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2月3日星期五

谢选骏:我不得不成为禁书作者

《禁书——什么书“危险”到必须禁止的程度?》(约翰·赛尔夫 (John Self)BBC Future 2023年2月1日)报道:


传说中的西比林神谕说,很久以前,在一个古老的城市,有一个女人向市民高价出售12本书,书的内容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知识和智慧。他们拒绝了,认为她的要价很荒谬。于是,她立刻烧掉了一半的书,然后提出以双倍的价格出售剩下的六本书。市民们还是嘲笑她,但这次似乎有点不太确定。她又烧掉三本书,剩下三本价格再翻一倍。人们犹犹豫豫,因为生活艰难,平日里遇到的麻烦似乎倍增,所以他们再次拒绝了她。最后,只剩下一本书,而市民们终于支付了女人开出的天价。她独自离去,给那些人留下的只有世界上十二分之一的知识和智慧。


书籍承载知识。它们是思想的传播者,通过空间和时间传播自我复制的想法。我们忘了一件事:书页或屏幕上的那些标记可以让一个大脑和地球另一端,或这个世纪另一端的一个大脑联通、交流,那是个怎样的奇迹。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说,书籍是“一种独特的便携式魔法”——便携式和魔法同样重要。一本书可以随身带着,可以藏起来;那是你自己的私人知识库。(我儿子的日记本挂着一个无效但具有象征意义的锁。)书中的文字具有强大的威力,以至于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做法是将某些字词留空:例如脏话,任何阅读 19 世纪小说时遇到“d--d”的人都知道,或者那些过于危险而不能诉诸笔端的词,比如一些宗教文本中上帝的名字。


书籍承载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也正因此,书籍对当权者 —— 政府和自封的领袖之类人物 —— 构成威胁。他们希望垄断知识并控制公民的思想,而对书籍行使这种权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下禁令。


禁书有着悠久而不那么光彩的历史,但它并没有消亡:它仍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行业。1982年,针对书籍在学校、图书馆和书店遭遇日益加剧的挑战,“禁书周”启动。这个“庆祝阅读自由”的年度活动迄今已持续了 40 年。


被多国审查部门“和谐”掉的争议电影有哪些

香港报纸档百年变迁,革命党人、消失的“禁书”和《国安法》下的恐惧

历史见证:古拉格劳改营——斯大林的红色恐怖

中国改革初期的回忆:四月影会和巨变前“轰动京城”的影展


《尤利西斯》曾经名列当局禁书榜单


即使识字率有所提高,就像英国19世纪末开始实施教育法之后,书籍仍然很昂贵,特别是那些文字和思想最持久(可能也是最危险)的高端文学作品。直到 1930 年代,随着信天翁出版社和企鹅出版社问世,大众对优质平价书籍的需求才得到满足。


而与此同时,对书籍的禁制也即将脱胎换骨,重获新生,因为后来成为文字审查员的人竭力跟上新书激增的步伐,这些新书使读者接触到新的颠覆性的思想。但是,20世纪禁书行为扩展之所以最令人惊讶,却是对这种“保护”的渴望竟如此普遍。


“败坏思想”


例如,今天,中国政府还在不断针对学校里那些“不符合(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偏离正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书籍发布禁令 —— 这些是可以灵活使用的经典词汇,适用于因为任何原因不被当局许可的一切书籍。(尽管“学生们反正也不会真的去读这些书,”2020 年一位教师在清理学校图书馆书架上的《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时这么说。)


俄罗斯的禁书方法是一种非常公开的冒险,因为这个国家向世界各地输送了大量伟大的作家——无论是否自愿。在苏联時代,政府试图像控制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样控制他们的阅读习惯。


1958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的小说《日瓦戈医生》 为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苏联当局的压力他不得不拒绝接受。


1958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因小说《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前一年在意大利出版,但没有在苏联国内出版。他获诺奖激怒了苏联当局(国家控制的媒体称其为“艺术上肮脏、恶意的作品”),以至于他被迫拒绝了这个奖项。


政府鄙视这本书,因为它并不包含庆祝俄国革命的内容;它包含的是宗教色彩,颂扬的是个人价值。后来,美国中央情报局看到了《日瓦戈医生》的“巨大宣传价值”,遂设法安排在俄罗斯境内印刷。


苏联对书籍的禁制导致了为自我出版(samizdat)写作的兴起。诸如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Osip Mandelstam)的诗歌得以保存,应该归功于这一潮流。政治异见作家弗拉基米尔·布科夫斯基(Vladimir Bukovsky)对samizdat 如此解释:“我自己写,自己编辑,自己审查,自己出版,自己发行,自己为它坐牢。”


但是,西方人如果认为西方国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无疑是在自我安慰。当书籍被禁,或者试图禁书时,苏联当局的论点和其他地方没有不同: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普通人免于接触腐败思想,因为他们太弱智,没有独立判断能力。


在英国,禁书令往往是针对被视为色情淫秽读物的打击工具。一般来说,那通常是利用法律的粗暴力量来阻止社会变革的努力;这种策略总是失败,但对于目光短浅的当局来说它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许多作家都因为跟英国反淫秽法打了擦边球而声名大振。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在写《尤利西斯》(Ulysses)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便有警察盯着,我还是要把一切都纳入我的小说里”——这本书1922-1936年期间在英国被禁,而负责实施禁令的司法官员只读了该书732页中的42页。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纳入的“一切”包括手淫、咒骂、性爱和上厕所。


DH 劳伦斯(DH Lawrence)是一个特例。劳伦斯的作品经常包含他以崇敬恭谨态度相待的性行为,英国检察长发起的一场打压运动持续了许多年:烧毁他的书《彩虹》,拦截他的邮件以没收他的诗歌《三色堇》,还突袭了他的艺术展。


这场仇恨打压运动直到作者去世后依然在持续 —— 当企鹅出版社1960年出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即招致起诉。那场诉讼案的庭审举世闻名:出版商招募了数十名作家和学者来证明这本书的文学品质,不过伊妮德·布莱顿(Enid Blyton) 拒绝了他们的邀约。法官警告陪审团不要依赖文学专家的言辞体现了当局对普通读者的不信任:“就这样让工厂的女孩子们看这种书吗?”


陪审团一致裁定企鹅胜诉,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局令人回味。三年前,英国政府试图对这本书下禁令的 60年之后,再度出手,禁止当年呈递法庭的那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出售给海外买家,以便“找到一位(英国)买家来把我们国家历史的这一重要部分留在英国”。


托尼·莫里森


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因为题材敏感而被当局禁止


保持思想活力


与此同时,在美国,禁书行为堪比对书籍持久力的某种形式的礼赞。在这样一个世界——从电视到游戏和社交媒体,每一波新技术浪潮都会引发对“不适当”内容的担忧——禁书这种做法仍备受欢迎。学校是书籍审查努力的特殊温床,部分原因是对孩子们的可塑性思维加以引导似乎是阻隔被视为危险的有效方法,还因为学校董事会(与书店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区代言权。


1982年,也就是“禁书周”活动发起的那一年,一宗指控学校企图审查书籍案(岛树学区)递交到美国最高法院。涉案学校的董事会认为,“保护我们学校的孩子免受这种道德危险就像保护身体免受健康和医疗危险一样,是我们肩负的道德责任”。他们提到的危险是”反美、反基督教、反犹太主义和肮脏”的书籍。(反犹太主义的指控是针对犹太小说家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的杰作《修复者》(The Fixer)提出的。)


然而,法院的裁决是,根据第一修正案,“当地学校董事会不得仅仅因为他们不喜欢这些书中包含的想法而从学校图书馆中删除相关书籍。”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原告。在美国围绕学校和图书馆的挑战以及禁书的热门话题中,首当其冲的是性。


“美国似乎对性极其感兴趣,”2017年正担任美国图书馆协会知识自由办公室主任的詹姆斯·拉鲁(James LaRue)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美国学校图书馆下架、禁止用作教材,理由是被认为语言亵渎、粗俗。


传统上,性意味着淫秽。1964年,美国法官波特·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在法庭审理一宗讼案时试图给“硬核色情”下定义:“我只要看到它就能认出来。”


时至今日,禁书中的“性”更可能意味着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美国 2021 年有三本书都因为内容涉及 LGBTQI+ 而遭到质疑阻遏。这令人怀疑禁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 是为了保护年轻人还是试图进行意识形态清洗,同时也显示审查当局缺乏想象力 ——他们认为对现象的描述(例如,跨性别者)是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这与一种信念有关,即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只要不出现在书页上就可以安全地忽略它们,比如,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现代经典作品《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常见于10 大禁书榜单,因为它描绘了对儿童的性虐待。


其实,美国的图书审查制度由来已久,最著名的早期受害者是哈里特·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1852年出版的反奴隶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1857年,俄亥俄州黑人男子山姆·格林(Sam Green)因“拥有《汤姆叔叔的小屋》”而被法庭“审判、定罪并被判处10年监禁”。不过,这本书现在更经常受到来自政治光谱上进步端的批评,因为小说以刻板印象描述黑人角色。


