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11月6日星期六

谢选骏:美国人为何崇敬下流坯子肯尼迪



《陰謀論下的肯尼迪之死》(神秘世界)报道:


(一):肯尼迪的陰暗面


說到底,我們最基本的共同聯繫是,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小星球上。我們都呼吸著一樣的空氣。我們都珍惜我們孩子的未來。而且我們都將會死去。」——John F. Kennedy


肯尼迪總統之於美國,就像是孫中山之於中國。


在中國的大部分城市裡,好像都有那麼一條叫做「中山路」的街道;中國有多少的「中山路」,美國就有多少以肯尼迪命名的路。


紐約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機場,就是那個幾乎每一個在美國的留學生,美國華人,或是去美國出差過的人都去過的那個擁有著九個航站樓的全球最大國際機場之一的JFK;而首都華盛頓,也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演藝中心。


其實有很多人無法理解,肯尼迪在美國人心中的位置為甚麼如此重要,如此神聖。


/一/ 肯尼迪的陰暗面


肯尼迪在美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如此崇高確實表面看起來有些蹊蹺:首先他不是Founding Father;他擔任美國總統時連一個任期都沒有做滿,執政僅三年;他是美國历史上入主白宮時年紀第二小的總統(44歲入主白宮,僅次於42歲擔任總統的羅斯福);他甚至是美國历史上第一位非「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泛指信奉新教的歐裔美國人)身份的總統。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美國最早是新教徒逃到美洲大陸後建立的國家,而當大批的天主教教徒從愛爾蘭,德國,意大利等國進入美國的土地上之後,導致美國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矛盾越來越深,而當時美國的白人新教徒精英階層幾乎掌控了美國的政壇,甚至是精英教育,所以天主教新移民在美國獨立後一直是受到歧視的狀態。因此作為美國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天主教徒的肯尼迪就顯得極為特殊了。


奧巴馬也不屬於WASP,盡管他是新教徒,但卻不是白人

至於肯尼迪的負面新聞之多大部分人也都聽說過,肯尼迪上任時正值壯年,家庭背景雄厚,家族更是被稱為是美國政界的四大家族之一。


聲名顯赫的肯尼迪家族

據傳當年肯尼迪參加總統競選時,他的父親老約瑟夫·肯尼迪和芝加哥當時著名的黑手黨頭目薩姆·詹卡納祕密操縱了芝加哥地區的部分選票,在計票結果出來前,芝加哥的一個選區突然莫名的宣布發現了多達數萬張的漏計選票,而這幾萬張選票無一例外是投給肯尼迪的。


要知道,當年肯尼迪和他的競爭者尼克松最後只差了12萬張選票,芝加哥這多出來的幾萬張選票確確實實幫助了肯尼迪鎖定了最終勝局。而出身於上流社會,在哈佛讀書的肯尼迪更是毫不掩飾自己對出身平民自力更生一路打進華盛頓政治圈的尼克松的輕視,他甚至曾經在一次競選後的演講中影射尼克松是「下等人」。


在娛樂新聞上,肯尼迪總統也是常客,盡管他和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總是扮演出一副恩愛夫妻的糢樣。


可事實上這位花花公子和他的弟弟不僅僅和美國历史上最美麗的女人之一瑪麗蓮夢露有著非同一般的關系(瑪麗蓮夢露曾經在肯尼迪總統45歲生日宴上獻唱了一首生日快樂歌並送給他一塊背面刻著「Jack, with love always from Marilyn.」的勞力士金表。


甚至後來有一位和夢露相識的作家在自己的書中披露夢露曾致電白宮向傑奎琳叫板,承認自己和肯尼迪有染);除了這位好萊塢大明星,肯尼迪還和克林頓有著相同的愛好,他曾與白宮實習生Mimi Alford有著長達18個月的地下情(後來這位實習生在自己的書中揭露了這段历史,包括肯尼迪是如何奪走了她的virginity以及曾經勸說她服食催情藥丸等內容)。


除了以上兩位最出名的女人之外,肯尼迪總統的情人中有名有姓的就有6位之多,她們中有黑幫老大的情婦,女演員,第一夫人傑奎琳的新聞祕書^除了私生活過於糜爛,肯尼迪還曾被詬病找槍手代寫自己所謂的「暢銷書」。在肯尼迪入主白宮之前曾經寫了兩本暢銷書,一本是他在哈佛讀書時寫的論文,後來整理出版的「Why England Slept」(英國為甚麼沉睡),主要論述了英國的綏靖政策根源,並且由當時紐約時報的知名記者阿瑟·克羅曼進行了修改。


讓大部分人產生質疑的部分來自於阿瑟`克羅曼曾在一本書中透露當他拿到這篇文章時,「簡直是一團糟,像一部大雜燴」,導致他不得不幾乎是重寫了這本書。甚至連書名都是阿瑟·克羅曼根據丘吉爾在1983年出版的書「While England Slept」(在英國沉睡時)而改編的。而另一部由肯尼迪撰寫的「當仁不讓」(又譯作「勇者側影」)一書,講述了八位美國历史上勇敢的參議員不願為政治而犧牲原則的故事。該書在後來也被質疑是由肯尼迪的專用代筆特迪`索倫森(這位也是替肯尼迪寫出廣為流傳的名句「不要問國家為了你做了甚麼,而要問問你為國家做了甚麼」的人)以及其他幾位历史學家共同替他潤色出這本足以拿到普利策獎的暢銷書。


要說這樣一位出身上層社會,寫書找槍手,家族疑似控制了總統選舉的結果,與黑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且和多位女性有著婚內不正當關系的花花公子(還記得因為sex scandal被彈劾的克林頓吧),按常理如果不是被美國民眾嗤之以鼻,也不應該受到太高的評價。可肯尼迪偏偏卻是美國人最喜歡的總統之一,甚至在2010年美國知名民調機構Gallup公布的美國最受喜愛總統中,肯尼迪的正面評價遙遙領先,高達85%的民眾對其給予了正面評價。僅僅做了1000天美國總統的肯尼迪到底為甚麼受到如此之高的評價呢?


(二):幸運兒肯尼迪


要說肯尼迪受到美國民眾的喜愛,最膚淺的理由可能就是因為他年輕,長得又帥。


也許不管在哪個國家從事何種職業,一個年輕有為的帥哥總是比盡顯老態的中年人更受歡迎吧。


尤其是當你的前一任總統(艾森豪威爾)是一位70歲高齡,信奉保守主義,並且總是把軍人特色帶進白宮的人時,一個年輕,充滿朝氣的繼任者就顯得格外有魅力。


二戰結束後,上個世紀50年代的美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經濟、科技、航空無一不推動著美國迅速崛起成為高度現代化的超級大國。


科技的創新帶動著人們對於政治圈改朝換代的需求變得更加急切,而就在這個時候,讓美國人民眼前一亮的參議員肯尼迪正式開始了他的總統競選之路。


要說肯尼迪的競選之路真是一路順遂攔都攔不住。他的父親老約瑟夫·肯尼迪是一心希望家族裡能出一個美國總統,這也是為甚麼當年他一門心思的幫羅斯福籌集競選資金扶持他成為總統,就是為了可以打入美國政界為自己的兒子鋪路。


