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1月12日星期三

谢选骏:留守儿童杀马特


《有什么人物说了一句台词让人一下肃然起敬或突然让人同情喜欢上他了?》(@提灯夜行未来农场主,自由撰稿人)报道:


他们发明了一种由审美初级阶段的自娱自乐来当作精神寄托的「杀马特」。他们一度形成一股浪潮,最后却又消失在社会中。

2014年5月,河南省西平县发生了一起荒诞的命案。一个15岁的杀马特男孩,由于留着一头扎眼的紫发,被7个男孩殴打致死。

「杀马特被打至死」——这是一家网媒转发这则新闻时所配的标题。评论中,除了遗憾和谴责之外,还是有人幸灾乐祸。

进入公众视野后,杀马特少年频繁遭遇的各类暴力事件,有羞辱、有殴打、有抢劫。当然,跟现实比,他们在线上遭受的诘难更多。

调侃、嘲笑是最常见的。如果你是2010年前后互联网世界的旁观者一定能在各类贴吧、社区中发现杀马特的身影。

那时短视频还没有发轫,网友们一遍遍重复「无图无真相」。杀马特们在网吧低像素摄像头前摆出各类造型,五颜六色的头发和45度的仰视四处泛滥。跟帖下,「亮瞎钛合金狗眼」「吐了」「肥猪流」之类的挖苦连篇累牍。

调侃杀马特的帖子总能引来热度。明星大张伟一小段话、一张配图,能让微博热闹一个月。


杀马特遭受的不只是玩笑式的调侃。


有人把杀马特说成是「当今中国的败类」「祖国的悲哀」「都是一群底层民众,小屁孩」,仿佛他们犯过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


为了反对杀马特,部分网民甚至自发组成「反杀团队」,线上谩骂的同时,也会在线下搞点动作,他们在理发店或城中村守候落单的杀马特,「猎物」出现便是一顿狂殴。为了羞辱杀马特,他们还会剪去对方的头发,并称之为「阉割」。


都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杀马特深陷恶意之中,让人怀疑他们是否也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这种逻辑在那时的互联网上不乏应证。


2006年2月,网络上出现了一组残忍且变态的虐猫图片,网友出离愤怒,并由此发起中文互联网上的第一次大规模人肉搜索,黑手被揪出后,网友贴出她的照片,做成「宇宙通缉令」。为了教训虐猫女,个别网友扬言要线下报复。


但杀马特并没有遭遇人肉搜索,他们是一个群体,没有虐待动物的嗜好,只是喜欢晒晒自拍照,还是在QQ空间这样的自留地里,人畜无害。


作为群体,他们也没像2010年的哈韩粉一样闹出血案。


2010年5月30日,韩国人气团体SuperJunior的粉丝在上海世博中心暴力抢票,引发严重踩踏事件,导致现场维持秩序的武警和无辜市民受伤。不久,国内网民发动「69网络圣战」予以还击,「脑残不死,圣战不止」的大旗一日传遍互联网,哈韩粉丝如过街老鼠。


但杀马特与明星粉丝团有本质区别。他们没有明显的追星倾向,也没有成立官方组织,更没闹出什么群体暴力事件。


在大部分人眼中,杀马特是一群留着怪异发型,穿着夸张,佩戴古怪,浓妆艳抹,气质诡异,来自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90后青年。


一些了解杀马特的人也给出了杀马特的几大共性:出身农村、受教育程度中等、在城市边缘打工谋生、没有钱但喜欢山寨、爱泡网吧。


简而言之,杀马特并非一个犯罪团伙。


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们声名狼藉?反杀团体的恶意从何而来?更吊诡的是,多年以后,那个掀起杀马特浪潮的初代网红为何要自责,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复忏悔,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未满14周岁,这是罗福兴成为杀马特教父时的年纪。


1995年,罗福兴出生于广东梅州五华县的一个乡村。即使是现在,粤北农村仍然有不合广东时宜的贫穷,更别说90年代。当时,南下务工是许多农村人摆脱贫穷的一个机会,罗福兴的父母也走上了这条路,他们去深圳打拼,没有带走儿子。


年仅5岁的罗福兴成为一名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未来杀马特家族的主力成员。


父母背井离乡,缺爱是必然的。罗福兴起初跟奶奶一起生活,后来又被送去外婆家,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6岁时,母亲返回老家务工,因为忙于工作,她也无法给儿子倾注太多的关注。


