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4月30日星期二

谢选骏:《老子道德经》是一部集体创作



(第一篇)


《郭店楚简版道德经出土,学者:老子原版字数不到如今的一半》(诸史|2020-12-29)报道:


迄今为止,道德经一共有三个版本,即传世版道德经,帛书版道德经,楚简版道德经。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老子》(《道德经》)帛书,分甲本与乙本,内容更为古朴,由于帛书是在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而三号墓主利苍之子利豨死于公元前168年,属于西汉初年,与老子相隔300余年,因此人们相信帛书版道德经最接近老子道德经原版,道德经谜团基本被解开。


但在二十年之后,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考古专家出土大量竹简,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就包括《道德经》。学者仔细研究之后大吃一惊,郭店楚简中的战国版《道德经》,与帛书版《道德经》既相同又大不相同,这种纠结矛盾的背后,隐藏的真相应是道德经作者并非老子一人!


01:司马迁笔下的道德经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具体职业大概是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拥有得天独厚的读书条件,能留下著作就可以理解了。但司马迁笔下的道德经作者,却并非确定无疑的是老子: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透露了四条关键信息。


1,老子见周王室衰落,于是骑牛西去。老子是春秋晚期人,百年之后秦国才有商鞅变法,当时秦国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从避难角度来说,去秦国不是好选择;从传道角度来说,老子也没有必要去更野蛮的秦国。既然如此,老子为何在“周之衰”的情况下西行?


2,《道德经》的原本名称不是道德经,只是“言道德之意的五千余言”。


3,《道德经》第二个可能的作者是楚人老莱子,著书十五篇(传世版道德经81章),与孔子同一时代。


4,《道德经》第三个可能的作者是周太史儋,即周王室的史官儋,大约公元前350年见秦献公。


言而总之,就传世史料来看,道德经的作者扑朔迷离,无法分辨出作者究竟是谁。


02:现代学者的考证


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疑古派思潮兴起,《道德经》成书时间的讨论成为焦点,主要分为两个阵营,即:“早出说”与“晚出说”。


“早出说”的代表是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将老子列在首位,认为道德经即为老子所写,只是传世道德经被后人妄自删改了很多。


“晚出说”的代表是梁启超,在《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一文中,认为道德经是战国末期、西汉初期的作品。这一说法的论据很多,归纳一下主要有四条。


1,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当时秦国还不是最强之国,老子“周之衰”西去不合逻辑。如果换成周太史儋时代,当时是“周将亡,秦将兴”,太史儋离周去秦比较符合常情,之后被尹喜请著《道德经》一书。


2,《礼记》中多次提到孔子问礼于老聃,“问闻之老聃曰”,指出老子恪守周礼,而《道德经》一文中却怀疑礼、不满礼,与孔子眼里的老子形象严重不符。


3,传世道德经中,存在不少“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的过激、过于自由的言论,不太像春秋时代重视礼仪的言论,反而更类似血腥背景下的战国时代。


4,司马迁说老子八代孙与孔子十三代孙同仕于汉,而老子年龄大约比孔子还要大20岁,因此这就违背常理了。如果道德经作者是周太史儋,那么这一说法就比较符合常理。


上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版《道德经》,但并未从根本上平息上述争议,原因也很简单,帛书版虽然很多地方惨遭篡改,但总体上与传世版大致相同,道德经的作者是谁还是不能确定。


03:郭店楚简版道德经出土


1993年,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804枚竹简,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郭店楚简版《道德经》,是距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版本,为揭开《道德经》谜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楚简版《道德经》抄本的年代


如果楚简版在周太史儋之前,那么即可否定掉周太史儋。由于郭店一号楚墓M1曾遭盗墓,随葬品不全,因此虽然出土了大批竹简,但缺少可供断代的确切线索,专家只能从墓葬体制与出土器物上推断。


《荆门郭店一号楚墓》考古报告中记载:郭店M1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下葬年代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初。也就是说,大约是在公元前350年—290年,在周太史儋之后出现。


二,楚简版与帛书版字数比较


楚简版《道德经》只有二千多字,而帛书版分甲本与乙本,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前者只有后者的40%。


除此之外,两版章节结构也不太相同,一些相同的章节中,帛书版的文字量激增。


通过这种简单比较判断,依然无法得出道德经的作者,反而带来更多的疑问:两版是否出于同一人之手,帛书版是对楚简版的改写与扩充,还是楚简版本身是一个精简节选本?尽管这些问题没有直接答案,但楚简版道德经的内容却透露了时代背景,揭开了作者之谜。


04:楚简版应是老子原版


与帛书版(类似传世版)相比,楚简版具有浓厚的春秋末期色彩,应为老子原版道德经,笔者举四个例子。


一,反战思想没有帛书版强


至今道德经有三个版本,即传世版、帛书版、楚简版。


相当于传世版三十一章,楚简版只说“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帛书版变为“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从“非君子之器”到“不祥之器”,反战思想力度越来越强。


相当于传世版三十六章,楚简版与帛书版都说“不欲以兵强于天下”,但帛书版比楚简版多了“师之所至,荆棘生之”,而传世版比帛书版多了“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之所以有这一思想变化,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战争力度强度都无法与战国时代相比,而战国时代又无法与后来的秦汉战乱相比。所以,老子虽然反战,但说的还比较温和。


二,楚简版没有否定仁义礼


楚简版中说“绝智弃辩”、“绝诈弃伪”,与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尔虞我诈兴起有关。但到了传世版与帛书版都否定仁义礼,提出“绝圣弃智”、“绝义弃仁”。


楚简版中说“天地之间犹如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大意是天地之间像一乐器,你不吹它不动,你一吹它就动,而动它的人就是王侯。但帛书版与传世版在之前还有一句狠话,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帛书版中有“不尚贤,使民不争”,楚简版中没有不尚贤的语句。我们都知道,墨子提出尚贤,而老子还在墨子之前,可见楚简版没有不尚贤的语句不是偶然。


显然,楚简版没有否定圣人,没有否定仁义礼,而帛书版与传世版彻底否定仁义礼,否定了圣人。比较春秋与战国时代背景,不难看出楚简版对应的是春秋。



三,楚简版只有一处“取天下”言论


楚简版道德经中,只有一处提到“取天下”,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里的“无事”是指周王室,然后恢复天下共主地位。这一句话在传世本与帛书版中都有。


帛书版与传世版中,多次提到“取天下”,比如:“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还有“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等,与楚简版的“无事取天下”大不相同,这里是“将欲取天下”,说明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


由此可见,由于战国晚期秦国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非常明朗,因此“将欲”一词反复出现说明帛书版的形成年代应该是在战国中期,而楚简版明显出自春秋晚期。而且,楚简版对周王室的维护,也说明作者不可能是楚人老莱子。楚人一直“不服周”,老莱子身为楚人一员,或许反对战争,但不可能公开支持周王室。


四,帛书版中独特的战国标记


帛书版中有两个战国时代的铁证,即“万乘之主”与“三十辐共一毂”,楚简版中皆无这两句话。


所谓“万乘之主”,就是有一万辆战车,但在整个春秋时代,最强的霸主国晋国、秦国、齐国、楚国等,兵车最多的不超过五千。


所谓“三十辐共一毂”,即“三十根辐条构成一个车轮”,根据学者郭宝钧的考证,春秋时代没有这种车子,直到战国中后期才出现。


可见,楚简版与帛书版分属两个时代,一个是春秋晚期,一个是战国中后期。


通过上述内容对比分析,《道德经》的作者就非常明了了:楚简版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帛书版道德经的作者应该是周太史儋。周太史儋在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了篡改与扩充,“骑牛西去”的不是老子而是周太史儋,关令尹喜得到的应是帛书版道德经。


或许,既由于老子原版在传承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又由于周太史儋、汉朝人对其不断修改,导致《道德经》越来越拧巴,出现不少语句矛盾,于是道德经变得越来越神秘难懂。


参考资料:楚简版、帛书版、传世版《道德经》,《楚简与帛书《老子》的作者和时代印记考》


谢选骏指出:人说“美国学者邰谧侠(Misha Tadd)在其论文《<老子>译本总目》中指出,《道德经》的外译已经涉及73种语言,共计1576种译本。”还有人说“据美国汉学家邰谧侠统计,截至2022年7月,《道德经》已经被译入97种语言,凡2051种译本。”——我看《老子》本来就是一本集体创作,所以如此全球畅销。当然,这和《圣经》被翻译进入2530种语言还是远远不能相比的。(聖經譯本是基督宗教的經典《聖經》的翻譯文本。《聖經》原文在以古代希伯來語、亞蘭語和通用希臘語寫成,聖經全書或部分篇章已被不同聖經學者或團體翻譯到2530種語言中,一般認為是全世界翻譯最多的書籍。)


(第二篇)


《老子道德经(郭店楚简本)》(已校对)报道:


经名:老子道德经(郭店楚简本),一九九三年冬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抄写于战国中期偏晚。本释文根据一九九八年五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刊布的图版和释文注释改进而成。以[]表示试补的缺字,不能补出的缺字用◇表示,一个◇表示一字。重文均转写为相应文字。为保持原貌,对通假字、错字、衍文、脱文皆不加以指正。同墓出土的楚简《太一生水》篇疑是解说《老子》的传,故附于文末,以供参考。


郭店楚简《老子》释文


甲本


絶智弃辩,民利百倍。絶巧弃利,盗贼无有。絶化弃虑,民复季子。三言以为文不足,故命之有所嘱。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歬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詀。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罪莫厚于甚欲,咎莫佥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远乎其如释;屯乎其如,沌乎其如浊。谁能浊以靖者?将徐清;谁能牝以主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浧。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临事之纪:慎𣅈如始。此无败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専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道恒无为也;侯王如能守之,而万物将自为。为而欲作,将正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大,小之;〔多,少之。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无难。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此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治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道之在天下也,譬犹江海之与小谷。


有象混成,先天地生;清寥,独立不亥,可以灒樘煜履浮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折,折曰转,转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间,其犹橐𥷬与。虚而不屈,冲而愈出。至虚,恒也;守冲,笃也。万物旁作,居以顾复也。天道云云,各复其根。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膬也,易判也;其几也,易㣤也。为之于其无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藟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广,同其尘,畜其鋭,解其忿,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为,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阳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隘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亡。持而浧之,不若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长保也。金玉浧室,莫能守也;贵富而乔,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乙本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絶学无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学,夷道如类,进道如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曼成。大音声,天象无坓,道……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痗。启其兑,塞其事,终身不治。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呈若诎,大直若屈。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絶。修之身,其德乃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攸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以此〕。


丙本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谓我自然也。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贞臣。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人众,则以哀悲涖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故无失也〕。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从事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专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附:郭店楚简《太一生水》释文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圣,不知此之谓冥〕。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请问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为其方,不思相尚。〔地道贱强〕,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积于〔弱。何谓也?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厚而壮。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第三篇)


[战国时期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

(2020-01-29)


原文地址:战国时期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作者:吴绍鉴


老子《道德经》现知三个版本。其一为通行本,秦汉之际《河上公章句》、曹魏时期王弼注《道德经》两个版本原文基本上是一致的,章句本原文5201字,王注本原文5162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的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大抵就是根据这类版本。全文共81章,前37章因首句为“道可道”被称为道经,38章及以后的部分因首句为“上德不德”被称为德经,其实全文为语录式排列。后世注本繁多均称为《道德经》,原文都没有大的出入,这些都称为通行本。


1972_1974年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本两件,称为甲本的有5344字,称为乙本的5342字,两本字句稍有不同,但均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通行本《道德经》相比较,语录内容是基本一致的。我们可以称这个版本为“汉代帛书本《老子》”。


1993年发掘于湖北荆门市楚墓的简本可称为“战国时期楚简《老子》”,并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均为语录体,共2051字(可查阅200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丙)》)


若将郭店楚简本与《道德经》通行本对照,前者对应了《道德经》其中三十一章。经过对照,可看出后者增加的字句和变化了的字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现将对照本奉献给大家!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


《甲本》


(甲一)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对应通行本第十九章)


绝聖棄智,民利百倍:绝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盗贌o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甲二)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粪。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荆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甲五)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溺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对应通行本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甲六)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


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亡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对应通行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甲七)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甲八)


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对应通行本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甲十)


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甲十一)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应通行本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甲十二)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对应通行本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甲十三)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对应通行本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几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其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蠆虫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甲十八)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甲十九)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甲二十)


持而盈之,不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对应通行本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乙本》


(乙一)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是以早复,是谓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长生久视之道也。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


之道。


(乙二)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乙三)


绝学亡憂。唯与呵,相去几何?


美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对应通行本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乙四)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


囗囗囗囗囗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亡身,或何囗囗囗囗囗囗为天下,若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对应通行本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乙五)


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闻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孛,夷道囗囗囗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囗囗真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大象亡形,道。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乙六)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


启其兑,塞基事,终身不逨。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乙七)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巧如拙,大盛若诎,大直若屈。


躁胜凔,清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乙八)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屯。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丙本》


(丙一)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对应通行本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丙二)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安有正臣。


(对应通行本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丙三)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丙四)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曰兵者囗囗囗囗囗囗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囗囗囗以得志于天下。


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囗囗,则以哀悲蒞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丙五)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


是以囗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


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終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附《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第四篇)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解读](为而无为2024-02-05)报道:


前言:《道德经》原名《老子》,其内容被后人多次增加,已经有所偏离,如果想要更好地寻找古老文明,首先要去除后人追加部分,寻求最接近原始的《老子》版本,然后还需要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以郭店楚简《老子》为基础进行解读,与各位专家的解读在多处有极大的不同,从新的维度观察道德经,不排除存在个人理解上的偏差,供修行的同仁参考,如发现有我的理解偏差,反复阅读原文可跳过注释,欢迎质疑。——如来末子


《甲本》


(甲一)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对应通行本第十九章)注:不受世间小聪明所障碍,人们可得大利。不以工巧货利为贵,盗贼(外指盗贼,内喻心贼)难起。不欺伪,行直心,人们将回到下孝上慈。这三条不足以说明,应依本命本心,或晓得根本归处,归元守一,无欲无求。(则真正的智慧自生,一切自然明白)。


(甲二)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六章)注:江海之所以为百川之王,因它处于百川下,所以能成为百川王。圣人被众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圣人被众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视众人。因此,圣人虽在上位,人民不觉得有负担,虽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觉得受损害。所以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厌弃。因为圣心无私、与人无争,故无人能与他争。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六章)注:罪孽没有比多(甚:多/极)欲更严重的了,错误没有比贪求必得(这里指无尽贪欲)更危险的了,一切祸患没有比不知足还大的了。要知道本来就具足,才是真正永恒的圆满无缺。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章)行道的人,不用武力强迫他人。善果成时瓜熟蒂落,不宜用强(个人理解:这里并不是完全无为,时机成熟时“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要顺势而为,为而无为,不是强扭的瓜)。善果成就,确不夸耀,不骄傲、不自执,可以称为善果非强取而得(注:觉者自觉、悟者自悟、证者自得、行道自利。大善莫过于渡人得道,而渡一切人得道,觉海无增减。无所得、无所度,每个人有不同的机缘,用强适得其反),这才是真正长远的好事。


(甲五)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


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对应通行本第十五章)注:古时善修道的人,必定玄妙通达,深邃的难描述,勉强形容为:谨慎(怕恶造因)如冬天踏着薄冰(过河)一样;畏惧(恶果成熟)就像四面都是强敌;尊重规律(因果)就像客随主便。(顺道而行)就像冰雪消融,(其心)就像本源一样淳朴,就像浊水一样(无分别而融为一体)。谁能将浑浊的烦恼流静定,(他)将逐渐智慧澄明;谁又能安于变动(为而无为,住于无住,动而未动),(他)将逐渐化生一切(若动而无动,则生而无生)。持此道的人不会自满(注:与持此道的人一切都能化生,确无一执着,是真正的“大盈若冲,其用无穷”,“自”都不存在,何来“自满”)。


(甲六)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


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亡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对应通行本六十四章)注:有所为、则所为必败,有所执、则所执必失(一切皆不可得)。因此圣人(为而)无为(行善不执)因此无失败(无所得),无所执(无所得)故无失去。(圣人)面对事物时,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是不会失败的。圣人不为众生欲望牵引,心不滞于外物,行不言之教,(从众人过往错误中吸取教训)补救众人的过错。因此圣人能教化万物如万物自然如是,而实无所为。


(甲七)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七章)注:道本来就无所为(无所得),觉悟的人如果能坚守道,则万事万物能自化。事物幻化而欲迷失本心,将观其本质归于本真。晓得心本具足,知(足)则静(晓得本自具足,向外欲求心歇,其心自静),如幻的万物自然安定。


(甲八)


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惕(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三章)注:善为而无为,善事而无事,品味世间无所迷恋(五蕴浮云空过)。(圣人)将成大事从小处做起,将难成的事从易处做起。因此圣人(对待简单的像对待困难的一样)谨慎行事,因此没有难事(注:世间最难的事情是修行得道,也要从小事入手,细细打磨,从渐悟到顿悟,功到自然成)。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对应通行本第二章)注:天下都迷恋推崇的事物,是恶的根源。都偏爱于某种好,是不好的根源。有和无相对生出,难和易相对生成,长短相比而显现,高下相互依存,声音因波动而存在,时间前后相随。因此圣人做的是无为的事,行的是不用言语的教育。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演绎道却像还没有开始,所为甚大而无所执着,成就一切而不占有(无所得),(因不占有无所得,)也就没有失去。


(甲十)


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不着于名相,本源虽无限小(如自由的能量无内外,无大小、无先后),却没有任何事物能将其束缚、降服。有人如果能守道,则能化万物而自成一体。天地融合,天降智慧甘露。众生没人命令却能安守本分。万物从生就有名相,名相虽然有,(但名相归止的本体平等清净无二,)知其名相归止之处,就不会真的死亡。道显现于天下,如百川(名相)于江海(水之本体)(注:此处用百川有波澜涨落、变迁生灭而水体不生灭来比喻:道在世间外显为名相,名相有变异生灭而其本体清净无别、无生无灭、智慧圆满)。


(甲十一)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应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注:有“东西”浑然一体,先宇宙万物而生,寂寥独立而不改,为天下万物之母。不知道它叫什么(世间名相不能描述),起个名字叫“道”(道字拆开:二点分别归一处+自我修行方可得),我勉强(就像给天生眼瞎的人用触觉描述阳光的色彩一样)叫(它)做无边大,也可叫(它)最终归处,也可叫(它)(寿量)无限长远,也可叫(它)最先开始。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觉者(或叫王/圣人都是一个意思)大。四大中觉者占其一。觉者从心地悟道(注:这里的地有多重含义,1.第一层指的是万物,隐含有规矩及规律等在内,人观察外部事物的规律,包括花开花落等因缘悟道;2.第二层是坚牢地神,厚德载物,指的是生长万物的大地之德;3.第三层是心地,心执则束缚为地,心生则成就万物,心平直则通达,问心问道,求心求道,悟心悟道,修心得道,此处解为心地是意译非字译),地(智慧能量的束缚状态)取法于天(智慧能量半自由态)、天(智慧能量半自由态)取法于道(智慧能量自由、圆满状态)、道(智慧能量自由、圆满状态)本如是(一直以来就是智慧、自由、圆满的,没有变过,切忌这里不要当成“大自然的外在环境理解”,要当“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嘛”来理解)。


(甲十二)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对应通行本第五章)注:宇宙万物,就像风中两端开口的袋子吗(注:原子核相比分子的大小微乎其微,而原子核细分后,正负电子大小相比原子核又微乎其微,是能量的快速纠缠,不可捉摸,完全打碎变成电磁波,电磁波就是电磁能量的波动,类似于行蕴。构成世界的分子就这样由纠缠的电磁波构成,世界又如何)?虚无而又自成(时空障),不停运转而生生不息。


(甲十三)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对应通行本第十六章)注:不着空有(注:此处说至虚有两层含义,1.针对世间人贪有而说虚;2.说至虚而不是一个字虚,“至”是将“有”细分到极致的本来面目,指的是超越“空”和“有”的真道),是永恒的大道,守中道(不执两端分别),则笃定。宇宙万物周而复始地运作。天道昭昭,都将回到本来(注:其小根本暂归业果,随业随着积习往生锤炼,极其长远时间来看,其大根本终究归于大道。)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几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四章)注:事物,在稳定状态好掌握,在还未萌芽时容易引导。在脆弱时易毁灭,在微弱时易散。在未发生时做准备,在没有混乱时治理。多人合抱的大树,从很小的种子生长成。九层高台,也是由一粒粒尘埃累积而成。登上千米的高山,从一小步开始。(注:此处与“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呼应,说的是修道之路,从微小入手)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六章)注:晓得的人不经常说,整天说的人不晓得。堵住眼耳鼻舌身意,关闭向外攀缘之门,和光同尘,放下纷乱的烦恼,顿入平等玄觉。亲近也不可得,疏远也不可得;利益也不可得,危害也不可得;尊重也不可得,轻视也不得。(完事不沾心,过眼如烟云)这才是天下最为难能可贵的。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七章)注:以规范(规矩)治理国家,以无规律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乱的越厉害;人民先进的器具越多,国家就越容易混乱;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兴盛;法令越是详明,欺世盗名就越多。因此圣人说,我无所作而人民自觉富足,我无所为而人民自觉开化,我好清静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鼓励淡薄欲望则民风自然纯补。(注:治国者,以德治心为本。若人心推崇贪婪取巧、自私自利,则法律即便不断完善,也就像用泥土堵截洪水一样,越来越困难)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蠆虫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五章)注:德行深厚的人,像刚出生的婴儿,毒虫毒蛇不蜇它,猛禽凶兽也不搏击它。紧固柔弱而拳头紧握,不知男女交合而小阴茎自动勃起,是生机和精气充沛(的缘故),整天哭嚎也不沙哑,是元气柔和之至的缘故。


融和就是常,知道融和就叫明智。利益生命为吉祥(注:利益慧命延续是大吉祥;上天有好生之德,利益多个生命延续是中吉祥;利于自己健康是小吉祥);心能调动大气势的叫强大(心地柔软、广大无住、生化万物而不执是真强大;心行如一,至诚至专,能调运天下气势是(假)强大);事物发展到(假)强大,壮大到一定程度则不能一直持续(因已经背离大道),终有一日会消亡。


(甲十八)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四章)注:名相与本体哪个更应亲近?本命与外物哪个更重要?被物所累与自由自在哪个更有害?所有爱染深重终将别离,所有聚敛宝藏终将散失。因此知道本来具足才不会自取其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危亡(深层意思:晓得最终归止处清净无别,无依无住、才能长久地安其心,止心无住为金刚不坏,是真正的“不殆”)。


(甲十九)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章)注:物极必反是道在运行(的表象);柔弱有生机的逐渐强大,是道在起作用。


