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2月16日星期二

转载《牧草地》

 

《牧草地》

作者 謝松齡

共有195篇文章,1620176个点击

最新发表( 2020年04月27日)

謝松齡: 以馬忤斯:重返生命之路

标签类别

宗教 游记

[宗教信仰]所有栏目

【牧草地】全部文章  栏目主持:謝松龄欢迎给我(们)写信

·謝松齡: 因悔改得生命

·謝松齡: 作上帝忠誠的兒女

·謝松齡: 重生的洗禮

·謝松齡:懺悔與寬恕

·謝松齡:跟隨復活的基督

·謝松齡:選擇生命的道路

·谢松龄: 耶穌爲你變水爲酒

·謝松齡:行過死蔭的幽谷

·謝松齡:寬恕的愛

·謝松齡:揀選與順服

·謝松齡:作福音的使者

·謝松齡:愛我們的鄰舍

·謝松龄:耶穌領我們回家

·謝松齡:數算代價

·謝松齡:求主賜給我們最小的信心

·謝松齡:作光明之子(修訂本)

·謝松齡:聽耶穌呼召,為耶穌得人

·謝松齡:與主連接,作光作鹽

·謝松龄编譯:聖佐治屠龍與信心之仗

·谢松龄: 生命的活水

·谢松龄:壞消息和好消息

·谢松龄:母亲教我的歌

·谢松龄:與基督一同復活

·谢松龄:作天国的种子

·謝松龄:耶穌背負我們的重擔

·謝松龄:奉耶穌的聖名

·謝松龄:愛的鏡子

·謝松龄: 聆聽牧人的聲音

·謝松齡: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

·謝松齡:建立美好未来的根基

·谢松龄:悔改是通向天國的道路

·謝松齡: 愛的金律

·謝松齡:復和的使命

·谢松龄:不要怕

·谢松龄:耶穌潔淨你的心?

·谢松龄:你說基督是誰?

·谢松龄:要感恩

·谢松龄:跟從祂

·谢松龄:馬利亞的榜樣

·谢松龄:聖靈勝過邪惡

·谢松龄:上帝是生命的主宰

·谢松龄:潔淨聖殿

·谢松龄:仰望十字架的真光

·谢松龄:刻在我們心板上

·谢松龄:復活與重生

·谢松龄:邇觀遐想(之十一)

·谢松龄:耶穌爲你禱告(修訂)

·谢松龄:生命的轉折點

·谢松龄:曠野中的清泉

·谢松龄:在基督裏成長

·谢松龄:耶穌和你風雨同舟

·谢松龄:因信得平安

·谢松龄:殉道者施洗約翰的榜樣

·谢松龄:來自家鄉的食糧

·谢松龄:生命的泉源

·谢松龄:洗心革面

·谢松龄:天國、地獄離我們不遠

·谢松龄:生命的需要

·谢松龄:在婚姻中活出福音

·谢松龄:錢財的祝福和咒詛

·谢松龄:真正的財富

·谢松龄:新生的陣痛

·谢松龄:基督是我們的君王(修订版)

·谢松龄:改變心靈三部曲

·谢松龄:愛的十字

·谢松龄:“我心尊主為大”

·谢松龄:我要光明

·谢松龄:基督是普世的救贖主

·谢松龄:重生的洗禮(修訂版)

·谢松龄:邀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

·谢松龄:遵從上帝的計畫

·谢松龄:選擇生命的道路(修訂版)

· 謝松齡:要進窄門

·謝松齡:悔改是生命的道路(修訂版)

·謝松齡:懺悔與寬恕(修訂版)

·謝松齡:行過死蔭的幽谷(修訂版)

·謝松齡:寬恕的愛(修訂版)

·謝松齡:結出聖靈的果子

·謝松齡:生命的主宰

·謝松齡:赦免與感恩

·謝松齡:棄絕邪惡(二)

·謝松齡:尋求生命的中心

·謝松齡: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修訂版)

·謝松齡:在上帝面前富足(二)

·謝松齡:高舉信心的盾牌

·謝松齡:決裂舊關係

·謝松齡:站在永生和真理的鏡子面前

·謝松齡:請客吃飯的啟迪

·謝松齡:“付代價”還是蒙祝福

·謝松齡:耶穌解救失落的人

·謝松齡:十字架的意義(簡論)

·謝松齡:基督徒與政治選舉

·謝松齡:上帝看重你最小的信心

·謝松齡:回來感恩的有福了

·謝松齡:窮寡婦的信心(一):不住的禱告

·謝松齡:以聖制邪,以善勝惡

·謝松齡:十字架上的君王

·謝松齡:救贖的福音

·謝松齡: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無家可歸的耶穌

·謝松齡: 受聖洗與作門徒

·謝松齡:有福的人

·謝松齡:彰顯上帝的大愛

·謝松齡:變容與毀容

·謝松齡:因信得生

·謝松齡:打開心靈的眼睛(修訂版)

·謝松齡:起死回生

·謝松齡:出死入生(之一)

·謝松齡:不要疑惑,總要信

·謝松齡:與基督一同復活

·謝松齡:重返生命之路

·謝松齡:傾聽牧人的聲音(修訂版)

·謝松齡:蒙受救恩的耶路撒冷

·謝松齡:等候聖靈降臨

·謝松齡:試煉、奉獻與祝福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一)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二)

·謝松齡:廉價的恩典與基督徒的自由

·謝松齡:生命的呼喚

·謝松齡:彼此饒恕

·謝松齡:天國的公平

·謝松齡:加滿你的燈油

·謝松齡:婚筵中的新生命

·謝松齡:棄偽歸真

·謝松齡:修築心靈的道路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我們有主耶稣基督的印記

·謝松齡:為光作見證

·謝松齡:帶他到耶穌面前

·謝松齡:“你來看”

·謝松齡:在警醒中活著

·謝松齡:上帝尋找失落的人

·謝松齡:耶穌,無家可歸者

·謝松齡:更新的聖節

·謝松齡:蒙福的人

·謝松齡:潔淨我們的心靈

·謝松齡:選擇生命的道路(A)

·謝松齡:洗禮—內在靈恩的外部印記

·謝松齡:耶穌是我們的贖罪羔羊

·謝松齡:作路標

·謝松齡:復活的基督在哪裡

·謝松齡:重返生命之路

·謝松齡:刻在我們心版上

·謝松齡:愛你的仇敵

·謝松齡:跟從好牧人

·謝松齡:我信身體復活

·謝松齡:作有靈的活人

·謝松齡:誰是上帝的兒女

·謝松齡:五餅二魚的神跡

·謝松齡:信心是通向平安的道路 (修訂版)

·謝松齡:主恩夠用

·謝松齡:更新生命的氣息

·謝松齡:上主是我的牧者

·謝松齡:分享你的五餅二魚

·謝松齡:讓聖靈掌管我們的舌頭(修訂版)

·謝松齡:作僕人

·謝松齡:盼望與警醒

·謝松齡:耶穌基督的翅膀

·謝松齡:貧窮的寶庫

·謝松齡:改變心靈三部曲(二)

·謝松齡:“你要痊癒嗎?”

·謝松齡:重生的洗禮(修訂版)

·謝松齡:基督叫你得以自由

·謝松齡:耶穌改變你的形像(修訂)

·謝松齡:超越時空的價值

·謝松齡:宽恕的金律

·謝松齡:生命的盛筵

·謝松齡:懺悔與寬恕(修訂版)

·謝松齡:生命舞臺的中心

·謝松齡:我們為什麼跟隨耶穌

·謝松齡:不要疑惑,總要信(修訂)

·謝松齡:捕魚與牧羊:跟隨復活的基督(修訂版)

·謝松齡:寬恕的愛(修訂)

·謝松齡:生命之火

·謝松齡:愛我們的鄰舍

·謝松齡:在上帝面前富足( 二 )

·謝松齡:作上帝聰明的管家

·謝松齡:耶穌是信心的根基(修訂)

·謝松齡:向著標杆直跑

·謝松齡:永遠活在上帝的面前

·謝松齡:來與去 (修訂版)

·謝松齡:奉耶穌的聖名

·謝松齡:開啟心靈的眼睛/見到那不能看到的救恩

·謝松齡:門徒的使命 -- 作鹽作光 (修訂版)

·謝松齡 蒙受救恩的耶路撒冷(修訂)

·謝松齡: 重返生命之路

·謝松齡: 以馬忤斯:重返生命之路(共2页)



謝松龄:因悔改得生命

(大齋第三主日講道, C年)


出3:1-15; 詩63:1-8; 林前10:1-13; 路13:1-9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因悔改得生命》。


每年春節(中國新年)前後,報刊雜志和網路上都會出現許許多多算命、看風水的信息。比如,今年是虎年,又是金虎年,命理師和風水師就會“預測”,今年這個金虎年,對甚麽屬相有利,對甚麽屬相不利;甚麽星座的人在今年會交好运,甚麽星座的人會遭不幸。新年剛開頭,雖然任何事情都還沒有發生,但看到這些“預測”的信息,卻已經有人歡喜有人愁了。很多人都相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受著某種力量的支配;但又說不清究竟是一種甚麽力量在控制他們的前途命运。


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各種各樣的權勢和力量在影響著我們,這些勢力既有物質的、也有來自靈界的。但是,聖經告訴我們,主宰天地萬物的卻只有一位至高的真神,那就是創造一切的天父上帝。天父上帝也掌管著我們的人生和命运。所以,作爲基督徒,我們只信上帝,不信假神邪神。但是,許多信上帝的人都有一種簡單狹隘的“因果報應”觀念。認爲,如果一個人遭了災、遇了禍,那麽一定是因爲他犯了罪、作了惡;災禍是上帝對他的懲罰。這樣的觀念對不對呢?

在今天的福音裏,主耶穌對我們說,這樣的觀念不對。今天的福音講到,有人對耶穌說,一些加利利人在聖殿向上帝獻祭的時候被總督彼拉多的士兵殺害。照理說,獻祭就是向上帝獻上感恩和讚美,是對上帝的忠诚。可是,这些人在獻祭的時候,卻遭到外邦人殘酷殺害,他們的血,濺在獻祭的祭物上。於是有人議論,這些獻祭的人一定罪惡很大,上帝才這樣懲罰他們,叫他們罪有應得。耶穌聽到後對他們說,這些被殺的人,並不一定比別人更有罪;你們若不悔改,也會同樣下場。從前,耶路撒冷的西羅亞樓突然倒塌,西羅亞樓原來非常堅固,但卻突然倒塌,壓死了十八個人。可是,這十八個人並不比其他人更邪惡。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其實,不只是與耶穌同時代的猶太人,而且無論古今中外的大多數人,看到災禍發生時,都喜歡問一問:爲甚麽會有天災人禍發生?爲甚麽災禍發生在這人身上,不發生在那人身上?許多人看到別人遇到災禍,會幸災樂禍,說,這是上帝(中國人說“老天”)在懲罰他,罪有應得啊!若是自己遇到災禍,就會怨天尤人,或者說自己的命运不好、流年不利,或者責備上帝不公平,或者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去(說“都是被那人害的!”)。


但是在今天的福音裏,主耶穌並沒有去追尋發生災禍的原因;因爲人人都不免一死,人人都有出車禍、得癌症的可能。耶穌對週圍的那些人說,不要議論別人的生活,也不要幸災樂禍;還是關注自己生命的光景,趕緊去自我反省吧!你們若不悔改,都會如此滅亡!耶穌要我們悔改。什麽是悔改?就是痛悔以前所犯下的罪過;但光是痛悔還不夠,還要改變自己,歸向上帝。只有藉着悔、改,上帝才會赦免我們的過犯,接納我們成爲祂的兒女,賜給我們永恒的生命。


今天的福音表明,當時,可能有人來問耶穌,既然是這樣,爲甚麽有人作惡多端,欺騙上帝、甚至褻瀆上帝,而且沒有悔改之心,卻不僅沒有滅亡,反而比別人過得更好呢?耶穌回答說,那是因爲上帝憐憫他,給他多一點的時間,讓他有多一點的機會去悔改。於是講了一個比喻。“有一個人在自己的葡萄園裏種了一棵無花果樹。他想在樹上找果子,卻找不著,於是他對園丁說:‘你看,三年來,我在這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甚麽也沒有找到。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土地呢?’園丁說:‘主人,請再寬容一年,等我挖鬆它週圍的泥土,加上肥料。如果明年結果子便罷;不然,你就把它砍掉。”(路13:6-9,現代中文譯本)


耶穌用不結果的無花果樹,比喻那些還沒有悔改的罪人。上帝以祂的慈愛,寬容這些罪人,不僅給他們更多的時間,而且像給無花果樹鬆土、施肥那樣,給他們創造更好的機會和條件去悔改。悔改了的罪人,就會像結了果的無花果樹那樣得到生命。如果無花果樹在寬容的時間內仍不結果,主人只好把它砍掉,它也就此喪失了生命。耶穌是藉著這個比喻,叫我們都應該抓緊時間、抓住機會,去悔改,去結果子,做一棵結果的無花果樹,得到上帝賜給我們的生命。


今天的第一篇和第二篇經課,用以色列人的歷史,表明悔改者得生命,不悔改就滅亡的真理。出埃及記是說以色列人在埃及做移民四百年,此時遭到埃及人的虐待,受盡苦難。於是上帝拯救他們,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到上帝應許賜給他們的肥沃寬廣、流奶與蜜的地方去。在逃離埃及的過程中,上帝與他們同在,雲彩保護著他們,使他們平安過了紅海。在雲中,在海裏,他們就像是在上帝的大能裏受了洗。他們都吃了一樣的靈糧,喝了一樣的靈水。但是,他們卻恣意妄爲,不斷做出貪婪邪惡的事情,背叛上帝,攻擊上帝的僕人。上帝多次管教他們,可他們不思悔改。這樣,他們雖然也是上帝的子民,但大部分成了上帝不喜歡的人;因此,在四十年裏,都倒斃在曠野裏,喪失生命,最終沒有得到上帝的應許。


在今天的哥林多前書中,保羅講到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大部分人死在曠野之中,並不只是爲了回顧歷史。他是以史爲鑒,來警告一切已經受洗的人,不要貪戀邪惡,不要背叛上帝,不要荒淫無恥,不要試探基督,不要口出怨言。否則,即使是受過洗的人,也會像當年以色列人那樣,在現代社會的荒野裏滅亡。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當中大部分是受過洗的上帝兒女。在受洗的時候,上帝已經賜給我們一個新生命。我們要常常反省,看看我們裏面那個新生命的光景:它有沒有發芽?它是長大了,還是已經枯萎了?它結果了,還是沒有結果?我們的心思意念是貼近上帝了,還是遠離上帝了?


現在讓我們祷告。親愛的主,求你賜給我們一顆悔改的心;因著悔改,讓我們得生命。求主在外面保佑我們的身體,在裏面護衛我們的靈魂,使我們不遇見傷身體的禍患,也不遭受害靈魂的惡念。特別求主憐憫那些離開主道的弟兄姊妹,感動他們早日回到你的面前,重新獲得你賜給他們的生命。這都是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阿們。


(2010年3月7日)





此文于2012年01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作上帝忠诚的儿女

——顯現後第五主日講道(C年)


賽6:1-8; 詩138; 林前15:1-11; 路5:1-11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作上帝忠誠的兒女》。


有一次,我和幾個朋友聚會,大家談到一個問題:交朋友要交甚麽樣的朋友?是交有錢的朋友呢?還是交聰明的朋友?或是有權有勢的朋友?因爲這樣的朋友可能給我們更大、更多的幫助。最後,大家達成一個共識:交朋友,要交忠實誠懇的朋友;因爲一個不忠誠的人,遲早會傷害朋友,甚至傷害家人;當然更會傷害社會、甚至傷害那些和自己沒有關係的人。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百多年前的一個下午,在英國的一個村鎮,天正下著大雨,一位女子身上快要淋濕了。她敲開了一戶人家的門,向這家裏的老婦人借傘,並一再保證會歸還。老婦人覺得很爲難,不借給她吧,好像太冷酷無情,面子上過不去;借給她吧,又怕借出去的傘,從此一去不復返。於是,她在一堆傘中找到一把可以放心借出去的傘,給了那位女子。門外的女子把傘打開,只見千瘡百孔,有傘等於沒有傘。第二天,皇家的一個衛兵,騎著馬把那把破傘送了回來,並且賞給老婦人一個銀幣,說,昨天女王陛下向你借了一把傘,今天派我前來歸還,她要重重地賞你,這個銀幣是她給你的賞錢。老婦人一聽,後悔萬分;她說,“原來那位借傘的是女王啊!都怪我沒有忠實的心,這次甚至傷害了女王;可女王卻是如此誠懇地恩待我。從此以後,無論什麽人向我借東西,我都要把上好拿的給他。”在這裏,並不是一個銀幣改變了那位老婦人;而是女王的爲人和態度使她立志成爲一個忠實誠懇的人。


人人都希望別人對自己忠實誠懇。但是將心比心,應當想到,別人也希望我們對他忠實誠懇。可是,在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並不一定會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和別人分享。要知道,一個人,如果對人不忠誠,那麽對上帝也一定不會忠誠。所以,在上帝呼召我們出來事奉祂的時候,我們也常常會把自己認爲寶貴的東西藏起來,只向上帝奉獻破傘一把。這樣,就會在無形中使我們自己失去很多的恩典;最後我們沒能得到上帝的祝福,卻不明白原因到底在哪裏。


罪存在於整個世界。世界是由人組成的,世界的罪惡是從人的罪惡而來。人的罪惡則根源於人心和人性。罪具有普遍性;所以,不忠誠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上帝是慈愛的、也是公義的、信實的。上帝喜歡忠誠的人;祂要我們對祂忠誠,也要我們彼此忠誠。上帝鑒察人心,祂知道人的不忠誠;上帝也要拯救我們,因此祂要改變我們,使我們從不忠誠變爲忠誠。從今天的三篇經課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被上帝揀選出來事奉祂的人,一開頭也不是那麽忠誠;但是上帝改變了他們,使他們最終成爲上帝忠誠的使者和僕人。


今天第一篇經課《以賽亞書》(6:1-8)講到上帝要呼召以賽亞出來作先知,傳達上帝的旨意。但是以賽亞想到自己的罪和對上帝的不忠,覺得不配這榮耀的事工;他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爲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罪的傾向常常從口中的話語表現出來,所以以賽亞用“嘴唇不潔”來表明內心有罪的心思意念。於是,一位六翼天使(撒拉弗)用聖壇上燃燒的炭碰了以賽亞的嘴唇,使以賽亞過犯消除,罪得赦免。上帝問:“我可以差遣誰?誰肯替我們傳話呢?”以賽亞就回答說:“我去!請差遣我”(現代中文譯本)這樣,以賽亞經過聖火的淨化,成了上帝忠誠的使者、僕人。


今天的第二篇經課是使徒保羅寫的書信《哥林多前書》(15:1-11)。使徒保羅原來是猶太人中的法利賽人;法利賽人知識淵博,學問深厚,而且嚴格遵守律法,外表道德高尚。但是,耶穌對法利賽人的批評最多,因爲他們不忠誠,都是十分虛僞的人,嘴上講一套,行爲做一套。保羅本人曾經積極迫害早期基督徒,並且參與殺害了最早的教會領袖司提反。


後來,保羅去大馬士革逮捕基督徒。在路上,耶穌基督向保羅顯現,要保羅跟從祂,向外邦人(非猶太人)傳道。保羅經歷了身體上和靈性上的雙重震撼,雙目暫時失明。後來在主的安排下,受了洗,跟從了耶穌基督。在今天的《哥林多前書》中,保羅說:“我在使徒中原是最微小的,不配稱爲使徒,因爲我迫害過上帝的教會。但是,由於上帝的恩典,我才成了今天的我。祂賜給我的恩典沒有落空。相反地,我比其他所有的使徒更加辛勞地工作;其實,不是我自己在工作,而是上帝的恩典與我一同工作。”(現代中文譯本)這樣,保羅最終成爲主的忠誠僕人。


在今天的福音(路5:1-11)中,我們看到主耶穌剛剛開始傳道的時候,選召第一批三個門徒,彼得、約翰和雅各,他們都是打漁的漁夫。耶穌先是借用彼得的船,坐在船上,對岸上的群衆講道。講完道,耶穌對彼得說,“把船開到水深的地方,撒網打漁。”彼得的反應是非常的勉強,很不情願地說:“我們整夜辛勞,什麽都沒有打著。既然你這麽說,我就撒網吧。”(現代中文譯本)彼得的意思是對耶穌說,我並不一定相信你的話;你叫我下網,我就下網,這是爲了照顧你的面子。結果,萬萬沒有想到,一網撒下去,竟然捕到一大群魚,魚網差一點破了,這一網魚裝滿了兩只船,船幾乎要沈下去。


在耶穌叫彼得撒網打漁的時候,彼得並不相信耶穌,只是非常勉強地聽從了耶穌的吩咐。但是,這勉勉強強的順服,卻使彼得得到豐豐盛盛的恩典,他從來沒有一網打上來那麽多的魚。從這恩典裏,他看到了主耶穌的權柄和榮耀;也看到了自己的罪性和不忠。於是他俯伏在耶穌面前,覺得自己不配跟從主耶穌,說:“主啊,請你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主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主的能力和恩典使彼得、雅各、約翰撇下一切跟從了耶穌,成爲忠誠的使徒。後來,當聖靈降臨到彼得身上,他第一次公開講道時,便有三千人受了洗,數量比他這一網魚還多。


在座大多數弟兄姊妹,都是受過洗的基督徒。受洗前,我們都是帶著各自不同的目的來到教會,來到主的面前。藉著洗禮,上帝使我們脫離了罪惡和死亡,賜給我們新的生命,成爲祂的兒女。從今天的經課中,我們看到以賽亞、保羅和彼得,在蒙上帝呼召前,都和我們一樣,都在罪中,都不忠誠,都只願意拿出一把破傘。但是,上帝潔淨了他們,改變了他們;於是,他們獻上自己全部生命,成爲上帝忠誠的使者和僕人,領受上帝豐豐滿滿的恩典。他們對上帝、對人的忠誠,爲我們作了美好的見證。只要我們和他們那樣,把自己完完全全地獻上,上帝就同樣會使用我們,在我們身上彰顯出祂的大能和榮耀。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你曾多次、多方地曉諭,要我們做你忠心的僕人。在受洗時,你又與我們立下聖約。求主你賜給我們謙卑、順服、感恩的心,讓我們堅守聖洗誓約,對你忠誠,對你的教會忠誠,並且彼此忠誠,作你忠誠的兒女,一生一世爲你所用。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09年2月7日初稿)






此文于2019年02月09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重生的洗礼

——顯現後第一主日(主耶穌基督受洗日,C年)講道


賽43:1-7; 詩29; 徒8:14-17; 路3:15-17, 21-22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重生的洗禮》。


在教會年曆上,上週三是顯現節。我們在上個星期的講道中已經說過,按照教會傳統的解釋,有三個兆頭顯現主耶穌基督的神性。一個是東方博士來朝拜出生不久的小耶穌;另一個是耶穌受洗時,聖靈如鴿子降臨在祂頭上,天父親自宣告耶穌是祂的愛子;還一個兆頭,是耶穌剛出來傳道時,在迦拿城參加婚禮宴席,把水變成酒。

今天的福音就是講述了顯現耶穌神性的第二個兆頭,當耶穌受施洗約翰的洗時,聖靈彷彿鴿子降臨在祂身上,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這段經文,讓我們清楚看到了耶穌基督的神性;看到了聖父、聖子、聖靈一同顯現。


在今天的福音中,施洗約翰清楚表明了他的洗禮不同於耶穌的洗禮。約翰說:他是用水施洗,耶穌要用聖靈和火施洗。我們剛纔聽到的經文說,耶穌在約旦河受洗的時候,聖靈降臨在祂的身上;因此,耶穌本人就是受水和聖靈的洗禮。耶穌藉著祂自己的受洗,親自設立了洗禮這個聖禮。所以我們受洗,都是受的水和聖靈的洗。[在一次查經班上,有一位姊妹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她問:施洗約翰說,耶穌要用聖靈和火施洗,這個火是指的什麽。約翰這裏所說的火,有兩個涵義。第一,火象徵聖靈,象徵上帝的同在。大家看那塊彩色玻璃,描繪了五旬節(聖靈降臨節) 聖靈降臨在使徒們身上的情形;那些火焰,就是聖靈的象徵。第二,火也象徵著審判。在今天的福音中,施洗約翰說,耶穌來,要把麥子收在倉裏,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聖經也常常用火來比喻上帝對祂僕人的攷驗和訓練;那就像用火來煉金子一樣,去除裏面的雜質,使金子更加純正。]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約翰的洗禮和耶穌的洗禮到底不同在哪裏。聖經記載,當使徒保羅來到以弗所的時候,他遇見一些門徒,就問他們:“你們信主的時候,有沒有領受聖靈?”他們回答:“我們從來沒有聽過有聖靈這回事。”保羅又問:“那麽,你們受的是什麽洗禮呢?”他們回答:“是約翰的洗禮。”保羅說:“約翰的洗禮是爲那些悔改了的人行的;他告訴以色列人民要信在他以後來的那一位,就是耶穌。”他們一聽見這話,就奉主耶穌的名領受洗禮。保羅爲他們按手,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徒19:1-6,現代中文譯本)


今天第二次經課《使徒行傳》也告訴我們,使徒彼得和保羅爲撒馬利亞基督徒禱告,因爲他們受了洗,還沒有受聖靈。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徒8:14-17)


可見,約翰只是用水施洗;而耶穌的洗禮,不僅用水,而且用聖靈。約翰的洗禮是悔改的洗禮。悔改只是棄絕我們原來有罪的生命,脫掉舊我。而耶穌卻說,一個人只有重生,才能見上帝的國;只有從水和聖靈生的人,才能進上帝的國。(約3:3,5)因此,耶穌的洗禮是重生的洗禮;重生就是從上帝那裏領受新的生命,就是穿上新人,成爲上帝的兒女。


在尼西亞信經中,我們宣告,“我們信聖靈,是主,是賜生命者”。正是上帝聖靈賜給我們新的生命。只有受了聖靈,我們才有新的生命;只有受了聖靈,我們才能得以重生。有一位牧師,對參加洗禮班的慕道友說:“假設我拿一個墨水瓶,用軟木塞塞緊瓶口,然後用一根繩子吊著它,坐在船上拖著它在河裏走,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把瓶子的裏面洗干淨?”洗禮班的慕道友用好奇的眼光看著牧師,說,“牧師啊,用你這個方法,永遠也別想洗干淨你的墨水瓶!”牧師說:“是的。同樣道理,如果只是用水澆在我們頭上、或者把我們身體浸在水裏,而沒有聖靈進入我們裏面,那麽洗禮仍然毫無用處。


我曾經問過自己,我有沒有領受聖靈啊?我怎麽才能知道我裏面已經有了新生命呢?這時候,耶穌就藉著聖經回答我:“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太7:17)聽了耶穌的話,我就明白了。如果我真的受了聖靈,如果我已經獲得重生,我就一定會結出聖靈的果子。使徒保羅列舉了九種聖靈的果子,有人稱這是“聖靈九果”,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當然,要結出聖靈的果子,也是要經過努力的。保羅自己也說過:“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不是以爲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2-14)


新生命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過程。當我們受洗的時候,聖靈在我們每一個人裏面都栽種了新的生命。這個新的生命,像種子一樣,需要陽光、水份和養料,才能成長。這個新生命,也像葡萄枝子一樣,只有接在真葡萄樹—主耶穌基督上面,才能結出果子。


對已經領受聖洗的肢體來說,只有遵守聖洗誓約,才能使新的生命成長,並且結出果子來。聖洗誓約要求我們:持守使徒的訓誨和團契生活,擘餅和祈禱;要堅決抗拒邪惡,若有過犯,願意悔改,歸回上帝;要宣講上帝的道,以言行宣揚基督的福音;要在衆人當中尋求和事奉基督,並且愛人如己。


各位弟兄姊妹,有聖靈充滿我們,有新的生命在我們裏面成長,我們就是蒙福的上帝兒女;我們就能夠靠主抵擋一切試探和誘惑,勝過一切邪惡和困難。顯現節是新一年的開始。在今天這個主耶穌基督受洗的紀念日,我們重溫聖洗誓約,意義非常重大。我熱切盼望,靠著聖靈在我們中間運行,我們會結出更加豐盛的果子——不僅使我們自己的生命得到更新,而且讓我們帶領更多的人信主、來到教會,和我們一同蒙恩,作上帝的兒女。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0年1月10日)




此文于2012年01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懺悔與寬恕

——大齋第四主日講道(C年)


書5:9-12; 詩32; 林後5:16-21; 路15:1-3, 11b-32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懺悔與寬恕》。


今天的福音經課選自路加福音第十五章。我在神學院的新約教授,把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稱爲“福音中的福音”;因爲這一章突出而生動地啓示了上帝對罪人的慈愛、憐憫與寬恕。在爲今天的講道禱告的時候,我想到一個問題:爲什麽中國文化沒有寬恕的傳統。因爲在美國很難找到中文書,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下,中國古代文獻中真的很少有寬恕的記載;但卻充滿了復仇的記載。(可見,復仇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有人可能會說,中國人也講寬恕啊,孔子不是講“恕道”嗎?是的,孔子也講“恕”。但是,孔子講的“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因此,這個“恕”與聖經所講的寬恕,完全不一樣。聖經所說的寬恕,是上帝對我們這些罪人的慈愛、憐憫和寬恕;上帝也要我們把這樣的寬恕,擴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去,讓我們彼此相愛,彼此寬恕。


很多聖經研究者把今天的這段福音經課稱作“浪子的比喻”。他們把重點放在表揚“浪子”的悔改;就像中國人所說的“浪子回頭金不換”。但也有不少人說,這段經文應當稱爲“慈愛父親的比喻”(或“寬恕父親的比喻”)。因爲今天福音的核心信息,是上帝對罪人的寬恕和赦免;上帝要人與祂和好,也要人與人之間彼此和好。


今天福音的背景,是“衆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1-2)於是,耶穌講了這個比喻。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向父親提出分家的要求,並且要拿走屬於他的那一份。按照猶太人的習慣(其實中國人的習俗也差不多是這樣),父親沒死的時候,可以預先分家,但是家産的所有收入,還是歸父親所有;等到父親死後,兒子們才可以各自取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但是,這位父親居然同意了小兒子分家、並且取走財産的要求,這表明這位父親是非常的寬容。不久,小兒子變賣了分得的産業,帶著錢,到遙遠的地方去,在那裏任意揮霍,過放蕩的生活。這就像有許多人,常常利用上帝對人的寬容,拿到了上帝給人恩典,就遠離了上帝。人既然故意不認上帝,上帝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不法的事。(羅8:28)


聖經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6:10)人一定會爲貪婪和罪惡付出沈重代價。這個小兒子有貪婪的心,不僅貪財,而且貪色;不久就花光了所有的財産,一貧如洗。當時那地方發生大饑荒,他只好爲當地的一個人養豬。(猶太人把豬看作非常肮髒的東西;一個猶太人爲別人養豬,是極大的恥辱)可是,他還是饑餓難忍,只好拿剩下的豬食充饑。這時,他想起父親的家裏有那麽多的雇工,糧食充足有餘,自己決不能餓死在這裏。與其在這裏等死,不如回家去作雇工。他計劃要對父親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作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


許多神學家和傳道人都認爲這表明這個浪子悔改了。但是,他真的悔罪了嗎?我想他並沒有悔罪。他之所以想回家,是因爲他快餓死了。他此刻只是“胃”的悔改,不是心的悔改。他沒有羞愧、沒有痛悔、沒有自責。回家只是他的又一個計劃。他的第一個計劃是分到家産,然後盡情享樂、胡作非爲。但是,第一個計劃可怕地完結了。他知道,作爲一個兒子,他已經死了;回去作雇工,是他唯一的活路,這是他第二個計劃。


回去的路上,離家還遠的時候,父親看見他了。當時,沒有郵政系統,沒有電報傳真,更沒有Email,父親根本不知道在兒子身上發生了什麽事,只是覺得這個鬧分家的兒子,這樣滿面憔悴、一無所有地回來,很不尋常。但無論發生什麽,都是自己的兒子。於是,父親充滿愛憐,奔向前去,緊抱著他,不停地親吻,歡迎兒子回家。小兒子感動了,說:“父親啊,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作你的兒子。”這時,我們聽到的,像是一次真正的悔罪;此時他沒有按回家前的計劃提出請求,要做父親的雇工來賺取面包填飽肚子。


兒子的歸來,讓父親高興萬分;他於是舉行盛宴,慶祝兒子的死而復活,失而又得。但是,在許多人看來,父親用這樣的方式歡迎那迷失、犯罪的兒子,如此恩待他,真是不太公平。他的大兒子就是這麽認爲。大兒子從田裏回來,對著父親大喊大叫:“聽著!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産業,爲什麽你還爲他舉辦這麽盛大的宴會?”在這裏,他對父親不是說“我弟兄”,而是說“你兒子”。他可能完全忘記了,當他弟弟分得産業的時候,他也分得自己的産業,而且比他弟弟多一倍。(根據《申命記》21:17,分家時,長子應得三分之二,次子應得三分之一財産)這時,他在嫉妒、憤怒和仇恨之中迷失了自己,同樣犯了罪。


父親提醒他,那可是他的兄弟啊,說:“兒啊,你這個弟兄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這個故事就至此結束了。耶穌沒有告訴我們後來發生的事。但是,從這故事裏,我們看到上帝尋找迷路的羊,喚醒垂死的人。許多人認爲,懺悔是得到上帝寬恕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先懺悔,上帝才會寬恕你;或者說,上帝的寬恕是對人懺悔的獎賞。這種觀點對不對?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是父親先用擁抱顯示他的憐憫,再用親吻表明他的寬恕;在這以後,兒子才向他懺悔。所以,上帝的慈愛、憐憫和寬恕是主動的、在先的;不是我們先愛上帝,而是上帝先愛我們。


我們也看到,上帝愛人、憐憫人、寬恕人,而人卻不憐憫別人、不寬恕別人,甚至要置別人於死地,連自己的兄弟也不例外。嫉妒、憤怒和仇恨,阻攔我們進入上帝爲死而復生、失而又得的人舉辦的盛大宴席。這使我想起主禱文教導我們的:求主“饒恕我們的罪,如同我們饒恕得罪我們的人。”在大齋節期,也在所有的時候,我們都要記住,我們不單是要祈求上帝的饒恕,而且要把寬恕帶給衆人,擴展到所有的人。這樣我們才配被稱爲上帝的兒女。


現在讓我們禱告。


親愛的天父,你的憐憫、你的信實廣大。我們滿心感謝你對我們的慈愛,差遣你配得讚美的聖子耶穌基督成爲照亮世界的真光。這光照亮我們的心,也帶領那些曾經遠離你的兒女重新回到你的身旁。求你使我們住在他的光中,就像三位一體的主你住在我們裏面一樣。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0年3月14日)




此文于2012年01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跟隨復活的基督

(復活第三主日講道,C年)


徒9:1-20; 詩30; 啓5:11-14; 約21:1-19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跟隨復活的基督》。


最近幾個星期的福音,都是關於主耶穌基督的復活。上主日的福音,講到復活的主兩次向門徒顯現。第一次顯現是在主復活的當天,當時,多馬不在場,所以他不相信主已經復活。過了八日,多馬在場的時候,主再次向門徒顯現;這樣,多馬才相信了主的復活。主耶穌第一次向門徒顯現的時候,對他們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復活的基督說這話,是明明地差遣祂的門徒到世界上去爲祂作見證,傳福音。

那麽,門徒們有沒有聽從耶穌的差遣呢?從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知道,門徒們並沒有聽從主耶穌基督的差遣。他們在幹什麽呢?他們去海裏打魚。這叫重操舊業,因爲他們在跟從主耶穌前,就是打魚的。現在,沒有主耶穌同在,他們又退回到原來的人生狀態。(我們自己也和他們一樣,離開了主,就會退回到信主前的狀態。)


今天的福音,講到復活的主第三次向門徒顯現。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兩個圖景,也可以說是兩個象徵。第一個圖景是捕魚,第二個圖景是牧羊。我們先看“捕魚”這個圖景。我們看到彼得和其他六個門徒在一起。他們已經見過復活的主,可是卻不知道如何開始他們的事工。於是,彼得說,他要打魚去。其餘六個人就附和,也和他一起去。他們上了船,忙了一夜,但甚麽也沒打著。天快亮的時候,岸上有一個聲音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雖然不知道是誰在對他們說話,但還是聽從了這個指示,撒下網去。結果,打到的魚,多得拉都拉不上來。這時,有一位門徒(“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就是約翰)醒悟過來,對彼得說:“是主!”


每次讀聖經讀到這裏,我都感到心痛、悲涼。爲什麽呢?因爲我總是聯想到路加福音第五章1—11節所記載的,主耶穌基督剛剛開始祂的事工,出來呼召祂第一批門徒的情形。那情形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圖景完全一樣。(當時也是彼得他們勞累了一夜,甚麽也沒有打著。後來遵從耶穌的指示下網,一網打上來的魚,兩船都裝不下。)想一想,那時,門徒們撇下一切,跟隨主耶穌三年;可是主耶穌受難、復活以後,雖然兩次向他們顯現,他們卻仍然沒有聽從主的差遣,反而回去重操舊業,回到三年前還沒有遇見主時的狀態,能不叫人感到心痛、悲涼嗎?其實,我們也和他們一樣,如果主不在我們身邊,我們照樣人生會失去目標、生命會失去動力。


這一回,主又來到他們身旁,他們再一次聽從主的指示下網,網裏都是大魚,一共有153條。據說,提比哩亞海(就是加利利海)裏有153種魚;這153條魚,每種一條,就代表了海裏所有的魚。所以,這一網魚象徵著福音要傳向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每一種人。這時,門徒們一定會想起,三年前耶穌對他們說過:“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可1:17)


我們再來看今天福音中牧羊的圖景。門徒們打漁上來,和耶穌共進早餐;有人稱之爲“最後的早餐”。因爲這是耶穌昇天前與門徒最後的早餐。早餐後,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三次回答:“主啊,你知道我愛你。”有人認爲,因爲彼得在耶穌被捕後,曾經三次不認主,所以復活的主在向彼得顯現時,三次要彼得確認,他愛主耶穌。但是,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又接著三次對彼得說,“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你餵養我的羊。”耶穌三次確認彼得愛祂,三次把牧羊的使命交托給彼得。我想,彼得可能會在心裏回答說,“主啊,我愛你,也一定愛你的羊。”最後,主耶穌再次對彼得說:“你跟從我吧!”對彼得、對其他門徒來說,復活的主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向他們顯現,成爲他們生命的一個新起點:原先,他們跟隨著在世的耶穌;從今以後,他們是跟隨復活的基督。


我們在今天福音中看到捕魚的圖景和牧羊的圖景,這兩個圖景有甚麽關聯呢?我們說,捕魚和牧羊,構成了我們整個教會的事工。今天福音中捕魚的圖景,是象徵主耶穌要祂的門徒,也要我們,聽從祂的命令,爲祂去尋找那些失落的、迷路的人,並且把他們帶回主的身旁,就像漁夫追尋魚蹤,捕獲魚兒一樣。


我們知道,捕魚和打獵一樣,打獵應該知道野獸行動的蹤迹;捕魚應當掌握魚群活動的訊息。現代的漁夫捕魚,用雷達或聲納探測魚群的信息。英文“捕魚”(Fish)這個詞,就有尋找、探測的意思。我們作主耶穌基督的門徒;祂呼召我們下網捕魚。我們捕魚,不是靠雷達和聲納,而是靠主耶穌基督的指示。主耶穌基督要我們跟從祂,叫我們得人如得魚一樣。我們要靠著主的能力撒網,廣傳福音,帶人歸主,進入主的羊欄。


我們常常把教會比作上帝的羊欄;把信徒比作上帝的群羊。羊欄和群羊,教會和信徒,不是你的産業,也不是我的産業,而是上帝自己的産業。今天福音中牧羊的圖象,向我們表明,只有愛上帝、愛耶穌的人,才會愛上帝的小羊、牧養好上帝的群羊。所以,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是要把自己的群羊、把自己的産業交托在彼得手上。因爲只有愛基督,才會愛基督的教會、愛一切來教會的人。如果一個僕人不愛主人,就一定不會愛惜主人的財産,也不可能管好主人的産業。


我們每一位基督徒都是祭司,都是上帝的僕人;我們也互相作祭司,彼此作僕人。我們真的愛上帝、愛耶穌嗎?那麽,就讓我們愛上帝的産業、愛教會,並且彼此相愛、彼此服事吧!


今天福音中捕魚和牧羊的圖象,就是呼召我們遵行上帝的旨意和主耶穌的命令,帶領更多的人來到上帝的羊欄;去尋找並帶回那些離開羊欄,在外面失去方向,走迷了路的小羊。每一個基督徒,都有責任,靠著聖靈的帶領,讓上帝的産業、上帝的羊群不斷擴大和增長。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0年4月18日)




此文于2012年01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選擇生命的道路

--大齋第一主日講道(C年)


申26:1-11;詩91:1-2,9:16;羅10:8b-13;路4:1-13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選擇生命的道路》。


 去年十二月,俄羅斯總理(前總統)普京在一次電視、廣播、網路直播節目中與普通民兄苯咏涣鳌R晃痪艢q的女孩(達莎)問他:“甚麽時候是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刻?”普京回答說:“活著就是幸福。”這個回答真的很妙。“活著就是幸福。”如果有人問,現在面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死亡,一個是生命,你選擇哪一個?或者更簡單地說,你是要死還是要活?我相信,每一個正常的人,在這兩種選擇面前,當然是選擇生命,當然是要活!因爲,沒有什麽比活著更好。“活著就是幸福”。


 是的。人人都願意選擇生命;個個都想要活得更好。可是,許多人雖然嘴上說的、心裏想的都是要選擇生命,都是要活,但實際上卻選擇了死亡,走上了死路,甚至自己還不知道。比如,一切貪官汙吏,全是想活得比別人更好,沒有一個想去死的;但是,他們卻都走在的死亡的道路上,下場十分悽慘。還有許許多多沒有機會作貪官汙吏的人,看起來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自己和家人活得更好;但卻事與願違,最終給自己帶來的不是生命,而是死亡;不是快樂,而是悲哀;不是幸福,而是災難。


 怎麽會發生這樣的事呢?那是因爲人類始祖一開頭就選擇了死亡。《聖經·創世記》告訴我們,上帝創造了亞當夏娃後,與他們立約,上帝說:“園中(各種)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爲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上帝和人立的這個約,可以說是善惡之約和生死之約;遵守這個約,就是良善,就是生命;破壞這約,就是邪惡,就是死亡。這時,魔鬼(蛇)出來誘惑人說,“你們吃果子的日子不一定死;而且,你們吃了果了,就會和上帝一樣能夠辨別善惡。”上帝明明說“你們吃的日子必定死,”魔鬼卻說“你們吃的日子不一定死。”於是,人聽從了魔鬼的誘惑,摘下果子吃了。就這樣,在試探面前,人選擇了魔鬼,背離了上帝。在死亡和生命之間,人選擇了死亡,放棄了生命。在邪惡與良善之間,人選擇了邪惡,丟掉了良善。因此,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這樣,罪就進入了世界,人離上帝越來越遠。


 到底是選擇生命還是選擇死亡?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而且必須回答的問題。試探和罪惡就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換句話說,我們就是生活在試探之中。英文中有句諺語,說,“機會只是輕輕敲你一次門,而試探會天天拍打你的門。”今天的福音,記載了主耶穌受洗後,聖靈將祂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主耶穌基督雖然是上帝的獨生聖子,但是,祂和我們一樣,也有血肉之軀,同樣要面對魔鬼和邪惡勢力的誘惑和試探;同樣面臨生命與死亡的選擇。


 我們可以把人看作一個身、心、靈的複合體。魔鬼和邪惡勢力一定會從這三個方面來誘惑我們。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就清楚地看到魔鬼從身、心、靈三個方面來試探耶穌。


 第一個試探,是生理上的誘惑。耶穌在曠野禁食祷告四十天,就餓了。這時,他在身體上肯定是軟弱的。因此,魔鬼就乘虛而入,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我們同樣經常在基本的生理需要上受到魔鬼的試探(溫飽的需要、性的需要)。我有一個同學,十幾年前放暑假的時候,計劃在餐館做十天,掙點機票錢回國度假。但是他星期天要去教堂參加崇拜,於是對餐館老闆說:“老闆啊,我星期天上午要去教堂,只能下午來上班。可以嗎?”老闆回答說:“好啊,好啊,你信上帝,不打工也有飯吃。上帝會把聖經變成面包給你吃。你以後不再用來這兒做苦工了。”這位同學說:“老闆啊,如果人活著只爲吃穿,那不就和豬一個樣了?”


 魔鬼第二個試探,是挑動耶穌的野心。野心和貪婪是人在心靈上最大的軟弱。人很難戰勝自己的野心和貪婪。要想實現自己的野心、得到自己的利益,必定要哂媚Ч砟且惶仔皭旱氖侄危热缙凵蠅合拢用晒镇_,甚至欺騙上帝,嘴說信上帝,但拿到好處後,就把上帝一腳踢開;這一套方式,都是從魔鬼而來。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拜魔鬼,因爲拜魔鬼可以撈到許多看得見的現實好處。許多人的生活哲學是“有奶便是娘”;只要有“奶”,可以拜魔鬼作干娘。所以,魔鬼對耶穌說,如果拜牠魔鬼,就能得到天下所有的權力和榮耀。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祂。”如果耶穌此刻聽從了魔鬼,就是重新走亞當夏娃當年的老路;而耶穌卻完全遵從上帝的旨意,選擇生命的道路;不拜魔鬼作干娘。


 魔鬼的第三個詭計,是從靈性上誘惑耶穌去試探上帝,試試看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上帝說話算不算數。魔鬼把耶穌帶到聖殿頂上,叫耶穌往下跳;並且也引用聖經的話,說,如果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上帝就會派天使保護他、用手托著他,他的腳就不會碰在石頭上。耶穌第三次引用聖經的話說:“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在生活中,特別是在教會裏,我們也常常經歷到靈性上的試探。比如,有人可能引用聖經的話去攻擊別人,擡高自己。有人可能對生病的人說,生了病不用看醫生,只要祷告就好了。也有人說,受洗成了基督徒,我想要什麽,上帝就應該給我什麽。如果個人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就反過來說“根本沒有上帝”,甚至咒罵上帝。這些都是在靈性上對我們的試探。


 魔鬼從身、心、靈三個方面試探耶穌,耶穌三次用聖經—上帝的話語抵擋魔鬼。魔鬼失敗了。牠暫時離開了耶穌。“暫時離開”,就表明魔鬼還會再來。其實,在耶穌傳道的三年中,魔鬼一直跟在耶穌的後面;甚至通過耶穌最親近的門徒彼得和雅各、約翰去誘惑耶穌離開生命之道。


 要小心啊!魔鬼也這樣常常在我們的前後左右,利用我們身體上基本的需要,利用我們心裏的野心和貪婪,利用我們靈性上對上帝的不忠,在前面引誘、在後面推動我們去走死亡的道路,讓我們吞下賞心悅目、味道甜美的毒果;要我們像當年亞當夏娃吞下死亡之果一樣。


 各位弟兄姊妹,上帝在創造我們的時候,也賜給我們自由選擇的權利和能力:可以選擇生命,也可以選擇死亡。亞當夏娃卻選擇了死亡。如今,我們靠著主耶穌基督的救贖,脫離了死亡,獲得了新的生命。我們一定要堅守洗禮時立下的誓約,靠主抵擋一切的試探,每天都走生命的道路。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 2010年2月21日)




此文于2012年01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耶穌爲你變水爲酒

 ( 顯現後第二主日,C年))


 詩36:5-10; 賽62:1-5; 林前 12;1-11; 約2:1-11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爲你變水爲酒》。


 常常有人問我,基督徒可以不可以喝酒?有人說,基督徒不可以喝酒;有的教會甚至反對在聖餐上用酒,而是用“葡萄汁”來代替酒。那麽,基督徒到底可以不可以喝酒呢?我們說,聖經是我們信仰的根基,也是我們生活的標准;所以,我們要讓聖經來回答這個問題。


 聖經中確實有許多地方講到醉酒和貪酒的壞處。比如,上帝與挪亞立約後,挪亞因爲醉酒失態,在帳篷裏赤身露體。羅得醉酒後和兩個女兒發生亂倫關係。《聖經·箴言》說:“淡酒使人怠慢,濃酒使人發狂;酗酒總是不智。”(箴 20:1現代中文譯本)保羅說:“不可荒宴醉酒;”(罗13:13)“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弗5:18)還說,因酒滋事的人,不能作教會領袖。(提前3:3)


 聖經確實譴責貪酒的心思、也禁止醉酒的行爲。但是,聖經並沒有說酒本身和喝酒不好。實際上,在舊約時代,酒是向上帝獻祭之祭物的一部分(出22:29,25:29,29:40; 利23:13; 民15:7, 9, 10)。上帝給人的賜福裏,包括酒(申7:13, 11:14)。歡迎勝利者的禮儀(創14:18)、和款待客人的飯食裏,也有酒(尼5:18)。而使徒保羅則勸他靈性上的兒子提摩太少許喝點酒來幫助消化。甚至耶穌本人也喝酒;以至法利賽人攻擊耶穌是“貪食好酒的人。”(路7:33-34)今天,我們在福音裏聽到,耶穌把水變爲酒。顯然,耶穌是允許人喝酒的。如果喝酒是一種罪惡,那麽,耶穌變水爲酒,不就是叫人去犯罪嗎?


 今天,我們在這裏不是要講關於酒的是是非非。我們是講耶穌變水爲酒這個神跡。最近幾個星期,我們都講到有三个事件顯現主耶穌基督的神性。第一件事,東方博士前来朝拜小耶稣;第二件事,耶稣受洗時,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天父宣告耶穌是祂的愛子。第三件事,就是我們今天在福音中聽到的,耶穌在迦拿的婚宴上以水變酒。這三個事件顯現耶穌的神性。


 今天的福音說,變水爲酒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跡,顯出他的榮耀來。”既然是神跡,就只有神才能行出來;人是不可能行神跡的。人只能行人跡。所以,耶穌藉著變水爲酒這個神跡,彰顯出祂的神性。據聖經記載,耶穌在祂短短三年的傳道當中,行過許多神跡。可是,他行的頭一件神跡卻是變水爲酒;並且用這個神跡來顯現祂的神性。我們從這個神跡中可以看到永恒的真理。


 第一,我們看到耶穌來到迦拿這個小村莊,到一個普通的鄉村家庭,參加婚禮的筵席,和新郎新娘及他們的家人分享婚筵的快樂。通常,猶太人的婚筵非常隆重;筵席期間,主人會供應充足的美酒。可以想像,當人們發現酒已經喝光的時候,客人一定覺得非常掃興,主人一定感到非常丟臉。這時候,耶穌以水變酒,比先前的酒更加醇美。可見,上帝介入人類歷史的方式,不是在電視台發表演說,也不是在總統府發號施令,而是直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我們同喜同悲,並且在我們處境艱難的時候,帶領我們走出困境。但是,我們常常像那個管筵席的人一樣,盡管上帝改變了我們的處境,我們卻仍不知道究竟是誰在掌管一切。我們也常常得了好處,卻忘恩負義。


 第二,耶穌母親馬利亞的信心,在耶穌行神跡前,起了引導的作用。當人的能力無法解決面前這個困難的時候,馬利亞很自然地轉向耶穌,因爲她了解耶穌的愛心,相信耶穌的能力。她只簡單地說了一句:“他們沒有酒了;”把這事交托給耶穌。馬利亞也許不知道耶穌究竟會怎麽去做,但是她相信耶穌一定能夠做成這件事。想一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有馬利亞那樣對主耶穌的認識和信心?我們在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時,是不是只依靠自己的判斷和人的力量去解決問題,以至於常常落進陷阱,或者在泥坑裏越陷越深?我們有沒有像馬利亞那樣,轉向耶穌,尋求祂的幫助?聖經中記載了許多耶穌行的神跡;但是,救恩和神跡總是賜給信心充滿的人。所以,耶穌在醫治好一個人的時候,常常說:“你的信心救了你。”這信心,不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不過是狂妄自大。這信心,是相信耶穌能夠做到人所不能的事,從而把自己完全交托給耶穌。


 第三,在這個世界上,水是最最普通的東西。雖然我们生存必须水,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水的存在。水是非常平凡的東西,人們常常用水來比喻平淡無味。而酒,就不一樣了。酒的性質活潑熱烈,令人興奮。雖然我自己不喝酒,但是如果有客人來,我常常會用酒招待。因爲對許多人來說,如果在吃飯的時候有一點酒,就會覺得這頓飯美味可口,多姿多彩。我們也絕對不會在結婚的筵席上請人喝水,不請人喝酒。所以,耶穌變水爲酒的神跡,就成了把平凡變爲非凡的記號。兩千年來,他一直在變水爲酒:把我們這些平凡的人,變成非凡的人;把平凡的生命,變成非凡的生命。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耶穌進入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就會轉變,好像水變成酒。有耶穌引領你,平淡無奇、陰郁幽暗的人生,就會變得活潑豐盛、光明快樂。


 在今天的福音裏,我們看到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滿有信心地請求耶穌介入,來幫助解決婚筵上酒的問題。所以,當我們想要求主改變我們生命、改變人生境遇的時候,就要像耶穌的母親那樣,相信耶穌能夠變水爲酒,相信耶穌能夠改變我們的生命。我們要滿有信心的對耶穌說,“主啊,求你改變我,就像當年你把水變成酒一樣。”這樣,神迹就必顯明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生命和生活就不再像水那樣平淡幽黯,我們的生命和生活就會像酒那樣香醇甘甜。事實上,我們每個人來到教會,來到主的面前,正是要尋求這樣的改變:改變人生,改變生命。難道不是嗎?問題在於,我們全心全意地信靠主了嗎?我們把自己的一切交托給主了嗎?


 現在讓我們祷告。天父啊,感謝你藉著聖子耶穌基督,把變水爲酒的神跡顯現在我們面前。求主在我們中間變水爲酒,使惱怒變爲平和,嫉妒變爲關懷,驕傲變爲謙卑,狂妄變成節制,仇恨變成仁愛;使我們的人生充滿你的平安和恩典。祷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0年1月17日)






此文于2012年01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行過死蔭的幽谷

——復活第四主日講道(C年)


 徒9:36-43;詩23;啓7:9-17;約10:22-30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行過死蔭的幽谷》。


 無論是飽經風霜的長者,還是初出茅廬的青年,每個人在已經走過的人生道路上都經歷過高潮和低谷,經歷過順境和逆境。比如,在座的各位弟兄姊妹,在人生中,至少都經歷過一個高潮,那就是來到美國。有誰會說來美國不是人生的一次高潮呢?但是,人的一生,常常是高潮少,低谷多。美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黑人棒球明星名叫羅伊·坎帕內拉(Roy Campanella),是在棒球運動中打破種族隔離的先驅。他在16歲的時候就開始了職業棒球生涯,很快紅極一時。但是不幸,在他37歲,事業鼎盛的時候,卻因爲車禍造成頸椎骨折,從此他癱瘓了。


 人生,就這樣突然從高潮跌到低谷。他在自傳中說,無數個夜晚,他忍受著身體的疼痛,和精神的憂鬱,在哭泣中睡著。但是,他說:“在整個的生命中,無論何時我遇到麻煩,都會轉向上帝、尋求幫助。於是,我想起了聖經。我叫護士從床頭櫃的抽屜裏,取出一本聖經,打開它,翻到詩篇第廿三篇,讀了起來:‘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爲你與我同在。’”從這一刻起,羅伊又找到了他的目標、回到了他的道路。後來他以別的方式繼續參與棒球運動。


 羅伊的遭遇還算好的。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一出生,就被無情地抛入人生的谷底。上個週末,我們的大學生團契去新澤西參加一個佈道會。佈道會的講員,名叫尼克·沃吉西(Nick Vujicic),來自澳大利亞。他出身於牧師家庭,今年才廿七歲,是一位生來就沒有四肢的年輕人(醫學上找不出任何原因)。雖然生來就沒有四肢,但他卻能夠利用四肢的殘端滑水、跳水、用左腿殘端上的一小片腳掌和腳趾(他戲稱那是個雞爪子)寫字、打電腦、彈琴。很多次,他曾經想到過自殺,但聖經、特別是詩篇第廿三篇給了他信心和力量,給了他新的生命。後來,他獲得兩個學士學位,從事金融工作。


 詩篇第廿三篇是整本聖經中最爲人所知、最受人喜愛、被引用最多的經文。人們在葬禮和爲臨終的人禱告時,往往請求牧師使用詩篇第廿三篇,以致我們常常把這首詩和死亡聯繫起來。但是,這首詩卻真正是爲活著的人而寫的;是要安慰我們、鼓勵我們、醫治我們的創傷、賜給我們盼望和力量,帶領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在聖經中,常常用羊和牧人的關係來比喻人和上帝的關係。詩篇第廿三篇栩栩如生地描繪出羊和牧人的關係。現在,我們重點來看的第四節:“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爲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以色列,真有一個地方叫“死蔭的幽谷”。那是一個山口,非常狹隘,懸崖高聳,峭壁入雲。但是,牧人要帶領羊群從一個草場到另一個草場,必須經過這個山口。在懸崖峭壁的兩邊,有許多亂石、岩洞和裂縫,常常躲藏著掠食的野獸,隨時准備襲擊過往的羊群。而羊是非常膽怯、容易驚慌、沒有防衛能力的動物,常常在這裏受到傷害,甚至喪失生命。因此這是一個令羊恐懼的地方。於是,牧人稱這個地方是“死蔭的幽谷”。


 詩篇第廿三篇一開頭唱道:“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甦醒,…引導我走義路。”那是多麽美好的情景啊!可是現在,羊兒到了死蔭的幽谷。就像人生從高潮跌到低谷,從順境進入逆境。疾病、災難、失望、恐懼、憂鬱、經濟上的困境、婚姻家庭問題……。我們怎麽才能穿過死蔭的幽谷呢?詩篇回答說:牧人,也就是我們的上帝,用祂的杖、祂的竿保護我們、引導我們穿過死蔭的幽谷,走出人生的逆境。主應許我們,只要一心信靠祂、跟隨祂,祂就會在我們的敵人面前爲我們擺設筵席,讓我們福杯滿溢。


 在教會的年曆上,每年的復活第四主日,被稱作好牧人主日(善牧主日);這個主日的福音都是選自約翰福音第十章(選取不同的部分)。在這一章中,耶穌說,祂就是好牧人。好牧人的目的是帶領祂自己的羊群,走出死蔭的幽谷,到那更加豐盛的水草之地。誰是耶穌自己的羊呢?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對不信祂的猶太人說:“你們不信,因爲你們不是我的羊。”耶穌接著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誰也不能從我手裏把他們奪去。”顯然,聽從耶穌,跟隨耶穌的人,就是祂的羊。雖然,羊不一定清楚牧人的目的,但是,只要信靠牧人、跟從牧人,就能到達更加美好的地方。同樣,真正屬主的人,聽主的聲音;主認識我們,我們也跟著主。誰都不能把我們從主的手中奪走,甚麽都不能使我們和主的愛隔離。只要我們信靠主、跟從主,就能走出人生的困境。


 剛纔講的兩個故事,羅伊和尼克都在死亡的蔭影之下;在這個罪惡和苦難的世界上,我們也常常經歷死亡的蔭影。死亡的蔭影或許是黑暗、恐懼、寒冷、感到被遺棄、被拒絕,但還不是死亡。真正的死亡是什麽呢?真正的死亡是與上帝的慈愛和恩典隔離。一個人,無論他覺得自己多麽強壯、健康、安全、富有,如果他不是活在上帝的愛中,他就是活在死亡之中;就像中國成語說的,是“行屍走肉”,是活著的死人。


 在今天的福音中,主耶穌說:祂賜給祂的羊永生,他們永不滅亡。上帝應許賜給我們生命,不僅在今生,而且永永遠遠。好牧人,用杖和竿護衛羊群、引導羊群,穿過死蔭的幽谷。在今天的書信《啓示錄》中,上帝應許說:“他們不再饑,不再渴。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因爲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上帝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7:16-17)


 當我們經歷生命低谷、人生困境的時候,要聽牧人的聲音;聽從他,並且知道祂正帶領我們走出死蔭的幽谷,進入更美的地方。我們要高聲歌唱:“祂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0年4月25日)



此文于2012年01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寬恕的愛

——復活第五主日講道(C年)


徒11:1-18; 詩148; 啓21:1-6; 約13:31-35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寬恕的愛》。


在今天的福音裏,我們聽到耶穌對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耶穌是在最後的晚餐上對門徒說這番話的。當時,耶穌先給門徒洗腳,爲他們作了彼此相愛、互相服侍的榜樣。後來,出賣耶穌的猶大起身離開他們,出去帶人前來捉拿耶穌。猶大出去後,耶穌對其他門徒說了這番話。因此,這是耶穌在受難前,給門徒留下的臨別命令。


在我們的語言中,“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詞彙。在我們的生活中,“愛”,也是極為常見的一個行爲。當我們出生,一個新的生命、一個嬰兒降臨到世界上的時候,他(她)立刻會享受到豐盛的愛;那就是父母對他(她)的愛。一個嬰兒,完全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她)只能在父母的愛中成長。沒有做過父母的人可能不太喜歡嬰兒:因爲他會哭會鬧,隨時會屙屎撒尿;但是父母,特別是作母親的,絕不會計較這些,因爲他們愛自己的孩子,寬恕孩子一切的“過失”和“缺點”。若是沒有父母對孩子的“寬恕”、“包容”,孩子就不可能長大。


人世間,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最為真摯而持久的愛;而一切真摯而持久的愛,必定都是建立在寬恕、包容的基礎上。可以說,沒有寬恕、包容,就沒有愛。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在寬恕和愛中長大的。但是,由於人的罪性,許多孩子長大了,寬恕和愛心沒有成長,仇恨卻逐漸膨脹。三年前,美國有一個新聞報導,一個六歲的哥哥殺死了兩歲的妹妹;因爲這個哥哥覺得妹妹奪走了父母對他的關注和愛,於是仇恨自己的妹妹。


上個星期一(六天前,4月26日),一位失業的華人醫生連開五槍殺死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印度裔醫生圖爾。他還企圖槍殺圖爾的懷孕妻子,但沒有擊中。這位失業的華人醫生兩年前曾經在紐約的一家醫院工作。後來,他控告那家醫院,說他在工作期間,受到歧視、遭到打擊報復、最後被開除。當時,那位印度醫生是他的主管。他決定復仇;於是發生了這樁槍擊案。警察逮捕這位華人醫生後,在他的車上發現三枝手槍和一千發子彈。無疑,職場上的惡性競爭和互不寬容,是造成這個悲劇的根源。一旦喪失了寬恕、包容,仇恨就會佔據人心。仇恨不僅會引起血淋淋的謀殺、戰爭和恐怖活動,而且會讓人們落入許許多多不見鮮血、沒有硝煙的陰謀詭計陷阱。


我們剛纔說過,寬恕、包容是愛的基礎。在《哥林多前書》中,有一首愛的頌歌:“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13:4-7)這裏面所說的“忍耐”、“恩慈”、“不嫉妒”、“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都是講的寬恕、寬容。


講到愛和愛心,我們常常會提到憐憫,比如,賑災捐款,賙濟窮人,幫助病弱等等出錢出力的事;而較少說起寬恕、寬容,那就是包容、忍耐、不嫉妒、不記仇、不幸災樂禍。對許多人來說,做到寬恕、包容,比出錢出力幫助別人更加困難。我們現在來講一個真正寬恕、包容的故事。


在美國有一個基督教派叫阿米什(Amish)。他們居住在賓州、俄亥俄和印第安納州等地,堅守聖經的教導,追求靈性的成長;很少使用現代科技的設備,過著非常簡樸的鄉村生活。他們較少與外界往來,差不多與世隔絕。但是,三年多前(2006年10月),在阿米什聚居的賓州蘭開斯特縣,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槍擊案。一個名叫羅伯茨的運送牛奶的卡車司機手持兩把槍闖進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只有一間教室。凶手進去後,命令所有的男生、一名懷孕的女教師和三名懷抱嬰兒的婦女離開,然後把十名6-13歲的女孩捆綁起來叫她們面對黑板站著。其中一位年齡最大的13歲女孩,名叫瑪麗安,勇敢地站出來說:“先殺我吧,讓其他的女孩走。”但兇手毫不理會,對著十名女孩的頭顱開槍,最後自殺身亡。十名女孩中有五人死亡,五人重傷。


出事前,在留給妻子的一張字條上,槍手羅伯茨提到9年前刚出世不久就夭折的女儿,覺得上帝不公平,自己也有責任;這使他對自己和上帝都充滿了仇恨,壓抑心頭,無法釋懷。於是,他通過濫殺無辜的孩子,對上帝進行羞辱和報復。對阿米什人來說,看見自己的像天使一樣可愛的孩子被無緣無故地殘暴殺害,心中一定無比悲痛。在其他人看來,這真是一樁深仇大恨!但是,槍擊發生後,被害女孩的家人卻呼籲人們寬恕槍手羅伯茨。許多阿米什人來到他家,安慰並且擁抱了槍手的妻子和孩子,希望他們能繼續住在那裏,以便得到許多阿米什朋友的幫助。


慘案發生後,當地的教堂每一天都擠滿了人,爲受傷和死亡的孩子祈禱。走進那個鄉村,你可以感受到痛失親人的悲傷,但卻沒有仇恨。一位牧師說,他目睹了25年傳道生涯中最感人的一幕。他說:“我站在一個被槍殺的女孩身旁,聽見她的爺爺對他的家人和孩子說:‘不要去恨那個槍手,不要把他當作魔鬼。讓我們寬恕他,就像上帝寬恕我們一樣。’”


這就是寬恕、這就是包容,這就是愛。槍手因爲對上帝的仇恨,而槍殺了上帝的孩子;但是上帝的孩子卻寬恕了槍手。阿米什人不只是愛自己團體裏的人,也愛他們團體之外的人,甚至愛槍手的家人。在今天福音中,耶穌要門徒彼此相愛,就是這樣一種愛。這是寬恕的愛。在聖經中,我們看到耶穌多次講到寬恕的愛。耶穌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應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可11:25)耶穌告訴我們,寬恕甚至比獻祭(奉獻)更加重要;他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對你不滿),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3-24)


如果有人覺得不曉得怎樣去“彼此相愛”,那麽就先彼此包容、彼此寬恕吧。寬恕不僅是寬恕別人,也是寬恕自己;因爲寬恕能夠醫治自己的心靈創傷。而報復則會加劇自己的心靈創傷;甚至給整個人生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寬恕要比尋求報復容易得多。中國有句古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鼓勵人們要忍耐;忍耐的目的不是爲寬恕,而是爲了報仇。爲了報仇,要懷著怨恨苦毒去策劃陰謀、尋找機會,哪怕忍受十年的煎熬。但是說不定,在這十年之內會因爲報仇的壓力,毀了自己的事業,甚至得癌症,得高血壓、冠心病。值得嗎?寬恕,確實比報仇容易多了。更加重要的是,寬恕給我們帶來平安、健康和喜樂。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感謝你賜給我們“彼此相愛”的命令。求主你眷顧我們,讓我們懷著彼此寬恕、互相包容的心,每天都活在你的慈愛和平安之中。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本講章所引故事皆來自有關新聞報導。特此致謝。)


(2010年5月2日)




此文于2016年04月21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揀選與順服

——復活第六主日講道(C年)


徒16:9-15; 詩67; 啓21:10, 22-22:5; 約14:23-29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是母親節,我們祝各位母親和所有的姊妹節日快樂!主的恩典永遠與你們同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揀選與順服》。


美國的母親節(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1912年設立的。母親節不是一個宗教節日;在教會的年曆上沒有設立母親節。但是,教會也紀念那些偉大的母親。聖經中記載了好幾位偉大的母親。她們的偉大,是因爲上帝揀選了她們,賜給她們豐盛的恩典;同時也由於她們堅定不移的信心和忠心,順服上帝的旨意。她們的偉大,就像保羅所說,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弗2:8)


聖經中最偉大的母親,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母親,是聖母馬利亞。上帝揀選她去完成一個最偉大的使命,就是讓道成肉身的主,從她的懷孕來到世間。雖然,馬利亞必須爲此承受巨大的羞辱和痛苦,但是,她以順服、信心和忠心來回應上帝的揀選,完完全全順服了上帝的旨意。對聖經中的這一段記載,大家一定都很熟悉。


舊約聖經中有一篇書,叫《路得記》。路得這位婦女在以色列的歷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因爲她用順服來回應上帝的揀選,後來成了大衛王的曾祖母。路得的地位雖然非常重要,但她卻不是以色列人,而是一位摩押人。聖經記載,摩押人曾經壓迫過以色列人,兩個民族常常有衝突。以色列人鄙視摩押人。


大約在三千一百多年前,以色列遭遇饑荒。有一位以色列人(以利米勒)帶著妻子拿俄米和兩個兒子從猶大的伯利恒,逃荒到了摩押。不久,這人死了,留下妻子拿俄米和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爲妻,其中一位就是路得。又過了大約十年,兩個兒子也死了,只剩下老婆婆拿俄米,沒有丈夫、沒有兒子,也沒有孫子。後來,拿俄米要回到猶大地方,就對兩個兒媳婦說:“你們(和我在一起是沒有前途的;還是留在你們本國,)各自回娘家去吧。願上主以仁慈待你們,…使你們兩人有機會再結婚,都有歸宿。”(得1:8-9,現代中文譯本)


不久,路得的嫂嫂離開他們回娘家去了。可是,路得寧可離鄉背井,堅決和她婆婆一起回到猶大;她丟棄了摩押的神明,把以色列的上帝當作自己的上帝。回到伯利恒後,在她婆婆拿俄米的鼓勵和幫助下,路得在她前夫的親族中找到了新丈夫(波阿斯)。他們的兒子,就是大衛王的祖父。其實,這一切都在上帝的計劃之中——是上帝揀選路得作大衛王的曾祖母,並帶領路得和她婆婆拿俄米返回伯利恒;因爲以後大衛要出生在伯利恒。一個摩押女子,一個非猶太人,成了大衛王的曾祖母,表明猶太人在血統上從來不是純粹的。上帝也揀選外邦人。後來,耶穌基督也是降生在伯利恒。


今天的使徒行傳提到了另一位母親,名叫呂底亞。比起馬利亞和路得,呂底亞看起來要普通得多。她和路得一樣,也是外邦人,是腓立比(希臘的一座城市)的一位非常富有的女商人,一向敬拜上帝。當時,使徒保羅向西宣教,剛進入歐洲。在腓立比一次婦女聚會的時候,保羅向他們講道。主就敞開了呂底亞的心,使她留心聆聽保羅所說的話。她和她一家人都受了洗。於是,呂底亞成了歐洲第一個受洗的基督徒;她的家,就成了歐洲大陸第一個信徒聚會的中心。上帝沒有選擇一位男子,而是揀選了一位母親成爲歐洲的第一位歸向基督的人。


上面講到的三位母親,都是上帝所重用的器皿,成爲上帝救贖計劃一部分。她們都是蒙了上帝的揀選,但也因著自己對上帝的信心和忠心,順服上帝的旨意,才能爲上帝所用。英文中有一句諺語,“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不能強迫馬喝水。”作爲一個比喻,把馬牽到河邊,就像是上帝對人的揀選;馬喝水,就像是人順服上帝的旨意。如果上帝呼召了、揀選了我們,而我們沒有用信心和忠心回應上帝、順服上帝的旨意,那麽,我們仍然得不到上帝預定要賜給我們的恩典和福份(上帝已經賜給我們自由意志,不會強迫我們做甚麽,不做甚麽;就像當年沒有強迫亞當夏娃那樣)。上面講到的三位母親,都是用信心和忠心回應了上帝的呼召和揀選,她們尊主爲大,順服主的旨意,因此得到了上帝賜給她們的豐盛恩典。正如馬利亞在《尊主頌》裏所唱的:“我心尊主爲大;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爲樂。因爲祂顧念祂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路1:46-48)


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對門徒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住。”路得、馬利亞、和呂底亞,都愛上帝,他們都遵行上帝的道、順服上帝的旨意。因此,上帝重用她們、賜福給她們,與她們同住。同樣,我們若是真愛耶穌、愛上帝,就一定會遵守上帝的道、順服主的旨意;也就必得到上帝的賜福和重用。


昨天,我們有卅六位弟兄姊妹在長島道成肉身主教座堂接受了堅信禮。主教在他的講道中,鼓勵我們說,上帝選召我們到這個世界上去傳福音,爲主耶穌作見證;我們無論在家庭裏、學校中、或工作的地方,都要和在教會裏一樣,活出洗禮時在上帝面前立下的誓約,用自己的言行爲福音、爲上帝的道作宣教士。今天,我們講了聖經中三個母親的故事。她們不僅是所有母親、所有姊妹的榜樣,也是我們每一位弟兄的榜樣。上帝選召了我們,我們要像那三位母親那樣,順服上帝的旨意,用信心和忠心回應上帝的選召。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0年5月9日)



此文于2012年01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作福音的使者

——聖靈降臨後第十七主日講道(A年)


結33:7-11; 詩149; 羅13:8-14; 太18:15-20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分享的信息是《作福音的使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可以說是無奇不有。有奇人、奇事、還有奇書。有一本書,被中國人稱作不可多得的奇書,是歷史學者李宗吾在九十一年前,也就是1917年出版的,比我們現在用的中文聖經還要早出版兩年 (中文的新舊約全書是1919年完成出版的)。這本奇書的書名,叫《厚黑學》。


我在多年前讀過這本書。什麽叫“厚黑”?厚就是厚臉皮,臉皮要厚如城牆;黑就是黑心腸,心腸要黑如煤炭。這本書的作者,列舉了歷史上和社會中的許多例子來說明,許多大人物都是靠臉皮厚、心腸黑成功的;就算是一個公司的小職員,如果臉皮不厚、心腸不黑,也很難在辦公室混下去。作者還講了許多實用技術,如何表面上裝得面慈心善,暗地裏卻心狠手辣、爭權奪利、損人利己,什麽肮髒的事都做得出來。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還不是基督徒,覺得它講得很有道理。那時,我用厚黑學的觀點去觀察週圍人和事,看到許多人雖然沒有讀過這本書,不知道厚黑學這個詞,但仍然是用厚黑的方法去行事爲人。


最近我在網絡上看到一位台灣的女白領(公司職員)在她自己的部落格 (博客)上寫了這樣的話:“也許你不會相信,原來厚黑學是真的存在妳我生活的每一刻!最近公司連續發生「無辜受害者」,遭不明人士攻擊,”等等等等。其實,這位台灣小姐所描寫的事情,在任何中國人聚集的地方都會發生。我還看到一位香港大學生,說他發明了一種“工作厚黑學”,專門研究如何在工作中偷懶、侵犯同事的利益,卻仍然能夠得到老闆的賞識和稱贊。看來,只要是講中文的,無論是說普通話的,還是說閩南話的或者廣東話的,都懂厚黑學。《厚黑學》作者的本意也是從反面來揭露中國文化傳統中黑暗、肮髒的一面。一個臉皮厚、心腸黑的人,一定什麽壞事都幹得出來。如果個個都成了冷酷無情的厚黑學專家,那麽,人與人之間就會不擇手段地互相攻擊、互相毀滅,發生十分可怕的災難。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災難。


《厚黑學》這本奇書所揭露的罪惡,真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一方面,每一時刻。中國文化傳統的歷史很長,人類的罪性就更有機會充分地化裝、充分地表演,黑暗面的積澱也就越來越深、越來越厚。厚黑已經成爲許多人的行爲方式,厚黑學使人心靈黑暗,使人們在罪惡和死亡中越陷越深,自己卻不知道,正如耶穌說,“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因此,(我們這些)受厚黑學潛移默化的人,就更加需要上帝的拯救,脫離罪惡和死亡,得到新的生命。就更加需要聖經的光照,來清除隱藏在心靈中的黑暗。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新移民來到美國。十幾年前,我曾經在紐約法拉盛住過,那時候中國人已經不少。七年前,我再次來到法拉盛,看到中國人增加了許多。到現在,我們可以說,滿街都是中國人了。緬街大概已經成爲美國最擁護的街道了。但是,這麽多人在緬街上行走,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沒有機會聽到福音,沒有機會得到基督的光照。我們中國人來到美國,來到這個原先以基督信仰爲根基的國家,如果還是把金錢放在首位,那麽就仍然會生活在心靈的黑暗當中,最終不會得到上帝的祝福,只會成爲漂泊天涯的淪落人。


就我們自己來說,要感謝上帝賜給我們機會,讓我們來到教會祂的家,認識耶穌、跟隨耶穌,成爲基督的門徒。感謝主,祂使我們脫離罪惡,脫離厚黑學的捆綁,把生命的光照在我們的心靈裏。但是,一個已經真正蒙恩得救的基督徒,一個已經擁有新生命的上帝兒女,都負有使命,向那些仍然生活在罪惡和黑暗中的人傳揚悔改得救的福音,和他們一同分享上帝的救恩。在今天的舊約經課《以西結書》中,講到上帝派遣先知以西結,去警告以色列人,叫他們脫離罪惡。


上帝對以西結說,如果以西結不去警告惡人,那些惡人一定會死在罪惡之中;但是,因爲以西結沒有去警告他們,上帝就要向以西結追討血債。(以西結要對那些惡人的滅亡負責)如果以西結已經警告了那些惡人,而他們仍不悔改,罪就在惡人自己身上,以西結就不必爲他們的滅亡負責。上帝愛世人,上帝不願看著罪人滅亡,祂寧願看見他們悔改而存活。所以,上帝給我們的使命,是向那些住在罪惡和死亡中的人傳悔改得救的福音,使他們能夠得到上帝的救恩;如果我們沒有盡自己的責任去傳福音,那麽,罪就會落在我們自己身上。


上帝揀選我們作祂的兒女,要我們在世人面前去見證聖靈賜給我們的新生命。怎樣讓世人看見我們身上的新生命呢?在今天的書信羅馬書中,使徒保羅說:凡事都不可虧欠人,只要彼此相愛。一個人無論已經付出多少愛,仍有義務不斷地付出。一切律法和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人如己,不是只愛自己教會的弟兄姊妹,而是愛任何有需要的人;不是只在教會裏彼此相愛,而是要把基督的愛帶到外面的世界。


“愛人如己”就要將心比心。耶穌說,你願意別人怎樣對待你,就要怎樣去對待人。你希望得到更多的愛,就要更多地去愛人。你希望別人對你光明磊落,就要對別人光明磊落。你不願別人對自己冷酷無情,就不要對別人冷酷無情。你希望得到溫暖、關懷、幫助、安慰、照顧,那麽,你就要去溫暖人、關懷人、幫助人、安慰人、照顧人。因爲所有的人都和你一樣,有同樣的需要。我們要記住,你看顧了別人,上帝也會看顧你。你把上帝賜給你的恩典分給別人,就會得到更加豐盛的恩賜。用上帝的愛裝備自己,作福音的使者。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08年9月7日)



此文于2012年01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愛我們的鄰舍

——聖靈降臨後第七主日講道


詩82; 摩7:7-17; 西1:1-14; 路10:25-37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愛我們的鄰舍》。


我們常常說“愛人如己”;也說“愛鄰如已”。比如崇拜時,有一段認罪禱告,是向主承認我們的過犯,並且表明我們的悔改之心。認罪開始的時候,先呼召大家說:“我們應當承認我們得罪了上帝和我們的鄰舍。”在認罪文中,我們承認:“我們沒有全心愛主,也沒有愛人如己。” 中文譯本的“愛人如己” 在英文原文,是“愛鄰如己。”是說愛我們的鄰舍,如同愛我們自己。那麽,誰是我們的鄰舍?如何去愛?在今天福音中,主耶穌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就是今天福音的中心信息。


在舊約聖經中,鄰舍這個詞是指和自己關系親近的人,尤其是指猶太本族的人;不是猶太人,就不是猶太人的鄰舍。所以,在舊約聖經中以色列人所說的愛鄰如已,是比較狹隘的愛,只是愛自己本族的猶太人。在今天的福音中,主耶穌重新解釋了“鄰舍”這個詞的涵義,把愛的範圍大大地擴大了。耶穌講了一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耶穌告訴我們,需要幫助的人,就是我們的鄰舍。


今天的福音,讓我想起兩件發生在地鐵站的事情。一件事情發生在上海地鐵,另一件事情發生在紐約地鐵。雖然這兩件事情都發生在若幹年前,但對理解今天的信息有所幫助。


幾年前我曾經引用過上海人民廣場地鐵站發生的一樁慘案。現在網路上仍然可以搜索到這篇報導。一天(2001年12月5日)早上八點多鍾,在地鐵進站的時候,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被擁擠的人群推下地鐵軌道,軋在地鐵車下。去過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的市內交通非常擁擠,許多人爲了適應這種交通狀況,也特別會擠車。我本人以前經常去上海,所以知道擠起車來是什麽樣子。那位年輕姑娘被擠得掉到地鐵軌道上,被地鐵車軋了以後,當時還沒有死,可是因爲救援的速度太慢,時間拖得太長,那姑娘被送到醫院以後,不久就死了。


紐約地鐵站的事情,是發生在几年前(2007年1月2日)的百老彙地鐵站。一位電影學院20歲的白人學生,患有癲癇症。癲癇,中國民間又叫作“羊癇瘋”,發作起來,人會摔倒在地,全身抽筋,口吐白沫,兩眼翻白,像羊叫一樣地尖叫(所以民間叫它羊癇瘋),樣子非常可怕。這位白人學生在等地鐵的時候,癲癇突然發作,倒在地鐵站的站台上;後來又摔下站台,掉到鐵軌上。這時候,一列地鐵正開過來。旁邊一位51歲的黑人建築工人看到情況緊急,立即跳下鐵軌,要把白人學生救上來。但是白人學生的病還在發作,渾身抽筋。地鐵已經快到跟前了,那位黑人立刻把白人學生推到兩條鐵軌中間的排水溝,緊緊壓在他身上。兩節車廂從他們頭上掠過,刮掉了黑人頭上的帽子,但是他們卻毫髮未傷。這位黑人被譽為“地鐵撒馬利亞人”。並被《時代週刊》列為2007年度世界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sley_Autrey)


现在我們回到今天的福音。有一位猶太的律法師試探耶穌,問耶穌,既然我們要愛鄰舍如同愛自己,那麽誰是我們的鄰舍呢?耶穌就講了一個故事給他聽。有一個猶太人,在旅行的時候,遭到強盜的搶劫,被打得半死,丟在路邊。後來,一位猶太的祭司(相當於牧師)路過那裏,看見了就只當沒看見,從他身邊走過去了。又有一位利未人(利未人是猶太人的一個支派,世世代代管理會幕聖殿侍奉上帝),到那地方,也看見了那受傷的猶太商人,又只當沒看見,走過去了。這兩位猶太宗教人士,都懂得愛上帝和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的律法,但是卻都沒有去理會那位被打傷的同族人。


最後,一位撒瑪利亞人經過這裏,看見受傷的猶太人,就動了憐憫的心,給他處理了傷口,而且救人救到底,把他帶到旅店去,並且付錢給店主,讓店主照應他。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雖然有共同的祖先,但卻世代爲仇。猶太人非常歧視、甚至仇視撒瑪利亞人,他們認爲撒瑪利亞人與當地人混雜,在血統上和宗教上都不純正。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被猶太人看不起的人,卻出手搭救了兩位猶太宗教人士不願理會的猶太人。那兩位猶太宗教人士可能聖經背得比別人更好,猶太律法懂得比別人更多,但是,他們心裏沒有上帝的愛。反倒是這位被他們輕視的撒瑪利亞人心中有上帝的愛。


我們今天所講的三個故事,兩個地鐵站的故事,一個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表明真正的愛是超越種族、超越文化、超越個人感情的愛。就種族和文化來說,撒瑪利亞人是受猶太人歧視、仇視的,黑人也曾經受白人的歧視和不公正的對待(就是現在,種族歧視仍然明裏暗裏地存在);但是撒瑪利亞人卻救了受傷的猶太人,在紐約地鐵,黑人工人救了白人學生。從個人感情上來說,那位撒瑪利亞人不一定喜歡那位遭到搶劫、滿身是血、快要死亡的猶太人;那位黑人建築工人也不一定喜歡那位正在癲癇發作的電影學院的白人學生;盡管他們不一定喜歡對方,但是,卻仍然憐憫他們,救助他們。而在上海莘莊地鐵站等車的,都是中國人,沒有種族差別;他們中的大多數,從個人感情上來說,一定不會討厭那位年輕、健康、漂亮的姑娘;但是,那位姑娘卻被衆人擠下了站台,掉在鐵軌上,死在車輪下。只因爲她是一個弱者。


心中有上帝的愛,就會去愛人、幫助人、救人的性命。心中沒有上帝的愛,就會像那兩位猶太宗教人士那樣,雖然滿口聖經和律法,但對別人的需要、別人的痛苦、甚至別人的生死,都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還會像上海地鐵站慘案那樣,爲了自己很小的利益,把別人置於死地。


什麼是愛人如己?耶穌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 耶穌這是教導我們,在人與人的關係中,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人人都想要得到愛,人人在困難的時候都盼望得到幫助。你想要得到愛,別人也想得到愛,所以,你就應當去愛人;你在困難的時候盼望得到幫助,那麼,你就應當去幫助有困難的人。這是就是聖經所教導的真理。因此,耶穌的這句話被稱為“金律”。


誰是我們的鄰舍?我們的鄰舍,就是那些應當憐恤、需要幫助的人。我們生活在一個多種族、多文化的環境中;我們的社區,是個多種族、多文化的社區,我們的教會,是個多種族、多文化的教會。我們都有個人的認知和感情,可能看見這個人喜歡,看見那個人不喜歡。但是,無論怎樣,我們都應該有上帝的愛在我們心中,上帝的愛是完全的愛。上帝的愛要我們去愛鄰舍,愛需要幫助的人,愛那些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愛那些我們在感情上不喜歡的人,甚至愛我們的敵人。


在今天的福音中,那位律法師問耶穌:“我該作甚麼纔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回答說,“你們這樣行,就必得永生。”(路10:28)也就是說,只要能夠愛上帝和愛鄰如已,就必得永生。一個像耶穌比喻中的撒瑪利亞人那樣,去救助處於危難中的人,就已經走在永生的道路上了。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07年7月15日初稿

2016年7月8日修訂)





此文于2016年07月09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耶穌領我們回家

——聖靈降臨後第十六主日講道(C年)


詩51:1-11; 出32:7-14; 提前1:12-17; 路15:1-10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領我們回家》。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領我們回家》。


我們今天讀到的福音,即《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被稱為“福音中的福音”。甚麼是福音?照字面講,福音就是喜訊、就是好消息。全部聖經、特別是新約聖經,向我們啟示了一個好消息、一個喜訊、一個福音,那就是上帝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間,拯救我們脫離罪惡和死亡,把我們這些離開上帝的人,帶回到上帝那裡去;做上帝的兒女,得上帝的賜福。


在剛才讀的《路加福音》中,主耶穌用比喻向我們生動地表明,上帝親自尋找我們、找到我們,把我們從生命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帶回到祂自己的身邊;上帝為每一個悔改的罪人回到祂的身邊而快樂歡喜。《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中有三個比喻,形象地表達了耶穌福音中的精粹信息,所以被稱為“福音中的福音”。


多年以前,我看見過一幅畫。畫面上有一群羊在山坡旁一片豐盛的草地上,有的站著,有的躺著,形象和姿態都不一樣。我數了一數,有九十九只羊。當時我想,為什麼畫面上有九十九只羊呢?九十九這個數字象征著什麽呢?放羊的牧人又在哪裏呢?這時候,我突然想起了另外一幅畫,畫面上的主耶穌微笑著站在山腳下,肩膀上扛著一只小羊。還有一幅名畫,描繪了牧人冒著生命危險,在懸崖邊上伸手去救一隻就要跌入峽谷的小羊。(請看單張上的兩幅圖畫)


哦,我明白了,這兩幅畫都是從今天福音中耶穌所講的比喻來的。在比喻中,耶穌說,一個人有一百只羊,如果走丟了一只,他會撇下這九十九只,去尋找那一只迷失的羊。找到了,就會歡歡喜喜地扛在肩膀上帶回來。耶穌就是這樣在尋找每一個失喪的罪人。多年前,我看到了那幅九十九只羊的畫,想到了我就是那畫面之外的第一百只羊。當時,我真的在經歷著一次心靈上的困境。我迷路了、失喪了、掉下了懸崖、落入了狼口。主耶穌把那九十九只羊留在草場,來找我了。祂呼喚我,撫摸我,把我扛在肩上,親自把我帶回祂的羊欄。這是多麼奇妙的恩典啊!你只有真實經歷過,才會真正感受到。其實,我們每一個真正認罪悔改的基督徒,都經歷了這樣奇妙的恩典,就像《奇妙恩典歌》中唱的那樣:“我曾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 正如聖經所說:“從前你們都像迷失的羊,現在已經歸回,跟隨著你們靈魂的牧人和監護者了。”(彼得前書2:25,現代中文譯本)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一百只羊裏丟了一隻,雖然不是好事(任何財產損失都不是好事),但只是百分之一,實在是很小的損失。在我們的全部生活中,常常碰到百分之幾的損失。比如,每年開學的時候,都有報告說,有百分之幾的學生輟學;學年結束時,有百分之多少的學生沒能畢業。再如,婚姻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包含了百分之多少的離婚率,並非每一宗婚姻都能“進行到底”。此外,我們並不奢望每個人有工作,失業率如果在百分之五以下,整個社會都會皆大歡喜。而且,叫人悲哀的是,並非每個嬰兒都能長大;2011年的人口資料表明,世界平均嬰兒死亡率是4.94%。因此,我們可以說,在一百隻羊中有一隻丟了,儘管叫人不開心,但畢竟損失不大。然而,在上帝的眼裏卻不是這樣,上帝數過祂的每一隻羊。祂不放棄任何一隻羊。正如詩篇所說,每一個貧寒人、窮乏人、困苦人的生命,在上帝眼中都被看為寶貴。(72: 12-14)

人們常常把羊當作軟弱的象徵。羊確實軟弱、沒有抵抗侵害的能力,同時也不夠聰明,而且還比較固執。所以,經常會有羊“自己走自己的路”,從羊群中出走,迷失在曠野或者山谷之中。迷路的羊,陷入危險的處境,可能在山崖上摔傷,也可能被野獸吃掉。正如耶穌在比喻中說的,牧羊人一旦發現羊兒走失,一定會去尋找他的羊,“直到找著了為止。一旦找著了,他就高興的把羊兒擱在肩膀上,帶回家去,然後邀請朋友鄰居,對他們說:‘來跟我一起慶祝吧,我那只迷失的羊兒已經找著了!’”(路15:4-7,現代中文譯本)牧羊人沒有因為羊兒的任性、愚蠢、不聽話亂跑而責怪或懲罰牠,牧羊人只是憐憫迷失的羊、要拯救迷失羊的生命,把羊找到帶回家。


聖經說,“我們都像一群迷失的羊,各走自己的路。”(賽53:6)是耶穌把我們從危險的迷途、從死蔭的幽谷中找了回來,賜給我們新的生命。我們在天上的父,會為每一個罪人的真正悔改而歡喜快樂!有人可能會說,我從來沒有見過耶穌,更沒有經歷過祂把我扛在肩上帶回家的事啊。但是,在我看來,你之所以到了教會,就是耶穌帶你來的。無論你自己私下裏或內心深處有著甚麼計畫,懷著甚麼目的或者需要,你都是由耶穌那一雙看不見的聖手領來的。就像當年把我領到祂的羊圈一樣。上帝又藉著祂的僕人和祂那些已經歸入羊欄的羊兒作工;通過你、通過我來把那些迷失的羊帶回祂的羊欄。我聽到過許多這樣的故事。


 有一位少年,偷了他們家朋友的汽車,自己開著很開心。他父親知道了,憤怒到了極點,對這少年說:“我真覺得沒臉見人;我們朋友一家幫了我們那麼多 忙,難道你就這樣報答他們嗎?”後來,他們的朋友找上門來,和他父親坐下,回憶起他們自己年輕的時候在一起玩,也做過許多荒唐的傻事。他們的朋友對少年的 父親說,他們不準備控告他的兒子,希望他今後悔改,不再做傻事了。這,就是出於對那迷路少年的憐憫和挽救。


在美國,許多人有酒精問題,酗酒、醉酒(其實在中國,可能更多這樣的問題,只是沒有把這看作一個社會問題,或者不作宣傳)。有一對美國夫婦,他們的兒子酗酒。他們雖然非常傷心、絕望,但仍然全心關愛這個兒子,不斷為他禱告。兒子的酒癮從高中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因為未成年就飲酒而坐 牢,他連高中畢業文憑都沒有拿到。


由於不斷飲酒,到了三十歲,他因慢性酒精中毒,已經病得很厲害,住進了醫院;醫生對他父母說,他們不能確定是否可以挽救他的生命。這時候,他在 教會弟兄姊妹的引導下,決心戒酒,參加了戒酒協會,並且成了教會活動的骨幹。大家一起幫助他,一年後,他戒酒成功,找到了工作,並且有了女朋友。從這個例 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當這個曾經的酗酒者的人,迷失了人生的道路,墮落在死蔭的幽谷時,上帝在尋找他,並且藉著他教會和戒酒協會的朋友找到了他,把他帶回家。


各位弟兄姊妹,如果你睜開心靈的眼睛,同樣可以在我們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中,真切看到,當我們在罪中迷失或是陷入困境的時候,上帝再三尋找我們,差遣祂的僕人和使者來到我們身邊,幫助我們走出迷途、脫離困境。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得到過主莫大的賜福,有著美好的見證;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慈愛和憐憫;一切幫助都是從上帝而來。我們切切不可忘記上帝賜給我們的豐盛恩典。


我們要明白,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教會成員是基督身體的肢體,我們就是耶穌的眼、耶穌的手、耶穌的腳。身體需要手腳做工。上帝是通過你、通過我來把那些迷失的羊帶回祂的羊欄。主耶穌差遣我們,去帶領其他迷失的羊回到主的懷抱,與他們分享主的生命。我們也要去尋找那些曾經來到上帝的羊圈,卻再次迷失的羊,因為上帝也曾經再三尋找過我們。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我們滿心感謝你對我們完全的愛—在我們痛苦的時候,你安慰我們;在我們受傷的時候,你醫治我們;在我們迷失的時候,你尋找我們,並且把我們帶回天父的羊欄,得著永恆的生命。主啊,我們要一生一世跟從你,在無盡的喜樂中敬拜你。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0年9月12日初稿,2013年9月15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01月23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數算代價

——聖靈降臨後第十五主日講道(C年)


詩1;申30:15-20;門1- 21;路14:25-33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數算代價》。


最近兩年,我們大家在美國一起經歷著經濟危機。造成經濟危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個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有許多人,他們信用記錄不良,也沒有購買房屋的能力,但卻受到政府政策的鼓勵、受到投機金融家和房地產商人的引誘,並且在自己貪婪心理的驅動下,去貸款買房。他們買房後無力償還貸款,就違約,被告上法院;於是法院強行拍賣房屋,來償還債務。金融機構(銀行)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卻收了一大堆買不出去的房子,造成巨大的金融危機。最終影響了全球的經濟。


我為什麼要說這些呢?那是因為我說的這些情形,和今天的福音裏耶穌所說的比喻,非常相似。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用比喻說,若有人想要蓋一座高樓,必須先坐下來計算一下,看看有沒有完成全部工程的費用。否則,恐怕打好地基以後,樓房無法完工,看見的人都會笑話他,說,這個人開工建造,卻不能完工。(路14:28-30)我們想一想,耶穌講的蓋房子的比喻,是不是很像買房子的情形呢?一個本來沒有經濟能力買房的人,付了頭期款,就像蓋房子的人打了地基。但是,他卻沒有能力接著償還貸款,就像蓋房子的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一樣。可見,耶穌在兩千年前講的比喻,照樣可以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看到相同的情形。


耶穌常常用生活中的事情來比喻天國的道理。耶穌在這裡是用比喻來說明,如果有人想要跟從祂,必須像打算蓋房子那樣,先計算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付得起代價、開工後能不能完工。也像買房子的一樣,先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經濟能力付清貸款。如果付不起代價,倒不如不作祂的門徒;免得半途而廢,帶來不好後果。那麼,跟從耶穌必須付出甚麼代價呢?耶穌說,作祂門徒的人,愛耶穌必須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愛耶穌要勝過愛自己的性命;要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耶穌。耶穌結論說:“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33)


很多年前,我已經受過洗,是一個基督徒了。但當我第一次讀到這段經文時,覺得有些迷惑。難道跟從耶穌,就要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他們斷絕關係嗎?(路14:26的原文是“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性命。”)難道跟從耶穌,就一定要丟掉自己的一切,包括職業、家庭、房子、車子嗎?我不能理解,也不能想像。但是後來,我在跟隨主的道路上經歷了一些富有“傳奇”性的事;就像今天福音中耶穌所說的比喻那樣,我曾經好像那個蓋房子的人,沒有計算好自己能夠付出的代價,剛打好地基,就停了工,半途而廢,結果陷入困境。


經過一段時間心靈上痛苦的掙扎後,我下決心撇下一切跟從主。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經歷了主的同行同在和祂豐盛的恩典,才明白耶穌所說,只有撇下一切所有的,才能作祂的門徒,是要我們把主耶穌基督放在我們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之上,把主耶穌基督放在我們一切所有的之上,讓主耶穌基督來主宰我們的生命。這樣,我們活著,是為主而活;死了,是為主而死。


只有下了這樣的決心,而且在主需要的時候真正能夠這樣去做,我們的生命才會更新,我們才能成為主真正的門徒。否則,在跟從主的道路上,就會半途而廢;最後的結局,就會像那蓋房子開了工、而不能完工的人一樣。


有人讀了今天這段經文,覺得耶穌好冷酷啊,不近人情,叫人離開自己的家,拋棄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是這樣嗎?我們說,不是!從聖經的記載中看到,在彼得跟從耶穌以後不久,耶穌就來到了彼得的家,醫好了彼得岳母的熱病(這表明彼得是有太太的)。可見,耶穌並沒有要彼得拋棄自己的家庭,而且祂本人還特別看顧彼得的家人,醫治了彼得的岳母。此外,聖經中有好幾處記載,耶穌把小孩子叫到祂身邊,抱起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可見,耶穌並沒有叫人離棄自己的兒女,祂自己就最愛小孩子。


耶穌之所以要我們“撇下一切所有的,”是叫我們不要依靠自己所有的一切,不要依靠錢財、權力、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而是一心信靠祂。當你真正一心一意信靠祂了,祂就會賜福給你。耶穌重要的工作之一,是醫治病人、醫治被邪靈附著的人,這些是被社會遺棄了人,錢財、權力、地位、知識都不能醫好他們。他們只能完全信靠主耶穌的能力。因此,耶穌就醫治了他們。對一個有病的人來說,有甚麼祝福比醫治更大呢?對一個有病的人來說,全世界的財富都換不來健康!只有上帝能給他健康。如果他這樣相信,他就願意撇下一切所有的,來跟從主!


我有一個神學院的同學,也在作牧師。他告訴我,他的教會中有一位弟兄,受洗以後不久,就回來對他說:“牧師啊,我父親強烈反對我受洗,堅決不讓我到教會來。我的父親雖然遠在中國,但對我很重要,所以我以後不能再來教會了,我的洗禮證也退還給你。”我的這位牧師同學一邊把這件事講給我聽,一邊連連搖頭。我對他說,你們這位弟兄很坦率,照直跟你說了這些話。可能還有一些人,這樣想,這樣做了,但話卻沒有說出來。我們怎麼辦呢?只有為他們禱告。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受洗,就是跟從耶穌基督,所以我們才被稱為基督徒。在受洗前,必須計算一下跟從耶穌的代價,想一想我們能不能付出這樣的代價。一旦受洗,就好比蓋房子的人動了工,就要努力讓房子完工。我們要為那些開了工而無法完工的弟兄姊妹禱告,求主憐憫,讓他們繼續蓋房的工程。要知道,受洗時, 上帝與我們所立的聖約, 是不可解除的。我們想要解除,上帝也不會解除。因爲上帝是信實的、公義的,必定遵守所立的約。我們若堅立這約,上帝必堅立我們。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耶穌基督,我們滿心感謝你賜給我們今天的信息。求你祝福我們,讓我們尊主你在萬有之上,獻上全副的身心,一心一意地跟隨你,全心全意地信靠你,盡心盡力地侍奉你,每天都靠主過得勝的生活。奉主你的名求。阿們。


(2010年9月5日)



此文于2012年01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求主賜給我們最小的信心

——聖靈降臨後第十九主日講道(C年)


詩37:1-10;哈1:1-4, 2:1-4; 提後1: 1- 14; 路17:5-10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求主賜給我們最小的信心》。


有一個故事,講到一位商人為生意上的事情到中東去旅行。途中,他在一座大城市的酒店裏住宿。他遇到另外兩個旅行的人。那兩個人一個名叫“恐懼”,另一個叫“瘟疫”。瘟疫說:“我們這次來,要在這個城市殺十萬個人。”那位商人問:“是你一個人殺十萬個人嗎?”瘟疫說:“當然不是。我只能殺幾百人;其他的人,都是我的朋友恐懼殺死的。”


這個故事想要向我們說明,瘟疫(傳染病)固然可怕,是人類的大敵;但是,更加可怕的是恐懼,恐懼是人類最大的敵人。生活中許多令人擔憂的事,都可能演變成恐懼。健康問題、安全問題、身份問題、工作問題、人際關係緊張,等等,都可以引起人的恐懼。恐懼使人向魔鬼敞開大門,讓人陷入危險,傷害人的生命。


與恐懼相反的是無畏和勇氣。無畏和勇氣從哪裡來?是從信心來。今天福音一開頭,就講到,使徒們對主說:“求主增加我們的信心。”因為他們在跟隨主的道路上,常常有害怕、有恐懼,他們覺得信心不足。但是主卻對他們說:“你們若有像一粒芥菜種子大小的信心,就是對這棵桑樹說:‘連根拔起來,去栽在海裏!’它也會聽從你們。”芥菜種子是各種種子中最小的種子。只要有芥菜種子那麼一點點信心,就能叫桑樹連根拔起,栽在海裏!許多人一定會說:信心真有這麼大的力量嗎?我不信!


是啊,我們不信。因為我們沒有這個信心,連像芥菜種子一樣大小的信心都沒有,所以不能讓桑樹連根拔起,栽在海裏。耶穌對門徒所說的也是這樣的道理。對門徒們來說,這不是信心大小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信心的問題。耶穌用比喻說,只要有那麼一點點信心,就能幹出偉大的事情;這是在暗示,那時候,祂的門徒連像芥菜籽一樣小的信心都沒有,更不用妄談增加信心了。於是,我們要分辨:麼是耶穌所說的信心,信心起甚麼作用。


有一個故事,講到一位會友把自己的一塊地捐給教會,在這塊地上起了一座新教堂。在新教堂開始使用的前十天,房屋管理局的視察員通知牧師說,因為停車場太小,需要把停車場擴大一倍,在此之前教堂不可以使用。這下可把牧師難倒了。因為起教堂時,他們已經儘量利用了每一吋土地,而教堂後面是一座非常陡峭的小山,沒有任何的餘地。要擴大停車場,除非把山移走。


這位牧師沒有洩氣,號召擁有“移山信心”的會友,在星期天的晚上一起來教會禱告,求上帝把這座小山從後院移走,並讓他們有足夠的資金修建停車場。在約定的時間,有廿四位會友來到教堂,從晚上七點到十點,整整三個小時,與牧師一起禱告。然後他們又約好,下個星期天晚上再來禱告。


第二天上午,牧師正在教堂辦公,有一個建築公司的工頭敲門進來,對牧師說,他們公司正在修建一個購物中心,需要大量的土石方來填平地面,計劃向教堂購買後面山上的石頭,並且在完工後免費為後院平整地面。啊,真的很奇妙!山就這樣被移走了,而且還為教堂增添了可觀的收入。於是有人說,這真是禱告的力量、信心的力量!靠著信心,他們移走了山丘;他們的信心大,做成的事情也大。


果然是這樣嗎?是這廿四位超級信心英雄憑著禱告移走了山丘嗎?照這樣說,好像是人的信心在起決定性的作用,只要信心夠大,一切都可以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志成就。比如,如果我的信心能移山,那麼山越大,移山所需要的信心也要越大。障礙越大,跨越它所需要的力量、信心也要越大。疾病越重、罪越重,戰勝疾病、求得寬恕所需要的信心也要越大。


但是,人的信心有那麼大的作用嗎?實際上,完全不是人的信心在運作,而是上帝的能力在動工。那麼,人的信心到底有沒有用處呢?人的信心當然有用處。在今天的福音中,門徒求主給他們增加信心,但主耶穌對門徒說,只要他們有像芥菜種子那麼大小的信心,就能讓桑樹連根拔起,栽到海裏。


所以,信心的大小並不重要,即使小得像芥菜籽一位的信心,也就夠了;因為上帝才是移動桑樹的那一位:移動桑樹,甚至移山倒海的不是人的信心,而是上帝的能力。但是,上帝是通過我們的信心動工。信心只是一把鑰匙;信心這把鑰匙向上帝打開大門,讓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工,使微不足道的我們,靠上帝的能力成就偉大的事業。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我們有一點點信心,我們就不是單獨工作;信心打開大門讓上帝進來,上帝的能力就與我們同在。


許多年前,英國有一家製鞋公司,派出一名銷售員去非洲開展業務。幾個月後,這位銷售員發信給公司總部說,他要回英國了,因為非洲人不穿鞋,他待在那裡是浪費時間和金錢。但是,公司不放棄在非洲的發展,就派出第二位銷售員。這位銷售員知道第一位銷售員的遭遇,心中有點畏懼,於是禱告上帝,求主賜給他信心。他去非洲幾個月後,發信給總部,要公司寄給他更多的訂貨單,他說,正因為非洲人現在不穿鞋,所以在非洲有大量銷售鞋子的機會。靠著上帝賜給他的信心,他不僅賣出了鞋子,而且改變了非洲人的生活。


我們今天一開頭講到恐懼。恐懼讓魔鬼乘虛而入。而信心卻使上帝的能力與我們同在。耶穌說的信心不是相信我們自己,而是相信上帝。有人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做這、能做那,一切成就都是自己努力和運氣好的結果,但是,這不是信心。我們常常只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上帝的能力,因此我們常常沒有信心。當耶穌的門徒求主增加他們信心的時候,他們並沒有信心。因此耶穌對他們說,只要他們有一點點信心,就可以叫桑樹移到海裏去。可見,門徒們所面對的問題,不是信心的大小,而是信心的有無。這信心,就是信賴和依靠上帝的能力。


每個人都會遇到逆境,每個人都需要改變。但是,哪怕只有最小的信心,我們也能平安渡過人生困難的時刻;哪怕只有最小的信心,也能夠抓住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所作的改變、所賜的恩典;哪怕只有最小的信心,也能夠讓我們跟隨主耶穌去改變世界。


現在讓我們禱告。恩慈的主,你的信實永遠常在。求你賜給我們信心,讓你聖靈的能力,因著我們的信心,改變我們的生命、引導我們人生的道路。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0年10月3日)



此文于2012年01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作光明之子(修訂本)

(聖誕後第一主日講道, A年)


賽61:10-62:3; 詩147:13-21; 加3:23-25, 4:4-7; 約1:1-18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作光明之子》。


今天是聖誕後第一主日,今天的主日祝文和經課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就是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就像光照在黑暗裏。在爲今天的講道禱告的時候,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位年輕的母親晚上哄孩子睡覺。她給孩子講了個故事,作了禱告,親吻了孩子,然後關了燈。媽媽剛要離開房間,孩子對她說,“媽咪,別離開。別讓我一個人在這兒,屋裏太黑了。”媽媽說:“沒關係,上帝在這兒和你在一起。”孩子說:“我知道上帝在這兒,但我想要一個有皮膚的人和我待在一起。”


我們也和這男孩一樣。一方面,我們害怕黑暗;另一方面,我們覺得任何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都不實在,而是想要一個有皮膚、有骨頭、有血有肉的,和我們待在一起。


今天讀的約翰福音,說“道”是來到世界的光;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正象上面說的那個男孩所想要的,大多數人都想看見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因為我們看不見那不能看見的上帝,所以,這一切就發生了:耶穌,上帝的自我顯示,來到我們中間,有血有肉,一個完完全全的人。


道成肉身是上帝以一種獨特的、不可重複的方式,自我顯示。上帝以這種方式自我顯示,不是像舊約說的那樣,藉著石板,不是通過天使,不是藉著火柱和雲柱,也不是通過託夢——這些方式都曾經重複發生。道成肉身,是上帝是通過成為人的形狀,向我們顯示祂自己。這樣,上帝有皮膚、有骨頭、有血有肉;上帝也用尿布,上帝在祂媽媽的懷中吃奶,上帝邊哭邊睡著了。為什麼上帝要成為人身?因為“他成為我們的樣子,是為了要我們和他一樣。”(聖阿瑟内修斯, St. Athanasius, A.D.293-373)


在聖誕節,我們慶祝天父差遣獨生聖子道成肉身;也慶祝基督的光來到世間,照在黑暗裏。如果你經歷過真正深沉的黑暗,你一定知道光對於生命是多麼的重要。


2003年的8月14日,美國東部大停電,是北美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停電事故。當天晚上,我一個人在教堂,完完全全的黑暗一片,找不到電筒,也沒有預備應急燈,誰都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於是我在黑暗中摸索,到這邊聖母像前拿了一支小蠟燭,點了起來。啊!我立刻見到了光明,感到了溫暖,感到了安全。這時,我真正體會到聖徒法蘭西斯的一句名言:“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能熄滅一枝蠟燭的光。”


不是嗎?那麽大的黑暗,從教堂裏面到教堂外邊,週圍那麽大的黑暗,都沒有能夠熄滅這支蠟燭的光。就像今天福音說的那樣: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勝過光。這支燭光,讓我在那麽大的黑暗裏,有了得救的感覺。我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在黑暗中,只要有一點點光,就會給在黑暗中的人帶來溫暖、帶來安慰、帶來盼望。


我相信在2003年那樣大停電的處境中,在那完完全全的黑暗裏,人人都會和我一樣,喜歡光、盼望光;那是因爲我們在有光的環境中生活慣了,停電後,能夠感覺到自己是在大黑暗中,明白自己是在怎樣的一個處境裏。但是,如果有一群人,一向生活在黑暗中,在黑暗中生活慣了,一旦有光照在他們面前,他們會作什麽反應呢?


我想,常常住在黑暗裏的人,是不會喜歡光的。今天的約翰福音說: “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爲什麽有的人愛黑暗不愛光、甚至拒絕光呢?主耶穌自己作了回答。約翰福音第三章記載,耶穌說:“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爲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爲受責備;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上帝而行。”


在今天的福音中,使徒約翰把主耶穌基督稱作“人的光”,說“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有人可能會說,我們白天有太陽光,夜裏有月光、星光和燈光,主耶穌基督的真光究竟是什麽光呢?這光怎麽照亮人呢?我們說,日光、月光、星光,都是上帝所創造的創造物所發出的光,燈光是人類憑著上帝賜給我們的智慧而制造出來的光。這些光,都是上帝所造之物發出的光;這些光的光源是物質的,可以照亮物質的世界,照亮人的身體。而主耶穌基督的真光,是上帝本身所發出的光。使徒約翰在他的書信中說:“上帝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上帝藉著主耶穌基督所發的光是真光,是屬靈的光照;只有這真光,才能照亮人的心、照亮人的靈。日光、月光、燈光,都不可能照亮人的心和靈。這個世界的黑暗,都是從人心和靈性的黑暗來的。主耶穌基督作爲真光,就是要照在人心和靈性的黑暗之中,改變人的心靈。


真光來到世界,對待真光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拒絕祂,一種是接受祂。今天的福音說,“凡接受祂的(和合本譯爲“接待”),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 所以,如果我們真正接受耶穌爲救主,真正接受那真光,打開我們的心門讓真光照進我們原本黑暗的心靈,我們就可以成爲上帝的兒女,成爲光明之子,並且靠著上帝的恩典,作祂産業的繼承人。


成爲光明之子、上帝的兒女,我們在身體的外表上,並沒有什麽變化;但是我們的身份改變了,生命改變了,內心改變了;內心有了改變,言語行爲也必定會有改變。我們自己不是光,也不發射光,但是,作為光明之子,我們卻可以成為明亮潔淨的鏡子,反射主耶穌基督發出的真光,去照亮那些仍然住在黑暗中,行黑暗路、做黑暗事的人,讓他們也能靠著上帝的救恩,成為光明之子。


耶穌對我們說:“你們應當趁著有光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爲光明之子。”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0年12月26日)



此文于2012年01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聽耶穌呼召 為耶穌得人

--顯現後第三主日講道(A年)


賽9:1-4; 詩27:1,5-13; 林前1:10-18; 太4:12-23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聽耶穌呼召,為耶穌得人》。


人們常常藉著講故事互相溝通、交流。你跟我講你的故事,我和你說我的故事,同時也談論別人的故事。無論是講到人類歷史,還是談論現實生活,其實都是講故事。聖經中大多數也是故事。講故事就要有地點、時間、人物。比如,講到華人在紐約的生活,必定要講到法拉盛。因為法拉盛已經是北美東岸最大的華人聚居地。講地點,就要有地名。講到地名,就有一個翻譯問題。比如,Flushing的英文本義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臉紅;另一個意思是用水沖洗,沖抽水馬桶就叫Flushing。要是按字義翻譯這個地名,都不好聽。於是初來這裡的華人,就按照發音翻譯,並且要討個口彩,他們想發達、想興盛,就發拉盛了。但是我們居住的皇后區,卻是按照字義翻譯的。如果按照發音翻譯,Queens,聽起來好像“困死”,不好聽!還是按照字義翻譯成“皇后”好聽。所以中國人翻譯外國的地名,有的音譯、有的意譯,隨意性很大。


讀聖經,我們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地名,但都是按照發音翻譯的。我們經常聽到加利利,是主耶穌基督成長和開始傳道的地區;加利利包括了拿撒勒城,迦百農,迦拿,和提比哩亞等城鎮。耶穌是在拿撒勒長大的。在耶穌的時代,加利利是羅馬帝國的一個省(當時整個猶太地區被羅馬人佔領),那裡物產豐饒、生活富裕,道路四通八達,人口極其密集。当时加利利的人口結構,很像今天的法拉盛,種族雜居,有很多外邦人(非猶太人),所以被稱為“外邦人的加利利。”耶穌十二個門徒中,有十一個是加利利人。


今天的福音是講耶穌呼召第一批門徒的故事。地點是在加利利。我們知道,施洗約翰是為主耶穌基督開路的,這是上帝的計劃。施洗約翰的使命完成後,就退出歷史舞臺;他當時因批評加利利及比利亞的最高統治者、分封王希律的醜惡行為和非法婚姻,而被希律關押在監牢裏。於是,耶穌回到加利利,開始傳道。


主耶穌開始傳道,就像光照在黑暗裏。我們從今天的以賽亞書和馬太福音中都讀到:“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耶穌是照在世上的光,是上帝的兒子、受膏的基督。但是,上帝的計劃、上帝的旨意,都是通過人來實現的。耶穌在世上的事工也不例外,耶穌需要有人和他一同工作,需要一個“團隊”。所以,祂出來傳道時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召(召喚)門徒,建立“團隊”。

耶穌所選召的門徒,都是上帝所預備的。上帝已經把感召(“呼召感”)放在門徒的心裏;當耶穌召喚門徒時,他們就跟從他。


我們從今天的馬太福音中看到,“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漁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撇下網,跟從了祂。(耶穌)從那裏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就招呼他們。他們立刻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4:18-22)


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約翰這兩對弟兄,他們都有自己的產業,都有自己的家庭,他們都在海邊打漁;雖然日子過得不算很富裕,但是也安居樂業,說不定過幾年還能開個漁業公司什麼的,發財致富。當聽到主耶穌呼召他們的時候,他們只知道耶穌是一位沒有產業、沒有收入、居無定所、四處游走的傳道人,不知道跟從耶穌會給自己帶來什麽後果。他們為什麼要撇下一切所有的,跟從了耶穌呢?


他們是聽從了耶穌的呼召:“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就跟從了耶穌。這時,他們只會打漁,不知道怎樣去得人,要得什麼人。但是,他們相信耶穌,相信上帝給他們的應許。原先,他們一網撒下去,拉上來的是魚;今後,他們一網撒下去,拉上來的是人。耶穌是叫他們去做人的领袖。在跟從耶穌的時候,他們可能私下猜想,既然跟從耶穌是為了“得人”,做领袖,那麼今後就可以做人上人,得到榮華富貴、權力地位。比如跟從耶穌三年後,就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受難前不久,雅各、約翰和他們的母親向耶穌提出,想叫雅各和約翰在耶穌的國裏,一個坐在祂左邊,一個坐在祂右邊。他們所說的國,是猶太人復興的王國。


但是,耶穌來到世界的使命,不是復興猶太王國,而是宣揚天國的福音;不是要社會革命,乃是要改變人心。耶穌應許他的門徒“得人如得魚一樣,”不是要門徒為自己得人,而是為上帝得人;是與耶穌同工,賜給人類救恩。在耶穌召喚他們“來跟從我”的時候,安得烈和彼得這兩兄弟一點都不知道他們最後的結局會和耶穌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安得烈在希臘被釘在X形十字架上,彼得則在羅馬被倒釘十字架)。他們更不會想到後來在羅馬建有一座世界最大的教堂紀念彼得(據說彼得的遺體就在教堂的下面,歷代教皇也安葬在這裡);而安得烈被尊奉為蘇格蘭、希臘和俄羅斯的守護聖徒。


當時,雅各不會想到僅僅十三年後,自己就因傳福音的緣故,而被希律斬首(像施洗約翰被斬一樣)。而雅各的兄弟約翰,也想不到後來竟然活了九十多歲;雖然他晚年還被流放海島,但卻寫出了《約翰福音》和《啟示錄》,另外還有三篇書信被收入聖經。當年耶穌召喚他們出來的時候,他們在耶穌這位年輕人身上既沒有看到榮耀,也沒有看到痛苦。


但是,就像使徒保羅所說,一切榮耀和痛苦的寶貝都藏在耶穌裏面。耶穌穿透了他們的生命,使他們相信耶穌,相信上帝的應許;相信只要跟從耶穌,自己的生命就會得到更新、自己的人生就會完全改變。當時他們都沒有想到,自己已經參與了上帝的偉大計畫,擔當了一個偉大的使命,那就是,結束一個舊時代,開始一個新紀元,為新世界奠下基石。雖然耶穌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6),但福音卻光照和透進了這個世界。比如,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方文明”,就是在教會的根基上生長起來的。


耶穌應許門徒“得人如得魚”,首先在使徒創立教會的時候實現了。《聖經?使徒行傳》記載,當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彼得第一次講道之後,就有三千人歸了主(就像一下捕到了三千條魚);此後,主天天將得救的人賜給他們,教會從此不斷擴展壯大,直到兩千年後的今天。現在,連我們這些原來沒有信仰、甚至與上帝為仇、與耶穌為敵的人,也像被捕到的魚兒那樣,來到了教會。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中的大多數,在五年前、或十年前,恐怕很少預料到自己會來教會、成為基督徒。可是當我們來到美國,上帝把我們放在這個特別的處境(環境、境遇)當中,就是要我們聽從祂對我們的呼召。我們可能和當年的門徒一樣,有自己的個人動機和特別計畫;但是,我們也和當年的門徒一樣,耶穌穿透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相信來到教會、跟隨耶穌,人生就會改變。


今天我們居住的皇后區和法拉盛,很像當年耶穌開始傳道的加利利,種族雜居,人口密集,交通發達。外面的魚兒有許許多多。我們要像當年跟隨耶穌的漁夫門徒那樣,為耶穌得人、如得魚。我們不是為自己得人。我們領人來到主的面前,不是許諾他甚麼利益,而是要他跟從耶穌。每一個聽從耶穌呼召的門徒,都負有為耶穌得人的使命。大家知道,我們聖佐治堂已經有了315年的歷史(建於1702年),我們曾經在長島建立了六個“女兒堂”。願主大大祝福那些真心實意、盡心盡力帶人歸向耶穌的弟兄姊妹。上帝榮耀的恩典必定在他們身上。


我們回應耶穌的呼召,也許還不清楚知道祂要領我們往哪裡去;但是,我們和當年使徒們一樣相信,只要跟從耶穌,作他的門徒,與他同在、同行、同工,為他得人如得魚一樣,即使前面的道路有曲折、有痛苦、有危險,但最終必定能夠得到上帝賜給我們的全備的平安和榮耀。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1年1月23日初稿)



此文于2018年02月12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與主連接,作光作鹽

——顯現後第五主日講道(A年)


詩112:1-9; 賽58:1-9a; 林前2:1-12; 太5:13-20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新年好!


過中國新年,大家互相拜年的時候,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過年開門第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聽起來,錢財好像是頭等重要。不過,對人的生命來說,有許多東西比錢財更重要。每年冬天,紐約都會下好幾場大雪,有時總量積累起來可達一公尺,常常造成交通大亂、生活不便。有一年,大雪過後,一位朋友對我說,老天爺下這麼多雪幹什麼啊?難道不能下點更好的東西嗎?我說,有什麼比雪更好呢?你想叫老天爺下金子嗎?如果真的下了一公尺厚的金子,那麼人全都要死光了。雪多好啊。雪就是水啊,你離開水能活嗎?所以,各位弟兄姊妹,對於我們的生命來說,有許多東西比金子、錢財更重要,比如,水、空氣;還有今天福音中耶穌所說的鹽和光,都比金錢更重要。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與主連接,作光作鹽》。


在現代生活中,鹽,似乎是不值錢的東西,而且很多人不喜歡鹽,認為鹽對健康不利,要吃低鹽食物。但是,在古代,鹽的價格卻非常昂貴,因為人類早就已經知道,鹽是生命的必需品;沒有鹽,人無法生存。而且,鹽有防腐的力量,在以往沒有冰箱的年代,人們用鹽來保存暫時不吃的食物(醃肉、醃魚、醃菜),使這些食物內在的生命力不會腐敗。因此,鹽是生命的象徵。同時,鹽看起來晶瑩透亮,潔白純淨,又是聖潔的象徵。所以,在舊約的律法中,鹽是奉獻給上帝的祭物;並且代表上帝與祂的子民(兒女)所立的聖約。例如,《舊約?利未記》說:“你所獻的各種素祭都要用鹽調和,因為鹽代表上帝與你們訂立的(聖)約。你必須用鹽調和各種祭物。”(現代中文譯本,2:13)聖經(舊約)還直接把上帝和人所訂立的聖約稱為“鹽約”(民18:19b;代下13:5鹽象徵“永不廢棄”)。


鹽既代表生命,又代表聖潔。可見,當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是世上的鹽”時,其中包含著多麼大的祝福、多麼高的期望啊。可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耶穌對門徒的恭維。因為耶穌接下來警告門徒說:“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聽了這段話,有人可能會問,耶穌有沒有講錯啊?鹽就是鹽,怎麼會失了味,不再鹹呢?


是的,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鹽永遠有鹹味,哪怕化成了水,都是鹹的。但是,大家應當知道,我們現在所用的,是經過提煉的純鹽。而在古代的中東,大多使用井鹽或礦鹽。從礦場或井裏挖出的鹽塊,常常是鹽包在石頭外面。原先的鹽塊,脫離了鹽礦,外面的鹽被提煉或者被用光,就只剩下石頭,這些鹽份用盡的石頭當然被隨手棄置,任人踐踏了。從耶穌“鹽”的比喻中,可以知道,我們就象那石頭,身上本無鹽;基督是鹽的源頭,改變了我們的生命,使我們有了鹹味、成為了鹽。如果我們不和基督連結,鹽份就會失去,最後就像失了鹹味的石頭一樣,失去功用,被棄置在外,任人踐踏,得不到看顧和保護了。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又對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光。”把門徒比作光,是耶穌對門徒莫大的祝福和期望;但卻不是對門徒的恭維。耶穌接著告誡門徒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檯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照給你們在天上的父。”聖經(約翰福音)告訴我們,耶穌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只有耶穌是真光;而門徒只是象被那真光點燃的油燈。燈裏要灌滿油,而且要有人點,才會發光。因此,只有被聖靈充滿、從真光點燃,門徒才會發光,才會有好行為顯現出來,成為世人的榜樣。一切好行為都是從上帝而來,所以,當歸榮耀於天父。這樣,我們就為基督作了美好的見證。


美國有位靈修女作家(艾格尼絲?桑福德)說過一個“電熨斗”的比喻。她說:如果我們(準備燙衣服,)打開一個電熨斗,但它卻不工作,我們就會檢查電源線,檢查插頭,或者檢查整個屋子的電路狀況,看看電的連接有沒有問題。我們絕不會無可奈何地站在熨斗前,對著天空大喊大叫:電哪!你趕快進入我的熨斗,叫它工作吧!因為我們知道,儘管全世界到處都有神奇的電力,但只有通過電源線進入熨斗的那點電能,才能使它工作。同樣,整個宇宙充滿上帝的能力;但是只有當上帝的能力流進我們裏面,才會使我們的生命運行,並且通過我們在世上運行。


所以,離開了上帝,我們就是失去鹹味的鹽塊、沒有燈油的油燈、斷了電源的熨斗,成了可憐的廢棄之物。就象熨斗要用電源線連接電源一樣,我們也必須與上帝、那鹽和光的根源,連接在一起,才會得到生命、資源和能力。我們不可能擁有一個沒有上帝的天國。我們也不可能作一個不和主連接的門徒。在今天福音的最後,耶穌再一次告誡門徒說:“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文士和法利賽人,就是與上帝脫離了連接的人。雖然他們外表還有鹽塊和油燈的樣子,但卻是失去鹹味的鹽塊、沒有燈油的油燈。正象今天的第一篇經課以賽亞書所表明的,他們雖然表面上遵行律法和宗教禮儀,但卻喪失了律法和宗教禮儀的核心——那就是愛、聖潔和公義。耶穌宣告文士和法利賽人若不悔改,便與上帝的國無分。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受洗時,上帝與每人所立的誓約,是永不廢棄的聖約,就是聖經中所說的“鹽約”。即使我們想要廢棄這約,上帝也不會廢棄,因為上帝是信實的,祂的祝福或管教,會永遠隨著我們。但是,在現實中,確實有人斷開了與上帝的連接。今天福音中主耶穌“鹽”和“光”的比喻,再次警醒我們,只有與主連接,不斷從上帝那裡得到眷顧、資源和能力,才能完成耶穌託付給我們的使命,那就是,把主耶穌聖潔的生命之光、把上帝的慈愛和公義,從這裡、從這基督的身體,帶進我們的家庭、 工作場所、社區和整個世界。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1年2月6日)






此文于2018年02月20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编譯:聖佐治屠龍與信心之仗

谢松龄牧师编译


宣福基主教讲章


(The Rt. Rev. Richard L. Shimpfky)




 圣佐治是众所周知的“屠龙者”,他的画像描绘他是一位骁勇的骑士,在与暴戾的龙战斗。有的画像里会出现一位美丽的妇人,使人想到圣佐治是在为保卫教会母亲而战。


 谈到龙和屠龙,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至少这些问题关乎我们圣佐治堂;因为我们会友当中有许多亚洲人。他们心目中的龙,与西方的龙,涵义颇不相同——在西方人看来,龙是凶暴、邪恶的象征,是残忍的化身,对财物和权力非常贪婪。西方的传说当中,龙的口里喷火,爪子和翅膀又长又尖,它会突然从天而降,扑向无辜的人们,摧毁乡村,伤害一切的人。这听起来不是非常残暴和邪恶吗?


 圣佐治是英格兰的守护圣徒,是西方最著名的基督教人物之一。但是对他个人的事迹所知甚少。最早的资料是卡萨里巴的犹西比乌斯在主历(公元)322年所写的;他告诉我们,有一位贵族出身的军人,在主历303年死在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手下。但是资料中没有记载这位死难者的姓名、国家或埋葬的地方。佐治很快就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崇敬的对象,成为守护贫困人和无助者的勇敢榜样。到主历900年,圣佐治被公认为圣徒。1191年,当英格兰国王理查德一世带领十字军进入巴勒斯坦时,他将军队置于圣佐治的保护之下。到十四世纪末叶,圣佐治已经成为公认的英格兰守护圣徒了。


 1265年,因《黄金伟人传》的出版,圣佐治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欧洲。《黄金伟人传》不是指圣佐治,而是一本故事集的书名;用这个书名来说明书中的故事像黄金一样贵重。正是这本书,使圣佐治与龙的传说名气远扬。这个传说在英格兰特别受欢迎,因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学中有着同样的传说。


 1348年,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圣佐治为一个新的骑士团,“嘉德骑士团”的守护圣徒。有人认为,这个骑士团使用的垂饰徽章和宝石,是采自画像对圣佐治的描绘。这个骑士团的证章,包括领圈和徽章等附加标识,以“佐治”闻名。徽章就是在黄金底盘上面用珐琅做成的圣佐治屠龙的画像。


 对圣佐治的崇拜,遭到伊拉斯默斯的讽刺;并且在宗教改革时期被禁止。宗教改革之后,随着非洲、印度和美洲的发现,圣佐治屠龙的传说再次重现生机,被用来作为一个勇于面对危险,为教会的益处而战胜一切的榜样。在约翰·本仁的小说《天路历程》中恢复了佐治与龙的故事。


 圣佐治是一个实际存在过的人物,但事迹却鲜为人知。大部分关于佐治的传说,都是不足为信的。教会从来没有正式确认这些传说字面上的真实性。我们之所以珍视这些传说,是因为这些传说形象地描绘了为信仰信心而打那美好之仗的勇气、荣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圣佐治的“士兵—圣徒”精神在现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把英王亨利五世、英格兰、和圣佐治联系在一起,莎士比亚《亨利五世》中的名句遂成为千古绝唱。英国表演艺术家劳伦斯·奥利维尔爵士把《亨利五世》拍成电影,发行于1944年;这部电影表现出来的“圣佐治精神”,大大鼓舞了联军部队解放法国的士气。


 每个人的里面都有一些罪或软弱的“龙”;为了耶稣,我们要去与这些“龙”战斗。在圣公会旧《公祷书》的洗礼礼文中,每个人都被呼召——去作基督的精兵,与这个世界、与罪、与邪恶进行战斗;礼文告诫我们要一直如此战斗,直到生命的末了。愿我们今天就在这著名的虚拟守护圣徒的勇气中,就是在圣佐治和我们的勇气中,一同在基督耶稣里得到更新。


 阿们。


 ****


 伊拉斯默斯,狄赛德留斯(1466?-1536),荷兰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天主教神学家,他试图使古代的古典经文复兴,恢复基于《圣经》的朴素的基督教信仰,消除中世纪教会的一些不当行为,他的作品包括《基督教骑士手册》(1503年)和《愚人颂》(1509年)。—–译注


(2005年9月18日)




【后记】


谨以此文纪念宣福基主教(The Rt. Rev. Richard L. Shimpfky,1940.10.18-2011.2.28)。他是德裔,出生于墨西哥城。早年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圣公会神学院。曾任新泽西瑞基伍德圣公会基督堂主任牧师十四年。之后,担任美国圣公会最年轻的教区--位于加州的“主道教区”(The Diocese of El Camino Real)第二任主教十四年。

(2011/03/29 发表)


谢松龄: 生命的活水

大齋第三主日講道,A年


出17:1-7; 詩95; 羅5:1-11; 約4:5-42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生命的活水》。


天地萬物之中,水是上帝最先創造的東西。《聖經?創世記》一開頭就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可見,上帝創造光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水。對於人的生存,水是非常重要的。醫學研究表明,嬰兒,不論男女,體重的百分之八十是水;成年人,不論男女,體重的百分之六十五是水。所以,一個人,不論是男是女,身體主要的成份都是水。一個人,可以不吃食物,只靠喝水就能活很多天。但是,如果在乾燥的環境下,只吃固體食物、不喝水,就只能活三天。不只是人,所有一切生物都離不開水。地球的表面百分之七十是水,是海洋。海洋中的生物種類多得不可想像。我們喝一口海水,就會呑進一千種微生物。我們很難找到一個詞來形容水對我們、對一切生命的重要性。


今天的三篇經課中,有兩篇講到了水。第一次經課《出埃及記》記載了以色列人因爲要水喝與摩西發生爭吵,並且試探上帝。從聖經的記載中,我們知道,以色列人曾經在埃及作奴隸。上帝通過摩西,親自帶領他們離開埃及(“出埃及”),去那上帝賜給他們的流奶流蜜的應許之地。他們一路上歷經艱險,但是上帝與他們同在,保守他們安然度過許多難關。在曠野裏沒有東西吃,上帝就賜給他們鵪鶉和嗎哪作食物。


但是,以色列人仍然不信上帝。今天的經課講到,以色列會衆在曠野中,來到一個叫利非訂的地方安營。那個地方缺乏水源。百姓沒有水喝,就和摩西爭吵。他們抱怨摩西不該把他們從埃及帶出來,甚至要用石頭殺死摩西。以色列人三番五次表明他們不信上帝、試探上帝。上帝是公義的、聖潔的;上帝愛他們,但決不縱容他們的罪惡。今天我們讀的詩篇第九十五篇,就提到這段歷史。上帝對他們進行審判,不讓他們這一代人進入上帝賜給他們的應許之地(在《詩篇95》中,上帝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因此,在接下來的四十年之內,他們全都死在曠野裏。儘管如此,上帝仍然保守他們,供應他們日用的飲食和需要。上帝吩咐摩西用杖擊打岩石,就有水從岩石中流出,供應百姓的飲水。


今天的福音也講到了水。在一口叫作“雅各井”的井旁,耶穌和一位撒馬利亞女人談話。雅各井,是一口非常有名的井,傳說是亞伯拉罕的孫子、以色列的列祖(祖先)之一雅各挖掘的,距今將近四千年。1935年,當這個雅各井被發掘出來的時候,發現它有四十二公尺深,相當於現在十四層樓房的高度。到耶穌和這位撒馬得亞女人談話的時候,雅各井已經使用了兩千年。這位婦女為雅各井感到非常自豪。


可是耶穌卻對她說,喝了雅各井裏的水,還會再渴;人如果喝了耶穌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喝了耶穌所賜的水,那水就會在人的裏頭成爲泉源,活潑湧動,直到永生。當時,撒馬利亞女人以為雅各井的水是活水;但是後來,雅各井還是乾枯了。耶穌所賜的水,才是永不乾涸的真正活水。


講到這裡,我想起了一本書,題目是《上帝的國裏》(The Kingdom Within);這本書是一位聖公會牧師約翰?桑福德(John Sanford)寫的。書中講到在新罕布什爾州,他自己家一百五十年祖傳的農舍前面,有一口井。農舍原先沒有現代化的裝置,沒有電,也沒有管道系統。這口井,就成了他們全家用水的唯一來源。這位牧師說,他家的井水,清涼、純淨;喝起來,甘甜、可口。即使在最嚴重的乾旱日子,這口井也從不枯竭。後來,他家“舊房改造”,房子裏有了自來水。於是,他們把老井封了起來,在井口蓋上木板。這樣過了若干年。有一天,這位牧師決定打開井蓋;他期望能夠再次看見那清涼甘甜的井水,就像他青少年時代看到的那樣。但是,打開蓋子,出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口滴水不見、完全乾涸的枯井。怎麼會這樣呢?


桑福德牧師在書中寫道,這種井的水源,來自幾百條非常細小的地下溪流;水沿著這些細小的縫隙(小眼)滲透進來,把井充滿。如果我們不斷從井中取水,水就會不斷湧入,使這些細小的縫隙(小眼)保持清潔和暢通。一旦我們不使用這井,不再從井裏取水,就不會有水再滲進來;時間一長,井就乾枯了。這不是因為沒有水源,而是由於沒有使用。


故事末了,桑福德牧師總結道:一個人的心靈,也像這口老井。這口老井所發生的情形,也會發生在我們的心靈。那就是—上帝所賜下的活水,沒有流進我們的心靈;我們也沒有讓上帝的活水流經我們的心靈,去澆灌別人。對此,有人可能會說,上帝不存在;或者說,上帝是死的。其實,是我們自己蓋上了井蓋,使心靈貧瘠、靈魂乾枯;是我們自己的“心眼”死了,沒有從那“直湧到永生的泉源”中汲取生命之水。


一個人裏面沒有活水,生命就是乾枯的、死亡的,像那口老井一樣。所以,我們要打開自己,讓上帝的活水流進我們的心靈。同時也要懇求上帝,藉著我們裡頭的活水去澆灌他人。就像不斷汲取並使用井水一樣,我們用得越多,活水湧入也越多,我們屬靈的生命也越發成長。同樣,得了上帝的恩典不去使用,會使我們的人生枯竭。我們把從上帝來的恩典取出使用,就會有更多的恩典湧入;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那樣,我們的人生也會煥發勃勃生機。


同樣道理,教會也像一口水井。井水要靠幾百條細小的地下溪流不斷灌注才能充滿。如果教會的每一位肢體都像那清潔而通暢的縫隙管道那樣,讓生命的活水注入我們,並通過我們不斷湧進,那麼整個教會就像一口充滿活水的井,並靠著聖靈的運行,把這井裏的活水分賜給更加廣大的人群。


在今天的福音中,主耶穌教導我們要怎樣使用上帝賜給我們的恩典,讓上帝的活水,使更多的人得到澆灌。耶穌對門徒說:“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


主差遣我們,使用主賜給我們的生命活水和豐盛恩典,去為主作工,收割已經成熟的莊稼,讓生命的活水湧動起來。一旦生命的活水在基督的身體—教會中湧動,上帝的家就不斷成長、壯大。今天的福音給了我們一個榜樣:那位撒馬利亞女人,與別人分享了從耶穌那裡得到的生命活水;她的見證,使好些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她奉主的差遣,把已經成熟的莊稼帶到主的面前;她自己的人生,也從陰鬱晦暗,變得生動輝煌。


 現在讓我們禱告。主耶穌啊,祢就是永不枯竭的活水泉源。求祢澆灌我們乾枯的心,湧進我們荒蕪的靈。主啊,願祢賜下的生命活水,在我們的裏面流出江河,直到永生。奉祢的名求。阿們。



(2011年3月27日)




此文于2018年03月10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壞消息和好消息

番3:14-20; 詩85; 腓1:1-11; 路3:7-18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壞消息和好消息》。下個星期就是聖誕節了。聖誕節是最大的喜慶節日;許多人都盼望過聖誕節。不同的人對聖誕節有不同的盼望。有人盼望在聖誕節有假期,可以休息一下;有人盼望在聖誕節去探望親人和朋友;小孩子盼望聖誕節的禮物;還有人盼望過了聖誕節,到新的一年,能夠交上好运。总之,大家都希望在圣誕節遇到好事,不是遇到壞事;聽到好消息,不是聽到壞消息。許多弟兄姊妹在聖誕節來到教會,也是盼望聽到好消息,因爲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壞消息。


最近就有一位朋友和我談起,聖誕節大家到教會來,是想要聽到好消息。但是爲什麽最近的經文和講道老是講罪啊,認罪啊,悔改啊,好像這個世界很黑暗,沒有指望似的。我對他說,是啊,這個世界是有太多的壞消息。從全球範圍來看,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爭,打了很長時間,死了很多優秀的年輕人,花了很多納稅人的錢,到現在卻越陷越深;從美國社會本身來看,2006年發生了好幾起嚴重的校園槍擊案,死了十幾個人,其中包括一位中學校長。從家庭關係來看,家庭暴力事件常常發生;最近的新聞報導了兩起母親殺死親生兒子的事件。



一個事件,是一位母親,把自己親生的嬰兒,放在微波爐裏烤死,嬰兒的外表沒有任何傷痕,但是解剖後發現,身體內部(內臓)全都嚴重燙傷。另一個事件,是一位中國婦女,隨丈夫來美國讀書,後來她丈夫找到一個好工作,在外人看來,一家人過得甜蜜快樂。但是這位中國婦女在生了第二個孩子以後不久,用刀割斷自己剛滿三歲的大兒子的喉嚨。大家想一想,這是多麽殘忍的罪行啊。這樣的罪行,讓我們想起一個詞,“毒蛇心腸”。


世界上怎麽會有這麽多壞消息呢?是不是只有這兩個殺死親生兒子的女人是“毒蛇心腸”呢?我們在今天的路加福音中,聽到施洗約翰把那些出來要接受他洗禮的人称爲“毒蛇的種類”。這聽起來好像也是個壞消息。施洗約翰爲什麽把到他那裏來洗禮的人稱爲“毒蛇的種類”呢?


當我爲今天的講道祷告的时候,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受洗以前,如果施洗約翰指著我,說我是毒蛇的種類,我會有什麽反應呢?我想,在我還沒有成爲基督徒的時候,我一定會覺得施洗約翰這樣罵我是太過分了。但是現在,我回過頭來看看以前的一些經歷,才曉得如果施洗約翰這樣罵我,是沒有錯的。


舉一個例子,我是在北京長大的,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寫過一篇作文,描述自己怎樣“做好事”,牽著瞎子過馬路。這篇作文甚至成為範文。可是,有一次和幾個同學在街上玩,看見一個瞎子走過來。大家知道瞎子走路是要用竿子探路的。有一個同學就出主意說,我們放一塊磚頭在他前面,看他能不能用竿子探到;他如果探不到,可能就會被絆倒。這位同學,就真的把磚頭擺在瞎子前面的路上了。我本人膽子比較小,沒有親手去做;但是看到同學給瞎子前面的路上擺了絆腳石,還是很興奮,希望發生一點什麽事情。這樣,我就成了一個幫凶,一個同谋犯。有人可能會說,小孩子這樣做是調皮,不懂事嘛,不過是一個惡作劇; 說他心裏惡毒,沒有那麽嚴重。但是現在我來看這個問題,並不是這麽簡單。


第一,我看到,人從小就有毒蛇的心腸,就有絆倒人、傷害人的傾向。他們傷害的,往往是比較軟弱,處於弱勢的人;儘管如此,他們可能還會在嘴上說得冠冕堂皇。第二,人的這種傾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成人之後,爲了達到不同的目的,比如爲了攫取金錢、權力、地位、性,或者單純爲了取樂,而採用各種不法手段、骯髒伎倆、極盡兩面三刀;進而引起人與人之間或明或暗的衝突、傷害,甚至兇殺、戰爭。所以在今天的福音當中,施洗約翰称众人爲“毒蛇的種類”,這雖然是個壞消息,但卻是一個現實。


施洗約翰接著對來受洗的人們說:“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我們在最近幾個星期的講道中都講過,這裏所說的“將來的忿怒”,就是末日的審判。來接受約翰洗禮的人們,知道自己身上的問題,想要通過洗禮,來潔淨自己,使自己在末日審判的時候不受懲罰。但是,我們知道,施洗約翰所傳的洗禮,不單是潔淨的洗禮,更是悔改的洗禮。我們在上個星期的福音經文中已經聽到,約翰“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約翰帶來的是悔改和赦罪的好消息;是使毒蛇的種類脫離罪惡,成爲上帝兒女的好消息。


接著,施洗約翰向來受洗的人們說明,洗禮的外在形式並不能使人真正得到救恩;只有“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才能得到救恩。約翰說,“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結出好果子,是說一個真正悔改的人,在他的心靈、言語和行爲上有新生命、新生活的樣子。一個人如果說自己悔改了,卻沒有相應的行爲表現,就不能說他已經悔改。比如一個小孩子,曾經把石頭放在瞎子前面的路上,後來他說自己悔改了,他果真沒有再把石頭放在瞎子前面的路上。但是他卻去在瞎子每天都要經過的路上挖了一個坑。這樣能夠說他悔改了嗎?能夠說他結出好果子了嗎?


在今天的福音中,施洗約翰帶來的真正的好消息,是有一位能力比他更大的要來。施洗約翰說,他自己就是給將要來的那一位解鞋帶也不配;那一位將要來的,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施洗約翰是用水給众人施洗;而主耶稣基督是用聖靈和火給我們施洗。施洗約翰是爲主耶穌基督的來臨預備道路,他宣告了主耶穌基督將要來臨的好消息。我們所受的洗不是施洗約翰的洗;我們所受的洗是主耶穌基督聖靈的洗。藉著主耶穌基督的洗,聖靈澆灌我們,改變我們的心靈、言語和行爲,把我們從罪的刑罰中拯救出來;使我們能夠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


(2006年12月17日)

(2011/04/06 发表)


谢松龄:母亲教我的歌


耶穌領我,我真喜歡!

蒙主引導,心中平安!

無論日夜動靜起坐,

耶穌聖手時常領我。


——《耶穌領我歌》

(He Leadeth Me:O, Blessed Thought)


這首讚美詩作於1862年,廣泛傳唱於世界各地已經一個多世紀,充滿著凝重而深切的感恩與盼望之情。歌詞的中譯,最早見於內地會所編《頌主聖歌》,30年代初曾經國人修訂。我們小時候,母親教給我們這首歌。我們還常記起她唱歌時因感動而淚光閃動的模樣。三十多年過去了,母親早已離世,我自己也步入中年。現在,每當唱起這首歌,不再只是引起我對母親的懷念,而且更在我的心中顯明了耶穌基督的大能和厚愛。  


我至今不知道母親是不是基督徒,只知道她曾經在一間教會開辦的女子中學讀書。那時,一些在教會學校上學的人並不一定真正認識主耶穌:有的因貧窮或其它缘故而“吃教飯”,來讀不花錢的書;有的則為了得到更好的西式教育,以便日後去谋一条更好的出路。然而,現在看來,無論一開始私下裏懷著什麼目的,也無論是否有著清楚的意識,他們都是因耶穌以不同的方式呼召而來,比其他中國人更多蒙受了基督的恩寵。靠著主奇妙的工作,他們在以後的歲月裏,自覺不自覺地、或多或少地傳播著福音;就連“佔了便宜又賣乖”的人,實際上也以特別的方式宣揚了耶穌基督。  


我們跟母親學會了好幾首讚美詩;並從她的些微講述中,聽到了耶穌的名。其後,“文化大革命”初期,又從劫灰中得到一本1947年出版的聖經。在那個迫害風行、焚書火起的瘋狂年代,真不知究竟有多少人還能夠像我們一樣聽到讚美詩、領受到聖經。重溫往事,“我的骨頭都要說”(《詩》35:10):主啊,有什麼能與你的奇妙相比?  


那時,我們並不曉得這是主的特別恩賜。我們陷於黑暗;雖然光就臨在上頭,但我們卻目閉聽塞,“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太》13:14)。就像一位神學家所說,屬靈的真理對於那些只有天然理解力的人如同無物,即使他們聽見了也無濟於事,這正如一匹馬,它可能凝視著夕陽的豔色而不知道美景當前。我們閱讀聖經,甚至向別人宣示聖經;我們喜歡耶穌的行事為人和他那睿智的話語,敬佩他在十字架上的壯烈犧牲,把他當作一位最偉大的心靈征服者來尊崇。然而“卻不明白”、“卻不曉得”他是上帝的兒子、我們的救主,也不知道自己是罪的奴僕,靈魂需要救贖。  


儘管我們當時並不意識“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10:13),主的慈愛卻仍然常在我們身上:在苦難和逼迫中,會因想起耶穌的身世比我們更要悲苦,而得慰藉;即使是在無意中唱起—— 


有時遭遇困苦憂傷,

有時大得喜樂安康,

無論危險無論穩妥,

全靠耶穌親手領我。  


也會得到立刻的平安,甚至感到耶穌就在近旁。直到後來,我們才領悟,“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46:1)。正是主耶穌,在我們預料不到的時候,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伸出他奇妙的手,帶領我們走出人生的困境。  


人的軟弱和罪性,使他在“困苦憂傷”的逆境裏可能會有屬靈的追求;然而一旦進入“喜樂安康”的順境之中,或許就會故態復萌,乃至愈發墮落。在跟隨嗜慾大釋放的潮流,追逐名譽地位和物質利益之幻象,個人的和文化的“自我”日益膨脹的那些年裏,我很少想起耶穌,聖經蒙塵了,母親教我的歌也逐漸淡忘了……  可是,主的憐憫並沒有讓我繼續淪落。我們的好牧人“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他既“為羊捨命”(《約》10:10-11),就“不願意這小子裏失喪一個”(《太》18:14)。他在預定的時候,以預定的方式,把生命的活水澆灌在我們頭上,開啟了我們的雙眼,喚醒了我們的靈魂,明明白白在我們面前展開了那恩典和真理的道路。“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4)——  


我願緊握恩主聖手,

甘心樂意隨主行走,

遇禍遇福兩般皆可,

因有耶穌親手領我!  


母親的一生和我們的民族一道在憂患中動盪不安;後半生更是在困苦和病痛中艱難度日,以致英年早逝。使我們一想起她就無比惆悵。然而,正如選駿所說:“信主以後我想起母親,已不再傷感了,因為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全部權柄都歸於耶穌基督了。主給我們的安排,一定好過我們自己的設想。”是的,我們不是仍然可以藉著母親教我們的歌來為她祈祷吗?——


到时行完一世路程,

靠托主恩完全得勝,

死亡冷河我不怕過,

因有耶穌親手領我!  


雖然我早年就會唱這首《耶穌領我歌》,但人到中年才認識主、親近主,並且又有數度掙扎。我曾經為自己向來的愚拙而悔恨過,可現在已不再後悔。因為我同樣相信,我們前面的道路都是主的安排和引領,為要栽培我們的靈命,讓我們領受不同的恩賜,有著各自的用處。仰望著主的智慧、大能和慈愛,我們還能夠再多說什麼呢?——惟有信靠、讚美與感恩!  


耶穌領我,耶穌領我!

耶穌天天親手領我!

我願為主忠心僕人,

因蒙主恩親手領我!

阿們!


(1999年10月稿)

(2011/04/06 发表)


谢松龄:與基督一同復活


2007復活節講道

 徒10:34-43; 詩118:14-19; 西3:1-4; 路24:1-10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是復活節,我們要說“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兩個星期前,我和青年團契一起查經,那次查經的主題是《復活》。選這個主題,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因爲復活節就要來到了,我們要在心思意念上多作預備;另一方面,是因爲我們聽到了有關復活節的炒作,一個多月前的三月四日,探索頻道播放了一部電視片,題目是《不爲人知的耶穌墓》,說一些攷古學家發掘了所謂耶穌和他家人的墳墓,正在對那些遺骨進行DNA的檢驗,以此來推斷,耶穌到底有沒有復活。這使我想起了六年前也有人對這個問題進行炒作,有一個電影名叫《遺骸》,虛構了一個故事,說找到了耶穌沒有復活的遺骨(骨頭),引起了一系列風波。有一位影評家評論這個電影,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我們的信仰是建立在DNA的檢驗之上呢,還是建立在聖經的應許之上?”這個問題提得好。但是,我想,如果引用今天的福音,對那些炒作復活節的人喊話,那就更好。今天的福音說:“爲什麽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是的,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就象今天的詩篇所唱的:“這是耶和華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爲希奇。”


 不要在死人中找活人,要在活人中找活人;因爲從我們生命的改變,就能看到基督的復活。昨天晚上,我們有十二位成人弟兄姊妹和一位小弟弟受洗成爲基督徒。使徒保羅教導說,我們受洗歸入基督的死,又藉著上帝的榮耀和大能,像基督一樣從死裏復活,有基督復活的生命在我們每一個基督徒裏面,使我們一舉一動都有新生的樣式。


 如果基督沒有復活,我們受洗就毫無意義;我們的生命就不會更新;我們就比衆人更可憐。正因爲耶穌基督復活了,他的門徒,那些出身於社會下層、沒有受過教育的門徒,才能夠建立起早期的教會;正因爲基督復活的生命活在歷代聖徒的身上,基督的教會和救恩才會活化在這個世界上直到今天;我們才會成爲基督的門徒。


 有一個故事,題目是《猶太祖母和上帝》。說到有一位猶太老祖母常常帶著孫子在海邊散步。有一天,正在散步的時候,一個大浪衝來,小男孩被卷到了海裏。猶太老祖母就跪下來,舉目望天,捶胸頓足,喊道:“上帝啊,爲什麽要拿走我那無罪的孫子?”她不停地哭喊,禱告。忽然間,又一個大浪衝來,把她的小孫子送了回來。老祖母把失而復得的孫子抱在懷裏,看了又看,小男孩渾身上下毫無損傷,於是她快樂得不住地感恩。但是,轉眼之間,老祖母的臉色又沈重起來,她擡起頭,問上帝說:“小孩的帽子怎麽丟了?把他的帽子也還給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的時候,我們雖然像那個小男孩那樣,藉著洗禮,獲得了新的生命,但是,我們仍然想把已經丟掉的舊東西再揀回來,就像老祖母想討還舊帽子那樣。在今天的歌羅西書中,使徒保羅說:“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上面的事。那裏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如果復活的主與我們同在,我們的生命就會更新和改變;我們就會求上面的事,世人就會在我們中間看到基督的復活。如果我們真的與基督一同復活了,我們就是真正的活人。如果復活的主在我們中間,我們就有仁愛,有喜樂,有平安,有忍耐,有恩慈,有良善,有信實,有溫柔,有節制。那些尋找復活之主的人就會說,看哪,復活的主就在這裏;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Being Raised with Christ

 —A sermon for the Sunday of Resurrection: Easter Day

 Acts 10:34-43; Psalm 118:14-29; Col 3:1-4; Luke 24:1-10


 By The Rev. Paul Xie+


 Alleluia. Christ is risen. [The Lord is risen indeed. Alleluia.]


 Two weeks ago, I led Young Adults Group Bible Study at which the topic we discussed was Resurrection. The reasons why I chose this topic were not only we were on the pilgrimage towards Easter in the Lent but also we heard so called “Easter Hoopla” again. During the Lent, the Discovery Channel played DVD The Lost Tomb of Jesus; and thousands people have joined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topic in the Discovery website.


 It reminds me of the former “Easter Hoopla” happened six years ago when an article by Jeffrey Overstreet was published in the periodical 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26 2001), entitled Jesus' Remains Found in Israel. This article is a film review on movie The Body that is an invented story about the apparent discovery of Christ’s decidedly unresurrected bones. Such as “Easter Hoopla” challenges our Christian faith and hope. In his article, Jeffrey Overstreet asks: Is your faith in carbon dating and archaeology, or in the promises of Holy Scripture? For me, I would rather quote today’s Gospel to say to the “Easter Hoopla” makers, “Why do you look for the living among the dead? He is not here, but has risen!” As today’s Psalm says, “This is the Lord’s doing; it is marvelous in our eyes.” The Lord is risen indeed. Alleluia!


 Do not look for the living among the dead but look for the living among the living; as saying, “What we see in the Resurrection is our lives transformed.” Last night, the Great Vigil, fourteen people were baptized. The Great Vigil of Easter is the biggest day in the Church calendar for Baptism. The Catechism of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says, “The inward and spiritual grace in Baptism is union with Christ in his death and resurrection, birth into God’s family the Church, forgiveness of sins, and new life in the Holy Spirit.” As St. Paul says, we have been baptized into Christ Jesus’ death, “So that, just as Christ was raised from the dead by the glory of the Father, so we too might walk in newness of life.”


 If the Lord isn’t risen, the baptism would be nonsensical, we mightn’t walk in newness of life, and we are the most miserable of all men; And, indeed, if He was not risen the Apostles and all the Saints would have done nothing, we would have been nothing and have had nothing.


 I have a story from one of my friends to share with you here. The story is entitled The Jewish Grandma and God. Once upon a time an elderly Jewish lady lived by the seaside. Nearby her beloved little grandson lived with his family. The lady loved to walk along the beach with her grandson where she would stop and talk to strangers and boast of the grandson’s beauty and brightness. One day while walking along the beach with him, a huge wave came ashore and swept the boy out to sea. The grandmother fell to her knees, and she cried and beat her breast with grief. A crowd gathered and saw the old lady raise her eyes toward the heavens and shout, “God, why?! Oh, why, have you taken my innocent little grandson?” She continued on and on with her inconsolable weeping and chastising of God. Then, all of a sudden, another wave deposited the little boy, wet, but otherwise none the worse for wear, on the beach. The grandmother hugged him thankfully and looked him over, up and down, to see that he was all right. Then, her face changed again from joy to challenge, and she again raised her head to address God. She said: “So . . . where’s his hat?”


 The story tells us, sometimes even though people have been born anew like the returned young boy, they are still looking for and want to bring back the old things taken away, as the grandma looked for the lost hat. In today’s epistle, Colossians, St. Paul says: “If you have been raised with Christ, seek the things that are above, where Christ is, seated at the right hand of God. Set your minds on things that are above, not on things that are on earth.”


 If the risen Lord is with us, our lives must be renewed and transformed; we will seek the things that are above and then people see the Resurrection among us. If we have been really raised with Christ, we are the living. Look for the living among us! You can find love, joy, peace, patience, kindness, generosity, faithfulness, gentleness, and self-control in us, which are the work of the risen Lord and the fruit of the Holy Spirit. Then those who are looking for the risen Lord will say, look, the Risen Lord is here; the Lord is risen indeed. Alleluia!


 In the name of God,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Spirit. Amen.


(2007年4月8日)

(2011/04/06 发表)


谢松龄:作天国的种子

聖靈降臨後第五主日講道(A年, Proper 11)


詩139:1-11, 22-23; 創28:10-19上; 羅8:12-25; 太13:24-30, 36-43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


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主內平安! 今天分享的信息是《作天國的種子》。


讀了今天的福音,我想起小時候,鄰居有兩個小孩打架。個頭大的一個把個頭小的打翻在地,逼著個頭小的認了輸。但是後來,個頭小的那個抓了一大把砂子,偷偷撒到那個頭大的小孩家的米缸裏。這種報仇的方式是不是很可怕?今天我們在福音中聽到了更加可怕的故事,那就是在別人的麥田裏撒下稗子的種子。稗子,又叫作毒麥,是一種生長很快的雜草。吃了毒麥,人會頭昏眼花,腹痛腹瀉。在生長的早期階段,稗子和麥子在表面上看起來幾乎是一樣的,很難分辨。但是,稗子奪走麥子的營養,長得比麥子還快,不久就會顯露出來。稗子的根常常和麥子的根糾纏在一起,所以,如果想要拔掉稗子,就會連麥子的根也拔出來。一旦地裏有了稗子,種田的人往往要花幾年的功夫,才能把田裏的稗子完全清除掉。


我曾經在一本書裏看到,印度某些地方的人,如果要對仇敵發出最可怕的威脅,他們就會說:“小心我在你的田裏撒稗子。”在古羅馬,法典中明令禁止在別人田裏撒稗子,並且規定了嚴厲處罰的條例。所以,自古以來,在世界的許多地方,都會發生在別人田裏撒稗子這樣罪惡的行爲。耶穌生活的時代,在猶太人的社會中,肯定也有這樣的罪行發生;而且,當時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耶穌也一定會知道羅馬法典禁止在別人田裏撒稗子、並懲罰犯有這種罪行人的規定。


在今天這個撒種的比喻中,我們看到一幅生動的圖畫。田地的主人撒好種在田裏;田主的敵人把稗子偷偷撒在麥子裏。田主的僕人想要去除掉田裏的稗草,但田地的主人說,不必了,恐怕除草的時候,連麥子也一起拔出來了。等到收割的時候,先拔出稗子燒掉,留下麥子收在倉裏。耶穌對祂的門徒說,在這個比喻中,撒好種的,是比喻耶穌自己(祂自稱“人子”)。撒稗子的,比喻那對抗上帝、抵擋基督的魔鬼、邪惡勢力。田地,比喻世界。收割的日子,比喻末日的審判。好種,就是上帝的兒女,耶穌的門徒;稗子,就是那些不僅自己作惡、而且叫別人犯罪跌倒、毀壞好種子的人。到了末日審判的時候,耶穌基督會把義人和惡人分別出來。這兩種人有不同的結局:惡人就像被除掉的稗子那樣,被丟在火裏燒掉;而義人,將在天父的國裏,像太陽一樣,發出光來。


按照我們普通人的行為方式,不要說是在麥田裏,就是在自己院子裏的草地上,看到有雜草生長起來,也一定會把它除掉。我們看到作惡的、傷害別人的人,也一定會遣責他,通過法律製裁他,甚至要求“除惡務盡”。可是,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卻說不要去拔那些稗草,不要自己動手去除掉惡人,而是要等候上帝的審判。


在為今天講道禱告的時候,我想起一個故事,說一位家庭主婦寫了一篇文章,為自己的懶惰尋找藉口。她寫道:“我不把窗戶玻璃擦乾淨,是因為我愛小鳥,不想讓小鳥撞到透明的玻璃上而受傷。我不在地板上打蠟,是害怕客人滑倒受傷,怕他們因此控告我。我不清掃蜘蛛網,因為我希望每一個生物都有自己的家。我不收拾家裡的東西,因為怕我丈夫再也找不到他自己的東西。我不做美食招待客人,因為怕客人回請的時候做同樣的美食,這樣就增加了他們的壓力和負擔。我不熨燙衣服,因為那會留下永不消失的皺折。最後,我也不拔院子裏的雜草,因為院子裏長草是上帝奇妙的設計,我不願干預上帝的工作。”


這位家庭主婦為自己偷懶尋找藉口。今天福音中,耶穌叫門徒不要去除草,理由是恐怕在拔稗子的時候連麥子也拔掉了。這是不是耶穌為我們找藉口,叫我們也偷懶呢?不是的!耶穌是叫門徒不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動手,而是等候上帝的審判。從耶穌的比喻中,我們可以明白兩個道理。


第一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上,常有一個敵對的力量,就像稗草侵襲和毀壞麥苗一樣侵襲和毀壞上帝的兒女(天國之子);但是,如果要按照我們的方法去拔除稗草,就會把麥苗也拔出來,因為稗草和麥苗的根是糾結在一起的。而且,稗草的根比麥苗更加強壯,稗草生長得比麥苗更加旺盛,拔出稗草比拔麥苗更加困難。


因此,就有第二個道理,那就是:人無法審判、無力懲罰惡魔之子。只有上帝才有能力和權柄審判和毀滅惡魔之子。至於什麼時候施行審判,上帝有自己的時間表,我們要耐心等候。今天的福音說,上帝是在世界的末了施行審判。但是,根據聖經的記載,上帝已經施行過次若干次審判。比如,上帝對亞當夏娃的審判,把他們趕出伊甸園。在挪亞時代,上帝對人審判,用洪水淹滅整個世界。還有上帝對以色列人的多次審判,用在曠野四十年的流浪、災難、戰爭和亡國的痛苦來管教他們。


在新約時代,猶大出賣耶穌後,自知被上帝定罪,於是自殺身亡。此外,據新約?使徒行傳(5:1-10)記載,早期教會中有一對夫妻,他們合謀隱瞞變賣田產的金錢,欺騙教會。使徒彼得宣判說,撒旦已經充滿了這對夫妻的心,使他們欺哄聖靈。他們不是欺哄人,乃是欺騙上帝。他們聽見彼得這話,就倒地而亡。


在這個世界上,有好種子,也有壞種子;有麥苗,也有稗草;有天國之子,也有惡魔之子。在我們的內心,同樣,有好種子,也有壞種子;有麥苗,也有稗草。美國有一個卡通連環畫報,主角是姐弟兩人。有一天,姐姐向弟弟解釋世界上有善和惡兩種勢力的存在,姐姐對弟弟說:“你也和其他人一樣,裏面有這兩種力量。”弟弟當時正在鬧肚子,他指著自己的肚子,苦著臉說:“是啊,我能夠感到他們正在這裏面戰鬥。”


這是個幽默,但也是事實。在我們裏面確實有兩股勢力的鬥爭,那就是邪惡與真理、罪性和正義、死亡和生命之間的鬥爭。我們裏面有上帝的恩典與慈愛,但也有稗子的根纏繞著我們。今天耶穌的比喻,正是在提醒我們,要作一粒好種子,不要作壞種子;要作麥苗,不要作稗草;要作天國之子,不要作惡魔之子。保羅在今天的羅馬書中說:“你們若服從本性,一定死亡;你們若依靠聖靈治死罪行,一定存活。”(8:13,現代中文譯本)所以,我們靠著聖靈戰勝了自己裏面的邪惡和罪性,就一定能夠得到上帝賜給我們的永恆生命。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1年7月17日

(2011/07/22 发表)


謝松龄:耶穌背負我們的重擔


—聖靈降臨後第三主日講道(A年, Proper 9)


詩145:8-15; 創24:34-38,42-49,58-67; 羅7:15-25上; 太11:16-19,25-30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背負我們的重擔》。


在今天福音的最後一段,耶穌用了一個比喻,一個軛的比喻。什麼是“軛”?軛就是牛或者馬拉車或耕田時,架在牛馬肩膀上的套具。軛用木頭做成,形狀是彎曲的。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用軛來比喻人所背負的重擔。我們每一個人都負軛,常常背著重擔。


比如,自己生病或家人生病,就是一種很大的重擔。其它,像失去親人,錢不夠用,失業,和老闆、和同事發生衝突,夫妻不和,家庭暴力,陷在賭博等各種各樣的癮中,不能自拔,還有新移民的身份問題等等,這些都是重擔、都是壓力。給人的身體和心靈造成創傷,甚至把人壓垮。所有背負重擔的人,都想要卸下重擔,得到安寧和休息。有些人卸下重擔的方式是自殺,一了百了。痛苦沒有了,憂愁沒有了,重擔沒有了,但卻付出生命的代價—生命也沒有了。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召喚一切疲乏不堪、背負重擔的人,都到他那裡去,他就讓我們得到安寧和休息。耶穌要我們把重擔卸給他,他來為我們背負重擔,讓我們生命得到更新,人生更加美好。你相信耶穌的話嗎?許多人來教會,就是要尋求幫助,卸下重擔。許多人是走投無路,才來到上帝面前,尋找新的機會。但是他們真的相信耶穌、相信上帝嗎?