一本书越出众就越容易引起审查员的注意。


塞林格(JD Salinger)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常受到挑战——1960年,一位老师因为教授这本书而被解雇,1980年代怀俄明州、北达科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学校剔除了这本书。禁止塞林格小说的理由通常是它使用了亵渎和粗俗的语言,尽管它的开场白——“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式的废话”——按今天的标准看起来颇具古风,很别致。


禁书就像英国圣公会的广教派,门下聚集了平常风马牛不相干的各种书籍,涵盖了从畅销小说(彼得·本奇利、西德尼·谢尔顿、乔迪·皮考特)到经典作品(库尔特·冯内古特、哈珀·李、凯特·肖邦)的所有内容。它瞄准的目标比射箭比赛中的靶子更多,从秘术崇拜(哈利波特系列)到无神论(《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当然,希望依然存在。“禁书周”的宣传使这些书和审查议题不离开公众视线。还有史翠珊效应—— 试图禁止书籍会让人更关注它们。在美国,一些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有禁书书单,网站上专辟一个单独类别。


在英国, 萨奇画廊(Saatchi Gallery)曾举办一个珍稀书展,展示并出售稀有版禁书,包括一本超稀有的签名版《麦田里的守望者》(22.5万英镑/ 26.4万美元),以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On the Revolution of the Heavenly Spheres,200万英镑),1543年出版的这本书因为暗示地球并非太阳系中心而激怒了教会。


但是,永远保持警惕,那是保持我们思想活力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不仅是指美国图书馆协会,还包括世界各地的读者。正如西比林神谕所言,书籍可以被烧毁,书中的知识会丢失,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谢选骏指出:思想的功能就是要突破现状,为了创造历史的新局,我不得不成为禁书作者。

谢选骏:胡歌差点身败名裂



《胡歌老婆被起底「真实身分」 神似杨幂、林依晨综合体》(记者杜沛学 2023-01-31)报道:


胡歌老婆黄曦宁被形容神似杨幂、林依晨综合体。


40岁的胡歌自曝结婚生女喜讯,并称:「老婆不是公众人物,为了让孩子顺利诞生,喜讯隐而未宣,望大家多多包涵。」但仍止不住微博上网友开始狂搜「嫂子」真实身分,据悉对方是胡歌的运行经纪人黄曦宁,经常跟在胡歌身边帮忙挡媒体、粉丝,而她的照片曝光,网友除了赞她有气质,也形容有如「杨幂加林依晨综合体」,恰巧这两位女星都曾和胡歌合作过并传过绯闻。


据悉黄曦宁比胡歌小11岁,与胡歌是因养猫结缘,两人在去年9月21日领证结婚。网友获知胡歌老婆真实身分,开玩笑称,终于知道为何都没人拍到,因胡歌就把老婆藏在身边,形容黄曦宁根本是「励志故事」。


谢选骏指出:九月份结婚,一月份产女,这哪里是什么励志故事,简直是差点身败名裂——经纪人可不是好玩的。


《胡歌惊喜宣布「我当爸爸啦」 曝老婆身分 母女平安》(记者杜沛学 2023-01-31)报道:


新年一开春,中国40岁戏剧男神胡歌就宣布好消息,在微博上PO文:「我当爸爸啦,母女平安,向大家报喜。」并透露另一半「不是公众人物」,「为了让孩子顺利诞生,喜讯隐而未宣,望大家多多包涵。」也感叹瞒婚这一年「诸多不易」,消息一出让粉丝又惊又喜。


胡歌文中感性表示:「入行整20年,感谢大家陪伴我一起成长,此刻我将和你们共同迈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我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新年送上一份惊喜,祝大家兔年平安健康,万事如意。」


胡歌于2005年在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中饰演主角李逍遥,并因而成为当时中国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此后,他又陆续演出于多部电视剧,如「聊斋」、「天外飞仙」、「少年杨家将」、「射雕英雄传」、「仙剑奇侠传三」、「神话」、「轩辕剑之天之痕」和「风中奇缘」等。


2015年,谍战剧「伪装者」、古装剧「琅琊榜」、都市剧「大好时光」相继播出,他获颁第22届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男演员及最具人气男演员、2015国剧盛典最佳男主角等奖项。


2019年开始,胡歌为了拍摄王家卫担任监制、总导演的「繁花」,整整花费了3年,去年底官方终于释出预告和海报,为准备上档做准备。而这几年胡歌被指呈现「半退休」状态,还有黑料指出,他因拒绝拍烂片、捧新人,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不过还好他不缺钱,财务自由。」


谢选骏指出:胡歌没有张艺谋老谋深算,反倒避免了几百万的葫芦娃罚款;因此也就不需要像张艺谋那样不择手段。


《《胡歌喜曝已婚当爸 回顾情史对「她」不离不弃最难忘》(记者杜沛学 2023-01-31)报道:


40岁胡歌惊喜宣布已婚且当爸,回顾他过去情史,胡歌有许多绯闻女友,不过大多都是因戏生情、戏散人散,包括刘亦菲、安以轩、林依晨等人,也传出与杨幂、刘诗诗、江疏影等人来电。不过他曾在受访时坦言,让他最难忘的前女友,就是2004年因戏相恋的女星薛佳凝。


胡歌和薛佳凝交往后,却在2006年发生严重车祸,甚至因此毁容,对方不离不弃停掉工作相陪,但没想到却在2008年分手。此外,胡歌也传出与富二代名媛林晓交往。最近期的一个绯闻,是去年传出胡歌与小6岁的王晓晨秘婚、生娃,但爆料一出女方就亲自辟谣,无奈叹:「我的姻缘就是这么被挡的!」


谢选骏指出:演员和演员互相演戏,演员和经纪人就没有办法演戏了,否则就让胡歌身败名裂。


谢选骏: 圣经最后审判的科学依据



《小行星将掠过南美上空 距地表仅3600公里》(中央社华盛顿综合外电 2023-01-26)报道:

NASA表示,小行星「2023 BU」将掠过南美洲南端上空,届时它跟地表的距离只有3600公里。(取材自NASA网页)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表示,一颗货车大小的小行星将于26日下午掠过南美洲南端上空,届时它跟地表的距离只有3600公里,「极其接近」地球。

法新社报导,根据NASA的说法,最近被业余天文爱好者发现的小行星「2023 BU」将在美东时间26日晚7时27分左右掠过南美洲南端上空。

届时小行星距离地表只有2200英里(3600公里),比许多地球静止轨道上的人造卫星都还要近。

但NASA昨天发声明表示,小行星无撞上地球之虞。

就算有风险,这枚直径约3.5到8.5公尺(11至28英尺)的小行星大致上也会在地球大气层瓦解,可能只会造成少量的小陨石。

业余天文爱好者波瑞索夫(Gennadiy Borisov)1月21日刚在克里米亚半岛一座天文台发现2023 BU小行星。NASA的撞击风险评估系统很快就确认这颗小行星不会撞上地球。

协助开发评估系统的NASA专家法诺奇亚(Davide Farnocchia)表示:「虽然观测次数非常少,仍得以预测这颗小行星会极其接近地球。」

「事实上,这是有纪录以来,已知的近地天体最接近地球的其中一次。」

小行星靠地球如此之近,将导致它绕行太阳的轨道明显改变。NASA表示,过去小行星绕太阳一周需时359天,这次接近地球后将变成425天。

谢选骏指出:3600公里!只有地球直径有12742公里的三四分之一!这是“真与死神擦身而过”!很多人不相信圣经预言的最后审判,以为世界末日必须等到几十亿年之后的地球毁灭。其实不然,世界末日已经发生多次了,挪亚时代的大洪水就是一例;再早的恐龙灭绝又是一例。世界末日就是生物圈的劫难,科学依据之一就是这次的小行星要是命中地球的核心部分,人类的文明就一夕完结了。


2023年2月2日星期四

谢选骏:黑心的佛祖

 


《寺庙内扫码烧金:总感觉钱花了 却没参与感》(大象新闻 2023-01-30)报道:


木鱼都能电子,烧香也能用电子。


前两天,在福建惠安县的一个寺庙里,连烧香拜佛也玩起了高科技。一个红色的带显示屏的机器上,写着"大金炉,正在烧金",画面还一直播放着大火燃烧的动画。寺庙的工作人员回应,这么做是因为明火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香灰飘到干草上容易引发火灾。


这个解释看似很合理,但也没挡住大家的"吐槽"。有网友说,这算不算是糊弄佛祖?简直就是"科技与狠佛";不过也有人说,科学是手段,信仰才是内核。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善男信女会去寺庙烧香祈福。不管是否灵验,最起码香客们的态度很虔诚,尤其注重仪式感。然而,寺庙简化流程,扫码烧金,总有一种"钱花了,但好像一点参与感也没有"的感觉。