宇宙万物出生于有,也生于无。(注:注意:这里不是“生于有,有生于无”竹简版的本意是“有无一念同生”;这里佛家讲得细一点:生源于有“这里有和无的分别心,是一起出来的”,有缘于爱取,爱取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入,六入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


(甲二十)


持而盈之,而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对应通行本第九章)注:装得过满而溢出,不如适可而止。汇聚成一群,必不能长期保持。满屋子的金玉,必不能长久守护,富贵而骄傲,自己引来祸患。功德圆满而(不执有)身心隐退,才是天道。


乙本1组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复,是以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 绝学无憂。唯与诃,相去几何? 美与丑,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乃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矣。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九章、四十八章、二十章、十二章)


为人处世,乃至修道,就像种庄稼,只有像种庄稼一样(思考行动)才能早日入道。早日入道就是注重修德行,重修德行没有不能解决的困难,积功累德不可限量。没有人知道它的终极,就可以保一方国土。以积功累德作为国家的根本,就可以长久不衰,是根深蒂固,长盛不衰之路。


治学求世间法是一点一点地增加认知,修道的人是一天一天减少分别心,逐渐减少,直到无为的地步,真正做到无别无为,这一切圆满,一切可为而无所为。


世间知识贯通,无差别心圆满则无所学无所忧,(此时)别人对你称赞顺从还是斥责反对都没有太大差别,世人偏爱的美与不偏爱的丑也能用平常心看待,(即便如此)人们所畏惧的(生死,生死事大),还是要畏惧(注:生死大事,不能不重视。原汤消原食,知众生疾苦,方能更好救治)


受到宠幸和屈辱都会惊动心神,都如同病患缠身,为什么说宠幸和屈辱都会惊动心神,宠幸惊吓得更厉害呢?得到的时候惊喜,失去的时候惊惧,所以说宠幸和屈辱都会惊动心神。为什么又说大患缠身呢?之所以有病患缠身,是因为有肉身,要是没有肉身,有哪里来的病患缠身? (注:以病患缠身比如宠辱惊心,如果心神不执着在“我”上,则如何能够惊心?)因此,为天下考虑,以天下为身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爱护天下就像爱护自身一样的人,才能寄托天下给他。(注:天帝有好生之德)


乙本2组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 启其兑,实其事,终身不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巧若拙,大赢若诎,大直若屈。 躁胜凔,静胜热,清清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二章、四十五章、五十四章)


关闭(向外求索)的门,封死(向外攀缘)的口,终身(本来不)困窘。开启(向外求索)的门,打开(向外攀缘)的口,最终不能得救。


大圆满好像容器一样有空缺,它的作用无边无尽的。大的巧妙好像很笨拙,大的辩论获胜好像很木讷,大的直好像弯曲的。变动能克静止,静止能克变动,大道清清,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定而不变。


善建的人所建的(道和德,无形象)无法拔除,善保的人所保的(道和德,无缺失)不会脱落,人类通过学习与传授不会让(道和德)断绝。


这种(道与德),用于修身,则是真的修行;用于治家,则德行荫泽有余;用于乡村,则德行更加长远;用于邦国则德行更加丰满;用于天下,则德行更加广大。从一家来看,一乡来看,一邦国来看,一天下来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现在和未来,就是用这个办法。


(乙三)


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闻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大象亡形,道隐无明。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一章)注:大根利器的人听闻道,能勤勉行道(言行合道)。中根利器的人听闻道,好像听见又好像没听到(多闻不信记得少,修行更少)。小根无根的人听说道,大笑而去,这些人如果不笑话,你说的就是不是道了(注:因为他们只对如何挣钱,如何获取世间利益等等外道感兴趣,对于真道嗤之以鼻)。


因此古语讲,光明大道就像昏暗的,平坦的大道像充满坎坷,精进修行就像在倒退,最高的功德像空谷一样,极度的白像受到玷污。广大圆满的德行像是不足的,刚健的德行像懈怠的,本质纯真(的德行)像是有暇癖的。真正的大方广是没有边际的,真正的大器成就时间很长。真正的大音我们听不到,真正的大形相是无形相的,真正的道是隐藏在名相中的。



(第五篇)


[这个曾引起全世界轰动的楚简本,却给《道德经》带来了无尽的麻烦](2019-10-07)

   

1993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市面上能够见到的《老子》主要版本,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通行本,一个是长沙马王堆帛书本,这两种版本虽然章节编排次序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1993年 10月,湖北省荆的门市郭店楚简本出土了,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该批楚简计有道家文献2篇,儒家文献14篇,其中以道家文献《老子》最为有名。


郭店楚简的出土,惊动了全世界,郭店楚简的研究热潮遍及国内外,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研究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接连召开,学者们认为,这将有可能给中国带来一场"自家的文艺复兴运动”, “重新改写中国学术史、经学流变史、楚国文化史。”


揭开郭店楚简的神秘面纱


郭店《老子》有甲、乙、丙三个抄本,文字古奥冷僻,不好辨认,别说普通读者,就是专家学者阅读起来也非常“痛苦”。作为研究资料,专家们对此并不十分在意。最要命的是,三个抄本的内容与熟悉的流行本的《老子》大不相同。楚简本《老子》的标记符号消失了,篇次顺序也改变了。


但楚简本有一个明显的优点,相比于通行本和马王堆帛书本的编排次序,楚简本显得更加清晰有序,排在一起的章节,其主题内容大致相同,且每篇的第一章也都具有统领性和概括性,不像流行本和帛书那样,章节的编排显得杂乱:道篇并非言道,德篇也并非言“德”。


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楚简本因为最接近老子时代,抄录文本也更接近于原貌,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过去对《道德经》的一些误读和勉强注释。可惜的是,郭店楚简本的内容较少,只有诸多传世文本的40%左右。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流行本第一章的“道”与“名”,曾被认为是贯通全书脉络的两个关键词,在楚简《老子》里,却不存在了,就是说,郭店楚简本的《老子》里,把人们认为的最重要的这一章有意无意地给忽略了?那么,忽略了“道可道”这样一个主旨,楚简《老子》的主旨又是什么呢?


《道德经》一定就得围绕“道德”二字做文章吗?


既然是《道德经》,不用说,它的主旨当然就是“道”与“德”了。但郭店楚墓竹简并没有反映出这个主旨。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道德经》命名的来历。


在郭店楚简之前,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乙本,把《老子》全文分为上下两篇,却没有标注篇名,只在两篇正文的末尾处出现了“德三千卌一”和“道二千四百廿六”的字样,专家们考证,这两处标记,应该是各篇的统计数字。自此以后,为了方便称呼,便分别以“德”“道”二字来命名上下篇了。


这种命名法并不是说,上篇是讲德的,下篇是讲“道”的,这只是按照我国古代标记传统,把开篇句首的一个字或两个字提取出来而已,因为帛书的上篇开头是“上德不德”,因此抽取一个“德”字作为篇名;下篇开头是“道可道”,因此抽取一个“道”字,作为下篇的名称。比如《论语》的“学而篇”,因为它的首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为政篇因为首句是“为政以德”。再比如《庄子·外篇 骈拇》,因为该篇文章的首句是“骈拇枝指出乎性哉”,等等。


由此可见,古代篇名本没有实质意义,只为为了方便记忆和查找,从首句里提取一个或两个字来为该篇文章做个标记而已。


但有意思的是,帛书和流行本的那个很著名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在楚简里却没有了,有专家说,或许是古人抄漏了?或许抄录者认为这一章不重要?总是,只是猜测,没有确证。


楚简本和通行本的差异


通行本第十九章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之类的观点,这个观点历来被认为针对儒家“仁义圣智”核心思想的贬斥与否定,因为儒家最重“仁、义、圣、智”,而老子偏偏强调要绝弃掉。但第十九章很快就直转之下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很明显,这一章又把“孝慈”当做了道家的政治理想,显得前后矛盾。这该如何解释?


传统的解释是:《老子》的用词方式独特,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个词用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孝慈”,在第十八章指的是僵化的社会习俗,第十九章特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自然的情感表达。这样的解读方法很难令读者信服。


楚简本的《老子》里,“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成了“绝智弃辩”、“绝伪弃虑”,老子在楚本里说的是“智辩伪虑”,根本就没说要绝弃“仁义圣智”这四个字,因此有人认为,流行本和帛书本可能是后世的某位道家的同学有着某种“愤青”的意识,为与时俱进,改写而成。


还有:流行本中的一些前后矛盾的观点,在楚简本中就不存在,比如通行本第一章说“有”和“无”是“同出而异名”,而第四十章却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矛盾的观点一直是阅读《道德经》的困扰。但这个困扰在楚简本里是这样的:“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通行本在“生于无”前,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多了一个“有”字,因此造成前后矛盾。


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哪个版本好?


“悟空问答”曾提出过不少关于《道德经》,该选哪个版本的问题,我也以自己的经历回答过这个问题,至今我依然坚持“通过比较阅读,根据需要学习”这个观点。所谓比较,就是各个版本都要涉及;所谓需要,就是学习、学术可选王弼本、帛书本和郭店本,修行可选河上公、严遵本,乃至《老子想尔注》,但也要兼顾别本。要以通行本为主,杂以诸本,以及历代的研究成果。


相较于帛书与流行本,楚简本《老子》最靠近源头,我们甚至可以从中校正一些流传千年而又言之凿凿的误读,学习一些历史上的大家们,是怎样在误读和曲解中获得灵感,自圆其说的。因为本人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不得其解,又找不到正解,只得撇开难题,绕道而行。


但是无论怎么解释,都不要“合理想象”,更不要削足适履,强行将古汉语拉入现代语境中,动辄套用现代意义而迎合时髦,制造出不少所谓的“人生启迪”,那样会给读者造成更大的困惑。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帮读者解决一个困惑的出发点固然很好,但是自己没弄明白,断章取义,就东拉西扯,实在是害人害己。


谢选骏指出:人说“这个曾引起全世界轰动的楚简本,却给《道德经》带来了无尽的麻烦”——我看麻烦倒是没有,但却揭示出了,《老子道德经》是一部集体创作。


谢选骏:哀悼那些被疫苗害死的生命


《重磅!疫苗厂商首次承认恐引罕见副作用 面临天价赔偿!》(华人生活网  2024-04-29)报道:


英国制药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在法庭上首次承认,其 Covid 疫苗可导致致命的凝血副作用。


数十个家庭声称他们或他们的亲人因这家制药巨头的 "缺陷 "疫苗而致残或致死,而这一极其罕见的副作用正是他们提出的数百万英镑集体诉讼的核心。


代表索赔人的律师认为,其中一些案件的赔偿金额可能高达2,000万英镑。


总部位于剑桥的阿斯利康公司在二月份提交给高等法院的一份法律文件中承认,其疫苗 "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导致TTS"。


TTS是血栓与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简称,是一种血小板计数低并伴有血栓的疾病。血小板通常有助于血液凝固。


这种并发症被列为疫苗接种的潜在副作用,以前被称为疫苗诱发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




阿斯利康公司的承认可能会导致逐案赔偿。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尽管阿斯利康公司在两年前就已承认其疫苗有潜在的副作用,但这是该公司首次在法庭上承认其疫苗可导致这种情况。


由于阿斯利康公司是在 Covid特殊时期里与政府签署了赔偿协议,以便在国家因封锁而陷入瘫痪时尽快生产出疫苗,因此纳税人将为此次任何可能的和解埋单。


就在几天前,该公司报告 2024 年第一季度收入超过 100 亿英镑,增长了 19%。公司官员表示,公司在今年取得了 "非常强劲的开端"。


两个孩子的父亲、IT 工程师杰米-斯科特(Jamie Scott)是寻求阿斯利康疫苗相关伤害赔偿的人之一。


他在 2021 年 4 月接种该疫苗后,脑部出现血凝块和出血,导致永久性脑损伤。此后,他一直无法工作。


他的案件是目前提交给英国高等法院的 51 起案件之一,要求赔偿的总价值估计约为 1 亿英镑。


斯科特先生的妻子凯特-斯科特(Kate Scott)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说:"我希望他们的承认意味着我们能尽早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道歉,需要为我们的家庭和其他受到影响的家庭提供公平的赔偿。真相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会放弃。


代表索赔人起诉阿斯利康公司(AZ)的律师事务所Leigh Day合伙人莎拉-摩尔(Sarah Moore)指责该公司对受害者采取拖延战术。


她说:"令人遗憾的是,阿斯利康公司、政府和他们的律师似乎更热衷于玩策略游戏和增加诉讼费用,而不是认真对待他们的阿斯利康疫苗对我们客户的生活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阿斯利康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对失去亲人或报告健康问题的人表示同情。患者安全是我们的重中之重,监管机构有明确而严格的标准来确保包括疫苗在内的所有药品的安全使用。从临床试验的大量证据和真实世界的数据来看,阿斯利康-牛津疫苗一直被证明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也一致表示,接种疫苗的益处大于极其罕见的潜在副作用风险。


阿斯利康在去年提交给法庭的文件中声称,"在一般水平上",TSS 不可能由其疫苗引起,而提交给法庭的新文件则改变了这一说法。


阿斯利康在新的呈文中还补充说,导致一些人因阿斯利康疫苗接种而患上 TSS 的诱因尚不清楚,也可能发生在与任何疫苗无关的人身上。


该公司声称 任何个案的因果关系将由专家论证。


阿斯利康否认其新提交的文件代表了其在法庭文件中承认其疫苗可导致 TTS 的转折。


代表受害者和家属的律师根据《1987 年消费者保护法》起诉阿斯利康。他们认为该疫苗是 "有缺陷的产品","不符合消费者普遍合理的安全预期"。阿斯利康公司强烈否认了这些说法。


时间倒退……


卫生官员早在 2021 年 3 月就在欧洲首次发现了与阿斯利康疫苗相关的 VITT 病例,当时距该疫苗首次在英国使用仅两个多月。


然而,直到当年 4 月,证据才变得足够明确,才开始限制使用该疫苗。


当地官员们首先限制只有 30 岁以上的人才能接种这种疫苗。2021 年 5 月,他们又将范围扩大到 40 岁以上的人群。


由于该疫苗仍对 Covid 起作用,因此仍被认为值得给年龄较大的英国人注射,因为他们因感染该病毒而死亡或受伤的风险更大。


英国总共发放了约 5000 万剂阿斯利康疫苗。


官方数据显示,根据英国药品监督机构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收集的数据,至少有81名英国人死于明显与阿斯利康疫苗接种有关的血栓并发症。另有未经证实的受伤和/或致残人数。


随着 Covid 疫苗的进一步推广,阿斯利康公司的疫苗被竞争对手辉瑞和 Moderna 等制药巨头生产的 mRNA 替代,最终在英国完全停用。


感觉目前的数据,接种阿斯利康的 Covid 疫苗后发生 TTS 的风险约为五万分之一。然而,阿斯利康公司强调,其疫苗在 Covid 大流行期间拯救了全球约 600 万人的生命。


许多索赔者也承认这一点并表示相信接种疫苗对公众有益,并不是反疫苗者。人们采取法律行动的原因很复杂。


一些严重残疾的人面临着巨额的持续医疗费用和失业。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家人也不得不放弃工作,为他们提供全天候的照顾。


还有一些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诉讼为他们失去的亲人或因受伤而彻底改变的生活的亲人伸张正义。


一些人提起诉讼是认为政府的疫苗损害赔偿计划不够充分或过于武断,英国法律规定,因疫苗而死亡或 "严重残疾"的人的家属有 12 万英镑的免税金额,但也有一些限制条件。(该补偿计划自1979年开始实施)


由于该计划不属于赔偿,因此一些受阿斯利康疫苗影响的人提出诉讼。


虽然疫苗产生的伤害是极少部分人,但是专家担心,这将使得全民未来对疫苗犹豫不决,从而危及各种可预防疾病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威胁。


谢选骏指出:哀悼那些被疫苗害死的生命,还有许多被疫苗害了个半死,现在还在苦苦挣扎的生命!


《"新冠疫苗之父"杨晓明落马 外媒:或涉疫苗成效》(2024.04.28 ET Share)报道: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4月26日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相关报告。其中,中国医药集团原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杨晓明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杨晓明在新冠疫情期间,曾带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研发出新冠病毒基因诊断试剂盒,杨晓明也曾因此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称号。但与此同时,国药集团的灭活疫苗在应对传染性较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时的成效受到质疑。


新加坡《联合早报》引述台湾开南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张执中认为,杨晓明落马可能涉及药品贪腐,目前虽无法确定其严重违纪违法行为是否与疫苗研发直接关联,但虚报疫苗成效或是外界揣测的方向之一。不过,张执中预计,若杨晓明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涉及到疫苗,可能触及敏感的疫情管理问题,当局或许不会披露更多详情。


谢选骏指出:哀悼那些被疫苗害死的生命——不论他她们身处那个主权国家的控制之下!


《COVID-19: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翻译付斌 副主任医师 专题最后更新日期:2023-12-07)报道:


引言


接种疫苗是终结或遏制COVID-19大流行最有希望的方法,经证实现有疫苗非常安全有效。(参见 “COVID-19:疫苗接种”)

2021年2月,少数接种了ChAdOx1 CoV-19腺病毒载体疫苗(阿斯利康公司、牛津大学和印度血清研究所)的个体出现了一种促血栓形成综合征。随后,在接种了Ad26.COV2.S腺病毒载体疫苗(杨森/强生)者中也观察到了类似表现。该综合征已命名为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医生需了解VITT的起病特征、适当的评估和治疗,这些都在不断变化。相关术语见下文。(参见下文‘术语’)


2023年,我们报告了2例腺病毒感染者出现类似的综合征伴VITT样抗体;随后有更多病例报告(参见下文‘感染诱发’)。这表明,当患者出现类似VITT的急性和慢性促血栓形成疾病时,2021年关于VITT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教训将继续适用。


术语


报道该综合征的发表文献最初就将其命名为VITT[1],描述了综合征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即通常先出现血栓形成再出现血小板减少。我们也首选这一术语。


谢选骏指出:医生杀人不见血,此之谓乎!


谢选骏:王充曾是我的偶像——再过三年(2027年),就是王充诞辰两千年了,由谁来开个“王充国际研讨会”?

谢选骏:王充曾是我的偶像


网文《王充》报道:


王充(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人。东汉时期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后来离乡到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师从班彪。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博览百家。为人不贪富贵,不慕高官。曾做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晚年,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不就。汉和帝永元年间,卒于家中。

王充提出“无神论”,构建了相对系统的无神论思想体系,试图唤醒当时的百姓,打破人们对谶纬神学和鬼神迷信的盲目信任,引导人们回归现实,以促进社会生活的正常化。

作为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与发展者,其思想以道家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并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其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王充的代表作《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分析万物的异同,探讨了宇宙运作、传染病起源、农业虫害起源等科学问题,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所看重,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著作。

人物生平·出身细族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王充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

建武八年(32年),王充六岁时,父母尚存。在家接受认字写字的教育,有成年人的气派。

建武十年(34年),王充进书馆学习,书馆里一百多人中只有他没有什么过失,书法日益进步。

建武十一年(35年),王充学完识字课程,离开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

建武十三年(37年),王充十一岁时,其父已去世。

建武二十年(44年),王充见到扶风人班彪。当时班彪儿子班固十三岁,王充抚其背对班彪说:“此儿必记汉事。”

受业太学

18岁左右,王充到京师雒阳,在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段落章句,由于家贫无书,常到洛阳市肆上读书,过目成诵,因而通晓众多流派的学说。

建武二十四年(48年),王充在上虞县任掾功曹,在都尉府的职位也是掾功曹;后来在会稽太守府任掾五官功曹行事。因为多次谏争与上级意见不合而离去。因隐退闲居,旧友离去,于是创作《讥俗节义》十二篇。又思考人君的政务,因此创作《政务》之书。

居家著书

明帝永平二年(59年)后,王充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授生徒。王充喜好论辩,开始好似诡辩,最终确有实理。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

徙家避难

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王充徙家避难扬州,至丹阳、九江、庐江。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自纪篇》云“后入为治中”,即本传“转治中”。王充明言“诣扬州,后入为治中”,则“入州为从事”当在此时。

章和二年(88年),王充罢州家居,自免还家。同郡友人谢夷吾上书举荐王充之才学。汉章帝特诏公车征之,因病不能成行。

和帝永元元年(89年),王充续写《讲瑞篇》文稿。

病卒于家

永元年间,王充年近七十,辞官家居,创作《养性》之书,共十六篇。不久,卒于家中。

主要影响·哲学思想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战斗的无神论者”。他的思想包括元气自然论、无神论、认知论、历史观、人性说、命定论等。

元气自然论

“元气自然论”是王充思想体系的核心,主要由元气和自然两个元素构成。元气是世界的基源,元气论是对于万事万物,包括对人的形成及其变化依据的思考。自然即指自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是客观的,具有必然性、自发性。自然论是王充思想的基础。王充认为事物运动的源动力在“元气”本身,而非外部因素使然,故以“气”为基础,王充对万事万物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王充认为,天地之间存在“气”,万事万物皆由“气”构成,“气”的运动导致了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变化。“天”、“地”和“气”都是无意识的存在,天地通过“气”对万物(包括人)产生的影响也都是自然的。“气”的本质是特定的、不变的,而“气”状态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气”本源性这个意义上来讲,“气”又称为“元气”(元,开始之意)。“元气被认为是天地由以产生的原始的气。”王充对这一概念作了系统深入的阐发,认为气是物质性的、基础性的、永恒的和自然无为的。《四讳篇》云:“元气,天地之精微也。”“元气”是天地之间较为精微的一种气,天地通过“元气”来衍生出万物,万物在“气”的不断运动中产生,人的产生也是在天地“气”运动的结果:“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就像是夫妇之间的阴阳交合之“气”产生孩子一样。“元气”化生万物,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唯一本源。然而万物皆不同,从根本上说是因禀受元气的厚薄粗精不同,因而其形体和属性也存在有巨大的差异。人与其他万物相比,更是地位高贵,表现在人有知识和智慧,是因为人禀受的“元气”比较厚渥,王充将之称为“精气”“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人是由最精细的、带有精神属性的精气所构成。

王充强调: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自发的、客观的、必然的,从而反对董仲舒所宣扬的天有意识地创造人类、创造世界万物的主张,反对天有意降下祥瑞与灾异,并指出其荒谬性。他认为这些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王充将“气”视为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动力,认为自然中的各种现象是“气”自然作用的结果,事物禀“气”的厚薄决定着事物的好坏,延及万物之中的人类,人禀“气”的厚薄决定了人“命”的死生寿夭、富贵贫贱“气”是无形的、流动的、看不见的,对于各种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王充处于当时的境地并不能做出清晰的详细的解释,但他用“气”的概念解释这些尚末认知的事物的本质联系,来笼统地说明所有问题。

