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4月30日星期二

谢选骏:《老子道德经》是一部集体创作



(第一篇)


《郭店楚简版道德经出土,学者:老子原版字数不到如今的一半》(诸史|2020-12-29)报道:


迄今为止,道德经一共有三个版本,即传世版道德经,帛书版道德经,楚简版道德经。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老子》(《道德经》)帛书,分甲本与乙本,内容更为古朴,由于帛书是在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而三号墓主利苍之子利豨死于公元前168年,属于西汉初年,与老子相隔300余年,因此人们相信帛书版道德经最接近老子道德经原版,道德经谜团基本被解开。


但在二十年之后,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考古专家出土大量竹简,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就包括《道德经》。学者仔细研究之后大吃一惊,郭店楚简中的战国版《道德经》,与帛书版《道德经》既相同又大不相同,这种纠结矛盾的背后,隐藏的真相应是道德经作者并非老子一人!


01:司马迁笔下的道德经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具体职业大概是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拥有得天独厚的读书条件,能留下著作就可以理解了。但司马迁笔下的道德经作者,却并非确定无疑的是老子: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透露了四条关键信息。


1,老子见周王室衰落,于是骑牛西去。老子是春秋晚期人,百年之后秦国才有商鞅变法,当时秦国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从避难角度来说,去秦国不是好选择;从传道角度来说,老子也没有必要去更野蛮的秦国。既然如此,老子为何在“周之衰”的情况下西行?


2,《道德经》的原本名称不是道德经,只是“言道德之意的五千余言”。


3,《道德经》第二个可能的作者是楚人老莱子,著书十五篇(传世版道德经81章),与孔子同一时代。


4,《道德经》第三个可能的作者是周太史儋,即周王室的史官儋,大约公元前350年见秦献公。


言而总之,就传世史料来看,道德经的作者扑朔迷离,无法分辨出作者究竟是谁。


02:现代学者的考证


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疑古派思潮兴起,《道德经》成书时间的讨论成为焦点,主要分为两个阵营,即:“早出说”与“晚出说”。


“早出说”的代表是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将老子列在首位,认为道德经即为老子所写,只是传世道德经被后人妄自删改了很多。


“晚出说”的代表是梁启超,在《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一文中,认为道德经是战国末期、西汉初期的作品。这一说法的论据很多,归纳一下主要有四条。


1,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当时秦国还不是最强之国,老子“周之衰”西去不合逻辑。如果换成周太史儋时代,当时是“周将亡,秦将兴”,太史儋离周去秦比较符合常情,之后被尹喜请著《道德经》一书。


2,《礼记》中多次提到孔子问礼于老聃,“问闻之老聃曰”,指出老子恪守周礼,而《道德经》一文中却怀疑礼、不满礼,与孔子眼里的老子形象严重不符。


3,传世道德经中,存在不少“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的过激、过于自由的言论,不太像春秋时代重视礼仪的言论,反而更类似血腥背景下的战国时代。


4,司马迁说老子八代孙与孔子十三代孙同仕于汉,而老子年龄大约比孔子还要大20岁,因此这就违背常理了。如果道德经作者是周太史儋,那么这一说法就比较符合常理。


上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版《道德经》,但并未从根本上平息上述争议,原因也很简单,帛书版虽然很多地方惨遭篡改,但总体上与传世版大致相同,道德经的作者是谁还是不能确定。


03:郭店楚简版道德经出土


1993年,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804枚竹简,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郭店楚简版《道德经》,是距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版本,为揭开《道德经》谜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楚简版《道德经》抄本的年代


如果楚简版在周太史儋之前,那么即可否定掉周太史儋。由于郭店一号楚墓M1曾遭盗墓,随葬品不全,因此虽然出土了大批竹简,但缺少可供断代的确切线索,专家只能从墓葬体制与出土器物上推断。


《荆门郭店一号楚墓》考古报告中记载:郭店M1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下葬年代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初。也就是说,大约是在公元前350年—290年,在周太史儋之后出现。


二,楚简版与帛书版字数比较


楚简版《道德经》只有二千多字,而帛书版分甲本与乙本,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前者只有后者的40%。


