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5月2日星期二

谢选骏:共产党专杀男人



《苏芒:为什么这是个姐姐的时代?》(娱乐资本论 2021年04月25日)报道:


苏芒真的能“呼风唤雨”吗?


此前的媒体报道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9年前,苏芒在三亚举办慈善活动。活动开场前,三亚突然下起了暴雨。苏芒没有使用员工提出的第二套方案,而是当场趴下,祈求雨停。“雨必须停。”


然后雨真的停了。所有在场的同事都见证了这一幕。如果当时有热搜,那么吃瓜群众必定会把这个话题刷上榜单高位:#苏芒求雨#。


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向苏芒求证这件事的时候,她一本正经地开起了玩笑:“对,以前我就是这样。雨就是会停,当我说雨停的时候,雨就会停。你信吗?”


说完她又立刻切换到另一种状态,沉下肩,露出笑容:“但今天我觉得,下雨的时候去拍会很美。天晴的时候很美,下雨的时候也会很美,这就是我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她整体的状态中,也体现在她工作重心的改变上。过去24年都在关注女性外在时尚的苏芒,现在想通过视频、节目,影响女性“内心的时尚”。

2020年10月,出品人苏芒的第一档新女性生态·心流对话节目《了不起的姐姐》正式上线。


在节目中,苏芒前往徐帆的片场、拜访刘涛的直播间,她把这个节目定义为“生活场景的真人秀访谈”:“说服你给我一段生活,让我参与到你的生活中去,然后我们和观众共同体验,感同身受,最终去解决女性的集体焦虑和不安全感。”


4月的一个下午,苏芒在连轴转的行程中抽出时间,和娱乐资本论聊了她的时尚和生活。


如果不是苏芒主动说起,仅从她的皮肤状态很难看出她已经连续几天凌晨三四点睡觉。她很瘦,背很直,说话轻声细语但字字清晰。


采访地点是她亲自挑选的。工作人员把采访地点安排在了新办公室,苏芒觉得这样过于压抑,想在一个轻松、美丽的氛围中见面,所以特意选了离她新公司很近的一家中式风格下午茶。咖啡厅玻璃橱柜里放着几十个造型不同的杯子,喝茶前可以自己挑选喜欢的杯子。她把这形容为“在美好的地方做点美好的事”,就像她做《了不起的姐姐》这档访谈节目一样。


疾驰


“我小的时候就想当个作家,一心一意想进杂志社,主要是想写小说。”


和大众印象中的“时尚女魔头”形象完全不同,苏芒穿着牛仔裤、板鞋,要不是背着LV的包包,可能会让人以为只是个普通女大学生。


1994年的时候,苏芒刚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制度还未取消,苏芒没办法靠自己中国音乐学院的文凭进入她喜欢的文学杂志社,去了刚创刊的《时尚》杂志社。


1996年前后,国内时尚行业,“一片荒芜”。苏芒忆当年,时尚资源匮乏、杂志社藉藉无名,中国的时尚杂志不在海外大秀的媒体名单上。


这份名单,也代表着时尚圈的鄙视链。到处碰壁的苏芒,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


创办《时尚健康》《时尚芭莎》之后,她按照品牌化思路陆续推出了《芭莎男士》《芭莎珠宝》《芭莎电影》《芭莎艺术》,确立了系列刊物在中国时尚圈的地位。


“非典”爆发的2003年,苏芒发起了“BAZAAR明星慈善夜”。联动时尚圈、娱乐圈的慈善夜活动,把她最为人称道的资源整合能力、社交能力发挥到极致,也是她“能帮则帮”人生理念的最大化。


“我不是说让多少人穿上漂亮的裙子过来走红毯的,我要控制的不是说谁和谁不能此生王不见王、后不见后,谁要先、谁要后的,我不止这些东西。我要为最后的善款负责。我真的能把这个善款送到别人那里去吗?我真的能改变别人的生活吗?这才是我真正要负责的东西。”


2014年,苏芒迎来了一个机会,从时尚集团出版副总裁升任集团总裁的机会。


“那时候我已经工作了很久,我希望能够当主编,争取了两三次。”关于时尚杂志内部的派系斗争,外界传闻和揣测颇多。但离开了风暴中心的苏芒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云淡风轻。


在苏芒看来,Karl Lagerfeld接手Chanel之后,做到了深刻理解,而非改变或重塑。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上任后,面对发行量的下滑,苏芒当机立断,启用流量。“归国四子”主宰娱乐圈流量江湖,《时尚芭莎》就让当时的“顶流”吴亦凡和徐静蕾共同登上封面,成为杂志创刊以来最年轻的封面人物。


“以前的品牌是不选明星的,明星是在时尚圈鄙视链以外的。哪像现在人人带货。”


一线时尚杂志拥抱流量的举动,划分出杂志的“流量时代”。


她在每一次采访中都必定会提到这样一个场景:1998年,她在美国见到了世界名刊《Cosmopolitan》的主编,这次也不例外。


那是苏芒对时尚编辑的最初认知来源:优雅、体面、温和且专业。“她们穿得是很舒适的,这才是工作的状态,就像我今天这样。”


在时尚集团供职24年,苏芒凭借大刀阔斧的创新精神打响名号,但也不可避免地承受争议,“秋裤门”等话题发酵,苏芒的时尚态度被大众反复讨论。


“当时的我不需要你们评价我是时尚还是不时尚。我们想要创造中国的时尚,做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杂志,就这么简单。”


呼吸


从21岁进入时尚行业起,苏芒就习惯了按照杂志印刷的节奏、时装周的节奏生活。


“我从1月1号就知道12月31号要干什么。春节和我有什么关系?放假和我有什么关系?时尚行业的节奏就是我生命的节奏。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排期的,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排’了20年。”


被问及是否在这样的节奏中有过恍惚的时刻,苏芒连连摇头:“从来没有。”


但2018年,苏芒真正停了下来。


从时尚集团辞职后,她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照顾母亲、抄心经为母亲祈福。脱离了惯常的生活轨道,她说自己找回了“呼吸感”。


许多大品牌、大公司向她抛来橄榄枝,但一向“能帮则帮”的苏芒却犹豫了。“我是不是应该从高速列车上跳下来,然后再跳上另一列车?我不知道。”


辞职后,苏芒出国游学,在美国创办了潮研室,推出短视频厂牌潮牌研习社。“视频是我很早就要做的。2016年我就首推时尚集团往视频化发展,但是没有成型。因为时尚集团主要是靠杂志,杂志的审美是一个平面的审美,虽然都是用视觉和人物表现创作内容,但杂志和视频的底层逻辑不同。”


爱奇艺在这时找到了苏芒,邀请她一起做一档“最时尚的节目”,也就是后来的《潮流合伙人》。


时尚节目为什么在全球都没有达到蔚然成风的程度?为了解答这个疑惑,苏芒做了大量功课。“里面没有人物。时尚节目里只有衣服,没有人物,除了设计师以外没有人代表时尚说话。”


在苏芒看来,潮流时尚类节目需要“树爱豆”,“没有爱豆,就没有办法出爆款。”她以权志龙作为例子,分析他的音乐作品、潮牌理念对粉丝及大众的影响。


“靠时尚造型师打造出来的造型的爱豆不叫时尚爱豆,如果换了造型师之后时尚了,这不算,造型师才是爱豆。当一个人喜欢的东西能够被大家模仿,才称得上时尚爱豆。带货只能说明明星在粉丝圈层有影响力。他带的货如果他的粉丝买不起,估计也带不了。”


因此苏芒推荐了吴亦凡、Angelababy参加《潮流合伙人》,在东京经营潮牌店;潮牌研习社推出的节目《潮游东京》里,“潮流体验官”朱正廷在日本探访各大潮牌好店。


从选择流量明星作为封面人物,带动时尚杂志的封面改革浪潮,到启用爱豆撑起潮流类综艺,苏芒似乎始终“偏爱”流量。


“2000年前,超模在中国并不接地气。时尚界专业人士选超模,并不一定选特别漂亮的超模。我们选的是一个‘有记忆点且可忽略’的形象。”苏芒向小娱透露了超模高级脸的标准:可塑性很强,同时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没有见到世界上有任何一个超模美艳不可方物。像GiGi,她不止是一个超模。”


相比之下,明星的身材、知名度、亲和力,都优于超模。“我觉得大家至少认识他。”


一方面,时尚资源对于明星而言意味着“更好的曝光、更好的商业、更好的代言”。另一方面,综艺节目也需要潮流icon站台。“当潮流时尚附着在人身上的时候,时尚就可以说话了。”


这也关乎爱豆的时尚表现力。“时尚表现力就是在时尚方面的演技。”


“怎样才算有演技?就是这个人穿上什么衣服,他能不能有那种张力、能不能有那种肃目感、能不能有那种寡淡、空灵?衣服就是他的角色,他能不能完成衣服想表现的角色,这就是评判他有没有时尚表现力的标准。”说这话时,苏芒往沙发后靠了靠,换了个更舒展的姿势,继续传授她作为时尚圈前辈的经验。


