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11月30日星期二

谢选骏:殖民主义前后的欧洲艺术截然不同



谢选骏指出:欧洲殖民主义兴起于1492年哥伦布开辟美洲航线,以此为界,我发现欧洲艺术具有截然不同的风格——1492年以前的画风是压抑的,1492年后的画风是张扬的——


网文《世界油畫經典:你可能沒看過的盧浮宮藏品選》报道:


1、洛林大臣的聖母像 艾克 尼德蘭 1435年


畫板油畫 66x62cm 巴黎盧浮宮藏


這幅畫的特點是所有細節非常的細致入微,遠處風景中的城市、河流和塔橋(可能暗喻洛林的家鄉歐坦),教堂內部的柱子、彫刻、地面,人物的面部特徵和表情、服裝上的裝飾等等全部都處理的細膩逼真。教堂外的花甚至能分辨出有百合花、鳶尾花、牡丹和玫瑰(意寓聖母的美德)。畫的左邊是大臣洛林,他虔誠地祈禱著,而他對面懷抱聖子的聖母,以及為聖母加冕的天使並不是現實的人物,而是大臣洛林幻想中的,所以洛林與聖母的眼神沒有直視和交流。聖母身著的紅色長袍也一反傳統哥特式繪畫中聖母的裝束。這幅畫是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的大臣尼古拉·洛林(Nicolas Rolin,1376–1462)在1435年委托作者為其所繪的祈禱畫像。盧浮宮中僅有這一幅凡艾克的作品,所以顯得非常的珍貴。這幅畫一直掛在洛林的出生地歐坦(Autun)的聖母院教堂,大革命後的1800年進入到了盧浮宮。


2、埃斯特王族的公主像 皮薩內洛 意大利


畫板油畫 1443年 43x30cm 法國巴黎盧浮宮


這幅公主側面肖像描繪得十分工整細膩,尚存哥特遺風,強調裝飾美感,畫家已關註人物面貌的個性表現,無論是人物刻畫還是筆觸色彩的處理,都顯示出一種過渡風格。作為15世紀上半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皮薩內洛在繪畫題材上已開始描繪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在技法上逐漸脫離哥特樣式,重視色彩的運用。


3、聖瑪麗·麥格達倫 韋登 尼德蘭


畫板蛋彩 1450年 41x34cm 巴黎盧浮宮


韋登的主要藝術貢獻應該是他的肖像畫,祭壇畫是當時所有畫家都必須畫的,他也不例外。從這幅《聖瑪麗·麥格達倫》畫可以看出,韋登的肖像畫尚不能對人物的內在精神作出有個性的刻畫,但他能以現實主義手法描繪人物的外貌特徵,運用動作和細節描繪來彌補表現人物性格的不足。在他筆下的人物肖像多處於靜態,背景的風景被處理成獨立的風景畫,與人物沒有甚麼聯繫,但畫面表現很精致。


4、阿維尼雍的悲切 佚名畫家


木板油畫 約1460年 162x218cm1 巴黎盧浮宮


這幅畫是具有典型的國際哥特式風格的真正傑作。它是從1793年的一場火災中被搶救出來的,後來,在阿維尼雍的新城教堂重新被人發現。關於這幅畫的創作年代和作者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有些評論家認為創作者是昂蓋朗·卡爾通,因為畫面某些肖像學的刻劃的細節象是他的作品。而另一些評論家則說這是一位西班牙畫家的作品,有可能出自班·德·魏伊登之手。畫面上,高大的人物群像以金色為背景,由此可見其哥特式藝術的風格特徵,但哥特式藝術的這種色彩不久即被更為緊湊的天藍色所取代。這些人物形象看上去就象是眾多用象牙、木頭或石材彫刻成的《悲切》(Pitie)人物群像的摹本。色彩對比十分鮮明,而畫中基督的屍體被擺放在聖母瑪麗亞的膝蓋上面,聖約翰臉部表情生動,正在拔掉紮在耶穌頭上的刺。


5、哀悼基督 烏格特 西班牙 畫板蛋彩


1460年 158x73cm 巴黎盧浮宮


這幅畫也是聖經故事的情節,中間躺著已經斷氣的這位是耶穌,圍繞在他身邊的有瑪麗亞、抹大拉的瑪麗亞、聖約翰等眾親人和追隨者都表情沉重,悲痛欲絕。在這幅畫裡,烏格特大膽地突破了教會繪畫傳統,不是圖解式的,而是以逼真生動的形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悲悼耶穌的情景。