这种脱离人管教的生活给了罗福兴野蛮生长的空间。


身材瘦小的罗福兴总会遭遇霸凌。在班上,几个同学没事就揍他,只是为了好玩。他向老师求助,却被调到最后一排,跟垃圾桶作伴;他向家人求助,除了母亲没人理他,而他的母亲每天忙到不见人影。


为了不被欺负,罗福兴几乎本能地做起了伪装。他尝试变成小混混,读小学就开始抽烟。为了加重别人的误会,他甚至去村里的理发店染一头黄毛。也是从那时起,他意识到发型可以成为自己的庇护。


在学校里受尽欺凌,罗福兴的心思自然不会放在学业上,网吧成了他最爱的去处。不过十来岁的年纪,他就已经是黑网吧的常客。为了凑齐上网的钱,他捡过瓶子,后来觉得丢脸,又去收集破铜烂铁变卖。罗福兴也亲口承认,有时候钱不够,他还会有样学样地捞偏财,靠偷汽车后视镜筹集网费。


网络取代了父母,给予那一代留守儿童最多的童年陪伴。


按照这种路径,罗福兴大概率会成长为一个不良少年。可偏偏,从没想过当网红的罗福兴,却因为另一位网红茅塞顿开。


这个人便是C.K沉珂,这个出生于湖南邵阳的80后姑娘是国内非主流界的鼻祖,也是初代网红大神之一。


沉珂成名于2004年前后,在那个拨号上网的时代,她那暗黑风格的非主流打扮让人耳目一新。2005年,腾讯发布QQ空间,正式宣告非主流时代的到来。


2006年左右,罗福兴还在粤北的那个小山村里不谙世事。


他当然不会认识沉珂。


但互联网的魔力正在于此,它可以让一个素昧谋面的陌生人影响你一生。非主流风潮通过QQ空间里的一行行签名、一张张自拍照刮到了罗福兴这里。他不但知道了沉珂,还加入了「血魔妖家族」「残血家族」等非主流QQ群,那些新潮的打扮、古怪的发型瞬间击中了他。


通过关联搜索,罗福兴又找到了日本视觉系艺人石原贵雅,那一头帅气的发型和纹身让他过目难忘。


就是他了!


离开网吧后,罗福兴在老家的一间理发店里完成了第一次蜕变。他让理发师照着石原贵雅的样子给自己做了一个张扬的发型——头发加长拉直,染成橘红色,再辅以爆炸般的特效,脑袋就像插上了一把红色的扇子,回头率十足。


初代杀马特就这样出现在一个村庄理发店。


尽管改变了发型,但罗福兴的生活仍然没有一点儿变化。父亲常年在外,有时候一年也见不上一面。他顶着酷炫的发型去学校,老师也不在意,反正他永远是差等生,只能坐到最后一排,眼不见心也不烦。


这种孤独感贯穿了罗福兴的童年。他本人也曾毫不避讳的说,只要不被忽视,我就很高兴。


博取关注——这是罗福兴想要特立独行的原因之一。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也很明显,罗福兴对学习再无半点兴趣,「反正读完书以后也是要出去打工的」,他似乎早早看透了自己的命运。


他也想不到,自己会突然爆红。


大概在2007年左右,罗福兴用网吧摄像头拍摄了照片,并上传到QQ空间。动机仍然是博得关注。


这一次,网络推了他一把。


这种有别于非主流、小清新的原创造型极具辨识度,通过QQ空间、百度贴吧,罗福兴招徕了第一批粉丝,仅仅数十人,但这已经足够让他创建家族。


当时网络亚文化中家族林立,罗福兴找到了知己,一群同道中人,现在只差个响亮家族名。他用浏览器搜索「时尚」,想找个对应的英文词,这样听起来高大上一些,找了半天,他相中英文「smart」一词,不懂英语的他用汉语拼音将它缩写成SMT,但这念起来拗口,罗福兴遍寻脑海里为数不多的汉语词汇,终于拼凑出了杀马特这三个字。