“普通人也不见得爱时尚。”针对时尚类综艺和普通观众之间的“断层”,苏芒回答道:“时尚首先有很多种,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穿一样的衣服,这是很霸权的。”在苏芒看来,如今的时尚进入了“稀释权威”的阶段。


“时尚本身起始于权势阶层,传到了上流社会,后来变成了少数设计师,由少数的集团控制,但是现在正从少数人的手里解放出来。时尚永远都在向权势阶层流动。今天的权势阶层是年轻人,GUCCI要去为年轻人设计,一切都要为年轻人服务。”


姐姐


采访到一半,苏芒招呼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到她身边坐下,说这是“姐姐妹妹谈心”。


“衣服不会说话,但女人会。”


脱口而出这句话之后,苏芒拍了拍身边的工作人员,音量提高了不少:“快快,记下来,又是一个金句。”整整两个多小时的采访里,这是她声音最大的一句话。


一直以来,苏芒都想做“女性向”内容。她信奉时尚应该为女性服务,所以在发现优秀女性身边男士的穿着问题之后,苏芒创办了国内首本男刊《芭莎男士》。“如果一个女性非常优秀且完美,但是她身边的男士都穿得很糟粕,我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


2018年前后,苏芒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年龄焦虑、身材焦虑、容貌焦虑、生育焦虑、婚姻焦虑,把女性困在了“信息茧房”。“茧状视野让人变得特别焦虑,所以你觉得世界上所有人都在和你内卷。”


做完潮流时尚类的综艺节目后,苏芒觉得“这不是我要的东西”。


“今天的女性,时尚度很够了。我们拥有了足够大的衣橱,足够多的外在自信。今天的大家,生活在一个物质过剩选择困难症的时代里,不需要我再去综艺节目里多给她们再制造一种焦虑了。”


于是,《了不起的姐姐》诞生了。第一季节目中,苏芒对话了徐帆、刘涛、秦岚、谭卓、张靓颖、王珮瑜。邀请的嘉宾符合她心中对“新熟女”的标准,“美且经得起打击,且有故事,纯粹幸运儿我不做。”


一年做两季,每年20~24个访谈对象,五年时间做完,这是苏芒对节目的规划。“他们问我为什么要做100期,因为人要有决心。”


从女性外在的服饰穿搭,到如今开始注重“内心的时尚”,苏芒觉得自己始终在关注“女性”。“我们应该如何重建我们内心的自信?我们的思想应该如何时尚起来?今天我们的女性类节目可不可以从外在转到内在,让女性能更加勇敢自信、有更多的选择、重新建立自我?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


苏芒把自己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为“探访者”。“探访那些过去以为自己很了解的朋友,探访自己的内心世界,探访中国女性的更多种可能性。”


“女性的集体焦虑和不安全感不能寄希望于她的老公来解决,也不能寄希望于换工作。一定得从内在解决。女性好友之间彼此交心、互相理解,也能够帮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杨幂、蔡徐坤、肖战、王源穿上身的国潮品牌SMFK,苏芒是股东之一。SMFK开业第一天,苏芒带着全体员工去了一趟,为所有人买单。新来的实习生被告知由老板亲自买单的时候,吓了一跳。


“做视频我觉得真的是对我自己的一个二次再造。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有缺点,我现在才知道自己有这么多缺点。”


没了总裁的那份“杀伐决断”,苏芒甚至会要求工作人员随时“打断”自己,替自己补充一些采访中没说到的内容。在身边工作人员的口中,苏芒是个“会像小学生一样坐着看书”的老板。


“影视创作不止八个版面”,人生也不止从前的八个版面。


以前的苏芒牢牢把控大局,现在,苏芒更新了大局观。“要注意自己的仪态,要听身边人提的要求,不要增加工作人员的难度,在新的行业中再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于节目内容,带着预期,也带着达不到预期的预期。“我最大的变化是可以接受不被控制的结局。从万全准备型选手,到接受自己不能掌控所有事情。”


除了“审美洁癖”之外,现在的苏芒足够宽容。“专业的时尚其实是多元的、包容的,你可以看到第一个登上《Vogue》杂志的黑人模特、看到孙俪怀着孕登上杂志封面。但是这是用一张照片去记录所谓的包容。时尚行业一直在试图展示,但是其实只是展示了某一个瞬间,而没有讲述心灵、讲述故事。”


苏芒还没有想好自己下一个为人所知的身份。工作人员及时提醒她:“可以是姐姐,了不起的姐姐。”她顿了一会:“对,做大家的姐姐。”


苏芒不敷衍每一个问题,以至于聊了两个小时后准备好的提纲才问了一半。工作人员提醒了一下,苏芒伸出手拦住她:“我以前也是记者。记者就是应该不放弃,如果是以前在杂志的时候,我就加个微信把人挖过去跟我干了。”


采访结束后,苏芒急着和员工确认一项工作内容。小娱听到她对身边的女孩说:“诶,今天晚上你去我家住吧。”


谢选骏指出:为什么这是个姐姐的时代?因为,共产党专杀男人(和仿佛男人的女人),留下姐姐方便自己玩弄。于是乎,残存的男人也变得女性化了,或者干脆当前起了太监。“太监”的名号起源于监军,也就是军中政委。


佚名网文《蘇芒(企業家)》报道:


蘇芒1971年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的一個藝術家庭,從小練習古箏,1991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之後放棄音樂專業改行時尚業,1994年加入時尚雜誌社擔任編輯和記者,2000年創辦《時尚健康》雜誌,2001年和赫斯特國際集團合作獲得授權創辦《時尚芭莎》簡體中文版雜誌,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主持舉辦第一屆芭莎明星慈善夜,2005年創辦《芭莎男士》雜誌,2009年創辦《芭莎珠寶》雜誌,2011年創辦《芭莎藝術》雜誌,2014年擔任時尚集團總裁,2018年辭去總裁一職。之後多次參加綜藝節目錄製。曾公開力挺過吳亦凡,2021年吳亦凡性侵案發生後已經配合接受調查。


家庭

丈夫是法國人,兩人育有一女蘇心遙。


谢选骏指出:这个苏芒,原来是黄色报业赫斯特集团的中国代理人,怪不得“中美贸易战”一起,她就被迫辞职了。为什么这是个姐姐的时代?因为姐姐可以卖给外国人,哥哥却娶不到老婆了!

谢选骏:秋瑾怒斥鲁迅汉奸


《秋瑾曾与鲁迅大打出手,她拿把刀插在桌子上,对鲁迅破口大骂!》(2021-08-28 新深一度)报道:


秋瑾对国家的热爱与情感是多数人都比不上的。而周树人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作品家,读书时期的书本上不少学习过周先生的作品与文章,那热爱国家的情感通过书中的一词一句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激烈着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热血气概,所以,周先生是后代所不能超越的文人英雄。


秋瑾和周先生曾结交于日本,两人都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秋瑾是一名众人称赞的女英雄,她为革命事业甘愿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周先生也是一个文人志士,他是没有秋瑾那么激烈,但是周先生手中的笔便是他的武器,他用那锋利的一笔一句来唤醒那些麻木的身躯。


同样是为中国的革命和未来而战斗的两位英雄,他们是老乡,他们有绍兴三杰的光荣称号。两人的经历过于类似,同在日本留学,也同是学生会和老乡会的成员。由于两个人的理想志向大致相同,他们互相赏识。而两个人却因为在某一件事情上的见解不同而从此背离,甚至差点就大打出手,当时的九个字流传至今,耳熟能详。


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在1905年时,当时的日本政府限制中国留学生在当地搞革命运动,甚至在11月还颁布了相关的禁止条例。而当时的一名湖南的留学生还因此而身亡大海,想要以此来告诫留学生不要惧怕统治,要为了自己的爱国理想和坚决捍卫自身的合法权利而斗争。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留学生由于意见不同而分为两个种派。一方是提议回国开办学堂,理论付诸于实践;另一方也是选择继续在日本留学,学习救国之道。通过前面对秋瑾的介绍和了解,她本人激烈,有热情,我们能知道她一定是选择第一种方式;而周先生手中的笔便是他的武器,他能靠自己的文笔与篇幅来唤醒那些麻木的身躯,他试图用那奋进的字语对国人起到醍醐灌醒的作用。由此可见,第一种方式比较冒险激进,第二种比较保守。


由于两种派别的主张不同,自然会矛盾分歧重重。激进代表的秋瑾认为周先生他们太懦弱,怕死,便称他们为叛徒,两方争论不休,最后秋瑾拿出一把刀,插在了周先生前方的桌子上,并且说:如果有人背叛国家,我这刀绝不会放过他,这九个字流传至今,晓喻万家。


其实无论是哪种主张,但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相同的,都为了报效国家。而周先生认为秋瑾的做法太过于激进,冒险了。秋瑾若是牺牲了,也是由于她的主观选择导致的。而当秋瑾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国人却麻木不堪,丝毫没有触动之时,周先生也用手中的武器,对国人狠狠地斥痛一番。


就算两个人的主张和选择不同,也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即使他们走的道路不同,但都是热爱国家的大好人士。秋瑾为了国家而牺牲,她的大无畏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俩人一个主张改变人性的行为,另一个是要唤醒他们血液里的热血,都主张不能受敌人的摧残,要奋力抵抗,二人的行为都值得我们去尊敬。


自古以来,在国家的发展中,不缺乏这样的爱国英雄,不过你是支持谁的想法呢?


