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4月24日星期三

谢选骏:超低价格与产能过剩的关系

 《中国靠低价打败全球 美国难反制》(社论 2024-04-23)报道:


中国靠低价「打败」全球,Made in China产品遍布全世界,价格压倒各国竞争者,中国军备制造成本、电动车和民生用品都全方位体现低价;电动车倾销欧洲和拉美,特斯拉CEO马斯克坦言,如非关税壁垒,中国电动车可摧毁所有竞争对手;中国女装业Shein席卷美欧、拼多多Tumu获逾半数美国成人青睐,最重要利器都是超低价,品质好坏是另一回事。


此刻美国制造业回流与重建如火如荼,预期的经济衰退未出现,美国经济不是软着陆或硬着陆,而是不着陆低空飞翔。2023年美国经济成长率2.5%,就业强劲成长、工资涨幅稳定、通膨放缓中。2023年美国制造业投资规模已达2010年平均值三倍,有评估认为,2025年将有84%美国企业部分或全部回流制造业务,美国制造业新超级周期快来了,实现美国振兴,可能意味美中经贸关系大拆解,摆脱对中国货的依赖。


无论拜登连任或川普上位,遏制中国的策略不会变。财长叶伦日前访北京,警告中国勿输出过剩产能,就是针对中国低价竞争;拜登政府上周宣布将提高中国输美钢铁和铝产品关税三倍,税率可能达25%,并对中国海运、物流和造船业展开301条款调查。中国指「充斥大量不实指责,错上加错」,但美国铁了心,表面说美中不脱钩,却极力要摆脱对中国制造,用美国制造和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国家产品填补空缺。


中国则想方设法想破解美国策略,最大利器在低价优势,带给美国制造业莫大压力;此刻中国,无论靠基建、外贸和房地产三驾马车拉动经济,或靠出口、消费、投资作为支撑经济,三大火车头至少两个熄火,只剩出口外贸优势,却面临美欧抵制。


中国靠低价打价格战,一直用杀价竞争抢占全球市场,无论家电、手机或成衣、建材、太阳能板、电动车到钢铁、铝等,国内外都擅长杀价竞争,中国「换道超车」用低价竞争,电动车就是实例。


习近平强调「新质生产力」,政府补贴使举国投入造电动车,最高时中国拥有上万家电动车产业,最便宜电动车仅售3.88万人民币(约5300美元);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售价22.99万人民币(约3.18万美元),比美国售价低30%,而比亚迪类似配备电车仅售17.2万人民币,使比亚迪去年8月继丰田、大众与本田后,号称是全球第四大车商。但中国电动车利润仅有特斯拉五分之一,员工待遇福利更只有特斯拉20分之一,每卖一辆电动车赔数千美元,甚至卖一辆赔一辆,全靠政府补贴支撑。


中国有低廉劳动力,国民勤奋,是产品竞争力辗压全球主因之一,但一窝蜂搞某个产业,创建庞大供应链,辅以山寨抄袭,打趴全球竞争者,极易造成产能过剩,必须低价倾销,赚取外汇以对外采购石油、天然气和矿砂等原物料,都是中国经济的软肋。


美国阻挡中国电动车输美,封堵中国想在墨西哥建厂、无关税输入美国;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车拿政府补贴,展开反倾销调查,消费者担忧中国电动车品质不佳,如今欧洲多个港口停满中国数万辆滞销的电动车。中国号称电动车打败美日欧、居全球第一,却面临抵制,前景不明。


中国电商拼多多Temu自2022年9月上线,同样靠超低价和琳琅满目商品席卷欧美,去年3月App下载率全美第一,每月有1.52亿美国人使用,超越Amazon和沃尔玛,威胁美国电商生存,即使货品品质低劣被诟病,对市场秩序破坏力不容小觑。女装业者Shein在2021年登陆美国,采消费者订购再下单,每天上千种廉价新款服装上市,价格不到Zara、H&M等品牌一半,一样横扫欧美市场。


中国军备如造舰、导弹等也低价见长,造船业报价比15年前报价低30%,2023年拿下全球80%订单,军舰下水速度被喻为「下饺子」。美海军原有13家造船厂,如今只剩4家,而中国有75家大型造船厂、20家可造军舰。美国造舰成本天价,中国造价仅有美国四分之一。华尔街日报说,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200倍。一旦美中开战,美国如何克服劣势,即使军舰品质战力和价格是两码事,却让美军充满压力。