这是罗福兴口中杀马特的起源,但这一说法不乏争论。知网的一篇文章中说,杀马特一词是由香港视觉系乐队成员MaiRox发明,时间大概在1999年前后。


无论如何,罗福兴开创的是中国本土杀马特,极具乡土气息。


不少人在第一次见识杀马特文化时会产生错觉,以为这是西方朋克文化在中国的变种,后来他们发现自己错了,他们跟国外的朋克毫无关联。


在国外,朋克代表着反抗和颠覆,是社会思潮交汇下的文化产物。但杀马特并没有这样高大上的外衣,它是非主流2.0版,是一种审美初级阶段的自娱自乐,正因为如此,杀马特带有天然的底层味道,也更贴近乡镇低学历青年的审美诉求。用罗福兴自己的话来说,「每个阶层有每个阶层的玩法」。


农村留守少年对杀马特毫无抵抗力。


他们和罗福兴一样,缺乏关注和陪伴,又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常受欺负。杀马特不光能带给他们关注,还能提供「社会人」的伪装,而罗福兴营造出的家族氛围更是他们的刚需。


罗福兴用「温暖」来形容自己的家族QQ群。虽然天南海北,但大家有了统一的符号,有了共同的兴趣,没有歧视,也没有霸凌。家族内部互帮互助,偶尔还能线下聚会,对罗福兴和无数留守乡村的少年来说,这是一处难得的栖身之所。


这些特征也是罗福兴后来才发现的。他接触过数百个杀马特,他们中最高学历为初中,绝大部分都来自农村。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学者王斌则更精准地描述了杀马特文化的受众群:


杀马特的主体是晚期80后或90后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口,他们最为主要的特征是夸张怪异的发型、惊悚雷人的浓妆、极度浓重的乡音以及穿着廉价且山寨的服装……杀马特群体除了分布于第二产业里,更集中在服务业之内,如发廊技师、餐厅侍应、快递员等……


谁也想不到,罗福兴随手拼凑的杀马特文化会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寄托。


对罗福兴来说,发明杀马特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在之后两年间,杀马特野蛮扩张,罗福兴直接管理的千人QQ群多达数十个,他能直接对话的核心成员超过2500人,QQ群总人数一度超过20万,杀马特遍布云南、贵州、广西等欠发达省份,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家族」。


以当下的套路来看,罗福兴应当能像众多网红一样,获得关注、收割流量、大量变现,并最终实现财富自由。


初一读了半年后,罗福兴终于还是辍学了。


人生的许多遗憾是后知后觉的。罗福兴说,自己当时并不知道知识的重要,而且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毛病,而是那一代杀马特们的通病。


这也怪不得他们。


中国开启高速发展模式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长期低龄化。多花10年的学费和多赚十年的工资,两相比较,更多的人愿意提前步入社会。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为了改变命运,只是改善贫瘠的生活。


12-14岁,这是大部分杀马特外出务工时的年龄段,罗福兴辍学时不过12岁,也在其中。对他来说,逃离农村是长久以来的心愿。


2007年,未成年的罗福兴,顶着杀马特的造型邂逅深圳,随后,他借了一张身份证走进工厂。


流水线是无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噩梦。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为观众展示过流水线工人的辛酸,罗福兴可能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在给微波炉套上塑料袋时,他一定有电影主角的感受——枯燥且麻木,稍不留神就会发生堆积。


工作苦能忍,工资低也能接受,但他无法接受这种麻木的生活。罗福兴把工厂比作巨大的牢笼,机器热闹,人却冷漠。不管是工作还是休息,工人们之间并不交流,每个人都像是机器的一部分。


粗粝的现实给这位满怀憧憬的少年当头一棒,唯一能够抚慰他的还是杀马特。


下班后,他会一头钻进网吧,跟其他杀马特吐槽工作、聊聊生活。发工资了,他会发起同城杀马特聚会,一起溜冰。没钱的时候就逛逛公园、一起顶着酷炫的发型炸街。


哪怕是见多不怪的深圳人民也无法忽视城市里突然出现的这群异类,但罗福兴和他的伙伴们并不在意,相反,他们享受这种关注。有一次,罗福兴独自走在深圳东门,他能够察觉到人群中的嗤笑,但那一刻他不但没有愤怒,反而满心欢喜,「只要不被忽视,我就很高兴」。


2008年,经过浓烈发酵的杀马特文化席卷互联网,风头一时无二。罗福兴将杀马特家族简称为「杀家」,他自封「杀马特教父」。对此,罗福兴的解释是,他喜欢这种做父亲的感觉。


这与他父爱的缺失必然相关。


对罗福兴来说,现实有多冰冷,杀马特就有多温暖。赤澄黄绿青蓝紫的头发既是生活的着色剂,也是他们识别彼此的标记。鲜艳的头发聚在一起,自成一个江湖。


罗福兴固执地认为,杀马特比一般人更值得做朋友。他曾借给一位同乡9000块钱,对方至今未还,「假如借给杀马特100块,他可能会还你110。」


除了抱团取暖,杀马特家族还给罗福兴的人生,带来了巨变。


谢选骏指出:留守儿童和杀马特有什么关系呢?