谢选骏指出:上文作者害怕进入共产党的文字狱,所以不敢公开指出“秋瑾怒斥鲁迅汉奸”,还要大家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因为毕竟,先烈秋瑾死了,汉奸鲁迅苟活下来了。对于“好死不如赖活”的废垃民族,充当汉奸黄俄当然成为首选。难怪汉奸毛泽东篡夺了大陆政权之后,拆毁了秋瑾的墓地,把自己捧上了汉奸的神坛。


壮飞 雨中飞翔@EvanLi2020正在回复@EvanLi2020和@xxj2040:

鲁迅曾回忆:"我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时候,曾经被命令去暗杀。但是我说,我可以去,死后丢下母亲,怎么办?他们说担心死后的事可不行,你不用去了。"

1907年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巡抚恩铭,被捕后旋被杀,徐锡麟弟徐伟供词牵连秋瑾,但秋瑾拒绝离开绍兴,与9年前的谭嗣同一样,她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谢选骏指出:鲁迅惯于卖身投靠——投靠日本人、投靠袁世凯、投靠斯大林,是一个典型的汉奸文人。

谢选骏:法国惯于趁火打劫



《马克龙访华之行削弱美国遏制中国的努力》(ROGER COHEN 2023年4月10日)报道:


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周五在中国广州喝茶。


法国总统马克龙称赞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茶很香”;习近平主席回忆说,他在1978年看望时任广东省省长的父亲时,“要记笔记才听得懂”;在赞美中国经济发展时,马克龙注意到,广东省现在有“四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

这是一次非常亲密的交流,两人都没有打领带,在习近平父亲过去的官邸拉着家常。这次谈话是在马克龙为期三天的访问结束时进行的,值得注意的是,马克龙此行受到高规格接待,而且最后的联合声明作出了对“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的承诺。

除了承诺发展民用核电站、向碳中和经济转型、销售空客飞机和促进猪肉出口之外,这一伙伴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但在中美关系陷入冰点之际,马克龙表明了独立的欧洲立场,两国领导人都多次称赞“多极世界”,这是一种几乎不加掩饰的暗号,意思是一个不由美国主导的世界。

总体而言,此次访问对美国主张的经济“脱钩”——通过全面的出口管制和重新安排供应链来降低安全风险——大声说“不”。它微妙地平衡了西方和中国对乌克兰战争的看法,但没有取得任何突破。关于中国对台湾的威胁问题,它也异常沉默。

周五,乌克兰东部前线的乌克兰士兵。在与习近平一起访问广州期间-,马克龙强烈反对战争,但在让中国利用其对俄罗斯的影响力找到一条和平之路方面没有取得进展。


最重要的是,如今美国将中国视为自己成为世界主导力量以来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马克龙接受与中国的伙伴关系,这表明为了维护战后秩序中的自由体制,抵御来自北京和莫斯科的攻击,眼下的战斗将是复杂而微妙的。而美国的盟友对此立场各异。

通过多次提到需要“重塑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秩序”,马克龙似乎让法国更贴近中国的观点——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如习近平在上月结束对莫斯科的热情访问时所说的。然而法国领导人也坚持美国的观点——这些变化当中有许多是恶意的,必须加以抵制。


“在与中国的冷战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这表明马克龙肯定想逆势而行,”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学家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说。他表示,马克龙打的是“戴高乐主义牌”,这是指戴高乐在“二战”胜利后坚决主张独立于美国。

马克龙虽然看似接受了中国世界观的某些方面,但他对俄罗斯侵略行为的态度也毫不含糊。他告诉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的学生,他们应该担心世界的现状。他认为,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这明显违反了国际法,一个国家决定对邻国进行殖民”。

马克龙周五在广州中山大学与学生见面。与此同时,马克龙接受了中国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12点建议中提出的几个条款。该建议于今年2月发布,但美国未予理会。

其中包括需要“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以及需要防止“阵营对抗”,中国认为对抗反映的是“冷战思维”。

由于欧洲目前的安全架构是围绕北约建立的,因此,需要新的平衡的安全架构,这样的主张隐含着对大西洋联盟的质疑。

作为交换,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两人一起访华但始终未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从习近平那里获得了一个模糊的承诺,即他将在某个未指定的日期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习近平没有做出任何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施压以结束战争的承诺。


一年多前,在乌克兰战争爆发数周前,马克龙前往莫斯科与普京会面,两人分别在克里姆林宫一张很长的桌子两端落座。返程的飞机上,在一张小得多的桌子旁边,他告诉记者,他相信自己已经得到了普京的保证,不会把当时集结在边境的13万俄罗斯军队派往乌克兰。

事实证明,普京的话一文不值。

2022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与马克龙会面,几周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习近平是否会认真与泽连斯基进行交谈,以及中国是否能提供任何有效的调解以结束战争,将在未来几个月变得清晰。俄罗斯本周表示时机还不成熟;而习近平在过去五年中与普京进行了20多次会谈,两人结下了“没有止境”的友谊,这表明中国压倒性的战略优先事项是与俄罗斯结成的反西方关系,它认为这种关系在全球舞台上具有变革性。

然而,正如马克龙的访问所表明的那样,中国的另一个优先事项是争取欧洲的支持,确保与美国的“脱钩”不会也变成同欧洲的脱钩。

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如果要实现从2022年3%的贫弱增长恢复到今年增长5%的目标,习近平需要保留并增加欧洲的投资和贸易。在这方面,从此次会面达成的协议来看,习近平在马克龙这里找到了热情的合作伙伴。

在台湾问题上,马克龙明显保持沉默。中国以越来越好战的措辞宣称这个民主岛屿是自己的领土。他说,这个问题不是由他来判断的,他没有发现中国有任何“过度反应”的倾向,而且,在这次访问中,习近平表现出了如此不同寻常的热情,现在不是“把一切搞乱”的时候。

最后的联合公报重申了法国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即中国和台湾是一个国家。

周五,中国福州附近的一次军事演习中的中国士兵。中国等到马克龙离开,才宣布在台湾周边进行为期三天的军事演习。


马克龙周六早些时候离开几小时后,中国宣布将在台湾周边进行为期三天的军事演习。此次演习是对台湾总统蔡英文几天前在加州与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会面的明确回应。

此次军演凸显了当前中美关系的紧张状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今年2月取消了对中国的访问,原因是中国间谍气球飞越美国上空而引发冲突。自那以来,两国没有举行任何高层会晤,也没有相关计划。


中法关系则是另一回事。周五,两人在习近平父亲的故居喝茶时,习近平对马克龙说:“如果你能待久一点,欢迎你住在这里。”


谢选骏指出:法国惯于趁火打劫,两百年前伙同英国火烧圆明园,两百年后削弱美国遏制中国共产党的努力——表面上看似乎矛盾,其实都在使用“借力打力”的方式趁火打劫,少出力,多获利,典型的拉丁人的脾气。法国惯于趁火打劫,还想到处卖乖,目的都是让别人为它火中取栗。

2023年5月1日星期一

谢选骏:帝制传统使得中国人不会双赢,只会零和博弈


《贸易战、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TOM WANG 2018年8月5日)报道:

关键词:zero-sum game,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zero-sum game)是博弈论中的一个概念,经常见诸报端。这种概念认为,利益相关各方的利益总和是不变的;如果一方得到利益,则一定有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失。

譬如,美国总统大选就是一种零和博弈。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争夺535张选举人票,特朗普每多得一张,克林顿就会少得一张。

在《纽约时报》日前发表的文章“‘小奖励’、‘Z名单’:哈佛招生秘密标准曝光”一文中,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本科生院长拉凯什·库南纳(Rakesh Khurana)在谈及该校招生标准时表示,他希望没有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不会以此界定自己的身份,或者将此视为对他们的潜力与成就的否定。


他说:“Our goal is not to create a zero-sum game.”(我们的目标不是创造一个零和博弈。)

在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中,人们也经常可以看到零和博弈的身影。“冷战……就是一场零和博弈”,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就曾指出,“苏联及其盟友的任何一点‘得’,对西方和北约都是一种‘失’,反之亦然。” (It was also a zero-sum game, in which every gain for the Soviet Union and its allies was a loss for the West and NATO, and vice versa.)

在冷战思维下,美国和苏联都抱有一种“相互保证毁灭”(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简称M.A.D.)的核战略。时报的“‘世界存亡一指间’:帮助避免美苏核战爆发的男人”一文回顾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面对美国发射多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情报,如果不是由于一名苏联军官的决定,核战争也许已经在当时全面爆发。

近期,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美国和中国分别威胁要对对方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零和博弈”这个词再次频繁进入公众视野。中国官方多次呼吁美方摒弃冷战思维及零和博弈的想法,“不搞你输我赢,实现互利共赢”。

“美中两国之间并非零和博弈,”美国智库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总裁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在时报观点文章中表示。“鉴于两国间的贸易和投资规模巨大,美国和中国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论哪一方衰弱或面临危险,对方都不会有多少收益。”(Because U.S.-China is no zero-sum game. … Given the volumes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between them, Washington and Beijing will rise or fall together, and neither side has much to gain from the other’s weakness and insecurity.)