本来要的是一种仪式感,电子烧金却显得既没有诚意,还容易给寺院招黑。大家连平时对功德箱里的钱,去向还存在质疑,更别说这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了。也难怪网友调侃:"佛祖收不收的到,我不知道,但方丈肯定收到了。"


明火固然存在隐患,但作为一座寺院来说,更应该注重大家的宗教体验,有些仪式感能省,有些则不能省。变了味儿的烧香拜佛,只会让"韭菜"越来越好割。


网民嚎叫:


dream_pillow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9:49:11

佛祖已经与时俱进学会使用二维码了,所以不要怀疑佛祖的智商。

SeSeYiYi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8:54:42

敛财,有才。


谢选骏指出:佛祖的智商不低,因为他不是印度的土著黑人,而是殖民印度的白人后裔——但是佛祖就像一切殖民者那样贪得无厌,所以叫做“黑心的佛祖”。木鱼烧香都用电子意思意思,那么信众也应该拿出电子冥币回馈这个黑心的佛祖。

谢选骏:导演是一些冒充文豪的文盲



《张艺谋的“满江红”后劲有多大:排队打秦桧 旷世奇景》(综合自邱开冒的文学城博客 2023-01-30)报道:


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大火,据说已冲上票房排行榜冠军。


看张艺谋爱国题材的电影,都得准备好缴感情税,怕自己心太硬不受感动,一直不好意思去影院看张艺谋的电影。想象一下都受不了:满场观众都眼含泪花跟着“秦桧”一起朗诵《满江红》,你一个人憋尿似的硬忍住笑,多尴尬呀!怕被人当傻子卖了,也得注意场合吧,为了爱国情操,被当傻子卖一回又有何惧!但有的人有聪癖,任何时候都不肯当傻子,对这种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张艺谋也没办法开导了。


把他们像牲口一样关了几年,然后又让他们排队去火葬场的元凶是秦桧?武汉病毒是秦桧在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然后投毒到海鲜市场?徐州鉄链女是秦桧拐卖的?唐山烧烤店打人是秦桧策划的?全国各地无数孩子的失踪、器官被移植也都是秦桧干的?要不然,这些傻逼们怎么可能把所有仇恨都发泄在秦桧身上呢?


咬牙进影院看了《满江红》的朋友,气得怒目圆睁“怒发冲冠”,新冠旧冠都冲——老子刚阳过了,寻思着看场电影冲冲喜,没想到张艺谋弄了个那么不讲理的结尾给恶心着,弄得整个人都要复阳了。


据说易烊千玺对秦桧透了底:“你以为这么多人死,真就是为了杀你?你觉得这样做值吗?其实你的命在他们眼里,一钱不值。”只配“活在众人的唾骂中!”


这话说得太没历史感了,秦桧死了多少年了,不一直死在“众人的唾骂中”吗?骂丫的,跟丫死活有嘛关系?录完了口供(背诵遗言)秦桧还有什么活口价值?死活都不耽误唾骂呀,易烊千玺懒死了,随手一刀就那么累吗?


张小泉菜刀前段时间闹过一个笑话,消费者反映用张小泉菜刀拍黄瓜导致菜刀断裂,张小泉刀具公司领导出来解释,说消费者不正确使用菜刀造成的事故,张小泉菜刀主要功能是切菜的,不能用来拍黄瓜。张艺谋的电影弥补了张小泉菜刀的缺憾,关键时刻不砍秦桧,而是用来拍黄瓜。张小泉好钢用在刀刃上,张艺谋感情用在刀背上,关键时刻反转拍黄瓜。张小泉与张艺谋双刀合璧,进退自如天下无敌。


押沙龙为牺牲了那么多生命打捞出一首诗词很困惑:“死那么多人,就换来一首词。当然,有些观众可能会说这首词是爱国之词,忠义无双,我这么说是轻视了它的宝贵价值,格局小了。但是,爱国诗词的价值,不就是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和坏人作斗争吗?按剧情设定,秦桧就是大宋人民的敌人,是杀害岳飞的凶手,背完岳飞的爱国诗词,却不去诛杀权奸,不去为岳飞报仇,那么背诵它的目的是什么?”


还有很多金庸爱好者支招:干嘛不设置一间宽敞的牢房,墙壁足够大,让岳飞写下兵法战术总结?就是郭靖拼命保护的那部“武穆遗书”,让南宋官兵提高战术水平,不比一首词更有价值?杀敌报国多实惠呀!


这说明不理解张艺谋的反转刀背拍黄瓜功,押沙龙反思得很对,确实是“格局小了”,必须以开放式大格局来理解张艺谋的雄心和野心。


在中国战史上,岳飞取得的战绩可能都进不了前十名。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徐达、常遇春,将星如云,很多名将的战绩都超过岳飞。历史学家早就指出,岳飞的战功被其后人夸大了,大破金兵“铁浮屠”水分很大。但这不影响岳飞成为头号英雄的名分,就是因为这首爱国词《满江红》。


具体的战功大小可以被后人忽略或遗忘,金国兴了又亡了,南宋也随小皇帝蹈海而逝。但一首《满江红》却能穿越朝代时空,一遇外敌入侵,“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就回荡在中原大地。不论对蒙古人、女真人、日本人都好使,都能用“胡虏”“匈奴”代指,在精神上“饥餐”“渴饮”之。


撒切尔夫人说,只有能输出价值观才能算大国。有很多比岳飞更能打的名将,输出了武力,收获了胜利。岳飞也输出了战绩,还输出了“精忠”,更重要的是靠一首词输出了价值观和情怀。《满江红》的力量超过了任何具体战功,输出正义输出情怀,具备了战争动员能力。日本人占领东北,中国人朗诵“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2022年,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西莫夫低吟“驾长车,踏破哈尔科夫”,泽连斯基回应“驾长车,踏破彼得格勒”……一首《满江红》输出的是正义高地,确立了南宋以后战争的正义链接及情感模式。张艺谋费尽心机抢救《满江红》就是抢救价值观,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续绝笔,为万世开太平。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满江红,这格局,就问你服不服吧?易烊千玺抓大放小得鱼忘筌,得了《满江红》放了秦桧又有什么毛病呢?张艺谋的刀天生就是反转拍黄瓜的。


有人说,如果易烊千玺把秦桧杀了,就是魔改历史了,张艺谋尊重历史,没法对秦桧下手。快拉倒吧!魔改历史对张艺谋是家常便饭,没他不敢篡改的。把秦桧改成被刺杀死的,这种小打小闹张导不屑为之,要改就改大的才显示格局呢。


学界认为《满江红》不是岳飞写的,而是后人冒名代作的。学者查遍南宋资料,整个南宋期间不见这首《满江红》。张艺谋艺高人胆大,让秦桧对几千官兵朗诵《满江红》,在场的官兵纷纷跟着朗诵,至少默记在心了吧。岳飞平反昭雪后,南宋人民口口相传,有井水处就有《满江红》了吧?张艺谋推翻了南宋不见《满江红》的定论,这么大胆魔改历史,比杀一个区区奸臣格局大多了吧!张艺谋时常用胆大来证明艺高,艺高人胆大和胆大人艺高是相辅相成的。


经过三年疫情,人民群众过得很疲惫,迫切需要感动一下来安置悬吊吊的心灵。张艺谋应召而出,一击必中:广大群众被升华了,有岳庙景点的地方,群众纷纷排队去打秦桧像,一腔怨气转化成爱国热情。这种情感的升华和转移,也体现了爱国诗词的天然功效。


上海作家周泽雄认为“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和坏人作斗争”不是爱国诗词的首要功效:


爱国诗词的头等功用,类似影音特效,让作者、吟诵者产生爱国功业已虚拟完成的美妙幻觉,不必再从事实体厮杀了。因为,哪怕岳飞是例外,但爱国诗词主要是一副安慰剂,还能对吟诵者形成一种豁免利益,让他无虑其余,梦想着一诗功成万骨枯,四韵吟罢六月雪。那是文字行的超级买卖。


爱国群众看了《满江红》就去把秦桧像扇了,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不正是沉浸在“爱国功业已虚拟完成的美妙幻觉”中吗?


网民嚎叫:


徐州雪花大如习 发表评论于 2023-01-31 07:28:22

中国人经历两千年的逆向淘汰,把有思想有良心有胆量的都淘汰掉,要么被杀被关,要么润了。剩下一帮没脑子的顺民找秦桧发气,向境外势力开火。

zhongguoren8 发表评论于 2023-01-31 05:43:38

这只是冰山一角,会发生在任何孩子身上。很多部门都参与了,一条龙服务。你懂的。

春暖花开2016 发表评论于 2023-01-31 02:35:25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众多民众愚昧至此,可悲!

fancyorange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22:32:33

中国人大概还活在宋朝。应该排队打包子啊。哈哈哈。

第五代非领导人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20:38:36

世界上最无耻的事,就是教育别人爱国了!!!

