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11月16日星期二

谢选骏:如何让作品变为经典



《人死后要如何才能变成化石》(约翰·皮克雷尔 2021年11月15日)报道:


每一块化石都是一个小小的奇迹。正如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在他的著作《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中提道,据估计,十亿块骨头只有一块能变成化石。据此计算,如今美国的3.2亿左右的人口仅能留下60多块骨头化石——只比一副人类骨架的四分之一稍多一些。


但是这只是变成化石的概率。如果假定这些骨骼化石分布在美国980万平方公里的任何地方,那么未来寻找到它们的概率几乎为零。


成为化石的可能性太小了,以至于科学家估计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所有生物只有不到千分之一变成了化石。其中被发掘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这方面,人类有几个优势:我们拥有坚硬的骨骼,并且体型相对较大。所以,我们变成化石的机会比水母和虫子的概率大得多,而且你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增加(人骨成为化石)成功的概率。


埋藏学(Taphonomy,又称化石形成学)是一门研究埋葬、腐化和防腐的学问——在生物死亡以后,要经历这整个过程才会最终变成化石。为解答生物如何变成化石的问题,BBC Future请教了全世界最重要的几位埋藏学家。


1.尽快入土

"实际上,问题主要是在死亡以后将尸体保存在良好的条件下——时间要足够长,这样可以埋到沉积物下面,然后在地下深处经历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变成化石,"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埋藏学家、馆藏助理苏·比德莫尔(Sue Beardmore)说。


"想要留存数百万年,就必须坚持数小时、数天、几个季度、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不腐坏,"芝加哥大学教授苏珊·基德韦尔(Susan Kidwell)补充道,"也就是说,人必须经历从化石活跃区间至长期埋藏区间的最初过渡阶段,在长期埋藏区间,尸体就不太可能被发掘了。"


形成化石中途失败的原因数不胜数。很多发生在地下20厘米至50厘米、土壤层或者海床表面。例如,遗体不可以被食腐动物吃掉、弄散,也不能长时间经受风吹日晒,还不能被穴居动物挖洞或到处移动。


在快速掩埋这方面,有时候自然灾害会帮上忙——比如洪灾会倾泻大量的沉积物,火山喷发时泥土和灰尘会掩埋生物。"有一个理论认为,恐龙骨床的形成过程是从干旱开始,它导致恐龙死亡。接着,洪灾带来的沉积物把恐龙掩埋起来,"比德莫尔说。


当然,人类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人的尸体通常埋在地下六英尺(火化除外)。但是,光凭这一点是不够的。


2. 需要一点水

第一步显然就是死亡,但是死亡的地点是有讲究的。挑选一个完美的环境是关键。水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件事。如果死亡的环境十分干燥,尸体就会被食腐动物发现和破坏,骨骼会在地面慢慢被风化。大多数专家认为,尸体要被沙土和沉淀物快速掩埋——最佳场所是湖泊、漫滩、河流或者海底。


"发掘出最好的化石的古环境往往是湖泊和河流系统,"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埋藏学家凯特琳·塞姆(Caitlin Syme)说。关键是新沉积物掩埋尸体的速度。她推荐的是从山上过来的河流,因为侵蚀作用会带来很多沉积物。另一个选择是三角洲海岸或漫滩,当河水进入海洋时,沉积物会快速堆积起来。


在理想的情况下,还需要厌氧环境:由于氧气含量非常低,腐化和干扰尸体的动物和微生物无法在此生存。


基德韦尔建议避开海床以下50厘米左右的地方。她说:"这是虾、蟹和虫子可以挖掘到的最深处,它们可能会把含氧气的水引入沉积物中,"而这可能会促使尸体分解和破碎。


"在死后,尸体最好位于海拔相对较低的地方,这会成为沉积物的水槽。最好还有积水——比如池塘、湖泊、河口或海洋——这样就有可能形成厌氧环境,"她说。


如果条件适宜,人体也可以像这头1.5亿年前的始祖鸟一样保留下来。


还有一些罕见的情况,在稳定的厌氧环境下,化石还能保留皮肤、羽毛、内脏这样的柔软组织。例如中国出土的很多身披精细羽毛的恐龙,还有巴伐利亚采石场出土的最早的鸟类始祖鸟的化石。


一旦化石进入生物活跃层以下,它就会稳定下来,随着沉积物的堆积,继续埋入更深处。基德韦尔说:"那时,被破坏的风险就要改用完全不同的地质时间尺度,即构造变动的时间。"