美国力图压制中国以产能和低价为武器,想用关税、外交施压等逆转世界分工体系,或许只能让中国减速,无法封堵中国对全球竞争,是美国难以克服的鸿沟,也是中国的最大优势。


谢选骏指出:人说“美国力图压制中国以产能和低价为武器,想用关税、外交施压等逆转世界分工体系,或许只能让中国减速,无法封堵中国对全球竞争,是美国难以克服的鸿沟,也是中国的最大优势。”——我看中囶的超低价格来自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价格相应过低是正常。


《中国到底有没有“产能过剩”?为何事关欧美?》(陈岩 BBC中文记者 2024年4月23日)报道:


今年4月,“产能过剩”突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热词——4日到9日,美国财长耶伦访华,点名了三个中国的产业产能过剩,可能会伤害美国;16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再提对“产能过剩”的关切。


中方也多次辩解,财政部、商务部的官员,乃至总理李强都下场回应,基本观点是,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些产业并不存在产能过剩,而即便有一定过剩,也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之前,对“产能过剩”的讨论和担忧,广泛存在于中国自己的官方语境和媒体舆论中。


如果真的存在“产能过剩”为何又事关欧美?这场贸易争端是否会延烧到政治领域?


欧美的指控

“美国将不会接受新兴产业如同10年前美国钢铁领域那样,被获得补贴的中国廉价进口产品大批摧毁。”耶伦不久前在访华时表示,此行重点是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清洁能源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与中国政府沟通,这些问题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生产商构成了威胁。


她也解释了背后的逻辑,对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大力支持,产能大幅攀升,而中国国内需求疲弱,因此行业出现过度投资,商品价格被人为压低,当这些产品出口到欧美,当地企业的生存将陷入困境,如同十多年前,中国钢铁席卷全球市场一样。而且,“中国今天的经济体量太大了,中国主体采取的行动可以改变国际价格,可能让美国和其他国家公司的生存成为问题。”


朔尔茨在上海同济大学演讲称,“在某个时候,德国和欧洲也会有中国汽车。唯一必须明确的一件事是,竞争必须是公平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有倾销,不能有产能过剩,而且不能侵害产权。”


4月17日,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称,该机构发现中国“全面产能过剩”,无论是化学品、金属还是电动车领域。“接触的公司几乎没有不面对这个问题的”,而这些过剩的产能将在未来几年内冲击市场。


彦辞补充称,“对于构成欧洲工业基础的、具有战略可行性的工业正因价格过高而被挤出市场,欧洲不能接受。这时贸易就变成了一个安全问题,我认为中国可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随着保护主义浪潮高涨,中国和欧洲面临“慢动作火车事故”(slow motion train accident),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全面的贸易战。


西方称“中国制造”太多了,但中国工人并不同意

耶伦访华点名三个产业“过剩”威胁美国 强调并非出于反华情绪

习近平的新词“新质生产力”:这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新方向


中国的辩解


面对美欧的指责,中国的辩解大致有三招:


首先,否认存在过剩。背后的逻辑是,受到指责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并不过剩。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就表示,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


其次,即便有过剩,也是正常市场规律。见完德国总理朔尔茨后,中国总理李强在记者会上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适度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不同国家在各自强项的产能高一些,在其他产业的产能低一些,这是由各自比较优势决定的,只要加强合作,就能共同发展。


彭博社评论称,“如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正在拒绝经济学中存在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最基本原理之一:比较优势……如果某个国家能够以比你更低的成本制造商品,你就不应该实施贸易关税壁垒,相反,应该进口商品;作为回报,你应该使自己的产业更有效率。”


实际上,耶伦也意识到了这种矛盾之处。访华之前,耶伦向美国媒体表示,“我从小就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有人以低价卖给你商品,你应该写一封感谢信。这基本上就是标准经济学所说的。”不过她补充说,“我以后再也不会说‘寄一封感谢信’了。”


中文互联网一位自称从事外贸的网友表示,“如果国内供大于求就是过剩,那按照这个逻辑,法国红酒产能过剩,澳大利亚铁矿产能过剩,德国汽车产能过剩……”