《杀马特(网络家族)》播报:


杀马特,一词源于英文单词smart,意思为时尚的;聪明的。

在中国正式发展始于2008年,是结合日本视觉系和欧美摇滚的结合体,喜欢并盲目模仿日本视觉系摇滚乐队的衣服、头发等等,看不惯的网友们将他们称为“山寨系”,“脑残”划上等号脑残族并列。

原始的大部分杀马特都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很浓的妆;穿一些很个性的服装,戴着稀奇古怪的首饰;喜欢自拍,在网吧的摄像头前做些奇怪的动作;自称是:一个集潮流、视觉、杀马特为一系的群体。至于中国的“杀马特”家族,已与摇滚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喜欢模仿视觉系的服饰、化妆罢了;而真正视觉系的FANS们又不屑于与“杀马特”为伍。所以中国的“杀马特”演变,既不是VR,也不是纯粹的视觉系。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一种生活形式和一股文化潮流。杀马特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另类甚至是怪诞的青年形象,这群另类青年正不停不断挑战大家的审美神经,他们被称为“杀马特家族”。

定义

杀马特(smart可以译为时尚的;聪明的(虽然smart除了谐音以外和杀马特没有任何联系,其实杀马特就是smart的谐音而起的,smart→SMT→杀马特)。杀马特纯粹属于模仿VR,与非主流一样。“视觉系”在日本已经流行了很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视觉系文化开始流行到了中国,受到了中国大部分青少年的追捧和模仿,并在网络上形成一个网络家族,称作中国网络“视觉系家族”。

综述

2009年因一次反杀大潮,杀马特由于一个错误的模仿视觉系,引起网友辱骂,同于09年罗福兴终以「视觉」划上了视觉系休止符。

突出特征

1、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很浓的妆。

2、穿一些很个性的服装,戴着稀奇古怪的首饰,喜欢自拍。空间里有很多头发五颜六色的视频截图,和日韩

3、现实生活当中夸张打扮。如:个子矮小而配以很高的发型;胡乱配搭一身的名牌衣著,穿戴一些自认为很有个性的衣服与首饰,喜爱穿著全身黑色衣物。

4、杀马特大部分是90后和85后的人。

社会现状

倒推文化渊源,“杀马特”的“炼成”受到了2000年~2010年这10年间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的传染,而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则沿袭自欧美国家的青年亚文化。与“小清新”的文化区隔与“杀马特”迥然相反的是近些年持续流行的“小清新”之风,它在青年文化形态上,与之构成了一个两极化,各处一端,绝无交叉。两者的差距,并非嬉皮士与雅皮士之间的差异。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矮矬丑”的屌丝与“白富美”的女神之间的距离,而这距离构成了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在《区隔》中所言的由“品味和趣味”区隔出的社会分层。“小清新”是以接受过大学教育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女生为主,同样具有可辨认的文化特征。在生活方式上,喜好在校内网或微博上发状态、发美食照片,养宠物狗;喜好旅游,鼓浪屿、丽江,境外特别是韩日欧是她们心中的圣地;村上春树、安妮宝贝是她们的文化偶像。她们鄙视粗俗的“杀马特”,也不喜欢愤世嫉俗的“愤青”,还时不时地装个萌、发个嗲。“杀马特”与“小清新”作为同时存在的文化现象,但两者的权力话语完全不同,这也造成了它们截然不同的社会“待见”。

