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

谢选骏全集第111卷: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Historical Figure


《外星看地球》第11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11


2021年3月第一版

March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111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111


(另起一页)

内容提要

历史人物,就是进入了编年历史的人物。这里的118篇记载,涉及到了一些这样的人与事。


Synopsis of the Book

Historical figures are those who have entered the chronological history. The 118 records here involve some such people and events. 


(另起一页)


目录

001、阿奎那是天使博士还是魔鬼博士

002、爱因斯坦确实是苏联特务

003、柏拉图的无知

004、包公黑人考

005、贝多芬是大音希声的附体

006、彼拉多是一个佛教徒

007、俾斯麦是中国需要的稻草人

008、布哈林批判——布尔什维克没有一个好东西

009、布哈林遗言证明布尔什维克没有一个好东西

010、曹丕为何亡国——伟大的文人沦为历史的草皮

011、曾国藩是南京大屠杀的先驱

012、曾国藩为何喜欢凌迟处死他人

013、成吉思汗的腐尸是谁的国宝

014、崇祯帝是帮朱元璋还债的

015、达赖喇嘛是毛主席的逃奴

016、德皇威廉二世的精神后裔

017、雕塑家罗丹的另类软饭

018、反优生学的列宁是安乐死还是自杀

019、范仲淹是坏人

020、梵高不自杀就无法出名

021、梵高的东亚灵魂撕碎了他

022、戈尔巴乔夫敦促普京投降书

023、戈培尔精神传到英国

024、哥伦布的GDP

025、韩非才是中国政治的至圣先师

026、赫斯为何不能阻止欧洲的毁灭;美国和亚洲,合组一个“太平洋世纪”

027、洪秀全父子的黑暗故事

028、洪秀全毛泽东都是流氓

029、洪秀全死于力量悬殊的肉搏

030、贾似道外戚误国,中国丧失粉碎蒙古最后机会

031、蒋介石毛泽东为何一起崇拜汉奸

032、蒋介石迷信风水建楼于火山口

033、蒋介石是共产党的帮凶

034、蒋介石是一个假基督徒

035、蒋经国毫无出息

036、荆轲比祥林嫂更加失败

037、康德并不认为建立一个“世界政府”是可行的

038、康德是伪善还是无知

039、康有为梁启超都是贪污犯

040、孔府里的汉奸记录

041、孔子为何说后生可畏

042、李鸿章是文明的弃婴

043、李煜的美词是赵光义的兽行逼出来的

044、梁启超是满洲人的奴隶

045、列宁不是一个合格的德国间谍

046、列宁是安乐死还是自杀

047、列宁是个充满自信的独裁者

048、列宁是个玩猫的女人

049、列宁也是受害者

050、刘邦比嬴政更加残暴所以搞定中国

051、鲁迅是匿名写作的第五纵队

052、鲁迅为何获得毛泽东待见

053、鲁迅为何先后谄媚袁世凯和共产党

054、鲁迅阴魂不散中国翻身无望

055、路易十四以腐化治国

056、论秦始皇情结——婊子养的秦始皇统一六国

057、马恩列斯毛邓江胡习等都成了和尚

058、马恩列斯毛都是眼神催眠大师

059、马恩列斯四大狗头到底姓“中”还是姓“西”

060、马基雅维利是个城邦里的官迷

061、毛左骂的邓贼是邓小平

062、蒙娜丽萨是劳动妇女

063、蒙娜丽莎是同性恋者达芬奇的自画像

064、朱元獐兽面兽心的来历

065、秦始皇以为六国就是六合

066、禽兽不如的朱棣父子可以进去迪尼斯世界纪录

067、丘吉尔是个纳粹分子

068、丘吉尔首相是中国偷渡者的先行者

069、日皇的祖先原是恶鬼

070、瑞典女王是个虐待狂

071、莎士比亚凭借英美的霸权红火了200年

072、圣雄甘地死于门徒的性嫉妒

073、释迦牟尼成佛是从羞愧开始的

074、释学诚才算释迦牟尼的好学生

075、斯巴达克斯是奴隶还是贵族

076、苏格拉底是杀人犯所以该死

077、孙文的三民主义是对林肯的东施效颦

078、孙悟空为何在如来手上尿尿

079、孙中山的汉奸语录——“呼儿嗨”就是“胡儿嗨”

080、孙中山是祸乱中国的“共工”

081、孙中山是现代中国的始作俑

082、陶渊明李白杜甫全都崇拜自己的肚腹

083、瓦格纳的音乐大部分是噪音

084、瓦格纳的音乐就是通俗的电影音乐的爹

085、为何说林肯是一个暴君

086、我就是周文王这让我好生空虚失望

087、我捐给苹果总裁库克100元人民币

088、我是跨时代的最后人类

089、我授权西方领导人担任世界宪兵

090、我所经历的拘禁营

091、我注定从中华的废墟中创造了彝宪

092、屋大维的虚无主义

093、无神论者陈子昂

094、希特勒代替威廉二世而死

095、希特勒对美宣战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096、希特勒仅仅是个圣女贞德吗

097、希特勒就是中国人权

098、希特勒灭亡于魔鬼的交媾

099、希特勒之死是白人势衰的开始

100、萧何为何比周恩来还要狡诈无耻

101、兴登堡是冒充英雄的超级败将

102、伊丽莎白一世是莎士比亚的组成部分

103、伊尹的命运类似岳飞

104、岳飞死于情商太低还是国人太贱

105、张献忠李自成都是回民

106、张学良的特务生涯改写了历史

107、张学良是个三料汉奸

108、张学良是一个吃软饭的卖国贼

109、赵高是推翻秦朝的最大功臣

110、郑成功配上了一个冥妻

111、周王拒绝称帝的典范

112、朱元璋承认自己是一只猪

113、朱元璋是一头蠢驴

114、诸葛亮三分天下,开启五胡乱华

115、诸葛亮推崇祖辈的文化

116、庄子的恶意

117、庄子是不是一个吸毒者

118、子虚乌有的莎士比亚

(另起一页)


历史人物

Historical Figure


《外星看地球》第11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11


【001、阿奎那是天使博士还是魔鬼博士】


网文《神学大全》报道:

《神学大全》是托玛斯最主要的代表作,这位被誉为“士林哲学的巨擘与导师”,从1259年间担任教廷神学顾问,开始撰写大全第一集,后在巴黎大学任教三年,完成大全第二集,回到拿坡里后,继续大全第三集前九十个问题的论述,直到1273年去世前为止。雷巨纳神父将托玛斯的论作梳理成大全的补编,使《神学大全》详实讨论所有天主教信仰中的主要教义。

七百年来,《神学大全》有世界各主要语言的版本,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修订本的问世。多年来,华语的读者不断的关心询问与引颈期盼……

托马斯 阿奎那(约1225年—1274年)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既是伟大的神学家又是伟大的哲学家。

基督教思想发展脉络:

教父哲学——奥古斯丁主义——神秘神学——柏拉图传统

经院哲学——托马斯主义——理性神学——亚里士多德传统

阿奎那从从神学立场出发,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改造,用以代替由奥古斯丁所代表的柏拉图主义哲学作为基督教神学的支柱,从而成功地把基督教哲学推向一个新的全盛时期,维护了基督教哲学在中世纪的统治地位。

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举办了人类第二个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网上评选活动,结果托马斯以排名第五(前四位是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的身份跻身于“千年十大思想家”之列。

他的最知名著作,也可以说是他的标签是《神学大全》。另外的重要著作有《论存在者与本质》和《反异教大全》。

谢选骏指出:托马斯·阿奎那死后被梵蒂冈封圣,加以神化,称之为天使博士,因为他著有《神学大全》一书。但我认为,托马斯·阿奎那是一个堕落的天使博士,堕落的天使就是魔鬼,因此阿奎那其实是一个魔鬼博士。为什么我敢于这么结论他呢?因为阿奎那此人竟敢“论天主一体三位”!这是被圣经明确禁止的忤逆行为。天主是你们人类的嘴巴可以讨论的吗?不仅如此,阿奎那此人还胆大包天,进行了“论天主创造万物”式的定义,其性质无意于自己的犯罪供述。天主的创造是你们人类的污秽的手可以描述的吗?不仅如此,阿奎那此人还狂妄自大,胡说“论创造人类与治理万物”的奥秘。正是他的这些邪恶言论,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科学主义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而摧毁了天主教自身。这就是历史的报应——靠什么手段支持的,必倒在什么脚下。

网文《托马斯·阿奎那》报道:

圣托玛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世俗界常译为托马斯·阿奎那或汤玛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经院派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主义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天主教会认为他是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6位教会圣师之一,也被称作神学界之王、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

早年生涯

托马斯·阿奎那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贵族家庭,母亲一脉可以溯源到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朝。他大约在1225年初,出生于那不勒斯王国的罗卡塞卡,该地的领主正是其父兰道夫伯爵。他的叔叔西尼巴尔德,是附近卡西诺山本笃会修道院的院长。于是伯爵一家寄望托马斯长大后能侄承叔业。在当时,这也是贵族子弟出人头地的常见途径。

阿奎那在五岁时进入进修院学习,十六岁时于那不勒斯大学,学习了六年时间。期间,他出乎意料地加入了道明会,该会和方济会共同对欧洲中世纪早期建立的神职阶层发起了革命性的挑战。阿奎那的这一转变令其家族感到不悦;在去罗马的路途中,阿奎那被他的几个兄弟逮住、押送回圣齐奥瓦尼城堡,并在那里监禁了一两年,以迫使他放弃自己的志向。根据最早有关阿奎那的传记的记载,他的家人甚至安排娼妓去诱惑他,但他不为所动。在教宗意诺增爵四世的干预下,最后其家庭还是妥协了。十七岁时,他终于穿上了多明我会会服。

他的师长看出阿奎那在神学上天赋秉异,1244年便送他去科隆的多明我神学院,师从大阿尔伯特学习哲学和神学。1245年,他跟随大阿尔伯特去巴黎大学三年。在这段期间阿奎那也卷入了大学与天主教修士之间有关教学自由的纠纷,阿奎那主动抵制大学提供的演讲和小册子。当教宗获知这起争议时,多明我会挑选了阿奎那作为辩护者。阿奎那在辩论中大获全胜,击败了当时相当知名的大学校长圣阿穆尔的论点。

阿奎那接着取得了神学的学士学位。在1248年他返回科隆担任讲师,这一年是他的著述和公务生涯的开端。与哲学家大阿尔伯特的共事经历对他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他造就成睿智的学者,并终身跟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法论。

事业

1252年阿奎那前往巴黎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当时大学的教授联会对托钵修会的攻击,他遇到了相当的困难。但最终仍于1256取得学位和教职;后来他与友人Bonaventura一起取得神学博士学位,在巴黎、罗马和一些意大利城市教了几年书,并且开始著述。自此以后,他开始了劳碌的生活。他在自己的修会里积极侍奉,频繁地旅行和讲学,并且经常向教宗提出有关各地政务的建议。

1259年,他在瓦朗谢讷教区取得一个重要职位。在教宗乌尔巴诺四世的请求下,他又移居罗马。1263年,他出现在伦敦的多明我会中。1268年,他又前往罗马和博洛尼亚讲学,并且投身于教会的公共事务中。

在1269至1271年间,他回到了巴黎。除教书外,还管理教会事务,并且做他的亲戚——法国国王路易八世的国事顾问。1272年佛罗伦萨提供一个让他在当地教区内选择座堂的机会,他担任了修道会的院长,并且应查尔斯王的请求,在那不勒斯担任教授职务。

在这些年里阿奎那每天不停的进行传教,并且写下许多的训诫、问答集、以及授课笔记。他也开始撰写他的大作《神学大全》。教会曾提供他那不勒斯的大主教和卡西诺山修道院院长的职位,但都被他婉拒了。

托马斯·阿奎那

1273年12月6日的一次弥撒仪式中,阿奎那还称自己看见了神迹。事后他停止写作,使得《神学大全》变成未完成作品。当被问及为何封笔时,阿奎那答道:“我写不下去了……与我所见和受到的启示相比,我过去所写的一切犹如草芥。”

据同时代的人描述,阿奎那是个大块头,肥胖而且皮肤黝黑,头颅硕大,发髻很高。他的为人处世表现出很好的教养:众人认为他举止端正,温文尔雅,而且令人如沐春风。在争论中,他保持克制,并且用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赢得对手的尊重。他品味朴素,周围的人为其出色的记忆力所倾倒。在他沉思时,常对周遭的环境浑然不知。他能够系统、清晰和简明地表达他人的意见,使自己的思想富有热情而且兼收并蓄。在另一方面,他经常对于自己著作的数量不足感到遗憾,因为他认为他所受到的天主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

去世和封圣

在1274年1月,教宗额我略十世指派阿奎那参加第二次里昂会议。他的工作是调查并且研究出希腊与拉丁教会之间的差异。身体状况已经相当差的阿奎那在前往会议的旅程中停留于一座侄女的城堡中,病况开始恶化。阿奎那希望在修道院里走完人生旅程,但却无法及时抵达多明我会的教堂,最后他被带至一座熙笃会的教堂。在经历七周的病痛煎熬后,于1274年3月7日去世。

但丁在《神曲》(《炼狱篇》第20章69节)引用阿奎那的一个友人的说法,宣称阿奎那是被西西里国王查理斯一世下令毒死的。不过,历史学家Antonio Muratori重新找出了这段朋友的记载,但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阴谋论的叙述。

所有与阿奎那相识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他获得了教会赐予的“天使博士”(doctor angelicus)的头衔。但丁在《神曲》中将阿奎那布置在第四层天堂,与其他伟大的宗教思想家并列一堂。在1319年,天主教教会开始调查将阿奎那封圣的可能性。教宗若望二十二世在1323年6月18日于亚维农正式宣布将阿奎那封为圣人。在1567年,教宗庇护五世将圣托马斯·阿奎那日与其他四名最伟大的拉丁神学家:安波罗修、耶柔米、圣奥古斯丁、额我略一世并列。

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被教会视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第十九届大公会议上它还被与圣经和教谕(Decretal)并列。他在神学思想发展上的重要性只有圣奥古斯丁能够相提并论。良十三世在1879年8月4日的教宗通谕里还指出阿奎那的神学是构成天主教思想的关键著作,也因此他下令将阿奎那的著作立为天主教会的思想基础,所有的天主教学院和大学都必须教导阿奎那的理论,并且还建议教师们在谈及那些阿奎那没有明白阐述到的议题时,应该要“遵从阿奎那的思考方式,教导正确的结论”。

在1880年,阿奎那被封为所有天主教教育机构的主保圣人。在今天,一座位于那不勒斯的修道院还留有一间据传阿奎那住过的小房间,开放供游客参观。阿奎那的圣人日后来被改到了1月29日,不过许多人还是将3月7日他去世的那天视为他的圣人日。阿奎那的遗体在1369年被移至法国图卢兹的雅各宾教堂安葬,在1789年至1974年间曾被移至另一间会堂,但在1974年又被移回雅各宾教堂直到今日。

“Nihil est in intellectu quod non prius in sensu.

凡是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性之中。”——托马斯·阿奎那《论真理》第II卷第3章;本命题初见于西塞罗《论界限》第I卷第19章,当时西塞罗认为是伊壁鸠鲁的命题,被后人误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命题。

阿奎那的哲学对于之后的基督教神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天主教。阿奎那的思想也对西方哲学有重大影响,他保存并且修改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思想。在哲学上,他最重要的著作是《神学大全》,他在这一书里详细阐述了他的神学系统。

知识论

阿奎那相信“任何能使人类认清真理的智慧都是由天主所先行赋予的”。不过,他也相信人类天生便有能力在没有天主启示的帮助下了解到许多知识,即使这种知识一直被启示亦然,“尤其是与信仰有关的事物上”。阿奎那属于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及经验主义者,他也大为影响了之后这两个学派在西方哲学界的发展。

神迹

阿奎那相信天主所给予人类的启示可以分为两种:一般的启示以及特别的启示。一般的启示可以透过观察天主创造的自然秩序而获得,这样的观察可以透过逻辑思考而获得重要的结论,例如认知到天主的存在。阿奎那也曾提出一个知名的“五个证明的方法”(Five Ways),用五个例子来证明天主的存在。

虽然人可以透过对一般启示的逻辑思考认知到天主的存在、以及一些与天主有关的事物,但有一些其他知识必须是要透过特别的启示才能得知的。在阿奎那来看,耶稣基督显示了天主的存在便是特别的启示之一。而许多基督教的重要神学基础,例如三位一体的概念,也都需要透过教会和经籍的传播才能得知,而不能只透过逻辑思考获得。

在本质上,一般的启示和特别的启示其实是可以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对立的。

类比

阿奎那哲学的重要架构之一是有关逻辑类比的理论。阿奎那注意到语言的描绘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单义的、类比的、和模棱两可的。单义的词汇是用以形容两个基本上一样的事物。模棱两可的辞汇则是用以形容两个并不相同的东西,并且属于逻辑上的谬误。而类比则是用以形容有一些相同特征、但又非完全相同的事物。当谈到天主时一定会用到类比法,因为一些天主创造的事物是被隐藏起来的(Deus absconditus)、而其他则是被显现出来以让人类观察的(Deus revelatus)。阿奎那认为我们可以透过天主所透露的事物(一般的启示)了解到祂的存在,但只能够过类比的方法这样做。当我们谈到天主的美德时,我们只能了解到那些在人类来看类似于天主的美德的事物,但这些并不完全等同于天主真正的美德。

伦理学

阿奎那的伦理学是根基于他所谓“行为的第一原则”之上的。在《神学大全》中他这样解释道:美德代表了一些权力的运用。虽然人们是以结果来评价一件行动的是非,然而权力的结果只是行动而已。因此如果说权力是完美的,这也必须要取决于其行动才行。

阿奎那将审慎、节制、正义、以及坚忍列为人类的四大美德。这四大美德都是自然而与生俱来的,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连结的。不过,阿奎那也指出三大神学上的美德:信仰、希望、以及慈善。这三大神学美德是超自然的,而且在他们的目标也与其他美德不同:天主。神学美德的目标是天主本身,天主是所有事物的尽头,超越了我们的理性所能取得的知识。在另一方面,智慧和道德的目标则可以为人类理性所理解。神学美德也因此与道德和智慧相当不同。

除此之外,阿奎那将法则分为四大项:永恒的、自然的、人类的、和神授的。永恒的法是天主治理所有生物的根据,自然的法是人类在永恒法则中的“参与”部分、并且可以透过理性得知。自然法也是根基于他的“行为的第一原则”上:……所有法的基本原则是:美德要被促展并行使、邪恶要被避免。所有其他自然法的原则都是根基于此。而生存和繁殖的欲望则被阿奎那视为是基本(自然的)人类价值观的基础,所有人类的价值观都是由此衍生。人类的法则是属于实际法,只能套用至人类。而自然法则可以套用至政府和社会上。神授法则是天主透过经籍给予的启示。

阿奎那否认人类对于动物负有任何慈善的责任,因为动物并不属于人类,否则以它们为食也是非法的了。不过这并不表示我们有权利虐待它们,因为“残忍的习惯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待其他人类的方式。”

神学

阿奎那认为神学(拉丁语:theologia;圣道,拉丁语:sacra doctrina)是一种科学,以文字记载的经籍和教会传统作为学术的基本资料。而这些基本资料则是来自于天主在漫长历史中给予人类的启示。信仰和理性虽然是不同的、但却是互相关联的,这两者是研究神学资料的主要工具。阿奎那相信这两者是研究神学所不可或缺的,更确实的说,若要了解有关天主的知识,信仰和理性的交叉点是必须的。阿奎那混合了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的原则,主张应该理性的思考并研究自然,就如同研究天主启示的方法一样。依据阿奎那的说法,天主透过自然给予人类启示,也因此研究自然便是研究天主。而神学的最终目标,在阿奎那来看,便是要运用理性以理解有关天主的真相,并且透过真相获得最终的救赎。

天主的本质

阿奎那认为天主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但却也不是无法证明的。在《神学大全》中他提出了证明天主存在的五个证据,这个理论又常被称为“圣多玛斯的五路论证”(Quinque viae)。

在讨论到天主的本质时,阿奎那认为证明天主的最好方法,便是先排除那些不可能是天主的东西,这个方法又常被称为否定神学。他提出了五个天主可能拥有的属性:天主是简单的,并没有各种组成的部位,例如身体或灵魂、或者物质和形式。

天主是完美的、毫无破绽的。亦即,天主与其他事物的差异便在于完美无瑕这个特征上。

天主是无限的。亦即,天主并没有如其他事物一般有着实体上的、智慧上的、或情绪上的限制。但这个无限与体积或数量上的无限并不相同。

天主是永远不变的,天主的本质和特征是无法改变的。

天主是一致的,天主自己并没有多样的特征存在。天主的一致性本质就如同天主的存在一般。如阿奎那所说的:“‘天主存在’这段命题必然是真的,其主题和结论皆为如此。”

阿奎那的这个证明方式也是来自于其他许多之前的思想家,如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

三位一体的本质

阿奎那主张天主是完美又完整的,而且也可以以三位一体概念完整解释。这三个不同的位格(圣父、圣子、圣神)由他们与天主的联系所构成一体。圣父借由自我意识的联系产生圣子,而圣父和圣子接着又产生永恒的圣神,圣神“拥有神授的爱戴天主、爱戴圣天父的本质。”

三位一体的存在并不与现实世界分割,相反的,三位一体的存在便是用于传递天主的启示以及美德给人类。而这种传递则是透过化身而成的耶稣基督以及透过内心的圣神(三位一体本身的精髓),并且由那些有被天主救赎经验的人所进行。

耶稣基督的本质

在《神学大全》里,阿奎那也讨论到了耶稣基督,他首先讲述了圣经里亚当和厄娃的故事,并且描述人类原罪的负面结果。耶稣基督化身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类的本质,协助人类移除他们身上“原罪的污染”。“神圣的智慧认为天主应该化身为人,以这个单一而相同的化身改变人们并且提供救赎。”

阿奎那也批评了当时许多对耶稣基督抱持不同观点的历史神学家。在回复阜提努时,阿奎那指出耶稣是真的出自神授的,而不只是一个凡人。另一个异端学说领袖聂斯脱里认为天主只不过是寄居了耶稣的肉身,阿奎那则回复道天主的完整乃是耶稣的存在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阿奎那也曾主张耶稣具有一个真正的(理性的)人类灵魂。这个说法使得耶稣有了双重的本质,也使阿奎那与阿利乌的理论产生矛盾。阿奎那也反驳了欧迪奇所提出的双重本质在化身耶稣结束后依然存在的主张。阿奎那认为这两个本质是同时存在的,但在同一个人类躯体里却是可以清楚辨别的,这个说法也与摩尼等人的理论产生差异。

简而言之,“基督有一个与我们相同本质的真实躯体、一个真实的理性灵魂,但除此之外还多出了完美的神性。”也因此,耶稣基督是统一的(三位一体)、但也可以是多重的(两个本质、肉身和神性的理论)。

人类生命的目标

在阿奎那来看,人类存在的目标是要与天主结合并且建立永恒的连结。更具体的说,这个目标可以透过“乐福直观”(beatific vision)达成,乐福直观代表的是当人了解到天主的本质,因而获得了完美、无止尽的幸福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在死后才能达成的,是由天主给予那些在世时透过耶稣基督教诲而获得了救赎和赎罪的人的礼物。

这个最终的目标也与人在世时的作为有关。阿奎那指出个人的意志必须被指挥朝向正确的方向,例如慈善、和平、以及神圣,他认为这是达成幸福的途径。阿奎那以幸福的观念作为他有关道德生活的理论的轴心。意志与目标在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因为“意志的正直可以指挥人类正确的走向最后的目标(乐福直观境界)”。那些真正试图了解并发现天主的人也必然会爱慕天主所爱慕之事物,这样的爱慕则需要人在每个行为的选择上坚持贯彻道德并承受结果。

政治哲学

阿奎那用基督教神学重新阐释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从而确立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在基督教世界的地位。因此他也被称为“最著名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阿奎那认为最好的制度不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是人或哲学指导的实践理性产物,而是天主的同义语,通过基督的救世在任何时候都是现实并可能的。他的这一观点对西方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体现在西方人对法律所持的敬畏态度。

此外,阿奎那第一次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伦理学》译成拉丁文,并且评注了亚里士多德所有的主要论文,论证了道德与政治分界的可能性,其思想影响到了后来的宗教改革和政教分离。

在法学上,阿奎那则被认为是“西方世界中自然法理论的经典倡导者”,对后世的自然法学派和宪政革命都有深远影响。

现代的影响

许多现代的伦理学家,包括天主教徒或非天主教徒在内,在最近以来开始主张阿奎那的美德伦理概念可能可以用作取代密尔的功利主义学派。阿奎那在有关行为意图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阿奎那的美学理论,尤其是“明白”(claritas)的概念,极大的影响了现代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学风格,乔伊斯赞美阿奎那是西方哲学里排名第二的哲学家,仅次于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的美学概念的影响也可以在意大利符号学家翁贝托·埃可的作品里观察到,埃可也写了一篇有关阿奎那的美学概念的论文。

数个世纪以来有许多阿奎那的传记被出版,其中最知名的是由却斯特顿写成。

《神学大全》目录

第一册:论天主一体三位

第二册:论天主创造万物

第三册:论创造人类与治理万物

第四册:论人的道德行为与情

第五册:论德性与恶习及罪

第六册:论法律与恩宠

第七册:论信德与望德

第八册:论爱德

第九册:论智德与义德

第十册:论义德之功能部分或附德

第十一册:论勇德与节德

第十二册:论特殊恩宠,生活和身分

第十三册:论天主圣言之降生成人

第十四册:论基督之生平与救世事迹

第十五册:论圣事--概论,圣洗,坚振,圣体

第十六册:论圣事--告解,终傅,神品,婚姻

第十七册:论肉身复活的问题

第十八册:导读手册

第十九册:索引

第二十册:中文版序言,推荐文,名册简介与精华摘要

作者: 圣多玛斯·阿奎那 / 周克勤 

出版社: 碧岳学社/中华道明会

原作名: Summa Theologica

译者: 刘俊余 / 陈家华 / 高旭东 / 周克勤 / 胡安德 / 王守身 

出版年: 2008

定价: NT 20000

ISBN: 9789868453609

谢选骏指出:《神学大全》可以算是一本《神学亵渎》——它用“阐明”的方式蒙蔽了“真理”,用释经蒙蔽了圣经的光辉。这就是魔鬼的作为啊。这就是“西方基督教”对于福音的歪曲。



【002、爱因斯坦确实是苏联特务】


《爱因斯坦的“苏联间谍”史》(铁血军事历史论坛2009/6/3)报道:

导读:[核心提示]调查爱因斯坦的“苏联间谍”史,一度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热衷的课题。为了取得证据,联邦调查局费尽心机。在胡佛收集到的情报里,爱因斯坦是神奇而邪恶的人物,甚至是一个魔鬼。然而关于“爱因斯坦‘苏联间谍’史”1800页的联邦调查局档案,却漏掉了爱因斯坦和一个真正苏联间谍的来往。 

胡佛一直怀疑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30年代是柏林共产党间谍网的总头目,这个念头他从未放弃过。为此联邦调查局从1951年开始对爱因斯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调查。没有结果后又把调查的重点转向爱因斯坦的秘书。怀疑她是个神通广大、有办法搞到原子弹秘密的人。

爱因斯坦是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是个和平主义者,可是他却努力劝说罗斯福总统加紧原子弹的研制,后来又强烈要求他不要使用原子弹;他是个没有尽到责任的父亲,但他却花了大量时间接待和帮助别人的孩子;他是个怀疑论者,但他对电视传教士富尔顿·希恩主教却十分赞赏;他曾说自己的脸皮像大象一样厚,绝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可是他却拒绝接受俄国人给他的和平奖,因为他不愿被人当成布尔什维克。

美国联邦调查局保存了一批有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档案材料,这些材料的收集工作早在1932年就开始了,在1950年发展到惊人的地步。它的总量至少有1800页,远远超过了爱因斯坦的任何一部传记——而且充满了大量虚构的成分。

为什么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要在一个和国家安全毫无关系的人身上耗费这么多的时间和金钱?

更加令人不解的是,有一件直到最近才被发掘出来的事却躲过了联邦调查局的眼睛,这件事涉及爱因斯坦和一位迷人的苏联女间谍之间的恋情。这位女间谍曾试图招募他,而胡佛和他的情报人员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正如他的亲密朋友多次证实的那样,爱因斯坦是个有话直说的人,不论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是在亲朋好友之间,他怎么想就怎么说,从不试图掩盖自己的政治观点或政治活动。

可是胡佛却怀疑爱因斯坦过着一种双重生活。他怀疑爱因斯坦在柏林期间就是一个危险的共产党间谍网的头目,在移居美国之后又开始秘密地研制“死光”武器,有了这种武器,一小股匪徒就能控制整个国家。

关于这种怀疑的详细依据最早出现在一份1942年的联邦调查局报告中。该报告提到,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自称为“爱国者”的情报贩子提供了以下情报:

1938年11月1日,一个名叫‘音乐男孩’的组织在纽约市的比尔特莫尔饭店开会。该会议称:爱因斯坦正在试验一种射线,它将帮助我们摧毁一切武装抵抗——不论是飞机、坦克还是装甲车。有了它,10来个人就能打败500个人;有了它,5%的人就能统治一个国家。

弗雷德·杰罗姆在《爱因斯坦档案:埃德加·胡佛对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发动的秘密战争》一书中确认。

在胡佛的秘密情报来源中,有些是从美国人手里领取报酬的纳粹特务。那个没有透露姓名的“死光”情报提供者很可能是纳粹雇来诽谤爱因斯坦的,当时的德国政府把爱因斯坦视作它的头号公敌。

纳粹同情者们通过一家美国杂志散布谣言,说爱因斯坦是共产党,还说他出席了在俄国召开的共产党代表大会。

事实上,爱因斯坦根本就不是共产党人,也从来没有去过俄国,更不用说参加什么党代会了。

当时胡佛正千方百计试图抓住爱因斯坦的把柄以便证明他是个危险的共党分子。他跟踪和记录爱因斯坦和查尔斯·卓别林、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等著名左翼人士的友情往来。这时他似乎并没有对所谓的“死光”实验给予特别关注。

可是到了1950年的夏天,“死光”的幽灵又浮现出来。这一次谣言经过一个梦想成为科幻作家的报馆编辑加工改造,变得更加活色生香。

有个联邦调查局的探员发现了这篇文章,他随即向胡佛报告:

“根据1948年5月21日的《阿林顿日报》,爱因斯坦教授和‘10位前纳粹科研智囊’举行了一次会议,会议期间,他们穿上石棉衣服观看了一种射线。文章说,在短短的一瞬间,一大块钢就被熔化了。这种秘密武器能够装在飞机上,从空中将整个城市毁灭。文章还说,和这种新武器相比,原子弹只不过是‘小孩的玩具’。”

胡佛没有先去找那家报纸的编辑了解这篇报道的来源,而是叫陆军情报部的C.C.布莱克尼上校去调查这件事。调查证明爱因斯坦无罪。

任何一个了解爱因斯坦的人都会告诉胡佛那篇报道是如何荒唐:对于纳粹,爱因斯坦唯一想做的就是消灭他们,他是永远不会和纳粹或前纳粹在任何事情上合作的。爱因斯坦当时确实拥有二十几项发明,但它们都是无害的,就像电罗经和电冰箱那样。

联邦调查局为爱因斯坦设立的整个档案就像是一锅奇特的大杂烩,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密报,以及由形形色色的愤世嫉俗者、道听途说者、偏执狂患者和持有各种偏见的人所提供的恶毒的捏造。

所有这些都使有关爱因斯坦的神话变得越来越离奇。在他们那被狂想搞得视觉错乱的眼睛里,爱因斯坦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而邪恶的人物,一个魔鬼。没有一个认识他的人会在这个可怕的形象身上看到一丝一毫和他相似的地方。可是联邦调查局却似乎对它信以为真。

至于说爱因斯坦是共产党间谍网的头目,那就更离奇了。爱因斯坦从来就没有加入过共产党。他是个社会民主主义者,他提倡一种国际性的政体以及和平主义的外交政策。虽然他厌恶任何形式的独裁专制,但他确实同情许多共产党人的目标和事业。

联邦调查局在对爱因斯坦的调查上为什么表现得如此笨拙?我们可以从迈阿密国际大学的英文助理教授理查德·艾伦·施瓦茨那儿获得一部分解释。施瓦茨是利用信息自由法案最先接触到联邦调查局爱因斯坦档案(或者说部分档案)的人。

施瓦茨写道:

“也许最令人困惑不解的,是联邦调查局无视历史的做法。对联邦调查局来说,大萧条、纳粹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切好像根本就没有发生过。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至少代表了资本主义的暂时失败,有些人也许会在这次危机或共产主义传播的影响下支持共产主义。可是联邦调查局根本就不考虑这一历史背景。

他们认为,过去的共产党人或共产党嫌疑必然是今天的共产党人,因此必然是对美国制度的威胁。

该档案里的1500页资料(另外300 来页最终也开放了)显示,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力是多么强大、多么普遍。

说到底,这些材料不仅提供有关爱因斯坦的情报和对他的种种影射,而且记录了20世纪 50年代初联邦调查局的心态。”

胡佛甚至相信,爱因斯坦很可能有个儿子住在俄国。

l946年7月,在莫斯科的美国大使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给国务院发了一个备忘录,说有人从犹太人的圈子里听说,俄国科学家彼得·卡皮查已经邀请爱因斯坦移居苏联。

这份文件随即被转交给胡佛。据说卡皮查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说他们俩可以在苏联“这块建立了真正的民主、摆脱了私利的污染、不受资本主义社会阻碍的土地上”共同开展科学研究。

卡皮查还说,不论爱因斯坦需要什么样的资金、实验室、建筑、设备、书籍和助手,苏联都将立即满足他的全部要求。

据说爱因斯坦用希伯莱语给斯大林本人而不是卡皮查写了封回信,他说,在考虑是否接受这个邀请之前,他有几个问题要问斯大林:犹太科学家是否被禁止持有固定的职位?为什么要对犹太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施加显然是不必要的限制?为什么一些杰出的犹太医学教授(列出名单)没有被选入最近成立的医学科学院?

据说莫洛托夫否认反犹主义倾向的存在,并再次向爱因斯坦发出移居苏联的邀请。一些重要的苏联官员因反犹主义被解职,爱因斯坦在信里提到的那些医学教授也被选入了医学科学院。

“大使馆无法确定这件事的真实性,”比德尔·史密斯写道,他认为这些传闻“反映了苏联境内的犹太人对他们受到的歧视感到不安。”

这是个纯属虚构的故事,单凭爱因斯坦用希伯莱语写信这个情节就可以断定它是虚构的。当然,他从来就没有因任何理由去过苏联。

爱因斯坦确实给斯大林写过信,不过是为了人道主义的目的。差不多每天都有人给爱因斯坦写信、打电话或登门拜访,寻求他的帮助。

在他帮助过的人中,有在康奈尔大学攻读物理学的盖伊·冯·达德尔。冯·达德尔的兄弟拉乌尔·沃伦伯格在1945年突然失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帮助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脱被送往纳粹集中营的厄运。他最后一次露面是在俄国士兵的“保护性拘留”之下。应冯·达德尔的请求,爱因斯坦给苏联最高领导写了封信:

亲爱的斯大林先生,我以一个犹太老人的名义请求您尽一切可能寻找瑞典人拉乌尔·沃伦伯格并将他送回自己的国家。

在犹太人遭受纳粹迫害的艰难岁月里,拉乌尔·沃伦伯格是极少数自愿帮助我的犹太同胞的人之一,他冒着生命危险设法营救了几千名犹太人。

联邦调查局的爱因斯坦档案材料指出,一个月后,根据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的报告,斯大林收到了这封信,但是俄国人没能找到沃伦伯格。他的命运至今仍是个谜。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联邦调查局里有任何人读过爱因斯坦写的和他的人生哲学相关的文章,不然的话,他们就会知道他们找错了目标。

正如弗雷德·杰罗姆指出:“总的说来,联邦调查局的档案很少引用爱因斯坦本人的看法。除了他在1947年写的小册子《要原子战争,还是要和平》和几段零碎的话,档案里没有任何他本人写的文章或对他本人的访谈录。”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关于他的报道都是不真实的。如《纽约时报》1937年2月5日刊登的一篇报道提到,爱因斯坦表示,他为那些拒绝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的民主国家感到羞耻。

还有,“陆军军事情报部的记录显示,有关部门建议允许爱因斯坦‘进入有限的需要他服务的研究领域’。这个建议得到了海军的同意,但是在一封1940年7月26日的信中,陆军情报部的乔治·维齐·斯特朗将军声明,陆军不能允许爱因斯坦参加研究”。

另外,“爱因斯坦在1947年说过,法国共产党是法国唯一拥有坚实组织和明确纲领的真正的政党。在这篇刊登在法国共产党报纸的公开的声明中,爱因斯坦批评了美国的军事政策,他表示,国际审察并不足以维持和平”。

胡佛一直怀疑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柏林共产党间谍网的总头目,这个怪念头他从未放弃过。为了把怀疑变成事实,从而把爱因斯坦定为美国安全的隐患,联邦调查局伙同陆军情报部从1951年开始对爱因斯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调查。

联邦调查局没能在爱因斯坦身上抓住任何把柄。于是胡佛又把调查的重点转向爱因斯坦的秘书兼管家海伦·杜卡斯。

胡佛怀疑海伦·杜卡斯是个神通广大、有办法搞到原子弹秘密的人。她的档案也随即猛增到几百页。联邦调查局的人秘密地检测她的来往信件,希望能发现暗藏的密码或用隐性墨水写成的信文。可惜这些努力都失败了。联邦调查局又开始窃听她的长途电话。结果又是白忙一场。

最后,联邦调查局新泽西纽瓦克分部的两个侦探试图查明她是否在1928年到1933年在柏林为爱因斯坦工作期间为俄国人当过间谍。他们到默瑟街112号找杜卡斯谈了一次话。她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而且表现得非常合作。

在一份于1955年3月9日写给胡佛的报告中,他们写道:

“在访谈中,杜卡斯对我们非常友好,回答问题时也显得颇为坦诚。她没有显出任何回避和含糊其辞的迹象……

谈话是遵照局里所建议的小心谨慎的方式进行的。我们给杜卡斯的解释是,这次谈话是想让她帮助我们了解1928年到1933年期间柏林的一些活动。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她意识到这次调查和她本人有关。”

报告还说:“值得注意的是,杜卡斯说,从1928年起,她就是爱因斯坦博士唯一的雇员。从这点看来,G-2的情报来源所提供的关于爱因斯坦办公室拥有一大帮秘书和打字员的情况是不可信的,关于他的资深秘书和苏联情报员有联系的说法也是不可信的……所谓的秘书长或资深秘书极可能就是爱因斯坦的妻子埃尔莎·爱因斯坦,现已去世,或者是他的继女,姓名不详,也已去世。”这里所说的继女是指伊尔丝,很可能是杜卡斯告诉他们的。

杜卡斯谈到爱因斯坦的健康状况很不好,他在冬天患了严重的感冒,他的贫血症迫使他一连几个月呆在家里。

报告还说:“值得注意的还有,杜卡斯谈到了爱因斯坦孩子的情况。如此看来,关于苏联人可能将他的孩子作为人质留在铁幕后面的情报是值得怀疑的。”

在那次友好的长谈中,杜卡斯告诉两位侦探,除了反对希特勒,她对政治没有什么兴趣,也没听说有任何在德国的共产党人试图打入爱因斯坦博士或他的科技界朋友的办公室。她强调说,她在生活中唯一关心的就是爱因斯坦,她完全遵循他的愿望,没有他的允许,她是绝对不会参加任何外界活动的。

两位侦探相信她说的都是实情,他们建议结束调查,理由是“时间间隔太长,缺乏确凿的证据,与此案有关的人都散布在不同的国家,其中许多已不在人世(事实上,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因此,纽瓦克分部将结束杜卡斯和爱因斯坦的案子……除非总部另有指示,将不再重开此案”。

就这样,胡佛终止了他对爱因斯坦的追猎。联邦调查局1955年5月2日的备忘录写道:

“对档案的审核表明,不存在逻辑意义上与此事相关的重要线索,鉴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已经死亡,已经没有必要对此事再作进一步调查。此案就此结束。”

值得思考的是,在这长达20年、耗费了纳税人大量血汗钱的调查中,联邦调查局的决策者从来就没有对爱因斯坦有过丝毫真正的了解。更令人惊奇的是,侦探们如此高强度的调查却漏掉了爱因斯坦和一个真正苏联间谍的来往。

联邦调查局万万没有想到,从1935年到1945年,爱因斯坦和一位非常迷人的苏联女间谍保持了长期的联系。她的名字叫玛格丽塔·科南科娃,41岁,是苏联著名雕塑家谢尔盖·科南科夫的妻子。

玛戈把玛格丽塔介绍给56岁的爱因斯坦时显然不知道她是间谍。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任务是劝说爱因斯坦、奥本海姆以及其他在普林斯顿的科学家向她透露有关原子弹的机密。不过她没有获得任何成功。爱因斯坦事实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透露,因为美国军方不允许他参加曼哈顿计划。

玛格丽塔·科南科娃确实劝爱因斯坦和苏联副领事帕维尔·米哈伊洛夫见过一次面,不过什么结果也没有。爱因斯坦当时也在为美国海军做顾问,为开发新武器提供意见。不过这些武器仍处在初始阶段,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和玛格丽塔或米哈伊洛夫谈过这项工作。

爱因斯坦的密友托马斯·布基说,爱因斯坦从来不知道他处在联邦调查局的监视下,不过即使他知道了,“他也会一笑了之”。

实际上他是知道的。作家弗雷德·杰罗姆谈到,1948年,在保加利亚驻美公使尼森·马约拉博士举办的一次晚宴上,爱因斯坦对波兰驻美大使维尼耶维奇说:“我相信您现在一定意识到美国已不再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不用说,我们的谈话正在被录下来。这个房间已经安装了窃听器,我的房子正受到严密的监视。”果然,他的这番话出现在联邦调查局的爱因斯坦档案里。

亚伯拉罕·佩斯暗示,联邦调查局的做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告诉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杰米·塞延,物理学家们大多知道,他们“受到监视”。

玛格丽塔伪装得非常高明,她显然骗过了联邦调查局。她的身份是雕塑家的妻子,而她的丈夫正在创作一尊爱因斯坦的半身像,这件作品如今就放在高级研究院的大门外。

有两样东西可以证明爱因斯坦和玛格丽塔的恋情:1998年夏天,圣彼得堡为苏联的俄罗斯女间谍——她们大多非常美貌——举办了一次展览,那里有一张玛格丽塔的照片;同年,纽约的索斯比拍卖行拍卖了爱因斯坦写给玛格丽塔的九封情书。

1945年,在玛格丽塔和她的丈夫回到莫斯科之后,爱因斯坦在信里对她说:

“每一样东西都使我想起你:Almar(由两人的名字A1bert和 Margarita合并而成,意指他们两人的东西)的披巾、词典、那个我们以为丢失了的漂亮烟斗,以及我房间里所有其他的小东西,还有那个空荡荡的窝(他在高级研究院的办公室)。”

他在另一封信的结尾写道:

“有空尽快给我写信,让你的爱因斯坦吻你一下。”在第三封信里,针对她对五一节庆典的热情描述,他写道:“我满怀忧虑地注视着这些过分夸大了的爱国情绪。”

索斯比拍卖行书籍手稿部的副总监塞尔比·基弗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玛格丽塔招募了爱因斯坦,“他的本性决定了他不会跳进那个陷阱”。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或联邦调查局怀疑她是个间谍。专家的看法是,虽然他爱上了她,但他并没有成为她的俘虏。爱因斯坦不是叛徒。

显然,玛格丽塔既没有把爱因斯坦变成一个叛徒,也没有使他相信她对苏联国内状况的虚假描绘。

谢选骏指出:上述就是共产党中国宣传机构为爱因斯坦所做的开脱,这恰恰说明,爱因斯坦确实是一个地下共产党,就像钻在老鼠洞里的宋庆龄一样。

《爱因斯坦说中国人不像“人类”》(2018-06-13 转载  环球时报)报道:

最新出版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旅行日记揭露了这位科学巨擘鲜为人知的一面:他发表过一系列有严重种族歧视倾向的言论,包括针对见到的中国人。据英国《卫报》12日报道,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新书记述爱因斯坦1922年10月到1923年3月的亚洲之旅,以及他在此期间的一些思考。

“种族歧视是白种人的弊病”,曾发表这番言论的爱因斯坦,在私人日记中将中国人形容为“勤劳、肮脏、迟钝”。他写道,中国人吃饭时不坐在凳子上,而是蹲着吃——就像欧洲人在丛林里解手时一样——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得悄无声息且一本正经。他说:“就连中国的孩子们看起来都无精打采、呆头呆脑。”在描述完中国人子嗣众多和“繁殖力旺盛”后,爱因斯坦写道:“如果其他种族被中国人取代,那就可惜了。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缺乏思想将是无法言说的凄凉之事。”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爱因斯坦论文项目高级编辑罗克斯伦茨表示,爱因斯坦旅行日记中的很多言论让人不快,尤其是他对中国人的内容,“这些言论和爱因斯坦的伟大人道主义偶像形象对比强烈”。罗克斯伦茨说,爱因斯坦在日记中比较放松警惕,他此前并不打算出版这些日记。

爱因斯坦在提及中国人时还写道:“即使那些像马一样辛劳工作的人,也不会让人觉得他们意识到痛苦。一个像羊群一样的特殊民族,更像是机器而非人类。”他还说,“这里的男女没什么差别。我就纳闷,中国女性有何种魅力,让这里的男人失去免疫力,繁衍出这么多后代。”

相比之下,爱因斯坦对日本人的印象更积极。但罗克斯伦茨在该书序言中说,爱因斯坦将日本人、中国人和印度人统称为“智力低下”和劣等民族,这完全是种族主义言论,而“中国人可能会取代其他种族”这一评论是最明显的例子。不过他也为爱因斯坦辩护说,“我们必须知道,他是那个时代的一部分”。

德国新闻电视台13日说,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种族主义在欧洲的确非常普遍,即便一名犹太裔大科学家也会深受其害。不过该媒体指出,人们也不能根据今天的政治正确标准来衡量一百年前的评论。

德国《明镜》周刊认为,爱因斯坦对中国人的结论总体上“令人遗憾”。其网站文章的相关评论多达4页。有网友说,“爱因斯坦描述了他的观察,并将其推广到全体中国人,这并不好。”还有人说,“中国人肮脏而沉闷?那么当第一批欧洲人来到中国并发现一个繁荣的国家时,情况恰恰相反。中国人认为那些欧洲人是野蛮、不道德、发臭甚至肮脏的。”大多数网友认为,应该从历史角度看待这些言论。一名网友说,爱因斯坦只是他那个时代的孩子,其言论不该被过分夸大。

谢选骏指出:上述就是共产党中国宣传机构为爱因斯坦所做的再次开脱,这更加说明,爱因斯坦确实是一个共产党。“他是那个时代的一部分”,就是共产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他那个时代的孩子”,就是共产国际领养的国际孤儿——这些孤儿包括了中国的“五四”一代。那个时代的人在世界大战的压力下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病急乱投医,产生了种种极端主义,也产生了爱因斯坦这样的超级骗子。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爱因斯坦对中国人的厌恶,和毛泽东对中国人的改造,都是出于共产党国际组织的秘密指令,是一个全球阴谋的不同部分,遥相呼应着。



【003、柏拉图的无知】


“震动台湾的春宫完整视频流出”(2016年3月30日,苹果日报)说,自称“行动艺术家”、被网友封为“做爱哥”的杨士毅,上月元宵节和曹姓女友带着友人小孩,在台南月津港灯节当众演出“皮影活春宫”,被警函送侦办。杨今晨在网路发布完整版影片,称是受柏拉图地穴寓言而有拍片灵感,因现代人受手机等物影响,认知知觉已遭扭曲,就像被困在山洞的囚犯,以为由他人刻意操控的影像是真实世界缩影,其实却是被蒙在鼓里,离现实远之又远。

杨士毅(33岁)虽引用哲学寓言,解释这次行动的含意,但其前女友仍在影片最后气得私讯他:“警察(因活春宫案)找上我家了你跟哪个新女人拍片?”还抛下狠话说:“以为你变了,但根本没变”似乎仍无法接受杨的思想。

杨士毅上月22日和曹姓女友(24岁),及澳洲籍友人、澳洲友人的小儿子,从桃园南下到台南盐水看蜂炮、赏花灯,却“一时兴起,想上台展现肌肉”,因发觉女友和小男童也在台上,“瞬间灵感涌现”,与女友在台上模拟各种男女做爱动作,并请友人摄影,以便日后可把影片放置网路供人浏览。

杨士毅将剪辑过的完整版于今天凌晨PO网,提到因这影片使自己又被捕,他和女友等人因此到警局报到,并对其灵感来源的“地穴寓言”做了长篇大论说明如下:

柏拉图地穴寓言启发我念哲学:一群囚犯被困在山洞,一生都看着墙上虚幻的影子,以为那就是唯一的真实世界,却不知有人在火前面操控木偶。

他们完全不晓得外面、实体的人、动物和太阳长怎样,其实真相就是我们完全无法知道真相,现实的本身你是无从了解的,因为东西经头脑过滤后,也只不过是脑细胞里的化学成分投射在头壳里的影像,我们的头壳就是那个山洞。

头脑在暗暗的头壳里不能直接感受到外面的世界,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都只是萤幕(脑子)上面的画面,现在科技发达,日常生活有更多媒体、手机和电脑的萤幕,导致认知和知觉上更多层次的扭曲。

在寓言里,苏格拉底走出山洞看到了外面的一切、事实的真相,当他回山洞告诉大家,结果大家把他抓去关,以为他疯了。

人生是一场戏而我们都在看图说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影客观角度,没有谁对、没有谁错,(穿插灯会照片)这些灯笼就像你的思维,里面的灯光是你的意识,可是烟火就是纯意识,如果你没有心智的束缚,你的意识就可以完全地自由。

……

谢选骏指出:上述的闹剧,其实源于“柏拉图的无知”。

柏拉图虽然冒名苏格拉底发言,却不懂得苏格拉底的无知才是真实的。而柏拉图的理念其实才是无知的体现。

不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还是其他人,都不可能走出自己的洞穴,都无法看见宇宙的真相。

如果不明白这个,就会陷入“柏拉图的无知”。

如果不明白这个,就会产生后来的西方哲学源于“柏拉图的无知”所出现的所有闹剧,以及种种向西方寻求真理所产生的“东施效颦”的闹剧。



【004、包公黑人考】


《包拯其实脸不黑,是个美男子,头上也没有月牙》(2017-02-26 亭殿阁)报道:

在人们心中,包拯一直是清正廉洁的形象,关于他的传说也是比较多的,特别是他的身世,额上的那一道月牙,以及黑脸形象。人们对此津津乐道,民间的小说和电视剧更是将其传的神乎其神,包大人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包拯的身世——关于包拯的身世之谜,自然是千奇百怪。有人说,包拯是文曲星下凡,那时宋朝民不聊生,宋仁宗乃赤脚大仙下凡,他吵着要文曲星下凡辅助,玉帝准许。于是文曲星前往南斗星君处领脸谱,然而南斗星君在和人下棋,没理会文曲星,于是文曲星自个儿随意拿了脸谱,便下凡去了,却不想拿的是武士黑脸脸谱。也有传说是这样的,包拯家境十分贫穷,出生时奇丑无比,脸十分黑,而且额头上就有月牙胎记,他妈认为是怪胎,想要把他活埋,但他的大嫂不这么想,而是偷偷抱走包拯,将他寄养。虽然他的父母遗弃,但他的大嫂将他抚养成人,才有日后的故事,这个版本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中常见。

当然,事实上的包拯,出生在官宦家庭,父母对其十分宠爱,而且是一名美男子,并不是传说的那样一副黑脸月牙模样,丑陋无比。他的父亲在24岁时就中进士,而包拯在28岁也考上了进士甲科。包拯的孝道也广受称道,包拯的父母希望包拯留在身边,于是他毅然辞官回家孝敬父母,直到父母离世,守丧时间已满,才回到官场。

包拯真的很黑吗?——不管是电视上的包拯,还是民间的口口相传,包拯就像非洲人一样黑,像锅底灰一般。甚至有人调侃,包拯是黑人血统。电视剧里刻意通过黑脸的形象,让人们形成了这样的认知。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历史上的包拯并不黑,反而是个美男子,面容清秀,颇为英俊,最早被黑是因为中国戏曲,因为戏曲里面的红与黑,代表的是正义与无私,而包拯就是铁面无私的代表,断案英明,进谏不惧,代表着一种正义,因此,就逐渐演变为了黑脸。宋朝的欧阳修也曾这样评价包拯,“素少学问”。当然,并不是说包拯没有知识,而是指包拯不通人情世故,不懂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正是这一点,才让包拯在断案时不受影响。

包拯的月牙怎么来的?——关于额头上的月牙,想必都比较好奇,有人说包拯是天上的星宿,因此额头有一月牙很正常。也有坊间老人说,包拯小时候命苦,他的嫂子收留了他,但又害怕他争夺财产,于是起了害人之心,她让包拯下井拾首饰,而包拯不小心撞到了石头,在额头上留下了月牙状的伤疤。

当然,还有传说认为,包拯小的时候常放牛,一次出门放牛,遇到了富家子弟,不小心被他的马踢到了额头导致留下印记,还有的说是被驴踢的,具体是如何留下的,这里暂不解释。也有说法称,包拯夜间要去阴曹地府断案,而月亮代表夜间,这个解释也比较勉强。

而事实上,真实的包拯额头上并无月牙,包公脸谱出现月牙,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小说盛行,关于包公的传奇故事也多了起来,本来包公的形象只是黑脸上画两道白眉,但估计是觉得表现不够完美,就在额头上画了一个日月太极图,到后来只剩下月牙了,而这也是有寓意的,他暗示给黎明百姓带来光明。关于包公脸上并无月牙的证据,可从很早的安徽合肥包公祠找到答案,那里有一幅包拯老年的画像,额头并无月牙。民间传说就只是民间传说,并不能当真,没有多少的依据可言。很多古代的人物都被神化,甚至妖魔化,而现实中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谢选骏指出:《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上文作者娓娓道来,就像他见过包拯一样。其实呢,他不过犯了“尽信书”的毛病。

包拯,999年(真宗咸平二年)生,1062年(仁宗嘉佑七年)死,北宋庐州肥东(今合肥)人。别名包文正、包希仁、包青天、包龙图、包黑子、包公、包府千岁、阎罗天子……官至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封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色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被后世称誉为“包青天”,将他奉为神明崇拜。中国民间信仰传其为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之一,亦称森罗殿主及阎罗天子、包府千岁、文曲星君、马国公。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此外,其形象传说为黑面,故此亦被称为包黑子、包黑炭。

谢选骏指出:安徽合肥包公祠里供奉的包公像,是一个白面长须的清秀书生,而故宫所藏的包公画像也证明包拯并不是黑脸。所谓的黑脸,更多的是民间因其“铁面无私”而进行的演绎和想象罢了。但其实呢,现在的广州城里,就有几十万黑人,生下了众多杂种。自从郑和下西洋以来六百年,又不知多少黑人移民了中国。宋朝的官员包公,虽在明朝的太监郑和以前,但是唐宋难道就没有阿拉伯人贩运黑奴来到中国?阿拉伯人盛行奴隶贸易,众所周知远道来华,在广东福建一带开设大量商埠。唐代即有昆仑奴的记载,黑人来到中国并不特别稀奇。所以我认为,不能排除包公有黑人血统的可能,因为黑皮卷毛体胖的相貌,在华人中确确实实不乏其人。



【005、贝多芬是大音希声的附体】


《贝多芬:双耳失聪仍谱写出不朽杰作的秘密》(BBC 2020年12月16日)报道:

贝多芬认为音乐可以表达情感和思想,所以是艺术不仅是娱乐。1824年5月7日,维也纳皇室贵族及文化精英聚集在维也纳肯恩顿门大剧院,观赏由维也纳皇家宫廷歌剧院管弦乐团首演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人们对这部交响曲的期待非常高,因为贝多芬已经很久没有创作交响曲了,不仅如此,他也已经有12年没在舞台露面了。

贝多芬终于出现了。而且,这也是第一次在演奏交响曲的过程中加入歌手演唱的新模式。贝多芬背对着观众,伴随着音乐用全身肢体语言激昂洋溢地指挥着。他如此投入,以至于到音乐结束时他依然没有停下来。直到一名独奏手走近他,让他转过身面对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贝多芬此刻已经耳聋,听不见任何声音。尽管耳聋,贝多芬仍创作出不朽的音乐。

那贝多芬是如何在台上指挥的呢?对此有不同的说法。牛津大学音乐教授滕布里奇对BBC解释说,一种说法是,虽然贝多芬站在指挥台上指挥,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位音乐指挥协助他。滕布里奇说,那时人们已经知道贝多芬的听力状况,因此,不敢指望他指挥了。《第九交响曲》很长很复杂,贝多芬又听不见,可想而知很可能会出现一片混乱。

还有,当时乐团并没有多少时间对新曲子进行排练,但这在当时很典型。滕布里奇表示,综合以上这一切,演出能如此成功已经非常不错了。这一刻既代表了贝多芬一生的荣誉,同时也象征着他的悲剧。

贝多芬250年前出生于德国的波恩。但他出生的准确日期似乎不太确定,有人认为是1770年12月16日,但据记录记载他是在12月17日受洗的。贝多芬是一位极具想象力,充满激情和力量的作曲家。他的性格复杂并自相矛盾。他成长于欧洲政治动荡时期,其中包括拿破仑战争。

尽管出生于德国,但他被公认为是维也纳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能与同时代的莫扎特、海顿、舒伯特和维瓦尔第齐名非常不简单。滕布里奇说,贝多芬相信音乐绝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的意义要比那深远得多。贝多芬认为音乐可以表达思想与情感。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滕布里奇认为贝多芬在把音乐升华为艺术形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贝多芬给人的印象是暴躁易怒、自私、自恋、吝啬、不善交际、不修边幅、爱情不得意、闷闷不乐、酗酒和有疑病性神经症(hypochondriasis,总怀疑自己有病)。滕布里奇解释说,这也是贝多芬浪漫之谜的一部分。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贝多芬是一位饱受情感煎熬以及病痛折磨的艺术大师。

人们把他描绘成视艺术高于一切的音乐大师,有着超出凡人想象力的创作能力,一位天外奇才。贝多芬一生疾病缠身。虽然贝多芬性格比较难相处,但实际上也很让人同情,因为贝多芬一生饱受各种疾病折磨,包括不得不忍受一些极其可怕、甚至适得其反的医学治疗。许多专家后来进行了大量的法医调查,试图确定他到底都有哪些病,这些病是否与他的耳聋有关系,以及如何影响他的性格和音乐创造力。

在BBC国际台制作的一部《解剖贝多芬》的纪录片中,英国神经外科医生马什列举了一份贝多芬疾病的详细清单。根据这份清单,贝多芬患有肠炎、大肠激躁症、剧烈腹泻、惠氏病(又称惠普尔病,Whipple's disease)、慢性抑郁症、汞中毒以及疑病性神经症。

1827年3月27日,也就是贝多芬去世后的第二天,当时的名医瓦格纳对贝多芬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他的腹部肿胀,肝脏严重受损,已经萎缩到正常肝脏体积的四分之一,这是由酗酒引起的典型肝硬化。贝多芬家人有酗酒家族史,他祖母和父亲都曾酗酒。但滕布里奇教授解释说,贝多芬经常在社交场合喝葡萄酒,但这在当时很正常,因为饮用水不卫生。

美国加州另一位研究人员梅瑞迪斯在分析了贝多芬的头发标本后还发现,贝多芬还有可能有铅中毒,而它与饮酒有关。当时的酿酒商经常用含有铅的酒桶发酵葡萄酒汁,这种做法在当时很普遍,因为这样酿出来的葡萄酒粘稠甘甜。然而,这种做法却无意中伤害了顾客。铅中毒可以导致神经损伤。虽然无法证明贝多芬是否有神经受损。

贝多芬在耳聋后解释了自己对完美的追求和渴望。根据瓦格纳医生的尸检报告,贝多芬的听力严重受损。梅瑞迪斯对BBC表示,贝多芬的耳聋可能与他消化系统的疾病有关,因为发病日期正好吻合。而且,贝多芬一直抱怨头痛和发烧。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马考维阿克博士还提出了另一种理论,他认为贝多芬的耳聋有可能是先天性梅毒导致的副作用所引起的。马考维阿克博士认为,是它导致了贝多芬的肠胃疾病和耳聋。但前面提到的神经外科医生马什并不认同这一观点。马什表示,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证据,只不过是传闻而已。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贝多芬的听力问题在1797-1798年之间就开始了。1802年,贝多芬遵从医嘱离开维也纳到附近小城海利根施塔特休养。

贝多芬在这里给自己的两位兄弟写信,透露了自己想自杀和不想见人的念头。这封信后来成为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Heiligenstadt Testament )。在信中,贝多芬讲述了自己如何在6年前开始饱受耳聋的困扰和痛苦,医生不仅无法医治他,而且症状越来越厉害。贝多芬还解释了为什么他不愿意接近人,因为不想让人知道和注意到他的耳聋。这也解释了他行为古怪的原因。但贝多芬并没有寄出这封信,它是在贝多芬死后在他的一些文件中被发现的。

贝多芬的听力是逐渐丧失的,一开始他无法听到某些频率,直到最后丧失了大部分听力。到1818年,贝多芬已经很难听懂别人所说的话,因此他就让人把问题和评语写下来。但有些轶事显示,在他去世前他仍能捕捉到某些声音,比如一些尖叫声音。

但贝多芬并没有因为耳聋而停止创作,而且还创作出了最富表达力、生动感人和试验性的曲目(比如,第九交响曲加入合唱部分)。滕布里奇教授表示,在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中,贝多芬相信生命依然有价值并决定继续音乐创作。他还相信音乐能够拯救自己。

贝多芬继续用钢琴来创作音乐,但他的大脑则是最强大的乐器。滕布里奇解释说,别忘了音乐家依赖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创作,也就是说他们脑子里可以听到自己想创作的声音,而且贝多芬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写音乐了。滕布里奇补充说,虽然贝多芬听不到外部世界的声音,但他仍可以听到自己脑中的音乐,他的大脑音乐能力并没有退化。

力量与激情——实际上,一些现代专家认为正是双耳失聪反而在许多方面增强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天赋。英国失聪作曲家理查德对BBC表示,如果你听力不行,你会更加借助音乐演奏人来表述你的作品。理查德说,贝多芬失聪后所创作的音乐更加欢乐激昂,音乐线条也更加清晰和突出。

贝多芬可以通过演奏他曲目音乐家的身体语言和活力来判断自己的音乐,这也是贝多芬对音乐演奏者所要求的。贝多芬失聪后的音乐作品有了动人心魄的品质。这些音乐令人心碎、感人。例如,他最后的作品《a小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Heiliger Dankgesang,string quartet No.15, Opus 132,也称为海立根感恩颂)具有令人惊讶的振奋人心的效果。贝多芬想通过这部作品感恩上帝帮助他从疾病中恢复过来。

人道与希望——“欢乐颂”体现了贝多芬的政治和社会理想。滕布里奇教授说,虽然有不少证据显示贝多芬不爱交际和有各种疾病,但贝多芬还有另外一面:友善和风趣。滕布里奇表示,这些都展示了贝多芬的人道素质。贝多芬还在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刻创作了“欢乐颂”,这显示他对未来抱有一线希望。而他后期的作品中也都有表达希望的主题。还在孩童时期,贝多芬就渴望能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谱曲。他最后终于在第九交响曲中实现了这一夙愿(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滕布里奇解释说,席勒“欢乐颂”中所表达的博爱和幸福也正是贝多芬在现实政治和社会中所希望看到的。而且,直到生命最后贝多芬一直都没有放弃希望。滕布里奇教授提醒说,这是人们所不能忽略和忘记的。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去世,年仅56岁。维也纳全城出动参加他的葬礼。

谢选骏指出:贝多芬是一个大俗人,所以维也纳才会全城出动参加他的葬礼。相形之下,莫扎特就要高级一些,所以没有多少人给他送葬。但无论如何,贝多芬还是因为耳聋而受益匪浅了,莫扎特就没有这个福气。因为《老子道德经》说了“大音希声”,而贝多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附体。至于贝多芬“最后的作品”《a小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Heiliger Dankgesang,string quartet No.15, Opus 132,也称为海立根感恩颂),恕我直言,不敢恭维,令人昏昏欲说,哪有什么“惊讶的振奋人心的效果”。

网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报道: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中写着“大器免成”,不是“晚成”。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白话翻译: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解释

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或作“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最好的形象是没有形象”)。 

解释:人的听觉是有范围的,超出范围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小于范围听不到,大于范围也听不到。宇宙的形状无法用人的所见所闻去描述,因为这样大的形象就是无形。

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不可形容。”

“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

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七种解释:

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

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

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

四是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

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

六是认为没有声音就是最强音,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

七是认为强大的声音是很让人仰慕和稀奇的声音。

详细解释

“大音希声” 一语来源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译文: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非人为造就,[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非人为造就,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老子》认为音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一类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乐。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为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虽然是动听的,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宜提倡。

笔者认为,“大音希声”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二是,《老子》以“大音”来排斥和其相对的“五音”,以无声之乐来排斥有声之乐,以达到取消一切有声之乐的目的也是可以看到的。三是“大音希声”提出的追求自然的思想,也是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

综合老子全书的思想,可以看出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就是关于矛盾双方独立统一的相互转化。老子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对我们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有帮助。

“无声”、“无形”本来是虚空的东西,谈不上“大音”、“大象”。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大音”、“大象”至少有一个负载它们的实体,才能显示其“大”。

既然“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可道非常道”,人又如何能够知“道”呢?老子本“道法自然”的思路,建议人们以自然中的事例来理解这种隐藏无名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大量地描述自然(包括“社会”)中的“事例”来道破天机,比如为了澄清万物生于“有生于无”的道理,老子描述了“车毂”、“容器”、“房子”等自然“事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当老子说有了车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时;当老子说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时;当老子说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时,老子所描述的这些“事例”皆有助于人们对于“无形”、“无名”之道的领会。无形之“象”(或“道”)无法直接道说,“象”与“道”就有通过“某事某物像什么”(事例)的方式来获得显现。虽“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却可以经由“事例”领悟“道”之存在。

日本作家不系舟作品《愚术》(又称大戏法)中也有提到。

谢选骏指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其说是“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不如说是解释了人耳和眼睛的局限性。“大方无隅,大器免成”,也是类似的意思——可以说是解释了人心和思维的局限性。



【006、彼拉多是一个佛教徒】


本丟·彼拉多,罗马共和国驻在巴勒斯坦的总督,杀害耶稣基督的直接凶手(间接凶手是犹太教徒)——他怎么会是一个佛教徒呢?

我判断此人,即使组织上不是一个佛教徒,思想上也是一个佛教徒或类似佛教徒,是因为他的两句经典格言:

1、什么是真理呢?

(《约翰福音》:彼拉多又进了衙门,叫耶稣来,对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回答说,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彼拉多说,我岂是犹太人呢?你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你作了什么事呢?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在这里,耶稣实际上否认了别人误认他是犹太人的说法。]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彼拉多就对他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在这里,耶稣承认自己是王者。]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说了这话,又出来到犹太人那里,对他们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但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他们又喊着说,不要这人,要巴拉巴。这巴拉巴是个强盗。)

“什么是真理呢?”——这是典型的佛教虚无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真理”。

2、 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

(《马太福音》:巡抚有一个常例,每逢这节期,随众人所要的,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当时,有一个出名的囚犯叫巴拉巴。众人聚集的时候,彼拉多就对他们说,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是巴拉巴呢?是称为基督的耶稣呢?巡抚原知道,他们是因为嫉妒才把他解了来。正坐堂的时候,他的夫人打发人来说,这义人的事,你一点不可管。因为我今天在梦中,为他受了许多的苦。祭司长和长老,挑唆众人,求释放巴拉巴,除灭耶稣。巡抚对众人说,这两个人,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呢?他们说,巴拉巴。彼拉多说,这样,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他们都说,把他钉十字架。巡抚说,为什么呢?他作了什么恶事呢?他们便极力地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众人都回答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犹太人自己创造了“反犹主义”。]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

“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这是典型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看来彼拉多不仅是佛教徒,还是一位熟练的禅宗哲学家。

佛教命运的历史沉思

Historical Ruminations on the Destiny of Buddhism 〔以上用斜体〕

谢选骏 编著

2016年第一版

基督教文存之八

内容简介

本书搜集了作者谢选骏三十年来有关佛教的55篇文章。上卷是他成为一个基督徒〔1996年〕之前的作品;下卷是他成为一个基督徒〔1996年〕之后写作的。但是上卷和下卷的观点却有相当一致,从中看到:作者的论述并非发自宗派的立场,而是出自真实的感想。

佛教的历史命运,就是作为第二期中国文明的要素而传播到了整个东亚。而后随着第二期中国文明的结束,佛教也在中国趋于衰落。

Synopsis

This two-volume book anthologizes 54 articles by Mr. Xie Xuanjun over thirty years. The first volume consists of works before he became a Christian in 1996, and the second volume consists of works after he became a Christian. But the views in the two volumes are quite inter-consistent, indicating that the discussions contained therein do not proceed from sectional positions, but rather from genuine feelings. Buddhism,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was spread throughout the East Asia, and started to decline in China with the end of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目录

〔上卷·1979年〕

第一篇

印度东方的宗教之作为战略

〔《印度佛教起源于中国原始萨满宗教思想考》〕

第二篇

佛教与社会主义

第三篇

小乘与大乘

第四篇

佛教是极端的人本主义

第五篇

自寻烦恼的权力

第六篇

佛教与虚无主义

第七篇

佛教狂人

第八篇

佛教排斥一切欲望

第九篇

死后的生命观

第十篇

佛性与神性

第十一篇

轮回与现世报

第十二篇

在佛教的深层观念中

第十三篇

“净土”的观念起源于一个奇特的错误

第十四篇

禅宗有两个特点

第十五篇

涅槃。这是佛教的理想境界

第十六篇

无神论者的造神运动

第十七篇

佛教与万神殿运动

第十八篇

基督与佛,汇归中国

第十九篇

蓝色的思想

第二十篇

佛教与第二期中国文明

〔下卷·2016年〕

第二十一篇

转世轮回与图腾崇拜

第二十二篇

佛教与婆罗门教

第二十三篇

佛教与基督教的创世比较

第二十四篇

超人与魔鬼阿修罗

第二十五篇

佛性与原罪

第二十六篇

佛陀出家的“托尔斯泰路线”

第二十七篇

从“开光”看宗教裁判的作用

第二十八篇

中国的佛教为什么衰落?

第二十九篇

灭佛在文明史上意味“吸收”

第三十篇

佛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斗争

第三十一篇

印度教庙妓与欢喜佛

第三十二篇

基督教与佛教的礼仪比较

第三十三篇

佛教与基督教传播中国的历史年表

第三十四篇

从佛理诗看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存在

第三十五篇

陶渊明的双重性格

第三十六篇

读《大唐西域记》所思

第三十七篇

佛教与科举制

第三十八篇

禅宗公案与三位一体

第三十九篇

从思想主权升级《心经》

第四十篇

宋儒的双重人格

第四十一篇

蒙古是佛教的消解者

第四十二篇

佛教总统与盗墓专家

第四十三篇

佛教亡国论

第四十四篇

康熙的无知

第四十五篇

白莲教与髑髅地

第四十六篇

“梁启超说佛”之迷误

第四十七篇

草菅人命的哲学意义

第四十八篇

基督教化的佛教运动

第四十九篇

佛教也是一个家族企业

第五十篇

日本的两个举世无双

第五十一篇

福山的无知

第五十二篇

毛泽东像章窃取北魏佛教艺术

第五十三篇

戏子与活佛,活佛与戏子

第五十四篇

如来佛的掌心与地心引力

〔三期中国文明的不同精神状态〕

第五十五篇

永恒轮回与末日审判

后记

一神论何以优越于多神教

附录之一

《三经论》及其十三条注释

附录之二

小溪:读谢选骏先生的《三经论》



【007、俾斯麦是中国需要的稻草人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011年2月20日文章《俾斯麦是中国需要的人吗?》,作者为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他说:

一个以俾斯麦外交政策为模式的中国有资格成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世界秩序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吗?除非忽略确立德国主导欧洲秩序所付出的代价、铁血首相的手段以及在其离任后降临到欧洲头上的遭遇,才有可能。 

德国当年的统一及所带来的后果更多是值得后人警戒而非仿效的榜样。但西方的中国观察家仍热衷这个话题。那些对中国野心心存疑虑的人警告称,正如德国将欧洲推到一战边缘,一个强大的中国会扰乱地区力量平衡,引发亚洲激烈竞赛;乐观的人则表示,俾斯麦的良性、低调战略使欧洲维持了20年和平。一个沉迷于俾斯麦的北京将尽其所能推动与亚洲国家合作,打消外界对其实力和意图的担忧。许多中国人认为,俾斯麦提供了可供效仿的例子。德中超乎寻常的相似经历是铁血首相令一些人着迷的原因。他们认为中国应在世界范围复制俾斯麦成就,以确立牢不可破的地位。中国战略学者对俾斯麦的热衷也许并不普遍,但北京无疑正研究德国历史并从中汲取灵感。 

俾斯麦发动的魅力攻势修补了德国作为劫掠者的形象,减轻了外界对德进攻性的担忧。这就如同近年来的北京,将一个崛起的中国描述为亚洲国家不应惧怕的良性大国。但猜测中国未来的西方观察家不应为此感到宽慰。的确,俾斯麦推行了旨在保持欧洲现状的外交政策,但这是在摧毁旧有体制、确立对德有利的体系后才这样做的。按俾斯麦方式行事的中国,将乐于摧毁现有国际体系。但任何一个替代体系都不会像现有体系一样令亚洲受益,一个新的亚洲秩序有可能像德意志体系一样脆弱不堪。 

中国决策者们或许正在发展有形力量,但亨利·基辛格认为,北京并没摧毁美国主导的现有秩序的意愿。另有学者则认为,中国的进程已经开始,数十年遵循“韬光养晦”策略后,北京启动了旨在重塑全球体制的“走出去”战略。它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在改变世界。它已成了一支革命性力量。确保其自然资源的供应不仅需要精密的贸易和发展战略,还需要更广阔的军事战略。 

将中国视为俾斯麦式的力量,这是一种可能性。但北京的目标或许更为有限。它可能只是试图在地区层面复制俾斯麦的成功,但并不触及美国主导的更为庞大的体系。如此一来,中国就成了国际关系学者们所说的“修正主义”力量,试图按其利益(部分)调整体系,而非全盘颠覆。即便如此,亚洲秩序也将朝着不利于美国及其盟友的方向改变。华盛顿、东京和其他亚洲国家不应轻视这种可能性。铁血首相给中国观察家们提供了绘制北京外交和战略轨迹的工具。中国学者和官员如何理解其中利弊将给其未来外交带来影响。

谢选骏指出:基辛格这位德国难民应该熟知,俾斯麦不过是一剂麻醉药,威廉二世和希特勒迟早会登场的,如果不是英美的遏制,德国自己是不会真正克制的。但是基辛格为了逃避美国历史说他对毛泽东政权“养虎遗患”的审判,正在采取俾斯麦的策略,尽量提供麻醉药,说北京并没有摧毁美国主导的现有秩序的意愿。

我们都知道,这当然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说法。我在这里可以负责任地说,不论是中国的民族主义者还是中国的共产党残余,都是热望着“摧毁美国主导的现有秩序”。也许不是摧毁美国,而仅仅是摧毁美国主导的现有秩序,如果美国不去阻拦中国崛起的步伐的话。这不是从现在开始的中国梦,这从百年之前的辛亥革命之前的躁动就开始了。不信的话,看看邹容的《革命军》吧。

如此看来,俾斯麦不是中国需要的人,俾斯麦只是中国需要的稻草人。

网文《奥托·冯·俾斯麦》报道: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申豪森公爵(Graf von Bismarck-Schnhausen;1865年),俾斯麦亲王(Fürst von Bismarck;1871年),劳恩堡公爵(Herzog zu Lauenburg;1890年)。出生于德意志邦联申豪森,逝世于奥米勒弗里德里希斯鲁。于1867年至1871年出任北德意志邦联宰相。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成为德意志帝国宰相,直至1890年辞职告终。

作为一名政治人物,他首先为普鲁士地区以容克阶级为主的保守派利益发声,并成为他们的代表,借此拓展自己的名声。随后在保守时代中成为一名外交官。1862年普鲁士宪政危机期间,他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为首相。在与自由派的斗争中,俾斯麦无视议会的存在,在1864年到1866年间连续对丹麦、奥地利开战,让普鲁士为主的小德意志变成德国问题的解答。借由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他促使了德意志帝国成立。

作为宰相,俾斯麦为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制定了许多新颖的政策,尤其是其“铁血政策”,更因此被史学家和人们称作“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军人的鲜血,可指战争)。于1862年至1890年(于1873年短暂中断)担任普鲁士首相,为德意志帝国贡献良多。对外他致力于欧洲的权力平衡。

俾斯麦在1861年掌权后,其国内政策可以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温和派自由主义者结盟,并推行许多政治改革,包括引入民事婚姻等,以此与天主教会相对抗。1870年开始,俾斯麦开始与自由主义者划清界线,转向实施保护政策和经济干预政策,并建立社会保险系统。在1880年代时,更推动社会党人法压制社会主义者。俾斯麦与1888年登基的威廉二世,一直有着诸多不合,使得俾斯麦在1890年被后者解职下台。

卸下宰相职务的俾斯麦,在政治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并常常批评其后继者的政策。此外,他为自己撰写了名为《回忆与思考》的自传,里面描述了他记忆中,自己为德国还有德国人民的诸多贡献,以及自己会不断地为德国和德国人民做出贡献。

一直到20世纪中叶,史学家对俾斯麦的评价一直都是相当正面,或多或少体现了其理想化民族主义者的特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俾斯麦的批评开始出现,认为德国民主发展的失败,以及德意志帝国不正确的国家结构,俾斯麦都脱离不了干系。近几年对俾斯麦的评论,逐渐跳脱这种两极化的对比,开始平等的探讨于其政策的成就和缺点,并将之与当代的政治结构和进程相对比。

由于其对德国统一的贡献,加上卓越及伟大成就,俾斯麦最后获昇任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九,次于第八伟大的印刷术发明者约翰内斯·古腾堡。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省施滕达尔内,阿尔特马克小镇申豪森(今处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申豪森堡。其父名为斐迪南·冯·俾斯麦(Ferdinand von Bismarck,1771–1845),是一位地主、传统容克,以及退休骑兵上尉,母亲则名为威廉明妮·露易丝·门肯(Wilhelmine Luise Mencken,1789–1839)。俾斯麦的父亲为俾斯麦家族的一员,俾斯麦家族自18世纪便已存在。一个世纪以来,俾斯麦家族在后波美拉尼亚的诺加德郡拥有3处房产和土地。俾斯麦的母亲与其父亲的出生背景大为不同,自小生活在中产阶级的家庭,其父阿纳斯塔修斯·路德维希·门肯为腓特烈二世的内阁秘书,而门肯家族曾孕育出数位学者和政府高官。俾斯麦有一个比他年长的哥哥和一个妹妹。哥哥名为伯恩哈特·冯·俾斯麦(1810-1893),后来也担任多个行政首长职位。妹妹则叫做玛文娜·冯·俾斯麦(Malwine von Bismarck)。1816年,俾斯麦一家搬迁至位于斯德丁(现斯塞新)东北方、波美拉尼亚奈弗夫(Kniephof;现波兰柯纳泽沃)的庄园,当时该地属于后波美拉尼亚。俾斯麦的童年就在该地的田园中度过。

一般人会因为俾斯麦著戎装的样子,而认为俾斯麦是典型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鲁士容克。其实不然,俾斯麦所受的教育水平相当高,且学识丰富,见闻广博,更精通或理解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波兰语以及俄语等多国语言。

父母亲差异极大的出身背景,给俾斯麦的社会化过程带来极大的影响。俾斯麦继承了父亲身为俾斯麦家族一员的骄傲,他的母亲除了赋予他机敏的头脑、三思而后行的能力,更给了他敏捷的语言能力,使俾斯麦有能力跳脱出家族背景的框架。也因为他的母亲,俾斯麦才能接受到类似文化市民阶级子女所受的教育,而非乡村绅士(Landedelmann;居住在乡村地区的贵族或名流)的教育。俾斯麦的母亲使他不只能扮演好容克的角色,更能投身从事公共事务。但是面对母亲的严厉教导,俾斯麦自己写道,自己在家中与父母相处时,从未感到归属感。俾斯麦对母亲始终有层隔阂,不如他对父亲的亲爱之情。

俾斯麦小学时就读于约翰·恩斯特·普拉曼创建的小学,中学时则先后就读腓特烈-威廉(Friedrich-Wilhelm)中学和格劳·恩克洛斯中学。

1832年,未满17岁的俾斯麦便入读了哥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1833-35),但仍然没有满意。1838年在格赖夫斯瓦尔德作为后备军参加军训时,进入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学习农业。

在哥廷根时,俾斯麦与美国学生、后来的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约翰·洛斯罗普·莫特利成为好友。后来此人在1839年写作的小说《莫顿的希望,或乡下人的记忆》(Morton's Hope, or the Memoirs of a Provincial)中说俾斯麦当时鲁莽而古怪,但却是一个很有天分和魅力的年轻人。且求学时启,显现俾冲动好斗性格,常找同学斗剑,以致脸被刀划伤,终生脸留一刀疤,虽然俾斯麦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公务员,当上了一个小书记。

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两人订婚,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赚聘金,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并订婚,但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着欠债,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人,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议员生涯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象。他借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2岁。同年,他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德意志1848年革命爆发,普鲁士国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他遇上了已经逃往英格兰的威廉亲王的妻子奥古斯塔,后者打算将其子腓特烈扶上王位,但奥古斯塔没有接受俾斯麦的帮助。俾斯麦最初的设想是动员自己领地内的农民参军保王,但到达柏林后,上级只让他为军队提供补给。

1849年俾斯麦被选入新的普鲁士州议会(Preuischer Landtag),当时他的立场是“反德意志统一”。随后他当上了埃尔福特议会(Erfurt Parliament)的普鲁士代表,但其目的仍然是阻挠德意志统一的进行。最终该议会因为无法得到德意志最大的两个组成部分,即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支持而以失败告终。

外交官生涯

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做了8年。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即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同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首相生涯

1862年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发表“铁血演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随后国王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朕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而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了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

普丹战争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1863年石勒苏益格在波兰革命中被纳入丹麦。而战争同时可以观察奥国实力,为普奥战争作好准备。

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他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和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普奥战争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对于普鲁士最有利的做法不是消灭奥国,而是将奥地利逐出日耳曼联邦,并且让其作为抵挡俄国西进的屏障。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普法战争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色当会战中,普军战胜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后期政治生涯

虽然德意志统一了,但俾斯麦仍需面对众多国内外问题,因此他采行内、外两种态度理政。在德意志帝国内,他依然保持高压强横的作风,打压天主教势力与左派劳工;国外方面,他避免树立外敌,自称“诚实经纪人”来协调欧洲大国的纷争,表现出与过往“铁血宰相”完全相反的姿态和风格。

国内问题

在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间的“文化斗争”中,与罗马教廷互相攻击,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结束。再在1878年随即开始“围剿左派”,制定《反社会主义非常法》,以打压社会民主党。但同时间,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来进行拢络,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国外问题

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他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缔结“三帝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提法诺条约》。结果在1878年,于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他偏袒奥匈,但在表面上仍表现中立而自称“诚实经纪人”。这使得俄国成了大输家,导致德俄关系恶化,俄国退出三帝同盟。俾斯麦随即与奥匈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

在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

退出政坛

1888年3月9日(三皇之年),90岁的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继位,称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后随即病故(故称百日皇帝)。结果其子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而当时俾斯麦已达73岁高龄,更已执政了长达26年。结果在一系列权力斗争后,俾斯麦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结束30年执政。

逝世

俾斯麦下野之后,长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并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该书的精确性饱受质疑,俾斯麦将各个历史事件渲染地过度戏剧性,而且总是将其中自己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好。

1898年7月30日,这位名震天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悄然离世,享寿83岁。俾斯麦离世后不久,俾斯麦的政敌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势力,改革从此终止,德国走向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的军国主义,最终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谢选骏指出:不论俾斯麦如何善于美化自己,不论德国人如何怀念这位适可而止的人物——俾斯麦还是一位德国历史的偶像,而非一面世界历史的旗帜。也许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和工人保险福利除外。但即使这两项目,也还是与“军国主义”也脱不了干系的——因为只有对外扩张的,才肯对内妥协。而像共产党这样对内镇压的,是无法对外扩张的。所以我说,俾斯麦只能成为共产党中国需要的稻草人。



【008、布哈林批判——布尔什维克没有一个好东西】


作为一个党棍,布哈林也没有真话。但从“人死吐真言”的角度看,其遗言大概可算其“人格体现”的依据吧。

(一)

现在人们出于对“格鲁吉亚禽兽”斯大林的憎恶,就把他的牺牲品理想化了。例如,把同样双手沾满鲜血的布哈林理想化了。

这个布哈林,在1937年被捕前夕写下的“遗书”也成为人们拜读的东西。

而他在1938年2月初曾经在狱中又写了一封真正意义上的绝笔信,被收藏于前苏联苏共中央组织部干部局档案馆内,但是却被人们忽略,说是这份“绝笔信”上面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仅仅是对于自己生平所从事的共产主义事业做了一个评述,没有牵涉到任何领导人(连列宁都没有提到,更不用提斯大林了)。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是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著名打手,1888年出生在莫斯科,父母均是教员。他中学时代就参加了革命组织,18岁加入布尔什维克进行犯罪活动。革命前曾3次被捕,逃离后辗转于国内外从事革命活动,并潜心研究经济问题。他是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列宁逝世后进入苏共的罪犯核心,1925年接替季诺维也夫,主持共产国际工作。后与斯大林狗咬狗,于1929年被撤消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1934年至1937年任《真理报》主编。1937年被指控充当外国间谍而被捕,1938年3月被处决,活了50岁。在被处决前夕,布哈林怀着坚信真理的信念,给苏联共产党的未来一代的领导人写下了绝笔信。在他被捕的那一年,他的妻子拉林娜才23岁,他确信他妻子能活到他平反昭雪的那一天。他无耻地跪在妻子脚下,眼含着鳄鱼的热泪,请求她宽恕他毁了她的生活,请求她把儿子培养成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杀手,请求她为他以后平凡昭雪竭尽全力,请求她不要忘却他遗书中的每一句话。他坚定地对妻子说:“你还年轻,你定能活到那一天,你起誓,你要记住我信中的每句话。”布哈林的妻子起了誓,他才从地上站立起来,“真情”地拥抱了她,热吻了她,用颤抖的声音说:“不要抱怨,历史上常有可怕的错误,但真理的光芒总有一天会普照大地。”

这个赌咒发誓要实现共产主义的人,就这样,像他的同伙列宁和斯大林一样,把“革命”的戏剧进行到底了。请问钢铁人渣是怎样炼成的?看看这三个布尔什维克就知道了。

拉林娜回忆说:“布哈林在被捕前数日写好了这封信,他在心理上已经作好了被捕、被处决的准备。他已经认识到自己完全有可能失去为自己辩护的可能性。他决定要对下一代宣告自己的无辜,并要求他们为自己平反昭雪。我当时23岁,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深信我能等到将他的遗书递交到中央委员会的那一天。他预料到抄家时这封信一定会被搜查出,他担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将受到镇压,所以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要求我熟练背诵全文。哎!当我的背诵稍有差错时,他是多么的沮丧与懊恼呵!最后他终于相信我能够把全信内容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后,他便将遗书原稿销毁。他在一张不大的桌子上写下对人们,对党的最后呼吁,这张桌子上放着列宁写给他的书信,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一再重温列宁的信件…… ”。

在布哈林“含恨九泉”50年之后,“布哈林遗嘱”中的咒语最终变成了现实。但是且慢。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这个故事不是这个女共产党员拉林娜编造出来的呢?

1988年,是布哈林诞辰100周年。在他“含冤而死”的半个世纪里,他的妻子拉林娜、他的真诚的朋友们、国内外所有关心布哈林的人们,始终在为他“血洗冤狱”而奔波着。

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这个实际上的犯罪集团“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取消对布哈林等人的判决和撤销布哈林、李可夫等人案件的决定。但是他们没有追究自己的责任。2月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这个实际上的犯罪集团宣布为布哈林等20人平反。同年3月15日,苏联最高法院作出决定:为布哈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5月10日,“苏联科学院”这个实际上也是犯罪集团的组织正式作出决定:追认布哈林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外交部”发言人还说,正在研究恢复布哈林的党籍问题。6月21日,犯罪集团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决定恢复布哈林党籍。犯罪集团的头目、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庆祝邪恶的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中,特别赞许布哈林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一个月以后,布哈林的妻子拉林娜被特别邀请到苏共中央委员会,她缓缓走上主席台,面对着全体苏共中央委员们,也向新一代的党的领导人们,全文背诵了当年布哈林留给后人的《致未来一代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的公开信》。其实,这完全有可能是她自己的脑袋伪造出来的。

“这封信拉林娜已经在心底里默默背诵了50春秋”的说法,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证据!

拉林娜对记者说:“我50年经历的深刻内心感受,若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实在是太显贫乏了。况且,叙述往事,这就意味着重新生活一遍。唯一能说服我,鼓舞我去回首往事的,是我对历史所负的责任,是对我死去的丈夫所负的责任。因为除了我,再没有任何人能像我一样提供这样的证词。”但这是真的吗?

好歹戏是演完了。

(二)

在布哈林被处决时,拉林娜年仅24岁,她作为“人民敌人”的家属在劳改营中度过了18个年头,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少妇熬成了一个头发花白、心力交瘁的老妪。谁叫她贪图布尔什维克的富贵的呢!到布哈林平反时,拉林娜已经74岁了,她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她终于可以了却老头子“最后的遗愿”了。

现在,我们假定这个所谓的遗书是真的。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来看一看“布尔什维克没有一个好东西”这个命题。

布哈林《致未来一代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的公开信》说道:

我的生命危在旦夕。我不是在无产阶级斧钺面前低下了我的头,无产阶级的斧钺应该是无情的,但也应该是纯洁的。我在万恶的机器面前无能为力,这台机器居然使用了中世纪的方法,它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大量的炮制有组织的造谣诽谤。他们这些行动非常果断而且很自信。 (“无产阶级的斧钺应该是无情的,但也应该是纯洁的。”这是人话吗?)

现在捷尔任斯基已不在人世了,契卡的优良传统已成为过去。当时革命的思想指导了他们的一切行动,使他们对敌人无情,对付了各种反革命,保卫了国家。所以契卡机构受到了特殊的信任,享有特殊的荣誉、威信和尊重。而现在所谓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机构,就其多数人来说,是由无原则的、腐化的、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官员组成的蜕化变质的组织。为了满足斯大林病态的怀疑心理(我不敢说得更多),为了追求奖章和荣誉,他们利用了契卡原来的威信,进行最卑鄙的活动。而他们不懂得,他们同时也在消灭他们自己,因为历史是不能容忍卑劣行径的见证人继续存在。 (“现在捷尔任斯基已不在人世了,契卡的优良传统已成为过去。”这是人话吗?)

这些“万能的机构”能把任何一个中央委员、任何一名党员碾成粉末,变为叛徒、恐怖分子、颠覆分子和间谍。如果斯大林对自己产生怀疑的话,那么这些机构也会立即找出证据来。(难道斯大林自己不是一个十足的叛徒、恐怖分子、颠覆分子和间谍吗?)

党内阴云密布。我这颗毫无罪孽的头颅,将会招致千万颗无罪的头颅落地,因为需要制造出一个组织——布哈林的组织。尽管这个组织不论是现在,在我和党七年来没有任何分歧的情况下,还是过去,所谓的右倾反对派时代,都根本就不存在。关于柳亭和乌格拉诺夫的秘密组织,我一点也不知道。我和李可夫、托姆斯基一起公开地说出了我们的观点。(“我这颗毫无罪孽的头颅,将会招致千万颗无罪的头颅落地”,这是真的吗?布尔什维克真的很无辜吗?) 

我从18岁起就在党内,我一生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为社会主义的胜利而斗争。这几天,那份带有神圣的名称《真理报》的报纸,却刊登了极其卑劣无耻的谎言,说我尼古拉·布哈林,企图断送十月革命的成果,复辟资本主义。这是闻所未闻的无耻行径,这是谎言。这个谎言按其卑鄙程度,按其对人民不负责的程度,只能和下面这样的谎言划等号,就如同说“现在发现,尼古拉·罗曼诺夫(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毕生反对资本主义、君主制度,争取实现无产阶级革命”一样。(“我从18岁起就在党内,我一生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斗争。”这是人话吗?)

如果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上,我不止一次地犯过错误的话,我希望后人对我的指责不要严于伏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原名)。我们当初是第一次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走的是人们未曾走过的道路。当初时代不同,风尚也不同。那时《真理报》上辟有辩论专栏,大家在争论、探索、寻找途径,争论后又和解,并继续共同前进。(难道列宁的话可以当作真理的标准吗?)

我向未来一代党的领导者们呼吁!历史赋予你们的使命,是把骇人听闻的各种罪行的一团乱麻解开,在这些可怕的日子里,这团乱麻越来越扩大,像火焰一样越燃烧越厉害,勒得我们党喘不过气来。(布哈林的狗嘴里只有“党的领导者们”,没有人民!) 

我向所有的党员呼吁!在这些可能是我生命中的最后几天里,我深信,历史的过滤器早晚不可避免地将会把我头上的污秽去掉。我从来没有当过叛徒,如果是为了列宁的生命,我会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我热爱基洛夫,没有做过什么反对斯大林的事情。我请求新的、年轻的、诚实的、未来一代党的领导者们,在党的全会上宣读我的这封信,宣布我无罪,并恢复我的党籍。 (布哈林的狗嘴里只有“党员”,没有人类!“党籍”在这个布尔什维克的歹徒看来,比人性还重要。难怪他要被同伙杀掉!) 

同志们,你们要知道,在你们胜利地走向共产主义时所高举的旗帜上,也有我的一滴鲜血。———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共产主义者互相视为禽兽,他们不流血就无法生存。) 

……

谢选骏指出:真的,这封遗书似乎再次证明:布尔什维克没有一个好东西,即便连布哈林这样的“受害者”。

从布哈林向妻子下跪一节,也可以理解他为什么会向斯大林低头认罪。由此可见,布尔什维克是最没有骨气的一群人渣。同时也可以理解斯大林这样的禽兽为什么能在俄国掌权。因为俄国人就是这样一群需要禽兽统治的牲口?

而斯大林虽然残暴,但还不如布哈林狡诈:他百密一疏,绝对没有想到布哈林会利用女人来向他复仇。由此也帮助斯大林论证了“株连”政策的“合理”与“不得已”。

只是布哈林及其遗孀大概做梦也想不到,随着他的平反,布尔什维克的统治也一并结束了,他们和布尔什维克的统治一起被扫入了垃圾箱。



【009、布哈林遗言证明布尔什维克没有一个好东西】


作为一个党棍,布哈林也没有真话。但从“人死吐真言”的角度看,其遗言大概可算其“人格体现”的依据吧。

现在人们出于对“格鲁吉亚禽兽”斯大林的憎恶,就把他的牺牲品一一理想化了。例如,把同样双手沾满鲜血的布哈林也理想化了。这个布哈林,在1937年被捕前夕写下的“遗书”也成为废垃们拜读的东西。

而他在1938年2月初曾经在狱中又写了一封真正意义上的绝笔信,被收藏于前苏联苏共中央组织部干部局档案馆内,但是却被人们忽略,说是这份“绝笔信”上面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仅仅是对于自己生平所从事的共产主义事业做了一个评述,没有牵涉到任何领导人(连列宁都没有提到,更不用提斯大林了)。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是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著名打手,1888年出生在莫斯科,父母均是教员。他中学时代就参加了革命组织,18岁加入布尔什维克进行犯罪活动。革命前曾3次被捕,逃离后辗转于国内外从事革命活动,并潜心研究经济问题。他是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列宁逝世后进入苏共的罪犯核心,1925年接替季诺维也夫,主持共产国际工作。后与斯大林狗咬狗,于1929年被撤消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1934年至1937年任《真理报》主编。1937年被指控充当外国间谍而被捕,1938年3月被处决,活了50岁。在被处决前夕,布哈林怀着坚信真理的信念,给苏联共产党的未来一代的领导人写下了绝笔信。在他被捕的那一年,他的妻子拉林娜才23岁,他确信他妻子能活到他平反昭雪的那一天。他无耻地跪在妻子脚下,眼含着鳄鱼的热泪,请求她宽恕他毁了她的生活,请求她把儿子培养成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杀手,请求她为他以后平凡昭雪竭尽全力,请求她不要忘却他遗书中的每一句话。他坚定地对妻子说:“你还年轻,你定能活到那一天,你起誓,你要记住我信中的每句话。”布哈林的妻子起了誓,他才从地上站立起来,“真情”地拥抱了她,热吻了她,用颤抖的声音说:“不要抱怨,历史上常有可怕的错误,但真理的光芒总有一天会普照大地。”

这个赌咒发誓要实现共产主义的人,就这样,像他的同伙列宁和斯大林一样,把“革命”的戏剧进行到底了。请问钢铁人渣是怎样炼成的?看看这三个布尔什维克匪首就知道了。

拉林娜回忆说:“布哈林在被捕前数日写好了这封信,他在心理上已经作好了被捕、被处决的准备。他已经认识到自己完全有可能失去为自己辩护的可能性。他决定要对下一代宣告自己的无辜,并要求他们为自己平反昭雪。我当时23岁,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深信我能等到将他的遗书递交到中央委员会的那一天。他预料到抄家时这封信一定会被搜查出,他担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将受到镇压,所以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要求我熟练背诵全文。哎!当我的背诵稍有差错时,他是多么的沮丧与懊恼呵!最后他终于相信我能够把全信内容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后,他便将遗书原稿销毁。他在一张不大的桌子上写下对人们,对党的最后呼吁,这张桌子上放着列宁写给他的书信,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一再重温列宁的信件…… ”。

在布哈林“含恨九泉”50年之后,“布哈林遗嘱”中的咒语最终变成了现实。但是且慢。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这个故事不是这个女共产党员拉林娜编造出来的呢?

1988年,是布哈林诞辰100周年。在他“含冤而死”的半个世纪里,他的妻子拉林娜、他的真诚的朋友们、国内外所有关心布哈林的人们,始终在为他“血洗冤狱”而奔波着。

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这个实际上的犯罪集团“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取消对布哈林等人的判决和撤销布哈林、李可夫等人案件的决定。但是他们没有追究自己的责任。2月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这个实际上的犯罪集团宣布为布哈林等20人平反。同年3月15日,苏联最高法院作出决定:为布哈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5月10日,“苏联科学院”这个实际上也是犯罪集团的组织正式作出决定:追认布哈林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外交部”发言人还说,正在研究恢复布哈林的党籍问题。6月21日,犯罪集团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决定恢复布哈林党籍。犯罪集团的头目、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庆祝邪恶的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中,特别赞许布哈林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一个月以后,布哈林的妻子拉林娜被特别邀请到苏共中央委员会,她缓缓走上主席台,面对着全体苏共中央委员们,也向新一代的党的领导人们,全文背诵了当年布哈林留给后人的《致未来一代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的公开信》。其实,这完全有可能是她自己的脑袋伪造出来的。

“这封信拉林娜已经在心底里默默背诵了50春秋”的说法,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证据!拉林娜对记者说:“我50年经历的深刻内心感受,若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实在是太显贫乏了。况且,叙述往事,这就意味着重新生活一遍。唯一能说服我,鼓舞我去回首往事的,是我对历史所负的责任,是对我死去的丈夫所负的责任。因为除了我,再没有任何人能像我一样提供这样的证词。”但这是真的吗?好歹戏是演完了。

在布哈林被处决时,拉林娜年仅24岁,她作为“人民敌人”的家属在劳改营中度过了18个年头,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少妇熬成了一个头发花白、心力交瘁的老妪。谁叫她贪图布尔什维克的富贵的呢!到布哈林平反时,拉林娜已经74岁了,她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她终于可以了却老头子“最后的遗愿”了。

现在,我们假定这个所谓的遗书是真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来看一看“布尔什维克没有一个好东西”这个命题。

布哈林《致未来一代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的公开信》说道:我的生命危在旦夕。我不是在无产阶级斧钺面前低下了我的头,无产阶级的斧钺应该是无情的,但也应该是纯洁的。我在万恶的机器面前无能为力,这台机器居然使用了中世纪的方法,它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大量的炮制有组织的造谣诽谤。他们这些行动非常果断而且很自信。 (“无产阶级的斧钺应该是无情的,但也应该是纯洁的。”这是人话吗?)

现在捷尔任斯基已不在人世了,契卡的优良传统已成为过去。当时革命的思想指导了他们的一切行动,使他们对敌人无情,对付了各种反革命,保卫了国家。所以契卡机构受到了特殊的信任,享有特殊的荣誉、威信和尊重。而现在所谓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机构,就其多数人来说,是由无原则的、腐化的、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官员组成的蜕化变质的组织。为了满足斯大林病态的怀疑心理(我不敢说得更多),为了追求奖章和荣誉,他们利用了契卡原来的威信,进行最卑鄙的活动。而他们不懂得,他们同时也在消灭他们自己,因为历史是不能容忍卑劣行径的见证人继续存在。 (“现在捷尔任斯基已不在人世了,契卡的优良传统已成为过去。”这是人话吗?)

这些“万能的机构”能把任何一个中央委员、任何一名党员碾成粉末,变为叛徒、恐怖分子、颠覆分子和间谍。如果斯大林对自己产生怀疑的话,那么这些机构也会立即找出证据来。(难道斯大林自己不是一个十足的叛徒、恐怖分子、颠覆分子和间谍吗?)

党内阴云密布。我这颗毫无罪孽的头颅,将会招致千万颗无罪的头颅落地,因为需要制造出一个组织——布哈林的组织。尽管这个组织不论是现在,在我和党七年来没有任何分歧的情况下,还是过去,所谓的右倾反对派时代,都根本就不存在。关于柳亭和乌格拉诺夫的秘密组织,我一点也不知道。我和李可夫、托姆斯基一起公开地说出了我们的观点。(“我这颗毫无罪孽的头颅,将会招致千万颗无罪的头颅落地”,这是真的吗?布尔什维克真的很无辜吗?) 

我从18岁起就在党内,我一生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为社会主义的胜利而斗争。这几天,那份带有神圣的名称《真理报》的报纸,却刊登了极其卑劣无耻的谎言,说我尼古拉·布哈林,企图断送十月革命的成果,复辟资本主义。这是闻所未闻的无耻行径,这是谎言。这个谎言按其卑鄙程度,按其对人民不负责的程度,只能和下面这样的谎言划等号,就如同说“现在发现,尼古拉·罗曼诺夫(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毕生反对资本主义、君主制度,争取实现无产阶级革命”一样。(“我从18岁起就在党内,我一生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斗争。”这是人话吗?)

如果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上,我不止一次地犯过错误的话,我希望后人对我的指责不要严于伏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原名)。我们当初是第一次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走的是人们未曾走过的道路。当初时代不同,风尚也不同。那时《真理报》上辟有辩论专栏,大家在争论、探索、寻找途径,争论后又和解,并继续共同前进。(难道列宁的话可以当作真理的标准吗?)

我向未来一代党的领导者们呼吁!历史赋予你们的使命,是把骇人听闻的各种罪行的一团乱麻解开,在这些可怕的日子里,这团乱麻越来越扩大,像火焰一样越燃烧越厉害,勒得我们党喘不过气来。(布哈林的狗嘴里只有“党的领导者们”,没有人民!) 

我向所有的党员呼吁!在这些可能是我生命中的最后几天里,我深信,历史的过滤器早晚不可避免地将会把我头上的污秽去掉。我从来没有当过叛徒,如果是为了列宁的生命,我会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我热爱基洛夫,没有做过什么反对斯大林的事情。我请求新的、年轻的、诚实的、未来一代党的领导者们,在党的全会上宣读我的这封信,宣布我无罪,并恢复我的党籍。 (布哈林的狗嘴里只有“党员”,没有人类!“党籍”在这个布尔什维克的歹徒看来,比人性还重要。难怪他要被同伙杀掉!) 

同志们,你们要知道,在你们胜利地走向共产主义时所高举的旗帜上,也有我的一滴鲜血。———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共产主义者互相视为禽兽,他们不流血就无法生存。) 

谢选骏指出:真的,这封遗书似乎再次证明:布尔什维克没有一个好东西,即便连布哈林这样的“受害者”。从布哈林向妻子下跪一节,也可以理解他本人为什么会向斯大林低头认罪。由此可见,布尔什维克是最没有骨气的一群人渣。同时也可以理解斯大林这样的禽兽为什么能在俄国掌权,因为俄国人就是这样一群最适合禽兽统治的两脚牲口。而斯大林虽然残暴,但还不如布哈林狡诈:斯匪百密一疏,绝对没有想到布哈林会利用女人来向他复仇——也许由此帮助斯大林论证了,“株连”政策的“合理”与“英明”。只是布哈林及其遗孀大概做梦也想不到,随着他的平反,布尔什维克的统治也一并结束了,他们夫妻也就和布尔什维克的统治一起被扫入了垃圾箱。



【010、曹丕为何亡国——伟大的文人沦为历史的草皮】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至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魏文帝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黄初七年(226年)五月病逝于洛阳,时年40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曹丕聪颖的天资和后天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给予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年少成长的阶段,他广学博览“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认为时下兵荒马乱,教曹丕学射箭。曹丕六岁时学会了射箭,曹操又教曹丕骑马,曹丕八岁时学会。曹丕十岁开始就随父亲征战南北,长时间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而且还丰富了他的见闻,为其诗篇创作积淀了大量的素材。随着他年龄与阅历的不断成长,艰苦生活环境带来的精神冲击,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沉郁性格气质。

建安二年(197年),曹丕随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遇害,年仅十岁的曹丕乘马逃脱。建安九年(204年),曹丕随曹操攻破邺城,纳袁熙之妻甄氏。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带着曹丕等人,回到亳州老家上拜坟墓。事毕,曹丕等乘马游观,经过东园,循着涡河,穿过高林,驻马书鞭,写下《临涡赋》。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丕带着其子曹叡和东乡公主,随曹操东征孙权。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昂死后,曹操还曾打算传位给环夫人所生的曹冲。曹冲字仓舒,是个神童,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他不仅聪慧过人,并且天性仁厚爱人,常常为不慎犯了过失的设法解免,“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为此,他深得曹操的宠爱。可惜天不福曹氏,这样一个宁馨儿却在十三岁时就得病夭折了。他死后,曹操曾对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后来也常对人说:“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然而,多才多艺的曹丕之后又出了一个曹植,其风流文采竟然更胜乃兄,深受曹操宠爱。于是就发生了丕、植兄弟间的夺嫡之争。

曹操长期在立嗣上狐疑不决,难免不影响下属。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丕派和拥植派两个集团。拥丕派有桓阶、邢颐、吴质、贾诩等等,拥植派有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等等,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拥植派中的杨修是个智谋过人的奇士,又身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别灵通,对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谋画策之下,曹植在这场争夺战中渐占优势,“几为太子者数矣”。但因其“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为曹操所不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密谋攻打邺城,与之同谋的陈祎自首,曹丕率众平定,诛杀魏讽。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承丞相位,称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初登高位手掌大权的曹丕,面对突而其来的权力交接,心理上不免有些激动和志满意得。面对从乃父手中接管下来的国家,深感完成乃父复兴国力和实现统一之遗志,将是他人生今后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曹丕从东汉末年,纲纪紊乱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迅速将权力集中在手,稳定政权局势。他深知只有加强巩固自己的集权,才能巩固自己的权利宝座的重要性。他一开始就从内部权利制衡中着手,迅速做出反应。他笼络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重新分配在权利蛋糕上的占有份额,同时打击排除异己势力。二月,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濊貊、扶馀单于、焉耆、于阗王皆各遣使奉献。五月,册封投降的山贼郑甘、王照为列侯,又命苏则督军平定武威、酒泉和张掖的叛乱。七月,孙权遣使奉献,同月,命夏侯尚、徐晃与蜀将孟达里应外合,收复上庸三郡。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甲午,带着军队驻扎在谯,在邑东以酒食慰劳六军和谯郡父老。

十一月癸卯,下诏收敛、祭奠阵亡将士。乙卯,汉献帝禅让,曹丕三次上书辞让。辛未,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郡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

曹丕对外一向主张征伐,渴望早日实现统一山河的志向。他积极折冲疆场,曾两次兴师伐吴。黄初二年(221年),吴国孙权攻击刘备,关羽败走麦城被杀,遂收荆襄之地。孙权害怕刘备报复首尾难顾,假意与魏曹丕修好“孙权遣使者奉章,并遣于禁等还。”曹丕遣“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孙权假意称臣。刘备愤孙权之袭关羽,率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刘备盛怒不许。是年,攻破吴军巫口和姊归两处。黄初三年(221年)正月,孙权给曹丕上书言说出兵迎敌,曹丕作《报吴王孙权书》鼓励其杀敌。

黄初三年(222年)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是后西域复通,置戊己校尉。三月,封曹叡为平原王,弟弟曹彰等11人皆为王。四月,封曹植为鄄城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对群臣说:“刘备不懂兵法,哪有连营七百里抵抗敌人的!‘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这是用兵的忌讳,孙权打败刘备的上书快到了。”过了七天,孙权击破刘备的文书送到。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九月庚子,立郭女王为皇后。随后孙权因解除了蜀国的威胁,孙权遣长子孙登入魏为质一事拖延再三,魏吴两国的联合也逐渐出现貌合神离的状况。同年十月,“孙权复叛。复郭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对于孙权的欺骗与背叛,曹丕十分恼怒,又下《伐吴诏》鼓励将士们曰:“南征进军,以围江陵,多获舟船。斩首执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表示坚决要南征孙权之意。

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张郃、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然获胜,曹丕胜利在望,却不料遇到疫疾,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兵。十一月辛未,命镇西将军曹真率诸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封赏等,平定河西。过了十天,破胡告檄传到洛阳,曹丕非常高兴,大笑说:“我在帷幕之内运筹帷幄,诸将在万里之外奋勇作战,其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没有如此之多的。”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仁、曹彰、贾诩先后去世。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四月,曹丕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二月,派遣使者从许昌到沛郡询问民间疾苦,救济贫困者。同年,并州刺史梁习讨伐鲜卑轲比能,大破之。

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当年大寒,水道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期间,经过雍丘,到曹植处所,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十二月,曹丕一行从谯经过梁,派遣使者用太牢祭祀已故的汉朝太尉桥玄。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正月壬子,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6月28日)曹丕病重,诏令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各自归其家。五月丁巳(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

谢选骏指出:由于生在曹操的阴影之下,由于长在曹植的盛名之下,由于王朝短促的拨弄,曹丕没有获得李世民那样的历史地位,而沦为被人忽略的草皮。其实,若论本人,曹丕不在世民之下,魏文帝的学术成就还高于唐的太宗。至于政权,这二人都是通过“禅让”夺取的。曹丕是通过“外禅”得自汉献帝刘协,好歹没有让献帝流血。李世民是通过“内禅”得自他爹唐高祖李渊,却是流了自己两个兄弟的血。就此而言,李世民也不如曹丕来得出息。但是,曹魏为何不能持久呢?我认为,和曹丕的文学成就有关。三曹父子,如此文学,又想建基立业,自然矛盾了。中国史上,诗写得好的君王,没有一个会有好的下场。从曹丕到毛泽东莫不如此。因为文学从来就是“穷人的事业”,即使本来不穷,诗写好了也会变穷,甚至会搭上性命,屈原不就是一个范例。毛泽东东临碣石凭吊曹操,他的结局还不如曹操。他有此预感,所以竭力为曹操翻案,但是再为曹操翻案,又有何用?因为我的断言是无法推翻的:“中国史上,诗写得好的君王,没有一个会有好的下场。”

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

诗歌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

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太子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写于曹丕为魏太子时,文中要点有:①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文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说法来源于此;②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③肯定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①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②《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③其《燕歌行》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伟大的文人只能亡国,沦为历史的草皮。



【011、曾国藩是南京大屠杀的先驱】


网文《为何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全国死亡高达5000万,看看湘军淮军屠城》(蜀山精灵)报道

目前流行的说法: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5000万死亡,实际是包含了南方太平天国运动,北部捻军以及同治回乱的总人口损失……其中在湘军屠城中三次大规模的有:

九江屠城——咸丰八年四月,湘军李续宾部攻破九江,将城中近二万军民全部屠杀。李续宾的上司湖广总督官文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说:“城外勇冲杀而入,该逆(城内军民)无路可奔,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对于湘军屠杀平民,官文这样解释:“奴才等查九江贼窟已阅六年,万余之贼顽梗负固,其中决无善类,设有胁从之民,必早投诚,设计逸出。”

安庆屠杀——第二次屠城:咸丰十一年八月,湘军曾国荃部攻破安庆,数万安庆军民被屠杀。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目睹了这次惨祸:“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髻龀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掠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赵烈文:《能静居日记》)。曾国藩的亲信李榕也称:“通计前后杀毙援贼、城外垒贼、降贼及城中之贼实有四万余人,军兴以来,杀劫此为最重。”

南京屠城——同治三年五月,曾国荃部攻陷天京,对南京城进行了血腥大屠杀。1864年6月,天王洪秀区病死,忠王李秀成辅佐幼天王洪天贵福,并率领四千名太平军又死守了南京城一个半月。7月19日,湘军通过在太平门城墙根下埋设炸药,炸毁城墙,湘军蜂拥而至,屠杀即将开始。那么湘军占领南京城期间,究竟杀了多少人?南京城被湘军攻破前,太平军及南京城老百姓十万人无一人投降,他们让湘军吃尽了苦头。

湘军入城——湘军除用火作为进攻的武器外,还用火作为灭迹的手段。每次当他们抢掠完一处王府或民宅后,便随即付之一炬。这场大火自天京陷落之日起,此落彼起地一连烧了七、八天,直到27日下了一场大雨才被浇灭。大火过后,南京城内十之八九的房屋被烧掉,各种著名的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几乎毁坏殆尽。所以现存的不少古建筑物,都是后来修建的。

湘军列队——天京被攻陷前,曾国藩曾说,“今粤匪之变,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芳守冯官屯、林启荣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报复开始了,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详细记载了湘军攻破南京城以及屠城的全过程,“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至于湘军在南京城屠杀的人数,有一种说法,“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两岁孩子都不放过,经过这一次屠城,南京城内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了,护城河河水尽赤,“曾剃头”的绰号也就被人们叫开来。

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城最多有100万人。可到光绪登极的1875年,人口还不到50万。天京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经过这样的浩劫,满目残墙断壁,遍地破砖烂瓦。连曾国藩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说,自五季之后生灵涂炭殆无逾于今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后,面对这幅残破景像也感到“善后无着手”,说“一座空城,四周荒田”,“无屋、无人、无钱是管,葛居此亦当束手”,似居百年之后度旧。其残破可想而知。

李鸿章的淮军有两次屠城:

苏州屠杀——1863年,李鸿章率军围攻苏州。苏州当时是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苦心经营的底盘,虽然李秀成已去救援天京(南京),但苏州城依然易守难攻。李鸿章当时得知,守苏州的“慕王”谭绍光手下四“王”四“天将”(太平天国后期封了2000多个王,阿猫阿狗都成了王)对谭绍光不满,密谋投降,便与对方联络。许诺只要八个人献出苏州,均能加官晋爵。结果,八个太平军叛将果然一刀割下谭绍光首级,送到李鸿章帐下,并打开城门,迎清军入城。清军入城之后,按照李鸿章后来的说法,他发现太平军依旧占据着半个城池,要求自己兑现诺言。于是李鸿章在晚上就办了一桌酒宴,宴请投降的四“王”四“天将”。八人兴冲冲赴宴,酒酣耳热之际,被李鸿章安排的武士一刀一个,全都砍下了首级。之后,清军屠城,又杀害投降的太平军2万余人。

其实与当年对太平天国作战中发生的一件事有关。当时淮军与洋枪队一道进攻苏州,但太平天国军队负隅顽抗,苏州久攻不下。此时,戈登提出以个人名义去招降太平军。戈登向苏州的太平军指天发誓,以个人信誉向他们作保,如能缴械投降,必保降军身家性命无虞。当时整个太平天国大势已去,守城的太平军只是因为害怕投降后会被李鸿章屠城,所以不敢投降。但有了戈登的保证,守城军队发生内讧,8位将军献城投降,李鸿章得以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苏州。戈登本以为苏州的战事已暂告一段落,没想到不久之后,就听到了李鸿章将8位太平军降将和几千将士设计诛杀的消息。戈登向来将自己的信誉看得比生命还重,听了此事顿时怒不可遏,拿起手枪就要去找李鸿章决斗。李鸿章收到风声,也自知理亏,只好躲了起来,想避避风头再说。谁知戈登不肯善罢甘休。李鸿章杀降事件骇人听闻,对戈登的名誉造成了严重损害,戈登威胁说如果李鸿章不以辞职谢罪,就将率领洋枪队投靠太平军,将打下来的苏州城送回给太平天国。清朝方面得知此事自然是吓得心惊胆颤,而英国方面也不希望因此事发酵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于是派人居中调停。李鸿章一方面辩解道是那些太平天国的降军们狮子大开口,还想要接管苏州的防务,威胁清军安全才不得已痛下杀手。另一方面也发布公告称这是自己一个人的主意,戈登毫不知情,让他撇清干系。

杭州屠城

1864年3月25日,嘉兴被淮军攻陷,杭州遂处于清军三面围攻之下。28日,淮军在“常捷军”配合下,对杭州发动猛攻,以大炮轰塌凤山门城垛约3丈,乘势涌入。太平军拼死堵御,将淮军全部逐出。30日,淮军水陆各营分攻武林、钱塘、凤山、望江、清泰各门,听王陈炳文率太平军顽强抗击,终因军力不支,于当夜北走德清,杭州于次日晨失陷。由于8月李侍贤率领太平军剩兵仍20余万,汹涌逃亡福建海线,出乎布防内陆清军意料之外防止太平军再次返回,淮军开始在城内大规模屠杀。

土杭人口从1858年的372.1万锐减至1865年的72万,短短7年之间人口减少300万,死亡人数达80%以上。直到1953年还未恢复到1858年的水平。

浙江人口损失

太平军将领

清军屠城的原因:

一是消灭太平天国中坚力量。参与首义、来自两广的太平军官兵,被称为“老兄弟” ,他们不但作战勇敢,而且意志坚定,极少被诱降。在湘军将帅眼里,他们是最危险的敌人,是所谓的“真贼”。咸丰十一年五月,湘军在安庆赤岗岭全歼刘玱林部(以老兄弟为主),清军将帅无不兴高采烈,曾国藩称“此次杀三垒真正悍贼千余人,使狗逆为之大衰,平日或克一大城,获一大捷,尚不能杀许多真贼”

二是掠夺财物。与一般人认为曾国藩“厚饷养兵”相反,由于缺乏稳定的饷源(长期只有湖南、湖北两省供饷),湘军一直处于缺饷的状态。九江破城前,胡林翼称“水师、鲍营、义渠各营尚欠十二三万两”安庆破城 前,欠饷更加严重,“军饷已欠六个月,(胡林翼)日夜焦灼,无术可济。”安庆城 破后,曾国藩欲犒劳曾国荃部白银一万两,居然凑不齐,只好向曾国荃借钱。

三是主将泄愤。湘军攻打九江、安庆、天京三城采用的都是长期围困的方法;攻下九江,湘军用了十六个月(咸丰六年十二月—咸丰八年四月);攻下安庆,湘军用了十八个月(咸丰十年闰三月—咸丰十一年八月);攻下天京,更是用了二年有余(同治元年五月—同治三年六月)。长时间的围城战,湘军与太平天国的守军、援军展开了惨烈的反复拉锯,作为主将的李续宾(围困九江)、曾国荃(围攻安庆、天京)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备受煎熬。咸丰七、八年间,陈玉成率太平军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攻入鄂东,迫使李续宾部在长江两岸来回奔波,狼狈不堪;曾国荃围攻安庆时几度被陈玉成部围攻,惊险万状;围攻天京时,又在李秀成部的围攻下受伤,以至“受伤血流,裹创思痛,骑马周巡各营,以安军心。

谢选骏指出:曾国藩号称“曾剃头”,不是说这条“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像他的祖宗一样被满族牲口给剃了头,而是说他为狗作伥,大肆屠杀汉人的头颅。湖南恶狗曾国藩,不仅是南京大屠杀的先驱,而且他杀汉人比后来入关的日本人更狠——这是因为曾国藩、李鸿章等狗都是汉奸,他们需要向满族牲口摇尾乞怜、邀功请赏。



【012、曾国藩为何喜欢凌迟处死他人】


网文《清朝军对太平军一律凌迟,太平军怎么对待清军俘虏的?》说:

历朝历代对于造反派从来就没手软过,古代对死囚一般都是留到秋天才处死,所以叫秋后问斩或者秋后算账。但也有斩立决的,比如造反被抓的,基本上不会留到秋天。如宋代对方腊,到清末也是如此,清末曾国藩等平定太平天国,抓住太平军的俘虏,基本上都是凌迟处死!那么太平军是如何对待清军的俘虏呢?有个大原则!