王充批判了当时儒者所倡导的神秘主义、阴阳灾异思想。他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对自然、社会现象认识中总结的经验来说明“天”是自然的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能用人的主观意向去把“天”拟人化。他用“无为”的自然观念反对统治阶级利用“上天”的“有为”目的论宗教观,同时,也表明他对统治政策的反对与不满。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对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成变化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并成为他解读人类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在王充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

无神论

王充思想的一个基本点是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王充认为,无形的“元气”和有形的物体构成了整个世界,人和万事万物都是禀受“气”而产生。《辨祟篇》云:“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人也属于“物”的一种,但人是有智慧的“物”,这种智慧也就是人所具有的精神。

王充指出,人既然是禀“气”而生,而“气”分为阴阳,故形体由阴气产生,精神由阳气产生:“夫人所以生者,阴、阳气也。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构成人精神的“气”,被称为“精气”。一旦人死,精气就会消散,不会再产生精神现象。人的精气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就好比“人之精神藏于形体之内,犹粟米在囊橐之中也”。物质载体不在,精神无处可存。鉴于精神对形体的依赖性,王充认为人死后精神亦不复存在,人变为鬼神的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人禀受精气而生,能够成为精气的是血脉。人死之后了血脉就会枯竭,血脉枯竭而精气就不存在,精气不存在而形体就腐朽,形体腐朽就会化成灰土,不可能变成鬼。

王充进一步认为,在“气”和“物”的基础上发生和存在着人的精神现象。“气”构成了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因而发生了精神现象,人一旦死去,精神现象也就随之消亡,不复存在。王充以人死如火灭为喻,来说明人肉体的存在是精神存在的前提,人死之后,就不会存在不灭的精神,更不会存在鬼去影响到现实中的人在批判鬼神论荒谬的同时,王充也提出了这样一种认识:鬼神的产生是人生病而精神错乱或者思念郁结所致:“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王充反对汉代流行的神学目的论,反对有人格神的存在安排着世间万物的命运。他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物质来解释甚至替代人格神非凡的超人性,但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存在,王充难以给出科学的解释,最终不得不走向了另一种神秘主义——“命”。

王充的无神论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集中的《论衡》的《实知篇》和《知实篇》中。

认知论

在《论衡》中,王充对“知”即人的认识论有不少专门的论述。《别通篇》云:“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人有认知能力,可以获得知识,从而产生力量。王充认为,人应该利用和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获得知识,扩大自身的认知范围。认知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认识各种事物的性质,但最终是要认识到事物内在的规律和本质,正如《实知篇》云:“尽知万物之性,毕睹千道之要也。”王充所强调的“知”的内容,即“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天下之事强调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世间之物强调的是自然领域中的自然现象。也就是说,王充要认知的对象包括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

王充对获得“知”的途径也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王充坚持知识的客观性,批判神秘主义先验论,针对儒者说圣人生来就知晓一切的说法,他指出,人的知识,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在与外部世界逐渐接触的过程中学习认识到的。他列举材料证明,圣人并非生而知之:“实者,圣贤不能性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圣人和普通人一样,都要通过感官与外界接触,通过了解外部事物而增长见识。王充认为,人的知识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认识来获得,这个过程,是“耳目”和“学问”相结合了解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经验和他人的间接性经验。“耳目”即感官所获得的直接的感性经验,通过对感性认识的梳理,人们能够做到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凡圣人见福祸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从闾巷论朝堂,由昭昭察冥冥。”王充肯定“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即感官直接认识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指出,人不可能凭借“耳目”认识一切事物。

王充进一步提出,实际经验虽是人们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来源,但也还需要他人的间接经验,即书本上的“学问”。所谓“学问”,指的是汲取他人已有的经验,相对于“耳目”来说,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是间接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人的才智有高低之分,认识事物要通过学习,通过学习才能知道,不请教别人就不能认识事物。不学习就能感知,不问就能知晓,古往今来,这是没有的事情。王充指出,“耳目”与“学问”相结合,就可以从外部世界获得可靠的经验。但仅仅靠经验,形成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还必须对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否则就容易被假象所迷惑。

王充还非常理性地认识到,由于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可能认知一切事物的,“天下事有不可知,犹结有不可解也”。王充的这种认识和见解是相当深刻的。王充还强调“效验”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谓效验,就是事实根据:“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在王充看来,只有经过效验的检验,才能证实某种认知的正确性。他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知为力”的论断,充分肯定了“知”也是一种力量。他认为这种力量比体力要强大的多,能够“成人之操,益人之知”,“练人之心,聪人之知”,使人的德行得到培养,人的知识得到增加,人心得到感化,人变得聪明。另外在政治上也能安定社会。这就是“知”的强大力量。

王充的认识论否定了圣人生而知晓万事,强调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获得知识,了解周围的世界,甚至靠“知”所产生的力量,增长自己的见识,安定社会。这是王充思想中较为积极的一面,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完善自己。王充“命定论”思想中的“性”之可教就是其认识论的体现。

历史观

王充指出了历史进步的发展观念。他认为“今胜于古”,就是说现在的人们必定会比古代强,并且他还反对儒家的"是古非今”,认为历史的方法对现在并非有用。如王充在《治期篇》中指出:“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历史的治理方法放在当今未必管用,时代是进步的,要不重新选择正确的治理道路。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他认为汉代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人性说

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三等分别是善、无善无恶、恶,并且还指出人性是可以在后期的学习或者生活环境中得到改善的。他在《本性篇》中指出“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就是承认后天学习和环境对人性的作用,而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命定论

“命定论”是王充对人生命运问题的探究,内容包括人的死生寿天、富贵贫贱以及一切遭遇。不但人有命,国也有命。王充认为,一切皆由“命”定,它并不是人力所能干预和改变的。这里所谓的“命”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命论和国命论存在着一致性。“命定论”使人产生消极的处世态度与汉儒“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天人感应说殊途同归。这也是后代研究者认为命定论是王充思想最大局限之原因所在。

王充虽然反对神学目的论,但他不了解造成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的社会原因,因而主张命定论,强调“命”的绝对权威,认为“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而决定生死夭寿和贫富贵贱的命运,是由天和各种星象施气造成的,“天施气于地以生物,人转相生,精微为圣,皆因父气,不更禀取”。甚至造成社会治乱的原因也取决于“时数”,而否认人的作用,“年岁水旱,五谷不成,非政所致,时数然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有听凭命运的摆布。在这里,王充不仅远远落后于荀子,也不及墨子,甚至不如孔子。

王充的命定论思想主要集中在其著作《论衡》的《逢遇》《累害》《命禄》《气寿》《命义》《偶会》诸篇。其出发点是批判当时社会上的谶纬、天人感应等学说即所谓的命定论思想的正宗,但在批判方法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王充在阐述命定论的同时,着重批判了以君权神授论为核心的谶纬神学。在命定论中,王充尖锐地抨击了社会的腐败黑暗,鞭笞了统治集团的贪婪无耻,并注意到社会治乱与人民经济生活的关系。

虽然王充不可能摆脱当时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论的,其思想中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但仍然达到了他的时代的最高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于后来的许多儒生对王充心有余悸。

文学思想

王充针对当时文章写作方面所存在的内容虚妄荒诞、追求辞藻华靡和复古模拟等问题,强调“真”是“美”的基础,不真实的作品只有“虚美”而没有真美。他主张,文章的内容必须真实,反对描写虚妄的迷信内容;文章必须有补于世用,能够起到积极的社会教育作用;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外内表里完全一致,既有翔实的内容,又有与之适应的形式;注重独创精神,反对模拟抄袭;注重文章语言的口语化,反对古奥艰涩的文风。

王充对当时已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不少进步的主张,如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主张书面语言和口语的一致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文章、要求文章创新反对模仿和因袭等观点,这些进步的文学观点与当时文坛上模拟因袭的不良倾向成了鲜明的对照,对魏晋以后的文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值得十分重视的文学理论批评的遗产。

历史评价

谢夷吾:“充之天才,非学所加,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刘白、司马迁,不能过也。”

刘知几《史通·序传篇》:“王充《论衡》之《自纪》也,述其父祖不肖,为州闾所鄙,而己答以瞽顽舜神,鲧恶禹圣。夫自叙而言家世,固当以扬名显亲为主,苟无其人,阙之可也。至若盛矜于己,而厚辱其先,此何异证父攘羊,学子名母?必责以名教,实三千之罪人也!”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至于述其祖父顽很,以自表所长,傎亦甚焉。”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王充”条:“盖自居于圣贤而訾毁其亲,可谓有文无行,名教之罪人也。”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

章太炎:“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王充《论衡》可称为卓异的著述。”(《国学概论·国学的派别》)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王充《论衡》实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

黄侃《汉唐玄学论》:“东汉作者,断推王充。《论衡》之作,取鬼神、阴阳及凡虚言、谰语,摧毁无余。自西京而降,至此时而有此作,正如久行荆棘,忽得康衢,欢忭宁有量耶。”(《黄侃论学杂著》)

胡适《王充的论衡》:“中国的思想若不经过这一番破坏的批评,决不能有汉末与魏晋的大解放。王充哲学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转机。他不但在破坏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扫除西汉的乌烟瘴气,替东汉以后的思想打开一条大路;并且在建设的方面,提倡自然主义,恢复西汉初期的道家哲学,替后来魏晋的自然派哲学打下一个伟大的新基础。”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两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哲学家。”

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自誉而毁其先,非人也。”

周桂钿《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一个具有近代实验科学精神的超前的思想家。”

人际关系

曾祖父王勇 因功封会稽阳亭侯

祖父王汎 伯父王蒙 父亲王诵 

生平著述

王充生平著述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其中《讥俗》《政务》《养性》现已失传。

《论衡》一书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论衡》大约汇编成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之价值的天平。

史料索引

《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后世纪念

王充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林岙村,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记载:“王充墓在县西南十四都乌石山。”墓前立着一块高约两米的青石墓碑,上刻“汉王仲任先生充之墓,清咸丰伍年岁在乙卯桂月吉旦”字样。王充墓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原址上重修的。墓不大,呈圆形,用条石砌筑,坐南朝北,上覆封土,顶植翠竹。

王充史迹陈列馆

王充死后葬于上虞乌石山。为缅怀先贤,纪念王充,继承和弘扬王充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绍兴市上虞区在其墓园旁修建王充史迹陈列馆,以供瞻仰、游览、参观。


谢选骏指出:王充曾是我的偶像,虽然他是马列主义匪帮所吹嘘的“唯物主义者”,但其实和我的处境差不多,都是好学深思而但却受到权力压制的人。1972年,我专门花了两天的工资买了一本没有注解和白话的《论衡》,经常翻阅。

现在的王充墓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文革破坏掘墓的原址上重修的。“墓不大,呈圆形,用条石砌筑,坐南朝北,上覆封土,顶植翠竹。”——明显是个假古董。

再过三年(2027年),就是王充诞辰两千年了,谁来开个“王充国际研讨会”?


谢选骏:拿下缅甸就可进入印度洋


《这场正被全世界忽视的缅甸内战,事关重大》(NYT 2024-04-23)报道:


这场正被全世界忽视的缅甸内战,事关重大


克伦族战士本月在泰国边境密瓦底缅军空袭留下的废墟边巡逻。最近几周,克伦族战士占领了一个贸易城镇。


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缅甸约有5500万人口,不断升级的内战有可能使这个国家四分五裂。这会产生国际影响,但冲突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


过去六个月里,缅甸内陆地区的抵抗武装在与执政军政府的战斗中取得节节胜利,让分析人士感到震惊。军政府崩溃的可能性在增加。


这场战争已经成为一场人权灾难。缅甸自2021年军事政变以来的内乱破坏了该国经济,成百上千万人陷入极端贫困。该国作为毒品、在线诈骗和洗钱中心的名声越来越大。它的不稳定给中国、印度、美国和其他国家带来了战略难题。


下面是一些基本情况。


一场政变开启了灾难之路。


缅甸不是一个民主国家。十多年前,军政府允许举行选举,使得遇刺的独立英雄的女儿昂山素季得以进入议会。她后来领导了一个文职政府。但军政府通过军方起草的宪法控制了关键的权柄。


2021年,将军们逮捕了昂山素季——当时她已经失去了人权偶像的光环——并发动了一场政变。这引发了示威活动,大多数和平抗议者遭到残酷镇压,武装分子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抵抗。


2021年,在仰光,抗议者使用自制武器抵抗政府军。


这不是第一次爆发内战。自从这个前英国殖民地于1948年获得独立以来,缅军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最近的战斗之所以不同寻常,是因为缅甸的多数民族缅族中的许多平民拿起武器,与几十年来一直对抗军队的少数民族并肩作战。


战斗已造成数以千计的平民死亡。


在政变发生前的几年里,缅甸正在摆脱几十年来在军人高压统治下的孤立状态。福特、可口可乐和万事达等公司进行了大笔投资。在缅甸最大的城市仰光,游客们徜徉在镀金的宝塔和宏伟的殖民时代建筑之间。


现在,爆炸事件让仰光人心惶惶,西方国家对军政府成员实施了金融制裁,数以千计的中产阶级逃进丛林,与少数民族叛乱者并肩作战。


平民正在承担代价。这场战斗造成数以千计的人死亡,近300万人流离失所。据联合国称,这个国家现在到处都是地雷,极端的通货膨胀导致中产阶级急剧萎缩。


2月,缅甸军方与克钦族战士在缅甸北部掸邦交战,一家人在废墟中做饭。掸邦的一个少数民族联盟占领了几个城镇。


卫生部门正处于危机之中,部分原因是政府在将医生作为打击目标。该国卫生领域问题众多,特别是儿童疫苗接种基本上已经停止,疟疾也大幅增加。专家们担心艾滋病毒和结核病的传播。


叛军在攻城掠地。


去年10月,掸邦靠近中国边境的一个少数民族联盟占领了几个城镇,此后叛军占领了大片领土。一些叛军用无人机袭击了首都内比都,并在几个边境地区迅速推进。最近几周,克伦族叛军占领了仰光以东位于泰国边境的一个贸易城镇,这曾经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目标。邻近的克伦尼邦可能成为第一个完全摆脱军政府控制的地区。


叛军在缅甸东北部的克钦邦和西部边境的若开邦也取得了进展,在克钦邦,政府军控制着利润丰厚的玉石矿。在若开邦,缅甸士兵及其民兵盟友曾屠杀罗辛亚穆斯林少数民族,导致数十万人逃往邻国孟加拉国。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若开邦强大的少数民族民兵阿拉干军可能很快就会占领重兵把守的邦首府实兑。


冲突在国际上引起反响。


这场战争产生了地区和国际后果。据联合国称,自2021年政变以来,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向缅甸军队出售了至少价值10亿美元的武器。中国看到它在缅甸全国各地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面临威胁。长期以来一直担心边境地区出现混乱的印度正在驱逐缅甸难民。


缅甸的东部邻国泰国也对今年联合国预计的四万或更多越境难民感到担忧。孟加拉国认为遣返罗辛亚人的努力存在障碍。美国已经开始向武装抵抗组织提供非致命性援助。


4月在泰国湄索区,一名越境进入泰国的缅甸女子。


那么,为什么这场战争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一个原因可能是,昂山素季已经从一位被将军们软禁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变成了将军们针对罗辛亚人杀戮行动的辩护者。


缅甸问题专家、国际危机组织顾问理查德·霍尔西表示,昂山素季的失势扼杀了“民主对抗将军的叙事”,而这种叙事本可以帮助人们对这场战争产生兴趣。


“童话故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说。“还有,你知道,苏丹,对吧?海地?它们也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


网民嚎叫:


Headwater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8:02:52

纽时,呵呵,昂山素季,当初整个西方媒体把昂山素季推上神坛,又是民主光环,又是诺奖加持,就是想利用她消弱军政府,搅乱缅甸既有秩序,后来发现她真心想把国家弄好,就迅速抛弃,把她打上支持种族清洗的标签。

luting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7:12:15

jw2009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6:52:38luting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5:34:24

但是可能没用,美国在那里鞭长莫及。

美国都可以把手隔空伸到蒙古,看不出有啥能力伸不到缅甸。毕竟在印度洋,中国的实力和美国差了几个数量级,同时边上还有一个印度。

xiaoxiao雨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7:08:41

US probably won't get involved since it is far away. it is really truly a business for China and India. Both are bordering with Maynard.

luting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7:07:27

令胡冲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0:57:16

缅甸内战里没有美国影子才怪了。反叛军的武器比政府军都多,而政府军武器来自中国。

你能够指出反叛军的哪一些武器从美国来?我感觉两方武器都是来自中国。

jw2009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6:52:38

luting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5:34:24

美国和印度会极力阻止,否则会给中国巨大的战略优势。

------------

但是可能没用,美国在那里鞭长莫及。

luting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5:35:46

淡水河110816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3:13:00分裂也没有啥不好!各过各的,喜欢被军政府奴役的,跟着军政府混,喜欢跟着昂山素季的,跟着昂山素季过!只要是和平分手,我觉得啥都好!独裁国家分裂只会对老百姓有好处的。感觉没有打算跟着昂山素季的,都是一些地方军阀,即使有也是打她的名义反对军政府而已

jw2009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5:23:43

缅甸内战是意料之中的事,而且会不断加剧,直到震出一个完全亲中国的政府,因为中国要控制这个国家,以便在缅甸建立大型港口,跳过南海至马六甲海峡那一段直接进入印度洋,对中国中战略上十分重要。

弟兄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4:18:39

巴以冲突获得最大的关注,俄乌其次,关注取决于距离。

蠢才闭嘴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3:29:35

哈哈哈。习主席说,要南部小组3团队为病人提供点滴服务2小时,为病人换上一个新的尿不湿。

淡水河110816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3:13:00

分裂也没有啥不好!各过各的,喜欢被军政府奴役的,跟着军政府混,喜欢跟着昂山素季的,跟着昂山素季过!只要是和平分手,我觉得啥都好!独裁国家分裂只会对老百姓有好处的!

super-talent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2:19:05

缅甸破穷国消失了也没人会注意到。

Lisland_2013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2:12:00

到底谁是谁的后台

令胡冲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0:57:16

缅甸内战里没有美国影子才怪了。反叛军的武器比政府军都多,而政府军武器来自中国。缅甸是中国石油管线的能源大通道之一。中国恐怕需要尽快出手,否则美国印度都会介入。时日无多。

金山人 发表评论于 2024-04-23 00:26:00

犹人媒体惊叹犹人又失一地的主控。


谢选骏指出:按照“受益者嫌疑最大”的法则观察,中囶在推动缅甸内战——拿下缅甸就可进入印度洋!拿下缅甸就可进入印度洋,这样中国就能绕过新加坡、直接肢解印度了。

2024年4月29日星期一

谢选骏:中囶房价需要回到2012年以前


《中国房地产业量价持续下滑 替代者能否填上增长和就业窟窿》(陈岩 BBC中文记者 2024年4月15日)报道:


房地产是过去20年拉动中国经济内需的火车头。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下滑还在继续。房产数据机构克而瑞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百强房企累计实现操盘销售金额7792.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7.5%。


官方数据显示房价也在继续下行。中国统计局公布2月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其中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的销售价格分别环比下降0.4%和0.6%,全中国新房和二手房房价已分别连跌9个月和10个月。


安邦智库的一份报告指出,尽管二手房市场有了积极的变化,但整个房地产市场逐渐下沉的大趋势,已经很难改变,房地产市场的寒冬还远未过去。


与此同时,3月的中国“两会”大力宣传“新质生产力”,寄希望于以此替代房地产等传统行业拉动经济。在市场如此低迷的状态下,这些“新质生产力”概念下的产业,能否匹配和填补体量巨大、上下游产业链漫长的房地产业对于宏观经济和就业原有的贡献?