可最開始作為二兒子的約翰·肯尼迪根本沒有被老肯尼迪放在眼裡,這一點從老肯尼迪四個兒子的名字上就能體現出來。


他的大兒子和他爹的名字是一糢一樣的,都是 「Joseph Patrick Kennedy」,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是Sr一個是Jr,跟演鋼鐵俠的小羅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的名字是一個套路。


要說這位小約瑟夫,既是家中長子,又繼承了老爸的名字,家裡又是名門望族,已經是贏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


更可氣的是小約瑟夫長得還很帥。很多人都說肯尼迪總統風流倜儻,其實他大哥的顏值要遠勝於弟弟們,加上又是哈佛畢業的才子,妥妥的人生贏家。


有傳言在大學時期,小約瑟夫曾搶過約翰·肯尼迪的數位女友,並且這些女孩都認為小約瑟夫比他的弟弟有魅力多了。


要說上面有一個如此優秀,還被父親寄予厚望的大哥,約翰·肯尼迪幾乎是不可能走上成為美國總統的道路的,老約瑟夫對他的其他幾個兒子的期望僅限於希望他們進入政界後輔佐小約瑟夫而已。


更何況約翰·肯尼迪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他患有一種叫做愛迪生氏癥(Addison's Disease)的終身性疾病,因此免疫力低下導致從小體弱多病。在任職總統時也一直依賴大量的抗生素等藥物來維持身體的狀況。


這樣一個躲在哥哥鋒芒之下又弱不禁風的孩子,誰又能想象的到未來他會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總統之一呢?


也許約翰·肯尼迪真的是被上帝眷顧過的幸運兒吧,他的哥哥小約瑟夫在二戰爆發之後選擇參軍並成為了一名海軍飛行員。


這裡要提一下,在美國長時間生活過的人都能感受到在美國軍人的地位有多崇高。全世界任何國家的人可能都沒有美國人那樣自發性的尊重和熱愛軍人,只要你穿著軍裝,無論你去哪都會有人對你說一句「Thank you for your service」;無論你是去辦事還是坐飛機,軍人總是會有特殊的優待;並且美國每一年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Memorial Day」(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這一天便是為了舉國紀念為國家赴湯蹈火的軍人們。


民眾對軍人的熱愛致使美國历史上43位總統中有30位都當過兵,因為民眾認為只有為國家赴湯蹈火過的人才有資格做總統。這也是為甚麼小約瑟夫和約翰肯尼迪都相繼參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日後競選總統鋪路。


說回到小約瑟夫,作為肯尼迪家族被予以厚望的長子,小約瑟夫在二戰時期軍隊中的表現算是非常突出了。


在接連成功完成了25次作戰任務並且已經得到可以申請回家的批準時,小約瑟夫主動申請參加了一次陸海軍共同組織的祕密行動,代號為「愛神」(Operation Aphrodite mission)。


這次行動危險之處在於這是第一次將改裝後的B17,B24無人轟炸機投入實戰,計劃從英國起飛準備轟炸位於北海的德國潛艇工廠。


雖說是無人轟炸機,但當時的技術實在是太局限,所謂的無人轟炸機其實還是需要飛行員實際操控到一定位置並手動瞄準目標之後跳傘,再使用無線遙控進行轟炸行動。而小約瑟夫駕駛的這架轟炸機,就是在抵達目標附近後,準備跳傘之前拉出炸藥保險的時候突然發生了劇烈爆炸,致使小約瑟夫和另一位飛行員當場死亡,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遺體。


雖然事後美國軍方追授了小約瑟夫海軍十字勛章,但對於寄予小約瑟夫厚望的老約瑟夫而言,這場事故對他的打擊非常大。但對於二兒子約翰·肯尼迪而言,哥哥的突然離世卻是他通往白宮的起點。


小約瑟夫死後,約翰·肯尼迪便立刻接替哥哥開始了進軍政壇之路。雖然他的健康狀態一直很差,但還是和哥哥一樣加入了美國海軍並負責指揮魚雷艇。


也許是肯尼迪家的男孩們都註定了要在戰爭中經历一些危難時刻,彼時已經成為艇長的肯尼迪也經历了一次差點丟掉性命的任務——夜間攻擊一支日本船隊。


不過和哥哥不同的是,肯尼迪不但在這次任務中頑強的活了下來,還靠著自己的意志力和沉著冷靜拯救了船上的其他十位艇員(他甚至用牙齒咬著一位受重傷的艇員的救生衣帶子在水中游了5個小時)。


這一傳奇的事件發生後,肯尼迪在美國人民心中成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戰爭英雄(當然,這也離不開肯尼迪利用金錢進行的大量媒體宣傳支持),也為他後來競選總統的勝利奠定了強大的民意基礎。


沒有哥哥擋在前面,父親又動用了所有的人脈,財富和影嚮力為他保駕護航,肯尼迪一路順風順水的從連任參議員到在民主黨黨內選舉時連續擊敗包括後來的副總統林登·約翰遜在內的3位競爭者。


雖然父親幾乎動用了所有的媒體資源,砸錢為肯尼迪宣傳造勢,甚至連妻子傑奎琳也是將肯尼迪包裝成一位優秀的總統候選人最重要的一環(她的個人魅力出色到讓許多的美國民眾認為傑奎琳就是最符合「第一夫人」的形象的總統夫人),但肯尼迪的競選之路還是遇到了瓶頸。


過於年輕的年紀,宗教信仰問題(上一篇講過的天主教徒的問題)以及身體的狀況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嚮了競選活動,但肯尼迪面對的最大威脅,則來自於他最後的對手。


1960年總統大選,肯尼迪面對的對手是中國人的老朋友,現在美國人眼裡的大騙子,艾森豪威爾時期的副總統尼克松。


為甚麼說肯尼迪的這個競爭對手強大呢?因為在那個還遠遠沒有發生水門事件的年代,尼克松在當時的美國人民心中地位非常高,他符合美國人心中傳統的「平民英雄」的形象:出身於普通家庭,從杜克大學畢業後摸爬滾打進入華盛頓政治圈,妥妥的小人物逆襲。加上39歲便已經出任副總統職務,以及在和赫魯曉夫的廚房辯論中優秀的表現,使得當時的尼克松是競爭下一任總統最有力的候選人。


該如何和這個強大的對手競爭呢?肯尼迪「如有神助」(其實依然離不開他父親強大的財力人力)般的遇到了那個時代的第一場電視辯論。


前面我們提到過50年代的美國正處於黃金時代,這個時候的美國人民物質生活極為豐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電視開始逐漸成為主流媒體,因此在1960年的總統大選前,美國進行了历史上的首次候選人電視辯論。也就是這一次的電視辯論,讓本來不被看好的肯尼迪逆風翻盤,提前鎖定勝局。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要說尼克松做了八年的副總統,也是和赫魯曉夫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辯論過的人,怎麼看都不應該在電視辯論這種大場面中以如此大的落差敗給一個年輕的參議員。但如果你分析一下電視辯論期間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就能理解尼克松這個倒霉蛋是如何一步步把肯尼迪送上權利的最高峰的。


我們的視角首先轉向電視辯論前兩位候選人都發生了甚麼:作為在任的副總統,自己輔佐的總統還極其受到民眾的愛戴,按常理說尼克松的競選之路應該由艾森豪威爾總統一路保駕護航才對,可事實上競選前期的尼克松幾乎沒有得到任何來自總統的幫助,反而艾森豪威爾總統曾在多個公共場合表達過不看好尼克松的言論。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競選前的最後八天,艾森豪威爾總統才正式參加了尼克松的造勢活動。


尼克松有艾森豪威爾的支持對於肯尼迪來說並不算多大的威脅,因為肯尼迪的手中也握著一張王牌——這張王牌甚至算是幫助他問鼎白宮最好用的武器,那就是黑人人權運動的精神領袖馬丁路德金。


在競選前夕,馬丁路德金和52位黑人在亞特蘭大被捕,而這一次極有可能是南部各州除去馬丁路德金的好機會,因此作為候選人的肯尼迪站在了選擇的十字路口:是冒險支持馬丁路德金得到黑人群體的支持票,還是保守選擇避開這塊爛攤子以此換取南方各州的支持?