我们知道清军抓到太平军那是狠毒非常啊,史书基本上记载都是凌迟,那都是一块一块割肉啊!如太平天国北伐军将领李开芳,林凤祥等,失败被抓后,那都是被凌迟处死的。而且后期,僧格林沁、曾国藩等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每抓到一个俘虏,尤其是一些将领级别的都基本上被当众凌迟处死,官稍微大点的都押送到北京凌迟。有时候抓得多了,那基本上集体凌迟处死,十分残忍!

如后来在大渡河被抓的翼王石达开,足足在四川被割了1000多刀才断气,而且在此过程中其一声没吭。在李鸿章攻打苏州时,用诱降手段将苏州四王骗过来,并保证保证其士兵人身安全。可是一旦占领苏州,开始翻脸,将城中几万太平军集体屠杀,投降的四王也被押到北京凌迟,就连当时参与一起平乱的洋枪队领袖都看不过去,这种背信弃义,残忍狠毒,真的是无法理解。

而反观太平军对大清俘虏,就要好太多了,以北伐军为例子,当时林凤祥带领2万广西太平军进行北伐,一路百战百胜,前锋直指天津。而原先2万的太平军,到天津发展到4万,而其他2万多都是从清军那投降过来的。

而太平军处理他们,基本上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满清统治者,满族爪牙基本被杀掉,而对于大部分投降的汉人,待遇从优,大部分留任原职,而且直接将其收编到太平军,可谓是当一家人看待,在粮草上也不分彼此。还比如,有一位清军将领候裕田,在作战过程中投降太平军,其不但没受到迫害,反而受重用,在太平军屡建奇功,最后被封森王!

(二)

网文《石达开屡败曾国藩 凌迟百刀默然无声》说: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从容赴死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对手心有余悸,在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运动。作家刘继兴在《刘继兴读史》一书中透露,石达开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统帅曾国藩投水自尽,幸被部下救起。之后石达开又在江西大败湘军,四面合围曾国藩于南昌。石达开最传奇之时莫过于受刑遭凌迟,被割一百多刀,他从始至终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

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非石达开莫属。他不仅是一位形象很阳光的大帅哥(时人曾赞其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颇富文韬武略,而且是当时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短暂的人生(卒时年仅32岁)迸发出许多闪光点,照亮了太平天国本来乏善可陈的历史天空。

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今贵港)人。生于农家,虽自幼丧父,饱经磨难,但少年时勤于耕读,颇知诗书,尤喜孙子兵法。早年加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前夕,即1847年秋,洪秀全和冯云山至贵县访石达开,邀其共图大事。太平天国史志谓之“访石相公”,以“三顾茅庐”喻之。16岁的石达开就这样走上了反对满清腐朽统治的革命道路,并成为革命组织的核心领导人。

1851年金田起义时,石达开率众四千余人赴金田团营,战斗中屡立战功,被封为太平军左军主将、永安封王时受封为翼王五千岁,意为“羽翼天朝”。在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中,石达开年纪最轻,也最具军事才能,是一位玉树临风、英姿勃勃的少帅。倘若他走在时下的都市街头,一定会有不少少女为他的酷与帅发出尖叫。此时的他,虽已声名赫赫,但从其辉煌无比的整个人生来看,其金戈铁马决胜沙场立功立德的军事生涯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太平军从广西向金陵进军,途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石达开均为开路先锋,攻城夺镇,所向无敌。尤其是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阵亡后,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其后,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跳出反包围圈,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二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号之曰“石敢当”。

1853年3月,太平军建都天京(今南京)后,石达开负责天京城的卫戍工作,建立起严密的防御、警戒体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戍区司令。刘继兴考证,定都之后,诸王享乐主义抬头,广选美女,为修王府而毁民宅,据国库财富为己有,唯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非常之难能可贵。

1853年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国以往重视攻占城池、轻视根据地建设的传统,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扩大根据地范围,亲自指挥攻克清安徽临时省会庐州(今合肥),迫使守城名将江忠源兵败自尽。

在安徽,石达开展现出了超人的政治才能。过去,太平天国没有基层政府,地方行政一片空白,石达开到安徽后,很快组织各地人民登记户口,选举基层官吏,又开科举试,招揽人才,建立起省、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使太平天国真正具备了国家的规模;与此同时,整肃军纪,恢复治安,赈济贫困,慰问疾苦,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并制定税法,征收税赋,为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所需物资。1854年初,石达开在安徽人民的赞颂声中离开安徽,回京述职,太平天国领导层对他的政治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从此放弃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全面推行符合实情的经济政策。

1854年夏秋,太平军在西征战场遭遇湘军的凶狠反扑,节节败退,失地千里。石达开看出两军之差距在于水师,便命人仿照湘军的船式来造舰,加紧操练水师。在湘军兵锋直逼九江的危急时刻,石达开再度出任西征军主帅,亲赴前敌指挥,于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湘军水师溃不成军,统帅曾国藩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西线军事步入全盛。同年秋天,石达开又挥师江西,四个月连下七府四十七县。由于他军纪严明,施政务实,爱护百姓,求贤若渴,江西人民争相拥戴,许多原本对太平天国不友好的知识分子也转而支持太平军,队伍很快从一万多人扩充到十万余众,敌人哀叹“民心全变,大势已去”。

1856年3月,石达开在江西大败湘军,至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经陷入太平军铜墙铁壁的四面合围,对外联络全被切断,可惜石达开于此时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接下来石达开又大破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三年的包围。

同年9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天京爆发内讧,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2万余人被杀害。石达开闻讯,从湖北赶回天京,因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将被加害,即缒城逃出天京,但家眷被杀。到安庆后,便起兵回京靖难。天王洪秀全迫于形势,处死韦昌辉,并诏令石达开回京辅政。石达开回天京后,深受满朝文武拥戴,被尊为“义王”。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但天王洪秀全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

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5月离京避祸,先后转战于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在建立四川根据地的过程中,先后四进四川。1863年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布防,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为求建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劝降,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入清营,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石达开麾下两千将士全部战死。

1863年(同治二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他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骆秉章率领清兵把石达开和宰辅曾仕和、中丞黄再忠等绑赴刑场。石、曾二人分别被面对面缚在两个十字木桩上。执行凌迟时,刽子手先对曾仕和割第一刀,曾仕和受疼不过,惨叫狂呼,石达开斥责他说:“为什么不能忍受此须臾时间?”曾仕和这才咬紧牙关,不再叫喊。石达开受刑时,被割一百多刀,他从始至终默然无声。石达开的凛然正气和坚强意志使清军官兵感到震惊,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连敌对势力的四川布政使刘蓉,都不得不如此赞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实丑类之最悍者。”

时人对石达开都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着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直到石达开死去近40年后,另一位地主文人所撰的着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连同美国传教士麦高文在其通讯中也如此称赞石达开:“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

最后说说石达开过人的文学才华。

石达开在天朝如日中天时,曾国藩曾有《劝降诗》五首,极尽诱惑之能事。石达开义正辞严,回复以《答曾国藩诗五首》,一面回顾平生,一面抒发己志,其文辞之才气横溢,实为不可多得之佳构:

(1)

曾摘芹香入泮宫,更探桂蕊趁秋风。

少年落拓云中鹤,尘迹飘零雪里鸿。

身价敢云超冀北,文章早已遍江东。

儒林异代应知我,只合名山一卷终。

(这一首概述自己的少年志向)

(2)

不管天人在庙堂,生渐名位掩文章。

清时将相无传例,末造乾坤有主张。

况复仕途皆幻境,几多苦海少欢场。

何苦着作千秋业,宇宙常留一瓣香。

(这一首奉劝曾国藩弃武从文)

(3)

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

只恨苍天昏瞆瞆,欲凭赤手拯元元。

三军揽辔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成人已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这一首陈述战斗历程,痛陈革命的同仁们无远志)

(4)

若个将才同卫霍,几人佐命等萧曹。

男儿欲画麒麟阁,夙夜当娴虎豹韬。

满眼山河罹异劫,到头功业属英豪。

遥知一代风云会,济济从龙毕竟高。

(这一首指出开创王者之业不易,但坚信革命必将成功)

(5)

虞舜勋华多硕美,皇王家世尽鸿蒙。

宽容居背移神鼎,亭长还乡唱大风。

起自布衣方见异,遇非天子不为隆。

澧泉芝草灭根脉,刘裕当年田舍翁。

(这首诗进一步阐明将待机而动,完成复国大业的雄心壮志)

石达开还有一首豪气冲天、吞吐风云的诗: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喝尽黄河水倒流。

这是1862年石达开大军经过贵州黔西大定一带时,当地苗族百姓以欢迎“最尊贵的客人”的仪式欢迎石达开远道而来的大军——将用黄豆、毛稗、高粱、小米、包谷和谷子酿贮,埋藏于地下多年的陈年美酒取出,盛在坛子里,放在花场正中央,再将通心的吸管插入坛内。石达开和太平军将士与民同乐,与苗民们一同载歌载舞,披着月色,照着营火,手扶吸管,开怀畅饮,酣畅淋漓。席间,石达开即兴赋得此诗。这首诗是中国几千年来难得一见的豪放诗,与李白苏轼之作相比,亦毫不逊色矣。

(三)

谢选骏指出:对于这样一位深得人心的石达开,为何还要如此残酷地凌迟处死?

原来,这是因为湘军领袖曾国藩身上长满了吓人的鳞片。这种可怕的皮肤病奇痒无比,让这位读书人痛苦发疯,最后变成了一名历史上罕见的虐待狂,一位变态的杀人恶魔。

这病在曾国藩青年时期没怎么发生,到了中年后,愈来愈严重,发病时身上奇痒难受,要不停的挠抓,不停的挠之后身上的皮会脱落,而且在地面上堆积成一层,这叫常人看来和蛇脱皮还真有这么几分相似。

其实这皮肤病也不是什么奇怪的症状,患上病的原因也很简单,曾国藩早期在外行军打仗,哪有时间照顾自己的身体,和战士们席地而坐,只要累了哪都能睡着,经常在潮湿的地方摸爬滚打,常年的不注意,积累下来一身的狗皮癣还算小事,很可能患上了某种免疫疾病。

曾国藩在凌迟他人的时候,可以忘却自身的奇痒。所以他一有机会就会亲手动刀来割取他人的皮肉,以此缓解自己的疯狂!最后终于这个病人把自己“团练”成为一名历史上罕见的虐待狂,一个变态的杀人恶魔。

曾国藩为何喜欢凌迟处死他人?在我的考证之下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历史是人创造的。变态的历史是变态的人创造的。曾国藩的湘军传统影响了另只出身于湖南的罕见虐待狂、一个百年一遇的变态杀人魔毛泽东,终于导致神州大地腥风血雨、沉沦至今。但我深信,湖南的变态终将过去,中国还将回归正常。



【013、成吉思汗的腐尸是谁的国宝】


“华山论剑西凤酒供稿”曰,原来我们都不知道 成吉思汗陵的西迁秘史竟如此悲壮:

2015年5月9日—9月4日,华山论剑西凤酒携手华商报,为您展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您可以在报纸上看到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还可以在华山论剑西凤酒官方微信看到为您独家呈现,寻访期间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由亲历者或亲历者的后代为您讲述,他们会告诉您99%人不知道的抗战故事。

今日为您讲述成吉思汗陵西迁的历史秘闻。

信稿原件

华山论剑西凤酒、华商报编辑:

你们好!

看了贵报5月25日A05版“追寻陕西抗战遗迹”专栏里,《府谷,陕西唯一被攻入地方,日军仅“占领”了一上午》的报道,遗迹27日A07版刊登《日军三次进犯府谷未得逞》的抗战历史事件。对当年的抗战的民族英雄很是感佩,感佩之余,还想给贵报提供以下新的陕西抗战的旧闻线索。

1939年左协中以国民党第二十二军86师256旅旅长兼任伊东游击纵队司令,率所属两支部队防守府谷神木及伊盟一代的抗日前线,与日寇大小战役60于此,尤以东胜、新城、新民堡、大树湾诸战役最为激烈。

东胜及成吉思汗陵地保卫战1938年4月,日寇指挥的蒙军第四第八两个师及游击第一师共2000余名,有装甲车4辆,汽车3辆,火炮12门,分路向我伊东游击纵队及如东胜阵地侵犯,妄图盗窃成吉思汗灵柩,欺骗蒙民依附,情势危急。恰巧256旅旅长左协中前来视察,左当即指挥该纵队及地方团队向北急进迎敌。并将他带来的两营补兵作为预备队,又电令纵队司令部迅速增派援兵,保卫东胜。

三支队在北进途中遇敌遭遇,战斗激烈,因敌坦克大炮在沙漠中行动困难,战斗力很弱,仅靠飞机增援,又因两军犬牙交替,敌机无法投弹,只能低空扫射,敌步兵靠优势武器猛扑,三支队虽英勇苦战伤亡较大。后因高致凯(纵队副司令)奉左司令之命,派第一支队及步兵一营急行军赶到,向敌猛冲,士气倍增,敌军腹背受敌遭击,士气顿挫,很快不支向北溃逃,此战连续两昼夜。我部伤亡100余人,损失战马多匹,敌死伤300余人。敌步兵败退后,敌机还继续轰炸东胜及附近地区,百姓100多人伤亡,民房数十间被毁。所幸的是在左司令指挥及蒙汉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成吉思汗灵柩未被盗走,并得以安全。经边区转移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安放。成吉思汗灵柩在途经边区政府所在地延安时,延安各界举行了万人祭奠仪式。参加祭奠仪式的有100多个单位。中共中央派谢觉哉、滕代远、王若飞参加了大会,中共中央毛主席,八路军总部,边区政府都献了花圈。在延安十里铺前设有灵堂,中央悬“世界巨人”横匾。

成吉思汗陵的顺利西迁,彻底粉碎了日寇分裂蒙汉民族,控制内蒙古的狼子野心。

1954年4月23日,由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举行了成吉思汗新陵园祭奠典礼,乌兰夫主持了典礼,今天的伊金霍洛成吉思汗陵园,由正殿、东殿、西殿、后殿四部分组成。陵园整体建筑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庄重肃穆,成吉思汗的巨幅画像悬挂在正殿中央,更显现“一代天骄”的英姿。现在的成吉思汗陵已是内蒙古一处重要的旅游胜地。

抗战资料线索提供者:左智良

高冬梅

于2015年5月27日

谜团丛生的成吉思汗陵

1、成吉思汗陵有些啥?

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

2、成吉思汗陵秘闻。

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所以除了蒙古高原上的疑似墓地以外,再没有任何已经获得证实的陵墓。

……

谢选骏指出:由此看来,成吉思汗确实聪明,他对任何人都绝不相信,所以能让任何人都找不到他的下落,由此而言,这具僵尸的聪明程度,超过了任何一个活着的人。

不过要说到“国宝”,成吉思汗的坟地,显然只是“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这个傀儡政权的国宝,而不可能是中国的国宝,因为对于中国来说,成吉思汗只是一场祸害。



【014、崇祯帝是帮朱元璋还债的】


《历史再现?习怎么和崇祯这么像》(2019-12-07 魏京生)报道:

最近作为休息,偶然回顾了一下明史。意外地发现怎么崇祯皇帝和现在的习近平这么像呢?明朝灭在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帝手里,现在的习近平也是个志大才疏的皇帝。明朝有很多次机会和关外的劲敌和平共处,甚至对方求和也和不成,只能不断找打,被打得落花流水。小习简直就是崇祯皇帝的双胞胎。

为什么呢?历代学者们总结了很多原因,也都很有道理。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点。第一,最高领导层都是只懂得权斗阴谋诡计,不懂得治国安邦。第二,整个统治阶级都被自我吹嘘所陶醉,以自大狂的心理描绘现实,处理危机就左支右绌,动辄得咎。第三,做官只为稻粱谋,自己的名利地位比国家兴亡更重要。于是国家只能灭亡。

前几年很多人还对习近平寄讬着希望,觉得他是个精明强干的领袖。崇祯皇帝也是意外当上了皇帝,很快就雷厉风行地清除了宦官专政。被当作聪明有为的中兴之主。但除了内斗内行,擅长权谋之术外,之后治理国家、从事外交那就真的是一塌糊涂。每一次重大决策都错,好心人为他解脱说那是判断失误。

小习这些年的表现简直就是崇祯皇帝的翻版。除了假借反腐败之名铲除异己,集中权势之外,内政外交都乏善可陈。崇祯皇帝在可以和谈的时候不愿意和谈,招致敌人大肆进攻,国家人民损失惨重。小习也是在可以和谈的时候坚决不谈,等到贸易战达到惨不忍睹的时候,吃亏受苦的是老百姓。最终国破家亡。

崇祯不敢和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个统治阶级的自大狂心理,让不敢负责任的皇帝犹豫不决。中国的上层官僚和知识份子们,和明朝的同类们何其相似。以自大狂为标志的所谓爱国主义,顶在了习近平和刘鹤的后腰上,让他们不能后退半步,否则就是卖国贼死无葬身之地。这才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懂得,文人无行是国家灭亡的必备条件,甚至是先决条件。明末的文人官僚阶级,内斗人才济济,办事却找不到人。所谓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真的没有人才吗?不是。逆淘汰的制度和环境,让优秀人才不但无用武之地,而且性命难保。

习近平的政治监狱,和崇祯皇帝的诏狱,几乎就是亲兄弟一样相似。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干事就不会招致祸害。全力以赴、忠君爱国的,几乎就没有好下场。这样的官场风气,不灭亡就没有天理了。

人民被官逼民反了,不去解决人民的问题,只想着武力镇压。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死了高闯王,还有李闯王,而且越闯越有料,直取了皇帝的老窝。皇帝落了个死无葬身之地。小习对付香港人民的抗议,简直就是崇祯皇帝的思路。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不管川普总统是不是英明领袖、伟大帝王,贸易战中国不是美国的对手,就像明朝末年朝廷不是清军的对手一样。当年的朝臣和后世的学者都认为,讲和是明朝苟延残喘的唯一道路。两面作战没有胜算,清国军队的不断攻击,也确实起到了保护农民军不被消灭的作用。

清军作为少数民族,占领中国后为什么能够很快就稳定了统治呢?在明朝无能的官僚阶层,怎么就能很好的为外族统治者服务呢?不断造反的老百姓,怎么就能在外族统治下老老实实过日子呢?历代都有学者想不通。

看看香港人民宁可要英国的殖民统治,也不要共产党中国的统治,大家应该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吧。两害相权取其轻,和明清改朝换代的道理不是一样的吗?!

网民哀嚎:

wbob 今天 16:54

“不许妄议中央”,连古代都有谏官,第一次听到我还以为是开玩笑,现在习周围都是一群拍马溜须之徒,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去年贸易战开始的时候,身边只有刘鹤认为必输,可是他不听,直到制裁中兴才知道中国的实力其实都是泥沙上的宝塔,后面一次次进退失据,一步步滑向明末的doom。但是今天的景象,其实10多年前就已经垫下,只是将来中国的14亿人一起跟着吃苦,就像明朝的覆灭,导致整个汉文化倒退一样,一个人的错误,整个民族来承担……

lol2012 今天 16:35

志大才疏的宽衣之徒能指望它什么呢?

hardlyconfused 今天 13:40

苏维埃联邦70年

大日本帝国70年

灰机 今天 12:07

习总的政绩目前看来不错,把美国也得罪了,把香港搞乱了,把维族人关起来了,把鸡的屁股操烂了,把烂尾楼盖起来了,把债务堆上去了,把外贸盈余撒到一带一路去了。接着来……

frank_ly 今天 11:08

习包子将是历史上的一个笑料

进文 今天 09:58

明朝崇祯年间是一个朝代的穷途末路!现在中国处于一个蒸蒸日上的崛起阶段,虽然崛起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冲破一系列难关险阻,比如中国崛起肯定要过美国这道关的……但是和明朝末期比是个非常没脑的比法。

system111 今天 09:31

写这种水平的文章能从老美那里领到钱吗?

system111 今天 09:28

是习近平想打吗?是老美看中国的发展势头太猛,怕当不了老大所以才非要和中国干的。打架两个人中一个人挑事就会打起来,这个人是老美,不是共产党。

进文 今天 08:24

以前他蹲大狱的时候,以为他是一条好汉,胸里肯定藏有百万雄兵,万里江山……等放出来让他自己讲话了……太跌眼镜了……原来是满脑袋大便……

香椿树1 今天 07:22

崇祯的问题是地主财团官僚军阀勾结导致中央政府失去经济和军事调控能力。外加上带路的汉奸,比如袁崇焕,勾结奸商地主以通商为名给敌人送给养赚钱。 

如果习胖子像崇祯,中国目前谁是汉奸,谁是奸商,谁囤积居奇导致“民无粮而从贼”, 谁是带路党?

frank_ly 今天 06:51

习包子比他的前任各方面都差得远,除了可笑的自夸“厉害国”和“自信”。

Sans2000 今天 05:40

谁说给清兵带路的没有狱公?

打酱油的徒弟 今天 04:21

马克思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伪装一下读过书,呵呵)党国近九千万党员选出来的英明领袖岂容尔等妄议?老魏真是淡吃萝卜闲操心。那歪脖子树早就让人劈柴烧火了,人家还要什么什么治呢。

woodyonge 今天 02:17

瞎扯胡说的狗屁文章!崇祯帝虽然刚愎自用,是个志大才疏的皇帝,毕竟他还敬天敬神,现如今那个猪瘟包子灭佛灭道灭教,是一个悖逆天地神佛的魔鬼。

超级电脑 今天 02:16

当年真是高看了这位民主墙的风云人物。

新天狱博 今天 00:16

哈哈哈哈哈,魏电工那点历史知识少的太可怜了。。。

[做官只为稻粱谋,自己的名利地位比国家兴亡更重要。]更像是胡进套、瘟家饱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天地会总舵 2019年12月07日 22:32

漏洞百出,拿習和崇禎皇帝比這不侮辱崇禎嗎?崇禎能自殺殉國,習敢嗎?

谢选骏指出:大家只知政治,不知历史——从历史家的观点看问题,原来,崇祯帝是帮朱元璋还债的,光绪帝是帮奴儿哈赤还债的。朱元璋和奴儿哈赤,本来都是叫花子,靠着杀人执政,其后代没有经过欧洲王室的国民审判,所以只能留到崇祯和光绪的遗憾。



【015、达赖喇嘛是毛主席的逃奴】


《达赖喇嘛再一次提毛泽东,是向中共“示好”?》(加国无忧 2019年6月24日)报道:

1956年元旦,毛泽东会见达赖喇嘛等西藏领袖——

2019年是达赖喇嘛逃离中国第60个年头,也正是毛泽东曾经强调过的他有可能回来的期限。 

达赖喇嘛日前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在我这一生中,我经历了毛主席的时代。我非常了解毛泽东主席。在某一个时刻,我认为毛泽东主席很信任我,所以他对我说:“宗教是毒药”。 

达赖喇嘛指的是1954年他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他曾与多位中共高级领导人会面。 

在自传《我的土地,我的人民》中,达赖喇嘛曾记录过这次与毛泽东的会面。那是在他的中国之行接近尾声的时候,有一天,毛泽东找人捎信要达赖喇嘛去住所见他。 

达赖喇嘛在自传中写道:“他(毛泽东)身子往前一挪,靠近我低声说:‘我了解你。但是,宗教是毒药。它有两个缺点:一是导致民族衰落,二是妨碍国家进步。西藏和蒙古都为其所害。’ 我大为震惊。他想要暗示什么?我努力保持镇定,可是不知道该如何解读他。我知道他肯定是宗教的死敌。然而,他看起来却如此真诚友善。” 

1955年,达赖在《毛主席颂》中把毛泽东比做太阳,保护藏族人民的慈母,战胜帝国主义的大鹏,称颂毛泽东解放了枷锁,指示了和平的道路,祝愿伟大领袖像世界的火炬永放光芒。 

达赖喇嘛回忆说,当时他在中国各地旅行,见到了很多地方领导人,在讨论西藏问题时,他们十分彬彬有礼。他也和一些“党书记”有过非常直来直去、有意义的讨论。 

达赖喇嘛说,“所以我真的很钦佩共产党员。他们是很棒的人,很有奉献精神。但最终我认为,权力腐蚀了共产党。我认为他们过多地思考权力,而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曾于1959年《关于西藏平叛》的讲话中,对未来达赖喇嘛的回归寄予希望。毛泽东指出:“他是个年轻人,现在还只有二十五岁。假如他活到八十五岁,从现在算起还有六十年,那个时候二十一世纪了,世界会怎么样呀?要变的。那个时候,我相信他会回来的。他五十九年不回来,第六十年他有可能回来。” 

然而,今天的西藏已经不是达赖喇嘛离开时的西藏,60年来,达赖喇嘛没有为西藏的发展贡献一滴汗水,反而还制造过西藏的骚乱,他真的已经离西藏越来越远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十世班禅大师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西藏,推动西藏改革、建设、发展和藏传佛教的弘扬,他与西藏和藏民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传承至十一世班禅大师。贡献是影响力的来源,没有人能走到这一宇宙规则之外,更何况在这个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达赖喇嘛也要接受时间、空间和现代变化的考验。 

多维新闻在《中共改革西藏60年 达赖喇嘛的吸引力还剩多少》一文中指出,随着西藏的现代化发展,西藏年轻人越来越走进现代文明的生活,他们与中国内地年轻人一样喜欢娱乐、上网、旅行、发现自我,宗教在他们身上的痕迹已不像传统时代那么浓厚。像欧美年轻人与基督教的关系一样,西藏年轻人也在经历与藏传佛教的再认识。所以,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讲,达赖喇嘛都在远离西藏,他的吸引力恐怕已经大不如前,并且还在不断流失中。 

谢选骏指出:共产党宣称他们解放了西藏农奴,其实不然,他们只是把西藏不是农奴的那些人们也变成了农奴。其中的著名人士就是达赖喇嘛——他被逼逃亡,成为“毛主席”牲口的逃奴。可悲的是,达赖喇嘛这个毛主席的逃奴到现实还不能从毛狗啃噬的阴影下解放出来,还在宣扬毛狗牲口的“真诚友善”、共产党官的“彬彬有礼”。真是令人作呕。达赖喇嘛何至如此?因为达赖喇嘛是毛主席的逃奴,他已经被驯化过了,再也无法“翻身得解放”了。



【016、德皇威廉二世的精神后裔】


《李洋洁在德遇害始末》(2017年8月8日新京报)报道说:

李洋洁留下了一张超市小票,时间是2016年5月11日晚上7点36分,她买了有机豆腐、香蕉和苹果。

到家后,这个从河南焦作来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读研的女孩把背包搁在一边,换上运动服后出门跑步。

两天后,她的遗体在家附近的灌木丛里被发现,据法医鉴定,她被强奸、殴打,“饱受煎熬地死去”。

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李洋洁案经过37次开庭审理,结案陈词显示,一名德国女性谎称需要人帮忙搬箱子,将跑步归来的李洋洁诱骗入住宅中,给男友虐待、强奸被害人制造机会。

2017年8月4日,德绍地方法院宣判,男被告人塞巴斯蒂安因强奸罪、谋杀罪等罪名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提前释放。女被告人克塞尼娅因恶劣性强迫罪等罪名被判处5年半徒刑,两被告人向遇害者家属赔偿6万欧元精神损失费。

对于女被告获刑5年半,李洋洁的父母认为量刑过轻,已决定提起上诉。

他们曾公布一封公开信,悼念唯一的孩子,里面写着:一直以来,我们都深信德国是一个安全的国家,人民是那么友善,天空是那么蓝,可能就是这样,让你放松了警惕,也让我们不再提醒你注意安全。

虚假求助

2016年5月11日,一个暖和的星期三,德国东部小城德绍一如既往的安静。

和李洋洁住同一栋楼的陈辰记得,她们住的地方非常安全,家附近有很大片的树林,和李洋洁一样,她经常清晨和傍晚去跑步,“从来不觉得危险”。

傍晚7点多,德绍天还大亮,好友周丽红在超市遇见了李洋洁。李洋洁买了有机豆腐、香蕉和苹果,并称“买完东西就去跑步”。

晚上9点33分,在距离自己家门口只有15米左右的地方,跑步回来的李洋洁遇到了一位年纪相仿的德国女性——克塞尼娅。

眼前这位异国女性有着一张娃娃脸,她神情急切,发出求助,“能不能去我家帮我搬一只箱子?”

隔壁古董店监控摄像头记录了以下画面:李洋洁穿着黑色的跑步鞋准备回家,被克塞尼娅叫住,对话75秒后,跟随对方走进公寓。

根据庭审信息,一进门,这个只有一米六左右的中国女孩就被躲在门后的德国男人塞巴斯蒂安捂住了嘴巴。对方身高一米八五、肌肉发达,李洋洁无法挣脱。

9点41分,她的手机被关机,塞巴斯蒂安开始施暴。

他抓住李洋洁,指使女友将这位26岁女孩的衣服脱下,按在桌上,试图实施强暴,遭到激烈反抗。他们还试图用早已准备好的绳索捆住李洋洁的脚,也没有得逞。

在男友的指使下,克塞尼娅还用谷歌翻译软件询问李洋洁,“是否有性病”。

李洋洁没有回答,一直在呼救。塞巴斯蒂安告诉女友,他不会杀害李洋洁。克塞尼娅的律师在法庭上为其辩护称,克塞尼娅相信了男友说法,就上楼洗澡了,“当时李洋洁还未受到严重伤害”。但当她下楼时,男友告诉她,“把人弄死了”,并让其帮忙处理尸体。

听力测定专家测试结果表明,李洋洁的呼救声,整间屋子都能听见。

辩护律师还称,克塞尼娅幼年曾遭继父多次性侵犯,在男女关系上有严重的自卑感,不惜伤害他人来取悦男友。

“像垃圾一样处理掉”

对塞巴斯蒂安而言,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行动。

庭审信息显示,早在一个月前,他就在手机上搜索“重口性行为”、“暴力强奸”和“亚洲女性”等关键词,他还搜索过“如何将女性绑起来”和“如何将女性打至失去知觉”等问题。

他的电脑里有大量色情内容和多份合同,合同规定了与女友克塞尼娅性生活的一些细则,比如要通过口交和肛交互相满足对方,如果毁约就要受到惩罚等等。

早在诱骗李洋洁前几天,他便提出想要再找一个人,三人一起发生性关系,并且要求女友也去找,如果找不到,就要惩罚她。

李洋洁,成了他们的猎物。

在那个黑色的夜晚,没有人知道李洋洁遭受了多少非人的对待。

法医的检查报告显示,被害人头部、脖子、生殖器官等部位都留下被施暴的痕迹,有些伤痕长达14厘米。死因是由于脂肪油流入肺,堵塞通向心脏的血管,最终导致心跳停止。

法医得出结论,“李洋洁在临死之前承受着长时间的、令人无法想象的煎熬和折磨。”她被强奸、殴打,死于凌晨2点24分。

那天晚上,塞巴斯蒂安手机上搜索的内容变了,他不再搜索暴力强奸,而是搜索如何为谋杀善后,比如,警犬能在多久之后找到失踪人员?尸体什么时候开始变硬?尸体什么时候开始腐烂?谋杀案多久以后失效?这些搜索痕迹,全都被立刻清空。

为了测试被害人是否完全死亡,他还把被害人的头按到水池里。之后,从地下室找了一个120升容量的垃圾桶,准备转移尸体,“像垃圾一样处理掉”。

在这个垃圾桶里,留有被害人沉积物显影,这证明了,在杀死李洋洁后,嫌疑人曾用这个垃圾桶装过尸体。

5月12日凌晨,李洋洁停止了呼吸。

“忽然觉得到处都有危险”

5月12日早上,在同一学校读书的好友周丽红给她发微信,“快过来吃早餐”,没人回复。

等了一个小时,周丽红接到了李洋洁室友的电话才知道,这个从不夜不归宿的朋友一整夜没回来。

房间里,李洋洁的包搁在一旁,床上放着几件衣服,有点乱乱的,手机和运动服都不在,大家都猜测,她应该是“回家匆忙换衣服就出去跑步了”。

那是一个周四,同学们停下手上的事情开始找人,女生在家里联络,男生出去寻找,有人沿着她经常跑步的路线找,有人去警察局报案,都没找到。

没有人愿意相信李洋洁出事儿了,他们都安慰自己,“她是不是去旅行,手机丢了?”

又过了一天,住在同一栋楼的陈辰起床后发现,家附近的两条路被封锁了,记者和警察都来了,警方在7号楼外墙边针叶树下找到了一具伤痕累累的尸体,脸被毁掉了,没办法辨认是不是亚洲女性。

经检测,警方确认死者为中国留学生李洋洁。

这个消息让好友马泉非常自责,李洋洁去世前三天,还问他“泉哥要不要一起去跑步”,因为家人来德国游玩,马泉拒绝了她的邀请。

为了找寻凶手,所有可能接触到被害人的男性都被要求采集唾液,做笔录,测DNA。

那时,男嫌疑犯已经离开了家,逃避警方的调查。

犯罪嫌疑人迟迟找不到,这个一度被认为安宁的小城开始陷入恐慌,李洋洁的室友迅速搬离了这个伤心地。

从前,陈辰也爱出去跑步,骑自行车,出了这件事之后她再也没有出去跑步,“忽然觉得到处都有危险,如果迎面走过来一个人,我都会想,他会不会把我杀了。”

日子一天天爬过,案情悬而未决,男生们也开始在兜里放着防狼喷雾,感觉“有陌生人靠近就很可怕”。

转机

李洋洁的遗体被发现10天后,从尸体上提取的DNA检测结果即将出来,男嫌疑人去警察局自首了。

在嫌疑人的描述中,5月11日晚上,自己正在看动画片《辛普森一家》,李洋洁自愿来到自己家玩“三人性爱游戏”,激情过后,“她一个人独自走了,没留下姓名。”他还补充,就在这前一天晚上,他们三人也玩过性爱游戏。

这份说辞充满漏洞,李洋洁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陈辰记得很清楚,事发前一天,自己去火车站送一个朋友,刚好遇到李洋洁,那是她们最后一次见面,她们有过短暂的交谈。她们碰面的时间,与男嫌疑人称自己与李洋洁玩性爱游戏的时间互相冲突。

陈辰说,“我很确定这个时间,因为火车票上很清楚写着几点几分,我还让我朋友拍照发过来作为证据了。”

自愿玩性游戏的说法被否决后,李洋洁案开始漫长的取证和审理。许多中国留学生,穿着黑色衣服,胸前插着白色鲜花,手里举着写有“给予李洋洁公正”的牌子,聆听审讯。

而男女嫌疑人,都行使了自己的沉默权,除了简短地开口表示“我完全同意我的律师对我的辩护”,其余时候一直保持沉默。

没有口供,警察只能通过通话录音、搜索记录等少量的信息,进行漫长而困难的取证。

转机出现在2017年1月15日,那是李洋洁案第十次开庭。

在那次开庭中,女嫌疑人打破僵局,开口宣读了一份对男嫌疑犯非常不利,但是有可能让自己洗脱谋杀嫌疑的“自白书”,里面提到很多案件细节,作出了“部分招供”。

德国犯罪专家Axel Petermann认为,女方突然开口提供大量对男方不利的证词是一种战术需要,她企图从“共同谋杀罪”中脱身,这样的话她的罪名和惩罚会大大降低,而且案发时女方只有20岁,理论上还可以按照不足岁青年宣判,这样刑罚会轻很多。

37次开庭后,检方获得了女嫌疑人的部分招供,以及录音、血迹、尸检等证据,2017年8月4日,李洋洁遇害一案正式宣判。

男被告人塞巴斯蒂安因强奸罪、谋杀罪等罪名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提前释放。女被告人克塞尼娅因恶劣性强迫罪等罪名被判处5年半徒刑。两名被告人向遇害者家属赔偿6万欧元精神损失费。

在这个没有死刑的国度,男被告获得了最高刑罚,而女被告按照不足岁青年宣判,被判5年零6个月,她已经被监禁一年多,这意味着,四年后她就可以重获自由。

在李洋洁案审讯期间,男嫌疑人的继父、母亲开了一间酒吧,在社交平台晒了开业庆祝的照片。继父是德绍当地警察局长,母亲也是一名警员,许多德国人自发组织去酒吧门口静坐,摆了很多李洋洁的照片,表示“无声的抗议”。

不要忘记这个女孩

据德国媒体报道,对于法院一审判决结果,李洋洁父母的律师派茨纳(Sven Peitzner)表示,他完全认同法庭对男被告人的判决。“终身监禁、不得假释,这是德国刑法里的最重刑罚”。但是,对于女被告人刑期,他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女被告不仅仅是强奸从犯,也参与了事后的掩盖罪行的行为。

对于女被告人获刑5年半,派茨纳称,李洋洁的父母已经决定要提起上诉。由于隔着遥远的时空,案件审理时间过长,李洋洁的名字并未被太多人记住。

有人在微博中评论:因为看章莹颖案的文章后面有人提起了李洋洁这个名字,查了一下,才知道有一个女孩子在德国遭遇了这么多。马泉记得,李洋洁活泼开朗,她爱做各种吃的,做好了喊大家一起尝。

李洋洁走后一周年,德国大大小小的城市自发地组织了悼念活动,视频显示,有两位德国青年,其中一位拄着拐棍,在现场给行人讲诉李洋洁的案件;一位头发花白的德国女士,在为李洋洁点燃了一支蜡烛之后,多次询问李洋洁的同学,她还能为这位女孩做些什么;一对来自意大利的年轻情侣,守在遗像旁,久久不忍离去;两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使劲撑着一把伞,为李洋洁遗像前的蜡烛挡雨。

一位名叫“everlyna在德国”的网友留言:每次有她的新闻,看到都会转发。没什么作用,就是自己告诉自己,我还记得这个女孩子,没忘记她。

对于李洋洁的父母来说,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孩子。这个爱笑的女孩是他们的骄傲,她喜欢建筑,喜欢梁思成、林徽因,考入河南科技大学读建筑学专业,数次获得奖学金。

出国前,他们坐了600多公里火车送她到北京机场。他们还记得,自己的女儿有很多美好的愿望——要在德国或者去荷兰念博士;毕业回国要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要带父母出国看一看,感受国外的人文地貌……

在德国读研期间,李洋洁总在微信上告诉父母,德国这个国家是那么的文明,这个国家的人们那么的善良和友爱,这个国家的环境那么的优美,这个国家的天空那么的蓝。父母懊悔,“可能就是这样,让你放松了警惕,也让我们不再提醒你注意安全。”

谢选骏指出:德国东部就是以前的普鲁士王国,属于蛮荒之地,但统一德国的偏偏就是这块斯拉夫化的地区。在我看来,德国凶手的恶性不是偶然的,而是“普鲁士传统”的有机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凶手的父母都是德国警察,作为德国共产党政府的鹰犬,它们较多继承了德意志精神、集中体现了德国民性。德国统一之后,共产党的烙印迄今并未消失。

这不由使我想起了“匈奴演说”:

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的虚弱暴露无遗,从而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再度成为弱肉强食的对象。西方列强争先恐后,竞相提出对于中国的要求。殖民传统相对较弱的德国也担心在中国这个被认为已处于崩溃边缘的国家捞不到自己的一份。

1897年1月14日,德国驻华公使,外交部中国事务首席顾问冯.勃兰特在一次报告中称,德国应尽快而且主动在华行动。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省巨野县被当地民众杀死。德皇威廉二世在电令远东舰队的电令中写道:“华人终于给我们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理由和事件。舰队立即驶往胶州湾,占领该处现有村镇,并采取严厉报复手段。”

1898年3月,清政府被迫签署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占有了良港胶州湾,获得在山东省的开矿和铁路铺设权。 

1900年,史称庚子拳乱的义和团运动爆发。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使诸列强深感震惊。1900年6月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的联军进攻北京受挫。德国威廉荒地就此表示:Peiking muss regelrecht angegriffen und dem Erdboden gleichgemacht werden.(“必须大举进攻北京,将它夷为平地。”) 

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冯.凯特勒(中文名字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府各国事务衙门,途经北京东单牌楼时,遭清军虎神营官兵枪击身亡。消息传至德国国内,引起舆论大哗,德皇威廉二世十分震怒。 

经与主要顾问磋商,威廉二世正式决定派遣对华远征军,由瓦德西元帅指挥。德皇同时强烈希望其余列强同意让瓦德西担任由俄日英法德美意奥意等国家在华军队组成的八国联军总司令一职。 

1900年7月2日,德国远征军首批部队整装待发,威廉二世亲往送行时,这样谈到要对中国实施报复和惩罚的原因:德国旗帜受到了侮辱,德意志帝国遭到了嘲弄。对此,必须进行具有示范意义的惩罚和报复……我派遣你们前往征伐,是要你们对不公正进行报复,只有当德国的和其余列强的旗帜一起胜利地傲视中国,高高飘扬在长城之上,强令中国人接收和平之日,我才会有平静之时。

1900年7月27日,威廉二世再度发表了相同的言论:你们应该对不公正进行报复。象中国人这样,悍然置千年固有的国际法于不顾,以令人发指的方式嘲弄外国使节和客人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这样的事件,在世界史上还没有过先例……你们如果遇到敌人,就把他杀死,不要留情,不要留活口。谁落到了你们手里,就由你们处置。就象数千年前埃策尔国王靡下的匈奴人在流传迄今的传说中依然声威赫赫一样,德国的声威也应当广布中国,以至于再不会有哪一个中国人敢于对德国人侧目而视!

在总司令人选尚未商定和最后确认之前,八国联军已开始先后对天津和北京发动大规模进攻。6月10日,联军在英国人西摩尔中将的指挥下,沿津京铁路开赴北京。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对列强宣战。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15日,西太后眼看大势已去,挟持光绪帝出德胜门西逃出京。16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8月19日,联军总司令瓦德西离德赴任,10月中旬抵达北京,设管理北京委员会,由各国分区占领北京城,并提出议和大纲。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各国订立"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和北京后都曾大肆烧杀捋掠,此后,又以搜查义和团为名继续行抢。在八国联军连日屠杀下,天津城内,尸骸横陈,饿犬争食,城内房屋,十去八九,城外屋舍,十去其四。北京城内亦尸积成堆,腐肉白骨纵横,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户。昔日金碧辉煌的燕京,数日之间已是满目苍荑。中国历代历朝之积畜,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珍奇,攫掠殆尽,所失无算。后来担任联军统帅的瓦德西对此也惊骇不已,在日记中写道:“所有此次中国所受破坏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也许永远难以为人所知,但其为数必定极大无疑。”

虽然对于瓦德西的任命,其它列强在8月份才最终全部同意,在他抵京前,八国联军与义和团和清军之间的大规模战事已然结束,但普鲁士政府,德国远征军和担任该远征军及八国联军统帅一职的瓦德西对庚子国难的发生依然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 

史实表明,在以武力对付义和团,并强使清政府就范的问题上,德国态度之强硬并不亚于沙俄、日本或英法等国家。德皇威廉二世强烈要求其余列强同意由德国人担任联军总司令一事便是一个明证。克林德是当时德国政治家中赞成列强瓜分中国的代表性人物。 

虽然克林德的意见并不完全代表普鲁士政府当时的对华政策,但柏林外交部并不讳言,同意瓜分中国的前提只是,德国在长江地区的商贸活动不受影响。德国远征军的人数最多时达到两万人,构成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大规模的海上军事行动。在联军与义和团及清军的历次重大战事中,都有德军参与。 

瓦德西10月中旬抵达北京后,以统帅身份制定作战计划,派遣英法德意军队从北京、天津分两路进攻保定。至翌年4月,联军共进行了46次讨伐行动,其中35次由德军所为。尽管瓦德西在回忆录中声明,德军的讨伐都经过缜密筹划,不同于其它列强的野蛮行动,他并为他所称的"遵纪守法的德军感到"自豪。但事实上,德军在北京和天津附近的讨伐行动中,同样在被认为是义和团重镇的地方大量杀人,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 

派远征军去中国,这既是威廉二世借机显示德国威权的举动,同时也是出于巩固和扩大在华势力范围的考虑。因此,如果把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华之间的武力冲突称为德国对中国的殖民战争,并不为过。当年随军采访的一名德国记者这样写道:“我们德国人从事了我们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殖民战争。我们进行这场战争并不是为了基督教,也不是为了文化;而是为了贸易和我们在世界上的强权地位。” 

时任威廉二世顾问之一的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长莫尔特克上将在其回忆录中写得更为坦白:“我们自然无需对这整个远征行动的动机所在进行讨论。因为,凭心而论,我们不能不承认,对于金钱的贪婪是促使我们下手去切中国这块大蛋糕的动机。”根据辛丑条约,中国须赔款白银4亿5000万两。德国获得赔款总额的五分之一。赔款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利总数在10万两以上。一贫如洗的中国不得不向外国银行举高利贷,同时以海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抵押。 

八国联军的暴行和庚子赔款使本已多灾多难的中国在世纪之交再一次遭受沉重打击,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加大了与世界先进文明之间的距离。

谢选骏指出:现在德国入侵中国虽然已过百年,但是中国始终没有机会对此做出应有的反击和报复,所以也就无法在德国获得其他战胜国在德国获得的尊重,因此类似的悲剧还会上演。同样的道理,日本可以崇拜美国、畏惧俄国,但不会对中国这样礼貌,因为中国没有从日本的侵害中获得过公平的报复。没有公平的报复,就无法赢得对手的真正尊敬。德绍警察之子,是德皇威廉二世的精神后裔。



【017、雕塑家罗丹的另类软饭】


《她终于走出了罗丹的阴影——卡蜜儿·克洛岱尔博物馆在法国建成》(中国美术报网 2017-08-27)报道:

她曾是罗丹的助手、情人和缪斯,是天才的雕塑家。吊诡的是,尽管她很早就与罗丹分道扬镳,努力建设独立的艺术王国,但被世人熟知却不是因为艺术天才,而是以“罗丹的情人”的身份。这恐怕要归功于伊莎贝尔·阿佳妮主演的电影《罗丹的情人》,以及众多小说、戏剧和歌剧等艺术形式的描绘。不得不说,法国雕塑家卡蜜儿·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 ,1864-1943)的人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而卡蜜儿·克洛岱尔博物馆的建成,似乎为她的悲剧人生提供了一丝慰藉。

塞纳河畔的诺让市(Nogent-sur-Seine)距离巴黎60公里,1876-1881年,卡蜜儿和家人在此居住。这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小镇,除了卡蜜儿之外,19世纪还有三个雕塑家生活于此。著名的作家福楼拜常常到此地游览,并在这里完成了小说《情感教育》。尽管只在诺让生活了四年,这里却是卡蜜儿雕塑人生开启的地方——12岁的时候,她开始捏泥塑;13岁时,她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艺术家沙龙里。其早期的作品《拿破仑》和《脾斯麦》(现均已无存)引起了雕塑家阿尔弗雷德·鲍彻(Alfred Boucher)的注意,后者成为卡蜜儿的第一个老师。后来,鲍彻将卡蜜儿介绍给了朋友罗丹——卡蜜儿的人生因此走向辉煌,也因此走向灭亡。

卡蜜儿·克洛岱尔博物馆是一个二层建筑,巨大的窗户为室内提供了充足的光线,也为欣赏雕塑这门光影艺术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博物馆筹备了将近二十年,于今年五月份正式对公众开放。馆中陈列着大约250件作品,其中43件来自卡蜜儿,剩下的作品则来自诺让市其他的雕塑家。馆藏作品多以历史和神话为主题,这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法国雕塑家常常表现的内容。在作品的安排上,博物馆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策展人西塞尔·贝特朗(Cécile Betran)将卡蜜儿的作品放在了所有藏品的最后面。尽管只有43件卡蜜儿的作品,这已经是其现存作品一半的数量——在其住进精神病院之前,疾病发作时的卡蜜儿捣毁了工作室的很多作品。

卡蜜儿的作品是从《老年海伦》(Old Hélène,1882)开始的,这是一件头像作品,表现了克洛岱尔家族女管家年老时的样貌。艺术家采用了鲍彻式的自然主义手法,将脸上布满皱纹的海伦表现得非常优雅。另外一件早期作品《年轻的罗马人》(Young Roman,1884)描绘的是年轻的凯撒,为她做模特的是时年16岁的艺术家的弟弟保罗。保罗后来成为了诗人和外交官,也是她三十年的住院时光里,唯一经常去探望她的人。

以情爱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与罗丹相遇之后。1880年代后期到1890年代,她常常与罗丹分享模特,其中不乏罗丹朋友圈中那些显赫之人。《抛弃》(Abandonment,约1886-1895)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这是一件拥抱着的双人雕像:男人双膝跪地,用手搂住女人的腰;而女人俯下身来,用面颊迎接男人热烈的吻。这件作品的旁边是罗丹的作品《永恒的春天》(Eternal Spring,1884)和《永恒的偶像》(The Eternal Idol,1889),三件作品的并置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不同点在于作品蕴含的能量。在罗丹的作品中,人们会发现一种英雄主义的性放任,而观看卡蜜儿的作品,这种情色联想却是迷人而温柔的。这里还有二人即将分手之时,卡蜜儿为罗丹雕塑的一尊头像。这件雕像非常严肃,艺术家眉头紧锁,胡子垂到胸前。属于艺术家的独特气质和略带威胁的表情糅合在一起,这从侧面表现了卡蜜儿对罗丹既崇拜又仇恨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作品是最近在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 in Paris)举办的罗丹世纪大展中的第一件作品。

罗丹是卡蜜儿生活的年代最知名的雕塑家,也是其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尽管想要将她从罗丹的阴影中释放出来,但博物馆一方深知,只字不提罗丹是根本不可能的。除了与罗丹共用模特外,馆藏的卡蜜儿作品有些是在罗丹的指导下完成的,有的基于二者的合作。而认识罗丹也同样离不开卡蜜儿,在巴黎刚刚翻新过的罗丹博物馆里,有一个房间专门陈列卡蜜儿的作品。

1890年代,卡蜜儿和罗丹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罗丹不肯离开自己的“结发妻子”罗丝(虽然二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结婚,贫穷时期的陪伴早已让他们如同结发夫妻一般),而卡蜜儿除了争取爱情之外,也在争取艺术的独立。1898年,两个人正式决裂。此后,卡蜜儿的精神变得不稳定,她认为身边出现的人都来自罗丹的指派,目的在于窃取她的艺术果实。这一时期的展品在艺术上趋于成熟,却夹杂了更多的孤独感,甚至表现出了艺术家狂躁不安的状态。作品《晚年》(Old Age,约1890年)明确地表达了“抛弃”的主题,动态的构图和寓言式的表达都是卡蜜儿为摆脱罗丹影响做出的尝试。

博物馆的出口处陈列着《珀尔修斯和戈尔贡》(Perseus and the Gorgon,约1897年),这是卡蜜儿接受的唯一的订单,她亲自雕刻了这件大理石作品。在这个神话场景中,珀尔修斯挥舞着美杜莎的头,后者的身体倒在地上。美杜莎是卡蜜儿以自己为原型雕刻的,这仿佛成了其后半生的悲剧性寓言。

谢选骏指出:雕塑家罗丹依靠卡蜜儿·克洛岱尔的灵感和工作而成就了自己,这也算是另一种“软饭”——通过女人向上爬,就像毛泽东依靠杨开慧混入知识分子的圈子,依靠贺子珍混入武装斗争的圈子,依靠江青混入统一战线的圈子。

《她终于走出了罗丹的阴影——卡蜜儿·克洛岱尔博物馆在法国建成》(中国美术报网 2017-08-27)报道:

博物馆在法国建成》(中国美术报网 2017-08-27)报道:

网文《卡米尔·克洛岱尔》报道:

卡米尔·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1864年12月8日—1943年10月19日),是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的学生,也是他的情人和艺术的竞争者。她倔强、任性而又才华横溢。她拜罗丹为师,又以她的美丽和爱情激发了罗丹的灵感。两人形影不离,互相切磋技艺,很快坠入爱河。卡米耶创作出自己出色的作品,令罗丹也暗生几分妒意。落拓不羁、激情如火的卡米耶容忍不了罗丹在热恋自己的同时仍然要回到妻子身旁,两人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分手。卡米耶发奋雕塑,但贫穷孤寂的生活加上世人对其作品的冷漠使她濒临绝望。她打碎了自己心爱的作品,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在那儿度过了30余年的光阴。

卡米尔·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1864~1943)。被诅咒的法国天才女雕塑家,多少年来一直作为罗丹的情人和灵感的源泉出名。她是诗人、外交家保罗·克洛岱尔的姐姐,关于她的生平资料很少,大多是他弟弟的日记和回忆录提供的。卡米耶5-12岁在基督教义修女会接受教育,全家迁居塞纳河畔的诺让后,孩子们由家庭教师辅导,继续学业,此外,克洛岱尔再没有受到什么正规教育,但是,她曾在父亲琳琅满目的书库中博览群书,少女时代,她已经是一位天资聪颖的雕刻家,其才能受到其他艺术家的承认,1881年,父亲再次转调,带领全家来到巴黎,克洛岱尔进入巴黎克罗拉西美术专科学校(现称大茅屋美专),遇到终身的朋友科普斯科姆(后称埃尔博恩),现存她的初期作品即属于这一时期。

克洛岱尔大概是1883年初次遇到罗丹,不久成为罗丹的学生、合作者、模特和情人。据认为,她在继续创作自己的作品时,还为罗丹的作品提供了整个雕像和雕像的各部分,特别是《地狱之门》。她一直住在家里,直到1888年才搬到一个独立的新家,距新堡游乐园的罗丹工作室很近,1892年与罗丹的关系开始破裂,1893年独立生活和创作,不过一直到1898年仍然同罗丹有交往。

此后,她不停的工作,但生活贫困,日益离群索居。她继续在公认的沙龙(秋季沙龙、独立沙龙)以及宾和布洛的艺术品商店展出,但正如往常一样,不久她就会在工作室里彻底摧毁每一件作品。由于罗丹对她不公正,她感到心绪不宁,并开始感到罗丹和他那个“帮”在迫害她,她几乎完全与人类社会隔绝,唯一的亲人保罗又远在天涯,最后病魔压倒了她,1913年10月她被强制关入维勒-埃夫拉尔的一所精神病院,1914年9月转送到蒙的威尔盖精神病院,直到去世。

人物经历

曾经看过罗丹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和《巴尔扎克》等雕塑作品,欣赏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虽然师从巴耶,并在游历意大利时深受米开朗基罗的影响,却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可以说,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诗史上的地位。可是,男性和女性,即便是同在一个文艺昌盛的时代,得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命运。前些年,巴黎水上警察成功地从塞纳河里打捞起一尊价值连城的雕像,这尊雕像是当年罗丹和卡米尔·克洛岱尔合作的作品《冥思》。从那一刻起,我开始用另一个角度和眼光去看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之一的罗丹,我开始注视这位“被诅咒的女雕塑家”。

“传奇式人物的行为都是不可想象的,放荡不羁和独断专横。”雨果这样说过。那么卡米尔小时候疯疯癫癫玩泥巴的情景,是否就注定了她一生无法避免的悲剧。

在卡米尔与罗丹相识后不久,卡米尔向罗丹要了一块大理石,她想为弟弟保罗刻一尊半身像。罗丹给她了。为了表示对他的谢意,卡米尔雕刻了一只青筋微露的脚送给了罗丹,而就是这个作品使罗丹当即决定,请卡米尔来做他的助手,参加美术馆纪念门厅的大型雕塑工作。

一天,卡米尔正在脚手架上工作,她无意中看见罗丹用一种暧昧的动作在摆弄着他眼前的体态丰腴的裸体女模特儿,卡米尔惊呆了,出于女人天生的敏感自尊,含着眼泪的她决定再也不要去罗丹那里。

第二天一早,罗丹发现卡米尔没有来。他的助理摇摇头,建议另外雇一个。“不!”罗丹不假思索地拒绝了,他决定亲自去找卡米尔。桌上放着的那只雕刻的脚告诉他,她是个无可替代的助手,一个惊人的雕塑天才。

罗丹的登门拜访,使卡米尔心中的怨恨和委屈烟消云散。她和罗丹热恋了,并住进了巴黎近郊罗丹新买下的佩安园。在这个更像工场的临时家里,她没日没夜地雕塑着,疏远了家人和朋友,几乎与外界隔绝。灵感、热情、技巧和肉体,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罗丹。

“How delicious is the winning of kiss at love‘s beginning,When two mutual hearts are sighing for the knot there’s no untying!”我想起了坎贝尔的诗。最初的爱情都是这样,貌美的卡米尔此刻眼中就只有罗丹了吧。时间流逝得无声息,命运和幻想挽着它的手,留得越长久,痛苦就越深厚。

卡米尔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孤独彷徨地呆在佩安园,整日的劳作使她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和一双像样的鞋子。而罗丹除了周旋于美术界的朋友之间外,还要常常呆在未婚妻洛茜那里。在洛茜找上门来大吵打闹一次后,卡米尔流产了,随即突然不知去向。在她的工作室里,罗丹激动地发现了一尊雕得近乎完美的自己的像。

当卡米尔重新出现时,她要求罗丹在她和洛茜之间作出选择,而罗丹说他不能像打发仆人一样赶走洛茜。卡米尔突然意识到她日日夜夜为他工作,对自己考虑得太少了,她永远不会有别的女人所有的一切,而只有石头和雕塑,也只有雕塑才能把她和洛茜区别开来。

罗丹是聪明的,自私的,然而我不愿过多地指责罗丹,因为我也开始懂得现实面前人的无奈和卑微。“love‘s wing moults when caged and caputured,only free,he soars enraptured.”现实的繁华逼近后,男人似乎总是显示出洒脱的一面。而罗丹的现实又是那样辉煌,那么这是否注定了他将以卡米尔的爱情为消耗来蒸腾自我?罗丹说,如果卡米儿告诉他怀孕的事,就一定会娶她。会吗?也许吧。但又不可否认当罗丹指出卡米儿的作品只是表现痛苦的时候,他又是艺术性和纯粹犀利的。可是,痛苦是谁带来的呢?我知道,每每这个时候,旁人总会劝上一句“C’est la vie”。而我总会笑笑,说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提到的病态人格,谁在爱情里不是盲目的呢?平凡人如此,天才亦如此。

在音乐家德彪西等人的帮助下,卡米尔的作品展出了。她想拖着跛足重新飞翔。人们对她因为痛苦而表现出扭曲变形的作品毁誉参半,而赞誉却全都属于罗丹,因为她是他的学生,是他指点她找到了金子。生活整个成了一个十字架,她被钉在上面,永远也无法走出罗丹的阴影。卡米尔比以前更加孤独地躲进自己的世界,孤寂,恐惧,使她即将成为雕塑。可即使是一座雕塑也不会这样被抛弃。

人总是是矛盾的。大雨滂沱的夜晚,卡米儿偷偷躲在罗丹回家的路边,只为看他一眼么?只为这一眼穿透冷雨带回一丝温暖?这是何等的留恋与不舍。纵然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她,他也是所有人当中理解最多的一个。困窘、误解、愤恨,重重包围中的卡米儿仍然需要感情的慰藉,只是,强硬的她,永远不会再开口。

罗丹来了,可他被拒之门外,门里的卡米尔变得异常脆弱而易受伤害。巴尔扎克全身像的成功,使罗丹再次登门,因为卡米尔曾经给了他灵感。然而,出乎他的意料,久别后的会面却成了一次使彼此都受到伤害的谩骂。心理失去平衡的卡米尔陷入了疯狂,她怀疑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是由于罗丹在搞鬼。当房东提出要收回房子时,卡米尔悲愤地冲到罗丹家前,用石块砸他的门窗,吼叫道:“罗丹,从你的狗窝里给我滚出来,我究竟爱你什么呀!”凄厉的哭声在黑夜中回荡。

即使在这样我独自发呆的夜,也能听到它的回荡。卡米尔言语间的歇斯底里,咆哮着灵魂颤动的周期。狂放,个性。我又想到梵高,想到了一生写作也只是为了树立一个悼念爱情的纪念碑的哥本哈根。艺术家的情感似乎是完全无从回避的,给后人一些赤裸裸的疯狂和脾气。悲哀的是,一个艺术家的感情就足以在历史中留下泥潭似的呼吁和天翻地覆的传递,何况两个?更何况他们曾经炽烈相爱过?只是罗丹和卡米儿的差别只在于一个不回避成功,一个不回避痛苦。他们之超出凡人的地方,也许恰恰在于这不回避的勇气。

毁灭

1913年秋天,在卡米尔父亲的葬礼后不久,卡米尔经巴黎精神病院医生签名,证明她患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在被送上医院囚车的那一刻,卡米尔扒着车窗,紧握铁栏杆,眼里充满凄凉和恐惧。这一关就是三十年。罗丹曾经对她说:“你成了我最强的敌人。”而卡米尔说“我希望我从来也不曾认识你…”一个如此美丽、如此执著的女子为一次致命的爱情、为自己被淹没的天才所折磨。卡米儿曾是罗丹的灵感源泉,但做为女性却总摆脱不了爱情的阴影,更走不出世俗的偏见,为了证实自己,她用了凄绝的后半生,执着于同罗丹对抗。在我看来,情爱和名份或许倒不是她的所求,她所憎恶的该是罗丹巨大的阴影。罗丹的名气、罗丹对她的控制、罗丹对她骄傲的一丝伤害,所有这些,加上爱情上的犹豫。她最终走向了偏激。

卡米儿的作品是个人化的,与她的感情、她的思想和她所感知的每一丝神经相牵连。她不愿意接受所谓的“官方”认可,她要在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作品,与罗丹宣战,与世俗对抗,这或许是一种更为超越的希冀,没有约定俗成的步骤,没有媚俗的赞助。可是她是女性,做出这样的举动得到的只是更难被原谅,更难争取到理解。不过还好,眼光在变,作品在变,生活在变,对艺术的顶礼膜拜没有变。雕刻是她的生命,纯洁得像圣地里的花朵,不允许丝毫玷污,他人,或是自己。

卡米尔的天才在禁闭30年后早已消失,她的爱和恨随着淡出和遗忘变的隐秘。不被世人所认可的她最终郁郁而终。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暧昧的悖论:“一个天才人物的死亡,很可能在全民的无情和漠然中埋藏着历史的悲哀。”此刻,我深深感谢那个花费毕生精力收集卡米尔作品的她的外孙女,若不是她,历史的那段空白该叫人多么痛心。

在她去世37年后,世俗才终于认可了她的才华和名誉,但是终究还是没有站在她的立场,也只把她称做“罗丹的情人”罢了。但是她被淹没的几十年,是她的损失,何尝不是历史和世界的呢?或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人们才不再喧哗,不再流言四起,开始回忆和追悔,只是时间永远定格在了卡米尔绝望的眼神里,静静等待历史返还公道的神情刻画成一座超越一切的雕塑。

也许,这是上帝给一位天才雕刻家的特殊待遇和恩惠,上帝也痛心地学会了雕刻而已。

谢选骏指出:女性的天才为何寥若晨星?因为女人无法摆脱自己的情欲,无法把艺术、科学、宗教放在爱情之上,无法为了生物性之外的更高的目标而牺牲自己。所以一个女性的疯子卡米尔·克洛岱尔会毁灭掉自己的作品,尔男性的疯子梵·高、尼采却不会。



【018、反优生学的列宁是安乐死还是自杀】


《列宁确实向斯大林要过毒药》(2018-09-02 星岛环球网)报道:

核心提示: 1922年5月列宁中风,由于担心致残失语,无法继续工作,要求提供毒药,以备不时之需。列宁不止一次地向斯大林、克鲁普斯卡娅、乌里扬诺娃、秘书福季耶娃等人提出过索取毒药的要求,被直接要求执行这一任务的是斯大林。

1922年5月列宁中风,由于担心致残失语,无法继续工作,要求提供毒药,以备不时之需。列宁不止一次地向斯大林、克鲁普斯卡娅、乌里扬诺娃、秘书福季耶娃等人提出过索取毒药的要求,被直接要求执行这一任务的是斯大林。政治局委员们都反对这样做,要求未被执行。

列宁卧病期间确实向斯大林要毒药

上世纪60年代,我在托洛茨基的《斯大林评传》中读到,1923年2月底斯大林告诉他,重病中的列宁向他索取毒药,以备不时之需。

托洛茨基是这样说的:在列宁第二次卧病期间,1923年2月底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他会晤时,在秘书离开以后,斯大林告诉我们说,列宁曾经突然把他叫去,向他要毒药。列宁快要失去说话的能力,认为他的病已经没有希望,预见到另一次中风快要发作了,不信任医生,他毫无困难地发现他们是自相矛盾的。他的神志完全清醒,但是他的痛苦是无法忍受的。

托洛茨基对此表示反对:“自然,我们甚至不能考虑执行这个要求,格季耶(为列宁看病的医生)没有失去希望。列宁还能康复。”

“这一切我都对他说过,”斯大林回答说,毫无不快的味道。“但是他不想听道理。老头子在受苦。他说,他要把毒药放在手头……只是在他确信,他的情况毫无希望时才用它。”

那时我对托洛茨基记述的这一情节是怀疑的。因为列宁在去世之前还听克鲁普斯卡娅读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当时托洛茨基也对此表示怀疑,他是从另一个角度——列宁不可能把这样的任务委托给他已经不信任的人。他写道:当时极其怀疑斯大林的列宁怎样和为什么向他提出这个要求呢?因为从事情的表面来看,这意味着高度的私人信任。在列宁向斯大林提出这个要求之前仅一个月,他在遗嘱上写下了他的无情的附言。他在提出这个要求之后几天,同斯大林断绝了一切私人关系。斯大林一定会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列宁不找别人而偏偏求助于我呢?答案是简单的:列宁认为斯大林是能够满足他这个凄凉的要求的唯一的人。同时,可能他是想试试斯大林,这个“专烧辣菜的大司务”到底怎样热衷于利用这个机会?

不过后来看到一些资料,令人不得不相信托洛茨基的记述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确实有过这个插曲。

“如果瘫痪发展到失语,请提供氰化钾”

1967年3月20日苏联作家亚历山大·贝克采访了列宁的女秘书福季耶娃。福季耶娃从1918年起就担任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秘书,同时又是列宁的秘书,从1938年起在列宁博物馆工作。

在交谈中,福季耶娃主动谈到列宁索取毒药的事情。她说:那个时候我两次到斯大林那里去过。第一次是为毒药事。但此事不能写。第二次去是转交列宁关于民族的信。先谈毒药。这是在夏天(1922年)的哥尔克,列宁请求斯大林给他弄来毒药——氰化钾。他是这样说的:“如果事情发展到失语,那我就服毒。我想手头拥有毒药。”斯大林同意了,说:“好的。”

然而,列宁妹妹玛丽亚·伊利尼奇娜知道了这次谈话,表示坚决反对。她说,这种病常会有各种转机,即使失语也是能够恢复的。总而言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没有得到毒药。但又一次中风后,他再次派我到斯大林那里取毒药。我打了电话,到他家里。斯大林听我说后表示:——费尔斯特教授给我写道:“我没有根据认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不会恢复工作能力。既然有这种诊断,我不能提供毒药。”

我什么也没有拿到就回到弗拉基米尔身边,转告了同斯大林的对话。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大发脾气,怒骂起来。生病期间他往往为小事发脾气:例如电梯坏了。他大喊大叫道:你们的费尔斯特是招摇撞骗分子。用支吾搪塞的话来敷衍我。

我还记得列宁说的话:——他写了什么?您亲眼看见了?——没有,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没有看见。

最后,他对我喝了一声:——滚吧!

我走了,但最后还是顶了一句:——费尔斯特不是招摇撞骗分子,而是着名学者。

数小时后,列宁给我打电话。他平静下来了,但很郁闷。——对不起,我发火了。当然,费尔斯特不是招摇撞骗分子。我是在气头上说的。

据《苏共中央通报》的资料,列宁是在1922年12月22日把她叫去的。福季耶娃在笔记本中记道:“12月22日晚6点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把我叫去并口授如下:‘如果瘫痪发展到失语,不要忘记采取一切措施以取得和提供氰化钾,作为一种人道措施和效法拉法格……’他还补充说:‘这一札记不算日记。您理解吗?而我希望您能执行此事。’前面删节的话我已无法记起。后面的话我没有听清楚,因为说得很轻。我再问了一下,他没有回答。嘱咐绝密保存。”

斯大林绝密文件不是捏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军史专家沃尔科戈诺夫出版了他的三部曲之一《列宁政治肖像》,其中也提到列宁索取毒药的事,其中有当事人的回忆,也有解密的档案文献。

有确切记载的是1989年12月公布的玛·乌里扬诺娃(列宁的妹妹)的纪事。其中写道:“1920-1921年,1921-1922年两个冬天弗·伊里奇身体都不好。头痛,丧失工作能力,折磨得他坐立不安。我说不清是在什么时候,反正在这段时间里有一次弗·伊里奇对斯大林说,他也许会瘫痪,求斯大林答应他,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帮他搞些氰化钾来。斯大林答应了。为什么弗·伊里奇求斯大林办这件事呢?因为他认为斯大林是一个做事果断、心如铁石的人,再也找不到他可以求其办这种事的人了。”

玛·乌里扬诺娃接着写道,“弗·伊里奇在1922年5月即第一次中风之后又向斯大林提出了这个请求。弗·伊里奇当时认定,他的一切都完了,便要求把斯大林叫到身边呆一会儿。这个请求很坚决,大家都不敢拒绝。斯大林在弗·伊里奇那里确实呆了不到5分钟。斯大林从伊里奇那里出来后对我和布哈林说,弗·伊里奇要求他去弄毒药,说是因为已经到了履行以前的诺言的时候了。斯大林答应了。他同弗·伊里奇吻别后,就出来了。但是后来我们一起商量后决定,应当让弗·伊里奇振作起来,于是斯大林又回到弗·伊里奇身边。他告诉弗·伊里奇,他同医生交换了意见,确信并非一切都完了,所以还没有到满足其请求的时候。当时弗·伊里奇露出愉快的神情并表示同意斯大林的意见,尽管又对斯大林说:‘您在说谎吧?’‘您什么时候见过我说谎’,斯大林回答道。”

沃尔科戈诺夫直接引用了两份档案文件来证实此事。第一份是1923年3月21日斯大林致政治局委员的信。全文如下:

绝密

致政治局委员们

星期六,3月17日乌里扬诺娃同志(娜·康·克鲁普斯卡娅)极端秘密地通知我,“弗·伊里奇请求斯大林”,要我,斯大林,负责为弗·伊里奇弄到一份氰化钾并交给弗·伊里奇。在同我谈话时,娜·康还说,“弗·伊里奇遭受极大的痛苦”,“难以继续活下去”,她坚决要求“不要拒绝伊里奇的请求”。鉴于娜·康特别坚持,也鉴于弗·伊里奇要求,我同意了(在同我谈话期间,弗·伊里奇两次把娜·康叫来,并激动地要求“斯大林同意”),我无法予以拒绝,就说:“请弗·伊里奇放心并相信,在需要的时候我会毫不动摇地执行他的要求。”弗·伊里奇确实放心了。

不过我要声明,我没有力量执行弗·伊里奇的要求,不得不拒绝这一使命,不管它多么人道和必要,谨此通告中央政治局委员们。

约·斯大林 1923年3月21日

信上有政治局委员们的批语:

阅。认为斯大林的“犹豫不决”是正确的。需要严格限在政治局委员中间交换意见。书记(事务性的)不参加。

此前,斯大林给当时实际掌权的“三驾马车”的另两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写了一个便条,便条没有署日期,但可以推定是1923年3月17日。

绝密

致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

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克鲁普斯卡娅)刚刚给我来电话,秘密地告诉我,伊里奇的状况“非常糟糕”,他病情发作,“不想、不能继续活下去,要求氰化钾,一定要”。她说想给他氰化钾,但“没有勇气”,因此要求“斯大林支持”。

斯大林

收信人对此作了批语:

决不能这样做。费尔斯特提供希望——怎么可以呢?就算没有这种希望也不行!不行,不行,不行!

格·季诺维也夫

列·加米涅夫

这两封信标示的日期比福季耶娃和玛·乌里扬诺娃所说的日期晚好几个月,并且出现难以解释的现象。第一,1923年3月17日列宁已经失语,他是通过什么办法让斯大林明白需要氰化钾的,并且从斯大林的信可以看出,有时候是斯大林同列宁单独“交谈”的。

第二,列宁在1923年初建议撤销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3月5日又致信斯大林,提出断绝私人关系,此后又没有看到斯大林的道歉表示(斯大林写了道歉信,但因为列宁病倒,没有看到)。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怎么可能把如此重大的任务交给他所不信任的人去办!

第三,斯大林信中说,“她(克鲁普斯卡娅)说想给他氰化钾,但‘没有勇气’。”给人的印象,好像克鲁普斯卡娅手头已经拥有氰化钾。但另一封信中又说,列宁要求斯大林“弄到并交给弗·伊里奇一份氰化钾”,可见当时列宁或克鲁普斯卡娅手头都没有氰化钾。这是相互矛盾的。

不过,从当事人的回忆和解密档案,可以肯定几点:1.列宁在中风后曾多次索取过毒药,第一次大约在1922年5月。2.列宁的要求是通过秘书福季耶娃、妻子克鲁普斯卡娅或妹妹乌里扬诺娃提出的。3.委托斯大林弄来毒药并执行。

不同资料提供的时间差异较大,比较可信的说法似乎是1922年列宁第一次或第二次中风之后,因为这时候列宁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并且这时候委托斯大林去办也比较合乎逻辑。当然,由于列宁曾多次提出过毒药的要求,也可能1923年3月17日是最后一次向斯大林索取,由于是旧事重提,可以不费口舌。在斯大林原信的复印件上,日期是清楚的,不像是捏造的东西,并且也没有捏造的必要。

摘自2008年第10期《探索与争鸣》作者:郑异凡

网民评论:

麻辣戈壁 今天 02:41

不是脑溢血导致的中风,而是梅毒病菌入侵大脑造成的中枢神经震颤性昏厥。

谢选骏指出:列宁这是在安乐死还是在自杀?其实,安乐死就是自杀,自杀也是安乐死。看来列宁还挺先进的,比现在西欧人一点不差,因此也带领二十世纪的人类走向了反优生学的阶级灭绝之路。现在的大众民主正在从事类似的反优生学的工作。



【020、梵高不自杀就无法出名】


《梵高自杀手枪本周在巴黎拍卖》(2019年6月18日 转载法广RFI 艾娃)报道:

人们相信,这是1890年7月27日,画家文森特·梵高在法国瓦兹河畔奥维尔小镇自杀时使用的武器。

(REUTERS/Charles Platiau)

19世纪著名画家梵高1890年7月27日用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手枪,本周三将在巴黎最大的拍卖行德鲁奥拍卖。

法国艺术行动拍卖行(Action Art)的拍卖师将为这支著名的7毫米手枪敲下拍卖锤。如果说这支手枪是否就是杀死画家的那一把?可能永远不能得到确认,但它的来源则是非常严肃的。左轮手枪被估价40,000到60,000欧元之间。

在法国南方生活两年之后,文森特·梵高在弟弟特奥的建议下,1890年5月20日抵达瓦兹河畔奥维尔小镇小住,印象派画家的朋友保罗·加歇医生负责照顾饱受精神病折磨的荷兰艺术家。在拉沃小客栈租了一间房的梵高(Van Gogh)正处在他艺术的巅峰时期,每天都会创作一幅以上的画作。

1890年7月27日星期日,画家去附近的农田,他可能掀起自己的衬衫,用从客栈老板那里借来的武器,给了自己当胸一枪。左轮手枪从他的手中掉落,而他自己则昏倒在地。当夜幕降临时他才苏醒,拖着受伤的身体,走回客栈。尽管受到加歇医生的治疗,可梵高还是在两天后去世了。

本次在德鲁奥拍卖的手枪是1960年左右,农民在梵高自杀事发地点发现的,并送给了拉沃小客栈目前主人的父母。损坏严重的手枪,被挂在客栈柜台上方,2016年时,曾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展出。

据艺术行动(Action Art) 拍卖行称,对武器的分析证明它曾被埋在地下一段时间,可能与1890年相吻合。

2011年,美国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梵高不是死于自杀的论文,认为梵高可能是被年轻人擦枪走火误伤的。

和毕加索、卡拉瓦乔、莫奈和达芬奇一样,梵高是誉满全球的艺术家之一,所有作品的出现都会引发各界的关注。也就是因此,巴黎的光影工作室选择将第二次展览的形式以沉浸式展示。成千上万的图片在140台自动投影机的帮助下,投射在3300平方米的地板、墙壁和天花板上,展示这位被病痛折磨且辉煌的画家的各个阶段。

谢选骏指出:梵高活着的时候一幅画都没有卖出去,难道世人都瞎了狗眼,“狗眼看人低”?还是他的画作“实在不咋地”,以致不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不入法眼?如果是前者,为何他死后一夕之间,狗眼都睁开了而且全变成了人眼甚至法眼?如果是后者,那么是什么因素抬高了他的拙劣,把一堆疯人院里的臭狗屎捧上了天?在我看来,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得力于一个事件,那就是梵高的自杀使得人们对他予以了另眼,结果才看出这个疯人自己都不知道的昙花一现。尼采也有类似的遭遇,多亏了他妹妹把他当作发疯的哲学天才予以展览售卖,炒作的结果启动了二十世纪的屠宰——马克思主义的歹徒普列汉诺夫看穿了“列宁和他周围的那批尼采主义者”,但他无法预见德国周边还有一批号称纳粹主义的尼采主义者即将摧毁行将就木的欧洲文明。



【021、梵高的东亚灵魂撕碎了他】


《追踪梵高——回家》(牧羊人的博客 2019-12-18)报道: 

“乔给世界带来了一个男婴,哭起来声音洪亮…。我们跟你说过,小东西用你的名字,希望他像你一样果断而无畏”。——提欧Theo给文森特,星期五 1890年1月31日

收到提欧的信后,在圣雷米圣保罗修道院和避难所St. Paul Monastery & Asylum饱受磨难的梵高欣喜极了,其后在给母亲的信中,梵高说到:“听到这个消息我实在是高兴万分…我当然更希望提欧用爸爸——我最近常常想念他——而不是用我的名字来命名他们的孩子。我已经马上着手为他作一幅画,挂在他们的卧房,那是开放在树枝上洁白的杏花、衬托着湛蓝的天空”。(梵高致母亲,星期四 1890年2月20日)

杏花盛开,1890年2月,梵高博物馆——这幅画已成为家族精神的象征,曾被挂在每一代梵高后代新生儿的床头。六个月后,37岁的文森特用吞枪自杀,结束了自己辉煌而痛苦的一生;又过了六个月,悲郁的提欧Theo追随哥哥而去、葬于其兄瓦兹河畔欧韦公墓的墓旁。逝去的梵高开始了回家的旅程。

提欧的遗孀乔安娜(昵称 乔 Jo)继承的,是不足一岁的儿子、几件家具和数百件梵高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在当时分文不值。她带着这些“遗产”返回了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比瑟姆Bussum。支撑乔的是儿子小文森特、妇女社会主义运动和梵高写给提欧的几百封书信。在读完这些书信之后,乔坚信梵高是超越时代、流星式的天才,而天才不应该这样湮灭;让世人认识梵高成了乔毕生的事业。

比瑟姆是一座艺术家云集的小城。在这里安顿下来后,乔马上将梵高的作品分类、注册,并从梵高的亲友家里收集梵高画作,然后在社交圈广泛的艺术家朋友Jan Veth的家里组织小型画展;另外通过梵高的旧识、艺术家及艺术赞助人Eugene Boch和émile Bernard来推广梵高的画作。到1900年,乔组织了20次小型画展;乔从草根开始的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响应,终于在1905年,荷兰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次梵高画展。

此后乔将注意力转向梵高的书信,因为她相信既然这些书信能让她看到一个天才、也能让欧洲乃至世界认识一个天才。1914年,乔主编的三卷「写给弟弟的信 “Brieven aan zijn broeder” (Letters to His Brother)」德文版和荷兰文版首发;梵高这些书信解释了他的创作,而且文笔优美,读起来赏心悦目。人们从梵高的信里开始理解他的作品了。

一个有追求的人不会为物质而活着。乔卖掉了大约200幅梵高的作品,但是在世界认识梵高之后,乔开始限制;1924年,伦敦国家画廊购买了「向日葵」,这是乔最后一次出售梵高的油画;翌年,乔去世。

历史的责任留给了提欧和乔唯一的孩子,小文森特·梵高。他虽然不愿意借叔叔的名字“出名”、宁肯被称为「工程师」而不是文森特,但是在推广梵高艺术上他和母亲一样不遗余力。

「工程师」先是允许荷兰国家博物馆展出他继承的梵高收藏,再推动文森特梵高(国家)基金会的成立,又将其全部梵高收藏交由梵高基金会托管。1962年,他以大约4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全部收藏(含油画200余件、素描550件和700多封书信,以及梵高收藏的500多幅浮世绘)“出售”给梵高基金会,前提是荷兰政府打造一座国家级的梵高博物馆,并且该博物馆只能收藏、展出跟梵高相关的作品。

1973年6月2号,梵高博物馆开始对公众开放,这座世界上最多梵高收藏的博物馆现在已经是荷兰参观者最多的博物馆。

直到1978年去世之前,「工程师」几乎每一天都会去在梵高博物馆;今天,曾侄孙小小梵高接过家族的旗帜、成为梵高博物馆的文化大使。去世83年之后,梵高终于有了永久的归宿。

因为订票艰难,我们的梵高博物馆之旅直到在阿姆斯特丹的第四天才成行。博物馆入口在侧翼,这里也是唯一允许拍照的地方;主馆是一栋四层建筑,为荷兰风格运动奠基人赫里特·里特费尔德Gerrit Rietveld设计,他在设计中标一年后去世。梵高一生颠沛流离,博物馆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梵高短暂而辉煌的艺术生涯。

梵高的成人生涯以艺术交易商开始,后成为传教士,辗转于荷兰、英国、比利时和法国;前者因为失恋而放弃,后者因为太过悲天悯人而被福音布道会开除。在博里纳日Borinage做传教士期间,梵高希望记录农民和矿工的生活。感受到艺术的召唤,他开始自学和临摹,甚至去了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习解剖、光影和透视。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梵高开始绘画生涯。

刨地者(1880)是梵高最早的临摹作品——叛逆不羁的梵高不屑教授的指导、和模特有染、还有过三次疯狂而不成功的恋爱,但是他的画笔始终聚焦在下层。1886年3月,精神和身体健康日趋恶化的梵高跳上去巴黎的火车,投奔弟弟提欧;不请自到的梵高在法国开始了蜡烛燃尽的历程。

巴黎是梵高艺术突破的地方,不仅因为他第一次接触法国印象派,还因为…日本。梵高在安特卫普第一次见到日本浮世绘,钟情有加;在巴黎,梵高见识了更多浮世绘木版画、还收藏了600多幅,并且用自己的诠释仿画了多幅类浮世绘油画。浮世绘艺术家们看起来信笔而为却又分毫不差、寥寥数笔就抓住事物的本质,这让梵高的作品在简化构图的同时强化了光线和色彩。梵高在巴黎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鉴于日本和梵高的特殊纽带,梵高博物馆的新侧翼就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的,梵高博物馆有一个“梦中日本”永久展厅,去年还举办了「梵高与日本 Van Gogh & Japan」特展。梵高对日本如此痴迷,1888年2月梵高南赴普罗旺斯的阿尔勒寻找梦中日本的色彩。

“亲爱的弟弟,你知道,我觉得自己好像在日本,my dear brother — you know, I feel I’m in Japan. ” 

“白雪覆盖着大地、白色山峰和天空对映,和日本艺术家描绘的冬天景色一样的明亮。the landscape under the snow with the white peaks against a sky as bright as the snow was just like the winter landscapes the Japanese did.”(致提欧·梵高,阿尔勒,星期二,1888年2月21日)

在普罗旺斯,梵高开始了新探索。他把心目中理想化的日本景观投射到法国风景中;常常像日本浮世绘艺术家一样,把一个大型物体放在前景,后方是远景。

在普罗旺斯的后期特别是他精神出问题之后,日本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日本融入了他的风格,但已不再是他的艺术模板,印象、浮世绘和梵高达到了水乳交融;譬如聚焦点并非集中在某一个物体或人物上、而是分散的;又譬如他有时使用对角线的方式划分画布,而不是像西方绘画中经常使用的那样使用水平透视平面。如果说在「星空」中还能依稀看到「神奈川冲浪里」的影子的话,「麦田群鸦」则即有浮世绘、更多的是印象、但是最主要的它是梵高。

实际上,除了「吃马铃薯的人」,梵高最伟大的作品全部是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即梵高去普罗旺斯之后。天才的梵高将自己对巴黎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融入自己,梵高绘画风格在普罗旺斯得以升华。1890年7月27日,一颗耀眼的流星在巴黎北郊的瓦兹河畔欧韦坠落,痛苦的梵高终于有了归宿。

不过何处为归宿:是生养他的荷兰、火花迸现的普罗旺斯、梦中的日本、还是他最后向往的Venus?

谢选骏指出:看来梵高的畅销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的“成人生涯”就是“以艺术交易商开始”的!而且也是得力于他的弟妹和侄子不遗余力地推销售卖。这不仅使人想到,梵高的日本画风、东亚灵魂,是否也是梵高家族的一种营销手段呢?毕竟,日本人曾经大肆哄抬梵高作品的市值,在他们1980年代的经济泡沫破灭之前……到底是“梵高的东亚灵魂撕碎了他”,还是“梵高的画作撕碎了日本经济的泡沫”?



【022、戈尔巴乔夫敦促普京投降书】


《导弹不打了?川普再发推 戈尔巴乔夫喊话》(2018-04-11 综合新闻)报道:

让导弹飞还是不飞?特朗普一小时内连发两推,颇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氛围。

美国总统特朗普11日发推向俄罗斯放话,准备好吧俄罗斯,导弹将马上飞向叙利亚。

特朗普在推文中说,俄罗斯誓言要击落飞向叙利亚的每一枚导弹。准备好吧俄罗斯,导弹会来的,又新又好又“智能”的导弹。你不应该与一个使用化学毒气毒杀民众并享受屠杀的“畜生”为伍!

俄罗斯秒回:你打错了人

据路透社报道,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很快对此回应道,“智能”导弹应该飞向恐怖分子,而不是一个合法的政府。发射“智能”导弹难道是企图摧毁化武袭击的证据吗?

认怂?特朗普再发推

而扬言导弹飞向叙利亚仅约40分钟后,特朗普又发推特称,“当前美俄关系比包括冷战在内的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差。这没有道理。俄罗斯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提振经济,这是小菜一碟,而我们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合作。停止军备竞赛怎么样?”

安理会三份涉叙武问题决议草案均未通过

就在今日(4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表决三份叙利亚化武问题决议草案,均未获通过。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中国代表在安理会就相关决议草案采取行动时已经全面、清楚、充分地阐述了中方的立场和主张。

中方一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组织或任何个人,在任何情况下,出于任何目的使用化学武器。中方始终主张安理会应耐心协商,凝聚共识,发出团结一致的声音。我们对安理会未能就叙利亚化武问题决议草案达成共识表示遗憾,对当前叙利亚局势发展感到担忧。

中方呼吁有关方面保持冷静克制,避免采取使局势紧张升级的举动。当务之急是尽快对疑似化武袭击事件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调查,查明事实真相。我们注意到,禁化武组织将派专家赴实地调查。

戈尔巴乔夫

伴随着美俄两国关系因叙利亚化武袭击事件而愈发紧张,苏联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日前站出来敦促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直接谈判,他同时也警告称,在当前的形势下,美俄间的一次偶然冲突都可能会导致双方打响公开的战争。

据今日俄罗斯网站10日报道,就近日的俄美关系,曾在1985年至1991年领导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日前对国际文传电讯社表示:“我为此感到非常惊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局势并没有像现在这么糟糕,我对世界领导人们的做法感到非常失望。我们看到他们并没有能力来运用好外交机制。当今的国际政治已经转变为互相指责、制裁甚至是军事打击。”

戈尔巴乔夫在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与美国总统里根和布什间的开创性会议帮助结束了冷战。这位苏联前领导人也敦促当下的美俄领导人效仿自己此前所采取的行动。

“由于俄罗斯和美国正处于当前危机的紧要关头,因此两国的领导人必须会面。他们需要做出让步,并且在有外长和防长的情况下展开一到两天的严肃谈判。”戈尔巴乔夫这样表示。

考虑到当前缺乏外交进展,戈尔巴乔夫也尤其担心俄美两国军队会发生冲突。“我确信没有人想要战争,但是当前的紧张气氛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麻烦。”87岁的戈尔巴乔夫还补充称,大国间当前的分歧升级是由于“普通人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威胁”。

自3月份前俄间谍谢尔盖·斯克里帕尔及其女儿在英国中毒后,俄罗斯就广受国际社会指责。而近日发生在叙利亚杜马的化学袭击事件也再一次引发美国对俄罗斯的“口诛笔伐”。

据悉,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9日对联合国安理会表示,无论联合国允不允许,美国都将对叙利亚政府采取行动,并指责俄罗斯对此“蓄意阻挠”。黑莉谈起最近位于叙利亚杜马市的化武袭击时,仿佛已经证实该次袭击确实存在并且是叙利亚政府所为。她还称“俄罗斯政权的手上沾满了叙利亚儿童的鲜血”。对此,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纳班齐亚将这件事称为“假新闻”,强调在叙利亚政府军将该地区从武装分子手中解放之后,该区域并没有找到所谓化武攻击的痕迹。

谢选骏指出:戈尔巴乔夫当年操作不慎,一手促成了苏联的解体,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他还表示“由于俄罗斯和美国正处于当前危机的紧要关头,因此两国的领导人必须会面。他们需要做出让步,并且在有外长和防长的情况下展开一到两天的严肃谈判。”——戈尔巴乔夫这是在敦促普京走上他的老路,向西方世界彻底投降吗。这也很好,这样该死的俄罗斯联邦就可以独立为八十多个主体国家了。联合国又可以增加百分之四十的成员国了。



【023、戈培尔精神传到英国】


《英国富豪勒死7岁的女儿 担心破产后她受到伤害》(2018年4月24日 转载北青网)报道:

英国古董商56岁的罗伯特·彼得斯在自家千万豪宅中用晾衣绳勒死了7岁女儿索菲亚。

去年11月3日,彼得斯在家中勒死了自己的女儿,之后他自己报了警,克莱尔·约翰和大卫·皮尔金顿两名警察来到他的住处,发现女孩脖子上有至少两次被勒过的痕迹。

索菲亚被送往圣乔治医院,第二天早上死于大脑缺氧导致的脑损伤。

据称彼得斯否认谋杀,但承认过失杀人,此前他用电脑搜索过“什么是预谋杀人"以及"勒死一个人需要多长时间"。

彼得斯承认他勒死了索菲亚,并计划勒死他的妻子克里特提亚,原因是这样他们就可以“免受”他破产的痛苦。

法庭听说彼得斯走进索菲亚的房间时,女孩问父亲:“你在干什么?”