有一個老故事說,一個人在登山的時候,突然腳下一滑,摔下懸崖。緊急之中,他抓住一棵小樹,沒有掉下去。他大聲喊叫:“上面有人嗎?快來救我!”這時,天上有聲音說,“我是全善的上帝,我愛你;如果你松開手,我就救你。”這位登山者想了一會,手抓得更緊了,再次大聲喊叫:“上面有人嗎?快來救我!”我們常常像這個登山者一樣,要自己掌握一切,也尋求人的幫助,卻不信上帝的應許,拒絕上帝的拯救,不願把身上的重擔交給耶穌。應當誠實地想一想,我們真的相信上帝嗎?我們到教會來,是找人(找牧師)還是找上帝?我們受洗,是為了洗禮證,還是為了成為上帝的兒女?如果我們不是真的相信上帝,就一定不會卸掉身上的重擔。這樣,我們背著重擔來,又背著重擔回去;而且,擔子往往更加沉重。


怎樣才能相信耶穌能夠擔當我們的重擔呢?今天的福音說,自以為聰明的人看不見上帝的旨意,只有小孩才明白真理。因為小孩子單純、謙卑、天真、信靠順服;而成年人常常太複雜、太驕傲、太虛偽、、太自以為是、太唯利是圖。很多人都聽說過《國王的新衣》的故事。有個國王喜歡新奇的衣服。於是,有兩個騙子來對國王說,他們能做出天下最新奇漂亮的衣服,但是只有聰明人才能看見這套衣服。他們假裝做好衣服後,又假裝給國王穿上,而國王和全城所有的成年人,為了表現自己是聰明人,都互相欺騙,假裝看得見這套衣服,並且大大的讚美國王的新衣。只有一個小孩子說出了真相。他說:“國王怎麼光著屁股在街上行走啊?”


所以,這個小孩才是真正的聰明人。耶穌說過,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子,斷不得進天國。因此,只有像小孩子謙卑、信靠、順服父母那樣,謙卑、信靠、順服上帝,我們才會把重擔交給耶穌。剛才說的那位登山的人,如果他的心像小孩一樣,他就會松開緊握樹枝的手,讓上帝來救他。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和勇氣嗎?


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每天的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重擔和壓力。比如,今天第一篇經課就講到,亞伯拉罕的一個僕人奉命出去為主人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尋找、選擇媳婦。人海茫茫,為主人的兒子找一個合適的妻子,真像是大海撈針啊!這個使命,就是一個重擔,壓在這位僕人身上。怎麼辦呢?他作了一個最好的選擇,他沒有自己逞能,而是禱告上帝,把重擔交給上帝,祈求上帝的指引。上帝果真帶領他,讓一切順利,使那僕人圓滿完成任務(創世記24:34-67)。


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的重擔,也可以是我們生命中和心靈裏的垃圾。幾年前,有一位牧師為一對夫婦提供諮詢。這對夫婦在那幾個星期經常吵架,他們彼此數落、互相指責,並且把幾十年來的陳年老賬統統翻出來攻擊對方。他們來到牧師辦公室,牧師請他們坐下,然後拿出幾張超市用來包肉的紙,叫他們在包肉的紙上寫下自己對對方的抱怨和不滿。這對夫婦就寫啊、寫啊、寫啊,寫了好幾張紙。等他們寫完了,牧師拿出一個垃圾袋,說:“把你們的垃圾都丟進這個垃圾袋。我要把垃圾袋放到隔壁的爐子裏去。如果你們以後還想把你們的垃圾收回去,就到那個爐子裏去找。但是今天,你們要離開這裡,把你們的垃圾留在身後。” 這樣,他們在耶穌的面前,卸掉重擔,丟掉垃圾,輕裝前進,繼續人生的道路。


我們當中每一個弟兄姊妹,來到教會、來到上帝面前,都有自己的需要,都有自己的重擔(不然,我們到教會來作什麼呢?)。我們來,就是要卸掉重擔,滿足需要。就連保羅這樣偉大的使徒,都有他沉重的擔子和他的需要。在今天的第二篇經課《羅馬書》中,保羅說:“我竟然不明白我所做的事。因為我所願意的,我偏不去做;我所恨惡的,我反而去做。……因為,我有行善的意願,卻沒有行善的能力。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感謝上帝!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能夠救我。”(7:15-25, 現代中文譯本)


我們都有像保羅一樣的掙扎和痛苦。我們背負著重擔來到教會、來到上帝的面前;要知道只有上帝、主耶穌基督才能卸掉我們的重擔,把我們從困境中拯救出來,使我們前面的道路光明而平坦。我們來到這裡,不是尋求人的幫助,不是尋求牧師的幫助;因為牧師背負不了你的重擔,牧師只是引導你來到上帝的面前,向你傳講上帝的話語,勸告你真正信靠主耶穌。任何人都背負不了你的重擔。如果你只是想得到人的幫助,你的重擔就不會卸掉,也許別人還會加重你的重擔。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來到這裡,是要尋求上帝的帶領、尋求主耶穌基督的幫助;只有主耶穌基督才能背負我們的重擔,醫治我們的創傷,安慰我們的痛苦,更新我們的生命。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1年7月3日)

(2011/08/27 发表)


謝松龄:奉耶穌的聖名

—主耶稣基督聖名日(一月一日)講道


詩8; 民 6:22-27; 腓2: 5-11; 路 2:15-21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奉耶穌的聖名》。


幾年前,一位在美國的著名中國教授和我談到耶穌的出身。他引用聖經中的一些經文,並且列舉許多理由,推斷耶穌不應該是猶太人。我對他說,聖經表明,上帝聖子道成肉身,既是完完全全的神,也是完完全全的人。從肉身而言,耶穌確實是猶太人。第一,上帝聖子道成肉身,不是直接從天而降,任意落在任何一個地點,而是藉著猶太童貞女馬利亞的懷孕,降生在猶太境內;第二,今天的路加福音說:耶穌出生後“滿了八天,就給孩子行割禮,與他起名叫耶穌;這就是沒有成胎以前,天使所起的名。”(路2: 21)


根據摩西律法(摩西所傳的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法律),所有猶太男孩在出生後的第八天都要行割禮(切除一圈包皮)作為他們世世代代與上帝立約的記號。並且在行割禮的時候,給孩子命名(起名)。教會確定,每年十二月廿五日是聖誕節,是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從十二月廿五日往後數八天,就是元旦,一月一日,就是主耶稣基督受割禮、被起名的日子。


為甚麼這個日子如此重要,以至於曆法把這一天作為新年的元旦?因為,主耶穌基督的名字就是救恩(拯救)的記號。耶稣这名字在希伯来语的意思是“耶和华是拯救”(“上主是拯救”),上帝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裏救出來。(太1:21)耶穌這名字是希臘語的發音。在希伯來語,這名字是“約書亞”;約書亞是一位先知,繼摩西之後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現今巴勒斯坦)“應許之地”。耶穌這名字,表明上帝親自來到我們中間,要把全人類帶領到應許之地,那就是上帝的國。因此耶穌的命名,象徵人類歷史的一個新紀元。


在許多人看來,名字只是一個標誌,只是把一個人和別的人區分開來的記號。但“耶穌”卻遠遠超出一般人名字的意義。這是救主的名字,祂帶給我們救恩,解放我們、救助我們;祂勝過舊約中的約書亞,帶領我們到應許之地,行走一條全新的生命之路。就像今天的主日祝文所說,耶穌這個名字,是我們得救的記號。


上帝用耶穌這個名字表明祂對我們的拯救;耶穌這個名字向我們傳達了上帝的恩典。當我們懷著信靠和敬畏的心,說出耶穌這個名字的時候,這兩個字就是一個最簡短、最偉大的禱告。不管在什麼狀況下、在任何處境中,無論生活是陽光燦爛、風和日麗,還是暗流洶湧、濁浪滔天,只要你不僅出於口頭,而且發自內心,奉耶穌這個聖名禱告,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平安和恩典。


你每天都要多次懷著敬畏和信靠的心,隨著呼吸的節律,呼求這個聖名。這是最簡短也是最偉大的禱告:“耶穌”!“耶穌”!今天的書信《腓立比書》說,上帝把這名昇為至高,讓這名超乎萬名之上。願耶穌的聖名時刻與我們的身體、心智、和靈魂同行同在!


這個聖名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力。你會發現,無論你遭遇到甚麼,這個聖名都會令你十分甜蜜,使你得到安慰;叫你非常喜樂,讓你受到鼓勵。歷代教會的聖徒都見證了,只要奉耶穌的聖名禱告,就能得到能力的充滿和生命的更新。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講到奉“耶穌”聖名禱告的能力。那是在1432年,一場可怕的瘟疫(傳染病)在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爆發。那時沒有抗生素,人類對傳染病束手無策(直至現代,人類面對一些傳染病,仍無有效治療方法)。里斯本的居民只好紛紛逃離這座城市。這樣,很快就把傳染病帶到全國的各個角落。成千上萬的男人、女人、孩子受到這種傳染病的打擊,在床舖上、餐桌旁、市場上,隨時隨地有人倒斃。街道上到處是沒有掩埋的屍體。


有些志願者留在城裏幫助病人。其中有一位主教,名叫戴爾斯。他看到瘟疫一天比一天惡化,就竭力要求民眾一遍又一遍地呼求耶穌的聖名。戴爾斯主教要民眾把耶穌的聖名寫在卡片上,白天把卡片貼在身體上,夜間把卡片放在枕頭下。並把耶穌的名寫在房門上。特別是,要在口頭上和心靈裏恒切呼求這大能的聖名。


於是,每個人都奉耶穌的聖名禱告。不久,生病的民眾開始恢復了,垂死的人從病床上爬起來了,瘟疫結束了,城市從深重的災難中解脫出來。在很短的時間內,整個葡萄牙都擺脫了瘟疫襲擊。民眾為此萬分感恩,把榮耀歸於他們救主的聖名。


在里斯本所發生的一切不是魔術,也不是迷信。人們的禱告並不是要改變上帝的心意,而是在禱告中向上帝的旨意打開自己的心靈。他們熱切地呼求“耶穌!”“耶穌!”向著上帝的憐憫,完全敞開自己,祈求上帝的憐憫在他們裏面作工、醫治的大能在他們身上運行。於是,他們自己變得不一樣了,他們的世界變得不一樣了。他們得醫治了。


【案:即使用“科學的眼光”、從流行病學和醫學的角度看,禱告也有巨大的力量。藉著禱告,人們不再驚惶失措,不再帶著病菌四處流竄,使傳染病被限制在疫區,不再擴散。同時,禱告增強了他們的信心,提高了他們自身的抗病能力,加快了痊癒的進程。】


如果我們對聖名有完全的信心,奉聖名恒切禱告,我們自己就會不一樣;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人生也將完全不一樣。我們會從上帝得醫治、得安慰、得幫助、得拯救。


各位弟兄姊妹,新的一年就在眼前。我們不知道在新的一年裏,在我們前面的道路上,究竟會發生什麼:是好,還是壞?是順利,還是困難?是明媚的陽光,還是深沉的黑暗?是風平浪靜,還是驚濤駭浪?但是,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要熱切地奉耶穌的聖名禱告。


新的一年就在眼前。願我們每一個人用火熱的心和真誠的靈,奉我們救主的名禱告。聖名的大能,能夠改變我們自己、改變我們的人生、改變我們的世界!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2年1月1日初稿

 2016年1月1日修訂)

---------------------------------

* 在教会的年历上,元旦,即新年的一月一日,被称为“圣名日”,即主耶稣基督受割礼、被起名为"耶稣"的日子。


按照犹太圣礼,男婴出生后第八天要受割礼,这是“世世代代与上帝立约的记号”。在受割礼的同时,给孩子起名。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的名字,不是父母给他起的,而是在童貞女马利亚怀孕前,天使传达上帝旨意时所赐的名字。“耶稣”是典型的犹太名字,意思是“耶和华是拯救”(The LORD is Salvation, “上主是拯救”。“因為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太 1:21】)。“耶和华是拯救”,从希伯来语,音译为“约书亚”;从希腊语,音译为“耶稣”。


我们在十二月廿五日纪念耶稣降生;往后数八天,就是一月一日,即耶稣的命名日。耶稣—“上主是拯救”!因此一月一日元旦被称为“圣名日”。“耶稣”这名字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祂是上帝救恩的记号。


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是罗马的“格里高利历”。这个历法的月份顺序,即从一月到十二月,自公元前700年就已经开始使用。“格里高利历”把耶稣诞生的那一年确定为“公元元年”(当时计算有误,实际可能相差三年),所以公历又稱為“耶历”或“主历”。


但在西方文化圈中把一月一日,即耶稣受割礼、被命名的日子,定为新年的第一天,却是相当晚近的事。在中世纪,曾经把三月一日、三月廿五日、复活节、九月一日、十二月廿五日等作为新年的第一天。比如,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及其国王所辖之地),直到1751年还把三月廿五日(即天使向马利亚宣告她将从圣灵怀孕生子的日子)作为新年的第一天。最终,罗马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颁行的“格里高利历”把一月一日耶稣圣名日作为新年的第一天。其后,苏格兰在1600年开始把一月一日作为新年的第一天。

(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w_Year)


历法与民生日用息息相关。不过,却真是有极多“百姓日用而不知”;他们不知道新年的元旦,正在发出救恩的信息。那就是耶穌基督的聖名。





此文于2016年12月30日做了修改


謝松龄:愛的鏡子


利19:1-2,15-18; 詩1; 帖前2:1-8;太22:34-46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愛的鏡子》。




有的弟兄姊妹常常和我說起,很想好好讀聖經,但聖經那麼厚,內容那麼多,真不知從何讀起。也有的弟兄姊妹說,他每天都讀一段聖經,但是不知道怎麼把聖經的教導應用到生活中去。那麼,我們究竟怎麼讀聖經才比較容易理解、並且用聖經的教導帶領我們的生活呢?


曾經有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問題。他聽別人說,從聖經中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於是他帶著問題到聖經中尋找答案。怎麼找答案呢?他決定打開聖經,隨意翻到一頁,然後閉著眼睛用手指頭點,點到哪一節,答案就在那一節(這樣做,好像是打卦、抽籤)。他翻開聖經,第一次點到的句子是:“猶大出去吊死了。”(猶大出賣耶穌,後悔了,上吊而死。太27:5)


那人看自己點到的是這個句子,覺得很不舒服,自言自語說:“這句話不對頭,不算數!”於是,他又隨意翻開聖經,再試一次。這次點到的句子是:“你去照樣行吧!”(路10: 37)那人帶著哭腔喊道:“我不會照那樣做!我要再試一次!”他又試了第三次,點到的句子是:“你所作的快作吧!”(約13:27)接連試了三次,都是叫他去做那件同樣的事,這人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壓力更大,差不多快要瘋了。是聖經出了錯嗎?當然不是。而是這個人讀聖經的方式大錯特錯,他在胡翻亂點。我們當然不能以這種方式讀聖經。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讀聖經呢?其實,讀聖經和讀別的書是一樣的。讀書,首先要瞭解這本書的總綱,就是總的綱領。知道了一本書的總綱,就容易理解這本書的內容。聖經的總綱是什麼呢?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聖經,也就是“律法和先知”的總綱(舊約聖經主要是律法書和先知書,故耶穌用“律法和先知”一詞組代表聖經),是兩條誡命。


第一條誡命,也是最大的誡命,是:“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第二條誡命和第一條誡命一樣重要,是“要愛人如已”。(太22:37-40)所以說,愛上帝和愛人如已,就是整本聖經的總綱。可以說,你知道了什麼是愛上帝和愛人如已,就知道了聖經的整體內容;你遵行了愛上帝和愛人如已這兩條誡命,就是遵行了上帝的旨意。


但是,有的弟兄姊妹曾經問過我,我們知道應該遵行“愛上帝”和“愛人如已”這兩條誡命;但是,我們怎麼去愛呢?這個問題問得好。你們知道怎麼去愛嗎?首先,請看這個字(示“愛”字)。認識嗎?是簡化前的“愛”字。認識這個字嗎(示“爱”)?是簡化的“愛”字。兩個字有什麼區別?簡化前的“愛”,裏面有心;簡化字的 “爱”,裏面沒有心,而是用一橫取代了心。愛是要用心去愛的,沒有心怎麼愛?


心,首先是指人肉體的心臟。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人的其他器官出問題,不會立刻死亡。比如,如果切掉一葉肺,切掉一個腎,切掉一塊肝,甚至切掉一片腦,人都還可以繼續生存。但若是心臟出了問題,立刻就會死亡。此外,中國文字中的這個“心”字,還指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思想、情感、意志這些字都有心字傍,是不是啊?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第一的、也是最大的誡命是“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中國字的“性”和“意”也都有心字傍(性是豎心傍)。心還包括人的道德,比如說良心;心也包含人的慾望,比如說貪心。所以,中國的心字,實在是包括了人身體最最重要的器官和人的整個心靈和精神世界。


既然愛是要用心去愛的,那麼,就是用全副的身心(整個身體和全部心靈)去愛。愛上帝,就是聽上帝的話,服從上帝的誡命,遵行祂的旨意,完完全全信靠祂。整本聖經都要我們用全副身心愛上帝。聖經記載,上帝創造亞當夏娃後,他們沒有全身心地愛上帝,在魔鬼的誘惑下,對抗上帝的誡命,背叛了上帝,被趕出伊甸園。不愛上帝的,也不會愛弟兄。人類歷史上第一樁謀殺案,亞當夏娃的大兒子殺死小兒子,就是個反面的例證。為什麼會發生兄弟相殘?是因為忌妒、仇恨。“忌”、“恨”,也是都是有“心”(傍)的啊!表明那也都是從心裏發出來的。


真正愛上帝的人,也一定會愛人如已。愛人,也要用心去愛。怎麼用心去愛?用心去愛,最將心比心。耶穌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教訓的道理(真義)”。(太7:12)耶穌的這段話,被稱為“金律”。我在這個講臺上說過好多次,你一定希望別人真心誠意地對待你,那麼,你就應當真心誠意地對待別人;因為人人都想得到真心誠意的對待。你一定希望別人用心愛你,那麼,你就應當用心去愛人;因為人人都想得到別人真心的愛。你一定希望別人幫助你,那麼,你就應當去幫助別人;因為人人都想得到別人的幫助。這就叫將心比心。


如果你真的用全心去愛別人,你就一定能夠得到回報。有人可能會說,人心很壞啊,我曾經付出很大的努力去愛別人、幫助別人,可是我並沒有得到他們的回報;甚至相反,他們恩將仇報,我好心卻得了惡報。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對你說,如果你真的全心愛人、幫助別人,你一定會得到回報。因為你這樣做,是遵行了上帝要我們愛人如已的命令。你遵行上帝的命令,就是愛上帝了。上帝必將豐盛的生命賜給你;你將得到的回報,是意想不到、不可用金錢衡量的,必定大大超出你的付出。


還有人可能會说,我們奉獻和付出,不應當企求回報。這話沒錯。但是,我們是人類,不是上帝。究竟有多少人真的一點都不圖回報呢?想一想,我們認罪悔改,遵行上帝旨意,跟從耶穌基督,不就是盼望得救、永生的“回報”嗎?應該說,付出,企求回報也是正當的。我們從上帝那裡得到的,一定過於我們的所需所求。


各位弟兄姊妹,整本聖經的總綱、整本聖經的主題就是愛。聖經就是一面愛的鏡子。聖經講述上帝對我們的愛;上帝也要我們愛上帝、愛人如已、彼此相愛。細心的弟兄姊妹可能會發現,我們週刊第四頁的 “每週金句”講到,愛上帝,是通過愛人如已體現出來的。“我們愛,是因為上帝先愛我們。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愛上帝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約翰一書4:19-21)


聖經就是一面愛的鏡子。我們要常照這面鏡子,看看我們的心靈中和行為上,到底有多少愛,看看我們有沒有盡心、盡性、盡意愛我們的主上帝,有沒有真的愛人如已、彼此相愛。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1年10月23日)

(2012/01/05 发表)



謝松龄: 聆聽牧人的聲音

—復活第四主日講道(A年)


使徒行傳 2:42-47; 詩篇 23; 彼得前書 2:19-25; 約翰福音 10:1-10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在教會年曆上,復活節期第四主日又被稱爲“善牧主日”(善牧就是好牧人)。每年在這個主日,我們選讀的福音經課都是約翰福音第十章(每年選不同的段落)。主耶穌基督向人們宣告,他是好牧人,好牧人爲羊舍命;他認識他的羊,他的羊也認識他;他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牧人的比喻,在我們的信仰中佔有一個重要的位置。大家知道,在聖經中,上帝自己被稱爲“以色列的牧者”。聖經中一些最重要人物也被稱作牧人。比如,最大的先知摩西在得到上帝呼召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就曾經作牧人放羊四十年。摩西的繼承人約書亞,被委任爲以色列的牧人。後來,上帝呼召並且膏立牧童大衛為王,作以色列的牧人。


在猶太人的傳統中,牧人是一個責任重大而充滿危險的工作。因為牧人要保護羊群不受各種野獸的侵害;也要帶領羊群去尋找水源和草場,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如果有一只羊走丟了,牧人就必須找到這只羊。牧人責任重大,因為羊的生命全在牧人手上。


牧人放羊,常常是用聲音來呼喚羊,帶領羊。牧人的聲音,對羊的生命就有特別的意義。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親自描繪出一幅圖畫,一幅牧人呼喚羊群,羊群聆聽、跟隨牧人聲音的圖畫。耶穌說:“羊聽他(牧人)的聲音。他(牧人)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牧人)的聲音。羊不跟著生人;因為不認得他的聲音,必要逃跑。”(約10:3-5)耶穌又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在這幅圖畫中,耶穌就是我們的好牧人,我們都是他們的羊。牧人呼喚羊兒,羊聽牧人聲音,都是為了羊兒活得更豐盛。耶穌認識我們、呼召我們,就像牧人認識、呼喚自己的羊一樣。我們相信上帝會像牧人看顧羊群那樣,看顧我們。像羊兒聆聽牧人的聲音、跟隨牧人的腳步一樣,我們聆聽和跟隨耶穌,遵從上帝的旨意,為自己得著更豐盛的生命。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一個真理的三個方面:牧人的聲音為我們預備前面的道路;牧人的聲音領我們行走人生的旅程;牧人的聲音護佑我們不受傷害。


首先,好牧人走在前面,为我们预备道路;也就是说,我们前面的道路,牧人都已经为我们预备好了。牧人讓我们前面的道路清洁和安全。路上也许有艰难、有灾祸、有挣扎,但我們的好牧人已經看見並且知道如何幫助我們走過變幻莫測的境地。我們所要做的一切,就是不斷聆聽和跟隨他的聲音。


美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黑人棒球明星名叫羅伊·坎帕內拉(Roy Campanella),是在棒球運動中打破種族隔離的先驅。他在16歲的時候就開始了職業棒球生涯,很快紅極一時。但是不幸,在他37歲,事業鼎盛的時候,卻因爲車禍造成頸椎骨折,從此他癱瘓了。


人生,就這樣突然從高峰跌到谷低。無數個夜晚,他忍受著身體的疼痛,和精神的憂鬱,在哭泣中睡著。有一天,他翻開聖經,從詩篇第廿三篇中傳出了牧人的聲音:“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你在我面前擺設筵席。”從這一刻起,羅伊又找到了他的目標、回到了他的道路;那牧人早就已經為他預備好的道路。後來他以別的方式繼續參與棒球運動。


第二,我們要藉著禱告和敬拜,更充分、更清楚地聆聽牧人的聲音,這聲音帶領我們人生的旅程。有一位名叫尼克的中年男子,曾經在空軍服役,又做過保險生意,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後來他轉行開諮詢公司,卻虧了大本,欠了一屁股債。他一籌莫展。全家陷於困境,他的太太每天早上去教堂禱告求上帝帶領。


一天早上,她在禱告中聽到一個微小的聲音,這個聲音說:“做芥茉”。耶穌曾經說過“芥菜子”的比喻。但“做芥茉”是什麼意思呢?她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尼克夫婦想起,他們曾經在過聖誕節的時候,用俄羅斯的方法做過一些芥茉,送給親友作聖誕禮物,別人都誇好。於是,她就做了一批這樣的芥茉,包裝起來,然後打電話給一家奶酪(Cheese)店的老闆。那老闆來了,嘗了一下,就把他們生產的芥茉全都包下了。此後的三個月內,他們的芥茉就佔領了紐約大部分熟食超市。尼克夫婦把自己的煩惱帶到上帝面前,祈求帶領,他們聆聽牧人的聲音,上帝給了他們所需要的指引。


第三,牧人的聲音也保護我們。但是,必須要確認你聽到的聲音真是牧人的聲音。就像今天福音中耶穌所說的那樣,有許多聲音,其實是盜賊的聲音,但卻想讓你覺得它們是牧人的聲音。在馬里蘭,有一家冰激淩小店被搶,但店主及時接到警報。就在搶劫發生的前一刻,他接到電話,裏面的聲音說:“你是店主嗎?聽清楚,不要驚慌。我是警察。你將會被搶劫。不要抵抗。讓強盜拿走你的錢。我們就等在你的店外,我們要抓他個人贓俱獲。謝謝你的合作。”


果真,兩分鐘後,有一個大鬍子男人拿著一把刀進了店門,命令店主把錢交出來。店主以最快的速度把收銀機裏的錢全數交給強盜,眼睜睜看著他走出店門,並且期望等在外面的警察沖上來逮捕他。可是,那強盜卻上了他自己的車,揚長而去。直到車的尾燈消失在遠方,店主才明白過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原來那通電話不是來自警察局,而是那個強盜冒充警察打來的。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遇到過相似的情形?


耶穌說:“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使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牧人的聲音絕不會損害我們、毀壞我們。我們受損失、被傷害,是因為我們沒有認識牧人的聲音,未能辨別盜賊的聲音,上了盜賊的當,受了盜賊的騙。我們只有緊緊跟從牧人的腳步,才能聽清牧人的聲音。


各位弟兄姊妹,基督徒這個稱號,表明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可以承受上帝的產業。從受洗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重生進入上帝的國、進入主的羊欄。好牧人帶我們進入青草地,來到可安歇的水邊;使我們的靈魂甦醒,領我們行過死蔭的幽谷。好牧人的聲音保護我們。


好牧人愛他的羊。他甚至愛那些迷路的羊,那些被盜賊的聲音引誘,背叛牧人、離開羊群的羊。好牧人仍然來尋找我們,把我們帶回羊欄。我們這些羊兒如果要得生命,並且使生命更豐盛,就要聆聽牧人、信靠牧人、跟從牧人。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1年5月15日)

(2012/01/09 发表)


謝松齡: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

--聖靈降臨後第十主日講道


創18:20-33; 詩138; 西2:6-15; 路11:1-13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剛才我們宣讀了今天的福音。今天福音的主題是,主耶穌教導我們怎樣禱告。對於禱告,許多弟兄姊妹,特別是來教會不久的弟兄姊妹,甚至一些在教會很長時間的弟兄姊妹,都想知道什麼是禱告?為什麼要禱告?應當怎樣禱告?在禱告中祈求上帝祝福,想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上帝會給我嗎?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回答了這些問題。

其實,我們基督徒,每天都應該禱告;每個星期天我們來教堂崇拜,也會作很多禱告,但是,我們還是常常覺得自己不會禱告。禱告難嗎?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說禱告不難,因爲禱告就是向崇拜的對象說話,特別是向崇拜的對象祈求。所以,任何宗教都有禱告。即使不信任何宗教的人,也有禱告。


比如,我們常常看到在一些生日晚會(Party)上,點燃了蠟燭,在過生日的人吹滅蠟燭之前,常常有人叫他(她)許個願。也有人喜歡在許多不同的情況下許願。許願,就是一種禱告的方式。許多中國人信佛教。有人到廟裏燒香拜佛,祈求一件什麽事,或者許個什麽願,都是禱告。比如,有人求菩薩保佑,找個好工作;有人求菩薩保佑,明年生個大兒子;有人求菩薩保佑,攷個好大學;有人甚至求菩薩保佑,去賭場贏錢等等,這些都是禱告。有些人雖然沒有去廟裏求佛,但是也許會在心裏許願,比如有人在來美國簽證前,會許願:“但願我這次簽證能順利通過。”有的年輕人會許願:“但願今年讓我能夠找到一個合意的女朋友。”這樣的許願,也是一種禱告。但是,上面所說的這些禱告都不是基督徒的禱告。


我們基督徒的禱告,是要在禱告中和上帝建立一種關係,一種屬靈的關係;所以,我們的禱告,要合上帝的心意。今天的福音說:“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我們知道,雖然主耶穌的門徒大多是打漁的,還有是收稅的,但他們都是猶太人,猶太人都經常在猶太會堂中禱告。他們一定都會禱告。可是,爲什麽還要求主耶穌教導他們禱告呢?這是因為,他們想學習怎樣作符合上帝心意的禱告,在禱告中和上帝建立新的關係。


今天的福音,就記載了主耶穌教導門徒要怎樣禱告。主耶穌教導門徒的這篇禱告,我們稱它爲《主禱文》,就是主教我們的禱告文,主禱文。我們每次崇拜的時候都要讀或者唱《主禱文》。今天路加福音所記載的《主禱文》,一共有七個句子,但是卻清清楚楚地表達了一個基督的門徒應當和天父上帝有怎樣的一種關系,應當和人有怎樣的一種關系,也清清楚楚地表達了一個基督的門徒對待生活應當具有怎樣的一種態度。


我們經常讀、經常唱《主禱文》,我相信許多人都能把《主禱文》背下來了。主禱文一開頭,就呼求上帝說:“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知道,聖經中所有的禱告,都是以呼求上帝的名開始的。但是只有從主耶穌開始,才稱呼上帝爲父。耶穌以前,沒有稱上帝爲天父的。這表明我們基督的門徒,與上帝有一種特別親密的關系,就好像兒女和父親的關系一樣。而且,這位在天上的父,不只是我的父,也不只是你的父,而是我們的父,是全人類的父。當然,現在還有很多人沒有認識上帝,沒有把上帝作爲我們的父來敬拜祂、贊美祂、感謝祂。這些人在靈性上沒有父,沒有家,就像四處漂泊的流浪兒。


對天父說話,首先要稱呼天父的名。在呼求天父之後,主禱文的頭三句話說出了三個“願”:“願人都尊你的名爲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知道,在亞當和夏娃墮落、背叛上帝以後,人類與上帝的關系破裂了。主耶穌基督的使命和我們基督門徒的職分,就是要萬民與上帝和好,讓萬民認識和敬拜天父上帝;以天父上帝爲中心,過一種遵行上帝旨意的生活。這三個“願”,是講我們和上帝應該有怎樣的一種關系。主禱文是把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放在首位。


主禱文再接下來的三句話,分別表明我們在現在、過去、將來對別人、對人生應當具有怎樣一種態度,並且祈求上帝幫助我們抱著這種態度去生活。關於現在,主禱文說:“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這是主禱文中唯一的對物質方面的祈求。這句話也表明,我們承認我們的日用飲食,是從天父而來。日用的飲食,就是每天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向天父所祈求的,只應該是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一個人所求的物質,超過他生活的必需,就是一種貪心。在這個世界上,太多的人有發財的心。但是,這個世界上的物質財富就是那麽多,一個人發了財,別的人就會有損失。就算發了財,也不一定能保住財,更不用說傳給子孫後代了。而且,發財的心,貪心,常常是不平安的根源,引起人們互相嫉妒、互相欺騙、互相殘殺。


主禱文接下來講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赦免我們的罪,因爲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這句話也是表明我們應當怎樣對待過去所發生過的事情。自從亞當夏娃的大兒子因爲妒忌和仇恨殘殺了自己的兄弟以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破裂了。一切的仇恨、傷害、戰爭,都起源於人和人之間的互不寬恕。一個人若是吃了虧,常常會在口頭上或者在心裏面說:“我決不會饒了他。”這種念頭,有的人會立刻反應出來;有的人能夠忍耐,當時可能不發作,但心裏會想:“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主禱文卻要求我們寬恕一切曾經虧欠我們的人。如果我們饒恕別人,上帝也饒恕我們;如果我們不肯寬恕別人,上帝也不會寬恕我們。如果我們用主禱文來禱告了,卻又不能寬恕別人對我們的虧欠,就等於對上帝說:上帝啊,求你不要寬恕我。


今天路加福音中主禱文的最後一句是爲將來的事禱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和試探:權力、金錢、性、癮,也可能遭受到各種各樣的凶險或者是魔鬼的攻擊,如疾病、意外、災禍、兇殺、戰爭等。我們沒有辦法預料,沒有辦法預防,也很難戰勝、克服它們。我們只有祈求恩慈的天父,用祂大能的手來護佑我們,使我們免遭試探和兇惡,保守我們在祂的平安之中。


短短的一篇《主禱文》,七句話,兩個段落(除了呼求天父的第一句,兩個段落各三句),包涵了我們和上帝、和別人應有的關系,並且把我們的現在、過去、和將來都完完全全地交托給了天父上帝。這是所有禱告中最完美的禱告,也是我們一切禱告的典範。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我們滿心感謝你,感謝你教導我們如何禱告。你曾經應許我們,如果我們的禱告符合天父的旨意,天父定會應允;如此,我們祈求,你就給我們;我們尋找,就尋見;我們叩門,就給我們開門。你又教導我們,我們所需用的一切,天父是知道的,我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會賜給我們的。主啊,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用心禱告,並在生活中實行出來。奉你的名求。阿們。


2007年7月29日

2013年7月28日



此文于2013年07月26日做了修改



建立美好未来的根基

聖靈降臨後第十八主日講道(本主日为早祷)


摩6:1a: 4-7; 詩146; 提前6:6-19; 路16:19-31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建立美好未来的根基》。


今天,我们敬拜的方式是早祷。顾名思义,早祷,就是早晨的祷告。早祷在基督徒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中国有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头,一天的路程从早上开始行走,一天的计划从早晨开始实行,早晨是一天的盼望。因此,我们要在祷告中开始新的一天;在早上的祷告中,感谢上帝赐给我们新的一天,感谢上帝赐给我们新的盼望,感谢上帝赐给我们新的恩典。我们在早祷中祈求上帝在新的一天中保守我们的心思意念,让我们凡事遵行上帝的旨意。我们也祈求上帝照看我们一天的计划,眷顾我们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让我们在一天中都有平安快乐。


我们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是表明一切事情的开头非常重要,常常影响到整个事情的发展。这个道理固然不错;但是,我们人生和事业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每一步都能够遵行上帝的旨意,那么,我们就为美好的未来建立了根基。如果相反,我们常常违背上帝的旨意,甚至对抗上帝的旨意,那么,未来的光景就一定不会美妙。


今天的两篇经课都向我们表明了这个道理。在今天的路加福音里,耶稣讲了一个比喻。从前,有一个财主,每天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山珍海味,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同时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他常常被带到财主家的门口,希望捡些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东西充饥;连狗也来舔他的疮。


后来,这个穷人死了,天使把他带到亚伯拉罕身边。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财主在阴间痛苦极了;他抬头瞧见亚伯拉罕在遥远的地方,又看见拉撒路在他身边,就呼叫说,“我的祖宗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请打发拉撒路用指尖蘸点水来凉凉我的舌头吧,因为我在这火焰里非常痛苦!”


可是亚伯拉罕说:“孩子啊,你该记得,你生前享尽了福,可是拉撒路从来没有好日子过;现在他在这里得着安慰,你反而在痛苦中。而且,在你们和我们之间有深渊隔开,人要从这边到你们那边去是不可能的,要从你们那边到我们这边来也不可能。”财主说:“既然这样,求你打发拉撒路到我父家去,我有五个弟兄,让他去警告他们,免得他们也到这痛苦的地方来。”


耶稣用这个比喻,是要告诉人们,上帝是公义的,人现在所作的一切,都会在未来得到相应的回报。拉撒路是个信靠上帝的义人,虽然曾经沦落为乞丐,又穷又病,但后来却蒙拣选与亚伯拉罕等义人同享上帝的恩惠(天使把他带去,就是上帝拣选了他)。而那个财主尽管曾经生活极尽奢华,享尽荣华富贵,可他的未来却非常悲惨。


但是,这个财主的罪过不在于他有钱,也不在于他比拉撒路享受了更好的生活,而在于他没有遵行上帝的旨意,不信靠上帝,只信靠自己的钱财。我们知道,耶稣说,全部律法和先知道理的总纲,就是爱上帝和愛人如己。人应当爱上帝,又应当愛人如己,这就是上帝的旨意。那个财主也许并没有压迫拉撒路,没有欺负他、虐待他,但是,这个财主却无视拉撒路的存在,无视拉撒路生命的需要。


今天的福音告诉我们,那个财主在火焰中受痛苦时,呼求拉撒路用指头尖蘸点水来凉凉他的舌头,又要求亚伯拉罕打发拉撒路去他父亲家警告他自家弟兄不要继续作恶。可见,这个财主是认识拉撒路的。因为以前拉撒路曾经在财主家门口乞讨,甚至可能在财主门前的草坪上睡过觉。连财主家的狗,都同情他,去舔他的疮口。可是财主看见作为乞丐的拉撒路,却无动于衷,没有搭理他,也没有给他任何的帮助。


有人可能会说,财主这样作,并没有犯罪、并没有触犯法律呀。但是,在上帝的眼里,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责任;因为任何人在困难的时候,都需要帮助。任何人都是上帝的儿女,任何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弟兄姊妹,应当彼此相爱。因此,在看到别人有需要时,我们不去尽自己的责任,就是“心肠硬”、“无怜悯”,就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是一种罪过。


上帝是掌管一切的主宰,万物都是从上帝而来。财主的钱财,也是上帝的产业。财主守住来自上帝的钱财,自己尽情尽性地享受,却不去帮助扶持一个上帝所创造的生命,任凭那生命在痛苦和贫困中挣扎、死亡,难道不是罪吗?他必定会为这罪过付出代价。他的未来必定品尝痛苦的滋味。而一个穷人,虽然可能看起来在物质上贫乏,但只要信靠上帝,就会因信靠上帝而得富有。


在今天的第一篇经课里,保罗说:是的,一个人若知足,信靠上帝的确可以使他富有。我们到这世界,没有带来什么,我们又能从这世界带走什么呢?如果我们有得吃,有得穿,就该知足。那些想发财的人是掉在诱惑里,被许多无知和有害的欲望抓住,终于沉没毁灭了。贪财是万恶的根源。有些人因贪慕钱财而背离了信仰,饱尝痛苦,心灵破碎。至于你们,是上帝所重用的人,要远避这一切,要追求正义、敬虔、信心、爱心、忍耐和温柔。 在信仰的竞赛上要尽力奔跑,为自己赢得永恒的生命。


保罗又说:对那些今世富足的人,要警戒他们不可骄傲。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不可靠的财物上,而要倚靠那把万物丰丰富富地赐给我们享受的上帝。要吩咐他们行善,多做好事,慷慨施舍,随时济助。这样,他们就是在为自己积存财宝,为将来建立坚固的根基,好把握那真正的生命。


现在让我们祷告。亲爱的主,我们满心感谢你,感谢你赐给我们今天的信息。你是创造一切、掌管一切的至高主宰。求你带领我们,在生命中的每一天、在人生路上的每一步,都能遵行你的旨意——爱你,我们的主上帝,爱我们的姊妹兄弟。求你看顾我们,你的圣灵充满我们。祷告奉耶稣的名。阿们。


(所引经文皆自《现代中文译本》)

(2013年9月29日)

(2013/09/30 发表)


谢松龄:悔改是通向天國的道路

將臨第二主日講道(A年)


【聖經經文】詩篇72:1-7,18-19; 以賽亞書11:1-10; 羅馬書15:4-13; 馬太福音3:1-12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悔改是通向天國的道路》。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做過令人後悔的事;也一定後悔過許多次。有人可能說,“我做事從來不後悔,”但是,這話不會是真的。因為,後悔這個詞,是說事後悔恨;說“從來不後悔”的人,即使他原來很少後悔,但面對未來,在他人生的道路上,還有許多事要做,怎麼知道以後對所做的事就不會後悔呢?


許多年前,美國有一對夫妻接到去英國領養孩子的通知。他們為了領養一個孩子,已經申請、等待了很長時間。他們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這一天,對他們來說是快樂的一天,但對另一個人來說,卻是痛苦的一天。這對夫婦到了領養中心,坐在接待室裏等候;這時,有一位年輕的學生母親抱著一個嬰兒走進隔壁房間。幾分鐘後,這位年輕的母親抽泣著離開了收養中心。


收養中心的負責人把這對夫婦領到隔壁房間,他們看到了一個六個星期大的男嬰。孩子身邊有一個大紙口袋,裏面裝著換洗衣服和兩封信。一封信是給孩子的新父母,感謝他們為她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家。接著,嬰孩的母親提出一個請求,懇求他們同意,在兒子十八歲生日的那天,把另一封信給兒子看;她保證信裏沒有任何關於她個人身份的信息。於是,這對夫婦滿足孩子生母的請求,把這封信交給他們的律師,等十八年後,讓他們的養子自己打開看。


這個故事的結局怎樣呢?當兒子十八歲生日那天,打開那封信時,他看到了年輕母親的流淚懺悔。母親說:兒子啊,今天,我就要和你分手。我愛你,為了你,我一定會悔改、改變自己。在讀這封信的時候,你已經十八歲了。如果我還活著,一定會讓你為我自豪,而不是為我感到羞愧。這是我所能夠為你作的一切。


這位年輕的母親當初一定為她所作的一些事感到悔恨。但是如果只有後悔,只是停留在後悔,那將於事無補;中國有句俗話說,“世上沒有後悔藥。”因此這位母親對兒子說,她要悔改、從此改變自己。請大家留意,後悔和悔改這兩個詞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後悔,是面對過去,對自己不當、甚至罪惡行為的悔恨;知道自己因為周圍邪惡勢力的影響,或是自己心靈裏的黑暗和骯髒,而做了錯事,因此悔恨自己。而悔改,不僅有“悔”,而且有“改”。悔,是面對過去、事後悔恨;改,則是面對現在和將來,改變自己,離棄邪惡,歸向上帝,開始新的生命,並且防止罪惡再次進入我們的生命。所以,悔改不僅要後悔,更要改變,悔改的重點,是在“改”。就像一個人摔了跤,最重要的不是後悔路沒走好,而是站起來繼續奔走前面的路程。


有一位年輕的牧師,要到監獄裏去講道。他整天尋思,用什麼語言來感動這些囚犯冷漠的心靈。他進了監獄的禮堂,看到囚徒們面帶嘲諷的冷笑,那神情,讓他禁不住心裏發顫。他一邊默默向聖靈禱告、祈求信心和力量,一邊走上講臺。但是就在最後一級階梯上,他絆了一跤,滾下了講臺。這情形頓時引起哄堂大笑,還有人吹起口哨、大聲怪叫。這位年輕的牧師疼痛、羞愧、甚至後悔,腦海中閃過“今天不該來這裡”的念頭。但刹那間,他一躍而起,跑上講臺,笑著對臺下說:“先生們,看見我了嗎?今天我來,就是要給你們看,人在跌倒之後,是可以再爬起來的!”


今天福音的中心信息,就是悔改,說:“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群眾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境,和約旦河一帶,來到他(約翰)跟前。他們承認自己的罪,約翰就在約旦河為他們施洗。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要求受洗,就對他們說:‘你們這些毒蛇!上帝的審判快要到了,你們以為能夠逃避嗎?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斧子已經擱在樹根上了,凡不結好果子的樹,都要砍掉,丟在火裏。”(太3:5-10, 現代中文譯本)


對於猶太人來說,施洗約翰所傳悔改的信息是一個新的聲音;因為在猶太人看來,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上帝所揀選的民族);而外邦人才是需要悔改的罪人。但施洗約翰卻對猶太人呼喊:“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施洗約翰警告他們:“(你們)不要心裏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這表明猶太人與外邦人一樣是罪人。聽到施洗約翰悔改信息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都是猶太人中勢力強大的宗教集團,耶穌曾多次揭露他們的邪惡和罪行。他們之中有許多人自以為聖(自以為聖潔)、自以為義(自以為是義人);但此時,也想藉著受洗來免除罪惡,逃避將來的審判。


於是,施洗約翰告誡他們,光是受洗還不夠,必須要用行為來證明他們已經悔改,他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因此,真正的悔改,不光是嘴上說說,首先要有內心的更新,結果引起生活和行為的相應改變;如使徒保羅所說,“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羅馬書6:4)悔改是上帝赦免(饒恕)人、賜給人恩典的唯一條件;悔改的道路,就是回到上帝那裡去的道路。在聖經中,上帝說,祂“不願意看見罪人死亡,寧願看見他改過而存活。”(結33:11)全部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盼望罪人悔改,盼望我們再次回到祂那裡;就像父母盼望浪子回頭,回到家裡一樣。


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施洗約翰在約旦河宣傳悔改的洗禮,是“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是為主耶穌基督的到來修築道路。施洗約翰宣告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天國就是上帝執掌王權的國度,是主耶穌基督作王審判世界的國度。悔改是走向這個國度的第一步。要堅固心靈中的軟弱、填補空虛和缺陷,把驕傲、狂妄、自以爲義丟在後面。要除去一切的虛僞、詭詐、憤怒和仇恨,讓心靈變得仁愛、正直、坦蕩、信實、充滿智慧。真正悔改的人,一定會結出美好的生命之果。


施洗約翰說,他是用水給人施洗,叫人悔改;但那在他以後來的,就是主耶穌基督,要用聖靈與火給人施洗。因此,施洗約翰的洗(水的洗禮),是悔改的記號;主耶穌基督的洗(聖靈的洗禮),是救恩的記號。基督徒是受水和聖靈的洗,是重生和救恩的記號。在受洗時,上帝和我們所立的聖洗誓約是不可解除的。在將臨節期,我們應當更新我們的聖洗誓約。


請大家起立,打開公禱書第186頁,讓我們重溫我們的聖洗誓約。……(以此代替尼西亞信經)


求主使所有更新聖洗誓約的人,活在主復活的大能裏,並盼望主榮耀的再臨。願主永在,永遠掌權,永無窮盡。阿們。


(2010年12月5日初稿

2016年12月1日修訂)




此文于2016年12月02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愛的金律

--復活第六主日講道(A年)


徒17:22-31; 詩66:7-8; 彼前3:13-22; 約14:15-21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愛的金律》。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稣说:“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14:15);又說:“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約14:21)這就是說,愛耶穌的人,一定遵行耶穌的命令。那麼,甚麼是耶穌的命令?


其實,聖經就是一本記載上帝和耶穌基督命令的書。創世紀記載,創世之初,上帝就用祂的命令創造天地萬物。比如,“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1:3)更重要的是,上帝用命令(Commandments誡命)來確立上帝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如“十誡”)。耶穌把上帝頒佈的誡命總結為兩條,即“愛上帝”和“愛人如己”;耶穌說,這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即全部聖經的總綱。(太22:37-40)此外,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又賜給門徒一條新命令“彼此相愛”。(約13:34-35)因此,上帝和耶穌基督命令的核心,就是“愛”。


耶穌命令的核心是“愛”。接下來的問題是,甚麼是愛;愛的內涵是甚麼?愛這個詞,是西方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最最常見的詞。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雖然愛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沒有那麼多,但愛的行為並不比西方社會少。愛,深深根植於人類的生存狀態中。


每一個人都知道愛這個詞。每一個人都聽說過愛、談論過愛。每一個人都愛過人,也都盼望被愛。但是,關於愛,至少可以提出兩個問題。第一,“甚麼是愛?”第二,“如何去愛?”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好像人人都能回答,但其實不然。上個世紀(廿世紀)英國最著名的基督教作家、思想家之一劉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詳盡論述過愛,他寫了一本書,叫作《四種愛》。我們可以從中瞭解“甚麼是愛”。


劉易斯所說的四種愛中,有兩種和人的生物性密切相關。劉易斯所描述的第一種愛,是親愛,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這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愛,在生物學上,這種愛是保護後代、繁衍種族所必不可少的,所以被稱為“需求的愛”和“給予的愛”。父母用愛哺育兒女;父母給兒女的愛,是莫大的禮物。兒女也會用愛反饋父母,父母也需要兒女的愛。中國人所謂“父慈子孝”,就是指的這種愛。中國文化傳統把這種愛放在第一位。


與人的生物性相關的另一種愛是性愛。就是戀人們墮入愛河的那種愛。常常被人們稱作“愛情”。 “愛情”這個詞常給人一種高尚的感覺。人進入青春期後,大概都知道什麼是性愛。性愛是在性、性欲、性行為等生物本能上發展起來的,性愛必定包括性欲和性行為。但是,我們不能把性愛簡單地等同於、或降格為性欲或性行為。所謂愛情就是性本能的一種昇華。在性愛中,常常是全身心地喜愛某人,並且想完全擁有對方。許多人在許多場合下,甚至把這種愛的關係抬到非常崇高的境界。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當羅密歐墮入愛河時,他把朱麗葉稱作東方初昇的太陽。


劉易斯所描述的第三種愛是友愛。友愛不是出於生物學上的需要,不是為了肉體生存和種族延續的需要,不是(生物性的)親愛或性愛。友愛是一種社會性的行為,在古代西方世界,友愛的社會價值高於其他的愛,因為友愛不是出於人們身體上和情緒上的需要,而是人與人社會關係的昇華。中國人常說的“為朋友兩肋插刀”、“講義氣、重情分”、“仗義疏財”等等就近似友愛的表現。


劉易斯所論述的第四種愛是“聖愛”。這聖愛在英文中有一個專門的詞(Agape,從希臘文而來),中文裏沒有相對應的詞。耶穌說,“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中”;“你們要彼此相愛,就像我愛你們一樣”。聖經中還說, “上帝就是愛。”這裡所說的愛,就是聖愛(Agape)。這種愛是完全徹底捨己的愛,是否定自我中心的愛,是上帝聖子為拯救人類而自甘從至高降卑為人的愛,是捨命救人的愛。


當耶穌要我們彼此相愛的時候,他說的不是親愛,不是性愛,也不是友愛。他說的愛,超越了所有這些愛。耶穌沒有說過不要親愛、友愛、性愛。我們當然可以享受親愛、友愛、性愛。但是,親愛、友愛、性愛都是有條件的愛,在這些愛中,愛的給予者都盼望和期待著回報。愛的接受者若沒有回報,就會被看作“忘恩負義”。而耶穌所說的愛,則是無條件的愛,愛的給予者並不盼望、也不期待對方的回報。這就是聖愛,是上帝的愛。作為基督徒,上帝呼召我們去實行這種愛。


至此,我們大概知道了甚麼是愛。現在來回答另一個問題:“如何去愛?”在現實生活中,愛不是一個教條,愛是一種行動。愛不光是嘴上說說,而是要實行出來。那麼怎樣去愛?怎樣去愛上帝並且愛人如己?今天福音的一開頭,耶穌就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顯而易見,愛上帝,就必遵守他的誡命;愛上帝,就要順服他的旨意。那麼,我們如何知道一個人是否順服上帝的旨意,換句話說,怎樣檢驗我們對上帝的愛呢?


在聖經中,使徒約翰把愛上帝和愛弟兄聯繫起來;把愛上帝具體化為愛弟兄。他說:“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愛上帝,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約壹4:19-21)。


大家都會說“愛”。也有人老是把愛掛在嘴邊,說愛、愛、愛!但我們是否知道,怎樣去愛人如己?我尋求過這個答案。我也和一些人、甚至牧師討論過這個問題。不少人說,“首先要愛你自己,才知道怎樣去愛別人。”這個回答,聽起來似乎不錯。但還是把重點放在“愛自己”上面。我相信,最好的答案可以從聖經、上帝的話語中找到。那就是耶穌論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金律(黃金律)。耶穌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如果用中國現代語言說,那就是: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要感同身受,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這個“金律”出自於聖愛,但適用於所有各種愛,適用於親愛、性愛和友愛。


愛,不是只愛我自己,或者要求別人來愛我。我需要愛,我盼望被愛。但別人也和我一樣,他/她也需要愛,盼望被愛。我希望被愛,我就要去愛別人。愛包括尊重,不只是自我尊重或者要別人來尊重我。我需要被尊重,別人也一樣需要被尊重,所以我必須尊重別人。許多人只知道自己的尊嚴,完全不理會“任何人都有尊嚴”這個普世價值。這些人其實不懂何為“尊嚴”,因此他們自己也沒有尊嚴。就像中國傳統的“滿大人”,有的只是擺大架子,恃強淩弱,仗勢或仗財欺人。他們想讓別人看見他們的尊嚴;其實只是邪惡醜陋的作秀。


愛也包括助人,我們在困難的處境中需要幫助,別人也同樣需要,故此當別人處於困境中時,我應當去幫助他/她。愛又包括信任,大家都想得到別人的信任。當我要求別人信任時,應當反過來檢查自己,我是否信任別人。許多人都會說,夫妻之間、朋友之間最要緊的就是互相信任。我們都應當察問一下自己,我信任對方嗎?因此,彼此相愛,其實就包括彼此尊重、彼此幫助、彼此支持、彼此信任。


由此可見,具體地說,愛人如己,就是首先要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和动机;“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我們需要親愛、愛情(性愛)、友愛;但是我們更要活出超越這些愛的聖愛,遵行“愛上帝”、“愛人如己”和“彼此相愛”的命令。在“愛”的關係中,聖愛是統領一切的。有了聖愛,親愛、愛情、友愛就會更加豐盛、充滿活力。遵行“金律”,必定擁有鮮活的生命和光明的人生。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4年5月25日,2017年5月21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04月26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復和的使命

----聖靈降臨後第一主日(三一主日)講道(A年)


創1:1-2:4a; 詩8; 林後13:11-13; 太28:16-20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復和的使命》。


說到“使命”,每個人出生來到世界上,都有他的使命。可能有些人會說,我有什麼使命啊?我不覺得我有什麼使命。其實,不要把使命看得那麼神秘和高深。我們是人。難道不是嗎?既然是人,就一定有思想的能力,有生活的目的、有人生的目標。比如,中國人常說,人生在世,要出人頭地,榮宗耀祖。這就是許多人的人生目標,或者說,是文化傳統賦予他的使命。代復一代,父母總是對子女抱有這樣的期望,望子成龍嘛。我知道有弟兄兩人,哥哥名叫榮宗,弟弟名叫耀祖。這就是父母對他們的期望,也是賦予他們的使命。對於許多人來說,出人頭地、榮宗耀祖這個目標太高,很不容易達到(能有几个人做到呢?)。但是至少,人生在世,總應該能夠安身立命(養活自己)、孝敬父母、養兒育女吧。這個目標不算太高,但也是個使命。所以,人活着,一定有他的使命。


我們剛才讀的第一篇經課《創世記》就講到上帝在創造人類後,賦予人的使命。創世記說:“上帝就照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上帝要人“生養眾多”和“治理大地”、“管理各種生物”,就是上帝給人的使命。


那麼,基督徒的使命是什麼?我們可以說,基督徒的使命是“復和的使命”。什麼是“復和”?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有一天,原先關係良好的夫妻倆,為了一些事情生氣、吵架,就是不和;第二天,經過溝通,兩人又重新和好了,就是復和。所以,“和”是指一種正當的關係;“復和”就是“重新和好”、恢復正當的關係。中國人說,“和為貴”、“和氣生財”,主要是說人與人之間 “和諧”、“和睦”、“和平” 這樣一種關係。今天我們在這裡所講的“和”,不僅指人與人之間的正當關係,更重要的是指人和上帝之間的正當關係。


什麼叫正當?在英文,用Righteousness這個詞;在中文聖經,翻譯成義。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照自己的形像造人之後,就與人立約,叫人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遵守這約,就是人和上帝之間正當的關係,就是義。從我們今天的話題來說,就是“和”。上帝是信實的,祂永遠守約。亞當夏娃背離了聖約,破壞了人和上帝之間正當的關係;使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從“和”變成“不和”。這種“不和”繼續發酵、擴展——亞當夏娃離開伊甸園後,生了兩個兒子;哥哥該隱因嫉妒和仇恨,殺死了弟弟亞伯。從此以後,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破裂,不和了。所以聖經(《羅馬書3:10》)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就是說,人世間沒有一個守約的、正當的人。


基督徒的使命,是復和的使命,叫人靠著天父的憐憫和主耶穌基督的救贖,棄絕一切的邪惡,堅守上帝的誡命,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人,與上帝和好,也彼此和好。今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復活後,交托給門徒一個大使命。今天的福音說:“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耶穌原來有十二個門徒,其中一個猶大,因為出賣了耶穌,而後悔自殺身亡。現在只剩下十一個。這象徵教會並不是完美的,任何時候都可能有猶大式的人物出現(猶大曾被賦予重任,管理團體的財政)。而且就連這十一個門徒與耶穌的關係也曾經破裂,在耶穌受難時,他們全都背約逃跑,離棄了他們的主。可是,復活的主卻主動去尋找他們,與他們復和(重新和好)。耶穌指示他們到加利利的一座山上去見他。


今天的福音接著說:這十一位門徒“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這表明在敬拜耶穌的人中,信心的差別也很大。我們當中不也是這樣嗎?有人信心比較成熟、堅固,有人雖然也來敬拜上帝,但卻仍然不相信上帝的慈愛、能力和信實。疑惑和信心總是手拉手在一起。許多人有信心也有疑惑。我本人非常喜愛馬可福音中的這樣一段經文。耶穌對一位求他醫治的人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那人立刻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9:23-24)我們的信都不足,都要求主幫助!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向門徒、也是向我們宣告,他是“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的主;耶穌吩咐門徒、也是吩咐我們去實行一個大使命。耶穌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你們要去”是一個命令式,耶穌命令我們要主動地出去。有一位小女孩,父母來教會,她也參加主日學。有一次,她從主日學出來後,對父母說:“今天我們在主日學,老師教導我們說,要到世界上去,使萬民作耶穌的門徒,給他們施洗。可是,我們卻一直坐在那裏沒有動。”


是的,許多弟兄姊妹來到教堂,敬拜上帝、感恩讚美、卸下重擔、尋求平安;在團契生活中,交流分享,彼此幫助,這些都是上帝的賜福。但是,如果僅僅閉門享受這些恩典是不夠的;我們是一個開放的信仰團體,我們要主動走向那些失去方向、困頓迷惑、需要幫助的人們。我知道,在座的許多人都是由先來到教會的弟兄姊妹帶領進來的。先來的人,主動帶領別人到上帝的面前,讓他們分享主的恩典,也來作基督的門徒。這樣,上帝的羊欄就不斷壯大。


耶穌要我們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請注意,耶穌沒有要我們去招募更多的教友,而是要我們使萬民作祂的門徒。這就要求我們自己不是要作教友,而是要作門徒。所謂門徒,就是忠心跟從老師的學生。老師用自己的精神、教導和榜樣來訓練門徒,門徒與老師一起工作。怎樣使萬民作他的門徒呢?耶穌指示說:第一,“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第二,“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因此,作門徒的第一步是受洗。聖經告訴我們(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六章中說),受洗,就是歸入基督的死,讓我們原來有罪的舊我,與耶穌同釘十字架;又藉著基督的復活,與他分享新生命,成為一個新人。受洗,就是與基督聯合,使我們成為基督身體的肢體。藉著受洗,上帝使我們跟祂和好(復和)。【註:比喻 基督是教會的頭(元首),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我們是基督身體的肢體(眼耳手足),即教會的成員。英文中,“肢體”與“成員”是同一個詞,Member。但原意,是肢體,自希臘文】。


作門徒的第二步是遵守耶穌的教導。耶穌的教導、乃至聖經的教導很多,怎麼遵守呢?耶穌自己把律法和先知一切的道理(即舊約聖經)總結為兩條最大的誡命—愛上帝和愛人如已。耶穌又賜給我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所以,遵守耶穌的教導,就是要愛上帝、愛人如已、彼此相愛。也就是與上帝和好(復和)、並且彼此和好(復和)。


這就是在今天福音中,耶穌給我們的大使命,是復和的使命。我們在基督裏,都是新造的人,要去傳這和好的福音。在今天的書信中,保羅對我們說:“要作完全人……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上帝必常與你們同在。”


現在讓我們禱告。主耶穌啊,你是天上地下所有權柄的主。求你常與我們同在,堅固我們、扶持我們,裝備我們,讓我們在教會的事奉和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作你和好福音的使者。奉你的名求。阿們。


(2014年6月15日)

(2014/06/13 发表)


谢松龄:不要怕

聖靈降臨後第六主日講道(Year A, Proper 7)


耶20:7-13; 詩69:8-20; 羅6:1b-11; 太10:24-39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不要怕》。


每個人都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擔憂、恐懼和害怕。擔憂、恐懼、害怕這些心理狀態是相通的,可以用一個中國字來概括,就是“怕”。許多人小的時候,怕黑暗,怕鬼怪,怕被大人打罵,怕被老師批評。長大了,怕挫折,怕失業,怕錢不夠用,怕失去任何已經得到的東西。各人有各人的難處,各人也有各人的懼怕。當然,人類還有共同的懼怕,那就是懼怕災禍、疾病和死亡。


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趨向他自己認為的利益、快樂、幸福,躲避他自己感到的傷害、威脅、痛苦。但是,人通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利”和“害”的判斷,往往是不準確的。而且,人在追求利益、幸福、快樂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挫折和失敗,就很容易沮喪、憂慮、害怕。因此,在人的一生中,憂愁總是多於喜樂。“怕”,常常盤踞在我們的心中。


我有一位牧師朋友講了這樣一件事。他教會中有一個年輕人,因考試成績沒有達到他父母的要求(不僅中國人如此,老外也是這樣),而陷入憂鬱沮喪之中。他對牧師說,他不知如何向父母報告這個壞消息,他害怕帶著失敗去面對父母。因為他父母都是成功人士,只知道成功;他們沒有失敗過,也不會容忍失敗。牧師看出這位年輕人極度痛苦和沮喪。牧師平靜地問他,你有沒有嘗試向你父母報告這個消息呢?年輕人很快回答說,沒有;如果我說了,一定會受到懲罰。牧師說:你應該給他們一個機會,來對你的失敗作出反應。因為他們畢竟是你的父母!他們給了你生命!他們給了你一個家!難道你害怕父母會懲罰你嗎?這男孩接受的牧師的忠告,回家去了。後來,男孩告訴牧師說,他已經把一切都告訴了父母。出乎意料,他的父母完全沒有責怪他,反而安慰他、鼓勵他。男孩承認,他原先的想像完全錯了,他父母並非不能容忍失敗。看來,中國有句老話是對的:“人是被自己嚇死的。”


這個男孩還算好。我們都聽說過,有的青少年、甚至大學生因學習壓力太大而自殺的事情,這樣的事例,無論在中國人、在外國人都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憂慮、恐懼、害怕會引起許多身體上和心靈上的嚴重問題,是健康殺手。可以引起憂鬱症,神經衰弱,胃潰瘍、高血壓,心臟病,早死等等。我們知道,有人由於過度勞累而早死,但更多的是因為恐懼和憂慮。


面對擔憂和懼怕,在今天的福音中,主耶穌三次對祂的門徒,也是對我們說:“不要怕!”耶穌對門徒說“不要怕”,是特別指在跟隨他的時候,不要懼怕遭受迫害。因為在耶穌的時代,宣講天國的福音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耶穌本人就是因傳揚天國的福音而受到宗教和政治的雙重迫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呼召他的門徒勇敢宣揚福音,不要害怕。耶穌要門徒完全信靠上帝,因為他們是在為上帝做工,上帝一定會看顧和保護他們。


耶穌三次叫我們 “不要怕”,是讓要我們確確實實地明白,無論何時何地,上帝都對我們無微不至地看顧。上帝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也是我們生命的掌管者和看顧者。耶穌說,就連我們的每一根頭發,上帝都數過。當時的一分錢可以買兩只麻雀;但就算是如此卑微的麻雀,如果天父上帝不允許,一個也不會掉在地上。何況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呢?如果沒有上帝的許可,誰都不可能傷害我們、毀壞我們。一個真正信上帝的人,不畏懼任何東西,只敬畏上帝一位,遵行上帝的旨意和一切命令;如果你真正信上帝,行在上帝所指示的正道上,就不會懼怕任何人,也不會懼怕任何人間的勢力。


在這裏,我想講一位在教會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名叫克蘭默。他曾經是英國的坎特伯雷大主教(1533年),在四百五十年前促成了英國的宗教改革,使英國教會脫離了羅馬公教會(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天主教會)。脫離了羅馬天主教的英國教會就是聖公會,我們美國聖公會就是英國聖公會的傳教士建立的。我們現在用的《公禱書》(黑皮),第一版就是克蘭默主編的。在宗教改革時期,當政的英國國王亨利死後,他的女兒馬利作了女王。馬利女王是天主教徒,她登基後,立刻恢復天主教,全面鎮壓脫離了天主教的改革派。她處死了許多改革派人士,歷史書上稱她爲“血腥馬利”。


血腥馬利也逮捕了克蘭默,把他關在牢裏兩年。克蘭默受到馬利女王的威逼,由於害怕死亡,他屈服了,多次寫下悔過書和認罪書;但是仍然沒能逃過一死。血腥馬利最終決定把克蘭默燒死(火刑1556年) 。這時,克蘭默想起了(今天福音中)耶穌說的:“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他很後悔:為了逃避死亡,自己背叛了信仰,出賣了靈魂;但最終還是難免一死。


血腥馬利非常狠毒,她要求克蘭默在被燒死(火刑)前當衆宣讀悔過書。克蘭默沒有宣讀已經寫好的悔過書,而是當衆宣告收回他所寫的所有的悔過書,並且伸出自己的右手說:“我用這只手寫了悔過書,用這只手在悔過書上簽了字,這只手應當先受懲罰,應該先燒掉這只手。”在執行火刑時,克蘭默果然把右手伸進火的中心,看著自己的手燒焦了、燒幹了。他高聲喊道:“主耶穌啊,求你接受我的靈魂!我看見天開了,耶穌坐在上帝的右邊。”


今天,我們在這裡,生活在一個信仰自由的社會,跟隨基督和傳揚福音已經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是,我們要認真問問自己,我是真的在跟從基督嗎?在這個世界上,人的價值觀都帶著罪的痕跡,和上帝的旨意、天國的福音格格不入。我們要活出天父兒女的樣子,為基督作見證,就很可能和這個世界的價值觀發生衝突。這樣的衝突甚至可能在教會內部發生。面對這樣的衝突,我們不要懼怕!在人生的旅途中,也會遭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難處,甚至陷入某種困境。但是,我們不要懼怕!因為只有上帝才是我們生命的真正掌管者。我們信靠上帝,把我們的問題和困難帶到上帝面前,就可以戰勝憂慮、抵擋懼怕。


現在讓我們禱告。掌管生命的主啊,唯有你配得敬畏和讚美。你愛我們,求你帶領我們走出各樣的困境,堅固我們的身、心、靈,賜給我們隨時的幫助。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4年6月22日)

(2014/06/21 发表)


谢松龄:耶穌潔淨你的心靈

----聖靈降臨後第九主日講道(A 年 Proper15)


詩133; 創45:1-15; 羅11:1-2a, 29-32; 太15:10-28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潔淨你的心靈》。



我們剛才讀了今天的福音。這段福音是選自馬太福音第十五章。這一章記載了耶穌與法利賽人和文士辯論潔淨與污穢(不潔)的問題。當時,有法利賽人和文士專程從耶路撒冷來見耶穌,指責耶穌的門徒吃飯的時候,不洗手,觸犯了古人的傳統。其實,在聖經中,並沒有規定吃飯時要洗手。現在的學者經過多方考證都不知道,飯前洗手,究竟是在什麼時代才成為猶太教的一個宗教禮儀。雖然猶太人吃飯是用手抓著吃,但他們洗手不只是出於清潔衛生的考慮,而是一種潔淨的禮儀,洗手是要除去一切的污穢(不潔淨),以免這些污穢隨著食物進入人的身體和靈魂。


潔淨與不潔淨,在猶太人的傳統中是一個重大問題。在舊約中,有許多關於潔淨和不潔淨的律法。比如,婦女在某一些特殊的生理時期,如月經期、剛生過孩子時,是不潔淨的。死人是不潔淨的。外邦人,即非猶太人,也是不潔淨的;甚至外邦土地上的塵土都是污穢的。許多動物是不潔淨的,如豬、狗、兔子,以及沒有魚翅、沒有魚鱗的魚類,都是不潔淨的。不潔淨的動物不允許吃;不潔淨的東西,包括在特殊生理時期的婦女,都不可以接觸。如果沾染了不潔淨的人或物,就要通過宗教儀式去除不潔(污穢)。他們認為,一個人在潔淨的條件之下,才能接近和敬拜上帝,不潔淨的人,不能接近和敬拜上帝。


法利賽指責耶穌的門徒吃飯時不洗手,耶穌則引用聖經(以賽亞書)批評他們的虛偽和表裏不一。先知以賽亞說,猶太百姓用嘴唇尊敬上帝,心卻遠離上帝。也就是說,他們雖然表面上遵守吃飯洗手之類的宗教禮儀,但心靈裏卻藏污納垢,並不乾淨。耶穌用說:“那從人嘴裏進去的東西不會使人不潔淨;那從人嘴裏出來的東西才會使人不潔淨。”(太15:11,現代中文譯本)因為,“一切從人嘴裏進去的東西,到了肚子裏,然後又排泄出來(去)。但是從人心裏出來的有種種惡念;這些惡念指使他犯兇殺、淫亂、通姦、偷盜、撒謊、譭謗等罪。這一切才真的會使人不潔淨。至於不先洗手吃飯那一類的事,是不會使人不潔淨的。”(太15:17-20,現代中文譯本)所以,表面上遵守洗手潔淨禮儀,而心裏卻藏污納垢的人,其實是遠離了上帝。


耶穌把法利賽人和文士稱作“偽善的人”(假冒為善的人),也就是偽君子。中國有俗語說:“滿口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就揭露了這樣的偽君子。猶太人有各樣潔淨的禮儀,又有各種食物的禁忌,按照規條,不能吃這樣,不能吃那樣。但是,這些都不能使他們的內心潔淨。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向我們表明,一個人如果表面和內裏不一致,就會讓上帝失望。耶穌並沒有反對潔淨的律法,而是要人從外表到內心都完完全全地成為一個潔淨的人;不僅要洗手,也要洗心革面。如果只是遵守表面的規條,沒有內心的改變,就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遠離了上帝的旨意。


耶穌說:“那從人嘴裏出來的東西才會使人不潔淨。”那從嘴裏出來的東西,是指人所說的話語。人的話語,特別是有些無意中說出來的言語,常常是從靈魂最深的地方透露出來的。言語一定是心靈的反映。耶穌說:“心裏所充滿的,口就說了出來。好人從他積存的善發出善來;壞人從他積存的惡發出惡來。”(太12:33-35,現代中文譯本)這是說,言語是從心靈裏出來的。口中不好的言語,反映了人心的醜惡。


中國有許多關於言語的成語,講的都是人心的醜惡。比如,“闲言碎语”、“流言蜚语”、“風言風語”,是形容散佈謠言、背後中傷、說人壞話,其實是在用言語殺人。花言巧语、甜言蜜語,是形容懷著不正當目的,用好聽的謊言引誘人、欺騙人、設下陷阱,叫人上當,甚至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污言秽语”,形容人滿口髒話,反映了心靈的污穢、淫蕩,這些言語一出口,就會污染別人。“谗言佞(ning)语”,是指對上司、對有權勢的人阿諛奉承,打(別人的)小報告,謊言假話,欺上壓下。“冷言冷語”,反映人的心靈冷漠、冷酷,對人言語帶刺。當然,在這些關於人言語的成語中,也有一些不太負面的詞。比如,“豪言壯語”這個詞。但是,我們在報刊、電視、網路上看到的豪言壯語,卻大多數是大話、空話、假話。


因此耶穌說得不錯,一個人若只是外表道貌岸然、遵守潔淨的禮儀,但內心骯髒不堪,那麼從他口裏出來的言語,一定會污穢人、敗壞人,甚至可以置人於死地。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又看到,一個外邦人、一個迦南的婦女在路上高聲祈求耶穌醫治她病重的女兒。我們剛才說過,猶太人認為外邦人(就是非猶太人),是不潔淨的、污穢的;猶太人常常把外邦人比作狗。特別是迦南人,與猶太人世代為仇,在猶太人眼中,迦南人是不可赦免的罪人。耶穌的門徒全是猶太人,他們也是這樣看待外邦人和迦南人的。他們看到那位迦南婦女跟著耶穌,就請求耶穌准許他們,把那位迦南婦女趕走。耶穌為了考驗那位迦南婦女,故意不理睬她。但是,迦南婦女卻跑到耶穌面前跪下,再次祈求耶穌幫助她。耶穌再次拒絕,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耶穌的這句話,似乎很難聽,因為猶太人把狗看作不潔淨的動物。聽起來,耶穌是罵迦南婦人是狗。但在聖經原文,這個狗字(Puppy),是指的家養寵物狗(小狗)。因此,耶穌在這裏是用幽默的語言繼續考驗迦南婦人的信心。結果,迦南婦人回答耶穌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罷!”迦南婦女的女兒就在那時候好了起來。


迦南婦女在猶太人看來是不潔淨的,她也沒有遵守猶太人潔淨的規條。但是,她的心靈卻是純真的,她用心靈和真誠接近上帝、敬拜上帝、信靠上帝,只求上帝桌上掉下來的一點恩典。在當時,一個猶太人,特別是一個猶太人的拉比(猶太的宗教教師,眾人都把耶穌當作拉比),是不可以和一個外邦人,尤其不可以和一個外邦女人說話。可是,耶穌不僅和這位迦南女人說話,而且醫治了她的女兒。耶穌是用這位外邦女人的信心,來見證猶太人的不信。也表明真正的潔淨,是用心靈和真誠接近上帝、敬拜上帝、信靠上帝。上帝只與心靈潔淨的人同在,並且一定應允他們的祈求。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作基督徒,每週來教會敬拜上帝,奉獻自己的時間、才幹、金錢事奉上帝,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首先要誠心祈求上帝的幫助,讓我們成為心靈潔淨的人。一旦心靈潔淨了,我們就會自覺自願地遵行上帝的旨意;一切對上帝的敬拜、感恩和讚美都會自然而然從心裏流露出來。這樣,我們才是表裏一致,真誠信實的上帝兒女。我們的病痛,無論是身體上的、心靈上的、還是社會處境上的病痛就能得醫治,我們的人生就會更豐盛。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1年初稿。2014年8月17日修订)



此文于2014年08月21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你說耶穌是誰?

----聖靈降臨後第九主日講道(A年Proper16)


詩138; 賽51:1-6; 羅12:1-8; 太16:13-20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你說耶穌是誰?》



今天的福音,是全部聖經中最偉大的段落之一——彼得宣認(宣告承認)耶穌是基督。當耶穌問門徒,人們說耶穌是誰時,門徒回答說,人們說耶穌是先知中的一位,有人說是施洗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有人說是耶利米。耶穌再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因此,彼得是第一個宣認耶穌是基督的門徒。於是,耶穌大大稱讚了彼得,祝福他,並且授權彼得,封他為教會大廈的第一塊基石,賜給他天國的鑰匙。耶穌對彼得說:“你真有福了;因為這真理不是人傳授給你的,而是我在天上的父向你啟示的。”


當時,門徒都知道了耶穌就是他們久已盼望的基督。這真是個萬分榮耀的時刻!也許門徒覺得時候到了,應當高聲昭告天下,耶穌就是那上帝膏立的基督,他已經來到世界,開始建立他的(教會)組織,要把以色列人從奴役中解放出來。可是耶穌卻對門徒說:“不要說,要保密!”今天福音的最後告訴我們:“耶穌吩咐門徒,千萬不要告訴任何人,他就是基督。”


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喜歡自我標榜,宣揚自己所做的“好”事。把自己不會做的事,說成會做;把自己做的小事,說成大事;甚至把別人做的事,說成是自己做的。但是,在福音書中,當耶穌治癒病人、醫好聾子和瞎子時,卻常常吩咐別人,不要宣揚他所行的神跡。耶穌要保守秘密,是想建立一個秘密的地下組織嗎?還是害怕他的敵人知道以後,更加瘋狂地迫害他呢?我們說,都不是。因為根據聖經記載,耶穌的一切活動都是公開的,他沒有建立地下組織(因此後來教會沒有秘密的、地下的,都是公開的,哪怕遭到殘酷的迫害,真正的基督徒都公開自己的身份,宣示自己的信仰)。而且耶穌完全清楚,自己來到世界的使命,就是死在十字架上為人類贖罪,他根本不懼怕迫害。耶穌之所以要門徒保密,是不想過早暴露自己的基督身份(彌賽亞身份),因為那會引起群眾的誤解,誤導群眾進入歧途(去走不正確的道路)。


這話怎麼說呢?我們知道,在耶穌之前的八百多年間,猶太人(以色列)長期遭受戰亂之痛和亡國之恥,一切最可怕的災難都降臨到他們頭上。因此,他們一直盼望上帝差遣一位彌賽亞(希臘語為“基督”)來到世界,帶領他們復興以色列王國,恢復原先的昌盛榮耀。在外族統治下,猶太人曾經多次發動武裝起義,但全都失敗了(耶穌出生前後,他的家鄉加利利就發生過的一次起義)。現在,彼得宣認耶穌是彌賽亞,是基督,也是把耶穌作為領導猶太人起義的王來看待的。彼得和耶穌的其他門徒,並不明白耶穌的真正使命。他們都是想跟隨耶穌打天下,成功之後,耶穌作王,他們也能當上高官。


彼得宣認耶穌為基督以後,耶穌就告訴門徒,他將會受難、被殺,第三天復活。這時,彼得把耶穌拉到一旁,勸阻他,說:“不!主啊,這事絕不可臨到你身上!”因為在猶太人看來,彌賽亞基督是不會死的;死了還算什麼基督呢?但耶穌轉過身來對彼得說:“撒但,走開!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旨意,只是人的念頭。”


就在耶穌即將被釘十字架,第三次預言他將被殺、第三天復活的時候,耶穌兩個最親密的門徒,雅各、約翰和他們的母親一齊來拜耶穌,請求在未來的王國裏,讓他們坐在耶穌寶座的左右兩邊。因此,如果門徒昭告天下,耶穌就是那猶太人久已盼望的基督,那麼群眾就會立刻聚集起來,擁戴耶穌為王,再次發動武裝起義。而結局呢?必然地,再次以失敗告終,结局非常可怕,從而給猶太民族帶來更加深重的災難。於是,為了防止群眾的誤解,耶穌要門徒對他的彌賽亞—基督身份保密。


耶穌來到世間,不是為了復興一個屬於人間的猶太王國,而是要讓上帝的國降臨人間,使全人類與上帝和好,把人類帶進上帝的國,重新成為上帝的子民。耶穌的王座,不是在人手所造的宮殿裏,而是在十字架上。因此,只有在十字架上,在受難、並且復活之後,耶穌的彌賽亞—基督身份,才會彰顯出來,向全世界公開。


“耶穌是誰?”對於這個問題,彼得、耶穌的其他門徒,還有當時的群眾,都沒有得到正確的答案。他們都把耶穌看作一個可以實現自己願望的、從天上來的Mr. Fix-it;就是“解決問題先生”,解決社會問題、解決國家問題、解決個人問題。他們想要利用耶穌、通過耶穌,去實現個人的目的。耶穌的門徒在耶穌受難並且復活後,才真正清楚“基督是誰”。直到那時,他們才明白,耶穌基督來,是把上帝的愛帶給人類;基督背負人類的罪惡,救人類脫離死亡,賜給人類新的生命,重新成為上帝的兒女。


“你說基督是誰?” 換句話問,“對你來說,基督是誰?基督對你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們仍然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來到基督的教會,究竟是為了什麼?實際上,我們很像兩千年前耶穌時代的群眾,把基督當作“解決問題先生”(Mr. Fix-it)。有人生病了,可能朋友對他說,“你可以到教會去,向主禱告,求主醫治。基督可以解決你的健康問題。”有人身份出問題了,於是朋友對他說,你去教會,去受洗,聲明你信基督,這樣就可以借著基督的名,幫助你解決身份問題。看起來,基督,這位“解決問題先生”(Mr. Fix-it),可以解決我們人生中的任何問題,而不需要我們付出任何代價:可以白白給我健康,白白讓我發財,白白幫我拿到身份。我們的這種看法和願望,和當年耶穌的門徒雅各、約翰要求坐在國王寶座的左右兩邊,沒有兩樣(別無二致);我們和那些群眾一模一樣,跟隨耶穌是想吃餅得飽,拿到利益。


那麼,“你說基督是誰?”基督對你有什麼意義?聖經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在座大多數弟兄姊妹都受了洗,還有不少已經決志受洗。聖經(保羅)說,我們受洗歸入基督,是讓我們有罪的舊的生命和基督同釘十字架,讓舊的生命(舊我)和基督一同死亡,並且和基督一同復活,使我們得到一個復活的新生命。如果我們稱耶穌為基督,就必須與他同死、同復活。使我們的心靈得改變、生命得更新;成為新造的人。


我們來到美國,來到教會,都是為了尋求一個嶄新的人生、一種更美的生活。誰都不會說,我來到美國,還是要過原來的舊生活。但是,只有我們裏面有了新的心靈、新的生命,我們才會有新的人生和新的生活。就像植物的根和花一樣,心靈和內裏的生命是根,行為和外表的生活是花。植物有了根,才會開花。我們的心靈改變了、生命更新了,行為才會美善、人生和生活才能開出燦爛的鮮花。


基督是誰?基督就是上帝差遣來改變我們的心靈、更新我們的生命,從而讓我們人生更加燦爛、生活更加豐盛的那一位。各位弟兄姊妹,你若是沒有心靈的改變、生命的更新,就一定沒有豐盛的生活和燦爛的人生。來吧,靠著主耶穌基督的救恩,藉著水和聖靈,改變你的心靈、更新你的生命、活出美麗的人生!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1年初稿。2014年8月24日修订)



此文于2014年08月25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要感恩

2014年感恩節講道

申8:7-18; 詩65; 林後9:6-15; 路17:11-19


各位弟兄姊妹,感恩節好!歡迎大家在感恩節回到上帝的家,也是我們自己的家,向主獻上感恩和讚美!

許多(在美國的)中國人把感恩節稱作“火雞節”。因為他們知道感恩節要吃火雞。但是,如果人們在一個節日吃什麼、就把那個節日稱作什麼節,就會叫人感到很滑稽。比如中國人在端午節吃粽子,就把端午節叫“粽子節”;在中秋節吃月餅,就把中秋節叫“月餅節”,這樣不就失去了過節的真正意義嗎?有人可能會說,中國人不是把吃元宵的那個節叫作“元宵節”嗎?提這個問題的人有所不知:其實,元宵就是元宵節原來的名稱【因為正月十五是全年第一次月圓,被稱為“上元”,宵指夜晚,上元這天的晚上,就被稱作元宵】。元宵節在2,000年前的西漢就有了,但到宋代(1,000年前)才有元宵節吃湯圓的記載。因為在元宵節吃湯圓,人們才把湯圓稱作元宵。若把元宵節稱作“湯圓節”,那就不僅本末倒置,而且非常可笑了!




同理,把感恩節稱作火雞節,就失去了感恩節的意義。把火雞放在節日的中心、節日的首位,就好像我們僅僅是吃客,終日只知大快朵頤,卻不懂感恩、不思感恩。因此,每年感恩節,我們都要講一點感恩節的來歷。將近400年前,在英國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一條叫作“五月花號”的小船,從英國南部出發,航行了兩個多月,到達離現在的波士頓不遠的鱈魚角。這條船只有一個半籃球場那麽長,但卻載了102個人。他們到達鱈魚角的時候,正是十一月中旬(現在這個季節),氣候嚴寒,食物已經吃光,許多人快要餓死了。有一個傳說,講到清教徒抵達鱈魚角的第二天一清早,他們從船裏出來,看見不遠的地方有幾只火雞。於是,他們就捉起火雞,烤熟了,給身體最弱的一些人吃了。後來,他們又用隨身帶來的一些物品,和當地的印第安人交換火雞和南瓜。就這樣暫時活了下來。


到達鱈魚角的清教徒,把火雞看作上帝賜給他們的嗎哪。聖經的出埃及記記載,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在曠野流浪,沒有東西吃,餓得快要死了;這時上帝降下嗎哪給他們吃。嗎哪是一種可以吃的植物,以色列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可以吃的植物。以色列人靠吃嗎哪活著,一共四十年,直到進入上帝賜給他們的應許之地迦南(也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清教徒也把他們從英格蘭逃離出來的行動看作是上帝帶領他們出埃及。他們在北美的曠野裏,也不認識火雞;因爲火雞是北美特有的。他們認爲,火雞就是上帝賜給他們的嗎哪。後來每年吃火雞,就是紀念和感謝上帝把他們拯救出來,帶領他們來到北美這個不再被奴役、不再受迫害的應許之地。


乘坐五月花號來到北美的102個清教徒,在饑餓和嚴寒的折磨下,死了五十多個。但是,他們並沒有因為許多同伴的死去而報怨上帝,卻仍然對上帝帶領他們來到北美、能夠自由敬拜上帝充滿感恩之心。於是他們在來到北美的第二年十一月份,收穫的季節,向上帝獻上感恩和讚美。以後形成傳統,便有了今天的感恩節。


講到這裡,我想起一個故事。墨西哥有一個村莊,那裡有很多的溫泉。有些溫泉出熱水,有些溫泉出涼水。村裏的婦女們把一筐一筐的衣服拿到溫泉裏洗滌。她們先把衣服泡在熱水裏,然後再用涼水洗,非常方便。經常有遊客到這裡旅遊。有一個遊客問導遊:“這裡的婦女洗衣服這樣方便,她們一定很感恩吧?”導遊說:“這些婦女們不僅不感恩,而且充滿報怨。她們抱怨,為什麼這些溫泉不出肥皂水!”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人性的貪婪。他們是不是要佔有了全世界,才會感恩呢?我想,這樣的人,即使佔有了全世界,也不會感恩。在今天的福音裏,我們看到,耶穌醫治了十個大麻瘋病人。可是,回來感恩的卻只有一個。耶穌對這個回來感恩的人說:“你的信救了你了!” 這唯一回來感恩的一位,不僅得了身體上的醫治,而且得了永恒的生命。那九個人只得到了身體上看得見的恩典,卻沒有得到那看不見的救恩。


這個故事表明,十中有九只想獲取、不願感恩。在我們原來生存的環境中,也常有報怨,少有感恩。但是,感恩不僅蒙上帝的喜悅,而且還讓我們有寬容、有平安、有甜蜜、有喜樂,保持自己身心健康。而報怨的人只會有嫉妒、仇恨、惱怒、苦毒,最終自己身心受傷。所以,當我們每年過感恩節、吃火雞的時候,我們就要像清教徒那樣,好好數算上帝賜給我們的豐盛恩典。我們更要想到,上帝是怎樣把我們帶到美國來,怎樣把我們帶進教會他的家,帶進聖佐治堂,使我們成爲祂的兒女,分享祂的恩典。


感恩節是在收穫的季節。中國有句成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今天的第二篇經課中,使徒保羅也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上帝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叫你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就藉著我們,使感謝歸於上帝。感謝上帝,因他有說不盡的恩賜!”各位弟兄姊妹,我們要在感恩和奉獻中,結出仁義的果子,把榮耀歸於上帝。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4年11月27日)



此文于2015年01月26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跟從祂

-- 顯現後第三主日講道(B年)


拿3:1-5,10; 詩62:6-14; 林前7:29-31; 可1:14-20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跟從祂》。


跟從祂。祂是誰?祂是主耶穌基督。跟從祂,就是說:跟從主耶穌基督。上週我們和大家分享的是“你來看”。看誰?看主耶穌基督。上週的福音講到主耶穌基督在揀選和呼召門徒的時候,腓力招呼拿但業來看主耶穌基督。拿但業來到主的面前,他的生命立刻就被改變了。上週我們也講到,主耶穌基督在祂開始傳道事工的時候,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揀選和呼召門徒,與祂同工。今天的福音也是記載主耶穌如何揀選和呼召第一批門徒。這一段短短的福音生動地描繪了,當耶穌對門徒說“來跟從我”時,門徒們就義無反顧地跟從主耶穌的情景。


在信仰告白中(比如尼西亞信經和使徒信經),我們宣告,我們相信耶穌是上帝的獨生聖子,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兩千年來,聖經和全世界的教會都在宣揚耶穌。但是,耶穌剛剛出來傳道的時候,才三十歲,祂名不見經傳,沒有人認識祂。主耶穌揀選的第一批門徒,全是漁夫,後來成爲祂最主要的門徒。他們當時並不知道耶穌是誰、是什麽身份,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但是,當耶穌對彼得和安得烈說“來跟從我”的時候,“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接著耶穌又招呼雅各、約翰兩兄弟(哥倆),他們就把父親和雇工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


聖經上沒有記載,當耶穌呼召這些門徒的時候,他們究竟有沒有想一想:爲什麽要跟從耶穌。聖經只是說他們立即抛下自己的生計,跟從了祂。因此,我們在講到耶穌選召門徒時,常常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當耶穌呼召彼得和安得烈時,他們爲什麽會跟從祂。我們知道,任何人做任何事以前,都會想一想,我做這件事能達到什麼目的,會得到什麽利益。因爲任何人只會做對自己有利的事,不會做對自己有害的事;只想賺,不願賠。就像俗話說的:虧本的買賣沒人做。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我們自己是彼得、安得烈,或是雅各、約翰,那天正在海邊打魚。打魚是我們的家庭産業,雖然不是很大的生意,但是卻也有船有網;雅各、約翰家還雇了工人。生活雖然不是非常富裕,但也衣食無憂、安居樂業。這時,一位傳道人來到我們跟前,口裏喊著:“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他走到打魚的地方,對我們說:“來跟從我。”我們會聽他的話,立刻丟下魚船和魚網,去跟從他嗎?


根據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人們會求之不得去跟從一位富豪;如果世界巨富、微軟老闆蓋茨對人說:“來跟從我,”相信許多人會乖乖地跟著他去;說不定有一份年薪幾十萬的工作在等著你。人們也會求之不得去跟從一位有權有勢的人;如果有一位移民局的官員對新移民說:“來跟從我”,相信也有許多想辦身份的會跟著他。人們跟從富豪和有權勢的人,是追求富貴,期望得到看得見的好處,分一杯羹。可是耶穌既不富也不貴,沒有金錢和權勢,甚至連固定的住處都沒有。沒有人知道跟從祂將來會發生什麽,是禍還是福。誰願意丟棄自己的全部生意和生活,去跟從這樣一位前途未卜的傳道人呢?


但是,這幾位門徒在耶穌呼召他們的時候,卻立即撇下一切,跟從了祂;這是因爲他們所盼望的那位彌賽亞來到了他們中間(如上週福音中所記,安得烈對他哥哥彼得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同時也因爲耶穌應許他們說:“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意思是讓他們成為人的領袖)但是,他們在跟從耶穌的時候,並沒有看見耶穌所應許的。他們是憑著信心,丟棄眼前所有的一切,跟從耶穌,去追尋那更美好的東西。所謂信心就是相信那不能看見的上帝,相信那尚未得著的應許。


跟從耶穌的門徒從此改變了他們的生命和生活。但是,他們心裏是不是有自己的小算盤呢?比如,有人可能會覺得,打魚這個行當雖然可以圖個溫飽,但是沒有什麽出息,不如跟著耶穌出去闖蕩闖蕩,說不定將來可以弄個一官半職,享受榮華富貴。根據聖經記載,耶穌第一批呼召的門徒中,雅各和約翰真的表現出他們有這樣的打算。他們跟從耶穌三年,就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受難前不久,雅各、約翰和他們的母親向耶穌提出,要叫雅各和約翰在耶穌的國裏,一個坐在祂左邊,一個坐在祂右邊(想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啊)。但是耶穌並沒有應許跟從祂的人得到金錢財富,也沒有應許跟從祂的人得到權力地位;耶穌只是應許他們,要叫他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也就是參與上帝的計劃,與耶穌同工,去拯救人類。宣告“上帝的國近了,”叫人們“當悔改,信福音”,跟從耶穌。


耶穌的這個應許(“得人如得魚”),在使徒們創立教會的時候實現了。所謂“得人”,就是讓更多的人得拯救。《聖經?使徒行傳》記載,在使徒們開始創立教會的時候,使徒彼得第一次講道之後,就有三千人歸了主;此後,主天天將得救的人賜給他們,這就是為主“得人”。教會從此不斷壯大起來。兩千年後的今天。單單目前活著的基督徒,就有廿多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講到這裏,我想起一件事。我有一位神學院的同學,畢業以後也是作牧師。他工作很努力,但是他所在的教堂因爲各種原因付給他的生活津貼比較少,很多人爲他感到不平。但是我這位同學說,我們是主的僕人;耶穌呼召門徒來跟從祂的時候,沒有說“我要叫你們得錢如得魚一樣”,也沒有說“我要叫你們得權如得魚一樣”,而是說“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所以,如果上帝施恩,將得救的人多多加給我們,那就是對我們的最大祝福。因爲我們所作的一切,就是要爲耶穌得人。


今天我們來跟從耶穌基督,和當年使徒一樣,是與耶穌同工,為耶穌得人——向人們宣告“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我們要靠著上帝豐盛的恩典和聖靈所賜的能力,帶領更多的人跟從耶穌,脫離罪惡,得到拯救。我們跟從耶穌,不是爲了梳頭梳出鑽石,出門撿到金子,而是爲要得到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恩惠平安和永恒的生命。我們跟從耶穌,不是只在教堂裏,更是要在家庭內、職場中和社會上跟從他、宣揚他。我們跟從耶穌,不是只有星期天的兩個小時,更是在七天中的每時每刻跟從他、宣揚他。我們跟從耶穌,就是要以耶穌為榜樣,然後與別人分享耶穌的榜樣,叫別人和我們一起,也來遵從上帝的旨意,行走平安的道路,活出蒙福的人生。


上週我們講到“你來看”,只要來到主的面前,你的生命就一定被改變。今天我們講到“跟從祂”,只要跟從主耶穌基督,就必定有恩惠平安隨著你,保守你的心懷意念。主耶穌基督是光,祂在你前頭行,必定照亮你的生命,指引你的人生。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5年1月25日)

(2015/01/26 发表)



谢松龄:馬利亞的榜樣

---- 將臨第四主日講道(B年)


撒下7:1-11,16; 詩89:1-4,19-26; 羅16:25-27; 路1:26-38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有些新朋友來到我們聖佐治堂,常會問我一個問題:“這個教堂是天主教的,還是基督教的?”當我回答說,“這是基督教堂”時,他們就會問:“既然是基督教堂,為什麼這裡有馬利亞像?”我反問:“為什麼基督教堂不能有馬利亞像?”他們可能就會說:“天主教才拜馬利亞,基督教不拜馬利亞。”


我想,有這樣疑問的朋友對基督教的信仰並不十分清楚。其實,無論天主教還是基督新教(天主教也是基督教,人們通常所說的“基督教”,可以稱為“基督新教”,Protestant,直譯為“抗議宗”),都只敬拜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大家知道,《尼西亞信經》和《使徒信經》是所有基督徒共同的信仰告白(無論“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都宣告我們信上帝聖父、聖子、聖靈。除了上帝以外,《信經》中只提到了一個人,那就是童貞女馬利亞。但是,馬利亞不是神,所以並不把馬利亞當作神來敬拜。我们對馬利亞只是尊崇。為什麼對馬利亞特別尊崇呢?讓我們從今天的福音中找答案。


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上帝差遣天使加百列到馬利亞那裡去,天使向馬利亞問安,稱馬利亞是“蒙大恩的女子”。馬利亞因此十分驚惶不安。天使叫馬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上帝的恩典臨到她,她將懷孕生子,要她給所生的兒子取名叫耶穌。天使還說,孩子“將成爲偉大的人物,他要被稱爲至高上帝的兒子,”他的國無窮無盡。馬利亞心存疑惑,問道:“我還沒有出嫁,這樣的事怎麼能發生呢?”天使說:“聖靈要降臨到你身上,至高上帝的權能要蔭庇你,因此,那將誕生的聖嬰要被稱為上帝的兒子。……因為在上帝,沒有一件事是做不到的。”馬利亞最終回答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和合本/現代中文本)


讀了這段聖經,就可以明白,為什麼馬利亞配得我們尊崇。第一,從上帝來說,上帝揀選馬利亞來完成一個偉大使命;上帝沒有揀選別人,而是揀選了馬利亞。這是一個極大的恩寵和榮耀,因此天使稱她是“蒙大恩的女子”。第二,從馬利亞來說,馬利亞在上帝面前完全謙卑順服,懷著敬畏和信心來回應上帝的揀選。在我們剛才讀過的《馬利亞之歌》(路加福音1:46-55)中,馬利亞唱道:“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為樂;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馬利亞尊主為大,自稱是上帝卑微的使女,無條件遵行上帝在她身上的旨意。這也表明馬利亞是人、不是神,並非與上帝同等。


馬利亞這樣順服上帝的旨意,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和信心。因爲在那個時代,根據猶太的律法,已經訂婚的女子如果與他人懷孕,乃是極大的恥辱,會受到公開審判,並且要被石頭打死。(見申22:23-24)雖然上帝應許,她將懷孕生出的孩子,要被稱為上帝的兒子,擁有至高的榮耀和無盡的國度,但是如果馬利亞不信上帝,她完全可以把這些應許看作空頭支票。


事實上,馬利亞後來並沒有看到上帝的應許,沒有看到耶穌被尊為萬王之王、被稱爲至高上帝的兒子,也沒有看到基督的國無窮無盡。她所見到的,只是耶穌被鞭打、被吐口水、被釘十字架。可以說,作為一位女子、一個母親,馬利亞蒙受了最大的羞辱,經歷了最深的苦難。在世人看來,馬利亞和耶穌都是最大的失敗者;他們的人生,是人間最慘的悲劇。但是,馬利亞卻完全憑著信心,徹底謙卑順服。她說:“我是主的婢女;願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憑著信心、謙卑、順服和對上帝的敬畏,馬利亞勝過了屈辱和苦難,最終成爲人類歷史上最蒙恩、最有福的女子,成為一個極其崇高的榜樣。這難道不配得到我們的尊崇嗎?


我們今天崇拜開始時候的進堂詩唱道:“以馬內利,懇求降臨!”什麽是以馬內利?以馬內利,是希伯來文(古猶太文)的一個詞,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今天的福音向我們講述了,上帝聖子藉著童貞女馬利亞的懷孕,取了人的形象,降世爲人,介入歷史,來到我們中間,親自與我們同在。這是要應驗上帝藉著先知以賽亞的預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太1:23)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恩典。這個恩典的降臨,是通過一個不可思議的事件實現的——那就是童貞女懷孕生子。


馬利亞本人在聽到天使對她說:“你要懷孕生子”時,也覺得不可思議,反問說:“我沒有出嫁(原文:我沒有與男人發生性關係。英王欽定本:I know not a man.),怎麼有這事呢?”確實,根據我們人類的常識和經驗,沒有男女之間的性關係,就絕對不會懷孕。但是,我們人類的頭腦和感官是非常有限,知識和經驗是非常狹隘。而上帝的旨意卻是無比的高,上帝的能力卻是無限的大。我們怎麽可以用我們有限的感官、頭腦和狹隘的知識、經驗去思攷上帝的旨意、衡量上帝的能力呢?我們怎麽可以說,我們想不到的事,上帝同樣也想不到;我們做不到的事,上帝同樣也做不到呢?


正如在今天的福音中,天使對馬利亞說:“在上帝,沒有一件事是做不到的。”是的。上帝無所不能,可以作成一切祂想做的事。上帝既然可以創造天地人類,創造飛禽走獸、花草樹木,創造海洋和其中千奇百怪的生物,那麼也一定能藉著童女的懷孕生子,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與我們同在。


我們今天所聽到的是,上帝聖子藉著一位童女取得人形、人性來到世間,揀選馬利亞去完成這項偉大的使命,馬利亞用信心來回應上帝的揀選,不計榮辱、安危,把人生和生命完全交給上帝掌管,為主所用。今天,我們每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也是蒙上帝的揀選,去完成主耶穌基督托付給我們的使命,為上帝的國結果子。當上帝託付給我們使命時,我們要時常以馬利亞作標杆來察問自己,有沒有用信心來回應上帝的揀選?是不是把上帝應許給我們的恩典看作空頭支票?有沒有像馬利亞那樣尊主為大,把我們的人生和生命交給上帝掌管?我們有沒有信心和勇氣對上帝說:“我是主的僕人,無論承受多大的屈辱和苦難,願主的旨意成全在我身上”?


上帝藉著馬利亞童女懷孕,道成肉身,與我們同在;也藉著馬利亞給我們樹起一個敬畏、信心、謙卑、順服的標杆。馬利亞不是神,但卻是配得我們尊崇的榜樣。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4年12月21日)




此文于2017年12月27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聖靈勝過邪惡

-- 顯現後第四主日講道(B年)


申18:15-20; 詩111; 林前8:1-13; 可1:21-28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聖靈勝過邪惡》。


今天的福音講到鬼。我們在這裡也不止一次論到鬼。因為在現實生活,我們確實經常和鬼相處。現在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在座的弟兄姊妹,有多少人看見過鬼?看見過鬼的人請舉手?有多少人聽過鬼的故事,或者看過鬼的電影?我本人聽過、讀過許多鬼的故事,也看過不少鬼的電影。比如《聊齋》是三百多年前蒲松齡寫的短篇小說集,全是描寫仙狐鬼怪。聊齋描寫了各種各樣的鬼,男鬼,女鬼,好鬼,壞鬼。有兩三部電影和電視,片名都叫《畫皮》,是不同的導演根據《聊齋》故事改編的,描寫了一個披著人皮的鬼。


在美國,有許多吸血鬼的電影。所有吸血鬼的故事都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共同點,就是吸血鬼具有傳染性。吸血鬼吸了人的血,被吸血的人死了以後,又变成新的吸血鬼,再去吸别人的血。這個受害者讓後一個受害者也变成吸血鬼。吸血鬼是可以傳染的,說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就是:人被鬼害了,也變成鬼再去害人。這樣,鬼的隊伍,就像发了酵的麵團一样,不斷擴張,不斷壯大。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從來沒有看見過像《聊齋》和吸血鬼電影中那樣形象恐怖的鬼。曾經有一位朋友,是國內的著名哲學教授,問我,“你相信有鬼嗎?”我不假思索地說:“我信上帝,當然不相信有鬼。”他反問我:“聖經中不是有好多耶穌趕鬼的故事嗎?你難道不信聖經嗎?”我被他問得一時答不上來。後來,研究聖經原文,才搞清楚,中文聖經中的“鬼”,和民間傳說中的鬼,是不相同的,不可將二者混淆。


中文聖經中的這個“鬼”字,在新約聖經希臘原文和英文譯本中都是邪惡的“靈”(包括髒靈、叫人生病的靈等等)。我們的前輩,在把聖經翻譯成中文的時候,選用了中文“鬼”這個字來翻譯聖經中“邪惡的靈”;這是個非常好的選擇,因為我們中國人常常用“鬼”這個字來形容人的邪惡敗壞和不良行為。比如,“心懷鬼胎”、“鬼迷心竅”、“鬼鬼祟祟”、“鬼頭鬼腦”、“裝神弄鬼”、“鬼話連篇”(形容人說謊)。這些生動的成語,都是形容邪惡勢力、邪情私欲在人的心靈裏作祟,叫人犯罪。再如,若是一個組織或機構內部出了奸細,就被稱為“內鬼”。如果某人常有不好的念頭,別人就會說他“鬼得很”。鬼,其實就附在人的心靈裏。


因此,中文本聖經中的“鬼”,按照聖經原意,就是邪靈,邪惡的靈。邪靈是沒有形象的;人不能看見它,也不能識別它。它卻能夠迷惑、控制和支配人。邪靈必須通過看得見的物質形體起作用。比如,無形的魔鬼在引誘夏娃犯罪時,就是通過有形的蛇,來對夏娃說話,教唆夏娃對抗上帝的誡命。成語“鬼迷心竅”,就是說,人被邪靈所迷惑、控制和支配,做出邪惡的事來。並且,就像蛇誘惑夏娃、夏娃再誘惑亞當犯罪一樣,邪靈傳播罪惡;也像吸血鬼的故事那樣,邪惡具有傳染性,越傳越多,越傳越廣。


今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趕鬼的一個神跡。但這個鬼,並不是民間傳說中的那種有著恐怖外形的鬼。今天的福音講到,主耶穌進入會堂教導人。“在會堂裏有一個人,被汙鬼附著。”也就是說,汙鬼(骯髒的靈)在這個人裏面,控制著這個人。這個人的怪異行為,都是他裏面的鬼,也就是邪靈造成的。當耶穌走進會堂的時候,沒有人認識耶穌;但是那個鬼、那個邪靈卻認識耶穌,對祂說:“我知道你是誰,你是上帝的聖者。”這是由於,鬼也是靈,所以,它能夠認出聖靈;知道被聖靈充滿的耶穌,就是上帝的聖者。於是,主耶穌基督命令邪靈從人身上離開,把人從魔鬼的控制和捆綁下解救出來了。人沒有能力戰勝邪靈。只有聖靈才能戰勝邪靈。耶穌趕鬼,驅趕邪靈,是上帝的作為,因此被稱為神跡。


在聖經中,我們還看到邪靈傷害和摧殘人的身體和心智,使人生病、心智紊亂,甚至殘疾。邪靈也會使人在社會上道德墮落、行爲邪惡。無論何時何地,邪靈和邪惡勢力仍然會在身體上、心靈上和社會上攻擊人、敗壞人。我們耳聞目睹現代社會各種的兇殘、險惡、腐敗和淫亂,各樣的上癮,毒癮、賭癮、酒癮、性癮、(上)網癮等等,也都是邪靈對人的摧殘,使人遭受身體上、心靈上和社會上的災難。可見,那被稱為鬼的邪靈,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中間,就在我們裏面。人不可能戰勝邪靈。但是,正如中國一句成語所說的,“邪不勝正”,今天的福音向我們宣告,聖靈、上帝的聖者能夠戰勝和驅趕邪靈,把人從魔鬼的控制和捆綁下解救出來。


邪靈無孔不入,它進入人的裏面,折磨著、摧殘著我們,毒化我們的生命、摧毀我們的人生。今天的福音向我們宣告:一旦你打開自己,讓耶穌基督進來做你的主,聖靈就會充滿你的頭腦和心靈,你裏面的汙鬼就會被趕出去,你的生命和人生就會完全改變。這並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大道理,也不一定是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大事件,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家庭瑣事中就能看到。


有一部美國電影,叫《救火》(2008年發行)。描寫一位消防(救火)英雄的婚姻不斷惡化;妻子堅決要求和他離婚,理由是,丈夫上網看色情圖片和色情錄像,又自己存了$24,000私房錢準備買遊艇,而不願用這筆錢去償還岳母住院的醫藥費。這位丈夫把妻子要離婚的事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父親鼓勵他成為一個重生的基督徒,要他執行一個計劃;這個計劃叫作“愛的挑戰”,需要40天來完成。


根據這個計劃,這位丈夫完全謙卑下來,歸向基督,在40天裏,把妻子放在首位,在每件事上都尊重妻子,並表現出自己的愛心。他每天早上為妻子煮咖啡,打掃房間,做家務事,並且獻花給妻子。但妻子懷疑丈夫的動機,不相信他的真誠;不僅拒絕他的善意,而且還故意和自己的男同事相約出去吃午餐。可是,這位丈夫靠著上帝聖靈賜給他的力量,沒有喪失信心,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和妻子發生衝突,他把自己愛和善意的行動繼續下去。他也悄悄用他準備買遊船的24,000塊錢為岳母償還了住院的費用。


這位丈夫所作的一切,不是裝出來的。他是真的改變了,把他的生命交給了耶穌基督。他不再與妻子發生戰鬥,也不再傷害自己。原先,他臉上表情緊張,說話時青筋直暴。現在,他目光溫柔,心平氣和。他充滿了上帝的平安,願意與別人分享上帝的愛和恩典,而不管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回報。原先在他裏面的自我中心的骯髒的靈(汙鬼)被趕跑了;取而代之,一個清新的靈、帶著無條件的愛和真心奉獻住進了他裏面。他得醫治了。


各位弟兄姊妹,有各種各樣的邪靈潛伏在人內心的幽暗之處,迷惑人、控制人、毀壞人。但是,耶穌基督,上帝的聖者來,正是要清除人裏面的魔鬼、邪靈。一旦永生上帝的聖靈充滿你,邪靈就會被驅散,你的身體和心靈就一定得醫治,你的生命和人生就一定會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是立即的,就像那位消防隊的英雄;也可能是點點滴滴的逐步改變。無論如何,只要聖靈進入你,你就成了新造的人。


現在讓我們禱告。主耶穌啊,我求你來,進入我心。驅除邪惡,照亮陰影。讓我們得著全新的生命。奉你的名求。阿們。


(2015年2月1日)







此文于2018年01月27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上帝是生命的主宰

大齋第二主日講道(B年)


創17:1-7, 15-16; 詩22:23-31; 羅4:13-25; 可8:31-38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來自中國的產品已經遍佈全球,被稱為“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但是,有一樣從中國來的,卻不會被稱為“中國製造”,(想一想,是什麼?)那就是中國人。人們不會說中國人是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因為無論中國還是其他任何地方,都製造不出我們的生命。人們初次見面,可能彼此會問,“你是從哪裡來的?”但決不會問,“你是在哪裡造的?”


其實,孩子就常會問父母這個問題,“我(他/她自己)是從哪裡來的?”通常父母會回答說,“你是爸爸媽媽生出來的。”這話聽起來沒錯。有許多人,甚至把男女結婚(同房)直接說成是“造人”。但是,也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大名人說過,他們的出生,不過是父母尋歡作樂,行使簡單本能的结果。


究竟人能不能造人?讓我們來看事實。現實生活中,有人想生男孩,有人想生女孩,許多中國人特別想生男孩。可是,有誰能夠隨意生男還是生女呢?人口學資料表明,全人類出生的男女性別之比是105個男嬰對100個女嬰。這是“自然狀態”下男女比例一對一的平衡,是上帝的傑作。(男嬰和男人死亡率較高,故出生比率較高)但是,中國出生的男女性別之比,卻是119個男嬰對100個女嬰,比人類正常的出生性別比多出14個男嬰。這是人類逆天而動的一個例子—為了多生男孩,試圖控制出生性別,最終導致男人過多,造成人口生態紊亂和一系列社會性災難。


今天我們讀的三篇經課表明,只有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宰,上帝是生命的創造者和賜予者。第一篇經課《創世記》,講到亞伯拉罕九十九歲、他妻子八十九歲的時候,還沒有生育。上帝與亞伯拉罕堅立聖約,要他順服上帝,正直誠實,上帝就讓他的後代極其繁多,使他成為多國(許多民族)之父。對於早已過了生育年齡的夫婦而言,上帝的這個應許,聽起來是不是非常離譜?但亞伯拉罕相信上帝的應許。


上帝是生命之主,從無有中創造出天地萬有、創造出人類。上帝又揀選了亞伯拉罕和撒拉這對在人看來是不可能生育的夫婦,從他們創造出一個新的民族以色列;這向人們表明,在人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只有上帝才是生命的根源、生命的主宰、生命的中心。


上帝按著他自己的應許,讓九十歲的撒拉懷孕生了以撒。亞伯拉罕深知生命來自於上帝。因此,當上帝試驗亞伯拉罕,要他把獨生子以撒獻為燔祭的時候,亞伯拉罕完全順服,毫不猶豫,獻上以撒。他相信,以撒的生命是上帝所賜,上帝當然可以隨意使用他。就像我們崇拜時,在奉獻詩中所唱的:“萬物都是從主而來,我們把從主而來的獻給主。阿們。”(約伯記1:21“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上帝是生命的主宰。但是,正如聖經告訴我們的那樣,在上帝創造了人的生命之後,人受邪靈誘惑,違抗上帝,想要和上帝一樣成為主宰和中心。直到今日,人們仍然常常按著自己膚淺的知識、狹隘的經驗、一己的私心去觀察世界、思考問題、處理事務。他們以為人的意志至高無上、人的智能至大無比,“人定勝天”。他們看不見、也不承認上帝那無法測度的智慧和大能;或者否認上帝的存在,或者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利用上帝、達到利己的目的。自以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被稱為“諸佛常法”)。就是人的自我中心。


英國有一位大詩人,名叫歐內斯特?亨利(William Ernest Henley, 1849-1903)。他從12歲起患骨結核,後來左腿膝蓋以下被截肢。右腳也作過大手術。他有過一個女兒,出生後體弱多病,五歲就死了。他本人活了53歲。這位詩人最著名的詩作題為《成事在人》(Invictus),其中最著名的詩句是:“我是我生命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流傳非常廣泛。他在那樣的人生逆境之中,喊出這樣的豪言壯語,聽來確實令人心靈震撼。因此,許多人把這詩句當作座右銘。但是,不管他是否承認,他並未能主宰自己的生命和命運。他的豪言壯語,其實蒼白無力,只是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從彼得身上也看到了人的自我中心。彼得是耶穌最親密的門徒之一,跟隨耶穌三年;他首先宣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太16:16,可8:29,路9:20)盡管如此,彼得還是不明白耶穌的使命是藉著(通过)十字架上的受難和復活,為人贖罪,使人重生,賜人永恆的生命。那時,彼得和其他門徒都把耶穌看作奉上帝差遣的宗教、政治領袖,帶領民眾推翻羅馬的殖民統治,復興猶太王國。


因此,當耶穌向門徒表明他真正使命的時候,彼得就迫不及待地勸阻耶穌,不要上十字架。因為他們擔心,倘若耶穌死了,他們就無法復興猶太民族,建立地上的王國,得到屬世的榮耀。彼得把人的野心放在第一位,置於上帝的計畫之上。彼得的言行,正像耶穌在曠野中所受到撒但的試探一樣。因此,耶穌便像在曠野中怒斥撒但那樣,斥責彼得:“撒但,退到我後邊去!因為你不體會上帝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耶穌又說:“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可8:33,36)


耶穌接著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可8:35) 在聖經原文,耶穌說的“捨己”,就是否定自我,棄絕自我中心(Deny himself)。耶穌在十字架上捨棄自己,是為了把上帝的救恩賜給我們,叫我們因祂的犧牲,而脫離罪的枷鎖,得到新的生命。因此,耶穌要我們背起十字架,就是叫我們捨棄自我,順服上帝的旨意,把上帝的使命放在首位,走以基督為中心的人生道路。


我們說過,人有兩種生命,肉體生命和靈性生命。上帝是一切生命的主宰者和賜予者,因此,這兩種生命都是上帝所賜。但是,肉體生命是人和動物共同擁有的,而靈性生命則是上帝給人的特別恩賜。上帝的旨意是要人不同於動物,把靈性的生命放在中心和首位。我們若是以自我和肉體生命為中心,就會陷入爭競、嫉妒、仇恨、憤怒、傷害別人、淫亂邪蕩、偶像崇拜、結黨營私、狂歡宴樂。如此必定喪失靈性的生命、同時傷害自身的肉體。如果我們藉著受洗,真正把自我和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生命的中心和主宰,我們就能活在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之中,(加拉太書5:19-25)並將“上帝與人和好”的福音,傳到天涯海角。如此行,就是“背著十字架,跟從主耶穌”了。


現在讓我們禱告。賜救恩的主啊,你是我們生命的主宰。求你帶領我們遵從你的旨意,選擇永恆的生命,行走平安的道路。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5年3月1日)




此文于2018年02月19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潔淨聖殿

大齋第三主日講道(B年)


出20:1-17; 詩19; 林前3:16-21; 約2:13-22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潔淨聖殿》。


打開今天的週刊,可以在裏面發現兩張複印的照片。一張是耶穌時代的猶太聖殿(復原圖);另一張是聖殿被毀後殘留的一面牆,被稱爲“哭牆”。這面牆是一千九百五十年前聖殿被毀後留下的唯一遺迹,後來成為猶太教最神聖的祈禱地方。


爲什麽今天要把聖殿的圖片複印給大家呢?因爲今天福音的信息,就是從聖殿展開的。圖片中的聖殿是建在聖殿山上,宏偉壯觀。大約有現代的十五層樓房那 麽高,用巨大的白色大理石和黃金建成。建造這座聖殿,一共用了八十五年的時間。今天的福音講到耶穌潔淨聖殿,那時候,工程才完成一半;直到耶穌受難以後四 十年才完工。但聖殿最後的命運怎麽樣呢?它建成以後僅僅四年,就被羅馬軍隊完全摧毀了。只留下了這面哭牆。


我們在今天的福音中聽到,耶穌在逾越節前來到耶路撒冷,潔淨聖殿。耶穌潔淨聖殿,在四部福音書中都有記載。這就說明,潔淨聖殿是耶穌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事工(工作)。四部福音書中都講到耶穌進了聖殿,趕走裏面做生意的人,推翻兌換錢幣的桌子,譴責這些人把萬民禱告的聖殿當作做買賣賺錢的市場,譴責他們使聖殿變成了賊窩。


當時的猶太人和現代的猶太人一樣,散居在世界各地,很多猶太人都要在逾越節的時候回到耶路撒冷朝聖,到聖殿來獻祭。獻祭的人如果要用潔淨的祭牲 (牛、羊、鴿子),就必須在聖殿裏購買。朝拜者帶著各國的錢幣,回到耶路撒冷;他們必須把外面的錢幣,兌換成猶太的錢幣或專門用來奉獻的代幣,才可以在聖殿裏奉獻。於是,在聖殿裏就有了兌換錢幣的人為他們提供方便。


但是,這些出售祭牲(祭品)和兌換錢幣的人,卻趁機斂財,把這個行業當作發財的門道。根據歷史的記載,在聖殿裏出售的這些祭牲,要比在外面賣的貴將近三十倍。兌換錢幣的手續費也比外面要高很多。這種行為是不義的、邪惡的。是藉著宗教的名義搜刮錢財,把聖殿從敬拜上帝、虔誠禱告的聖地,變成金錢偶像崇拜的殿宇;上帝的殿受到了污染,朝聖的奉獻也都沾染了不潔。耶穌不只是對這樣汙染聖殿的行爲感到憤怒,而且非常焦慮。這使他的門徒想起詩篇中的話:“我爲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约2:17)耶穌看到這樣的情景,就像我們看到一位親人得了癌症那樣焦急。用貪婪的心污染聖殿,也正是信仰和靈性生活中的毒瘤。這樣的毒瘤必須切除。這是耶穌潔淨聖殿的第一個理由。


耶穌潔淨聖殿的第二個理由,是向人們表明,用動物來獻祭是不中用的。在舊約中,先知以賽亞就已經宣告:“耶和華說,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呢 (對我有何用處)?”(賽1:11)詩篇也說:上帝本不喜愛祭物,……也不喜悅燔祭。(詩51:16)耶穌再三告誡人們,上帝喜歡憐憫,不喜歡祭祀;如果能夠盡心、盡意、盡力、盡性愛上帝,又愛人如己,那就比一切的祭祀都好。我們如果只是向上帝獻上祭品,卻不遵行上帝的旨意,沒有憐憫,不愛上帝、也不愛兄 弟,我們的獻祭,就毫無用處,只是枉然。根據聖經記載,猶太宗教人士就是一邊向上帝獻祭,一邊在殿裏策劃殺害耶穌的陰謀。因此,我們的獻祭,應當是出於敬畏和愛心的獻祭。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對猶太人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從根本上講,正是猶太人自己的手毀掉了聖殿。猶太宗教當局的種種行爲, 其實就是在拆毀聖殿。後來羅馬軍隊摧毀了它,把它夷爲平地,清楚表明上帝已經不與他們同在。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如果一個聖殿蛻變爲作買賣賺錢的市場,或者變成一座裏面只有獻祭、只有禮儀,沒有憐憫、沒有愛的建築物,那麽上帝就不會與這個殿同在。


耶穌說,他要在三天之內再建立一個新殿。這個新殿,就是受難後第三天復活的基督。復活的基督,他的身體就是新的聖殿。因此,復活基督的身體,才是真正的聖殿,才是聖靈的殿。我們奉基督的名受了水和聖靈的洗禮,藉著洗禮,我們進入了復活基督的身體,就是進入了基督爲我們建立的新的聖殿,耶穌基督使我們成了新造的人。大家知道基督復活的身體在哪裡嗎?是的,基督復活的身體就在這裡,基督復活的身體就是教會。我們都是基督身體的肢體;基督的身體是上帝的殿, 我們也就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我們裏面,要讓我們的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榮耀上帝。


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譴責那些毀壞聖殿的人。真正的基督徒既然也是上帝的殿,就一定會有人來毀壞我們,會把各種各樣的污穢帶到我們裏面。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能像當年猶太人那樣,自己損毀自己的聖殿。比如,我們裏面有邪情私慾,有拜偶像的因素:金錢的偶像、權力的偶像、性的偶像。對於我們新移民來說,還有綠卡的偶像、美國國籍的偶像。這些偶像會命令我們去做這樣、去做那樣,藉此來敗壞我們、毀壞我們。最後我們可能會像耶路撒冷的猶太聖殿那樣,被毀得只剩下一面哭牆。


我們一定要記住,所有真正的基督徒都是聖靈的殿。在今天的第二篇經課《哥林多前書》中,保羅說:“你們一定曉得,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裏面。因此,要是有人毀壞了上帝的殿,上帝一定要毀滅他;因為上帝的殿是神聖的,你們自己就是上帝的殿。”(3:16-17,現代中文譯本)我們要省察自己,究竟有多少污穢的東西進入了我們的裏面,進入了我們這個聖靈的殿呢?今天的福音講到耶穌因聖殿被污染而心裏焦急,他大力潔淨了聖殿。耶穌是不是也在爲我們的殿裏有污穢,而心裏焦急呢?我們自己這個殿是不是也需要潔淨呢?


大齋節期就是一段特設的時節,讓我們有機會集中心思意念,通過自我省察、讀經、禱告、悔罪來潔淨我們這個聖殿、潔淨自己的心靈。今天我們崇拜開始時宣讀了十誡。今天的第一篇經 課《出埃及記》,也是十誡。十誡的前四條是講人和上帝之間的正當關係,宗旨是叫人“愛上帝”;後六條是說人和人之間的合宜關係,宗旨是叫人“愛人如己”。 耶穌把這十條誡命總結爲兩條:愛上帝和愛人如己。因此,十誡就是要我們怎樣去愛上帝和愛人如己。作爲基督徒,愛上帝和愛人如己就必定愛教會,因爲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我們要靠著上帝的恩典和主耶穌基督的能力,清除一切偶像,清除一切藉著上帝的名義做各種買賣的念頭,清除我們心中一切的貪婪、嫉妒、仇恨、狂 妄、邪蕩,以潔淨我們裏面的殿,堅固我們裏面的殿,使我們成為蒙福的殿。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5年3月8日)




此文于2015年03月08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仰望十字架的真光

大齋第四主日講道(B年)


民21:4-9; 詩107:1-3, 17-22; 弗2:1-10; 約3:14-21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仰望十字架的真光》。


在今天的週刊裏,有三個圖像。一個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志(Logo),另一個是美國醫學會的,還有一個叫“生命之星”,是救護車和救護人員的標誌。這三個標志的中央,都是蛇杖,就是一根杆子,上面盤著一條蛇。世界上許多與醫療衛生有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這個蛇杖的標記。我在中國讀醫學院的時候,校徽上也有這個蛇杖。在人們的印象中,蛇是冷酷、陰險、狡猾、兇殘甚至邪惡的象征,醫療衛生機構是救死扶傷、護衛生命的,爲什麽把蛇杖用作醫療衛生的標志呢?


今天第一篇經課,舊約《聖經?民數記》,回答了這個問題,講到了蛇杖的來歷。大家知道,以色列人曾經在埃及作了四百年的移民。後來埃及人歧視、虐待他們,使他們成爲奴隸。上帝聽見他們呻吟求救的呼聲,就憐憫他們,要解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壓迫;於是,差遣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去到上帝賜給他們的應許之地—迦南(巴勒斯坦)。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後,進入曠野(西奈半島:戈壁、荒原、不毛之地)。他們在曠野漂流四十年,上帝每天都降下一種從來沒有見過的植物給他們作食物,就是被稱為“天糧”的嗎哪。上帝把以色列人解救出來,即使在曠野中,也讓他們無所缺乏。上帝賜給他們這麽豐盛的恩典,可是以色列人卻忘恩負義,仍然常常怨聲載道,咒罵上帝、攻擊摩西,抱怨沒有肉吃,他們後悔離開埃及,甚至說寧可回到埃及再去做奴隸,也在所不惜,因爲埃及的食物豐盛,每天都能大快朵頤。


從今天的經課中我們聽到,以色列人再次攻擊上帝和摩西,說:“你們爲什麽把我們領出埃及,要我們死在這沒有食物、沒有飲水的曠野呢?,我們再也嚥不下這麽難吃的東西了(嗎哪)!”以色列人拒絕天糧嗎哪,就是拒絕上帝的恩典。本來,曠野中有許多毒蛇蠍子,上帝一直保護以色列人不受蛇蠍侵害。此時,上帝因他們的背棄而要管教他們,於是撤回保護,任憑毒蛇進入他們中間,咬死許多人。人們害怕了,來到摩西面前悔罪,對他說:“我們出惡言攻擊上帝和你,犯了罪。現在求你禱告上帝,叫這些蛇離開我們。”摩西就爲他們禱告。上帝見眾人已經悔罪,於是吩咐摩西造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把它舉起來;上帝說,凡被蛇咬的,望見銅蛇,就能得醫治、得生存。蛇杖就成了上帝醫治的象徵。


蛇杖的故事,告訴我們正反兩點:反面來說,如果背叛上帝,怨恨上帝,攻擊上帝的僕人,就遠離了上帝,得不到上帝的保護,會遭到毒蛇的侵害,死亡就臨到身上;正面來看,如果信靠上帝,敬畏上帝,遵從上帝的命令,就能得保護,得醫治,得生存。那些被蛇咬傷、瀕臨死亡的人,只要認罪悔改,遵照上帝的吩咐,仰望銅蛇(即上帝設定的目標),就會存活。當然,必須明白,銅蛇本身並不能治病。醫治的大能是從上帝來的。


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引用了這個蛇杖的故事,祂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約3:14)耶穌用蛇杖(銅蛇在杆子上被舉起來)的故事來比喻祂在十字架上被舉起來。耶穌作這樣的比喻,是向我們表明,所有被蛇咬傷、瀕臨死亡(垂死)的人,一望杆子上的銅蛇,就能得醫治、得生存;而一切被罪惡捆綁、靈性死亡的人,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就能夠得拯救、得永生。


當然肉體上的和心靈上的創傷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人被蛇咬傷,蛇毒進入血液,彌漫全身,人的身體很快就會死亡。但是,如果邪靈、邪惡權勢、邪情私慾進入人的裏面,它首先不是毀壞人的身體,而是毀壞人的心智和靈魂。人身體的疾病和死亡是可以用肉眼看見的,我們可以看到某人中毒了、生病了,某人去世了。但是心靈和靈魂的疾病和死亡,卻常常是肉眼所不能看見的。雖然不能看見,但卻更為兇險。


你能看見一個人內心的嫉妒、仇恨、貪婪,和其他各種惡意的念頭嗎?正如俗話所說“知人知面不知心”;當人的這些罪性,還隱藏在心靈裏的時候,是看不見的。只有當這些罪性發作出來,成了罪行,才可能看見。貪婪、嫉妒、仇恨,常常在人的裏面,像蠍子、毒蛇一樣咬噬著心靈,使自己痛苦;有時也會像毒蛇那樣從心靈裏竄出,攻擊和傷害別人。


聖經記載,亞當夏娃最早的兩個兒子,大兒子該隱貪婪,嫉妒弟弟亞伯,進而产生仇恨,最後殺死了弟弟。這樣的事情,離我們不遠。環顧周圍,反省自己,就會發現我們是生活在一個貪戀錢財、權力、色情,充滿謊言和欺詐的世界。人們勾心鬥角,互相殘害。因貪婪、嫉妒、仇恨等等罪性而引發的兇殺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只不過有人用硬刀子,更多的人用軟刀子。有的用明槍傷人,有的用暗箭射人。在罪惡世界中隨著罪性而行的人,只會在惡性循環中越陷越深,不可自拔。如何才能得救呢?


今天的經課告訴我們,要像被毒蛇咬傷的以色列人那樣,明白自己血液中的蛇毒正在彌漫和擴散;同時相信和順從上帝的命令,仰望杆子上的銅蛇,才能得救。但是,耶穌不是杆子上的銅蛇。耶穌是十字架上的救主,把聖靈和復活的生命賜給我們。當年被蛇咬傷、瀕臨死亡的以色列人仰望銅蛇,他們血液裏的蛇毒被清除了,就能存活。如今,陷在罪惡和死亡中的人,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心靈就被改變,罪惡就被洗淨,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正如保羅在今天的《以弗所書》中所說:“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2:1)


創造生命的主,賜救恩給我們,改變我們的心靈、改變我們的生存狀態和處境。但這要我們靠著信心去領受。因此,保羅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是因著信。”(弗2:8)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6)耶穌接著說,他就是光,來到世間,叫世人因他得救。但是,作惡的活在黑暗之中,怕見光,怕曝光,見不得光,所以恨惡光。不信光的,繼續作惡;因自己的邪惡行為,已經被定罪了。信光的,仰望光、跟從光,行在光明之中。“信”,就是我們基督徒和耶穌基督之間的關係。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固然可以像許多人那樣,在房間裏掛上一個十字架,可以跪在十字架前禱告。但是,這遠遠不夠。真正的“信”,不是在表面上、口頭上;“信”必須要有信心的行為,凡事遵行上帝的旨意,活出耶穌賜給我們的復活的生命。


耶穌召喚我們每天與他同行。因此,我們在心靈裏和行為中高舉耶穌的十字架,跟隨他的腳步,效法他的榜樣,奉他的名,去愛人如己,行在光明和真理之中。要叫世人看到,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靠上帝而行。以此榮耀我們的創造之主、救贖之主。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5年3月15日)



此文于2018年03月09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刻在我們心版上

大齋第五主日講道(B年)


耶31:31-34; 詩51:1-13; 來5:5-10; 約12:20-33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刻在我們心版上》。


我相信在座的大多數弟兄姊妹都知道一個成語“借刀殺人”;也知道中國的謀略有《三十六計》。“借刀殺人”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三計。有人研究過,在三十六計中,用得最多的一計,就是“借刀殺人”。在生活中,人們常常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借刀殺人”。我們剛纔讀的《詩篇?第五十一篇》,就是大衛在犯下通姦和借刀殺人的嚴重罪行後,向上帝懺悔時,所作的一首悔罪詩。


大衛的時代離現在有三千年(比孔子早約五百年)。他是上帝揀選出來、最受重用的僕人之一,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但是他卻犯下了最嚴重的罪行。有一天,大衛在王宮的阳台上散步,看見外面远处有一位美貌的女子在洗澡。大衛派人了解到那女子名叫拔示巴,她的丈夫烏利亞在前方打仗;於是就差人把那位女子接進王宮,和她同房,然後叫她回家。不久,那女子打發人去告訴大衛,說她懷孕了。於是大衛想出一條詭計,把她的丈夫烏利亞從前線召了回來,叫他回家去住。想通過這個方式來掩蓋醜聞。可是,烏利亞是個忠心英勇的戰士(是大衛的三十勇士之一),他明白,夥伴們都還在戰場上面對危險,自己卻回家和老婆睡覺,是一件可恥的事;所以他寧可睡在王宮的門外,沒有回家去住。


大衛見烏利亞沒有上當,自己的詭計沒有成功,就又想出一條毒計。大衛寫了一封信,叫烏利亞親自帶給他的將軍,信中命令將軍派烏利亞到最危險的地方去,借敵人的刀殺死烏利亞(借刀殺人)。烏利亞被敵人殺死後,大衛娶了那女子拔示巴,不久就生了一個兒子。這件事使上帝非常生氣,派先知拿單向大衛宣告他藐視上帝的誡命,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必須爲此承擔嚴重後果。於是大衛害怕了,立即承認他得罪了上帝,並作了這首悔罪的詩篇。(詩51)


上帝饒恕了大衛,免他一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大衛可以逃脫這個罪行所帶來的一切後果。後來,大衛和拔示巴通姦所生的那個孩子死了。大衛的醜惡行爲影響到他的兒子們。他的一個兒子暗嫩強暴自己的異母妹妹他瑪;另一個兒子(他瑪的哥哥押沙龍為妹妹報仇)殺死自己的異母兄弟(暗嫩),發動叛亂,並且佔有了他父親大衛的十個妃子。後來,大衛和拔示巴生的第二個兒子所羅門繼承了王位,但是以色列王國卻在所羅門死後永遠分裂了,並且戰亂不止,幾次經歷亡國之痛。大衛的教訓表明,雖然人在真心悔罪後,可以得到上帝的赦免,但上帝卻不會為人承擔罪的後果。罪的後果一定由人自己來承擔。


大衛犯罪,顯然是明知故犯。在悔罪詩中他向上帝禱告:“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這惡。”(51:3-5)大衛一定非常熟悉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十條誡命,這十條誡命是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的約,摩西把它刻在石板上,放在約櫃裏,隨時隨地都在以色列人中間(以色列人無論到哪裏,都會擡著這約櫃,因爲裏面放著上帝和他們立的約)。大衛作爲一國君王,嚴重地觸犯了十誡中的三條誡命:“(第六誡)不可殺人,(第七誡)不可奸淫,(第十誡)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出20:13-17)


從這個教訓中,我們不只要看到人所犯的具體罪行(比如,殺人、姦淫、搶奪別人的妻子財産),尤其要看到,在這些具體罪行的背後,是更加嚴重的罪,那就是藐視上帝。正因爲大衛藐視上帝,才會違背誡命,犯下罪行。人首先破壞了和上帝的關係,隨後,人和人的關係才會破裂。就像今天的《耶利米書》說的那樣,罪的根本,是背了上帝的約,毀壞了上帝和人所立的約。


從表面上看,人犯罪,是身體在犯罪,包括舌頭犯罪(舌頭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比如,有人開口就是穢語汙言、惡言、謠言、謊言、怨言、讒言。但是,罪行的發源地,卻是人的心靈。大衛十分明白他的心靈是肮髒汙穢、敗壞扭曲的;所以在悔罪詩中他祈求:“上帝啊,求你爲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裏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51:10)在今天的耶利米書中,上帝說:“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耶31:31,33)


這是上帝在舊約中第一次明確宣告,祂要與我們立新約。那就是上帝藉著主耶穌基督的生命和寶血和我們立的新約。這個新約,不再刻在石版上,而是刻在我們的心版上。刻在石版上,是外在的;刻在心版上是內在的。刻在石版上的十誡都是說“你不可”做甚麼,是阻攔人去犯罪,要人被動地去不做什麽,如不可殺人,不可姦淫。而耶穌對我們的教導,都是說“你應當”做甚麼,是推動人去遵行上帝的旨意。如耶穌說,要愛主你的上帝,並且愛人如己;要彼此相愛。刻在我們心版上,就是使上帝的旨意成爲我們自己內心的需要和內在的動力。


在今日的詩篇中,大衛說:“我是在罪孽裏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詩51:5)和大衛一樣,人都是在罪孽中生的。在母親懷胎的時候,人的生命就有了罪。誠然,許多人沒有犯過像大衛那樣的大罪,但是所有人的罪性和罪根都和大衛一樣。今天的福音講到,有幾個希臘人來拜見耶穌,這表明耶穌不僅是猶太人的、而且是全人類的救主。耶穌再次宣告,祂將要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生命來贖人類的罪。祂作了一個十分生動的比喻:“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


耶穌用這個比喻,來表明祂要捨去自己的生命,一人替世人的罪而死,背負世人的憂患、痛苦、創傷,讓世人能夠從祂復活的榮耀生命中,得到新生,就像一粒麥子落在地裏結出許多麥粒來。這許多麥粒的生命,都是從那死去的麥粒而來;因此,這許多麥粒,必定擁有那死去麥粒內在(心靈)的和外在(行為)的形象。耶穌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12:32)歸向耶穌,跟從耶穌,就是效法耶穌,以耶穌為榜樣。一個人的新生命若是從耶穌基督而來,就一定帶著耶穌基督的印記。耶穌基督把新約刻在我們的心版上,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心思意念。耶穌鮮活、生動的榜樣在我們裏面運行,讓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新生的樣式。


現在讓我們禱告。恩慈全能的上帝,我們滿心感謝你,藉著獨生聖子耶穌基督與我們立新約,讓我們從祂得生命。我們懇求你把這新約刻在我們的心版上,讓我們每天都活在你的旨意裏。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5年3月22日修订)




此文于2018年02月08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復活與重生

(主復活日講道,B年)


徒10:34-43;詩118:1-2, 14-24; 林前15:1-11; 約20: 1-18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早上好!


我今天說早上好,不是一般的問候,而是說,這是一個真正“好”的早上。剛纔我們從福音中聽到,在一週的第一天(一週的第一天就是“星期天”)早上,天快亮了,基督復活了!


我喜歡早晨。中國有句諺語:“一日之計在於晨。”早晨充滿應許、充滿盼望,生命得到了更新。早上醒來的時候,我感到活力、爽快、清新。可能我昨天犯了一打的錯誤,但是不要緊! 在這個新的早晨我可以重新開始。也許我昨夜做了一夜的噩夢,那也沒關係! 到了早上,光明戰勝了黑暗,在我面前有新的願景(Vision)。我不再屬於昨天,我是屬於新的一天了。


主耶穌是在早上復活的,是在新一天的黎明。但那不只是廿四小時一天的黎明,而是人類歷史新時代的黎明。藉著耶穌基督的復活,上帝把新的生命賜給世人,讓我們得到重生。如果我们過去是生活在黑暗和死亡的蔭影之中,不要緊! 那復活的光今天已經照耀在我们的頭上,帶領我们的腳步,去走平安的道路。若是直至昨天,我们的心靈仍然暗昧,耳目還是昏矇,沒關係! 那復活的靈已經進入我们的裏面,打開我们暗昧昏矇的心靈、耳目,讓我們見到光明! 生命已經戰勝死亡。這是充滿盼望和應許的新的一天!


上個主日是棕枝主日,我們重演耶穌勝利進入耶路撒冷。上個主日又被稱為受難主日;之後整個星期,被稱為“受難周”。因為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是走向各各他,被釘十字架。可是,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明明是受難了,為什麼要說他是勝利進入耶路撒冷呢?我們知道,耶穌被釘十字架,是上帝給他的使命。耶穌在十字架上,擔當了人類的罪愆、憂患和傷痛,耶穌的復活戰勝了黑暗和邪惡,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耶穌完成了上帝賦予的偉大使命,難道不是最大的勝利嗎?(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一句話是“成了”。19:30)


上週四,我們紀念耶穌與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與門徒一起的最後晚餐)。藉著這最後的晚餐,耶穌設立了聖餐,為門徒洗腳,並賜給我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之後,耶穌被門徒猶大出賣;當他被逮捕時,耶穌說:“黑暗掌權了。”(路22:53)耶穌被捕和受難,正是最黑暗的時候。整個世界巨大而深沉的黑暗,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他背負著整個世界的黑暗,擔當著人類全部的罪惡,被釘在十字架上。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都歸在他身上。”(賽53:5-6)


上週五是耶穌受難日。耶穌受難,天地黑暗。但是,黑暗到不會統治到世界的末了。耶穌的受難也不是最終的結局。上帝要藉著耶穌的受難,結束黑暗,讓世界的黑暗和人類的罪愆與耶穌同釘十字架。耶穌的受難,正是為了除滅罪惡、死亡和黑暗。


在英文中,耶穌受難的星期五,被稱為“Good Friday”,直譯是“好星期五”。原先我對此很有疑惑:為甚麼要把耶穌受難的日子稱為“好星期五”呢?(就像把耶穌進耶路撒冷去受難,說成他“勝利進入耶路撒冷”)這是中國人所說的“阿Q精神勝利法”在作怪嗎?——把失敗說成是勝利,以便自我安慰,擺脫失落情緒。後來我終於領會了把耶穌受難的星期五稱作“好星期五”的涵義。在這個“好星期五”,上帝把全世界的黑暗和全人類的罪惡都歸在祂的愛子耶穌身上,以便讓人脫離罪惡、死亡和黑暗。對人而言,這難道不是一個大好消息、舉世福音嗎?因此,耶穌受難日確實是一個“好星期五”!


不僅要讓耶穌擔當世人的罪孽,上帝又要藉著聖子基督的復活,讓世界再獲光明、使人類得到重生。正是在耶穌基督復活的清晨,人類歷史開啓了新的紀元。因此,主復活不單是“耶穌從死裏復活”這麼一個孤立事件。主復活是一個宣告,宣告光明必定勝過黑暗。黑暗雖然可能得逞於一時,但復活基督的光已經戰勝黑暗,照進了世界,照亮了人心。


主復活也是一個應許,上帝藉著獨生聖子拯救人類脫離罪惡和死亡,把永恆的生命賜給祂所有的兒女。我們的靈命,都曾被囚禁在死亡的淵藪;我們的身心,都曾被淹沒在罪惡的深潭。復活是上帝的新創造。每一個靠著基督復活得到新生命的人,都將成為新造的人。


主復活又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永活的榜樣。聖經說,基督是復活初熟的果子。(林前15:20,23) “上帝已經叫主復活,也要用自己的能力叫我們復活。”(林前6:14)復活的主在前面引導我們人生的路程,讓我們有一個效法的榜樣。跟從耶穌的榜樣,就知道如何順服上帝的旨意,不畏艱險,去完成上帝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與耶穌同行,上帝必保守我們的生命,看顧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活在祂全備的恩典和平安之中。


今天,我們紀念基督的復活,也慶祝我們自己藉著主復活而得到重生。昨天晚上(“主復活大守夜”即復活節前夜),我們有九位弟兄姊妹受洗。每位基督徒受洗、獲得重生的日子可能不同,但今天卻是我們共同的重生生日。因為我們的新生命,都是從復活的基督而來。主要叫我們復活——這就是祂賜給我們的應許和盼望。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2015年4月5日)

(2015/04/05 发表)



谢松龄:邇觀遐想(之十一)

 邇觀遐想(之十一)


在舊金山(三藩市/San Francisco)及其周邊遊覽五天。下面是“遊覽一過”的些微記錄。分為語詞和靈感兩個部分。


一、 語詞: 遊覽勝地的中譯意趣





(1)“優勝美地”(Yosemite)。是美國的一個國家公園,位於加利福尼亞中部。此地的英文名為Yosemite ,源於原住此地的印第安部落Miwok語,其字面意思是“殺人者”,是當時周圍的印第安部落Miwok人對此地原住居民的稱呼,因為周圍部落害怕他們。“優勝美地”的原住民,由來自多個部落的叛變者組成,其中Paiute人與較愛和平的Miwok人世代有仇。把Yosemite(原意“殺人者”)翻譯成中文“優勝美地”,雖然遠遠背離原意,但的確非常之好,既合“音譯”,又有“意譯”。因為這真是個優美勝地,叫它“優勝美地”,名符其實。中國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很強,在翻譯別國的地名、人名時,只要用心,就可傳神,音意皆具,維妙維肖,這是一個正面例證。


(2)“赫氏古堡”(Hearst Castle)。一座巨大豪宅,位於加利福尼亞中部海岸,現為美國國家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地標建築,被闢為加州州立公園(State Park)。“赫氏古堡”的原主是美國前報業鉅子、黃色新聞急先鋒William R. Hearst。這個巨大豪宅的中譯名字,可以按照原主之姓的發音,逐字譯為“赫斯特城堡”(Hearst Castle)。但譯為“赫氏城堡”更好,因為原主之姓Hearst也可音譯為“赫氏”;“赫氏”一詞就有了“家族”之意。這個城堡也確是家族產業。但是,譯為“古堡”則名不符實了。因為,字面上,Castle只具城堡之意,而且,此堡不“古”,直到1957年才竣工。把赫氏城堡中譯為“古堡”,顯然是為提高此宅之“品位”,且以此招徠使用中文的遊客。


(3)“惡魔島”(Alcatraz Island)。位於舊金山灣,在舊金山市區正北1.5英里(2.4公里)。島名Alcatraz是西班牙語,意為“鵜鶘”(英文Pelicans)。因此可直譯為“鵜鶘島”。島上曾經有“美國歷史上最惡名昭著的監獄”,1861年起為軍事監獄,1933年後改為關押重刑犯的聯邦監獄,直到1963年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約翰·肯尼迪之弟)宣佈關閉。1976年列入“國家史跡名錄”,1986年立為“國家歷史地標”,1993年歸與國家公園局管理,之後向遊客開放。據說,印第安人相信此島上有魔鬼(Evil Spirits)居住,當一些印第安人在1859年戴著手銬腳鐐,與第一批囚犯一同被押上這島時,一定更堅信此說。據說,直到今天,仍然會有人看到“鬼影”、聽到“鬼聲”。盡管如此,英文卻沒用“惡魔”,而用“岩石”(The Rock Island)來稱呼此島。倒是中國人根據上述傳說和信史,直接把它意譯為“惡魔島”。雖是自由意譯,但卻頗為傳神。尤其是在這“惡魔島”的正北面不遠處,有一個“天使島”(Angel Island),兩者隔水相望。天使島曾經是軍事要塞和移民中心,有近百萬亞洲移民曾在此辦理入關手續;現在也是國家公園。雖然“惡魔島”和天使島在地理上遙相呼應,但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邪不壓正”;盼望“惡魔島”的傳說仍為傳說,歷史不再復返。


(4)“舊金山”—“三藩市”(San Francisco)。“舊金山”正式名San Francisco,來自西班牙文,音譯聖法蘭西斯科。相應的英文是Saint Francis, 即聖法蘭西斯。西班牙殖民者於1776年在此建立了軍事要塞和傳道區,皆以亞西西的聖法蘭西斯(St. Francis of Assisi)的名字命名,後來成為這個港口城市的正式名稱。中譯名“舊金山”和“三藩市”,反映了粵語移民的歷史。“舊金山”曾經是金礦輸出港,當年來此淘金的粵語移民,將之稱為“金山”。後來在澳洲墨爾本發現金礦,他們就稱墨爾本為“新金山”,聖法蘭西斯科就淪為“舊金山”。此外,用粵語口音翻譯San Francisco, 就成了“三藩市”。有意思的是,稱這塊土地為“三藩”,好像這裡成了中國的屬國(“藩”是漢唐時期的諸侯國或外派軍事單位之稱號)。至今,大陸、臺灣(普通話/國語/官話)稱San Francisco為“舊金山”,港澳(粵語)稱其為“三藩市”。


【San Francesco (Saint Francis) ,1182-1226,意大利人,最偉大的修道士、宣教士之一,中譯名“方濟各”。如此翻譯,或寓意“賙濟各方”,正合方濟各創立修會的宗旨。他所創立之著名的法蘭西斯修道團,中文通譯為“方濟各修會”。譯Francesco 為“方濟各”,也是出於粵語口音。可見,粵語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要影響。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粵語為中國的一種語言,僅次於“國語”,而不是“方言”。】


上述地名僅在華人圈中使用,反映出華人“同化異己”的文化本能。




二、 靈感:旅行在地,得力於天(參:以賽亞書40:31)



(1) 遊覽“赫氏城堡”,想起這段聖經:“……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 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馬太福音4:8)



“赫氏城堡”(Hearst Castle)位於加州聖西緬(San Simeon,恰好在洛杉磯和舊金山中間)的一座山頂上,面臨太平洋的聖西緬灣,是美國前傳媒鉅子、黃色新聞急先鋒威廉·赫斯特(William R. Hearst)的私人莊園。1895年起,威廉·赫斯特與約瑟夫·普利策(“普利策獎”的創設者)因行業惡性競爭,而一同掀起黃色新聞浪潮;之後逐漸創建了美國當時最大的出版和媒體帝國。在其事業的鼎盛時期,他擁有26家報紙,十三家全國性刊物,八家廣播電臺及許多其他新聞媒體事業。他還監製了眾多新聞和將近一百部影片。



1919年赫斯特從他母親那裡繼承了二十五萬英畝土地,請當時舊金山的著名建築師茱莉亞·摩根設計建造一座私人莊園。“城堡”有165個房間。風格多樣的花園、平臺、走道、泳池及噴水池佔地127英畝。各種雕刻和雕塑佈滿房間內外,大理石和青銅人體雕塑隨處可見。莊園裏還有動物園,圈養或散養許多世界各地的動物。赫斯特喜愛收藏各種珍奇藝術品,包括家具、掛毯、繪畫、雕塑、壁爐、天花板、樓梯,甚至整個房間,用來裝飾“城堡”的各個部分。



赫斯特廣交天下名流,常常邀請他們前來莊園狂歡宴飲,縱情取樂。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名伶查理·卓別林等,都曾是他的座上客。可謂極盡榮華富貴、顯赫喧囂於一時。正應了中國一句俗話:“有錢能使鬼推磨”。


直到1951年赫斯特死去時,這個城堡還沒有竣工。雖然城堡最終於1957年建成,但赫斯特的後人,卻因欠下巨額稅款,並且無力負擔維護等後續費用,不得不在竣工當年,就將城堡捐給加州政府。建築設計師茱莉亞·摩根也於同年死去。(園內動物大部分被捐給聖地牙哥、洛杉磯和舊金山的動物園,少部分獲“放生”)。



聳立在山巔之上的巨大豪華“赫氏城堡”,堪稱舉世罕見的平民私人莊園。其所在之山,是周圍山包中最高的。作為當時美國的傳媒鉅子,赫斯特好像意在讓他的莊園與歐洲的皇家莊園媲美,做一個真正的“無冕之王”。這使我想起馬太福音所記:“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4:8)終其一生,威廉·赫斯特確是用盡一切手段,想要將世上的榮華富貴、珍奇寶貝都囊括在自己手中。“囊括一切”的念頭,導致這座城堡建築及其附屬物件風格零碎蕪雜。赫斯特一生所作所為,充滿爭議;死後,其後人因產業巨大而欠下巨額債務,不堪重負,不得不將之捐出。站在城堡當中,我心中生起一個疑問:“對於赫斯特,這座城堡是祝福呢,還是咒詛?”答案是:錢財本身既不是祝福也不是咒詛。只是因看待錢財的心態和使用錢財的方式不同,而帶來祝福或招致咒詛。


(2) 遊覽“漁人碼頭”,想起這段聖經:“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馬太福音4:19)


“漁人碼頭”(Fisherman’s Wharf)是著名遊覽熱點,位於舊金山北面海濱,是遊客觀海景、品海鮮之地。“漁人碼頭”得名並成為熱點,始於1800年代中後期。但是,在這個漁人碼頭出名之前的一百年,舊金山早已開始成為“漁人碼頭”了。1776年,西班牙人何塞·摩拉迦(Jose Joaquin Moraga)中尉,和法蘭西斯科·帕勞(Francisco Palou) 神父分別開始在此創建要塞(Fort) 和傳道區 (Mission),兩者都以San Francisco (聖法蘭西斯科)命名。聖法蘭西斯科(又譯“聖方濟各”)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修道士和宣教士之一,他所建立的方濟各會,以其獨特的方式宣教,傳道足跡遍及當時已知世界(包括中國)。在舊金山創建傳道區的法蘭西斯科·帕勞,就是方濟各會的修士。


為甚麼我要說帕勞修士1776年時已經建立了“漁人碼頭”呢?


在“漁人碼頭”,我想起耶穌所呼召的第一批門徒,是四個漁夫。“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耶穌受難後,他的門徒重操舊業,又回到原來的生活。他們在海邊打魚,一夜沒打著甚麼。復活的主向他們顯現,指示他們向船右撒網。結果一網撒下去,魚多得拉不上來。這就是耶穌賜給使徒的願景(Vision):與主同在,照主指示,就能得主應許:“得人如得魚一樣。”


因此,教會的主要功用之一,就是打魚,“得人如得魚一樣。”使徒是漁人,聖法蘭西斯科是漁人,1776年來舊金山創建傳道區的方濟各修士法蘭西斯科·帕勞也是漁人。帕勞修士來到這個被華人稱為“舊金山”的地方,就是建立了“漁人碼頭”。那時,聖法蘭西斯科傳道區受權管理整個地區的行政事務,於是,整個地區從此就被稱為“聖法蘭西斯科”(San Francisco)。因此,這整個聖法蘭西斯科地區(“舊金山”、“三藩市”),也就成為帕勞修士建立的“漁人碼頭”。


凡是跟從耶穌,事奉上帝的人,無論去到哪裡,都是主的漁人。漁人得魚歸來相聚之處,就是“漁人碼頭”。依照主所指示的撒網,我們就能得魚,為主“得人如得魚一樣”!


(2015年4月16日)




此文于2015年04月20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耶穌爲你禱告(修訂)

 復活第七主日講道(B年)


 徒1:15-17,21-26; 詩1; 約壹5:9-13; 約17:6-19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爲你禱告》。


 根據聖經的記載,主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四十天,然後昇天。在教會的年曆上,上個星期三,即復活節後的第四十天,是昇天節,紀念主耶穌基督昇天。 耶穌昇天後十天,聖靈降臨。下個主日就是聖靈降臨節。《尼西亞信經》和《使徒信經》是我們的信仰表白,都宣告耶穌基督受難後第三天復活,昇天,坐在聖父的右邊。主耶穌昇天是退休了嗎?是去享福嗎?——不是的。使徒保羅在聖經中告訴我們,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馬書 8:34)所以,主耶穌基督坐在聖父的右邊,不是光榮退休,而是在替我們禱告祈求。


 講到這裏,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爲我禱告過?”我知道有的弟兄姊妹常常爲我禱告。而我,是每天都爲所有的弟兄姊妹禱告。因爲主耶穌基督爲我們樹立了一個典範,就是爲祂的門徒和所有的信徒禱告。今天的福音記載了主耶穌在受難之前,爲祂的門徒所作的禱告;這個禱告,是耶穌被捕離開門徒前,所作的最後一件事。耶穌在禱告中把祂的門徒交托給上帝聖父。可見,禱告在聖父上帝、聖子耶穌基督、以及所有門徒这三者的關係中,在我們靈性的生命中是何等的重要!


 聖經說,上帝的殿是萬民禱告的殿(賽56:7)。我們來到上帝的聖殿,就是來向上帝禱告;在禱告中敬拜上帝、讚美上帝、感謝上帝、祈求上帝、向上帝認罪。比如,我們的主日崇拜,是按照《公禱書》進行(公禱書就是“公共禱告書”),除了讀經、講道,就是禱告(唱詩也是禱告的一種方式)。就連在讀經和講道中,都有禱告。有的弟兄姊妹曾經對我說,“我來到教堂,並沒有禱告啊;再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麽禱告。”


 其實,我們每個人來到教堂、主的聖殿,來到主上帝的面前,一定都帶著某種盼望、某種心願來的。即使沒有開口禱告,大多數人也都是帶著禱告的心情,在心中默禱,祈求主上帝的賜福,祈求上帝幫助實現自己的盼望和心願。許多人爲身體健康、爲職業工作、爲婚姻家庭、爲移民身份等等問題來到上帝的面前。也有人因爲生活和工作壓力所造成的身體上、心靈上的重擔而來到主的面前。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在百分之百的快樂和完美中生活,每一個人都面臨著自己特殊的問題,每一個人都背負著自己特別的重擔,每一個人都在尋求某種力量來保護自己、幫助自己。有些人去拜他們自己雕刻出來的偶像,上供燒香;有些人去拜金錢、拜權勢。但是, 我們基督徒所敬拜的是獨一的真神,是創造一切、掌管一切、至高無上的惟一上帝。問題在於,我們究竟有沒有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主,有沒有盡心盡意把一切交托給 上帝。


 因此,常常會有這樣狀況:我們雖然來到主的聖殿,心卻沒有來到主的面前。正如《馬太福音》中耶穌引用《以賽亞書》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太15:8) 我們來到教堂,常常只想到見主教、見牧師,請他們幫助,但卻忘記了應該來到主的面前;這就是“心遠離了主”。我們可能請主教、牧師做這樣,做那樣,卻很少、甚至沒有請他們爲我們禱告。要知道,主教、牧師只是主的僕人,爲上帝做工。想一想吧,如果我們到一個人家去訪問,只是見到了僕人,卻沒有見到主人,是不是很遺憾哪?如果錯把這家的僕人當作了主人,不是很可笑、很荒唐嗎?一切權柄和榮耀都是主人的,不是僕人的。要想求什麽,當然一定要向主人求,不是向僕人求。因爲能力和權力全都在主人手上。記住,只有上帝才是創造一切、掌管一切的至高之主。只有仰望那至高之主,才能得到上好的福份。


 我們帶著身體的病痛、心靈的創傷,背負著重擔,也滿懷著盼望來到教會,來到天父上帝的聖潔寶座前,不只是尋求人的幫助,更是要藉著禱告,尋求上帝的眷顧。一切慈愛、平安和恩惠都是從天父上帝、從主耶穌基督而來。上帝會在我們覺得最最沒有指望、最最軟弱無力的時候,賜給我們意外的平安和恩典,以便讓我們知道:得到賜福,不是由於我們自己的作為,乃是耶穌的禱告和上帝的能力成就了我們的一切。耶穌說:“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林後12:9)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正是為門徒的軟弱禱告。門徒與耶穌同行同在,因受到耶穌的呼召和教導而得潔淨;耶穌說,祂的門徒已經遵守了上帝的道,他們不屬這世界。但是,門徒仍然生活在這個人心邪惡黑暗的世界之中。耶穌所說的世界,不是指我們所能看見的物質世界,不是指山河湖海、動物植物、藍天白雲,日頭月亮。耶穌所說的世界,是指那看不見的黑暗權勢和邪情私慾,控制著人的心靈和行為,顯現為物欲橫流、罪惡氾濫的世界。門徒雖然已經歸屬基督,得了潔淨,但是靈性上仍然處在危險之中,一方面,若是持守上帝的真道,就極可能被黑暗勢力逼迫。另一方面,如果隨波逐流,則會被再次拉回罪惡的深淵。在現實中,我們確實看到有些人在得到上帝恩典之後,就轉身離開,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靈性的光景比從前更加黯淡。因此,耶穌為我們的禱告,是聚焦在祈求天父保守我們脫離邪惡、免遭侵害。因為我們雖然生活在這人心邪惡黑暗的世界,但是我們不屬這世界,正如耶穌不屬這世界一樣。耶穌祈求上帝用主道、用真理把我們分別為聖,讓我們勝過邪惡,成為聖潔。


 主耶穌正看著我們。祂現今坐在天父的右邊,爲我們禱告。祂願爲你禱告,祂願爲我禱告,祂願爲每一個來到祂面前的人禱告。祂保守我們、護衛我們,不讓我們丟失,不讓我們迷路。耶穌的禱告幫助我們抵擋一切魔鬼和邪惡勢力的攻擊和試探,醫治我們身體上和心靈上一切的創傷,驅趕一切黑暗和陰影,帶領我們去走平安、真理和聖潔的道路。有耶穌的禱告隨著我們,那才是最最美好的福份。


 我們來到上帝面前,求耶穌爲我們禱告,首先要有信心,那就是信上帝、信耶穌。在今天的書信中,使徒約翰著重宣講了這信。他向我們表明:有了聖子基督就有生命,沒有聖子基督就沒有生命。因此,接受了基督就是接受了生命。耶穌擔當了我們的罪孽,背負了我們的痛苦,戰勝了威脅我們的死亡。祂現今仍不斷爲我們代禱,加給我們出乎意外的平安和奇妙豐盛的恩典。但是,一切已經受洗成爲基督徒的人,仍然每天都面臨著選擇;我們可以選擇生命,也可以選擇死亡。一切選擇生命的人,都要來到耶穌的面前,祂就會爲你禱告,叫你脫離黑暗,披戴光明,每天賜給你新的生命。


 現在讓我們禱告。主耶穌啊,你是我們的救主,我們仰望你!求你爲我們禱告。求你用禱告托住我們,保守我們,護佑我們,讓我們一生一世事奉你,跟隨你走平安、真理、聖潔的道路。奉你的名求。阿們。


(2015年5月16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05月08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生命的轉折點

顯現後最末主日講道(B年)


王下2:1-12; 詩50:1-6; 林後4:3-6; 可9:2-9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我面前蒙悅納。



阿們。


各位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生命的轉折點》。


今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登上高山、改變形象。耶穌改變形象,是一個轉折點,生命的轉折點。我們說,在人類歷史上和個人一生中,都有轉折點。所謂轉折點,是指一些重要的關頭、關鍵的時刻,人生或歷史的方向發生了轉變,或向好的方向轉變,或向壞的方向轉變。就個人而言,高考(美國也有“高考”SAT, ACT)、出國、結婚,中了樂透巨獎,或者所謂“遇到了貴人”,都是人生的轉折點。這些轉折點,決定著今後的人生方向(或好或壞)。回顧人類歷史,大大小小的轉折點就更多了。用大家熟知的歷史事件來說,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轉折點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始反攻德國佔領下的歐洲。這兩個轉折點都決定和影響了歷史發展的方向和進程。


可見,國家的治亂興衰、成敗存亡,人生的低谷高潮、遇禍蒙福,都有其轉折點。但是,比歷史和人生的轉折點層次更高的是“||:生命的轉折點:||”。首先,“生命的轉折點”和“人生的轉折點”是不一樣的。舉例來說,前幾天(2015年2月12日)有三個人一起中了美國勁球(Powerball)大獎,共5.64億美元,天文數字的巨獎啊。對幾位中彩者來說,這無疑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但是,中獎這件事本身,雖然可以讓他們的人生發生巨大變化,卻並不能改變他們的生命。


我們所說的“生命”,有兩層涵義。一是指肉體生命,是人類和動物都擁有的生命。人類和動物有同樣的生理需求(食欲和性欲),也有相似的心智活動(許多動物的心智能力相當高)。此外,動物和人類都有相同的貪慾,都想佔有更大的生存空間,爭奪更多的生活資料。比如,獅子在追捕一隻兔子的時候,突然發現附近有一頭非洲水牛,牠就會放棄兔子,撲向水牛。一隻3公斤重的兔子可以讓獅子果腹,小得像我們每天的工資。但捕獲一條一噸重的水牛,卻無異像人們中了一個勁球大獎。人類和動物在肉體生命控制下,為趨利避害而發生的彼此爭鬥,都是遵循“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你死我活。


動物只有肉體生命。唯獨人擁有更高層次的“靈性生命”,這是上帝給人的特別恩賜。聖經?創世記說:“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2:7) 因此,人擁有上帝所賜的靈性(從上帝的“生氣”、聖靈而來),即來自上帝的屬性,良善、仁愛、公義、聖潔、智慧、信實、自由意志,等等。動物完全沒有這些屬性。人,既擁有和動物同樣的肉體生命,也擁有區別於動物的靈性生命。上帝賜給人靈性生命。但是,當亞當夏娃向附在蛇身上的邪靈打開自己的心門,聽從了魔鬼,選擇了邪惡,背離了上帝的誡命以後,他們靈性的生命就死亡了(上帝說:“你吃(果子)的日子必定死”— 創2:17)。因此,亞當夏娃違背上帝的誡命,是人的靈性生命走向死亡的轉折點。【人吃了“善惡果”,也沒能辨別善惡,表明人的靈性已死。】

失去了靈性生命,人就比動物更加邪惡、更加詭詐、更加殘忍、更加兇險。中國有不少成語適合描寫那些失去靈命的人。如,人面獸心,衣冠禽獸,禽獸不如,行屍走肉,等等。


人失去了靈命。但是,上帝憐愛祂所創造的人類。上帝要靈命死亡的人悔改回轉,藉著獨生聖子耶穌基督的救贖,再次得到靈性生命。叫凡是信靠耶穌基督、跟從耶穌基督的人,得以獲得重生,讓靈命再次進入他的裏面。這是新生命的轉折點。


今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登上高山、改變形像。祂與先知摩西和以利亞同在;據路加福音記載,他們談論耶穌即將到耶路撒冷去完成的救贖使命。此時,有聲音對門徒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上帝聖父再次確認耶穌的聖子身份,並命令門徒,要聽從耶穌。登山變像之後,耶穌帶領門徒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被釘十字架,第三天復活。因此,登山變像是耶穌生命的轉折點,也是祂門徒生命的轉折點。《聖經?出埃及記》記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獨自登上西乃山,領受上帝賜下的律法(刻有十誡的兩塊石版)時,也曾經改變形像,面皮發光,(出34:29-30)那是摩西生命的轉折點,也是以色列人生命的轉折點。


為什麼在生命的轉折點,摩西和耶穌都有改變形像呢?形像改變表明生命改變。上帝榮耀的光顯現在他們的面上。聖經?創世記告訴我們,上帝照自己的形像造人。但是聖經又說,上帝是靈,沒有形像。因此,上帝的形像並不是說上帝和人一樣,有一個肉體的、物質的外形、外貌。上帝的形像是指上帝的屬靈本性。上帝照祂的形像造人,就是在造人時,將聖靈吹進人的鼻孔,給了人靈性生命。如果上帝不是照祂的形像造我們,沒有賜給我們靈性,那麼我們就和動物一樣了。


我們常常用“形像”這個詞來形容人的心思和靈魂。如果有一位身材矮小、外貌不揚的人(如貝多芬,又不限於貝多芬),所作的一切表明他擁有非常深邃的智慧、非常真誠的愛心,那麽人們就會說他形像美麗高大,甚至稱讚他是巨人。另一方面,有的中國人跑到外面干出一些陰暗的事情,別人就會說他們破壞了中國人的形像。柏楊寫過一本書,叫《醜陋的中國人》,並非描寫中國人外貌難看,而是揭露中國傳統中的醜惡心靈。所以,形像常常是指人的心思和靈魂;形像改變,也是比喻人的心靈和生命的改變。


使徒保羅在今天的哥林多後書中說:“基督本是上帝的像。”(4:4) 又說:“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4:6)“那吩咐光從黑暗裏照出來的上帝,已經照在我們心裏。”(4:6) 所以,耶穌改變形像這個事件再一次表明,上帝親自介入了人類的歷史、介入了我們的人生,上帝親自臨在我們中間。上帝藉著道成肉身的聖子耶穌基督,要使聽從耶穌、跟隨基督的人改變形像,要使世界改變形像,使人類改變生命、轉向上帝,回到上帝造人時賜給人的形像。所以,我們每一個真正受洗歸入基督的人,每一個真正的基督徒,都應當是靠著聖靈的大能,改變了形像。受洗,就是改變形像的開始,是真正基督徒靈性生命的轉折點。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改變人生,許多人還想改變社會、改變世界。但是,人生、社會、世界的改變,根本在於每個人心靈和生命的改變。沒有人心和靈性生命的改變,一切無從談起。只有靠著主耶穌基督的救贖,我們的心靈和生命才有可能改變。


現在,我要對二十三位即將受洗、成爲基督徒的弟兄姊妹說,今天是你們生命改變的轉折點。我們要禱告,求主賜恩給你們,藉著聖洗禮,和所有已經受過洗的弟兄姊妹一道,脫掉舊我,穿上新人,那就是改變形像,重新回到上帝創造我們時,祂所賜給我們的樣式和形像。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5年2月15日)

(2015/06/05 发表)


谢松龄:曠野中的清泉

顯現後第五主日講道(B年)


賽40:21-31; 詩147:1-12,21c; 林前9:16-23; 可1:29-39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曠野中的清泉》。


我們生活在紐約,生活在一個據說是世界上最繁華、最忙碌,也最令人嚮往的城市。因此,我們非常能夠體會什麼是繁華和忙碌。如今,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中外,許多人都嚮往繁華的大都市,甚至哪裡繁華就往哪裡去。但是,繁華和忙碌總是連在一起。繁華的地方一定繁忙。有許多人選擇去過繁忙的生活;因為,繁忙似乎可以表明自己奮發有為;忙忙碌碌、馬不停蹄就好像有事幹,有錢賺。繁忙,已經成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繁忙中追逐成功、爭奪名利。這樣的生活方式摧殘著身體和心靈的健康,毒化著生命,使人們付出沉重的代價。


有一位詩人寫道:“我們在日光下忙碌,就像炙熱曠野上的螞蟻。”這是說,雖然人們的行動像螞蟻一樣忙碌,但心靈卻像曠野那樣茫然、乾枯、荒蕪。而且,許多人像是炙熱曠野上的螞蟻,就是俗話所說“熱鍋上的螞蟻”,沒有方向,緊張焦慮,煩躁不安。這位詩人所描寫的,正是現代人的真實狀態。繁華都市的居民如此,偏遠山鄉的村民也一樣。甚至大多數基督徒,在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中,也疏遠了和上帝的關係。


有一項歷時五年的研究,調查了全世界139個國家的兩萬多名基督徒(其中美國的最多),表明越來越多的基督徒,因越來越忙而妨礙了他們與上帝建立關係、無暇(沒有時間)事奉上帝。特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有54%的牧師說他們忙得不可開交;65%的牧師說,忙碌也同樣妨礙著他們與上帝關係的建立。牧師本來是最應該能夠幫助人們逃離忙碌枷鎖的,但他們自己竟然也被忙碌的鎖鏈纏繞著、捆綁著!