在種族問題上一直富有遠見的肯尼迪這一次站在了馬丁路德金這一邊,在其入獄時給他的妻子寫信表示支持;即使在當選總統後,肯尼迪也沒有放棄支持黑人平權。


看過《阿甘正傳》電影的人應該都記得有這麼一段情節,阿拉巴馬大學取締種族隔離,兩名黑人學生被護送進學校,而州長華萊士站在校門口進行示威抗議的鏡頭。


有很多人把這一橋段誤認為是著名的「小石城事件」(1957年),但事實上這是發生在肯尼迪在任期間,阿拉巴馬州長華萊士阻止兩名黑人學生入學的历史事件。為了廢除南部各州的種族隔離政策,更一步推進種族融合,肯尼迪最終決定派出聯邦軍隊護送兩名黑人學生順利入校,這一事件也讓肯尼迪在日後的美國人心中成為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盡管當時這樣的行為使他丟掉了一部分白人支持者的選票,但這讓肯尼迪得到了大部分黑人的支持。


說回到肯尼迪拉開與尼克松的競選優勢最重要的祕密武器——電視辯論。


相比於從父輩開始就善於運用媒體宣傳的肯尼迪來說,尼克松對於媒體的態度就顯得古板無趣多了。在舉行首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之前,兩個人應對的方式完全相反:


肯尼迪除了為自己的表現做足了準備之外,其電視顧問利用了尼克松愛流汗的習慣,故意提前告知電視臺把現場燈光調強,這使得尼克松的流汗癥狀加劇,於是在電視鏡頭前的觀眾們眼裡出現的尼克松全程不斷的擦汗,看起來一副心虛的糢樣;再加上辯論前尼克松因為膝蓋受傷住院導致的精神狀態很糟糕,又穿了一身顏色灰暗的西裝,這一系列的失誤使得尼克松在民眾心裡的可信度直線下降;


而與之相反的肯尼迪卻在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後以神採奕奕的形象出現在鏡頭前,他自信、穩重、得體,這樣的形象輕而易舉的就打破了之前「身體不好」的傳聞,也讓大部分美國民眾對這個看起來年輕有為的青年充滿了期待。

(從兩人的坐姿就可以看出,局促的尼克松和看上去穩操勝券的肯尼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幸運女神的眷顧下,肯尼迪抓住了每一個上天給予的機會,最終以0.2%的優勢贏得了大選,這也是美國历史上總統大選最為膠著的一次。


自此,這位充滿魅力的青年才俊踏上了總統之路。在短短三年的執政生涯之後,備受愛戴的肯尼迪總統在達拉斯尋求連任支持的路上慘遭刺殺,這就是震驚世界並且至今都沒有定論的肯尼迪刺殺事件。


他的離世真相至今還留有太多的疑點,當年完整的調查報告至今還有一部分沒有公之於眾,甚至連最目中無人的特朗普總統都沒敢將這份報告完整公布。被多方勢力緊盯的肯尼迪,他的死到底是怎麼回事?其中有甚麼樣的陰謀論?他的死又對誰最有利?


(三):魂斷達拉斯


「我們相聚在變革與挑戰並存的時刻,希望與恐懼交織的年代,知識與無知同在的時代。」John.F.Kennedy


備受民眾愛戴的肯尼迪在學者們眼裡卻並不能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總統」。臭名昭著的「豬灣入侵」事件、以載人登月為首的計劃導致的財政赤字使得研究學者們認為肯尼迪的政績甚至可以用「平庸」來形容。曾有一位專門研究總統的學者理查德·諾伊施塔特發表過這樣的言論,「肯尼迪將會被後來者的光輝永遠掩蓋,並不會在历史上占據重要的一席」。


然而在去世將近60年的時間裡,他依然不斷地被提及、被懷念、被致敬,存在感不低於任何一位在任的領導者。究其原因,撇開其自身的偶像色彩和功績之外,在過於年輕的年紀驟然離世以及1963年那場至今仍撲朔迷離的刺殺事件讓肯尼迪始終無法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出。他的被殺不單徹底打破了美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同時也在不斷地吸引著無數人試圖挖掘背後的真相。


-達拉斯的三聲槍嚮-


1963年11月22日,時任的美國總統肯尼迪攜第一夫人傑奎琳、副總統林登·約翰遜和其夫人一同乘坐空軍一號到達德州首府達拉斯的拉斐爾德機場。肯尼迪此行的目的是為了一年後的競選活動募捐,意圖通過一系列親民的活動贏得德州這個「搖擺州」的支持。


肯尼迪、傑奎琳乘坐空軍一號到達達拉斯


總統要想親近當地的民眾獲得選票,在當地巡游和民眾互動是最好的選擇。於是肯尼迪一行人坐上了早已準備好的游行車輛,打算在達拉斯市內巡游一圈後前往當地的貿易市場發表午餐演說。可誰也沒有料到的是,這次的演講,終究未能成行。


中午時分,伴隨著路旁民眾熱烈的歡呼聲,肯尼迪及夫人乘坐的林肯敞篷轎車以緩慢的速度轉入位於迪利廣場的埃爾姆大街(Elm St.)。在經過旁邊的德州教科書倉庫大樓時,嘈雜喧鬧的人群中有人似乎聽到了一個類似鞭炮的聲嚮,不過這並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有現場的目擊證人認為這是刺殺案中的第一聲槍嚮,但一直沒有找到這第一槍的相關證據)。


緊接著第二次槍聲嚮起,這一次,子彈貫穿了肯尼迪的喉嚨,同時還射傷了坐在肯尼迪前面的德州州長約翰·康納利。這位前一刻還在微笑著向民眾揮手的總統此時卻神色痛苦的捂著脖子靠在身旁妻子的懷裡。


當現場所有的人剛剛反應過來,一直跟車的保鏢希爾也朝著總統的車跑去時,第三聲槍嚮了,這一槍直接擊碎了肯尼迪的頭骨。一片混亂之中,傑奎琳爬到車廂後部撿回丈夫頭蓋骨的畫面被現場的鏡頭拍下,而後車隊立刻加速駛向帕克蘭紀念醫院。然而現場的人們心裡都清楚,這位年輕而又充滿魅力的總統再也無法醒來了。


大部分的說法解讀傑奎琳的舉動是想撿回丈夫的頭蓋骨,不過也有人說她只是驚恐的想要逃離。


-被滅口的「兇手」-


刺殺案發生的30分鐘後,肯尼迪被宣告死亡,一向以效率低下而被詬病的美國警察這次倒是破案神速,在案發一個多小時後,刺殺案的嫌疑人——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因為再次射殺一名警察而被逮捕。