彼得斯告诉她他很抱歉,他用晾衣绳勒了她大约20分钟,索菲亚有过挣扎。

陪审团听取了有关部门的陈述,他们认为索菲亚在死亡前没有受过任何危险。

检察官说:“索菲亚非常开朗,彬彬有礼”。

彼得斯此前正在出售房子以消除经济压力,他说谋划了几个星期要杀掉女儿,因为他一直沮丧,感觉无法继续生活下去。

彼得斯告诉警官,他杀死索菲亚的那天是他最后一次机会,因为这将是他们在索菲亚回到寄宿学校之前最后一次单独在一起。

当被问及他勒死女儿后的感受时,法庭听到彼得斯说他“没有感情”。

他自己打电话给警察说“有一起谋杀案”,当接线员第三次问谁杀了人时,他回答说:“我杀了。”

警官来到彼得斯的住处,看见他平静地站在门口,他对警官们说:“她在楼上,我勒死了她。”

谢选骏指出:这是“戈培尔精神传到英国”的活生生例证,虽然戈培尔夫妇杀死的是五六个孩子,但那却是毒死的,不是亲手勒死的。为什么这个亲手勒死自己女儿的凶手表明“戈培尔精神传到英国”?因为我怀疑这个凶手是德国逃来的犹太难民,不信大家可以看看他们的照片。

戈培尔遵从希特勒关于纳粹官员应该多子多孙的旨意,和玛格达生了6个孩子。但从戈培尔当上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夫妻关系就开始紧张。戈培尔权倾朝野,当时想成名的女演员几乎都与他有染,这让玛格达无法忍受。1938年,玛格达提出离婚。但希特勒劝阻了她,要求她再给戈培尔一年机会。但一年之内,二战爆发了。

克拉邦德在为玛格达写的传记里说:“我相信玛格达知道二战中犹太人在集中营的悲惨遭遇,但她选择保持缄默。她曾对她的密友透露过对纳粹政策的不满,但她并没有做任何实际努力。对于她来说,一个犹太裁缝被纳粹杀害的损失在于柏林的时装业将遭到打击。”在二战中,玛格达与戈培尔、希特勒一起出现在纪录片和照片中的情景随处可见。

1945年5月1日,在希特勒和爱娃在地堡里自戕之后,玛格达和戈培尔把他们的孩子叫醒,告诉他们要出去散步,但要先喝一点“热巧克力”。孩子很快被饮料里剧毒的氰化物毒死,随后玛格达和戈培尔到自己的地下室内自杀。攻入柏林的苏联红军在戈培尔家里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事实上,玛格达是个荡妇,她的母亲也是个荡妇。这也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玛格达要狠心杀死自己的五个女儿,因为她耽心自己的女儿在未来的德国与世界,不可能像她玛格达和玛格达的母亲那样,高攀男人,而水性扬花的遗传天性无法获得好的归宿,只能沦入下等社会的烟花柳巷。

希特勒非常喜欢戈培尔的孩子们。孩子们在布彻斯加德拜访希特勒的时候,总是称呼他为“阿道夫叔叔”或者“元首叔叔”。玛格达承认,她自己与卡尔·汉克也有一段私情。汉克自己曾经写信给希特勒,请求他同意自己娶玛格达为妻。与此同时,戈培尔沉迷在与琳达的爱情中,甚至威胁要离开德国,一度请求希特勒委派他担任驻日本大使的职务。他的请求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希特勒警告戈培尔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将琳达遣送回捷克并且在德国和捷克禁演琳达拍的电影。戈培尔的第6个孩子也是他和玛格达最后生的一个孩子,他们为她起名为海蒂,海蒂常常被人称为“和解的产物”,但是戈培尔夫妇并没有达成真正的和解。1941年5月,玛格达试图带着孩子逃出德国前往瑞士,她在德瑞边境被抓住了。玛格达的这次逃跑恰好发生在鲁道夫·赫斯架机飞往苏格兰的时候。直到完全确信两起事件没有任何关联之后,希特勒才原谅了玛格达。其实,她不过是想逃离这段让她尴尬的婚姻。看来她还是被早先的犹太情人勾走了魂。

戈培尔夫妇最后用“自杀──他杀”的方式残杀了自己的六个小孩,看来也不是出于什么高尚的或卑鄙的理想主义,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关系紧张,生活濒于破裂,既不相爱,更不爱这些孩子,否则他们是很容易像希特勒的建筑师、军需部长斯佩尔那样,把自己的孩子们藏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等待战争结束的。

希特勒死前对戈培尔说:“你一定要活下去,特别是你的六个孩子,一定想办法让他们离开暗堡。”他说:“元首,我从来没有违抗过您的意志,但这一次我不得不违背您,我们全家不会再离开暗堡半步。”希特勒生气地说:“不行,一定要把孩子救出去,他们很可爱,还不懂事,不能让他们死在这里。”他说:“我的元首,我认为您让我们活下去不是一种优待,而是一种侮辱。如果我们的孩子活下来,那只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落入俄国人之手,二是到美英占领区。无论哪种结果,都是可悲的。俄国人会把他们训练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而英美人又会通过灌输他们的民主思想使孩子们憎恨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无论如何,他们都不能再活下去。”最后希特勒无奈地说:“嗨!我最忠实的信徒也不愿服从我了!”希特勒终于尝到了“树倒猢狲散”的滋味。这离开他兼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不过短短的五年有半。

戈培尔真会演戏,表演忠贞不渝;他忘记了自己大叫“把小资产阶级分子阿道夫·希特勒开除出党!”的时候了。戈培尔是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信心,担心这些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像她们的母亲和外祖母那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沦为布尔什维克和英法联军的军用品。

谢选骏指出:从戈培尔夫妇的劣迹来参考一下,“英国古董商56岁的罗伯特·彼得斯在自家千万豪宅中用晾衣绳勒死了7岁女儿索菲亚。”——这大概也另有隐情,而根本不可能是“凶手在为受害者考虑”。



【024、哥伦布的GDP】


《鸡比哥伦布至少早100年到美洲》(2007-06-06 中国日报网)报道:

在1492年登上美洲的哥伦布被称为“新大陆的发现者”,但如今哥伦布遭到了挑战。因为从美洲出土的鸡骨头上提取的DNA也显示,它们和欧洲的各种鸡种类都不类似,而是和波利尼西亚的一种鸡非常相近。

历史学家认为,从大约3000年前开始,一些来自东南亚大陆的水手就开始在波利尼西亚的岛屿上生活。在随后的年代里,这些水手又一直继续向东航行。不过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水手的航行范围从来没有超过复活节岛(距离智利本土西岸约3700公里的小岛)以东。但此次出土的鸡骨头的DNA却显示,这些水手中至少有一支队伍最终完成了太平洋上剩余的艰难航程,并到达智利本土。

鸡骨头出土前,也有人作出过“太平洋岛上的居民比哥伦布更早发现美洲”的猜测。1947年,挪威著名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坐着自己造的木筏,成功地从秘鲁航行到了波利尼西亚地区,从而证明依靠原始工具是能够完成这一航程的。

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美洲是由欧洲人首先“发现”的,这似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1492年登上美洲的哥伦布也因此被称为“新大陆的发现者”。然而,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却声称,近日在智利海岸出土的一些鸡骨头,可能改写这段历史。由于南美地区原来并没有鸡,这些鸡是由外来登陆者带来的,从时间上看,这些鸡比哥伦布至少早100年到达美洲;从DNA分析来看,它们并非来自欧洲,而是来自中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

6月4日,这支由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首个证明鸡比欧洲人更早到达南美洲的确凿证据”。研究人员表示,这些鸡比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时间要早至少100年。

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人类学家丽莎·马蒂索·史密斯表示:“这些鸡不可能自己跑到南美洲去,它们肯定是被人类带过去的。”据报道,这些鸡骨头是在智利南部海岸线的一个考古地点被发现的,和这些骨头一起出土的还有当地的其他一些文物。此前曾有人猜测,这些鸡是在1500年左右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美洲的。

然而,研究人员在对这些鸡骨头进行检测后发现,它们到达南美洲的时间比欧洲殖民者要早很多。史密斯表示:“我们对这些鸡骨头进行了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它们生存的年代要远远早于1402年。”史密斯指出,这些鸡的确切生存年代大约在1304年至1424年之间,“这和其他出土文物所属的时间也很吻合,与这一地点当时所处的文化阶段也吻合。”此外,从这些鸡骨头上提取的DNA也显示,它们和波利尼西亚的一种鸡非常相近。

历史学家认为,是波利尼西亚岛屿上的水手将鸡带到了南美。从大约3000年前开始,一些来自东南亚大陆的水手就开始在波利尼西亚的岛屿上生活。史密斯表示:“我们还无法确切地知道这些水手是从哪里启程的。DNA检测结果发现,这些鸡可能来自汤加、萨摩亚群岛、纽埃岛、复活节岛以及夏威夷。如果一定要猜的话,我们估计不太可能来自西波利尼西亚,而是最有可能来自复活节岛或其他东波利尼西亚地区。”史密斯表示:“关于波利尼西亚人曾和美洲人有过接触的证据,现在已经越来越多,比如语言学上的证据以及鱼钩的相似性等”。不过,她也承认,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始终没有在南美洲找到相关的人类DNA证据。

谢选骏指出:“鸡比哥伦布至少早100年到美洲”,据此,我们可以把哥伦布叫做“鸡的屁”,代号就是GDP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班牙语:Cristóbal Colón;意大利语:Cristoforo Colombo,1451年-1506年5月20日),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于中世纪的热那亚共和国(今意大利西北部)。在西班牙伊莎贝拉一世及费尔南多二世的赞助下,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并且成功到达美洲。他使得普通欧洲人也知道了美洲。他的航行以及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建立永久居民点的努力,成功开拓新天新地及扩展西方文明,同时拉开西班牙殖民美洲的序幕,同时也是欧洲殖民后来“新大陆”的先驱。其灵柩现存于西班牙塞维利亚主教座堂主堂内。哥伦布发现及开拓美洲的成就,使西班牙及美国等国家把他发现美洲大陆的日子定为法定假日,亦即哥伦布日。

当时背景是西方帝国主义抬头,各欧洲王国开始经济竞赛,纷纷通过在世界各地建立贸易航线和殖民地来扩充财富。哥伦布向西航行到达东印度群岛的冒险性计划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西班牙王室看到了有可能在与对手有关亚洲的高利润的香料贸易的竞争中取得先手之遥远却美好的前景。在哥伦布1492年的第一次航行中,他在巴哈马群岛的一个他叫做“圣萨尔瓦多”的地方登陆,虽然不是计划中的日本,但他看见了当地人的虚实及丰富资源,回报给欧洲殖民手段的可行性—可传教控制、可占领掠夺、可奴役利用。在后来的三次航行中,哥伦布到达过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加勒比海岸的委内瑞拉、以及中美洲,并宣布它们为西班牙帝国的领地。

尽管哥伦布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探险家(被11世纪由莱夫·埃里克松领导的诺尔斯人的探险领先),但哥伦布的航海带来第一次欧洲与美洲的持续的接触,并且开辟了后来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探险和殖民海外领地的大时代。这些对现代西方世界的历史发展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哥伦布在现今大多数地方被当做一种无畏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象征。哥伦布自己认为他的成就主要在传播了基督的荣光。但是对于美洲原住民和一些左翼人权人士而言,哥伦布的到来意味着对美洲原住民野蛮和残酷的对印第安人的大掠杀的开始,近年哥伦布的成就日益受到政治批判,部分美加的城市更把法定假日“哥伦布日”改为“美洲原住民日”,但亦有批评指有政治正确之嫌。

哥伦布从没承认他当时到达了一个以前欧洲人所不知的大陆,而是"到达"出发前的目标—东印度群岛。他将这个大陆上的居民叫做“印第安人(indios,西班牙语的印度人)”。由于哥伦布和西班牙王室和它所指派的美洲殖民地管理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他在1500年被逮捕并被解除对伊斯帕尼奥拉岛居民点的总督职位。后来还导致了关于哥伦布和他的继承者对西班牙王室许诺给他们的利益的法律诉讼。

哥伦布生于热那亚,具体出生日期不详但早于1451年10月31日。他的父亲是多米尼克·哥伦布,一个在热那亚和萨沃纳工作的中产阶级羊毛纺织工。他还有一个卖奶酪的小摊,哥伦布小时候还帮忙看过摊。哥伦布的母亲是苏珊娜·方塔纳罗萨。哥伦布还有几个兄弟:巴托洛美奥、乔瓦尼·佩莱格里诺和吉亚科莫。巴托洛美奥在里斯本的一家地图作坊工作过。

在哥伦布的一篇作品中,他声称自己早在10岁时就出过海。在1470年,哥伦布一家搬往萨沃纳,多米尼克在那接管了一个小客栈。同年,哥伦布被一艘热那亚的船雇佣,为安茹的雷内一世效力去征服那不勒斯王国。一些现代的历史学家争论说哥伦布不是出自热那亚,而是来自加泰罗尼亚、葡萄牙或西班牙。这些争议的假说基本上都不被主流学者所相信。

对东方的追求

哥伦布自幼便热爱航海。当时的欧洲国家极需要东南亚的香料和黄金。可通往亚洲的陆路却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阻,海路则要经由南非南端的风暴角——好望角。哥伦布深信只要向西航行就能找出另一条前往东南亚的航线,他先后向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国王寻求协助,以实现出海西行至中国和印度的计划,但均得不到帮助。哥伦布在到处游说了十几年后,1492年终于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资助。

与西班牙王室的协议

经过对西班牙国会的不停游说和两年的协商,哥伦布最终在1492年达成所愿。斐迪南和伊莎贝拉刚刚征服了格拉纳达这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的穆斯林统治地区。他们在科尔多瓦的基督教君主城堡接受了哥伦布的请求。伊莎贝拉先是根据自己的忏悔神父的建议拒绝了哥伦布的建议。当他心灰意冷的正要离开此地的时候,斐迪南干预了此事。伊莎贝拉让一名王室卫士追回了哥伦布,斐迪南后来声称自己是“为什么那些岛被发现的首要原因”。

哥伦布早先由意大利私人投资者那里得到了大约一半的资助。因为在格拉纳达战役后的财政上的窘迫,王室让王室财政主管以哥伦布的计划的名义从几个其他王室账户转移了资金过来。哥伦布被许诺将封为“世界洋海军上将”,将可以得到将来所有收益的一部分。这些条款有点不同寻常的慷慨,但那是因为(如哥伦布的儿子迭戈所写)这些君主们并不认为哥伦布能够回来。

在圣菲协议中,斐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王后答应哥伦布,如果他成功了,他将被授予世界洋海军上将,将被指派为所有他发现并宣布为西班牙领地的土地的总督和统治者。对新土地上的任意一个部门,他都有权让王国从他提名的三人中指定一人任职。他还将可以永远从新土地的总收入中提成10%。另外,他还有权利可以购买在新土地的任何商业冒险事业的1/8的股份以及享受他们的1/8的收益。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4次航行,虽然他们一路向西航行,不过因为地球是圆的,他们实际上会在中南美洲上岸,而非北美。

从1492年到1503年间,哥伦布完成了4次从西班牙到美洲的来回航行。所以这些航行都是由卡斯提亚王国资助的。这些航行标志着欧洲人对美洲大陆的探险和殖民的开始,因此对西方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尽管哥伦布面对日渐增多反对其观点的证据,但仍然坚持认为他在历次航行中所到过的地方就是马可·波罗以及其他欧洲旅行家说描述过的亚洲大陆的一部分。也因为哥伦布拒绝承认他到过的地方不是亚洲的一部分,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美洲大陆不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而是以在他之后的到达美洲的佛罗伦萨的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名字命名。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里,哥伦布的舰队从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发了。他的舰队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员组成,旗舰是一条大型的克拉克帆船——圣玛利亚号(诨名“加利西亚”号),以及两艘小型的卡拉维尔帆船——平塔号和圣克拉拉号(诨名尼尼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的船长是来自帕洛斯当地的平松兄弟(马丁·阿隆索·平松和比森特·亚涅斯·平松)。哥伦布首航的一部分资金也是借自平松家族。

哥伦布离开西班牙后不久,就发现平塔号有些损坏。他们首先到达了隶属于卡斯提亚王国的加那利群岛,在大加那利岛得到以修整和修补船只。9月6日,哥伦布的舰队离开了加那利群岛,开始了漫长的长达5周的横渡大西洋的航程。这一路上非常顺利,没有碰见风暴,信风的帮助也使得他们航行很快,从9月9日到18日就西行了1163海里。因为行驶在未知的海域和前所未有的长时间不间断航海,快到达美洲的时候,船上人心浮动。为了稳定船员的情绪,哥伦布一直有真假两个航行里程记录。假的那个告诉船员们的记录上记载的里程数要短些。但因为他在真记录中有计算错误,最后他的假数字反而比真数字更符合实际。经过70天的航行,终于在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清晨两点钟,“平塔”号上的一个水手——胡安·德·特里阿纳罗德里戈·德·特里阿纳(也被称作胡安·罗德里格斯·贝尔梅奥)第一个看到了陆地。随后平塔号的船长马丁·阿隆索·平松确认了这个发现,并鸣炮通知了哥伦布。但哥伦布在返回西班牙后坚持说他已先看到陆地上的火光了。

哥伦布的舰队终于到达的是美洲庐卡雅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当地人称之为瓜那哈尼岛,哥伦布将之命名为“圣萨尔瓦多”。该岛具体位置一直有争论,应该在现今巴哈马境内。最有可能的为现圣萨尔瓦多岛(也称华特林岛)、萨马纳礁岛、普拉纳礁。哥伦布碰到的当地居民(卢卡约人、泰诺人或阿拉瓦克人)非常友善。他们当时还处在新石器时代,武器也就是例如削尖的木头,骨头等。但哥伦布在他1492年10月12日的日志里便透露出殖民的内心态度,他说当地人没有进步的武器和战术,仅用五十人就可轻易征服,并随他高兴怎么处理当地人。又认为当地人似乎没有信仰,哥伦布想把当地原住民以基督教奴役。哥伦布当时认为自己到达的是日本外围的群岛,并将当地人口中的如古巴、海地等大岛当成日本本岛(也有说法是到达中国或印度)。

哥伦布随后根据当地人的指点,探查了现今古巴的东北海岸,并在10月28日登陆古巴。在11月22日,因为听当地人说附近有个盛产黄金的岛屿,马丁·阿隆索·平松带领平塔号私自离开去探索。哥伦布带领余部继续探索,到达了伊斯帕尼奥拉岛北岸并在12月5日登陆探索。哥伦布将该岛命名为“西班牙”岛,英文化名称即伊斯帕尼奥拉(Hispaniola)。

在圣诞日左右,圣玛利亚号不幸在夜里触礁沉没。当地瓜卡纳加利酋长派人帮助救援,并允许哥伦布留下39名船员建立据点。该据点被命名为纳维达德以纪念圣诞,同时表示旗舰在圣诞前夜遇难。据点位于现今海地的摩尔·圣·尼古拉斯。哥伦布带着仅有的一艘船继续沿着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北岸行驶,直到来年1月6日与平塔号相遇汇合。1493年哥伦布做了首航美洲的最后一次停靠。他们在山美纳半岛登陆,遇到了来美洲后的第一次敌意的对待。哥伦布因此将与这些印第安人相遇的地方叫做“箭头湾”。

随后哥伦布终于踏上返回西班牙的规程,船上带有强行挟持的一些印第安人。归途的大部分时间在信风的帮助下都比较顺利。但在2月22日夜间碰到了风暴,两艘船在风暴中失散。1493年2月19日,哥伦布所在的尼尼亚号终于到达葡萄牙所属的亚速尔群岛的圣玛利亚岛。随后哥伦布的舰队到达里斯本,终于回到了欧洲大陆。哥伦布在受到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接见后于3月13日离开里斯本返回了西班牙。

哥伦布终于在1493年3月15日星期五中午回到了当初出发的帕洛斯港。哥伦布舰队的另一艘船平塔号在2月底就到达了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岸边的一个港口(巴荣纳)。马丁·阿隆素·平松在到达后立即上书住在巴塞罗那的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求见,但他们坚持要先见哥伦布。哥伦布给西班牙王室的远航探险报告(通常叫做《哥伦布书简》)被翻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广为流传。

第二次航行(1493~1496)

1493年9月25日他率领约1500人分乘17艘船只,从加的斯出发, 11月3日发现多米尼加岛,接着又发现瓜德罗普岛和波多黎各等岛,然后驶抵海地岛。因纳维达德堡已为当地印第安人夷平,于是另筑伊莎贝拉堡,建立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印第安人被课以黄金重税,或被驱使到金矿从事奴隶劳动,有的被捕捉运回欧洲贩卖。

第三次航行(1498~1500)

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率领由6艘船只和200人组成的船队,分两组从圣卢卡尔启锚,3只船直驶海地岛,另3只船由哥伦布本人率领,经佛得角群岛向西航行,于8月1日发现特立尼达岛。8月5日在委内瑞拉帕里亚半岛登陆,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陆。8月31日返回圣多明各。因为内乱,被国王特使以管理不善之名解除所有职务和没收财产。然后哥伦布连同他的两个弟弟被强行押回西班牙。哥伦布后虽获释,却失去统辖其所发现土地的权力。

第四次航行(1502~1504)

1502年5月9日,哥伦布率领4艘船只和约150人从加的斯出发, 1502年6月15日,发现马提尼克岛,然后沿海地岛南海岸西行,过牙买加向中美洲进发,再沿洪都拉斯南驶,越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最后抵巴拿马的达连湾。1503年6月折回牙买加岛,经圣多明各于1504年11月7日回到西班牙圣卢卡尔。

哥伦布的逝世

1506年5月20日,可能54岁的哥伦布在西班牙北部的巴利亚多利德的一个普通的旅店里逝世。随后,他的兄弟们和他的迭戈将他安葬在巴利亚多利德的一座圣方济各会的一所修道院的墓地内。

后来又依照他儿子迭戈的意愿移往塞维利亚的卡尔图哈的拉斯·奎瓦斯修道院。迭戈此时已经是西班牙岛的总督。在1542年这些遗骨又被转移到圣多明各的殖民城(位于现今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圣多明各)在1795年当法国占领整个西班牙岛,哥伦布的遗骨又被转移到古巴的哈瓦那。古巴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后独立,哥伦布的遗骨又被转回到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在那哥伦布的遗骨被放在一个精美的灵柩台中。

然而,1877年圣多明各为了迎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纪念日,在全面整修圣玛丽亚·拉梅诺尔大教堂时发现一个墓穴和一个铅皮箱子。箱子上和里面的物件上多处标有与哥伦布有关的标记。箱中放有四十一块遗骨,还有灰烬和一颗子弹。据说哥伦布年轻时左腿受过枪伤,子弹终生未能取出。多米尼加和西班牙都争论说自己国家存放的哥伦布遗骨是真的。在多米尼加发现的遗骨于1992年被最后迁入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而建造的哥伦布灯塔。

为了证实是否当年转移到哈瓦那的不是哥伦布的遗骨而真正的遗骨还保留在多米尼加的教堂里,首先在2003年6月对存放在塞维利亚的的遗骨提取了DNA样品,同时也从哥伦布的儿子费迪南的遗体上提取了样品。在2002年也从哥伦布的兄弟迭戈的遗骨中提取过样品。最初对遗骨的观察鉴定塞维利亚的遗骨与哥伦布逝世时的年纪和体格不相符,过于“瘦小和年轻”。西班牙调查者认为多米尼加的遗骨的特征更符合哥伦布逝世时的情况。DNA的提取和验证和困难,因为有的遗骨在多次转移中被污染,使得很难提取到完整的DNA。但是西班牙的研究者通过提取到的部分线粒体DNA分析后认为,塞维利亚的遗骨的线粒体DNA碎片与迭戈的线粒体DNA比较相似,很可能来自同一母系。这个检验结果,以及人类学的和历史的分析使得研究者相信,存放在塞维利亚的遗骨来自于哥伦布。多米尼加当局一直没有允许取出他们保存的遗骨,因此不知道他们保存的是否来自于哥伦布遗体。但多米尼加和有些学者仍然坚持哥伦布的遗骨是放在圣多明各。

过去,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哥伦布是否在他最后的航行里仍旧认为自己是在沿着亚洲的东岸航行。但是,学者柯克帕特里克·塞尔提出,《权力书》里的一份文献已经暗示哥伦布知道了他发现了一个新大陆。而且,在他第三次航行的日记里,他把“帕里亚之地(land of Paria)”称作“迄今不为人知的(hitherto unknown)”大陆。矛盾的是,哥伦布的其他一些书写资料一直都声称他到达了亚洲,比如在1502年给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一封信中,他断言古巴是亚洲的东岸。他还推论说拉美新大陆是位于“东方尽头”的“地球的天堂”。所以,哥伦布到底怎么认为的还是不清楚。

谢选骏指出:哥伦布可能是个意大利式的骗子,也可能不是他“第一个发现了美洲”,因为在波利尼西亚人之前,北欧人和爱斯基摩人、东亚人都曾经发现甚至移民了美洲……但是平心而论,哥伦布的努力确实建立了欧洲和美洲之间的定期航线,而这对世界历史和全球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不妨把后来由此产生的“全球化财富”,一概看作“哥伦布的GDP”(国民生产总值的代号)了。



【025、韩非才是中国政治的至圣先师】


网文《韩非的绝对君权论和绝对专制论》(裘晶文)这样说:

韩非,战国末年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韩非强调法、术、势,主张君主专制主义,尤其重视术和君主独一至上性,他的政治主张是以其对人性、社会和自然(宇宙本体)的理论认识为依据的。在法家的思想中,韩非的政治思想极其重要,对秦王朝的政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可以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顶峰”,它不仅综合了以往法家的各种观点,使它们融合在一起,而且将儒家思想(主要是荀子的思想)引入法家,将道家思想(主要是老子的思想)引入法家,使本来比较缺乏理论色彩的法家思想理论化、系统化、方法论化。可以说,产生于中国宗法封建制取代氏族奴隶制这一社会变革时代的法家思想,在韩非之后就再难以有什么新的发展。同时,韩非也使法家思想走向极端化,形成了一条绝对化的专制主义的思维路线,从而也进一步暴露了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和阴暗面。

本文将从韩非“绝对君权论”和“绝对专制论”入题,揭示法家不可避免的历史悲剧。

一、“知臣主之异利者王”——绝对君权论

君尊臣卑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儒、墨、法家的共同观点。但是,墨翟讲“兼爱”,孟子提倡同乐,而法家则把君权作为变法的基本依据。韩非更是在理论上把君权绝对化,使君臣、君民在利害关系上处于完全的对立之中。如果说商鞅在一定程度上还把尊君当作变法的手段,那么韩非则把尊君当作制法的目的。

在韩非的思想中,有着明显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司马迁把韩非的思想归于黄老,说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从《韩非子》一书看,其中的确不乏老子的思想,但是如果仔细辨析,就会发现老子的思想在韩非那里已经大大地变了样。韩非也论述“道”,但他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想阐述他的哲学思想,而是想从理论上论证君主的独一至上性。总之,在韩非看来,道是至高无上的。他已经把君权视为像道一样的自在自为的存在本体,民的一切行为、思想都必须遵从君主的意志,以之为标准。《韩非子》一书的一切立论都是为了维护君主的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威。

先秦诸多的思想家,不论其偏于激进或是保守,大体上说,在他们的学说和政治主张中都不同程度地顾及到民众的利益。这是时代的要求。韩非却与他们大不相同(包括以李悝和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他处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变革即将完成之际,“超前”地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揭示出来,并进一步把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君主的利益同统治阶级中其他成员的利益绝对对立起来。儒墨两家总是想调和君臣、君民的关系,道家则是要淡化君臣、君民的关系,而法家却别具一格,明确地把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这一点在韩非的理论中尤为突出。他认为,君主要时刻提防大臣,任何人都不可相信。在君主周围,都是些危险人物,时刻威胁着君主,“猾民愈众,奸邪满侧。”君主不可轻信大臣,“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君主要把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权轻臣重,必有亡国的危险。韩非从道的独一性出发,认为万事万物都不能与道相对立,不能相对立强调的是“异”。把这一理论用于政治,则强调君臣对立,君制御臣。这就否定了最高权力的二元存在,把君权推向了绝对至上的地位。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是“一日百战”的关系,君主要想牢牢掌握大权,就必须严厉地控制臣民,对于百姓要用刑罚,对于大臣要有“御臣之术”,即法与术。

为了稳定君位、加强君权,就需要强制臣民服从的力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凭借暴力的争斗来维护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应该说,韩非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抓住了阶级斗争胜负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在一个新兴的剥削阶级取代过时的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的过程中,暴力更具有特殊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极大的阶级局限性。从较大的历史尺度来说,也可以说韩非这种君本主义是极为保守和反动的。

站在彻底的君本主义立场上,韩非把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所着重论述过的法、术、势思想统一起来。而在法、术、势之中,韩非特别重视术。司马迁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韩非所言的术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权术,把这样的术运用于政治,必然导致权术政治,这对早期法家思想是很大的破坏,对秦国的政治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权术政治的恶果是,“照韩非所主张的去做,将不是君把臣制服,而是被臣所制,秦二世不是被赵高玩弄了吗!靠术驾御群臣可以奏一时之效,但难于治理国家;然而在君主专制情况下,玩弄阴谋权术又是不可避免。”韩非的思想无疑是在为君主绝对专制作论证,君主是道的化身,一切应以君主为本位,君主应该独揽大权,君权至上。绝对的王权主义把所有臣民都当作威胁自己的对立面,处处设防,处处搞阴谋,对于任何人或事都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说,不择手段是权术政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绝对专制论

如果说在统治阶级内部韩非主张绝对王权,那么对于人民大众就只能是绝对专制了。阶级社会中的一切压迫最终只能落在老百姓身上。绝对专制与绝对君权是合二为一的,是绝对君主专制主义的两个侧面。

诸子百家中只有法家具有冷峻无情的理性气质,韩非具有当时最先进的历史观,认识到恶是历史进步的动力,人是绝对自私的,“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匠,则欲人之夭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旦利益冲突就会同室操戈手足相残,这是历史进化的规律。温情脉脉的儒家教化是软弱无力的,只有通过严刑峻法才能富国强兵,修身齐家并不能治国平天下,只有善于玩弄政治手腕、使用特务才能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法家有三个字:“法”、“术”、“势”。“法”、“术”是手段,核心是“势”。法家理论是强权理论,权势高于一切,有权者治人,无权者治于人,至于德才是次要的。有了生杀予夺之权,君才能御臣,国才能御民,军队才能统一天下。韩非无条件地赞美独裁,主张高度政治集权,他认为封建君主专制是历史进步的趋势。

韩非认为,老百姓只不过是君主利用的工具:“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打仗的时候,用民众的生命来捍卫君主的绝对权位;和平的时候,则用民众的苦力来供养君主骄奢淫逸的生活。韩非这种赤裸裸的贱民、残民思想在春秋战国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仅同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孟子“民为重”的思想、墨子“兼相爱”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同早期法家“强国”、“利民”的指导思想也是相背离的。

韩非师承荀子,颇受其性恶论影响,认为“人性好利”,“彼民之所以为我用者,非以吾爱之为我用者也,以吾势之为我用者也。”“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也。”他批判赋重民反、民富国安的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并从性恶论出发导出轻刑薄赋的爱民、富民政策根本行不通。按照韩非的逻辑,只要实行严刑苛法,对犯罪之人重刑处罚,才能达到“为治”。

三、法家的历史悲哀

法家思想逐渐成为君主绝对专制主义的赤裸裸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以致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专制君主也不敢公然打出韩非这一彻底的法家思想旗帜。

首先,韩非把法术之士同全体臣民、特别是统治阶级中的高层集团绝对对立起来,使自己处于四面楚歌的地位。无论是统治阶级中的臣、还是被统治阶级中的民在利害关系上都是同君主绝对对立的。而法术之士如韩非的唯一政治宗旨就是毫无保留地维持君主的一切利益。这实际上就毫不掩饰地把法家自己树为全体臣民、特别是有权有势的高官显爵之仇敌。

其次,韩非把君主一人当作实行法术之治的唯一历史承担者,从而使法术之治完全变成一种历史偶然。在韩非设想的整个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敌对面前,法术之士的唯一希望就是说服具有最高权威而又不能自觉的君主。

法家思想在走到了韩非这一“顶峰”之后,就到了历史的尽头;韩非所孜孜追求的法术之治,也终成千载难逢的偶然。其根本原因就是韩非把法家理论中的历史性的相对合理因素夸大成了超历史的绝对化的结论了。在韩非把法家思想绝对化的同时,秦始皇等当权者在实践上把法家政治也极端化了。法家理论家韩非和法家实践家秦始皇一起导演了法家必不可免的历史悲剧!

谢选骏指出:罗马帝国很不稳固,相比之下,两汉帝国却稳固得多,这是因为,中国有一部罗马所无的经典——《韩非子》。可以说,韩非才是中国政治的至圣先师,他所教授的是帝王秘术,而孔子的言论,不过是用来教育精英阶层的。显然,上文把韩非定性为“法家”,是流于了世俗的肤浅。实际上,韩非所讲的与其说是法,不如说是君王秘术,是教导君王如何运用“手法”来治理臣民。如果把这一套当做“宪法”,那是误用,也不是韩非讲的错。韩非的观点,和他的处境大有关系,因为他是韩国的诸公子,深知宫廷险恶和为君不易,所以为君王设计了一套明哲保身、治理社会的理论。如果精英阶层甚至老百姓都学会了这一套,社会就反而难以治理了。中国后来就不幸走上了后一条道路。韩非也就不幸成为中国政治的至圣先师。其实,在汉朝的时候,情况也还没有坏到这种地步,所以按照汉宣帝的心得,“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且,他是把霸道放在了王道之前。而韩非讲的其实就是霸王道杂之里的霸道。汉宣帝是第一个最直接将王霸杂用思想说明了的皇帝,但正因为他把话说明了,就导致帝王秘术的外泄,以至于各种野心家阴谋家都起而用之,结果造成中国人变成了一盘散沙。这就像抗生素、消炎药,只能在危机时刻用,如果到处乱用,就会造成抗药性,并培养出“超级细菌”。按照同样的道理,乱施化肥农药的结果,也是副作用多多的,以致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再也不可能出现了。但我们应该谴责化肥农药抗生素消炎药的发明吗?



【026、赫斯为何不能阻止欧洲的毁灭;美国和亚洲,合组一个“太平洋世纪”】


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Rudolf Walter Richard Hess,1894年4月26日-1987年8月17日),纳粹党的副元首,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赫斯于1941年5月10日搭乘飞机前往英国进行未授权的和平任务,并遭英方扣留直到大战结束。二战后判处终身监禁,最后于柏林施潘道军事监狱内的小别墅上吊自杀,不过当时赫斯的脖子上有绳索多次缠绕过的迹象,勒痕呈平行状,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赫斯的死并不单纯。赫斯后来成为了新纳粹的崇拜对象,而他的儿子沃尔夫·赫斯成了著名的右翼分子,并声称他的父亲死于谋杀。

早期生涯

1894年4月26日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德国商人家庭。赫斯先后在亚历山大港的德国教会学校、德国的巴德戈迪斯堡教育学院、瑞士的纳沙泰尔商业学校和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学习,赫斯与慕尼黑大学教授、地缘政治学创始人豪斯霍弗关系颇为密切,豪斯霍弗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对赫斯的世界观影响极大。

在那个时代,精忠报国是德国年轻人的主流思想,赫斯也不例外。1914年8月赫斯报名参加了巴伐利亚第七步兵团,先后在西线和东线参战,两次身负重伤,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最后转入德国空军服役,成为战斗机飞行员(巴伐利亚第三十四战斗机中队),直到战争结束。并因表现英勇被晋升为少尉。

赫斯在慕尼黑修读经济学、历史与地缘政治学的时期开始与纳粹组织接触,随后并加入图勒社。1920年加入国社党,1923年11月9日在慕尼黑市中心参加了啤酒馆暴动。后失败被捕,与希特勒一同在Landsberg监狱服刑。狱中完成由希特勒“口述”、赫斯撰写的《我的奋斗》。

希特勒的副手

1923年1月,赫斯追随希特勒在慕尼黑的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举行暴动。暴动失败后,赫斯逃至奥地利,稍后回到德国,被判在兰德斯堡监狱(当时希特勒正在其中服刑)服刑7个月。正是在兰德斯堡监狱,赫斯激起希特勒对地缘政治学的兴趣,笔录了希特勒的名作《我的奋斗》。不仅如此,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赫斯是《我的奋斗》的作者之一。因为赫斯调整过希特勒的一些构思,对全书的内容提出过建议,对文字作过某些修改,对某些部分作过删节并加进赫斯的某些观点。纳粹党于1925年重组之后,赫斯成为希特勒的私人秘书。这是赫斯青云直上的起点。1932年12月,赫斯被希特勒任命为纳粹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就在1932年,赫斯成为德国国会的纳粹党议员,晋升为党卫军上将,继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登上国家权力舞台之后,1933年4月21日,赫斯被任命为纳粹党副元首。同年6月29日,赫斯还被任命为德国不管部长,统管除外交政策和武装部队以外的一切事务。

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当天,希特勒宣布如果他和赫尔曼·戈林发生意外,赫斯将会是继任元首的第三顺位。

飞往英国

1941年5月10日约18:00,赫斯单独搭乘一架梅塞施密特Bf 110D战斗机从奥格斯堡出发,途经达姆施塔特与波恩,前往苏格兰。爱丁堡机场控制中心报告入侵者在23:09分于格拉斯哥南方坠毁。赫斯从他的Bf 110D跳伞降落,在格拉斯哥南方的Eaglesham附近著陆,降落过程中脚踝受伤。

赫斯首先被当地农夫David McLean所发现。赫斯声称他的名字是Hauptmann Alfred Horn,并且有重要的讯息要亲自给汉密尔顿公爵。赫斯被送到当地医院处理脚伤。汉密尔顿公爵得到通知,并拜访这名俘虏。与汉密尔顿公爵亲自会面后,赫斯才透露他的真实身份。汉密尔顿公爵立刻告知温斯顿·邱吉尔,并证实了赫斯的身份。赫斯遭到英方拘留,直到大战结束和接下来的纽伦堡审判。

希特勒声称对于赫斯的行动毫不知情,随后纳粹党宣布赫斯精神失常。赫斯的家人没有遭到纳粹清算,希特勒给予赫斯的妻子一笔抚恤金,但是剥夺赫斯在党和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职务,并私下命令如果赫斯回到德国便格杀无论。马丁·鲍曼继承了赫斯的职位。

赫斯飞英引起了苏联领袖约瑟夫·史达林的怀疑,史达林担心英国真的会与德国进行秘密会议一起对付苏联。后来当邱吉尔与史达林会面,邱吉尔发现史达林仍相信英方曾与赫斯进行某种秘密协定,邱吉尔严正驳斥才化解苏方的疑虑。

战后

赫斯在英国牢狱中待了将近四年,在大战中缺席了大半时间,例如讨论灭绝犹太人的“万湖会议”是在1942年1月20日举行,因此不像其他纽伦堡的战犯,盟军对于赫斯到底该负多少战争与种族灭绝责任一直存有争议。

在苏联的坚持下,1945年10月赫斯被送到纽伦堡接受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赫斯被起诉四项罪名:破坏和平罪、密谋罪、战争罪与反人道罪。赫斯在前两项罪名被判有罪,处无期徒刑;至于战争罪与反人道罪的审判结果则获判无罪。

1947年赫斯被转移到柏林施潘道监狱。在1966年席拉赫与施佩尔获释后,赫斯便成为施潘道监狱唯一的囚犯。

飞英臆测 

赫斯前往英国的动机一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谜团之一;英国当局至今并未公布档案。

1941年初,德国在这时对英国仍有战略上的优势-盟军在巴尔干与爱琴海战役失利、连年败战与食物短缺造成英国国内民心士气低落、邱吉尔内阁承受庞大压力责难而地位难保、英国境内不论王室民间也的确存在亲德势力。在入侵苏联前夕,也许是受到他的顾问影响,赫斯希望与英国内部亲德势力取得联系、撤换邱吉尔内阁、与英国和解,甚至成为盟友,联手对付苏联或至少保持中立。赫斯希望借由他的顾问Albrecht Haushofer(卡尔·豪斯霍弗尔之子)与汉密尔顿公爵的关系,与英方达成和平协议,并取得外交上的胜利。

1943年5月,杂志《美国信使》(The American Mercury)刊出一则匿名来源的小道消息,指出英国情报单位MI6利用与汉密尔顿公爵亲自会面的条件来引诱赫斯自投罗网;然而这则消息被希特勒所否认。赫斯在牢房里受到非常严密的监视,包括所有的警卫和监狱人员都不可与赫斯说话,一直到赫斯死亡为止,因此赫斯当年到底和英国讨论何种事务,显然是最高机密。

身后

赫斯于1987年8月17日被发现在施潘道监狱上吊身亡,时年93岁。死因是外力窒息。随后依照遗愿与其父母合葬在拜仁州的小镇文希德尔(Wunsiedel)。此后每年忌日前后,许多新纳粹会到他的墓地举行纪念活动。赫斯死后,施潘道监狱被拆除,以防止成为纳粹崇拜者的圣地。赫斯是希特勒内阁中最后生存的成员。2011年7月20日,经与其后人协商之后,他的墓地被清除,遗体被火化,骨灰撒入大海。

谢选骏指出:赫斯案件的水显然很深,黑幕重重,但是,和平努力为何被英国阴险扼杀?疯狂的赫斯为何不能阻止更加疯狂的欧洲肆意进行更加疯狂的自我毁灭?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欧洲各国已被敌基督的邪恶势力完全控制,虽然浴火,未能重生。从此,世界历史的重心,开始转向欧洲的两翼——美洲和亚洲,合组一个“太平洋世纪”。事实证明,英国人在战略上其实比德国人更加愚蠢,因为德国战败不过失去了一部分领土,而英国战胜却失去了整个帝国——因为英国人毕竟是一批比德国人更杂乱的杂种。



【027、洪秀全父子的黑暗故事】


“洪天贵福”,1849年11月23日生,1864年11月18日死,没到十五岁,洪秀全长子。初名天贵,后加“福”字。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日本式样”的别号名字,很不合乎汉人的习惯。洪秀全的“创造性”大体表现在这些地方,这可能与他的“客家人”背景有关。洪秀全没有像慧能那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是故步自封甚至妄自尊大,终取败亡。洪天贵福登极后,玉玺于名下横刻有“真主”二字,清方又误称为“福瑱”。

网文《洪天贵福:末代天王的悲剧一生》(2008/10/28周显亮刘晓晖)报道:

从1851年到1864年,太平军纵横大江南北十数年,太平天国的事迹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太平天国还有一个末代天王——洪天贵福。

长于“天堂”

1849年11月23日(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初九),洪天贵福出生在广东花县官禄埗村,生母名叫赖莲英,也就是后来洪秀全的“又正月宫”。大凡著名人物出世,总会伴有奇异的现象,诸如红光映天、满室异香等,洪天贵福也不例外。据说他出生时,有群鸟栖于屋顶,鸣叫数日不散。后来太平天国便将此事隆而重之记载于书,称之为“万鸟来朝,早征幼主降生之瑞”。

当时,洪秀全正在广西,家中事务委与族弟洪仁玕(后来成为太平天国的干王)打理,因此给孩子起名的事情也落到了洪仁玕肩上。洪仁玕预备了一些纸条藏于竹筒之中,以火钳抽签,得到“天贵”两字,于是洪天贵福开始的名字就叫洪天贵。后来,洪秀全将其名改为洪贵福,再后来又改成洪天贵福。

太平天国的旗号举起后,洪天贵福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以婴儿年龄成了太平天国的幼主。随后太平军跳出广西,如蛟龙入江,直下南京,南京变成了太平天国的天京。洪天贵福结束了他婴孩时期的:奔波,从此就在天京这个人间小天堂中度过了从孩童到少年的十几年时光。直到1864年天京城陷落,洪天贵福被迫仓皇出逃,这时他已经是残破的太平天国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据洪天贵福被捉后供称,这十几年中,他从来没有出过城门。很有可能的是,洪天贵福连宫门都没有出过。若非如此,洪天贵福在外逃过程中以及被捉后也不至于那般张皇失措、颠三倒四。

之所以如此,全都出于洪秀全的独特教育观念和各种奇思妙想。

6岁时,洪天贵福开始读书,但是他的启蒙老师并不是博学鸿儒,而是比他大10岁的同父异母姐姐洪天娇。原因很简单,洪秀全不能看到有别的男人进出自己的后宫。后来洪秀全还给洪天贵福写有《十救诗》,包括“妈别崽”、“姊别弟”、“哥别妹”、“嫂别叔”等内容,告诫洪天贵福“遵此十救诏习炼,上天常生福长悠”,严防男女混杂,所谓防患于未然。

至于学习的内容,洪天贵福先后读过太平天国刊行的《十全大吉诗》、《三字经》、《幼学诗》、《千字诏》、《醒世文》、《太平救世诏》、《太平救世诰》、《颁行诏书》,这些不过是解释拜上帝教的基本理论的一些低级读物而已,至于中國的传统文化书籍,洪秀全将其斥为“妖书”,严禁洪天贵福接触。进入天京城后的洪秀全志得意满,动辄“爷哥朕幼坐天堂,永普照万方万洋”。(洪秀全自封为上帝之子,此处“爷”指上帝耶和华,“哥”指耶稣,“幼”指幼主洪天贵福。)既有上帝和耶稣保佑,又何必费心学习别的知识

于是在这个“人间天堂”里,洪天贵福按照洪秀全的奇思妙想按部就班地成长着,9岁时洪天贵福就有了洪秀全给他安排的4个妻子。

末路穷途

好景不长,1856年天京事变,昔日兄弟手足顿成仇寇,天京城血流成河、腥气冲天,石达开也愤而出走,带走大批精兵锐卒,太平天国形势急转直下。李秀成、陈玉成、洪仁玕等人临危受命,虽有回天之愿,终究独木难支,太平天国败局已定。到了1864年,温室中长成的洪天贵福终于必须出来经历风霜了。

6月1日夜,洪秀全病逝,6月6日,时年16岁的洪天贵福继位,称为“幼天王”。当时天京城破在即,这种局面根本就不是洪天贵福所能够应对的,一切朝政系信王洪仁发、勇王洪仁达、幼西王萧有和及安徽歙县人沈桂4人执掌,洪仁达并管银库及封官钱粮等事,兵权由忠王李秀成总管,就连诏书也是他们做好了交给洪天贵福颁布而已。

一个多月后的7月19日午后,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城墙20余丈,蜂拥而入。在宫楼上的洪天贵福望见湘军入城,丢下妻子就跑,后被李秀成派来的人接入忠王府。当天夜里,忠王李秀成、尊王刘庆汉等率千余人假扮清军,护卫着洪天贵福从太平门缺口处突围。

突围的人还没有全部冲出,湘军就发现了异常,随即截杀过来。危急时刻,一心为主的李秀成将自己的好马让与洪天贵福,结果因混战与幼天王失散,不久被俘。尊王刘庆汉拼死杀出一条血路,洪天贵福等人才得以脱身。

7月31日,洪天贵福一行人狼狈逃至皖南广德。众人商议后,决定前往江西抚州、建昌与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会合,然后取道湖北进军陕西,再图大业。8月末,洪天贵福、洪仁玕等人开始按计划向江西挺进。

这时,这支太平军尚有十二三万之众,不料没走多远,重要支柱堵王黄文金便在宁国中炮身亡,太平军士气更为低迷。面对清军的围追堵截,十几万的太平军败多胜少,伤亡惨重,士卒越打越少。9月28日,太平军在江西湖坊一带再受重创,誉王李瑞生被擒,王宗谭乾元、谭庆元等倒戈。

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似漏网之鱼,10月9日,太平军残部行至石城境内杨家牌,人数已不足万人。当夜三更时分,清军席宝田部追至,太平军猝不及防,四散溃逃。洪天贵福与干王洪仁玕走散,惊慌之中跌入一个深坑,暂时逃过一劫。

待清军过去后,惊魂未定的洪天贵福躲进了山中。据洪天贵福自己供称,在山上饿了4天之后,一白衣无须老人给了他一个茶碗大的面饼,而后忽然不见。靠着这块饼,洪天贵福在山上又多藏了两天,白衣无须老人却没有再出现,不得已只好下山。

下山后,洪天贵福来到一户唐姓人家,谎称自己乃湖北人,姓张。唐姓人家收留了洪天贵福,让他帮着割禾。在这处人家里,洪天贵福呆了4天,期间碰巧得机会将自己的头发剪了。再次上路的幼天王就跟没头的苍蝇一样,根本就不知道该往哪走,数次撞在清兵手里。10月25日被押入席宝田部兵营,终于身份暴露,结束了自己的游历行程。

残梦幻灭

紧接着,11月3日,洪天贵福被押解到江西省会南昌,南昌府知府许本墉和沈葆桢分别对他进行了提讯。

自被俘之后,洪天贵福相继在席宝田大营、押解途中和南昌留下了多份亲笔自述、诗句和口供。除了提供了一些珍贵史料外,其表现出的懦弱无知和卑躬屈膝足以令人目瞪口呆。

在江西巡抚衙门受审时,洪天贵福将太平天国的事情统统推在洪秀全和洪仁玕、李秀成等人头上:“那打江山的事都是老天王做的,与我无干。就是我登基后,也都是干王、忠王他们做的。”并借机表达了自己愿作大清顺民的殷切希望:“广东地方不好,我也不愿回去了。我只愿跟唐老爷到湖南读书,想进秀才的。是实。”

这里提到的唐老爷名叫唐家桐,湖南人,奉命押解洪天贵福到南昌。显然在押解过程中,唐家桐对洪天贵福诱之以利、动之以情,哄骗洪天贵福乖乖招供。洪天贵福不过是一个从没出过大门的无知少年,哪里能是唐家桐的对手,他将唐家桐视作可信赖可依靠之人,于是唐家桐变成了他的“老爷”和“哥哥”:“我先是幼天王,今是跟老爷的人。我做唐老爷弟弟。我年轻,道理我有些不晓,望大人老爷怜我年幼,莫怪我。今蒙唐老爷待我甚好,我就放心了。”

不仅如此,洪天贵福还给唐家桐写过几首打油诗,其中一首写道:“老爷识见高,世世辅清朝。文臣兼武将,英雄盖世豪。”另有一首稍长些,内容却也更为荒唐可笑:“跟到长毛心难开,东飞西跑多险危。如今跟哥归家日,回去读书考秀才。如今我不做长毛,一心一德辅清朝。清朝皇帝万萬歲,乱臣贼子总难跑。如今跟到唐哥哥,惟有尽弟道恭和。多感哥哥厚恩德,喜谢哥恩再三多。”

与其说洪天贵福做的是美梦,还不如说是一个残梦。清政府自然不会放过洪天贵福,哪怕他能力再低下,再卑躬屈膝。江西巡抚沈葆桢便说道:“洪福瑱(清政府把洪天贵福的名字误传为洪福瑱)黄口小儿,无足介意,惟洪秀全窃号十有余岁,流毒十有余省,遗孽犹在,则神奸巨憝倚其名号,足以挥召群凶。”

于是洪天贵福这边做着残梦,那边清政府已经磨刀霍霍了。就在洪天贵福写完“跟到长毛心难开”这首诗的第二天,即1864年11月18日,这个一心想去湖南读书做秀才,一心想20岁再娶妻的年轻人被绑赴市曹凌迟处死,时年16岁。

谢选骏指出:洪秀全的儿子是洪秀全一手培养的,因此他也就是洪秀全内心深处的一面镜子了——他可以帮助后人知道一个真实的洪秀全,原来是这样一个下流胚子。



【028、洪秀全毛泽东都是流氓】


网文《历史书不会告诉你的知识点》报道:

跟大家聊聊太平天国的文化建设——太平天国的特色修辞发明学。

有文化的土匪

自古以来,造反就不是个技术活,《天下无贼》里面黎叔那句经典台词「我最烦你们这些打劫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隐晦的表达了窃国者对暴力革命者的鄙夷和不屑。但是鄙夷是鄙夷,不屑归不屑,只要运气足够好,在中国历史上「只想打场劫,不料做了县太爷」的土匪变官式闹剧也不是没有,一般来说,匪做了官,总要装模作样的沿用前朝的典籍和制度,好比李逵霸了寿张县衙,也知道把县太爷的官服胡乱套在身上再升堂审案,但是如果土匪有点文化,那往往历史就要出点意外。洪秀全就是这么一个有文化的土匪。

洪天王作为读书人的凄惨前半生不必赘述,后世有人感叹如果当时的考官放点水,给这个爱写歪诗的老童生一个秀才功名的话,可以让中国避免一场很大的灾难,不过从洪天王公然在圣旨里编「吹来吹去吹不饱,如何咁蠢变作妖」这种低级顺口溜的文化水平来看,考官得放九八年长江流域的大洪水,才能给洪天王弄个体制内的身份,这难度也太高了。清代科举严格,纵使曾国藩这样位极人臣,穷其一生也无法改变自己三甲同进士出身的身份。总而言之,洪天王是一个有点文化,但又不那么有文化的革命者,这决定了他的造反之路注定有点不一样。

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中国历史上能通过血酬定律的考验成为造反游戏阶段性赢家的文化人委实不多,而运气不错的那些大老粗通常会善待文化人,一方面为他提供政治和军事上的服务(出谋划策),一方面为他提供精神上的服务(写诗作赋吹捧功绩),一方面为他提供身体上的服务(进献点补肾壮阳的丹药啥的)。洪天王偏偏对这三种都不需要。

不要读书人的天王

在洪天王和他的同窗好友冯云山发迹的两广山区,土客械斗的传统非常悠久,在洪天王起事前后,土客双方动辄上万人攻掠不休,连清政府都不能管束,派去制止械斗的清军将领动不动就成了烈士,可见当地民风之彪悍,在这种频繁的大规模械斗中,许多客家男丁逐步积累了丰富的集团作战经验,加上客家人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使这些具有军事才能和基本文化素质的客家人构成了洪天王的第一批军事指挥官,使他在造反的初级阶段不至于依赖那些不可靠的儒生,避免了被这些投机分子窃取革命果实的危险。

清代中晚期频繁的土客械斗造成大量客家人口迁徙,客观上为太平天国提供了兵源

对第二种功能洪天王就更加不需要了,作为咸丰年间的先锋派诗人,洪天王诗兴之盛,诗作之丰都是少见的。从他吹嘘自己至高无上权力的《天父诗》中,我们依然能感到他的谜之自信和霸气:只有媳妇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太平天国起事后,依靠土客械斗培养出的熟练兵员迅速扩张了一大块土地,这给了洪天王极大的自信和幻想的资本。被后世学究吹捧为解放妇女,人人平等的天平天国,妇女连正确一次资格都没有,也是个笑话。洪天王除了做些威风凌凌的天父诗,偶尔也浪漫一把,歌颂一下自己美好的帝王生活,比如:拉车对面向路行,有阻回头看兜平;苑内游行真快活,百鸟作乐和车声。

这首诗描绘了洪天王革命成功后,乘坐宫里美女们拉的车游览自己新建的天王府,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特别是「苑内游行真快活」一句,与后来《让子弹飞》里面那句「城里的女人就是白啊」相得益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因此,洪天王的革命政权呈现出与历代农民起义很不相同的特点,首先是统治阶级中很少有高级知识分子,洪秀全、冯云山是屡试不第的老童生,杨秀清、石达开也只是粗通文墨,以下各王都是靠军功起家,整体文化水平偏低,许多「老兄弟」都是文盲。第二是知识分子的不合作态度,因为洪天王所创立的「拜上帝教」以基督教思想为蓝本,天然具有一神教的排他性,再加上自己科举屡次失败后的恼羞成怒,使得洪天王采取了激烈的反儒政策,这些政策使大量的读书人逃离了他的天国,甚至连左宗棠这样和洪天王一样在科举制度中屡次失败的读书人都毅然决然的加入满清阵营对抗太平天国,汉族知识分子踊跃投入异族阵营来反对自己同胞建立的政权以求保全汉文明这一吊诡的现象,是中国历代造反史上都从未见过的,当然了,这在洪天王眼里都是大逆不道的「助妖」行为,只能引发他以更加严厉的焚书和反儒政策的报复。第三是知识分子上升渠道的断绝,洪天王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搞起了开科取士,但是科举的内容过于荒唐和随性,主要是《新约》《旧约》和《真约》(主要是洪天王自己编的一些顺口溜)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学习四书五经的的读书人来说实在荒诞不经,因此去参加科举者寥寥无几,如 1853年的科举考试,经各种威逼利诱报名者只有50几人,不得不延期10天开考,结果10天后人数非但没有增加,原有的50几人又有10多人逃亡了清朝控制区,最后用刀架在读书人脖子上押了300人进考场,规定只要写满300字,不写错别字,不讥讽天平天国,不写避讳字即可录取,即使门槛这么低,还是吸引不了读书人入伙,有的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连夜就逃离天京,惹的洪天王大怒,把原来的一年一试改为三年一试,最后干脆不考了。因此太平天国举行了22次科举考试,可有名有姓的状元只有17人而已。

天王的特色修辞发明学

洪天王对太平天国得不到知识分子认可和支持的境遇深感愤懑,他的应对办法就是杀,史载:「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杀,或竞捶楚以死」,但一味的杀也不是办法,杀掉的读书人越多,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读书人逃向曾国藩阵营,与天平天国为敌。

于是洪天王决定创立一套脱胎于汉语但又迥异于传统汉语修辞的全新话语体系,来对抗顽固的儒学传统,培养一批和自己同心同德的知识分子,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洪天王充分发挥了他的天才,创造了一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太平天国特色修辞学体系。洪天王这样解释他修辞发明的初衷:要实叙其事,从某年月日而来,从何地何人证据,一一叙明,语语确凿,不得一词娇艳,毋庸半字虚浮,但有虔恭之意,不须古典之言,故朕改《字典》为《字意》也。

这套特色修辞学体系非常独特,他是围绕着洪天王本人以及他的亲戚和其他亲信而展开的,与历代农民起义领袖的卓越品味一样,洪天王本人也非常迷恋各种高大上的形容词,尤其以「天」字为洪天王最爱。洪本人称天王,洪建立的政权称天国,上帝称天父,耶稣称天兄,都城称天京,洪天王写的打油诗,编的顺口溜诏书通通叫天条,对「洋兄弟」自称天朝,军队全部称天兵天将,不切实际的历法称天历(一年有366天,四十年一闰),将战争中死去的将士的死后世界称为大天堂,将天京城称为小天堂,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这段不长的日子里,天王本人及其亲信都严格恪守「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坚持呆在小天堂,而不愿意去更加美好的大天堂(虽然最后还是去了)。

如此迷恋「天」字,除了受基督教因素的影响,更多是洪天王本人在多神教盛行的两广山区受到的封建迷信因素的影响,因此除了「天父」「天兄」这样看起来中规中矩的宗教用语之外,洪天王还创造了很多以天开头的中华土味特色词汇。比如洪天王认为,上帝和耶稣没有妻子都是不科学的,于是各为其造了一个妻子,其中上帝的妻子称天妈或天母,耶稣的妻子称天嫂,这些特色宗教词汇在遇到正儿八经的基督教徒时常常闹出笑话,比如1854年,东王杨秀清向英国人阐释了拜上帝教的教义之后,又问了英国人五十个问题,这就是《东王杨秀清答覆英人卅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其中第九个问题问道:爾各囯拜上帝咁久,有人識得上帝原配是我們天母,即生天兄耶穌這個老媽否?「洋兄弟」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从试探、怀疑、中立到兵戎相见,太平天国的特色宗教话语体系功不可没。

这个「识得这个老妈否」的荒诞问题弄得英国人哭笑不得,但是抱着友好交往讨些通商利益的想法,还是硬着头皮一本正经的答复了他。如果战略得当,太平天国似乎有机会像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机会(特别是如果和捻军联手呼应的话),而且在局部地区,实际上秩序已经恢复,此时洪秀全政权的表现与最终取得了全国政权的其他领袖相比(比如刘邦、朱元璋),非常的差强人意,早期的执政纲领在取得了政权后,并没有被贯彻,相反,在一些地方,表现得似乎比他的反对者更过分。因为各种历史机缘,太平天国没能获得全国政权,而是被消灭,但它给这个老政权留下的遗产是非常正面的。

其中最正面的遗产,就是大量的人员损失,这点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大量的人口减少,意味着人口压力降低,活下来的人拥有了更多的人均土地,他们可以更好地养活自己。

第二个遗产,是满清皇帝与朝臣们终于意识到底层人民的生计问题,从而被迫做出一些变革,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这两个遗产最终成就了所谓的“同治中兴”。

还有另外一个与前二者比起来不太起眼的遗产,就是汉臣集团的崛起,他们无疑更懂汉人的心思,也更考虑汉人的需求,他们把满清这个异族王朝变得更像是中国,而且最终也正是通过这些人与他们的学生之手(袁世凯),埋葬了这个异族帝国。你很难想象,没有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的清朝,会被满人玩成什么样子。

这一段也是新加的:清朝取得了对太平天国的胜利,对捻军的胜利,对回部叛乱的胜利,其重要意义在于维持了统一的国家,并把这个遗产交给了民国政府,如果太平天国最终取胜,即使不存在西方国家的侵略瓜分,其最大版图大约也不会超过明朝,新疆、蒙古、西藏必然独立、甚至云南、甘肃这些回族人聚集区都可能会从中国分割出去。

综上,对太平天国的评价:运动兴起是合法正义的,但破坏大于建设的,同期老百姓活的比以前更惨了的,被消灭是活该的,中期遗产是正面的。

谢选骏指出:洪秀全的修辞学和毛泽东的简体字有得一比——都是文化领域的流氓行为。这两个流氓对待教育体系的态度也如出一辙,因为他们都是失败者。

网文《洪秀全连考4次,为何连秀才也考不上?故宫的一封书信,揭露真相》报道:

洪秀全在中国近代史上绝对是一个人物,他一手缔造了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把中国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尽管洪秀全最终杀身成仁丢了江山,可他依旧是一个令人敬佩不已的世之枭雄。然而,令人郁闷的是,洪秀全在没有造反之前他也想着通过科举考试来光宗耀祖实现人生逆袭。上天不眷顾洪秀全,他连考4次,到最后连秀才也没考上。前有车后有辙,洪秀全考不上秀才也是有原因。故宫的一封书信,揭开了洪秀全秀才屡试不中的真相。

有清一代,科举考试异常苛刻,不仅把考试范围局限在了四书五经,而且还硬性规定写的每一句话必须出自四书五经。所以,这就苦了清朝学子,从小到大都得背诵四书五经。洪秀全也不例外,在他12岁之前摇头晃脑的就能把四书五经背下来。这可了不得,洪秀全在村里名气很大,没见过世面的私塾先生也是连连夸赞洪秀全为可造之材。洪秀全膨胀了,12岁就去广州参加院试。倘若他通过了,就能够成为一个秀才,顺便也符合他“神童”的身份。

可是,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神童也是一转一大把,洪秀全到了广州也没考上。倒是洪秀全很是气愤,抱怨考试官读不懂他的经世致用好文章,说的也比较难听。洪秀全还是让家乡父老失望了,一直考到30岁连考4次也没能考上秀才。在清朝,考取秀才就是获得科举考试的资格,类似于现在的幼儿园升小学。洪秀全终归是没考上秀才,索性不考了研究起《圣经》,多年之后揭竿而起造了大清国的反。我们不禁思考一个问题,洪秀全为何考不上秀才?其实,故宫博物院的一封书信揭露了事情真相。

故宫博物院藏有洪秀全给部下的一封诏书,还是他本人亲笔书写的,可以理解为他的亲笔书信。如上图即洪秀全的书法,写的是乱七八糟没什么美感,这就揭开了他屡试不中的真相。清承明制,科举考试也是延续了明朝体制,使用美观大方的馆阁体。馆阁体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不仅要求乌黑方正,而且还强调光洁整齐,所以不管是什么体都有着浓厚的馆阁体影子。从洪秀全的书法来看,与馆阁体不沾边,写的是歪三撇四很不美观。网上流传有不少洪秀全的“真迹”,大多都是赝品,相对来说故宫博物院的洪秀全书信还是比较接近他的书法原貌。

洪秀全书法与馆阁体格格不入,就直接导致他彻底丧失了科举考试的资格。清代科举考试极其呆板残忍,连写东西都不允许自由发挥,更别说书法字体了,况且洪秀全书法实在令人难以恭维,可想而知他当年的改卷考试官心里会作何感想?首先,卷面分都没了,管你写得再好,毕竟科举考试是为国抡才,书法字体好看与否事关朝廷颜面,洪秀全的书法实在是难堪也难怪屡试不中连秀才也考不上。

时至今日,卷面分依旧是批改作文的关键,字写得漂亮作文分数就高。现今如此,更何况洪秀全时代的科举考试了。故宫博物院的书信揭开了洪秀全书法拙劣的真实面目,也揭开了他屡试不中考不上秀才的真相。说实话,洪秀全连考4次没有在卷面上下功夫一味地抱怨,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可就是这么一个不入流的“差生”,最后竟然占据大清国的半壁江山,实在是令人郁闷不已,你能说他没有才能吗?

谢选骏指出:洪秀全的字体和毛泽东的字体可以一比,都是不守规矩的。洪秀全建国确有才能,不过他的才能是一个流氓的才能,正如太平天国运动是一个流氓运动。相形之下,满清蒙古是一帮禽兽,湘勇淮勇是一窝土匪,英法联军是一群强盗——禽兽打不过流氓,流氓打不过土匪,土匪打不过强盗。



【029、洪秀全死于力量悬殊的肉搏】


《后院起火 南非总统疑被一位妻子下毒》(2015年8月3日 综合新闻)报道:

据南非媒体8月2日披露,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的一位妻子农普梅莱洛·恩图利因涉嫌卷入“投毒谋害亲夫事件”接受调查。如果罪名坐实,这位南非的“第一夫人”可能会被送上法庭,接受审判。媒体称恩图利已经承认对给祖马投毒的事件知情。目前,南非国家检察机关等执法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恩图利已经供出了一些人,其中包括一些“让人非常感兴趣的名字”。恩图利之所以还未被起诉,是因为执法部门还没抓出阴谋幕后的黑手。

去年6月7日开始,祖马成功连任南非总统后曾有一段时间淡出公众视野。官方称因为前一段时间忙于大选和就职太累,总统需要休息。不过,一位资深情报人员却透露祖马访问美国期间病得很重,美国人查出他中了毒,并告知了他。曾领导过情报工作的祖马认为,只有他的直系亲属才有可能接触到他的食物。其中,恩图利的嫌疑最大。

恩图利2008年与祖马结婚,祖马有4位妻子。此前有报道称恩图利曾有一份婚外情,这也导致她失宠,可能引发她的不满。

网虫哀鸣:还是一夫一妻好,少一个女人少一份危险。

谢选骏指出:看来自我神化、集权独裁的洪秀全死于力量悬殊的肉搏战——他的后宫数千妇女,都是他的危险。湘军狗奴虽多,不过太平军的数倍而已;而天王后宫却有数千潜在的下毒者环伺,洪秀全又无兄弟大臣太监帮忙,需要自己各个肉搏,能不走向力竭失败吗——可见,洪秀全先败于后宫,而后败于火并,最后才败于战场、死于围城……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



【030、贾似道外戚误国,中国丧失粉碎蒙古最后机会】


为什么埃及奴隶集团能够成功抵抗蒙古?为什么日本倭岛能够成功抵抗蒙古?除了“鞭长莫及”的因素,就是他们众志成城,不像南宋那样,遭到外戚集团和家族主义的削弱,无法团结御辱。

贾似道(1213年-1275年),字师宪,南宋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人,为南宋丞相,在南宋灭亡前最后二十多年掌握朝廷大权。

德祐元年(1275年),似道亲出督师。二月,至安庆鲁港,与元兵相遇,大将夏贵先已决计降元,至是不战而去,且扬言前锋已败,摇动军心,致全军溃散。战时私自与元朝议和,事闻,似道罢官、贬逐。八月,被监送官郑虎臣杀于漳州。未久,宋亡。

出身及经历

贾似道出生于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父贾涉,母胡氏,为涉之出妾。贾涉死时,贾似道年仅十一岁。似道受父荫,补嘉兴司仓。

嘉熙二年(1238年)贾似道二十五岁,登进士第,其姊贾氏已是宋理宗的贵妃,遂擢太常丞以及军器监。尹史岩言其材可大用,遂升知澧州。

淳佑元年(1241年)改湖广统领,始领军事。三年,加户部侍郎。五年,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再迁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九年,加宝文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十年,以端明殿学士移镇两淮。

宝祐二年(1254年)加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四年,加参知政事。五年,加知枢密院事。六年,改两淮宣抚大使。

冒功揽权

1233年,即为宋理宗绍定五年,蒙古向南宋政府提倡“联蒙灭金”的条文,南宋遂与蒙古结成盟友。后来于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联军成功灭金,但蒙古违背之前定下的条文,把宋应得的土地削减。宋出兵强行要回土地,但无济于事,惨败而归,更被蒙古于1258年以“违约”名义入侵。

此时,理宗令右丞相贾似道领兵出战,驰援鄂州,贾似道毫无军事上的知识,于是在出征后与蒙古军私下议和,并游说蒙古人,表示宋朝廷会向蒙古进贡,但蒙古并不同意第一次议和。翌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一战中死于城下,贾似道得知忽必烈会去争夺宝座,便看准机会与忽必烈签订和约,表示愿意称臣、岁奉二十万两银和绢二十万匹。私下议和后,贾似道与其他将领会师,并趁蒙古军撤退时进攻,杀伤了敌军仅一百七十多人。贾似道夸大战功,连奉“捷报”,却不报蒙古军撤退的真正原因,向理宗报道:“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汇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福。”

理宗收到情报后,赐贾似道晋为卫国公与少师,更大力赞扬贾似道,令朝中的文武百官恭迎贾似道“凯旋”。之后,理宗罢免丞相丁大全,从而使贾似道得以专权。贾似道得势后,向理宗谗谮在军营中对他“无礼”的曹士雄与向士璧,称其曾在军中贪污及盗取官钱,结果两人被流放外。另一位将领高达曾在军中讽刺贾似道,于是贾似道在理宗面前说诬陷高达,然而却未能如愿。他又与同党编辑《福华编》,用以“歌颂”自己领军对抗蒙古军的“英勇事迹”。

1264年,理宗驾崩,度宗即位。咸淳三年(1267年)贾进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为了试探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贾对度宗称自己年事已高,请求返乡,度宗乃下旨准其六日一朝,亦不用如百官行礼,到后来更是十日一朝。也有说法称,不必早朝是南宋历代权相皆有的礼遇,不独以贾似道为然。

在1267年-1273年,襄阳被元军围攻之时,边关的文书接二连三地传来,贾似道以玩乐为首、国事其次,一律不上朝廷。

贬谪与终局

1274年度宗崩,此时元军已攻占鄂州,太学生提议贾似道亲征出战,在群众压力下,贾不得不上阵。但似道不思抗击,一味求和。他给伯颜请求割地赔款,但伯颜责他不守信义,拒绝议和。

1275年,贾似道在鲁港(今安徽芜湖南)一带率各路军兵十三万迎敌,宋军大将夏贵不战而去,贾似道闻讯,惶惶如惊弓之鸟,乘小船逃走(丁家洲之战)。南宋军队见主将逃跑,纷纷后撤,军士死伤逃亡不计其数;元兵直逼临安,朝野要求杀似道以谢天下。谢太后却说:“似道勤劳三朝,安忍以一朝之罪,失待大臣之礼”。贾似道逗留扬州(今属江苏),不肯回临安。在强大的压力下,谢太皇太后被迫将他罢黜,贬为高州团练副使,但此举无法平众怒,朝廷内外都坚决要求处死贾似道,最后流放循州(今广东龙川西)。

福王赵与芮厌恶贾似道,“募有能杀似道者,使送之贬所”。会稽县尉郑虎臣之父郑埙为贾似道贬死,为了报仇,郑虎臣主动要求押解贾似道去循州。在押解的路上,郑虎臣将贾似道坐轿的盖子除去,使之暴晒在阳光下,“令舁轿夫唱杭州歌谑之,每名斥似道,辱之备至”,极尽折磨并迫其自尽,到了福建漳州龙溪县木棉庵时,贾似道服冰片自杀未果,最后为郑虎臣杀于厕中,尸首则下落不明。

内政

1261年,贾似道以铁腕手段,强硬阻止富人囤积谷物,随后提倡公田法。在此时,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大地主通常也是大官员,当时政府用“和籴”的计画弥补这个问题,就是要求地主义务将稻谷卖给国家,但是当政府购买越多的稻谷也必须发行更多的纸币,造成通货膨胀。于是,贾似道建议废除和籴,减少纸币的流通以稳定物价,然后限定所有人地产的数量,超出限定的土地由国家收购变成公田,然后将公田的收入去偿付军需。这个计画遭到大地主阶层的强力反对,但贾似道极力推行,使公田法实施到他下野,由1263年至1275年,共计十二年。

著作

贾似道有文才,好与士人唱和从游,如吴文英、刘克庄、赵孟坚、周密、方回等,著有《悦生堂古迹记》、《悦生别录》、《悦生堂随抄》、《奇奇集》等著作。《庶斋老学丛谈》称其为“诗书元帅”。如李庭芝、文天祥等人都得到过贾似道的破格提拔。贾似道最著名的《促织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促织经》共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等,对蟋蟀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评价

《宋史》对贾似道的一生,几乎给予全盘否定的评价,直接列入《奸臣传》。但贾似道主政前期尚有作为。在鄂州之战中,贾似道“以衮衣黄钺之贵,俯同士卒甘苦卧起者数月。汔能全累卵之孤城,扫如山之铁骑,不世之功也。”宋蒙两军展开数月激烈战斗,双方“死亡枕籍”,忽必烈赞叹贾似道的军事才能,“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又说:“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贾制置,汝十万众不能胜,杀人数月不能拔,汝辈之罪也,岂士人之罪乎!”文天祥也高度赞扬贾似道,称其“已未鄂渚之何勇也,鲁港之遁何衰也。”南宋末年战争频繁,军需极大。贾似道推行公田法,企图解决军粮问题,不惜得罪既得利益的大地主,贾似道本人也带头捐出浙西良田一万亩作为公田。

贾似道专擅朝政达十七年,主政之初励精图治,虽有改革弊政的举措,但既夹带私货,也不得要领,难挽狂澜于既倒;其后更是“专功而怙势,忌才而好名”,刚愎自用,排除异己,怠忽朝政,纵情享乐,纨绔习气至老不改,置国家命运于不顾,实在是误己误国。后人评论他“阃才有余,相才不足”,宋代称安抚使、制置使为阃帅,也就是说,贾似道担任制置使是难得的人才,徐元杰说他“以才具而胜事任之重”,盛元梓赞其“亦当时之豪杰也”。至拜相则是一塌糊涂,恐怕主要是不具备宰相之器,才不足倒还在其次。

后世形象

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清乾隆年间的龙溪知县袁本濂,又用一块石碑将这十个大字重述一遍。旁边有1936年诸暨人陈琪撰文、汉寿人朱熙书法的《木棉亭记》碑刻。

在民间,贾似道的死被改编为白话短篇小说《木棉庵郑虎臣报冤》,在明朝赵弼《效颦集》中他以最下层地狱的囚犯之姿出现,瞿佑的传奇小说《剪灯新话》则描写贾似道是一个残酷和极富嫉妒的人,在清朝沈起凤《谐铎》中他是佛家恶化身,康熙年间朱翊清在《埋忧集》中将他化为鬼魂参加一个文学鬼宴会,最后变成一只老虎。

谢选骏指出:贾似道“外戚误国”,这是他的命运总结。他的成败,都来自他的外戚身份。“嘉熙二年(1238年)贾似道二十五岁,登进士第,其姊贾氏已是宋理宗的贵妃,遂擢太常丞以及军器监。尹史岩言其材可大用,遂升知澧州。”所以,贾似道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却做了那么大的狗官。为此,他的主子能有好结果吗?看来宋理宗虽然倡导理学,却是一个无理之君,因为他竟然像汉武帝一样内外不分,让自己的外戚去充当将军。而宋理宗的国力又非汉武帝可比,再也经不起汉武帝阉割司马迁的生殖器官那样的荒唐糟蹋,所以宋朝一病不起,中国彻底遭殃——丧失了粉碎蒙古禽兽的最后机会。难怪蒙古鞑子忽必烈那么喜欢南宋外戚贾似道,因为南宋外戚已经成为蒙古禽兽的内应、免费的第五纵队。



【031、蒋介石毛泽东为何一起崇拜汉奸】


《曾国藩为了“戒色” 想出一个蠢办法》(2019-06-04 搜狐)报道:

曾国藩被后世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在老婆面前是一个好丈夫,在子女面前是一个好父亲,在军营里是一个好长官,在朝廷是一个好臣子,在衙署是一个好上司。

一言以蔽之,在他身上找不出半点瑕疵,被称为“千年第一完人”,就连毛泽东和他的死对头蒋介石都是他的忠实粉丝,可见其魅力所在。

毛泽东年轻时对曾国藩倾情备至,说“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的枕边则铁定放着两本书,一本是宋美龄指定的《圣经》,另一本则是他自己爱不释手的《曾文正公家书》。

究其根源,这一切魅力在于曾国藩道德学问甚是了得,凡事必按礼制出牌。

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孔夫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训条。因此赢得了“中国最后一个理学家”的美誉。

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位道貌岸然的千古万人,年轻时居然也是风流成性。

唐浩明在他的小说《曾国藩》里如此描述: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六根清净得完全不思女人的苦行僧。

曾国藩少年风流,也曾对歌楼舞女有过浓厚的兴趣。湘乡县城挂头块牌的粉头大姑死的时候,曾国藩还为她送了一副风流挽联:“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处销魂。”

对于人来说,七情六欲可以说是附骨之蛆,挥之不去,很多时候君子要求生性豁达行为坦荡,但是人性中的负面问题又怎是随便就能够修正的?

对于内心的欲望,谁都是有可能克制不住犯下大错的,对于历史名人曾国藩来说也毫不例外。

其实他早年时候行为也曾经颇为放荡,并且将食色性也演绎的淋漓尽致,生活中作风也相当混乱。

其实,在他真正成为重臣之前,他的结发妻子家族势力就相当显赫。

对于曾国藩来说,避免招惹妻子娘家人的闲话对自己的政治地位提升也是相当有好处的,所以好色一事必然需要令行禁止。

好在他也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守信用之人,所以从此断绝风月场所的来往。也因此,曾国藩才摆脱了“玩物丧志”的生活,为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做出了舍弃。

过来人都知道,舍弃“色欲”这个东西,真的是一大挑战你懂得!

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藩是怎么“戒色”的呢?

他的方法其实相当简单,对于自己本就繁忙的公务尽心尽力,就能够让他一天到晚都有事情做。

甚至在政坛局面混乱的时候,他奔走数月都未曾歇息,连家人都很少见到他,又哪里有心思去顾及自己的欲望呢?

另外在闲下来的时候,曾国藩就强迫自己研究金石艺术,并且对于书画文章无一不作深入研究。

这样不仅摒弃了原本的恶习,同时也让自己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并且曾国藩本来就是一个愿意自我检讨的人,经常写笔记反省自己也是他的爱好。

他将自己的欲望和检讨都写进了自己的笔记当中,自己对自己进行审视,批评不对之处,言辞激烈的时候甚至用文字痛骂自己。

通过这样的自省,曾国藩最终走上了仕途的辉煌巅峰。

这样的做法即便放在今天有迹可循,但人们也难以坚持下去,正因为能做常人所不能,曾国藩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上人。

他的政治地位也在他这样对自己的励精图治之后飞速提升,晚年时候终于得偿所望,成为了当时的清廷数一数二的重臣,在军机政务上都成了领头决策的人物。

谢选骏指出:曾国藩和林则徐类似,名气很大,其实却是汉奸,因为他们都向满洲猪狗称臣效忠,那就是猪狗不如了。这一点连龚自珍也不能免俗,能被原谅的就是谭嗣同那类人,因为他们用鲜血为自己的狗官历史赎了罪。那么,政治上似乎对立的蒋介石和毛泽东为何一起崇拜汉奸曾国藩呢?毕竟,蒋介石虽然和孙中山一起联俄容共犯下大罪,但后来愿意终生“反共救国”力争救赎,为何他会和毛泽东一起崇拜汉奸呢?看来看去,大概都因为这三个人都喜欢嫖妓,又不甘心仅仅做个嫖客,所以就力争做大官,心心相印了吧。



【032、蒋介石迷信风水建楼于火山口】


网文《中山楼》报道:

中山楼是位于台湾台北市阳明山的多功能会议设施,1965年10月动工、1966年11月12日竣工启用,由修泽兰设计,占地约18,000平方米,外型的中式宫殿建筑样式为主要特色;楼高三层,内部设有可容纳约1,800人的会议厅(中华文化堂)、与可容纳2,000人的餐厅各一座。目前由国立台湾图书馆辖下的阳明山中山楼管理所负责管理。 

中华民国总统在1996年改由公民直选前,皆由国民大会代表选出,而中山楼正是国民大会迁台后的主要开会场所;因此中山楼除历经多次总统选举,也是中华民国宪法历次增修的会议所在地。中山楼建筑亦常为新台币钞券、邮票的主题图像,为现版新台币壹百元纸钞背面的代表图像。 

建筑缘起——由蒋介石提写的中山楼匾额兴建中山楼,是在民国五十五年(1966年)为纪念孙中山百年诞辰,另为发扬中华文化,期使中华民国政府在正式集会、庆典、接待国宾时,有适合之场地,并让国际人士领略中华文化之精粹。

基址——中山楼所在区域是昔日台湾日治时期的草山林间学校所在地,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台湾博览会的草山分馆(草山观光馆)即设在目前讲堂之处。兴建之初,由于地基为坚石、软泥与硫磺土混杂,建筑师在设计时将每根主要立柱依地势与地质加长、加大,使之深入至硫磺土层以下,最深可逾12米。为防止硫磺土对建筑之侵蚀,以热柏油浇灌柱子与柱础,再以铝箔油毛毡包覆,隔绝硫气。中山楼亦是全世界迄今唯一一栋盖于硫磺口的建物,硫磺口是日治时代的草山温泉涌泉地,位于大会议厅之讲台正下方,早年供应附近温泉旅馆使用,为减低地热,则以十数根圆管钻入讲台下方,使地热沿管线喷出。 

特色——全楼以中国宫殿建筑式样为本,依山势而建,以绿色琉璃瓦覆顶,搭配红檐、白墙,建筑主体之屋顶采单檐歇山顶。由于此为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百岁诞辰之建筑,因此在设计与装饰上融合许多吉祥元素,如:寿字台阶、百寿桥、福字灯座、蝙蝠方格门等。建筑照明部分,有多达48种造型各异之宫灯遍布内外。室内布置则有欧豪年、高逸鸿、黄君璧、江兆申、王壮为、季康之书画作品。 

组织沿革——中山楼最早由阳明山管理局管辖,后改隶国立国父纪念馆,2012年5月20日改隶国立台湾图书馆管理。

轶闻——由于中山楼坐落于大屯火山群的硫磺地带上,故在中山楼举行餐会的时候,接待方所准备的银制餐具容易接触空气中的硫产生黑色的硫化银斑点,故要平均20分钟左右要更换一次。关于中山楼的风水传说,则是其位于龙脉之上,位置与士林官邸、圆山行馆及总统府连成一线,左青龙、右白虎,前有纱帽山,左右还有松溪、磺溪环绕,形成“玉带围腰”。最特别的是,中山楼还是全世界罕见、直接盖在硫磺坑口的大型建筑物。 

此外,中山楼当前列为禁区的二楼含有“总统套房”的设施,其中有蒋介石及夫人蒋宋美龄当年的会客厅、寝室、卫生间,还有模拟台海战争的兵棋室、一个成人身高的巨型特制地球仪。墙上挂了许多黄君璧、欧豪年的亲笔字画,还有当年由外国进口时,据说为全台第一套便后清洗的“下体盆”,且至今还能使用。另一特别的是蒋介石用于指挥作战的兵棋室,内有四台完全依照中国大陆沿海地形制作的立体模型图,及对匪作战地形图;且兵棋室的屏风后方,还有一张床,为蒋经国的办公室,据说是蒋经国为了尊敬先父,不愿使用父亲生前的房间,才在兵棋室下榻。 

谢选骏指出:蒋介石迷信风水,竟然建楼于火山口!真是自己证实了“反动统治就像坐在火山口一样”的敌对宣传,这个假基督徒太太太可笑了。这也使我想到,蒋介石确实比毛泽东还要落伍——毛泽东还是把他的迷信活动限制在个人范围,而蒋介石却要把迷信活动扩大到国家层面,亏得他还自称是一个基督徒,他的西化程度甚至还比不上毛泽东那只土鳖。



【033、蒋介石是共产党的帮凶】


《超准!傅斯年与蒋介石对中共的预言成真》(2020-09-25 中国禁闻网)报道:

国学大师傅斯年在1945年曾经预言,中共如果夺权,中国文化必将面临一场浩劫。而蒋中正早在80年前,就已经明确中共不过是披着人皮的禽兽。

网络媒体转载一篇文章,讲述国学大师傅斯年在1945年曾经预言,中共如果夺权,中国文化必将面临一场浩劫。其实,蒋中正早在80年前,就已经明确中共不过是披着人皮的禽兽,其目的就是把中国人也变成毫无忠孝礼义的禽兽,不许中国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中华五千年文明都将被断送。

傅斯年预言中共如果夺权中国文化必遭浩劫

傅斯年家学渊源,其七世祖傅以渐,是清朝顺治帝建都北京后的第一个文科状元,官至宰相。随后傅家巡抚大员层出不穷,知府县令多如牛毛。傅斯年幼学经典,后入清华学堂,随即留学欧美,获得博士文凭后回国任教。抗战后做到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时校长胡适正在美国避难)。中共建政后到台湾,任台湾大学校长,将台湾大学带上了国际一流大学之路。

傅斯年外号“傅大炮”,他是一个少见的对毛泽东其人认识极为深刻的人,对毛的性格、为人了解之深刻,无人能及。

五四运动期间,傅斯年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毛泽东还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傅斯年常到图书馆看书,和毛泽东相识。毛泽东后来离开北京,回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而傅斯年则在北大创办了《新潮》杂志。

1945年,傅斯年访问延安时,7月5日凌晨,毛泽东邀其独谈。在谈话中,毛泽东极力称赞傅斯年。傅斯年对曰:“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

傅斯年回重庆后,与友人谈到,中共走的就是苏联路线。毛泽东读的书都是古代小说,满身“宋江之气”。同年,傅斯年发表了《中国需要政府》一文,说:如果共产党夺得了政权,中华民族将有一场灾难,尤其是文化领域将会有一场劫难。

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是后来发生的事实,令人惊讶地证明了傅斯年惊人的预见性和预言的准确性。

蒋中正明确中共“人面兽心”将给中国造成空前劫难。

1933年,蒋中正在第二期军官训练团的开学训词中,明确说明为什么一定要剿灭共匪的必要性。他说,共产党完全是披着人皮的野兽,把中国五千年历代圣哲所倡导的做人道理践踏殆尽,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人都变成一个不忠不孝,无礼无义的禽兽!而剿灭共匪就是要剿灭这个禽兽,将沦陷在匪区里面的人民解救出来,从沦为禽兽的状况中转变成一个人。

蒋中正把中共称作“人面兽心”。说中共虽然具备人类的面目,其实包藏禽兽的祸心,其心思、精神、以及一切的行动,完全和禽兽一样。这种人就是所谓“衣冠禽兽”!绝对不好叫做一个人!

他说,共匪每到一个地方,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使得一般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而且弄得一般人民不敬祖宗,不孝父母,不爱兄弟,不要国家、民族,不讲礼义廉耻,毁灭中国固有的道德伦理和历史!共匪的目的就是不许中国人做一个人,是把中国人都变成不忠不孝,毫无礼义的禽兽,要中国人都像共匪那样做禽兽的行为。

而中国五千年以来,历代圣哲和我们所讲做人的道理有八个字,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必须这八个字统统完备,然后才能够算是一个人,是一个完全的真正的中国人!

共产党背叛中华民国和中华民族,背叛自己的上官,背叛自己的部下。有罪无罪,随便拿来乱杀乱剐,施行种种拷打敲剥的酷刑,毫无人性,毫无半点信义!

蒋中正痛斥中共出卖祖宗,去拜外国的祖宗!拜列宁,拜马克斯等外国人为祖宗!这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土匪,完全是禽兽一样,不能叫做人,更不能叫做中国人。

谢选骏指出:蒋介石虽然痛骂共产党,他自己却是共产党的帮凶——要不他伙同孙中山联俄容共,怎么可能赤祸滔天?蒋介石显示纵火,然后救火,最后被烈火焚身,他自己逃到台湾后苟且偷生,就是因为他自己来路不正。蒋介石是共产党的帮凶,所以他的属下很多共产党的特务,国民党和共产党蛇鼠一窝,这才是1949年大陆沦陷的真正原因。所以蒋介石剿匪,犹如提油灭火,越剿共产党越多也。至于傅斯年那厮,为何他预言“中共如果夺权,中国文化必将面临一场浩劫”,而不说“中共如果夺权,中国必将面临一场浩劫”?这是因为,他的历代祖上都是投靠满鞑子的汉奸走狗。所以他只好意思说说“中共如果夺权,中国文化必将面临一场浩劫”,而不好意思说说“中共如果夺权,中国必将面临一场浩劫”!他的意思仅仅是说——“共产党比满鞑子还要不如,投共比降清更加可耻!”因为满鞑子还可以包容中国文化,共产党必欲铲除之而后快也。中国都落到了傅斯年、蒋介石这帮人的手里,还能不亡国于苏联共产党吗?蒋介石本来就是苏联共产党培养的!看看他的儿子蒋经国,到了台湾还丢了江山。



【034、蒋介石是一个假基督徒


谢选骏曾在《蒋介石父子何以失去大陆、台湾?》等文章里指出,孙中山、蒋介石、李登辉等人都是假基督徒。所以中国社会基督教化的进程,在他们手里,还不如在敌基督的魔鬼仆人毛泽东手里,来得深入。

(一)

新闻报道《只因老蒋母亲… 玄奘舍利 供奉日月潭》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蒋介石是一个假基督徒:

玄奘大师的舍利子有部分安奉在日月潭玄奘寺供信众朝拜。

日月潭玄奘寺9月17日举办“2016玄奘大师纪念专辑音乐发表会”,首度播出该寺与生命电视台合作制作的《玄奘大师舍利来台历史》影片,再揭尘封已久唐三藏大师舍利子供奉来台传奇故事。

西游记中唐三藏西域取经引人入胜,唐僧的原形就是玄奘,他俗名陈祎,出生于隋朝,10岁出家,不但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上乘的传承者,更是人类史上集探险家、翻译家和留学者于一身的伟大人物。

玄奘的顶骨舍利从南京越日本,辗转安奉在日月潭,更充满故事性。

1942年12月,中日战争,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后,在中华门外雨花台山丘原报恩寺遗址兴建稻荷神社,无意间发掘到明朝大报恩寺遗址,发现玄奘大师顶骨舍利与土石函(棺)一件及陪葬宝物一批。

当年日军高森部队确认发现玄奘顶骨舍利,曾严密封锁消息,但纸包不住火,经媒体报导后,日方出版由谷田阅次署名的《三藏塔遗址之发掘报告》承认有其事,并于翌年3月办奉迎法会,由南京政权、北京政权及日本东京政权均分。

战后,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在日本慈恩寺寄居的日本佛教联合会顾问水野梅晓,曾就玄奘舍利是否归还征求故总统蒋介石意见,取得回音决定安置于蒋母王太夫人灵位所在的日月潭慈恩塔旁,这也是当年会在台湾那么多寺庙中,选中玄光寺原委。

1955年双方同意将玄奘大师舍利子一半留在日本,另一半返还台湾,同年11月25日日本高僧仓持秀峰从岩槻市慈恩寺将分骨迎请到松山机场,有10余万人恭迎并在善导寺举行交接典礼暂奉,翌年5月暂奉日月潭玄光寺奉安所。

蒋介石后来还赐匾“国之瑰宝”,因玄光寺规模太小,指示在玄光寺上方宗教园区建国家道场,随即于1960年仿唐建筑玄奘寺,1965年巍峨的玄奘寺落成,西游记中唐三藏顶骨自此永远供奉在日月潭。

日月潭石姓耆老说,当年玄奘顶骨来台是件风动全台的盛举,不但环岛一周,接受夹道民众膜拜,后安奉玄光寺期间,整整六年还派有情治人员严密保护,日月潭畔修筑玄奘大道,蒋介石还捐助了50万台币在寺旁盖了一间斋堂。

谢选骏指出:……由上述可见,蒋介石口口声声自己是一个基督徒,其实是个佛教徒,有时还是个儒教徒,由这样一个典型的“三教九流”的人,来领导中国抗敌,其结果可想而知:先是败于日本,后是败于苏联。

(二)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死去时,根据侍从翁元口述:老先生归西时,没有交代任何的遗言。总统蒋公遗嘱已于3月29日“预立”。此遗嘱由秦孝仪代笔。并且直至蒋过世后,五院院长才签名以为旁证。内容如下:

总统蒋公遗嘱

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 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坚苦奋斗。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

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膺本党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秦孝仪承命受记

蒋宋美龄 严家淦 蒋经国 倪文亚 田炯锦 杨亮功 余俊贤

遗嘱争议:关于蒋中正是否耶稣基督信徒

参见:孙中山与宗教及蒋介石日记

遗嘱代笔人秦孝仪指出,蒋遗嘱首句本为“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总理信徒自居……”,“耶稣基督”是由宋美龄添加,秦因此背了一段时间“黑锅”。

对于蒋是否真信基督教,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蒋早年即随母信奉佛教,并非真正相信西方基督教,蒋于基督教受洗是因为其妻宋美龄家族原因。另一种意见认为,蒋确实信仰基督教。

该遗嘱存在纰漏和矛盾,一则蒋“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 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不符事实,蒋早年颇信佛教,还时常到佛寺中礼佛求签,四十多岁方接触基督教;一则以耶稣基督信徒和以总理中山信徒自居存在矛盾。

谢选骏指出:投机分子孙中山晚年亦否定基督教,反对宗教信仰。



【035、蒋经国毫无出息】


《蔣經國日記╱揭露美台斷交那一夜 「憤恨痛苦」》(記者高凌雲專題 2019年12月18日)报道:

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半年後美國決定與北京關係正常化,與中華民國斷交,蔣經國在日記寫下內心憤恨痛苦,身負重責,只好以理性處理此一大事,但也對台灣民眾激烈抗議到訪的美國總統特使舉動,表達遺憾。

蔣經國日記每天寫一頁,但在美國斷交的外交危機期間,蔣經國沒有按照這個方式寫日記,而是將字體放大,一日之事,可以寫上好幾頁,可見當時心情與平日極為不同。

蔣經國日記中寫道:「美國大使於十六日清晨二時謂有極緊急事,要求來見,果不出所料,通知美國將於六十八年一月一日承認共匪,同時與我斷交,當即以嚴肅之態度,向其提出最嚴重之抗議,內心憤恨痛苦。」

十二月三十日:美國大使於十六日清晨二時謂有極緊急事,要求來見,果不出所料,通知美國將於六十八年一月一日承認共匪,同時與我斷交,當即以嚴肅之態度,向其提出最嚴重之抗議,內心憤恨痛苦,事已至此,身負重責,只好以理性處理此一大變,當即約見黨政軍負責人員商談十六日宣布非常法三條,並停止進行中之選舉,以先安人心,十八日召開中央全會,討論中美關係有關問題,為期一天,大家悲憤,但意見一致,由於群眾之行動增加了,不少情緒之不安寧,幸財政金融和經濟情況無變動,乃示民心知安也,二十七日美國政府代表團於夜間抵台北時,受到示威群眾之嚴重干擾,乃是極為不利之意外事件,使我預佈的一盤有利的棋,變為不利,群眾難以控制,深以為憾,代表團見了二次,開了二次會議,沒有協議,亦未破裂,代表團二十九日下午返美。(抄錄/記者高凌雲)

從日記文字中,可以發現蔣經國對此事已有所掌握,才會「果不出所料」;蔣經國接著提到他如何應變說,「事已至此,身負重責,只好以理性處理此一大變,當即約見黨政軍負責人員商談十六日宣布非常法三條,並停止進行中之選舉,以先安人心;十八日召開中央全會,討論中美關係有關問題,為期一天,大家悲憤,但意見一致。」

當時的卡特總統指派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擔任特使,到台北協商,卻在機場遭到了他日後提過數次的「暴民攻擊」。蔣經國在日記中提到,「由於群眾之行動增加了,不少情緒之不安寧,幸財政金融和經濟情況無變動,乃示民心知安也,二十七日美國政府代表團於夜間抵台北時,受到示威群眾之嚴重干擾,乃是極為不利之意外事件,使我預佈的一盤有利的棋,變為不利,群眾難以控制,深以為憾,代表團見了二次,開了二次會議,沒有協議,亦未破裂,代表團二十九日下午返美。」

克里斯多福遭襲後,華府立即向台北嚴重抗議;一直也有傳聞,抗議是蔣經國幕後策動民眾示威;但從日記中文字看來,蔣經國並不認同這場抗議活動,認為這是嚴重干擾,極為不利的意外事件,亦「深以為憾」。日記在此處提到,蔣經國原本預布了「一盤有利的棋」,卻因為克里斯多福遭襲,「變為不利」;原本到底是盤什麼樣有利的棋局?蔣經國對此僅留下伏筆,再無著墨,恐怕也再難有答案了。

谢选骏指出:蒋经国毫无出息,不能恢复大陆失地,美国断交你痛苦个屁。美国已经给了你们二十多年时间,你们都不能“拯民于水火之中”;现在断交,那是对你们的激励,让你们擦亮眼睛,懂得自己争气。还不赶紧谢谢友人的背离。

《蔣經國日記╱他期盼與美日合作 重用台籍人士》(記者高凌雲/專題 2019年12月18日)报道:

活動邀請多位歷史研究者,討論蔣經國對台灣民主、經濟發展的意義。胡佛研究院17日公布蔣經國總統日記,日記中經常可見他對自己的反省,也透露執政常有無人肯負責的無力感。

蔣經國日記17日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公布,從內容可見蔣經國對確保民心團結與安定的殷殷期盼,對改革立法院也提出想法,同時決定重用台籍人士。

國民黨政府自1949年遷往台灣後,蔣經國因為曾在蘇聯求學與工作的背景,始終被美方懷疑親蘇反美,甚至在美國決定與中國建交後,美國依舊懷疑蔣經國可能向蘇聯傾斜。但在1970年代的蔣經國日記當中,蔣經國留下了尋求美日合作的文字,顯示蔣經國為了國家利益,不論國際情勢變化,仍必須考量現實,以美日為外交合作對象;可是在軍事防衛上,蔣經國並不主張仰賴外國勢力,而以作戰自力化為目標。

[自立自強鐵骨銅筋不依賴不靠人,酷熱嚴寒,冰霜雨露,都不能動搖我獨立的人格。

領導人家,首先自己應變為群眾中的一份子,領導者不過多負一份責任耳。

任何決定都應建立於大眾利益之上。

要將政府之意向及行動,向大眾公開,從政者應接受大眾的意見與批評,而隨時改進進步。

一個有學識的專家,因為不能當機立斷,而不能成為領導者。

把朋友的成敗,看作自己切身的成敗。]

十月一日:無論國際情勢如何變化,以本國利益計,還是要很現實的尋求與美日之合作,在軍事上力求作戰自力化,我應有充分之反潛反快艇,與絕對之制空力量,三軍全力支持外島與海峽之防衛,警總確保本省之治安與安全,使責有所歸,在政治上,組織彈性化,人事均衡化,今後立法機構代表之產生,應不拘泥於現有法律,並選擇適當之台籍人士,任必要之職務,總之,確保民心之團結與安定,實為當務之急,在經濟上,產業革心化,貿易政治化,只有新技術才能生存競爭。(抄錄/記者高凌雲)

蔣經國在日記中提到:「無論國際情勢如何變化,以本國利益計,還是要很現實的尋求與美日之合作,在軍事上力求作戰自力化,我應有充分之反潛反快艇,與絕對之制空力量,三軍全力支持外島與海峽之防衛,警總確保本省之治安與安全,使責有所歸,在政治上,組織彈性化,人事均衡化。」

此外,蔣經國在這篇日記中,留下了選拔台籍人士的文字,這也是後來國民黨政府推動「吹台青」路線的開始;後來在台灣政壇叱吒一時過的林洋港、邱創煥與李登輝等台籍人士,皆受益於這個政治改革,陸續進入政府擔任要職。

蔣經國在日記中寫道:「今後立法機構代表之產生,應不拘泥於現有法律,並選擇適當之台籍人士,任必要之職務,總之,確保民心之團結與安定,實為當務之急,在經濟上,產業革新化,貿易政治化,只有新技術才能生存競爭。」

對於立法院改選問題,蔣經國日記提到立法機構代表之產生,應「不拘泥於現有法律」,顯示蔣經國已經考慮推動國會改革,但他念茲在茲的,仍然是如何確保台灣民心團結與安定。

谢选骏指出:蒋经国毫无出息,丧失恢复中原的意志,只会龟缩台湾一隅,这样的“中华民国领导人”,还真是早死早好。蒋家父子孙,接着一代不如一代地沉沦。不过好过毛泽东的二世而亡。



【036、荆轲比祥林嫂更加失败】


《封从德谈六四学运失敗:荆轲太少 祥林嫂太多》(多维 2019-05-19)报道:

为纪念发生于1989年4月至6月的北京学生运动(又称六四天安门事件),当地时间5月19日,由华人民主书院、以及香港支联会共同举办的“六四事件30周年——中国民主运动的价值更新与路径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举行第二天会议。昔日的学运领袖封从德认为,1989年的学生运动之所以不成功,是由于当年的“荆轲太少、祥林嫂太多”;而今天中国大陆“民主化仍未完成”,同样也是因为勇士太少,多沉溺于悲情意识之故。

“六四事件30周年”研讨会于5月19日进入第二天,首先播放前中国社科院政治所所长、“民主中国阵线”首任主席严家祺所录制的视频。严家祺称,自己30年前在香港朋友的帮助下离开了中国大陆,首先非常感谢香港支联会的何俊仁,以及岑建勋、刘千石、朱牧师、陈建钲等朋友的协助。接着他控诉北京政府:“‘六四’是一个中国当局动用机枪和坦克带来人民的屠杀”,“就像南京大屠杀不是暴乱一样,不是暴乱,是大屠杀”。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正义,就不可能有法治,也不会有市场经济、没有前途。尽管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但如果没有法治,中国就会有新的问题。他呼吁“六四大屠杀,要恢复真相”,并期待“六四事件”在不远的将来,于2020年、2021年就会被翻案、告诉人民真相。至于李鹏等涉事人员,应该按照法律处理。

独立学者崔卫平则以当年亲身到天安门广场支持、协助学生,并参与宣传、讲演、募捐等活动的已故民运人士刘晓波的思想起点切入,发现1980年代刘的思想起点来自于“五四”知识份子。她称“在刘晓波看来,五四知识份子的觉醒不仅体现为严厉的自我反省,还包括对于鲁迅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并于1988年离开中国后,刘还陆续写过一些反思五四运动和鲁迅的文字,将五四时期的“反封建传统”与当时“反共产党文化压抑个人”联系起来。

当年的学运领袖封从德则承认,1989年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显得比较无知,也没想过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共、终结中共专政,可说是“荆轲太少、祥林嫂太多”。直到今天,六四的主流论述依旧像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祥林嫂”一样,成天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停留在宣泄悲情意识的阶段,却从未想过怎么结束专制政权,也同样的缺乏如荆轲般的勇士。

封从德认为,未来应该结束这种悲情意识与专制体制,并汲取过去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民运经验,透过“孙文思想”,把中国最好的传统文明(国统)结合现代化发展,回归、建立新的中国道统。其中,更是要回归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法统)。只有在新的国统、道统、法统都重建的情况下,借由大规模民变促使兵变,结束中共统治,否则中国民主运动的路会相当漫长。另外,封从德表示,未来中国将会面临两个方向的抉择:一个是“民国化”,二是走苏联道路的“普京化”(指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不过,他认为中国应该走出自己的道路,不再走苏联的老路。对此,现场观众质疑,这样的“民国化”,是否是蒋介石执政时期“党国威权”下的民国?封从德回答,民国的道统最终在台湾实现,国民党虽为党国威权体系,但最终仍依照孙中山的想法,从训政走向宪政,且“台湾民主化有南京四六宪法为框架”,透过过去台湾的政治实践经验,至少证明“宪政民主”适合于华人社会。

谢选骏指出:这个封从德不懂,荆轲比祥林嫂更加失败,祥林嫂默默地死掉也就算了,荆轲的行刺却连累别人一起陪葬,而不能提着秦始皇的脑袋昭告天下。当然,这个封从德还不如荆轲,他自己没有绝食到死,而是踏着别人的血迹滑着逃窜,出国之后还四处兜售自己的败绩,真可以说是无耻之极了。



【037、康德并不认为建立一个“世界政府”是可行的】


康德只是蒸汽时代之前的人物,他怎么可能说对电子时代及其以后的事情呢?

(一)

《論永久和平》(Zum ewigen Frieden),或譯《永久和平論》,是德意志哲學家康德的一篇著名論文。論文分為兩個部分,闡述了康德關於國際社會如何保持和平的法哲學理論。

文章內容

第一部分 關於各個國家之間的永久和平的預備條款

「任何和平條約如果在簽訂時保留了在將來發動戰爭的隱蔽的可能性,則不應認為是和平條約。」

「任何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不論大小,均不得由另一個國家用繼承、交換、買賣或贈送的手段收為己有。」

「常備軍應當逐步完全廢除。」

「國債不應當用於國家對外鬥爭方面。」

「任何國家都不應當用暴力干涉其他國家的憲法和政府。」

「任何國家在與他國交戰時,都不應當採用那些必定會使在未來和平條件下建立互相信任成為不可能的敵對行動,諸如向交戰國遣派刺客,撕毀投降書,策動叛變,等等。」

第二部分 國家之間的永久和平的正式條款

 第一项正式条款:“每一个国家的公民宪法都应当是共和制(Republican)的。”

這裡,必須留意「共和制」和「民主制」在此特定語境中的含義。康德,就像大多數啟蒙時期的哲學家一樣,認為在民主制中人民自己行使執行權(executive power),因此人民永遠是自己的事情的法官,顯然,這是不合理的。根據當時的通行理解,共和制是指立法權和執行權彼此分離(不管執行權是轉交給一個人還是許多人)政體。它實質上是今天所習用的「代議民主制」。

 第二项正式条款:“国际法应当建立在自由国家的联邦制之上。”

決不存在關於戰爭的國際法,法就是和平,而戰爭本身則根本不是合法的狀態;如能維護這一條款,也就不會有戰爭。

 第三项正式条款:“世界公民法应当依据普遍受到友好接待的条件加以限定。”

這體現了所謂的 Universal Right of Hospitality,即每一個人不會單純因為踏上別國土地而受到敵意對待,儘管一個國家單純根據國家法原則本來完全有權利這麼做。

 附加条款 三项关于永久和平的保证(略)

評價

第一部分的六項條文從消極方面(negative)鼓勵締結和平合約,並藉此逐步使常備軍失效,進而廢除常備軍。第二部分則積極(positive)且明確地要求共和制的公民憲法、聯邦主義為基礎的國際法,與世界公民權。值得注意的是,康德並不認為建立一個「世界政府」是可行的。他希望以共和制國家的聯合來實現國際社會的持久和平。

康德提出的國際永久和平思想,在面世後反響平平,卻在之後深刻影響了現代國際法和外交準則。國聯、聯合國,都被視作是康德理論的某種嘗試,而正在進行中的歐盟的實踐,則更證明了康德理論的生命力。但是,康德「民主國家間不會發生戰爭」的論證被一些學者質疑。當代某些熱衷推廣民主的組織也往往以康德的理論論證他們工作的必要性。

《論持久和平》看似是關於國際政治的理論,但其實它和康德的道德哲學一脈相承,都體現了理性對行為的約束力。如果將本文放入康德的哲學體系中,不難發現它是康德關於個人、國家的實踐理性理論的進一步提升。

正如康德著作一貫的嚴肅筆調,《論永久和平》的行文如定言令式一般簡潔有力,宛如正式條約。

谢选骏指出:康德并不认为建立一个“世界政府”是可行的。而他的《论永久和平》说明他对人性缺乏基本的了解,既不知道原罪为何物,也不知道主权国家只是罪人的组织,是没有保持和平的基本能力的。

(二)

世界政府(World government )是一個關於可能實現的政治實體的理念,這個政治實體解釋並執行國際法。關於這個世界政府的理念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現有的國家要削弱和放棄某些權力。事實上,世界政府將在現有的國家上新增一級行政級別或為不同國家提供獨立國家無法提供的協調。

一些人視一些國際機構(例如聯合國)和各種超國家和大陸聯合體(例如美洲國家組織、歐盟、非盟、南美洲國家聯盟和東協)為世界政府體系的雛形。一個包含不同國家立法者的機構議員全球行動促進了全球治理的民主,儘管這種促進在歷史上有著不同的範圍和力度;與之相對地,一些關聯於光明會、共濟會及「新世界秩序」的陰謀論認為光明會等祕密結社正透過影子政府逐步地推動建立基於極權主義的世界政府的計畫,並進而將世界政府視為對人類自由的威脅。

世界政府理念的歷史

早期概念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為了保持國家之間的和平曾討論過建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例如但丁在他的書Monarchia中曾討論過(1329年)。這種想法在14世紀又被重新提及。在1625年,荷蘭法學家格老秀斯寫的《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一般被視為現代國際法的起源。聯邦的概念在18世紀末贏得了不少的支持,這一時期,世界上第一個民主聯邦美國在1788年誕生了,1795年康德寫下短文《論永久和平》。在這篇短文里,康德描述了人類永久廢除未來戰爭威脅的三種基本要求:

每一個國家的公民憲法都應當是共和制(Republican)的。

國際法應當建立在自由國家的聯邦制之上。

世界公民法應當依據普遍受到友好接待的條件加以限定。例如人們可以參觀其它的國家,但未經邀請不能停留。

19世紀

在1811年,德國哲學家卡爾·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克勞澤在一篇名為《人類原型》的短文中建議設立五個地區聯盟: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然後結合成一個世界共和國。在1842年,英國詩人男爵丁尼生在其出版的《Locksley Hall》一書中寫道:

“For I dipt into the future, far as human eye could see / Saw a Vision of the world, and all the wonder that would be /... / Till the war-drum throbb'd no longer / and the battle-flags were furled / In the Parliament of man, the Federation of the world. / There the common sense of most shall hold / a fretful realm in awe / And the kindly earth shall slumber / lapt in universal law.”

巴哈歐拉在1852年和1892年之間創建了巴哈伊教,並為他的新宗教確定了一個建立全球聯邦的重要原則。他基於全球人民共享和共商的基礎設想了一套新的社會體系,包括一個世界立法機構,一個國際法庭和一個國際行政機構來執行立法和司法機構的決定。巴哈伊教準則包括世界通用的度量衡,統一貨幣,並使用一個國際輔助語言來交流。巴哈伊教目前在全球擁有超過5百萬的信徒。

仿照美國的經驗,瑞士(1848年)和加拿大(1867年)建立起了第一批多國聯盟,將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統一在了一個共同的政府內。

尤利塞斯·S·格蘭特說過:「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地球上的國家將同意成立某種程度的國會來審議某些棘手的國際問題並且其決議將像最高法院一樣難以推翻。」

國際和平國會從1843年開始在歐洲每2年召開一次,但在1853年後因為歐洲(克里米亞)和美國(美國內戰)相繼爆發戰爭而停止了。國際組織在19世紀後期開始一一建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成立於1863年,國際電信聯盟成立於1865年,萬國郵政聯盟成立於1874年。20世紀不斷增加的國際貿易加速了國際組織的形成,在1914年一戰爆發前共有大概450個這樣的組織。在此期間支持這種觀念的國際法也在大力發展。比利時法學家Gustave Rolin-Jaequemyns在1873年建立了國際法研究院,領導起草具體的國際法草案。第一個世界議會的雛形各國議會聯盟在1886年由克里默和帕西開始組織,由許多國家的議員組成。在1904年,這個聯盟正式提議「一個定期討論國際問題的國際國會」。

早期的嘗試

完整的世界政府從來沒有存在過,但在人類歷史上曾有幾個帝國占領了他們所了解到的世界相當一部分土地。著名的例子有拿破崙一世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帝國、羅馬帝國、蒙古帝國和大英帝國。就大英帝國來說,它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這是世界最接近成為一個共同政治體的時期。

共產主義理念希望通過一場世界革命來廢除所有國家,以建成共產主義社會。

建立全球性的機構來解決國際爭端或當調解失敗建立國家之間戰爭的法律的嘗試在20世紀的前50年都以失敗告終。最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沒能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約和沒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際聯盟(1919年-1938年)。

二戰後

1939年到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了人類空前的毀滅(5千萬人死亡,大部分是平民),並製造出了能毀滅城市的核武器。某些在戰爭期間對平民犯下野蠻的行徑被廣泛的視為嚴重的反人類罪行。隨著戰爭接近尾聲,許多震驚的人們呼籲建立能永久防止國際致命衝突的機構。這導致了聯合國在1945年的成立,並在1948年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許多人覺得聯合國基本上只是主權國家之間一個討論和協調的論壇。一些著名的人士,像愛因斯坦、邱吉爾、羅斯福和甘地等,呼籲政府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來逐步形成一個有效的世界政府。

「黃金時代」

從二戰快結束到1950年,這一時期是世界聯邦主義運動的黃金時期。溫德爾·威爾基的書《一個世界》在1943年第一次出版,賣出了超過2百萬本。另一本埃默里·里夫斯的《和平析》(1945)因其書中用世界聯邦政府來取代聯合國的論點使該書迅速成為世界聯邦主義者心目中的「聖經」。美國自發的世界聯邦主義者運動主要由格倫維爾·克拉克、Norman Cousins、阿蘭·克蘭斯頓和羅伯特·梅納德·哈欽斯領導,隨著組織的變大,最後在1947年形成了一個叫聯合世界聯邦黨(United World Federalists)的組織,後來改稱「World Federalist Association」,然後又改稱為公民全球解決方案組織,該組織在1949年聲稱其擁有4萬7千名成員。

類似的運動在其它國家也在出現,並於1947年在瑞士的蒙特勒召開會議,從而形成一個全球性的聯合會,即現在的世界聯邦主義者運動組織。到1950年,該組織聲稱在22個國家擁有56個成員組,並有156,000位成員。1948年蓋瑞·戴維斯在聯合國大會上未經許可的發表演講呼籲建立一個世界政府,一直到他被警衛趕出大會。Davis先生放棄美國公民身份並開始註冊成為世界公民,並宣布在不到兩年內有超過75萬人也註冊成為了世界公民。在1953年9月4日,Davis在美國緬因州的埃爾斯沃思市政廳宣布「世界政府」基於三個「世界法律」,即同一價值(或Absolute Value)、同一世界和同一人類。然後他在紐約市為新政府成立了管理機構「聯合世界管理局」,首要任務便是設計和發行世界護照。到現在,全世界各地共發行了超過80萬本這樣的護照。

谢选骏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政府(World government)”,很多都只是地区政府或行业政府,并非全面控制地球事务的“全球政府(Global government)”。康德谈论“世界政府”,顶多也只是一个类似欧盟那样的东西。即使这样的东西,也不为他的眼光和经验所容——他毕竟连德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去过,更没有去过欧洲各国,更更没有到过世界各洲——康德无从经历“一天之内就可以抵达世界任何地区”的现代旅行,更加无从体会“一分钟就可以完成和世界上任何角落的即时通讯”了。而这些,都是全球政府得以运行的基础设施。所以,康德和克劳泽等人所设计的自愿组合的方式只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高估了他们自己其实都很缺乏的理性。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不到最后关头和灭顶之灾,人们不可能放弃已有的权力。包括空想之极的马克思和残暴之极的列宁主义,都忽视了人类的这一顽固特性,所以三个共产国际都是先后走上了解体的道路,甚至连马客死猪夷的苏联也只能失败瓦解了。因为他们的猪头都不懂得,只有像秦汉两朝和罗马共和国帝国、前后阿拉伯帝国、前后蒙古帝国这样的“世界政府”,作为“双重怪胎”和“矛盾之物”,才有圆满的功能,才是唯一现实的统一之路,才是全球政府运作的实际原理。



【038、康德是伪善还是无知】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1804年)在1795年写成了《永久和平论》。

考虑到他写作的时候已经七十一岁,思想应该成熟了,所以他在其中的表达的想法应该算是定论,可以据此评价他的一生所思了。

但是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伪善。或是无知。

现在的欧盟,走得还没有康德想像的那么远,就已经千疮百孔了。如果继续走下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创造了一个泰坦尼克号巨轮,等待一个更大的惨剧罢了。

考虑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怀疑康德在他的整个哲学中到底都说了一些什么?康德哲学到底是伪善的结果还是无知的结果呢?

康德说了,“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应该是共和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由国家的联盟”,并且得到“世界公民权利”观念的支持。共和体制应当建立在“自由”、“平等”和“所有人都服从法律”这三项原则之上;它能够保证当权者的权力受到公民的约束。共和制是永久和平的最基本的保证,因为,如果为了决定是否应该进行战争而需要由国家公民表示同意。

那么最自然的事就莫过于他们必须对自己本身做出有关战争的全部艰难困苦的决定。“自由国家的联盟”则是每个国家的共和政体在国际关系上的自然延伸。由于各国作为国家已经具备了保障自由权利的体制,同时理性从道德的权威出发,也要谴责作为征服行动的战争,这样保持和平状态便成为一种“义务”。“于是就必须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联盟,我们可以称之为和平联盟;它与和平条约的区别将在于,后者仅仅企图结束一场战争,而前者却要永远结束一切战争”。最后,“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或广或狭)普遍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诞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为永久和平而对国家权利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的补充。唯有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们才可以自诩为在不断地趋近于永久和平”。

共和政体,自由国家的联盟,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它们构成了康德所说的“永久和平”的必要条件。

谢选骏指出:

但是,这是可能的吗?

现在,欧洲联盟正是按照康德的想法发展的,其结果就是穆斯林的入侵。

康德——是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还是一个马鞍匠人的乌托邦之子?

康德没有出过远门,思考的范围却横跨宇宙?只是,这是他自己的思想城堡,无关宇宙及其创造者。

康德说了,“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埃尔.康德在家乡科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遗体放在那里就像一个木乃伊。而且他的遗体也确实像一个木乃伊那样被展览:科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

去世时的康德似乎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影子,临死前的若干年里,他的身体和精神都极为衰弱,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也只剩下了一个影子,那时德国哲学界的风云人物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他们作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领军人物誉满天下。1799年,康德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学之关系”。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给予的评价是:一钱不值。其实康德他自己的这个评语才是真得一钱不值。这是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深刻揭示了康德的本质。从此他就滚下了哲学舞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确实一钱不值,但是康德几大哲学自己的价值又有多少呢?

“死后的康德很快就从哲学的影子变成了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德国著名的吹牛大王雅斯贝斯(1883—1969年)甚至将康德与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奥古斯丁(354—430年)并列称为欧洲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德国人终于有权力开辟自己的世界帝国了!由此可见,欧洲思想是多么贫乏!

“心胸狭隘”的康德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科尼斯堡,他出生时,有“武王”之称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里已经统治了11个年头。科尼斯堡是欧洲重要的交通和军事要道,在历史上其归属发生过几次变化。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协议,德国原东普鲁士部分领土划归苏联,科尼斯堡更名为现在的加里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立陶宛在内的原苏联波罗的海3个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加里宁格勒地区就变成了一块北面和东面被立陶宛包围、南面与波兰交界、西面面向波罗的海的俄罗斯的“飞地”。

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所以他长大成人后,一生都把信仰和贫贱联系在了一起。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他的哲学就是要追求富贵、脱离他父母的贫贱状态。

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马鞍匠父亲也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儿、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五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科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他终于富贵了。

在任助教期间,康德继续追求富贵,开始经常发表著作。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科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康德的说法是错误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有解的,其答案就是:“这是由你自己的定义设定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康德是同性恋者?

康德是一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传奇人物。传说康德生活得十分有规律,以至于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据说他在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

康德不但生活刻板,而且活了80岁,一辈子没有过女人,现代人不禁要猜测:康德是不是个同性恋?康德传记“康德的世界”一书作者盖尔教授(现年60岁,生活在汉堡)在“明镜周刊”的采访中说,康德其实曾经两次想结婚。康德本人说,当我想要女人时,我养她不起;当我养得起女人时,我不再需要女人了。盖尔说,康德经常在中午时分去一家客栈,其楼上就是妓院。

德国的犹太诗人海涅说过:“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正是因为犹太人海涅他不知道盖尔教授探究出来的“康德的秘密”。



【039、康有为梁启超都是贪污犯】


《梁启超、康有为在逃亡生涯中,竟成为了百万富翁?》(山川社 2019-11-13)报道: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到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梁启超、康有为分别逃往日本、法国,但是,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却被残忍杀害了,自此,历时103天的变法彻底失败。

可以说,作为清末维新变法的发起人之一,梁启超不仅具备超前的思维,还拥有着出类拔萃的经商头脑。变法失败之后,他便随同导师逃到了国外。漂泊的生活固然是难过的,甚至,有时候连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两人不得已之下,只好用“保皇会”的名义募集资金。

因为保皇会的强大影响力,两人募集到了大批资金,他们用这笔钱创办了“新民丛报”以及“广智书局”。而当时,身无分文的梁启超,则选择用供稿的方式技术入股,他当时共持有报社与书局三分之一的股份。报社初期发表的文章均出自梁启超之手,因其独到的思想见地,新民丛报的销量一路走高。

巨大的发售量背后是丰厚的报酬,随着新民丛报影响力的扩大,梁启超的财富也在急剧增加。每年仅报社的分红便有上万,若按照如今的价值来计算,梁启超怎么也算是一个百万富翁了。民国建立后,梁启超还创办了流行一时的“半月刊”。据说,当时一经发售便被抢购一空,因为供不应求,报社又增印了一倍,火爆程度前所未有。

根据梁氏与友人往来的书信可知,“半月刊”月销量均在两万以上,赚的钱根本难以计算。

读书人出身的梁启超同样拥有自己的一套投资之道,他喜欢入股,创建公司,还爱好投资房产。在其归国的十年间,梁启超前后共购买了约十套房产,无论是自主还是租售,地段都极为优越。鲜为人知的是,在北洋军阀时代,梁启超还曾两度受邀出任高官:一为政府总长;一为司法总长。这些工资收入同样数目不小。

建国后,梁启超还曾担任高校导师,每月薪酬有四五百银元。除此之外,他还同商务印书馆建立了合作关系,仅靠版权便能得到巨额收入。据记载,出版社为其开出的版权价是千字二十银元,当时的一银元约等于现在一百多元人民币。

说完了梁启超,我们再来说说康有为,他商业与政治嗅觉同样灵敏。

作为清末变法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康有为的逃亡生活起初也十分难过。不仅经济拮据,后辈们对他也有着颇多批判。但是,只经过短短几年的运作,康有为便再次成为了文人中的豪绅。

按理来说,落魄至此的康有为应当成为民国最贫穷的文人,但是,只因他有一个赚钱“利器”——保皇会,所有的一切便都发生了转机。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组织,保皇会不仅宣传了变法维新思想,而且,还为维新人士筹措了大量创办公司的经费。

可能,康有为自己也没想到这个“保皇会”居然会受到如此追捧,海外凡有华人之地便一定会有“保皇会”的身影。据资料显示,“保皇会”成员数量曾达到百万之多。有了流量自然就有收益,“保皇会”规定:每位会员需上交两元会费,主要用于办报、宣传以及创建公司,康有为就这样轻易地成为了百万富翁。

有了经济支持,康有为立刻开启了他环游世界的计划。1904年,康有为来到了瑞典,当他看到当地如画的风景时,便决定在此地购置一处房产。一掷千金的康有为自然不会满足于购买现房,为了更好的欣赏景色,他在斯德哥尔摩买入了一个小岛,并在岛上修建了一个中式园林,取名“北海草堂”。

除了自建住宅外,康有为对房产投资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在1906年访问墨西哥时,恰逢该国建设电车。考虑到电车对城市的影响,于是,出手不凡的康有为立刻买入电车沿途的房产。后来,地价飙升,康有为更是大赚了一笔。

1914年,康有为居家迁居上海,考虑到上海未来的房价走势,康有为出售了其在广东的房产,并用筹措资金在上海买入了大量地皮。后来,果然地价飞涨,康有为只靠卖地皮便收获了巨额财富。七年之后,康有为又在英租界买了十亩地,自建了一处中西合璧的住宅。

这个地方,也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康公馆”。康有为晚年喜欢投资和交友,他大多数赚钱的投资几乎都是在游玩的过程中决定的。在这十六年间,康有为的流亡生活有滋有味,山珍海味、妻妾成群,更是七赴法国八游英国十一次出入德国,还游历了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希腊等42个国家。

康有为虽然收入颇丰,但是,其日常开销也很大。作为一位政治家,康有为对门下的亲朋故友极其慷慨,动辄施以财物。很多时候,他不仅主动承担了这些门客们的生活开支,还嘱咐下人要对其以礼遇之。即使是一些无名之辈前来求助,康有为也会毫无犹豫的施以援手。

即便是这样,对于康有为的人品,后世之人还是不敢恭维。因为,在百日维新时,康有为就提出: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宣言。然而,他一生却去了7个姨太太,甚至,晚年成为一个糟老头之时,他还一连娶了3个不到20岁的妙龄少女当老婆。其中,有一家不同意,康有为使用各种卑劣手段,迫使其同意。

你以为有了7个姨太太,康有为就满足了?显然不可能,他不仅有中国的姨太太,还有美国,日本的姘头,在海外常常夜宿妓院!一个哭喊着皇帝受难,自己要为国家献出一生的人,却用着募捐而来的钱,在墨西哥、瑞士、国内大肆购买豪宅,炒房,还发生过偷窃他人古董字画的丑闻。

最后,辛亥革命成功之时,他还做跳梁小丑,说自己的膝盖只跪孔子和皇帝……

参考资料:《戊戌变法》、《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流亡生涯》、《晚清时期的“保皇派”》

谢选骏指出:梁启超、康有为在逃亡生涯中竟成为了百万富翁,用现在的话说,康有为梁启超显然都是贪污犯了。因为他们利用捐来的公款进行私人的投资,并把这些的利润和本金直接纳入了私囊——这不是贪污,什么是贪污?



