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11月13日星期六

谢选骏:帝国的毁灭——为了荣誉还是为了生存

网文《如何评价<帝国的毁灭>?》(知友推荐 2004-09-08)报道:


我第一次看《帝国的毁灭》时,对于著名的“元首的愤怒”桥段总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总感觉自己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别的作品中看过与之非常相似的台词了。直到这个暑假我在1984年出版的苏联作家尤里安·谢苗诺夫的小说《奉命活下去》(引入国内时翻译为《柏林间谍战》,此书是《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续作,同样以化名施季里茨的苏军王牌侦查员伊萨耶夫为主角)第三十二章《红军的打击后果(二)》中看到了这一段:


四月二十一日,希特勒在暗堡中召开会议,象平时一样——内容面面俱到,节奏不紧不慢。凯特尔和克莱勃斯报告了局势。他们的发言十分准确,并在参谋拿来的地图上用红色和黑色箭头将局势标示出来。

希特勒心不在焉地坐在圈椅上,不时点着头,偶尔用右手握住发颤的左手。但是当克莱勃斯开始报告柏林南北两面的战况时,希特勒扬起一只手,好象要抵抗隐身人一样:“施泰纳将军在哪儿?他的坦克呢?他的那些师呢?为什么到现在他还不把大批的俄国人赶走?”

“他无力这样做。”克莱勃斯无力地说:“在所有阵地上俄国人都越过我们三、四倍,我的元首!”

“温克的部队在哪儿?”

“他的部队无济于事,我的元首!”

“你们全都滚开,”希特勒向参谋们喊道,“留下鲍曼、凯特尔、约德尔、克莱勃斯、布格道夫……”

等将军和参谋们出去之后,希特勒用冷冰冰的目光望了一下鲍曼,然后右手撑在桌子上,象发号施令一样用嘶哑但有力的声音喊道:

“我被叛徒包围啦!佩带将军军衔的卑鄙的胆小鬼背叛了我的事业!不能面对困难的民族是最可恶的!在我带领你们节节胜利时,你们向我鼓掌,把证明我们的实力空前强大的战报塞给我!可现在结果呢,俄国人比我们多四倍?!你们是卑鄙的胆小鬼!你们为什么不对我说实话?!我时时等待进行讨论,我渴望与各种观点争论!可你们一声不吭!还有炸弹在我的桌下爆炸!你们立即离开柏林好啦,如果你们担心被俄国人包围!我留在这里!如果战争失败了,我就结束自己的生命!你们自由啦!”

坦白言之,我非常想知道是否有哪一部回忆录性质的历史著作明确地记载了希特勒真实的愤怒之词,以致于两部作品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都取材于此,否则我无法解释为何《奉命活下去》与《帝国的毁灭》会有如此惊人相似的桥段。


(顺带一提,在《帝国的毁灭》引进国内之前,中国观众对于柏林战役时期希特勒的无能狂怒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解放》最后一部《攻克柏林》中的名台词:“温克的部队在哪儿?!”这句台词在中国广为流传,以致于军事作者韩磊、董旻杰在撰写温克个人传记时别出心裁地取了这样一个书名:《瓦尔特·温克和他的部队》)


PS:谢苗诺夫以施季里茨/伊萨耶夫为主角的小说实际上是整整一个系列,每部作品在剧情上相互承接,时间跨度从国内革命战争直至冷战。引进国内的有《旋风少校》(讲述施季里茨如何粉碎德军企图在撤退前破坏克拉科夫的阴谋)、《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讲述施季里茨如何发现并阻止党卫军同英美单独媾和的企图)、《奉命活下去》(讲述施季里茨在二战最后一个多月的斗争)、《扩张》(讲述施季里茨在冷战初期的谍报活动)四部。2009年俄罗斯还根据施季里茨/伊萨耶夫系列的头三部小说《无产阶级专政的钻石》、《无需密码》、《柔情》拍摄了16集电视剧《伊萨耶夫》,叙述了伊萨耶夫从国内革命战争到希特勒上台前后的经历。

发布于 2020-07-12


今年暑假因为《元首的愤怒》开始看,然后它成为了我暑假看的最多次的一部片。

在举国欢庆中,我们迎来了抗战七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对抗日战争印象深刻的我们,又有多了解二战的全貌呢?又有多了解欧洲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呢?这部电影来了,德国人自己表现的二战,自己表现的他们的末日。

第一遍看的时候,很震撼,很多场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惊叹于帝国上下对元首的忠诚,无论是帝国元帅,还是战地护士,无疑不把希特勒奉为神明。而随着苏军一波波攻势下,元首开枪自杀,元首身边的人们,费格莱因、克莱勃斯、戈培尔……一个个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或被处决,或绝望举枪自杀,幸存的人也坐牢的坐牢,处刑的处刑,第三帝国就这样灰飞烟灭……

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本片的主题,但却给本片锦上添花。本片没有大篇幅描述战场的热血,而通过战争对平民的伤害,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在炮击过后寻找自己亲人的市民,惊惶绝望的哭号,让人更加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影片最开始被希特勒表扬的那个小男孩。他成为了士兵,然而他的父亲并不感到光荣。


后来孩子经历了战场的残酷,跑回家了,当他深夜回家时,他的父亲一直在等他。


后来他母亲对父亲说:“他感冒了。”父亲笑了笑:“可至少他还活着。”

这样清醒的人,在这部影片中有几个呢?