然而奧斯瓦爾德被押送審訊時卻一直叫囂著自己沒有謀殺總統,只是個可憐的「替罪羊」,而他提出需要律師介入的要求也被無視了。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接二連三發生的事情令民眾對肯尼迪的死亡真相產生了質疑。兩天的拘留結束後,奧斯瓦爾德在70多位警察的護送下轉移至看守所,卻於眾目睽睽之下被一名酒吧老板傑克·魯比用一把左輪手槍當場射殺身亡;而這位當初聲稱自己只是因為擔心總統夫人而殺人的家夥卻在服刑期間透露出「如果去華盛頓審訊就會說出真相」以及自己被人下過毒的資訊。然而這些最終還是沒有機會被驗證,因為他在服刑四年後因「肺炎」死在獄中。


不過這條「死亡鏈」依然沒有結束,在官方設立調查此次刺殺事件的「沃倫委員會」查證開始後的15年中,先後有20餘名與此次案件相關的「危險證人」相繼死亡、失蹤;而當時的司法部長,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也在刺殺案發生後的第五年,在一次競選總統的演講中遇刺身亡。接二連三的巧合使得陰謀論四起,人們迫切的想知道,這個以一己之力把總統「爆頭」的年輕人真的是獨狼兇手麼?又是怎樣的勢力在背後操縱著這一切?


-逐漸顯現的疑點-


隨著此案開始展開調查,眾多的目擊者、現場的視頻錄像公布、以及案發前後的種種相關資訊的披露,人們越來越無法相信這場刺殺是一次「孤狼」行動的說法。一個曾在前蘇聯生活過兩年的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用一桿便宜的意大利制舊式步槍,無視了達拉斯當地警方和總統衞隊的重重防護,在幾秒之內用兩槍就要了美國最高領導人的命。而在沃倫委員會的最終報告裡,這一切只是一個「妄想著名垂千史,對一切權威有著根深蒂固的憎恨,以及懷抱著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的「神經病」殺手獨自策劃完成的。


先不用說這個結論讓當時負責保護總統游行的達拉斯警方和經驗豐富的總統衞隊特工們看起來有多可笑,單是奧斯瓦爾德指向性如此明顯的身份背景就已經足以讓人們質疑——這是不是將矛頭指向外國勢力達到轉移視線目的的低劣手段?如果真的是奧斯瓦爾德「獨狼」作案,那麼層層顯現的疑點又如何解釋?


疑點一:「魔術子彈」與消失的大腦


在肯尼迪遇刺案所有的疑點中,被人們討論最多、同時被無數次試驗求證的就是擊中肯尼迪並致其死亡的那兩顆子彈了。根據沃倫委員會給出的調查結果,射中肯尼迪的第一顆子彈,是在射入肯尼迪背部後從其喉嚨下方穿破領結,由此偏離了方向,緊接著射入坐在前面的康納利州長右側腋下,擊碎了他的一條肋骨後從右側胸部飛出,之後又神奇的在射穿其襯衫和外套之後再次射穿了康納利的右手,最後射進其左側大腿中。


這顆子彈也真是夠爭氣的,以一己之力在兩個人身上造成7處傷口,射穿了15層衣物、38cm厚的人體器官、打斷了一根肋骨和一根橈骨之後,居然最後還能以外殼基本完整、只有尾部稍稍變形的狀態在州長的左腿中被發現,大概那顆子彈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如此優秀吧。不過大部分人都無法相信這顆子彈真的有這麼神奇,很多專業團隊針對這顆子彈的彈道進行了反複試驗,甚至有人專門做了一個完整還原刺殺行動的游戲供全世界的玩家以奧斯瓦爾德的視角糢擬刺殺行動,但至今在這款游戲中還沒有任何一個玩家能完美的複刻這一槍。再加上現場的很多目擊者聲稱聽到了不止三聲槍嚮,因此人們普遍認為現場存在除奧斯瓦爾德以外的另一位神祕槍手。


不過後來在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曾制作的一檔特別節目中,實驗人員精確的仿照了當時的情景,幾乎完全拷貝了這枚子彈的路徑,而這個實驗也讓「魔術子彈」的說法得到了合理化。


然而人們的疑慮並沒有被第二顆子彈的科學驗證所打消,因為擊中肯尼迪的第三顆子彈同樣存在著很大疑點:在當年現場的一位市民澤普魯德所拍攝的視頻當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最後一發子彈擊中肯尼迪時,他的頭在受到沖擊力後是明顯向左後方倒下的,而被擊碎的頭蓋骨也順勢掉在後車廂上。


在普通人的認知中,子彈從後方射擊的沖擊力通常會造成人的身體向前傾,這一點的佐證是當肯尼迪中第一槍時,錄像中可以看到肯尼迪的身體微微的向前傾;而當肯尼迪頭部中槍時卻可以看到他的身體有明顯向後方仰倒的情況,子彈的方向按常理說應該來自於車的前方。而唯一的嫌疑人奧斯瓦爾德所處的位置卻在總統座駕的右後方大樓內,因此很多人認為這第三槍並不是奧斯瓦爾德射擊的,更有現場的目擊者稱有聽到第三聲槍嚮來自於總統座駕右前方的某處草坪。


對於這個疑點,創傷彈道專家的解釋是「當大腦受創的時刻,神經反射會使背部肌肉收縮」,從而導致肯尼迪中彈時身體後仰的現象。這個解釋倒是與後來官方公布的肯尼迪屍檢報告相吻合。


可事實上肯尼迪的屍檢報告才是最值得懷疑的部分:當肯尼迪被送到達拉斯帕克蘭醫院進行搶救並宣告死亡後本應該在達拉斯接受屍檢,然而特勤局特工卻莫名的堅持在驗屍官進行法醫鑒定之前將遺體轉移至華盛頓特區,即使這種做法完全違反了得克薩斯州的法律。更加詭異的是,在華盛頓特區對肯尼迪屍體進行屍檢的兩個人居然不是法醫,而是病理學專家……


無獨有偶,當年在帕克蘭醫院參與過搶救的一位名叫休姆斯的醫生事後承認他們當年曾「被迫」焚燒了肯尼迪解剖報告的原始文件和檢驗記錄。到底在屍體證據和屍檢報告上費盡心機動手腳的原因是甚麼?我們不得不聯想到這是為了坐實奧斯瓦爾德獨狼作案的結論。因為在華盛頓出具的官方屍檢報告中,通過對其頭部x光片中大腦收縮方向從而認定肯尼迪是後腦中槍(註意:肯尼迪屍檢報告中所有的照片和X光片曾被證實似乎都有被動過手腳的痕跡);然而曾有當年參與過搶救肯尼迪的達拉斯急救中心醫護人員回憶說「當時總統被送進搶救室時,所有的醫生都記得彈痕位於腦部後方顱骨破碎,這意味著子彈是從前方射進來的。」這樣的說法顯然與官方出具的報告相悖,隨後當年參與急救的醫務人員無一例外的收到了「不允許隨便發聲」的警告。一時間疑竇叢生,人們不斷要求重新對總統的大腦進行檢驗,而此時作為證物一直保存在華盛頓國家檔案館中的肯尼迪大腦居然離奇消失了!證物消失了,那當初拍攝的頭部傷口圖片呢?接下來最搞笑的事情發生了,一直儲存著這些圖片的國家檔案室居然宣稱他們認為自己一直保存的頭部傷口圖片並不屬於肯尼迪總統……


原因是圖片上的傷口遠遠比醫生看到的傷口要小很多……如此拙劣的借口和掩飾幾乎能讓我們相信,奧斯瓦爾德也許真的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只是個替罪羊」。


疑點二:「沉默的兇手」


在前面部分我們提到過,案發後很快就被警方逮捕的本案嫌疑人奧斯瓦爾德在被抓獲48小時後轉移至看守所的路上被酒館老板傑克·魯比槍殺了,於是人們質疑有人想讓這位「兇手」永遠閉嘴,畢竟「死人才能保守住祕密」。如今他做過甚麼,或是他知道些甚麼,我們再也無從得知。不過這裡卻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疑點——奧斯瓦爾德在被抓獲到被槍殺的這48小時中發生了甚麼?警方和調查人員都從他的嘴裡得到了甚麼樣的資訊?