【040、孔府里的汉奸记录】


《在孔府买了本有意思的书》说2007年初夏,“上海作协散文组”到泰安开笔会,除了登泰山之外,曲阜当然是必去的。作者是第一回赴孔子故里,很惭愧,竟没有一点“朝圣”的激动心情。跟着导游进孔府,观孔庙,访孔林,一个直接而肤浅的感觉是:真大。用文诌诌的话来说是:三孔气象大矣哉!大无疑是必须的——历朝历代,时有皇帝驾临,卿相拜谒,祭祀盛典更有皇皇八佾之舞,不大如何显尊贵、壮观瞻?而况如鲁迅所说:“在那地方,圣裔们繁殖得非常多,成着使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都自愧弗如的特权阶级。”弗大更何以沫圣荫、享尊荣?古书上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夫子之泽竟能绵延两千多年,承露传衍至七十七世(孔德成),这堪称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奇迹了。

这回游三孔,要说个人感受中最不堪忍受而又不得不忍受的,就是“这是乾隆的……”、“那是乾隆的……”了。这个大搞“文字狱”、虐杀文人庶民令秦始皇都望尘莫及的爱新觉罗弘历,曾经多次“驾幸”曲阜,在“圣人之乡”作诗啦,题词啦,大过其“风雅”之瘾,几乎到处可见其“御制”遗迹。此外还留下一些肉麻当有趣的所谓轶闻,比如有棵歪树,说是因为乾隆倚靠了一下,那树皮便化作了龙鳞——“你们看,像不像呵?”导游用小旗指着那歪树问。我想说声“无聊”,可还是忍了。芳龄二十的导游小姐说这个,不过是给游客添趣助兴而已,这是她的活儿,也不容易。

要说此番游历的收获,也有,就是买了一本有意思的书。这本书名为《孔府档案选》,是在孔府里买到的。

进入孔府,见两旁设有几个书摊,卖的大多是关于孔子和曲阜的读物,于丹女士的那本自然是摊摊皆有,且放在醒目的位置。我却一眼盯住了封面灰暗的《孔府档案选》,拿起翻了翻,里面选录的是孔府原始档案,都是真材实料,不是随心所欲的什么“心得”。我喜欢真实的东西,就未加犹豫买下了。

这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而在孔府里面买到它,就更有意思了。

《孔府档案选》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02年),主编骆承烈是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的教授,潜心研究孔子及儒学凡五十年。这本书的前身是他参与主编的《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23册),曾获国家级图书奖。据他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参与整理孔府档案的颜世镛先生,是孔子爱徒颜回的七十七代嫡孙。这本《孔府档案选》的封面书名,则是由颜回的七十八代孙颜廷淦题写的。

而《孔府档案选》向世人展示的,却不是“圣人家”的光耀,倒是揭露出不少的阴暗和耻辱。但它绝不是什么“谤书”,因为书中所陈示的大都是孔府自家笔墨所写的真实记录。

翻阅着这本书,让我说什么好呢?我只能一个“唉”接着一个“唉”。

我实在不能不“唉”。且看——

1644年清军入关,几乎兵不血刃地入主北京。九月初一,孔府衍圣公就奉上了《初进表文》,谀颂满清君主“承天御极,以德绥民”,什么“六宇共戴神君”啦,“八荒咸歌圣帝”啦,“山河与日月交辉”啦;还诚惶诚恐地自称“臣等阙里竖儒”,“今庆新朝盛治”云云。如此急切地向“新朝”献忠输诚,不能不令人吃惊。

想想大明朝老朱家待他们“圣裔”,实在是不薄呵!当年朱元璋称帝伊始,就赐给孔府祭田两千大顷(合六十万亩),并配拨耕种祭田的大量佃户。朱元璋还特赐龙头藤杖给孔氏族长,令其“主理家政”。……可以说,明王朝对孔府“圣裔”真正是优礼有加,皇恩浩荡。我们且不说什么“民族气节”,不要求“圣裔”们效法顾炎武、史可法、刘宗周、张煌言等抗清志士;单以“知恩图报”的旧道德而言,“圣裔”们对刚刚覆亡的旧朝也理应深怀哀念,至少不必那么急不可待,抢在“第一时间”向“新朝”进表献忠吧。

投桃报李。孔府的献忠“进表”极快得到了回报——九月初四日,清廷就下旨:“先圣为万世道统之宗,礼当崇祀,昭朝廷尊师重道之意。”恩准孔府圣裔仍将享有既有的一切优渥特权。“新朝”顺治帝福临当时只有六岁,因此,这个优礼孔府的圣旨,其实是摄政王多尔衮和降清的范文程等大臣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

第二年(1645年)闰六月,孔府圣裔又以实际行动,向“新朝”表示彻底归顺的忠心。这本档案选中有一篇《上剃头奏稿》,该奏稿称:臣(衍圣公)齐集上下众人,于闰六月二十六日,“恭设香案,宣读圣谕。……俱各剃头讫。……臣不胜惶悚战慄之至,为此具本奏闻”云云。

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江南的嘉定、松江、昆山、江阴等地,千百万士人和民众正在为抗拒野蛮的“剃发令”而殊死斗争;从这年的闰六月初一至八月二十三日,江阴民众浴血抵抗了整整八十三天!当时有个在华的洋教士就曾为“中国人为保护他们的头发和服装所表现出的悲愤和战斗勇气”而感佩不已。当然,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先圣祖训,和面对“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酷现实之间,孔府圣裔可以做出他们的选择;他们也不一定要像那些江南人为了头发而不惜丢掉脑袋。时势所迫,性命攸关,剃发就剃发吧,但有必要“不胜惶悚战慄之至”地上奏朝廷吗?用“奴相”一词来形容,有人或许觉得刻薄,但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词比“奴相”更为适合。

二百七十年后,已是民国时代,在两次不大不小的闹剧中,孔府圣裔又有不甘寂寞的表演。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次年即为“洪宪”元年。《孔府档案选》里载有衍圣公孔令贻贺袁世凯称帝电文:

“皇帝陛下圣鉴:窃维俯顺舆情,允国民之拥戴;仰承天命,建皇权之谟猷。……令贻等守先圣尊王之意,输瞻云就日之诚,不胜懽忭鼓舞馨香庆祝之至。”

欢欣之色溢于言表。短短十多天里,袁世凯就四次召见孔令贻,并封其为“郡王”。档案选中还有一封族兄给孔令贻的信,族兄喜形于色地写道:“新帝待遇优隆,迭膺荣典,超越前代。……我邑自我弟晋封王爵,族中亲友,人人欢欣鼓舞,屡向兄讨要喜酒吃。”

可惜,袁的称帝闹剧仅八十多天就黯然收场,衍圣公的“郡王”梦当然也随之破灭。

一年多后,“辫帅”张勋帅兵入京,解散国会,拥戴溥仪复辟。孔府圣裔又急忙给张勋致电敬贺,称“日月重光,毅力殊猷,普天同庆”云云。这场闹剧更短命,只十来天就玩完了。圣裔们又空欢喜一场。

在我们看来那都是闹剧,而孔府圣裔当然不这么认为,在其心目中,那可是“守先圣尊王之意”的头等大事。孔令贻在给袁世凯的劝进电中明言“共和国体,既不适用于中华”;唯有“建皇权之谟猷”。游览孔府,至今可见到的对联中,有一句透出了“精义”所在:“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此所谓“国”就是皇权帝制之“国”,孔府圣裔赖此而安富尊荣。至于那“国”的皇帝,姓赵,姓孛儿只斤,姓朱,姓爱新觉罗,姓袁……都可以,他们很懂得与“氏”(不同姓氏的皇帝)俱进。

一本《孔府档案选》,让我见识不少。能在孔府里买到它,真的很有意思。

谢选骏指出:孔府及其档案的可贵,就在于没有销毁这些丑恶的东西,这些汉奸的记录,反而让它们保存下来,作为儒宗的奇耻大辱存留后世,因此能够以儆效尤。这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里绝对找不到的真实记录。所以中国能从共产党统治退化为儒家政治,从党天下退化为家天下,也许还是一个康复过程的第一步。

(当然,话说回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虽然找不到勾结日寇的的记录,但是勾结苏寇俄寇的记录却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成王败寇”吧——现在既然苏联已败,称其为寇应该算是公允了。)



【041、孔子为何说后生可畏】


(一)

《成语解释·后生可畏》说: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示例]:后生可畏,非虚言也。(宋·朱熹《寄陈同甫书》十二)

[典故]: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二)

《后生可畏》(百科故事网2016-09-21)说: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驾着马车周游列国。一天,正当他们边走边谈论学问,兴致勃勃之际,马车突然被一群小孩挡住了去路,孔子于是十分生气,大声地责怪他们:“你们为什么挡住我们的去路呀?”

孔子的话刚落音,只见从人群中站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他眨了眨眼睛,回答道:“我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今天我们想考问你一些问题。”孔子见小孩如此口吻,淡然地说:“你小小年纪,懂什么呢?”不料小孩却轻松地回答说:“我懂得的东西有很多呢。”

孔子见小孩如此张狂,心想,我不信难不到你,于是又提了一大串问题考问小孩:“你的嘴这么厉害,那我来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门?什么车没有车轮?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东西有雄无雌?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后,孔子盯着小孩,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可是小孩只是稍加思索,便从容地回答:“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门,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车轮,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孤雄没有雌,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真是智慧过人!这下轮到小孩来难孔子了,他对孔子说:“您的问题我已经答完了,现在轮到我来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到:“鹅和鸭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错了!”小孩大声反驳道:“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茅竹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吗?”

学识渊博的孔子,竟然被驳得哑口无言,忙问,你叫什么名字呀?”

小孩答道:“我叫项橐”孔子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然后便驾着马车绕“城”而去了。

(三)

谢选骏指出:我觉得,上面的解释都是人云亦云,不解孔子为何要说后生可畏的真正原因。我觉得,孔子要说后生可畏的实际原因,是因为记载这话的《论语》是孔子的后生们编的,他们加入此话是为了抬高自己,把自己抬高到“或许和孔子差不多”的地步。确实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并不是说后生一定会超过前人,而只是说后生未必不如前人。这还是在复古主义的大前提下所说的。而在未来主义看来,后生一定要超过前人的,就像新城必定建立在旧城的废墟之上。



【042、李鸿章是文明的弃婴】


《李鸿章母亲:本是弃婴,死后归葬时官员纷纷下拜》(2018/04/01 小珏说历史)报道:

1882年,一副装有女人遗体的灵柩从武汉运送到芜湖。尽管在封建社会之中,女子地位不高,但是沿途的官员看到后,却不敢有半点怠慢,纷纷主动下跪拜送。那么,这位女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让这些注重礼仪的官员行大礼呢?

原来她就是当时权倾一时的大臣李鸿章的母亲李氏。李氏是一个弃婴,她是由李鸿章的爷爷李殿华在路上捡来的。当时李殿华看到路旁有个女婴啼哭不止,而且伴有发热的症状,他立即反应过来这是出天花,女婴的父母应该是怕传染而遗弃了她。

好心的李殿华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将女婴带回家救治,而且将她救活。大概是好人有好报,这一次善举,将给李氏家族无限的荣光。女婴的命是保住了,但却在脸上留下了麻子。因此,在李鸿章家乡至今还有“她脸上有麻子”的说法。

李氏从此便成为李鸿章家族的成员。但是,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知道,自己并非千金小姐,而是外面捡来的野丫头。她能留在李家,完全是因为李殿华的好心。因此,李氏从来也不以小姐自居,她操持家务,下地干活,挑水做饭,完全是丫鬟的身份。就是如此,她自然也没有如大家闺秀一样缠脚,而有一双大脚板。

李氏的勤快能干也获得了李殿华的认可,更获得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的好感。有一次,李氏因为太过操劳,倒在灶门口就睡着了。李文安路过看见,连忙给她披上一件衣服。李殿华见到如此场景,就让他们二人结为夫妇。

也不知道是李氏真的有旺夫运,还是时运到了挡也挡不住。李文安原本资质一般,八岁才开始读书,十三岁才读完四书,此时同龄人中已经有人考上秀才了。不过自从李氏嫁过去了,李文安开始发达,他二十一岁考上秀才,三十三岁考上举人,三十七岁中进士,终于踏入科举,最后成为记名御史。

更让李氏荣耀的还是她的儿子。李氏共生育有六男二女,其中李鸿章就是二子。在封建社会,这么能生会养的也不多见,她的丈夫李文安非常尊敬她,终其一生都没有纳妾。

李鸿章的母亲对于名利看得非常淡,也从不以此为傲。在李氏家乡有个故事,那是当丈夫和儿子各有升迁时,旁边的亲友都眉飞色舞欢天喜地,唯有李氏不露喜色。有一次,发达之后的李鸿章扶着自己的母亲进入八抬大轿。可是李氏的大脚却露在门帘之外,引得外面的人指指点点,窃窃私语。

李鸿章觉得脸面无光,连忙上前准备用门帘遮挡大脚。结果李氏大怒,一脚踹开轿帘:“不孝子!你爹都没有嫌弃过我的大脚,现在你还敢嫌弃不成?没有这双大脚,谁供养你们读书当官?”吓得李鸿章赶紧赔罪。

李氏上半辈子可以说是饱尝了白眼和冷遇,但后半辈子却突然显贵起来,这当然是因为生育了李鸿章。李鸿章在当时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合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盛赞为“再造玄黄之人”。虽然现在功过荣辱争议颇多,但在当时的权势炙手可热。

在李氏七十五岁寿辰的时候,正好也是慈禧太后四十岁生日。清廷特意下了《褒赏谕旨》,赏赐了一大堆礼品:

内阁奉上谕: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李鸿章、湖广总督李瀚章之母年近八旬,特沛恩施,着赏给御书‘松筠益寿’匾额一面,紫檀三,镶玉如意一柄,大卷江绸袍褂料二匹,大卷八丝缎袍褂料二匹。

当李氏病重的时候,朝廷特意让李鸿章休息一个月,带着八两人参回去照顾母亲。可惜还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李氏就已经病逝了。

在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病逝时,李鸿章不过是曾国藩的一个幕僚,没有能力大操大办。李氏过世时,李鸿章权倾一时、如日中天,必然让他的母亲风光大葬。他安排李氏水运到巢湖,又从肥东店埠河运回磨店老家,葬在李家庙附近。

不过斗转星移,经历了一百来年时间,在现在的合肥新站区于弯村,只有一个碎裂的石碑倒在地上,字迹依稀可见。除此之外,其它的痕迹,基本都已经看不出来了。

(参考资料:《李鸿章家族》)

谢选骏指出:李鸿章的妈妈是社会的弃婴,而李鸿章本人则是文明的弃婴——因为他胡说清末中国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说明他眼里只有坚船利炮,没有文明的创造与传承——他不懂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存在,又怎么可能理解正在到来的第三期中国文明?李鸿章这个文明的弃婴,只能为满洲鬼子效劳,不能为中国开局。

《晚清名臣李鸿章的母亲是谁?李鸿章父母竟然是兄妹恋?》(趣历史 2019-11-13)报道:

提起李鸿章,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几乎无人不知。他是淮军的统帅和北洋水师的创建人,同时还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先后担任过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和直隶总督等要职。李鸿章一生参与了晚清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被慈禧太后称为“再造玄黄之人”。

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一味避战,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此外,他还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因此不少人视他为卖国贼。但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却对李鸿章评价极高,称他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这个评价虽然明显过高,比如他在外战上就不如左宗棠,但也说明了李鸿章本身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成为晚清的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不讨论李鸿章的功过是非,只说一说他的出身。李鸿章的爷爷李殿华是个读书人,家中有十几亩薄田,他一心想要通过科举出人头地,但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后来他也就放弃了,不再参加科举,在老家以种田为生。由于家里人口众多,种地收入有限,他又自学了中医,通过给四邻八乡的人看病来补贴家用。

有一年李殿华给人看完病往家赶,半路遇到了一个因出天花被父母遗弃的小女孩。当时的医学还不如现在发达,对天花并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李殿华出于医者仁心的目的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抱回了家,并积极给她治疗。也许命不该绝,不久后这个小女孩的天花居然被李殿华给治好了。病虽然治好了,但脸上却留下了不少麻点。

之后这个女孩就成了李家的一员,长大后在李家帮着干活。李殿华见女孩勤劳能干,就认她为义女。多年之后,女孩长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由于脸上长了不少麻点,又是一双大脚,因此一直没有找到婆家,为此还受到了一些相邻的嘲笑。李殿华的四子李文安十分善良,很同情义妹的处境,同时他也到了该娶妻的年纪,于是征得父亲的同意后,李文安和自己的这个义妹结了婚。虽然二人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这个女孩从小在李家长大,因此这门婚事仍然受到了不受人的嘲笑。

别看女孩麻脸大脚,却是个旺夫的女人,她不仅吃苦耐劳,泼辣能干,而且还善于治家,婚后家中一切,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李文安没了后顾之忧,就专心读书做学问,后来和曾国藩同一期考中了进士。他的夫人先后为李家生了六男二女,其中二儿子就是后来天下闻名的李鸿章。李鸿章发迹后侍母极孝,她后半生享尽了荣华富贵,活到83岁才去世,在当时的年代,已经十分高寿了。

谢选骏指出:活得较久,对于李鸿章的妈妈来说也许算是一件幸事,但是对于李鸿章本人来说却是一件难堪的事情——李鸿章这个文明的弃婴,晚年饱尝战备求和、割地赔款的耻辱,算是得到了他的瞎眼洋务的一个报应了。



【043、李煜的美词是赵光义的兽行逼出来的】


网文《重构通变的轨迹 ——评孙康宜的古典诗词研究》说:

八十年代前期,美国学者孙康宜发表了她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两本英文专著:《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和《六朝诗研究》。两书问世后,曾在北美汉学界引起一定的关注。最近,《词》书的中译本即将在台湾出版,《六朝诗》已有人着手翻译,可见两书的学术成果也在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界开始引起注意。在此,我仅从个人的阅读心得出发,对两书中某些值得借鉴的方面作一评述,希望能引起国内读者对通行的文学史读本所忽略的个别问题产生再思考的兴趣。

古代文论很早就注意到社会变迁对文学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自从刘勰提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论断,后世的文学史论著大都沿用这一模式描述历代文学演变的状况。文学的发展确实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制约,但由于这种重视外部影响的文学史观始终没有同汉儒的政教诗学划清界限,谈起一代文学的正变和盛衰,论者往往习惯把对世风的道德评价作为对文风进行艺术评价的主要根据,一代文学的盛衰便被同某一文体的正变笼统地对应起来。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一刀切框架,或所谓“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的以偏概全之论,在很大的程度上,一部中国文学发展史就是按这样的文体分期论构造起来的。这种明晰的划分的确突出了不同时代主要的文学成就,但同时也导致了把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的倾向。例如,对不同文体之间的互渗,对文学史不确定的和无序的诸方面,对促使文体演变的内在动力等问题,至今仍然缺乏充分的讨论。而孙康宜著作中的很多讨论都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些被忽略的问题。

《六朝诗研究》一书重点讨论了五个著名作家的作品,通过对比他们的异同,勾画其间的联系,该书清晰地展示了从东晋后期到梁陈二百年间五言诗发展的脉络。在文学史的这一断代层面上,五个诗人中的每一个都被确定为里程碑式的参照点。一方面,他们的不同命运与各具特色的作品显示了政治危机与诗歌独创性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他们在诗歌上的创新与不足则被描述为一系列积累起来的互相作用之因素,在建安以来的一种文学新动向中构成了促使格律诗形成的动力。

众所周知,文辞的由简趋繁和由质趋文,本是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就中古诗歌的情势看,其明显的特征即陆机所谓的“诗缘情而绮靡”。绮靡到底是优是劣,本不宜作孤立而绝对的判断,但传统文论常从反对浮华文风的立场上发言,故习惯把“质”与“文”之间本来是互补和互动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孙书的优点在于,放弃了用“浮华”、“绮靡”等带有价值判断的措辞来概括六朝文学新动向的泛泛之论,而选择了“表现”和“描写”这两个诗歌写作的构成因素来检验不同诗人的风格,进而从这两个基本因素复杂的变化关系中显示了诗歌抒情性生成的渐进过程。可以说,刘勰所谓“名理有常”,即可被理解为表现或描写之类具体的写作手法或个人的风格;而所谓“通变无方”,则可被理解为这些因素的复杂变化。说得更通俗一些,孙书所说的“表现”,就是古人常说的言志抒情,而“描写”即写景状物。比较而言,前者更受到传统文论的重视,被视为诗歌的基本功能,后者则是在诗与乐分家之后,文人开始有意为诗,诗歌的创作突破了狭隘的“美刺”,进而摹写诗人自己的情感和视觉经验时,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表现的因素并不仅仅意味着直抒其情。直抒其情固然有明白晓畅的优点,但也有可能失之浅露和过于主观化,因此抒情的强度并不总是与它的艺术感染力成正比的。在讨论陶潜诗作的章节中,孙书特别注意陶诗的哲理沉思中流露的抒情声音。陶潜在其诗作中表现得最强烈的抒情声音是对生死的达观,对固穷的自觉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所有这些主题都涉及到儒道的典籍,而这些理论范畴的东西本身都是非抒情的。然而陶诗之所以依然在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中保持着诗歌的抒情性,其主要的原因即在于,它在结构上富有弹性,在节奏变化上极为自由,同时经常在诗中使用问答的形式,制造了生动的现场性,从而使他的个性得到了自发的表现。这就是说,陶诗的抒情性主要得力于其独特的遣词造句和语调,而不仅仅是表达的冲动。由此可见,非抒情的内容不只可以入诗,而且有可能丰富表现的因素,使诗境得到拓宽。

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也是陶诗的一个特征,但陶诗主要表现的是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反应,故他笔下的自然景观大都简单而不太具体。只是在偏爱描写的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技巧才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孙书着重就这位诗人的山水诗讨论了有关“形似”或“巧似”这一被六朝文论反复提到的概念。通过细心地分析这些山水诗的句法,孙书向我们指出了所谓 “山水诗”的构成要素,其中大量的对偶句都呈现出山景与水景、山木山鸟与水草水鸟的并列。孙书认为,正是构造了这种由远景到近景,从局部到整体的层次感,谢诗才使我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幻觉。所谓 “形似”,就是这一描写手法的效果。谢诗中的对偶句还创造了一种写景的模式。如在“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这样的诗句中,景象的排列顺序还呈现了其间的因果关系,这个统一而对称的世界显然也传达了诗人独特的视觉经验。可见诗歌中的描写完全有可能生发出表现的效果。

与谢灵运“钻貌草木之中”的探幽活动根本不同,身居下僚的鲍照更多的是在艰苦的行役中领略了惊心动魄的江湖风波。因此,他喜欢在写景诗句中构造富有力度的视觉效果,他笔下的景物有着较多的主观投射,有更多的表现因素。于是,他的兴趣由描绘广阔的山水面貌转向刻画细小的事物,最终转向了咏物和女性美。他似乎可被视为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从他的诗作可以看出,自然的写实开始与重藻饰的艳情趣味发生了联系。

据孙书的统计,谢姚约有三分之一的诗作属于五言八句诗,这些诗篇的形式已比较接近唐代的五言律诗。而且正好迎合了当时的文学风尚。首先,此类诗多产生于当时的文学聚会,短小的形式便于诗人们从事命题赋诗的游戏。其次,当时的诗坛开始讲究声韵,五言八句为这种辨别宫商清浊的造句练习提供了理想的结构。这样一来,对骈俪的偏爱自然也由冗长的排比渐趋凝炼和小巧,以致最终缩减成八句中间的两联。同时,这种日趋精巧的形式追求也对诗歌的内容起到了限定的作用。锺嵘曾批评谢朓“微伤细密”,孙书指出,正是在谢诗构造的细密世界中,诗人“找到了一个把内容与形式联系在一起的满意方法,从而造成了微型的结构。”它的特征是,景物由大缩小,由野外退入华堂,仿佛由视窗看到的画面,那优美的风景更像心境意绪的外化,而非对外部世界的再现。在此,我们看到了表现与描写两种因素趋于融合的迹象,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竟然在这一被贬之为浮华、绮靡的唯美追求中逐渐地酝酿出来了。

从谢朓开始,宫廷诗人追求形似的实验转向了咏物,此后,随着宫体诗的风行,女人或与女性相关的事物成为所咏的主要对象。通过分析庾信的二十首咏画诗,孙书饶有兴味地讨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文化现象:随着画中世界成为诗笔摹写和竞胜的目标,诗人企图用语言媒介传达另一异质艺术效果的努力出奇地开发了诗歌的表现潜力,咏画的尝试为开放的诗境增添了所谓“咫尺千里”的画意。庾信的宫体诗于是有了对“宫体”的超越。宫体型的美人在庾诗所咏的画面中仅占一个部分,美人被置于一个艳化的桃源世界中,山水与香艳的调子发生了融合,同时两者也与诗歌的声韵之美达到了统一。庾信的不少诗作实际上已十分接近唐代的格律诗,而那些逐渐凝聚成诗歌基本语汇的风花雪月和美人形像,也在表现与描写两种因素的互渗中生长出越来越丰富的抒情性。

在另一本论词之书中,有关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的讨论依然贯串了表现与描写两个基本因素复杂的变化关系,同时也辨析了由此而涉及到的雅与俗、含蓄与直率等概念。交叉比较进一步在该书中得到了富有成效的发挥,西方现代语言学分析的方法也被适当地用于作品的细读。我以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化主观欣赏为客观鉴赏的态度可谓此书的一大特色。

早期的文人令词与唐代近体诗的密切关系是孙书一再论证的一个文学现象,它被确定为一种不同于民间俗词的传统。文人词从一开始就是填词的产物,作者更倾向于兼融表现和描写的手法,以免显得过于直露,因而有意回避一种被渲染的戏剧效果。由此可见,文人的填词最初固然与唐代的流行歌曲有密切的关系,其句读不葺的形式固然受到曲调的限制,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抒情诗,以五七言句式为主的早期文人令词毕竟更接近唐人的绝句。并且从一开始即走上了有别于民间俗词的诗化之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人词从未受到俗词的影响,通过考察五个著名词人的作品,孙书进一步透视了这两大传统在词体演进过程中复杂的变化关系。首先,温庭筠和韦庄分别被确定为采用了两种典型句式的代表。在一首温词中,每联往往构成一个单元,其各联间一般缺乏逻辑或叙述上的联系。这种各自独立的并列句式结构自然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律诗中间的对偶句。我们甚至可以说,温词的特殊结构正是把近体诗中的律句推到极端的结果。温词的特殊形式至少说明,它为诗人所欲强化的香艳趣味提供了方便,用层层迭加的意像构成一幅香艳的镶嵌画。我们不难从这种被称之为“画屏金鹧鸪”的词品中看到六朝宫体和晚唐诗风在早期文人令词中的反应。

韦词的形式更多地体现了复合句式的运用,由此可以看出它对敦煌俗词和古诗传统的继承。比如在遣词造句上惯用 “莫”、“须”等助动词,以便突出表达愿望和要求的语调;有意识地点明时间和地点,以便构成叙事的联贯。孙书认为,正因为韦词一方面强化了代言人的抒情声音,一方面又虚构了富有真实感的场景,所以它既保持了俗词的感染力,又为好谈本事的阅读期待提供了重构作者自传的材料。就这一点来看,韦词可谓兼有直率与含蓄之美。温词则由于毫无“事”的痕迹可寻,其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断裂正好为好言寄托的读者留下了发挥想象的余地。归根结底,两种句式和两种效果仍与表现和描 写两个基本因素在其中所占的不同成分有关。

其实,真正用作诗的态度来填词的诗人是李煜,从李煜开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才从早期词作中常见的女性代言人转为作者本人,并且在词中实写自己的感慨和遭遇。只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有可能讨论属于诗的表现,以及古今评论家公认的李词之特色——率真。孙书对所谓 “率真”作出了令人甚感惬意的分析。因为诗歌的表达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魅力来自诗人所选择的修辞方式和风格。因此,对所谓率真的讨论应指向作为召唤结构的文学文本如何取得了感人的效果,而非探讨诗人具体的写作心态。孙书的这一视角把我们从通常所谓“风格即人”的意图谬误导向引入了语言学分析的细读:诸如大量使用否定语气和疑问句,习惯用明喻连接两个不同的意像,长短句的交错使用,特别是九字句的妙用,所有这些向来被人们反复吟咏,却只知其然而不解其所以然的名篇佳句,经过孙书的指点说明,其微妙的诗意和仅可在片刻间从语感上模糊领会到的韵味均被一一剔抉出来。根据孙书的分析,李词更为优越的地方在于,诗人从不放任自己的抒情冲动,相反,他善于在恰如其分的控制中完成自发的表现。确切地说,李煜笔下那些令人感到率真的诗句实际上是经过匠心处理的结果,是诗行节奏与感情波动的和谐使我们产生了率真的感觉。同时,在流畅的诗句中再穿插上强烈对比,诗人的自我表现也随之上升为一种普遍性的抒情经验。

我们通常习惯用字数的多少来判定小令与慢词的区别,孙书则从词体演进的角度对慢词这一晚起的变体作出了新的界定。如上所述,小令的结构接近唐代的近体诗,在孙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反复向我们指出,只是经过柳永等北宋词人的努力,慢词才发展成一种真正具备了词格的新型抒情诗。柳永是首先借用民间俗词的手法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孙书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他对“领字”的独特使用。“领字”在语气上的停顿增强了慢词特有的层次感和婉转的情致,使词中细腻的情感刻画和详尽的形像描绘得到了有秩序的组织。这样一来,柳词中尽管充斥了描写和叙述的段落,但从它的总体效果看,这些本来属于非抒情的因素毋宁说是富有抒情意味的。经过孙书的解剖,我们才终于领会到,诗人到底在如何组织铺叙的片段,他所擅长的铺叙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构成因素。

柳词的成就主要在于慢词形式的创新,在于把俗词的传统纳入了文人词的创作。另一个写慢词的能手苏轼进而使慢词容纳了更多的本来属于诗的东西,使词分担了诗一贯发挥的部分功能。孙书认为,就这一点讲,说苏轼“以诗为词”,可谓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苏轼用词咏史、怀人、赠别、写山水,扩大了词的题材;在词中大量用典,使单调的词境更加丰富多彩,而同时也把词写得被认为不纯。在承认苏词这一特征的基础上,孙书进而又对“以诗为词”之说提出异议,通过对比苏轼的慢词与他的古诗,在辨析两者差异的同时,孙书更充分地讨论了苏词特有的抒情性。苏集中有不少词作和诗作分别尝试了相同的题材,但由于各自的体制不同,词比诗显示出更纯粹的抒情性。词用更凝炼的句子表现了对自然景物的整体印象,诗则倾向于繁富的罗列;诗更偏于记实性的陈述,词中的抒情声音则常常是通过对那一声音的客观转换流露出来的;宋诗(包括苏轼本人的诗)好议论的风气也在苏词中有所表现,但苏词中的论说因素在效果上却是非论说的,它往往像几句旁白,作为对抒情境况顺便发出的评说,缓冲了表现的紧张,从而制造了叙述的距离感。苏轼是陶潜的真诚的崇拜者,六百多年后,这位天才的诗人用比陶诗更自由的诗句,把陶潜的达观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而且使之显得非常风趣,带上了几分智慧的幽默。

孙康宜现在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任教,从她所处的学术氛围看,可谓面临现代西方批评的前沿阵地,是很容易被新理论新术语轰炸得晕头转向的。令人特感欣喜的是,在她的两本论诗之作中,她对自己并不陌生的西方理论在使用上始终十分谨慎和节制,并特别注意到与传统文论的结合。综上所述,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她的古典诗词研究给刘勰的“通变论”赋予了现代的阐释,不但从史的角度理清了文体与风格的密切关系,而且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抒情性作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谢选骏指出:现代西方批评的前沿阵地的学术氛围,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结合,就得出了这样的结果——根据孙书的分析,李词更为优越的地方在于,诗人从不放任自己的抒情冲动,相反,他善于在恰如其分的控制中完成自发的表现。确切地说,李煜笔下那些令人感到率真的诗句实际上是经过匠心处理的结果,是诗行节奏与感情波动的和谐使我们产生了率真的感觉。同时,在流畅的诗句中再穿插上强烈对比,诗人的自我表现也随之上升为一种普遍性的抒情经验。……但是这样的分析,却没有发现李煜的美词其实是赵光义的禽兽行为逼出来的。李煜之所以“从不放任自己的抒情冲动、善于在恰如其分的控制中完成自发的表现”……那是因为慑于赵光义“宋太宗的淫荡威严”。因此与其说李煜笔下那些令人感到率真的诗句实际上是经过匠心处理的结果,不如说那是在屠刀下的战抖。这种发自灵魂深处的战抖,不仅让当时的暴君满意,也让后代的废垃顺民感到知足——这可能就是李煜美词在中国受到历代尊崇的秘密所在。李煜的惨痛,可以让亡国的汉奴,在幸灾乐祸中得到安慰(皇帝都这么不幸,何况我等!)——那不是希腊的悲剧,而是而是中国的惨剧——希腊悲剧是由于神灵的错误造成的,中国的惨剧却是人间疾苦的延伸。所以在我看来,李煜的美词是人性在兽行面前的颤栗,而不是教授嘴里刻意为之的修辞手段。但是这种颤栗不为那些摆脱了恐怖统治的叫兽理解了,因此才成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修辞手法: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044、梁启超是满洲人的奴隶】


《“东亚病夫”是怎么来的:中国人的自我丑化》(光明网 2020-02-19)报道:

长期以来,我们以为“东亚病夫”是西方人刻意用来侮辱中国人体质的词,以至于在各种场合力图雪耻。从《精武门》等影视剧,到奥运会收获颇丰的金牌,我们使劲证明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不过,“东亚病夫”真是西方人造出来耻笑中国人的吗?

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杨瑞松认为,“东亚病夫”乃是中国人“ 自我东方化”的结果。后殖民理论认为,西方人出于偏见和某种需要,塑造出一个模糊地、含混的“神秘东方”,将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家混在一块儿,然后肆意扭曲。所谓“自我东方化”,就是我们认同西方的看法,从西方那里借来概念,然后加工加料,自我丑化。

1896年10月17日,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转载伦敦某报一篇文章,次月被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转译成中文,标题为《中国实情》。文中首次提到“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但不是谈中国人身体素质不行,而是谈清朝官场腐败导致军事改革和政治改革失败。作者虽然说中国是“东方之病夫”,但本意不是侮辱中国,而是希望“北京执政之臣,若果以除旧弊、布新猷为急务,势虽汲汲,犹未晚也”。原来老外眼中的“病夫”是隐喻,意指中国的政治不行。其实 “东亚病夫” 的英文原意是指政权而不是人民。

在西方,“病夫”是形容一个国家欲振乏力的惯用语,最初是指奥斯曼帝国曾经那么辉煌,到了近代却腐朽不堪。甲午战争令全世界很惊讶:大清帝国竟然斗不过小日本,而且一败涂地!于是西方人将原本形容土耳其的“欧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套用到中国身上,改成“东亚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后来“病夫”这个词在中国很流行,但谈得最多的并不是西方人,而是中国人自己。

严复、梁启超经常用“病夫”来形容中国:政治不民主,甘于为奴,改革速度缓慢,官场积习太重,致使国家变成“东亚病夫”。严复曾提到鸦片和缠足影响身体健康,但他并未用“病夫”来形容国人的体质。后来严复引介社会达尔文主义,梁启超深受影响。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首次用“病夫”来形容国人的身体。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首先人种要好,而中国男子手无缚鸡之力,以文弱为美,还吸食鸦片,“其人皆为病夫,其国安得不为病国也”。

梁启超可能是首位将“病夫”与国人体质相勾连之人。鉴于他在中国舆论界的影响力,“病夫”从专指无力振兴的国家,逐渐指向身体孱弱的国民。谭嗣同曾言:“且观中国人之体貌,亦有劫象焉。试以拟诸西人,则见其萎靡,见其猥鄙,见其粗俗,见其野悍。或瘠而黄,或肥而弛,或萎而伛偻,其光明秀伟有威仪者,千万不得一二。”国人体质成为突出的问题,推动了清末的天足运动和鸦片禁政。当时中国人编了很多故事,说西方人如何耻笑我们的身体,然后说西方人卖鸦片给我们,还骂我们是东亚病夫,这是“二次侮辱”。其实,与其说是西方人攻击我们,不如说是中国人自我刺激。

尽管当时中国破败不堪,被西方人瞧不起,但中国人总觉得有识之士会了解中国的潜力。我们认为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着的狮子,一旦被惊醒,世界将为之震动。奇怪的是,这句话似乎找不着出处。后来,杨瑞松查阅了英国《泰晤士报》的原始文献资料库,仅发现1936年有一条拿破仑与中国沉睡论相关的文献,但文中并未提及狮子。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在《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一书中也做了地毯式考察,发现所谓的拿破仑中国沉睡论并无确切文献证据,该说法可能是建立在19世纪一则谣传之上。

当时西方舆论界常说中国是睡着的巨人,但不是说中国醒来后会多厉害,而是说中国昏睡不醒,停滞不前。清末外交大臣曾纪泽用英文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叫《中国先睡后醒论》,似乎在回应西方的批评,认为中国终究会醒来。不过,他没说中国现在是睡狮,醒来后是雄狮。在“睡狮”这个民族意象的建构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人仍然是梁启超。1899年,他在《清议报》发表《动物谈》一文,将中国形容为一个状似狮子的机器怪物,说它就是曾纪泽所说的睡狮。梁启超可能记错了,硬生生将“睡狮”这个说法归于曾纪泽名下。梁启超并不是欣喜于中国的潜力,而是担心中国再不醒来就将万劫不复。甲午战争后,各项改革在进行,但梁启超非常悲观,觉得国家并无起色。在他笔下,“睡狮”其实是负面形象,跟今天的“睡狮”含义不同。

有趣的是,“睡狮”曾经牵涉满汉斗争。清末有人就用“睡狮”来形容汉人,说汉人本是雄狮,只是被异族奴役后睡着了。“睡狮”的说法现在很受中国人欢迎,但起初很多知识分子并不喜欢它。胡适宁愿把中国比作“睡美人”,清醒之后倾国倾城。胡适认为,中国文化应以软实力令世界倾心。然而,对于近代中国人来说,“睡狮”很对备受欺凌者的胃口。

谢选骏指出:梁启超是等人开口闭口中国中国的,其实不过是满洲人的奴隶——不仅梁启超等人是满洲人的奴隶,就是毛泽东、邓小平这些共奴,青少年时代也都是拖着猪尾巴的的满奴,否则他们长大之后也不会向俄国人摇尾乞怜的。就像胡适,也是如此的洋奴——所以他才伪造了美国的博士学位,在中国招摇撞骗,却让毛泽东等人眼馋的,急忙发起了批判运动。



【045、列宁不是一个合格的德国间谍】


《列宁真是德国间谍吗?》(SEAN MCMEEKIN 2017年6月20日)说:

红色世纪:十月革命100年后,探索共产主义的历史与后世影响。

1917年4月16日,随着一场以瑞典为起点的迂回旅程的推进,以开展革命活动时使用的别名列宁(Lenin)为世人熟知的俄国流亡者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Vladimir Ulyanov),在漂泊海外近20年后抵达圣彼得堡的芬兰火车站。列宁很快以一场热情洋溢的演讲和一个名为“四月提纲”的政治纲领引发轰动。俄罗斯乃至世界政治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由于列宁是取道德国返俄的,而且显然与德国最高指挥部(German High Command)有合作——后者当时正与俄国及其协约国盟友(法国、英国以及4月6日以后的美国)作战——他的对手们立即抛出了一项直到今天仍充满争议的指控,说他是德国的间谍。如果真的可以证明列宁在1917年是代表德意志帝国政府的利益行事,那么我们对十月革命以及脱胎于这场革命、一直延续到1991年的苏维埃共产主义政权的理解将深受影响。这将堪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响战,让人们眼下对于俄罗斯干预西方选举的担忧相形见绌,哪怕算上去年的美国大选。

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在战时阴谋动摇敌国政府的统治并不是一种多么新鲜的做法。千百年里,诸多大国都玩过这种游戏。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为了动摇英国的根基曾援助爱尔兰叛军,为了对付俄国曾援助波兰民族主义者。英国则曾支持西班牙游击队抗击法国占领军。德国人虽然是这一竞技场上的后来者,但在本国于1871年统一后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他们甚至为这种特别的影响战炮制出一个词——“Revolutionierungspolitik”,意为引发革命的政策。

如果一战期间的英国或法国政府再脆弱一些,其根基或许也会为别的什么列宁所动摇。事实上,德国的确也曾盯上它们,不过德国对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和法国和平主义者的支持力度并不大。

俄国长期受困于劳工的激愤之情和农民的暴动,是协约国中最脆弱的一环,因此德国人选择花大力气削弱沙皇的统治也就不足为奇。德国人对俄国革命者给予普遍的支持,受到资助的不光是列宁的布尔什维克,还有与之相竞争的社会主义者,比如当时身为一名孟什维克的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他曾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发表反战文章。

不过,列宁即便不是接受德国人慷慨帮助的唯一一人,也是最重要的那个。被今天的大多数人视为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以消灭私有财产、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实施计划经济为基本主张,当时曾受到欧洲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拥护,但让德意志帝国政府对列宁青眼有加的,并不是这个纲领。

列宁之所以在一众俄国社会主义者当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既狂热反战又支持乌克兰独立,而后者是同盟国的一个关键目标。托洛茨基等其他一些反战的社会主义者真心厌恶血腥屠戮,试图通过支持抗议活动和抵制征兵运动竭尽所能地给战争画上句号,列宁则在1915年的小册子《社会主义与战争》 (Socialism and War)中提出,革命者应该渗透到军队中,将其变红,催生反叛,积极寻求让“‘他们’的政府”失败(这里的引号来自列宁)。

列宁的这一名为革命失败主义的纲领极具破坏力,以至于德国外交部曾插手防止其传播到前线的士兵那里,而这样做是为了免于导致沙皇政府以叛国罪逮捕布尔什维克党员。由于类似的原因,柏林方面围绕列宁穿越德国国土的旅程炮制了一项公关策略,即著名的“密封列车”——对列宁来说这也是一个方便他行事的故事,可以把他自己和德国人的资助切割开。那趟列车其实并未被密封:列宁下过好几次车,还在萨斯尼茨的一个德国旅馆里住了一夜。见证者称,列宁甚至在德国国土上的俄罗斯战俘营发表了政治演讲。

回到俄国后,列宁也没有掩饰自己的反战观点。“四月提纲”鼓励人们推翻在“二月革命”后上台的临时政府。列宁动身回国两个星期后的“四月危机”期间,布尔什维克活动人士高举公开提倡与敌人称兄道弟的标语牌(“德国人是我们的兄弟”)。

在名为“七月危机”的又一场未遂暴动后,列宁和其他十名布尔什维克被控“叛国和组织武装暴动”。数十名证人站出来作证,内容涉及来自斯德歌尔摩的电汇转账、通过一家德国进口企业进行的洗钱活动、德国对布尔什维克报纸《真理报》(Pravda,有面向前线部队的专刊)的资金支持、在街头抗议活动中举标语牌的价码(10卢布)或加入赤卫队作战的价码(每天40卢布)。列宁出逃芬兰,但他的大部分同志都遭到逮捕。当时,一次场面浩大的公审大会已经万事俱备。

但公审并未到来。就在临时政府的说法于1917年8月末得到突袭列宁总部的那些警察的证词支撑之际,临时政府的总理亚历山大·克伦斯基(Alexander Kerensky)赦免了大多数被捕的布尔什维克(不过没有赦免列宁),以便笼络他们去对付拉夫尔·科尔尼洛夫(Lavr Kornilov)将军,克伦斯基认定后者正在策划右翼军事政变。缺乏远见的克伦斯基允许布尔什维克军事组织重新武装起来,从而让他们获得了将在两个月后用以推翻他的武器。

十月革命前夕,俄国的大街小巷贴满了通缉列宁的布告,但他没有错过机会。列宁上台后,在处理自己和所谓的德国金主之间的关系时丝毫没有表现出谨慎小心,他最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给东线的德军指挥部发了封电报,提议无条件停火。当由此产生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那苛刻的条款——其中包括让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国家从俄国独立出去的条款——于1918年在彼得格勒的塔夫利宫(Tauride Palace)被宣布的时候,迎接列宁的是阵阵高呼:“打倒叛徒!”“犹大!”“德国的间谍!”

那么列宁是德国的间谍吗?

列宁可以在心中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视之为服务于更高尚的共产主义事业,而非德意志帝国政府的肮脏战争目标的战术,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似乎说得通。但如果陪审团成员都是普通的俄国人,而战争仍在进行的话,很难想象这种辩护能在审判中站住脚。克伦斯基的司法部摆出的证据非常充足——很多证据直到最近才在俄罗斯的档案馆被重新发掘出来。不论列宁的真实意图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他在1917年得到了德国的后勤和财务支持,而且他的行为,从煽动俄国军队的反战情绪,到提议无条件停火,都对俄国在柏林的战时敌人有利。这些行为还给俄国自身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从1918年的领土分割,到民众在长达数十年的令人窒息的布尔什维克独裁统治下遭受的痛楚。

俄国革命开启了海外影响战的新纪元。列宁本人帮助创建了共产国际,该组织在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一直致力于设法推翻世界各地的资本主义政府。1938年,纳粹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但他们于1939年——与西面的苏联红军一道——入侵波兰时,抛弃了用以掩盖暴力的施加影响的幌子。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把“引发革命的政策”变成了一种艺术,竭力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和颠覆活动动摇彼此的盟友和从属国的根基。

现如今,新一轮冷战似乎已浮出水面,不过意识形态色彩有所不同。克里姆林宫正在欧洲和美国推广带有民粹意味的民族主义;西方领导人和民主活动人士则动员各界反对俄罗斯以及亲普京的政权,比如匈牙利的欧尔班·维克托(Viktor Orban)政府——它随即把这些活动人士当成“外国间谍”进行打压。引发革命的政策已遍及全球。

在感到恐慌之前,最好想一想现如今在海外不当施加影响力之举,与过去的做法在程度和种类方面有何不同。通过国有媒体、在线机器人和Twitter喷子传播的虚假信息严重地扰乱了视听,利用西方社会的开放性削弱着人们对民主制度的信心;网络攻击和入侵造成了更严重的干扰。至于普京及其捍卫者,则发声谴责外部政治力量插手乌克兰等地的事务,声称俄罗斯在那些地方的行动只是对西方干预之举的反应。

不过,这些影响战不论就规模还是地缘政治影响而言,都与德国打列宁这张牌没有可比性。和1917年的俄国不同,今天的大国政府,不论位于华盛顿、巴黎、柏林还是莫斯科,都有着坚固的基础,不可能成为列宁们的猎物。或者说,我们必须抱着这样的希望。

谢选骏指出:毋庸置疑,列宁是一个德国间谍,至少是半路出家的。但同时,列宁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德国间谍,就像毛泽东不是一个合格的苏联间谍,吴三桂不是一个合格的满清走卒。因为他们羽毛丰满之后,就背叛了豢养自己的主子,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不是间谍和走卒。



【046、列宁是安乐死还是自杀】


《列宁确实向斯大林要过毒药》(2018-09-02 星岛环球网)报道:

核心提示:1922年5月列宁中风,由于担心致残失语,无法继续工作,要求提供毒药,以备不时之需。列宁不止一次地向斯大林、克鲁普斯卡娅、乌里扬诺娃、秘书福季耶娃等人提出过索取毒药的要求,被直接要求执行这一任务的是斯大林。

1922年5月列宁中风,由于担心致残失语,无法继续工作,要求提供毒药,以备不时之需。列宁不止一次地向斯大林、克鲁普斯卡娅、乌里扬诺娃、秘书福季耶娃等人提出过索取毒药的要求,被直接要求执行这一任务的是斯大林。政治局委员们都反对这样做,要求未被执行。

列宁卧病期间确实向斯大林要毒药

上世纪60年代,我在托洛茨基的《斯大林评传》中读到,1923年2月底斯大林告诉他,重病中的列宁向他索取毒药,以备不时之需。

托洛茨基是这样说的:在列宁第二次卧病期间,1923年2月底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他会晤时,在秘书离开以后,斯大林告诉我们说,列宁曾经突然把他叫去,向他要毒药。列宁快要失去说话的能力,认为他的病已经没有希望,预见到另一次中风快要发作了,不信任医生,他毫无困难地发现他们是自相矛盾的。他的神志完全清醒,但是他的痛苦是无法忍受的。

托洛茨基对此表示反对:“自然,我们甚至不能考虑执行这个要求,格季耶(为列宁看病的医生)没有失去希望。列宁还能康复。”

“这一切我都对他说过,”斯大林回答说,毫无不快的味道。“但是他不想听道理。老头子在受苦。他说,他要把毒药放在手头……只是在他确信,他的情况毫无希望时才用它。”

那时我对托洛茨基记述的这一情节是怀疑的。因为列宁在去世之前还听克鲁普斯卡娅读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当时托洛茨基也对此表示怀疑,他是从另一个角度——列宁不可能把这样的任务委托给他已经不信任的人。他写道:当时极其怀疑斯大林的列宁怎样和为什么向他提出这个要求呢?因为从事情的表面来看,这意味着高度的私人信任。在列宁向斯大林提出这个要求之前仅一个月,他在遗嘱上写下了他的无情的附言。他在提出这个要求之后几天,同斯大林断绝了一切私人关系。斯大林一定会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列宁不找别人而偏偏求助于我呢?答案是简单的:列宁认为斯大林是能够满足他这个凄凉的要求的唯一的人。同时,可能他是想试试斯大林,这个“专烧辣菜的大司务”到底怎样热衷于利用这个机会?

不过后来看到一些资料,令人不得不相信托洛茨基的记述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确实有过这个插曲。

“如果瘫痪发展到失语,请提供氰化钾”

1967年3月20日苏联作家亚历山大·贝克采访了列宁的女秘书福季耶娃。福季耶娃从1918年起就担任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秘书,同时又是列宁的秘书,从1938年起在列宁博物馆工作。

在交谈中,福季耶娃主动谈到列宁索取毒药的事情。她说:那个时候我两次到斯大林那里去过。第一次是为毒药事。但此事不能写。第二次去是转交列宁关于民族的信。先谈毒药。这是在夏天(1922年)的哥尔克,列宁请求斯大林给他弄来毒药——氰化钾。他是这样说的:“如果事情发展到失语,那我就服毒。我想手头拥有毒药。”斯大林同意了,说:“好的。”

然而,列宁妹妹玛丽亚·伊利尼奇娜知道了这次谈话,表示坚决反对。她说,这种病常会有各种转机,即使失语也是能够恢复的。总而言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没有得到毒药。但又一次中风后,他再次派我到斯大林那里取毒药。我打了电话,到他家里。斯大林听我说后表示:——费尔斯特教授给我写道:“我没有根据认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不会恢复工作能力。既然有这种诊断,我不能提供毒药。”

我什么也没有拿到就回到弗拉基米尔身边,转告了同斯大林的对话。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大发脾气,怒骂起来。生病期间他往往为小事发脾气:例如电梯坏了。他大喊大叫道:你们的费尔斯特是招摇撞骗分子。用支吾搪塞的话来敷衍我。

我还记得列宁说的话:——他写了什么?您亲眼看见了?——没有,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没有看见。

最后,他对我喝了一声:——滚吧!

我走了,但最后还是顶了一句:——费尔斯特不是招摇撞骗分子,而是着名学者。

数小时后,列宁给我打电话。他平静下来了,但很郁闷。——对不起,我发火了。当然,费尔斯特不是招摇撞骗分子。我是在气头上说的。

据《苏共中央通报》的资料,列宁是在1922年12月22日把她叫去的。福季耶娃在笔记本中记道:“12月22日晚6点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把我叫去并口授如下:‘如果瘫痪发展到失语,不要忘记采取一切措施以取得和提供氰化钾,作为一种人道措施和效法拉法格……’他还补充说:‘这一札记不算日记。您理解吗?而我希望您能执行此事。’前面删节的话我已无法记起。后面的话我没有听清楚,因为说得很轻。我再问了一下,他没有回答。嘱咐绝密保存。”

斯大林绝密文件不是捏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军史专家沃尔科戈诺夫出版了他的三部曲之一《列宁政治肖像》,其中也提到列宁索取毒药的事,其中有当事人的回忆,也有解密的档案文献。

有确切记载的是1989年12月公布的玛·乌里扬诺娃(列宁的妹妹)的纪事。其中写道:“1920-1921年,1921-1922年两个冬天弗·伊里奇身体都不好。头痛,丧失工作能力,折磨得他坐立不安。我说不清是在什么时候,反正在这段时间里有一次弗·伊里奇对斯大林说,他也许会瘫痪,求斯大林答应他,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帮他搞些氰化钾来。斯大林答应了。为什么弗·伊里奇求斯大林办这件事呢?因为他认为斯大林是一个做事果断、心如铁石的人,再也找不到他可以求其办这种事的人了。”

玛·乌里扬诺娃接着写道,“弗·伊里奇在1922年5月即第一次中风之后又向斯大林提出了这个请求。弗·伊里奇当时认定,他的一切都完了,便要求把斯大林叫到身边呆一会儿。这个请求很坚决,大家都不敢拒绝。斯大林在弗·伊里奇那里确实呆了不到5分钟。斯大林从伊里奇那里出来后对我和布哈林说,弗·伊里奇要求他去弄毒药,说是因为已经到了履行以前的诺言的时候了。斯大林答应了。他同弗·伊里奇吻别后,就出来了。但是后来我们一起商量后决定,应当让弗·伊里奇振作起来,于是斯大林又回到弗·伊里奇身边。他告诉弗·伊里奇,他同医生交换了意见,确信并非一切都完了,所以还没有到满足其请求的时候。当时弗·伊里奇露出愉快的神情并表示同意斯大林的意见,尽管又对斯大林说:‘您在说谎吧?’‘您什么时候见过我说谎’,斯大林回答道。”

沃尔科戈诺夫直接引用了两份档案文件来证实此事。第一份是1923年3月21日斯大林致政治局委员的信。全文如下:

绝密

致政治局委员们

星期六,3月17日乌里扬诺娃同志(娜·康·克鲁普斯卡娅)极端秘密地通知我,“弗·伊里奇请求斯大林”,要我,斯大林,负责为弗·伊里奇弄到一份氰化钾并交给弗·伊里奇。在同我谈话时,娜·康还说,“弗·伊里奇遭受极大的痛苦”,“难以继续活下去”,她坚决要求“不要拒绝伊里奇的请求”。鉴于娜·康特别坚持,也鉴于弗·伊里奇要求,我同意了(在同我谈话期间,弗·伊里奇两次把娜·康叫来,并激动地要求“斯大林同意”),我无法予以拒绝,就说:“请弗·伊里奇放心并相信,在需要的时候我会毫不动摇地执行他的要求。”弗·伊里奇确实放心了。

不过我要声明,我没有力量执行弗·伊里奇的要求,不得不拒绝这一使命,不管它多么人道和必要,谨此通告中央政治局委员们。

约·斯大林 1923年3月21日

信上有政治局委员们的批语:

阅。认为斯大林的“犹豫不决”是正确的。需要严格限在政治局委员中间交换意见。书记(事务性的)不参加。

此前,斯大林给当时实际掌权的“三驾马车”的另两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写了一个便条,便条没有署日期,但可以推定是1923年3月17日。

绝密

致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

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克鲁普斯卡娅)刚刚给我来电话,秘密地告诉我,伊里奇的状况“非常糟糕”,他病情发作,“不想、不能继续活下去,要求氰化钾,一定要”。她说想给他氰化钾,但“没有勇气”,因此要求“斯大林支持”。

斯大林

收信人对此作了批语:

决不能这样做。费尔斯特提供希望——怎么可以呢?就算没有这种希望也不行!不行,不行,不行!

格·季诺维也夫

列·加米涅夫

这两封信标示的日期比福季耶娃和玛·乌里扬诺娃所说的日期晚好几个月,并且出现难以解释的现象。第一,1923年3月17日列宁已经失语,他是通过什么办法让斯大林明白需要氰化钾的,并且从斯大林的信可以看出,有时候是斯大林同列宁单独“交谈”的。

第二,列宁在1923年初建议撤销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3月5日又致信斯大林,提出断绝私人关系,此后又没有看到斯大林的道歉表示(斯大林写了道歉信,但因为列宁病倒,没有看到)。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怎么可能把如此重大的任务交给他所不信任的人去办!

第三,斯大林信中说,“她(克鲁普斯卡娅)说想给他氰化钾,但‘没有勇气’。”给人的印象,好像克鲁普斯卡娅手头已经拥有氰化钾。但另一封信中又说,列宁要求斯大林“弄到并交给弗·伊里奇一份氰化钾”,可见当时列宁或克鲁普斯卡娅手头都没有氰化钾。这是相互矛盾的。

不过,从当事人的回忆和解密档案,可以肯定几点:1.列宁在中风后曾多次索取过毒药,第一次大约在1922年5月。2.列宁的要求是通过秘书福季耶娃、妻子克鲁普斯卡娅或妹妹乌里扬诺娃提出的。3.委托斯大林弄来毒药并执行。

不同资料提供的时间差异较大,比较可信的说法似乎是1922年列宁第一次或第二次中风之后,因为这时候列宁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并且这时候委托斯大林去办也比较合乎逻辑。当然,由于列宁曾多次提出过毒药的要求,也可能1923年3月17日是最后一次向斯大林索取,由于是旧事重提,可以不费口舌。在斯大林原信的复印件上,日期是清楚的,不像是捏造的东西,并且也没有捏造的必要。

(摘自2008年第10期《探索与争鸣》作者:郑异凡)

谢选骏指出:列宁是安乐死还是自杀?其实,安乐死就是自杀,自杀就是安乐死。不论列宁是安乐死还是自杀,都是“非正常死亡”,在天主教和共产党那里都不正确——一个是“自绝于上帝”,一个是“自绝于人民”,都是孬种。所以死后要腌制起来,不能入土为安了。



【047、列宁是个充满自信的独裁者】


《图片标注毛泽东为「独裁者」 视觉中国遭关闭整改》(2019年4月13日 转载综合新闻)报道:   

有网民发现视觉中国网站在一张天安门照片上标记了「独裁者」,照片上有毛泽东画像。(网络图片)

图片供应商「视觉中国」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列为「版权所有」的编辑图片,引发争议。欧洲南方天文台(The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以下简称ESO)对此回应称,他们从未将图片版权转让给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且视觉中国从未就黑洞图片联系过ESO,视觉中国的这种版权主张不合法。

视觉中国其后又被发现将中国国旗、国徽等照片标注版权,遭到共青团「点名批评」,由此陷入舆论危机。有网民更发现,视觉中国违规使用中共前领导人毛泽东图片,并在标签位置上标注了「独裁者」。

对此,天津网信办周四(11日)约谈视觉中国负责人,责令其全面彻底整改网站。该网站目前已无法打开。

网信办:视觉中国标注敏感有害信息

周五(12日)凌晨,天津网信办通过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 经查,视觉中国网站(vcg.com)在其发布的多张图片中刊发敏感有害信息标注,引起网上大量转发,破坏网路生态,造成恶劣影响,违反了《网路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天津网信办约谈网站负责人,责令网站采取措施消除恶劣影响,从严处理相关责任人,同时要求网站加强内容审核管理和编辑人员培训,杜绝类似问题再发生。

视觉中国:网站暂停服务 履行整改工作

而视觉中国12日凌晨则发布官方致歉信,表示目前公司已采取措施对不合规图片全部下线处理,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自愿关闭网站开展整改,进一步强化企业自律,强化制度建设,提升内容审核的品质,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至12日早上,视觉中国再发布《关于公司网站暂停服务的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尚不能准确预计整改完成并恢复服务的时间,正在积极、认真履行整改工作,将另行公告网站恢复服务的具体时间。

据悉,视觉中国A股12早上开市后亦瞬即跌停,封单超过40万手。

国家版权局:图片版权保护纳入专项行动

此外,国家版权局旗下微信公号「国家版权」12日也发文称,观察到「黑洞照片」版权问题引发关注。版权局重视图片版权保护,依法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要求各图片公司要健全版权管理机制,规范版权运营,合法合理维权,不得滥用权利。版权局将把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即将开展的「剑网2019」专项行动,以规范图片市场版权秩序。

谢选骏指出:列宁是二十世纪第一个独裁者,也是个充满自信的独裁者,因为他像拿破仑一样,身材矮小,又是杂种,不自信不行——他承认自己独裁,并为自己的行为说道,“与其让你独裁,不如让我独裁。”相形之下,后来那些以他为师的独裁者却不敢承认自己是独裁者,如毛泽东等,虽然身材高些,但相比“列宁斯大林”,简直就是龟孙子了。



【048、列宁是个玩猫的女人】


网文《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蚂蚁国民 2018-05-03)说,如果仔细看看关于列宁的影像资料的话,你会发现列宁其实是个非常有趣味的人。他很懂生活情趣,会在会见客人的时候撸猫(无意中的撸猫居然让列宁看起来更有魅力,不知道马龙白兰度拍教父的时候是不是也参考了列宁的这个镜头),很注意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并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恰恰相反,列宁喜欢喋喋不休的说服对方,喜欢写各种小册子宣传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其实和毛泽东很类似,婆婆嘴,很有童心童趣,但是在演讲的时候又富有激情,怼天怼地怼对手,尽管舌头不会打卷发不出颤音,但是并不妨碍列宁练就高超的嘴炮技能。“我即真理”是很多政治强人的共同特点,这一点列宁也没有例外,但是列宁的嘴炮技能足以把他的对手怼的落花流水。(谢选骏指出:“我即真理”=“朕即国家”。)

1910年法国巴黎,列宁在去参加一场社会主义集会活动的途中跟人撞车了,肇事方的车毫发无损,列宁的车则严重损坏。列宁对身边的同僚说:“那个车可真好,等革命成功后,我给你们一人买一辆。”而当时撞到他的正是一辆劳斯莱斯。列宁这时候其实更像一个迷恋玩具的大男孩。(谢选骏指出:更像一个黑社会老大。)

苏联时期对列宁的宣传,剥离了他生活情趣的一面,却一味的突出他的伟大,实在是对列宁最大的扭曲。(谢选骏指出:这是在制作木乃伊干尸,蚂蚁国民哪里会懂。)

我说句大白话,中国如果有一天富强了,不管实行什么主义,不管和俄国(如果这个国家还存在的话)什么关系。似乎都有必要给列宁个人留一点敬意。

很多东西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今天“民族解放”、“民族独立”这都是烂大街的普世政治正确。甚至“难民危机”以来很多人说政治正确变成了“你弱你有理”。可惜列宁崭露头角的时代世界不是这样的。那个年代不知多少科学家用“最新的科学”从各种刁钻的角度为白人大爷证明他们的种族、人种、文明高贵,或者他们的社会先进——我是说有权恣意支配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那个意义上的“先进”。

说句不好听的,欧洲很早就开始有提各种所谓社会主义(不仅限于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包括马恩在内,《共产党宣言》有亚非拉国家半毛钱关系吗?没有(就一句“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事实判断),因为你连资本主义都还没有,哪里配玩儿什么白人大老爷高贵的“社会主义”。这种思想在恩格斯去世以后更加强烈,晚些时候产生的“国家社会主义”实际上是早有社会基础的:

很多人不反对搞人人小康的“社会主义”,或者换句话说“福利主义”但是只限于我们本民族(国家),对本民族内部实施“福利”(实际上一些语言里,“社会主义”的社会二字,就是福利),对外实施灭绝,这是坠吼滴!

恩格斯去世一战前后各国“社会主义者”开始互相狗咬狗,那个时候亚非拉民族啊,别说什么“和平发展”、“独立主权”,连生存权都要听人摆布,搞不好白大爷不高兴你这个民族就灭种了。哪里还配姓“社”。这个时候,列宁却写出了《亚洲的觉醒》、《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亚洲》,现在看看,

有一个人给我们这些“劣等民族”说,

——这让我想起很多人学生时代,你也许学习不好,家里贫穷,各方面都被人压制、欺负,抬不起头来,更别说胆敢站起来和那些高富帅+好学生+学生会主席比量比量,一个老师拍拍自己——别听他们瞎bb,那些人也就那样了,你们承受的苦难多,进步的潜力和空间大,听我的,你们将来才会成为我最骄傲的学生。(感动哭了我都,滑稽)

——这个人,就是列宁。

然后才有孙中山文的感慨,叫联合“平等待我之民族”。有了毛狗狗那段回忆:我们一直拿西方当先生,怎么这些“先生”们却老欺负我呢。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也许,或许、这个老师自己不争气的孩子也是曾经“欺负过我”的坏学生之一;也许,我们早晚要毕业离开的这个破学校有一天也会关门倒闭,也许,甚至我们成才以后终将忘记过去那些无聊的人。也许。

但是,这个曾经在我们最弱势最痛苦最卑微的时候给我们尊严和鼓励的人。也许很久很久以后——只要我们还愿意严肃的回顾自己过去——我们可能会怀念他。记起曾经我们刚刚站起来的时候给过他一个无与伦比的称号: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伟大革命导师。

谢选骏指出:列宁为何如此导师?因为他不是欧洲人,而是俄国人、犹太人、蒙古人的多重混血,所以他才会从骨子里反对西方和沙皇,所以他才表示要归还俄国从中国掠夺的一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是,列宁身上毕竟还有欧洲血统,所以他是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的。一般来说,男人爱狗,女人爱猫,但列宁是个例外,居然玩猫,像个女人。所以我说了——多重混血的列宁,其实就是个玩猫的女人。就像毛泽东的没有胡子,像个太监。女性化的列宁,他后来死于女人之手也是理所当然了。女性化的列宁,就像女性化的希特勒,其实就是一个查理卓别林的粪丝(粉丝),类似一个不成功的喜剧演员。看着希特勒检阅他的机器人部队,我就想起了格林兄弟所写的德国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样的人也想统治世界,真是太太太可笑了。



【049、列宁也是受害者】


2017 10 20的“翻墙必读”有贴文《大象公会|看,列宁掉地上了》(李日飞 张稆元)说: 

列宁和斯大林的雕像曾经遍及苏联各地,以至于有笑话说:街上根本不用安路灯,让各位斯大林手里举个灯泡就可以了。而当苏联已成往事,那些神圣不可侵犯的领袖宝相又都遭遇了些什么?

1999年4月23日夜间,俄罗斯小城别列佐夫斯基的一座列宁像被人放炸药引爆,头部和上半身均遭炸飞,只剩下一双腿自行站立。在雕像的底座上,还留下了作案者的签名:佐罗。

这位小城列宁的遭遇并非偶然。它既不是第一位遇炸的苏联领导人雕像,遭到的破坏也远远算不上彻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俄罗斯、东欧、中亚等地的列宁像和其他领袖雕像就被多次成批推倒、损毁和移位,受害领袖常常数以千计。在冷战后东欧的历次政治风暴中,列宁像蒙难的场面都能成为中国新闻报道的焦点,并与东欧剧变、颜色革命之类的字眼牵连在一起。

1990年,推倒列宁像后大为开心的罗马尼亚市民——

革命吃掉自己的父母

推倒广场上矗立的领袖,并不是后冷战时代的独有景象。历史上,由于苏联乃至共产主义阵营的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各位领导人——哪怕是已故领导人——的地位都常常会“和总路线一起动摇”,其雕像自然也难免遭遇劫难。

▍1999年普里皮亚季的列宁像。该市在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被遗弃至今

在被共产党自己拆掉的领袖像中,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巨型斯大林像最为知名。它总高度达30米,人像高15米,曾经矗立于布拉格全城的最高点——莱特纳公园山顶,从1945年苏联红军到来就开始策划建造,一直到1955年才告完工。为了建这座雕像,布拉格人几乎重建了整座山,还从别处挖来400余棵大树,移栽到雕塑附近。

不幸的是,这座巨大雕像最初的设计目的是要讨好苏联和领袖本人,但却没能在斯大林活着的时候完工,更没能赶上1949年12月斯大林70大寿的献礼良机。直到无产阶级领袖就已撒手人寰,雕像也还要再建两年才能完工。

▍建于莱特纳公园山顶的斯大林像

除了献礼对象死得偏早,这座雕像的其他相关人员也很能给它找麻烦:就在揭幕前一个月,雕像的设计者施威茨因个人原因突然自杀,结果军警特意将他家中的其他作品全部砸烂,以惩罚他自绝于人民的行径。此外,曾被施威茨当做“斯大林”模特的一位无名建筑工人,也因为受不了朋友们无休止的“膜拜”,自杀死掉了。

斯大林死后,苏联、东德和拉脱维亚在建的大型斯大林像均被紧急叫停,只有捷克人却坚持完成了这座“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和自己的解放者”的塑像。但在接连不断的打击下,硕大的雕塑最终揭幕得极为低调,仪式上不但没有提到施威茨,连斯大林的名字也都略过不提。

更悲惨的是,雕像建起还不到一年,苏联人就开始批斗斯大林,曾经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领袖名声扫地,赫鲁晓夫更直接向各社会主义国家下达了“拆斯大林”的指示。

各国纷纷执行,索菲亚的斯大林被连夜拆走,华沙的斯大林像被推倒扔进河里,曾经最热衷建造斯大林像的东德也严格搞起了格拆勿论。苏联国内数十年积累的大量斯大林雕像,则纷纷在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令次日路过其原址的附近居民惊讶不已。

对东欧国家极为盛行的“山岗上的列宁和斯大林”雕塑,拆除者们也不留情面,拆掉了专注聆听列宁讲话的斯大林,只剩下列宁自己靠在长椅上滔滔不绝,这对革命师生从此阴阳两隔。

拆除运动不但是由国家主持进行,在一些地区还激发了群众的怒火,需要政府动用布尔什维克的老办法才能成功。斯大林故乡格鲁吉亚的“拆像”行动,就是在群众游行要求为斯大林平反遭到血腥镇压之后进行的,共造成数十人死伤,游行组织者还被判处十年徒刑。在哈萨克斯坦的老伊卡村,村民也曾驱走前来拆像的工人,最终还保全了一座斯大林像。

布拉格的斯大林像则最为尴尬。劳民伤财建了十年才告竣工的雕像,不到一年就拆掉显然不太合适,但老摆在那里,也会有与苏联老大哥唱反调的嫌疑。捷克当局只得拖来拖去,一直到1962年才下定决心,将这位光是鞋子就长达2米的斯大林同志定向爆破,炸成碎片。

▍“Boom!”

巨型斯大林同志遇炸后,他曾经站立的底座也派上了别的用场。最初,它被用来存放土豆,结果在“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座自由电台“斯大林电台”就藏身在斯大林同志的土豆堆中,为群众播报反苏消息。

如今,雕像上则立着一个巨大的节拍器,象征着时间长河——但由于制作失误,拍子打得一直都不太准。

再见苏联

与天黑以后市政部门偷偷将领袖雕像拆走相比,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推倒行动显然更加刺激,也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政治象征意味。

早在1956年10月,布达佩斯市民便曾在“十月事件”中推倒了总高25米、像高8米的斯大林雕像。围观群众向倒卧在地的斯大林吐痰的景象,从此成为了匈牙利人民反抗苏联压迫统治的象征。

▍十月事件中的斯大林像

在苏联崩溃前夜的俄罗斯,最具象征性的推倒事件受害者则不是列宁和斯大林这样的革命导师,而是苏联秘密警察组织鼻祖“契卡”的领袖菲利克斯·捷尔任斯基。这位一生毫无业余爱好、将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无限的杀人事业中去的布尔什维克英雄,最终成为了苏联群众的宣泄出口。

1991年8月19日,早已更名为“克格勃”的“契卡”组织发动政变,企图打倒总统戈尔巴乔夫。这场政变只进行了三天便告失败,“克格勃”不但没能夺得权力,而且还引火烧身,把愤怒的示威群众吸引到他们总部门口来了。

8月22日傍晚,人群来到“克格勃”门前的卢比扬卡广场,在大楼墙上涂写了大量反动标语,并取来钢索,试图将广场上建于1958年的捷尔任斯基雕像拉倒。由于雕像体形巨大,莫斯科市的副市长还紧急来到现场劝说群众,说捷尔任斯基同志有好几吨重,随便倒下来不但会砸坏道路,连地铁隧道都可能受到波及。

为了平息群众的怒火,政府不得不自行派来起重机和牵引车,在欢呼声中将捷尔任斯基吊起来拖走。据在场者描述,“捷尔任斯基的脖子被绳索牢牢套住,整个人被吊起到广场的半空中,两条腿在大衣下面摆来摆去。”

▍吊在半空中的捷尔任斯基像

虽然莫斯科市政府没有像某些人提议的那样,在捷尔任斯基留下的空地上建一座异见作家索尔仁尼琴的雕像,但卢比扬卡广场上的景象还是进入了世界各地的电视画面。苏联灭亡后许多年里,捷尔任斯基的惨状都还在西方电视节目中反复播放,用来象征苏东剧变中的群众力量。

在东欧国家,推倒领袖像则是最常见、也最吸引眼球的领袖处理方式,最适合各国用来象征自己摆脱苏联的控制。在华沙的捷尔任斯基广场,另一座被当地人称作“血腥的菲利克斯”、早在80年代前期就曾被群众泼油漆纵火的捷尔任斯基雕像也于1989年被推倒,因群众操作不够熟练,雕像当场身首异处,石块四溅,还遭到了大家的哄抢。

▍华沙捷尔任斯基广场上的一幕

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各城市的市政当局出于种种理由,也在1991年之后消灭了当地的领袖雕像。很多情况下,这些市政府都没有什么政治目的,而是这些雕像本就占据着城市的各种交通要道,早就令市政部门头痛不已,如今有了机会,自然要除之而后快。

▍1991年,一名车臣战士站在倒塌的列宁像上

而对于想要通过毁掉列宁像来作政治表达的人们来说,最物美价廉的做法就是斩首。早在1991年12月,占据东柏林街头数十年的19米高列宁便被市政府斩首,头部被埋入地下,身体部分被完全捣碎。还有很多城市,既想毁掉列宁像这样的苏联标志,又不愿花费高昂的拆除费用,便索性只把脑袋弄走,剩一个身体留在原处。东欧剧变后,这种“无头列宁”雕像不断在东欧涌现,成为一景。

▍无头列宁像

斩首革命领袖的做法也很受广大阶级敌人反革命分子的欢迎。柏林的马克思恩格斯雕像便曾屡次被人斩首,脑袋扔进河中。奥伦堡的列宁像也多次被人砍头,从90年代至今从未断绝。

▍1991年被斩首的柏林列宁像

在所有头部遇袭的列宁像中,摩尔多瓦的苏柯利亚的一尊小型列宁的遭遇最为悲惨。由于慕名而来的斩首者学艺不精,未能将他的脑袋完全砍下,便只将他开瓢了事。市政部门看到破坏情况不严重,就也懒得修复,只在列宁脑袋上套了个不透明的塑料袋。不幸的是,当地共产党员对此甚为不满,自行出手修复了列宁的头部,却因为手法不专业,把伟大领袖弄成了勉强有四头身的畸形少年。

▍摩尔多瓦四头身列宁

有一些破坏者则觉得斩首还不过瘾,直接用上了炸药。除本文开头提到的小城列宁之外,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座青铜制的列宁雕像也曾遭遇不测。2009年愚人节,有犯罪分子在列宁身上放置炸弹,将其风衣下摆炸开一个直径约1米的大洞,附近路灯的灯罩也纷纷炸飞。事件立刻引发了人们的激烈讨论,支持和反对袭击列宁的政治组织甚至各自派出人马,在被炸成暴露狂的列宁像边大打出手。

▍圣彼得堡列宁像被炸出一个大洞

在一些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亚洲国家,政府急于建立民族认同,列宁雕像因此遭到了本国民族英雄的取代。在乌兹别克斯坦,列宁、斯大林、马克思等人的雕像都被毁去,换上的是民族英雄帖木儿的雕像。在塔吉克斯坦,也有一位高达12米、称霸整个中亚的列宁像被人移走,取而代之的是“塔吉克人之父”伊斯梅尔·索莫尼。

除列宁等苏联领袖外,各国自己的领导人雕像也纷纷遭到损毁。如阿尔巴尼亚1991年的政治风暴中,首都地拉那的已故领袖恩维尔·霍查雕像便被愤怒的群众推倒,其他城市的霍查塑像也遭到类似对待。随着革命风潮愈演愈烈,群众还捣毁了各地的政治书店,70余卷的霍查著作也被扔到街上付之一炬。

▍推倒霍查

新世纪:马克思转转头

进入21世纪后,虽然冷战已经成为历史,但苏联领袖的雕像却仍然在东欧扮演着特殊的政治角色。

2013年12月8日,乌克兰危机初期,乌克兰首都基辅的示威人群推倒了比萨拉比亚广场上的列宁像,在空空的基座上放了一只金马桶,成为这一轮乌克兰政治风暴的标志场面。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总统倒台后,新政府开始在乌克兰各地破坏列宁像,当年遍及乌克兰的5500座列宁像,如今剩下的已不到1000座。

▍在雕像倒下的过程中,乌克兰年轻男子高呼“Revolution!”

走上反俄道路后,乌克兰还通过《记忆法》,要求清除与共产主义或纳粹历史有关的所有名称和象征符号,领袖肖像自然在打击之列。据西方媒体报道,有乌克兰村庄曾因为重塑列宁雕像,而遭遇到警察上门的险情。在敖德萨,还有人为了避免当地列宁像拆毁,而将其改头换面成《星球大战》中的邪恶领袖“黑武士”。

▍”I AM YOUR FATHER.”

在俄罗斯国内,列宁像尽管常常遭到没什么政治意义的恶作剧式攻击,但它在政治上仍然难以忽略。支持普京的“青年近卫军”领导人就曾表示,不喜欢走到哪儿都能看见列宁像。圣彼得堡列宁爆破事件后,“青年近卫军”还派人到场散布反俄共的传单。联系到此类组织在普京与俄共的斗争中起到的作用,很难想象这种言行是出于组织成员的个人好恶。

▍立陶宛用来存放苏联领袖像的格鲁塔斯公园,人称“斯大林乐园”,常被用来教育青少年勿忘黑暗历史

冷战的历史毕竟太长,革命导师的雕像又太具有代表性,要让人们忘记它们的政治含义显然不太现实。

即使在雕像身上发生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会拨动人们的神经。2010年9月8日,因柏林地铁施工,亚历山大广场上面朝东方的马克斯恩格斯雕像被移至别处,并扭了180度。

这小小的无心之举,却立刻引起了当地网民的议论:两位革命导师曾经深情守望着东方的共产主义世界,如今却悄悄地转过了头,向西方行起了注目礼。

▍2010,柏林,正被搬离亚历山大广场的马克思

谢选骏:列宁在死后不到百年,终于也成了受害者。有时候,施害者和受害者的身份是同一的。列宁就是如此——他先是沙皇暴政的受害者,然后成为苏联人民的施害者,现在又成为历史清算运动的受害者。呜呼哀哉。什么时候,马克思的狗像撤离了中国,中国才能摆脱受害者的处境,那时节马克思又成了受害者了。



【050、刘邦比嬴政更加残暴所以搞定中国】


网文《同为亭长,刘邦做皇帝他变吃人魔》2016-05-13说:

他和汉高祖刘邦发迹前一样,做过亭长。原本应该好好为父老乡亲谋福利、促发展,保一方平安。不过,他远没有刘邦那样的雄心壮志。他心里想得却是如何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献帝兴平年间,西北地区战火不断,老百姓颠沛流离、饿殍遍野。他偷偷逃了出来,留着难民们一起流浪。渴了能随便找个小溪、小河饮水。可饿了又该怎么办呢?他做出了一个疯狂的行径:吃人!他就这样从西北一直吃人吃到了中原,成了三国时期著名的吃人狂魔。他的恶名也传遍了黄河两岸。不过,偏偏有一帮人不信邪,认为他不同凡响,心甘情愿跟随他。这个吃人狂魔居然成了不少难民心中的偶像。

就这样,他和难民们一起来到了武关,正巧遇上娄圭为荆州牧刘表招揽难民。他却认为投靠刘表难保平安,于是率领一帮难民袭击了娄圭,将其部属纳入自己的旗下。至此,他手底下有了数千人。可有了人不等于解决了所有问题。要是找不到吃的,难道又像以前一样去吃人?他思前想后,做了一个决定:去投靠曹操。就这样,他成了曹操集团的一员,被封为中郎将,再也不用为果腹而去吃人了。

或许有人会问:说了半天这人到底是谁啊?

此人名叫王忠。

他的事迹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说起之后他对刘备的一次较量,大家可能会有点印象。

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四、五月间,袁术集团与袁绍集团化敌为友,袁术打算途径下邳前往袁绍的属地。刘备借口协助曹操截击袁术,防止袁绍集团与袁术集团合流,要求与朱灵、路招一起出征。刘备离开许县后,还没来得及截击袁术,袁术就已经病死了,朱灵、路招二人回许县复命,自己却留在了下邳,并很快杀死了曹操委任的徐州刺史车胄,举起了反曹的大旗。不久之后,曹操派遣两员将领前去征讨。一位是司空长史刘岱,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忠。

不过,王忠这次的征战并不顺利,很快便被刘备击败。战斗结束之后,刘备对刘岱、王忠等人发出豪言壮志:”像你们这样的就算来个一百个我也不放在心上,即便是曹操亲自前来,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不过对于王忠而言,难保住性命比什么都重要,至于谁胜谁负与自己又有多大的关系呢。

或许是王忠早年吃人的恶名流传甚广,此时担任中郎将的魏文帝曹丕对王忠很不感冒,总想着找个机会恶心恶心王忠。

有一天曹丕外出,王忠正巧跟随。曹丕灵机一动,突然有了主意。他命人在附近的坟墓里挖出死人的骷髅,将其系在王忠的马鞍上,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蔑视。此时的王忠不敢发作,只好乖乖地带着骷髅游街示众,心中别提有多别扭。

幸好曹丕只是蔑视而不是收拾,要不然王忠这条小命能否保住尚属疑问。也许正因为如此,曹丕称帝后王忠仍能在其手下任职并活到了魏明帝曹睿年间。不过,在所有的史料中,此人都只有一个名而不知道他的字是什么,或许这也反映出史料作者们对王忠行径的立场吧。

谢选骏指出:上文可说“歪打正着”,因为他忘记了,真正的吃人魔是那位做了皇帝的刘邦,而不是几百年后的某某。吃人魔刘邦的刑罚之一就是“烹”。彭越被煮熟后剁成肉酱,还分给诸大臣吃。不仅如此,刘邦还敢于吃自己的父亲。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结果年轻的项羽没有如此老辣,不敢杀其狗父,结果造成自己失信于天下,军心瓦解、一败涂地。

刘邦这头怪兽,不仅杀人取乐,而且食人为快,所以刘邦能够消灭群雄、一统中国。因为他比秦始皇还要残暴。至于现代,更是穷斯滥矣——毛泽东比蒋介石残暴、蒋介石比袁世凯残暴——这就是中国人的命。只配接受更加残暴的政治待遇,因为中国人欺软怕硬,见好就上,见坏就收。

中国人民是培养暴君的沃土,所以叫做“血沃中原”也!



【051、鲁迅是匿名写作的第五纵队】


鲁迅为何匿名写作?因为他和许多左翼文人一样,都是擅长秘密活动的第五纵队成员。

网民问答《鲁迅的文字为何读起来这么奇怪?》说:

问:鲁迅的文字为何读起来这么奇怪?比如说“我后来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我没有话”之类的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真是让人烦他是故意拽吗?我怎么也欣赏不起来他的文章,我自己也是很苦恼。

答:鲁迅写作的风格仔细观察下,就是日式汉语。B站日剧翻译都是这个风格。

鲁迅的行文风格,用俗话说叫“文白夹杂”,这是因为他本人是中国在白话文运动文艺界方面突破的第一人。在白话文运动以前,正式的主流书面文字都以文言文纪录,白话仅限于部分通俗小说。作为接受传统文言文教育,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严肃文学创作的首批人之一,怎样写白话文,怎样通而不俗等,都是在试探研究中,且鲜有前例可循的。

不仅是鲁迅,如果你有机会在图书馆里看到5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英作品,许多书读起来句子都不流畅,还偶尔会使用文言文的词句。那个时代置身新旧教育和文字浪潮中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挣扎。现在看来水到渠成的白话文学,这个过程并不是表面这样理所当然。所以,今天看鲁迅的文章,遣词造句和行文风格和现在的白话文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个人的观点是,现在要模仿或者赏析鲁迅的文字习惯并不太有意义,但鲁迅的文章在暗讽和文学精神方面,还是有许多价值的。

鲁迅压根是个现代派,甚至到后期(故事新编)玩的都是后现代。语言要承载如此复杂而深度的“现代性”,必须采用陌生化策略。鲁迅对汉语做的陌生化处理,前无古人,因为文言基本无法进行“陌生化”处理,后也鲜有来者。譬如《野草》。你也可以理解鲁迅是故意不好好说话,因为好好说话,在当时,汉语只能做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个层面。

鲁迅这个人吧,讲话爱说一半,留一半,并且喜欢处处打击敌人,你看到杂文中那些奇奇怪怪的语言和这个也有关。

谢选骏:上述网民,自己虽然也是匿名的,所以无法体会“署名写作”需要承担的责任压力,因此无法理解鲁迅是匿名写作,其实还有其“地下党角色”的实际需要。鲁迅这个“匿名写作的第五纵队”现象,也不是孤立的,仅就那个时代而言,许多左翼文人都采取了这个路数,例如巴金、茅盾、柔石之类。由于这种特殊处境,他们的“笔名”也都泄露了他们的秘密——鲁迅、巴金、茅盾、柔石……都是把两个词义相反的汉字组合在一起,以便体现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两面派手法。这都是出于“第五纵队的写作任务”需要,也是那个“以文字谋生”时代的苦恼。凡是匿名写作的,就意味着可以对自己的文字不负责任的,读者就不必认真看待他的文字,因为他不过是游戏人生的混世魔王,就像法国人伏尔泰那样。

伏尔泰(Voltaire,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原名弗朗索瓦-玛利·阿鲁埃(Franois-Marie Arouet),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与卢梭、孟德斯鸠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天主教教会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与托马斯·霍布斯及约翰·洛克一道,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法兰西思想之父”都是匿名的鬼,整个“法兰西文化”的玩世不恭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052、鲁迅为何获得毛泽东待见】


《炸锅了!说说鲁迅那些如此不堪的事儿》(2019-08-19 综合新闻)报道:

按:鲁迅离世后被誉为“民族魂”,但他的论战对手陈源曾嘲讽说:“鲁迅爱国?他爱的是日本国吧!”其弟周作人与之终生不睦,连其去世都未前往奔丧。对于那个大放厥词的鲁迅,你了解多少?

1

鲁迅自己说,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觉得“强健民族体魄”不如“医治民众心灵”更为重要。但其弟周作人却曾着文提及:鲁迅从日本仙台医专退学,主要其实还是因为“成绩不好”。最高的伦理学83分,德语、物理、化学只有60分。

而他“最敬爱的”藤野先生教的解剖学只有59.3分,不及格。

2

从仙台回到东京后,除了回绍兴与朱安成婚外,鲁迅一直在此滞留。这段时间里他既无职业也无家庭资助,却能在物价昂贵的东京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不但出入歌舞场所,还雇日本女佣,甚至资助二弟周作人留学。

这些钱从哪里来?以他的成绩根本不可能申请奖学金。那么是官方赞助?同乡资助?误中彩票?鲁迅对此终身未置一词。

谜一样似乎无所事事却能滞留昂贵的东京长达5年,度过其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3

1915年,趁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逼袁世凯政府签《二十一条》。这条约人人都知道:等同于卖国。袁世凯深知其中利害,不愿一个人背锅,于是让政府公务员集体签名表示同意——不签名也可以,辞职走人便是。

时任教育部公务员的鲁迅,毅然签下了大名。

所以后来鲁迅的论战对手陈源(陈西滢),对此嘲讽一针见血:“鲁迅爱国?他爱的是日本国吧!”

4

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来到前院鲁迅房中,亲自交给鲁迅一封信。全文如下:

鲁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作人

兄弟自此失和,终生不睦。连鲁迅去世,周作人都未前往奔丧,彻底地老死不相往来。

鲁迅的说法是:他对羽太信子大手大脚的持家多有批评,惹恼了羽太信子,于是信子就在丈夫面前挑拨离间,致使兄弟失和。

羽太信子的说法是:鲁迅偷窥她洗澡。但如果仅凭羽太信子的指责,周作人就不分青红皂白断然与大哥绝交,未免也太低估了周作人的智商。

还有一种貌似荒唐的说法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即与羽太信子同居。因其本人有婚约在身,只得承诺为信子负责,并主动介绍赴日留学的二弟作人与信子相识,让二弟接手。三人在北京同居一院后,信子近在眼前相处日久,鲁迅旧情复燃,进而想让信子一人共侍二夫。这才是最终导致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周氏兄弟决裂的根本原因。

十几年后两兄弟的人生轨迹全然不同:一个被奉为神,一个被视为鬼。当了神的哥哥鲁迅的说法当然被广泛当成了事实。只是对照周作人的原文,哪一种看起来更可信?

5

被鲁迅骂为“狗”“乏走狗”“落水狗”的人,几乎都是当时的名流:章士钊、杨荫榆、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陈源、李四光、成仿吾、顾颉刚、沈从文……这里面很多人家世比鲁迅深厚、学历比鲁迅显赫、为人比鲁迅谦和。

鲁迅骂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杨荫榆是“性变态”,而杨荫榆之所以惹鲁迅讨厌,是因为当时任校长的她对某些教授玩弄女生深为不满,雷厉风行整顿校风,触到了正与许广平暧昧中的鲁迅的痛处。

1937年日军侵华后,杨荫榆因自己的学生被日军轮奸残杀,愤而跑去日本领事馆痛斥,被日军枪杀于苏州吴门桥下,身中数十弹。鲁迅骂大学生陈其昌拿日本经费,事实是陈其昌在上海从事地下抗日活动,被日本人抓起来装进麻袋乱刀戳死。鲁迅常常痛骂的高长虹在法国留学,听说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辗转多国赶回中国抗日,跟随国军转战大半个中国。

鲁迅骂的是这样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人。之前他鼓励许广平、刘和珍带头反对北师大及教育部,而当刘和珍们去游行示威之时,他却力阻许广平不许前往。

然后就有了人人都学过的《纪念刘和珍君》。

6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举世震惊,鲁迅却说“东北事变详情我一点不知道。”(《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

他干了些什么呢?12月与“友人”出版旬刊《十字街头》,而鲁迅以“阿二”为笔名发表的,都是令人难以启齿的辱国歌谣:《好东西歌》、《公民科歌》、《南京民谣》、《言词争执歌》……讽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协商以军事外交途径化解民族危机的努力,把国民政府说得天下最黑最无能,倒像是日军配合军事侵略的心理战传单。

1932年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浴血奋战,鲁迅说“就是同在上海也是彼此不知。”(《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全家躲到内山完造的书店里,而这书店据说其实是日本特高科驻上海的联络站——当然鲁迅对此是反驳过的。

就算不是吧,那鲁迅在干什么呢?此时上海文化各界都在声援抗日,宋庆龄亲自上街鼓励中国将士,而1932年2月16日的鲁迅日记记载:“青莲阁邀妓来坐,与以一元。”

对于日本人,一个骂字也没有。

7

日军占领上海时,上海有许多抗日团体,成员内多发徽章和照片。许多青年不懂地下工作的残酷,一旦被日军发现难免被杀。

鲁迅是这样说的:“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

原来日军不是残酷是认真,青年不是爱国是愚蠢。

8

30年代之后,鲁迅不断为苏联辩护。他明明知道苏联肃反中的大规模清洗、杀戮、监禁和流放,知识份子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却在《“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等文章中告诉青年:

像这样对反动派决不怜悯的无情打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最为正当的”,“正确的战法”,是有“坚强的意志的战士”所不能不采取的斗争方法。

他若是能再活三十年,多半也是要双手拥护的。

9

鲁迅是有钱兼有闲的人。他的教授薪水在民国是最高薪的职位之一,他的稿费收入在民国是暴富阶层的水准。他住在上海滩的外国租界,和日本老板茶余饭后相谈甚欢,享受着和许广平经常去“大光明”看西洋电影的乐趣,同时骂着当时内外交困艰难前行的国民政府。

“一个政权到了对外屈服,对内束手,只知道杀人、放火、禁书、掳钱的时候,离末日也就不远了。他们分明的感到:天下已经没有自己的份,现在是在毁别人的、烧别人的、杀别人的、抢别人的。越是凶,越是暴露了他们卑怯和失败的心理!”(唐弢《琐忆》)

鲁迅一边安然无恙地骂,一边自由出版着他的《伪自由书》,一边感叹这样的自由是“伪自由”。事实上1927~1937这十年,堪称中国报刊最自由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真正时期。……

当鲁迅离世后被誉为“民族魂”之后,其弟周作人曾说:“现在人人捧鲁迅,在上海墓上新立造像——我只在照相上看见,是在高高地台上,一人坐椅上。虽是尊崇他,其实也是在挖苦他的一个讽刺画,即是他生前所谓思想的权威的纸糊高冠是也,恐九泉有知不免要苦笑的吧。要恭维人不过火,即不至于献丑。”

所以真实的鲁迅,即便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是过了八十年,人们却是越来越清楚。

谢选骏指出:鲁迅为何获得毛泽东待见?因为鲁迅这个偷窥弟媳的家伙一生如此龌龊,被傅斯年抽过耳光的毛泽东,在这个偷窥弟媳的鲁迅面前也就没有自卑感了。毛泽东虽然没有听说霸占弟媳,却把自己的两个弟弟作为晋身革命的血本活活出卖了——一个死在战场上,一个死在监狱里,只有毛泽东最狡猾,趁机金蝉脱壳逃走了,得以祸乱天下、荼毒苍生。



【053、鲁迅为何先后谄媚袁世凯和共产党】


《鲁迅骂人无数,为何对恢复帝制的袁世凯,却有很高的评价》(知乎 赖廷 2020/1/19)报道:

鲁迅的一生,骂人无数,在很多时候,鲁迅骂人都是不带脏字的。同时在鲁迅中的作品中,批判过民国时期的很多现实问题。虽然鲁迅骂过很多人,但是却从没有骂过袁世凯,甚至还给予了袁世凯很高的评价,这点让很多人为之疑惑。

我们都知道近代史,袁世凯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民国初期,袁世凯在当时的政坛,非常的活跃。据记载,袁世凯出身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是这个家族的顶梁。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虽然没有袁甲三那么厉害,但是也差不了哪里,袁保中是项城县的地主豪绅。袁保中家产殷实,就花钱买了个同知官位。袁保中的官位虽然是买来的,但是也为袁世凯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据说在袁世凯出生当天,他的叔祖袁甲三刚好寄了信回家,信中谈到了打败捻军的消息。因此袁保中就为儿子取名“凯”,并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给婴儿命名“世凯”。袁保中这时候并不知道这个儿子,在后来的中国近代史上,会留下重要一笔。

袁世凯通过一步步的发展,到了慈禧死后,几乎是掌控了晚清的军事力量。据说当时袁世凯已经控制住了晚清的军队,这点在日后也得到了证实。晚清的腐朽不堪,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引发了南方诸省的独立。晚清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协调之后,溥仪宣告退位,由此中华民国成立。但是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在袁世凯时期,中国这段时期基本上控制在北洋军阀手上。

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却是非常的不好,在袁世凯去世后不久,就有黄毅《袁氏盗国记》、胡思敬《大盗窃国记》等丑化袁世凯的书籍刊行于世,著名思想家梁启超亦给予袁世凯“东方式之怪魔的人物”、“国中极恶之极恶”、“最糟糕之统治者”等恶评。虽然袁世凯的很多做法,在当时深受世人痛骂,尤其是袁世凯称帝一事,更是成为袁世凯人生的一大污点。但即便如此,骂人无数的鲁迅,对于袁世凯却表现得非常宽容,甚至还给予了袁世凯很高的评价。

民国时期也有过很多位总统,鲁迅在考察民国历任统治者的文化策略时,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中间只有袁世凯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对稳定统治最为有利。相形之下,后来的统治者识见浅薄不足道。”

当时人人都在骂袁世凯,鲁迅却比较异常,反而对袁世凯有着很高的评价,难免有人认为鲁迅是在拍袁世凯的马屁。然而,鲁迅对袁世凯的评价,是在袁世凯死之后留下的。近些年来,对于袁世凯的评价趋于多元化,袁世凯在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近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他维护国家主权所作的贡献,最后发展为对袁世凯的肯定评价。

袁世凯时期,北洋政府宽松的政治氛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蔡元培成功地改造了北京大学;邵飘萍、黄远庸两大新闻巨擘一则则“独家新闻”、一篇篇时论文章众口交传。从这些方面来看,袁世凯在施政方面,还是很有能力的。然而,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却成为他一生难以洗刷的污点,不然他在历史上的评价,积极正面的将会更多一些。

《鲁迅唯一一次和袁世凯见面,两句话评价,可谓实属名归》(2019-03-08 中国南方艺术)报道:

众所周知,鲁迅一生以笔为枪,言辞犀利刻薄,剖析旧中国的弊端可谓入木三分,洞察力极强。当时能被鲁迅看得上眼的人物其实寥寥无几,尤其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然而,鲁迅却对最有权势的袁世凯刮目相看。

1912年12月26日,袁世凯在铁狮子胡同总统府接见了由总长范源濂带领教育部官员,这里面就包括了刚升任教育部社会司一科科长的鲁迅。资料显示,这是鲁迅唯一一次和袁世凯见面。之所以接见教育部官员,袁世凯主要了解教育部官员对未来工作开展计划,同时听听大家对兴办教育的看法。虽然鲁迅和袁世凯交谈的时间很短,却给鲁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关于这次见面,鲁迅后来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话,“只有袁世凯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对稳定统治最为有利。相形之下,后来的统治者识见浅薄不足道。”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可以说成重视教育。

袁世凯曾说过这样的话,“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古今立国,得人者昌。作养人才,实为图治根本。查五洲各国,其富强最著者,学校必广,人才必多。中国情见势绌,亟思变计,兴学储才,洵刻不容缓矣。”袁世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早在1900年担任山东巡抚期间,袁世凯就创办了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出任直隶总督后,袁世凯把直隶地区的新式教育办得红红火火,所创办的学校更是成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样板。

1905年8月,袁世凯认为科举制完全不适合当时选拔人才,就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起草《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折》,向清廷提出废除科举制,改以新学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袁世凯在奏折中写道,“如果十年后再废,人才无法急切造就,则又要二十年才能见效。强邻环伺,如何能等?”慈禧太后准了袁世凯的奏折。

随后,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着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正是对教育的重视,使得袁世凯一度有着“近代教育之父”。总之,无论袁世凯的负面评价有多大,他在对近代教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是值得称赞的。

谢选骏指出:上文两文说的全错,鲁迅谄媚袁世凯,并非袁世凯多好,而因鲁迅自己是条满狗,民国以后顿成丧家之犬,自然郁郁寡欢,遇到梦想龙袍的袁世凯,自然惺惺相惜了。

《鲁迅只见了袁世凯一面 回家却用30个字高度评价》(2020-4-28 岁香)报道: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凭着告密、牺牲光绪帝,成为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从此平步青云,后劝说隆裕太后签订退位诏书,摘取孙中山的革命果实,然后意图恢复帝制,但却遭到了各方谴责,因此退位,后于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袁世凯最让后世诟病的也便是他想要建立中华帝国称帝的问题,然而让人讶异的是鲁迅生平鲁迅只见了袁世凯一面,回家后却用30个字高度评价,那他说了什么?

鲁迅被誉为是“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且鲁迅的文学批评也是十分出名的,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曾讲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912年发生了几件大事,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月,袁世凯正式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不过袁世凯坚持于3月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鲁迅则受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任职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同年7月,蔡元培因不满袁世凯辞了职,袁世凯因此让范源濂接替了蔡元培的位置,冬天时范源濂带着鲁迅等人前往北京会见了袁世凯,鲁迅便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了袁世凯本人。

鲁迅后在日记中写下了对袁世凯的评价:“整个民国期间,只有袁世凯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对稳定统治最为有力。”从此句话可以看出,鲁迅肯定袁世凯的一点就是“教育”,另外则是袁世凯尊敬知识分子,这无疑让人联想到鲁迅于1934年4月30日写给民国着名记者、作家曹聚仁的一封信,其中写到“倘当崩溃之际,竟尚幸存,当乞红背心扫上海马路耳。”

袁世凯在教育方面确实特别上心,早在1901年,袁世凯便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所省立学堂——山东大学堂,后来袁世凯遇上财政不能同时满足军队和学校的开支时,袁世凯也是宁愿压缩军队,也要推广全部免费的四年制初级小学的新式学校,生前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国家之繁荣昌盛,实系于国民之品德、知识和体力之高超,若欲提高此三者之水平,必得强化公民教育。”

科举制度也是在袁世凯等人的努力下被废除,并且袁世凯在创建新式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种军事学堂等教育设施时,也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提出过“育才莫先于兴学,兴学莫重于得师。”这也与袁世凯年轻时候的经历有一部分的关系,袁世凯当年考科举两度落榜,因此愤而进入疆场,但袁世凯冷静下来后,依然选择继续读书,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袁世凯的读书道路最终还是终止了。

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迫于形势施行新政,袁世凯表示极力拥护,然后兴办了新式学校,重视留学归来的学子。鲁迅当年接受新式教育,留学日本,与袁世凯的举措脱不了干系,并且袁世凯也重用归国之士,见到鲁迅时态度想必也是客客气气,鲁迅对袁世凯给出这样的评价也就不意外了。

谢选骏指出:鲁迅这样卑贱地谄媚袁世凯,与他后来肉麻帝吹捧追随苏联新沙皇的共产党,其实一脉相承——这并非一个孤证——正如捧着袁世凯狂吻的六贼子之一的杨度,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样,都是一种趋炎附势的媚骨表现。

《鲁迅曾被逼签字支持二十一条 借礼服祭奠袁世凯》(2012年08月13日 凤凰网历史)报道:

核心提示:鲁迅作为政府部门的下属,很多事情只能忍受。比如,参加祭孔活动,这就为袁世凯所迫。还有袁世凯与日本人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还要逼着全体公务员表态同意:“把廿一条条文写在摺本上,放在秘书处,叫部员一个一个的进去看,看完条文就要签上自己的名字。”

1912年12月19日,“大雪终日”。这应当是鲁迅在北京遭遇的第一场雪,而且是大雪。不同于江南雪之滋润美艳,“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雪》〕。一星期后,京城再度银装素裹,雪是25日夜晚下起来的,第二天一开门,嚯,“积雪厚尺余,仍下不止”。

那天有重要的公务活动,不敢延误。鲁迅早起,匆匆赶赴铁狮子胡同。那儿是政府北迁后国务院的办公地,8月下旬为欢迎孙中山北上,袁世凯有意让出原设在石大人胡同外交大楼的总统府,搬入铁狮子胡同理事。

袁世凯自3月10日正式接任临时大总统以来,颇有意笼络人心,培植势力,眼看临近岁末年尾,他决定接见各部荐任官。荐任官者,系由诸部总长推荐,大总统任命,彼此见见面,既能加深印象,也是巧妙地提示荐任官员不要忘记总统的恩典。佥事职亦属荐任,故此也在招见之列。招见自12月24日始,每日分三、四批,由各部总长率领往见。教育部官员为第11批,排在第三天。

不知在那儿候了多久,终于轮到了,就由范源濂总长率领入诣,精力过人的袁大总统就在那里,目光炯炯有神,当吋即兴谈了些教育话题。如鲁迅所记是“述关于教育之意见可百余语,少顷出”。召见只是一忽儿的事,但是出来时已临近中午,可见等候时间不在短暂,当时“雪霁,有日光”。

若嫌鲁迅记述过简,想更进一步了解袁世凯接见教育部官员时的表现,可参看林冰骨《我所记忆的四十五年前的鲁迅先生》中的那一段,林氏时为审查处审查员,亦教育部佥事:

袁贼以北方官僚枭雄,因缘时会窃柄国政之后,其志只在镇压革命党人,便于他的盗国称帝。他对于教育事业自然是漠不关心的,但为了装腔作态,他在一九一二年十二月却在总统府召集教育部同人讲话。袁贼那天的说辞虽然空洞冗长,但除去反复说他以前在北洋大臣任内,曾编辑教科书数种来自我夸耀外,对于民国的新教育的方针和宗旨,便毫无认识。在座的我同鲁迅先生他们,也只好相视一笑。

林冰骨的回忆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袁世凯的鄙薄,这应当是袁氏后来称帝的恶行所致负面效应的放大。平心而论,袁世凯是关注教育亦懂教育的,在中国有千百年历史的科举取士制度就是在他与张之洞的力谏下废除的,并度致力于实务教育、职业教育。就鲁迅的个人际遇来说,他对袁世凯的情感是复杂的。民国共和因辛亥革命而成,而所以能在数月间实现南北议和、清帝逊位,不能忽略拥有强大军权的袁世凯所卜的关键一手,袁世凯接任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正是时势激荡的结果。随政府北迁的鲁迅,身为名公务员,不可能无视袁大总统这权力核心人物。

在起初那两年,鲁迅对袁总统决无恶感,有的只是关心,那阶段发生的国家大事、时政要闻车载斗量,鲁迅《日记》一般不记,而有关袁总统的消息却有数条。比如,1913年10月10日:“国庆日休假。上午雨止。寄许季上信,又自寄一信,以欲得今日特别纪念邮局印耳。午闻鸣炮,袁总统就任也。”鲁迅对“双十节”纪念邮戳的珍视,正折射了他对这新生共和的无限热爱。连类而及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的礼炮,鲁迅的移情顺理成章。

1914年9月16日《日记》记曰:“以总统生日休假一日。”袁世凯的市恩,明显僭越了共和国元首的权限,让人不由得联想起皇帝的圣诞,需要普天同庆。《日记》只言片语却充满语言张力。此时袁世凯的独裁野心充分外显,征剿、暗杀、抓捕、禁锢,无所不用其极,警察、特务、耳目四布,茶楼酒肆到处张挂出“莫谈国事”的标牌,鲁迅缄默了……

作为政府部门的下属,很多事情只能忍受。比如,参加祭孔活动,这就为袁世凯所迫。还有袁世凯与日本人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还要逼着全体公务员表态同意:“把廿一条条文写在摺本上,放在秘书处,叫部员一个一个的进去看,看完条文就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忆及此事,钱稻孙不禁叹息:“我们不同意,看这条文很伤心,但也得签名,当时哪敢不从呢。”〈《访问钱稻荪记录》)真是字字泣血,鲁迅落笔时能不心、手颤抖吗?

更让鲁迅忍无可忍的是袁世凯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称帝,共和可是他的政治理想。但是看到袁氏步步得逞,社会各界拥戴者亦不乏其人,这逼迫着他思考变革国民的劣根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两地书,八》)这种思想支撑着他待在教育部里。

令人欣慰的是,共和潮流浩浩汤汤,在短时间内就涤荡了帝制逆流。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北洋政府依旧给予高规格的礼遇,规定自殓奠后一日至释服日止,北京各机关除公祭外,还要按日轮班前往行礼。鲁迅等五人被派15日前往行祭,前一天下午他不得不“向虞叔照借衣”,借入祭者所穿的大礼服也。

袁公,别来无恙乎?三年半前诣见的镜头在脑海中交错闪冋……面对死者的遗像、灵柩,鲁迅作何感想?中国向来“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这个与那个,最先与最后》〕如果袁世凯未曾称帝,他将得到怎样的盖棺定论?