除此之外,两版章节结构也不太相同,一些相同的章节中,帛书版的文字量激增。


通过这种简单比较判断,依然无法得出道德经的作者,反而带来更多的疑问:两版是否出于同一人之手,帛书版是对楚简版的改写与扩充,还是楚简版本身是一个精简节选本?尽管这些问题没有直接答案,但楚简版道德经的内容却透露了时代背景,揭开了作者之谜。


04:楚简版应是老子原版


与帛书版(类似传世版)相比,楚简版具有浓厚的春秋末期色彩,应为老子原版道德经,笔者举四个例子。


一,反战思想没有帛书版强


至今道德经有三个版本,即传世版、帛书版、楚简版。


相当于传世版三十一章,楚简版只说“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帛书版变为“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从“非君子之器”到“不祥之器”,反战思想力度越来越强。


相当于传世版三十六章,楚简版与帛书版都说“不欲以兵强于天下”,但帛书版比楚简版多了“师之所至,荆棘生之”,而传世版比帛书版多了“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之所以有这一思想变化,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战争力度强度都无法与战国时代相比,而战国时代又无法与后来的秦汉战乱相比。所以,老子虽然反战,但说的还比较温和。


二,楚简版没有否定仁义礼


楚简版中说“绝智弃辩”、“绝诈弃伪”,与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尔虞我诈兴起有关。但到了传世版与帛书版都否定仁义礼,提出“绝圣弃智”、“绝义弃仁”。


楚简版中说“天地之间犹如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大意是天地之间像一乐器,你不吹它不动,你一吹它就动,而动它的人就是王侯。但帛书版与传世版在之前还有一句狠话,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帛书版中有“不尚贤,使民不争”,楚简版中没有不尚贤的语句。我们都知道,墨子提出尚贤,而老子还在墨子之前,可见楚简版没有不尚贤的语句不是偶然。


显然,楚简版没有否定圣人,没有否定仁义礼,而帛书版与传世版彻底否定仁义礼,否定了圣人。比较春秋与战国时代背景,不难看出楚简版对应的是春秋。



三,楚简版只有一处“取天下”言论


楚简版道德经中,只有一处提到“取天下”,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里的“无事”是指周王室,然后恢复天下共主地位。这一句话在传世本与帛书版中都有。


帛书版与传世版中,多次提到“取天下”,比如:“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还有“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等,与楚简版的“无事取天下”大不相同,这里是“将欲取天下”,说明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


由此可见,由于战国晚期秦国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非常明朗,因此“将欲”一词反复出现说明帛书版的形成年代应该是在战国中期,而楚简版明显出自春秋晚期。而且,楚简版对周王室的维护,也说明作者不可能是楚人老莱子。楚人一直“不服周”,老莱子身为楚人一员,或许反对战争,但不可能公开支持周王室。


四,帛书版中独特的战国标记


帛书版中有两个战国时代的铁证,即“万乘之主”与“三十辐共一毂”,楚简版中皆无这两句话。


所谓“万乘之主”,就是有一万辆战车,但在整个春秋时代,最强的霸主国晋国、秦国、齐国、楚国等,兵车最多的不超过五千。


所谓“三十辐共一毂”,即“三十根辐条构成一个车轮”,根据学者郭宝钧的考证,春秋时代没有这种车子,直到战国中后期才出现。


可见,楚简版与帛书版分属两个时代,一个是春秋晚期,一个是战国中后期。


通过上述内容对比分析,《道德经》的作者就非常明了了:楚简版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帛书版道德经的作者应该是周太史儋。周太史儋在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了篡改与扩充,“骑牛西去”的不是老子而是周太史儋,关令尹喜得到的应是帛书版道德经。


或许,既由于老子原版在传承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又由于周太史儋、汉朝人对其不断修改,导致《道德经》越来越拧巴,出现不少语句矛盾,于是道德经变得越来越神秘难懂。


参考资料:楚简版、帛书版、传世版《道德经》,《楚简与帛书《老子》的作者和时代印记考》


谢选骏指出:人说“美国学者邰谧侠(Misha Tadd)在其论文《<老子>译本总目》中指出,《道德经》的外译已经涉及73种语言,共计1576种译本。”还有人说“据美国汉学家邰谧侠统计,截至2022年7月,《道德经》已经被译入97种语言,凡2051种译本。”——我看《老子》本来就是一本集体创作,所以如此全球畅销。当然,这和《圣经》被翻译进入2530种语言还是远远不能相比的。(聖經譯本是基督宗教的經典《聖經》的翻譯文本。《聖經》原文在以古代希伯來語、亞蘭語和通用希臘語寫成,聖經全書或部分篇章已被不同聖經學者或團體翻譯到2530種語言中,一般認為是全世界翻譯最多的書籍。)