(http://www.faithfuleye.com/simp/node/1905)


有人把現代社會的這種現象稱作“忙碌文化”。人們見面問候,常說:“忙不忙?”“忙什麼?”回答總是“忙!”很少有人會說:“我不忙。”因為一個人如果“不忙”,很可能被看作一個邊緣人,一個失敗者。我們也常聽到有人說:“我很忙。沒空去教會!”這種“忙碌文化”造成一片曠野。在這炙熱、乾枯、荒涼的曠野裏,最需要一股清泉來滋潤和澆灌我們的心田。我們從哪裡可以得到這股清泉呢?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在禱告中與上帝相遇,我們生命的曠野中就會湧出清泉。


前兩個星期我們所講的福音主題,是耶穌開始傳道的事工。首先祂揀選和呼召(召喚)第一批門徒。然後,耶穌進入猶太會堂宣講天國的福音,並驅除附在一個人身上的邪靈(“趕鬼”)。今天的福音接著說,耶穌和門徒一出會堂,就到彼得家裡,看見彼得的岳母正發高燒躺在床上。耶穌立刻醫好了彼得的岳母。消息很快傳了出去,所有惡疾纏身和邪靈附體的人都盼望得到耶穌的醫治。到天晚日落的時候,全城的人聚集在彼得家門前。耶穌就醫治了他們,驅趕了邪靈。這是繁忙得不可思議的一天!也許明天更加忙碌!


我們讀福音,常常聚焦在耶穌無比繁忙的事工(工作)上,比如,我們非常關注他如何宣講福音,如何驅趕邪靈、醫治疾病,如何與當時宗教上和政治上的邪惡勢力辯論和鬥爭。我們也常常以耶穌繁忙的生平為榜樣,來鞭策自己努力工作。但是,我們卻大大忽略了耶穌生活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那就是禱告。今天的福音,在講述了耶穌非常忙碌的一天之後,說:“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耶穌就起來,到一個偏僻的(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可1:35,現代中文譯本)


在新的忙碌的一天即將開始的時候,耶穌遠離眾人、遠離世間的喧囂,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單獨和上帝相處。如果連耶穌都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與上帝說話,傾聽上帝的聲音,從上帝那裡得安慰、得力量、得方向,我們難道不是更加需要這樣一個安靜的地方嗎?耶穌對我們說:“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6:6)


有一位老太太,在她居住的狹小公寓裏,隔出一個小間,以便有安靜的地方,用作每天的禱告。但是,很多人可能連這樣的條件都沒有。許多年前,還在國內時,我沒有自己單獨的書房,曾經在家中的儲藏室裏禱告,但在那裡面沒有清靜的感覺。於是,我每天在家人入睡之後,關了燈,在餐桌前(跪著)禱告。有人在家裡無處禱告,他們就像耶穌一樣,清晨出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許多人由晨練正式開始忙碌的一天(“忙”著晨練),為什麼不能在晨練之前先找個僻靜之處禱告呢?我也鼓勵過有些弟兄姊妹在特別的情況下,晚間或清晨躺在床上安靜禱告。


曾經有一位姊妹,因壓力大,經常失眠,十分焦慮,問我,“你是學醫出身,有什麼好辦法治療失眠嗎?”我建議說,“你可以禱告。”她說,“禱告就更加睡不著了。”我問:“為什麼呢?”她反問:“如果我爬起來跪下禱告,再上床,這樣一折騰,怎麼還能睡著呢?”我說:“你可以躺在床上,靜下心來禱告嘛。”她說:“躺在床上禱告,萬一睡著了,不是對上帝不虔誠嗎?耶穌說要警醒禱告啊。”我回答說:“你不就是為了睡眠而禱告嗎?躺著禱告睡著了,是上帝給你的賜福啊!”


現實中,許多基督徒不是找不到僻靜地方禱告,而是“太忙,沒空禱告。”有的甚至從來不禱告,連謝飯禱告也沒有。一個人自稱是基督徒、上帝的兒女,卻整天和世人一樣,忙得不亦樂乎,沒有留出些微時間,在禱告中與上帝相遇、與上帝交通,不是很奇怪嗎?


耶穌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你越是忙,就越需要禱告。你越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就越是需要多花些時間和上帝同在。連耶穌都要在喧囂中向上帝尋求平安、尋求力量、尋求方向,我們難道不是更加需要這樣做嗎?我們禱告,並不只是向上帝點頭打招呼。我們禱告,是祈求上帝與我們同在,祈求上帝把基督的心賜給我們,祈求聖靈帶領我們,以便我們所想、所說、所做的一切,都能遵從上帝的旨意。因此,越忙越需要禱告。若是你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禱告,那麼你全天就會有充裕的時間。當你把上帝放在首位,並且依靠上帝恩典的力量去完成你的計畫,你的工作就會更加高效,成果就會更加豐盛。


已故的宣福基主教在他的一篇講道中說過:禱告不是去通知上帝,不是去操縱上帝,不是說好聽的話去欺哄上帝,也不是去改變上帝的心意。禱告是要讓我們經歷上帝的無限,在上帝的聖潔中看到上帝的旨意。禱告不是要遠離現實、逃避現實,而是為了和現實保持更好的聯繫。


實際上,禱告會增強我們心靈的洞察和行動的力量。耶穌出去禱告,不是自己躲藏起來,撇下門徒不管,也沒有拋棄那些需要祂的人。從今天的福音經課我們知道,彼得和其他門徒似乎對耶穌有誤解,他們追上耶穌,打斷了他的禱告,抱怨似的說:“眾人都找你”(可1:36-37)。


對耶穌來說,也是對我們所有的上帝兒女來說,暫時停下工作去禱告,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以把握我們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使我們重新得力,確定方向,以便更有效、更忠實地按照上帝的旨意行動。就像今天馬可福音記載,耶穌禱告以後,決定離開此地,到鄰近的鄉村去傳道(可1:38)。我們要祈求上帝,祈求那生命的主、時間的主,賜下清泉,藉著我們的禱告,在這忙碌的曠野中,滋潤和澆灌我們這焦渴、乾枯、荒蕪的心田。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5年2月8日)





此文于2018年02月04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內在的生命

聖靈降臨後第三主日講道(B年, Proper 6)


結17:22-24; 詩20; 林後5:6-10; 可4:26-34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內在的生命》。


小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成年人不僅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講故事。現代社會中的人,花費大量時間上網和看電視;為甚麼?因為網絡上和電視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電影是故事,電視劇是故事,新聞、八卦全是故事。就連時事、政治評論,也是在說故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常用故事作橋樑:你講你的故事給我聽,我講我的故事給你聽,藉著這種方式互相溝通,建立友情。為甚麼聽故事和講故事如此重要?因為故事常常是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精華和縮影,表現著人的心靈世界和內在生命;人們常常藉著故事來傳達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哲學,或“正面”,或“反面”。眾所周知,幼兒(孩童)教育的重要方式,就是講故事。因為故事形象生動,貼近生活,易於理解,便於流傳。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成為孩子的“好”榜樣,要他們去學習;也可以是“壞”榜樣,叫他們不跟隨。


聖經中也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尤其是耶穌基督,更是擅長講故事,常常用簡短明了的故事來表明深刻的道理,讓聽道的人感覺生動、易懂。这种簡潔明瞭、啟發訓誨式的故事,被稱為“比喻”。今天的福音說,“耶穌用許多類似的比喻向群眾講道,照他們所能明白的教導他們。他總是用比喻對他們講論;但是他單獨和門徒在一起的時候,就向門徒解釋一切”(馬可福音4:33-34。現代中文譯本)。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用“種子的生長”作比喻,來說明上帝國(天國)的道理。這個比喻聽起來很淺顯,說:上帝的國好像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上。他似乎並沒有做甚麼特別的事情,只是晚上睡覺,白天起來,看著那種子發芽生長,他不明白,怎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土壤使穀物自然而然地生長。種子先發芽,後吐穗,最後穗上結滿子粒。等到穀物成熟,撒種的人就用鐮刀去收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可4:26-29)


這個比喻包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一粒種子,本身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這內在的生命力,使他在土壤中自然而然地發芽、生長、吐穗、結實。上帝是生命的主,生命力來自於上帝。換言之,是上帝賜給他這無比強大的生命力,是上帝叫他發芽、生長、吐穗、結實。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既是撒種的人,也是叫種子生長的上帝。耶穌把種子撒在地上,上帝的國,就像那種子,靠著上帝賜予的強大生命力,逐漸成長、壯大。


接著,耶穌又用芥菜種子的成長來比喻上帝的國(天國)。耶穌說:“上帝的國好比一粒芥菜種子,是世上最小的種子。有人把它種在地裏,過些時候,它長大起來,比各種蔬菜都大;它長出大枝,飛鳥也在它的蔭下搭窩。”(可4:31-32,現代中文譯本。中文翻譯為“芥菜”,在原文為“芥末樹”)


這個芥菜種的比喻,講到一粒最小的種子,長成世上最大的菜,像一棵小樹一樣,飛鳥也能得到蔭庇,在那裡築巢搭窩。從這個比喻,我們首先可以看到兩個最美好的事件,也是最偉大的見證。一個偉大事件是:嬰兒耶穌,降生在簡陋的馬槽裏;生下的時候,卑賤而弱小,就像一粒芥菜種。但他卻成長爲人類的救主,在地上開始了上帝國的事工,像一棵永生的巨樹,使一切歸向他的人得到堅強依靠和堅固保障。


另一個美好的見證是,教會的開頭,也像是一粒芥菜籽,一個很小的團體,在一間很小的閣樓上聚會。當時只有十幾個人,他們的生命和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但當聖靈降臨,賜給他們強大的生命力後,這些知識不多、能力不夠、信心不強、勇氣不足的人,卻起來建立了最早的基督教會。兩千年來,歷世歷代的基督徒已經不計其數;雖然像芥菜樹那樣生出許多枝幹,但在基督裏卻是一體。這都是靠著聖靈的運行,上帝所賜的內在生命。


有一位德國神學家說過,要想真正理解主耶穌所講的比喻,就必須在比喻的故事當中看到我們自己。因為比喻來源於日常生活;智慧的比喻,必定包含著普遍的真理。一個得享內在生命、在基督裏成長的人,能夠在耶穌的比喻中看到自己。


就我本人而言,和在座的絕大多數弟兄姊妹一樣,是出生在一個既充滿“無神論”宣傳,又流行偶像崇拜的環境之中。但是,由於我母親是在一所教會學校中長大,知道耶穌,也會唱讚美詩,因此,當我們小的時候,母親常教我們唱詩,並且講一些耶穌的故事。當時,我們並不知道所聽到的是“福音”,更說不上“信仰”。而且,相比耳濡目染的官方“無神論”宣傳和民間的偶像崇拜,我所聽見的福音聲音,是那麼的微小。可就是這樣微小的福音之聲,卻像一粒芥菜種,種在我的心靈裏。這粒小小的芥菜種,埋藏在我心裏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在那預定的日子,上帝把水和聖靈澆灌在我的頭上,這粒芥菜種開始發芽、生長。上帝在基督的身體裏餵養我、栽培我,讓我蒙恩,成為主僕,為主做工。


就我自己這個例子來看,從撒種到種子發芽、生長,中間隔了很多年。但在許多人,種子撒下後,很快就會發芽。種子何時發芽、何時生長,不是人的工作,全在上帝的計畫之中。種子內在的生命力來自上帝。生命力中也許就包含著生命進程的“時間表”。在比喻的意義上,這就有如現代生物學所謂“生物鐘”。每個人的外貌長相、身體狀況都受內在生命力、也就是遺傳基因的控制。外在的保健和營養只起輔助作用,改變不了基因的遺傳性質。靈性生命的成長也類似;正像保羅所說,僕人只是栽種和澆灌,惟有上帝才能叫種子生長(哥林多前書3:6)。


如上所述,在耶穌的比喻裏,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上帝撒下的種子,成長需要土壤。基督的身體(教會)就是我們裏面種子生長的土壤。上帝讓我們藉著敬拜讚美、研讀聖經、禱告代求和聖工事奉,培育和澆灌栽種在我們心靈中的種子。上帝要讓我們裏面的種子成長,使我們所有的人都強壯,像芥菜樹那樣繁榮茂盛。我很羨慕在座的許多弟兄姊妹,因爲在你們年輕的時候,上帝就已經把你們帶到了祂的面前,把種子撒在你們心靈裏,並且用豐盛的活水和養料來培育、澆灌這種子,叫他枝強幹壯、根深葉茂。許多弟兄姊妹裏面的種子不僅自己長大,而且開始結果;上帝也藉著他們的手播撒滿有內在生命的福音種子。


從耶穌的這個比喻,還可以看到,在靈性生命旅程開始的時候,我們也許知道,自己裏面的信心和愛心都小得有如芥菜籽,甚至會懷疑自己的靈命是否能夠長大。但是上帝撒下的種子自有其強大的生命力。上帝奇妙的恩典,就在這一點點的信心和愛心上作工。只要我們歡歡喜喜領受聖靈的栽培和澆灌,那種子就會越長越大,枝葉繁茂,果實累累,直到收穫的季節。我們在基督裏成長,就與上帝的國有分。正如今天的書信《哥林多後書》中,使徒保羅所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看哪!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


現在讓我們禱告。全能永生的上帝啊,我們滿心感謝你,在我們心中撒下了天國的種子。求你祝福這種子,用你的大能和大愛培育這種子;按著你的應許,讓新種發芽,使矮樹高大,叫枯木復興。奉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2012年6月17日,原題《在基督裏成長》。

2018年6月17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07月26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耶穌和你風雨同舟

聖靈降臨後第四主日講道(B年,Proper7)


伯38:1-11; 詩107:1-3,23-32; 林後6:1-13; 可4:35-41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和你風雨同舟》。


可可能有不少弟兄姊妹看過電影《巴黎聖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原小說作者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他另一部名著是《九三年》 (Ninety-Three, Quatre-vingt-treize),描寫了1793年法國大革命最高潮時期的狂風暴雨。其中講述了一條運送武器的貨船在外海上遇到了一場非常危險的暴風雨。在暴風雨最兇猛的時候,驚恐的船員們聽到甲板下面傳出令人恐怖的巨大聲響。


他們意識到,船艙裏載著大炮,一定是固定大炮的繩索斷了;失去固定的大炮,正隨著船身的劇烈顛簸,在船艙裏滾來滾去,猛烈撞擊著船身的兩側。船員們知道,這樣的撞擊,會毀掉船身,最終使船沉沒。他們驚恐萬狀,束手無策。但有兩位英勇的船員自告奮勇,冒著生命危險,下去用繩索把滾來滾去的大炮重新固定起來。他們知道,如果船艙內脫離了繩索固定的大炮繼續滾動,就會撞毀船身,這比船外海上的狂風巨浪更加危險、更加可怕。


這部小說裏所描寫的,正像我們的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困境、險境,有時像陰雲密佈、有時像狂風暴雨、甚至是驚濤駭浪。但是,外部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並不是最危險的。最可怕的,乃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掙扎、迷失、退縮和恐懼,就像那船艙裏失去控制的大炮,在裏面撞擊著我們的心靈。如果我們的心靈被撞碎了,那麼,一顆破碎的心,就像一條破碎的船,會叫我們迷失方向,沉入海底,整個人生遭到毀滅。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就看到這樣的情形。有一天晚上,耶穌和門徒同乘一條小船到加利利海(實為“湖”)的另一邊去。航行之中,忽然遇到狂風惡浪,浪頭撲進船艙,船身劇烈顛簸搖晃。加利利海低於海平面213公尺(地球上海拔最低淡水湖),四面環山,經常突發強烈風暴。此時風暴突然降臨,耶穌的門徒驚慌恐懼,不知所措。但是耶穌仍然躺在船尾,高枕無憂地睡覺。門徒叫醒耶穌,對他大喊:“夫子,我們都快喪命了,你還在睡覺,不管我們嗎?” 於是,耶穌起來,命令風:“靜下來!”又吩咐浪:“停止吧!”風就止住,湖面平靜下來。


這是耶穌所行的一個神跡。所謂“神跡”,就是上帝的作為。在猶太人的觀念中,大水(或海洋)是黑暗和邪惡勢力聚集的地方。比如,《創世記》一開頭就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可見,上帝是先降服無形混沌的黑暗“深淵”,使之從無序變為有序;然後才開始創造出有形的天地萬物人類。後來,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旅途遭遇的最大險阻、生命受到的最大威脅,是橫亙在他們面前的紅海。當他們到達海邊,上帝就在海水中開闢出一條乾路,讓他們安然通過。因此,只有上帝才能制伏大海和大海中隱藏著的黑暗和邪惡勢力。


詩篇是這樣頌讚上帝的能力:“他使狂風止息,波浪就平靜。”(107:29)今天福音所記載的耶穌平息狂風惡浪的神跡,表明耶穌具有上帝的能力。但是,當時門徒還沒真正認識耶穌是上帝聖子。因此,耶穌對他們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麼?”(可4:40)門徒當時還沒有認識耶穌,因此,他們彼此問道:“這到底是誰?”(可4:41) 如今,我們已經知道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因此,我們比當年的門徒更為有福。但是,我們真的有信心、完全信靠耶穌,相信他能平息我們人生中的風浪嗎?


應當從福音中看到我們自己。可以把今天福音中的故事,看作我們自己人生的比喻。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暴風驟雨可能會突然降臨;在我們生命的航程中,今天還是風平浪靜,明天就可能驚濤駭浪。一切挫折和不幸,都好像突然來臨,不在預料之中。我們會因此而緊張焦慮、驚惶恐懼。此外,有些人並沒有遇到威脅生命和安全的困境險境,但也莫名其妙地陷入恐懼。有人對考試恐懼,有人因“面對面”的溝通恐懼,有人對預期的(尚未發生的)疾病恐懼(如“恐癌”症)。甚至有些人,對一些在多數人看來是“人生幸福”的事,感到恐懼。比如,戀愛(約會)恐懼、婚姻(婚禮)恐懼、懷孕(生育)恐懼等等。


人生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恐懼。可能有人會說,我沒有這麼多的恐懼。但是實際上,我們中的許多人,就是在恐懼中長大的。在中國,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常常使用恐嚇的方式。比如,用各種方式叫孩子害怕陌生人(甚至害怕交友),害怕成績不好,害怕不夠漂亮,害怕貧窮,害怕不能出人頭地,等等。不僅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也使用許多恐嚇的手段。本來,恐懼是人的一種自然反應,是人在遇到生命或安全威脅時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藉著恐懼反應來躲避傷害、遠離危險。像今天福音中,門徒遇到危險時的恐懼,就是正常反應。他們因恐懼而救助於耶穌,最終脫離了危險。


但是,如果一個人是在慢性持續性恐懼中成長,他自己就會麻木,不再有明顯的恐懼感覺,因為恐懼已經成了習慣,變為“常態”。雖然不覺得恐懼在自己內心的存在,卻會形成因恐懼而產生的變態反應。這種反應表現為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自卑畏縮,如上面所說,表現出對考試、溝通、交友,甚至婚姻、生育的恐懼等等。此外,自卑畏縮也會使人說謊欺騙。另一個極端是仇恨和憤怒的爆發,導致暴力行為。這兩個極端都會使我們的生命力受到嚴重傷害。


讓我們“反求諸己”。在華人身上,我們可以同時看到這兩個極端。最常見的是自卑、畏懼、退縮,有人把這種反應稱為“隱忍文化”。由於慣於“隱忍”,學校裏許多華人學生成為霸淩對象;在職場,也常常被歧視欺壓,自己選擇忍氣吞聲。另一方面,是一些極端爆發的例子。通常先是隱忍、迴避衝突,懼怕正面溝通;最後,被壓抑的怨氣怒火激烈爆發,不顧一切,導致暴力行為、甚至極端血腥的暴力行為(比如行刑式謀殺或殺人-自殺)。這兩種反應都來自內心深處的恐懼感。就像那船艙內脫離繩索固定的大炮,猛烈撞擊船身,最終導致船毀人亡;失去信心控制的恐懼(或潛在的恐懼)是我們人生航路上的巨大陰影和威脅。


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外部的狂風惡浪並沒有那麼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內心的恐懼。當耶穌的門徒看到狂風挾著惡浪撲向他們,可能想到波濤深處的邪惡正向他們襲來,從而引發恐懼。邪惡勢力經由各種途徑、藉著各種方式引發恐懼。邪惡勢力引發人的恐懼,是為了瓦解我們的信心,控制我們的行為,摧毀我們的人生。因此,抵擋恐懼,就是抗拒邪惡。耶穌平息狂風惡浪,也是制服黑暗邪惡的喻像。耶穌在風浪中安枕無憂,顯明他對上帝臨在和天父大能的完全信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信心的榜樣。信心就像那重新固定大炮的繩索,讓我們增強內心力量,戰勝一切恐懼,最終化險為夷。


上帝是掌管一切的主宰。我們的生命和人生都在主的掌管之中。我們受洗歸於耶穌基督,主就和我們在同一條航船之上。耶穌與我們風雨同舟,必能清除我們過往的一切恐懼。無論我們再遇到什麼風浪,都應當無所懼怕;面對一切困境和艱險,堅信上帝是我們的堅固保障。與主同行,不單是心裏相信,而且要遵照上帝的旨意去行動,用信心、愛心和真理回應一切挑戰。信靠主!如果你不想獨自一人面對密佈的陰雲和狂暴的風浪,就來與主一同行走平安的道路。


現在讓我們禱告。萬能的天父,感謝你將聖子耶穌基督賜給我們,作我們生命的主,與我們風雨同舟。懇求你堅固我們的信心,平息我們人生旅程中的風浪,使我們生命的小船,突破陰霾,穿過黑暗,行在你光明的航路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5年6月21日)







此文于2018年06月25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因信得平安

聖靈降臨後第四主日講道(B年)


智訓1:13-15,2:23-24; 詩30; 林後8:7-15; 可5:21,25-34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分享的信息是《因信得平安》。


我們弟兄姊妹見面,常常互相問候平安。曾經有一個調查,要人回答一個問題:甚麼是“平安”?其中很少有人回答“有錢財就是平安,”“有權勢就是平安,”“有師哥/靚妹就是平安”。大多數人都說“無病無災就是平安”。看來,大家都明白,健康才可以說是平安。當然,聖經中所說的“平安”,更加完整:平安是人與上帝同在,活在愛上帝和人們彼此相愛的關係之中。與上帝同在,自然就擁有上帝所賜的身體健康、心靈健康和人與人關係的健康。完整的人,包括身體、心靈、以及與上帝、與他人的關係(人不是孤立的,是處於“關係”之中),即所謂 身、心、靈“全人”,擁有完全的健康,這才是真正的平安。


平安的大敵是恐懼。上週我們談到人的恐懼。人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恐懼,除了死亡,就是疾病。疾病,對人的生命威脅最大;不僅年紀大的人生病,年紀輕的也會生病,而且都可能生重病。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就看到一位婦女,在疾病中苦苦地掙紮。這位婦女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即子宮異常出血,病因複雜) 。我本人學過醫,知道這種病症在婦女中十分常見;雖然不會致命,但是慢性失血使人身體非常虛弱,並且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現在雖然醫學發達,但對這種病症常常也無能為力。


對於一位猶太婦女來說,這個病症不僅會大大傷害身體,使人極度虛弱,而且影響到她的宗教生活和社會生活。根據猶太律法規定(如《舊約?利未記》第十五章,整章都是講漏症的禁忌),漏症是不潔淨的病症,而身體不潔淨的人不能去聖殿敬拜上帝;血漏患者碰過的人和東西,都被看作是不潔淨的,所以沒有人敢接近她。這樣,她的靈性生活和社會交往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整個人就像坐在一個無形的監牢裏,完全喪失了平安。


此外,血漏是婦女非常隱私的病症,不像傷風咳嗽那樣可以公開讓人知道。有這種病症的人,一定不願意公開自己的難言之隱。這位婦女為了擺脫身體上、心靈上和社會上的困境,看過許多醫生,花盡了她所有的財產,可是一點也不見好,病勢反倒越來越重。可以想像,這位患病十二年的婦女,遭受如此長期的折磨和災難,一定極度痛苦。她被這個病魔纏繞,身、心、靈全被毀壞,已經走投無路了。


這時,她聽說耶穌有醫病的大能;於是,就隨人群跟著耶穌,想要得到祂的醫治。可是,這麼隱私的疾病,怎麽能夠當著衆人的面,向耶穌說出來呢?這位婦女就想,“對了,我不必當面向耶穌說出我的毛病;因爲祂身上充滿醫治的能力,所以我只要摸一下祂的衣裳,病就一定能被醫好!”於是,她就伸出手來摸耶穌的衣裳;果真,她的血漏一下就止住,立刻感覺身上的病已經痊癒了。


這個時候,耶穌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轉過頭來,看看左右,問:“是誰摸了我的衣裳?”那位婦女知道在自己身上所作成的事,就戰戰兢兢,叩拜在耶穌的腳前,把實情都說了出來。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信心)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災病消除了!”


從這段福音中,我們看到一位患血漏的婦女,從耶穌那裏得了醫治,得了平安。首先,她之所以得醫治,是因爲她相信耶穌的能力能夠使她的病症痊癒。因爲她有這個信心,並且因信心而引發相應的行為,所以她才會伸出手,去摸耶穌的衣裳。


第二,她之所以得醫治,是因爲有耶穌的能力運行在她的身上,是耶穌的能力醫好了她。


第三,耶穌醫治這位婦女,是付出了代價的;世上沒有白吃午餐,凡是對別人的幫助,都要付出代價。耶穌“頓時心裏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耶穌為幫助這位婦女而付出的代價,就是祂自己的生命和能力。【就像耶穌後來付出全部生命贖我們的罪。】


第四,這位婦女在得到醫治以後,並沒有隱瞞實情,也沒有悄悄地走開,而是勇敢地站出來,跪下叩拜,用全副身心感謝耶穌的恩典,在衆人面前見證耶穌醫治的大能;最終得到耶穌的祝福:“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災病痊癒了”。從此,這位婦女得到了全備的平安,更新了全部的生命:獲得肉體上、心靈上、和社會生活(與人關係)中的平安和新生。


耶穌把那位患血漏的婦女從人生的困境和絕望中釋放出來,使她開始了新的生活。在這裡,和在其他醫治的故事中一樣,耶穌常常對被醫好的人說:“你的信救了你。”或者說:“不要怕,總要信!” 因此,常常有人據此把“信心”看作事情成功、禱告應驗的首要條件。


這樣,就產生一個問題:究竟是耶穌的能力,還是這女子自己的信(心),醫治了她的疾病?顯然,是耶穌的能力醫治了她。人的信(心) 本身沒有醫治的能力。人的信(心),只是一條通向上帝恩寵、領受上帝恩賜的渠道。必須牢記,上帝的恩永遠是根本的、首位的。恩賜的權能在主,不是出於我們自己的“信心”和禱告。保羅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是因著信。這(得救) 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以弗所書2:8)


另一方面,人的信,不只是口頭上的宣稱或禱告(如《信經》的告白“我信我主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聖子……”),更是將個人的命運完全交在耶穌的手中,並把祂的話語當作對自己的命令去遵行。就像那位得醫治的婦女,把自己交托在耶穌的手中,並且採取行動,伸手觸摸耶穌,祈求醫治能力。這才是真正的信心。


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身體的疾病、心靈的痛苦,或在工作、家庭、社会处境(如移民身份)上陷入意想不到的困境時,只要像那位婦女一樣,伸出真實、純正的信心之手去觸摸主耶穌,就一定能够得醫治。“你的信救了你!”這是主對我們的應許。我們既然信靠主,就要信靠到底,無論怎樣,都不要動搖。否则可能功亏一篑。


有一個笑話,說,有一位老先生,看到自己日漸(一天比一天)衰老,想到自己可能來日無多,心裏很難過,就向上帝祈求,說:“上帝啊,如果你再讓我多活三十年,我一定奉獻全部時間來事奉你。”上帝說:“好啊,我就再給你加三十年。”


這位先生見上帝答應了他的請求,非常高興,連忙去照鏡子,可並沒有看到自己變年輕。於是他就去找整容醫生,花了大錢,也受了大苦,整容年輕了三十歲。可是,手術後不久,他卻死了。到了天上,見到上帝,他就問,“上帝啊,你不是答應讓我再多活三十年嗎?我怎麽就死了呢?”上帝看了看他,說:“你是誰呀?我不認識你!”(他整了容,上帝認不出他啦。)


其實,人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犯和這位老先生一樣的錯誤:雖然來到了上帝的面前,但卻不相信上帝的應許;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我行我素,任性妄為。最後,雖然吃大苦,花大錢,卻仍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阿爸、父,求你堅固我們的信心,完完全全相信和依靠你和你的愛子耶穌基督。讓我們透過信心的渠道,領受你的恩賜,走出人生困境,得到新的生命。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5年6月28日)



此文于2015年07月01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殉道者施洗約翰的榜樣

聖靈降臨後第七主日講道(B年,Proper 10)


摩7:7-15;詩85:8-13; 弗1:3-14; 可6:14-29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殉道者施洗約翰的榜樣》。


剛才我們讀了馬可福音。按照教會年曆和聖禮經課選讀,今年主要是讀《馬可福音》。最近幾週,我們都是讀《馬可福音》。提到《馬可福音》,我想起一個故事,在這裏和大家分享。


有一位牧師在一次講道結束之前對會衆說:“下週我准備講關於說謊的罪。爲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的講道,你們都要預先讀一下《馬可福音》第十七章。”到了下一個星期天,在開始講道的時候,這位牧師先問大家:“我想知道有多少人已經讀過《馬可福音》第十七章了。已經讀過的請舉手!”沒想到“呼”的一下,全體會衆的手都舉了起來。這位牧師笑著說:“看來,大家都讀過第十七章了;可是《馬可福音》只有十六章,沒有十七章啊!現在就開始我的講道;主題是:關於說謊的罪。”


這個笑話表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罪的普遍性。據《馬可福音》記載,有一次,一個財主稱主耶穌爲“良善的夫子”;而主耶穌卻對他說:“你爲什麽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可10:17-18)這是說除了上帝以外,人人都有罪。正如使徒保羅所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 當然,主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聖子,祂是沒有罪的。


我們曾經多次講過,在耶穌公開傳道之前,施洗約翰先出來為他開路(預備道路)。施洗約翰在曠野宣講,呼喚所有的人認罪悔改,接受洗禮,使罪得赦免。約翰被關進監獄以後,耶穌到加利利去宣講上帝的福音,說:“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施洗約翰和耶穌所宣講的真理都表明了:罪是普遍存在的,人人都應當悔改。


但是,要把“只有認罪悔改,才能得到拯救”這個真理大聲地說出來,卻不是那麽容易。首先,宣揚真理的人,必須已經真誠悔改,言行要正直聖潔。其次,宣揚真理的人,必須擁有充分的勇氣。施洗約翰之所以被逮捕,被關在監獄裏,就是因爲他勇敢批評希律的婚姻(希律是統治加利利的分封王)。希律有一個兄弟,也是分封王,名叫腓力。希律到腓力家作客的時候,誘惑腓力的妻子離開丈夫,轉嫁給他。約翰曾多次指責希律說:“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法的。”


按照摩西的律法,如果一個人的兄弟還活著,就禁止他和兄弟的妻子結婚。(利18:16,20)律法是上帝默示、摩西頒佈的;違背律法就是犯罪、就是得罪上帝。約翰指出這樣的婚姻是有罪的;希律的妻子卻對此懷恨在心,多次想要殺掉他。但是,希律王知道約翰是個先知,是正直聖潔的人,所以尊重他,保護他,並且喜歡聽約翰的講論,甚至按照約翰所說的去做。但是當希律舉行生日宴會時,她卻妻子趁機挑唆,最終導致約翰被斬首。


有人認爲,施洗約翰被殺,是邪惡勢力的勝利。但是我相信,雖然施洗約翰被殺了,邪惡勢力也沒有勝利,反倒是失敗了。一個王,一個地方的最高統治者,殺掉一個手無寸鐵、正直聖潔的人,恰恰向世人表明了他的邪惡,表明他十分膽怯、十分虛弱,害怕正義、害怕光明;表明他雖有一個富貴、光鮮的外表,但卻是行在黑暗死蔭之中。《約翰福音》說,施洗約翰來,“是爲光作見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7, 9)但是,“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爲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爲受責備。”(約3:19-20)


希律殺了爲光作見證的人,封住了約翰的嘴。但是,“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勝過光。”(約1:5, 據NRSV譯)施洗約翰殉道,為上帝的道獻身,雖然被殺,但他卻沒有被戰勝。後來,耶穌也被殺了,但祂卻成了人類的救主。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被殺了,但他卻為主做了最美好的見證。眾使徒被殺了,卻得到上帝所賜的尊榮。教會歷史上那麽多的殉道烈士,死在邪惡勢力的屠刀下;但他們沒有失敗,最終都是勝利者。正像早期教父所說,殉道烈士的鮮血,就是福音和教會的種子。


說起“殉道”,許多人會聯想到為信仰而犧牲生命。但是,如果把“殉道”僅僅理解成“犧牲生命”這樣一個結果,就未免過於狹隘。每一位基督徒在受洗的時候,都宣告要承擔一項重要的使命,也是主耶穌基督親自托付給我們的使命。那就是:用言行宣揚福音,作主耶穌基督的見證。(參見《使徒行傳》1:8)有一位解經家說,從希臘文來看(新約是用希臘文寫的),“見證人”和“殉道者”是相同的詞。因爲這兩個詞的詞意都是爲了主耶穌基督而開口說話。他說:“一旦你開口宣揚主耶穌基督和上帝的福音,你就已經開始成爲一位殉道者。”


這裡說“開始成爲殉道者”,表明“殉道”不是結果,而是一個過程,那就是捨棄自我,完全委身基督、委身上帝的國、上帝的道。因此,“殉道”的第一步是捨棄自我。施洗約翰和耶穌基督開始傳道時,呼喊的第一句話就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悔改,就是捨棄自我,棄絕原來的舊我,脫離舊的生活,讓舊的生命死掉,在基督裏成為新造的人。


“殉道”的第二步是完全委身,即把上帝和上帝的國放在我們人生的首位,置於我們生命的頂端。從此過一種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為主而活,為主而死。主給我們每一個人負有不同的使命,但無論在什麼地方、做什麼工作,無論在家庭、學校、教會、工作場所、社區或團體,都要奉獻自己,傳上帝國的福音,作主耶穌的見證。委身基督,就要效仿基督,亦步亦趨、一點一滴地成長,逐步成為正直聖潔,最終使自己“像基督”,以致世人可以從我們身上,看到基督的樣子。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基督的門徒。正如兒女像父母、門生像老師那樣,我們基督徒應當“像基督”。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我們的言行都“像基督”,就是把基督的光帶進了黑暗。耶穌要我們成為世上的光。祂說:“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4, 16)耶穌又要我們作愛上帝、愛人如己、彼此相愛的見證。祂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上帝對我們最大的愛,就是差遣聖子耶穌基督為救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我們若像上帝愛我們那樣愛上帝、愛人如己、彼此相愛,就是為耶穌基督作了最美好的見證。


綜上所述,無論以何種方式捨棄自我,委身基督,奉獻自己,遵行主道,就是殉道了。獻出生命則是捨棄自我、委身基督最完全的證明。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感謝你把施洗約翰賜給我們作榜樣。——求你使我們活出正直、聖潔,並賜給我們勇氣、力量,讓我們也能像歷代殉道聖徒那樣,作福音和教會的種子,無論何時何地都用我們的言行宣揚福音,爲主耶穌基督作美好的見證。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5年7月12日)






此文于2018年07月20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來自家鄉的食糧

聖靈降臨後第十一主日講道(B年, Proper 14)


王上19:4-8; 詩34:1-8; 弗4:25-5:2; 約6:35, 41-45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中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來自家鄉的食糧》。


不是在美國出生的人,無論來到這裡多長時間,都常有“身在異鄉為異客”的感慨。如果要問有什麼可以讓我們想起自己的家鄉,一定有很多人說,是家鄉的食物。有一次,我問一位回國探親歸來的朋友,“回國感覺怎麼樣?”他開口就說:“太美了!天天吃正宗的家鄉點心家鄉菜!”真的是這樣,無論我們是在天涯、還是在海角,是年長、還是年輕,看到小時候喜歡吃的食物,就會回憶起童年時代、回憶起家鄉的情景,展露出甜美的微笑。


有一本1988年出版的英文書,裏面記載了一個中國的民間故事(我雖然讀過許多中文書,但是從來不知道這個故事……)。故事說,在一座大山腳下住著一家人。這家人有三個兒子,全家和和美美,日子過得非常幸福快樂。他們門前的大山又高又陡,看起來非常危險;有許多從遠方來的遊客迫不急待地去攀登這座高山,卻沒有一個人再回來。但是,那三個兒子聽說在山頂上遍地都是金銀,而且有許多好玩的去處,於是不顧父親勸告,冒險登山。


在登山的路上,有一個乞丐坐在樹下乞討,但這三個兒子沒有理會他。然後,他們一個接著一個消失在大山裏。一個去了酒館,一個去了舞廳(“青樓”),一個去了賭場。三個兒子都成了貪婪慾望的奴隸,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家鄉。他們的父親不見兒子回來,心急如焚,於是上山去找兒子。要讓他們想起原先在家相親相愛的溫馨生活,帶領他們回家。


父親到了山上,果然看見石頭都是金的,河裏流淌著銀子。他找了幾天,沒有發現兒子的蹤跡,倒是看見那個乞丐坐在樹下。於是向乞丐討教,應該怎麼做,才能發現兒子的蹤跡。乞丐說,你一定能夠找到兒子;但是你要從家鄉帶些東西來,讓他們想起心愛溫暖的家,就會跟你回去。於是,父親跑回家,帶上一大碗米飯,一個一個地找到了兒子,在每個兒子的舌頭上放下一粒米飯。頓時,三個兒子認識到自己的愚蠢,明白了自己在山上所過的是一種墮落的生活。於是,他們跟著父親回到家鄉,重新開始和美快樂的生活。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今天在這裡聚會,也是接受來自家鄉的食糧。雖然,看起來,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世界各國、中國各地),但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真正的家鄉,那就是上帝的國。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我們每個星期來這裡聆聽上帝的話語(聖經)、領受主耶穌基督的寶血和聖體,就是領受來自上帝國、我們真正家鄉的食糧;為要使我們記得,我們是上帝國的子民,我們屬靈生命的維持和成長,一定要靠屬靈的食糧(“精神食糧”)來滋養。


其實,我們都曾經像剛才故事中的三個兒子那樣,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攀登慾望的高山,追求紙醉金迷的虛浮人生。人們不僅貪圖物質,而且在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時,不去選擇符合上帝旨意的道路,卻常常抱著賭博的心態,尋求便捷通道,想要一蹴而就,快速達到目的。比如,許多人就是把股市當作一個大賭場。尤其在不能公開賭博的地方,股市就提供了一個合法賭博的“平臺”。賭博的心態,使人們不敬拜上帝,不喜歡正直公義,倒喜歡旁門左道,敬拜金錢權力;無論高官顯宦,還是平頭百姓,都不擇手段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些基督徒,受洗後也沒有很大改變;即使得到上帝的恩典也不感恩,反而得寸進尺,索取更多;一旦更大奢望沒有得到滿足,就抱怨甚至背棄上帝。就像當年以色列人在曠野裏喫了上帝賜下的天糧嗎哪,仍然不滿足、不悔改,我行我素。但是,上帝愛我們,就像那位上山尋找兒子的父親,上帝尋找我們,餵我們天上的靈糧,帶我們回到他身旁。


講到上帝國、天國,常常有一種誤解;好像上帝國、天國離我們很遠。因為聽起來,上帝國、天國是在天上。而且,還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死後進天國”,“死後見上帝”,“死後有永生”等等。這是很大的誤解。我們大家都讀《主禱文》;有很多弟兄姊妹會背《主禱文》。《主禱文》的第一句是“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說上帝在天上,是表明上帝的至高無上,是對上帝的尊崇。其實,上帝無所不在,既在天上,也在我們中間、近旁。我們應當只敬拜上帝,只尊崇上帝的聖名,不作魔鬼和金錢的奴隸。


主禱文第二句是“願你的國降臨”。這是說願上帝國、天國降臨在地上、降臨在我們中間。天國不僅在天上,也在地上,就看我們願意不願意進去。第三句是“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可見,上帝的旨意固然行在天上,但也行在地上;就看我們願意不願意遵行。我們遵行了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旨意就行在地上了;上帝的旨意更是藉著我們行在地上。所以,上帝國、天國就在我們身邊,回到上帝國、天國我們真正的家鄉,不需要等到死後,也無須長途跋涉,只要你相信、你願意、你行動,立刻可以回到這個真正的家鄉。對此,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信的人有永生”!在原文,“信”和“有永生”都是現在時,不是將來時。


人生就是一個旅程。在人生這個旅程中,固然需要柴米油鹽醬醋、魚肉水果菜蔬,等等日用的飲食;但是,我們更需要生命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的食糧,來滋養我們的靈魂(精神)、更新我們的整個身心。正如耶穌所說:“人活著,不單是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Deut.8:3, Mt. 4:4)


今天舊約經課(列王記上)講了以色列最偉大的先知之一以利亞的故事。因為與外來邪教作殊死的鬥爭,以利亞被拜邪神(巴力)的王后耶洗別追殺,不得不逃亡。在逃亡的旅途中,以利亞又餓又累,信心動搖,想一死了之。這時,上帝賜給他飲食,不僅增強他的體力,更是加添他的心力;不僅讓他肚子吃飽,而且使他信心倍增,連續行走四十晝夜,到達上帝臨在的何烈山。


我們的人生旅程也很像以利亞。雖然,在現代的生活中(特別是在美國),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挨餓;但是,我們常有情緒上、精神上、靈性上的飢渴。我們會感到孤獨,會憂鬱,會痛苦,我們會感到壓抑,心身疲憊,失去方向。甚至會有生不如死的感覺。因此,我們需要醫治,需要天上來的屬靈(精神)的食糧餵養我們,需要回到屬靈(精神)的真正的家鄉,回到那與上帝和主耶穌基督同在的家園。每個星期,我們都在此聚會,領受上帝在耶穌基督裏賜給我們的生命的靈糧(即上帝的話語和基督的寶血聖體),讓我們想起受洗時的誓約,得醫治、得更新、得成長。


今天的書信《以弗所書》講到,當我們得了基督的真理,生命就煥然一新。第一,我們都會真誠待人,不再撒謊。第二,我們不再在言語上傷害人,只說幫助人、造就人的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第三,我們會除掉一切怨恨、暴戾、忿怒,不再喧擾和譭謗,也不再有任何仇恨。第四,我們以親切仁慈相待,彼此寬恕,就像上帝在基督裏饒恕了我們一樣。總之,耶穌賜下生命的靈糧給我們,讓我們成為上帝所愛的兒女;在生活中處處表現出愛心,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命,把自己作為馨香的供物和祭品,獻給上帝。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5年8月7日(修訂)

(2015/08/07 发表)


谢松龄:生命的十字路口

聖靈降臨後第十三主日講道(B年, Proper 16)


約書亞記24:1-2a, 14-18; 詩34:15-22; 弗6:10-20; 約6:56-69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生命的十字路口》。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過一些十字路口。到了十字路口,就要作出選擇,是倒退,還是朝著某個方向繼續前進。如果有一群人,從同一個地點出發,來到一個十字路口,那麼極可能選擇不同的方向,各走各路,分道揚鑣。在今天的福音裏,我們就看到這樣的情形。


上次說過,按照教會年曆的經課選讀,最近一個月,我們都是讀約翰福音第六章。第六章開頭記載了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五千人中的許多人都尋找耶穌、跟著耶穌,要做他的門徒。耶穌對他們說,他們跟著他,不過因為肚子吃飽,感到有利可圖。耶穌教導他們,不要為那會腐壞的食物操勞,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努力。這些人繼續跟著耶穌,他們也想要得到這永生的食物。於是,耶穌告訴他們,祂就是生命的食糧;吃祂肉、喝祂血,才有永恆的生命。


耶穌的話,在許多跟隨者的心中,激起巨大波瀾。他們曾經自認為是耶穌的門徒,但此時卻說:“這教導太難了,誰聽得進去呢?”(6:60現代中文譯本)顯然,他們雖然仍在耶穌身邊,但是已經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必須作一個選擇,確定何去何從。是繼續跟隨耶穌呢,還是離棄耶穌,各走自己的路?无疑, 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這個關鍵時刻,耶穌對他們說:“叫人活著的是聖靈,肉體是無濟於事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 耶穌又說,“我對你們說過”,只有得到上帝恩賜的人,才能到我這裡來。(6:65)


從此,耶稣門徒中有許多退出的,不再和祂同行。耶穌問那十二個門徒:“你們也要退出嗎?”彼得一直是十二使徒的“發言人”,他回答:“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我們已經信了。”(6:66-68) 曾經有許多門徒跟隨耶穌,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大多數離棄了耶穌,各自回到老路,或者走向岔道。他們離開耶穌,看起來是由於沒有理解耶穌所說的“吃祂肉、喝祂 血,才能得生命”;但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上帝的恩賜。所以耶穌說,只有蒙上帝恩賜的人,才能到祂這裡來。換言之,沒有得到上帝恩賜的人,即使曾經來到耶穌這裡,最終也會離開。


那些離開耶穌的門徒,是用物質的和肉體的需要去理解耶穌所說“吃他肉,喝他血”的話;如上週講道所說,是以為耶穌要他們成為“食人族”。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是從自己物質和肉體的需要去看待一切、思考問題的。我們知道語言是反映現實生活和內心世界的;有什麼樣的現實和內心,就有什麼樣的語言。現今網絡上的語言,常常能夠靈敏反映現實生活。有的網絡詞語,雖然聽起來非常俚俗,不登大雅之堂,但卻生動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比如,有句話說,“用屁股思考”,是指人把權力放在第一位,屁股坐在交椅上,一切為了穩坐和升高屁股下的官位。於是瞞上欺下,趨炎附 勢,攀附權貴。又有句話說,“用肚子思考”,是指人以金錢和物質享受為中心,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用肚子比喻總是感到飢餓,沒有滿足的時候。還有句話說,“用下半身思考”,是指人被情慾色念所控制,放縱肉體,其結果如何,不言而喻。


這三件事,權力、金錢、情色,正是許許多多的人為之拼命追求的。耶穌對跟隨祂的人說過,他們來找耶穌,是出於肚子的需要,想繼續喫免費的午餐,“喫餅得飽”。因此,可以說,他們當時就是“用肚子思考”耶穌所說的“喫祂肉、喝祂血”,以致誤以為耶穌要他們去喫人。他們不理解,耶穌所說的意思是,祂要把自己完全獻給我們,讓我們接受祂的生命;使祂的肉和血、即祂的生命,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叫我們永遠活在祂的生命之中。實際上,在人類的語言中,正是常常用血肉來比喻生命、用獻出血肉來比喻奉獻生命。“用肚子思考”的人不能理解耶穌的語言,不願接受耶穌所賜的生命。他們曾經如此接近上帝的國,卻與上帝國失之交臂。而且是以自動退出的方式離開。


“用屁股思考”、“用肚子思考”、“用下半身思考”,都反映了人把物質和肉體需要放在第一位。那麼,我們 “用大腦思考”怎麼樣呢?這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從正面說,因為大腦是上帝所賜,上帝希望我們善用大腦,所有的正常人都會用大腦思考。從反面看,人們即使用大腦思考,仍然可能把物質和肉體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用頭腦想出更加詭詐、更加狡猾的方式,去達到不義、邪惡的目的,最終不僅損人,而且害己。


另一方面,人用大腦思考,有理性、有知識、有經驗、有情感,但是很容易在思考的過程中,以自己的理性、知識、經驗或情感為中心,也就是把自我作為中心,卻將上帝排除在自我的思考之外。自我中心者不明白,上帝才是人類理性和知識的來源。正如箴言說:“敬畏上主是知識(智慧)的開端” (1:7, 9:10)在現實中,經常看到許多人都把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言語當作真理;別人的想法和別人的言語,在他眼中,全都一文不值。他們用大腦思考,但卻不認識、也不相信那創造大腦的上帝。甚至用上帝賜給我們的大腦去對抗上帝。


說到底,人的大腦也只不過是一塊肉,是肉體的一部分。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濟於事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人和動物都有肉體,有些高級動物的肉體與人類相當接近。在肉體層面上,和人一樣,無論低級動物、高級動物,都會互相爭權奪利,弱肉強食。但是,耶穌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沒有說叫動物活著的也是靈。因此,虽然人和動物都有肉體,但活的方式却有根本區別,就在於人有靈,或曰“心靈”。動物也有大腦,從水族到飛禽走獸都有大腦,但卻沒有心靈。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時,將生命之氣吹進人的鼻孔,人才成了有靈的活人。因此,真正的活人是有靈的活人。没有靈,就與動物無異,是行屍走肉。


今天的福音記載,彼得代十二使徒發言,對耶穌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已經信了。”所謂“信”,不是靠大腦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思考,而是敞開心靈的大門,讓耶穌的話、上帝的靈進入我們裏面。作為人,不單要善用大腦,而且必須敞開心靈,接受耶穌賜下的話語。否則,就會像以色列人的祖先,在他們生命的十字路口上,不再義無反顧地跟從上帝,雖然喫了上帝賜下的嗎啡,卻仍然死在曠野裏,得不到上帝最好的祝福,進不了上帝賜給他們的應許之地。


人的靈是從上帝而來(創世記2:7)。《申命記》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主口裏所出的一切話!”耶穌說,祂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人的生命是有靈的生命,需要聖靈的澆灌才能更新,需要上帝的話語使之成長,必須在耶穌基督裏才能永遠存活。上帝的話,上帝的道,上帝的靈是我們生命的泉源。《聖經?箴言》 說:“敬畏上主就是生命的泉源。”(14:27)愛上帝、敬畏上帝,生命的泉源就滲進、湧入你的心田。當你接受了耶穌的話語,生命的泉源就進入了你的裏面;這泉源在你的裏面,你就有鮮活的生命。這泉源在你的裏面直湧到永生,讓你的生命永遠活潑、永遠新鮮。


各位弟兄姊妹,每當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猶豫,要選擇繼續跟從耶穌,敞開你的心,讓基督的靈進入你的生命,讓基督的光帶領你前面的道路。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本講章所據經文《約翰福音》6:56-69


耶穌說,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永生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怎樣因父活著,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著。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不像你們的祖宗吃過嗎哪還是死了;吃這糧的人將永遠活著。」這些話是耶穌在迦百農會堂裏教導人的時候說的。他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了,就說:「這話很難,誰聽得進呢?」耶穌心裏知道門徒為這話私下議論,就對他們說:「這話成了你們的絆腳石嗎?如果你們看見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會怎麼樣呢?聖靈賜人生命,肉體毫無用處。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可是你們中間有些人不信。」耶穌起初就知道哪些人不信他,哪一個要出賣他。於是耶穌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從此,他門徒中有很多退卻了,不再和他同行。耶穌就對那十二使徒說:「你們也要離開嗎?」西門?彼得回答他:「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從誰呢?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上帝的聖者。」



(2015年8月23日初稿原題《生命的源泉》,2018年8月26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08月27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洗心革面

聖靈降臨後第十四主日講道(B年, Proper 17)


申4:1-2,6-9; 詩15; 雅1:17-27; 可7:1-8,14-15,21-23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洗心革面》。


有一位牧師在他的書中向人們提過這樣一個問題:假設一個人有良好的習慣,另一個人有的善良的心靈,在這兩個人中選擇,你願意和誰做鄰居?假設一個人有良好的習慣,另一個人有善良的心靈,你願意和哪個做朋友?假設一個人有良好的習慣,另一個人有善良的心靈,這兩個人讓你選擇,你願意要誰作妻子、或作丈夫?如果你的鄰居態度友好、不吵鬧、不喧嘩、不侵佔你家地盤,當然很好。如果你嫁給一個丈夫,他體貼細心,和你相敬如賓;或是你娶了一位妻子,她親切溫柔,舉止得體,當然不錯。


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外面的表現再好,也不能表明人有一顆善良的心靈。中國有許多成語,都生動刻畫了一個人外表和內心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形。比如“人面獸心”,“笑裏藏刀”,“口蜜腹劍”;還有俗話說,一個人可能“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這些成語和俗話,都表明不能光看人外表的言行,更要看人內裏的心靈。可以說,一個人,看起來有好言行,並不一定有好內心。但是,如果一個人有善良的心,那就一定會自然地表現出真正的好言行。


聖經說:人看人是看外表,上帝看人是看內心(撒上16:7)。真是這樣,無論古今中外,人們常常以貌取人,只看外表,無視內心。或者更確切地說,人們只能看見外表,不能看到內心。即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上帝一定能够鑒察人心。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一些和耶穌敵對的猶太宗教領袖,法利賽人和文士,指責耶穌的門徒行為不當,說他們不洗手就喫飯。按照猶太人的宗教傳統,在喫飯前必須洗手,包括洗手臂,直到肘關節;從市場上回來,也要灑水在身上潔淨自己,才能喫飯。這樣的洗浴,並不是出於清潔衛生的考慮,而是一種宗教禮儀,是一種潔淨的儀式。


他們認為,出門在外,可能在手上或者身上沾染了不潔和罪惡(他們把非猶太人全都看作有罪和不潔淨的),所以先要潔淨雙手和身體,才能喫飯,免得把罪惡和不潔一起喫進身體。本來,這種洗手洗腳的規定只是對祭司在聖壇上的要求(出30:19,21, 40:31,我們在聖餐聖禮中,牧師也有潔手禮)。但猶太的宗教領袖把這種儀式擴大到日常生活中。猶太宗教領袖法利賽人和文士(文士是專門研究和抄寫猶太聖經和律法的人)看到耶穌的門徒飯前沒有洗手,就對耶穌發起挑戰。


耶穌把猶太宗教領袖稱為“假冒為善”的人,就是偽君子、偽善者。耶穌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來責備他們說:“(先知)以賽亞指著你們這班假冒為善的人所說的預言是對的;他說,‘上帝這樣說:這人民用嘴唇和舌頭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竟然把人的規定當作我的命令;他們敬拜我都是徒然!’”(可7:6-7,現代中文譯本)上帝要人發自內心地愛上帝、愛人如己,彼此相愛。但人們卻常常刻意做表面文章,自欺欺人,直到欺哄上帝。


耶穌進一步說,外表的東西並沒有那麼重要,內心才是最重要的;因爲內心的東西決定一個人的生命是高尚還是敗壞。外表的東西不會污染人,也不會傷害人;內心的邪惡才會污染人、傷害人。真誠敬拜上帝的人,必須先要潔淨心靈。


大家一定知道中國的一個成語,“洗心革面”。這個成語來源於兩千五百年前的《周易(革卦)》(實際是《易傳》,即對易經的註釋。此處為避免過多說明,只稱周易)。“洗”是清潔、洗滌的意思。“心” 指心靈、心思意念。“革”是改變。“面”是外表的態度和言行。因此,洗心革面這個成語,說的是彻底悔改,先要清洗心靈,去除邪念、惡念,進而更新外在的態度和言行。最終,讓整個的人裏裏外外完全改變。


《周易》(易傳)把一個人是徹底改變心靈、還是僅僅改變外表,作為分別“聖人”和“小人”的標準和界限。說:“聖人(以此)洗心”,“小人革面”。意思是“聖人”清洗心靈,去除污穢,更新自己;而“小人”僅僅改變自己外在的面目顏容和態度言行,來欺騙別人的目光和適應身處的環境(就如“變色龍”那樣)。


因此,在中國古人看來,所謂“聖人”或者“君子”,是清除了心中的邪惡和污穢,外表的態度和言行也相應徹底改變。而“小人”,內心仍然邪惡污穢、沒有改變;虽然刻意轉換了外表,看起來可能像個“君子”,但卻是個偽君子,用耶穌的話來說,是假冒為善的人。耶穌多次譴責文士和法利賽人是假冒為善的偽君子,說他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太23:27)


因此,首先要“洗心”,潔淨內心,才能真正的“革面”,改變外表。如果內心仍然污穢、沒有潔淨,即使有一個光鮮的外表,裏面的污穢也像潛伏在陰影中的毒蛇,隨時會竄出來傷人,最終害己。一個社會,若由偽君子掌控、偽善者當道,必定黑暗籠罩,邪惡橫行。


每一個人,都有可愛的一面,也有不太可愛的一面;有天使的一面,也有不是天使的一面。從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知道,耶穌是關心著我們的全人,完整的人;不僅關心我們外表好的一面,更是關心我們的內心,關心我們需要得到醫治的一面。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特別講到一些在人類的內心隱藏著的罪惡念頭,像是通姦、偷盜、兇殺、淫亂、貪婪、邪惡、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心靈污穢和病態。因此,人類需要得到醫治、心靈需要得到清洗。上帝憐憫我們。耶穌爲我們捨命,讓我們能夠藉著祂的死和復活,除掉我們一切的不義,潔淨我們的心靈,賜給我們新的生命。


中國古代聖賢要以《易經》洗心(易?系辭上)。我們基督徒則應當以《聖經》洗心、用上帝的話語洗心,求聖靈在我們裏面運行,除去一切污垢。“洗心革面”,潔淨我們的內心;從光明和美好的心靈,才能發散和流露出光明和美好的言行,走出蒙上帝祝福的精彩人生。


現在讓我們一起用公禱書中的“求潔心祝文”禱告(中英文公禱書p.205)。“全能的上帝,凡人的心,在主面前無不顯明。心裏所羨慕的,主都知道,心裏所隱藏的,也不能瞞主,求主賜聖靈感化我們,潔淨我們的心思意念,叫我們盡心愛主,恭敬歸榮耀於主的聖名—這都是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阿們。”


(2015年8月30日)



此文于2015年08月30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天國、地獄離我們不遠

聖靈降臨後第十八主日講道(B年, Proper 21)


民11:4-6, 10-16,24-29; 詩19:7-14; 雅5:13-20; 可9:38-50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天國、地獄離我們不遠》。


大家一定常常聽說“天堂”和“地獄”。有一部非常著名的日本推理(偵探)电影,就叫“天國與地獄”。還有一部世界名曲,奧芬馬赫的交響樂,也叫“天堂與地獄”。聖經中,更是常常提到天國與地獄。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就講到了地獄。那麼,地獄究竟是什麽樣啊?提到地獄,我們中國人首先想到閻王、判官、牛頭馬面。這樣的地獄傳說,是佛教和中國民間迷信混合的産物。


聖經中講到的地獄,和中國人的地獄傳說完全不同;傳教士在翻譯聖經時,只是用“地獄”這個中國詞來翻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這個地方在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的南面,原來是一條非常深的山谷,叫作欣嫩谷。兩千七百年前,在猶太人信仰敗壞的時期,這個山谷曾經成爲異教祭拜偶像的中心。有人曾經在這裏把自己的兒女燒死,作爲獻給假神(摩洛)的祭物(有一個君王瑪拿西也這樣做過)。後來,新的猶大君王(約西亞)登基,復興信仰,就有計劃地污穢這條山谷,把罪犯的屍體和耶路撒冷的生活垃圾倒進這個山谷,在上面撒上硫磺,讓它們日夜焚燒,火焰不滅,而且總是煙霧繚繞。在垃圾場中,當然到處都有蟲子。所以耶穌說,在地獄,“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又見賽66:24,《以賽亞書》最後一句:“他們的蟲是不死的,他們的火是不滅的。凡有血氣的都必憎惡他們。”)欣嫩谷這個垃圾場,又被稱為“硫磺火湖”,是地獄的別稱。


現在,去耶路撒冷聖地旅遊的人,可能有機會到欣嫩谷看看。那條原來非常深的山谷,因爲兩千多年來人們不斷傾倒垃圾,加以焚燒,到了一百多年前已經變得很淺了。現在山谷兩邊全是高大的建築,山谷上面架有橋梁。有人還在公路邊造了個門,正對著欣嫩子谷,可能是出於搞笑,把它當作地獄之門。


耶穌用欣嫩谷這個地方來比喻不肯悔改的罪人所要去的地方,就和這個垃圾場一樣。雖然,這個物質的、用作比喻的地獄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真實的地獄卻永遠存在。在那裏,不肯悔改的罪人與上帝完全隔絕,又與週圍的人彼此仇視,自己的內心充滿嫉妒、仇恨、罪疚、羞恥,被邪惡所撕裂。他的整個處境痛苦悽慘,就像掉進那個肮髒汙穢、永遠焚燒的垃圾場中一樣。


與地獄相對的是天國,又稱為“上帝的國”。當耶穌開始傳道時,他所作的第一個宣告,就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意思是說,只有悔改,才能進天國;只要悔改,就能進天國。悔改。怎麼悔改?悔改什麼?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作了一個很好比喻。


有一個醫學名詞,不知道大家聽到過沒有,這個名詞是“截肢”。就是做手術把患病的腿或是手臂切掉。爲什麽要做手術切掉腿或者手臂呢?是因爲肢體出了問題,如果不切掉它,那麽人的整個身體就會受到它的惡劣影響,甚至會因此喪失生命。比如,有人的腿長了骨癌,不切掉腿,癌腫就會向全身擴散。如果有人眼睛受了嚴重的外傷,就一定要摘除這個眼球,否則另一隻眼睛也會失明。截除有病肢體,以便保住生命。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用截肢來比喻罪人的悔改(人的認罪悔改)。耶穌說:“如果你的一只手使你犯罪,把它砍掉!缺了一只手而得永恒的生命,比雙手齊全下地獄、落在永不熄滅的烈火裏好多了。如果你的一只腳使你犯罪,把它砍掉!缺了一只腳而得永恒的生命,比雙腳齊全被扔進地獄裏好多了。如果你的一只眼睛使你犯罪,把它挖出來!缺了一只眼睛而進入上帝國,比雙眼齊全被扔進地獄好多了。”(可9:43-47,現代中文譯本)


耶穌在這裏所說的犯罪,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人自己違背上帝的旨意,破壞和上帝的關係,也破壞自己和別人之間的關係。還有一種方式,是影響和教唆其他人去違背上帝的旨意,在人和上帝之間、人和人之間設置陷阱、制造障礙。《聖經?創世記》告訴我們,蛇就是影響和教唆夏娃去違背上帝的旨意、從而破壞了人和上帝的關係。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破裂後,人和人的關係也隨之破裂。後來,亞當夏娃的兩個兒子兄弟相殘,因貪婪、嫉妒、仇恨,哥哥該隱殺死了弟弟亞伯。這是罪的後果。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向我們指明了兩條道路、兩種選擇。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走哪條道路。一條是罪惡和死亡的道路,任由自己的心靈骯髒污穢、手腳肢體犯罪,繼續背離上帝的旨意,跌進那個像欣嫩谷一樣日夜焚燒的垃圾場,硫磺火湖、黑暗地獄。還有一條是永生的道路,要做截肢手術,認罪悔改,潔淨心思意念,跟隨救主耶穌,回到上帝那裡,進入天國、上帝國。


有許多人、包括許多基督徒都以爲,死後才上天堂(應當是天國。聖經中文譯本只有兩處譯為“天堂”);或者死後才下地獄。這個認識不正確。天國和地獄離我們並沒有那麽遙遠,我們不必等到死後才能進去。


選擇罪惡道路的人,和上帝、和別人、甚至和自己本身有完全的衝突。他們常常撒謊,欺神騙人;他們設置陷阱和絆腳石,叫人跌倒,使人受害。但也常常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們雖然常有罪疚感,但卻沒有悔改的心;他們有撕心裂肺的嫉妒,有刻骨銘心的仇恨,有貪得無厭的慾望,有不寒而慄的恐懼,有萬箭攢心的痛苦,他們和週圍的人彼此仇視,有或明或暗的衝突爭鬥。因此,在他們的身體和心靈裏“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有蟲蛇的撕咬,有文火的烘烤,或烈火的焚燒。他們已經在地獄裏了,備受煎熬,不必等到死後。


同樣,天國離我們也不遠。耶穌說,重生的人,就能見上帝的國(約3:3);從水和聖靈生的人,就能進上帝的國(約3:5)。因此,每一個從水和聖靈真正得到重生的基督徒,就已經是天國的子民了。真正的基督徒有仁愛、有喜樂、有平安、有忍耐、有良善、有忠信、有溫柔、有節制。過這樣的生活,就是天國的光景。只要我們遵行上帝的旨意,活出基督的福音,與人和睦(就像在今天福音的末了,耶穌教導的那樣),上帝必定與我們同在,保護我們不受各種邪惡和兇險的攻擊和侵害,賜給我們出乎意料的平安和豐盛的恩典,我們就已經生活在天國裏了。


因此,各位弟兄姊妹,我們要聽從主耶穌基督的教導,像作截肢手術那樣,和罪一刀兩斷。我們要藉著悔改重生,使整個人生徹底改變。上帝會因我們的悔改,而賜恩給我們。祂要與我們同在,讓我們不僅擁有新天新地的永生,而且擁有今生今世的福份。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5年9月27日)








此文于2018年09月30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生命的需要

 聖靈降臨後第十五主日講道


 賽35:4-7a; 詩146; 雅2:1-10,14-17; 可7:24-37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主題是《生命的需要》


 在現今的新聞媒體上,最多見到的是什麼?是廣告。電視、網絡充斥廣告自不必說;即使你打開報紙,看到的新聞也屈指可數,但其中的廣告卻不計其數。許多人討 厭廣告;因為廣告是利用人的需要心理,來推銷某一件產品或某一類事務(如租房、求職、找醫生、律師、會計等等);可能有些人對某件產品或某類事務有需要, 但廣告卻不問青紅皂白,向所有的人群狂轟濫炸。


 據說在古代希臘,上街賣東西的小販比較聰明,他們一邊走,一邊吆喝(高聲喊叫):“你需要什麼?”這是為了讓人們知道,賣東西的來了。吆喝“你需要甚麼?”是為了喚起人們廣泛的興趣和好奇心,叫他們走出家門,看看小販究竟帶來了些甚麼,以便各取日常生活之所需。


 其實,“你需要甚麼?”是一個永遠的問題。因為無論何人,從生至死,時時刻刻都有需要。人總是會有願望,總是會有缺乏,總是會有缺陷,總是會有困難,因此,總是會有需要。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人有一個根本需要,就是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完全、更加美好。人最大的需要,莫過於在生命關口的需要。


 今天的第一篇經課《以賽亞書》講到,被擄的以色列人在生命的關口,需要上帝的拯救,來改變他們亡國滅種的處境。先知以賽亞預言:當上帝的拯救來臨之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那時,曠野流出河水,荒漠湧起甘泉;以色列人的生命徹底改變。(以賽亞書35:5-6)


 四部福音書記載的耶穌所行神跡,大多是在人生命的關口。每當有人尋求耶穌,耶穌就詢問他們的需要,問“(你們)要我為你們做甚麼?”(可 10:36,51; 太20:32)這些人通常都是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和損害,或瞎,或聾,或啞,或病重,或垂死,或受邪靈侵害。耶穌醫治病人、驅趕邪靈、餵飽飢餓的人,都是要 讓人的生命轉危為安、並且更加豐盛。但是,耶穌不會滿足人的所有請求和需要。比如使徒雅各和約翰,要求將來耶穌作王時,坐在他的左邊和右邊,遭到耶穌嚴辭 批評。(太20:20-23;可10:35-40)又如,一個人請求耶穌幫助他和兄長分開家產,也被耶穌斷然拒絕。(路12:13-14)


 今天的福音經課《馬可福音》告訴我們,有一次,耶穌離開猶太地區,到鄰國去。他並沒有像古代希臘的小販那樣,沿街吆喝“你需要甚麼”,但是,許多非猶太人聽說耶穌行過的神跡,就自己找上門來。有一位希臘女人,她女兒被鬼附了(如前所述,中文聖經翻譯成“鬼”的這個詞,在原文或英文翻譯就是邪靈,攻擊和敗壞人的身體和心靈),於是前來俯伏在耶穌的腳前,懇求耶穌醫治她女兒。這位希臘女人需要耶穌醫治的大能,來改變她女兒的悲慘處境。耶穌醫治了那女孩, 使女孩脫離了邪靈的控制,獲得了新的生命。


 耶穌回到猶太境內之後,有一位聾啞人前來祈求耶穌醫治他的聾啞。耶穌就開通了他的耳朵,鬆解了他的舌頭,於是他就能聽、能說了。今天福音所記載的這兩件神 跡,與其他神跡一樣,是應驗《以賽亞書》中的預言,當上帝的救恩降臨的時候,瞎眼的能看,耳聾的能聽,啞巴能歌唱,瘸腿的像鹿一樣跳躍。耶穌有醫治的大能。但耶穌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醫生;耶穌是主,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聖子。“神跡”,是上帝所作的事情。耶穌行神跡,是向人們宣告,上帝的救恩已經臨到這個世 界,上帝要拯救和更新人的生命。


 從肉身來說,耶穌和他的門徒一樣,都是猶太人。但是,在今天福音記載的第一個神跡中,耶穌卻跨越猶太地區的邊界,醫治了一位在猶太人看來是不潔淨、 有罪惡的外邦人(即非猶太人。猶太人歧視外邦人)之女。這就向世界表明,上帝的大愛(博愛)不限於猶太人,而是普惠全人類。上帝醫治一切人,滿足所有人生命的需要。因此,在今天,我們也應當作愛的使者,把上帝對人的愛,帶出教會,帶給一切人。要明白,上帝的大愛不限於基督徒,而是普惠全人類。正如耶穌所說,天父“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5)


 今天福音記載的第二個神跡,耶穌醫治聾啞人,讓我想到耶穌引用先知以賽亞對百姓說的話,“(你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可 4:12)以此責備那些肉體健全的人們,面對上帝的榮耀和救恩的福音,好像有眼無珠的瞎子,看 不見,有耳不聞的聾子,聽不進,是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耶穌既關心人的肉體生命,更關懷人的靈性生命。因為人與動物(或“萬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有靈。 藉著醫治盲人和聾啞人,耶穌表明祂要打開我們心靈的眼睛,開通我們心靈的耳朵,解開我們心靈的舌頭;叫我們有眼看見上帝榮耀和救恩,有耳聽見上帝的話語, 開口宣揚天國的福音。


 許多人關注自己肉體的健康、物質生活的充實,但心靈卻空空蕩蕩。他們並不擁有真生命。真正的生命,在於人心靈的豐盛。耶穌愛我們,他所行的神跡表明,上帝既滿足我們身體的需要,更醫治我們心靈的缺陷,使我們成為有靈的完整人。另一方面,耶穌所行的神跡,也樹立了一個完美的榜樣,讓我們看到,他總是在人生命的關口,即緊要關頭,滿足人生命的需求。


 耶穌講過一個“愛人如己”的比喻。一位猶太客商遭到搶劫,嚴重受傷,生命垂危。有兩位路過的本族人,一個猶太祭司,一個利未人(事奉聖殿者)都對傷 者視而不見,揚長而去。但一位撒馬利亞人(與猶太人有世代民族仇恨的民族)路過那裡,卻伸出援手,給予那猶太客商全心全意全力的幫助。(路加福音 10:30-35)。可見,“愛人如己”沒有種族界限,而且在人生命的關口最能表現出來。愛,是“普世價值”的根基,因为愛是人生命的真正需要。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和事(如沿街的乞討,各種名義的募款……),但其中具體情形非常複雜,使我們難以判斷什麼情況應該給予幫助、或給予什麼樣的幫助。這時,就要祈求耶穌打開我們心靈的眼睛和耳朵,幫助我們得到聖靈的指引,領會上帝的旨意。


 從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可以看到,應當在一個人生命的緊要關頭,奉耶穌基督的名,滿足他生命的需求。我們對人的幫助,一定要奉耶穌基督的名,榮耀上帝。不應 該對人說:“這是我對你的恩惠”,而要說:“這是上帝的恩典。”因為愛從上帝而來;我們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生命和財產,都是從上帝而來。今天的書信 《雅各書》舉例,講到在人生命的關口,就是當“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時,一定要伸出援手。如果此時僅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離 開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雅2:16)豈不是十足的虛偽嗎?這違背了“要愛人如己”的誡命。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群體和個人處在生命的緊要關頭,需要幫助(在美國,如殘疾的退伍軍人,罹患癌症的兒童……);他們不僅在身體上,而且在靈性上,都有生命的需要。只有上帝的愛,才能滿足人在生命關口的需要。當耶穌醫治瞎子和聾啞人的時候,他也正在打開我們的眼睛和耳朵,解開我們的舌頭,讓我們 能夠真正聽到、真正看到那些身體上或心靈上貧困人的呼聲和需求。上帝的愛,賜給我們能力,並藉著我們的手和口,奉耶穌基督的名,去幫助他們。當我們向他們 伸出手,耶穌也向我們伸出手,我們的生命就得祝福,更加豐盛。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5年9月6日)

(2015/09/27 发表)


谢松龄:婚姻的福音

聖靈降臨後第十九主日講道(B年)


創2:18-24; 詩8; 來1:1-4, 2:5-12; 可10:2-16


?謝松齡牧師?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婚姻的福音》。


我相信在座許多弟兄姊妹都參加過婚禮。我自己也參加過、並且主持過一些婚禮。世界之大,每天同一時刻都有許多婚禮。古往今來,婚禮更是不計其數。但是,萬事萬物都有個開頭。大家知道不知道,人類的第一次婚禮在什麼時候、是怎樣舉行的嗎?


今天的第一篇經課《創世記?第二章》,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的第一個婚禮。這個婚禮是在創造人類之初,由上帝親自主持的:“耶和華上帝……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在後來的婚禮上,總是由父親牽著女兒的手,把她交給新郎,就是模仿這人類的第一個婚禮;天父把祂創造的第一個女人交到第一男人手裏。上帝藉著婚禮,設立了婚姻,聖經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2:24)這是上帝在創造中所訂立的一個法規。婚姻是上帝親自設立,配得稱為“神聖”;所以才說“神聖的婚姻”。


《創世記》也記載了上帝設立婚姻的目的。第一,“主上帝說,人單獨生活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合適的伴侶來幫助他。”(2:18,現代中文譯本)表明婚姻是為了讓男女二人互相扶助。第二,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了男人和女人之後,就祝福他們,說:“要生養眾多,使你們的後代遍滿世界。”(1:27-28,現代中文譯本)這是上帝創世時,給人的第一條命令。表明婚姻負有繁育後代的使命。可見,上帝設立婚姻的目的,是要男女互相扶助,繁育後代。因此,上帝設立的婚禮也是一個宣告,宣告新生命即將從婚姻誕生。上帝祝福新婚男女,要讓人類的生命,藉着婚姻,永無窮盡。這就是上帝創造的本意。


婚姻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上帝設立婚姻,是為了使祂所創造的男人和女人人生更加圓滿,生命更加豐盛,並且要讓人的生命延續不絕,直到永遠。上帝愛人,賜給人生命和婚姻;上帝也要人遵行祂創造的本意,彰顯祂的榮耀。因此,婚姻是上帝與人的聖約關係;夫妻在這種關係中彼此相愛,互相委身,同心完成上帝賦予的使命。基督徒的婚姻聖禮,就是在上帝面前立下這樣的誓約。如果夫妻雙方全都遵守這個誓約,就必定有一個長久的、理想的婚姻,讓上帝創造的本意,成為人生美麗的祝福。


但是,由於人在一開始,就選擇了背離上帝的旨意、對抗上帝的誡命,從此,人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用俗話說,就是給上帝“抹了黑”)。在婚姻方面,人違背上帝設立婚姻的本意,扭曲了、破壞了婚姻關係,導致離婚的後果。


在今天的福音裏,我們看到法利賽人就離婚問題向耶穌發起挑戰,問祂說:“人休妻可以不可以?”面對法利賽人的挑戰,耶穌大有智慧,祂反問法利賽人,摩西是怎麽說的。這樣,法利賽人就只好自己來回答他們刁難耶穌的問題,說:“摩西許人寫了休書便可以休妻。”所謂“休”就是離棄,休妻就是離棄妻子、與妻子離婚。雖然舊約?申命記規定,在妻子做了“不合理”事情的時候,可以離婚,但這種離婚是單方面的決定,丈夫可以休妻,妻子不可以休夫。


於是,耶穌引用《聖經?創世記》的話,說:“從起初創造的時候,上帝造人是造男造女;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爲一體。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可10:6-9)耶穌闡明了上帝創造的本意;藉此批評猶太人曾經長期實行的一夫多妻和離婚制度不符合上帝創造的本意,而是出自於人的貪婪和私慾。


後來,教會根據耶穌的教導,推行一夫一妻制。許多人也用耶穌所說“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這句話來證明耶穌反對離婚。但是,“上帝配合的”婚姻,必須遵行上帝創造的本意、持守互相扶助、養育後代的使命;這樣的婚姻有聖約作紐帶,自然完美,不會破裂,人不可讓這樣的夫妻分開。


但是,由於罪的存在,許多人並不認識、也不追求這樣完美的婚姻。因此,耶穌並沒有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所有的離婚。馬太福音記載(太5:32),耶穌允許當婚姻中的一方背離了上帝創造的本意,違反了關於婚姻的誡命時,另一方可以選擇離婚。【在當時的語境中,耶穌只舉出“犯姦淫”就可離婚一例。“不可姦淫”只是“十誡”之一】


在現代社會,離婚非常的普遍;許多人在一生中,即使沒有離婚,也會遇到婚姻危機。因為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墮落的世界之中;人的罪性,使人總是虧缺上帝的榮耀。罪的存在,使離婚這個陰影,也總是伴隨在人類的生活之中。儘管許多人盡了最大的努力,他們的婚姻還是走到了盡頭。而且,統計資料表明,當今基督徒的離婚率和社會上相比,沒有差別。


導致婚姻失敗的原因很多。通常人們首先想到的離婚原因,是婚外情,也就是在今天的福音中,主耶穌所譴責的姦淫之罪。中國國內有一個離婚原因調查表明,婚外情占離婚原因的40%。但是,離婚的最大原因卻不是婚外情。同一調查表明,因夫妻雙方過於自我中心、自私自利、不尊重對方、不履行婚姻關係中的義務所導致的離婚,為54%,比婚外情更高。這個調查沒有涉及家庭暴力。但我們知道,家庭暴力在婚姻關係中非常普遍。家庭暴力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對方(夫或妻)。不僅有身體暴力,更多見的是言语暴力、情緒暴力,及其他形式的暴力,如跟蹤、監視、限制對方活動、夫妻間的性暴力,或故意不履行夫妻間的義務,甚至通過自殘來威脅對方,等等。家庭暴力對人身體、精神和生命的折磨和威脅,恐怕比婚外情更為嚴重。因這種情形而離婚,耶穌會反對嗎?


另一方面,人們也越來越不尊重婚姻。未婚伴侶、未婚母親和單親家庭越来越多;在有的地方,比1970年代,甚至成幾倍、幾十倍增長。可悲的是,這種變態的狀況,竟然成為現代社會的常態,並且為許多人所接受。


婚姻是上帝設立的。現代社會婚姻關係的破裂,表明人類遠遠背離了上帝創造的本意,破壞了人與上帝、人與人、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論到上帝創造人类、設立婚姻的本意。耶穌呼喚我們脫離邪惡,回轉到像小孩子那樣純潔無罪的狀態;像小孩子那樣有一顆謙卑受教的心,像小孩子遵從父母那樣,遵從上帝的旨意。今天選讀的《創世記》和《馬可福音》就向我們彰顯了上帝的旨意,是要讓我們在婚姻中活出福音。


婚姻危機和人際關係的危機,常常造成嚴重創傷。但是,在主耶穌基督裏,我們看到上帝有無限的大愛和恩典。上帝赦免人的罪惡,重整人的生命。上帝看顧一切爲罪憂傷、處境困難、需要幫助的人。教會是上帝的家,我們在上帝恩慈的家裡。上帝的愛在我們中間運行。我們要在上帝的愛中,讓一切在婚姻關係和人際關係中受到創傷的人,回到上帝創造的本意,使心靈獲得醫治,生命得到更新。把一切榮耀和感恩歸於上帝。


現在讓我們禱告。恩慈的主啊,求你使我們彼此相愛的心豐豐滿滿,更能以這愛心去愛護和關懷他人,以此來榮耀你的聖名。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5年10月4日)

(2015/10/03 发表)


谢松龄:錢財的祝福和咒詛

聖靈降臨後第廿主日講道(B年,Proper 23)


摩5:6-7,10-15; 詩90:12-17; 來4:12-16;可10:17-31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錢財的祝福和咒詛》。


有一位鑽石專家,在飛機上碰巧坐在一位女士的身邊;看見這位女士指頭上戴著一顆大鑽石。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鑽石。過了一會,他向身旁的女士自我介紹說,“我是寶石專家,實在忍不住要看你指頭上的鑽石。你能向我說說這顆鑽石嗎?”那位女士說,“這叫黑心鑽石,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之一。但是,有一個詛咒在這個鑽石上。”鑽石專家問:“什麼樣的詛咒呢?”那女士說,“這鑽石叫黑心鑽石,裏面有一個黑心。如果一個人自己沒有黑心,就能看見這鑽石裏面的黑心。如果人自己裏面有黑心,就看不見鑽石內的黑心。”這位鑽石專家,仔細端詳鑽石好長時間,也沒有看見裏面的黑心。但他不敢說“沒看見”,恐怕別人說他有黑心,招來了詛咒。我想,這個故事的寓意在於,如果一個人用羨妒甚至貪婪的目光觀看這顆鑽石,就表明他裏面有黑心。


鑽石比黃金更貴重,常常被人們看作巨大財富的象徵。講到鑽石,我想起有不少警匪片和偵探片都有偷盜、搶奪、走私鑽石的情節,甚至為爭奪鑽石大開殺戒。因此有人可能會說,人犯罪,都是被錢財害的。人犯罪,是不是被錢財害的呢?我說,不是。鑽石、黃金、錢財待在那兒好好的,並沒有主動地去勾引人、誘惑人、傷害人,它們是中性的,本身並沒有罪。不是鑽石、黃金、錢財害人,而是人自己的眼睛看見了錢財,心靈起了貪婪的念頭,手腳去做非法的事情。就像鑽石內本來沒有黑心,只是人自己裏面有黑心。因此,聖經並沒有說錢財有罪,只是說“貪財是萬惡的根源。”貪財,就是說的人裏面的黑心,那才是罪惡的根源。


錢財本身只是物質(鑽石、黃金都不過是一種物質),它們不具有動力,不製造罪惡。製造罪惡的是人,發自人貪婪的心和罪惡的靈。這裡有一個製造罪惡的故事。有一位女士被檢查出得了不治之症。醫生對她說,“你一定會走在你丈夫前面(在丈夫前去世)。”這位女士心裏非常傷感。於是請來一位畫家,給她畫肖像,說要留下一個紀念。肖像很快畫好了。這位女士又要求畫家在圖畫上再加一些東西。她要畫家在她肖像的兩個手腕上,各加上一個有三排鑽石的手鐲。在兩個耳垂上,各畫上一個葡萄大的黑珍珠耳隧。畫一些戒指在她的手指上。畫一頂鑽石鑲嵌的冠在她的頭上。


畫家在那位女士的肖像上加畫這些珠寶,比畫肖像本身花的功夫還大。他最後問那位女士,“我花了這麼大功夫畫這些東西,你能報答我一下嗎?”女士問,“你想要什麼?”畫家說,“我只想知道,你為什麼要把這些並不存在的珠寶加在你的畫像上?”女士回答說,“等我死後,我丈夫把下一個太太領到這座房子裏來,當她看見我這張畫像,就會發狂,瘋狂地去尋找我身上的這些珠寶!”看來這位女士真是看透了人心。她利用人心的貪婪,用畫像設下陷阱,要讓自己的“繼任者”,為那不存在的珠寶而瘋狂!可見,金錢財寶既是鑒別人心的鏡子,也是人生路上的一個陷阱。


在今天的福音裏,我們看到一位年輕的富翁來拜見耶穌,請教耶穌,做甚麼才能夠得到永生。耶穌對他說,要遵守上帝的誡命,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要孝敬父母。那個年輕的富翁回答說,這一切的誡命,他從小就都遵守了。但耶穌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產業,把錢捐給窮人,你就會有財富積存在天上,然後來跟從我。”那個人一聽這話,立刻變了臉色,垂頭喪氣地走了,因為他非常富有。耶穌接著說:“有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地難哪!” 門徒聽了這話,非常驚訝。於是,耶穌進一步解釋說:“倚靠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地難哪!”


錢財本身是中性的,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世上許多事情的運作都需要錢財。耶穌講道時所作的各種比喻,有60%和錢財有關。一方面,我們可以用錢財來做許多好事,比如傳揚福音,榮耀上帝,賙濟貧困的、無助的、或遭遇災禍的人,發展公益事業等等。另一方面,由於人心的貪婪,錢財很容易成為陷阱、或絆腳石,讓人因錢財而跌倒,甚至不知不覺掉進罪惡的深淵。這樣的反面例子,比用錢財做好事的正面例子,要多很多。


錢財是一把雙刃的劍,關鍵在於我們對錢財採取什麼樣的態度。財富可以成為莫大的祝福,使人生更加豐盛;也可以成為人生的包袱、生命的咒詛。其實,中國的許多成語都表明錢財會成為包袱或咒詛。比如,“要錢不要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形容有人把錢財當成老大,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有錢能使鬼推磨”、“錢能通神”,是說錢財法力無邊,能夠收買鬼神,更能推動人去做世上一切邪惡的事情!【善良的事情無須用錢財去推動】因此,許多人把錢財當作自己人生和生命的依靠,作了錢財的奴隸。


耶穌曾經說過,“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太6:24;瑪門,相當於中國的財神)耶穌這話是要叫我們確定,是上帝主宰我們的生命呢,還是財神主宰我們的生命?是做上帝的僕人呢,還是做財神的奴隸?是敬拜上帝呢,還是敬拜財神瑪門?我們只能在上帝和財神中,選擇一位作生命的主宰。在今天的福音中,那位年輕的富翁想要尋求上帝國的永生。但是他卻信靠錢財,不肯按照上帝的仁慈和公義、捨棄自己的錢財去賙濟窮人。他選擇作財神的奴隸。因此,耶穌用駱駝鑽針眼的比喻,表明依靠錢財的人,絕對不可能進上帝的國。


耶穌教導門徒,只有信靠上帝才能得救。祂說,凡為耶穌和福音捨棄一切財產(房屋、田地)和親人(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的人,會在今世得到百倍的報償,並且受到迫害,但必將得到上帝國的永生。換句話說,只要把上帝和福音放在我們生命和人生的首位,跟隨耶穌,為之捨棄一切、奉獻一切,就已經在上帝的國裏、在永生之道上了。【我們說過多次,進天國不必等到未來或死後】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既有艱難困苦,也有上好福分。我們為主所奉獻的,必將得到上帝用嶄新和榮耀的方式加倍賞賜。上帝這樣的賞賜,就是耶穌所說“在天上的財寶”。


上帝是我們生命、才幹、財富的主宰。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賜。從本質上說,我們的生命、才幹、錢財都是來自上帝、屬於上帝,我們只是受託管理這一切,使它們為上帝所用。因此,我們應該作好上帝的管家。兩百多年前,約翰?衛斯理(也曾是聖公會牧師,創立了衛理公會)有一句名言,至今鼓勵著廣大基督徒、及許多社會精英。這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努力掙錢,努力節儉,努力奉獻。”這就是一位好管家的態度。


現在讓我們禱告。萬能的天父,我們的生命、時間、才幹、財富都是從你而來。求你幫助我們,管理好你賜給我們的這一切,爲你所用;使我們不至喪失你賜給我們的恩典,讓我們的生命和財富成為真正的祝福。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5年10月11日)


谢松龄:真正的財富

聖靈後第廿一主日講道(B年)


詩126; 耶31:7-9; 來7:23-28; 太6:19-24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真正的財富》。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許多多的偶像。佛教有各種菩薩,道教和民間原始宗教有各路神仙,尋常百姓家有祖宗的牌位(神位),等等等等。也有許許多多的人拜偶像。中國人拜得最多的偶像,大概要算財神了。各種財神光怪陸離,千奇百怪。比如,最多見的財神,是道教以趙公元帥爲首的五路財神;又有武財神和文財神。在台灣許多人以土地神爲財神。在台灣、香港和南洋,又把關公當作商業利益的保護神,許多商人都拜關公。在許多華人的住宅或者商鋪,即使沒有供奉具有人的形象的財神,也會擺一只招財貓,表示招財進寶。但是,無論外表是什麽形式,財神都是金錢的偶像化。什麽叫偶像化?人總不能直接拜鈔票或硬幣,所以就把金錢“化”成某種偶像去敬拜。


中國有財神。那麽,西方文化中有沒有財神呢?西方文化中也有“財神”。這個“財神”,就是在今天的福音裏,主耶穌提到的瑪門。瑪門就是財神,是財富之神,也是貪慾之神;是貪婪、邪惡的象徵。中國的財神,大多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而西方財神瑪門的形像,則兇神惡煞,面目猙獰。這也是中西文化價值觀念的巨大差別之一。


人們常常把財富和貪婪聯繫在一起。可是,就像我們以前說過的那樣,財富本身是沒有罪的;財富不但沒有罪,而且是個好東西,財富不怕多,多多益善。有罪的,只是貪慾,是人的貪婪的心理。面對金錢財富,人裏面貪婪的罪性很容易被激發起來,促使他使用一切力量去得到超過、甚至遠遠超過他基本需要的東西。


其實,人物質上和肉體上的基本需要也是有限。比如,聖經記載,以色列王所羅門有一千個妃子,他忙得過來嗎?所羅門每年收入的金子有二十五噸,他能用得完嗎?所以,人的需要是有限的,而貪慾卻是無窮無盡的。所羅門王的一切本來都是上帝的恩賜;可是,他卻悖逆上帝的旨意,“行耶和華眼中看爲惡的事。”(列王記上11:6)所以,他一死,國家從此一分爲二,永遠分裂了。


中國人的生活,也是以錢財爲中心的。新年伊始,老百姓開門第一句話,是“恭喜發財”。廿年多來,國內的政治口號,就是“以經濟爲中心”、“讓少數人先富起來”,引導人們心勿旁騖,“一切向錢看”。有兩句俗話,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一句是:“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另一句是:“有錢能使鬼推磨。” 此外,還有一個成語叫“錢能通神”。這三句話,成了許多人的生活哲學。


就拿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來看,因爲“有錢能使鬼推磨”、“錢能通神”這樣一個文化特點,所以才賄賂風行。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國留學後,回中國發展;最近又回美國談生意。他對我說,在國內發展,最難的就是“政府公關”,換句話說,就是向官員行賄。有一次,他去政府“公關”,一位六十歲左右的小官,開口要他幫忙找一個女朋友,而且要處女。我的這位朋友一聽,差點吐了出來,說:太惡心了,我再也不去找他了。所以,他們公司的這件事情,第一關就沒有“公”(攻)過。


大家從新聞報導中也可以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貪官汙吏,個個都是“人爲財死”的“榜樣”。【上週(2009年10月17日)看到新聞報導,有一條偷渡船從海地開來美國,結果船翻了,74個人葬身魚腹,其中有廿多個中國人。他們來美國當然是爲了尋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爲了發財。我們也知道,每當逢年過節,都有無數的美金寄往中國,客觀上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在這些事例中,錢財本身並沒有罪;有罪的,是人的貪慾,人貪婪的慾望。貪慾可以驅使人不顧一切、甚至捨掉自己的性命,去追求金錢、權力和性。


在今天的福音中,主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太6:24)在這裏,耶穌並沒有說金錢財富不好,而是說不能把錢財當作神來拜,把錢放在上帝之上,不能作金錢的奴仆。


耶穌又說:“不要爲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因爲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太6:19-21)因爲財寶積攢在地上必定會損失、甚至喪失;財寶積攢在天上則會存到永遠。有一位朋友聽到耶穌這段話以後,對我說,財寶積攢在天上有什麽用啊?就算我死了能夠進天堂,我能用它買房子買車嗎?我對他說,朋友,你把“天上”這個詞理解錯了。人並不是死了才進天國(上帝的國);耶穌說:“天國(上帝的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因此,只要悔改、棄絕罪惡,接受重生的洗禮,真正得到新的生命,你就已經在天國(上帝的國)裏了。你所積攢在天上的財富,上帝掌管著,可能現在就用在你身上,並讓你在天上的財富積攢更多。上帝的恩賜,無法用鈔票來衡量、用數字來計算。上帝的恩賜,常常出乎你意料之外,超過你所想所求。天上的財寶,不只是物質的,也不可用錢購買,而是無價的。


有位裝修公司的老闆,是個基督徒。一次,他爲一間教堂作室內裝修。在檢查過整幢建築以後,他對牧師說,教堂的屋頂也有不少問題,最好也請人整修一下。牧師說,今年的預算很緊,室內裝修都勉勉強強,哪來的錢整修屋頂。裝修公司老闆想了一下,對牧師說,我不是專業修屋頂的;如果你同意,我可以整修教堂的屋頂,不收錢,作爲我的奉獻。牧師一聽,非常高興,當然立即就同意了。屋頂修得很好。這位裝修公司老闆原本不是修屋頂的;但後來,卻接到許多修屋頂的訂單,兩年都做不完。


如果有一個人聽到了這件事情,就想,嗯,我也要去教會奉獻金錢或者做些什麽;這樣,不久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回報。懷著這種念頭,他真的會得到“回報”嗎?他的眼睛真是仰望天上,還是仍然看著地上?他是真的信靠上帝,還是在試探上帝?或許他只是想試試上帝是不是“靈驗”而已。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的大呀!”我們若真的積攢財富在天上,把一切交給上帝掌管,我們的心就在天上,我們的眼睛就瞭亮,全身就光明。我們若只是積攢財富在地上,緊抓轉瞬即逝的東西不放,我們的心就在地上,我們的眼睛就昏花,全身就黑暗。“那黑暗是何等之大啊!”


現在讓我們禱告。上帝啊,你是創造一切、掌管一切的大主宰。我們的一切都是從你而來。求你指引我們認識真正的財富、積攢真正的財富,得著你豐盛的祝福,作你凡事富足的兒女。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09年10月25日講道

 2015年10月18日修訂)






此文于2015年10月19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新生的陣痛

聖靈降臨後第廿四主日講道(B年)


但12:1-3; 詩16; 來10:11-14,19-23; 可13:1-8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新生的陣痛》。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聽到過一個詞:“世界末日”;但是,究竟有多少人明白甚麼是“世界末日”呢?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對“世界末日”的定義是這樣的:“世界末日主要是指地球文明的终结。是指宇宙系统的崩溃或人类社会的灭亡。”意思是說,世界末日是人類的文明和社會、人類居住的地球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乃至整個的宇宙毀滅和終結的日子。也就是說,在世界末日,一切都將化為烏有。人們猜測世界末日的可能方式,一是來自太空的災難,如巨大星體的撞擊,太陽的變化等等;二是來自地球本身的災難,如全球性瘟疫,超級火山爆發,氣候變化等等;三是來自人類的災難,如核戰爭,生化戰爭,人工智能,生態和氣候災變等等。


其實,關於“末日”的概念主要來自聖經,尤其在聖經?新約之中。聖經中“末日”的概念,與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及《維基百科》所解释的“末日”相去甚遠。我們今天所讀的第一篇經課《但以理書》和《馬可福音》都提到了“大艱難”、“災難”等末日的景象。聖經所說的“末日”、“末期”、“末時”,是同一個意思,指的是一個時期,但它並不是全部歷史的終了,而是一個轉變的過程。


聖經所說的“末日”,確實是指一個世界的終結,但那是舊世界的終結。隨著舊世界的終結,一個新的世界,就是“新天新地”將要來臨。根據舊約聖經的記載,以色列的先知們都曾宣告,上帝計畫叫一個新世界誕生。在上帝創造的新世界中,充滿真理、公義、和平、憐憫。但是,預報這個新世界誕生的,卻是一系列的災難和痛苦,就像孕婦誕生出新生命前的一陣一陣的陣痛。


我們今天所讀《馬可福音?第十三章》,記載了耶穌預言舊世界終結時期將會出現一系列災難;並且啟示了災難後耶穌的再來。“耶穌的再來”,就是新世界的降臨。這裡中文譯本聖經中的“災難”一詞,是一個關鍵詞,在聖經原文是“產難”(生產之難,Birth Pangs),即孕婦生產時的陣痛。


用孕婦分娩時發生的陣痛,來比喻“舊世界就要終結,新世界即將誕生”這個轉變時期所出現的一系列災難和痛苦,是再恰當不過的。眾所周知,孕婦在自然分娩時會發生陣痛,即子宮收縮時產生的疼痛 。【子宮收縮,孩子才會生下;但子宮收縮會產生疼痛。現代醫學採用“無痛分娩法”,是用藥物麻醉痛覺神經,但不影響子宮收縮。麻醉後,子宮照樣收縮,但產婦感覺不到子宮收縮所引起的疼痛。】陣痛之中,孕婦產下孩子,一個新的生命就這樣誕生了!因此,人們常常把新生和陣痛聯繫在一起。新生命的誕生必定伴隨陣痛。雖然帶著痛苦,但無論古今中外,人們都把新生命的誕生,看作一條最好的消息、當成一件最大的喜事。


同樣,新世界誕生前,也必然經歷一系列災難和痛苦,就像是孕婦分娩過程中一陣一陣的陣痛。耶穌列舉了一些在舊世界的“末日”,將會出現的痛苦和災難。這些災難中,包括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毀。【今天的福音,即《馬可福音?第十三章》一開頭,就是耶穌預言聖殿被毀。】但耶穌說,這些還只是“生產之難”(Birth Pangs)的開始。


聖殿被毀的預言,果然在耶穌受難之後四十年應驗了。公元70年,羅馬軍團鎮壓猶太人反抗羅馬統治的起義,把耶路撒冷夷為平地,並徹底摧毀聖殿,只殘留了一面“哭牆”。從那時起直到現在,兩千年過去了,整個世界的災禍、苦難和混亂從來沒有停止過;人們在罪惡和死亡中苦苦掙紮。因此,每個時代都有許許多多的基督徒盼望著主耶穌再來、新世界降臨。甚至有一些人精確地預言某年某月某日是世界的末日,耶穌基督會在那一天再來。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一位名叫威廉?米勒的紐約人,他在131年前預言,1844年3月21日是世界的末日。他帶領美國東北部的好幾千人,穿著白袍,到一座山上去等候末日的來臨。當然,末日並沒有像威廉?米勒所預言的那樣來臨。雖然我們只是把他的這個預言當作一個笑話,但是,直到現在,還是不斷有人預言某年某月某日,末日就要來臨。


末日即將來臨的思想深入人心。十幾年前,美國的一位部長,倡議在西海岸開採石油;許多環境保護主義者反對這個計劃,認爲開採石油會勢必造成環境汙染。但是,這位部長卻說,這不要緊,在還沒有造成環境汙染以前,末日就已經來了。因爲他相信,末日不久就會到來。


但是,耶穌早已經說過,除了上帝以外,誰都不曉得末日何時會來到;就連耶穌自己也不知道。在《馬可福音?第十三章》的後面,耶穌對他的門徒說:“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你們要謹慎,警醒祈禱,因爲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馬可福音3:32-33)


耶穌在向耶路撒冷進發的途中,對門徒說祂自己將要受難;來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時,又向門徒預言舊世界終結、新世界降臨之際將會發生的痛苦和災難,這兩者是一致的。實際上,耶穌的受難,以及之後門徒的遭受迫害,都是這些災難的一部分。耶穌向門徒作這些預言,是為了鼓勵門徒承擔起耶穌交托給他們的使命,並且勇敢面對這些災患和苦難。耶穌進而要他們保持警醒,等候主耶穌再來、迎接新世界誕生。


耶穌的全部使命可以分為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一是承擔眾人的罪孽,眾人有罪的舊生命都和他一起釘在十字架上,並且與他一同埋葬;這表明舊世界將藉著耶穌終結。耶穌的使命又是賜給眾人生命,祂從死裏復活,是全新生命的誕生,表明新世界將透過耶穌降臨。這與我們個人洗禮的意義是相應的(參見《羅馬書》6:3-8,保羅論洗禮的意義)。


耶穌說,“上帝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翰福音3:17)因此,上帝的計畫不是叫我們毀滅,而是賜給我們救恩;不是叫我們淪入末日,而是要我們獲得新生。“末日”的災殃,只是新生的陣痛。這就是耶穌用他的復活生命向我們報告的好消息,這就是福音。


耶穌之所以向門徒啟示他再來之前,將會發生一系列災難,也就是新世界誕生前必將出現的陣痛,並不是要我們去關心末日、停滯在終結,而是要我們聚焦在新的起點,預備自己,迎接新的世界。耶穌向我們啟示的,不僅是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的真理,而且關乎每一個個體,尤其是每一位真正基督徒的個人生活和命運,因為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失敗、痛苦、憂患。耶穌要增強我們的信心,提升我們的能力,去耐受陣痛、抵擋一切的攻擊和試探,不斷更新生命。我們要靠著主的帶領,在人生的旅程中,在跟隨耶穌的道路上,尋求上帝旨意,堅信上帝應許,一心遵行主道,不畏艱難困苦,成為新造的人,作耶穌福音的使者、上帝蒙福的兒女。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5年11月15日)




此文于2015年11月17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基督是我們的君王(修订版)

聖靈降臨後最後主日(基督爲王主日, B年)


詩93; 但7:9-10,13-14; 啓1:4b-8; 約18:33-37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基督是我們的君王》。


按照教會的年曆,今天是教會年的最後一個主日。下個星期日(11月29日)就是教會新年的開始(即聖誕節前的第四個主日)。教會年的最後一個主日(就是今天),被定爲“基督爲王主日”。設立這個聖日,是爲了宣揚基督是我們的君王。所以在今天的經課選讀中,都講到基督是王。而今天的主日祝文,則稱主耶穌基督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講到王,無論是中國人、西方人、還是原始部落的人都知道,王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一個部落聯盟的最高統治者,掌握絕對的權力,可以作威作福、生殺予奪。現代人講到王,還常常會有一種充滿浪漫情調的聯想,比如,大家可能立即聯想到歷代英國王室的風流韻事。可能還會想到摩納哥國王是怎樣娶了好萊塢女明星。許多年輕的姑娘也常常把自己理想中的戀人稱爲白馬王子;如果真的嫁了個王子,那就成了王妃,再以後就是王后,又浪漫、又高貴,又富有。但是,這些關於王的誤解,和“王”原來的涵義是完全不同的。


【展開“王”字】這個字大家肯定都認識。這是什麽字?是“王”。 中國的文字非常奇妙,裏面含有非常豐富的信息。中國有一本古書《說文解字》,是一千九百年前的書,專門講解中國文字的來源和意義。從《說文解字》的記載來看,這個“王”字,表達了古代中國人對“王”的理想。大家看,“王”字是三橫一豎。這三橫,分別代表天、人、地三道;而這一豎,表示作王的人貫通了天道、人道、地道,使天人地聯爲一體(漢儒董仲舒稱之爲“王道通三”)。所以,只有能夠貫通天、地、人、能夠使天地人和諧運行、融匯一體的人,才能作王。這個理想,真的非常之高。


但是,理想只是理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王? 我看,連一個也沒有。歷史上的王或皇帝,無論中外,全都是靠暴力起家,所謂“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然後把寶座傳給自己的子孫,直到再有人起來用暴力奪走王位。他們用暴力奪取政權,也靠暴力維持統治。一旦察覺寶座和權力受到威脅,他們就會毫不眨眼地消滅那些真實的或假想的“謀反者”。有些陰謀家,也會編造虛假事實,誣陷政治對手“謀反”,借君主的手來除掉異己。這樣的故事,古往今來,無論中外,有許許多多。


從福音書中(尤見路23:2-5),我們就看到,爲了除掉耶穌,猶太宗教領袖策劃陰謀,試圖借羅馬人的刀來殺害祂。他們用政治罪名指控耶穌,誣告耶穌自稱爲王,煽動叛亂,圖謀顛覆羅馬人的統治。猶太宗教領袖逮捕了耶穌,把他交給羅馬總督彼拉多,以叛國罪(“顛覆國家政權罪”)控告他。於是就出現了今天福音開頭時的那一幕。


彼拉多審訊耶穌時問他:“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的回答充滿智慧。祂沒有回答“是”,也沒有回答“不是”。祂回答說:“你說我是王。”如果耶穌回答說,祂是王,那麽猶太宗教領袖控告祂謀反的罪名就成立了。如果耶穌回答說,祂不是王,那就撒了謊,因爲耶穌祂自己確確實實是至高無上的君王。所以,在彼拉多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的時候,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約18:37。四部福音都有記載;其它福音:“你說的是。”)


耶穌基督是王,但他的国不是靠人間的暴力建立和维持的。他對羅馬總督彼拉多說:“我的國不是從這世界來的。如果我的國從這世界來,我的臣民一定會戰鬥,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約18:36)耶穌的國,是從上帝來的;耶穌的寶座,不在金鑾殿裏,是在十字架上。我們同樣可以從中國的“王”字上,看到耶穌究竟是甚麼樣的君王。


【展開“王”字】你們看,“王”這個字,是由上下兩橫和中間的一個十字組成的。我們知道,自從人類犯罪,違抗上帝的命令,背棄上帝的旨意之後,人和上帝的關系就完全破裂了。這上邊的一橫表示上帝,這下邊的一橫表 示人類,這兩橫表示人和上帝的關系破裂了,人離上帝越來越遠。而中間的這個“十”字,就表示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藉著主耶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 上帝與人重新和好;犯罪的人,靠著耶穌基督滅絕罪惡,得到新生,重新回歸到上帝那裏去。正如耶穌所說,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祂,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


耶穌就是道路。請看“王”字中間的“十”字,把上帝和人連在一起。人若通過“十字架上的耶穌”這條道路,就能到上帝那裡去。世上的君王剝奪人的生命,用百姓的血為他鋪路;耶穌基督卻賜給我們生命,用自己的血為我們鋪路。


耶穌就是真理。世上的君王仰仗暴力,不僅相信“槍桿子裏面出政權”,而且奉行“槍桿子裏面出真理”。專制君主用暴力脅迫人民,逼著人民相信並承認他虛謊的言語“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但是,只有上帝才是真理的唯一源頭。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祂來到世間的使命,是為真理作見證。耶穌“給真理作見證”,就是叫人能從他身上看見真理。耶穌把上帝的仁愛、聖潔、信實、和平、公義表明出來。我們看到了耶穌,也就看見了真理。耶穌就是真理;“凡屬真理的人都聽我(耶穌)的話。”(約18:37)


耶穌就是生命。世上的君王從來不建造生命,只摧毀生命。不僅要百姓為他賣命、送命,而且隨意剝奪人的性命。他們殘害人的肉體,敗壞人的心靈。耶穌基督卻是生命的賜予者,獻出自己的生命拯救我們,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正如今天選讀的《啟示錄》所說:“祂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1:5)耶穌又用生命的靈糧餵養我們,讓我們的生命日益更新(可以用《四書?大學》引湯之《盤銘》來表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基督是我們的君王。是賜給我們道路、真理、生命的君王。耶穌告訴彼拉多,祂的國不是從這世界出來的。但是,祂的國卻是為這世界而來、是為我們而來的。耶穌的王國,是從上帝那裡來到我們中間,正如主禱文說:“願你(上帝)的國降臨”。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受洗時,在宣告棄絕一切邪惡、跟隨耶穌基督的那一刻,就已經成為上帝國的國民,基督已經是我們的君王了。


上帝藉著主耶穌基督把彼此相愛、聖潔、和平、公義的新生命賜給我們,讓我們成爲祂的兒女。雖然,我們的身體仍然住在這個世界裏,但是,我們的心靈卻應當活在上帝的國度中。我們的新生命不是從這個世界而來,但卻是為這個世界而來。我們的新生命是從上帝而來,為要在這個世界上行出上帝的旨意。主禱文說:“願你(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上帝的旨意正是通過我們行在地上。一旦我們活出耶穌賜給我們的新生命,世人就可以從我們身上,看到君王基督的工作。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為耶穌基督作見證,把榮耀歸給我們的父上帝。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8年11月25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11月30日做了修改



牧草地

·謝松齡:決裂舊關係

·謝松齡:站在永生和真理的鏡子面前

·謝松齡:請客吃飯的啟迪

·謝松齡:“付代價”還是蒙祝福

·謝松齡:耶穌解救失落的人

·謝松齡:十字架的意義(簡論)

·謝松齡:基督徒與政治選舉

·謝松齡:上帝看重你最小的信心

·謝松齡:回來感恩的有福了

·謝松齡:窮寡婦的信心(一):不住的禱告

·謝松齡:以聖制邪,以善勝惡

·謝松齡:十字架上的君王

·謝松齡:救贖的福音

·謝松齡: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無家可歸的耶穌

·謝松齡: 受聖洗與作門徒

·謝松齡:有福的人

·謝松齡:彰顯上帝的大愛

·謝松齡:變容與毀容

·謝松齡:因信得生

·謝松齡:打開心靈的眼睛(修訂版)

·謝松齡:起死回生

·謝松齡:出死入生(之一)

·謝松齡:不要疑惑,總要信

·謝松齡:與基督一同復活

·謝松齡:重返生命之路

·謝松齡:傾聽牧人的聲音(修訂版)

·謝松齡:蒙受救恩的耶路撒冷

·謝松齡:等候聖靈降臨

·謝松齡:試煉、奉獻與祝福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一)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二)

·謝松齡:廉價的恩典與基督徒的自由

·謝松齡:生命的呼喚

·謝松齡:彼此饒恕

·謝松齡:天國的公平

·謝松齡:加滿你的燈油

·謝松齡:婚筵中的新生命

·謝松齡:棄偽歸真

·謝松齡:修築心靈的道路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我們有主耶稣基督的印記

·謝松齡:為光作見證

·謝松齡:帶他到耶穌面前

·謝松齡:“你來看”

·謝松齡:在警醒中活著

·謝松齡:上帝尋找失落的人

·謝松齡:耶穌,無家可歸者

·謝松齡:更新的聖節

·謝松齡:蒙福的人

·謝松齡:潔淨我們的心靈

·謝松齡:選擇生命的道路(A)

·謝松齡:洗禮—內在靈恩的外部印記

·謝松齡:耶穌是我們的贖罪羔羊

·謝松齡:作路標

·謝松齡:復活的基督在哪裡

·謝松齡:重返生命之路

·謝松齡:刻在我們心版上

·謝松齡:愛你的仇敵

·謝松齡:跟從好牧人

·謝松齡:我信身體復活

·謝松齡:作有靈的活人

·謝松齡:誰是上帝的兒女

·謝松齡:五餅二魚的神跡

·謝松齡:信心是通向平安的道路 (修訂版)

·謝松齡:主恩夠用

·謝松齡:更新生命的氣息

·謝松齡:上主是我的牧者

·謝松齡:分享你的五餅二魚

·謝松齡:讓聖靈掌管我們的舌頭(修訂版)

·謝松齡:作僕人

·謝松齡:盼望與警醒

·謝松齡:耶穌基督的翅膀

·謝松齡:貧窮的寶庫

·謝松齡:改變心靈三部曲(二)

·謝松齡:“你要痊癒嗎?”

·謝松齡:重生的洗禮(修訂版)

·謝松齡:基督叫你得以自由

·謝松齡:耶穌改變你的形像(修訂)

·謝松齡:超越時空的價值

·謝松齡:宽恕的金律

·謝松齡:生命的盛筵

·謝松齡:懺悔與寬恕(修訂版)

·謝松齡:生命舞臺的中心

·謝松齡:我們為什麼跟隨耶穌

·謝松齡:不要疑惑,總要信(修訂)

·謝松齡:捕魚與牧羊:跟隨復活的基督(修訂版)

·謝松齡:寬恕的愛(修訂)

·謝松齡:生命之火

·謝松齡:愛我們的鄰舍

·謝松齡:在上帝面前富足( 二 )

·謝松齡:作上帝聰明的管家

·謝松齡:耶穌是信心的根基(修訂)

·謝松齡:向著標杆直跑

·謝松齡:永遠活在上帝的面前

·謝松齡:來與去 (修訂版)

·謝松齡:奉耶穌的聖名

·謝松齡:開啟心靈的眼睛/見到那不能看到的救恩

·謝松齡:門徒的使命 -- 作鹽作光 (修訂版)

·謝松齡 蒙受救恩的耶路撒冷(修訂)

[列出本栏目所有内容]

欢迎在此做广告

谢松龄:改變心靈三部曲

將臨第二主日講道(C年)


撒迦利亞之歌;瑪3:1-4; 腓1:3-11; 路3:1-6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改變心靈三部曲》。


Facebook(“臉書”)是當今熱門的社交網站。沒用過Facebook的人,大多也知道有個Facebook。相信很多人知道Facebook的創始人是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最近看到一篇網文,假託紮克伯格的名(以他為第一人稱寫的),回應有些中國人對他的議論。議論的話題,無非是人們最關心的兩件事,一個是色(婚姻),一個是財(錢財)。


眾所周知,現在已經是億萬富豪的紮克伯格,娶了一位中國太太;許多中國人因此親切地稱年輕帥氣、中文流利的紮克伯格“小紮”。於是,這篇網文提到的第一問題是:為什麼小紮娶了一位中國“醜女”?第二個問題是:小紮最近捐了450億美元,是不是為了避稅?這兩件事,就是“色”和“財”。本來,我不想談論這篇網文的低俗內容;特別是其中使用了讓人難以容忍的詞語,如“醜女”。但是,在網路時代,網上發表的各種東西最能直接反映人們的現實狀態,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人的內心世界。


無疑,一位富有、年輕、陽光的白人帥哥,娶了一位中國太太,確實會引起許多人的嫉妒。這篇網文透露出來的信息,表明有的男人可能感嘆,為什麼自己不是小紮,否則天下美女隨我挑選。有的女人可能會說,為什麼小紮娶的是她(Priscilla Chan 普莉希拉?陳),不是我,我可比她漂亮多了!於是甩出“醜女”這頂帽子,發洩嫉妒之情。至於小紮捐獻自己的財產用於公益,在美國並不是新鮮事。但總是有人以自己的財富觀,來懷疑別人捐獻的動機,說,捐獻是為了避稅,獲取更大的利益。說這話的人,會奉獻自己財產的99%,去獲取更大的利益嗎?無論如何,從這篇網文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的心靈裏面普遍存在的兩個基本罪性:嫉妒與貪婪。


有一種理論說,嫉妒和貪婪是人性。正因為有嫉妒和貪婪作為內在動力,人們才會去競爭,而競爭推動了社會發展。這種說法對嗎?我說不對。因為不單人有嫉妒和貪婪,動物也有嫉妒與貪婪。有寵物的朋友都很瞭解,貓、狗都會嫉妒,也很貪婪。因此嫉妒和貪婪是動物性。在廣大的動物世界裏,嫉妒和貪婪引起的競爭,被總結為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就這點而言,人與動物沒有本質區別。區別只在於,人更加聰明,因此比動物更加狡詐、更加殘忍,詭計陰謀、明槍暗箭,無所不用其極。所以,人世間實行“叢林法則”,比動物界更加邪惡、毒辣、血腥!《聖經?創世記》記載了亞當夏娃的大兒子該隱殺死自己弟弟亞伯的案件,就是起因於嫉妒與貪婪,導致了仇恨與謀殺。這是《聖經》所記載,人類被逐出伊甸園後的第一樁罪惡。從那時起直到現在,這樣的罪惡,包括各式各樣的凶殺、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此起彼伏的恐怖襲擊等等,貫穿並充滿了整個人類歷史。


但是,人畢竟不同於動物;因為人擁有上帝所賜予的靈性,能夠認識上帝;人有反省能力,能夠省察自己的罪過;人也可以遵行上帝的旨意、完成上帝賦予的使命。上帝不願人類按照 “叢林法則”過日子,而是要人根據“愛的誡命”,即“愛上帝和愛人如己”的原則去生活,讓世界有仁愛、有聖潔、有公義、有信實、有和平。雖然人類背離了上帝的旨意,像迷路的羊那樣偏行己路,離开上帝越來越遠,过犯罪惡越來越多;但是上帝卻仍然愛我們,從人類開始犯罪起,就不斷呼喚我們回轉。直到差遣獨生聖子耶穌基督來到我們中間,救贖我們脫離罪惡。


今天的舊約經課《瑪拉基書》說,“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豫備道路。”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施洗約翰就是上帝的使者,他的使命,是爲主耶穌基督第一次來到我們中間豫備道路;豫備主耶穌和我們之間的道路。我們和主之間的道路不在天空中,不在大地上,就在我們的心靈裏;施洗約翰通過悔改的洗禮,來修築這條心靈的道路。約翰向人們呼籲的三句話,就像是改變生命的“三部曲”。


施洗約翰的第一話是,“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這是呼召我們去檢查和反省:到底是什麽東西、或者是什麽人,阻塞著我們和基督之間的道路。上帝要和我們修復關係,究竟是什麼阻礙著上帝和我們之間關係的修復。


第二,“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崗都要削平!”山谷和山丘就是道路上的阻礙。修築心靈的道路,同樣要把坑坑窪窪的地方都填滿,把高出地面的包塊全鏟平。我們心靈中有低窪的山谷要填滿,如,信心軟弱需要堅固,靈性空虛需要充實,爱的缺失需要彌補。我們的心靈中還有大大小小的山丘,像驕傲狂妄、自我中心、自以爲是,都應當被鏟平。


第三,“彎彎曲曲的地方要改爲正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爲平坦!”在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上,每個人的心靈都有扭曲,心路都有崎嶇。心靈的扭曲不正和心路的崎嶇不平使我們遠離上帝的道,並且有意無意在人和人之間設置障礙、製造不和、甚至大開殺戒。我們要除去一切的嫉妒、貪婪、虛僞、詭詐、憤怒和仇恨,讓心靈清新正直、心路寬容坦蕩。


總而言之,施洗約翰信息的主題就是“悔改”,就是心靈改變。悔改這個詞,在希伯來原文,就是回轉的意思。《瑪拉基書》傳達上帝的話說:“現在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3:7)因此,悔改就是轉向上帝。轉向上帝,不是一次性的動作,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轉向上帝,就是和上帝建立新關係,轉向新的人生、新的生命。


有一位神學家把轉向上帝的悔改過程總結為三部曲(原為三個R,英文字母R),與上面所說約翰的三部曲相合。第一部,悔恨(Regret),對過去有罪行為的痛悔、憂傷;這是悔改過程中艱難的第一步。第二部,抵擋(Rejection),就是要抵擋當前的誘惑、試探,停止眼下正在犯的罪錯。第三部,決心(Resolution),就是決心今後不讓罪惡再次進入我們的生命和人生。這個三部曲,就是悔改的全過程:痛悔過去的罪,抵擋現在的惡,成就將來的義。


今天福音的最後,施洗約翰總結說,主的道路將要通到我們,“凡有血氣的,都要見上帝的救恩!”(路3:6)我們基督徒都是從水和聖靈受的洗。施洗約翰的洗,是悔改的記號;耶穌基督的洗,是救恩的記號。我們在受洗時所立的聖洗誓約就是悔改、得救恩的記號。在將臨節期,我們應當重溫我們的聖洗誓約,讓它得到更新。



現在請大家起立,打開中英文公禱書第186頁,讓我們重溫我們的聖洗誓約。……


——求主使所有更新聖洗誓約的人,活在主復活的大能裏,並盼望主榮耀的再臨。願主永在,永遠掌權,永無窮盡。阿們。


參考:

http://news.creaders.net/world/2015/12/03/1613755.html


(2015年12月6日)






此文于2017年12月07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愛的十字

將臨第三主日講道(C年)


番3:14-20; 救恩頌(Canticle 9); 腓4:4-7; 路3:7-18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愛的十字》。


最近,整個歐洲和美國籠罩在槍擊案和恐怖襲擊的陰雲之中。今年(2015)1月7日巴黎諷刺漫畫雜誌《查理週刊》遭到血腥襲擊。11月14日巴黎有六個地點再度遭到大規模恐怖襲擊。兩次襲擊共造成140多人死亡,超過300人受傷。不久前,12月4日美國加州發生14死,17傷的特大槍擊案,也被歸類為恐怖襲擊。近年來,關於美國各種槍擊案的新聞報導不斷。據統計,今年(2015)截至十二月中,美國發生了至少354起造成四人以上死傷的槍擊案。對這些事件的廣泛報導,引起許多人恐慌。


美國發生槍擊案,本來不是什麼新鮮事。西北大學犯罪學家福克斯的研究顯示,每年槍擊案的次數,在過去幾十年大致保持平穩。由於槍擊案頻發,“控槍”和“擁槍”一直是熱議的話題。奇怪的是,最近對槍擊案的廣泛報導,和要求“控槍”的呼聲高漲,反而引起購槍的熱潮;就連華人也捲入其中。有報導說,“不少在美華人紛紛購買槍械自保,”而且有的地方“組團購槍”。“控槍”和“擁槍”爭議不斷,各說各的理。但都是就槍論槍,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


問題的根本在於,造成槍擊案的是人,不是槍。槍只是一種武器,為人所用;槍不會叫人犯罪,人才會用槍犯罪。就像我們常常說的,金錢本身並沒有罪;錢財多多益善,只要取之有道,用得正當。《聖經》說的有理,貪財的心,才是萬惡的根源。(提摩太前書6:10)同理,槍支本身沒有罪,嫉妒、貪婪、仇恨、憤怒、心靈的變態,才是槍擊案的根源。因此,只有叫人悔改,改變心靈,才能減少包括槍案在內的各種犯罪。


有人可能會說,人的問題,根源在社會,是社會問題導致人犯罪。這種說法,是本末倒置,藉以推諉責任。要知道,社會由人組成,社會是人行為的場所。人在社會上的行為受人心靈的控制;換句話說,是大腦指揮手腳、心靈支配行為。因此,正是人內在的罪性導致了人的錯誤、過犯、甚至邪惡行為的發生;人們的罪錯行為彼此影響、交互作用,才造成了一系列罪惡和社會問題。可見,人心決定了社會;只有改變人心,才能改變社會。所以,《聖經》從頭到尾都貫穿著上帝叫人悔改的信息。


上週我們講到施洗約翰“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這悔改並不是要社會悔改,而是叫人悔改。今天的福音記載:“人群擁擠,出來要接受約翰的洗禮。約翰對他們說:‘你們這些毒蛇!上帝的審判快要到了,你們以為能夠逃避嗎?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路3:7-8,現代中文譯本,下同。)


約翰把前來接受他洗禮的人們稱作“毒蛇”,是指著人內心的本相、邪惡的罪性說的。以槍擊案為例,把那些滿懷仇恨、心理變態的槍手稱為“毒蛇”,大概不會有人反對。究其根本,殺人的罪行都是從人類普遍的罪性,如嫉妒、貪婪等等發展出來的。但是,當罪性在裏面發動起來的時候,許多人不一定以明目張膽的槍擊,而是用其它更加陰險、狡猾、毒辣的方式去傷害別人、擊倒別人、置別人於死地。因此,就罪的普遍性而言,約翰稱眾人為“毒蛇”是沒有錯的。


當時來到施洗約翰面前的人們,承認自己的罪,受約翰的洗禮。約翰要他們用行為來證明已經悔改。人們問約翰,應該怎麼做,才算悔改呢?約翰回答:“ 有兩件衣裳的,要分一件給沒有的;有食物的,也要這樣。”(路3:11)有些來受洗的稅務官問約翰,自己應當怎麼做,約翰告訴他們,“不可收取法定以外的稅金。”當兵的也這樣問,約翰對他們說,“不可強索金錢,不可敲詐;要以所得的糧餉(薪水)為足。”(路3:12-14)


約翰要人們作的,似乎簡易平常;但卻“茲事體大”,觸及根本,能夠表明真正的悔改。比如,與窮人分享衣食甚至錢財,並非一件易行的事。有多少人能這樣做呢?但是,如果你真能做到,就是勝過貪婪、愛人如己了。約翰要收稅的和當兵的不要依仗權勢和武力敲詐勒索、欺壓弱勢;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只要正直誠實,就是真正悔改的表現。約翰以這些具體而微的事例來表明,悔改是用愛心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悔改更是重建人與上帝的關係。在今天的福音中,約翰告訴人們:“斧頭已經擱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都要砍掉,丟在火裏。”(路3:9)又說:“我用水給你們施洗。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他(基督)要用聖靈和火為你們施洗。他手裏拿著簸箕,要揚淨穀物,把麥子收進倉庫;至於糠粃,他要用永不熄滅的火燒掉。”(路3:16-17)


約翰表明,將要來的那一位(基督)既是救世主,也是審判官。雖然全人類都能看見上帝的救恩(路3:6),但是只有悔改的人才能得到救恩。約翰用生動的比喻,要人們選擇:是遵從上帝旨意,認罪悔改、結好果子、成為麥子,得到救恩呢,還是依然故我,繼續悖逆上帝,活在罪孽之中,成為糠粃,最終被火燒掉?這是和耶穌基督相遇時,每個人必須作出的選擇。因為選擇是出於人自己,所以,雖然基督是審判官,但根本而言,不是基督定人的罪,而是人自己選擇罪惡,定了自己的罪。


耶穌基督來,是要重建上帝與人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兩種關係的更新,是要遵行耶穌所說的“愛上帝”和“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十字架上的耶穌,清楚表達了這兩種關係。那十字的一豎,是耶穌的身體,表明上帝愛世人、與人和好,叫人能夠藉著耶穌基督這條道路,回到上帝那裡去。那十字的一橫,是耶穌的臂膀,上帝藉此向世界展現大愛,讓人類在耶穌臂膀的擁抱中泯滅怨仇,彼此和好相愛,合而為一。


這樣,我們就清楚看到一個“愛的十字”:一豎,表示人和上帝的關係,上帝愛我們,我們愛上帝;一橫,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要像上帝愛我們那樣,愛人如己,彼此相愛。十字架所表徵的愛,能夠戰勝嫉妒、貪婪、仇恨、憤怒等等一切罪惡,驅除一切恐懼,掃清一切陰雲。


各位弟兄姊妹,在今天的福音中,施洗約翰所宣講的信息,是要我們真誠悔改;並且教導我們怎樣在生活中用行為證明自己的悔改。那就是,要正直誠實,滿有憐憫,把從上帝來的愛,分享給自己身邊的人。


現在,我們用使徒約翰的話作為今天講道的總結。“上帝是愛……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了我們。若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自己的弟兄或姊妹,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或姊妹,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所以,基督這樣命令我們:那愛上帝的,也必須愛自己的弟兄和姊妹。”(約翰壹書4:15, 19-21,現代中文譯本)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5年12月13日)




此文于2015年12月13日做了修改




牧草地

·謝松齡:在上帝面前富足(二)

·謝松齡:高舉信心的盾牌

·謝松齡:決裂舊關係

·謝松齡:站在永生和真理的鏡子面前

·謝松齡:請客吃飯的啟迪

·謝松齡:“付代價”還是蒙祝福

·謝松齡:耶穌解救失落的人

·謝松齡:十字架的意義(簡論)

·謝松齡:基督徒與政治選舉

·謝松齡:上帝看重你最小的信心

·謝松齡:回來感恩的有福了

·謝松齡:窮寡婦的信心(一):不住的禱告

·謝松齡:以聖制邪,以善勝惡

·謝松齡:十字架上的君王

·謝松齡:救贖的福音

·謝松齡: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無家可歸的耶穌

·謝松齡: 受聖洗與作門徒

·謝松齡:有福的人

·謝松齡:彰顯上帝的大愛

·謝松齡:變容與毀容

·謝松齡:因信得生

·謝松齡:打開心靈的眼睛(修訂版)

·謝松齡:起死回生

·謝松齡:出死入生(之一)

·謝松齡:不要疑惑,總要信

·謝松齡:與基督一同復活

·謝松齡:重返生命之路

·謝松齡:傾聽牧人的聲音(修訂版)

·謝松齡:蒙受救恩的耶路撒冷

·謝松齡:等候聖靈降臨

·謝松齡:試煉、奉獻與祝福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一)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二)

·謝松齡:廉價的恩典與基督徒的自由

·謝松齡:生命的呼喚

·謝松齡:彼此饒恕

·謝松齡:天國的公平

·謝松齡:加滿你的燈油

·謝松齡:婚筵中的新生命

·謝松齡:棄偽歸真

·謝松齡:修築心靈的道路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我們有主耶稣基督的印記

·謝松齡:為光作見證

·謝松齡:帶他到耶穌面前

·謝松齡:“你來看”

·謝松齡:在警醒中活著

·謝松齡:上帝尋找失落的人

·謝松齡:耶穌,無家可歸者

·謝松齡:更新的聖節

·謝松齡:蒙福的人

·謝松齡:潔淨我們的心靈

·謝松齡:選擇生命的道路(A)

·謝松齡:洗禮—內在靈恩的外部印記

·謝松齡:耶穌是我們的贖罪羔羊

·謝松齡:作路標

·謝松齡:復活的基督在哪裡

·謝松齡:重返生命之路

·謝松齡:刻在我們心版上

·謝松齡:愛你的仇敵

·謝松齡:跟從好牧人

·謝松齡:我信身體復活

·謝松齡:作有靈的活人

·謝松齡:誰是上帝的兒女

·謝松齡:五餅二魚的神跡

·謝松齡:信心是通向平安的道路 (修訂版)

·謝松齡:主恩夠用

·謝松齡:更新生命的氣息

·謝松齡:上主是我的牧者

·謝松齡:分享你的五餅二魚

·謝松齡:讓聖靈掌管我們的舌頭(修訂版)

·謝松齡:作僕人

·謝松齡:盼望與警醒

·謝松齡:耶穌基督的翅膀

·謝松齡:貧窮的寶庫

·謝松齡:改變心靈三部曲(二)

·謝松齡:“你要痊癒嗎?”

·謝松齡:重生的洗禮(修訂版)

·謝松齡:基督叫你得以自由

·謝松齡:耶穌改變你的形像(修訂)

·謝松齡:超越時空的價值

·謝松齡:宽恕的金律

·謝松齡:生命的盛筵

·謝松齡:懺悔與寬恕(修訂版)

·謝松齡:生命舞臺的中心

·謝松齡:我們為什麼跟隨耶穌

·謝松齡:不要疑惑,總要信(修訂)

·謝松齡:捕魚與牧羊:跟隨復活的基督(修訂版)

·謝松齡:寬恕的愛(修訂)

·謝松齡:生命之火

·謝松齡:愛我們的鄰舍

·謝松齡:在上帝面前富足( 二 )

·謝松齡:作上帝聰明的管家

·謝松齡:耶穌是信心的根基(修訂)

·謝松齡:向著標杆直跑

·謝松齡:永遠活在上帝的面前

·謝松齡:來與去 (修訂版)

·謝松齡:奉耶穌的聖名

·謝松齡:開啟心靈的眼睛/見到那不能看到的救恩

[列出本栏目所有内容]

欢迎在此做广告

谢松龄:“我心尊主為大”

將臨第四主日講道(C年)


馬利亞之歌(路1:46-55);彌迦書5:2-5a;來10:5-10;路1:39-45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我心尊主為大”》。


【昨天參加一位年輕牧師的葬禮。他留下同樣年輕的妻子和四個幼小的孩子。葬禮後,我突然想說一句話:人的生命第一,金錢第二,但上帝是主宰一切的!所以,我們要常常禱告,求主憐憫我們。】


最近兩個星期,我們都是講述耶穌基督來到世間、介入歷史之前,施洗約翰為耶穌預備道路。施洗約翰所預備的道路,既不是飛機跑道,也不是高速公路,而是一條心靈的道路;他為主在民眾中間開出心路,呼喚民眾迎接主的到來。主耶穌出來傳道時,先受了施洗約翰的洗,並以此設立了洗禮這個聖禮。可見,施洗約翰和耶穌基督的關係非常密切。今天的福音講到了兩位女子。這兩位女子,就是施洗約翰的母親和耶穌基督的母親。


據《路加福音》記載,施洗約翰的母親伊麗莎白與耶穌基督的母親馬利亞是親戚。至於是甚麼親戚關係,《聖經》沒有說明。但她们二人都是蒙受上帝大恩的女子。


施洗約翰的父親名叫撒迦利亞,是聖殿的祭司。母親伊麗莎白也是猶太祭司的後代。他們年紀已經很老,沒有生育。在猶太人看來,没有生育是一件羞辱的事。因此,他們一直為此事禱告祈求上帝。一天,當撒迦利亞在聖殿裏事奉時,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是“啟示上帝旨意的信使”)向他顯現,對撒迦利亞說,“你的妻子伊麗莎白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兒子起名叫約翰。”加百列預言,上帝將要賦予約翰偉大的使命,“他要行在主的前面,……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路1:17)過了不久,伊麗莎白果然懷了孕。


伊麗莎白懷孕的第六個月,上帝差遣天使長加百列來到童貞女馬利亞面前傳報上帝給她的信息,對她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與你同在了。”加百列對馬利亞說:“上帝施恩給你。你要懷孕生一個兒子,要給他取名叫耶穌。他將成為偉大,被稱為至高上帝的兒子。”馬利亞說:“我還沒有出嫁,這樣的事怎麼能發生呢?”天使回答說:“聖靈要降臨到你身上;至高上帝的權能要庇蔭你。因此,那將誕生的聖嬰要被稱為上帝的兒子。看你的親戚伊麗莎白,她雖然年老,人家說她不能生育,可是她現在已經有了六個月的身孕。因為在上帝,沒有一件事是做不到的。”馬利亞說:“我是主的婢女;願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以上見《路加福音》1:26-38)


從上面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起初,馬利亞也並不相信作為處女的她,怎麼會懷孕生子。她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中文《聖經》“我沒有出嫁”這句話,其聖經原文是“我沒有和男人發生過關係”(英王欽定版聖經:I know not a man)。在我們,從人類的日常經驗和醫學知識來看,一定也有和馬利亞同樣的疑問。一位處女,怎麼會懷孕生子呢?但是,正如天使回答馬利亞所說,“在上帝,沒有一件事是做不到的。”因此,如果你真的相信有上帝、而且相信上帝是掌管一切的最高主宰,你就會相信上帝可以作成一切祂想做的事。上帝既然可以創造天地人類、飛禽走獸、花草樹木,創造浩瀚的海洋和其中的生物,那麼當然也能藉著童貞女的懷孕生子,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與我們同在。


今天的福音接下去說,天使向馬利亞傳報上帝的信息不久,馬利亞到撒迦利亞家去看望伊麗莎白。伊麗莎白一聽見馬利亞的問安,自己腹中的胎兒就跳動了。伊麗莎白被聖靈充滿,對馬利亞高聲呼喊:“你是女子中最蒙福的;你所懷的胎兒也是蒙福的!我主的母親前來探望我,我怎麼敢當呢?” 伊麗莎白和她腹中的約翰,都在見證馬利亞腹中的耶穌是主。伊麗莎白讚揚馬利亞說:相信主的女子多麼有福啊!因為她確信主的應許一定能夠實現!


馬利亞用一首讚美主恩的詩來回應伊麗莎白的讚揚,那就是我們剛才一起同讀的《馬利亞之歌》。這首詩兩千年來一直迴響在人的心,感動著人的靈。在詩歌的開頭,馬利亞唱道:“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為樂。”上帝是宇宙和生命的主宰,因此馬利亞接受主的呼召,願以童貞女(處女)之身懷孕生子。按照猶太教的法律,一個已經訂婚的女子,如果不是從自己未婚夫懷的孕,就要被石刑處死。但是,馬利亞確信這是出於上帝的呼召,就樂於忍受一切人間的羞辱和痛苦,擔負起上帝賦予的使命。


馬利亞相信,上帝揀選了她,是要藉著她普降慈愛救恩給一切敬畏上帝的人。她唱道: “他(上帝)向敬畏他的人廣施仁慈,代代無窮。”(路1:50,現代中文譯本,下同)她滿心讚美上帝對世界的更新和重建:“他(上帝)伸出權能的手臂,驅除狂傲者心中一切的計謀。他把強大的君王從寶座上推下去;他又抬舉卑微的人。他使飢餓的人飽餐美食,叫富足的人空手回去。他向我們的祖先信守諾言,他扶助他的僕人以色列。他顧念亞伯拉罕,向他大施仁慈,並且及於他的後裔,直到永遠!”(路1:51-56)


在《馬利亞之歌》中,上帝的這些作為,都是用“現在完成時”來表達的,向人們宣告,這不只是對未來的盼望和夢想,而是上帝確實一向如此行事;上帝過去曾經這樣做,現在仍然這樣做,將來會繼續這樣做下去。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馬利亞對上帝仁慈、公義、重建世界的堅定信念。


亞伯拉罕被稱為以色列的“信心之父”,馬利亞則可以被稱為所有信徒的“信心之母”。在蒙上帝呼召、奉上帝差遣,出發走上新生命的旅程時,他們都只心懷著上帝的應許,沒有地圖,也不知前面是崎嶇還是坦途。信靠和順服鋪設了他們前面的道路。他們活著的時候,並沒有領受到上帝所應許的。馬利亞所經歷的,都是令人心碎的遭遇。不僅自己當時遭人鄙視羞辱,而且後來親眼看見兒子在十字架上流血受難。但是,上帝的旨意必定實現。她那被釘十架的兒子耶穌,就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兩千年來,確實沒有一位女子比馬利亞更為有福、更為榮耀。正像《馬利亞之歌》所唱:“因為上帝已經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路1:48)


馬利亞是信心的榜樣。她用行動讓我們看到,應當如何憑著對上帝的信心,在世上完成上帝賦予我們的工作。因為上帝常藉著敬畏、信靠、順服祂的人在世上作工。上帝也賜福給那些遵行他旨意,完成他使命的人。


每年聖誕節前的那個主日,也就是今天,將臨節期第四主日,福音經文的選讀都是有關天使向馬利亞傳報上帝的信息:她就要從聖靈感孕生下救主。這不僅是要讓世人知道,上帝聖子耶穌基督是藉著童貞女懷孕、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而且是要叫我們明白,馬利亞對上帝的信靠、謙卑、順服,讓上帝的大能為她成全了大事。(路1:49)“我心尊主為大”。馬利亞是我們信心的榜樣。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5年12月20日)





此文于2015年12月20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我要光明

聖誕後第一主日講道(B年)


賽61:10-62:3; 詩147:13-21; 加3:23-25, 4:4-7; 約1:1-18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我要光明》。


在座各位弟兄姊妹有多少人知道歌德?歌德是德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歌德活了八十三歲,在兩百年前的當時,應該算是相當長壽了。歌德著作等身,我青少年時讀過他的一些書,包括他的傳記。雖然其中的許多內容我都遺忘了,但還記得他臨終時喊出的一句話:“我要光明!”“我要光明”,這可能是一個面對黑暗前景和死亡陰影的人,哪怕他是一位智慧老人,所能發出的最強烈的心聲。但是,歌德並沒有說他盼望的是什麼光明,怎樣得到光明。


今天是聖誕後第一主日,今天的主日祝文和經課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就是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就像光照在黑暗裏。《約翰福音》說:“生命在他(基督)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1:4)。這段福音讓我想起人的兩個本性。我們的一個本性是怕黑暗,愛光明,我們靈魂深處都會像歌德那樣呼喊“我要光明”。人的另一個本性是“眼見為實”,只相信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有一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我們的這兩個本性。有一位年輕的母親晚上哄孩子睡覺。她給孩子講了個故事,作好了禱告,親吻了孩子,然後關了燈。媽媽剛要離開房間,孩子就顫抖著對她說,“媽咪,別離開。別讓我一個人在這兒,屋裏太黑了。”媽媽說:“沒關係,上帝在這兒和你在一起。”孩子說:“我知道上帝在這兒,但我想要一個有皮膚的人和我待在一起。”


看這個孩子,一是怕黑暗,要光明;二是要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和他待在一起。我們不也是這樣嗎?一方面,我們害怕黑暗,盼望光明;另一方面,我們不信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是要一個有皮膚、有骨頭、有血有肉的,和我們待在一起。


人的本性都喜歡光。但所喜歡的都是那看得見的日光、月光、星光和燈光。這些都是被造的光。因為是上帝創造了太陽、月亮、星辰和人類,所以,日光、月光、星光,和人類憑著上帝所賜的智慧和能力製造出來的燈光,都是上帝所造之物發出的光。這些光的光源是物質的,可以照亮物質的世界,照亮人的身體,但是卻不能照亮人的心靈。


只有基督才是照亮世界、照亮人心靈的真光。正像今天的《約翰福音》所說:“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主耶穌基督的真光,不同于日光、月光、星光、燈光等被造之光;真光是上帝本身所發出的光,是萬光之源,是屬靈的光照;只有這真光,才能照亮人的心、點燃人的靈。日光、月光、星光、燈光,都不可能照亮、點燃人的心和靈。


這個世界的黑暗,都是從人心智和靈魂的黑暗而來的。要想驅除世界的黑暗,就必先清潔人的心靈。主耶穌基督這真光,就是要照在人心智和靈魂的黑暗之中,更新人的心靈。使人成爲上帝的兒女,成爲光明之子,並且靠著上帝的恩典,作祂産業的繼承人。因此,耶穌基督的降生,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使生活在黑暗死蔭中的世人看見了引路的大光,有了新生的盼望。


我們的另一本性是“眼見為實”;因此,今天的《約翰福音》又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正象上面故事裏的那個男孩一樣,大多數人都要看見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才會相信。所以,一切就這樣發生了:“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1:18)。耶穌,就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自我顯示,有血有肉,一個具有完全神性的完完全全的人。這樣,讓我們看見了耶穌,就看見了那不能看見的上帝。


道成肉身是上帝以一種獨特的、不可重複的方式,自我顯示。上帝以這種方式自我顯示,不是像舊約所說的那樣,藉著石板,不是經由天使傳話,不是藉著火柱和雲柱,也不是通過託夢——這些方式都曾經重複發生。道成肉身,是上帝是通過成為人的形狀,向我們顯示祂自己。這樣,上帝有皮膚、有骨頭、有血有肉;上帝也用尿布,上帝在祂媽媽的懷中吃奶,上帝邊哭邊睡著了。為什麼上帝要成為人身?正如早期教父亞大納西所說的那樣, “他成為我們的樣子,是要叫我們和他一樣。”(Athanasius, A.D. 293-373)


聖經說,上帝是照著自己的形象和樣式造人。但人卻犯罪,背離了上帝的旨意,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因此他們怕光、恨光、抵擋光,寧可生活在黑暗之中。但是,上帝愛世人,上帝聖子道成肉身,親自來到我們中間,是要叫我們從耶穌身上,看見上帝創造我們的本來樣子;叫我們信耶穌的名,跟從耶穌這真光,成為他的形像和樣式,重生作上帝的兒女(約1:12)。因此,使徒保羅再三呼籲我們:“要效法基督耶穌”,就是要我們以耶穌基督為榜樣。我們自稱基督的門徒。門徒就是學生;學生跟隨老師,是要學像老師的樣子。


今天的《約翰福音》說:“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每個人心靈中都有黑暗之處,每個人都有怕見光、抵擋光的時候。但是,如果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生命,提昇自己的人生,就必須打開我們的心靈,接受耶穌基督的真光,讓這真光照進我們的心靈;我們心靈中的黑暗就會退去,污穢就會清除,恩典和真理就會進來,並在裏面運行,讓我們成為光明的兒女。


虽然我們不是光源,自己本身並不發射光;但是,耶穌基督活在我們裏面(加拉太書2:20),要透過我們,去照亮那些仍然住在黑暗之中,行黑暗路、做黑暗事的人,讓他們也能靠著上帝的救恩,成為光明的兒女。耶穌託付我們:“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6)。這就是要我們把得救的福音和上帝的愛,帶到我們的家庭,帶進工作的場所,帶給我們的鄰舍,帶向整個世界,為真光作見證,讓那些仍然行走在黑暗死蔭中的人,看到真光,信從真光,得到真光的救恩。


各位弟兄姊妹,你要光明嗎?我的回答是:“我要光明!”我要那照亮人生命的真光!有了生命的真光,我們就能戰勝黑暗,無往不勝!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5年12月27日)




此文于2018年12月27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基督是普世的救贖主

聖誕後第二主日講道


詩84;耶31:7-14;弗1: 3- 6,15-19;太2:1-12


各位弟兄姊妹,新年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基督是普世的救贖主》。




每年聖誕節前後,我們讀經和講道的內容,很多都是關於主耶穌基督的降生。聖經告訴我們:有一個嬰兒,他的媽媽是一位沒有出嫁的少女,這個嬰孩不是出生在家裏,不是出生在産院,也不是出生在産床上;他是出生在馬槽裏。人們只知道他父母的身份低賤,但卻不知道祂究竟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這樣一個嬰兒,有誰相信他是上帝的兒子、人類的救主呢?


可是,上帝既然差遣祂的獨生聖子來到世間,並且親自給祂起名叫耶穌,就一定會發生一些事情來顯現耶穌的神性,向世人顯明耶穌就是那偉大的聖者、上帝的兒子。這些事情,英文聖經稱之為Sign,中文聖經把這個詞翻譯成“兆頭”,或者叫“徵兆”。按照教會傳統對聖經的解釋,有三件事是徵兆,顯現了耶穌的神性。第一,在耶穌誕生後不久,幾個東方博士前來朝拜祂(聖經中並沒有說是三個博士;但人們根據獻給耶穌的三件禮物,“推斷”出是三個博士);第二,耶穌受洗時,聖靈如同鴿子降臨在祂頭上,天父上帝親自宣告耶穌是祂的愛子;第三,耶穌在迦拿城參加婚禮宴席的時候,把水變成酒(耶穌所行的第一件神跡)。從今天起,我們接連三個星期,要講這三個事件。上帝通過這三個事件,作為徵兆,來顯現耶穌的神性。也就是說,從這三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到耶穌的神性。


剛才讀福音前,我們唱的一首讚美詩,是“東方博士歌”(《普天頌讚》#137),就是歌頌耶穌基督向世人顯示祂神性的第一個事件:東方博士前來朝拜。今天的福音記載說:“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恒。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裏?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東方博士跟隨著他們看見的那顆星,直到找見小耶穌,俯伏敬拜他;然後打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爲禮物獻給祂。就像我們剛才在“東方博士歌”中所唱的那樣,這三樣禮物分別有不同的象征意義。


據歌中所唱,這三樣禮物,黃金象征耶穌的君王身份;乳香是猶太人向上帝獻祭用的,象征耶穌是大祭司;沒藥常常用於安葬,保持遺體不腐爛,表明耶穌將爲拯救世人而捨命死在十字架上。而東方博士所跟隨的那顆星,被稱爲“伯利恒星”;現在成了聖誕樹項上裝飾的星。


東方博士前來朝拜耶穌這個事件是個徵兆,顯現耶穌的神性。我們知道,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聖子,道成肉身,降世爲人,來到我們中間。耶穌是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馬利亞是個猶太少女;她和約瑟——以色列王大衛的一個後裔訂婚。耶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聖子,他是一個具體的人,在肉體上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歐洲人或非洲人,而是個猶太人;在家譜上則是大衛的後裔。這一點,在《聖經》中非常明確。今天的福音說,東方博士把降生不久的小耶穌稱作“猶太人之王”。福音書也記載,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處死他的人在他的頭上安了一塊牌子,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可見,耶穌從出生到受難,都有“猶太人的王”這個名號伴隨著祂。那麽,耶穌究竟是不是猶太人的王呢?


我們查攷聖經,所有四巻福音書上都記載,在耶穌被捕後,羅馬總督彼拉多問祂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或據《約翰福音》“你說我是王。”)可見,耶穌確認祂自己是王。但是耶穌又說,祂的國不屬這世界。所以,耶穌既是猶太人的王,又不只是猶太人的王。今天的福音說,有幾個博士從猶太以東的地方來。東方博士不是猶太人;他們被猶太人稱作“外邦人”,相當於我們中國人以前稱外國人是“洋鬼子”,帶有輕蔑的意思。東方博士以非猶太人的身份來朝拜耶穌,表明耶穌基督不僅是猶太人的王。耶穌雖然在肉身上是猶太人,但卻是萬王之王,普世救主!


我們知道,猶太人非常輕視外邦人(非猶太人),認爲外邦人都是不配得救的罪人;只有猶太人才能得到上帝的救恩。藉著東方博士前來朝拜這個事件,耶穌向全人類顯現祂的神性,表明上帝的救恩不僅賜給猶太人,而且同樣賜給外邦人(非猶太人),上帝的救恩具有普世性。


所以,在耶穌降生後,東方博士前來朝拜小耶穌這個事件,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賜給整個世界的福音和救恩,具有完全的開放性,面向一切人,接納一切人。《聖經?使徒行傳》記載,在主耶穌復活之後、昇天之前,吩咐使徒們靠著聖靈的能力,爲祂作見證,把福音和救恩傳到天涯海角。我們看到,兩千年來,福音確確實實已經傳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在五百年前傳到了中國。


基督的福音、上帝的救恩是普世的,向一切人開放,具有完全的開放性。一切想要歸向上帝、願意接受耶穌的人,都和耶穌認同,並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無論甚麼人,中國人也好,外國人也好,人與人之間最容易認同的,是同鄉、種族、和語言(方言)的認同。信靠耶穌的人都想和耶穌有更為親密的關係。於是,有人就和耶穌攀上了鄉親。


比如,一百多年前,當福音在中國傳播時,就有人把聖母馬利亞和小耶穌都畫成中國人的形象,還帶有滿清人的服飾髮型。明清時代出口到歐洲的景德鎮瓷器,也有把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畫成中國人的模樣。當歐洲人來到非洲,向當地人傳福音的時候,當地的非洲人曾要求把耶穌畫成黑人的樣子,他們才肯接受。有一個電視節目,記錄了各國人民如何過聖誕節,其中就講到一位南美的泥塑家為聖誕節製作泥人,她捏出的馬利亞和小耶穌,都是南美人的形象,穿戴南美人的服飾。


基督是普世的救贖主,因此,無論甚麼種族,都想把耶穌基督的形象重新塑造成自己的同族人,以這種方式來與耶穌認同,並且藉此增強和耶穌的親密關係。這種表達的方式,是他們的一種選擇,無可厚非。但比這更重要的是,一個基督的門徒,必須在真理上與耶穌認同,在心靈上和耶穌交通,學效耶穌。“學效耶穌”,是要我們遵行耶穌的教導,“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利比書2:5),不是叫耶穌像我們、像我們外在的形象;不是叫耶穌成為和我們同一種族的人。耶穌是普世的救贖主,祂要救萬族萬民脫離罪惡,叫一切人像耶穌那樣愛人,像耶穌那樣聖潔,像耶穌那樣公義,像耶穌那樣信實。仁愛、聖潔、公義、信實是普世的最高價值。


基督是普世的真理、道路、生命。基督的福音是普世的,具有完全的開放性,要傳給一切的人;基督的教會也是普世的,同樣具有完全的開放性,要接納一切的人。所謂一切人,包括“好人”,也包括“歹人”;包括“弟兄”,也包括“仇敵”。耶穌常常接待稅吏和妓女等一切有罪的人。祂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9:12)因此,無論什麼人,無論身負什麼傷痛,無論面臨什麼困境,無論懷有什麼需要,只要你帶著悔改的心,來到耶穌面前,耶穌都憐恤你、張開雙臂擁抱你。


每一個基督的門徒負有普世的使命,也應當有完全的開放性。我們不但要向天父上帝和主耶穌基督完全打開自己的心扉,讓聖靈住進來;不但要向主內的弟兄姊妹互相敞開胸懷,彼此接納、彼此相愛;而且要大大地敞開教會的大門,大大地張開我們的雙臂,歡迎和接待一切朋友,來到上帝的家,和他們一同分享主耶穌基督的大愛和上帝的救恩。願每一位被罪惡纏繞的人,都能在這裡,靠著基督的救贖之恩,脫離罪的捆綁,開始新的生命。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

【修改後的另一種開頭】


每年聖誕節前後,我們讀經和講道的內容,很多都是關於主耶穌基督的降生。聖經告訴我們:耶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聖子,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馬利亞是個猶太少女,是和約瑟——以色列王大衛的一個後裔訂婚。因此,耶稣在肉身上是一個具體的人,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歐洲人,而是個猶太人;在家譜上則是大衛的後裔。(因為耶穌不是中國人,基督的福音也不是在中國“土生土長”,所以不瞭解基督福音的中國人常常把基督福音稱作“洋教”。其實,佛教和馬克思列寧主義都是從外國傳來的。)但是,基督福音卻具有普世性。


今天的福音說,“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恒。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裏?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 這幾個博士不是猶太人。猶太人把非猶太人稱作“外邦人”,帶有輕蔑的意味。但正是這幾個外邦的博士,懷著追求終極真理的心,來拜見 “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小耶穌,以此顯明耶穌不僅是猶太人的王,也是外邦人的主,是萬王之王,普世的救主。


我們知道,猶太人非常輕視外邦人(非猶太人),認爲外邦人都是不配得救的罪人;只有猶太人才能得到上帝的救恩。藉著東方博士前來朝拜這個事件,耶穌向全人類顯現祂的神性,表明上帝的救恩不僅賜給猶太人,而且同樣賜給外邦人(非猶太人);上帝的救恩具有普世性。


所以,在耶穌降生後,東方博士前來朝拜小耶穌這個事件,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的福音和救恩,是普世的,具有完全的開放性,面向一切人,接納一切人。基督就是普世的真理、道路、生命。《聖經?使徒行傳》記載,在主耶穌復活之後、昇天之前,吩咐使徒們靠著聖靈的能力,爲祂作見證,把福音和救恩傳到天涯海角。我們看到,兩千年來,福音確確實實已經傳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在五百年前傳到了中國。

(2016年1月3日)





此文于2019年01月06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重生的洗禮(修訂版)

顯現後第一主日(主耶穌基督受洗日,C年)講道


賽43:1-7; 詩29; 徒8:14-17; 路3:15-17, 21-22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重生的洗禮》。


在教會年曆上,每年1月6日是顯現節。“顯現節”是紀念耶穌基督向世人顯現祂的神性。在上個星期的講道中,我們已經說過,聖經中記載了三件事,顯現主耶穌基督的神性。第一件事,是東方博士來朝拜出生不久的小耶穌,表明耶穌是全人類的主;第二件是耶穌受洗時,聖靈如同鴿子降臨在祂頭上,天父上帝親自宣告耶穌是祂的愛子;第三件事,是耶穌剛出來傳道時,在迦拿城參加婚禮宴席,把水變成酒。


今天的福音就是講述了顯現耶穌神性的第二個事件,當耶穌受施洗約翰的洗時,聖靈彷彿鴿子降臨在祂身上,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這段經文,讓我們清楚看到了聖父、聖子、聖靈一同顯現;顯明了耶穌基督的神性。今天這個主日,又被稱為“主領洗日”,紀念耶穌的受洗。


在今天的福音中,施洗約翰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洗禮不同於耶穌的洗禮。約翰說:他自己是用水施洗,耶穌要用聖靈和火施洗。我們剛纔聽到的經文說,耶穌受洗的時候,聖靈降臨在祂的身上;因此,耶穌本人就是受水和聖靈的洗禮。耶穌藉著祂自己的受洗,親自設立了洗禮這個聖禮。所以我們受洗,都和耶穌一樣,是受的水和聖靈的洗。


對今天的福音,有人曾經提過一個很好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施洗約翰說,耶穌要用聖靈和火施洗,這個火是指的什麽。約翰這裏所說的火,有兩個涵義。第一,火象徵聖靈,象徵上帝的臨在。大家看那塊彩色玻璃,描繪了五旬節(聖靈降臨節) 聖靈降臨在使徒們身上的情形;那些火焰,就是聖靈的象徵。第二,火也象徵著審判。在今天的福音中,施洗約翰說,耶穌來,要把麥子收在倉裏,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聖經也常常用火來比喻上帝對祂僕人的攷驗和訓練;那就像用火來煉金子一樣,去除裏面的雜質,使金子更加純正。這是福音中“火”的意思。


約翰說他自己是用水,耶穌是用聖靈與火給人施洗。這兩種洗禮到底不同在哪裏?聖經記載,當使徒保羅來到以弗所的時候,他遇見一些門徒,就問他們:“你們信主的時候,有沒有領受聖靈?”他們回答:“我們從來沒有聽過有聖靈這回事。”保羅又問:“那麽,你們受的是什麽洗禮呢?”他們回答:“是約翰的洗禮。”保羅說:“約翰的洗禮是爲那些懺悔了的人行的;他告訴以色列人民要信在他以後來的那一位,就是耶穌。”他們一聽見這話,就奉主耶穌的名領受洗禮。保羅爲他們按手,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徒19:1-6,現代中文譯本)


今天第二篇經課《使徒行傳》也告訴我們,使徒彼得和約翰(使徒約翰,不是施洗約翰,只是同名)爲撒馬利亞基督徒禱告,因爲他們受了洗,還沒有受聖靈。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徒8:14-17)


可見,施洗約翰只是用水施洗;而耶穌的洗禮,不僅用水,而且用聖靈。約翰的洗禮是悔改的洗禮。悔改只是棄絕我們原來有罪的生命,脫掉舊我。而耶穌的洗禮是重生的洗禮;重生就是從上帝那裏領受新的生命,就是穿上新人,成爲上帝的兒女。


耶穌說,只有從水和聖靈才能重生,才能進上帝的國。(約翰福音3:5-7)我們如何接受水和聖靈的重生洗禮呢?有一位牧師,對參加洗禮班的慕道友說:“假設我拿一個墨水瓶,用軟木塞塞緊瓶口,然後用一根繩子吊著它,坐在船上、拖著它在河裏走,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把瓶子的裏面洗干淨?”洗禮班的慕道友用好奇的眼光看著牧師,說,“牧師啊,用你這個方法,永遠也別想洗干淨你的墨水瓶!”牧師說:是的,同樣道理,如果只是用水澆在我們頭上、或者把我們身體浸在水裏,而沒有聖靈進入我們裏面,那麽洗禮仍然毫無用處。必須打開我們的心靈,就像打開墨水瓶蓋,才能沖走裏面的污穢和黑暗,讓聖靈充滿我們的心靈。


新生命的成長,是一個過程。當我們受洗的時候,聖靈在我們每一個人裏面都栽種了新的生命。這個新的生命,需要陽光、水份和養料,才能成長。耶穌把跟從他的人稱為葡萄枝,稱他自己是真葡萄樹。每一條葡萄枝都要接在葡萄樹上才能存活;離開了葡萄樹,必定乾枯、死亡。葡萄枝不僅要存活,而且要結出豐盛的葡萄。因此,我們每一個基督徒只有連接在基督的身體上,才會有活潑的生命,繼續成長,結出果子。聖經說,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我們都是教會、即基督身體上的肢體。肢體要緊密連接在身體上,才能像不斷得到養分那樣,得到上帝豐盛的恩典和祝福,健康成長,結出碩果,發揮作用。


使徒保羅說,受洗跟基督耶穌合而为一,也就是受洗跟他同死。我們的舊我已經跟基督同釘十字架,為的是要摧毀罪性的自我,使我們不再作罪的奴隸。藉著洗禮,我們已經跟他同歸於死,一起埋葬;正如天父以他榮耀的大能使基督從死裏復活,我們同樣也要過著新生活。(《羅馬書》6:3,6,4,現代中文譯本)“我已經和基督一同被釘在十字架上。這樣,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裏活著。”(加拉太書2:20)


因為有基督在我們裏面活著,有聖靈在我們裏面運行,我們就可以結出兩種果子。第一種果子,就是自身的改變:摒棄嫉妒,擺脫貪婪,仇恨遠離,拒絕詭詐、謊言,抵擋一切邪惡污穢的事情。聖靈結出的果子就是滿有愛心,待人真誠、信實、寬厚、仁慈,並且心中常有喜樂平安。這些都是自身的改變。第二種果子,是帶領更多的人歸向基督,和他們分享上帝賜給我們的救恩和新生命,讓他們也成為上帝葡萄園裏能結果子的葡萄枝。


各位弟兄姊妹,重生的洗禮,讓我們脫離罪惡的捆綁和死亡的權勢,並且從救主耶穌基督得到復活的新生命。重生的洗禮,叫我們棄惡歸真,捨罪從義,出死入生,從此作上帝的兒女。今天的福音記載,當耶穌受洗後、正禱告的時候,“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路3:22)我們受的是耶穌的洗。當我們受洗的時候,天父也對我們說:“你是我愛的兒女,我喜悅你。”因此,我們應當常常自我省察,使自己配得上帝的喜悅。


受洗時,上帝和我們立下誓約。聖洗誓約是永恆的、不可解除的。我們不僅要口頭上說出,而且要在生活中活出誓約,我們新的生命才會成長,以至結出豐盛的果子,真正成為上帝喜悅的蒙福兒女。


現在請起立,打開《公禱書》186頁,讓我們重溫“聖洗誓約”。……


【總結禱告】求主使所有受洗,歸與你的聖子耶穌基督之死的人,活在主復活的大能裏,並盼望主榮耀的再臨。願主永在,永作主宰,永無窮盡。阿門。


(2016年1月10日)




此文于2018年12月27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邀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

顯現後第二主日講道(C年)


賽62:1-5;詩36:5-10;林前12:1-11; 約2:1-11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邀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


前兩個星期,我們說過,根據聖經記載,有三件事向世人顯現了耶穌的神性。第一件事,耶穌出生後,東方三博士前來朝拜小耶穌。第二件事,耶穌受洗時,聖靈如鴿子降臨在祂頭上,天父上帝親自宣告耶穌是祂的愛子;第三件事,就是今天福音記載的,耶穌變水為酒(把水變成酒),“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跡,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約2:11)


對此,我曾經想過,耶穌行第一件神跡,為什麼選擇在婚禮的宴席上,把水變成酒?婚禮究竟有什麼特殊涵義?從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來看,大多數人對於戀愛和婚姻有關的事情,總是懷著很大的興趣。比如,最近幾年,中國大陸有一個收視率非常高的電視節目,叫《非誠勿擾》。我相信在座許多弟兄姊妹都看過這個節目。我原先完全不知道這個節目。後來美國中文電視臺也播放《非誠勿擾》,我偶然看到了,才知道這是個相親的娛樂節目,在整個中國大陸的電視行業中,其收視率名列前茅,據說排在第二位或第三位。


收視率高,表明很多人對這個節目的主題—相親啊、婚戀啊,感興趣。其實,許多人在童年的時候就對婚姻有神秘的憧憬。比如,做遊戲時,有些小女孩就特別願意扮演新娘子。許多還沒有結婚的年輕人,特別是未婚女士,也特別盼望有一場隆重的婚禮在前面等著她。但是,婚姻的意義超越了男歡女愛;婚禮也不只是一場嘉年華秀。


翻開聖經,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約中,上帝經常用婚姻關係來比喻祂自己和以色列民(“上帝的選民”)之間的關係(上帝是丈夫,以色列人是妻子)。比如今天的第一篇經課《以賽亞書》說:“正像新郎喜愛他的新娘,你的上帝也喜愛你。”(62:5)這是用婚姻關係來表明上帝和自己的子民之間專一的、合一的、不可分割的關係。新約也常常用婚姻關係比喻基督和教會專一的、合一的、不可分割的關係(基督是新郎、教會是新婦)。耶穌也多次用婚禮和婚宴來比喻天國的情形。比如,十個童女等候新郎的比喻,和國王兒子婚宴的比喻等等。


婚姻關係為何如此神聖?因為是上帝設立了婚姻。根據聖經記載,上帝在創造人類以後,為人類舉行了第一場婚禮:“耶和華上帝……造成一個女人,領他到那人(亞當)跟前。”(創世記2:2。婚禮上父親領女兒到新郎跟前,淵源於此。)可見,從生命史來看,人與人之間的第一位關係,就是婚姻關係。有了夫婦關係,才會有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 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以及其他社會關係。中國古代經典《易?卦序傳》也說:“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婚姻使兩性合為一體,並且產生新的生命。《聖經?創世記》記載,當上帝為人類舉行了第一場婚禮後,就託付給他們一個使命:要他們產生眾多的新生命(上帝說: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創1:28》)。因此,婚姻表明了新的生命。婚姻關係開始於婚禮,所以婚禮是一個宣告,宣告新生命即將誕生。


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耶穌行的第一個神跡,是在婚禮的宴席上變水為酒。這個婚禮,是當時猶太人的婚禮。在猶太文化傳統中,婚禮特別重要。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的婚禮通常從星期三晚上的晚宴開始,之後連續一個星期,新婚夫婦開放自己的家庭,與前來祝賀的人們一同歡慶新婚。所以,婚禮是連續一個星期的公開宣告,宣告新的生命就要在這裡誕生。


我們知道,人類是藉著婚姻,來延續自己的生命;這是創世記所記載上帝創造的本意。耶穌來到這個即將誕生新生命的家庭行神跡,表明耶穌就是那使人類生命延續和更新的主。婚姻使男女兩性結合;但是,從兩性結合而產生的新生命,只是肉體上的生命,還不是靈性上的生命。今天的福音記載,這個盛大婚宴正在熱烈進行的時候,酒卻喝完了。有許多村莊內外的人來參加婚禮;宴席中突然沒有了酒,對舉辦婚宴的人來說,是奇耻大辱。家族會在很長時期內蒙羞;新郎新娘更會覺得,他們的婚姻剛開頭、就倒楣。


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相信耶穌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請求耶穌介入。馬利亞吩咐僕人:“他對你們說什麼,你們就做什麼。”(約2:5)那裡有六口石缸,是猶太人行潔淨禮時用的(根據猶太禮儀,在日常生活中沾染了不潔和罪惡,因此要用水潔淨雙手。不只是出於“衛生”的考慮)。耶穌叫人在六口缸裏盛滿了水,把這行潔淨禮之水,變成了美酒。


在這個世界上,水是最最普通的東西。雖然我们生存必须水,但很少有人特別注意到水的存在。水是非常平凡的東西,人們常常用水來比喻平淡無味。 而酒,就不一樣了。酒的性質活潑熱烈,令人興奮,給人非凡的感覺。在婚禮的宴席上,我們也不會請人喝水,只能請人喝酒。耶穌在婚禮上變水為酒,表明祂既是使生命延續的主,也是讓生命更新和昇華的主。耶穌變水為酒,是用這個神跡向世人表明,祂來,是要把平凡的生命,變成非凡的生命;把人的舊生命,轉化成新生命;並且用一種全新的方式,潔淨整個世界。


有一位電視節目的主持人,邀請了一位八歲的男孩作電視訪談。這個男孩住在西佛吉尼亞,他從他家附近的一個廢棄礦井中,救出了兩個朋友。這是英雄行為!在訪談過程中,節目主持人瞭解到這個男孩是個基督徒,於是問他,星期天是否去教堂參加主日學。男孩回答說,他去上主日學。主持人問,“你在主日學學些什麼?”男孩說,“上個星期主日學講了耶穌在婚宴上變水為酒。”主持人繼續問:“那麼,你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什麼呢?”男孩想了一想,回答說:“如果你要舉行婚禮,千萬別忘了邀請耶穌!”我想,這位救人小英雄還應該理所當然地補充一句:“如果你要救人,千萬別忘了邀請耶穌!”


