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无效,郑国、韩非都无法拯救的韩国,最终第1个被秦国灭亡》(正解战国策 2020年10月29日)报道:
公元前236年,秦国一个水利工地上,总工程师、著名水利学家郑国遭到逮捕。十年前,公元前246年,这位郑国从韩国来到秦国,要为秦国修建引泾河水灌溉关东的水利工程。
但是秦王当时没有想到,这位水利学家的真实身份却是一个韩国间谍。这个间谍的任务很特殊,他的任务不是搜集情报,韩桓惠王派他到秦国,游说秦王凿渠溉田,希望这样来消耗秦国的财政收入和劳动力,使其无力征伐韩国。
这个计划确乎有合理性。战国时代,列强争雄,说到底,靠的是经济实力。巨大的水利工程投入肯定使秦国的财政紧张,必然要大幅削弱军事预算,减少对外扩张,这样对韩国的威胁自然就减轻了。
郑国到了秦国,秦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令他开凿水渠。工程调动了数十万民工,历经十年尚未完工。秦国上下议论纷纷,认为郑国大兴水利,劳民伤财,牵制秦国东征,别有用心。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秦王逮捕了他,要处他死刑。
郑国申辩:“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
郑国坦诚相告,开始我的角色确实是韩国间谍,但是水渠的开凿最多为韩国延续数年寿命,却能够为秦国建万世之功。秦王听了觉得有理,于是让郑国继续主持工程。完成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郑国因此也名垂青史。
郑国渠给秦国带来了巨大利益。郑国渠所引泾河水,泥沙含量极高,所谓“泾水一石,其泥数斗”,这种泥沙含量高的水质既能灌溉,又能肥田,灌区本来是盐碱地,经郑国渠的灌溉,都变成了良田。过去旱灾频仍的秦川,凭借郑国渠“为沃野,无凶年”,每亩地的收获达到“一钟”。“一钟”折合六石四斗,而当时黄河中游的亩产,一般仅为一石半。郑国渠的灌区成为秦国的粮仓,在秦国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郑国渠居功至伟,以至后来司马迁、班固都写道:“渠就……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郑国渠修好了,秦国因此而富强,为吞并六国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郑国渠和都江堰齐名,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战乱频仍的时代,这种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更是难能可贵。郑国和李冰父子彪炳青史,那些利用他们的帝王却黯然失色了。
令韩王始料不及的是,郑国渠的修建使秦国关中地区更加富饶,秦国更加强大。韩王挖空心思,疲秦之计却变成了强秦之策,为秦人作嫁衣裳,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韩国末期曾经出现一位大法家,就是韩非子。他写的《韩非子》一书是战国时代变法运动的理论总结。可惜,这样一位超重量级的大法家,在韩国却非常失意。作为韩国公子,他对韩国的积贫积弱状态忧心忡忡,屡次向韩王提出变革主张,希望改变当时韩国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
但是,韩非子“驱车劝谏韩王不用”,都被韩王拒绝。搞得他非常郁闷,经常独自站在一个高台上发泄怨愤。为此写出了名篇《孤愤》和其他法家重要文献。后来,他经常站立的高台就被称为孤愤台。
积贫积弱的韩国,在战国末期,成了列强案板上的鱼肉,赌桌上的筹码,争雄的缓冲地。战国时期两次著名大战,魏齐马陵之战,赵秦长平之战,起因都是韩国遭受欺凌。马陵之战起因是魏国侵略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导致齐国打击魏国;长平之战起因是韩国将自己的上党地区献给赵国而不是献给秦国,导致秦国向赵国宣战。
但是,也正是列强互相厮杀,才能够给韩国这种小国以生存的空间和机会。韩国如果能用韩非子这种有大智慧的人,彻底改革,发愤图强,再利用列强矛盾,借力打力,充分发挥自己这块缓冲地的功能,就可能化被动为主动,开拓出生存空间。特别是在战国发展到秦国独大之后,关东六国中最弱小又紧邻秦国的韩国,只有依靠合纵战略,积极参与合纵,联合抗秦,才有生路。六国联合抗秦是韩国的生命线,大鱼之间厮杀,小鱼才有生存机会。
《战国策》388章有人对韩王说,如果没有合纵抗秦的局面,韩国这样的小国弱国对秦国即便“事之虽如子之事父,犹将亡之也”。韩国即便侍奉秦国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仍将被秦国灭亡。