(第二篇)


《老子道德经(郭店楚简本)》(已校对)报道:


经名:老子道德经(郭店楚简本),一九九三年冬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抄写于战国中期偏晚。本释文根据一九九八年五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刊布的图版和释文注释改进而成。以[]表示试补的缺字,不能补出的缺字用◇表示,一个◇表示一字。重文均转写为相应文字。为保持原貌,对通假字、错字、衍文、脱文皆不加以指正。同墓出土的楚简《太一生水》篇疑是解说《老子》的传,故附于文末,以供参考。


郭店楚简《老子》释文


甲本


絶智弃辩,民利百倍。絶巧弃利,盗贼无有。絶化弃虑,民复季子。三言以为文不足,故命之有所嘱。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歬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詀。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罪莫厚于甚欲,咎莫佥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远乎其如释;屯乎其如,沌乎其如浊。谁能浊以靖者?将徐清;谁能牝以主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浧。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临事之纪:慎𣅈如始。此无败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専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道恒无为也;侯王如能守之,而万物将自为。为而欲作,将正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大,小之;〔多,少之。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无难。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此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治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道之在天下也,譬犹江海之与小谷。


有象混成,先天地生;清寥,独立不亥,可以灒樘煜履浮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折,折曰转,转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间,其犹橐𥷬与。虚而不屈,冲而愈出。至虚,恒也;守冲,笃也。万物旁作,居以顾复也。天道云云,各复其根。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膬也,易判也;其几也,易㣤也。为之于其无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藟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广,同其尘,畜其鋭,解其忿,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为,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阳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隘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亡。持而浧之,不若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长保也。金玉浧室,莫能守也;贵富而乔,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乙本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絶学无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学,夷道如类,进道如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曼成。大音声,天象无坓,道……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痗。启其兑,塞其事,终身不治。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呈若诎,大直若屈。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絶。修之身,其德乃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攸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以此〕。


丙本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谓我自然也。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贞臣。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人众,则以哀悲涖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故无失也〕。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从事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专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附:郭店楚简《太一生水》释文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圣,不知此之谓冥〕。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请问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为其方,不思相尚。〔地道贱强〕,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积于〔弱。何谓也?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厚而壮。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第三篇)


[战国时期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

(2020-01-29)


原文地址:战国时期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作者:吴绍鉴


老子《道德经》现知三个版本。其一为通行本,秦汉之际《河上公章句》、曹魏时期王弼注《道德经》两个版本原文基本上是一致的,章句本原文5201字,王注本原文5162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的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大抵就是根据这类版本。全文共81章,前37章因首句为“道可道”被称为道经,38章及以后的部分因首句为“上德不德”被称为德经,其实全文为语录式排列。后世注本繁多均称为《道德经》,原文都没有大的出入,这些都称为通行本。


1972_1974年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本两件,称为甲本的有5344字,称为乙本的5342字,两本字句稍有不同,但均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通行本《道德经》相比较,语录内容是基本一致的。我们可以称这个版本为“汉代帛书本《老子》”。


1993年发掘于湖北荆门市楚墓的简本可称为“战国时期楚简《老子》”,并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均为语录体,共2051字(可查阅200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丙)》)


若将郭店楚简本与《道德经》通行本对照,前者对应了《道德经》其中三十一章。经过对照,可看出后者增加的字句和变化了的字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现将对照本奉献给大家!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


《甲本》


(甲一)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对应通行本第十九章)


绝聖棄智,民利百倍:绝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盗贌o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甲二)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粪。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荆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甲五)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溺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对应通行本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甲六)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


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亡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对应通行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甲七)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甲八)


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对应通行本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甲十)


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甲十一)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应通行本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甲十二)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对应通行本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甲十三)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对应通行本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几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其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蠆虫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甲十八)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甲十九)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甲二十)


持而盈之,不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对应通行本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乙本》


(乙一)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是以早复,是谓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长生久视之道也。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


之道。


(乙二)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乙三)


绝学亡憂。唯与呵,相去几何?


