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1月23日星期日

谢选骏:亡国奴社会的情绪勒索

 


《本周荐书:情绪勒索》(周慕姿,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师)报道:


情绪勒索这个概念,是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苏珊·佛沃在《情绪勒索》这本书里提出的。但这本美国心理学家写的《情绪勒索》和今天要介绍《情绪勒索》不是一本书。那为什么要重新写一本书名一样的书呢?这是因为,在实际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周慕姿发现美国心理学家的书,存在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情绪勒索这个现象在中国的表现和解决方法跟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不太一样。比如,同样是家庭,西方人相对比较独立,父母子女之间直呼其名,个体意识比较强;而中国,更重视亲密的家庭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大多偏向于“上对下”的不平等关系。所以,周慕姿在美国心理学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在中国的咨询案例,重新写了这本《情绪勒索》,希望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我们自己人的实际问题。


情绪勒索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一方通过一些手段,给另一方带来心理压力,让对方产生挫败、恐惧等等这些不好的情绪。于是,为了减少这种不舒服的感受,受到压力的一方就很有可能会妥协,按照对方要求去做。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那些长期受到情绪勒索的人会失去“为自己做主”的能力,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核心内容


当一个人在伴侣、亲子、职场等关系中,感到非常不舒服,难以和对方相处,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遭遇了情绪勒索。情绪勒索有六大特征,分别是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和旧事重演,施加勒索的人通过打压对方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对方的罪恶感,以及摧毁对方的安全感来把情绪勒索的循环牢牢树立起来。自我价值感低或者受到权威影响的人,很容易被情绪勒索,一旦被勒索就容易迷失自我或者让彼此之间互相伤害。而摆脱情绪勒索需要做到三步,分别是:停、看、应。


人们可能会说,只有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才会情绪勒索别人吧?我身边的人,都很善良也很爱我,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这还真不一定,心理学家发现,情绪勒索经常发生在身边的人之间,比如父母、配偶或者同事,而且还不容易被当事人察觉,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勒索者或者被勒索者。


这听上去匪夷所思,但仔细想想也好理解。你想啊,越是你身边的人,你越重视你们之间的关系,对方的情绪也就越能影响你。当这种影响强大到,能让你为了满足他,而放弃自己的需求时,情绪勒索也就产生了。所以,情绪勒索是两方互动的结果,只有一方愿意接受勒索,另一方的勒索才能成立。


第一部分


先从“怎么识别情绪勒索”,开始说起。


在生活中,一方提出需求,另一方满足他,是很常见的,并不是所有提要求的行为都是情绪勒索。真正的情绪勒索比这严重很多,它有下面六大特征,分别是: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和旧事重演。我这么说,你不容易有印象,我给你讲一个真实案例,你就能把这六个特征串起来了。


有个女孩去参加面试,部门主管对她赞不绝口,表示很期待女孩加入自己的工作团队。女孩很开心,觉得自己运气真好,于是开始卖力地工作。但在与主管的相处中,她慢慢感觉到有一些不对劲,她发现主管的态度,跟面试时很不一样,经常逼迫她做一些超出她工作范围的事情,而且还经常提出让女孩出差和加班的需求。


你看,第一个特征,需求,出现了。


那需求出现后,女孩有什么反应呢?一开始,女孩当然是想拒绝的,这就是第二个特征:抵抗。面对女孩的拒绝,主管就会说:“你啊,才刚开始工作,对于工作应该全力配合……能来我们公司,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你应该好好珍惜啊。”你看,这几句话,就是第三个特征,施加压力。然后,主管还继续说了一句:“你要不努力,有的是人替代你。”好,第四个特征出现了,就是威胁。在主管的威胁下,女孩最终选择了顺从,这也就是我们的第五个特征。她接受了额外的工作安排,但自己心里觉得越来越不是滋味。


到此为止,事情还没完。情绪勒索的最后一个特征是旧事重演。经历了刚才那一轮的互动后,主管已经清楚地知道女孩在乎的是什么,还有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女孩就范,于是主管在下次有同样需求时,就会故技重施,让女孩再次屈服在他的需求之下。这就变成了一种循环,因为女孩一次次的屈服,主管也就更会按照之前的办法对付她,而且这招还会越用越顺手,两人的关系就会这样不断重复下去。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说了情绪勒索的6个特征。


