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谢选骏:马克思绝不相信自己写出的文字


《<资本论>为什么要献给威廉•沃尔弗》(2009-11-12 中囶文摘报)报道:

“献给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威廉·沃尔弗。”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在扉页上写了上述题词。

读者也许要问:威廉・沃尔弗是谁?马克思为什么要把这样一部耗尽自己毕生精力的巨著献给他?

在扉页上威廉·沃尔弗名字的下面,还有一行小字:“1809年6月21日生于塔尔瑙,1864年5月9日死于曼彻斯特流亡生活中。”他仅活了55岁。

威廉·沃尔弗参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建

威廉·沃尔弗是德国人,是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早期活动家、政论家、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人。1829年入布勒斯劳大学学习,毕业后曾经当过教师。1834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1839年出狱。他经常为《西里西亚记事报》和《布勒斯劳日报》撰稿。1844年因著文支持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遭追缉,1845年底流亡国外。1846年4月,威廉·沃尔弗在布鲁塞尔与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立诚挚的战斗友谊。曾任同盟机关刊物《共产主义杂志》主编。1848年3月在巴黎成为以马克思为首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的成员。4月回到德国,先在西里西亚进行革命活动,后到科隆参加马克思主持的《新莱茵报》编辑部工作。

在沃尔弗去世的前几年,马克思在经济上陷入了困境。他原为美国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稿,因稿费和用稿率低而难以为继。马克思又和维也纳的《新闻报》建立了关系,编辑部答应为他写的每篇社论付一英镑的稿费,通讯减半。

尽管《新闻报》利用马克思的文章为自己作广告,称道他的文章写得好,但这家报纸比美国的《纽约每日论坛报》更吝啬。马克思在1862年3月写信给恩格斯抱怨说:“他们偏偏不登刊我的最好的文章,这对我说倒还没有什么(尽管我一直设法写得使他们能刊登出来)。但从财政的观点来看,使我受不了的是:他们在四五篇文章中间只刊登一篇,而且只付一篇的稿费。这使我连文丐也不如。”

马克思的贫困日甚一日

步入中年的马克思,在英国伦敦全身心地投入写作《资本论》,但他的贫困日甚一日。从1850年开始,马克思就处在穷困潦倒之中,一直与面包房、店主、牛奶铺、菜铺、煤铺、疾病等“敌对的力量”斗争。马克思为缺少买纸或买报纸的几个便士而苦恼。有一次,他为弄到寄稿子的邮票在城里到处奔走,还要同小店老板们无休止地争吵,因为他不能如期付清赊购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的欠款。

当铺乃是他经常出入的一个避难所。当铺的重利盘剥,从马克思手中夺走了最后一点家庭生活中的愉悦。马克思一直在生病:除了旧疾肝病复发外,又加上使他痛苦多年的痈和疖子。在毫无出路的情况下,他的家庭又出现了新的危险:从小在物质生活方面无忧无虑的马克思夫人支持不住而病倒了,她不止一次地祈求死亡早点降临到自己和孩子们的身上。女儿们因没有鞋子和衣服穿而不得不呆在家里,当她们的女伴为这一年世界博览会举办而高兴时,她们却担心有人到家里来做客会出洋相。

房东一直来催讨房租,时刻威胁要查封马克思的财物,并到法院起诉他。已长大成人的大女儿懂得双亲的处境,准备放弃学业去学戏,挣钱来养活家人。有时候为了躲避债权人逼债,他让孩子们去抵挡债权人。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先后夭折了。

饥饿贫困和家务琐事困扰着马克思,使他的心情愤怒烦躁,无法集中精力和智慧进行理论创作。1865年7月,他给恩格斯的信中这样描述《资本论》写作时的生活与心情:“我已经有两个月完全靠典当维持生活,愈来愈多的而且一天比一天更难受的要求纠缠着我……整个这段时间我连一文钱也不能挣……我诚心告诉你,我与其写这封信给你,还不如砍掉自己的大拇指。半辈子依靠别人,一想起这一点,简直使人感到绝望。这时唯一使我挺起身来的,就是我意识到我们两人从事着一个合伙的事业,而我则把自己的时间用于这个事业的理论方面和党的方面。……即使单纯从商人的观点来看,纯粹无产者的生活方式在目前也是不适宜的。”

马克思的母亲看到马克思窘迫的样子,也曾唠叨着说:“卡尔要是有一大笔资本,而不是写一本什么关于资本的书该多好啊!”