美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对应通行本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乙四)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


囗囗囗囗囗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亡身,或何囗囗囗囗囗囗为天下,若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对应通行本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乙五)


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闻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孛,夷道囗囗囗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囗囗真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大象亡形,道。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乙六)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


启其兑,塞基事,终身不逨。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乙七)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巧如拙,大盛若诎,大直若屈。


躁胜凔,清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乙八)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屯。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丙本》


(丙一)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对应通行本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丙二)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安有正臣。


(对应通行本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丙三)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丙四)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曰兵者囗囗囗囗囗囗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囗囗囗以得志于天下。


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囗囗,则以哀悲蒞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丙五)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


是以囗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


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終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附《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第四篇)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解读](为而无为2024-02-05)报道:


前言:《道德经》原名《老子》,其内容被后人多次增加,已经有所偏离,如果想要更好地寻找古老文明,首先要去除后人追加部分,寻求最接近原始的《老子》版本,然后还需要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以郭店楚简《老子》为基础进行解读,与各位专家的解读在多处有极大的不同,从新的维度观察道德经,不排除存在个人理解上的偏差,供修行的同仁参考,如发现有我的理解偏差,反复阅读原文可跳过注释,欢迎质疑。——如来末子


《甲本》


(甲一)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对应通行本第十九章)注:不受世间小聪明所障碍,人们可得大利。不以工巧货利为贵,盗贼(外指盗贼,内喻心贼)难起。不欺伪,行直心,人们将回到下孝上慈。这三条不足以说明,应依本命本心,或晓得根本归处,归元守一,无欲无求。(则真正的智慧自生,一切自然明白)。


(甲二)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六章)注:江海之所以为百川之王,因它处于百川下,所以能成为百川王。圣人被众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圣人被众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视众人。因此,圣人虽在上位,人民不觉得有负担,虽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觉得受损害。所以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厌弃。因为圣心无私、与人无争,故无人能与他争。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六章)注:罪孽没有比多(甚:多/极)欲更严重的了,错误没有比贪求必得(这里指无尽贪欲)更危险的了,一切祸患没有比不知足还大的了。要知道本来就具足,才是真正永恒的圆满无缺。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章)行道的人,不用武力强迫他人。善果成时瓜熟蒂落,不宜用强(个人理解:这里并不是完全无为,时机成熟时“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要顺势而为,为而无为,不是强扭的瓜)。善果成就,确不夸耀,不骄傲、不自执,可以称为善果非强取而得(注:觉者自觉、悟者自悟、证者自得、行道自利。大善莫过于渡人得道,而渡一切人得道,觉海无增减。无所得、无所度,每个人有不同的机缘,用强适得其反),这才是真正长远的好事。


(甲五)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


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对应通行本第十五章)注:古时善修道的人,必定玄妙通达,深邃的难描述,勉强形容为:谨慎(怕恶造因)如冬天踏着薄冰(过河)一样;畏惧(恶果成熟)就像四面都是强敌;尊重规律(因果)就像客随主便。(顺道而行)就像冰雪消融,(其心)就像本源一样淳朴,就像浊水一样(无分别而融为一体)。谁能将浑浊的烦恼流静定,(他)将逐渐智慧澄明;谁又能安于变动(为而无为,住于无住,动而未动),(他)将逐渐化生一切(若动而无动,则生而无生)。持此道的人不会自满(注:与持此道的人一切都能化生,确无一执着,是真正的“大盈若冲,其用无穷”,“自”都不存在,何来“自满”)。


(甲六)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


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亡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对应通行本六十四章)注:有所为、则所为必败,有所执、则所执必失(一切皆不可得)。因此圣人(为而)无为(行善不执)因此无失败(无所得),无所执(无所得)故无失去。(圣人)面对事物时,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是不会失败的。圣人不为众生欲望牵引,心不滞于外物,行不言之教,(从众人过往错误中吸取教训)补救众人的过错。因此圣人能教化万物如万物自然如是,而实无所为。


(甲七)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七章)注:道本来就无所为(无所得),觉悟的人如果能坚守道,则万事万物能自化。事物幻化而欲迷失本心,将观其本质归于本真。晓得心本具足,知(足)则静(晓得本自具足,向外欲求心歇,其心自静),如幻的万物自然安定。


