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4月8日星期一

附录一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幼稚的心理学著作


网文《纯粹理性批判》报道:


《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781年,是康德的哲学巨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是1788年出版的《实践理性批判》,第三部是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

全书除了一个“序言”和一个“导言”之外,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阐述“先验原理论”,后一部分主要阐述“先验方法论”。贯穿全文的内容是,人们通过对理性的本身,即人类先天认知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其中一些先天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本源、作用、条件和界定等,并用以探讨它能认识哪些和不能认识哪些,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形而上学的发展和归宿做出明确判定。

该书是欧洲哲学史上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著作。2015年11月,该书被英国“学术图书周”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 

内容简介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大体可分三个部分。

首先,书中论述了进行理性批判的原因。作者认为,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科学,且含有能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一套完整而有据的方案。

其次,书中指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定义、对象、出发点以及批判的范畴。

最后,书中又提到了理性批判应该遵循的原理及其意义。康德不仅在书中论述了数学、自然科学是怎样成为科学的,而且提出哲学也应该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的观点。 

创作背景

以1770年为界限,康德的思想可分为“前批判时期”和“后批判时期”。在1770年之后,康德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该书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作品思想

康德的观点是,纯粹理性教导人们人类知识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但实践理性认识到在心灵中还存在一个先验的观念,不受经验的支配,它假设了人类自由、上帝和不朽这些观念——因此,他一边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一边又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结合的纽带。

“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康德为该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了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限。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但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人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后世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书中对人类理性固有矛盾的揭示,为思辨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另外,该书从先验逻辑的层面对独断论形而上学的批判,触动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要害。《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文译本出版信息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

蓝公武

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1960年以后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牟宗三

题为《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分为上、下两册,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出版

韦卓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初版,2000年校订版

邓晓芒

杨祖陶先生校阅,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月)

李秋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月)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的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谢选骏指出:上文讲了半天,却没有讲到该如何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这是因为它没有明确,《纯粹理性批判》首先是一本心理学著作。其次,按照现代的标准看,《纯粹理性批判》还是一本幼稚的心理学著作。在我看来,《纯粹理性批判》整个本书都是围绕着柏拉图的一句话所进行的注解——“我的朋友,你看见了,这门学问看来确是我们所不可或缺的呢,既然它明摆着能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或“理性本身”)通向真理本身。”(《理想国》卷七)在这句话之前,柏拉图还接着苏格拉底的口,说了另外一句话——“因此,格劳孔,算学这个学问看来有资格被用法律规定下来;我们应当劝说那些将来要在城邦里身居要津的人学习算术,而且要他们不是马马虎虎地学,是深入下去学,直到用自己的纯粹理性看到了数的本质,要他们学习算术不是为了做买卖,仿佛在准备做商人或小贩似的,而是为了用于战争以及便于将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理想国》卷七)

很明显,柏拉图和康德一样不懂心理学,所以只能借着数学做做文章;柏拉图甚至比康德离开心理学更远,毕竟中间隔着两千多年的知识发展——否则康德岂不“连柏拉图都不如了”。

心理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一直是属于哲学的范畴,直到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开端。

康德以后将近百年,十九世纪心理学逐步成熟起来了,经过二十世纪的实验心理学,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基因工程的阶段。这一切发展,都是康德、柏拉图做梦也想象不到的吧。

纯粹理性就是心理学之体,实践理性就是心理学之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接近“体用之学”。而《纯粹理性批判》的晦涩曲折,正是一种幼稚的体现,却被人误以为是优质的体现了。

《谢选骏全集284卷·理想国与十字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红皮蓝心——伪装成为共和党的民主党

《万斯去哪儿了? 缺席川普公开活动引质疑》(2024-11-19 评论)報道: 在2024年美国大选中,俄亥俄州共和党联邦参议员万斯成为川普的竞选搭档。然而,最近美国民众发现,在川普赢得大选后,身为当选副总统的万斯存在感似乎不是很高,风头完全被亿万富翁马斯克抢去。 当地时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