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1月5日星期三

谢选骏:人,生而奴役却梦想自由的荒唐闹剧



网文《主張無政府主義的當代城市神學家:依路(Jacques Ellul)》(陳培德牧師)报道


French Historian Jacques Ellul Talking


對於華人信徒來說,當代法國思想家依路(Jacques Ellul, 1912-1994)可能是個頗陌生的名字。但他約五十種的法文著作中,卻有多達三十餘種被翻譯成英文出版發行,各國譯文超過十二種,深受全球有識之士喜好和重視。可惜,中譯本至今卻連一本也沒有!他自己集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倫理學家和信徒神學家於一身,長期在法國波爾多大學(University of Bordeaux)的政治學院擔任教席。他一生的座右銘是:「全球思考,本地實踐」(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全球思考,本地實踐


依路在一九一二年一月六日出生於法國西南岸著名葡萄酒產地波爾多市。同樣是在波爾多出生的母親(Marthe Mendés),體內流著葡萄牙和法國兩國的血統;父親(Joseph Ellul)則是意大利馬爾他和賽爾維亞兩族的混血兒。父母家族原是都是來自貴族背景,卻因歐洲大陸局勢劇變而致家道中落。由於自小家境赤貧,依路對貧窮有極深刻的經歷和體會。童年時,依路最愛在波爾多港口和附近的沼澤地帶流連嬉戲,與水手和漁夫打交道,成為他學習體驗人生的大舞台。十五歲起,依路便須自力更生,靠自己勞力付出來換取學習和生活費用。


他父親自維也納學成後受聘為酒商Louis Eschenauer駐波爾多的營業代表,在當地邂逅認識了未婚妻。他的學識十分淵博,是個希臘正教信徒,卻同時是伏爾泰(Francois Voltaire)的追隨者,崇尚唯理哲學的自然神論,批評教會甚烈,對獨生子依路要求甚為嚴格,在貧困生活中仍要緊持賽爾維亞貴族的身分和尊嚴。母親是位出色的畫家,在私立學校裡授畫,也在家裡收生授徒。她出生自虔誠的復原教派信徒家庭,卻因丈夫的緣故一生大部分時間與教會保持距離,對兒子的成長總是儘量給予充分的自由和空間,但絕非流於溺愛和放縱。


十七歲時,父親因不幸遭遇車禍,致使失去工作能力。在當時缺乏任何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下,治療和醫藥費用籌措頓然成為家中一大難題,一家生計便完全倚靠依路和他的母親工作來維持。由於在公立學校(lycée de Longchamp,如今已改稱為lycée de Montesquieu)時學業成績優異,高中畢業後他順利進入大學先修學校lycée de Montaigne攻讀。因拉丁文、法文、德文和歷史科均名列前茅,依路原希望進海軍官校以減省家庭負擔,也可以滿足他對海洋的嚮往;但父親卻堅持他應接受保送,進入波爾多大學繼續學業,主修法律學,以兼職半工讀來賺取入息幫補家計。


一九三○年,法西斯主義席捲意大利政壇,納粹主義正在德國漸漸發揮影響力,宗教信仰上「上帝已死運動」(the Death of God movement)和「非正統主義」神學家(the neo-orthodox theologians)的論爭又衝擊著教會和有識信眾。在講授「政治經濟學」的教授影響下,依路開始閱讀馬克斯經典名著《資本論》(das Kapital)的法文譯本,接受馬列主義和共產思潮沖擊和洗禮,進而成為共產主義的忠實信徒。一九三四年,他甚至還曾親赴莫斯科社會主義革命聖地朝聖,結果卻是失望而回,對史太林統治下推行的共產主義蘇維埃式樣板生活深感不安和恐懼。經過多年來對恩格斯和馬克斯的唯物辯證法反覆思辯和研讀,依路發現原來早在舊約聖經和保羅的言論中便有相同的辯證法,祇是前者走向血腥殘暴的階級鬥爭不歸路,後者則是通向蒙恩得救的新生路,兩種意識型態可說是進路相同而結果迴異。依路最後以歸信基督為終身抉擇,長期活躍於法國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 in France),戰後還晉身在公餘參與教會領導要職。


