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2月2日星期二

谢选骏:熊猫是北极熊的退化形式



《美国再现拥抱熊猫派言论?》(2021年1月12日 江夏编译)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发表《国防优先》(Defense Priorities)研究员、前“芝加哥全球事务理事会”人员库克森(John Richard Cookson)的文章说,几十年来美国以遏制和贸易组合为特征的政策已经注定失败。过去几年里,美国对华政策的现状无法继续下去,在华盛顿已经成为共识。上述观点的支持者认为,为了保护美国在亚洲的利益,需要彻底转向更强硬的立场。认识到美国对中国观点的转变是必要的,但在制定负责任的美国东亚政策时,回顾美、中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尚未发生的,或者不太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甚至更为重要。


第一,中国和美国都不想侵略对方。核武器使政权更迭肯定成为一场灾难,这一特点使当前的竞争与先前导致公开战争的大国冲突完全不同。今天美国和中国的生存都没有受到威胁,应该以一种不那么对抗性的眼光来看待双方所有的分歧。


第二,中共政权在当今的地缘政治形势下,不太可能像1939年至1945年间的纳粹德国那样横扫亚洲。中国的邻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南韩、巴基斯坦、台湾、朝鲜、越南等,不是拥核国、富裕工业国,就是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国家。这些都限制中共政权成为霸权势力,更遑论会威胁到西半球。


第三,中国想要贸易。对中国崛起的担忧集中在中共军队特别是中共海军的扩充上,因为它可能成为亚太地区海上航路的霸主。但中共在国内依靠警察国家的高压大棒,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的胡萝卜来生存。中共政府既然希望继续贸易,其海军频繁骚扰美国海军舰只,并不意味着接下来会广泛骚扰商业船只。大多数商业航运在中共海军活动的地区不受阻碍


仅仅军力并不构成威胁。只有军力加使用意图才构成威胁。意图很重要,例如,美国作为一个军事超级大国,有能力向直到南美大陆最南端的火地岛派遣军队,而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缺乏意图。而缺乏意图是因为没有巨大利益,同时代价极高。相反,与其他国家贸易则有利可图,代价较低。


第四,外部势力对中国内部发生的事情仍然无能为力。毫无疑问,中共正在使用拘留营;任意监禁成为家常便饭;技术专制独裁主义具有高度压迫性。但只要这些事情没有发生在中共国边境之外,美国没有明显的手段能够阻止。


相反,美国和中共政权之间的主要双边问题,在盗窃知识产权、强迫技术转让、间谍活动和不公平的工业政策等方面。有些双边问题可以补救,有些却不能解决。但如果把纠正中国国内的一系列人权问题作为先决条件,将刺激中共更加倒行逆施,上述问题更难解决。此外,尽管下述观点在华盛顿已经不吃香,但在全球参与下,不断扩大的中国中产阶级,仍然是公民向中共政权要求更多权利的最佳力量。


第五,台湾不是美国的盟国,华盛顿和台北之间并没有正式的防务条约,美国也宣布此类条约可能会迫使中共政权动冒险侵台的念头。保持台湾有一天可以与大陆和平统一的假象,而华盛顿则继续向台北出售武器,以增加中共政权侵台的代价,才是维持台海现状的最佳方式。


谢选骏指出:上述言论认识到了熊猫已经不再是熊了。


《美国“拥抱熊猫派”为何不敌“对华强硬派”》(2018-10-25 环球时报)报道:


当前中美关系处于自1972年建立联系以来的关键转折时期。以往在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个“拥抱熊猫派”,他们支持对华合作与接触政策,强调中美在全球化进程中相互推进的积极作用。然而当下,在美国国内对华政策大调整过程中,“拥抱熊猫派”力量弱了,对强硬派批评声音大不如以前了,这种现象值得观察。


首先,美国“全政府”式对华强硬政策大调整,将任何理性合作的对华政策主张之声屏蔽于对华政策制定进程之外,温和声音即使表达也无济于事。“全政府”是当前美对华政策规划与实施的突出特点。它强调对华强硬乃至原则的明确与不可逆性,强调全力推进包括国会在内的各个政府机构或部门相互协调和加强,以达成共同对华强硬和迟滞中国快速发展的最大效果。此政策大原则由去年12月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予以公开和明确,而彭斯在10月4日哈德逊研究所的演讲中,则以极富情绪化的语言将对华强硬理由,向美国政府内各部门中那些对华存有合作意愿的官员发出警告。这种“全政府”对华政策大调整一经启动,通常带有惯性。面对政策已定的现实,美政府内对此持不同观点者要么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立场,要么选择沉默。


