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0年12月23日星期三

谢选骏:澳大利亚可以成为中国南进的沃土



网文《如果澳大利亚有一亿人口发展会怎么样?》(2018-06-11)报道:


澳洲难道不是荒漠广布吗?我们摆事实讲道理,上谷歌卫星地图。澳大利亚这种土地不叫荒漠化的土地叫什么?澳大利亚和半沙漠面积达340万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44%。


第一,世界上任何有野生大型食草动物居住的地方,都不是挤满了人口的宜居地区,相反是因为人口稀少,才可能生活各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


第二,澳洲的兔子和野狗,本身就是来自旧大陆的入侵生物,抢占了本身澳洲有袋动物的生态位,导致原生动物大规模灭绝,而且正因为是入侵生物,没有天敌,所以才泛滥成灾。中国的入侵生物一样会泛滥成灾,例子太多了,水葫芦,福寿螺,红火蚁,罗非鱼,德国蟑螂。


首先,我国华北和西北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地理版块,华北的年降水量平均是西北的两倍以上,两者差异极大,放在一起谈,本来就是一个事实性错误。我国的农牧分界线是年降水量400mm为界的,刚好就是长城一线。当然她自己也贴出了我国的年降水量图和澳洲的年降水量图,很明显,大自流盆地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是年降水量就是300mm左右了,是我国的西北内陆水平。我国广袤的西北地区,也是以牧业为主的区域,人口密度本来就和澳洲内陆差不多了。而把人口稠密的华北加进去比较,非常不合理。另外,我国是季风气候区,适合农业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雨热同期,在热量最充足的季节里降水量最多,好钢用在刀刃上,非常迎合农作物生长特点。而澳洲,降水量本来就稀少,还分布“均匀”,这恰恰是农业开发的一个劣势而不是优势。


第二,大自流盆地的开发淡水开发问题,实际上现在大自流盆地的淡水正是由于过度开发,导致问题很多。大自流盆地的开发始于1878年,至今开采水量大约为8700亿立方米,但高达90%的水被浪费了。由于水压下降,超过1000个天然泉水消失,1/3的原始自流井停止喷涌。地下自流水抽取每年释放33万吨二氧化碳,增加了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


第三,降水量和蒸发量必须放在一起谈,我们来看两张差异性极大的照片。


看一个地区的湿润程度,必须把降水量和蒸发量结合在一起看才行。如果年蒸发量远大于年降水量,降水量再高也是白搭。澳洲大自流盆地看似年降水量和我国西北差不多,但是由于纬度更低,日照强度更大,所以年蒸发量大大高于西北,我国兰州和澳洲艾尔湖年降水量差不多,都是300多毫米,但是兰州年蒸发量仅900毫米,而艾尔湖年蒸发量高达2500毫米!所以实际上大自流盆地腹地呈现的也是类似于我国西北的荒漠景观。


我们来看澳洲的实际情况——事实上,澳洲的土地看似广袤,其实并不能承载太多的人口。表面上看是因为缺水和沙漠。但事实上,即使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因为极度贫瘠的土壤,能种出来的庄稼也很有限。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是,澳大利亚是全球农业生产力最低下的大陆。其土壤贫瘠程度、植物生长率和生产力堪称全世界最逊。因为澳大利亚的土地年代太古老,经过几十亿年的雨水冲刷,养分已经流失殆尽。

在自然界之中,主要有三种方法可以使贫瘠的土壤重新获得肥力。第一种是火山爆发生成的火山灰,富含多种养分,能使土壤变得肥沃,爪哇、日本和夏威夷等地皆受益于此。然而在澳大利亚,只有东部很几个地区在一亿多年前曾有过火山活动。第二种是冰川运动,能够产生有助于土壤肥沃的碎屑。北美洲将近一半的地区在过去一百万年里曾遭受过冰河作用的影响,而在澳大利亚,受过冰河作用影响的地方不到本土面积的百分之一。第三,地壳缓慢上升也会带来新的土壤,为土地增加肥力。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次大陆的恒河沃土。但在过去的一亿年之间,澳大利亚上升的地壳面积相当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在缺乏科学研究的情况下,外行人很难一眼看出这片土地的贫瘠本质。历史上,最初到来澳大利亚的欧洲殖民者,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相反,他们看着了一望无际的森林和郁郁葱葱的草原,被这些假象蒙骗,误以为澳洲是一片跟北美一样富饶的土地。直到最初的树木被砍倒,草也被羊吃光之后,人们才发现这地方的树木和草都生长得非常缓慢,那些比较娇贵的庄稼,在很多地方更是几乎种不出来!——简单来看,看起来同样高矮大的一片树林,如果在欧洲或北美,从树苗长到这么大需要二十年的话,那么换成是在澳洲,恐怕就需要五十年甚至一百年!