现状分析:还未触底


4月以来最令人瞩目的房地产新闻是中国龙头房企万科陷入困境。不同于恒大,万科是中国房企中的“好学生”,很早就预判风险,降低杠杆率,在寒潮来袭时没有倒下。但持续的市场低迷,让这家企业也开始求生。


3月28日万科发布2023年报显示,去年净利润121.6亿元,同比2022年的226.9亿元下降了105.3亿元,降幅46.4%。在利润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万科集团管理层已集体降薪。


作为房企里的“好学生”的万科,也陷入困境。图像来源,GETTY IMAGE

图像加注文字,作为房企里的“好学生”的万科,也陷入困境。


“万科、金地等‘优质’房企再次面临‘爆雷’危机,碧桂园、恒大等出险房企‘躺平’的情况下,市场的出清还远未实现。”安邦智库报告分析称,这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仅软着陆的“春天”未到,供需失衡的寒冬也远没有过去。对于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的长期性需要有充足的准备。


也有专家认为,2024年将是中国楼市触底反弹的一年。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3月在一场媒体会上表示,短期房地产市场还是面临一定风险,瑞银预测在上半年开工和销售面积还会出现下跌,可能在年中的六七月份可能会企稳,下半年可能环比会略有回升,全年预计开工面积还是会下降10%,销售下降5%左右。


房地产功与过


中国从1990年代末推行房改,开启了房地产业的“大时代”——时任总理朱镕基宣布,福利分房年代结束,住宅商品化时代开启。


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报告描述,房地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关联行业多的特征。一方面,房地产开发活动与建筑业生产活动密不可分,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通过直接消耗大量建筑材料,带动水泥、钢铁、玻璃、五金、陶瓷、化工等多个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与住房相关的消费活动将促进家电、家具、家纺等制造业发展。此外,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还会对物流、金融等第三产业产生较强的拉动效应。


西南证券的研究报告测算更直接——2020 年房地产业的总带动效应之和约为1.71,意味着每增加1单位房地产业的产值,会带动全产业增加1.71个单位的产值。


房地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关联行业多的特征。仅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两项,涉及就业人口就以数百万计。


官方数据显示,过去20年,房地产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占GDP的7.34%,间接带动的相关产业占9.9%,合计约占GDP的17%。


202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增加值达到历史高点,7.5万亿元人民币,约1万亿美元。如果将其看作一个经济体,中国的地产行业,大致相当于墨西哥或印尼的全国GDP,在全球排15名左右。


不仅比重大,而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大。经济学家任泽平在一篇报告中测算,在2000-2020年间,房地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4.8%波动向上,达到13.9%。


这意味着,当时中国经济比上一年新增的部分中,有七分之一的贡献来自于房地产行业。


同时,地方政府也在这一过程中大举卖地,充实财政;居民买房“上车”,在不断上涨的房价下实现资产增值;各大房企迅速膨胀为千亿,乃至万亿的规模,似乎实现了一个难得的多赢局面。


但问题逐步显现。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房地产助理教授杨扬此前向BBC中文指出了四个问题:银行的贷款给了房地产,制造业科技业拿不到贷款,实体经济虚空;一二线城市高房价,三四线城市高库存,供需错配;地方政府过去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需要转型;保障住房,住房租赁制度还有待完善。


换言之,高速发展,让中国的资产价格不断上涨,无论企业还是居民,都在大举借贷,风险不断累积。


此前20年,中国楼市也经历了多轮起伏,但这一次下行则颇为不同。“运用再多的政策,房地产业不可能回到从前。”汪涛表示,当前楼市的变化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我们要适应它,而不是扭转。


“但还是有必要出台一些提振措施,使房地产的下行不会出现过度调整,对其它经济部门以及企业、居民不会产生过大负面影响。”汪涛称。


恒大、碧桂园甚至万科等房地产龙头企业出现危机,分析指中国房地产业已不可能回到从前。

替代产业


“国内普遍认为房地产的下行是结构性的,长期性的,跟人口老龄化、房地产过剩、房企债务过高等因素有关,所以觉得要往新的方面转换。”汪涛表示。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向BBC中文表示,从大的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旧有增长引擎,包括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人口红利和债务推动型增长,都在不同程度地减弱。


“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这也是两会关注的重点领域。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和创新是长期的战略方向。”


但房地产体量之大,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容易替代。


以就业为例,任泽平测算2021年中国房地产涉及从业人数达1500万左右,而且从城镇人员就业情况看,2004-2020年间,城镇人员房地产业就业人数从130万增长至525万人,复合增长率9.12%,远高于城镇就业总人数2.7%的增速。


不仅如此,房地产能够带动上下游50多个行业超28%的就业弹性变化,即房地产业经济增加值带来的就业吸纳能力约占三成。


换言之,房地产行业如同一块海绵,发展好时能吸纳大量就业,低迷之时,挤出的从业人员,也给就业市场带来压力。


26岁的张静静就是其中一例,她此前向BBC中文介绍,201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房地产行业做销售,但是三年坎坷之后,被迫离开,转行到家政行业,脱下西装,换上便装,她成了一名“蓝领”劳动者。


相比之下,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求贤若渴”,但在就业方面与房地产行业相比相差一个量级——中国官方引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称,预计到2025年,节能及新能源汽车人才总量将达120万人,目前仍存在103万人左右的缺口。


房地产行业低迷,最先影响的是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两部分,根据中国最新的经济普查数据,这两部分就业分别占全行业的29%和13%,这两部分失业人口很难与新能源汽车等新型行业的岗位适配。


支柱行业替代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人力资源错配”的显现。宋林对此解释称,新的增长动力还无法填补旧经济模式增长放缓的空白。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等旧经济驱动力不同,新经济发展的成果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旧经济驱动力的特点是供应链长、养活的人多,比如房地产。


手机制造商小米,下场造车,并在3月26日发布首款,成为这个竞争激烈行业的最新一员。而且,新兴行业崛起的道路也不是一盘坦途,依然存在变数。


汪涛提醒,并不是要大家都要去投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这可能是误解,以为全部去发展新兴产业就行了,实际上会造成过度竞争和过度投资。


美国财长耶伦近期访华也点名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会伤害欧美的相关产业。


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在短时间内增长过快,冲击了目的地国家的同类产业,已经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以主要市场之一欧盟为例,欧洲有1400万人直接或间接受雇于汽车制造业,相当于欧盟就业人口6.1%。在此背景下,欧盟去年10已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可能将把其关税从目前的10%提高到至少20%。


美国从特朗普时期开始对中国出口汽车额外加征25%关税,目前还有声音呼呼当局堵住中国汽车产品绕道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的漏洞。


汪涛认为,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包括传统行业的升级,包含任何能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行业,所以从全要素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在各个行业对资源进行更优配置,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原料、科技人才。


谢选骏指出:人问“中国房地产业量价持续下滑,替代者能否填上增长和就业窟窿”——我看习近平一上台就说“房住不炒”,但是大家不理他,照抄不误,逼他出手;现在中囶房价终于趴下,我看他会继续打压,一直回到2012年,以便证明不是虚的,真是“一言九鼎”。


《中国经济:一季度GDP增长5.3%超机构预期 房地产仍是拖累》(陈岩 BBC中文记者 2024年4月16日)报道:


在中国东部江苏省南通市的一家工厂里,一名工人正在检查风力涡轮机使用的转子铁芯。


4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一季度GDP29.6万亿元,同比增长5.3%。


今年中国“两会”上订下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标为5%左右,与去年一致。


此前多个机构对一季度增长的预测都在5%或以下,实际结果超出预期。


细看各个部分,房地产依然拖累整体经济,出口则展现出强劲的修复力。


这一数据大幅超过各个机构的预测。


财新对14家国内外机构的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202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4.9%。


路透社对86位经济学家作了调查,取中间值预计为4.6%。


高盛研究部则在一周前上调对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预测,从前值4.5%上调至5.0%。


但今天公布的数据为5.3%,超过各个机构的预测。


“这一结果对经济实现目标具有积极意义。”路透社援引三井住友亚洲宏观战略主管Jeff Ng的分析说,“目前增长势头似乎趋于稳定,3月份的数据没有出现令人意外的上扬就证明了这一点。我认为市场情绪仍偏向看跌。预计可能会在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出现一些逆转。”


经济学人智库(EIU)中国经济高级分析师徐天辰向BBC中文表示,数据的“质量”相当不错,因为稳健的GDP增长已转化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又反过来支持了私人消费。


徐天辰分析,从周期上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升轨道。这得益于三个因素:


第一,以半导体和电子产品为首的全球制造业出现周期性复苏,为中国企业创造了订单;

第二,中央政府发行债券为公共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

第三,消费保持坚挺,正在从奢侈品消费向基层消费进行结构性转变。

工人们在江苏省泰州市的渔光互补项目上检查设备,该项目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业态。


工业领衔

如果分产业类型看,工业的表现比较突出。


与去年一季度不同,当时中国刚刚放开疫情管控,服务业(餐饮、娱乐、旅游等)爆发式增长5.4%,工业增加值则相形见绌,仅增长3.3%。


今年一季度反转,工业增速加快,实现6%的增长;服务业稍有回调,也有5%的增长。


穆迪分析指出,这些数字背后反映出中国经济中的错配现象日益严重;制造商在做繁重的工作,而家庭消费却起色不大。三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增长 6.1%,其中制造业企业生产增长 6.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9.9%。与此同时,零售销售在 3 月份仅按年增长了 4.7%,3 月份按年增长 3.1%,增幅之低令人担忧。


此前高盛上调预测值也是因为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高于市场预期,反映出工业的回暖。


PMI被视为一个经济体的“体检表”,反映制造业的整体增长或衰退。PMI的荣枯线是50%,高于50%代表制造业在扩张发展,反之则代表衰退。3月的PMI为50.8%,比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制造业景气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2%;股份制企业增长6.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8%;私营企业增长5.4%。


穆迪分析总结称,由于美国和欧盟的忧虑与日俱增,阻碍了国内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等新兴产业的海外发展,因此,居民消费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中国经济就很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居民在消费方面的犹豫是可以理解的。


房地产继续拖累


作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主要分为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三者增长分别为6.5%、9.9%、-9.5%。


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26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4%;新建商品房销售额21355亿元,下降27.6%。


惠誉上周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理由是中国政府将更多支出用于基础设施和高科技制造业,而房地产行业则处于停滞状态,这给公共财政带来了风险。


总体来看,一季度中国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10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4.5%;如果扣除房地产部分,增长达到9.3%。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基建投资继续表现出色,同比增长 6.5%。随着政策制定者将财政投资转向战略性行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今年仍将是一个亮点。


“制造业投资也保持强劲,同比增长 9.9%,主要行业包括食品制造业(19.0%)、有色金属业(18.8%)和非汽车运输设备业(24.8%)。由于价格竞争和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可能会阻碍新的投资,汽车制造业投资相对温和,同比增长 7.4%。”宋林称。


出口修复


另一架马车出口,表现出修复的趋势,增长率与整体经济增速的差距缩小。


一季度,出口57378亿元,同比增长4.9%。


这一数据比去年有大幅修复——根据海关统计,去年全年出口23.77万亿元,增长0.6%;比去年四季度的增速(0.8%)也有显著加快。


在周一的摩根士丹利媒体会上,该机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将将中国2024年实际GDP增长预期从4.2%上调至4.8%,原因之一就在于出口“比想象中要强”。


但邢自强也指出,出口价值同比增长是个位数,而一季度量的增长接近14%,中国出口产品存在“以价保量”。


谢选骏指出:中囶房价需要回到2012年以前,这样资源配置就比较合理了。


《北京房价回到2016年:学区房单价跌两成》(经济观察报 2024-04-26 记者 田国宝)报道:


虽然促成了一笔二手房交易,但是做了8年房地产中介的王鹏还是有些忐忑。


房子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二环内一套105平方米的中层三居室。小区周边有多所知名的小学和中学。贝壳找房网显示,截至2024年4月24日,该小区二手房平均挂牌单价为10.3万元/平方米。


王鹏说,这套房子的成交总价是710万元,单价约6.7万元/平方米,创下了2016年以来该小区的价格新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同一个小区的房子成交单价就从8.6万元/平方米降至约6.7万元/平方米,让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在北京二手房市场,大幅折价成交的情况并非个例。某中介公司北京大区一位负责人介绍,经历3月的成交高峰后,4月,北京市场的二手房成交量出现下降,价格跌势加快了,部分老旧小区的成交价比3月下跌10%—20%。


这位负责人称,这一轮价格下行从2023年10月持续至今,开始只出现在个别小区,然后逐渐扩散,郊区是无差别地普遍下跌,城区则主要集中在老旧小区,与价格最高位相比,跌幅普遍在40%—50%。


低价成交


王鹏经手成交的这套房子是三居室,客厅小,且所在小区的物业管理不太完善,但属于北京二环内为数不多的电梯房。该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原本是机关单位的公房。1998年房改后,多数房子的产权已出售。


房主在2023年高价买下了这套房子,原本打算留给儿子结婚用,后因遭遇特殊情况,需要将房子尽快变现。今年4月上旬,房子在王鹏的中介公司挂网,由于性价比较高,吸引了不少买家咨询。


第一位买家谈得很顺利,最终敲定的总价是760万元,不过买家拿不出全款,需要贷款。王鹏说,在当前的房地产形势下,找全款买家需要时间。就在房主犹豫的时候,第二个买家出现了。


第二位买家在2024年年初卖掉了通州区的房子,计划置换到城区。他觉得这套房子的楼层、面积和价格都符合预期,但全款最多只能拿出710万元。虽然房子的总价减少了50万元,但全款7天内可以到账,房主最终同意了。


这一笔看似特殊的交易,创下了该小区2016年以来的二手房成交价新低。王鹏说,2021年至2023年,该小区多数房源的平均成交单价约10万元/平方米;今年春节后成交价跌破10万元/平方米,但低于8万元/平方米的成交单价还是首次。


类似的低价成交也出现在北京的其他区域。4月上旬,西二环一个建于2001年的小区,一套57平方米的小两居室房子以340万元的总价成交,单价6万元/平方米,创下了该小区2017年以来的最低成交单价。


这个小区由于有学区加持,在过去两年,价格一直保持在10万元/平方米左右。附近中介门店一位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3月,该小区平均成交单价在8万元/平方米左右,比2023年跌了两成。


该中介门店的负责人称:“这套房子成交后,很多业主把价格下调到7万元/平方米左右,一些着急卖房的直接下调到6万元/平方米左右。”


朝阳区一家中介门店的置业顾问告诉经济观察报,4月中旬,北三环和北四环间的一个老旧小区成交了一套67平方米的房子,总价373万元,单价5.6万元/平方米。


上述置业顾问说,这套房子首次挂牌于2023年11月,单价为9万元/平方米。经过多次调价,成交前的挂牌单价已降到7.5万元/平方米。5.6万元/平方米的成交价让该小区的房价回到了2016年下半年。


西北五环外的区域,因有大量程序员居住,一向被视为北京房价的“天花板”。4月,马连洼区域的一个小区成交了一套房子,单价为4.9万元/平方米,此前该区域的单价很少低于7万元/平方米;同在4月,上地一套学区房的成交单价也回到2016年的水平。


业主的妥协


2024年春节过后,家住北京市亦庄的程薇将换房提上日程,但在见了几位买家后,就打消了换房的念头。


目前程薇自住的两居室于2016年购买,由于孩子马上升初中,已经不需要学区,她打算在同区域换一套大面积非学区房,以改善居住环境。近一个月,程薇见了几个买家,但对方的出价普遍低于她在2016年的买入价。


程薇说,3月底,同小区同户型房子的成交价在450万元左右,不到半个月,买家的出价普遍低于400万元,“中介也劝我降价,但我想好了,不打算卖了”。


在北京的二手房市场,并非所有房主都有程薇的底气,很多房主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不得不向市场妥协。


“这套房子是第一次挂出来”,北京崇文门区域的一名中介人员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一套房源介绍:“房子是业主购买的公房,住了快30年。老两口退休了,打算卖了房子,到国外和女儿一起生活。”


2024年1月,这套房子的首次挂牌总价是550万元,单价9万元/平方米。春节后,为了尽快卖出房子,房主将总价下调到500万元,并告诉中介人员还有商量的余地。自挂牌以来,很多人前来看过房子,但一直没有成交。


进入3月,北京二手房成交活跃起来,房主将总价下调至430万元。中介人员认为这个价格比较容易成交,房主也信心满满,但最终还是失望了。“唯一的缺点是房子在顶层,其他都不错。”该中介人员说。


4月中旬,眼看着北京的二手房市场又恢复到常态,房主开始着急了,于是一次性将挂牌总价降到380万元,折合单价6.2万元/平方米。


上述中介人员说,最近有几个买家比较感兴趣,和房主进行了几轮谈判,成交的可能性比较大,成交价预计还会下调,“即便按挂牌价成交,也是整个片区的最低价了”。


上述朝阳区中介门店的置业顾问告诉经济观察报,健翔桥附近的一个小区,同楼层、同户型的房子,2023年4月的挂牌价是10.1万元/平方米,到了今年4月,部分房源下调至7万元/平方米左右。


该置业顾问称,当前二手房的成交价普遍较挂牌价下浮10%左右,部分区域、部分房源的折扣更大。4月,该小区成交的一套房子单价已经低于6万元/平方米。


上述中介公司北京大区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每个业主的实际情况不同,卖房的态度也不同,“着急用钱的,再低的价格都得卖;可卖可不卖的业主,价格不及预期就不卖了。”


他介绍,当前,低价成交主要集中在两类业主身上。


第一类是置换群体,买房和卖房同步进行,很多人不得不低价出售房子,“所以,换房最好是先从容地卖,再从容地买,不能太急,要选对节点。”


第二类是急需变现的群体,有的房主因为自己或孩子出国需要钱,有的因为生意失败需要卖房偿债。“最近几年,因为这两个原因卖房的人越来越多,自己不主动卖房,很可能就被债主申请法拍了。”他说。


楼市探底


王鹏进入房地产中介行业时,正值房地产最大一轮上行期的起点。这一轮上行期始于2015年末,一直持续至2023年9月。这一过程中,市场成交虽然出现多次短暂的调整,但整体上呈现出上行趋势。


今年4月,王鹏在翻看近期的成交记录时,偶然看到西城区某小区3月末的一笔成交记录,两居室的成交总价是345万元。他入行的首笔成交也是在这个小区。


王鹏回看了自己的第一笔成交,两所房子的户型和楼层相差不大,2016年初的成交总价是360万元。他说,干了8年中介,房价创造一个又一个新高后,又回到了他从业时的行情。“当年两三个月涨一万元,自己想着再怎么努力赚钱,也不可能赶得上房价。”王鹏说,“房价涨起来快,没想到跌起来更快,现在一个月降了两万元。”


房价还会继续降吗?对这个问题,王鹏心里没底。


上述中介公司北京大区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2024年年初,他所在的公司曾对市场做了一次预判,当时的看法是,如果没有太大的利好出现,房价可能会回到2016年“9·30新政”前后的水平,当时这个判断是偏悲观的。


4月以来的房价走势意味着这一判断还是保守了。上述中介公司北京大区负责人说,从单个小区来看,低价成交的情况还是个例,但从整个市场来看又较为普遍,每个区域都出现了超预期的低价成交案例,“这些个案的成交价回到2016年年初了”。


在这位北京大区负责人看来,目前的市场情况很复杂,在新房市场,郊区新房同比跌幅在两成左右,而且成交较为缓慢;城区新盘的价格相对坚挺,但销售普遍不及预期。


相比新房,二手房市场变化更加明显。郊区的二手房价格普遍出现较大折扣,城区的二手房市场涨跌不一。具体表现为:老旧小区跌幅更大,新小区跌幅较小;之前价格涨幅较大的小区,这一轮跌幅也大,原来涨幅缓慢的小区,这一轮跌幅较小;部分小区的价格甚至出现小幅上涨。“过去几年房价涨得太快了,目前正在回归到一个合理区间。”上述中介公司北京大区负责人说,“什么是合理区间没有明确标准,房价也不太可能回到2014年,但愿能尽快稳下来。”


在他看来,部分小区出现大幅折价抛售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供过于求,卖方议价能力变弱,迫于换房或变现压力,最终向市场妥协。贝壳找房网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该网站北京二手房挂牌量达到14.6万套,为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买房人对价格的接受程度不同。二手房单价从10万元/平方米降至6万元/平方米,对10万元/平方米买入的人而言是降了,但对1万元/平方米买入的人来说依然有5倍涨幅。


王鹏说,北京公房的业主,当年买入的总价普遍不高于20万元;早年买房的业主,单价也不到2万元/平方米,现在挂牌价格6万元/平方米也不亏,但高价入手的业主会吃不消。


房价降了,卖房的人却多了。王鹏说,卖家各有各的难处,没有特殊情况,多数业主不会折价卖房,“一下子亏一两百万元,多少年才能赚回来”。



6ba6 发表评论于 2024-04-27 14:13:35

天朝房市,美国股市

NICOLLEMENG 发表评论于 2024-04-27 13:58:09

中介說得好聽不會回到2014面。這些買到公房的,都是老破小。70年租期也快到了。新房大樓的土地被拍賣到天價大頭都被共產黨收走了。本來房子就不值這個價一個是建築物本身有沒有地。一個是70租期這種政策。明智的房主現在掛牌趕緊出手。不明智的看不到未來的房價趨勢水還深著呢。

zhongguoren8 发表评论于 2024-04-27 06:38:48

一切只是开始。


谢选骏指出:废垃无脑,只有铜臭,不知中囶一切,皆是空中楼阁。


谢选骏:为何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立场向来与英法不同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武装干涉苏俄中的作用》(张镇强)报道: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1920年的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活动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各国历史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争论很大。苏联和我国史学界多数认为威尔逊是这次干涉的积极组织者〔1〕,直到最近还有人认为美国在这次活动中,“起了突出的作用”。〔2〕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不尽其然,特以本文表明个人看法,以供讨论。


一、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俄的诞生给资本主义的堤坝打开了一个大缺口,使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集团感到极大震惊。为了堵住资本主义溃决的缺口,他们决定用一切手段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从而出现了在1918年上半年开始的协约国帝国主义协同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的活动。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争夺世界霸权,他们之间又矛盾重重,即使在对具有共同仇恨和恐惧的苏维埃俄国问题上也是如此。因此,在策划和组织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的过程中,协约国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美、日、意等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那么,主犯究竟是谁呢?客观事实表明,英法两国是这次武装干涉的主要策划者和鼓动者,美国政府特别是当时的总统威尔逊虽然也介入了这场罪恶活动,但不是肇事者和为首者,在某种程度上还起了阻滞和缓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作用。


美国最先介入武装干涉苏俄,始于在俄国南部的活动。1917年12月6日,美国驻莫斯科总领事萨默斯向美国国务卿兰辛发回电报,传达了反动将领布拉西洛夫和阿列克赛夫要求美国给俄国南部顿河哥萨克地区的反布尔什维克活动提供道义和财政支持。兰辛同其助手和顾问反复磋商,并同总统威尔逊商谈后,决定通过英法给在俄国南部的反动将领卡列丁以秘密财政支持,并且授权美国财政部驻协约国军事采购与财政委员会代表奥斯卡尔·T·克罗斯比与英法进行联系。但由于英国已经给俄国南部一些反动集团以财政支持,克罗斯比感到没有必要再由美国提供支持。所以,这种授权并没有被使用,而早期的反布尔什维克活动中心也就没有掌握美国官方提供的基金。〔3〕


而且,威尔逊在同意兰辛这种活动时,也对他和国务院施加了限制。他拒绝了兰辛关于派斯坦利·沃什伯恩少校去俄国作40天演讲旅游,以宣扬他的反布尔什维克观点。12月末,威尔逊又支持乔治·克里尔拒绝国务院关于由公共情报委员会在俄国内部发动一场反布尔什维克的宣传战的建议。〔4〕


但兰辛的上述行动对后来的英法作出干涉苏俄的决定是有影响的。1917年12月23日,英法两国签订了武装干涉和瓜分苏俄的所谓“英法关于在南俄行动对象的协定”,即“英-法备忘录”。协定把俄国南部和西南部分别划为英国和法国的势力范围。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英法协定的缔结事先征询了美国政府的意见,或当时就向美国政府提交了协定的文本。〔5〕


就在协约国作这些安排的同时,萨默斯派他的领事德维特 · C · 普尔来到罗斯托夫地区,旨在与卡列 · J · 阿列克赛夫建立接触。1918年1月26日,普尔向当时在彼得格勒的美国前驻俄大使弗朗西斯报告情况。大使告诉普尔,华盛顿无意承认俄国  的任何反布尔什维克势力。〔6〕


上述英法协定缔结后,英国立即派出一个强大的军事使团前往俄国南部,从此,南高加索地区为英国所控制。这时,美国国务院指示美国驻梯弗里斯领事史密斯只需向美国政府提供信息,同时保持同英法代表的密切接触,其他什么也不要干;而且一再提醒他不得使美国政府承担任何义务。〔7〕


由此可见,苏联某些历史著作说美国暗中以巨款贷与卡列丁,美国领事普尔竭力帮助卡列丁进行反革命活动〔8〕,是不准确的。


美国卷入苏俄远东地区的干涉活动始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高潮时候。1917年夏末,海参崴地区的革命工人和士兵掀起革命风暴。后来,美国驻海参崴领事考德威尔两次要求政府派海军访问该港,理由是必须做一些事情使这一地区的局势不致恶化,否则,动乱就会相因而至,它将妨碍史蒂文斯铁路代表团计划〔9〕的实施,何况日本海军也将访问该港。


美国政府赞同考德威尔的建议,美国亚洲舰队司令奈特海军上将即率其旗舰布鲁克林号,于11月25日去海参崴访问。当时,苏俄正进行立宪会议选举,后来苏联历史著作把布鲁克林号的访问解释为用枪口对准海参崴,以阻止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获胜。〔10〕布鲁克林号的来访也许有政治讹诈之意,但它在海参崴停留期间,并未导致对当地苏维埃政府和布尔什维克党人的武装镇压行动。相反,奈特还在布鲁克林号上设午宴招待“该城最著名的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人”,解除他们关于这次访问预示着美国将夺取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疑虑。〔11〕