Sam大树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20:28:18

蛇精病,拿电影情节与历史相提并论!历史虽然有时不是那么严谨,可电影从来都是编排出来的娱乐。

Armweak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9:22:13

难怪在当今土共酱缸国,亿万缸民热烈欢呼习三滥南海造岛,南海宣示主权。就在眼下,土共酱缸国亿万缸民为《满江红》叫好,为保卫大宋江山,抵抗金国(辽国)的“入侵”热泪盈眶,而这里一些来自土共国的中华酱缸国缸民们,依然念念不忘金国(辽国)的土地海参崴,说那是中华酱缸国的国土。:)既然欢呼岳飞抵抗外族侵略,怎么又同时把侵略者的国土纳入酱缸国自己的口袋里?海参崴在一两百年前,当中华酱缸国缸民在做亡国奴的时候,就不属于中华酱缸国的占领者征服者大清国的领土了,可是,两百年后的今天,中华酱缸国缸民还要claim当年侵略国占领国的土地,俺实在想不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痞子无赖心理?:)

Armweak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9:22:06

(接上帖)海外这些酱缸国缸民依然要claim 海参崴,那么,土共国缸民叫嚣占领台湾国,一点也不过分呀。中华酱缸国过去两千多年中,国界线变化无数次,你咋不claim越南朝鲜是你中华酱缸国的呢?俺说过很多次,土共的愚昧和落后的一大特点是,酱缸国缸民,见到领土,就象狗看见了屎,眼睛顿时放绿光!海参崴归还给土共国了,这里在美国的酱缸国去那里,可以象战胜国士兵一样,抢钱抢物强JIAN而肖遥法外?:)俺真是服了这帮海外酱缸国缸民徒子徒孙了。:) :)

johnjyu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9:21:02

排队抽打秦桧的爱国者们有人敢打当今在位的真秦桧吗?估计拍马屁的会有不少!

wumiao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9:00:59

主要的疑点在出现的时间和贺兰山的地理位置:《满江红?写怀》突然出现在明朝弘治年间,与岳飞相隔了三百余年。而在此之前,从未出现在任何宋朝或元朝的文献之中。而贺兰山在当时属于西夏地界,如今的宁夏地区。岳飞心心念念的“直捣黄龙”,则是金国的腹地,如今的吉林。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北,民族和领地都不相同。

冻爷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8:22:13

收复海参崴!收复库页岛!谁不同意就是汉奸卖国贼!

wumiao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8:06:41

脍炙人口的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满江红”是词牌名,岳飞真正写过的一首满江红的词是《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而《满江红·写怀》必然是伪作,而且是明朝时期的伪作,更精确的时间是明英宗在土木堡之战被俘之后,明朝人借岳飞之名的伪作。

枫林深处是我家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8:03:12

在民国时期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协议》明文规定苏联承认中国对海参威的主权,苏联同意在50年以内撤走苏联驻海参威苏联承认中国对海参威的主权,苏联同意在50年以内撤走所有驻军。结果呢?

jingzhe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7:55:16

应该就此做一个发电装置,不然群众这些能量就白费了。

上下求索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7:49:00

一群阿Q

wumiao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7:36:30

不过一场中国内战,还是在中国领土上打的,有什么可壮怀激烈的?金人是黄皮肤扁平鼻子,汉人也是,只不过一个畜牧,一个农耕。让俄国老毛子掠去的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才是真正该壮怀激烈,那些土地本来应该是当时的金人的,现在完全和中国无关了。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17:32:02

葡萄牙人占领澳门,1557年。1999年回归。英国人占领香港,1841年。1997年回归。瑷珲条约, 俄罗斯占领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58年。北京条约,俄罗斯占领包括海参葳在内的中国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日本人占领台湾,1895年。日本人占领钓鱼岛,1895年。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和海兰泡惨案,1900年。苏联占领旅顺,1945年。外蒙在苏联中共帮助下真正独立,1949年。参加朝鲜战争,放弃台湾,1951年。把夜莺岛送给越南,1957年。缅甸获得江心坡等,1960年。将诺门罕谷地,察哈儿北,新疆北塔山送给蒙古,1962年。把半个长白山送给朝鲜,1962年。巴基斯坦获得部分克什米尔,1963年。阿富汗获得瓦罕走廊, 1963年。小傻红们,告诉我哪些是中国自古领土,哪个卖国贼出卖了它们?


谢选骏指出:张艺谋混账历史剧,确实说明了“导演是一些冒充文豪的文盲”——他们哪里懂得,英雄不一定能写英雄诗,写英雄史诗的不一定是英雄……所以阿基里斯不会去说唱希腊史诗,而荷马也不会驰骋战场。


下面看看岳飞的真作《满江红》是怎样吧——


满江红1·登黄鹤楼2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3。万岁山4前珠翠5绕,蓬壶6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7满郊畿8,风尘9恶。

兵安在?膏10锋锷11。民安在?填沟壑12。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13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14。却归来、再续汉阳15游,骑黄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

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凤楼龙阁:形容中原建筑的华美富丽。

万岁山:宋徽宗政和四年(1122年)建于汴京东北角,为皇帝游玩享乐之地。

珠翠:指山前的奇花异石。另有一说为指代宫女。

蓬壶:蓬莱,是古代传说中的渤海中三个仙山之一。

铁骑:敌兵。

郊畿:京畿一带。

风尘:威事引起的兵荒马乱的情景。

膏:血污。

锋锷:敌人的武器。

壑:大沟。

请缨:请求命令。

河洛:黄河、洛水一带,即指中原。

汉阳:武汉三镇之一。

白话译文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创作背景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绍兴七年(1137年),伪齐刘豫被金国所废后,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上片起首的“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三句,词人写登上黄鹤楼所望之景:在一片荒烟笼罩之下,仿佛有很多的城郭。接下来的“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三句,是词人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起了昔日汴京宫苑的繁华: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尽是雕龙砌凤。紧接着“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二句,续写昔日之景,说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上片的前半部分,词人极力表现昔日汴京城的繁华,为接下来的抒情作铺垫。后面的“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三句,词人笔锋一转,写如今金兵的铁骑包围了汴京的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上片词人抚今追昔,表现了词人对昔日汴京的留恋以及对今日金兵攻占中原的悲愤之情。

下片起首的“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四句,词人自问自答,说如今士兵已经血洒战场,浸染刀锋;如今百姓已经尸横遍野,填满了沟壑。接下来的“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四句,词人悲叹江山仍旧存在,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接着反问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之师踏马挥鞭,横渡长江,收复中原。词人在此处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着意表现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情景,与上片词人所追忆的昔日之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悲痛以及渴望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迫切心愿。结拍的“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三句,词人继续上文的怀想,说自己收复失地之后,还要归来故地重游,再登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词人在结尾处虚写光复中原后的情况,以来日得胜之轻快,反衬眼下心怀故土的心绪难平,抒发了词人对挥师北伐的迫切愿望和收复中原的决心。

此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沉郁悲壮,感情真挚浓烈,极具感染力。 

名家点评

黄瑞云《词苑英华》:“诗艺贵直。岳武穆《满江红》二阕,直是狂怒愤呼,其磁敌恢复之志,吐露无疑,即在南渡爱国豪词中亦独树一帜,无可比拟。直自之至而不感其率露,激烈之极而不觉其叫嚣,即在其感情真挚故也。”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贫寒。二十岁应募为“敢战士”,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绍兴十年(1140年)统率岳家军大破金兵干郾城,进军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中原失地。但朝廷执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后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有《岳武穆集》。今存词仅三首。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感之心。他在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让人士气振奋。其率领的军人被称为“岳家军”,人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2023年2月1日星期三

谢选骏:《参考消息》的历史作用


《白纸运动:中国"海归派"的爱国情怀遭官方清算》(自由亚洲 2023-01-30)报道:


白纸运动后,北京当局顺应民意解除封控,但运动结束后至今,政府对参与活动的示威者仍默默进行大规模的清算与拘捕。被捕的示威者中,现在传出不少人是留学外国的"海归派"(海外留学归国者),外国一些院校陆续发布声明,呼吁北京当局放人。


北京亮马桥的白纸运动中,曾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就读的年轻人辛赏以朗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赞颂爱情的诗,来面对当时的执法警察,但辛赏读诗的举动,中国当局都容不下。


根据人道中国创办人周锋锁的消息,辛赏已被中国当局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罪名正式拘捕。


和辛赏同样留学英国、曾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就读的李思琪也因为参与白纸运动被捕。李思琪在英国完成硕士学位后便成为一名自由记者,网上流传的资料显示,她志在用镜头和文字观察社会。


对于李思琪被拘捕,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公开表示:“我们很担心校友因为参与新疆大火的守夜活动而被拘留,我们‘强烈谴责’中国政府压制言论自由的行为,并呼吁当局释放因为参与守夜活动而被拘留的人们。”

对李思琪被捕的一则相关报道(网上截图)


留学经历萌发壮大追求自由的种子?