大學畢業後,依路留在母校講授政治學課,並繼續兼讀博士課程。雖然他早於1937年完成博士論文寫作,論文內容研究古代政府體制,題目是The History and Legal Nature of the Mancipium,卻因戰事影響延至1943年才被確認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他又在同年通過在大學講授羅馬律法的資格檢定試(an agrégation in Roman Law)。法國淪陷時期,依路的雙親在一九四二年因受迫害雙雙去世;同年剛誕下長子Jean的英籍荷蘭出生妻子Yvette Ellul又因外籍身分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此後夫婦二人另再育有二子一女,分別是Simon、Yves和Dominique)。他自己則因抨擊法國傀儡政府(the Vichy government),加上父親是外國人而牽連被捕判短期流放。獲釋後,依路一直積極參與對抗納粹的解放法國運動(the Mouveme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並協助營救猶太人逃亡脫離納粹魔掌,讓他有機會與苦難中的法國民眾共同生活,深入體會草根階層生活的難困和辛酸。二次世界大戰後他曾短期擔任波爾多市政公職(1944年10月31日至1945年4月29日),協助戰爭後復原工作,讓他對城市制度的論理研究的心得可以予以實踐,身體力行去服務社群,有極出色的表現。可惜因著種種政治理由和壓力,依路被迫退下政壇,重返大學校園去作育英才。


依路自言除了喜愛閱讀聖經外,其思想曾深受馬克斯(Karl Marx)、韋伯(Max Weber)、祁克果(Søren Kierkegaard)、巴特(Karl Barth)等人的思想和著作影響。因曾經歷社會變遷和目睹戰爭的可怕,他對現代科技、都市社會、環境生態保育等議題與基督教信仰整合和反思發生濃厚興趣。他也長期擔任當地海岸保育等公職,用行動來實踐抱負和理想。


認知處境,承擔責任


一九四八年,他的處女著作《國度的出現》(Présence au monde moderne;英譯:The Presence of the Kingdom, 1951)出版面世,書中盡是表達他對上帝國度臨在現今世界的理念之作,從基要派信仰立場演繹並重塑戰後社會秩序的情懷,完全迥異於解放神學家的想像和見解。十五年後他又出版了《國度的虛假出現》(Fausse Présence au monde moderne, 1963;英譯:False Presence of the Kingdom, 1972)一書,把教會多年來對上帝國度人間實現的許多錯誤理解加以痛陳和指斥。兩書若對照著一併來閱讀,讀者當可感受另一番滋味。


一九五四年,他的重要著作《技術化的社會》(La technique ou l’enieu du siècle;英譯: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 1964)面世,書中詳細闡述了現代科技的七種特徵,希望有助世人善加掌握。十年後,John Wilkinson將此書完成英文翻譯出版,在《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1932)一書聞名的作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3)極力推薦下,在美國各地尤其是西岸加州地區掀起風潮,吸引各國無數學人遠赴法國,在波爾多大學政治研究所向依氏追隨學習,直到一九八○年退休後方止。本書與依路另外兩本重要著作《技術化的系統》(Le systéme, 1977;英譯:The Technological System, 1980)《技術化的虛假》(Le bluff technologique,1988;英譯:The Technological Bluff, 1990)合稱為「技術化三部曲」(The Trilogy of Technology)。


依路最為人熟悉的經典著作是一九七五年出版的《城市真義》(San feu ni lieu;英譯:The Meaning of the City, 1970)一書。該書是從聖經的角度研究城巿,可以說是他的城市神學宣言。他說城巿是文化發展的結果,也可以說是人企圖要建立一個不需要上帝之世界的努力,包括它的宗教、道德、防衛、保險等制度,以致現代人是命定要活在這個城巿內。上帝定意對這一切要施行審判;但基督徒確知上帝應許要把人一切改變過來。歷史的終結不僅具有巴比倫倒塌的驚惶,亦有新耶路撒冷來臨的喜悅。


一九八八年,他在晚年時出版了一本頗富爭議性的著作,就是《無政府狀態和基督教》(Anarchie et christianisme, 1988;英譯:Anarchy and Christianity, 1991)一書,書中表述了他對「無政府主義」的定義和理解,以及對Bakunin在一八八○年至一九○○年間「放任的工團主義者」(Anarcho-Syndicalists)之理想的艷羨。他承認「無政府主義」確實有其不切實際的弱點和限制,但他仍會以此作為切慕追求的理想目標。從依路自身的家庭成長背景看,對地上的國籍種族早已注定是個「無政府」可歸依的現實,也是智者對人世間無為而治大同社會另一層次的浪漫渴求所在。