6月28口,“袁项城出殡,停止办事。”鲁迅对袁世凯称谓的数变,从“袁总统”、“总统”,到这里的“袁项城”,真是耐人寻味。斯人已逝,然不宜再以“总统”相称,袁氏一度以出生地行世,故称其为“袁项城”,于此少了官场的敬畏,而多了一份人世间的哀矜之情。鲁迅在文字上径呼“袁世凯”之名,那是很晚的事了。

在袁世凯时代,鲁迅不仅被委以相应的职务,而且在后几年得到进级、颁奖的奖励,顺利通过文官考核更是不在话下。任何工作岗位都不能没有激励,奖励是政府运作机制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1914年8月18日,鲁迅“午前见策令进叙四等”。原来按照《中央行政官官等法》规定,除特任官外,行政官员共分九等,佥事属于荐任官,有四、五两等。在这之前,鲁迅所任佥事属于五等,这回给调整到了四等,显然是进级奖励。

公务员进级亦与其待遇直接挂钩。刚见到进级的文件,过两天,8月20日鲁迅就看到了“部令给四等奉。”26日发薪收领280元,较上月整整多出40块银元,想当初刚进京时可是只拿60元过活啊,感觉确实不一样。

五等金事进级四等,已很能说明上司对鲁迅工作能力与工作成绩的肯定与赏识。然而,政府机关的内部管理有时就是这么多头而又机械,那年9月23日,鲁迅“下午收到文官甄别合格证书一枚”。进级在前,考核合格在后,很像是黑色幽默。然而,此合格证系文官高等委员会所甄别核准发放,好比是上岗合格证,无论如何被证实合格总是好事。

1915年袁世凯加紧称帝前的造势铺垫活动,手段之一便是制发勋章,再次广布恩泽,妄图借此将文武官员团聚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共同利益集团。军队乃国之利器,自然另眼相看,特颁陆军白鹰勋章和海军文虎勋章。

此外颁发勋章10种,均刻有嘉禾图案,其中大勋章归大总统佩戴,这就有点自吹自擂了,袁世凯不够超脱。以下分九等,正与官级制度相匹配。按照官级,鲁迅应受四等勋章。

可能是颁章规则另有规定,2月23日,鲁迅“受五等嘉禾章”。3月3口,勋章科发来领取凭单,“照章应缴纳贰拾元”,“由受勋人持赴政事堂印铸局领取”。那勋章上分明印刻了国徽的图案,3年前的工作恍如又在眼前。

1915年7月23日,政府又颁大总统策令,对各部门公职人员论资排辈又行封赏,什么中大夫、少大夫,直至上士,官人皆得头衔。针对鲁迅的评语写道:“教育部佥事周树人守学弥敦,当官无阙,才既胜于吏事,职当列于清班,兹策命为上士。”国务卿徐世昌签发,盖大总统印。

袁公称帝后的洪宪元年2月,鲁迅又得“进第三级俸”的物质奖励,真是“皇恩浩荡”啊。5年后,鲁迅获得了同官级相应的四等嘉禾勋章。1921年4月11口,勋章科发出领单“凭单”,“十年二月八日奉大总统令”一当时徐世昌为大总统照例“应缴费三十元”。也正是在同一年,鲁迅获得了金事的最高薪俸360元之年功加俸,可谓双喜临门。所有这些荣耀构成了鲁迅状告章士钊时的底气,“树人充教育部金事,已十有四载,恪恭将事,任职以来屡获奖叙”,洵非虚言。  

谢选骏指出:鲁迅为何先后谄媚袁世凯和共产党?因为化名鲁迅的周树人是一条习惯向着恶势力摇尾乞怜的恶狗。



【054、鲁迅阴魂不散中国翻身无望】


《中国女作家残雪成诺奖热门人选作品被认为最接近鲁迅》(2019年10月07日 转载综合新闻)报道:

女作家残雪被称为是目前为止,中国最接近鲁迅的一个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将于10日颁奖,中国女作家残雪被视为热门人选。残雪在美国、日本文学界备受重视,被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有人说,残雪是目前为止中国最接近鲁迅的一个作家。

在英国博彩公司NicerOdds的赔率榜上,中国作家残雪高居第三名,与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并列,其他上榜的中国作家包括13名的余华,和诗人杨炼。

综合媒体报导,出生于湖南的残雪,本名邓小华。自1985年首次发表小说以来,残雪至今已写出600万字作品,是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她的小说成为哈佛、康乃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残雪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当代中国作家。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虽然,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

还有人认为,从各个层面上来说,残雪是目前为止中国最接近鲁迅的一个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因评审机构瑞典文学院的丑闻,2018年没有公布获奖者,今年将同时公布2018年和2019年的获奖者。这座奖项也被认为存在考虑地区平衡的倾向,中东及非洲已十年以上没有获奖者。

《湖南女作家残雪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高居第三位》(2019-10-07 新浪)报道:

NicerOdds公开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中国作家残雪上榜,高居第三位,高出村上春树一位。余华在第十三位。中国诗人杨炼也在上面。

作家: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祖籍湖南省耒阳市三都镇东园村2组,1985年1月残雪首次发表小说,至今已有六百万字作品,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2015年9月21日残雪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残雪,是目前最具有先锋气质、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之一。她是除却诺奖声名之外,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当代中国作家。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虽然,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

日本河出书房新社、春秋文艺出版社,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霍特出版社,意大利理论出版社,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中国蓝出版社,德国鲁尔大学出版社等10余家知名出版社,都出版过残雪的作品。

曾有人说残雪是目前为止中国最接近鲁迅的一个作家,从各个层面上来说。

残雪的父亲邓钧洪,1938年参加共产党,长期在国统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新湖南报》(今《湖南日报》)社长。

残雪代表作:《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10月10日将公布获奖名单,愿作家残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谢选骏指出:“中国女作家残雪成诺奖热门人选,作品被认为最接近鲁迅”——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鲁迅阴魂不散”!鲁迅阴魂不散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翻身无望!因为在1981年发表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文章里我就写到,什么时候中国复兴了,什么时候中国就会厌恶鲁迅所代表的病态了。而只要中国还留恋鲁迅的病态,只要世界还认为鲁迅的病态可以代表中国,中国就尚未翻身呢。



【055、路易十四以腐化治国】


网文《路易十四》报道:

路易十四(Louis XIV),法国国王,在位时间1643年5月14日–1715年9月1日,他加冕在1654年6月7日,他的前任路易十三,他的摄政是奥地利的安妮(1643—1651年)。

他出生在1638年9月5日,法国圣日耳曼昂莱城堡,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e),自号太阳王(法语: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会献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号。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和纳瓦拉国王,从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长达72年3月18天,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则于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摄政,直到1661年法国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黎胥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王国。他把大贵族集中在凡尔赛宫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强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决策权。他建立起的这一绝对君主制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在他亲政期间(1661-1715年),法国发动了三次重大的战争: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两次小规模的冲突——遗产战争和重盟战争。法荷战争和两次小冲突让他建立霸权,使他在1680年开始成为至高无上的欧洲霸主;后两场大战对上荷-英-奥的三强联盟,大同盟战争因双方厌战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后由法国王孙继承王位,但战争负担也使国库日渐空虚,使法国国力在他死后日渐下滑。

路易登基初期,全欧洲处于混乱与废墟中。当时因为新教国家与天主教国家不合,造成全面的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1636年-1637年西班牙进攻法国,法军获胜。1648年三十年战争平息,民穷财尽、濒临崩溃的双方: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但是法国又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暴乱(巴黎为首的投石党,1648年-1653年),它主要是针对首相马萨林的政策。因为年幼的路易在暴乱中两次逃出巴黎,很可能对小路易造成深远的影响。他决定永不允许这样的暴乱重现,并对巴黎留下沉重的负面印象,开始计划在未来定居凡尔赛宫。

1648年投石党爆发之时,因为法国仍与西班牙作战(1635-1659年),所以陷入严重的内忧外患当中。法国国力被严重削弱,并导致它原本称霸在即的事业,被硬生生中断;而且叛乱之后,法国的国力短时间仍难以恢复,国际地位暂时下降至二流国家。可以说叛乱不但造成社会的大混乱,政府还因为税收大减,军力从十五万衰退到五万多。

法西战争的过程就像现代历史学者保罗·甘乃迪所形容:「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的法、西11年战争中,两个对手就像被打得昏头昏脑的拳击手一样,在几乎耗尽体力的情况下,互相紧紧地抓住对方,而不能将另一方打倒。双方都遭受国内叛乱、普遍贫困化和厌战情绪的折磨,也都处于财政崩溃的边缘。」一直到1659年,法国才彻底击败西班牙,签订庇里牛斯条约确认胜利,西班牙将阿图瓦和鲁西永割让给法国,并承诺在隔年将王室公主玛丽亚·特雷莎嫁给路易十四,但玛丽亚公主不得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重新朝称霸欧洲的方向,大步迈进(埋下1667-1668年“遗产战争”的伏笔)。

亲政与绝对王权

1672年路易十四发动法荷战争,领军渡过莱茵河的图像。路易藉由此战重创荷兰、名震全欧,不但造成荷兰的「灾难年」,更打响「太阳王」的名号,受到国内外的景仰。

1661年马萨林病逝,死前密瞩路易十四要亲自掌权、不再任命宰相;于是24岁的青年国王,宣布亲政,并把自认为是马萨林继承人的重臣尼古拉斯·富凯给解职(理由是贪赃收贿)。他一天工作八小时以上,以无比的热诚与精神治理国家,很快就成为全欧洲最优秀的英明君王,创立有史以来无与伦比的绝对君主制。藉由天才宣教士博旭哀主教(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积极宣传君权神授与绝对君主制,以及路易自身的努力,他彻底驯服法国贵族与教会主教,并重用有非凡才干的中产阶级(布尔乔亚),为他打理分工越趋精细的国家事务,当中最优秀的天才就是柯尔贝尔(见后述);而能干的皮埃尔·塞吉埃(1588-1672年)则是负责外交与法院事务,对法国早期的外交成就贡献卓著。

因为路易在1666年,任命治军天才卢福瓦侯爵(Louvois,1641-1691年,贵族出身)担任法国的战争部长。严厉能干的卢福瓦,替路易十四大刀阔斧地整顿军备、孜孜不倦地训练将士;在他54年的亲政时期,法国参加了五次重要战争:1667年至1668年的遗产战争,1672年至1678年的法荷战争,1683年至1684年的重盟战争,1688年至1697年的大同盟战争,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促使贵族服从中央并进化成优秀的军官。前两次战争因为法国战胜,获得丰硕的战果;后两次大战法国一和一胜。

1674年法国政府从一个私人企业手中买下了马提尼克岛。

因为1678年法荷战争的辉煌胜利,1680年路易十四接受巴黎市政会献上的「大帝」(Le Grand)尊号,获得「路易大帝」的头衔,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霸主。但同一时间,他终生的死敌——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也积极的在外交上合纵连横,酝酿打击路易十四的霸权。

1685年路易十四颁布了「黑人法典」(Code Noir)允许在法国贵族所有殖民地雇用黑人帮佣做工。这部法典为柯尔伯所起草,明文禁止贩卖奴隶,禁止拆散夫妻和强行使父母同幼年的子女分离。这部法典有利于法国殖民地的黑人,这些人从来没有享受过人权。

一位义大利的化学家向路易十四兜售细菌生化武器,路易十四拒绝这项计划,并每年付给他薪水为了避免这项武器的外流。

路易十四生前扩大了法国的疆域,使其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文化中心。17和18世纪里,法语是欧洲外交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18世纪的俄罗斯上层贵族说法语的比说俄语的多。但随着启蒙运动的推广,法国人的民主意识因为战争与人民越来越多的言论而越来越强。

重商主义

财经天才柯尔贝尔,集重商主义之大成。但未能建立中央银行、完成法国的商业革命,因此最终在财政力量上输给17世纪末的荷兰、英国从1660年代开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贝尔(1661-1683年主持法国财政与经济建设),以消除贪污和整顿官僚机构的方法来提高法国的税收,获得巨大的成效。他让政府介入民间生展,督促产业技术的进步与制定细则,使得民间工商业配合国家军事的扩张而蓬勃发展、利润激增。但随着经济在18世纪的持续发展,这些被奉为圭臬的原则,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的经济与民生需求(违背自由放任的原则),这时柯尔贝尔早已在1683年过世了。因此总体来说,柯尔贝尔确实是个天才的财经专家,他推行先进的重商主义,重设法国的东、西印度公司,使法国的殖民与商贸大幅扩展,并让国内的经济飞跃性成长(是17世纪成长速度最快的22年),提供路易十四建立霸业的雄厚根基。

透过大量的战争和宫廷支出,路易十四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货币的流通。他统治的晚期(1685-1715年)估计法国税收的一半用在凡尔赛宫的支出中;同时许多钱财消失在官僚机构的贪污中,不复1680年代以前柯尔贝尔主政下的廉洁有效。

当时法国的税收有商业税(aides, douanes)、盐税(gabelle)和土地税(taille)。当时法国的税收制度,规定贵族和教士不必纳税,因此沉重的税务负担就完全落到农民和正在兴起的中产阶级(市民)身上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断富裕的中产阶级,对法国不公平税收制度的发泄。

1683年柯尔贝尔死后,路易十四推翻他所维持的宗教与外交政策,于1685年迫害法国的胡格诺教徒,使法国的工商业蒙受重大损失、经济成长瞬间迟缓,一口气让柯尔贝尔的心血丧失近半;之后路易又在1688年后,悍然与西欧各强国两度大战(大同盟战争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飙升的战费与海上劫掠使法国的工商业全毁、经济崩溃,导致柯尔贝尔一生的事业尽付东流。

启蒙时代

反对孟德斯鸠与伏尔泰以及其他经济学者所开创的政治思想。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权力的策略之一。路易十四完成了黎胥留和马萨林为了建立一个中央集权、专制的民族国家的努力。他将贵族们变成了他宫廷的成员,解除了他们作为地方长官的权利,藉此削弱了贵族的力量,为此他建造了凡尔赛宫。1682年5月6日他搬进这座位于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宫殿。宫廷的规矩迫使贵族们为了衣装费用而付出巨款,他们从早到晚都得待在宫殿里参加舞会、宴席和其他庆祝活动。据说路易十四记忆惊人,当他进入大厅后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在场,谁缺席,因此每个希望得宠于国王的贵族都必须每天在场。路易十四让这些贵族们沉溺于博取国王的宠幸,没有时间去管理地方的问题,渐渐地他们就丧失统治地方的权力了。

枫丹白露敕令

路易十四认为,要获得无上的权力,就必须统一法国的宗教信仰,即禁止宗教自由。所以他对新教徒施加压力。尤其以1685年的枫丹白露敕令为甚。在热诚的天主教徒——战争部长卢福瓦侯爵与大主教博旭哀等人的鼓动下,他因此推翻了先王亨利四世于1598年对新教宽容的南特敕令。敕令下达后胡格诺派的教堂被摧毁,新教的学校被关闭,多数胡格诺教徒被迫改宗天主教。路易的这个命令,迫使不愿改宗的二十多万胡格诺教徒移居国外,他们各自移居荷兰、普鲁士、英国、北欧和北美。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个致命错误,因为许多这些逃亡者是技巧优秀的手工业者,他们的技巧跟他们一起流亡国外。这些流亡者为他们到达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对路易和他虔诚的大主教们来说,一个统一的法国就应该是一个天主教的法国;而且事实上,强迫胡格诺教徒改宗的政策,获得法国多数天主教徒的狂热支持(天主教徒占人口的九成多),大多数法国人认为,打击「异端」的胡格诺派,是上帝给予他们的重要任务。

与中国康熙的交流

路易十四在位及亲政期间,正逢中国康熙帝时期。当时欧洲兴起中国热,而康熙帝也对西洋科学产生兴趣。1686年,路易十四派遣了一支科学团走海路前往中国。同时也派遣一支传教团,希望借道俄国,前往中国。传教团中有一封路易十四致康熙帝的信。但是由于俄国彼得一世拒绝借道,所以康熙帝并没有收到这封信。现在这封信收藏在法国外交部。而走海路的科学团最终于1688年抵达北京,受到康熙帝的接见。

法荷战争(1672年-1678年)、大同盟战争(1688-1697)

对遗产战争中叛变的荷兰心有余悸的路易十四于1672年发动了复仇性的法荷战争。路易藉由此战重创荷兰、名震全欧,不但造成荷兰的「灾难年」,更打响「太阳王」的名号,受到国内外的景仰,路易十四在1678年法荷战争大胜后,推行更大的扩军计画,数年后,其海陆两军冠绝整个欧洲,「太阳王」的金光垄罩全欧。因此1680年代的路易十四,决定继续对外征服,以完成在欧洲彻底称霸的梦想。但路易十四在1685年废除南特诏令、迫害国内胡格诺教徒的政策,却激起了欧洲新教国家的广泛敌意,严重破坏其外交成果,譬如原来的盟友普鲁士与瑞典,就疏远了法国并举戈相向。因为1678年法荷战争的辉煌胜利,1680年路易十四接受巴黎市政会献上的「大帝」(le grand)尊号,获得「路易大帝」的头衔,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霸主。但同一时间,他终生的死敌——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也积极的在外交上合纵连横,酝酿打击路易十四的霸权。此时法国的强邻神圣罗马帝国正在与鄂图曼土耳其作战,路易十四决定藉此时机,在德意志地区扩张其影响力。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察觉到路易的意图,于是在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的号召与牵线下,于1686年7月9日组成奥格斯堡同盟(1689年英国加入后,改称「大同盟」),希望能阻止路易在德意志扩张。

开战与战局扩大

可是路易十四却在1688年9月,乘哈布斯堡王朝刚在东面战胜土耳其,西面兵力薄弱之机,先发制人地侵略德意志,展开对哈布斯堡王朝的速战计划,「大同盟战争」正式开启。10月,法军攻占帕拉蒂纳特,并于次年彻底毁灭这个地区。哈布斯堡皇帝只得在东方以部份兵力牵制着土耳其,并分兵西线,勉力对付法国,使法军来回蹂躏德意志西部。

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当上英国国王,并使英国在1689年加入奥格斯堡同盟,升高大同盟战争的等级。这是路易十四继1685年迫害胡格诺教徒之后的另一次外交大挫败(原本英国在1670年后外交上一直相当于法国的附庸),从此路易面对英-荷-奥的三强联盟,注定他最后统一全欧野心消亡的命运。

光荣革命对法国影响更深远的是,英国的反法情绪从此飙高不下,在1689-1815年发生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1815年的滑铁卢之役,当拿破仑的军队即将击败英军时,普鲁士军队前来增援,而拿破仑的增援军队失约而被普军打败,英国就把拿破仑终身监禁,于19世纪初被英国夺走欧洲第一强的宝座。(1815年战后,大英帝国正式成为世界顶峰的日不落帝国)

因为大同盟的结成,法国速战取胜的计划遇到阻碍,并且被迫在事前无作持久作战准备的情况下打了一场长达九年的大型战争。在欧洲大陆,这场战争以持久战为主,并且以围攻较多,而重要战役则较少,双方亦未曾发生决定战事局势的大决战。陆战主要战场在低地国家如荷兰,次要战场则在义大利和西班牙。1695年1月,路易十四最重要的将军之一,在法荷战争与这场大同盟战争里战功彪炳的卢森堡元帅去世,使法国开始保不住大同盟战争初期陆战的优势(路易十四从来没有信任过卢森堡,因为卢森堡在投石运动中曾反叛过路易十四。);在1692年的拉和岬海战(battle of la Hogue),扩建后的英荷舰队打败新兴的法国海军,取得制海权的优势,法国只好用海盗行动还击,取得制海权的势力均衡。由于所有参战国都因这场持久战而使其自身的经济负担加重,因此战事趋向和解,但法国仍是欧洲最强的霸权。

暂时的和平

当时法国农业在1694年底的大寒灾中受到巨大打击,数十万甚至可能百万人以上冻饿病死;富裕的荷兰也被迫向趁机抬价的德意志诸国购买昂贵的谷物,英国的反战情绪也不断升高,使得反战的托利党被选为新的国会多数派。于是在1697年,厌战的两方签订赖斯韦克和约(Treaty of Ryswick),结束大同盟战争。法国降低对荷兰的关税;法国为讨好西班牙而名义上归还1679年以后占领的多数领土萨伏依、德意志的洛林与卢森堡(但几年后路易十四对西班牙王位的占领实质上已占有整个西班牙);同时路易十四承认威廉三世为合法的英王(取消对詹姆斯二世的支持),认可他欧洲第二强大的君王地位。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战争起因

曾经在16世纪时称霸欧洲的西班牙王国在三十年战争后渐渐衰落,而欧洲新兴的君主制列强,如英国、法国、荷兰等均对西班牙的领土虎视眈眈。而战争的起端就在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查理二世死后绝嗣,而查理二世死前,在群臣力荐和罗马教宗的诱导之下,于遗嘱宣明传位外甥安茹公爵腓力,腓力同时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次孙,等于是法国外交的巨大胜利,波旁王朝获得广大的西班牙帝国。这引起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满,他们认为西班牙的王位应该由同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奥地利大公查理(即后来的皇帝查理六世)继承,因此他们积极寻找同盟,以期对法宣战,并夺回西班牙的王位。而英、荷等海上强权震惊于势力均衡被法国破坏,很快在1701年与奥地利签订反法盟约。

这场战争敌对双方各自与友好国家结成同盟,形成了两派阵营。法国与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及数个德意志邦国、萨伏依、葡萄牙组成同盟;而神圣罗马帝国(当时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所控制)则与英国、荷兰、布兰登堡、汉诺威以及多数德意志小邦国及大部份义大利城邦组成新的反法「大同盟」(1703年萨伏依、葡萄牙倒戈加入反法同盟)。1702年5月大同盟正式对法国宣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正式开打。

战争过程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国在马尔普拉凯战役中虽未能大获全胜。但敌方约翰·丘吉尔和欧根亲王的军队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反法同盟内部开始出现议和的意见。这个木刻板的制作者是R Canton Woodville。

战争刚开始是法国占得绝对的优胜。但在1702年10月23日,法国与西班牙少数舰队在维哥湾海战里被英荷联合的多数舰队歼灭后,战情开始急转直下,出现一波波对法国不利的负面战果。首先,高度依赖海贸的萨伏依、葡萄牙两国,见识到英荷海军的威力后,于1703年倒戈加入反法同盟;1704年,英国海军攻占了西班牙南面的直布罗陀,西班牙本土受到威胁;该年8月13日,大同盟军在欧根亲王和约翰·丘吉尔统率下,集中兵力,在豪什塔特附近攻破法巴联军(布伦汉姆战役),巴伐利亚的防线崩溃,大同盟军占领巴伐利亚全境,使法巴联军退出战争。根据温斯顿·丘吉尔的描述:「路易十四不能理解,他的优良军队不但战败,而且灭亡了,从此,他考虑的已经不是怎样统一欧洲,而是如何体面地结束这场由他挑起的战争」。虽有人说布伦汉姆战役打破1643年路易十四在位以来法军的不败神话,但由于布伦汉姆战役的军力形势数据出现不同的记载,真实情况存疑,而且法巴联军只是退出战争,没有战败或灭亡,所以路易十四不能理解,加上法巴联军不全是法军,而这些战役又不是太阳王亲自上战场主导的。根据存疑的有限记载,布伦汉姆战役的两方士兵都是5.6万人,但英军元帅约翰·丘吉尔俘虏了法军元帅,以致1.4万法军士兵不能参战;最后大同盟联军1.2万伤亡,法巴联军2万伤亡,相差7千多,于是约翰·丘吉尔(马尔博罗公爵)就成了史上最伟大著名的英军元帅、太阳王的最大克星。

因为反法盟军拒绝和解,因此战事继续发展,受布伦汉姆战役影响心理,1706年气衰的法军在拉米利地区被气盛的反法盟军的约翰·丘吉尔所败,当时形势对法军极为不利。经过1706-1709年来回拉锯战之后,1709年双方部队在马尔普拉凯战役最后决战,太阳王的维拉尔元帅指挥法国军队(9万人)单挑约翰·丘吉尔和欧根亲王指挥的荷-英-奥三强国联军(11.7万人),荷英奥联军伤亡3万人,法军伤亡1.4万人,法军可说是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性胜利,惨烈巨大的重创伤亡使英国国内掀起反约翰·丘吉尔的浪潮、以致于反法盟军内部震惊恐惧而开始出现议和的意见,那次战争主要是与查理六世争西班牙王位,最后约瑟夫的罗马王位给了查理六世继承,破坏了反法同盟的势力均衡而被逼支持法国继承西班牙王位,因此在1713年法国与除奥国外的反法同盟各国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而在1714年,不肯签约的奥国欧根亲王(英国约翰·丘吉尔最佳拍档)败于法国元帅维拉尔(德南战役)。维拉尔这位元帅是当时法军中唯一未被约翰·丘吉尔等人击败过的。

影响

法国最终成了西班牙王位继承的最大赢家,因为西班牙王位最后被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继承,法国从此消除被哈布斯堡王朝两面夹攻的忧虑,并且得到未来极为有力的西班牙作盟友,大大扩展了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乌得勒支和约》规定奥、萨瓜分西班牙帝国的欧陆飞地,同时法国与西班牙名义上不可合并。法军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海军几乎全灭,陆军同样残破,只剩全盛时的三分之一,但路易十四的霸权并没瓦解。与此同时,寒冷的天灾(1709年的大寒害)与飙升的战费拖垮了法国的经济,饥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会濒临崩溃,法国人口可能从1670年代的2100万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万。虽然路易十四仍然保留了法国在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但当苛刻的《乌得勒支和约》公布后,法国人对结果严重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原本的伟大形象与超高民气,在晚年丧失;人民不再把国王比作太阳,「路易大帝」的称号更从此消失在法国人的言论与记忆中。但在路易十四的时代,法国的军力始终维持在全欧第一,这是一直保持住超高民气的拿破仑也不能做到的。

后世影响

在法国,路易十四因为他使法国强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无计量的战争使法国的国家经济破产,他不得不逐渐加强对农民的税收要求。法国历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认为,这个重税以及他对贵族的削权和没有政治权力的市民阶层对政策的不满是导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原因。

头衔

托上帝鸿福,法国与纳瓦尔最基督徒国王,普罗旺斯、福卡尔基耶和邻近的土地的伯爵,维埃纳的王储,瓦朗斯和迪瓦的伯爵。

后世评价

宫廷女官莫特维尔夫人评价说,在公正、仁厚、宽大、自律、严明方面,当代与历代所有的君王都赶不上路易十四;法国贵族学者圣西门伯爵则认为,路易的性情是温和谨慎的,行动与言语都极有节制;包含伏尔泰在内的批评者,把路易十四的晚年错误归咎于骄傲自大,认为他对权势与荣耀的喜好,导致法国社会的贫困与灾难;杜克洛说:「许多市民在他的灵柩经过时,甚至认为不值得去侮辱一番」。

同时代德意志的新教哲学家莱布尼兹评论他:「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王之一」;后来的文学家歌德称赞说:「他是自然造就的帝王中的完美样本,但是这样做,却使他自身耗竭,且毁掉了模子」;反对波旁王朝的拿破仑,赞美说:「路易十四是一位伟大的国王,是他造就了法国在国际中的一流地位,自查理曼以来又有哪位君王能够与他相比?」(暗示只有自己可与查理曼和路易十四相比)19世纪的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则认为,他是现代国王中最有能力的一位;最后连伏尔泰也颂扬他的统治是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时代」(伟大的时代)。

家庭与后代

路易十四的诞生当年被视为一项奇迹,因为他的父母结婚23年都未生育子女(另有一说为路易十四是母亲安妮王后与人通奸生下的孩子,且路易十四另有一名双胞胎兄弟被关闭在监狱,终身带着铁面具度过余生,这是一种手法——避免引发王位继承人的更多纷争)。他五岁时(1643年)登基为王,但至23岁之前红衣主教马萨林是法国的真正统治者。1660年,22岁的路易与西班牙公主玛丽亚·泰丽莎结婚。

在21岁与西班牙公主玛莉·泰瑞莎成婚前,路易十四已经往来过不少其他女士了,就从独眼女郎波维夫人开始。波维夫人在芳龄十八时勾引他,她是他母亲寝宫的首席女仆,据信是该家政部门的资深人员。他也和马萨林主教其中一名年轻侄女奥林佩·麦西尼约会。此外,确有传言说其中一名园丁的女儿怀了他的孩子。

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创办全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并亲自参加演出,先后在26部大型芭蕾中担任主角。他于13岁首次登台演出,30岁时因身材过胖而退出舞台。他曾经演出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而被后世尊称「太阳王」。这个时期宫庭组织了三位艺术大师-吕利、莫里哀和博尚专门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同时确立了芭蕾的5个基本脚位、12个手位和一些舞步,皆以法文命名之,使芭蕾动作有了一套完整的动作体系。

1679年,路易十四发现与他十分要好的一位情妇蒙提斯斑女侯爵(Fran·oise-Athéna·s,marquis de Montespan)在1666年至1668年期间就开始利用巫术举行黑色弥撒,用婴儿当祭物的作法,妄图赢得国王的爱,驱使国王娶她。巫术被揭发之后,她与国王的关系旋宣告结束。去请女巫拉·瓦辛作法的仕女不计其数,被侦讯的就有218人。当时蒙提斯斑女侯爵将做法后的药物加在国王的餐饮里面,以致国王早上起床就会头痛,此后蒙提斯斑女侯爵被要求接受宗教感化。

1683年,当皇后玛莉·泰瑞莎死后,1685年至1686年间他又与奥比尼(Constant d'Aubigné)家族之女-弗朗索瓦丝·德·奥比尼(Fran·oise d'Aubigné)秘密结婚。她是一个虔诚的女人,虽然离过婚,但国王因为某些原因仍愿意娶她。国王册赐给她曼特农(Maintenon)的领地,并封她为曼特农女侯爵。但是路易十四主要的目的只是要利用这些入宫的仕女开眼界,增加她们学识与机会,所以所生子女多是私生子。

路易十四之家族

路易十四与他的王后有三男三女,但除了王太子长大成人以外,其余都早夭。路易比他的子女、两名孙子和两名曾孙在世时间更长。他死后,他唯一还在世的曾孙路易十五于1715年继承王位。此外他有16个经承认的养子女,但他和庶妻无子女。

谢选骏指出:显然,路易十四“吃了子孙的饭”。路易十四死后不过七十多年,路易十六就上了断头台。这是为什么?因为,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都沿袭了路易十四的“以腐化治国”,结果自然积重难返,血腥的法兰西大革命于是开始了,为他们偿还了血腥的宿债。



【056、论秦始皇情结——婊子养的秦始皇统一六国】


网文《昭明:揭秘习近平母亲齐心的小三逆袭上位转正的通奸秘史》(官场观察工作室)报道:

北春编者按语:通奸对“杯水主义”盛行的中共来说本不算什么,都是革命到哪里,性爱到哪里。历史上中共党内斗争,也很少将通奸作为罪名,习近平虽是通奸出身,却处处以此抹黑对手,昭明将其归为心理变态。网络上的昭明“激情视频”,不难推测是谁在背后捣鬼,有一天会不会象雷洋一样被“打飞机”,值得警惕。

作者撰文说明:本文是个调查报告,撰写本文的原因出于两个:

最近在《北京之春》发表一篇文章《政治乱伦,取消“常委制”复辟“个人专制”,习近平彻底背叛邓小平路线》,读者反响很大,打倒习近平政权的痛处,也引起了北京方面的重视,遂在网上、电邮中出现了一条消息,“經過多人確認這是 官場觀察工作室 昭明手機遺失後被發到網路上的激情视频”,并附有Dropbox的网址。首先声明,昭明的手机并未丢失,昭明甚至很少用手机。其次,既然谈到激情,就不能只谈别人的激情,还要谈习近平的激情,更要谈谈习近平父母的“激情”,本文就是习近平父母习仲勋、齐心的《激情调查报告》。本来《官场观察工作室》历来敬重习仲勋同志在党内声誉,但事情似乎在朝着超限战方向发展,本着不为尊者讳的原则,索性公布《激情调查报告》,对习家的唯一正资产习仲勋的个人品格进行解构。再者,明眼人都知道,网上出现的有关激情的Dropbox网址,不用点击都知道,那是个病毒间谍软件网址,目的是收集点击者IP地址,感染点击者的电脑与手机,窃听监视点击者的日常通讯活动。

近日官媒传出公诉令计划的消息,其人被控受贿、非法获得国家秘密、滥用职权,早前习近平当局更指控令计划与多名女性通奸、进行权色交易。以“3P”为代表的习近平政权的海外吹鼓手们更是赤膊上阵替习政权造势,令计划是“新四人帮阴谋政变集团”的主谋,令计划与27位美女通奸淫乱,令计划妻谷丽萍强奸芮成钢,“西山会”、“800亿金钱帝国”。共青团系统出身、熟知党内派系权力斗争的王军涛透露,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大革命办案手法,一方面习近平派散布不实信息抹黑对手,另一方面令计划没有任何机会为自己辩解辩护。对令计划所有指控抹黑都是虚假不实之辞,只有一条是真的,那就是令计划是团派中枢性质的人物,打倒令计划就可以成功株连团派其他高官。

官场观察工作室的态度是,男女之事,本来是个人的私生活,组织上不宜干涉,但既然习近平上台后重拾党内销声匿迹的“通奸”罪名,作为抹黑败坏党内对手的利器,那就不能只谈令计划们的“通奸”事宜,还要谈谈习近平的通奸,更要谈习仲勋、齐心的通奸秘史。

正文开始:

图:左图为习仲勋前妻郝明珠,右图为齐心与习仲勋。

1943年4月习仲勋因工作调动原因而与郝明珠异地而居。分居仅仅六个月时间,1943年10月,习仲勋就与齐心决定同居,置郝明珠与三个亲骨肉于不顾。1944年4月,与郝明珠的婚姻关系尚在,习仲勋就急不可耐地与齐心结婚。1944年10月,眼看木已成舟,小三已经逆袭成功登堂转正,郝明珠终于在压力下与习仲勋解除了婚姻,一个人负担起三个孩子的抚养重任。按照今天习近平在党内给对手们定义的通奸标准,从1943年10月至1944年10月,齐心与习仲勋的男女关系到底是什么性质,请读者们自己判断。

习仲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两段婚姻情史

在习近平姐弟主观能动地宣传下,一般人们只知道习仲勋与齐心的55年婚姻,但鲜少人知 的是习仲勋在齐心之前还曾经有过另一段婚姻,现在官场观察工作室就为您揭开习仲勋的这两段激情秘史。

习仲勋第一段婚姻中的前妻,名字郝明珠,1916年陕北安定县出生,在早年西北革命者舅舅吴岱峰的影响下,少年即参加革命,曾任保安县妇女主任、关中地区妇女部长,1935年12月与陕甘边苏维埃主席习仲勋结婚。婚后生活中,郝明珠先后为习仲勋生下5名子女,其中两个夭折,剩下三个子女,他们分别是习正宁(也叫习富平)、习和平(文革中迫害而死)、习乾平。战争年代结下的这对儿患难夫妻,有过甜蜜,经历过坎坷,也产下了爱情的结晶。1943年组织上委派习仲勋前往绥德,担任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司令部政委。因有3个孩子拖累,郝明珠没有随习仲勋前行同去绥德。年仅26岁、阅历尚显单薄的郝明珠没有意识到,这个致命的战略错误后来导致一个小三逆袭,后者居上,通奸转正。

图为1948年陕甘宁边区妇代会部分代表合影,前排小孩右一为习正宁,左一为习和平,后排右十为郝明珠。

图:习正宁(习富平)与同学合影,毛远新亦在其中(1957年摄于101中学校园)

1943年4月,西北局从延安大学中学部抽调一批青年到绥德师范和米脂中学,以学生身份开展工作。当时17岁的齐心,就是这批青年的带队人之一。在绥德地委所在地“九真观”大院里,齐心得知了绥德地区最高领导人的名字叫习仲勋。1943年夏天中的一个礼拜天,习仲勋经过教室与集体宿舍时,齐心突然跳出,一个军礼给习仲勋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的陕北正在经历整风、抓特务、抢救失足者运动,许多高级干部借助整风运动中人人自危的情形,把年轻女性,或是其他人的老婆抢救到自己床上的被窝里。邓力群借助党委派给的抢救与帮助任务,把李锐的老婆范元甄抢救到自己怀里。而绥德的习仲勋则借助党组织委派给的抢救与帮助任务,把时年17岁的齐心深更半夜叫到自己的窑洞里循循善诱地点拨,“如果这样下去,连你们几位也会被怀疑”。习仲勋的意思是,只有我才能保护你们几位年轻人。齐心的主动敬礼勾引,与习仲勋的窑洞点拨一拍即合,成就了两个人半推半就的奸情。齐心在刚到绥德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与习仲勋从含情脉脉、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发展到半推半就、动手动脚。1943年的习仲勋仍在与郝明珠的婚姻里,那边厢郝明珠在延安含辛茹苦地抚养习仲勋的三个亲骨肉,这边厢齐心与习仲勋你来我往、动手动脚,这是一个革命战争年代中的小三逆袭、趁人之危、登堂入室、喜新厌旧、通奸转正的传奇故事。习仲勋与齐心是先发展的奸情,后与郝明珠办理的离婚,所以事务的性质是通奸在先,离婚再后。1943年10月,喜新厌旧的习仲勋急不可耐地告诉齐心,“一件大事到了”,“我一定要解决好”。党组织对小三逆袭上位的奸情很高兴,因为党内通奸的事情越多一分,对毛主席与江青的党内舆论压力与议论就会越少一分。抗大总校教育长何长工出面证明了齐心家庭清白,习仲勋与之可以结婚。1944年4月28日,尚未与郝明珠解除婚约的习仲勋急不可耐地与齐心举行了婚礼,置郝明珠的个人感受于不顾。直到1944年10月,看到大势已去,小三已经逆袭成功,登堂入室、通奸转正,为了成全这对儿偷情男女,郝明珠终于同意离婚。所以习仲勋与齐心的结合,不仅是偷情通奸的关系,更犯有6个月的重婚罪。离婚后的郝明珠尽管依然年轻貌美,也不乏党内追求者,但已被负心人习仲勋伤透了心,所以终身未再有嫁娶。

1947年3月,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接连占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组织上同意齐心随同慰问团去安塞参加祝捷大会,习仲勋故作惊讶地严厉批评到,“这么艰苦,你来干什么!……,如果战争十年,我宁可十年不见你。”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习仲勋的虚伪。1943年从4月到10月,在暂时分别郝明珠只有六个月的时间里,习仲勋就与齐心勾搭成奸,如果给习仲勋与齐心十年的分别时间,得有多少个小三逆袭上位,通奸转正!齐心本身就是小三逆袭成功的典型,是知道丈夫水性杨花的本性,所以习仲勋到哪里,齐心跟到哪里,就是不给其她小三通奸上位的机会。

在整风时期,毛泽东与江青勾搭成奸、习仲勋与齐心勾搭成奸、邓力群与范元甄勾搭成奸,就已经在延安传遍了,党的高级女性领导人最看不起江青、齐心等人。真正的原配生出来的红二代们,从来不把李讷、习近平等这些小三生出的人看成是真正的红二代,所以习近平、齐桥桥等都是伪红二代。

朱元璋出身卑微,总是担心读书人从字里行间瞧不起自己,所以大搞文字狱。年轻时期在北大图书馆充任应门童子的毛泽东,多被大教授大知识份子所忽视,所以后来一旦掌权,就把知识份子称为臭老九,并打翻在地。江青在吃饭时劝毛少吃红烧肥肉,说了毛泽东一句“土包子”,戳到毛的痛处,从此公母俩分灶吃饭。习近平是习仲勋与齐心通奸婚姻的产物,加之在福建工作时就与梦雪勾搭成奸,所以对“通奸”二字特敏感,生怕别人用“通奸”攻击他的出身与在福建的奸情,故而在整肃党内对手时,多主动掌握话语权,多用通奸罪名抹黑对手,似乎只有他有权定义党内谁是通奸。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因恐惧自己出身,而心理变态,掌权后滥用权力的例子。习近平大概不会想到,自其上台以来在党内斗争中大谈通奸来通奸去,最后竟通奸到自己头上,通奸的源头竟追到自己父母头上,这大概是习近平及其抹黑团队们始料不及的吧!

以上习近平家族的通奸秘史,可以在齐心所著《我与习仲勋风雨相伴的55年》 、习乾平所著《瓦窑堡的一支黑牡丹——习仲勋前夫人郝明珠的故事》中得到佐证。

网民哀嚎:

一场通奸改变了中国

如果没有这70多年前的这场通奸,也就没有习近平了,也就没有现在的党内乱象,文革回潮,沉渣泛滥。

富春山居士

定义:[通姦,一般泛指有配偶者与第三者出于自愿发生性关系的行为,是一個法律和道德性質的名稱,英文稱為Adultery,是源自拉丁文的adulterium,有損壞名譽之意。其中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或者明知道他人有配偶,仍然与其同居的行为就是属于通奸。]

1943年10月的习仲勋,明明有妻室,有儿女,仍在与郝明珠的婚姻中,但还是与时年17岁的齐心勾搭成奸,按照习近平给党内同僚的通奸定义,习仲勋与齐心的男女关系,打一开始就是通奸。习家与毛家一样,是党内通奸的老祖宗,打延安整风时期就开始了。如果说令计划、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真有什么像习近平指控的通奸罪行,那也是相应党中央号召,向习近平看齐,向习仲勋、齐心看齐,可以说是具备了“看齐意识”。

谢选骏指出:上文只知现实,不知历史——秦王政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就是因为他的母亲不清不白,还给他生了两个私生子的弟弟,证明了他本人自己的出生都是一个历史的悬案了!嬴政就此成为天下的笑柄,所以迫使嬴政扫除六国、杀人灭口,成功地让人记住嬴政是一个暴君,忘记嬴政原来只是一个瘪三。由此,我认为“秦始皇情结”在创造历史的意义上,比“拿破仑情结”更加卓越。



【057、马恩列斯毛邓江胡习等都成了和尚】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赞19大报告是佛经 文章即日被删》(2017年12月15日转载苹果日报/头条日报)报道:

中国的和尚、尼姑唱红歌近年时有所闻,高唱《党啊,亲爱的妈妈》、穿着袈裟行军队步操之类的短片一再雷翻民众,印广法师“做毛泽东的和尚、圆习主席中国梦”的经典弘法,亦曾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海南南海佛学院12月13日在微信发文,指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大和尚出席19大精神培训班,又赞扬19大报告是当代佛经,并已手抄3遍。引发议论后,文章才遭删除。

据了解,该文章指印顺出席海南省佛教协会学习19大精神培训班,宣称已手抄19大报告3遍,而且准备再抄10遍。文中对中共歌功颂德,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就是现世佛菩萨」,又指「19大报告就是中国当代的佛经」。印顺又指,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佛教团体要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印顺又强调,佛教徒首先要做一个「爱国爱党」的守法公民,然后才谈得上佛教信仰。

印顺大和尚在中国是名僧,大学读的是武汉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读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还获泰国朱拉隆功大学颁发佛学博士学位。如此一番政治表态,很符合其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身份,是否符合佛教教义,并不重要。只不过,十九大报告成了佛经,习近平岂不是成了佛祖?

中国宗教界不时有歌颂共产党、歌颂习近平的言论、活动,连台湾净空法师也宣扬习近平是“菩萨化身”,但净空学会仍被中共定性为邪教组织予以封杀。天津市反邪教协会的官网直斥净空及净空学会在中国是“宗教介入、文化渗透”,还透露有中央领导人批示要坚决阻止净空入境活动,坚决肃清其恶劣影响。

谢选骏指出:文章虽然删除了,但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看来中共真的准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先弄个里通外国的和尚出来放风,然后中央领导再粉墨登场。下次可能不去一大会场拜拜了,直接去庙里烧香,号令八千万党员一律出家,恢复延安时代的艰苦朴素。党国也许就此有救了?这样的新佛教还可以结婚,一举两得。佛经也是荤的了,而且可以杀人取红。呵呵。马恩列斯毛邓江胡习等眼看都成了和尚,因此我决定写一套《谢选骏全集》(150卷),要超过马恩列斯毛邓江胡习等的总集,估算下来需要一百五十卷之多。这样可以弥补中国人民的精神空虚了。



【058、马恩列斯毛都是眼神催眠大师】


《一个眼神就能治百病 被抓的催眠大师有什么神通?》(2018-07-20 新京报)报道:

 

不仅文宣方案十分酷炫,邱瀚民老师还写书、拍电影,是一名全能型选手。

如果有人跟你说,一个眼神就能包治百病,还能“传递宇宙能量”,那这个人想都不用想,一定是个大忽悠。

昨天,央视就起底了这么一个大忽悠。

一个名叫邱瀚民的所谓女大师,自称是全球眼神催眠的创始人,能够把宇宙能量瞬间植入人体医治百病。在女大师高超的医(pian)术之下,哑巴能说话,植物人能当场复苏,还能让人返老还童,分分钟把华佗秒成渣的节奏。

但正如《我爱我家》里傅明老人说的那样,“假的永远都是假的”,邱瀚民大师终究还是栽了。

今年五月份,接到受害人报警,江苏泰州警方将以邱瀚民为首的骗子团伙一网打尽,彻底收了大师的神通。

跟所有的江湖大忽悠一样,邱瀚民团队最擅长的就是包装,不过在吹嘘程度上,他们达到了新高度。

看看下面这几段介绍——

“她,是唯一一个全球眼神催眠第一人;

她,是唯一一个女性眼神催眠人。

她,是唯一一个不拜师自创的眼神催眠人;

她,是唯一一个小学文化,17岁被拐卖,曾被三个老公抛弃的眼神催眠人;

她,是唯一一个潜意识催眠,30秒钟不用睡着就把人催眠成人桥钢板的人。”

一连串气势磅礴的排比,一代大师的形象跃然纸上,拉不拉风?

接着往下看,

“顶尖中的顶尖,大师中的大师,NO.1当中的NO.1。”

嗯,都这样了,称其为宗师那都是贬低。但我还是想请教一下:NO.1当中的NO.1,到底是第几名?

还有,“宇宙为何偏偏选择我呢?因为我前面经历了应该说是九九八十一难,至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

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去骗人,您受委屈了。

“现代女性的领军人物,更是其中一位永不停歇、多年如一日,始终为健康中国奋斗的典型代表。”

百忙之中还要抽身操劳家国大事,也是十分辛苦啊。

不仅文宣方案十分酷炫,邱瀚民老师还写书、拍电影,是一名全能型选手。

来自自媒体的消息显示,今年五月,以邱瀚民为原型、且由其本人亲自披挂主演的电影《神眼穿梭》在上海“举办盛大的电影发布会和开机仪式”,“一个将引爆电影院线,改变别人命运的大电影拍摄正式拉开序幕。

但中国影迷是没这个眼福了,开机不到一个月,邱瀚民团伙便被一窝端。一部“旷世巨作”与我们擦肩而过。

她还著有“畅销书”《宇宙慈爱真经》和《下一位世界第一已经诞生》,光看名字,就是出手不凡的大著作。但很遗憾,搜遍全网,我也没找到这两本书的购买信息,再次无福消受。

之所以罗列这么多邱瀚民的“光辉事迹”,其实是想简单勾勒她的忽悠技巧。总结起来,无非就是“编”与“演”。

这么多苦心经营的光环,漫无边际的吹嘘,其实都是那种一眼就可以看穿的骗局,不仅不精致,而且十分粗糙。但邱瀚民们乐此不疲,而且屡试不爽。

生活的幻觉可能就是,你拼命加班却只能窝在出租屋里吃泡面,而有些人却能靠粗鄙到极致的骗术站着把钱挣了。但牛皮吹得越大,忽悠的人越多,终究也会等来法律的制裁。

类似的例子还有丁璇的“女德班”。丁璇在演讲视频中讲到,“三精成毒”,“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和“女性穿着暴露会克家庭、克父母、克子女”。

看似是谆谆教导,为广大女性考虑,但有网友扒出来,它所依托的辽宁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他们靠着兜售这种毒鸡汤理论赚得盆满钵满。

还有各种所谓灵修班,成功学班,这些人压根不具有什么导师的能力,不过只是抓准了他人的虚荣心或求生欲,把自己包装一通,接着就等着信众的智商税落袋为安了。

他们的钻研精神主要体现在歪门邪道上。邱瀚民除了把牛皮吹上天,可谓是深谙媒介传播的规律。一方面,她会通过一些自媒体或者一些小的媒体公司将拍摄好的视频散布在网上或者微信群里面,骗取受害人的信任。

另一方面,她在视频或传播稿件里打上权威大媒体的logo,因为不少人缺少信息核对的能力,这些平台也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他们形成背书,由此进一步促进骗局的传播。

到底该怎么防这种骗局?我总结了一下:凡是乡土风味儿的文案里提到“超能量”、“超能力”、“女德”、“灵修”之类的词,那百分之百就是骗局了。看到之后赶紧跑吧。

关于邱瀚民的通稿里还有以下这些奇葩言论,让人看完惊得下巴都要掉落了。

《神眼穿梭》电影将开启中国生命正能量电影的先河,颠覆电影业,整合中国电影文化共同体,把中国精神中国正能量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听中国的声音,集团同时将开启一带一路中国文化传播,帮助中国企业家走出去,奉献世界,更好地造福人类,实现更伟大的中国梦想。

我在2015年5月12号凌晨4点,我就跟自己说,我的目标不是成为世界第一,而是成为世界第一当中的世界第一,我的目标不是成为大师,而是成为大师中的大师,我的目标不是要破纪录,而是要成为破纪录中的缔造女神,我的使命就是要改变世界,拯救全地球的人。

我的中国梦是要把眼神催眠推向全球,因为眼神催眠它是无所不能,眼神催眠在三年内会横扫全球,眼神催眠在三年内会成为中国最牛的品牌,眼神催眠会告诉全世界的人,中国人是最牛的。

你只要注意看就会发现我的眼睛跟所有人的眼睛是不一样的,因为我的眼睛是宇宙那天告诉我它赐予我一双神奇的眼睛,我的眼睛里有两个很大的黑洞,神秘就在那两个黑洞里面。

通过我的眼神催眠能把人灵魂里的毒素通通排出,我的眼神催眠不需要语言沟通,但是我可以用眼神30秒解决人的心理、灵魂里和脑子里所有的问题,之前我也说过我的眼神催眠可以瞬间穿透人的灵魂,直接对准人的潜意识,就把人改变了,让他(她)脱胎换骨,改头换面。

邱瀚民,上海瀚民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全球神眼穿梭创始人,一位富有传奇色彩、历经坎坷却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女人,她是励精图治、舍我其谁的信念和对成功的坚持不懈的追求的斗士,她是无数女性追捧的对象,也是全球销售缔造女神。

谢选骏指出:这简直是毛泽东“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升级版。

《只要一个眼神就能治百病? 揭底“催眠大师”的超能骗局》(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8年07月19日)报道:

脑瘫患者能够快速康复;植物人能复苏;聋哑人能讲话,这些连现代医学技术都很难破解的专业难题,有人却高调宣称自己行,只要一个眼神就能医治百病,功效神奇。前段时间江苏泰州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所谓的大师。

今年22岁的江苏泰州小伙小于从小患有脑瘫,多年来一直四处求医治疗,始终未见任何效果。

前不久,小于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叫邱瀚民的所谓女大师,她自称是全球眼神催眠的创始人,能够把宇宙能量瞬间植入人体医治百病,小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女大师的微信群。热心的邱瀚民很快给小于发来了很多现场治愈患者的小视频。

受害人 于某:当时她给我看的那个视频里面,有个哑巴本来不能说话,后来能说话了,经过她的治疗。我就被这个视频打动了,当时相信她啊,因为(我感觉)她说的很真啊。

在所谓女大师的治疗下植物人也能当场复苏。看到她提供的一个个现场治愈患者的真实案例,久病不愈的小于对此深信不疑。按照约定的时间,小于在微信上缴纳了6000块钱的治疗费后,只身前往上海进行所谓的眼神催眠治疗。

受害人 于某:她把我带到(房间)里面去,里面有两个助手,然后她先是眼睛盯着我看,看了大概三十秒左右,就是说这个催眠的过程,后来她两个助手就把我抬到两个椅子中间,头在一个椅子上,脚在一个椅子上,她站在我肚子上面,大概两三秒的样子,然后她就跳下来了,你有什么感觉吗?这个时候感觉自己的身体比较僵硬。

第一次去上海治疗并没有什么疗效,接着这位所谓女大师告诉小于,他的病是先天性的,要想产生效果,彻底治愈,必须要增加疗程。小于又给她转去了13900块钱,去上海接受了一次特别的单独治疗。

女大师:说,我可以断气,但是绝对不可以放弃。不要动不动叫你喊一下,就放弃放弃,你再这样我就懒得救你了,你就是一个烂人,你要是烂泥扶不上墙,我就不管你了,知道吗?我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经过多次治疗,小于的病情没有丝毫好转,这才意识到是一场骗局。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小于,受骗的患者众多,他们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在这个所谓女大师的背后还有一个成员众多,分工明确的团伙。那么他们是如何行骗的呢?记者发现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诈骗团伙在前期做足了功夫,他们首先将邱瀚民包装成一个具有超强宇宙能量的“大师”,开着法拉利跑车,入住高级酒店,再假冒一些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邱瀚民进行专访,对邱瀚民的超强能力进行吹嘘和无限放大,然后在网络上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还不定期地让这位所谓的大师举办各种讲课活动,雇请一些人充当粉丝进行疯狂的追随,制造轰动效应。

对伪“大师”的包装完成之后,诈骗团伙开始吹嘘伪“大师”的治病疗效,他们会雇请一些人当托进行现场说法,并制作成视频蒙骗公众。

进行包装和铺垫之后,诈骗团伙建立了许多微信群,通过在微信群中散发大量的虚假治疗视频蒙骗患者,以此拉人头做营销。一旦有患者上当,团伙成员便会乘机索要各种治疗费。

这些所谓的听课和催眠治疗费用也高得离谱。在群里面听课是298元,到听课现场去买门票是888元,如果集体催眠的话每人收取2980元,需要单独催眠的,一对一的普通催眠价格是12980元。据了解,全国各地上当受骗的患者有近千人,被骗资金已经超过500万元。许多贫困家庭为了给亲属治病,也相继上当受骗。

“超能大师”疯狂敛财 警方果断出手

近期,随着受骗人数的不断增多,受害人纷纷向警方报案,当地警方开始介入调查。

警方发现,诈骗团伙之所以屡屡得手,主要是看准了患者病急乱投医、急于治病的心理。警方查明,这个名叫邱瀚民的所谓大师真名叫邱翠云,在上海市注册成了一家网络传媒公司。警方随即对其身边关系人展开进一步摸排,并很快锁定了与该案相关的其他犯罪嫌疑人。

江苏省泰州市公安局海陵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 高翔:她们公司总共团伙成员大概有三十多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专案组又获取了一个信息,也就是在5月的29号、30号,该公司,也就是以邱翠云为首的犯罪集团将要在昆山的维景国际大酒店举办对外发布会,也就是所谓的讲课会。

为了将该诈骗团伙成员一网打尽,泰州警方调集160多名警力,对正在昆山某酒店内行骗的团伙成员实施抓捕。

经现场查证核实,警方当场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22名,仅当天现场就发现受害人40多名。

警方还查实,用来给邱瀚民做宣传的治病案例和所谓的中央电视台、凤凰网、腾讯等媒体专访都是专门造的假。

泰州市公安局海陵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 高翔:她这些视频一部分是由她的员工自行拍摄的,散布到网上,另外一部分是花了十几万,通过一些自媒体或者一些小的媒体公司拍摄散布在网上或者微信群里面,为了骗取受害人的信任。

之前诈骗团伙在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吹嘘邱瀚民通过催眠治疗让山东的一名聋哑人开口说话,办案人员前往山东荣成找到了视频中的当事人吕某。

办案人员:你当时怎么想的,觉得有没有效果?

当事人(哑语翻译):没有效果,应当是上当受骗了。

受害人的姐姐说,她们曾经两次前往上海找邱瀚民治病,没想到被邱瀚民利用了,她的妹妹当时并没有开口说话,是邱瀚民身边的人起哄说妹妹开口说话了,并把她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这完全是一场骗局。

自我包装 招摇撞骗迷惑患者

记者了解到,诈骗团伙的头目,能说会道的假大师邱翠云实际上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那么她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具有超能量的大师,让众多人趋之若鹜呢。邱翠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今年45岁的邱翠云来自湖北恩施农村,几年前前往江苏打工,曾经搬过砖、卖过货、做过销售员。辛苦打拼的间歇,颇有上进心的邱翠云频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

在生活上逐步出现起色之后,邱翠云的婚姻却遭遇了不幸,先后经历了三次失败的婚姻。内心多次受伤的她曾为此暗暗发誓,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

犯罪嫌疑人 邱翠云:其实一开始我不是讲催眠的,我一开始就是从几年前被老公抛弃以后,我自己就背着我的小儿子,每天从早上4点钟到晚上11点钟,拼命地工作,赚钱要养活三个儿子。

邱翠云有一个特长就是能说会道,曾经加入过传销组织,为了达到自己快速出人头地的目的,她选择了走极端。从2016年开始,邱翠云开始招摇撞骗,宣称自己能够通过眼神瞬间将宇宙的能量植入人体内部,帮人治病,邱翠云随后开始游走全国各地,四处宣讲推销自己。

随着受骗的人越来越多,邱翠云在社会上物色了30多名闲散人员组成了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诈骗团伙,通过网络宣传自己、迷惑患者,疯狂地敛财。邱翠云为自己的每一场活动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泰州市公安局海陵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 高翔:授课之前她会有灯光、音响,包括背景都设计得很好,同时播放一些视频来迷惑人,在讲课之前,她会给受害者一些心理暗示,同时让她的员工在下面煽风点火,添油加醋,以此来迷惑更多的当事人。

目前邱翠云团伙以涉嫌诈骗被警方抓获。警方提醒,这些所谓的超能量、超能力都是明显有悖自然科学和医学原理的,是精心编织的骗局,患病的病人和家属切不可为了急于治病而掉进了骗子的陷阱。

谢选骏指出:我看了看眼神催眠的大师,发现她的眼神和马恩列斯毛的眼神十分相似!这时候我惊觉,马恩列斯毛原来都是眼神催眠的大师!这只要看看他们的标准像就知道一二了。而且不仅如此——有个亲眼见过毛泽东的文革造反派“上海潘司令”在纽约的时候亲口告诉我:“你不知道毛主席,和照片上的完全不一样,他的眼神很毒的,不像照片上那么柔和,而是一眼就能刺穿人的那一种,让人看了后背发凉!”我当时就大笑说:“你一定是被他催眠了!”他心有余悸地说:“不是不是,那是真的!”



【059、马恩列斯四大狗头到底姓“中”还是姓“西”】


《指基督教遭反华渗透三自爱国会主席:消除洋教烙印》(2019年3月12日 转载新华社)报道:

中国官方「基督教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今日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批评,中国的基督教存在境外渗透、私设聚会点、「爱国爱教」的高质素神职人才缺乏,部份神职人员及信徒法律意识淡薄。他认为,中国的基督教必须坚持中国化,不断消除在中国基督教的「洋教」烙印。

徐晓鸿表示,坚持中国基督教的中国化方向,「是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更是中国教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他指出,基督教领域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境外渗透,私设聚会点, 「爱国爱教」的高质素教牧人才缺乏,部份教牧人员和信徒法律意识淡薄等,如不加以重视,可能产生严重政治后果。他又指,必须认识到,中国教会姓「中」,不姓「西」,西方反华势力妄图继续通过基督教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甚至颠覆中国政权的行为,注定不会得逞,「对于个别打着基督教旗号、参与颠覆国家安全的害群之马,我们坚决拥护国家将他们绳之以法。」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四大狗头作为毛泽东的祖宗,到底姓“中”还是姓“西”?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姓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这些狗头连一句中国的人话都不会说;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姓西——那么中国共产党岂不成为供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洋教狗头的龟奴团体了?



【060、马基雅维利是个城邦里的官迷】


《<论李维〉如何自圆其说——作为彻底目的论者的马基雅维利》(2013-12-08 by企鹅君)说:

作为政治学历史上的一位巨人,马基雅维利自己的政见究竟是什么样的?他到底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的拥护者?这个问题成为了古往今来许多马基雅维利研究者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我想,马基雅维利本人对于此问题可以说不甚关心。借用费耶阿本德的一句话,“什么都行(,只要……?)”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给了世人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形象。他教导君主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毫不隐瞒地大胆地向世人展现权术与阴谋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技巧。这类似于中国先秦法家中的“术”的技巧。那么马基雅维利对于“法”的看法呢?他对于制度和政体的意见如何?许多评论者认为,《君主论》是一本为独裁者和阴谋家准备的教材,但是,出乎读者意料的是,在他先前的,甚至被认为是更代表他本来思想的《论李维》中,他把溢美之词献给了罗马共和国,献给了共和政体。许多人因此认为,共和制才是马基雅维利向往的政体,而《君主论》只是一本谋求地位而向君主进献的作品,甚至,可能是一种反讽。

而我的观点是,关于君主和共和的争论,在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中,如果不是不重要的,至少也不属于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说马基雅维利有对政体的偏好,那也是出于一种目的论的考虑,而并非所谓共和精神和自由民主的卓越。要论证这一观点,我们应当仔细审视被形容为共和政体赞美诗的《论李维》,在字里行间分析马基雅维利的思维脉络和价值取向。

我们注意到马基雅维利在书中的叙述有着明显的前后逻辑不一致(以现代标准),这让人难以判断他“真实的态度”,也让他的作品成为了一座丰富的引用素材库,在民主-独裁的光谱上位居任何一点的后世政治人物,都可以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论述作为自己的后盾。

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矛盾叙述就是民众和其领袖的关系问题。首先,马基雅维利以一种上溯家族先祖的历史意识强调了罗马建城时的共和传统,并热情地赞颂之。但是,很快马基雅维利又开始强调大权独揽的重要性,甚至不知是颇有用心还是忘乎所以地用“君主”来称呼共和国的领袖。这使得我们一再面对诸如“共和国的君主应该怎样控制民众”之类的矛盾表述。但到了第58章,马基雅维利又开始赞扬民众:“民众比君主更聪明、更忠诚”请注意,这是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信条中几乎相抵触的两个维度。

另一个矛盾来自于马基雅维利对自由和极权二元光谱中随心所欲的切换。马基雅维利用大量的篇幅为自由歌唱,并把自由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绝对价值标准贯穿于下文的各种论证中。但是接下来令我们大跌眼镜的则是,他将任意宰制他人生命,钳制舆论和公众意见,乃至实行警察国家的恐怖统治的君主都称为自由的捍卫者,并表扬他们的高尚目的和为后世谋福祉的信念,这实在难以接受。

接下来的一个矛盾相对没有那么令人震惊,是因为我们在《君主论》中早已经见识过了。对于如出一辙的阴谋行径,如暗杀,欺骗,恐吓,以及其他各种诡计,由于某种“目的”不同,马基雅维利可以将它们赞颂为美德或谴责为暴政。

另一个典型例子来自于第10章。对于推翻了共和政体的恺撒,马基雅维利用一种痛惜民主不再的态度控诉:“恺撒如此受人憎恨,与其说是因为他的作恶当受谴责,不如说是他存心作恶。”与但丁截然相反的是,他称颂布鲁图斯,并将其塑造为捍卫民主的最后一位悲剧斗士。但是仅仅过了两段,他就开始赞扬恺撒为明君的典范(和那些堕落的皇帝对比),称整个世界应该对恺撒感恩戴德。作为总结,马基雅维利强调,应当像罗慕路斯那样整饬城邦,或建立王国,而不是如恺撒“摧毁”它。但是从他的说法中,我们实在看不出罗马帝国除了多了推举制这一产生明君的方式外,比王国差在哪里。

现在我们触动到一个精神内核的问题:马基雅维利对柏拉图及其他各种乌托邦构想嗤之以鼻,称其为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海市蜃楼,但他自己却满怀着热忱期望着“千年帝国”的降临。总的来说,没有一个前现代的政治学家不怀着某种意义上的乌托邦理想而能完成一部政治学杰作的。

马基雅维利书中层出不穷的矛盾不能以为《君主论》辩护的同样方法来处理:如果后者是一部献给君主的作品而不得不夹杂谄媚和浮夸,那么前者按其自述应当是一部发自肺腑的作品,理应表述他的真实想法。然而他自己或多或少地表示了使这一切矛盾不成为问题的办法:那就是一种彻底的目的论。即:只要有好的结果,一切手段都是可以的,一切政体也都是可以的。

“什么都行,(只要____)”在这个填空题中填入的内容,按照马基雅维利的思路,可以是“自由”“秩序”“成功”等任何词语,哪怕他们互相矛盾。总的来说,由于彻底的目的论,马基雅维利排除了过程的价值标准。而在《论李维》中,他又表现出一种结果价值观上的惊人弹性。这种弹性到达了这种地步,即恺撒既是自由的毁灭者,又是自由的捍卫者,所以既应当赞扬,又应当憎恨。这非常像传说中罗慕路斯的下场:元老院因为已经没有办法表达对罗慕路斯的赞颂,只有让他成为神,于是杀了他。

不过,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抛开绝对价值和死脑筋的逻辑来说,马基雅维利总体上是明晰的。即,那些以伟大之名留名青史,或者拥有成为不朽者野心的政治家,其行为总是正义的。书中一句话透露出马基雅维利不吐不快的心声:“如果不想把官职授予卑鄙小人或恶棍,那就让更卑鄙、更邪恶,或者更高尚、更完美的人去追求它。”

一个合理的外推是,马基雅维利应该会赞赏奥斯曼帝国的弑亲继承法:每当年老的苏丹逝世后,他的各个儿子们从全国各地领兵向首都飞奔,第一个到达首都并能够通过阴谋、内战、政变等击败其他所有兄弟的人,将成为新一任苏丹,并将不幸的兄弟们全部处死。再夸张一点的推论便是:一切时代通过一切方式上台的君主,以极端马基雅维利视角看,都是有着合法性的——只要他们不被别人赶下去。事实上,马基雅维利对共和制度绝大多数的赞扬与民意、公共福祉等关系甚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君主制可能能产生一两个明君,但共和制却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明君。这种制度的全部长处在于可以稳定地提供高质量的君主。

在自己的思想中构筑完备体系是一回事,而作为政治学作者对读者叙述又是一回事。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马基雅维利秉持了一种对读者的目的论:为了他的目的论的政治理想,和始终让最强者成为君主的愿望,他对读者的任何叙述哪怕有着矛盾和内在问题,只要有助于说服读者向着这一目标努力,都是可取的。当然,这有些走得过远了,将读者视为政治理想的工具未免有些令人不快;但从之后的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却不能说马基雅维利没有取得成功。 

谢选骏指出:上文作者和多数谈论马基雅维利想法的人都忽略了一个事情——马基雅维利是个官迷!因为马基雅维利出身贫寒又想往上爬,求官心切,数易其主,所以下笔常常不能自持。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去体谅马基雅维利的苦衷,自然能够对它的种种离奇说法可以会心一笑,而不会百思不得其解了。

尼科洛·迪贝尔纳多·代·马基雅弗利(意大利语:Niccolò di Bernardo dei Machiavelli,1469年5月3日-1527年6月21日)是义大利的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外交官。他是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被称为近代政治学之父,是政治哲学大师,他所著的《君主论》(又作《君王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其中“政治无道德”的权术思想,被人称为“马基维利主义”。另一著作《李维论》则提及了共和主义理论。他的《战争的艺术》一书,则论了兵役制度、练兵之法、行军、宿营、作战、工程等军事问题,让他也成为著名的西洋军事家。

生涯

马基维利生于义大利佛罗伦萨,父亲曾是一名律师,有两姊一弟。后人对于马基维利的幼年时期所知不多,但他显然受过了相当完整的拉丁文和义大利文教育。

马基维利生时正值乱世,教宗国是最强大的军事势力,富有的义大利城邦一个接著一个的被外国强权如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攻占。当时各大强国之间的合纵连横变化不断,佣兵军团经常在一夕之间便转换阵营,地方政府也常在数周之间建立或瓦解。在1527年罗马市还遭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洗劫,这是12世纪以来罗马第一次被德意志的军队入侵。繁荣的罗马城市如佛罗伦萨和热那亚也在同一年遭到相同命运,虽然马基维利在佛罗伦斯遭到洗劫时便去世了。不过也正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基维利培养出了分析他周遭乃至全世界发生的政治和军事事件的智慧。

在1494年,统治佛罗伦萨长达一甲子的美第奇家族被推翻,接著由反抗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修士萨佛纳罗拉成立共和国,领导长达四年,由于萨佛纳罗拉施政过严,最后被推翻,被以火刑烧死。之后由索德利尼继续统领佛罗伦斯共和国。1498年马基维利出任佛罗伦萨共和国第二国务厅的长官,兼任共和国自由和平十人委员会秘书(Secretary of the Ten on Liberty and Peace),负责外交和国防,经常出使各国,拜见过众多掌权的政治领袖,因而成为佛罗伦萨首席执政官的心腹。他看到佛罗伦萨的雇佣军军纪松弛,极力主张建立本国的国民军。1505年佛罗伦萨通过建立国民军的立法,成立国民军九人指挥委员会,马基维利担任委员会秘书,在1506建立一支小型民兵部队并在征服比萨的战争中,率领军队,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最终在1509年迫使比萨投降佛罗伦萨。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宗陷入矛盾期间,他到处出使游说,力图使其和解,避免将佛罗伦萨拖入战争,并加强武装以图自卫。也是在这段时期马基维利认识了另一位义大利的政治家和军人切萨雷·博吉亚,领略到他在扩展领土上采用的各种策略和统治手段之后,对他相当钦佩。

然而到了1512年8月马基维利前往比萨时,经过一连串复杂的战役和外交角力后,美第奇家族在儒略二世的军队支援下攻陷了佛罗伦萨,共和国随之瓦解。乔凡尼·麦地奇(后当选教皇,为李奥十世)成为佛罗伦萨大公,身为共和国高官的马基维利丧失了一切职务,并在1513年以密谋叛变为罪名遭收入监狱,受到刑求拷打,但最终被释放。此时他已然一贫如洗,于是在距佛罗伦斯城7哩远的圣安德里亚(Sant'Andrea)隐居,开始进行写作,在他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道:

“傍晚时分,我回到家中的书桌旁,在门口我脱掉沾满灰土的农民的衣服,换上我贵族的宫廷服,此刻又回到古老的宫廷,遇见过去见过的人们,他们热情地欢迎我,为我提供单人的食物。我无所拘束和他们交谈,询问他们采取各种政治行动的理由,他们也宽厚地回答我。在这四个小时之中,我没有感到一丝疲倦,忘却所有的烦恼。此时贫穷没有使我沮丧,死亡也没能让我恐惧,我融入了这些大人物的世界里。因为但丁曾经说过:

从学习中产生的知识将永存,

而其他的事不会有结果。

我记下与他们的谈话,编写一本关于君主的小册子,我倾注了我的全部想法,同时也考虑到他们的臣民,讨论君主究竟是什么?都有什么类型的君主?怎样去理解?怎样保持君主的位置?为什么会丢掉王位?对于君主,尤其是新任的君主,如果我有任何新的思路能让你永远高兴,肯定不会让你不高兴,一定会受到欢迎。”

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两部名著《君主论》和《论李维》。

《君主论》是献给洛伦佐二世·德·美第奇的钜著,洛伦佐死后,主教朱理·美第奇统治佛罗伦萨,立志改革政治,征询马基维利意见。1523年朱理当选教皇,为克莱芒七世,重新重用马基维利,让他编写《佛罗伦萨史》。马基维利后将新书献给教皇,获得120金币的赏赐,并起用他为城防委员会书记,加入教皇的军队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作战。

他在《佛罗伦萨史》中描述当时的佛罗伦萨人:

“他们在穿着和日常生活上,比他们的先辈更自由,在其他方面花费更多,花费在休闲、游戏和女人上的时间和金钱更多,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拥有有更好的穿着,有更文雅的谈吐。谁能以最精明的方式伤害他人,谁就是最能干的人。”

1527年,佛罗伦萨恢复共和,马基维利想继续为佛罗伦萨共和国效力,但因为他曾效力于美第奇家族,不被共和国任用,最终郁悒成疾,58岁即离世。

著作

马基维利最知名的著作即是《君主论》,但克里斯汀·高斯(Christian Gauss)在引言中在认为本书并不能使人了解马基维利政治思想的全部,又言“对于马基维利可谓不幸,因为这本书迅速地压倒了其他所有著作,而使他的大名完全依赖在这一本书上。”

在此书中马基维利阐述了一个君主(统治者)应该采用怎样的统治手段才能保住自己的政权。书中人性本恶的部分类似中国荀子、先秦法家思想,尤其在论证“君主应该不择手段达到目的”这一命题时,和韩非子继承申不害提出的“重术”观点不谋而合。马基维利所假设的人性本恶也反映出他认为必须使用残忍权力才能达成实际目标的主张。君王不该对于其臣民抱有完全的信赖和信任。

然而此书中马基维利更加创举的部份在与其对“新君主”(principe nuovo)现象的关注和论述,认为因世袭而来的君主由于人民已经习惯了旧政权,统治困难比新君主要来的少,世袭君主要做的只是小心维持其既有的制度;而新君主为了维持其夺取的土地,建构一套新的而恒久的权力架构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马基维利对此总结,为了稳定政权,君主在公众上必须保持完美的名声,但在私底下则必须采取许多本质邪恶的政治手段。

与其他著作不同的是,《君主论》并没有告诉读者一个理想的君主或王国应该是什么样子。马基维利透过众多例子解释了哪些君主得以成功的取得统治并保持权力,这些例子来自于他在担任佛罗伦斯外交官时对各国政局的观察和对古代历史的研究。他的著作也代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潮,他在书中大量采用来自古代文献的历史例子。

如是不谨慎研读马基维利的论点,读者经常会以为《君主论》一书的中心思想是“为达目的而可以不择手段”——这其实是一种目的论的哲学观点,亦即只要目的正当,所有的邪恶手段也都是正当的。然而这只是对于马基维利的误读,因为马基维利也指出了邪恶手段的一些限制,首先,他指出只有维持稳定和繁荣才是国家可以追求的正当目标,个人为了其利益而不择手段则不是正当的目标,而且也不能正当化邪恶的手段。再者,马基维利并没有完全否定道德的存在,也并非鼓吹完全的自私或堕落。马基维利明白澄清了他的定义,以及采取残忍手段的前提(必须要快速、有效、而且短期)。尽管如此,天主教会仍将《君主论》一书列入禁书名单,后来一些人道主义者如伊拉斯谟也大力批评这本书。

《君主论》一书在政治思想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彻底分割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虽然马基维利也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但君主所应该做的是将善良与邪恶作为一种夺取权力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一个聪明的君主会妥善的平衡善良与邪恶。

实用主义是马基维利在整本著作中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一个君王应该将其作为夺取和维持权力的方针指引。不同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理想的社会”并不是马基维利的目标。事实上,马基维利强调应该在必要时使用残忍的权力或奖赏,以维持统治的现状。虽然许多后人将马基维利的理论曲解为“马基维利主义”,只是一个误传的名称,这一词在当时其实是被用于描述16世纪出现的一些政治著作。由于这种误读,马基维利主义一词因此也在现代经常被用以描述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是极端的政治立场,这实际上也让我们忽略了马基维利著作中其他较为温和的理论。

《君主论》一书是马基维利用以阐述君主治国之道的著作,而《李维论》则是他用以为共和国政体辩护的,集中了他全部共和政治思想的精华,《李维论》也因此而被认为是《君王论》的姊妹篇。

《李维论》中总结了一系列的历史教训,描述了共和国应该如何成立、架构,涵盖了对权力的制衡与分立、政治权力分立的好处、以及共和国比君主国优秀之处。在《李维论》一书中,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初露端倪,对之后法国的卢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民约论》中,卢梭就多次引用了马基维利的著作。

对于马基维利的两本著作的另一种解释是,《君主论》是他为了讨好美第奇家族以取得政治职位才写下的著作,而《李维论》一书才是马基维利真正的政治钜作。

其他的著作

《兵法》 (Dell’arte della guerra) 1519-1520

《关于日耳曼国家的报告》 (Ritratti delle cose dell’Alemagna) 1508-1512

《关于法国的报告》 (Ritratti delle cose di Francia) 1510

《佛罗伦萨史》 (Istorie fiorentine) 1521-1525

剧本

《曼陀罗》 (La Mandragola) 1528

《克丽齐娅》 (Clizia) 1525

《曼达拉哥拉》

诗歌

《十年记》 (Decennali) 1504

《金驴记》 (L'asino) 1517-1518

《歌四章》 (I capitoli)

《狂欢节之歌》(Canti carnascialeschi) 1502-1524

散文

《贝尔法哥》 (Belfagor arcidiavolo) 1518-1527

《玩乐协会章程》 (Capitoli per una compagnia di piacere)

《劝忏悔》 (Esortazione alla penitenza)

《非洲迫害史》 (Libro delle presecutione d' Africa)

《佛罗伦萨人物品格》 (Nature di uomini fiorentini) 1520

《杂谚》 (Sentenze diverse)

《关于语言的对话》 (Discorso o dialogo intorno alla nostra lingua) 1515-1516

《卡斯特鲁乔·卡斯特拉卡尼传》 (Vita di Castruccio Castracani)

谢选骏指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是在五百年多前的佛罗伦萨城邦里形成的,其眼界最多只能达到部分欧洲地区,包括希腊罗马世界和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法国和部分德国,甚至不及中国先秦战国七雄争霸里所产生的韩非。从现在全球化的格局来审视他的观点,绝大部分都是错误的。因此要让它变得有用起来,我们必须尽量回到他的时代和地域,设身处地分辨之,举一反三,才不至于刻舟求剑。



【061、毛左骂的邓贼是邓小平】


网文《中国大学教授转讽毛文章被整肃持续发酵》说:

中国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2017年1月因微博转发讽毛文章而被毛粉围攻、指骂和抗议,随后被当局相继免除省政府参事和政协常委,并被校方勒令停职检查、记过处分和强迫退休的事件,持续引发外界关注。同时,有民众在网上发起联署抗议,两天内得到许多人响应。

在曾任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的邓相超教授近日遭毛粉围攻和当局撤职及强令退休后,包括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北京外国语大学政治传播副教授乔木、原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人权律师张雪忠等自由派人士纷纷发文,对毛粉和当局打压言论自由、大搞文革式围攻批斗的做法进行抗议和谴责。

法学家贺卫方1月7日在微博上为邓相超鸣不平,称“据《高等教育法》,‘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属于校长及所主持办公会议的职权,由党委决定,属越权;邓为民主党派,由中共党委径行处置属越俎代庖;退休处分涉及到邓的教师身份保障,由党委决定,若邓提起法律诉讼,则无从行使诉权”。

贺卫方还表示,转载微博内容是否合理可以讨论,反对者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辩论,举着标语聚集在大学门口,还动手打人,这是标准的寻衅滋事。省政府、省政协及大学的一系列处理举措,迅雷不及掩耳,是否对相关原委认真调查,是否听取当事人解释与意见,遵守相关程序否?“左祸肆虐,如此肆无忌惮,如此畅行无阻,岂非咄咄怪事”。

作为知名专栏作家的乔木1月7日则发表《对围攻邓相超教授和山东官方错误处理的抗议》,强调邓相超对毛泽东的批评,属于个人言论范畴,不是组织和行动。言论就该用言论的方式,进行讨论、说服、批评。不能因为言论和某些人的不一致,就组织围攻、人身揪斗,这和文革时的做法有何区别?或者就像反日游行一样,以爱国的名义,就可以打砸抢吗?

乔木还表示,山东省政府、政协、山东建筑大学,仅因一些人对邓相超的言论不满,就不顾党中央对毛有功有过的客观评价事实、违反彻底否定文革的历次决议,对邓相超进行处分。支持这种文革式的群众斗群众的做法,政治上既不正确,也不符合情理。

原国防大学当代中国编辑室主任、中共党史学者、《红太阳的陨落:千秋功罪毛泽东》的作者辛子陵星期二对美国之音表示,山东省政府、政协和山东建大党委对邓相超的处置极为不妥,给外界造成的观感很坏。

辛子陵:“山东这个地方对毛派,这是一个屈服的表现。也不能把这说成是一个说中国以后就会这样子了,这就是一个整个的动向。我相信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是不赞成这个政策的,因为这种事情一出来,最后谁负责?习近平负责。”

记者:“负面的这种后果、印象,您说是会落在习近平的身上。”

辛子陵:“那当然是,这个事情就是给习近平抹黑。出这个事情就是表示,现在共产党的当权者向毛左屈服了,毛看起来还是跟神一样,不可动的。这绝不是中央的精神、习近平的精神。但是,这个情况在舆论当中,在世界影响当中,是在习近平领导之中他要这么干的,是习近平在向毛派低头、妥协,在支持毛派捣乱,迫害这些人。”

此外,有公民1月7日主要通过微信发起“对围攻邓相超教授和山东官方错误处理一事的抗议书”联署签名。由政法大学博士生、湖北律师焦南凡发起的抗议信表示,邓相超教授仅仅因为行使言论自由,便受到辱骂和围攻,支持者甚至遭遇殴打,而山东当局仅因为毛粉不满邓相超的言论,便相继作出错误的严厉处罚,不仅侵犯了邓相超的合法权利,也发出了社会倒退的强烈信号。

抗议信谴责有关人员的非法行为,呼吁公民关注言论自由和表达权利,要求山东撤销对邓相超教授的各项处分。抗议信到1月9日晚便获得180多位普通公民的响应。不过,联署活动截止星期一晚11点不再更新。

美国之音记者星期二致电联署发起人焦南凡询问联署停止的原因,焦南凡不愿说明是否受到有关部门的压力,只是说是因为时间和精力因素。不过,焦南凡表示,外界响应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

去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当天,61岁的邓相超转发多条讽刺毛泽东的微博,其中一条是:“如果他45年死,中国少战死60万。如果58年死,少饿死3000万,如果66年死,少斗死2000万。直到76年才死,我们才终于有饭吃。他做的唯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死了。”

毛粉在网上对邓相超发起围攻和谩骂,邓相超的新浪微博帐户也被销号。随后,几十人1月4日到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内抗议,手举毛泽东像,拉起“谁反对毛泽东就是人民的敌人”、“打倒邓相超”、“打倒邓贼”等横幅,并呼喊口号。山东独立作家鲁扬等十多人到学校声援邓相超言论自由权,结果至少4人被毛粉殴打。

1月5日,山东省政府宣布解聘邓相超省政府参事职务,省政协6日免去他政协常委,并接受他辞去政协委员。中国官媒7日报道,山东建筑大学党委指邓相超多次在新浪微博中贴发错误言论,“性质恶劣,问题严重,影响很坏”,1月5日决定即日起对他停职检查,依法办理退休手续,停止一切教学活动,不得以山东建大教师身分从事各类社会活动,并处以行政记过处分。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些人的头脑都是不大清楚。因为他们都没有发现——毛左骂的其实是邓小平!也就是说,邓相超之所以中标,不是因为他的“出格言论”,而是因为他正好姓邓!于是,毛左趁机发难,把各种狗屎盆子扣在他老的头上,高呼“打倒邓贼”来指桑骂槐,指相超而骂小平。这和六四屠杀以后,学生们猛力摔破小瓶子来寓意“砸碎邓小平”是一个意思。否则,网络上面恶毒攻击毛泽东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网民不拿别人出气,专门挑上了邓相超?我这样说,绝非附会,大家只要看一看“打倒邓贼”的横幅,就心领神会了。我这样说,不是别出心裁,请琢磨一下读者评论就一目了然了:

1、TRIAL 13分钟前

嘿嘿,这事两说着。邓相超太放肆,撤了他教授,罢了他的官没什么不妥。如果你是他的上司,你也会这么干。明显他的言论和他的教职不符。撤他的职,罢他的官是理应如此。开除公职,不给饭吃就过了。到哪里也得讲人道。 

评价毛伟人还轮不到他出来放肆,其他的小人物也掂掂自己的分量再说。

2、TelYOUtruth 18分钟前

邓祸掌权,中国农民工人被取消一切生存保障陷入廉价劳动力恶性竞争沦为奴工,沦为可以任意驱使的亿万劳动昆虫,不仅如此,中外资本家权贵包括台商港商建立大量血汗工厂,纳粹集中营式工厂残酷压榨,无数杨白劳李白劳的低廉的工资还要被土豪资本家霸占,农民工薪水竟然需要讨!更恶劣的是还被抓起来游街示众公审!中国的反毛的地富反坏右是全球最最贪婪最丧心病狂的人渣!

3、TelYOUtruth 37分钟前

“山东独立作家鲁扬等十多人到学校声援邓相超言论自由权,结果至少4人被毛粉殴打“。这属于言论自由?这属于敌人公开从事颠覆活动,任何人都有权采取任何行动包括用武力制止或消灭其肉体!殴打是对的,应该用乱石砸死!阶级斗争不是你不提你不讲它就不存在了,它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4、TelYOUtruth 47分钟前

反毛的蒋家残匪余孽,在大陆不得人心被人民起来推翻赶跑到台湾岛;在台湾岛内不得台湾民心,又被台湾人民唾弃!这一小撮反毛人渣还在苟延残喘,还在声嘶力竭嚎叫,编造故事反毛,幻想有一天他们能再变天,从新骑在人民头上!台湾应避免和平统一,以便把反毛这类人渣一并消灭!

5、TelYOUtruth 58分钟前

谁反对毛主席就是人民的敌人,就是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敌人,就是全世界工人农民和一切劳动者的敌人!地富反坏右和搞破鞋的贪官污吏小偷等人渣通过反毛向人民反攻倒算,中国的还乡团海外反华的还乡团随时准备返乡清算人民大众!人民大众向伊斯兰学习向印度人学习用乱石将这类人渣砸死!

6、TelYOUtruth 今天 09:44

"邓相超对毛泽东的批评,属于个人言论范畴"? 那就割了它的舌头,剁了它的手,将反毛分子挂牌游街示众,并让民众乱石砸死!反毛的都是人渣,没有例外!

7、zhulin211 今天 09:09

那个老B养的把全国人民折腾苦了,是对它最恰当的评价。

8、fulm 今天 07:44

顶毛的都是人渣,都是反中华民族. 没有例外.

起来,没有人权的国民!起来,全中国受苦的国民!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人权而斗争!不想要、也不需要一个凌驾于头顶的主人,哪怕是你镇压了这个国家. 不想做你的奴仆,哪怕你给予这奴仆所谓的五毛荣耀和富贵荣华. 最可恨那些中共权贵家族, 贪腐了国家财富藏于五湖四海, 让它们的子孙过着帝王般的生活. 把中国共产党打个落花流水,国民们起来,起来!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党,反腐和稳定也只是维护它们地位的借口!中国五千年最推崇的儒学、道学的遗作能看得见的都给共产党烧了、毁了。要自由民主人权,全靠国民自己!是谁养肥了中共权贵家族?是中国劳动的国民!民主、自由、博爱是一切国民们所想,哪能容得俄狗共产邪教寄生虫!最可恨那些如同毒蛇猛兽的中共,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中国!这是最后的斗争,就一定要实现!国民们团结起来到明天,就一定能把中共打个落花流水!

9、BigPPP 今天 07:21

坏人小爬虫哪儿都有,红卫兵里特别多……那个什么校方领导估计跟这里的五分带路党是一路人……一辈子政治正确……

不管在哪国都政治正确, 就是一些势利小人……在中国极左的前红卫兵在美国就是极右种族主义, 要把不同意见的人送监狱集中营遣返……要他们放弃一点自己的利益做人凭良心就是希望母猪能上树……

10、qntyoex 今天 06:16

楼下这个疯狗,发帖不止是舔洋狗屎吧?让中国一脚踹出门的狗已经变态成疯狗了。有种打回中国,推翻gcd啊?没那个能耐,没那个胆量,没种怂蛋就闭上狗嘴吧!

11、nddy 今天 06:04

楼下这个白带游客,发帖不止拿0.5元吧?老B养的是时间公认的“千年伟人”?你在放屁吧!你说的世界,是你们毛粪的世界吧。

12、百代游客 今天 04:32

讨论毛泽东,首先要明白事实:1.毛泽东是现政权的建立者。2.毛泽东是世界公认的“千年伟人”(不是中国评的吧),即全球认可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史以来唯一的伟大民族英雄。那么请问贬低否定毛泽东是不是就是想否定国父和民族英雄的身份,继而是在否定什么?从而明白谁想否定毛泽东了,当然对于毛泽东否定与否是各人的立场,无可厚非。但是只有白痴做事是没目的,否定毛泽东要想得到什么?其实就是否定现政权,否定中华民族。其实我内心世界也否定某外政权及某外族,真的。

13、再逢战国 今天 04:21

请各 位看看《萨达姆之死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话》这篇贴文。 我认为邓小平当初关于六四的一句话今天可以实行“杀它20万, 保二十年和平发展。”邓相超、贺卫方、乔木、张雪忠等这样的人中国有二十万吗?那就都杀了。保中国另一个20年和平发展。想想当初的反右,如果不杀不关那些右派, 中国早就四分五裂。不否认其中许多人系冤枉。 但是, 那也算是为中国的国家前途作出的牺牲吧。

14、镰斧帮 今天 02:17

唉,肿国人啊,刚吃了几天饱饭就又开始惦记“老B养的”,肿国人只配被“老B养的”专政。

15、lizhen 今天 00:01

嗯,看到了不彻底否定文革的后果了!文革的残渣余孽如此地疯狂,试图螳螂挡车,拉历史车轮倒转,势必将被历史车轮碾碎。 嘿嘿!

16、鄙视五毛 2017年01月15日 23:57

“记得几年前,一个台湾住加拿大官员发表了支持统一的言论,不仅被撤职,好像还取消了退休福利。” 不记得有这事,马英九八年两岸关系不错啊。就是现在,台湾不久前有一拨人高喊支持统一,不都在台湾活得好好的吗?听说了谁被撤职了吗?党国教授竟然不能批评一个死人!

17、waifile 2017年01月15日 23:39

>qntyoex 今天 19:01

>楼下走狗的“狗类主流文明”就是拿洋鬼子当祖宗。这是毒害中国的地痞流氓特色,连小学生都懂的基本做人礼仪都做不到。这种没教养的害群之马幼稚行为,在哪个国家都是祸害,是中国人的毒瘤与耻辱,也会令父母亲人和子女觉得羞耻。

18、d@d 2017年01月15日 23:11

这狗汉奸,为什么不杀?!中国为什么易出汉奸,个人认为,除了中国人自身的劣根性,如贪生怕死,苟利求荣和自私缺节操外,一个最大的原因是中国抗战胜利后没有像法,意等欧洲国家及俄罗斯那样对投降法西斯,出卖国家的法奸,意奸,俄奸等进行血腥屠戮,甚至灭族。当时,国共双方从内战需要出发,对那些卖国汉奸采取为我所用,既往不咎的政策,大量汉奸改头换面分别在国共两政府内当官。这真是遗祸无穷,至今使人感受不到当汉奸的耻辱和应付出血腥代价!另外,不少日伪汉奸带着命案血债和大量财富逃到海外,大陆和台湾政府都没有追杀,而且这些汉奸的余孽卖国更胜他们家的老汉奸,不少汉奸崽子还公然发文为他们家的老汉奸开脱,竭尽狗力喷粪诋毁国民党和共产党等爱国先烈,污蔑领袖人物,辱我同族!无中生有捏造和颠倒史实,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美化西狗和日倭,制造国家分裂,造谣和意淫中国政治经济将崩溃倒塌等等。当汉奸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国外汉奸更是繁冉不绝种!当汉奸不杀,不屠,当法奸,意奸和俄奸被人任意屠戮辱尸和灭族!!对比一下你就知道,现在的大陆内外尤其港台,各种汉奸为什么这么多且不以为耻,如:1,大陆贪官携巨款外逃名曰政治避难;2,轮子胡说能转五脏六肺生病不吃药,瞎子拖着超生二胎向美国大爷哭诉还要生更多。这些人渣为欧美收留,都已成为反华工具;3,台毒骗子们追着强奸他们奶奶,妈妈的日本鬼子要求做亲子鉴定认祖归宗;4,港渣英奴辱祖辱华,染红头发捧着美英红毛猪大腿喊亲爹;5,一些没骨头的半吊子文人和那几个臭名昭著的民运尽淫如王丹支流更是为了美金撰文辱华,甚至为台独,藏独,疆恐所收买,操节不如鸡女。凡此种种恶心透顶,使所有华人都为西夷耻笑,我辈真正耻于同类!!所以,中国一定要把这一课补上,对国内外新老汉奸进行追捕和严惩,并在各地烈士园旁建新老汉奸名字耻辱柱,一定要让人们对当汉奸痛恨到骨子里,记住这些新老汉奸西狗的罪恶,中国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清算!!

19、破棉袄 2017年01月15日 22:08

打到邓贼,呵呵。

20、闲汉凡人 2017年01月15日 21:59

当我重新看到文革中大批干部、教授、科学家被武斗迫害至死的照片时候,我不禁陷入沉思:施暴行的一群天真的乳臭剛干的青少年!红卫兵的残忍天生的吗?他们残暴行为是从哪里学来的?人性为何如此残暴?我想起了《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中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能那样温良恭谦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我想起来了亲眼目睹的58年夏夜一场残暴武斗一批所谓“地富反坏右”的斗争会上许多人被打得死去活来……。是谁在我们这代人的幼小的心理种下了仇恨和残暴,一种灭绝人性的残暴!想起当年我有机会翻阅50年代初所谓镇压反革命案卷时,我不能入眠!当时的中国人为何如此灭绝人性的残暴?今天被人权观念改变了我们不堪回首前半生中所见的血肉糊的画面!中国人真正醒了吗?真的站起来了吗?邓相超的被批斗其实回答了这个二个问题。当一群人把另一群人“打倒在地并踩上一只脚”而兴奋不已的时候,它向全人类宣布,中国人还没醒过来,中国人并没有真正地在人格上站起来!

21、闲汉凡人 2017年01月15日 21:45

毛泽东给中华民族灾难是全面的長期的。只说四九年后,1)一场为了金家王朝与联合国部队莫明其妙作战将中国孤立于全世界,象朝鲜那样被全世界所有文明国家制裁了26年,以致于缺衣少食多少年、千万人餓死。2)一场公社化和大跃进搞垮了中国人吃饭的本钱让中国成为全世界最穷的国家。3)一场疯狂的文革不仅使千万人死于非命,更是把人们带入了无情内斗、把人性的罪恶鼓动之极顶、思想彻底搞乱。凭这三条,毛是个历史的罪人!

22、闲汉凡人 2017年01月15日 21:25

30年河东,30年河西,邓相超事件凸显很多人已忘记文革时期的全民匮乏贫困与无休止内斗。甚至也不想承认文革结束后官方定论:文革是“党和国家遭受的浩劫”。有分析认为,这场浩劫是一大污点,严重影响合法性,因此最好将苦难变作怀旧和压制揭伤疤。

23、abc55 2017年01月15日 21:25

Let me propose a scientific method to test the popularity of Mao in China. If 20 Mao-leftists are protesting against prof. Deng in public on street, and 5 anti-Mao rightists are supporting Deng on the same street. But the 5 are beaten by the 20, while the police and the other spectators are looking on, and no single person including the police dares not to help the 5. Then the conclusion is clear that the anti-Mao force is so unpopular even the money-loving government dares not to support it. As a mater of fact,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supporting the anti-Mao force in various ways indirectly and non-officially. As the corruption deepens in the government, the public has become very angr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fraid of being overthrown by the people who still love Mao, so it has lost its legitimacy and logic of continous support for the anti-Mao forc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oesn't do something for nothing. It does every thing to keep its power. If its actions of supporting anti-Mao will make itself lose power, it will not do it.

24、achedanv2 2017年01月15日 20:59

类似山东邓啥相之流早应开除公职,请他们自谋职业。

25、万水千山总是情 2017年01月15日 20:55

臭肉是一面旗帜。

26、老张 2017年01月15日 20:49

这个“打到邓贼”一语双关哪。

27、lny2013 2017年01月15日 20:36

记得几年前,一个台湾住加拿大官员发表了支持统一的言论,不仅被撤职,好像还取消了退休福利。也没看见公知这么鼓噪啊,不是标榜言论自由吗?本人不赞同把邓撤职,可这双重标准甚至多重标准也太明显了吧。

28、阿妞不牛 2017年01月15日 20:29

有一个重大利好:毛不能骂, 但是人们可以正大光明的举起横幅标语上街“打到邓贼”了!明天再开除一个姓江的教授,大家也可以举牌上街“打倒江贼”!后天一个姓习的学者又对毛不敬, 大家照此办理吧。

29、斗邪恶 2017年01月15日 19:58

中国这个民族没治了,邓那句话说错了?现在有网络,为什么不可以把毛的功与过摆出来辩论,为什么要用文革的方法?山东省太丢人,就这点水平,真让我作为一个山东人痛心。

30、abc55 2017年01月15日 19:49

Amazing! Is Mao still so popular in the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denounciation by the money-loving ruling elit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so scared of the power of the will of the people, it has to put down the anti-Mao force immediately.

31、Hi 2017年01月15日 19:23

你和我党谈法律规定,那结果只能是呵呵。最高法的周强刚刚就说了:要敢于向宪法民主、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亮剑。你跟我党法律,那还不跟你亮了剑?

32、qntyoex 2017年01月15日 19:01

楼下走狗的“狗类主流文明”就是拿洋鬼子当祖宗。

33、中国喜剧 2017年01月15日 18:54

中国仍然于人类主流文明无缘。 其实也是活该了,我只是苦了不愿意当屁民的屁民们。 彻底清算老毛以后再不懈努力50年, 中国才能融入人类主流文明。

34、qntyoex 2017年01月15日 18:40

邓某人低估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在他那个狐朋狗友圈里之间私下里泄私愤可能没事。如果在社会上、网络上公开散布“耸人听闻”的诳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35、whoeverhk 2017年01月15日 18:28

邓相超的行为和语言本身也是文革色彩,坚决拿下!

36、七号洞 2017年01月15日 18:25

有人现在想成为毛二世,当然要反毛的人下狠手啦!中国有许多暴民和党棍!

37、TelYOUtruth 2017年01月15日 18:08

应将反毛分子挂牌游街示众,并让民众乱石砸死!反毛的都是人渣,没有例外!

38、TelYOUtruth 2017年01月15日 18:04

中国的邓鲁晓夫或赫鲁小平嘴脸全国人民都清清楚楚!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不可逆转的断子绝孙式的毁灭性颠覆性浩劫将使几代人付出惨重代价!

……

谢选骏指出:看清楚了吗?在中国,由于严控言论,许多人说话都是阴阳怪气的,五光十色的,正话反说的……于是,邓相超真的成了邓小平这个小矮人的替罪羊。



【062、蒙娜丽萨是劳动妇女】


《这幅裸体蒙娜丽莎 很可能是达芬奇真迹》(2019-03-11  联合报)报道:

最近"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艺术专家在周延测试后得出结论,一幅与"蒙娜莉萨"极为相似的裸女炭笔素描"蒙娜瓦讷"(或称裸体蒙娜莉萨),不仅在达文西画室完成,而且很可能是达文西真迹。这幅画先前被认为是达文西学生的作品。

专家发现,这幅画大部分由一名惯用左手的艺术家完成。这能支持达文西是这幅画创作者的理论。

法国北方香提堡孔德博物馆(Conde Museum)收藏这幅炭笔素描,馆长戴尔狄克(Mathieu Deldicque)说,新分析揭露"许多新元素",包括"画中大半地方都有惯用左手者留下的炭笔标记"。达文西是左撇子。

专家还发现,蒙娜瓦讷运用了达文西喜爱的"晕涂法"(sfumato),使颜色过渡显得柔和,所以认定这幅画并非仿作。

戴尔狄克说:"达文西很可能完成这幅画的绝大部分。这幅画水平很高,出自伟大的艺术家。非常可能是油画的预备作品。"

今年六月,孔德博物馆将举办纪念达文西逝世500周年展览,这幅蒙娜瓦讷将是重点展品。专家分析,炭笔素描"裸体蒙娜莉萨"很可能是达文西真迹。

谢选骏指出:我看这位蒙娜丽萨膀大腰圆,很像是个劳动妇女;再想想她肯轻易脱衣让达芬奇这个老头摆布,八成是位从事特种行业的按摩女了。



【063、蒙娜丽莎是同性恋者达芬奇的自画像】


蒙娜丽莎是谁?

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数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以下几种猜测:

1、富商之妻

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蒙娜丽莎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富商弗朗西斯科-吉奥康多的妻子丽莎-格拉尔迪尼。

2、达芬奇母亲

出于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达芬奇没有标明这幅画是为母亲所作。

3、公爵私生女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传奇女子斯福尔扎,她是米兰公爵的私生女,第一任丈夫、情人与第二任丈夫都先后被杀。

4、妓女

那不勒斯的卡罗-维斯教授认为,蒙娜丽莎是一名高级妓女,达芬奇捕捉到了一名职业诱惑者的迷人微笑。

《专家称达芬奇同性恋 蒙娜丽莎是变相自画像》2010年1月26日则报道有人指出达芬奇是同性恋,蒙娜丽莎是他化成女人的自画像。例如美国的施瓦茨利用电脑比较过达芬奇自画像和《蒙罗丽莎》,发现当中有很多类近处。

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专家莉莲-施瓦茨。有一天,她突发奇想,在电脑上将《蒙娜丽莎》与一幅达芬奇本人的自画像重叠到一起,结果,她惊讶地发现:两者的眼睛、发际线和鼻子等轮廓,竟神奇地完全重叠在一起!莉莲随后得出一个惊人结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经过刻意掩饰的自画像!推论一公布,立即在科学界和历史学界引起巨大的争议。

达芬奇为什么要将自己画成一个女性模样?一种解释是,他想用这种方式隐晦地挑战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男性霸权,而蒙娜丽莎是一个“雌雄合体”,这是达芬奇心目中人性最理想的结合方式———男人和女人平等地融合在了一起。从字源上看,古埃及的生殖男神叫Amon,生殖女神叫Lisa,稍微玩一点变体文字游戏的话,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蒙娜丽莎”(MonaLisa)。另一种解释是,达芬奇具有隐秘的同性恋倾向,再加上他酷爱制造谜团,所以,他在《蒙娜丽莎》中将自己绘成了女人形象。不过,也有专家指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母亲。

《蒙娜丽莎的秘密:达芬奇的生母是中国人?!》2016年3月17日说《蒙娜丽莎》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的绘画作品,在卢浮宫里享受着独一无二的“优待”:卢浮宫里的艺术珍品都可以让观众近距离观看,只有《蒙娜丽莎》是被放在玻璃罩里,而且观众不得不被隔离在护栏外面。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人们的狂热,《蒙娜丽莎》前面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簇拥者。

到底是什么让《蒙娜丽莎》如此迷人?达芬奇是一个公证人的私生子,也是他的长子,他的生母是一个地位低微的农妇,她的身份得不到夫家的承认。达·芬奇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姓,他的全名“Li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思是:“芬奇镇梅瑟·皮耶罗之子——莱昂纳多”。达芬奇长得很帅,果然是世界上的帅哥都叫莱昂纳多。

达芬奇不仅是个画家,还是天文学家、机械工程师、物理学家、水利工程师。他留下的绘画作品并不多,这是因为他的精力实在太分散,很难有时间来画画。不过,这并不能影响到他的艺术成就,人们把他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合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最有名的作品当属《蒙娜丽莎》,达芬奇也很爱这幅作品,他至死也没有把这幅画交给定画的人,而是一直随身携带,达芬奇死在了法国,这幅画也被留在了法国。《蒙娜丽莎》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达芬奇发现了人的价值。在文艺复兴之前,中世纪的人们笃信基督教,人们相信神是高高在上的、人是卑微的。因此,怎么画画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表现出来神的威严和人的渺小。例如镶嵌画《查士丁尼皇帝和其随从》,画中的人好像是漂浮在虚空中的符号一样,脸上毫无表情。然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发现了人的价值,《蒙娜丽莎》就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人,有血有肉的人,透过蒙娜丽莎手,似乎可以看到血管里流淌的血液。

还有更神奇的:有人发现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看画中人,都会发现蒙娜丽莎在对着你笑,但是当你看得时间长了,这微笑就会变成略带讥讽的冷笑、有时候又是一种哀怨的苦笑。蒙娜丽莎到底是什么表情,跟看画人的心情又有关系。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也出现在达芬奇其他的画中。

例如《圣安娜与圣母子》,画中三人是祖孙三代的关系,圣安娜是圣母玛利亚的妈妈,圣安娜和圣母都有着这种神秘的微笑,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圣母居然坐在了圣安娜的腿上,以至于看起来是圣安娜和圣母是重叠在一起的。一个叫弗洛伊德的精神病医生用心理学的观点研究了这幅画,他认为达芬奇画的实际上是自己的生母和继母,两个人的形象重叠在一起,就是“母亲”。

《蒙娜丽莎》是如此神奇,以至于引得无数人去研究《蒙娜丽莎》背后的秘密。有人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因为这幅画和达芬奇的一幅红色色粉笔的自画像里的脸部轮廓以及眉毛眼睛的位置居然是一样的!

还有人说《蒙娜丽莎》其实是一个男人,画的是画家的学生兼绯闻“男友”。因为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画过的一个学生肖像居然高度相似。达芬奇确实终生未婚,也有一个喜欢的男学生,不过没人知道达芬奇到底是不是同性恋。沙莱的名字也是达芬奇起的,意思是“小恶魔”……多么暧昧的名字啊。

此外,借助显微镜观察蒙娜丽莎的眼睛,会发现微小字符,绿褐色的右眼球上,画有黑色的“LV”字样,很明显这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姓名首字母。左眼球上的字符尚未辨明,但看起来是字母“CE”,也可能是B或者S。

这些研究都不算什么,最近一个意大利学者语出惊人:蒙娜丽莎其实是达芬奇生母的画像,而且她是个中国人!原因之一是《蒙娜丽莎》的背景像极了中国山水画,而且她的脸长得像中国人。不过说到蒙娜丽莎的背景,值得一提的是蒙娜丽莎两个肩膀后面的风景视线居然不一样!

蒙娜丽莎右肩后面的风景视点明显比左边肩膀的低很多。但是整体看并不明显,难道是画家画错了?观众并不会发现画家的这个小把戏,是因为蒙娜丽莎两边的肩膀也不是一样高的,她呈现四分之三侧面的坐姿,她右肩膀有向上抬的趋势,将后面风景的低视平线向上抬起;蒙娜丽莎左边肩膀是往下放松的样子,后面的高视平线的风景顺着肩膀的线条向下。

谢选骏指出:有研究指出,达芬奇25岁的时候,就差点因为同性恋问题进了监狱,好在他的同性恋伙伴是美第奇家族的亲戚,所以他逃过了牢狱之灾。达芬奇因为同性恋而终身未婚,说明他没有像某些人那样为了掩盖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刻意结婚生子。但同时,他却留着那个时代的佛罗伦萨人罕见的大胡子,也许算是一种同性恋身份的掩护吧。在那个时代,同性恋是一种犯罪活动。正因为这样的压抑,给了达芬奇提供了巨大的创造能力。如果在现在,同性恋合法化以后,肯定许多天才将从世界上消失了,因为社会的压制乃至迫害,常常是天才诞生的催化剂和培养基。而一般人类的通病在于,他们先是压制天才,后来压制不住了又转而崇拜天才,进而把天才客观化,认为这些天才所做的事情就是标准……然后以此来压制新的天才。可悲。



【064、朱元獐兽面兽心的来历】


《朱元璋奇丑无比的怪相到底是谁画出来的》(2018-12-12 新浪)报道:

明太祖朱元璋的长相,在历史上一直广受众多人的争议,从来未有一个人的长相,能像朱元璋一样能够引起如此之大的讨论。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长相也被人为的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样貌:一个是所谓的器宇轩昂的帝王之相、而另一个则是其丑无比、甚至超出人类生理范畴的猪龙之相。

而这两种样貌皆有对应的传世画像和史料记载,并且各自有其观点支持者。到底哪个说法才是真的呢?

一、从遗传学分析

假如朱元璋真的是生的一副奇丑且近似夸张的相貌,那从生物遗传角度来看,他的后代中,照理说应该至少会有一两个出现跟他相似的样貌。

毕竟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这也是生物遗传上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但是反观朱元璋的众多儿子,竟然没有找到一个有一丁点类似他这样的样貌,更不用说他那种下巴似弯月般的凸出,额头隆起大块的凸出,又或者满脸黑痣的五官。

难道他的那些个儿子都是非亲生的吗?这显然不可能。

难道他们个个都是基因变异而且都往着好的方面发展,这也不符合概率学。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们,至少前三代子孙的长相极其类似,跟朱元璋的正常样貌画像一个类型的,都是一副大胡子、丰满脸颊加上壮硕身材的样貌,几乎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所以唯一可以解释这一切的就是朱元璋的长相绝不是那种奇丑的猪龙之像,而是比较符合古典审美的帝王之相。

二、两种不同画像真假探究

既然人们对朱元璋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样貌的观点,那么关于朱元璋的传世画像也相应的分为两种。

帝王之相的画像只有两幅,一张壮年全身坐像,一张老年半身画像。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画作精细,服装考究,虽然呈现出不一样的年纪,但是脸上五官却是一脉相承,甚至连胡子的分布也大体一致,画像的风格也与历代明朝皇帝的画像一致。所以这显然是出自宫廷画师之手,因为如果不是近距离对皇帝进行绘画是不可能画的这么仔细的。

而另一类画像则有八九副之多,并且各个画像长相各不一样,完全不像是在描述同一个人。观看这些画像,他们的服装粗制不堪,穿戴完全没有考究,有的甚至是按照汉唐风格来绘画,共通之处就是都是下巴凸出或者额头凸出,都遵循着“奇骨贯顶”这句相学话语。

很明显这些画作出自不同人之手,并且作画时期也不一样,应该是后世的民间根据所谓的传言和史料记载想象而画出的。因为每个人想象的朱元璋不一样,所以画出来也就各不相同了。这种情况并不奇特,此前不乏有人根据想象画出先前的历代君主之相,只是没有画的像朱元璋这么奇异了。所以如果从画作上分析,似乎第一种长相比较靠谱。

三、史料关于长相的记载

几乎所有关于朱元璋长相的史料记载,都是说他样貌如何“奇伟,异于常人”。

这个说法还算与历朝历代关于开国皇帝的描述大致一样,都是渲染皇帝如何与众不同,也就是天生一副真龙天子相。

但是除了说朱元璋外貌奇伟之外,还有这一个词语“奇骨贯顶”。这跟第二种长相的描述就很接近了,也就是一副弯月形或者是鞋拔子脸,脖子上奇骨隆起直至头顶。

这种描述根本不是人类该有的样貌,仔细一想却是跟我们对龙的样貌描述极相似,也就是说史料都在渲染朱元璋生的一副“龙颜”。

无独有偶,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也被描述成天生额头上有两个凸起的角,不同的是朱元璋头上的“奇骨”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

《明太祖实录》写到朱元璋的“奇骨”是在登基之前的某天做了一个怪梦,睡醒生成的。所以说朱元璋奇特的样貌看来也是跟前人“模仿”得来的。

经过如上的层层分析可得,朱元璋或许生的不俊俏,但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的长相而已,不可能是一个奇特的外星人。

然而几百年来人们却乐见一个长相奇异到离谱的猪龙之像,或许是因为这种被扭曲了的样貌,更符合人们对帝王这种神秘而又威严的人物的崇拜心理。

朱元璋的帝王长相,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百姓根据自己的想象集体创造出来的。

谢选骏指出:上文无知,不懂宫廷画师制造人像有一定格式,就像腌制猪头一样,所以,他们笔下的帝王系列各个神似,好像一个模子里浇灌出来的,可笑的是,甚至连各处搜罗来的性奴嫔妃们也是如此。流风所及,现今的中国各级领导人的照片,也是如此神似,按照等级分门包装的。如此看来,那幅其丑无比甚至超出人类生理范畴的猪龙之相才是朱元璋的本相,故此,朱元璋应被称为朱元獐了。从遗传学分析,朱元獐的兽面,来自其夷狄之杂交混血,所以他对汉人特别凶残,对回民特别宽容,其为非作歹的行径所体现出来的兽心,被人称为猪狗不如,也就顺理成獐了。这就是吴王明太祖朱元獐兽面兽心的来历。



【065、秦始皇以为六国就是六合】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秦始皇扫清六合统一中国》(历史春秋网)报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率秦军灭掉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强国齐,实行全国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侵伐,战争不断。经济遭破坏,生灵遭涂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民众希望统一。随着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各地间经济交流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当时各国间度量衡不统一,货币不统一,关卡林立,捐税繁多,给经济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因此,经济的发展要求统一。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那么,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为什么最后落到了秦国统治者的身上呢?因为秦国有客观上和主观上几方面的有利条件。

客观上讲,秦国自秦孝公时任用商鞅施行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良好基础,并逐步向东扩展。而秦惠王、秦昭王时期,继续扩张,井继续推行军功爵制,按军功颁赐爵位,以爵位赏赐土地和隶农,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军事实力大增。同时,秦国物产丰富,地理条件优越。经过由孝公至庄襄王六代百余年的苦心经营,秦国已占据中国1C3的土地,拥有大片富庶地方,国富兵强。反观东方六国,君主皆庸,政治腐败,经济发展迟慢,军事力量不强,而且六国君王多是苟安一时之辈,缺乏统一中国的胸襟和气魄。而秦王嬴政是一位有远大志向与气概的人物。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去,年仅13岁的儿子嬴政继位为秦王。但当时的国政大权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不韦号称秦王仲父,嬴政许多事情受到吕不韦的限制。随着秦王政年龄的一天天增长,他对吕不韦的专权也愈益不满,于是二者的争权也日益激烈。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举行了加冕典礼,开始亲政,他首先镇压了嫪毐集团的政变,接着以吕不韦与政变有关为借口,罢其相国之职,令其迁蜀,迫使不韦无奈自杀。至此,秦国大权真正掌握在了嬴政手中,这就为他指挥消灭六国的统一战争创造了绝对必要的条件。

秦王政大权独揽之后,就开始实施他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雄伟战略。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客卿,甚至包括从敌营中来的人或曾讥评过自己的人,使秦国一时人才济济,如重用韩国间谍郑国兴修郑国渠,使关中4万多顷盐卤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为秦统一天下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他礼待军事理论家卫缭,并采纳其贿赂各国权臣以破坏六国合纵的建议,军事上受益匪浅。又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法、术、势思想,加强他对政权的统驭能力。听从李斯《谏逐客令》,保持吸收和使用外来客卿的传统,使秦王政身边形成一个智囊团,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秦王嬴政个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秦王政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秦王嬴政开始了他正式的统一中国的战争。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嬴政派大将内史腾率兵攻打韩国,俘虏韩安王,至此,韩国虽已灭亡,但韩国贵族的反抗并没有停止。韩王安被迁于岐山,前226年曾发动叛乱,不久被镇压下去,这才彻底解决了韩的问题。

第二个被灭亡的是赵国。在当时的六国中,赵国是很为强劲的一个。先是有廉颇,后有李牧、庞煖,都是善于用兵的大将,秦国几次兴兵伐赵,都未曾讨得多少便宜。前229年,秦将王翦、杨端和分别率兵向赵进攻。赵将李牧、司马尚坚持抵抗达一年之久。后来赵王宠臣郭开接受秦人贿赂,向赵王诬告李牧、司马尚。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拒绝交出兵权,赵王便派人暗地逮捕李牧并处死,同时杀掉司马尚。李牧一死,秦军如入无人之境,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俘赵王迁。是年十月,秦军进入邯郸,赵亡。

赵亡后,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为王,继续抗秦,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兵败被灭。

灭赵以后,秦兵临易水,威胁燕国。燕国太子丹曾为质于秦,一直想复仇,但因国小势衰,力不敌秦,未能实现。当秦兵压境之际,燕国君臣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燕太子丹决意派勇士荆轲携带燕国督元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人头;作为觐见礼,去刺杀秦王,以挽救燕国。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及宾客送其至易水之上。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表达了为国牺牲义无反顾。至秦后,秦王在朝堂接见荆轲,荆轲上朝觐见,献图,图内藏有匕首;展图,抓起匕首刺向秦王。嬴政环柱逃避,后在臣下的提醒下,才拔出佩剑,将荆轲砍倒,肢解其身。秦王大怒,增兵向燕国大举进攻,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攻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郡。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攻打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魏国在秦的打击下,早已奄奄一息。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率兵包围魏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堤,水淹大梁。三月后城坏,魏王假请降,魏亡。

魏国被灭后,秦国把下一个目标指向楚国,但因楚国地域广阔,实力不弱,故费了一番周折。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楚国内部发生叛乱,楚将项燕将秦叛将昌文君拥立为荆王,秦以镇压荆王为名,举兵攻楚。楚国当时虽败,但实力尚在。当秦破三晋之后,就全力攻楚。秦将李信自恃年少壮勇,在秦王面前夸下海口:以20万兵力即可横扫楚国。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答非60万不可。秦王以王翦怯弱而李信勇,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派李信率20万兵众攻打楚国。李信轻敌惨败,秦军退出楚境。嬴政遭此挫折,即亲赴王翦家,请其率兵出征,倾全国兵力——60万人,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大举伐楚。楚国以全部兵力拒秦,大将项燕战死,楚军大败,楚王负刍被俘。而后,秦军又向江南广大楚地及降服于楚的越地进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国全部覆灭。

五国相继被灭,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齐国。它的相国后胜,长期受贿于秦,既不备战,更不援助其他五国抗秦。齐王建昏庸,听信于相国。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军一到,齐王建拱手请降,齐亡。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的时间内,嬴政就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结束了割据局面,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战国历史至此结束,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谢选骏指出:上文美化“秦始皇统一”,却不知道秦始皇统一的最大受害者就是他自己——他被彻底灭族了,比六国还要悲惨。这都是因为他愚蠢地认为,“六国就是六合”,以为灭了六国就超越了神话传说的三皇五帝了。

网文《秦始皇生前横扫六合,而他死后短短三年,秦国怎么就灭亡了?》(2020-04-23)报道:

首先在秦始皇死后,大秦的军队依旧不弱,甚至说很强。但没能成功压制农民起义军主要原因并不是秦军战力弱。而是因为秦军太少。当时秦军虽然有100万,但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还是明显不够的!

秦朝采取的是郡县制度,当时的秦军被打散到全国各地。但统一六国以后,秦朝的疆土面积实在是太大了。这就导致各郡县分配到的兵力并不多,这也是秦末农民起义难以压制的原因,秦朝甚至没兵去压制。

不仅如此,当时秦军在统一六国之后并没有停下征战的步伐,刚刚统一六国没多久,秦始皇就派赵佗等人去征服岭南地区,直接带走了50万的军队,这些军队在征服岭南以后就停留在了那里,并没有回来参加中原地区的战争。而赵佗更是自立为王成立南越国!在北部,由于匈奴的威胁,当时的秦始皇开始修建北方长城,建立北方防线。当时北方的长城军团有30万的精锐部队,这30万军队可以说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由蒙恬统领,曾多次击垮匈奴,维护了北方边境的安稳。这么算下,中原地区的军队顶多还剩20万左右,将20万分布在全国明显少得可怜。在秦末战争中,长城军团,在王离的带领下,南度黄河平乱,一战就杀死了项梁,包围了齐赵联军。可见战力之强,但在后来由于项羽切断长城军团补给,赵高又在朝中作乱,让长城军队被围困。最后全部战死!

而后期由于兵力不足,秦朝组建了由刑徒组成的骊山军团,这支军团轻轻松松剿灭了陈胜起义军的主力。但这些军队最终也被项羽击败!也就是说,秦朝军队不是不强,而是领导不给力。当年秦始皇突然死亡,一下子让这些军队群龙无首,加上一些夺权的流言蜚语和秦二世的无能,让大秦军队一下子乱了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最终导致失败!