你对“零和博弈”有何看法?在世界秩序中,大国关系是一种“零和博弈”,还是有可能成为一种“互利共赢”?

谢选骏指出:帝制传统使得中国人不会双赢,只会进行零和博弈。


佚名网文《零和博弈》报道:


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它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故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主要特点

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获利而另一方损失,且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也可以说:在零和博弈中,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二者的大小完全相等,因而双方都想尽一切办法以实现“损人利己”。

零和博弈又被称为游戏理论或零和博弈,源于博弈论(game theory)。早在2000多年前,这种零和博弈就广泛用于有赢家必有输家的竞争与对抗。“零和游戏规则”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人类社会中有许多与“零和游戏”相类似的局面。与“零和”对应,“双赢”的基本理论就是既“利己”又不“损人”,能够通过谈判、合作达到皆大欢喜的结果。

博弈模型

零和博弈的原理如下:两人进行博弈,每次博弈后都会有一个人赢,一个人输。每次博弈后,我们计赢家得1分,而输家得-1分。假设A、B两人进行多次博弈,设A获胜次数为N次,并且失败次数为M次,由于是零和博弈,故B失败次数必然为N次,获胜的次数必然为M次。这样,经过M+N次博弈后,A的总分为(N-M),B的总分为(M-N),从而A和B的总分为(N-M)+(M-N)=0,这就是零和博弈的数学表达式。

在某个零和博弈中,假设玩家A和B都有两个共同选择{选择1,选择2},规定若两个玩家都做出相同的选择,则玩家A得-1分,玩家B得1分;若两个玩家都做出不同的选择,则玩家A得1分,玩家B得-1分。

理论背景

零和博弈源于博弈论,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

零和博弈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博弈”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博弈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我们大肆开发利用煤炭石油资源,留给后人的便越来越少;不断污染环境,带给后人的不良影响便越来越多。

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博弈走向双赢,要求各方面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合作者自己。

从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博弈”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在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领导者要善于跳出“零和”的圈子,寻找能够实现“双赢”的机遇和突破口,防止负面影响抵消正面成绩。批评下属如何才能做到使其接受而不抵触,发展经济如何才能做到不损害环境,开展竞争如何使自己胜出而不让对方受到伤害,这些都是每一个为官者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有效合作,得到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从零和走向正和,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会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合作者自己。

主要意义

对于非合作、纯竞争型博弈,约翰·冯·诺依曼所解决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两个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个人赢一着则另一个人必输一着,净获利为零。

在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问题是,已知参与者集合(两方),策略集合(所有棋着),和盈利集合(赢子输子),能否且如何找到一个理论上的“解”或“平衡“,也就是对参与双方来说都最”合理“、最优的具体策略?怎样才是合理?应用传统决策论中的“最小最大”准则,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设对方的所有策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并据此最优化自己的对策,诺伊曼从数学上证明,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对于每一个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够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竞争双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随机使用某套最优策略中的各个步骤,就可以最终达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当。当然,其隐含的意义在于,这套最优策略并不依赖于对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话说,这个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体现的基本“理性”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虽然零和博弈理论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作为一个理论来说,它应用于实践的范围是有限的。零和博弈主要的局限性有二,一是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常常有多方参与而不是只有两方;二是参与各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一定有人得利就有人失利,整个群体可能具有大于零或小于零的净获利。对于后者,历史上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问题中,参与者仍是两名(两个盗窃犯),但这不再是一个零和的博弈,因为其中一个人的损失并不等于另一个人的收益。(删除:两个小偷可能一共被判16年,或一共只被判2年。)

理论内涵及具体案例

在零和博弈中所有的参与者其获利与亏损的和正好等于零。赢家的利润来自于输家的亏损。以下有一些重要的观念是你在了解该交易是否为零和博弈所必须先知道的。这个分类决定于我们对玩家利润与亏损的定义有多宽广。它本身的分类对我们并不重要,但是对发起人就很重要了。要介绍这观念的发展,我们先讨论扑克游戏,然后我们再切入操作,因为扑克相对于操作是一种很好的比喻。

扑克

扑克是一种零和博弈

扑克在朋友之间、在扑克俱乐部、或是锦标赛都可以玩,我们来探讨这些游戏之间的异同。一般来说朋友之间玩扑克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无论哪一个人赢,就会有其它的人输,这之间的输赢总和是零。

扑克俱乐部里面玩的就不太一样了,因为俱乐部对赌注总额会收取一个固定比率的费用,比方说是1%,则这将形成负和博弈。也就是输赢的总和小于零(如果加上俱乐部的抽成就为零了),玩家们集合亏损给俱乐部。如果我们定义俱乐部也是这个赌局特殊型态玩家的话,这个赌局又变成了零和博弈。换句话说,我们计算赢家所赢的和输家所输的扣除俱乐部抽成的总和,那又变成一个零和博弈了,扣除了付俱乐部的抽成之后,不管是谁赢,其它人就是输家。

锦标赛中的扑克赌局是由赞助商提供奖品,因此它是一个正和博弈(如果它的奖金超过所有参赛者的报名费的话),若我们计算总奖项的净值,那么扑克仍然是一个零和博弈。扣除了奖项之后,无论是谁赢,其它人都是输。

无论在什么场合玩扑克,这种赌局根本上的特性都存在,它就是一个零和博弈(假设这是一个基准),以这个观点看来,上述三种型态都是相同的,玩家们经常不关心它的基准为何,而持续玩相同的策略。

人们玩扑克要依靠这个基准的理由,撇开技术的差异性,那就是在锦标赛中大部分的玩家是赢家,而俱乐部中大部分的玩家是输家。

倘若除了考虑金钱,还考虑其他因素带来的收益,那么扑克可能是一种正和博弈……

我们只凭金钱的贡献来定义扑克赌局中的赢家和输家。若要来解释为什么俱乐部中的玩家平均来说是输,这种定义过于狭隘。

仔细考虑人们玩扑克的四个理由,前两个理由包含外部的利益,第三个理由包含无益的及不理性的行为,第四点为预期利润。

第一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许多人玩扑克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单纯地就是想玩(或是学着如何玩)。这些玩家愿意玩,即使一开始就预期会输,这个玩乐的外部利益可以解释为什么朋友之间纵使经常会输给技术较好的人,也会经常性地聚在一起玩。当玩家从扑克中取得此种衍伸乐趣时,扑克就是一种正和博弈。

第二,有些玩家玩扑克是因为他们可能尚未学会如何玩,或是仍无法成为一个技术较好的玩家来经由扑克赚钱。这些新手玩家们可能缺乏信息或是能力有限,但是绝不会不理性。如果他们了解到他们无法经由玩扑克赚钱,他们就会放弃。要学习是否能由扑克当中赚钱的代价相当昂贵,这些知识是藉由玩扑克可以获得的相当有价值的外部利益。新手玩家经常被称为笨蛋,而“笨蛋在每一分钟都会诞生”。然而,直到他们学习到并评价这个教训,这些人并不是笨蛋。

第三,有些玩家无法学习,或是无法接受他们无法藉由玩扑克来赚钱。这些玩家所追求的微小利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他们经常是不理性的,而且可能有点情绪化。这些玩家是真正的笨蛋,因为他们拒绝去学习他们该学的东西,或是坚持花最高昂的代价去学习一些无用的方法。

最后,有些玩家玩扑克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行家,这些具有高超技术的玩家总是赢走其他玩家们的钱。他们所赢的可以超过所需的支出,这些支出包含给俱乐部的抽成,以及他们如果做别的工作可以得到的薪水,以及要维持专业与竞争力所产生的费用。这些玩家从那些愿意把钱输给他们的技术较差的玩家手中获利(也许是俱乐部)。这些人通称为“郎中”,因为他们捕食较弱的玩家。较弱的玩家通常避免与郎中同局,为了避免被认出来,这些郎中总是经常变换地方来捕食。如果郎中无法寻得猎物,或由于猎物们成功地避开他们,或由于猎物们一下子就放弃了,这些郎中也很难以生存。

交易

交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像扑克一样,交易的分类可以分为零和博弈、负和博弈、或是正和博弈,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利润和亏损。

倘若我们只以获利和亏损来当作基准衡量交易,那么它必然是一个零和博弈。举例来说,假设操作利润和亏损被定义为与基本价值相对应(基本上它无法观察),那么当买方和卖方交易,他们会设定一个价格,如果这个价格高于基本价值,卖方就取得买方支出的利益。在市场上若没有其它交易员的亏损,不会有任何一个交易员获利的。既然我们无法确定地观察出基本价值,亦即交易员也无法确知他们的利润及亏损,则他们交易时间中的不确定性就不会改变零和博弈的本质。