外界关注,许多在白纸运动中被捕的示威者都有曾在外国留学的经历,是什麽原因鼓舞了这些留学生,让他们更勇于走上街头对抗威权政府?


在美国华盛顿攻读研究所吴同学告诉本台记者,海外求学的经验,让留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广阔:“在中国就只有一种声音,你就比较难有独立于这种声音的思考,在海外留学能接触不同的声音,你知道更多被中国政府屏蔽的事情,人们就会做出不同的举措。”


出于人身安全考量,吴同学不愿具全名受访。吴同学还说,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启发与影响是很大的:“在中国的叙事裡面,你会学到‘抗议是很可怕的’、抗议是很快会被抓起来的、人是不可以抗议的、人是不可以聚集在一起表达观点的。而你在中国之外有生活经历的话,你就会发现,表达政治声音是很健康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你在这个层面有经验之后,你就会希望你在中国也可以有一样的政治表达,你也会在中国试图做出这样的政治表达,很不幸的这是中国共产党最介意的事情。”


比吴同学早几年留美、另外一位白纸运动示威者秦梓奕则曾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她与李思琪一样都有新闻工作的资历。秦梓奕曾是中国媒体《财新》的记者。


秦梓奕被捕后,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发表公开声明,“呼吁北京当局尽速释放秦梓奕”。


另一名被捕者李元婧则曾就读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UNSW),该校学生和校友日前在澳大利亚的change.org发起联署,呼吁新南威尔士大学学生及校友加入行动,敦促校方发声明声援李元婧,并向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跟进李元婧的近况。至截稿,联署行动已有265人参与。新南威尔士大学未回复本台的置评请求。


澳大利亚的change.org发起联署,呼吁李元婧曾就读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学生及校友加入行动,敦促校方发声明声援。(change.org截图)


海外大学发声能带来的正面影响


尽管本台无法独立核实上述示威者被捕的消息,但国外各大学陆续声援白纸运动中被捕的校友,除了能影响其他的“海归”,也将为中国的执法机关施加压力。


现居美国的人权工作者杨占青就告诉记者:“他们(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都会被暴露在公众下,等于有更多人关注他们的下一个动作。如果他们的学校能够发声的话,我想会影响到他们学校的学生,他们可能会重新回过头来关注白纸运动后继的进展。”


杨占青还说,这些声援对示威者家属及律师也是鼓励:“让他们看到他们的亲人或当事人做的事情是一个合法的事情,也是一个正义的事情,被逮捕是不正常、违法的事情,这些学校有公信力、能公开发声,这有助于他们被释放。”


网民嚎叫: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3-01-31 02:00:13

1973年8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100%的继续当选中共党魁,国家领袖。1976年10月6日抓捕四人帮,毛泽东的夫人,侄儿被捕,全家被贬,家产全部没收。齐奥塞斯库, 第1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1974年3月28日-1989年12月22日(15年269天)。执政期间屠杀无数罗马尼亚人,甚至对所有持有打印机的罗马尼亚进行监视。当然了,比今天的一尊皇帝差多了。1989年12月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在罗马尼亚南部登博维察县特尔戈维什泰兵营厕所前一块空地上被处决。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倒行逆施者,终将遗臭万年!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3-01-31 01:57:55

什么时候中国人饭后茶余能够谈论领导人,谈他们家人腐败,谈他们的子女。什么时候媒体可以报道领导人的特权,领导人的腐败;这样的中国才算真正进入了近代社会,不然只是一个的封建王朝而已。不然只是一个落后的集权社会而已。改革开放后,中国本已经向这方面发展。在老百姓的饭后茶余中经常能听到邓小平的儿子怎么怎么腐败,经常能听到赵紫阳儿子怎么怎么官倒,经常能听到江泽民的儿子怎么怎么特权,经常能听到温家宝的儿子怎么怎么权商勾结。虽然官方媒体没报道,但至少没有人为此被抓,至少没有人为此被判是不是?这样的社会才是正常的公民社会,这才是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这样的社会才是人民当家做主啊!改革开放四十年,共产党的官僚们怎么越活越回去了?怎么越活越没出息了?真是中国的悲哀!

简单一点好 发表评论于 2023-01-31 01:15:00

美国的和平示威是常见的,大大小小多不胜数。常见的大规模的多次多地仍在进行的有: 妇女堕胎;要求控枪;警察执法;黑人维权。还有高法判决异议,环保, 同性恋,俄乌战争等。还有很多常见的地方小规模有:老师要求加薪,反对房地产商过分开发,反对征用自然风景区,保护动物。。。在美国如果不妨碍交通,聚会或游行不需要递交申请; 警察通常不能拒绝以示威游行表达公众诉求的要求。见******aclu.org/know-your-rights/protesters-rights


谢选骏指出:资讯信息,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育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有没有留学经历的,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毛泽东还没死的时候,大陆红区就有一份《参考消息》,每天摘编刊载一些来自国外的资讯信息,多属歌颂或是小骂大帮忙之类的,但即使如此,还是透露了许多共产党的报纸所没有的内容,可以从中寻找事实的影子。


网文《参考消息》(新华社主办的报纸)报道:


《参考消息》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家通訊社新华社主管、主办的報紙,创办于1931年,原为内部刊物,1957年3月1日起公开发行,主要刊登中国大陆外通讯社、报刊、网站的文章,是现时中国大陸发行量最大、全球发行量第五大的报纸,有“国际消息总汇”和“万报之报”之称。


報頭


报头的“參攷消息”四字摘自鲁迅笔迹,“參”是“参”的繁体字,“攷”是“考”的异体字。因为“攷”字与“政”相似,又大致能读通,于是一些人误解成“参政消息”。另外标题字体与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相似,也有人误认为题词出自周恩来手笔。


历史


1931年11月7日创刊于江西瑞金,当时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红中社成立,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收听外电、查看外刊消息,然后编辑《无线电材料》或《无线电日讯》送党内领导参考,成为参考消息的前身。起初的每天40份蜡纸手刻油印32开4-8页,已经可以满足共产党领导人的需要。1935年11月在陕北恢复了红中社的文字广播与《红色中华》报、《无线电日讯》的出版。1937年10月《无线电日讯》改名为《参考消息》。1938年12月改名为《今日新闻》油印出版,1940年3月10日改为铅印出版,刊号重新计算,售价4分,八开两版。1941年春,《今日新闻》与《新中华报》合并为大型党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创刊《参考消息》油印内部发行。1942年12月1日,《参考消息》改为铅印重排刊号由新华社、《解放日报》社合编出版至今。是目前国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据资料显示,延安版《参考消息》目前国内尚无馆藏记录,国家图书馆馆所藏《参考消息》,也仅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出版的。2004年,留美学者沈津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发现其馆藏有1944年6月至1945年各月份的延安版《参考消息》,来源是延安新华社英文翻译林迈可。已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9月影印出版。


1946年春,毛泽东发出“全党办通讯社”的号召,党中央采取措施加强和扩大新华社的“耳目、喉舌”作用,对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进行了重大改组,工作重心放在新华社。这次改组中,新华社正式成立电务处,电务人员增加到70多人。在新的编委会讨论办通讯社的会议上,当时任新华社第一副社长的陈克寒谈了新华社担负的任务,第一项就是“抄收各国电讯”,也就是当好中央的耳目。1947年3月撤出延安后,新华社副总编辑范长江率领新华社工作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新华社社长廖承志率领大部分人东渡黄河到晋冀鲁豫的太行区。两支队伍都编辑发行了各自的《参考消息》。范长江的陕北版《参考消息》1947年4月9日油印发行,每期4千字;1947年12月28日改为铅印,四开四版,至1948年3月20日止。1949年9月《参考消息》在北平由赠阅改为订阅,发行量2947份。参考报道是党中央“耳目”,新华社的文字和口语广播,是传播党中央声音的“喉舌”。


1956年,随着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的发生,毛泽东等中共领导觉得“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及时地知道我们的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朋友的那些与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参考消息》是在批判斯大林、破除僵化思想的背景下于1957年诞生的,是一项打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政”。“为了便于党内外干部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特别是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敌人和朋友方面的情况,中央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扩大新华社出版的《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1956年,毛泽东提出把只限党内外高级干部看的《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县委以上干部。1957年春天,毛泽东在包括最高国务会议的几次重要会议上,接连阐述为什么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他说:“这是为了锻炼我们。党内外都应该受锻炼,应该见世面,知道一点世界上的事情:敌人怎样骂我们,敌人家里的事情是怎样的。有人说这样会乱,不会乱的。”1958年他又指示:“要把《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扩大到全国的高等院校学生。”1970年夏,毛泽东指示,《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基层党支部。在其后的近30年中,《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覆盖到所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发行量也扩大至40万份以上。在文化大革命中,《参考消息》几乎成为中国大陆普通人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窗口,能够拥有一张《参考消息》几乎成为身份的象征。