讓我們重新回到李·哈維·奧斯瓦爾德被捕的那一刻。在刺殺案發生後的一個半小時奧斯瓦爾德便以「嫌疑人」的身份被警方逮捕並進行審訊。


然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都能意識到此時的警方並沒有切實的證據證明奧斯瓦爾德就是刺殺案的兇手,因此當時的警方至少應該從兩個方向同時入手:


1. 審訊奧斯瓦爾德並找到其犯罪的完整證據鏈;

2. 繼續尋找是否有其他嫌疑人或相關證人。


可奇怪的是當警方抓到奧斯瓦爾德後似乎完全沒有考慮該案件還會有其他的可能性和嫌疑人,所有的後續調查也全部都是基於認定奧斯瓦爾德就是兇手而開展的。我們想想這有多離譜:一個超級大國的總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爆頭,而警方從搜尋現場、尋找證物、背景調查、確定犯人到成功抓捕居然只用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這草率程度幾乎等同於抓的是一個偷了食雜店三斤大米的盜竊犯,根本就不符合常理。


不過既然警方已經這麼快就鎖定了嫌疑人,那麼我們來看看如此「高效率」的警方在逮捕奧斯瓦爾德的48小時中都得到了哪些重要資訊,讓我們找找看當時的審訊記錄……


很抱歉,壓根就不存在甚麼審訊記錄。


原來奧斯瓦爾德在被逮捕後直接被送到了達拉斯警局探長的辦公室,在那裡接受了FBI長達12個小時的高強度審訊。一般看過TVB警匪片的人都知道,通常在審訊嫌疑人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警察在旁邊做筆錄,高級點的還會有音視頻記錄,這些都是警方查案時最基本的例行程序。


然而FBI和當地警方這個時候卻像一群剛入職的愣頭青一樣,居然在審訊過程中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錄、錄音或是錄像等證據(也有說法是聯邦調查局之後自行銷毀了原始證據和奧斯瓦爾德的筆錄),甚至連奧斯瓦爾德本人提出需要律師在場的正當要求也被拒絕了。於是我們看到從奧斯瓦爾德被捕到後來被槍殺的這段時間裡,他沒有給出任何關於刺殺案的有效資訊,僅僅在押送途中告訴記者「自己甚麼都不知道,只是個替罪羊」;而在那之後,這位被認定為是槍殺了肯尼迪總統的兇手就永遠的「沉默」了。


奧斯瓦爾德向記者透露他提出需要律師的請求但被警方拒絕。


疑點三:「雨傘人」


在人們對刺殺現場僅存的幾個視頻影像反複查看的過程中,有一個奇怪的細節被註意到了:當肯尼迪身中第一槍時,他所乘坐的總統車輛剛好經過一位撐著一把黑傘的圍觀者。


在美國生活過的人都能意識到這決不是一個巧合,先不用說事發當天的達拉斯天氣不錯根本就沒有下雨,即使是下雨了以美國人的生活習慣都很少有人會打傘,遮陽就更不可能了,美國的留學生們都有一個共識就是不在晴天打遮陽傘,否則美國人會像看怪物一樣看你,畢竟美國人更追求健康的膚色,甚至會去專門做美黑,因此在這樣的天氣下打傘是極為不尋常的舉動;同時有照片可以證明,這位「雨傘人」的傘只在發生刺殺案時呈打開狀態,在那前後都是合上的,而在刺殺案發生後現場所有人都四處散開時,這位「雨傘人」卻被拍到毫不驚慌的坐在路邊。


對於這位「雨傘人」的身份,有人認為他是負責給殺手打信號,也有人懷疑他的雨傘本身就是一個改裝過的發射器直接射殺肯尼迪。不過在後來的調查過程中,一位名叫路易斯·斯蒂文·維特的人自稱就是那位「雨傘人」,他說自己當天打傘的理由只是為了抗議肯尼迪父親當年身為駐英大使時使用綏靖政策而已。如果說這個理由聽起來有些扯淡但還可以勉強接受的話,這位「雨傘人」接下來對自己為何在刺殺案發生後毫不驚慌的解釋就有些可笑了:他聲稱在肯尼迪中槍的瞬間自己的視線被傘擋住了所以根本沒有看到總統被槍擊,所以才會很淡定的坐在路邊……我想這個借口的可信度有多少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反正沃倫委員會的各位大佬是信了。


疑點四:「德克薩斯之子」——林登·約翰遜


在上百種關於刺殺肯尼迪總統的陰謀論中,有一個人存在感異常的高,他就是時任副總統、同時也是肯尼迪的繼任者「LBJ」——林登·約翰遜(這位繼任總統連肯尼迪獨有的名字縮寫都要學)。


這位總統堪稱是玩權術的一把好手,我們熟悉的大熱美劇《紙牌屋》中下木總統人物原型就是他。


而在肯尼迪刺殺案中,人們對LBJ的懷疑絕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在肯尼迪死後最大的受益者,更是因為在整個刺殺案前後有關於他的疑點實在是多到沒有人相信這一切僅僅只是巧合。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副總統和這起刺殺案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


首先肯尼迪會在德克薩斯州遇刺就是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為甚麼呢?因為我們這位副總統就是個土生土長的德州人,當過德州青年署的負責人,和一群當地的石油大佬關系極為密切,於是他一路靠著德州的資源先後成為眾議員、參議員並打入華盛頓政治圈,而其競選總統時也是背靠著大佬們的財力和影嚮力。因此以LBJ在德州的地位幾乎就是一呼百應,這也是為甚麼當肯尼迪在黨內選舉贏了LBJ之後還拉他做自己的競選夥伴——就是為了通過他在南部的影嚮力從而爭取南部的選票。


不過這兩個人雖然明面上是相輔相成的夥伴,實際上兩人的沖突極大。肯尼迪的背後是北方財團,而LBJ則代表著南方大佬,肯尼迪在任期時的一系列稅收政策讓南部的石油集團利益受創嚴重,因此作為被石油大亨們一手培養起來的LBJ自然就將肯尼迪視為眼中釘,而肯尼迪也意識到身邊的這位副總統已經是顆定時炸彈了,於是他曾計劃在競選新一任期時換掉LBJ。當然,LBJ對肯尼迪的惱怒遠遠不止這麼簡單,政治方面的因素過於複雜,我們就不在這裡過多贅述了,讓我們把重點放在LBJ的背景與這次的刺殺案有甚麼關聯。