沃尔弗在去世前作出的决定

就在马克思准备带着妻子和小女儿住到贫民窟去的时候,是恩格斯和沃尔弗解救了他。恩格斯以一种“特别大胆的办法”弄到了一百英镑,马克思靠这笔钱,勉强地熬过了1863年,而马克思的母亲则在这年的年底去世了。一百英镑已所剩无几。

过了五个月,马克思的老朋友沃尔弗去世了。但他在去世前,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一笔遗产。沃尔弗在去世前,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立下遗嘱,将一生辛勤积攒下的八九百英镑赠送给马克思。

八九百英镑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财产,这是一个流芳百世的决定。沃尔弗对马克思的最后一次友好的关怀,大大减轻了马克思的经济压力,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工作中去了。

从某种意义来说,没有沃尔弗的慷慨解囊,就没有《资本论》的出版。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要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把自己不朽的天才著作献给沃尔弗了。这是为了难以忘却的纪念。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在1862年3月写信给恩格斯抱怨说:“他们偏偏不登刊我的最好的文章,这对我说倒还没有什么(尽管我一直设法写得使他们能刊登出来)。但从财政的观点来看,使我受不了的是:他们在四五篇文章中间只刊登一篇,而且只付一篇的稿费。这使我连文丐也不如。”

我看——马克思真是个下三滥,他的肺腑之言是“尽管我一直设法写得使他们能刊登出来。使我受不了的是:他们在四五篇文章中间只刊登一篇,而且只付一篇的稿费。这使我连文丐也不如。”!所以他的理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纯粹是为了骗取生活费而捏造出来的!

人说“恩格斯以一种‘特别大胆的办法’弄到了一百英镑。马克思靠这笔钱,勉强地熬过了1863年,而马克思的母亲则在这年的年底去世了。一百英镑已所剩无几。”

我看马克思对恩格斯的作奸犯科并不满足,1865年7月,他给恩格斯的信中继续纠缠不休,企图讹诈更多的金钱,他“这样描述《资本论》写作时的生活与心情”:“我已经有两个月完全靠典当维持生活,愈来愈多的而且一天比一天更难受的要求纠缠着我……整个这段时间我连一文钱也不能挣……我诚心告诉你,我与其写这封信给你,还不如砍掉自己的大拇指。半辈子依靠别人,一想起这一点,简直使人感到绝望。这时唯一使我挺起身来的,就是我意识到我们两人从事着一个合伙的事业,而我则把自己的时间用于这个事业的理论方面和党的方面。……即使单纯从商人的观点来看,纯粹无产者的生活方式在目前也是不适宜的。”

看看看,这就是《资本论》出炉的经过,完全是为了要挟资本家恩格死继续资助他!马渴死这样一个饥民,他写出的《资本论》,能有一行字是出于真心的吗?

那么,卡尔马渴死讹诈来的上千英镑到底值多少钱呢?

网文《1860年,就是福尔摩斯的年代,当时的一英镑等于现在人民币多少?》(粉色的哈企鹅 2012-04-02)报道:

先明确当时的英国货币计算方法:1英镑等于240便士;1先令等于12便士;1英镑为20先令。

福尔摩斯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末,大约是1860年到1910年。从资料中获知,19世纪末一英镑的含金量是7.32238克(纯金),1美元的含金量是1.50463克(纯金),亦就是说,1英镑的含金量是1美元的4.8665倍,故一英镑=4.8665美元。

按照黄金的价格来计算,2011年2月15日,Au100g的收盘价格为291.80人民币。

以7.32238乘之,得到2136.67元,也即一英镑合2136元。

一先令的价格为二十分之一英镑,也就是一百块钱左右。

一便士为十二分之一先令,大约是10块钱。

当然,这是比较粗略的计算方法,依据为“黄金价值不变”的原理。

如果能接触到更多的资料,可以从国际贸易的层面,得到英镑与中国银币(当时中国为白银本位)的汇率。然后计算19世纪末白银的实际购买力(比如,以一两白银购买几斗大米计算),以大米的价格换算19世纪末的银价,从而得到结果。这个结果会更贴近实际购买力。

关于维多利亚时代英镑的知识 我看重新开贴好了在这里。我觉得我们中国福迷应该自己把福的财政状况理一下,麻烦各位收集一下:老迈一年薪金450镑(布鲁斯-帕廷顿计划),合公元2009年人民币408240(年薪40万也不错了~)莫教授一年700镑(恐怖谷)=635040元老福《绿玉皇冠案》中:犯人私卖绿玉每块600镑,老福买绿玉三块共花3000镑,得酬金1000镑 = = 按上等方式周游世界5000镑(三角墙山庄)=4536000元 《四签名》中维金斯一伙坐车来,车费是三先令六便士,小分队成员工资是一人1先令,在当时1英镑=20先令;1先令=12便士,换算一下:19th1先令=今天的4英镑=45.36元 = = 这工资也不算低啊(我没算错吧?)福尔摩斯的斯特拉地瓦利斯提琴,“那把提琴至少值五百个畿尼。他花了五十五个先令就从托特纳姆宫廷路的一个犹太掮客手里买了来”,55先令=今天的220镑=2494.8元(我也买得起!!),1畿尼=21先令,约合一镑,五百个畿尼=525旧英镑=476280元,真正的斯特拉蒂瓦利比这个还贵十倍。

谢选骏指出:一英镑的含金量是7.32238克,那么马渴死攫取的一千英镑的含金量就是7322克!按照今天的收盘价,一克黄金是80美元,7322克黄金价值585,760美元。看看看,马渴死,真疯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国会不会发生军事政变

《五角大楼忧心忡忡:特朗普若发布非法命令,怎么办?》(2024-11-08 新闻)報道: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五角大楼内部正悄然展开一系列非正式讨论,焦点直指一个敏感话题:一旦特朗普发布在国内部署现役部队并大规模解雇非政治性工作人员的命令,国防部将如何应对这一极具争议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