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埃兰(伊朗古文明)》报道:
埃兰(英文名:Elam),又译以拦或厄蓝或伊勒姆,是亚洲西南部的古老君主制城邦国家,在今天伊朗的西南部,波斯湾北部,底格里斯河东部,现为伊朗的胡齐斯坦及伊拉姆省。
埃兰是伊朗的最早文明,起源于伊朗高原以外的埃兰地区。一般认为埃兰国名出自境内Haltamti城邦(意谓“神的国家”)。此名在圣经广为流传,故沿用至今。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以善战的人民著称,圣经记载是诺亚儿子闪的儿子和后裔。
埃兰地区曾有许多君主制城邦国,其中最重要的有阿万(Awan),苏萨(Susa),西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
埃兰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中埃兰时期与新埃兰时期。
简介
埃兰(Elam)是伊朗的最早文明,位于卡鲁恩河(karun river)与柯尔克河(kerkheh river)的河谷中,这两条河流入底格里斯河东部波斯湾的咸水湖(现已干涸);具体位置在今天伊朗胡泽斯坦省境内。苏美尔人称他们为“NIM ki”,阿卡德人称他们为“Elamtum”,哈塔提人和哈坦提人是其主要居民。
《圣经·创世纪》第10章提到,埃兰是诺亚儿子闪的后代。但是贝希斯敦铭文破译后,我们得知埃兰语与塞姆语系的希伯来人语言有较大差异,所以可以确信埃兰人并非闪族人。
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埃兰文献上出现了马的图案,这可以证明埃兰人已经开始使用马匹。我们不应过高的估计苏美尔对埃兰的影响,埃兰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一样古老,甚至有更古老的文字,埃兰文字是最早为象形文字。语言称为埃兰语。
埃兰地区有许多城市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阿万(Awan),苏萨(Susa),西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
埃兰历史
埃兰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约公元前2700-1600年)、中埃兰时期(约公元前1400-1100年)、新埃兰时期(约公元前800-600年)。埃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藏,是两河流域各邦掠夺的对象。富饶的两河流域平原,也是埃兰各邦掠夺的对象。因此,埃兰在历史上很早就受到两河流域国家的侵略和征服,但也多次侵略和征服过这些国家。
古埃兰时期
据《苏美尔王表》记载,基什第一王朝国王恩美巴拉格西(en mebaragesi,约前2700年),曾入侵埃兰,将埃兰的武器作为战利品运走。公元前26世纪初,埃兰的阿万第一王朝击败乌尔,称霸两河流域。公元前2550年,阿万第二王朝建立。希塔(约前2280-2240)在位时,国势日盛,连阿卡德王纳拉姆辛(Naram-sin)也不得不遗使前往苏萨订立友好同盟条约,以抵御库提人进攻。公元前23世纪末,埃兰人摆脱阿卡德统治,建立统一的埃兰联邦国家。阿万第二王朝灭亡后,西马什王朝立。约前2006年,西马什攻灭乌尔第三王朝,将其都城夷为平地。前16世纪,帕帕提王朝灭亡,古埃兰时期结束。
中埃兰时期
中埃兰时期以安善王朝的崛起为开端。苏萨王朝时期,国王舒特鲁克-纳洪特(Shutruk-Na-hhunte,约公元前1185-1155年)击败加喜特巴比伦王国,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及许多珍宝掠往苏萨。西尔哈克-印舒希纳克(Shil-hak-inshushiNak,约公元前1150-1120年)时,埃兰占领两河流域许多重镇及扎格罗斯山东部地区,成为古代军事强国。此后,埃兰被巴比伦第四王朝击败,中埃兰时期结束。
新埃兰时期
公元前8世纪,埃兰与巴比伦共同对抗亚述帝国。不过,埃兰国内这时发生严重分裂,王室内部出现亲亚述派与反亚述派,各地分裂成许多独立王国,难以集中全国力量反抗外来侵略。埃兰与盟友巴比伦也不能很好地协作。加之伊朗语居民这时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出现在西亚政治舞台上。特别是波斯部落在由高原西北部向西南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占领了埃兰的高山地区,切断其平原地区与战略后方的联系。因而埃兰屡为亚述所败,都城苏萨多次遭到洗劫。前639年,埃兰被亚述所灭。在经历了亚述、新巴比伦和米底王国的短暂统治后,埃兰成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个重要行省,称为胡泽行省,居民被伊朗语居民同化,称为胡泽人。苏萨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政首都,并且作为西亚重要都市存在了上千年之久。