是的,如果我們舉行婚禮,千萬別忘了邀請耶穌。不但舉行婚禮或挺身救人這樣的大事,而且無論做甚麼事情,我們都不要忘記邀請耶穌。邀請耶穌進入你的婚宴,邀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邀請耶穌進入你的心靈,邀請耶穌進入你的日常生活和一切大大小小的活動。當我們處於生命低谷、陷入人生困境、像婚宴上突然沒了酒的時候,就要像馬利亞那樣,相信耶穌能夠變水爲酒、改變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的生命得到更新。


但是,必須記住馬利亞吩咐僕人的話:“耶穌對你們說什麼,你們就做什麼”。這樣,耶穌就會進入你的生命,你的生命才會轉變,好像水變成酒,充滿鮮活的力量。遵行耶穌的指示,你平淡無奇、陰鬱幽暗的人生,就會變得香醇甘甜、光明快樂。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1月17日)




此文于2019年01月19日做了修改



牧草地

·谢松龄:不要怕

·谢松龄:耶穌潔淨你的心?

·谢松龄:你說基督是誰?

·谢松龄:要感恩

·谢松龄:跟從祂

·谢松龄:馬利亞的榜樣

·谢松龄:聖靈勝過邪惡

·谢松龄:上帝是生命的主宰

·谢松龄:潔淨聖殿

·谢松龄:仰望十字架的真光

·谢松龄:刻在我們心板上

·谢松龄:復活與重生

·谢松龄:邇觀遐想(之十一)

·谢松龄:耶穌爲你禱告(修訂)

·谢松龄:生命的轉折點

·谢松龄:曠野中的清泉

·谢松龄:在基督裏成長

·谢松龄:耶穌和你風雨同舟

·谢松龄:因信得平安

·谢松龄:殉道者施洗約翰的榜樣

·谢松龄:來自家鄉的食糧

·谢松龄:生命的泉源

·谢松龄:洗心革面

·谢松龄:天國、地獄離我們不遠

·谢松龄:生命的需要

·谢松龄:在婚姻中活出福音

·谢松龄:錢財的祝福和咒詛

·谢松龄:真正的財富

·谢松龄:新生的陣痛

·谢松龄:基督是我們的君王(修订版)

·谢松龄:改變心靈三部曲

·谢松龄:愛的十字

·谢松龄:“我心尊主為大”

·谢松龄:我要光明

·谢松龄:基督是普世的救贖主

·谢松龄:重生的洗禮(修訂版)

·谢松龄:邀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

·谢松龄:遵從上帝的計畫

·谢松龄:選擇生命的道路(修訂版)

· 謝松齡:要進窄門

·謝松齡:悔改是生命的道路(修訂版)

·謝松齡:懺悔與寬恕(修訂版)

·謝松齡:行過死蔭的幽谷(修訂版)

·謝松齡:寬恕的愛(修訂版)

·謝松齡:結出聖靈的果子

·謝松齡:生命的主宰

·謝松齡:赦免與感恩

·謝松齡:棄絕邪惡(二)

·謝松齡:尋求生命的中心

·謝松齡: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修訂版)

·謝松齡:在上帝面前富足(二)

·謝松齡:高舉信心的盾牌

·謝松齡:決裂舊關係

·謝松齡:站在永生和真理的鏡子面前

·謝松齡:請客吃飯的啟迪

·謝松齡:“付代價”還是蒙祝福

·謝松齡:耶穌解救失落的人

·謝松齡:十字架的意義(簡論)

·謝松齡:基督徒與政治選舉

·謝松齡:上帝看重你最小的信心

·謝松齡:回來感恩的有福了

·謝松齡:窮寡婦的信心(一):不住的禱告

·謝松齡:以聖制邪,以善勝惡

·謝松齡:十字架上的君王

·謝松齡:救贖的福音

·謝松齡: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無家可歸的耶穌

·謝松齡: 受聖洗與作門徒

·謝松齡:有福的人

·謝松齡:彰顯上帝的大愛

·謝松齡:變容與毀容

·謝松齡:因信得生

·謝松齡:打開心靈的眼睛(修訂版)

·謝松齡:起死回生

·謝松齡:出死入生(之一)

·謝松齡:不要疑惑,總要信

·謝松齡:與基督一同復活

·謝松齡:重返生命之路

·謝松齡:傾聽牧人的聲音(修訂版)

·謝松齡:蒙受救恩的耶路撒冷

·謝松齡:等候聖靈降臨

·謝松齡:試煉、奉獻與祝福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一)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二)

·謝松齡:廉價的恩典與基督徒的自由

·謝松齡:生命的呼喚

·謝松齡:彼此饒恕

·謝松齡:天國的公平

·謝松齡:加滿你的燈油

·謝松齡:婚筵中的新生命

·謝松齡:棄偽歸真

·謝松齡:修築心靈的道路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我們有主耶稣基督的印記

·謝松齡:為光作見證

·謝松齡:帶他到耶穌面前

·謝松齡:“你來看”

·謝松齡:在警醒中活著

·謝松齡:上帝尋找失落的人

·謝松齡:耶穌,無家可歸者

[列出本栏目所有内容]

欢迎在此做广告

谢松龄:遵從上帝的計畫

顯現後第四主日講道(C年)


詩71:1-6;耶1:4-10; 林前13:1-13; 路4: 21-30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遵從上帝的計畫》。


在週末,我常常問我太太,“你今天有什麼計畫嗎?”我真的想知道她的計畫。因為我常常也有自己的計畫。我問她的目的,是想知道她能不能和我合拍,參與並支持我的計畫。如果計畫相合,就會心想事成。關係可以藉此深化,能量和創造力湧現出來,讓生活更加豐盛、美好。但是,如果計畫互相抵觸,就會發生衝突。


無論是說出來的,還是沒有說出來的,我們都有自己的計畫。各人心裏都有自己的期盼、自己的願望,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想要走的道路。在某種程度上說,一個人的計畫反映出他的性格特點和他的心思意念。問題不在於我們有沒有計畫。問題在於,讓誰的計畫來引導和帶領我們的人生?


“遵從誰的計畫”正是今天福音的中心問題;從福音中我們可以考查一下,耶穌和他家鄉群眾的衝突,是否因為他們之間的計畫彼此碰撞。進一步,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我們自己的計畫,是否和上帝的計畫互相抵觸。


從上週的福音中,我們知道,耶穌是帶著計畫回到他的家鄉;他要傳福音給貧窮人,醫治傷心的人,叫被囚禁的(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拯救他子民的恩年。這正是先知以賽亞所宣告的上帝的計畫。今天的福音說,耶穌在猶太會堂宣告了他的使命和計畫,眾人都稱讚他,並且驚奇他說出這些充滿上帝恩典的話。


說到這裡,我想起中國的一個成語“衣錦還鄉”,是說在外面發了跡、比如當了大官或發了大財的人,穿著錦衣繡袍,風光無限地回到家鄉。家鄉的人通常怎麼反應呢?我想,一定嫉妒他;但是,也想利用他,想從他身上沾點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些多年在國外的人回到家鄉,家鄉人總是盼望他們能向親友撒撒錢;或資助當地開店建廠,讓大家都能賺一點。但多數回國的人能力有限,常常會被搞得焦頭爛額、苦不堪言。有的甚至說,每次都像這樣搞的話,就再也不想回去了。


我們在今天的福音中看到,耶穌也面臨這樣的處境。耶穌家鄉的群眾聽了他充滿上帝恩典的講道,十分感動;又聽說過耶穌在迦百農所行的神跡(變水為酒),因此也想從耶穌那裡沾點光。但他們定睛一看,轉念一想,說,這人不就是本鄉那個窮木匠約瑟的兒子嗎?我們看著他從小長大;他怎麽一下子就有了這種能力,成了先知,坐在會堂裏對我們講道呢?我們既要聽其言,也要觀其行。他既然能夠在迦南婚宴上為外鄉人變水為酒,為什麼不能也為我們本鄉人行行神跡呢?


耶穌看穿了他們,直接揭露了他們的計畫,對他們說:“你們一定要引用一句俗語對我說:‘醫生,你醫治自己吧!’你們還要對我說:‘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裏。’”於是,耶穌講了舊約聖經中的兩個故事,告訴這些人,只有真正信靠上帝的人,才能經歷神跡,得到上帝的恩典。而那些自以為是上帝揀選的子民,又生活在先知身邊的人,如果不信靠上帝,仍然不能得拯救。


耶穌所講的兩個故事,是兩個神跡。一個記載在列王記的上卷。以利亞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的先知之一。在他的時代,以色列人背棄上帝,信仰淪喪。當時,發生三年零六個月的特大旱災。上帝沒有差遣以利亞去救助以色列的許多寡婦,而是叫他到一個非猶太人的寡婦那裡,幫助她度過大饑荒。因為這位寡婦信靠上帝、委身上帝。


耶穌對會眾講的第二個神跡,是先知以利沙(以利亞的學生)醫治乃縵的大麻瘋。乃縵是和以色列為敵的亞蘭國元帥,作戰英勇,屢建戰功,但卻得了大麻瘋。當時以色列人中,也有許多長大麻瘋的。但是,先知以利沙沒有醫治那些以色列人,反而醫好了敵國元帥的大麻瘋。是因為這個敵國元帥的身份高貴嗎?是因為這位元帥的財產巨大嗎?都不是。而是由於這位外邦元帥相信先知可以靠著上帝的大能,醫好他的不治之症。在得醫治後,乃縵宣告,醫治他的上帝,是獨一的上帝;今後他只敬拜這獨一的上帝。乃縵也祈求上帝饒恕他曾經對上帝的不敬。


耶穌向猶太會堂的會眾講述舊約聖經中的這兩個故事,是要叫他們明白,以色列人,包括他家鄉的群眾,雖然自以為是上帝的選民,上帝也的確曾經揀選了以色列人,可是,他們卻敗壞信仰、悖逆上帝;只是在嘴唇上敬拜上帝,在心靈和行爲上卻遠離上帝,甚至藉著上帝的名去行騙。那位窮寡婦和乃縵元帥雖然是外邦人(非猶太人,為猶太人所藐視),但他們卻完全信靠上帝。耶穌用聖經中的兩個典故譴責了他家鄉群眾的不信,這叫他們極其憤怒。他們不喜歡上帝的信息,就要殺死上帝的信使。於是使用暴力,把耶穌攆出城,並且要把他從山崖上推下去。耶穌卻從容地從人群中穿過去,離開了他們。


耶穌有完成上帝計畫的異象(Vision, 或譯“願景”),而家鄉群眾的異象(願景)與耶穌的相差很遠。群眾的期盼,使他們一葉障目,因此不能看見聖經預言的應驗,不理會基督耶穌已經身負上帝的計畫來到他們中間。群眾被自己的計畫遮住了眼睛、塞住了耳朵、捆住了手腳,看不見、聽不見、也參與不了上帝的計畫。他們自己的計畫是要得到切身的利益;誰能幫助他們實現滿足一己私利的計畫,他們就把誰當作上帝。因此,他們失去了真正的上帝。看看今天的世界,看看我們的教會,再看看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和耶穌家鄉的群眾一樣呢?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的鄉親藐視耶穌、嘲弄耶穌,最終要殺死耶穌。但是,從靈魂深處來看,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對上帝、對別人的高傲態度、狂妄方式,那就是把自己置於別人之上,並且試圖控制上帝,把自己的願望看得高過上帝的良善和恩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計畫。當我們帶著自己的計畫走進教堂,來到上帝面前的時候,是不是也像耶穌鄉親那樣把自己的計畫放在上帝的計畫之上,想叫上帝的計畫遷就、或者服從我們自己的計畫、用我們的時間表去改變上帝的時間表?


從今天福音耶穌所說的兩個典故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上帝的計畫,是賜恩給真正信靠順服上帝的人,不管他是以色列人或以色列的敵人,也無論他是基督徒還是尚未受洗的人。即使你已經受了洗,如果沒有真正信靠和順服上帝,也只不過是擁有一張徒有虛名的洗禮證,其中沒有上帝的恩典。如果你的計畫是要得到上帝的恩典,那麼就必須放下自己的計畫,真正信靠耶穌基督,遵從上帝的計畫。否則,耶穌就會離你而去。


正如我們在上週所說,耶穌宣告了上帝的計畫,那就是改變人的心靈,拯救整個人類,把我們從貪婪、嫉妒、仇恨、謊言和一切罪惡的囚禁和捆綁中釋放出來。上帝要叫我們心靈富足剛強,讓我們不再空虛、軟弱、憂鬱、痛苦、負罪、絕望;叫我們不再敗壞自己、不再傷害別人,並且和所有的人重新和好,建立健康美好的關係。若用一個字來概括上帝的計畫,這個字就是“愛”。遵從了上帝的計畫,你的生命和人生就會充滿和洋溢上帝的愛。倘若你的計畫是祈求上帝的賜福,那麼我想,得到上帝的愛,就是给你最大的祝福。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6年1月31日)




此文于2019年01月01日做了修改



谢松龄:選擇生命的道路(修訂版)

大齋第一主日講道(C年)


申26:1-11;詩91:1-2,9:16;羅10:8b-13;路4:1-13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選擇生命的道路》。


最近這些年裏,美國和歐洲各種槍擊案和恐怖事件層出不窮。在彌漫著血腥恐怖的殺人現場,許多倖免於難的人在遇到救援人員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想死”。“我不想死”,說出了每一個正常人想生存、要生命,不要死亡的強烈願望。


在這些槍擊案的陰影裏,我們看到了什麼?一方面,我們看到了罪惡和死亡。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人類在罪惡、死亡,和良善、生命之間的掙扎。如果問人們,是選擇良善和生命,還是選擇罪惡和死亡?我相信每個人都會說,要選擇良善和生命,遠離罪惡和死亡。是的。人人都願意選擇生命;個個都想要活得更好。可是,許多人雖然嘴上說的、心裏想的都是要選擇良善和生命,但實際上卻被罪惡和死亡所捆綁、所控制、所支配,以致對抗良善、傷害生命。這是因爲人類始祖一開頭就選擇了罪惡和死亡。


《聖經·創世記》告訴我們,上帝創造了亞當夏娃後,與他們立約,上帝說:“園中(各種)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爲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上帝和人立的這個約,可以說是善惡之約和生死之約;遵守這個約,就是良善,就得生命;破壞這個約,就是邪惡,必定死亡。


這時,魔鬼(無形的魔鬼、邪靈藉著有形的蛇)出來誘惑人說,“你們吃果子的日子不一定死;而且,你們吃了果子,就會和上帝一樣能夠辨別善惡。”上帝明明說“你們吃的日子必定死,”魔鬼卻說“你們吃的日子不一定死”;而且,吃了果子就會和上帝一樣。於是,人聽從了魔鬼的誘惑,摘下果子吃了。就這樣,在試探面前,人選擇了魔鬼,背離了上帝。在死亡和生命之間,人選擇了死亡,放棄了生命。在邪惡與良善之間,人選擇了邪惡,丟掉了良善。因此,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這樣,罪就進入了世界,人離上帝越來越遠。根據聖經記載,這罪首先導致亞當夏娃的兩個兒子自相殘殺,大兒子該隱因為貪婪、嫉妒、仇恨,殺死了小兒子亞伯。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頭一樁謀殺案。


到底是選擇生命還是選擇死亡?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回答的問題。試探(誘惑)和罪惡就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換句話說,我們就是生活在試探(誘惑)之中。英文中有句諺語,說,“機會只是輕輕敲你一次門,而試探卻會天天拍打你的門。”今天的福音,記載了主耶穌受洗後,聖靈將祂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我們知道,中文聖經翻譯成“魔鬼”的這個詞,在聖經原文是邪靈;邪靈是沒有形像的。邪靈常常在人心裏作祟,在人腦中說話,花言巧語、投其所好,以此控制人、支配人。


主耶穌基督雖然是上帝的獨生聖子,擁有完完全全的神性;但是,祂在人性上和我們一樣,也有血肉之軀。就人性而言,耶穌不是超人,也沒有“特異功能”,同樣要面對魔鬼和邪惡勢力的誘惑和試探;同樣面臨生命與死亡的選擇。這也表明,上帝在使用一個人之前,一定會鑒察他、試驗他、鍛煉他,讓聖靈充滿他。即使是耶穌,在承擔上帝的使命以前,也要經受攷驗。就像希伯來書說的那樣,耶穌“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希伯來書4:15)


我們可以把人看作一個身(生理/身體/肉體)、心(智力/情緒/意志)、靈(靈魂/精神/靈性)的複合體。魔鬼和邪惡勢力一定會從這三個方面來誘惑我們。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就清楚地看到魔鬼從身、心、靈三個方面來試探耶穌。


第一個試探,是生理上的誘惑。耶穌在曠野禁食禱告四十天,就餓了。這時,他在身體上肯定是軟弱的。因此,魔鬼就乘虛而入,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我們同樣經常在基本的生理需要上受到魔鬼的試探,如溫飽的需要、性的需要。耶穌沒有要我們禁欲、不吃不喝,耶穌是要我們在上帝的旨意之下,去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耶穌說,只要我們把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放在第一位,我們所需用的一切,上帝都會賜給我們的。(馬太福音6:32-33)萬物都是從上帝而來;上帝作了我們的主,我們還擔心缺乏嗎?我們所有物質生活上的豐盛,都要感謝上帝的恩賜。比如,基督徒在用餐前,都作謝飯禱告,就是向上帝感恩。


魔鬼第二個試探,是挑戰耶穌的心靈。在世人的眼中,一個“奮發有為”的人,必定有“雄心壯志”。但在我們看來,“雄心壯志”的實質,則是“野心勃勃”甚至是“貪得無厭”;無非是要博取名利、地位、錢財。野心和貪婪貌似強壯,卻是人心靈上的最大軟弱。人很難戰勝自己的野心和貪婪。在這個世界上,要想實現自己的野心、滿足自己的貪慾,必定要運用魔鬼那一套邪惡的手段,任由邪情私欲橫流,肆意欺上壓下,坑蒙拐騙。當然也會欺騙上帝,雖然口稱相信上帝,但拿到好處後,就把上帝一腳踢開。這一套方式,都是從魔鬼而來。在現實中,我們看到許多人的生活哲學是“有奶便是娘”。一旦預期能夠撈到好處,就會跟從邪惡勢力,行走歪門邪道。魔鬼對耶穌說,只要在牠面前下拜,就能得到天下所有的權力和榮耀。但是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祂。”耶穌抵擋了魔鬼,拒絕亞當夏娃當年的死亡之路。


魔鬼的第三個詭計,是從靈性上誘惑耶穌去試探上帝;“試試看”,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能不能說話算數。魔鬼把耶穌帶到聖殿頂上,叫耶穌往下跳;並且引用聖經的話,說,如果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上帝就會派天使保護他、用手托著他,叫他的腳不碰在石頭上(不會摔死)。我曾經說過一個笑話:這就像某人一邊闖紅燈,一邊禱告上帝,保護他不出車禍!因此,耶穌第三次引用聖經的話說:“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


在生活中,特別是在教會裏,也常常經歷到魔鬼對我們靈性上的試探。比如,有人可能引用聖經的話去攻擊別人,擡高自己。有人可能對生病的人說,生了病不用看醫生,只要禱告,上帝就會醫治你。也有人說,受洗成了基督徒,應該比別人生活幸福、境遇順利。如果受到挫折、或個人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就反過來說“根本沒有上帝”,抱怨、甚至咒罵上帝。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中遭遇逆境時,正是這樣抱怨上帝、離棄上帝的。要明白,我們相信上帝,是遵行上帝的旨意,並非強迫上帝去做我們認為有利可圖的事情;也不是指望上帝為滿足我們無知無理的要求,改變祂自己創造的自然規律和救贖計畫。


魔鬼從身、心、靈三個方面試探耶穌,耶穌沒有和魔鬼辯論,而是用聖經—上帝的話語抵擋魔鬼。魔鬼失敗了。聖經說,牠暫時離開了耶穌。“暫時離開”,就表明魔鬼還會再來。其實,在耶穌傳道的三年中,魔鬼一直隨著耶穌;甚至通過耶穌最親近的門徒彼得和雅各、約翰去誘惑耶穌離開生命之道。


要小心啊!魔鬼也這樣常常在我們的前後左右,利用我們身體上的基本需求、心靈裏的野心和貪婪,以及靈性上對上帝的小信和不忠,在前面引誘、在後面推動,慫恿我們去走死亡的道路,讓我們吞下賞心悅目、味道甜美的毒果;就像當年亞當夏娃吞下死亡之果一樣。


各位弟兄姊妹,上帝在創造人類的時候,也賜給人類自由選擇的權利和能力:上帝是要人選擇生命,但沒有剝奪人選擇死亡的自由。亞當夏娃濫用上帝所賜的自由意志,選擇了死亡。如今,我們靠著主耶穌基督的救贖,脫離了死亡,獲得了新的生命。雖然我們每天仍要面對生命和死亡的選擇;但是,只要我們持守受洗時立下的誓約,靠著主和主的話語(聖經)抵擋一切的試探,就能作上帝忠心的兒女,每天都走生命的道路。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2月10日, 2019年3月9日修訂)









此文于2019年03月09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要進窄門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要進窄門》。


 今天大家可以看到在聖壇前面有一幅畫,是宣福基主教(Bishop Shimpfky)爲我們在大齋節期進行禱告悔罪和沈思默想而奉獻出來的。這幅畫是從意大利文藝複興時代偉大畫家馬薩喬的壁畫複制下來;原來的壁畫作於六百年前。畫的標題是《逐出樂園》,描繪我們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犯罪後,被逐出伊甸園時的情形。始祖被趕出了這個門;我們能不能再回去進這個門呢?




 我們在上個星期的講道中已經說過,上帝造人以後,吩咐人說,不可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吃的日子必定死。這是上帝與人立的第一個約,也是上帝給人的第一條誡命。但是蛇,也就是魔鬼或邪惡勢力的化身,卻對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說,你們不一定死。於是,人聽從了魔鬼的話,棄絕了上帝的誡命,毀壞了上帝與人 所立之約,吃了果子。所以說,罪的本質,就是順從魔鬼,抗拒上帝。從此,順從魔鬼、抗拒上帝,順從惡、抵擋善,就成了人的本性。


 我們從這幅畫上可以看出,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時候,是非常痛苦悲傷。他們爲什麽痛苦悲傷呢?這有幾種可能。第一,是爲犯了罪而悔恨憂傷;第二, 是覺得上帝對他們不公平而悲憤怨恨;第三,是爲自己永遠失去了樂園而感到絕望。從聖經中看,他們並沒有因犯罪而有悔恨和改過之心。因此,順從魔鬼、抗拒上 帝的罪也隨著他們進入了世界。罪入了世界,第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就是亞當夏娃的大兒子該隱因爲嫉妒産生仇恨,最後殺了他的親弟弟亞伯。


 講到罪,確實是一個非常沈重的話題,特別是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就更是這樣。因爲在文化習慣上,人們都想討口彩、聽好話,比如,喜歡Lucky Number,幸運數字:888發發發,168一路發。人人都想聽發財經,哪個願意聽你講罪惡的問題。但是,發發發不一定發得起來;一路發,更是難以確定。 而罪,卻是到處存在,是我們每天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大家都可以捫心自問(當然,這是個人隱私,不一定要和別人分享):我有嫉妒嗎?我有貪婪嗎?我有仇恨嗎?我有說謊嗎?我有隨便論斷別人嗎?我有幸災樂禍嗎?這些,都是邪惡勢力在我們裏面的表現,都是邪惡勢力存在的證據。這些罪性,不是學習得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用俗話說,是天生的。


 兩年多以前,美國中部的一個小鎮發生一樁兇殺案。一個一歲的女孩在白天睡覺的時候,被殺死了。這個女孩有一個五歲的哥哥,爸爸在一家公司上班,媽媽在家作家庭主婦。案件發生的當天,女兒在睡覺,兒子在屋子外面的草地上玩,媽媽因爲一件小事到鄰居家去;鄰居的房子很近,走幾步就到了。大約十分鍾後,媽 媽回來,只見女兒滿臉鮮血,頭旁邊有一塊磚頭。她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就把她五歲的兒子從外面草地上叫了回來,問他說,“妹妹怎麽了?”小男孩說:“我也不 知道,我在外面玩呢。”


 媽媽就趕快叫救護車。救護車來了,小女孩已經死了。她受的傷並不重,只是被磚頭砸了臉。但是因爲鼻子裏出的血流到氣管裏,就窒息而死。警察偵察分析 了很長時間,不得不懷疑是女孩的哥哥,五歲的小男孩幹的(此前誰都想不到是五歲的哥哥幹的)。後來經過好幾次訊問,小男孩才承認了,果然是他幹的。他因爲 嫉妒妹妹分享了父母對他自己的愛,而殺死了妹妹。這和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後,人類所犯的第一樁罪,哥哥該隱因爲嫉妒殺死弟弟亞伯,是完全一樣的。不同的 是,該隱亞伯都是成人了,而這一起兇殺案,是五歲的哥哥殺死一歲的妹妹。比較起來,這起兇殺案更加悲慘、駭人聽聞。我們看到這個五歲的小男孩有嫉妒,有仇 恨,有兇殺,有說謊。是他父母教的嗎?我想不會。那麽這些邪惡的東西是從哪裏來的呢?


 大約一個月前,我和青年團契一起研讀聖經。讀到《雅各書》有一段經文,雅各對收信的人說:“你們殺害、嫉妒,又鬥毆、爭戰。”(4:2)大家在分享這節經文的時候都認爲,殺害、嫉妒的心思,人人皆有之;鬥毆、爭戰的行爲,個個都做過。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都是刑事罪犯,而是說,凡是人,都有罪性。這些都是人的本性。如果隨從人的本性,那麽所作出來的事,就會和當年亞當夏娃的墮落一樣,是對抗上帝旨意的。正如在今天的書信中,使徒保羅說:“有許多人行事, 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敵。我屢次告訴你們:他們的結局就是沈淪。”(腓立比書3:18-19)


 有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爲什麽上帝創造了人,既允許他們犯罪,又要懲罰他們呢?爲什麽人類犯了罪,上帝不給他們悔改的機會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上帝並沒有允許人去犯罪。我在上週的講道中說過,上帝只是給了人自由意志,並且指明吃果子的結果就是死。但是人還是聽從了魔鬼的話,吃了果子。這是人的選擇,不是上帝的許可。上帝是公義的,祂要守約,按照祂和人立的約去行事。但是,上帝又是慈愛的,祂愛祂所創造的人。上帝沒有立即叫人死,只是把他們趕出了伊甸園,給他們悔改的機會。


 全部聖經告訴我們,自從人類被趕出伊甸園後,上帝不斷賜給人悔改的機會,祂要讓他的子民重新回到祂那裏去。但是,人類總是選擇邪惡,選擇魔鬼,選擇死亡。最後,上帝差遣祂的獨生聖子耶穌基督作我們的救主,再一次賜給我們悔改的機會、賜給我們選擇的機會,看我們是選擇繼續作罪的奴隸呢,還是選擇耶穌作我們的救主,跟隨主耶穌,重新回到上帝那裏去。


 從這幅畫上看,亞當和夏娃犯了罪以後,被趕出了伊甸園的門,從畫上大家可以看到門的柱子。主耶穌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就是要帶領我們重新進入這個門,重新進入這個當初亞當夏娃被趕出去的門,與上帝和好,重新回到上帝那裏去。在今天的福音經課中,主耶穌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路加福音 13:24)又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馬太福音 7:13-14)


 我們說過,人受內裏邪惡罪性的擺佈,犯罪而不自知,因而使罪惡成為世界和人生的一種“常態”。如果一個人順著嫉妒、貪婪、仇恨的本性,隨心所欲,率性而為,無所顧忌,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那是容易的,就像進寬門;但那必定走在罪惡的道路上,不斷損人害己,終至滅亡。


 進窄門,就是要改變我們的罪性。但是,正如俗話所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本性須努力,正像進窄門。克服嫉妒、戰勝貪婪、棄絕仇恨容易嗎?愛上帝、愛人如己容易嗎?脫離罪惡,就是脫胎換骨、洗心革面,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根本而言,人被罪性蒙蔽、控制,不可能自我更新、改惡從善;只有靠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才能從罪的奴役中解放出來。我們若是真心敬畏信仰上帝、接受耶穌作我們的救主,靠著祂救恩的大能,不僅在口頭上,而且在生活中活出福音、活出上帝的旨意,就能棄惡歸善,捨罪從義,出死入生,榮神益人。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07年3月4日)



此文于2016年02月19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悔改是生命的道路(修訂版)

大齋第三主日講道(C年)


出3:1-15; 詩63:1-8; 林前10:1-13; 路13:1-9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悔改是生命的道路》。


無論古今中外,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觀念,那就是“因果報應”。中國有一句俗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說的就是,無論一個人做了什麼事,都會產生相應的後果。做好事,得獎賞,產生對自己有利的結果;做壞事,受懲罰,陷入對自己有害的結局。那麼,究竟是誰在掌管這“賞善罰惡”的權柄呢?相信上帝的人,說是上帝在賞善罰惡;不信上帝的人,說那是“老天”或是“神明”在行使權柄。


人們,包括許多基督徒,都有類似這種簡單狹隘的因果報應觀念,他們相信,如果一個人遭了災、遇了禍,那麽一定是因爲他犯了罪、作了惡;所遭遇的災禍,是上帝(或“老天”)對他的懲罰。這樣的觀念對不對呢?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對我們說,這樣的觀念不對。


在今天的福音中,有人對耶穌說,一些加利利人在聖殿向上帝獻祭的時候,被羅馬總督彼拉多的士兵殺害。照理說,獻祭就是向上帝獻上敬拜、感恩和讚美,是對上帝的敬畏、虔信和忠誠。可是,这些人在獻祭的時候,卻遭到外邦人殘酷殺害;他們的血,濺在奉獻的祭物上。用中國人的話來說,這真是“行善事、遭惡報”。於是有人議論,這些獻祭的人一定罪大惡極、死有餘辜,上帝才這樣懲罰他們,叫他們罪有應得。耶穌聽到後,對他們說,這些被殺的人,並不一定比別人更有罪;你們若不悔改,都會遭到同樣下場。耶穌再舉例說,從前,耶路撒冷的西羅亞樓突然倒塌;西羅亞樓原來非常堅固,但卻突然倒塌,壓死了十八個人。可是,這十八個人並不比其他人更邪惡;耶穌說:“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13:5)


其實,不只是與耶穌同時代的猶太人,無論古今中外,人們看到災禍發生時,都喜歡問一問:爲甚麽會有天災人禍發生?爲甚麽災禍發生在這人身上,不發生在那人身上?許多人看到別人遭遇各種不幸,自己裏面幸災樂禍的罪性就發動起來,說,這是上帝(中國人說“老天”)在懲罰他,罪有應得啊! 甚至,當發生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時,我們也可以在網路上看到這樣以罪加人、幸災樂禍的言論。但若是他們本人遇到災禍,就不去反省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而是怨天尤人,或者說自己的命运不好、流年不利,或者責備上帝不公不義,或者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去,說,“全都是被那個人害的!”這樣的反應,也表現出人的另一個本性,就是只看見別人的短處,認為別人應得懲罰;看不見自己的缺點,感到自己受罰不公。


但是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並沒有去追尋發生災禍的原因;因爲人人都不免一死;人人都有出意外、得疾病、甚至遭遇飛來橫禍的可能。耶穌對週圍的那些人說,不要議論別人的生活,也不要幸災樂禍;還是關注自己生命的光景,趕緊去自我反省吧!人人都有邪情私慾、過犯罪孽,你們若不悔改,都會如此滅亡!耶穌要我們悔改。什麽是悔改?就是痛悔以前所犯下的罪過;但光是痛悔還不夠,更是要改變自己,歸向上帝。只有藉着悔過和改變,上帝才會赦免我們的過犯,接納我們成爲祂的兒女,賜給我們永恒的生命。


今天的福音提示,當時,可能有人在聽到耶穌關於“悔改”的教導後,來問耶穌,既然像你說的這樣,爲甚麽有人作惡多端,欺騙上帝、甚至褻瀆上帝,而且沒有悔改之心,卻不僅沒有滅亡,反而比別人過得更好呢?耶穌回答說,那是因爲上帝憐憫他,給他多一點的時間,讓他有多一點的機會去悔改。於是講了一個比喻。“有一個人在自己的葡萄園裏種了一棵無花果樹。他想在樹上找果子,卻找不著,於是他對園丁說:‘你看,三年來,我在這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甚麽也沒有找到。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土地呢?’園丁說:‘主人,請再寬容一年,等我挖鬆它週圍的泥土,加上肥料。如果明年結果子便罷;不然,你就把它砍掉。”(路13:6-9,現代中文譯本)


耶穌用不結果的無花果樹,來比喻那些還沒有悔改的罪人。上帝以祂的慈愛,寬容這些罪人,不僅給他們更多的時間,而且像給無花果樹鬆土、澆水、施肥那樣,給他們創造更好的機會和條件去悔改。悔改了的罪人,就會像結了果的無花果樹那樣,能夠得到生命。


如果無花果樹在主人的恩惠下、和寬容的時間內仍不結果,主人只好把它砍掉,它也就此喪失了生命。耶穌是藉著這個比喻,叫我們都應該抓緊時間、抓住機會,去悔過自新、改變自己,結出果子,做一棵結果的無花果樹,得到上帝賜給我們的生命。


今天的第一篇和第二篇經課,用以色列人的歷史,見證悔改者得生命,不悔改就滅亡的真理。今天的《出埃及記》是說以色列人在埃及做移民已經四百年,此時遭到埃及人的虐待,受盡苦難。於是上帝拯救他們,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到那上帝應許賜給他們的肥沃寬廣、流奶與蜜的地方去。在逃離埃及的過程中,上帝與他們同在,雲彩保護著他們,火柱照亮了他們,使他們平安過了紅海。


保羅在今天的《哥林多前書》中說,在雲中,在海裏,以色列人就像是在上帝的大能裏受了洗。他們都吃了一樣的靈糧,喝了一樣的靈水。但是,他們卻恣意妄爲,不斷做出貪婪邪惡的事情,背叛上帝,攻擊上帝的僕人。上帝多次管教他們,可他們不思悔改。這樣,他們雖然也是上帝的子民,但大部分成了上帝不喜歡的人;因此,在四十年中,都倒斃在曠野裏,喪失生命,最終沒有得到上帝的應許。


在這裡,保羅講到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大部分人死在曠野之中,並不只是爲了回顧歷史。他是以史爲鑒,來告誡一切已經受洗的基督徒,必須警醒謹慎,不可貪戀邪惡,不可背叛上帝,不可荒淫無恥,不可試探基督,不可口出怨言。否則,即使是受過洗的人,也會像當年以色列人那樣,在現代社會的荒野裏滅亡。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當中大部分是受過洗的上帝兒女。在受洗的時候,上帝已經賜給我們一個新生命。我們要常常反省,看看我們裏面那個新生命的光景:它有沒有發芽成長?它變得強壯了,還是依然弱小?它結出果子了,還是已經枯萎?我們的心思意念是貼近上帝了,還是遠離上帝了?我們要常常記得耶穌基督的告誡:“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我們應當用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宣揚悔改得救的福音。記住:悔改是生命的道路。悔改,使生命充溢活力、人生撒滿光明。


現在讓我們祷告。親愛的主,求你賜給我們一顆悔改的心;因著悔改,讓我們得生命。求主在外面保佑我們的身體,在裏面護衛我們的靈魂,使我們不遇見傷身體的禍患,也不遭受害靈魂的惡念。特別求主憐憫那些離開主道的弟兄姊妹,感動他們早日回到你的面前,重新獲得你賜給他們的生命。這都是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阿們。


(2016年2月28日修訂)




此文于2016年02月28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懺悔與寬恕(修訂版)

大齋第四主日講道(C年)


書5:9-12; 詩32; 林後5:16-21; 路15:1-3, 11b-32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懺悔與寬恕》。



今天的福音經課選自路加福音第十五章。這一章由耶穌所說的三個比喻組成:牧人尋找迷途之羊的比喻,婦人尋找失落錢幣的比喻,以及我們剛才所讀的浪子和慈父的比喻。這三個比喻都突出而生動地啓示了上帝對罪人的慈愛、憐憫與寬恕。因此,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常被稱爲“福音中的福音”。在爲今天的講道禱告時,我想到一個問題:爲什麽中國文化沒有寬恕的傳統?我們上網查一下,就會知道,中國古代文獻中真的很少有寬恕的記錄;但卻充滿了復仇的記載。(可見,復仇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有人可能會說,中國人也講寬恕啊,孔子不是講“恕道”嗎?是的,孔子也講“恕”(示“恕”字)。但是,孔子講的“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恕(“如心”),就是將心比心,即以自己的心推想別人的心,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做在別人身上。因此,這個“恕”與聖經所說的寬恕,有很大不同。聖經所說的寬恕,是上帝對我們這些罪人的慈愛、憐憫和寬恕;上帝也要我們把這樣的寬恕,擴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去,讓人們彼此寬恕,彼此相愛。


很多聖經研究者把今天的這段福音經課稱作“浪子的比喻”。他們把重點放在表揚“浪子”的悔改;就像中國人所說的“浪子回頭金不換”。但也有不少人說,這段經文應當稱爲“慈愛父親的比喻”(或“寬恕父親的比喻”)。因爲今天福音的核心信息,是上帝對罪人的寬恕和赦免;上帝要與悖逆祂的人和好,也要人與人之間彼此和好。


今天福音的背景,是“衆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1-2)。於是,耶穌講了這個比喻。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向父親提出分家的要求,並且要拿走屬於他的那一份。按照猶太人的傳統,父親還在的時候,可以預先分家,但是家産的所有收入,仍歸父親所有;等到父親死後,各個兒子才可以取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當父親健在時,小兒子就提出拿走家產,無異於咒罵“父親死”。但是這位父親居然同意了小兒子分家、並且取走財産的要求,表明這位父親是非常的寬容。不久,小兒子變賣了分得的産業,帶著錢,到遙遠的地方去,在那裏任意揮霍,過放蕩的生活。這就像有許多人,常常利用上帝對人的寬容,拿到了上帝給人恩典,就遠離了上帝。人既然故意不認上帝,上帝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不法的事(參見《羅馬書》1:28)。


聖經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6:10)。人一定會爲貪婪和罪惡付出沈重代價。這個小兒子有貪婪的心,不僅貪財,而且貪色;不久就花光了所有的財産,一貧如洗。當時那地方發生大饑荒,他只好爲當地的一個人養豬。可是,他還是饑餓難忍,只好拿剩下的豬食充饑。猶太人把豬看作最肮髒的東西;一個猶太人替人養豬,已經是奇恥大辱;現在不得不用豬食充飢,表明他離開死亡的深淵只有半步之遙了。這時,他想起父親的家裏有那麽多的雇工,糧食充足有餘,自己決不能餓死在這裏。與其等死,不如回家去作父亲的雇工。他打算對父親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作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


浪子打算回家了。許多神學家和傳道人都認爲這表明這個浪子悔改了。但是,他真的悔罪了嗎?我想他並沒有悔罪。他之所以想回家,是因爲他快餓死了。他此刻只是“胃”的悔改,不是心的悔改。他沒有羞愧、沒有痛悔、沒有自責。回家只是他的又一個計劃。他的第一個計劃是分到家産,然後盡情享樂、胡作非爲。但是,第一個計劃可怕地完結了。他知道,作爲一個兒子,他已經死了。現在,回去作雇工,是他面前唯一的活路,這是他第二個計劃。


回去的路上,離家還遠的時候,父親看見他了。當時,沒有郵政系統,沒有電報傳真,更沒有手機、電郵,父親根本不知道在兒子身上發生了什麽事,只是覺得這個鬧分家的兒子,這樣滿面憔悴、一無所有地回來,很不尋常。但無論發生了什麽,都是自己的兒子。於是,父親充滿愛憐,奔向前去,緊抱著他,不停親吻, 歡迎兒子回家。小兒子感動了,說:“父親啊,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作你的兒子。”這時,我們聽到的,像是一次真正的悔罪;此時他沒有按回家前的計劃提出請求,要做父親的雇工來賺取面包、填飽肚子。


兒子的歸來,讓父親高興萬分;於是他舉行盛宴,慶祝兒子的死而復活,失而又得。但是,在許多人看來,父親用這樣的方式歡迎那迷失、犯罪的兒子,如此恩待他,真是不太公平。他的大兒子就是這麽認爲。大兒子從田裏回來,對著父親大喊大叫:“聽著!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産業,爲什麽你還爲他舉辦這麽盛大的宴會?”


在這裏,大兒子對父親提到弟弟,不是說“我弟兄”,而是說“你兒子”。父親提醒他,那可是他的兄弟啊,說:“兒啊,你這個弟兄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可見,上帝愛人、憐憫人、寬恕人,而人卻不憐憫別人、不寬恕別人,甚至要置別人於死地,連自己的兄弟也不例外。嫉妒、憤怒和仇恨,阻攔我們進入上帝爲死而復生、失而又得的人舉辦的盛大宴席。


從這比喻裏,我們看到上帝尋找迷路的羊,喚醒垂死的人。許多人認爲,懺悔是得到上帝寬恕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先懺悔,上帝才會寬恕你;或者說,上帝的寬恕是對人懺悔的獎賞。這種觀點對不對?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是父親先用擁抱顯示他的憐憫,再用親吻表明他的寬恕;在這以後,兒子才向他懺悔。所以,上帝的慈愛、憐憫和寬恕是主動的、在先的;不是我們先愛上帝,而是上帝先愛我們。小兒子的得救,根本在於父親的慈愛和恩典,但也憑著他自己的懺悔和信靠。正如保羅所說:“你們是靠著上帝的恩典、憑著信心而得救的;這不是出於自己的行為,而是上帝的恩賜”(以弗所書2:8,現代中文譯本)。


每一個真正重生的基督徒,就像那比喻中的小兒子一樣,都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上帝兒女。我們被接納進入上帝的家。但是,要常常謹記,我們要為自己身、心、靈得救而悔改;要存著歡喜快樂的心,領受上帝為我們的重生而舉辦的盛宴,一生一世住在上帝的殿中,作主忠心的僕人,直到永遠。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6年3月6日修訂)





此文于2019年03月25日做了修改-



牧草地

·谢松龄:在基督裏成長

·谢松龄:耶穌和你風雨同舟

·谢松龄:因信得平安

·谢松龄:殉道者施洗約翰的榜樣

·谢松龄:來自家鄉的食糧

·谢松龄:生命的泉源

·谢松龄:洗心革面

·谢松龄:天國、地獄離我們不遠

·谢松龄:生命的需要

·谢松龄:在婚姻中活出福音

·谢松龄:錢財的祝福和咒詛

·谢松龄:真正的財富

·谢松龄:新生的陣痛

·谢松龄:基督是我們的君王(修订版)

·谢松龄:改變心靈三部曲

·谢松龄:愛的十字

·谢松龄:“我心尊主為大”

·谢松龄:我要光明

·谢松龄:基督是普世的救贖主

·谢松龄:重生的洗禮(修訂版)

·谢松龄:邀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

·谢松龄:遵從上帝的計畫

·谢松龄:選擇生命的道路(修訂版)

· 謝松齡:要進窄門

·謝松齡:悔改是生命的道路(修訂版)

·謝松齡:懺悔與寬恕(修訂版)

·謝松齡:行過死蔭的幽谷(修訂版)

·謝松齡:寬恕的愛(修訂版)

·謝松齡:結出聖靈的果子

·謝松齡:生命的主宰

·謝松齡:赦免與感恩

·謝松齡:棄絕邪惡(二)

·謝松齡:尋求生命的中心

·謝松齡: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修訂版)

·謝松齡:在上帝面前富足(二)

·謝松齡:高舉信心的盾牌

·謝松齡:決裂舊關係

·謝松齡:站在永生和真理的鏡子面前

·謝松齡:請客吃飯的啟迪

·謝松齡:“付代價”還是蒙祝福

·謝松齡:耶穌解救失落的人

·謝松齡:十字架的意義(簡論)

·謝松齡:基督徒與政治選舉

·謝松齡:上帝看重你最小的信心

·謝松齡:回來感恩的有福了

·謝松齡:窮寡婦的信心(一):不住的禱告

·謝松齡:以聖制邪,以善勝惡

·謝松齡:十字架上的君王

·謝松齡:救贖的福音

·謝松齡: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無家可歸的耶穌

·謝松齡: 受聖洗與作門徒

·謝松齡:有福的人

·謝松齡:彰顯上帝的大愛

·謝松齡:變容與毀容

·謝松齡:因信得生

·謝松齡:打開心靈的眼睛(修訂版)

·謝松齡:起死回生

·謝松齡:出死入生(之一)

·謝松齡:不要疑惑,總要信

·謝松齡:與基督一同復活

·謝松齡:重返生命之路

·謝松齡:傾聽牧人的聲音(修訂版)

·謝松齡:蒙受救恩的耶路撒冷

·謝松齡:等候聖靈降臨

·謝松齡:試煉、奉獻與祝福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一)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二)

·謝松齡:廉價的恩典與基督徒的自由

·謝松齡:生命的呼喚

·謝松齡:彼此饒恕

·謝松齡:天國的公平

·謝松齡:加滿你的燈油

·謝松齡:婚筵中的新生命

·謝松齡:棄偽歸真

·謝松齡:修築心靈的道路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我們有主耶稣基督的印記

·謝松齡:為光作見證

·謝松齡:帶他到耶穌面前

·謝松齡:“你來看”

·謝松齡:在警醒中活著

·謝松齡:上帝尋找失落的人

·謝松齡:耶穌,無家可歸者

·謝松齡:更新的聖節

·謝松齡:蒙福的人

·謝松齡:潔淨我們的心靈

·謝松齡:選擇生命的道路(A)

·謝松齡:洗禮—內在靈恩的外部印記

·謝松齡:耶穌是我們的贖罪羔羊

·謝松齡:作路標

·謝松齡:復活的基督在哪裡

·謝松齡:重返生命之路

·謝松齡:刻在我們心版上

·謝松齡:愛你的仇敵

·謝松齡:跟從好牧人

·謝松齡:我信身體復活

·謝松齡:作有靈的活人

·謝松齡:誰是上帝的兒女

·謝松齡:五餅二魚的神跡

[列出本栏目所有内容]

欢迎在此做广告

謝松齡:行過死蔭的幽谷(修訂版)

復活第四主日講道(C年)


徒9:36-43;詩23;啓7:9-17;約10:22-30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行過死蔭的幽谷》。


無論是飽經風霜的長者,還是初出茅廬的青年,每個人在已經走過的人生道路上都經歷過高潮和低谷,遇到過順境和逆境。比如,在座的各位弟兄姊妹,在人生中, 至少都經歷過一個高潮,那就是來到美國。有誰會說來美國不是人生的一次高潮呢?但是,人的一生,常常是高潮少,低谷多。在人生的高潮中,許多人的反應非常相似,他們可能躊躇滿志,甚至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但是如果跌入低谷,人們的反應則非常兩極。有的一蹶不振、或者自暴自弃,有的臥薪嚐膽、最终東山再起。


我常常想起、也常常提到這樣一個故事。美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黑人棒球明星名叫羅伊?坎帕內拉 (Roy Campanella),是在棒球運動中打破種族隔離的先驅;作為黑人明星,首先打入職業棒球。他在16歲的時候就開始了職業棒球生涯,很快紅極一時。但是不幸,在他37歲,事業鼎盛的時候,卻因爲車禍造成頸椎骨折,從此他癱瘓了。


人生,就這樣突然從高潮跌到低谷。他在自傳中說,無數個夜晚,他忍受著身體的疼痛,和精神的憂鬱,在哭泣中睡著。但是,他說:“在整個的生命中,無論何時我遇到麻煩,都會轉向上帝、尋求幫助。於是,我想起了聖經。我叫護士從床頭櫃的抽屜裏,取出一本聖經,打開它,翻到詩篇第廿三篇,讀了起來:‘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爲你與我同在。’”從這一刻起,羅伊又找到了他的目標、回到了他的道路。後來他以別的方式繼續參與棒球運動。


羅伊的遭遇還算好的。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一出生,就被無情地抛入人生的谷底。有一位名叫尼克?沃吉西(Nick Vujicic)的澳大利亞青年,1982年出生,生來就沒有四肢 (醫學上找不出任何原因)。雖然生來就沒有四肢,但他卻能夠利用四肢的殘端滑水、跳水、用左腿殘端上的一小片腳掌和腳趾(他戲稱那是個“雞爪子”)寫字、打電腦、彈琴。很多次,他曾經想到過自殺;但他說,耶穌像醫治那位生來盲目的瞎子那樣醫治了他(約翰福音第九章)。特別是《詩篇第廿三篇》給了他信心和力量,赋予他新的生命。經過努力,他獲得兩個學士學位,後來從事金融工作。他也去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和亞洲各國,佈道、演講,見證自己靠著主的恩典,用沒有四肢的身體,走出人生的輝煌。


我們今天再次讀到詩篇第廿三篇,這是整本聖經中最爲人所知、最受人喜愛、被引用最多的經文。人們在葬禮和爲臨終的人禱告時,往往請求牧師使用詩篇第廿三篇,以致我們常常把這首詩和死亡聯繫起來。但是,這首詩卻真正是爲活著的人而寫的;是要安慰我們、鼓勵我們、醫治我們的痛苦和創傷、賜給我們盼望和力量,帶領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現在,就讓我們同讀詩篇第廿三篇。


1、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2、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3、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4、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5、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6、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在聖經中,常常用羊和牧人的關係來比喻人和上帝的關係。詩篇第廿三篇栩栩如生地描繪出羊和牧人的關係。現在,我們重點來看第四節:“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爲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以色列多山,牧人要帶領羊群從一個草場到另一個草場,必須經過一些峽谷和山口。山谷的兩邊常是懸崖峭壁,有許多亂石、岩洞和裂縫,裏面躲藏著掠食的野獸,隨時准備襲擊過往的羊群。而羊是非常膽怯、容易驚慌、沒有防衛能力的動物,常常在穿過這些峽谷時受到傷害,甚至喪失生命。因此,峽谷是令群羊恐懼的地方,於是把這些地方稱作“死蔭的幽谷”。


詩篇第廿三篇一開頭唱道:“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甦醒,……引導我走義路。”(23:1-3)那是多麽美好的情景啊!可是現在,羊兒到了死蔭的幽谷。就像人生從高潮跌到低谷,從順境進入逆境。疾病、災難、失望、恐懼、憂鬱、社會上的困境、經濟上的壓力、婚姻家庭問題……向着我们袭来。


我們來到美國,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個高潮。但是不久,許多人就會覺得,所經受的一切,與原來的想像差別巨大。許多人感到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如果不是在華人聚居區生活,你還會經歷所謂的“文化休克”。迷失、焦慮、恐懼、憂鬱、不知所措……正像羊兒進入了死蔭的幽谷。如果沒有牧人引導,羊兒可能終生在幽谷中徘徊;有的落入豺狼之口,有的摔在岩石之下。


比如,最近幾年,我們比以往更多聽到來自北美華人中聞所未聞、駭人聽聞的負面新聞。罪與罪的碰撞、惡與惡的相交,導致一系列醜聞、災禍和慘劇的發生。造成這種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人生活在沉重的壓力之下、灰暗的陰影之中,心靈扭曲,恰如行在死蔭的幽谷。


我們怎麽才能穿過這死蔭的幽谷呢?詩篇回答說:天上的牧君,也就是上帝,叫我們靈魂甦醒,領我們行走仁愛、良善、正義的道路;上帝安慰我們、保護我們,引導我們穿過死蔭的幽谷,走出人生的逆境,活出興旺的生命。但是,我們必須脫離和棄絕自己的罪性惡習,一心信靠祂、跟隨祂,才會讓一切禍患、危難、痛苦、不幸、困境都會化作豐盛筵席,並且福杯滿溢。


一個人,無論他覺得自己多麽強壯、健康、安全、富有,如果他的靈魂是在休眠或者死亡狀態,那麼他就是死蔭幽谷中的一具行屍走肉,必定常常處於危難和險境之中。詩篇廿三篇叫我們認識上帝的慈愛、跟從上帝的引導、活在上帝的恩典之中。上帝要我們的靈魂甦醒、內在生命復興,使我們能夠聽見、並且順從祂的呼喚,得到祂的保護。這樣,誰都不能把我們從上帝手中奪走。


我們雖然不能看見上帝,但上帝透過《聖經》對我們說話;聖經就是上帝的話語,上帝的旨意藉著《聖經》顯明。我們遵從聖經的精意,就是聽從上帝的聲音。在今天福音中,耶穌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誰也不能從我手裏把他們奪去……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裏把他們奪去。”


耶穌又說:祂賜給祂的羊永生,他們永不滅亡。上帝應許賜給我們生命,不僅此生此世,而且永永遠遠。在今天的書信《啓示錄》中,上帝應許祂的子民說:“他們不再饑,不再渴。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因爲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上帝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7:16-17)


各位弟兄姊妹,當我們經歷生命低谷、人生困境的時候,要遠離一切罪惡,棄絕邪情私慾,求主賜給我們信心、能力、智慧和力量,相信祂正帶領我們走出死蔭的幽谷,進入更美的地方,擁有豐盛的生命。我們要高聲歌唱:“祂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阿們。


(2016年4月17日修訂)


此文于2016年04月21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寬恕的愛(修訂版)

復活第五主日講道(C年)


 徒11:1-18; 詩148; 啓21:1-6; 約13:31-35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寬恕的愛》。


在今天的福音裏,我們聽到耶穌對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耶穌是在最後的晚餐上對 門徒說這番話的。當時,耶穌先給門徒洗腳,爲他們作了彼此相愛、互相服侍的榜樣。後來,出賣耶穌的猶大起身離開他們,出去帶人前來捉拿耶穌。猶大出去後, 耶穌對其他門徒說了這番話。因此,這是耶穌在受難前,留給門徒的臨別命令。


在我們的語言中,“愛”,是大家非常熟悉、非常喜歡的一個詞彙。在我們的生活中,“愛”,也是極為常見的一個行爲。當上帝把我們送到這個世界上,那也就是當我們出生,一個新的生命、一個嬰兒降臨到世界上的時候,這個嬰孩,立刻會享受到豐盛的愛;那就是父母對他(她)的愛。(當然也有極少的父母会遺棄自己的孩子,甚至殺死自己的孩子。那是變態的、不正常的。)一個嬰兒,完全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她)只能在父母的愛中成長。沒有做過父母的人可能不太喜歡嬰兒:因爲他會哭會鬧,隨時會屙屎撒尿;但是父母,特別是作母親的,絕不會計較這些,因爲他們愛自己的孩子,寬恕孩子一切的“過失”和 “缺點”。若是沒有父母對孩子的“寬恕”、“包容”,孩子就不可能長大。


人世間,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最為真摯而持久的愛;而一切真摯而持久的愛,必定都是建立在寬恕、包容的基礎上。可以說,沒有寬恕、包容,就沒有愛。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在寬恕和愛中長大的。但是,由於人的罪性,許多孩子長大了,寬恕和愛心沒有成長,仇恨卻逐漸膨脹。十年前,美國的一個新聞報導說,一個六歲的哥哥殺死了兩歲的妹妹;因爲這個哥哥覺得妹妹奪走了父母對他的關注和愛,於是仇恨自己的妹妹。當時聽到這個如此年幼就手足相殘的新聞,感到十分震驚。


可是,我最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最近幾年,中國竟發生多起哥哥甚至姐姐殺死自己妹妹的慘案。其中有兩起是因為十幾歲的哥哥或姐姐嫉妒妹妹受到父母的偏愛。那個殺死妹妹的姐姐在交代動機的時候甚至說,她就是要挖掉父母的心頭肉。此外,因房產或錢財糾紛引發家庭成員互相殘殺的案件也屢見不鮮。


除了家庭生活中的衝突外,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職場上和生意中的惡性競爭、以及世界範圍內種族和宗教上的互不寬容,所引起的大大小小的血腥悲劇,更是不勝枚舉。這一切都表明,一旦喪失了寬恕和包容,嫉妒和仇恨就會佔據人心。仇恨不僅會引起血淋淋的謀殺、戰爭和恐怖活動,而且會讓人們落入許許多多沒有硝煙、不見鮮血的陰謀詭計陷阱。


我們剛纔說過,寬恕、包容是愛的基礎。《聖經?哥林多前書》論到愛,說愛是“恩慈”、“不嫉妒”、“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13:4-7) 當講到愛和愛心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提到憐憫,比如,賑災捐款,賙濟窮人,幫助病弱等等出錢出力的事;而較少說起寬恕、包容、忍耐、不嫉妒、不記仇、不幸災樂禍。對許多人來說,做到忍耐、寬恕、包容,比出錢出力幫助別人更加困難。我們曾經說過一個寬恕的真實故事。


在美國有一個基督教派叫阿米什(Amish)。他們居住在賓州、俄亥俄和印第安納州等地,堅守聖經的教導,追求靈性的成長,過著非常簡樸的鄉村生活。2006年10月,在阿米什聚居的賓州蘭開斯特縣,一個名叫羅伯茨的運送牛奶的卡車司機,手持兩把槍闖進一所學校。他把十名6-13歲的女孩捆綁起來,叫她們面對黑板站著,然後對著他們的頭顱開槍,最後自殺身亡。十名女孩中有五人死亡,五人重傷。


這位送牛奶的司機,9年前曾經有個女儿,刚出世不久就夭折了,這使他對上帝充滿了仇恨(雖然他後來又有了孩子)。於是,他通過濫殺無辜的孩子,對上帝進行羞辱和報復。對阿米什人來說,看見自己像天使一般可愛的孩子被無緣無故地殘暴殺害,一定無比悲痛。在一般人看來,這真是一椿血海深仇!但是,槍擊發生後,被害女孩的家人卻呼籲人們寬恕槍手。許多阿米什人來到槍手家,安慰並且擁抱了槍手的妻子和孩子,希望他們能繼續住在那裏,以便得到許多阿米什朋友的幫助。有一位被槍殺女孩的祖父,對他的家人和孩子說:‘不要去恨那個槍手。不要把他當作魔鬼。讓我們寬恕他,就像上帝寬恕我們一樣。’”


這就是包容、這就是寬恕,這就是愛。槍手因爲對上帝的仇恨,而槍殺了上帝的孩子;但是上帝的孩子卻寬恕了槍手。阿米什人不只是愛自己團體裏的人,也愛他們團體之外的人,甚至愛槍手的家人。在今天福音中,耶穌要門徒彼此相愛,就是這樣一種愛。這是寬恕的愛。在聖經中,我們看到耶穌多次講到寬恕的愛。耶 穌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應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 (可11:25) 耶穌告訴我們,寬恕甚至比獻祭 (奉獻) 更加重要;他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 (對你不 滿) ,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 (太5:23-24)


有人覺得這樣的寬恕很難。其實,寬恕要比尋求報復容易得多。中國有句古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鼓勵人們要忍耐;忍耐的目的不是爲寬恕,而是爲報仇。爲了報仇,寧可懷著怨恨苦毒去策劃陰謀、尋找機會,哪怕忍受十年的煎熬。但是說不定,在這十年之內會因爲報仇的壓力,毀壞了自己的事業和生活,甚至得癌症,得高血壓、冠心病。值得嗎?寬恕,確實比報仇容易多了。寬恕不僅是寬恕別人,也是寬恕自己;因爲寬恕能夠醫治自己的心靈創傷,而報復則會加劇自己的心靈創傷;甚至給整個人生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寬恕給我們自己帶來平安、健康和喜樂;也使世界變得更加光明。寬恕和愛,是達到人生目標的最短的道路。


當然,我們也必須明白,寬恕不是為了助長邪惡;不是再多給兇手一枝槍,也不是再多給歹徒一次機會。寬恕是要中止和打斷冤冤相報和仇恨累積的惡性循環。寬恕,是用愛去化解仇恨、用善去制止邪惡。這就是聖經所說的“不要以惡報惡……要以善勝惡。”(羅12:17-21。)如果有人覺得不曉得怎樣去“彼此相愛”,那麽就先彼此包容、彼此寬恕吧。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感謝你賜給我們“彼此相愛”的命令。求主你眷顧我們,讓我們懷著彼此寬恕、互相包容的心;這樣,我們就每天都能活在你的大愛和平安之中。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6年4月21日修訂)

(2016/04/22 发表)


謝松齡:結出聖靈的果子

聖靈降臨後第一主日(三一主日,C年)


箴8:1-4,22-31; 詩8; 羅5:1-5; 約16:12-15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結出聖靈的果子》。

【序】在教會的年曆上,上週是聖靈降臨節。每年聖靈降臨節後的主日,被稱為三一主日。所謂“三一”就是“三位一體”。在本堂受洗的弟兄姊妹,應當還記得,慕道班上有一個專題,講到我們的信仰,就是信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今天這個三一主日,就是教會爲了堅固三位一體的信仰而設立的。三一主日是在聖靈降臨節之後。


全部聖經向我們啓示了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舊約聖經向我們啟示了上帝聖父。耶穌基督親自臨在世界,向我們啟示了上帝聖子。耶穌復活後五十天,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从此建立了教會,向我們啟示了上帝聖靈。聖父、聖子、聖靈是一體,是一個上帝。


現在我們來看有關聖靈的記載。《聖經?創世記》一開頭就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當上帝聖父差遣獨生聖子拯救世人時,聖靈臨到馬利亞身上,於是,上帝聖子藉著童女懷孕,道成肉身,住到我們中間。後來,耶穌受洗時,聖靈如同鴿子,落在他身上。隨後,聖靈又引他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試探。基督復活後,向門徒顯現,對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又賜給他們大使命:奉父、子、聖靈的名,去給萬民施洗。上週,聖靈降臨節,聖靈仿佛一陣大風吹過,又有火焰般的舌頭降臨在使徒頭上,賜給他們勇氣、信心、能力,使他們放膽講道、給人施洗、建立教會。從此,聖靈運行在教會裏面,臨在人類的歷史之中。


今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再次向門徒預言聖靈降臨,說,祂還有許多事要告訴門徒,但他們現在不能領會、擔當不了;等到賜真理的聖靈來了,聖靈會引導他們進到一切的真理之中。(約16:12-13) 有人可能會問,“聖靈是什麼樣?太玄乎了吧。”有人甚至會說,“只有當我看見了上帝、看見了聖靈時,才相信祂的存在。”這種反應並不奇怪。人的本性是“眼見為實”,無論何事,都要看見了才相信。約翰福音記載,連使徒腓力都曾經要求耶穌將天父顯給他們看。(約14:8)


但是,聖靈是三位一體上帝的一位;上帝是不能看見的,因為上帝是無限的。有限的人不能看見無限的上帝。人用大腦思考;用感官接受外部的信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再經大腦整合。但是,人的大腦(就這麼大一塊肉)和人的感官是非常有限的。我們可以看見、可以感知、能夠思維的東西只是宇宙中的極小部分。宇宙中的絕大多數東西我們都不知道。難道我們看不見、聽不到的東西就不存在嗎?


舉例來說,人活著,需要攝取水和食物這些可以看見的東西。但人最不能離開的東西是什麼?是空氣。大腦缺氧六分鐘,腦細胞的損害就不可逆轉。人窒息十幾分鐘,就會死亡。但是,空氣卻看不見、聞不到、摸不著。我們能說水和食物看得見,所以存在;空氣看不見,就不存在嗎?我想,沒人會懷疑空氣的存在。除了人的生存必須依賴空氣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感知到空氣的存在。比如,空氣的流動,讓我們身體感到輕風吹拂,叫我們眼睛看見旗子飄揚,樹木搖動。


其實,在聖經中也是用風或是呼吸時的氣息來比喻聖靈的。《創世記》一開頭講到上帝的創造,說,“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1:2),希伯來原文就是“從上帝來的風(氣息)運行在水面上”。後來,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的氣息吹在人的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2:7)耶穌在和猶太人的領袖尼哥德慕談到人須從聖靈重生時,說:“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約3:8)《使徒行傳》記載,五旬節到了,聖靈像一陣大風吹過,降臨在使徒頭上。(2:2)


因此,聖靈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聞不到、摸不著,但祂卻是至高無上、無處不在。人的肉體生命離開空氣不能生存。人的靈性生命離開聖靈就會死亡。聖靈和空氣一樣不能看見。但我們卻能看到聖靈的工作所結出的果子(成果)。


耶穌離世前曾多次向使徒應許賜下聖靈。聖靈降臨首先改變了使徒,使他們有信心、有勇氣、有能力去建立教會;接著,引導他們、並藉著他們去創造歷史、改變世界。聖靈進入人的裏面,改變了人,改變了我們。聖靈的運行,使人心靈昇華、行為向善。聖靈改變我們,就像把一棵壞樹、或一棵不好的樹改變成一棵好樹。耶穌說,壞樹結壞果,好樹結好果;憑果子,可以認出樹的好壞。(馬太福音7:17,20)聖靈的工作,就像讓好樹結出好果那樣,在我們身上結出聖靈的果子。


我們真的都需要改變。在這個世界上,由於邪靈、邪惡勢力和人們心中邪情私慾的存在,因此有各種各樣的衝突和人際關係的破裂,在世上引發越來越多的惡行和罪孽,也使人自己本身的人格變態、心靈分裂。許多人經歷著婚姻和家庭關係的破裂、職場上的陰謀詭計、商場上的爾虞我詐、個人生活中的苦悶愁煩。我們需要聖靈來幫助我們抵擋一切的罪性和邪惡,需要上帝的愛來醫治我們的痛苦和創傷。


在今天的第二篇經課《羅馬書》中,有一句特別重要的話;使徒保羅說: “上帝藉著祂賜給我們的聖靈,已把祂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5:5,現代中文譯本) 在《加拉太書》中保羅又說,聖靈會使我們在心靈和行為上結出九種果實, 叫作“聖靈九果”:就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其中,仁愛是第一位的。“愛”也是耶穌全部教導的核心。


正是聖靈把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裏。因此,如果有聖靈在我們的裏面,我們就會有真正的愛心;我們若能愛人如己、彼此相愛,就表明聖靈在我們裏面運行。有真愛的人,一定喜樂平安,心地良善,言行信實,溫柔節制。有真愛的人,不僅自己蒙福,也讓別人分享上帝的恩惠。我們可以從有真愛的人身上,看到聖靈所結的果子,表明聖靈的存在。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在受洗的時候,聖靈已經澆灌在我們心裏,上帝的愛與我們同在。聖靈帶領我們的人生,上帝的愛改變我們的生命。上帝的愛有醫治的大能,讓我們的心靈充滿感恩、喜樂、和平安。這個世界沒有愛,因此遭受痛苦、災難、禍患;有了愛,就會帶來平安、喜樂、恩典。我們不僅自己要擁有愛,而且要靠著聖靈的力量,把上帝的愛帶到人群之中、帶到整個世界。


現在讓我們禱告。賜生命的聖靈啊,求你運行在我們中間,把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裏面。使我們結出聖靈的果子,有純潔的心靈、清白的良知,和真誠的信心;活出基督的愛,榮耀三位一體上帝的聖名。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6年5月22日)





此文于2016年05月25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耶穌是生命的主宰

聖靈降臨後第三主日講道(C年)


王上17:17-24; 詩30; 加1:11-24; 路7:11-17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是生命的主宰》。


(在座弟兄姊妹有多少人知道莎士比亞?有多少人知道《羅密歐與朱麗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國傑出的詩人、劇作家,被稱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他的名字在歐美家喻戶曉,在中國也有他許許多多的“粉絲”。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四百週年,世界各地都有紀念活動,重溫他的作品。


莎士比亞著作等身;他的登峰造極之作是四大悲劇。《哈姆雷特》、《馬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這四大悲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英國或西歐的王公貴族,身處社會頂層。这些悲劇的劇情都非常震撼人心;因為其中充分展現了人的罪性,深刻揭示了罪惡必定導致死亡的真理。這些悲劇所刻畫和描寫的,是人因自己內心的嫉妒、貪婪、詭詐、仇恨、刻毒,想要主宰自己和他人的命運,而行兇作惡;最終卻促成自己和別人的死亡。我們在這些悲劇中看到,無論人多麼權高位大、無論他多麼陰險狡詐、心狠手辣,一旦陷入罪惡,就已落進自己設下的死亡陷阱。用當今網路上的語言說,是“不作不死”。


死亡是人生道路的盡頭,不可逆轉;是人類無法逾越的溝、不能跨過的坎。人們盼望生命,恐懼死亡。有人可以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千難萬險,但卻無人能夠戰勝死亡。再“偉大”的人,在死亡面前都顯得十分渺小。人生路上可以遭遇痛苦、享受歡樂,命運途中可以富貴通達、貧賤窮困,但死亡卻是任何人都無法逃脫的最後結局。


為甚麼我們在這裡講到死亡?因為今天的福音涉及到死亡和生命。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我們首先看到一幕死亡的悲劇圖景。耶穌和他的門徒、及許多跟隨他的人來到一個市鎮(Nain拿因)的門口,遇到一支出殯的隊伍。一位寡婦因自己獨生兒子的死去而哀哭。許多人陪著寡婦送葬,抬著那死去的年輕人,隊伍中也有人悲傷地哭泣。“白頭人送黑頭人”,真是悲慘淒涼。


這時,轉機出現了。耶穌看見此情此景,就憐憫那位寡婦,安慰她說:“不要哭。”然後上前按住抬架,送葬的隊伍就停了下來。耶穌說:“年輕人,我吩咐你起來!”那死者就坐了起來,並且開始說話。耶穌把他交給他的母親。於是,人們從悲傷轉而驚奇,將榮耀歸於上帝。


這是一個神跡。四部福音書中一共記載了三十五個耶穌的神跡。其中有廿三個是醫治疾病、驅趕邪靈,有三個是使死人復活。這些神跡都是關乎死亡與生命。從人類的日常經驗和科學知識來看,疾病尚可以治療,但死亡卻是不可逆轉的生物過程。因此,死人復活是不可思議的事件。於是,人們很自然地提出:“這樣的神跡真的存在嗎?”我本人是學醫的,知道如何從科學來看生命和死亡。但我的回答是:“我相信神跡的存在。”正如我們在上週所說的,人類的日常經驗和科學知識都十分有限,我們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因此不能簡單妄下結論說,在我們經驗和知識以外的東西就不存在!


顧名思義,“神跡”就是上帝的作為。美國最著名的字典《韋伯斯特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對“神跡”的定義是:“神跡是特別的事件,顯明神介入人類的事務。”("Extraordinary events manifesting divine intervention in human affairs.")只有上帝才能行神跡。我們不是上帝。不能因為自己無法行神跡而否定神跡的存在。上帝無所不能。如果你真的相信上帝,順理成章,就會相信神跡的存在。


但是,接下來可能有人會問:“既然耶穌能行神跡,為甚麼祂醫治這個人,不醫治那個人?”“為甚麼祂不醫治所有的病人,不讓所有的死人復活?”沒錯,在耶穌的一生和事工中,祂醫治了許多人,但祂確實沒有醫治所有的人;也沒有給任何人一次性的、一勞永逸的醫治,叫這人永遠不再生病。他醫治過的人還會再次生病,他復活過的人還會再次死亡。上帝創造了自然律。耶穌醫治的目的不是中止自然律,而是見證上帝是生命和死亡的主宰。神跡是上帝權能的記號,藉著神跡,見證上帝對我們的生命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在耶穌的神跡中,可以看到,當病人得醫治後,耶穌常常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如,路8:48)我們可能就此想到,耶穌醫治的都是義人或是有堅定信心的人,因為他們配得醫治。很多虔誠的基督徒相信,只要有足夠的信心,上帝就會垂聽我們的禱告,神跡就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可以看到藉著禱告得醫治的事例。比如,有位牧師曾經得過一種非常兇險的惡性腫瘤。醫生明確告訴他,這種腫瘤當時已經不宜手術,只能化療維持。可是這位牧師堅持要求手術,並禱告求主醫治。結果手術後十多年了,他還健康地活著。在我們當中,也有弟兄姊妹奇妙得醫治的見證。


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我讀第一個神學院的時候,有一位高年級同學,畢業後作了牧師。可是不久,他的太太得了肺癌。當時他太太還很年輕,才三十多歲,年輕的師母,他們有三個小女兒。患病後,他們找了最好的醫生,許多人為他的太太努力禱告,求主醫治。但他太太一年多後就病逝了。另有一位美國牧師,他太太得了卵巢癌,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更有許多人同心合意為她作醫治禱告。可是三年半後,她還是去世了。


但是,在今天的福音裏,那位寡婦並沒有請求耶穌救她的獨生兒子,在場的任何人也都沒有表現出任何信心。只是耶穌出於對那寡婦的憐憫,主動救她的獨生子脫離了死亡的權勢。這表明,信心和神跡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上帝在人身上顯神跡,並不是為了報償人的信心,而是為了表明,上帝是生命的主;為要我們明白,上帝掌管一切;我們的生命、健康、財富、和一切的福利,都是來自上帝,是上帝豐盛的賜予。


如果你刻意尋求神跡來確立你的信心,如果見到神跡你才信,否則就不信,那麼你就絕不可能見到或得到神跡。但是,當你把自己的心思意念集中在上帝的面前,就能意識到上帝的能力和慈愛就在你的身邊。上帝的能力和慈愛並不只是出現在那些奇妙的、具有戲劇性的、使人立刻得醫治、得幫助,或者使人死而復生的場合;上帝的能力和慈愛更是顯明在天體運行、春來秋往,顯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上帝的能力和慈愛召喚我們進入祂的羊欄,使我們這些原來不認識祂、不敬拜祂的人,歸向祂、成為祂的兒女,得到祂豐盛的祝福、行走主平安的道路。這一切難道不是神跡嗎?


當你存著感恩的心,數算這些奇妙的神跡,就一定感到,你的生命在上帝的手中是安全的。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要在禱告中邀請耶穌進入你的處境,讓他接近你,觸摸你,向你說話,發佈命令。他可能沒有說你想聽的話,可能沒有做你所求的事。但他會給你最需要的。當耶穌來到你的處境中與你同在,你就沒有越不過的溝,沒有跨不過的坎。耶穌是生命的主宰。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6年6月5日)





此文于2016年06月08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赦免與感恩

聖靈降臨後第三主日講道(C 年)


撒下11:26-12:10,13-15; 詩32; 加2:15-21; 路7:36-8:3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赦免与感恩》。


聖經中有幾個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故事。其中之一,許多弟兄姊妹可能都聽過,大衛借刀殺人,奪人妻子的故事。大衛是上帝重用的僕人,被膏立爲以色列王。當軍隊在前方打仗的時候,大衛和他手下勇士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通姦,拔示巴懷孕後,大衛為了掩蓋醜聞,把拔示巴的丈夫烏利亞從前線召了回來,叫他回家去住。但忠心的烏利亞不肯回家去住,說,前方的將士都在田野裏安營紮寨,日夜處在危險之中,他怎麼可以住到家裡與妻子尋歡作樂。大衛的詭計失敗,於是叫烏利亞帶一封密信給前線指揮官,信中命令指揮官把烏利亞派到最危險的地方去,不給他後援。前線指揮官遵從了大衛的命令。結果烏利亞被敵人殺死了。於是大衛娶了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


今天的舊約經課接著這個故事往下講。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生下了和大衛通姦所懷的孩子。大衛所作的這件事讓上帝發怒,於是差遣先知拿單(先知是上帝的使者)去宣告對大衛的審判。為了讓大衛自己知罪,拿單先說了一個比喻。“某城有兩個人,一個富有,一個貧窮。那個富人有很多牛羊;那個窮人只有一只小羊,是他買來養的。他照顧小羊,讓小羊跟自己的兒女一起長大。他把自己吃的喝的也喂一些給小羊,讓小羊睡在他懷中,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有一天,那富人家裡來了客人;他捨不得從自己的牲畜中殺一隻招待客人,卻把窮人家裡那隻小羊取來款待客人。”大衛聽到這裡,對那富人的所作所為非常生氣,說:“我對永生上主起誓,做這事的人該死!他做出這樣殘忍的事,必須四倍償還他所奪去的!”拿單對大衛說:“你就是那個人!” (撒下12:1-7a,現代中文譯本)。拿單是用這個比喻讓大衛自己知罪。


接著,拿單對大衛宣告上帝的審判:你(大衛)藐視上帝的命令,行上帝認為是邪惡的事;借敵人(亞捫人)的刀殺死烏利亞,奪了他的妻子。因此,你(大衛的)家將永遠逃不了刀劍;你自己家裡的人要起來作亂攻擊你。大衛立刻說,“我得罪上主了。”拿單說:“上主饒恕你,你不至於死。但是,因為你做這事藐視了上主,你的孩子會死。”(撒下12:9-13,現代中文譯本)七天後,那個孩子害重病死了。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大衛認了罪,並且得到了上帝的赦免,為什麼還要受如此嚴厲的懲罰呢?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慈愛的,也是公義的。說上帝是慈愛的,因為上帝愛我們、憐憫我們;我們若有過犯,願意悔改,上帝就赦免我們。說上帝是公義的,因為上帝一定會守祂與我們所立的聖約,也要我們謹守聖約;如果我們愛上帝、遵行上帝的旨意,祂就會對我們發慈愛、賜我們恩典和平安;如果我們違背聖約,對抗上帝旨意和誡命,祂也會管教我們、甚至審判我們。


十誡是上帝賜給祂子民的十條誡命,要他們遵守。大衛所做的事,觸犯了十誡中的第五誡“不可殺人”;第六誡“不可姦淫”;第九誡“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第十誡“不可貪戀人一切所有的。”上帝憑著祂的恩慈,赦免了大衛因犯姦淫和謀殺而當得的死罪。但是上帝不會承擔大衛犯罪的後果;也不會承擔任何人犯罪的後果。由於大衛罪的影響,他的第一個兒子(長子暗嫩)強姦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他瑪,後來被那妹妹(他瑪)的親哥哥押沙龍殺死。大衛的另一個兒子(殺死暗嫩的押沙龍)發動叛亂,要殺死大衛,自立為王;大衛逃離耶路撒冷後,他佔領宮殿,在公眾面前,和大衛的十個妃嬪睡在一起。大衛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但卻因犯罪,不得不承擔這些罪的後果。在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就永遠分裂了。


無論如何,大衛雖然犯了罪,但卻能夠認罪悔改;上帝因此赦免了他。真正的悔改,不僅要悔,而且要改;就是痛悔以往的過犯,並且改變今後的生活。上帝的赦免使大衛更愛上帝,他從此沒有再犯諸如此類的罪過,凡事尋求上帝的旨意,並且用上帝寬恕他的心去寬恕別人,甚至寬恕背叛他的人。使他統治的時期成為以色列歷史上的巔峰。


今天的福音講到另一個因認罪悔改而得赦免的人。這是個低賤的女子,無法和地位高貴的大衛相比。她不是女王或公主,而是一個聲名狼藉的妓女。她一定聽過耶穌的講道,於是悔改,決心要過一個全新的生活。這時,她聽說耶穌在一個名叫西門的法利賽人吃飯,就懷著愛主和感恩之心來到那裡,站在耶穌背後,挨著耶穌的腳哭,眼淚流濕了耶穌的腳,她就用自己的頭髮擦幹,又用嘴連連親吻耶穌的腳,並且抹上香膏。


這位悔改了的妓女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她對耶穌的感恩和愛。雖然她原來罪惡很多,但她相信耶穌會赦免她的罪;於是,她的信心使她許多的罪得到了赦免。因此,耶穌對她說:“你的罪赦免了。”又說:“你的信救了你。”


而法利賽人西門雖然請耶穌來家裡吃飯,卻沒有表現出對耶穌的愛。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個好人,沒有罪惡,用不著耶穌赦免他的罪,也不相信耶穌可以赦免人的罪。世界上最大的罪,就是認為自己沒有罪。覺得自己沒有罪,就不會去認罪;不認罪、不悔改,就不會得到赦免。他也許會對上帝感恩;但卻只是為了自己和家人能夠吃餅得飽、生活安逸、享受快樂、貪心滿足而感恩。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對上帝的愛和感恩。第一種對上帝的愛和感恩,是因為“吃餅得飽”、靠上帝的名,得到了某些利益和好處;他們當然比那些“佔了便宜還賣乖”,“吃了娘奶還罵娘”的人要好些。第二種對上帝的愛和感恩,是因為真的相信上帝把我們從罪惡和死亡的深淵拯救出來,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讓我們開始一個全新的人生。這種出於信心的愛和感恩,才是上帝所喜歡的。所以,要經常想一想,我們知罪、悔罪、離棄罪惡、開始新生了嗎?我們相信主耶穌基督有赦罪之恩嗎?當我們得到了恩典,真的對上帝懷有愛和感恩之心嗎?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你鑒察人心,有赦罪之恩。求你賜給我們一顆知罪、悔改和感恩的心,使我們每天都能靠著你的帶領,在全新的路上,向著生命的標竿奔跑。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3年6月16日)

(2016/06/10 发表)



謝松齡:棄絕邪惡(二)

聖靈降臨後第五主日講道(Proper 7 C年)


賽65:1-9; 詩22:18-27; 加3:23-29; 路8:26-39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棄絕邪惡(二)》。


我們剛才聽到的路加福音,講的是耶穌在格拉森趕鬼的神跡。新約聖經中很多地方記載了耶穌醫病趕鬼的神跡。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聖經所說的鬼究竟是甚麽。講到鬼,可能許多中國人,特別是從中國大陸來的弟兄姊妹不信世界上有鬼。連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都對鬼神抱著半信半疑、不置可否的態度。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表明他既不去得罪鬼神,也不去接近鬼神,敬而遠之。


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在無神論教育下長大,很難相信有鬼。多年前,我和國內一位知名哲學教授談起鬼;他問我,你信有鬼嗎?我說,我不信有鬼。他又問,那麼你信上帝嗎?我回答說,我當然信上帝。他說,你不信有鬼,就不是真的信上帝;因為聖經、特別是新約中明明說有鬼,你不相信有鬼,就是不相信聖經、不相信上帝。聽他這樣說,我才恍然大悟,我說的鬼和這位哲學教授說的鬼不是一回事。我說的鬼,是民間傳說中有形象的鬼。比如,《聊齋》裏面,有青面獠牙的鬼,有化成美女的鬼(如電影《畫皮》);還有美國許多電影裏的吸血鬼(殭屍)。我當然不會相信有這種鬼。


那麽聖經裏所說的鬼是甚麽呢?聖經裏所說的鬼,原來的意思(本義)是邪靈;只是在把聖經翻譯成中文的時候,用了“鬼”這個字,因而引起誤解。在中國文化中,鬼的含義有兩種。一種含義是說,人死後就成了鬼。但是,自從有人類以來,死了的人,比現在活著的人不知要多多少倍,如果以往死了的人都成了鬼,那麼,現在就不是人的世界,而是鬼的世界了。鬼的另一種含義是比喻、或者形容世上的邪惡勢力、人們的邪情私欲和各種各樣的不端行爲。比如,若是覺察到有人在策劃陰謀,人們可能會說,“這件事情不對頭,裏面有鬼!”有些成語,“心懷鬼胎”、“鬼迷心竅”、“鬼鬼祟祟”、“鬼頭鬼腦”、“裝神弄鬼”、“鬼話連篇”(形容人說謊)、“當面是人背後是鬼”(形容人耍兩面派)、“說鬼話”(在背後說人的壞話)、“鬼點子”(壞主意)等等,都是形容敗壞人、毀滅人的邪惡勢力、邪情私慾和人的不端行爲。


所以,在幾萬個中國字(漢字)裏,大概只有“鬼”和聖經原文中的“邪靈”(Demon)比較接近。於是,當年翻譯聖經的傳教士和學者們,就用了“鬼”這個字。比如,英文聖經中的“邪惡之靈(evil spirit)”,在中文聖經被翻譯成“惡鬼”;“不潔之靈 (不干淨的靈, unclean spirit) ”被翻譯成“汙鬼”;“使人病弱之靈(spirit of infirmity)”被譯爲“病鬼”;“使人聾啞的靈(dumb and deaf spirit)”被譯爲“聾啞鬼”。


因爲鬼是靈,是邪靈,是邪惡權勢,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所以,鬼是不能用肉眼看見的;而且它一定要藉著看得見的物質形體起作用。比如,無形的魔鬼在引誘夏娃犯罪時,就是通過有形的蛇,來對夏娃說話;夏娃對魔鬼打開了她的心。進入人心裏的,不是有形的蛇,而是無形的罪惡和邪靈。再如,據《約翰福音》記載,猶大在出賣耶穌前,撒旦(魔鬼)已經進入了他的心(約13:27);從那時起,撒旦(魔鬼)就主宰了、控制了猶大。撒旦甚至通過彼得誘惑耶穌,遭到耶穌的斥責。(太16:22-23; 可8:32-33)


無形的魔鬼或邪靈控制了有形的人,我們就說這個人“被鬼附”了,“著魔”了,“中邪”了,或者說“鬼魂緾身”。而人,則作了魔鬼或邪靈的奴隸。在今天的福音裏,我們就看到一個被魔鬼或邪靈控制了的人。耶穌和他的門徒來到一個叫格拉森的地方,迎面而來的是一個被鬼附著的人,也就是一個被邪靈控制了的人。這人有被邪靈控制的典型特徵。第一,他好久不穿衣服,赤身露體也不以為恥,表明被邪靈控制的人不知羞恥。我們在現實中也能看到,邪惡的人總是厚顏無恥。第二,他住在墳塋裏,表明有邪靈在身的人害怕光明,喜歡躲在陰暗污穢、不見陽光的角落。現實中邪惡的人也是一樣。第三,他力大無比,肆無忌憚,幾近瘋狂,既攻擊別人,也傷害自己。現實中的邪惡勢力同樣如此。第四,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被邪靈控制,因此心靈扭曲,把病態的行為當成理所當然。現實中許多行兇作 惡的人,也往往以醜為美,指惡為善,自以為是真理和正義的化身。可見,這個被邪靈控制的人,具有普遍的現實性。他表現出來的醜惡和病態,在我們的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但是,正如中國俗話所說,“邪不勝正”,邪靈懼怕聖靈。當耶穌來到這人面前時,他裏面的鬼知道聖靈充滿的耶穌是至高上帝的兒子。他們央求耶穌不要把他們趕到深淵裏去。耶穌問那鬼叫甚麼名字。那邪靈說,他們叫“群”。“群”在聖經的原文,是軍團。羅馬軍隊的一個軍團有六千人。一個軍團六千個鬼!所以,這人裏面有許多的鬼,各種各樣的邪靈集於一身。這些鬼懇求耶穌准許他們離開這個人,進入豬群(在猶太人看來,豬是最為骯髒下賤的);後來,那群豬沖出山崖,落在湖裏,淹死了。耶穌把這個人從邪靈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他神志清醒、穿上衣服、恢復正常了。但是,當地的人卻因這件事而害怕,把耶穌趕走了。他們害怕承認他們中間有鬼,認為耶穌干擾了他們的生活,並且造成他們經濟上的損失(一大群豬)。他們寧可生活在魔鬼肆虐、邪靈橫行的世界之中,也不願改變自己的生命。確實有許多人,正因為自己本身是邪惡的,才願意生活在邪惡的世界之中,以便最大限度地滿足個人私慾;他們害怕自己生存狀態的改變。


從今天的福音裏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生存的基本狀況。當魔鬼、邪靈藉著(通過)蛇引誘夏娃背叛上帝、夏娃向魔鬼開放了自己的心,罪和邪惡就進入了人心、進入了世界。魔鬼、邪靈既然是靈,人就不能看見它,也不能識別它。它能夠迷惑、控制和敗壞人,人卻無法勝過它。中國的成語“鬼迷心竅”,維妙維肖、非常生動地描繪了,人被邪靈所迷惑、轄制和敗壞,以致道德墮落、行爲邪惡。人往往不認識自己的所作所爲,害怕承認自己受到邪靈的影響,更無法戰勝自己裏面的邪靈。


人若是抵擋上帝,違逆上帝的旨意,上帝就無法繼續看顧他。英文裏有句話說,上帝不再看顧某人之時,就是魔鬼叫他瘋狂之日。在這個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受到邪靈和邪惡勢力的控制;邪靈深入、潛藏在人類心靈的每一個角落,迷惑、敗壞、摧殘人類,叫人叛逆上帝,傷人害己。但是,當我們靠著上帝的恩典,像那個被鬼附的人一樣,來到主耶穌基督的面前,聖靈的大能就可以把緾繞人的邪靈驅趕出來,把人從邪惡勢力的控制和奴役下釋放出來,讓人不再作邪靈的奴隸,開始新的生命。因此只要勇於正視和承認邪靈對我們的影響(認罪),敞開我們的心門,耶穌就醫治我們,拯救我們脫離邪惡,賜給我們新的生命。


我們基督徒在受洗的時候,都在上帝面前立下誓約,要棄絕魔鬼及所有叛逆上帝的邪靈;棄絕那使上帝所創造的生命敗壞和毀滅的邪惡權勢;棄絕一切使我們遠離上帝的邪情私慾。


藉著水和聖靈的洗禮,真正的基督徒,身上都帶著主耶穌基督的印記。主耶穌基督的印記幫助我們抵擋一切邪靈的攻擊、遠離一切魔鬼的試探。主耶穌基督的印記也賜給我們勇氣和能力,讓我們能夠奉耶穌基督的聖名,去幫助那些受到魔鬼、邪靈、邪惡權勢和邪情私慾迷惑、敗壞和轄制的人們。上帝要叫世人因耶穌的名得救。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3年6月23日初稿,2016年6月19日修訂)







此文于2016年07月21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尋求生命的中心

聖靈降臨後第九主日講道(C年,Proper11)


創18:1-10; 詩15; 西1:21-29; 路10:38-42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尋求生命的中心》。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最好的福分。”人生中,甚麼才是最好的福分?英國(蘇格蘭)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有一天,一個牧童(放羊的男孩),去尋找幾只迷路的羊,從山的這邊走到另外一邊。這時候,他突然看到腳前有一朵非常美麗的花,他從來沒有看見過這麽美麗的花。於是,他跪了下來,摘下這朵花,捧在手裏,睜大眼睛,仔細欣賞。當他把這朵花貼近臉的時候,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擡頭一望,看見眼前的石頭山裂開了一個洞。陽光照進山洞,只見山洞裏光怪陸離、珍貴美麗的金銀珠寶在陽光下面閃閃發光。於是,這個牧童手裏握著花,走進山洞裏,然後放下花,開始揀那些金銀珠寶。他想,有了這些財寶,幾輩子都花不完,永遠不用放羊了。


不一會兒,牧童的兩只手裏已經抓滿了各式各樣的財寶。他想要把這些財寶送回家,就趕快往洞外跑。這時候,一個聲音對他說:“不要忘記拿走最好的東西!”於是,牧童又回過頭來,去看看有沒有比手上的金銀珠寶更好的東西。這一次,他又抓了更多的財寶,裝滿了衣服口袋。這時,那個聲音再次對他說:“不要忘記拿走最好的東西!” 可是,話音未落,牧童就已經跑出洞外。到了洞外,他想好好欣賞一下得到的東西;但伸手一看,所有的珍寶,都變成了石頭和塵土。他再回頭去看那個山洞,洞門已經關閉了。那個聲音第三次向他說話:“你忘記了拿那最好的東西,就是那朵美麗的花,是開山洞的鑰匙。”


在我們剛才讀過的福音中,也有一個人和那牧童一樣,忘記了最好的東西。忘記最好東西的這個人,就是馬大。我們從今天的福音中知道,有一天,耶穌和他的門徒來到一個村莊,有一位叫馬大的婦女迎接耶穌到她家,准備好好款待耶穌。這個任務并不輕松。你想想,家裏突然來了十三個人(耶穌和他的十二個門徒),單是准備吃的,就會忙得不可開交。如果我家裏突然來了十三個人,我該怎麽辦呢?我很可能到法拉盛街上去買十三個盒飯(便当),四菜一湯,客人差不多可以吃飽了。但是馬大不可能這樣做,那時候,沒有麥當勞、漢堡王,沒有披薩,更沒有中國式的快餐盒飯。馬大只能靠自己去和面、烤面包,殺兩只雞或者宰一頭羊,再去井邊打一些幹淨水來招待客人。


今天的福音記載說,“馬大因為要做的事情多,心裏忙亂。”在馬大忙著准備款待耶穌的時候,她的妹妹馬利亞卻坐在耶穌腳前,聽耶穌講道(古代猶太學生都是坐在老師腳前聽課)。馬大心裏很不平衡,就到耶穌面前抱怨她,說:“主啊,我妹妹讓我一個人做這許多事,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幫我吧。”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爲許多事操心忙亂,但是只有一件是不可缺少的;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最好的,沒有人能從她手中奪走。”(路10:40-42,現代中文譯本)


在這裡,耶穌溫和地批評了馬大。馬大忙著招待耶穌和他的門徒,有沒有做錯呢?當然沒有錯。招待客人,特別是招待耶穌,當然沒有錯。就像那個牧童在山洞裏取了許多財寶一樣,沒有錯。但是,馬大卻像那位牧童一樣,忘記了最好的東西。那位牧童忘記拿上打開寶庫的鑰匙;而馬大忘記領受上帝的旨意,忘記與耶穌分享屬靈的生命。當耶穌來到馬大和馬利亞家裏的時候,耶穌就是他們家的中心,就是那取之不盡的屬靈寶庫。


對那位牧童來說,金銀財寶當然很好,可以供他享用一生。但最好的東西卻是那一朵可以打開寶庫的花。沒有那一朵花,所有已經到手的財寶,也都會化作灰塵。對馬大來說,招待耶穌是一種祝福;但最好的祝福是聆聽上帝的道,是和耶穌建立生命的關係。因為上帝的道賜給人生命,耶穌是每個人生命的中心。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時常會遇到馬大所面對的問題。比如,我們經常在生活的許多方面超負荷。爲了尋求更美好的生活,許多人拼命工作,超時超量;常常感到筋疲力盡,心煩意亂,沒有平安。本來是爲了尋求更美好的生活,結果反而常常覺得生活有難以承受的辛苦;對未來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成了自己今天的重擔。有不少弟兄姊妹感歎:“來美國本來是為了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沒想到在美國生活如此艱難,甚至充滿風險。”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似乎是他們正常的生存狀態。他們看不到世界上的五彩繽紛,只在一個狹隘的視野中看到白色和黑色。他們感到壓力很大,並且常常像馬大要求馬利亞那樣,要別人來分擔他們的憂慮、勞苦、愁煩。


有一位朋友,來美國很多年,一直非常忙碌,掙了不少錢。前些年看到中國大陸充滿商機,就和別人合夥去大陸做生意。結果上當受騙,不僅虧了老本,而且還欠了一屁股債,被原來的合夥人告上法庭。他和我談到這件事,感嘆他之所以會淪落到如此地步,是因為貪心而失去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中心。


工作辛苦、生活繁忙本身並沒有錯。有人說,在美國不怕忙,就怕不忙、就怕無事可忙。(如果不忙、無事可忙,差不多就是失業了)可是,我們卻常常像馬大那樣被忙碌的工作和家庭事務搞得沒有閒暇的時間,沒有休息的日子,以致疏遠耶穌,離開上帝,於是心煩意亂、憂心忡忡,甚至迷失方向,做一些傷人害己的事情。我們之所以覺得勞累、甚至愁煩,不僅由於工作繁忙,而且因為我們方式錯誤,像馬大一樣,認不清人生的價值,失去了生命的中心。


耶穌向馬大提供了一個榜樣,那就是馬利亞。耶穌對馬大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10:41-42)馬利亞也許沒有馬大那麼成熟老練、沒有馬大那麼聰明能幹、沒有馬大那麼精於計算;但是馬利亞有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有一個真正的生命中心,並且她和這個中心保持緊密的聯繫,這個中心就是主耶穌基督。上帝給人最大的賜福,不是物質財富,不是聰明才能,更不是貪欲和野心。上帝給人最好的東西,是正直、純潔、真誠、平安和喜樂。無論人的物質財富是多是少,聰明才幹是大是小,只要有上帝的道、有耶穌基督作我們生命的中心,我們的心靈就會正直、純潔、真誠,我們的人生就有恩惠、喜樂、平安。


要記住,上帝是創造一切、掌管一切的主宰;我們的生命、時間、才幹、金錢都是從上帝而來。也許,我們經過自己的努力奮鬥,能夠取得一些成就,好像那位牧童,從山洞裏得到了許多財寶。但是,我們千萬不能忘記帶著那朵花,就是那打開山洞的鑰匙、我們生命的中心。失去了那朵花,已經到手的財寶就會變成塵土。我們在為人生的理想而奮鬥的時候,無論如何辛苦、繁忙,都必須守住生命的中心。失去了這個中心,人生中的成就也會化為灰燼。我們要常常祈求與主相遇,特別是每個星期來到教堂,在敬拜中,回到上帝的懷抱;在禱告中,來到耶穌的面前。我們返回生命的中心,汲取信心、力量、能力和智慧,讓人生的成果更加豐盛,將榮耀歸於上帝。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懇求你幫助我們,使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不要忘記,唯有你,才是我們生活和生命的中心;與你同在,才是我們最好的福分;你的聖靈,才是我們信心、能力和智慧的源泉。求你看顧我們、帶領我們,榮耀你的聖名。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07年7月22日初稿

 2016年7月15日修訂)





此文于2016年07月19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修訂版)

聖靈降臨後第十主日講道(Proper 12, C)


創18:20-33; 詩138; 西2:6-15; 路11:1-13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


剛才我們宣讀了今天的福音(路加福音十一章1-13節)。今天福音的主題是,主耶穌教導我們怎樣禱告。對於禱告,許多弟兄姊妹,特別是來教會不久的弟兄姊妹,甚至一些在教會時間很長的弟兄姊妹,都想知道什麼是禱告?為什麼要禱告?應當怎樣禱告?在禱告中祈求上帝祝福,想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上帝會給我嗎?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回答了這些問題。


毫無疑問,作為基督徒,每天應該禱告。每個星期天我們來教堂崇拜,也有很多禱告。我們崇拜時使用的就是禱告書(《公禱書》),其中都是言辭優美,情真意切的禱告。但是,我們還是常常覺得自己不會禱告。禱告難嗎?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說禱告不難,因為在人類的生活中,禱告是普遍存在的。即使不信任何宗教的人,也有禱告。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在一些生日晚會上,點燃了蠟燭;在吹滅蠟燭之前,叫過生日的人許願。也有人喜歡在許多不同的情形下許願。許願,就是禱告的一種方式。許多中國人信佛教。有人到廟裏燒香拜佛,祈求一件什麽事,或者許個什麽願,其實都是禱告。人們在這種情形中禱告,不會覺得困難。但這些禱告不是基督徒的禱告。什麼是基督徒的禱告呢?


今天的福音說:“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我們知道,雖然主耶穌的門徒大多是打漁的,還有是收稅的,但他們都是猶太人,猶太人經常在猶太會堂中禱告。他們一定都會禱告。可是,爲什麽還要求耶穌教導他們禱告呢?這是因為,他們想學習如何藉著禱告和上帝建立新的關係,讓自己的心願,合上帝的旨意。


於是,耶穌向門徒示範,教導他們應當如何禱告。我們把主耶穌教導我們的禱告文,稱爲《主禱文》。我們每次崇拜都要讀或者唱《主禱文》;《主禱文》清清楚楚地表達了一個基督的門徒應當和上帝、和人們有怎樣的關係;叫我們明白一個基督的門徒對待生活應當具有怎樣的態度。


許多人都能背誦《主禱文》。今天《路加福音》所記載的《主禱文》,與《馬太福音》略有不同,一共有七個句子。禱告是對上帝說話。因此,主禱文的第一句,就呼求上帝說:“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知道,聖經中所有的禱告,都是以呼求上帝的名開頭的。但是從耶穌開始,才稱呼上帝爲父。耶穌以前,沒有稱上帝爲天父的。這表明我們基督的門徒,與上帝有一種特別親密的關係,就好像兒女和父親的關係一樣。而且,這位在天上的父,不只是我的父,也不只是你的父,而是我們的父,是全人類的父。當然,現在還有很多人沒有認識上帝,沒有把上帝作爲我們的父來敬拜祂、讚美祂、感謝祂。這些人在靈性上沒有父,在精神上沒有家,仍然像四處漂泊的無家可歸者。


呼求天父之後,主禱文接下來的三句話,說出了三個“願”:“願人都尊你的名爲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這三個“願”,是講我們和上帝應有的關係。我們知道,在亞當和夏娃墮落、背叛上帝以後,人類與上帝的關係破裂了,人類悖逆上帝的旨意,離開了上帝的國。耶穌基督的使命和我們基督門徒的職分,就是要萬民與上帝和好,認識和敬拜天父上帝。


因此,第一“願”,是“願人人都尊上帝的名為聖”。上帝是創造一切、掌管一切的至高主宰;唯有上帝配得敬拜和讚美。第二,“願上帝的國降臨”在我們中間;上帝在我們中間作王,我們是祂順服的子民,得享祂的賜福。第三,“願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上帝的旨意固然行在天上,但也藉著我們行在地上。一旦人人都在日常現實生活中遵行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旨意就行在地上了。耶穌要我們禱告時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馬太福音6:33);主禱文就是把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放在首位。


主禱文再接下來的三句話,分別表明我們在現在、過去、將來對別人、對人生應當具有怎樣一種態度,並且祈求上帝幫助我們抱著這種態度去生活。關於現在,主禱文說:“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這是主禱文中唯一的對物質方面的祈求。這句禱告表明,我們日用的飲食,就是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包括衣食住行,都是從天父而來。我們只應該向天父祈求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一個人所求的物質,超過生活的必需,就表明了他的貪心。聖經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6:7)貪婪的心是罪惡的根源,必定導致嫉妒、欺詐、仇恨、傷害、直到兇殺。


主禱文接下來講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赦免我們的罪,因爲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這同時也表明我們應當怎樣對待過去所發生過的事情。自從亞當夏娃的大兒子因爲妒忌和仇恨殘殺了他自己的兄弟以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破裂了。一切的仇恨、傷害、戰爭、恐怖活動,都起源於人和人之間的互不寬恕。一個人若是感覺吃了虧,常常心懷“討還欠債”的念頭,難以寬恕別人。有的人立即施行報復;有的人能夠暫時忍耐,等候機會,“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主禱文卻要求我們寬恕一切曾經虧欠我們的人。在《馬太福音》中,耶穌緊接著《主禱文》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6:14-15)有位神學家說,如果我們用主禱文來禱告了,卻又不能寬恕別人對我們的虧欠,就等於對上帝說:上帝啊,求你不要寬恕我。要記住,在耶穌的教導中,寬恕就是愛,寬恕泯滅怨仇,寬恕是和好的基礎。


主禱文的最後一句是爲將來的事禱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在這個世界、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和試探:人們往往經不起權力、金錢、性、各種上癮的誘惑,很難靠自己的力量戰勝克服它們。比如,腐敗圈中充斥權錢、權色、錢色交易;社會上也到處可見毒癮、賭癮等引發的墮落和犯罪。我們也可能遭遇各種各樣的凶險、或者受到魔鬼明裏暗裏的攻擊,如疾病、意外、災禍、兇殺、戰爭等等。我們沒有辦法預料,也沒有辦法預防,只有祈求恩慈的天父,用祂大能的手來護佑我們,使我們免遭各種試探和各樣兇惡,保守我們在祂的平安和恩慈之中。


短短的一篇《主禱文》,七句話,兩個段落(呼求天父的第一句,兩個段落各三句),表明了我們和上帝、和人們應有的關係,並且把我們的現在、過去、和將來都完完全全交托在天父上帝的手中。這是所有禱告中最完美的禱告,也是我們一切禱告的典範。


《主禱文》就是出於上帝旨意的禱告。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凡合乎天父旨意的禱告,天父定會應允。我們祈求,就給我們;我們尋找,就尋見;我們叩門,就給我們開門。(路11:9-10)耶穌說,天父知道我們所需用的一切;只要我們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在世界上和人生中遵行祂的旨意,活出祂的旨意,上帝就會賜給我們聖靈,賜給我們必需的一切。(馬太福音6:32-33)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7月24日修訂)



此文于2016年07月25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在上帝面前富足(二)

聖靈降臨後第十一主日講道(C年, Proper 13)


詩49:1-11;傳1:2, 12-14, 2:18-23;西3:1- 11;路12:13-21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在上帝面前富足(二)》。


二十多年前,我受到感召,打算去讀神學院。週圍的人對這件事有三種反應。第一種反應是支持我讀神學院,包括我太太也支持我。當然,一開始,師母問我,讀神學院是不是要離婚?我反問她,讀神學院為什麼要離婚?她說,我看那些神父都是單身的。我說,那是天主教神父,不能結婚;基督新教的牧師可以結婚,我去讀神學院,咱們倆不用離婚。於是,她說:我支持你。對我要去讀神學院的第二種反應是,有的朋友說,你不能在自己原來的專業裏繼續深造嗎?幹嗎要去讀神學院啊?你想事奉上帝,可以多掙錢、多奉獻嘛!第三種反應,是有人乾脆說,我們是因為沒有錢,才來美國掙錢的,幹什麼去讀書啊?讀書要花多少錢啊!不讀書沒錢掙嗎?看看那些小學沒畢業的人都能當老闆呢!


是的。我們每個人來到美國,都是想要生活更加豐盛,人生更加美好。雖然對豐盛的生活、美好的人生,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很多人是用錢來衡量一切的,他們覺得,有錢,人生就豐盛美好;沒錢,生命就黯淡無光。我們聽到過許多故事,講到有人憑著聰明和努力,掙了很多的錢,置了很多產業。我們也聽說過同樣多的故事,講到有人雖然事業成功、或者財產豐盛,但卻疾病緾身或英年早逝。還有另外一些故事,是講為了發財,或爭奪遺產,不惜使用一切邪惡手段,最後拼得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所有這些故事的中心,看起來都是一個“錢”字;因此有人說,世上一切的罪惡,都是因為錢。但是,整本聖經卻沒有說過錢不好,也沒有說掙錢不好。主耶穌基督在傳講天國的福音時,反而常常用錢財和掙錢作比喻,鼓勵門徒用上帝賜給我們的才幹和金錢,為上帝作工,榮耀主名。聖經並沒有說“錢財是萬惡之根;”而是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6:10)使人陷入罪惡的,不是錢財,而是人的貪心,是人對錢財不正確的態度。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就是用了一個和錢財有關的比喻,來教導我們,甚麼是生命的目的和價值。有一個貪心的人,請耶穌叫他哥哥把家産分給他。耶穌就對大家說,“你們要小心,要防止一切的貪心。一個人的真生命,不在於他擁有多少財富。”接下來,耶穌就對大家講了一個“糊塗財主”的比喻。


耶穌用比喻說:“有一個財主田産豐富,他心裏盤算,‘我沒有足夠大的地方來儲藏所有的穀物,該怎麽辦呢?’他又自言自語,‘對了,我要把原有的倉庫拆了,改建更大的,來存放穀物和別的貨物;然後我要對自己說,幸運的人哪,你擁有一切好東西,足夠你多年花用,慢慢享受,吃吃喝喝,過舒服的日子吧!’可是,上帝要對他說:‘你這個糊塗人,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那麼,你為自己所積存的一切財物,要歸給誰呢?’”然後耶穌下結論說:“那為自己積聚財富、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的人也是這樣(路12:16-21,現代中文譯本)


這個有錢的糊塗人,以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主宰自己的財產。他也許不知道、可能忘記了,只有上帝才是創造一切、主宰一切的至高之主。聖經說:“我空手出生,也要空手回去;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伯1:21,現代中文譯本)是的,我们完全不能掌管我们自己的生命和命運;谁都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麽事情。


如果這個財主知道自己今夜就要死去,他可能不會再去盤算怎麽去改建更大的倉庫。因爲錢財對於一個今夜就要死去的人來說,是毫無價值的。他就要離開這個世界,而他的錢財,只能留在這個世界。今天的舊約經課《傳道書》說:“我觀察了世上的一切事,一切都是虛空,等於捕風。”(什麽叫“捕風”?就是用手去抓空氣、追趕風,形容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傳道書向我們傳達的信息,是提出一個問題,人生究竟是爲了什麽?生命的目的和價值究竟在哪裏?


講到這裡,我想起有一次,我和幾個年齡不等的朋友談到生命和死亡。我請他們思攷一個很古老的問題:“如果知道自己明天就要死去,我今天會做些什麽?”有人可能會說,爲什麽要提這樣的問題?假設明天就要死,聽起來好像是在咒罵人。但是,這個問題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而是個很古老的問題;自古以來很多有思想的人自己問自己這個問題,以此尋求生命真正的目的和價值。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個問題,可能就是來自今天福音中耶穌所說 “糊塗財主” 的比喻。


其實,許多人在面對死亡時,才會認真思考生命的意義。當然,也有很多人至死不悟。耶穌說這個比喻,就是叫人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四百多年前,發動宗教改革運動的馬丁?路德說:“如果我知道明天就要死去,我今天就會栽種一棵樹。”他用這種方式來表明,他相信,即使他明天就要死去,上帝對他和對世界的愛仍然繼續不斷;從上帝而來的生命,就好像他栽種的那一棵樹,茂盛成長。


那一天,我和朋友們分享“如果我明天就要離開,那麽我今天會做什麽”這個問題。有一位還沒有結婚的朋友說,“那麽我今天會做一件事讓我的女朋友開心。”一位中年婦女說,“我會把我親人最近的生活安排好。”一位中年男子說,“我會買些我媽媽喜歡吃的東西去看望她,因爲我以前常常不尊重她。”還有一位朋友說:“我要去向我的鄰居道個歉,因爲我們昨天剛剛吵過架。”


這些朋友當中,沒有一個說,如果知道明天就要離開,今天還要去賺一大把錢;或者,今天會去追討一筆別人欠他的債。這些朋友的回答,都表達出他們對別人的關懷和愛心,也想到要補償對別人的虧欠和冒犯,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完全。人在思考死亡、面對死亡的時候,常常會尋求人生的真實意義,甚至悔過思善。就像中國古人所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是,在我們看來,只要認識上帝、敬畏上帝、聽從上帝,就不必到面臨死亡之時,也會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棄惡歸善,走出死亡的陰影。


一般人常常把財産的豐盛看作生命的富足。但是,今天福音的最後一句話,主耶穌提醒我們,生命的目的和價值不是為自己積累財富,而是要在上帝面前富足。人的生命和財富都是從上帝而來;在上帝面前富足,才是生命的真正豐盛。貪婪的人處心積慮為自己積累財富、尋歡作樂,只會引起上帝的憤怒。


今天的第二篇經課對我們說:“你們已經跟基督一起復活,你們必須追求天上的事;……要專心於天上的事,而不是地上的事。……必須治死在你們身上作祟的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由於這些事,上帝的義憤將臨到那些不順從祂的人。”(西3:1-6,現代中文譯本)


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基督的真生命在我們裏面運行。我們無論做什麽、说什麽,都要榮耀主的聖名。所以,我們要奉耶稣基督的名,把上帝的愛带给世界;我們要奉耶稣基督的名,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我們要奉主耶稣的名,奉獻自己的生命、時間、才幹和金錢,傳播主的福音。這樣,我們就能够積財寶在天上,在上帝面前富足。


現在讓我們禱告。萬能的天父,我們的生命、時間、才幹、財富都是從你而來。求你幫助我們,管理好你賜給我們的一切,為你所用。讓我們能夠得到天上的賞賜,在你的面前富足。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6年7月28日修訂)







此文于2016年08月01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高舉信心的盾牌

聖靈降臨後第十二主日講道(C年, Proper 14)


詩33:12-22;創15:1-6;來11:1-3, 8-16;路12: 32-40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高舉信心的盾牌》。


盾牌是一種最古老的兵器。自從人類有了兵器,就有了盾牌。盾牌的作用是抵擋各種外來兵器的攻擊,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在冷兵器時代,若是沒有盾牌護衛,人的血肉之軀就完全暴露在敵人刀劍的攻擊之下。因此,人們常用盾牌來比喻可以保護人、拯救人的力量和能力。《聖經》中,多處用盾牌來比喻上帝的應許、力量、看顧、恩典和拯救。


比如,《詩篇》中有許多盾牌的比喻。說:“上主是我四圍的盾牌。”(3:3) “上帝必用恩惠如同盾牌四面護衛他。”(5:12)“上帝是我的盾牌,祂拯救心裏正直的人。”(7:10)“上主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祂是我的盾牌。”(18:2)“凡投靠上主的,祂便作他們的盾牌。”(18:30)“你把你的救恩給我作盾牌”(18:35)“上主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裏倚靠祂,就得幫助。”(28:7)“上主給正直人存留真智慧,給行為純正的人作盾牌。”(箴言2:7)“主啊,你是我們的盾牌!”(59:11) 等等。


在今天的經課中,有兩處用盾牌來比喻上帝的看顧和應許。《詩篇》說,“上帝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33:20)《創世記》記載,“上主在異象中對亞伯蘭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15:1)從這兩處、以及其它有關經文,可以看到,把上帝對我們的應許、看顧、拯救和恩典比作盾牌,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心,解除我們的憂慮和恐懼,幫助我們抵擋來自肉體、心靈和外在環境的各種試探和攻擊。


亞伯蘭,後來上帝給他改名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因為他完全相信上帝的應許,一心遵行上帝的旨意。聖經記載,上帝叫亞伯拉罕離開故鄉、親族和自己父親的家,到上帝指示他的地方去。此時亞伯拉罕七十五歲,已經非常富有,但他不懼怕去走未知的道路,遵照上帝的指示離開自己的家族和故土,遷往迦南(後來羅馬帝國稱之為巴勒斯坦至今)。“由於信心,亞伯拉罕順服上帝的召喚,去到上帝應許要賜給他的地方。他離開本國的時候,並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來11:8現代中文譯本)


亞伯拉罕作為一個移民在迦南住了下來;他的財產不斷增加,年紀也漸漸變老。他和妻子早已過了生育年齡,沒有子女繼承他的產業。這時,上帝對他說:“不要怕!……你望一望天空,數一數星星,你的後代要跟星星一樣多。”(創15:5,現代中文譯本)“靠著信心,雖然亞伯拉罕老了,莎拉也過了生育的年齡,亞伯拉罕仍然能作父親,因為他相信上帝會持守祂的應許。”(來11:11現代中譯)“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來11:12和合本)


上帝應許作亞伯拉罕的盾牌。亞伯拉罕用信心的行為回應上帝的應許,就像手持著信心的盾牌;即使面對著看起來不可戰勝的困苦和危難、或是無法逾越的障礙和艱險,也沒有擔憂、沒有恐懼,一往無前。因為他相信上帝一定會持守祂的應許,作他堅固的保障。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叫門徒“不要懼怕”;說,“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上帝的國,是比盾牌更大的應許。那麼,什麼是“上帝的應許”?所謂“上帝的應許”,是出於上帝的恩典,賜給人的好處。


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是要得到利益、躲避傷害。看看我們自己,來到教會、來到上帝面前究竟是為了什麼?當然是想得到對自己有利的東西。確實,出於祂的恩典,上帝答應給我們好處;這就叫作“上帝的應許”。我們為上帝的應許而來,但是必須要有信心。


所謂“信心”,就是相信上帝、相信上帝的應許,並且遵行上帝的旨意。今天我們讀的《希伯來書》說,“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古人能夠贏得上帝的贊許,就是由於他們相信上帝。”(11:1,現代中文譯本) 《希伯來書》引用了亞伯拉罕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什麼是信心。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賜給他七重應許,如,讓他和他的後代成為大國,賜福給他,叫他的名成为偉大,叫地上的萬族因他得福,讓他成為多國的父,等。


但是,這些應許都是有條件的。上帝賜福給亞伯拉罕,前提是:第一,要他到上帝所指示他的地方去;(創12:2) 第二,要亞伯拉罕在上帝面前作完全人,即完全順服上帝;(17:1) 第三,要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必須世世代代遵守上帝的約。(17:9)


遵行上帝的這些指示也許不容易。上帝用“我是你的盾牌”來堅固亞伯拉罕的信心、賜給他行動的力量。上帝的應許在亞伯拉罕心裏,成為他信心的盾牌。《希伯來書》告訴我們,亞伯拉罕在世的時候,並沒有看見上帝給他的應許,但他仍然堅守上帝和他所立的約,遵行上帝的旨意。甚至當上帝要他獻出自己的獨生兒子作為祭品,他也毫不遲疑。這就是真正的信心。歷史證明,上帝實現了祂的應許;聖子耶穌基督也是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道成肉身。


聖經裏有許許多多的應許。在今天讀的舊約經課中,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創15:1)福音經課中,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不要懼怕!因爲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路12:32)這些都是上帝的應許。上帝的應許不會改變。上帝賜給我們應許,也要我們相信上帝的應許、遵行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應許在我們心裏,成為我們信心的盾牌。我們必須高舉信心的盾牌,行出上帝的旨意,就像亞伯拉罕當年靠著信心的盾牌,順從上帝的指示。


聖經告訴我們,沒有行動的信心是死的。(雅各書2:20) 如果亞伯拉罕只是口頭承認、心裏相信上帝的應許,但腳下卻畏縮不前,他又怎能得到上帝的應許?因此,我們既有信心的盾牌,還須高舉信心的盾牌,勇往直前。耶穌應許門徒,“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路12:32)也要我們有所行動,“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耶穌要我們滿有憐憫,警醒預備,謹慎自守,為主作工,直到主來。能如此行,就已經在上帝的國裏了。


上帝的應許只賜給那些敬畏祂、信靠祂,相信祂應許、遵行祂旨意的人。在跟隨基督的道路上,我們可能遭遇來自內裏邪情私慾或外面邪惡勢力的攻擊和試探,也可能面對疾病或禍患,這些都可能阻攔我們遵行上帝的旨意。使徒保羅告訴我們,“要常常拿著信心的盾牌,好使你們能夠抵禦那邪惡者所射出的一切火箭。”(弗6:6,現代中文譯本)因此,要高舉信心的盾牌,活出福音,相信上帝的祝福與我們同在,上帝的應許永遠不會改變。


現在讓我們祷告。上帝啊,我們一心仰望你,你是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幫助。你的應許是我們的盼望、我們的力量。求你堅固我們的信心,靠著你的恩典,活出新的生命,走出豐盛人生。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6年8月7日)



此文于2016年08月08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離棄舊關係

聖靈降臨後第十二主日(C年)


詩82;耶23:23-29;來11:29-12:2;路12:49-56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中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離棄舊關係》。


在許多中文網站上,流傳著一個所謂的“千古難題”:“老媽和老婆同時落到水裏,你先救誰?”(實質上是問“你更愛誰?”)很多人試圖給出貌似聰明的答案,但聽起來或是模棱兩可,或是答非所問。表明這真是個難題。


我因此想起,讀神學院時,有一位同學和大家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八歲的兒子問他太太:“媽媽,你愛上帝比愛我更多嗎?”(更愛上帝還是更愛兒子) 他太太從小在教會長大,靈性成熟,經常參與事奉,是個委身的基督徒。她想了一下,對兒子說:“是啊,我愛上帝更多。”(更愛上帝)媽媽很直率地回答兒子,她愛上帝比愛兒子更多;但兒子聽了,會有什麼感受呢?對許多人來說,這似乎也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是更愛媽媽還是更愛妻子;是更愛上帝還是更愛兒子?這兩個問題確實都很難回答。因為這兩個問題都牽涉到重要的“關係”。第一個問題涉及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探討母子關係對夫妻關係哪個更重要。第二個問題既涉及人與人的親情,母子關係,也涉及人與上帝的關係。


人生存在各種關係之中,與其他人有生物、自然的關係,也有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的關係。這些都是可以觸知、可以看見的關係。還有不可觸知的、不能看見的關係,如信仰關係、靈性(精神)關係、情感關係等。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人生存在這種複雜的關係網中,這種關係網也造就了複雜的人。


不同的文化之中,關係的“側重”雖然不盡相同,但是無論古今中外,血緣關係和家庭(家族)關係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就中國文化而言,血緣關係是一切倫理關係和社會關係的基礎。不僅中國,一切古代社會都注重血緣關係。比如,以色列律法《十誡》中的第五誡(人與人關係中的第一誡)是“當孝敬父母”。(出埃及記20:12)上帝對亞伯拉罕的祝福是,他的後裔像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一樣多。(創世記22:17)上帝也應許,祂要以慈愛待那些愛上帝、遵守上帝誡命的人,直到子孫千代。(出埃及記20:6)這些都與血緣密切相關。


從今天的福音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耶穌的時代,血緣關係仍然比其他社會關係更加優先。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以為我來是叫地上太平嗎?不是,乃是叫人紛爭。從今以後,一家五個人將要紛爭;三個人和兩個人相爭,兩個人和三個人相爭。父親和兒子相爭,兒子和父親相爭。母親和兒女相爭,女兒和母親相爭;婆婆和媳婦相爭,媳婦和婆婆相爭。”(路12:51-52) 在《馬太福音》的相應段落中,耶穌還加上一句:“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太10:36)在這裡,耶穌是講整個社會的分裂,但特別舉出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分裂;以此作為社會分裂的典型和縮影。


這段經文,是全部《聖經》中最令人困惑的段落之一。聖經明明說,耶穌是和平的君王(以賽亞書9:6)。他誕生的夜晚,被稱為“平安夜”,要把平安賜給上帝所喜悅的人。(路2:14)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時,所說的第一句話是“願你們平安!”(約20:19)他向門徒告別時,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約14:27)可是在這裡,“賜平安的主”(帖後3:16)耶穌卻說,他不是帶來平安,而是帶來紛爭、分裂。


人生存在關係之中。人與人的分裂就是關係的破裂。從人類始祖開始,直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的關係破裂。首先是人悖逆上帝的旨意,與上帝的關係破裂。接著是亞當夏娃家庭關係的破裂,大兒子該隱殺害小兒子弟弟亞伯;兄弟相殘,表明人與人的關係陷入深淵。從那以後,人類不僅在社會、種族、經濟、政治、宗教上分裂,而且在婚姻、家庭、職場、學校中分裂。這些分裂不是上帝造成,不是耶穌帶來;而是人的罪性使然、人的關係導致。人的罪性,例如驕傲、嫉妒、貪婪、仇恨等等,使人與上帝、人與人關係破裂。這種破裂的關係代代相傳,人類的分裂也不斷延續。


在人類複雜的“關係網”中,家庭關係最為重要,因為人的成長,大多是從與父母的關係起步,是先從父母那裡得到對世界的認識,對人生的看法,對他人、對社會環境的反應。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就是指子女具有和父母相似的價值標準、人生態度、和行為方式,子女活出了父母的生命。但是,人們在學到了知識和經驗的同時,也模仿和繼承著已經破裂的人際關係。比如,在中國,最近幾十年,連小孩子都知道要向老師行賄。行賄這一行為,所表現的不是“和諧”,不是“搞好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進一步的破壞和分裂。行賄並不能修補“人壓迫人”這種破裂的關係,反而使關係愈發破裂,使壓迫更加沉重;只是掩藏更深而已。所有破裂的關係,都是人類離棄上帝、違背上帝旨意的結果;破裂的關係也自然而然地代代相傳。


耶穌是上帝的獨生聖子,將那不能看見的上帝表明出來(約1:18)。耶穌來到世間,是要重建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我們與上帝和好,也彼此和好。大家應當都還記得,在我們的聖洗誓約中,要棄絕所有叛逆上帝的邪靈,棄絕邪惡勢力,棄絕一切使我們遠離上帝之愛的邪情私慾。這也是要我們棄絕一切舊關係。


人類的舊關係,本質上是要在背離上帝、自私、貪婪、嫉妒、仇恨之中,緩解衝突、維持平衡(平衡不是平安),掩飾人赤裸裸的罪惡,給人以“平安”的假像。但在假“平安”的表像之下,一定潛藏著各種衝突,危機四伏,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因此,我們常常聽到許多“爆冷門”式的、意想不到、令人震驚的罪案。這都是由人的罪性所發動的。耶穌來,使我們脫離罪惡,和上帝重建關係,帶領我們按照新的價值標準、新的人生態度和新的行為方式去生活,就一定會和舊關係發生衝突和分裂。


當我那位神學院同學的兒子問他媽媽,是更愛上帝還是更愛兒子時,兒子可能盼望媽媽說,更愛兒子。但媽媽卻告訴他,媽媽更愛上帝。這個答案,也許會引起兒子內心的衝突,甚至和媽媽賭氣,抱怨媽媽不愛他。但媽媽並沒有說不愛兒子,只是愛上帝更加優先,與上帝的關係更加優先。媽媽這樣直率地回答,也是在教育兒子,應當愛上帝比愛父母更多。孩子或許因此會和上帝更加親近,蒙受上帝喜悅。人若是與父母的關係更親近,就更像父母;若是與耶穌的關係更親近,就更像耶穌。


耶穌要重建我們和上帝的關係,但並沒有否定人與人的關係,而是用人與上帝合宜的關係(“義”,Righteousness)來統領所有人與人的關係。耶穌是要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人脫離那些舊關係,棄絕那些舊關係。耶穌帶來的“分裂”是舊關係的分裂,以便將人從舊關係中解放出來;因此,耶穌帶來的是更新,是成長,最終得到真正的平安。舊關係常常成為我們生命的重擔和羈絆。只有和舊關係決裂,人才能有主的平安同在,活出新的生命。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今天的福音表明,耶穌所帶來的更新,要先從家庭關係開始。我們常常在一些基督徒的家中看到這樣一幅匾額“基督是我家之主”,就是表達了要在基督裏與上帝、與家人建立新關係的盼望。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在受洗的時候,已經立下誓約,歸向耶穌基督,接納他為我們的救主;並全心信靠主的恩典和慈愛。我們靠著耶穌基督的救恩,棄絕舊關係,並在基督裏與上帝建立新關係,成為新造的人;我們與人和好,就有煥然一新的關係。應當像今天《希伯來書》鼓勵我們的那樣:“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8月14日)




此文于2016年08月29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站在永生和真理的鏡子面前

——聖靈降臨後第廿二主日講道


 耶14:7-10, 19-22; 詩84:1-7; 提後4:6-8, 16-18; 路18:9-14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站在永生和真理的鏡子面前》。


 上個星期,我們講了要不住地禱告。有的弟兄姊妹問,我們這樣不住地禱告,上帝就一定喜歡我們的禱告嗎?上帝悅納什麽樣的禱告呢?我怎麽知道上帝喜歡不喜歡我的禱告呢?在今天的福音中,主耶穌親自從一個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


 今天我們讀到的經課,讓我想起了一個童話故事。這個童話在西方是家喻戶曉的。這個童話就是白雪公主的故事。迪斯尼在三十年代曾經把這個童話拍成一部卡通片。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這個故事說到,有一個女王,每天都對著她房裏的一面鏡子,問一個同樣的問題。這面鏡子不是普通的鏡子,而是一面魔鏡。這位女王問魔鏡:“鏡子啊鏡子,誰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鏡子每天都毫無例外地回答女王說:“你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女王聽了,就會高高興興地去處理政事。有一天,女王再次站在魔鏡前問牠:“鏡子啊鏡子,誰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這一次,魔鏡不想再隱瞞真相,於是回答說:“白雪公主。白雪公主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女王一聽,非常憤怒,她不能承認這個事實。於是,她就開始想辦法除掉白雪公主。這個故事的結局,大家可能都已經知道,不必我在這裏多講了。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一幅圖畫。我們看到,有兩個人來到鏡子面前禱告。這面鏡子不是普通的鏡子,而是永生和真理的鏡子。兩個來禱告的人,一個是法利賽人(猶太人中的一派:嚴格遵守宗教的禮儀、誡命和律法的宗教人),另一個是稅吏(稅務官:幫助羅馬帝國向猶太人收稅,是猶太人眼中的罪人)。這個法利賽人站著,對著永生和真理的鏡子自言自語地禱告;他自我標榜他自己是個義人。他說:“上帝啊,我感謝你,因爲我不像別人那樣貪婪、不義、淫亂,更不像我身邊的這個稅吏。我每星期禁食兩次,又奉獻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這位法利賽人並不像白雪公主童話中的女王那樣,要鏡子來證明、來見證他是一個義人。因爲永生的鏡子只能說出真理。這位法利賽人,是自己爲自己作見證,他自以爲義,自己說自己是個義人,不讓別人懷疑他的義。


 那位稅吏遠遠地站著,他連望天上看一眼都不敢,只是用捶胸來表明他深深的悔罪。他只是禱告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如果這個稅吏真的膽敢望一望那面永生和真理的鏡子,他一定會驚奇的發現,鏡子裏會有一張滿有慈愛的面孔在注視著他,而且對他說:“凡自高的,必降爲卑;凡自卑的,必昇爲高。”上帝更喜歡這個稅吏的禱告。耶穌說:“這兩個回去的時候,在上帝眼中的義人是那個稅吏,而不是那個法利賽人。”


 每天早上,當我們在洗澡間對著鏡子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看自己越看越漂亮啊?就算我們沒有在鏡子裏看自己越看越漂亮,我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覺得自己做出來的事都比別人要好;說出來的話,都比別人正確。因爲人有一個基本的傾向,就是:看自己,總是優點多;看別人,總是缺點多。在今天的福音裏,那個法利賽人在自我標榜的時候,還不忘記大大貶低身邊的那個稅吏。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看到 “擡高自己,貶低別人”的現象。


 有人常常以爲自己比別人優秀,認爲別人不如自己。主耶穌講過一個比喻。有一個人,眼睛裏面有一根大樑,他看不見自己眼睛裏的大樑。但是,他卻看到了他朋友眼睛當中有一根木刺。他對朋友說:“兄弟,讓我來去掉你眼睛中的刺吧!”自己眼睛當中有大樑,自己看不見,反而看見別人眼中的刺,要去掉別人眼中的刺,這是不是很可笑啊?但這恰恰是我們人類的現實狀況。耶穌說:“你這個僞善的人哪,先把自己眼中的大樑移去,才能看得清楚怎樣把弟兄眼中的木刺挑出來。”(太7:5,參現代中文譯本)


 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眼睛中的大樑呢?那就一定要來到永生上帝的面前,睜大眼睛去看那永生和真理的鏡子。這需要上帝賜給我們的悔改和謙卑的恩典,也需要我們自己的勇氣和努力。在今天福音中,主耶穌講到的那個法利賽人,從外表上看是很虔誠的人。他每個星期到會堂去崇拜,遵守誡命和教規,奉獻他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他可以說是一個“宗教人”。但是上帝不喜歡這樣的宗教人。因爲這樣的宗教人往往非常驕傲,自以爲是個義人、聖人。這樣,他就很難接受上帝的真理,很難從永生和真理的鏡子中看到自己的本相。


 而那個稅吏,懷著謙卑的心,來到永生和真理的鏡子前面,看到了自身的罪。他來,不是爲了自我標榜,也不是爲了貶低和論斷別人,而是祈求上帝的赦罪之恩。上帝喜歡這樣一顆謙卑的心、爲罪而痛悔憂傷的靈。詩篇第五十一篇是大衛王的認罪禱告。他禱告說:“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上帝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所以,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最後總結他的比喻說:“這兩個人回去的時候,在上帝眼中的義人是那個稅吏,而不是那個法利賽人。”


 今天的福音本身就是一面永生和真理的鏡子,讓我們藉著這面鏡子,對照自己,看看自己究竟是驕傲的人,還是謙卑的人。進一步說,整本聖經更是一個多棱的永生和真理的鏡子,使我們可以藉著它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來對照自己的心思意念和言語行爲。我們應當記住,聖經說:“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我們要懷著謙卑的心和痛悔的靈禱告,才會蒙主悅納,才能真正親近上帝。這樣,上帝也一定會親近我們、帶領我們,在生命和生活中把豐豐滿滿的恩典賜給我們。


 現在讓我們禱告。


 親愛的主,我們滿心感謝你,今天親手帶領我們來到你永生和真理的鏡子面前。求你賜給我們謙卑的心,讓我們能夠透過永生和真理的鏡子,看到我們心靈和行爲的真實光景。求主用你的愛來改變我們的生命,改變我們的形象。阿們。


(2007年10月28日)

(2016/08/26 发表)


謝松齡:請客吃飯的啟迪

聖靈降臨後第十四主日講道(C年)


詩81:1,10-16;耶2:4-13;來13:1-8,15-16;路14:1,7-14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請客吃飯的啟迪》。


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請客吃飯。無論古今中外,請客吃飯都是最常見的社交活動,甚至是一種儀式。比如,作為一種儀式,小到尋常百姓家的婚禮、葬禮,大到國家的慶典和國際的外交都有擺設宴席。請客吃飯還有別的特殊功能。在美國,我們可以看到政客、政治組織,甚至教會機構常常開辦籌款宴會;當然,赴宴者必須購買飯票,一張飯票少則上百,多則幾萬。我們也知道,在中國,尤其是在腐敗埸上,不請客吃飯就辦不成事情。


從請客吃飯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眾生相”,就是各種人物在吃飯時所作的表演。有人高傲,有人謙卑。有的溫文爾雅,有的粗俗無禮。還有不請自到的白吃客。從網路、報刊和小說中,我們知道,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有許多“混飯吃”的故事,特別是在婚宴上混飯吃。一些白吃客,衣著高級入時,專從媒體上或是別的途徑打探婚宴的消息,然後裝作被邀請的賓客,去“混飯吃”。甚至在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的第一次國宴上,都有一對夫婦混進去白吃。


請客吃飯在文明人類生活中如此常見和重要,以至於我們在福音書中也看到耶穌常常應邀吃飯。無論是門徒、朋友,還是敵人,只要請他,他都欣然赴宴。因此,當時有人稱他為“貪食好酒的人。”(太11:19)耶穌卻常藉著請客吃飯講故事、作比喻,來宣講天國的道理。在福音書的作者看來,基督徒的生活,既是朝向天國的旅程,也是參與天國的盛宴。今天我們所讀的《路加福音》,記載了耶穌應邀到一個敵人(法利賽人的首領)家赴宴,並藉著請客吃飯所說的道理。


通常,請客吃飯不外乎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受邀請去吃飯,另一種情形是邀請人來吃飯。今天短短的一段福音,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福音的第一部分是耶穌藉受邀請去吃飯作比喻,說,當你應邀吃請的時候,不要在筵席上選擇上座(首座),寧可坐在末位。福音的第二部分是耶穌以邀請人來吃飯為話題,說,如果你想要請人吃飯,不要邀請朋友、弟兄、親屬和富人,寧可邀請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通過請客吃飯的這兩種情形,論到了我們對待自己、對待生活、對待他人應有的正確態度。


大家知道,無論古今中外,人們都很講究宴席上座次的高低貴賤。一般而言,主人都會事先計畫好客人的座次(排座次),安排尊貴的坐在首座,一般的客人依次坐在末位。今天福音中所說赴宴的賓客選擇筵席的上座,選擇那種場合中的最尊貴的位置,大概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在應邀而來的客人中,地位較高,應該受人尊敬,於是坐在筵席的上座。其實,就人的本性而言,無論是誰,都傾向自以為大,樂意受人尊敬,喜歡淩駕於人。


但是,耶穌卻用比喻對大家說,“你被請去參加婚宴的時候,不要坐在首座上,恐怕有比你更受尊重的客人也在被邀請之列。那個邀請你們的主人要上來對你說:‘請讓座給這一位吧!’那時候,你會覺得很難為情,不得不退到末座。你被請的時候,就去坐在末座,讓主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座。’這樣,你在賓客面前就有光彩。”在比喻的最後,耶穌結論說:“因為上帝要把自高的人降為卑微,又高舉自甘卑微的人。”(路14:8-11,現代中文譯本)


在聖經的記載中,耶穌三次說過:“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表明上帝輕看自高自大的人,祝福自我謙卑的人。同樣在《路加福音》,耶穌說過一個比喻。有兩個人在聖殿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猶太人中的一派;嚴格遵守宗教的禮儀和律法,看起來道德高尚),另一個是稅吏(稅務官,幫助羅馬帝國向猶太人收稅,是猶太人眼中的罪人)。法利賽人自我標榜他是個義人,說:“上帝啊,我感謝你,因爲我不像別人那樣貪婪、不義、淫亂,更不像我身邊的這個稅吏。我每星期禁食兩次,又奉獻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在上帝的聖殿裏,這位法利賽人正像在宴席上搶佔上座的客人。


而那位稅吏卻像選擇宴席末位的人,他遠遠地站在聖殿邊上,連往天上看一眼都不敢,只是用捶胸來表明他深深的悔罪。他禱告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耶穌總結說:“這兩個回去的時候,在上帝眼中的義人是那個稅吏,而不是那個法利賽人。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爲卑;凡自卑的,必昇爲高。”(路18:10-14)在天國的宴席上,自高自大、搶佔上座的人,必被降到末位;自我謙卑、甘居末位的人,則被請到上座。


其實,人們隱藏在內的罪性相似,但表現出來的過犯各異。關鍵在於如何面對自己存在的問題。狂妄自大和自我謙卑這兩種態度,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上面所說的那兩位,法利賽人和稅務官,就像兩個人患有同樣的疾病,一個人諱疾忌醫,標榜自己是健康人,拒絕醫生醫治。雖然他自己感覺舒適安樂,但最後必定病入膏肓。另一位承認自己身患疾病,並信靠醫生,祈求醫治,最終能夠得到康復。


在今天福音的第二部分,耶穌也是通過請客吃飯的比喻,教導我們善待他人,而不求人的回報。耶穌對宴請他的主人說:“你招待午飯或晚餐的時候,不要邀請你的朋友、弟兄、親戚,或是富有的鄰居,恐怕他們要回請你,還了你的人情。你要請客,就請那些貧窮的、殘疾的、跛腳的、失明的;這樣,你就有福了,因為那些人無力報答你。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上帝要親自報答你。”(路14:12-14,現代中文譯本)


實際上,人人都想在付出努力以後得到回報。這是自然而然、也是合乎情理的。照理說,人與人之間應當互利互惠,共同受益,如果沒有回報,付出有什麼意義?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並沒有禁止我們為了增進親情和友誼,而招待親戚朋友或富有的人;耶穌只是警誡我們,不要以利益交換、謀取回報作為人際交往的目的;不要盤算如何少付出、多回報。


耶穌在比喻中,更是要我們憐憫、顧念和扶助那些處於困境、軟弱無助的人,要我們把上帝的愛帶給他們,與他們分擔痛苦、並分享喜樂。我們付出,幫助那些不能回報我們的人,看起來好像是吃虧了、是“有去無回”。對此,可以借用(改其意而用之)中國的一句俗話,“吃虧是福”;你“吃虧”,上帝會祝福你,因為你信靠上帝的應許。上帝的祝福是無法用金錢和物質來計算的。


今天的第二篇經課《希伯來書》說:“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上帝所喜悅的。”(13:1-2,16)


我們若遵行上帝旨意,善待那些處於困境、軟弱無助的人,就是接待天使,就是事奉上帝。我們做主的善工,與人分享上帝的愛,不是為了討人的歡心,而是為了蒙主的喜悅;不是要求人的報答,而是仰望上帝的獎賞。因為我們知道,只有上帝是我們唯一的堅固保障。在上帝的堅固保障中,謙卑自守、信靠上帝、用愛心待人而不求回報的,有福了!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8月28日)



此文于2016年08月29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付代價”還是蒙祝福






聖靈降臨後第十六主日講道(C年)



詩1;申30:15-20;門1- 21;路14:25-33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付代價”還是蒙祝福》。


大家都知道,聖經中有四部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但是,有一位神學家卻說,在21世紀,大多數基督徒不會去讀第五福音書。福音書明明是四部,哪來的第五福音書呢?這位神學家解釋說,“我們都喜歡讀福音書的某些部分,在這些部分上劃重點、作記號。剩下的那些部分,我們不喜歡讀,沒有劃重點、作記號,把這些段落放在四部福音書之外,就成了第五福音。”


確實,我們聽話、讀書都有選擇性。有的話,我們喜歡聽;有的話,我們不喜歡聽。人們喜歡聽甚麼、不喜歡聽甚麼呢?我敢確定,大家喜歡聽到上帝給我們賜福、平安、恩典、慈愛、憐憫、寬恕。不喜歡聽上帝的審判、管教、懲罰、苦難、疾病、衝突。有人可能不喜歡聽前兩個星期福音中,耶穌要我們變賣所有的賙濟人;不喜歡聽耶穌來,給世界和家庭帶來紛爭;不喜歡聽耶穌潔淨聖殿,趕走在聖殿裏做買賣、謀私利的人;不喜歡聽耶穌說“不悔改,就滅亡”的道理。中國有成語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人們往往不喜歡聽逆耳的忠言,但忠言卻是醫治人心靈的良藥。


今天的福音,可能就是許多人感到逆耳、不喜歡聽,並且放在一邊的“第五福音”。耶穌說:“無論甚麼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姊,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27,33)


實際上,在聖經原文和幾乎所有的英文譯本,這段經文都是“人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不恨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耶穌的這段話,聽起來是不是很難以接受啊?難道耶穌真是叫門徒六親不認,和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斷絕關係嗎?難道跟從耶穌,就一定要丟掉自己的一切,包括職業、家庭、房子、車子,甚至捨棄自己的生命嗎?跟從耶穌真的要付出如此巨大而沉重的代價嗎?許多人,包括傳道人、神學家、解經家(聖經學者)把耶穌的這段話,稱作“跟從耶穌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不過,在我看來,遵行耶穌對門徒的這些要求,與其說是“付代價”,不如說是蒙祝福。


從聖經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在彼得跟從耶穌以後不久,耶穌就來到了彼得的家,醫好了彼得岳母的熱病。(太8:14-15)這表明彼得是有妻子的。可見,耶穌並沒有要彼得拋棄自己的家庭;耶穌呼召彼得“來跟從我”(太4:19)時,並沒有叫他“去和妻子離婚”。而且耶穌本人還特別看顧彼得的家人,親自到他家裏,醫治了他岳母。此外,聖經中有好幾處都記載著,耶穌把小孩子叫到祂身邊,抱起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可見,耶穌並沒有叫人離棄自己的兒女,祂自己就最愛小孩。


耶穌之所以要門徒愛他勝過愛自己的親人和自己的生命,並說,只有撇下一切,才能作祂的門徒,是要我們明白,只有上帝是至高無上的主宰;要我們知道,沒有甚麼比上帝更加重要。耶穌是要我們用和上帝的關係來整合其他所有的關係;把耶穌基督放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之上,放在我們的一切之上,讓主耶穌基督來主宰我們的生命。這樣,我們才能夠脫離舊的生活,開始新的生命,成為主真正的門徒。這難道不是蒙福嗎?


耶穌說:“凡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33)我們明白十字架的真正涵義嗎?對於跟從耶穌基督的人來說,十字架的真正涵義,一是重生,一是舍己。第一,十字架意味著重生。無疑,被釘十字架意味著死亡;背著十字架就是走向死亡。耶穌真是要他的門徒個個去死嗎?是的。耶穌確實要他每一個門徒有罪的“舊我”去死,要每一個門徒“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羅6:6)叫我們再藉著他的復活,得到新的生命。只有罪得赦免,出死入生,才配蒙福作耶穌的門徒。


第二,十字架也意味著“捨己”。耶穌在十字架上捨掉自己,救贖人類。他要門徒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他,就是要門徒捨己,捨去自我,完全委身,奉獻自己參與耶穌的使命和事工。耶穌親自為我們作了捨己的榜樣。世上一切統治者,特別是專制統治者,都要百姓為他們服務,為他們去死,比如叫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們自己卻坐享其成,作威作福。耶穌是上帝聖子、我們的主,但他卻沒有要我們為他去死,而是為了拯救世人脫離罪惡和死亡,自己捨命死在十字架上。使徒保羅說:“(耶穌)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啟示錄》說:“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1:5)


每一個真正的基督徒,都從耶穌得到新的生命;靠著耶穌“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羅6:4)正如使徒保羅所說, “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2:20)又說, “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 總是主的人。”(羅14:8)因此,我們是屬基督的,或生、或死,都要聽從主的召喚,服從主的差遣,順從主的旨意。一旦我們有了這樣的認識,有了這樣的決心,有了這樣的行動,就是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從耶穌了。可見,作門徒看似須付代價,實則蒙受祝福。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講了兩個比喻,一個是建房的比喻,一個是打仗的比喻;說的是,在建房開工前或發動戰爭前,先要掂量、估算一下,能不能付出相應的代價,能不能堅持到底,直到房子完工或取得最後勝利。若是不能堅持到底,最好不要動手,免得招來不好的結局。比如,開工建房剛打了地基,卻因經費不足而停工,便成了“爛尾工程”。不僅被別人笑話,而且帶來其它嚴重後果。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受洗,是跟從耶穌基督的第一步,聖洗禮,是上帝和我們立約。在受洗前,必須計算一下跟從耶穌的“代價”,想一想我們能不能付出這樣的“代價”。一旦受洗,就好比蓋房子的人動了工,一定要努力讓房子完工,不作爛尾工程。許多基督徒在受洗、和上帝立約的時候,已經數算了代價,決志無論發生甚麼情況,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堅持自己的信仰,一生跟隨耶穌基督。但是也有一些人,受洗後就違背了和上帝立下的誓約。還有一些人,原來就有惡意違約的打算,他們早已計劃好,在受洗後就立刻背棄和上帝所立的約。如此欺騙上帝,最後的結局究竟會怎樣呢?


我們有好多正面和反面的見證。我們當中有許多弟兄姊妹受洗後,在活水泉源,即上帝的恩典和慈愛中成長;他們也獻上自己的時間、才幹、金錢來感恩、事奉上帝,因此蒙福更多。但是,也有一些人,受洗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面;幾年後,卻傳來關於他們的負面消息。比如,前不久,從新聞中見到一位十年前在這裡受洗後就離開的人。我們從報紙和網路上看得見她,她卻看不見我們。雖然如此再次 “隔空見面”,但卻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見面”。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跟從耶穌,向上帝奉獻越多,就越能經歷到上帝豐盛的恩典和慈愛。耶穌並沒有召喚我們中的大多數去經歷生命和死亡的大考驗,沒有要我們為祂去坐牢、為祂被毆打、為祂獻生命。我們只是在許多小事上受到考驗。我們選擇福音是要棄絕我們舊的生命,作一個新造的人。作為基督的門徒,在我們信仰的道路上,無論你願意向基督和上帝的國奉獻多少,都請記住,基督已經為你奉獻了祂自己。


我們要為那些開了工而無法完工的弟兄姊妹禱告,求主憐憫,讓他們繼續建造心靈的房屋,不作爛尾工程。要知道,受洗時, 上帝與我們所立的聖約, 是不可解除的。我們想要解除,上帝也不會解除。因爲上帝是信實的、公義的,必定遵守所立的約,直到永遠。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耶穌基督,我們為今天的信息滿心感謝你。你的話語鼓勵我們,尊主你在萬有之上,並獻上全副的身心,一心一意跟隨你,信靠你,盡心盡力侍奉你,每天都靠主過蒙福得勝的生活。奉你的名求。阿們。


(2016年9月4日)


【本次講道的福音:路加福音14:25-33,中文和合本】

25有一大群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

26「無論甚麼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直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27凡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28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來計算費用,看能不能蓋成?

29免得安了地基,不能蓋成,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

30『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

31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來酌量,他能不能用一萬兵去抵抗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

32若是不能,他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談和平的條件。

33這樣,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附錄】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可8:34)


许多人,无论信不信基督,喜欢在胸前挂十字架,或为表明信仰,或为得到祝福。但也有许多基督徒喜欢说:“每一个十字架都是痛而且重的,”以为跟随基督要付出很大的个人代价。但他们明白十字架的真正意义吗?


十字架的真正意义,一是重生,一是舍己。第一,十字架意味着重生。我们受洗,就是和基督同钉十字架,脱去原来有罪的旧我,让罪身灭绝,并藉着主的复活,得到新的生命。如保罗所说“你们已经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歌罗西书3:9)


第二,十字架意味着舍己。耶稣为拯救人类,首先在十字架上舍去自己,为我们作了伟大的榜样。因此,他要跟随他的人也和他一样舍己。舍己就是弃绝自我中心,尊主为大、以基督为中心、顺服遵行上帝的旨意。正如保罗所说:“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罗马书14:8)


因此,“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基督”,不是付代价,而是舍己、重生,成了新造的人,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 这是祝福,应当喜乐。如果有人觉得“背着十字架跟随基督”是“痛而且重”,那么他就是仍然在旧的生活之中,以旧人的眼光,看待新人和新生活。

(謝松齡:“付代價”還是蒙祝福 全文完博讯www.peacehall.com)

[上一页][目前是第2页]


此文于2016年09月19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耶穌解救失落的人

聖靈降臨後第十七主日講道(C年)


詩51:1-11; 出32:7-14; 提前1:12-17; 路15:1-10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主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是“911”美國遭受恐怖襲擊十五週年。十五年過去了,不長,也不短。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憶一下十五年前自己在哪裡、幹甚麼。十五年前的今天,我在我讀過的第一所神學院上課。課間休息時,去電腦室上網,看到世貿中心被飛機撞擊的新聞。回到教室,大屏幕電視正在播放濃煙滾滾的世貿大廈;同學們都低頭閉目禱告。當時,大家只知道一場災難已經降臨,但都不曉得究竟發生了甚麼。


十天後,我和師母按原定計畫來聖佐治堂訪問;不敢乘飛機,自己開車十多個小時來到紐約。第二天是星期天,主日崇拜後我們去曼哈頓,看到世貿方向仍然煙霧迷濛;氣味難聞。有一位同去的友人說,這真像地獄之火還在燃燒。911事件後,許多美國人在問:“災難發生時,上帝在哪裡?”當時,美國著名牧師、大佈道家葛培理的女兒安妮曾應邀出席某電臺的節目。主持人問她:“為何上帝會讓這樣的悲劇發生?”安妮回答說,“我深信上帝跟我們一樣,為此事極度痛心。……但這些年來,是我們自己離開上帝、又叫上帝離開我們,為甚麼現在卻要問祂到底在哪裡?……人們離棄上帝,卻又質問上帝,為甚麼整個世界正在走向地獄。”


是的,上帝從來沒有離開人們,只是人們離開了上帝。正像先知以賽亞所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賽亞書53:6》)但是,上帝仍然愛我們,祂在尋找迷路的羊,失落的人。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解救失落的人》。


中國有句古話,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周易?系辭上》《戰國策?齊策三》)是說同類的東西通常聚集在一起;引申為志同道合的人,才會相聚成群。人們常用這句話來形容 “好人”和“好人”在一起,“壞人”和“壞人”在一起。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後來有人(好事者)又在後面加了一句“志不合,不相為友”。可見,人們都認為,“好人”和“壞人”不可能同流合污,混在一起。如果一個“壞人”入了“好人”的群體,人們會說,一粒老鼠屎掉進一鍋粥。如果一群“壞人”接近一個好人,人們又會怎麼說呢?在今天的福音裏,我們就看到一群“壞人”接近一位好人時的情形。


有一天,好些稅吏和罪人都來到耶穌跟前,要聽他講道。和耶穌敵對的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還同他們一起吃飯。”所謂稅吏就是稅務官,幫助羅馬帝國統治者向猶太人收稅,有的甚至乘機敲詐自己的同胞。這裡說的罪人,可能是違法亂紀或道德敗壞者,但也可能是因貧窮而不明白律法、或失去信仰的人。稅吏和所謂“罪人”在猶太社會中受到鄙視,被看作壞人。


而法利賽人則遵守律法、外表高尚;文士又被稱為律法師,是研究和抄寫律法和經文的專家。這兩種人,在猶太社會中擁有重要地位、具有巨大影響。他們自以為“好人”,出現在耶穌面前,是為了論斷別人的不是。他們的批評等於指責耶穌與壞人同流合污,甚至暗示他是壞人中的一份子。


耶穌用三個比喻回答了法利賽人和文士的指責。《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記載了這三個比喻。這三個比喻,形象地表達了基督福音中的精粹信息,所以被稱為“福音中的福音”。耶穌基督用比喻向我們生動表明,上帝親自尋找我們、找到我們,把我們從生命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帶回到祂自己的身邊;上帝為每一個悔改的罪人回到祂的身邊,而歡喜快樂。


今天的福音包括尋找迷路羊兒的比喻,和尋找失落錢幣的比喻。在尋找迷羊的比喻中,耶穌說,一個人有一百只羊,如果走丟了一只,他會撇下這九十九只,去尋找那一只迷失的羊。找到了,就會歡歡喜喜地扛在肩膀上帶回來,並且和鄰居朋友一起歡慶。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一百只羊裏丟了一隻,雖然不是好事(任何財產損失都不是好事),但只是百分之一,實在是很小的損失。在我們的全部生活中,常常遭受百分之幾,甚至百分之十幾、幾十的損失。無論甚麼事情,都不會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比如,令人痛心的現實是,並非每個新生嬰兒都能長大;並非每宗婚姻都能“進行到底”。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工作,失業率如果在百分之五以下,整個社會就都皆大歡喜。因此,我們可以說,一百隻羊中有一隻丟了,儘管叫人不開心,但畢竟損失不大。然而,在上帝的眼裏卻不是這樣,上帝清點過祂的每一隻羊。祂不放棄任何一隻羊。正如詩篇所說,每一個人,特別是貧寒人、窮乏人、困苦人的生命,在上帝眼中都被看為寶貴。(72: 12-14)


第二個比喻講到,一位婦女有十枚錢幣,失落了一枚。在當時的中東,婦女的私房錢都是從嫁妝來的,因此特別珍貴。於是這位婦女就打著燈,清掃屋子,遍地仔細尋找;直到找到了,就邀請鄰居朋友來同享歡樂。


一隻羊兒迷路了,一枚錢幣失落了,主人努力尋找它們,找到它們,為它們的失而復得歡喜快樂。看起來,主人對這隻羊兒、這枚錢幣表現出來的愛,超過對另外九十九隻羊、九塊錢幣的愛。這是因為,失而復得,把曾經失去的寶貴之物再找回來,叫人歡喜更大。可以設想一下,一個醫生,接待一百個就診的人,其中九十九位狀態良好,僅需作健康檢查便可;只有一位身患重病,需要特殊治療。醫生醫好了那一位身患重病的人,讓他的健康失而復得,當然歡喜更大。因此,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15:7)


耶穌用比喻回擊法利賽人和律法師的責難。向他們表明,上帝不只是在天上等待人匍匐到祂面前、祈求祂的憐憫和恩典;上帝還親自到地上尋找失落的人,把他們帶回自己的懷抱,去赴天國的盛宴(就像耶穌“同他們吃飯”)。上帝聖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就是來地上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找到了,天上也要為這人的失而復得,歡欣快樂。


上帝愛世人,上帝的計畫是尋找失落的人,就像牧人尋找迷路的羊;上帝是主動的、上帝的愛是在先的。但是,上帝也要罪人悔改、要失落的人有歸來的意願。比如,羊雖身體軟弱,但性格固執。多數因亂跑而迷路的羊,在生命和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一定盼望牧人的救助和保護。試想其中一隻,已經到了峭壁邊緣;牧人找到了牠,但羊卻從牧人手中掙脫,執意跳下懸崖,會導致甚麼後果?這樣的事並非不可能發生。耶穌來到世間的使命,就是尋找罪人和一切失落的人。今天的福音開頭就說,好些稅吏和罪人來到耶穌面前,要聽耶穌講道;他們就近耶穌,要聽天國的福音,這表明他們都存有悔改之心。於是,耶穌接待他們,同他們一起吃飯。這是歡慶罪人悔改的宴會,表徵天上的盛宴。


今天,我們也來到基督面前。請認真想一想,我們究竟是為甚麼而來?是為參加洗禮的儀式嗎?是為多交幾個朋友、多得到一些機會嗎?是為讓別人知道我是基督徒嗎?還是為了悔改呢?有人可能會問,我是好人,沒有違法亂紀,也沒有道德敗壞,有什麼要悔改的?在今天的福音中,當法利賽人和律法師出現在耶穌面前時,他們也自以為是“好人”,但他們內裏的罪性卻和那些“壞人”別無二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困難之處正是在於我們看不到自己“壞人”的一面;相反,我們常把自己看作“好人”,常想努力成為“好人”。我們都試圖做“對”的事情,比如,努力工作,熱愛家庭,幫助朋友,來教會奉獻時間、金錢、才幹事奉上帝……


但是,我們仍然可能在邪惡的黑暗中迷失。我們仍有可能去做一些可怕的事情。我們也可能既是好人,同時也迷失。比如,我們可能是好人,努力工作,事業有成,但卻失落在迷茫的方向和虛假的意義之中。有人可能掌控了一切,但失落在悲傷或絕望的深淵。有的夫妻看似美好的一對,實則失落在無愛的婚姻。有人財產豐裕,卻失落於恐懼。有人言行外表正確無誤,但卻失落在不為人知的隱秘生活之中,毀壞自己,也傷害他人。


今天,我們來到耶穌基督面前,不是要像法利賽人和律法師那樣標榜自己是“好人”,而是要敞開心靈,坦承自己的過犯與迷失。上帝更愛痛心疾首真誠悔改的人。來到耶穌面前,就是一次新的機會。無論我們過去曾經處於甚麼狀態,是“好人”還是“壞人”,耶穌都伸出祂解救的手,賜給我們一個新的起點。耶穌會繼續尋找我們,並找到我們。並且為我們歸回上帝懷抱, 歡欣快樂,與我們同享那喜慶的盛宴。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9月11日)





此文于2016年09月13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十字架的意義(簡論)

十字架的意義(簡論)


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可福音8:34;馬太福音16:24;路加福音9:23)


耶穌說,“凡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加福音14:27)




許多人,無論信不信基督,喜歡在胸前掛十字架;他們或為表明信仰,或為祈求祝福。另一方面,在許多基督徒中,流行這樣的說法,即,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耶穌,是作門徒必須付出的代價,是為主受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十字架的大小種類,各有不同,但是每一個都是痛而且重的。”(《荒漠甘泉》9月14日)


但是,一切知道十字架的人,明白十字架的意義嗎?


在我看來,對於跟從耶穌基督的人來說,十字架的真正意義,一是重生,一是捨己。第一,十字架意味著重生。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聖子,來到世間是要救贖世人,進入上帝的國。耶穌出來傳道的第一聲呼喚是“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5)。悔改就是為了重生;而重生是為了進上帝的國。正如耶穌對尼哥德慕所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門徒受洗,正是應當從水和聖靈重生:和基督耶穌同釘十字架,脫離原來有罪的舊我,讓罪身滅絕,並藉著主的復活,得到新的生命,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參羅馬書6:3-6)。如保羅所說“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歌羅西書3:9)


第二,十字架意味著捨己。耶穌為拯救人類,首先在十字架上捨去自己,為我們作了偉大的榜樣。能夠效法老師的,才配被稱為門徒;因此,耶穌要跟隨他的人也和他一樣捨己。捨己就是棄絕自我,尊主為大,以基督為生命的中心,順服遵行上帝的旨意。如保羅所說:“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馬書14:8)可見,背負十字架,就是捨去自己,與主同行,委身主的事工和使命。


因此,耶穌要我們“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他”,是叫我們捨己、重生,成為新造的人,過一種全新的生活。這是巨大恩賜、豐盛祝福,應當全心領受、歡喜快樂。如果有人覺得“背著十字架跟隨基督”是在過“痛而且重”的生活,那麼他就是仍然在舊的生活中,以舊人的眼光,看待新人和新生活。


背著十字架跟從耶穌,不是簡單的付代價,而是真正的蒙祝福,是心靈、人生和生命的改變,成為新心新人新生命:“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


(2016年9月19日)





此文于2018年09月15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基督徒與政治選舉

基督徒與政治選舉


每逢選舉,特別是總統大選年,總有一些人問我,基督徒可以不可以參與選舉?這時,我就會想起法利賽人的門徒同希律黨人去問耶穌:“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馬太福音22:17》)他們這樣問,是設了一個陷阱。如果耶穌說“不可以”,他們就會控告耶穌聚眾抗稅、煽動叛亂。如果耶穌說“可以”,他們就會指控他背棄上帝—獨一的王,納稅給地上的君主。


耶穌看出他們的惡意;於是,叫他們拿出一枚上稅的銀幣,反問他們:“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凱撒的。”耶穌說:“這樣,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馬太福音22:18-21》)這是耶穌為“宗教”與政治之間關係所確定的一個重要原則。對此,使徒彼得說:“敬畏上帝,尊敬君王。”(彼得前書2:17)




基督徒既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又不屬這個世界;基督徒既是一個世俗國家的公民,又是上帝國的子民。因此,具有雙重身份。所有的基督徒都在某一世俗的國家工作、納稅、生活,也享受這個國家所提供的一切權利和福利;理應為這個國家盡作為一個公民的義務。即使是預謀陷害耶穌的人,身上也帶著鑄有凱撒頭像和名號的錢幣,表明他們並沒有脫離世俗國家的生活。


但是,基督徒又是上帝國的子民,理應過一種超越世人的生活。有些基督徒總是說,這個世界是罪惡的,我們要遠離罪惡,不能隨從今世的風俗。沒錯!但是,上帝創造的世界本應是美好的;世界的罪惡,在於人的罪惡;人的罪惡,在於人心的罪惡。耶穌開始傳道的第一個呼召就是“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馬可福音1:15)


因此,作為基督徒不要只是指責世界罪惡,而要首先改變自己心靈,脫離罪惡:棄絕魔鬼及所有叛逆上帝的邪靈;棄絕敗壞和毀滅生命的邪惡權勢;棄絕遠離上帝之愛的邪情私慾。(《公禱書?聖禮禮文?察問候洗人》)基督徒也應當是奉差遣的門徒,要以言行宣揚基督的福音,把屬基督的價值標準、人生態度、和行為方式( 如“聖靈九果”,參見加拉太書5:22)帶進世界、帶進選舉(選舉或被選)、帶進世俗政府。雖然任何政府都不可能被改造成“屬神的政府”(有些領會領袖為了鼓勵基督徒參與選舉,說要使政府成為“屬神的政府”),但每一個奉差遣的基督徒,都負有基督賦予的大使命,有責任在參與世俗生活的過程中,讓更多的人得到改變。


(2016年9月21日)

(2016/09/21 发表)


謝松齡:上帝看重你最小的信心

聖靈降臨後第十九主日講道(C年)


詩37:1-10;哈1:1-4, 2:1-4; 提後1: 1- 14; 路17:5-10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上帝看重你最小的信心》。


有個故事說到,一位商人為生意上的事情到中東去。旅途中,他在一座大城市的酒店裏住宿,遇到另外兩個旅行的人。那兩個人一個名叫“恐懼”,另一個叫“瘟疫”。瘟疫說:“我們這次來,要在這個城市殺十萬個人。”那位商人問:“是你一個人殺十萬個人嗎?”瘟疫說:“當然不是。我只能殺幾百人;其他的人,都是我的朋友恐懼殺死的。”


這個故事想要向我們說明,瘟疫(傳染病)固然可怕,是人類的大敵;但是,更加可怕的是恐懼,恐懼是人類最大的敵人。生活中許多令人擔憂的事,都可能演變成恐懼。健康問題、安全問題、身份問題、工作問題、婚姻問題、人際關係緊張,等等,都可以引起人的恐懼。恐懼會降低我們對付困難的能力,叫人處境更加危險,使人受到更大傷害。


與恐懼相反的是無畏和勇氣。無畏和勇氣從哪裡來?是從信心而來。今天福音一開頭,就講到,使徒們對主說:“求主增加我們的信心。”因為他們在跟隨主的道路上,常常有害怕、有恐懼,他們覺得信心不足。但是主卻對他們說:“你們若有像一粒芥菜種子大小的信心,就是對這棵桑樹說:‘連根拔起來,去栽在海裏!’它也會聽從你們。”芥菜種子是各種種子中最小的種子。耶穌說,只要有芥菜種子那麼一點點信心,就能叫桑樹連根拔起,栽在海裏!有人可能會說:一點信心真有這麼大的力量嗎?聽起來好像“意念移物”。我不信!