著作繁多,重視踐行


依路的眾多著作大體可分作五大類︰一、歷史︰他寫了不少關於建制(institutions)的發展史,其中全套五冊的《制度的歷史》(Histoire des institutions)寫成於五○年代,是法國大學生研究各樣制度的必讀學術著作;二、社會學︰他認為「現代科技」不僅影響著社會,也在改變人們的思想、頭腦。科技是一個獨立的力量,按著自己的原則運作,也發展出它獨有的「科技體系」。前述之《科技化的社會》等即為此類別的話代表傑作。三、社會批判︰依路對社會發出許多批判,其中有不少是由他原創的。例如,他懷疑現代人是不是真正成長過來;現代社會是否真正變得世俗化了。按他看來,現代人誤把科技當作「神」來看待,將自己的將來和幸福全都押上了賭注。《錢與權力》(L’homme et l’argent, 1954;英譯:Money and Power, 1984)和《上帝的政治和人的政治》(Politique de Dieu, politiques de l’homme, 1966;英譯:The Politics of God and the Politics of Man, 1972)都是這類著作。四、聖經研究︰依路寫了好些研經書籍,都是相當值得留意的,其中如約拿書、列王紀下、啟示錄等。此外,《城巿真義》也是他從聖經角度研究城巿的神學整合成果。五、倫理︰這是建基於《城巿真義》而發展出來的處境倫理作品,讓他不致陷入理想主義的囹圄,或道德主義的操控,達至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體系。他自己最喜愛的作品《放縱時代的盼望》(L’espérance oubliée, 1972;英譯:Hope in the Time of Abandonment, 1973)即為此類著作。他鼓勵基督徒應實際地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認知到自己是受科技和政治條件影響;同時,又鼓勵他承擔責任,心存盼望,以真實對話、公義、平安、自由與友愛來成就。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九日,依路因長期病患,在寓所中病逝(距波爾多大學校園約一哩外),享年82歲。對於依路生平、思想和信仰有興趣的英語讀者,可以逕找下列作品來閱讀:Perspectives on Our Age: Jacques Ellul Speaks(William H. Vanderburg edited, 1981)、In Season, Out of Season(by Jacques Ellul, 1982)、《我信甚麼》(Ce que je crois, 1987;英譯:What I Believe, 1989)。傳記作品則有Jacques Ellul: A Comprehensive Bibliography(by J.M. Hanks, 1984)、Jacques Ellul: An Annoted Bibliography of Primary Works(by J.M. Hanks, 2001)。北美著名學者唐慕華(Marva J. Dawn)曾收錄過依路八篇早期發表的文章,進行重譯和作註解讀,名為Sources & Trajectories: Eight Early Articles by Jacques Ellul that Set the Stage一書,頗具參考價值。網上則可上訪「國際依路學會」(International Jacques Ellul Society)的官方網站:http://www.ellul.org/ijes.htm。


(編按:本文原載於《曠野》143期[2006年10月],頁10-11。陳培德牧師,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谢选骏指出:神学家和牧师们都不懂得,人生而奴役却梦想自由——因为任何人的出生都未经他或她本人的同意,因此任何人的一生都是被逼无奈的“无选择权”!进而言之,任何人的出身和背景,都是强加给他或她它的,同样陷于“毫无选择权”的奴役状态之下。无政府主义解决不了这个“生而奴役”的问题!所以人一生的“追求自由”都是建立在这个奴役的基础之上,本身就是被人操纵的!也就是说,人们追求的自由,其实都是奴役的自由,而不可能是自由的自由!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生而奴役却梦想自由”的荒唐闹剧。——神学家和牧师们都不懂得“人生而奴役却梦想自由”——因为他们都是敌基督的同路人。怎么办?谁能问一问孩子自己同意不同意出生?谁能问一问孩子自己同意不同意“生而奴役却梦想自由的荒唐闹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中央文革来到美国

  《“你好日子不多了!”川普批评者担心遭报复 或走或隐居…》(纽约资讯 2024-11-12)報道: 据NBC News 11月11日报道 川普政府前官员奥利维亚·特罗伊(Olivia Troye)曾在今年8月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谴责川普。最近,她在登机时,一名乘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