如果所用的基准对买方和卖方是相同的,那么用来定义利润和亏损的基准并不影响零和博弈的本质。这个基准决定我们如何来解释利润和亏损。当我们用基本价值作为基准,我们解释价格和基本价值间的不同点为基本操作利润或亏损,不幸地,在没有定义以及估计基本价值之前,这些利润和亏损无法被估计。

就这个观点而言,操作利润和亏损的定义是以应用于买卖双方的一般基准为基础。一般常见的基本价值基准产生了零和博弈。一般报酬基准产生的博弈可以很容易地经由调整来成为零和博弈。不管如何,没有其它交易员的亏损,是不会有任何交易员有所获利的。基于这个论点,交易就是一个零和博弈。

在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交易可能是一种正和博弈

理性的交易员不会去玩那种只能得到操作利润的纯零和博弈,如果所有的交易员都一样,所有的预期报酬率都是零,就不会有人从交易中获得利益。如果有些交易员技术较其它人好,这些技术较好的交易员愿意交易,但那些技术差的不愿意,那么就没有人交易了。

要解释为什么理性的交易员要交易,首先我们要先认清有些人交易不是只为了预期报酬。人们交易为了避险、为了将资金移转、为了交换财产、为了赚取绝对的报酬、为了学习他们是否可以藉由操作赚钱、或是得到赌博的乐趣。这些外部利益使得交易成为一种正和博弈。如果这些交易的外部利益够好,即使交易员自认会输,还是会去交易。技术好的交易员就可从这些技术较差,但是基于外部利益而进场交易的交易员手中来获利。

市场价格有效地整合信息,而技术较好的交易员根据他们获得的信息来交易以获取利润。如果操作利润超过获得信息的成本,这种行为具有获利性。如果没有人基于外部利益而进场交易,技术好的交易员就无法藉由交易来获利。他们将会放弃他们的研究,进而放弃交易,则价格的效率性将不复见。价格效率是依据技术好的交易员与那些愿意交易或是不理性的输家所创造的,技术好的交易员使得价格产生效率,而那些输家就对他们研究的努力而付费。


有关应用

金融市场

零和博弈是博弈过程的最基本模型。理想的零和博弈对于金融市场有重要意义。

在金融市场实际趋势运行中,理想零和博弈的全过程接近于一个半圆。当然,所谓半圆,与观察者制定坐标的数值单位有关,如果大幅压缩时间单位,这个半圆看起来就像抛物线;如果大幅扩展时间单位,路线又象一段扁扁的圆弧。因此,在上面表达最高点的时候,提出“公认的相关系数”概念。在这个相关系数引导下,最高点就是一个明确的数值,也就排除了观察坐标绘制过程的伸缩带来的影响。

理想零和博弈,从金融趋势的演变角度来看,最终将构成核心因子。混沌经济学研究者一直希望在证券市场寻找到主宰世界命运的“混沌因子”,事实上,所有金融市场的“混沌因子”就是这么一个理想零和博弈的半圆。而最终,一个半圆的小泡影,也将幻化出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其寿命成千上万年,或者更长。这个小泡影,带有“真善美”的天然属性。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中的零和博弈并非没有一个均衡点,可以从对手之间的博弈转变为正当管理与不正当管理之间的此消彼长,由此避免双方的对抗。正当管理与不正当管理的零和博弈中,正当管理的成份多一点,不正当管理的成份就少一点,反过来也是一样,两者之间存在着零和关系。管理者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把精力过多的用在不正当管理的歪门邪道上时,就会严重影响到正当管理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因此,通过反对不正当管理来完成公司治理的任务,从而促进正当管理,对于把企业蛋糕做得更大,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它可以避免所有者和其他相关利益者一方在零和博弈中处于必输的地位。在零和博弈中,管理者一方在信息不对称中处于优势地位,再加上其实际控制着人流、物流、资金流,因而在内部博弈中总是稳操胜券。作为对手的所有人和其他相关利益者一方,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通过公司治理加以抗衡总是必要的。其次,为反对不正当管理而付出一定成本是合算的。通过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反对不正当管理,难免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它肯定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与在零和博弈中必输的份额相比,与企业资产可能被掏空相比,付出这种成本还是合算的。再次,付出的必要成本使得企业“蛋糕做得更大”更有希望。反对不正当管理至少可以使管理者在内部“零和博弈”中获利的行为得到遏制,通过这种有效的工作使管理者在内部零和博弈中失去优势之后,就有望促使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把“蛋糕做得更大”上,因为那样同样可以使他们个人所得的绝对数额更多。

从博弈论的研究来看,解决零和博弈问题的出路在于参与博弈者从零和走向双赢或者多赢,但是其前提必须摆脱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势。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一样,两权分离的公司制发展轨迹不可逆转,而内部零和博弈又会产生内耗,解决的办法与其寄希望于大家在“零和博弈”中握手言和,不如让经营管理者感到实施不正当管理得不偿失,知难而退,一致对外,把企业利益的蛋糕做得更大。

博弈游戏

人与机器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感情,所以人会犯错误。而这正是传统的博弈理论所忽视的。传统博弈理论用数学方法追求博弈格局中的最优策略,但前提是双方都不会犯错。所以,简单地把博弈理论运用到商战实践中,往往会出问题。但我们博弈的棋牌博弈就不一样,关键并非走出“最优的棋招”,而是走出“最有可能击败对手的棋招”。


“零和博弈”是否维持了媒体竞争中的健康发展呢?


“零和博弈”是指在媒体环境中,所具备的用户和资源是固定的,如果有一方得到了发展壮大,那么必定有其他一部分得到削减。那么整个市场就会出现一种健康的竞争的模式,而且每一方都不能够掉以轻心,否则就会丧失一部分的占有率,导致另一方的崛起,各位对这种竞争模式清晰吗?


谢选骏指出:双赢只是手段,结果还是零和博弈——人生只是暂时过程,结果只能必死无疑。除非有一个永恒的天国,可以让人们获得缓冲双赢。

谢选骏:“中国本部”就是“汉地”

佚名网文《中国本土》报道:


中国本土是西方世界对由汉族人口大量聚居、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核心地带的称呼。

范围与中国最近的汉人朝代也就是明朝的疆域大体一致,属于汉人聚居区,即两京十三省(亦称关内十八省、内地十八省等)大体一致。此区域包括辽东都司,也就是当代东北的辽宁地区。

中国本土外文名China native,对等词汇China Proper最早出现时间1827年,字面意思严格,本质,纯粹的中国范围。


词语释义

中国本土又称为“中国部”,英文的对应词同为“China Proper”,但中英文概念的来历都有待考证。有人说旧指内地十八行省(即晚明汉人统治区中的两京十三省),清朝将领土分为内地十八行省和外围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五部分。在清朝末年,内地十八省被一些中国人称为“中国本部”,意指历史上中国的心脏地带,或相对于不断变动的中国外围之边疆地区(包含亚洲内陆地带与其它地方)。该名称的出现,具有政治意味——辛亥革命之前的革命党人亦以中国本部的十八省作为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范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族居住地域也在发生变化,由于清朝末年汉族人口大量移民东北,东北也被看作也看作中国本部的一部分,如《中共二大决议》中的中国本部就包括东三省。而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全国的统一,对汉人的居住范围的限制逐渐取消,汉族的居住地域扩大,以及政治家的同化民族统一全国的需要,中国本土的概念被较少提及。

称呼起源

“中国本部”与英文“China Proper”是对等词汇,但两者的关系,尤其是“中国本部”是否是由“China Proper”翻译而来,仍待进一步考证。但英文概念及名词“China Proper”最初使用的时间,难予考证。根据美国的中国专家何汉理的研究,该词早于1827年即有使用。但英国人威廉·温特博特姆在1795年介绍清帝国统治下之中国的书中,已经提出了“China Proper”的概念。温特博特姆将明朝之十五行省的疆域归入中国本部概念(China Proper)作介绍。

英文“China Proper”的字面意思,是“严格、纯粹、本质、自身意义上的中国”。有人认为,“中国本部”的概念,并不一定来自英文的“China Proper”,而是直接来自“一十八行省”。内地十八省指清朝将原明朝汉人统治区中的十五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分为湖北、湖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从陕西中分出甘肃,所设置的18个省份。

也有人将“China Proper”翻译为“中国本土”。这种称呼容易跟殖民时代的英国及法国的“本国”或“本土”概念类同;然而清朝的领土扩张与英法的殖民领地扩张有诸多不同之处,中国的新领土也未被简单视作中国本部在外族地方的殖民地。同时,也有人将“中国本土”一词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中国本身的领土,即“中国疆域”,而与“China Proper”的本来意指形成较大偏差。

中国观点

清朝"一十八行省"作为满洲中央集权统治汉族地方的政治架构,是已经存在的。清末与民初,革命党人与共产党人也都接受并使用“中国本部”这个概念,见诸邹容的《革命军》第四章“革命必剖清人种”,孙文的《实业计划》,中国共产党二大达成的大会宣言与“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第一章“历史舞台”,以及许倬云等人的文章。