是啊,我們不信。因為我們沒有這個信心,連像芥菜種子那么小的信心都沒有,所以就不能讓桑樹連根拔起,栽在海裏。耶穌對門徒所說的也是這樣的道理。對門徒們來說,他們面對的,不是信心大小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信心的問題。耶穌用比喻說,只要有那麼一點點信心,就能幹出偉大的事情;這是在暗示,那時候,祂的門徒連像芥菜籽一樣小的信心都沒有,更不用妄談增加信心了。

可能有些人會說,“我有信心,我的信心很強。我相信自己總有一天可以完成學業,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建立美滿幸福的家庭。你看,我不是做到了嗎?”我們說,這不叫信心,這是“自信”。自信和信心差別很大。因此,我們要分辨:甚麼是耶穌所說的信心;信心究竟起甚麼作用。


有一個故事,講到一位教友把自己的一塊地連同後面的一座小山丘捐給教會,在這塊地上建了一座新教堂。在新教堂開始使用的前十天,房屋管理局的視察員通知牧師說,由於停車場太小,需要把停車場擴大一倍,因而在此之前,教堂不可以使用。這下可把牧師難倒了。因為建教堂時,他們已經儘量利用了每一吋土地,而教堂後面是一座非常陡峭的小山丘,沒有任何的餘地。要擴大停車場,除非把山移走。


這位牧師沒有洩氣,號召擁有“移山信心”的教友,在星期天的晚上一起來教會禱告,求上帝把這座小山從後院移走,並讓他們有足夠的資金修建停車場。在約定的時間,有廿四位教友來到教堂,從晚上七點到十點,整整三個小時,與牧師一起禱告。然後他們又約好,下個星期天晚上再來禱告。


第二天上午,牧師正在教堂辦公,有一個建築公司的工頭敲門進來,對牧師說,他們公司正在修建一個購物中心,需要大量的土石方來填平地面。前一天晚上,老闆突然想到,這個教堂後面有一座小山丘,於是派他前來談判,計劃向教堂購買後面山上的石頭,並且在完工後免費為後院平整地面。啊,真的很奇妙!山就這樣被移走了,而且還為教堂增添了可觀的收入。於是有人說,這真是禱告的力量、信心的力量!靠著信心,他們移走了山丘;他們的信心大,做成的事情也大。


果真是這樣嗎?是這廿四位超級信心英雄憑著禱告移走了山丘嗎?照這樣說,好像是人的信心在起決定性的作用:只要信心夠大,一切都可以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志成就。比如,若是我的信心能移山,那麼山越大,移山所需要的信心也要越大。障礙越大,跨越它所需要的力量、信心也要越大。疾病越重、罪過越重,戰勝疾病、求得寬恕所需要的信心也要越大。


但是,人的信心真有那麼大的作用嗎?實際上,完全不是人的信心在運作,而是上帝的能力在動工。因為上帝才是移動桑樹、移山倒海的那一位。那廿四位教友聚會禱告,並不是求上帝賜給他們移山的能力和力量,而是求上帝用祂自己的大能把山移走。真正的信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相信上帝有能力作成一切;相信“在人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馬可福音10:27) 二是在我們的禱告和心願沒有得到應允的時候,仍然堅信上帝愛我們,祂的一切計畫,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


信心,是我們對上帝的真心信靠。在今天的福音中,門徒求主給他們增加信心,但主耶穌卻對門徒說,只要他們有像芥菜種子那麼大小的信心,就能讓桑樹連根拔起,栽到海裏。可見,上帝看重我們的信心,即使這信心像芥菜籽一樣微小。


因為,只要有小得像芥菜籽一樣的信心,上帝就會通過我們的信心動工。信心是一把鑰匙;信心這把鑰匙向上帝打開大門,讓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工,使微不足道的我們,靠上帝的能力成就偉大的事業。換言之,是上帝的能力藉著微不足道的我們,完成祂賦予我們的偉大事業。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一點點信心,我們就不是單獨工作;信心打開大門讓上帝進來,上帝的能力就與我們同在。上帝的能力不僅在我們的工作中運行,而且開通我們前進的道路。一切成功都是從上帝而來,一切榮耀也要歸於上帝。因此,耶穌教導我們,在靠著信心完工之後,不要邀功請賞,而是應當向上帝說:“我們原是無用的僕人;不過盡了自己的本分而已。”(路17:10)


許多年前,英國有一家製鞋公司,派出一名銷售員去非洲開展業務。幾個月後,這位銷售員發信給公司總部說,他要回英國了,因為非洲人不穿鞋,他待在那裡是浪費時間和金錢。但是,公司不願放棄在非洲的發展,就派出第二位銷售員。這位銷售員知道前任的遭遇,心中有點畏懼,於是禱告上帝,求主幫助,賜給他信心和能力。去非洲幾個月之後,他發信給總部,要公司寄給他更多的訂貨單。他說,正因為非洲人現在不穿鞋,所以在非洲有大量銷售鞋子的機會。靠著上帝所賜的信心,他不僅賣出了大量鞋子,而且改變了非洲人的生活。他把榮耀歸於上帝。


我們今天一開頭講到恐懼。恐懼讓魔鬼乘虛而入。而信心卻使上帝的能力與我們同在。耶穌所說的信心,不是要我們相信自己,而是相信上帝創始成終,有作成一切的能力。自我中心的人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做這、能做那,把一切成就歸功於自己的努力。但是,這只是“自信”,不是信心。而信心,是摒棄自我,全心信賴和依靠上帝的能力。


在人生中,每個人都會遇到逆境。每個人都需要改變自己、改變現狀、脫離困境。耶穌叫我們要有信心。上帝看重我們的信心。因此,哪怕只有最小的信心,也能夠抓住上帝賜給我們的生命恩典;哪怕只有最小的信心,也能夠讓我們跟隨耶穌去改變人生、改變世界。


現在讓我們禱告。恩慈的主,你的信實永遠常存。求你賜給我們信心,完完全全信靠你,讓你聖靈的能力,因著我們的信心,改變我們的生命、帶領我們的人生。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0年10月31日初稿,2016年10月2日修訂)

(2016/10/05 发表)



謝松齡:回來感恩的有福了

聖靈降臨後第廿一主日(C年)


詩111; 王下5:1-15C; 提後2:8-15; 路17:11-19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回來感恩的有福了》。


有一個故事,講到一位失戀不久的年輕女士,收到一個禮品盒。她打開一看,是一枚鑽戒!這是一位求婚者送給她的求婚禮物。她高興極了,又喊又笑又跳。對一個剛受到失戀打擊的人來說,新的求婚者出現,應當是一劑良藥,可以療傷,醫治受傷的心靈。按理說,她既然接受了這個禮物,就應該去找那位送她禮物的人,就是那位求婚者,至少表達對他的感謝;也許會擁抱他,親吻他,甚至接受他的求婚。但是這位女士並沒有這樣做。她把鑽戒戴在手上,親了又親;然後對著鏡子,左看右看,陶醉在自我欣賞之中。她可能把鑽戒當作意外之財,完全忘了送她鑽戒的人,忘了那位可憐的求婚者。


其實,在生活中,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許多人,常常都會像這位女子一樣。今天的福音,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圖畫。我們看到有十個大麻瘋病人,迎著主耶穌而來,遠遠站著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這十個大麻瘋病人的狀況,生不如死。大麻瘋是一種傳染的疾病,自古以來,被視為不治之症。無論是在當時的中東,還是在現代的中國,大麻瘋病人都是與社會隔絕的。我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就去過麻瘋病院。大麻瘋病人不能接觸任何人,也不能擁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按照猶太的法律,他們不能去聖殿崇拜,不能接近別人。見到大麻瘋病人來了,人們遠遠地就會喊:“不幹淨的人來了!不幹淨的人來了!”。所以在他們來找耶穌的時候,也是遠遠地站著。


這十個大麻瘋病人,來到耶穌面前,有一個共同的盼望,就是能夠治好疾病,脫離死亡,得到新的生命。但是他們對耶穌的態度肯定是不一樣的。和我們來到主的面前一樣,有人虔敬,有人真誠,但也可能有人帶著幾分懷疑,在心裏說:“讓我來試試看,看他有沒有治病的能耐。就是治不好,也不至於治壞吧。”


從福音書的記載來看,主耶穌只對他們說了一句話:“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別的什麽也沒有作。耶穌叫他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是因爲只有祭司才有權宣告他們的大麻瘋已經痊癒,可以回到社會生活中去了;這就等於發給他們社會生活許可證。耶穌對他們說了這句話以後,十個大麻瘋病人就往祭司那裏去。走在半路上,他們的大麻瘋就好了,潔淨了。我們可以想像,他們一定高興得又哭又笑,或是又唱又跳,用世上最美麗的語言來讚美自己已經潔淨了的身體。但是,十個人中的九個,卻沒有向那位醫治他們的人表達感恩,就像我們開頭講的那位女士一樣,得到了鑽戒,卻忘記了送她鑽戒的人。


這九個人,可能趕著去祭司那裏拿返回社會生活的許可證,然後回家擁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或者去找新的工作,或者去餐館大吃一頓,甚至去賭場玩一把。他們沒有一個回去讚美上帝、感謝耶穌。他們當中可能有人會說:“那個傢夥沒有爲我做什麽事啊,不過是叫我們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另一個可能說:“這位先知只是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有什麽好謝的啊。”第三個說:“真是太奇妙了!全靠我今天運氣好,真是運星高照啊!”第四個說:“最近我的大麻瘋一直在好轉,今天來見耶穌,正好康復了,完全是一個巧合!”十個人當中只有一個、只有一個回來大聲歸榮耀與上帝,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如果我是那十個人中的一個,會怎麽做?我來到主的面前禱告祈求的時候,是用心靈和真誠,還是帶著懷疑的心態?當我得到主的看顧,得到主的醫治,得到主的賜福的時候,是首先回到主的面前向祂獻上感恩和贊美,還是揚長而去,繼續在自己的迷途上奔走,離主越來越遠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人一旦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就頭也不回,一去不復返。當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不會忘記這份恩情;但事過之後,就不再感恩圖報。那十個大麻瘋病人中的九個,就是這樣。唯一有感恩之心的是一個非猶太人(“外族人”),一個與猶太人有世仇的撒馬利亞人。他的感恩之心,是從信心而來的。當那位撒馬利亞人,回來稱頌上帝、感謝耶穌的時候,耶穌沒有對他說:“你感恩的心救了你,”而是對他說:“你的信救了你。”正因爲他有信心,相信醫治是從主而來、主的能力救他到底,並且相信在今後的道路上,仍然需要主的扶持和看顧,於是回來感恩。感恩表明了一個人真有信心。耶穌從他回來感恩的行動中,看到了他的信。


耶穌對回來感恩的人說:“你的信救了你了”;這是不是說另外的九個人沒有得救呢?是不是他們的大麻瘋後來又發作了呢?我不想去猜測。但是,聖經並沒有記載,耶穌醫好的人不會再生病;也沒說過,耶穌救活的人不會再死亡。我相信,耶穌對我們的拯救,是全人的拯救;上帝是要拯救我們整個的人,不僅醫治我們身體,更要醫治我們的心靈,賜給我們真實無偽的信心,更新我們整個的生命。在今天的福音中,那九個人,當時确实从耶稣那里得到了身體上的醫治;但是只有這位回來感恩的撒馬利亞人,才得到了全人的醫治,得到了全備的救恩。


使徒保羅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這就是說,我們得救,是上帝的恩賜;上帝的恩典是我們得救的根本。但是,我們也要藉着信心,才能得到救恩。信心像一座橋樑,讓上帝的救恩臨到我們。沒有信心的人,不可能得到上帝全備的祝福和救恩。就像一個人,想得到河對岸的寶貝,但卻不想修築橋樑,只能“望洋興嘆”。中國有古話說,“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與其羨慕別人得到了上帝的恩典,不如自己決志,建立起信心的橋樑。信心的橋樑築成之後,還須要不斷維護,才能愈益堅固。


總之,我們唯有通過信,才能領受到主的拯救;只有藉著信,才能緊緊抓住主的恩惠。今天的第一篇經課《列王記下》記載亞蘭王的元帥乃縵患了大麻瘋,他相信上帝能夠治好他的麻瘋,按著先知以利沙的指示在約旦河裏沐浴七回,就得了醫治,於是回到先知以利沙面前,向上帝認信和感恩。(列王記下5:1-15)當我們爲人生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各樣的需要來到主的面前,求主帶領我們走出困境時,也應當懷有像乃縵和那位撒馬利亞人同樣堅定的信心,並且好好數算主已經給我們的賜福和恩典,包括在人生的大轉變、和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所有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祝福、物質上的和非物質的恩典。藉著數算主的恩典和賜福,來堅固我們的信,獻上感恩的心。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本講章所據聖經】


路加福音 17:11-19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經過撒馬利亞和加利利。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遠遠地站著,高聲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 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於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馬利亞人。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裡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於神嗎?」 就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2010年10月10日初稿,2016年10月7日修訂)





此文于2016年10月12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窮寡婦的信心(一):不住的禱告

聖靈降臨後第廿一主日講道(C年)


詩121; 創2:22-31; 提後-4:5; 路18:1-8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窮寡婦的信心(一):不住的禱告》。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處於“關係”之中:父母兒女之間的關係,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夫妻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等;還有一些特別的關係,比如今天福音中講到的寡婦和法官的關係。那麼,如何建立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呢?建立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當然是靠溝通;表情溝通,身段溝通,但最重要的是語言的溝通:你說,我聽;我說,你聽。同樣,人與上帝建立關係,也要溝通。我們讀經,就是聽上帝向我們說話(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我們禱告,就是向上帝說話。讀經和禱告,就是我們和上帝溝通的方式。每週的主日崇拜,就是上帝的兒女在一起讀經和禱告的聖禮。


讀經禱告,就是與上帝對話、溝通,和上帝建立關係、發展關係。但是,許多想要受洗、已經受洗、甚至受洗多年的基督徒,並不常常讀經,也很少禱告。這種狀態表明,我們還沒有真正相信上帝、認識上帝。想一想,有一位孩子,和父親失散多年、甚至不知父親的存在;有一天父親找到了他,帶他回家,但他還沒有真正相信這就是他的父親,感覺和父親很疏遠,這孩子怎麼會跟父親對話、溝通,建立關係呢?他可能表面順從,但卻掩耳不聽父親所講,也閉口不和父親說話。


我們就像是這個孩子,在一個無神的環境中長大,不知道、不認識那創造我們、看顧我們的天父。現在天父找到了我們,帶我們回到祂的家,而我們仍然懷疑,祂真是我們的父嗎?祂真是那位可以親近、可以對話溝通、可以建立密切關係的父嗎?可見,我們不能和上帝對話溝通、建立關係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自己沒有真正的信心,沒有真正相信上帝是那創造一切、掌管一切、憐愛我們、看顧我們的至高主宰,是我們的天父。


耶穌是上帝聖子,可他仍然隨時隨地藉著禱告與聖父同在。在呼召第一批門徒後,耶穌就教導大家應當怎樣禱告;這篇禱告就是我們常常使用的《主禱文》。(馬太福音6:5-13)但是,可能有門徒對耶穌訴說,他禱告了,可上帝似乎沒有聽見,又好像不願回應他的禱告。門徒的禱告遇到挫折,對禱告感到困惑、灰心。於是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藉著一個比喻教導人們“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加福音18:1)


今天福音中的比喻,有兩個人物。一個是窮寡婦,一個是壞法官。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中,法官都是有權有勢的;而在當時的社會中,寡婦是地位最低的人。這位寡婦受了某一個人欺負,得不到任何人的幫助和支持,她只能請求法官主持公道。可是這個法官既不敬畏上帝,也不尊重人,從來不秉公辦事;因寡婦無錢行賄,法官一直拒絕辦理這樁案子。但是,窮寡婦堅持不懈,一點也不灰心,一次又一次、採取不同方式請求法官替她主持公道。最後,法官被寡婦求得心煩意亂,受不了她的纏磨,只好爲她伸冤。


從耶穌所說的比喻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和上帝關係中的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關於人自己本身的處境和問題。這寡婦處在無助的狀態中,沒有親人,沒有錢財,沒有朋友;法官對她百求不應,她成功的機會等於零。即使她灰心喪氣,完全放棄,也不違背常理,沒有人會因此責備她。這位寡婦一無所有;她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百折不撓、鍥而不捨地全心祈求。我們自己在禱告的時候,是否也處於和這位寡婦同樣全然無助的狀態?我們會和她一樣,懷著如此真摯堅定的心思和信念去祈求嗎?恐怕我們連她的一半都沒有。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上帝慈愛、寬恕、憐憫、溫和,相信上帝能夠改變我們,醫治我們破碎的生命,修復我們斷裂的關係,我們就一定會認真的禱告。我們如果像那位寡婦一樣,真的相信上帝垂聽我們的禱告、回應我們的祈求,就一定會不斷拍打上帝的門,祈求、尋找、叩門、等候上帝的回應。就像一個孩子,相信父母會滿足他的需要、維護他的安全,因此孩子遇到問題,總是會竭力救助於父母,向父母直接提出要求。


耶穌應允我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馬太福音7:7)越是在困境之中、越是在危難關頭、越是感到心灰氣餒,就越是要禱告。耶穌敦促我們不要喪失信心,而要不住禱告。如果我們確實相信禱告非常重要,那麼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我們的禱告。這是寡婦信心的比喻讓我們瞭解的第一個方面。


這個比喻讓我們瞭解的第二個方面,是有關上帝的本性。上帝是滿有慈愛、配得信靠、慷慨公義的。耶穌在比喻的最後總結說,連這個腐敗不堪的壞法官最終都回應了那位百折不撓的窮寡婦,那麼上帝一定會盡快把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東西,豐豐滿滿地賜給我們。


想一想,父母愛兒女,是人的本性;當兒女祈求時,父母都會儘量滿足兒女的需求。耶穌曾經用父母如何愛兒女,來比喻上帝怎樣愛我們;進一步說,上帝愛我們,勝過父母愛兒女許許多多。耶穌說:“你們當中有誰,兒子要麵包,卻給他石頭?要魚,卻給他蛇?你們雖然邪惡,還曉得拿好東西給自己的兒女;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要把好東西賜給向他祈求的人嗎?”(馬太福音7:9-11,現代中文譯本)


在我們受洗成為上帝的兒女時,天父就已經應許與我們的一生同行,祂的平安、良善、慈愛和恩典與我們同在。我們應當相信,上帝有祂自己的計畫,在一定時候、一定地點,賜給我們最需要、最寶貴的東西。常常,我們所祈求的東西,對我們並不是最好的,甚至對我們是有害的。比如,一個孩子在飢餓時,父母會給他食物;但孩子要求喝酒,就不僅會被拒絕,而且會受到責備,因為這對他有害。因此,我們禱告,也要為正當的事情。那位窮寡婦只為尋求公平正義而請求法官。我們也要為正當的事情祈求上帝;所願所求,都要合乎上帝的旨意。


此外,我們禱告之際,還要自省,檢視自己的心思意念和行事為人。使徒約翰說:如果我們遵守上帝的命令,行上帝所喜悅的事,那麽無論我們求什麽,祂都會賜給我們。(約翰壹書3:22)換言之,如果不遵守上帝的誡命,所求所想不合乎上帝的旨意,我們的禱告又怎麼能夠被上帝垂聽呢?《以賽亞書》記載:“耶和華說:……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們多多地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都滿了殺人的血。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賽1:15-17)


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說,我們今天聽到的比喻,是一個“勵志故事”。在今天福音的最後,耶穌叫我們學習那位寡婦的信心,當人子(即耶穌)來臨的時候,能夠在世上找到有這樣信心的人。耶穌要我們振作精神,信靠上帝,在困難的時候絕不放棄禱告。


不住的禱告!因為禱告深化我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這關係在受洗時就已經建立)。


不住的禱告!因為上帝是滿有恩惠、滿有仁慈的父。


不住的禱告!即使在我們自己眼中,整個處境已經完全絕望。


不住的禱告!因為上帝願意聽見我們用清潔的心和正直的靈所發出的聲音。


不住的禱告!因為上帝愛我們,一旦時候到了,就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應我們,賜下最好的禮物。


我們要祈求賜生命的上帝,憐恤我們,側耳垂聽我們的禱告;堅固我們的信心,讓我們在禱告中等候,在等候中禱告。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3年10月20日初稿,2016年10月16日修訂)



此文于2017年05月27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以聖制邪,以善勝惡

諸聖主日講道(C年)


詩149; 但7:1-3, 15-18; 弗1:11-23; 路6:20-31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以聖制邪,以善勝惡》。


眾所周知,每年的10月31日(今年在上個星期一)是“萬聖節”,英文叫Halloween。但是,中文翻譯有誤,因為這個節日實際上是一個“萬鬼節”,卻翻譯成“萬聖節”。“聖”和“鬼”相差太遠啦!這個“鬼節”,是兩千多年前住在愛爾蘭、英國和法國北部的凱爾特人(Celtic)的新年除夕;這一夜,是夏天過去,冬天來臨的轉折點。據凱爾特人的傳說,在這一夜,有許多妖魔鬼怪會出現,殘害人類;於是,人們就用以毒攻毒的方式來自衛,裝扮成妖魔鬼怪來嚇唬那些妖魔鬼怪。後來,基督教會的傳教士向凱爾特人傳教,移風易俗,把原來的“鬼節”逐漸改變爲紀念眾聖徒的節日。一千二百多年前,教會確定“鬼節”的第二天,即11月1日爲紀念歷代聖徒的節日,叫“諸聖日”(All Saints Day)。


在“鬼節”當天,人們裝扮成鬼,想要以毒攻毒、以惡制惡、以邪勝邪。而教會則把“鬼節”的第二天,也就是凱爾特人的新年,定為諸聖日;表明基督的福音不是要以邪惡抵擋邪惡,而是要以諸聖之靈戰勝邪惡之靈、以光明戰勝黑暗,以善勝惡。


是以邪惡對抗邪惡,還是以聖善戰勝邪惡?這是兩種不同的選擇,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也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罪惡。世界是由人組成、有人活動的。因此,世界上的罪惡來源於人心、人性的罪惡;世界上的醜陋來源於人心、人性的醜陋。人心中隱藏的嫉妒、貪婪、驕傲、仇恨、憤怒等等罪性,一旦發動、運作起來,就產生人類所能想到的一切邪惡。有句流行的話說:“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人類心靈中一切邪惡的念頭,不僅會無意流露出來,而且會故意行動出來,於是,人的罪性就顯明在這個世界上。


就本性而言,人都會追求金錢、權力和性。人們為這些目標奮鬥的方式,是以邪制邪,以惡報惡,以邪惡的手段對付邪惡;美其名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看看我們自己,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就知道此言真確。比如,各種暴力行為,從家暴到謀殺、戰爭、恐怖襲擊,都是以惡報惡、惡性循環造成的。最近,我們又看到了一場以邪惡對邪惡的萬鬼節大戲,那就是這次史無前例的美國總統大選。兩位候選人在角逐總統大位的過程中,都不遺餘力、不擇手段攻擊對手,搞得金錢醜聞、權力醜聞、性醜聞鋪天蓋地,烏煙瘴氣,污染了人們的耳目心靈。這場萬鬼節大戲,對候選人及美國人民來說,究竟是祝福,還是災禍呢?


【案:有人說,這是美國民主的失敗。但我說,這正是美國民主的優點,叫官員問題更多曝光、整個體制更加透明,讓選民能夠根據自己的判斷作出選擇。也許選民的判斷是偏頗的,最終的選擇是不當的,但他們會為自己的錯誤買單,付出相應的代價。在某種意義上說,選民就像一個主人,必須要雇一個有四年合約的管家。如果來應聘的兩位中沒有一個合意的,雖然明白這兩位應聘者在討好或欺騙主人,但也只能兩害取其輕,從中選一個;四年後再次招聘,或許能找到好一點的。這樣的制度,比讓一個獨裁者任意妄為,把整個民族拖進萬劫不復的深淵,當然要好些。】


作為牧師,我雖然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張選票,但根據原則,我不會公開支持某一位候選人,不會為誰背書,也不會叫人投票給誰、不給誰。我只想讓大家通過這次大選中的現象,更加生動地理解今天的信息。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了兩種人,一種人有福,蒙祝福;一種人有禍,受災殃。肯定的說,每個人都關心著自己的命運。有些人每天都會數算自己遇到的事情,是好還是壞?是福還是禍?但是對於好壞、福禍,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標準。比如,有人覺得只要衣食不愁、無病無災就是好,就算有福了。但有人卻追求錢財豐厚、權高位重,甚至要享“齊人之福”。


但是,耶穌關於祝福和災禍的教導,卻令許多人意想不到。耶穌說,貧窮的人、飢餓的人、哀哭的人蒙祝福;富有的人、飽足的人、歡笑的人遭災殃。有相信耶穌的人,聽到這話,可能會立即給自己對號入座,我是貧窮、飢餓、痛苦的呢,還是富有、飽足、快樂的?我是有福的呢,還是有禍的?但是,這樣對號入座不會得到結論。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一生中既有貧困、飢餓、痛苦的時候,經歷過精神或物質上的空虛和淒涼;也有豐衣足食、歡喜快樂的辰光。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既得到過祝福、也遭遇過禍患。


耶穌論到貧窮、飢餓、哀哭的人有福,並非說貧困和痛苦是值得自豪的事;而是說貧困和痛苦的人,特別是精神上貧乏、飢渴和痛苦的人,明白自己無能為力,只有信靠上帝,超越這個世界。他們強烈需要改變,渴望上帝提昇他們的生命;選擇新生活、尋求新世界,就是那上帝的國。他們祈求,他們得著,這就是他們的福了。


耶穌論到富有、飽足、歡笑的人有禍,並非說錢財有罪、飽足不好、歡笑不對,而是說那些身體上和物質上相當滿足的人,往往相信自己、依靠財富超過信靠上帝,他們把自己和財富置於上帝之上。他們會為了金錢、權力、性,而在這個世界的罪惡中越陷越深。他們不願改變自己,固守既得利益,棄絕新的生命,拒斥新的世界,抵擋上帝真道。這樣的人最終必遭災殃。


耶穌所說的祝福與災禍,不是一個獎賞和懲罰的系統;不是用祝福獎賞一些人,用災禍懲罰另些人。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向我們展示的,是兩種不同的選擇和生活方式,及其所產生的兩種不同後果。耶穌是把兩種選擇擺在我們面前,看我們是要選擇祝福呢,還是是選擇災禍?


今天“諸聖主日”,我們紀念眾聖徒;他們也曾遭遇禍患,但最終蒙受祝福。他們與眾不同、出類拔萃。這並非由於上帝特別恩待他們,而是因為他們願意領受上帝賜給一切人的恩典;這恩典是上帝賜給一切人的,但許多人視而不見,拒絕接受,而他們卻領受了。他們不住禱告,信心堅固,總是遵行上帝的旨意。他們的聖潔、蒙福,不是由於他們擁有甚麼,而是因為他們需要耶穌,渴望耶穌基督帶領他們的人生,渴望為耶穌基督而活,為耶穌基督而死。他們之所以蒙福,是出於他們對耶穌基督的需要和渴望。雖然遭受貧窮、飢餓、悲哀、被排斥、受傷害,有時是精神上、有時是物質上,但他們仍然滿懷期望,為上帝的國而活。這就是他們得到的祝福!


如果我們像聖徒一樣,就真的能夠聽見自己內心對耶穌基督的需要和渴望,這種需要和渴望就引領我們改變自己,去過聖潔的生活;帶領我們超越這個世界,敞開胸懷擁抱新的世界,即上帝的國。耶穌要我們活出蒙受上帝祝福的人生;那就是:愛我們的仇敵,善待虧欠我們的人,祝福咒罵我們的人,為淩辱我們的禱告。即使別人打你的臉,也不要尋求報復。有人奪去你的東西,不用再要回來。把錢財給求你的人,不要論斷和譏笑他們。總之,你願意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耶穌要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改變自己,也改變別人、改變世界。這就是“以聖制邪,以善勝惡”的生活。


今天我們有三十位弟兄姊妹受洗。受洗是接受新生命、擁抱新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成為聖徒的第一步。我們要為他們禱告,和我們一同在教會暨基督的身體裏成長,做蒙福的上帝兒女,作光照在世人的面前。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11月6日)


【本次講章所據福音】

路加福音6:20-31

6:20 耶穌舉目看著門徒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上帝的國是你們的。

6:21 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飽足。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

6:22 人為人子恨惡你們、拒絕你們、辱罵你們、棄掉你們的名、以為是惡、你們就有福了。

6:23 當那日你們要歡喜跳躍.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他們的祖宗待先知也是這樣。

6:24 但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

6:25 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飢餓。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

6:26 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

6:27 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

6:28 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

6:29 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有人奪你的外衣、連裡衣也由他拿去。

6:30 凡求你的、就給他.有人奪你的東西去、不用再要回來。

6:31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此文于2016年11月08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十字架上的君王

聖靈降臨後主日講道(C年)


耶23:1-6; 詩46; 西1:11-20; 路23:33-43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十字架上的君王》。


在教會的年曆上,下個星期就要開始新的一年。今天是教會年曆中的最後一個主日。教會年最後的這個主日,又叫作“基督為王日”(請看週刊封面)。講到王,無論是中國人、西方人、還是原始部落的人,都知道,君王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一個部落聯盟的最高首領、最高統治者。他們可以作威作福,隨心所欲,手中握有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在現代西歐,立憲君主雖然喪失了這些權力,但卻仍可極盡風流浪漫、甚至荒淫無恥之能事。許多年輕的姑娘也常常把自己夢想中的戀人稱爲白馬王子;如果真的嫁了個王子,以後就是王后啦,確確實實又浪漫、又高貴、又實惠。


由於君王擁有如此之多的至高利益,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俗話,表明人人都想當皇帝的願望,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當年項羽指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之也;”表明人人都可以當皇帝的心態。捫心自問,哪個男人不想當皇帝,哪位女子不想當皇后?這是人貪婪的本性所決定的。


在今天的主日祝文和經課選讀中,都論到了一位完全不同的王。在人看來,這個王出身卑微,終生貧賤,被人欺壓,受盡羞辱,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我想,沒人願意作這樣的王。但這個王,卻是超乎萬有之上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祂就是主耶穌基督。


耶穌不是坐在金鑾殿裏,而是行在天空之上。耶穌的王座,不是金玉雕鑄的寶座,而是木頭釘成的十架。耶穌頭上戴的,不是鑽石鑲嵌的王冠,而是荊棘編成的冠冕。祂作王,不是為了榮華富貴、風流快活,也不是為了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可以任意剝奪別人的性命。祂作王,是因愛我們,而捨己犧牲流血,粉碎罪惡的捆綁,賜下永恆的生命。


聖經中常常用牧人來比喻君王;用羊群來比喻人民(上帝的子民)。耶穌說,好牧人服事羊群,看顧羊群,帶領羊群尋找豐盛的水源和草地。好牧人醫治羊群的疾病和創傷,幫助羊群抵擋一切野獸和邪惡力量的攻擊;為了拯救羊群,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耶穌就是我們的好牧人、好君王,為了拯救我們,在十字架上奉獻了自己的生命。耶穌是唯一作僕人服事羊群的君王。


但是也有一些壞牧人、壞君王,上帝原來委託他們看顧上帝的子民、牧養上帝的羊群,但是他們卻欺騙、誤導甚至殘害上帝的子民,把羊群從上帝預備的水源和草地上趕走。上帝是要他們帶領羊群,餵養羊群,可是他們卻虐待羊群,甚至殺羊吃肉。因此,在今天的舊約經課《耶利米書》中,上帝說:“那些殘害趕散我草場之羊的牧人有禍了!……我必討你們這行惡的罪。”上帝要懲罰這些壞王和邪惡的宗教首領(無論他是甚麼宗教或非宗教的宗教)。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看到諸如此類的壞君王、壞牧人,實在是非常之多。


但是,在《耶利米書》中,上帝同時也應許,祂要把自己的羊群、也就是祂的子民召集在一起,把他們帶回自己的羊欄,並且興起一位完美的牧人君王來看顧、牧養他們。這位君王“必掌王權,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這段經文就是對主耶穌基督的預言。耶穌作王,不是依靠暴力和軍事征服,而是藉著十字架上的自我犧牲來拯救人類。聖經預言:“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按照上帝的計畫和旨意,耶穌被獻為贖罪祭。(賽53:4-5,10b)


耶穌,十字架上的君王,充滿寬恕、憐憫、和赦罪之恩。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饒恕那些迫害他、羞辱他、釘他十字架、殺死他的人。耶穌為他們向上帝禱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有兩位犯人和耶穌同釘十字架,其中一位向耶穌悔罪:“耶穌啊,你作王臨到的時候,求你記得我”;耶穌對他說:“我告訴你,今天你要和我一起在樂園裏了。”這就表明,任何的人,任何時候,犯了任何罪孽,甚至像這位快要死去的強盜,只要真誠悔改,就能得到赦免,得到新的生命。因此,在耶穌面前悔改得救,永遠不會太晚。


耶穌,十字架上的君王,對我們的生命具有雙重意義。首先,耶穌叫我們重生,是我們新生命的根源。正如今天的書信歌羅西書所說,上帝救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帶領我們進入耶穌基督作王的國度。耶穌基督憐憫我們、寬恕我們、救贖我們,賜給我們豐盛的生命、平安和恩典。祂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祂的光,照亮我們每天的旅程。


耶穌,十字架上的君王,又是我們效法的榜樣。門徒必須學習和效法老師;所以,能夠效法基督的,才配稱為基督的門徒。耶穌為拯救人類,首先在十字架上捨去自己;因此,耶穌要跟隨他的人也和他一樣捨己。捨己就是棄絕自我,尊主為大,愛人如己;以基督為生命的中心,順服遵行上帝的旨意。如使徒保羅所說:“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馬書14:8)和我們的君王一樣,背負十架,捨去自己,與主同行,委身主的事工和使命。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11月20日修訂)

(2016/12/02 发表)


謝松齡:救贖的福音

將臨第三主日講道(A年)


賽35:1-10; 詩146:4-9; 雅5:7-10; 太11: 2-11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救贖的福音》。


【序言:在教會年曆上,從教會新年到聖誕節,是將臨節期。將臨節期有四個主日(星期天)。我們從這四個主日的經課中聽到不同的主題,分別是:審判、悔改、救贖、新生(或者“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將臨期第一主日,我們聽到主耶穌傳達了審判的信息(講到挪亞時的首次審判和主再來的末日審判)。將臨期第二主日(上主日)是施洗約翰傳達悔改的信息。將臨期第三主日,就是今天,我們聽到主耶穌宣講救贖的福音。


通常,人都樂意聽正面的話,不愛聽反面的話。前兩周,我們聽到的信息是審判和悔改。對許多人來說,罪惡、悔改和審判都是沉重的話題。今天,我們聽到了救贖,這是喜樂的信息。大家可以看到,將臨節期的四根蠟燭,我們今天點燃了第三根。這第三根的顏色是玫瑰色的,象徵著喜樂。在教會傳統上,今天,將臨期第三主日,就被稱為喜樂主日(又被稱為“玫瑰主日”)。】


我認識一位老牧師。八十多年前,他父親受美國聖公會差遣,去中國傳教,在江西南昌做主教(他在南昌的那座教堂,是中共八一起義的據點之一)。這位牧師出生在南昌;太平洋戰爭爆發(12/7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得到日美可能開戰的信息,而撤回美國。他父親仍留在中國,被日本人監禁了幾年。後來,這位牧師在美國讀完神學院,去台灣傳道二十年,不僅教會經驗豐富,而且中文十分流利。十幾年前,我們請他來教堂,幫助青年團契更好的認識教會。他在講到“教會是甚麼”時,說:“教會是醫院,是罪人的團體。”有人問,聖經不是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上帝的殿嗎?怎麼成了醫院、成了罪人的團體呢?


其實,這樣的說法是從耶穌而來。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都記載,當法利賽人指責耶穌與稅吏及罪人一同吃飯時,耶穌對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2:17;太9:12-13;路5:31-32)可見,耶穌的使命就是來到世間,招聚不完美、有缺陷的人,並且和罪人在一起,幫助他們,醫治他們,完善他們,捨去自己救贖他們,使他們的生命得更新。


耶穌是彌賽亞,是基督。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論到祂的使命,“就是(使)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痳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太11:5)今天第一篇經課《以賽亞書》也預言,當上帝的拯救者彌賽亞來臨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像鹿,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35:5-6)可見,彌賽亞(基督)的使命是拯救和醫治。


講到醫治,人們常常想到的是肉體上的醫治;醫治身體上的疾病、完善身體上的缺陷。許多人服用五花八門的補藥,練習千奇百怪的功法,都是為了養生保健、益壽延年。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自己心智上和靈性上是不是健康,要不要醫治。應當知道,人,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人有肉體,也有心智、有靈性(精神),並且生活在社會關係之中。外部世界的邪靈、罪惡,和我們內心的邪情私慾,不僅攻擊我們的身體,也侵犯我們的心靈,敗壞我們的生活。


因此,上帝要人有健康的肉體,更要人有健全的心靈。人被稱為萬物之靈,是因為在創造世界的時候,上帝用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人的鼻孔裏,讓他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世記2:7)上帝託付人治理大地、管理萬物。(創1:28)可見,如果沒有上帝的靈在裏面運行,人只是無生命的泥土,是行屍走肉。耶穌說:“給人生命的是聖靈,肉體是無濟於事的。”(約翰福音6:33,現代中文譯本)


但是,由於罪的緣故,人的本性卻是注重肉體和物質。中國有句俗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人把錢財和物質,看得重於生命的心態;同時也把人自己和動物(即這句俗語裏的“鳥”)並列、等同起來。誠然,物質、錢財對維持人肉體生命是重要的;但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是有靈的活人。只有肉體沒有靈,人與動物就別無二致,不過是行屍走肉。無論從人類歷史或現實生活中,都可以看到許多實例,表明人的生命,不在於錢財物質豐富;如耶穌所說,“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加福音12:15)而貪財的心,卻是萬惡的根源,(提摩太前書6:10)最終必定惹禍招災。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許多人引用戰國時期管子的名言,“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說,人在物質上富足了,道德和精神自然就會完善;只要經濟發展了,人的精神面貌也會隨之改觀。西方的一些政治界、工商界人士也天真地認為,只要中國的經濟發展了,民主制度就會自然形成。但事實上,人的肉體和物質慾望無窮無盡。人的本性既貪得無厭,又好逸惡勞。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大至整個社會,或一個集團,小到一個家族,追求物質的豐盛,常常導致道德的淪喪和精神的墮落。我們也可以看到,若是只在物質上救濟經濟貧困的人,而不改變他們的精神狀態,就會培養懶惰、增加貧窮。也有人說,這是在進一步“製造窮人”。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論到自己的使命,要叫殘疾者(瞎子、聾子、瘸子等)健全,叫得了不治之症的人(大痳瘋等)康復,要傳福音給窮人。那麼,甚麼是耶穌所說的“窮人”?從上下文來看,這裡所說的“窮人”顯然是四肢健全,未患不治之症的人。這些人雖然在身體上看起來不病不殘,但都會存在心靈的盲目(像瞎子)、心靈的扭曲(像聾子)、心靈的軟弱失衡(像瘸子)、內心的骯髒、糜爛、絕望與失落(像痳瘋等不治之症),他們的心靈需要醫治。耶穌所說的窮人是指向整個人群,他們之中的一部分可能在經濟上貧窮,但所有人一定在心靈上貧困。因此,耶穌沒有說要送錢財給窮人,而是說要傳福音給他們。


根本而言,耶穌基督更關注人的心靈貧困。他來到這個充滿罪孽和邪惡的世界,宣傳上帝國的福音,第一個呼喚就是“你們要悔改”。耶穌要拯救願意悔改的人,醫治想被醫治的人。耶穌要改變人的心靈,要人心接納上帝的道,要人心充滿祂的喜樂;要人心有寬恕、有憐憫、有光明;祂要人有愛上帝、愛鄰舍、彼此相愛的心。因為世界由人組成,人的言行,又都是發自心靈;所以,世界的罪惡源於人心的罪惡。因而,根本的醫治是心靈的醫治。心靈豐盛,人就不再貧困。心靈改變,世界就會改變。


一切來到耶穌基督面前的,都是尋求幫助、尋求醫治、尋求救贖的人;都是身體或心靈遭受病痛和傷害、或是被罪惡所折磨、被邪靈所纏繞的人。一句話,我們都是帶著問題的人;都是要脫離身體、心靈、社會的困境、擺脫罪惡枷鎖的人;都是盼望得到新生命、想要奔走新路程的人。對我們來說,病人得醫治,罪人得赦免,難道不是大好的信息嗎?


今天的福音向我們傳達了救贖的信息、也是充滿喜樂的信息。一切受了水和聖靈的洗,真正成為基督門徒的弟兄姊妹,都應該是得了醫治的病人,得了赦免的罪人。但是,在這個將臨節期,大家要認真、仔細想一想,我們真的得到了醫治,特別是,得到了心靈的醫治嗎?我們的心靈改變了嗎?耶穌基督樂意捨己救贖我們,我們相信福音、樂意被救贖嗎?我們若歡喜接受耶穌基督為我們的主和救主,讓上帝的靈住在裏面,那麼我們心靈必定被更新,言行必定因生命的重生而改變。這樣,內外表裏都是新人,我們就能活出新生的樣式。


已經得主救贖的人,心靈中一定會湧流出感恩和喜樂之情,如聖詩《奇妙恩典歌》所唱:“我曾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已經得主救贖的人,要向更多的病人、罪人傳揚救贖的福音,與他們同享上帝的救恩。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12月11日)




此文于2018年01月15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將臨第四主日講道(A年)


賽7:10-17; 詩24; 羅1:1-7; 太1:18-25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今天是將臨節期的第四主日。大家請看,第四支將臨節的蠟燭已經點燃了。後天就是聖誕夜了。所謂“聖誕”,就是聖子誕生,聖子降世爲人。聖誕節就是紀念上帝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降生,紀念主耶穌基督第一次來到我們中間。主耶穌基督的降生,既和普通人類嬰孩一樣,循著相同的生理過程,但又完全超越了普通嬰孩降生的意義。主耶穌基督的降生,意味著上帝直接進入人類的歷史,上帝取了和我們一樣的、有血有肉的身體,住在我們中間,和我們同在。


那麽,人們怎麽知道上帝取了人的形象,來到我們中間了呢?在今天的舊約經課以賽亞書中,先知以賽亞預言說:“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以馬內利是希伯來文,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上帝取了人的形象,來到我們中間。上帝自己要先給我們一個記號(兆頭);這個記號(兆頭),就是童女懷孕。


這裏說的童女懷孕,並不是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那種未婚先孕。未婚先孕、婚外孕這樣的事情,就算在現代這樣性開放的社會,若是暴露出來,都會是一個醜聞,何況在當時猶太嚴厲律法的背景下,是完全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所以,上帝更不可能用這樣一件在當時的猶太人看作非常醜惡的事情作兆頭(徴兆)來宣告祂與我們同在。聖經中所說的童女(處女)懷孕,是指一位從來沒有發生過男女關係的處女懷孕。


許多人,特別是還沒有信主的朋友對童女(處女)懷孕一定會有疑惑。因爲根據我們人類的經驗,懷孕是男女發生性關係的一個結果,沒有男女關係,怎麽可能懷孕呢?就連不懂事的小孩,都朦朦朧朧地知道,男女之間有了某種關係才會懷孕。我自己上小學的時候,就聽同學說,女生和男生坐同一條板凳就會懷孕。有人說過一個故事,來表明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說的是一位上初中的女孩,有一陣經常情緒不好。她母親就問她最近有什麽不開心的事。女孩就哭了,說她可能會懷孕。她媽媽一聽,大驚失色,就問她到底發生了什麽?女孩說,前一個星期,有一個男孩在和她說話的時候,突然在她臉上親吻了一下;她很害怕因此會懷孕。她媽媽就追問她,只是親吻了一下嗎?女孩說是的。她媽媽終於松了一口氣,對女兒說,如果只是親吻了一下,是不會懷孕的。女孩一聽,也破涕爲笑了。


在我們人類的經驗中,沒有發生過性關係的處女懷孕,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在我們人類看作不可能的事,在上帝,凡事都能。上帝既然能從無中創造萬有,創造世界,並且用地上的塵土創造了人類,當然也可以叫童女懷孕。我們人類無法用狹隘的頭腦和有限的經驗去思考和判斷全能無限的上帝能夠作什麽、不能作什麽。


眾所周知,人類是用大腦去感知和思維。但是,大腦就是這麼一塊肉,是被造的;這麼一塊被造的肉,能夠去“思考”造物主嗎?這麼一塊有限的肉,能夠思考和論斷無限的上帝和上帝的作為嗎?我多次說過,有限的人類根本無法思考和理解無限的上帝,只能相信上帝和上帝給我們的啟示。在這件事上,上帝自己要給我們一個兆頭,那就是童貞女懷孕生子;用這個記號,讓我們知道上帝已經直接來到我們中間,與我們同在。


今天的馬太福音說,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已經許配了約瑟,還沒有迎娶,馬利亞就從聖靈懷了孕。她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的羞辱她,想要暗暗的把她休了。這裏說的“許配”就是訂婚。根據猶太的律法,男女在訂婚期間不可以發生性關係。但是猶太人的訂婚比現代人的訂婚有更大的約束力,不能隨便解除,一定要通過像離婚一樣的手續才能解除訂婚的關係。約瑟從來沒有和馬利亞住在一起,但卻發現馬利亞在和他結婚前就懷了孕。


這樣的事情,對約瑟來說,無疑是一個奇恥大辱。約瑟是個義人,不願公開羞辱馬利亞,想要暗地裏和她解除訂婚關係。這個時候,有天使向約瑟夢中顯現,說:“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約瑟就順從上帝的旨意,遵照天使的吩咐,把馬利亞娶過來。童貞女馬利亞懷孕,是聖靈的工作,是要應驗上帝通過先知宣告的預言,那就是聖子藉著馬利亞取得人形和人性,來到我們中間,與我們同在,爲要拯救我們脫離罪惡,得到永生。


今天的以賽亞書和馬太福音都講到童貞女所生的兒子要被稱爲“以馬內利”,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剛才我們在讀福音前的讚美詩中是這樣唱的:“以馬內利,懇求降臨,救贖解放以色列民;淪落異鄉,寂寞傷心,引頸渴望神子降臨。歡欣!歡欣! 以色列民,以馬內利,定要降臨!”


在今天的書信羅馬書中,使徒保羅論到主耶穌基督的本性。保羅說,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上帝的兒子。因此,我們說,在主耶穌基督身上,具有兩種本性。一方面,祂和我們一樣,是從一位女人生的,具有完完全全的、百分之百的人性,和我們一樣有肉體,有喜怒哀樂;從猶太人的家譜來講,祂名義上算是約瑟的兒子,而約瑟是大衛王的後代,因此,耶穌在名義上也是大衛的子孫。他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有悲歡離合,具有百分之百的人性。另一方面,主耶穌基督是天父上帝的獨生聖子,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上帝的一位,所以祂又具有完完全全的、百分之百的神性。


在約翰福音裏,使徒約翰用了一個非常奇妙的詞來表明主耶穌基督所具有的百分之百的人性和百分之百的神性。這個詞,就是“道成肉身”。 約翰福音說:“道就是上帝”。道是不能看見的上帝。不能看見的上帝在世上的許多作為,要藉著人來顯現和完成。聖子降世,並非像神怪傳奇那樣,“搖身一變”,化成為人。聖子降世,和普通人一樣,也要經過母親的“十月懷胎”,誕生出世,逐漸成長。


上帝通過人母,取得人形和人性。耶穌降生,就是道成肉身。這樣,道,或者說上帝,以人的形狀來到世間,將自己顯現出來,人可以用肉眼見到祂,直接和祂交往;上帝進入我們的世界,與我們同在,上帝进入我们的人生,親自向我們顯示上帝要我們去過怎樣一種生活。上帝親自來帶領我們脫離罪惡,賜給我們新的生命。上帝既是高高在上,也是與我們同在(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說,這就是“接地氣”)。——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救贖我們的生命。這就是我們要在萬國之中向萬民宣揚的福音。


現在讓我們用使徒保羅在腓利比書中的一段話來結束今天的講道。“我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爲心,祂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爲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爲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上帝將祂升爲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爲主,使榮耀歸於父上帝。”(腓立比書2:6-11) 阿們。


(2007年12月23日初稿)








此文于2016年12月22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道成肉身

2015年聖誕日講道


各位弟兄姊妹,聖誕快樂!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道成肉身》。


聖誕節是一個歡樂的節日。我們基督徒要紀念和慶祝主耶穌基督的降生,並且要等候和盼望主耶穌基督的再來;讚美和頌揚主上帝的榮耀和慈愛。但是,前兩天有人問我,《聖經》中有沒有記載耶穌是哪天出生的?我回答他說,《聖經》中沒有記載、我們也不知道耶穌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他接著問:那怎麼說12月25日“聖誕節”是耶穌的生日呢?




我對他說,聖誕節並不是耶穌的生日,只是每年一度,在這一天慶祝和紀念耶穌的降生。中文“聖誕節”一詞,在英文是Christmas;是一個合成詞,由Christ(基督)和Mass(彌撒,即聖餐儀式)兩個詞組成。其中沒有基督生日的意思。那麼為甚麼要在12月25日這一天慶祝耶穌降生呢?


說起來,聖誕節竟然和冬至有關。大家知道,冬至是太陽由南向北轉移的日子。冬至以後,日照時間越來越長,太陽回來了,光明回來了。因此,冬至對許多居住在北半球的民族來說,都有深遠的意義。根據聖經學者和教會史學家考證(如,庫爾曼Oscar Cullmann),由於計算差異,兩千年前古羅馬曆法的冬至日是十二月廿五日,當時異教徒把冬至日這天定為敬拜太陽神的節日。


教會建立後,異教徒慶祝太陽神日,基督徒就在這一天慶祝耶穌基督的降生。因為太陽是被造的,所以太陽神是假神。而上帝是創造一切的獨一真神,基督是照亮世界、照亮人心的真光。正像今天的約翰福音所說:“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耶穌基督降生,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使生活在黑暗死蔭中的世人看見了引路的大光,有了新生的盼望。一千六百多年前,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教會把12月25日確定為每年一度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節日。由於計算方法不同,東正教的聖誕節是在每年的1月7日。這期間,被稱為“聖誕節期”。


因此,聖誕節是紀念和慶祝聖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世為人的節日。今天的約翰福音中有一句特別偉大的話,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什麼是“道成肉身”?“道成肉身”就是那看不見的上帝具體化為一個看得見的人,就是耶穌基督。因此,耶穌基督既和我們一樣,是完全的人,也是道、是完全的上帝;具有完全的人性和完全的神性。這是一種奧秘的結合。


可見,“道成肉身”就是上帝、那看不見的靈(約翰福音4:24說“上帝是靈”)取了物質形態,顯現在我們中間,叫我們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不能看見的上帝在世上的作為,要藉著人去顯現和完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就是上帝聖子通過人母的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取了人的形態,住在我們中間。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他類似“道成肉身”的例子。一個是《聖經》。我們說,《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是上帝,那看不見的靈給人的默示。同時,《聖經》又是一本書,外觀和別的書沒有兩樣,由不同時代的人寫出,不同時代和不同作者有不同風格;在古代用羊皮書寫,在現代用紙張印刷。《聖經》這本書就是上帝靈顯現在物質形態中的完美體現。


另一個例子是“教會”。教會唯一的根基是主耶穌基督。教會的事工是上帝在耶穌身上開始的工作的繼續和延伸。我們常常說,基督是教會的元首(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徒是基督身體的肢體;還說教會是上帝的家、上帝的葡萄園、上帝的羊欄,這些都是教會“屬靈”的意義。但同時,教會又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裏,由現實中的每一個人組成,是一個人間的組織、社會的團體,要遵守世俗國家的法律,這是教會“屬世”的形態。可見,教會也是“道成肉身”的體現。


“道成肉身”這個詞,有“具體化”的意思。再說我們基督徒。我們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要食人間煙火,我們外表看起來和別人沒有兩樣。但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是上帝的女兒,有基督住在裏面,有聖靈澆灌、引導。正如保羅所說:“(原來的)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拉太書2:20)這就是說,基督在我們的肉身內活著。耶穌基督是照亮黑暗世界的大光,這光在每一個真正基督徒的裏面,並透過我們反射出來。耶穌對我們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6)基督徒反映基督的光,如果我們這樣做了,就是“道成肉身”的事奉。


現在回到“聖誕節”。我們說,聖誕節是不是耶穌的生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聖誕節的意義。聖誕節雖然不是耶穌的生日,而且,看起來聖誕節外在形態,和別的節日沒有多大區別;但我們每年一度,藉此來紀念和慶祝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第一次降臨在我們中間,就像光照在黑暗裏,開創了人類歷史新紀元。我們在這個節日敬拜讚美上帝,頌揚耶穌基督,堅固我們信心,加添我們力量,預備在新的一年裏,更加努力去完成耶穌基督交托給我們的使命,讓更多的人認識上帝、跟隨基督。


在慶祝和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時候,我們還必須記住,上帝聖子道成肉身,是以一個無家可歸者的身份來到世界上的。有個西班牙文的聚會,叫作Posada。Posada原來是西班牙語,意思是“尋找過夜的地方”。這個詞已經成爲英語中的一個辭彙。《美國傳統辭典》說Posada是一種聖誕節的慶祝活動;起源於拉丁美洲;象徵著約瑟與瑪利亞尋找住處。因爲他們在耶穌降生前找不到地方過夜。他們一路找遍所有地方,任何的地方都說沒有空處可以讓他們過夜。最後,耶穌是出生在小客店的馬槽裏。耶穌的一生,也都是一個無家可歸者。他以一個無家可歸者的身份帶領我們這些靈魂上的無家可歸者,回到那真正的、永恆的、堅固的家。


耶穌繼續在這個世界上尋找失路的迷羊。我們不要讓他繼續作一個無家可歸者。要打開我們的心門,讓耶穌住進來,不是作為客人,而是作我們的主,在我們裏面活著。真正讓“(原來的)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這樣,基督就“具體化”為一個個基督徒,即基督身體的肢體;上帝通過每一個基督徒的手、腳、眼、耳去完成祂一切的計畫。


今天,讓我們和天使一起歡呼:“上帝為我們生了救主”。“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哈利路亞!


(2015年12月25日)




此文于2016年12月28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無家可歸的耶穌

 ——2006年聖誕日講道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和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聖誕快樂!




 今天是聖誕節,是紀念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世爲人的日子。在聖誕節,我們紀念主耶穌基督的第一次降臨,也盼望主耶穌基督的第二次再來。同時,我們也會在聖誕佳節想念我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中國唐代詩人王維有一首著名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這首詩之所以廣爲流傳,就是因爲人人都會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思念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特別是我們當中有許多新來美國的弟兄姊妹,家人還在國內,就更加能夠體會這種感情。我本人也有過一個人在美國過聖誕節的經歷,很能體會“獨在異鄉爲異客”的感覺,很能體會一個人在異國他鄉那種漂泊的和無家可歸的感覺。


 講到這裏,也許有的弟兄姊妹會問,今天是聖誕節,是喜慶的節日,是親友團聚的日子,你爲什麽要大講“身在異鄉爲異客,”大講“無家可歸”的感覺,爲什麽要渲染鄉愁呢?是的,今天是喜慶的節日,是親友團聚的日子。但是,今天在熱烈歡慶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到,當年,耶穌是作爲一個無家可歸者來到世間的?


 今天的福音經課告訴我們,約瑟和他所聘之妻馬利亞,從加利利的拿撒勒,到大衛城伯利恒去報名上冊,也就是進行人口登記。那時,馬利亞的身孕已經重了。他們在伯利恒的時候,馬利亞的産期到了,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裏,因爲客店裏沒有地方。“客店裏沒有地方!”小耶穌生下來就只能放在馬槽裏。小耶穌生下來就是個無家可歸者。


 上個禮拜六,也就是前天晚上,我們聖佐治堂有個西班牙文的聚會,叫作Posada。Posada 原來是西班牙語,意思是“尋找過夜的地方”。這個詞已經成爲英語中的一個辭彙。《美國傳統辭典》說Posada是一種聖誕節的慶祝活動;起源於拉丁美洲;象徵著約瑟與瑪利亞尋找住處。因爲他們在耶穌降生前找不到地方過夜。他們一路找遍所有地方,任何的地方都說沒有空處可以讓他們過夜。這是一個悲哀淒涼的故事。我們之所以說這是一個悲哀淒涼的故事,是由於我們自以爲我們有家,有居所;是因爲我們自己是出生在醫院裏,或者是降生在家裏;比如,我本人就是降生在自己家裏,是産科醫生到家裏接生的。正因爲如此,我們才會憐憫降生在馬槽裏的小耶穌。


 但是,這個悲哀淒涼的故事中卻包含著一個偉大榮耀的信息。在今天的福音中,天使向牧羊人報佳音說:“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爲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裏,那就是記號了。”天使告訴我們,耶穌降生在馬槽裏是一個記號!是的,出生時就無家可歸的耶穌,確實是一個記號。作爲上帝的兒子,耶穌一來到這個世界,就成了無家可歸者;他的一生,在這個世界上,也都無家可歸。耶穌對想要跟從他的人說,“狐狸有洞,天上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這象徵著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人,實際上都是無家可歸者。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想要一個溫馨、美好、堅固、安全的家。但是我們當中,有許多人不能和家人在一起。即使能夠和家人在一起,也不一定就能夠生活在溫馨和安全當中。我認識一位老人,八十多歲了,他是一九四零年代來美國的。他曾經有過美好的家,實現過美國夢;但是現在他的子女全在外州,他自己住進了療養院,孤獨一人。他對我說,我有過家,現在又沒有了,還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在這個世界上;真是無家可歸啊。


 是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家是堅不可摧的;沒有一個家是永遠存在的。從本質上說,我們全都是無家可歸者。實際上,在亞當和夏娃犯罪、並且被趕出伊甸園後,人類就已經成了無家可歸者。可是,上帝憐憫我們。上帝賜給我們救恩。他差遣他的獨生子,道成肉身;讓他的獨生子以一個無家可歸者的身份,來到我們這些無家可歸者的中間。


 耶穌以無罪之身,來到我們這些罪人之中。就象今天的經課以賽亞書中所說: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天使報佳音說:“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爲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救主基督來到世間,爲要帶領我們這些住在黑暗裏的無家可歸者,去尋求一個永恒的家、堅固的家、光明的家、美好的家。那就是上帝的國。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寄居的,是過路客。我們要尋找一個家鄉。我們到美國來,不管出於什麽原因,也都是要尋找一個新的家鄉。但是,即使我們能在一個新的地方安頓下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仍然是寄居的,是過路客。所以,我們應當羡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上帝給我們預備的國。主耶穌基督降臨在我們中間,讓我們可以藉著他,去到那上帝的國度。上帝爲我們生了救主,使我們這些無家可歸者有了回家的盼望。


 讓我們和天使一起歡呼:“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哈利路亞!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06年12月25日原稿)

(2016/12/26 发表)


謝松齡:受聖洗與作門徒

顯現後第一主日講道(主領洗日,A年,B年)


創1:1-5; 詩2; 徒19:1-7; 可1:4-11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受聖洗與作門徒》。


在教會的年曆上,今天是主耶穌基督受洗的紀念日。今天的經課,講到水、聖靈和洗禮。眾所周知,洗禮是要用水。水對於我們世界和每一個人的極端重要性,不言而喻。從今天的第一篇經課《創世記》中,我們聽到上帝創造天地,地還沒有成形,空虛無物,深淵一片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在這裡,聖經同時提到水和聖靈;說,上帝聖靈運行在水面上。之後,上帝創造了光。就在那一刻,世界才有了光;也可以說,水在光之先。雖然在創世記的描述中,水和聖靈一同出現,但是,要明白,上帝聖靈是創造者,水只是被造之物。


今天的福音也繪出一幅水和聖靈的圖畫。【請看彩色玻璃窗】我們從中看到,約翰用水給耶穌施洗後,耶穌“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祂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可見,耶穌所受的,是水和聖靈的洗。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天父宣告耶穌是祂的愛子。從這幅圖畫中,我們清楚看到了聖父、聖子、聖靈一同顯現。這也是耶穌神性的顯現。【教會年曆中的“顯現節期”是為耶穌基督神性的顯現而設;這段福音是“顯現節期”的必讀經文之一。】


有人曾經問過我,耶穌既然是上帝聖子,至高無上,為什麼要受約翰的洗?我們說,一方面,耶穌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作為人,他應當受約翰的洗。另一方面,耶穌自己受洗,是爲我們立一個榜樣,要我們像祂一樣,也受水和聖靈的洗。換句話說,耶穌親自為我們設立了“水和聖靈的洗”這個聖禮。正如今天的福音中,施洗約翰說,他是用水給人施洗,耶穌將要用聖靈給人施洗。


今天的第二篇經課《使徒行傳》說到,保羅在去歐洲傳道的旅途中,遇到幾個門徒,他們曾經受過約翰的洗,但卻從來沒聽說過有聖靈這回事。他們聽從保羅,奉耶穌的名受了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臨在他們身上。水和聖靈的洗禮,就像上帝創世時,聖靈在水面上運行。水和聖靈的洗禮,使人歸向基督,得以重生,就是創造了新人,可以說是新的創造。正像使徒保羅所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我們受洗是為了重生,成為新造的人。那麼,如何才是新造的人呢?我們受了水和聖靈的洗,聖靈和基督復活的生命進入我們裏面,我們的生命就帶著耶穌基督的印記,我們的肩頭就負有耶穌基督的使命。耶穌復活之後,賜給門徒一個大使命,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28:19-20)。請大家注意:在這裏,耶穌首先講到,要使萬民作祂的門徒;接著才講到給萬民施洗,並且叫受洗的人遵守祂的命令。因此,我們“受洗”是爲了“作門徒”、“遵行主耶穌基督的命令”。


那麽,什麽是門徒呢?在聖經中,我們看到法利賽人自稱爲摩西的門徒;法利賽人自己也有門徒;跟隨施洗約翰的人,也被稱爲施洗約翰的門徒。門徒,可以說是學生,就是門生、學徒,他忠心跟從老師,仿傚、傚法老師的樣式,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所思所想,都學像老師。簡單來說,作門徒就是心思意念、言行舉動都學像老師一樣;作耶穌的門徒,就是要努力學像耶穌。因此,“作門徒”,一是要受洗,二是要遵守耶穌的吩咐、順服耶穌的命令。所謂“跟從耶穌”,就是遵行祂的旨意。這樣,才是成了“新造的人”。


作門徒,不只是作口頭上的門徒。固然,我們應當口裏承認耶穌基督是主,承認我們是基督的門徒。但更加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內心的改變,要有生命的更新,要有真正的重生。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聖子,他成為人的形像,來到我們中間,是為了讓我們像他一樣。心靈像他,行為也像他。正如保羅所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又如耶穌本人和眾使徒多次所說的,要以耶穌為榜樣。


耶穌明確區分了口是心非的門徒和表裏一致的門徒。兩種門徒,結局不同。耶穌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7:21)。在這裏,主耶穌是教導我們怎樣作門徒。那就是:若是願作門徒,口頭上說得再好聽也沒用,而是一定要遵守耶穌的命令,行出上帝的旨意。人的言語和行為,都出自心靈。日常生活中,我們雖然看不見人的心靈,但對人的行為卻一目了然。內心就像是樹的根,行為就好似樹的果。正如耶穌所說,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憑著果子,就可以知道樹的好壞(太7:17)。如果內心真的有了轉變,那麽一定會在行爲上表現出來。


《聖經?出埃及記》記載,上帝指示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穿過紅海,把他們從奴隸狀態下解放出來。後來,就把以色列人“過紅海”作爲基督徒洗禮的預表,用過紅海這個事件,來比喻洗禮。在公禱書中,我們祝水爲聖時,有這樣一句禱告文:上帝啊,“藉著水,你帶領以色列民脫離埃及的捆鎖,進入應許之地。”這就是用以色列人穿過紅海來比喻洗禮。


但是,那一代以色列人過了紅海以後,並沒有進入應許之地。因爲他們雖然得到上帝的特別恩寵,但是卻仍然不遵行上帝的旨意,他們試探上帝、背叛上帝,攻擊上帝的僕人。所以上帝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詩篇95:11)!結果,過紅海的所有成人,沒有一個進入應許之地的,包括摩西,全都死在了曠野之中。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都是藉著洗禮,與基督的死一同埋葬,並且分享祂的復活,獲得聖靈的重生。但是,在洗禮以後,我們必須繼續靠著主耶穌基督,努力進入祂的救恩;否則,仍然會失去上帝的應許,就像當年的以色列人,雖然過了紅海,但卻只能遺留在荒漠曠野,不能進入上帝的安息。


今天我們要【和新領聖洗的弟兄姊妹一同】重溫聖洗誓約;就是在洗禮時,我們向基督委身所作的聖約。在誓約中,宣告我們的信仰、宣告我們所要履行的使命,以及我們所要活出的“像基督”(Christlike)的人生。在洗禮中,上帝和我們每個人立下聖約,是不可解除的。如果我們遵守了誓約,就成爲主耶穌基督的真正門徒,能夠歡歡喜喜領受上帝賜給我們的豐豐滿滿的救恩和永永遠遠的生命。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你,因爲你使我們藉著水和聖靈的洗禮,身上都帶著基督的印記。懇求你讓我們這些奉基督的名受洗的門徒,持守所立聖約,遵行你的旨意,行出你的真道,結出聖靈果子,彰顯你的榮耀。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若無聖洗禮,則:現在請打開公禱書186頁,讓我們重溫“聖洗誓約”。……

求主使所有受洗,歸與你的聖子耶穌基督之死的人,活在主復活的大能裏,並盼望主有榮耀的現臨。願主永在,永遠掌權,永無窮盡。阿們。】


(2015年1月11日講道,2018年1月2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12月27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有福的人

顯現後第五主日講道(A年)


詩15;瑪6:1-8;林前1:18-31;太5:1-12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有福的人》。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有福的人。就連小孩子聽到別人說他“有福”,都會非常開心;這“有福”的預言,也許會種在他心靈裏,影響孩子的一生。在這新年的開頭,大家都要互相說祝福的話,盼望在新的一年“有福”。但是,甚麼是“有福”,卻各有各的看法。


比如,過新年時,中國人互相祝福,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表明“發財”在許多人心目中,被置於“有福”的首位。當然,還有許多人認為,身體健康就是有福,平安就是有福,擁有好家庭和好朋友就是有福,等等。總之,我們把生活中正面的、積極的、令人快樂的東西稱作有福,把可以“心想事成”、“隨心所欲”稱作“有福”;很少有人在遇到困難、挫折或遭受損失、陷入逆境時,稱自己有福。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常常過著背離上帝旨意的生活。我們所說的“有福”,無非是成功、財富、長壽、養尊處優,甚至作威作福。我們所說的“有福”,又常常是一種感覺,即所謂“幸福感”,是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人們的一種自我滿足。但不幸的是,人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喪失那已經得到的“福分”。其實,人生中常常充滿著祝福和災禍“互相轉化”的事件。讓人感嘆,一件事既可能是祝福,也可能是災禍;既可能是災禍,也可能是祝福。


有一個東方的寓言說,一位年經人向他父親要一匹馬;他所有的朋友都有馬,所以他也想要。但他父親不答應。他很沮喪,就到一個樹林裏去散步。這時,他突然看見一頭母驢走過來。這頭母驢很強壯,很溫馴,也很容易騎。於是他騎上母驢回到村裏,對父親說:“爸爸,這匹馬來找到我。我真有福啊!”父親回答說:“誰知道呢,白得了這匹馬,也許是個禍。”果然,當這位年經人騎著他的新馬和朋友一起出去的時候,母驢受了驚,亂蹦亂跳,把他掀翻在地,摔斷了他的腿。朋友把他帶回村子,他對父親說:“您說的沒錯,我是惹了災禍。”但父親回答說:“誰知道呢,斷了腿,也許是個祝福。”果然,不久發生戰爭了,每個體格健全的人都要上戰場。這個年經人對父親說:“您說的對,摔斷了腿,果真是祝福。”父親再次回答說:“誰知道呢,也許是個禍。”


可見,在這個世界上,祝福與災禍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祝福中可能埋伏著災禍,災禍中可以隱藏著祝福。正如《老子》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那麼,究竟有沒有真正的祝福呢?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列舉了八種有福的人,因此,這段福音又被稱為“八福”。耶穌藉著“八福”,宣告了他的使命,那就是要把這個被罪顛倒了的世界,翻正過來,回到合乎上帝旨意的道路和方向。“八福”是給人類自我放縱的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只有當上帝成為你生命之主時,你才會有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馬太福音》第五至第七章被稱為“登山寶訓”(本堂聖壇後牆五面彩色玻璃中間的一面),是耶穌面對門徒的教導。今天的福音“論八福”是登山寶訓開始的一段,又被稱為“天國的憲章”。“八福”說的是八種蒙上帝喜悅的心態意念和行為方式,是人與上帝有美好的關係的體現;活在這種方式和關係中的人,都是蒙上帝祝福的。


耶穌一開始就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5:3)這裡的“虛心”一詞,原文是“承認自己靈性貧乏”;漢語翻譯為“虛心”很好。貧乏的人,一定嚮往富足;承認自己靈性貧乏,就會追求靈性富足。上帝宣告,他抵擋驕傲自滿的心,看顧虛心痛悔的人。(賽66:2)承認靈性貧乏的人,就已經在天國之中了; 這難道不是最大的福分嗎?


耶穌接著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5:4) 哀慟,是為罪惡痛悔悲傷;上帝說,他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34:18)又說,他與心靈痛悔的人同居,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賽57:18)


耶穌又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5:5) 中文翻譯“溫柔”一詞,原文是謙卑順服;在上帝面前謙卑順服的人,要承受上帝所應許的產業。


耶穌接著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5:6)實行上帝的旨意就是“義”。“飢渴慕義”,是說渴望實行上帝的旨意。渴望實行上帝旨意的人,上帝要充分滿足他們。


耶穌所說的第五福,是“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5:7) 這是說,以仁慈、寬容待人的人,上帝也要以仁慈、寬容待他。


第六福:“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5:8)所謂“清心”,就是心地純潔。只有心地純潔的人,才能和上帝有合宜的關係,看見聖潔、慈愛的上帝。而充滿邪情私欲的人,已經遠離了上帝的愛,不可能看見上帝。


第七福:“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女。”(5:9)上帝是平安與和睦的根源。使人和睦、促進平安的人,反映了天父上帝的特性,就像兒女反映父親的特性。因此,上帝要稱他們為自己的兒女。


第八福:“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5:10)“義”就是上帝的旨意。耶穌來到世間,是要將被罪顛倒了的世界翻正過來。他開始傳道的第一聲呼喚是:“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15) “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17)這就是上帝的旨意。一個人為了實行上帝的旨意,而不懼怕遭受任何迫害,表明自己已經是天國的子民,有份於上帝的國了。


耶穌要人過一種全新的生活,叫人悔改,叫人承認自己靈性貧乏,在上帝面前謙卑順服,渴望實行上帝旨意,耶穌叫人心地純潔,以仁慈寬容待人,促進平安、使人和睦,這些都是人原本該有的樣子,但卻與這個有罪的世界相衝突。耶穌是光明之子,光明帶給住在黑暗死蔭中的人;但這世界的黑暗勢力卻要撲滅光明。接受耶穌、跟隨耶穌、努力過全新生活的人,難免受到侮辱和迫害。但是,因跟隨耶穌、傳揚福音,而受到黑暗、邪惡勢力迫害的人,必定得到上帝的獎賞。


有人問,耶穌所說“天上的大賞賜”,是否要在死後進了天國才能得到呢?他們以為,天國是在“天上”,是人死以後的去處。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對此,我們可以在《主禱文》找到答案。《主禱文》說,“願你的國(天國、上帝國)降臨,願你(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可見,天國既在天上,也要降臨地上;上帝的旨意既行在天上,也要行在地上。那麼,上帝的旨意靠誰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當然是靠天國的子民、上帝的兒女、基督的門徒在地上行出上帝的旨意。上帝離我們不遠;上帝既高高在上,也與我們同在。天國既在天上,也在我們中間。我們若行出上帝的旨意,就已經在上帝的國度(天國)之中了。


這就是耶穌基督在“八福”中對世界的宣告、對我們的應許。“八福”是上帝的賜福,我們若是行在上帝的旨意中,就沒人能把這祝福從我們身上奪去。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1月29日)





此文于2017年02月02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彰顯上帝的大愛

聖靈降臨後八主日講道


 申10:17-21; 詩145:1-9; 來11:8-16; 太5:43-48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主內平安!今天分享的信息是《彰顯上帝的大愛》。


 剛剛過去的星期五是美國的獨立紀念日,也就是美國的國慶節。兩百卅二年前,1776年,美國的開國先賢們在費城通過獨立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從英國的統治下獨立,一個新的國家誕生了。剛才我們在崇拜前,宣讀了美國獨立宣言(節錄)。今天我們紀念獨立日,還有一個意義,那就是本堂有一位任職廿五年的堂議長,弗蘭西斯?劉易斯(Francis Lewis),是簽署獨立宣言的五十六位代表之一。(“堂議長”Warden, 或稱“堂長”,即教友選出管理教堂世俗事務的“堂議會”主席。)


 美國獨立宣言的發表和美國的建國,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事件。由於創建美國的開國先驅全都是有信仰根基的基督徒,因此聖經和對上帝的信仰自然就成了立國的思想基礎,他們在基督信仰的根基上建立了一個新型的國家。這正是美國不同於其他國家之處。我們從今天的三篇聖經經課中可以看到美國立國的思想基礎。


 今天第一篇經課《申命記》說:“你們的上帝祂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至大的上帝,大有能力,大而可畏,不以貌取人,也不受賄賂。祂爲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爲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申命記10:17-19)這段經文宣告上帝是至高的主宰,上帝不以貌取人,平等、公義地對待祂所創造的一切人類,特別善待那些處於弱勢的人群,比如孤兒寡婦和移民。美國的開國先驅在獨立宣言中,也特別強調了上帝的存在和力量,宣告要實行上帝的旨意、堅定信靠上帝的恩佑。獨立宣言宣告,上帝所創造的一切人類都是平等的。上帝賜給所有的人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因爲這些基本的人權都是上帝所賜,所以是神聖的、不可剝奪的。


 在今天的《馬太福音》中,耶穌說:“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爲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做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爲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5:43-35)我們說,平等待人、保障上帝賜給每一個人的權利(人權)、扶助弱勢群體和需要幫助的人,這都可以歸爲“愛你的鄰舍”。但是,一個基督徒只是作到“愛鄰舍”就夠了嗎?耶穌說:不夠!還“要愛你們的仇敵,爲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有人可能會說,愛仇敵,這怎麽可能呢?我絕對不可能愛仇敵。一個人害了我,叫我怎麽去愛他呢?沒錯,人的天性、人的自然反應是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恨仇敵。但是,人類的天性是不完全的,甚至是有罪的。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人類;人受造是爲要像上帝。上帝的愛是不以貌取人,上帝的愛是不偏待人,上帝的愛是一視同仁地施恩、賜給一切人同等同樣的權利。上帝對聖徒、對罪人有同樣的愛。所以,一個基督徒,一個上帝的兒女,也要克服人類天性的弱點,用上帝這樣博大的愛(博愛)去愛一切的人,包括我們的仇敵,並且爲他們禱告,爲他們服務。當然,上帝愛人,並不意味著上帝不管教人、不懲罰人。但是,上帝管教人和懲罰人的目的,不是爲了報復,而是爲了醫治和補救,使人轉變向善。


 在美國立國的基礎中,也有“愛仇敵”的思想。表現爲寬容和“宗教自由”。大家知道,最早來到北美的英國移民,是那些受到英國國教會(即聖公會)迫害的清教徒。後來,許多受到羅馬教會(天主教)殘酷迫害的歐洲宗教改革派,也陸續來到美國。但是,那些受到迫害的基督徒,並沒有去報復、沒有反過來去迫害那些曾經嚴重迫害過他們的教會,而是採取了寬容的態度。到美國立國的時候,獨立宣言簽署者分屬不同的基督教宗派。比如查爾斯?卡羅爾(Charles Carroll)是天主教徒,弗蘭西斯?劉易斯(Francis Lewis)是聖公會 (英國國教會) 教友。獨立宣言簽署者們所屬的教派,都曾經互不友好甚至互相敵對。


 開國先驅把宗教自由寫進憲法,保障基督教內的不同派別和基督教外的不同宗教自由存在;允許那些和自己不同、甚至反對自己的聲音自由存在,並且享有和自己同樣的權利。因爲上帝“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美國的開國先驅對異己和異教有明確的識辨,而沒有惡毒的排擠和攻擊;他們宣揚自己的信仰,但不逼迫那些和自己信仰不同的人;他們把上帝博大的慈愛表明出來。


 今天的書信《希伯來書》告訴我們,作爲上帝的兒女,我們必須在世俗生活中活出上帝在我們身上的旨意,活出基督徒的信仰與盼望。希伯來書說:我們“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1:13)但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11:16)美國的開國先驅們很清楚,他們要建立的,不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基督教國家,而是一個世俗的國家,因此這個國家必須政教分離;但是這個世俗國家是以對天國的盼望爲基礎的。


比如,在世俗生活中,錢很重要;我們必須掙錢。但是我們不信仰錢,我們只信仰上帝。美國的鈔票上都印著、硬幣上都鑄著:“我們信上帝”。這是提醒人們,在掙錢、用錢的時候,要滿心感謝上帝的恩典,要榮耀上帝的名。上帝是第一位的,祂主宰我們,掌管天地萬物,當然也主宰一切錢財。錢財是暫時的,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再好,也只是暫時的,因爲我們只是這個世界的旅客。我們雖然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家鄉,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美國;但是我們有一個更美的家鄉,那就是上帝給我們預備的國度。如果我們配稱作“新造的人”,那麽,我們的盼望就不在於這個世界,而在於上帝賜給我們的新天新地。


 各位弟兄姊妹,美國曾經被稱爲“新世界”。這不僅因爲美國比起許多國家來,是一個新的國家,而且由於她以基督信仰立國,有新的道德信念和價值觀念。我們來到這“新世界”,若是想成為她的一部分,就應當認同作為立國根基的精神和價值觀。今天,我們是不是還像一百多年前來到美國的中國人那樣,只是抱著通過挖金礦、做苦工,甚至靠著“吃大戶”來發財的夢想?我們比他們有沒有一點點進步呢?上帝帶領我們來到美國,來到教會祂的家,是要讓我們認識祂,做祂的兒女,是要我們遵行祂的旨意,敬畏祂、事奉祂、一心一意信靠祂,用愛心彼此聯絡,把祂博大的慈愛向世人彰顯出來。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08年7月6日)



此文于2017年02月17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變容與毀容

顯現後最後主日講道(A年)


出24:12-18; 詩2; 彼後1:16-21; 太17:1-9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你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變容與毀容》。


在教會的年曆上,从本周三起,我們就要進入大齋節。本周三是大齋節的第一天,是塗灰日。大齋節一共四十天,然後就是復活節。每年大齋節前的一個主日(也就是今天),我們都會讀到耶穌登山變容(耶穌在山上改變形象)的經節。


馬太、馬可、路加三部福音書(同觀福音)都記載,在耶穌基督帶領門徒最後一次去耶路撒冷的途中,祂帶著三個最親近的門徒,彼得、雅各和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象,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耶穌在山上改變形象,是他生命和事工的轉折點。在山上改變形象前,耶穌在加利利海周邊給人醫治疾病,驅趕邪靈,教導和宣講天國的福音。在山上改變形象後,耶穌就定意向耶路撒冷進發,在十字架上受難,完成上帝差遣他救贖人類的使命。


耶穌這樣的改變形象被稱為“變容”(Transfiguration)。耶穌在高山之巔變容,臉面像太陽般明亮,衣裳也發出光輝,上帝宣告祂是愛子,顯現了他的榮耀。與變容相反的是“毀容”(Disfiguration)。毀容,是外貌受到傷害,變得醜陋、難看。耶穌在高山上變容之後不久,就進入耶路撒冷,接著被審判,在城外一個名叫各各他的小山上受難,完全被毀容。他蒙羞辱,受鞭打,滿面血汙,渾身是傷,手腳被釘,身體被高懸在十字架上;肋下被矛剌透,流淌出血水。從《聖經?福音書》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對比耶穌在高山之巔的變容,與在各各他十字架上的毀容。(參見N. T. Wright Matthew for Everyone Part 2, p.14)


在高山上,耶穌充滿榮耀;但在各各他(被釘十字架之處),卻遭受萬般淩辱。在高山上,耶穌衣裳潔白放光;在各各他,行刑的士兵拈鬮瓜分他的衣服。在高山上,耶穌和以色列最偉大的兩位英雄摩西和以利亞說話,他們分別代表著律法和先知;在各各他,耶穌左右兩邊的十字架上釘著兩個強盜,他們象徵以色列人的沉淪和對上帝的背叛。在高山上,覆蓋著光明的雲彩;在各各他,籠罩著深沉的黑暗。在高山上,彼得激動得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在各各他,彼得三次不認主後,因恐懼而逃竄。在高山上,天父宣告耶穌是祂的愛子;在各各他,行刑的官兵在驚駭中說:“這真是上帝的兒子!”


耶穌在十字架上,完成上帝賦予的救贖人類的使命,經歷極其痛苦的受難,卻得到至高無上的榮耀。從十字架上的耶穌,我們可以看到苦難與榮耀緊密相連。耶穌受難前在山上充滿榮光的變容,正是一個預示,預示著他在十字架上毀容之後,得到至高無上的榮耀!


可見,毀容是變容過程的一個部分,苦難是通向榮耀的必經道路。我們從許多歷史名人、特別是從一些聖經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到這種“變容”與“毀容”的關係。今天的第一篇經課,《舊約?出埃及記》,講到上帝召喚摩西登上西乃山,領受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律法和誡命;摩西在山上四十晝夜,與上帝同在,不吃不喝。上帝把十條誡命寫在兩塊石板上,交給摩西,以此與以色列人立約。當摩西下山的時候,臉上發光,他兄弟亞倫和以色列民眾都害怕不敢接近他。摩西臉上發光,為什麼會引起以色列人的驚惶不安呢?根據舊約聖經的希伯來原文,“發光”和“長角”是同一個詞;在舊約聖經最權威的拉丁文譯本中,就翻譯成“摩西的臉上長了角”。因此,許多中世紀的宗教藝術作品中,都在摩西的頭上裝了兩隻角(比如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摩西像”)。人的臉上長了角,應該算是毀了容吧。無論臉上發光還是頭上長角,摩西都是改變了,與原來不一樣了。


舊約聖經還記載了雅各的故事。雅各是亞伯拉罕的孫子,是以色列人的先祖之一。他受到上帝召喚,離開岳父家,回自己父親和兄弟那裡。在路上,遇到一個人,就和他摔跤,二人不分勝負;後來那人在雅各大腿根上摸了一把,雅各腿就永遠瘸了。原來那人是天使,他叫雅各改名為以色列,並為雅各和他的後代祝福。以色列民族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從此,雅各就和原來不一樣了。但是,雅各的腿永遠瘸了,這難道不是毀容嗎?


另外一個是約伯的故事。約伯曾經擁有上帝賜給他的健康、財富、智慧;這是人人都盼望得到的。可是,在撒旦的挑唆下,上帝有意考驗約伯。於是,悲劇降臨了。約伯不僅失去了他曾經擁有的一切財富,自己也疾病纏身,長滿毒瘡,真是完全毀容了。對自己為何遭遇如此悲慘的事情,約伯雖然百思不解,但他仍然堅信上帝。他知道,不能靠頭腦理解上帝,只能憑信心仰賴上帝。约伯明白,上帝是至高無上的主宰,一切出於上帝,一切歸回上帝,他说:“我空手出生,也必空手回去。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上主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1:21,現代中文譯本)約伯經過毀容的試煉,得到提昇、淨化和改變,这就是變容了。上帝後來賜給他的,比他所失去的,超過兩倍。


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例子。使徒保羅是教會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靠著聖靈的帶領,他首先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歐洲,一路建立教會。在皈依基督之前,保羅曾非常狂熱地迫害基督徒。他參與殺害第一位殉道烈士司提反,又帶著拘捕令去大馬士革追捕敬拜基督的人。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忽然有一道大光從天上下來,四面照射著他。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什麼迫害我?”保羅撲倒在地,問“主啊,你是誰”?那聲音回答說:“我就是你迫害的耶穌。”接著耶穌指示保羅所應當做的一切。保羅從地上爬起來,睜開眼睛,卻什麼都看不見。他失明三天,不吃也不喝。從此,保羅的生命完全改變,受基督差遣,向非猶太人傳福音,貢獻卓越。但是,保羅卻一生為視力不好所苦。在保羅身上,我們也看到變容和毀容的關係。毀容是變容過程的一部分。


我們是基督的門徒。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在受洗的時候,他的舊我,已經和基督一同釘死在十字架上,再藉著基督的復活,得到新的生命。我們既然要變容、改變形象,就必須先毀容,先毀掉舊我,才會有新我;先毀掉舊我,生命才會改變,成為新造的人。因此,毀容是變容過程的一部分。中國人常常說,“只有脫胎換骨,才能重新做人”。雖然,毀容,即毀掉舊我,並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因為舊生命有它強大的慣性、頑固的力量。但是,我們必須不畏經受艱難困苦,丟棄過去的包袱、擺脫罪惡的捆鎖。如果我們能夠全副身心遵從上帝的旨意,就能變容(改變形象),以至棄惡歸真,捨罪從義,出死入生。從此讓基督臉上所發顯的上帝榮耀光輝,照亮我們的心靈,更新我們的生命,脫離黑暗的處境,走出光明的人生。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4年3月2日初稿,2017年2月26日修訂)

(2017/02/27 发表)


謝松齡:因信得生

大齋第二主日講道


創12:1-4a; 詩121; 羅4:1-5, 13-17; 約3:1-17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因信得生》。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討口彩”非常重要。比如,我們中國人都喜歡 “福”。許多人都會在自家大門上貼一個“福”字,而且常常倒過來貼,要叫別人說:“福到了”(而不會說“福倒了”,這不吉祥)。有人在玩具馬的背上放一張百元大鈔,用來表示“馬上有錢”。這叫“口彩”。所謂口彩就是吉祥話,吉利話,祝願話。其他還可以聽到諸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等等。這些都表明,絕大多數人都盼望更好的人生、追求更美的生命。問題在於:究竟甚麼是更好的人生、更美的生命,如何追求更好的人生和更美的生命?今天舊約經課《創世記》和《約翰福音》所講的兩個故事,回答了這個問題。


《創世記》講了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的故事。亞伯拉罕的年代,是在四千年前;大約在中國上古(夏商周)的夏代。從聖經中我們知道,上帝揀選亞伯拉罕和他的後代作上帝的子民,來實行救贖人類的計劃。亞伯拉罕居住在一個非常富饒的地方,他本人在那裏擁有很多財物、牲畜和奴仆。但上帝卻呼召亞伯拉罕到另一個未知的地方去,並應許,即承諾,賜給他更好的人生和更美的生命。


在今天讀的《創世記》這篇短短的舊約經課中,我們聽到了上帝給亞伯蘭的應許即承諾。[上帝後來給亞伯蘭改名爲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的意思是“衆人之父”。]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故鄉、親族、和你父親的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創12:1)。然後給了亞伯蘭七個應許即承諾。


第一,上帝說:“我要使你多子多孫,他們要成爲大國;”第二,“我要賜福給你;”第三,“使你大有名望;”第四,“人要因你蒙福;”第五,“祝福你的,我必賜福給他;”第六,“咒詛你的,我要咒詛他;”第七,“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族”(創世記12:2-3,現代中文譯本)。這是多麼豐盛的應許啊!


今天的經文說:“亞伯蘭就照著上主的吩咐去了”(創12:4)亞伯拉罕一聽到上帝的呼召,就離開家鄉,出發了。對於亞伯拉罕來說,這個行動非常不容易。在一般人看來,一個極其富有的人,又住在非常富饒的地方,不會願意離鄉背井,到別的地方去做移民。比如,我們中國人,一百多年前漂洋過海到國外謀生的,大多是比較窮困的人。當年一個有錢財、有産業的人,不會願意被當作豬仔運到美國來修鐵路,做苦工。就是現在,有錢有勢有權的人,也不願跑到美國來做指甲、打餐館;除非為了轉移財產,或是把子女送到國外來尋找更好的機會。


但是,亞伯拉罕聽到上帝的呼召,就離開了家鄉。他離開的時候,還不知道上帝要叫他往哪裏去,不知道前頭的道路是禍還是福。雖然上帝應許給他很多福分,但這些承諾在人看來大多不可思議,當時連一點影子都看不見,有人甚至會說“那些全是空頭支票”。但亞伯拉罕卻相信上帝一定會持守祂的應許、實現祂的承諾。從此,亞伯拉罕的人生進入了上帝的救恩,他的生命有份於上帝的國度。


因此,亞伯拉罕聽到上帝的呼召就離開了家鄉,完全是靠著對上帝的信心,相信上帝必定會成就祂的應許。上帝因著亞伯拉罕的信,而改變了他的生命,賜給他最最豐盛的恩典。在今天的書信《羅馬書》中,使徒保羅引用《創世記》中的經文說:“亞伯拉罕信上帝,這就算爲他的義。”這句經文是說,亞伯拉罕本是個罪人,但他信上帝,上帝就因亞伯拉罕的信把他看作義人。這就叫“因信稱義。”亞伯拉罕為我們作了信心的見證,被稱為“信心之父”。


今天的《約翰福音》講了另一個故事。有一位名叫尼哥德慕的猶太人領袖,地位很高、權力很大、學問很深、既富有又聖潔、受人尊敬。他雖然已經擁有世上極高的尊榮,但卻仍然盼望更好的人生、尋求更美的生命。一天夜裏,尼哥德慕前來拜訪耶穌,請教要怎樣做,才可以進上帝的國。耶穌對他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看見上帝的國。”尼哥德慕說:“一個已經老了的人怎麼能重生呢?他能重進母胎再生下來嗎?”


耶穌回答說:“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人的肉身是父母生的,他的靈性是聖靈生的。”尼哥德慕對“必須從聖靈重生”感到驚奇。耶穌用比喻說:“風隨意吹動,你聽見它的聲音,卻不知道它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這樣。”(約3:3-8,現代中文譯本)


耶穌是說,人的重生,並不是從母胎再出生一次;從母胎來的只是肉體的生命。人的重生,是出於上帝的作為,靠著聖靈的運行;從聖靈來的才是靈性的生命。耶穌用比喻說,聖靈的運行就像風的吹動;你看不見風(空氣)的吹動,但卻能感覺到風吹的效果。同樣,雖然你看不見聖靈的運行,但聖靈卻能使人重生。重生,就是生命的改變;使我們的生命轉變為靈性的生命。我們原來是從肉體生的,肉體的生命必定朽爛、滅亡;現在我們從水和聖靈重生了,靈性的生命是永恆的生命。


人之所以能夠得到重生和永生(永恆的生命),根本在於上帝的恩賜、聖靈的運行,但也要通過人的信心。從今天的福音可以知道,上帝已經為人預備了重生和救恩,但要人靠著信心去接受。耶穌用摩西在曠野舉起銅蛇的典故,表明人必須順服上帝的話語,仰望基督的拯救才能重生,得到永恆的生命。


舊約《民數記》21章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漂流,因食物和飲水短缺,就後悔離開埃及,他們發怨言攻擊上帝、辱罵摩西。於是上帝吩咐火蛇進入人群,許多人被毒蛇咬死。以色列百姓因此認罪悔改,祈求摩西禱告上帝赦免他們。於是上帝吩咐摩西製造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面;凡被蛇咬的,只要仰望銅蛇,就能得到醫治。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用杆子上的銅蛇比喻十字架上的自己,宣告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今天選讀的三篇經文,向我們清楚表明,如果你盼望有更好的人生、尋求更美的生命,就必須像亞伯拉罕那樣,堅固自己的信心,相信上帝的應許,仰望基督的救恩,改變生命,得到重生。這樣,你就成為上帝的子民,活在上帝的國度,行在基督的光中。沒有什麼生命比這樣的生命更加美好。


各位弟兄姊妹,上帝愛我們,已經把最偉大、最豐盛的恩典—祂的獨生聖子主耶穌基督賜給我們。我們中的大多數都已經在受洗時宣告接受耶穌基督作我們的主和救主。我們不只要在口頭上接受耶穌,更要像亞伯拉罕那樣,聽到上帝呼召,就立即開始行動。


我們之中有的弟兄姊妹已經抓住了上帝恩典,有的也許錯過了、或者正在失去上帝的恩典。但是,無論如何你都要記住,今天,上帝的恩典已經臨到你,要以亞伯拉罕為榜樣,靠信心遵行上帝的旨意,就會得到上帝已經為你預備好了的恩典,為上帝所賜的生命,作一個美好的見證。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3月12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03月07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開啟心靈的眼睛(修訂版)

大齋第四主日講道(A年,為早禱預備)


撒上16:1-13; 詩23;弗5:8-14;約9:1-41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開啟心靈的眼睛》。


今今天,我們敬拜的方式是早禱。顧名思義,早禱就是早晨的禱告。早禱在基督徒的生中非常重要。中國有俗話说,“一天之计在於晨”,早晨是一天的開頭,一天的路程从早上開始行走,一天的計畫从早晨開始實施,早晨是一天的盼望。因此,我們要在禱告中開始新的一天;在早上的禱告中,感謝上帝賜给我們新的一天,感謝上帝賜给我們新的盼望,感謝上帝賜给我們新的恩典。我们在早禱中祈求上帝在新的一天中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让我們凡事遵行上帝的旨意。我們也祈求上帝照看我們一天的計畫,眷顧我們一天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讓我們在一天中都有平安快樂。


早晨在一天中如此重要。大家有沒有想過,每天早晨醒來,我們第一個動作是什麼?早晨醒來的第一個動作,當然是睜開眼睛。到了早晨,即使有人對你說一百遍“天亮了”,你都不一定會相信,必須睜開眼睛看一看,“啊!真的天亮了!”


這就應了中國的一句成語:“百聞不如一見”。這句成語大概是說:聽一百遍,不如見一面、看一眼。聽起來有點誇張,但它所表達的意思是不錯的。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從外界接受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是從眼睛(視覺)來的;大約有百分之十五是從耳朵(聽覺)來的;只有百分之五是從觸覺(手腳、皮膚)來的。難怪“盲人摸象”再怎麽摸也摸不出大象是什麽樣。所以,有人說,寧可失去手、失去腿,也不能失去眼睛。寧可聾、寧可啞,也不可瞎。可見,眼睛對人的生命和生活無比的重要;而一個盲人、一個瞎眼的人是那麼的可憐,因為他對外面世界的百分之八十都不知道。


今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所行的一個神跡。耶穌醫好一個生來瞎眼的人。我們知道,所謂“神跡”,就是上帝的作為。人的作為只是人跡;人不能行神跡。藉著神跡,上帝顯明祂的存在和祂的大能。耶穌藉著行神跡,來表明他是上帝的兒子。


從今天的福音中,我們聽到,耶穌的門徒把瞎眼和罪孽聯係在一起。他們問耶穌,是不是因爲這個人或者是他的父母犯了罪,他才會生來瞎眼。其實,這不只是耶穌門徒的猜測,也是許多人的共同疑問。比如,有些夫婦生下一個有先天缺陷的孩子(就好像今天福音講的生來瞎眼的人),就很容易聯想到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麽事而遭到了報應;他們也許會終生背著負罪感。有許多人在悲劇和災難降臨的時候,都會問“爲什麽”:“爲什麽這件事會發生在我的身上?”“我到底作錯了什麽事?”“這到底是誰的錯?是我的錯,還是別人的錯?”有人甚至會說,是不是上帝搞錯了?進而指責上帝不公平。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的門徒也提出這樣的問題。可是耶穌卻回答說,生來瞎眼和犯罪無關;上帝是要在那天生瞎眼的人身上,顯現出祂自己的作爲來。因為人不能醫治生來瞎眼的人,只有上帝才有醫治天生盲目的大能。人無法改變人的生命,只有上帝能夠改變人的生命。神跡神秘嗎?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上帝改變人生命的神跡。

美國有一位盲人鋼琴家,名叫萊斯理(Leslie Lemke),患有先天性腦性麻痹,四肢痙攣性癱瘓,智力極其低下。他一出生,就被父母遺棄。不久,他的兩隻眼球,又因病先後被摘除。六個月時,他被一對基督徒夫婦收養。他的養母梅(May Lemke)每天夜裏禱告,求上帝在萊斯理身上作工,賜給他一種才能,讓他的生命有些意義。可是,到了十二歲,萊斯理也只能夠勉強站立幾分鐘,艱難行走一兩步。這時,養母發現萊斯理喜歡用手指頭撥弄拉緊的繩子,於是就買了一架鋼琴放在他床頭,經常彈些曲子,或播放唱片給他聽。

到了十六歲,神跡終於在萊斯理身上發生。一天淩晨三點,大家還在睡夢之中,萊斯理卻獨自起來,彈奏出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奏鳴曲。養母聽到後驚呆了,立即跪下感謝讚美上帝。從那天清晨起,萊斯理開始把他聽過的曲子一一彈奏出來,雖然他的雙手仍然顫抖得不能舉杯,但當他的雙手一觸到琴鍵,就變得柔軟而運用自如,在音樂的世界裡,他的一切感官似乎都甦醒過來。從此,萊斯理開始了公開演奏,引起巨大轟動,他養母(梅)的見證以及萊斯理的表演,使得每一個到場的人無不熱淚盈眶,並且歸榮耀給上帝。上帝醫治了他的雙手,更是醫治了他的心靈,改變了他的生命。


在今天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改變了那位盲人的生命;那位開了眼的盲人,用他新的生命榮耀了上帝的名。他不僅身體上的眼睛睜開了,而且心靈上的眼睛也打開了,他稱耶穌爲先知,到處宣揚上帝在他身上的奇妙作爲。當法利賽人對他說,耶穌不是從上帝來的,耶穌是個罪人時,這位被醫好的人回答說:“他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這人若不是從上帝來的,什麽也不能作。”(約翰福音9:25,32)


俗話說,人無完人;真的是這樣,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在某一方面生來瞎眼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來有缺陷的。最嚴重的缺陷,還不是生理上的問題。最嚴重的缺陷,是心智和靈性上的瞎眼。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有明亮的眼睛。可是,中國卻有一句成語“有眼無珠”,可以用來形容那些雖然有著明亮的眼睛,但心靈和靈性上卻是瞎眼,活在黑暗中的人。


即使是聖經中的先知,也有心靈眼睛昏暗的時候。今天的第一篇經課(舊約)《撒母耳記上》講到上帝差遣先知撒母耳,爲以色列揀選一位新的君王。撒母耳起先以爲上帝也像人那樣,肯定會選身材高大、容貌英俊的人作王。但是,耶和華上帝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爲,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16:7)撒母耳雖然是先知,但卻同樣用身體上的肉眼去看人。在爲以色列揀選國王的這件事上,差一點作了錯誤的選擇。是上帝開了他心靈的眼睛,使他能夠按照上帝的旨意,揀選了不起眼的小牧童大衛,作了以色列的君王。


在今天福音的最後,耶穌說:“我爲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而瞎了眼。”(約翰福音9:39)耶穌來到世間,把不同的人分別開來。凡是真正接受祂救恩的,不僅身體上的缺陷得痊癒,而且心靈上的盲目也得醫治。凡是拒絕接受、或假意接受祂救恩的,即使看起來身體完美,眼睛明亮,但卻成爲“瞎眼的”;那就是心靈上的失明、盲目。心靈上的盲人不能認識上帝,也不能認識自己;因此不能去愛上帝、愛別人,而且常常最終敗壞了他們自己。心靈上的盲人隨著自己的意思去審判別人、論斷別人、敗壞別人,自己最終卻受到論斷、審判和敗壞。一個人,如果在心靈上盲目,那麼他的心智和靈魂一定是黑暗的,他就會失去方向、行為迷亂,以致遭遇人生的困境、陷入道德的危機,甚至貽害整個社會。


但是,失明、盲目也是一扇通向恩典的大門。因爲我們失明,主耶穌才來醫治我們。耶穌要叫我們看見。祂要在我們這些盲人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爲來。對於我們來說,從失明到看見的第一步,是要承認我們是失明的,是盲目的;承認我們需要看見、需要被醫治、需要被改變。若是不承認自己的盲目,拒絕被醫治,就仍然行在黑暗和罪惡之中。正如耶穌對法利賽人的譴責:“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約翰福音9:41)


在這個大齋節期,我們要對主說,主啊,我要看見!求主用祂大能的手來開我們心靈的眼睛,在我們的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爲和榮耀。這樣,就像使徒保羅在今天的書信中所說,從前我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裏面是光明的,行事爲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就像早上醒來第一個動作是睜開眼睛一樣,我們心靈甦醒的第一個動作也是開啟心靈的眼睛。一旦我們打開心靈的眼睛,就成為光明的子女;我們就一定會走在光明的路上,有著新鮮活潑的生命、多姿多彩的人生。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7年3月13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03月13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出死入生(之二)

大齋第五主日講道(A年)


結37:1-14; 詩130; 羅8:6-11; 約11:1-45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出死入生》。


今天是大齋節期的第五個主日,即最後主日。大齋節期是我們藉著讀經、禱告、默想、悔罪來更新我們的生命,也是一個出死入生的旅程。今天我們讀的三篇經課,主題都是出死入生。生与死,是人生最大的主題。想一想,人的一生,就是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對人類來說,生命是最可貴的,死亡是最可畏的。人類所恐懼的一切,都和死亡有關。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和死亡抗爭的一生;因為人類常常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疾病、貧困、禍患、戰爭、災難等等,都是死亡的陰影。但是,每個正常的人都有一種強烈的內在願望,那就是要擺脫死亡的陰影,讓生命更新鮮、更活潑、更美好、更完全。


我們基督徒以聖經為信仰的根基。整本聖經,講的就是生命與死亡。聖經首先講到生命從哪裡來?生命是從上帝的創造而來。上帝創造了人類,並且把生命的氣息吹在人的鼻孔裏,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在創造人以前,上帝已經創造了人的生存和延續所需要的一切:水、光、空氣、植物和動物。天地萬物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成和運行。因此,凡是遵行上帝旨意的,就有生命,違背上帝誡命的,必定死亡。


從聖經的記載,我們知道,上帝揀選以色列民族作為祂拯救人類的器皿(工具),要讓以色列成為萬族萬民的祝福。可是,以色列人卻不斷犯罪,而且屢教不改。於是,上帝嚴厲管教他們,使他們遭受亡國之痛,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被擄掠到巴比倫。作為一個民族,以色列人似乎已經死亡了。但是,上帝仍然應許他們,只要他們真誠悔改、歸回上帝,上帝就會拯救他們,使生命的氣息進入他們裏面,讓他們從乾枯的骸骨中復活。今天的舊約經課《以西結書》,就是先知以西結向以色列人傳達上帝的這個旨意。(以西結說預言的時代,在兩千六百年前,比中國的孔子還早四十多年)


以西結讓以色列人明白,正是因為他們的罪,上帝才允許如此嚴厲的刑罰降臨到他們頭上。一旦他們重建與上帝的關係,重新遵行上帝的旨意,上帝就讓他們起死回生,出死入生,脫離死亡的陰影,沐浴生命的陽光,再次回到自己的家園。


在今天的《以西結書》中,被擄到異國他鄉的整個以色列族被比喻為遍佈原野的乾枯骸骨(“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全家”37:11);這表明他們在靈性上完全死亡、毫無生機,連他們自己都說:“我們的骨頭乾枯了,我們的盼望喪失了,我們完全滅絕了。”可是,上帝仍然愛他們,要他們起死回生。“主耶和華對這些骸骨如此說:‘我必使氣息進入你們裏面,你們就要活了。’……‘我的民哪,我必開你們的墳墓,使你們從墳墓中出來,領你們進入以色列地。’‘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你們就要活了。’”(37:5, 12, 14)


從這些經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上帝使人出死入生,和他創造人類時所用的方式是一樣的。那就是:讓生命的氣息進入人,把他的聖靈放在人的裏面。上帝通過(藉著)先知,把他的靈、生命的氣息帶給以色列人,使以色列人從死亡中復甦,得到新的生命。在被擄七十年後(兩千五百年前,相當於中國的孔子時代),以色列人終於開始回歸他們自己的家園。


今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使拉撒路起死回生的神跡。拉撒路和他的兩個姊妹,馬大和馬利亞,是耶穌的朋友。拉撒路病了,馬大和馬利亞姊妹倆就派人去通知耶穌,請耶穌去為拉撒路醫病。耶穌聽到拉撒路生病的消息,並沒有立刻動身到他家去,而是在所住的地方又停留了兩天。等他到了拉撒路家,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了。馬大和馬利亞姊妹倆都相信耶穌有醫病的能力。她們見到主耶穌後,所說的第一句話,都是:“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定)不死。”意思是說,拉撒路生病的時候,我們就報信給你了;但你來得太慢,現在來了也沒用。可以聽出這句話裏滿含著失望、甚至是抱怨。這句話裏包含的意思是,他們雖然相信耶穌有醫治的能力,但並不相信耶穌可以叫死人復活。


可是耶穌告訴馬大,她的兄弟必定復活。馬大卻不相信已經死了四天的拉撒路現在就會復活。她回答耶穌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耶穌是要向馬大、馬利亞和所有在場的猶太人表明,他就是生命的主。起先,若是耶穌在接到拉撒路生病的消息後,立刻趕到他家,趁拉撒路還沒有死亡就醫好了他,那麼,在別人的眼中,耶穌仍然只是一個能夠治好重病的醫生。


可是,今天的福音特別強調,耶穌在聽到消息後,沒有立刻動身去拉撒路家,而是在所住的地方又停留了兩天,好像故意耽擱,要等拉撒路死掉,而且死“透”了才去。耶穌這樣做,正是要眾人相信,他能夠起死回生、叫死人復活。他才是生命的主、復活的主。耶穌告訴我們,上帝是生命的主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不能拯救自己的生命。只有上帝才主宰我們的生命、拯救我們的生命。這表明一個簡單的道理:既然上帝能從無中創造出萬有,那麼就肯定可以叫死人復活。


耶穌說:“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信耶穌”,就是接受耶穌所賜的永恆生命。違抗上帝旨意的人,肉體雖然活著、但卻沒有生命;就是所謂“行屍走肉”。今天以西結書中傳達的信息是,以色列亡國後,人民被擄到巴比倫,他們的肉體雖然活著,但是,在上帝的眼中,他們卻是一堆枯骨,沒有生氣,沒有希望。只有當上帝把生命的氣息吹進他們裏面,把自己的聖靈放在他們心中,他們才起死回生,得到真正的生命。


每一個真正受洗歸於基督的人,都經歷過出死入生,都是從復活的主那裡獲得新的生命,脫離了罪惡的枷鎖和死亡的陰影。但是,正如使徒保羅在今天的《羅馬書》中說的那樣,我們仍然會常常被肉體的和物質的慾望所控制,背離上帝的旨意;常常在生命和死亡的邊緣上掙扎。甚至遠離基督的靈,重新回到死亡的道路。隨著靈性生命的喪失,最終導致肉體生命的病患、敗壞、死亡。


人人都熱愛生命、恐懼死亡。怎樣才能得到生命、保有生命呢?在今天的《羅馬書》中,保羅說,如果基督住在我們裏面,我們就有了屬靈的生命;如果上帝的靈住在我們裏面,上帝就會藉著住在我們裏面的聖靈,把生命賜給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這樣,我們無論我們心靈還是身體,就都有了活潑的生命。時刻記住:上帝是天地萬物的至高主宰。上帝不僅可以醫治患病的和生來殘疾的肉體,而且能夠復活已經死亡的身體和心靈。生命在主,復活也在主。


現在讓我們禱告。賜生命的主啊,求你驅散我們人生道路上的死亡陰影,將你的聖靈、就是那生命的氣息,充滿我們的身體和心靈;讓我們乾枯的身體和靈魂重新得到生命。懇求你幫助我們,全心全意地信靠你,一生一世跟隨你。禱告奉耶穌的名。阿們。


(2014年4月6日二稿,2017年3月30日修訂)




此文于2017年04月08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出死入生(之一)

出死入生(之一)


 ——聖靈降臨後第十主日講道(B年)


 王上19:4-8; 詩34:1-8; 弗4:25-5:2; 約6:35, 41-45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中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出死入生》。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個成語“出生入死”。我們基督徒另有一個成語: “出死入生”。《公禱書?聖餐祝聖禮文(二)》中就有這樣的詞句:“我們靠著他(耶穌基督),得以棄惡歸真,捨罪從義,出死入生。”(p.218)我在上洗禮班的時候,也一定會講到洗禮就是“出死入生”;“出死入生”就是靠著主耶穌基督,脫離罪惡和死亡,獲得新的生命。


 生與死、生命與死亡,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因爲每個人都有生、有死;一個人一旦出生,隨時都有可能死去。我們在一生當中,也一定會看到很多人出生、很多人死亡。人要活著,當然離不開食物。營養學家計算過,一個中國人,不胖不瘦、不高不矮、胃口中等,如果活到七十歲,要吃五、六十噸的食物;丟掉的垃圾和浪費的東西還不計算在內。這需要一列火車來拉。我們喫一頓飯,少了一口都覺得不舒服。因此中國有句成語:“民以食爲天。”其實就是說,沒有食物,就沒有生命的延續。


 今天我們讀的經課,就講到生、死、和食物。從舊約經課《列王記上》我們聽到了以利亞。以利亞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的先知之一。許多人認爲他和摩西一樣偉大。以利亞生活在以色列王國靈性衰微、反叛上帝最嚴重的時代。當時的王后耶洗別,原來是西頓國(位於現在的黎巴嫩)的公主,有計劃地運用權勢,使全體以色列人離棄上帝,敬拜她引進來的邪神巴力,使人心荒蕪,道德淪喪。先知以利亞奉上帝的差遣,戰勝了邪神巴力的四百五十名先知,使以色列的人心回轉,起來殺死了邪神巴力所有的先知。於是,信奉邪神巴力的王后耶洗別就追殺以利亞。以利亞被迫逃命。


 今天的經課記載,以利亞逃亡,在曠野裏走了一天,又餓、又累、又孤獨,就向上帝作求死的禱告,要上帝取去他的性命,讓他死掉。這時,上帝派天使來,給他水和餅,要他吃飽了趕路。以利亞憑藉這些食物賦予他的力量,走了四十晝夜,到了上帝的山,何烈山。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宣告,他就是生命的糧。耶穌也提到了嗎哪,就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時,上帝供應給他們的食物;靠著嗎哪,他們在曠野中存活了四十年。我們在上週講過,雖然上帝供應以色列人嗎哪作爲食物,讓他們在曠野中存活,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死在曠野之中,沒有到達上帝賜給他們的地方;因爲當時廿歲以上的人都口出惡言,反叛上帝。他們忘記了,“人活著,不單是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8:3, 太4:4)因此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對猶太人說:“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喫過嗎哪,還是死了。”


 上週的福音講到,耶穌用五餅二魚喂飽五千人後,群衆再次找到了耶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找我,不是因爲看見了神跡,而是因爲喫餅喫飽了。不要爲那會腐壞的食物操勞,要爲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努力。這食物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約6:26-27,現代中文譯本)


 很明顯,從耶穌的教導來看,以色列人在曠野中喫的嗎哪,和喂飽五千人的五餅二魚,雖然都是上帝的神跡,是上帝賜給人的恩典,但卻仍然是必定會腐壞的食物;只有耶穌自己,才是保守我們到永生的靈糧。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有兩種不同的食物,也有兩種不同的生命。一種是必朽壞的食物,一種是不朽壞的食物;一種是必朽壞的生命,一種是不朽壞的生命。問題在於,我們選擇哪一種食物、哪一種生命。


 有一個故事,我在中文堂曾經講過,許多弟兄姊妹大概都還記得。今天我在英文堂也講給他們聽了。現在不妨再講一遍。一位基督徒,剛剛過了六十歲生日,他覺得自己漸漸老了、衰弱了。於是,他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如果你再給我三十年,我一定用所有的時間事奉你。”上帝回答說:“好啊,我就多給你三十年。”這位弟兄聽了很開心,就去找了一位整容醫生整容,使自己的面孔看起來年輕了三十歲。手術很成功。可是他卻死了。他來到天上,見到上帝,說:“上帝啊,你不是答應多給我三十年嗎?怎麽我卻死了呢?”上帝看看他的臉,問他說:“你是誰呀?我不認識你!”


 聽了這個故事,我就問自己:“如果我得了上帝這樣豐盛的恩典,是真的履行誓言去事奉永生的上帝呢,還是背棄誓言事奉我自己必死的身體?”使徒保羅已經給了我答案。他說:“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8:6)


 作爲基督徒,我們永遠面臨兩種選擇。雖然我們在受洗的時候接受了聖靈,成了新造的人;但是,我們仍然生活在這個世界——靈性上的曠野之中,使我們常常隨從肉體的需要。我們當中有人可能像以利亞那樣,感到疲憊不堪,寧願死掉,也不再想奔向上帝的山。有人可能像在曠野中的以色列人,忘記了要靠上帝的話語,人才會有真正的生命。有人可能像那些喫餅得飽的人一樣,雖然跟隨耶穌,卻只作了個飯米信徒(Rice Christian)。


 作爲基督徒,我們在受洗的時候,就開始了我們“出死入生”的屬靈路程。上帝藉著洗禮,賜給我們新的生命。就像新生嬰孩一樣,這個新的生命需要食糧來喂養;否則就會營養不良、衰弱、干枯、死亡。上帝已經預備了喂養我們新生命的靈糧,那就是主耶穌基督。


 在走進上帝聖殿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到,耶穌基督就在這裏,要賜給我們屬靈的禮物?今天,耶穌再次提醒我們,祂就是生命的糧。到祂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祂的,必定不渴。祂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飽足。”(太5:6) 是的,各位弟兄姊妹,這不是空頭的應許,因爲耶穌就在這裏,用祂的義使我們飽足,用生命的糧喂養我們。我們來到主的餐桌前,祂把生命的糧放進我們口中。就像上帝在《詩篇》中對我們說的:“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81:10)


 我們不僅要誠心領受祂的聖體和寶血,還要用信心來回應、見證祂的恩典。這樣才能繼續我們“出死入生”的靈程。就像今天的書信《以弗所書》所說,我們在主耶穌基督的身體中互相爲肢體。我們受了聖靈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到來。一切苦毒、惱恨、忿怒、爭吵、毀謗、和一切惡毒,都應當從我們中間除掉。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裏饒恕了我們一樣。我們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爲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給上帝。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09年8月9日講道,2009年08月21日发表))

(2017/04/08 发表)


謝松齡:不要疑惑,總要信

復活第二主日講道(A年)


徒2:14a, 22-32; 詩16; 彼前1:3-9; 約20:19-31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不要疑惑,總要信》。


基督復活,是我們信仰的一個基要真理。聖經(福音書) 記載,主耶穌向祂的門徒三次預言,祂將被害,並且要在第三天復活。新約聖經中至少有115處講到復活;比如,在今天的新約經課《使徒行傳》中,彼得說: “這耶穌,上帝已經叫他復活了;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在《尼西亞信經》、《使徒信經》、及聖餐禮文中,也都宣揚基督復活的真理(如聖餐的祝聖禮文中:“基督曾經受死,基督已經復活,基督將要再來”)。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在受洗成爲基督徒的時候,已經誓言承認基督被釘十架的信仰,宣揚主的復活。因此,我們在受洗和崇拜的時候,至少在口頭上都承認了主的復活。但是,我們在心裏是不是真的相信主耶穌的復活呢?


從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耶穌在世時,三次向門徒預言,祂將在被害後第三天復活,但門徒並不相信耶穌的預言。當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如果門徒相信耶穌復活的預言,他們仍會充滿盼望,就不會在耶穌受難時逃跑了。事實是,耶穌被捕時,他們就已經被嚇得魂飛魄散,四散而逃了。因为不信耶穌會死後復活,所以,他們不但拋棄、背叛了自己的主,而且躲藏了起來。


今天的福音一開頭就說,主復活的當天晚上,門徒聚在一起,因害怕猶太人,他們把門緊緊關上。這時,耶穌來站在他們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耶穌為什麼說“願你們平安”呢?因為他知道門徒們信心不足,受到驚嚇,而且因為背叛、離棄了自己的主而充滿羞愧感、甚至罪惡感;他們心中絕對沒有平安。主耶穌說:“願你們平安”,也是赦免了他們在十字架前離棄主的罪過,與他們重新和好。有了主賜的平安,門徒們就放下重擔,喜樂了。復活的基督向門徒顯現,是重振他們的信心,加添他們的力量,授權並差遣他們去完成上帝的使命。復活的主把聖靈賜給門徒,對他們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只有靠著聖靈的工作和主復活的生命,門徒才再次聚集起來,進而建立教會,傳揚救恩的福音。


基督復活了。但是,死人復活卻超出了人類的經驗。有誰親眼見過死人復活呢?今天的福音就講到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多馬,不相信主的復活。我們看到,耶穌復活的當天晚上,祂的門徒聚集在一個屋子裏,躲避猶太人的迫害。這時,耶穌來到他們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並且把手上的釘痕和肋旁的創傷(是被行刑的士兵用矛剌穿的)指給門徒看。門徒看見真是復活的主來到他們中間,非常高興。當時,多馬不在他們中間。後來,其他的門徒對多馬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但多馬根本不信,說一定要用手指探入耶穌手上的釘痕,把手掌伸進耶穌肋旁的傷口,他才相信。


又過了七天,也就是在復活後的第八天(今天正好是復活節後的第八天,所以每年的這個主日,我們都是讀同樣的福音),多馬和門徒們在一起。耶穌再次來到他們中間。耶穌說:“願你們平安!”然後轉向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真的見到了主,立刻降服,呼喊耶穌:“我的主!我的上帝!”耶穌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其實,和多馬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懷疑的天性。俗話說,“眼見爲實”,“百聞不如一見”。沒有親眼看見,就不實在;沒有親身經歷,就不相信。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感官是有限的,我們的大腦是有限的。我們的知識非常淺薄,我們的經驗極為狹隘。我們只是有限的存在。但是,無論是無神論者還是宗教信徒,都相信有(一個)無限的存在。我們基督徒稱這無限的存在為上帝。有限裝不下無限。有限只能看見有限、只能思考有限;有限不能看見無限、也不能思考無限。如果有限可以看見無限,那麼無限就成了有限。因此聖經中稱上帝為“那不能看見的上主”。有限的人類,怎有能力去論證、理解無限的上帝?因此,我們只能相信和敬拜祂。其實,所謂“信仰”,就是相信那看不見的存在。

但是,我們常常表現得比上帝更加無限、更加偉大、更有能力;我們喜歡去論證上帝存在還是不存在;判斷上帝可以做什麽,不能做什麽;甚至辯論上帝為什麼是男的,不是女的。有人可能相信上帝創造天地萬物,卻不相信上帝能叫童女懷孕、使死人復活。但想一想,上帝既然能夠從無中創造出天地萬物和人類,為什麼不能叫死人復活?多馬說,沒有看得見、摸得著的證據,我總不信!我們常常也像多馬一樣,說,要我相信上帝啊,請拿出證據來!我在上帝面前祈求了,如果想要的東西沒得到,就是上帝不靈驗;如果自己的願望沒滿足,就是上帝不存在。我來教會幾年了,綠卡還沒到手,上帝一定不靈!我求錢財地位很久了,現在還這麽貧賤窮困,一定沒有上帝!


今天福音中講到的多馬,常常被稱爲“懷疑的多馬”。“懷疑的多馬”,在英文中,是個貶義詞。在說英語的文化中,人們如果看到一個人很會懷疑,疑心太重,就會說這個人“像多馬”。但是,懷疑的多馬有一個優點,他看到證據後,就相信了。因此,多馬還是不錯的(其實,耶穌在向別的門徒顯現的時候,也是首先把釘痕和創傷指給他們看;他們看見後,才喜樂了。參約20:20) 。可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看到證據還是不信,因爲他們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非常淺薄的頭腦,只相信自己非常狹隘的經驗,只相信自己極為有限的智力。此外,就是相信金錢、相信權勢、相信陰謀詭計、相信欺詐謊言,從來就沒有真正信過上帝,也從來沒有打算信上帝。他們口頭說“信”,心裏說“不”;欺騙別人,欺騙上帝,欺騙自己。他們一旦以上帝的名,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把上帝當作喝光了的可樂罐那樣丟掉了。


我們都沒有看見復活的主。雖然沒有看見,但是我們相信,主真的復活了。我們是從聖經的記載中信的。聖經記載這些事,就是要叫我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我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20:31) 受難的耶穌擔當我們的罪孽和痛苦,復活的基督賜給我們鮮豔活潑的新生命!真正的基督徒是新造的人,因為有基督復活的生命在我們裏面活著。我們要祈求上帝堅固我們的信心,“不要疑惑,總要信!”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2017年4月23日修訂)

(2017/04/19 发表)


謝松齡:與基督一同復活(修訂)

復活節講道(A年)


Acts 10:34-43; Psalm 118:14-29; Col 3:1-4; Mt. 28:1-10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是復活節,歡慶主的復活。我們要說“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回應)“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每年復活節期間,我們都可以在大眾媒體上聽到關於耶穌的話題。話題的中心是,耶穌作為一個歷史上的人物,無疑是受難了;但是,許多人出於宗教的緣故、“科學”的考慮、甚至政治的因素,提出疑問:耶穌真是在死後第三天復活了嗎?其實,這個疑問,並非今天才有。據《馬太福音》記載,因耶穌曾經預言自己死後第三天復活,所以耶穌受難後第二天,猶太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就求見彼拉多,要求彼拉多派兵妥當把守耶穌的墳墓,直至第三日,以防耶穌門徒把遺體偷走,再宣揚耶穌已經復活。(馬太福音27:62-64)一百多年來,由於科學的發展,更有些人想從考古發掘、碳測定或DNA檢驗,來尋找耶穌沒有復活的證據。


確實,從人類狹隘的生活經驗和有限的科學知識來看,死人復活是不可思議的事,和童女懷孕一樣不可思議。但是,可以簡單的說,如果你真的相信上帝存在,相信上帝是創造一切、掌管一切的至高之主,那就一定相信上帝可以叫死人復活。人類在自己極為短促的生命中,用自己十分有限的頭腦,怎能思考、衡量和判斷上帝無限的大能和永恆的存在呢?!


有一位基督教作家問過一個這樣的問題:“我們的信仰是建立在DNA的檢驗或考古學的研究之上呢,還是建立在聖經的應許之上?”這個問題提得好。但是,我想,如果引用今天的福音,對那些仍然在尋找耶穌遺體的人喊話,那就更好。在今天的福音中,天使對來墳墓尋找耶穌遺體的女信徒們說:“爲什麽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是的,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就象今天的詩篇所唱的:“這是耶和華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爲希奇。”(詩118:23)


在教會的聖禮年曆上,過去的三天,即星期四“設立聖餐日”(或“濯足日”)、星期五“受難日”及星期六“主復活大守夜”,被稱為“神聖三日”。在這三天之中,上帝藉著耶穌的受難、埋葬和復活改變了世界,叫世界從黑暗到光明。


“設立聖餐日”(“濯足日”)是紀念耶穌藉著和門徒“最後的晚餐”設立了聖餐;並且為門徒洗腳,為我們樹立了一個“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榜樣,要門徒彼此相愛,互相服事。在周四晚上紀念“設立聖餐日”的崇拜末了,我們熄滅了教堂裏的燈光,來呼應耶穌在設立聖餐(最後晚餐)後,因門徒出賣而被逮捕時說的一句話:“黑暗掌權了。”(路22:53)當“受難日”,耶穌被釘十字架時,“遍地都黑暗了。”(太27:45)耶穌受難,是擔當了世上的罪惡和黑暗;上帝藉著耶穌的受死,叫人的罪可以和基督同釘十字架,以此除去世人的罪孽,戰勝死亡的黑暗。


昨天星期六晚上,即“主復活大守夜”聖禮的開頭,我們在教堂外的庭院裏點燃了新火,再從新火點燃了復活節大燭(Paschal Candle) ,以此象徵主耶穌基督的復活。我們高擎大燭,步向聖壇,三次宣告:“基督的光。”在“神聖三日”裏,耶穌基督完成了除去世人罪孽、戰勝黑暗死亡的使命,賜給世人新生命,帶給世界真光明。基督的復活,是一個新世紀的開端。


耶穌基督的受難與復活,是救恩、福音的中心。首先,我們受洗就是與基督同死同生。受洗是歸入基督的死;在受洗的時候,我們有罪的身體,和基督一同釘在十字架上。這樣,我們裏面原來的我、有罪的舊我就和基督同死、同埋葬。但是,哈利路亞,基督復活了,祂把復活的新生命賜給我們,我們裏面就有了一個新我,一個復活的新生命,我們又重生了。基督的受難使我們脫離罪惡,基督的復活使我們得以重生。因此,沒有基督的受難和復活,我們的洗禮就毫無意義。一句話,我們的新生命來自基督的復活。


第二,正是基督的復活徹底改變了耶穌當年的門徒。耶穌受難時,他們的心智崩潰,靈性破碎,他們原來的我滅亡了。基督復活後向他們顯現,使他們聖靈充滿,喜樂洋溢,勇氣倍增,他們新生了。復活的主與使徒一同工作,叫他們放膽傳道,建立起早期的教會。正因為基督復活的生命活現在歷代聖徒的身上,基督的教會和救恩才會活化在這個世界上。直到今天,復活的主仍藉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作工,並且繼續下去。因為有基督復活生命的運行,教會才得以誕生、成長、發展,教會才被稱為基督的身體。


第三,我們受洗成為基督身體(教會)的肢體,我們同活在一個基督身體之中。復活的主藉著我們這些肢體在世上作工。我們就是復活主的手、腳、嘴巴、耳朵、眼睛,用言語和行為在世上為上帝的愛和福音作美好的見證。受洗時,牧師從復活節大燭點燃一枝小燭遞到受洗者手上,象徵基督的光傳到門徒手中,表明耶穌對門徒所說:“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4,16)


我們要對那些仍然想在地下尋找耶穌的人說:不要在死人中尋找活人,要在活人中看見活人;從每一位真正的基督徒生命的改變,就能看到基督的復活。正如使徒保羅所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拉太書2:20)基督復活的生命活化在我們身上,使我們一舉一動都有新生的樣式。


因此,我們從教會的歷史上看到復活的主。在我們受洗的時候看到復活的主。在真正基督徒的身上看到復活的主。復活的主就在歷史的長河裏,就在現實的生活中,就在每個真正基督徒的一舉一動之中。要常常重溫並持守我們的聖洗誓約,棄絕一切魔鬼、邪惡權勢和邪情私慾,讓基督復活的新生命常在我們的心靈裏和行為中。


復活主的生命在我們裏面,我們也在主的裏面。使徒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復活的主在我們裏面活著,我們的生命就一定更新和改變。世人就會在我們中間看到“仁愛,喜樂,平安,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5:22)這是復活主的工作、是聖靈所結的果實。那些尋找復活之主的人就會說:看哪,復活的主就在他們這裏工作!


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2017年4月16日修訂)





此文于2017年04月21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重返生命之路

復活第三主日講道(A年)


詩116:1-3, 10-17; 徒2:14上,36-41; 彼前1:17-23; 路24:13-35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重返生命之路》。


人的一生,難免經歷困苦、失意,甚至絕望、恐懼。怎樣才能擺脫死亡的陰影,重新走上生命的道路?今天的福音就講述了耶穌受難後,他的兩個門徒在逃亡途中,與復活的主相遇,重返生命之路的故事。


今天的福音講到耶穌的兩個門徒,剛剛經歷了他們人生中最令人絕望的事件。他們曾經滿懷熱誠和信心、甚至捨棄自己的財產和家庭來跟隨耶穌。可是他們的主被釘死了,遺體也失蹤了。他們跟隨耶穌時的一切理想、盼望和人生計畫全都煙消雲散,化為灰燼。他們夢想成空,無所適從,因此要逃避那所發生的一切,同時遠離猶太人的迫害和更多災難臨頭。


曾經跟隨過耶穌的門徒很多,我們並不知道今天福音講到的這兩位門徒是誰。我們只知道其中有一位叫革流巴。另一位連名字都沒有記載。而那位革流巴,在全部聖經中,也僅僅在這裡出現過一次。我們不能確定他們的具體身份,因此可以認為,他們可能是任何陷於恐懼、絕望、痛苦、沮喪、憂慮不安的人;甚至就坐在我們中間,可能是你,或者是我。


他們逃亡,逃向一個名叫以馬忤斯的村莊。以馬忤斯在哪裡?答案是“不知道”!今天的路加福音告訴我們,以馬忤斯這個村子離耶路撒冷二十五里。從早期教會起,特別是在一千年前十字軍東征時期,人們就一直在尋找以馬忤斯,試圖確定它的位置。但最終沒人知道以馬忤斯究竟在何處。既然那兩位門徒可能是任何在恐懼和痛苦中掙扎、被死亡陰影籠罩的人,那麼就可以認為,以馬忤斯是任何一個能夠讓失落的人感到安全、得到慰藉的地方。


這兩位門徒,他們離開耶路撒冷,去到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可以使他們從恐懼、痛苦、絕望和死亡的陰影中解脫出來的。這個地方,被稱為以馬忤斯。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有一位陌生人上來和他們同行。這位陌生人就是復活的主耶穌,“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路24:16)


在路上,這位陌生人向兩個門徒講解基督的受難、復活、得榮耀的道理;讓他們明白,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聖經(舊約)的預言在基督身上的應驗。也就是說,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旨意。這位陌生人在他們心中點燃了火焰。接下來,兩個門徒請求這位陌生人與他們同住,當一起進餐、擘餅的時候,他們終於認出,這位陌生人就是復活的基督。


耶穌讓門徒知道,應該勇敢面對困境和挑戰。他們的戰場是在耶路撒冷,而不是在以馬忤斯。於是,他們的生命之火重新燃燒起來,立刻起身,在黑夜中走上重歸耶路撒冷的道路。耶路撒冷,不再是那個叫他們傷心絕望的地方,已然成為他們新生命的目的地。在那裡,他們和別的門徒一起分享基督復活的好消息;自己也從此重返生命的道路,從死裏復活了!


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那兩位門徒的身影。有人為了遠離一些傷心的事,寧可逃到其他任何地方;可以把他們要去的地方稱為以馬忤斯。這個以馬忤斯可以是地理上的,有個具體的地點;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只是在我們心靈中的某個角落。美國的一位著名作家、神學家(Frederick Buechner)在書中寫道:“當我們生活負擔太過沉重時,以馬忤斯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我們去那地方是為了逃避現狀,我們去酒吧,去影院,甚至去其他不好的地方。我們試圖在那些地方擺脫重擔,說:‘忘掉以往的一切吧,無論怎麼過日子都一樣!’”(這叫人想起中國成語“自暴自棄”或“自甘墮落”)總之,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我們逃向某個地方,或者去做某件事情,或者只是蜷縮在心靈角落之中,使我們自己在心理上感覺放鬆些,舒服些,溫暖些,甚至只要稍微好過一點就行。


人人都需要從生活裏的壞消息中解脫出來。我們全都需要從失望、沮喪和傷害中解脫出來。當生存和生活的計畫落空的時候,當失業、失戀的時候,當得了嚴重疾病,身體或心靈受到傷害的時候,或者當失去了自己心愛人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要從這些失落的狀況中解脫出來。他們要去以馬忤斯,去一個避難所,一個覺得安全的地方。但是,正像那兩位門徒逃離耶路撒冷一樣,他們是在逃避必須面對的現實和挑戰,逃避自己的責任。因此,逃向以馬忤斯的道路,是一條錯誤的人生之路。


當我們走在去以馬忤斯的錯誤道路上時,耶穌會親自走近我們,就像走近那兩位門徒。也許,我們會像那兩位門徒,眼睛迷糊,不認識主;又像那兩位門徒,對上帝的旨意相信得太遲鈍。但是,只要我們和那兩位門徒一樣,情意迫切地請求耶穌與我們同住,耶穌就會藉著“擘餅”和我們分享他復活的身體,讓我們身心再次得力,生命再次更新。


今天的福音向我們表明,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遭受失望、痛苦、挫折和失敗。在生命的過程和人生的道路上,這些遭遇都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些遭遇,就好像是明天的開端;經歷了黑夜,就會看到太陽升起。當陷入困境時,我們也許會去尋找一個以馬忤斯,但這卻是朝著一個錯誤的方向。我們不能停留在這個只是暫時解脫痛苦的地方,要抬起眼睛,超越去以馬忤斯的道路。這樣,我們才能認出和抓住那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同行的耶穌。耶穌,那復活的主,永遠與我們同行在人生的道路上。復活的主對門

徒、也是對我們應許說,“我將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當我們已經走在逃離痛苦的道路上,就像那兩位門徒逃離耶路撒冷走向以馬忤斯,耶穌就會來重新點燃我們心中火焰,把我們從痛苦中釋放出來;讓我們不再緊盯著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失落,而是放開眼睛,向上仰望主的慈愛恩典、向前展望我們新的生命之路。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只有真誠熱切跟從主的門徒才會得到主的特別恩惠,就像那兩位去以馬忤斯的門徒。作為忠心的門徒,即使痛苦的煎熬,使我們心靈的眼睛暫時失明而不認識主,主也會主動再次賜福我們、讓我們在他的祝福中再次看到他的榮耀。


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我們擁有盼望。即使在失落的困境、甚至在死亡的陰影中,都有著盼望。盼望來自於愛我們的上帝;因為上帝愛我們,差遣祂的獨生子為我們的罪而死;又叫聖子從死裏復活,與我們同在。尤其是在我們需要擺脫痛苦,尋找以馬忤斯的時候,復活的主、耶穌基督就與我們同行,讓祂復活的生命在我們身上運行。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4月30日修訂)








此文于2017年05月06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傾聽牧人的聲音(修訂版)

復活第四主日講道(A年)


Acts 2:42-47; Psalm 23; 1 Peter 2:19-25; John 10:1-10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傾聽牧人的聲音》。


在教會年曆上,復活節期第四主日又被稱爲“善牧主日”(善牧就是好牧人)。每年在這個主日,我們選讀的福音經課都是約翰福音第十章的不同段落。其中,主耶穌基督向人們宣告,他是好牧人,好牧人愛羊,爲羊舍命;他認識他的羊,他的羊也認識他、跟著他;他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牧人的比喻,在聖經中佔有一個重要的位置。大家知道,,上帝自己被稱爲“以色列的牧者”;歷史上一些最重要人物也被稱作牧人。比如,最大的先知摩西在蒙受上帝呼召,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就曾經作牧人放羊四十年。摩西的繼承人約書亞,被委任爲以色列的牧人。後來,上帝呼召並且膏立牧童大衛為王,作以色列的牧人。


牧人是一個責任重大而充滿危險的工作。牧人要保護羊群不受各種野獸的侵害,看顧羊群中軟弱的、醫治傷病的;也要帶領羊群去尋找水源和草場,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如果有一只羊走丟了,牧人就必須找到這只羊。牧人責任重大,羊的生命全在牧人手上。因此,在猶太人的傳統中,用牧人和羊群的關係來比喻上帝和祂子民的關係。


牧人放羊,常常是用聲音來呼喚羊,帶領羊。牧人的聲音,對羊的生命有特別的意義。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親自描繪出一幅圖畫,一幅牧人呼喚羊群,羊群傾聽、跟隨牧人聲音的奇妙圖景。耶穌說:“羊聽他(牧人)的聲音。他(牧人)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牧人),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羊不跟著生人;因為不認得他(陌生人)的聲音,必要逃跑。”(約10:3-5)耶穌又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在這幅圖畫中,耶穌就是我們的好牧人,我們都是他的羊。牧人呼喚羊兒,羊兒傾聽牧人聲音,都是為了羊兒活得更豐盛。耶穌認識我們、呼召我們,就像牧人認識、呼喚自己的羊一樣;我們像羊兒傾聽牧人的聲音、跟隨牧人的腳步那樣,傾聽和跟隨耶穌,遵從祂的旨意,為自己得著更豐盛的生命。


耶穌說:“(牧人)既放出他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約10:4)好牧人用自己的聲音在前面引領羊群,而不是用手中的鞭子在後面驅趕羊群。我們是羊兒,上帝是牧人。我們靠著讀經和禱告來與上帝交通。上帝對我們說話,我們傾聽;我們向上帝禱告,上帝回應。聖經就是上帝的話語,上帝藉著聖經對我們說話;我們藉著讀經傾聽上帝的聲音。


比如,今天選讀的《詩篇?第廿三篇》是全部聖經中最美的段落之一,千百年來,人們無論是在喜慶歡樂、還是悲傷痛苦的時候,都喜歡藉著這首詩來傾聽上帝的聲音,從中得到鼓勵、汲取力量。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美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黑人棒球明星名叫羅伊?坎帕內拉(Roy Campanella),是在棒球運動中打破種族隔離的先驅。他在16歲的時候就開始了職業棒球生涯,很快紅極一時。但是不幸,在他37歲,事業鼎盛的時候,卻因爲車禍造成頸椎骨折,從此他全身癱瘓了。


人生,就這樣突然從高峰跌到谷低。無數個夜晚,他忍受著身體的疼痛,和精神的憂鬱,在哭泣中睡著。但他說,無論何時,聖經都是他希望和力量的來源。有一天,他翻開聖經,從詩篇第廿三篇中傳出了牧人的聲音:“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你在我面前擺設筵席。”從這一刻起,羅伊又找到了他的目標、回到了他的道路,那條牧人早就已經為他預備好的道路。後來他以別的方式繼續參與棒球運動。


我們既要通過讀經聆聽上帝的聲音,也要藉著禱告向上帝說話。我們的禱告就像羊兒咩咩叫,向牧人訴說自己的心思意念和需要;上帝也會在一定的時間,以一定的方式回應我們的禱告。有一位名叫尼克的中年男子,曾經在空軍服役,又做過保險生意,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後來他轉行開諮詢公司,卻虧了大本,欠了一屁股債。他一籌莫展,全家陷於困境。


尼克的妻子每天早上去教堂禱告,祈求上帝指引帶領。一天早上,她在禱告中聽到一個微小的聲音,這個聲音說:“做芥茉”。她知道耶穌曾經說過“芥菜子”的比喻。但“做芥茉”是什麼意思呢?她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尼克夫婦想起,他們曾經在過聖誕節的時候,用俄羅斯的方法做過一些芥茉,送給親友作聖誕禮物,別人都誇味道好。於是,她就做了一批這樣的芥茉,包裝起來,然後打電話給一家奶酪(Cheese)店的老闆。那老闆來了,嘗了一下,就把他們生產的芥茉全都包下了。此後的三個月內,他們的芥茉就佔領了紐約大部分超市熟食櫃檯。尼克夫婦把自己的煩惱帶到上帝面前,祈求帶領,他們傾聽牧人的聲音,上帝給了他們所需要的指引。


我們要聽牧人的聲音。但是,必須要確認所聽到的聲音真是牧人的聲音。牧人的聲音滿有慈愛、恩典、溫柔、平安;牧人的聲音引導你進正門、走義路(耶穌說“我就是羊的門”,約10:7)。另一方面,正如今天福音耶穌所說的那樣,有許多聲音,其實是盜賊的聲音,但卻想讓你覺得它們是牧人的聲音。盜賊的聲音常常既有恐嚇威脅,又有花言巧語;盜賊的聲音誘惑你入歪門,行邪道。


在馬裏蘭的一個小鎮,有一家冰激淩店被搶,但店主曾經接到警報。就在搶劫發生的前一刻,他接到電話,裏面的聲音說:“你是店主嗎?聽清楚,不要驚慌。我是警察。你將遭到搶劫。但不要抵抗。讓強盜拿走你的錢。我們就等在你的店外,我們要抓他個人贓俱獲。謝謝你的合作。”


果真,兩分鐘後,有一個大鬍子男人進了店門,亮出一把刀,命令店主把錢交給他。店主以最快的速度把收銀機裏的錢全數交給強盜,眼睜睜看著他走出店門,並且期望等在外面的警察沖上來逮捕他。可是,那強盜卻上了他自己的車,揚長而去。直到車的尾燈消失在遠方,店主才明白過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原來那通電話不是來自警察局,而是那個強盜冒充警察打來的。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遇到過相似的情形?被人故意誤導,上當受騙,遭受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危害和損失?


耶穌說:“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使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10:10)牧人的聲音絕不會損害我們、毀壞我們。我們受損失、被傷害,是因為我們沒有認識牧人的聲音,未能辨別盜賊的聲音,以致落入盜賊的陷阱。小心啊,在現實生活中,周圍有太多的盜賊。正如耶穌所說“他們外面披著羊皮,裏面卻是殘暴的狼。”(馬太福音7:15)我們聽清牧人的聲音,才能緊緊跟從牧人的腳步;唯有牧人的聲音,才是我們恩典、平安、喜樂的來源。


各位弟兄姊妹,基督徒這個稱號,表明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可以承受上帝的產業。從受洗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重生進入上帝的國、進入主的羊欄。好牧人帶我們進入青草地,來到可安歇的水邊,使我們的靈魂甦醒;好牧人領我們行過死蔭的幽谷,讓我們福盃滿溢。


好牧人愛他的羊。他甚至愛那些迷路的羊,愛那些被盜賊的聲音引誘,背叛牧人、離開羊群的羊。當我們迷失了方向,好牧人仍然來尋找我們,把我們帶回羊欄。我們這些羊兒如果要得生命,並且使生命更豐盛,就要傾聽牧人、信靠牧人、緊跟牧人,遵行牧人的旨意。這樣與主同行,就一生一世有恩惠慈愛相隨,直到永遠。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5月7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03月17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蒙受救恩的耶路撒冷

2017年棕枝主日講道(修訂)


太21:1-11; 賽50:4-9a; 詩31:9-16; 腓2:5-11; 太27:11-66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蒙受救恩的耶路撒冷》。


今天是棕枝主日。剛纔我們排著隊列、手持棕枝、興高采烈地從聖壇前出發,遊行大街,又回到教堂,是簡短重演一千九百七十多年前,耶穌基督進入聖城耶路撒冷時,受到群衆熱烈歡迎的場面。聖經記載,當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時,人們揮舞棕樹枝,向他歡呼“和撒那”,把衣服鋪在路上,讓祂走過。騎著驢駒,象征君王駕到;揮舞棕枝,象征歡慶勝利;人們高舉棕枝歡迎耶穌,就像歡迎凱旋的君王。後來,教會每年在這一天紀念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把這一天稱爲“棕枝主日”。


今天又被稱爲受難主日。大家可以看到今天我們用的顔色是紅色;紅色是象征主耶穌的寶血。我們剛才遊行回來後,讀了第二段福音,記載的是耶穌的受難。耶穌的受難日,是在本週的星期五。在讀主耶穌受難福音之前和之後,我們唱了一首讚美詩,歌名是《無比大愛歌》。其中第三節是這樣唱的:“有人以衣鋪路,對主熱烈擁護;前簇後擁高唱,和散那歸基督。竟又大聲叫‘釘死他,’要把他高懸在十架。”


從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到他在十字架上屈辱受難,只有短短的幾天時間。這一節詩歌,概括了在這短短幾天的時間裏,群衆對耶穌態度的兩種極端變化。這種變化,是完全相反的兩種態度;反映出人心的醜陋和人性的邪惡。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那一天,群衆把他當作凱旋的君王來歡迎歡呼;幾天以後,這同樣的群衆,寧可放掉殺人的強盜(巴拉巴),也不肯饒過耶穌,要釘他十字架。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聖城。但是,從古至今,耶路撒冷都是世界上最令人不安的地方,充滿分裂、鬥爭、衝突、和對抗。地緣政治學家稱耶路撒冷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就是最令人不安的地方。其實,耶路撒冷不是只在以色列一個地方;我們每人心中都有一個耶路撒冷,我們每人心中都有不平安、不寧靜的地方,心中都有分裂、鬥爭、衝突、和對抗。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實際上,也是進入我們的生命和心靈的深處。耶穌進入耶路撒冷,進入我們的生命和心靈,是要救贖、要更新,因為新生命都是在張力(緊張)、不安和痛苦中誕生的。


當年,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群衆向他歡呼“和散那”(意為“求你拯救”)。因爲他們需要一位君王領導他們推翻羅馬人的統治;就像此前200年,猶太民族英雄馬加比把人民從塞琉古帝国统治下解放出來。耶穌之前,猶太人多次反抗羅馬的佔領,但全都失敗了。他們盼望耶穌就是那位他們想要的君王,帶領他們擊敗敵人,取得勝利。耶穌的門徒,也想要跟隨這樣一位君王;雅各和約翰就要求過,在耶穌的王國裏,一個坐在他左邊,一個坐在他右邊。


福音書中常常講到耶穌行神迹,群衆到處跟著他。群衆跟著他,是為了醫病得好,吃餅得飽;他們要和統治世界的君王坐在一起,得到這個世界的榮耀。他們當中沒有人明白耶穌的使命。就連耶穌的門徒,在耶稣被捕前的几个小时,還在爭論他們中間誰的地位更高、权力更大(路22:24)。


可是在耶穌被捕的时候,他的門徒全都被吓得魂飞魄散、四散而逃、只求盡快遠離耶穌,和他“劃清界線”;就連耶穌最親密的門徒彼得,也三次不認主。在耶路撒冷揮動棕枝歡迎耶穌、以及從各處聚集、一路跟隨耶穌的群衆,因沒有從耶穌那裏得到他們渴望的東西,而十分失望;於是把不满和愤怒都发泄到耶稣身上,藉著羅馬總督的手,把他釘死在十字架。耶路撒冷沒有接受耶穌,棄絕了上帝的救恩。耶路撒冷這座“聖城”和其中的聖殿,都在耶穌受難卅多年後(主曆70年)被夷為平地。


我們的內心也有一個耶路撒冷。把我們的內心比喻為當年的耶路撒冷,是由於我們的人性和當年耶路撒冷群眾的人性一樣。因此,耶穌進入我們生命和心靈時,和他進入耶路撒冷後的遭遇也是一樣。當我們來到上帝面前時,也許正面臨人生的難題和生命的困境(健康不良、經濟窘迫、在美國的身份、工作、家庭等問題,以及感到挫折、陷入憂鬱等情緒失衡……),我們需要得到幫助和拯救,就像當年耶路撒冷的群眾受到羅馬人的壓迫,需要一位君王來帶領他們復興猶太王國那樣。我們會因自己的處境不好而向耶穌呼喊“和撒那”(求你拯救)。


但是,如果上帝沒有按照我們的計畫滿足我們的私欲和要求,許多人會扭頭就走;還有一些人,即使已經得到上帝所賜的恩典,還是會背離上帝的真道,去走原來的老路。這就和兩千年前耶路撒冷的群眾一樣,起先好似歡迎、擁戴、跟隨耶穌,一旦沒有如願,就出賣他、背叛他、釘死他。


自從亞當夏娃以來,人性没有改變;兩千年來,人性沒有改變。人性很難改變!我們都心知肚明,人都是在非常急著想得到某樣東西、而且求人不成的時候,才會來到神明的面前。人們的動機不單純。人們的心靈一團糟。人們的處境也不好。人們的心靈生病了、失喪了。而耶穌來,正是要尋找我們、醫治我們、拯救我們脫離罪惡和死亡的道路。


從聖經中可以知道,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後,直至受難前,所完成的幾件事工,正是要潔淨我們的心靈,更新我們的生命。首先,耶穌潔淨了聖殿,這也是要我們靠著耶穌來潔淨自己的心靈,叫我們的心靈成爲上帝的殿,好讓聖靈住在我們裏面。之後,在與門徒“最後的晚餐”上,耶穌設立了聖餐;藉著聖餐,我們得以更新生命,增強體力、心力和靈力。耶穌還透過為門徒洗腳,為我們樹立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馬太福音20:28;“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榜樣。同時爲我們立了一條新命令,要我們彼此相愛;提醒我們,只有彼此相愛,才配稱為主的門徒。


今天,我們比當年耶路撒冷的群眾蒙福萬分。當年,他們行在罪惡過犯之中,活在死亡陰影之下,不能明白耶穌基督來到世間的真正使命,並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如今,我們知道耶穌來到世間,是為了擔當人類的罪惡、背負人類的痛苦,醫治人類的創傷,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並且把復活的新生命賜給一切信靠祂的人。因此,我們要感恩,倒空自己的邪情私欲,潔淨自己的心思意念,高舉棕枝,歡迎耶穌基督進入我們的裏面,作我們至高無上的主宰。叫我們心靈中的耶路撒冷,成為蒙受救恩的耶路撒冷。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4月9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03月13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等候聖靈降臨

復活第七主日講道(A年)


詩68:1-10, 33-36; 徒1:6-14; 彼前4:12-14,5:6-11; 約17:1-11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等候聖靈降臨》。


在教會年曆上,下個主日(星期日)是重要的日子,即“聖靈降臨節”。聖靈降臨節是紀念耶穌復活後第五十天,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使他們得到了能力和勇氣,站出來為耶穌基督作見證,宣揚天國的福音,建立了教會。因此,有人把聖靈降臨節的前一周,即今天這個主日(星期天)稱作“等候的主日”。等候甚麼?等候聖靈降臨。今天的第一篇經課《使徒行傳》記載,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時,囑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天父所應許的……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使徒行傳1:4-5)耶穌叫門徒等候聖靈降臨,他們要去擔當偉大的使命。


每個人都有“等候”(或“等待”)的經驗。從小的方面來說,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等候(等待)著一些事件發生,或者等候著去做一些事情。從人生中的大事來說,比如,不管我們以什麼方式來到美國,在辦理了來美國的手續後,就等候著出發的日子。找到新工作了,就等候到新場所上班的那天。訂婚了,就等候舉行婚禮的那一刻。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等候的經驗。


今天的經課《使徒行傳》講到使徒們在等候。等候什麼呢?他們在等候聖靈降臨。但是,他們還不知道聖靈什麼時候才會降臨。對許多人來說,等候是一件難熬的事情,因為沒人知道所盼望的事情,什麼時候能夠到來。而且,等候的時期,常常是在人生的低潮。我們遭遇了困難、受到了挫折或創傷,盼望和等候時來運轉;我們在實現人生計劃的時候,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前走,期待和等候高潮的出現。就像今天彼得前書所說,等候,就像“有火煉的試驗臨到”我們。(彼得前書4:12)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更是會感覺到,等候非常辛苦。特別是缺乏信心和耐心的那些人,他們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不能等候。他們會說,這也要等,那也要等,要我等到猴年馬月啊?我等不及了!但是,困境的脫離、高潮的到來、事情的成功,都必須等候。比如,有人失業了;失業,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在美國,有工作,就有了一切;沒工作,就喪失一切。失去一份工作,就必須找另一份工作。但並不是人人都會在失業的第二天,就能找到新工作。你很可能找到比原來更好的工作;但得到新的工作,就必須等候。因此,無論什麼事情,人人都經歷過等候的時期;我們可以把等候的時期,稱為等候期。問題是:在等候期,我們應當做什麼、怎麼做。


今天的使徒行傳,就記載了使徒們在等候期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使徒們原來也是急功近利,不能等候的人。在和耶穌一同傳道的三年裏,可以說是他們人生中的高潮期;但是他們當時並不明白主耶穌的使命。他們跟隨耶穌,是想要發動起義,推翻羅馬人的統治,復興以色列國;如果耶穌作了猶太王國的王,他們就可以在耶穌手下擁有權力,分享高官厚祿。但是,他們的主卻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於是,他們的一切夢想破滅了,精神崩潰了;他們經歷慘烈的失敗,於是重操舊業,回家打漁去了。他們的人生跌到谷底,墮入低潮。


但是,主耶穌基督受難後第三天復活了。他向門徒顯現的時候,門徒們迫不及待地問他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耶穌卻叫他們耐心等候,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6-8)


門徒們等候聖靈降臨。主應許他們差遣聖靈下來,讓他們得著能力。一旦聖靈降臨,他們得著了能力,就要開始一場非凡的事業、實現一個偉大的使命。可是,聖靈什麼時候才會降臨啊?也許真要猴年馬月!使徒們在這個等候期做了些什麼呢?聖經記載,他們聽從耶穌的吩咐,回到耶路撒冷,上了一間樓房,在等候中,一起同心合意的恒切禱告。


等候期是一個轉變期,也是一個過渡期;是從一個階段轉變到、或過渡到另一個階段的時期。有時候,等候期是必要的。可能你們都知道,老式機關槍在打了一會兒後,槍管會發燙,阻塞子彈的發射,甚至會使槍管爆裂。這時,就必須停下來,讓槍管冷卻,使它之後更好地運行。有人把等候期稱作“退隱”;退隱的目的是為“複出”作準備,為了更好地完成使命。所以,等候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機會,讓我們能夠更新自己、裝備自己、提高自己。就像有人在失業後的等候期,去接受新的教育、學習新的技能、獲得新的證書(License),以便將來找到更加滿意的工作。在等候期,我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得前書5:7)同時靠著聖靈的引導,努力地進取。


在人生的各個方面,我們都會遇到問題,都需要努力解決。在市面上,我們可以看到解決各種問題的書籍。比如,“改善婚姻的99個實用方法”,“把生意做得更好的絕招”,“ 如何建立一個更大的教會”等等,這些書籍可以說是知識性、經驗性、技術性的,這些不是真正的絕招。真正的絕招,正如使徒彼得所說,是讓“上帝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彼得前書4:14)讓聖靈在你裏面運行,帶領你前進。


我們可以想到,使徒們在跟隨耶穌的三年中,從耶穌那裡學到了傳道的知識、積累了傳道的經驗。但是,他們缺少的是信心、勇氣和能力。當他們遵照耶穌的吩咐,等候上帝聖靈降臨的時候,他們為將來的使命而預備自己,那就是在禱告中堅固和上帝的關係,求主建造自己的靈性生命。因此,我們也要學會等候的功課,在禱告中等候,堅固信心、提高勇氣、增強能力,等候上帝聖靈在我們身上和我們的環境中作工。先知以賽亞說:“那等候耶和華(上主)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記住,無論我們在甚麼時候,在何種狀況下等候,都不是孤單的;因為上帝與我們同在,耶穌與我們一同等候。


不管是一個個人還是一個團體,在面對挑戰、更新自己的時候,知識、經驗、技術固然都不可少,但是更重要的是有聖靈在我們裏面運行。如果我們在家庭生活中遵行上帝的旨意,如果我們在事業戰場上榮耀了上帝的聖名,如果我們教會的工作真正圍繞著上帝的使命,那就表明有聖靈在我們裏面運行。我們的教會事工、家庭生活、以及工作事業,一定會蒙上帝大大的祝福。


各位弟兄姊妹,上帝帶領我們到美國來,是要我們為他作見證,榮耀他的名。如果我們真是為主作工,榮耀上帝,愛神愛人,並且無論遭遇甚麼狀況,無論面對什麼困難和挑戰,都在禱告中祈求並等候聖靈降臨,讓聖靈在我們身上作工,那麼上帝就一定會保守我們在他的平安和恩典之中,讓我們的人生結出上帝所賜的豐盛果子。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4年6月1日初稿,2017年5月28日修訂)









此文于2017年06月25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試煉、奉獻與祝福

聖靈降臨後第二主日講道(A年, Proper 8)


創22:1-14; 詩89:1-4,15-18; 羅6:12-23; 太10:40-42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試煉、奉獻與祝福》。


任何人都經歷過“試煉”或“考驗”。面對試煉或考驗時的反應,常常決定一個人其後的道路,甚至人生的結局。今天的舊約經課,新約書信和福音,都講到了對上帝兒女的試煉,也就是對上帝兒女的考驗。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試煉或考驗。比如說考試。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很多人都既盼望、又不喜歡學期的結束。盼望的是,學期結束,就放假了,人人都想放假。不喜歡的是,學期結束時要面臨考試,許多人都有考試恐懼症。此外,有人討厭醫生要他做化驗,害怕出來的結果不盡人意。有人討厭考駕照,我在俄亥俄讀書的時候,有位同學,考駕照七次都沒通過,到第八次才成功。不喜歡考試。不喜歡試驗。因為考試和試驗常常給我們帶來太大的壓力,我們害怕失敗,害怕事情搞砸,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但是,通過考試和試驗,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這是不言而喻的。比如:通過考試才能升級,完成考試才能取得駕照,作了化驗醫生才能對症下藥。藉著各種考驗,我們的生命更新了,生活的品質提高了。


其實,人生中面臨的考試,遠遠不止學校裏的學科考試,醫學上的化驗,或是駕照的筆試路考。在人的一生中,我們需要作出許多決定。每作一次決定,就是通過一次考試。面對人生中的這些考試,我們有考試恐懼症嗎?當面臨作決定時,我們是否猶豫不決、甚至害怕呢?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所作的決定是正確的嗎?


今天的第一篇經課,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可以說,我們所見所聞,沒有任何一個故事像這個故事一樣叫人迷惑不解、也叫人驚心動魄。慈愛的上帝,為了試驗一個人的信心,竟然叫他把自己的兒子獻為燔祭!(燔就是焚燒。燔祭就是殺死祭牲[被獻祭的動物],然後將之焚燒獻祭的一種祭祀儀式)設身處地,我完全不能想像,如果要我把自己的孩子獻作燔祭,我會作出怎樣的反應。


我們知道,當亞伯拉罕的時代,在他所居住地方的那些部落當中,確實有把童男童女作為燔祭獻給異教神的宗教儀式。但是,我們今天聽到的故事更加可怕。因為以撒是亞伯拉罕的獨生子,而且,以撒是在亞伯拉罕和他的妻子都年紀老邁、不能生育的情況下,上帝所應許賜給他們的兒子。


從聖經的記載中我們知道,當上帝指示亞伯拉罕離開自己富饒的家鄉,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時,盡管亞伯拉罕不知將來的前途如何,但他還是立即遵從上帝的指示,向那未知的世界開始生命的旅程。亞伯拉罕信上帝;上帝應許亞伯拉罕 “多子多福”(不要以為只有中國人才講“多子多福”),對他說:“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創17:6)當時亞伯拉罕已經九十多歲,他妻子也已經八十多了,早就過了生育年齡。上帝說要給他們兒子,是說笑話嗎?上帝無戲言。創造天地萬物的全能的上帝,果然賜給他們一個兒子。現在,為了試驗亞伯拉罕的信心,上帝叫亞伯拉罕把這個獨生兒子作為燔祭獻給上帝。


上帝把亞伯拉罕放到如此可怕的試煉之中,是不是有點荒謬可笑?不荒謬也不可笑。上帝選擇了亞伯拉罕,託付給亞伯拉罕一個偉大的使命,要他成為“上帝選民”(一個新民族)的先祖,因此上帝要亞伯拉罕通過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試煉,來表明他的信心。亞伯拉罕通過了這個試煉,整個故事有了美好的結局。


亞伯拉罕的信心並不是盲目的。他完完全全相信上帝的應許,一定會實現。當初亞伯拉罕聽到上帝呼召後,立即出發去那未知世界。這次,當上帝呼叫他,要他把愛子獻為燔祭時,亞伯拉罕同樣毫不猶豫、沒有抱怨、不假思索,就帶著兒子以撒和燔祭的柴,起身往上帝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在上山的路上,以撒問他:“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 亞伯拉罕回答說:“上帝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他完全相信,上帝一定會為實現使命,預備好所需用的一切資源和手段。沒有理由去擔心,因為上帝一定會供應他所需用的一切。


如果亞伯拉罕只是心裏相信上帝,那還不夠。亞伯拉罕還必須邁開腳步,行走信心的旅程,他必須走到獻燔祭的地點。他們走了三天,才到達獻祭的山腳下(設想一下,在這三天裏,許多人可能會隨時變卦,改變主意)。亞伯拉罕和兒子上了山,把柴擺好,捆綁了兒子以撒,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直到最後一刻,上帝才介入阻止了他。上帝確信亞伯拉罕是可以信任的。正如天使對他說的:“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於是,上帝再次確認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世記22:16-18)


我們清楚看見,上帝呼召,亞伯拉罕就回應了。亞伯拉罕已經預備好自己,去走上帝指示他的生命旅程。沒有藉口,沒有別的議程。沒有查看自己的日程安排,也沒有問家人有什麼別的計畫。沒有對上帝的指示反復掂量,也沒有拖延回答。更沒有絲毫的討價還價。上帝所要的,是亞伯拉罕完全的信心和無保留的獻身。亞伯拉罕成功地做到了。


回頭看看我們自己。我相信,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習慣性的生物,都會努力安於現狀。我們只注意眼前的事物,抓住已經得到的東西,不想為那尚未看見的未來付出更多的代價。在作決定前,我們都會掂量得失,盤算一下這樣做是否合算,然後討價還價。我們希望能在考試前,就預先知道題目。甚至寧願用作弊的方式來通過人生的各種考驗。在今天的書信裏,保羅把我們身上的這些問題稱作“罪”或者“不義”。保羅叫我們不要再作罪的奴僕,而要走“義”的道路,把自己獻給上帝,最終得到成聖的果子和永生的結局。


今天的福音選自馬太福音第十章。這一章是記載耶穌差遣門徒出去宣揚福音。門徒們受差遣去宣揚福音,要承擔巨大的風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就是準備把自己當作活生生的祭品獻給上帝。擔當耶穌所託付的使命,與當年亞伯拉罕獻以撒有相同的意義。若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無論大小,在需要時獻給上帝,就必定蒙上帝的祝福。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說,無論何人,就算只是用一杯涼水來招待宣傳福音的門徒,也照樣能得到上帝的賞賜。因為他們盡管只獻上了一杯涼水,也是在表達對上帝的愛;用自己擁有的這一小部分,加入了上帝的計畫,參與了上帝託付的事工。


現在,讓我們考查一下自己:我們愛什麼勝於愛上帝呢?是金錢嗎?是家人嗎?是快樂嗎?上帝要我們愛祂勝過這一切。亞伯拉罕獻以撒,表明他愛上帝勝於自己的兒子。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問心無愧地說,我們愛上帝勝過一切,上帝就一定會把豐盛的恩典和祝福賜給我們,正如祂賞賜亞伯拉罕一樣。你若真愛上帝,上帝一定會把你所需求的賜給你。就像耶穌所應許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2-33)。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4年6月29日初稿,2017年7月3日修訂)

(2017/07/03 发表)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一)

聖靈降臨後第五主日講道(A年, Proper10)


Isa. 55:10-13; Ps. 86; Rom 8:1-11; Mt. 13:1-9, 18-23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改變心靈的土壤》。


中國有兩句諺語:一句是“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另一句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兩句諺語不僅是說農業上的事情,而且常常用來比喻人生和生活中的道理。這兩句諺語都只講到撒種的人和種子,撒種的人多種就多收,少種就少收;撒種的人種什麼,就收什麼;但卻沒有提到土壤。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也講了撒種的比喻,然而,耶穌比喻的重點不在撒種的人,也不在種子。在這個比喻中,同一個撒種的人,用同樣的種子,撒在不同的土地上。因此,耶穌比喻的重點是在土壤:種子撒在四種不同的土地上,會有四種不同的結局。是土壤決定了種子的結局。是土壤決定了收穫的多少。很多出版《聖經》的編輯者給今天這段福音經文加上小標題:“撒種的比喻”(The Parable of the Sower)。但是,與其說這是“撒種的比喻”,不如說是“土壤的比喻”或“種子生長的比喻”。


今天的福音選自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在這一章裏,耶穌一共講了七個比喻來啟示天國的奧秘。提到天國,順便說一下。有些弟兄姊妹問過我,是不是人死了才能進天國。我說,這是對天國的誤解。我們用主禱文(耶穌教我們的禱告)禱告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果行在天上。”“願你的國降臨”,就是願上帝的國、願天國降臨。只要所有的人都尊上帝為聖為王(至聖的君王),都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上帝的了,上帝的旨意就會行在地上,那麼天國、上帝的國就降臨了。不必死後才進天國。人生前不在天國之中,死後也進不了天國。只要你真正尊上帝為至高、至聖的君王,完全遵行上帝的旨意,你現在就已經在天國之中了。


耶穌用比喻來講天國的道理。耶穌講到有一個人出去撒種,撒種的時候,有的種子落在路旁;有的落在土淺的石頭地上;有的落在荊棘叢裏;在這三種情形中,種子都長不大,甚至發不了芽。只有落在好土裏的種子,才能成長、結果。在這個比喻中,撒種的人就是上帝或耶穌基督自已,種子就是天國的道理或福音,而土地就代表聽道人的心靈,也就是我們的心靈。


這個比喻是說,當聽到天國道理和福音的時候,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耶穌把不同的心靈比喻為四種土地。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靈不同,就像這四種不同的土地。有人聽到福音,不明白也不理睬;就像種子剛落在堅實的小路上,就被邪惡勢力奪走了。有人聽了天國的道理,先是熱火了一下,但很快冷淡了;就像種子落在只有薄薄一層土的石頭上,剛剛發芽,還沒有來得及生根,就已經枯死了。有人聽了道,種子在他裏面生根了、發芽了,但因周圍的雜草太多,這棵苗長不大,也結不了果實。還有人聽了天國的道理,不僅明白了,而且遵行上帝的旨意,認真去做了,就像種子撒在鬆軟肥沃的土裏,最終結出果實了。當然每粒種子結的果實也不一樣,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我們聽了這個比喻,是不是會覺得這個撒種的人好傻,怎麼會把種子撒到路旁、撒到土淺的石頭地上、撒到荊棘叢裏,讓種子不結果實呢?確實,從人的觀點來看,如果現實中真有這樣的農夫,如此浪費體力、時間和種子,一定被人當作傻瓜。但是,上帝不是傻瓜;千萬不要把慷慨的上帝當成傻瓜!上帝在撒種的時候,一視同仁,不偏待人;因為上帝的大愛,要救每一個人。這個比喻表明,同一位播種者把同樣的種子撒在所有的土地上,比喻上帝把天國的道理分賜不同的人,把福音傳給一切的人。上帝不評估你心靈土壤的質地是好是壞,潛力是深是淺;無論土壤狀態如何,上帝都會把種子撒進你的心靈,並期待種子成長。這就是上帝不可思議的慈愛,這就是上帝出人意外的慷慨。


從這個比喻的字面來推斷,確實有百分之七十五(四分之三)的種子因為沒有撒在好土裏,而最終不能結果。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四分之一)的人可以在天國之中。但是,耶穌用這個比喻不是要批評或者譴責什麼人,也不是要堵住那百分之七十五的人的路,不讓他們進入上帝的國。耶穌是要我們檢查自己,當上帝的種子撒向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是什麼狀態;在我們裏面的,究竟是哪一種土壤。如果我們有勇氣按照這四種土壤的比喻來檢查我們自己的內心,那麼我們就會樂意讓上帝來改變我們,使我們心靈的土壤更適合種子的成長,讓撒下的種子都能生根、結果。


雖然耶穌講了四種土壤,但這四種土壤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前三種,是不適合於種子生長的土壤。另一類是第四種,是適合於種子生長的。與此相應,在今天的書信中,保羅區分了兩種不同的人,一種人的心靈是受肉體支配的;另一種人的心靈是受聖靈管束的。


使徒保羅說:受肉體支配的就是死,受聖靈管束的就有生命、平安。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受肉體支配的,就是一心追求財富、權力、貪慾或上癮的人,他們的心靈就像是路旁的硬土、石頭上的淺土、和長滿荊棘的荒地,種子撒下去不會生根,即使生了根也不能結果,他們的生命就會腐敗、死亡。而受聖靈管束的人,他們的心靈就像是一片沃土,種子撒下去,就會結出一百倍、六十倍、或者三十倍的果實。他們有生命、有平安。因爲福音的種子在他們裏面,已經改變了他們的生命。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人類的天性,從古到今,在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比如,人人都有貪婪的心,會嫉妒、會仇恨。人人都喜歡做一本萬利的生意;付出越少越好,回報越多越好,最好是不付出就能得到。而且,人人都覺得自己了不起,認爲自己最正確;人人都有意無意地對抗上帝的旨意。可以說,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心靈的土壤都像在路旁的硬土、像石頭上的淺土、像長滿荊棘的荒地。但是當我們願意聽從耶穌基督的召喚時,他就會改變我們,使我們心靈的土壤變得適合於上帝種子的生長。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召喚我們說:“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因為我們常常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聽。耶穌用比喻來醫治我們的眼睛、耳朵和心靈。耶穌要我們通過聆聽這個比喻,來作一個選擇:是讓我們的心靈像硬土、像石頭、像荊棘雜草地呢,還是使我們的心靈成爲適合福音種子成長的良田沃土?耶穌是要藉著這個比喻,來改變我們心靈的土壤。上帝已經賜給我們機會,把我們帶到他的家,讓我們能夠聽到福音,聽到祂的真道。上帝要我們作出選擇:是接受福音、接受上帝的道,還是拒絕福音、拒絕上帝的道;是遵行上帝的旨意,還是抵擋上帝的旨意。是選擇死亡、危險,還是選擇生命、平安。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受洗時,上帝已經把新生命的種子種在我們裏面了。現在仍然繼續在澆灌和栽培這新的生命。誰不想讓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結出豐盛的果實?誰不想每天都擁有上帝的平安與恩惠?因此,我們要禱告,求聖靈改變我們心靈的土壤,給我們裏面的新生命澆水、鬆土、除草、施肥,把不結果實的枝子修剪掉,讓福音種子發出的枝子茁壯成長,結出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果實。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1年7月10日初稿,2017年7月5日修訂)



此文于2017年07月11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二)

聖靈降臨後第九主日講道(A年,Proper 10)


Isa. 55:10-13; Ps. 86; Rom 8:1-11; Mt. 13:1-9, 18-23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主內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改變心靈的土壤(二)》。


我在俄亥俄讀神學院的時候,曾經去過一個大農場。農場的主人是我的一位美國朋友,也是同一個教會的教友。在農場,他給我演示了怎麽樣用播種機播種。他說,“如果你一定想要節省,節省什麽都可以,但是絕對不能節省種子。”他還告訴我,如果年成好,收成可以是撒出去的種子的三十倍;種田真是一項不錯的投資啊。那天,這位朋友談了很多關於種子和如何撒種的事,但就是沒有談到土壤。這大概是因爲土壤對他來說沒有問題,因爲這個農場的土地非常肥沃。


我們今天聽到的一段福音常常被稱爲“撒種的比喻”。在這個比喻中,耶穌不像我的那位朋友,沒有專門講到撒種的人,也沒有說怎樣去撒種。耶穌只是聚焦土壤,論到種子撒在四種不同的土地上,會有怎樣不同的結局。


耶穌比喻中的種子代表天國的道理、耶穌的教導,就是福音的種子;土壤代表聽道人的心靈。耶穌用四種不同的土壤,來比喻人在聽到福音後的不同反應。第一,有人完全不接受福音,就像種子落在路旁,魔鬼(邪惡勢力)來把撒在他心靈的信息都奪走了。第二,有人聽了福音立刻樂意接受,但他的心靈像是石頭,信息紮根不深,遭遇患難或者受到迫害,立刻就放棄了。第三,有人聽了福音,也接受了,但卻好像種子撒在荊棘叢裏,生活的憂慮和財富的誘惑在他們心中窒息了信息的生機,無法結出果實。第四,在聽到福音後,就接受了,他們的心靈就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種子撒在上面,就生根開花、結出果實。


這個比喻非常簡潔明瞭。耶穌常常用比喻來教導我們關於上帝的真理。耶穌常常通過講故事來讓我們知道上帝喜悅什麽樣的行爲;因爲人們很容易記得故事,尤其容易記得從日常生活中來的故事。這些故事幫助我們理解上帝的旨意。在另一方面,耶穌的使徒,特別是保羅,喜歡用神學的語言來教導我們。在今天的書信中,保羅區分了兩種不同的人,一種人心靈的土壤是屬肉體的;另一種人心靈的土壤是屬聖靈的。


保羅說:屬肉體的就是死,屬聖靈的就有生命、平安。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屬肉體的,他們的心靈就像是路旁硬土、石頭上的淺土、和長滿荊棘的土地,種子撒下去都不會生根結果,他們的靈性生命就會死亡。而屬聖靈的,他們的心靈就像是一片好土地,種子撒下去,就會結出一百倍、六十倍、或者三十倍的果實。他們有生命、有平安。因爲福音的種子在他們裏面,已經改變了他們的生命。


看來,不同的人,心靈中的土壤不一樣。是不是人們從出生的時候起,心靈的土壤就不一樣呢?我們說,人的性格在出生的時候可能會不一樣。比如,有的嬰兒喜歡哭鬧,有的嬰兒喜歡安靜。這是性格不一樣。人的智力在出生的時候也可能不一樣,有的小孩學東西快,有的學東西慢。這是智力不一樣。但是,人們在許多方面是一樣的。比如,人人都有喜怒哀樂;人人都會妒嫉、都會仇恨、都喜歡做一本萬利的生意(付出少,回報多;甚至不付出,就能得到)。而且,人人都覺得自己了不起,認爲自己最正確,人人都會對抗上帝的旨意。這些人類的天性,從古到今,在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所以,可以說,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心靈的土壤都像在路旁的硬土、像石頭上的淺土、像長滿荊棘的荒地。是主耶穌基督改變了我們,使我們心靈的土壤變得適合於種子生長。


拿我本人來說,我的曾祖母和祖父都是基督徒。到了我小的時候,中國的教會差不多全都關了門;但是我的母親在家裏教我們唱讚美詩,講耶穌的故事。這算是在我們心中撒下了福音的種子。可是,有很多年,這種子並沒有成長。因爲那時我的心靈就像是石頭,像長滿荊棘的荒地。我一直自以爲我的人生很有目標,努力學習和工作,在醫學院做了副教授,也出版過幾本有影響的書(有兩本收藏在哈佛和哥倫比亞等大學圖書館)。我就這樣追求屬世的榮耀。直到有一天,上帝召喚我跟從耶穌,去事奉祂和祂的子民,我才知道,我過去實際上沒有確定的人生方向,我過去的生命就像行屍走肉。直到那一刻,我心靈的土壤才開始變軟,變得適合於福音種子生長了。正是上帝作工,改變了我心靈的土壤,讓那已經撒在我心中幾十年的福音種子成長起來。我的人生道路也隨之根本轉變。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召喚我們說:“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這是要我們通過聽這個比喻,來作一個選擇:是讓我們的心靈有如硬土、石頭、或荊棘雜草地呢,還是使我們的心靈成爲適合福音種子成長的好土地?耶穌是要藉著這個比喻,來改變我們心靈的土壤。上帝已經賜給我們機會,把我們帶到他的家,讓我們能夠聽到福音,聽到祂的真道。上帝要我們作出選擇:是接受福音、接受上帝的道,還是拒絕福音、拒絕上帝的道;是選擇死亡還是選擇生命、平安。


今天,我們又有十位弟兄姊妹領受聖洗禮歸入基督的身體即教會,成爲上帝的兒女。但願他們和我們所有的弟兄姊妹一樣,都使自己的心靈成爲肥沃的土壤,讓福音的種子在我們身上結出一百倍、六十倍、至少三十倍的果實;讓我們藉著聖靈賜給能力,去作上帝的使者,用我們的言行和榜樣,把福音的種子和耶穌基督的愛帶給這個社區,帶進這個世界。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08年7月13日)

(2017/07/05 发表)


謝松齡:廉價的恩典與基督徒的自由

聖靈降臨後第四主日講道(A年,Proper 8)


詩89:1-4, 15-18;耶28:5-9;羅6:12-23;太10:40-42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廉價的恩典與基督徒的自由》。




本週末是美國獨立日假期。獨立日是紀念美國從英國專制統治下獲得自由。人人都知道“自由”這個詞。然而,不同的人對自由的理解卻大相徑庭。對基督徒而言,究竟甚麼是自由?