如果是大自然的动物,或许对此无所谓,但对于需要定期获得收成的人类农夫来,可就要坐蜡了。


因此,虽然貌似有着跟北美洲和乌克兰一样广袤的大平原,但现代澳洲农作物的平均产量却很低。比如现代澳洲著名的麦带,实际上那些麦都种植在沙质土壤上,根本就是一个巨大的花盆,沙子形同虚设,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完全依靠化肥,结果就导致澳大利亚的农业成本非常高,有时候几乎能够跟日本这样地狭人多的国家相比,故而纵然澳洲地广人稀,也无法成为一个农业大国。在澳洲本地市场,国内生产的农产品竞争力经常不敌海外进口的农产品,哪怕后者还要摊上国际运输成本。例如,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水果公司,在巴西种植橙子,然后把浓缩橙汁运送到半个地球之外的澳大利亚,其成本居然比澳洲人自己生产的橙汁还要便宜。然后,从加拿大进口的猪肉,也要比澳洲本地生产的便宜。

更要命的是,在澳大利亚发展农业,还会遇到降水量不稳定的问题。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孕育了古文明的地方,每年都有规律的雨季可以帮助农业发展。不管是欧洲、印度还是东亚,不管是不是雨热同期,农民至少都可以每年遵循季节规律来耕地、播种,让作物在雨水的灌溉下生长、成熟。然而,在澳洲的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却取决于厄尔尼诺现象。每一年的降雨情况都变幻莫测,而每十年间的变化更大,最要命的是完全没有任何规律可言。经常是十年大旱之后又遇上两年的大暴雨!

那些最早来到澳大利亚的农民和牧民,在他们选择殖民村镇的地址之时,多半是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因此被假象蒙蔽了双眼,误以为脚下是一块福地,便定居下来,然后勤勤恳恳地耕耘与播种。谁知在澳洲这块悲催的地方,好年景是如此的稀少,经常有一半以上的年份,庄稼都颗粒无收!雪上加霜的是,在作物收割后,农田经过一番整地和拔草,光秃秃的土壤就暴露出来,如果之后遭遇气候变化,农民栽种的作物无法生长,那么土壤就会一直露在外面,甚至没有杂草来覆盖,最终被侵蚀成盐碱地或沙漠!没办法,相比于大自然的伟力,我们人类还是实在太渺了。


总的来,澳洲只有西南部以珀斯为中心的一块地方,降水量比较稳定。虽然土壤依然很贫瘠,但在化肥充足的条件下,还是可以发展粮食种植农业的。而这也是穿越者们选择在天鹅河畔的珀斯地区建设华盟首都的原因——至少粮食蔬果是可以自给自足的。至于其它的地方么……如果明末的冰河期灾害,给中国人带来了空前浩劫的话。那么澳洲的大部分地区,差不多每一年都处在冰河期之中!

但即使是条件最好的珀斯地区,其实总的来也就跟孕育了古代中东文明的两河流域差不多。虽然在最初的时候比较适合谷物生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灌溉农业的扩大,土地就会逐渐盐碱化,而这一过程是几乎不可逆转的……唯一有效的对策就是控制人口数量和开垦面积,绝对不要让这片土地不堪重负。

事实上,澳洲的大部分土地不仅不适合发展农业,甚至连发展牧业都很勉强。比如以前澳洲一向以盛产羊毛而著称,但事实上澳洲的草原看上去貌似丰美茂盛,实际上比蒙古高原还要贫瘠得多,往往被羊儿啃光之后,就再也不长草,直接退化成沙漠了。为了避免土地沙漠化,在澳洲甚至连牧场都得灌溉和施肥!

