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12月17日星期六

谢选骏:三年武汉肺炎继承了六十年前的三年自然灾害



《这场重要会议,信息量极大!非常情势非常举措》(2022-12-16 智谷趋势)报道:


2022年12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墙内自媒体智谷趋势文章:刚刚,给明年经济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当下中国,历经三年努力取得抗疫胜利之后,逐渐重回烟火气,终于要全力拼经济了。


明年是极其关键的一年,海外经济面临衰退,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都必须牢牢稳住,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尤其是刺激内需消费,将成为明年经济最重要的主基调,也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破局点。


1、


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改善预期、提振信心,这是明年最核心的目标之一。恢复消费就是最关键的那一步。

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消费!消费!会议罕见把消费优先的政策趋向放到了最前面。


三年梦醒,周遭一切都换了模样。


曾经门庭若市的卖场和馆子,现如今你有可能分分钟就可包场;曾经宣传物料满天飞的“双十一”“双十二”,已然变得静悄悄。求知的大学生、拼搏的外来务工,有的已经提前返乡准备迎接早到的兔年。


新的一年,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把失去三年的消费动力找回来,不能再等了!


至于怎么刺激消费,会议提到了三个方面。


房子,车子,养老。


房地产行业的触底反弹,几乎是板上钉钉了。


会议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当天,刘鹤在第五轮中国-欧盟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上发表书面致辞时表示: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我们已出台一些政策,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


在前两天发布的《扩大内需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高层定调了,房地产,就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之一!


虽然“房住不炒”仍是会议反复强调的原则,但“房地产不再重要”这样的论调已经不攻自破,至少在明年,楼市的回暖已经成为最值得期待的事件。


尤其是“考虑新的举措”“探索新发展模式”,可能意味着颠覆性的创新和改变,也可能是更强调租赁住房的历史存在感。


12月15日,在北京,一边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另一边又有一批房企获得了意向性融资支持。


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与首开、华润、远洋等10家北京地区重点房地产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总额40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


不过,会议把风险放在前面,甚至特别强调了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这些种种迹象都表明,房地产总体的行业基调仍然是稳稳托举,史诗大刺激的回声在风中消逝。


至于新能源汽车,是今年中国经济表现最亮眼的仔。不仅国内产销两旺,更是远赴欧美,在他们上百年的汽车工业堡垒上用力砸开了一道口子。因此,没有理由不继续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明年刺激消费的重要抓手,比如在更多的地方推行新能源汽车下乡,同时完善充电桩、充电站的建设。


新能源汽车下乡,绝不仅仅是有利于消化产能这么简单。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充电桩等基建完善了,就会让更多市民愿意把车从城市里往回开,会在家族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进而扩大消费。另一方面,电动汽车也确确实实给智慧农业等生产模式带来了便利。


另外,养老消费也将开创新的增长极。除了这次会议,前几天发布的扩大内需规划纲要里也提到,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居家养老。


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这意味着以后越来越多人也许不再会把老人送去养老院作为唯一选择,在你家小区楼下将会拥有更多新的养老业态,可以就近养老,享受免费两餐、体检、康复等服务。这一点也跟社区防疫、打造家庭医生体制是一致的。


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真的蛮惊讶的。因为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平台企业的身份就判若霄壤。


2021年,还是一个“防止资本野蛮生长”的反垄断时期,再加上美国对出海中概股的层层严查,平台企业告别高歌猛进。


到了今年4月份的政治局会议,“要促进平台经济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牵动无数互联网人命运专项整改迎来阶段性的句号,监管也告别雷霆万钧的非常手段,变成细水长流的常态化举措。


直到今天,这些表态全部更上一层楼,迎来了崭新的时代。常态化监管已经到了提升水平的阶段,甚至还要支持平台企业大显身手!


无他,就业、消费,都缺少不了平台企业们的身影。


更关键的是,还有其他的好消息。


证监会网站显示,PCAOB确认2022年度可以对中国内地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检查和调查,撤销2021年对相关事务所作出的认定。


说人话就是,中概从美股直接退市的危机变小了,甚至解除了。


其实还有许多人没有留意到,在前几天的《扩大内需规划纲要》里,还提到了“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这意味着一个在这个冬天最需要关注的历史性转变——


房地产、互联网和教培,这曾经被摁在地上摩擦的三大行业,即将翻开新的篇章。


2、


毕竟都三年了,疫情都结束了,还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吗?


