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2月7日星期日

谢选骏:荆轲为何不刺秦王



网文《荆轲刺秦王,已经图穷匕见、绕柱而行,却为何失败了》报道:


公元前227年,荆轲复命刺秦王,秦舞阳为辅,但还未等到另一人到来之时,便被太子丹疑心不敢谋刺杀之事,荆轲对此很是愤怒,大骂太子丹后,便匆匆过易水走咸阳刺杀秦王嬴政,结局以失败告终,而荆轲很是凄惨,被秦王砍杀。


荆轲作为战国四大刺客中刺杀唯一失败的例子,却最为著名。后来人对他褒贬不一。太史公司马迁夸他勇武,乃侠士。苏洵说他只是匹夫之勇,不足道……荆轲虽死,但他却留给了后人一个天大的难题,荆轲刺秦失败到底因为什么?是自己实力不行还是另有隐情?那么我们便带着好奇,去看一看当时的社会到底是怎样的!


1、政治军事方面


当时正处战国末期,秦朝自立朝以来,几代人惨淡经营,筚路蓝缕,至秦穆公时因有功,被周天子分封诸侯,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发愤图强,正式成为西戎强国,遥遥与齐呈东西对峙。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开始逐鹿中原。起先,中原六国认为秦出自蛮荒之地,地位卑贱,看不起他们。秦朝各代君王殚精竭虑,合纵连横策略玩得游刃有余,到了嬴政时当政,已经有席卷天下的野心和实力。


那时秦已是超级霸主,其他六国只能在秦的威胁下,依靠合纵的法子苟延残喘。但是各国间相互猜忌,宁可割让土地给强秦,也不愿与邻合谋。这便给了秦朝各个击破的机会。苏洵《六国论》中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朝即便有再大的能力也不可能一下击破六大霸主国。但事实却是无可辩驳,那只能说明,六国间不仅仅是相互间互不信任,而且还失去了各自国家的民心。而反观秦朝,实现“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推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一跃成为超级强国,力压其余六国。国内安居乐业,民有所居,得到大多数平民百姓的支持。


2、经济方面


战国末年,土地矛盾尖锐,各国开始尝试着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土地从公有转变为私有制,战国七雄同时进行了大同小异的改革。虽然身处战国时期,诸侯间攻伐不断,但因为各国对战争的重视,于是都放宽对经济的管控,所以经济并没有遭到灾难性打击,相反,发展得还不错。


这一举措尤其是以秦朝的力度最大:开阡陌。开垦广袤的土地,给予百姓,扩大了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农民乃至贫民都有一块可供给自己吃食的最低保障,所以民心所向,为秦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而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文化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文化的最繁荣的时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家之间争辩讨论治国之策,游说四方。


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宣扬仁爱,固守周朝礼法,不合时宜;墨家主张非爱兼攻,虽代表最广大百姓利益,但却不符合君主的意愿;以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只能上山去面壁思考人生;还有张仪为首的纵横家一时得到了君主们重用,但是合纵之策失败,也没了他们用武之地;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这些对君主治国无用只能在民间默默彳亍。然而,秦从商鞅处就已经得知,治国必要用法治,并严刑峻法,这正好符合法家代表李斯的思想理论。秦王嬴政重用李斯等人,为治国治民提供了智力支持,法家等人俨然组成了一个智囊团,推动了秦朝这个残暴的巨兽掌控着时代的巨轮。


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这三个看出,秦拥有绝对的优势。再说战国末年,百姓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各大诸侯相互攻伐,谁也奈何不了谁,百姓急需一个能够统一六国,把战争尽快结束的君主,而嬴政便是这样一个雄韬伟略的君王。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秦统一六国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大势所趋!


公元前227年,荆轲决定刺秦。当时秦王嬴政已经吞并了韩、赵两国,合纵之策也因为六方之间的相互猜疑变得名存实亡。燕太子丹恐惧,认为燕国气数已尽,只怕下个亡国之奴便是自己。


太子丹虽然有远见,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才干。为了防止秦破燕,他既没有通知他的父王商讨计策,又没有和他国联盟共同抵抗强秦。而是走了一个当时很是流行的套路:刺杀。太子丹下令全国,谋求有志之士。燕国田光推荐侠士荆轲。荆轲再三推辞,但耐不过太子丹的热情邀请。


太子丹与荆轲一起驾车出门,荆轲随口一说千里马的心肝必是美味佳肴。太子丹驾车归来后便杀了自己的爱马,送于荆轲品尝;荆轲与众人宴饮,说一位弹琵琶的女子的手好看,太子丹便剁了女子双手,送给荆轲。荆轲作为战国四大刺客之一,乃是侠义之人,讲就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太子丹虽过于偏执,但确实留住了荆轲的心。


之后荆轲开始计划刺杀之事。先用激将法智取樊将军的头颅,又用督亢之地的地图为由进献,必能靠近嬴政,之后图穷匕见便可杀秦王。于是又谋得徐夫人所制作的匕首,用毒药浸泡;太子丹又为荆轲配备一个助手秦舞阳;万事俱备,只欠四大剑客之一的盖聂前来,便可以完美进行行刺。但是还未等到人来,太子丹便催促荆轲仓皇上道。


荆轲计谋卓绝,思维缜密。但仍以失败告终!