在準備今天講道的時候,我在互聯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一位牧師探訪一位新來的教友,問他:“你和上帝的關係怎麼樣?”那位教友回答說:“沒甚麼好說的。我喜歡犯罪,上帝樂意饒恕。我們相處得很好。”


有一部著名的講述耶穌誕生的“聖誕神劇”裏也有這麼一段話。那部聖誕神劇講述幾位博士從東方到耶路撒冷來,朝拜剛出生的耶穌,傳達救主誕生、以及上帝恩典和赦罪的好消息。希律王聽說後,回答說:“既然上帝有赦罪之恩,那麼每個惡棍都可以說:‘我喜歡犯罪,上帝樂意赦免罪惡。’這真是個絕妙安排的世界。” (W. H. Auden’s poem, For the Time Being: A Christmas Oratorio, 1944)


我相信許多人喜歡如此“絕妙安排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生活,一定過得輕鬆,舒適;因為它對人要求不多。當我做了錯事或傷害了你,我可以向你道歉,並禱告“求主饒恕我”,然後依然故我,繼續生活。我仍然做我喜歡做的事(犯罪);上帝仍然做他樂意做的事(赦免)。做基督徒真是自由啊!我們可以在許多人的生活、包括我們自己的生活中看到這樣的情形。


許多傳道人和熱心教友在“勸人信主”的時候,也常常把這樣“絕妙安排的世界”展現在人們面前。對此,我們最常聽到引用《聖經》的話“因為世人都犯了罪, 虧缺了神的榮耀, 如今卻蒙神的恩典, 因基督耶穌的救贖, 就白白的稱義”(羅馬書3:23-24);“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羅馬書11:6)。然後解釋說:“恩典, 是白白的, 不必付代價。 若要付代價,就不是恩典了”;“人盡力行善不能救自己,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命,才能救我們。這就是恩典,是白白的恩典,是不必付出代價的恩典”;“要說救恩,完全是神的恩典,是神白白賜給人的一個東西。”(以上所引皆自網路)不必付出任何代價,就能白白得到救恩。做基督徒真是快樂自由啊!


然而,是不是每個“不付代價”的人,都能得到這樣的恩典呢?並非如此!聖經完全沒有說“不付代價”就能得到救恩。救恩固然是上帝賜給人的恩典,但卻須要人通過“信”才能得到。保羅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 也因着信。”(以弗所書2:8)可見,沒有“信”,就不能得到恩。“信”,難道不是代價嗎?當然是代價!因為“信”不僅是“心裏相信”,“口裏承認”,而且必須付諸行動;信心必定從行為“流露”出來。


論到“信”,保羅援引亞伯拉罕為例:“亞伯拉罕信上帝,這就算為他的義。”(羅馬書4:3)但是,亞伯拉罕的“信”是付出巨大代價的:“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希伯來書11:8)。“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希伯來書11:17)。亞伯拉罕因這兩個行為,而被稱為“信心之父”。可見,信心是由行為表現出來的。人人都可以口頭宣稱他“信”,但若是沒有見諸外在的行為,怎能看到他內在的信心?


因此,保羅說:“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哥林多後書5:10)。又說:“我們原是他(上帝)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2:10)。行善(Doing good works)就是效法基督,遵行上帝旨意。這難道不是“行為”嗎?這是“信心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就是“代價”。這樣的代價並不低廉。正如耶穌所說:“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馬太福音11:12)。


對於“我犯罪,神赦免”這樣一個“絕妙安排的世界”,在今日選讀的《羅馬書》中保羅說:“這卻怎麼樣呢?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麼?斷乎不可!”(6:15)不要忘記,耶穌開始傳道的第一聲呼喚是:“你們當悔改!”(馬可福音1:15)就是要我們痛悔已犯的罪過,改變心靈和行為。藉著洗禮,我們已經被浸入耶穌的死和復活;舊我已與耶穌同釘十架,新我分享基督復活的生命。


既有上帝的赦罪之恩,就有隨心所欲、包括犯罪的“自由”嗎?耶穌說:“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約8:34),可見,犯罪不是自由,只是作奴僕。但是,“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1-32)。耶穌又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因此,跟隨耶穌就得自由。犯罪是受罪的奴役,遵守真道就得主的自由,這兩者不都是行為嗎?只是後果不同而已。誰說行為無關緊要?


在今天所讀福音經課中,耶穌對門徒說:“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太10:41)耶穌表明我們(真門徒)和他有了同一性,我們就此“基督化”了。我們效法基督,遵行上帝旨意。作為基督的使者,我們用他的嘴說話,用他的眼去看,用他的腳行走,用他的手觸摸,在世上活出他的生命。脫去暗昧行為,行在光明之中,這就是基督門徒的“自由”!


基督徒的自由,也是選擇的自由。上帝造人時,賦予人“自由意志”,如同亞當夏娃那樣,可以選擇罪惡、捆綁與死亡,也可以選擇良善、自由和生命。我們究竟選擇甚麼?理論上說,領受洗禮時,我們已經選擇了生命。但是,不要落入“廉價恩典”的陷阱。請記住:


“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裏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那暗昧無益的事,不要與人同行,倒要責備行這事的人。因為他們暗中所行的,就是提起來也是可恥的。凡事受了責備,就被光顯明出來;因為一切能顯明的,就是光。所以說:‘你這睡著的人,當醒過來,從死裏復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以弗所書5:8-14)


【附加說明】


既然“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哥林多後書5:10),表明行為與救恩密切相關;但是,為甚麼保羅又說:“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羅馬書11:6),似乎否定了行為在救恩中的意義?原來,保羅所說的“行為”是專指遵守猶太人的律法。這是因為早期教會尚未脫離猶太傳統。不僅身處教會高層的使徒,而且普通會眾,幾乎全是猶太人。他們要求任何想要加入教會的“外邦人”(非猶太人)都要受割禮、守律法,先做猶太人,才能成為基督徒;後世稱這為“律法主義”。這就扼殺了福音的普世性,阻遏了宣教的普世化。


保羅受主差遣向外邦人宣揚耶穌的名,必須粉碎“律法主義”的枷鎖,使凡信基督福音的,無論是不是猶太人,都能得到救恩。保羅書信的許多部分,都是與早期教會中律法主義保守勢力進行論戰的作品。其核心思想是:靠守律法的“好”行為不能稱義;信耶穌(信心)才能得救;即“因信稱義”。保羅在論戰中贏得勝利(使徒行傳15章記載這一歷史性轉折);從此,外邦基督徒不必“守律法”,“因信”也可以“稱義”了。保羅拆除了見證基督“直至地極”(徒1:8)的障礙,開闢了福音傳向全人類的道路。


但是其後,“因信稱義”的恩典卻遭到濫用。於是出現“我犯罪,神赦免”之類的奇談怪論……許多人認為只要“心裏相信,口裏承認”就算基督徒,行為如何並不重要;自以為“信”,卻行為不檢,作出不好的見證。這是對保羅“因信稱義”的極大誤解。誤導許多信眾。別忘了,耶穌在《登山寶訓》暨“天國大憲章”中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馬太福音7:21)以此共勉。


(2017年7月2日講道)





此文于2017年08月24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生命的呼喚

聖靈降臨後第十一主日講道(A年, Proper17)


出3:1-15; 詩105:1-6, 23-26, 45下; 羅12:9-21; 太16:21-28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生命的呼喚》。



今年6-8月,是我的“靈修假期”(Sabbatical,直譯為“安息年”)。今天是我回到教堂後第一次跟大家見面。三個月來,我非常想念大家,正如許多弟兄姐妹關心我一樣。在我放假前,一些弟兄姊妹感覺我一連休假三個月有點怪怪的;好幾個人問我:“謝牧師,你沒事吧?”我對他們解釋說,教區規定每一位聖職人員在一個地方連續事奉六年後,有一次三個月的“靈修休假”。我在聖佐治堂事奉十五年了,可以休“靈修假”。


靈修假(安息年)的規定來自於《聖經》關於休耕制度的律法:“耶和華在西奈山吩咐摩西說:「你們六年要耕種田地,……第七年,地要守完全安息的安息年,就是向耶和華守安息。這年,地要完全安息。」”(利未記25:1-7)在安息年,人和牛也都要歇工。和每週的禮拜天一樣,在安息年並不是完全放鬆,躺在家裡睡大覺,或者只是休閒娛樂,而是要恢復並且增強體力、心力和靈力,以便今後取得更好的收穫,結出更多的果子。


在這個假期中,我花很多時間在一個圖書館,那裡人不多,很安靜,適合於讀書(很多書是從網路上讀的)、默想、研究、寫作。我思考了一些問題,其中之一是,全球有二十多億基督徒,為甚麼上帝的愛和基督的福音沒有得到相應的彰顯,世界上仍然到處充滿欺詐、仇恨、衝突和暴力?尤其是最近幾個月,美國國內發生了多起十分激烈的暴力對抗、或“准暴力”事件。發生衝突的兩派,雖然可能大多數是“基督徒”,但這類衝突的根源沒有消除,對抗還會繼續發展下去,甚至愈演愈烈。這種前景,讓人感到許多人、甚至整個社會都在走下坡路。


怎麼會走下坡路?就人的本性來說,沒人想走下坡路。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人都要走出更好的人生,追求更高的理想。但是,“人向高處走”,究竟甚麼才是“高處”?“高處”在何處?換句話說,究竟甚麼是更好的人生和更高的理想?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目標。在大多數人看來,人生的“高處”就是成功、成就,還有中國人常說的“心想事成”,就是滿足各種願望和需求。說得具體和直白一點,許多人認為成功就是得到權力、地位、金錢、美女師哥。對新移民來說,還要加上美國身份。


但是,權力、地位、金錢、美女師哥這些資源是有限的,人的慾望卻是無底的。人人都要“向高處走”,就一定會為爭奪資源大打出手,明爭暗鬥,頭破血流。因此,有人把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殘酷競爭,稱之為人類社會的“叢林法則”(The Law of the Jungle);以此比喻人與人之間就像叢林中的動物,為爭奪食物、搶佔地盤,奉行“弱肉強食”的最高準則。但是,按照“叢林法則”行事,任何“強人”,都有失敗的時候。任何人追求幸福的計畫,都難免有破滅的一天。


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在中國反腐運動中落馬的成千上萬的貪官汙吏。其中許多都曾經是“人向高處走”的典範,但最終卻淪落為不齒於人的罪犯。看起來,他們似乎都經歷過“順風順水”的風光歲月,但實質卻是順著“水往低處流”的勢頭向下走,最終形同瀑布,一落千丈。


其實,生活中像這樣似乎是“向高處走”,但卻是“往低處流”的事例,大大小小,不計其數;有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甚至在自己身上。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凡要救自己生命的,要喪掉生命” (《馬太福音》26:25);就像是指著這類故事說的。耶穌又說:“凡為我喪失生命的,要得著生命”(同上)。在這短短一句話裏,耶穌四次用到“生命”這個詞,但其中所說的“生命”,有兩種不同的涵義:那就是,無靈的生命和有靈的生命。


我們都知道,《創世記》記載:“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進他的鼻孔,這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2:7)。被造之後,夏娃亞當卻信從魔鬼的誘惑,違抗上帝的誡命,破壞了上帝與人所立第一個聖約。於是他們墮入罪惡,靈性死亡,他們的生命成了無靈的生命。從此,人類與無靈的動物一樣,按照“叢林法則”生活;區別只在於,人比動物更加陰險狠毒,正如《聖經》所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耶利米書》17:9)。又如中國成語所言:人像“衣冠禽獸”、甚至“禽獸不如”。


但是,上帝愛祂所創造的一切。上帝愛人,是真正的愛,要叫人類脫離罪惡,回歸到上帝所造的有靈生命。這就是聖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的使命。耶穌宣告:“凡要救自己(無靈)生命的,要喪掉(有靈)生命;凡為我喪失(無靈)生命的,要得著(有靈)生命”(《馬太福音》16:25)。得到有靈生命的唯一途徑是跟隨耶穌。但是,跟隨耶穌不只是嘴上說說,心裏想想,而是要付諸行動。


付諸甚麼行動呢?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6:24)。甚麼是“自己的十字架”?許多傳道人和熱心教友喜歡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是作門徒必須付出的代價,是為主受苦;“十字架的大小種類,各有不同,但是每一個都是痛而且重的”(《荒漠甘泉》9月14日)。但在我看來,十字架的真正意義有兩個,一是重生,一是舍己。第一,十字架意味著重生。門徒受洗,就是原來有罪的無靈生命和基督耶穌同釘(同死於)十字架,並藉著主的復活,得到新的有靈生命;這就是重生了。(參見《羅馬書》6:3-8)


第二,耶穌為救贖人類脫離罪惡,首先在十字架上舍去自己,為我們作出偉大的榜樣。願意並且能夠效法基督的,才配稱為“基督的門徒”;因此,耶穌要跟隨他的人也和他一樣舍己。舍己並非一定要死在十字架上,而是棄絕自我,尊主為大;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基督為生命的中心;不再以一己之私,我行我素,而是順服遵行上帝的旨意;“我”不再屬於我自己,而是如《聖經》所說,“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馬書》14:8)。因此,“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從耶穌,就是重生和舍己,就是“喪失(無靈)生命,得著(有靈)生命”。所謂“人向高處走”,那高處就是有靈生命;人應當向有靈生命進取。


可能有人覺得“有靈生命”既抽象、又縹緲,看不見、摸不著。怎麼樣、或從哪裡,能夠看到具體的“有靈生命”呢?在今天的書信《羅馬書》中,保羅列舉了有靈生命的一些重要表現,都是非常具體的行為。


“愛,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愛弟兄,要相親相愛;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殷勤,不可懶惰。要靈裏火熱;常常服侍主。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聖徒有缺乏,要供給;異鄉客,要殷勤款待。要祝福迫害你們的,要祝福,不可詛咒。要與喜樂的人同樂;要與哀哭的人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心高氣傲,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可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各位親愛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給主的憤怒留地步,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不但如此,「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不要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馬書12:9-21)


因此,基督的福音不只是一套教義,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叢林法則”的生活方式。基督福音的生活方式,至少能夠讓人類不至於在仇恨、衝突、惡鬥中同陷災禍,一起滅亡,而要在仁愛與複和(即“重新和好”)中共同生存、活得美滿。基督福音的生活方式才是“高處”的生活方式;追求這種生活方式才真正是“人向高處走”。我們不僅要自己向有靈生命的高處走,而且要向那些正在“往低處流”的人們發出生命的邀請,讓他們也脫離無靈生命的黑暗和陰霾,和我們一起行走有靈生命的光明道路。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本講章所據經文:《馬太福音》16:21-28】


21從那時起,耶穌才向門徒明說,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和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天復活。22彼得就拉著他,責備他說:「主啊,千萬不可如此!這事絕不可臨到你身上。」23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到我後邊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不體會上帝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24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25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要喪失生命;凡為我喪失生命的,要得著生命。26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27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裏與他的眾使者一起來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28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經歷死亡以前,必定看見人子來到他的國裏。」


【十字架與洗禮的意義:《羅馬書》6:3-8】


3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4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是要我們行事為人都有新生的樣子,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人中復活一樣。5我們若與他合一,經歷與他一樣的死,也將經歷與他一樣的復活。6我們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隸,7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8我們若與基督同死,我們信也必與他同活。

(《聖經》引文皆自“和合本修訂版”,2010)


(2017年9月3日)





此文于2017年09月05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彼此饒恕

聖靈降臨後第十三主日講道(A年Proper 19)


詩103:1-13; 創50:15-21; 羅14:1-12; 太18:21-35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彼此饒恕》。




今天的福音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彼此饒恕的原則。聖經的中文譯本很好,比許多現代的英文譯本更忠實於聖經原文。在今天的福音中,當彼得問,若有人得罪我們,饒恕他七次夠不夠?耶穌回答說,要饒恕七十個七次。有些現代英文譯本翻譯為“七十七次”,那就要少多了。七十個七次,算下來是四百九十次。饒恕別人四百九十次,差不多是完全、永遠的饒恕了。


彼此饒恕是上帝給我們的命令。上帝出於對我們的愛,要我們彼此饒恕。因為饒恕對於人類的生存、個人的生命非常重要。上星期天我們講到了如何按照耶穌的教導去化解衝突。不幸的是,講到化解衝突的第二天,也就是中國的中秋節那天,教堂附近就發生了一出血腥慘劇。一對華裔男女因衝突逐步升級、互相不肯饒恕,而導致開槍爆頭,殺人、自殺。我們可以認真地假定,如果當時這對男女在衝突中各饒恕對方三次,不需要饒恕七次或七十個七次,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講了一個比喻。有個國王,他的一個僕人欠了他一千萬銀子。國王吩咐把這個僕人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財產都賣了抵債。那僕人俯伏在地,求國王憐憫、寬恕他。國王發了慈悲,免了他的債,把他釋放了。


耶穌的比喻,講到這裡不難理解。國王比喻上帝,僕人比喻我們。我們被罪捆綁,無法自我釋放、自我解脫。因著耶穌的救贖、祂在十字架上的受難,上帝赦免了我們一切的罪。因著耶穌的寶血,我們被稱為義,得以回到上帝那裡,與祂同在。上帝愛我們、接納我們、饒恕我們。就像比喻中國王憐憫饒恕欠債的僕人一樣。


然後,今天的福音話鋒一轉,說到了我們的問題。上帝要我們饒恕別人,就像上帝饒恕了我們。那個被國王饒恕的僕人出來後,遇到他的同伴,也是一個僕人。那人欠他十兩銀子。於是揪住他的同伴,掐住那同伴的喉嚨,叫他立即還清欠債。他的同伴求他憐憫寬容,但是他卻毫不留情,把他的同伴送進監獄。國王聽到此事大怒,指責他:“你這惡奴!難道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於是把他投入牢房,追討他所有債務。


這個比喻的意思很清楚,耶穌要我們用饒恕別人來回應上帝對我們的饒恕。我們饒恕別人,我們就會被饒恕。我們不饒恕別人,上帝也同樣不饒恕我們。正如在主禱文中,耶穌教我們禱告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12,《公禱書》譯為 “又求饒恕我們的罪,如同我們饒恕得罪我們的人。”)在《馬太福音》中,緊接著“主禱文”,耶穌再次強調:“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6:14-15)耶穌為此作出偉大的榜樣;他本人在十字架上,懇求天父饒恕那些殺害他的人。因此,饒恕是福音的中心信息。但是,在生活中,饒恕卻又是那麼難以做到。可以說,從人的本性出發,人很難饒恕人。因此,從根本上來說,饒恕是出於上帝的慈愛和憐憫。


但是,我們要分清一個界限:饒恕並不等於縱容;饒恕也不等於拋棄公道和正義,奉送犯罪者免除刑罰的證書。上帝是慈愛的,也是公義的。——沒錯,上帝饒恕人;但是,上帝也管教人、制止人的惡行。當我們看見一個人正在行竊,我們能夠說“饒恕那小偷,不去管他”嗎?當我們發現某個系列殺人案的嫌疑人時,可以說“饒恕那兇手,把他放走”嗎?難道我們可以打開國門,讓恐怖分子自由進出,隨意攻擊任何他們想要攻擊的地方和人民嗎?當然不行。如果這樣做了,那就是縱容罪行、助長邪惡。這不合上帝的旨意。上帝不會為邪惡開闢便捷通道,也不會給壞人發放福利。


那麼,怎麼去饒恕?我們中國人有句成語,叫作“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意思是說,他怎樣對待人,我就怎樣對待他;這似乎天經地義。但這是報復,不是饒恕。饒恕則相反,就是不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亦即,不用作惡者的方式去報復他。比如,有人用謊言欺騙了你,你知道後,並沒有用謊言和欺騙去報復他,仍然以真誠對待他,這就表明你饒恕了他。這裡有一個更好的例子。


2017年8月12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Charlottesville, Virginia),支持和反對移除内战期间南方联军司令罗伯特?李将军雕像的兩派,發生暴力衝突,導致流血事件,其中一人死亡,十九人受傷。事件中的死難者是32歲的法律助理海瑟?海耶爾(Heather Heyer)。兩天之後,8月14日,新聞媒體采訪了海瑟?海耶爾的父親馬克?海耶爾(Mark Heyer)。可想而知,女兒在暴力衝突中遇害,對其父母來說,無疑是巨大而沈重的打擊;按照常理,一定會既悲痛又憤怒。許多人可能想要聽到“正義的聲音”:“嚴懲凶手,還我女兒公道!”但我們所聽到的,卻不是“嚴懲凶手”,而是“寬恕凶手”。


仍在為失去女兒而悲痛的馬克?海耶爾呼籲全美民眾停止仇恨。他贊揚自己的女兒是一個為他人的權利和平等,堅持自己信念、敢做敢為的堅強女人。接著表示對立雙方需要互相寬恕,他說:“包括我自己在內,寬恕那幹這事的家夥。我是想到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話:‘赦免他們 。因爲他們所作的, 他們不曉得。’”馬克?海耶爾表示,希望女兒之死能夠成爲催化劑,帶來積極的變化。“我盼望她的生命及其發散出的能量,改變人們的心靈。”當然,他並沒有要求釋放兇手,或讓兇手繼續行兇;因為那樣就助長了邪惡,喪失了公道和正義。


基督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不僅教導我們要去愛,而且把上帝的愛顯示給我們。讓我們可以從祂的榜樣,看到如何饒恕。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那些殺害他的人禱告時,是這樣說的:“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耶穌求天父饒恕他們的理由是,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所謂“不知者不罪”。但是,如果這些殺害耶穌的人十分清楚他們的所作所為,故意抵擋上帝的旨意,明知故犯,死不悔改,他們還會得到上帝的饒恕嗎?


饒恕是基督之愛的精髓。耶穌給了我們一個活生生的榜樣,教我們如何去饒恕。那就是:我們不要用惡來報復惡人,不要用同樣邪惡的手段去傷害那傷害我們的人,那就是不要以惡報惡。而要“以善勝惡”,求上帝藉著我們去傳達祂的恩典和慈愛;為一切人、包括傷害我們的人,求上帝的饒恕。並且相信上帝鑒察一切,會憑著祂的恩典和公義,審判一切,饒恕那些願意悔改、樂意饒恕的人。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4年9月14日初稿,2017年9月11日修訂)




此文于2017年09月14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天國的公平

聖靈降臨後第十六主日講道(A,Proper 20)


出16:2-15; 詩145:1-8; 腓1:21-30; 太20:1-16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天國的公平》。


“公平”,在整個人類社會和我們現實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人人都尋求公平;公平不公平,是我們衡量許多事情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大家都知道“公平”的意義。那麼,甚麽是“天國的公平”?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藉著“在葡萄園做工”的比喻,讓我們知道甚麼是“天國的公平”。上週我們說過,聖經中常有葡萄園比喻。在舊約中,用葡萄園比喻以色列;新約中用葡萄園比喻教會或上帝的國。如今,我們也把新受洗的弟兄姊妹稱作“新葡”(新葡萄枝)。我們知道,耶穌喜歡講故事,用淺顯的比喻把深刻的道理表明出來,讓聽的人容易理解。在馬太福音中,耶穌講過三個和葡萄園有關的比喻。今天講的是在葡萄園做工的比喻。緊接著今天的福音,耶穌又講了兩個和葡萄園有關的故事。這後兩個和葡萄園有關的比喻,我們要在下面的兩個星期講到。所以從今天起,接連三個星期的福音,都講到和葡萄園有關的故事。


今天的福音一開篇,耶穌就說:“天國好比一家的主人,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這就直截了當地表明,耶穌是用這個葡萄園工人的比喻來講有關天國的道理。比喻說,有一個葡萄園主分別在清早(大約六點),上午九點,中午十二點,和下午三點雇人到他的園子裏去作工。到了放工前一個小時,就是下午五點鍾的時候,再次雇人進園子作工。最後,園主給那最後進園子、只作了一小時工,和最早進來、作了十二小時工的人,都付了一天的工錢。也就是說,無論工人是早到還是晚來,葡萄園主給了他們同樣的報酬。這個比喻很簡單。其中,葡萄園主比喻上帝;葡萄園比喻上帝的産業;葡萄園的工人比喻蒙召在上帝産業中服侍的人。工人進葡萄園做工有早有晚,園主卻付給他們同樣的工錢。這公平嗎?


用我們的眼光來看,這似乎不公平;在這個事例上,通常按小時算工錢,才比較公平。“公平”這個概念,從每個人小的時候,就深深紮根在我們心裏。“公平”是通過互相攀比得出來的。可以說,沒有互相比較,就看不出公平不公平。比如,有弟兄二人,父母給哥哥一個大蘋果,給弟弟一個小蘋果,弟弟拿自己的蘋果和哥哥的一比,就會覺得不公平。但是父母會拿哥哥和弟弟的年齡相比較,對弟弟說,這沒有什麽不公平:因爲哥哥比你大,需要量也大,所以才給他一個大一點的。父母的這套說法,其實也是從自己的父母那裏學來。類似的公平觀,都是代代相傳的。


在社會上和工作中也是這樣。比如,人們往往認爲,學歷高一點,經驗多一點,就應該得到更多的工錢。有一位公司職員,覺得自己的學歷比另一位同事要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也不比他差,可是工資卻比他低兩級。這樣一比,他感覺不公平,於是就向老闆抱怨。老闆回答說,他的經驗比你多;你做這行才三年,他已經做了三年零一個月了!一個拿學歷比,一個拿經驗比,老闆到底對誰不公平?不過,這個世界的所謂公平,確確實實是建立在論資排輩、弱肉強食等等不公平的基礎之上的!常常是誰的拳頭大,詭計多,資格老,誰就佔上風。有人稱這為“叢林法則”。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聽到先進葡萄園的工人報怨園主不公平。他們因爲自己幹活的時間比最後進園子的長得多(最長的多十一個小時),就認爲園主應當多付他們工錢。可是園主卻回答說,這樣做有什麼不公平呢?我並沒有虧待你們;我雇用你們的時候,已經講好了工價,我一分錢也沒有少付給你們。至於我付給晚來的人同樣的工錢,那是我願意的。難道我不能把我自己的錢隨意給人嗎?爲什麽因爲我對人慷慨施恩,你就妒嫉呢?


葡萄園主這樣做究竟公平不公平?從現實社會的觀點看,這確實不公平。但是,耶穌所說的是天國,不是現實社會。天國和社會完全不一樣。天國不是一個社會,卻更像一個家庭。家庭事務的運作,是建立在彼此相愛和互助合作的基礎之上。我在俄亥俄讀我第一個神學院的時候,有些教會的朋友擁有自己的農場,都是傳統的家庭式經營。我很熟悉他們的生活方式。在收穫的季節,他們全家都去農場工作,但並不是同步下田。小妹還在睡覺的時候,父親和大哥就已經下地了。母親和小妹晚些時候加入他們。父親和大哥通常不吃早餐就已經下地,而小妹一定是吃過早餐才出門。小妹到了田裏,常常是問這問那,東奔西跑,似乎只是干擾別人的工作,自己幹不了多少事情。到了黃昏時分,大家收工,快快樂樂一起回家。晚餐準備好,端上來了,沒人會建議說,幹活多的多吃,幹活少的少吃。反而會給做事最少的小妹,吃最好的東西。沒人抱怨,沒人嫉妒,大家高高興興。


為什麼葡萄園中的工人滿腔怨氣,大發牢騷?而在農場幹活的人卻平安快樂?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一個團體是家庭成員的組合,另一個則是由從社會上召來的、互不相干的個體組成。一個遵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另一個遵行互助相愛的共存原則。因此,這兩個性質不同的團體,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在行事為人、奉獻精神和回報期望上都不相同。在葡萄園中做工的上帝兒女,就像在一個家庭裏,大家不拘能力大小,一起努力工作,一同快樂歡欣,沒人偷懶,不求私利,都做上帝的好管家。因此,真正的上帝兒女,是來增添上帝的產業,擴大上帝的葡萄園。


耶穌用這個比喻表明,一旦我們進入葡萄園、進入上帝的産業作工,無論他進來的時間是長是短,是早是遲,都會得到相同的獎賞,得到一樣的救恩。就像葡萄園主付給所有的工人同樣的工錢。這就是天國的公平。因為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贖罪的時候,就已經為拯救每一个人付出了同样的贖價,無論信祂的人是早是遲、是先是後都沒有區別,就像葡萄園主付給所有工人同樣的工錢。


這個比喻中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並非這些工人應該得到進園做工的機會。他們原先沒人雇用,無所事事,閑站在街上,並不配到葡萄園裏去工作。是園主主動去找工人,並且出於憐憫,讓他們進入葡萄園。這表明,我們當中沒有一個是主動尋求上帝、配得上帝恩典的。一切出於上帝;是上帝主動尋找我們、召喚我們,讓我們成為他的工人,有機會事奉祂。我們要爲上帝的憐憫和恩典而感恩,根本不配爲自己事奉的多少向上帝討價還價;否則上帝的責備就會落在我們頭上:“因為我待人慷慨,你就嫉妒嗎?……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許多人在孩童時代就歸向了耶穌基督,他們是蒙福的,可用一生來事奉主,就像一清早就進入葡萄園的工人;有許多人在中年歸向主,也是蒙福的,有半生時間在主的產業中有分;還有許多人在晚年甚至臨終的時候歸向主,他們一樣蒙福,就像黃昏時分最後進入葡萄園的工人,也得到了全備的救恩。這就是天國的公平,不必東張西望,也不必和人攀比,只要緊緊抓住上帝的恩召,不半路退出葡萄園,就必得著上帝應許的賞賜。上帝無比慷慨,我們永遠不配;祂所賜給我們的,一定超過我們所應得的。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9月24日)


【本講章所據聖經經文】馬太福音20:1-16(和合本修訂版)

在葡萄園做工的比喻

1耶穌說:「天國好比一家的主人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2他和工人講定一天一個銀幣,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3約在上午九點鐘出去,看見市場上還有閒站的人,4就對那些人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我會給你們合理的工錢。』5他們也進去了。約在正午和下午三點鐘又出去,他也是這麼做。6約在下午五點鐘出去,他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裏,就問他們:『你們為甚麼整天在這裏閒站呢?』7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8到了晚上,園主對工頭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9約在下午五點鐘雇的人來了,各人領了一個銀幣。10那些最先雇的來了,以為可以多領,誰知也是各領一個銀幣。11他們領了工錢,就埋怨那家的主人說:12『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些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待他們和我們一樣嗎?』13主人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沒虧待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個銀幣嗎?14拿你的錢走吧!我樂意給那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15難道我的東西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眼紅了嗎?』16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2017/09/23 发表)



謝松齡:加滿你的燈油

聖靈降臨後第廿二主日講道(Proper 27 A)


書24:1-3a,14-25; 詩78:1-7; 帖前4:13-18; 太25:1-13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加滿你的燈油》。


在座許多弟兄姊妹,有的自己舉行過婚禮,有的參加過別人的婚禮,還有的雖然沒有親自參加、親眼目睹過婚禮,也在電影電視中看見過。婚禮常常令人激動。因為無論婚禮本身是簡樸還是奢華,其真正的意義在於宣告新的生命即將誕生。這難道不是最最叫人激動的事嗎?聖經中常常用婚姻關係比喻上帝與祂子民、基督和祂教會的關係。因為上帝所祝福的婚姻應當是雙方專一、忠貞、信靠、合一的關係。聖經中就是以婚姻來比喻上帝與他子民、基督與他教會應當是專一、忠貞、信靠、合一的關係;和上帝建立了這種關係,人就有了新的生命。耶穌也用婚筵來比喻天國的情形。


一個月前,我們在主日的福音中聽到耶穌講婚筵的比喻,那是個皇家的婚筵,國王為自己的兒子擺設婚禮的筵席。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再次聽到耶穌講婚筵的比喻。今天這個比喻,又被稱為“十個童女的比喻”。古代猶太人的婚禮,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新郎往女家迎娶,並設筵款待賓客,有時婚筵長達七日;然後和新娘同返夫家舉行婚禮。按照常規,新郎在迎娶新娘那天,先到自己親友家和朋友吃喝玩樂(相當於現在的告別單身Party),直到夜間才到新娘家舉行婚筵。新娘則派出自己的伴娘們舉著燈,出門迎接新郎。新郎一到,就關上門開始婚筵。


今天這個比喻說,有十個童女(伴娘)拿著油燈準備迎接新郎。其中五個愚拙,帶著燈,卻沒有預備油;另外五個聰明,既帶了燈,也拿瓶子裝滿油。新郎在路上耽擱了一會,十個童女都睡著了。到了半夜,有人呼喊:“新郎到啦,你們都出來迎接他!”十個童女都醒過來,收拾她們的燈。這時,那五個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一點油給我們吧,因為我們的燈快要熄滅了。”那些聰明的回答說:“不行,我們的油實在不夠分給你們,你們自己到店鋪裏去買吧。”愚拙的童女去買油的時候,新郎到了。那五個有準備的童女跟新郎一起進去,同赴婚筵,門就關上了。其他的童女隨後也到了。她們喊著:“主啊,主啊,請給我們開門!”新郎回答說:“我根本不認識你們!”


耶穌講道喜歡用比喻,就是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天國的道理。在這十個童女的比喻中,新郎,比喻基督。十個童女,比喻跟隨和事奉基督的人。婚筵,比喻天國。童女等候新郎,比喻跟隨和事奉基督的人,等候基督的再來。耶穌根據這十個童女的所作所為,把她們分為“聰明的”和“愚笨的”。耶穌所說的聰明和愚笨,是指她們在上帝面前、在上帝眼中是聰明的或愚笨的。


但是,人的意念不及上帝的意念,人的標準低於上帝的標準。在人看是聰明的,在上帝看是愚拙的。在上帝看為聰明的人,在人可能反而以為他(她)愚笨。耶穌說那五個愚笨的童女,在人的面前、在人的眼中,她們真的笨嗎?以世人的標準,她們並不愚笨。她們看起來很聰明。再笨的人都知道,沒有油的燈是點不亮的,但她們就是不預備油。她們可能早就盤算好,“讓那些蠢妹去預備油吧,我們眼下盡管偷懶,在點燈的時候去分她們的油”。就是中國俗話說的“揩油”。她們把智慧人當作傻瓜。


在這個世界上,像這五個愚拙童女似的聰明人非常之多。他們耍小聰明、占小便宜,投機取巧,整天盤算如何一本萬利、甚至無本獲利,但最終逃脫不了落敗的結局。這叫“聰明反被聰明誤”。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我相信托爾斯泰說這話,可能就是受了童女比喻的啟發。這五個自作聰明的愚拙童女,手裏拿著沒有燈油的油燈,是因為她們長著沒有智慧的頭腦。


在上帝眼中看為“聰明”的童女,在人看來,應當稱她們是“智慧”了。其實,聖經原文就說那五個準備了燈油的童女是智慧的。只是中文聖經把“智慧”(Wise)翻譯成了“聰明”(Clever)。雖然,確實有許多人把智慧和聰明相提並論,甚至混為一談,但是,智慧和聰明卻大有分別。聖經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詩111:10, 箴9:10,15:33)沒有說過“敬畏耶和華是聰明的開端”。那五個“智慧的童女”和“假聰明、真愚拙的童女”完全不同。智慧的童女對自己的使命有遠見,對將要發生的事有預備。如聖經所說,敬畏上帝的人,才會有智慧。“智慧的童女”對新郎有敬畏、有愛心,明白自己的使命是等候、迎接、事奉新郎,她們清楚自己將要得到的恩賜,是與新郎一起歡度婚筵。因此,她們恪盡職守、奉獻時間、發揮才能、精心準備。這就是她們的智慧。


五個智慧童女油燈裏所裝的,不僅是燈油,而且是她們奉獻給新郎的職分、時間、才能和心力,其中也有新郎將要賜給她們的恩典和喜樂。因此,當那五個愚拙的童女要求分享燈油時,遭到斷然拒絕。因為,如果燈油一分為二,那麼一半的燈油就只能用到婚筵的一半,然後就會黑燈瞎火,以致毀了整個慶典。而且,燈油看起來可以分享,但智慧童女已經奉獻出來了的職分、時間、才能、心力,以及新郎將要賜給她們的恩典和喜樂,是不能、也無法分給別人的。


此外,在比喻的意義上,正像托爾斯泰所說,頭腦就像燈籠(油燈),智慧就像蠟燭(燈油)。如果一個人頭腦中沒有智慧,怎麼能對有智慧的人說,“喂,分一半智慧給我”?我們可以把人的心靈比作油燈,把聖靈澆灌的靈性比作燈油。人的心靈中若沒有聖靈的工作,就像沒有燈油的油燈,是沒有生命的。一個沒有靈性的人,怎麼能對有靈性的人說,“喂,把你裏面的靈性分一半給我”?


別人的智慧和靈性是無法分給我們的。我們只能恒切禱告,祈求上帝的賜予。使徒雅各說:“如果你們當中有缺少智慧的,應該向上帝祈求,他會賜智慧給你們,因為他樂意豐豐富富地賜給每一個人。”(雅1:5)


每個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受洗的基督徒,也像那十個童女,個個都拿著油燈。但是,有人拿著有油的燈,專心事主,愛神愛人,敬虔等候耶穌的再來;有人卻是拿著無油的燈,懷著僥倖的心,想要分享別人的奉獻和上帝賜給別人的恩典。


耶穌藉著這個比喻,叫我們明白,要加滿我們智慧和靈性的燈油,充分預備自己,等候主的再來。耶穌總結他的比喻說:“所以,你們要儆醒!”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感謝你叫我們儆醒。我們可能常常睡著,在崇拜的時候睡著,在聽道的時候睡著,在禱告的時候睡著,在主需要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睡著。求主你幫助我們預備自己,確定我們燈裏的油已經加滿;儆醒仰望你,慇勤事奉你。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本講章所據聖經《馬太福音》25:1-13】


「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燈出去迎接新郎。其中有五個是愚拙的,五個是聰明的。愚拙的拿著燈,卻沒有帶油;聰明的拿著燈,又盛了油在器皿裏。新郎遲延的時候,她們都打盹,睡著了。半夜有人喊:『看,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他。』那些童女就都起來挑亮她們的燈。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聰明的回答:『恐怕不夠你我用的;你們還是自己到賣油的那裏去買吧。』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預備好了的,與他進去共赴婚宴,門就關了。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他卻回答:『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


(2014年11月9日初稿,2017年10月11日修訂)



此文于2017年11月16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婚宴中的新生命

聖靈降臨後第十七主日講道(Proper 23 A)


出32:1-14; 詩106: 1-6,19-23; 腓4:1-9; 太22:1-14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婚宴中的新生命》。




在我們參與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活動中,最叫人歡喜快樂的,莫過於婚禮、婚宴了。為什麼婚禮叫人如此高興呢?因為在創世之初,上帝就為人設立了婚禮。《聖經?創世記》記載,上帝造男造女後,就帶女人到男人面前,宣告,“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結合,二人成為一體。”(創2:22, 24)這是人類的第一個婚禮。上帝也賜給這第一對夫妻一個使命: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這地,治理它;要管理海裏的魚、天空的鳥和地上各樣活動的生物。”(創1:28)可見,上帝設立婚姻是要產生新生命;而婚禮則是新生命開始的象徵。


因為意義非同尋常,《聖經》中經常見到婚姻、婚禮、婚宴的比喻。在《舊約》,常用婚姻關係來比喻上帝和以色列人的互相關係;透過婚姻關係的比喻,上帝表明祂要對以色列人恪守聖約,而以色列人要像妻子對丈夫那樣,對上帝忠貞不渝。《新約》中,常用婚姻來比喻耶穌基督和教會的關係。耶穌自己也幾次用婚禮、婚宴來比喻天國的道理。此外,《約翰福音》記載,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就是在迦拿婚宴上變水為酒。


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講了一個婚宴的比喻。那是一個皇家的婚宴,國王爲他的兒子舉辦婚禮宴會。可是,受到邀請的賓客一個都沒有出席。是因為主人疏忽,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嗎?並非如此。根據猶太人的傳統,一切重大活動的邀請程序,都設計得非常周全。比如婚禮的邀請,是提前很多天就發出的,但是並不注明具體日期。等到一切准備就緒,主人就會派僕人出去召喚客人前來赴席。在今天的比喻中,婚宴預備好以後,國王兩次派僕人去通知那些受到邀請的客人前來赴筵。可是那些客人卻兩次故意甚至惡意拒絕了國王的邀請。


通常的情況下,沒有人會拒絕參加一個宮庭的婚禮。在一個王子或者公主結婚的時候,人人都巴不得受到邀請去出席婚禮。就像當年英國王孫威廉大婚,如果受到邀請,你會不去嗎?即使應邀參加一位普通百姓的婚禮,都是我們的一種榮幸。如果你收到一個婚禮的邀請,那就表明,在邀請你的人看來,你對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不要小看了這個邀請。如果你收到了王室婚禮的邀請,那就更不得了了,表明王室認為你非常重要,甚至比許多國家的首腦更加重要;連美國總統都沒收到英國王室的邀請呢!


在這個比喻中,受到邀請的客人不出席國王兒子的婚禮,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奇怪的事就這樣發生了!沒有一個人前來出席婚宴。有人說自己有事,找了藉口不來;另外一些人淩虐、甚至殺死了國王的信使。他們故意羞辱國王。


於是,國王懲罰了那些淩虐並殺死他使者的兇手,“然後他對僕人說,‘我的宴席已經擺好,只是先前所邀請的人不配享受。現在你們到大街上去,把遇見的人都請來赴宴。’於是仆人到街上去,把看到的人,無論好壞都請來,使喜堂上坐滿了客人。”(馬太福音22:8-10,現代中文譯本)


每一個比喻都有寓意。這個比喻的寓意是什麽呢?在今天福音的一開頭,耶穌就已經宣告了這個比喻的寓意。耶穌說:“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爲他兒子擺設娶親的宴席。”在這個比喻中,國王是比喻上帝。先前被邀請的客人是比喻猶太人,就是那些原來認識上帝,但卻罪態復萌,抵擋上帝、背叛上帝的人。後來從大街上召來的客人,是比喻原先不認識上帝的人和罪人;受到淩辱虐待的國王的僕人是比喻歷代先知。而國王的兒子,當然是比喻上帝聖子耶穌基督。


這個比喻表明,上帝向一切人打開他兒子婚宴的大門,讓一切人,無論善人惡人,坐滿喜堂。每一個人,包括那些先前被遺棄的人,都受到邀請進入上帝的國。正是上帝無限的恩典,發出白白的邀請,讓每個願意赴宴的人,都能享受到喜樂的婚宴。這是我們原來不配得到的禮物和恩典。當然,這也要我們願意赴宴;只要樂意,就都能享受盛宴。


不過,在今天的比喻中,耶穌講到,有一個受到邀請的客人,卻被國王趕出宴會廳。為什麼?因為他沒有穿禮服。按照起碼的規矩,這位客人應當換上幹淨的禮服來赴宴,可是他坐上宴席的時候,仍然穿著肮髒汙穢的衣服。難道外表漂亮的服飾真的這麼重要嗎?其實,上帝並不是要我們外表光鮮漂亮;上帝要的是我們內心聖潔真誠。穿上婚宴的禮服,就是比喻要有一個新的生命、新的自我。


使徒保羅說:“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爲,穿上了新人。”(歌羅西書3:9-10)脫掉了髒衣裳,換上了新服裝,就是比喻基督徒受到上帝呼召,要改變自己,棄絕邪惡的道路,按照天國的法則去生活。如果沒有悔改,沒有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也就像沒有穿上禮服,不配參加天國的宴會。國王的婚筵是白白賜給我們的。我們爲此付出的唯一代價就是穿上婚宴的禮服。基督徒蒙召得到永恒的救恩,就必須努力去過虔誠正直的生活。我們要通過自己的改變,去接受上帝的恩典。如果上帝召喚了我們,我們卻沒有改變自己,就不會被選上。所以,在今天福音的最後,耶穌總結說:“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馬太福音22:14)


從今天的福音,可以進一步理解到,一切喜宴都是以主人為中心;天國婚筵的主人,即中心,是聖父上帝和聖子耶穌基督。當我們蒙召赴宴、領受救恩的時候,必須摒棄原來的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上帝聖父和聖子耶穌基督為生命的中心,讓自己配得坐在席上,成為婚宴中的新生命。


我們每個主日來到上帝的聖殿,就像聽從國王的召喚,來赴他兒子的婚宴。每個主日崇拜,就是每週一次的喜宴,我們與主耶穌基督一同坐席,分享他賜給我們的生命。在喜宴中,我們的生命不斷更新和成長。因此我們要懷著真誠、感恩、喜樂的心,穿上信心的禮服、盼望的禮服、愛心的禮服,來到上帝的面前,祂就賜給我們比世上任何婚宴都更加豐盛的恩典,領我們行走充滿光明的道路,讓我們擁有新鮮活潑的生命。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本講章所據聖經經文】馬太福音22:1-14


喜宴的比喻


1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2「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宴席。3他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邀的人來赴宴,他們卻不肯來。4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去告訴那被邀的人,我的宴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宴。』5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裏去,一個做買賣去。6其餘的抓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7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燬他們的城。8於是王對僕人說:『喜宴已經齊備,只是所邀的人不配。9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邀來赴宴。』10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招聚了來,宴席上就坐滿了客人。11王進來見賓客,看到那裏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12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13於是王對侍從說:『捆起他的手腳,把他扔在外邊的黑暗裏;在那裏他要哀哭切齒了。』14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2017年10月15日修訂)



此文于2017年10月14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棄偽歸真

聖靈降臨後第廿主日講道(A年, Proper 26)


詩107:1-7,33-37; 書3:7-17; 帖前2:9-13; 太23:1-12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棄偽歸真》。


從去年(2016)美國總統大選起,就開始流行一個詞:“假新聞”(Fake News)。美國總統川普更是經常點名道姓,直指幾家最大的世界著名新聞機構,為假新聞的製造者。本來,新聞機構和新聞從業人員都應當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常常被看作代表社會正義的聲音。但是,最近若幹年,特別是網路和社交媒體發達以來,傳統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卻越來越低,“假新聞” 時起時伏,甚至鋪天蓋地,叫人真偽難辨。


其實,我們真的是處在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充滿更多偽善、虛情、假貨的時代。幾年前,美國福克斯新聞網播出過一個實境秀(Reality Show, 以真實故事為題材的電視節目),叫作“誰想嫁給億萬富豪?”


節目中,一位房地產開發商,外貌英俊,是億萬富豪,又能說會道,看起來很有魅力。他就像國王選妃那樣,從五十位佳麗中選了一位作他的新娘。情人節那天,他們在兩千兩百萬電視觀眾的見證下,彼此山盟海誓。新娘從這個婚姻中得到了一個大獎,包括一枚價值三萬五千美金的鑽戒,去加勒比海度假,還有一輛五十鈴的越野車。


但是,一個星期後,這位新娘就要求解除婚姻。她向全世界宣佈,這場婚姻是極大的誤會。她承認自己從來沒有想要承擔婚姻義務,甚至兩人在婚禮後沒有發生任何親密關係。最後,新娘坦白了自己的計畫,說:“我只想有一個短暫的婚姻經歷,一個星期的時間正好。這是一次娛樂,到拉斯維加斯度一個星期的短假(選親節目在拉斯維加斯)。經歷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人們一定會問:這位新娘到底為了什麼結婚?是騙婚嗎?還是新娘新郎和電視臺共同策劃的一個商業炒作、用一場鬧劇來提高收視率,製造一個驚世駭俗的“假新聞”呢?雖然人們對此有各種各樣的猜測,但這卻是一個實境實拍的真實故事。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有關於此事的條目。(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查證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o_Wants_to_Marry_a_Multi-Millionaire%3F)


婚姻應該是神聖的;但現在有許多婚姻卻墮落成虛假的,或是為了騙取名利,或是為了達到更加骯髒的目的,讓人感嘆世界上沒剩多少真情實意。至於假貨,上網的朋友都知道,從2008年起,中文網路上開始流行一個詞,叫“山寨”,意思是盗版、克隆、仿制、冒牌、假貨。從最先進的戰機到最不起眼的光盤(光碟),都有山寨版。常常聽說,有華人,攜帶盜版光盤闖關進入美國, 查後出,每張罰款最高一萬美元。美國執法當局也一直在華人社區查假打假,但發現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查處的,不過九牛一毛。


假婚姻、冒牌貨,都是人作出來的,根源在於虛假的人心。一般的人心虛假固然可悲,但更可怕的是冒牌的宗教徒;因為宗教常被看作是聖潔、崇高、虔誠、信實的象徵。在今天的福音經課中,耶穌揭露了這種冒牌的宗教徒;用現時的網路語言來說,就是山寨宗教徒。耶穌說的是猶太教的文士(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他們是猶太人中的精英。他們精通律法,嚴守教規,看起來道德高尚,是大多數猶太人眼中的典範,被人尊稱為老師(聖經中譯為“夫子”)。他們常常在聖殿或會堂中,坐在岩石鑿成的座位上(被稱為摩西的座)講解摩西律法,教導人們如何遵守。


但是,耶穌譴責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說他們作的只是表面文章,嘴上講得好聽,但行為卻完全離棄了“律法和先知”、即《聖經》內在的根本精神。耶穌說,“愛上帝和愛人如已”是一切律法和先知的總綱。而他們卻沒有遵行“愛上帝”和“愛人如已”這兩條最大的誡命。耶穌對眾人和門徒說:“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站在摩西的地位上解釋法律,你們要遵從他們的教訓,但是不要模仿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只會說,不會做。他們捆紮難背的重擔,擱在別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動一根手指頭去減輕他們的負擔。他們無論做甚麼事都是給人看的。他們佩戴大經文袋,又加長衣裳的繸子;他們喜歡宴會上的首座和會堂裏的特別座位;他們喜歡人家在公共場所向他們致敬問安,稱呼他們為‘老師’。”(太23:2-8,現代中文譯本)


耶穌稱文士(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是“假冒為善”的人,即“偽君子”,是一群外表光鮮,內裏骯髒,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山寨(假冒)宗教徒。耶穌說他們就像把杯盤外面洗得乾乾淨淨,裏面卻盛滿了貪慾和放縱;又好像粉飾了的墳墓,外表好看,裏面卻全是死人的骨頭和腐臭的東西;他們擺出公正的樣子,但心裏卻充滿虛偽和邪惡。他們遵守律法中關於十一奉獻的規定(即把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給上帝),甚至連調味的香料薄荷、茴香都獻上十分之一,但卻不遵守真正重要的公義、仁愛和信實。但是,假的只能欺騙人的眼睛,卻瞞不過上帝的鑒察。耶穌審判文士和法利賽人說,他們一定會因此而遭到災殃禍患。(太23:23-28)


耶穌不僅是批評當時的猶太宗教領袖,也是警誡想要跟隨他的門徒。曾經有許多基督徒都把今天的福音當作一面鏡子,拿來照一照自己,努力棄絕虛假,回歸真誠,因為他們不願作文士和法利賽人那樣的偽君子,不願作山寨版的假冒基督徒。他們不想受到基督的審判,而想得到上帝的賞賜。我們剛才讀的詩篇,明確說到上帝會搭救、賜福給那些遵行他旨意的人;也可以像叫泉水乾枯、江河變成沙漠那樣,來懲罰那些罪惡的人。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在洗禮時和上帝所立的誓約,使我們和基督建立了生命的關係。許多人把洗禮比作婚禮;婚禮是宣告一對新人合而為一,洗禮是宣告我們與基督聯為一體。但是,有沒有人對待洗禮,也像前面所說假婚姻中的新娘那樣,結婚只是為了得到一種經歷、騙取一個紅包,婚禮之後就宣佈婚約取消?如果真是這樣,洗禮就變成了一場鬧劇,一個兒戲,完完全全背棄了上帝的旨意。


今天的福音是一面鏡子,可以用它照照內心。看看自己究竟是在扮演基督徒,還是真的持守了聖洗誓約,成為一名心靈純淨、真誠事主的上帝兒女。我們若是真在基督裏,就已經成了新造的人;用心靈和真誠愛主我們的上帝,並且愛人如己。這樣,即使我們居住在荒蕪的曠野,上帝也會讓荒漠中湧出甘美的清泉。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11月5日)

(2017/11/25 发表)


謝松齡:修築心靈的道路

將臨第二主日講道(B年)


賽40:1-11; 詩85:1-2, 8-13; 彼後3:8-15a; 可1:1-8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修築心靈的道路》。


今天的福音經課是馬可福音開頭的八節(1:1-8)。馬可福音是最早的一本福音書,和馬太、路加福音不完全一樣,馬可福音對耶穌的家譜、出生、和早年生活都沒有記載。馬可福音一開頭,就直截了當,講到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施洗約翰為耶穌開路。


自古以來,無論中外,君王出行,前面都有開路的。現在,上帝的兒子,就是那道成肉身的上帝聖子來了,當然也要有人在前面開路。不同的是,世上君王的出行,是為了宣示他對國土和臣民的所有權、管轄權。而上帝兒子的來臨,是宣揚赦罪的福音,賜給上帝的兒女新生命。對於君王的出行,我們即使沒有親眼目睹,也在電影電視中見過。君王出門前,先要把計劃路線上的道路修好。一旦君王出行,前面有大隊耀武揚威的金戈鐵馬開路,用武力恐嚇,叫路人閃開;這是修整和清理地面的道路。


而為上帝兒子開路的,卻只有一位先知裝束的施洗約翰。他來,不是驅散人群,而是招聚民眾,叫他們預備心靈,等候那位天上來的君王,從他得到救贖。今天的福音說:應驗先知在舊約《以賽亞書》中“為主預備道路”的預言,“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施洗約翰是為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到來預備道路。他在曠野,不是要修築從沙漠通向繁華世界的高速公路,而是修築一條朝向上帝國的心靈道路。


中國有句諺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表明無論何事,第一步都很重要。約翰預備心靈的道路,也有第一步。這第一步就是“悔改的洗禮”。當時,從猶太各地和耶路撒冷來到約翰面前的,都是猶太人。猶太人對洗禮並不陌生。舊約記載了各種潔淨的洗禮。當非猶太人(“外邦人”)要改信猶太教(即成為猶太人)時,必須先受洗(然後受割禮);因為在猶太人的眼中,非猶太人都是有罪、骯髒的。這種給非猶太人的洗禮,是要讓他們潔淨,也是潔淨之禮。施洗約翰傳“悔改的洗禮”,是第一次把洗禮與悔改聯繫在一起。


悔改,在聖經的教導中非常重要。我們預備心靈道路、等候耶穌到來的第一步就是悔改。因此,每年在將臨節期,我們都要再次講到悔改的意義。——悔改,不僅是一個人在做了壞事或犯了錯誤以後,心中所產生的自責、內疚、甚至罪惡感。悔改分為兩個部分。懊悔、後悔只是“悔”,只是“悔改”過程的前一半。悔改的重點,在於“改”,即“悔改”過程的後一半。如果一個人只有懊悔、後悔,而沒有改變,那就不是“悔改”。


在舊約聖經中,“悔改”的基本意義是回頭或回轉。用形象的說法,就像開車開進了死胡同,或者開到了懸崖邊,只有打 “U-Turn”,掉頭回轉,才能從死路轉到生路、活路。如果車開到了懸崖,還不後悔,硬著頭皮往前沖,那麼結局就是車毀人亡。要是只後悔、停下車來,卻不掉頭、改變方向,那就仍然停留在錯誤的地方。因此,進了死胡同、到了懸崖邊,首先要後悔、認識錯誤,然後回轉,向正確方向前進。這才是“悔改”的完整過程。


我們今天在這裡所說的“悔改”,不是技術上的“改正錯誤”,而是心靈中的痛悔和道德行為的改變。上面所講開車的比喻,可以看作是技術上的“改正錯誤”,就是在一項技術的操作過程中犯了錯誤,必須先承認做錯,然後改正錯誤,尋求正確的方向和方法;這樣才會有所長進。我們在為人處事時,也可以看到一些技術上改正的事例。比如,在生活中最常見到謊言和欺騙。有人可能因為自己的騙術,即欺騙的技巧,不高明,說謊穿幫,被人揭了老底,痛感丟人現眼、後悔失誤,於是總結經驗,去改進騙人的技巧。這種“改正錯誤”只是技術上的,沒有觸及靈魂。結果騙術越高,越發惡劣。


心靈和道德行為的悔改,一定會觸及靈魂。就騙人的例子來說,無論騙術高明與否、欺騙成功與否,都要為自己欺騙的意念和行為感到羞愧和痛悔,知道這是背離上帝旨意、傷人害己的行為,從而痛下決心,改變自己,做一個心懷坦白,正直誠實的人。這樣的悔改,才是邁開了預備心靈道路的第一步。


真正的“悔”(後悔、悔恨)是指向自己心裏的黑暗和靈裏的骯髒。必須清楚看見自己心靈中那些幽暗的東西,並且感到難過、痛苦、憂傷。但是,既然要“悔改”,那麼,只是“悔”還不夠。接著,必須要“改”,那就是清除心靈中的這些垃圾;就像清掃完房間,騰出了地方,才能把乾淨聖潔的東西放進來。不清除垃圾,房子裏就沒有空間放置清爽聖潔的東西。


有一個故事,講到日本有一位大學教授,去見一位靈修高人(Nan-In,南隱),他請教高人說:我研讀過許多宗教的經典,也訪問過許多偉大的教師,但一直沒有能夠解答一個問題:我需要做甚麼,才能使人生快樂?這位高人請教授坐下,拿茶壺向杯子裏斟茶。茶杯裏滿了起來,他還不斷地斟。茶水溢到了桌面上,大學教授說:滿了,滿了!停下!不要再斟了!但那高人繼續往杯子裏倒,任憑茶水流淌到地板上。大學教授驚訝地看著高人,說不出話來。這時,高人開口了,他對教授說:你的頭腦就像這杯子,充滿了自己的念頭和想法。如果不把你的杯子倒空,裏面怎能設置新的方向、放進新的內容呢?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像那位大學教授一樣,可能有知識、有技術、有各自不同的能力,有各種生存的技巧。但是,我們的頭腦裏和心靈中也充滿了貪婪、嫉妒、抱怨、憤怒、虛偽、詭詐、仇恨、驕傲、自大,致使我們奔走人生之路時,缺少平安,常有憂患。施洗約翰傳悔改的洗禮、修心靈的道路,就是要叫我們清除頭腦裏和心靈中這些幽暗和骯髒的雜質,預備自己,等候耶穌基督的來臨,用聖靈澆灌我們的頭腦、充滿我們的心靈,賜給我們新的生命和豐滿人生。


今天的以賽亞書和詩篇,都預言上帝赦罪的福音。使徒彼得在今天的書信中告訴我們:主一定會按照祂的應許,再來審判世界。主尚未到來的原因,是由於祂寬容憐憫,忍耐等候,再給我們多一點的機會;祂“不願一人沈淪,而是人人都來悔改”、人人都歸回上帝。藉著將臨節期這悔改的時節,我們可以得到力量和勇氣,在回歸和謙卑中成長,並且把主救恩的福音,帶到我們所去的地方,帶給我們遇見的人們。


施洗約翰在約旦河邊向人們傳道說:他是用水給人施洗,有一位將要來的卻要用聖靈給人施洗。正是主耶穌基督用聖靈給我們施洗。我們基督徒都是從水和聖靈受的洗。施洗約翰的洗(水的洗禮),是悔改的記號;耶穌基督的洗(聖靈的洗禮),是救恩的記號。我們在受洗時,上帝與我們所立的聖洗誓約是不可解除的。在將臨節期,我們應當更新我們的聖洗誓約。


現在請大家起立,打開公禱書第186頁,讓我們重溫聖洗誓約。……


求主使所有更新聖洗誓約的人,活在主復活的大能裏,並盼望主榮耀的再臨。願主永在,永遠掌權,永無窮盡。阿們。


(2017年12月10日修訂)

(2017/12/07 发表)


謝松齡:道成肉身

聖誕日講道


各位弟兄姊妹,聖誕快樂!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道成肉身》。


聖誕節是一個歡樂的節日。我們基督徒要紀念和慶祝主耶穌基督的降生,並且要等候和盼望主耶穌基督的再來;讚美和頌揚主上帝的榮耀和慈愛。曾經有不少人問過我,《聖經》中有哪裡記載耶穌是哪天出生的?我回答他們,《聖經》中沒有記載、我們也不知道耶穌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他們會接著問:那怎麼說12月25日“聖誕節”是耶穌的生日呢?




我對他們說,聖誕節並不是耶穌的生日,只是每年一度,在這一天慶祝和紀念耶穌的降生。中文“聖誕節”一詞,在英文是Christmas;是一個合成詞,由Christ(基督)和Mass(彌撒,即聖餐儀式)兩個詞組成。其中沒有基督生日的意思,只表明是紀念基督的慶典。那麼為甚麼要在12月25日這一天慶祝耶穌降生呢?


說起來,聖誕節竟然和冬至有關。大家知道,冬至是太陽由南向北轉移的日子。冬至以後,日照時間越來越長,太陽回來了,光明回來了。因此,冬至對許多居住在北半球的民族來說,都有深遠的意義。根據聖經學者和教會史學家考證(如,庫爾曼Oscar Cullmann),由於計算差異,兩千年前古羅馬曆法的冬至日是十二月廿五日,當時異教徒把冬至日這天定為敬拜太陽神的節日。


教會建立後,異教徒慶祝太陽神日,基督徒就在這一天慶祝耶穌基督的降生。因為太陽是被造的,所以太陽神是假神;聖經向我們啟示的上帝才是創造一切的獨一真神,基督才是照亮世界、照亮人心的真光。正像今天的約翰福音所說:“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耶穌基督降生,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使生活在黑暗死蔭中的世人看見了引路的大光,有了新生的盼望。一千六百多年前,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教會把12月25日確定為每年一度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節日。由於計算方法不同,東正教的聖誕節是在每年的1月7日。這期間,被稱為“聖誕節期”。


因此,聖誕節是紀念和慶祝聖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世為人的節日。今天的約翰福音中有一句特別偉大的話,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什麼是“道成肉身”?“道成肉身”這個詞,有“具體化”的意思。


在《約翰福音》中,“道成肉身”特指那看不見的上帝,通過人母的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來具體化為一個可以看見的人,就是耶穌基督。因此,耶穌基督既和我們一樣,是完全的人,也是道、是完全的上帝;耶穌基督具有完全的人性和完全的神性。這是一種奧秘的、完美的結合。可見,“道成肉身”就是上帝、那看不見的靈(約翰福音4:24說“上帝是靈”)取了物質形態,顯現在我們中間,叫我們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聖子取了人的形態,擁有人的性情,住在我們中間。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道成肉身”意義的衍生例子。一個是《聖經》。我們說,《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是上帝,那看不見的靈給人的默示。同時,《聖經》又是一本書,外觀和別的書沒有兩樣,由不同時代的人寫出,不同時代和不同作者有不同風格。物質形態上,在古代用羊皮書寫,在現代用紙張印刷。《聖經》這本書就是上帝聖靈顯現在物質形態中的完美體現。


另一個例子是“教會”。教會唯一的根基是主耶穌基督。教會的事工是上帝在耶穌身上開始的工作的繼續和延伸。我們常常說,基督是教會的元首(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徒是基督身體的肢體。還說教會是上帝的家、上帝的葡萄園、上帝的羊欄。但同時,教會又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裏,由現實中的每一個人組成,是一個人間的組織、社會的團體,要遵守世俗國家的法律,這是教會“屬世”的形態。可見,教會也是“道成肉身”的體現。


再說我們基督徒。我們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要食人間煙火,我們外表看起來和別人沒有兩樣。但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是上帝的女兒,有基督住在裏面,有聖靈的澆灌和引導。正如保羅所說:“(原來的)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拉太書2:20)這就是說,上帝那不能看見的、無形的聖靈,在我們這可以看見的、有形的肉身內活著。我們分享耶穌的真光,祂對我們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6)如果我們這樣做到了,就是“道成肉身”的事奉。


聖誕節雖然不是耶穌的生日,而且,看起來在形態上,和別的節日沒有多大區別,但是對於我們每年一度藉此來紀念和慶祝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第一次降臨在我們中間,就像光照在黑暗裏,開創了人類歷史新紀元。我們在這個節日敬拜讚美上帝,頌揚耶穌基督,堅固我們信心,加添我們力量,預備在新的一年裏,更加努力去完成耶穌基督交托給我們的使命,使更多的人認識上帝、跟隨基督,讓基督的真光照遍每一個黑暗的角落。


在慶祝和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時候,我們還必須記住,上帝聖子道成肉身,是以一個無家可歸者的身份來到世界上的。有個西班牙文的聚會,叫作Posada。Posada原來是西班牙語,意思是“尋找過夜的地方”。這個詞已經成爲英語中的一個辭彙。《美國傳統辭典》說Posada是一種聖誕節的慶祝活動;起源於拉丁美洲;象徵著約瑟與瑪利亞尋找住處。因爲他們在耶穌降生前找不到地方過夜。他們一路找遍所有地方,任何的地方都說沒有空處可以讓他們過夜。最後,耶穌是出生在小客店的馬槽裏。耶穌的一生,也都是一個無家可歸者。他以一個無家可歸者的身份帶領我們這靈魂上的無家可歸者,回到那真正的、永恆的、堅固的家。


耶穌繼續在這個世界上尋找失路的迷羊。我們不要讓他繼續作一個無家可歸者。要打開我們的心門,讓耶穌住進來,不是作為客人,而是作我們的主,在我們裏面活著,掌管一切。讓 “(原來的)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這樣,基督就“具體化”為每一個基督徒;上帝通過每一個基督徒的手、腳、眼、耳去完成祂一切的計畫。


今天,讓我們和天使一起歡呼:“上帝為我們生了救主”。“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哈利路亞!


2017年12月25日(修訂)

(2017/12/24 发表)


謝松齡:我們有主耶稣基督的印記

聖靈降臨後第十八主日講道(A年, Proper 24)


出33:12-23,詩99;帖前1:1-10;太22:15-22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濟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我們有主耶稣基督的印記》。


有兩個問題請大家想一想。第一個問題:每天,我們接觸最多的東西是什麼?……是錢。不管你是直接摸到鈔票或硬幣,還是使用支票或信用卡,或像在中國用手機支付,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錢。衣食住行,孝敬父母,養育孩子,交際應酬,樣樣都需要錢;因此,我們每天都要去掙錢。


第二個問題:鈔票或者硬幣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有人說是上面的數字,數字越大面值越高;沒錯。還有人說是上面的頭像。比如,1美元及25美分上的頭像是第一任總統華盛頓;2美元及5美分上的是《獨立宣言》起草人、第二任總統傑弗遜;5美元及1美分上的是林肯總統;10美元上是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彌爾頓;20美元上的是第七任總統傑克遜;100美元上的頭像是科學家、金融家、政治家富蘭克林。10分上的頭像是羅斯福。……


西方自古以來,統治者都把自己的頭像鑄在硬幣上,或者印在鈔票上。在獨裁國家,不同幣值的錢幣上只有一个獨裁者的頭像。比如兩千年多前的羅馬帝國,銀幣上就鑄著皇帝凱撒的頭像。在這個方面,近代中國也學習西方。比如,一百年前的中國,銀元(銀幣)上鑄著短命皇帝袁世凱的頭像,所以中國人都稱那銀元為袁大頭。錢幣上有獨裁者的頭像,是表明這些財富、甚至天下,都是屬於他的。美國是民主國家,鈔票和硬幣上沒有獨裁者,而是若干位總統和對美國政治經濟、金融財務有巨大影響之人的頭像。其意義不僅是紀念他們,也表明歷任政治經濟領袖是國家、財富的管理人。


在今天的福音中,當時代表宗教勢力的法利賽人和代表政治勢力的希律黨人,糾合在一起陷害耶穌,要在言論上抓住他的把柄。他們問耶穌:“向羅馬皇帝凱撒納稅可以不可以?”這個問題看起來很普通。按照法律,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公民必須要納稅。但是,在當時,法利賽人向耶穌提出這個問題,卻是設了個陷阱,想叫耶穌無論怎麼回答,都會落入他們的圈套。


我們知道,當時猶太國是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羅馬人強迫猶太人繳納人頭稅(即有一個人就繳一份稅,不是按收入繳稅)。猶太人對這項稅非常憎恨,因爲人頭稅表明羅馬政權對他們具有管轄權;而且,猶太人認爲只能向上帝十一奉獻,不能向異教的皇帝交稅。所以,如果耶穌站在猶太人的立場上說“不可以”向羅馬皇帝交稅,耶穌的敵人就會向羅馬政府舉報耶穌抗稅 (反對政府稅收),煽動叛亂;這是個很大的罪名,會被釘十字架處死。另一方面,如果耶穌說“可以”向羅馬皇帝交稅,實際上就承認了羅馬人對猶太國的佔領和統治,他們就會指責耶穌背叛祖國、背離信仰,不僅是個“猶奸”,更是對上帝不忠。很明顯,這個陷阱是把政治和宗教、把世俗事務和靈性事務混淆在一起,使耶穌處在一個兩難境地,怎麼回答都不好。


但是,耶穌聰明無比、智慧非凡,他叫他們拿一個交稅用的錢幣出來。當時錢幣是由羅馬皇帝鑄造發行,一面鑄有皇帝的頭像,另一面鑄著皇帝的名字和稱號“凱撒奧古斯都”。這時,耶穌就指著銀幣反問他們,這個錢幣上的頭像和名號是誰的?他們說,是凱撒的。耶穌就說:那麽,“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意思是說,既然這個錢幣上鑄著凱撒的頭像和名號,就應當把這錢幣歸給凱撒;而那屬於上帝的東西,就應當歸給上帝。猶太人用於奉獻的,一種是代幣,另一種是加利利發行的錢幣,上面都沒有人的頭像。在聖殿裏,禁止用有人頭像的錢幣奉獻。因此,用來交稅的錢幣,不能用於奉獻;面用來奉獻的錢幣,則不能用於交稅。


 “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耶穌的這句話,劃清了政治與宗教、世俗與靈性的界限,成爲普遍的真理。大到國家事務,小到個人生活,都可以得到它的光照。比如,美國立國的原則之一,就是政教分離,宗教、政治互不干涉;這是人類社會制度史上的一個巨大變革。對個人而言,基督徒在這個世界上是生活在兩個王國之中,我们既是國家的公民,也是上帝的兒女。我們既生活在國家(凱撒)的法律之下,更是要遵行上帝的旨意。就納稅問題來說,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法律,誠實納稅,就是把凱撒的物歸給凱撒;同時我們也要遵行聖經的教導、上帝的旨意,定期奉獻,就是把上帝的物歸給上帝。


其實,財富或錢幣,也具有雙重性(兩種本性、雙重性質)。一方面,錢財是屬於這個世界、屬於凱撒的;另一方面,從根本而言,萬物都從上帝而來,都屬於上帝,錢財也不例外。大家可以看到,在美國所有的錢幣上,小到一分錢,大到一百元,頭像的另一面都印著:“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美國的建國者試圖用這種方式提醒我們,財富的真正主人是上帝;一切錢財最終都屬於上帝。這是錢財的雙重身份。


我們基督徒也具有雙重身份。我們是一個國家的公民(中國公民、美國公民或別國公民等等),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上帝國的子民。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工作,要吃飯,要生活,要爲家庭、社會、國家盡許多的義務;當然,我們也從家庭、社會、國家得到許多的益處。但是,當我們受洗成爲上帝的兒女,身上就帶著主耶穌基督的印記(耶穌的像就在我們身上)。如果說,一個錢幣上有凱撒的印記,那個錢幣就是屬凱撒的,就應當歸給凱撒;那麽,我們身上帶著主耶穌基督的印記,我們就是屬上帝的,應當把我們自己歸給上帝,把我們的全人(整個的人)歸給上帝。我們比所有地上的公民,多一份天上的福氣。天上的福份讓我們可以得到出人意外的平安喜樂;得到上帝的看顧、聖靈的澆灌;我們擁有聖潔的生活、永恒的生命。


當我們把錢幣投入奉獻盤,高唱“萬物都是從主而來,我們把從主而來的獻給主”的時候,我們的奉獻,就已經歸給上帝了。這些錢幣,不是繳納給國稅局的稅金,不是俱樂部的門票,也不是教會的會費,而是代表著我們的生命和勞力,感恩獻給上帝。我們感恩愈多,上帝就愈將豐盛的恩典賜給我們。


各位弟兄姊妹,“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既然我們身上帶有主耶穌基督的印記,我們就是屬於主的,要把自己歸給上帝。使我們在世俗生活中,把上帝的光、基督的愛帶到衆人面前;在教會生活中,獻上時間、才幹和金錢,爲主的大使命,盡心盡力,奉獻自己,歡歡喜喜地領受上帝預定賜給我們的福份。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4年10月19日初稿,2017年10月22日修訂)



此文于2017年12月26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為光作見證:悔改與光照

將臨第三主日講道(B年)


賽61:1-4,8-11; 詩126; 帖前5:16-24; 約1:6-8,19-28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為光作見證:悔改與光照》。


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身體上、心靈上和社會上的問題;有時會陷入困境,甚至無法解脫。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直至整個世界同樣如此,都要面對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價值觀念的衝突、無數的社會問題、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糾紛和鬥爭;有些問題常常釀成巨大災難。但是,無論是個人、族群還是整個人類,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會去尋求某個解決方案。兩千多年前,猶太人也陷入了無法解脫的絕望處境。他們歷經滅頂之災,家破國亡,流離失所,人民在世界各處流浪。他們選擇的解決方案是反抗殖民統治,重建猶太王國,但卻都以失敗告終。他們年復一年地盼望彌賽亞、救主基督降臨拯救他們。


上週的福音(馬可福音1:1-8)講到,約翰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在約旦河邊給人們施洗。今天的福音記載,耶路撒冷的猶太宗教領袖來到約翰那裡。他們一直在爲基督的到來作准備,熱切盼望基督降臨。此時,他們想要知道,在曠野給人施洗的這位到底是不是基督。約翰卻明確回答他們說,他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也不是“那先知”,他只是為基督的到來預備道路。


但是,施洗約翰並不是為猶太人想要的那位彌賽亞開路。約翰的使命,是為那全世界的真光、全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作見證。正如約翰福音所說,施洗約翰“是要為光作見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耶穌來,不是要帶領猶太人推翻外族人的統治,自己坐上猶太君王的寶座:也不是要發動政治或社會革命,改變人間的制度。耶穌來,是要改變人的心靈,拯救人類脫離罪惡,賜給人類新的生命。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報怨或控訴世間的罪惡和黑暗。但是,世界是由人組成的,是人在世界中活動。這個世界的罪惡,本於人心的罪惡;這個世界的黑暗,源自人心的黑暗。心有惡念,才有惡行;人的罪惡行為,是出於人的罪惡意念。我有我的惡念,你有你的惡念;你惡念來,我惡念去,正如中國箴言所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狠,我比你更狠;你毒,我比你更毒。反之,这個世界的仁愛,本於人心的仁愛;這個世界的平安,來自人心的平安;這個世界的快樂,源於人心的快樂。


因此,有甚麼樣的人心,就有甚麼樣的行為,有甚麼樣的行為,就有甚麼樣的世界。社會制度的扭曲,根本在於人心的扭曲。綜觀人類歷史,任何革命或制度變更而不改變人心,必然是用“新”的罪惡制度取代“舊”的罪惡制度,以罪制罪,以惡報惡,而且變本加厲。循環往復,不斷加碼,罪惡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黑暗越陷越深,災難越積越重。一切罪惡、黑暗出於人心;因此,改變心靈,才是脫離罪惡與黑暗的根本之道。


聖經記載了上帝的救恩從規範人的行為(包括律法和割禮、獻祭等聖禮)轉向改變人的心靈。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上帝與他們立下西乃之約,將律法刻在石版上頒佈給以色列。但是,以色列人卻屢屢背離上帝,違犯聖約。上帝因此宣告,要將祂的誡命和律法刻在人的心版上(箴言3:3, 7:3),寫進人的內心裏(耶利米書31:33)。上帝要與人立新約(耶31:31)。祂要賜給他們新心和新靈(以西結書11:19,

18:31,36:26)。耶穌來,正是要和我們立新約。祂所說的“成全律法”(馬太福音5:17-18),就是把律法寫進我們內心裏,刻在我們心版上,賜給我們新心、新靈。耶穌來,正像光照進黑暗世界,而黑暗世界的根源,就是我們的內心。


世界的黑暗源自人內心的黑暗,但人卻看不到自己內心的黑暗。人的本性和身體的結構,讓人專挑別人的短處,無視自己的缺陷。事實上,人若不藉著鏡子,根本看不見自己真實的本來面目,難道不是嗎?同理,人必須藉著真光,才能看清自己的心靈,掃除心靈的黑暗。約翰為基督開路,為光作見證的第一聲呼喊就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2)。耶穌開始傳道時,也首先向人呼喚:“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光近了,人若願得到光照,就必須悔改。悔改,是叫人直接面對自己內心的黑暗。


上帝看重人發自心靈的悔改。《詩篇》說:上主“拯救靈性痛悔的人”(34:18);“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上帝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51:17)。《以賽亞書》說:上帝“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57:15);上帝“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的人”(66:2)。


但是,陷在黑暗罪惡死蔭幽谷中的人卻不願悔改。正如約翰福音所說“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約1:5)。對此,耶穌說:“光來到世上,世人因自己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這就定了他們的罪。凡作惡的人都恨惡光,不來接近光,恐怕他的行為被暴露。但實行真理的人就來接近光”(約3:19-21)。當光來到世間,人們面臨選擇。人若不選擇跟從光,而選擇繼續留在黑暗中,就是選擇了罪惡;因此不是耶穌給他們定罪,而是他們自己給自己定了罪。換句話說,正是他們自己選擇被定罪。


人被造的肉眼只能看見被造之光,日光、月光、星光、燈光、燭光……,不能看見上帝本身所發出的真光。約翰修築心靈的道路,為光作見證,叫人悔改,就是叫人打開心靈的眼睛,看到真光、接受真光,要讓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5)。悔改,就是叫我們敞開心靈的門戶,預備心靈的道路,讓基督這真光照進自己的內心,清除裏面一切的黑暗與污穢。


因此,當我們接受了基督這真光,藉著洗禮,脫去黑暗有罪的舊我,穿上披戴真光的新人,我們的心靈就變化而更新,能夠靠著真光行出真理。這樣,我們就能用自己的所作所為,為光作見證,“顯明我們的行為,是靠上帝而行”(約3:21)。耶穌鼓勵我們:“你們的光也要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6)


光從基督而來;我們為光作見證,就是效法基督。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中對我們說:“作為蒙慈愛的兒女,你們該效法上帝”(5:1)。“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裏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要像光明的子女。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的良善、公義、誠實”(5:8-9)。藉著效法基督,我們就可以用自己的所作所為把光明帶給世界。同時也讓我們配得向那些仍然在黑暗、罪惡和死亡中掙扎的人們呼喊:“你這睡著的人醒過來吧!要從死人中復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5:14)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所引經文皆自中文聖經和合本修訂版, 2010)


(2017年12月17日)


【本講章所據經文】約翰福音1:6-8, 19-28


有一個人,是從上帝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是為了作見證,是為那光作見證,要使眾人藉著他而信。他不是那光,而是要為那光作見證。這是約翰的見證:猶太人從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約翰那裏去問他:「你是誰?」他就承認,並不隱瞞,承認說:「我不是基督。」他們又問他:「那麼,你是誰?是以利亞嗎?」他說:「我不是。」「是那位先知嗎?」他回答:「不是。」於是他們對他說:「你到底是誰,好讓我們回覆差我們來的人。你說,你自己是誰?」他說:「我就是那在曠野呼喊的聲音:修直主的道。」正如以賽亞先知所說的。那些人是法利賽人差來的。他們就問他:「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甚麼施洗呢?」約翰回答:「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們中間,是你們不認識的,就是那在我以後來的,我給他解鞋帶也不配。」這些事發生在約旦河東邊的伯大尼,約翰施洗的地方。




此文于2018年01月02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帶他到耶穌面前

聖靈降臨後第廿二主日講道(B年)


詩126; 耶31:7-9; 來7:23-28; 可10:46-52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帶他到耶穌面前》。


上個星期六,我們聖佐治堂的聖使徒團契在長島教區的德?沃爾夫營地舉辦了一次“退修會”。甚麼叫“退修”?所謂“退修”,就是從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離開一段時間,選擇一個寧靜平和的環境,藉助禱告、讀經、默想、研習,專注身、心、靈在信仰上的建造和更新,修復與上帝、與基督、與人的關係,為今後的事奉充電。正如聖經福音書中提到的,耶穌常避開人群,獨自、或者帶著門徒到僻靜的地方去禱告,親近上帝。


今年是聖使徒團契的第三次退修會,主題仍然是“如何引導‘新人’(新來教會的朋友)跟隨基督”。為甚麼有這樣一個主題呢?這要從我們聖佐治堂所處的環境和擔負的使命來看。就所處的環境來說,聖佐治堂所在的法拉盛,是北美東海岸(包括加拿大)最大的亞裔聚居區;特別是近些年來,華人猶如潮水般湧入。有初來法拉盛的人大感驚訝:“怎麼在美國,也滿街都是中國人啊?”聖佐治堂已經建立三百多年(建於1702年),地處最繁忙的商業區,有本地區最高大的古建築,既見證了法拉盛發展的歷史,也吸引著眾多新移民走進這座教堂,一睹她莊嚴華美的風采。


廿年多前,我曾到過法拉盛,那時已經看到有許多華人,在此為了生計日夜奔忙,於是就想起《馬太福音》中的一段話:“耶穌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馬太福音9:36-38)


確實,我們如今在法拉盛看到滿街擁擠著的“芸芸眾生”,正像迷失方向、偏行己路的羊群,他們需要一位牧人,就是主耶穌基督。作為奉差遣的門徒,我們的使命是引導他們來到耶穌的面前,領受上帝的救恩。


有一位牧師(Rick Warren),把教會的發展比作“衝浪”。一個巨大的浪潮來了,對衝浪的人而言,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美好的機遇。如果他有信心、有勇氣,也有能力、有技巧迎上去,乘著巨浪的勢頭,這個挑戰就成了他的機遇。我們面前一撥又一撥的人流,就像一波又一波的浪潮。這是聖靈創造的浪潮。我們要祈求上帝賜給我們信心、勇氣、智慧和能力,叫我們能夠辨識“可衝”的浪潮,學會乘上浪潮、駕著浪潮,使教會在浪潮中不斷壯大。


當然,人不能制造波浪;人只能等待浪潮的到來。但是,當聖靈發動的浪潮到來時,衝浪的人一定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迎上去,一種是退下來。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去衝浪,怎麼會看見浪潮上來了,自己反倒退下去呢?


在今天的福音裏,我們就看到這樣的人。耶穌和他的門徒,並許多跟隨他的人,正離開一座叫耶利哥的城市,向耶路撒冷進發。這時,有一個討飯的瞎子,聽說耶穌來了,就大聲喊著說:“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 通常,“可憐我吧”,是向上帝求助的祈禱。但是,許多跟隨耶穌的人卻責備、阻攔這個討飯的瞎子,不許他出聲。


耶穌傳揚福音、醫治疾病、驅趕邪靈三年,所到之處,都有很多人跟隨他,掀起一波又一波浪潮。跟隨耶穌的人中,一定有許多得過他的醫治和恩典,或者見過他所行的神跡。但此時,他們卻拒斥一個又窮又瞎的人接近耶穌,阻攔他向耶穌求助,不肯和這個瞎子分享耶穌醫治的大能和救助的恩典。他們出於各種原因和目的,在浪潮面前退卻,寧可錯失一個自己事奉上帝的機會,也不讓別人經歷神跡、得到醫治。但是,這個瞎子不屈不撓,越發向耶穌高聲祈求。耶穌聽見了,叫人帶那瞎子到他面前,問他說:“你要我為你做甚麼?”耶穌的態度與跟隨他的人截然不同。每當知道有人來尋求他,耶穌總是去瞭解那人的處境,傾聽那人需要得到甚麼幫助,問他:“你要我為你做甚麼?”


從兩千年前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回到今日現實生活中的法拉盛,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原本沒有信仰的人,來到一個在文化、社會、宗教、政治等方面,和中國有著巨大差異的國度。他們想來實現人生的“轉型”,但卻仍然生活在心靈黑暗、方向迷失的狀態之中,就像那位窮困的瞎子。許多人並不知道上帝,也不認識耶穌,只是聽說教會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面臨的問題,擺脫人生的困境,因此踏進教堂的大門。


面對這樣的浪潮,我們是要迎上去,還是退下來?是拒斥他們,還是像耶穌那樣去關心他們的處境,瞭解他們的需要,問他們“要我們為你做甚麼?” 答案應當十分明確,當然應該迎上去,問他們“要我們為你做甚麼?”


我們應當充分理解他們心靈上的貧乏困頓和方向上的迷惑彷徨。耶穌說過,“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太福音9:12-13)盲人需要得到醫治和拯救,他“要能看見”。雖然我們無能醫治瞎子,也無法拯救別人,但這絕對不是拒斥和阻攔他們的理由。我們的責任是帶領他們來到耶穌面前,讓耶穌的醫治和救恩臨到他們;因為“在人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馬太福音19:26)


不過,必須讓他們知道,一切來到上帝面前、尋求耶穌的人,都要像那位盲人一樣,有真摯的心和誠實的靈;明白和承認,自己因為心靈的黑暗和盲目,而陷入了困境、迷失了方向,迫切需要主的救助。當耶穌問“你要我為你做甚麼”的時候,你們應當像那瞎子一樣,滿懷信心,大聲回答:“主啊,我要能看見!”你若帶著十足的信心來到耶穌面前,他就一定會回答:“你的信救了你了!”今天福音的最後告訴我們:“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隨耶穌。”對此,《奇妙恩典歌》唱道:“我曾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能看見。”


當然,並不是每一位尋求耶穌的人,都像這位盲人那樣有堅定的信心和真誠的追求;因此,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得醫治、最終真的跟隨耶穌。確實有人從來沒有能夠真正睜眼看見;有人只想“吃餅得飽”,不知道自己心靈的黑暗和盲目,也不盼望得到醫治、得享光明。更有人病體得到醫治,困境得以擺脫之後,再次返回迷途。但是,我們不能以這些例子為理由,阻攔人們來到耶穌面前。我們的責任是帶領他們來到耶穌面前,鼓勵他們憑著真實和堅定的信心,去領受上帝賜下的醫治和救恩。至於結果怎樣,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使它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了甚麼,澆灌的也算不了甚麼;一切在於使它生長的上帝。”(哥林多前書3:5-6)


今天我們又帶領一批弟兄姊妹來到主的面前,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為他們施洗。我要再次對受洗的弟兄姊妹說,聖洗禮不是慕道班的畢業典禮;洗禮只是新生命的開頭,使你們在跟隨耶穌的路上邁出了第一步。今天,你們成為上帝葡萄園裏新的葡萄枝,應當預備結出豐碩的果子。我們要禱告,求主繼續引領你們前面的道路,賜給你們信心、勇氣、和能力,與所有真心愛主、事主的肢體一起,駕著聖靈送來的浪潮,把更多迷路的羊,帶到耶穌的面前。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5年10月25日講道,2018年1月2日修訂)


【本講章所據經文《馬可福音10:46-52》】


46他們到了耶利哥。耶穌同門徒並許多人離開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討飯的盲人,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47他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了起來,說:「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48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喊著:「大衛之子啊,可憐我吧!」49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他們就叫那盲人,對他說:「放心,起來!他在叫你啦。」50盲人就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裏。51耶穌回答他說:「你要我為你做甚麼?」盲人對他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52耶穌對他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盲人立刻看得見,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此文于2018年01月03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你來看”

顯現後第二主日講道(B年)


撒上3:1-10; 詩139:1-5; 林前6:12-20; 約1:43-51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你來看”》。


——只要你來看,你的生命就被改變。


 我們在上主日,講了耶穌的受洗。耶穌受洗後,在曠野禁食禱告四十天,勝過了魔鬼的試探,然後開始祂的傳道事工。耶穌在開始傳道時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揀選、召喚門徒參與祂的事工。這表明,上帝的計劃、上帝的旨意,需要差遣人去完成。耶穌開始傳道的第一件事就是揀選門徒。


 上個星期我們講過,所謂門徒,就是“學徒”或“門生”,忠心跟從教師,傚法教師的樣式。在聖經中,我們看到法利賽人和施洗約翰都有自己的門徒(法利賽人還自稱爲摩西的門徒)。這些門徒都是主動追隨他們所敬仰、所愛慕的教師;很像我們攷大學,是自己主動選擇一個或者幾個學校去報攷。特別是大學畢業後去讀研究院,一定會選一個合自己心意的好導師,去作他的門生。用中國人傳統的說法,就是去拜師學藝。


 但是,耶穌揀選、召喚祂的門徒,用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方式。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在往加利利去的路上,遇見腓力,就召喚腓力說:“來跟從我吧!”腓力就跟從了耶穌。在此之前,耶穌已經用這樣的方式選召了三個門徒。因此,和我們一般的拜師完全不同,耶穌這位老師並不是“守株待兔”,被動等學生上門來找祂,而是祂主動去揀選和呼召門徒。就像耶穌自己對門徒說的:“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分派你們去結果子)”(約翰福音15:16) 。


 今天福音中講到,腓力跟從耶穌以後,就找到他的一個朋友拿但業,要他一同跟從拿撒勒人耶穌。但是,拿但業卻出言不遜,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麽好東西嗎?”他不相信彌賽亞會出自拿撒勒這個偏遠的小地方,斷定從拿撒勒這個偏遠小地方來的人,一定不會好,做不成大事,成不了氣候。腓力沒有向他作任何解釋,只是簡單地說:“你來看。”腓力只是把拿但業帶到主耶穌的面前。耶穌非常清楚拿但業對祂的態度。祂沒有批評拿但業的驕傲狂妄和自以爲是,反而讚揚了他的優點,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裏是沒有詭詐的。”耶穌的話一下就說到拿但業的心裏。拿但業來到耶穌面前,他的生命就有了一個完全的改變。他原先看不起任何從拿撒勒來的人;但是現在,他宣認這位拿撒勒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以色列的王。


 從表面上看,是腓力帶領拿但業來到耶穌面前的。但是,耶穌卻對拿但業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可見,是耶穌首先揀選了拿但業。主藉著聖靈,感動了腓力;腓力去找到拿但業,只說了一句“你來看,”把拿但業帶到主的面前。主就改變了拿但業的生命。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由主耶穌以這種方式帶到祂自己面前來,主就改變了我們的生命。


 記得多年以前,我打算帶一位尚未信主的朋友去教會。他說,你怎麽信那個玩藝?我才不去教會呢!我沒有作過多的解釋,只是對他說:“你來看看。”他勉勉強強跟我去了。但是後來,他去了一次、兩次、三次,他的生命被改變了,成了重生的基督徒。


 在我們來教會前,可能有親人、朋友或者偶然相識的人對我們說,去教會吧,信耶穌心裏有平安。或者說,去教會吧,上帝會保佑你,讓你身體健康、諸事順利。或者說,去教會吧,可以讓教會幫助你辦這個、做那個。但是,可能在別人還沒有指示或帶領我們來教會之前,主耶穌就已經揀選了我們;就像腓力還沒有招呼拿但業的時候,耶穌就已經揀選了他。正是主耶穌基督主動呼召我們來到這裏,來到教會,來到主的面前。是祂揀選了我們,不是我們揀選了祂。


 可能有人會說,我來教會的時候,並沒有聽到過耶穌的呼喚啊,是我自己想要來的(或偶然路過進來的)。也許有人會說,我初來教會的時候,只是想要教會幫忙,並沒有想要跟從主耶穌,也不是來尋求真理的啊。不錯,我們每個人來到教會,都有我們自己的需要、有我們自己的計劃和打算。我們的“動機”並不一定那麽“美好”、“純潔”和“崇高”。


 可是,上帝鑒察一切。上帝完全瞭解我的全部心思,也完全清楚你的一切意念。就像今天的詩篇說的:“上主啊,你洞察我、認識我。我的一舉一動你都知道;從遙遠的地方你也曉得我的心思。我工作或休息,你都看見;我沒有開口,你已經知道我要說甚麽。”(詩139:1-4,現代中文譯本)上帝的旨意和計劃既深不可測,又廣大無邊,不是我們可以設想的。祂甚至藉著我們的心思意念、私心雜念,來成全祂自己的旨意和計劃。就像聖經記載,上帝甚至會藉著仇敵的手去完成自己的計劃。


上帝的旨意和計劃就是要救我們脫離罪惡,讓我們成爲祂的兒女,得到永恒的生命。主揀選了誰,誰的生命必定會被改變。我看到不少弟兄姊妹,原先是帶著他們個人的特別需要來到教會;但是在受洗成爲基督徒後,聖靈所賜的新生命在他們裏面成長了,他們內心開始轉變,並且結出聖靈的果子。因此,只要跟隨耶穌的腳步,遵行上帝的旨意,就一定會成爲蒙福的兒女。


 我們常常會把來自上帝的召喚,當作人對我們的呼喊。今天第一篇經課,講到先知撒母耳年少的時候,還沒有認識上帝。一天夜裏,上帝接連三次親自呼喚撒母耳;可是撒母耳卻一直以爲是他的老師以利在呼喚他。直到第四次,撒母耳才回答上帝:“請說,僕人敬聽。”今天,我們蒙召來到主的面前;不管是誰帶我們來,也不管我們過去懷有什麽目的,都應當知道,根本而言,是主呼喚我們來到祂面前的。我們要抓住機會,像撒母耳一樣回答上帝說:“請說,僕人敬聽!”像撒母耳那樣順服上帝的旨意,領受上帝的賜福,成為上帝的僕人。


 當然,我們擁有自由意志;擁有在各種可能的方案中進行選擇和決定行動的能力。當主呼召的時候,我們面臨選擇。英文中有一句諺語,說,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不可能強迫牠喝水。這說明連馬都有自由意志,即使已經被牽到河邊,仍然可以選擇喝水、或不喝水。和馬相比,人當然有更強的自由意志。主耶穌已經通過不同的方式把我們帶到祂的面前,要賜給我們生命的活水,讓我們得到救恩和永生。我們和那被牽到河邊的馬一樣,可以樂意喝生命之水,也可以拒絕喝生命之水,沒人能夠強迫我們。我們可以張開雙臂擁抱永生和救恩,也可以背過臉去拒絕永生和救恩。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選擇生命或是選擇死亡。因此,我們每天都應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是正在選擇生命之路,還是在選擇別的甚麽道路?上帝已經帶領我來到生命河的水邊,我到底何去何從?


 現在讓我們禱告。全知全能的主,感謝你帶領我們來到你的面前。我們知道你洞悉一切,鑒察人心。求你轉變我們的心思意念,保守我們在你的應許之中,使我們像拿但業一樣,走生命的道路,做你真正的兒女。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09年1月18日初稿,2018年1月14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01月14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在警醒中活著

將臨第一主日講道(A年)


賽2:1-5; 詩122; 羅13:11-14; 太24:37-44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新年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在警醒中活著》。


我在這裡向大家說“新年好”,可能有的弟兄姊妹會想,謝牧師今天是不是出問題了,才12月1日,怎麼就說“新年好”了呢?我相信許多弟兄姊妹還記得,上個星期我們曾經說過,按照教會的年曆,今天是新一年的開始。教會新年的確定,是以聖誕節爲准,從聖誕節往前推四個主日(星期天);從教會新年的第一天到聖誕節這四個星期,叫作“將臨節期”。


你們看,今天我們擺上了四支蠟燭,每個星期點一支,在聖誕節點上中心的這一支。這就是基督將臨節蠟燭。從今天起,我們在聖禮中使用的顔色,也改爲紫色,紫色象徵等候與警醒。“將臨”就是“將要來臨”;將臨節期就是要我們在警醒禱告中等候主耶穌的來臨。聖經說,主耶穌的來臨有兩次。第一次來臨,是他道成肉身,降世爲人;這是已經發生過的歷史性事件,我們每年在聖誕節的時候都會慶祝、紀念主耶穌的降生。主耶穌的第二次降臨,就是祂的再來,是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至於什麼時候再來,耶穌說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天父知道。


但是,每個時代都有許許多多的人議論和盼望著主耶穌基督的再來。甚至有一些人精確地預言某年某月某日是世界的末日,耶穌基督會在那一天再來。比如,126年前(1884年),一位名叫威廉·米勒的紐約人預言,當年10月22日,就是世界末日。他帶領美國東北部的好幾千人,穿著白袍,到一座山上去等候末日的來臨。當然,末日並沒有像威廉·米勒預言的那樣來臨。雖然我們只是把他的這個預言當作一個笑話,但還是一直不斷有人預言某年某月某日,末日就要來臨。


五十年前,克羅拉多耶和華見證人會就曾經在學校的足毬場上聚集,等候末日的來臨。在一部汽車的保險杠上還貼著標簽,說,一旦末日來臨,這部汽車就沒人駕駛了。末日即將來臨的思想深入人心。十幾年前,美國的一位部長,倡議在西海岸開採石油;許多環境保護主義者反對這個計劃,認爲開採石油會造成環境汙染。但是,這位部長卻說,這不要緊,在還沒有造成環境汙染以前,末日就已經來了。因爲他相信,末日不久就會到來。最近幾年,又有人預言末日將在2012年來臨,主耶穌基督就要再來。當然,預言失敗了。


這些人好像知道末日會在什麽時候來到。但是,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卻說:“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可見,聖子耶穌自己也不知道末日的審判何時到來;因為那是天父的計劃和權柄。但是,耶穌卻表明,祂再來的時候,不會有任何預警,而是突然降臨世界。耶穌說:“人子的來臨要像挪亞時代所發生的事一樣。洪水沒有來以前,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入方舟那一天;他們糊里糊塗,洪水來了,把他們都沖走。人子的來臨也是這樣。那時候(當人子耶穌來的時候),兩個人在田裏工作,一個被接去,另一個留下;兩個女子在推磨,一個被接去,另一個留下。所以,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主要在哪一天來臨。……你們也應該隨時準備好,因為人子要在你們料想不到的時候忽然來臨。”(太24:37-44)


在今天的福音中,主耶穌用比喻來表明,最後的審判將在人們想不到的時候來臨。在那時,祂要區分兩種人;而這兩種人有不同的歸宿:一種人準備好了,就被接走,得救了;另一種人沒有準備,就被撇下,滅亡了。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也說過:“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13:49)在福音書中,有很多地方都記載了主耶穌相似的說法,就是在末日審判的時候,義人和惡人最終要被分別出來。


耶穌要信靠他的人警醒,因為審判隨時可能來臨。有一個電影講到,一位青年信徒經不起朋友引誘,一起去看脫衣舞。剛走到脫衣舞廳門口,他就對朋友說,我不進去了,如果基督此刻再來,我連悔改的機會也沒有了。我想,他的這個行爲是個智慧的行爲。因爲耶穌再三吩咐我們說,“你們要警醒,”“因爲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


有人把世界的末了、最後的審判看得十分可怕。其實,耶穌再來的日子,是新的創造,是世界的重建,是新天新地的開始。我們說,耶穌的誕生、即耶穌第一次降世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耶穌基督是真光,照亮世上一切的人。耶穌降生前,世界完全黑暗,毫無光明。當耶穌來到世間,“那坐在黑暗裏的百姓,看見了大光。” (太4:16)雖然世界仍然黑暗,但光照在黑暗裏,黑暗不能勝過光。(約1:5,和合本修訂版)當耶穌再來的日子,世界將充滿光明,黑暗、邪惡都被掃除盡淨 。


今天的第一篇經課,以賽亞書說:“末後的日子,上主殿的山必堅立,他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來吧,我們在上主的光明中行走。”(2:2,5)在今天的書信,羅馬書中,保羅說,我們應當脫離暗昧的行爲,要帶上光明的兵器;行事爲人要光明正大,就好像生活在白晝中的人一樣。不可縱欲醉酒,不可邪淫放蕩,不可紛爭嫉妒。要用耶穌基督裝備自己,不要只顧滿足肉體的情慾。保羅說,我們現在比初信的時候更加接近基督的再來,更加接近救恩的完全實現。所以要加倍的努力,成爲住在耶穌基督裏的新人。所有跟隨耶穌基督的上帝子民,都要作光明之子。


各位弟兄姊妹,在將臨節期,紀念主耶穌第一次降世,等候祂第二次再來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數算虧欠,數算我們對上帝和對鄰舍有多少的虧欠,這樣才能像清掃灰塵那樣,清空我們心靈的房間,打開我們心靈的大門,讓光照進我們心靈,讓主耶穌基督住到我們裏面。這樣,我們一定能夠活在警醒之中。


現在讓我們禱告。主耶穌啊,你爲這個世界死而復活,你爲這個世界還要再來。我們懇求你在這將臨節期,用愛的火焰,點燃我們的心靈,更新我們的生命。奉你的名求。阿們。


(2016年11月27日)

(2018/01/13 发表)


謝松齡:上帝尋找失落的人

聖靈降臨後第十七主日講道(C年)


詩51:1-11; 出32:7-14; 提前1:12-17; 路15:1-10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主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


今天是“911”美國遭受恐怖襲擊十五週年。十五年過去了,不長,也不短。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憶一下十五年前自己在哪裡、幹甚麼。十五年前的今天,我在我讀過的第一所神學院上課。課間休息時,去電腦室上網,看到世貿中心被飛機撞擊的新聞。回到教室,大屏幕電視正在播放濃煙滾滾的世貿大廈;同學們都低頭閉目恒切禱告。當時,大家只知道一場災難已經降臨,但都不曉得究竟發生了甚麼。


十天後,我和師母按原定計畫來聖佐治堂訪問;不敢乘飛機,自己開車十多個小時來到紐約法拉盛。第二天是星期天,主日崇拜後我們去曼哈頓,看到世貿方向仍然烟雾迷濛;氣味難聞。有一位同去的友人說,這真像地獄之火還在燃燒。911事件後,許多美國人在問:“災難發生時,上帝在哪裡?”當時,美國著名牧師、大佈道家葛培理的女兒安妮曾應邀出席某電臺的節目。主持人問她:“為何上帝會讓這樣的悲劇發生?”安妮回答說,“我深信上帝跟我們一樣,為此事極度痛心。……但這些年來,是我們自己離開上帝、又叫上帝離開我們,為甚麼現在卻要問祂到底在哪裡?……人們離棄上帝,卻又質問上帝,為甚麼整個世界正在走向地獄。”


是的,上帝從來沒有離開人們,只是人們離開了上帝。正像先知以賽亞所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賽亞書53:6》)但是,上帝仍然愛我們,祂在尋找迷路的羊,失落的人。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上帝尋找失落的人》。


中國有句古話,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周易?系辭上》《戰國策?齊策三》)是說同類的東西通常聚集在一起;引申為志同道合的人,才會相聚成群。人們常用這句話來形容 “好人”和“好人”在一起,“壞人”和“壞人”在一起。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後來有人(好事者)又在後面加了一句“志不合,不相為友”。可見,人們都認為,“好人”和“壞人”不可能同流合污,混在一起。如果一個“壞人”入了“好人”的群體,人們會說,一粒老鼠屎掉進一鍋粥。如果一群“壞人”接近一個好人,人們又會怎麼說呢?在今天的福音裏,我們就看到一群“壞人”接近一位好人時的情形。


有一天,好些稅吏和罪人都來到耶穌跟前,要聽他講道。和耶穌敵對的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還同他們一起吃飯。”所謂稅吏就是稅務官,幫助羅馬帝國統治者向猶太人收稅,有的甚至乘機敲詐自己的同胞。這裡說的罪人,可能是違法亂紀或道德敗壞者,但也可能是因貧窮而不明白律法、或失去信仰的人。稅吏和所謂“罪人”在猶太社會中受到鄙視,被看作壞人。


而法利賽人則遵守律法、外表高尚;文士又被稱為律法師,是研究和抄寫律法和經文的專家。這兩種人,在猶太社會中擁有重要地位、具有巨大影響。他們自以為“好人”,出現在耶穌面前,是為了論斷別人的不是。他們的批評等於指責耶穌與壞人同流合污,甚至暗示他是壞人中的一份子。


耶穌用三個比喻回答了法利賽人和文士的指責。《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記載了這三個比喻。這三個比喻,形象地表達了基督福音中的精粹信息,所以被稱為“福音中的福音”。耶穌基督用比喻向我們生動表明,上帝親自尋找我們、找到我們,把我們從生命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帶回到祂自己的身邊;上帝為每一個悔改的罪人回到祂的身邊,而歡喜快樂。


今天的福音包括尋找迷路羊兒的比喻,和尋找失落錢幣的比喻。在尋找迷羊的比喻中,耶穌說,一個人有一百只羊,如果走丟了一只,他會撇下這九十九只,去尋找那一只迷失的羊。找到了,就會歡歡喜喜地扛在肩膀上帶回來,並且和鄰居朋友一起歡慶。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一百只羊裏丟了一隻,雖然不是好事(任何財產損失都不是好事),但只是百分之一,實在是很小的損失。在我們的全部生活中,常常遭受百分之幾,甚至百分之十幾、幾十的損失。無論甚麼事情,都不會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比如,令人痛心的現實是,並非每個新生嬰兒都能長大;並非每宗婚姻都能“進行到底”。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工作,失業率如果在百分之五以下,整個社會就都皆大歡喜。因此,我們可以說,一百隻羊中有一隻丟了,儘管叫人不開心,但畢竟損失不大。然而,在上帝的眼裏卻不是這樣,上帝清點過祂的每一隻羊。祂不放棄任何一隻羊。正如詩篇所說,每一個人,特別是貧寒人、窮乏人、困苦人的生命,在上帝眼中都被看為寶貴。(72: 12-14)


第二個比喻講到,一位婦女有十枚錢幣,失落了一枚。在當時的中東,婦女的私房錢都是從嫁妝來的,因此特別珍貴。於是這位婦女就打著燈,清掃屋子,遍地仔細尋找;直到找到了,就邀請鄰居朋友來同享歡樂。


一隻羊兒迷路了,一枚錢幣失落了,主人努力尋找它們,找到它們,為它們的失而復得歡喜快樂。看起來,主人對這隻羊兒、這枚錢幣表現出來的愛,超過對另外九十九隻羊、九塊錢幣的愛。這是因為,失而復得,把曾經失去的寶貴之物再找回來,叫人歡喜更大。可以設想一下,一個醫生,接待一百個就診的人,其中九十九位狀態良好,僅需作健康檢查便可;只有一位身患重病,需要特殊治療。醫生醫好了那一位身患重病的人,讓他的健康失而復得,當然歡喜更大。因此,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15:7)


耶穌用比喻回擊法利賽人和律法師的責難。向他們表明,上帝不只是在天上等待人匍匐到祂面前、祈求祂的憐憫和恩典;上帝還親自到地上尋找失落的人,把他們帶回自己的懷抱,去赴天國的盛宴,就像耶穌“同他們(罪人)吃飯”。上帝聖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就是來地上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找到了,天上也要為這人的失而復得,歡欣快樂。


上帝愛世人,上帝的計畫是尋找失落的人,就像牧人尋找迷路的羊;上帝是主動的、上帝的愛是在先的。但是,上帝也要罪人悔改、要失落的人有歸來的意願。比如,羊雖身體軟弱,但性格固執。多數因亂跑而迷路的羊,在生命和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一定盼望牧人的救助和保護。試想其中一隻,已經到了峭壁邊緣。牧人找到了牠,但羊卻從牧人手中掙脫,執意跳下懸崖,會導致甚麼後果?這樣的事並非不可能發生。耶穌來到世間的使命,就是尋找罪人和一切失落的人。今天的福音開頭就說,好些稅吏和罪人來到耶穌面前,要聽耶穌講道;他們就近耶穌,要聽天國的福音,這表明他們都存有悔改之心。於是,耶穌接待他們,同他們一起吃飯。這是歡慶罪人悔改的宴會,表徵天上的盛宴。


今天,我們也來到基督面前。請認真想一想,我們究竟是為甚麼而來?是為參加洗禮的儀式嗎?是為多交幾個朋友、多得一些機遇嗎?是為讓別人知道我是基督徒嗎?還是為了悔改呢?有人可能會問,我是好人,沒有違法亂紀,也沒有道德敗壞,有什麼要悔改的?在今天的福音中,當法利賽人和律法師出現在耶穌面前時,他們也自以為是“好人”,但他們內裏的罪性卻和那些“壞人”別無二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困難之處正是在於我們看不到自己“壞人”的一面;相反,我們常把自己看作“好人”,常想努力成為“好人”。我們都試圖做“對”的事情,比如,努力工作,熱愛家庭,幫助朋友,來教會奉獻時間、金錢、才幹事奉上帝……


但是,我們仍然可能在邪惡和黑暗中迷失。我們仍有可能去做一些可怕的事情。我們也可能既是好人,同時也迷失。比如,我們可能是好人,努力工作,事業有成,但卻失落在迷茫的方向和虛假的意義之中。有人可能掌控了手邊的一切,但失落在悲傷或絕望的深淵。有的夫妻看似美滿的一對,實則失落在無愛的婚姻。有人財產豐裕,卻失落於恐懼。有人言行外表正確無誤,但卻失落在不為人知的隱秘生活之中,暗地毀壞自己,也傷害他人。


今天,我們來到耶穌基督面前,不是要像法利賽人和律法師那樣標榜自己是“好人”,而是要敞開心靈,坦承自己的過犯與迷失。上帝更愛痛心疾首真誠悔改的人。來到耶穌面前,就是一次新的機會。無論我們過去曾經處於甚麼狀態,是“好人”還是“壞人”,耶穌都伸出祂解救的手,賜給我們一個新的起點。耶穌會繼續尋找我們,並找到我們。並且為我們歸回上帝懷抱, 歡欣快樂,與我們同享那喜慶的盛宴。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9月11日講道,原題《耶穌解救失落的人》)

(2018/01/24 发表)


謝松齡:耶穌,無家可歸者

耶穌,無家可歸者


Jesus, the Homeless


A Short Homily for the Vigil of Nativity (2016)




By The Rev. Paul S. Xie


I still remember, ten years ago, we celebrated Posada on third Saturday in Advent. Originally, Posada is a Spanish word, which became “A Christmas festival originating in Latin America that dramatizes Joseph and Mary’s search for lodging.”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I was inspired by this ceremony and preached homeless Jesus in Chinese on Christmas Day that year.


Today’s Gospel tells us that while Joseph and Mary arrived in Bethlehem, the time came for Mary to deliver her child. And she gave birth to her firstborn son and wrapped him in bands of cloth, and laid him in a manger, because there was no place for them in the inn.


That “There was no place for them in the inn” and Baby Jesus was born in a manger was a sign that our Savior came to the world among us as a homeless. Jesus has been homeless throughout his life. He says, “Foxes have holes, and birds of the air have nests, but the Son of Man has nowhere to lay his head.” (Lk. 9:58) Although Jesus has several titles, for example, Wonderful Counselor, Prince of Peace, Suffering Servant, Son of God, Son of Man, Emmanuel; and of course, Christ, Messiah, and the Redeemer, and so on, few people would like to hear homeless as a title of Jesus.


However, as the Angel announced, that Baby Jesus was born as a homeless in a manger is a Good News of great joy; a Savior has been born to us. Actually, we are all homeless. Since sent out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human beings have lost their home and became homeless. God has mercy on us, and sent his Son to be incarnate as a homeless among us and to lead us who are homeless in the world to come back to the eternal home, the kingdom of God. Just as prophet Isaiah says in today’s first reading, “The people who walked in darkness have seen a great light; those who lived in a land of deep darkness on them light has shined.” (Isaiah 9:2).


Homeless Jesus is a great light. I never expected anyone would like to call Jesus Homeless. But when preparing today’s sermon, I found online that in early 2013, a Canadian sculptor Timothy Schmalz produced a bronze sculpture Homeless Jesus, also known as Jesus the Homeless, by that depicts Jesus as a homeless person, sleeping on a park bench. The original sculpture was installed at Regis Colleg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2013, the first cast was instal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St. Alban’s Episcopal Church in Davidson, North Carolina. There are, up till now, about ten casts installed in this country. The Rev. David Buck, rector of St. Alban’s says, “It gives authenticity to our church. This is a relatively affluent church, to be honest, and we need to be reminded ourselves that our faith expresses itself in active concern for the marginalized of society.” (Burnett, John. “Statue of a Homeless Jesus Startles a Wealthy Community”. NPR. Retrieved April 13, 2014.)


Yes, it looks like true that we have home in the world; most of us have jobs, families, cars and houses or apartments. However, we are still strangers and foreigners on the earth. Moreover,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physically have no place to live or no adequate sources of livelihood.


Now the Savior has been born to us and we have been given hope going home. Jesus leads us to find a home, not only physical one, but also spiritual; not only on earth, but also in heaven. We follow him going to the City God prepares for us.


Let us praise God and say with angles, “Glory to God in the highest heaven, and on earth peace among those whom he favors!” Amen.


耶穌,無家可歸者


記得十年前(2006年),我們曾經在將臨節期的第三個星期六(大約聖誕節前一週)舉行過一個名叫“波薩大”(Posada)的聖誕節慶祝儀式。“波薩大”(Posada)是西班牙語,意為“鄉間小客棧”;這個儀式源於拉丁美洲,用戲劇化的形式,表現約瑟和馬利亞在耶穌即將出生時,尋找過夜的地方。我受這個慶典的感動,在那年(2006)的聖誕節講道《無家可歸的耶穌》。

今天的福音經課告訴我們,約瑟和他所聘之妻馬利亞,從加利利的拿撒勒,到大衛城伯利恒去報名上冊,也就是進行人口登記。那時,馬利亞的身孕已經重了。他們在伯利恒的時候,馬利亞的産期到了,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裏,因爲客店裏沒有地方。(路加福音2:4-7)

“客店裏沒有地方”(路2:7)!小耶穌生下來就只能放在馬槽裏。這是一個記號,表明我們的救主耶穌是作為一個無家可歸者降世,來到我們中間。而且,終其一生,在這個世界上,耶穌都是個無家可歸者;他對想要跟從他的人說:“狐狸有洞,天上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馬太福音8:20)我們知道,《聖經》中的耶穌有許多“稱號”,如奇妙策士,和平的君,受難僕人,以馬內利,神子,人子,當然還有基督,彌賽亞,救贖主,等等;但很少有人願意稱耶穌為“無家可歸者”。

不過,正如在《路加福音》裏天使所宣告的大喜信息,救主基督為我們降生了;那記號,就是嬰兒耶穌作為無家可歸者誕生在馬槽裏。其實我們都是無家可歸者。在亞當和夏娃犯罪、背離了上帝,並且被趕出伊甸園後,人類就已經失去家園,成了無家可歸者。可是,上帝憐憫我們。上帝賜給我們救恩;差遣他的獨生聖子,道成肉身,以一個無家可歸者的身份,來到我們這些無家可歸者的中間,帶領我們回到那永恆的家,就是上帝的國。就象先知以賽亞所宣告的那樣: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以賽亞書9:2)

無家可歸的耶穌就是那大光。我從來沒想到還有甚麼人,願意稱耶穌為“無家可歸者”。但是,在準備今天的講道時,我在網路上發現,2013年初,一位加拿大雕塑家提摩太?施馬爾茨(Timothy Schmalz)創作了一個青銅雕塑《無家可歸者耶穌》,表現耶穌作為一個無家可歸者,正躺臥在公園的長椅上睡覺。雕塑的原作安置在多倫多大學瑞吉斯學院。


2013年,這雕塑的第一個鑄件(複製件)被安置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戴維森的聖公會聖奧本堂。至今(2016年底)已經有十個鑄件在美國安置。聖奧本牧區主任大衛?巴克說,“這座雕塑給了我們教堂真確性。老實說,這是個相當富裕的教堂,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我們的信仰是要表達出,對處於社會邊緣者的關懷。(Burnett, John. "Statue of a Homeless Jesus Startles a Wealthy Community". NPR. Retrieved April 13, 2014.)


是的,看起來我們都有自己的家。但是,即使我們中的大多數有工作,有家人,有車,有房,在這個世界上仍然不過是匆匆過客,是寄居的。何況世上還有許多人沒有自己的居所,缺乏足夠的生活來源。我們都是心靈上的無家可歸者。現在,上帝為我們生了救主,讓我們有了回家的盼望。耶穌帶領我們去尋求一個家,不僅是物質上的,而且是靈性上的家;這個家不僅在地上,也是在天上。我們跟著祂去到那上帝為我們預備的城。讓我們和天使一起歡呼:“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


(2016年聖誕夜短講)

(2018/01/24 发表)


謝松齡:更新的聖節

大齋第一主日講道(B年)【摘要】


創9:8-17; 詩25:1-9; 彼前3:18-22; 可1:9-15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更新的聖節》


今天是大齋節期的第一個主日,碰巧非常靠近今年的陰曆新年(今天是大年初三)。按照中國傳統的夏曆(中國大陸1950年代後改稱夏曆為“農曆”),立春是一歲之首,是真正的新年元旦。雖然民俗以正月初一為新年,但也總是在立春前後。因此,人們把中國新年看作是春天的開始。有一幅用得最多的春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可見,人們認為新年就意味著更新,並期盼在新的一年裏,諸事皆新,交上好運,開始蒙福的旅程。


由此,我想到大齋節的“大齋”(Lent)這個英文詞,原本也是春天的意思。春天萬象更新,對於我們、上帝的兒女來說,大齋也是一個更新的季節。我們可能會感到自己的外貌一年老似一年;但是,藉著持守大齋聖節,我們的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教會設立大齋節期,是效仿耶穌在曠野禁食禱告、抵擋試探四十天。因此,每年在大齋第一主日,選自不同福音經課主題都是“耶穌受試探”。從今天的馬可福音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幅圖畫。第一幅,是耶穌受水和聖靈的洗,上帝聖父宣告耶穌是他的愛子。我們知道,耶穌是藉著自己的受洗,設立了洗禮這個聖禮。


第二幅圖畫,是聖靈催促耶穌到曠野去,耶穌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詳細記載了耶穌受試探、並用上帝的話語抵擋試探、並且勝過誘惑。耶穌設立了自己在曠野四十天的榜樣,叫我們也能靠著聖靈、藉著禱告、抵擋試探、更新生命。


第三幅圖畫,是耶穌開始他在世上的事工,向整個世界發出的第一聲呼喊:“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今天福音中的三幅圖畫連續出現,表明接受洗禮、抵擋試探、悔改重生、信從福音是彼此交接、互相關聯,形成人的靈命生長、不斷更新的一個整體。


其中非常關鍵的是“抵擋試探”。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或大或小的各種誘惑包圍著我們;使我們每時每刻面對試探。“自我中心”和“肉體(物質)欲求”就是我們常常面對的試探。如果我們把自我和肉體(物質)放在第一位,我們就很難愛上帝,也很難愛人如己。這樣就一定會違背上帝要我們遵守的最大誡命——愛上帝和愛人如己。感謝上帝!耶穌自己已經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靠著聖靈的引領,以上帝為我們生命的中心,去抵擋一切來自內部邪情私欲和外部邪惡勢力的試探。


大齋聖節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跟從耶穌在曠野中的腳蹤。我們要以懺悔認罪、時刻反省、懇切禱告、禁食刻己、勤讀聖經、默想聖言來抵擋試探。使我們的生命,無論是靈性上還是肉體上,都得更新。


阿們。


(本主日三語(英、中、西班牙)聯合崇拜,本人提供英文和中文短講)


(2015年2月22日講道,2018年2月18日修訂)


【本主日所據福音經課《馬可福音1:9-15》】


9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裏受了約翰的洗。10他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11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


12聖靈立刻把耶穌催促到曠野裏去。13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起,且有天使來伺候他。


14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講上帝的福音,15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



此文于2018年02月17日做了修改



牧草地

·謝松齡:作福音的使者

·謝松齡:愛我們的鄰舍

·謝松龄:耶穌領我們回家

·謝松齡:數算代價

·謝松齡:求主賜給我們最小的信心

·謝松齡:作光明之子(修訂本)

·謝松齡:聽耶穌呼召,為耶穌得人

·謝松齡:與主連接,作光作鹽

·謝松龄编譯:聖佐治屠龍與信心之仗

·谢松龄: 生命的活水

·谢松龄:壞消息和好消息

·谢松龄:母亲教我的歌

·谢松龄:與基督一同復活

·谢松龄:作天国的种子

·謝松龄:耶穌背負我們的重擔

·謝松龄:奉耶穌的聖名

·謝松龄:愛的鏡子

·謝松龄: 聆聽牧人的聲音

·謝松齡: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

·謝松齡:建立美好未来的根基

·谢松龄:悔改是通向天國的道路

·謝松齡: 愛的金律

·謝松齡:復和的使命

·谢松龄:不要怕

·谢松龄:耶穌潔淨你的心?

·谢松龄:你說基督是誰?

·谢松龄:要感恩

·谢松龄:跟從祂

·谢松龄:馬利亞的榜樣

·谢松龄:聖靈勝過邪惡

·谢松龄:上帝是生命的主宰

·谢松龄:潔淨聖殿

·谢松龄:仰望十字架的真光

·谢松龄:刻在我們心板上

·谢松龄:復活與重生

·谢松龄:邇觀遐想(之十一)

·谢松龄:耶穌爲你禱告(修訂)

·谢松龄:生命的轉折點

·谢松龄:曠野中的清泉

·谢松龄:在基督裏成長

·谢松龄:耶穌和你風雨同舟

·谢松龄:因信得平安

·谢松龄:殉道者施洗約翰的榜樣

·谢松龄:來自家鄉的食糧

·谢松龄:生命的泉源

·谢松龄:洗心革面

·谢松龄:天國、地獄離我們不遠

·谢松龄:生命的需要

·谢松龄:在婚姻中活出福音

·谢松龄:錢財的祝福和咒詛

·谢松龄:真正的財富

·谢松龄:新生的陣痛

·谢松龄:基督是我們的君王(修订版)

·谢松龄:改變心靈三部曲

·谢松龄:愛的十字

·谢松龄:“我心尊主為大”

·谢松龄:我要光明

·谢松龄:基督是普世的救贖主

·谢松龄:重生的洗禮(修訂版)

·谢松龄:邀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

·谢松龄:遵從上帝的計畫

·谢松龄:選擇生命的道路(修訂版)

· 謝松齡:要進窄門

·謝松齡:悔改是生命的道路(修訂版)

·謝松齡:懺悔與寬恕(修訂版)

·謝松齡:行過死蔭的幽谷(修訂版)

·謝松齡:寬恕的愛(修訂版)

·謝松齡:結出聖靈的果子

·謝松齡:生命的主宰

·謝松齡:赦免與感恩

·謝松齡:棄絕邪惡(二)

·謝松齡:尋求生命的中心

·謝松齡: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修訂版)

·謝松齡:在上帝面前富足(二)

·謝松齡:高舉信心的盾牌

·謝松齡:決裂舊關係

·謝松齡:站在永生和真理的鏡子面前

·謝松齡:請客吃飯的啟迪

·謝松齡:“付代價”還是蒙祝福

·謝松齡:耶穌解救失落的人

·謝松齡:十字架的意義(簡論)

·謝松齡:基督徒與政治選舉

·謝松齡:上帝看重你最小的信心

·謝松齡:回來感恩的有福了

·謝松齡:窮寡婦的信心(一):不住的禱告

·謝松齡:以聖制邪,以善勝惡

·謝松齡:十字架上的君王

·謝松齡:救贖的福音

·謝松齡: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無家可歸的耶穌

·謝松齡: 受聖洗與作門徒

·謝松齡:有福的人

·謝松齡:彰顯上帝的大愛

·謝松齡:變容與毀容

·謝松齡:因信得生

·謝松齡:打開心靈的眼睛(修訂版)

·謝松齡:起死回生

·謝松齡:出死入生(之一)

·謝松齡:不要疑惑,總要信

·謝松齡:與基督一同復活

[列出本栏目所有内容]

欢迎在此做广告

謝松齡:蒙福的人

顯現後第五主日講道(A年)


詩15;瑪6:1-8;林前1:18-31;太5:1-12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蒙福的人》。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有福的人。就連小孩子聽到別人說他“有福”,都會非常開心;這“有福”的預言,也許會種在他的心靈裏,影響他的一輩子。在這新年的開頭,大家都要互相說祝福的話,盼望在新的一年“有福”。但是,甚麼是“有福”,卻從來各有各的看法。


比如,過新年時,中國人互相祝福,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表明“發財”在許多人心目中,被置於“有福”的首位。當然,還有許多人認為,身體健康就是有福,平安就是有福,擁有好家庭和好朋友就是有福,等等。總之,我們把生活中令人感到快樂、心滿意足的境況稱作有福,把“心想事成”、“隨心所欲”、甚至“為所欲為”稱作“有福”;很少有人在遇到困難、挫折或遭受損失、陷入逆境時,說自己有福。


由於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常常過著背離上帝旨意的生活,因此我們所說的“有福”,無非是成功、財富、長壽、養尊處優,甚至作威作福。我們所說的“有福”,又常常是一種感覺,即所謂“幸福感”,是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人們的一種自我滿足。但不幸的是,人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喪失那已經得到的“福分”。其實,人生中常常充滿著祝福和災禍“互相轉化”的事件。讓人感嘆,一件事既可能成為祝福,也可能引來災禍;看似災禍的情形,卻可能最終得福。


有一個東方的寓言說,一位年經人向他父親要一匹馬;他所有的朋友都有馬,所以他也想要。但他父親不答應。他很沮喪,就到一個樹林裏去散步。這時,他突然看見一頭母驢走過來。這頭母驢很強壯,很溫馴,也很容易騎。於是他騎上母驢回到村裏,對父親說:“爸爸,這匹馬來找到我。我真有福啊!”父親回答說:“誰知道呢,白得了這匹馬,也許是個禍。”果然,當這位年經人騎著他的新馬和朋友一起出去的時候,母驢受了驚,亂蹦亂跳,把他掀翻在地,摔斷了他的腿。朋友把他帶回村子,他對父親說:“您說的沒錯,我是惹了災禍。”但父親回答說:“誰知道呢,斷了腿,也許是個祝福。”果然,不久發生戰爭了,每個體格健全的人都要上戰場。這個年經人對父親說:“您說的對,摔斷了腿,我可以不上戰場,果真是祝福。”父親再次回答說:“誰知道呢,也許是個禍。”


可見,在這個世界上,祝福與災禍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祝福中可能埋伏著災禍,災禍中可以隱藏著祝福。正如《老子》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那麼,究竟有沒有真正的祝福呢?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列舉了八種有福的人,因此,這段福音又被稱為“八福”。耶穌藉著“八福”,宣告了他的使命,那就是要把這個被罪顛倒了的世界,翻正過來,回到合乎上帝旨意的道路和方向。“八福”是給人類自我放縱的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只有當上帝成為你生命之主時,你才會有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馬太福音》第五至第七章被稱為“登山寶訓”,是耶穌面對門徒的教導(本堂聖壇後牆五面彩色玻璃中間的一面,就是描繪耶穌登山講道)。登山寶訓又被稱為“天國的憲章”;今天的福音“論八福”是其中開始的一段。“八福”說的是八種蒙上帝喜悅的意念行為和生活方式,是人與上帝有合宜美好關係的體現;活在這種方式和關係中的人,都是蒙上帝祝福的。


耶穌一開始就說:“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5:3, 和合本修訂版)所謂“心靈貧窮”意思是“承認自己靈性貧乏”。貧乏的人,一定嚮往富足;承認自己靈性貧乏,就會追求靈性富足。上帝宣告,他抵擋驕傲自滿的心,看顧虛心痛悔的人(賽66:2)。承認靈性貧乏的人,竭力追求、並且得到天國的賞賜; 這難道不是最大的福分嗎?


耶穌接著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5:4) 。哀慟,是為罪惡痛悔悲傷;上帝說,他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34:18)。又說,他與心靈痛悔的人同居,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賽57:18)。


耶穌又說:“謙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5:5) 。“謙和”是在上帝面前謙卑順服;在上帝面前謙卑順服的人,一定承受上帝所應許的產業。


耶穌再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5:6)。努力遵行上帝的旨意就是“義”。“飢渴慕義”,是說渴望實行上帝的旨意。渴望實行上帝旨意的人,上帝就充分滿足他們的渴望。


耶穌所說的第五福,是“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5:7)。這是說,以仁慈、寬容待人的人,上帝也要以仁慈、寬容待他。


第六福:“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5:8)。所謂“清心”,就是心地純潔。只有心地純潔的人,才能和上帝有合宜的關係,才能和上帝相遇。而心靈污濁、充滿邪情私欲的人,遠離了上帝的愛,也遠離了上帝。


第七福:“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女”(5:9)。上帝是平安與和睦的根源。只有從而來上帝的兒女,才能把平安與和睦帶進世界、帶給世人。這樣的人,配稱為上帝的兒女。


第八福:“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5:10)。“義”就是上帝的旨意。耶穌來到世間,是要將被罪顛倒了的世界翻正過來。他開始傳道的第一聲呼喚是:“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15) “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17)這就是上帝的旨意。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必定受到對抗上帝旨意者的壓制和迫害;他們不懼怕遭受任何迫害,表明自己已經是天國的子民,有份於上帝的國了。


耶穌要人過一種全新的生活,叫人悔改,叫人承認自己靈性貧乏,在上帝面前謙卑順服,渴望實行上帝旨意。耶穌叫人心地純潔,以仁慈寬容待人,促進平安、使人和睦,這些都是人受造時、原本該有的樣子,但卻與這個有罪的世界相衝突。耶穌是光明之子,把光明帶給住在黑暗死蔭中的人;但這世界的黑暗勢力卻要撲滅光明。接受耶穌、跟隨耶穌、努力過全新生活的人,難免受到侮辱和迫害。但是,因跟隨耶穌、傳揚福音,而受到黑暗、邪惡勢力壓制、迫害的人,必定得到上帝的獎賞。


有人問,耶穌所說“天上的大賞賜”,是否要在死後進了天國才能得到呢?他們以為,天國是在“天上”,是人死以後的去處。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對此,我們可以在《主禱文》找到答案。《主禱文》說,“願你的國(天國、上帝國)降臨,願你(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可見,天國既在天上,也要降臨地上;上帝的旨意既行在天上,也要行在地上。那麼,是誰將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當然是天國的子民、上帝的兒女、基督的門徒在地上行出上帝的旨意。上帝離我們不遠;上帝既高高在上,也與我們同在。天國既在天上,也在我們中間。我們若行出上帝的旨意,就已經活在上帝的國度——天國之中了。


這就是耶穌基督在“八福”中對世界的宣告、對我們的應許。“八福”是上帝的恩賜,也是我們因信從耶穌,而行出的生活方式。我們若是行在上帝的旨意中,就是真正蒙福的人,沒人能把這祝福從我們身上奪去。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1月29日講道,2018年2月19日修訂)


【本講章所據經文《馬太福音5:1-12》】


馬太福音 第五章


1耶穌看見這一群人,就上了山,坐下後,門徒到他跟前來,

2他開口教導他們說:

3「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5謙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

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7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

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

9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

10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11「人若因我辱罵你們,迫害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12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很多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迫害他們。」



此文于2018年02月19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潔淨我們的心靈

顯現後第六主日講道(A年)


詩119:1-8; 申30:15-20; 林前3:1-9; 太5:21-37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潔淨我們的心靈》。


中國有句俗話,“知人知面不知心”。確確實實,我們常常只能看見人的外表,很難知道他的內心。如果我們願意和別人作比較深入、比較親密的交往,就一定想要互相瞭解彼此的內心,互相傾聽彼此的心聲。但是,即使在最親密的人之間,比如父母兒女之間、弟兄姊妹之間、以及丈夫妻子之間,也很難真正瞭解彼此的內心。人的外表和內心,常常是兩個世界。


聖經告訴我們,只有上帝能夠鑒察人的內心,只有上帝能夠聽見我們心裏真正的聲音、看到我們靈魂真實的光景;上帝對我們是知人、知面、又知心。同時,上帝也期望我們傾聽祂的心聲;上帝的心聲簡單明了,上帝的心聲就是愛。耶穌說,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是指全部舊約聖經)的總綱是愛上帝和愛人如已。所以,全部聖經和律法的核心就是愛。換句話說,全部聖經和律法是上帝之愛的體現。或者用一個比喻,上帝的愛是根本,宗教禮儀和律法是枝葉。可是,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多次藉著先知的口,譴責那些以色列人的領袖口是心非,外表遵守宗教禮儀和法律規條,內裏卻沒有上帝的憐憫和愛心。耶穌也多次批評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偽善和言行不一,說他們“能說不能行”。(馬太福音23:3)


在上個主日的福音裏,耶穌說,他來是要成全上帝的律法。耶穌所說的成全,就是把上帝的愛帶進人的心裏,讓上帝的愛來潔淨人心。法律能夠制約人的行為,卻管束不住人心;人們即使不得不遵守法律,也常會心有不甘。但耶穌卻要用上帝的愛來改變人的心靈。一旦內心真正改變,人們就不是被迫遵行律法;上帝的愛從他們的內心發出,行為就自然而然合乎上帝的律法。這就是耶穌所說的“成全”。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講到了律法中“不可殺人” ,“不可姦淫” ,“休妻應當給休書”,“不可背誓,”等條文。當門徒們聽到這些條文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說,這些律法我們都知道,而且都做到了。我們沒有殺人,沒有姦淫,也沒有背誓,如果以後我們休妻(離婚),一定會給她休書(離婚證書)。


可是耶穌卻對他們說,僅僅在行為上遵守這些律法是不夠的。因為律法的總綱、律法的核心是愛,是愛上帝和愛人如已。沒有殺人,不代表心中沒有殺人的心思。不犯姦淫,不證明心中沒有淫亂的意念。沒有違背誓言,不表示心中不想撒謊或欺騙。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直指我們的內心世界;在我們的心靈中,常常有見不得人的東西存在,表面的律法條文無法揭露和審判內心骯髒的東西。而一旦心靈潔淨了,行為就自然合乎律法。


首先,關於“不可殺人”。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憤怒。甚至連耶穌都動過怒。耶穌在潔淨(清理)聖殿、驅趕兌換銀錢的人和小販的時候,臉上一定不會帶著微笑。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沒有一般地說發怒不好,而是說對弟兄懷有憤怒的,與殺人同罪,難免受審判。耶穌又說,用語言羞辱或毀壞弟兄名譽的,也要同樣被定罪。因為對別人懷恨、羞辱,毀壞別人名譽,都是發自靈魂深處的惡念,都可能造成和殺人一樣的後果。比如,某人可能因為某些原因懷恨他的弟兄,從內心想讓那弟兄在他面前消失。但又因害怕法律的製裁,不敢用硬刀子殺死他;於是,就會找出各種各樣的軟刀子傷害他。表面上,他遵守了“不可殺人”的律法,暗地裏,卻想用別的方法除掉他。


帶著這樣的惡念去敬拜上帝、向上帝獻祭,上帝絕對不會喜歡、不會接受。因此,耶穌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敬拜和獻祭是律法所規定的宗教禮儀。但是,沒有愛的律法和禮儀,就像沒有靈魂的身體。愛是律法和宗教禮儀的核心;因此,泯滅怨仇,與弟兄和好,比向上帝獻祭更加重要。


第二,關於“不可姦淫”。人人都有愛美之心。見了帥哥靚妹,就算多看一眼,也不奇怪。但是,耶穌說,如果因此而心裏起了邪念,就是已經與他(她)犯姦淫了。這是因為,這種邪念不是把對方當作一個人去愛、去尊重,而是想把他(她)當作一個工具來使用。這種不正當的慾望一旦膨脹起來,就不可控制;因此與實際的淫亂是同樣的罪惡。


接著耶穌又講到了離婚的問題。英國聖公會有一位大主教、也是著名的神學家(Tom Wright)說過:“離婚的發生,常常是由於任憑情慾和謊言像野草一樣滋生蔓延,因而擠住了既脆弱又美麗的那棵婚姻之樹。”那麼,可以不可以離婚呢?耶穌的原則是,如果對方有婚姻不忠的行為,那麼離婚似乎就是一個悲慘而不可避免的結局。如果對方沒有過錯而離婚,就等於逼迫對方另找別的對象;違背了上帝創造男女、叫二人合為一體的本意。


第三,關於“不可背誓”(違背誓言)。耶穌叫我們完全不要發誓,說:“你們根本不可以發誓……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便是出於那邪惡者。”確實,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發過誓。但卻不知道有多少人遵守了自己的誓言。我記得在上小學的時候,就有同學對我說,發誓沒關係;一邊發誓,一邊在腳下畫“不”字。可見,許多人從小不僅自己學會、而且教唆別人如何發假誓、假發誓。


即使沒有發過假誓,也可能撒過真謊,用言語去誤導別人,以致引人誤入歧途。相信很多人從小就聽說過:“說謊不犯罪。”其實,不僅中國人是這樣,美國人照樣如此。有一本2006年出版的書,題目叫“美國說真話”,書中發表了一些調查統計資料,表明:有91%的美國人經常撒謊。當他們說真話時,不是由於覺得說謊是罪過,而是因為害怕謊言被戳穿。三分之二的人認為撒謊不是錯。因此在這種心靈狀況下,發誓真是一點意義也沒有。如果是指著上帝發誓,那確是對上帝的最大褻瀆。當然這個調查還表明,有31%的人相信,正直誠實才是最好的為人處世之道。耶穌就是要我們作正直誠實的人;正直誠實的人不用發誓,因為他說話真實、許諾必行。


今天的福音向我們表明,上帝鑒察我們的全部心思意念;我們心中所隱藏的一切,都不能瞞過上帝。耶穌向我們指出,人的心靈都有疾病、都不健康。這樣說,並不是羞辱我們,不是叫我們無地自容、對自己絕望。耶穌是警醒我們,要我們潔淨自己的內心,一旦我們的心靈潔淨了,我們的行為就會出現新的方式。只有清除心中的仇恨、惡毒,棄絕邪情私慾和謊言欺騙,我們才能擁有上帝的愛和聖潔的生命,活出一個平安、喜樂的人生。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2月12日)

(2018/02/21 发表)


謝松齡:選擇生命的道路(A)

大齋第一主日講道(A年)

創2:15-17, 3:1-7; 詩32; 羅5:12-19; 太4:1-11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選擇生命的道路》。


人人都想要幸福。但是,“什麼是幸福?”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剛來美國的人會說,有了身份就是幸福。有了身份的人會說,有一份好工作就是幸福。如此等等。不過,我們若是去問那些身患疾病、遭受饑荒、面臨災難的人們:“什麼是幸福?”他們一定會說:“活著就是幸福!”我在Google上搜索“活著就是幸福”這個短句,得到了三千六百多萬個結果。我接著又搜索了一個短句“生命最為寶貴”,得到了三千八百多萬個結果。可見,這兩句話,得到許許多多人的關注。確確實實,沒有什麽比活著更好。如果有人問我們,現在面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死亡,一個是生命,你選擇哪一個?或者更簡單地說,你是要死還是要活?我相信,每一個正常的人,在這兩種選擇面前,當然是選擇生命,當然是要活! 因為“生命最為寶貴”,“活著就是幸福”。


是的。人人都願意選擇生命;個個都想要活得更好。可是,許多人雖然嘴上說的、心裏想的都是要選擇生命,都是要活,但實際上卻選擇了罪惡和死亡;他們走在罪惡和死的道路上,甚至自己還不知道。比如,一切貪汙腐敗的官吏、謀財害命的奸商,殺人越貨的盜賊,全是想過得比眼前更美,活得比別人更好,沒有一個想去死的;但是,他們卻都是走在罪惡和死亡的道路上,最終無法逃脫毀滅的命運。還有許許多多沒有機會作貪官汙吏、盜賊奸商的人,看起來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自己和家人活得更好;但卻事與願違,最終給自己帶來的不是生命,而是死亡;不是快樂,而是悲哀;不是幸福,而是災難。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是因爲人類始祖一開頭就選擇了罪惡和死亡。今天第一篇經課,舊約《聖經?創世記》告訴我們,上帝創造了亞當夏娃後,與他們立約,上帝說:“園中(各種)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爲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上帝和人立的這個聖約,可以說是善惡之約和生死之約;遵守這個約,就是良善,就得生命;破壞這個約,就是邪惡,必定死亡。這時,魔鬼(藉著蛇)出來誘惑人說,“你們吃果子的日子不一定死;而且,你們吃了果子,就會和上帝一樣能夠辨別善惡。”上帝明明說“你們吃的日子必定死,”魔鬼卻歪曲說“你們吃的日子不一定死。”於是,人向魔鬼打開了心扉,聽從了魔鬼的誘惑,摘下果子吃了。就這樣,在試探面前,人選擇了魔鬼,背離了上帝。在死亡和生命之間,人選擇了死亡,放棄了生命。在邪惡與良善之間,人選擇了邪惡,丟掉了良善。因此,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這樣,罪就進入了世界,人離上帝越來越遠。


上帝造人的時候,賜給人自由意志,讓人可以自由選擇。因此,到底是選擇生命還是選擇死亡?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回答的問題。試探(誘惑)和罪惡就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換句話說,我們就是生活在試探(誘惑)之中。英文中有句諺語,說,“機會只是輕輕敲你一次門,而試探卻會天天拍打你的門。”今天的福音記載,主耶穌受洗後,聖靈將祂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主耶穌基督雖然是上帝的獨生聖子,但是,祂和我們一樣,也有血肉之軀,同樣要面對魔鬼和邪惡勢力的誘惑和試探;同樣面臨生命與死亡的選擇。這也表明,上帝在使用一個人之前,一定會鑒察他、試驗他、鍛煉他。即使是耶穌,在承擔上帝的使命以前,也要經受攷驗。就像《希伯來書》說的那樣,耶穌“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4:15)


我們可以把人看作一個身(生理/身體/肉體)、心(智力/情緒/意志)、靈(靈魂/精神/靈性)的複合體。魔鬼和邪惡勢力一定會從這三個方面來誘惑我們。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就清楚地看到魔鬼從身、心、靈三個方面來試探耶穌。


第一個試探,是生理上的誘惑。耶穌在曠野禁食禱告四十天,就餓了。這時,他在身體上肯定是軟弱的。因此,魔鬼就乘虛而入,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我們同樣經常在基本的生理需要上受到魔鬼的試探(溫飽的需要、性的需要)。耶穌沒有要我們禁欲、不吃不喝,耶穌是要我們在上帝的旨意之下去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耶穌說,只要我們把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放在第一位,我們所需用的一切,上帝都會賜給我們的。萬物都是從上帝而來。上帝作了我們的主,我們還會缺乏嗎?基督徒在吃飯前,都作謝飯禱告,就是向上帝感恩。我們有物質生活上的豐盛,都要感謝上帝的恩典。


魔鬼第二個試探,是挑戰耶穌的心靈。野心和貪婪是人在心靈上最大的軟弱。人很難戰勝自己的野心和貪婪。要想實現自己的野心、滿足貪婪的私欲,必定運用魔鬼那一套邪惡的手段;甚至欺騙上帝,口稱相信上帝,一旦達到目的,就把上帝一腳踢開。這一套方式,都是從魔鬼而來。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跟隨魔鬼,因爲如果奉行歪門邪道,就可以撈到許多看得見的現實好處。許多人的生活哲學是“有奶便是娘”;只要能夠得利,就不惜敬拜魔鬼,跟從邪惡。所以,魔鬼對耶穌說,如果拜牠,就能得到天下所有的權力和榮耀。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祂。”如果聽從了魔鬼,就會重蹈亞當夏娃當年的覆轍;而耶穌卻完全遵從上帝的旨意,選擇生命的道路。


魔鬼的第三個詭計,是從靈性上誘惑耶穌去試探上帝;試試看,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上帝是不是說話算數。魔鬼把耶穌帶到聖殿頂上,叫耶穌往下跳;並且引用聖經的話,說,如果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上帝就會派天使保護他、用手托著他,他的腳就不會碰在石頭上(不會摔死)。耶穌第三次引用聖經的話說:“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在生活中,特別是在教會裏,我們也常常經歷到靈性上的試探。比如,有人可能引用聖經的話去攻擊別人,擡高自己(自我標榜)。有人可能對生病的人說,生了病不用看醫生,只要禱告就好了。也有人說,受洗成了基督徒,我想要什麽,上帝就應該給我什麽。如果個人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就反過來說“根本沒有上帝”,甚至咒罵上帝。這些都是在靈性上對我們的試探。


魔鬼從身、心、靈三個方面試探耶穌,耶穌都用聖經—上帝的話語抵擋魔鬼。魔鬼失敗了;牠暫時離開了耶穌。(路加福音4:13)“暫時離開”,就表明魔鬼還會再來。其實,在耶穌傳道的三年中,魔鬼一直隨著耶穌;甚至通過耶穌最親近的門徒彼得和雅各、約翰去誘惑耶穌離開生命之道。


要小心啊!魔鬼也這樣常常在我們的前後左右,利用我們身體上基本的需要、心靈裏的野心和貪婪,以及靈性上對上帝的不忠和小信,在前面引誘、在後面推動我們去走罪恶和死亡的道路,讓我們吞下賞心悅目、味道甜美的毒果;就像當年亞當夏娃吞下死亡之果一樣。


各位弟兄姊妹,上帝在創造我們的時候,也賜給我們自由選擇的權利和能力:既可以選擇生命,也可以選擇死亡。亞當夏娃卻選擇了死亡。如今,我們靠著主耶穌基督的救贖,脫離了死亡,獲得了新的生命,但我們每天仍然要面對生命和死亡的選擇。因此,我們要持守受洗時立下的誓約,靠著主和主的話語(聖經)抵擋一切的試探,作上帝忠心的兒女,每天行走生命的道路。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3月2日)

(2018/03/07 发表)


謝松齡:洗禮—內在靈恩的外部印記

顯現後第一主日(主領洗日,A年)


 賽42:1-9; 詩29; 徒10:34-43; 太3:13-17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分享的信息是《洗禮—內在靈恩的外部印記》。


 上個主日是顯現節;今天,本主日,是我們的主耶穌受洗的紀念日。大家一定還記得,上個主日我們講了顯現節是紀念主耶穌基督三次向世人顯現祂的神性。第一次,就是東方三博士前來朝拜小耶穌(我們在上個星期已經講過)。第二次,是耶穌領受施洗約翰的洗。第三次,是耶穌在迦拿城的婚禮宴席上變水爲酒。


 今天的福音就是講的耶穌第二次顯現神性。我們聽到耶穌來到約旦河受施洗約翰的洗;上帝的靈彷彿鴿子降在祂的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從道理上講,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是像耶穌基督一樣受了水和聖靈的洗,作上帝的兒女。但是我們有沒有好好思想一下受洗的意義呢?是不是每一個基督徒都明白受洗的意義呢?


 我看到過一個故事。講到一位父親和他三個年幼的孩子去教會。三個孩子當中,有一個五歲的女兒。他們來到教堂,像往常一樣坐在前排,這樣,就可以讓孩子見證整個禮拜過程。正好這個禮拜天有一個嬰兒洗禮。和父親一起來教堂的那位五歲的女孩,小的時候也受過洗。她看到牧師在洗禮的時候,一邊說著什麽,一邊用水澆在嬰兒的頭上。這位五歲的女孩就滿臉疑惑地問她父親:“爸爸,他爲什麽給那個嬰孩洗腦啊?”看來,這位已經受過洗的五歲女孩真的不知道洗禮的意義。她甚至把洗禮看作是一種法術,是洗腦!這也是有浸禮傳統的教會反對嬰兒洗禮的一個主要原因。


 但是,正是嬰兒洗禮,表明了上帝創造世界和救贖人類是恩慈的、主動的。在我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祂就已經愛我們了;在我們還沒有認識祂的時候,祂就已經有了把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計劃。嬰兒洗禮特別宣告了上帝至高無上的恩典和主動。因爲洗禮不是出於我們自己的行爲,不是因我們作出了什麽好行爲而得到的報償,而是上帝白白賜給我們這些罪人的禮物。嬰兒不會故意作出什麽好的行爲去邀功領賞;嬰兒受洗表明他(她)真是白白領受了這恩典。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聽到了耶穌受洗的意義。耶穌的受洗,是爲我們這些跟隨耶穌的人樹立了一個榜樣。耶穌的受洗,表明祂將自己分別爲聖,歸給上帝;而耶穌受洗時,聖靈的降臨和天父的話語,都充分表示上帝在世人面前顯明耶穌是祂的愛子。在今天的福音經文中,我們清楚看到了聖父、聖子、聖靈一同顯現。這也是耶穌神性的顯現。


 講到洗禮,我們首先想起耶穌在復活以後、昇天以前賜給門徒的大使命。耶穌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28:19-20) 。 但是,洗禮不僅基於耶穌賜給我們的使命和權柄,而且基於祂自己爲我們作出了一個榜樣。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聽到施洗約翰對耶穌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裏來嗎?”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爲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耶穌是聖子,是三位一體上帝中的一位,本應給約翰施洗,但卻反過來受約翰的洗,表明耶穌是用自己的行動,親自來設立洗禮這樣一個聖禮。


 耶穌也藉著洗禮,教訓祂的門徒,要他們把自己奉獻給耶穌基督的使命。耶穌曾經問祂的門徒說:“我所喝的盃,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門徒回答說:“我們能。”耶穌說:“我所喝的盃,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可10:38-39)所以,以洗禮爲標志,基督徒就開始分享、參與耶穌基督的生命、死亡和復活。


 洗禮是聖禮。我們常常引用《公禱書?教義問答》說,“聖禮是我們內在屬靈恩典的外表可見的記號。”洗禮是上帝接納我們作祂兒女的聖禮。洗禮外表的可見記號是水;洗禮內在的屬靈恩典是與基督的受死和復活聯合,罪得赦免,重生進入上帝教會的大家庭,在聖靈裏得新生命。在受洗的時候,我們和耶穌基督受洗的時候一樣,領受水和聖靈的洗,成爲上帝的兒女。


 所以,洗禮既不是法術,也不是洗腦;洗禮是聖禮。我們通過洗禮這樣一個外表的可以看見的記號,來表明我們得到了內在的不能看見的屬靈恩典。我們受洗成爲基督徒。作爲一個基督徒,我們也有外表的可以看見的記號,那就是我們口稱耶穌基督爲主(我們在衆人面前承認我們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內在的屬靈恩典,就是:聖靈使我們有了內心的轉變,上帝已經接納我們作祂的兒女;我們所行的一切,要遵行天父上帝的旨意。


 在受洗的時候,我們在上帝面前立下聖洗誓約,宣告我們的轉變。我們的轉變不光是在口頭上說,“我是基督徒,耶穌基督是我的主。”而且要有內心的轉變,並且在行爲上表現出來。耶穌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基督徒不僅在口頭上,也要在內心和行爲上轉變。使徒約翰說:“人若說 ‘我認識祂 (上帝),’ 卻不遵守祂 (上帝) 的誡命,便是說謊話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裏了。……人若說他住在主裏面,就該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 (約壹2:4,6)。 約翰又說:“人若說‘我愛上帝,’ 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愛上帝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約壹4:20-21)。 一個基督徒有沒有轉變,是要看行爲的。“看行爲”,不是說“靠行爲稱義”;而是說在“稱義”後,必定有“與稱義相應的行爲”。在聖經中,行爲和行爲的後果,又被稱爲“果子”。所以耶穌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馬太福音7:16)。


 如果有聖靈在我們裏面,我們就必定結出聖靈的果子。我們常常講到,使徒保羅列舉過九種聖靈的果子,有人稱視之爲“聖靈九果”。那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5:22)。在今天的第一篇和第二篇經課中,主說:“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以賽亞書42:1);“上帝是不偏待人。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爲主所悅納”(使者行傳10:35)。因此,無論一個人原來的背景如何,只要有主的靈在他裏面,就必然結出聖靈的果子,爲主悅納。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你,因爲你使我們藉著洗禮,身上都帶著基督的印記。懇求你使我們這些奉基督的名受洗的人,可以持守所立的約,遵行你的旨意,行出你的真道,結出聖靈的果子,彰顯你的榮耀。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08年1月13日

(2018/03/12 发表)


謝松齡:耶穌是我們的贖罪羔羊

顯現後第二主日講道


賽49:1-7; 詩40:1-12; 林前1:1-9; 約1:29-42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是我們的贖罪羔羊》。


在將臨節期(Advent),即從去年十二月初開始,我們就常在每個主日(星期天)的經課選讀中聽到施洗約翰的信息。比如,我們聽到施洗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在約旦河給人施洗。我們聽到施洗約翰宣告基督就要來到,他是爲基督的到來作見證。上個星期,我們又聽到耶穌受了施洗約翰的洗。今天的福音經課記載,施洗約翰看見耶穌到他那裏,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第二天,“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裏。他看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上帝的羔羊!”


在今天這段短短的福音經課中,施洗約翰兩次稱耶穌爲“上帝的羔羊”。在整本聖經中,我們在其它部分,都沒有發現“上帝的羔羊”這個短語;但是在今天這段短短的經文裏,這個短語接連出現了兩次。施洗約翰同時還說,他本人是用水施洗的,而耶穌是用聖靈施洗的;施洗約翰又見證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所以,“上帝的羔羊”是主耶穌基督的又一個稱號。


許多人會問,爲什麽稱主耶穌基督爲“上帝的羔羊”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讓我先來提一個問題:在座的各位弟兄姊妹有沒有聽說過“替罪羊”這個詞啊?講到“替罪羊”這個詞,我首先想到的是《孟子》中的一個故事 (《孟子》是《四書五經》中《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一。孟子生活在約兩千三百年前)。


一天,梁惠王坐在堂上,有一個人牽著一條牛在堂下經過。梁惠王看到了,就問:“你把牛牽到哪裏去呀?那人回答說:“要把牠殺了,用牠的血來祭那座新造的大鍾。”梁惠王說,“把牠放了吧,牠毫無罪過,爲什麽把牠拉去殺了呢?我不忍心看見牠恐懼戰憟的樣子。”牽牛的人說:“那麽就不祭鍾了嗎?”梁惠王說:“當然要祭鍾。你去牽一只羊來代替這條牛吧。”所以,那只羊,就成了這條牛的替死羊、“替祭羊”。和替罪羊還不太一樣。【《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在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替罪羊(scapegoat)這個詞真正的來源,比《孟子》還要早一千一百年,是在大約三千四百年前的舊約時代。在舊約聖經的律法書《利未記》裏,記載著猶太教的祭祀禮儀。其中,贖罪日(The Day of Atonement)是猶太人一年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祭祀的日子。


《利未記》第十六章詳細記載了贖罪的聖禮。贖罪日那一天,大祭司要把兩只公山羊安置在會幕的門口(會幕相當於後來的聖殿)、上帝的面前,爲那兩只山羊拈鬮,選作贖罪的不同用途。其中一只要被宰殺,獻給上帝,作爲贖罪祭。然後,大祭司要奉上另一只活著的公山羊,雙手按在羊頭上,承認以色列人的各種罪孽和過犯,把一切罪過都歸在羊的頭上。再派人把這只擔當他們一切罪過的羊送到曠野裏去,帶到沒有人的地方,讓牠死在那裏。這只無罪的羊擔當了人的罪,代人受過,為人受刑,替人去死,就被稱作“替罪羊”。因爲有羊擔當了人的罪,人就得到了上帝的赦免。


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看到有的人被迫做了別人的替罪羊。比如,某一個大公司生意沒做好,虧了本,公司的大老闆地位受到威脅,他就一定會找個人出來作他的替罪羊,把責任都推到那個作替罪羊的人身上,來保全自己。一個國家如果發生動亂,一定會推出一個領導人來承擔全部責任,成爲替罪羊。最常見到第二號或者是第三號人物成爲替罪羊,來保護第一號人物,這叫“丟車保帥”。好像是出於本能,就算是一個小孩子,也會爲自己尋找替罪羊。曾經有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把家裏的電視機弄壞了。他怕媽媽責怪他,就對四歲的妹妹說:“如果媽媽問電視機怎麽會壞了,你就說是被你弄的。因爲你小,媽媽又喜歡你,她不會罵你的。如果你不這樣說,我以後就不跟你玩了。”這樣,妹妹就被迫作了哥哥的替罪羊。


從上面這些替罪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犯了罪,知道自己有過錯,但爲擺脫罪過的捆綁,避免因此而帶來的懲罰,往往會把自己的罪過推到別人身上,讓別人爲自己承擔罪的後果。而那些替罪羊,則都是被別人強迫著去代人受過的。比如,那個小男孩硬是要妹妹承擔他自己犯下的過錯。而在贖罪日,大祭司就硬是把全以色列人的罪歸在那只公山羊的頭上,那只代人受過的羊,不願意受也要受。


在贖罪日,以色列會衆把自己在一年之內所犯的罪過歸到一只羊的頭上。羊比人低級得多。即使羊能夠承擔人的罪過,也只是承擔人在過去一年所犯的罪過。歷史證明(據舊約聖經記載),雖然以色列人每年都要這樣贖罪,但是,贖罪後照樣犯罪;如此週而復始,不斷犯罪,也不斷贖罪,接著再犯罪。不僅以色列人,而且整個人類,包括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罪惡和死亡的捆綁之中掙紮,無法解脫出來。


可是,上帝憐憫我們,祂要把人類從罪惡、黑暗和死亡中拯救出來。到了上帝所選定的時候,祂就差遣祂的獨生聖子,成爲人身,來到我們中間。在耶穌剛剛開始祂的事工,最初出現在人們中間的時候,沒有人認識祂。這個時候,施洗約翰把耶穌顯明給人們,指著耶穌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第二天,施洗約翰再一次指著耶穌說:“看哪!這是上帝的羔羊!”(約翰福音1:29,35)


“上帝的羔羊”這個稱號,顯明了上帝聖子耶穌基督來到世間的偉大使命,那就是擔當人類的罪過,成爲人類的替罪羔羊,並且作爲贖罪祭,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先知以賽亞曾經預言救主基督:“他爲我們的過犯受害,爲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衆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耶和華以他爲贖罪祭。”(賽53:5-7,10)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爲別人作替罪羊的,全都是被迫的,沒有一個人願意為別人去“背黑鍋”,作別人的替罪羊。只有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才是主動地心甘情願作我們的贖罪羔羊。耶穌很明確地表明他的使命是用生命和鮮血爲人類贖罪。祂曾經三次向門徒預言他的受難和復活,並且說:他來到世間,“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28)


猶太律法每年獻上一只羊來爲他們替罪,這樣的贖罪只有一年的功效,所以每年都有贖罪日。上帝聖子耶穌基督作我們的贖罪羔羊,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祂只將自己一次獻上,便成就了對人類永遠的救贖。這是上帝主動的救贖;而且,這救恩是白白賜給我們的。只要我們真心誠意接受這救恩,口裏承認耶穌爲主,心裏相信上帝叫他從死裏復活;並且藉著水和聖靈的洗,使自己的罪身與祂同釘十字架,並藉著祂的復活,得到一個新的生命。這樣,上帝的救恩,就成全在我們身上了。


所以,一個真正的基督徒無論是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教會生活、或是工作當中,如果犯了過錯,就不應該自己去尋找一個替罪羊,把過錯歸在別人頭上,要別人來爲自己承擔罪過。因爲主耶穌基督已經背負了我們的罪。我們只管來到上帝的羔羊、主耶穌基督的施恩寶座前,求主憐憫、求主饒恕,真心認罪、謙卑悔改,活出新的樣子。


現在讓我們禱告。恩慈的上帝聖父啊,我們滿心感謝祢;感謝祢差遣上帝聖子耶穌基督成爲人身,作我們的贖罪羔羊,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使我們得蒙救贖,並藉著基督與我們立新約的寶血,使我們得以成聖。但願頌讚、尊貴、榮耀和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作羔羊的基督,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2008年1月20日)



此文于2018年03月12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作路標

顯現後第二主日講道(A年)


詩40:1-12;賽49:1-7;林前1:1-9;約1:29-42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作路標》。


當年剛來到美國的時候,我最深的印象之一,是高速公路上的路標(Signposts)。那時,中國很少高速公路,也沒有見過美國這樣的路標。我來到美國,看到那些路標,覺得那麼醒目,那麼清楚,精確無誤指引人們奔向想去的地方。沒有路標,人們就會失去方向、迷失道路、甚至陷入危險的境地。當然,現在有了GPS,可以不看硬路標了;但是,GPS就是一種功能更加強大的新式路標,無論開車、駕機、駕船,還是個人徒步的野外旅行,我們都需要這樣精確的導航。


我們在聖誕節前的“將臨節期”,曾經有兩個主日的福音是有關施洗約翰。聖誕節後,上周和今天我們又兩次聽到施洗約翰的信息。施洗約翰為什麼這樣重要?因為他就是一個路標,一個在世界上和人生中最重要的路標。施洗約翰這個路標,是指向主耶穌基督;約翰就是人們心靈上的GPS,把人帶向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


四部福音都告訴我們,施洗約翰是為耶穌基督在世上的聖工預備道路;他是為基督開路的先鋒,也是指向基督的路標。上主日的馬太福音講到,主耶穌基督受了約翰的洗。今天的約翰福音記載,施洗約翰看見耶穌到他那裏,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第二天,“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裏。他看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上帝的羔羊!’”(约翰福音1:29,36)


今天的福音中,施洗約翰兩次稱耶穌爲“上帝的羔羊”。我們在整本聖經的其它部分,都沒有發現“上帝的羔羊”這個名稱;但是在今天這段短短的經文裏,這個名稱接連出現了兩次(約翰福音1:29,35)。


我們從聖經(舊約)中,可以看到幾幅“上帝羔羊”的圖景。第一幅圖景:當上帝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那天晚上,死亡的使者到處遊行,擊殺埃及人所有的長子和一切頭生的牲畜,上帝叫以色列人把被殺羔羊的血塗在門框上,死亡使者見到那血就越過房屋而去。是羔羊的血拯救他們不致滅亡。之後,以色列人紀念這一夜,把這一天定為“逾越節”。


第二幅圖景:每當以色列人犯了罪,哪怕是無意的過犯,都要用公綿羊獻贖愆祭,使罪過得以赦免,上帝與人和好。


第三幅圖景:猶太曆每年七月十日(現代公曆9~10月間)是贖罪日,在會幕(聖殿)門口要殺一只公山羊獻為贖罪祭;在上帝面前爲百姓贖罪。然後,大祭司要把另一只活著的公山羊奉上,兩手按在羊頭上,承認以色列人的各種罪孽和過犯,把一切罪過都歸在羊的頭上。再派人把這只擔當他們一切罪過的羊送到曠野裏去,帶到沒有人的地方,讓牠死在那裏。這只無罪的羊擔當了人的罪孽,代人受過,替人去死,就被稱作“替罪羊”。因爲有羊擔當了人的罪,人就得到了上帝的赦免。


看了上面這三幅圖景,我們就容易理解,當耶穌剛剛開始祂的事工,最初出現在人們中間的時候,沒有人認識祂。施洗約翰是為耶穌基督的到來作見證,約翰是指引人們歸向上帝羔羊的路標。這個時候,施洗約翰把耶穌顯明給人們,指著耶穌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第二天,施洗約翰再一次指著耶穌,對自己的門徒說:“看哪!這是上帝的羔羊!”(約1:29,35)


約翰向世人表明,耶穌就是上帝的羔羊,擔當人類的罪過,背負人類的痛苦;像那被獻為祭的羔羊,爲人贖罪,死在十字架上;又像逾越節羊羔所流的血拯救以色列人那樣,拯救我們脫離死亡的捆鎖,獲得新的生命。上帝的羔羊不是專救以色列人,而是普救一切世人。


今天的福音記載了施洗約翰指引人跟從耶穌,也是耶穌召喚第一批門徒。其中可以看到三點啟示。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施洗約翰作為一個路標,不是要人歸附自己,而是要人歸附基督。他完全沒有嫉妒心,甘作路標,指引自己的門徒去跟從耶穌,對他們說,“這是上帝的羔羊。”他的兩個門徒就跟隨了耶穌。因此,我們帶人來教會,也要像約翰一樣,不是為自己的個人目的、把人引入歧途,而是要作全心帶領別人歸向耶穌的路標。


第二,當兩個門徒跟在耶穌後面時,耶穌主動轉過身來,問他們說:“你們要什麼?”耶穌的這個問題也是在問我們、問一切跟從他的人。當我們走進教堂,來到耶穌、上帝的羔羊面前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我來這裡,是為了要什麼?”耶穌問那兩個門徒“你們要什麼”時,他們反問耶穌“拉比,你住在哪裡?”這表明他們是想跟耶穌住在一起,與耶穌朝夕相處,作真正的門徒。我們自己是否也打算和耶穌朝夕相處,耶穌在哪裡,我們也去那裡,讓祂作我們一生一世的主?