如果说“小清新”们日益被指认为主流的都市青年文化,如果说“旭日阳刚”们被媒体包装成一种草根文化,那么“杀马特”们却是名副其实的“杂草文化”。他们长在人们无视的地方,长成后也是无人关注,不仅不被尊重和重视,甚至还可能面临被调侃、被消费、被迅速忘记的命运。尴尬的“第三元”从某种意义上说,“杀马特”们将构成中国社会的“第三元”。对于父辈的农民形象来说,他们已经属于光怪陆离、花枝招展的城里人了。但对于城市人来说,他们的骨子里永远透露着乡土气息,无论多么努力展示,结果都是抹不掉身上的气质。在社会学意义上,他们成为了没有故乡的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格局之外的“第三元”。

在文化上,他们同样面临着这种窘境,农村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城市以讥讽的眼光笑话他们。同时,在话语权垄断的背景下,大量的农村与中小城市的故事难以在都市媒体之上呈现,而大城市里的鸡毛蒜皮,都能够成为新闻。报纸、杂志、影视,都在一个劲儿地展示或奢华或“小清新”的图像影像,倾销着城市消费主义膨胀的欲望。在这种耀眼光芒之下,“杀马特”们成为了一个被遮蔽的群体。他们生活在灰色地带,他们生活的那些场域,则成为文化意义上的隔离区,是低素质、混乱和危险的象征。这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作用,由于有限的教育背景、微薄的经济收入、残酷的生存环境以及逼仄的发展未来,他们或没有能力或没有意识在文化方面很好地提升自我,这是个人以及群体半城市化和现代化不完整的结果。于是,他们在文化形态上就成为了文化半成品,是不仅物质贫困,文化也异常贫困的“文化贫民。

演变来源

原始的大部分杀马特都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很浓的妆;穿一些很个性的服装,戴着稀奇古怪的首饰;喜欢自拍,在网吧的摄像头前做些奇怪的动作;QQ、博客、空间、随处可以看到“杀马特”这3个字,空间里有很多头发五颜六色的视频截图,和日韩视觉系图片自称是是:一个集潮流、视觉、杀马特为一系的群体,经常使用火星文,现时当中夸张打扮。(例: 个子矮小而配以很高的发型;胡乱配搭一身的名牌衣著),穿戴一些自认为很有个性的衣服与首饰,(如:LV和GUCCI的斜背袋和全身著上Adidas。),喜爱穿著全身黑色衣物,喜欢模仿日韩视觉系,至于中国的“杀马特”家族,也与摇滚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喜欢模仿视觉系的服饰、化妆罢了;而真正视觉系的FANS们根本不屑于与“杀马特”为伍。所以中国的“杀马特”演变,既不是视觉系,更不是VR。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一种生活形式和一股文化潮流。看不惯的网友们将他们称为“山寨系”,与非主流、脑残族并列。

网友观点: 某网友在猫扑发帖说:“无意中看到杀马特这个词,很新鲜,就去百度搜了搜,结果搜索到一个雷人的答案……竟然是“脑残”。

被网友评为最佳答案的解释是:“这个家族里的男人心理都很不正常,他们留着五颜六色长长的头发,化很浓很浓的妆;女人都很淫荡,喜欢玩ps;他们经常使用火星文,在摄像头面前做一些很奇怪的动作;他们喜欢穿一些自认为很个性的衣服,全是地摊货———所以我们很亲切地把杀马特脑残家族称为傻模特……”

“有人把他们归类为视觉系,我觉得是不可能的!视觉系是赏心悦目的,而杀马特只是东施效颦,有些东西他们自己都觉得恶心。杀马特们不仅没见过世面,而且大部分都很自大,以为自己的东西就是潮流……”一名网友回帖说。“一群以为自己很颓废很性感很视觉的脑残,其实是非主流加伪视觉系的低廉艳俗小青年!”另一网友总结道。

形成原因

“杀马特”不同寻常的时尚选择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原因:集体疏离感,这是中国移民大潮和这个国家阶层区分扩大的副产品。中国近14亿人口约半数生活在城市,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城市居民人数将增长超过3.5亿人,其中超过2.4亿新增人口将是来自农村的移民。

网络词语“屌丝”一个含义是“失败者”,不过中产阶级多用这个词来自嘲。但“杀马特”与“屌丝”不同,前者依然是一个侮辱性语言。人们并不认为“杀马特”的时尚感前卫或者时髦,而是认为其廉价俗气,从服饰上代表了这个团体在中国城市边缘的尴尬生活。