《史记》描写了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但是,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真是这样吗?后人说荆轲此言不过是让自己面子过得去,死的时候留下一个威名!


当时,秦朝统一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家实力已经远远超出各国太多,统一问题只是时间的长久而已。贾谊《过秦论》中说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秦王嬴政却是可以把这个时间缩减到最短的人。其实,即便杀了他,也只不过把燕灭亡的时间给推迟了几年而已,六国的败势已经不可抵挡了。


虽然这样讲,但是秦王真死的话,那么秦朝内部必会掀起一股政权争夺战,而随之影响的便是对各国的作战计划,必定会有所延缓。这段时间里,各国有机会恢复一些元气,而秦朝实力也会有所下降,那么各国间又必将是一场更加持久的战役,虽然秦国最终依旧会赢得胜利,但是这延长的战役又会让多少人流离失所,会让多少人饮恨故土?百姓已经经历了百年的战乱,对他们而言和平才是最大的心愿,无论是谁当君王都无所谓,只要能给予他们想要的东西。


而荆轲作为一个墨家侠士,不是一个只会杀人的莽夫,相反,他的对此时的社会形势看得很清楚。他荆轲无论从民众方面,还是从大势方面,他都不可能杀得了秦王。因此,他才多次拒绝太子丹。但是太子丹对荆轲尽心尽力,恨不得把自己心掏出来给他,所以荆轲即便再不愿意也要去刺杀秦王。


荆轲刺秦失败并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而大势所趋!


秦朝的日益强大和强劲的活力与六国的没落破败形成强烈反差,这是大势所趋。也正是这种趋势,让秦国众人众志成城,团结成一股绳,面对各国的抵抗毫不畏惧。


秦国如此,必使经济强盛,因此秦对官员的补贴政策极好;并且严刑峻法,腐败现象不敢也不能发生,所以,荆轲贿赂秦王亲信不可信。而且秦王驰骋疆场那么多年,对朝堂把控极其严密,对大小事务了如指掌,身边亲信受贿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以秦国的法律之严格,亲信怎会为了一点利益把自家九族性命赌上,并且秦王死对自己有何好处呢?


所以,荆轲刺秦难度之大几乎不可完成。易水送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这一走,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不敢回头,怕自己后悔,只“终已不顾”!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荆轲这个名字历经两千年,依旧活在人心中!


谢选骏指出:荆轲为何不刺秦王?因为秦始皇负有天命,那就是从根本上毁灭秦国。如果秦始皇早点死了,六国得以保全,秦国也就不会灭了。天要亡秦,先灭六国。


《为何荆轲没有杀掉秦王?荆轲在临死之前道出真实原因!》(2020-09-14 朝文社)报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那萧瑟的易水河畔,荆轲吟唱完最后一句,毅然踏上了这条不归路。或许荆轲早已意识到,他这一去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但在太子丹期许的目光中,他只得慷慨赴死。


众所周知,荆轲刺秦以失败告终。荆轲以凡人之躯,带着剧毒匕首,辗转多次见到秦王,同秦王嬴政缠斗多时,但就是伤不了嬴政分毫,反而被嬴政砍断左腿,最后被乱刀砍死。


那么这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吗?为何荆轲无法杀掉秦王?


一、真假未知的剑客


荆轲喜好读书和击剑,在他游历途中,曾经遇到一人名为盖聂,盖聂可能是一位剑术大师,荆轲和盖聂探讨过剑术,但由于其他种种原因,两人又分道扬镳了。史料记载“荆轲虽游於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虽说荆轲喜好击剑,但其水平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从事暗杀这种风险极大的工作,不仅需要冷静的头脑,还需要极佳的技艺。从后续荆轲的刺杀表现来看,他的剑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除此之外,面对太子丹的诚心嘱托,荆轲是这么回答的“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意思就是,这是国家大事,臣能力不足,可能不能担此重任。一方面或许荆轲这只是客气客气,也算是君臣之礼,另一方面,或许荆轲真的在担心,以他的剑术,能否完成如此凶险的任务。


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荆轲答应太子丹去刺杀秦王,也有着某种被胁迫的味道。给太子丹推荐荆轲的,是燕国的豪侠田光。太子丹将刺杀事宜,告诉了田光,并要求其保守秘密,田光为了请荆轲出山,为了不泄露国家机密,竟自刎而死。史料记载“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原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是时,秦国已经快达到燕国边境,国家危机,为了社稷安危,田光甘愿以死报国。只不过田光这么做,就将荆轲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田光已经死,如果荆轲不接受任务,是不是也必须自杀殉国?事已至此,荆轲只得答应太子丹,去秦国刺杀嬴政。这本就是一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秦王身前守卫森严,如何才能到达秦王十米之内?