12月11日,布鲁克林号驶离海参崴港以后,考德威尔又向华盛顿发电报,说该城局势并未改善,所有协约国领事都认为外国武装力量进入该城是合适的,美国军队进驻会更受欢迎。兰辛则在回电中告诫考德威尔:“无论如何,制止讨论或考虑现在派外国军队去海参崴的问题似乎是明智的,你可以这样忠告你的同行,如果他们再提出这一问题的话”。〔12〕


1917年12月初,在巴黎的协约国高级政治家开始讨论在西伯利亚进行某种干涉的可能性。但一直未得到美国的明确赞同和支持。1918年1月10日,法国政府向美国政府发出第一次公开和正式的呼吁,要求对西伯利亚实行全面军事干涉。呼吁强调法国政府为了保证可能遭受威胁的法国国民的安全,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而在立即实行这些措施中获得美国政府的支持和合作又是多么重要〔13〕。


尽管法国外交部举例证明当时有三个在伊尔库茨克的法国公民被杀,六个法国人在彼得格勒被杀,以激起美国的同情和支持,但美国政府却答复说:“美国政府倾向于相信拟议中的这种军事干涉并不是目前西伯利亚的情况所需要的……。所以美国政府遗憾地告知,它不能给阁下在照会中所提出的那个建议以支持。”〔14〕


法国政府的建议使日本更加公开强调应当允许它在西伯利亚单独进行干涉活动。日本外交大臣不仅向法驻日大使重申了这种立场,也向美国驻东京大使莫里斯作了同样声明,英国也同意日本的要求和立场。但当莫里斯将此事电告总统威尔逊后,威尔逊政府则指示莫里斯转告日本,“本政府所获得的信息表明,那里的局势是平静的,并非那种引起震惊的情况……美国政府认为,现在在海参崴出现一艘以上的日本舰只,都有可能被误解,并产生一种对协约国政府宗旨的不信任感”。〔15〕


美国给日本的答复同时告知了法英两国政府。法国外交部长姆·皮肖表示尊重美国的观点,法国将不再进一步加剧这一事态。英国在这一问题上仍然意见纷纭,犹豫不决,但外交大臣巴尔福向美驻英大使佩奇表示他个人同意美国的立场〔16〕。


应该说在1917年11月8日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到1918年1月中旬这个期间内,协约国内部酝酿干涉苏俄过程中,英法是主要策划者,日本居第二位,美国基本上持反对态度。


二、 


协约国第一轮干涉苏维埃俄国的策划活动,虽因美国反对或犹豫而未立即见诸大规模行动,并不等于英法等协约国的反苏活动偃旗鼓,相反,他们更加紧锣密鼓,加快了行动步伐。


1918年1月美国拒绝法国关于协约国联合干涉西伯利亚的建议后的第四天,英国政府又向美国国务院提出一份备忘录,建议让日本以协约国的委托管理国身份,占领整个西伯利亚铁路。建议的理由是,整个俄国出现了无可补救的混乱景象,而现在各个地方组织已到处出现,通过鼓励和援助,可能使他们做一些事情来防止俄国立即和完全落入德国之手。要达到这一目的,唯一适宜的回答是由协约国占领西伯利亚铁路〔17〕。


英国的这一建议先交威尔逊的主要顾问豪斯上校。豪斯转交这一建议时对威尔逊说:“我从未改变我的意见,即派日本军队去西伯利亚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错误,它没有什么我能够想到的可抵销其害处的军事好处。且不谈它可能在布尔什维克政府中引起的反感,它会由于种族问题,而激怒整个欧洲的斯拉夫人。”〔18〕


威尔逊看了英国的建议后,也在2月4日向兰辛表示坚决不同意英国的建议。他说:“这个计划里没有什么明智的可行的东西,我们应该很礼貌地拒绝参与这一计划的执行。”于是,美国国务院在2月8日给英国的答复中说:“美国政府掌握的情报并未使它同意英王陛下的政府关于对俄国事务的任何外国干涉将受到该国人民欢迎的看法。相反,美国政府认为,在目前,任何外国干涉俄国事务是最不合时宜的。”〔19〕


但这以后不久,日本外交大臣又向美驻日大使莫里斯表示,日本将单方面进行干涉,并已就此事征询英、法的意见,暗示美国无权制止日本的行动,希望美国不要干预。美国政府则在2月13日仍以同样措词向日、英、法和中国政府致送声明,表示日本的要求如被接受,可能有害于与德交战的大国的事业,强调干涉将引起俄国人民的反感,即使有任何必要占领中东铁路作为占领西伯利亚铁路的一部分,也应由中国而不是由日本来执行〔20〕。


英、日两国单独对美国施加压力仍然未能如愿以偿,于是2月18日和19日两天,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常驻军事顾问们又开会讨论英国的建议,并让美国军事顾问布里斯向美国政府报告会议结论:“占领从海参崴到哈尔滨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所具有的军事好处超过任何可能的政治不利,建议在日本就其宗旨作出某种保证的基础上由日本军队来占领,并由一个协约国委员会来监督日本的行动。”由于布里斯在评论这一决定时降低了它的作用,而威尔逊和兰辛又比较听从军事顾问的意见,所以,协约国军事顾问们的这一决定仍未改变美国政府对英国建议已经采取的立场〔21〕。


这个时候,德国中断了同苏俄的谈判,重新发动了对苏俄的进攻,协约国借口德国可能控制整个俄国或西伯利亚,进一步加强了干涉苏俄的压力。各协约国驻俄大使馆甚至忙于收集所谓苏维埃政府对协约国援助的可能性越来越有兴趣的证据,来动摇美国政治家反对采取干涉的立场。因此,在2月的最后几天,美国政府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像拦河大坝溃决式的压力之中。法国外交部长告诉美驻法大使夏普,俄国形势最严重,请美国政府不要推迟行动,以致为时太晚,无法补救由于德国占领和平定俄国而造成的灾难。美国政府中很多驻外使节以及白宫和国务院的一些中、高级官员也向兰辛和威尔逊施加压力,要求改变美国政府反对干涉的立场。特别是2月23日,美驻中国大使向美国政府报告,说日本政府将和中国政府合作,来恢复西伯利亚的秩序,使美国政府更感压力沉重。2月24日,美驻日大使莫里斯又报告法国正和日本谈论由日本购买堆放在海参崴的储备物资;日本外交大臣也对法驻日大使说,日本干涉西伯利亚的一切准备就绪,只要英法同意,没有美国的同意日本也愿行动〔22〕。


2月27日,英国新任驻美大使里丁勋爵向威尔逊转交了英国外交大臣巴尔福的一封电报,巴尔福重申要求美与英、法、意立即邀请日本占领西伯利亚铁路。英国大使还说,西伯利亚的德国战  俘正被  组织起来以切断西伯利亚铁路,与此同时,法驻美大使也向兰辛提交了法驻日大使给法国政府的电报抄本,内容同上述英国政府给美国政府的  电报一样。两国大使特别提到日本表示它在西伯利亚的行动是无私的,它的足迹最远只到乌拉尔山为止。


正是在这种难以承受的舆论压力和所谓日本在西伯利亚行动的无私的诱惑下,兰辛开始改变他原来坚决反对干涉苏俄的立场。兰辛的动摇当然对威尔逊产生了不好影响。3月1日早晨,威尔逊请兰辛于中午去白宫,兰辛认为总统已同意他改变立场,因此在会晤总统以前,就对英驻美大使里丁说,美国不能加入要求日本在西伯利亚采取行动的行列,但“将不表示反对”。〔23〕


兰辛在中午会见威尔逊时,威尔逊交给兰辛一份转交日本政府的电文草稿,表明威尔逊也同兰辛一样动摇了,他不再敢于反对协约国所敦促的行动。电文主旨是,美国政府不能同协约国一起要求日本政府在西伯利亚采取行动,但不反对提出  这一要求,并相信日本军队将以俄国同盟者的身份进入西伯利亚,除了使西伯利亚免于德军的入侵和阴谋外,别无其他目的,等等。〔24〕


但是,这份电稿遭到豪斯和布里特的反对。豪斯认为,日本的干涉将会把俄国推入德国的怀抱,并给威尔逊写信说:“我们正处在非常微妙而危险的境地中,有可能失去你已献给协约国事业的那种美好的道德地位,你很谨慎建立的结构可能毁于一旦”。〔25〕布里特也对威尔逊表明了同样的观点,强调“总统必须以民主和自由主义的名义反对日本入侵西伯利亚”,否则,“他就会失去作为世界自由主义者的精神领袖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威尔逊立即扣发了原电文,重拟了新的电文转交日本政府。电文主旨是:“(1)干涉政策会加强俄国的极端革命分子的地位,使俄国舆论失去对协约国和美国的信心;(2)它违反美国的民主的战争目标,并将致命地损害美国的精神地位。因此,美国反对日本干涉西伯利亚,即使日本保证它将不损害西伯利亚的政治或领土完整。”


3月6日,日本政府接到威尔逊的照会后,被迫以和解的口气答应日本将不在“美国和协约国其他大国之间达成适当谅解之前采取任何行动”。同时又说,如果西伯利亚的发展“危及日本的国家安全或根本利益,将不得不求助于立即而有效的自卫措施”。〔26〕


以上情况又看出,到1918年3月上旬,威尔逊在协约国的巨大压力之下,加上兰辛的影响,反对干涉的立场开始动摇,同时,又在豪斯等人的影响下,尚未彻底转到支持干涉的立场上来。


三、


由于威尔逊原先反对干涉的立场开始动摇,在英、法等国的进一步压力之下,美国政府最终卷入了武装干涉苏俄的行列。


1918年3月,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以后,德国在西线对协约国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又重新提出武装干涉苏俄问题。3月中旬,伦敦再一次要求威尔逊批准日本的干涉,威尔逊拒绝了,但豪斯却倾向于同意。3月23日,军事委员会在美国军事代表布里斯缺席情况下,决定支持在俄国北部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一带采取行动,并就此征求美国政府的意见。4月25日,里丁访晤威尔逊,威尔逊再次表示怀疑对西伯利亚干涉的计划,但又使里丁感到他的态度有某些松动。〔27〕


5月1日至2日最高军事委员会通过第25号联合照会,要求协约国支持将集中在海参崴、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的捷克军队。威尔逊认为,美国对海参崴的干涉是行不通的,但赞成在摩尔曼斯克或阿尔汉格尔地区所作的任何军事努力,同时强调,即使在北部采取行动,最终目标也必须是“真正同情俄国人民,而不是恢复任何旧政体,或对俄国人民的政治自由进行任何干涉”。〔28〕


6月1日至3日,最高军事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抓住威尔逊在俄国北部问题上作出的让步,又通过第31号联合照会,要求协约国派军队夺取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协约国的压力最终使威尔逊勉强同意在北部的作战行动。6月初,他派出了7000美国部队到达俄国北部。〔29〕


紧接着,协约国需要进一步迫使美国政府参加对西伯利亚的武装干涉。里丁意识到要说服威尔逊,最好的办法是首先说服威尔逊的高级顾问,如豪斯、兰辛等人。英国的这一着果然奏效了。6月21日,豪斯对威尔逊说,就俄国问题作出决定是“几天而不是几个月的问题”。〔30〕


威尔逊反对干涉苏俄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害怕日本永久占领西伯利亚。6月底,日本政府答复最高军事委员会,承诺尊重俄国领土和政治统一,威尔逊表示他“真正高兴地”读了这个答复。〔31〕


6月29日,一部分捷克军队推翻海参崴苏维埃政权,控制了该城,并宣布与协约国合作,建立一个新的反对德国的东方战线。最高军事委员会迅速利用捷克人的行动,在7月2日通过致威尔逊的照会,要求威尔逊批准干涉西伯利亚计划,“以便使它在不太晚的时候得到执行”。照会指出:“如果不立即进行  干涉,势必给协约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英、法、意三国总理都在照会上签了字,以使文件变得更有力量〔32〕。


捷克军团夺取海参崴,为威尔逊改变立场,同意参与干涉西伯利亚提供了借口。这时,威尔逊可以把美国参与干涉说成是和协约国及捷克军队的共同努力。7月16日,威尔逊在白宫召开的最高级会议上批准了在西伯利亚使用美国军队的行动计划。


威尔逊在决定参加干涉西伯利亚的同时宣布:“美国政府的支配性宗旨是为赢得战争而做任何必要和有效的事情。它希望通过一切可行的途径与各协约国政府合作,由衷地合作,因为美国没有自私的目的,并且相信战争只能通过共同商讨和行动的密切一致来赢得”。〔33〕同时指出,美国和协约国军队的唯一固有的作用是守卫在海参崴港的军用物资和援助捷克人,因为“军事干涉将增加俄国目前的悲惨混乱而不是医治它,伤害它而不是帮助它,因而对于我们欲求赢得反德战争的重要计划并无好处”。他要求协约国注意,他不会以更富野心的努力去推翻布尔什维克,或以任何其他途径去干涉俄国内部事务。〔34〕


四、


威尔逊在作出参与西伯利亚干涉决定的同时,发表的上述政策声明表明,他的干涉宗旨主要不是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那么,在随后协约国的实际武装干涉活动中,美国又起了什么作用,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1918年7月17日,美国国务院在给其西伯利亚远征军司令格雷夫斯将军的备忘录中,正是按威尔逊上述原则作出指示的。备忘录规定美国“在俄国的军事活动只能是协助捷克斯拉夫人巩固他们的队伍,与他们的斯拉夫同胞之间的充分合作……”。〔35〕


但协约国并不完全同意威尔逊的方案,所以在整个干涉期间,由于干涉目标上的深刻分歧,美国和英、法、日等国在行动上并不一致。例如,威尔逊在作出美国参加西伯利亚干涉的决定时,只同意美、日各派7000部队去西伯利亚,后来日本却不断增加在西伯利亚的兵力。当美国副国务卿布雷金里奇·朗主张与日本同步增兵时,威尔逊拒绝了。1918年夏秋之交,协约国也敦促美国政府增加其俄国远征军人数,英国驻美军事使节布里奇将军在7月25日致函美陆军部长,主张重建东方战线。布里奇警告美国,如果允许在俄国的好机会失掉,它应对战争的延长,几百万美国人的伤亡,几十亿国库的开支等等负责。但威尔逊仍然拒绝屈服于这种压力,因为他无意扩大在俄国的军事活动,而是把美国反对德国的努力集中在西线,威尔逊的大多数顾问也赞成这个决定。〔36〕


9月中旬,法国也逼迫美国增派远征军。布里斯反对这一要求。美国陆军部长贝克支持布里斯的立场。9月25日,威尔逊、兰辛和参谋长马奇将军在白宫开会,决定明确向协约国宣布,美国将不再向俄国的任何地方派遣部队。〔37〕结果,日本在西伯利亚远征军最终达70000人,美国仍是当初的7000人。


1918年秋季开始,协约国干涉军越来越具有反苏维埃性质。尽管威尔逊坚决拒绝增加美国对西伯利亚的卷入,协约国还是继续逼迫美国增兵。10月8日,最高军事委员会无视布里斯的抗议,发出第38号联合照会,要求努力重新开辟东方战线。照会要求美国加派五个营来补其在俄国北部的一个团,布里斯拒绝在照会上签字,并在联合照会附录中指出,“美国是非常勉强地考虑派远征军去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的;它同意参与这次行动,但只提供很有限的军队份额,而且是为明确限定的目标服务的”。这个目标就是帮助捷克人撤出俄国,“加强俄国人自己也愿意接受援助的任何自治或自卫的努力,而不是帮助俄国人中的任何党去反对任何其他党,或反对任何俄国政府形式。”〔38〕


1918年11月,高尔察克反革命政权的出现成了协约国支持的主要目标。但1919年4月2日,威尔逊仍指示格雷夫斯,他的远征军只是“维持西伯利亚铁路两旁的秩序”。而格雷夫斯亦忠实地执行了1918年7月17日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精神和随后的威尔逊指示,坚守不干涉政策。例如,后来改变了政策立场的某些美国国务院代表,曾敦促增加对高尔察克的支持,包括对他的外交承认,而格雷夫斯仍然避免在俄国内战中偏袒一方,以致受到国务院的严厉批评。副国务卿波尔克曾在兰辛面前抱怨“格雷夫斯将军的绝对超越于俄国派别之间的内部冲突”,而不支持高尔察克,建议解除他的职务。威尔逊就此征询贝克的意见,贝克指出,格雷夫斯一直遵循他的命令,无懈可击。结果,格雷夫斯没有被免职〔39〕。


但由于美国国务院后来主张增加对高尔察克的支持,军方则反对插手俄国内部事务,这就使总统威尔逊无所适从。威尔逊本人自然是反布尔什维主义的,他认为俄国布尔什维克由于自身的弱点会自行垮台。但当时他最担心“俄国仍然可能成为帝国”,他需要找到和支持一个介于布尔什维主义和君主帝国之间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权。他一方面认为高尔察克可能是这一政权的合适头目,一方面又怀疑他的自由主义色彩〔40〕。所以他对高尔察克有所支持也有所反对。摇摆不定,犹豫不决。


由于没有对格雷夫斯正式下达在军事上支持高尔察克的指令,在实际行动上格雷夫斯也就没有支持高尔察克。这种情况曾导致高尔察克对美国的不干涉政策的极大恼怒,一度发展到同美国远征军对抗。1919年5月初,格雷夫斯向美国政府报告说:“我们现在完全面临要么使用武力,要么撤走的困难局面,因为俄国军队正进入我们的地区,而且显然不仅藐视我们,实际上还企图夺取我们守卫铁路的职责。”〔41〕


格雷夫斯本人由于坚持不干涉立场,也遭到白俄以及英、法和日本头领们的极大敌意,他们广泛传播流言蜚语,说他变成了“布尔什维克”,他的部队帮助“共产党人”。当诽谤运动达到高潮时,高尔察克部队司令官林诺夫派去特使对格雷夫斯说,如果他每月津贴高尔察克军队20000美元,林诺夫可以使这种谣言终止。后来,林诺夫被一次群众暴动所威胁,英国委员伊利奥特向格雷夫斯告急。格雷夫斯微笑着说:“人民可以把林诺夫带到美军总部前面,把他吊死在电线杆上,没有一个美国士兵会可怜他”。〔42〕


1919年6月,苏俄红军对高尔察克军队展开全线反攻,高尔察克和其白卫军的灭亡指日可待。协约国在最后的绝望企图中,建议封锁俄国来挽救  白卫军,威尔逊拒绝参加这一行动,并对他的朋友万斯·麦考密克说:“俄国人民必须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43〕


威尔逊曾派驻日大使莫里斯赴西伯利亚实地了解高尔察克,莫里斯证实高尔察克处于军事失败边缘,承认他是领导一个腐败的军政府的反革命,但又表示,他宁可要高尔察克而不要布尔什维主义。而威尔逊仍不同意莫里斯的意见。


足见威尔逊政府虽然支持过高尔察克反革命政权,但不是一贯的和坚定的。威尔逊坚持要高尔察克制订一个自由主义的政治纲领,但又拒绝提供充分支持;在高尔察克作出了所需要的保证后,威尔逊仍然不信任他。到1919年夏秋之交,美国政府终于决定不承认高尔察克。奇怪的是,即使在那以后,威尔逊还考虑过运送一船武器给他〔44〕。但总的说来,高尔察克政府主要是得到英、法、日等国的支持。“英国的军装,法国的肩章,日本的烟草,高尔察克领着舞蹈”。〔45〕这首当时在俄国流行的小调也十分生动有力地表明,究竟谁是高尔察克的主要支持者。


即使对捷克军团,格雷夫斯也恪守不参与其反苏维埃政权活动的原则。捷克军团首领盖达伊曾建议格雷夫斯向伏尔加河进军和从东西进攻莫斯科,但格雷夫斯告诉盖达伊,只要他担任指挥官,美国士兵就不能被用来反对布尔什维克,或者以任何别的方式干涉俄国内政……。”〔46〕


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的签订,使协约国再也没有理由增加对俄国的干涉,以重新建立所谓东方战线了。美国政府中许多人都认为美国在俄国的远征军完全没有存在下去的理由了。就在11月,贝克两次写信给威尔逊要求完全撤回美国在俄国的远征军。德国战败后,美国在俄国的远征军日益具有反布尔什维克的色彩。贝克对威尔逊说:“我不喜欢我所了解的布尔什维主义,但我觉得如果俄国人喜欢它,他们就有权利接受它,而我们则没有权利说,只有10%的俄国人是布尔什维克,所以  我们要帮助另外90%的俄国人抵抗布尔什维主义。”贝克指出美国唯一应做的事,是命令美国军队回国,并告知日本,我们在俄国的使命已全部完结,在那里再也没有什么事要做了。〔47〕


但是,甚至贝克也认识到撤退问题不可能在11月完成,只能留在巴黎和会上解决。很简单,这是国际合作的代价。


巴黎和会召开时,苏俄业已站稳脚跟,十月革命的影响正在向世界各地尤其是东欧和中欧传播,这使英、法等国的统治集团愈益恐慌。他们建议使用武力作为防止布尔什维主义传播的手段,而美国人更懂得武力的有限性,反对使用武力继续干涉苏俄事务。


尽管在1919年初俄国北部已冰冻三尺,很难使军队移动,但美国军事顾问布里斯仍然在2月9日决定向威尔逊报告,美国士兵应该“尽快撤出,他们在那里没有做一丁点好事”。他希望表明美国的政策,使协约国放弃任何更加野心勃勃的干涉计划。〔48〕


除布里斯的建议外,在1919年的整个冬天和春天,又有无数事实表明美国在俄国的驻军士气日趋消沉,更加强了威尔逊政府尽快撤回远征军的决心。1919年2月英国要求调美军1500人帮助修复摩尔曼斯克的铁路,威尔逊把这一要求转交布里斯处理,布里斯抓住这个机会再次要求撤回美军。布里斯告诉威尔逊,加派军队去该地的唯一目的应是帮助撤回那里的军队。威尔逊赞成这一主张。2月13日,布里斯告知协约国,美国将派技术部队去帮助修复摩尔曼斯克铁路,使它能在冬季有效地供应和维持美国及协约国在那里的部队的需要,并促使它在春季气候条件允许下尽快撤出整个远征军。结果,英国同意了布里斯的条件。〔49〕