一种亚文化用其非传统的时尚感震惊大众并不新鲜——想想美国的哥特文化和日本的涩谷女孩。“杀马特”潮流据称开始于1999年,是对某些日本年轻人非传统穿着的片面模仿。但是“杀马特”在中国面临了特殊的挑战。中国尊重传统,极度重视教育,但是城市年轻移民不太可能获得父母监管或社区支持,以让他们脱离下层阶级。这就是中国年轻职场人士和受教育的精英阶层毫不留情地任意嘲弄“杀马特”的部分原因。

“杀马特”现象迅速发展,以至于其边界模糊了。对于这个亚文化的一些成员来说,做“杀马特”算是份“兼职”,是一种可以随时为了工作面试或其他正式场合随意抛掉的古怪外表。对于很多业余观察家来说,很难精确区分真正的“杀马特”和染发的快递员——他们都被叫做“杀马特”,因为他们都是年轻的移民,在社会阶梯上处于较低的位置。

网友争论报

杀马特是一个争论很大名词,因为作为病态的“流行”,已经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批评和鄙夷。虽然来源于流行文化,但是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呈现出低俗的状态。

杀马特,反映了部分中国青少年价值观取向的畸形,更加说明中国国民的素质有待提高,在另一个方面,努力提高公民普遍的受教育程度是很必要的。

杀马特的出现更反映出2000年以来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与教育问题。杀马特一部分是受家庭环境与家庭矛盾影响。还有大部分是由于年轻人(包括学生)盲目崇拜,杀马特家族经常被青少年错误地模仿,甚至还有人冒充杀马特族长。杀马特与非主流一样:属于街头文化。

杀马特的成立和扩展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现状:一部分90后(注意:只是一部分,因为也有80后)思想幼稚,不成熟,盲目崇拜日本的视觉系,却因为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难以理解视觉系文化的精髓,所以杀马特在中国被误解和错误模仿。

杀马特里的人思想、行为上都表现出一种还很幼稚的状态。在某某杀马特文章上写道:“本家族是唯一一个在百度上可以搜索出来的家族,并且上过一次南京新闻,两次新闻网。”他们或许知道自己这些都是些负面新闻,但是他们却好像当作荣誉一样在炫耀。

社会热议

由于“杀马特”造型夸张,与传统文化大相径庭,很自然令观者反感。在网络上,对“杀马特”的态度几乎是一面倒的斥责,但更多网友对此抱著开心一乐的心态来围观“杀马特”。他们另类古怪土得掉渣却又故作潇洒的打扮,透露著一种让人笑到喷饭的冲动。

一个上海网友,正在上高中的女生称:“我玩了几年的非主流,喜欢有气质的我超级讨厌杀马特,有人说存在即合理,杀马特存在一定有它的意义。没错,它的目的就是把他们的那种糟糕思想影响其他人。一群皮肤黄黄的白痴烫个和呆子一样的头自以为了不起地走啊走的。

流行语

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奔放洋气有深度,简约时尚国际范,低端粗俗甩节操,土憋矫情无下限,装模作样绿茶婊,外猛内柔女汉子,卖萌嘟嘴剪刀手,忧郁深沉无所谓,狂拽帅气吊炸天,冷艳高贵接地气,时尚亮丽小清新,可爱乡村非主流,贵族王朝杀马特。

外媒评价

美媒

据参考消息2013年12月4日,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12月2日刊登了题为《名利失败》的文章。文章认为“杀马特”不同寻常的时尚选择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原因:集体疏离感,这是中国移民大潮和这个国家阶层区分扩大的副产品。文章全文如下:

2013年11月5日,中国一个有172万粉丝的微博用户在新浪微博上贴了三张某个爆炸头青年男子的背影照片。他开心地写道,“在街上活捉一只杀马特”,还补充说他的发型像“某种病毒的分子结构”。同时,优酷网上有一个视频叫做《杀马特遇见洗剪吹》,内容是一个长腿女生改编了韩国流行歌手“鸟叔”朴载相的歌曲《绅士》,被观看了超过240万次。洗剪吹指的是杀马特这个团体通常很古怪的发型。这些“杀马特”是迷失在中国城市化大潮中的年轻移民,这种亚文化群体的人数不详,但是在稳步增长。 

日媒

日本kinbricks now新闻网则报道称,报道指出,“杀马特”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值得深思的青少年“亚文化”。正如越南偶像HKT所代表的形象一样,“杀马特”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代中国新生代非主流群体的形象缩影。