埃兰文字
埃兰文字受两河流域影响较大。其文字最早为象形文字。前30世纪出现线形文字。前30世纪末开始使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这是由埃兰地区的阿卡德传入的。平原地区的埃兰人大概都会使用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两种语言,这是楔形文字在埃兰能顺利传播的原因之一。
埃兰语言
古代埃兰居民称为埃兰人,语言称为埃兰语,埃兰语和古达罗毗荼语是亲属语言,可以想象古代埃兰人和达罗毗荼人关系十分密切。
埃兰语
已发现的埃兰语文献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最早期文献可追溯到公元前第三个千年中叶,使用象形文字;第二个时期文献属公元前16~前8世纪,用楔形文字书写,这些文献的语言有时被称为古埃兰语;第三个时期为公元前6~前4世纪波斯阿赫美德王朝统治期间,当时的铭文中埃兰语与阿卡德语、古波斯语对照使用,仍用楔形文字书写,被称为新埃兰语。虽然这三个时期的埃兰语仍未完全解读出来,可是学者们已知道这种语言的一些语法特征。如有一种复数的形式是用后缀-P.构成的;另外,学者们还发现诸人称代词形式和某些动词的词尾形式。
埃兰人民
古代的埃兰王国位于如今的伊朗国家的南部省区。埃兰人就像是他们南部的邻居美索不达米亚人那样,一直为一系列的朝代所统治着。埃兰人的文化从公元前2,000年起,一直得到不断的发展,到公元前650年的时候,埃兰文化的发展被迫中断,此时,埃兰人已经被阿舒尔(古代亚述人崇拜的主神和战神)人所征服了。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
埃兰人的文化艺术特色是与众不同的,这一点人们可以从那些在遗址中已经发现的艺术品上得到证实。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充分展现了埃兰人独具匠心是艺术风格。埃兰圆柱上的封印生动的描述了埃兰人日常生活中一些情景。比如:打猎,编织以及弹奏音乐仪器等等。这些描述性的封印也成为考古学家推断当地人个人装饰的信息来源。封印上显示出一系列的珠子项链,这说明在当时,无论男女,都非常喜爱珠子,并愿意将它作为个人装饰物品。这些珠子的制作需要一系列的原材料,其中包括石头、泥土、精巧彩色陶器以及骨骼等等。埃兰文化中如果某条项链是由赤褐色珠子串成,那么它大概制作于公元前l,200年到公元前l,000年。土色的珠子都是由烘干的泥土制作成的;蓝色的珠子则是由彩釉黏土制作成的;浅黄色的珠子是由雕刻的骨头制成的。这些珠子都被精心的重新串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条长达20英寸、紧密连在一起的项链,颇具有现代化的韵味。 温塔舍·纳皮尔沙国王的古代亚述及巴比伦之金字形神塔(顶上有神殿)被当地人称为“乔加·赞比尔”或者“土墩篮”,这是由于它看起来象一个倒置的篮筐的缘故。这块遗址占地面积约为250英亩,主要发掘工作是1951年至1962年在法国考古学家罗马·吉舍曼的带领下进行的。如今,这块古代城市的废墟,仍然耸立于地面,高达82英尺。据悉,在温塔舍·纳皮尔时期,该城市的高度曾经达到了170英尺。这处埃兰王国圣城的遗址,建于公元前1250年,在遗址所在处,人们还发现了几千块未经使用过的砖,这个事实表明,在遭到阿舒尔巴尼帕尔的侵略后,乔加·赞比尔还没有完全建成。 该遗址具有极大的文化保存价值,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对乔加·赞比尔来说,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
谢选骏指出:上文的标题“埃兰(伊朗古文明)”,显然文不对题。因为既然说“埃兰语和古达罗毗荼语是亲属语言”,那么埃兰人就不可能是伊朗人了,因为伊朗人属于雅利安人。这些雅利安人后来入侵印度,压迫土著的达罗毗荼人,形成了婆罗门教文明。不过也由此可见,所谓的“伊朗印度语族”的底层,其实都是达罗毗荼文明。
网文《埃兰人——“伊朗”帝国的奠基者》(暖日科技智轩关注2019-11-15)报道:
胡齐斯坦是波斯湾头卡伦河与卡尔黑河冲积平原现代的名字。这块土地虽然是令人难以忍受的酷热和潮湿,但对农业生产而言却非常肥沃。因此,它对于人类定居生活非常有吸引力。它非常接近扎格罗斯山麓地区,这使它很容易获得木材、石料、金属和牲畜等资源。在地理、文化上,胡齐斯坦可以被认为是巨大的美素不达米亚沉积平原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延伸。