其实,被情绪勒索的人也不是想不清楚道理,他们很可能也知道对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或者是自己根本就做不到的,但他们就是无法控制自己,依然不断满足对方。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情绪勒索是一个循环。一旦被这个循环绑架,就很难跳出这个怪圈了。你可能会问,这个恶性循环到底是怎么运转起来的呢?情绪勒索者有三大法宝,分别是:打击对方的自我价值感,引发对方的罪恶感,以及剥夺对方的安全感,这三招用上,情绪勒索的循环就很容易转动起来了。我们来一个个看。


情绪勒索者首先打击的是自我价值感,简单说就是“认为自己有价值”或者“认为自己很重要”的一种积极思想。他们通过贬低、嘲笑或者其他手段让被勒索的人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这样一来,被勒索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当被勒索的人陷入这种怀疑自己价值的焦虑时,实施勒索的人就会放出“诱饵”告诉他们说: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去做,我就会肯定你。这种“肯定”,可能是表扬,也可能是用更温和的情绪对待被勒索的人。这时候,正处于焦虑中的被勒索者就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赶紧委屈自己,按照勒索者的要求去做,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这是第一点,打击自我价值感。


我们再说,引发罪恶感。情绪勒索者一般都和被勒索者有点关系,他们可能是同事、家人、伴侣、朋友……正因为存在这种关系,被勒索者就会非常难以摆脱对方施加过来的“罪恶感”。比如,在贬低对方之后,情绪勒索者可能还会加上一句“我这是为你好”,或者“我把你养这么大,你居然不听我的话。”或者,“我这么赏识你,你太让我失望了”,还有“你不按照我想要的做,难道你不爱我吗?”在情绪勒索者看来,被勒索者本来就应该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被勒索者不愿意这么做,就说明是他们不好。被勒索的人面对这些“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攻击,很容易产生罪恶感。只要他们开始感到焦虑,或者开始有“难道真的是我不识好歹”这样的想法后,他们就很容易被情绪勒索了。


如果之前两条都制服不了你,发动情绪勒索的人还有第三道杀手锏,那就是剥夺安全感。最常见的剥夺安全感的发言有,“你不答应,我们就分手”“你要是跟他结婚,我们就断绝亲子关系”“你要是不听我的,我就死给你看”“不按我说的办,小心我让你身败名裂。”反正,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实施情绪勒索的人知道,被勒索的人最在乎的事情是什么,于是他们会使用威胁的手段,来让对方觉得不安。失去了安全感,被勒索的人就只能乖乖听话。


如果只是一般的小矛盾是算不上情绪勒索的。情绪勒索要满足6个特征,分别是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和旧事重演。让情绪勒索能够循环起来的,分别是打压对方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对方的罪恶感以及摧毁对方的安全感。一旦受勒索的人中招,这段关系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被勒索的人将非常难以脱身。


第二部分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受到情绪的勒索呢?具体来说有三类,分别是总想当好人,总是过度在乎别人的感受,还有过度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人。这三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觉得自己不重要。他们最常担心的问题是:我提要求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或者,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事情很多?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时,才会觉得对别人的要求都是“麻烦”,哪怕是很合理的要求。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通常都表现得小心翼翼,生怕哪里不对惹恼了对方,他们时常以他人的感受为主、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久而久之,就习惯性地忽视了自我。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称这类人为“滥好人”,这个滥,是泛滥的滥。做滥好人时间长了,别人也就理所当然地觉得滥好人的意见不重要,因为他们自己都不重视自己,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当然也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这类人如果发展到后期,很可能就会彻底失去自我,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当平等的关系。

 

如果不是滥好人,是不是就不会被情绪勒索了呢?那也不一定。作者结合大批心理咨询案例发现,除了本身性格软弱之外,还有一些文化上的因素,能让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也沦为被情绪勒索的对象。


从小到大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要做个好孩子,要听大人的话,这就是对权威的服从。权威可以来自于父母、师长、专家或者上司,所以,情绪勒索的双方常常出现在地位不平等的关系中。即使你是一个很独立,有想法的人,也难免会受到来自权威的压力。比如说,对父母孝顺、对组织忠诚都是美德,但愚忠愚孝就过度了。来自权威的情绪勒索,很多都是因为实施勒索的一方超越了这些美德的正常定义,强加要求给另一方,而被勒索的人往往陷于对权威的服从,很难拒绝。


父母一个失望的眼神,或者一声无奈的叹息,都会给子女们带来无形的压力。究竟是听父母的话乖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还是追求自己的梦想出门打拼?是接受父母的安排参加相亲,还是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类似这样的选择,每天都在发生。虽然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已经开始支持,父母和子女应该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不能左右孩子的命运等等这样的观点了,但传统的道德要求和独立、尊重之间的边界并不清晰,总是存在文化上的矛盾。