后来,由于中华民族概念范围的扩大,中华民国及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中国本部”一词受到抵制。1950年代,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四讲明代中,指责“中国本部”是“外族有意混淆是非造出来做侵略的口实”。现代,英文的用法已相当有限,主要用于历史或地理研究;而中文已绝少使用,不为多数当代中国人所熟悉。

相关争议报

中国心脏区域十八省的范围在清朝时期,和民族分布有一定关系;辛亥革命之前的革命党人亦以十八省为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范围。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行政区划颇有变迁,“中国心脏区域”已不再对应于人种、人口统计、或中国内部的行政区界。

有一个解释是认为“China Proper”或“中国本部”、“中国本土”等词句是用以将像英国与法国这样的国家区别自其殖民帝国的同样架构,然而“China Proper”以外的地区不同于英法的殖民地,这种说法通常会使中国人解释为冒犯,甚至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侮辱;但其实使用者不见得有如此的意图。第二种方式是参考使用“汉族聚居地”或“汉族区”,但由于汉族已经恢复古代历史上的情况成为东北、内蒙古大部的主体民族,于新疆与西藏也多有定居,因此这一说法亦不确切。另一个可用的说法是“中原”,在古籍中提及蒙古或满族入主“中原”时,代表他们占有“China Proper”,但现代“中原”主要指的是华北平原,或者单指河南地区,因此此词过于狭隘。最后一个可能的称呼方法是“一十八行省”或“十八省”,其为清朝治下,约略等于中国心脏区域的十八个行省。但“十八省”的说法对现代中国人来说相对陌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辖有包含23个行省在内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

行政改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原先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做了改动与调整,使得这一概念又有变化。河北省得到了张北地区和承德地区。西康省东部重新被划入了四川省。广东省钦廉地区被划入了广西,相反广西怀集地区却划入了广东,同时将属粤省(两粤)的海南岛建省,此举使广东本来与越南接壤、广西并非沿海省份的地位改变。

苏皖边境也有多次微调,最大一次是江苏省用砀山县,萧县交换安徽省盱眙县,泗洪县,以及天长市部分乡镇。冀鲁豫边境也有微调。


谢选骏指出:人说——“中国本部”与英文“China Proper”是对等词汇,但两者的关系,尤其是“中国本部”是否是由“China Proper”翻译而来,仍待进一步考证。 但英文概念及名词“China Proper”最初使用的时间,难予考证。根据美国的中国专家何汉理的研究,该词早于1827年即有使用。我看——明眼人可以看出,“中国本部”其实就是“汉地”,也就是“汉人聚居的地方”。


佚名网文《汉地》报道:


汉地也称“中国本部”,别称为“关内十八省”,。

汉地是指中国汉族传统聚居地,最初指汉朝的领土,其后演变为古代汉族地区的简称,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相区别。五岳五镇四渎都分布在古代汉族地区境内。因古代汉族原居于“九州”,又称为汉地九州。汉地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内地十八省的含义相近。汉地除了是汉族对本民族原住地区的称呼外,也是非汉族群对汉族原住地区的称呼,而非汉族群的主要聚居地区是在九州之外。又名汉境、汉疆。


明朝两京十三省范围被清朝割出辽东后,余下地区即关内十八省。


历代典籍中已有“汉地”用例,二十六史及《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中提及此词一百余处,《全唐诗》提及此词十九次。汉地又有汉境、汉疆等别称。


学术界常使用此词,并常与“藏区(或吐蕃、西藏)”、“蒙古”、“回部(西域、回纥、回鹘、新疆、畏吾尔等)”等地并称。如:《西藏史话》(陈庆英等著,鹭江出版社)中第95页引近人贵香巴所著《西藏简史》说:“藏王都松芒波杰时,西藏有了笛子,并从汉地得到茶叶”,第132页又有“之后,他(八思巴)担任堪布,为汉地,西夏,蒙古,高丽,纳西,畏吾尔等地的比丘、比丘尼等总计4000多人授戒……”。《剑桥中国史-辽夏金元卷》中译本序言中亦提及“CHINA……一会儿指中国,一会儿指汉地……”。目前,至少在中国学术界,“汉地”已取代“十八省”或“中国本部”成为常用词汇。许倬云著的《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满清帝国的统治机制可分为第一层的两个部分,蒙藏与汉地,前者又分为蒙古与西藏,后者则有满、汉八旗与一般臣民。”


藏文“??????”可以译为汉地,指藏地以东的中国。


当代学界也常用此词,如:


佛寺:从印度到南亚和汉地的演变(国学网)

汉地佛教(中国佛教信息网)

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初传时期的再比较[永久失效链接]

中国本部

英文文献


1944年美军战时宣传片《我们为何而战:中国战事》中的中国地图。该图将中华民国法定领土分为中国本部(汉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等五大区块。

英文中的“China proper”原是对历史上中国汉族传统地区的称呼,通译中国本部,也有译中国本土。一般是指明长城以南的汉族聚居区,并不包括蒙古、西藏、新疆以及被满族清朝所划出的满洲等地域。到民国初年,也时常包括内满洲。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华民族”概念范围的扩大,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中国本部”一词因不包含中国的其它疆域,基于国家主权,同时受到抵制。在现代英语中这一用法有所减少[参7];而中文已少使用。


英文“China Proper”的字面意思,是“严格、纯粹、本质、自身意义上的中国”。根据美国的中国专家何汉理(Harry Harding, 1946-)的研究,该词早于1827年即有使用。但英国人威廉·温特博特姆(William Winterbotham, 1763-1829)在1795年介绍清帝国统治下之中国(the Chinese Empire,中华帝国)的书中,已经提出了“China Proper”(现代才由某些人翻译为“中国本部”)的概念。在第二章“中华帝国概述”(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的起始,他说:


“In attempting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is vast empire, we shall pursue the following arrangement. 1. China Proper—2. Chinese Tartary—3. The States tributary to China.

(为试图对这个庞大帝国做一概括描述,应进行下列解构:一、“中国本部”;二、“中属鞑靼”;三、“中国的册封属国”。)

温特博特姆将明朝之十五行省的疆域归入中国本部概念(China Proper)作介绍;而西伯利亚、满洲(东北)、蒙古、东鞑靼(含今日之新疆、阿富汗、北巴基斯坦等)等地归入中属鞑靼(Chinese Tartary)作介绍。中国的册封属国(States Tributary to China)则包括西藏、朝鲜、琉球、安南(越南)、暹罗(泰国)、吕宋(菲律宾)等。


而清朝“汉地一十八行省”作为满族中央集权统治汉族地方的政治架构,早就已经存在的。(“行省”来自于“行中书省”,即行动或外驻的中央机要官署,是承袭女真族金朝与蒙古族元朝的体制,为汉族明朝与满族清朝所沿用。)


中文文献

就目前已知的文献,清代中西交流大幅扩展之前,“中国本部”这一英译词汇未在中国通用。革命党人与共产党人都有使用过“中国本部”这一词,如邹容《革命军》第四章“革命必剖清人种”、《实业计划》、中共二大达成的大会宣言与“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等文章。


1930年代专注边疆史的期刊《禹贡》就有文章说打箭炉是“为我国本部与西藏国防上的天然障壁,军事上极重要之区也。其在交通上与国防上的重要,远过于盘踞在本部与满洲间的热河山地”。


明朝行政区划


明朝1580年的省县己开发区域,清朝入关后沿用省县制。

汉族地区东起鸭绿江下游,包括辽东及燕云十六州在内,北缘接壤戈壁沙漠,汉地以戈壁沙漠—燕山山脉为与蒙古草原地区接壤的边界;北起从燕山山脉,经中原一带直至珠三角地区;从东部沿海至今日的山西省地区;位于西边的陕西、四川省地区则组成汉族地区的西部,与藏地东部的安多、康接壤。汉地的面积大于藏地。


根据汉族传统,汉地内部可分为豫、荆、冀、青、兖、徐、扬、梁、雍九个分区。


清代至民国


1875年时清朝内地十八省。其中台湾是清朝在1683年攻下明郑而并入成为福建省之一部分,清法战争后台湾独立设省,1895年因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

清朝行政区划和省 (清朝)

在满族清朝的统治时期,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限制汉人在柳条边外(东北地区)活动,北镇所在的今辽宁省(清末属奉天省)被割出汉地,并禁止及限制汉族移民进入,而其余汉族地区则组成汉地十八省,或称关内十八省、内地十八省,一般指的是原明朝统治区内的汉族地区(大约为明长城以南,指关内),汉地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明长城、柳条边。


随着清朝国势日衰,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如丁戊奇荒、太平天国等,内地十八省民生陷入困顿,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基于生计而向十八省外的地区移民,因此出现如“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现象。于是东三省、内蒙古、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等地的汉族人口增加,特别是在接邻十八省的辽宁省以及内蒙古南部等曾经的汉族地区,重新恢复了汉族人口的移入,形成今日东北全区以汉族为多数的族群人口组成。


清朝末年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在东北地区、新疆等原十八省外的将军辖区增设省县,前者改称东三省,其中的奉天省是汉族原住民建立燕国及传统居住之范围。而在民国初年,行省制已在全国普遍推广。


谢选骏指出:“中国本部”就是“汉地”,但是明眼人同样可以看出,这个只有“十八省”的汉地明显小于汉朝的版图——例如失去了北朝鲜和北越。


谢选骏:英国是美国的祖国 敌国 盟国 属国

《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加冕礼:为什么美国总统不出席》(切尔西·贝利(Chelsea Bailey)BBC记者 发自华盛顿 2023年4月30日)报道:


白宫称拜登总统不会出席查尔斯国王的加冕礼。


美国和英国长期以来一直拥有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所说的“特殊关系” ,不过,从来没有美国总统参加过英国王室的加冕典礼。这一传统是否表明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潜在的对立面,还是只是一件平凡之事?