“杀马特”现象迅速发展,以至于其边界模糊了。对这个“亚文化”的一些成员来说,做“杀马特”算是份“兼职”,是一种可以随时为了工作面试或其他正式场合随意抛掉的古怪外表。

风潮背后

“杀马特”不入“小清新”法眼

日本kinbricks now新闻网评论称,中国的“杀马特”风潮是“文化贫穷”的产物,仅仅是一种生硬的模仿。在追捧“森女”和“小清新”的前卫者眼里,丝毫说不上是一种潮流。

报道称,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杀马特”现象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特别是从与“小清新”现象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多元化背后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文化差别。

尝试逆袭

亚文化接近主流的努力 值得肯定

倒推文化渊源,“杀马特”的“炼成”受到了21世纪前10年间的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的传染,而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则沿袭自欧美国家的青年亚文化。

不过,“亚文化”用其非主流的时尚感震惊大众并不新鲜,《外交政策》指出,想想美国的哥特文化和日本的涩谷女孩你就知道了。

当然,非主流并非没有出路。在日本80年代的音乐界,一群音乐风格以摇滚、重金属、速度金属、打扮夸张抢眼不合常理的乐手们,以批判社会、宣泄内心痛苦情绪的黑暗歌词和曲风在日本乐坛崛起。过去,许多日本人并不能接受这种“视觉系”乐团们的打扮与音乐风格,甚至把他们归为异类。但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自由意识的提高,“视觉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所理解,并获得了一定的尊重。

澳大利亚

“马可波罗计划”网站文章指出,在“杀马特”身上,这种青年“亚文化”,不再是非主流的叛逆,更不是欧美国家标新立异、要展示反叛性的重金属风格或哥特风格。相反,他们的这个形象,是试图接近主流的一次努力。

与视觉系区别

提及“杀马特”、“肥猪流”等,很多人都认为这些造型夸张、衣着奇特的年轻人是受到日韩文化的影响。这话有对有不对。首先要从外国寻找模仿对象,最合适的应该是日本的“视觉系”人群,和韩国并没有关系。确实,如果到日本东京的涩谷、原宿等地,也可以看到和“杀马特”有一定类似的,染着红红绿绿的头发、衣着夸张、化妆惊悚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从事街头音乐表演活动,但是很难说这些人和中国的“杀马特”们存在严格的“继承”关系。

其实,哪怕是“日本视觉系年轻人”这个说法也未必一定严谨,很多人年龄已不属于青年之列,早就是“视觉系中年”,这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个概念,在极度老龄化的日本,这种“视觉系”人群早已脱离了所谓年轻人叛逆社会这种略为粗浅的思想理念,而将其转化为一种自己尊崇的艺术方式。可能这点,是日本的“视觉系”和中国“杀马特”们相当大的不同。

其实,杀马特也是一种文化,大家要正式对待。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查看全部


张书乐 匠心计划创作者,传媒专家,张书乐,科技领域创作者

曾经的杀马特,终将长成杨过的模样

更多的杀马特们走出来了,不管成就如何,至少他们内心活成了中年的杨过,一个可以平常,也可以不凡的世人。

2020-11-04875


每日人物社 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广东农村孩子十年前创造“杀马特”,如今在深圳开了理发店

很多人简单地把五颜六色的头发、浓浓的容妆、个性的配饰理解为杀马特,但我认为杀马特不仅是日韩时尚和年轻激情碰撞下产生的街头文化,同时是中国80、90、00后在时尚浪潮中追求个性自我的表现。更深层次的杀马特文化,我也说不清楚,需要当年的群体来告诉大家。(2018-02-11)

谢选骏指出:留守儿童虽然不是孤儿,但与孤儿无异;就像养老院里的老人,虽然有儿有女,却和断子绝孙无异——老人只会哼哼,儿童却会杀马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绿色技术下面隐藏着血红的机密

《中国加快开采绿色技术所需金属 但在多国引发焦虑》(BBC 2024年4月30日早上8点46分)报道: 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位于“锂三角区”,是锂的重要产地。 今年早些时候的一个夜晚,在位于阿根廷北部的宿舍里熟睡的艾清突然被屋外愤怒的口号声惊醒。 她向窗外望去,看到阿根廷工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