但是在经济和政治上,它不可避免是和伊朗高原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久就成了像苏萨、乔迦米什这类大城市的发源地。充满创业精神的居民则将胡齐斯坦变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和高原地区之间最重要的商业枢纽和古代世界的面包篮子。统治这个地区的民族是埃兰人。就现在已知的情况而言,他们是伊朗高原南部的土著居民。他们很早就掌握了文字,许多埃兰文字的实物已经被发现(但埃兰文字最早的形式、原始埃兰文字仍然没有释读成功)。像同时期埃兰人的邻居苏美尔人的语言一样,埃兰语是一种奇特的语言,它和其他任何语系的联系都难以搞清。
青铜时代早期,埃兰人已经创造出了一种有活力的地区文明,并且将其影响传播到伊朗高原的许多地区。安尚是埃兰势力最早的中心,并且一直是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现在可以较明确地肯定它就位于法尔斯省中部的马里扬土丘。而且,公元前3100年原始埃兰文字存在的证据不仅在安尚,也在扎格罗斯山脉中部的锡亚尔克、戈丁土丘,在伊朗东北部的希萨尔,在沙赫尔索赫塔和叶海亚(靠近伊朗东南部克尔曼地区),都已经被发现。这些证据可以清楚地描绘出在原始埃兰文化的支持之下,一个庞大的地区性贸易网络发展的过程。这种支持,无疑有助于诸如沙赫尔索赫塔的天青石和叶海亚矿山的铜矿等物资运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甚至还可能运往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2700年,埃兰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王国。从此之后,在阿卡德、巴比伦的文献之中就开始经常提到埃兰,提到与这些帝国争夺胡齐斯坦平原、苏萨城和掠夺伊朗高原经济资源的控制权的埃兰统治者。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古埃兰时期(前2400一前1600)三个王朝的历史,只知道各位统治者的名字和其文化日益处于美索不达米亚闪族文化的影响之下。紧接着这个时期的是中埃兰时期(前1500一前1100)富有生命力的埃兰文化的复兴。
这个时期,埃兰在乔迦尊比尔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宗教中心。公元前1175年,埃兰王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当时有一位国王洗劫了巴比伦城,将许多珍宝(包括刻有汉穆拉比法典的著名石柱)掠回了苏萨。此后,它开始逐渐衰落。公元前636年,亚述王亚述巴尼拔彻底击败埃兰人,占领了苏萨。不过由于一个新的民族、从北方和东方来的伊朗民族来到这里,埃兰人这时其实早已经失去了重要的地位。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埃兰人可以被认为是第一个“伊朗”帝国的奠基人。他们的发展过程,以及重视长途贸易、重视美索不达米亚与伊朗高原间更复杂的共生关系,都体现了伊朗历史之中许多持久不变的重要因素。而且,埃兰文化对于其继承者波斯文化的形成也可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很难研究清楚,而且目前尚未被充分理解。
谢选骏指出:有的资料显示——“埃兰文字受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影响较大。其文字最早为象形文字的原始埃兰文字。前30世纪出现线形文字。前30世纪末开始使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楔形文字。这是由埃兰地区的阿卡德传入的。平原地区的埃兰人,大概都会使用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两种语言,这是楔形文字在埃兰能顺利传播的原因之一。可惜的是,现时这两种文字皆未能解读。大约从前2900年开始,原始埃兰文字开始简化,最后演变为音节的线形文字。考古学家从石雕、陶片及银瓶上得知线形文字符号约80多个,一般是从左而右、从上而下书写。1961年,W.辛兹(Walther Hinz)解开了线形文字之谜。他从收藏于卢浮宫博物馆的一块埃兰王铭文石刻着手。该铭文上刻有两种内容相同的文字——即埃兰线形文字及巴比伦楔型文字译本,而巴比伦楔型文字早已被成功解读,辛兹就是对照着巴比伦楔型文字,而对解读埃兰线形文字取得重大突破。古代埃兰居民称为埃兰人,语言称为埃兰语。大多数语言学家都将埃兰语视为孤立语言,与附近一样使用楔形文字的印欧语、闪米特语、苏美尔语(也是孤立语)没有密切的关系。David McAlpin提出埃兰语和古达罗毗荼语是亲属语言,进而可以想象古代埃兰人和达罗毗荼人关系十分密切。”……说的就是类似的道理——埃兰人不是伊朗人,因为伊朗人属于雅利安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