第三,當兩個門徒問耶穌“你住在哪裡”時,耶穌說:“你們來看。”這是一個非常簡明的邀請和召喚。兩個門徒中有一位是安德烈。安德烈很快找到了他哥哥彼得,領他去見耶穌。之後,彼得又邀請和召喚更多、乃至無數的人來到耶穌面前。以至今日,當我們帶人來到耶穌面前時,也常常像路標那樣,簡明地對他們說:“你們來看”。


沒有人是天生的基督徒。每一位基督徒都是蒙耶穌召喚來到主的面前。要像今天福音中安德烈一樣,我們不僅自己“來看”,而且要把人帶到耶穌面前,對他們說:“你們來看”。每一位基督徒都是由先行的基督徒帶到耶穌面前的。因此,每一位基督徒都是被路標指引,也都會成為一個路標,要像施洗約翰一樣,重覆那最可寶貴的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真正的基督徒,不是被迫跟從耶穌;當他們聽到耶穌的召喚“你們來看”時,生命都經歷了改變。跟隨上帝的羔羊,就能脫離罪惡,擁有新鮮活潑的新生命。這新生命來自上帝的羔羊,這新生命也要用來作路標,指引世人歸向上帝的羔羊。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1月15日)

(2018/03/13 发表)


謝松齡:復活的基督在哪裡

復活節講道(A年)


Acts 10:34-43; Psalm 118:14-29; Col 3:1-4; Mt. 28:1-10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是復活節,歡慶主的復活。我們要說“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復活節期間,我們每年都可以在大眾媒體上聽到關於耶穌的話題,甚至可以稱為“炒作”。話題的中心是,耶穌作為一個歷史上的人物,無疑是受難了;但是,許多人出於宗教的緣故、“科學”的思考、甚至政治的因素,提出疑問:耶穌真是在死後第三天復活了嗎?其實,一百多年來,一直有一些人想從考古發掘或家譜追蹤,來尋找耶穌沒有復活的證據。


確實,從人類狹隘的生活經驗和有限的科學知識來看,死人復活是不可思議的事,和童女懷孕一樣不可思議。但是,如果你真的相信上帝是創造一切、掌管一切的至高之主,那就一定相信上帝可以叫死人復活。人類在自己短促的生命中,用自己有限的頭腦,怎能思考、衡量和判斷上帝無限的大能和永恆的存在呢?!


有一位基督教作家問過一個這樣的問題:“我們的信仰是建立在DNA的檢驗或考古學的研究之上呢,還是建立在聖經的應許之上?”這個問題提得好。但是,我想,如果引用今天的福音,對那些仍然在尋找耶穌遺體的人喊話,那就更好。在今天的福音中,天使對來墳墓尋找耶穌遺體的女信徒們說:“爲什麽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是的,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就象今天的詩篇所唱的:“這是耶和華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爲希奇。”


在教會的聖禮年曆上,過去的三天,即星期四“設立聖餐日”(或“濯足日”)、星期五“受難日”及星期六“主復活大守夜”,被稱為“神聖三日”。在這三天之中上帝藉著耶穌的受難、埋葬和復活改變了世界,叫世界從黑暗到光明。“設立聖餐日”,又稱“濯足日”,是紀念耶穌藉著和門徒“最後的晚餐”設立了聖餐;並且為門徒洗腳,為我們樹立了一個“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榜樣,要門徒彼此相愛,互相服侍。在周四晚上紀念“設立聖餐日”的崇拜末了,我們熄滅了教堂裏的燈光,來呼應耶穌在最後晚餐即設立聖餐後,被門徒出賣、被捕時說的一句話:“黑暗掌權了。”(路22:53)當“受難日”,耶穌被釘十字架,“遍地都黑暗了。”(太27:45)耶穌受難,是擔當了世上的罪惡和黑暗;上帝藉著耶穌的受死,除去了世人的罪孽,戰勝了世上的黑暗。


昨天星期六晚上,即“主復活大守夜”聖禮的開頭,我們在教堂外的庭院裏點燃了新火,再從新火點燃了復活節大燭(Paschal Candle) ,以此象徵主耶穌基督的復活。我們高擎大燭,三次宣告:“基督的光。”在“神聖三日”裏,耶穌基督完成了除去世人罪孽、戰勝世界黑暗的使命,賜給世人新生命,帶給世界真光明。基督的復活,是一個新世紀的開端。


耶穌基督的受難與復活,是救恩、福音的中心。首先,我們受洗就是與基督同死同生。受洗是歸入基督的死;在受洗的時候,我們有罪的身體(The body of sin),和基督一同釘在十字架上。這樣,我們裏面原來的我、有罪的舊我就和基督同死、同埋葬。但是,哈利路亞,基督復活了,祂把復活的新生命賜給我們,我們裏面就有了一個新我,一個復活的新生命,我們又重生了。所以,沒有基督的受難和復活,我們的洗禮就毫無意義;基督的受難使我們脫離罪惡,基督的復活使我們得以重生。我們的新生命來自基督的復活。因此,基督徒都帶有復活基督的印記。


第二,正是基督的復活徹底改變了耶穌當年的門徒。耶穌受難時,他們的心智崩潰了,靈性破碎了。基督復活後向他們顯現,使他們聖靈充滿,喜樂洋溢,勇氣倍增。復活的主與使徒一同工作,叫他們放膽傳道,建立起早期的教會。正因為基督復活的生命活現在歷代聖徒的身上,基督的教會和救恩才會活化在這個世界上。直到今天,復活的主仍藉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作工,並且繼續下去。正因為有基督復活的生命,教會才誕生、成長、發展、壯大,教會才被稱為基督的身體。


第三,我們受洗成為基督身體(教會)的肢體,我們活在這同一個基督身體之中。我們就是基督身體上的手、腳、眼、耳、鼻,復活的主藉著我們這些肢體在世上作工。


不要在死人中尋找活人,要在活人中看見活人;從我們每一位真正的基督徒生命的改變,就能看到基督的復活。正如使徒保羅所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拉太書2:20)基督復活的生命活化在我們身上,使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一舉一動都有新生的樣式。


因此,我們從教會的歷史上看到復活的主。在我們受洗的時候看到復活的主。在基督徒的身上看到復活的主。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能看到復活的主。復活的主就在歷史的長河裏,就在現實的生活中,就在每個真正基督徒的一舉一動之中。


要常常重溫我們的聖洗誓約,棄絕一切魔鬼邪靈、邪惡權勢和邪情私慾,讓基督復活的新生命常在我們的心靈裏和行為中。


每一位真正的基督徒都要“思念上面的事”,就是作復活的主基督身體上的肢體,作耶穌這棵真葡萄樹上的枝子。這樣,主在我們裏面,我們也在主裏面。復活的主在我們裏面活著,我們的生命就一定更新和改變;我們求上面的事,就是真正的活人,世人就會在我們中間看到基督的復活。復活的主在我們中間,就會結出聖靈的果子;那就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那些尋找復活之主的人就會說:看哪,主就在他們這裏活著!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4月16日)

(2018/03/13 发表)


謝松齡:重返生命之路

復活第三主日講道(A年)


詩116:1-3, 10-17; 徒2:14上,36-41; 彼前1:17-23; 路24:13-35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重返生命之路》。


人的一生,難免經歷困苦、失意,甚至絕望、恐懼。怎樣才能擺脫死亡的陰影,重新走上生命的道路?今天的《路加福音》(24:13-15)就講述了耶穌受難後,他的兩個門徒在逃亡的時候,與復活的主相遇,重返生命之路的故事。


耶穌的這兩位門徒,剛剛經歷了他們人生中最令人絕望的事件。他們曾經滿懷熱誠和信心、甚至捨棄自己的財產和家庭來跟隨耶穌。可是他們的主被釘死了,遺體也失蹤了。他們跟隨耶穌時的一切理想、盼望和人生計畫全都煙消雲散,化為灰燼。他們夢想成空,無所適從,因此要逃避那悲慘的一切,遠離猶太人的迫害和更多的災難臨頭。


曾經跟隨過耶穌的門徒很多,我們並不清楚今天福音講到的這兩位門徒是誰。我們只知道其中有一位叫革流巴。另一位連名字都沒有記載。而那位革流巴,在全部聖經中,也僅僅在這裡出現過一次。我們不能確定他們的具體身份,因此可以認為,他們可能是任何陷於恐懼、絕望、痛苦、沮喪、憂慮不安的人;甚至就坐在我們中間,可能是你,或者是我。


他們逃亡,逃向一個名叫以馬忤斯的村莊。以馬忤斯在哪裡?答案是“不知道”!今天的路加福音告訴我們,以馬忤斯這個村子離耶路撒冷二十五里。從早期教會起,特別是在一千年前十字軍東征時期,人們就一直在尋找以馬忤斯,試圖確定它的位置。但最終沒人知道以馬忤斯究竟在何處。既然那兩位門徒可能是任何在恐懼和痛苦中掙扎、被死亡陰影籠罩的人,那麼就可以認為,以馬忤斯是任何一個能夠讓失落的人感到安全、得到慰藉的地方。


這兩位門徒,離開令人傷心的耶路撒冷,去到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可以使他們從恐懼、痛苦、絕望和死亡的陰影中解脫出來的。這個地方,被稱為以馬忤斯。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有一位陌生人上來和他們同行。這位陌生人就是復活的主耶穌,“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路24:16)


在路上,這位陌生人向兩個門徒講解基督的受難、復活、得榮耀的道理;讓他們明白,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聖經(舊約)的預言在基督身上的應驗。也就是說,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旨意。這位陌生人在他們心中點燃了火焰。接下來,兩個門徒請求這位陌生人與他們同住;當一起進餐、擘餅的時候,他們終於認出,這位陌生人就是復活的基督。


耶穌讓門徒知道,應該勇敢面對困境和挑戰。他們的戰場是在耶路撒冷,而不是在以馬忤斯。於是,他們的生命之火重新燃燒起來,立刻起身,在黑夜中走上重歸耶路撒冷的道路。耶路撒冷,不再是那個叫他們傷心絕望的地方,已然成為他們新生命的目的地。在那裡,他們和別的門徒一起分享基督復活的好消息;自己也從此重返生命的道路,從死裏復活了!


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那兩位門徒的身影。有人為了遠離一些傷心的事,寧可逃到其他任何地方;可以把他們要去的地方稱為“以馬忤斯”。這個以馬忤斯可以是地理上的,有個具體的地點;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只是在我們心靈中的某個角落。美國的一位著名作家、神學家(Frederick Buechner)在書中寫道:“當我們生活負擔太過沉重時,以馬忤斯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我們去那地方是為了逃避現狀,我們去酒吧,去影院,甚至去其他不好的地方。我們試圖在那些地方擺脫重擔,說:‘忘掉以往的一切吧,無論怎麼過日子都一樣!’”(這叫人想起中國成語“自暴自棄”或“自甘墮落”)總之,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我們逃向某個地方,或者去做某件事情,或者只是蜷縮在心靈角落之中,使我們自己在心理上感覺放鬆些,舒服些,溫暖些,甚至只要稍微好過一點就行。


人人都需要從生活裏的壞消息中解脫出來。我們全都需要脫離失望、沮喪和傷害。當生存和生活的計畫落空的時候,當失業、失戀的時候,當得了嚴重疾病,身體或心靈受到創傷的時候,或者當失去了自己心愛人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要擺脫這些失落的狀況。他們要去以馬忤斯,去一個避難所,一個覺得安全的地方。但是,正像那兩位門徒逃離耶路撒冷一樣,他們是在逃避必須面對的現實和挑戰,逃避自己的責任。因此,逃向以馬忤斯的道路,是一條錯誤的人生之路。


當我們走在去以馬忤斯的錯誤道路上時,耶穌會親自走近我們,就像走近那兩位門徒。也許,我們會像那兩位門徒,眼睛迷糊,不認識主;又像那兩位門徒,對上帝的旨意相信得太遲鈍。但是,只要我們和那兩位門徒一樣,情意迫切地請求耶穌與我們同住,耶穌就會藉著“擘餅”和我們分享他復活的身體,讓我們身心再次得力,生命再次更新。


今天的福音向我們表明,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遭受失望、痛苦、挫折和失敗。在生命的過程和人生的道路上,這些遭遇都不可避免。但是這些遭遇,就好像是明天的開端;經歷了黑夜,就會看到升起的太陽。當陷入困境時,我們也許會去尋找一個以馬忤斯,但這卻是朝著一個錯誤的方向。我們不能停留在這個只是暫時擺脫痛苦的地方,要抬起眼睛,超越去以馬忤斯的道路。這樣,我們才能認出和抓住那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同行的耶穌。耶穌,那復活的主,永遠與我們同行在人生的道路上。正如復活的主對門徒、也是對我們的應許,“我將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20)


當我們已經走在逃離痛苦的道路上,就像那兩位門徒逃離耶路撒冷走向以馬忤斯,耶穌就會來重新點燃我們心中火焰,把我們從痛苦中釋放出來;讓我們不再緊盯著自己內心的失落,而是放開眼睛,向上仰望主的慈愛恩典、向前展望新的生命之路。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只有真誠熱切跟從主的門徒才會得到主的特別眷顧,就像那兩位去以馬忤斯的門徒。作為忠心的門徒,即使痛苦的煎熬,使我們心靈的眼睛暫時失明而不認識主,主也會主動再次賜福我們、讓我們在他的祝福中再次看到他的榮耀。


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我們擁有盼望。即使在失落的困境、甚至在死亡的陰影中,都有著盼望。盼望來自於愛我們的上帝;因為上帝愛我們,差遣祂的獨生子為我們的罪而死;又叫聖子從死裏復活,與我們同在。尤其是在我們需要擺脫痛苦,尋找以馬忤斯的時候,復活的主、耶穌基督就與我們同行,讓我們的生命得以更新。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4月30日修訂)


本主日講章所據經文:

【路加福音24:13-35】


24:13 正當(耶穌復活)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

24:14 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

24:15 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

24:16 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

24:17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就站住、臉上帶著愁容。

24:18 二人中有一個名叫革流巴的、回答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所出的事麼。

24:19 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上帝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

24:20 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

24:21 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

24:22 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他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裡.

24:23 不見他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他活了。

24:24 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裡去、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他。

24:25 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24:26 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麼。

24:27 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24:28 將近他們所去的村子、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

24:29 他們卻強留他說、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請你同我們住下罷。耶穌就進去、要同他們住下。

24:30 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

24:31 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纔認出他來.忽然耶穌不見了。

24:32 他們彼此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

24:33 他們就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去、正遇見十一個使徒、和他們的同人、聚集在一處.

24:34 說、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

24:35 兩個人就把路上所遇見、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



此文于2018年03月16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刻在我們心版上

大齋第五主日講道(B年)


耶31:31-34; 詩51:1-13; 來5:5-10; 約12:20-33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刻在我們心版上》。


我相信在座的大多數弟兄姊妹都知道一個成語“借刀殺人”;也知道中國的謀略有《三十六計》。“借刀殺人”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三計。有人研究過,在三十六計中,用得最多的一計,就是“借刀殺人”。在生活中,人們常常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借刀殺人”。我們剛纔讀的《詩篇?第五十一篇》,就是大衛在犯下通姦和借刀殺人的嚴重罪行後,向上帝懺悔時,所作的一首悔罪詩。


大衛的時代離現在有三千年(比孔子早約五百年)。他是上帝揀選出來、最受重用的僕人之一,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但是他卻犯下了最嚴重的罪行。有一天,大衛在王宮的阳台上散步,看見外面远处有一位美貌的女子在洗澡。大衛派人了解到那女子名叫拔示巴,她的丈夫烏利亞在前方打仗;於是就差人把那位女子接進王宮,和她同房,然後叫她回家。不久,那女子打發人去告訴大衛,說她懷孕了。於是大衛想出一條詭計,把她的丈夫烏利亞從前線召了回來,叫他回家去住。想通過這個方式來掩蓋醜聞。烏利亞是是大衛的三十勇士之一,是非常忠心,十分英勇的戰士,他明白,夥伴們都還在前方面對危險,浴血奮戰,自己卻回家和老婆睡覺,是一件可恥的事;所以他寧可睡在王宮的門外,沒有回家去住。


大衛見烏利亞沒有上當,自己的詭計沒有成功,就又想出一條毒計。大衛寫了一封信,叫烏利亞回前線後,親自交給他的將軍,信中命令將軍派烏利亞到最危險的地方去,借敵人的刀殺死烏利亞;這就是借刀殺人了。烏利亞被敵人殺死後,大衛娶了那女子拔示巴,不久就生了一個兒子。這件事使上帝非常生氣,派先知拿單向大衛宣告他藐視上帝的誡命,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必須爲此承擔嚴重後果。於是大衛害怕了,立即承認他得罪了上帝,並作了這首悔罪的詩篇(詩51)。


上帝饒恕了大衛,免他一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大衛可以逃脫這個罪行所帶來的一切後果。不久之後,大衛和拔示巴通姦所生的那個孩子死了。大衛的醜惡行爲影響到他的兒子們。他的一個兒子暗嫩強暴自己的異母妹妹他瑪;另一個兒子,即他瑪的哥哥押沙龍為受辱的妹妹報仇,殺死自己的異母兄弟暗嫩,發動叛亂,並且佔有了他父親大衛的十個妃子。後來,大衛和拔示巴生的第二個兒子所羅門繼承了王位。但是所羅門靈性敗壞,他死後,以色列王國就永遠分裂了,並且戰亂不止,幾次經歷亡國之痛。大衛的教訓表明,雖然人在真心悔罪後,可以得到上帝的赦免,但上帝卻不會承擔罪的後果。人的罪責一定由人自己來承擔。


大衛犯罪,顯然是明知故犯。在悔罪詩中他向上帝禱告:“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這惡。”(51:3-5)大衛一定非常熟悉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十條誡命,這十條誡命是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的約,摩西把它刻在石板上,放在約櫃裏。以色列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擡著這約櫃,讓上帝和他們所立的約,隨時隨地都在他們中間,以此表明要堅守這約。大衛作爲一國君王,嚴重地觸犯了十誡中的三條誡命:“(第六誡)不可殺人,(第七誡)不可奸淫,(第十誡)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出20:13-17),


從這個教訓中,我們不只要看到人所犯的具體罪行(比如,殺人、姦淫、搶奪別人的妻子財産),尤其要看到,在這些具體罪行的背後,是更加嚴重的罪,那就是藐視上帝。正因爲大衛藐視上帝,才會違背誡命,犯下罪行。人首先破壞了和上帝的關係,隨後,人和人的關係才會破裂。就像今天的《耶利米書》說的那樣,罪的根本,是背棄了、毀壞了上帝和人所立的約。


從表面上看,人犯罪,是身體在犯罪,包括舌頭犯罪(舌頭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比如,有人開口就是穢語汙言、惡言、謠言、謊言、怨言、讒言。但是,罪行的發源地,卻是人的心靈。大衛十分明白他的心靈是肮髒汙穢、扭曲敗壞的;所以在悔罪詩中他祈求:“上帝啊,求你爲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裏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51:10)在今天的耶利米書中,上帝說:“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耶31:31,33)


這是上帝在舊約中第一次明確宣告,祂要與我們立新約。那就是上帝藉著主耶穌基督的生命和寶血和我們立的新約。這個新約,不再刻在石版上,而是刻在我們的心版上。刻在石版上,是外在的;刻在心版上是內在的。刻在石版上的十誡都是說“你不可”做甚麼,是阻攔人犯罪,要人被動地不做什麽,如不可殺人,不可姦淫。而耶穌對我們的教導,都是說“你應當”做甚麼,推動人去遵行上帝的旨意。如耶穌說,要愛主你的上帝,並且愛人如己;要彼此相愛。刻在我們心版上,就是使上帝的旨意成爲我們自己內心的需要和內在的動力。


在今日的詩篇中,大衛說:“我是在罪孽裏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詩51:5)。和大衛一樣,人都是在罪孽中生的。在母親懷胎的時候,人就有了罪。誠然,許多人沒有犯過像大衛那樣的大罪,但是,所有人的罪性和罪根都和大衛一樣。今天的福音講到,有幾個希臘人來拜見耶穌,這表明耶穌不僅是猶太人的、而且是全人類的救主。耶穌再次宣告,祂將要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生命來贖人類的罪。祂作了一個十分生動的比喻:“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


耶穌用這個比喻,來表明祂要捨去自己的生命,一人替世人的罪而死,背負世人的憂患、痛苦、創傷,讓世人能夠從祂復活的榮耀生命中,得到新生,就像一粒麥子落在地裏結出許多麥粒來。這許多麥粒的生命,都是從那死去的麥粒而來;因此,這許多麥粒,必定擁有那死去麥粒的內在心靈和外在行為的形象。耶穌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12:32)。歸向耶穌,跟從耶穌,就是效法耶穌,以耶穌為榜樣。一個人的新生命若是從耶穌基督而來,就一定帶著耶穌基督的印記。耶穌基督把新約刻在我們的心版上,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心思意念。耶穌鮮活、生動的榜樣在我們裏面運行,讓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新生的樣式。


現在讓我們禱告。恩慈全能的上帝,我們滿心感謝你,藉著獨生聖子耶穌基督與我們立新約,讓我們從祂得生命。我們懇求你把這新約刻在我們的心版上,讓我們每天都活在你的旨意裏。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09年3月29日初稿,2015年3月22日修訂)

(2018/03/17 发表)



謝松齡:愛你的仇敵

顯現後第七主日講道(A年)


詩119:33-40; 利19:1-2,9-18; 林前3:10-11,16-23; 太5:38-48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愛你的仇敵》。


大家請看聖壇後面中間的這塊彩色玻璃:耶穌在山上向他的門徒講道。這塊彩色玻璃處在全教堂所有彩色玻璃的中心,表明耶穌山上講道的重要性。馬太福音第五章一開頭就說:耶穌上了山,坐下來,門徒到他跟前來,他就開口教訓他們。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記載了耶穌對門徒的講道。因為是在山上教導門徒,所以這三章被稱為“登山寶訓”。有人把這三章稱作“基督教義大綱”,又稱為“天國大憲章”,也就是天國的憲法,是基督的門徒、上帝的兒女生活的標準。主耶穌基督用這天國的憲法,把基督徒與世人的行為分別出來。


最近四個星期,我們聽到“登山寶訓”中的幾個主題。比如“八福”,“作鹽、作光”,“成全律法”。所謂“成全律法”,是改變人的心靈:不僅不犯謀殺,而且不懷怨恨的念頭;不僅不犯姦淫,而且不懷邪惡的淫念……。今天我們聽到耶穌說:“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并且“要愛你的仇敵”。這是耶穌全部教導中最中心、也是最難以叫人理解的主題;因為這與我們人类的本性和文化的價值觀念完全不同。


在今天的福音中,主耶穌首先提到舊約中的一條律法“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舊約的律法容許受害人討回公道,對別人的侵犯,可以用相等程度的報復,即“對等報復”。古代血族報復,常常因為本族的一個人受了傷害,而動員全族的人去攻擊對方全族。對等報復的原則,目的是制止隨意侵犯別人,也為防止報復過頭;同時又是制定法律和法官判案的根據,甚至一直沿用到今天。比如,舊約?申命記中就規定“以命償命”,現在的法律仍然是殺人償命。在廢除了死刑的地方,謀殺犯多數都會被判處終生監禁,差不多償還了他的一生。


對等報復是尋求公道、公平。而耶穌卻要求他門徒的行為超越公道、高於公平。登山寶訓既然是天國的憲法,就是對上帝的兒女生活方式和個人行為的要求,應當遵守。但是,耶穌並沒有要我們,把他對我們的要求,推廣到社會倫理和法律中去,改變公共政策。區別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叫警察在逮捕嫌疑犯的時候不使用武力;我們不能叫軍隊在戰場上对敵人憐憫;我們也不能在別人遇到危險或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不去報警。實際上,耶穌要我們嚴格區分什麼是屬上帝的,什麼是屬世俗的。耶穌說:“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路20:25; 太22:21; 可12:13-17)


講到這裡,我想起一個笑話。說是笑話,不如說是叫人哭笑不得的事。有一位熱心傳福音的弟兄帶了一個朋友去教會。當天牧師所講的,也是今天的這段福音。崇拜結束離開教堂後,這位弟兄和他的朋友走在大街上,他朋友突然伸手在他右臉上打了一下。這位弟兄吃了一驚,問他朋友,“你這是幹什麼?”他朋友笑著對他說,“別問幹什麼;耶穌叫你應該把左臉也轉過來讓我打!”這位弟兄說:“我可以轉過左臉來讓你打;但是你一定會為無緣無故打人,而感到羞愧。”


也許很少有人會遇到這樣特別的情形。但是許多人都被欺負過、欺騙過、傷害過。面對欺負、欺騙、傷害別人的人,我們可以不怨恨,不報復,但絕對不會說欺負得對,欺騙得好,傷害得有理。我們應當對事不對人。對人,可以寬容厚待;對事,必須辨明是非。不與惡人作對,並不是寬容罪惡。保羅在《羅馬書》中叫我們如此行事:“要以善勝惡”,“不要以惡報惡,……要盡你的全力和大家和睦相處。……不可為自己復仇,寧可讓上帝的忿怒替你伸冤。因為聖經說:‘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12:17-19,現代中文譯本)我們相信上帝明察一切,掌管一切,審判一切;我們相信上帝的應許、信實和公義。


遇到惡意的對待不反抗、不報復已經不太容易做到,而要“愛仇敵”也許更加難以接受。比如,有人可能會說,我被那人害慘了,不跟他計較也就罷了,要我去愛他,怎麼可能呢?這話完全符合常情。每個人都會有敵人、仇人,能夠不計較、不報復就已經很好了。但是,主耶穌說,這還不夠。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應當和我們的天父一樣完全。因為天父“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5:45)所以,我們要愛弟兄,也要愛仇敵。這樣,我們就超越這個世界的公道,高於這個世界的公平,才配稱為上帝的兒女。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1957年發表過一篇演講,就是“愛你的仇敵”。如何去愛你的仇敵?他講了三個步驟。第一步,首先分析自己、面對自己。因為一個人不可能討所有的人喜歡。我們自身也有許多問題,也許有意無意之間做了不恰當的事,得罪了別人;引起別人的反感。


第二步,看到敵人身上的優點。要知道,我們當中最好的人,身上也有惡的東西,仇敵當中最壞的人,身上也有善的東西。即使是敵人,也並非一無是處。尤其是,我們要看到,一切人,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造的。


第三步,當打敗仇敵的機會來到時,也不要報復他。比如,開車時有個人搶了你的道,差點讓你出車禍;或是在超市購物時,有個人對你粗暴無禮、肆意侮辱你。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出現在你的辦公室裏,想要在這裡申請工作。哇!他自投羅網了,這可是報復他的好機會!但是,這更是你證明愛的大能、為主耶穌作見證的好機會。《舊約聖經?箴言》說:“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飯吃;若渴了,就給他水喝。”(25:21)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說:“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頭上。”(12:20)因此,對仇敵行善,就可能導致他悔改。這是對他最大的愛。


我們愛仇敵,是因為上帝愛我們。我們都曾經與上帝為敵,是上帝的仇敵。甚至現在,我們可能仍然在對抗上帝、欺騙上帝。但是,上帝卻愛我們,與我們和好,並獻出祂的獨生聖子救我們脫離罪惡。主耶穌基督也親身為我們作出榜樣,愛仇敵、為那迫害他的禱告。他在十字架上饒恕了殺害他的敵人,並且為他們禱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耶穌沒有說“父啊,我現在無法反抗他們,求你懲罰他們。”】


各位弟兄姊妹,恨只能強化仇恨和邪惡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愛的能力、特别是愛仇敵的能力,是上帝藉著主耶穌基督的受死和復活賜給我們的寶貴禮物。我們要宣揚愛,在生命中活出愛,因為愛是上帝的國和永恆生命的第一個果子。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1年2月20日初稿

2014年2月23日修訂)


謝松齡:跟從好牧人

復活第四主日(善牧主日)講道 (B年)


以西結書 34:11-16; 詩 23; 約翰壹書 3:16-24; 約翰福音 10:11-18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跟從好牧人》。


今天是復活後第四主日。在教會年曆上,今天又被稱爲“善牧主日”(Good Shepherd Sunday,好牧人主日)。每年在這個主日,我們選讀的福音經課都是約翰福音第十章(每年選取不同的段落);在這一章中,主耶穌基督向人們宣告,他是好牧人,好牧人爲羊舍命;他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牧人的比喻,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佔有一個重要的位置,這來自猶太教傳統。大家知道,上帝自己被稱爲“以色列的牧者”。在舊約中(舊約是猶太教的聖經),把一些最重要人物稱作牧人。比如,最大的先知摩西在得到上帝呼召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就曾經作牧人放羊四十年。摩西的繼承人約書亞,被委任爲以色列的牧人。後來,上帝呼召牧童大衛出來作以色列的牧人。


在猶太人的傳統中,牧人是一個責任重大而充滿危險的工作。牧人不是爲自己放羊,因爲羊群常常是屬於某一個人或某一個村子全體人民的。牧人是要保護羊群不受各種野獸的侵害;牧人也要帶領羊群去尋找水源和草場,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如果有一只羊走丟了,牧人就必須找到這只羊。如果羊迷路摔下了山崖,至少要找到牠的屍體。如果羊被野獸吃掉,也要找到吃剩的殘肢,或者是羊毛。牧人並且要向羊群的主人解釋清楚,爲什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稱祂自己是“好牧人”。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從常識來說,好壞是相對的,有好就有壞。有好牧人,就有壞牧人。確實,同樣在約翰福音第十章,耶穌稱那些壞牧人是賊,是強盜,是雇工(為工錢來放羊,為私利剝奪羊,不顧羊的死活)。耶穌時代的宗教領袖,如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和祭司長,都是耶穌所批評的壞牧人。福音書記載耶穌受難前曾經潔淨聖殿,並指責猶太宗教領袖把敬拜上帝、萬民禱告的聖殿變成賊窩。這些宗教領袖都是壞牧人。


舊約聖經也記載了上帝譴責和定罪一些靈性敗壞、生活腐化的宗教領袖。特別是在以西結書中,上帝說:“禍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養自己。牧人豈不當牧養群羊嗎?你們吃肥油、穿羊毛、宰殺肥羊,卻不牧養群羊。瘦弱的,你們不調養;有病的,你們不醫治;受傷的,你們未包紮;被逐的,你們不去領回;失喪的,你們不尋找;卻用暴力嚴嚴地轄制牠們。……我的牧人不尋找我的羊;這些牧人只知餵養自己,並不餵養我的羊。”(結34:2-4, 8)正如耶穌所總結的,這些牧人是毀壞羊群、偷竊羊生命的盜賊。我們從人類歷史上,看到的絕大多數的統治者,甚至許多“神職”,都像這些壞牧人一樣,偷竊、掠奪民脂民膏養肥自己,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


但是,群羊是上帝自己的產業,上帝憐憫、保護自己的羊。上帝要從這些壞牧人手中接過自己的羊,上帝說:“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將牠們尋見。……我要親自牧養我的群羊,使牠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包紮;有病的,我必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要除滅;我必秉公牧養牠們。”(結34:11, 15-16)上帝又說:“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們。”(結34:23)


因此,當耶穌說祂自己是“好牧人”時,就是應驗先知的預言。耶穌進一步說:“好牧人為羊捨命。”耶穌真的為羊捨命在十字架上了。對耶穌來說,牧人與羊的關係,不是主人和奴僕的關係,牧人把羊看作朋友;為羊捨命,是出於上帝的愛。耶穌說,“人為朋友犧牲自己的性命,人間的愛沒有比這更偉大的了。”(約15:13, 現代中文譯本)耶穌是好牧人;他來,不是要羊服侍他,而是他來服侍羊,並為救羊捨己獻身(太20:28),他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同樣從整個歷史上看,無論宗教教主或世俗君王,都是要人為他賣命,沒有一個為人捨命;唯獨耶穌基督,雖然自己與上帝同等,但卻為拯救人類,而自甘蒙受最大的屈辱和痛苦,把自己獻在十字架上。耶穌因此配得稱為“萬王之王”。


耶穌是上帝差來的好牧人,我們是上帝的羊。毫無疑問,羊應當跟從好牧人,才能得生命。問題是:如何跟從好牧人?在今天的書信中,使徒約翰說:“基督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壹3:16)進一步的問題是:怎樣去為弟兄捨命?是要我們像耶穌一樣,為弟兄被釘在十字架上嗎?確實,好牧人是我們的榜樣。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獻祭,是彰顯上帝的大愛。同樣,我們為弟兄捨命,也是彰顯上帝的愛。為弟兄捨命,就是要我們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愛弟兄,那就是“愛人如己”,遵行主的命令,“彼此相愛”。


使徒約翰進一步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怎樣才能不是在口頭上,而是在生活中愛人如己呢?耶穌說:“你們要別人怎樣待你們,就得怎樣待別人。”(太7:12)也就是說,如果你希望被愛,你就要真心愛別人,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真心的愛,希望真心被愛。如果你希望得到幫助,你就要誠懇幫助人,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誠懇的幫助,希望得到誠懇幫助。愛,是一種關係。愛,不是只要求別人愛我,尊重我,信任我,幫助和支持我;愛,是彼此相愛,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幫助和支持。


我們應當愛上帝、愛弟兄姊妹,因為上帝先愛了我們。我們要與別人分享上帝給我們的愛。約翰福音記載,當復活的主耶穌在海邊向門徒顯現時,他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三次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三次對彼得說:“你牧養我的羊。”主用這種方式來確定,要叫彼得和使徒們都以好牧人為榜樣,用上帝的愛,去牧養上帝的羊;而不是像壞牧人那樣殘害羊、宰殺羊、趕散羊。


在愛的關係中,上帝永遠是主動的,是上帝先愛我們。我們的好牧人耶穌基督捨命愛了我們。藉著聖洗禮,我們已經委身基督,得到重生,並且領受了基督全備的平安、恩典和榮耀。因此,我們要把上帝賜給我們的愛帶給別人。我們應當像主耶穌基督先愛我們那樣,主動先愛別人。這樣,才是真正跟從了好牧人。這樣,才表明我們裏面有主復活的生命。這樣,我們才配被稱為“基督的門徒”。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8年4月18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04月26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我信身體復活

復活第三主日講道(B年)


徒3:12-19; 詩4; 約壹3:1-7; 路24:36b-48


哈利路亞! 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我信身體復活》。


今天是主復活第三主日。主耶穌復活後有四十天向門徒顯現。上星期,我們從《約翰福音》中知道,主在復活當天的晚上和一個星期以後,兩次向門徒顯現,並且把手上的釘痕和肋旁的傷口指給他們看。在今天的福音中,復活的主再次來到門徒中間;對門徒說:“願你們平安。”可是門徒們卻驚慌害怕,以爲看見的是幽靈(鬼魂)。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爲什麽煩擾呢?爲什麽心裏疑惑呢?看看我的手和腳!是我,不是別人!摸一摸我,你們就知道;幽靈沒有骨頭沒有肉,你們看,我是有的。”可門徒還是不敢相信,卻是驚詑喜樂交集。於是耶穌問他們:“你們這裏有甚麽吃的沒有?”他們就拿一片烤魚給祂。祂接過來,在他們面前吃了。(路24:36-43。現代中文譯本)


這兩段福音都記載,復活的主將自己的身體顯示給門徒看,這就向我們清楚表明,主復活包括身體復活;這是我們基督徒的一個基要信仰。如果有人問我們,你們基督徒信什麽?我們怎麽回答?我想,最明確、最權威地,是用《信經》去回答。我們在聖餐崇拜時,用《尼西亞信經》表白我們的信仰。在早禱、洗禮、葬禮及別的聖禮中,是用《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使徒信經》這兩個信經簡明扼要地表白了我們的基本信仰。這兩個信經都宣告了耶穌受難和復活的信仰;也宣告了“我(們) 信身體復活”、“我們盼望死後的復活”。在福音中,基督向門徒顯現的,正是祂復活的身體。


說到身體復活,我想起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曾經也講過;不過,很多比較新來的弟兄姊妹可能沒有聽過。所以不妨再講一次。】某公司有一位新來的雇員;大家知道,新雇員在試用期內不能隨便請假。一天他對老闆說:“老闆啊,今天下午我要去參加祖母的葬禮,想請假早走。可以嗎?”老闆說:“當然可以。祖母的葬禮一生只有一次,你去吧。”第二天,這位新雇員到公司來上班,老闆問他說:“小夥子,你相信死後復活嗎?”他回答:“是的,我相信。”老闆說:“你相信就好辦。……你知道嗎?昨天你去參加祖母的葬禮,提前離開公司後不久,你祖母就順便看你來了。”原來,這個小夥子爲了請假能夠得到批准,撒了個彌天大謊,說是去參加祖母的葬禮;他萬萬沒想到祖母會來公司看他。老闆問小夥子信不信死後復活,是在挖苦他:“你不是說你祖母死了嗎?怎麽又活過來了呢?”


有一次,一個朋友問我說:“你是學醫出身的。你相信不相信死人復活?”我回答他說:“我是學醫出身的。我知道,就算醫生的醫術再高明,還是有很多很多病治不好;當然更不可能使死人復活。但是,你不能因此說,人不能做的事,上帝也不能做。人不能創造天地萬物,上帝卻創造了天地萬物。人連自己都管不好,上帝卻主宰萬事萬物。人不可能心想事成,上帝卻能夠做一切祂願意做的事。正如耶穌所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 (太19:26) 。’所以,我信上帝能夠叫死人復活。”


死後復活是上帝給我們的應許和盼望。使徒保羅說:“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成爲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在基督裏,衆人也都要復活。”(林前15:20-21) 這表明,基督的復活保證了上帝所救贖的子民日後都要復活。聖經沒有提及復活會在何時發生;也沒有說到復活的身體是甚麼樣子。但卻有講到復活的身體與現在的身體不同。


保羅《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專門論到復活。他作了一個比喻,說現在的身體與復活的身體就像是種子和新苗的關係。種子埋到地裏死了,才能長出新苗;種子和新苗確實有直接關係。但新苗與種子又有根本不同,新苗是上帝所賜的新的形體。現在的身體好比種子,復活的身體就像新苗。


保羅說:“死人復活也是這樣。身體埋葬後會朽壞;復活後是不朽壞的。被埋葬的是醜陋衰弱的;復活的是完美健壯的。被埋葬的是血肉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既然有血肉的身體,也就有靈性的身體。所種的是會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所種的是羞辱的,復活的是榮耀的;所種的是軟弱的,復活的是強壯的;被埋葬的是血肉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既然有血肉的身體,也就有靈性的身體。(哥林多前書15:42-44,現代中文版)”可見,復活的身體是榮耀的、不朽壞的、能夠承受上帝國的身體。上週和本週所讀的這兩段福音,都講到當門徒聚集在屋內的時候,門都關了,耶穌仍能進入屋內,親自站立在他們當中,表明祂的身體屬於一個不同的層次,是復活的榮耀、不朽的身子。


基督復活是我們的信仰中心,也是福音的中心。上帝藉著耶穌基督的血,洗淨我們身上的罪,讓有罪的我(舊人),和耶穌一起釘在十字架上,使有罪的身體滅絕;上帝又藉著耶穌基督的復活,賜給我們新的生命,讓我們成爲一個新造的人。如果沒有基督的復活,我們的受洗就沒有意義,沒有基督的復活,就沒有我們重生的生命;沒有基督的復活,也就沒有基督的教會——教會就是復活基督的身體。事實上,耶穌被捕和受難後,祂的門徒全都信心崩潰,四散而逃。直到復活的主顯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才從死裏復活,得到了復活的生命,蒙受了聖靈的恩膏,創建了基督的教會。


復活是主賜給祂門徒的應許和盼望。一切信靠耶穌基督、遵行上帝旨意的人,都將有榮耀、不朽、能夠承受上帝國的復活的生命。正如彼得在今天的《使徒行傳》中所說的:信靠耶穌的人,必定悔改,歸向上帝;主必赦免我們的罪,必賜給我們靈力更新的日子。


上帝給我們復活的應許和盼望,並不是要我們去猜想死後何時復活、怎麼復活、復活的情形究竟怎樣;而是要我們此時此地就復活在有恩典的新生命裏,一生活在基督裏面、活出基督的樣子。正像《聖經》對我們說的:“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要站立得穩,不可動搖。要不辭勞苦地為主工作;因為你們知道,為主工作絕不會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8)。”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8年4月15日修訂)

(2018/04/26 发表)


牧草地

[主页]->[宗教信仰]->[牧草地]->[謝松齡:作有靈的活人]

牧草地

·謝松齡: 愛的金律

·謝松齡:復和的使命

·谢松龄:不要怕

·谢松龄:耶穌潔淨你的心?

·谢松龄:你說基督是誰?

·谢松龄:要感恩

·谢松龄:跟從祂

·谢松龄:馬利亞的榜樣

·谢松龄:聖靈勝過邪惡

·谢松龄:上帝是生命的主宰

·谢松龄:潔淨聖殿

·谢松龄:仰望十字架的真光

·谢松龄:刻在我們心板上

·谢松龄:復活與重生

·谢松龄:邇觀遐想(之十一)

·谢松龄:耶穌爲你禱告(修訂)

·谢松龄:生命的轉折點

·谢松龄:曠野中的清泉

·谢松龄:在基督裏成長

·谢松龄:耶穌和你風雨同舟

·谢松龄:因信得平安

·谢松龄:殉道者施洗約翰的榜樣

·谢松龄:來自家鄉的食糧

·谢松龄:生命的泉源

·谢松龄:洗心革面

·谢松龄:天國、地獄離我們不遠

·谢松龄:生命的需要

·谢松龄:在婚姻中活出福音

·谢松龄:錢財的祝福和咒詛

·谢松龄:真正的財富

·谢松龄:新生的陣痛

·谢松龄:基督是我們的君王(修订版)

·谢松龄:改變心靈三部曲

·谢松龄:愛的十字

·谢松龄:“我心尊主為大”

·谢松龄:我要光明

·谢松龄:基督是普世的救贖主

·谢松龄:重生的洗禮(修訂版)

·谢松龄:邀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

·谢松龄:遵從上帝的計畫

·谢松龄:選擇生命的道路(修訂版)

· 謝松齡:要進窄門

·謝松齡:悔改是生命的道路(修訂版)

·謝松齡:懺悔與寬恕(修訂版)

·謝松齡:行過死蔭的幽谷(修訂版)

·謝松齡:寬恕的愛(修訂版)

·謝松齡:結出聖靈的果子

·謝松齡:生命的主宰

·謝松齡:赦免與感恩

·謝松齡:棄絕邪惡(二)

·謝松齡:尋求生命的中心

·謝松齡: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修訂版)

·謝松齡:在上帝面前富足(二)

·謝松齡:高舉信心的盾牌

·謝松齡:決裂舊關係

·謝松齡:站在永生和真理的鏡子面前

·謝松齡:請客吃飯的啟迪

·謝松齡:“付代價”還是蒙祝福

·謝松齡:耶穌解救失落的人

·謝松齡:十字架的意義(簡論)

·謝松齡:基督徒與政治選舉

·謝松齡:上帝看重你最小的信心

·謝松齡:回來感恩的有福了

·謝松齡:窮寡婦的信心(一):不住的禱告

·謝松齡:以聖制邪,以善勝惡

·謝松齡:十字架上的君王

·謝松齡:救贖的福音

·謝松齡: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無家可歸的耶穌

·謝松齡: 受聖洗與作門徒

·謝松齡:有福的人

·謝松齡:彰顯上帝的大愛

·謝松齡:變容與毀容

·謝松齡:因信得生

·謝松齡:打開心靈的眼睛(修訂版)

·謝松齡:起死回生

·謝松齡:出死入生(之一)

·謝松齡:不要疑惑,總要信

·謝松齡:與基督一同復活

·謝松齡:重返生命之路

·謝松齡:傾聽牧人的聲音(修訂版)

·謝松齡:蒙受救恩的耶路撒冷

·謝松齡:等候聖靈降臨

·謝松齡:試煉、奉獻與祝福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一)

·謝松齡:改變心靈的土壤(二)

·謝松齡:廉價的恩典與基督徒的自由

·謝松齡:生命的呼喚

·謝松齡:彼此饒恕

·謝松齡:天國的公平

·謝松齡:加滿你的燈油

·謝松齡:婚筵中的新生命

·謝松齡:棄偽歸真

·謝松齡:修築心靈的道路

·謝松齡:道成肉身

·謝松齡:我們有主耶稣基督的印記

·謝松齡:為光作見證

·謝松齡:帶他到耶穌面前

·謝松齡:“你來看”

·謝松齡:在警醒中活著

[列出本栏目所有内容]

欢迎在此做广告

謝松齡:作有靈的活人

聖靈降臨後第一主日(B年)

(三一主日)


賽6:1-8; 詩29; 羅8:12-17; 約3:1-17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作有靈的活人》。


在教會的年曆上,上個主日是聖靈降臨日,聖靈降臨日後的主日,就是今天,是三一主日。三一,就是三位一體,三一主日,是教會爲了彰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奧秘,堅固我們對獨一上帝的信仰而設立的。其實,我們一直都通過《尼西亞信經》和《使徒信經》來宣告我們信仰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全部聖經向我們啓示,上帝是創造主,上帝是救贖主,上帝是賜生命的主。


《聖經?創世記》一開頭就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約翰福音》說,在宇宙被造以前,聖子(道)和上帝同在,聖子(道)就是上帝;上帝藉著聖子(道)創造萬物。耶穌也說,祂“與父原爲一。”(約10:30)可見,正是三位一體的上帝創造了天地萬物,創造了我們人類。


今天的福音又告訴我們上帝救恩的真理。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又說:“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約3:5-6)在這裏,我們看到,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不僅創造了我們,而且愛我們、拯救我們、改變我們,帶領我們重新回到上帝的國;叫我們“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强调重生的意義和聖靈的作用。他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耶稣的话,让我想起中國的一個成語:“行屍走肉。我相信許多弟兄姊妹都知道這個成語。行屍,是可以行走的屍體;走肉,是有動作,但沒靈魂的軀殼。用日常語言來說,行屍走肉就是“活死人”。這個成語有了將近兩千年了(東漢?任末臨終時告誡後人和學生說:“ 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意思是說那些不好學習的人是行屍走肉。因爲中國的傳統是崇尚學問,所以把不學的人看作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但是,在我們看來,一個人是不是行屍走肉,不是看他有沒有學問、有沒有地位和財富,而是看他是不是生活在罪惡和死亡之中。如果一個人生活在罪惡和死亡之中,即使他學問大、地位高、財富多,那麽,他仍然是行屍走肉。


今天的福音,講到一位很有學問的法利賽人(法利賽人是猶太人中最優秀的),也是猶太人的長官(是最高權力機構猶太公會的成員;猶太公會只有七十名成員,對全世界的猶太人擁有宗教裁判權),這個人名叫尼哥德慕(Nicodemus);他趁著黑夜,來向耶穌請教,寻求新的生命。耶穌對他說,人如果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因爲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才是靈。尼哥德慕聽了這話不明白,就問:“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耶穌告訴尼哥德慕,他所說的重生,是從水和聖靈而生。如果借用我們剛纔講過的中國成語“行屍走肉”來說,若是不從水和聖靈重生,就是沒有靈的行屍走肉。尼哥德慕學問再大,地位再高,財富再多,如果沒有重生,也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


耶穌說:“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我們的身體是從母親的肉體生的。我們的肉體有許多罪性和邪念,如,嫉妒、貪婪、仇恨、虛僞、欺騙、詭詐,等等等等。我們如果順著這些罪性和邪念去生活,就會犯下很多惡行。在今天的書信《羅馬書》中,使徒保羅說:“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有人可能會說,很多人都是按著肉體的需要去生活的,也幹過很多諸如此類的壞事,可我們還是活得好好的,並沒有死啊。但請注意,保羅在這裏說的死,是靈裏的死。有惡行的人,看起來可能仍然過得很好,但那只是他的肉體在行走,是一具行屍走肉在活動;而他的靈卻是死在黑暗中。大家都知道在美國有許多關於殭屍的故事和影視作品;那些殭屍都比活人厲害,力大無比、刀槍不入。但沒人以為牠們是活人,牠們就是行屍走肉(最近收視率很高的一部殭屍電視劇就叫《行屍走肉》Walking Dead)。


耶穌又說:“從靈生的,就是靈。”什麽是從靈生的?就是從水和聖靈生的。我們在認罪悔改以前,在受洗歸入耶穌基督以前,都曾經是沒有靈的行屍走肉。我們藉著洗禮,從水和聖靈得到重生。在今天的書信《羅馬書》中,使徒保羅說:“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如果上帝聖靈進入了我們的裏面,祂就會戰勝我們肉體的罪惡,使我們從行屍走肉變成有靈的活人。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你謝牧師講得真玄乎,聖靈是不是進入我們裏面,你怎麽看得見?在今天的福音裏,那位有學問的法利賽人尼哥德慕問了耶穌同樣的問題。確實,聖靈是無形的,我們怎麼能看見聖靈呢?耶穌用風來比喻聖靈。我們看不見風,但看得見風的效果:風吹過來,水波盪漾,樹枝搖晃,旌旗飄揚。同樣,我們雖然看不見聖靈,但看得見聖靈工作的效果。聖靈進到我們裏面,改變我們的心,更新我們的靈。這樣,我們就會遵行祂的旨意,有不一樣的生命,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行爲。所以,看一個人生命、生活、行爲有沒有變化,就知道聖靈是不是在他的裏面,他是不是已經成爲有靈的活人。我們生命、生活、行為的更新變化,就是聖靈結出的果子。正如耶穌所說,好樹結好果(太7:17)。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對我們說:“上帝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 緊接在後面的下半句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爲他不信上帝獨生子的名。”耶穌是要叫人得救,不是要定人的罪;但是,不信的人不想要得救,寧可活在黑暗中,他們是自己定了自己的罪。不是別人叫他滅亡,而是他自取滅亡。


上帝賜給我們自由意志,每一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當上帝呼喚的時候,所有的人面前都有這兩種選擇:一個選擇是打開自己,讓聖靈進來,使我們重生,跟隨耶穌基督、遵行上帝的旨意。另一個選擇就是關閉自己,拒絕聖靈,繼續做靈裏黑暗的行屍走肉。


從今天福音中耶穌和尼哥德慕之間的對話,可以知道,上帝聖父把無限的慈愛賜給我們,上帝聖子帶給我們永生,上帝聖靈引導我們前面的道路。使徒保羅說:“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子。”“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如果我們都靠著聖子的救贖,從聖靈得了重生,那麽,我們就都可以呼叫聖父:“阿爸、父”,成為祂的兒女。上帝的慈愛、平安和恩惠就進入我們,永遠與我們同在。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阿爸、父!感謝你把獨生聖子賜給我們,使我們脫離罪惡和死亡;感謝你把聖靈澆灌在我們頭上,使我們重生,成爲有靈的活人。三位一體的主上帝啊,求你保守我們在你的救恩之中,潔淨我們、差遣我們,就像你當年潔淨、差遣先知以賽亞那樣,到世上去完成你託付給我們的事工。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5年5月31日)





此文于2018年05月30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誰是上帝的兒女

聖靈降臨後第二主日講道(B年)


創世記3:8-15; 詩130; 林後4:13-5:1; 可3:20-35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話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誰是上帝的兒女》。


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無菸日”。今年的“世界無菸日”,正好就是上个星期日。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卻仍然有那麼多人吸菸。據中國中央電視臺2013年報導,中國有菸民3.5億,占世界菸民總數的三分之一。即使是不吸菸的人,其生活圈子裏,包括親友、同事、鄰居中也一定有吸菸的。


我本人曾經有過很長的吸菸歷史。知道吸菸最可怕的是上癮。菸癮就是一股看不見的強大力量,支配和控制著菸民,叫人擺脫不了它的掌控。一旦菸癮發作,就一定要去吸菸。菸民聽從無形菸癮的指揮,就像奴隸服從主人的命令。我當年吸菸時,知道自己就是一個菸奴,一個菸的奴隸,會千方百計去執行菸癮“要吸菸”的命令。菸,吸上容易,戒掉難;恰如逆水行舟。


其實,人所有的行為,包括吸菸,都是在無形的、看不見的力量掌控之下。這種無形的力量,我們稱它為靈(或說“精神”)。菸癮是後來染上的,因此是“後天獲得”的。而人的裏面,存在著一些“與生俱来”的無形力量,比如嫉妒、貪婪、仇恨,等等,掌控著人的心思、言語和行為,命令人去做一些錯誤的,甚至罪惡的事情。盤踞在人裏面的這些無形力量是邪惡的,因此,我們可以稱之為“邪靈”。聖經原文“邪靈”一词,在中文聖經中常譯成“鬼”、“魔鬼”、“惡魔”等等。


《新約?福音書》中記載了許多耶穌醫病趕鬼的神跡。這裡所說“醫病趕鬼”,在聖經原文就是驅除邪靈。所謂“神跡”,就是上帝的作為,不是人的作為。人的作為只是“人跡”,不是神跡。因此,耶穌醫病趕鬼、驅除邪靈是上帝的作為、聖靈的作為,在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耶穌在迦百農為人醫治疾病、驅趕邪靈,名聲傳遍四方。今天的福音記載:耶穌完成一些工作后,進了屋子,一大群人又聚攏過來,以致他和門徒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此時,有人說:“他發瘋了。”有些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犹太經學教師說“他被別西卜附身。他是靠鬼王趕鬼的。”(可3:20-22。“别西卜”是亞蘭文(當時的希伯來文),撒旦的别名)


從聖經中我們知道,耶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聖子來到世間,他負有使命,要把人類從罪惡和死亡中拯救出來。耶穌來到世間,就像光照在黑暗裏(約1:5)。但是,“光來到世上,世人因為自己的壞行為,不愛光而愛黑暗……做壞事的,都恨光,不接近光,因為怕他的壞行為被揭露出來。”(約3:19-20,現代中文譯本)


人的本性之一,是試圖“同化”別人,要別人和自己保持一致;如果有人和自己不一致,就會把那人看作“異類”。再以吸菸為例,當年我剛開始工作時,就進入了一個吸煙的環境。周圍的男人,差不多個個吸煙;女性中,也有幾位吸煙。其中有兩位對我表示親善,就請我吸煙。我起先拒絕,之後就試著接受,再後就和他們一樣上癮了。如果當初我堅持不吸菸,他們就會把我當作“異類”,可能處處刁難我。如果我再進一步向他們宣揚吸菸的害處,並且執著要求他們戒菸,他們就會說我:“這傢伙瘋了!”甚至會把我趕出他們的圈子。


因此,當耶穌在世上,來到那些被邪靈掌控、作了罪的奴僕(罪奴)的人們中間;當耶穌宣揚上帝國的福音,驅趕邪靈(“傳道、趕鬼”,可1:39) 的時候,那些罪的奴僕,必定想要“同化”他;同化不成,就像今天福音中所說的一樣,他們就指控,耶穌“發瘋了!”“撒旦(别西卜)附身了!”黑暗試圖滅掉光,但是,正如聖法蘭西斯所說:“世上全部的黑暗都不能熄滅一枝蠟燭的光輝。”(“All the darkness in the world cannot extinguish the light of a single candle.”—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這些黑暗世界中的邪惡勢力並且企圖利用親情關係,挑唆耶穌的家人前來阻攔耶穌的事工,要領他回家。於是,“耶穌的母親和兄弟來了;他們站在外面,託人告訴耶穌,說他們要見他。有一群人圍坐在耶穌身邊,他們告訴他:‘看哪,你的母親和兄弟在外面要找你。’(要你回去)耶穌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他環視坐在他周圍的人,說:‘你們看,這些人就是我的母親,我的兄弟!’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可3:31-35)


耶穌來到世間,所有的人都要作出選擇:選擇光明還是繼續留在黑暗。但是,就連耶穌的親屬,也站在他的對立面。聽起來,耶穌好像不近人情,不認親人。但是,耶穌沒有說,“外面的人不是我的母親和兄弟”。他沒有否定和自己的家人有生物學上的(血緣上的)關係。耶穌是說,上帝國裏生命的基礎,是建立在靈性關係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肉體關係之上。正如保羅回應說:“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女。”因此,耶穌的言外之意是:只有大家都是上帝的兒女,互相之間才會成為弟兄姊妹。


耶穌並沒有否認家人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但是他卻突破了這種血緣關係對他的限制。十誡中的第五誡是“尊敬父母”。但是,尊敬父母,並不是讓父母來掌管控制我們的生活;父母的權威一定永遠在上帝的權威之下。更重要的是,我們既是父母的兒女,也是上帝的兒女;當我們在上帝的看顧下成長時,是蒙召尋求上帝的旨意,跟從聖靈的帶領。這就是說,上帝的旨意優先於父母的願望。耶穌說的沒錯,他與上帝的關係是首先的、最重要的。我們也應當如此。


實際上,耶穌和他家人的關係並沒有到此為止,而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即屬靈的高度。他母親馬利亞成為他最真誠的跟隨者;當耶穌被釘十字架時,馬利亞就站在他的腳下。而據《使徒行傳》記載,耶穌的弟弟雅各後來成了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


各位弟兄姊妹,雖然我們也是父母所生,是肉身,但是,我們已經受了水和聖靈的重生洗禮。只要我們恪守洗禮誓約,遵行上帝的旨意,我們就是上帝的真正兒女,是在耶穌基督裏的弟兄姊妹。

上帝的靈用愛,把我們作為家庭,連結在一起,使我們能夠越過生活中的驚濤駭浪、暴風驟雨,到達永恆的彼岸。這種關係超越了年齡、種族、國籍和性別的限制;涵蓋著我們生活和生命中的每一步伐,每一站點。

( 2015年6月7日)

(2018/05/26 发表)


謝松齡:五餅二魚的神跡(耶穌重用你的五餅二魚)

耶穌重用你的五餅二魚


詩145:8-9,15-22; 創32:22-31; 羅9:1- 5; 太14:13-21


馬太福音第十四章15-21節講述了主耶穌所行的一個神跡,我們通常把這個神跡叫作五餅二魚。請大家看那塊後面的彩色玻璃窗,那就是五餅二魚的故事—主耶穌基督用五個餅,兩條魚喂飽了五千人。新約聖經記載了許多神跡;但是,只有五餅二魚是四部福音書全都記載的唯一一個神跡。這表明,四部福音書的作者,全都很重視這個神跡。




當我們現代人聽到“神跡”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就是會問:“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不管我們受過多少教育,也無論我們是不是有科學知識,很多人都會對神跡有疑惑。那麼,什麼是神跡呢?神跡,顧名思義,就是神的事跡;是上帝的行動、上帝所做的事情。人不可能行神跡。人做的事,只是人跡。有很多事,人可以想到,但不能做到;而上帝卻能做成一切祂願意做成的事。人的天性是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的;自己做不到的事,就認為那事不會存在。如果真有人力不能做到、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出現了,我們就會稱那是“神跡”。


沒有人能用五個餅、兩條魚讓幾千人吃飽;但上帝卻能夠做到。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上帝,真的相信耶穌是上帝聖子、是基督,那麼,我們就一定相信耶穌用五餅二魚喂飽五千人的神跡。這個神迹是要向我們表明一個真理:主耶穌用祂大能的手,能夠變少爲多,讓我們得到豐盛恩典。


從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從各個城鎮步行跟隨耶穌;因為他們渴望聽到耶穌的講道,想要得到耶穌的醫治。耶穌憐憫他們,醫好了有病的人。眾人需要耶穌;而耶穌滿足那些跟隨他的人的需要。


但是,門徒對待眾人需要的态度,卻和耶穌不一樣。門徒看到天色將晚,就想遣散那些跟隨耶穌的人,他們對耶穌說:“請叫眾人散开,他們好往村子裏去,自己買吃的。”但耶穌卻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很顯然,耶穌認爲門徒應當去滿足眾人的需要;耶穌是要他們學會怎樣去愛護和關心別人。


可是,門徒卻覺得耶穌給他們出難題;於是,便找出理由來推諉。門徒回答說:“我們除了五個餅、兩條魚,什麽也沒有。拿什麼給他們吃呢?”門徒們只看到自己手中的一點點東西;但是,即使他們帶的食物再多,也無法喂飽五千個人。他們覺得無能爲力、無可奈何,但卻忘記了耶穌就在他們身邊;他們沒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耶穌有能力解決這個難題。這時,耶穌主動對他們說:把那五個餅,兩條魚“拿過來給我”。當門徒把他們所有的東西全都拿出來交在耶穌手中的時候,耶穌就把這麽一點點食物變成很多很多,不僅喂飽了眾人,而且還餘下十二籃子。


從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耶穌總是滿足祈求者的需要;因此,只要跟隨耶穌,我們就不會缺乏(詩23:1“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第二,我們不要說自己能力有限,也不要說自己無可奈何;如果我們像門徒一樣,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哪怕只有一點點,全都交在耶穌的手中,那麽,耶穌就會用我們誠心奉獻出來的那一點東西,顯示出意想不到的能力和力量。別人就會說:這是個神跡!


我們從每個上帝子民的身上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神跡。現在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將近一百年三十前(1884年),有一個小女孩,名叫哈蒂(Hattie May Wiatt)到她家附近的教堂去上主日學,卻被擋在了門外。有人對她說,你不能進去,教堂裏“已經太擁擠”了。小女孩感到很無助,站在門口哭泣;牧師看見了,問她怎麼回事。她說:“我不能去主日學。”好心的牧師就把她扛在肩膀上進入教堂,在主日學教室裏給她找到一個空位,讓她坐下。女孩哈蒂在主日學非常開心。晚上,她躺在床上,一直在想,孩子們沒有敬拜上帝的地方,怎麼辦呢?


過了兩年,女孩哈蒂得白喉死了。她父母請那位牧師來安排女孩的後事。在女孩的遺物中,牧師發現了一個紅色的錢包。錢包裏有五十七美分和一張紙條(五十七美分相當於現在三十多元)。在紙條上,女孩哈蒂親筆寫道:“我要不斷存錢,幫助擴建教堂,讓更多的孩子可以上主日學。”两年之中,哈蒂一分一分地積攢下了她愛的奉獻。


牧師含著眼淚讀完了女孩寫的紙條,拿著這張紙條和女孩的錢包走上講臺,在禱告中,向大家說了女孩哈蒂愛的奉獻的故事。牧師把這五十七美分作為第一筆奉獻,設立了一個基金,號召大家籌集資金擴建教堂。一家報紙知道了這件事,把它報導出來。有一位房地產商人看到了,就捐出一塊地,低價賣給教堂。你們猜價格是多少?就是五十七美分!教友們也大力奉獻,支票從四面八方飛過來。在五年時間裏,一共籌集了二十五萬美金,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了(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四百萬)。靠著上帝的能力,小女孩愛的奉獻贏得了出人意外的巨大收穫。


今天,如果你去費城,可以看到那座容納3,300人的大教堂;你可以看到這個教會資助創立的著名大學—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美國第27大高等學府,在校生34,000人),大學的創辦人就是幫助過女孩的那位好心的牧師,康威爾博士(Dr. Russell H. Conwell, 1843-1925) 。你還可以看到他們建立的“好撒馬利亞人”醫院,還有一座可以容納幾百個孩子的主日學大樓。在大樓中的一個房間裏,你可以看見那為擴建教堂而積攢了五十七美分的小女孩哈蒂的照片;旁邊還有另一張照片,就是康威爾牧師,正是他領導籌款並擴建了教堂、創建了大學和醫院。


各位弟兄姊妹,對於我們來說,五十七美分能辦成什麼大事呢?那位女孩把這五十七美分,也就是她的五餅二魚,交在主耶穌的手中,主就大大使用這五十七美分,不僅擴建了教堂和主日學大樓,而且創辦了一所大學和醫院,讓不同時代、成千上萬的人享受上帝所賜的豐盛恩典。這難道不是一個偉大的神跡嗎?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都有五餅二魚,我們自己就是主手中的五餅二魚。我們要禱告,求主使用我們,求主重用我們的五餅二魚,把主的福音傳向天涯海角,讓萬民都能夠活在主的慈愛之中,享有主的豐盛恩典。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1年7月31日)



此文于2018年07月02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信心是通向平安的道路 (修訂版)

聖靈降臨後第六主日講道(B年 Proper 8)


智訓1:13-15,2:23-24; 詩30; 後8:7-15; 可5:21,25-34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分享的信息是《信心是通向平安的道路》。


我們弟兄姊妹見面,常常互相問候平安。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甚麼是平安?怎樣才能得到平安?曾經有一個調查,要人回答“甚麼是平安”?其中很少有人說“有錢財就是平安”,“有權勢就是平安”。大多數人都說“無病無災就是平安”。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兄姊妹都讚成“無病無災就是平安。”


那麼,甚麼叫“無病無災”?我們說,所謂“無病”,不僅是身體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大家知道,心理壓力、精神緊張的危害常常甚於身體疾病,會引起高血壓、心臟病、憂鬱症等等,甚至叫人自尋短見。所謂“無災”,就是沒有災禍。天災,人類無法控制;但人禍卻是由人類自己的行為引發,是人與人關係的破裂造成的,是社會的災難,如戰爭、謀殺、槍擊案、恐怖活動,等等。因此,“無病無災”不僅指人在身體上,而且在心理和社會上都擁有健康安寧的狀態;這樣的健康安寧狀態可以稱作“平安”,但這只是狹義的“平安”。


《聖經》中所說的“平安”(希伯來文, shalom),遠遠超過我們說的“無病無災”。《聖經》所說的平安,是人與上帝同在,活在愛上帝和人們彼此相愛的關係之中。我們若與上帝同在,行走上帝指引的道路,自然就擁有上帝所賜的平安;這平安包括健康、安寧、快樂、興旺、和睦、圓滿、順利、成功。可見,《聖經》所說的平安,就是生命的完美狀態。平安來自上帝;上帝賜予我們生命,也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完美。


但是,由於人類常常悖逆上帝的旨意,活在罪惡的陰影之中,因此生命受到傷害,不能得到真正的平安。我們的人生不完美,我們的生命有缺陷,甚至充滿了痛苦、經受著威脅。人的生命面對的最大痛苦和威脅,除了死亡,就是疾病。不僅年紀大的人生病,年紀輕的也會生病,而且都可能生重病。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就看到一位婦女,在疾病中苦苦地掙紮。這位婦女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即子宮異常出血,病因複雜,常見有“功能性子宮出血”) 。我本人學過醫,知道這種病症在婦女中十分常見;雖然不會立即致命,但是慢性失血使人身體非常虛弱,並且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雖然現在醫學發達,但對這種病症常常也束手無策。


對於一位猶太婦女來說,這個病症不僅使她身體非常虛弱、心靈極度痛苦,而且影響到她的宗教生活和社會生活。根據猶太律法規定(如《舊約?利未記》第十五章,整章都是講漏症的禁忌),漏症是不潔淨的病症,而身體不潔淨的人不能去聖殿敬拜上帝;血漏患者碰過的人和東西,都被看作是不潔淨的,所以沒有人敢接近她。這樣,她的靈性生活和社會交往就受到極大的限制;整個人就像坐在一個無形的監牢裏,完全喪失了平安。


此外,血漏是婦女非常隱私的病症,不像傷風咳嗽那樣可以公開讓人知道。有這種病症的人,一定不願意公開自己的難言之隱。這位婦女為了擺脫身體上、心靈上和社會上的困境,看過許多醫生,花盡了她所有的財產,可是一點也不見好,病勢反倒越來越重。可以想像,這位患病十二年的婦女,遭受如此長期的折磨和災難,一定無比痛苦。她被這個病魔纏繞,身、心、靈全被毀壞,已經走投無路了。


這時,她聽說耶穌有醫病的大能;於是,就隨人群跟著耶穌,想要得到祂的醫治。可是,這麼隱私的疾病,怎麽能夠當著衆人的面,向耶穌說出來呢?這位婦女就想,“對了,我不必當面向耶穌說出我的毛病;因爲祂身上充滿醫治的能力,所以我只要摸一下祂的衣裳,病就一定能被醫好!”於是,她就伸出手來摸耶穌的衣裳;果真,她的血漏一下就止住,立刻感覺身上的病已經痊癒了。


此刻,耶穌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轉過身來,問:“是誰摸了我的衣裳?”那位婦女知道在自己身上所作成的事,就戰戰兢兢,叩拜在耶穌的腳前,把實情都說了出來。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你的疾病消除了!”


耶穌把那位患血漏的婦女從人生的困境和絕望中釋放出來,讓她開始了新的生活。在這裡,和在其他醫治的故事中一樣,耶穌對被醫好的人說:“你的信救了你。”那麼,究竟是耶穌的能力醫治了這位女子,還是女子自己的信心醫治了自己?顯然,是耶穌的能力醫治了她。因為她在求醫的過程中,一定相信過許多醫生;但是,她對那些醫生的信心並沒有能夠醫好她。明明是耶穌的能力醫好了她,為甚麼耶穌卻對她說“你的信救了你”呢?


人的信心本身沒有醫治的能力。人的信心,只是一條通向上帝恩典、領受上帝能力的管道。使徒保羅說得好,“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以弗所書2:8)。上帝的恩永遠是根本的、首位的。今天的福音故事表明,那位女子因耶穌醫治的大能而得救;但是要得到這個恩典,必須通過信心的管道。上帝的恩典和耶穌的大能已經為我們預備了。就看我們有沒有信心去領受。信心包括行為;真有信心,必定表現為相應的行為。那女子伸手去摸耶穌的衣裳,就是信心的行為。如果只是心裏“相信”,沒有伸手去摸耶穌的衣裳,也無法得到耶穌醫治的大能。


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身體的疾病、心靈的痛苦,或在工作、家庭、社会处境(如移民身份)上陷入意想不到的困境時,只要像那位女子一樣,伸出真誠、純正的信心之手去觸摸主耶穌,就一定能够得到醫治。“你的信救了你!”這是主對我們的應許。我們既然信靠主,就要信靠到底,無論怎樣,都不要動搖。記住,信心就是通向平安的道路;上帝藉著你的信心,把平安賜給你。


有一個笑話,說到一位老先生,見自己日漸衰老,想到自己可能來日無多,心裏很難過,就向上帝祈求,說:“上帝啊,如果你再讓我多活三十年,我一定奉獻全部時間來事奉你。”上帝說:“好啊,我就再給你加三十年。”


這位先生見上帝答應了他的請求,非常高興,連忙去照鏡子,可並沒有看到自己變年輕。於是他就去找整容醫生,花了大價錢,也受了大痛苦,整容年輕了三十歲。可是,手術後不久,他卻死了。到了天上,見到上帝,他就問,“上帝啊,你不是答應讓我再多活三十年嗎?我怎麽就死了呢?”上帝看了看他,說:“你是誰呀?我不認識你!”(他整了容,上帝認不出他啦。)


其實,人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犯和這位老先生一樣的錯誤:雖然來到了上帝的面前,但卻沒有信心,不相信上帝的應許;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我行我素,任意妄為。最後,雖然吃了大苦,花了大錢,卻仍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阿爸、父,求你堅固我們的信心,完完全全信靠和順服你和你的愛子耶穌基督。讓我們透過信心的管道,領受你的恩典和賜福,行走主平安的道路。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8年7月1日修訂)

(2018/07/02 发表)


謝松齡:主恩夠用

聖靈降臨後第六主日講道(Proper 9, B年)


結2:1-5; 詩123; 林後12:2-10; 可6:1-13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 在今天的書信中,主對使徒保羅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主恩夠用》。


人在一生之中,都會遇到挫折和失敗。但是,面對挫折、困境和失敗,每個人的反應大不一樣。有這樣一件事。在德國,有一位牧師,剛剛接手一個教堂的工作。大凡牧師新到,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去探訪生病的弟兄姊妹。當他了解到有一位姊妹得了不治之症,已經有幾年不能常來教堂參加崇拜,就決定先去探訪這位姊妹。這位牧師帶了一本新出版的小書,這本書充滿著盼望、喜樂,洋溢著對上帝的感恩,鼓舞在各種患難中的人信靠主,活出美麗的人生。來到那位姊妹的家,牧師把這本書送給那位姊妹,鼓勵她像書中所說的那樣,靠著主的恩典,勇敢地生活下去。那位姊妹笑著對牧師說:“非常感謝你的關心。不過,我知道這本書。”牧師問:“你已經讀過這本書了嗎?”那位姊妹說:“這本書是我寫的呀。”


這位姊妹得了不治之症,陷入了人生中最大的困境,也許很快就會失去肉體的生命。她信靠主,禱告求主醫治她的疾病,讓她恢復健康。但是,她的病並不見好轉,連去教堂參加崇拜都很困難。主也許已經賜給她恩典,讓她比許多得這種病的人多活幾年。但是,主賜給她更大的恩典,就是讓她活得更有意義,聖靈在她身上運行,感動她寫出了這本書,鼓勵更多的人在困境中行出上帝的旨意,活出美麗的人生。她的疾病也許不再會好轉,她的肉體生命也許已經快要終結(人人都有一死)。但是她的作品一定會鼓勵許多人更好地生活。這使我想起一句諺語:“上帝可能關了你的門,但卻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每個人都會遇到困苦和患難,就看我們怎樣去面對。在今天的書信《哥林多後書》中,使徒保羅也說出了他身體上的病患。他說:“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這是一根什麽刺,換句話說,他身體上有甚麼病患呢?保羅沒有明說。經過諸多考證,有人猜測他視力很弱,有人推斷他口才不好(口齒不流利),有人說他得了瘧疾,還有人說他患有劇烈的偏頭痛,經常發作。但這究竟是一根什麽刺並不重要,因為人人身體上或生理上都會有缺陷;重要的是,保羅怎樣面對他肉體上的這根刺。


保羅認爲這根刺、這個缺陷之所以加在他的肉體上,是要讓他不敢驕傲。因為有許多理由使保羅可能驕傲。第一,保羅是個學問高深的神學家,並且精通希臘語言文化;第二,主耶穌曾經親自向他顯現,差遣他向外邦人、即非猶太人傳福音;第三,他歷盡千難萬險三次到小亞細亞和歐洲傳道,直到羅馬,親自建立了許多教堂;他的事工,比任何使徒都要多。因此,作為一個主所重用的偉大使徒,保羅有充分的理由自豪。但是,這根刺卻讓保羅知道,他有自己的弱點,不是一個完美的人。這根刺加在他身上,就是告訴他不可妄自尊大;讓他不敢在主、在人面前驕傲。


事實上,人都是不完全的,許多主所使用、甚至蒙主重用的人,都有驕傲的傾向。因此,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有和保羅一樣的“刺”。對此可以作一個比喻:這種栽在身上的刺,就像套在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由於人性的軟弱,人人都自我中心;常常本事越大,越妄自尊大,正像孫悟空常常逞能好強,自行其是,脫離控制,因此需要“緊箍咒”提醒他。保羅正是在類似的意義上,看待自己身上的“刺”;每當他驕傲時,這根“刺”就提醒他不要過於抬高自己。


保羅也曾向主禱告,求主醫治;“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他。主回答他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爲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8-9)。主並沒有從他身上拿掉這根刺,而是賜給他力量,讓他能夠擔當得起這根刺所帶給他的痛苦和患難;讓這根刺不致影響他的傳道事工。


保羅因此知道自己是軟弱的;他承認自己的軟弱,並且以自己的軟弱爲喜樂。他說,他特別喜歡誇耀自己的軟弱,樂於認識身上的缺陷,好使自己完全信靠基督的能力,讓基督的能力庇護自己。這樣,即使在遭淩辱、遇危難、被迫害、受困苦的時候,仍然歡喜快樂。無論何時何地,有主的能力和恩典同在,他的憂患都會變成喜樂,軟弱都會變成剛強。


使徒保羅和剛纔所說的那位寫書的姊妹,都是我們的榜樣。作為基督徒,我們受洗歸於耶穌基督,聖靈就在我們身上運行,上帝的恩典和慈愛就與我們同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人生道路上就不會遇到挫折、失敗、疾病、甚至禍患。另一方面,上帝還可能把我們放在某種特殊的處境中考驗我們、鍛煉我們、造就我們,讓我們成為主手裏有用的器皿。這很像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又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然而無論如何,上帝卻會使我們能夠擔當得起一切逆境所帶來的痛苦,賜給我們力量去戰勝克服一切患難,並且讓我們有能力在艱難困苦中,去完成上帝的使命,為主作美好的見證。只要我們全心信靠主,主的恩典一定夠我們用。


上帝愛我們,我們信靠上帝:這就是我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就像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係一樣:父母愛孩子,孩子信靠父母。有一個故事,說,一個男孩在院子裏搬一塊非常沉重的石頭。他使出吃奶的力氣,也沒能搬動那塊石頭。他父親路過那裡,看到孩子正苦苦掙扎,就問他:“你已經盡了自己的努力了嗎?”男孩說:“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父親說:“你還沒有盡到最大努力。因為你沒有請我幫忙。”這個孩子想搬起自己搬不動的石頭;他若是真的想達到目的,把石頭從院子這邊搬到那頭,就一定得請他父親幫助。父親愛他,只要他請求,父親就會幫助他。工作完成後,他應當讓人知道,是父親的能力幫助他搬動了石頭。


一切蒙恩在基督裏得到重生的上帝兒女,都要像孩子信靠父母那樣信靠上帝。要像使徒保羅那樣,認識和承認自己的缺陷和軟弱;如此,主的能力才會保護我們,主的恩典才會在我們身上顯明出來。以致叫人看見,我們所作成的一切,並非只靠我們自己,而是因為主的能力在我們身上運行。


當我們在身體上、心靈上、和社會上一切順利的時候,不要誇耀自己的聰明和能力,而要衷心感謝上帝。因爲我們的一切,都是上帝的賜予。當我們在身體上、心靈上、或社會上遭遇艱難困苦,覺得自己軟弱無能的時候,不要忘記祈求上帝,賜給我們力量、能力和智慧去克服一切患難,使我們的軟弱變剛強。要記住聖經所說:上帝偏要揀選世人所認爲愚拙的,來使自以爲聰明的人羞愧;上帝又揀選世人所認爲軟弱的,來使自以爲剛強的人羞愧(林前1:27) 。主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林後12:9) 。


現在讓我們禱告。


親愛的阿爸、父!你是我們的堅固保障。求你在我們軟弱的時候,賜給我們能力、賜給我們力量、使我們剛強;在我們愚拙的時候,使耶穌基督成爲我們的智慧。你的恩典真是夠我們用的。我們這樣感恩和讚美,是奉耶穌的名。阿們。


(2015年7月5日,2018年7月2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07月09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更新生命的氣息

聖靈降臨日講道(A年)


徒2:1-21; 詩104:25-35, 37b;林前12:3b-13; 約20:19-23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手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更新生命的氣息》。


復活節已經過去整整五十天了。復活節後的第五十天,也就是今天,是聖靈降臨節;又叫五旬節(Pentecost)。翻譯為“五旬節”很好;中國人以十天為一旬,五十天,就是五旬。今天的三篇經課都講到聖靈,三篇經課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信息,那就是聖靈的工作。聖靈是上帝的氣息,創造生命,也更新生命。當聖靈降臨的時候,我們要吸進上帝的氣息,讓聖靈在裏面運行,使我們的生命得到重生。


說到氣息,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我們呼吸什麼?我們呼吸空氣。人七天不吃飯,三天不喝水不至於死,但是不可以五分鐘不呼吸;因为我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空气。我們通常看得見食物和水,能夠分辨出食物和水的好壞。但是,我們却看不見空氣,我們常常不覺得空氣的存在。空氣決定著我們五分鐘之內的生死存亡,但我們卻常常忽視空氣;因為在感覺上,空氣好像不存在。直到斷絕空氣的那一刻,我們才會感到死亡的到來。呼吸空氣,氣息,我們叫它生命的氣息。


人需要生命的氣息。真正的生命的氣息,是從上帝而來。聖經記載,在幾個關鍵的時刻,都有上帝的氣息在運行。首先,是在起初創造的時候。聖經一開頭第一句話就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的水面上。”上帝的靈,就是上帝的氣息;上帝的氣息吹過水面,開始了祂創造天地萬物的工作。


聖經?創世記(2:7)接著告訴我們,上帝是用兩種成分造人。一種成分是塵土,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就像小孩子用泥巴揑泥人一樣;這是造人的第一步。第二步,上帝用生氣,也就是生命的氣息,吹在人的鼻孔裏,使人成了有靈的活人。沒有上帝的氣息吹進我們的鼻孔,我們就還只是一團有人形的泥巴;我們吸進了上帝的氣息,才成了有靈的活人。一旦上帝的氣息離開,我們就又回歸到原來的成分,還原成一堆塵土。甚至耶穌也是這樣。


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說了七句話(被稱為“十架七言”),大家記得其中有一句話是什麼嗎?那就是:“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路加福音23:46)。耶穌把自己的靈魂交還給上帝,上帝的氣息離開了十字架上的耶稣,於是耶穌回歸到塵土。但是,第三天,上帝的氣息又進入了耶穌的身體,他復活了!耶穌復活的生命,充滿了上帝的氣息;這復活的生命是永恆和榮耀的生命。


我們肉體的生存離不開空氣;但我們的肉體是暫時的,最終必定朽壞,回歸塵土。上帝的氣息,卻能讓死亡的靈魂重新活過來,再次賜給我們的信心、力量、勇氣和能力。耶穌受難後,他的門徒信心軟弱、勇氣衰退、力量耗竭。今天的福音說,耶穌復活的當天晚上,祂向門徒顯現,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耶穌用上帝的氣息,更新了門徒的生命,讓他們從死亡的狀態中甦醒過來。耶穌吩咐門徒聚集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的降臨。


今天的第一篇經課說:“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的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這叫我們清清楚楚地看見,上帝的氣息,以無比的大能,從天而降;上帝的氣息充滿了門徒,更新了他們的生命,讓他們擁有了從來沒有過的信心、力量、勇氣和能力,成為新造的人。這是上帝第二次的創造,重生出和亞當夏娃不同的新人。


聖靈降臨,不是專為耶穌和他的幾個親密朋友;耶穌復活,也不單單為了他自己。耶穌復活,聖靈降臨,都是為了一切新造的人。聖靈降臨,就像是賜給人們的新鮮空氣,讓渴望生命的人們,吸進上帝的氣息;讓已經死亡的靈魂,獲得重生。今天第一篇經課《使徒行傳》記載:“上帝說,……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2:17, 18)。


這一天,聖靈降臨,澆灌在門徒身上;門徒們吸進了上帝的氣息。當他們站起來講道的時候,上帝的氣息吹進聽道的人群,當天就有三千人受了洗。歷史上第一個教會就這樣建立了。所以,今天,聖靈降臨節,就是教會的生日。兩千年來,聖靈,即上帝的氣息在教會中間,在上帝的兒女、基督的門徒裏面,運行一切的事。


今天的第二篇經課《哥林多前書》說:“我們(基督徒)……都從一位聖靈受了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12:13)。我們是從水和聖靈受的洗。在受洗的時候,上帝的氣息臨在我們頭上,我們要吸進上帝的氣息,讓上帝的氣息在我們裏面運行,使我們從此成為新造的人,更新的生命在我們裏面天天成長。


在今天的第二篇經課中,使徒保羅說:“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林前12:7)。我們吸進上帝的氣息,是得到上帝給我們的恩賜,是從上帝得益處。聖靈,上帝的氣息在我們裏面運行,讓我們得到信心、智慧、知識、勇氣、能力,可以在世人面前為耶穌基督和上帝的國作見證;願聖靈藉著我們成就《主禱文》的禱告:讓上帝的國降臨,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各位弟兄姊妹,聖靈,上帝的氣息降臨在我們中間,澆灌在我們頭上。讓我們完完全全地打開自己,深深吸氣、再吸氣,讓聖靈、這賜生命的主進入我們裏面,作我們生命的主宰,掌管我們的一生,帶領我們的道路,使我們的人生彰顯出上帝聖靈的榮耀。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4年6月8日,2018年7月3日修訂)

(2018/07/03 发表)


謝松齡:上主是我的牧者

聖靈降臨後第七主日講道(Proper 11, B年)


耶23:1-6; 詩23; 弗2:11-22; 可6:30-34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上主是我的牧者》。


今天我們讀的詩篇是《詩篇第廿三篇》。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這首詩。在平安和喜樂的時候,他們用這首詩向上帝獻上感恩和讚美;在危急和悲傷的時候,他們讀這首詩彼此鼓勵,尋求安慰、尋求盼望、尋求力量。因此,無論是互贈禮品的時候,還是在婚禮或葬禮上,人們都常常選用這首詩。《詩篇廿三篇》也是我本人最愛的詩篇。在我遇到困難或感到害怕的時候,我就想起這首詩。一讀這詩,我就會感到平安,感到自己充實了、強壯了,有力量去抵擋一切的攻擊和試探。因為我知道自己柔弱,就像是一隻小羊;但是,有一位大牧人正在看顧我,保護我,堅固我,供應我每天生活上的需要,不讓我受到傷害。我也用這首詩,從內心深處向主發出感恩之聲。


《詩篇23》是大衛的詩。大衛原來是個牧童;上帝把他揀選出來,取代掃羅成爲以色列的君王。大衛在作王期間,歷盡千難萬險,幾次差點喪失生命;他也曾經犯下嚴重罪行,並且一生都爲自己所犯的罪承擔著後果。但是,他始終完完全全信靠上帝。大衛雖是以色列的君王,但在這首詩中,大衛把上帝奉為自己的牧人,把自己看作上帝的羊;表明自己要像羊相信、順服和依靠牧人那樣,相信、順服和依靠上帝。大衛本人和許多以色列人都作過牧人;他清楚知道,沒有牧人,羊就無法生存;有了牧人,羊的生命更加豐盛。即使貴為一國之君,也仍然是上帝的小羊;而且,君主作為一國人民的表率,責任重大,更要敬拜信靠上帝。


所以,以色列人常常用牧人和羊群用來比喻上帝和祂子民的關係。牧人和羊的比喻,在聖經中出現過六十多次,貫穿了整部聖經。在今天的經課中,就有兩篇使用了牧人的比喻。如《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爲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6:34)可以想見,羊群若沒有牧人牧養,一定非常可憐,他們迷失方向,不知去哪裏尋找草地和水源,也常被野獸侵害,孤立無援。


而遇到壞牧人的羊群,命運就更加悲惨。從《聖經?舊約》中,我們知道,上帝設立了祭司、先知和君王,讓他們像牧人一樣帶領和牧養以色列上帝的子民。但是,這些牧人卻並不全是好牧人,其中有不少壞牧人,他們違背上帝的旨意,把上帝子民引向歧途,殘害、甚至驅散羊群。在今天的舊約經課《耶利米書》中,上帝表明要審判這些壞牧人。上帝說:“那些殘害、趕散我草場之羊的牧人,有禍了!……他們趕散我的羊群,並沒有看顧他們。我必討你們這行惡的罪。”(23:1-2)上帝應許說:祂必設立悉心照管祂羊群的牧人。


上帝膏立大衛作王、作以色列的牧人;而大衛卻奉上帝爲他自己的牧人。這表明上帝是萬牧之牧、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是至高無上的大牧人、好牧人。《詩篇23》一開頭就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如果我們像小羊跟隨牧人那樣跟隨上帝,就會一無所缺,什麽都不匱乏。上帝不會去滿足人貪得無厭的物質、肉體慾望,但卻會使跟隨祂的人生命和生活豐豐滿滿。


上帝不僅讓我們的物質生活不至缺乏,而且使我們的靈性生命不斷成長。《詩篇23》接著說:“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祂使我的靈魂甦醒。爲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有人常常把上帝的“賜福”理解為自己物質或身體上願望的滿足。比如,有弟兄姊妹曾對我說,他/她初來教會時相信上帝會賜福,後來因自己的一些願望沒有及時得到滿足,如,沒能跑步成為美國公民,並未獲得更多利),就不信了。他們不明白,能夠每天物質無缺乏、生活有平安,就已經是莫大的賜福了。上帝最大的恩典,莫過於賜給人悔改的機會。上帝最大的賜福,並非滿足人無止境的慾望,而是喚醒、修復我們瀕死的、破碎的靈魂,醫治我們身體的病痛、心智的創傷,引導我們脫離罪惡,走正直公義的道路,回歸上帝創造我們時的樣子,使祂的名得榮耀。


《詩篇23》說:“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爲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上帝並沒有應許信靠祂的人都走平坦的大道,也許祂定意要用崎嶇的小路來造就有用的器皿。但無論如何,當我們遇到困難、遭受危險的時候,上帝都會伸出祂的聖手,扶持我們、保護我們,幫助我們抵擋一切身體上和心靈上遇到的攻擊和試探。


我們身體和心靈所遭受的攻擊和試探,來自許多敵人。比如,在洗禮誓約中,我們宣告要棄絕叛逆上帝的邪靈、棄絕一切邪惡權勢、棄絕我們裏面的邪情私慾。這些都是外部世界、心靈深處的敵人。《詩篇23》說:“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宴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福盃滿溢。”古代的最高君主與下屬立約時,都要擺設宴席。因此,當我們接受洗禮和聖膏,與上帝立下聖約,並誓言遵守,就是參與了上帝為我們擺設的宴席。藉著聖約,在上帝的保護和引導下,就能克敵制勝,福盃滿溢。


許多人知道一首著名的英文短詩,《腳印》(瑪莉?史蒂文森)。講一個人,走過時間的沙灘。時間沙灘,是比喻人的一生就好像一片沙灘;走過這片沙灘,留下的腳印,就好比人生的足跡。這個人走過時間的沙灘,他回頭看見,人生的大多數時候,都有兩行腳印;他知道,那是上主和他同行。但是,他也看到,在他人生最困難的幾段時期,卻只有一行腳印。他心想,在他人生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候,一定是上主離開了他,讓他獨自一人行走在死蔭幽谷之中。於是,他就問上主:“主啊,你曾經答應我,只要我跟隨你,你就與我同在同行。但是爲什麽,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離開了我?”上主回答說:“孩子啊,我愛你!我從來沒有離開過你。在你艱辛、危難的時候,你看見只有一行腳印,但那是我的腳印,是我抱著你,向前行。”《詩篇23》最後一句對此作了最好的總結:“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上主的殿中,直到永遠。”


我們都曾經是沒有牧人的羊,各人偏行己路、迷失方向,靈魂流離失所、精神無家可歸。可是,上帝憐憫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引導我們來到教會,受洗成爲祂的兒女,歸入祂的羊欄,成爲祂的小羊。上主是我們的牧者,用豐盛的草和水,滋養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只要我們一心一意仰望祂、聽從祂、跟隨祂,祂就永遠與我們同在同行。


現在讓我們再次同讀《詩篇第廿三篇》,作為禱告。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致缺乏。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

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

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

也不怕遭害,

因为你与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阿門。


(2015年7月19日)

(2018/07/06 发表)


謝松齡:分享你的五餅二魚

聖靈降臨後第九主日講道 (Proper 12, B年)


王下4:42-44; 詩145:10-19;弗3:14-21; 約6:1-21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分享你的五餅二魚》。


今天的福音講到耶穌用一個小孩子奉獻的五個餅、兩條魚喂飽五千人的神跡。根據聖經記載,主耶穌在傳道過程中,行過很多神跡。但是,只有五餅二魚的神跡在四部福音書中都有記載。這表明五餅二魚這個神跡有特別的意義。千百年來,“五餅二魚”成了西方家喻戶曉的故事;牧師在證道中也經常講到五餅二魚。大家可以看我們教堂的彩色玻璃窗,都是聖經中的故事;朝南的第四面窗上,描繪的就是五餅二魚。


四部福音書中,《馬太》、《馬可》和《路加福音》都記載,當天有五千人聚集在野地,求耶穌醫病,聽耶穌講道。天色將晚的時候,門徒請耶穌叫眾人散開,去買食物。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回答,他們只有五個餅、兩條魚,於是耶穌用門徒身上的五餅二魚喂飽了五千人。而今天我們剛才讀到的《約翰福音》,卻說是一個孩子獻出了他的五餅二魚。可以說,不同福音書作者記載的重點不一樣。但無論如何,我們要從耶穌的比喻,祂行的神跡,和其他聖經故事中看到我們自己。從今天福音的生動畫面中,我們看到了甚麼?


我們看到,許多人因為看見耶穌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跡,就跟隨祂。可以想像,其中可能有人想看耶穌再行神跡,有人自己想得到耶穌的醫治,也有人想作耶穌的門徒。和我們一樣,他們都想能夠從耶穌那裡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當時,猶太人的逾越節快到了。在逾越節,每個猶太男人都要去耶路撒冷參與節慶盛典。這些跟隨耶穌的群衆中,肯定有不少是從各國各地去耶路撒冷朝聖的。他們要作比較長途的旅行。對猶太人來說,他們要守潔淨與不潔淨的律法,因此,很多人出門時,會隨身帶著自己的食物,免得吃了不潔淨的東西。因此,在這五千人當中,可能有許多都帶著自己的食物。


當耶穌問門徒“我們到哪裏去買餅給這些人吃”的時候,使徒安德烈帶來一個孩子,願意奉獻他帶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讓大家分享。大麥餅是當時窮苦人家的食物;從他帶的食物就可以知道,這個小孩的家境貧寒。而五個餅、兩條魚,對五千人來說,簡直無濟於事。但是,安德烈還是把這個小孩帶到了耶穌的面前。耶穌就拿起小孩奉獻的大麥餅,祝謝了,分給所有在場的人,分魚也是這樣;讓大家都盡量吃飽。最後,居然還有零碎剩下,而且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這是個神跡;是上帝聖子耶穌基督所行的神跡。神跡是上帝的作為;在人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上帝既然能夠無中造有,從無中創造出萬有,既然能夠在寸草不生的曠野,為以色列人降下嗎哪,上帝就一定能夠變少為多。五餅二魚的神迹,表明耶穌基督是上帝聖子,祂能夠變少爲多,供應我們生命所需的一切。


《聖經》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今天的福音,透出許多亮光;我們在這裡只談幾個要點。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切都是在上帝的計畫之中。面對跟隨他的群眾,耶穌已經計畫好要怎樣喂飽這五千人;但卻故意先問腓力,到哪去買食物給這麼多人吃。對此,今天的福音說得非常清楚:耶穌“說這話是要考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做”(約6:6)。可見,之後安得烈領來一個男孩,帶著五餅二魚,都是在耶穌的計畫和聖靈的感動下成就的。主已經預定要使用這個男孩和他的奉獻。


第二,上帝的計畫,也要人的配合和響應。對一個孩子來說,一餐吃不了五個餅、兩條魚;表明上帝給人的,總是豐盛有餘。在這個神跡中,也要孩子樂意獻上上帝給他的一切與眾人分享。此外,雖然安得烈明明知道小孩子的五餅二魚根本無法讓五千人吃飽,但是他相信耶穌的能力能夠藉著小孩子的奉獻成就大事,於是把他帶到耶穌面前。小孩子的奉獻,果然被主重用。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像安得烈那樣,滿有信心,領人到主面前。一個人或許像那孩子看起來並不起眼,但若是出於主的旨意,就一定會重用他和他的奉獻。


第三,只要我們像那個小孩子一樣,毫無保留地奉獻出自己所的有,主耶穌一定會成就其餘的工作。哪怕我們的奉獻看起來微不足道,上帝都會在我們的奉獻上作善工、行神跡,使我們的奉獻變少爲多,豐盛有餘,成爲多人的祝福。上帝看重我們全心全意、真心實意的奉獻,無論多少,也無論是奉獻時間、才幹或是財物。上帝可以用你奉獻的五餅二魚喂飽五千人,還綽綽有餘。一切都是從上帝而來;我們並不會因為獻出自己的所有而有所缺乏,上帝會賜給我們更多,讓我們福杯滿溢。


第四,在場的五千人中,一定有帶著食物的,也一定有人帶著比小孩子五餅二魚更多、更好的東西;比如,不是五個大麥餅,而是十個小麥餅。但是,卻只有小孩子奉獻了自己的五餅二魚。這表明小孩子比成人更真誠、更坦白、更謙卑,完全依靠,充分信賴,沒有虛僞和掩飾,不會盤算,也不會欺騙。聖經記載,耶穌幾次對聽祂講道的人說:“除非你們回轉,變成像小孩子一樣,你們絕不能成爲天國的子民” (太18:3)。“凡不像小孩子一樣來接受上帝主權的人,絕不能成爲祂的子民” (可10:15;路18:17。上引皆自現代中文譯本)。上帝也更喜歡像小孩子一樣單純的人的奉獻。


耶穌再三說:上帝國的子民,正是像小孩子一樣的人。(可10:14;路18:16) 因此,無論是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教會生活中,我們都要活得像小孩子;用中國的成語說,要有“赤子之心”。所謂“赤子”,就是初生嬰兒,因爲初生嬰兒的皮膚是嫩紅色的。赤子之心,就是心地要像小孩子那樣單純、真誠、坦白、謙卑,沒有虛僞、矯飾、挑剔和欺騙,更要像孩子信靠父母那樣信靠上帝。


中國俗話說,我們是赤條條來。嬰兒除了自己本身的身體和心靈,一無所有;可以說,他的五餅二魚就是他自己本身;他獻上五餅二魚,就是獻上整個自己。嬰兒不能脫離父母,要在父母的懷抱中,完完全全依賴父母。所以,各位弟兄姊妹,我們要像嬰兒那樣,獻上我們的五餅二魚,就是我們整個的自己,爲耶穌所用;也要像嬰兒那樣,緊緊依偎在上帝的懷中,聽從祂的呼喚,完完全全信靠上帝,我們的生命就能豐豐滿滿。我盼望今天福音中的亮光能夠照亮每個人心靈的深處,也照亮每個人前面的道路;改變我們的心靈,也改變我們的生命旅程。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8年7月29日修訂)

(2018/08/02 发表)


謝松齡:讓聖靈掌管我們的舌頭(修訂版)

聖靈降臨後第十七主日講道(B年,Proper 19)


賽50:4-9a; 詩116:1-8; 雅3:1-12; 可8:27-38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讓聖靈掌管我們的舌頭》。


今天的經課講到了舌頭。我們每個人都有舌頭。你有舌頭,我有舌頭。在座各位,誰沒有舌頭,請舉手!看來大家都有舌頭。沒有舌頭,我們就不能說話。美國有人統計,每個正常人平均每星期說的話,可以印成500頁的書!(這可能是指美國人,中國人說的話,可能沒有這麽多)當然,有些人有舌頭也不能說話。我們在上個星期的福音中就聽到,耶穌醫治一個耳聾舌結的人。耶穌對他說:“開了吧!”那人立刻就能聽見,能說話了。耶穌把那人的耳朵和舌頭從禁錮和捆綁中解放了出來。盡管聖經並沒有明說,但是,在耶穌醫治前,那人的耳朵和舌頭顯然是被某種力量控制著,使他有耳無法聽,有口不能言。


在今天的書信《雅各書》中,講到了舌頭;但所說的不是沈默的、不說話的舌頭,而是放肆的、亂說話的舌頭。我有一位牧師朋友,曾經和我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暴風雪的星期天早上,交通中斷,只有一位姊妹來教堂崇拜。那天的聖經經課也是《雅各書》第三章,和我們今天的一樣,講到亂說閑話的舌頭會造成多麽大的傷害。雖然,全教堂除了那位姊妹以外,一個人都沒有來,但是,牧師還是站在講臺上,就像面對著全堂的教友,用非常洪亮的聲音,告誡大家要警醒,注意舌頭的罪惡和危險。崇拜結束後,那位姊妹准備回家了,她來到牧師面前說:“牧師啊,你的講道真是好極了!但可惜的是,那些需要聽見今天講道、應該管好自己舌頭的人,連一個都沒有來!”這位姊妹是說別人說話放肆,應當管好他們的舌頭。但她在說這話的時候,卻沒有管住自己的舌頭,用舌頭在背後論斷了別人。


今天的《雅各書》說:“我們常常犯錯誤。誰在言語上沒有過錯,便是一個完全人;他能夠控制整個自己。”(雅3:2,現代中文譯本)在上面的故事裏,誰是在言語上沒有過錯的完全人?那位牧師是完全人嗎?還是那位姊妹?或者兩個都是完全人?或者一個人都不是?今天的《雅各書》給了我們答案。使徒雅各說:“人從來不能制伏舌頭;它是控制不了的邪惡,充滿著致命的毒氣。我們用舌頭頌讚我們的主、我們的天父,也用舌頭詛咒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所造出來的人。頌讚和詛咒都是從同一張嘴巴出來!弟兄姊妹們,這是不應該的!”(雅3:8-10現代中文譯本)


從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知道,即使是彼得,主耶穌最親近的門徒,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舌頭。在耶穌問祂的門徒“一般人說我是誰”的時候,彼得站出來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太16:16)”據馬太福音記載,此時,耶穌對彼得說:“你真有福了;因爲這真理不是人傳授給你的,而是我天上的父向你啓示的。”(太16:17 現代中文譯本)但是不久, 當耶穌預言祂的受難時, 彼得卻把耶穌拉到一邊, 勸阻祂說: “不! 主啊, 這事絕不可能臨到你身上!” 於是, 耶穌轉過身來對彼得說: “撒但, 走開!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爲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意思, 而是人的意思!” (太16:22-23)


使徒雅各向我們講了許多小東西調動和控制大東西的例子。比如,嚼環放在馬的嘴裏可以馴服馬匹;一點星火可以燒毀整個森林;舵手操縱小小的船舵,就能夠決定巨輪的航向;還有,就是小小的舌頭,會大大的影響我們人生的路程。不過,我們可以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是誰在掌管這些(可以調動和控制大東西的)小東西呢?我想,大家一定都能夠回答:騎馬的人控制著馬嘴裏的嚼環;玩火的人點燃燒毀森林的星星之火;掌舵的人操縱巨輪的船舵;而人的心和他裏面的靈掌管著舌頭。


由此可見,舌頭只是一個工具。最重要的是,我們應當知道,是什麽力量在後面控制著舌頭。讓我們再看今天的福音。當使徒彼得認信耶穌爲基督時,是上帝的靈向彼得啓示了這個真理,並用彼得的舌頭,說出這個真理。在耶穌預言自己的受難時,彼得勸阻耶穌,說受難“這樣的事絕不會臨到”耶穌身上,此時,正是撒但邪靈在彼得的心裏,並且通過彼得的舌頭,試探耶穌。所以耶穌痛斥彼得舌頭後面的邪靈:“撒但!退我後邊去吧!”這樣,我們就看到有兩種不同的靈性力量(靈力)在控制彼得的舌頭,也同樣控制我們所有人的舌頭:一個是聖靈,一個是邪靈。


在今天的第一次經課中,先知以賽亞說:“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以賽亞的舌頭是從上帝來的,所以他成爲先知,教導和扶助上帝的子民。耶穌曾經引用以賽亞的話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爲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4:18)先知和基督都是由上帝的靈膏立,因此,他們的舌頭是在聖靈的掌管之下,能用自己的舌頭向一切物質上、心靈上窮困的人傳福音。


如果人的舌頭脫離了聖靈(上帝的靈)的掌管,就會成爲最危險的武器。一切惡毒的或偽善的言語,如詛咒、欺詐、毀謗、謊言、謠言、閒言碎語、流言蜚語、污言穢語,或者是甜言蜜語、花言巧語,都是從舌頭出來的。有一個流傳久遠的故事,說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談論殺人的方式。孔子說,上等高明的人用舌頭殺人,中等高明的用筆頭殺人,最不高明的用石頭殺人。不管孔子是否真的說過這話,都表明人們完全瞭解舌頭有著巨大的破壞力量。不過請記住,當人用舌頭欺騙、汙染、毀壞和傷害別人的時候,也在欺騙、汙染、毀壞和傷害自己;而且,自己最終受到的汙染、毀壞和傷害一定更大。


聖經說:“果樹好,果子就好;果樹壞,果子也壞。從果子可以認出果樹的好壞。...因爲心裏所充滿的,口就說了出來。好人從他積存的善發出善來;壞人從他積存的惡發出惡來。” (太12:33-35現代中文譯本)可見,舌頭所發出的言語,是從心靈中來的。因此,從一個人的言語,就能看出他的心靈。


使徒雅各說:“人從來不能制伏舌頭;”也沒有人能夠制伏舌頭。但是,一旦靠著聖靈的工作,制伏了心靈中的邪惡,就一定能夠改變自己的舌頭和言語。基督徒是新造的人;真正的基督徒已經在聖洗禮中,藉著水和聖靈,得到了改變。在洗禮中,上帝觸摸了祂兒女的心靈。上帝觸摸了心靈,心靈就得到改變;從惱怒、嫉妒、仇恨、欺騙變成仁愛、憐憫、寬恕和誠實了。當上帝觸摸了我們的心靈,我們的舌頭就會在上帝聖靈的掌管之下。這個時候,舌頭的能力,就從毀滅性的變成建設性的;舌頭就說頌讚的話,不說詛咒的話。


我們要禱告,求主用聖靈的大能,使我們真正得到改變。用自己的舌頭,頌讚和榮耀主;用自己的舌頭,彼此說造就人的忠言;用自己的舌頭,向世界傳揚上帝救恩的福音。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8年9月15日修訂)

(2018/09/15 发表)


謝松齡:作僕人

聖靈降臨後第廿一主日講道(B年,Proper 24)


賽53:4-12; 詩91:9-16; 來5:1-10;可10:35-45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作僕人》。


為甚麼今天要說作僕人,不說作主人?為什麼要作僕人,不作主人?幾十年來,中國大陸曾經流行、現在仍然常說這樣一句話:“人民翻身作主人”。“翻身作主人”的意思是,原來是作奴僕,現在作了主人。原來被人統治,現在統治別人。現在的流行語言,是要當老闆,作CEO,許多人以為當了CEO就可以橫行霸道,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連帶自己的親信也可以一起霸佔交椅(職位),跟著發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因此,許多人把“作主人”當成一個好消息,因為從人的本性來說,個個都想作主人。


但是,有可能人人都作主人嗎?答案是:不可能!顯然,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個壞消息。正因為不可能人人都作主人,所以歷史上和現實中常常見到為了搶奪大小主人的座位而互相廝殺、血腥爭鬥。“作主人”似乎是一件非常榮耀和幸福的事情。人們常把君王的寶座當作主人的象徵。古往今來,無論是宮廷貴族,還是平民百姓,為了爭奪主人的寶座,不惜生靈塗炭,導致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人人都有當皇帝的願望,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俗話說,“卅年河東,卅年河西”;“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作主人”的念頭深入人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們甚至看到耶穌的門徒也在為“作主人”而進行“熱身賽”。今天福音講到,耶穌傳道三年之後,帶領門徒和跟隨他的人,最後一次向聖城耶路撒冷進發。在路上,“耶穌又叫過十二個門徒來,(再次)把自己將要遭遇的事告訴他們”,說他將被羞辱、被殺害、過三天復活(可10:32-34)。


耶穌剛說完,他的兩個親密門徒雅各和約翰就向耶穌提出要求,要在耶穌的榮耀裏,就是在耶穌作王以後,一個坐在他右邊,一個坐在他左邊。和當時的許多群眾一樣,他們以為,耶穌帶領他們向耶路撒冷前進,是要發動推翻羅馬帝國統治的武裝起義。在耶穌之前和耶穌之後,這樣的武裝起義發生過許多次。雅各和約翰想要在耶穌當老大的王國裏作老二和老三。他們的野心,使其他十個門徒大為不滿。因為他們同樣也在盤算著如何博取更高地位,在將來的王國裏“當家作主”;沒想到被雅各、約翰搶了先。如果雅各、約翰成功,就要爬到其他十個門徒的頭上,這使他們非常惱怒。


於是,耶穌把門徒召集到他面前,說,世上有君王、大臣作主人統治人民,但他的門徒不可以這樣。耶穌說:“你們當中誰要為大,就得作你們的用人;誰要居首(當領袖),就得做眾人的僕人。”耶穌以自己為例,說:他來到世間,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伺候)人,並且要為救贖眾人,獻出自己的生命。這表明,耶穌來,不是作受人服事的主人,而是作服事人的僕人,直至捨去生命,拯救眾人。


今天的第一篇經課《以賽亞書?五卅章》被稱為“僕人之歌”,預表了基督的使命,就是作僕人。耶穌基督是賜生命的主宰,被稱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但他卻是以僕人的身份來到我們中間。他是上帝的僕人,也是全人類的僕人。耶穌來,是“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他“為我們的過犯而受害,為我們的罪孽而壓傷”,為了使人得平安,他承受刑罰;為了讓人得醫治,他遭受鞭打。上帝差遣耶穌來,是要叫他承擔我們的罪過,作“贖罪祭”獻在十字架這個祭壇上。


主宰天地萬物、掌管人類歷史的是主上帝,世上並沒有所謂的“主人”。耶穌是主,但他來到世間,卻不是來當“主人”的。《聖經》告訴我們,想“作主人”的,其實只是作了魔鬼的奴僕。《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記載,耶穌受洗以後,聖靈引導他到曠野受魔鬼的三個試探(三次誘惑)。其中的一個試探,對大多數想“作主人”的來說,有著非常強大的吸引力——魔鬼帶耶穌“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太4:8-9,又見路4:5-7)可見,只要拜魔鬼,作魔鬼的奴僕,就可以作萬國的“主人”。因此,“作主人”者,不過是魔鬼的僕人、奴隸,根本就不是“主人”!“作主人”只不過是魔鬼對人的誘惑。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想“作主人”的,全都是使用魔鬼的手段、邪惡的伎倆。


在耶穌向耶路撒冷進發、去完成他救贖人類使命的途中,他最親近的門徒彼得曾勸阻他,叫他不要去受難。彼得的意思是,耶穌應當登上榮耀的王座,怎麼可以去受死呢?耶穌死了,誰來帶領門徒去“作主人”呢?這是魔鬼通過彼得,再次用“作主人”來誘惑耶穌。於是耶穌大聲斥責說:“撒但,退到我後面去吧!”(太16:23,可8:33)。耶穌拒絕作魔鬼的奴僕。


耶穌是上帝的僕人,奉上帝的差遣,來到世間作人的僕人。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樹立了一個生動的“作僕人”的榜樣。祂為門徒洗腳,並對門徒說:“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約13:14)耶穌用這種方式向門徒言傳身教,叫他們彼此作僕人。耶穌作僕人的人生,在十字架上的獻身達到高峰。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政治領袖或者宗教教主甘作僕人,並為拯救別人,而捨棄自己生命。只有耶穌一位這樣做了。


耶穌要門徒作僕人,但並非不要門徒做領袖,而是要他們作“僕人式領袖。”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效法耶穌的僕人式領袖。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一個下著大雨的夜裏,一隊精疲力盡的美國士兵在一位下士的帶領下,設立防禦柵欄。他們累了一天,已經沒有多少力氣移動柵欄了。那位帶領士兵的下士,站在旁邊高喊口令,卻不去幫助他們。這時,一位穿著平民服裝的人,騎馬路過這裡,他問那位下士,你怎麼不去幫助他們一起移動柵欄呢?那位下士說:“先生,我是下士!”意思是說,我雖然是最低級的領導,但也可以站在旁邊發號施令不動手。那位過路人說了聲“對不起”,便翻身下馬,去幫助士兵一起工作。當設立防禦柵欄的工作完成後,過路人對那位下士說:“下士,以後你若是承擔了這樣的任務,而又人手不夠時,就來找你的總司令,我會再來幫助你的。”這位過路人,就是當時美國聯軍的總司令喬治?華盛頓。美國獨立後,華盛頓成為美國的第一任總統。美國首都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華盛頓總統從哪裡學會了這樣的領導技能?他正是聽從了耶穌的教導,“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華盛頓作了“僕人式的領袖”,因此成功領導了美國的獨立戰爭,使美國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君主的民主國家,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華盛頓領導創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國家,也為後世樹立了一個“人民公僕”榜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雄心大志。有雄心想成就大事,當然很好。但是,如果你想要當領袖,無論是當組長帶領幾個人,還是當總統領導一個國家,都應當像耶穌教導的那樣,要樂意作用人,作僕人,這樣,你所在的團體,無論是一個小組、一個教會、還是一個國家,就一定會成長壯大、興旺發達。家庭生活也是這樣。如果夫妻雙方都樂意作用人、作僕人去服事其他成員,這個家庭就必定和睦幸福,快樂興旺。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8年10月20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10月20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盼望與警醒

將臨第一主日講道(C年)


耶33:14-16; 詩25:1-9; 帖前3:9-13; 路21:25-36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新年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盼望與警醒》。


什么是“盼望”?盼望就是相信某件事將會發生,並且殷切期望這件事早日來臨。盼望是人类生活的动力。人活着,不能没有盼望。有盼望的人会为所盼望的事去努力。失去盼望的人,必定丧失生活的动力,以致自暴自弃。“盼望”和“警醒”有甚麼關係?當人有了認真的盼望,就會在盼望中保持警覺狀態和清醒頭腦,時刻作好一切準備,迎接所盼望的事到來。


在教會年曆上,今天是教會新年的第一天。從今天起,進入四個星期的“將臨期”,直到耶穌誕生紀念日,“聖誕節”。什么是“將臨”?顧名思義,“將臨”就是“將要來臨”。什麼將要來臨?主耶穌基督將要來臨。“將臨節期”就是要我們在盼望和警醒中等候主耶穌基督的來臨。


根據聖經啟示,耶穌基督有兩次降臨。第一次,是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這是已經發生過的歷史性事件,每年在聖誕節的時候都要慶祝、紀念耶穌的降生。在福音书中,耶穌曾经多次預言祂的第二次降臨。比如在今天讀的路加福音中,耶稣對門徒說:“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雲降臨。”(路21:27)耶穌第二次的降臨,就是耶穌的再來,是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基督徒真正盼望的,是耶稣的再来。今天經課的主題,也是“主再來”。


很多人都知道,耶穌將要在世界“末日”再來,審判世界。耶穌也預言,在末日或末期來到以前,必定有許多災難和異兆出現。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日月星辰要顯出異兆;地上的邦國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聲響,就慌慌不定。人想起那將要臨到世界的事,就都嚇得魂不附體”(路21:25-26)。


我們曾經說過,所謂“世界末日”是舊世界的末日,也是新世界的開端。耶穌基督的再來,是宣告舊世界的終結,新世界的誕生,也就是《啟示錄》說的“新天新地”(21:1)。舊世界末日之前所出現的一系列災難和異兆,被耶穌稱之為“生產之難”(Birth Pains產難,太24:8,可13:8);換言之,舊世界終結之前,必定是黑暗重重、災殃連連、迫害横行、禍患不斷。耶穌所預言的戰乱、地震、饑荒,以及聖城耶路撒冷被屠和聖殿被毀,還只是“生產之難”的起頭。這些災殃、混亂、和痛苦會持續下去,直到耶穌基督再來。這些都是新世界誕生前,必定發生的陣痛。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看見這一切的現象,就知道上帝的國快要來了。”(路21:31)


教會設立“將臨節期”,主題就是等候耶穌的降臨。第一,是為了預備心思,迎接耶穌第一次降世的紀念日,即“聖誕節”;第二,更加重要,是為了操練自己,等候耶穌第二次再來。耶穌要我們“時時警醒,常常祈求,” 在盼望和警醒中等候祂的再來,到時才“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路21:36)。


“將臨節期”是耶穌誕生紀念日之前的四個星期。在季節上,“將臨節期”是一年十二個月中最黑暗的一個月。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夜比一夜延長,直到冬至那一天。冬至之後,太陽從南回歸線北移,日照一天比一天增多,光明又回來了!正因為如此,對許多民族來說,冬至都是个大節期;在中國也一樣。教會確定12月25日是耶穌誕生紀念日,即冬至後的四天左右,(東正教確定1月7日為聖誕節),是為了彰顯上帝聖子耶穌基督“是世界的光”、“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12);表明祂道成肉身、降生世間,是“光照在黑暗裏”,“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5, 10)。


耶穌基督來到世間,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馬太福音》記載,耶穌來,是應驗了先知以賽亞的話:“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9:2,太4:16)。從此,住在黑暗死蔭中的人類,可以選擇跟隨基督,在上主的光明中行走。


可是,人類仍然生活在一個罪惡的舊世界中。雖然不斷經歷著新世界誕生前的陣痛,但舊世界終結的日子尚未到來。耶穌告訴我們,“這些事(指災難、禍患、战乱、痛苦等‘陣痛’)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太24:6)。末期何时来临呢?耶稣说:“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太24:36)在今天所讀的路加福音中,耶穌只是說:“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21:34)。


因此,舊世界終結、新世界誕生的日子沒人知道。耶穌只是告誡:“你們要警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哪一天來到……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太24:42,44) 。耶穌要我們在新世界來臨前的陣痛時期里,“時時警醒,常常祈求。”(路21:36)就像一個人在危機四伏的黑夜中行路,引頸翹望黎明到來,並且時刻保持警醒,祈禱上主,躲避傷害,不至陷入迷惑,抵擋一切妖魔鬼怪的攻擊和試探。


可見,“盼望”是仰望將要來臨、但還沒發生的事情,真正信靠上帝的基督徒盼望基督的再來,盼望基督將要帶來的公義審判和新天新地。但是,盼望不是消極的等待,不是甚麼都不做、只盼著天上掉餡餅,而要像行走在黑暗中的人盼望黎明那樣,“時時警醒,常常祈求”,朝著光明的方向前進。可見,“警醒”是著眼於現在,做我們當下該做的事,那就是遵行上帝的旨意、實行耶穌基督賦予我們的使命。一句話,“盼望”是仰望未來,“警醒”是行出現在。盼望是警醒的動力,警醒為得到盼望。


耶穌說,沒有人知道祂再來的日子(太24:36)。因此,我們無法、也不必去猜測耶穌何時再來。我們能夠去做、也應該去做的,是努力讓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盡量符合上帝的旨意,這樣,就可以在耶穌再來的時候、或“末日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來到主的施恩寶座前。


我們受洗和每個主日崇拜的時候,都要宣告我們的信仰;“我們信獨一的主,耶穌基督……將來必榮耀再臨,審判活人、死人。他的國無窮無盡。”信靠上帝的基督徒對那將要來臨的新天新地滿懷盼望,因為有這樣的盼望,所以在這個舊的世界裏要時刻警醒,活出上帝兒女、基督門徒的樣子,守候所盼望的日子到來。


“將臨節期”為我們操練“盼望和警醒”提供了機會。這對我們個人靈性的成長、人生態度的改變和生命旅程的造就都有極大幫助。每一個跟随基督的人,不僅要“心裏相信”和“口中承认”上帝的福音,而且要使我們的信仰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在人生中活出基督福音的信仰。没有与福音相符的生活,信仰就是自欺欺人;沒有“警醒”,“盼望”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一旦能夠時刻警醒,活出福音,信仰成了生活方式,我們就會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崎嶇中走出坦途,在痛苦中獲得平安。福音改變了我們,並藉著我們去影響和帶動周圍的人,把榮耀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本主日講道所據福音】路加福音21:25-36


25「日月星辰要顯出預兆,地上的邦國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響聲而惶惶不安。26人想到那要臨到世界的事,就都嚇得魂不附體,因為天上的萬象都要震動。27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帶著能力和大榮耀駕雲來臨。28一有這些事,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救贖的日子近了。」


29耶穌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說:「你們看無花果樹和各樣的樹,30樹葉一長出來,你們看了自然就知道夏天近了。31同樣,當你們看見這些事發生,就知道上帝的國近了。32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一切都要發生。33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絕不廢去。」


34「你們要謹慎,免得被貪食、醉酒和今生的憂慮壓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忽然臨到你們,35如同羅網一樣,因為那日子要臨到所有居住在地面上的人。36你們要時時警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


【另參見】馬太福音24:3—25:46


(2018年12月2日講章。2018年11月22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11月23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耶穌基督的翅膀

大齋第二主日講道(C年)


創15:1-12, 詩27, 腓3:17-4:1, 路13:31-35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基督的翅膀》


今天是大齋節期的第二個主日。我們繼續行進在我們生命更新的朝聖旅程上。再過五個星期,就是復活節,是紀念主復活的日子。我們朝向復活的主,祂賜給我們更新的生命。在大齋節期間,我們每週讀的福音,都是記載主耶穌朝向耶路撒冷的旅程。耶穌進耶路撒冷,是為了完成上帝救贖人類的偉大使命。今天的福音,展示了一幅圖畫,描繪了耶穌在去耶路撒冷旅程中的一個片斷。


有幾個法利賽人,表面上看起來對耶穌很友好,來到耶穌面前,警告耶穌說,希律,即當時統治加利利的王,想要殺死耶穌;他們勸告耶穌離開這個地方。他們這樣做,不是出於好意,而是想把耶穌趕到另一個地方去。耶穌非常清楚自己所面臨的處境。他知道,按照上帝的救贖計畫,他將在耶路撒冷遇難。但時候未到,他現在還必須繼續給人醫治疾病,驅除邪靈,傳揚上帝國的福音;任何威脅都不能阻攔他的使命。


耶穌走在朝向耶路撒冷的旅途上。在耶穌看來,耶路撒冷雖然是聖城,但卻淪落為腐敗污穢、靈魂死亡之地。自古以來,許多先知是在耶路撒冷這個猶太人的宗教和政治中心遇害、被殺的。耶路撒冷的居民,自以為是上帝的選民,是上帝揀選出來作世界之光的民族,但他們卻屢屢背離上帝的旨意,甚至拒絕上帝的眷顧和拯救。在這裡,耶穌用了個比喻。


我相信很多人小時候玩過“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在這個遊戲中,母雞是保護小雞的,母雞用自己的翅膀遮蓋著小雞,不被老鷹侵害。而老鷹,則要把母雞趕開,抓走小雞。我們可以把老鷹看作是魔鬼或邪惡勢力,把小雞看作是上帝的兒女,而母雞,就是比喻奉上帝差遣,來拯救上帝兒女的耶穌基督。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指著耶路撒冷的人說,“多少次我要保護你的子女,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下一樣。可是你們不願意!”(路13:34,現代中文譯本)


確實,上帝曾經揀選以色列人,去實現上帝使命。但是,他們卻常常離棄上帝的旨意,結果被魔鬼俘獲、捆綁、吞噬,甚至“為虎作倀”,就像小雞落在了老鷹的爪子裏一樣。母雞要把小雞救出來,用自己的翅膀保護小雞,可是,小雞卻不願意。这些小雞寧可在老鷹(魔鬼)的掌控下生活。他們甚至要和老鷹一起,殺害前來拯救他們的母雞。實際情形可能更糟:耶穌稱希律為“狐狸”。他要面對的,是比老鷹更加兇殘的狐狸。


耶穌非常清楚這種狀況。許多人面臨這樣危险的情形,都會逃離耶路撒冷;可是耶穌卻仍然向著耶路撒冷前進。耶穌為了拯救人類,走向耶路撒冷。正如保羅所說:“(耶穌)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又像《啟示錄》所說:“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1:5)。想一想,做父母的(為人父母者),想要拯救自己的兒女,但兒女不願被救,反倒要殘害父母,父母會是怎樣的心情。尤其是,當父母明知頑梗不化的兒女最終會落入毀滅的境地,兒女的家園也將成為一片荒場,他們的心情一定非常痛苦、焦急。


耶穌當年為耶路撒冷哀哭。他要用生命和鮮血拯救耶路撒冷的兒女,但是,他們卻抵擋他、最終殺害他。如今,耶穌是不是也在為我們、為今日的世界而哀哭呢?《約翰福音》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3:16)。耶穌來,是要像母雞那樣,把小雞,也就是那些被罪惡所奴役的人們拯救出來。但是,正如《約翰福音》接著說的,“光來到世間,世人因為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3:19)。那些當今生活在黑暗死蔭中的小雞,和當年的耶路撒冷人一樣,習慣了黑暗,順從了邪惡,寧可在死亡中掙扎。他們討厭光明,因為他們做的事是黑暗的;他們抵擋甚至敵視拯救他們的母雞。


但是,我們卻要投入母雞的懷抱,領受她賜給我們的救恩,跟随她,走出黑暗死蔭的幽谷,脱离罪孽邪惡的深淵。我們受洗成為基督徒,就是在耶穌基督的翅膀蔭庇之下了。《聖經》,尤其是《詩篇》中,常常頌揚上帝的翅膀賜給上帝的兒女庇蔭。同樣,在耶穌基督的翅膀下,我們有救恩,有慈愛,有安慰,有公義,有聖潔。聚集在耶穌基督的翅膀下,是上好的福分。


耶穌基督向耶路撒冷前進,去完成上帝救贖人類的計畫;要召喚一切迷路失落的人,聚集在祂的翅膀底下。耶穌捨去自己,完成他的使命。如今,我們的使命是宣揚這救恩的福音,幫助那些還在老鷹的惡爪和狐狸的毒牙之間掙扎的小雞,一同來分享耶穌基督翅膀的庇蔭。上帝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祂的計畫。我們不一定都像耶穌那樣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但卻要持守受洗時和上帝立下的誓約,完成上帝託付給我們的職分。


這裡有個真實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有一位母親,是個基督徒,在一家餐館作女招待。她有個女兒,吸毒成癮,又和好幾個不正經的男人交往,生了三個孩子,每個孩子都來自不同的父親。因無力撫養,就把孩子交給寄養中心。這位母親用盡一切辦法,耗盡一切積蓄,幫助墮落的女兒離開那些男人,多次把她送進戒毒所,要她盡快脫離罪惡的生活。但她女兒卻利用母親對她的愛,不斷說謊、欺騙、偷媽媽的錢。母親流了無數的眼淚,作了無數次禱告,都無濟於事。最終,她的女兒還是死於吸毒過量。


這位母親強忍悲痛,繼續生活。她仍然在餐館做女招待。帶著堅毅的微笑,盡力給客人提供最好的服務。來用餐的顧客沒人知道她的個人悲劇。她說,“我要讓每位走進餐館的人開心、微笑,感到溫暖;然後帶著安慰,各奔前程。上帝知道我沒有能力彌合大的裂痕,但我也許可以修補一些小的破縫。”這位做招待的母親沒能拯救自己的女兒,但她卻仍然使顧客開心,把基督的愛,帶進他們的心靈。她把所作的一切看作她的使命。


耶穌向耶路撒冷前進。“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叫我們與上帝和好,與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讓我們這些小雞重新回到母雞的懷抱。我們願意像小雞回到母雞懷抱那樣回到上帝的懷抱嗎?我們願意像那位母親一樣,在工作中和生活上去修補人們心靈上的小缺失,彌合人與人關係上的小裂縫嗎?


沒有一個人能使整個世界變得完美公義。即使是耶穌,也曾為那些不願得救的人哀哭。但是,耶穌應許,他會與我們同在,只要我們跟隨他、奉他的名傳揚救恩的福音;並且在我們的生活中做一些微小的事,把基督仁慈的愛心和耶穌翅膀的庇蔭帶給一切相遇、相識的人,讓他們在得救的日子,也可以和我們一起向耶穌高呼:“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2月21日)



此文于2019年03月16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貧窮的寶庫

聖靈降臨後第廿三主日講道(B, Proper 27)


王上17:8-16; 詩146; 來9:24-28; 可12:38-44

?謝松齡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廿三主日講道(B,Proper 27)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貧窮的寶庫》。


甚麼是“貧窮的寶庫”?難道貧窮的人還有寶庫嗎?現在讓我們從今天的經課中尋找答案。


今天的第一篇經課《列王記上》和《馬可福音》分別講了兩個貧窮寡婦的故事。在《馬可福音》中,我們讀到耶穌在聖殿裏,對著銀庫坐著,看衆人怎樣奉獻,把他們的錢投到銀庫。祂看到許多有錢的人把整袋的錢幣倒進銀庫。這時,有一位窮寡婦走了過來,把兩個小錢投進奉獻箱。耶穌卻說這位貧窮寡婦的奉獻,比其他人的更多。


按照猶太人的傳統和律法,每個人必須向上帝獻上收入的十分之一,叫作十一奉獻。絕大多數猶太人都遵守十一奉獻的律法,向上帝獻上收入的十分之一。對於許多人來說,十分之一不是個小數目,因此他們用口袋背著錢幣來。但是,我們在今天的福音中看到,耶穌卻贊賞這位窮寡婦兩個小錢的奉獻;因爲兩個小錢雖然很少,卻是這窮寡婦一切生活的費用;她獻上了她的十分之十,百分之百。


奉獻之前,這位窮寡婦有沒有想一想,奉獻了所有的一切,她明天該怎麽辦,會不會餓死?她也沒有把兩個小錢獻上一個,留下一個,作為後路。她毫無保留地獻上了她全部的生活費用,可以說是她全副的生命。耶穌並沒有稱贊那些十一奉獻的人,耶穌贊賞的是完全委身的寡婦。這位窮寡婦得到了主耶穌的稱贊,在上帝的眼中她十分可貴。


今天的舊約經課《列王記上》記載了另一個貧窮寡婦的故事。她聽從上帝的旨意,獻上自己所有的食物去接待先知以利亞;上帝果然每天給她不斷的供應,使她和她的家人與以利亞一同安然度過荒年。她家的面罎和油瓶就好像是“聚寶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她用僅有的一把面、一點油為先知以利亞,也為自己和兒子做了餅。可第二天有同樣多的面在罎子中,有一樣多的油在瓶子裏,足夠供應他們,每天如此,直到荒年結束。


毫無疑問,在今天的故事中,我們聽到的兩位寡婦都是貧窮的人。大家知道,和窮人相對的是富人;和貧窮相對的是富足。貧窮和富足可以說是人類生活中的永恆話題。這個世界喜富厭貧,人人嚮往富足,沒人喜歡貧窮。在現代,貧窮通常被認為是一個需要消除和解決的社會問題。


論到貧窮和富足,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物質和錢財,並且一定是以物質和錢財為標準,來衡量什麼是貧窮、什麼是富足。有錢財,物質充裕,就是富足;沒錢財,物質匱乏,就是貧窮。在今天的這兩個故事中,我們正是用有錢還是沒錢、錢少還是錢多作為標準,來衡量貧窮和富足,於是判定那兩位寡婦是窮人,稱她們為“窮寡婦”。


但是,用物質和錢財多少來衡量貧窮和富足,只是人的標準。按照人的標準,在這個社會上,誰佔據的物質資源多,誰就是“贏者”(勝利者Winner),誰得到的物質資源少,誰就是“輸家”(失敗者Loser)。不僅人類個體是如此,在國際經濟貿易競爭中同樣看到這樣的表現。既然是競爭,就一定有輸有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了,國力增強了,就是贏者。反之,經濟和國力衰退了,就是輸家。贏者感覺揚眉吐氣,行事趾高氣揚,輸家只能低三下四,忍氣吞聲。


我們觀看這個世界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在經濟和物質層面的爭奪和競爭,很容易聯想到動物世界相同的情形。動物之間在搶地盤(權)、奪食物(財)、爭配偶(色)的鬥爭中,和人與人之間的爭奪與競爭非常相像。因此,人在肉體和物質層面上,與動物沒有多大差別。人與動物唯一的、本質的區別是,上帝造人時,把祂的靈賜給了人(創世記2:7),讓人擁有了上帝的榮耀(創1:26-27)。但是,如果人只是追求物質的利益、滿足肉體的需要,那就和動物沒有多大區別了,必定虧缺上帝的榮耀。


以物質和錢財的多少為標準來衡量貧窮和富足,是人的標準;上帝評判貧窮和富足的標準和人不一樣。如《聖經》所說,“上主看人不像世人。世人看外表,上主看內心。”(撒上16:7)人是用外在的、物質的、肉體的標準來評判人,自己本身也追求外表的尊榮、名譽和地位。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所嚴厲批評的以色列宗教人士(文士,經學教師)就是這樣,耶穌說他們“喜歡穿長袍招搖過市,喜歡人家在公共場所向他們致敬問安,又喜歡會堂裏的高位和宴會上的首座。他們吞沒了寡婦的家產,然後表演長篇的禱告。他們一定受到更嚴厲的懲罰!”(可12:38-40,現代中文譯本)這些宗教人士表面光鮮富足,內心卻黑暗貧窮,他們不滿足已經得到的一切,甚至還去侵吞寡婦的家產。在上帝眼中,他們是靈魂極度貧乏的窮人。


我們用人的標準,把那兩位寡婦判定為窮人;因為她們既沒有足夠的物質和錢財維持生存,也無意去追求那些宗教人士引以為傲的地位、名譽和尊榮,更不打算去謀取或侵吞別人的財物。一位寡婦把自己養生的兩個小錢全部獻給上帝,另一位則遵從上帝旨意,拿出自己和兒子僅有的口糧與先知分享。她們外表雖然貧窮,但內心卻有一個豐盛的寶庫。這寶庫中有信心、謙卑、順服、和真誠的感恩和奉獻,又有對人的憐憫和對上帝的愛。上帝在這貧窮的寶庫中與她們同在。有上帝的同在,她們滿心信靠,沒有懼怕,相信上帝會賜給她們每天所需用的一切。她們明白,與上帝同在同行,才是真正的富足!


其實,耶穌自己就是貧窮的寶庫。使徒保羅對我們說:“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為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哥林多後書8:9)耶穌是上帝聖子,卻倒空了自己(腓2:7- Emptied himself, 即放棄了一切),降卑為僕人,以一個無家可歸者的身份來到世間,替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叫人可以因祂富足,得到豐盛的生命。還有什麼比上帝所賜的生命更加使人富足呢?


在耶穌的許多教訓中,祂要求門徒完全奉獻,把自己完完全全獻給上帝。耶穌應許祂的門徒說,完全奉獻的人,捨棄一切跟從主,看似貧窮,實則富足,一定會在今生得到百倍的報償,在來世得到永恒的生命(路18:30)。我們所有的一切生命、才幹、時間、金錢,都是從上帝而來。這一切都屬於主,也要奉獻為主所用。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中對我們說,“要記住: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每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心願捐助,不要猶豫,不要勉強。因爲上帝喜愛樂意奉獻的人。上帝會更加豐盛地賜福給你們,使你們不但充足有餘,而且還能夠在各樣的善事上出力。”


現在讓我們禱告。萬能的天父,我們感謝你,因爲你有說不盡的恩賜。我們的生命、時間、才幹、金錢都是從你而來,也要把這一切奉獻給你。求你悅納我們的奉獻。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8年11月11日修訂)

(2018/12/03 发表)


謝松齡:改變心靈三部曲(二)

將臨第二主日講道(C年)


撒迦利亞之歌;瑪3:1-4; 腓1:3-11; 路3:1-6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改變心靈三部曲(二)》。


每一項工程,無論是建樓房、修道路、造飛機,都要預先設計;都是頭腦中先有概念或想法,然後讓這些概念和想法逐漸具體和完善,形成一套計畫、流程、並且畫出設計圖,再付諸實施。不僅從事工程是這樣,而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一件事,無論大事小事,都有設計,總是先有念頭,然後規劃,再去實施。


就算發短信這樣的小事,都要經過設計,都是先有念頭:想起有甚麼事要告訴別人;然後思考用甚麼方式和語言去表達,能夠盡量讓別人清楚理解自己的意思。至於投資、開店之類的大事,更是要經過長期的考查和策劃,才會去實施。但是,人們從小在日常生活中做的許多事情,卻好像常常在不經意中發生,不覺得裏面有甚麼設計。比如,在一個不懂事、不會說話的孩子面前放一大一小兩個蘋果,孩子會伸手去拿那個大的。一對雙胞胎,媽媽只抱起一個,另一個就會不高興,甚至哭鬧。我們看不出孩子作出反應之前的設計過程,也不認為“天真無邪的”孩子會設計,於是就說孩子的那種反應是天生的,是本能。


確實,人有許多反應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這些本能是人在被造的時候就已經“被設計”了。上帝造人時,吹一口氣在人鼻孔裏,讓人擁有了上帝的形像。所謂“上帝的形像”包括仁愛、聖潔、公義、信實、智慧、和自由這些特性。【試比較《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是上帝在造人時,為人所作的設計。其中非常特別的是,上帝賜給人自由意志,讓人在面對不同事物時可以自由作出選擇。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在面對魔鬼的誘惑時,選擇了接納和聽從魔鬼,從而背叛和離棄了上帝。從此,魔鬼邪惡的設計掌控了人類,人類按照魔鬼的設計思想、行動和生活。這很像病毒侵入了電腦,改變了原有的良好程序;電腦就按照病毒的程序運行。於是,整個世界就像中了毒的電腦,陷入黑暗、紊亂和罪惡之中。正像使徒保羅所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


世界的黑暗,源於人心的黑暗;世界的罪惡,源於人心的罪惡。魔鬼邪惡的設計侵入了人的心靈,改變了上帝的設計。聖經記載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樁罪案就是兄弟相殘,亞當夏娃的大兒子該隱殺死弟弟亞伯(創世記4:1-9)。這樁殺人案起因於潛藏在人類心靈中、最為普遍的兩個罪性,嫉妒和貪婪,由此進而產生仇恨,導致兇殺。


有一種理論說,嫉妒和貪婪是人性,出於人的本能。正因為有嫉妒和貪婪作為內在動力,人們才會去競爭,而競爭則推動了社會發展。這種說法對嗎?我說不對。因為不單人有嫉妒和貪婪,動物也有嫉妒與貪婪。有寵物的朋友都很瞭解,貓、狗都會嫉妒,也很貪婪。因此嫉妒和貪婪是動物性。在廣大的動物世界裏,嫉妒和貪婪引起的競爭,被總結為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就這點而言,人與動物沒有本質區別。區別只在於,人更加聰明,因此比動物更加狡詐、更加殘忍,詭計陰謀、明槍暗箭,無所不用其極。所以,人世間實行“叢林法則”,比動物界更加邪惡毒辣血腥!從人類開始犯罪到現在,該隱殺亞伯這樣的罪惡,包括各式各樣的凶殺、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此起彼伏的恐怖襲擊,以及一切不見鮮血和硝煙的互相傷害,貫穿並充滿了整個人類歷史。


魔鬼的設計使人倒退為動物。上帝卻要恢復人的尊嚴,重新獲得上帝賜給人的形像,彰顯上帝的榮耀。這就像清除電腦病毒那樣,清除魔鬼邪惡的設計。清除邪惡要有一個新的設計。那就是上帝聖子耶穌基督親自來到我們中間,拯救我們脫離罪惡,帶領我們走向光明。


在今天的舊約經課《瑪拉基書》中,上帝再次宣告了他的計畫,“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豫備道路。”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施洗約翰就是上帝的使者,他的使命,是爲主耶穌基督第一次來到我們中間豫備道路;豫備主耶穌和我們之間的道路。上帝是道路的設計師,約翰是修路的執行人。我們和主之間的道路不在天空中,不在大地上,就在我們的心靈裏;施洗約翰藉著悔改的洗禮,來修築這條心靈的道路。約翰向人們呼籲的三句話,就像“三部曲”,是叫我們接受基督,改變生命的設計。


施洗約翰的第一話是,“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這是呼召我們敞開自己,祈求和迎接主的道路直接通進我們的心靈。我們也要檢查和反省:到底有沒有高牆堵塞了我們和基督之間的道路;究竟是什麼障礙阻攔著上帝和我們修復關係。


第二,“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崗都要削平!”山谷和山丘就是道路上的阻礙。修築心靈的道路,同樣要把坑坑窪窪的地方都填滿,把高出地面的包塊全鏟平。我們心靈中有低窪的山谷要填滿,如,信心軟弱需要堅固,靈性空虛需要充實,愛的缺失需要彌補,憂鬱失望需要醫治。我們的心靈中還有大大小小的山丘,像驕傲狂妄、自我中心、自以爲是,都應當被鏟平。


第三,“彎彎曲曲的地方要改爲正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爲平坦!”在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上,每個人的心靈都有扭曲,心路都有崎嶇。心靈的扭曲不正和心路的崎嶇不平使我們遠離上帝的道,並且有意無意在人和人之間設置障礙、製造不和、互相仇視、甚至大開殺戒。我們要除去一切的嫉妒、貪婪、虛僞、詭詐、憤怒和仇恨,讓心靈清新正直、心路寬容坦蕩。


總而言之,施洗約翰傳達上帝信息的主題就是“悔改”,改變自己的心靈。悔改這個詞,在希伯來原文,就是回轉的意思。《瑪拉基書》傳達上帝的話說:“現在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3:7)因此,悔改就是轉向上帝。轉向上帝,不是一次性的動作,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轉向上帝,就是和上帝建立新關係,轉向上帝為我們設計的新人生、新生命。


有一位神學家把轉向上帝的悔改過程總結為三部曲(原為三個R,英文字母R),與上面所說約翰的三部曲相合。第一部,悔恨(Regret),對過去有罪行為的痛悔、憂傷;這是悔改過程中艱難的第一步。第二部,抵擋(Rejection),就是要抵擋當前的誘惑、試探,停止眼下正在犯的罪錯。第三部,決心(Resolution),就是決心今後不讓罪惡再次進入我們的生命和人生。這個三部曲,就是悔改的全過程:痛悔過去的罪,抵擋現在的惡,成就將來的義。


今天福音的最後,施洗約翰總結說,主的道路將通到我們,“凡有血氣的,都要見上帝的救恩”(路3:6)!我們基督徒都是從水和聖靈受的洗。施洗約翰的洗,是悔改的記號;耶穌基督的洗,是救恩的記號。我們在受洗時所立的聖洗誓約就是悔改、得救恩的記號。在將臨節期,我們應當重溫我們的聖洗誓約,讓它不斷得到更新。


現在請大家起立,打開中英文公禱書第186頁,讓我們重溫我們的聖洗誓約。……


——求主使所有更新聖洗誓約的人,活在主復活的大能裏,並盼望主榮耀的再臨。願主永在,永遠掌權,永無窮盡。阿們。


(2018年12月9日修訂)



此文于2018年12月08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你要痊癒嗎?”

復活第六主日講道(C年)


徒16:9-15; 詩67; 啓21:10, 22-22:5; 約5:1-9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你要痊癒嗎?”》


在古耶路撒冷的東北角,有一個門,叫“羊門”。猶太人去聖殿獻祭的時候,都牽著羊從這門進城。靠近羊門的地方,有一個池子,池子的四周都有柱廊,中間還有一條柱廊將池子分為兩半。五條柱廊有六米高,都有頂蓋,用來收容體弱患病的人,專供他們在廊下躺臥安歇。我們剛才讀的《約翰福音》記載,“裏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5:3)人們把這收容病人的池子稱為畢士大(Bethesda), 希伯來語的意思是“仁慈之家”。


這個“仁慈之家”被隔成兩個部分,所以又被稱為“雙子池”。一邊用來清潔獻祭的羊,另一邊供人們洗浴。池子裏是活水,來自地下;當地下泉水周期性充溢的時候,池子的水面就會翻滾、冒泡。當時(耶穌的時代)的人相信,是天使搧動翅膀,攪動了泉水;當池水激蕩起來時,第一個下到水裏的人,就能夠得到醫治。


因此,池邊有許多病人在盼望、等候天使搧動翅膀,以便在池水激蕩的一刻,搶先跳到池裏,醫好自己的疾病。有一位不能行走的病人,在這裡等待了三十八年。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他坐在褥子上等候機會、望眼欲穿、期待醫治。他滿懷改變生命的希望,卻一次又一次陷入絕望,因為他無法自己下到池子裏。他全部的生活,就是成年累月坐在褥子上等待,這成了他的生活方式。


這一天,耶穌來到了這個池子邊,看到那位病人躺著,知道他病了很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嗎?”耶穌主動詢問,表明可能要讓他得醫治。但是,那人並沒有正面回答耶穌的問題;沒有表達他想要得到醫治的願望,沒有說“我要痊癒”。他只是發出怨言,強調無法得到醫治的原因。他回答耶穌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幫我,把我放進池子。等我正想下去,已經有人搶先下去了。”


他的潛臺詞可能是說,“你既然如此關心我,不如在這裡等到池水湧動,幫我第一個下到水裏,我就能痊癒”。耶穌沒有理會他的抱怨,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好了,拿起他的褥子走了。


這位不能行走的病人,坐在褥子上三十八年,他唯一的盼望是,一旦天使攪動池水,就第一個下到水裏。他整天在期待中度日,心想:“一旦池水開始翻滾冒泡,就有人幫我離開褥子;一旦把我放到水裏,我的生命就會轉變,我的疾病就會痊癒!”


但是,這樣的期待只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幻覺。那人把盼望寄託在外在環境的改變,盼望池水的湧動和別人的幫助。可是,他自己卻毫無行動的能力,即使池水動了,也不能及時跳入水中;更沒有人願意幫助他。他完全依賴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內在的動力卻枯竭了,只能自我囚禁在他的褥子上。在這樣的心態中,他絕不可能得到醫治。這讓我想起中國的一個成語“守株待兔”;說的是,一個農夫整天坐在樹下,等待兔子跑來撞死在樹上,自己可以由此得到豐盛的美餐。


耶穌完全瞭解這個病人的心態,因此問他說:“你要痊癒嗎?”可是,那人連表達自己願望的勇氣都沒有,只是強調自己的無能為力、抱怨別人的投機取巧。我們能夠從這人的身上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嗎?我們不也是這樣,常常守株待兔,抱怨環境,諉過於人,……不願看到、也不願承認我們自身的怠惰、缺陷和問題,甚至不敢表明自己的期待和願望,只是坐在褥子上自我囚禁,逐漸喪失了行動的勇氣和能力。


這並不是說我們生活的外在環境無關緊要、沒有作用。環境確實會給我們很大影響。但是,環境並不決定一切。有一個比喻說,在適當的溫度下,受了精的雞蛋可以孵出小雞;但沒受精的雞蛋,很快就會發臭。這個比喻表明,內在的生命力比外部環境更為基本,也更加重要。沒有內在的生命力,環境的變化不僅毫無意義,甚至可能造成更壞的結果。


耶穌醫治了這個病人。但是,耶穌並沒有先叫叫池水蕩漾起來,然後幫助這個病人下到水裏。耶穌並沒有改變他外面的環境,而是改變他內裏的心態、賜給他內在的生命力,叫他有能力在現實的環境中行動。


褥子曾經是那人真實環境的一部分,他坐在褥子上三十八年,褥子負載著他三十八年的痛苦記憶。有一個詞,叫作“歷史的包袱”;褥子,可以說就是那人的歷史包袱。但是耶稣并没有说“丟掉你的褥子走吧!”而是說:“拿起你的褥子走吧!”那人就遵從耶穌的吩咐,沒有丟掉褥子,而是拿起褥子走了。我們常常說,要丟掉歷史包袱,輕裝前進。可是耶穌卻要那人“拿起褥子走”。難道耶穌不怕這褥子會引起那人痛苦的回憶、干擾他今後的生活嗎?


正如剛才所說,耶穌並沒有改變我們外部的環境。耶穌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內心。我們的過去,也是我們環境的一部分。現在的我們,是過去我們的延伸,我們不可能丟掉過去,只能讓過去的歷史和經驗成為我們今日生活的養分和動力。正像那個病人,過去坐在褥子上,不能動彈;如今拿著褥子走,周遊四方。褥子成了他現在生活的正資產。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對那坐在池子邊三十八年的病人說:“不要期待幻像了。聽從我的指示,起來行動吧!這樣,你就痊癒了,你就得救了!”耶穌的話語,改變了那人的內心,那人遵從了耶穌,於是出現了神跡。多年癱瘓的人起來行走了。可見,神跡在我們身上出現,是上帝大能的作為和我們信心的回應。對上帝的恩賜沒有回應,神跡就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上帝呼召我們,為我們預備了救恩,要我們聽從祂,用信心去領受救恩,這就叫“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2:8)


耶穌要改變我們,要賜給我們行動的勇氣和能力;呼召我們走上新的道路,用新的方式去生存、觀察、思考、說話和行動。當我們像那個得了醫治的病人一樣,真正站立起來,並且走向新生命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環境已經改變。不是環境捆綁我們、限制我們,而是我們靠著主的恩賜去開拓環境、改變環境,並且讓更多的人見到上帝的救恩。每一個人內心的改變,就是整個世界的改變。每一個人的痊癒,就是全世界的痊癒。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6年5月1日)

(2018/12/28 发表)



謝松齡:重生的洗禮(修訂版)

顯現後第一主日(主耶穌基督受洗日,C年)講道


Isa. 43:1-7; Ps. 29; Acts 8:14-17; Lk. 3:15-17, 21-22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重生的洗禮》。


在教會年曆上,每年1月6日是顯現節。“顯現節”是紀念耶穌基督向世人顯現祂的神性。在上個星期的講道中,我們已經說過,聖經中記載了三件事,顯現主耶穌基督的神性。第一件事,是東方博士來朝拜出生不久的小耶穌,表明耶穌是全人類的主;第二件是耶穌受洗時,聖靈如同鴿子降臨在祂頭上,天父上帝親自宣告耶穌是祂的愛子;第三件事,是耶穌剛出來傳道時,在迦拿城參加婚禮宴席,把水變成酒。


今天的福音就是講述了顯現耶穌神性的第二個事件,當耶穌受施洗約翰的洗時,聖靈彷彿鴿子降臨在祂身上,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這段經文,讓我們清楚看到了聖父、聖子、聖靈一同顯現;顯明了耶穌基督的神性。今天這個主日,又被稱為“主領洗日”,紀念耶穌的受洗。


在今天的福音中,施洗約翰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洗禮不同於耶穌的洗禮。約翰說:他自己是用水施洗,耶穌要用聖靈和火施洗。我們剛纔聽到的經文說,耶穌受洗的時候,聖靈降臨在祂的身上;因此,耶穌本人就是受水和聖靈的洗禮。耶穌藉著祂自己的受洗,親自設立了洗禮這個聖禮。所以我們受洗,都和耶穌一樣,是受的水和聖靈的洗。


對今天的福音,有人曾經提過一個很好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施洗約翰說,耶穌要用聖靈和火施洗,這個火是指的什麽。約翰這裏所說的火,有兩個涵義。第一,火象徵聖靈,象徵上帝的臨在。大家看那塊彩色玻璃,描繪了五旬節(聖靈降臨節) 聖靈降臨在使徒們身上的情形;那些火焰,就是聖靈的象徵。第二,火也象徵著審判。在今天的福音中,施洗約翰說,耶穌來,要把麥子收在倉裏,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聖經也常常用火來比喻上帝對祂僕人的攷驗和訓練;那就像用火來煉金子一樣,去除裏面的雜質,使金子更加純正。這是福音中“火”的意思。


約翰說他自己是用水,耶穌是用聖靈與火給人施洗。這兩種洗禮到底不同在哪裏?聖經記載,當使徒保羅來到以弗所的時候,他遇見一些門徒,就問他們:“你們信主的時候,有沒有領受聖靈?”他們回答:“我們從來沒有聽過有聖靈這回事。”保羅又問:“那麽,你們受的是什麽洗禮呢?”他們回答:“是約翰的洗禮。”保羅說:“約翰的洗禮是爲那些懺悔了的人行的;他告訴以色列人民要信在他以後來的那一位,就是耶穌。”他們一聽見這話,就奉主耶穌的名領受洗禮。保羅爲他們按手,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徒19:1-6,現代中文譯本)


今天第二篇經課《使徒行傳》也告訴我們,使徒彼得和約翰(使徒約翰,不是施洗約翰,只是同名)爲撒馬利亞基督徒禱告,因爲他們受了洗,還沒有受聖靈。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徒8:14-17)


可見,施洗約翰只是用水施洗;而耶穌的洗禮,不僅用水,而且用聖靈。約翰的洗禮是悔改的洗禮。悔改只是棄絕我們原來有罪的生命,脫掉舊我。而耶穌的洗禮是重生的洗禮;重生就是從上帝那裏領受新的生命,就是穿上新人,成爲上帝的兒女。


耶穌說,只有從水和聖靈才能重生,才能進上帝的國。(約翰福音3:5-7)我們如何接受水和聖靈的重生洗禮呢?有一位牧師,對參加洗禮班的慕道友說:“假設我拿一個墨水瓶,用軟木塞塞緊瓶口,然後用一根繩子吊著它,坐在船上、拖著它在河裏走,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把瓶子的裏面洗干淨?”洗禮班的慕道友用好奇的眼光看著牧師,說,“牧師啊,用你這個方法,永遠也別想洗干淨你的墨水瓶!”牧師說:是的,同樣道理,如果只是用水澆在我們頭上、或者把我們身體浸在水裏,而沒有聖靈進入我們裏面,那麽洗禮仍然毫無用處。必須打開我們的心靈,就像打開墨水瓶蓋,才能沖走裏面的污穢和黑暗,讓聖靈充滿我們的心靈。


新生命的成長,是一個過程。當我們受洗的時候,聖靈在我們每一個人裏面都栽種了新的生命。這個新的生命,需要陽光、水份和養料,才能成長。耶穌把跟從他的人稱為葡萄枝,稱他自己是真葡萄樹。每一條葡萄枝都要接在葡萄樹上才能存活;離開了葡萄樹,必定乾枯、死亡。葡萄枝不僅要存活,而且要結出豐盛的葡萄。因此,我們每一個基督徒只有連接在基督的身體上,才會有活潑的生命,繼續成長,結出果子。聖經說,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我們都是教會、即基督身體上的肢體。肢體要緊密連接在身體上,才能不斷得到養分,就是得到上帝豐盛的恩典和祝福,才能健康成長,結出碩果,發揮作用。


使徒保羅說,受洗跟基督耶穌合而为一,就是受洗跟他同死。我們的舊我已經跟基督同釘十字架,為的是要摧毀罪性的自我,使我們不再作罪的奴隸。藉著洗禮,我們已經跟他同歸於死,一起埋葬;正如天父以他榮耀的大能使基督從死裏復活,我們同樣也要過著新生活。(《羅馬書》6:3,6,4,現代中文譯本)“我已經和基督一同被釘在十字架上。這樣,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裏活著。”(加拉太書2:20)


因為有基督在我們裏面活著,有聖靈在我們裏面運行,我們就可以結出兩種果子。第一種果子,就是自身的改變:摒棄嫉妒,擺脫貪婪,仇恨遠離,拒絕詭詐、謊言,抵擋一切邪惡污穢的事情。聖靈結出的果子就是滿有愛心,待人真誠、信實、寬厚、仁慈,並且心中常有喜樂平安。這些都是自身的改變。第二種果子,是帶領更多的人歸向基督,和他們分享上帝賜給我們的救恩和新生命,讓他們也成為上帝葡萄園裏能結果子的葡萄枝。


各位弟兄姊妹,重生的洗禮,讓我們脫離罪惡的捆綁和死亡的權勢,並且從救主耶穌基督得到復活的新生命。重生的洗禮,叫我們棄惡歸真,捨罪從義,出死入生,從此作上帝的兒女。今天的福音記載,當耶穌受洗後、正禱告的時候,“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路3:22)我們受的是耶穌的洗。當我們受洗的時候,天父也對我們說:“你是我愛的兒女,我喜悅你。”因此,我們應當常常自我省察,使自己配得上帝的慈愛和喜悅。


受洗時,上帝和我們立下誓約。聖洗誓約是永恆的、不可解除的。我們不僅要口頭上說出,而且要在生活中活出誓約,我們新的生命才會成長,以至結出豐盛的果子,真正成為上帝喜悅的蒙福兒女。


現在請起立,打開《公禱書》186頁,讓我們重溫“聖洗誓約”。……

總結:求主所有受洗,歸與你的聖子耶穌基督之死的人,活在主復活的大能裏,並盼望主榮耀的再臨。願主永在,永作主宰,永無窮盡。阿門。


(2016年1月10日修訂)

(2019/01/11 发表)


謝松齡:基督叫你得以自由

顯現後第三主日講道(C年)


詩19; 尼8:1-3,5-6,8-10; 林前12:12-31a; 路4:14-21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基督叫你得以自由》。


今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的第一次講道。那天是一個安息日,耶穌和以往那樣,進了猶太會堂。當時猶太會堂敬拜上帝的方式,與我們現在很相像,先讀聖經,然後講道。耶穌進了會堂,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祂,祂站起來打開書卷,找到一個地方(以賽亞書61:1-2),讀了起來:“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爲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4:16-19)


讀完這段聖經,耶穌坐下來講道。這是耶穌第一次講道,也是一篇最短的講道,只有一句話。耶穌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耶穌用這一句話的講道,宣告了他的使命。表明他自己就是聖經所預言的那位、被聖靈充滿的受膏者,他的使命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醫治傷心的和盲目的,解放被囚禁的和受壓迫的人。


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個故事,講到一位父親和他八歲的兒子一起看電視。看到一個新聞,報導監獄的犯人越獄逃跑。父親就自言自語說,“這個監獄怎麽搞的,竟然讓犯人逃跑了呢?”兒子就對父親說,“是耶穌把他們釋放了。”父親問兒子,“你怎麽知道是耶穌把他們放跑了?”兒子說:“我們在主日學的時候,老師說耶穌要叫被被擄的得釋放啊。”


雖然這是個笑話,但是,大家不要笑話那個孩子。因為我們自己也常常望文生義、從表面的文字膚淺曲解聖經中的話語。耶穌宣告他的使命,是要叫被囚禁的得釋放、受壓迫的得自由;但是,耶穌並沒有叫人們去推倒監獄的高牆,把犯人放出來。也沒有叫人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解救被欺壓的人。耶穌自己更不會這樣去做。有些教會派牧師或同工向監獄裏的犯人傳福音,因為知道,陷入牢獄之災的人,根源在於他們的心靈受到罪惡的捆綁和控制。人一切的言行,都是從心裏發出來的;因此,只有讓他們的心靈從罪惡的囚禁和壓迫中解脫出來,他們的身體才能真正得自由、得釋放。


要知道,囚禁,不只是身體被關在監獄裏;這個世界上還有多種多樣的被囚禁、被綑綁的狀態。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雖然身體沒有被關在監獄裏,但心靈卻常常處在被囚禁的狀態中。許多人陷在罪過和邪惡的枷鎖之中,被囚禁在看不見的監獄裏。作一個什麼比喻呢?我以前吸過菸,可以用吸菸來比喻。許許多多中國人都吸菸,也有這方面的經驗。雖然吸菸不算罪,但是,我們可以用吸菸這個行爲,和罪的綑綁作個類比。


我們知道,吸菸上癮的人,離不開菸,不得不吸菸;於是,吸菸的人就被菸癮所綑綁,受菸癮所控制,作了菸癮的奴隸。吸菸的人也知道吸菸不僅要花很多錢,而且會嚴重損害自己的健康,引起心臓病、高血壓、癌症等等;二手煙還會損害週圍人、特別是損害自己家人的健康。但是,他們都會抱著僥倖心理,說:“這些病不一定落到我和我家人身上。”更有人“引經據典”,辯解說,“你看,丘吉爾和鄧小平這兩個大人物都是老菸槍,但都活了九十多歲,而且都是無疾而終。”吸菸的人也一定都有過戒菸的經歷;但是,大多數人戒煙都會失敗。戒煙失敗,會引起自卑感、負罪感,更加覺得自己已經成了菸的奴隸,於是在心理上、精神上受到更大的傷害。


在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像貪婪、嫉妒、仇恨、撒謊這些普遍的罪惡,就像菸癮一樣綑綁人、控制人,使人成了罪的奴隸(罪奴);在這些罪惡中不斷敗壞自己、傷害別人。聖經記載,亞當夏娃背棄了上帝和他們所立的約,被趕出伊甸園以後,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該隱因爲貪婪,沒有把最好的出産獻給上帝;小兒子亞伯慷慨,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獻給上帝。哥哥該隱因此嫉妒弟弟亞伯,進而産生仇恨,挑起事端,把弟弟亞伯殺死了。當上帝問該隱,“你弟弟亞伯在哪裏啊?”該隱就向上帝撒謊,說:“我不曉得。”並且,為了加強自己的謊言,該隱故作鎮靜反問上帝:“難道我的責任是看顧弟弟嗎?”