(甲八)


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惕(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三章)注:善为而无为,善事而无事,品味世间无所迷恋(五蕴浮云空过)。(圣人)将成大事从小处做起,将难成的事从易处做起。因此圣人(对待简单的像对待困难的一样)谨慎行事,因此没有难事(注:世间最难的事情是修行得道,也要从小事入手,细细打磨,从渐悟到顿悟,功到自然成)。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对应通行本第二章)注:天下都迷恋推崇的事物,是恶的根源。都偏爱于某种好,是不好的根源。有和无相对生出,难和易相对生成,长短相比而显现,高下相互依存,声音因波动而存在,时间前后相随。因此圣人做的是无为的事,行的是不用言语的教育。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演绎道却像还没有开始,所为甚大而无所执着,成就一切而不占有(无所得),(因不占有无所得,)也就没有失去。


(甲十)


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不着于名相,本源虽无限小(如自由的能量无内外,无大小、无先后),却没有任何事物能将其束缚、降服。有人如果能守道,则能化万物而自成一体。天地融合,天降智慧甘露。众生没人命令却能安守本分。万物从生就有名相,名相虽然有,(但名相归止的本体平等清净无二,)知其名相归止之处,就不会真的死亡。道显现于天下,如百川(名相)于江海(水之本体)(注:此处用百川有波澜涨落、变迁生灭而水体不生灭来比喻:道在世间外显为名相,名相有变异生灭而其本体清净无别、无生无灭、智慧圆满)。


(甲十一)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应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注:有“东西”浑然一体,先宇宙万物而生,寂寥独立而不改,为天下万物之母。不知道它叫什么(世间名相不能描述),起个名字叫“道”(道字拆开:二点分别归一处+自我修行方可得),我勉强(就像给天生眼瞎的人用触觉描述阳光的色彩一样)叫(它)做无边大,也可叫(它)最终归处,也可叫(它)(寿量)无限长远,也可叫(它)最先开始。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觉者(或叫王/圣人都是一个意思)大。四大中觉者占其一。觉者从心地悟道(注:这里的地有多重含义,1.第一层指的是万物,隐含有规矩及规律等在内,人观察外部事物的规律,包括花开花落等因缘悟道;2.第二层是坚牢地神,厚德载物,指的是生长万物的大地之德;3.第三层是心地,心执则束缚为地,心生则成就万物,心平直则通达,问心问道,求心求道,悟心悟道,修心得道,此处解为心地是意译非字译),地(智慧能量的束缚状态)取法于天(智慧能量半自由态)、天(智慧能量半自由态)取法于道(智慧能量自由、圆满状态)、道(智慧能量自由、圆满状态)本如是(一直以来就是智慧、自由、圆满的,没有变过,切忌这里不要当成“大自然的外在环境理解”,要当“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嘛”来理解)。


(甲十二)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对应通行本第五章)注:宇宙万物,就像风中两端开口的袋子吗(注:原子核相比分子的大小微乎其微,而原子核细分后,正负电子大小相比原子核又微乎其微,是能量的快速纠缠,不可捉摸,完全打碎变成电磁波,电磁波就是电磁能量的波动,类似于行蕴。构成世界的分子就这样由纠缠的电磁波构成,世界又如何)?虚无而又自成(时空障),不停运转而生生不息。