 

你可能会说,父母也不会害我们呀,能听话就听话吧。的确,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可能故意害自己的孩子,但子女对父母一味地顺从,的确是会付出代价的,如果听话演变成了父母对子女的情绪勒索,就很可能带来谁都不想看到的结局。


在一个真实案例中,就出现了17岁女孩殴打自己父母的事情。你可能很吃惊,家庭暴力,一般不都是成年男人是施暴者吗?一个未成年小女孩,为什么会成为打人的那个人,而且打的还是她的父母?这就是因为,女孩从小就受到来自母亲的情绪勒索,母亲把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都说成是女孩的错,强制女孩听从自己的安排。一开始,女孩很自卑,觉得一切都是自己不好,是自己的错,但随着年龄增长,母亲带给她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她在心里建构出了一堵高墙,她开始不相信所有大人,并且把家人都当成了自己的敌人。这就是情绪勒索发展到极端后的一种表现,受害人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可能就会在沉默中死亡。


自我价值感低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当平等的关系;而对权威的服从,不仅不能让我们获得更加亲密的关系,还有可能让本来应该相爱的人互相伤害。


第三部分


读者可能会说,尽管说的都对,但当情绪勒索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焦虑也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这该怎么办呢?应对正在发生的情绪勒索,书里给出了三字箴言,分别是:停、看、应。就是停止、观看和回应这三个字。


我们或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当对方不停地用言语逼迫你,告诉你这件事对他有多重要,并营造出一个“你非得马上答应他不可”的氛围时,即使你不想答应,也可能也迫于压力或者焦虑,反射性地答应了对方的要求。这些压力与焦虑,让当时的你没办法做出客观判断,在仓促间就答应了对方的要求。


举个例子,老板叫你去他办公室,给你安排了一大堆你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本来应该拒绝或者表示不可能一下完成这么多,但却很难说得出口。因为对方是老板,你的上司,你对他的权威服从了,因为地点是在他的办公室,是他的主场,你作为陌生人,天然会受到陌生环境带来的焦虑感。另外,你刚刚加入公司,你不熟悉这种情况下到底应该怎么应对才是正确的。总之,在这个场景下,你最有可能做出的反应是什么?答应他,就是你此时克服焦虑感最好的办法。但是紧接着,当你离开老板办公室,你可能立马就会后悔了,现在再回头拒绝工作吗?不可能,你已经骑虎难下了。


在刚才这个小场景中,有没有发现导致你想都不想,直接答应对方要求的一个关键,就是焦虑感。如果你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焦虑,其实不会那么容易就受到控制。


那该怎么办?你要学会,给自己喊停。情绪勒索现场的气氛可能让你感到非常紧张,不是答应就是拒绝,你必须立马决定。而且对方很可能暗示你,你要是拒绝就会有如何如何的损失,这时候你当然害怕,想也不想就答应了。但其实,你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不答应,也不拒绝。这个心理准备,你可以提前给自己建设起来,告诉自己“我可以什么都不做”,尤其是在你已经感觉到不舒服、不愿意的时候,你就更应该重视自己的这个感觉,反复询问自己“我答应这件事,是因为我想做,还是因为我感到焦虑和害怕?”如果是因为焦虑和害怕,那就说明,你恐怕要受到情绪勒索了。


你可能会说,我想清楚了,我就是不想答应他,但是勒索我的人带给我的压力并没有消失,要如何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呢?那就是,离开现场。如果是电话,你可以跟对方说,“你的想法我知道了,我需要一点时间思考一下,晚些时候再给你回复可以吗?”如果对方仍然想要继续说服你,你可以重复上面这句话,然后说自己还有事,将电话挂掉。如果情绪勒索发生在面对面的交流,场面可能更加难以控制,特别是你以前明明很“听话”,但现在居然表现出了不愿意顺从的趋势时,对方可能会进一步向你施压,这个时候,你心里的主心骨可不能动摇。你的态度可以温和,但语气一定要坚定,告诉对方“我很理解你的想法,但也请你重视我的感受,你说的这件事,我需要时间好好想想。”然后,你可以借口你要去洗手间,或是有别的事情要忙,立刻离开现场。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容易受气氛影响或者是太好说话的那种人,那作者建议你,提前把前面的这些话写在纸上,反复练习。当真的遇到情绪勒索者时,你就可以下意识地说出这些话,从而改掉自己想要马上答应别人的习惯。表达完上面这些话之后,你一定要立刻离开现场,不给对方更多说服你的机会。