1960年代,周恩来成了《参考消息》实际上的总编辑。《参考消息》上几乎每天都刊登很有分量的外国评论员分析国际关系、形势的文章,相当一部分是周恩来亲自从《参考资料》中选出并指示《参考消息》刊登的,甚至有的文章登在哪个版,他都指示清楚。1967年5月28日,周恩来说:《参考资料》报喜不报忧,不登敌人骂我们的一些东西,人们就不知道多方面的情况。不要“怕”字当头,不要怕群众造你们的反。1970年6月29日,周恩来说:毛主席交代过,《参考资料》不要自己标标题,原来怎么标就怎么标,让读者自己判断。9月2日,周恩来说:“《参考消息》主要是正面的,也要选登反面材料,使大家有所比较,否则不能起广泛教育作用。”1973年6月15日,周恩来说:《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


改革开放初期,专辑工作的改革是:换了招牌,从《参考资料专辑》改成《参考消息专辑》;发行对象也从随其他内部刊物订户免费发送改为面向社会。《参考消息专辑》的内容仍是围绕中央提出的三大任务选材:保卫世界和平、实现四个现代化、统一祖国。


1985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开放《参考消息》,使得所有中国大陸人民都可以订阅。为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84年底,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和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先后作出批示,国家教委在1985年1月还发出文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校方给所有学生每间宿舍订一份《人民日报》和一份《参考消息》。1986年8月,《参考消息》专门开了发行会议,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国家教委和邮政总局都派人参加了。这大概是最后一次行政力量支持《参考消息》的发行工作。就在此次会议前的1985年1月1日,《参考消息》报头下的“内部刊物”4个字已经中宣部同意变成了“限国内发行”。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参考消息》只是供中高层领导人看的,是《参考资料》的一个“摘要版”,经过改革开放的演变,两者渐行渐远,已经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版本,《参考资料》成为《参考消息》的一个“补充版”。


1993年时期发行量一度曾突破300万份。但是随后参考消息逐渐加强了对内容的过滤和控制,其倾向性逐渐明显。其权威地位已被新华社另外编发的《參考資料》(俗称“大参考”)取代。从1957年《参考消息》报问世开始,它就是从《参考资料》(参编部的主要产品,只供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及有关单位阅读)中选材。形象地说,《参考消息》是《参考资料》的“摘要版”,《参考消息》的编辑工作是《参考资料》的深加工工作。


2011年1月《参考消息》零售价格由0.7元涨至0.8元。2014年《参考消息》零售价格由0.8元涨至1元。


2021年1月1日,《参考消息》随新华社重点报刊及网站、客户端同步改版。改版后的报纸,报道结构到版式呈现都进行优化与提升。


《参考消息》与《参考资料》


新华社原有在一定范围内发行的《参考消息》,刊载外国新闻报道,又称“小参考”。发展到1954年时,“小参考”已成为50多页的刊物,不堪重负。在此情况下,周恩来于1955年年初指示新华社另行出版《参考资料》;后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建议将《参考资料》和《参考消息》分开出版,得到同意。1955年3月1日,《参考资料》创刊,此后俗称“大参考”。


原参考材料编辑部领导人张辛民提到,从前读者从《参考消息》所能知道的信息,须局限于中央已经知道的信息(即《参考资料》)范围内,超前知道是不允许的。《参考消息》刊登《参考资料》以外的材料,在粉碎四人帮以前只有极少数几次。直到1983年,这种做法才在社党组会上被确认。张兼管《参考消息》后,对它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调整版面(文化大革命中,《参考消息》一版要闻、反美斗争,二版苏美矛盾,三版其他重要新闻,四版对中国反应的版面分配是1971年周恩来下达的指示),但对于版面调整的做法和尺度参编部内部有分歧。


读者覆盖


《参考消息》报社现在可以翻译30多种主要语言,在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驻有记者。

性别结构:以男性为主。男性读者占71.3%,女性读者占28.7%。

年龄结构:25-34岁的人最多,约占1/3;35-44岁读者比例也达到22%。两部分约占读者总体的60%。15-24岁15.5%,25-34岁37.1%,35-44岁22%,45-54岁14.8%,55-64岁10.6%。

教育程度:高学历读者远远高于总体水平,大专以上学历超过50%。大学或以上27.8%,大专22.3%,中专/技校8.5%,高中27.2%,初中13.4%。

收入水平:读者平均个人月收入1673元,高出总体水平30-40%。1000-1999元39.4%,2000-2999元11.1%,3000-3999元6.9%,4000-4999元1.5%,5000元以上2.1%。

职位构成: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比例远高于总体水平。制造业/生产性企业一般职工10%;企业/公司一般管理人员8.1%,中层管理人员6.6%,高层管理人员2.7%;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0.1%,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一般干部9.2%,领导干部3.4%。

阅读习惯:浏览主要内容38.3%,浏览主要标题13.1%,随意翻阅3.5%,全部细读11%,细读主要内容34.2%。

报纸来源:单位订购40%,报摊购买33.7%,家庭订购19.9%,赠阅1.1%,其它5.3%。


谢选骏指出:在共产党中国,《参考消息》是体制内的唯一可以获得国内外真实信息的资讯来源。它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略的,这也是后来的改革开放得以顺利实施的历史条件之一。除了《参考消息》,要想获得国内外的真实资讯,只能冒险“收听敌台”了——就像现在的“翻过防火墙”一样。

谢选骏:欧洲君权的限制来自基督教的圣经传统



《查尔斯加冕仪式首公开!恐当众“露胸”?王室吓坏了》(中时新闻网 2023-01-31)报道:


英国王室即将在5月6日为国王查尔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举行加冕典礼,查尔斯力求成为“人民的国王”,据悉此次他的加冕典礼有可能首度对外公开最神圣的“涂圣油”仪式,也就是大主教将圣油涂抹在他的手、胸口及头上,不过这意味著查尔斯必须在大众面前“露胸”,让王室人员惊愕不已。


综合英国《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每日邮报》(Daily Mai)报导,英国君主加冕时,英格兰教会(Church of England)主教长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将圣油从圣油瓶倒入勺中,接著用手将圣油涂抹在新君主手上、心上及头上的仪式,堪称典礼中最神圣、庄严且最私密的仪式,过去从未在大众面前展示过。1953年已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加冕、被涂抹圣油时,王室人员在她的头上罩了一件金色布罩,以保护女王的隐私,当年涂抹圣油的画面也没有在电视上播出。


已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53年的加冕典礼,女王涂抹圣油仪式出现在7:45,不过画面一下子带过。


不过《每日电讯报》报导,英国皇家刺绣学院(The Royal School of Needlework)正在制作另一件顶部为透明的新布罩,让查尔斯有不同选择,如果他决定使用新款透明布罩,届时摄影机将能拍摄涂圣油仪式,从未公开的神圣仪式也将首度呈现在世人面前。


据悉目前查尔斯尚未决定使用哪一件布罩。


值得注意的是,对外公开涂圣油仪式也为查尔斯当天穿著哪一件服饰进行加冕构成问题,女王当年加冕时换了好几套服装,在涂抹圣油时,她穿了一件低胸礼服。


报导指出查尔斯可以选择穿著传统的加冕礼服,也就是由天鹅绒、丝、锦缎、貂皮、以及满满刺绣制成的豪华长袍,他也可以穿著军装,或者两者同时穿戴在身上。


不过如果届时74岁的查尔斯选择穿著军装,他必须为了公开圣油仪式而“裸露胸部”,这让王室人员“惊慌失措”。最简单的选项就是他穿著英国皇家空军元帅(Marshal of the Royal Air Force)制服,因为制服内为衬衫,可轻易鬆开领带,王室人员最怕他穿皇家海军上将(Admiral of the Fleet)的双排扣制服,不过目前看来,查尔斯似乎最爱这套。


网民嚎叫:


弟兄 发表评论于 2023-01-31 18:01:03

尊重傳統的国家比較稳定

missC 发表评论于 2023-01-31 17:33:58

is there any value of this "news"?

cowwoman 发表评论于 2023-01-31 17:20:44

咋都长的那么丑


谢选骏指出:国王为何要让自己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因为欧洲基督教的圣经传统之下,王权并非至高无上的,神权才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像科西嘉矮人拿破仑那样自己给自己加冕的,他的王位是坐不稳的。


《膏油的最初意义是接受神圣使命的印记,但随着西欧基督教义的发展,它标志着国王正式即位》(2022/05/19《王权剧场》陈秀凤)报道:


从《旧约圣经》以色列人的历史观看,膏油仪式作为权力的定位点,不仅奠基性地建构国王神命的尊严,同时也引入国王在其王国执行权力的法制确认。


法兰克国王祝圣典礼溯源


祝圣礼和《圣经》的涂油传统祝圣仪式虽然肇始于中世纪,实际上是西方人民长期经验的结果。在中世纪的意识形态中,祝圣礼诠释了人和上帝之间,一种奠基和象征的联系,它赋予国王职权某种真实的存在性。换言之,从宗教与制度层面,即是对统治权力合法性的公开确认。