但英国实际上想进一步扩大反布尔什维克的干涉活动,不想真正撤退。4月2日,美国代表团收到驻阿尔汉格尔领事的报告,英国驻俄国北部干涉军司令爱德华·艾恩赛德打算把军队调入内地,以便与西伯利亚的协约国军队联合起来。4月21日,布里斯告诉威尔逊,英国无意撤退,尽管如此,美军仍然应当撤走。〔50〕威尔逊同意考虑布里斯的意见。就在4月底的一次例行会议上,劳合·乔治对威尔逊表示要在军事上援助阿尔汉格尔地区对英国友好的有组织的集团。威尔逊坚定地回答:“美国公众不会同意再派任何更多的部队去那里。”后来他又通知美国巴黎和会海军顾问宾森将军,“就我们方面说,没有任何主动作战计划,我们打算做的事情只是保证安全撤退我们的陆军”。〔51〕


随着春天的到来,英国增加了对美国的压力,不让它停止参与干涉活动,但威尔逊已作出撤退的决定,成功地抵住了协约国要求延长干涉的压力。6月6日宾森报告,美军已撤出阿尔汉格尔。四天以后,威尔逊向焦急的布里斯保证说:“我一点也没有改变我的决心,我军的撤退决不会中断或拖延。”但到7月,协约国再次逼迫美国援助北部的远征军,  而美国仍继续撤兵,由于英国不敢单独行动,它也不得不在1919年夏季撤走了在北部的驻军。〔52〕


美军撤出俄国北部,表明威尔逊政府干涉的主旨不在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那么,美军为什么又迟迟不从西伯利亚撤走呢?这主要是西伯利亚的形势非常复杂,不同于俄国北部。最重要的是,日本远比英国更我行我素,它很少依赖美国的合作。威尔逊认为美军的撤退不会像在北部促使英军撤退一样,也促使日军撤退,因而美军不得不继续留在西伯利亚,以便保持对东京政策的某种影响。如果美军撤出,让日本在西伯利亚自由行动,它就会立即完全控制西伯利亚铁路。美国认为日本的最终目标是统治西伯利亚,而这是与威尔逊的传统的门户开放政策和避免以武力干涉俄国内部事务的意图相矛盾的。〔53〕


在协约国策划武装干涉苏俄的活动中,1919年1月开始的巴黎和会是一个重要的舞台。和会一开始,为了对付所谓布尔什维主义的传播,英法政府的官员都建议派军队越过欧洲进入俄国。美国人则认为解决的手段在于重建,而不是用武力来进一步破坏。他们认为用子弹来反对思想意识是无效的,军队不可能改变产生这种思想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对付布尔什维主义的更有潜力的武器是经济力量,而不是军事力量。布里斯在1月7日忠告威尔逊说:“我们必须以两种见解来看布尔什维主义,第一,作为一种思想……,第二,作为一种凭借军事力量的宣传。如果我们派足够数量的军队去占领一定的线路,我们能够阻止布尔什维克党人横过这条线路,但不能阻止布尔什维主义横过它。”布里斯建议用粮食和其他经济援助供应中欧地区,以帮助该地区建立“强大的民主的,能够自行抵抗共产主义诱惑的政府”。〔54〕


威尔逊接受了这种论证。他在1月12日与劳合·乔治、克列孟梭会谈时,表示怀疑“布尔什维主义是否能用武力制止”。


正是因为美国的强烈反对,协约国开始寻找其他手段来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传播。劳合·乔治提议邀请俄国各派来巴黎举行会谈。由于法国坚决反对,后又建议改在马尔马拉海的王子岛举行。由于协约国和苏维埃政府未能就外交承认问题达成协议,王子岛会议也没开成。接着美国特使布利特访问莫斯科,企图找到一种外交解决办法,但也没有成功。


这些活动流产以后,很多人再次提议武力干涉苏俄。美国国务院和军方的下层官员也主张派军队去反对苏俄。但和会上的美国官员反对这种主张。2月中旬,英国陆军大臣丘吉尔建议用军队去推翻俄国苏维埃政府,美国代表团一致决定美国不参与这种干涉。威尔逊也从华盛顿(当时他已中途回国)指示豪斯,非常明白而且坚决地表明“我们不与俄国作战”。〔55〕1919年3月,匈牙利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法国代表团成员福煦元帅借口红色危险的加剧,提议协约国组织200万远征军进攻苏俄,以便从源头上消灭布尔什维主义。威尔逊立即反对这一提议说:“人们用扫帚挡不住大潮”,“俄国人民是真诚地反对多少世纪的压迫和不公平的起义,用武力把它挡回去是不可能的”。〔56〕


综观上述情况,人们有一个总的印象,从1918年6月初和9月1日,美军分别在俄国北部摩尔曼斯克和东部海参崴登陆以后,美国实际介入了武装干涉苏俄的活动。  尽管美国政府指令,美国远征军的任务是守卫西伯利亚铁路,不介入俄国内战,维持当地秩序,援助捷克人撤出俄国等,但维护铁路本身有利于高尔察克和捷克军团等的反苏维埃活动,美军也不可能完全不介入镇压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活动,因而首先应当肯定美军参与武装干涉所具有的反苏维埃性质。但是,从上述协约国的实际武装干涉过程看,美国的干涉显然不是主要的,其反苏维埃活动的主动性、坚定性、顽固性和残暴性远不及英、法、日等国。所以把美国的参与同英、法、日的策划  和组织等量齐观,甚至说美国也是积极组织者,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五、


威尔逊政府对苏维埃俄国的政策之不同于英、法、日等国,也可以从列宁和苏俄政府其他负责人的言行中得到证实。


尽管现在人们仍然否定威尔逊在1918年1月发表的“十四点原则”的意义,但列宁却把它看作资本主义阵营最强有力的国家对“和平法令”的回音而给予高度评价,说它是“向世界和平迈出的一大步”。列宁关照《消息报》全文刊登这篇演说。该报评论说,“威尔逊总统所规定的条件是争取民主和平的伟大斗争中的一次伟大胜利;我们可以希望,美国人民是这场斗争中的一个真正的朋友”。〔57〕


1918年3月12日,威尔逊向批准布列斯特和约的苏维埃代表大会发了贺电。尽管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反对批准和约派的力量,但电文中仍然把十月革命描述为俄国人民争取解放自己的斗争,没有把苏维埃政府同俄国人民加以区别的倾向。因此,四年以后《消息报》仍以此为根据,说“十月革命以后,美国政府是协约国政府中没有立即对苏维埃政权采取敌对行动的唯一国家”。〔58〕


1918年3月,托洛茨基曾接受一个由协约国军官组成的委员会和由伯塞洛特将军率领的法国军事代表团帮助训练红军,后因法国驻俄大使诺伦进行干涉,整个计划破产了。当时《消息报》就此发表社论说,“只有美国懂得如何体面地对待布尔什维克,正是协约国本身无视俄国人民的愿望,在阻止建立一种亲协约国政策。”〔59〕


协约国武装干涉发生以后,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在谴责他们的干涉行径时,一般都指名英、法、日等国,很少提及美国。1918年2月,当英、法、美三国第一批干涉军在阿尔汉格尔港登陆后,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在给美国领事普尔的信中仍然暗示英国是所有干涉行动的后台。当时苏俄政府拘留了大约200名英国人和法国人,但没有拘留美国人。〔60〕当8月5日,美国的两个营又被运往南部,准备配合英、法军队同苏维埃作战时,苏维埃政府在9月6日发出的关于逮捕协约国驻莫斯科的外交官员的命令中,又一次没有把美国官员包括在内。


英国驻苏俄特派员洛克哈特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说:“美国虽然与登陆阿尔汉格尔有联系,但布尔什维克对美国人无任何仇恨表示。在官方抗议所谓由法、英军队在俄国北部所犯的恶行中,他们的名字始终被排除在外,在莫斯科报纸上激烈的反法反英文章中,从来没有谈及过美国人。〔61〕


苏维埃政府对美国的这种态度,不是表明美国完全没有参与干涉,而是表明美国的态度或多或少有利于苏俄的生存和世界和平,它对苏俄的有限干涉政策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迫于英法的压力。契切林在向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美国公民为何没有同其他协约国公民一样被拘留时承认,“是因为美国政府虽然因其盟国的压力而被迫同意参加干涉,但迄今为止只是形式上的,我们认为美国的决定不是不可改变的”。〔62〕


1919年7月,列宁在同英国记者兰塞姆谈论苏维埃政府愿  与协约国缔结和平条约,以建立正常关系时说:“我们准备偿还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一切债务,只要条约是真正的而不是口头上的  和约,就是说,这一和约要得到英、法、日、意等国政府的正式签署和批准,因为邓尼金、高尔察克、曼纳兴等等不过是这些政府的走卒”。〔63〕列宁完全没有提到美国,即使“等国”二字中也许含有美国之意,也只说明美国政府在苏俄眼里不是  主要的顽固对手。


威尔逊说过,他在西伯利亚的政策是为了维护西伯利亚的门户开放,维护俄国的领土完整和帮助他建立国联。1933年苏联在展示关于美国政策的某些文件后,同意取下所有反对美国在西伯利亚干涉中的作用的断语,表明苏联政府承认美国为实行这一政策所作的辩护。〔64〕


六、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的考察,还不足以肯定威尔逊政府不是武装干涉苏俄的积极组织者,我们还可以从分析威尔逊政府不积极参与的原因来论证,限于篇幅,这里只能简要列举若干方面了。


第一,从经济因素看。


苏俄的建立与巩固,无损于美国的利益,因为美国在俄国几乎没有什么投资和贷款,二月革命后才给克伦斯基政府一点贷款。而英、法、意、日、德等国则在俄国有大量投资和其他经济利益。特别是法国,它在1910-1920年期间在俄国和土耳其的投资,就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32%。〔65〕正如美国史学家安特伯格所指出的,法国政治家在仇恨苏维埃政权上表现得最激烈。法国和英国极端憎恨苏维埃政府取消俄国战前债务和没收外国财产。他们坚决拒绝同布尔什维克打任何交道。〔66〕美国一向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威尔逊任总统后,更力主在世界实行自由贸易。美国凭借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获得的巨大  经济力量,也不害怕自由竞争,但决不允许别人独占市场。苏维埃俄国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美国不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刚刚熄灭之后,又因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引起该国的动乱,从而失去同它在和平环境中做生意的机会。列宁在1919年9月接见美国记者麦克布赖德时就曾指出:“有些美国人不赞成俄国打仗,他们希望缔结和约后,不仅同俄国恢复贸易关系,而且能够从俄国获得一定的经营权。”〔67〕


第二,从地缘政治因素看。


从政治观点上看,美国统治集团无疑是敌视共产主义,反对苏维埃政权的。但美国与苏维埃俄国毕竟远隔重洋,同欧洲列强比较,俄国布尔什维主义并未对美国构成直接巨大的威胁。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虽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阻挠,但不能否认与俄国邻近的国家的无产阶级更容易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和推动。正是这一因素,促使英、法、日等协约国特别狂热地组织和推动武装干涉活动,而美国政府则持消极被动态度。1918年5月初,威尔逊正是以距离太远,美国将承担不应承担的重负为由拒绝协约国要求美国参与海参崴干涉活动。1920年2月3日,日本向美国解释它的西伯利亚政策说,地理位置使它在西伯利亚的地位不同于其他欧洲列强,强调东西伯利亚的政治状况不仅严重影响朝鲜和满洲里的事务,也威胁日本在这些地区的许多臣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是日本不能立即撤军的唯一原因。〔68〕美日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足以表明地理因素在这次干涉中的作用。


第三,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起了很大作用。


众所周知,威尔逊是美国历届总统中文化素养最高的总统。1913年出任第28届总统后,成为美国有名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总统。在对待世界格局上,虽然也代表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扩张美国的势力,但并不热衷于用武力和战争来达到这种目的,而是希望在世界和平环境中展开竞争。这就是他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1916年5月27日,威尔逊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说中就宣称:“世界有摆脱构成侵略的起源和不尊重各民族与国家权利的一切扰乱和平因素的权利。”同年10月在安那波利斯的总统竞选演说中又说:“当现在的大战一过去,美国的责任就是和世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组成某种维护和平的联盟……美国不支持民族侵略,而支持正义的观念与和平的基础;支持价值的比赛和宽宏大量的自由竞争”。〔69〕


因此,在巴黎和会前和会议期间,在所谓“俄罗斯问题”上,威尔逊在巨大的内外压力下仍然基本上捍卫了“必须允许俄国人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解决他们的内部问题”的原则。〔70〕


威尔逊无疑是反布尔什维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但他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意识是不可能用暴力消灭的,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不可能用军事力量来煞住。“共产主义是对极端恶劣的不公正的一种革命,只能用铲除引起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源而不是用武力来对付”。〔71〕这就是威尔逊的资产阶级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是通过他在1914年和1916年对墨西哥的两次武装干涉失败后,所得教训形成的。1918年6月7日,他对一些墨西哥编辑说:“正像墨西哥的事应由墨西哥人而不是由美国人来控制一样,俄国的事也应由俄国人来决定,我们不能在俄国以外替他们做任何事情。”〔72〕如前所述,威尔逊的这种现实主义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他的主要军事顾问布里斯、贝克等人的影响。正是理想主义加现实主义,促使威尔逊在武装干涉苏俄中没有成为积极的组织者。


人们说,探讨美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的问题,决不能仅仅看威尔逊和其他政府官员公开发表的言论和文件,而必须对这段历史的全过程进行考察,才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73〕这是正确的。然而,本文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全过程作了上述综合考察,才觉得威尔逊政府并不是武装干涉苏俄的积极组织者,它后来参与干涉行动,动机也是多方面的,并非只是为了推翻苏维埃政权。


注释:


〔1〕阿·别里约兹金:《美国是对苏维埃俄国军事干涉的积极组织者和参加者》,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1952年版。


库尼娜:《1917-1920年间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失败》,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511页。


王春良等编:《世界现代史》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4-175页;王贵正等编:《世界现代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231页;徐天新等编:《世界现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苏州大学历史系编:《世界现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黄绍湘著:《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4,476-478页。


〔2〕顾学稼:《1918-1920年美国在西伯利亚的武装干涉》,1987年11月宜昌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学术讨论会论文。


〔3〕〔5〕乔治·凯南:《苏美关系1917-1920年:俄国退出战争》(Soviet-American Relations, 1917-1920 Russia Leaves the War),新泽西1956年版,第172-178,178-180页。


〔4〕尤金·P·特兰尼:《伍德罗·威尔逊与干涉俄国的决定再考虑》(Woodrow Wilson and the Decison to Intervence in Russia Reconsideration),《现代史杂志》1976年9月,第48期,第440-461页。


〔6〕〔7〕乔治·凯南,前引书,第180-182,186-187页。


〔8〕库尼娜,前引书,第25页。


〔9〕1917年6月,美国政府应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请求,派以工程师史蒂文斯为首的技术代表团赴俄国帮助整顿铁路运输工作。


〔10〕〔11〕乔治·凯南,前引书,第293-294,295页。


〔12〕美国国务院:《美国对外关系文集,1918年,俄国》(以下简称对外关系文集),第2卷,华盛顿1931年版,第7页。


〔13〕乔治·凯南,前引书,第322-323页。


〔14〕《对外关系文集,1918年,俄国》,第2卷,第29页。


〔15〕〔16〕乔治·凯南,前引书,第325-327页。


〔17〕《对外关系文集,1918年,俄国》,第2卷,第35-36页。


〔18〕乔治·凯南,前引书,第463页。


〔19〕《对外关系文集,1918年,俄国》,第2卷,第41-42页。


〔20〕〔21〕乔治·凯南,前引书,第466-467,469-470页。


〔22〕《对外关系文集,1918年,俄国》,第2卷,第56页。


〔23〕〔24〕〔25〕乔治·凯南,前引书,第474-477,478,479-480页。


〔26〕贝蒂·米勒·安特伯格:《1918-1920年美国的西伯利亚远征》(American's Siberian Expedition, 1918-1920),杜克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32-34页。


〔27〕尤金·P·特兰尼,前引文,第452-453页。


〔28〕弗雷德里克·S·卡尔霍恩:《权力与原则,威尔逊外交政策中的武装干涉》(Power and Principle: Armed Intervention in Wilsonian Foreign Policy),肯特州立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29〕〔30〕尤金·P·特兰尼:前引文,第456页。


〔31〕卡尔霍恩,前引书,第209页。


〔32〕约翰·托兰:《无人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一九一八年》,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41-342页。


〔33〕〔34〕卡尔霍恩,前引书,第212-213页。


〔35〕迈克尔·塞耶斯,艾伯特·卡恩:《反苏大阴谋》,知识出版社1947年版,第46页。


〔36〕卡尔霍恩,前引书,第214页。


〔37〕霍蒙德·卡蒂尔:《两次大战之间的世界,1919-1939》(Le MondEntreDeuxGuerres 1919-1939),格罗斯出版社1975年版,第33页。


〔38〕〔39〕〔40〕卡尔霍恩,前引书,第216,236-237页。


〔41〕迈克尔·塞耶斯,艾伯特·卡恩:《反苏大阴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9页。


〔42〕〔43〕〔44〕卡尔霍恩,前引书,第238,238-239页。


〔45〕〔46〕《反苏大阴谋》,知识出版社1947年版,第54-55,57页。


〔47〕〔48〕〔49〕〔50〕〔51〕〔52〕〔53〕〔54〕〔55〕卡尔霍恩,前引书,第216-218,227,229,229-230,230,230-231,233-234,242,244页。


〔56〕詹姆士·黑德兰·莫利:《巴黎和会回忆录》,伦敦1972年版,第38页。


〔57〕约翰·托兰,前引书,第154页。


〔58〕1922年9月19日,苏俄《消息报》。


〔59〕R·H·布鲁斯·洛克哈特:《一个英国特使的回忆录》(Memoris of A British Agent),伦敦1985年平装版,第250-251页。


〔60〕约翰·托兰,前引书,第450-451页。


〔61〕洛克哈特,前引书,第313页。


〔62〕〔苏〕雷娜特·赫茨费尔特:《采访列宁》,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12期,第38,39页。


〔63〕参见克拉斯诺夫:《未公开的列宁关于苏美关系的文件》,载〔苏〕《历史问题》1969年第7期,第138页。


〔64〕洛克哈特,前引书,第233页。


〔65〕迈克尔·巴拉特·布朗:《帝国主义的经济学》(Economics of Imperialism),伦敦1974年版,第168-169页。


〔66〕贝蒂·米勒·安特伯格,前引书,第141-142页。


〔67〕《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68〕安特伯格,前引书,第182-183页。


〔69〕戴维·D·安德森,《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波士顿1978年版,第131-132页。


〔70〕阿瑟·斯坦利·林克:《外交家威尔逊的主要外交政策考察》(Wilson the diplomatist, a look at his major foreign policies),巴尔的摩1957年版,第117页。


〔71〕阿瑟·林克,前引文,第117页。


〔72〕尤金·P·特兰尼,前引文,第444页。


〔73〕顾学稼,前引文。


谢选骏指出:上文仍然属于马列主义的历史论述,但已经不再是“闭着眼睛说瞎话”的那种模式了,而开启了“实事求是”的尊重史实的模式。不过它依然没有提出分析,为何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立场向来与英法不同。

在我看来,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立场之所以向来与英法不同,一是由于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二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

一、美国在美洲,英法在欧洲,需要应对完全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

二、美国是反殖出身,英法则是殖民大国,各自背负的历史文化不同。

这两点区别也决定了美国在二战以后,与英法在面对民族解放运动时刻的不同态度。


谢选骏:华盛顿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第一步

 《华盛顿会议与“门户开放”——兼论华盛顿会议前后中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反应》(《美国研究》1995年第3期 梁碧莹)报道:


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先后两次向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日本六个国家发出照会,提出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从此,“门户开放”政策成为美国对华一贯奉行的政策。直到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夕,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从内容上、应用上已发生了变化。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为首的列强,为了其在华的利益,重拾“门户开放”原则,并把它作为国际协定加以法律化。中国代表在会上公开申明中国承认列强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中国的舆论对“门户开放”政策亦议论纷纷。本文侧重探讨华盛顿会议对“门户开放”原则的讨论,并通过同时代人的著述、言论,分析中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反应。


一、


1921年11月12日至次年2月6日,由美国倡导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及远东和太平洋问题。“门户开放”是华盛顿会议的热门话题之一。美国力图通过这次会议,使海约翰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更为完善,并为列强所认同,也以此进一步对日本在华特权加以限制。


会前,美国拟定了太平洋及远东问题的议题大纲。有关中国问题分成两部分:第一,应适用之各原则;第二,其适用项目,包括:(1)领土上之完整;(2)行政上之完整;(3)门户开放,商业及实业之机会均等;(4)让与权利、专利、经济上之优先特权;(5)各铁路之发展连同有关中东铁路之各计划在内;(6)优待之铁路运价;(7)现有各种成约之法律上地位。〔1〕美国的计划,明显地反映出美国对中国问题最关心的,仍然是海约翰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人对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并不陌生。许多人也都知道“门户开放”对于中国来说决不是好东西,因为在真正独立平等的国家内,没有这个东西。〔2〕但是,由于20多年来,各国的再三主张和声明,在中国已有根深蒂固的势力,俨然成为支配中国国际关系的主要原则。因此,一些中国人,尤其是在知识界中仍有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持“鼓掌赞成”的态度。他们认为,美国在列强加紧瓜分中国之际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稍稍收敛”。〔3〕“各国之瓜分主义一变而为缓进的利益均沾之政策,我国因之得脱瓜分之祸而苟延至今”。〔4〕中国人对日本侵华的愤慨也成为对“门户开放”政策产生好感的原因。中国人民盼望中国成为一个真正主权独立的国家。他们也知道,无论美国坚持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还是日本坚持的“特殊利益”,两者都与这种理想相悖。当时有一种说法:“门户开放之极致,有国际共管的危险”,而“特殊地位之极致,简直就是亡中国”。倘若两者要选其一,还是选择前者,这就是赞成“门户开放”者的一种心态。


鉴于上述情况,会议前夕,有人提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应该联合美国,联络英国,提防日本。为什么要“联美”?因为:(1)美国在中国的势力薄弱,一时不会成为很大的忧患;(2)美国和中国距离较远,一时不会对中国的政治上有什么不利;(3)美国以打破在华的势力范围为利,中国也以打破在华势力范围为利;(4)美国和日本立于反对的地位,中国也是这样;(5)美国既想利用中国,中国当然可以借重他一点。〔5〕这说明两国都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可以互相借助。但是,主张“联美”的人也同样想到,不能幻想得到哪一国的真正援助,因为这次会议,“英美日都在分赃的一方,中国却在被分的一方。”


这时期,对于美国重提“门户开放”表示焦虑者也不乏其人。谢芳桂在《东方杂志》发表《门户开放主义》〔6〕专文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对“国人每一提及门户开放主义即鼓掌赞成”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作者非常鲜明的观点是,“此种门户开放主义含有危险性质,并非百效良药,非大加修改不可。”他对海约翰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表示质疑。