谢选骏指出:秦始皇见识短浅,以为六国就是六合——他并吞了六国就以为征服了天下,妄造万里长城,为以后的“皇帝”建造了一个心理上的鸟笼。还要修建骊山陵墓,加速师就是他了!这个铃木启是不是给他一个人的,而是给整个政权的,就像中山陵和毛泽东纪念堂一样。

《秦王扫六合,秦始皇祖上的功劳巨大,先代君王中没一位昏君败类》(2018-02-27 历史挺好玩)报道: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就是秦朝——车同轨马同轴,统一度量衡。秦王扫六合是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的。秦朝的大一统,虽伴随着战争带给六国人民的伤害,但积极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并与西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文明交相辉映。如果没有喜马拉雅山脉的阻碍,东西方文明能交流一下也是很开脑洞的场景。其实秦始皇能扫六合,一统天下。他祖辈的秦代君王也是功不可没的,秦始皇的一统江山可以说是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近一步。

恶来五世孙 秦非子嬴非 受东周孝王封赏于秦邑,秦国建立。恶来后代不作恶,各个勤劳治国——说起封神演义,商纣王身边助纣为虐的奸臣,其实我们注意到的不多。恶来是飞廉的儿子,是时常给商纣王进献谗言的大奸臣。但是恶来确实勇猛无敌,是一代勇士,后世典韦因为勇武被冠以“古之恶来”的称号。

武王伐纣之时,他被周武王处死。算起来,秦始皇的第35世祖是秦非子嬴非,秦国第一代国君秦非子的五世祖是恶来。秦始皇的前40代祖宗就是恶来。

商纣王身边的宠臣恶来是秦国君王的先祖。哎,英雄不问出身吧。前期这些君王使得秦国稳定发展。

时间到了秦穆公时代,秦穆公带领落后的秦国已经跻身春秋五霸。经过了14代秦国君王的辛勤治理,秦国闷声发大财,已经小有发展。凭借着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人的辅佐,秦穆公灭梁国、芮国、滑国。又协助晋文公夺取晋国国君之位。实现秦晋之好。

晋文公死后,秦国东晋受阻。秦穆公积极发展西方。开辟国土千余里,被周天子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孟子曾说: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其实是虞君的大夫,被晋国灭国后成了奴隶。百里奚被用做秦穆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不料中途逃跑到了楚国又被抓。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很有才能。因为百里奚提出过唇亡齿寒的类似建议,虞国国君不听。导致虢国虞国相继被晋国灭国。秦穆公想要重用百里奚。但是担心楚国抓到百里奚后知道他有大才自己国家任用。就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国人不识货,居然答应了,百里奚举于市由此而来。

百里奚被接回秦国已经七十多岁。秦穆公亲自解开了捆绑百里奚的绳索。百里奚痛哭流涕表示自己是亡国之臣,不值得任用。秦穆公礼贤下士,说到:虞国国君不听先生您的建议才亡了国,与您无关。现在我要和您请教国家大事。百里奚甚是感动,又给秦穆公推荐了自己的朋友蹇叔。二人为秦国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秦穆公也不避讳百里奚曾经奴隶的身份,对他很信任。把很多国家大事都交给了他去办。

秦孝公组织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壮大

商鞅变法,我想都不用多说了吧。从立木为信开始,秦国大变样。从此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后来经典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说过,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了一群野狼。一群嗷嗷叫的野狼。对啊,敌军遇到一支嗷嗷叫的虎狼之师一定会恐惧。恐惧之下的六国渐渐丧失了对秦国的军事优势。二十级军功制度下,敌军战士的人头不是人头,那是暂时放在那里的官位和军功。

一支嗷嗷叫的虎狼之师保证了秦国未来的军事碾压级别力量。加上商鞅对内的改革,人人积极向上,知道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秦国蓬勃发展。

可惜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商鞅在秦孝公死后便被五马分尸而死。果然改革者都没有好下场。

芈月一家三口,从秦惠文王,秦宣太后,秦昭襄王,把秦国带向了空前的繁荣

从秦惠文王杀商鞅,不改商鞅之法的明智之举。到秦宣太后接过秦惠文王嫡长子秦武王留下烂摊子力挽狂澜,再到秦昭襄王把秦国实力提升到空前的高度。这一家子真的是6到飞起的一家子。期间张仪的纵横之术也把六国诸侯耍的团团转。真是秦国大踏步前进的大好时代。

尤其秦昭襄王时代,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倘若将相和,提前统一六国不是梦。二线将军王龁都能把巅峰时期的赵国和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打的坚守不出,节节败退。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厕所翻身的丞相也是秦昭襄王提拔的。说明了秦昭襄王的任人唯贤。范雎又名张禄,被魏齐陷害,险些丧命于魏国,后经过辗转来到秦国,为秦国发展树立了不世之功。

期间有个小插曲,秦武王举鼎被砸死。其实,大伙儿想想看,能够向周天子问鼎的人都是什么人?楚庄王一样的霸王。所以秦武王嬴荡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匹夫,我是不信的。

秦昭襄王之后是秦孝文王,再之后是秦庄襄王(秦庄王),再之后就是秦始皇。秦昭襄王等于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始皇的先代君王为秦国统一六国添砖加瓦。秦始皇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近一步。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秦的野心,不是由于其君主的个性或其国家的传统,而是其“据有西周故地”这一地缘政治基础决定了的!但秦始皇却不懂这一点,以为他能超越西周独吞天下,结果呢?只混了十几年就完蛋了,甚至比不上共产党。



【066、禽兽不如的朱棣父子可以进去迪尼斯世界纪录】


谢选骏指出:话说朱元璋是一头蠢驴,而朱棣则是一条饿狼,这父子一对禽兽不如,不仅开创了有明一代的黑暗政治,而且给有清一代的更为黑暗的政治埋下了伏笔。朱元璋滥杀无辜、殉葬宫女就不说了,朱棣这厮竟然创造一个灭十族的恶例,直接为满鞑子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奠定了基础,一直延续到两次南京大屠杀。禽兽朱棣父子真的可以进去迪尼斯的世界纪录了。

网文《灭十族》这样记载: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

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明成祖彻底绝望了,也横下一条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

十族范围

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儿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妈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第十族是门生。

方孝孺被诛十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之人。

同时,成祖时御史大夫景清,欲于早朝时行刺成祖,被执,搜之得所藏刃,遂被杀,诛九族,株连其乡人,后者史称“瓜蔓抄”。

人物介绍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人。他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时值元末乱世,但浙江宁海地处偏僻,方孝孺在宁海的乡间度过了还算安定的童年时光。方孝孺的父亲是当地名儒,因此,他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后又师从著名的理学家宋濂先生。方孝孺在宋濂门下度过的三年时光,使他终生受益匪浅。方孝孺在洪武和建文两朝都有效忠朝廷的愿望,但是,他在这两朝的际遇截然不同。这既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关,又与两位统治者自身的原因有关。

案件始末

在公元1403年的一场血雨腥风中,明成祖朱棣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地夺取了皇位,如愿当上了皇帝。建文帝不知所终,建文朝的遗臣们面对旧君新主,也都做了不同的选择。有的自杀殉难,有的投身新主,还有一些大臣退隐山林,从此销声匿迹……

朱棣夺位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那些曾经反对他的人进行疯狂的报复,无所不用其极。他对建文朝不肯与自己合作的大臣们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掀起的血雨腥风就像一大片乌云漂浮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不散。建文帝的主要谋士黄子澄和齐泰都被“族诛”。朱棣对抵抗最为坚决的铁铉恨之入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又砍碎他的身体,将其杀死。更令人切齿的是,朱棣还将这些建文忠臣的妻女发往教坊司,充为官妓,任人凌辱。不过,比起一个叫方孝孺的遭遇来,这些忠臣还不是最惨的,方孝孺居然被诛了十族,最为惨烈。

故事还得从朱棣的军师姚广孝讲起。当年朱棣挥师南下的时候,他最依赖的谋士姚广孝送他到郊外,跪地向他请求:“方孝孺是个才学出众的人,当我们取得的时候,他肯定不会降服于您,但请您不要杀他。杀了他,那么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没有了!”朱棣点头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朱棣进入南京城的当天,方孝孺就被捕下狱。朱棣即位时要拟即位诏书,朱棣想到了让方孝孺写,来装点门面。朱棣便召方孝孺上殿草拟即位诏书,然而此事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方孝孺不但没有理会朱棣,反而存心要为建文帝鸣不平。他身穿孝服,在大殿上痛哭不止。朱棣见他这样,就走下宝座,劝他说:“先生不要自己苦自己。我只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方孝孺问:“那成王在哪里?”朱棣回答:“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帝?”朱棣道:“他尚年幼,国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治理。”方孝孺步步紧逼:“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此时朱棣已经很不高兴,但还在忍耐,说:“这是朕的家事。”同时,他命人把笔墨准备好,并对方孝孺说:“诏告天下的即位诏书,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方孝孺挥笔写下了几个大字:“燕王篡位。”写完后,方孝孺就将笔扔到地上,并高声说:“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给你起草诏书的。”朱棣强压怒火:“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让你死,就是你死了,难道你不怕株连九族吗?”方孝孺立刻回敬道:“就是株连十族又能拿我怎么样?”朱棣勃然大怒,将其重新投入大牢。盛怒之下,朱棣要诛灭方孝孺十族。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莫过于诛九族,从没有诛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朱棣可算是开了先河,空前绝后。最为残忍的是,朱棣将逮捕的方氏族人和朋友都一一送到方孝孺的面前杀死,要他看着,折磨他。但是,方孝孺都不为所动。

在当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宝门(今江苏南京中华门)外开始诛方孝孺十族。方孝孺对自己即将被杀,丝毫不感到畏惧。但是,当他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牵连,就要被砍头,深感痛心,泪流满面。方孝孺兄弟三人,感情很好。哥哥方孝闻早在方孝孺任职汉中府的时候,就已病逝。方孝孺闻听丧讯,悲伤了很久。而今,弟弟又遭此劫难,方孝孺内心的伤痛无法言说。他的弟弟孝友却丝毫没有责怪他,反而在死前劝慰其兄。史载,诛方孝孺十族,死者达八百多人,行刑七日方止。临到最后杀方孝孺时,方孝孺谩骂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割裂至两耳,并割下舌头,随后处以凌迟之刑……

正史记载

明朝官方纪录《明熹宗实录》卷22:“己亥,诏恤先臣方孝孺遗胤。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其幼子德宗,幸宁海,谪尉魏泽匿之,密托诸生余学夔负入松江岛屿,以织网自给。华亭俞允妻以养女,因冐余姓,遂延一线。至是其十世孙方忠奕以贡来京,伏阙上书得旨。方孝孺忠节持著,既有遗胤,准与练子宁一体恤录。”

辨析

《明史·方孝孺列传》只是说他被凌迟磔杀,并未记载被灭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但明崇祯《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明末乡贤大家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献都记载他被灭了十族。另外,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也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而且还记载了当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自朱棣继位始至崇祯年间止约有200余年。

谢选骏指出:二百年才得昭雪,禽兽不如的朱棣明成祖可以再度进去迪尼斯世界纪录了。



【067、丘吉尔是个纳粹分子】


《丘吉尔也没幸免 雕像被毁 他是种族主义者吗?》(法广 2020-06-08)报道:

丘吉尔雕像遭反种族主义者损毁,约翰逊谴责破坏者背叛示威人群初衷。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6月8日谴责对公共建筑雕像进行损毁的人群,认为他们背离了反种族歧视,反警察暴力执法游行者的初衷。

就在布里斯托尔市的一座靠贩卖黑奴贸易发家致富,以慈善家身份给市政发展做出贡献的贩奴者雕像被愤怒的人群推倒之际,英国议会广场上的一座丘吉尔的雕像也没能幸免。示威者们高呼:丘吉尔是种族主义者!在示威者的压力之下,芬斯伯里公园的一家咖啡厅甚至不得不从墙上去除了丘吉尔的一幅画像。

事实上,温斯顿-丘吉尔的光辉形象主要来源于反纳粹。但历史上,根据多份不同出处,近期被英法媒体广泛引用的记载,他对其他民族的评价的确在如今无法不被打上种族歧视的标签。丘吉尔在作为英国战争国务秘书期间,对刚刚从奥斯曼手里抽身的伊拉克,尤其是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使用毒气。他曾表示:“强烈支持对‘不开化的部落’使用毒气”。事后接到巴格达方面有关战争残酷一面的报告,丘吉尔十分震惊,他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英国军队会故意朝躲进湖里的女人和孩子开枪”,不明白为什么“涉事的军官没有被起诉上军事法庭”,并拒绝再看此类报告。丘吉尔想在伊拉克看到结果,但他并不想知道,获得这一结果,当地民众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另外有关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之间的关系,丘吉尔也曾经说出放到如今令人难以接受的话。他曾经表示,“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但也深信,“西方最糟糕的灾难是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而这一运动的顶层,除了列宁之外,主要受到国际犹太人和无信仰者的领导”。

1943年,当印度人希望以独立为条件,来帮助英国人奔赴战场之际,丘吉尔曾经谴责印度人,称自己“憎恶印度人,这是一群动物一般的人,有着动物一般的宗教”。丘吉尔讽刺印度希望独立的呼声,揶揄道:“印度如何独立?就凭借几只猕猴的呼吁吗”?又因为喂饱英国士兵与民众的需求盖过了对印度人的关注,丘吉尔拒绝援助印度,他评价称,“印度人就像兔子一样生活,没必要援助他们”。这场大饥荒导致3百万名印度人死亡。

有关中国,丘吉尔也有过不少评论。他在二十世纪初曾经表示,“英国需要掌控中国人,当文明国家变得更加强大的时候,也需要更加无情,总有一天,世界将不再接受那些随时威胁文明国家的野蛮大国”。他表示,自己“支持分割中国,雅利安人阵营必须胜利”。罗斯福曾经评价丘吉尔认为,“丘吉尔在中国问题上有至少40年的认知迟缓”,认为这十分危险。罗斯福本人认为,“中国将在四五十年之后成为非常重要的军事大国”。

谢选骏指出:丘吉尔确是种族主义者,而且他那个时代的英国托人和欧洲人大部分都是“种族主义者”——宣扬“雅利安人优秀论”是纳粹分子的特点,丘吉尔宣扬“雅利安人优秀论”,显然还是个纳粹分子——虽然他是英国人,不是德国人。正因为丘吉尔是英国人不是德国人,为了争权夺利他才和德国的纳粹杠上了。丘吉尔是英国的纳粹分子。后来只是由纳粹战败了,才让欧洲人堕入了地狱。“白左”从此登堂入室,政治正确主义席卷了全球。



【068、丘吉尔首相是中国偷渡者的先行者】


共产党中国哀鸣,为何英国屡屡发生偷渡者大宗死亡的惨剧?他们不懂,这是由丘吉尔种下的孽缘。要不是英国人自己率先偷渡,英国也不会如此热门,这是其一。其二呢,如果不是英国驱逐难民出境有效,这些人也不会死去!

《英媒:亡命集装箱曾辗转加莱敦刻尔克等“偷渡地”》(BBC 2019年10月26日 转载法广RFI)报道:

发现39名中国人死在运往英国集装箱两天之后,英国第二大报《每日邮报》披露说,这辆集装箱货柜前往比利时泽布吕赫(Zeebrugge)港口之前,曾辗转法国西北部加莱和敦刻尔克等地。这些地方都是偷渡英国的中转城市。除司机之外,警方又拘捕了其他三名嫌犯。

《每日邮报》披露说,维持在零下-25°C的冷藏货柜的GPS跟踪系统显示,货柜曾在法国敦刻尔克和加莱停留过,此后就走上了泰晤士河畔的埃塞克斯郡(Essex)普福里特港(Port of Purfleet)的不归之路。

10月25日,英国警方开始核实11名遇难者的身份。法新社报道说,遇难者中很可能有越南人。现年26岁的女子名叫Pham Thi Tra My,她在周三给妈妈发的短信中写道:“对不起妈妈,我的出国之路没有成功。妈妈,我非常爱你和爸爸!我快冻死了,我无法呼吸。”此后,她的家人再也没有收到她的信息。越南驻英国大使馆的发言人证实,埃塞克斯警方已与其家人取得联系。

河内“人权空间”(Human Rights Space )组织的Hoa Nghiem在推特上发布了这名女子的照片,请求提供信息。“Pham Thi Tra My的家人一直在寻求帮助。他们告诉我,还有两个家庭寻求类似援助,以找到亲戚或家人的下落,因为这些人自10月23日以来也失去了联系。”自货柜司机被拘后,警方又抓捕了三人。三人中两人来自英国北部的沃灵顿(Warrington);另一名是48岁的北爱尔兰人,他是在伦敦斯坦斯特德机场被捕的,英国报刊称,他很可能是人贩子。

谢选骏指出:“亡命集装箱曾辗转加莱敦刻尔克等‘偷渡地’”——走的是和1940年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样的路线!丘吉尔首相还自命不凡呢,其实他完全是靠这一“偷渡”苟延残喘、“获得胜利”的!这里凸显了历史的可笑之处——类似于“昨夜因看蜀志”。既然丘吉尔可以通过偷渡赢得了对于德国的胜利,共产党也就学习他通过偷渡赢得对于欧美的胜利。

《英国卡车现39具中国籍遗体 卡车来路不明路线诡异》(2019-10-24 外事儿举报)报道:

(原标题:英国一卡车惊现39具遗体,英媒称遗体均为中国籍)

英警方称39具尸体系来自中国,2000年58名中国人曾死于英卡车内!

当地时间23日,在英格兰东南部埃塞克斯郡,警方在一个工业园区内的一辆集装箱货车里发现39具遗体,其中包括一名未成年人。BBC、天空新闻网等多家外媒报道,卡车内39具遗体均为中国护照持有者。据领事之声微博消息,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工作人员正驱车赶赴现场核实有关情况。

2000年,在英国多佛港,一辆货柜卡车车厢里曾发现58名中国偷渡客的遗体。2019年,英国卡车现39具中国户籍的遗体,卡车来路不明路线诡异!

经警方初步调查,藏有39具遗体的货车来自保加利亚,货车司机为25岁的北爱尔兰男子罗宾逊(Mo Robinson),目前已因涉嫌谋杀被拘留。《卫报》称,这是英国20年来最严重的大规模谋杀案。警方已经立案侦查,并且怀疑是有组织的犯罪网络作案。

埃塞克斯警察局副局长皮帕·米尔斯(Pippa Mills)表示,这可能会是漫长的一次调查,涉事卡车是个“复杂的犯罪现场”。《纽约时报》指出,这不是欧洲首次发现一卡车的遗体,这起案件看起来具有人口贩卖的所有特征。欧洲各地近年来出现了大量受害者,他们背井离乡,迫切渴望开启新生活,却在往往通过卡车偷渡时丧命。外界纷纷猜测此案与偷渡移民有关,多家英媒披露,走私团伙偷渡非法移民事件在英国屡见不鲜,货运卡车成为“生死速递”的载体。

卡车来路不明、路线诡异!10月23日凌晨1时40分左右,埃塞克斯郡警方接到报警赶往当地一个工业园区,发现了藏有遗体的货运卡车。警方表示,他们起初认为在保加利亚注册的卡车是在10月19日通过威尔士的霍利黑德港进入英国的。但随后证实,只有卡车车头走了这个路线,发现遗体的集装箱实际上来自比利时的泽布吕赫港。23日凌晨,卡车司机与载着集装箱的挂车在埃塞克斯郡接头,完成了最后一站的运输。也就是说,涉事卡车的车头和集装箱分头行动,案件涉及英国、保加利亚、比利时3个国家,给警方破案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卫报》报道称,涉事集装箱是一个冷冻柜,不仅密不透风,而且箱内温度最低可降至零下25摄氏度,箱内的39人可能是被冻死的。保加利亚外交部23日当天回应,涉事卡车是在保加利亚瓦尔纳港注册的,所属公司的法人为一名爱尔兰公民。这辆卡车在2017年离境后再也没有返回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方面认为“遇难者极不可能是保加利亚公民。”

北爱尔兰和爱尔兰警方均表示,将协助埃塞克斯郡警方的调查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据BBC,货运交通行业组织(FTA)人士指出,无论是从保加利亚还是比利时出发,卡车的行车路线都有违常规,很有可能是为了规避严格安检而绕路。由此猜测,集装箱里的39人可能是为了偷渡进入英国,但目前仍然需要更多证据证实这一猜想。

英国首相约翰逊在推特对此事表示哀悼:“我对埃塞克斯发生的悲惨事件感到震惊……我与所有失去生命的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同在。”[谢选骏指出:他只字不提这是丘吉尔首相开辟的偷渡路线!]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推文对这一事件表示震惊和难过。他对遇难者亲属表示最深切的慰问,并强调必须迅速将肇事者绳之以法。[谢选骏指出:他忘记了这是联合国创始者开辟的历史前进的方向!]

走私团伙的黑暗交易——在卡车藏尸事件曝光后,BBC纪录片频道发布了一段视频,一位名为Ahmad al-Rashid的男子。面对镜头讲述自己2015年如何通过藏在卡车车厢,一路颠簸,历经55天从叙利亚到达英国境内。

英国《太阳报》报道称,一些犯罪团伙心狠手辣、作案娴熟,他们现在的生意从走私毒品变成了偷渡移民。近年来,偷渡移民至英国的市场需求激增,联合国打击人口贩卖和移民偷渡的部门指出,这一产业每年的盈利总额超过50亿英镑,而且还在持续上涨。

走私团伙向每个非法移民收取少则数千多则上万英镑的费用,将他们从其他国家港口偷渡至英国,有些移民乘坐橡皮艇,有些则藏匿在集装箱中,运输过程极其危险,稍有不慎则丧命途中。

消息人士称,这些走私团伙非常狠毒,如果有移民因个人原因拖慢了团队行进的速度,那么很可能直接被杀死。

一个名为"untouchable"的走私团伙以“开启新生活”的虚幻宣传吸引移民,并提供所谓的定制服务,可让移民选择抵达的具体地点。

英国几位刑侦专家和退役警员向《太阳报》透露,移民偷渡到英国境内的事件愈加频繁,走私团伙往往会用枪支威胁卡车司机,将移民强行塞入卡车货箱,运入英国境内。之所以选择卡车,是因为移民可以和家畜一起运输,难以被发现。

而负责偷渡移民的卡车司机需要非常谨慎地选择路线,避免严格道路检查,顺利达到指定地点后,可向每位偷渡移民收取约2000英镑的费用。

英国刑侦专家呼吁展开国际合作,合力打击移民偷渡。

谢选骏指出:“路线诡异”正是典型的“敦刻尔克的风格”!以前偷渡的是军队的奴隶,现在偷渡的是企业的奴隶!“英国刑侦专家呼吁展开国际合作,合力打击移民偷渡。”——太太你太可笑了!丘吉尔首相是中国偷渡者的先行者,现在大军偷渡成功的首相所顺产生下的孙子重孙子却要打击移民偷渡?老师要打击学生,可能成功吗?要知道,丘吉尔大师和他的女王陛下,是中国偷渡者的先行者!难怪英国举国上下会悼念遇难的偷渡者,却不给难民敞开大门——好一个虚伪的蕞尔岛民国家。要不是英国人把难民驱逐出境,这些人也不会死去!

附录《剔银灯·昨夜因看蜀志》赏析

●剔银灯·与欧陽公席上分题/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老成玌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鉴赏]俗人评说:范仲淹的这首词写的是对历史的评价、对人生的看法,是为词之别调。然而,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词为“小道”、“末技”的世俗之见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本篇的风格必然是戏谑的。

上片大意是,昨天夜里读《三志》,不禁笑话起曹操、孙权、刘备来。他们用尽权谋机巧,不过是枉费心力,只闹了个天下鼎足三分的局面。与其像这样瞎折腾,还不如什么也别干,索性和刘伶一块儿喝他个醺醺大醉呢。下片则化用了白居易《狂歌词》的诗意,人生一世,总没有活到一百岁的。小的时候不懂事,老了又衰弱不堪。只有中间一点点青年时代最可宝贵,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呢!就算作到了一品大官、百万富翁,难辞白发老年将至的命运!全篇纯用口语写成,笔调很诙谐,似乎是赤裸裸宣扬消极无为的历史观、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和一派颓废情绪;实际上它是词人因政治改革徒劳无功而极度苦闷之心境的一个雪泥鸿爪式的记录。胸中块垒难去,故须用酒浇之。愤激之际,酒酣耳热,对老友发牢騷、说醉话,颇有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难言况味。

谢选骏指出:俗人胡评,卖文为生。范仲淹小人也,盖言不由衷也。他如果说的是真话,又怎会当个宰相呢?须知宰相宰相,不宰不像;饭桶宰相比他嘲笑的君王还要小人相。这一双重人格,源自其双重身世——范仲淹两岁,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改嫁到一个朱姓人家了。



【069、日皇的祖先原是恶鬼】


《日皇德仁将登基 弟弟文仁质疑典礼违反政教分离》(2019-10-20 联合报)报道:

日皇德仁登基仪式"即位礼正殿之仪"定22日举行,下月还将举行一位日皇任内仅一次的"大尝祭",日皇将以新收割的谷物祭祀祖先与天神,部分人士批评,这两项都是宗教仪式,以公帑支应违反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就连德仁的弟弟文仁亲王也曾质疑这一点。

日本新教教会之一"联合基督教会"今年稍早发表声明说,"大尝祭只不过是日本神道教的典礼",政府为此编列预算"违反政教分离的原则,并侵害信仰自由"。

从去年起,共有300个原告向日本法院提起诉讼,反对这两项仪式花用公帑,原告从佛教僧侣到大学教授都有,其中一名原告说,两项活动的规模和支出庞大,而且媒体相当关注,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政府拨款给这些宗教活动,意味日皇是日本宗教与文化的象征,政府正在推广国教"。

法新社报导,这些批评声浪的背后,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支持者:德仁的弟弟文仁亲王。去年11月文仁还未成为皇储时,曾公开质疑这些典礼使用公帑是否合适,他说,尤其大尝祭"在相当程度上是宗教活动"。

1989年日皇裕仁过世、明仁登基时,也有人向法院提告,主张相关仪式不应用公款支应,不过最高法院最终认定,仪式属"社会传统"而非宗教活动。

目前相关讼案的胜诉机会并不大,有的庭审更被排在大尝祭过后才举行。日本皇室在民间的支持度很高,因此这些讼案在日本社会并未引起多大回响。

谢选骏指出:联合报说,“日皇将以新收割的谷物祭祀祖先与天神”,这是错误的。因为按照日本神话,日皇的祖先就是天照大神。当然,从基督教的观点,天照大神就是一个恶鬼。难怪日本政府会镇压基督教,杀害了数十万日本基督徒。

《配合日皇即位仪式 日本将对55万罪犯实施恩赦》(2019年10月18日 早报)报道:

日本天皇德仁将于10月22日举行“即位礼正殿之仪”。为配合即位大典,日政府18日宣布对约55万罪犯实施恩赦,是日本时隔26年再度恩赦。日本政府宣布,为配合日皇德仁22日的即位仪式,当局将对约55万罪犯实施恩赦。这是日本时隔26年再度恩赦,也是进入令和年代第一次。

日经新闻网报道,日本政府在10月18日的内阁会议上,敲定了在天皇宣布即位的10月22日“即位礼正殿之仪”之际的政令恩赦。据报道,可获恩赦的对象是因交通违法等而受到罚款、缴纳三年以上的约55万人。被判有期徒刑(包括重大犯罪在内)和监禁的人除外,恩赦的种类也仅为恢复此前受到限制的资格。此外,还将实施根据申请个别加以审查的特别基准恩赦。

日本法务省的数据显示,在本次获得恩赦的约55万人中,其中八成为违反《道路交通法》等交通法令,违反《公职选举法》的约为430人。日本放送协会报道,所谓恩赦指的是不经由审判程序而让有罪判决失效,或是回复过去暂时丧失的资格,例如医师、护士等国家资格及公民权。法务省表示,恩赦的意义在于鼓励曾受有罪判决之人改过向善,以收减少再犯之效,对维持一个没有犯罪的安全社会来说,能发挥重要功能。

日本的恩赦法源是基于宪法第7条及第73条,经由内阁决定及天皇承认,在1947年施行的恩赦法中明定“政令恩赦”与“个别恩赦”两大类。

谢选骏指出:由于日皇的祖先原是恶鬼,所以中国民间会把崇拜神道教的日本人叫做“鬼子”——连前面的国别称谓都省略了。至于眼下,55万名副其实的鬼子即将倾巢而出、流毒列岛甚至流窜全球了。



【070、瑞典女王是个虐待狂】


网文《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第四节 最后的日子》说那笛卡尔与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故事:

在笛卡尔的一生中,有两个女人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波希米亚的伊丽莎白公主,而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对笛卡尔的崇拜却葬送了他。这是任何理智都无法预见的,因为严寒的北欧不是温暖的西欧。

问:笛卡尔最终去了瑞典并死在那里。这段历史很离奇,请你给听友们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最后的经历,好吗?

答:好。不过要讲笛卡尔的结局,需要给听友们先介绍一下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这也是位不得了的女人,她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女儿。这位古斯塔夫二世是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最杰出的军事家,可以说是战无不胜。可惜,在吕岑战役中中流弹身亡。克里斯蒂娜是他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她登基时年仅六岁。十八岁亲政,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统治瑞典。这个风格就是雅典风格,也就是崇尚艺术、哲学,尊重哲人、诗人。

她的理想是把斯德歌尔摩建成北方的雅典。这位女王有超常的语言天赋,她通晓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等,她对宗教、哲学、历史极感兴趣,而且修养深厚。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很少在服饰化妆方面花费时间,总是穿一身男人的衣服,而且马术精湛,枪法极佳。她更独特之处在于厌恶婚姻,声称自己对女性该做的那些事儿都极为讨厌。她是天主教徒,却统治一个新教国家,但是当路易十四取消南特敕令、迫害新教徒时,她又给路易十四写信表示抗议。

1654年她突然宣布退位,有人猜测她是为了公开她的天主教信仰,并全力钻研她热爱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想和文化。我想她是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内心追求自由,所以她会去抗议路易十四迫害新教徒,虽然她本人并不是新教徒,她只是对迫害他人的信仰自由感到不满。

问:难怪她对笛卡尔的思想有这么浓厚的兴趣,非要把这位老哲学家拢在身边。

答:是的。女王博览群书,她读了几乎所有的笛卡尔的著作,她常常和法国驻瑞典大使皮埃尔·夏努讨论笛卡尔哲学,而这个夏努是笛卡尔的熟人。据说克里斯蒂娜女王在一次探寻金属矿藏的旅途中,骑在马上读笛卡尔的《方法导论》,而这位夏努则打定主意要献给女王一件宝物,一件无比珍贵的礼物,来巩固法国与瑞典的关系。他想好的这件礼物就是伟大的笛卡尔。他这算是琢磨透了女王的心思,金银珠宝女王有的是,而笛卡尔却是举世无双。

一开始夏努把他和女王讨论笛卡尔哲学时的问题,写信向笛卡尔请教,笛卡尔每次都回信详细解释说明。再往后,女王就开始直接向笛卡尔提问题,她想知道如何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她问笛卡尔:“请告诉我一个优秀的统治者所应该具有的特质是什么?”,笛卡尔给女王回了一封长信,他讲述了斯多葛学派的理想,也阐述了伊壁鸠鲁等哲学家的观点。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举出耶稣基督为样板,他说:“统治者所有的优良特质,皆以上帝的特质为榜样,并设法去接近上帝的心意”。女王同意笛卡尔的观点。她退位后居住到罗马就是为了显示她虔诚的信仰,并接近她所热爱的文化。

问:后来女王似乎不满足仅仅与笛卡尔通信,她希望直接就当笛卡尔的学生,让笛卡尔给她亲自讲课。

答:确实如此,女王发现信件已不能满足她的求知欲,她希望笛卡尔能当她的私人教师。她通过夏努力邀笛卡尔来瑞典,她想让笛卡尔成为瑞典宫廷中的一员。笛卡尔这下子为难了,他很不愿意离开舒适自由的荷兰,去一个冰天雪地的陌生的北方之国。

但女王反复地邀请他,夏努又从中极力撮合,笛卡尔勉强同意去任女王的宫廷教师。1649年8月,女王竟然派出瑞典皇家舰队去荷兰迎接笛卡尔。这下子笛卡尔是非去不可了。不幸的是,女王对笛卡尔的尊崇,却冒犯了宫廷中的那群庸才。这些人不过是些只会寻章择句的书呆子,他们怎么能和伟大的笛卡尔相比?但笛卡尔不知道他这是羊入狼群。还有一点很困难的是,当笛卡尔开始给女王上课时,发现女王的习惯是清晨五点就起床读书,她又要求每天第一个见到的人是笛卡尔。

而笛卡尔却习惯于夜间思考,早晨起得很晚,这个习惯与女王的作息时间完全不合拍,但笛卡尔出于礼貌并没有向女王提及,所以你想想,在凛冽的寒冬,他要清晨五点就起身给女王上课,上课的地点是女王的图书馆,而这里却没有取暖设备,这对已经不年轻的笛卡尔可是件要命的事儿啊。

问:所以他在瑞典很快就病倒了,应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

答:笛卡尔在离开荷兰前往瑞典时,似乎预感到他的归宿。他和朋友告别不像是暂时分手,倒像是永别。更何况伊丽莎白公主本来就坚决反对他去,可他又想让女王帮助改善伊丽莎白公主的处境,可这女王对笛卡尔又是无比热爱,他似乎陷入了一种三角关系。这可以从他给伊丽莎白公主的信中看出来,信中说:“克里斯蒂娜女王很快就问我,是否有您的消息,我立即告诉她,我是多么思念您。女王意志坚定,我一点不担心她会嫉妒。同时我也肯定当我坦率地告诉您,我对女王的感觉时,您也一定不会生嫉妒心”。

就这样,笛卡尔克服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开始给女王上课。女王也实在是个好学生,每天清晨听完笛卡尔的课,她还要花几个小时继续研读,甚至在外出狩猎时都带着书,她向笛卡尔请教的范围很广,除了哲学,还有文学、宗教、政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比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克里斯蒂娜女王要刻苦谦逊得多。但生活的不适应终让笛卡尔病倒,从他的病症看,很可能是严寒着凉引起肺部疾病导致死亡。有传记作者说,笛卡尔是被那些妒忌他的小人毒死的,但其实没有证据。

女王对笛卡尔的死是伤心欲绝,她要给这位“我杰出的导师”修一座宏伟的陵墓,把他和历代瑞典国王葬在一起,但是夏努反对这样做,几年后笛卡尔终于迁葬回法国。法国大革命时,曾有决议要把笛卡尔葬入先贤祠,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提议不了了之。现在他安息在圣日耳曼草地教堂中,我曾去那里凭吊过他。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会时常有得益于这位伟大哲人之处,我们应该永远深深地感谢他。

谢选骏指出:尽管上文用一种“媚雅”的笔触文过饰非,依然无法掩盖那位叶公好龙的瑞典女王其实是一位虐待狂,她用权力来霸占思想,把笛卡尔活活玩死了——她所得到的结果,不过是一具思想家的冰凉尸体。瑞典女王的所作所为,与那些绑架少女之后囚禁在地下室“爱戴到死”的匪徒,其实别无二致。至于笛卡尔,我想说的是,他比瑞典王宫里的那些庸才更加可悲可叹,因为那些鼠辈除了依附权力之外一无所能,而笛卡尔要是不这样死于非命,也许还能做些更加有益的事情。

值得记取的是,上述故事并未结束,至今仍在“诺贝尔奖”现象上不断重演——瑞典女王虽死,诺贝尔奖还在继续勾引现今的笛卡尔们前赴后继奔赴圆梦“斯德哥尔摩情结”。因此,笛卡尔事件昭示我们:即使西方思想,也不能免疫于权力的腐蚀和毒害。尤其像笛卡尔这样常以上帝的名义规劝他人的,似乎没有记得圣经上的一句话:“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



【071、莎士比亚凭借英美的霸权红火了200年】


《莎士比亚凭什么能火400年?》(2020-04-27 三联生活周刊)报道:

莎翁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这样激情表白莎士比亚。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相信500位牛顿的灵魂可以构成一位莎士比亚。”

丘吉尔作为一名冷静的政治领袖,面对莎翁,竟也罕见地难掩春风:“宁可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4.23-1616.4.23),这位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究竟是如何成功迷倒了全世界范围内口味最刁钻的一批(男)人?

01、你有“病”,他有解药——莎士比亚被称为“四个世纪以来,最懂人性的人。”

英国作家约翰逊说:“他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谁要是被其他作家捏造出来的荒唐故事弄得头昏眼花,读一下莎士比亚就会医治好他那颠三倒四的狂想。读了莎士比亚所写的那些场景,就连一个隐士也会对世间事务作出判断,甚至一个教士也会预测到爱情是怎么发展的。”

人性多“病”,莎翁则是那个怀揣解药的人。大道至简,他在作品中揭示了许多颠扑不破的真理:

关于爱情——他确信真爱是一种“好事多磨”:真正的爱情,所走的道路永远是崎岖多阻。——《仲夏夜之梦》

他毫不讳言情感的易变:“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罗密欧与朱丽叶》

他认为检验忠心的最好方法是,“观其行”:“真爱情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行为才是忠心的最好的说明。”——《维洛那二绅士》

关于人生——他说,暂处低谷时不必颓然:“逆境和厄运自有妙处。”——《皆大欢喜》

他强调人必须相信自己的意志:“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断。”——《哈姆雷特》

他赞美人类高贵的同理心:“没有受过伤的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疮痕。”——《罗密欧与朱丽叶》

他直击人性的晦暗之地:“我们常装出信仰的表情和虔诚的举动,却用糖衣来包裹恶魔的本性。”——《哈姆雷特》

我们今天时代的警句,总要透着精刮、复杂、犀利,力求把话说得漂亮聪明。但在莎翁这里,一切归于至简。

真正经得起岁月检视的真理,从来都是最言简意赅。

当代人想拥有无悔的一生,所需要悟透的哲理,也并不似人们所想那般复杂难寻——它们都埋在莎士比亚的书里。

02、“不想读坏东西,如同不想过坏日子——因为时间不允许”——卡尔维诺曾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我想,这也是“读书日”存在的意义——它适时跳出来提醒我们:请勿满足于日常粗糙化的阅读体验——当我们目之所及之处充斥着速食、煽情、鸡血,别忘了与此同时,这世上也存在着真正的优美、厚重、深沉。“我快七十岁了,不想读坏东西如同不想过坏日子,因为时间不允许。”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如何读,为什么读》里这样写道。

生也有涯。在一个人极有限的生命里,他所阅读的一切,塑造着他灵魂的面貌,决定了他将成为怎样的人。同样的,我们留给阅读的时间也十分有限——在特定的时空内,选择读这一本,也就意味着与另一本彻底绝缘。筛选出最值得阅读的经典,有时比阅读本身更为关键。

少有人知道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将“世界读书日”定在4月23日,是因为这一天是莎士比亚的生日。莎士比亚离世已400余年。四百年间,数不尽的晨星粲然升空又归于沉寂。江山代有才人出,一时暴得大名,数年后便杳然无音是寻常事。而莎士比亚永远是那轮金黄浑圆的满月,于暗夜高悬,岁月只增添他的光华,向人们昭示最好的文学何以永恒。这个神秘又丰饶的男人啊,有生之年,切不可与他擦身而过。

谢选骏指出:上文无知,所以才会胡说“莎士比亚能火400年”,因为其实,莎士比亚到今天也不过就红火了200多年。论者有言——“,莎士比亚没红这么多年。在他于1616年去世后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没那么红。但他有两个极大的幸运:其一是,莎生前的剧团同事海明斯和康德尔,在1623年为莎筹划出版了“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使莎剧得以存世,留下一个莎剧读本。其二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起,莎士比亚开始在本国获得几乎众口一词的赞誉。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莎士比亚被封圣,莎剧被建构成经典。换言之,老莎从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走红世界,且一直大红大紫,至今不衰。”

网文《一翻再翻,莎士比亚到底牛在哪儿?》(傅光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馆员)报道:

我是傅光明,曾拜萧乾先生为师,立志凭一己之力用十余年时间新译莎士比亚全集,现已出版“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是如何让莎士比亚“说中文”?怎样重新认识和吸纳莎翁的遗产?读莎士比亚有什么用?关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与翻译,问我吧!

莎士比亚凭什么火了400年?——@柒星:莎士比亚的作品精髓在哪?

傅光明:这个问题好大,不过,我向来以为,最复杂的问题或可用极简的方式回答。简言之,我以为莎士比亚之精髓,恰恰是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精髓,即“驯服兽性,激发爱心。”对此,您得研读莎士比亚戏剧的书籍,才能品精髓。光看根据莎剧改编的电影,远远不够。

@王民州:莎士比亚至今400年,一直都很火吗?

傅光明:其实,莎士比亚没红这么多年。在他于1616年去世后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没那么红。但他有两个极大的幸运:其一是,莎生前的剧团同事海明斯和康德尔,在1623年为莎筹划出版了“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使莎剧得以存世,留下一个莎剧读本。其二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起,莎士比亚开始在本国获得几乎众口一词的赞誉。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莎士比亚被封圣,莎剧被建构成经典。换言之,老莎从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走红世界,且一直大红大紫,至今不衰。

@苏小晨:如何评价莎士比亚这个人本身?

傅光明:莎士比亚是一个迷一样的人物,他死得太早,不仅未留下自传性质的只言片语,哪怕一页书信、日记,也没有人写过他的传记。俗话说,知人论世。不知其人,何来评价?我只能凭借从莎剧里构建起来的想象,试着评价一下作者。他是一一个绝顶聪明、卓有才华的人,或许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否则,他不可能以那么快的速度,在20几年时间里编出37部戏。他是一个双性恋者,一般认为他的基友是比他年轻几岁的南安普顿伯爵。妻子比他大八岁多,婚后第三年,他把老婆孩子往家里一扔,跑到帝都伦敦做”北漂”,写戏挣钱。由此或可推测,他算一个顾家的男人,虽不一定爱老婆,却十分爱孩子。换言之,他可能不是个好丈夫,却还算一个有责任感的好父亲。

他身上有明显的旧教(天主教)习气,但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治下,他必须是一个信仰英格兰国教的圣公会教徒,即新教教徒。就此而来,在他本人身上便天然体现出一种宗教、生活、道德、人格的矛盾与分裂,这其实也正是哈姆雷特深感疑惑的“哈姆雷特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他是一个市井气十足的乡巴佬,没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三教九流朋友众多,也喜欢结交贵族。从两任国王,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对他都挺好,或可判断,他是一个腹有城府、深谙世故的文人。总之,若让我用一句话评价,那便是:莎士比亚是一个时代造就的天才编剧。

@陈年喜:再也没有诞生出莎士比亚那样的伟大作家和作品,是作家的个体原因吗?

傅光明:归结一句话,莎士比亚的伟大是他那个时代催生或孕育的,而一个作家能否伟大,除了其个体原因,还有时代因素。拿中国作家来说,与莎士比亚同年去世的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现代的鲁迅、老舍,何尝不是如此?

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这是热爱戏剧和诗歌的文艺女青年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他21岁时到伦敦时,伦敦的剧场已小有规模、后来越建越多。1588年,英格兰皇家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成为新的海上霸主。莎士比亚发现英国人忽然对本国的历史饶有兴致,他开始阅读史学家的编年史,从中找寻灵感,着手编写历史剧,迎合百姓爱听历史故事的趣味。在我看来,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后世封圣的结果,他本人写戏时,从没想过要写出什么流传后世而不朽的伟大作品,他在为挣钱写戏。他写好剧本是为了让剧团尽快排练、上演,并拥有好的上座率。

当然,莎士比亚本人这个具体的个体,他是一个天才编剧和诗人,有着超卓不凡的才华。后世把他圣化,称其伟大,一定有其能称得起伟大的戏剧艺术的强大内因。否则,即便他自己想伟大,也伟大不起来。

@熊:您赞同将莎士比亚戏剧改编为中国戏剧上演吗?

傅光明:莎剧本来是为演而写,因此,我推想,假如莎翁在天有灵,应不会反对他的戏改编成中国戏上演。问题在于如何改编、如何演,以及改编上演之后能否获得观众喜爱、认可。拿舞台戏来说,赢得观众是硬道理。一旦决定上演,绝非一人一力那么简单,无论小戏班子,还是大剧团,都需人财物全方位投入。从我个人来说,我只能希望改编的莎戏成功,上演的莎戏好看,最好别把莎味儿弄丢。

@惊蛰第十天:《亨利八世》是否属于莎士比亚的作品?该作中对于宗教改革的态度,尤其是对王后安妮.博林的赞扬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傅光明:《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戏,是他与剧团小他15岁的同事、编剧弗莱彻合写,但一般都把这部戏记在老莎账上。谁让他名头儿大呢!单剧情而论,可以拿您提问的话来说,“对于宗教改革的态度,尤其对王后安妮·博林的赞扬态度”,“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因为,虽说这部戏写于1612年,此时已是詹姆斯一世当朝,但毕竟,安妮·博林是1603年去世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母亲。不过,莎翁的十部历史剧都是戏说历史,他并非写史,他是在舞台上拿史说事儿,让百姓爱看。也因此,他当然不会写安妮·博林最后被亨利八世送上断头台。推荐您两部英国电影:《都铎王朝》和《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看完之后,了解一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再回头读一遍《亨利八世》,相信您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谢谢!

@霍小青:小学生读莎士比亚首选哪部作品?为什么?

傅光明: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的莎士比亚入门读物是查尔斯·兰姆和姐姐玛丽·兰姆合作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这本“故事”也早已成为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散文随笔名作。姐弟俩的改写,是从37部莎剧中精选出20部悲剧和喜剧,不仅受到年轻人甚至孩子们的喜爱,大人们也踊跃购买以求先睹为快。两百多年来,有数不清痴迷莎翁的读者、醉心莎剧的演员,以及陶然于莎学的学者,最早都是通过这本“故事”入门的。正如姐弟俩所说,年轻的读者在享受阅读“故事”的乐趣之余,会盼望自己赶紧长大,以便尽早完整地阅读莎剧原著。“这些故事教给他们一切美好而高贵的思想与行为:礼貌待人、仁慈善良、慷慨大方、富于悲悯之心。我们还希望,莎剧原著能够证明,他的作品正是教给人这些美德的典范。”而在读过完整的莎剧原著之后,无论何时,只要想起是“这样一本小书”带你走入了莎士比亚的文学世界,你都会从心底发出惬意。无论能否把莎士比亚赞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戏剧家,但他可能是一个最会讲故事的人。让我们与他的“故事”终生相伴,我们的人生也会是美丽的。

@一盆甜沫: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电影改编和借鉴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故事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

傅光明:究其原因,在于莎剧强烈的故事性、且多带有现代感。尤其是那些流血、复仇的悲剧,“四大悲剧”无不如此。其实,在莎士比亚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左右,莎剧并不热门儿,而且,有一段时间,莎剧常被人胡乱窜改搬上舞台,以至于生在那个时代的超级莎粉查尔斯·兰姆痛彻心扉地说:莎剧只能阅读,不能上演。在莎剧被经典化之后,莎剧便开始在英语世界成为一个工业,逐渐变成一棵巨大的摇钱树。但是,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是,除了莎剧自身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外,还有英国强大的国力及其文化软实力的助推,使得莎剧得以借助英语强势步入世界文学的经典殿堂。仅就悲剧而言,莎士比亚绝非“流血悲剧”的创始人,他向古罗马的著名悲剧家塞内加借鉴了许多东西。但时至今日,我们有几个人知道塞内加呢?

@霍小青:第一个吃螃蟹翻译莎士比亚的中国人是谁?

傅光明:是现代戏剧家田汉。1921年6月,田汉译的《哈孟雷特》(即《哈姆雷特》)第一幕一至三场,在《少年中国》杂志第2卷第12期发表。1922年11月,田汉译《哈孟雷特》全剧以“少年中国学会丛书”之一种,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是标准意义上的第一个中文莎剧译本。田汉先生因此成为第一个吃汉译莎剧螃蟹的人。《哈》剧中哈姆雷特那句著名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田汉译为“还是活着的好呢,还是不活的好呢?——这是一个问题。”

@苏小晨:莎剧有许多中译本,经典为何具有一翻再翻的价值?

傅光明:世界文学史上找不出第二个像莎士比亚这样的作家,在被建构成文学经典之后,于其母语(英语)世界之外,始终处于不断被阅读、被翻译、被阐释、被研究,并不断翻陈出新,层出不穷。虽说这世上其他一些经典作品也不断出新,但在“具有一翻再翻的价值”上,无人能与老莎比肩。我在想,这取决于莎剧独一无二的本质,即它的民间性、通俗性、大众性,或曰市井气、世俗气、烟火气。正因为有这样的“三性”、“三气”,我们才常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每天活在莎剧里,我们就是莎剧中的角色。

@Wmtdy:您在翻译莎翁全集时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您是如何理解莎士比亚的?

傅光明:最深的感触是:原来从前我并不真懂他!由新译,得以窥见一个全新的莎世界,实在是译莎译世界,一莎一世界啊。如此一来,才懂得以前由旧译本(主要是朱译、梁译)搭建起来的莎剧世界,并非“原味莎”。也因此,我才不自量力,壮起怂人胆,向“原味儿莎”进军。几年下来,我对莎的理解有了不同原来的变化。我认定他是一个时代造就的天才编剧,他以特定的戏剧诗的方式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集大成,使之流芳后世而不朽。尽管这不是他的初衷,但其结果是,莎剧成为人类独一无二的精神遗产。我仿佛觉得老莎把他之前世上的一切文学能量聚于一身,练就绝世内功,独步天下。因此,直到今天,谁也成不了第二个莎士比亚,以后也没有。

谢选骏指出:论者不知,“谁也成不了第二个莎士比亚”并非一大成就,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例如,莎士比亚也成不了屈原。那么,莎士比亚凭什么能火200年呢?根据我的研究,那是凭借了英美的霸权,莎士比亚才能广为传播。就像凭借马其顿的霸权,希腊作家才能流行世界;到了罗马统一以后,希腊作家的头把交椅就让位给拉丁作家了。简而言之,哪个国家获得了霸权,它的文学就会流行——例如,如果秦朝没有崩溃,楚辞不会流行,也就没有汉赋了。上面这些人头头是道却没有说中要害,不知道“莎士比亚全集”,就像“大英博物馆藏”一样,都是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赃物,就是因为没有读过我的《解构莎士比亚:中国成语PK英国诗剧(Deconstruct Shakespeare:Chinese Idioms PK English Drama))一书(2018年3月第一版

March 2018 First Edition,谢选骏全集第九十三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XCIII)

[内容简介]

归结在莎士比亚名下的英国诗剧,就像大英博物馆里的馆藏,它的内容来自世界各地,并且,是由众多作者从不同来源那里搜罗来的。当然,其中也难免带有大量的中国古董。因此,用中国成语来解构莎士比亚戏剧,也就成了比较文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借此,可以进一步比较研究中英文学意象之异同,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源流演化过程。功莫大焉。

每个中国成语,都是一个戏剧因素,甚至通过一个典故构成一个故事情节。所以,用中国成语去解构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发现他的剧本其实是由许多戏剧因素拼凑延伸衔接转折而成的,每个莎士比亚剧本大约包含了类似中国成语的典故达到四十多个到六十多个。

[A Synopsis of the Book]

Attributed to the English drama in Shakespeare's name, like collections in the British Museum, come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and are collected by many author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Of course, it is inevitable that with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antiques. Therefore, using Chinese idioms to deconstruct Shakespeare's plays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fiel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is way, we can further stud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mages and their origins and evolutions in world literature. 

Each Chinese idiom is a dramatic element and even constitutes a storyline through an allusion. Therefore, the use of Chinese idioms to deconstruct Shakespeare's plays shows that his plays are actually made up of many dramatic factors. Each Shakespearean script contains about 40 to 60 allusions of similar Chinese idioms. 



【072、圣雄甘地死于门徒的性嫉妒】


《印度国父甘地的另类性侵骚扰》(谢选骏)说过:确实的,去除了甘地的“国家偶像的光环”,印度国父的这些行为其实就是性骚扰甚至性侵,虽然它很另类。难怪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对甘地的这些想法和举动都很反感。据我的四川同学李君介绍,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也有这个爱好,经常弄一帮文工团员和他一起洗澡。李井泉主政四川达17年之久(1949-1966),其间他先后担任过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此人弄一帮文工团员和他一起洗澡,并不妨碍他一贯左得离谱,常常是在毛泽东的已经过左的政策上再加倍偏左。结果在李统治之下,闻名于世的天府之国在“大跃进”时期竟被弄成一个饥饿之乡,内部承认保守估计多达两百多万人饿死。所以,甘地和李井泉类似,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但有色心,色厉内荏也。

(一)

网文《甘地为什么被杀?》说:

先摆结论:甘地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愿意死。

或者说,他需要用牺牲生命,这种自我惩罚的最高形式,去换取他梦寐以求的现实效果。

这种方式,换来了建国初期,一片混沌之中,片刻的安宁;也完成了他成为一个民族的信仰的最后一步。

"Death to Gandhi" was a frequent chant at some of his meetings; and even his close friends showed impatience with him. He knew that he might be killed any day, but rejected all offers of protection. Indeed, it would seem that the violence had not only sapped his will to live but also created a positive desire to die a violent death in the hope that his death might achieve what his life had not. He evidently told his great-niece the night before his death that he should be called a "true Mahatma" only if "someone shot me and I boldly received his bullet in my bare chest without a murmur and while continuing to chant the name of Rama". 

Parekh Bhikhu, Gandhi,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 Press, 2001

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是他在临终前念叨的一句话是,“啊,神啊”,他的原话其实是,“啊,罗摩啊”。恰恰是自称为罗摩神最忠实信众的 RSS 成员给他送去了死亡。RSS 和臭名昭著的世界印度教大会以及今天声势磅礴的印度人民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补充说一句,最爱拿着民族主义挑事,或者用宗教差异做武器的他们,应当为印度建国以来从未停止的教派冲突负大部分责任,在指责印度穆斯林是恐怖分子之前,这些带着圣线、供奉着罗摩、黑天神的所谓信徒,早就在践行着恐怖主义。所以,Modi 也许会在今年的大选中获胜,但他当年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时的立场,是永远抹不去的污点。

这位 RSS 的成员为什么会想要杀害甘地。因为自称信仰罗摩,也信仰基督,还信仰真主的甘地,在不少人眼里,离印度教原教旨主义太远了,他对穆斯林太友好了,甚至于,印度无法成为一个印度教国家,巴基斯坦会分治,所有的这一切,全都怪罪在他身上。这位狂热的印度教徒的观点当然不能代表 RSS,也不可能是 RSS 高层的阴谋,这只是一起偶然的事件,从中反映出一类观点罢了。

在遇刺前不久,甘地刚刚结束一次绝食,这次绝食逼迫他忠实的追随者,时任印度自治领总理的尼赫鲁,将英国补偿给两个新国家的5.5亿卢比中超出原定计划很多的一部分分给了巴基斯坦。尼赫鲁不止一次的对甘地的绝食和所谓的“自我净化”表示过不解,但他并未当面忤逆过圣雄的意愿。

简言之,甘地死于狂热的印度教主义者,或者死于印度教恐怖主义者,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莫罕达斯·甘地在狂热分子眼里变成了默罕默德·甘地,那既然可以为了宗教和种族冲突去屠杀成百上千的平民,杀死一个反叛者又有什么让它们为难的呢?

我想表达的观点却在这之上,甘地之所以会死,是他愿意去死。

甘地这个人其实很有意思,在圣雄的光环之外,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确是不断地践行着道德的、精神的、宗教的真理,在用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完成他的使命。

不扯远,甘地最常运用的斗争方式大家都知道——绝食。其实,在宗教上,禁食(Fast)是印度人很常见的一种修行方式,只是甘地把它变成了一种影响极广的抗议方式。1947年8月15日凌晨,印度宣告自治。当天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一时间全国爆发的血腥冲突也被记入史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仇视伴随着两个政权的建立而更加深化。

当时甘地在加尔各答。从1946年开始,在穆斯林联盟领袖的煽动下,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冲突就持续不断,宣扬着非暴力的甘地最后看到自己斗争的结果竟然是莫大的暴力。在建国前夕,甘地离开了首都,而走向了东面,来到与东巴基斯坦比邻的西孟加拉邦。他开始禁食和祈祷——或者这么理解,他用自己的生命在威胁着印度人,包括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所以,当整个国家陷入骚乱时,加尔各答还依然平静。这也是甘地的加尔各答奇迹。

加尔各答奇迹能够发生的原因其实有很多,与当地各宗派的关系本来就有联系。但在其他人眼里,这个原因只有一个,圣雄甘地。甘地的一生都在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赢得抗争。英国人输了,或者说,英国选择输了;穆斯林也输了,至少留在印度的穆斯林也输给了他;印度教徒输了,但有一部分人却不愿意输给这个极度偏离了印度教所谓原教旨的老头。我绝对没有暗示RSS是一群暴徒的意思。

所以,当屠杀和流血冲突止不住的时候,甘地回到了首都。在这里,他希冀一次德里奇迹。

甘地最富有的追随者 G. D. Birla 给甘地提供了住所,让他带领追随者们做祈祷。不过,为数众多的印度教徒却不像 Birla 一般爱自己的尊长,难民们聚在门口抗议,咆哮着“让甘地去死”。

(二)

有人指出:首先甘地肯定不是被误杀的。按照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学等等的理论,故意杀人动机无外乎情杀、财杀、仇杀等等。那么甘地被杀肯定是属于仇杀。要说甘地为什么被杀,其实就是说凶手和他有什么仇恨。凶手叫纳苏朗·戈兹(纳图拉姆·戈德森),早年曾经狂热的崇拜甘地,因参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入狱。后来这哥们也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或者他本来就是个头脑简单的热血性情中人,他又狂热的投入了印度教。而他参加的这个“印度教大会”是属于印度教中的原教旨主义极右翼民族主义,比较激进,强调种族主义,要以暴力清除伊斯兰等其他宗教,最终恢复印度教在印度的统治地位。关于甘地的信仰与纳苏朗的信仰之间的分歧和冲突很多,这个属于另一个扩展问题了,主要是印巴分治,伊斯兰教的地位等等。不过甘地的宗教信仰一直有些争议,他出生于印度教家庭从小吃素,留学英国期间又开始研究基督教,后来对伊斯兰教也有所涉猎。他似乎什么宗教都信,又似乎什么都不信。甘地的很多观点来源于印度教,但又不同于印度教,甘地也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思想中汲取了很多精华。宗教信仰的冲突,是杀人的大背景。但是要知道凶手其实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也就是说其实他没有必要自己亲自去做这件事,完全可以雇凶杀人。要么是他确实头脑太简单了,要么就是恨得咬牙切齿不手刃甘地不快。后一种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仔细分析一下,凶手还有以下动机或情感:因为原来曾追随甘地,因爱生恨,就像对前女友的感情一样。认为甘地助长了印度国内穆斯林的“嚣张气焰”。印度国内人心所向,都支持非暴力,今后印度教大会就没有市场了。认为甘地支持印巴分治,使祖国分裂,是卖国贼。认为甘地背叛了印度教等等。有句话说,爱一个人只需要一个理由,恨一个人却可以有一万个理由。无疑,凶手行凶的目的是复杂的,我只能根据我说了解的说出部分,希望抛砖引玉,大神来给出更完整合理的答案。

谢选骏指出:综合种种情况分析,甘地的遇刺,可能和他的古怪的性行为不无关系,“甘地长期与裸女同床做禁欲‘试验’”,最容易引动年轻人的情绪导火索——圣雄甘地于是死于门徒的雄性嫉妒的刺杀。



【073、释迦牟尼成佛是从羞愧开始的】


《对人体最有害的情绪 不是愤怒与悲伤》(2019-09-25 健康)报道:

著名心理学家David R. Hawkins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从最负面、伤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润的情感,所有情感里面,排最低的不是愤怒、悲伤、恐惧;排最高的不是骄傲、勇气、真爱,那会是什么?按:能量等级从0到1000;200以下为负面,200以上为正面。

1)Shame 羞愧:20

没想到,最伤身的,竟然是羞愧!怪不得古今中外经常有人羞愧而死……羞愧的能量级几近死亡,它犹如意识的自杀行为。在羞愧的状况下,我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够隐身。

2)Guilt 内疚:30

内疚感以多种方式呈现,比如懊悔、自责等,以及所有的受害情节都是。无意识的内疚感会导致身心的疾病,以及带来意外的自杀行为。它也经常表现为频繁的愤怒和疲乏。

3)Apathy 冷淡:50

这个能量级表现为贫穷、失望和无助感。世界与未来都看起来没有希望。冷漠意味着无助,让人成为生活中各方面的受害者。缺乏的不止是资源,他们还缺乏运气。除非有外在的帮护者提携,否则很可能会潦倒致死。

4)Grief 悲伤:75

这是悲伤、失落和依赖性的能量级。在这个能量级的人,过的是懊丧和消沉的生活。这种生活充满了对过去的懊悔、自责和悲恸。在悲伤中的人,看这个世界都是灰黑色的。

5)Fear 恐惧:100

从这个能量级来看世界,到处充满了危险、陷害和威胁。一旦人们开始关注恐惧,就真的会有数不尽的让人不安的事来临。之后会形成强迫性的恐惧,这会妨害个性的成长,最后导致压抑。因为它是让能量流向恐惧,这种压抑性的行为不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6)Desire 慾望:125

慾望让我们耗费大量的努力去达成我们的目标,去取得我们的回报。这也是一个易上瘾的能级,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慾望会强大到比生命本身还重要。慾望意味着累积和贪婪。愿望可以帮助我们走上有成就的道路。但是慾望却能成为到达比知晓更高层次的跳板。

7)Anger:愤怒150

如果有人能跳出冷漠和内疚的怪圈,并摆脱恐惧的控制,他就开始有慾望了,而慾望则带来挫折感,接着引发愤怒。愤怒常常表现为怨恨和复仇心里,它是易变且危险的。愤怒来自未能满足的慾望,来自比之更低的能量级。挫败感来自于放大了慾望的重要性。愤怒很容易就导致憎恨,这会逐渐侵蚀一个人的心灵。

8)Pride:骄傲175

比起其他的较低能量级,人们会觉得这个能量级是积极的。而事实上,骄傲只是相比其他更低的能量级让人感觉稍好一些而已。骄傲是具有防御性和易受攻击性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外界条件下的感受。一旦条件不具备,就很容易跌入更低的能量级。自我的膨胀是骄傲自大的助推剂,而自我常常是易受攻击的。因此骄傲的演化趋势是傲慢和否认。而这些都是抵制成长的。

9)Courage:勇气200

到来200这个能量级,动力才显端倪。这是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勇气是拓展自我、获得成就、坚忍不拔和果断决策的根基。在比之更低的能量级,世界看起来是无助的、失望的、挫折的、恐怖的。但是来到勇气的能级,生活看起来就是激动人心的、充满挑战的、新鲜有趣的。在这个能动性的能级,人们有能力去把握生活中的机会。因此个人成长和接受教育是可行的途径。那些能够打击能量级低于200的人的障碍,对进化到200能级的人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

这个能级的人们,总是能尽数回馈足够多的能量给这个世界。而低于这个能级的人们则是不断地从社会中汲取能量,没有回馈。

10)Neutrality:淡定250

到达这个能级的能量都变得很活跃了。低于250的能级,意识是趋向于分裂和刚硬性的。淡定的能级则是灵活和无分别性地看待现实中的问题。

到这个能级,意味着对结果的超然,一个人不会再恐惧挫败和恐惧。这是一个有安全感的能级。来到这个能级的人们,都是很容易与之相处的,而且让人感到温馨可靠。因为他们无意于争端、竞争和犯罪。这样的人总是镇定从容。他们不会去强迫别人做什么。

11)Willingness:主动310

这个意识层次可以看做是进入更高层次的一道门。在淡定层次的人,会如实地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在主动层次的人,通常会出色地完成任务,并极力获得成功。这个能级的人的成长是迅速的,他们是为人类进步而预备的人选。

低于200能级的人,他们的思想是封闭的,但是能级为310的人们则是全然敞开的。这个能级的人,通常是真诚而友善的,也易于取得社交和经济上的成功。他们总能有助于人,并且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来。

他们也乐意面对内在的状况,也不存在较大的学习障碍。鉴于他们具有从逆境中崛起并学到经验的能力,他们都能够自我调整。由于已经释放了骄傲,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学习别人的优点。

12)Acceptance:宽容350

在这个能级,一个巨大的转变会发生,那就是了解到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低于200能级的人是没有力量的,通常视自己为受害者,完全受生活所左右。这个看法的根源是,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和苦难来自某个"外在"的东西。

在宽容的能级,没有什么"外在"能让一个人快乐或悲伤,爱也不是谁能给或夺走的,这些都来自内在。宽容意味着让生活如它本来的样子,并不刻意去塑造成一个特定的模式。

在这个能级的人不会对判断对错感兴趣,相反的,对如何解决困难他们则乐于参与。他们更在意长期目标,良好的自律和自控是他们显着的特点。

13)Reason:明智400

超越了感情化的较低能量级,就进入有理智和智能的阶段。这是科学、医学以及概念化和理解能力形成的能级。知识和教育在这里成为资历。这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大政治家和高级法庭审判长的能级。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以及很多其他历史上的思想家都是这个能级。

这个能级的人的缺点是,过于关注对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区分。明智并不能让人走向真理。它只是能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和文档,但是缺乏解决数据和结果差异性的能力。明智本身是通往更高能级的一个最大障碍。在我们的社会中能超越这个能级的人凤毛麟角。

14)Love:爱500

这里的爱并非通常意义上各种媒体所描述的爱。通常意义上的爱,很容易就带上愤怒和依赖的面具。这种爱一旦受到挫折,立马就能转变成愤恨。引发愤恨的爱是来源于骄傲而不是真的爱。

这个500能级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不变的爱,是永久性的爱。这种爱不会动摇,它不是来自外界因素。爱是存在的基本状态。爱是宽容、滋养和维持这个世界的。

它不是知性的爱,不是来自头脑的爱,它是发自心灵的爱。爱总是聚焦在生活美好的那一面上,并且增大积极的经验。这是一个真正幸福的能级。世界上只有0.4%的人曾经达到这个意识进化的层次。

15)Joy:喜悦540

当爱变得越来越无限的时候,它开始发展成为内在的喜悦。这是在每一个当下,从内在而非外在升起的喜悦。540能级也是拥有治疗和精神独立的能级。由此往上,就是很多圣人和高级修行者以及治疗师的能级。

这个能级的人的特点是,他们具有巨大的耐性,以及对一再显现的困境具有持久的乐观态度,以及慈悲。到达这个能级的人对其他人有显着的影响。他们持久性的关注,会带来爱和平静。

在能级超过500的人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闪亮的美丽和完美的创造。一切都毫不费力地同时发生着。在他们看来是稀松平常的作为,却会被平常人当成是奇蹟来看待。

16)Peace:平和600

这个能量层级和所谓的卓越、自我实现有关。它非常稀有,一千万人当中才有一个人能够达到。

一旦达到这个能级,内与外的区分就消失了,感官被关闭了。能级在600及其以上的人的感知如同慢镜头一样,时空悬停了——没有什么是固定的了,所有的一切都生机勃勃并光芒四射。

虽然在其他人眼里这个世界还是老样子,但是在这人眼里世界却是一个和宇宙源头进化一起协同舞蹈的不断浮动进化的流转。这是一种非同寻常、无法言语的现象,所以头脑保持长久的沉默,不再分析判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成为同一个人,观照者消融在观照中,成为观照本身。能级为600到700之间的艺术作品、音乐和建筑能临时性地把我们带到永恆的状态中。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目前你的情绪处于哪种能量级状态?羞愧?骄傲?平和?喜怒哀乐虽然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绪状态,但长期处于某种不良心态,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都是不可小觑的。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有一天有一时刻,情绪不好带来满满负能量时,我们该如何调节呢?

如何释放负面的情绪

印度的迪帕克医生认为,让情绪得到表达十分重要,而不是忽视、否定,或者尝试压抑。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语言表达(说、写)、非语言表达(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以及一个很重要很有效的方式:冥想。比如有人伤害了你,你恨不得揍他一顿,当你遭遇到一种极其强烈的情绪,而此时语言与非语言表达方法都不能有效解决你内在的激烈冲突时,你可以尝试这种有非暴力的表达方式——冥想。

所有情绪的根源皆在于我们体内。以闪电举例,只有少数人会对下暴雨时的闪电感到恐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这种感觉。如果恐惧的根源在于闪电,那么应该所有人都会感到害怕才会。所以恐惧的根源在于我们自己之内,而不是闪电。通过冥想,我们就能观察到这些情绪的根源,从而溶解它们。

情绪其实是留存在我们身体内的某种强烈的思想。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为了寻求一种表达,当思想表达后,它就离开了,如果某种思想一直得不到表达,它就会一直盘踞在你体内久久不去。恐惧、愤怒、悲伤、压抑等等都是某种思想,它们的产生也是为了寻求表达,如果我们一直紧闭大门不让它表达,它就会一直来敲你的门。

谢选骏指出:上述十五个等级的心理阶梯,讲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成佛过程。但是,这和释迦牟尼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这是因为释迦牟尼是成佛的顶层设计,所以他扎根须深,一直深入到最为消极的羞愧,从而才可能生长得最高,直到喜悦与平和的涅槃状态。所以我说,“释迦牟尼成佛是从羞愧开始的”,不仅他是如此,一切大德无非如是吧。例如,许多智者的自学就是从羞愧自己的无知开始的。



【074、释学诚才算释迦牟尼的好学生】


《港媒爆料:释学诚灌醉女尼逼玩3P 还想花钱封口》(中国新闻组2018年10月28日)报道: 

第5届世界佛教论坛正在福建莆田举办,这项佛门盛会本该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释学诚主持,不过其早前因涉性侵女弟子落马。近日,其性丑闻内幕再被揭出,港媒披露,释学诚曾将魔爪伸向曾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的比丘尼,不仅灌醉对方性侵、逼玩3P,被报警后,还想花钱封口了事。

香港苹果日报报导,释学诚虽然在被举报后落马神隐,但他在根据地福州、莆田地位仍稳如泰山,透过弟子间接操控多间庙宇。

报导称,6月,释学诚性侵风暴受害人、北京龙泉寺前女尼释贤丙(化名,下称贤丙)向包括龙泉寺两名前都监释贤佳及释贤启在内的5名寺内执事法师披露,受中国佛教协会时任会长兼龙泉寺住持释学诚性侵,并牵出另一名受害女尼贤乙(化名)。4天后,贤丙赴北京市海淀区派出所指控释学诚性侵多名女尼。据报两次诉说释学诚罪行的举报均有录像,合共超过12小时。

报导引述贤丙检举录像笔记指出,前年9月24日晚,北京海淀区东南部魏公村一间精舍(僧团宿舍)内,穿恤衫短裤的释学诚,坐在供奉佛像的客厅内,要求女弟子贤丙和贤乙脱掉僧服:「师父很激动,他抓住贤丙胳膊(开始性侵)」。口供披露,释学诚狂灌贤丙喝白酒,贤丙酒醉倒地,到卧室才有知觉,衣服被脱掉;贤丙洗澡后,「看到师父和贤乙在床上紧密地抱在一起」。报导表示,贤丙报警后,龙泉寺决定内部处理事件,私下给贤丙36万人民币(约5万美元)掩口费,送她去北京机场,直至看到她搭上飞机前往香港,对外则称「贤丙已卷款离开」。3P另一女角贤乙得知贤丙报警后,则怒不可遏,狂殴贤丙:「摁(按)她的头往墙上撞。」报导称,日前找到年约35岁的贤丙微博帐号,记者佯装成想出家的女生与她交谈,但她相当警惕,问她:「你在中国哪个寺修行?」等问题,她都不愿透露,只承认她的确是港大出身。记者随后表明身分,问她对释学诚与女弟子「双修」传闻的看法,她一概「已读不回」。

另外,一名新疆母亲近日在网路控诉博士班毕业的女儿被龙泉寺洗脑后出家。她前往女儿所在的极乐寺寻女,却被拒于门外。后来好不容易见到女儿,但女儿不让她提起释学诚。

消息人士指,释学诚下台后,龙泉寺和极乐寺受害人家属,本月6日向中国当局递交联名信,揭露释学诚控制的「龙泉寺」系统,以歪理学说精神控制年轻信徒,寄望政府出手,令子女早日归家。报导称,中国当局预计年底才会依法处理释学诚。

谢选骏指出:大家不知,其实释学诚才算释迦牟尼的好学生。何以见得?因为释迦牟尼本人就是一个花花公子,后来因为体力不支,厌倦了荒淫,才离家出走的。这个释迦牟尼家的中国学生,出身贫贱,没有见过世面,诚惶诚恐地追随佛祖,自然也要补上荒淫的一课,然后才能见到佛祖的伟大,就像“毛主席伟大,毛主席什么都大”一样。

释学诚其人也,号称学诚大和尚,本名傅瑞林,出生1966年10月3日(52岁),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仙游县赖店镇罗峰村民,居住地北京龙泉寺,国籍中国(大陆),呼号学诚大和尚、学诚法师,头衔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青联副主席,同时兼任中国佛学院院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法音》主编、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

网站龙泉之声,教育程度中国佛学院硕士、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学荣誉博士师承,圆拙老和尚(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弘一大师的弟子)。

著作《感悟人生》《皈依之路》。

据称释学诚(1966年10月3日-)是一名中国佛教僧人。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早期生涯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10月3日(农历丙午年八月十九)出生于福建仙游。祖母学佛并出家,母亲为虔诚的佛教徒,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善人,在村中担任会计、文书工作。家中有3子,其为长子。 

据佛教花丛宣称,他于8岁起就读于仙游赖店中心小学。10岁起自发茹素,12岁开始读诵佛经。

1979年至1982年,就读于仙游县华侨中学。学习之余,经常去离家不远的往生寺(现称极乐寺)游玩。法师很喜欢佛教典籍,尤其是祖师大德传记,其中唐朝玄奘大师的传记,大师求法、弘法的经历与“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弘愿对其日后出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出家

1982年农历正月初三,16岁的他跟父母商量想出家。父母最初不同意,认为要把书读完再出家,他则认为出家人要毕业证没有用,不出家就在家干活,分担父母的辛苦。于是,母亲带他去玉塔东山寺出家,寺里一位居士认为其很有善根,带法师及母亲去莆田广化寺拜见圆拙老和尚(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弘一大师的弟子,生前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及咨议委员会主席)。

1982年农历二月初八,正式出家。1983年农历二月初八,因缘成熟,在广化寺剃度。出家时,他表现较为聪颖且吃苦耐劳。

1983年,考入福建佛学院预科班并担任班长。 

1984年,考取设于北京的中国佛学院,就读本科班。1988年,毕业并获得本科学历,并在中国佛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同年12月在四川成都文殊院宽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坛大戒。

担任住持

1988年冬,广化寺方丈毅然法师退居。1989年1月,全体执事表决推荐学诚法师为广化寺主持。然后者并不接受,经过几番劝说而最终同意。 

1989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升座典礼,年仅23岁的学诚法师成为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中年纪最轻、学历最高的名寺方丈。法师担任住持后,住众由原来的100人左右陆续增加至260多人。 

法师任方丈期间仍坚持学习,于1991年11月,通过了中国佛学院研究生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法师回到福建,并于同年12月兼任福建佛学院副院长,时年25岁。

1993年10月,法师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1995年12月,任福建佛学院院长。1998年1月,任福建省第八届政协常委。1998年10月,当选为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并担任《福建宗教》杂志顾问、《福建佛教》杂志主编。2001年2月28日,在全国政协第九届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法师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2002年9月16日,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法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同时兼任《法音》杂志主编。2003年3月13日,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1月16日,荣膺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住持。 

2004年3月13日,任第二届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同年4月11日和5月22日,在法门寺率两序大众以佛教最高礼仪,先后接待了前来视察和指导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和西藏佛教精神领袖十一世班禅大师。同年5月25日至6月5日,法门寺佛指舍利被迎请到香港供奉十日,担任迎送团副团长。 

2004年8月20日,任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是其中唯一的汉族僧人。2005年4月11日,荣膺北京市海淀区龙泉寺住持。2005年7月,当选为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2005年9月,当选为第二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及陕西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2005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应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邀请,法门寺佛指舍利被迎请到韩国供奉42天,法师担任中国佛教代表团迎归团团长。 

2006年2月17日,缅甸总理梭温先生一行40多人访问法门寺。同年4月24日,斯里兰卡总理维克勒·马纳亚克先生一行9人访问法门寺,总理邀请法师去斯里兰卡进行佛教文化交流。同年5月17日,法门寺与韩国道诜寺缔结“友好兄弟寺院”。

2006年12月18日,当选为第五届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此外,他亦膺获诸多荣誉。

2007年创建法门寺佛学院。2009年5月9日,主持佛指舍利安奉大典,迎请佛指舍利永久性安奉在法门寺。 

2009年4月11日,法师建立了学诚法师微博以进行弘法。其中文章《和尚微博·北京龙泉寺的365天》(2011)于2013年3月8日获得“世界上使用最多种语言的微博书世界记录”。

住持寺院

福建省莆田市广化寺(1990年迄2018年8月)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2004年迄2018年8月)

北京市海淀区龙泉寺(2005年迄2018年8月)

住持学院

福建佛学院(1995年迄今)

法门寺佛学院(2004年迄今)

举报落马

2018年8月1日,曾任龙泉寺都监的释贤佳、释贤启实名发布了一份95页的汇报,其中列举了北京龙泉寺住持释学诚的诸多不法行为,包括性侵多位出家女弟子、利用多种手段精神控制女弟子、“男女双修”、寺庙违建、巨额资金去向不明等。

当天,龙泉寺就有关释学诚的检举发表声明,称相关指控为伪造证据、恶意构陷并否认了该举报。中国大陆社交网络中与指控相关的讨论、报导及文件传播亦受限制乃至遭删。

8月2日,一位匿名举报者通过博讯发布反驳“龙泉寺的声明”的声明,称如果相关部门不依法处理犯罪者,而迫害受害人,预计将有更多内幕曝光。当天,国家宗教事务局表示,已注意到互联网上举报学诚有关问题的反映,已收到举报材料,并已开始调查核实工作。

8月15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学诚辞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常务理事、理事。

8月23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官网发布《关于对举报学诚和北京龙泉寺有关问题的调查核实情况》,指出学诚发送骚扰信息问题、北京龙泉寺违章建筑问题、大额资金去向问题均属实,性侵问题正在调查中。

8月30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佛协官网获悉,学诚已于同年8月24日在北京市佛教协会召开的常务理事会上被免去北京市海淀区龙泉寺住持(方丈)职务,会上宣读了国家宗教局《关于对举报学诚和北京龙泉寺有关问题的调查核实情况》。

谢选骏指出:释学诚如此荒淫无耻,但是,只有这样,才算是释迦牟尼的好学生;而那些淫荡的尼姑,才算是释迦牟尼的好帮手,难怪她们都被叫做“尼姑”——就是“释迦牟尼的姑娘”,所以呢,不愿意献身给“尼”的“姑”,就不是好尼姑。也因此之故,释学诚才算释迦牟尼的好学生,所以他至今屹立不倒,只是暂时休息一下。呜呼哀哉。这就是不承认“佛有原罪”的佛教最终走向的“哀莫大于心死”——因为佛祖也是人,不是神。人是救不了人的,只有神能救人。因为人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就别人呢?



【075、斯巴达克斯是奴隶还是贵族】


网文《斯巴达克斯》报道:

斯巴达克斯(拉丁语:Spartacus)死于公元前69年,是一名古罗马色雷斯角斗士,军事家,于公元前73年与高卢人克雷斯、埃诺玛依以及甘尼克斯一起领导了反抗罗马共和国统治的斯巴达克斯起义。元老院选任大奴隶主克拉苏统率大军,镇压起义军。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斯的军队在意大利布鲁提亚半岛(今卡拉布里亚)集结,预计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罗马元老院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将庞培和卢库鲁斯的部队调来增援克拉苏,在罗马军队的围攻下,6万名起义军战死,斯巴达克斯也壮烈牺牲。

有关斯巴达克斯的文献,除了与此次战争相关的之外鲜有人提及。现存的很多历史资料之间相互矛盾,因此并不都可信。但是所有的文献都认为其是一名角斗士,并且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

斯巴达克常被描述为反抗罗马奴隶主寡头政治起身为人民自由而战的起义者,为很多政治思想家提供了灵感,并被很多文学、电视、电影所演绎。

率军起义

在古罗马奴隶制时代,奴隶领袖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大起义,曾经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其不畏强暴、前仆后继求解放的斗争精神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奴隶。

在古罗马,到处都有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奴隶被称之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为了取乐,建造巨大的角斗场,强迫奴隶成对角斗,并让角斗士手握利剑、匕首,相互拼杀。一场角斗戏下来,场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隶尸体。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一再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斯奴隶起义爆发了。

斯巴达克斯是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罗马进兵北希腊时,在一次战争中被罗马人俘虏,被卖为角斗士奴隶,送到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受非人待遇。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斯巴达克斯向他的伙伴们说:“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角斗士们在斯巴达克斯的鼓动下,拿了厨房里的刀和铁叉,冲出了牢笼。在路上,他们正好遇上几辆装运武器的车子,就夺取了这些武器武装了自己,并跑到几十里以外的维苏威火山上聚义。斯巴达克斯率领起义者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立起一个巩固的阵地。

许多逃亡奴隶和农民都纷纷前来投奔,斯巴达克斯的妻子和他是同一个部落的,也参加了起义。起义队伍由70余名角斗士很快发展为约1万人,并多次战胜罗马军队的一些小部队,斯巴达克斯便按照罗马军队的形式将自己的部队进行了改编,除有数个军团组成的步兵外,还建立了骑兵,此外还有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队。除夺取敌人武器外,起义军兵营里还组织制造武器。对士兵进行训练,并制定了严格的兵营和行军生活规章,不久就控制了整个坎佩尼亚平原。

公元前72年初,起义军队已增到6万人。斯巴达克斯将部队开向阿普利亚和路卡尼亚,在那里人数达到12万(有些史料记载为9~10万)。被起义的巨大规模震惊的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执政官楞图鲁斯和盖里乌斯为首的两支军队讨伐斯巴达克斯。 

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斯率军沿亚得里海岸穿过整个意大利,在摩提那会战中击溃了卡西乌斯总督的军队,然后又挥师南下。

罗马元老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命令克拉苏统率大军前往镇压。当年秋,起义军在布鲁提亚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被迫于前71年春试图突袭意大利南部港口布林迪西,渡海前往希腊。

布鲁提翁战役

公元前72年秋,起义军在意大利布鲁提翁半岛集结,计划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前往西西里。但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斯巴达克斯自造木筏渡海的计划也未能实现。这时,克拉苏恢复了古老的“什一格杀律”,并在起义军身后、陆地最狭窄处挖掘了一道两端通海的大壕沟,切断其撤回意大利的退路。经过激战,斯巴达克斯突破了拦阻,但在突击中,军队损失了近2\3。此次战役是斯巴达克斯起义军由盛转衰的重要战役。 

队伍分化

后来其起义军内部分化,以克雷斯(Crixus)为首的一支部队分出,不久被消灭;斯巴达克斯率领起义军直抵意大利北部的摩提那城(今摩德纳),准备翻越阿尔卑斯山,各返家园;没有成功而中途回军,击败两执政官,直逼罗马城。 

罗马奴隶主惊恐,元老院授克拉苏以独裁官的权力,全力镇压起义者;斯巴达克斯没有进攻罗马,将部队带到半岛南端的布鲁提亚,准备渡海去西西里,但未成功。 

阿普里亚战役

公元前71年,斯巴达克斯欲通过布林底西港前往希腊,罗马元老院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将庞培与卢库鲁斯的军队调来增援克拉苏。这时克拉苏从背后挖掘一道两端通海的大壕沟,企图切断起义军后路;斯巴达克斯冲破封锁,但也师旅疲惫而陷入困境;这时又有一支部队分裂出去。 

公元前69年在阿普里亚省南部的激战中,起义军以少敌多,遭到惨败,包括斯巴达克斯在内的六万名起义者战死,约5000人逃往北意大利,被庞培消灭,6000名俘虏被钉死在从罗马城到加普亚一路的十字架上,斯巴达克斯也牺牲。 

社会影响

斯巴达克斯起义是一次奴隶的反叛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基本可以说是当时罗马奴隶制度下的一场悲剧,其带来了历史少有的社会影响。

十多个世纪之后,魔头马克思认斯巴达克斯为其偶像,并从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失败中进行总结。马克思指出:起义军的训练不正规以及罗马军队的庞大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这也是一定程度上总结自斯巴达克斯起义。

一方面,由于斯巴达克斯的奴隶反抗事件让罗马发生一定程度的震撼,促进了原本实施共和制度政体的罗马共和国逐渐过渡向帝制的罗马帝国。另一方面,斯巴达克斯起义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知名且影响最久远的一次奴隶起义。此次起义之后,欧洲历史也发生了多起以斯巴达克斯为名的奴隶起义,而其带来的社会冲击不局限于欧洲。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其实隐瞒了一个事情,因为他根本不懂生命的原理——一切敢于反抗的奴隶其实都是天生的贵族。否则的话,哪有“红色贵族”之一说?而在我看来,所谓“人民领袖”甚至“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实都不是社会学的奴隶,而是生物学的贵族了,始终就要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所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那些要对无产阶级敲骨吸髓的新贵——由此“历史力学的洞见”可知,斯巴达克斯先是奴隶后是贵族,最后成为差点毁灭罗马、创造历史的征服者,开日耳曼蛮族入侵之先河。正如洪秀全、毛泽东,先是流氓,后是人主,兼有奴隶与贵族的双重身份,比起前朝的大官还要牛鼻,更能恃强凌弱矣。



【076、苏格拉底是杀人犯所以该死】


《苏格拉底之死是怎么一回事?》(知乎Nov29,2015)报道:

请给出具体细节。比如他因为哪些言论被拉去审判,他具体是怎么死的,死前有没有说什么。能给出文献出处,那就最好。

自己去读Euthyphro, Apology, Crito, Phaedo. Apology 讲的是审判经过,Phaedo讲的是他的死。

之前的答案很多已经说的很好了。我就想补充一点:他被审判乃至被处死的原因,不是他具体的某些“言论”,不是他的控告这指控的那三条,而是因为他是民主的敌人。首先澄清一件事:古希腊并不是个现代意义的法治社会。你可以因为任何原因,控告任何一个人,由陪审团判定此人是否有罪。这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这个“罪名”,法律有规定的惩罚;另一种是对这件事法律并未规定惩罚。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被判有罪,一般由原告提出一个惩罚,被告提出一个惩罚,陪审团投票决定是否采纳被告的提议。苏格拉底是情况是后者。苏格拉底受到的三条指控:1. 不信仰城邦供奉的神,而信奉新的神;2. 腐化青年;3. turn weaker argument stronger, 都不是法律规定的“罪项”。

苏格拉底确实有一个比较奇葩的宗教观,但总体上古希腊社会对宗教异见者并非不能包容。古希腊人不像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你说点什么和 Orthodox 不符的就要把你烧死。甚至古希腊有个谚语:真理有两个反义词,一个是错误,一个是信仰。当时的哲学家还有提倡原子论的,有说地球是圆的、太阳是块石头的,几十年后的Epicureanism还说神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从不干涉人类生活呢,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们是无神论者,人家也活得好好的。古希腊剧作家对“神”也没什么敬意,Orestes 里面的Apollo, Frog 里面的 Dionysus 简直都被黑出翔了。苏格拉底奇特的宗教观确实可能让雅典人反感他,但这不是迫害他的根本原因。

至于turn weaker argument into stronger, 颠覆人们传统的认识,也不足以让人们恨得要杀死他。 “颠覆人们传统的认识”这种事,剧作家也在做啊。Euripides 和 Aristophanes 这种人对“传统”毫无敬意的,甚至他们在剧中公开嘲笑、侮辱观众和他们的观念。比如在Aristophanes的clouds 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雨是怎么产生的呢?”“啊,是宙斯降的雨!”“宙斯怎么降雨的呢?”“嗯……他对着筛子撒尿。” 要知道雷、雨等天文现象是是宙斯造成的这个观念,是雅典人的传统观念,这里Ariostophanes明显是在嘲笑它。

一个人如果热爱在路上“骚扰”行人,拦着他们发问,直到逼迫对方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他确实会给自己制造很多敌人。但雅典人恨苏格拉底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他是民主的敌人。这二三十年以来雅典动荡不安,内忧外患,对内而言民主制度曾在411年和404年两度被推翻,对外而言和斯巴达的战争失利,以雅典的惨败告终。404年雅典投降, 同年寡头政府"thirty tyrants" 被推翻,民主重回雅典。

民主重建后,雅典人就开始清算之前政变和战争时期的问题分子。 让雅典头痛的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Critias, 寡头政府Thirty Tyrants的领头人;一个是Alcibiades,被雅典流放后投靠了斯巴达领军攻打雅典,后来又投靠波斯人的问题分子。此人还曾参与411年的颠覆民主的政变。在战争期间他是雅典人最头痛的对象之一,甚至Aristophanes 的戏剧Frog,讨论的就是“我们要不要让Alcibiades 回来”的问题。

人们发现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和苏格拉底有亲密的关系。 Critias 是苏格拉底的朋友。 Alcibiades 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男朋友。而苏格拉底本人最“著名”,或说“臭名昭著”的,即是他宣扬反民主观点。Republic是西方古典时代最伟大的反民主政治学作品。所以雅典人想摆脱他,一劳永逸地摆脱他。

为什么Apology里面苏格拉底不停地强调自己从未“教”过任何人,为什么他要强调在Thirty Tyrants统治的时候他并没有遵从他们的命令去杀人,想来也不难理解了。他试图为自己辩白,试图说服雅典人不要把他连坐。但他失败了。

谢选骏指出:上文对苏格拉底之死做出了“现代阐释”,也就是“苏格拉底为捍卫言论自由而死”。但这不是真的,至少并不完整。要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复杂程度超出了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范围。例如,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个“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个“重装兵”,在没有日内瓦公约的古代,那几乎就是一个“杀人犯”的别名。

《苏格拉底为什么不怕死?》(2018-09-25 西风东渐)报道:

公元前399年,70岁高龄的苏格拉底被判除了死刑。吊诡的是,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是古代西方社会,乃至整个古代人类社会最为民主的时代,以最为民主的方式,将这位最伟大的哲学家判除了死刑。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本来有很多次机会,逃脱死刑,但他一次次放弃了这些机会,坦然面对死亡。

苏格拉底的死,让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显然更加伟大,他以他的生命,最为直白地诠释了人生哲学、引发了人们对人生价值、民主政治以及法律权威的深入思考。

苏格拉底的罪名,是腐蚀雅典青年和对雅典的神不敬。这两项罪名,其实都是"莫须有"的罪名。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苏格拉底致力于追求真理,引导雅典人认识自我,追求真、善、美。但真理有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苏格拉底虽然得到了青年人的支持,但没有得到大多数雅典人的理解,他追求真理的执着,恰恰冒犯了权威、冒犯了世俗的利益,引起了世俗权威的反感甚至痛恨,以至于最终杀掉他。

如果苏格拉底为了保全性命,他只需在法庭上委曲求全、谦虚低调些,就能得到多数法官的认可,被判无罪。但苏格拉底一开始就选择了真理,他在法庭上洋洋洒洒地发言,讲述自己的道理,就像老师跟学生授课一样,这必然冒犯那些法官的权威,引发那些法官的反感。尽管如此,他也只是以微弱的多数票,被判有罪。按照雅典法律,此时的苏格拉底可以选择交些罚金保全性命,还可以自己提出处理的建议,不会判除死刑。但苏格拉底坚持认为自己是为了真理,不应判除有罪。他给法庭提出的建议是:如果判除有罪,干脆将他关在国家英雄馆好了。国家英雄馆是供养国家英雄的地方,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能住在那里。这显然是对那些法官的嘲讽。最终,他惹恼了法官们,给了他最严厉的死刑。服刑的过程中,他的许多弟子们想了很多办法,完全能够帮助他逃出监狱,保住生命,但都被他拒绝了。

苏格拉底为什么不怕死?苏格拉底的答案,有哲学的、民主的、法律的,多方面的内涵。

1、对民主的反思。他的死,显然是对雅典民主的嘲讽。民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多数人的民主也未必是理性的、正确的,苏格拉底之后,还有很多典型事例证明了这一点:经过民主选举上台的希特勒,竟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杀人犯;审判苏格拉底的那一套基本司法制度,至今还在最民主的国家……美国沿用……

2、对法律权威的维护。苏格拉底选择死亡,放弃逃狱,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尽管民主的判决,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但一旦决定,就有了法律的权威,如果人们不遵守法律,那整个社会就乱套了。

3、对死亡的哲学思考。苏格拉底之所以多次放弃求生的机会,选择坦然面对死亡。首先是基于他对死亡的哲学观点。人人都怕死,人们对死亡有天生的恐惧,苏格拉底的死亡哲学帮助人们解除恐惧,以新的态度坦然面对死亡。

他说了两句话:一句是:死亡是无梦的安眠。人死了,就像睡觉不做梦,再也不用担心被恶梦惊醒了,就连最厉害的波斯大王也幻想着睡觉不做梦呢。另一句是:我死了,我的灵魂就可以自由地去寻找古代的先哲,继续探讨那些伟大的哲学问题了。苏格拉底的时代,人们相信有灵魂。他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人死了,埋葬是只是身体,灵魂却自由了。

谢选骏指出:上述答案显然都是隔靴搔痒还振振有词,其实“苏格拉底不怕死”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知道“万事皆有报应”,因为他曾经流过别人的血,所以他的死刑乃是“天道好还”的正义所在。在苏格拉底的时代,雅典的一直没有停止过,苏格拉底就生活在雅典的这种战争漩涡中,战争中间虽然夹着一些和平期,但是战争还是不断地持续着,社会日益走向残酷化、野蛮化,苏格拉底自己就参加过三次战争,杀人不在少数。在这种血流成河的背景下,多杀一个人实在不算什么。虽然,判处他死刑的理由是“莫须有”的,但是杀人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须。所谓“乱世用重典”是也。只是因为,杀害苏格拉底的那些人也都是杀人犯,所以用杀人的理由处决苏格拉底,他们实在说不出口——所以就随便寻找了几个十分勉强的借口,把他杀掉了。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不明就里,因此义愤填膺,患上了忧郁症,还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思想家,终身以阐述苏格拉底的遗训为职志。不过,好在他糊里糊涂,如果他聪明一点,知道苏格拉底罪有应得,就写不出那些鸣冤叫屈的“柏拉图主义”了。



【077、孙文的三民主义是对林肯的东施效颦】


1917年2月21日,孙文在为其《民权初步》一书作序时,序中表示:“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后于1919年,孙文在《三民主义》文言本中表示:“林肯氏曰:“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有如此之政府,而民者始真为一国之主也。”,1921年6月,孙文演说《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时说,“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没有适当的译文,兄弟就把它译作: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就是民有,by the people就是民治,for the people就是民享。林肯所主张的这民有、民治和民享主义,就是兄弟所主张的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而在1924年演讲《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第二讲末端表示:“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徐道邻在中译这篇演说时,将"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译成“民有、民治、民享”,应是根据孙文的中译而来的;他又加以题解:“其论民主政治之真谛,以三介词阐发无剩义,尤为神来之笔。他人千言万语,徒为词费矣。”不过,钱歌川在《英文疑难详解》一书中,曾对这样的中译方式提出疑问。虽然如此,但孙文将“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翻译成“民有、民治、民享”,随孙文思想的阐扬,已为普遍大众所采纳。因为,孙文中山在林肯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英语: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Three People's Principles),又被称为“孙学”(Sunology)、“国父思想”、“总理遗教”,是由中华民国及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所提出,为中国国民党的基本理论,在中华民国宪法前言以“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称呼,并被纳入《中华民国宪法》第一条内容。孙中山提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基本原理来自中国文化传统、西方政治学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再加上孙中山个人的理解与想像。孙中山表示:“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此纲领在历年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多次对三民主义所作的表述,皆有所改变和发展。而中国国民党领导人与党员、学者,对三民主义也有不同的解读。

最早出现于1905年《民报》的三大主义(三民主义的前身)

三民主义,是随著孙中山为中国国民革命的推展而产生,并且因为中国时局变化而有所增补。三民主义的雏形,是由于孙中山在经历伦敦蒙难一事之后(伦敦蒙难记),利用在滞英期间,拜访大英图书馆研读相关书籍,并且参访英国当地建筑、知名人士学者、展览、文化风俗,而有所启发。1905年他在《〈民报〉发刊词》中阐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主义,主张同时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尔后,《民报》发刊,孙中山为其著发刊时,认为欧陆列强的发达,为民族、民权、民生循序实践而成。而中国要跟进,则需吸收宣扬最进步理想的知识于人心并且实行,这就是民报的职责。同年12月香港‘民国日报’代售‘民报’广告,该报社社长、革命党员冯自由,认为广告上载‘提倡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一语为冗长不便,则以‘三民主义’代称。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念是于1906年12月2日在在日本东京民报一周年纪念会发表“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为题的演讲,内容提及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的雏形,但当时三民主义是以“三大主义”称呼。1924年1月至8月,鉴于中国国民党改组时“亟需三民主义之奥义,五权宪法之要旨”(《自序》),孙中山在广州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演讲三民主义十六讲,每周演讲一次,为三民主义提供最后的见解。

民族主义

初期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二是追求中国人民政治自主独立,建立“民族国家”。

后来孙中山主张以提倡国内各族团结一致,在平等基础上把汉、满、蒙、回、藏五族,同化成一个中华民族,满族不再是要被驱逐的对象,而是要团结的对象。所有的中华民族组成一个民族国家,并且恢复中国民族固有道德,去恢复中国民族固有能力,然后结成家族,联成宗族,才能治理中国,才能恢复中国民族精神与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济弱扶倾,成一个大同之治。

民权主义

孙中山主张用“人民来做皇帝”,并引用三国演义中的阿斗与诸葛亮来形容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国家主权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活动制度之流弊。孙中山并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第六讲中,所提倡八德中强调“忠民”之美德,为民国强盛之基础。在此思想前提之下,孙中山主张人民必定要有直接行使之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支配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管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五权宪法之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服务人民,人民则拥有政权支配政府。

孙中山认为西方代议民主中的国会权力太大,是一种国会独裁或议会专制,所以提出将监察权从国会中分立出来、成为五权政府的一个独立分支,并提出中央政府五院(其中的立法院就相当于西方国家行使立法权的国会)对代表人民行使民权的国民大会负责。进而提出权能区分,以形成有能政府,为人民谋福利,同时人民可以通过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民权管理政府。“治权”的对称,孙中山提倡人民管理国事的权力,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在中央层级,由国民大会代表人民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

民生主义

孙文给民生主义下的定义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民众的生命。他在1924年发表的三民主义演讲中开宗明意地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演讲从实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增长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谈起,进而阐述西欧社会主义的各种思潮、流派。并把国民党的民生主义政策确定为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还要发展国家资本,振兴实业,第一是交通事业,第二是矿业,第三是工业。要用国家的力量振兴工业。接着,孙中山谈到吃饭问题,并强调这是民生主义的第一个问题。他认为中国人不够饭吃最大的原因是农业不进步,其次是受外国经济的压迫。在目前来说,应该赶快用政府和法律的力量解放农民,否则民生问题就没法解决。民生主义的目的在于以养民为目标,中国的粮食才能很充足。关于穿衣问题,孙中山认为人类生活的程度可分为需要、安适和奢侈三级。目前解决民生问题,是要解决需要问题,使四万万人都丰衣足食。孙提出,由于当年中国的社会实业经济程度尚不发达,中国祇可“师马克思之意”,而不可“用马克思之法”。而中国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和外国的目标相同。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要不受这种痛苦的意思,就是要共产。所以不能说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不同。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

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中最早具体成形的思想,孙文并坚持将之列入同盟会誓词当中。孙文平均地权的主张主要受到两个人的启发:其中涨价归公主张是承袭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卷第二章第28节中就提到对土地价格的增值加以课税,因为地价上升是由地主改良及社会改良所致。扣除地主自行改良所增值的部分后,应该归还给社会。而孙文照价征税的主张则是源自于亨利·乔治。后者主张应以地价税(地租)作为政府单一收入,而停止征收其他杂税。孙文曾指出“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 。”并曾在多次演讲与民生主义第二讲中提倡以地价税作为政府主要税收。亨利乔治的主张发展迄今,一直受到当代主流经济学家推崇与支持。而英国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其房地产持有税占政府整体税收的比例,亦高居OECD国家之冠。

1953年11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七届三中全会,总裁蒋中正发表历史重要文献“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完成三民主义体系。此外、在民生主义中提到的人民的六大基本需求“食、衣、住、行、育、乐”现已成为中文圈中泛指生活所需一切的代名词。

十六讲及其演化

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书稿在1922年陈炯明的部队进攻广州大总统府时失落,目前可以看到的印行材料,最早的是1905年的《同盟会宣言》,最晚近的是他在1924年以“三民主义”为题所作的16次讲演的纪录。

后在俄国十月共产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事实确定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于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孙中山指出:“重新来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他从1月到同年8月,在广州高等师范学院,透过演讲的方式,每星期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三民主义,作了16次讲演(民族主义六讲、民权主义六讲、民生主义四讲(未完成,原计划讲六讲)),由黄昌谷全程速记、翻译。这是他一生宣讲三民主义的最后、也是最有系统、最详尽的篇章。

孙中山为黄埔军校所写训词开宗明义确立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孙中山在多次讲演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而避免一次革命。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于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中,以三民主义为纲,对该校师生之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孙中山1925年1月1日抵北京后即病发,住进协和医院治疗,经西医诊断为肝癌末期,同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对三民主义之阐述从此划上休止符。

虽然孙中山于1925年逝世,但国民党内对于三民主义的阐扬与实践,仍有国民党员实行。戴传贤以“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开出三民主义理论研究第一响。胡汉民则以“三民主义的连环性”一书,研究民族、民权、民生三主义关系。蒋中正则以“国父遗教概要”阐述对三民主义体系的认识,“中国之命运”阐扬对于三民主义在清末革命影响到中国对日抗战及其以后国策上的发挥,“中国经济学说”阐扬其对于民生主义的认识。并于1953年发表“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试图为三民主义作补充总结。陈立夫则撰写“唯生论”,将孙文学说与民生史观做中国哲学讲读。

1929年,在南京完工的中山陵,处在山顶最高峰的祭堂,有3个拱门,分别书写着“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也是中国国民党自1919年改组成立以来,所一直奉行的中心思想。

后历经多次战争,三民主义最终于1946年,被“制宪国民大会”列入中华民国宪法第一条,规范了中华民国的宪政基础。1949年后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据此彰显三民主义主权在民的中华民国宪法实施至今。

在中华民国地位

三民主义被列入中华民国宪法总纲第一条,且中华民国宪法外,在各类教育规章、课程目标都有贯彻三民主义一类文字。早期国内各高级中学及大学课程中曾列有三民主义,极力推展反共教育,部分大学及中央研究院在当时都设有“三民主义研究所”,并以“三民主义”、“国父思想”等不同名称,曾列为大学联考与国家考试的必考科目。在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境内的地名、路名乃至各级学校校歌经常能见到三民、民权、民生、民族等用语。然而随著民主化的开展,2000年(民国89年)起大学联考不再考三民主义,至今中华民国各大学之中已无名为“三民主义研究所”者。

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新党、亲民党、民国党政治主张之一。

文化成果

中国大陆学者陈铁健、黄道炫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是产生于近现代中国之伟大思想文化成果。在长期实践之革命活动中,孙中山和同志们代表著当时之进步潮流,创立此影响深远之理论思想。三民主义之核心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一套能满足多数人意愿之民主主义理论。在政治上,要求民族独立,实现人民民主权利,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上,主张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和文化教育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三民主义固然是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发展之伟大成果,但随著时代发展,它必将被更先进、更切合当时社会之理论所取代。作为后来者,对三民主义应该采取批判、继承、发展之态度。从文化角度看,三民主义是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在现代取向中之结晶,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化发展之一个极重要里程,但不可能终结中国新文化之发展。对三民主义作不可移易之崇拜,给以传统之语义诠释,接上中国古代正统思想传承之“道统”,只能是对三民主义之扭曲和背离。

海内外中国大陆民主人士中,以辛灏年、封从德为代表的“民国派”认同三民主义,主张中国大陆重归中华民国、重新施行《中华民国宪法》。民国派的丁毅认为孙中山晚年著述所定格的三民主义是中华民国宪法的基础但不是羁绊,中华民国宪法在这一基础上有创新和发展,孙中山身后各种流派的三民主义诠释和发展(包括国民党主流理论)都不能称作中华民国宪法的基础。

“新三民主义”

苏联、中国共产党则认为:自1924年后,孙中山将三民主义重新解释,进入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才是真三民主义,如果没有联俄政策,那就必然是联帝政策;如不联共,就是反共。近代学界认为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并非出自孙中山之手,这些都只是苏联、中国共产党片面的自我诠释,不符史实。

谢选骏指出:不论这些群狗如何撕咬掰扯孙文的三民主义,来自“兄弟”所译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就是三民主义的精子殆无疑义——of the people就是民有(民族),by the people就是民治(民权),for the people就是民享(民生)。不论这些群狗如何撕咬,孙文的三民主义还是对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东施效颦,而后或才加上了三大政策(联俄、容共、扶助工农)的作料和面具。如此下“三”滥的孙文学说,祸害中国百年。事实证明,下三滥主义的道路是通往共产主义地狱的不二法门。



【078、孙悟空为何在如来手上尿尿】


小说《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记载了孙悟空为何在如来手上尿尿的事情: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谢选骏指出:当然,这只是吹捧如来的一面之词。实际上,如来并非法力无边的。

《“西游记”最厉害的妖怪,连如来佛祖都不敢惹》这样写道: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来到狮驼国,孙悟空在前面探路,他看到了狮驼国城池之后,反应是“见城池把他吓了一跌,挣挫不起。”也就是说,孙悟空看到狮驼国的城池,直接吓到摊在地上爬不起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吓尿了。孙悟空可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有什么能够吓尿他啊,我们来看看狮驼国城池的情况。

四个门都是狼王把守,老虎负责统领城墙防御。角鹿来回奔跑传递文书,狐狸在道上来来回回。千尺长的大蟒蛇围着城池巡逻,后面跟了许多大蛇。城外苍狼呼啸,花豹呐喊。城外的山岭上,布满了各种野猪精、狡兔精。

《西游记》的作者知道这样描述太抽象,吴承恩又描述了具体的数字。狮驼岭上带牌的大妖怪就有四万七八千,其中南岭上有五千,北岭上有五千,东路口有一万,西路口有一万,巡哨的有四五千,把门的也有一万,其他约三千。另外没有牌位的,烧火的无数,打柴的也无数。也就是说整个狮驼岭,有牌位的大妖怪有四万七八千,没有牌位的不计其数,我们姑且按总数十几万计算吧。

《西游记》中,唐僧经过的大部分城池,都是以人为主,妖怪要么伪装为国师,要么伪装为王后,等等,总之是人多妖少,可是这个地方,没有一个人,却有十几万妖怪。

连孙悟空都如此害怕,其他三人听了孙悟空的描述更是打退堂鼓。唐僧师徒一合计,打算绕过狮驼国,可是狮驼岭东西约有八百里长,绕过去不知道要多少年。没有办法,师徒四人还是只能勇往直前。

孙悟空变作一个妖怪,前往城内打探。这支妖怪军团的家法甚严,分工明确, 烧火的只管烧火,巡山的只管巡山,把门的只管把门,走到哪儿都得出示证件,不许乱窜。见巡山的妖怪,分四十名为一班,每十班共四百名,设有一个长官。进入深山,来到狮驼洞洞外,见把门的妖怪,分二百五十名作一大队伍,共有四十个大队,正在排列枪刀剑戟,操演武艺, 旌旗飘荡, 人喊马嘶。

孙悟空进到狮驼洞洞口,差点又吓尿了。只见:人脑袋骷髅头堆积的像一座山,人尸体骨骸摆放的像一片树林,人头发纽粘在一起成了毡毛毯。人皮撑开了,晾在树枝上风干,人肉烂在地上,都变了色像泥浆。人筋缠在树上,晒干了晃亮如银。恐怖之极,惨不忍睹。真个是尸山血海,腥臭难闻。东边的小妖,将活人按住宰杀了,正在剐肉洗刷。西边的泼魔,把人肉拿去鲜煮鲜烹,还在往里面加作料。

妖怪虽然厉害,唐僧师徒还是得闯关,那么狮驼国到底有哪些妖王呢?

狮驼国有三大妖王,狮子精,大象精,大鹏精,是结拜三兄弟。三个魔头,神通广大,在此聚众,吃尽了阎浮世上人。

唐僧师徒终于对上了三大妖王,狮子精亲自出来对付孙悟空。

狮子精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大象精是普贤菩萨的坐骑,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都是如来坐下四菩萨之一。狮子精曾经跑到天上南天门,变身一座狮子山,张开大口,唬得众天兵不敢交锋,关了南天门。

狮子精与孙悟空斗了二十余合,不分输赢。战斗的转折点此时发生,狮子精又变成一座狮子山,将孙悟空吃了。其实孙悟空最不怕被吃了,他曾经被老鼠精、蛇精、铁扇公主、黑熊精、黄眉童子等吃到肚子里,最后不但安然无恙,而且在妖怪肚子里把妖怪制服了。

孙悟空在狮子精肚子里不住的支架子,跌四平,踢飞脚,抓住肝花打秋千,竖蜻蜓,翻根头乱舞。狮子精疼痛难禁,就认输了。大象精见大哥这个惨样,也不敢再打。

可是狮驼国真正的国王是三弟大鹏精。五百年前,大鹏精跑来吃了这狮驼国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因此夺了江山,自己当上狮驼国的国王。

大鹏精与孙悟空交手,其实也不叫交手,因为只一个回合,大鹏精就把孙悟空抓在手里,孙悟空“左右挣挫不得。变大变小都逃不了”。大鹏精捏捏孙悟空的脑袋,扯扯孙悟空的手脚,当做木偶人一样玩弄。

大鹏精玩够了,随手一丢,孙悟空急忙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翻走,准备搬救兵去。大鹏是一只大鸟,扇一翅就有九万里,在孙悟空翻跟斗的时间里,大鹏可以扇翅十多次,也就是飞行上百万里,因此孙悟空毫无悬念又被大鹏精给捉了。大鹏精又捏捏孙悟空的脑袋,扯扯孙悟空的手脚,真是玩弄股掌之间。

孙悟空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也同样翻不出大鹏精的手掌心,这大鹏精到底是什么妖怪,为何如此厉害?

大鹏精是众妖之妖,他一封信到了如来的地盘灵山,五百罗汉都要跑来接他。他又一封信上了天宫,十一个太阳神级别的神仙都要好酒好肉的款待,做妖怪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他对得起众妖之妖的称号!

对比孙悟空,孙悟空上天宫,到了南天门是要通报才让进的。孙悟空到了如来的灵山,四大金刚还要挡住骂他:“这泼猴甚是粗狂!全不为礼!”骂完之后才让孙悟空进去。

大鹏精连续收放几次,孙悟空忍住眼泪没有哭,他齐天大圣什么时候被这样玩弄过啊。大鹏精终于玩腻了,不再追孙悟空。孙悟空立即逃到灵山雷音寺,找他最大的BOSS如来佛祖。

见了如来佛祖,孙悟空泪如泉涌,悲声不绝。跪在地上,捶着胸膛道:“不瞒如来说,弟子当年闹天宫,称大圣,自为人以来,不曾吃亏,今番却遭这毒魔之手!”孙悟空的意思是,自从我从石头里面蹦出来,虽然也打过败仗,但从来没人这么玩弄我的,哇哇哇……

如来听说是大鹏精,反应极为反常。通常情况如来都是镇定自若,安慰一下孙悟空。可是这次不同,如来佛祖如临大敌,请燃灯佛、弥勒佛一起出马,三个佛祖级的人物同时出马,这在《西游记》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次。不仅如此,还带上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迦叶阿傩两随从,五百罗汉,三千揭谛。除了地藏王菩萨镇守地狱,观音菩萨留守灵山,其他所有佛教大神小神全部出动,空国而出。

如来佛祖有没有小题大做呢?当然没有,我们来看看大鹏精的身世,就知道他的厉害了。

天上地下最厉害的飞禽是凤凰,凤凰生了孔雀和大鹏两兄弟。当初如来佛祖与孔雀决战,孔雀把如来吃到肚子里了。如来如果奋力一搏,从孔雀肚子里面破体而出,那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如来本事稍高,于是鱼死网破,如来身负重伤,孔雀则死了。另一种可能是孔雀本事稍高,如来被闷死在孔雀肚子里。无论哪种结果,如来都不能接受,于是开始谈判。谈判就是各让一步,双方休战,如来拜孔雀为母,意思是孔雀怀胎一样怀如来,并封孔雀做大明王菩萨,这好比今天的大学封某某学者为名誉教授。孔雀则放如来出来,问题在于孔雀用嘴吃如来,却一定要把如来从屁股里拉出来。如来佛祖没有办法,忍辱负重,与那些杂碎脏污的东西一起出来。

如来之所以兴师动众,空国而出,因为大鹏精与他是一个级别的选手,如果不把另外两位佛请出来,如来单挑大鹏精根本不可能全胜,最多是惨胜。

佛教与妖精军团在狮驼国对峙,佛教有数千人马,妖精军团则有十几万之众,战况空前。可是战斗还未打响,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就念动真经,狮子精、大象精立即痛的满地打滚,变成原型跑到两位菩萨跟前磕头。佛教有很多这种用咒语对付下属的手段,比如唐僧用紧箍咒对付孙悟空,也是一个道理。

战争未大,大鹏精的左膀右臂就没了,妖精军团士气一落千丈。从实力来说,大鹏精与如来佛祖、燃灯佛、弥勒佛是同一个级数的,其他各种佛教人物和妖精都可以忽略不计,实际就是三位佛对付大鹏一个,三打一。

又到了谈判的时候,佛教特别喜欢谈判,吴承恩解释了这一点,佛教在扩张过程中,多是恩威并施,因此扩张速度才这么快。如来道:“你在此处多生孽障,跟我去,有进益之功。”如来的意思是,大鹏你不可能再呆在这里,投靠我吧,我能给你封个官,不然我肯定代表月亮消灭你。

相比上一次从孔雀屁股里面出来,如来这次非常强硬,大鹏也听出来了,搞不好如来就利用这个机会铲除了自己。但是大鹏也要谈一谈条件,大鹏道:“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愆。”大鹏的意思是,别的就算了,我要是归顺了你,你得让我吃好睡好吧。

如来道:“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如来也退了一步,意思是我如来管辖范围内,只要是贡品,你先挑着吃,你不吃的我们几位佛吃,然后才是后面的菩萨罗汉等等吃。

就这样,双方谈拢,大鹏做了如来的护法,充当如来的保镖。在孙悟空眼中,如来是绝对不敢与大鹏单挑的,大鹏是如来的舅舅,功夫不比如来低。在《西游记》第八十六回,行者道:“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在孙悟空眼中,大鹏之所以投降如来,因如来三打一这个局势,大鹏迫不得已归顺。

谢选骏指出:无论如来如何,孙悟空为何在如来手上尿尿呢?前人多以为那只是描写孙悟空撒泼打赖、大闹天宫、无所不用其极,其实错了,因为“尿尿”其实在“确认领土主权”,例如在狼的世界里就是如此。因此,孙悟空在如来手上尿尿,等于是在确认自己的领地。从那以后,如来就失去了法力,连妖魔鬼怪都不敢惹了。

有位朋友1981年到访湖南韶山的毛泽东故居,竟然在房间里到处尿尿,用的就是这个狼的理论,他说这有两个作用:一是破除毛泽东的天子气,二是占领毛泽东的龙脉。不仅如此,他后来到访欧洲,在白金汉宫和其他各国要地也是如此“确认领土主权”,真不愧为是“狼图腾”矣。

附录

《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朝太宗贞观年间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四弟子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汉族民间传说。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仅明代刊本就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译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在国内外发表的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显示,许多人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极高。

谢选骏指出:为何许多人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极高?是因为“造反有理”的孙悟空精神?还是由于孙悟空的最终臣服?