国王祝圣礼的缘起,毫无疑问源自《圣经》的先例,可以回溯古代以色列历史时期,大祭司为国王涂油。这种将国王神圣化的膏油仪式,派生极其复杂的意涵,其中最关键者,在于紧密桥接宗教涂油的神圣观念和转移政权的政治概念。膏油圣礼赋予国王神圣特质,国王因此成为「神的基督」(Christus Domini)或「受上帝膏立者」(Oint du Seigneur),亦即上帝在世俗的代理人(Vicar du Seigneur)。


事实上,中世纪基督教王国是《圣经》王国的延伸,中世纪法兰西国王与以色列国王,存在一种类比关系。《旧约圣经》中的例证,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国王神圣不可侵犯的叙事。在〈撒母耳记〉中,描绘了扫罗如何被涂油,而成为领袖:


撒母耳拿了一瓶油膏,倒在扫罗头上,亲吻他,说:上帝以油膏涂抹你,立你作他子民以色列的统治者;你将治理他的子民,救他们脱离所有的仇敌。以下就是上帝选立你作他子民之统治者的证据。注1


大卫和所罗门的祝圣膏油仪式与扫罗类似。在大卫的例子中,我们看到撒母耳拿出油膏,在众兄长面前,膏抹大卫。上帝的灵立刻支配大卫,从那天起跟他同在;注2以及「大卫对部下说:愿上帝阻止我做出任何伤害我主人的事;他是上帝所选立的君王!我绝不可伤害他;因为他是王,是上帝所选立的。」注3所罗门的情形,也相当类似。〈列王记〉所载:「撒督从安放约柜的圣幕里,带来一个盛满圣油的角来涂抹所罗门。于是他们吹号,人们都欢呼:所罗门王万岁。」注4


这些关乎以色列国王膏油的记载,除了显示早在中世纪之前,已经出现国王祝圣礼的雏形。以色列惯例的涂油仪式,是基督教膏油祝圣仪式的典范。这种膏油仪式在中世纪初期被引入西欧——西哥德王国和法兰克王国。


上述所提《聖經》的先例,更引起我們對於「基督」(Christus)和「塗油」(Unvit)這些詞語的注意,「神的基督」(Christus Domini)和「受上帝膏立者」(Oint duSeigneur),代表了權力的正當性來源。這個觀念,不僅存在於古代以色列人民的信念中,隨著基督教在歐洲傳播和發展,在往後的世紀裡,逐漸根植於當代人民的思維中,並且在政治領域顯現出來。在詞源學上,「基督」一詞具有宣告的特質,它賦予了「神選者」一種如「救世主」(Messie)的特殊神聖使命。受過膏油儀式者,即是上帝的服務者,以上帝的形象,在世俗界行使權力。


《舊約聖經》的記載,提供了此種神學概念的線索,例如撒母耳對他們說:「上帝向你們作見證,受膏油者今天也向你們作見證。」註5又如在戰鬥中,大衛王並未殺害掃羅王,只是象徵性地割下掃羅王的外衣下襬一塊布。註6這些例證,揭示一個受過膏油的國王,他受到神聖印記的保護,是何其深遠。而大衛得知掃羅王之死,說道:「你怎麼敢殺害上帝所膏立的王呢?那隨從就把那個亞瑪力人刺死。大衛對他說:『你罪有應得!你承認殺死上帝所膏立的王,無疑地替自己定了死罪。』」註7從《舊約聖經》的敘事中,顯示膏油對於個人具有特殊功用,賦予受膏者一種人們無法觸及的神聖尊嚴和特質。


正如前述,《聖經》首次提到塗油,是摩西從耶和華領受了命令,要把聖油塗在亞倫和他兒子的頭上,使他們分別為聖,立為大祭司和祭司。註8從燒瓶裡倒出來的聖油,塗在未來國王的頭上,賦予他的王權一個完全神聖的起源。正如上面引用的經文所載,撒母耳拿起一個油瓶,倒在掃羅的頭上,或是撒母耳吩咐掃羅前去神之丘(Guibha de Dieu),在那裡遇見從丘壇下來的先知,說「你要變作新人」。註9這種神聖性,在大衛接受塗油之後,也顯現出來(如下圖所示)。因此,經過祝聖儀式,一個常人成為神選者,足以承擔神聖的使命。


《舊約聖經》的膏油意義,在中世紀下半葉,皇帝康拉德二世(Conrad II, r.1024-1039)的祝聖禮也呈現出來。梅茨大主教阿里波(Aribo,Archbishop of Mainz, r. 1021-1031)對康拉德皇帝說:「今天上帝的恩典,將你轉變為新人,讓你成為其神性的一部分。」註10這些記載,都指向膏油儀式對於個別的人,具有超乎自然的意義,它賦予君王超越凡俗的核心特徵,以及神聖不為他人侵犯的尊嚴。


然而,我們必須留意的是,不論是掃羅或大衛的膏油儀式,與他們真正成為國王一事,並無直接的關連性。他們被尊為國王是較遲之後的事情,而且還經過另一個獨立於前次的儀式。如掃羅是在對亞捫人的勝利後,在上帝面前,莊嚴隆重地被立為國王;註11而大衛也在掃羅王去世後,才登上聖地希伯倫,經由猶大人民的支持,大衛接受膏油儀式,被承認為猶大的國王。註12


從《舊約聖經》以色列人的歷史觀看,膏油儀式作為權力的定位點,不僅奠基性地建構國王神命的尊嚴,同時也引入國王在其王國執行權力的法制確認。關於這一點,可以從猶大與以色列再度聯合時,大衛王以整個猶太民族的國王身分再度接受祝聖儀式,獲得印證。註13祝聖儀式確認權力的正當性,被應用到王位繼承問題上,也從大衛王時代開始。為了使其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大衛仍然在世之時,決定立刻讓所羅門接受膏油祝聖的儀式。在當時,這是顛覆常規的舉動,然而及至後世,預立繼承人選卻成為政權移轉的模式。註14


膏油的最初意義,是接受神聖使命的印記,但隨著西歐基督教義的發展,它標誌著國王正式即位。根據大衛的命令,獻祭者撒督和先知拿單為所羅門塗油,使他成為國王。註15撒督按照大衛所吩咐的,把油膏抹在所羅門的頭上,如同亞倫父子成為祭司的膏抹。註16國王被比作大祭司,但只有頭上膏油,而大祭司除了在頭上膏油,尚需在手上塗油。頭是精神的象徵,頭部膏油象徵擁有權柄和尊嚴。手是行事的象徵,手部膏油象徵祭司們擁有聖職服事的功能。


隨着所羅門的去世,以色列王國的繼承危機開始浮現。經過一段混亂時期,亞達莉雅(Athalie)見其子亞哈謝去世,就起來剿滅王室。當時約蘭王的女兒——亞哈謝之妹約示巴,將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Joas)從那被殺的王子中偷出來,並在耶和華的殿中,藏匿了六年,最後宣告為國王:「祭司耶何耶大領王子出來,給他戴上冠冕,將律法書交給他,膏他作王;眾人就拍掌說:國王萬歲!」註17這個事例,標誌著在祝聖塗油儀式上,首次出現戴冠。


追問「基督」這個詞語,可以觀察到,它通常用來表述油膏或塗油(Unvit)的事件。諸如此類的事物,帶有濃厚的象徵意義:當世俗國王接受了膏油儀式,同時也接受了基督的神聖特質,因此在神學觀點上,被冠上「基督」之名。對世俗與神聖的表現性對應,凱撒利亞主教優西比(Eusèbe de Césarée,265-339)曾加以解釋:


由於宗教的象徵性,古以色列人不僅以基督之名,尊崇受過膏油禮的大祭司,也尊崇那些受上帝啟示的國王和先知。他們接受膏油儀式,並表現如同上帝的形象。事實上,他們身上帶有王權的形象,同時也具有統治眾人,一種最崇高、唯一真實的基督和聖言(Verbe divin)之特性。註18


這種情形,出現在掃羅被立為王的時候,撒母耳對聚集的百姓說:「我在這裡。在耶和華和他的基督面前,為我作見證。」註19撒母耳總結說:「你們在我手裡沒有找著什麼,有耶和華和他的受膏者今日為證。他們說:願他為證。」註20即使是大衛,在戰爭時也不追擊掃羅,因為掃羅在他受膏之時,保留神選者的神聖印記。以至於當掃羅被殺害的時候,殺他的人出現在大衛面前,大衛說:「你為什麼膽敢出手,使永生的基督滅亡呢?」註21


受膏者獲得神性取決於膏油儀式,這種論述最初源自神學觀點,最終落實在政治實踐的領域。與聖油的直接接觸,國王就成為「受上帝恩典膏立的人」,或成為「基督」,接受上帝授予的神聖職務。因此,在人身的國王與神性的基督之間,膏油儀式成為當中的轉換樞紐。塗抹聖油的儀式,象徵了人、神之間的聯合與一致。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of Hippo, c.354-430)對此觀點,予以回應:「這位在合一中得救的祭司,是在基督身體的形象裡受膏油的。事實上,基督的名字來自於聖油,也就是膏油儀式。」註22