用什么理由来接近秦王,这一系列问题都要荆轲亲自去解决。假如荆轲刺杀成功,嬴政被杀,那么荆轲能全身而退吗?一国之君被杀,势必引起局势混乱,但荆轲也是无法活着出去的。如果荆轲刺杀失败,同样是必死无疑。无论如何,都是个死局,荆轲是九死无生,而刺杀失败的几率远远大于成功。


三、不靠谱的秦舞阳,缺少得力助手


如果是刺杀普通人,估计荆轲可以做手到擒来,但刺杀秦王这种任务,就需要严谨的计划和布局。


樊於期曾是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了太子丹这里,秦王以千金来悬赏樊於期的人头,假如荆轲拿着樊於期的人头,或许就能以此见到秦王。


樊於期投奔太子丹,两人感情深厚,荆轲请求拿到樊於期的人头,而太子丹予以拒绝。荆轲亲自去见樊於期,将成破利害讲述清楚。既然樊於期跟秦王有仇,秦王已将樊於期家人全部屠尽,荆轲拿着樊於期的人头,就可以见到秦王,刺杀成功的话,就等于给樊於期报了大仇。史料记载“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


樊於期闻听此言,伸出臂膀拿出,拿出匕首自刎身亡。樊於期将自己的人头交给了荆轲,太子丹得到消息,趴在樊於期身上哭了很久。在大义面前,生命可以舍弃、一切都可以舍弃,樊於期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他的大义,如大仇得报,生死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得到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地图后,荆轲准备出发了。刺杀秦王这种重大事项,应该是需要帮手的。荆轲的这个帮手名为秦舞阳,据说是十三岁就杀过人,为人刚硬凶悍。然而等秦舞阳到了秦王殿内,却吓得瑟瑟发抖,差点搞出篓子。


其次,荆轲在等一个朋友,这位朋友可能是盖聂,不论是谁,应也是一位身手不错的侠义之士。假如在刺杀途中,有个高手相助,那么刺杀的成功率会大幅提升,而实际上,不仅秦舞阳没有帮上忙,那个朋友也没有等来。战事紧急,太子丹一再催促,于是荆轲没有再等那位朋友,毅然踏上了征途。


四、刺杀失败,荆轲道出真实原因


荆轲以燕国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为代价,见到了秦王嬴政,在嬴政看完展开地图之际,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用匕首直接刺向秦王。假如荆轲出手够快,理论上应该可以刺中的,或许因为嬴政反应迅速,也许因为荆轲太过紧张,这一剑刺空了。


大殿之上,荆轲追逐着秦王,秦王好不容拽出长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失去了行动能力,最后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原本太子丹是要求荆轲挟持秦王,要求其归还占有的土地,所以荆轲下手多少有些犹豫,而那把匕首上沾有剧毒,荆轲想要活捉秦王,就不能下毒手,这大概就是荆轲刺杀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中剧毒的匕首和活捉秦王,多少有些矛盾,但秦王的生死,全在荆轲的一念之间。荆轲既然敢去行刺秦王,就已经抛开生死,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劫持秦王,这样一来,不仅能要挟其归还土地,对于他自己,或许还有一丝生还希望。


秦始皇首次完成大一统,成就无上功业,千古一帝名副其实,而荆轲同样是位值得赞许的勇士。荆轲如此慷慨赴死,并非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太子丹,也是为那些在战争苦难中的百姓,明知是死也绝不回头,千年之下又有几人!


谢选骏指出:荆轲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临行的时候还唱歌,所以他高估了缺乏同理心的秦王赵政,以为还可以和这样的独夫讲讲条件。其实赵政这种人物,根本没有信誉,完全不可理喻,他就是答应了荆轲的要求,过后也不会兑现的。对付他,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从肉体上消灭之,所以人间无法废除死刑。而荆轲连这个都不懂的,可能成功吗?因此之故,“天下苦秦久矣”的惨剧,必须等到秦王灭族之后才能解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国已经陷入两條路线的斗争、临终病人的死磕

《百日新政 川普將優先實施減稅 還有終止疫情補貼、限制糧食券、驅逐無證…》(記者胡玉立綜合報導 2024-12-01): 共和黨全面執政後,白宮與國會計畫推出新政,在川普上任百日內推動減稅、限制社會福利、削減預算赤字等重大施政。 川普與國會共和黨人贏得大選並全面掌權後,正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