那时,问题就是包裹尸体的沉积物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变成比较耐久的石块,然后再过多久以后地质活动会把化石送至有侵蚀作用的地方,把它暴露出来。


3.不用棺材

下面是一个棘手的技术问题:化石究竟是什么——以及你希望自己的身体变成哪种化石。


通常来说,五万年左右的是亚化石,它大体上仍然是生物原本组织构成的。比如洞穴里发现的已经灭绝的更新世大型动物,典型的例子有南美洲的大地獭、欧洲的洞熊和澳大利亚的袋狮。


不过,如果你希望遗体变成能够留存数百万年的化石,那就需要矿物质渗入骨骼,把它变成较为坚硬的物质。这个过程被称作"完全石化",真正的化石通常要经历这个过程才能完成。它能够存续数百万年。


所以,你可能要舍弃棺材。当富含矿物质的水流过时,骨骼完全石化的速度最快,让铁和钙质渗透到骨骼中。虽然棺材有可能保持骨骼的完好,但是会影响到这一过程。


不过,棺材也可能行得通。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古生物学家迈克·阿切尔(Mike Archer)建议使用水泥棺材,里面装满沙子,侧面钻数百个五毫米口径的洞,然后埋到有地下水流经的深处。


"如果你想要成为经典的骨骼化石,就像加拿大省立恐龙公园(Dinosaur Provincial Park)里的化石一样,那么粗颗粒的河沙就相当不错,"塞姆说,"所有的软组织都会被破坏,最后留下一副漂亮的未脱节的骨骼。"


在矿物质方面,能够渗入方解石(碳酸钙的一种形式)的钙离子尤其好。"钙离子能够覆盖全身,长期保护它,因为如果时间足够,它被埋到更深处的可能性很大,"塞姆说。


特意用合适的矿物质——比如方解石或石膏——来渗入尸体有可能加速这一过程。还可以促进富含铁质的坚硬矿物质增加,因为它可以抵御长期的风吹日晒。


沙粒中的硅酸盐也是一种非常耐久的矿物质,可以纳入选择。阿切尔还建议,如果喜欢漂亮的蓝绿色骨骼和牙齿,还可以在埋葬时添加铜条和镍丸。


4.避开构造板块的边缘

如果尸体历经了数十万年并且矿物质开始取代骨骼,那么就要恭喜了!它已经成功变成化石。随着上方的沉淀物的增加,它越来越深入地球的地壳。高温高压会进一步促进化石的形成。


但是还没有结束。化石还有可能进入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下熔化。


不想要发生这种事吗?那就避开构造板块的边缘,这些地方的地壳最后可能会被吸到地表以下。伊朗就是这样一个俯冲带,欧亚板块正在升高,把伊朗板块压在下面。


5.等待被发现

现在你需要考虑被人发现的可能性。


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能够碰巧发现你精心保存的化石,你就需要寻找一个目前很低、有足够的沉淀物把你埋到深处的地方——但是最后这个地方要重新被推高。换句话说,你要找到这样一个地方:自然侵蚀会把表层剥离,最后让你重回地面。


其中一个好地方可能是地中海,塞姆说。随着非洲向欧洲靠拢,地中海正在变浅。其他富含沉淀物的内陆小型海洋也值得一试。她说:"死海也不错,高盐度会有防腐作用。"


6.另辟蹊径

我们已经介绍了变成坚硬、耐久的化石的标准方法,就是用石头替代骨骼。但是还可以考虑一些别出心裁的方法。


首先是琥珀。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化石都是在这种由树脂制成的宝石中——比如最近发现的鸟类、蜥蜴,还有在缅甸发现的有羽毛恐龙的尾巴。"如果能够找到足够数量的树脂,然后让琥珀覆盖全身,那就是同时保存软组织和骨骼的最佳方法,"塞姆说,"但显然,对人这样的大型动物来说,这是很困难的。"


找不到足够的琥珀吗?另一个选择是洛杉矶拉布雷亚(La Brea)为剑齿虎和猛犸象完成防腐的沥青坑。不过,最后这里的尸体很可能会脱节,骨骼可能会和其他动物混到一起。还可以在山上或冰川冷冻起来,比如1991年在欧洲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冰人奧茨(Otzi)。


另一种途径是自然木乃伊化,也就是把尸体放在洞穴系统中风干。"有很多在洞穴系统中保存的尸体从地下水获得钙质。这种钙质还会形成钟乳石和石笋。"塞姆说,"人们喜欢穴居,所以假如未来还有洞穴系统,那么你可能会用到它。"


最后还有一种几乎可以永远保存尸体的方法,不过不是以化石的形式,而是把它发射到太空,或者把它留在没有大气层的地质惰性的天体表面,比如月球。


"太空的真空环境对尸体的永久防腐非常有利,"塞姆说。她还补充说,如果你希望在遥远的未来能够再次被人发现,你还可以在尸体上安装一个无线电信标系统。


7.留下一点额外的东西

假如数百万年后你被人发现,你还想在身旁留下些什么?