结果,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澳洲的养羊业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全靠政府补贴在勉强维持。但牧民的平均收入依然远低于全国最低工资,甚至大多负债累累,要靠打零工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因此,尽管面积跟中国和美国相似,但现代的澳洲仅仅居住了两千四百万人口,其实就已经不堪重负,光是粮食一项,都快要从出口国变成进口国了。政府完全是依靠着出口矿产的高利润,才能够维持财政平衡,其实根本就是一个大号的沙特——只不过沙特出口的是石油,而澳洲出口的则是煤炭和铁矿石罢了。

按照有关专家的计算,澳洲这片土地最多只能承载八百万人口,才可以保证生态不被继续破坏,眼下就已经严重地人口过剩了——这个数字甚至比英国本土的人口还要少得多!很显然,仅仅凭着这样少的人口数量,是无法建设起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大国的。所以澳洲人口稀少的原因,不是气候,不是降水,而是土壤质量。澳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而且还没有火山活动,土地被雨水冲刷了两亿多年,贫瘠的土壤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旧大陆的各种生物入侵更是让澳洲这片脆弱的土地雪上加霜。


反观面积差不多大的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农业大国,人口也有三亿多,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同文同种,难不成澳大利亚人就偏偏多这么多愿意保护环境不愿开发土地的圣母?其实不管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华人,非洲尼格罗人,任何种族开发澳洲,人口差距都不会太大。


中国人人口多,因为本来中国就是这片星球上最适合农业开发的土地之一,所以自古以来都是世界人口大国,并没有所谓脑补的“东亚模式”。


网民哀嚎:


1、身在西澳来说一下切身体会。蒸发量和降水量其他答主都提过了。地中海气候,降水主要是集中在冬季。夏天的时候,整个城市几乎都是黄色调的。几乎不下雨,四十度高温,阳光强到睁不开眼睛,湿衣服放出去两个小时就脆了,您说这不叫干旱?年降水量的确还行,可是都集中在冬!天!就现在,已经连续暴雨将近两个礼拜了——珀斯的最低气温勉强在零上,可是西澳的农场都在更南更内陆的地区,只会更冷。这种降水跟国内季风气候带集中在夏天的降水是一回事?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估计生活在肥沃冲积平原上的中国人很难想象:这边人要种点什么东西,是要向超市买土的。二十五公斤土壤要价十几刀——因为他们自己家院子里往下挖,只会挖出沙子。您说,沙子上降水再多,能有多少收获?——这还是在气候比较适合农业的西澳了。


2、降水量倒不是大问题,关键问题是地表水奇缺啊。澳大利亚的山脉太矮,没有发育出足够规模的淡水河。这才是制约发展的根本因素。这就是澳洲最大的河流,南澳的母亲河———墨累河……而且是通过雪山掉水工程引入大分水岭另一侧的水的结果。这种情况能住多少人?悉尼现在才五百万人,作为饮用水源的Burragorang 湖已经告急了……乃们想象一下一亿人会是怎么样的生态灾难。


3、关于澳大利亚的气候问题,可以看一下澳洲NDVI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即植被覆盖指数的分布情况,取值在0~1之间,值越高植被越密。水资源怎么样,从植物覆盖度就能看出端倪。个人认为澳大利亚的人口还有上升空间,但是上限不会很高。


4、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交通问题。要说澳村的运输基设落需求後十至二十年并不为过。现时悉尼墨尔本的交通系统都不胜负荷了,驾车出去堵的不像话车位不好找,每天上班高峰挤不上公车火车也习已为常。其实其他基建也是落後於需要的,像学校医院那些。悉尼新的机场空口讲了二十年才动工,以政府的尿性,建设速度永远赶不上需求。澳村2500万人口,三大城市占去1000万左右,絶大部份移民也会选择在城市居住。若人口增加四倍那也最少有一半在大城市落户,城市交通絶对会瘫痪掉。即使不是凭空变出人口而是分开五十年加至一亿,我想也是同样的后果。


5、澳大利亚有一亿人口会怎样呢?我将从最基本的粮食需求角度来说,如果对中间的数据不感兴趣,请直接看最后的结论吧。感谢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公开数据。粮食产业对澳大利亚的国民经济贡献巨大,同时也是许多地方的重点产业。例如,谷物和油籽产业(视年景而定)每年以2000万公顷以上(大约一半多一点是小麦)的面积,实现大约3500-4500万吨的产量,价值约90-130亿澳大利亚元(大约420-620亿人民币)。