6、祭壇後方的裝飾屏風 佚名畫家 木板蛋彩畫


約1480年 162x127cm 巴黎盧浮宮藏


這是作為祭壇後方裝飾屏風的三聯畫,主要表現聖母子與追隨者的親密融洽關系。從畫的風格和表現手法來看,這幅畫創作於15世紀末,正一藝術認為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宗教習俗題材畫。


7、岩間聖母 達·芬奇 意大利 祭壇畫


1500年 199x122cm 巴黎盧浮宮藏


畫家在這一幅畫上沒有受宗教題材的局限,而以一種世俗的生活感情去表現這一主題。為了使人物充滿一種天倫之愛,他把這種耶穌與約翰的所謂神聖會見,改變成兩個天真的孩子在水邊戲耍。但為了點明宗教題意,又不得不從動作上作些註解,如小耶穌用右手指著約翰,似乎在說:你暫且許我……。約翰也做出拱手向耶穌請安的樣子。右側坐在地上的天使,作為自天而降來到人間的美麗使者,她的形象被刻畫得最美,臉上展現著達芬奇的微笑公式,右手指著這幕受洗的趣劇,也象親人一般似乎在庇護他們。顯而易見,畫家在這裡決心以聖母為中心,賦予畫面以莊重、溫存和受天庇佑的母愛的感召力,而不是表現某種苦難、艱辛與恐懼的生活坎坷。中間的聖母一手扶著約翰,另一手去撫慰耶穌,體現了人間偉大的母性的力量。


8、三聖賢的朝拜與施者 韋基奧 意大利 布面油畫


約1500年 140x210cm 巴黎盧浮宮藏


這幅畫描繪了耶穌誕生時,東方的三位博士朝拜聖嬰和他的母親瑪利亞的典故。馬太福音是這樣記載的: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那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裡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他就召齊了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問他們說,基督當生在何處。他們回答說,在猶太的伯利恆。因為有先知記著說,猶大地的伯利恆阿,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當下希律暗暗的召了博士來,細問那星是甚麼時候出現的。就差他們往伯利恆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那小孩子。尋到了,就來報信,我也好去拜他。他們聽見王的話,就去了。在東方所看見的那星,忽然在他們前頭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頭停住了。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的歡喜。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博士因為在夢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見希律,就從別的路回本地去了。


9、梳妝的婦人 提香 意大利 布面油畫


1514年 93x76cm 巴黎盧浮宮藏


在這張半身肖像畫中,提香通過美麗的容顏、溫柔而自信的目光、豐滿的面頰與裸露的肩和胸脯,塑造了一個發育完美、洋溢著青春活力的美麗女性形象,她象一朵盛開的鮮花,生動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可以說在此之前,在文藝複興繪畫中,還沒有一幅作品描繪過如此健美的、充滿旺盛生命力的女性形象。


10、法蘭西斯一世的聖家庭 拉斐爾 意大利


布面油畫 1518年 140x207cm 巴黎盧浮宮藏


這幅畫描述耶穌一家的作品是教皇利奧十世(Pope Leo X)出資定制,送給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 of France)妻子Claude的禮物,所以才有這樣的作品名稱。事實上拉斐爾借聖母馬利亞之名,稱頌了一般人類母性的光輝,更加體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以現實生活中的母親和兒童作糢特兒,將聖母、聖子理想化,形象溫柔嫻淑,完全是一個生活中年輕的少婦,洋溢著幸福和歡樂。


12、阿拉貢的約翰娜 拉斐爾 意大利


布面油畫 1518年 120x95cm 巴黎盧浮宮藏


拉斐爾肖像畫中的經典之作。畫中女子衣著華貴絢麗,面容端莊文雅,秉承了他柔美的畫風;紫紅色與褐色融合的深色調突出了人物高貴的身份,面部的神態也描繪得很精彩。不難看出,拉斐爾對於女性之美有著自己獨到而深厚的理解。只是手的姿式僵硬緊張,從結構關系看更象是寬衣大袍下另有他人隱藏在其身後,更加之右邊背景的黑暗中伸出的兩只獸頭,使整個畫面透出一股邪氣。