我們前面說到肯尼迪之所以會來德克薩斯的目的就是來討選票的,這個主意是誰出的呢?就是我們的副總統LBJ。這位深知肯尼迪不希望丟掉南部選票的副總統「極為貼心」的建議肯尼迪帶著深受民眾喜愛的第一夫人一起前往南部第一大州,塑造親民的總統形象贏得民眾信任;至於怎麼親民形象怎麼塑造、在德州的一切行程安排完全不用擔心,作為「德州之子」的LBJ早就給安排的妥妥的:


一個親民的總統怎麼能坐捂的嚴嚴實實的防彈車呢?得換成敞篷防彈車,車頂通通卸掉,才能讓馬路兩旁的民眾能清清楚楚的看到總統和總統夫人溫暖的笑臉,說不定還能數清總統日夜為國操勞新添了幾條皺紋;既然不打算讓總統坐防彈車上街游行,安保措施總得保證不出意外吧,畢竟在總統動身去達拉斯之前,肯尼迪就多次收到過來自當地勢力的恐嚇和威脅資訊,而肯尼迪自己也曾多次叮囑要做好防範工作和狙擊手的威脅,因此在提前制定安保計劃時,通常會嚴密監控總統車輛經過的道路附近的所有狙擊點。然而事實上達拉斯的安保措施就有些搞笑了:游行路線周圍的樓出奇的多導致狙擊點也異常的多,而當地負責安保的團隊居然因為狙擊點太多人手不足的理由放棄在全部狙擊點布置人手;據統計游行路線上有超過20,000個窗戶可以俯瞰到肯尼迪,車頂沒蓋兒的肯尼迪可以說是行走的「靶子」了。


更誇張的是,本應該在游行過程中緊靠總統車輛的四名摩托護警在出發前接到祕密特勤的安全工作指示,要求他們全部退到車後與總統車輛保持距離,而這樣做的原因是「為民眾提供一個無遮攔的視野」;而一向都是被安排在總統車輛前面用於拍攝總統正面形象的新聞車這一次卻破天荒的被安排在了車隊的最後;摩托護警都位於車輛後方。

安保漏洞百出不說,游行的行車路線同樣疑點重重:以往肯尼迪的出行計劃和路線都是由一位名叫傑爾·布魯諾的民主黨官員所制訂的。然而這一次的達拉斯之行卻是由LBJ的親信——在這次刺殺案中受傷的德州州長康納利一手安排的(這位州長曾有個外號就叫做「LBJ的小夥計」)。更可疑的是,在第一版的行車路線中,車隊本應該在迪利廣場處直行,並沒有準備在德州教科書大樓所在的埃爾姆大街處轉彎,可是這個路線卻在實施前做了修改,新的路線因為多了一個轉彎,車輛行駛時勢必會減速,同時又恰好會經過奧斯瓦爾德藏身的大樓位置…… 從這個路線圖中很清楚的能看到,如果車輛選擇直行,刺殺便不會成功。


如果這些相關人員提供的資訊都是完全真實的話,那麼LBJ為肯尼迪造訪達拉斯之行所做的安排可真算的上是「挖空心思」了。

我們再來看看刺殺案發生時和發生後這位副總統又做了些甚麼:一位曾在刺殺案發時負責護衞副總統LBJ乘坐車輛的巡警事後回憶,在車隊轉彎後不久,他曾看到副總統在車裡彎下身子,像是在車內地毯上找甚麼東西一樣。然而事後他再回想起來這個細節時,覺得當時的副總統的舉動「似乎是預感到會有子彈飛過來一樣」;


而在肯尼迪遇刺被送往醫院搶救的過程中,辦事效率和達拉斯警方一樣高的副總統LBJ就著急的下達了清洗肯尼迪乘坐的敞篷車的命令,委派自己手下的親信將康納利州長沾有血跡的衣物取走洗淨,而車上留有彈痕的擋風玻璃也在同一年被下令更換掉了;


這位副總統著急完成的事情可遠不止這些,在肯尼迪被刺殺三個小時後,遺體正準備由空軍一號運回華盛頓做屍檢時,這位一直以來被肯尼迪壓得死死的副總統卻堅持要在飛機起飛前就宣誓自己接任總統一職,於是整個儀式在狹小的機艙內進行,對著臨時找來的法官和機艙裡找到的屬於肯尼迪的一本聖經,還要拉著剛剛失去丈夫的傑奎琳給自己做見證人,LBJ就這樣完成了他的總統宣誓,這急切的程度就像是怕夜長夢多一樣;


而最令人詬病的負責調查此案件的沃倫委員會也是由LBJ組織設立的,曾有數通白宮對外聯繫的電話錄音內容表明,沃倫委員會中的幾位成員就是LBJ親自指派進入該委員會進行案件調查。最後的結果我們也看到了,這個委員會給出的結論不出意外的把罪名全部歸在奧斯瓦爾德身上,而彼時已經成為白宮主人的LBJ滿意的下達了一項行政命令——所有有關肯尼迪遇刺案的機要文件、檔案和照片將封存至2039年。


不僅如此,之後又陸續出現了幾位「證人」透露肯尼迪遇刺案的幕後黑手就是LBJ,這些人中包括前CIA特工霍華德·亨特,他在臨終前將一份陳述LBJ刺殺肯尼迪的文件交給自己的兒子,文件中詳細的羅列了包括那位神祕的第二名槍手在內共8位參與刺殺案的關鍵人物以及LBJ曾計劃在邁阿密實施刺殺行動等相關資訊;


第二位名為瑪德萊納·布朗,自稱是LBJ的情婦,她曾透露說LBJ競選時的一位金主——羅德森·亨特就是槍殺奧斯瓦爾德的那位酒吧老板傑克·魯比的朋友,而在刺殺案發生前夜的一個派對中,她表示自己曾看到這幾位曾單獨在一個小房間中密會,而LBJ在密會結束出來後湊到她耳邊小聲說「從明天起,這個該死的肯尼迪就不會再妨礙我了」;


而最後一位就是我們在前一章提到的肯尼迪的老對手尼克松了,一位跟了尼克松長達15年的助手羅·斯通在自己的書中披露尼克松曾說過一句話「我和LBJ的區別是,雖然我們都想當總統,但我並沒有為此殺人。」然而以上這些資訊畢竟只是一家之言,不排除這些人有撒謊蹭熱度的嫌疑,不過這也間接證明了人們對LBJ在整件刺殺案中的所扮演的角色產生質疑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空穴來風。


-尾聲-


如今距離肯尼迪刺殺案已經過去57年,而真相依舊被埋藏著,關於到底是何方勢力在背後操縱殺死肯尼迪我們也許永遠都無法了解,畢竟現實生活中的政治鬥爭遠比影視作品中的要可怕的多:奧斯瓦爾德是個棋子,傑克·魯比是個棋子,也許連LBJ在這其中也只不過是棋子而已。


那個年代的肯尼迪觸碰了太多人的利益、也得罪了太多的勢力:對黑幫的打擊、對FBI局長胡佛地位的威脅、叫停越戰動了軍火商的蛋糕、財政改革又動了南方石油巨頭的奶酪等等,每一方勢力都在摩拳擦掌,也可能每一方勢力都在此次刺殺行動中扮演了某種角色。然而這些我們如今,或是未來都無法參透其中的真相。