其次,当前美对华政策“全政府”式大调整出现之前,美国国内政策精英群体已有多年相关政策的辩论、反思和政策调整过程。“拥抱熊猫派”是此调整进程的失败方。自2010年后,美国政策精英群体一直不断就以往美对华接触与融合政策进行讨论,并且在奥巴马第二届总统任期内大致形成一种错误认知,即:中国对外行为和国内变化与美国对华利益界定截然不同。“拥抱熊猫派”显然未能有力说服对华强硬派,也恰是在此进程中,美国着眼于在亚太区域与中国竞争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尽管政策优先排序及政策解释不同,但当前美对华强硬政策基调与前任政府一脉相承。换言之,特朗普政府今年内在诸多议题上偏于极端的“全政府”政策大调整,不是骤然出现的,而是前期存在一个多年政策辩论和实施的铺垫过程。在此背景下,政策精英群体的辩论已不再是是否对华强硬,而是如何对华更强硬。而那些依然坚持美国应反省的政策精英已是少数,且在重大涉华政策辩论中缺乏有效发声管道而逐渐被边缘化。


第三,当前美国对华政策氛围确实有些“麦卡锡主义”再现的症状,“熊猫拥抱者”群体往往会被贴上不忠诚于国家的标签而受怀疑和排挤。近些年来,美国频繁爆料所谓涉华间谍案,极力塑造“丑华”“恐华”的不健康国内政治氛围。从学者、学生、商人到安全情报人员,从学术领域、经济领域到安全领域,今年内美国涉华间谍案被公开披露的范围和程度呈现“井喷式”增长。如果说以往美国通常低调处理或较少公开报道此类案件是仍存中美合作意愿的话,那么当前美国如此密集高调报道相关事件,则是意图在美国社会各阶层营造一个扭曲的中国形象,为当政者的对华强硬政策获取民众支持。在这种极端不健康的政治氛围下,许多“间谍案”就带有了“制造”的色彩。很多很可能是“莫须有”的案件推进了美对华强硬政策可持续性的政治议程,但完全毁灭了许多被事实证明是无辜的当事者事业和生活。“拥抱熊猫派”尽管对此类政策并不认同,但不得不保持沉默。


此外,美国商界曾是“拥抱熊猫派”群体的重要构成部分,现在他们中有些人对华盛顿的强硬政策也持沉默甚或支持的立场,成为美国“全政府”对华政策大调整的推波助澜者。这说明中美在经贸领域确实有进行深层次大协商的必要性。毕竟中国改革开放已有40年,中国自身变化进程要求美国商界人士的认识和实践需要相应提升。


“拥抱熊猫派”式微了,但中美关系还要继续。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由于基于愿望和扭曲的利益认知,美国对华政策迈向强硬或对抗的大调整无一不是以失败而告终。此次美国“全政府”对华政策大调整应也摆脱不了这种宿命。(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谢选骏指出:上文纳闷美国的“拥抱熊猫派”为何不敌“对华强硬派”——这是因为环球时报没有撒泡尿看看自己,因为熊猫有钱了,不想吃竹子了,想吃肉了,这样一来,就和那些肉食民族发生了直接的利益冲突了。


网文《大熊猫(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哺乳动物)》报道: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截至2021年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德神父(Alphonse Milne-Edwards 1826.9.7-1900.11.10),在中国四川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穆坪)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踪迹。通过当地猎人的帮助,4月1日,他采集到白熊标本,毛色有黑有白,脚掌底部多毛,样子像熊,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它的标本和骨骼运到法国。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鉴定,“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定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猫熊),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从此,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

在戴维神甫发现大熊猫的67年之后,1936年,35岁的纽约女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利斯新婚。她丈夫威廉·哈克利斯是一个狂热的探险家,结婚后两周就奔赴中国寻找大熊猫。然而威廉还未到达大熊猫产区便病死在上海。露丝决心完成丈夫的遗志,在丈夫去世两个月后的1936年4月启程前往中国。 