13、伊拉斯謨像 小荷爾拜因 德國


木板油畫 1524年 42x32cm 巴黎盧浮宮藏


伊拉斯謨是荷蘭神學家和《愚人頌》的作者。在這幅肖像畫中,畫家描繪的是伊拉斯謨的側面,將伊拉斯謨置於書桌前,刻意表現他在奮筆疾書時的精神狀態,著力刻畫側面突出的高高的鼻梁、專註的目光、堅毅的嘴唇,這些細節極富個性,顯出伊拉斯謨堅毅果敢、沉著穩健的內心世界。人們隨著畫中人的目光,自然落到正在寫作的手勢,作為第二面孔的手部表情尤為豐富,熟練而自由的握筆姿勢,高貴的左手按在紙面上,這形成畫面的第二視覺中心,留住觀賞者的視線,引起人們無限的聯想。畫面形象塑造得十分洗煉,構圖單純中見變化。畫家以三個層次處理色調,面孔和手作為亮部,在濃重的厚皮毛大衣和帽子的襯托下,對比強烈而更加突出。背景單純中略有變化,襯托了學者那安詳、深沉、智慧的臉,這是一幅構圖獨特的肖像畫。埃拉斯穆斯本人對這幅肖像畫評價極高,認為不僅形似,而更重要的是表現了人物性格的本質。


14、聖母子與凱瑟琳和一只兔子 提香 意大利


布面油畫 約1530年 87x71cm 巴黎盧浮宮藏


這幅作品在構圖上極為精心,聖母瑪麗亞的形象採取傳統的金字塔形。畫中和諧之感來自於相近的色調,聖母綠色的鬥篷與紅色衣服形成互補,這些互補色又被兔子的白色皮毛所突顯,在金黃色的曙光映照下,顯得極其寧靜。


15、加納的婚禮 委羅內塞 意大利


1562年至1563年


聖喬治修道院飯堂畫 10米x666cm 巴黎盧浮宮


這幅畫是委羅內塞的代表作,表現的是基督在加納城參加一次婚禮宴會的情景。畫面非常大,大約有70平方米,在盧浮宮占據了整整一面牆,畫中的人物有132個,历時一年零三個月才畫完。故事講的是耶穌和聖馬利亞以及使徒們在約旦河畔的加納這個地方遇到一商人正在舉辦婚宴,應主人邀請他們一起參加婚禮。畫正中是耶穌和聖母瑪利亞,新婚夫婦在畫面左下角桌子的盡頭,大家正喝得高興,僕人報告酒沒了,於是耶穌吩咐把商人家的缸裡註滿水,然後叫大家品嘗,竟成了香噴噴的美酒,原來是耶穌顯了靈。畫家將英國女王、提香、丁托列托和自己都畫進畫中。據說,委羅內塞到了威尼斯以後,他發現這裡的人們追求的並不是對宗教的虔誠,而是對生活的享樂,於是他饒有興趣地把這些世俗生活搬上了畫面。


16、奧地利公主伊麗莎白肖像 克盧埃 法國


板上油畫 1571年 36x26cm 巴黎盧浮宮藏


《伊麗莎白像》作於畫家去世前一年,在人物的心理刻畫方面比較出色。這幅畫不僅真實地描繪人物的面貌,而且深入細膩地刻畫人物的內在微妙的精神狀態,他放棄了表面的、理想化的樸素和含蓄的優雅。克盧埃的藝術達到了法國文藝複興現實主義肖像畫的至高水平,為法國文藝複興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


17、伊薩貝拉向查理八世乞求 必利威爾第 意大利


布面油畫 約1595年 120x157cm 巴黎盧浮宮藏


畫的背景大概是15世紀末的意大利戰爭,導火索是由於米蘭和那不勒斯的紛爭。阿拉貢的伊薩貝拉(不是大名鼎鼎的西班牙女王伊薩貝拉一世),他的丈夫是米蘭公爵吉安.加萊亞佐.斯福爾紮(Gian Galeazzo Sforza),但米蘭當時的實際統治者是吉安.加萊亞佐.斯福爾紮的攝政叔叔盧多維科·斯福爾紮(Ludovico Sforza,達芬奇的資助人,《最後的晚餐》的委托人,擴建米蘭大教堂,治理米蘭還是很有成就的),夫妻倆想親自掌權,就向伊薩貝拉的父親那不勒斯國王阿方索(當時那不勒斯已是西班牙的領地)求援,於是盧多維科·斯福爾紮向法王查理八世請求出兵(引狼入室),因為查理八世也認為擁有那不勒斯王位的繼承權。所以查理八世穿過米蘭,長驅直入意大利(占領那不勒斯及米蘭,打通君士坦丁堡的通道),但引發了周邊各國和教廷之間的不滿,爆發了長達60多年的意大利戰爭。圖中下跪的女子是伊薩貝拉,穿藍色長袍的是法王查理八世。此畫1817年進入盧浮宮。