现在你顺利停止了情绪勒索的气氛,离开现场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看”。看是三原则中最关键的一环,它的第一个重点,是“看自己”,也就是说,你要“看清楚自己的情绪”,了解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刚刚离开现场时,你的脑子可能还是一团乱,不如先做几个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说“我已经离开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了”,反复几次,你的情绪就能得到安抚。然后你要问自己“刚刚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会那么不舒服?”这个部分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楚自己不舒服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并且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对自己说出来。比如,老板根本不知道你现在的工作情况,总是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让你完成,你希望他能先知道你的工作情况和性质。总之,当你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的时候,你就能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了。


如果你会担心,我只提自己的需求,会不会很自私?心理咨询师会告诉你,你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时候,并没有伤害到其他人,这不是自私。反过来说,情绪勒索者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要伤害你的需求,他们才是真正的自私。所以,不要有心理压力,多给自己说几遍这句话:“我的人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希望的,我重视自己的感觉并没有错。”反复几次,你的焦虑就会慢慢消失。


你还可以多问问自己,“我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按别人说的做,我真的可以实现这些愿望吗?”当然,你可能会遇到“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情况,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我们面对焦虑的时候,总是输给了自己的罪恶感,你总是忍不住去想“我这么做妈妈会不会生气”“同事会不会觉得我很难相处”或者“我这么做,他会不会不爱我了”……这些想法都很容易引发罪恶感,但你一定要告诉自己,实际情况根本就没有你想的这么糟糕。


“看”的第二个重点是,“看别人”。看清楚对方究竟是用什么方式让你产生焦虑感的。情绪勒索者很喜欢给被勒索者贴标签,比如,“你一点都不孝顺父母”或者“你就是这种不负责任的人。”总之,你会觉得痛苦,通常是因为别人给你贴了标签而你自己又不愿意接受,于是,你就特别想让对方改变对你的看法。但是,你不觉得很奇怪吗?为什么你要在乎别人给你的定义呢?真正能够定义你的,难道不是你自己吗?别人对你的看法是他认为的,那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你,也不能否定真正的你。


如果你已经“看自己”也“看别人”了,接下来,你还是要回到事情中,去解决问题。这就是第三个环节“应”。现在你已经知道,你不愿意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那你应该怎么回应对方呢?坚定拒绝,当然可以,但在一开始,你可能很难做到,而且更聪明的做法是,叫Yes And。


不说“不”,并不是说让你接受情绪勒索者的所有要求,它是一种能帮助你在情绪上保护自己,又不至于让自己陷入被动的方法。不说 No,对方就不会有被否定、被侵犯的感觉,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太紧张。那你怎么保护自己呢?关键在 Yes 后面的这个 And 上。


还是刚才的例子,老板给你安排一大堆不合理干不完的工作,你就可以回答说 Yes,好的老板,你的需求我知道了,为了完成这个要求,我还需要什么什么,这个时候,就是你提要求的时候了。你可以说,给你更多时间,给你更多人手,允许你放下现在的一些工作。反正,你没有拒绝他,但也提出了自己的需求,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你在这段关系中,就占有了主动地位,老板甚至还会觉得你做事有方法。


当然了,真实的沟通可能不会这么顺利,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你不要因为只尝试了几次发现没有效果就吓退了。坚持沟通、坚持自己的需求,才能让你们的关系走向好的循环。


这样反复锻炼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当面对别人的需要时,你可能还是会选择答应对方。但这个时候的答应,不是因为你害怕,也不是因为你焦虑,而是因为这是你自己主动的选择。这两者之间区别很大,它代表着你已经摆脱了情绪控制,掌握了属于自己的控制权。


谢选骏指出:美国人写了本《情绪勒索》,台湾人觉得不够意思,因为那是自由民的情绪勒索,不是亡国奴的情绪勒索,华人读者难以对号入座。所以台湾人自己写了本《情绪勒索》,根据中国的国情说说亡国奴社会的情绪勒索——如此必定热销大卖于海峡两岸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人類只有趨利避害、崇拜瑪門的“意志自由”——以聖奧古斯丁爲例

(一)如何理解這句話——人類只有趨利避害、崇拜瑪門的“意志自由”…… 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人類在做出選擇時,往往受到利益驅使,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標,而這種行為背後隱含著對物質財富的崇拜。 讓我們來逐一分析這句話的含義: 趨利避害: 這是一個基本的生存本能,也就是說,人類在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