就好比地球上所有的飞机师都知道,开一架飞机不可能一辈子都在空中飞翔,总要降落获取补给再重新起飞出发。尊重规律,规律才能为你所用。


其他政策方面,核心一点是反复提到的一个词:统筹。


统筹,意味着需要在许多矛盾上求得平衡。但一旦解开了这些矛盾,释放的潜力将超乎想象。


第一,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


这两项都是为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也是二十大报告中所展现的那样,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内大循环的稳定和安全,必然要求各个方面上的稳定和安全,包括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物流供应链安全等。所以我们看到今年这些都陆续成为了政策主题,保物流保粮食,还要到海外去签订能源大订单。


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68653万吨(13731亿斤),比2021年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国粮仓的根基一步步夯实。


不仅如此,过去十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而就在这时候,经济工作会议适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衔接上了粮食安全这个大命题。


备好粮,囤好油,才能有利于应对未来风高浪急的迅疾变化。


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会议指出,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这意味着明年不仅还是宽松的一年,更是财政主导的一年,必要的强度要保持,甚至还会比今年更强。


总之一句话,明年财政大有可为。


第三,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积极推动加入CPTPP,这是非常令我惊喜的一点,相当于中国再一次入世,用对外开放倒逼内部改革。而且不再是考虑阶段,而是要实质推进了。


中国一直有加入CPTPP的想法。但是这个自贸区,在环保领域、劳动权益保护的高标准要求,以及对投资者—国家间争端机制的采用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门槛特别的高。


现在,“积极推动加入”释放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号。就是中国接近做好了启动谈判前的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准备,开始推进工作了。


就像修一座跨海大桥一样,纸面上的规划和研究接近尾声,就等着真正立项了。终于到了研究破除进入CPTPP的体制机制障碍的时候了。


第四,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两年前的说法是“发挥”,现在是“完善”,说明将要进一步发力。


遥想1949年的时候,中国一穷二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上,中国造出了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坦克、第一辆拖拉机。说实话,这里多少有苏联156项援助的作用。


七十年时局大变,今天的中国,是要用新型举国体制再次扛起科技创新的大旗。


与之不同的是,过去有外力的助推,未来是相当的自主创新。


过去更重视技术本身,未来会同时重视市场效应。


过去是体制内力量挑大梁,未来是要在政府的组织作用下,形成民营企业、地方、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没错,政府的作用也从主导性转向强调组织性,未尝不是又一个新的好消息。


3、


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而明年,又注定将是极其关键的一年。海外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中国经济的复苏,将成为对冲外部风险的强大力量。


会议指出,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而改革开放,永远是中国经济前行的最大源泉。


会议还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三年了。


让我们重新出发!


网民嚎叫:


废而不赖 今天 15:12

猪头当道,事倍功零

anti0 今天 03:16

好话,豪话一大堆,

zhuangsh2016 2022年12月16日 22:00

三年疫情结束了?对世界来说可能要结束,可对中国来说这才刚开始。看看这几天国内防疫放开后的乱象就知道了。中国想在“群体免疫”实行惯用的“弯道超车”很有可能是“欲速而不达”。人民最终成了“体制优势”的“小白鼠”。

foxnews 2022年12月16日 20:02

穷折腾

TJZ 2022年12月16日 17:38

折腾够了经济垮了就开始抓经济,等经济发展了又回过头来继续搞斗争,这就是中共的斗争本质,反反复复地搞斗争!


谢选骏指出:三年了!三年了!这个有关2019年开始的武汉肺炎的惨叫,让我想起了六十年前的1959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大饥荒!真是六十年风水轮流转!


《农村老人面临缺药 中国为何拒绝美国协助抗疫?》(RFA自由亚洲 2022-12-16)报道:


中国松绑疫情封控措施后,染疫人数急剧增加。在农村地区,甚至传出退烧药不足的问题,还有民众组织自发捐助药品行动。面对疫情迅速蔓延,中国政府为何却对美国表达协助抗疫的意愿说"不"呢?


在中国政府松绑防疫政策后,各地疫情迅速蔓延,导致民众抢购药品。一时间,包括抗病毒、止咳、退热、感冒等四类药物热销,布洛芬、连花清瘟甚至断货。与此同时,在缺乏医疗资源的农村地区也传出药品不足的问题。


近日有中国媒体披露,一位年近60岁的村民发烧10多个小时后,去乡镇卫生院排了5个小时队都没吃上退烧药,引发舆论对于农村药品不足的关注。


政府不给力?民众自发捐药


有中国民众因此在网上发起“农村退烧救助行动”,号召每人捐助两盒退烧药给农村老人,并呼吁官方向农村免费发放退烧药。互联网地址显示位于云南的发起团队表示,农村老人因药局遭抢药、断药,因此“买药难”,加上很多农村老人感冒发烧时不会立即就诊,也不会上网求救,是“被这个时代彻底遗忘的人群”。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原医疗救助部部长任瑞红十分关注此问题。她向本台表示,农村地区的医疗系统、卫生教育、物流状态等是问题所在,但中国当局在防疫政策松绑后却没有完整的配套应对措施。