我們也許想要的只是不斷的向真相靠近,就像《刺殺肯尼迪》中檢察官吉姆·加裡森在最後的庭審陳詞中所說的那樣:「希特勒說過:謊言越大,就越多人相信, 他們把謀殺偽裝成孤獨者的愚行,終有一天,某地某人,會使那該死的真相重見天日。」於是我們努力著,期盼著某一天可以接近真相的邊緣,因為我們所擁有的最珍貴的,就是探知真相的勇氣。


谢选骏指出:我记得肯尼迪那几年正值中国大陆反美高潮,所以大家都管他叫“啃泥地”。嘲笑他被一枪毙命,太不光彩照人了。但是,这么多的美国人为何崇敬下流坯子肯尼迪呢?我想这与时代背景有关——因为他主张解放黑人,支持民权运动,甚至反对美国卷入越战——因此他成为白人至上主义者的绊脚石了。刺杀肯尼迪这事,肯定不是约翰逊一个人干的。否则,为何川普食言,拒绝解密相关文件呢?肯尼迪死后,美国反战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美国梦碎——如果罗伯特·肯尼迪没有遇刺身亡》(BBC 

2018年6月8日)报道:


罗伯特·肯尼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1968年6月5日遇刺,年仅42岁。


1968年6月,又一位肯尼迪家族中的政坛重量级人物罗伯特·肯尼迪遇刺。有人认为,那一天“美国梦碎了”。


1968年6月4日,罗伯特·肯尼迪在加州的民主党总统提名初选中获胜,向成功当选美国民主党总统提名人迈出关键一大步。


6月5日凌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使酒店内,他向支持者发表演说后,从厨房前往记者招待会时,在拥挤的过道上,被人近距离开枪击中头部。


一天后,罗伯特·肯尼迪伤重不治身亡,年仅42岁。


50年来,一直有人认为,如果罗伯特没有遇刺身亡,他完全可能像其兄约翰·肯尼迪一样问鼎总统宝座。还有人说,果真如此,美国这半个世纪的历史将会完全不同。


社会公平


罗伯特·肯尼迪生于美国名门望族,父亲约瑟夫·肯尼迪曾是罗斯福总统重要的商界盟友,也是美国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


与中国“学尔优则仕”颇为相像的是美国的“商尔优则仕”,约瑟夫·肯尼迪颇有政治抱负,但他只在美国政府中担任过一些职位,其中包括美国驻英国大使。


摄影记者的罗纳特·本内特帮助制伏了刺杀罗伯特·肯尼迪的枪手。


很多人认为,老肯尼迪的政治雄心是助推约翰·肯尼迪1961年当选美国总统的关键原因之一。


作为总统的幼弟,年轻的罗伯特·肯尼迪出任司法部长。


尽管他生性害羞,不善言谈,却因行事果断在美国政坛留下“绝不手软”的名声。


1962年,打破美国高等教育种族隔离制度的梅西迪斯案,便是罗伯特担任司法部长期间的政绩之一。


这一年,29岁的退伍军人梅雷迪斯成为申请密西西比大学的第一名黑人学生,但被大学拒绝。官司一路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最终法官判决密西西比大学应接受梅雷迪斯入学。


然而,奉行种族隔离主义的密西西比州州长拒绝执行判决。肯尼迪派出联邦执法官,在种族主义者的抗议浪潮中,保护梅雷迪斯入学。最终梅雷迪斯成为密西西比大学的第一名黑人学生。


肯尼迪说:“梅雷迪斯开创了一个先例,同时也以自己的名字掀开了我们这个时代与强权斗争的新篇章。”


希望涟漪


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随后,罗伯特辞去司法部长一职投身政界,成功当选纽约州参议员,并很快被视为其兄长的政治继承人,也被反战、反对种族歧视的人们视为政治上的代表。


肯尼迪家庭照:九个孩子与母亲在一起。其中左二是少年时的约翰·肯尼迪总统;右三那个男童是罗伯特·肯尼迪。


罗伯特·肯尼迪从不掩饰他的反战、反对种族歧视、反共和党、争取人权、民权的政治观点。


1966年6月,罗伯特·肯尼迪应邀前往仍然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访问。在开普敦大学,他向南非全国学生联合会发表演讲,大谈人权、自由、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以及公众对政府权力应有的监管和限制。他说,这些都是西方社会的神圣权利,是“我们和纳粹德国不同的关键所在”,“是我们与当今共产主义不同的核心所在”。


罗伯特·肯尼迪说自己坚决反对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将国家凌驾于个人和家庭之上,缺乏言论自由、抗议自由、宗教自由、媒体自由”,而这些正是专制国家的特征。他说:“每一次,当某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挺身而出,或为改善更多人的命运而努力奋斗,或与世间不公勇敢斗争,他都会散发出希望的涟漪,这些涟漪相互交错聚集数百万计的能量和勇气,最后汇成一股洪流,能冲破那最沉重的压迫与抵抗之墙。”


民权运动


1968年是美国动荡的一年。越南战场上传回的惨烈战况使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


1968年3月16日,肯尼迪宣布参加美国总统竞选, 重要原因之一是要结束越南战争。在肯尼迪看来,结束越战与美国国内民权运动的精神一致。


他说:“我在寻求一种新的政策,这样的政策可以终结发生在越南和我们自己的城市中的杀戮,可以消除在我们国家和世界其他地方存在的黑人和白人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鸿沟。”


1968年4月,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震惊美国,罗伯特·肯尼迪为纪念他再次公开宣讲对种族平等问题的理想。


“在美国我们需要的不是分裂;在美国我们需要的不是仇恨;在美国我们需要的不是暴力行动或无法无天,而是友爱,智慧,和彼此间的同情,以及对于那些在我们的国家中仍承受痛苦的人的一种正义感,无论他们是白人还是黑人。”


这番讲话后不到两个月时间,罗伯特·肯尼迪自己也遇刺身亡。


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他的死标志着美国自由主义复兴的终结。


遇刺一刻


罗伯特·肯尼迪被枪击中后,当时在国际联合通讯社(UPI)担任摄影记者的罗纳特·本内特(Ronald Bennett)跳上酒店厨房内的一个不锈钢送餐车,好居高临下看清地上的情况,并拍摄到了随后的混乱场景。


当人们大喊大叫,声嘶力竭,与枪手推推搡搡的时候,本内特突然发现到了自己该出手干预的一刻。


“他们不能从他手中夺下手枪,显然枪手兴奋到了极点,于是我踩住了他的手,他们这才夺下他的枪。”


“我给相机又装了一卷胶卷,这才意识到出于自动反射,我已经拍了25张照片。”


罗伯特·肯尼迪躺在酒店厨房的地上,几乎没有知觉,眼睛一开一闭——一颗子弹射进了他的头颅。


警察逮捕了枪手希尔汗(Sirhan),肯尼迪被紧急送往医院,本内特看到的是庆功会变成噩梦后留下的一片狼藉。


“人们在现场游荡,有的大声哭泣,还有人干脆坐在地上,有人祈祷,有人哀悼,有人不愿相信刚刚发生的一切。”