择日再更。


当然,影片中不仅仅是一些普通人,少不了对希特勒、希姆莱、戈培尔这样的历史人物的刻画。


其中,比起希姆莱和戈林,我觉得戈培尔的刻画反而比较成功。可以来写一下。


这是蒙克将军去见戈培尔,希望获得武器的时候,说“他们正在白白送死”的时候,戈培尔的回答。

注意戈培尔的手势,非常形象。在整部戏里面戈培尔都是一个非常强硬的人,他不是军人,但他对将军,特别是想要求和以及投降的将领的态度,都是盛气凌人的,无一不体现出他对于纳粹的狂热。


然而,这样一个看起来不可理喻的人,在剧中有一次哭泣。正是希特勒让他离开柏林的时候。


虽然跟史实也许有初入,但是对于电影,无疑是比较成功的。在部下面前的狂傲以及在元首面前的忠诚形成强烈对比,即使纳粹的信念,特别是纳粹高层的信念,不可能通过一部电影完全展现。看了戈培尔,大概能懂得其要领。这个形象在整部剧中,都是比较典型的。

有空再更,谢谢大家关注。

编辑于 2016-04-09


简而言之

就是一部被鬼畜毁掉的好电影

——现在每次看那些吵架片段,我都会笑!(愤怒)

发布于 2017-01-06


在某观影站,有不少评论说,该片中展示希特勒及纳粹党人的颇为正常(甚至有些良善)的生活细节,有“洗白”纳粹的嫌疑。


我认为洗白绝对不是影片的初衷。之所以要在大历史上面加上小细节,是因为要让观众看到大历史里面的普通人。了解历史是由普通人操纵的,才能让每个普通人意识到:自己对历史的走向肩负着责任。


科教频道的大历史经常妖魔化一些人:恶果是由“恶人”带来的,他们本来就“恶”。而大多数正常人不会带来灾难。一旦相信了这个说法,我们就会以为:只要识别出大奸大恶的人就可以预防灾难重演。但小细节告诉我们:造成大部分灾难的人,在大部分时候看起来是“普通人”。


只有认识到恶人的“普通”,才能认识到普通人的“恶”,才能知道大多数的”恶”是环境、系统、群体的恶,才能最有效的反思“恶”的起因,并防止它带来的灾难。


以上世界观也可用于反思性侵问题:


为什么人们只是一遍遍规劝女性:在夜晚陌生的街道提防陌生人,而丝毫不提数据显示熟人犯案占了80%?很可能因为人们头脑中,“恶”和“平凡”无法共存于一个人身上。


这个由受害人和性侵者共同完成的TED演讲,很好地讲解了这个问题。


发布于 2017-10-08


首先,不建议通过电影来感悟历史,因为没有意义,这种感悟很廉价。


其次,这部电影拍的相对来说很不错,绝大部分符合历史,但是仍然有历史硬伤。


既然自诩为历史电影,那这种硬伤自然是有必要指出的。


使劲挑的话,可能大大小小有个十来处左右吧,实际上这已经很少了。


鉴于一部分知乎用户的屁股太歪,有的部分不得不提前加粗强调。


我重新看一下,就简单举几个例子——


1:希姆莱建议谈判的剧情


现实中希姆莱要是敢这么说,已经被崩死了。希姆莱得知西方有和谈意愿后,都是瞒着希特勒干的。


2:施佩尔回柏林的剧情


这件事我以前提到过,这些全都是鲍曼说的,不是小黄。包括后面元首说完俺妹了不爽以后说的什么(处死戈林BLABLA)也都全是编剧脑补的。总之这一大段剧情基本都是在对着历史书瞎编,包括后面。这里本来有很多对话,编剧去掉了大部分。这里话本来不多,编剧却故意脑补瞎编了一大堆不存在的话。


3:戈培尔夫妇的剧情


很可惜,这一幕是假的,不存在的。不存在的,都是导演和编剧拿来烘托气氛的。其他的还有一些,不列举了。


当然这里说的不是存在历史争议或者历史空白,只能自由发挥的部分,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


而且这些错误都很低级,我觉得编剧是知道这些错误的。


我完全有理由认为导演是故意拍成这样的。


而我刚才没有提这类的问题:比如焚烧元首尸体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用一两百升汽油。


很明显不能在拍电影的时候,放两百升汽油点火,或者真的拎了两百升汽油但是火又不大。


但是我刚才提出的这几点,还有很多没提出的,我不知道,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拍。


还是那句话——不建议通过电影来感悟历史。


发布于 2017-06-10


谢选骏指出:这是一部反战电影,它的主题是德国人被荣誉感欺骗了,进行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但是,这是一种错觉。德国人作战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生存!所以战败以后他们就投降了,没有自杀。只有陪同希特勒一起自杀的那几个人是为了荣誉感而战的!所以希特勒才会咒骂一切德国人不卖力气,因为人家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荣誉——两百多万德国女人在战后遭到斯大林指挥苏联红军进行的强奸,但她们大多活了下来,没有死掉——因为她们忍受强奸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荣誉。如果她们敢于自杀,德国就不会战败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台湾人附从中囶的主权网络

《中国要求苹果下架APP,评论:挡不住群众的智慧》(美国之音 2024-04-27)报道: 上海一家苹果专卖店外排队的人等候购买 iPhone 15 手机。 中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苹果公司在中国的应用程式商店(App Store)下架包含WhatsApp、Threads等社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