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的加冕典礼将以几个世纪以来的盛大和传统作为标志,国王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在成千上万的臣民和国家元首面前正式宣誓加冕。


但是在众多政要中,将有一位明显缺席,他就是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


白宫对BBC表示,拜登曾获得邀请。但在与国王的电话中,拜登总统表示他将派他的妻子、第一夫人吉尔·拜登(Jill Biden)和一名外交特使前往出席。白宫没有交代拜登不去的原因,但表示总统“表达了希望日后在英国与国王会面的愿望”。


拜登总统的缺席在整个池塘中掀起了阵阵涟漪。


英国保守党议员鲍勃·西利 (Bob Seely) 对《每日电讯报》说,拜登跳过这场“一生难得的事件”似乎“相当懈怠”。


《镜报》报纸王室事务编辑拉塞尔·迈尔斯(Russell Myers)对天空新闻表示,拜登缺席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爱尔兰血统和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血统感到坚定的自豪”。


“我不认为他真的会来,”迈尔斯说。


但历史学家表示,其实有关原因并没有那么政治化,美国总统不参加英国王室加冕典礼实际上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传统。


“这并非怠慢”

“我当然不认为这是对拜登总统的怠慢,”专门研究现代英国的美利坚大学历史学教授劳拉·比尔斯(Laura Beers)说。


“就拜登的反英(anti-British)的想法而言,没什么好挖掘的,”她说。 “他不会去,因为从来没有美国总统参加过加冕典礼,所以为什么要从21世纪开始。”


比尔斯指出,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前,在美国独立战争和1812年战争之后,美英关系大致上呈敌对状况。


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迎来了“维多利亚热”,开启了美国迷恋英国君主制的新纪元,但即便如此,美国总统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也没有出席加冕典礼。


“美国总统来是不切实际的,我认为在那之后它就成了传统,”比尔斯说。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兼历史学家特洛伊·比克汉姆 (Troy Bickham) 表示,在乔治六世国王加冕三年后、即跨大西洋航空旅行开始的1939年之前,出国旅行并不实际。


艾森豪威尔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1957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白宫国宴上。


历史学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美国和英国外交关系的转折点。


在整个战争期间,乔治六世国王和他的女儿——当时的伊丽莎白公主,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建立了关系,艾森豪威尔曾在伦敦担任盟军最高指挥官,并监督“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的军事行动。


在乔治六世国王去世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几个月后,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第34任总统。


但是,尽管与英国关系密切,艾森豪威尔还是选择保持传统,派特使参加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加冕典礼。


历史学家山姆·爱德华兹(Sam Edwards)指出,当时美国正卷入朝鲜战争,华盛顿也需要艾森豪威尔总统。


艾森豪威尔总统缺席加冕礼并没有影响他与英国或王室的关系。 1957年10月,美国欢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君主进行首次正式国事访问。两年后,女王在她位于巴尔莫勒尔的皇家庄园接待了艾森豪威尔总统及其家人进行了一次不太正式的访问。


一位女王,十四位总统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年轻的查尔斯国王在参观巴尔莫勒尔的皇家庄园时与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合影。


作为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统治期间经历过14任美国总统,并于在任期间会见了除了一位总统之外的所有总统。三位现任美国总统对英国进行了正式国事访问,而女王在位期间对美国进行了四次国事访问。


虽然拜登总统似乎选择不打破传统,派特使替他出席加冕典礼,但拜登已经接受了查尔斯国王的国事访问邀请。但是日期尚未确定。


爱德华兹表示,无论谁参加加冕典礼,查尔斯国王都将主持对两国外交关系的新承诺。


他补充说,参加加冕典礼“只是当代跨大西洋关系拼图中的一块”。


谢选骏指出:英国人不懂,为什么美国总统不会出席任何一个英国国王的“加冕礼”——这是因为,英美关系几位错综复杂——英国先后是美国的祖国、敌国、盟国、属国……美国总统如果出席英国国王的加冕礼,就将陷入历史的尴尬:以什么身份参加?祖国?敌国?盟国?属国?所以美国总统出席不了英国国王的加冕礼。

谢选骏:经济难民为何比政治难民更显得“勇敢”



《决心逃离,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选择漫长而危险的道路来到美国南部边境》(#华人 #难民2023-04-17)报道:


华尔街日报道了那些通过陆路进入美国的无证中国移民,最近他们的人数迅速增加,他们穿过中美进入美国的行程,在中国被称为“走线”。为了寻求经济机会或政治自由,这些中国人在拉丁美洲与走私者、强盗和危险的丛林作斗争。加美财经编译,不代表支持文中观点或者确认其中事实。


1月,一艘拥挤的快艇,在哥伦比亚附近的波涛汹涌的水域中夜航。


前上海健身教练丹尼尔·黄,开始后悔他试图通过拉丁美洲进入美国的决定。


被汹涌的海浪浸透了,他开始担心船会翻掉。他说自己用手机给父亲发了告别信。如果他能到达巴拿马一侧的海岸,将从那里开始艰苦的丛林跋涉。


黄只是习近平统治下的中国移民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冒着被捕、溺水和抢劫的危险,通过大约八个国家到达美国南部边境,追随数十万委内瑞拉人、古巴人和其他人的脚步。他说,"我在中国再也看不到希望,如果有任何其他方法,谁会愿意离开他们的家人?"


在拉丁美洲进行危险跋涉的中国移民,是贫富不一的中国人大规模外流的一个缩影。在习近平的领导下,私营部门受到挤压。其他人则担心,随着习近平开始其第三个任期,政治压迫只会变得更加令人窒息。


据联合国难民机构统计,在2022年年中的一个时间点,有116868名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寻求庇护,比习近平上台的2012年底15362人有所增加。联合国的数字,不包括使用工作签证、旅游签证或其他类型签证进入其他国家的中国人,他们通常拥有更多资产和更好教育,这部分人在过去十年中也有所增加。


在今年头三个月,有3855名中国移民穿越了达连峡谷,这是连接南美洲和中美洲60英里左右的险峻地形。根据巴拿马的移民数据,2022年全年有2005人,2010年至2021年,中国移民只有376人。


数据显示,在这三个月里,中国公民是第四大从哥伦比亚穿越达连河的群体。


走拉美路线的中国人,通常是那些收入低、教育水平低和技能低的人,几乎没有机会获得美国签证。许多人在大流行中失去了生计,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被封锁了,或者与中国当局发生了冲突。


这篇文章是华尔街日报对十几位中国人采访的结果,这些人要么正在长途跋涉,要么最近已经抵达美国。


逃离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热潮,让人想起共产党中国早期由政治动荡或经济困难驱动的难民浪潮。


在1949年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实际上与世界隔绝,大量中国人逃避饥荒和政治动荡,数十万 "自由泳者 "冒着生命危险,试图到达香港。


在20世纪90年代,非法越境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生意。渴望经济机会的中国人会借一大笔钱(可能需要数年才能还清),付给被称为 "蛇头 "的人口走私者,让他们偷偷进入美国,许多人乘坐破旧的货船。


移民学者说,这些移民大多来自中国沿海的福建省,他们改变了美国的低技能劳动力市场。随着贸易的开放,中国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他们的人数大大减少了。


目前穿越拉丁美洲的队伍,虽然规模较小,但来自一个总体上更富裕的中国,而且是由来自中国各地的人组成的,他们寻求在国内找不到的机会或自由。


健身教练


30岁的黄说,他花了近3,000美元,成为一名合格的健身教练。当2020年大流行发生时,许多健身房关闭。在无业两年之后,他于11月被中国中部的一家iPhone工厂(编注,这里指的应该是郑州的富士康)聘用,但卷入了关于合同的抗议活动。他说,在与保安发生混战后,他被放走了。


家乡湖北省的警察打电话给他,要求他来解释发生了什么。这个电话吓坏了黄,他曾在18岁时被关押了6个月,据他说是因为关于他招妓的虚假指控。他说,由于担心会再次入狱,他开始计划离开。


在中国,去年一些移民在抖音上发布了他们穿越拉丁美洲的旅程,一个新的标签,#zouxian,走线,开始流行起来。


在12月偶然发现这些视频后,黄在网上向贷款人借了13000美元,在中国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第一个障碍是离开中国。在大流行中,中国限制了护照的发放,只有那些能够证明他们因学习、工作或商业目的需要护照的人才能获得。