塑料制品等其他不会发生生物降解的石油制品,还有惰性金属,比如合金、黄金和手机里的稀有金属。这些东西都能够保留同样长的时间。


玻璃也很耐久,并且可以承受高温高压。你可以想象找到"智能手机的轮廓或形状,"塞姆说。阿切尔提到,玻璃的坚实性意味着你可以在水泥棺的一小块玻璃上凿上"玩得开心!"的字样。当有人找到你的化石时,就能看到它。


"为了保证100%成功,我会用金刚石,"塞姆补充说——它非常稳定。你还可以用激光在金刚石上刻下一封信,解释为了变成化石经历的整个过程。


塞姆认为,如果你还想提前规划自己的考古学环境,那么还可以考虑沥青高速公路和摩天大楼的地基。"在建造这些东西之前,我们挖到了地下深处。在那些地方,城市的布局会一直留存下去。"


记住这件事:你写下的词句会磨灭,你的所作所为也会被人遗忘。但是你的化石呢?它有可能会永远留存下去。


谢选骏指出:上面讲的是“人死后要如何才能变成化石”的种种方法,我想这也是适用于“如何让作品变为经典”——

1.尽快入土——尽快出版;

2.需要一点水——需要一点流量;

3.不用棺材——不用包装;

4.避开构造板块的边缘——避开改朝换代的浩劫;

5.等待被发现——等待新的时代;

6.另辟蹊径——满足新的需求;

7.留下一点额外的东西——一点重新发现的线索。

补充一点——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出自唐代李贺的《咏怀二首》

其一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其二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译文及注释


译文其一

司马相如安居茂陵,绿草蓬蓬垂入石井。

一边弹琴一边看卓文君,只见春风拂动她的鬓影。

可叹梁孝王和汉武帝,把他看得像断梗一样弃置不用。

死后只留下一卷文书,武帝却照着行封禅礼登上泰山顶。

其二

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像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

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像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呢!

头上不裹幅巾,身上穿着用苦蘗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

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是那样怡然自乐吗?


创作背景

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尽管家乡山水清幽,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难以排遣苦闷的情怀,因写此组诗。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批注》中对《咏怀二首》的写作缘起是这样说的:“此二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前者言去奉礼,后者言在昌谷。”


赏析

第一首诗全借司马相如的行事来抒发自己的愤慨。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才华出众,志向远大,但在汉武帝时只当了一名管理前朝文帝墓园的小官。他抑郁不得志,终于弃官而去,闲居在茂陵家中。在他生前,梁孝王刘武与汉武帝刘彻都先后抛弃了他。等他死后,武帝却把他所写祭天地神灵的《封禅书》吹捧起来,而且亲自到泰山隆重祭祀。李贺就抓住这个古人的遭遇,结合自己的身世写出了这首寄寓深远的《咏怀》诗。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四句,描写司马相如被汉武帝遗弃后与爱妻卓文君在茂陵家居时的恩爱闲逸的生活。碧绿的蔓草挂满了井边的石栏,环境是那么优美宁静。相如白天无事,不免又对着知音文君弹起琴。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谢选骏指出:李贺不知,作品变为经典也没有用的。不仅沧海一粟,世事无常,就是连地球也将陨灭,太阳也会消亡……何况人类的寿命不及地球的百分之一(四十亿年的百分之一,是四千万年)。让作品变为经典,和让作品变为垃圾,到头来是一样的;只要尺度稍大一点。化石也是一样,也会消亡的。换言之,不是化石也不会消亡的,因为“物质不灭”,只有转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白宫里的黑社會還是一個想要翻盤的受气包

《特朗普向世界强硬宣告: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人说不》(纽约时报 2025-01-21)報道: 在就职演说中,特朗普总统使用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语气。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 特朗普总统用这九个字的誓言描述他计划如何让自己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有所不同。如今,经历了始于政治流亡、终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