其一,“门户开放”并不妨碍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存在。曾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和中国政治顾问的美国人威罗贝亦一再提及“门户开放”政策并不反对利益范围。既然门户开放主义并不废除势力范围,中国仍存在被瓜分的危险,就不能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


其二,“门户开放”与“领土保全”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两码事。有人说,“门户开放政策宣布以后瓜分中国之声渐息,于此可见其保全中国领土之功效”。作者不同意这一说法。他认为:“列强自1900年后变武力占据政策为缓和侵略政策,实因互相牵制以求均势不敢再为戎首以启东亚战祸之故”。也就是说,帝国主义不瓜分中国,不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功劳,也不是“保全中国”的功效,而是列强侵略政策的改变。如,俄国占据东三省,中国就说不上领土完整,“门户开放主义不能有所挽救”。


其三,“门户开放”因各国条约而增其价值,“成为各国对华外交形式上之一种政策”。自“门户开放”政策宣布后,各国相互间所订立关于对中国问题的条约,如,1900年“英德协定”、1902年“英日同盟”、1905年“朴茨茅斯和约”、1908年“日俄协约”、1917年“蓝辛—石井协定”等,“无不主张各国在华商业机会均等(即门户开放)及中国领土保全”。美国这一对华政策就逐渐增加其知名度,列强也愿意以“门户开放”原则为标榜,以保护或掩盖其在华的利益。


其四,“门户开放”将是华盛顿会议的重大问题之一。1899年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是“保护美国一方面之商业利益”。这次会议,美国再次高唱“门户开放”,“无异将中国划为无数势力范围,惟须许美国在范围内享贸易的均利”。中国“以夷制夷”的利器从此丧失。


上述不同的看法,正是华盛顿会议时期,中国知识界对“门户开放”的反应。


中国外交界对“门户开放”原则也有所反应。会议酝酿期间,中国外交官们已深感中国问题首当其冲,“所谓太平洋问题,质言之即中国问题”。〔7〕早在1921年7、8月间,他们提出在中国全面实现“门户开放”原则。驻英公使顾维钧提出,中国的提案“在求实际而不贪多”,提案的原则部分应包括:(1)要求各国担保尊重我国主权及领土完全,以杜外患;(2)要求废弃条约上各种不公平之束缚限制,俾得自由发展;(3)申明赞成各国在华工商业均等主义,并愿将此主义于中国全国一律遵守,不分区域;(4)宣告我国建设计划大纲,以慰各国期望。〔8〕顾维钧的建议,最具体地提出了中国自行开放门户的原则。中国驻瑞士公使汪荣建议,中国应声明,“无论何国不得在中国有优越地位”;“二十一条”应宣布无效;“恢复满洲铁路中立”等。〔9〕这一建议主要针对日本在华的特殊利益。驻法公使陈提出“废弃各种密约”,“保全中国主权”。〔10〕驻瑞典公使章申提出,“欧美各国对于我国注重在工商业,如由我国自订一种保护法,使各国人民享同等待遇,即为除去列强势力范围之张本,似亦可筹备议案,相机提出。”〔11〕驻日本公使刘杰也提及“开放门户,我所乐为”。〔12〕在会议前夕,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驻美公使于11月1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演说中,把“门户开放”视为中国的“门罗主义”,“深望美国以门户开放主义加惠于中国”。〔13〕


北京政府外交部收到美国的议程大纲后,曾征询“太平洋问题讨论会”。该会马上召开会议,经过20多天的研究,终于在10月1日提出一个建议方案交外交部。方案有关“门户开放”部分包括有:(1)声明我国在领土完全及行政完全之下,自行开放门户,但为实行上便利起见,我国得提出相当的条件;(2)声明从前各国在我国所得的权利,如独占权、优先权等,分别保留或取消;(3)声明我国铁路的发展,欢迎各国共同投资,自定统一铁路的计划;(4)对于优待的铁路运费一项,如系专指或一国垄断的铁路,则宜表示赞同,提出讨论,如系泛指各铁路,则宜表示反对,将此项驳回;(5)声明审查现有各种悬案之地位,极表赞同。〔14〕


北京法政学校学生会就中国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应提的议案问题写了一份意见书。关于中国门户开放问题,《意见书》提出:“自动的将中国之门户完全开放”。但是,必须附有三个条件:(1)开放必须是经济的。“除关于经济的可以开放外,其他一切,断不能容外人之染指”;(2)开放必须是自决的。即使“在经济范围之内,其一切设施,中国亦必保有其主权,断不能容外人之指挥”;(3)开放必须是渐进的。因为“中国土地广大,民俗不齐,一旦完全开放,不惟实际上并无利益,且徒招若干之纷扰,应由中国预定步骤,逐渐开放”。意见书认为三者皆重要,缺一不行。〔15〕


主张有条件地开放门户的舆论不止一家。不少人主张,既然美国重申历来在华奉行的“门户开放”政策,还不如中国自动宣言“中国经济的门户开放”。


〔16〕但是,中国的门户开放必须是经济的、自决的、渐进的。这三大条件缺一不可。如果外国不承认这些条件,我们就“不承认门户开放”;若外国只承认其中的一两条也不行。〔17〕为什么要带有条件?那是因为“中国与各国所订条约,有许多恶例,与自决的门户开放实不相容。”同时,提自决的门户开放也为了对付日本的东亚门罗主义。因为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将东亚门户全行封锁,“不但中国自决的门户开放绝无希望;便是现在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主义,也全被打消。”〔18〕有些人着重分析中国怎样才做到自决的、经济的门户开放。几乎一致的意见是,必须撤废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租借地;撤废领事裁判权;撤退在华的外国军队;关税自主等。


显然,带有条件的门户开放与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不同的。美国提出的是不影响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基础上的门户开放,是中国主权不可能真正独立状况下的开放。而中国人民盼望的是中国真正独立,掌握主权的情况下,与外国平等的经济交往。这种开放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有人已注意到,中国的这一主张到头来也只是“一厢情愿”。他们提出,如果列强蔑视我国的主张,“共同处分”中国,或再次沿用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支配手段,带有政治色彩的话,中国人民就必须以强硬的态度对付。〔19〕


二、


1921年11月6日,华盛顿会议召开太平洋和远东问题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十点原则”,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公开承认“门户开放”原则。与会各国的代表作出了有利于本国利益的反应。海内外中国人对“十点原则”反应强烈,引起不同的争论。


“十点原则”的第二条就是“门户开放”原则,其全文是:“中国既极赞同所称开放门户主义,即与约各国一律享有工商业机会均等主义,故自愿承认该项主义,并实行于中华民国各地方,无有例外。”这一条是中国代表团为了赢得多数国家的支持而采取的策略。中国政府在国际会议上公开表示接受“门户开放”原则,并把它扩展到全国,作为中国的对外政策,这还是第一次。


与会各国对“十项原则”的反应是以本国利益为准则的。美国并不担心中国的提案,他知道中国曾事先征询过美国顾问的意见,中国的提案与美国的大纲不会有实质上的矛盾和分歧。美国尤其高兴的是中国提出反对“特别权利,或特别利益”,这显然是针对日本,也正是美国心中所想的。有报道说,日本在中国未提议案前,颇神思不安。哪知道,中国的提案有如“树叶掉下来打不破头的东西”,日本也就大为放心了。〔20〕日本代表加藤表态:“赞成在中国之‘门户开放’及‘均等机会’原则”;日本期望中国供给工业所需的原料和食物;日本并不要求特别权利或优先权利,只与各国进行“公正信实”的商业竞争。


〔21〕也就是说,日本不想开罪各国,愿意接受列强已接受的“门户开放”原则,但却强调会议不必追究既往的事实。英国意欲使开放门户完善实现。


〔22〕英国代表白尔福表示,中国所提的问题,英国政府已“屡屡明白宣布”,言下之意,英国赞同了。法国代表白里安表示,“愿以善意”考虑中国的要求。他认为中国的提案空泛,若能提出具体办法,就能达到“实际可行之结果”。比利时表示无保留“赞成开放门户政策”,“并愿各国工商业得完全真正均等机会以开发中国富源”,对中国开放全国“深为满意”。此外,意大利、葡萄牙的意见与各国一致。〔23〕无疑,与会各国尤其赞同的仍然是对华“门户开放”的原则。


中国舆论普遍认为“十点原则”较为空泛,未能表达中国人民的意愿。来自华盛顿的报道说,美国华人对中国提案“莫不扼腕叹息,甚或顿足大骂”,认为“其纵横交错,毫无秩序”,“看不出画家的主义,认不清画上之中心”。


〔24〕即,提案的缺点是抓不住重大问题,无集中之点,也无具体事实作为基础。从内容看,有人批评提案甚为空洞而无实据。我国的山东问题、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等都关系我国主权,但提案没有明文言及,致失大好时机,甚为可惜。〔25〕当时国内也有舆论批评中国代表向来依赖美国,以为美国总能完全“为我帮忙,为我说公道话,为我出主张”,对于提案一切,毫无准备。〔26〕


在中国提出“十点原则”的第二天,留美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召开会议,抗议代表团不代表民意。《华盛顿晚报》报道了这场争论。在美国的国民代表,如全国商行教育会代表蒋梦麟、余日章,后援会代表段锡朋、吴之椿,留英工商学界代表梁龙等,对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十点原则暂不取批评的态度,一面敦促代表团分条讨论时设法补救,“对大势谋补救”,一面还“注重提出实际议案”。〔27〕


当年赴华盛顿充任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的贾士毅,他认为十点最有利益的是四、五、六三条,其他较为消极。对于第二条的“门户开放”条文,他认为目的在于抵制日本把持南满,也为了增进对美国的感情。但是,中国在“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八字之下,自提加以实施于中国全部,不设例外之句,又将“工业”二字加入。显然与当年美国所提的“门户开放”政策不同。这样,中国未免“自撤藩篱”,准许外人杂居,准许外人在中国内地自由贩卖。既然防线撤走了,外国人自然会断章取义,抓住时机在中国谋利,中国不得不注意“防范”。〔28〕


还有一种较为激烈的反应,就是对中国自提“门户开放”表示无限的愤慨。这种舆论认为绝对是中国的耻辱。“门户开放”是他国对付我国的政策,我们岂可以自己提出来。要提也应当美国提,中国只能提撤销势力范围作为交换条件,只能说对于各国“平等待遇”,不能说“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因为:第一,没有条件的门户开放是危险的。“现在中国所提的门户开放,没有明定界说,没有交换条件,又说全国无有例外,并且不但开放商业,而且开放工业,是极危险的事。”〔29〕第二,等于开门揖盗,招来外国的侵略。招欧美资本家施行其毒辣之经济侵略于中国,我国人民再无谋生立足之余地。〔30〕今提门户开放,“无异仅扩充某部分之特定利益化为各国在华之共同利益而已”。〔31〕在一次美国华侨的讨论会上,与会者斥责代表团“宣言施行门户开放主义于全国各部,是何异开门揖盗。将来中华1300余邑之地,尽为碧眼木屐儿鼾睡之场,吾民其真无噍类矣。”〔32〕第三,自提门户开放,贻祸国家,后患无穷。中国“戴了一顶门户开放的大帽子回去供各国开辟”,其结果,人家的利益顾全了,中国人的命脉却无形断绝了。有志气的中国人是不能接受的。这种祸害,一时看不清,五年后中国就会知道痛苦。〔33〕


中国的“十点原则”提出后,美国还是感到有些实质性问题过于刺眼,于是,美国代表罗脱把各国的意见归纳为四条于11月21日在第三次太平洋和远东问题委员会上提出,12月10日在第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罗脱的“四点原则”终于代替中国的“十点原则”。


“四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1)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2)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3)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之原则;(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或优先权利致损及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行动。〔34〕这四点仅仅是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十点原则”中的第二条和第一条的上半部分。可见,美国将他要的拿去了,用不着的丢了。四点的前两点极其空泛,包含有敷衍中国的意思。后两点一面维持各国已得利益的现状,一面约定将来利益均沾,不得单独谋求特别权利。〔35〕


罗脱四点的核心仍然是“门户开放”。罗脱曾声称,他是根据“各国代表一切演说辞暨各国政府历次宣言书”草就而成的。〔36〕也就是说,这议案是根据美国历来对华政策而提出的。它要求中国的门户无条件地对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开放”。议案中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已经比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时扩大了。它不但用在商业上,并且用在工业上;不但用在商埠,而且用在中国全境;在字句上用“全体各国”,不用“与中国有条约各国”,其适用范围也扩大了。


罗脱议案重申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其意图是通过协调列强对华政策来限制个别国家,尤其是日本在中国谋取的特权。日本反应非常敏感。日本代表问:“行政完全一节,是否指政治独立等类不妨害他国既得权利之意?”罗脱明确回答:“自不妨害条约上直接并法律上有效之大要及特权”,〔37〕即,并不涉及列强已往在华的利益。这么一来,日本可就放心了。当时美国的报纸也说,罗脱的四条,“仅能适用于未来,不能追咎于已往”,它“无异事实上把中国国际化”。〔38〕


华盛顿会议主席、美国国务卿许士还觉得“四点原则” 对“门户开放”叙述得不够详尽,便于1922年1月16日向大会提出《在华门户开放案》,16、17日在第18、19次全体会议上讨论和通过。〔39〕


《在华门户开放案》第一条“将门户开放原则作最确切之阐明”。〔40〕它规定:“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要求缔约各国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有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不得欲造成“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可剥夺他国人民在华从事正当商务、实业之权利”,或与中国政府“共同从事于任何公共企业之权利”。这一条反映列强想扩充各自在华的经济势力,使全中国供给列强以工商业及投资的机会,但又惟恐机会不均,故规定防止独占或优先权的发生,以便列强在华竞争中享受“机会均等”。许士议案也明确要求中国必须负有遵守门户开放的义务。按第二条的规定,外国人在中国要求经济上权利和特权,中国必须按规定的“门户开放”原则给予。这可以说是“门户开放”更加完善的表现,列强要来开辟中国的门户,中国就要接受列强的开辟,还要遵守列强的协议和规定,中国成了牺牲者。此外,许士议案还要求成立一个审议局,凡与该条款有抵触的各项让与权由审议局解决。


列强对许士的《在华门户开放案》,其中反映列强在华利益的部分,如,在中国之门户开放,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中国遵守门户开放原则等,当然毫无异议,举手赞成。但是,许士议案也触犯了一些国家的某些利益,引起这些国家的异议。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是关于“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的提法含有反对外国在华建立势力范围的意思;一是关于审议局的提法含有追溯既往的意思。这些表现,美国对日、英、法等国在中国已经获取的特权并不心甘情愿加以承认。〔41〕


日本对此案提出质疑。日本代表币原说,许士议案与当年海约翰门户开放照会的适用“范围完全不同”。海约翰照会曾规定所有在中国有势力范围或租借地的国家,不得干涉条约港或既得权益,亦不得对于关税、铁道运率及港税之征收设差别待遇。实际上是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的。然而,许士议案却否定了这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给门户开放主义下一新定义”。〔42〕许士解释说:“我决不以为该议案所记录的主义是个新的声明,我反而觉得它更确定更精密的表现了久经承认的门户开放主义,为关系列强无条件的墨守了20年。”〔43〕经过一番讨论,各国终于达成妥协:美国撤回关于审议局的提议,各国同意了许士议案的其他内容。实际上,美国作了一些让步,不再要求追溯既往,承认各国在华已经建立的势力范围和享有的特权,其他国家则同意以后不再在中国建立新的势力范围。修改后的许士《在华门户开放案》收进《九国公约》内。


从中国提出的“十点原则”到罗脱的“四点原则”,以至后来许士的《在华门户开放案》,无不反复强调“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八个字。中国在“十点原则”中第一次公开承认“门户开放”原则,对美国来说,这是“精华”部分。于是,美国把它吸收过来,去掉十点中带有实质性问题的部分,引申为以“门户开放”为核心的罗脱“四点原则”。许士又以门户开放案对罗脱的原则加以详细的阐述,最后为列强认同,成为国际协定。


三、


在近三个月的台上和台下,公开与秘密的外交活动中,华盛顿会议终于降下了帷幕。美国通过外交手腕迫使其他国家接受了有利于美国的三个条约。《五国海军条约》的签订,结束了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强迫日本接受二流海军强国地位的现实,从此美国成了与英国平起平坐的第一流海军大国。划分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的《四国条约》,瓦解了令美国忧心忡忡的英日同盟,确认了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高唱“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九国公约》,削弱了日本在华的地位,为美国在华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就中国问题的解决而言,这次会议与以往的会议有些不同。从积极一面看,这次中国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且还争回一些东西。如,山东权利的归还条件已不像日本最初提出的那么苛刻;将关税率从现行的按值抽3.5%改为条约所规定按值抽5%;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中的第五条等等。〔44〕应该看到,这些是在中美两国进步舆论压力下争取得来的,如果没有这种压力,恐怕连这样的结局都不会有。


表面看来,这次会议似乎对中国问题进行极为广泛的讨论,还通过关于中国问题的九个议决案。但是,与会的英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所关心的既不是中国的发展,也不是对中国的保护,而是主要关心如何在中国进行稳定的竞争。因此,这些议决案很多是徒有虚名,敷衍中国罢了。许多关键问题都以留待外国人将来再与中国“商议”作为借口,把中国人民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具体要求化为乌有。几十年来,中国被迫放弃了其主权范围内的大部分权益,都未得到恢复和补偿。特殊利益、租借地及其他种种列强在华的非法设施,不但没有废掉,而且经大国的默许变为合法的永占。如,租借地除威海卫外未允取消;不能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未取消;外国军警未允撤退;外国邮电未允全数撤退;旧有的让与权、专占权或经济优先权不动;“二十一条”及其他不平等条约均未取消。〔45〕正如孙中山先生所指出,华盛顿会议是“前巴黎和平会议的变相”。〔46〕也就是说,它实质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发展。会议的结果,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47〕会议结束后三个月,中国共产党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指出:“华盛顿会议给中国造成一种新局面,就是历来各帝国主义的互竞侵略,变为协同侵略。”〔48〕


华盛顿会议也是美国推销“门户开放”政策的高潮。1922年2月6日签字的《九国公约》(全称为《九国间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罗脱的“四点原则”成为公约的第一条款,许士的《在华门户开放案》成了公约的第三条款。就这样,“门户开放原则以扩大方式法典化了”。〔49〕“门户开放”政策有了法律的效力。从海约翰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到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门户开放”原则最终确立下来,并为列强所认可,“这就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国际化’”。〔50〕


从此,“门户开放”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并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过去这一政策只适用与中国有条约关系的国家,现在却扩大到所有世界各国,包括《九国公约》的签字国和未签字国。就政策适用范围而言,原仅限于商业,不久发展到工业,现在,铁路、公共企业、财政企业等方面,也都不许实行独占或享有优越权利。就对势力范围的态度而言,过去承认列强的势力范围,并在这些势力范围内各国实现商业机会均等,现在不同了,在承认各国在华已经建立的势力范围和享有的特权,在不再追溯既往的基础上,各国今后不再在中国建立新的势力范围及获取独占权或优越权。此外,中国亦对“门户开放”负有义务,即应遵照门户开放原则处理各国在经济上的权利及特权的请求。〔51〕所有这些变化,既适应美国对华利益的需要,也保障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美国企图通过华盛顿会议,使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更加完善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无论在中国或在国外的中国人,对这次会议及其结果大都感到失望。他们感到大会并未能表达中国人民的意志。会议期间,几位中国代表团成员因不满某些成员的软弱而辞职。当中日在英美两国调停下就山东问题举行谈判时,国内爆发了抗议游行,在上海有两万人示威。在美国的华侨也采取了抗议行动。〔52〕孙中山在广东建立的中华民国政府驻美外交官员马素谴责中国代表提出的原则是“陈词滥调和空洞无物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人民需要的,正是取消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而中国代表却放弃这些“有关生死的紧急问题”,高谈列强早已公认的“门户开放”。“门户开放”正是列强“作恶之凭借也”。〔53〕《九国公约》签订后,许多人认为这是对中国极大的不公平。公约在政治上承认中国为各国共同保护之地,在经济上承认中国为各国共同侵略之场所。“国际间只有相互之义务,无片面之义务。我国在各国工商业之机会既不均等,而各国在我国工商业之机会独求均等”,这就失去平衡的地位了。实质上,“该约显为共管中国之初步”。〔54〕


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不失时机标榜对华的“友谊”。当时中国一些人对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表现表示衷心感激,认为中国出现这样的结果,全靠“友邦援我之诚,主持之公”。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特殊利益虽然还没有消除,但中国的前途“将渐有坦途矣”。〔55〕华会对弱国建议的事情,虽只容纳一部或仅承认原则,但比起过去的国际会议“置弱国于不顾,稍胜一筹耳”。〔56〕但是,另一种舆论却针锋相对,不同意这些意见。他们认为,中国由于过分信任美国,事事处于被动。“中国代表几乎不是来为中国办外交,是来为美国办外交的”。“中国代表团的政策就是内听外国顾问的教训,外看许士的脸色”。国家的腐败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结论是:“不是弱国无外交,乃是腐败国无外交”。〔57〕他们已认识到,不能对帝国主义充满幻想,“现在世界任何国家,无容许弱小民族及国家伸诉不平等之余地”,中国人要解除种种束缚,还是要靠自己。〔58〕早在华盛顿会议前,陈独秀曾指出,中国人尤其是知识阶层,特别是美国留学生,对美国、对华盛顿会议有个唤不醒的迷梦。他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哪一个不是借口自由竞争实行弱肉强食”,“他们如何能够主张正义人道来帮助弱小民族”。因此,他大声疾呼:“我们中国人尤其是美国留学生赶快不要做梦吧!”〔59〕


华盛顿会议确定列强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后,引起了北京政府各机关部门的极大关注,尤其是与外国有经济、贸易等交往的部门一直关心着事态的发展。他们担心中国门户开放,各国一律享有机会均等,会妨害中国工商业的自由发展。会议结束不久,北京政府农商部拟出了《开放门户中之限制案》,呈递给北京政府。该限制案共八条,对在中国开放门户作了一定的限制,包括:(1)内地杂居。拟先就省会重要商埠,及其他轮船铁路所至之地,左右各30里为限。(2)内地侨民无土地所有权。(3)法权收回前已设立之外国公司,应遵照中国法令,补订注册。(4)外国商业公司如在中国设立经理机关者,应将原定章程报明中国政府,核准注册。(5)关于原料之加工制造,及精制之公司或工厂,其外股数目不得超过资本总额5/10。(6)外国人无林业所有权。(7)现有矿业条例。业许中外合资采办。惟外国人民所占股份,不得逾全股5/10。(8)依照中国法令所规定,仅准中国人民享农工商业之特权,外国人不得享有。在八条后面还说明颁布限制案的目的,“不致因开放门户致经济上有所喧宾夺主”。农商部自知中国自行提出门户开放后,“原属不易变更”,但从考察国内经济状况看,又认为“设实行无例外之开放,其妨害工商业之自由发展”,所以,仍然希望中国代表,“对于自行声明各节,设法挽回”。〔60〕