藉著塗聖油儀式,古以色列國王是世俗的上帝代表。聖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討論掃羅政權的正當性時,也提到:「我們應當把這油膏當作極神祕的事物。用此油膏,他(指掃羅王)接受祝聖儀式;憑藉油膏,賦予他基督之名。」註23在《上帝之城》另一章節,他更深入詮釋:


難道他是對我們的宗教,完全陌生的人嗎?從四面八方發出的聲音,他能全然充耳不聞,以至於無視基督是由於祝聖和膏油而得稱呼的???以色列的諸王,被稱為基督,實因他們在祝聖中被聖油膏抹,被稱為基督。即使是大衛,也給掃羅起了基督這名稱;然而真正的基督,只有一位,所有前述的這些基督,只是祂的形象。註24


八世紀英格蘭編年史家貝德(Bède le Vénérable, c. 673-735)也帶有同樣的評論。他提到,「國王的膏油儀式,經由它,使得國王在其人身之中,帶有基督的神聖特質。」註25這種神學上的概念,成為中世紀歐洲君主政體意識形態的根基。經由這原初純屬宗教的儀式,轉化為新的「王權崇拜」(le culteroyal)。路易.布雷伊業(Louis Bréhier, c.1868-1951)在《漢斯大教堂立面的雕塑和祝聖禮的禮拜禱詞》指出,


這些雕塑,讓人憶起神聖膏油儀式所伴隨的話語,也將法蘭西國王的權威,置於大衛和所羅門共享的神聖保護中。這一切絕非巧合。據此,他們將自身權力與《舊約聖經》國王的權力,橋接聯繫,提升統治權的正統性。註26


經由上帝恩典(Grace divine)的印記,古以色列諸王和法蘭克君主,以「受上帝膏抹者」,構成他們的政權正當性,並以此來治理人民。中世紀法蘭克社會,延續了《舊約聖經》政權意識的典範,統治權正當性所援用的神學依據,也建立在祝聖膏油的不變傳統之中,這一點符合教會宣揚上帝權威的核心理念。透過羅馬教會和各地方教會的轉譯與傳揚,這種王權聖化的意識形態浸入西歐政治的實踐領域,從而模塑君權神授的政治思維。


註釋

[1] 有關於《聖經》的引言,在這一章採用中世紀的通俗版聖經Biblia SacraVulgatae《通俗版拉丁文聖經》和法文版的《聖經》,再翻譯為中文。Biblia Sacra Vulgatae, I er Livre Samuel, 10, 1: ? Tulit autem Samuel lenticulamolei et effudit super caput ejus et deosculatus est eum et ait: Ecce unxit teDominus super hereditatem suam in principem et liberabis populum suum demanibus inimicorum ejus, qui in circuitu ejus sunt. Et hoc tibi signum, quiaunxit te Deus in principem ?. Biblia Sacra Vulgatae(Venetiis: ex typographiaRemondiana, 1757).


[2] Biblia Sacra Vulgatae, Ier Livre Samuel, 16, 13: “Tulit ergo Samuel cornu oleiet unxit eum in medio fratrum ejus: et directus est Spiritus Domini a die iela inDavid et deinceps.”


[3] Biblia Sacra Vulgatae, Ier Livre Samuel, 24, 7: “Dixitque ad viros suos: Propitiusfit mihi Dominus, ne faciam hanc rem domino meo, Christo Domini, ut mittammanum meam in eum, quia Christus Domini est.” La Bible de Jérusalem, Ier,Samuel, 24,7.


[4] Biblia Sacra Vulgatae, Ier Livre de Rois, 1, 39: “Sumpsitque Sadoc sacerdos cornuolei de tabernaculo et unxit Salomonem: et cecinerunt buccina et dixit omnispopulus: Vivat rex Salomon.”


[5] La Bible de Jérusalem, version fran?aise, Ier, Samuel, 12, 5.


[6] Biblia Sacra Vulgatae, Ier Livre Samuel, 24, 7.


[7] La Bible de Jérusalem, version fran?aise, II, Samuel, 1,14-16.


[8] Exode, 29, 7, et Exode, 30, 30.


[9] La Bible de Jérusalem, version fran?aise, Ier, Samuel, 10, 6.


[10] Vita Chuonradi II. Imp. capitulaire. III. - De Consecratione Regis, MGH., SS., t,II, 260.


[11] La Bible de Jérusalem, version fran?aise, I er, Samuel, 11, 15.


[12] La Bible de Jérusalem, version fran?aise, II, Samuel, 2, 4.


[13] La Bible de Jérusalem, version fran?aise, II, Samuel, 5, 3.


[14] 基於現實的需要,為了加強政權轉移之穩定,這種提前確立王位繼承人的措施,在中世紀時代為加洛林與卡佩諸王所仿效。


[15] La Bible de Jérusalem, version fran?aise, I er Livre de Rois, 1, 39


[16] La Bible de Jérusalem, version fran?aise, Exode, 30, 23-30.


[17] La Bible de Jérusalem, version fran?aise, II, Rois, 11, 12.


[18] Eusèbe de Césarée, Histoire Ecclésiastique, trans. Emile Grappin(Paris: Picard,1905), t. I, 35.


[19] La Bible de Jérusalem, version fran?aise, I er, Samuel, 12, 3.


[20] La Bible de Jérusalem, version fran?aise, I er, Samuel, 12, 5.


[21] La Bible de Jérusalem, version fran?aise, II, Samuel, 1, 14.


[22] Cap. CIV, 238, Patrologiae Cursus Completus, Accurante, Series Latina, 43,col. 341: “sicut, inquit, ungitur unitas sicut uncti sunt sacerdotes,” Augustinrépondit: “Verum dicis. Nam illud sacerdotium in figura corporis Christi habebat

unctionem, quod unitatis compage fit salvum. Nam et ipse Christus a chrismateappellatur, id est, ab unctione.”


[23] Saint Augustin, La Cité de Dieu. Trans. émile Edmond Saisset(Paris:Charpentier, 1855), Liv. XVII, ch. VI. t.III, p. 307.


[24] Saint Augustin, La Cité de Dieu, Liv. XVII, ch. 10 et 10. t. 3, p. 330.


[25] Beda Venerabilis, De Tabernaculo, De Templo, Quaestiones in Libros Regum,Lib. 2, cap. V et IX. St. Gallen, Stiftsbibliothek, Codex Sang, p. 266.


[26] 路易.布雷伊業,《漢斯大教堂立面的雕塑和祝聖禮的禮拜禱詞》:LouisBréhier, Les Sculptures de la Fa?ade de la Cathédrale de Reims et les PrièresLiturgiques du Sacre(Paris: Laurens, 1920), p. 157.


加冕禮是屬世的,洗禮是屬天的;此乃以物質形式對上帝權威的精神現實之宣告。——弗雷德里克·威廉·羅伯遜(1816-1853)


在早期現代的理性氛圍,王權被捲入祛魅的軌道,使人們或多或少忘記,君主制度在世界各處經歷數千年,王權統治在人類政治體制中,注定扮演一個不凡的角色。


王權是令人迷惑的議題,最高權力的行使涉及國王與臣民的互動秩序,它必須被編織到社會各階層形構的厚密網絡中。為了更精緻捕捉中世紀法蘭西王權的特性,本書以微觀的方式,透過儀式、物件、心態和人,闡明國王祝聖禮與王權的關聯性,使慶典的禮節儀軌、兼具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的物件、人的在場、人的思維、集體心態和氣息,映現在我們眼目之中。讓中世紀法蘭西國王祝聖禮,成為自身故事的源泉、成為言說者,並為其內在的激情辯護。我們作為閱聽人,要聆聽國王祝聖禮的迴響,凝視它的形象,同時在現代思維中,與之共舞。


這種將國王神聖化的膏油儀式,派生極其複雜的意涵,其中最關鍵者,在於緊密橋接宗教塗油的神聖觀念和轉移政權的政治概念。


谢选骏指出:欧洲君权的限制来自基督教的圣经传统,所以,欧洲君权才无法像罗马君权那样没有限制,随心所欲地摧残社会。而上文只知“這種將國王神聖化的膏油儀式”,不知这是基督教的圣经传统对于王权的限制。如果没有这一限制,超出城邦范围的共和制和民主制,都是无法实现的。

谢选骏:美国已经陷入两條路线的斗争、临终病人的死磕

《百日新政 川普將優先實施減稅 還有終止疫情補貼、限制糧食券、驅逐無證…》(記者胡玉立綜合報導 2024-12-01): 共和黨全面執政後,白宮與國會計畫推出新政,在川普上任百日內推動減稅、限制社會福利、削減預算赤字等重大施政。 川普與國會共和黨人贏得大選並全面掌權後,正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