任瑞红:“老人不懂去囤什么药,现在的物流也是停滞的状态,市里都不行(派送)何况远郊,没有配套的措施。挺让人担忧的一个情况就是弱势群体,首先要考虑的是老弱病残。这些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和防疫状态是应该最受关注的。”


预防胜于治疗 现在恐怕来不及


中国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在12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可招聘近5年来已离退休工作人员来缓解基层机构的压力;此外,国家卫健委也强调提升家庭医生、乡村医生覆盖率,来提升偏远地区和基层抗疫。不过任瑞红认为,相关培训应该在开放前就著手准备,现在恐怕来不及。


任瑞红:“应该要做的一些事情,像有效疫苗的接种率和普及率,家庭药品的配备、急救包的配备,医护人员的培训,应对大规模疫情爆发时候的分级制度建立;还有出现大规模(人力)短缺的时候,我们去哪里招募志愿者。相关准备工作比较完善的时候去放开(防疫政策),至少对医疗系统冲击没有这么严重。”


近日,即便在各地容易获得的新冠仿制药也遭民众抢购一空,有中国媒体报道,美国辉瑞药厂的新冠口服药“倍拉维”(Paxlovid)以及默克药厂的“莫纳皮拉韦”(Molnupiravir)的海外仿制药已流入中国市场。


中国在今年2月已批准“倍拉维”进口使用,患者必须到医院就诊,并由医师开具处方才能获得。但是,医疗机构的医保采购价格却高达2300元人民币。12月14日,中国网络更一度传出,有线上药局开出每盒预购价2980元,但消息传出后又紧急下架,而“莫纳皮拉韦”目前则尚未获批。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两款新冠治疗用药在美国已经获得管理部门批准,阳性患者的购药费用目前由美国政府负担。


任瑞红认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中国政府对于相关新冠医疗用药的政策,是否由国家统一买单,或是祭出严格规范,使民众更难取得。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北京目前仍拒绝美国提出抗疫协助的意愿。


中国"举国体制优势"与疫情高峰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会议发言人柯比(John Kirby)14日曾表示,若中国请求援助,美国愿意帮助中国应对,但是现阶段中国还没有请求帮助。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15日拒绝了这份好意,强调中国可以“靠自己”。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说:“目前药品和检测试剂正在加紧生产供应,总体可满足需求。我们有举国体制优势,一定能顺利度过疫情高峰。”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全球卫生政策中心主任斯蒂芬·莫里森(J.Stephen Morrison)认为,近期中国将会面临严峻考验,“人命关天”的时刻,美、中双方应该放下彼此成见及民族主义,在对抗新冠疫情上携手合作。


莫里森接受本台访问时说:“中国政府已经完全改变了它的措辞,但有可能面对許多人染疫和死亡。 我们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但如果没有新冠医疗用药,就没有工具来减少(这个数字)。这就是中国有这种巨大免疫缺口的原因, 使得很大一部分人口非常脆弱,这是一个危险的情况。”


不过,针对白宫表达愿意协助抗疫,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却是十分乐意。他以英文在推特发文表示,不管中国有没有开口要求,作为北京市民,他很欢迎美国政府的表态;并说,希望美国推动辉瑞的新冠医疗用药能在中国降低售价,“现在太贵了,中国民众不满意”。


网民嚎叫:


浪迹天下 发表评论于 2022-12-17 14:16:00

打着爱国的名义 赚黑心钱

笑薇. 发表评论于 2022-12-17 07:03:45

在美国,有病也不给药。不信,就去试试。当然这个药没有三期实验就通过风险不小,副作用也有。

Sam大树 发表评论于 2022-12-16 23:15:30

美国把高端芯片与高价药品搭配推销,中国总该答应了吧!


谢选骏指出:举国体制在六十年前饿死了几千万人,后来又顺手杀死了数亿胎儿;现在三年武汉肺炎继承了六十年前的三年自然灾害拒绝国际援助的恶例,草菅人命,前景暗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国民主的最后窗口

《赶在特朗普重掌白宫前,俄罗斯和美国争夺在乌克兰的优势地位》(保罗·科比(Paul Kirby)BBC记者 2024年11月21日)報道: 几天之内,拜登当局和俄罗斯分别采取了重大举措,旨在影响乌克兰战争的结果。此时,距离唐纳德·特朗普重返白宫仅有两个月。 人们有一种感觉,在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