但是,无论国家和国家之间,还是人和人之间,都是拆散容易团结难。各揣心腹事,不可能使关东六国建立坚固的合纵联盟。合纵终究不敌连横,公元前三世纪末,也就是战国尾声,秦国统一已成不可扭转的天下大势,韩国疲秦之计适得其反,有才之人不能发挥作用,同时又失去了筹码和缓冲地的作用时,这条小鱼立刻就被秦国毫不犹豫地吞下了。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收官十年。收官开始第一年,韩国灭亡。成为关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谢选骏指出:表面上看,韩非写的《韩非子》一书是战国时代变法运动的理论总结,但实际上,这却是为秦王量身定制的糖衣炮弹,秦王自以为杀人夺书是其成功之母,却不知《韩非子》这是一副完美的夺命之蛊,最终还成为专为秦帝国送终的符箓。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称“《韩非子》是第二个‘郑国渠’”。
《韩非与郑国》(2021-01-05 大冶市审计局|黄芳)报道:
在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观看了电视正在热播的大型历史剧《大秦赋》,感慨良多。剧中战争场面气势恢宏,剧情曲折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一个个尘封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人物鲜活地向我们走来。其中不乏一些特殊人物,虽非君王,亦非权贵,地位却举足轻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他们背后舍生取义的初衷和不为人知的艰辛令后人敬仰。
韩非与郑国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一位因著书《韩非子》影响后世,另一位则因修郑国渠而闻名天下。他们有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均为能人匠才,都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但是两人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
韩非,诸子百家中集大成的法学家,思想深邃,博学善辨,因力阻秦灭韩,与秦王政大一统的思想相违背,最终自尽冤死咸阳狱中。其著述《韩非子》超前的君主法制思想却为秦国富民强兵、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提供了理论依据。
郑国,一名出色的水利工匠,因背负着韩王修渠疲秦的使命卷入了政治,在秦国当上了“间谍”,十五载辛劳得以修成郑国渠,中途被识破身份后,在险被秦王杀掉之际,痛述修渠对秦国利与弊,权衡之下秦王命郑国继续修渠。郑国渠修建完成使得关中地区沃野千里,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英雄所爱皆大同。无论是韩非,还是郑国,他们深深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有着一样的初衷。为了韩国不被敌国所灭,只身赴秦,以身犯险,一个宁愿充当“间谍”,另一个则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堪称时代的英雄。
英雄所计终不同。面对艰难的选择,他们做出了不同的取舍。韩非拒秦保韩为韩国计,他的才能虽得到秦王政的赏识,但其一生所学皆为韩求存,拒为秦所用;郑国弃韩强秦为天下计,他将修渠作为毕生的事业去完成,最终得到了秦王的认可,郑国渠的修建也因发挥了重要的水利功能造福天下百姓而泽被后世。
历史的进程固然不会为个人的意志而改变。秦终统一六国,顺应了中华文明走向进步的趋势。韩国因其弱小,成为第一个被灭掉国家。
时光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匆。两千年后的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遥想当年:韩非若知他死后韩国加速灭亡的事实,是否会肝肠寸断,抱憾终生?郑国若能尽览今日崛起之中华,定然无悔曾经为天下计之抉择!
历史不会重来,今天的我们更应当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作为审计干部,我们不仅要学习韩非和郑国博学多才,术业专攻的敬业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要有韩非“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赤胆忠心,有郑国“敢为天下计”的决心和勇气。“此生无悔入华夏”,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将一次次奋起和拼搏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创造社会主义中国更辉煌的未来。
谢选骏指出:上文愚昧,不知韩非在秦王心里种下了“君主独裁”的毒种,教唆他目空一切、自我孤立,最终走上了自我毁坏、亡国灭种的绝路。“郑国渠”的弱秦之计失败了,《韩非子》的弱秦却成功极了,而且直接灭了秦——只是后来的统治者,再也不敢公开宣扬《韩非子》,因为这是一幅蛊惑暴君的有毒药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