历史假设


历史学教授杰罗密·苏利(Jeremi Suri)向BBC表示,“ 如果肯尼迪不死,今天的美国肯定会不同。我们将不会那么强硬地向右转, 我们当今社会中的党派之争也将显得很不一样。”


美国多尔富·布里斯克历史中心(Dolph Briscoe Center for American History)收藏了摄影记者本内特当年在刺杀现场拍摄的照片。该中心的本·莱特(Ben Wright)说:历史推测充满不确定因素,很不靠谱,但是历史绝对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把假如考虑在内,所以我们对历史因素的价值有不同的评估。


“马丁·路德·金博士和肯尼迪参议员遇刺这样的事件很重要,是因为我们凭直觉知道,如果没有这些事件,美国的历史轨迹将会有这样那样很多重要的可能。”


罗伯特·肯尼迪当年是否能团结民主党,是否真能问鼎总统宝座,将会永远是一个没有定论的假设。但是,当年他遇刺时就在他身边的一些人至今仍然坚信,他独特的政治才华应该会让他成为总统。


当年报道肯尼迪竞选过程的记者朱利斯·威特寇福(Jules Witcover)说:“在罗伯特·肯尼迪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来自白人社区的人能与黑人社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50周年之际,美国多地举行纪念活动。威特寇福认为,罗伯特·肯尼迪的竞选过程以及他所代表和坚持的信念,至今对民主党而言仍然有里程碑意义。


威特寇福其后写了一本书《 1968: 梦想破灭的一年》。


抚今追昔


美国多尔富·布里斯克历史中心的莱特说,现代与1968年可比的年份是2016年。


意大利罗马街头,报纸头版报道罗伯特·肯尼迪遇刺的消息。

“在很多方面,2016年与1968年相去甚远,但是这两个年份都有的特点是政治动荡、社会分裂、种族问题、以及普遍认为今不如昔的民意。”

在罗伯特·肯尼迪遇刺后,8月的美国民主党全国年会陷入暴力与闹剧。数以千计的反战者聚集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举办地——芝加哥。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下令警察严惩示威者。


与1968年一样,2016年也是美国的选举年,选出了共和党总统特朗普。


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下,人们回望50年前的1968年,对罗伯特·肯尼迪的怀念又多出很多别样的情绪。


美国乔治亚州国会议员约翰·刘易斯(John Lewis)在纪念罗伯特·肯尼迪遇刺50周年时所说:“他遇刺了,有些东西在美国也死了,有些东西在我们所有认识他的人心中死了。”


“他是那么多人希望和梦想的化身。如果他还活着,我们这个世界应该会好得多。”


然而,历史毕竟只能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谢选骏指出:美国人为何崇敬下流坯子肯尼迪?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家族的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正确”的社会立场。应该说,刺杀肯尼迪兄弟的人们,至今还是为这种行为付出政治上的代价!


《冷战揭秘:肯尼迪案解密档案透露谋杀图谋》(BBC 2017年10月30日)报道:


被指刺杀肯尼迪总统的凶手奥斯瓦尔德否认射杀任何人,他在被捕两天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开枪打死!


上周解密的同肯尼迪被刺案相关的2800份解密文件中有一份文件谈到对中情局参与谋杀外国领导人图谋的调查,其中揭露了中情局刺杀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企图的细节,还提到中情局考虑刺杀刚果领导人卢蒙巴和印度尼西亚领导人苏加诺。


解密文件显示中情局曾经考虑在迈阿密和其他城市策划爆炸事件,制造可以归咎于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政府的“恐怖威胁”。


当时担任中情局计划部门第二号负责人的理查德德·比赛尔说,在中情局内部讨论过"试图谋杀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可能性",当时他们甚至都找到了可以招募来进行谋杀的人选。


不过他说刺杀计划"没有达到天衣无缝,可行的地步"。他强调中情局同苏加诺1970年死去无关。当时苏加诺被印度尼西亚军方软禁后健康恶化死去。


苏加诺的女儿苏玛瓦蒂对记者说,美国不仅应该对印度尼西亚道歉,还应该对被他们扰乱的所有国家道歉。但是她说美国人,特别是中情局,永远不会承认这些(罪行)。


不结盟运动


苏玛瓦蒂说,中情局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制造骚乱,反叛和政变,因为美国反对不结盟运动,而当时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是不结盟运动的重要领袖人物。


苏加诺1955年在万隆大会上说,"万隆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起点。"


据她讲,在发起不结盟运动时,苏加诺周围的朋友告诫他要小心美国在印度尼西亚发动反对他的政变。苏玛瓦蒂说,美国会对任何不支持美国的国家领导人策动政变。她说她父亲的外交政策不"亲美",因为他反对美国入侵越南。


五十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同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所谓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后来这个"五项原则"被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在万隆会议上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表示不愿意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把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


会议东道主,时任印尼总统的苏加诺在大会上作了"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长篇开幕词。他说,"万隆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起点。"


万隆会议也是中共1949年建立新政权后最早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搭乘的飞机被安置了炸弹爆炸造成多人死亡,即著名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会议期间,周恩来与印尼签订了解决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即要求持有双重国籍的印尼华人在印尼或中国国籍中作出选择。


遏制共产主义


墨尔本大学的学者凯特·凯特·麦格雷戈说当时苏加诺采取了所谓的激进政策,例如反对马来西亚,同中国友好,支持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苏加诺成了亚洲和非洲反抗西方经济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旗帜。


1963年9月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主席艾地访问中国,在北京向毛泽东赠送礼物"天堂鸟"标本。印尼军方以中国介入为借口镇压印尼共产党支持者,工会和左派组织。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罗伯特·克里伯说,美国最近的解密文件证实了历史学者一直以来怀疑的东西,即中情局在策划谋杀。他说虽然没有证据显示有确实的阴谋,但是他们在讨论策划谋杀。


在肯尼迪被刺杀相关文件被解密前的一次解密文件揭露了冷战时期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发生的屠杀一直知情。本月早些时候被解密的39份美国使馆文件产生于冷战的高峰期,当时美国在全球不遗余力地遏制苏联"扩张"和共产主义的"蔓延"。


美国国家安全档案公布的1964-1968年雅加达美国使馆的电文显示美国政府了解并支持对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支持者的大规模屠杀。


其中有一份1966年4月由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向美国驻雅加达大使馆发出的电文,该电文证明印尼军方支持的报纸《陆军》报道指红色中国和中国领导人毛泽东的在印尼策划政变为不实之词。


印尼军方以中国介入为借口镇压印尼共产党支持者,工会和左派组织。在电文中美国的外交官把血腥镇压形容为"广泛屠杀"。军方纵容穆斯林团体和民间武装参与屠杀,大批印尼华人被屠杀,华人商店遭洗劫。


谢选骏指出:美国人为何崇敬下流坯子肯尼迪?因为他反对美国介入越战。最后,这种反对在他死后还是占了上风,迫使美军从越南撤退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脱贫就要脱裤,脱裤就能脱贫——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6旬老汉囚禁50女子自己享乐还出租出卖》(星岛日报2024-11-16)報道: 2004年4月份,一宗重大拐卖强奸案,在广东茂名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令人震惊的是,这宗案件涉案的18名被告,大都是住在村里的孤寡老人,平均年龄60岁。其中主谋李家全,69岁高龄。被害人更超过50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