(甲十三)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对应通行本第十六章)注:不着空有(注:此处说至虚有两层含义,1.针对世间人贪有而说虚;2.说至虚而不是一个字虚,“至”是将“有”细分到极致的本来面目,指的是超越“空”和“有”的真道),是永恒的大道,守中道(不执两端分别),则笃定。宇宙万物周而复始地运作。天道昭昭,都将回到本来(注:其小根本暂归业果,随业随着积习往生锤炼,极其长远时间来看,其大根本终究归于大道。)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几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四章)注:事物,在稳定状态好掌握,在还未萌芽时容易引导。在脆弱时易毁灭,在微弱时易散。在未发生时做准备,在没有混乱时治理。多人合抱的大树,从很小的种子生长成。九层高台,也是由一粒粒尘埃累积而成。登上千米的高山,从一小步开始。(注:此处与“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呼应,说的是修道之路,从微小入手)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六章)注:晓得的人不经常说,整天说的人不晓得。堵住眼耳鼻舌身意,关闭向外攀缘之门,和光同尘,放下纷乱的烦恼,顿入平等玄觉。亲近也不可得,疏远也不可得;利益也不可得,危害也不可得;尊重也不可得,轻视也不得。(完事不沾心,过眼如烟云)这才是天下最为难能可贵的。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七章)注:以规范(规矩)治理国家,以无规律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乱的越厉害;人民先进的器具越多,国家就越容易混乱;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兴盛;法令越是详明,欺世盗名就越多。因此圣人说,我无所作而人民自觉富足,我无所为而人民自觉开化,我好清静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鼓励淡薄欲望则民风自然纯补。(注:治国者,以德治心为本。若人心推崇贪婪取巧、自私自利,则法律即便不断完善,也就像用泥土堵截洪水一样,越来越困难)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蠆虫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五章)注:德行深厚的人,像刚出生的婴儿,毒虫毒蛇不蜇它,猛禽凶兽也不搏击它。紧固柔弱而拳头紧握,不知男女交合而小阴茎自动勃起,是生机和精气充沛(的缘故),整天哭嚎也不沙哑,是元气柔和之至的缘故。


融和就是常,知道融和就叫明智。利益生命为吉祥(注:利益慧命延续是大吉祥;上天有好生之德,利益多个生命延续是中吉祥;利于自己健康是小吉祥);心能调动大气势的叫强大(心地柔软、广大无住、生化万物而不执是真强大;心行如一,至诚至专,能调运天下气势是(假)强大);事物发展到(假)强大,壮大到一定程度则不能一直持续(因已经背离大道),终有一日会消亡。


(甲十八)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四章)注:名相与本体哪个更应亲近?本命与外物哪个更重要?被物所累与自由自在哪个更有害?所有爱染深重终将别离,所有聚敛宝藏终将散失。因此知道本来具足才不会自取其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危亡(深层意思:晓得最终归止处清净无别,无依无住、才能长久地安其心,止心无住为金刚不坏,是真正的“不殆”)。


(甲十九)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章)注:物极必反是道在运行(的表象);柔弱有生机的逐渐强大,是道在起作用。


宇宙万物出生于有,也生于无。(注:注意:这里不是“生于有,有生于无”竹简版的本意是“有无一念同生”;这里佛家讲得细一点:生源于有“这里有和无的分别心,是一起出来的”,有缘于爱取,爱取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入,六入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


(甲二十)


持而盈之,而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对应通行本第九章)注:装得过满而溢出,不如适可而止。汇聚成一群,必不能长期保持。满屋子的金玉,必不能长久守护,富贵而骄傲,自己引来祸患。功德圆满而(不执有)身心隐退,才是天道。


乙本1组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复,是以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 绝学无憂。唯与诃,相去几何? 美与丑,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乃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矣。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九章、四十八章、二十章、十二章)


为人处世,乃至修道,就像种庄稼,只有像种庄稼一样(思考行动)才能早日入道。早日入道就是注重修德行,重修德行没有不能解决的困难,积功累德不可限量。没有人知道它的终极,就可以保一方国土。以积功累德作为国家的根本,就可以长久不衰,是根深蒂固,长盛不衰之路。


治学求世间法是一点一点地增加认知,修道的人是一天一天减少分别心,逐渐减少,直到无为的地步,真正做到无别无为,这一切圆满,一切可为而无所为。


世间知识贯通,无差别心圆满则无所学无所忧,(此时)别人对你称赞顺从还是斥责反对都没有太大差别,世人偏爱的美与不偏爱的丑也能用平常心看待,(即便如此)人们所畏惧的(生死,生死事大),还是要畏惧(注:生死大事,不能不重视。原汤消原食,知众生疾苦,方能更好救治)


受到宠幸和屈辱都会惊动心神,都如同病患缠身,为什么说宠幸和屈辱都会惊动心神,宠幸惊吓得更厉害呢?得到的时候惊喜,失去的时候惊惧,所以说宠幸和屈辱都会惊动心神。为什么又说大患缠身呢?之所以有病患缠身,是因为有肉身,要是没有肉身,有哪里来的病患缠身? (注:以病患缠身比如宠辱惊心,如果心神不执着在“我”上,则如何能够惊心?)因此,为天下考虑,以天下为身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爱护天下就像爱护自身一样的人,才能寄托天下给他。(注:天帝有好生之德)