這是人類的第一樁兇殺案,生動地表現出人的貪婪、嫉妒、仇恨、撒謊這些基本的、普遍的罪。這些罪,從古至今綑綁著人類,像菸癮控制著吸菸愛好者一樣,使人無法擺脫它們;反而理所當然、心甘情願地按照罪惡的指示行事。耶穌來到世間的使命,並不只是解放那部分身體被囚禁、被壓迫,物質上有困難,肉體上有缺陷的人,而是要使一切被罪惡綑綁的人得釋放;叫一切受邪惡壓制的人得自由,把人類從貪婪、嫉妒、仇恨、謊言和一切罪惡的綑綁中釋放出來,讓人們不再敗壞自己和傷害別人,並且和其他所有的人重新和好,建立健康美好的人際關係。


當耶穌說到“貧窮的人”,我們也許首先想到是那些錢財匱乏、缺衣少食、住房簡陋的人。很少會想到豐衣足食、物質豐裕的人也有貧窮的一面,那就是心靈上的貧窮。我們常常只看到人在肉體上和物質上的需求,忘記了一個完整的人既有肉體,也有心靈。


耶穌所說的貧窮,通常是指心靈和靈性上的貧窮。耶穌沒有說給貧窮人送金錢,而是說向貧窮人傳福音。在肉體上,人和動物一樣,若是沒有物質上的供給,就難以生存。但人和動物根本的區別是,人有靈。因此,耶穌在受魔鬼試探時反駁魔鬼說:“人活著不單是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中所出的一切話。”因此,對人而言,真正的貧窮乃是心靈的貧窮。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許多人,有的家財萬貫,有的權高位重,有的學業優秀,但心靈上卻很貧困。很少聽說有人因為物質上貧窮而自殺。自殺的人大多因為心靈上貧窮:空虛、軟弱、憂鬱、痛苦、負罪感、絕望。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上海富人比陝北窮人更容易自殺》(阿波羅新聞網,2008-05-09 http://hk.aboluowang.com/life/2008/0509/86366.html )。作者林清玄是一位臺灣人,為陝北的一個山村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學。他曾經問那個山村的村長:“生活這麼苦,有沒有人自殺?”村長瞪大眼睛說:“沒有的事!恐怕從秦始皇到現在都沒人自殺吧!拼着活下去都沒時間了,哪有力氣尋死呀!”與此相反,這位作者在上海聽說每年平均有五百人跳黃浦江死亡。此外最近十多年來,中國常常有報導富豪和高官自殺身亡。也有許多在中國或出國留學的所謂“學霸”,看似都有光明前途,但卻選擇了輕生的道路。這個世界上有無數人,雖然身體自由,但卻心靈貧窮、被罪囚禁、受惡壓迫、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聽,他們正在生命和死亡的邊緣掙扎。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啟示說:聖經對救主基督的預言,今天已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耶穌強調“今天”。耶穌基督不是在過去,也不是在未來,正是在今天、在我們身處的地方,也就是此時此地來到我們中間。耶穌基督與我們相遇,親手鬆開罪惡的捆綁,叫我們得以自由。他醫治我們心靈的創傷痛苦。讓我們心明眼亮,看清人生的方向,跟隨他行走在光明的生命之路上。跟隨耶穌基督,接受他為救主,遵行他的旨意,我們就得到真正的自由,不再受罪惡的壓制和死亡的威脅,我們的心靈就剛強富足,我們的人生就豐豐富富。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1月24日講道,2019年2月2日修訂)

(2019/02/02 发表)


謝松齡:耶穌改變你的形像(修訂)

顯現最後主日講道(C年)


出34:29-35;詩99;林後3:12-4:2;路9:28-36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改變你的形像》。


有句成語“喜新厭舊”。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是人人都討厭舊的,有人就把舊東西當成寶貝,有的東西的確越老越討喜,越舊越值錢。不過,毫無疑問,人人都喜歡新的:新的開始,新的計畫,新的事物;人人喜歡一個新的起點,擁有一個新的前景、盼望一種新的變化。比如,新年就象征著一個新的開頭、新的變化。我們中國人有一個文化上的習慣(民俗),就是在新年的時候貼春聯。有一幅最常見的春聯,叫作“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是說一年的開頭,一切都重新開始,宇宙萬物都是一派新的氣象。這就叫作“更新。”我們真的非常盼望更新,盼望生活的更新,盼望生命的更新,盼望人生出現新的轉機和新的氣象。


更新是一種變化,顧名思義,就是從舊的改變成新的。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正好都是講到變化、講到更新。在今天讀的舊約出埃及記中,講到摩西因爲上帝和他說話,臉上就發了光。今天的路加福音記載,主耶穌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面貌就改變了,潔白放光。據馬太福音相同段落的記載,耶穌帶著彼得、約翰和雅各上了山,在山上“變了形象,臉面明亮如日頭。”


從這兩段經文中,我們看到,摩西是在和上帝說話的時候、耶穌是在禱告的時候(禱告也是和上帝說話),他們都是在接近上帝的時候改變形象、臉面發光的。在那個時刻,他們的臉面上和身體上,都發生了奇妙的改變,顯現出上帝的榮耀,反映著上帝的光輝。


以色列的先知摩西登上西奈山和上帝說話,是因為上帝要通過摩西,把律法(十誡)傳給以色列人,讓上帝的光照亮他們的心靈,更新他們的生命。摩西在和上帝說話時改變形象,表明上帝要藉著摩西改變以色列人,使他們成為上帝合用的子民。


福音書中則記載,耶穌帶著他最親近的三個門徒彼得、約翰和雅各登上高山,在山上變了形象,衣服潔白放光,臉面明亮如日頭。“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兒子,你們要聽他。’”表明天父叫門徒藉著聽從耶穌,效法耶穌,讓基督光照自己,改變自己,成為基督的樣式。


上帝通過摩西與以色列人立約,這舊約(林後3:14)是寫在兩塊石板上的。上帝又藉著祂的獨生聖子立約,這更美的新約,是耶穌用他自己的血與眾人立下的聖約。上帝與人立約,是要更新人的心靈,改變人的形像。


現在讓我們來看教堂裏的彩色玻璃。你們看,彩色玻璃上畫面中的耶穌、摩西、諸先知和衆使徒的頭上都有光環。這光環,就是改變形像的象徵。這光環,表明他們向世界反射著上帝的真光和基督的榮耀。當耶穌榮耀的光輝照在門徒身上,他們的心靈就被改變、他們的生命就被更新。基督的門徒被改變成爲基督的樣式,擁有越來越多的榮耀。正如使徒保羅在今天的書信《哥林多後書》中所說:“我們大家都用臉反映主的榮耀;那從主,就是聖靈,所發出這榮耀在改變我們,使我們成爲他的樣式,有更輝煌的榮耀。”(林後3:18, 現代中文譯本)


各位弟兄姊妹,當我們受洗,真正成為基督徒的時候,上帝的真光已經進到我們裏面,改變我們的心靈、更新我們的生命。心靈和生命改變了,我們的行為和人生才會隨之改變。世上的罪惡,是從罪惡的心靈發出來的。世界的美好,是從美好的人心發出來的。我們每個人都盼望有新的、美好的人生,但是,新的、美好的人生是從新的生命、美好的心靈而來。只有跟隨基督,遵行上帝的旨意,我們的形像才會改變。內在的形像和外在的形像都會改變。真正的基督徒在世上反射上帝的真光和基督的榮耀,人們就會從他們身上看到主耶穌基督的印記,甚至可能看到他們身上的光環。


我們中國人講到過新年,常常說,“除舊佈新”。也就是說除掉舊的,換上新的。每逢新年,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都會清掃住宅,換上新的裝飾。這叫除舊佈新。我們生命的更新,也要先除掉舊的,才能換上新的。就是保羅所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在基督裏,我們才能脫去舊我,成為新人。有人或許會問:“在基督裏”這話很玄乎;我們怎麼樣才能夠“在基督裏”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今天的福音裏。當耶穌在山上變像時,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他。”因此,我們聽從耶穌,就能“在基督裏”。


我們若是能夠真誠地聽從上帝的聲音和耶穌的話語,基督的靈就進入我們裏面。這樣,基督就在我們裏面,我們也在他裏面。在基督裏,我們心靈中的骯髒和污穢就得清除。正像保羅所說:“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後書3:17)基督的靈叫我們脫離了罪惡和黑暗的捆鎖和奴役,我們就擁有了真正的自由。耶穌改變我們的形像,更新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人生必定充滿新鮮的氣息,湧動強韌的活力。


按照教會的年曆,本週三是“塗灰日”,又被稱為“聖灰星期三”,從這天開始,進入 “大齋節”。四十天的大齋節期,是一個更新的聖節。在即將開始的大齋節期,我們要靠著上帝更新的大能,藉著勤讀讀經、恒切禱告、默想聖言、自我反省、真誠悔改,來改變形象,得到更新。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2月7日講道,2019年2月2日修訂)

(2019/02/05 发表)


謝松齡:超越時空的價值

顯現後第六主日講道(C年)


耶17:5-10; 詩1; 林前15:12-20; 路6:17-26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超越時空的價值》。


“價值”原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在更加廣義的概念上使用“價值”這個詞。比如,人們在開始一件事情,或實行一個計畫之前,常常會問自己或者尋求諮商,做這件事有沒有價值,交往這個人有沒有價值,去教會有沒有價值;甚至可能問,信耶穌有甚麼價值。在經過一番仔細的權衡和比較之後,認為有價值的事,就會去做;認為沒價值的事,不會去做。若是認為價值大,用心用力就多;認為價值小,用心用力就少。


可見,“價值”這個詞通常反映的是人們對某事某物的需要和追求。如果大家都追求和需要某一件東西,那麼這件東西的價值必然就高,如鑽石;若是大家都不需要也不追求某樣東西,那麼這樣東西的價值一定會低,如岩石。所謂“物以稀為貴”,說的就是,一樣稀少的東西,如果大家都想要,就會顯得貴重,價值相對高昂。可見,所謂“價值”完全是人內心需要和追求的一種反映。衡量“價值”的標準或尺度,完全在人的心目之中;這個“標準”或“尺度”的系統,可以被稱作“價值觀”。


相信有許多人讀過匈牙利詩人裴多菲(1823-1849)的名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首詩就表現了詩人的價值觀。無疑,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當然極其寶貴。但有人卻把“愛情”看得比生命還貴重。比如,裴多菲是個窮詩人;他父親原是屠宰場老闆,後來破產,家境一落千丈。他卻追求一位美麗的伯爵女兒。這位貴族小姐反抗家庭和社會的巨大壓力,“下嫁”裴多菲,“捨命陪君子”,因此這“愛情(比生命)價更高”。不過,裴多菲卻說,為了追求價值更高的“自由”,可以捨棄自己的生命和愛情!他本人正是這樣做了;26歲時,在保衛他的祖國匈牙利獨立和自由的戰爭中獻出生命,遺下了22歲的妻子和一歲半的兒子。他的獻身,讓他的生命有了更高的價值。


現在仍然有許多中國人知道“仁義”這個詞。“仁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在古代“聖賢”看來,仁義比生命的價值更高。孔子說,“不要為了活命損害仁德,寧可犧牲生命成就仁德”(《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我想要生命,也想要道義;當生命和道義不能兼得時,我就捨棄生命,選擇道義”(《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接著說,“我喜愛生命,也喜愛勝過生命的東西(道義);所以我不會為了求生,損害高於生命的東西(道義)”(“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在裴多菲和孔子孟子的心目中,“自由”、“仁義”,比人的生命擁有更高價值。這表明他們都十分清楚,人類超越動物,有比動物更高級的心靈上、社會上的需要和追求,因此擁有超越肉體生命和物質財富的更高價值。但是,孔孟的仁義和裴多菲的自由,都有其時代(時間)和社會文化(空間)的局限性。比如,裴多菲所說的“自由”,是專指讓他祖國匈牙利從當時的外族統治下解放出來,獲得自由。而孔子孟子所說的“仁義”,也和古代中國特定的社會形態和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因此,這些價值觀只是從人看人,擺脫不了時代和社會文化的限制,不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意義。


只有那超越時空的創造主才向人類啟示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我們從《聖經》知道,上帝創造了天地萬物人類,並通過《聖經》祂的話語,啟示了普世價值。這普世價值的核心,就是“遵行上帝的旨意”。《詩篇》開篇就說:“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傲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上主)的律法,晝夜思想他的律法;這人便為有福!”(詩1:1-2)上帝藉著先知頒行的律法,就是上帝的旨意。無論何人,遵行上帝旨意就蒙上帝祝福,這就是最高價值。


我們今天所讀的《耶利米書》也說:“倚靠人,以血肉為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上主)的,那人該受詛咒!”“倚靠耶和華、仰賴耶和華的,那人有福了”(耶17:5,7)!整本《聖經》都是在上帝默示下,由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寫成,傳達了同樣的信息,是超越時空的普世真理。這普世真理的核心是:要敬畏耶和華、投靠耶和華,“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詩篇100:5)。上帝創造了、主宰著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生命的中心。對我們來說,上帝的旨意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最高價值。


上帝的旨意是我們生活的標準,也是理解《聖經》的標準。耶穌說:“不是每一個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天國;惟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馬太福音》7:21)。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祝福了四種人,也警告、詛咒了四種人。雖然耶穌說到貧窮的人和富足的人,但卻不是用物質上、身體上的表面條件和狀況來分別他們,因為上帝鑒察人心,絕對不會以外貌看待人。耶穌論到人的福與禍,正是以他們是否遵行上帝旨意為標準。


耶穌說:“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上帝的國是你們的。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得飽足。”為什麼天國只屬於貧窮的人?難道只有貧窮人和飢餓人才有進天國的特權嗎?耶穌所說的貧窮,不是物質上的貧窮,而是指那些自己覺得心靈上貧窮,感到世上的一切物質都不能滿足靈裏的需要;飢餓則是說對“義”的飢渴(“饑渴慕義”。太5:6)。他們向上帝求救,上帝必賜給他們生命的糧,滿足他們心靈的渴求。


耶穌說,“哭泣的人有福了”,這哭泣的人並不是為外在的身體物質狀況或社會處境哀哭,而是為自己內裏的罪,痛悔憂傷。上帝必寬恕他,安慰他,讓他得享生命更新的喜樂。而那一切因遵行上帝旨意、跟隨耶穌基督而受到羞辱和迫害的人,最終能夠得到上帝的賜福。


接著,耶穌警告了現在“富足”、“飽足”、“歡笑”的人。其實,沒人不想過豐衣足食、歡樂喜笑的生活。耶穌從來沒有說過富裕快樂不好、豐衣足食有罪。在這裡,耶穌是指那些把追求物質財富,滿足肉體需求當作最高價值,心卻遠離上帝,靈裏黑暗骯髒的人。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上,他們遵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最終難逃傷人害己的可悲下場。耶穌也譴責了那些表面敬虔,卻口是心非,靠著宗教行騙的“假先知”。正如今天詩篇所說:“當審判的時候,惡人必站立不住……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詩1: 5-6) 。


總而言之,上帝的旨意是普世真理,具有超越時間空間的最高價值。凡人都有所謂“價值取向”;作為上帝的兒女、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的“價值取向”就是謹守遵行上帝的旨意,從今時直到永遠。阿們。


(2019年2月17日)


【本講章所據經文】


詩篇1


1-2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傲慢人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他的律法;这人便为有福!

3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

4恶人并不是这样,却像糠秕被风吹散。

5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众中也是如此。

6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耶利米書17:5-10


5耶和华如此说:“倚靠人,以血肉为膀臂,心中离弃耶和华的,那人该受诅咒!

6他必像沙漠里的矮树,不见福乐来到;他要住在旷野干旱之处,无人居住的盐地。

7倚靠耶和华、以耶和华为他所仰赖的,那人有福了!

8他必像树栽于水旁,在河边扎根,炎热来到,毫不察觉,叶子仍必青翠;在干旱之年,一无挂虑,并且结果不止。

9“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

10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考验人肺腑的,要按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结果报应他。”


路加福音6:17-26


17耶稣和他们下了山,站在一块平地上;在一起的有许多门徒,又有许多百姓从全犹太和耶路撒冷,并推罗、西顿的海边来,18都要听他讲道,又希望耶稣医治他们的病;还有被污灵缠磨的,也得了医治。19众人都想要摸他,因为有能力从他身上发出来,治好了他们。

20耶稣举目看着门徒,说:“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

21现在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得饱足。现在哭泣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欢笑。

22人为人子的缘故憎恨你们,拒绝你们,辱骂你们,把你们当恶人除掉你们的名,你们就有福了!

23在那日,你们要欢欣雀跃,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很多的;他们的祖宗也是这样待先知的。

24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已经受过安慰。

25你们现在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饥饿。你们现在欢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

26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也是这样待假先知的。”





此文于2019年02月18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宽恕的金律

顯現後第七主日講道(C年)


創45:3-11, 15; 詩37:1-12, 41-42; 林前15:35-38, 42-50; 路6:27-38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宽恕的金律》。




看电影、看电视剧是现代人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我本人就喜欢观看影视。对我来说,影视让人得到艺术享受;但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影视了解社会、文化和人性。许多人批评现在的影视充斥着毒品、色情和暴力。毒品和色情导致仇恨,仇恨引起复仇和暴力。许许多多电影、电视都有复仇和暴力的情节;因为市场有这个需求,许许多多的人都喜欢观看各种各样复仇的故事。甚至连平时看起来温文尔雅、非常和善的人,都能够接受甚至喜欢那些复仇故事中血腥暴力的场面。因为他们看到善良无辜的“好人”经过千难万险、百般折磨,最终战胜作恶多端的“坏人”,所以无论复仇的“好人”使用了什么极端手段,人们都不会感到他们的“残酷”、“狠毒”,而是觉得“解气”、“解恨”。喜欢复仇的故事,是因为人们心灵深处隐藏着复仇的动机和快感。


确实,复仇是永远的故事;复仇常常和硬、软暴力联系在一起。中国自古以来,复仇的故事史不绝书。现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宫廷剧,大多充满复仇的故事。圣经记载的人类第一桩杀人案,就是亚当夏娃的大儿子该隐因为贪婪和嫉妒,仇恨他弟弟亚伯,继而寻衅杀死他弟弟。“人类始祖”的儿子、该隐和亚伯的故事是一个隐喻和缩影;表明人与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是竞争、嫉妒甚至互相仇视的关系。看看整个的历史,看看周围的现实,看看人们的内心,难道不正是这样吗?


人与人之间为权力、钱财、情色彼此争夺,再要好的朋友都可能为一点点蝇头小利或心怀嫉妒翻脸不认人,把对手视为敌人,彼此伤害、互相残杀。人们远离上帝的旨意,世界陷入罪恶,社会四分五裂,人类伤人害己,关系支离破碎。人们病了,病在心灵,就是病入膏肓,需要医治;人们迷失方向,需要拯救,需要有一条道路,走出这万劫不复的深渊。但是,医病的药在何处、拯救的路在何方?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稣开出了药方,指明了道路,对我们说:“要爱你们的仇敌!要善待恨你们的人!要祝福诅咒你们的人!要为凌辱你们的人祷告!”也就是说,若是有人敌对我,我应当爱他;有人憎恨我,我就善待他;有人诅咒我,我要祝福他;有人凌辱我,我要为他祷告,求上帝恩待他!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很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福音时,觉得不仅刺耳,而且扎心。还有人觉得耶稣开的这剂药苦口,指的这条路难走。有的弟兄姊妹干脆说,要我“爱人如己”,可以努力;叫我“爱仇敌”,不能做到!


确实,从本性来看,我们不可能“爱仇敌”,因为耶稣的教导和我们的本性实在大相径庭,所谓天壤之别,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我们远离上帝,活在地上的仇恨和罪恶之中,耶稣说的却是天国爱的福音、上帝爱的旨意。上帝要我们改变心灵,回到祂创造人类的本意;叫我们彼此相爱,不要互相敌对,而是彼此和好。“爱仇敌”,就是耶稣为我们改变心灵、彼此和好所设定的一个目标,是耶稣为振聋发聩所发出的一声呼喊。并且,耶稣为我们彼此相爱、彼此和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宽恕。


既然人与人像该隐和亚伯那样,从一开始就处于互相竞争,彼此嫉妒,进而敌视的关系之中,那么宽恕就是为了让人们消除仇恨,彼此和好,清除产生仇敌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宽恕就是要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耶稣说,“你们想要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句话被后来的人称为天国爱的“金律”,是人与人关系的最高法则。


比如,人人都想别人善待自己,那么,你就要去善待别人。人人都想别人宽恕自己,那么,你就要去宽恕别人。在产生冲突时,人人都想别人先对自己让步,那么,你就先对别人让步!中国有句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要先让步。有人建议这句话应当改成“各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这样说听起来就好像是旁观者对冲突双方的劝解。而对冲突双方而言,都 应当对自己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己先让步。


如果大家都能将心比心,感同身受,那么就能彼此宽恕。注意,是彼此宽恕。耶稣的教导不是对哪一个人说的,而是对所有人说的。如果别人已经退了一步,你也要退一步。让步不是为了获取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是真心诚意地避免冲突。如果别人后退一步,你却得寸进尺,反而进前一步,那么可能就不会海阔天空,又变成“狭路相逢”,最后也许“粉身碎骨”了。


我们常常用主祷文祷告。其中有一句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公祷书:“又求饶恕我们的罪,如同我们饶恕得罪我们的人。”)在《马太福音》第六章,紧接着主祷文,耶稣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6:14)这样,宽恕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了。可见,宽恕不仅是人的一种美德,而且是上帝赐给人的一条必须遵守的诫命。因为,我们若不宽恕人,上帝也不会宽恕我们。


宽恕不仅消解仇恨,而且带给人健康、和睦、平安的关系,让人蒙受上帝更大的祝福,因为一切祝福都是从上帝而来。今天的旧约经课记载了约瑟宽恕他兄弟们的故事。以色列先祖雅各有十二个儿子,约瑟最受雅各宠爱。他的十一个兄弟都嫉妒他,就设计把约瑟卖给去埃及经商的人,把约瑟带到了埃及。后来,由于上帝的恩宠和自己的努力,约瑟当上了埃及法老的宰相。十几年后,以色列地方遇到大饥荒,雅各的儿子们去埃及买粮。于是,有了今天旧约经课记载的那一幕(創世記45:3-11, 15)。我们从中看到,约瑟宽恕了他的兄弟,把他们当年对他的致命迫害看作上帝整个计划的一部分。从此,以色列全族移民埃及,逐渐兴旺强盛,在埃及住了四百年,成为强大民族。


约瑟对他兄弟的宽恕,成了以色列史上最大的转折点之一。如果约瑟不宽恕他兄弟,而是复仇,整个历史就会完全改观。当然,历史是上帝祂自己的故事,没有“如果”或“假设”。约瑟的故事告诉我们,宽恕泯灭仇恨,宽恕使人和好,宽恕就是上帝的旨意,让上帝的儿女更加团结、和睦、兴旺,领受上帝所赐的丰盛恩典,完成上帝赋予的伟大使命。


可以说,人與人之間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互相寬恕。人最大的祝福就是得到别人的寬恕、上帝的宽恕。人最大的“善”行就是寬恕别人。对别人的宽恕,就是把上帝的爱带给了他,是对那人最好的祝福。所以我们要去实行上帝赐给我们的天国“爱的金律”,那就是“宽恕”。


奉上帝,圣父、圣子、圣灵的名。阿們。


(2019年2月24日)

(2019/02/28 发表)



謝松齡:生命的盛筵

聖靈降臨後第十一主日講道(B年, Proper 15)


王上2:10-12, 3:3-14; 詩111; 弗5:15-20; 約6:51-58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生命的盛筵》。


最近四個星期,我們都是讀的約翰福音第六章。約翰福音第六章的一個突出的主題是耶穌論到食物、生命、和靈。第六章一開頭,講述了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之後耶穌說,他是從天上降下的生命的糧。今天的福音中,耶穌進一步論到,祂所要賜給人的食糧,就是祂的肉;我們若不喫祂的肉,不喝祂的血,就沒有真正的生命在我們裏面;喫祂肉、喝祂血的人,才有永恒的生命。


我相信在座的弟兄姊妹中,一定有人第一次聽到今天的福音。當你們聽到耶穌叫人喫祂肉、喝祂血的時候,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感到震驚?今天的福音記載,耶穌這話引起猶太人的激烈爭論,說:“這個人怎麽能把自己的肉給我們喫呢?”(約6:52)


猶太人認為,耶穌所說的這話不僅違背了律法,而且近乎瘋狂。據《聖經?舊約》記載,在上帝(藉着摩西)頒佈的律法中,禁止人吃“帶血的肉,因為生命在血裏。”(創9:4,現代中文譯本) 也“絕不可喫血,因爲血是生命。” (申12:23,同前) 《舊約?利未記》十七章專門规定“禁止吃血”;並且說到,“因為血裏有生命,所以能贖罪。”於是,上帝把這血賜給他們,讓以色列人在贖罪的聖禮中,把祭牲的血灑在祭壇上,為自己的生命贖罪。(利17:11)可見,吃動物血就是違背律法,干犯上帝。耶穌卻叫人吃他的肉和血,難道不是瘋了嗎?


《舊約?撒母耳記下》記載了一個有關大衛王的非常感人的故事。猶太人的仇敵非利士人、曾經佔領大衛的家鄉伯利恒,大衛王紮營在城外的山頭上。此時,“大衛思念家鄉,說,‘我多麼想喝伯利恒城門邊的井水啊!’有三個勇士就闖過非利士人的營地,從井裏打了水,帶來給大衛。但大衛不喝,卻把水倒出來,當祭物獻給上帝。他說:‘上主啊,我怎麼能喝這水!這不等於喝冒生命危險去打水的勇士們的血嗎?’”(23:15-17,現代中文譯本)


三位跟從大衛的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打水,打來的水裏就包含著他們的生命。於是,大衛把這水、當作他們的血;自己不敢喝勇士的血,不敢從勇士生命的冒險中獲利得益,因此,只能把它獻給上帝。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理解,和那三位勇士的英勇相比,耶穌基督的偉大至高無上。三位勇士是為他們的王、他們的主人拼命,讓他們的王從他們的死得益處;而耶穌自己是王、是主,卻為罪人捨身流血,讓信祂的人從祂的死得益处。基督的血就是基督的生命。耶穌基督叫人喝他的血,是要把自己的生命賜給世人。


耶穌叫人喫祂肉,喝祂血。在這裡,聖經原文(希臘文)的“喫”字,有用力咬、用力嚼,並且出聲咀嚼的意思。但耶穌並不是要信祂的人成為“食人族”。我們知道,在某些原始文明中確實有食人的風俗。就是在高級文明中,也有許多食人的史實。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軍隊困守孤島,沒有食物,就曾經喫自己戰友的肉(最近,2015年8月,看見報導說,某日本軍人承認喫過慰安婦的肉)。在中國,自古以來喫人事件更是史不絕書(不在廿四史之中,比較晚近的事例有……)。但所有那些被喫的人,沒有一個是自願被人喫的。而耶穌卻獻出自己,主動叫人喫他。因為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聖子,他就是上帝的道,“是從天上降下來那賜生命的食糧。”(約6:51)耶穌叫人喫祂的肉、喝祂的血,就是讓上帝的道進入我們裏面,得到上帝賜給我們的生命和救恩。


主耶穌所說的生命,是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創造的生命(創1:26),是包括肉體、但卻高於肉體、超越肉體的有靈的活人(創2:7),滿有上帝的榮耀。但是,這生命因人的犯罪而敗壞、殘缺不全,虧缺了上帝的榮耀。上帝愛世人,要把有靈的生命再次賜給我們。因此,上帝聖子道成肉身;祂是道、是上帝,卻成為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成為肉身的上帝聖子,就是賜生命的食糧。


耶穌說:“喫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約6:56) 這表明耶穌來,捨身流血,是把生命賜給我們,為要建立我們與上帝之間的新關係。這種新關係就是“祂在我們裏面,我們也在祂裏面。”耶穌基督是從上帝來的生命。“吃祂肉”、“喝祂血”,就是讓祂永恆的生命進入我們的裏面,改變我們身體和心靈。這種新關係是上帝的裏面有我們,我們的裏面有上帝;我們永遠與上帝同在。上帝是永生的,永遠與上帝同在就是永生。


我們怎樣“喫耶穌”呢?在耶穌被出賣的那天晚上,祂與門徒共進逾越節的宴席(即“最後的晚餐”),設立了喫祂肉、喝祂血的聖禮,即聖餐。對此,馬太、馬可、路加福音都有記載。如《路加福音》記載,在最後的晚餐上,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22:19-20)。我們現在的聖餐禮文“大祝謝文”(Great Thanksgiving),正是綜合了福音書和保羅《哥林多前書》的記載而來的。


可見,聖餐是生命的聖筵,此時,主真真實實臨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主,祂應許,藉著餅和酒,把聖體和寶血賜給我們。當我們堅信主的應許,靠著信心領受餅和酒的時候,主的聖體和寶血就在我們裏面,我們也在祂的裏面。


領受聖餐、這生命的聖筵是為了記念和感恩。每當看到擘餅,我們會想起和感謝主耶穌基督爲拯救罪人而捨己,被釘十架、身體破碎;望見聖杯中酒,我們就追念和感激耶穌為赦免人的罪而流血。聖餐是記念和感謝主耶穌基督為贖我們的罪而捨身流血的鴻恩大愛。保羅說:“你們每逢喫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到祂來。”(哥林多前書11:26)


領受聖餐、這生命的盛筵,又是為了所有弟兄姊妹在主裏合而為一。保羅說,我們喝祝謝了的杯,是分享基督的血;吃擘開的餅,是分享基督的身體。因為我們只有一個餅,也都分享同一個餅;所以,我們人數雖多,仍然是一體。(哥林多前書10:16-17)這表明我們彼此合一,也與基督合一;基督在我們裏面,我們也在基督裏面。我們在基督裏合一,同是基督身體的肢體。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感謝你賜給我們生命的盛筵。求主你堅固我們的信心,相信你的應許,懷著真誠、敬畏、感恩的心,前來領受這生命的食糧,使我們身體、心靈、生命不斷得到滋養,在基督裏合一、成長,全心跟隨、效法耶穌 —我們的榜樣。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5年8月16日,2018年8月19日修訂)

(2019/03/08 发表)


謝松齡:懺悔與寬恕(修訂版)

 大齋第四主日講道(C年)


 書5:9-12; 詩32; 林後5:16-21; 路15:1-3, 11b-32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懺悔與寬恕》。




今天的福音經課選自路加福音第十五章。這一章由耶穌所說的三個比喻組成:牧人尋找迷途之羊的比喻,婦人尋找失落錢幣的比喻,以及我們剛才所讀的浪子和慈父的比喻。這三個比喻都突出而生動地啓示了上帝對罪人的慈愛、憐憫與寬恕。因此,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常被稱爲“福音中的福音”。在爲今天的講道禱告時,我想到一個問題:爲什麽中國文化沒有寬恕的傳統?我們上網查一下,就會知道,中國古代文獻中真的很少有寬恕的記錄;但卻充滿了復仇的記載。(可見,復仇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有人可能會說,中國人也講寬恕啊,孔子不是講“恕道”嗎?是的,孔子也講“恕”(示“恕”字)。但是,孔子講的“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恕(“如心”),就是將心比心,即以自己的心推想別人的心,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做在別人身上。因此,這個“恕”與聖經所說的寬恕,有很大不同。聖經所說的寬恕,是上帝對我們這些罪人的慈愛、憐憫和寬恕;上帝也要我們把這樣的寬恕,擴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去,讓人們彼此寬恕,彼此相愛。


很多聖經研究者把今天的這段福音經課稱作“浪子的比喻”。他們把重點放在表揚“浪子”的悔改;就像中國人所說的“浪子回頭金不換”。但也有不少人說,這段經文應當稱爲“慈愛父親的比喻”(或“寬恕父親的比喻”)。因爲今天福音的核心信息,是上帝對罪人的寬恕和赦免;上帝要與悖逆祂的人和好,也要人與人之間彼此和好。


今天福音的背景,是“衆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1-2)。於是,耶穌講了這個比喻。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向父親提出分家的要求,並且要拿走屬於他的那一份。按照猶太人的傳統,父親還在的時候,可以預先分家,但是家産的所有收入,仍歸父親所有;等到父親死後,各個兒子才可以取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當父親健在時,小兒子就提出拿走家產,無異於咒罵“父親死”。但是這位父親居然同意了小兒子分家、並且取走財産的要求,表明這位父親是非常的寬容。不久,小兒子變賣了分得的産業,帶著錢,到遙遠的地方去,在那裏任意揮霍,過放蕩的生活。這就像有許多人,常常利用上帝對人的寬容,拿到了上帝給人恩典,就遠離了上帝。人既然故意不認上帝,上帝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不法的事(參見《羅馬書》1:28)。


聖經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6:10)。人一定會爲貪婪和罪惡付出沈重代價。這個小兒子有貪婪的心,不僅貪財,而且貪色;不久就花光了所有的財産,一貧如洗。當時那地方發生大饑荒,他只好爲當地的一個人養豬。可是,他還是饑餓難忍,只好拿剩下的豬食充饑。猶太人把豬看作最肮髒的東西;一個猶太人替人養豬,已經是奇恥大辱;現在不得不用豬食充飢,表明他離開死亡的深淵只有半步之遙了。這時,他想起父親的家裏有那麽多的雇工,糧食充足有餘,自己決不能餓死在這裏。與其等死,不如回家去作父亲的雇工。他打算對父親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作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


浪子打算回家了。許多神學家和傳道人都認爲這表明這個浪子悔改了。但是,他真的悔罪了嗎?我想他並沒有悔罪。他之所以想回家,是因爲他快餓死了。他此刻只是“胃”的悔改,不是心的悔改。他沒有羞愧、沒有痛悔、沒有自責。回家只是他的又一個計劃。他的第一個計劃是分到家産,然後盡情享樂、胡作非爲。但是,第一個計劃可怕地完結了。他知道,作爲一個兒子,他已經死了。現在,回去作雇工,是他面前唯一的活路,這是他第二個計劃。


回去的路上,離家還遠的時候,父親看見他了。當時,沒有郵政系統,沒有電報傳真,更沒有手機、電郵,父親怎麼知道兒子今天會回來,而出來迎接他呢?福音書裏沒有說。但在我看來,父親一定是每天盼望兒子回來,朝著兒子離去的方向翹首而望;正像上帝盼望我們悔改回轉一樣。在今天的福音故事中,父親並不知道在兒子身上發生了什麽事,只是覺得這個鬧分家的兒子,這樣滿面憔悴、一無所有地回來,很不尋常。但無論發生了什麽,都是自己的兒子。於是,父親充滿愛憐,奔向前去,緊抱著他,不停親吻, 歡迎兒子回家。小兒子感動了,說:“父親啊,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作你的兒子。”這時,我們聽到的,像是一次真正的悔罪;此時他沒有按回家前的計劃提出請求,要做父親的雇工來賺取面包、填飽肚子。


兒子的歸來,讓父親高興萬分;於是他舉行盛宴,慶祝兒子的死而復活,失而又得。但是,在許多人看來,父親用這樣的方式歡迎那迷失、犯罪的兒子,如此恩待他,真是不太公平。他的大兒子就是這麽認爲。大兒子從田裏回來,對著父親大喊大叫:“聽著!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産業,爲什麽你還爲他舉辦這麽盛大的宴會?”


在這裏,大兒子對父親提到弟弟,不是說“我弟兄”,而是說“你兒子”。父親提醒他,那可是他的兄弟啊,說:“兒啊,你這個弟兄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可見,上帝愛人、憐憫人、寬恕人,而人卻不憐憫別人、不寬恕別人,甚至要置別人於死地,連自己的兄弟也不例外。嫉妒、憤怒和仇恨,阻攔我們進入上帝爲死而復生、失而又得的人舉辦的盛大宴席。


從這比喻裏,我們看到上帝尋找迷路的羊,喚醒垂死的人。許多人認爲,懺悔是得到上帝寬恕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先懺悔,上帝才會寬恕你;或者說,上帝的寬恕是對人懺悔的獎賞。這種觀點對不對?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是父親先用擁抱顯示他的憐憫,再用親吻表明他的寬恕;在這以後,兒子才向他懺悔。所以,上帝的慈愛、憐憫和寬恕是主動的、在先的;不是我們先愛上帝,而是上帝先愛我們。就看我們接受不接受上帝的愛。如果你接受上帝的愛,就必須悔改,歸回上帝的懷抱。小兒子的得救,根本在於父親的慈愛和恩典,但也憑著他自己的懺悔和信靠。正如保羅所說:“你們是靠著上帝的恩典、憑著信心而得救的”(以弗所書2:8,現代中文譯本)。這表明,上帝的愛是永在的,只有悔改的人才能拿到。也就是說,上帝的恩典只有信靠祂的人才能得到。


每一個真正重生的基督徒,就像那比喻中的小兒子一樣,都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上帝兒女。我們被接納進入上帝的家。但是,要常常謹記,我們要為自己身、心、靈得救而悔改;這樣就能存著歡喜快樂的心,領受上帝為我們的重生而舉辦的盛宴,一生一世住在上帝的殿中,作主忠心的僕人,直到永遠。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6年3月6日,2019年03月25日修訂)


(2019/04/03 发表)


謝松齡:生命舞臺的中心

大齋第五主日講道(C年)


賽43:16-21; 詩126; 腓3:4b-14; 約12:1-8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生命舞臺的中心》。


大齋節期的四十天,是向著復活節前進的朝聖旅程。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基督為我們贖罪,被釘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從死裏復活,賜給我們重生的新生命。耶穌在世一生的使命,都是朝向耶路撒冷,他在那裡受難、復活。在大齋節期,我們就是跟隨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腳蹤,一步一步走向那生命舞臺的中心。


回顧一下我們在整個大齋節期,每個主日所讀的全部福音經課,第一篇是耶穌在進入他的福音傳道前,聖靈引他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今天是大齋節期的第五個主日,選讀的福音記載了耶穌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前所發生的事件。下主日被稱為“棕枝主日”,我們將會看到當年群眾高舉棕枝歡迎耶穌勝利進入耶路撒冷的情形。“棕枝主日”後的那一週為“聖週”。在此期間,耶穌完成了他最後階段的事工,然後被釘十字架。


據《約翰福音》記載,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前,停留的最後一站是伯大尼,一個離耶路撒冷有三公里的小村莊。此時,離耶穌的受難僅有六天;猶如一部戲劇,即將進入最高潮,氣氛越來越緊張。今天的《約翰福音》,展現出一幕生動的場景。


逾越節的前六天,耶穌來到伯大尼,進了拉撒路、馬大、馬利亞姊弟三人的家,他們給他預備晚餐。馬大忙著招待,拉撒路跟耶穌和其他客人一起用餐。這時,馬利亞用一種非常昂貴的香膏抹耶穌的腳,再用自己的頭髮去擦。按照猶太人的習俗,香膏是用來塗抹死者的遺體。如果家中有尊貴客人來訪,主人或許會用香膏抹在貴客的頭上,表示特別的敬意。馬利亞用香膏抹耶穌的腳,是表示她謙卑,自己不配膏抹耶穌的頭,而且,伺候脚的事是僕人的工作。


馬利亞所用的香膏,價值三百個銀錢,相當於當時一個工人一年的工錢。這時,猶大卻上前阻攔馬利亞,說:“為甚麼不拿這香膏去賣三百個銀錢分給窮人呢?” 猶大真是想用賣香膏的錢去救濟窮人嗎?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猶大是藉救濟窮人之名,行盜用公款之實。猶大是耶穌親自揀選的十二門徒之一,耶穌信任他、重用他,委派他管理整個團體的財務;雖然這個團體的錢並不多,但他的地位相當高,類似於政府的財政部長,或公司的財務長(CFO)。但是,猶大卻利用職務之便盜竊金庫、貪污錢財。


猶大阻攔馬利亞向耶穌奉獻,並非為窮人著想,而是打算中飽私囊,偷竊更多的金錢。幾天以後,猶大就為三十塊銀幣,而出賣了耶穌。猶大出賣耶穌所得的三十塊銀幣(Coin),合一百二十個銀錢(Denarius),還不及馬利亞獻給耶穌香膏價錢的一半。猶大真是把耶穌“賤賣”,廉價出售了。可見,耶穌親自揀選、並且委以重任的門徒中,也有像猶大這樣敗壞透頂、十惡不赦的盜賊、叛徒。所以,在基督徒中間、甚至牧師、主教當中混進一些壞人,有一些披著羊皮的狼,也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我們剛才說過,耶穌此刻正向著耶路撒冷前進;還有六天,就要在那裡完成上帝託付給他的使命:用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救贖人類。耶穌期望他的門徒能夠合為一體,聚焦在那偉大的時刻。馬利亞用香膏抹耶穌的腳,是出於對主的熱愛,是為感恩和敬拜所獻上的禮物。此時,她並不知道即將在耶路撒冷發生的事件,但卻無意中用猶太人膏抹遺體的習俗,預示了耶穌的受難。因此,當猶大阻止馬利亞時,耶穌對猶大說:“由她吧!這是她留下來為著我安葬之日用的。”


耶穌接著又說:“常常有窮人跟你們在一起,但是你們不常有我。”耶穌這話,是說他比窮人更重要嗎?顯然不是。上帝聖子耶穌基督降世,正是要捨去自己、拯救世人,“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約3:16),耶穌“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啟示錄1:5)耶穌相信,藉著他的受難,上帝的救恩、天國的祝福將臨到一切在罪惡、貧困和死亡中掙扎的人。


耶穌在他第一次的講道中,就宣告他的使命之一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4:18)但是,在耶穌的教導中,人的貧窮是雙重的,既有身體的窮困,更有心靈的貧乏。耶穌說“傳福音給貧窮人”,沒有說“分金錢、送食物給貧窮人”。耶穌在《登山寶訓》一開頭就說:“承認自己靈性貧乏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馬太福音5:3)耶穌也叫人們不要為衣食憂慮,而要把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放在第一位(參見:馬太福音6:24-34)。在《主禱文》中,正是“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


耶穌向人們表明,只要尊崇上帝的聖名,祈求上帝的國降臨,讓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窮人就必得救濟。因此,不是靠錢財,而是靠上帝旨意,才能使窮人得救、富足。在《舊約》中,上帝就已經向以色列人宣告:“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上帝的話,謹守遵行我今日吩咐你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了”(申命記15:4, 5)。


在今天的福音所呈現的場景中,我們看到,舞臺的中心是耶穌,馬利亞正用香膏塗抹耶穌的腳。但是,猶大卻試圖以救濟窮人為幌子,使自己成為舞臺的中心。他是想把人們的注意力從耶穌吸引自己身上,以便把馬利亞奉獻給主耶穌的愛變賣為錢,中飽私囊。可見,馬利亞把事奉耶穌基督放在生命的中心,而猶大則把滿足自己私慾置於人生的首位。猶大不僅要偷取金錢,而且要盜竊上帝的榮耀和上帝子民對上帝的敬愛。


以救濟窮人為名,盜用公款,也是猶大的慣用伎倆。約翰福音記載,當耶穌與十二門徒在逾越節共進最後的晚餐時,猶大卻中途離場,去帶人來捉拿耶穌。其他門徒還以為,即使在這樣莊嚴、重要的時刻,猶大仍然出去救濟窮人;真是好人一個(約13:29)!他們到最後一刻都沒有懷疑猶大的背叛行為。猶大似乎再次強佔了舞臺的中心。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馬利亞和猶大就是耶穌身邊兩類人物的代表。英國聖公會有一位賴特主教(N. T. Wright),也是一位神學家,在講到今天這段福音時,對讀者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在這個馬利亞和猶大對陣的場景中,你站在哪裡?當你對著鏡子的時候,看到自己身上是馬利亞的影子,還是猶大的影子?也就是説,誰是你生命舞臺的中心?是耶穌基督,還是自己的私利?這個問題值得每個人深思和反省。


作爲上帝的兒女,無論牧師還是教友,都不能被私利蒙住了心竅,去步猶大的後塵;要以馬利亞為榜樣,奉耶穌基督爲我們生命舞臺的中心,作主忠心的僕人。在教會的事工中,盡心、盡力、盡意實行上帝與人複和的使命,用言行宣揚基督使人得救的福音。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


(2016年3月13日初稿,2019年4月7日修訂)

(2019/04/07 发表)


謝松齡:我們為什麼跟隨耶穌

2019年棕枝主日講道


賽50:4-9a; 詩31:9-16; 腓2:5-11; 路23:1-49(路19:29-40)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我們為什麼跟隨耶穌》。


今天是棕枝主日。我們讀了兩段福音。第一段是記載耶穌向著耶路撒冷進發。剛纔我們排著隊列、手持棕枝、興高采烈地從聖壇前出發,遊行大街,又回到教堂,是簡短重演一千九百七十多年前,主耶穌基督從伯大尼(就是馬利亞用香膏膏耶穌的地方)出發,進入聖城耶路撒冷時,受到群衆熱烈歡迎的場面。聖經記載,當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時,人們揮舞棕樹枝,向他歡呼“和撒那”,把衣服鋪在路上,讓祂走過。騎驢駒,象征著君王;棕枝象征著勝利;人們高舉棕枝歡迎耶穌。後來,教會每年在這一天紀念主耶穌勝利進入耶路撒冷,把這一天稱爲“棕枝主日”。


剛才遊行回來後,我們讀了第二段福音,記載的是主耶穌的受難。今天又被稱爲受難主日。大家可以看到今天我們用的顔色是紅色;紅色是象征主耶穌的寶血。主耶穌的受難日,是在本週的星期五。在讀主耶穌受難福音之前和之後,我們唱了一首讚美詩,歌名是《無比大愛歌》。其中第三節是這樣唱的:“有人以衣鋪路,對主熱烈擁護;前簇後擁高唱,和散那歸基督。竟又大聲叫‘釘死他’,要把他高懸在十架。”


從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到他在十字架上屈辱受難,只有短短的幾天時間。這一節詩歌,概括了在這短短幾天的時間裏,群衆對耶穌態度的兩種極端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完全相反的兩種態度;反映出人心的醜陋和人性的邪惡。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那一天,群衆把他當作君王來歡迎歡呼;幾天以後,這同樣的群衆,寧可放掉殺人的強盜(巴拉巴),也不肯放過耶穌,要釘他十字架。


原來,在耶穌出生前兩百年,也有一位猶太人的君王,名叫馬加比,戰勝了外國的軍隊之後,進入耶路撒冷,人們高舉棕枝歡迎他,歡呼“和撒那”。我們知道,“和散那”的意思是“求你拯救”(我們在聖餐禱告中就說“高高在上‘和散那’”) 。馬加比拯救了猶太民族,開創了一個百年王朝。現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群衆也向他歡呼和散那“求你拯救。”因爲他們需要又一個君王再次把他們從羅馬人的統治下拯救出來。猶太人多次反抗羅馬人的佔領,但是全都失敗了。他們盼望耶穌就是那位他們想要的君王。耶穌的門徒,也想要跟隨這樣一個君王;雅各和約翰就要求過,在耶穌的王國裏,一個坐在他左邊,一個坐在他右邊。


我們在福音書中,常常看到耶穌行神迹,群衆到處跟著他。群衆跟著他,是想要有人替他們醫病,給他們吃飽;最終帶領他們進入耶路撒冷,去推翻羅馬帝國的統治,重建猶太王國的榮光。他們要和這個世界上的王坐在一起,得到這個世界上的榮耀。他們當中沒有人明白耶穌的使命。就連耶穌的門徒,在耶稣被捕前的几个小时,還在爭論他們中間誰的地位更高、权力更大(路22:24)。可是在耶穌被捕的时候,他的門徒全都被吓得魂飞魄散、四散而逃、趕快遠離耶穌,就連耶穌最親密的門徒彼得,也三次不認主。群衆沒有從耶穌那裏得到他們渴望的東西,就失望了;反过来把不满和愤怒都发泄到耶稣身上,要钉他十字架。


自從亞當夏娃以來,人性没有改變;兩千年來,人性沒有改變。人性很難改變!我們都心知肚明,人都是在非常急著想得到某樣東西的時候,才會來到神明的面前。比如,中國有句俗話,叫“臨時抱佛腳”;是說人們遇到事情,趕緊去廟裏許願燒香。我們對待上帝、對待主耶穌基督,是不是同樣如此呢?歡迎耶穌進耶路撒冷的群眾,一心要耶穌立刻成為他們想要的那種王,立刻要從耶穌這位王那裡得到好處。他們可能會祈求:主啊,給我們平安,現在就要!付掉我的帳單,而且要快!救救我生病的孩子,立刻就来!快點給我身份!明天就給我工作!要等猴年馬月啊?時間太長!等不及了!如此這般,我們不單是和人、而且是和上帝在討價還價!我們是欺騙自己、欺騙別人,還是欺騙上帝呢?


那些朝著耶穌歡呼、跟隨耶穌進城的人各有各的打算,但都不明白耶穌的使命;只有耶穌自己知道,他是向著十字架前進,要献上生命和鲜血拯救那些起先拥戴他、后来杀死他的人们。群众把耶稣当作王来欢迎,当他们发现耶稣并不是他们想要的那种王,就反过来诬告他,要把他钉上十字架。耶稣是王吗?耶稣当然是王,但不是一国一族的王,而是至高无上的万王之王。他要拯救一切愿意跟从他、信靠他的人;即使是那些曾经敌对他、甚至杀死他的人,只要愿意悔改,他都伸出双臂接纳,带领他们脱离罪恶和死亡。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稣为那些迫害他、杀死他的人向天父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耶稣又应许那位祈求耶稣拯救的死刑犯人,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今天,我们纪念耶稣基督胜利进入耶路撒冷,登上十字架,就是那万王之王的宝座,无罪的圣子耶稣背负着人类的罪恶,让人类的罪恶随他一起被钉在十字架上,以此完成上帝救赎人类的伟大使命。这就是“救恩”。现在,我们应当想一想,為什麼要跟隨耶穌?那就是讓我們的舊我,就是原來有罪的我,和耶穌同釘十字架;然後藉著主耶穌的復活,得到一個新我、一個新的生命。跟随耶稣,我们就此重生了!


在今天福音結束的時候,我們似乎只看到了死亡。君王耶穌死了,而且屈辱地死在十字架上,并且被埋葬了。看起來耶穌完全失敗了。但是,耶穌却是最大的勝利者,因為他戰勝了死亡,將我們從罪惡的奴役下釋放出來,並且把復活的生命赐予我們。“所以,上帝将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於父上帝”(腓立比书2:9-11)。


阿們!


(2019年4月14日修訂)



此文于2019年04月15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不要疑惑,總要信(修訂)

復活第二主日講道(ABC年)


徒2:14a, 22-32; 詩16; 彼前1:3-9; 約20:19-31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不要疑惑,總要信》。


基督復活,是我們信仰的一個基要真理。聖經(福音書) 記載,主耶穌向祂的門徒三次預言,祂將被害,並且要在第三天復活。新約聖經中至少有115處講到復活;比如,在今天的新約經課《使徒行傳》中,彼得說: “這耶穌,上帝已經叫他復活了;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在《尼西亞信經》、《使徒信經》、及聖餐禮文中,也都宣揚基督復活的真理(如聖餐的祝聖禮文中:“基督曾經受死,基督已經復活,基督將要再來”)。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在受洗成爲基督徒的時候,已經誓言承認基督被釘十架的信仰,宣揚主的復活。因此,我們在受洗和崇拜的時候,至少在口頭上都承認了主的復活。但是,我們在心裏是不是真的相信主耶穌的復活呢?


從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耶穌在世時,三次向門徒預言,祂將在被害後第三天復活,但門徒並不相信耶穌的預言。當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如果門徒相信耶穌復活的預言,他們仍會充滿盼望,就不會在耶穌受難時逃跑了。事實是,耶穌被捕時,他們就已經被嚇得魂飛魄散,四散而逃了。因为不信耶穌會死後復活,所以,他們不但拋棄、背叛了自己的主,而且躲藏起來,逃避迫害。


今天的福音一開頭就說,主復活的當天晚上,門徒聚在一起,因害怕猶太人,他們把門緊緊關上。這時,耶穌來站在他們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耶穌為什麼說“願你們平安”呢?因為他知道門徒們信心不足,受到驚嚇,而且因為背叛、離棄了自己的主而充滿羞愧感、甚至罪惡感;他們心中絕對沒有平安。主耶穌說:“願你們平安”,也是赦免了他們在十字架前離棄主的罪過,與他們重新和好。有了主賜的平安,門徒們就放下重擔,喜樂了。復活的基督向門徒顯現,是重振他們的信心,加添他們的力量,授權並差遣他們去完成上帝的使命。復活的主把聖靈賜給門徒,對他們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只有靠著聖靈的工作和主復活的生命,門徒才再次聚集起來,進而建立教會,傳揚救恩的福音。


基督復活了。但是,死人復活卻超出了人類的經驗。有誰親眼見過死人復活呢?今天的福音就講到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多馬,不相信主的復活。我們看到,耶穌復活的當天晚上,祂的門徒聚集在一個屋子裏,躲避猶太人的迫害。這時,耶穌來到他們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並且把手上的釘痕和肋旁的創傷(是被行刑的士兵用矛剌穿的)指給門徒看。門徒看見真是復活的主來到他們中間,非常高興。當時,多馬不在他們中間。後來,其他的門徒對多馬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但多馬根本不信,說一定要用手指探入耶穌手上的釘痕,把手掌伸進耶穌肋旁的傷口,他才相信。


又過了七天,也就是在主復活後的第八天(今天正好是復活節後的第八天,所以每年的這個主日,我們都是讀同樣的福音),多馬和門徒們在一起。耶穌再次來到他們中間。耶穌說:“願你們平安!”然後轉向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真的見到了主,立刻降服,呼喊耶穌:“我的主!我的上帝!”耶穌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其實,和多馬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懷疑的天性。俗話說,“眼見爲實”,“百聞不如一見”。沒有親眼看見,就不實在;沒有親身經歷,就不相信。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感官是有限的,我們的大腦是有限的。我們的知識非常淺薄,我們的經驗極為狹隘。我們只是有限的存在。但是,無論是無神論者還是宗教信徒,都相信有(一個)無限的存在。我們基督徒稱這無限的存在為上帝。有限裝不下無限。有限只能看見有限、只能思考有限;有限不能看見無限、也不能思考無限。如果有限可以看見無限,那麼無限就成了有限。因此聖經中稱上帝為“那不能看見的上主”。有限的人類,怎有能力去論證、理解無限的上帝?因此,我們只能相信和敬拜祂。其實,所謂“信仰”,就是相信那看不見的存在。


但是,我們常常表現得比上帝更加無限、更偉為大、更有能力;我們喜歡去論證上帝存在還是不存在;判斷上帝可以做什麽,不能做什麽。甚至辯論說,既然男女平等,那麽上帝為什麼是男的,不是女的;爲什麽稱上帝天父,而不是天母。有人可能相信上帝創造天地萬物,卻不相信上帝能叫童女懷孕、使死人復活。但想一想,上帝既然能夠從無中創造出天地萬物和人類,為什麼不能叫死人復活?多馬說,沒有看得見、摸得著的證據,我總不信!我們常常也像多馬一樣,說,要我相信上帝啊,請拿出證據來!我在上帝面前祈求了,如果想要的東西沒得到,就是上帝不靈驗;如果自己的願望沒滿足,就是上帝不存在。我來教會幾年了,綠卡還沒到手,上帝一定不靈!我求錢財地位很久了,現在還這麽貧賤窮困,一定沒有上帝!


今天福音中講到的多馬,常常被稱爲“懷疑的多馬”。“懷疑的多馬”,在英文中,是個貶義詞。在說英語的文化中,人們如果看到一個人很會懷疑,疑心太重,就會說這個人“像多馬”。但是,懷疑的多馬有一個優點,他看到證據後,就相信了。因此,多馬還是不錯的(其實,耶穌在向別的門徒顯現的時候,也是首先把釘痕和創傷指給他們看;他們看見後,才喜樂了。參約20:20) 。


可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看到證據還是不信,因爲他們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非常淺薄的頭腦,只相信自己十分狹隘的經驗,只相信自己極為有限的智力。此外,就是相信金錢、相信權勢、相信陰謀詭計、相信欺詐謊言,從來就沒有真正信過上帝,也從來沒有打算信上帝。甚至當上帝的恩典在他們自己身上顯現時,他們還是不信那是上帝的作為,還是自以為只是他們自己善於鑽營、投機取巧,或者聰明好學、刻苦努力、勤奮工作的結果。他們口頭說“信” ,心裏說 “不” ;欺騙別人,欺騙上帝,欺騙自己。他們一旦以上帝的名,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把上帝當作喝光了的可樂罐那樣丟掉了。這就是所謂可樂罐文化——用完就扔。


上帝是鑒察人心的主,祂完全清楚我們每個人的心思意念。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聼起來好像使徒有赦罪的權柄。其實,耶穌早已確定了罪能不能得赦免的標准。耶穌說,“信祂(耶穌)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約3:18)。耶穌只是授權給祂所揀選的門徒,去宣告赦罪的標准;並且靠著聖靈的帶領,赦免那些已經沒有被上帝定罪的人。比如,多馬雖然看見了復活的主之後才信,但他最終是信了,所以不會被定罪。耶穌說:那些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也就是說,沒有看見祂就信的人,罪被赦免了;並且有永生的福份(耶穌說,一切信祂的得永生。參約3:15,16等) 。


我們都沒有看見復活的主。雖然沒有看見,但是我們相信,主真的復活了。我們是從聖經的記載中信的。聖經記載這些事,就是要叫我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我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20:31) 受難的耶穌擔當我們的罪孽和痛苦,復活的基督賜給我們鮮豔活潑的新生命!真正的基督徒是新造的人,因為有基督復活的生命在我們裏面活著。我們要祈求上帝堅固我們的信心, “不要疑惑,總要信!”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2016年4月3日,2019年4月25日修訂)



此文于2019年04月26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捕魚與牧羊:跟隨復活的基督(修訂版)

復活第三主日講道(C年)


徒9:1-20; 詩30; 啓5:11-14; 約21:1-19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捕魚與牧羊:跟隨復活的基督》。


最近幾個星期的福音,都是關於主耶穌基督的復活。上主日的福音,講到復活的主兩次向門徒顯現。第一次顯現是在主復活的當天,當時,多馬不在場,所以他不相信主已經復活。過了八日,多馬在場的時候,主再次向門徒顯現;這樣,多馬才相信了主的復活。主耶穌第一次向門徒顯現的時候,對他們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復活的基督說這話,是明明地差遣祂的門徒到世界上去爲祂作見證,傳福音。


那麽,門徒們有沒有聽從耶穌的差遣呢?從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知道,門徒們並沒有聽從主耶穌基督的差遣。他們在幹什麽呢?他們去海裏打魚。這叫重操舊業,因爲他們在跟從主耶穌前,就是打魚的。現在,沒有主耶穌同在,他們又退回到原來的人生狀態。我們自己也和他們一樣,離開了主,就會退回到信主前的狀態。


今天的福音,講到復活的主第三次向門徒顯現。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兩個圖景,也可以說是兩個象徵。第一個圖景是捕魚,第二個圖景是牧羊。我們先看“捕魚”這個圖景。我們看到彼得和其他六個門徒在一起。他們已經見過復活的主,可是卻不知道如何開始他們的事工。於是,彼得說,他要打魚去。其餘六個人就附和,也和他一起去。他們上了船,忙了一夜,但甚麽也沒打著。天快亮的時候,岸上有一個聲音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雖然不知道是誰在對他們說話,但還是聽從了這個指示,撒下網去。結果,打到的魚,多得拉都拉不上來。這時,有一位門徒,“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就是約翰,醒悟過來,對彼得說:“是主!”


每次讀聖經讀到這裏,我都感到心痛、悲涼。爲什麽呢?因爲我總是聯想到路加福音第五章1—11節所記載的,主耶穌基督剛開始祂的事工,出來呼召祂第一批門徒的情形。那情形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圖景完全一樣。當時也是彼得他們勞累了一夜,甚麽都沒有打著。後來遵從耶穌的指示下網,一網打上來的魚,兩船都裝不下。想一想,那時,門徒們撇下一切,跟隨主耶穌三年;可是主耶穌受難、復活以後,雖然兩次向他們顯現,他們卻仍然沒有聽從主的差遣,反而回去重操舊業,回到三年前還沒有遇見主時的狀態,能不叫人感到心痛、悲涼嗎?其實,我們也和他們一樣,如果主不在我們身邊,我們照樣人生會失去目標、生命會失去動力。


這一回,主又來到他們身旁,他們再次聽從主的指示下網,網裏都是大魚,一共有153條。據說,提比哩亞海(就是加利利海)裏有153種魚;這153條魚,每種一條,就代表了海裏所有的魚。所以,這一網魚象徵著福音要傳向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每一種人。這時,門徒們一定會想起,三年前耶穌對他們說過:“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可1:17) 。


我們再來看今天福音中牧羊的圖景。門徒們打漁上來,和耶穌共進早餐;有人稱之爲“最後的早餐”。因爲這是耶穌昇天前與門徒最後的早餐。早餐後,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三次回答:“主啊,你知道我愛你。”有人認爲,因爲彼得在耶穌被捕後,曾經三次不認主,所以復活的主在向彼得顯現時,三次要彼得確認,他愛主耶穌。但是,在今天的福音裏,耶穌又接著三次對彼得說,“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你餵養我的羊。”耶穌三次確認彼得愛祂,三次把牧羊的使命交托給彼得。我想,彼得可能會在心裏回答說,“主啊,我愛你,也一定愛你的羊。”最後,主耶穌再次對彼得說:“你跟從我吧!”對彼得、對其他門徒來說,復活的主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向他們顯現,成爲他們生命的一個新起點:原先,他們跟隨著在世的耶穌;從今以後,他們是跟隨復活的基督。


我們在今天福音中看到捕魚的圖景和牧羊的圖景,這兩個圖景有甚麽關聯呢?我們說,捕魚和牧羊,構成了我們整個教會的事工。今天福音中捕魚的圖景,是象徵主耶穌要祂的門徒,也要我們,聽從祂的命令,爲祂去尋找那些失落的、迷路的人,並且把他們帶回主的身旁,就像漁夫追尋魚蹤,捕獲魚兒一樣。


我們知道,捕魚和打獵一樣,打獵應該知道野獸行動的蹤迹;捕魚應當掌握魚群活動的訊息。現代的漁夫捕魚,用雷達或聲納探測魚群的信息。英文“捕魚”(Fish)這個詞,就有尋找、探測的意思。我們作主耶穌基督的門徒;祂呼召我們下網捕魚。我們捕魚,不是靠雷達和聲納,而是靠主耶穌基督的指示。主耶穌基督要我們跟從祂,叫我們得人如得魚一樣。我們要靠著主的能力撒網,廣傳福音,帶人歸主,進入主的羊欄。


我們常常把教會比作上帝的羊欄;把信徒比作上帝的群羊。羊欄和群羊,教會和信徒,不是你的産業,也不是我的産業,而是上帝自己的産業。今天福音中牧羊的圖象,向我們表明,只有愛上帝、愛耶穌的人,才會愛上帝的小羊、牧養好上帝的群羊。所以,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是要把自己的群羊、把自己的産業交托在彼得手上。因爲只有愛基督,才會愛基督的教會、愛一切來教會的人。如果一個僕人不愛主人,就一定不會愛惜主人的財産,也不可能管好主人的産業。


我們每一位基督徒都是祭司,都是上帝的僕人;我們也互相作祭司,彼此作僕人。我們真的愛上帝、愛耶穌嗎?那麽,就讓我們愛上帝的産業、愛基督的教會,並且彼此相愛、互相服事吧!


今天福音中捕魚和牧羊的圖象,就是呼召我們遵行父上帝的旨意和主耶穌的命令,帶領更多的人來到上帝的羊欄;去尋找並帶回那些離開羊欄,在外面失去方向,走迷了路的小羊。每一個基督徒,都有責任,靠著聖靈的帶領,讓上帝的産業、上帝的羊群不斷擴大和增長。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0年4月18日初稿,2016年4月10日修訂)

(2019/05/02 发表)


謝松齡:寬恕的愛(修訂)

復活第五主日講道(C年)


 徒11:1-18; 詩148; 啓21:1-6; 約13:31-35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寬恕的愛》。


在今天的福音裏,我們聽到耶穌對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耶穌是在最後的晚餐上對 門徒說這番話的。當時,耶穌先給門徒洗腳,爲他們作了彼此相愛、互相服侍的榜樣。後來,出賣耶穌的猶大起身離開他們,出去帶人前來捉拿耶穌。猶大出去後, 耶穌對其他門徒說了這番話。因此,這是耶穌在受難前,留給門徒的臨別命令。


在我們的語言中,“愛”,是大家非常熟悉、非常喜歡的一個詞彙。在我們的生活中,“愛”,也是極為常見的一個行爲。當上帝把我們送到這個世界上,那也就是當我們出生,一個新的生命、一個嬰兒降臨到世界上的時候,這個嬰孩,立刻會享受到豐盛的愛;那就是父母對他(她)的愛。當然也有極個別的父母会遺棄自己的孩子,甚至殺死自己的孩子。但那是變態的、不正常的。一個嬰兒,完全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她)只能在父母的愛中成長。沒有做過父母的人可能不太喜歡嬰兒:因爲他會哭會鬧,隨時會屙屎撒尿;但是父母,特別是作母親的,絕不會計較這些,因爲他們愛自己的孩子,寬恕孩子一切的“過失”和 “缺點”。若是沒有父母對孩子的“寬恕” 、 “包容” ,孩子就不可能長大。


人世間,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最為真摯而持久的愛;而一切真摯而持久的愛,必定都是建立在寬恕、包容的基礎上。可以說,沒有寬恕、包容,就沒有愛。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在寬恕和愛中長大的。但是,由於人的罪性,許多孩子長大了,寬恕和愛心沒有成長,仇恨卻逐漸膨脹。十年前,美國的一個新聞報導說,一個六歲的哥哥殺死了兩歲的妹妹;因爲這個哥哥覺得妹妹奪走了父母對他的關注和愛,於是仇恨自己的妹妹。當時聽到這個如此年幼就手足相殘的新聞,許多人感到十分震驚。


可是,如果到網上搜索一下,就會找到,中國竟發生多起哥哥甚至姐姐殺死自己妹妹的慘案。其中有兩起是因為十幾歲的哥哥或姐姐嫉妒妹妹受到父母的偏愛。那個殺死妹妹的姐姐在交代動機的時候甚至說,她就是要挖掉父母的心頭肉。此外,因房產或錢財糾紛引發家庭成員互相殘殺的案件也屢見不鮮。


除了家庭生活中的衝突外,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職場上和生意中的惡性競爭、以及世界範圍內種族和宗教上的互不寬容,所引起的大大小小的血腥悲劇,更是不勝枚舉。這一切都表明,一旦喪失了寬恕和包容,嫉妒和仇恨就會佔據人心。仇恨不僅會引起血淋淋的謀殺、戰爭和恐怖活動,而且會讓人們落入許許多多沒有硝煙、不見鮮血的陰謀詭計陷阱。


我們剛纔說過,寬恕、包容是愛的基礎。《聖經·哥林多前書》論到愛,說愛是“恩慈”、“不嫉妒”、“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13:4-7) 當講到愛和愛心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提到同情和憐憫,比如,賑災捐款,賙濟窮人,幫助病弱等等出錢出力的事;而較少說起寬恕、包容、忍耐、不嫉妒、不記仇、不幸災樂禍。對許多人來說,做到忍耐、寬恕、包容,比出錢出力幫助別人更加困難。我們曾經說過一個寬恕的真實故事。


在美國有一個基督教派叫阿米什(Amish)。他們居住在賓州、俄亥俄和印第安納州等地,堅守聖經的教導,追求靈性的成長,過著非常簡樸的鄉村生活。2006年10月,在阿米什聚居的賓州蘭開斯特縣,一個名叫羅伯茨的運送牛奶的卡車司機,手持兩把槍闖進一所學校。他把十名6-13歲的女孩捆綁起來,叫她們面對黑板站著,然後對著他們的後腦開槍,最後自殺身亡。十名女孩中有五人死亡,五人重傷。


這位送牛奶的司機,9年前曾經有個女儿,刚出世不久就夭折了。雖然他後來又有了孩子,但他仍對上帝充滿了仇恨。於是,他就通過濫殺無辜的孩子,對上帝進行羞辱和報復。對阿米什人來說,看見自己像天使一般可愛的孩子被無緣無故地殘暴殺害,一定無比悲痛。在一般人看來,這真是一椿血海深仇!但是,槍擊發生後,被害女孩的家人卻呼籲人們寬恕槍手。許多阿米什人來到槍手家,安慰並且擁抱了槍手的妻子和孩子,希望他們能繼續住在那裏,以便得到許多阿米什朋友的幫助。有一位被槍殺女孩的祖父,對他的家人和孩子說:‘不要去恨那個槍手。不要把他當作魔鬼。讓我們寬恕他,就像上帝寬恕我們一樣。’”


這就是包容、這就是寬恕,這就是愛。槍手因爲對上帝的仇恨,而槍殺了上帝的孩子;但是上帝的孩子卻寬恕了槍手。阿米什人不只是愛自己團體裏的人,也愛他們團體之外的人,甚至愛殺害他們女兒的槍手的家人。在今天福音中,耶穌要門徒彼此相愛,就是這樣一種愛。這是寬恕的愛。在聖經中,我們看到耶穌多次講到寬恕的愛。耶 穌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應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 (可11:25) 耶穌告訴我們,寬恕甚至比獻祭 (奉獻) 更加重要;他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 (對你不 滿) ,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 (太5:23-24)


有人覺得這樣的寬恕很難。其實,寬恕要比尋求報復容易得多。中國有句古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鼓勵人們要忍耐;忍耐的目的不是爲寬恕,而是爲報仇。爲了報仇,寧可懷著怨恨苦毒去策劃陰謀、尋找機會,哪怕忍受十年的煎熬。但是說不定,在這十年之內會因爲報仇的壓力,毀壞了自己的事業和生活,甚至得癌症,得高血壓、冠心病。值得嗎?寬恕,確實比報仇容易多了。寬恕不僅是寬恕別人,也是寬恕自己;因爲寬恕能夠醫治自己的心靈創傷,而報復則會加劇自己的心靈創傷;甚至給整個人生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寬恕給我們自己帶來平安、健康和喜樂;也使世界變得更加光明。寬恕和愛,是達到人生目標的最短的道路。


當然,我們也必須明白,寬恕不是為了助長邪惡,不是再多給兇手一枝槍;也不是縱容犯罪行爲,再多給歹徒一次機會。寬恕是要中止和打斷冤冤相報和仇恨累積的惡性循環。寬恕,是用愛去化解仇恨、用善去制止邪惡。這就是聖經所說的“不要以惡報惡……要以善勝惡” (羅12:17-21)。如果有人覺得不曉得怎樣去 “彼此相愛” ,那麽就先彼此包容、彼此寬恕吧。


現在讓我們禱告。親愛的主,感謝你賜給我們“彼此相愛”的命令。求主你眷顧我們,讓我們懷著彼此寬恕、互相包容的心;這樣,我們就每天都能活在你的大愛和平安之中。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6年4月24日,2019年5月19日修訂)

(2019/06/04 发表)


謝松齡:生命之火

聖靈降臨日講道(C年)


徒2:1-21; 詩104:25-35,37; 羅8:14-17; 約14:8-17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生日快樂! 今天分享的信息是《生命之火》


今天是我們大家的生日,是教會的生日。大約一千九百八十年前的今天,教會誕生在耶路撒冷。


今天的第一篇經課《使徒行傳》描繪出聖靈降臨、教會誕生的情景。五旬節,就是復活節後的第五十天,耶穌的門徒躲藏在一座房子裏(Upper Room)。那裏非常安靜,門徒們恒切禱告。耶穌受難前和復活昇天時,都應許要賜下聖靈與門徒同在,因此門徒在等待聖靈的降臨。突然,有聲音從天上下來,彷彿一陣大風颳過,充滿了他們所在的整個屋子。他們又看見形狀像火焰的舌頭,分散落在每一個人的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照著聖靈所賜的才能,開始說起別國的語言來。


這是一種從來沒人見過的情形。一聽見那巨大的響聲,從世界各國來到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就聚集過來,於是,彼得就站起來對他們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這是彼得平生第一次講道。許多人信了彼得傳講的信息,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增加了三千人。教會,就這樣誕生了。聖靈降臨的這一天,就是聖靈降臨節,是教會的生日。


這天,使徒得到聖靈賜給他們說外國語言的能力,他們就用不同猶太人居住國的語言,“講說上帝奇妙的大作為”。(徒2:4-11)這表明,教會一開始,就是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方的人,用他們各自能夠理解的語言宣講福音。這也預示了《聖經》,上帝的話語,後來被極其廣泛地翻譯成全世界的各種語言,大約有2,530種之多。


如果我們接著《使徒行傳》往下讀,就會看到使徒是怎樣向西傳道,建立教會。聖靈降臨只是一個開頭。聖靈降臨時落在使徒頭上的火焰,只是星星之火;但這星星之火卻有無限的能量。使徒們傳道的熱情被聖靈之火點燃,並且迅速蔓延;於是,像耶穌所預言的那樣,使徒們得到聖靈的能力,把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一直傳到天涯海角。聖靈之火已經燃遍了整個世界。


最近幾百年來,福音真正是傳遍了天涯海角。無論是在非洲還是在中國,最偏遠的地方都有傳教士的足迹,最冷僻的語言都有聖經的譯本。現在,我們大家來到教會,不管自己心裏懷著什麽目的,其實都是聖靈的火降臨到我們身上,燃燒在我們心裏。聖靈降臨是第二次創造。受到火和聖靈洗禮的,就是新造的人。正是上帝聖靈,讓使徒們的生命得到更新,並且開始了教會的事工。


聖經告訴我們,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贖了我們的罪;主耶穌基督的復活,賜給我們新的生命。因此,沒有主的復活,就沒有我們的新生命。但是,直到聖靈降臨,才是我們新生命的成就。耶穌在受難前和復活後,多次應許祂的門徒,真理的聖靈要降臨在他們身上,永遠與他們同在。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應許門徒說,得到聖靈能力的人,也要做耶穌所做的事,而且能做比那更大的事。(約14:12)果然,靠著聖靈的大能,使徒重新組織起來,建立了教會。


如果沒有聖靈降臨,我們就只記得基督復活了,祂坐在上帝的右邊;可是祂的門徒還在這個世界上,就好像是沒人過問、沒人看管的孤兒。但是,耶穌應許說,祂不會撇下門徒爲孤兒,他一定回到他們這裏來。耶穌隨著聖靈的降臨回來了!安慰我們、教導我們、帶領我們、賜給我們能力。隨著聖靈降臨,門徒不單是慶祝主復活,而且參與主復活。隨著聖靈降臨,復活的主向祂的教會說“前進”,而不是說“再見”。


復活節需要聖靈降臨節來成全。我們是復活節的兒女,我們也需要聖靈降臨節來更新。想一想,當我們在個人生活中受到挫折,當我們陷入人生困境,當我們覺得生命的旅程已經進入死胡同,覺得前面的道路如此的狹窄,已經沒有迴旋的餘地,以致找不到新的方向;當我們對主耶穌失去了熱情,覺得上帝離我們越來越遠,當我們不再聆聽聖經的話語,覺得禱告很困難的時候,我們還能夠回到正確的軌道嗎?今天的經課告訴我們,我們可以靠著聖靈降臨之火的能力,重新點燃我們生命的火種,回到正確的軌道。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弟兄離開了教會。他認爲他可以獨自在家敬拜上帝。幾個星期過去了,牧師來他家探訪。天氣很冷,颳著大風。他們在客廳的壁爐前坐下聊天。牧師拿起火鉗,夾出一塊紅碳,放在壁爐邊上。兩人沈默地看著那個碳塊。沒過多久,那塊碳就冷了。這時,牧師用手指抓起那塊死了的碳,把它放進火中;那塊碳立即冒出火星,又活了過來。於是,牧師站起身來,一言不發,穿上外套,准備離開。那位弟兄看著牧師,說:“這是你最好的一篇講道。我們星期天教堂裏見。”


講到這裏,我有一個問題:當聖靈進入你生命的時候,你有沒有任何的感覺?在今天的福音裏,使徒腓力對耶穌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腓力想要看見一位有頭有臉的上帝。耶穌回答說:“把父顯給你們看?你們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我會做一件比這更好的事,就是求父差遣聖靈給你們。當聖靈降臨到你們身上,你們就能夠作比我所作的更大的事”(參見:約14:9-12)。


當聖靈進入我們的生命,我們就明瞭,兩千年前,永生的基督、上帝的聖子靠著聖靈的能力,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中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 。耶穌,就是那位有頭有臉,與我們同在的上帝。耶穌的手,就是上帝的手;用這雙手,祂醫治疾病、驅趕邪靈,使人得醫治、得完全,分賜上帝的慈愛和恩典。耶穌的腳,就是上帝的腳;用這雙腳,祂行走在世人中間,彰顯上帝的真理和榮耀。


聖靈降臨節告訴我們,上帝現今就在我們之中,聖靈此刻就在教會運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我們是基督身體上的肢體。因此,我們手就是基督的手,我們的腳就是基督的腳。基督藉著我們醫治身體上、心靈上生病受傷的人、安慰痛苦失望的人,抵擋邪惡和黑暗勢力,扶助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跌倒的人。耶穌藉著我們,把“上帝愛世人” 的福音傳給一切的人,向世界彰顯上帝的慈愛和公義。


聖靈降臨節是火的節日,聖靈之火,照亮我們的生命,帶領我們的旅程。聖靈降臨節是風的節日,聖靈的風,吹進我們的心靈,賜給我們能力。讓我們把全副的身心,交托給上帝和上帝的國。願聖靈在我們的教會,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學校、工作場所和整個世界,彰顯祂的大能。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6年5月15日初稿,2019年6月8日修訂)

(2019/06/08 发表)


謝松齡:愛我們的鄰舍

聖靈降臨後第八主日講道(C年, Proper10)


申30:9-14; 詩25:4-10; 西1:1-14; 路10:25-37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愛我們的鄰舍》。


我們常常說“愛人如己”;也說“愛鄰如已”。比如崇拜時,有一段認罪文,是向主承認我們的過犯,並且表明我們的悔改之心。認罪開始的時候,先呼召大家說:“我們應當承認我們得罪了上帝和我們的鄰舍。”在認罪文中,我們承認:“我們沒有全心愛主,也沒有愛人如己”。中文譯本的“愛人如己” 在英文原文,是“愛鄰如己。”是說愛我們的鄰舍,如同愛我們自己。那麽,誰是我們的鄰舍?如何去愛?在今天福音中,主耶穌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就是今天福音的中心信息。


在舊約聖經中,鄰舍這個詞是指和自己關系親近的人,尤其是指猶太本族的人;不是猶太人,就不是猶太人的鄰舍。所以,在舊約聖經中以色列人所說的愛鄰如已,是比較狹隘的愛,只是愛自己本族的猶太人。在今天的福音中,主耶穌重新解釋了“鄰舍”這個詞的涵義,把愛的範圍大大地擴大了。耶穌講了一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耶穌告訴我們,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特别是無助的人,就是我們愛的鄰舍。


今天的福音,讓我想起兩件發生在地鐵站的事情。一件事情發生在上海的地鐵站,另一件事情發生在紐約的地鐵站。雖然這兩件事情都發生在若幹年前,但對理解今天的信息有所幫助。


幾年前我曾經引用過上海莘莊地鐵站發生的一樁慘案。現在網路上仍然可以搜索到這篇報導。一天(2001年12月5日)早上八點多鍾,在地鐵進站的時候,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被擁擠的人群推下地鐵軌道,軋在地鐵車下。去過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的市內交通非常擁擠,許多人爲了適應這種交通狀況,也特別會擠車。我本人以前經常去上海,所以知道擠起車來是什麽樣子。那位年輕姑娘被擠得掉到地鐵軌道上,被地鐵車軋了以後,當時還沒有死,可是因爲救援的速度太慢,時間拖得太長,那姑娘被送到醫院以後,不久就死了。


紐約地鐵站的事情,是發生在几年前(2007年1月2日)的百老彙地鐵站。一位電影學院20歲的白人學生,患有癲癇症。癲癇,中國民間又叫作“羊癇瘋”,發作起來,人會摔倒在地,全身抽筋,口吐白沫,兩眼翻白,像羊叫一樣地尖叫(所以民間叫它羊癇瘋),樣子非常可怕。這位白人學生在等地鐵的時候,癲癇突然發作,倒在地鐵站的站台上;後來又摔下站台,掉到鐵軌上。這時候,一列地鐵正開過來。旁邊一位51歲的黑人建築工人看到情況緊急,立即跳下鐵軌,要把白人學生救上來。但是白人學生的病還在發作,渾身抽筋。地鐵已經快到跟前了,那位黑人立刻把白人學生推到兩條鐵軌中間的排水溝,緊緊壓在他身上。兩節車廂從他們頭上掠過,刮掉了黑人頭上的帽子,但是他們卻毫髮未傷。這位黑人被譽為“地鐵撒馬利亞人”。並被《時代週刊》列為2007年度世界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sley_Autrey)


现在我們回到今天的福音。有一位猶太的律法師試探耶穌,問耶穌,既然我們要愛鄰舍如同愛自己,那麽誰是我們的鄰舍呢?耶穌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説明誰是我們應當去愛的鄰舍。有一個猶太人,在旅行的時候,遭到強盜的搶劫,被打得半死,丟在路邊。後來,一位猶太的祭司(相當於牧師)路過那裏,看見了就只當沒看見,從他身邊走過去了。又有一位利未人(利未人是猶太人的一個支派,世世代代管理會幕(聖殿)侍奉上帝) ,到那地方,也看見了那受傷的猶太商人,又只當沒看見,走過去了。這兩位猶太宗教人士,都懂得愛上帝、和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的律法,但是卻都沒有去理會那位被打傷的同族人。


後來,一位撒瑪利亞人經過這裏,看見受傷的猶太人,就動了憐憫的心,給他處理了傷口,而且救人救到底,把他帶到旅店去,並且付錢給店主,讓店主照應他。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雖然有共同的祖先,但卻世代爲仇。猶太人非常歧視、甚至仇恨撒瑪利亞人,他們認爲撒瑪利亞人與當地人混雜,在血統上和宗教上都不純正。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被猶太人看不起的人,卻出手搭救了兩位猶太宗教人士不願理會的猶太人。那兩位猶太宗教人士可能聖經背得比別人更好,猶太律法懂得比別人更多,但是,他們心裏沒有上帝的愛。反倒是這位被他們蔑視的撒瑪利亞人心中有上帝的愛。


我們今天所講的三個故事,兩個地鐵站的故事,一個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表明真正的愛是超越種族、超越文化、超越個人感情的愛。就種族和文化來說,撒瑪利亞人是受猶太人歧視、仇恨的,黑人也曾經受白人的歧視和不公正的對待;就是現在,種族歧視仍然明裏暗裏地存在。但是撒瑪利亞人卻救了受傷的猶太人,在紐約地鐵,黑人工人救了白人學生。從個人感情上來說,那位撒瑪利亞人不一定喜歡那位遭到搶劫、滿身是血、快要死亡的猶太人;那位黑人建築工人也不一定喜歡那位正在癲癇發作的電影學院的白人學生;盡管他們不一定喜歡對方,但是,卻仍然憐憫他們,救助他們。而在上海莘莊地鐵站等車的,都是中國人,沒有種族差別;他們中的大多數,從個人感情上來說,一定不會討厭那位年輕、健康、漂亮的姑娘;但是,那位姑娘卻被衆人擠下了站台,掉在鐵軌上,死在車輪下。只因爲她是一個弱者。


心中有上帝的愛,就會去愛人、幫助人、救人的性命。心中沒有上帝的愛,就會像那兩位猶太宗教人士那樣,雖然滿口聖經和律法,但對別人的需要、別人的痛苦、甚至別人的生死,都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還會像上海地鐵站慘案那樣,爲了自己極小的利益,把別人置於死地。


什麼是愛人如己?耶穌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 。耶穌這是教導我們,在人與人的關係中,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換位思考”。人人都想要得到愛,人人在困難的時候都盼望得到幫助。你想要得到愛,別人也想得到愛,所以,你就應當去愛人;你在困難的時候盼望得到幫助,那麼,你就應當去幫助有困難的人。這是就是聖經所教導的真理。因此,耶穌的這句話被稱為“金律”。


誰是我們的鄰舍?我們的鄰舍,就是那些應當憐恤、需要幫助的人。我們生活在一個多種族、多文化的環境中;我們的社區,是個多種族、多文化的社區,我們的教會,是個多種族、多文化的教會。我們都有個人的認知和感情,可能喜歡這個人,不喜歡那個人。但是,無論怎樣,我們都應該有上帝的愛在我們心中,上帝的愛是完全的愛。上帝的愛要我們去愛鄰舍,愛需要幫助的人,愛那些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愛那些我們在感情上不喜歡、在利益上有衝突的人,甚至愛和我們敵對的人。


在今天的福音中,那位律法師問耶穌:“我該作甚麼纔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回答說,“你們這樣行,就必得永生”(路10:28)。也就是說,只要能夠愛上帝和愛鄰如已,就必得永生。一個像耶穌比喻中的撒瑪利亞人那樣,去救助處於危難中的人,就已經行在上帝的國度裏,走在永生的道路上了。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07年7月15日初稿

2016年7月8日,2019年7月13日修訂)

(2019/07/13 发表)


謝松齡:在上帝面前富足( 二 )

聖靈降臨後第十一主日講道(C年, Proper 13)


詩49:1-11;傳1:2, 12-14, 2:18-23;西3: 1- 11;路12: 13-21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在上帝面前富足(二)》。


二十多年前,我受到感召,打算去讀神學院。週圍的人對這件事有三種反應。第一種反應是支持我讀神學院,包括我太太也支持我。當然,一開始,師母問我,讀神學院是不是要離婚?我反問她,讀神學院為什麼要離婚?她說,我看那些神父都是單身的。我說,那是天主教神父,不能結婚;基督新教的牧師可以結婚,我去讀神學院,咱們倆不用離婚。於是,她說:我支持你。對我要去讀神學院的第二種反應是,有的朋友說,你不能在自己原來的專業裏繼續深造嗎?幹嗎要去讀神學院啊?你想事奉上帝,可以多掙錢、多奉獻嘛!第三種反應,是有人乾脆說,我們是因為沒有錢,才來美國掙錢的,幹什麼去讀書啊?讀書要花多少錢啊!不讀書沒錢掙嗎?看看那些小學沒畢業的人都能當老闆呢!


是的。我們每個人來到美國,都是想要生活更加豐盛,人生更加美好。雖然對豐盛的生活、美好的人生,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很多人是用錢來衡量一切的,他們覺得,有錢,人生就豐盛美好;沒錢,生命就黯淡無光。我們聽到過許多故事,講到有人憑著聰明和努力,掙了很多的錢,置了很多產業。我們也聽說過同樣多的故事,講到有人雖然事業成功、或者財產豐盛,但卻疾病緾身或英年早逝。還有另外一些故事,是講為了發財,或爭奪遺產,不惜使用一切邪惡手段,最後拼得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所有這些故事的中心,看起來都是一個“錢”字;因此有人說,世上一切的罪惡,都是因為錢。但是,整本聖經卻沒有說過錢不好,也沒有說掙錢不好。主耶穌基督在傳講天國的福音時,反而常常用錢財和掙錢作比喻,鼓勵門徒用上帝賜給我們的才幹和金錢,為上帝作工,榮耀主名。聖經並沒有說“錢財是萬惡之根;”而是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6:10)使人陷入罪惡的,不是錢財,而是人的貪心,是人對錢財不正確的態度。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就是用了一個和錢財有關的比喻,來教導我們,甚麼是生命的目的和價值。有一個貪心的人,請耶穌叫他哥哥把家産分給他。耶穌就對大家說,“你們要小心,要防止一切的貪心。一個人的真生命,不在於他擁有多少財富。”接下來,耶穌就對大家講了一個“糊塗財主”的比喻。


耶穌用比喻說:“有一個財主田産豐富,他心裏盤算,‘我沒有足夠大的地方來儲藏所有的穀物,該怎麽辦呢?’他又自言自語,‘對了,我要把原有的倉庫拆了,改建更大的,來存放穀物和別的貨物;然後我要對自己說,幸運的人哪,你擁有一切好東西,足夠你多年花用,慢慢享受,吃吃喝喝,過舒服的日子吧!’可是,上帝要對他說:‘你這個糊塗人,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那麼,你為自己所積存的一切財物,要歸給誰呢?’”然後耶穌下結論說:“那為自己積聚財富、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的人也是這樣(路12:16-21,現代中文譯本)


這個有錢的糊塗人,以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主宰自己的財產。他也許不知道、可能忘記了,只有上帝才是創造一切、主宰一切的至高之主。聖經說:“我空手出生,也要空手回去;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伯1:21,現代中文譯本)是的,我们完全不能掌管我们自己的生命和命運;谁都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麽事情。


如果這個財主知道自己今夜就要死去,他可能不會再去盤算怎麽改建更大的倉庫。因爲錢財對於一個今夜就要死去的人來說,是毫無價值的。他就要離開這個世界,而他的錢財,只能留在這個世界。今天的舊約經課《傳道書》說:“我觀察了世上的一切事,一切都是虛空,等於捕風。”(什麽叫“捕風”?就是用手去抓空氣、追趕風,形容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傳道書向我們傳達的信息,是提出一個問題,人生究竟是爲了什麽?生命的目的和價值究竟在哪裏?


講到這裡,我想起有一次,我和幾個年齡不等的朋友談到生命和死亡。我請他們思攷一個很古老的問題:“如果知道自己明天就要死去,我今天會做些什麽?”


有人可能會說,爲什麽要提這樣的問題?假設明天就要死,聽起來好像是在咒罵人。但是,這個問題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而是個很古老的問題;自古以來很多有思想的人自己問自己這個問題,以此尋求生命真正的目的和價值。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個問題,可能就是來自今天福音中耶穌所說 “糊塗財主” 的比喻。其實,許多人在面對死亡時,才會認真思考生命的意義。當然也有很多人至死不悟。耶穌說這個比喻,就是叫人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四百多年前,發動宗教改革運動的馬丁·路德說:“如果我知道明天就要死去,我今天就會栽種一棵樹。”他用這種方式來表明,他相信,即使他明天就要死去,上帝對他和對世界的愛仍然繼續不斷;從上帝而來的生命,就好像他栽種的那一棵樹,茂盛成長。


那一天,我和朋友們分享“如果我明天就要離開,那麽我今天會做什麽”這個問題。有一位還沒有結婚的朋友說,“那麽我今天會做一件事讓我的女朋友開心。”一位中年婦女說,“我會把我親人最近的生活安排好。”一位中年男子說,“我會買些我媽媽喜歡吃的東西去看望她,因爲我以前常常不尊重她。”還有一位朋友說:“我要去向我的鄰居道個歉,因爲我們昨天剛剛吵過架。”


這些朋友當中,沒有一個說,如果知道明天就要離開,今天還要去賺一大把錢;或者,今天會去追討一筆別人欠他的債。這些朋友的回答,都表達出他們對別人的關懷和愛心,也想到要補償對別人的虧欠和冒犯,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完全。人在思考死亡、面對死亡的時候,常常會尋求人生的真實意義,甚至悔過思善。就像中國古人所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是,在我們看來,只要認識上帝、敬畏上帝、聽從上帝,就不必到面臨死亡之時,也會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棄惡歸善,走出死亡的陰影。


一般人常常把財産的豐盛看作生命的富足。但是,在今天福音的(最後一句話) 末了,主耶穌提醒我們,生命的目的和價值不是為自己積累財富,而是要在上帝面前富足。人的生命和財富都是從上帝而來;在上帝面前富足,才是生命的真正豐盛。貪婪的人處心積慮為自己積累財富、尋歡作樂,只會引起上帝的憤怒。


今天的第二篇經課對我們說:“你們已經跟基督一起復活,你們必須追求天上的事;……要專心於天上的事,而不是地上的事。……必須治死在你們身上作祟的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由於這些事,上帝的義憤將臨到那些不順從祂的人。”(西3:1-6,現代中文譯本)


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基督的真生命在我們裏面運行。我們無論做什麽、说什麽,都要榮耀主的聖名。所以,我們要奉耶稣基督的名,把上帝的愛带给世界;我們要奉耶稣基督的名,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我們要奉主耶稣的名,奉獻自己的生命、時間、才幹和金錢,傳播主的福音。這樣,我們就能够積財寶在天上,在上帝面前富足。


現在讓我們禱告。萬能的天父,我們的生命、時間、才幹、財富都是從你而來。求你幫助我們,管理好你賜給我們的一切,為你所用。讓我們能夠得到天上的賞賜,在你的面前富足。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6年7月31日初稿,2019年8月3日修訂)

(2019/08/03 发表)


謝松齡:作上帝聰明的管家

聖靈降臨後第十八主日講道


摩8:4-7; 詩138; 提前2:1-8; 路16:1-13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作上帝聰明的管家》。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錢。幾乎沒有人說錢不好,更沒人說錢不重要。錢是好,是重要;在這個世界上,沒錢辦不成任何事情。中國人還有話說,“錢能通神”,“有錢能使鬼推磨”,意思是說,用錢能夠買通神靈、叫鬼干活。所以有那麼多人去寺廟燒香進貢許願。既然金錢連鬼神都可以收買,那麼在不信上帝的人眼中,金錢絕對就是萬能的,財神、招財貓就成了他們敬拜的偶像。雖然許多人不喜歡被稱為“拜金女”、“拜金男”,但這許多人確確實實都在拜金。


那麼信上帝的人,要不要金錢呢?當然要。但是我們知道,上帝是掌管一切的最高主宰,萬物都是屬於上帝,從上帝而來,金錢也是屬於上帝,從上帝而來。上帝永遠是第一位的,在天地萬有之上,只有上帝配得我們敬拜。人人都需要金錢,問題是讓錢財使用我們,還是我們使用錢財。


耶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聖子,深深明白金錢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耶穌在教導人時,最喜歡使用比喻,讓深刻的道理,在淺顯的故事中表明出來;錢財既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耶穌就最常使用和錢財有關的比喻。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就是用錢財的比喻,來表明天國的道理。


有一個財主的管家,被人告發,說他濫用主人的財物;於是財主准備解雇這個不忠實的管家。這個管家就想,自己沒有特別的技能和充足的體力,也不會厚著臉皮去討飯,怎麼辦呢?於是,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把欠他主人債的人一個一個地叫了來,減除他們的債務。他想通過減除欠債人的債務,讓欠債人對他感恩,這樣他在失業以後,就可以去收回這些人欠他的人情,輪流住到這些人家裏去,讓他們養活他。這個不忠實的管家是不是很聰明啊?是的,他確確實實非常聰明。他用他主人的錢財做好人,來爲自己留後路。所以連他的主人都誇獎他聰明。


這是個在眾多解經家中引起爭議的比喻。所以你們若是查閱不同版本的聖經,加在這段經文之上的小標題,有的是“不義管家的比喻”,有的是“聰明管家的比喻”。因為在這個比喻中,耶穌既稱這個管家“不義”,又說他“聰明”,而且還要門徒們向這個管家學習,聽起來真的很矛盾。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比喻裡面的真實涵義。


這個故事是耶穌說給當時跟隨他的門徒、也是說給我們聽的。在比喻中,那位財主就像上帝,耶穌的門徒(光明之子)則是上帝的管家。我們都知道“萬物都是屬於上帝、也是從上帝來”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現實。我們所有的一切,根本來說,只是暫時擁有,都是上帝交給我們管理的。但是,我們常常把上帝托付的一切,看成屬於我們自己,於是像那個管家一樣,把上帝的財富據為己有,為我所用,任意花費,藉此謀取各種私利,甚至去做骯髒事情。如果作了這樣一個非常愚蠢的選擇,我們就不配再作上帝的管家,要被解雇了。


面臨這樣的危局,比喻中的管家改變了自己,作了聰明的選擇,他不再私自濫用財物,而是用主人的錢財,寬恕和減除欠債人的債務,為自己離開現在的職位後,留下一條後路。於是主人就誇獎這個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


這個管家之所以被稱為“不義”,是他將上帝的財富為他一己的私利所用,使上帝的財富成了“不義的錢財”(不義之財)。現在,他用這“不義之財”寬恕人的債務,得到了主人的稱許和誇贊。耶穌藉著這個比喻對門徒說:你們“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遠的住處去”(路16:9)。


在這個故事中,耶穌只是用錢財作比喻。但是,上帝要我們管理的不只是錢財,而是他托付我們的一切。我們的生命、時間、人際關系,我們的信仰、智慧、才干、技能,我們的愛心、憐憫、同情和寬恕,無一不是上帝賜給我們,無一不是上帝托付我們管理的。我們如何彼此相愛?在什麼時候、有什麼條件奉獻我們的憐憫、同情和寬恕?我們為誰花費我們的時間和金錢?每天,我們都在決定著、選擇著如何使用上帝托付給我們的這一切。


比如,大家都知道“寬恕”,可“寬恕”談何容易?錢財雖然在人眼中看為重要,但“寬恕”可能比奉獻金錢更加困難。我們可以慷慨解囊,捐助災民,但很難寬恕得罪我們的人。我們都會背誦《主禱文》所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6:12);也知道耶穌說過“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15)。聖經原文(藉著時態)表明,我們先寬恕人,天父才會寬恕我們;因為天父已經在先把寬恕賜給了我們。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去做,才能“管理”好寬恕這份上帝的產業?


感謝上帝,在我們受洗的時候,聖靈和水,和上帝的生命與愛一道澆灌在我們的身上,注入了我們的生命;上帝所賜的憐憫和寬恕在我們裡面流動(雖然《孟子》不認識上帝,但也知道“惻隱之心”與生俱來。)。這讓我們可以奉獻上帝托付我們管理的一切。把愛獻給上帝、我們的鄰舍和我們的仇敵。讓寬恕與復和醫治傷害過、背叛過我們的人,也醫治我們自己。為所有從此地直到地極的人禱告。用同情扶助貧困、病患和受壓迫的人。奉獻錢財給有需要的人,以及那些為公義、和平(基督就是和平的君王,Prince of Peace)和人類尊嚴(人是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造的)奮戰的人。這些都是上帝賜給我們,也是托付我們管理的。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總結說:一僕不事二主,“你們不可能同時作上帝的僕人,又作錢財的奴隸”(路16:13,現代中文譯本)。上帝是我們生命和人生最高主宰。整本聖經都告訴我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我們需用的一切,都會賜給我們的。我們的本分是管理好上帝賜給我們的一切,做上帝忠實而聰明的管家;在主耶穌基督裏,擁有永恆的生命。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9年9月22日)

(2019/09/23 发表)


謝松齡:耶穌是信心的根基(修訂)

聖靈降臨後第十九主日講道(C年 Proper 22)


詩37:1-10;哈1:1-4, 2:1-4; 提後1: 1- 14; 路17:5-10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耶穌是信心的根基》。


有個故事說到,一位商人為生意上的事情到中東去。旅途中,他在一座大城市的酒店裏住宿,遇到另外兩個旅行的人。那兩個人一個名叫“恐懼”,另一個叫“瘟疫”。瘟疫說:“我們這次來,要在這個城市殺十萬個人。”那位商人問:“是你一個人殺十萬個人嗎?”瘟疫說:“當然不是。我只能殺幾百人;其他的人,都是我的朋友恐懼殺死的。”


這個故事想要向我們說明,瘟疫(傳染病)固然可怕,是人類的大敵;但是,更加可怕的是恐懼,恐懼是人類最大的敵人。生活中許多令人擔憂的事,都可能演變成恐懼。健康問題、安全問題、身份問題、工作問題、婚姻問題、人際關係緊張,等等,都可以引起人的恐懼。恐懼會降低我們對付困難的能力,叫人處境更加危險,使人受到更大傷害。


與恐懼相反的是無畏和勇氣。無畏和勇氣從哪裡來?是從信心而來。今天福音一開頭,就講到,使徒們對主說:“求主增加我們的信心。”因為他們在跟隨主的道路上,常常有害怕、有恐懼,他們覺得信心不足。但是主卻對他們說:“你們若有像一粒芥菜種子大小的信心,就是對這棵桑樹說:‘連根拔起來,去栽在海裏!’它也會聽從你們。”芥菜種子是各種種子中最小的種子。耶穌說,只要有芥菜種子那麼一點點信心,就能叫桑樹連根拔起,栽在海裏!有人可能會說:一點信心真有這麼大的力量嗎?聽起來好像“意念移物”。我不信!


是啊,我們不信。因為我們沒有這個信心,連像芥菜種子那么小的信心都沒有,所以就不能讓桑樹連根拔起,栽在海裏。耶穌對門徒所說的也是這樣的道理。對門徒們來說,他們面對的,不是信心大小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信心的問題。耶穌用比喻說,只要有那麼一點點信心,就能幹出偉大的事情;這是在暗示,那時候,祂的門徒連像芥菜籽一樣小的信心都沒有,更不用妄談增加信心了。

可能有些人會說,“我有信心,我的信心很強。我相信自己總有一天可以完成學業,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建立美滿幸福的家庭。你看,我不是做到了嗎?”我們說,這不叫信心,這是“自信”。自信和信心差別很大。因此,我們要分辨:甚麼是耶穌所說的信心;信心究竟起甚麼作用。


有一個故事,講到一位教友把自己的一塊地連同後面的一座小山丘捐給教會,在這塊地上建了一座新教堂。在新教堂開始使用的前十天,房屋管理局的視察員通知牧師說,由於停車場太小,需要把停車場擴大一倍,因而在此之前,教堂不可以使用。這下可把牧師難倒了。因為建教堂時,他們已經儘量利用了每一吋土地,而教堂後面是一座非常陡峭的小山丘,沒有任何的餘地。要擴大停車場,除非把山移走。


這位牧師沒有洩氣,號召擁有“移山信心”的教友,在星期天的晚上一起來教會禱告,求上帝把這座小山從後院移走,並讓他們有足夠的資金修建停車場。在約定的時間,有廿四位教友來到教堂,從晚上七點到十點,整整三個小時,與牧師一起禱告。然後他們又約好,下個星期天晚上再來禱告。


第二天上午,牧師正在教堂辦公,有一個建築公司的工頭敲門進來,對牧師說,他們公司正在修建一個購物中心,需要大量的土石方來填平地面。前一天晚上,老闆突然想到,這個教堂後面有一座小山丘,於是派他前來談判,計劃向教堂購買後面山上的石頭,並且在完工後免費為後院平整地面。啊,真的很奇妙!山就這樣被移走了,而且還為教堂增添了可觀的收入。於是有人說,這真是禱告的力量、信心的力量!靠著信心,他們移走了山丘;他們的信心大,做成的事情也大。


果真是這樣嗎?是這廿四位超級信心英雄憑著禱告移走了山丘嗎?照這樣說,好像是人的信心在起決定性的作用:只要信心夠大,一切都可以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志成就。比如,若是我的信心能移山,那麼山越大,移山所需要的信心也要越大。障礙越大,跨越它所需要的力量、信心也要越大。疾病越重、罪過越多,戰勝疾病、求得寬恕所需要的信心也要越大。


但是,人的信心真有那麼大的作用嗎?實際上,完全不是人的信心在運作,而是上帝的能力在動工。因為上帝才是移動桑樹、移山倒海的那一位。那廿四位教友聚會禱告,並不是求上帝賜給他們移山的能力和力量,而是求上帝用祂自己的大能把山移走。真正的信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相信上帝有能力作成一切;相信“在人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馬可福音10:27); 二是在我們的禱告和心願沒有得到應允的時候,仍然堅信上帝愛我們,祂的一切計畫,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


信心,是我們對上帝的真心信靠。在今天的福音中,門徒求主增加他們的信心;但主耶穌卻對門徒說,只要他們有像芥菜種子那麼大小的信心,就能讓桑樹連根拔起,栽到海裏。在這裏,耶穌用芥菜種子比喻信心;在《馬太福音》中,耶穌則用芥菜種子比喻天國。耶穌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裏。這原是百種裏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他的枝上”(13:31-32);以此表明,天國的成長,就像芥菜,從小得微不足道,到大得無可比擬。其實,耶穌也是用芥菜種子比喻祂自己,從一個極其卑微的嬰孩,成爲至高的救主、天國的君王。


在今天的福音中,這粒芥菜種子,就是耶穌比喻祂自己。門徒們雖然終日和耶穌在一起,卻沒有把祂放在心裏;因此,即使求耶穌增加他們的信心,也是枉然。在這個比喻中,耶穌表明,祂才是我們信心的根基。接受耶穌基督作主,才會有像芥菜籽一樣微小的信心。只要擁有這微小得像芥菜籽一樣的信心,上帝就會通過我們的信心動工,藉著我們的手,做成祂自己的事。


信心是一把鑰匙;信心這把鑰匙向上帝打開大門,讓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工,使微不足道的我們,靠上帝的能力成就偉大的事業。換言之,正是上帝的能力,藉著微不足道的我們,完成祂賦予我們的偉大事業。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這一點信心,我們就不是單獨工作;信心打開大門讓上帝進來,上帝的能力就與我們同在,跟我們同工。上帝的能力不僅在我們的工作中運行,而且開通我們前進的道路。一切成功都是從上帝而來,一切榮耀也要歸於上帝。因此,在今天福音的最後,耶穌教導我們,在靠著信心完工之後,不要邀功請賞,而是應當向上帝說:“我們原是無用的僕人;不過盡了自己的本分而已”(路17:10) 。


我們今天一開頭講到恐懼。恐懼讓魔鬼乘虛而入。而信心卻使上帝的能力與我們同在。耶穌所說的信心,不是要我們相信自己,而是摒棄自我,讓耶穌進到我們的生命,全心信賴和依靠上帝,相信上帝創始成終,有作成一切的能力。這樣,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之中,都能遵行上帝的旨意,抓住生命的恩典,跟隨耶穌去改變人生、改變世界。


現在讓我們禱告。恩慈的主,你的信實永遠常存。求主賜給我們信心,完完全全信靠你,讓你聖靈的能力,因著我們的信心,改變我們的生命、帶領我們的人生。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2019年10月6日修訂)

(2019/10/12 发表)


謝松齡:向著標杆直跑

聖靈降臨後第三主日講道(Proper 8 C)


詩16;王上19:15-16, 19-21;加5:1,13-25;路9:51-62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向著標杆直跑》。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詞,“喜新厭舊”。網路上對這個詞的解釋是,“喜歡新的,厭棄舊的。多指愛情不專一。”不過,在我看來,如果把“喜新厭舊”這個詞定義為“對愛情不專一”,就失之偏頗,非常狹隘了;其實,“喜新厭舊”這個詞說出了人的一個本性。因為人生來就喜歡新刺激、愛好新事物、熱衷探索新領域。就連動物也是這樣。有寵物的朋友一定知道,給了寵物新玩具,牠一定把舊的丟在一邊。同樣,許多人都盼望生活中常常出現新內容、新氣象,不喜歡過一成不變的日子。大家到美國來,就是要追求一些新的東西,不是嗎?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當新生活的機會來到身邊,甚至已經開始新的人生、踏上新的道路時,人們反倒猶豫不定,止步不前,留戀起原先的生活;並且用他們習以為常、原有的一套舊的行為方式來抵擋新的機遇、迴避新的挑戰。這時,我們看到的,不是“喜新厭舊”,反而是“喜舊棄新”。就像有人到美國來了以後,起先興奮一陣子,但很快覺得美國不好,並且歷數美國的壞處。不久前,我看到有一篇網文,談到在美國生活的好與不好;不好的部分,就比好的部分多了一大塊。今天的三篇經課都講到,在生命更新的轉折點,當面對新的人生、開始新的道路時,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反應。


我們知道,耶穌基督來到世間的使命,是為了把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讓凡是跟從他的人,都得到新的生命。當耶穌呼喚門徒來跟從他時,是要帶領他們去過全新的生活,走全新的道路。但是,他的門徒卻常常用舊的行為方式來回應耶穌。


今天的福音記載,耶穌帶領門徒走向耶路撒冷;他差遣信使去打前站,來到一個撒馬利亞人的村莊,那裡的人知道他們是去耶路撒冷,就拒絕接待他們。因為撒馬利亞人有著不同的信仰,與猶太人世代為仇,絕不接待去耶路撒冷朝聖的猶太人。被撒馬利亞人拒絕後,跟隨耶穌的人非常憤怒,他最親密的兩個門徒雅各和約翰請求耶穌降下天火,燒滅撒馬利亞人,像當年先知以利亞所作的那樣(事見列王記下1:1-17)。可是,耶穌卻斥責他們,說:“你們並不曉得你們存著什麼心。人子我來,不是要毀滅人的生命,而是要拯救人的生命”(路9:56,據KJV譯)。


門徒已經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他們的使命是跟隨耶穌,救人脫離罪惡。可是,他們並沒有“喜新厭舊”,而是仍然按照原來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請求耶穌授權給他們,讓他們可以審判人、懲罰人、並且施行報復,毀滅那些反對自己的人。顯然,這與新的使命背道而馳。這樣的反應表明他們並不理解也不喜歡耶穌給他們的新使命,仍然用舊的行為方式對待新的使命,所以他們是“喜舊棄新”(或“戀舊拒新”)。


人人都盼望人生有新氣象,盼望生命有新改變;但卻常常只想得到新的,不願拋棄舊的。就好像有人說,“喜新不厭舊”,新、舊兩樣都要得到;這種態度,表現出非常的貪婪和無恥。當然,最終卻可能兩樣都得不到。


耶穌在去耶路撒冷的旅途中遇到了三個人。第一個人,對耶穌說:“無論你到哪裡去,我都要跟從你。”耶穌回答說:“狐狸有洞,飛鳥有窩,可是人子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路9:58) 。耶穌向這人表明,跟隨耶穌,是開始新人生,過一種新生活。但一個新人生並不是一件輕鬆舒服的事;一旦選擇新的道路,與主同行,就要不畏艱難險阻。


在路上,耶穌揀選了一個門徒,召喚他說:“來跟從我。”可是那個人卻說:“主啊,請讓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9:59) 。按照猶太人的傳統,這話的真實含義是,要等到他父親去世後,才來跟從耶穌。我們中國人也同樣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耶穌對他說:你的舊生活是沒有靈性的;就讓那些靈性已經死亡的人去埋葬肉身死去的人吧;作爲門徒,你是有靈性的活人,應該去傳揚上帝國的福音,叫人得著永恆的生命。耶穌要他捨棄舊的生活,奔向新的道路。


這時,又有一個人說:“主啊,我要跟從你,但是請讓我先去向家人告別” 。按照當時當地的風俗,向家人告別,不只是對家人說聲“再見”,而是要取得家人的准許。這人其實是說,“主啊,我真的想要跟隨你,但是,請讓我先得到家人的准許。”耶穌對他說:“手扶著犂向後看的人,不配進上帝的國” (9: 61,62)。這是説,跟隨耶穌是無條件的,就像扶著犂耕田,必須丟掉一切掛慮,一心一意注視前方,才能完成耕田的使命。


今天的第一篇經課記載了,以色列的先知以利沙在得到上帝呼召後,如何與自己原來的生活一刀兩斷。當時,上帝差遣先知以利亞,呼召以利沙接替他作先知。以利亞找到以利沙時,他正扶著犁耕田。以利亞把外袍披在以利沙身上,以這種方式把先知的權柄和能力傳給他。於是以利沙撇下耕牛去追以利亞,說“等我向父母親吻別了,然後就跟你走。”以利亞說:“好吧,你回去。你知道我對你做了甚麼。”以利沙回去,把他的一對牛宰了,把軛當柴燒,煮了牛肉,分給大家吃。然後以利沙去跟從以利亞,作他的助手。(參見:列王記上19:15-16,19-21)以利沙宰牛焚軛的行動,表明了他的堅定意志:與舊的生活一刀兩斷,義無反顧,開始新生命、走上新旅程。


每一個真正的基督徒都是受洗跟隨耶穌基督,重生成爲上帝的兒女;從此靠著主的恩典,棄絕舊的人生,開始新的生命,結出聖靈的果子。就像使徒保羅在今天的加拉太書所説,“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欲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加5:24)。雖然邪情私欲隱藏在人的裏面無法看見,但卻會顯明出邪惡的行為,那就是保羅所説“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行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加5:19-20)等等。棄絕邪情私欲,就是棄絕這些舊的生活方式。我們靠著基督復活的生命重生,必定結出聖靈的果子,那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23)。既然已結出聖靈果子,就不再戀著舊的人生。


把今天三篇經課聯在一起,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圖景,就是要我們在跟隨耶穌、靈性成長的道路上,棄絕舊我,奔向新生。我們可以用使徒保羅的話,為今天的講道作總結:“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前面的,向著標杆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13-14)。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9年6月30日修訂)

(2019/10/15 发表)

謝松齡:永遠活在上帝的面前

聖靈降臨後第廿二主日講道(Proper 27, C)


詩98;伯19:23-27a;帖後2:1-5,13-17;路20:27-38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永遠活在上帝的面前》。




作為牧師,我主持過不少婚禮,但主持的葬禮更多。從現實的生活來看,每個人都會死亡,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結婚。就發生的概率而言,婚禮是為兩個人舉行的,葬禮是為一個人舉行的;這樣算起來,葬禮的概率大過婚禮差不多一倍。


葬禮令人悲哀,婚禮充滿喜慶。我們說在這個世界上,葬禮多過婚禮,聽起來可能會給人們心裏蒙上陰影。但是,有生就有死,人生就這樣。實際上,生與死,永遠是人類最關心的主題。基督徒相信上帝是賜生命的主;基督徒熱愛生命,但不恐懼死亡。基督徒的葬禮,常常被稱為“生命的慶典”(A Celebration of the Life)。這“生命”,包括此生和來世。因為在我們看來,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旅程,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上旅行的結束,並不是整個生命過程的終結。生命還在繼續。基督徒有復活的盼望。


我們聖公會《公禱書》中有用於葬禮的聖禮。其中有一段“聖頌”取自今天第一篇經課《約伯記》,是這樣說的:“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後他必站在塵土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上帝。我自己要見他,親眼要看他,並不像外人,而是朋友”(伯19:25-27a)。


這是盼望、光明和喜樂的意像,擊碎死亡的陰影。許多解經家認為這段經文意味著復活和永生,說的是肉體在這個世界上結束後的生命。


今天福音的開頭提到的撒都該人,是猶太教的一個派別。其成員主要是大祭司、貴族、守殿官等,是猶太教中的當權派。他們不信靈魂不滅,不信肉體復活,也不信天使和彌賽亞,熱衷於權勢、金錢、名利,宗教感淡漠。有幾個撒都該人來挑戰耶穌,對耶穌說了個比喻。


有弟兄七人,老大娶妻後沒有生子就死了。根據摩西律法,老二就娶過哥哥的妻子,為哥哥生子立後,也沒有生子就死了。就這樣,七個弟兄一個接一個娶過那女子,但都沒生子就死了。最後那個女人也死了。這樣,那女子在這個世界上經歷了七個婚禮和八個葬禮(連她自己的葬禮共八個。可以說是七婚八葬[不是七葷八素,呵呵] )。撒都該人問耶穌,七個兄弟都娶過這女子,在復活的時候,她是哪個人的妻子呢?


耶穌回答他們說,“今世的男女有娶有嫁;但是那些配得從死裡復活,並且活在來世的人,不娶也不嫁。他們和天使一樣是不會死的。他們是上帝的兒女,因為他們從死裡復活”(路20:35-36,現代中文譯本)。


撒都該人所說的,其實是從古至今許多人的普遍誤解。他們把來世的生命和生活,想像成完全和現世的生命和生活一樣,甚至在來世也有婚禮和葬禮(這與佛教的來世或轉世觀很類似)。所以他們完全無法相信有來世。


耶穌的教導區分了生命在現世與來世的本質差別。來世的生命是新生命,與現世的生命完全不同。耶穌所說的是新生命。耶穌在祂的受死和復活中經歷是新生命。耶穌賜給我們和整個世界的也是新生命。


我們要區分復蘇和復活。復蘇是讓同樣的東西延長或增長;復活是生出完全不同的新東西!復活不是舊的生命增加,而是新的生命誕生;復活是重生,是讓上帝的形像重新在我們裡面豐豐滿滿!就是那上帝在造人時賜給我們的形像。這生命,就是基督福音所宣告的新生命。


新生命是復活的生命。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上帝的兒女是那些配得從死裡復活,並且活在來世的人。那麼,誰是上帝的兒女?誰是配得從死裡復活,並且活在來世的人?耶穌說,摩西已經證明有死人復活的事實。摩西說,“主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


當時,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都已經死去幾百年,但摩西說這話卻是用現在時,說主現在仍然是他們的上帝。既然上帝現在仍然是他們的主,就表明他們現在仍然活著。上帝本是賜生命的主,不是守墓園的主。耶穌總結說,“上帝原不是死人的上帝,乃是活人的上帝;因為在上帝那裡,他們全是活的”(路20:38,根據NRSV譯) 。耶穌是以此為例,來說明像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那樣的人,就是配得從死裡復活,並且活在來世的上帝的兒女。他們都是上帝忠心的僕人。


復活的生命就是新生命。那麼,是不是人只有在肉體滅絕之後才能得到復活的新生命呢?上帝聖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間,使我們不必等到死後,而是藉著耶穌基督的受死和復活就能重生得到新生命。獲得重生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2:8),這重生的新生命延續不絕,直到永遠,上帝因此得榮耀(約15:8)。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說,“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入他的死”(6:3),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6:6)。“我們若與他合一,經歷與他一樣的死,也將經歷與他一樣的復活”(6:5),這“是要我們行事為人都有新生的樣子,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人中復活一樣”(6:4)。 “我們若與基督同死,我們信必與他同活”(6:8)。“他死了,是對罪死,只這一次;他活,是對上帝活著。這樣,你們也要看自己對罪是死的,在基督耶穌裏對上帝卻是活的”(6:10-11,皆《和合本修訂版》)。


因為有了耶穌基督,我們藉著洗禮,就可以得到祂賜給我們的復活的新生命。各位弟兄姊妹,只要我們恪守聖洗誓約,跟隨耶穌基督,遵行上帝旨意,上帝形像在我們裡面就會日益豐滿,新的生命在我們裡面就永遠活潑,永不枯竭。這樣,我們就能永遠活在上帝的面前。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9年11月10日)

(2019/11/12 发表)

謝松齡:來與去 (修訂版)

顯現後第三主日講道(A年)


賽9:1-4; 詩27:1,5-13; 林前1:10-18; 太4:12-23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


今天的福音是講耶穌呼召幾個漁夫作他第一批門徒的故事。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來,聽耶穌呼召;去,為耶穌得人。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來與去》。


從聖誕節前的將臨節期到聖誕節後的顯現節期,多次選讀有關施洗約翰的福音。我們知道,施洗約翰是為主耶穌基督開路的,這是上帝的計劃。施洗約翰的使命完成後,就退出歷史舞臺;他當時因批評加利利及比利亞的最高統治者、分封王希律的醜惡行為和非法婚姻,而被希律關押在監牢裏。於是,耶穌回到加利利,開始傳道。


主耶穌開始傳道,就像光照在黑暗裏。我們從今天的以賽亞書和馬太福音中都讀到:“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耶穌是照在世上的光,是上帝的愛子、受膏的基督。但是,上帝的計劃、上帝的旨意,都是通過人來實現的。耶穌在世上的事工也不例外,耶穌需要有人和他一同工作,需要一個“團隊”。所以,祂出來傳道時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召(召喚)門徒,建立“團隊”。耶穌所選召的門徒,都是上帝所預備的。上帝已經把感召(Calling“呼召感”)放在門徒的心裏;當耶穌召喚門徒時,他們就被“激活”,跟從了他。


我們從今天的馬太福音中看到,“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漁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撇下網,跟從了祂。(耶穌)從那裏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就招呼他們。他們立刻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4:18-22)


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約翰這兩對弟兄,他們都有自己的產業,都有自己的家庭,他們都在海邊打漁;雖然日子過得不算很富裕,但是也安居樂業,說不定過幾年還能開個漁業公司什麼的,發財致富。當聽到主耶穌呼召他們的時候,他們只知道耶穌是一位沒有產業、沒有收入、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的傳道人,不知道跟從耶穌會給自己帶來什麽後果。他們為什麼要撇下一切所有的,跟從了耶穌呢?


他們是聽從了耶穌的呼召:“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就跟從了耶穌。這時,他們只會打漁,不知道怎樣去得人,要得什麼人。但是,他們相信耶穌,相信上帝給他們的應許。原先,他們一網撒下去,拉上來的是魚;今後,他們一網撒下去,救起來的是人。耶穌是叫他們去做人的领袖。在跟從耶穌的時候,他們可能私下猜想,既然跟從耶穌是為了“得人”,做领袖,那麼今後就可以做人上人,得到榮華富貴、權力地位。比如跟從耶穌三年後,就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受難前不久,雅各、約翰和他們的母親向耶穌提出,想叫雅各和約翰在耶穌的國裏,一個坐在祂左邊,一個坐在祂右邊。他們所說的國,是猶太人復興的王國。


但是,耶穌來到世界的使命,不是復興猶太王國,而是宣揚天國福音;不是要社會革命,乃是要改變人心。耶穌應許他的門徒“得人如得魚一樣,”不是要門徒為自己得人,而是為上帝得人,帶人歸向耶穌;耶穌是要門徒與他同工,賜給人類救恩。耶穌呼召門徒“來”,跟從他,是爲了托付給他們偉大的使命,差遣他們“去”,傳天國的福音,使萬民作基督的門徒。


在耶穌召喚他們“來跟從我”的時候,安得烈和彼得這兩兄弟完全不知道他們最後的結局會和耶穌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安得烈在希臘被釘在X形十字架上,彼得則在羅馬被倒釘十字架)。他們更不會想到後來在羅馬建有一座世界最大的教堂紀念彼得(據說彼得的遺體就在教堂的下面,歷代教皇也安葬在這裡);而安得烈被尊奉為蘇格蘭、希臘和俄羅斯的守護聖徒。


當時,雅各不會想到僅僅十三年後,自己就因傳福音的緣故,而被希律斬首(像施洗約翰被斬一樣)。而雅各的兄弟約翰,也想不到後來竟然活了九十多歲;雖然他到了晚年還被流放海島,但他寫的《約翰福音》、《啟示錄》,和另外三篇書信都被收入聖經。當年耶穌召喚他們出來的時候,他們在耶穌這位年輕人身上既沒有看到榮耀,也沒有看到痛苦。


但是,就像使徒保羅所說,一切榮耀和痛苦的寶貝都藏在耶穌裏面。耶穌穿透了他們的生命,使他們相信耶穌,相信上帝的應許;相信只要跟從耶穌,自己的生命就會得到更新、自己的人生就會完全改變。當時他們都沒有想到,自己已經參與了上帝的偉大計畫,擔當了一個偉大的使命,那就是,結束一個舊時代,開始一個新紀元,為新世界奠下基石。雖然他們從事不同的事工,有著不同的結局,但都是按照上帝的計劃,完成同一個使命,得到同等的榮耀。雖然耶穌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6),但卻差遣使徒讓福音的光照透進了這個世界。


耶穌應許門徒“得人如得魚”,首先在使徒創立教會的時候實現了。《聖經·使徒行傳》記載,當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彼得第一次講道之後,就有三千人歸了主(就像一下捕到了三千條魚);此後,主天天將得救的人賜給他們,教會從此不斷擴展壯大,直到兩千年後的今天。現在,連我們這些原來沒有信仰、甚至與上帝為仇、與耶穌為敵的人,也像被捕到的魚兒那樣,來到了教會。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中的大多數,在五年前、或十年前,恐怕很少預料到自己會來教會、成為基督徒。可是當我們來到美國,上帝把我們放在這個特別的處境(環境、境遇)當中,就是要我們聽從祂對我們的呼召。我們可能和當年的門徒一樣,有自己的個人動機和特別計畫;但是,我們也和當年的門徒一樣,耶穌穿透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相信來到教會、跟隨耶穌,人生就會改變。


今天我們居住的皇后區和法拉盛,很像當年耶穌開始傳道的加利利,種族共居,人口密集,交通發達。外面的魚兒有許許多多。我們要像當年跟隨耶穌的漁夫門徒那樣,為耶穌得人、如得魚。我們不是為自己得人。我們領人來到主的面前,不是許諾他甚麼物質利益,而是要他跟從耶穌,脫離罪惡和死亡的道路。沒有甚麼比這個使命更加偉大。每一個聽從耶穌呼召的門徒,都負有為耶穌得人的使命。大家知道,我們聖佐治堂已經有了318年的歷史(建於1702年),我們曾經在長島建立了六個“女兒堂”。願主大大祝福那些真情實意、盡心盡力帶人歸向耶穌的弟兄姊妹。上帝榮耀的恩典必定在他們身上。


我們回應耶穌的呼召,也許還不清楚知道祂要領我們往哪裡去;但是,我們和當年使徒們一樣相信,只要跟從耶穌,作他的門徒,與他同在、同行、同工,為他得人如得魚一樣,即使前面的道路有曲折、有痛苦、有危險,但最終必定能夠得到上帝賜給我們的全備的平安和榮耀。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20年1月26日修訂《聽耶穌呼召,為耶穌得人》)

(2020/01/27 发表)


謝松齡:奉耶穌的聖名

(主耶稣基督)聖名日講道(A, B, C年)


詩8; 民 6:22-27; 腓2: 5-11; 路 2:15-21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奉耶穌的聖名》。


幾年前,一位在美國的著名中國教授和我談到耶穌的出身。他引用聖經中的一些經文,並且列舉許多理由,推斷耶穌不應該是猶太人。我對他說,聖經表明,上帝聖子道成肉身,既是完完全全的神,也是完完全全的人。從肉身而言,耶穌確實是猶太人。第一,上帝聖子道成肉身,不是直接從天而降,任意落在任何一個地點,而是藉著猶太童貞女馬利亞的懷孕,降生在猶太境內;第二,今天的路加福音說:耶穌出生後“滿了八天,就給孩子行割禮,與他起名叫耶穌;這就是沒有成胎以前,天使所起的名。”(路2: 21)


根據摩西律法(摩西所傳的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法律),所有猶太男孩在出生後的第八天都要行割禮(切除一圈包皮)作為他們世世代代與上帝立約的記號。並且在行割禮的時候,給孩子命名(起名)。教會確定,每年十二月廿五日是聖誕節,是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從十二月廿五日往後數八天,就是元旦,一月一日,就是主耶稣基督受割禮、被起名的日子。


為甚麼這個日子如此重要,以至於曆法把這一天作為新年的元旦?因為,主耶穌基督的名字就是救恩(拯救)的記號。耶稣这名字在希伯来语的意思是“耶和华是拯救”(“上主是拯救”),上帝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裏救出來。(太1:21)耶穌這名字是希臘語的發音。在希伯來語,這名字是“約書亞”;約書亞是一位先知,繼摩西之後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現今巴勒斯坦)“應許之地”。耶穌這名字,表明上帝親自來到我們中間,要把全人類帶領到應許之地,那就是上帝的國。因此耶穌的命名,象徵人類歷史的一個新紀元。


在許多人看來,名字只是一個標誌,只是把一個人和別的人區分開來的記號。但“耶穌”卻遠遠超出一般人名字的意義。這是救主的名字,祂帶給我們救恩,解放我們、救助我們;祂勝過舊約中的約書亞,帶領我們到應許之地,行走一條全新的生命之路。就像今天的主日祝文所說,耶穌這個名字,是我們得救的記號。


上帝用耶穌這個名字表明祂對我們的拯救;耶穌這個名字向我們傳達了上帝的恩典。當我們懷著信靠和敬畏的心,說出耶穌這個名字的時候,這兩個字就是一個最簡短、最偉大的禱告。不管在什麼狀況下、在任何處境中,無論生活是陽光燦爛、風和日麗,還是暗流洶湧、濁浪滔天,只要你不僅出於口頭,而且發自內心,奉耶穌這個聖名禱告,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平安和恩典。


你每天都要多次懷著敬畏和信靠的心,隨著呼吸的節律,呼求這個聖名。這是最簡短也是最偉大的禱告:“耶穌”!“耶穌”!今天的書信《腓立比書》說,上帝把這名昇為至高,讓這名超乎萬名之上。願耶穌的聖名時刻與我們的身體、心智、和靈魂同行同在!


這個聖名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力。你會發現,無論你遭遇到甚麼,這個聖名都會令你十分甜蜜,使你得到安慰;叫你非常喜樂,讓你受到鼓勵。歷代教會的聖徒都見證了,只要奉耶穌的聖名禱告,就能得到能力的充滿和生命的更新。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講到奉“耶穌”聖名禱告的能力。那是在1432年,一場可怕的瘟疫(傳染病)在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爆發。那時沒有抗生素,人類對傳染病束手無策(直至現代,人類面對一些傳染病,仍無有效治療方法)。里斯本的居民只好紛紛逃離這座城市。這樣,很快就把傳染病帶到全國的各個角落。成千上萬的男人、女人、孩子受到這種傳染病的打擊,在床舖上、餐桌旁、市場上,隨時隨地有人倒斃。街道上到處是沒有掩埋的屍體。


有些志願者留在城裏幫助病人。其中有一位主教,名叫戴爾斯。他看到瘟疫一天比一天惡化,就竭力要求民眾一遍又一遍地呼求耶穌的聖名。戴爾斯主教要民眾把耶穌的聖名寫在卡片上,白天把卡片貼在身體上,夜間把卡片放在枕頭下。並把耶穌的名寫在房門上。特別是,要在口頭上和心靈裏恒切呼求這大能的聖名。


於是,每個人都奉耶穌的聖名禱告。不久,生病的民眾開始恢復了,垂死的人從病床上爬起來了,瘟疫結束了,城市從深重的災難中解脫出來。在很短的時間內,整個葡萄牙都擺脫了瘟疫襲擊。民眾為此萬分感恩,把榮耀歸於他們救主的聖名。


在里斯本所發生的一切不是魔術,也不是迷信。人們的禱告並不是要改變上帝的心意,而是在禱告中向上帝的旨意打開自己的心靈。他們熱切地呼求“耶穌!”“耶穌!”向著上帝的憐憫,完全敞開自己,祈求上帝的憐憫在他們裏面作工、祈求醫治的大能在他們身上運行。於是,他們自己變得不一樣了,他們的世界變得不一樣了。他們得醫治了。


【案:即使用“科學的眼光”、從流行病學和醫學的角度看,禱告也有巨大的力量。藉著禱告,人們不再驚惶失措,不再帶著病菌四處流竄,使傳染病被限制在疫區,不再擴散。同時,禱告增強了他們的信心,提高了他們自身的抗病能力,加快了痊癒的進程。】


如果我們對聖名有完全的信心,奉聖名恒切禱告,我們自己就會不一樣;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人生也將完全不一樣。我們會從上帝得醫治、得安慰、得幫助、得拯救。


各位弟兄姊妹,新的一年就在眼前。我們不知道在新的一年裏,在我們前面的道路上,究竟會發生什麼:是好,還是壞?是順利,還是困難?是明媚的陽光,還是深沉的黑暗?是風平浪靜,還是驚濤駭浪?但是,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要熱切地奉耶穌的聖名禱告。


新的一年就在眼前。願我們每一個人用火熱的心和真誠的靈,奉我們救主的名禱告。聖名的大能,能夠改變我們自己、改變我們的人生、改變我們的世界!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1月1日)

(2020/02/03 发表)


謝松齡:見到那不能看到的救恩

“獻主節”講道(A,B,C年)


馬 3:1-4; 詩24:7-10; 來 2:14-18; 路 2:22-40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見到那不能看到的救恩》。


人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器官。85%的外界信息,是從視覺得來的。眼睛的功能是“看”;人們常常說“看見”、“看見”。但是,在中國的詞語中,“看”和“見”是不一樣的。比如有個成語,叫“視而不見”,就是形容人雖然觀看到一個東西,卻不知道它真正的內涵和意義。再如,英文中有個諺語,說,馬也能看到夕陽,卻不知美景當前。看是觀看外表,見是見到內涵。所謂“洞見”、“見識”就是說見到内涵。可以説,看是用肉眼,見是用心靈。今天的福音就講一個人,見到了人們的肉眼所不能看到的事物。


在教會的年曆上,每年的2月2日是“獻聖嬰日”,也叫“燭光節”、“獻主節”,紀念耶穌的父母在聖殿中把他奉獻給上帝。今年2月2 日恰巧是星期天(今天)。這個紀念日是在聖誕節後的第四十天。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出生四十天,馬利亞和約瑟把他帶到聖殿,他們把他獻給上帝。這是遵行上帝的律法, “凡頭生的男子必稱聖歸主。” 第一個兒子必須讓他成為聖潔,獻給上帝。


上帝的聖殿在耶路撒冷的中心,這一天,聖殿裏擠滿敬拜上帝和參與事奉的人。還有許多人帶著剛滿四十天的新生嬰兒來到聖殿,把頭生的兒子獻給上帝。雖然人群眾多,但馬利亞和約瑟這對年經的夫婦和他們的孩子耶穌卻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這個人名叫西緬。


西緬是什麼人?今天的福音說,他是個公義、虔誠,並且被聖靈充滿的人,一直等候、盼望著主所立的基督來臨。此外,根據考證,西緬是一位聖經學者,是把舊約從希伯來文翻譯成希臘文的七十個學者之一(當時被稱為“希臘化時代”,希臘文是國際語言)。因此,西緬一定知道先知馬拉基所說的預言,“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馬拉基書3:1,今天的第一篇經課所選)。


今天的路加福音說,西緬“得了聖靈的啟示,知道自己未死以前,必看見主所立的基督”(路2:26)。看見基督的這一天可能來到了。西緬穿過人群,他看到一對年輕夫婦抱著一個男孩,這孩子看起來和他周圍別的孩子沒有什麼差別。但是西緬在自己內心所見到的卻明白無誤:這對夫婦就是他在尋找的人,他們的孩子就是彌賽亞、基督!


西緬怎麼能從一個四十天大的孩子身上見到基督?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但是,有人確實可以看見自己視野以外的東西。那天,西緬在聖殿中見到了肉眼不能感知的情景。他肉眼看到耶穌,一個四十天大的孩子;但西緬所說的不是他肉眼所看到的。他對上帝說,“主啊,……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路2:30)。


為什麼西緬從一個四十天大的孩子身上見到基督和上帝的救恩?因為上帝開啓他心靈的眼睛,讓他能夠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上帝向他敞開進入我們生命殿堂的大門,那是另一種存在方式,另一種觀看方式和另一種瞭解方式。


這種情形不僅會發生在西緬身上;如果上帝帶領我們,聖靈感動我們,同樣情形也會發生在你、發生在我身上。今天福音向我們啟示的,不是一個單純的歷史事件。福音告訴我們,這樣的情形一直會發生。我們能夠見到那不能看到的,摸到那沒有形像的,聽到那無聲無息的。


在我們的生命中,來到上帝面前的時候,都可能瞥見西緬所看到的一切。當我們看見十字架,不僅是看到一塊十字形的木頭或金屬,而是見到除去世上罪惡的永生之主。當我們受洗時,看到的不僅是澆灌在頭上的水,我們還見到聖靈的運行和基督的印記。透過洗禮證書,我們見到上帝豐盛的恩典。在聖餐時,我們領受的不僅是餅和酒,而是復活基督的生命。從自己身上,我們見到是教會—基督身體的肢體,見到我們都是基督的手和基督的腳,去完成基督托付我們的使命。昨天是我們聖佐治食物儲藏室啟動的第一天。當我們面向群眾發放食物時,我們見到了基督的愛撒向社區。

上帝賜給我們心靈的眼睛,使我們可以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東西。沒有心靈的眼睛,一個人在心靈上就是盲目的。在《奇妙恩典歌》中,作者就說自己心靈的眼睛原先是瞎的;直到基督找到自己,才開啟了心靈的眼睛:“我曾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他從自己的靈性歷程,見到了上帝的奇妙恩典。


上帝創造我們的時候,就已經賜給我們心靈的眼睛。因為開啟了心靈的眼睛,西緬看著四十天大的嬰兒耶穌,見到的卻是上帝的救恩。我們也可以和西緬一樣,用心和靈去看。用心靈的眼睛,讓我們比用肉眼看得更加清晰。我們要祈求上帝,開啟我們心靈的眼睛,讓我們肉體的眼睛和心靈的眼睛合而為一,仰望那至高之主、凝視永恆的生命,頌讚上主的救恩。


阿們。


(2020年2月2日)



此文于2020年02月08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門徒的使命

顯現後第五主日講道(A年)


詩112:1-9; 賽58:1-9a; 林前2:1-12; 太5:13-20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我們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門徒的使命:作鹽作光》。


前兩個星期,我們講到了耶穌開始出來傳道時,呼召第一批門徒。他對門徒說,“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耶穌傳達的信息,是要叫門徒跟隨他,帶領眾人信從天國的福音。我們說過,耶穌的運動,不是社會政治革命,而是改變人的心靈。因此,在今天的福音裡,耶穌向門徒、也是向所有跟從他的人,用一個比喻(隱喻)宣佈了他們的使命。這使命不是要門徒做社會革命的政治領袖,軍事將領,而是作改變人心的精神領袖,心靈導師。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是賜給門徒鹽和光的功能,要他們到世上去發揮鹽和光的作用。


今天的福音選自《馬太福音》第五章。《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記載了耶穌在山上向門徒的講道,即“登山寶訓”,又被稱為“天國大憲章”,就是天國的“憲法”。這是耶穌在天國來臨的背景下,教導自己門徒的生活指南和事工原則。為什麼耶穌要叫門徒成為鹽和光,並且用作“鹽”和作“光”來比喻(隱喻)門徒的使命呢?我們首先來看鹽和光的內在的涵義。


在現代生活中,鹽,似乎是不值錢的東西,而且很多人不喜歡鹽,認為鹽對健康不利,要吃低鹽食物。但是,在古代,鹽的價格卻非常昂貴,因為人類早就已經知道,鹽是生命的必需品;沒有鹽,人無法生存。即使現代有些因健康問題不喜歡鹽的人,也一定要吃鹽,哪怕是低鹽;沒有鹽分,身體不能運轉,機能無法發揮。這個世界不能缺少鹽。


此外,鹽具有防腐的力量,在以往沒有冰箱的年代,人們用鹽來保存暫時不吃的食物(醃肉、醃魚、醃菜),使這些食物內在的生命力不會腐敗。因此,鹽是生命的象徵。同時,鹽看起來晶瑩透亮,潔白純淨,又是聖潔的象徵。所以,在舊約的律法中,鹽是奉獻給上帝的祭物;並且用來形容上帝與祂的子民(兒女)所立的聖約。例如,《舊約·利未記》說:“你所獻的各種素祭都要用鹽調和,因為鹽代表上帝與你們訂立的(聖)約。你必須用鹽調和各種祭物。”(現代中文譯本,2:13)聖經(舊約)還直接把上帝和人所訂立的聖約稱為“鹽約”(民18:19b;代下13:5)。鹽象徵“永不敗壞”、“永不廢棄”。


鹽既能維持生命,又能防止腐敗;是獻給上帝的祭品,又是與上帝立約的象徵。當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是世上的鹽”時,是賜給門徒鹽的這些功能,賦予門徒去“作鹽”的使命,即到世上發揮鹽的作用。這是叫門徒像鹽那樣,把自己獻給上帝;像鹽的永不敗壞,堅守和上帝所立的聖約;把上帝所賜的生命,和基督所傳的福音帶給世界,就像把不可缺少的鹽帶給世界。可是,耶穌接下來卻警告門徒說:“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聽了這段話,有人可能會問,耶穌有沒有說錯啊?鹽就是鹽,怎麼會失了味,不再鹹呢?


是的,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鹽永遠有鹹味,哪怕化成了水,都是鹹的。但是,大家應當知道,我們現在所用的鹽,是經過提煉的。而在古代的中東,大多使用井鹽或礦鹽。從礦場或井裏挖出的鹽塊,常常是鹽包在石頭外面。原先的鹽塊,脫離了鹽礦,外面的鹽被提煉或者被用光,就只剩下石頭,這些鹽份用盡的石頭當然被隨手棄置,任人踐踏了。從耶穌“鹽”的比喻中,可以知道,我們就像那石頭,身上本無鹽;耶穌賦予我們使命,改變了我們的生命,使我們有了鹹味、成為了鹽。如果我們丟棄了基督賦予我們的使命,鹽份就會失去,最後就像失了鹹味的石頭一樣,失去功用,被棄置在外,任人踐踏,得不到祝福、看顧和保護了。


“作光”同樣是耶穌賦予的使命。耶穌又對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光……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檯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4-16) 。耶穌賜給門徒“光”的功能,要門徒到世上去發揮光的作用。


聖經(約翰福音)告訴我們,耶穌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只有耶穌是真光;而門徒只是像被那真光點燃的油燈。燈裏要灌滿油,而且要有人點,才會發光。門徒是油燈,點燃油燈的是上帝。因此,只有被聖靈充滿、從真光點燃,門徒才會發光;門徒要高舉這燈,就像在黑暗中把燈放在燈臺上,才會有好行為顯現出來,成為世人的榜樣。一切好行為都是從上帝而來,因此要歸榮耀於天父。這樣,我們就為基督作了美好的見證。


美國有位靈修女作家(艾格尼絲·桑福德)說過一個“電熨斗”的比喻。她說:如果我們(準備熨燙衣服,)打開一個電熨斗,但它卻不工作,我們就會檢查電源線,檢查插頭,或者檢查整個屋子的電路狀況,看看電的連接有沒有問題。我們絕不會無可奈何地站在熨斗前,對著天空大喊大叫:電哪!你趕快進入我的熨斗,叫它工作吧!因為我們知道,儘管全世界到處都有神奇的電力,但只有通過電源線進入熨斗的那點電能,才能使它工作。同樣,整個宇宙充滿上帝的能力;但是只有當上帝的能力流進我們裏面,才會使我們的生命運行,並且通過我們在世上運行。


所以,離開了上帝,我們就是失去鹹味的鹽塊、沒有燈油的油燈、斷了電源的熨斗,成了可憐的廢棄之物。耶穌賦予我們使命;這使命就像連接熨斗的電源綫,把我們與上帝,就是那鹽和光的根源,連接在一起,我們因此得到生命、資源和能力。我們不可能擁有一個沒有上帝的天國;我們也不可能作一個沒有使命的門徒。


在今天福音的最後,耶穌再一次告誡門徒說:“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文士和法利賽人,就是與上帝脫離了連接的人。雖然他們外表還有鹽塊和油燈的樣子,但卻是失去鹹味的鹽塊、沒有燈油的油燈。正象今天的第一篇經課以賽亞書所表明的,他們雖然表面上遵行律法和宗教禮儀,但卻喪失了律法和宗教禮儀的核心——那就是愛、聖潔和公義。耶穌宣告文士和法利賽人若不悔改,便與上帝的國無分。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受洗時,每人都用自己的洗禮蠟燭,從象徵基督復活生命的復活節大燭上,接過了基督之光。洗禮時上帝與每人所立的誓約,是永不廢棄的聖約,就是聖經中所說的“鹽約”。即使我們想要廢棄這約,上帝也不會廢棄,因為上帝是信實的,祂的祝福或是祂的管教,會永遠隨著我們。但是,在現實中,確實有人背離了曾經立下的聖約,丟棄了基督賦予的使命。今天福音中主耶穌“鹽”和“光”的比喻,再次警醒我們,只有不斷從上帝那裡得到資源和能力,才能完成耶穌託付給我們的使命,把主耶穌聖潔的生命之光、上帝的慈愛、救恩和公義,從這裡、從這基督的身體,帶進我們的家庭、工作場所、社區和整個世界。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20年2月8日修訂)



此文于2020年02月09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

2020年棕枝主日講道(修訂)


太21:1-11; 賽50:4-2; 詩31:9-16; 腓2:5-11; 太27:11-66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各位弟兄姊妹,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蒙受救恩的耶路撒冷》。


今天是“棕枝主日”。每年的這一天,我們都會排著隊列、手持棕枝、興高采烈地從聖壇前出發,遊行大街,又回到教堂,是簡短重演一千九百七十多年前,耶穌基督進入聖城耶路撒冷時,受到群衆熱烈歡迎的場面。聖經記載,當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時,人們揮舞棕樹枝,向他歡呼“和撒那”,把衣服鋪在路上,讓祂走過。騎著驢駒,象征君王駕到;揮舞棕枝,象征歡慶勝利;人們高舉棕枝歡迎耶穌,就像歡迎凱旋的君王。後來,教會每年在這一天紀念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把這一天稱爲“棕枝主日”。


今天又被稱爲受難主日。每年的今天,我們聖禮用的顔色是紅色;紅色是象征主耶穌的寶血。我們剛才遊行回來後,讀了第二段福音,記載的是耶穌的受難。耶穌的受難日,是在本週的星期五。在讀主耶穌受難福音之前和之後,我們唱了一首讚美詩,歌名是《無比大愛歌》。其中第三節是這樣唱的:“有人以衣鋪路,對主熱烈擁護;前簇後擁高唱,和散那歸基督。竟又大聲叫‘釘死他,’要把他高懸在十架。”


從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到他在十字架上屈辱受難,只有短短的幾天時間。這一節詩歌,概括了在這短短幾天的時間裏,群衆對耶穌態度的兩種極端變化。這種變化,是完全相反的兩種態度;反映出人心的醜陋和人性的邪惡。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那一天,群衆把他當作凱旋的君王來歡迎歡呼;幾天以後,這同樣的群衆,寧可放掉殺人的強盜(巴拉巴),也不肯饒過耶穌,要釘他十字架。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聖城。但是,從古至今,耶路撒冷都是世界上最令人不安的地方,充滿分裂、鬥爭、衝突、和對抗。地緣政治學家稱耶路撒冷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就是最令人不安的地方。其實,耶路撒冷不是只在以色列一個地方;我們每人心中都有一個耶路撒冷,我們每人心中都有不平安、不寧靜的地方,心中都有分裂、鬥爭、衝突、和對抗。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實際上,也是進入我們的生命和心靈的深處。耶穌進入耶路撒冷,進入我們的生命和心靈,是要救贖、要更新,因為新生命都是在張力(緊張)、不安和痛苦中誕生的。


當年,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群衆向他歡呼“和散那"(“求你拯救”)。因爲他們需要一位君王領導他們推翻羅馬人的統治;就像此前200年,猶太民族英雄馬加比把人民從塞琉古帝国统治下解放出來。耶穌之前,猶太人多次反抗羅馬的佔領,但全都失敗了。他們盼望耶穌就是那位他們想要的君王,帶領他們摧毀敵人,取得勝利。耶穌的門徒,也想要跟隨這樣一位君王;雅各和約翰就要求過,在耶穌將來的王國裏,一個坐在他左邊,一個坐在他右邊。


福音書中常常講到耶穌行神迹,群衆到處跟著他。群衆跟著他,是為了醫病得好,吃餅得飽;他們要和統治世界的君王坐在一起,得到這個世界的利益和榮耀。他們當中沒有人明白耶穌的使命。就連跟隨耶穌三年的門徒,在耶稣被捕前的几个小时,還在爭論他們中間誰的地位更高、权力更大(路22:24)。


可是在耶穌被捕的时候,他的門徒全都被吓得魂飞魄散、四散而逃、只求盡快遠離耶穌,和他“劃清界線”;就連耶穌最親密的門徒彼得,也三次不認主。幾天前在耶路撒冷揮動棕枝歡迎耶穌、以及從各處聚集、一路跟隨耶穌的群衆,因沒有從耶穌那裏得到他們渴望的東西,而十分失望;於是把不满和愤怒都发泄到耶稣身上,藉著羅馬總督的手,把他釘死在十字架。耶路撒冷沒有接受耶穌,棄絕了上帝的救恩。耶路撒冷這座“聖城”和其中的聖殿,都在耶穌受難卅多年後(主曆70年)被夷為平地。


我們的內心也有一個耶路撒冷。把我們的內心比喻為當年的耶路撒冷,是因為我們的人性和當年耶路撒冷群眾的人性一樣。因此,耶穌進入我們生命和心靈時,和他進入耶路撒冷後的遭遇也是一樣。當我們來到上帝面前時,也許正面臨人生的難題和生命的困境,比如,健康不良、經濟窘迫、在美國的身份、工作、家庭等問題,以及感到挫折、陷入憂鬱等情緒失衡……。我們需要得到幫助和拯救,就像當年耶路撒冷的群眾受到羅馬人的壓迫,需要一位君王來帶領他們復興猶太王國那樣。我們會因自己的處境不好而向耶穌呼喊“和撒那”(求你拯救)。


但是,如果上帝沒有按照我們的計畫滿足我們的私欲和要求,許多人會扭頭就走;還有一些人,即使已經得到上帝所賜的恩典,還是會背離上帝的真道,去走原來的老路。這就和兩千年前耶路撒冷的群眾一樣,起先好似歡迎、擁戴、跟隨耶穌,一旦沒有如願,就出賣他、背叛他、釘死他。


自從亞當夏娃以來,人性没有改變;兩千年來,人性沒有改變。人性很難改變!我們都心知肚明,人都是在非常急著想得到某樣東西、而且求人不成的時候,才會來到神明的面前。人們的動機不單純。人們的心靈一團糟。人們的處境也不好。人們的心靈生病了、失喪了。而耶穌來,正是要尋找我們、醫治我們、拯救我們脫離罪惡和死亡的道路。


從聖經中可以知道,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後,直至受難前,所完成的幾件事工,正是要潔淨我們的心靈,更新我們的生命。首先,耶穌潔淨了聖殿,這也是要我們靠著耶穌來潔淨自己的心靈,叫我們的心靈成爲上帝的殿,好讓聖靈住在我們裏面。之後,在與門徒“最後的晚餐”上,耶穌設立了聖餐;藉著聖餐,我們得以更新生命,增強體力、心力和靈力。耶穌還透過為門徒洗腳,為我們樹立了“不是要人服侍,而是要服侍人”(“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榜樣。同時爲我們立了一條新命令,要我們彼此相愛;提醒我們,只有彼此相愛,才配稱為主的門徒。


今天,我們比當年耶路撒冷的群眾蒙福萬分。當年,他們行在罪惡過犯之中,活在死亡陰影之下,不能明白耶穌基督來到世間的真正使命,並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如今,我們知道耶穌來到世間,是為了擔當人類的罪惡、背負人類的痛苦,醫治人類的創傷,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並且把復活的新生命賜給一切信靠祂的人。因此,我們要感恩,倒空自己的邪情私欲,潔淨自己的心思意念,高舉棕枝,歡迎耶穌基督進入我們的裏面,作我們至高無上的主宰。叫我們心靈中的耶路撒冷,成為蒙受救恩的聖城。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4月7日原稿)

(2020年4月5日修訂)



此文于2020年04月04日做了修改


謝松齡: 重返生命之路

復活第三主日講道(A年)


詩116:1-3, 10-17; 徒2:14上,36-41; 彼前1:17-23; 路24:13-35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重返生命之路》。


人的一生,難免經歷困苦、失意,甚至絕望、恐懼。怎樣才能擺脫死亡的陰影,重新走上生命的道路?今天的《路加福音》(24:13-15)就講述了耶穌受難後,他的兩個門徒在逃亡的時候,與復活的主相遇,重返生命之路的故事。


耶穌的這兩位門徒,剛剛經歷了他們人生中最令人絕望的事件。他們曾經滿懷熱誠和信心、甚至捨棄自己的財產和家庭來跟隨耶穌。可是他們的主被釘死了,遺體也失蹤了。他們當初跟隨耶穌時的一切理想、盼望和人生計畫全都煙消雲散,化為灰燼。他們夢想成空,無所適從,因此要逃避那悲慘的一切,遠離猶太人的迫害和更多的災難臨頭。


曾經跟隨過耶穌的門徒很多,我們並不清楚今天福音講到的這兩位門徒是何許人也。我們只知道其中有一位叫革流巴。另一位連名字都沒有記載。而那位革流巴,在全部聖經中,也僅僅在這裡出現過一次。我們不能確定他們的具體身份,因此可以認為,他們可能是任何陷於恐懼、絕望、痛苦、沮喪、憂慮不安、甚至面臨死亡威脅的人;很可能就坐在我們中間。【如今,2020年4月,值此新冠肺炎在美國、尤其是的紐約爆發之際,我們不正是處於這樣的狀態嗎?】


他們逃亡,逃向一個名叫以馬忤斯的村莊。以馬忤斯在哪裡?答案竟然是“不知道”!今天的路加福音告訴我們,以馬忤斯這個村子離耶路撒冷二十五里。從早期教會起,特別是在一千年前十字軍東征時期,人們就一直在尋找以馬忤斯,試圖確定它的地理位置。但最終沒人知道以馬忤斯究竟在何處。既然那兩位門徒可能是任何在恐懼和痛苦中掙扎、被死亡陰影籠罩的人,那麼就可以認為,以馬忤斯是任何一個能夠讓失落的人感到安全、絕望的人得到慰藉的地方。


這兩位門徒,離開令人傷心的耶路撒冷,去到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可以使他們從恐懼、痛苦、絕望和死亡的陰影中解脫出來的。這個地方,被稱為以馬忤斯。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有一位陌生人上來和他們同行。這位陌生人就是復活的主耶穌,“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路24:16)。


在路上,這位陌生人向兩個門徒講解基督的受難、復活、得榮耀的道理;讓他們明白,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聖經(舊約)的預言在基督身上的應驗。也就是說,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旨意。這位陌生人在他們心中點燃了火焰。接下來,兩個門徒請求這位陌生人與他們同住;當一起進餐、擘餅的時候,他們終於認出,這位陌生人就是復活的基督。


耶穌讓門徒知道,應該勇敢面對困境和挑戰。他們的戰場是在耶路撒冷,而不是在以馬忤斯。於是,他們的生命之火重新燃燒起來,立刻起身,在黑夜中走上重歸耶路撒冷的道路。耶路撒冷,不再是那個叫他們傷心絕望的地方,已然成為他們新生命的目的地。在那裡,他們和別的門徒一起分享基督復活的好消息;自己也從此重返生命的道路,從死裏復活了!


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那兩位門徒的身影。有人為了遠離一些傷心的事,寧可逃到其他任何地方;可以把他們要去的地方稱為“以馬忤斯”。這個以馬忤斯可以是地理上的,有個具體的地點;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只是在我們心靈中的某個角落。美國的一位著名作家、神學家(Frederick Buechner)在書中寫道:“當我們生活負擔太過沉重時,以馬忤斯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我們去那地方是為了逃避現狀,我們去酒吧,去影院,甚至去其他不好的地方。我們試圖在那些地方擺脫重擔,說:‘忘掉以往的一切吧,無論怎麼過日子都一樣!’”(這叫人想起中國成語“自暴自棄”或“自甘墮落”)總之,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我們逃向某個地方,或者去做某件事情,或者只是蜷縮在心靈角落之中,使我們自己在心理上感覺放鬆些,舒服些,溫暖些,甚至只要稍微好過一點就行。


人人都需要從生活裏的壞消息中解脫出來。我們全都需要脫離失望、沮喪和傷害。當生存和生活的計畫落空的時候,當失業、失戀的時候,當得了嚴重疾病,身體或心靈受到創傷的時候,或者當失去了自己心愛人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要擺脫這些傷心失落的處境。他們要去以馬忤斯,去一個避難所,一個覺得安全的地方。但是,正像那兩位門徒逃離耶路撒冷一樣,他們是在逃避必須面對的現實和挑戰,逃避自己的責任。因此,逃向以馬忤斯的道路,是一條錯誤的人生之路。


當我們走在去以馬忤斯的錯誤道路上時,耶穌會親自走近我們,就像走近那兩位門徒。也許,我們會像那兩位門徒,眼睛迷糊,不認識主;又像那兩位門徒,對上帝的旨意相信得太遲鈍。但是,只要我們和那兩位門徒一樣,情意迫切地請求耶穌與我們同住,耶穌就會藉著“擘餅”和我們分享他復活的身體,讓我們身心靈再次得力,生命再次更新。


今天的福音向我們表明,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遭受失望、痛苦、挫折和失敗。在生命的過程和人生的道路上,這些遭遇都不可避免。但是這些遭遇,就好像是明天的開端;經歷了深沉的黑夜,就會看到升起的太陽。當陷入困境時,我們也許會去尋找一個以馬忤斯,但這卻是朝著一個錯誤的方向。我們不能停留在這個只是暫時擺脫痛苦的地方,要抬起眼睛,超越去以馬忤斯的道路。


這樣,我們才能認出和抓住那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同行的耶穌。耶穌,那復活的主,永遠與我們同行在人生的道路上。正如復活的主對門徒、也是對我們的應許,“我將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20)。


當我們已經走在逃離痛苦、躲避責任的道路上,就像那兩位門徒逃離耶路撒冷走向以馬忤斯,耶穌就會來重新點燃我們心中火焰,把我們從痛苦中釋放出來;讓我們不再緊盯著自己內心的失落,而是放開目光,向上仰望主的慈愛恩典、向前展望新的生命之路。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只有真誠熱切跟從主的門徒才會得到主的特別眷顧,就像那兩位去以馬忤斯的門徒。作為忠心的門徒,即使痛苦的煎熬,使我們心靈的眼睛暫時失明而不認識主,主也會主動再次賜給恩典我們,讓我們再次看到他的榮耀,滿有他的祝福。


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我們擁有盼望。即使在失落的困境、甚至在死亡的陰影中,都有著盼望。盼望來自於愛我們的上帝;因為上帝愛我們,差遣祂的獨生子為我們的罪而死;又叫聖子從死裏復活,與我們同在。尤其是在我們需要擺脫痛苦,尋找以馬忤斯的時候,復活的主、耶穌基督就與我們同行,讓我們的生命得以更新。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17年4月30日初稿 2020年4月26日修訂)

(2020/04/24 发表)


謝松齡:






復活第三主日講道(A年)



詩116:1-3, 10-17; 徒2:14上,36-41; 彼前1:17-23; 路24:13-35


哈利路亞,基督已經復活了!--主真的復活了,哈利路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以馬忤斯:重返生命之路》。


人的一生,難免經歷失意、困苦,甚至恐懼、絕望。怎樣才能擺脫死亡的陰影,重新走上生命的道路?今天的《路加福音》(24:13-15)就講述了耶穌受難後,他的兩個門徒在逃亡的時候,與復活的主相遇,重返生命之路的故事。


耶穌的這兩位門徒,剛剛經歷了他們人生中最令人絕望的事件。他們曾經滿懷熱誠和信心、甚至捨棄自己的財產和家庭來跟隨耶穌。可是他們的主被釘死了,遺體也失蹤了。他們當初跟隨耶穌時的一切理想、盼望和人生計畫全都煙消雲散,化為灰燼。他們夢想成空,無所適從,因此要逃避那悲慘的一切,遠離猶太人的迫害和更多的災難臨頭。


曾經跟隨過耶穌的門徒很多,我們並不清楚今天福音講到的這兩位門徒是何許人也。我們只知道其中有一位叫革流巴。另一位連名字都沒有記載。而那位革流巴,在全部聖經中,也僅僅在這裡出現過一次。我們不能確定他們的具體身份;沒有具體身份,表明他們擁有更廣泛的代表性。耶穌的門徒中,只有少數幾個身份具體。比如,彼得是耶穌最主要的門徒,蒙召建立教會,新約聖經在他的名下編入兩篇書信;因此彼得就是彼得,獨一無二。再如約翰,據確定,約翰福音,啟示錄,約翰一、二、三書都是他所寫的;約翰就是約翰,僅此一人。


而今天福音中的兩位門徒卻完全不為人知。我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是不為人知、默默無聞的人,所謂“芸芸眾生”。因此,這兩位門徒就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他們代表了誰呢?當他們逃離耶路撒冷時,代表的是任何陷於恐懼、絕望、痛苦、沮喪、憂慮不安、甚至面臨死亡威脅的門徒、那些普通人。處於類似困境中的人,很可能此時就坐在我們中間。


現在是2020年4月。最近兩個月,新冠肺炎在美國、尤其在紐約大爆發;這個4月是最令人恐懼的4月。和戰爭的恐怖不一樣,戰爭有前線有後方;在前線充滿流血犧牲,後方卻相對安全。但在這次大疫之中,人人都在前線,個個面臨危險。雖然可以逃回家裡,“居家避疫”,但連家都不是安全的地方:病毒可能從窗外飄進,家人也許會交叉感染。死亡的蔭影籠罩在每一個人頭上。我們現在的處境,和當年耶穌眾門徒在他們的主受難、連遺體也“失蹤”之後的處境非常相似。


因此,今天福音中的兩個門徒很具有代表性。當年的他們逃亡,今天的我們也逃亡。武漢疫病爆發時,中國人往美國逃;歐美大疫爆發後,在外華人往中國逃。本地居民則往家逃。當年那兩個門徒在耶路撒冷無處可躲,連自己家都不安全,只能往“以馬忤斯”逃。


他們逃亡,逃向一個名叫以馬忤斯的村莊。以馬忤斯在哪裡?答案竟然是“不知道”!今天的路加福音告訴我們,以馬忤斯這個村子離耶路撒冷二十五裡。從早期教會起,特別是在一千年前十字軍東征時期,人們就一直在尋找以馬忤斯,試圖確定它的地理位置。雖然用盡一切方法,包括考古研究,但最終沒人知道以馬忤斯究竟在何處。既然那兩位門徒代表著任何在恐懼和痛苦中掙扎、被死亡陰影籠罩而出逃的人;那麼就可以認為,以馬忤斯也沒有一個具體位置,而是一個無處不在的、能夠讓恐懼的人感到安全、絕望的人得到慰藉的地方。


這兩位門徒,離開令人傷心的耶路撒冷,去到一個地方;以為這個地方可以使他們從恐懼、痛苦、絕望和死亡的陰影中解脫出來的。這個地方,被稱為以馬忤斯。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有一位陌生人上來和他們同行。這位陌生人就是復活的主耶穌,“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路24:16)。


在路上,這位陌生人向兩個門徒講解基督的受難、復活、得榮耀的道理;讓他們明白,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聖經(舊約)的預言在基督身上的應驗。也就是說,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旨意。這位陌生人在他們心中點燃了火焰。接下來,兩個門徒請求這位陌生人在以馬忤斯與他們同住;當一起進餐、擘餅的時候,他們終於認出,這位陌生人就是復活的基督。


耶穌讓門徒知道,應該勇敢面對困境和挑戰。他們的戰場是在耶路撒冷,而不是在以馬忤斯。於是,他們的生命之火重新燃燒起來,立刻起身,在黑夜中走上重歸耶路撒冷的道路。耶路撒冷,不再是那個叫他們傷心絕望的地方,已然成為他們新生命的目的地。在那裡,他們和別的門徒一起分享基督復活的好消息;自己也從此重返生命的道路,從死裏復活了!


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那兩位門徒的身影;其實我們身上都有他們的身影。有人為了遠離危險、擺脫恐懼、或避開傷心的事,寧可逃到其他任何地方;可以把他們要去的地方稱為“以馬忤斯”。這個以馬忤斯可以是地理上的,有個具體的地點;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只是在我們心靈中的某個角落。我們以為那裡安全,便躲了進去。


美國的一位著名作家、神學家(Frederick Buechner)在書中寫道:“當我們生活負擔太過沉重時,以馬忤斯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我們去那地方是為了逃避現狀,我們去酒吧,去影院,甚至去其他不好的地方(比如“黃、賭、毒”)。我們試圖在那些地方擺脫重擔,說:‘忘掉以往的一切吧,無論怎麼過日子都一樣!’”就像中國成語所說“自暴自棄”或“自甘墮落”。總之,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我們逃向某個地方,或者去做某件事情,或者只是蜷縮在心靈角落之中,使我們自己在心理上感覺放鬆些,舒服些,溫暖些,甚至只要稍微好過一點就行。


人人都需要從生活裏的壞消息中解脫出來。我們全都需要脫離失望、沮喪和傷害。當生存和生活的計畫落空的時候,當失業、失戀的時候,當得了嚴重疾病,身體或心靈受到創傷的時候,或者當失去了自己心愛人的時候,就像這次大疫中所面對的一切,人們自然而然要擺脫這些傷心、失落、恐懼的處境。他們要去以馬忤斯,去一個避難所,一個覺得安全的地方。但是,正像那兩位門徒逃離耶路撒冷一樣,他們是在逃避必須面對的現實和挑戰,逃避自己的責任。因此,逃向以馬忤斯的道路,是一條錯誤的人生之路。


當我們帶著錯誤的目的、走在去以馬忤斯的道路上時,耶穌會親自走近我們,就像走近那兩位門徒。也許,我們會像那兩位門徒,眼睛迷糊,不認識主;又像那兩位門徒,對上帝的旨意相信得太遲鈍。但是,只要我們和那兩位門徒一樣,情意迫切地請求耶穌與我們在以馬杵斯同住,以馬杵斯就會成為我們與主相遇的真正聖地,一個屬靈避難所。在那裡,耶穌向我們顯現,藉著“擘餅”和我們分享他復活的身體,讓我們體力、心力、靈力再次強壯,生命再次更新。


今天的福音向我們表明,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遭受失望、痛苦、挫折和恐懼。在生命的過程和人生的道路上,這些遭遇都不可避免。但是這些遭遇,就好像是明天的開端;經歷了深沉的黑夜,就會看到升起的太陽。當陷入困境時,我們也許會懷著錯誤的目的去尋找一個以馬忤斯,暫時擺脫痛苦。但是請記住,耶穌,那復活的主,永遠與我們同行在人生的道路上。正如復活的主對門徒、也是對我們的應許,“我將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20)。


當我們已經走在逃離痛苦、躲避責任的道路上,就像那兩位門徒逃離耶路撒冷走向以馬忤斯,耶穌就會來重新點燃我們心中火焰,把我們從痛苦中釋放出來;讓我們不再緊盯著自己內心的傷痛,而是放開目光,向上仰望主的慈愛恩典、向前展望新的生命之路。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只有真誠熱切跟從主的門徒才會得到主的特別眷顧,就像那兩位去以馬忤斯的門徒。


“上帝愛世人”,愛祂所創造的一切人;預備救恩給一切人。如果我們是樂意接受主恩的門徒,即使因信心的軟弱和痛苦的煎熬,使我們心靈的眼睛暫時失明而不認識主,主也會主動再次點燃我們生命之火,賜恩典給我們,讓我們再次看到他的榮耀,滿有他的祝福。


從今天的福音我們可以明白,所謂“以馬忤斯的道路”,就是主與我們相遇之路;“以馬忤斯”就是主向我們顯現,讓我們再次得力,重燃生命之火的地方。以馬忤斯不是某個地點,沒有具體位置;無論何處,凡是主和我們相遇、向我們顯現、給我們加力、指引我們重返生命之路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以馬忤斯”。我們每天都會面臨新的挑戰、新的問題,當我們尋找解決方案的時候,就像走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此時,我們要禱告,求主與我們相遇,在“以馬忤斯”指引我們的方向,加添我們前進的力量。


奉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2020年4月26日修訂)


本主日講章所據經文:

【路加福音24:13-35】

24:13 正當(耶穌復活)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

24:14 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

24:15 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

24:16 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

24:17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就站住、臉上帶著愁容。

24:18 二人中有一個名叫革流巴的、回答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所出的事麼。

24:19 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上帝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

24:20 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

24:21 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

24:22 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他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裡.

24:23 不見他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他活了。

24:24 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裡去、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他。

24:25 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24:26 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麼。

24:27 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24:28 將近他們所去的村子、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

24:29 他們卻強留他說、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請你同我們住下罷。耶穌就進去、要同他們住下。

24:30 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

[下一页]

24:31 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纔認出他來.忽然耶穌不見了。

24:32 他們彼此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

24:33 他們就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去、正遇見十一個使徒、和他們的同人、聚集在一處.


24:34 說、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

24:35 兩個人就把路上所遇見、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


謝松齡: 全文完


此文于2020年04月28日做了修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與gemini討論死亡與人生

(一)如何理解“死亡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作爲碳基生物的這一處境”? 如何理解「死亡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作為碳基生物的這一處境」? 這句話乍聽之下有些抽象,但其實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學。讓我們來逐層剖析: 1.碳基生物的本質 物質組成:所有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包括人類,都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