2015.7-2016.6澳大利亚共收获各种粮油作物4300万吨左右。就农牧业来看,2002年至今澳大利亚的种植与畜牧业就业人口(已经对年内四个季度做了平均)始终徘徊在30万人上下,而70年代至今,总的农业用地面积已经从5亿公顷的水平逐渐下降到了不到4亿公顷。就各种粗粮而言,澳大利亚已经能稳定实现每公顷产量2吨以上。同时,2015-2016年澳大利亚所有对外出口的粮油豆之中,小麦占了一半的价值,数量则在1600万吨以上,根据往年经验,一般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小麦是用来出口的。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的小麦每公顷产量比粗粮低,仅在2吨上下浮动。同时每年小麦收获面积比播种面积少10%。这说明其小麦种植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饱和,且粗放性较高。澳大利亚2015-2016年小麦生产5610万吨,进口310万吨,年初库存2050万吨,当年居民消费2560万吨,用作饲料50万吨,出口2110万吨,年底库存在2600万吨以上。大麦、燕麦、高粱、玉米、小黑麦当年生产总计1257万吨,其中826万吨以上用于出口。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5、2016年澳大利亚人口分别为2385和2421万人。由此我们知道澳大利亚居民人均一年消费大约一吨小麦。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不到450公斤,并有10%的缺口需要进口。若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长到一亿人,则粗略以现有消费水平计算,每年需要一亿吨小麦。而澳大利亚粮食作物种植业面积不足3000万公顷,仅能提供6000万吨小麦,因此需要在不出口的情况下加大进口4000万吨。也就是说世界小麦相比于现在将出现6000万吨的缺口(这还不包含占用其他杂粮耕地和维持畜牧业饲料,对世界粮食问题的影响),这无疑对世界粮食安全是致命一击。若澳大利亚无法维持原有生活水平,在最极端、不进行任何直接食用进口的情况下,其人民的小麦消费量将直接降低40%。结论:这将使得世界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或澳大利亚国内因为人民生活水平滑坡出现严重动荡。


说是问题严重,不过只要增长到一亿人是循序渐进的,或者说澳大利亚政府和社会对危机处理得当,那么“饿死几千万”并不会发生,甚至还能继续保持比中国更高的人均小麦消费量。


6、北领地100多万平方公里,只住了27万人,没有点错小数点。北领地北端是热带季风/萨瓦纳气候,跟印度旁遮普差不多。如果印度能住人,北领地北端自然也能住人。昆士兰东海岸是跟越南几乎一样的热带季风雨林,如果越南能住人,昆士兰当然也能住人。只不过白人无法适应热带季风气候,难以繁衍,换成黄种人和印度人是毫无问题的。新南威尔士东海岸和维多利亚是亚热带湿润气候,跟上海差不多,但是大陆性更弱,冬无严冬,夏季差不多,不过相应地降水量也低于上海。塔斯马尼亚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参考法国北部。

剩下的部分,大自流盆地就是个添头,大自流盆地其实自然禀赋没有那么差,大多数地方降水量比起甘肃、内蒙、新疆也不差,毕竟兔子成灾的地方我没见过不能住人的。甘肃、新疆、内蒙加起来300多万平方公里有8000万人口,这里退一步,只取个零头,600万平方公里就算800万人好了。所以既然问题是问1亿而不是14亿,澳洲承载1亿人肯定是没问题的。


澳洲人习惯了这个人口密度所决定的生活方式,如果人口翻10倍,那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得住进楼房,平时人就不少的海滩,还要翻10倍人挤一起下饺子,想都不敢想。如果真那样,澳洲人就疯了。这想法还是算了吧。


7、澳大利亚还是英系的,所以拿英国来对比一下。联合国2015年的世界各国人口密度数据,英国是262.84(人/平方公里,同一年度世界银行的数据是264.94),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3.09(人/平方公里,同一年度世界银行的数据是3.01)。澳大利亚适合居住的土地面积大概占10%(数据来源Habitable land | Population density | Australia | Research),所以如果人口变成现在的5倍,在可居住土地上的人口密度会达到150+,比2015年的英国低。只要不是空降一亿人口,发展过程中会自动调节达到动态平衡的,马照跑,舞照跳。


8、看一下BBC经典纪录片《地球的力量》——其中有一集讲季风,还专门把中国和澳大利亚拿来对比:中国的季风给中国带来肥沃的黄土,而澳大利亚的季风则破坏内陆表层薄薄的有机质层,使之无法形成可耕种的土壤。这可是BBC的纪录片,难道也是我们学渣乱说的?