为了获得护照,黄在网上花钱买了一份假的录取通知书,看起来像是来自国外大学的。


他获得了前往土耳其的签证,向中国边境官员撒谎说他要去那里调查餐馆,并首次被允许出国。黄说,在伊斯坦布尔,他卖掉了自己的iPhone 13,买了一个他认为不会在路上吸引劫匪的过时型号,从那里飞往厄瓜多尔,这是拉美路线上唯一一个允许中国人免签证入境的国家。


他于1月下旬抵达基多。他和航班上的其他中国人在互相添加微信,以便在旅途中保持联系。黄和航班上的一名中国人付钱给一名走私者,让他帮助他们乘车进入哥伦比亚。


但在那里,自称是哥伦比亚移民官员的人把他们抓起来,扣留他们,直到他们提出交出美元。


黄有700美元,他的同伴有1,000美元。


"钱,钱,你! 我去去去!" 黄先生说他用英语告诉这些人。


他们被释放后,另一名男子想放弃并回家。


黄则剪开运动鞋的鞋底,取出藏起来的两张百元大钞。这笔钱足以让他们乘坐出租车前往哥伦比亚的内科克利,这是达连峡谷前的最后一站。


中国移民们在内科克利为达里安河过境做准备,购买帐篷、手电筒和净水药片。通过达连河需要在茂密无路的丛林中,沿着泥泞的小路徒步行走几天或更长时间,几乎没有淡水或防蚊虫的可能。


中国移民说,像黄这样徒步旅行的费用,在7,000至10,000美元之间,用于支付偷渡者、交通和住宿。移民们说,更直接或更安全的偷渡路线价格是60,000美元或更多,例如空运到墨西哥,那里的蛇头 "代理人 "贿赂海关官员,让中国人用伪造的旅行证件入境。


在内科克里,黄结识了来自广东省的皮革商李小山(音),他和他16岁的儿子乔汉(Joehan)一起。42岁的李在中国有资产,在那里过着相当舒适的生活。


十多年来,他参加了抗议污染的活动,并对香港的民主运动表示支持。2019年,当局强迫他删除在社交媒体上对习近平和共产党的批评,包括推特的帖子。李说,2021年,他被带去接受了几个小时的审讯,去年又被带去。


在第二次拘留后,李说他决定离开。他想让乔汉和他的弟弟,远离他们在中国学校所学的党化教育,但他认为他们一家无法获得旅游签证。


李决定,他和乔汉将首先通过拉丁美洲前往。他说:"如果你能跋涉到目的地,那么你就是你自己命运的主人。"


当他们与黄相遇时,李家已经在哥伦比亚与厄瓜多尔边境附近的伊皮亚莱斯被抢劫了。乔汉准备放弃,在与中国的母亲和兄弟的视频聊天中泣不成声。


李先生说,孩子告诉他,这样自由并不自由。


痛苦的乘船之旅,将移民从内科克利带过汹涌的水面,到达达连峡的边缘。李家和黄和十多名中国人一起开始徒步穿越丛林。


黄先生说,在徒步旅行的一些路段上盘旋着一股腐臭味,他认为这是由尸体造成的。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说,去年在达连峡谷有36人死亡,国际移民组织说,相信还有更多的死者没有计算在内。


李在渡过一条水深至胸口的河流时,摔倒在一块湿滑的岩石上。曾担任过游泳教练的黄在水中更有信心,但在悬崖上的一条陡峭小路上滑下时,他也在担心死亡。


花了两天时间,他们才渡过难关。


达连河被认为是徒步旅行中最艰难的部分,但许多移民认为其他路段更危险。一名31岁的中国妇女与她持不同政见的丈夫和一个8岁的女儿,在1月下旬进行了穿越,她说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的颠簸道路上乘坐长途巴士,更难忍受。


一位来自内陆城市成都的51岁妇女说,从内科克里克乘船过境的崎岖路程,对她来说是这次旅行中最可怕的部分。本月初,她在墨西哥蒙特雷的一家酒店说,她离开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和她一起的17岁儿子继续上学,远离中国教育系统的高压。她说:"我感到自己有一种动力,一种对美国的渴望。我认为它有最好的教育、技术和文化。"


死亡之路


几个星期后,经过几次危险的海路和陆路旅行,黄在墨西哥与李家分道扬镳。许多中国人说,他们在墨西哥城向走私者支付650美元,让他们乘车到美国边境附近。黄以八分之一的价格买了一张公共汽车票。


他说,公交车离开后不久,当地警察拦截了公交车并把他拖走。他被关进监狱10天,因为在进入墨西哥时没有获得适当的过境许可。他被释放后被送回墨西哥最南端的恰帕斯州。


然后他与在那里遇到的另外三名中国人,合伙购买了两辆摩托车,通过电话进入他的银行账户获取资金。这群人沿着他们从谷歌地图上下载的自行车路线往北走,以避开警察。黄手机上的视频片段,显示了他在岩石山路上的操作,以及他在土路上飙车的激动心情。


几天内,这群人上了墨西哥的101号公路,由于暴力犯罪频发,被称为 "死亡公路"。在塔毛利帕斯州的拉科马镇附近,一辆面包车开始追赶他们,喊着 "奇诺,奇诺!"——中国人之意,并挥舞着枪,面包车里的人示意他们停下来。黄踩下油门,飞奔到附近的军事检查站寻求帮助,他的乘客跳下车,跑进灌木丛。


面包车迫使第二辆摩托车停下来。骑手李全龙(音)是一名建筑承包商,他在山东欠了很多债务,他狂奔着离开公路,爬到了栅栏下。当两个歹徒抓住他的脚时,他几乎就要过去了。


李全龙说,歹徒拿走了他的鞋子,但没能把他拉出来。


他的同伴被拖进面包车,但在假装心脏病发作后逃脱了。士兵们后来在路边发现了黄的乘客,他严重脱水。军方放走了这些移民,但他们的摩托车已经没了。


拉科马附近的一个当地中国联系人,安排人把这四个人送到边境,在那里他们翻过一堵墙,向得克萨斯州的美国边境当局投降。黄申请了庇护并被释放,将在本月晚些时候接受听证。


那是3月初,在黄离开中国近两个月后。


来自广东的持不同政见者李小山和他的儿子,在更短的时间内到达了美国。2月底,他们乘坐巴士来到马塔莫罗斯(Matamoros)附近的边境,乘坐皮划艇穿过格兰德河。美国边防人员扣留了他们,后来把他们扔在德克萨斯州麦卡伦的一个由教会管理的移民收容所。


他们正在申请庇护。


自10月政府预算年开始至2月,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特工在西南边境逮捕了4271名中国公民,是去年同期的12倍。在此期间,在边境逮捕的总人数为891,774人。


负责麦卡伦的格兰德河谷天主教慈善机构的诺玛·皮门特尔说,庇护所的工作人员过去每隔几个月才会看到一个中国人。


"现在,突然间,我们看到来自中国的人激增,"她说,最近的一天,有50人,即约占当天难民的25%,是中国人。


在美国,根据雪城大学数据研究机构Transactional Records Access Clearinghouse的数据,近几十年来,中国寻求庇护者一直是接受率最高的群体之一,达67%。


根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数据,寻求庇护者在庇护申请被搁置180天后,有资格获得工作许可。


到本月,李和儿子已经到了纽约州奥尔巴尼,乔汉在一所公立学校就读,李正在等待10月份的庇护法庭听证会和工作许可。


他又开始发推特了。


与此同时,黄在洛杉矶的一家宾馆找到了住宿,有二十几名中国人沿着同一条路线抵达。


一名来自湖北省的34岁男子说,几年前在中国,官员们用推土机拆了他的房子,还压坏了他的脚,导致他失去了几个脚趾头,所以他蹒跚着走过了达里安峡谷。


一位来自北京的商人说,他在收到一家与他有纠纷的国有公司死亡威胁后离开。


在最近的一个星期六,黄和三个男人一起吃了一碗炖鸡,喝了一些啤酒。


他说:"有些人的旅程很顺利,而我的旅程则非常艰难。但现在我很感激。"


谢选骏指出:这些逃难的人,多属经济难民;所以看起来,经济难民似乎要比政治难民更为“勇敢”——因为政治难民大多通过“合法”的途径出离,而经济难民大多通过“非法”的途径出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经济难民出于饥饿,所以慌不择路;政治难民寻求自由,所以可以伺机而动……这样一来,急不可待的经济难民显得要比政治难民更加“勇敢”,不怕铤而走险了。

谢选骏:美国已经陷入两條路线的斗争、临终病人的死磕

《百日新政 川普將優先實施減稅 還有終止疫情補貼、限制糧食券、驅逐無證…》(記者胡玉立綜合報導 2024-12-01): 共和黨全面執政後,白宮與國會計畫推出新政,在川普上任百日內推動減稅、限制社會福利、削減預算赤字等重大施政。 川普與國會共和黨人贏得大選並全面掌權後,正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