随后,中华工商研究会致函北京农商部,提出中国门户开放后,“金钱压迫,喧宾夺主”,都是在人们意料之中。那么,应如何保护我国内地农、工、商的自由发展,首先应该收回治外法权。这是“事关内地主权”、“实业前途”。至于“图谋限制”,只能是“最后一着”。〔61〕上述两份材料足以说明,北京政府的经济部门对列强对华的“门户开放”,以及中国自行接受“门户开放”忧心忡忡,担心中国的经济从此受到冲击。但是,在解决的办法方面却有不同的见解,一是提出限制案作为补救,一是提出收回治外法权作为根治。


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列强强开中国大门,旨在维护和进一步扩大在华特权,是以破坏中国主权为前提的。无论“门户开放”政策发生了多少变化,帝国主义列强巩固和扩大其在华取得的利益,破坏中国主权始终没变。许士在华盛顿会议上是这样解释中国主权的。他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定限制之内,中国自有行政之自由”。也就是说,“在有效条约所定限制之内”,中国就有主权,可以自由行使主权。这里的“有效条约”就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本身就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那还有什么“主权独立”可言?罗脱还深恐许士说得不够明确,进一步解释:“承认中国之主权与完整……亦即承认中国有订约之权力。”即,只要承认中国与列强订立的“协约、让予权利及条约”,则列强就会尊重中国主权。〔62〕列强对中国主权的态度再明确不过了。口头上,他们高喊维护中国主权的“完整”和“独立”;行动上,则尽其所能地破坏中国主权的“完整”和“独立”,甚至超越出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范围,这些都是事实。


   


注释:


 


〔1〕〔21〕〔23〕〔34〕〔39〕〔40〕〔62〕北京政府外交部编:《外交文牍》(华盛顿会议案)。1923年版,第2页;第60页;第61-62页;第8页;第142页;第142页;第65页。


〔2〕〔42〕〔43〕〔51〕李祥麟:《门户开放与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32页;第228-229页;第230页;第234-237页。


〔3〕〔28〕〔35〕〔56〕贾士毅:《华会见闻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版,第112页;第120-121页;第122页;第21页。


〔4〕宁协万讲:《美京会议与中国问题》。《法政学报》第2卷,第12期(1921年11月5日)。


〔5〕〔17〕刘梦翟:《太平洋会议与中国》,《学林杂志》第1卷,第2期(太平洋会议号,1921年10月10日)。


〔6〕谢芳桂:《门户开放主义》。《东方杂志》第18卷,第18、19号(太平洋会议号,1921年10月20日)。


〔7〕〔8〕〔9〕〔10〕〔11〕〔12〕〔36〕〔37〕《秘笈录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40页;第330页;第335页;第337页;第338页;第339页;第407页;第407页。


〔13〕〔29〕〔33〕罗家伦:《我对于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之观察》。《东方杂志》第19卷,第2号(1922年1月25日)。


〔14〕黄元彬:《美日两国政府往复文书中太平洋会议范围之解决与山东问题》。《学林杂志》第1卷,第2期。


〔15〕《本校学生会对于我国在太平洋会议应有提案之意见书》。《法政学报》第2卷,第12期。


〔16〕林可彝:《太平洋会议与中国之关系》。《学林杂志》第1卷,第2期。


〔18〕孙几伊:《太平洋会议之面面观》。《东方杂志》第18卷,第18、19号。


〔19〕赵管侯:《太平洋会议问题研究》。《学林杂志》第1卷,第2期。


〔20〕〔27〕〔57〕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4辑,晨报社编:《华盛顿会议》。台北·文海出版社,第69页;第70-71页;第102-103页。


〔22〕《中国提案后之各国观》。1921年11月20日《民国日报》。


〔24〕英士:《华盛顿特约通讯》。1921年12月20日《民国日报》。


〔25〕〔30〕夏天:《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261页。


〔26〕〔58〕元冲:《华会中各国真目的及中国问题被牺牲原因》。1922年2月4日;1922年2月6日《民国日报》。


〔31〕陈嘉异:《太平洋会议之观察与其先决问题——中国之新使命》。《东方杂志》第18卷,第18、19号。


〔32〕《全美华侨华盛顿会议讨论会》。1921年12月28日《民国日报》。


〔38〕New York Time, Nov.27, 1921.


〔41〕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9页。


〔44〕蒋相泽、吴机鹏主编:《简明中美关系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页。


〔45〕周守一:《华盛顿会议小史》。上海·中华书局,1922年版,第312-313页。


〔46〕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377页。


〔47〕《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年横排合订本,第129页。


〔48〕《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页。


〔49〕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55页。


〔50〕〔52〕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3页;第94页。


〔53〕英士:《华盛顿特约通讯》。1921年12月17日《民国日报》。


〔54〕《外交会解释“九国公约”危险》。1922年2月22日《民国日报》。


〔55〕林长民:《华盛顿会议后我国民应持之态度》。《华盛顿会议》第135页。


〔59〕陈独秀:《太平洋会议与太平洋弱小民族》。《新青年》第9卷,第5号(1921年9月1日)。


〔60〕《开放门户中之限制案》。1922年2月13日《民国日报》。


〔61〕《工商会对开放门户之危言》。1922年2月23日《民国日报》。


 

《华盛顿会议


条目

讨论


大陆简体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工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盛顿会议(英语: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出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余日章、蒋梦麟为国民代表,朱佛定为秘书,共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原计划还有广州政府外交次长伍朝枢为代表,但是孙中山不承认北京政府,要求自派不遂,伍朝枢未赴[1]。


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法、意、日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加,两个委员会分别进行讨论。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公约》、《华盛顿海军条约》、及《九国公约》。


四国公约

1921年12月13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太平洋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公约。该公约规定,签约的四国中任意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任何问题上发生争执,则全体签字国应当举行共同会议协商解决。条约的附件规定,签约国将互相尊重其他签约国在有关太平洋岛屿和委任统治地区上的权利。另一个附件则规定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领土疆域。由于四国公约措辞过于含糊,以至没有任何法律上的约束力。该公约的主要意义是终止了1902年以来的英日同盟,结束了日本和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状态。


华盛顿海军条约

1922年2月6日,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主力舰吨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条约规定各签约国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率为5:5:3:1.75:1.75。同时对主力舰的建造、轮替、吨位和武器严格的限制。条约同时还规定各签约国在西太平洋岛屿的防御区和海军基地维持现状。该五国还另外签订一项条约,对潜艇和毒气的使用作出规定。


九国公约

主条目:九国公约

1922年2月6日,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签署《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该公约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确立各国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


为保证第一条的实施,第二条规定,缔约各国“不得彼此间及单独或联合与任何一国或多国,订立条约或协定或协议或谅解”,侵犯或妨碍第一条所述的各项原则。第三条则进一步贯彻了“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规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求“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和“任何专利或优越权”。一切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机会均等。有关条文规定,九国成立一个国际委员会,专门研究中国的关税政策。


此外,1922年2月4日,中国和日本还在华盛顿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将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原驻青岛、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日军应立即撤退;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等。附约中规定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但是中国通过该条约收回了山东青岛主权和付钱赎回胶济铁路权益。


评价

华盛顿会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919年巴黎和会所遗留的问题,通过大国之间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缓和了远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会议上缔结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也使列强的海军军备竞赛告一段落,各国海军也进入了所谓的海军假日时期。


中国在会后收回了山东青岛的主权和胶济铁路的权利,这是近代中国在外交谈判的条件下,外争国权取得第一次重大成就。


谢选骏指出:上文发表于1995年,写作更是此之前,可以代表典型的马列主义的历史论述。经过“一代人”的22年时间之后,中囶主流媒体的说法已经大有不同——


网文《华盛顿会议:北洋政府收回山东权益的外交胜利》(澎湃新闻 2017-03-17 马雷)报道: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中,中国在山东问题上遭到挫折,并引发了“五四运动”,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在1921-1922年进行的华盛顿会议中,北洋政府通过外交努力,成功地收回了青岛和胶济铁路等权益,恐怕知之者甚少。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


华盛顿会议的缘起


巴黎和会后,日本曾两次向中国提议,进行解决山东问题的交涉,企图使其在《凡尔赛和约》中获取的利益合法化。如果中日之间进行直接交涉,其结果一定是零和博弈,由于中国手中可打的牌不多,一旦交涉则必然处于下风,难以取得突破,于是朝野上下对此均持反对态度。国内各界民众多次集会,向北洋政府请愿,反对中日之间进行直接交涉。在此情势之下,北洋政府拒绝了日本的提议。


此时,正值皖系垮台,徐世昌为大总统的北洋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直奉两系之间搞平衡,勉强维持;孙中山则在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高举“护法”大旗,酝酿北伐。由于国内各省均被大小军阀所瓜分,北洋政府根本无法控制,经济民生等事业的筹办更是无从谈起。唯有在外交领域,军阀们掣肘较少,北洋政府有着较为自由的发挥空间。


此时在外交舞台上活跃的是一批职业外交家,如顾维钧、颜惠庆、王正廷等,他们大多留过洋,了解世界大势,具有广泛的国际知识,通晓国际外交规则。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当时尽管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但国际形象比起颟顸的满清政府而言,有了根本的改善,并当选为新成立的国联理事国。对于中日之间的僵局,北洋政府的做法是:拒绝直接交涉,找机会把山东问题提交到国际会议上,争取列强与各国的支持,以达成对中国有利的解决。


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颜惠庆

不久,机会就来了。当时日本在远东的崛起,加上各列强大肆发展海军力量,引起了美国的关注与忧虑。1921年8月,美国邀请了英、法、意、日四强国派代表来美商议裁减军备问题。同时,为顺带解决远东的太平洋战后遗留问题,美国又邀请了主要相关国家中国、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四国,连同英美法日意五强,一共九个国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美国虽然在《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但因其国内对条约中某些条款的看法分歧,并未被国会所批准。其中,美国朝野中有不少人士在山东问题的条款上,对中国抱有同情态度。北洋政府认识到这是一个契机,期望在山东问题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等问题上,取得美国及其他西方列强的支持,扭转巴黎和会造成的不利局面。美国政府做出中国代表在会议中与其他各国完全平等的保证,徐世昌政府于是欣然接受了美国的邀请。


此时,日本因之前的英日盟约到期,正在谋求延续盟约。但鉴于美国及英国的海外自治领对英日续盟大多抱有反对的态度,英国遂向日本提议,以此次在美的各国公约来代替英日盟约,日本只得表示同意参会。日本唯恐中国在会议期间提出解决山东问题,引起各国的干涉,于是在9月于10月两次再度向中国提议谈判山东问题,企图进行直接交涉,造成既成事实,阻止列强的介入,均被北洋政府拒绝。


这次会议于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时称“太平洋会议”,后人也称“华盛顿会议”。


代表团风波


鉴于当时国内南北两个政府并存的事实,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颜惠庆打算仍采取前年参加巴黎和会的模式,由南北政府联合组团参加华盛顿会议。10月6日,由大总统徐世昌下令,派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顾维钧、大理院院长王宠惠及南方政府外交次长伍朝枢四人为此次会议的全权代表。但是,南方政府的非常大总统孙中山通过美国驻广州领事向美国政府传话,称北洋政府是“非法政府”,无权对外代表中华民国,要求由广州的护法政府独自组团代表中国参会,这个提议遭到美国的拒绝。


此后,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颜惠庆指示施肇基,通过美国驻广州领事的途径与广州政府外交总长伍廷芳接触,谈判联合组团的条件。但此时孙中山已在广州积极布置各路人马,准备出师北伐,推翻北洋政府,无意联合组团,提出了以北洋政府的“非法总统”徐世昌下台为联合组团的条件,致使南北联合组团的希望破灭。颜惠庆仍不死心,想争取伍朝枢以私人身份作为谈判代表,遭到伍的拒绝,全权代表遂由四个变成了三个。


联合组团希望既然失败,北洋政府便独自组建了代表团。代表团阵容非常庞大,除了三位全权代表外,还由前外交总长梁如浩、前财政总长周自齐为高等顾问,税务处会办蔡廷幹、总统府中将顾问黄郛等五人为顾问,另有谘议、委员、秘书、译员等,总数多达一百三十二人,反映了北洋政府对此会议的重视。此外,施肇基还在美国聘雇了三位洋专家,分别作为政治、财政和税则方面的顾问。社会各界的期望也很高,北京各民间团体组建了国民外交联合会,进行声援,并向政府提交了提案建议书,还派了蒋梦麟等人赴华盛顿,作为观察员。


这样一支庞大的代表团出征,所需经费必然不赀。北洋政府作为一个弱势政府,一向缺钱,实权都操在各地大小军阀之手,国库里一贫如洗,措资成了一个大问题。徐世昌将当时遣返德国一战战俘所得的补偿费截留了十万元,作为会议经费。但区区十万元远远不够,最后只好由外交部出面,向各方“化缘”求助。除由财政部认缴了八十万元,首批先拨十万元外,奉系张作霖汇助了十万元,山东督军田中玉汇助了三万元,福建督军李厚基汇助了二万元,加上各界的捐款,先后募集了四十万元,用于置装、物品、路费及在美的初期费用。此后,直系的曹锟、吴佩孚及其余各省军头、各地商会又陆续汇来了二三十万元。会后统计,总共花费一百一十余万元,为各方一点一滴、集腋成裘而来,这种“盛举”自民国建立以来难得一见。


除了少量已在欧美的代表外,中国代表团的大部分于1921年10月5日从上海乘轮出发,经过三个星期的海程,于10月26日抵达旧金山,换乘火车,于10月30日到达华盛顿,受到驻美公使施肇基与美国方面的迎接。两天后,全权代表顾维钧、王宠惠从英国赶来汇合。


九国会议内外


太平洋会议在11月12日正式开幕,由美国国务卿休斯任主席,九国正式代表共三十人。会议分两个部分,其一是英美法日意五强参加的裁军会议,主要成果是制定了海军条约,约定英美日法意五强海军的主力舰保持5:5:3:1.75:1.75的比例。其二讨论太平洋及远东问题,九国全部参加。


日本代表团抵达华盛顿

中国代表团内做了分工,施肇基负责外国驻华军队撤军及撤销移交外国邮局的问题;王宠惠负责收回租界和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顾维钧负责山东问题、关税问题、租借地问题及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问题。由于核心是山东问题及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问题,所以顾维钧的任务是最重的。


远东太平洋会场开始后,美国代表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十项原则,中国代表团经讨论后提出了异议,最后经过修改,形成了四条决议: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行政的完整;给予中国完全无碍的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的政府;维持各国在中国境内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不得因国内状况而减少友邦人民的权利与安全。这个决议主要反映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思路,中国代表团对此决议有所保留,其余八国均表示了支持,最后形成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会场全景


中国代表团首先提出了关税自主案。自晚清以来,通过各不平等条约,议定中国的进口关税按照“值百抽五”的原则,是世界上最低的关税税率。此次中方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提案,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在之后通过的《关于中国关税税则的条约》中议定:将在上海召开修订税则、税率的特别会议,在未废除厘金前,普通货物可增收2.5%的附加税,奢侈品最多可增收5%的附加税;在废除厘金后,税率将提高到12.5%。


随后,中国代表团趁热打铁,提出了撤销领事裁判权、撤退各国驻华军警、无线电及客邮问题等提案。鉴于中国的国际地位已大为提高,这些提案得到了各国的支持与同情。在之后的一系列附属条约中议定:由各国组织委员会,考察在华的领事裁判问题的现状,逐渐放弃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境内的外国邮局除租借地或为约章特别规定外,一律撤销;由北京外交团与中国委员共同组织特别委员会,调查外国在华驻军现状,如中国能保证在华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则将撤退各国驻军。另外,在无线电、铁路等方面,也均取得了有利的进展。


但是,在国人最关心的“二十一条”及山东问题方面,陷入了僵局。首先,日本方面激烈反对在九国会议中讨论山东问题,甚至以退出会议相威胁,其防备英美干预的目的殊为明显。其次,英美等国因受凡尔赛条约的牵制,也不愿在会议中讨论山东问题,作壁上观,致使中国在大会上解决山东问题的设想暂时受到了挫折。


顾、施等代表在不利形势下,据理力争,取得了各国的同情。美国在野的民主党也借山东问题批评哈定的共和党政府偏袒日本,对美国政府也造成了压力。北京的国民外交联合会组织民众进行游行,并派代表到东交民巷谒见各国公使,请各国维护正义、主持公道。


这时,美国认识到中日之间的山东问题不解决,中国代表团如果退出,会议有破裂的危险,不利于远东的稳定。于是,美国国务卿休斯联合英国首席代表贝尔福,分别向中日双方提出进行“边缘会谈”的折衷办法,即在正式会议之外,由英美进行调停,进行中日之间关于山东问题的谈判。顾维钧了解到英美的底线,既希望山东问题得到解决,又不希望开罪日本。他敏锐地认识到,“边缘会谈”虽与中国要求的大会上直接解决有差距,但毕竟是在英美代表参与的调停之下,与日本的直接谈判的要求又有不同,况且与正式会议同时召开,其成果也将被算作会议的一部分,对中国并无损害,反而确保英美在介入谈判的过程中倾向中国,从而形成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局面,因而力主接受英美的建议。


但是代表团内部分歧很大,王宠惠等人认为这就是直接谈判,指责顾维钧态度“软弱”,还提出了辞职。国内各界也掀起了又一轮的游行示威风潮,指责代表团“误国”,反对直接谈判,广州政府也抨击北洋政府“卖国”。顾维钧、施肇基感到压力很大,先后致电外交部请辞,周自齐、蔡廷幹、黄郛等也纷纷要求辞去顾问职务。


此时,外交总长颜惠庆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他在分析了代表团的电报之后,对顾维钧等人的观点表示了肯定。颜惠庆一面连向代表团发电报,要他们“和衷共济,共渡难关”,不可轻易言去,众人的情绪才稳定了下来;一面亲自出面,向舆论界公布了山东问题处理过程的文件,向公众解释了目下的“边缘会谈”与直接谈判的区别,并重申了坚持国权的主张,平息了社会舆论。


山东问题的谈判与解决


从12月1日开始,中日两国代表在美、英的调停下,开始了山东问题的谈判。双方在胶州湾的交还及相关的产业、盐场、煤矿、铁路等诸多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例如,在官产与公产问题上,日方提出将领土权和所有权分离,领土权可以无偿交还,所有权的交还需要索取补偿,遭到顾维钧、施肇基的驳斥,认为索取赔偿相当于售卖,日方无此权力。在盐场问题上,日方提出盐场为日本投资创办,况且日本国内缺盐,赖此接济,不肯轻易放弃,中方认为应收归中国经营,将来可视日本需要向其出口,至日本前期的投资,可经估价后秉公给予赔偿。


争论最激烈的还是胶济铁路的权益问题。中方代表首先提出,过去中德之间是合办胶济铁路,现在日本继承了德国的权益,所以应将全路及附属财产估价,以半价给予日本,路权由中国收回。日方声称,该路是过去日本从德国手中得来,中国以半价收回,相当于日本损失了半数。中国代表遂提出,付给全价亦未尝不可,但须扣除历年来营业余利及中国原有股本。日方称如此日本毫无所得,还不如前次提议。不久日方又改变口径,坚持“合办”,不肯放弃管理权。而中国代表团也得到外交部的训令,坚持以半价要回全路管理权的底线。


经过唇枪舌剑地讨价还价,在铁路问题上终于有了突破,中国同意将原有德国遗留的财产部分,除去折旧,给价赎回;日本新置与改良的部分由双方设立委员会估价,由中国出资补偿给日本,最后合计价值四千万日元。随后,日本要求赎路款通过日本向中国借款来提供,中方代表认为事关主权,坚持由中国自行集资解决。最后经过英美调停,日本须将胶济铁路全线交还中国,由中国发行国库券来分期付给日本,偿还期限十五年。


经历了三十六次会谈后,在英美斡旋下的中日山东问题终于有了最后结果,其要点为:胶澳租界完全交还中国,海关也归中国管辖;公产及原属中国者无偿归还,日占时新修者酌给部分补偿价;中国将胶澳自行开作商埠;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日军限期撤退;青岛盐场由中国给价赎回;胶济铁路沿线各矿交还中国后,由中国特许公司承办。依此订立的《山东悬案条约》共计十一节二十八条,附约六条。1922年2月4日,中日两国代表在《山东悬案条约》上签字。两天后,九国公约通过发表,华盛顿会议闭幕。


1922年3月2日,北洋政府下令对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授勋,其中贡献突出的施肇基、顾维钧两人被授予一等大绶嘉禾章,王宠惠被授予一等文虎章。


北洋政府的嘉奖令


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从日本手中接收了青岛,并依据条约设立了胶澳商埠,任命外交家王正廷为首任胶澳商埠督办。在华盛顿会议中,中国代表团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在谈判中有理有节、不卑不亢,取得了各国的普遍同情。除了在山东问题上争回了凡尔赛条约中失去的权益外,在二十一条方面,日本宣布放弃了满蒙筑路借款以及在顾问、教官等方面的优先权。此外,中国还争回了长期失去的关税自主权,在废除领事裁判权等诸多不平等协议方面也取得了相当进展。华盛顿会议成为中国首次不仅没有丧失,反而挽回了部分权益的重大国际会议。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严重,政府各部门均一筹莫展,形同虚设,唯独外交部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因势利导,为中国这个“弱国”争回了一些权益,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同时,通过华盛顿会议,英日同盟解除,四年前美日达成的涉及中国的“蓝辛—石井”协定也消然于无形,日本的军备发展也受到了限制,这些都对深受日本威胁的中国有利,也对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3辑 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顾维钧回忆录 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


《申报》,1921年,1922年


《政府公报》,民国十一年


谢选骏指出:现在的人都说中囶大陆保守倒退了,但是从上面两文的对比不难看出,中囶社会的主流认识还是不断在与国际接轨,而日益背离了马列主义的僵尸。因为在我看来,华盛顿会议确实是中国历史的转折,可谓“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第一步”。也是因为日本对于这样的安排感到绝望,无法再蚕食中国,于是日渐走上了全面入侵中国的不归之路。仅仅十年之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开始了历时十四年之久的“对日沦陷”。


谢选骏:拜登总统的唯一成就

《自毀承諾 拜登特赦兒子杭特非法持槍、稅務案定罪》(編譯陳韻涵綜合 2024-12-01)報道: 拜登總統1日晚特赦次子杭特‧拜登(Hunter Biden),免除他涉入聯邦槍枝重罪和稅務定罪而被判刑的可能性。美聯社報導,拜登為保護目前唯一仍在世的兒子,不計個人毀譽,一改過去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