乙本2组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 启其兑,实其事,终身不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巧若拙,大赢若诎,大直若屈。 躁胜凔,静胜热,清清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二章、四十五章、五十四章)


关闭(向外求索)的门,封死(向外攀缘)的口,终身(本来不)困窘。开启(向外求索)的门,打开(向外攀缘)的口,最终不能得救。


大圆满好像容器一样有空缺,它的作用无边无尽的。大的巧妙好像很笨拙,大的辩论获胜好像很木讷,大的直好像弯曲的。变动能克静止,静止能克变动,大道清清,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定而不变。


善建的人所建的(道和德,无形象)无法拔除,善保的人所保的(道和德,无缺失)不会脱落,人类通过学习与传授不会让(道和德)断绝。


这种(道与德),用于修身,则是真的修行;用于治家,则德行荫泽有余;用于乡村,则德行更加长远;用于邦国则德行更加丰满;用于天下,则德行更加广大。从一家来看,一乡来看,一邦国来看,一天下来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现在和未来,就是用这个办法。


(乙三)


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闻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大象亡形,道隐无明。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一章)注:大根利器的人听闻道,能勤勉行道(言行合道)。中根利器的人听闻道,好像听见又好像没听到(多闻不信记得少,修行更少)。小根无根的人听说道,大笑而去,这些人如果不笑话,你说的就是不是道了(注:因为他们只对如何挣钱,如何获取世间利益等等外道感兴趣,对于真道嗤之以鼻)。


因此古语讲,光明大道就像昏暗的,平坦的大道像充满坎坷,精进修行就像在倒退,最高的功德像空谷一样,极度的白像受到玷污。广大圆满的德行像是不足的,刚健的德行像懈怠的,本质纯真(的德行)像是有暇癖的。真正的大方广是没有边际的,真正的大器成就时间很长。真正的大音我们听不到,真正的大形相是无形相的,真正的道是隐藏在名相中的。



(第五篇)


[这个曾引起全世界轰动的楚简本,却给《道德经》带来了无尽的麻烦](2019-10-07)

   

1993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市面上能够见到的《老子》主要版本,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通行本,一个是长沙马王堆帛书本,这两种版本虽然章节编排次序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1993年 10月,湖北省荆的门市郭店楚简本出土了,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该批楚简计有道家文献2篇,儒家文献14篇,其中以道家文献《老子》最为有名。


郭店楚简的出土,惊动了全世界,郭店楚简的研究热潮遍及国内外,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研究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接连召开,学者们认为,这将有可能给中国带来一场"自家的文艺复兴运动”, “重新改写中国学术史、经学流变史、楚国文化史。”


揭开郭店楚简的神秘面纱


郭店《老子》有甲、乙、丙三个抄本,文字古奥冷僻,不好辨认,别说普通读者,就是专家学者阅读起来也非常“痛苦”。作为研究资料,专家们对此并不十分在意。最要命的是,三个抄本的内容与熟悉的流行本的《老子》大不相同。楚简本《老子》的标记符号消失了,篇次顺序也改变了。


但楚简本有一个明显的优点,相比于通行本和马王堆帛书本的编排次序,楚简本显得更加清晰有序,排在一起的章节,其主题内容大致相同,且每篇的第一章也都具有统领性和概括性,不像流行本和帛书那样,章节的编排显得杂乱:道篇并非言道,德篇也并非言“德”。


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楚简本因为最接近老子时代,抄录文本也更接近于原貌,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过去对《道德经》的一些误读和勉强注释。可惜的是,郭店楚简本的内容较少,只有诸多传世文本的40%左右。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流行本第一章的“道”与“名”,曾被认为是贯通全书脉络的两个关键词,在楚简《老子》里,却不存在了,就是说,郭店楚简本的《老子》里,把人们认为的最重要的这一章有意无意地给忽略了?那么,忽略了“道可道”这样一个主旨,楚简《老子》的主旨又是什么呢?


《道德经》一定就得围绕“道德”二字做文章吗?