最后一招,李强则说的相对隐晦——他表示,至于有人说中国新能源等产业优势是靠补贴形成的,不符合事实,产业补贴是世界通行的做法,美欧很多国家都有,有的国家补贴项目更多、面更广、补贴额度更大。


2022年8月16日,拜登正式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RA),投资369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将重点支持电动车、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在北美进行组装的新车,消费者最多可获7500美元补贴。该法案甚至还引起了美国和欧盟的贸易摩擦。


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补贴则在美国开启补贴的同一年取消,每车补贴在1000至2000美元之间,12年间补贴1500亿元人民币。


“当我们正在做同样的事情时,这很难说得过去。”卡托研究所贸易专家斯科特·林西科姆向美媒称,“事实上,当你的论点是‘照我说的做,而不是照着我做’(Do as I say, not as I do.)的时候,其政治和话语效果将不可避免地打折扣。”


中国真的存在产能过剩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之前,对“产能过剩”的讨论和担忧,广泛存在于中国自己的官方语境和媒体舆论中。


比如,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即包括“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今年3月“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予以重申。


而上一次“产能过剩”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还是五年前。


2023年末,中国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电子、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低于2016年末。


中国的财经媒体《财新》在3月底就发表社论称,这轮产能过剩与前期各地激烈竞争、纷纷给予产业政策补贴不无关系。近年来,计算机通信电子、电气机械、医药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大受益于各地竞相推出、不断加码的政策支持,这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并不令人意外。


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卢锋则在3月14日的一场公开活动上表示,新一轮产能过剩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度比较高,甚至是先进行业、前沿行业,而“前沿行业很快出现过剩的压力和风险,是从未有过的;原先属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如汽车,因为新兴经济体的进入造成产能过剩,引起的连锁反应也是过去不曾经历的” 。


卢锋当时强调,具有全球供应链特点的行业,一旦出现产能过剩,在国际经贸领域引起的扰动,与早先的水泥、煤炭等部门影响仅限于国内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不到一个月,美欧相继在这个问题上发难。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担忧

“虽然中国和欧美都关注产能过剩,但双方的具体担忧却不相同。”经济学人智库(EIU)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苏月向BBC中文分析,中国决策者主要担心无序竞争和产能利用率低,而贸易伙伴则更关注中国整体产能和产量的快速增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耶伦对电动汽车(EV)市场供过于求和潜在的不公平补贴表示担忧,尽管按照中国的标准,电动汽车(EV)的产能利用率并不低。


“我们预计,在今年剩余的时间里,将有更多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尤其是在许多发达经济体对通胀的担忧减弱的情况下。这些调查可能会延伸到中国的海外工厂,包括东盟国家的工厂。此外,随着美国大选年的到来,两位候选人为争取选民支持,对中国的言论可能会更加鹰派。”


经济学人智库(EIU)中国分析师李子谦(Chim Lee)向BBC中文表示,中国工业部门的某些领域存在产能过剩,并将持续下去。然而,贸易紧张局势不仅源于对产能过剩的担忧,也源于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战略”领域。


安邦智库在发给BBC中文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在具体问题处理过程中,经济问题最好不要政治化。即使“产能过剩”问题存在,本质上也是市场现象,是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行为,不能以政治或行政方式来定义问题,也不能以政治和行政干预来解决问题。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划清解决问题的原则,对美国的博弈进行某种约束。


中美双方似乎在这一点上存在默契。耶伦在华时就强调,“对产能过剩的担忧并非出于反华情绪或脱钩的愿望”,相反是出于防止全球经济失调、与中国建立健康经济关系的愿望。


谢选骏指出:人说“中国到底有没有‘产能过剩’?为何事关欧美?”——我看是中囶的“超低价格”之产能过剩了,因而侵蚀了发达国家的价格垄断。所以说,这里所说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中囶的产业可能因此摧毁了发达国家的产业。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超低价格与产能过剩的关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国会不会发生军事政变

《五角大楼忧心忡忡:特朗普若发布非法命令,怎么办?》(2024-11-08 新闻)報道: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五角大楼内部正悄然展开一系列非正式讨论,焦点直指一个敏感话题:一旦特朗普发布在国内部署现役部队并大规模解雇非政治性工作人员的命令,国防部将如何应对这一极具争议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