【079、孙中山的汉奸语录——“呼儿嗨”就是“胡儿嗨”】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并非孙中山原话》(法制晚报 2014-03-13)报道:

[摘要]1926年1月4日,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提议,在接受遗嘱案之下,添加“凡我党员,如有违背遗嘱或曲解遗嘱者,作叛党论罪”字样。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北京签署《总理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并非孙中山先生的原话,而是从他的政治遗嘱中提炼出来的。89年前的今天,即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先生在病榻之上签订了遗嘱,并于次日去世。这份遗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签署的?究竟是不是孙中山本人所写呢?

背景抱病北上,共商国是

1924年10月23日,直奉大战如火如荼,冯玉祥挥师返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并于10月25日,发出电报,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以便“主持大计”。不久孙中山便致电冯玉祥,告拟即日北上入京,并于11月13日由广州启程。途径香港、上海,中途转道日本,于12月4日抵达天津。

到达天津当晚,孙中山“寒热遽作,肝胃区疼痛”,德、日医生初步诊断为感冒兼胃病,后又疑为胆囊炎。在天津的27天中,孙中山的病痛虽经治疗,但没有任何起色。出于治病的需要及各方催促,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入京,下榻北京饭店。

1925年1月2日,经美、德、俄及北京协和医院共7位医生会诊,孙中山被认为“患有肝部慢性发炎及肝部肿胀之急性病”。当时,协和医院的美国医生建议用外科手术探查病状,孙中山未允。

1月21日,他“体温升降忽失常度,脉搏亦陡异”。23日,孙中山眼球出现黄晕,德国医生诊断为“肝脏之脓渐侵及他部”,于是,中、美、德众医生共同商量手术方案。24日,状况更为糟糕——孙中山已不能进食,进食就呕吐,体温也升高。经医生及家属、同志力劝至26日,孙中山才入协和医院接受手术割治。

手术结束后,国民党特聘之俄国医生即向国民党几位要员报告:“先生近日手术结果,肉眼所见系患肝癌,此病外国之新科学亦挽救乏术。”

出院后,即住进铁狮子胡同5号(今张自忠路23号)的外交总长顾维钧宅中。

随着孙中山病情的恶化,订立遗嘱已成当务之急。

订立说法有三,各不相同

《孙中山年谱长编》一书对不同当事人关于遗嘱订立所持的说法进行了罗列,但未作更进一步的考证和取舍。其实,就在孙中山签署遗嘱不久后,相关当事人就对遗嘱的订立过程产生了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三种说法:

1.汪精卫临时草拟说

1925年2月24日,汪精卫同孙科(孙中山之子)、宋子文(宋庆龄之弟)和孔祥熙(宋霭龄之夫)4人一起到孙中山病榻前请求订立遗嘱。

由于三个说法中汪精卫都是最直接的当事人,“临时草拟说”便是根据其在《“接受总理遗嘱并努力履行之”提案》所作的说明而产生。

他(汪精卫)说:“去年一月一日先生由天津进京时吩咐过几句话,‘他积四十年革命之目的,是求中国之独立、自由、平等’……除这句话以外,先生此时还对我说明革命的方法,要特别注重两点:第一点是唤起民众;第二点是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听了他这几句话,就马上把它记下来,因为时间紧急,又在他面前写起的缘故,所以所写的字,很是草率。读给先生听过,他点头道:‘好呀’……我们原想即时就请总理签字的,但孙夫人在房外,正在哭声很哀,总理就说:‘你且暂时收起来罢,我总还有几天的生命的。’我们因此不敢再请总理签字,就把这张遗嘱折好,放在衣袋里,退了出来,随即到政治委员会报告。”

汪精卫在这番说明中,给人一种他在孙中山病榻前临时草拟遗嘱的印象。

2.汪精卫提前拟定遗嘱说

孙科是订立遗嘱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之一。据他回忆,在孙中山谈及遗嘱要说些什么时,汪精卫答曰:“我们已草就一稿,想读给先生听,先生如同意,就请签字;如不赞成,则请先生口述他语,我可笔记。”于是汪精卫乃将预写之遗嘱稿逐字读之。“先父甚感满意,这就是现在的《国事遗嘱》。另备有《家事遗嘱》一纸,读罢,亦表满意,惟尚未签字。”

3.孙中山口授说

根据何香凝(廖仲恺遗孀)的忆述,以及《向导》周报关于孙中山病逝后的北京通讯,都说遗嘱是孙中山在病床上口授,由汪精卫当场笔录。何香凝说:“记得是二月二十二日,我们和孙先生谈立遗嘱的事,到了二十四日,遗嘱已经全写好了。预备的遗嘱共有三个,一个是国民党开会常念的那个,由孙先生口述,汪精卫在旁笔记的;还有一个是写给苏联政府的,由孙先生用英文说出,由鲍罗廷、陈友仁、宋子文、孙科笔记的。”

何香凝在《对中山先生的片断回忆》一文中也提到:“孙先生……临死前写了三封遗书:一致国民党人;一致苏联友人;一致孙夫人。致国民党人的那一份遗嘱,是由孙先生口述,汪精卫笔录的。”

无论订立过程如何,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于逝世的前一天在遗嘱上签了字。

内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并非原句

遗嘱分三份,一份总结40年来革命成果,并为日后的革命指明方向,即《国事遗嘱》;一份交代身后家事,即《家事遗嘱》;还有一份《致苏俄遗书》。一般提到《总理遗嘱》多指第一份《国事遗嘱》。

《国事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文(三月十一日补签)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笔记者 汪精卫

证明者 宋子文 邵元冲 戴恩赛 孙科 吴敬恒 何香凝 孔祥熙 戴季陶 邹鲁

其中“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一句,经过提炼,便成为了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去世后,只公布了《国事遗嘱》和《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原件转给了苏联政府。国内历史档案中仅保留有中译本,始终没有找到英文原件。2009年中俄友好60周年活动期间,俄罗斯政府委托俄中友好代表团,将原苏联档案中找到的孙中山先生亲笔签字的英文《致苏俄遗书》原件带回中国,赠送给北京宋庆龄故居。

影响 恭读《总理遗嘱》成各种活动第一道程序

孙中山遗嘱的订立对国民党来说是一件大事,这从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人对待遗嘱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

孙中山逝世后两个月,即1925年5月24日,国民党召开第一届中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接受了孙中山的遗嘱;5月25日,进一步接受孙中山遗嘱为训令。

1926年1月4日,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又将接受孙中山遗嘱作为专门的一项议程。全场代表一致无异议通过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提议,在接受遗嘱案之下,添加“凡我党员,如有违背遗嘱或曲解遗嘱者,作叛党论罪”字样。虽然有代表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但在表决中还是以大多数代表同意获得了通过。在一定意义上,孙中山遗嘱具有了约束党员的法律效力。

国民党专政期间,“恭读《总理遗嘱》”成为许多集会、会议与典礼开始时的制式程序之一。1926年6月18日的《广州民国日报》就有一则关于《影戏院开幕前,须先映总理遗像遗嘱》的通告。

然而凡事总有特例。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张东荪早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做教授,当时学校有一个惯例,每次校务会议开会时,主席都要恭读《总理遗嘱》。张东荪对此很反感,有一次忍不住说:“下次再读遗嘱,我就不来了。”遂夺门而去。

参考文献

《中山全书》、《孙中山遗嘱产生经过》、《〈总理遗嘱〉签字纪实》、《汪精卫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说明接受孙中山遗嘱经过记录》、《八十述略》、《双清文集》、《对中山先生的片断回忆》、《总理事略》、《中山先生遗嘱的起草经过》、《中山先生轶事》。

谢选骏:孙中山的汉奸语录

致苏俄遗书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

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以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

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

谢选骏指出:孙中山上述的肉麻字句,签署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而在此前四年的1921年,该死的苏俄霸占了中国的领土外蒙古,四十年间都无法获得国际承认,只有这个该死的汉奸孙中山愿意承认并称苏俄强盗为兄弟——孙中山不是汉奸谁是汉奸呢?孙中山签字的《致苏俄遗书》,是货真价实的汉奸语录。国共总结的“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其实就是“卖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最后一个问题——孙中山既然汉奸卖国,为何能成国父呢?因为中国人经过满清三百年奴化(连同1644年入关之前若干年的侵华战争和1911年之后若干年的复辟活动在内),已经沦为汉奸主导的可耻民族了!这个道理,对于毛泽东也是一样的——汉奸民族出了个汉奸领袖,不仅自然而然而且当仁不让!还高潮得“呼儿嗨哟”呢!什么是“呼儿嗨哟”呢?大家不懂,“呼儿嗨”其实就是“胡儿嗨”!就是毛泽东这个二鬼子、胡儿子在陕北的窑洞里学习老鼠打洞呢。

曲:东方红

歌手:大合唱

作词:李有源

作曲:焕之

歌词: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汉奸谋幸福 胡儿嗨哟

他是汉奸大救星 他为汉奸谋幸福

胡儿嗨哟 他是汉奸大救星

毛主席爱汉奸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伪中国 胡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为了建设伪中国

胡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像太阳 照到那里那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 胡儿嗨哟

那里汉奸得解放 哪里有了共产党

胡儿嗨哟 那里汉奸得解放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汉奸谋幸福 胡儿嗨哟

他是汉奸大救星 他为汉奸谋幸福

胡儿嗨哟 他是汉奸大救星 大救星

曲:东方红

歌手:大合唱

作词:李有源

作曲:焕之

歌词: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像太阳 照到那里那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 呼儿嗨哟

那里人民得解放 哪里有了共产党

呼儿嗨哟 那里人民得解放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大救星

谢选骏指出:“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并非孙中山原话——而是汉奸集团的集体智慧!就像《东方红》和“毛泽东思想”一样!还“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呢,说穿了和“三民主义”一样,都是洋垃圾、汉奸学!



【080、孙中山是祸乱中国的“共工”】


网文《孙中山晚年的精神分裂——在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辗转腾挪》指出:

[一、屡屡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解释成一个东西]

事实是:孙氏并没有任何的“处理之法”,只是身心俱疲地在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来回奔走,妄图在理论上将二者阐释成一种“既彼此融合又彼此独立”的关系。

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结果,是孙氏和他的三民主义同陷精神分裂的困局。

这种精神分裂,自《孙文越飞》宣言在中国公布时始,就已注定不可避免。

宣言第一条——“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此项见解,越飞君完全同感”——固然可以“洗刷”孙氏在国内舆论心目中的“赤化”形象

但国内舆论所不了解的是,该宣言在苏俄公开发表时,是把这段话删掉了的。

虽然在稍后一些时候的1923年8月,俄共中央zheng   zi   局在任命任命鲍罗廷为孙中山的政治顾问时,也有这样一项公开决议:“责成鲍罗廷同志在与孙逸仙的工作中遵循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利益,决不要迷恋于在中国培植共产主义的目的”

但鲍罗廷的这段非公开的工作札记,显然更能代表莫斯科的真实意见:“到现在为止,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把民族主义革命者孙,从小资产阶级的空谈家中拯救出来,还很难说。

有时我觉得,无论给这头老狼喂多少东西,他还是盯着‘自由民族’,他始终期待着以此来拯救中国。”

确实,孙氏一直盯着的是“自由民族”,而不是“阶级斗争”和“世界革命”。

但孙氏也很希望通过鲍罗廷,把俄共的组织模式、动员模式一并移植过来,孙氏将这种移植视为让溃散的国民党起死回生,恢复战斗力的命脉之所在。

如此,他既需要说服党内同志接受鲍罗廷的改造,又希望将这种改造限制在组织模式上,而不碰触本党“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于是只好在党内学习会议上如此说道:

“吾党与他(鲍罗廷)等所主张皆是三民主义。主义既是相同,但吾党尚未有良好方法,所以迟迟不能成功。……因要学他的方法,所以我请鲍君做吾党的训练员,使之训练吾党同志。鲍君办党极有经验,望各同志牺牲自己的成见,诚意去学他的方法。”

换言之,孙氏希望国民党人诚心去接受俄共的“方法论”,同时又不受俄共“价值观”的影响。

但孙氏显然也明白:对一个政党而言,其“方法论”必然是由其“价值观”决定的,不但俄共如此,国民党也是如此;信奉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着能够接受怎样的“方法论”;

于是,为了消除国民党的党员们对俄式改造的抗拒心理,孙氏不得不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解释成一个东西——“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无别也”。

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无论如何阐释,都不会在事实上变成同一个东西。

鲍罗廷控制的国民党外宣机构在1924年1月6日公然喊出“世界革命”的口号——“广州政府正与帝国主义国家相见,非以和平态度,而以剧烈态度”;孙中山却在同一天会见了“帝国主义国家”美国的公使舒尔曼,请求美国出面干涉中国的军阀混战。 

[二、苏俄控制了国民党一大,孙中山对此无能为力]

事实上,孙中山欣赏的,只是苏俄的以党建国、以党治国、党代表大会、中央党组织、地方党组织、以党治军、军队党代表制等组织手段,对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则一直相当抗拒。随着鲍罗廷将国民党改造成共产党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孙中山的这种抗拒也越来越明显。

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后,“联俄容共”政策成为现实,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在给齐切林的信中兴奋地说道:“我现在要强调的是,正是国民党对我们的威望充满尊敬和崇拜,正是这个党,它如此驯服地接受我们的指示和共产国际的决议。”

加拉罕所谓的“驯服”,指的是国民党一大的宣言几乎完全采用了共产国际的意识形态。加拉罕说:

“我寄给您的(国民)党的宣言、纲领和章程很有意思,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对以前工作的批评和对中国相互争斗的军阀集团的批评;第二部分是最重要的,这是以最概括的形式提出的国民党的原则,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关于民族主义一条非常有意思,那里民族主义是按照共产国际的声明的精神解释的,……民权主义也以共产国际的同一项决议为自己的根据。……至于民生主义,它也是以共产国际决议为依据的,但是根据本地情况加以改头换面,以便使它能够为党的右派所接受。”

加拉罕的描述是精准的。国民党一大所发表的宣言,确确实实是一个彻底被“共产主义化”了的宣言。但加拉罕错判了孙中山对这个宣言的真实态度,他告诉齐切林,“孙逸仙本人准备完全接受它”,只是对决议作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更多的是文字上的让步”。但事实完全相反:孙中山拒绝承认这个宣言。

宣言的起草,处于鲍罗廷的控制之下,鲍氏一手操控,用共产主义将孙氏的三民主义作了彻底的改装和偷换。孙氏见到宣言草案后,于1924年1月23日,紧急约见了鲍氏,要求收回这份草案,而代之以孙氏自撰的《建国纲领》。最终,鲍氏击退了孙中山的要求。在其工作札记中,鲍氏如此记载:

“我再说一遍,当孙向我提出是否最好取消宣言的问题时,我作了否定的回答,这时出现了维系着国民党当前命运的危急时刻。这个关头,孙应该决定,是坚持自己的纲领,从而转向右派,还是接受宣言,同左派一起前进。在长时间的交谈中,我不得不使用各种各样的论据,这以后孙为了把他的纲领也印出来,作出了对宣言有利的决定。”

孙中山选择了妥协,因为他不能没有苏俄的援助。但他也不准备放弃自己以三民主义为基石的《建国纲领》,他要求在国民党一大上,同时印发鲍罗廷的宣言和自己的《建国纲领》。鲍罗廷策略性地同意了孙氏的要求,但仅仅是“策略性”的,因为最终,在鲍氏的控制下,《建国纲领》没有能够出现在国民党一大的会场上。孙中山失去了对国民党一大的控制。

[三、国民党党员信仰发生混乱,孙中山不得不起而对马克思主义作系统批判]

一大的“坐而言”,鲍罗廷靠卢布取得了对孙中山的压倒性胜利;接下来的“起而行”,则轮到孙中山打太极拳。按照一大“共产主义化”的宣言,鲍氏要求通过苏俄式的激进的土地革命方案,并将其付诸实施,孙氏则用“暂缓”、“推迟”一类的字眼一而再,再而三地搪塞,其真实意见则是根本不打算推行,因为孙氏看到:

“俄国近来实行政治革命,同时又实行经济革命,一面把皇帝和贵族推翻,同时又把资本家推翻。现在俄国人民所受的痛苦非常的厉害,结果到底如何,今天还预料不到。”

直到孙氏去世,国民党都没有颁布鲍氏所期待的俄式土地革命法令。相反,孙中山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不断讲演,大谈中国与俄国国情不同,不能搞俄式土地革命,“你们更要联络全体的农民来同政府合作,慢慢商量来解决农民同地主的办法。让农民可以得利益,地主不受损失,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和平解决。”

为了挽回一大宣言彻底“共产主义化”对国民党党员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孙氏在一大之后开始利用各种机会,强调“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1924年2月9日,当即将赴美留学的清华学生们问及“国民党施行的,是否俄国的主义”时,孙氏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否定:

“否!俄国是俄国,中国是中国。俄国有俄国的主义,中国有中国的主义。我方才一篇话,处处论到俄国,是说他革命党的组织,不是说他的革命的主义。”

1924年8月到24日,孙中山在广州持续系统地讲演民生主义,在努力维系自己“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的调和论的同时,对苏俄信奉的“马克思主义”作了猛烈批评。孙氏说:马克思说物质是历史的重心,这不对,民生问题才是历史的重心;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没有发明社会进化的定律,不是历史的重心;马克思认为要有阶级战争,社会才有进化,这是以阶级战争为因,社会进化为果,是倒因为果;马克思只见到社会进化的毛病,没有见到社会进化的原理,所以马克思只是一个“社会病理家”,不是一个“社会生理家”;马克思的学说颠倒因果,所以从他的学说出世之后,各国所发生的事实便与他的学说不合,有时甚至相反;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发达了之后便要互相吞并,自行消灭,但时至今日,各国资本家不但不消灭,并且更加发达,没有止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错的。

孙氏总结道:“我今天来分别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这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意思就是说: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是一致;但在实现理想的手段上,共产主义的“世界革命”和“阶级斗争”是错误的,民生主义的《建国纲领》才是正确的。

孙氏如此公开而系统地批判马克思主义,引起了鲍罗廷和苏俄的强烈不满。但孙氏必须这样去做,因为他的国民党的党员们,此时已然发生了信仰混乱。

结束语

孙中山的努力是徒劳的,并不能挽救国民党在信仰层面的精神分裂;更不能改变共产党以小搏大,逐步同化、吞噬国民党的趋势。当孙中山在1925年3月去世,国民党内无人能够与苏俄及中共进行理论抗衡,这种分裂、同化和吞噬,就进一步加速了。最后,终于发展到“容共”逆转成“容国”,共产党大有将国民党架空的趋势,这种架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共产党垄断了中下层组织,国民党空有一个最高决策层,无法将任何决策贯彻到基层中去。比如1926年8月,广东国民党召集全省各地农运积极分子开会,其中竟有80% 是共产党员。国民党人顾孟余载1927年总结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二是共产党“包办”了国民党的党务工作。维经斯基在1926年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说:“共产党的影响太大了,很难划清两党之间的界限,几乎所有领导权都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我们在那里的同志问,是否应该使国民党摆脱共产党的影响,享有更多一些自由呢?”中共领导人谭平山则说,在1926年国民党二大召开前后,已有大约90%的国民党地方组织处于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的领导之下。

这样一种结局,既是孙中山“联俄容共”之时所想象不到的,又是孙氏无原则地拿“三民主义”融合“共产主义”进而导致国民党信仰层面发生精神分裂后的必然结果;自然,更必然导致1927年的国共分裂。 

谢选骏指出:根据上面的历史描述不难看出:孙中山是一个真正的“共工”,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此人的作用比所有的共产党特工加在一起的力量还要大:孙中山引入了苏联祸水,活像《淮南子》上描写的那个乱世魔王共工: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意思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为帝,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谢选骏指出:孙中山这个共工,为了争夺为帝,不惜破坏中国——他死之后,中国内战百年未了,堪称现代世界唯一。



【081、孙中山是现代中国的始作俑】


成语只有“始作俑者”,而没有“始作俑”,那么,什么是“始作俑”呢?

“始作俑”不同于“始作俑者”——“始作俑者”是“第一个作俑的人”,“始作俑”则是“第一个被作出来的俑”,这个“俑”就是偶像,就是集中了“党政军学说”于一身的现代僭主。这是谢选骏的一大发现。

例如,孙中山就是现代中国的第一俑。

“第一个被作出来的俑”的后继者还有蒋介石毛泽东。蒋经国邓小平以后,虽有“党政军学说”,却没有了僵尸附体,因此作为“俑”,已经残缺了。

网民提问:什么叫“始作俑”,谢谢!

《“始作俑者”的来历考究》回答说:

这一成语最早出现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俑,就是用泥土或木头做成的人偶,用来作为陪葬物。“始作俑者”的成语含义,便是“首开恶劣风气的人”。 

但是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历来有非常多的解释及争论,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此话为孟子引孔子语,是否真是孔子所说,尚可存疑。 

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那些发明用土偶木偶做陪葬品的人,他们会断子绝孙的吧!”照此解来便是,殉葬是一种野蛮的风俗,对这种风俗推波助澜的人,都会没有好下场。 

这样一说很说得通,也很符合孔子“仁”的价值观。可是且慢,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用真人与动物殉葬这种野蛮的风俗,实际上早在上古的奴隶社会就已盛行,反而采用土木陶俑来代替活人殉葬是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可以说是文明程度提高以后,对生命价值更重视的一种体现,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既然是这样,那以“仁”为本的孔子为何竟然对始作俑者发出断子绝孙的痛斥呢?这可有点不大好理解了,因此后世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考据与注释。 

考据当中比较有名的有宋代朱熹的一个观点:“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这话的意思是说,上古的人举行葬礼,只是束草为人而略似人形;到后来有俑的出现,就非常像真人了,所以孔子会诅咒他们。可这话是不大经得起推敲的,因为很明显,上古奴隶主盛行人殉,束草为人进行殉葬的,只是买不起奴隶的平民百姓。 

还有一种理解是从字面上做文章,说“其无后乎”的“乎”字,是个疑问词,孔子这话并不是一句诅咒,而是一种表扬与肯定:“那些发明土木陶俑的人,难道就断子绝孙了吗?”这种理解,我个人认为,牵强。 

我私淑的一种理解是这样的:孔老夫子认为,那些发明用俑来陪葬的人,他们心里头还存着“人殉”这种野蛮风俗的恶念,所以他们会断子绝孙。朱熹解释中的后半段说俑“大似人矣”的观点,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可惜他画蛇添足地加上了与上古葬俗的比较,便与史实不符了。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话到底是孔子说的,还是孟子说的,还是他们的门徒说的,已经无可考了。反正孔孟二圣都未能见到佛教之传入中国,否则看到号称不杀生的和尚尼姑们,变着法儿地整出味美形似的素鸡素鸭来,恐怕又要吹胡子瞪眼骂人家绝后了。当然,骂了人家也不怕。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作宾语;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

谢选骏指出:如果按照上面的解释,那么就是说,把孙中山和毛泽东变成偶像供奉起来的人,他们将会丧失后人。当然,至于这个“后”,到底是后代还是后继,两可了。有道是“一切皆过程,能量始作俑;物质为化身,时间总永恒。”



【082、陶渊明李白杜甫全都崇拜自己的肚腹】


《从毕福剑刘强东到金融女 饭局教会我们人生看戏》(2018-09-21 十点他言)报道:

中国式饭局是一个社交舞台,每个人都是饭局里的一枚棋子。昨天,有媒体报道某证券分析师马某(男)和员工廖某(女)在参加一个饭局时,与某基金前总监刘某搂搂抱抱,举止轻佻失当。不雅视频流出后,马某被取消参评最佳分析师资格,该证券公司也对两人启动专项调查。不是所有的饭,都可以“吃”的,也不是所有的“局”,都可以“闯”的。没有人会平白无故地请你吃饭,你在细品食物,别人在细品你。中国式饭局,是一个观照我们生活方式的契机。在公共场合如何得体地为人处世,让自已拥有一个人生大格局,是现代人的必修课之一。——书单君 

一、人生坠落,也就一顿饭的功夫

2015年,一场稀松平常的饭局,改变了一个当红主持人的命运。这位主持人,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他经历知青、军人、大学生、科考队员、摄影师、导演、制片人等各种身份,摸爬滚打,才终于干上了主持人这一行。2006年,一档主推草根明星的综艺节目,将这位草根主持人送上人生的高光时刻。但一个饭局,一个不知谁拍、不知缘何流出的视频,让他的职业生涯戛然而止。人生坠落,也就一顿饭的功夫。2018年8月底,在美国当学生的企业家刘强东,和一帮朋友相约在距离明尼苏达大学5公里外的一家餐厅聚餐。饭局中的一个女孩,第二天报警,控告刘强东性侵。这个饭局没有流出任何视频,只有一张事后流出的模糊到难辨真假的“涉事女主照”。至今,谁也不清楚饭局中刘强东一行人到底是如何喝光32瓶红酒的。真正让刘强东身陷舆论泥潭的,是美国警情公开制度,是那两张穿着黄色大褂的收监照。舆论热潮中,有人骂刘强东垃圾,有人对他喊“强哥加油”。还有人说要感谢他,因为是他帮助吃瓜群众熟悉了一遍美国明尼苏达州关于性侵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是他帮助许多人第一次了解到什么叫Mug shot(收监照)。文末有整个事件的情况说明。所以你看,吃瓜群众总能在吃瓜过程中抓住机会,让自己接受一点“法治教育”。如果说饭局是达官贵人的假面舞会,那对吃瓜群众而言,饭局就是窥探上流社会真面目的一条裂缝。别看批评饭局文化的人不计其数,人们其实也喜欢带着批判的眼光享受看戏。刘强东的大戏才过去刚刚半个月左右,余温还在,另一场饭局戏码就匆匆上线了。9月17日晚,“某证券公司另类饭局”不雅视频传开。关键视频的主角,是某证券分析师马某和员工廖某,还有某基金前总监刘某。前两者,都与后者有亲密举动。而且,从视频来看,这亲密举动,确实有点辣眼睛。这大概也是视频迅速传播的原因。关键是,时下正值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期间,这些亲密举动,被人认为有拉票的嫌疑。尽管根据当事人回应,这就是一个纯朋友聚会,别无他意。但从目前各方机构的回应来看,几个当事人的事业都可能面临毁灭性的打击:马某和廖某的评选资格,已经被新财富取消。一个视频又害了几个年轻人。饭局,古今中外都有,尤其中国的历史书上最多。据说中国的饭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有人统计过,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一共记载了近百场饭局。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刘邦项羽的那场震铄古今的“鸿门宴”。这场饭局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历史因此而改变了潮水的方向。和司马迁记载那些饭局的方式不同,我们今天记载饭局的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大家都用手机直接拍照、录像了。而且谁都可以记录,无需再依靠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而且谁都可以传播,不用再担心被抓去实施宫刑,哪怕造成误会,哪怕断章取义。有了可以拍照录像的手机,饭局依然没有真相,依然危险,或许更危险了。

二、饭局油腻,油腻在公私边界模糊

2010年,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我们都还不知道微信是啥。那时候,我们使用最多的是短信,但舆论场中饭局的故事一样丰富。那一年的4月份,一条关于明星饭局的短信,震惊了整个舆论场。事情是这样的,演员金巧巧的手机丢失了,拾到者从这手机里看到一条短信,无意中曝光了所谓的明星饭局潜规则。有一不要脸的土豪,邀请金巧巧作陪饭局。短信中有这样的话:“我们老板非常喜欢金小姐,请问金小姐可以陪吗?”事情曝光之后,舆论哗然。和2008年香港男星硬盘曝光一样,也和今天某主持人言论曝光相似,没有多少人去关心曝光别人私密是否道德,大家关心的是,这样的明星饭局到底有多普遍?每个人都义正言辞,每个人都嗤之以鼻,每个人都偷偷翻看和下载。金巧巧的经纪人承认,确有其事,但金巧巧本人已经严厉拒绝,而且表示对这种事相当不屑。这件事,引发了舆论的连锁反应。有些导演借机出来爆料,就因为自己找的女星拒绝了投资人的作陪要求,电影投资少了两三千万。还有演员很高兴地表示,自己经常拒绝这种作陪要求,以证明自己很受欢迎。之前许多被人怀疑有去作陪的明星,也不得不纷纷表态,自己很干净,不屑于赚这样的脏钱。总之稍微有点颜值的人,好像都要面临舆论的拷问,连男明星也不例外。其中就包括“颜王”孙红雷,他表示:曾有富商夜里12点开直升机接他吃饭,被他严辞拒绝。饭局危险,这是司马迁用近一百个案例早已经证明的事实。但饭局与作陪、出卖身体联系起来,让人感觉到脏和油腻,避之唯恐不及,似乎还是第一次。去年,又一段饭局的视频曝光。这次的主角是冯小刚。他在一次北京文艺大佬的聚会中,让《芳华》女一号“苗苗”跳个舞,周边一群人起哄:“比划比划就行。”这种行为,被人认为中年油腻的典型。唯独陈道明被认为是一股清流,因为他斥责道:“你他妈没看过跳舞啊!”文末有一段还原整个事件的完整视频。这是一次明星饭局小风波,但中年人,尤其是饭局中的中年人的油腻标签,却在这次事件中证明已经深入广大吃瓜群众的内心。继“怎么实现财富自由”之后,怎么让自己在饭局中看起来不油腻,如今已经成为一门时髦的新学问。饭局让人长学问。在一次次不忍直视的饭局中,人们逐渐学会了什么叫保持安全的距离,什么叫公私边界。说起来,饭局油腻,油腻就油腻在边界模糊。上了酒桌,酒酣耳热,朋友、同事、情感、生意、真话、假话,就跟那东北乱炖一样,傻傻分不清。相信随着各种视频、照片逐渐显出威力,人们一定会有所收敛和克制。只是,人们了解了边界和距离的重要性,学会了让自己不油腻,但似乎唯独没有人去反思,偷拍并传播别人的私密照片和视频,算不算一样油腻? 

三、 饭局小舞台,人生大格局

饭局危险,但中国人却偏偏以热衷饭局著称。我们的历史藏在饭局里,我们的人生似乎也藏在一场接一场的饭局里。但饭局者,重点不在饭,而在于局。说文解字,局字,“从尺从口,口易出错,故口在尺下为局”。老祖宗造字蕴含大智慧。但饭局,正需要你动口动嘴,酒酣耳热之际,也最容易失言失态。不过在我看来,学会更文明的饭局礼仪,学会逃出“鸿门宴”那样的饭局杀机,其实不算什么。在我看来,历史上最让人长学问的一场饭局,其实不是“鸿门宴”,而是赵匡胤搞的“杯酒释兵权”。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据说饭局这个词就是在宋代首次出现的。而且,也是在宋代,会食这种共享一桌菜、一壶酒的聚餐模式,开始普遍流行于各大街巷的餐馆里。961年,赵皇帝召集了几个掌握兵权的武将,吃了一顿饭。在饭局中,老赵对自己的处境唉声叹气,弄得自己跟受气的小媳妇似的。几大武将也听出来了,知道皇帝在担心什么,是要让自己交出兵权呢。皇帝都这样表演了,交出兵权,也就顺理成章了。“杯酒释兵权”被人视为是饭局中的战斗机,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以证明饭局之威力巨大。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饭局上的道术外,其实还有一种更高级的东西,叫格局。赵匡胤搞“杯酒释兵权”,巩固了自己的江山、让自己安枕无忧。但宋代,形成文官代武将的虚弱体制,代代羸弱,最终在与各种少数民族的斗争中,连连败北,也是从此开始的。这说明什么呢?局中有局,局外还有大局。推杯换盏的酒局,背后不仅有公安局,还有世道人心这个大局。学会饭局中的边界规则,不让自己失态失言,其实不难。更难的是,如何让自己拥有人生大格局。这话说起来有点虚。但格局大的人,的确能想得更远更周全。这跟金钱无关,跟地位无关,而是跟为人处世的智慧有关。就像陶渊明那样的智者,酒局饭局一样不少,但他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不可能在任何一个饭局里失去尊严。正所谓,饭局酒局,心有大局,何惧失局。

谢选骏指出:上文的作者不懂,陶渊明是个假隐士——他喜欢喝酒,是以自己的肚腹为神,李白、杜甫都是吃喝而死,真是没有一点出息——华人大众崇拜饭局就像崇拜教会,结交关系网就像编制蜘蛛网,甚至连竹林七贤也不能免俗。……因为这些人的心目中都没有上帝。



【083、瓦格纳的音乐大部分是噪音】


《倾听噪音——〈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Unknown Artist 2009-09-09)报道:

当我们提到“音乐”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些曲调,对它有一个定义,或想到它的功能——审美、娱乐、教育等等。作为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从初中开始就不断的倾听,到现在,会被不同种类的音乐深深打动,感受音乐的力量。而当我们提到“噪音”的时候,我们会想起的是让人反感的东西,如城市的喧嚣、工厂的机械声等,似乎完全站在美妙音乐的对立面,不能带来审美体验,不能娱乐,也非教育。

此书——[法]贾克·阿达利的《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是老师推荐的书单中的一本,在“媒介、符号与表述”这一栏下 ,当然我翻它是因为对“噪音”与“音乐”这种似乎显而易见的关系的探讨,激发了我的兴趣,一下此文建立在对于其阅读的一些思考和理解上,对我来说这本书有些地方比较难懂,错误之处还请大家指出。

如导言所言“音乐界的学者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不予理会,或斥之为‘噪音’”“以学术专业的音乐史与乐理来看这本书,其中漏洞确实不少”,但是阿达利对于音乐与噪音的开创性见解,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文中引用的罗兰·巴特刊于《音乐游戏》中的一句话,更证明了这种思考的必要性——“审视目前的音乐评论,很显然它们对于作品(或作品演奏)诠释的分析,总是最拙劣的语言学范畴——形容词。”

简单的说一下阿达利的理论,当然此书值得细读。

粗略的说,有这么一个关系:声音-噪音-音乐。所有被听到的都是声音,声音中(似乎是易于影响人)的一部分为噪音——此处为中性词,噪音中为人类群体所接受并反复倾听的某一部分为音乐。这里有两个重点:一,音乐的本质是噪音;二,倾听音乐其实暗含了在噪音中选择。这种选择最初之时并非属于个人,因此,将某种“噪音”从噪音中抽离并将之定为“音乐”的选择行为就是某种权力的体现——音乐是权力的噪音。对声音的控制、对噪音的选择——发音在本质上是属于权力的,如希特勒所言:“如果没有扩音器,我们就无法征服德国。”及其反复广播瓦格纳的音乐激起民众爱国热情。权力对音乐的选择与任何声音的编制乃至对任何声音的管制,都是创造或强化一个团体,将一种权力中心与其附属物连接起来。在此之后(其他未被选择的)噪音是具有颠覆性的,同时也是具有先知能力的——阿达利认为噪音是最有预见性之物。在这里,音乐和噪音的关系在此明确:音乐是被既有权力选择的噪音,其他噪音的出现与其影响对权力而言是危险的,这些噪音或许会被其他权力所控制与认定,它可能预见了更合理的权力和社会结构。因此,权力的稳固需要强化“音乐”的地位,同时消灭“噪音”。当旧有权力被颠覆,此噪音成为音乐,旧有音乐在新权力面前被视为新的噪音——音乐的本质。(此描述非常粗略,请大家指正)

下面是音乐(传播网路)的四个时期:

1、牺牲

音乐的最初功能是在仪式中的使用。巫师的话语从群众中分离出来,噪音和音乐也被分离。在牺牲仪式的网路中,噪音是一种武器(阿达利具体说明了各个文化中的噪音,自然噪音给人民带来了伤害、不安及恐惧),音乐此时帮助这种武器的生成并将之驯化、仪式化,即在仪式中,噪音是仪式化杀戮的一种拟像,是死亡的威胁;音乐在此是噪音的一种引导,对暴力(噪音)的引导,因此它作为牺牲的拟像,功能明确。(类比牺牲仪式的真实杀戮和牺牲)音乐的仪式性、仪式作用正式源于其在仪式中的使用,它象征性地显示出导正暴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性,将杀戮仪式化以替代一般暴力的重要性,即民众在“暴力”(噪音)中的恐慌及“不安想象”在仪式(音乐)中被引导到牺牲上。“它也指出如果将个人的想象升华,社会就肯定可能形成”这种同一的升华之中,音乐的根本功能就体现出来了——纯粹秩序。(关于各种符码及其动力学、符码秩序的断裂、瓦解的动力、金钱、各种网路之间的共时性等问题,阿达利有详细复杂的叙述,在此不展开。)

2、再现

从18世纪开始,音乐从仪式化的归属物变成再现。音乐家不再为单一的、中心的权力提供服务,这是音乐家的革命也是最早的革命。音乐卷入金钱,“再现”于音乐厅。音乐制度化为商品、获得自主地位和金钱价值——音乐作为竞争性秩序的先锋,音乐创作和诠释的劳动必须被赋予一个价值。乐谱印刷衍生出的音乐归属权、使用权、(乐谱)交易权的问题,以及音乐在此作为事物价值的先锋,功用不是“创造”“秩序”,而是使人们相信音乐具有价值,且此价值不可外在于交换。再现的概念在逻辑上意含着交换和和谐。简单的说,音乐此时的再现——销售音乐厅门票,每一次的再现都肯定了其内在价值的存在。价值换取金钱是一种新的秩序与和谐。“音乐”具有可交换性的突破之后,普遍事物也开始具有。在再现中,商品代表了购买者的秩序,荣耀景观。(再现、交换与和谐的关系,及和谐的再现创造的符码——组合:调性音乐、乐团。管弦乐团的引玉——精英、指挥家、秩序的创造者与群众)

和谐组合的音乐意含着欠缺——音乐家与世界关系以及现实和创作间的分歧,音乐家意识到和谐的有限,再现网路和组合开始断裂:反和谐。“噪音”及其在“意义”上的终结,置入了随即、无意义,并导向重复——音乐探究了声音本质的全部,并走到尽头。

3、重复

录音的来临彻底粉碎了再现,其重点是录音(复制)最初是为了保存再现,最终大量的复制品却消灭了再现(原件)的意义。现场音乐会也成为复制。20世纪初的标准化危机:“重复”有着合法性却不能代表权力。音乐在重复面前彻底商品化,意义因此缺失,且变成可囤积之物。这预示新的政治经济学面貌,即需求的生产而非供给的生产。音乐的生产的主要部分转向激发大众的需求,购买囤积未来的使用之物。畅销排行榜在其中使人们相信商品的价值在于相同的选择——它引导选择、赋予价值——音乐物品的大量(同一性)生产消灭了能创造价值的“差异”。场景、背景音乐——(具体场所的)消音的工具,重复的音乐也是社会的消音工具。死亡存在于重复经济的架构本身——以商品囤积使用时间基本上就是预示了死亡。

4、作曲

新的文艺上的复兴。不是一种新的音乐,而是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方式。1,音乐创作纯粹为了音乐家个人的乐趣,不为仪式化功能,不为交换,不为(易于)复制;2在重复中,无差异也无法沟通,在作曲网路中,纯粹为了以及一己享乐,才因此创造出沟通条件;3作曲避免了金钱的影响。 社会生产的重复,由重复的商品转向生产工具(由音乐复制品向乐器) 人作为生产者而非囤积者,从制作过程中得到乐趣,建立自身的景观。需要强调的是,阿达利认为,之前音乐家是不存在真正的乐趣的。他们被异化的乐趣就等同于消费者在重复囤积中的乐趣,即创作的起点源于他者权力。而在作曲网路中,这种创作的权力才回到音乐家身上。

牺牲、再现、重复和作曲这四个网路,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交叉与重叠,如今天再现/音乐会依然为精英阶层存在。阿达利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论述(再次强调我的粗略),将噪音、音乐、权力、经济、倾听、听众之间互相的关系做了分析,深层次的探究了其间符码变动、断裂、重组的原因,并最后充满希望的语言作曲网路的诞生(此书成于1977年,今天的各种音乐形式、地下音乐似乎是一个苗头)

作曲的先驱们——现代主义的音乐家,常常被批评,也被生活在重复音乐中的大众所疏离——他们拒绝差异,不愿倾听他人的噪音。阿达利意识到,也指出不同个体噪音表达的困难,但他坚持认为个人的创作(将创作的权力完全归还于音乐家)——个体的噪音,才能促成真正的个体间交流。

虽然阿达利的作曲理论和他这本书一样,有不少问题且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他的洞察力及论证,是非常有价值的“噪音”。他关心音乐但不停留在表面,深入发觉了音乐与噪音的意义。在此,我感受到了他的期盼和喜悦。

谢选骏指出:瓦格纳的音乐大部分是噪音,它之所以流行,因为呼应了大众时代的需要,开现代大型演唱会之先河。作为群居动物,人类聚集的时候就是丧失理性的时候,也就是噪音大受欢迎的时候。所以,不仅瓦格纳的音乐大部分是噪音,而且大部分现代流行音乐也都如此,它们因为催眠的力量,特别能入劳苦大众的驴耳。瓦格纳的音乐大部分是噪音,小部分是偷来的灵感,就像毕加索的绘画那样——大部分是涂鸦,小部分是偷来的灵感;因为毕加索也是大众时代的艺术家。

《歌曲政治学 韩国瑜用这4首歌凝聚人心》(联合报 记者尤宝琪 2018年11月24日)报道:

国民党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女儿韩冰,客串港都电台早安DJ。韩国瑜日前在晚会上与众人演唱詹雅雯的「今年一定会好过」。

今年选战「韩流」成最热话题,国民党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得以撼动绿营深耕二、三十年的高雄政治板块,除了靠诚恳的肢体语言、响亮的口号,还有灵活「点歌」化解危机也是关键。

●林夕的「红豆」

写过多首脍炙人口歌曲的知名音乐人林夕投稿谈高雄选情,指韩国瑜乱开支票,简直是夜市叫卖货色,「卖菜变成江湖卖假药的」,论点渐发酵。韩国瑜的女儿韩冰昨上电台扮演DJ,开场就点林夕名曲「红豆」。她说,一码归一码,红豆很好听啊,这首歌真的写得很好,但背后用意并不难猜。

韩冰说,民主就是要接受不同的声音,有人支持你,就有人批评你,应该要学习用比较淡然的态度,看待别人的评价。别人批评有道理就修正,若没道理就听听就好。

●詹雅雯的「今年一定会好过」

另外,韩国瑜阵营巧妙用点歌化解劣势还有个例子,竞选对手、民进党高雄市长候选人陈其迈在旗山造势,金曲歌后詹雅雯为其登台献唱,事后脸书遭「韩粉」涌入谩骂。数日后,詹雅雯现身民进党造势晚会献唱,忍不住落泪说,接商演行之有年,从没被骂成这样,但她自认没做错事。

在选前「超级星期六」17日当晚,韩国瑜阵营在凤山市议会旁举办首场造势晚会,晚会开场第一首歌,就是詹雅雯的「今年一定会好过」,藉此呼吁「韩粉」,切勿在网路霸凌对手阵营,传递「反霸凌、反抹黑」讯息,用行动力挺詹雅雯。

●当过兵都会唱的「夜袭」

说到唱歌,免不了要提韩国瑜阵营另一首歌「夜袭」,三山造势的口号是登陆凤山、夜袭旗山、挺进冈山,旗山那场因军歌「夜袭」符合活动主题,也符合韩的硬汉形象,加上当过兵的人都能琅琅上口,因而选唱。

●叶启田的「爱拚才会赢」

叶启田的「爱拚才会赢」,是选举场子「唱到天荒地老」的歌,韩国瑜在造势场上也唱了,但他把歌词最后一句改为「爱‘赢’才会‘拚’」,把老歌唱出新味儿,同时表达胜选决心。

谢选骏指出:“韩流”本是中国神话里的一个怪物,古帝王颛顼的老爹,现在经过朝鲜,又回到中国,在台湾大放光彩,真他妈克死(马克思)的不可思议!这都是托了大型群众演唱会的噪音的福!



【084、瓦格纳的音乐就是通俗的电影音乐的爹】


《瓦格纳教我们的电影配乐法》(搜狐 2017-06-03)报道:

哲学家尼采(Nietzsche)曾经盛赞过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 , 1813-1883),最终还是反目,他批评瓦格纳的音乐太强化戏剧效果,瓦格纳更像演员而非作曲家。这些批评,或许也说明了不少电影借瓦格纳音乐来煽情的主要原因了。视觉关键在于于以强凌弱的屠杀,听觉关键在于瓦格纳的“女武神的骑行”。

你在瓦格纳的音乐中听见了什么?是杀伐之气还是浓情色欲?不少电影导演就在瓦格纳的旋律中,找到了不少煽情与动人的元素,当然,最受欢迎的就属《女武神(Die Walküre)》和《唐豪瑟(Tannhauser)》两部作品,前者阳刚,后者缠绵,各有不同的文法与书写。

瓦格纳教我们的第一招配乐法——荒谬的挥洒——使用作品:歌剧《女武神(Die Walküre)》第三乐章序曲“女武神的骑行(Ride of The Valkyries)” 示范门徒: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Coppola)

一部电影能有些场景画面,让人津津乐道,让人不时回想,那就是经典。美国名导演科波拉1979年的名作《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中,就以驻守越南的美国空中骑兵师,跨海攻击越南村庄的场景,最让人震惊。视觉关键在于于以强凌弱的屠杀,听觉关键在于瓦格纳的“女武神的骑行”。《现代启示录》是一部越战电影,却也是一部反战电影,科波拉以战争电影的旗号争取到巨额拍片预算,也以“反战”笔法书写了被战争扭曲变质的人性。

这场戏是影星罗伯特·杜瓦(Robert Duvall)饰演的空中骑兵师比尔中校,率领他的直升机部队,一方面护送男主角沿着湄公河前进北越,找寻失踪的美军上校,另一方面则是执行扫荡北越村庄和游击队基地的例行任务。这场戏所以成为经典的关键特色有二,首先,空中骑兵师的坐骑不再是马,而是直升机,既有空中攻击的俯瞰视野,亦有强弩催杇的全知视野,更有无力抗争的仰角镜头,空中陆地的火网来去,震撼人心。其次,以往的骑兵听着号兵号角行进,但比尔却在直升机上装了功放与扩音器,直接用现代科技打造的音乐效果来创造攻击气势。而且比尔选择的音乐竟然是瓦格纳的“女武神的骑行”,节节攀高,气势辉宏的乐音,一方面激励了作战美军的士气,另一方面则是透过强力的喇叭放声营造军威气势,那是充满毁灭力的天神之声,那也预告了逆我者亡的雄霸气势。曾经何时,瓦格纳成了强凌弱,杀无赦的屠夫帮凶?

瓦格纳教我们的第二招配乐法——历史的渗透——使用作品:同样是“女武神的骑行” 示范门徒:布莱恩·辛格(Bryan Singer)。《现代启示录》问世卅年后,“女武神的骑行”的乐音再度出现在大银幕上, Bryan Singer执导的电影《行动代号:华尔奇丽雅(Valkyrie)》,除了音乐,也渗透进了历史,让音乐层次变得更复杂了。“Valkyrie”译成“华尔奇丽雅”,适不适当?其实见仁见智,真正困难的考验在于“女武神的骑行”音乐旋律太鲜明,太强悍了,一般电影很难用得上,更别说用得好了。

《行动代号:华尔奇丽雅》先用音乐来书写败象已露的德军环境,男主角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独眼军官施陶芬柏格上校负伤返家,小孩原本才在唱盘上播放了“女武神的骑行”的唱片(那意味着亚利安人一直就用瓦格纳的音乐来熏陶着他们的子女),瞬间就因敌军飞机来袭,家人急着躲进防空洞,唱盘却受到投弹震荡而跳针,但是很快又弹回原位,乐音继续传送……不愿子女再过着这种躲藏岁月的施陶芬柏格上校,就这样在幽暗的防空洞里聆听着“女武神的骑行”的乐声,得到了救亡图存的行动灵感。 关键在于希特勒。

希特勒曾经说过:“除了瓦格纳之外,我没有其他的前行者!”希特勒也曾强调:“想要认识国家社会党的德国,你就要先认识瓦格纳!”就在他发动欧战之际,希特勒也拟定了“华尔奇丽雅行动”,一旦元首遭遇危难或政变,后备军人亦能迅速动员稳定政局,这个行动的名称就来自《女武神》中八位女武神骑着马从天而降要去寻找英雄的情节,“Valkyrie”是瓦格纳的代表作,也是希特勒的保命计划,但是希特勒手下的不满军官却担心他会让德国灭亡,于是依样画葫芦,拟定了“华尔奇丽雅行动”要来谋刺希特勒,以接掌政权,一个保命,一个谋杀,“华尔奇丽雅行动”成了双面代号,电影《行动代号:华尔奇丽雅》就此玩弄了暧昧的双重趣味。一首带有政治氛围的歌曲,结合成一场政治叛变的夺权行动,政治与历史的两相浸濡,拓宽了音乐的戏剧解读空间。

类似的创意巧思也出现在卓别林自导自演的《大独裁者》中,卓别林一人饰两角,一位是小国的独裁者(从装扮到发型,一看就知是在嘲讽希特勒),另一位则是一家理发店里的理发师。片名既然叫做《大独裁者》,这位军事强人的一举一动,都以希特勒做蓝本,其中,独裁者把玩地球仪时,就像玩起气球般儿戏,那是随意践踏人生的小人得志模样,同样也暗示着他把战争当成游戏的漫不经心。卓别林在这段中选用了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Lohengrin)》序曲音乐来诠释。谁教希特勒也迷恋瓦格纳的音乐呢?

瓦格纳教我们的第三招配乐法——加油添醋——使用作品:同样是“女武神的骑行” 示范门徒:张艺谋多数的电影在拍摄之际,都还没有音乐的概念,音乐往往是在后制时期,才由导演或制片配加上去,所以我们常以“配乐”的工具性格来形容电影音乐。从厨房中的擀面手法找影像灵感,张艺谋不是第一人,特别的是张艺谋却在非常中国、非常东方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中的一场擀面舞蹈戏中加进了《女武神的骑行》,趣味顿时就不同了。张艺谋加上瓦格纳?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用得好不好的问题。《三枪拍案惊奇》的时代有枪有炮还有刀和箭,朝代不详,时序不明,反正就是一出稗官野史的乡野传奇,就是一出瞎掰,只图博君一粲的娱乐片,剧情可以横移知名古典小说的书名,音乐拼贴知名乐曲,又有何不妥?这场戏发生在客栈的厨房中,几位厨师先是煞有介事地在擀面制饼,小小的面团擀着擀着就越滚越圆,饼越擀越大张,甚至可以像大旗一般舞动旋转起来,那是面食文化的搞笑传奇,几位师傅就这样饼抛过来,接过去,踩着“女武神的骑行”旋律,一切有如风儿拂过,气势非凡,网络上至今都可以见只有喝斥声,没有音乐的“干版”,再对照加进《女武神的骑行》音乐版,就可以清楚比较出音乐的“加油添醋”功能,因为,有了音乐,这场厨房里的擀面接力,就升华成为一场民俗技艺舞蹈,最后面团一合,刀切而下,转化成为拉面下锅时,《女武神的骑行》竟然出现了极其罕见的搞笑能量了。

瓦格纳教我们的第四招配乐法——闻乐撩情——使用作品:《唐豪瑟(Tannh01user)》序曲示范门徒:Bille August与István Szabó——瓦格纳的歌剧作品《唐豪瑟》描写浪荡骑士唐豪瑟徘徊到爱情与肉欲间的性灵追逐故事,甜美动人的旋律,让人一听就能相和呼应,在电影的爱情细节中,适时添加歌剧主题,同样就能让人备觉蜜甜。丹麦导演Bille August 执导的《柯罗耶夫人的情人(Marie Kroye)》堪称是丹麦版的《安娜·卡列琳娜》,因为两位女主角都勇敢追求爱情,不惜抛弃家庭与丈夫,差别在于安娜是虚构人物,小名玛莉的柯罗耶夫人(Marie Kroye)可是确有其人,两片的最后高潮都用火车做终结,安娜卧轨身亡,玛莉则是挥手向不愿与她生活的女儿告别。《柯罗耶夫人的情人》的前半段重心在介绍知名画家Soren Kroyer,他是率先把印象派画风带入丹麦的画坛先驱,电影从他的画室开始,两人各自在画布前作画,夫唱妇随,鹣鲽情深,索伦兴致来时,会以《唐豪瑟》的代号,暗示玛莉进房做爱,但玛莉比索伦年轻十六岁,索伦有精神疾病,而且经常力不从心,即使他的画笔让玛莉成为全丹麦最迷人的女性,而偏偏索伦就是不能满足玛莉。原本充满爱欲符号的《唐豪瑟》,顿时成了尴尬的嘲讽。

匈牙利导演István Szabó执导的《激情维纳斯(Meeting Venus)》则是直接把剧情带入正在排练歌剧《唐豪瑟》的巴黎音乐厅上,指挥要带领一团来自欧洲各地的乐师,主唱的男中音却临时发生意外,得找来美国乐手取代,因此衍生了无尽文化隔阂的冲突,让指挥忙得焦头烂额,偏偏就在排练的过程中,指挥也像唐豪瑟一样,受到维纳斯的诱惑,与女高音有了一段爱欲交欢。戏里戏外,尽皆为唐豪瑟而忙,谁才是唐豪瑟?谁又不是唐豪瑟?瓦格纳的音乐让人飘飘欲仙之际,激情的陷溺,也就成了最煽情的书写了。

谢选骏指出:瓦格纳的音乐就是通俗的电影音乐,所以迷恋他的希特勒就成了现代大型群众演唱会的鼻祖——希特勒的演讲,多像猫王的歌唱。

《时代的瓦格纳与瓦格纳的时代》(乐正禾 2018-04-09)报道:

一、纵观人类历史,从未有任何艺术家或文艺作品如同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年)和他的艺术一般,同时经历了生时与死后的巨大波折。这种波折的走向十分古怪,并非通俗桥段里的死后沉寂又复归荣耀,而是以其晚年及身后不断走向高峰,最终在二战后又经历了断崖式的落寞,以至于无数人不得不反复思索,究竟该如何看待他的艺术。

曾几何时,在美好年代中瓦格纳的形象迥然不同,他的音乐从不同方向影响了整整一代艺术家。他和李斯特主导的魏玛乐派在与勃拉姆斯的莱比锡乐派斗争中,共同使贝多芬身后的动机派音乐理念达到了顶峰,且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诗情画意推向了极致。这不仅影响了布鲁克纳和马勒,为后期浪漫主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半音化和弦揭开了现代音乐的帷幕。在音乐家之外,他也启发了众多文学家,普鲁斯特在写作《追忆似水年华》时借鉴了瓦格纳“主导动机”的音乐手法,小说牵扯到瓦格纳音乐的篇幅数不胜数,甚至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视为“所有艺术的终极之作”。

瓦格纳在艺术史上的深远贡献,是他所倡导的“未来艺术”成为人类戏剧改良史上最重要的节点之一,他以区别于既往歌剧(opera)的乐剧(music drama)进行了对于未来艺术的实践,将整个歌剧史最清晰、巨大的句号刻在了历史上,某种意义上,这甚至预示了“歌剧史的即将终结”,也许乐剧并没有成为未来的艺术主流,但瓦格纳理论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他的整体艺术论与剧场艺术观,最终预见和诱发了20世纪繁盛的电影艺术。

瓦格纳一生所获的成就,像是按照完美的剧本安排的:少年时迷恋历史和古希腊文学,打下了极致浪漫主义的底色,青年时对诗学和戏剧的钻研让他成为艺术的多面手,直到被韦伯的《魔弹射手》(旧译自由射手)所震撼时,才终于放弃了成为诗人的想法,确立了音乐家的志向。大器晚成的音乐家——这是上苍为他的使命与成就铺垫的第一个条件。瓦格纳并非莫扎特与门德尔松式的音乐神童,他精通头韵法和短句,集改编剧本、创作脚本的绝佳手法,超一流的作曲家,对艺术形式深远的洞察能力于一身——这在整个音乐史上简直独一无二,他的创作从不是莫扎特与舒伯特般的信手拈来,而是需要贝多芬式的灵感和对于音乐语汇和部件的辛苦构建。也许这就是使命,只有这样他才能摒弃歌剧艺术中戏剧在音乐面前的附庸地位,重塑“手段”与“目的”的正确顺位。

在巴黎时期,青年瓦格纳希望在流行的法兰西大歌剧的盛宴中分一杯羹时,却只沦为仅仅比抄谱员略好一点的境地,作品《黎恩济——最后的护民官》无法在巴黎演出时,瓦格纳开始了他四处躲债的生活,躲债这个主题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当时巴黎的法兰西大歌剧以德裔犹太人梅耶贝尔为权威,梅耶贝尔给了瓦格纳恰当的提携和帮助,但和瓦格纳的期待尚有距离。猜忌心极重的瓦格纳开始怀疑梅耶贝尔两面三刀,他嫉妒对方的成功,又无法否认梅耶贝尔对自己的提携和慷慨,由此瓦格纳恼羞成忿,这种纠结情绪的处理方式演变成了:无法指责对方的为人,那么就指责他的艺术,再延伸至整个法兰西歌剧、意大利歌剧、乃至“犹太人的艺术”。

恼怒与嫉恨徘徊在瓦格纳的脑中,为瓦格纳对“歌剧”这个事物的全盘否定埋下了伏笔。这个否定犹如命运为瓦格纳的使命所安排的第二个条件。同时,对犹太民族的偏见却也成为了令人不胜遗憾的副产品。

意大利歌剧、法兰西大歌剧被瓦格纳归为了浮华的文化现象,所有这些“只为附和庸众的东西”归根结底又是“唯利是图的犹太金主”所赐。原本以享乐主义为标志的青年德意志主义者瓦格纳明明是一位挥霍专家,但他在审美上开始唾弃奢侈了,这个曾经在创作时撕扯丝绸来寻觅华丽灵感的人,却不赞成声乐作品中渲染高超的声乐技巧以及花哨的作曲技法。

与唾弃奢侈相对立的是,在激进主义团体青年黑格尔、无政府主义及费尔巴哈理论的熏陶下,瓦格纳有了自己的人民观,要去为人民最急迫的事服务。因为所谓人民共同体就是就是由急难和一切共性的东西组成。这是人类与自然之间最为直接的,不得不然的联系。瓦格纳终于成为了革命者,1848年的德累斯顿,在一场失败的起义后瓦格纳被德意志的君主们通缉,被迫流亡到瑞士。

二、1850年《歌剧与戏剧》发表,瓦格纳将他的歌剧改良理念更加完整地阐述出来,从蒙特威尔第开始,历经吕利改革、格鲁克喜歌剧改革、韦伯的德语歌剧改革直到瓦格纳乐剧,音乐与戏剧关系的改良史终于划上了终结性的段落。

瓦格纳对歌剧的态度是决绝的,他将歌剧中的音乐比附为几类不同的女性:虚矫而脱离表演戏剧性的清唱剧是不入流的。意大利歌剧作为歌剧艺术的始祖,却被他形容为荡妇,以此来嘲讽意大利分曲艺术中毫无节制、撕裂戏剧性的抒情咏叹调;法兰西歌剧则被他斥为“卖俏的音乐”;此外他恶言以对的还有“伪善而迂腐的德意志歌剧音乐”,他对莫扎特的态度令歌剧艺术泰斗罗西尼大为困惑,当他和瓦格纳消除芥蒂后,罗西尼曾说“我从未否认瓦格纳的才能,但我无法理解一个几乎忘却了莫扎特的民族,一切却只因为瓦格纳”,其实,这归结于莫扎特认为“诗歌永远是音乐顺从的女儿”这个观念,瓦格纳认为这是本末倒置。

如此一来,瓦格纳心中的未来艺术也就显而易见了。音乐要为整体的戏剧而服务,而非为了音乐的炫耀而将戏剧割裂为小块的分曲结构。

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旧歌剧好比一个庞大的盘子,上面摆放着许多精致可口的小点心,它们存在的理由只有一个——令人愉悦。但瓦格纳不需要这样的东西,他要戏剧成为一棵从种子开始生长的植物,以一个个音乐动机为节点,快速发展出复杂的枝杈和果实,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巨树,这一切不是割裂的,而是连续的,树的生长和那些懂得它的观众将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特殊的境地。

三、在高亢的呐喊中,瓦格纳的艺术理念回荡在整个中欧。对艺术家来说,更迫切的是理论需要实践,但他无法脱离负债的生活,虽然有诸如商人维森东克等人的资助,但理想实在过于宏伟,难以实现。终于,命运之手再次推动了瓦格纳去完成他的使命:1864年,路德维希二世继位,早在瓦格纳被通缉的年代,巴伐利亚王储路德维希就深爱瓦格纳的浪漫主义艺术,他对《罗恩格林》中圣杯骑士的传说深深着迷,读了《未来的艺术》后对瓦格纳更为崇拜,他继位后瓦格纳的通缉被解除,艺术家被当做英雄般迎接回德意志。从此,瓦格纳可以用任何奢侈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艺术构想。

瓦格纳乐剧——“未来的艺术”终于大为绽放,1865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上演,四联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也陆续上演。这些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剧完成体,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界限被消除,分曲式的割裂感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同时满足抒情性和推动情节发展双重需求的瓦格纳咏叙调。在纵向(时间段落)上,咏叙调音乐达到连贯的效果,在横向上(表现形式)人声、器乐、脚本和肢体语言达成了同步和糅合;舞台上的人在体现文字构造、歌唱能力、肢体动作的揉和,台下的观众作为一个个完整而全能的人,得以获得视听、动作、智识三位一体的愉悦。这棵不断生长的巨树由连续的旋律性所体现,永远向前发展。这被称为“无终旋律”,它和上述的整体艺术论互为表里。

无终旋律与咏叙调常会导致刚接触乐剧的人极度不适应,原因在于乐剧似乎缺少分曲式艺术貌似错落有致的观感,造成了人在主观上对时间判断的失却感,因此对观者来说不但“长”,简直像是“永远”。

但形式上的冗长和连续只是一种假象,瓦格纳乐剧中遍布着特殊的部件,那是一个个具有各自意义的旋律性音乐语汇,可能代表了一个人、物、或情绪。这些被定义为主导动机的东西不仅能提示人或物的出场,更产生了其他重要作用。例如情节上的预言性表达,主神沃坦将沉睡的女儿布伦希尔德围在火神的火焰圈中时,声称只有最勇敢的男人能够突破火墙,此时英雄齐格弗里德的动机奏起,但齐格弗里德本人却尚未出生。在百年后的电影院里,《星球大战》中英俊纯情的阿纳金配乐中闪现出令人不安的黑武士达斯·维达动机,仿佛是瓦格纳伟大的未来艺术的憧憬在世上的感人回响。

随着戏剧的不断推进,音乐语汇不断派生新的枝杈,编织成庞大的树状结构网。为使观者达到专注、沉浸、忘我的境地,负债累累的瓦格纳修建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舞台之外几乎完全黑暗,交响乐团处于完全不可见的下沉乐池中,半圆式的观众坐席环绕舞台,这座剧院仿佛一座穿越时空的现代电影院。在凝神专注地聆听中,冗长与否已被忘却,观者达到一种非理性的境地,在这个阶段中已经没有什么是不可接受的。

这些陷入非理性境界的观众中,也包括了阿道夫·希特勒……

四、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达芙妮》开始,直到瓦格纳的乐剧,艺术的整体性不断加剧,但音乐与戏剧关系的继续改革似乎从此走向停滞。在瓦格纳看,乐剧的产生意味着歌剧的终结,毕竟在整体艺术理论要求下,集超一流的剧本、脚本、作曲创作于一身的艺术家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音乐家甚至仅仅以天才演奏者作为自己人生的终点。其实,理查德·瓦格纳是一个极度矛盾、观念不断变化的人。希特勒在瓦格纳浪漫主义乐剧中被震撼。随后他将一个随着跌宕人生而不断改变观念的艺术家首先割裂成零散的碎片,又在其中挑挑拣拣,最终他将所需的东西拼凑为一个静止而“完整”的瓦格纳,并幻想这个人为自己的导师。希特勒最爱五幕大歌剧《黎恩济》,但相比后期作品,黎恩济的创作却更像对巴黎市民阶层妥协的产物。

1883年瓦格纳逝世,古斯塔夫·马勒在大街上哭泣,口中念叨着:“走了!那个人走了!”。1933年,瓦格纳逝世五十周年,纳粹党开始得势,作为反法西斯人道主义者的托马斯·曼在慕尼黑大学作了演讲《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控诉法西斯主义对艺术家的利用,讲演决定托马斯·曼一生的命运,他从此被迫离开祖国,流亡海外。

直到今天,以色列依旧排斥任何与理查德瓦格纳相关的一切,无论是基于本意还是误解,瓦格纳都深深的卷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或许当一切尘埃落定,后来人对瓦格纳能说的最公平的一句话大概就是“看!那个德意志人就是理查德·瓦格纳”。

谢选骏指出:瓦格纳是为大众时代准备的,就像希特勒一样——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民粹主义者,或曰平民主义者;否则,他们怎么可能动员群众一起赴死呢?他的乐剧类似默片,他的音乐就是通俗的电影音乐。

《无论看没看过《女武神》,你看电影时一定听过瓦格纳》(张阅 2019-04-06 澎湃新闻)报道:

最近发现,英国皇家歌剧院制作的瓦格纳歌剧《女武神》高清影像在全国各大放映场排好了映期,3月24日上海还做了国内首映。国人对瓦格纳歌剧的了解,普遍少于对普契尼、威尔第那些名剧的了解,然而《女武神》是个特例,因为其中“女武神的骑行”(Ride of the Valkyries)一曲,出现在太多电影中,但凡你是个喜欢看电影的人,就一定听过它。我们来整体了解下瓦格纳的歌剧音乐在电影里的妙用。

《女武神》——雷德利·斯科特在《异形:契约》两次妙用瓦格纳在歌剧《莱恩的黄金》中的“众神进入瓦哈拉”(Das Rheingold, Scene 4: Entrance of the Gods into Valhalla)。第一次是开头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生化人大卫用钢琴弹,他的创造者含讥带讽地说钢琴弹这首曲子太单薄, 暗喻生化人挑战人类是独木难成林的奢望。第二次是大卫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片尾,他自恋地在此曲交响版中迈向培植异形以灭绝人类的梦想。瓦格纳豪迈,这种豪迈既能写天地史诗,又能写最强烈的爱欲。迈克尔·法斯宾德在另一部电影里的角色同样最爱《莱恩的黄金》,即《危险方法》里的燃烧爱欲的心理学大师荣格。

《危险方法》——要弄清瓦格纳音乐在这两部及更多电影里的用法,需要稍微了解下他用25年创作的歌剧系列《尼伯龙根的指环》,它分为四部,《莱恩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在这个北欧神话体系及德国民间叙事诗的世界观下,世界由诸神统治天上,巨人统治人间,侏儒统治地下,这个秩序被一个从莱恩河盗走黄金的尼伯龙根家族的侏儒打乱,他将黄金打成戒指,戒指有魔力,发誓弃绝爱情就能获得黄金,戴上这枚戒指就可统治世界。帮众神建造哈瓦纳神殿的巨人们,愿意接受众神之王沃坦从侏儒那里抢骗来的黄金和指环做酬劳,哪怕侏儒诅咒得到指环的人必死,而且诅咒马上应验了,但沃坦还是拒绝归还黄金给莱恩河少女,领众神走进神殿,同时,他心知众神必将走向消亡,归于黄昏。故事说到这里,感觉意图翻身做神的生化人大卫,也想迈进人类的黄昏。

《异形:契约》,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大卫——沃坦不会听任己族没落,想通过大量联姻和繁殖而改变,他与人类女子生下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这对孪生兄妹,虽将他们自小分开,却挡不住他们成年后一见生情,这对乱伦的罪之情侣,感动了沃坦的神族女儿女武神布伦希尔德,她努力帮助他们,沃坦一方面让儿子齐格蒙德命丧黄泉,一方面把布伦希尔德流放到荒山之顶,由烈火封锁,她只能等待一位盖世英雄来拯救她、爱她。这位即将到来并拯救混乱秩序的英雄,就是那对乱伦情侣的儿子齐格弗里德。这对天作之合仍在指环的诅咒下,误解,分离,死亡,谅解,直至整个世界轰塌,重来。

《危险方法》的整部配乐,大量运用《齐格弗里德》里的诸多主导动机,以钢琴改编版为主,原声碟收入郎朗演奏的长达32分钟的“齐格弗里德牧歌”(Siegfried Idyll),配乐师霍华德·肖认为这部电影的结构就源自这部歌剧的结构。与荣格同样最爱《莱恩的黄金》的犹太裔女子萨宾娜·斯皮勒林,顺着瓦格纳赋予《齐格弗里德》的寓意,向治愈她精神病的医生荣格诉情,“英雄的和纯洁的只能从罪恶中生出,即使是像乱伦一般黑暗的罪恶。”一边是医生、瑞士人、雅利安人,另一边是病人、德国人、犹太人,更重要的是,一边是拥有富裕妻子的已婚男士,一边是年轻的未婚处女,萨宾娜必须经历性爱,才能通晓建立在性欲理论之上的心理学,继而成为心理分析师。

这段不伦恋在宛如众神之王沃坦的弗洛伊德注视下,生出影响心理分析学进程的理论,即性冲动同时具有魔鬼般的毁灭性力量和破碎旧我、重建新我的创造性力量,这理论就是他们所生的齐格弗里德,弗洛伊德也因此正视性与死亡之间不可否认的联系。

荣格和萨宾娜播放《女武神》里的“女武神的骑行”给病人们听,并观察他们的反应。即瓦格纳的音乐除“婚礼进行曲”外被引做电影原声频率最高的一段。这首曲子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沃坦的八位女武神孩子在天空中骑着飞马,而《现代启示录》里疯癫的指挥官,则让直升机冲向越南海滩上空,扫射,大声播放此曲,将瓦格纳音乐中激烈、暴力的因素散发开来,军官视人命为草芥,他人则陪他演这场大戏。这是影响后世无数战争、动作片的经典场景。

《八部半》里,马塞洛·马斯楚安尼饰演的焦虑导演噩梦大醒,开始梳洗,“女武神的骑行”响起,一个长镜头拉出疗养度假区各色人物活动全景,直到画面出现乐队指挥。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专属乐队呈上的女武神英武气,叫不醒腐朽奢靡的资产阶级,这些美丽的意大利诸神。斯蒂芬·霍金的传记片《万物理论》也用到瓦格纳,比如“女武神 第二幕:给你的天马套上缰绳”(Die Walkure Act 1: Vorspiel)和“齐格弗里德 第三幕:布伦希尔德醒来”(Siegfried Act III: Brunnhilde's Awakening)。套上这些曲目,我们会对这位科学界英雄和他的情事更好奇:睡过头的少年霍金,在瓦格纳的陪伴下快速解决死线已至的高难作业,这是第一场展露他天分的戏;得知自己患上怪疾、命不久矣,他整天闷在房间听瓦格纳;誉满世界后病情恶化,也是在他受邀去波尔多听瓦格纳时发生的。霍金生命中的重大时刻,都有这激昂音乐作伴,身残志坚的霍金,也从未放弃过瓦格纳盛赞的情欲力量。

歌剧《罗恩格林》(Lohengrin)里的“Bridal chorus/ Here Comes the Bride”是全世界通用的婚礼进行曲。但这部描述圣杯护卫、天鹅骑士罗恩格林的歌剧不只这段曲子经典。查理·卓别林在《大独裁者》里对其“序曲”(The Prelude to Act 1)的运用,内涵丰富。明讽希特勒的角色辛克勒听到下属谄媚,说他是凯撒转世,将成为世界的独裁者,他关起门来独自陶醉地玩转一个地球仪气球,在“序曲”中自恋舞蹈,气球爆炸,管乐齐鸣打断他的白日梦。后来,汉斯-于尔根·西贝尔伯格在1977年的442分钟电影巨制《希特勒:一部德国的电影》中配以大量瓦格纳音乐反思希特勒的精神世界。连脱胎于二战背景的《美国队长》也要采用数首《尼伯龙根的指环》里的音乐。瓦格纳有希特勒这位迷弟,音乐便跟纳粹扯上关系。

但卓别林也同样爱瓦格纳,采用“序曲”是卓别林本人的主意。在《大独裁者》结尾处,被误当成元首的犹太理发师将错就错,大谈民主和自由,他的爱人在广播里听到这番演讲,“序曲”再度出现,这次音乐没被打断,而是完整地将人们向往宁静和平的渴望推向高潮。瓦格纳的整套艺术作品富含英雄救世、超凡卓绝、种族优越等精神,这可能与纳粹主义的诞生息息相关,同时,它们又可能是19世纪以来大众文化的一个美学代表。卓别林让观众看到,瓦格纳之美所激发的人们对乌托邦的强烈渴望有如此大相径庭的两面。

卓别林的《大独裁者》——瓦格纳当年的普及程度,在《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有个映照,一战与二战之间的年代,平民老人院有位老妇昵称西比尔·瓦格纳夫人,喜欢跟着留声机唱《唐豪塞》(Tannhuser)里的“Salve d'amor recinto eletto (Dich, Teure Halle)”,她年轻时曾是小有名气的瓦格纳歌剧演员。大卫芬奇以羁绊一生的生死爱恋为主线来描绘美国几十年间的历史文化变迁,类似《阿甘正传》的手法,这个小配角的出现,代表瓦格纳歌剧已从欧洲浸入美国大众文化,她的逝去,也有欧洲古典文化的谢幕感。

瓦格纳在《唐豪塞》里描绘人在强烈情欲面前的挣扎,而爱与欲之激烈,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中发展到悲壮的地步,它也是电影里常听到的旋律。拉斯·冯·提尔的《忧郁症》将这部歌剧里的“序曲”用得最彻底,片头是8分钟几近静态的一组画面呈现“忧郁星”撞地球的过程、片中主角新娘及其周遭数人的末日状态,“序曲”令其产生压抑凝重的美感,比如被黑色织网缠住腿脚的婚纱少女,还有她溺入水中的样子,画面反过来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宿命悲剧置换到把忧郁症形象化这个语境。特里斯坦与王后伊索尔德因喝下爱情迷汤而陷入不可遏抑之热恋,国王的武士因此惩杀特里斯坦,中剑濒死的他撑到伊索尔德到来,在她怀中满心狂喜地死去,得到国王原谅的伊索尔德,亦进入情死的极乐激情中,倒下,追随情人死去。歌剧在“伊索尔德的爱之死”(Isolde’s Liebestod)中达到高潮,进入终结。此后,这首悠扬激越到恬静境界的曲子成为代表爱情至高境界的符号,路易斯·布努埃尔的超现实主义梦境《一只安达鲁狗》,满是大胆而美妙的想象力和意识流的晦涩笔触,但结尾处“伊索尔德的爱之死”出场,立刻照亮整部短片,为这个探究男女情欲、生死渴求、关系平衡的影像故事作结,懂得此曲,即懂得此片。

《罗密欧与朱丽叶》——论及情死,这个光明与黑暗、极乐与极悲的主题,恰与巴兹·鲁尔曼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相合,“伊索尔德的爱之死”于两人殉情之时出现,仿佛爱的幽灵飞扬到这对爱侣尸体之上,将观众的感动情绪引至高潮。为什么这一分钟旋律那么令人难忘?

瓦格纳戏剧化、情感极端的音乐,其实有清晰、条理的结构。每个人物或事件,都有大大小小的音乐主导动机,如“黄金”的动机、“情死”的动机,“布伦希尔德”的动机,它们反复出现在整部歌剧中,好似多人重唱,此起彼伏,交相辉映,形成一个综合整体,达成听觉上的整体叙事效果,他这种音乐写法,影响了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电影原声配乐创作。不同动机反复吟咏,产生持续感染力,观众能感性地了解角色状态,进入氛围。所以瓦格纳的音乐不只是旋律悠扬,气势磅礴,还自带叙事功能,用在电影里能产生双重意蕴。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看不少涉及瓦格纳本人生平的电影,如《魔火》,瓦格纳赞助人巴伐利亚国王的传记《路德维希》,这些电影,就更缺不了瓦格纳音乐了。

谢选骏指出:“瓦格纳的整套艺术作品……可能是19世纪以来大众文化的一个美学代表”——难怪它成了20世纪电影里通俗音乐的先驱!电影是为争夺票房价值而卯足了吃奶的力气的铜臭行业,它可能不照顾广大观众的胃口吗。瓦格纳的歌剧能不如此吗?难怪,它成了德国人民领袖的爱好,最后也导致了德国人民群众的哀嚎。这就是“瓦格纳之美所激发的人们对乌托邦的强烈渴望有如此大相径庭的两面”?



【085、为何说林肯是一个暴君】


《危局之际想到林肯,共和党人必须最后发力》(2020-11-27 枫叶君评)报道:

26日是美国感恩节,两天前,川普和夫人梅拉亚尼在白宫举行年度火鸡赦免仪式,赦免了一只名为“玉米”和另一只名为“玉米棒”的火鸡。

那些鄙视并等待川普下台的人把这看成是他的尴尬时刻。德国之声幸灾乐祸地说,在很多人看来,“败选”的川普已经成为“跛脚鸭”,星期二的仪式可以视为一只“跛脚鸭”赦免两只“幸运鸡”。

不错,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川普已经凉了。特别是中国在大选投票三周后终于打破低调,发贺电祝贺拜登当选下任美国总统之后,人们就此推断:连如此稳重的一方现在都发声了,看来川普的确没戏了。

不过还有更稳重的。在世界大国和对华盛顿有重要意义的国家中,俄罗斯、墨西哥和巴西迄今仍未向拜登和哈里斯表示祝贺。普京在被问及时仍然振振有词:你觉得这是美国人民的最终选择吗?他表示,美国人民最终选择谁,俄罗斯就向谁表示祝贺。显然,在普京看来,球赛看似快结束,但毕竟最后的哨声还没有吹响。

类似德国之声那样的揶揄,其实并无关紧要。重要的倒是更容易忽略的,那就是,川普从现在起必须更加注意自身的安全,对普通人来说,火鸡就是一盘肉,但是,川普应该从火鸡中想到遇刺的肯尼迪。

1963年11月19日,感恩节前的星期二,总统肯尼迪在白宫也赦免一只火鸡,不料三天后,他就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被刺杀。

当然,这并没有必然联系,放生火鸡不总会引来暗杀。不过,川普可以放过肯尼迪,但绝不应该放过林肯,这位共和党人总统最后也死于暗杀,并且与他在1860年大选中获胜,以及随后发生的南北战争有直接关联。

川普现在面临的严重撕裂的美国社会,与当年林肯面对的美国南北撕裂十分相似,都涉及到美国要作出何种选择的重大问题。

几天前,在联邦总务署主管艾米丽·墨菲致函拜登可以进行过渡工作后,川普发推称,他同意墨菲这样做,因为她和她的家人受到了“威胁和骚扰”。

事实上,川普也应考虑一下自己,他贵为总统,有特勤局和保镖保护,但是,现在是非常时期,任何认为川普只会倒于选票而不会有任何别的差池的想法,都未免过于简单,这样想无疑是低估了美国社会的复杂性。

美国历史上有多名总统遇刺,他们死于非命并非因为缺少保镖,而往往是让对手有了可乘之机。而在当时,死亡者实际上正处于政治危机的中心。

1860年,林肯在大选中击败三名对手,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共和党总统,而这第一位就倒在了同情南方邦联的马里兰州演员约翰·布斯的枪下。当时,林肯在剧院看演出,他的保镖在幕间休息时离开,到隔壁的房间与马车夫一起饮酒,布斯抓住机会潜入包厢,近距离对准林肯后脑开了枪。

其实,林肯在第一次当选后上任途中就险些在巴尔的摩遇刺,他躲过了战争爆发前的那次,却没能躲过战争结束前夕的第二次。

川普现在应该深居简出,这不是认怂,而是要确保安全。据说特勤局有人已经在安排保卫拜登和哈里斯了,当然这并非说他们有了“新领导”就要抛弃老领导,但是,现在这段时间,毕竟是川普“最脆弱”的时候。

很多人在看川普的笑话,无非是因为一个渴望连任成功的人似乎正在看着希望化为泡影。同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人在过去四年里干得很好,但是当疫情的大风吹过来后,一切都黯然失色。而躲在地下室里的职业政客拜登,却似乎摇身一变而成为伟大的批评家。

谁都知道,批评抗疫比领导国家战胜疫情要容易不知几倍。

其实,当年林肯也遇到竞选连任的重压。南北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北方军队发起的春季战役受挫,损失渐增。战争还在进行中,可林肯的竞选连任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军事上的进展不顺对林肯的竞选产生严重影响,很多共和党人都预测他会在选举中失败。

此时,林肯表现出了他的政治勇气,起草并签署一份承诺,表示如果他在大选中失利,他仍将击败邦联,然后再交出白宫:“今天早晨,以及过去的几天,看起来这届政府愈发有可能无法获得连任。由此,我将与当选总统合作,在大选和就职之间保护联邦;因为,他只有在保护联邦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自己最终当选。”

今天川普的境况是否很像当年林肯的遭遇?战争和战场上的受阻,就是现在的疫情和由此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北方的民主党人借此攻击林肯,称他对南方发动的战争是“失败的”。因为如果“失败”说被选民接受了,林肯就会在选举中败下阵来。然而,天助林肯,北方军队随后连连报捷。民主党内发生分裂,一部分领袖和士兵支持林肯。林肯在连任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拿下除三个州之外的所有其他州,并得到近80%的联邦军人选票。

拜登和哈里斯攻击川普的招式毫无新意,和当年民主党人指责林肯战争“失败”一样,不过是作壁上观的人在挑奋勇苦战的人的毛病,最后趁群众晕眩之际取而代之。

林肯当初的那份承诺在攻击者看来很有些不具“法治精神”,都失败了还不想走人吗?可是,正直者总有更高的目标,在林肯看来,联邦存在,总统才能存在,而当联邦都消失之后,总统就将像阳光出来之后的雪花一样,无声地消失掉。

现在,所有来自主流的声音都在告诉人们,拜登当选了,川普留在白宫的日子已经不到两个月。可是,美国总统最终是由选举人团决定的,各州推选自己的选举人团,按照美国宪法,总统是靠间接选举而非直接选举产生,否则也就没有538张选举人票,也就没有所谓的270张“冲线”的门槛。现在,选举人团还没有选出美国总统,一切都是媒体在报道。

按照拜登的胜利者语气,主流媒体的或劝降或逼宫,以及国际社会的纷纷祝贺,川普只有发表一个败选声明,让拜登把心放到肚子里,也让主流媒体有一种“种瓜得瓜”的喜悦感,说,“放心,1月20日我准时走人”,这才符合所谓的法律。可是不要忘了,美国总统必须是在公正的情况下选举出来的,在产生一个具体的人头时,还有更高的价值,那就是宪法的精神得到了维护。

如果当初的林肯在民主党人的攻击下招架不住了,匆匆结束战争,甚至让南方各州按照自己的意愿继续留在联邦之外,那么,战争可以结束,但如今的美国或将不复存在,而历史也将改写。

然而,林肯想到了更多,他在1865年3月4日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中对他的美国同胞这样讲道:“我们殷切地希塑,热忱地祈祷,但愿这战争的重罚会很快过去。可是,假使上帝要让战争再继续下去,直到二百五十年来奴隶无偿劳动所积聚的财富化为乌有,并像三千年前人们所说的那样,直至被鞭笞所流的每一滴血为刀剑下流的每一滴血所偿付为止,那么,我也只好说:‘主的裁判是完全正确而公道的。’”他说:“我们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我们对任何人都抱好感。上帝让我们看到哪一边是正确的,我们就坚信那正确的一边。让我们继续奋斗,以完成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去治疗国家的创伤,去照顾艰苦作战的战士和他们的遗孀遗孤,尽一切努力实现并维护我们自己之间以及我国与他国之间的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林肯的话就像是对今天的川普所讲,而且句句真言,完全就是一份共和党“党内通讯”。

现在,法律和制度似乎成了民主党人的利器:你要守规矩哦,主流媒体已经说我们赢了,1月20日也不远了。可是,当因弗洛伊德命案而起的大规模抗议在很多地方演变成打砸抢后,人们没见到民主党大佬们有多么注重法律,相反,佩洛西、拜登等人四处下跪,那意思是,全是川普的错,别的我都可以放弃,你的选票能给我们吗?

如同林肯对战争与联邦命运之间关系的理解一样,川普也必须知道,现在的白宫已经已经不是一座官邸,总统也不是一个职位,它关系到美国延续了两个多世纪的民主政治还能不能保持住最初的底色的根本性问题。

川普和他的支持者应该意识到,同时也应尽可能争取到一部分民主党人的理解,即,一个哪怕是迟到的被证明是清楚、公正的选举结果,也远胜于一个糊里糊涂甚至可能存在严重错误的按部就班式的总统就职典礼。

当年,尚不确定自己将会连任成功的林肯不怕在白宫多呆一会儿,不怕当年的拜登、佩洛西们横加指责,就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对比简单地让出白宫,国家有更重要的使命需要他去完成。

现在,拜登团队自认为获胜,外界纷纷祝贺,就是因为美国主流媒体如美联社等报道,拜登获得了306张选举人票,而川普获得232张选举人票。这其中,宾夕法尼亚、密歇根、乔治亚、威斯康星、内华达、亚利桑那六个州均被宣布为拜登获胜,共计79张选举人票全部被拜登获得。然而,川普竞选团队现在质疑的就是这几个州的计票问题。

在这几个州中,除了拥有6张选举人票的内华达州外,其余五个州的州议会参众两院都是共和党占优,由此可见其选民基础,在2016年大选中,这五个州均是川普胜出。然而,在本次大选中这些州先后齐刷刷由红翻蓝,让人不得不产生合理的怀疑。更何况,川普律师团队已经掌握了越来越多的重要证据,证明大选中存在严重违规行为。

在24日州务卿凯西·波克瓦尔认证宾夕法尼亚州选举结果并确认拜登获胜后,联邦法官帕特里夏·麦卡洛25日下令,在该法院27日举行听证会之前,该州不得再采取任何进一步措施来继续认证2020年大选结果。

同样在星期三,宾夕法尼亚州参议院举行选举听证会。川普竞选团队律师负责人、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和多位证人在听证会上指控该州存在重大投票违规行为,称共和党监票员被剥夺监票过程的权利。朱利安尼警告说,宾夕法尼亚州在选票统计中存在大量严重违规行为。该州如果无视这些问题而继续认证选举结果,将触犯伪证罪。

然而,斗争是激烈的。发起此次听证会的宾州共和党参议员道格·马斯特里亚诺的个人推特账户于当天被封。本周早些时候,推特公司表示,到了1月20日,不管川普承认不承认败选,公司都将关闭他的帐号,将总统、副总统和第一夫人的官方帐号交给拜登和他的团队。

现在,到了共和党人,尤其是关键的六个州的共和党州议员,最后发力的时候。巧合的是,25日的宾州参议院听证会是在葛底斯堡举行,而在157年前,林肯恰是在此地发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他告诉人们,这场内战不只是为联邦的存续而战,更是为自由,为将真正的平等带给全体公民而战。

如果拜登和哈里斯带病上岗,那么美国不过是有了新一届政府,而把大选中的问题搞清楚,则无论是谁当选,那么美国就还将是林肯在演说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的政府”,它“绝不会从这片土地上消亡”。“美国人民信任谁,我们就和谁合作,”普京说话从来都能切中要害。现在,因美国大选而起的浓雾重重,但是目标再清楚不过,美国人民信任谁,选择了谁,谁就应该走进白宫,或者留在白宫。所以,拜登与川普是平等的,问题只在于,到底谁赢得了大选?用普京的话说,“到底谁获得了这种信任?”

现在,美国就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当年,林肯不怕将流血的战争延续下去,今天的美国人也同样不应在一个暂且无需流血的1月20日面前就手足无措。

倒是拜登团队应该稍安勿躁,四年都等了,还在乎最后这一哆嗦吗?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关乎党的事情从来没有小事。1934年底的湘江战役是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在最紧急的12月1日凌晨3时半,周恩来以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名义向全军发出火急电报:“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人人要奋起作战的最高勇气,不顾一切牺牲……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

共和党不比共产党,但就党的前途而言,本次大选也似乎预示着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谢选骏指出:上文作者可能是个共产党员,因为他在危局之际想到的却是共产党红军——这也许可以反证林肯是一个暴君。

《杀死林肯:当汤姆·汉克斯碰上崔永元》(邑人 2014-01-05)报道:

《杀死林肯》这个名字很像《杀死比尔》,而且一样的惨烈。《杀死比尔》的惨烈在于过程,《杀死林肯》的惨烈在于结果。《杀死比尔》中的新娘用一双战刀一路砍杀,见神杀神见佛杀佛,直杀到血流成河,《杀死比尔》则是以美国历史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亚伯拉罕·林肯命运剧场作为注脚,然后再次让原本可以名垂青史的刺杀者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整个过程成为美国史上的最大的悲剧之一。

当汤姆·汉克斯一身西服加牛仔裤的装扮出现在亚伯拉罕·林肯被刺杀的故事中,似乎存在了极大的违和感。一定会好奇汤姆·汉克斯在“刺杀林肯”的故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杀死林肯》用了很讨巧的方式给出了答案,因为整个电影根本就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的,而汤姆·汉克斯则是纪录片的主持人,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兼故事的旁白。可以说,这是一部《荒岛余生》一样的独角戏,主角只有一个,就是汤姆·汉克斯。林肯被刺杀的故事不过是戏中戏,是作为独角戏中故事讲诉者口中的另外一个故事。作为整个电影唯一的大牌,这样使用汤姆·汉克斯确实做到了人尽其用。真要让汤姆·汉克斯去剧中扮演一个具体的角色,反倒是将他的戏份进行了弱化。饰演一个“主持人”,兼旁白,恰恰成为了这部电影中最大的亮点。

作为一个讲诉历史的主持人,汤姆·汉克斯以凝重的口音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做到了足够的严谨,很像制作《口述历史》的崔永元,做到了对史实负责,对历史负责,增加了片子的客观性与可信性。

作为一个“纪录片”,《刺杀林肯》以大量的细节去完备那个发生在1865年的大事件,所有的细节都尽量尊重历史,也尽可能去还原历史。它以刺客约翰·威尔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为主要视角,兼顾林肯,用客观的角度去带着人走进那一段历史之中。

一方面,布斯为了完成他的大业,不停地进行着策划,并且一点点地接近成功。而林肯则将自己的生活按部就班地往前走,全然不知危险的靠近。两种人生,在不同的生活轨迹上原本是没有多少交集的平行线,现在却因为命运的捉弄,被历史的使命所驱使,悄然地靠近。林肯是伟大的,他的死让人扼腕。布斯的飞蝇扑火,演绎的则是另外一种无知者的殒灭,同样让人充满了同情。

约翰·威尔克斯·布斯生于马里兰州,这是一个北方州,而且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也支持北方的州。但布斯却是南方的支持者,而且以他作为演员的身份充当南方的间谍,而且做的相当好。作为演员,他还是当时一位小具名气的人,拥有不少粉丝,是当时许多美国女演员追求的对象,曾经有一个女演员深深地爱上了他,但当她知道布斯并无意娶她时,就用刀划破了布斯的脸。

在政见上,坚决反对废奴的布斯,认为林肯不过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乡下小丑,他解放黑奴的政策是对传统的背叛,是对国家的巨大的折腾。布斯认为自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在南北战争进行期间,他起先的打算是绑架林肯,然后交给南方,以完成对于北方的打击。对此,他纠集了一群人暗中活动,这些人包括他的儿时好友米切尔·奥劳夫林和萨姆·阿诺德;马里兰州一个制造马车的乔治·阿茨罗德;23岁的药店员工大卫·赫罗尔德;前南部联邦战士路易斯·鲍威尔,还有一个曾经为叛军提供过情报的约翰·萨拉特,这些人平时就集合在约翰·萨拉特的母亲玛丽·苏拉特运营的一家旅馆里进行不同次的策划。但几次策划,结果都因为无从下手导致无疾而终,他的团队也产生了严重的动摇,并且严重支离破碎,只剩下后加入者佩因,以及赫罗尔德和阿茨罗德几个人了。而且战事的推进远远超出了布斯的预料 。在1865年4月9日,叛军总司令罗伯特·李率部向北方将军格兰特投降,这严重打击了布斯以及他的团队。在林肯被刺的前两三天,布斯几乎天天酩酊大醉,但是就在1865年4月14日中午时分,即战争结束后的第5天,作为演员的布斯前往福特剧场去取邮件,结果无意中听说当晚林肯将前往本剧场来观看戏剧。

真是偶然中的偶然,命中注定林肯将亡于那个晚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从天而降的机会不由得使布斯心中狂喜,并迅速集合佩因、赫罗尔德和阿茨罗德,准备大干一场。因为南方的主力部队已经投降,但还有希望起死回生,因为此时约瑟夫·约翰斯顿还有三万人马。布斯的计划很不简单,他希望一举杀死总统林肯、副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西华德。于是他派出阿茨罗德去刺杀副总统约翰逊,佩因和赫罗尔德去刺杀原本已因为受伤而卧倒在床的国务卿西华德,布斯自己则娶刺杀林肯。结果,阿茨罗德因为喝醉了酒临阵退缩,压根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佩因和赫罗尔德则进展顺利,摸到了西华德的家中,赫罗尔德负责在楼下把风,佩因则扮成医生敲开了门,声称要给西华德送药,但西华德的儿子阻止佩因靠近西华德的房间,佩因于是拿出枪射击小西华德,结果子弹卡壳没能射出,佩因便以枪柄猛击小西华德,然后拿到匕首冲进西华德的房间,猛刺躺在床上的西华德。此时,原本守在西华德身上的女儿由于惊恐,推开窗户大喊救命,惊动了楼下的把风的赫罗尔德,于是他丢下了佩因独自逃命。佩因则一路砍杀,不仅刺到了西华德,还砍伤了卖力护主的男护士一名,打晕了西华德的女儿,又砍伤了冲进来的西华德的另外一个儿子,随后佩因觉得此地不宜久留,在外逃的过程中,在楼梯上他又撞见了一个倒霉的国务院信使,于是又看到了这个倒霉的人,直到逃到大门前,狂奔的佩因都在不停地尖叫:“我疯了!我疯了!”。电影《杀死林肯》中忠实地还原了整个过程。而且,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所有遭到佩因袭击的人最后都康复了,西华德在林肯死后的约翰逊总统任期里还继续做他的国务卿。

在佩因行凶的过程中。布斯也溜到了福特剧院,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演员,在进入剧院时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挠。而在后台接近林肯包厢的过程中,警察约翰·派克本来应该是守在大厅通往包厢的必经之路上的,但是他对看戏毫无兴趣,所以躲到另一个房间去喝酒去了。而林肯的包厢原本应该上锁的,但这锁在几天前就坏了,也没有人报告此事。于是又是在一系列的偶然中,刺客布斯如入无人知阵一样,非常容易地就接近了林肯。晚上10点,当剧院的上演喜剧故事达到一个高潮的时候,布斯平静地把枪瞄准了林肯的左耳和背脊之间……共开枪8次,林肯被击中6次,其中5次击中要害。然而1675名观众中,只有很少人听见枪声,甚至坐在旁边的林肯夫人和几个陪同看戏的人都没有对枪声太震惊。

原本布斯可以再次从容地从后台离开的,但他还是从包厢跳到舞台之上,并大喊“一切暴君都是这个下场。”之后才逃开了,并在之后的逃亡路上与赫罗尔德汇合,两人结伴向南奔逃。不过,在布斯调下舞台的时候,他的崴到了他的脚,并骨折,这给他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林肯遇刺后不久就去世了。警察迅速破案,米切尔·奥劳夫林、萨姆·阿诺德、乔治·阿茨罗德、路易斯·鲍威尔、约翰·萨拉特、玛丽·苏拉特被逮捕,整个阴谋团队逃掉的只有布斯与随即展开了全国性的围捕布斯与赫罗尔德的行动。

在逃跑过程中,布斯终于明白了自己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被人唾弃的犯人,这对他形成了巨大的打击。之后,在一个农场的谷仓里,他与赫罗尔德被包围了。赫罗尔德因为害怕选择了投降,无知的赫罗尔德以为只要自己投降,接受审问之后就可以回家了。布斯结果在被围之中,中枪身亡。有人说是自杀,也有人说是一名警察开的枪。

对于布斯,电影的几句台词,很好地说出了他的思想、性格,还有他的新路历程。

“四年来,老子不断听到自己视若圭臬的信仰被斥为叛国,而我哪怕在家也不敢吱一声,我咒骂那成心虚伪的时光,并开始视自己为懦夫,鄙视自己的存在。里士满在这场对抗宪法,对抗州权,对抗北方政权与制度的战争中沦陷,而一个残忍的暴君,一个杂种、没教养的乡村小丑,却意欲称王,我早该在就职演说那天杀了他,完全可以,当时我离他那么近。现在如果想援助邦联,就必须尽快,或许来不及了。绅士们,凯撒征服了无数罗马的敌人,却因为独裁而威胁了人们的信仰,布鲁特斯起而杀之,布鲁特斯就是我的榜样!”这是布斯起意由绑架到杀死林肯时的呼声,他梦想着因为维护旧传统而成为人民心目中如荆轲一样的英雄。

“那晚包括国务卿西华德在内,所有遭到疯狂袭击的人最好都奇迹般生存了下来,阿茨罗德意图刺杀的副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宣誓就职美国第17届总统。林肯躺在白宫东厢的同时,布斯却坐在泥土与松针叶上,读着有关他的最糟糕的评论。读莎士比亚戏剧长大的人,此刻被他的傲慢自大所击溃。这惊天的一枪,瞬间改变了美国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对他所深爱的南方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说这段的话,是作为旁白的汤姆·汉克斯,他极为精到地在布斯逃亡路上,点出了布斯精神濒于崩溃的过程。做英雄不成的沮丧,不被认同的牺牲,彻底击溃的此时的布斯。

“布鲁特斯因刺杀凯撒而受人尊重,我却被视为杀人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仅遭人唾弃,还身背该隐的诅咒。”这是布斯在逃亡路上所写的日记中的原话,更进一步地将汤姆·汉克斯的点评的要点描绘了出来。此时的布斯,已经彻底崩溃,死亡马上就要向他迫近,即便不是被围攻,也同样会因此而要了他的命。

但作为一个拥有学养的君子,布斯即便在最后的关头,也没有因为赫罗尔德想要投降而排斥他,更没有杀了赫罗尔德。而是放了他任由他去投降,只是要求赫罗尔德不要向警察透露他的枪火的数量。并且,他还要求与围捕他的警力说,他只希望被自己的朋友逮捕,并愿意与围攻团的长官爱德华·多尔蒂中尉一人进行决斗。但爱德华·多尔蒂中尉迅速就拒绝了他,并说我们是来抓捕你的,不是来打架的。

受伤严重的布斯倒在地上,要求爱德华·多尔蒂中尉抬起他的手,然后说到:“告诉妈妈,告诉妈妈,我是为祖国而死。”在多尔蒂听到他的话之后,想要给他一点白兰地和水,但布斯已经不能吞咽了,最后喃喃道“没用了,没用了!”,随之咽气。

在之后的审判中,原以为接受简单问询之后就可以回家的赫罗尔德被判处绞刑,与他一起被判死刑的还有佩因、阿茨罗德以及玛丽·苏拉特。前几位还比较好理解,玛丽·苏拉特的死刑则有些让人不解。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女人,她的死不过是因为提供了场所让布斯他们进行策划。法官们认为这构成了组织者,系主犯。但这个可怜的女人的死,颇受后人质疑。在有关林肯案的另外一部同样尊重历史的电影《女同谋》,就是详解这个女人的故事。同时也形成了从电影观察林肯案的另外一个角度。

最近两年里,连续出了《女同谋》、《林肯》、《杀死林肯》这样的片子,而且都极具品质,可以相互映衬着看,对于那段美国历史,可以看出不同的味道来。

谢选骏指出:刺杀林肯的“受伤严重的布斯倒在地上,要求爱德华·多尔蒂中尉抬起他的手,然后说到:‘告诉妈妈,告诉妈妈,我是为祖国而死。’”——因为他刺杀的是一个暴君。为何在自吹自擂的川普出现之前,林肯的历史就再度成为热点了?因为美国社会再度来到了一个周期的转折——第四美国将取代第三美国;正如林肯的第二美国取代了华盛顿的第一美国。



【086、我就是周文王这让我好生空虚失望】


周文王是我崇拜的两个中国人之一(还有一个是庄子)。

我从小崇拜周文王,因为他在遭到逮捕法办的逆境下,还能发明《周易》。但是,随着考古发现,我的崇古幽情破灭了。从此,“西伯拘羑里演周易”的“演”字,只能解作“演习”,不能解作“演绎”,这个“推演”不是创造者的行为,只是运用者的行为。

而这样的“演周易”,我在二十岁还不到的时候,就用“无师自通”的方式,仅仅凭借一本世界书局1930年代出版的《四书五经》,就“演”过了。所以说“我就是文王”一点也不过分。

关于“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可以参考一下此文: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该怎样翻译》(《中华读书报》2014年01月15日 马执斌)报道:

近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捧着一本韩兆琦译著的《新白话史记》下册,问我:“书里说‘当初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时,趁机发展了《周易》’,周文王都被囚禁了,他还怎么发展《周易》呢,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我告诉她,关于周文王(西伯)与《周易》的关系,司马迁讲过多次。你引的这句《白话史记》译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讲过类似的话:“蓋西伯拘而演《周易》。”阙勋吾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史文选》里面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书中解释“盖西伯拘而演《周易》”说:“相传西伯(即后来的周文王)被拘于牖里时,曾将伏羲氏所书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成为《周易》的基础。演:推演,演绎。”另外,《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意思是,“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他在《易经》八卦的基础上,通过自迭、互迭而演变成六十四卦。”相比较,《史记·周本纪》上将周文王发展《易经》讲得最详细。

不过,这只是一个相当古老的传说。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太史公言‘蓋’者,乃为疑辞也。文王著演《易》之功,作‘周纪’方赞其美,不敢专定,重《易》故称‘盖’也。”这就是说,司马迁对这个古老的传说持怀疑态度,只可惜他没有留下怀疑的理由。眼下我们能见到的白话史记,都是按这个古老传说翻译的。如杨钟贤、郝志达主编的《文白对照全译史记》,将《太史公自序》中说周文王演《易》的话译为“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该书附录有《报任安书》,译者将书中周文王演《易》的话译为“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这些译法都没有把司马迁的怀疑态度表达出来。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易”,在夏代名《连山》;在商代名《归藏》;在周代名《周易》。这是三部占筮之书,而《连山》、《归藏》已佚。按照《周礼》的说法,这三部书的本卦都是八,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单卦。“别”,指八卦相重,即重卦。三部书重卦所得都是六十四卦。《周礼》初名《周官》,见《史记·封禅书》。至王莽时,刘歆奏立博士,始名《周礼》。既然司马迁见过《周官》,那么“太卜”的这条材料很可能就是他怀疑周文王创造重卦传说的依据。

1950年春天,郭宝钧先生在安阳殷墟四盘磨sp11探方中,发掘出三块卜骨,他称“内有一块卜骨橫刻三行小字,文句不合卜辞通例。”古文字学家们经过三十年努力,终于破解了四盘磨卜骨上的文字。这三行橫刻小字分别为“七八七六七六曰魁、八六六五八七、七五七六六六曰囗(此字不清晰,但从‘鬼’旁是无疑的)”。

1980年张政烺先生发表了《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的论文。文中指出:四盘磨卜骨上刻的是三条数字卦。六个数字是重卦。按照《周易》,它们是“未济”、“明夷”、“否”三卦。“否”卦数字后有“曰魁”二字;“未济”卦数字后有“曰隗”二字。“魁”、“隗”二字,当是卦名。“按照古人的习惯,魁和隗列居篇首就有可能成为这部筮书的书名。《礼记·礼运》(郑玄注):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得殷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向来的说法,《归藏》以坤乾二卦为首,故称坤乾。四盘磨卜骨所使用的筮法如果以魁隗为首就可称魁隗,道理是一样的。”《魁隗》为什么可以说是书名呢?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说:“有神龙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神农氏……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根据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所说,《连山》、《归藏》本是书名,而都曾成为朝代的称号。参照这个经验,张政烺先生推测“由于有了《魁隗》,历史上的神农氏才被称为魁隗氏。”《魁隗》“当是《连山》的异名,犹《归藏》亦称《坤乾》。”

张政烺先生的推测很有道理。另外,还有学者考察了四盘磨卜骨本身的特点,判断出这件卜骨应是公元前12世纪殷帝康丁时代遗物。周文王被囚禁羑里,演《周易》是公元前11世纪殷纣王时代的事情。无论四盘磨卜骨刻写的是《连山》卦也好,还是殷帝康丁时代遗物也好,都证明它早于周文王在羑里演《周易》。既然四盘磨卜骨记录的数字卦已经不是单卦而是重卦,那么周文王通过自迭、互迭,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的传说就不能成立,因为重卦不是周文王的创造发明。

但是,历史研究向来忌孤证。可喜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安阳苗圃北地发现一件刻数磨石,上面有六个易卦,都是重卦。发掘报告断定这件刻数磨石是公元前12世纪殷帝祖甲至廪辛、康丁时代的遗物。这是目前已知地层关系明确、时属殷纣王之前的卜筮记录。

这样,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将《史记》上周文王演《周易》的“演”译为“推演”或“演绎”,是不准确的,应该译为“演习”。道理很简单,“推演”或“演绎”,就错将重卦的发明权送给了周文王,这不符合史实。而译为“演习”,就可以避免错误,因为重卦虽然是前人的发明,但并不影响周文王使用。

(完)

谢选骏指出:既然《周易》不是文王发明的,而只是文王推演过的,那么,谢选骏二十岁还不到的时候,就无师通地推演过《周易》,那岂不也是和文王一样具有盛德,岂不是也是和文王一样了?不仅如此,1974年我还依据《周易》的卜辞,推算出15年后(1989年)我将——“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真的很神奇!

网文《周易注释》报道:

[夬]卦辞: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释名]:乾圆玉也,兑缺也,圆玉有缺,夬之字也。兑附决也,乾玉也,赠玦以纪念分别,夬通玦也。乾马也,兑锐也,快马疾行锐进,夬之象也。五阳决一阴,刚决柔者,夬之体也。造书契,治百官,察万民,决断诸事,夬之用也。五阳盛,阴气墓,田鼠化为鴽,大壮之气也。三月姑洗,万物皆去故就其新,莫不鲜明,夬之数也。《诗·氓》云:“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夬之辞也。是故夬者,刚决也,决断也,分别也,果断也,判决也,割裂也,破缺也,迅速也,书契也。

[玩辞]:在君王的朝庭上宣扬,诚信地呼号小人之险。告知自己的封邑,不利攻战,利于前往。欲决阴小,必出师有名,而尽诚以呼号其众,相与合力,是以扬于王庭,而告之于自邑也。一阴乘五阳,是小人尚存,而君子之道有所不及,故利有攸往也。不以君子道盛而安肆,存刚武而不杀,夬之善者也。扬于正庭,声罪正辞也。孚号有厉,警戒危惧也。告自邑,未戡乱而先治其私也。不利即戎,存刚武而不杀也。利有攸往,一阴将消也。

[注释]:扬,宣传,兑之口也。《广雅·释诂》曰:“扬,说也。”王庭,朝堂,体乾伏艮也。号、告,通告,兑之口也。《广雅·释诂》曰:“号,告也。”自,伏艮也。邑,伏坤也。即,就食也,兑之口也。戎,兵也,乾之战而坤之众也。即戎,攻战。《论语·子路》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观象]:初五互乾,一阴消退,君子道盛,王庭合众,故利有攸往也。二上互夬,君子夬夬,不为情累,不为事羁,独行何咎?反体曰姤,姤者,遇也,阴遇阳也;夬者,决也,刚决柔也。姤止一阴之渐长,夬去一阴之乘阳。姤下一阴,忧小人之复盛。夬上一阴,虑小人之未尽。体相反而义相对也。对体曰剥,小人剥庐,终不可用,是以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合众以去之也。

[序卦]:“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益不可极,极则求而无厌,必击而后决之。据二体言之,兑为泽,乾为天,水聚高处,益之则有溃决之忧,此夬所以次益也。《释名·释言语》曰:“夬,决也。有所破坏决裂之于始终也。”《庄子·齐物论》曰:“麋鹿见之决骤。”《释文》引崔注:“疾走不顾为决。”是故夬亦存迅速之义。

[杂卦]:“夬者,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依六爻言之,五阳渐长,一阴将尽,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有刚决柔义。或问:夬五阳息阴,君子道长,缘何卦爻辞无一吉字?对曰:六阳息阴则夬变乾,亢龙有悔,独阳不生,而阴不可尽灭也。

[卦变]:五阳息阴,大壮变夬,上六主卦,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注解]:五阳息一阴,乾德健,兑德说而和,故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据卦体、卦德解卦名。何楷曰:“君子以天下万物为一体,如阳德之无所不及,其于小人,未尝仇视而物畜之也。唯独恐其剥阳以为世道累,则不容于不去耳,而矜惜之意,未尝不存,此和意也。”依卦体言,一小人加于众君子之上,是其罪也,故曰「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据卦体释彖辞。小人势微而为害也大,孚号以告,则知之则众矣,故曰「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光,广也。君子未戡乱而先自治其私,苟穷兵黩武,必生亢龙之悔,故曰「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九五前行,阳气浸长,上六一变,君子之道纯一,故曰「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据九五之德释彖辞。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注解]:君子观泽决于上而注溉于下之象,布恩泽布于生民,居功自矜则不宜。李光曰:“泽上于天,所谓稽天之浸也,必溃决无疑矣。财聚而不散则悖出,故君子以施禄及下。居身无所畏忌,则满而溢,故君子之聚德也,则常存畏忌而已。”《老子》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此之谓也。《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亦此之谓也。禄,恩泽,兑也。德,功德,乾也。艮伏,故不居矣。忌,禁也,伏艮也。

谢选骏指出:在见证了《周易》的神奇之后,我却迷惘了。我就是周文王!这让我好生空虚失望。所以我在绝望了七年之后,1996年迫切感到需要上帝的存在、需要基督的救赎了。



【087、我捐给苹果总裁库克100元人民币】


《战云之下 苹果被中国官员点名 忙捐3千万》(2018-03-25 凤凰网)报道:

中美贸易战的战火,差点蔓延至今日在北京举行的201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在论坛上直指中国取消了201项讯息技术产品关税,还点名美国苹果CEO库克(Tim Cook),指苹果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同一场合的库克,则宣佈捐赠2,5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3,144.6万港元),帮助30多万名中国贫困学生,似为中国高员的“怒火”消消气。

据悉,王受文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和其他的WTO的成员一起,推动达成了WTO贸易便利化的协定,使全球的贸易成本有可能减少14%,并且推动取消了WTO框架下的农业出口补贴,国际农产品的贸易环境将有所公平。接着,王志文谓,中国又成功地和其他的WTO成员一起结束了讯息技术的扩围谈判,取消了201项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像苹果的库克董事长,你们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据报道,在同一场合的库克,在演讲中则高度评价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他表示,此前中国规模生产的卓越能力吸引他把业务带到中国。他又宣佈,苹果公司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儿童数据中心计划”捐赠2,500万元人民币,希望帮助30多万名贫困地区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学生,通过支持和培训找到脱贫途径。此外,库克还表示,苹果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联合研究中心,专注于机器学习、电脑视觉和无线技术等的先进技术研究。

谢选骏指出:苹果总裁库克也太“慷慨”了,他捐给一个中国学生仅仅80元人民币!这笔费用,仅够在中国吃一个快餐。不过,姑且也算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吧,为了鼓励这个吝啬鬼子继续行善,我特此宣布——捐给美国苹果CEO库克(Tim Cook)100元人民币,以资奖励。让他在美国也可以吃上一顿快餐。



【088、我是跨时代的最后人类】


网文《互联网一代大脑退化 Google让我们越变越傻?》2008年6月26日就说了:

《大西洋月刊》刊文剖析互联网一代大脑退化历程,认为新阅读风格使人退回中世纪

“戴夫,停下。停下好吗?停下,戴夫。你能停下吗,戴夫?”