既然是《道德经》,不用说,它的主旨当然就是“道”与“德”了。但郭店楚墓竹简并没有反映出这个主旨。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道德经》命名的来历。


在郭店楚简之前,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乙本,把《老子》全文分为上下两篇,却没有标注篇名,只在两篇正文的末尾处出现了“德三千卌一”和“道二千四百廿六”的字样,专家们考证,这两处标记,应该是各篇的统计数字。自此以后,为了方便称呼,便分别以“德”“道”二字来命名上下篇了。


这种命名法并不是说,上篇是讲德的,下篇是讲“道”的,这只是按照我国古代标记传统,把开篇句首的一个字或两个字提取出来而已,因为帛书的上篇开头是“上德不德”,因此抽取一个“德”字作为篇名;下篇开头是“道可道”,因此抽取一个“道”字,作为下篇的名称。比如《论语》的“学而篇”,因为它的首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为政篇因为首句是“为政以德”。再比如《庄子·外篇 骈拇》,因为该篇文章的首句是“骈拇枝指出乎性哉”,等等。


由此可见,古代篇名本没有实质意义,只为为了方便记忆和查找,从首句里提取一个或两个字来为该篇文章做个标记而已。


但有意思的是,帛书和流行本的那个很著名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在楚简里却没有了,有专家说,或许是古人抄漏了?或许抄录者认为这一章不重要?总是,只是猜测,没有确证。


楚简本和通行本的差异


通行本第十九章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之类的观点,这个观点历来被认为针对儒家“仁义圣智”核心思想的贬斥与否定,因为儒家最重“仁、义、圣、智”,而老子偏偏强调要绝弃掉。但第十九章很快就直转之下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很明显,这一章又把“孝慈”当做了道家的政治理想,显得前后矛盾。这该如何解释?


传统的解释是:《老子》的用词方式独特,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个词用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孝慈”,在第十八章指的是僵化的社会习俗,第十九章特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自然的情感表达。这样的解读方法很难令读者信服。


楚简本的《老子》里,“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成了“绝智弃辩”、“绝伪弃虑”,老子在楚本里说的是“智辩伪虑”,根本就没说要绝弃“仁义圣智”这四个字,因此有人认为,流行本和帛书本可能是后世的某位道家的同学有着某种“愤青”的意识,为与时俱进,改写而成。


还有:流行本中的一些前后矛盾的观点,在楚简本中就不存在,比如通行本第一章说“有”和“无”是“同出而异名”,而第四十章却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矛盾的观点一直是阅读《道德经》的困扰。但这个困扰在楚简本里是这样的:“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通行本在“生于无”前,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多了一个“有”字,因此造成前后矛盾。


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哪个版本好?


“悟空问答”曾提出过不少关于《道德经》,该选哪个版本的问题,我也以自己的经历回答过这个问题,至今我依然坚持“通过比较阅读,根据需要学习”这个观点。所谓比较,就是各个版本都要涉及;所谓需要,就是学习、学术可选王弼本、帛书本和郭店本,修行可选河上公、严遵本,乃至《老子想尔注》,但也要兼顾别本。要以通行本为主,杂以诸本,以及历代的研究成果。


相较于帛书与流行本,楚简本《老子》最靠近源头,我们甚至可以从中校正一些流传千年而又言之凿凿的误读,学习一些历史上的大家们,是怎样在误读和曲解中获得灵感,自圆其说的。因为本人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不得其解,又找不到正解,只得撇开难题,绕道而行。


但是无论怎么解释,都不要“合理想象”,更不要削足适履,强行将古汉语拉入现代语境中,动辄套用现代意义而迎合时髦,制造出不少所谓的“人生启迪”,那样会给读者造成更大的困惑。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帮读者解决一个困惑的出发点固然很好,但是自己没弄明白,断章取义,就东拉西扯,实在是害人害己。


谢选骏指出:人说“这个曾引起全世界轰动的楚简本,却给《道德经》带来了无尽的麻烦”——我看麻烦倒是没有,但却揭示出了,《老子道德经》是一部集体创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黄金交易就是黄金劫案

《金价“过山车”,国内最大黄金批发市场遭到暴击》(中国新闻周刊 2024-05-09)报道: “今年五一是做黄金生意以来最惨淡的假期。”深圳吉豪珠宝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祺易感叹。他经营着线上品牌“珠谷谷黄金手链”,线下金店开在国内最大的黄金珠宝交易集散地深圳水贝。以往一到节假日,水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