18、聖母之死 卡拉瓦喬 


1605年 布面油畫 369x245cm 巴黎盧浮宮


這幅畫亦稱《聖母瑪利亞升天》,是一幅宗教題材的作品。但在這幅作品中作者所描繪的聖母與以往的畫家們的聖母卻不一樣,本來聖母的題材是非常神聖的,但這件作品卻不是。作品描繪的是一個破爛的農舍小臺子上,躺著一位久病無錢醫治而死去的中年婦女,她被窮困糟蹋得頭髮蓬亂,面容憔悴,死時連一雙鞋襪都沒有,赤著一雙腳,躺在一個小木牀上,聖母的軀體有一半還伸在牀外吊掛著,逼真地再現了一個意大利窮苦家庭的悲劇。前景那位垂首哭泣的少女像失去母親般地傷心,她是聖徒抹大拉。使徒們被描繪成從各方來奔喪的親朋友鄰,一個個掩面落淚,悲痛不已。畫家毫無顧忌地將普通勞苦貧民請進了神聖的藝術天地。在這幅畫中既沒有宗教氣息,也沒有臆造虛構,它樸素得就像是生活本身,畫面上唯一顯得華麗的帷幕,是按訂件人的懇求畫上去的。他對宗教題材做如此不敬的處理,激起了教會和貴族的憤慨,罵他是「粗野的自然人」,他的這件作品也因此遭到訂畫人的拒收。


19、誘拐海倫 雷尼 意大利 布面油畫


1626-1629年 23×29.7cm 巴黎盧浮宮


這幅畫,取材於浪漫美麗的希臘神話。海倫,是宙斯和麗達的女兒,她一直跟隨繼父斯巴達國王廷達瑞斯長大,後來,斯巴達國王選中了阿加門農的兄弟墨涅拉俄斯作了海倫的丈夫,並且將斯巴達的王權交給了他。特洛伊王子來到希臘,他最初的目的是接走早年被劫掠而來的姑母赫西俄涅。當他在錫西拉島上第一次見到海倫的時候,竟無法自拔地愛上了這位已育有一女的斯巴達王後,並迅速忘卻了此行的最初目的。終於,特洛伊王子帶領部隊沖進斯巴達王宮,洗劫了國王的財產並帶走了同樣已愛上了他的王後海倫,從而引發特洛伊戰爭。畫面表現的正是特洛伊王子帕裡斯牽著海倫離開王宮的場景。畫中人物,無論是海倫和她的侍女還是帕裡斯和他的隨從們,每個人物都表現出一種優雅的姿態。這幅畫在1626年由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委托而作,大概在1631年被亨利四世的王後瑪麗.德.梅德西斯獲得,在1655年前被法國一位政治家Louis Phélypeaux de La Vrillière侯爵得到,一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1794年進入盧浮宮。


20、貞潔的葡萄 米尼亞爾 


法國 1640年 布面油畫 121x94cm 巴黎盧浮宮


這幅畫是米尼亞爾的代表作之一,畫中的聖母懷抱小耶穌,手拿紫葡萄,慈愛細心地看護自己的愛子,表現了聖母的秀美、典雅、溫情和美麗。


谢选骏指出:细细品味,殖民主义前后的欧洲艺术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殖民主义之前的欧洲是被侵略者,殖民主义之后的欧洲是侵略者了——殖民主义前后的欧洲艺术截然不同,代表了不同的主流心态与艺术人格。据我的研究,欧洲绘画的上述演变,在音乐领域和文学领域也同样是存在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與gemini討論死亡與人生

(一)如何理解“死亡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作爲碳基生物的這一處境”? 如何理解「死亡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作為碳基生物的這一處境」? 這句話乍聽之下有些抽象,但其實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學。讓我們來逐層剖析: 1.碳基生物的本質 物質組成:所有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包括人類,都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