露丝的探险队仅有两个人——她和25岁的美籍华人杨昆廷。他们从上海乘坐小木船逆水而上到达成都,然后进入汶川,在深山老林里寻觅大熊猫的踪迹,设置猎捕的陷阱。1936年11月9日,当杨廷昆从树洞里捉出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递到已经冻得麻木的露丝怀里时,她简直难以相信,这就是西方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大熊猫活体,露丝以为这只不到3磅的小家伙是雌性(后来证明是雄性),便用杨昆廷妻子的名字给它取名“苏琳”。幸运的露丝带着苏琳迅速返回成都,随即乘飞机到上海。

尽管西方人已寻求大熊猫半个多世纪,并且知道它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但直到那时,中国人对大熊猫的了解还几乎为零。猎人可以任意捕猎这种“熊”,政府也没有任何保护的规定和措施。露丝的麻烦并不在于她捕获了大熊猫,而是进入中国内地的手续不全,因此不能离境。最后她采取行贿的办法登上了到美国的轮船。她把苏琳装在一个大柳条筐里,在海关登记表上写上“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混出了海关。

露丝带着苏琳还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电报早已把消息传遍了美国。轮船在旧金山码头靠岸时,正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惊喜万分的美国人在码头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他们为珍贵的客人安排了最豪华的套房,召开隆重的欢迎晚会。苏琳被送到许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曾经为寻找大熊猫到过中国的罗斯福的儿子西奥多见到苏琳时,十分动情地说,“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我宁愿用我的儿子来代替。”

经过激烈的竞争,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得到了苏琳。人们像潮水似的涌向这里,最多的一天达4万人,超过了该动物园的入园最高记录。苏琳的一举一动都成为报纸的新闻。商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制大熊猫形象的产品。时髦女郎身着大熊猫图案的泳装招摇过市。甚至一种鸡尾酒也以大熊猫为名。露丝和苏琳的故事成为畅销书,并搬上了银幕。 

不幸的是苏琳只活了一年,被做成标本永久陈列。苏琳的出现,使大熊猫从博物馆走进大众。它不仅珍稀,而且可爱,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的动物明星。各西方大国竟相到中国捕捉大熊猫,从1936年到1941年,仅美国就从中国弄走了9只大熊猫。成都的教会学校华西大学在其中帮了大忙。在大熊猫产区呆了20年,有“熊猫王”之称的英国人丹吉尔·史密斯在1936年到1938年的3年间,共收购了9只活的大熊猫,并把其中6只带到了英国。 

二战期间,伦敦动物园的大熊猫“明”在德机的轰炸下表现镇定,玩耍自如,成为伦敦市民心目中的战时英雄。在战争最严酷的时候,报纸仍然在报道明的生活。明在1944年底去世。《泰晤士报》刊登的讣告称:“她可以死而无憾,因为她给千百人带来了快乐”。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12月,英国人又通过外交途径,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队伍,到汶川进行大搜捕,终于捕获到一只大熊猫送到英国。像中国的许多事物一样,熊猫在国外大出风头以后,在中国的地位迅速攀升。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限制外国人的捕猎活动。


谢选骏指出:熊猫的“可爱”在于,本是凶猛的肉食动物,却迫于环境丧失了本性,变成了竹笋的食客,困难时期甚至可以靠吃竹竿子度日——这像不像面黄肌瘦的中国难民?但是熊猫确实白白胖胖,一派乐天的模样——熊猫本是北极熊的兄弟,现在却成为北极熊的退化形式,让凶猛的西方人不由得心生欢喜了。美国再现拥抱熊猫派言论?那就要学习毛泽东勒紧裤腰带子,多吃竹竿少吃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四大自由来源于四大家族

《“罗斯福家族”风云300年,1人连当4届总统,2人跑中国猎杀大熊猫》(2018-11-15 子屠龙)报道: 17世纪初,当英国在北美开拓殖民地的时候,罗斯福家族就漂洋过海来扎根。 这个在新大陆超过300年历史的家族,最终发展成为美国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族,尤其是诞生2位美国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