9、不说西澳,就东海岸这些城市就靠一两条河供水,人口涨五倍是灾难性的。这几条河现在已经是过度开采了。如果要大力搞海水淡化的话也不是不成反正学习以色列,能源大把,烧就是了。唯一的问题就是夏天估计身上味道就都出来了,因为洗不起澡。大街上倒卧也得多。到时候出门都得戴口罩了。海水淡化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沿岸的海水盐性增高对海生物可能是致命打击。另外一亿人的话城市蔓延的问题就会出现。当然这里需要明确是在现有的城市体系上忽然增多8000万人还是会有个过渡期。如果忽然增多这么多人的话可能先会利好几个小城市然后是墨尔本和悉尼的卫星城。公共资源会受到严重挤压,保不齐澳洲会搞个计划生育政策。毕竟之前也不是没干过。另外多出来的这些人的人种如何分配也是个问题。这点我们可以有无限的遐想,说多了估计又要进小黑屋了。

、如果澳大利亚有一亿人口发展会怎么样?西澳可不能代表整个澳洲,西澳类似中国的新疆和西藏,我就在西澳呆了一周,把perth以及周边逛了逛,真是孤独啊,你说西澳土地不够肥沃,不能长庄稼,我同意。西澳是挖矿的地方,澳洲虽然面积很大,但是能种植的地方不太多,对,看跟谁比。跟中国,美国比,极限承载人口的确比不了,但是中国有十几亿人呢,美国也有三四亿人。虽然澳洲的荒漠面积比中美都要大,但是还是有不少肥沃的土地的。比如植被覆盖率在80%的维多利亚州,另外如果你去一下南澳,昆士兰,其实那边原始森林也不少。或者我们直观一点看,一亿人口在世界上是什么国家?日本吧。日本那点土地面积,再怎么肥沃,也就是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塔斯曼尼亚够了吧?这三个州如果你单独看,植被覆盖率是一个正常国家吧?土地完全可以种出庄稼来。所以如果日本能够承载一亿多人口,澳大利亚当然也可以,但是扩大到十多亿,可能吃不消。一亿应该问题不大,英格兰就有五千万人了,英格兰那点面积跟维多利亚也没差多少。澳新这两个国家还有很大的人口上升的空间。


10、我就说一个例子,我们拿澳洲最小的一个州来说。塔斯马尼亚!这个地方绝逼是个乐土,整个岛屿三个台湾大,人口几十万。台湾多少,太多不如塔斯的三分之一大,承载了两千多万人口,并且中南部人口稀少。塔斯马尼亚自然资源丰富,冬天温和(冬天类似上海),夏天更是不用说了(参考东北的夏天),别说澳洲了,光塞一个亿的人口到塔斯马尼亚都不是问题。


11、缺水,没有高山冰川蓄水,也没有季风和台风,连新疆都不如。新疆至少还有天山昆仑山的雪山融水,带来绿洲农业,新疆150万平方公里能有2000多万人口。澳洲没冰川,又不像中国东部有季风梅雨台风带来的降雨。这有点像台湾跟海南的对比,台湾中部有大量3000米以上的高山,山区地形降雨多,使得台湾降水多,人口自然也多。海南中部山脉较矮,降水比台湾少太多了,在面积同等的情况下,人口自然没台湾多。


12、我种了很多农作物,不施肥都长不起来,我还是在澳洲水热条件比较不错的墨尔本。在老家四川盆地,随便扔一个东西就长得很好,连番茄这种生存能力顽强的作物,不施肥都能死,你敢信。


谢选骏指出:按照中国的生存状态,澳大利亚可以养活至少一亿人口——例如,内蒙古自治区人口2471万、面积456,800 mi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2181万、642,800 mi²——两者面积相加只有澳大利亚2,970,000 mi²的三分之一略多,而人口则接近澳大利亚2499万的两倍。(2018年)难怪很多华人认为,澳大利亚可以成为中国南进的沃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元貶值的黃金時代

《随着“黄金时代”的到来,第二个特朗普时代开始了》(安东尼·泽克尔(Anthony Zurcher)BBC驻北美记者 2025年1月21日凌晨5点17分)報道: 特朗普借助选民对现状的不满情绪重新掌权,他在就职演说中承诺将开启美国新的“黄金时代”。 这场演讲既有承诺,也有矛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