这个著名的场景出现在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片尾,乃超级电脑HAL恳求宇航员戴夫·鲍曼手下留情,放他一条生路。由于电脑故障,戴夫被送入茫茫外空,前路未卜,目的地不明,只好“视死如不归”。最后,他对HAL下了手,平静而冷酷地切断了它的内存(记忆体)电路。

“戴夫,我的思想要没了。”HAL绝望地说。“我感觉得到。我感觉得到。”

网络粉碎专注与沉思的能力

当尼古拉斯·卡尔想起HAL的哀号,不由得脸皮有些酥麻,手脚略感冰凉。“我也感觉得到。”他说。

卡尔在2008年7~8月号的《大西洋月刊》撰文,以《Googl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为题,痛苦地剖析自己和互联网一代的大脑退化历程。“过去几年来,我老有一种不祥之感,觉得有什么人,或什么东西,一直在我脑袋里捣鼓个不停,重绘我的‘脑电图’,重写我的‘脑内存’。”他写道。“我的思想倒没跑掉——到目前为止我还能这么说,但它正在改变。”

他注意到,过去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章时,总是不费什么劲儿,脑袋瓜子就专注地跟着其中的叙述或论点,转个没完。可如今这都不灵了。“现在,往往读过了两三页,我的注意力就漂走了。”

卡尔找到了原因。过去这十多年来,他在网上花了好多时间,在互联网的信息汪洋中冲浪、搜寻。对作家而言,网络就像个天上掉下来的聚宝盆,过去要在书堆里花上好几天做的研究,现在几分钟就齐活。Google几下,动两下鼠标,一切就都有了。“对我来说,”卡尔写道,“对别人也是如此,网络正在变成一种万有媒介,一种管道,经由它,信息流过我的眼、耳,进入我的思想。”

信息太丰富了,我们受用不尽,也不忘感恩戴德,却往往忽视了要付出的代价。“网络似乎粉碎了我专注与沉思的能力。现如今,我的脑袋就盼着以网络提供信息的方式来获取信息:飞快的微粒运动。”

网络新阅读方式:海量浏览

卡尔不是唯一一个遇到此种问题的人。长期在密歇根医学院任教的布鲁斯·弗里德曼,今年早些时候也在自己的blog上写到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他的思维习惯。“现在我已几乎完全丧失了阅读稍长些文章的能力,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纸上。”他在电话里告诉卡尔,他的思维呈现出一种“碎读”特性,源自上网快速浏览多方短文的习惯。“我再也读不了《战争与和平》了。”弗里德曼承认,“我失去了这个本事。即便是一篇blog,哪怕超过了三四段,也难以下咽。我瞅一眼就跑。”

伦敦大学学院以5年时间做了一个网络研读习惯的研究。学者们以两个学术网站为对象——它们均提供电子期刊、电子书及其他文字信息的在线阅读,分析它们的浏览记录,结果发现,读者总是忙于一篇又一篇地浏览,且极少回看已经访问过的文章。他们打开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通常读上一两页,便“蹦”到另一个地方去了。报告说:“很明显,用户们不是在以传统方式进行在线阅读,相反,一种新‘阅读’方式的迹象已经出现:用户们在标题、内容页和摘要之间进行着一视同仁的‘海量浏览’,以求快速得到结果。这几乎可被视为:他们上网正是为了回避传统意义上的阅读。”

打字机让尼采的写作风格发生变化

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或许还有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我们的自我。塔夫茨大学的心理学家、《普鲁斯特与鱿鱼:阅读思维的科学与故事》一书作者玛雅妮·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由阅读的内容定义,我们也被我们阅读的方式所定义。”她担心,将“效率”和“直接”置于一切之上的新阅读风格,或会减低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令阅读长且复杂的作品成为家常之事,如今的互联网技术莫非使它退回了又短又简单的中世纪?沃尔夫说,上网阅读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台“信息解码器”,而我们专注地进行深度阅读时所形成的那种理解文本的能力、那种丰富的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

沃尔夫认为,阅读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技巧,不像说话那样融于我们的基因。我们得训练自己的大脑,让它学会如何将我们所看到的字符译解成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

1882年,尼采买了台打字机。此时的他,视力下降得厉害,盯着纸看的时间长了,动不动头疼得要死,他担心会被迫停止写作。但打字机救了他。他终于熟能生巧,闭着眼睛也能打字——盲打。然而,新机器也使其作品的风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的一个作曲家朋友为此写信给他,还说自己写曲子时,风格经常因纸和笔的特性不同而改变。

“您说得对,”尼采复信道,“我们的写作工具渗入了我们思想的形成。”德国媒体学者弗里德里希·基特勒则认为,改用打字机后,尼采的文风“从争辩变成了格言,从思索变成了一语双关,从繁琐论证变成了电报式的风格”。

卡尔引用神经学家的观点,证明成年人的大脑仍然颇具可塑性,而历史上机械钟表和地图的发明,同样说明了人类如何因此改变了对时间与空间的思维。互联网正是今日的钟表与地图。

网络影响让传统媒体也零碎化

当人们的思维方式适应了互联网媒体的大拼盘范式后,传统媒体也会做出改变。电视节目加入了滚动字幕和不断跳出的小广告,报刊则缩短其文章的长度,引入一小块一小块的摘要,在版面上堆砌各种易于浏览的零碎信息。今年3月,《纽约时报》便决定将其第2和第3版改为内容精粹。

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说,该公司致力于将“一切系统化”。

Google还宣布,其使命是“将全世界的信息组织起来,使之随处可得,并且有用。”通过开发“完美的搜索引擎,”让它能够“准确领会你的意图,并精确地回馈给你所要的东西。”问题是,它会使我们越变越蠢吗?

“我感觉得到。”卡尔最后说,库布里克黑色预言的实质在于:当我们依赖电脑作为理解世界的媒介时,它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思想。

上网阅读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台“信息解码器”。

当我们依赖电脑作为理解世界的媒介时,它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思想。 

……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的不对(打字机让尼采的写作风格发生变化),事实上,是“打字机让尼采那一代及其以后的人写作风格发生变化”。所以在尼采发疯以后,历史见证了尼采主义者列宁之流的崛起。而无线电广播的普及更导致希特勒、斯大林、毛泽东等群众猛兽的崛起。

搜索工具真好。历史上前所未有。现在的奶生都该叫它伟大的妈妈。但是它会让人的能力退化。我于是成为“最后的人类”——跨越“前网络”和“后网络”两个时代。呵呵。以后的人没有自己的思想世界了。谈的全是网上的东西。大家都是网虫。是啊,最后的人类最厉害。悲哀。旷世独我。只有互联网同在。

好在,耶稣的爱依然和我们同在。因为那是灵,是天国的盼望。因为日子都会过去并且磨灭,但是看不见的上帝却会永远存在。



【089、我授权西方领导人担任世界宪兵】


《美威胁48小时内对叙动武 俄已是战备状态》(2018-04-09转载 环球网)报道:

日前,叙利亚发生了化武袭击,美国等西方各国第一时间指责叙利亚政府军实施了此次袭击,美国总统特朗普直言将考虑欲对叙动武,对此,俄驻联合国常驻代表涅边贾警告称,“如果美国对叙利亚动武,将面临严重的后果”。俄媒曝光称,俄罗斯陆海空已经处于“战备”状态。

4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政府成员会面时,谴责叙利亚杜马市发生的化武袭击事件,并称此事太可怕了。他说:“我们将在随后的24到48小时内做出对叙利亚是否采取回击行动的决定。不排除军事打击的可能性。我们会搞清楚,这是俄罗斯人做的,还是叙利亚做的,或是伊朗做的,或许是他们一起做的。”

伊朗记者Babak Tagwai在自己的推特中称:“‘唐纳德·库克’号导弹驱逐舰目前位于地中海东部,离塔尔图斯100公里,可能使用60枚‘战斧’巡航导弹对叙利亚实施打击。”

针对美国准备对叙利亚动武的计划,俄罗斯也做好了准备。

对此,俄新社10日援引土耳其《自由报》报道称,俄罗斯战机至少4次飞过位于地中海东部的美国“唐纳德·库克”号导弹驱逐舰上空,以对这艘军舰进行监视。

俄驻联合国常驻代表涅边贾警告称,如果美国对叙利亚动武,将面临严重的后果。他说:“通过相关渠道,我们已经向美国方面提出,俄罗斯军人是应叙利亚合法政府要求前往叙利亚的,如果美国以虚假借口对叙利亚动武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他呼吁西方政治家制止挑衅全球安全的鲁莽行为。西方领导人没有被授权担任世界宪兵的角色。

另外,俄罗斯《观点报》10日在题为《‘化武歇斯底里’把世界置于俄美之间军事冲突的边缘》文章中称,西方国家威胁因叙利亚杜马市化武事件而对叙利亚实施军事打击,俄罗斯在陆、海、空三方面已经处于“战备”状态。报道称,俄罗斯部署在叙利亚的S-400和其他陆基防空导弹系统提高了战备等级;俄海军在地中海东部的潜艇也处于一级战备状态;2架苏-30SM战机在地中海地区进行巡航,以监视这一地区美国军舰的活动。报道称,俄美在叙利亚面临直接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

谢选骏指出:俄罗斯驻联合国常驻代表涅边贾警告称,如果美国对叙利亚动武,将面临严重的后果。他说:“通过相关渠道,我们已经向美国方面提出,俄罗斯军人是应叙利亚合法政府要求前往叙利亚的,如果美国以虚假借口对叙利亚动武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他呼吁西方政治家制止挑衅全球安全的鲁莽行为。西方领导人没有被授权担任世界宪兵的角色。——不过,这位俄罗斯驻联合国常驻代表的工作太差了,因为他竟然不知道,我已经授权西方领导人暂时担任世界宪兵了。



【090、我所经历的拘禁营】


《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首度曝光,新泄露新疆文件引发西方声讨浪潮》(美国之音 2019年11月28日)报道:

“国际调查记者同盟”这个星期曝光了新一批有关新疆大规模拘禁设施的中国政府内部文件——

“宿舍门、楼道门和楼层门必须双人双锁、即开即锁。严格学员活动管控,防止……发生逃跑事件”;“严禁学员私藏手机或工作人员将手机交学员使用,严防工作人员与学员私交往来,内外勾结”;“在培训中心设置强管区、严管区、普管区,……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和管理制度”;“宿舍教室视频监控必须全覆盖、无死角,保证值守人员实时监看、详细登记,发现可疑情况立即报告”;“坚持每天集中上课学国语、学法律、学技能……每周一小考,每月一中考,每季一大考”;“促进学员悔过自新和检举揭发”;“要强化工作人员保密意识,严肃政治纪律和保密纪律”;“由所在地基层组织负责跟踪帮教,派出所、司法所纳入列管对象,一年内不得脱离视线”。

……

这是本周日(11月24日)华盛顿非政府组织“国际调查记者同盟”曝光的最新一批有关新疆拘禁营的中国政府内部文件的部分内容。

这些被命名为“中国电文”的文件披露了有关新疆大规模拘禁营的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其中有关营地内部管理的规定是首次为外界所知。

“这些秘密的政府文件像是拼图中的重要一块,” 华盛顿人权组织共产主义受难者基金会中国研究高级研究员郑国恩说。

过去几年中,郑国恩致力于研究中国西北边陲的大规模拘禁系统。他和一些学者、情报界专家查阅并分析了这批通过海外维吾尔人网络最新曝光的文件,认为它们是真实的。“它们与目击者提供证据相吻合,这是这些文件如此重要的原因,” 郑国恩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说。

此前不久,美国《纽约时报》披露了从一位匿名的中共官员处获得的400多页新疆文件。这两批泄露的文件将中国以教育转化和职业培训为名,大规模拘禁维吾尔和其他穆斯林少数族裔的问题再度推上风口浪尖。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在星期二(11月26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最近泄露的这批文件与“大量且不断增加的证据相吻合,表明中国共产党侵犯人权、虐待大规模被拘者。”

蓬佩奥说,文件证实了“非常严重”的人权侵害。这些行为并非“任意的”,而是“蓄意的,并且还在进行中”。他呼吁北京立即释放所有被任意拘禁的人。

英国政府呼吁中国准许联合国观察员“立即、不受限制地进入”这些拘禁营。英国外交部说,他们“非常关切新疆的人权状况和中国政府镇压行动的升级,特别是将上百万维吾尔族穆斯林和其他少数族裔实行法外拘禁。”

英国外交部的一名发言人说:“我们希望看到这种对维吾尔族穆斯林和新疆其他少数族裔无差别的,不成比例的限制得以终结。”

同样在星期二,德国外长马斯(Heiko Maas)说,中国必须履行其人权义务。他同时强调加强透明度的重要性,敦促允许包括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在内的独立观察员进入新疆。

“如果数以万计的穆斯林确实被拘禁在这些营地里,那么国际社会不能视而不见。” 马斯对德国媒体说。

总部设在慕尼黑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指出,在这些政府文件和维吾尔受害者的证词曝光后,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地区的国家政府并未提出谴责或表示关注,这与中国政府近年来的经济收买和政治拉拢密不可分。

“中国担忧伊斯兰世界会出现同情维吾尔人的抗议,利用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获取其对中国镇压维吾尔人的支持,”世维会发言人迪里夏提对美国之音说,“我们再次呼吁你们能发出正义声音,要求中国关闭再教集中营,释放所有无辜关押者。”

中国驻伦敦大使馆说,“国际调查记者同盟”最新公布的文件“纯粹是编造的假新闻”。中国外交部此前批评《纽约时报》的报道是“移花接木、断章取义的拙劣手法”,强调“新疆事务纯属中国内政”。

谢选骏指出:欧洲人以为上述压制仅仅是“对维吾尔族穆斯林和新疆其他少数族裔无差别的,不成比例的限制”,而且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他们哪里知道,这些限制都是马列主义的普遍措施,我在中国的时候都经历过。因为欧洲人如此无知,所以他们以为他们的抗议会有效果,他们哪里知道,除非共产党垮台了,否则这些限制是不会取消的。而穆斯林国家就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一声不吭——因为他们自己在其本国之内,也就是这么干的。

要发声Stand-UP-Speak-Out 25天前 edited 

本来自从911事件后,共党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十来年的天堂时间。结果,谁想到在习手里,搞出来纳粹集中营事件!这下子可戳了马蜂窝,掀起了西方世界对二战纳粹的痛苦回忆,搞得西方文明世界整体站出呐喊!这种呐喊证明,人类文明是逐步向前的,这种呐喊必将唤醒穆斯林世界的世俗化进程加速,缓解穆斯林世界与西方文明世界之间的冲突对立情绪。然后,然后,那就是什么——那就是他们团结起来,一致对付共党! 共成功地将自己变成了全世界的千夫所指!可怕啊!什么叫物极必反?这就是!再次证明,文明社会的主流是进步的,是人权至上的,是基于人人平等思想的。是向“理”不向“人”的!

回复

waitforu 1个月前  

这些压制用于中国境内的穆斯林倒是正确的。伊斯兰教属于亚伯兰一神论,鼓吹阿拉伯人是安拉的选民,其他民族是劣等民族。因此中共有权使用军事手段彻底灭绝这股邪恶的种族殖民主义势力。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也就是信仰阿拉伯种族优越论的人,都是活跃的种族主义分子,因此都是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应该抓起来判重刑。欧洲国家支持穆斯林,也就是支持种族主义势力,说明欧洲人自己就是死不改悔的屠杀印第安人的种族主义分子。欧洲人喜欢穆斯林,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同情穆斯林种族主义分子,这就是臭味相投。

头像

要发声Stand-UP-Speak-Out > waitforu 25天前  

你的这种陈词滥调是冷战时期共党拼凑出来的垃圾思想!还以为是殖民时期?还以为是中世纪?还以为可以是满清及侵华日军?那种年代的意识形态早就被文明社会主流抛弃了!醒醒吧,现在是互联网文明世界!还沉浸于你祖先的祖先被邻居的祖先的祖先砸了一砖头那种仇恨情结,不可笑吗?

谢选骏指出:西方国家为何要替穆斯林两肋插刀、“仗义执言”——因为他们觉得穆斯林有些高加索血统。缅甸的事情也是如此,当然,西方国家自己对穆斯林就毫无手软了,因为兄弟阋墙有时更为凶残。



【091、我注定从中华的废墟中创造了彝宪】


网文《十月革命》报道:

十月革命,又称红十月、十月起义、列宁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变,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后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军事革命委员会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名称

起初,此事被称作“十月政变”或“25日起义”,在当代的文件中(例如列宁完成的著作的第一版)可见。而在俄语中,“переворот”的含义与“革命”类似,还意味着“剧变”或者“推翻”,所以“政变”不一定是正确的翻译。随着时间推移,“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一词开始被人使用。这个十月是指公元1917年11月,当时俄国使用的“儒略历”是十月,因此史称“十月革命”。由于此事件发生在格里历的11月,还被称作“十一月革命”。 

背景

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并以俄国临时政府取而代之。然而临时政府软弱,并被内斗分裂。他们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他们渐渐失去了民心。全国性的危机发展起来,影响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工业及交通混乱加剧,获得物资的难度也在增加。1917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1916年水平的超过36%。秋季乌拉尔山区、顿巴斯和其他工业中心所有企业的50%倒闭,导致大规模失业。同时生活支出明显上涨。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1913年水平的大约50%。1917年10月俄国国债上涨到了5000万卢布。由此,政府产生了超过1100万卢布的外债。国家面临财政破产的威胁。 

1917年9月到10月,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工人、顿巴斯的矿工、乌拉尔的冶金工人、巴库的石油工人、中央工业区的纺织工以及44条不同铁路上的工人发动罢工。仅这几个月超过一百万工人参加了大规模罢工。工人建立起生产和分配上的控制并策划社会革命。

1917年10月4千多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当时临时政府发出惩罚性的措施仅仅激怒了农民。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的卫戍部队,北部和西部前线,以及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在9月公开宣布通过他们选举出来的代表机构波罗的海方面军中央委员会不再承认临时政府的权威并不再执行其任何命令。 

在5月1日的通牒中,外交部长帕维尔·米留科夫表示临时政府希望通过进行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反抗同盟国,引发广泛的愤怒。5月1–4日彼得格勒大约100,000名工人和士兵,以及来自其他城市的工人和士兵,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以“结束战争”“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口号示威游行。大规模示威给临时政府造成危机。7月1日出现更多示威游行,约500,000名工人和士兵在彼得格勒抗议,再次要求“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结束战争”“打倒十位资本主义部长”。临时政府在7月1日发动攻势反抗同盟国,但迅速溃败。战败的新闻加剧了工人和士兵的抗议。临时政府在7月15日发生新的危机。 

7月16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开始自发抗议,要求权力移交给苏维埃。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对自发性的抗议给予领导。7月17日,超过500,000人参加了彼得格勒的和平抗议,人称七月危机。临时政府在全俄苏维埃大会的俄国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领导人的支持下,下令武力进攻抗议者,数百人被杀。

随后是一个阶段的镇压。7月5–6日的攻击发生在《真理报》的编辑部和印刷车间和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及彼得格勒委员会驻地科谢辛斯卡亚宫。7月7日临时政府发布弗拉基米尔·列宁的通缉令,他被迫转入地下,就像沙皇统治下一样。布尔什维克党员被捕,工人被裁员,彼得格勒的革命部队被解散或者派到前线。7月12日临时政府颁布法律在前线实行死刑。第二届联合政府组建,亚历山大·克伦斯基为主席,24日建成。

政府的另一个问题集中在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将军,他在7月18日任总司令。为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呼吁,莫斯科400,000人的工人阶级开始抗议。莫斯科的工人受到基辅、哈尔科夫、下诺夫哥罗德、叶卡捷琳堡及其他城市铁路工人的抗议的支持。 

在著名的科尔尼洛夫事件中,科尔尼洛夫率领亚历山大·克雷莫夫的军队在克伦斯基的许可下向彼得格勒进发。尽管详细情况仍然不明,克伦斯基对政变的可能性感到恐惧,并撤销军令(相比之下,历史学家理查德·派普斯指出所有情节都是克伦斯基导致的)。8月27日,感觉到被先前在他认为怎样恢复俄国秩序的观点上同意他的克伦斯基政府背叛,科尔尼洛夫向彼得格勒出兵。只有很少的部队分配在前线克伦斯基不得不向彼得格勒苏维埃求助。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员面对军队并说服他们放弃。布尔什维克对铁路和电报工人的影响力也在阻止进军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破坏已经结束,然而右翼感到背叛,左翼壮大起来。 

科尔尼洛夫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的支持度显著提高。科尔尼洛夫失败后的时间里面,中央和地方的苏维埃开始大量转入布尔什维克。8月31日的彼得格勒工人与士兵代表苏维埃及9月5日的莫斯科工人代表苏维埃决定夺权。布尔什维克赢得了布良斯克、萨马拉、萨拉托夫、察里津、明斯克、基辅、塔什干及其他城市苏维埃的主要权力。 

过程

1917年10月23日(儒略历10月10日),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投票表决以10-2通过决定称“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时机已经成熟”。 

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苏维埃建立革命军事委员会,由苏维埃领导人托洛茨基领导。委员会包含了武装起来的工人、水手和士兵,而且保证支持或中立议会大楼的驻军。委员会计划有条不紊地夺取首都的战略位置,几乎没有隐瞒他们的准备工作: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本身对他们感到恐惧,而且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透露出来的细节被刊登在报纸上。

起兵

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发动起义,推翻克伦斯基临时政府。正巧亲布尔什维克舰队的5艘主力驱逐舰及其船员驶入圣彼得堡港湾。在喀琅施塔得,水手们也宣布响应布尔什维克起义。清晨,革命军事委员会计划从斯莫尔尼宫高度的防备和封锁的中心进攻或占领最后的地点。赤卫队有组织地占领了主要的政府机构、关键的通讯设施、军事设施,并在轻微反抗下占领有利地形。彼得格勒驻军和市里多数军队加入起义反抗临时政府。

克伦斯基和临时政府完全无法做出有效的抵抗。铁路和火车站一日之内被苏维埃工人和士兵控制,阻断了临时政府离开彼得格勒的线路。临时政府也无法得到任何能用的车辆。起义那天早晨,克伦斯基绝望地寻求掌控城外他希望能对临时政府关系好的军队的方式,并且最终从美国大使馆借到了一辆雷诺车,与一辆皮尔斯雅乐车一起开出冬宫。克伦斯基得以逃脱卫兵的监视并面见前来的士兵。 

克伦斯基离开彼得格勒的时候,列宁草拟了布告《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被革命军事委员会推翻。布告通过电报向全俄传播,即使亲苏维埃士兵还在夺取城中的重要地点的控制。列宁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给下午召集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成员呈现即成事实,并由此阻止夺权的明智与合法性的进一步争论。

进攻冬宫

起义没有流血,最后攻占了3,000军校生、军官、哥萨克和女兵勉强防守的冬宫。进攻推迟了一整天,因为找不到能打的大炮,而且布尔什维克担心起义时候的暴乱会很快平息。下午6:15分,大批炮兵学员放弃了冬宫,带走了大炮。晚上8:00,200名哥萨克也离开冬宫并返回营地。在冬宫里的临时政府内阁在争论该怎么采取措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投降。工人和士兵占领了最后一个电报站,切断了与城外忠于临时政府的军队的联系。晚上,起义者包围了冬宫,而且其中许多人渗透进来。苏联官方和历史学家倾向于以史诗般的术语描述这个事件。晚上9:45分,阿芙乐尔巡洋舰从港口放出空炮。1917年11月8日(儒略历10月26日)凌晨2:00布尔什维克强行闯入冬宫,经过宫内零星的枪战后,临时政府内阁投降。

苏联宣传

后来苏联官方对革命的论点描述这起事件比事实上发生的更具戏剧性。这是由历史重演所帮助,命名为《冬宫风暴》,在1920年上演。该剧被100,000人观看,给后来的官方影片提供了模型,上演了冬宫的巨大风暴和激战(参见谢尔盖·艾森斯坦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实际上布尔什维克起义遭遇了少数或者没有抵抗。暴动被指定时间并组织起来以给10月25日召开的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交付国家权力。一天的革命过后18人被捕并有2人被杀。 

苏联政府档案显示列宁从斯莫尔尼宫发出的布尔什维克行动指引指示在第一夜的凌晨占领彼得格勒所有重要的权力中心而不是开火。这像卫兵换岗一样完成的十分有效。占领冬宫更具戏剧性,包括1917年11月8日(儒略历10月26日)凌晨2:10分赤卫队掀起的风暴。哥萨克在赤卫队出击时撤离,军校生和140名妇女营志愿者投降而非40,000人的军队顽强抵抗。阿芙乐尔舰被调用向冬宫发射空炮作为攻击临时政府的信号。冬宫的陷落不是因为英勇的行动或者军事性的围堵,却是因为后门是开着的,使赤卫队得以进入。一小群人闯入并迷失在又黑又深的内部,并且最终意外地在皇家早餐室里面遇见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其余的官员。无知的革命者强行逮捕他们来开出他们自己的逮捕令。临时政府成员在部长接受事实并投降并被正式废除以后被捕并关进彼得保罗要塞。 

后来“冬宫守卫”的故事和史诗般的“冬宫风暴”随后作为布尔什维克宣传人员的政治宣传作品而出现。描绘“妇女营”的浮夸的绘画和出自谢尔盖·艾森斯坦的描绘发生在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的“政治正确”版本的电影的剧照后来被当作事实。

随着彼得格勒苏维埃掌控了政府、军队和无产阶级,当日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同时托洛茨基从议会上解散对立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 

德宾科回忆录

一些来源主张波罗的海方面军中央委员会的帕夫罗·德宾科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称10艘军舰载着上万名波罗的海方面军进城事实上是占领彼得格勒并推翻临时政府的主力。同样的水手武力解散了选举出来的俄国议会,并向抗议示威者开火。约100人被杀、数百人受伤。德宾科在回忆录里以“朝天开了几枪”暗示这个事件。后来,占领冬宫后的一个小时内,德宾科自行闯入司法部并销毁了有关德国资助布尔什维克的档案。这些被多个来源所争论,像Louise Bryant声称当时西方的新闻渠道报道那些不幸的死亡发生在莫斯科而不是彼得格勒,而且死亡人数比上述的小。由“朝天开了几枪”来看,仅有少数证据得以反驳。萨夫申科所回忆的德宾科闯入司法部销毁档案的行动也受到了挑战。据报道,德宾科是在赫尔辛基组织水手向彼得格勒进发。在《Radio October...On the “Krechet” in Helsingfors》一书中,无线电报员马卡罗夫给德宾科发送电报,含有格里戈里·鲍里索夫的报告:“致委员会。彼得格勒一切平静,权力掌握在革命委员会之手。你要立刻加入北路军前线委员会以保证军队的团结与稳定。” 

苏维埃权力传播的时间轴(格里历)

1917年11月5日:塔林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明斯克、诺夫哥罗德、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和塔尔图

1917年11月8日:乌法、喀山、叶卡捷琳堡和纳尔瓦;(在基辅失败)

1917年11月9日:维捷布斯克、雅罗斯拉夫尔、萨拉托夫、萨马拉和伊热夫斯克

1917年11月10日:罗斯托夫、特维尔和下诺夫哥罗德

1917年11月12日:沃罗涅日、斯摩棱斯克和戈梅利

1917年11月13日:坦波夫

1917年11月14日:奥廖尔和比尔姆

1917年11月15日:普斯科夫、莫斯科和巴库

1917年11月27日:察里津

1917年12月1日:莫吉廖夫

1917年12月8日:维亚特卡

1917年12月10日:基什尼奥夫

1917年12月11日:卡卢加

1917年12月14日:新罗西斯克

1917年12月15日:科斯特罗马

1917年12月20日:图拉

1917年12月24日:哈尔科夫(穆拉维约夫赤卫队武装入侵乌克兰,建立苏维埃乌克兰并在该地区战斗)

1917年12月29日:塞瓦斯托波尔(红军武装入侵克里米亚,建立陶里达苏维埃共和国)

1918年1月4日:奔萨

1918年1月11日:叶卡捷琳诺斯拉夫

1918年1月17日:彼得罗扎沃茨克

1918年1月19日:波尔塔瓦

1918年1月22日:日托米尔

1918年1月26日:辛菲罗波尔

1918年1月27日:尼古拉耶夫

1918年1月28日:赫尔辛基(赤卫队推翻参议院,芬兰内战开始)

1918年1月29日:(基辅再次失败)

1918年1月31日:敖德萨和奥伦堡(建立敖德萨苏维埃共和国)

1918年2月7日:阿斯特拉罕

1918年2月8日:基辅和沃洛格达(打败乌克兰政府)

1918年2月17日:阿尔汉格尔斯克

1918年2月25日:新切尔卡斯克

事后

10月25日与起义发生的同时,布尔什维克单方面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通过了向工农与士兵代表苏维埃移交权力的法令,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强烈谴责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停战谈判,签订公正民主的和约,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反对兼并和侵略别国领土,指出凡把一个弱小民族并入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明确而自愿的表示,都是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的行为;主张废除秘密外交,宣布无条件地废止俄国地主、资产阶级政府从1917年2月到10月所缔结的全部秘密条约;向英、法、德三国工人呼吁,号召他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无偿没收地主、皇室、寺院、教会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实行土地平均分配,根据各地条件,按劳动定额或消费定额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大会成立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由101人组成,其中布尔什维克62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29名,社会民主工党——国际主义者6名,其他党派4名。大会成立了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届政府全由布尔什维克组成。虽然农民普遍反对他们,但布尔什维克把他们自己视为工农联盟的代表,并以锤子与镰刀作为新的国家象征。 

选举结果

1917年俄国立宪会议选举按期于11月12-15日进行,经过4170万选民的投票,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40%的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为: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24.7%,只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达到了60%;孟什维克16席,宪政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布尔什维克在掌权的情况下仍以败选告终,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一月剧变

立宪会议最终于1918年1月5日召开。但立宪会议拒绝通过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单方面提出的废除土地私有制,矿藏、工厂收归国有等条款,与布尔什维克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的不符,被斥为反革命。早已准备充分的列宁政府当天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强制解散了立宪会议。布尔什维克违反宪政规则的行为激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当日就出现了抗议解散立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而布尔什维克军人却向和平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同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反对派联合发表传单,谴责布尔什维克背叛工人阶级,并称其统治为“沙皇专制”。而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愤然写下《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指责布尔什维克“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契卡与红军的建立

1917年12月20日,苏俄政府建立了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旨在以恐怖手段消灭国内的“反革命势力”。1918年1月15日,苏俄政府颁布了建立脱离军队国家化、完全由布党领导的红军的法令。托洛茨基曾直言不讳的说:“红军的组织原则与沙皇军队的组织原则是非常相似的”。

其他措施

全俄所有银行被国有化。

私人的银行账户被没收。

教会的财产(包括银行账户)被收走。

除了德意志帝国,其他国家的外债被拒绝偿还。

工厂的所有权、控制权移交给苏维埃。

工资被定在比战争时期更高的比率,引入八小时工作制。

为了让农民在内战中不至于激烈反抗、彻底倒向立宪会议,土地国有化政策被策略性的暂停,并延迟到20年代才开始实行。

俄国内战

立宪会议被解散后,投票给社会革命党的农民强烈反对布尔什维克没收土地的政策,企业主也无法容忍布尔什维克把工厂、矿藏收归国有。而后1918年3月6日,苏维埃政府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宣布退出一战并和德意志帝国停战,俄罗斯因此条约丧失了大片国土,此举又激怒了国内的民族主义者们,俄国内战局势已无法避免。《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后,各地的小规模叛乱很快蔓延升级,191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战俘叛乱。各反对派打出维护立宪会议的旗号反对布尔什维克,先后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马拉、乌法等地形成很大势力,在格鲁吉亚等地还建立了孟什维克领导的民主共和国。右翼民族主义势力起而效尤:1918年4月乌克兰哥萨克首领斯科罗帕茨基驱散了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乌克兰议会(中央拉达),12月初白军高尔察克驱散了从伏尔加河迁移到鄂木斯克的立宪议会委员代表大会。外国势力也随即卷入其中。内战期间大量少数民族、贫困军人加入红军一方,同白军进行了长达4年的内战。后由布尔什维克政权取得胜利。 

影响

列宁承诺宣称会在革命后为人民带来和平,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后被枪决。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度的惶恐,并支持俄国的对抗势力,希望扼杀革命,从而引发战争,托洛斯基说苏维埃的权力是由内战建立的,事实上苏维埃的权力是在内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的共产主义运动促使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出现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权、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此次革命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起家,也影响着往后世界的自由发展,共产主义的起头对资本主义世界给予极大的冲击。有人认为此革命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始因,它触发了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内讧,无形中使得此后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有了机会。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长达大半个世纪,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比如中国)枪杆子、笔杆子出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随着苏俄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共领袖毛泽东曾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史学界观点

史学研究中的少数事件受到了十月革命那样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历史学观点通常分成三个阵营:苏联马克思主义观点、西方极权主义观点及修正主义观点。

苏联历史学界

苏联对十月革命的史学观点与苏联史学的发展相联系。许多苏联国内的十月革命人物都是布尔什维克革命者。革命叙事的初次浪潮之后,苏联史学家在苏联政府定义的“狭隘的指导”下工作。解读的严格程度可能达到了约瑟夫·斯大林时期的“高度”。

苏联历史学界解释十月革命为“建立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上的革命,而且是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准确性,苏联史学家通常描述这场革命起于阶级斗争。他们维持着这场革命是顺应历史规律的世界史上重大事件的观点。布尔什维克党被视为是革命的中心,暴露了温和的临时政府及彼得格勒苏维埃中虚伪的“社会主义”孟什维克的缺点。在弗拉基米尔·列宁的领导和他牢牢把握的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逻辑上注定”的十月革命的事件。根据这些史学观点,这些事件在逻辑上是注定的,因为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工业脱离了群众。按这个观点,布尔什维克党在组织被疏远的工人方面起了领导作用,而且因此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史学的十月革命观直到1991年仍保持相对稳定,只是做了一些改动。斯大林死后,E·N·布尔贾洛夫和P·V·沃罗布也夫这些历史学家发表的历史研究明显偏离了党的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是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必然”的简明教义的准绳。这些历史学家组成了“新方向小组”,假设十月革命复杂的性质“可能仅仅通过多种因素的分析解释,而不是通过追寻垄断资本主义的单纯因素解释”。对于他们来说,布尔什维克党仍是革命的中心,但这个党的胜利是“因为仅有可能解决了该国面临着的‘一般性的民主’任务的优势”(如争取和平、地主的剥削等)。苏联晚期,随着公开化开放的苏联档案引起了一些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面貌的革新性的研究,即使正统的苏联观点的关键特征仍未触动。 

西方历史学界

西方史学家表示这场革命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结果。这些促成革命的意外的和条件性的因素,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机遇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错误领导以及自由主义及温和的社会主义者。这些历史学家把布尔什维克党组织视为原始极权主义。他们对十月革命的解释是由原始极权主义政党组织的武力政变巩固了极权主义思想作为苏联历史固有的一部分。对于他们来说,斯大林极权主义的发展是出自列宁主义及布尔什维克党的战略和组织的自然过程。

苏联解体影响下的历史研究

苏联解体对十月革命的研究产生了影响。1991年起,越来越多的对大量苏联档案材料的接触使得重新审视十月革命成为可能。尽管西方和俄罗斯史学家现在都接触到许多这些档案,苏联解体的影响在前苏联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最为明显。在苏联解体帮助巩固西方和修正主义的观点的时候,前苏联的俄罗斯历史学家大部分否定了前苏联对这场革命的历史解释。也就是说,已建立的十月革命的苏联观点受到了挑战,而且因此“俄罗斯历史学家的观点更接近于西方同行的观点”。据Stephen Kotkin的论点,1991年推动了“还原政治史及极权主义的明显再现,以不同的方式解读那个观点……修正主义者试图埋葬的”。也就是说,1991年后,经过一些“持续性研究”中的历史学家的重现,这一观点有从十月革命的组织结构到斯大林的古拉格的一个简单的、自然的演进。 

遗产

“红十月”(Красный Октябрь,Krasnyy Oktyabr)也被用来描述这个事件。这个名字也被借用给一家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出名的钢铁厂,莫斯科糖果厂以及虚构的苏联潜艇。 

谢尔盖·艾森斯坦的电影《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描写并美化革命并用来纪念该事件。 

米哈伊尔·伊里奇·罗姆1937年在斯大林的指示下拍摄了电影《列宁在十月》,此剧为苏联著名的政治宣传电影,讲述的是列宁在十月革命期间的活动事迹,约瑟夫·斯大林在剧中扮演的角色比实际历史上更为杰出。斯大林死后,斯大林的镜头被从电影中剪去,于1958年重新发行。 

十月革命的纪念日11月7日从1918年成为苏联国庆日并仍然是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分裂地区的公众假日。 

1917年十月革命还标志着俄国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府,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开端。此后俄国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在后来成为苏联的一部分,直到1991年解体。 

在1917年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各类共产党组织;传播了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在中国大陆建立各苏区,并于1931年11月7日正式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由此开始了中共工农武装割据革命形式的开始。也是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政权组织尝试。 

1949年10月1日,斯大林的儿主席毛泽东终于盘踞了北京,在前清故宫的天安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诞生了”。

谢选骏指出:我的父亲的生日是1918年11月7日,一个立冬的日子,所以他一生流离颠沛;我的母亲的生日是1919年10月1日,一个阳光暗淡的日子,所以她为中国受苦了——我父母的生日都是历史的浩劫!我父母的生日是历史的浩劫——我因此成为双重浩劫之子,注定从中华的废墟中创造了彝宪!



【092、屋大维的虚无主义】


网文《盖乌斯·屋大维》报道:

奥古斯都(古罗马帝国开国皇帝)一般指盖乌斯·屋大维。

盖维斯·屋大维·奥古斯都(拉丁语: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Gaius Octavian Thurinus),后三头同盟之一,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君主,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外孙,前44年被恺撒指定为第一继承人并收为养子。前43年,恺撒被刺后登上政治舞台,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前42年与安东尼在腓力比之战中打败共和派首领布鲁图和喀西。前36年,他剥夺雷必达的军权,后在阿克图海战打败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回罗马后开始掌握一切国家大权。前30年,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前29年获得“大元帅”称号;前28年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意为神圣伟大)。并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屋大维曾先后获得执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长等职衔,实为罗马皇帝。为加强统治,对军队进行改革,实行雇佣兵制度;建立禁卫军,驻守罗马和意大利。对外继续扩张,向西完成对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进至多瑙河、莱茵河一线。他善于审时度势、进退有节,处事机智果断、谨慎稳健。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基础。公元14年8月,在他去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

崛起行伍

屋大维具有良好的家庭出身,其祖上多是显赫的贵族,并担任过各种官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奥古斯都生于罗马,原名盖乌斯·屋大维乌斯·图里努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其父亲盖乌斯·屋大维乌斯 (Gaius Octavius)来自一个尊贵但是并不出名的骑士阶级家庭,他在公元前58年逝世前是马其顿的总督。更重要的是,其母亲阿提娅是罗马最伟大的将领与实际统治者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的外甥女,凯撒领养了屋大维,并经由遗嘱指定其为第一继承人。

安东尼指控屋大维是靠充当娈童讨得凯撒欢心收养他的。罗马历史学家苏埃多尼乌斯(Suetonius)分析安东尼的指控是想泼屋大维脏水。身为凯撒的养子,依照罗马的习惯,屋大维乌斯因此接受了新的名字: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屋大维亚努斯(此后被称为"屋大维")。屋大维从小就认真勤勉地学习演说术、人文学科和希腊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他还曾受命为凯撒的骑兵队长一年,并参加了凯撒与庞培的内战,后来被凯撒送阿波罗尼亚去接受教育和军事技术训练,并负责帕提亚的军队。这些锻炼磨砺了他的意志品格,让他熟悉了军队,为日后开展军事斗争奠定了基础。

前44年3月,恺撒被刺杀时,屋大维正在阿波罗尼亚军中。他年方十八,那些对手们常常下意识地轻视这个年青人。面对混乱危险的形势,他没有逃避或鲁莽行事,迅速返回了罗马。凯撒在遗嘱中明确过继屋大维为继子并继承其财产,但他的亲属们因为惧怕凯撒的仇人而劝他放弃这一切,但他毅然接受了凯撒的过继。他反覆强调自己是恺撒的儿子以唤起人们对他的好感,改名为盖乌斯·优利乌斯·凯撒·屋大维亚努斯。这一果断的决定为他赢得凯撒派的支持,战胜共和派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元老院和军队中拥有大量凯撒的旧部,许多民众也曾受过凯撒的恩惠,因此对屋大维的支持不遗余力,这是他独具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屋大维的这一选择是他步入政坛的标志,也是赢得内战的前提。

三头内战

凯撒被刺后,屋大维行军到意大利,并招募恺撒旧部扩充军队。到罗马后,他发现首都掌握在谋杀恺撒的共和派,马尔库斯·尤尼乌斯·布鲁图与卡西乌斯手中。内战初期,屋大维争取安东尼的支持失败,便利用元老院与安东尼的矛盾,转而投向元老院。他通过讨好西塞罗赢得了元老院的支持,与执政官一起取得了穆提那战役的胜利,然后又强迫元老院选举自己为执政官。这时,逃到东方的布鲁图和喀西约通过在叙利亚和马其顿的扩张,很快征募了9万多名士兵和大量舰船、金钱,随时准备进军罗马,凯撒派与共和派的决战剑拔弩张。安东尼迅速与雷必达、普隆卡等凯撒派将领联合起来。屋大维也意识到自己必须与凯撒旧部联合,便通过各种途径试图与安东尼和解。公元前43年11月,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三人正式建立后三头同盟。11月底,后三头带兵进入罗马,发布“公敌宣告”,大肆清洗杀害凯撒的凶手和个人的政敌,并趁机聚敛财富。公元前43年,屋大维和安东尼在腓力比之战中彻底击败共和派,屋大维达到了为凯撒复仇的目的。屋大维的大军取胜,而布鲁图与卡西乌斯自杀(公元前42年)。于是屋大维返回罗马,同时安东尼前往埃及。

公元前42年,小庞培切断了海外对罗马的商品供应,使罗马粮价大涨,造成饥荒和混乱,让屋大维受到了民众的指责。他在安东尼、雷必达的支援下,经过艰苦努力,最终打败小庞培。恢复了陆地上和海上长期以来被破坏了的和平,赢得了人民的广泛赞誉。随后,他派人肃清了意大利和罗马的盗贼,稳定了社会治安,他尽职尽责地履行执政官的义务,并妥善安置了退伍士兵,稳了社会,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修复或新建神庙,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在边防事务方面,他派人恢复阿非利加、阿欧斯塔河谷等地的秩序,并征服了伊利里亚。这些政绩和胜利大大提升了屋大维的威望,人们甚至推选他为终身保民官。获得民众的支持,赢得全意大利的拥护,进而利用罗马国家的统一机构,既是屋大维提升自身实力的方法,也是他打击对手的有力手段,这集中体现在他与安东尼的较量中。

安东尼是屋大维最强劲的对手,也是他最重要的同盟者。安东尼曾是恺撒手下战功卓著的名将,在军队和平民中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与安东尼联合,是屋大维战胜共和派、消灭小庞培的重要条件。但在夺取罗马最高权力这一问题上,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腓力比之战使得他们之间的冲突逐渐激烈。他林敦和约签订后,屋大维管理罗马的西方,安东尼则统治着东方,两人的综合势力旗鼓相当。安东尼渐失民心是他失败的关键原因,也是屋大维逐步取胜的重要条件。公元前35年,安东尼消灭了逃到东方的小庞培的残余力量,并将其处死,这使他成为了拥护庞培的人的死敌。公元前37年,安敦尼与埃及托勒密王朝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即埃及艳后)正式结婚,并公开宣称要把利比亚、腓尼基、叙利亚、西里西亚、阿美尼亚和尚未征服的帕提亚赠给埃及女王及安东尼与她所生的子女。 他的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罗马的习俗,损害了罗马人民的利益,激起了罗马人民的强烈不满。屋大维趁机对此大肆渲染。公元前32年,屋大维将安东尼的遗嘱公布于众。安东尼在遗嘱中肯定了凯撒里昂的合法性,明确要将罗马东部的省份传给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这引起了罗马人民的公愤,他们褫夺了安东尼的一切职权,宣布他为公敌。同时,罗马人民宣誓向屋大维效忠。

安东尼忙于东方的战事及与克里奥帕特拉风流;屋大维在罗马广结人心,巩固权力,布谣中伤安东尼:安东尼越来越像个埃及人而非罗马人。局势越来越紧张。终于在公元前32年,屋大维向安东尼宣战。不久战事就见分晓:在希腊西岸的阿克提乌姆湾,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安东尼逃往埃及,与屋大维再战,但又再败,最后自杀。克里奥佩特拉自杀。而小凯撒则被屋大维无情杀死,以免影响其为凯撒惟一继承的身份。

屡加头衔

阿克提姆海战之后,屋大维已经扫清了他前进的一切障碍。经过多年内战以后,罗马几乎成了没有法律的国家,但罗马并不愿接受一个专制君主。屋大维很聪明。首先,他解散了军队,进行选举。结果屋大维当选执政官,即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官。公元前27年,他在官方场合表态要还政元老院并让自己的势力退出埃及。元老院不仅拒绝他的请求,还授予他对西班牙、高卢、叙利亚的统治权——此为罗马兵力最富的三省。随即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Augustus)的称号。这个称号和古代宗教有关,据说语源为“权威”(auctoritas)并和视者(augur)的灵践有关。在当时人的宗教信仰中,这个称号意味着持有者拥有超越人的权威且任何章程皆不能对其地位性质定义。此外,这种用来巩固屋大维权力的特别办法也让其即将来临的帝制与其还是个人时的恐怖统治判然分开。此外,他还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宗教事务中的大祭祀长,获得了“国父”、“大元帅”等崇高的荣誉。他还谦虚地称自己是罗马的第一公民,即元首。

这些事情在罗马政治传统中都是非常之举。然而当时的元老院早已非昔日刺杀凯撒之贵族们的元老院。安东尼和屋大维清洗干净了元老院的异己势力,并将其党羽遍布元老院。屋大维深谙执政官并不保证他的绝对权力。公元前23年,他辞去执政官职,接受其他二职。

一为保民官职(tribunicia potestas),于是其可以任意干预元老院并在元老院之前决断。因为保民官职通常处理民事,这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力。

二为“统治大权”(imperium proconsulare maius 高于诸总督的权力),这给予他在领土管理的任何事件上有最高权威。普遍认为奥古斯都在前23年里披上了黄袍。然而,他仍使用第一公民(Princeps)这个称号。前13年,雷必达死,奥古斯都加“大祭司”号(Pontifex Maximus)。

统治罗马

奥古斯都凭极大胆的手腕夺取了政权,用极审慎的智慧统治着罗马。罗马给了他近乎绝对的权力,他给了罗马四十年的国内和平与持续增长的繁荣,史称“罗马和平”(Pax Romana)。他创立了罗马第一支常备军(包括海军),并把军团驻扎在边境,以防止他们干预内政。另创立禁卫军(Praetorian Guard)卫戍京畿并保卫皇帝本人。他还改革了罗马的财政与税收制度。

奥古斯都没有发动过大规模战争。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19年的北西班牙山区战役以顺利征服该地而告终。经历高卢骚乱的反复,阿尔平地区亦被征服。罗马的疆域扩展至多瑙河的自然疆域,加拉提亚省被罗马占领。公元后9年,条顿堡森林伏击战罗马失利。自此罗马向西部日耳曼的扩张停止。此后他接受莱茵河为帝国的最终边界。在东方,罗马吞并了亚美尼亚和高加索,而扩张中止于帕提亚帝国的边境。

在内政上,奥古斯都使用从帝国聚敛来的巨大财富提供给军队优厚的待遇;他装潢首都,大兴娱乐活动以愉悦罗马市民。其自夸“一座砖城在我手里变成了大理石的城市”。他建造了新的元老院会所(Curia),建造了阿波罗神庙与尤利乌斯神庙。他还在大角斗场(Circus Maximus)附近建神龛。据载,卡披扥里乌姆(Capitoline)神庙和庞培剧院(建时未署此名)俱为奥古斯都营造。其建立了交通部,并完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促进了帝国的通讯、贸易及邮政。奥古斯都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消防队。其还在罗马建立了一支常规警力。罗马统治者通常对经济无知,奥古斯都也不例外。包括奥古斯都在内的罗马皇帝都把从农业上征来的重税花费在军队、庙宇及娱乐方面。一旦帝国不再扩张,没有战掠品,经济就开始停滞并最终衰退。奥古斯都之治按这个视角看来也就是帝国权力与繁荣的最高点。奥古斯都曾试图安置老兵务农以复兴农业,但收效甚微。首都仍依赖埃及进口的粮食。

奥古斯都强烈鼓励对罗马神祇的崇拜,尤其是阿波罗。其把罗马战胜埃及叙述为罗马神战胜埃及神。其赞助维吉尔的埃涅阿德就是怀着提高罗马先人声望之目的。奥古斯都还整顿世风,赞美婚姻、家庭与生育;攻击奢侈、豪庶婚、滥交和通奸,但成效不大。

奥古斯都还是文艺保护人。他帮助诗人、艺术家、雕塑家与建筑家。他的统治时期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在其保护下,贺拉斯、李维、奥维德与维吉尔脱颖而出。这些人士赞美其天才,以接近其标准,以免被逐。奥维德就因伤风化(奥古斯都的标准)而被放逐。他赢得了几乎整个罗马知识界的赞誉,尽管很多人私下仍追念共和国。他运用娱乐和庆祝其本人与其家族节日的手段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奥古斯都死时,罗马已经不可能回到共和国,唯一的问题是谁继承奥古斯都。

权力继承

奥古斯都的权力控制,遍及整个帝国,是如此绝对,以致被允许自行指定继承人,罗马自从共和国建立以来的民主习惯已被抛弃与嘲笑。起初,其属意其姊妹的儿子玛尔凯路斯,此人曾经迎娶奥古斯都的女儿朱莉娅·凯撒里丝。可是,玛尔凯路斯在公元前23年死于食物中毒。后来历史学家批评这个中毒事件,以及其后来的去世,是因为奥古斯都的妻子莉薇娅下毒,但并不能证明为实。

玛尔凯路斯去世之后,奥古斯都将其女儿嫁与其左右手,马尔库斯·阿格里帕。两人生了五个孩子,三个儿子与两个女儿:盖乌斯·凯撒,路奇乌斯·凯撒,维普撒尼娅·朱莉娅,大阿格里皮娜,以及波斯图姆斯·阿格里帕,如此命名因为这些孩子生于玛尔库斯·阿格里帕死后。奥古斯都领养最先两个孩子作为他自己的儿子时,他明显有计划使他们作为他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十分爱护其养子。而与莉薇娅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孩子,尼禄·克劳狄乌斯·杜路苏斯·日耳曼尼库斯与提贝里乌斯·克劳狄乌斯,奥古斯都亦甚为重用,让其两人去征服一大部分的日耳曼。

在公元前12年阿格里帕死后,莉薇娅的儿子提贝里跟自己的妻子离婚,而且迎娶阿格里帕的遗孀。提贝里分担奥古斯都的保民官职权,但是不久之后退隐。盖与路奇分别在公元前4年与公元前2年逝世,以及他的弟弟杜路苏斯逝世(公元前9年)之后,提贝里被召回罗马,并被奥古斯都所领养。

在公元14年8月19日,奥古斯都逝世。波司图姆斯·阿格里帕与提贝里曾经被指定为共同的继承人。然而,波司图姆斯却被放逐,而且在不久后被处死。谁下令将其处死并不为人所知,但是对提贝里来说,这清除了其继承养父权力道路上的阻碍。

军事举措

屋大维在内战中打了很多胜利的战役,这与他的统治特点也不无关联。首先,作为当时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罗马拥有很高的经济水平,物质富足,人丁兴旺,军队的体能素质自然是他地望尘莫及的。在此基础上,屋大维注重军队的培养,经过多年征战,军队战斗经验丰富、战斗谋略高超,身体素质高,令他军节节败退。此外,屋大维重视军队装备的购置和提高,这些方面都为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屋大维本人拥有智慧的头脑,熟悉擅长军事谋略。能够针对不同真逗清醒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案。在地形观察上,屋大维擅长侦查有利地形,分析驻扎位置的优劣,使军队占尽“地利”。最后,屋大维军事谋略丰富,能提供丰富多样的作战方式,不拘泥于传统作战方式,执行能力强,目标坚定。因此,这是一种以积极进取、果敢行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特征的攻势歼灭战略。在军事策略方面,屋大维善于采用分化孤立策略,他运用过人的计谋让数量众多与此同时,为了孤立、分化敌人,屋大维运用谋略和计策分化瓦解了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心猿意马的其他部落。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他当时绝大部分军队驻扎的叙利亚、近西班牙和山北高卢的“行省军务督察权”,为期10年,后来这个期限又得到延长。屋大维凭籍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引进比较确定的报酬制度,在军队中逐渐建立起严格的纪律。“他使军队的指挥机构完全听命于元首个人,所有的军人必须意识到,只有奥古斯都才能流帅军队,只有他才能决定每个人的升迁默徙。所有在职的军官都是他的下属。

在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配备了常备军。此外,屋大维同时创立了禁卫军保帝制的安全。最后,屋大维将军事制度进行改革,从此罗马军队在世界名声大噪。

注重民心

虽然屋大维重视军事统治,但在民众中也实行了亲民政策,实行仁政,获得了罗马帝国民众的心。民众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基础,屋大维的登基即使他自身能力的体现,更是民众对和平时代的希冀。

在罗马内战时期,屋大维实行仁义政策。政策的表现主要在以下方面 :第一,屋大维大赦天下,将部分特殊性指令全部取消,民众又获得了安逸的生活环境,不再为战乱提心吊胆,屋大维的这个举措就俘获了很多民众的心。第二,屋大维在统治期间的特点是敢于放权,他“把行省与军队交给顺从点的薪水阶层进行管理,从而成功地使之规范化”。第三,屋大维善于与他国邦交,对于参加埃及战争的意大利境内的盟国,他“用赠品帮助他们,用新的建筑美化他们,并为他们设计一种邮寄邮票的方法。”

元首政治

罗马的经济发展也需要相匹配的政治制度为依托,在当时的罗马帝国,原本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羁绊,限制了经济进步。屋大维考虑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对政治制度进行了革新。屋大维在罗马帝国开创了元首制,对军事、经济、宗教等方面进行了独裁,这一行为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披着民主外衣的君主”。在元首制的实行下,罗马帝国的经济取得飞速进步,顺应了时代发展,罗马帝国在一定时期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强大帝国。这不但是一名君主的远见卓识,更是一代英雄的英明举措。

屋大维的元首制是在共和制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约一座新型的国家管理机构的大厦,他在改造旧机构利用旧机构的同时,又赋予它们许多新跳权力。在罗马中央政府中,正式形成了以元首为中心的杠力体系,这是元首制区别于共和制的根本所在.从属于元首的一个重要机构是元首顾问会议它是由高级官吏和十五位元老组成,专门讨论拟定提交给元老院的决议草案,平时为元首出谋划策,但它有许多随意性,是一个临时的机构,参加的人员因元首的需要不同而随时更换。元首下面还有一个复杂的行政机关,它包括从属于元首的中央办公厅及其许多官职。中央办公厅是处理屋大维家庭事务的机构,它包括消费经办人、秘书、医生、厨师等。其它零散的机构有粮食供应委员会、公路委员会,供求委员会,河道管理委员会等。

地方行政

在罗马地方组织机构中,行省的职能至关重要。行省是指被罗马人征服的地区,享有许多自治权。元首制时期,加强和完善了行省的管理机构。屋大维将那些征服较早,社会比较稳定、罗马化程度较深的行省交给元老院管理,将那些征服较晚,社会比较动荡的行省亲自管辖。行省总督是行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职责是征集税收和执行司法。总督下面有一个配合总督完成管理任务的班子,他们是兼职的行政人员,犹如业余行政官员。这个小领导班子的任命大都由总督自己完成,在行省中除总督及一套班子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财务督察使,这是常设的官职,负责监督总督的财务税收工作。行省中另一个重要管理机构是行省议会,它的职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举行宗教仪式,履行元首崇拜的任务;二是对行省总督加以监视,这恐怕是元首创设议会的本意。

社会

屋大维的成就不但体现在征集和经历的繁荣上,他在城邦建设和设施建设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罗马城市中,屋大维对首度进行了修葺,设置众多娱乐活动,丰富民航总的业余生活。对此屋大维曾骄傲的说道 :“一座砖城在我手里变成了大理石的城市”。此外,屋大维建造了新的元老院会所,建造了阿波罗神庙与尤利乌斯神庙。

在城市运输业方面,屋大维创建了交通部,并结合城市规划制定了庞大便利的交通网。这个伟大的措施将罗马在通讯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自此,罗马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城邦,而是一个四通八达的繁华大都市。最后,屋大维在城邦内创建了一支常规警力军,用来维护城邦繁荣局面下的社会秩序。

文化

屋大维对罗马文化的保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统治期间,屋大维对诗人、艺术家、雕塑家和建筑家进行了保护。在屋大维的支持下,该统治时期成为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众多优质艺术家脱颖而出,其中著名的艺术家包括贺拉斯、李维、奥维德与维吉尔等。

人物评价

屋大维死后,马上被列入神的行列并被神格化。其借名凯撒和他的称号奥古斯都都成了未来四百年罗马统治者的永久性称号。1400年后的拜占庭帝国还在使用这个称号。20世纪早期的德意志皇帝号Kaiser与沙皇号Tsar都是从他的名字衍生而来。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在4世纪奉基督教为国教,奥古斯都神一直是罗马人的崇拜偶像。所以今人仍可以见到许多精美的奥古斯都雕像和半身像。奥古斯都的陵墓原先也有铭刻着“奥古斯都神的功业”(Res Gestae Divi Augusti)的青铜柱。

许多人认为屋大维是罗马最伟大的皇帝。其政策无疑大大延长了罗马的寿命,并开启了罗马的盛世,即“罗马和平”(或称“奥古斯都的和平”)。奥古斯都风度翩翩,仪容端庄,并且处事机警,悟性很高,能断大事,是极狡猾的一名政治天才。可他并不像其养父恺撒或和其对手安东尼般光彩照人。奥古斯都的名声并没有这两个人般响亮。虽然后人更常将其和朱利乌斯·凯撒混为一谈,但其留给后人的遗产比其他两人更持久。

回顾奥古斯都的统治和他留给罗马的遗产,他的高寿绝对不能忽略,这是由他而始的帝制能够长久的关键因素之一。除了第一政治(Principate)外,其臣民不知道还有其他制度。要是他死早了(比如前23年),事情可能就大不一样了。罗马共和国寡头政治时期的连年内战和奥古斯都的长寿,是罗马由共和制转为帝制的决定性因素。奥古斯都个人的城府、忍耐、手腕和他如日中天的的政治声望也起了一定作用。其创制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以后的帝国政策:维持常备军并屯军于边,皇位的继承原则与方式,使用皇帝的经费装潢首都。其最重要的遗产是给了维持帝国在未来两百年和平与繁荣的制度。在帝国时代,他的行为被奉为明君典范。虽然后世罗马皇帝都袭用“恺撒·奥古斯都”的称号,但只有少数人真正配得上。

雷劈雕像

关于奥古斯都的神迹传说有很多,比较常见的一个是在奥古斯都病重之际,奥古斯都的雕像遭到雷劈,导致名字中的凯撒Caesar的字母C与aesar分开,aesar在某些少数民族语中就是神的意思,雷劈之后40天奥古斯都死亡,迎合了C字母(代表40这个数字),另外奥古斯都死前梦见自己被四十个骑士青年抬出房间也迎合了这个数字,当然更无聊的是奥古斯都死后,抬着他的果然是40个骑士。

条条大路通罗马

屋大维统治罗马43年,他死于公元14年。这以后将近200年里罗马政局稳定,经济、文化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被称为“罗马的和平”时期。四通八达的道路把罗马大帝国的各个部分联结为一个整体,罗马是罗马帝国的中心。“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就形象地描述出罗马帝国当时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景象。

父母

盖乌斯·屋大维,屋大维的生父。

尤里乌斯·凯撒,本是其舅公,后来成为其养父。

阿提亚,凯撒外甥女。

姐姐

大屋大维亚,同父异母,其父与前妻安卡利亚所生。

小屋大维亚,同父同母,后嫁给了马克·安东尼。

妻子

克劳狄亚·普尔塔,马克·安东尼养女。

斯克里波尼亚,塞克斯图斯·庞培妻子的姑母。

利维亚·德鲁苏拉。

子女

提比略·尼禄,第二任皇帝,收养。

朱利亚·凯撒里斯,唯一的亲生子女,由斯克里波尼亚所生。

盖乌斯·凯撒,本为其外孙,收养。

卢奇乌斯·凯撒,本为其外孙,收养。

相关著作

奥古斯都著有《功德录》(Index reruma se gestarum),一般称为《行述》(Res Gestae)。

奥古斯都还著有一些文学作品,但并未传世,其中包括一部自传,一首关于西西里的诗作,讽刺短诗和一部悲剧(《埃阿斯》)的部分内容,后者被他毁掉。提比略即位时,许多行省将《行述》的抄本摹刻于石上,其中大部分内容得以留传,即所知的“安奇拉铭文”(Monumentum Ancyranum)。

谢选骏指出:其实,上文并不准确,因为奥古斯都·屋大维还不是皇帝,而只是元首,皇帝是罗马帝国后期才产生的称号。但是谁又能把屋大维和虚无主义联系起来呢?我能。这是因为,上面的周转安吉忘记了屋大维的一个著名段子——屋大维临死的时候,要周围的人鼓掌为他送行,说是因为要祝贺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喜剧演员,扮演了一生的领袖人物。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屋大维是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他什么也不真信,把一切都看作是“做戏”,他是一个无耻的骗子,可以获得全项的“奥斯卡金像奖”。确实的,在生活中,越是无耻的人,所获得机会就越多。当然,还是要好好掩饰这一点秘密,要让别人觉得你“有耻且格”。屋大维成功地做到了这两点。这一成功是基于常人的弱点。一般人为人处世的时候,遇到阻力就会停顿下来,并把不遗余力进行努力的人说成是无耻之徒,以便掩饰自己的胆怯。他们常常用自己的猜度去代替事实,结果就会半途而废、“迷途知返”、功败垂成。但内心无耻的人不会,他们会采用“试错”的方法抑制探索底线何在,而且可以暗度陈仓、巧取豪夺。这就是“屋大维的虚无主义”。



【093、无神论者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到外戚武三思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39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1、《登幽州台歌》唐诗三百首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送魏大从军》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 

3、《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 

4、《感遇三十八首》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 

5、《燕昭王》 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 

6、《庆云章》 唐·陈子昂 昆仑元气。实生庆云。大人作矣。五色氤氲。昔在帝妫。南风既薰。丛芳... 

7、《感遇·之十一》 唐·陈子昂 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七雄方龙斗。天下... 

8、《感遇·之卅四》 唐·陈子昂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 

9、《鸳鸯篇》 唐·陈子昂 飞飞鸳鸯鸟。举翼相蔽亏。俱来绿潭里。共向白云涯。音容相眷恋。羽翮... 

10、《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唐·陈子昂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夜闻鼯鼠叫。昼聒... 

11、《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唐·陈子昂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远望多众容,逼之... 

12、《赠赵六贞固》 唐·陈子昂 回中峰火入。塞上追兵起。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东顾望汉京。南山... 

13、《答韩使同在边》 唐·陈子昂 汉家失中策。胡马屡南驱。闻诏安边使。曾是故人谟。废书怅怀古。负剑... 

14、《答洛阳主人》 唐·陈子昂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主人亦何问。旅客... 

15、《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 唐·陈子昂 昨夜银河畔。星文犯遥汉。今朝紫气新。物色果逢真。言从天上落。乃是... 

16、《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 唐·陈子昂 东山宿昔意,北征非我心。 孤负平生愿,感涕下沾襟。 暮登... 

17、《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 唐·陈子昂 四十九变化。一十三死生。翕忽玄黄里。驱驰风雨情。是非纷妄作。宠辱... 

18、《秋园卧病呈晖上人》 唐·陈子昂 幽寂旷日遥。林园转清密。疲疴澹无豫。独坐泛瑶瑟。怀挟万古情。忧虞... 

19、《登泽州城北楼宴》 唐·陈子昂 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坐见秦兵垒。遥闻... 

20、《彩树歌》 唐·陈子昂 嘉锦筵珍树兮。错众彩之氛氲。状瑶台之微月。点巫山之朝云。青春兮不... 

21、《度荆门望楚》 唐·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夜外。树断... 

22、《晚次乐乡县》思乡诗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 

23、《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唐·陈子昂 边池无芳树。莺声忽听新。间关如有意。愁绝若怀人。明妃失汉宠。蔡女... 

24、《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余。清冷花露满,滴沥... 

25、《上元夜效小庾体》 唐·陈子昂 三五月华新。遨游逐上春。相邀洛城曲。追宴小平津。楼上看珠妓。车中... 

26、《洛城观●[左酉右甫]应制》 唐·陈子昂 圣人信恭己,天命允昭回。苍极神功被,青云秘箓开。垂衣受金册,张乐... 

27、《奉和皇帝上( 一作丘 )礼抚事述怀应制》 唐·陈子昂 大君忘自(一作物)我。应(一作膺)运居紫宸。揖让期明辟。讴歌且顺... 

28、《白帝城怀古》 唐·陈子昂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荒服仍周甸。深山... 

29、《岘山怀古》 唐·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坠泪碣。尚想卧龙图。城邑遥分楚。山川... 

30、《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唐·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 黄金装战... 

31、《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唐·陈子昂 ●[左车右酋]轩凤皇使。林薮●[左曷右鸟]鸡冠。江湖一相许。云雾... 

32、《卧病家园》 唐·陈子昂 世上无名子。人间岁月赊。纵横策已弃。寂寞道为家。卧病谁能问。闲居... 

33、《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唐·陈子昂 摘兰藉芳月(一作日)。祓宴坐回汀。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金弦挥... 

34、《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 唐·陈子昂 空蒙岩(一作微)雨霁。烂熳晓云归。啸旅乘明发。奔桡骛断矶。苍芒林... 

35、《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 唐·陈子昂 生涯良浩浩。天命固谆谆。闻道神仙尉。怀德遂为邻。畴昔逢尧日。衣冠... 

36、《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 唐·陈子昂 孟秋首归路。仲月旅(一作旋)边亭。闻道兰山战。相邀在井陉。屡斗关... 

37、《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唐·陈子昂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夜闻鼯鼠叫,昼聒... 

38、《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唐·陈子昂 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间关如有意,愁绝若怀人。明妃失汉宠,蔡女... 

39、《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唐·陈子昂 輶轩凤凰使,林薮鹖鸡冠。江湖一相许,云雾坐交欢。兴尽崔亭伯,言忘... 

40、《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 唐·陈子昂 空濛岩雨霁,烂熳晓云归。啸旅乘明发,奔桡骛断矶。苍茫林岫转,络绎... 41、《感遇·之六》 唐·陈子昂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古之得仙道。信与... 

42、《感遇·之十》 唐·陈子昂 深居观元化(一作群动)。悱然争朵颐。谗说相啖食。利害纷●[左口右... 

43、《感遇·之十二》 唐·陈子昂 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招摇青桂树。幽蠹亦成科。世情甘近习。荣耀... 

44、《感遇·之十六》 唐·陈子昂 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蚩蚩夸毗子。尧禹以为谩。骄荣贵工巧。势利... 

45、《感遇·之廿一》 唐·陈子昂 蜻蛉游天地。与世本无患。飞飞未能止。黄雀来相干。穰侯富秦宠。金石... 

46、《感遇·之廿三》 唐·陈子昂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杀身炎州里。委羽... 

47、《感遇·之廿九》 唐·陈子昂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严冬阴风劲。穷岫... 

48、《感遇·之卅一》 唐·陈子昂 朅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如何兰膏叹。感激自生冤。众趋明所避。时弃... 

49、《感遇·卅二》 唐·陈子昂 索居犹几日。炎夏忽然衰。阳彩皆阴翳。亲友尽睽违。登山望不见。涕泣... 

50、《感遇·之卅三》 唐·陈子昂 金鼎合神丹。世人将见欺。飞飞骑羊子。胡乃在峨眉。变化固幽类。芳菲... 

51、《感遇·之卅六》 唐·陈子昂 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念与楚狂子。悠悠白云期。时哉悲不会。涕泣... 

52、《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唐·陈子昂 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还汉功既薄。逐胡... 

53、《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 唐·陈子昂 南星中大火。将子涉清淇。西林改微月。征旆空自持。碧潭去已远。瑶华... 

54、《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唐·陈子昂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风泉夜声杂。月露... 

55、《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唐·陈子昂 晓霁望嵩丘。白云半岩足。氛氲涵翠微。宛如嬴台曲。故人昔所尚。幽琴... 

56、《送别出塞》 唐·陈子昂 平生闻高义,书剑百夫雄。言登青云去,非此白头翁。胡兵屯塞下,汉骑... 

57、《山水粉图》 唐·陈子昂 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 

58、《东征答朝臣( 一作达 )相送》 唐·陈子昂 平生白云意,疲苶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此从戎。挼绳当系虏,单马... 

59、《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唐·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雪。自矜彩色重。宁忆... 

60、《题李三书斋 崇嗣》 唐·陈子昂 灼灼青春仲。悠悠白日升。声容何足恃。荣吝坐相矜。愿与金庭会。将待... 

61、《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唐·陈子昂 别馆分周国。归骖入汉京。地连函谷塞。川接广阳城。望迥楼台出。途遥... 

62、《落第西还别魏四懔》 唐·陈子昂 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山水一为别。欢娱复几年。离亭暗风雨。征路... 

63、《送客》 唐·陈子昂 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白苹已堪把。绿芷... 

64、《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唐·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海气侵南部。边风... 

65、《喜遇冀侍御●[左王右圭]崔司议泰之二使》 唐·陈子昂 谢病南山下。幽卧不知春。使星入东井。云是故交亲。惠风吹宝瑟。微月... 

66、《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 唐·陈子昂 蓟楼望燕国。负剑喜兹登。清规子方奏。单戟我无能。仲冬边风急。云汉... 

67、《夏日游晖上人房》 唐·陈子昂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对户池光乱。交轩... 

68、《春日登金华观》 唐·陈子昂 白玉仙台古。丹丘别望遥。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鹤舞千年树。虹飞... 

69、《晦日宴高氏林亭》 唐·陈子昂 寻春游上路。追宴入山家。主第簪缨满。皇州景望华。玉池初吐溜。珠树... 

70、《晦日重宴高氏林亭》 唐·陈子昂 公子好追随。爱客不知疲。象筵开玉馔。翠羽饰金卮。此时高宴所。讵灭... 

71、《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唐·陈子昂 游人献书去。薄暮返灵台。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闻莺忽相访。题凤... 

72、《赠严仓曹乞推命录》 唐·陈子昂 少学纵横术。游楚复游燕。栖遑长委命。富贵未知天。闻道沈冥客。青囊... 

73、《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 唐·陈子昂 昨夜沧江别。言乖(一作乘)天汉游。宁期此相遇。尚接武陵洲。结绶还... 

74、《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 唐·陈子昂 肃徒歌伐木,骛楫漾轻舟。靡迤随回水,潺湲溯浅流。烟沙分两岸,露岛... 

75、《感遇诗三十八首》怀古诗 唐·陈子昂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太极生天地,三元... 

76、《赠赵六贞固二首》 唐·陈子昂 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东顾望汉京,南山... 

77、《春台引》 唐·陈子昂 感阳春兮生碧草之油油。怀宇宙以伤远,登高台而写忧。迟美人兮不见,... 

78、《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应制》 唐·陈子昂 大君忘自我,应运居紫宸。揖让期明辟,讴歌且顺人。轩宫帝图盛,皇极... 

79、《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 唐·陈子昂 江潭共为客,洲浦独迷津。思积芳庭树,心断白眉人。同衾成楚越,别岛... 

80、《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见《岁时杂咏》)》 唐·陈子昂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 

81、《感遇·之一》 唐·陈子昂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太极生天地。三元... 

82、《感遇·之三》 唐·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幕南起。白日... 

83、《感遇·之四》 唐·陈子昂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 

84、《感遇·之五》 唐·陈子昂 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曷见玄真子。观世... 

85、《感遇·之十三》 唐·陈子昂 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青春始萌达。朱火... 

86、《感遇·之十五》 唐·陈子昂 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昔称夭桃子。今为... 

87、《感遇·之十七》 唐·陈子昂 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三季沦周赧。七雄... 

88、《感遇·之十九》 唐·陈子昂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吾闻西方化。清净... 

89、《感遇·之二十》 唐·陈子昂 玄天幽且默。群议曷嗤嗤。圣人教犹在。世运久陵夷。一绳将何系。忧醉... 

90、《感遇·之廿二》 唐·陈子昂 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登山望宇宙。白日... 

91、《感遇·之廿四》 唐·陈子昂 挈瓶者谁子。娇(一作妖)服当青春。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高堂委... 

92、《感遇·之廿五》 唐·陈子昂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瑶台有青鸟。远食... 

93、《感遇·之廿六》 唐·陈子昂 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日耽瑶池乐。岂伤... 

94、《感遇·之廿七》 唐·陈子昂 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巫山彩云没。高丘... 

95、《感遇·之三十》 唐·陈子昂 可怜瑶台树。灼灼佳人姿。碧华映朱实。攀折青春时。岂不盛光宠。荣君... 

96、《感遇·之卅五》 唐·陈子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 

97、《感遇·之卅七》 唐·陈子昂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藉藉天骄子。猖狂... 

98、《观荆玉篇》 唐·陈子昂 鸱夷双白玉。此玉有缁磷。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丹青非异色。轻重... 

99、《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一 轩辕台》 唐·陈子昂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 

100、《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二 燕昭王》 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 

101、《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三 乐生》 唐·陈子昂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雄图竟中夭。遗叹... 

102、《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四 燕太子》 唐·陈子昂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其事虽不立。千载... 

10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五 田光先生》 唐·陈子昂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伏剑诚已矣。感我... 

104、《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唐·陈子昂 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羽翰本非匹。结交何独全。昔君事胡马。余得... 

105、《遂州南江别乡曲故人》 唐·陈子昂 楚江复为客。征棹方悠悠。故人悯追送。置酒此南洲。平生亦何恨。夙昔... 

106、《送魏兵曹使隽州得登字》 唐·陈子昂 阳山淫雾雨。之子慎攀登。羌笮多珍宝。人言有爱憎。欲酬明主惠。当尽... 

107、《月夜有怀》 唐·陈子昂 美人挟赵瑟。微月在西轩。寂寞夜何久。殷勤玉指繁。清光委衾枕。遥思... 

108、《宴胡楚真禁所》 唐·陈子昂 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青绳一相点。白璧遂成冤。请室闲逾邃。幽庭... 

109、《宿空舲峡青树村浦》 唐·陈子昂 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客思(一作愁)浩方乱。洲浦寂无喧。忆作千... 

110、《宿襄河驿浦》 唐·陈子昂 沿流辞北渚。结缆宿南洲。合岸昏初夕。回塘暗不流。卧闻塞鸿断。坐听... 

111、《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後不相及》 唐·陈子昂 东岩初解缆,南浦遂离群。出没同洲岛,沿洄异渚濆。风烟犹可望,歌笑... 

112、《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 唐·陈子昂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113、《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 唐·陈子昂 故乡今日友。欢会坐应同。宁知巴峡路。辛苦石尤风。... 

114、《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唐·陈子昂 望苑(一作远)长为客。商山遂不归。谁怜北陵井(一作客)。未息汉阴... 

115、《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 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 

116、《山水粉图》 唐·陈子昂 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 

117、《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 唐·陈子昂 钟梵经行罢,香林坐入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水月心方寂,云霞... 

118、《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 唐·陈子昂 黄鹤烟云去,青江琴酒同。离帆方楚越,沟水复西东。芙蓉生夏浦,杨柳... 

119、《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独坐思》 唐·陈子昂 寂寥守寒巷,幽独卧空林。松竹生虚白,阶庭横古今。郁蒸炎夏晚,栋宇... 

120、《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唐·陈子昂 望苑长为客,商山遂不归。谁怜北陵井,未息汉阴机。... 

121、《赠乔侍郎》 唐·陈子昂 汉廷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122、《送东莱学士无竞》 唐·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生平未许人。怀君万里别,持赠送交亲。孤松宜晚岁,众木... 

123、《感遇·之七》 唐·陈子昂 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众芳委时晦。鶗鴂... 

124、《感遇·之八》 唐·陈子昂 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仲尼推太极。老聃... 

125、《感遇·之九》 唐·陈子昂 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先天诚为美。阶乱... 

126、《感遇·之十四》 唐·陈子昂 临歧泣世道。天命良悠悠。昔日殷王子。玉马遂朝周。宝鼎沦伊谷。瑶台... 

127、《感遇·之十八》 唐·陈子昂 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岂无感激者。时俗颓此风。灌园何其鄙。皎皎... 

128、《感遇·之廿八》 唐·陈子昂 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左去右曷]来... 

129、《感遇·之卅八》 唐·陈子昂 仲尼探元化。幽鸿顺阳和。大运自盈缩。春秋递来过。盲飙忽号怒。万物... 

130、《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六 邹衍》 唐·陈子昂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兴亡已千载。今也... 

131、《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七 郭隗(末缺)》 唐·陈子昂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末缺)... 

132、《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唐·陈子昂 闻道白云居。窈窕青莲宇。岩泉万丈流。树石千年古。林卧对轩窗。山阴... 

133、《喜马参军相遇醉歌》 唐·陈子昂 独幽默以三月兮。深林潜居。时岁忽兮。孤愤遐吟。谁知我心。孺子孺子... 

134、《送梁李二明府》 唐·陈子昂 负书犹在汉。怀策未闻秦。复此穷秋日。芳樽别故人。黄金装屡尽。白首... 

135、《群公集毕氏林亭》 唐·陈子昂 金门有遗世(一作士)。鼎实恣和邦。默语谁能(一作相)识。琴樽寄北... 

136、《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唐·陈子昂 昔时幽径里。荣耀杂春丛。今来玉墀上。销歇畏秋风。细叶犹含绿。鲜花... 

137、《古意题徐令壁(一作题著作令壁)》 唐·陈子昂 白云苍梧来。氛氲万里色。闻君太平世。栖泊灵台侧。... 

138、《赠别冀侍御崔司议》 唐·陈子昂 有道君匡国。无闷(一作机)余在林。白云峨眉(一作岷峨)上。岁晚来... 

139、《送殷大入蜀》 唐·陈子昂 禺山金碧路,此地饶英灵。送君一为别,栖断故乡情。片云生极浦,斜日... 

谢选骏指出:陈子昂的作品,最有名的还是那首最不像诗歌的诗歌《登幽州台歌》,这是为什么?因为这首诗歌,最能激起人文主义者的共鸣。我在1970年代,最喜欢的就是这首不像诗歌的诗歌,这首最像现代诗歌的古典诗歌;我就是被它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打动了的。旷世独我,连庄子式的天地精神都不存在了。从此中深刻的虚无主义看,陈子昂应该是个无神论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品赏析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翻译、评析:刘建勋)

on a gate-tower at yuzhou

where, before me, are the ages that have gone? 

and where, behind me, are the coming generations? 

i think of heaven and earth, without limit, without end, 

and i am all alone and my tears fall down.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王运熙)

谢选骏指出:按照上述解释,陈子昂不仅是个无神论者,而且是个官迷,因为仕途不顺而大发牢骚,和陶渊明相差不远。但他不如陶渊明狡猾,不懂全身而退之机,难怪最后遭到母狗武则天家族的杀身之祸。因此,我在1970年代对它的理解,看来是高抬了它。而当我1990年代接受耶稣基督为我的救主之后,才彻底摆脱了虚无主义的困扰,摆脱了充斥宇宙的孤独感,因为上帝的神秘力量就在我的身边了。



【094、希特勒代替威廉二世而死】


《沉重的皇冠:威廉二世权谋的一生》(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7-11)结语:

“我支持对威廉处以绞刑。”英国工党议员乔治·巴恩斯在1918年11月于内瑟顿发表的一次竞选演说中如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威廉二世成了大众仇恨的对象。协约国在战时用于宣传的艺术海报将他描绘成一只残忍血腥的动物,俯视被蹂躏过的比利时妇女的尸体,或是一只趾高气扬的猿猴,站在熊熊燃烧的图书馆前面,欣喜于文明的毁灭。繁复艰深、注脚密布的条约文本被公之于众,向受过教育的公众表明威廉要为1914年以来将整个欧洲裹挟其中的祸事负主要责任。“不管怎么说,”1917年一项类似的研究宣称,“德意志帝国皇帝……应该为全世界所遭受的不幸负责。”另一项研究则认为他应该为1914~1918年的战乱承担“完全和直接的责任”。难怪很多人联合呼吁对这个“人类公敌”处以绞刑。

即使在德国(威廉二世统治了30年之久的国度)国内,一波谴责的浪潮亦在他退位之后席卷而来。这位末代皇帝被称为“疯子”,带领他的臣民走向毁灭。曾在他手下任职的杰出人物所著的自私的回忆录,几乎没有使他的形象有丝毫改善。“每出一本新书,他作为软弱无能的胆小鬼、独断专行的野蛮人和吹牛大王的形象就越发让人憎恶,正是这个装腔作势的蠢材使德国陷入了不幸的深渊,”哈里·格拉夫·凯斯勒伯爵于1928年这样写道,“他身上没有一点是能引起同情或怜悯的,他完全是可鄙的。”

80多年后的新世纪伊始,当时的人们由这类评断而产生的对威廉的情绪和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殆尽了,但我们对威廉二世的印象依然是负面多过正面。近年来的研究将他描述为“(精神病)治疗的典型案例”,一个“想法无常、极度自恋”的“可恶皇帝”,一个“四肢不协调”“攻击性强”和带有“虐待狂”倾向的恶霸,以目睹他人受辱为乐,以脱离于同胞之外而沾沾自喜,一个“乏味的”“疯狂的”“自吹自擂和自视甚高的傻瓜”,“阿道夫·希特勒的先驱”,是德意志帝国优雅的沙文主义和奥斯维辛种族灭绝式的仇恨之间“失落的环节”,这个男人“目睹了世界上最极致的丑恶,却宣称这是上帝的杰作”——简而言之,他是“世界历史的浩劫”。

众多谈及威廉的史学评论都采用了嘲笑、谴责,甚至妖魔化的论调,这是该研究领域最为鲜明和突出的特点。即使我们不带着为威廉正名的想法去探究这个领域,也能发现这种措辞的言过其实和盲目不明之处。似乎威廉的存在代表了某些超越他自身的宏大题旨——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恐惧、一个民族的灾难和耻辱。本书并没有试图为这位末代皇帝“辩解”。在我看来,他聪明有余,但判断力不足,时常爆发出惊人之举,但往往是三分钟热度,生性怯懦,容易恐慌,常常因感到弱势和威胁而冲动行事。本书试图通过在具体情境中解读他的言行,在众声谴责和同情理解之间重新找回平衡。

通过这种做法,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呢?威廉对权力的理解和对如何运用权力的看法并不是一个精神错乱的头脑的古怪产物。这一部分来自威廉饱受权力政治冲突所扰的家庭背景,一部分拜俾斯麦所赐,这位政治伟人对威廉的政治教育可谓影响深远。

德意志帝国宪法特有的不确定性使君主得以在特定的情况下独揽大权,但也能导致权力从君主手中流失;说得更宽泛一点儿,本书突出了俾斯麦之后,权力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系内不断流转的特性,其在各方之间易手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威廉对阵他的首相和将军们的情境中。

在与俾斯麦决裂的过程中,威廉学会了调动帝国宪法赋予他的众多工具,并初步描绘了政治蓝图,将君主在其中扮演调和作用的社会文化事业同有利于国家团结的宏伟计划结合在一起。在政治领域之外,威廉始终关注技术、科学和工业方面的最新发展,召集这些领域的专家到他身边,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精英空间,使得原本互不相关的社会群体能够互相交流。在这个意义上,正如尼古劳斯·松巴特在对这一统治时期独辟蹊径且见解独特的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威廉向往成为一名“精英之王”。(松巴特还指出,人们是否需要通过“爱”这个皇帝来理解他,是值得商榷的。)

尽管皇帝实施了许多积极干预,却无法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实现这一蓝图,甚至连持续地对执行机构施加压力也做不到。安排“心腹”就任关键职位也并不一定能壮大他的权力。这部分是由于帝国的“官吏”一旦被任命,往往会自行其是,但更根本的问题是皇帝完全无法制定或遵循一个属于自己的、连贯的政治纲领。“王权机制”——由勒尔提出的、用来替换“人治”的微妙词语(借用了诺贝特·埃利亚斯对路易十四时期专制政体的分析)——因而是有问题的,因为只有当君主的目标是众所周知的,并且朝臣对此亦有所预期时,它才具备其政治意义。威廉二世的情况绝非如此,他的政治目标总是瞬息万变。他采纳意见,充满热情,而后又感到厌倦或泄气,最后又将其束之高阁。他一时与沙皇势不两立,一时又与其交从甚密。在他自以为受到轻视和挑衅之时,会勃然大怒,但一旦意识到自己即将真枪实弹地和他人对立或是产生冲突时,又会畏缩不前。这并不意味着皇帝无足轻重。然而这确实表明,他的重要性与其说体现在执行专制意志上,不如说体现在长期无法掌握大权上。甚至他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干预(虽然这是重要的领域)也不是长期稳定的,因而也算不上是长远的蓝图。

无论是同比洛,还是同贝特曼–霍尔维格共事,威廉都没有实现其在19世纪90年代孜孜以求的对政治事务的掌控。伯恩哈德·冯·比洛或许没有策划在德国政治生活中永久采用代议制,但他并不像所谓的比洛式“良君治国”理念所暗示的那样任皇帝驱使。至于威廉在外交政策领域的干预,这自然使德国外交部的官员如临大敌,但这些干预并不像他们宣称的那样充满恶意,反而几乎没有在任何情况下对德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什么影响。王朝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在这一方面并没有什么用处。威廉在德国海军迅速扩张方面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海军计划和英德关系恶化之间的联系也不应被大肆强调。无论是在国际政治中盛行的帝国主义,还是造船业的兴盛,都不是导致1914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在冲突爆发之前一系列危机的背景下,本书强调了威廉处理巴尔干问题时的和平意图。威廉并没有把1912年之后的巴尔干问题当作挑起中东势力和一个或多个大国之间冲突的托辞。自1895年之后,他对奥地利盟友并没有无条件支持,这对德意志帝国的独立和欧洲的和平构成了实际上的威胁。他在1914年7月5日的所作所为(“空白支票”事件)并非对奥地利先发制人,也不是为了推动德意志帝国发动防御性战争来扭转军事准备水平上的颓势。事实上,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威廉在1888年6月25日帝国国会开幕时做出的承诺:“在外交政策上,我决心尽可能地与每一个人保持一致。既然我们已经通过奋斗赢得了作为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而存在的权利,德意志帝国没有必要进一步耀武扬威,或者进行武力征伐。”

威廉的公开言论没有如他所预想的那样树立和巩固他的权威,反而比他的其他任何举动都更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名誉。德皇的演讲有时是冒失和不明智的,但我们不能错误地将演讲引发的骚动完全归咎于皇帝的个人缺点。作为普鲁士国王–德意志皇帝,威廉本人代表了不同头衔及职能的融合,因此对不同的选区来说他象征了不同的形象。威廉未能缓和由此产生的紧张局面,及其在帝国的公共生活中产生的恶劣反响,这不仅同他本人反复无常的个性有关,也同德国政治文化分割离散的特质有关。“也许,”正如托马斯·科胡特所指出的,“德国就是如此四分五裂,以至于无法形成重要的利益共同体,为有效的政治统治提供基础。”

尽管威廉是名义上的军事统帅,却不能在德意志帝国军队的战略制定和管理运作上发挥任何积极的作用。但根据宪法规定,他是连接军事管理机构和民事管理机构的关键人物(这在临近战争爆发的那几年中已经很明显),因此他得以在1914年7月之后由德意志帝国领导层做出的几大重要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苦苦支撑了好几个月,为法金汉顶住舆论压力,确保其不会被赶下台。威廉比一贯高瞻远瞩的贝特曼–霍尔维格更清楚地看出兴登堡并非善类。皇帝是为数不多的直到最后都反对采取无限制潜艇战的人之一——这也许是德意志帝国的战时指挥层所做出的最致命的决策。然而,这一切都不能使我们忽视皇帝无法真正掌控大权这一根本性失败。威廉占据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核心地位——他处于该系统的焦点上。他原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协调各方,以提供策略方针。威廉在这两方面的失败,有助于解释德意志帝国为何在解决东部和西部战线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花费了这么长时间,为何对海军和陆军的调动如此不协调,为何采用外交手段和战后和平计划与实施军事战略之间无法实现有意义的对话。

威廉二世急剧加速了以君主制作为德国政治制度被废止的过程,从而间接地使民众对一位“平民元首”出现的要求更为迫切,此人必须是成功人士,且深受大众拥戴。对于保守派旧贵族而言,威廉的黯然退位使得民众无法继续对这位末代皇帝产生认同感。君主制因此无法成为能为战后保守主义提供持续且稳定的政治支持的意识形态机制。贵族群体,尤其是年青一代,从他们的祖辈所信奉的个人化的、鲜活的君主制中抽身而出,呼吁选出一位平民领袖,填补威廉执政失败而出逃国外之后留下的真空。我们在安德烈亚斯·格拉夫·冯·伯恩斯托夫(来自对普鲁士王室世代效忠的贵族家庭的一支)字迹潦草的日记中可以看到对这种渴望的具体注解:“如今只有一位独裁者能够帮助我们,用他的铁扫帚把世界上的这群寄生虫全部扫荡干净。我们要是和意大利一样,有一位墨索里尼,那该多好!”

威廉二世的权威是由来源不同的各种权力交织而成的。威廉有权提出政治举措(但无权强制议会予以通过和实施),他掌握着许多关键职位的任命权(但一旦他提名的候选人就职之后,他就无法对其进行操纵了),他还在公众生活中享有突出的特权地位(但无法控制公众对他的观感)。这些互不相同的权力之间并不稳定甚至在某些方面互相破坏的关系一直是威廉二世解不开的谜题。政治体系中最严重的问题(未经改革的普鲁士选举制度和军队所处的无法解决的、超然于宪法之外的地位)依然悬而未决。在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其政府原本能够促成建立更强大的立法机构,不断发展的欧洲政治文化进一步成熟,最终却反而成了悬在德意志之上的“哈哈镜”,使德意志帝国于困境之中那些最令人忧虑的特征(改革受阻停滞不前,政治分裂,教派林立,社会经济两极化,权力和文化脱节,军方地位非正常化,国家对其在国际社会中定位的困惑)显得更加骇人。

谢选骏指出:“我支持对威廉处以绞刑。”英国工党议员乔治·巴恩斯在1918年11月于内瑟顿发表的一次竞选演说中如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威廉二世成了大众仇恨的对象。——英国人的这个处死德国元首的愿望,在三十年后终于实现了,那就是著名的“纽伦堡大审判”。而此前数年,希特勒已经自觉地自杀而死了。在我看来,希特勒其实是代替威廉二世而死的。因为我看到,每个传统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需要一个国家元首的脑袋——在此之前,这个国家始终无法尘埃落定。看看德国,希特勒就是因此代替威廉二世而死的。正如俄国的尼古拉二世,是先替暴君斯大林而死的。至于中国,现在还欠着历史女神一颗人头——满清、民国都没有一个元首为中国的现代化而献出脑袋,所以中国始终无法成功转型!甚至连罗马尼亚那样的小国,也需要齐奥塞斯库的人头才能走上正轨……



【095、希特勒对美宣战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网文《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希特勒怒骂日本人太愚蠢?真相其实并非如此!》(2018-03-01)报道: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美国人终于找到借口加入了战局,至此盟国与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了倾斜。于是,当一些文学作品描述希特勒得知珍珠港事件之后的态度时,总喜欢用“异常愤怒”、“暴跳如雷”、“怒骂日本人猪队友”等词汇表现希特勒的愤怒与无奈。但是,这更多是人们依据战争结果对当时情况的猜测,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希特勒看来,日本向美国宣战是具有合理性的,对德国而言利大于弊。

首先,希特勒认为日本拥有强大的海军实力,向美国宣战后,日本可以在太平洋战场上牵制美国。在希特勒看来,美国虽然强大,但却不可能同时应对太平洋和欧洲战场,这样一来,美国对于英国和苏联的援助势必减少,德国便可以更快的击溃苏联和英国,称霸欧洲。

其次,在苏德战场上,纳粹德国的军队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如果说列宁格勒战场上,处于包围之势的德军还占有绝对的主动,那么,在1941年12月7日这个节点上,德国人在莫斯科的战场上,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颓势了。希特勒应该能感受到苏联军队正在出现的反扑之势,此时日本将战火烧到了太平洋,对于德国而言无疑也是一针强心剂。日本偷袭珍珠港,恰恰是向希特勒证明了,日本还是那个“能来来惊喜的朋友”。

再次,美国人的军队虽然还没有与德国交锋,但美国早就在事实上“参战”了。从租借法案、到大西洋宪章、到驻兵冰岛,美国人的一系列行动无不表示他们坚定的站在了盟国一侧。而美国人的这些动作对于德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如此看来,日本惹不惹美国人,对希特勒而言可能也没太大影响。而如果日本真的成功拖住了美国,德国受到的来自美国的压力反而会减小很多,这样一来,美国才真正成为了“名义上的敌人”。

基于以上这些因素,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珍珠港事件,希特勒应该是持乐观态度的。毕竟在日本取得了一场重大胜利后,希特勒没有理由看衰自己的盟友,他也无法预见日本未来的失败。

《希特勒档案》一书中曾经记载了珍珠港事件后德国大本营的反应。“当日本人1941年12月在珍珠港偷袭美国海军时,希特勒的大本营里又重新鼓起了勇气。”

事实上,珍珠港事件后的另一个事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希特勒对于这件事的态度,那便是不久之后德国向美国的主动宣战。显然,希特勒用实际行动向他的盟友表示了支持。

很多人认为希特勒向美国宣战是与日本偷袭珍珠港一样愚蠢的决定,但这也是建立在已知战争结果基础上的论断。如果站在当时希特勒的立场上,他不会认为美国强大到无法战胜。恰恰相反,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都是被一种军国主义的狂热情绪所笼罩着的,他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过高估计盟友,而看低自己的对手。因此对于未知的战争结果,希特勒一定是充满信心、充满期待的。尽管这种信心并不一定符合实际,但是以这种必胜信念为基础,德国向美国宣战、日本偷袭珍珠港,在希特勒眼中都成为了合理的选择。

然而,希特勒还是对形势做出了错误的估计。他高估了德国、日本的势力,也严重低估了美国。美国不但同时兼顾了欧亚两个战场,还制定了欧洲优先的策略。当德国在盟军的夹击之下一路溃败之时,或许希特勒才会发现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多么的愚蠢吧。

谢选骏指出:其实,比日本人更愚蠢的希特勒。希特勒这个德国下士就像格鲁吉亚鞋匠斯大林和湖南农夫毛泽东一样,都没有出过国(暂时的访问除外),既然没有国际生活的经验,当然也就没有基本属实的国际观——希特勒竟然不懂对等原则——卑鄙的日本人既然不敢向苏联宣战,呆傻的德国人为何要向美国宣战?这类似于后来的事情——就像苏联没有一边倒向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何蠢到一边倒向苏联?苏联的斯大林要和美国建交,湖南的毛泽东为何不与美国建交还要开仗?可见毛泽东比希特勒还蠢,好在他没有胡子,不像个男人,所以才能多活了几年。



【096、希特勒仅仅是个圣女贞德吗】


1939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一群美国参议员说,希特勒是个受“偏执狂”和“圣女贞德情结困扰的“野人”……

无独有偶,俄罗斯作家、哲学家梅列日科夫斯基临终前在巴黎发表广播讲话,也把进攻苏联的希特勒比作决心把法国从英格兰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圣女贞德。

网文《从屌丝逆袭元首,希特勒只用了这一招!》(云石历史)报道:

一战后,在德国身处严重的经济危机,原有的政治制度已经失灵的情况下,希特勒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制度,带领德国工人党,即纳粹党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3年1月,希特勒如愿以偿成为内阁总理。但是当上总理并不等于坐拥独裁权力,希特勒的权力依然受议会民主的制衡。早在1932年1月,他就明确表示:“法西斯要求全部权力,绝不同其他势力、保守派政党和派别长久地分享权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希特勒肆无忌惮地以暴力手段破坏其他党派的竞选活动,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左翼人士,通过一系列台上台下的政治手段,摆脱了国会和总统的监督,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合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成为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独裁者!

与此同时,随着德国在纳粹党领导下出现的“经济奇迹”,民众对纳粹党欢欣鼓舞并感恩戴德,对元首希特勒个人的狂热崇拜气氛一时弥漫全国。尤其是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整个德国都近乎陷人了一种癫狂状态。

翻阅当时的历史资料影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30年代的德国民众向希特勒欢呼的场景,这些场景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集体疯狂的印象。几乎每一座德国城市都有以希特勒命名的大街、广场,相当多的城市封希特勒是自己城市的荣誉市民,给希特勒立雕像;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纷纷向希特勒写信,表达对帝国元首的崇拜和感激之情。

这些场景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集体疯狂的印象。一向以科学、严谨著称的德意志民族为何会出现群体性的疯狂状态?为什么希特勒会获得万众拥戴,把个人崇拜搞到登峰造极?

也许有人会将这种疯狂的个人崇拜归结于希特勒出众的个人能力。抛开他的政治组织能力不说,希特勒是一个极其出色的演说家,他的演讲具有强烈的鼓舞性和煽动性,能够让所有听到他演讲的人都打了鸡血般热血沸腾。

当然,这些个人魅力都属于主观因素。除了希特勒本身的个人能力以外,云石君觉得,希特勒能够获得万众拥戴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战后,德国的极端破坏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使得人们的救世主情结抬头,而希特勒的出现,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

德国统一后,迅速赶上了工业化的第二个高潮,经济发展迅猛。到一战前,德国经济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内工业结合高技术的发展,已经控制了大部分欧洲的工业力量。可以说,一战前德国的国运算得上是顺风顺水。

一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了相当严厉的制裁,海外殖民地全部被剥夺,国内社会动荡,不仅丢失了大片领土,还欠下了巨额外债。随着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德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经济直推崩溃的边缘,工业生产水平甚至严重倒退到了1896年。失业率急剧上升,工业产量大幅下降,工业危机反过来又导致了金融危机,银行纷纷倒闭,对外贸易锐减,而经济危机又进一步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面对现实的极端窘迫,德国民众连保障日常的生活都变得极其艰难,很难通过正常的途径来翻身。而新兴的魏玛政府权力本身受限,无法有效干预经济挽救德国,也无法有效压制社会动荡,对外也无力对抗以法国为首的外部压制,这又大大削弱了魏玛政府的政治权威。

在这种极端绝望的境地下,德国民众的救世主情绪逐渐抬头,他们渴望俾斯麦家长式的保护,渴望出现一位政治强人,对内压制分歧,维持稳定;对外集中资源,强势应对,进而提振民众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恰恰就在此时,希特勒的出现,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而他本人也需要利用民众对政治强人的个人崇拜,增加民众的心理同一性和对国家的认同感,进而得到他们的支持,这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实现。

其次,一战后德国的衰退和战后惨状,很大程度上皆因外部压迫导致。为了抵抗外部压力,德国在政治体制方面就要极端中央集权,个人独裁和崇拜由此而成。

由于独特的地缘区位,德国长期以来就受到周边列强的压制,无法拓展自己的地缘影响力。即便是在统一后,临近的法国和沙俄也没有放松对德国的压制,剥夺德国的边缘区,压制它的战争潜力。

一战后,德国战败,受到了相当严苛的制裁,国运跌到了谷底,国家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威胁。面对外部压力的步步倒逼,德国要翻身,必须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但战后的德国经济遭到重创,国家资源又极端窘迫,怎么办?只能大量依赖外债和经济援助来促进工业发展。

这种以弱博强的局面和持续的整体受压,决定了德国必须尽可能地整合国内社会资源集中用于对外博弈,相应的,在政治体制方面就要极端中央集权。毕竟,相较于权力被分散的民主政体,集权政体效率更高、权力更为集中,在发动底层民众、调动国内资源、煽动国民的国家民族情结一致对外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在列强间矛盾与冲突加剧、德国面临外敌打压的局势下,可以增加德国跟列强博弈时的战斗力。

关于这一点,已被中国无数次证明。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时代里,华夏文明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塞外游牧势力,而历代的朝廷凭借着高度的中央集权,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合内部资源,将自身强大的地缘实力发挥到极致,一次次击退游牧民族势力的侵袭。

到了近现代,虽然游牧武装的威胁消失,但是来自先发工业国的威胁更加恐怖。这个阶段,外部势力不仅在武力上,就连在文明程度上都已超过华夏文明,所以中国第一次有了亡国灭种的威胁(古代游牧武装,只能在政治上消灭中原汉族政权,但却无力铲除华夏文明)。因此,这个阶段,对中央集权的追求,不仅没有被弱化,反而不断强化,并上升到强人大权独揽的程度,政治领袖在某些方面(尤其是精神领域)的权威,甚至超越了古代的皇帝。

在强大的外部威胁压力下,德国选择了极端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的稳定——而个人独裁作为中央集权的最高形式,也由此形成。希特勒和纳粹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才在民众心中树立了政治强人的形象。

再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在信息传媒业的突破,为希特勒的个人崇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传统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方式落后,领袖的个人影响力不能深入基层。其权威塑造,通常只是依附于其所取得的权力,最多也就是再添加一点血统出身、宗教身份等诸如此类的外在认定的作料加持。但这种权威背后,人们尊崇的更多的是权力、血统、宗教认定等外在因素,而非个人本身,所以不具备个人崇拜的基础。因此,在古代社会,世俗领袖除了确实建立过实实在在的大功业(比如拿破仑、成吉思汗等),很难让人对其个人本身产生崇拜。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电影、广播的出现和大范围普及,个人形象塑造成为可能,个人魅力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更多的因为其个人魅力而倾倒。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普通人,只要个人包装到位,一样能蛊惑万民,而希特勒就凭借着其出色的演讲能力沾了新媒体的这个光。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纳粹上台之初,德国的收音机普及率不高,一时间也没法让家家户户都很快拥有一台收音机,于是当局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下达了集体收听广播的命令,大伙在一起收听元首的极富煽动性的演讲。而等到二战开打的时候,德国收音机的普及率已经到了家家户户,即使走在大街上,街头的扬声器照样会把希特勒的声音传送到你的耳朵里,这就使得希特勒的各种演讲能够无缝地插入民间的各个角落,进而获得万众拥戴。

谢选骏指出:希特勒是圣女贞德吗?想到这里,不禁想到还是英美的伟大——英国刺激并创造了贞德及其神话,而美国则刺激并创造了希特勒及其神话——正是英美法创造的《凡尔赛和约》和《雅尔塔协定》,不仅激活了“德国的圣女贞德”希特勒,而且两次把中国推向了苏联的怀抱(1919/1949)。至于这能否产生中国的贞德或中国的希特勒,则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097、希特勒就是中国人权】


《默克尔访华问刘霞 李克强称“中国尊重人道”》(2018年5月25日 转载法广RFI 香港特约记者甄树基)报道:

德国总理默克尔24日抵北京,是她连任后首度来访,亦是历来第11次访华。李克强在两国联合记者会中主动提到,愿与德国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情况下,进行人权对话。有记者在现场问刘霞被软禁问题,李亦罕有回应称:“中国尊重人道主义,有关个案问题,中国希望在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对话。”

对于李克强的回答,曾要求默克尔访华时向北京要求释放刘霞的流亡德国诗人廖亦武告诉苹果日报,今次中国官方最高级别官员谈及刘霞,但李克强没有说释放刘霞,故不敢说有希望。他希望其他西方国家元首仿效德国,向中国施压。

默克尔过往极关注刘晓波夫妇及其他人权情况,今次在两国联合记者会上,默克尔表示,中德双方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应要例行举行双边会谈,除了商业与贸易,亦可谈谈人权问题,共同讨论现有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德国之声对默克尔此番说话解读为希望与中国解决刘霞问题。李克强亦主动就人权问题表态,表示愿意与德国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情况下,进行人权对话。

有记者在记者会向李克强主动查问刘霞的最新情况,李回答说:“有关个案问题,中国希望在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对话,说明中国的情况。”李又指中国是法治国家,中国的行政机关要尊重司法机关及执法部门,同时亦尊重人道主义。不过,李克强由始至终,都没有提及刘霞的名字。

默克尔展开一连两天的访华行程,24日先到北京,今(25日)再到深圳。默克尔昨早抵达后,与李克强举行总理会谈,新华社透露李克强在会上建议加强中德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车联网及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领域合作。默克尔亦希望加强两国在经贸合作,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德国。

谢选骏指出:为什么默克尔随行记者问刘霞情况,就可以得到李克强“中国尊重人道”的保证?而在别的场合记者就会遭到斥责?大概因为默克尔是个德国总理。由此可见——德国总理就是中国人权!这个“德国总理就是中国人权”,其实因为“德国强权就是中国人权”——如果希特勒现在还是德国总理,那么,“希特勒就是中国人权”了!难怪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德国人拉贝可以负责难民庇护区。

约翰·拉贝(John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是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以其在1937年末至1938年初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为和作为南京大屠杀翔实证据的《拉贝日记》而著名。

拉贝早年曾在非洲生活数年,1908年来到中国,1911年至1938年间受雇于西门子康采恩的中国子公司——西门子中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经商,在中国时间前后长达30年。1931年至1938年前后,拉贝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曾代理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南京大屠杀时纳粹德国是日本的盟国,拉贝以其特殊的身份目击了日军在中国南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并将其记录为著名的《拉贝日记》。并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建立了3.88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被选为主席,因为人们希望他作为一个德国人并首先是一个纳粹党成员可以对日本军队施加影响。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难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拉贝自家的花园中亦庇护了600名左右的难民。1938年2月拉贝被西门子公司召回,4月抵达德国后立即四处公开演讲作展览放映马吉拍摄的纪录片揭露日军暴行,并写信给希特勒,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希望德国政府出面对日本施加压力。但此报告当时没有公开。之后,他甚至因此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他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和马吉拍摄的影像资料与此期间也被没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后苏联和英国逮捕。在面见了朱可夫元帅并证实他没有犯错之后,他在1946年六月被同盟国无罪释放,生活拮据。宋美龄很快就找到了拉贝一家的下落,希望拉贝能在东京审判中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证人出席,但被拉贝婉言拒绝。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南京市民的捐助及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全家得以度过战后物质匮乏的难关,包括苏联封锁西柏林的艰难日子。这种接济一直持续到中华民国政府撤离南京为止。1950年1月5日拉贝于西柏林中风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家人保存。1996年年底拉贝日记重见天日后,拉贝才重新为世人所知。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保存。

拉贝是一百多年中德关系史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2006年10月31日,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Dr. Wolfgang Rehr)在南京拉贝故居落成仪式上的讲话中说,“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代表德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呢?”

拉贝日记

1941年开始,拉贝开始在德国整理日军暴行。半个世纪之后,《拉贝日记》以德文、中文、英文和日文出版。

1996年,《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及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外孙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日记中记述了城区内的600多个案例,很多可与其他资料互为佐证,如幸存者李秀英等。

1997年8月,在整整60年之后,时隔南京大屠杀一个甲子轮回,《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开出版;当年底,在前德国驻华大使埃尔文·维克特(Erwin Wickert)先生的努力下,德意志出版社(DVA)出版了拉贝日记的德文版。(无论是德文版还是英文版、日文版,都是日记原文的部分节选,章节选择略有不同,而中文版出版的则是日记全本。)

一部关于拉贝的电影故事片已经拍摄完毕,2009年4月29日中国上映。

“辛德勒是一个小小的拉贝”

外界一般受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影响将拉贝称为“东方的辛德勒”,但按照邵子平先生的评价“应该说辛德勒是一个小小的拉贝”。一般认为辛德勒雇佣1200名犹太人做工时纳粹德国已显败象,除商业利益外辛德勒也有对自己前程的考虑;而拉贝等人保护25万难民则完全出于单纯的人道主义动机,并与西门子公司及德国政府的意愿相反。

德国海德堡拉贝交流中心

在德国海德堡,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教授建立了一个旨在促进世界和平的小型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网页有中德英日四种语言文字的信息。2005年8月,在德留学生及旅德华人为其捐献了一尊小型半身青铜塑像。

2009年4月,他曾在北京为扮演皇叔朝香宫鸠彦日本演员香川照之颁发“约翰拉贝和平奖”,并向中日双方建议南京与广岛结为伙伴城市,以换取日本官方正式承认南京大屠杀。

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1999年,南京市政部门变更道路拓宽计划,以便使现属南京大学的拉贝故居保存下来。2003年,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后建议西门子公司出资修葺拉贝故居。2005年底,西门子公司经过与南京大学协商,向南京提供225万人民币用于修缮故居。2006年10月31日,拉贝故居整修完毕向公众开放,正式名称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和“拉贝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拉贝故居”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拉贝墓地

因占地期限已到,柏林市政部门本想清除位于西郊公墓的拉贝墓地,所以1997年其家人申请将墓碑送给中国南京保存;现拉贝墓地虽仍未被清除但早已破败不堪,2005年12月已申请作为历史名人墓地长期保留,相关修缮工作正在计划中。拉贝在德国柏林的墓地的编号及地址为:BWB 2.5/6,Friedhof der Ev. Kaiser-Wilhelm-Gedchtnis-Kirche,Fürstenbrunner Weg 69 - 79,14059 Berlin。地理坐标:52.51815°N 13.41184°E。

2013年12月11日,由中国南京市捐建的拉贝先生纪念墓园在德国柏林落成。

谢选骏指出:1937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八十一年,中国也有了诸多变化;但是,在“外国强权才是中国人权”的层面上,中国社会似乎丝毫未变。这就是“强权意志的胜利”吗?呜呼哀哉。



【098、希特勒灭亡于魔鬼的交媾】


网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报道: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这个条约造成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

德国和苏联外长在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共总书记斯大林站在后面见证条约签署。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所秘密签订之互不侵犯条约,目标是初步建立苏德在扩张之间的友谊与共识,并导致波兰被瓜分。条约也称为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 

由于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计划在1939年9月1日攻击波兰,因此指示外长里宾特洛甫在8月23日前往苏联,希特勒更指示里宾特洛甫接受苏联的所有条件,以避免攻击波兰时两面受袭。最后,双方在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了。矛盾发展到19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同时在东欧地区利益问题上与德国冲突又日益尖锐。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由东欧的通道。对苏联而言,英法是所谓“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直接危及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弈与斗争便开始了。 

希特勒一面准备消灭社会主义的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英法等国一味退让,不做抗击德国的准备,希望德国会停止扩张”,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为此,英法还与德国签定了慕尼黑协定,帮助德国和波兰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

当时,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故此放弃与英法共同抗德,反而与德国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德国在日后可能的军事行动。由于波兰和德国一起参与了瓜分捷克的行动,并逐步在向德国靠拢。于是在纳粹德国决定合并波兰的时期,苏联决定占据原波兰和苏联接壤的地区,构建面对德军的缓冲地带)。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达成闪电战军事效果,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故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1.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至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

2.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

3.缔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的具体协议。

然而,谈判毫无结果。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苏联提出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苏,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因为希特勒已决定侵略波兰,他得知莫斯科正在举行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 

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罕战役”,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苏联有腹背受敌的现实危险。 

8月2日,希特勒放下身段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必要时他可以亲自出席。苏联对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相当不满,遂答应了这一请求。同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8月3日,里宾特洛甫向苏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声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没有一个问题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 

8月17日,德驻苏大使舒伦堡再次会见莫洛托夫,表示愿与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8月23日正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当晚,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9月1日清晨,德军正式对波兰发动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一个双方的缓兵之计。苏联方面深知坚决反共的纳粹德国迟早会撕毁和约。条约签订后,为之后的苏德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1939年8月23日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和苏联共产党签订了瓜分东欧的互不侵犯条约,苏共向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提供石油,谷物,锰,橡胶等。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苏军也从东面入侵,9月17日两军在布列斯特会师。在这条约保证之下,德军横扫欧洲时,苏军在11月30日入侵芬兰,抢夺芬兰11%的国土,1940年6月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亚。还吞并了立陶宛,爱莎尼亚,拉脱维亚三国。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后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和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但9月19日和9月23日,苏德亦有零星交火。9月25日,纳粹德国邀请苏联红军领导谢苗·克里沃舍因参加阅兵,并移交布列斯特。 

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根据条约重新划分的苏德势力范围,苏联红军入侵芬兰,并迫使芬兰割让领土。 

1940年,苏联先后吞并或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凡此种种让德国忍无可忍。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撕毁协议,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纳粹德国联合罗马尼亚王国和芬兰等盟友和受到苏联侵略的国家,对苏联发动进攻,苏德战争终于爆发。

1980年代,西欧多个城市于8月23日发起“黑丝带日”,抗议苏联占领东欧。而苏德条约签订50周年当日,即1989年8月23日,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合共200万人组成人链,称为“波罗的海之路”,向世界展示对抗苏联非法占领三国的决心。 

2009年,欧洲议会将8月23日──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周年──为欧洲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受害人纪念日,须以尊严和公正纪念之。

针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大会决议谴责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共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呼吁将8月23日定为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受害人纪念日。

谢选骏指出:希特勒为何灭亡?据上所述不难看出,希特勒灭亡于“和魔鬼苏联结盟勾结”。本来,德国的战略处境要求“避免两线作战”,这是一次大战的教训,希特勒对此甚为熟知,但是他最后为何还是会重蹈一战覆辙呢?显然,他自以为聪明,以为和苏联结盟了瓜分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就可以各个击破对手,从而在两线作战的战略格局中同时避免两线作战的战术行动。但是这只是一厢情愿,最终当然落了空。希特勒本来还算是聪明人,为何犯下如此严重的误判呢?显然,他是受到了列宁割地赔款的诱惑,又和山羊胡子的魔鬼斯大林的交媾,结果把德国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浩劫。如果希特勒不和共产主义的魔鬼结盟,就无法轻启战端,也就不会给德国自己带来彻底毁灭了。由于希特勒的错误,德国遭到美苏英法的瓜分四十年,两百万德国妇女遭到了苏联红军的四十年轮奸。希特勒灭亡于魔鬼的交媾——同样,英美的衰落也在于和苏联及其卫星国的结盟。



【099、希特勒之死是白人势衰的开始】


《狂潮揭起陈年旧疤 美军基地被逼着要“改名”》(2020-06-09 ZAKER)报道:

黑人弗洛伊德被跪杀正在颠覆着美国人对本国历史的认知,抗议者将矛头对准了美国历史上支持奴隶制的南方邦联,曾被视为“具有纪念意义传统”的邦联将领雕像,正成为示威者的“眼中钉”,多地发生了破坏雕像事件。美军也正考虑给十多处以南方邦联将领名字命名的军事基地和设施改名。

美军有数十处军事基地和设施是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邦联将领的名字命名的,包括了北卡罗来纳州的布拉格堡,佐治亚州的本宁堡和戈登堡,弗吉尼亚州的皮克特堡、希尔堡和李堡,路易斯安那州的波尔克堡和布雷加德营,德克萨斯州的胡德堡,阿拉巴马州的拉克尔堡等。

据美国《政治报》当地时间6月8日报道,一位陆军军官称,针对重新命名一些军事基地和设施的问题,陆军部长瑞安·麦卡锡表示“持开放态度”,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也表示赞同。美国陆军发言人上校桑塞特·贝林斯基于周一证实了这一言论。

冲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实际上,多年来,要求更名的呼声一直存在,却未受重视。与南方邦联相关的元素受到反对的原因在于,反对种族歧视的民众认为南方邦联曾为了维系美国奴隶制而发动内战,这是“白人至上”的体现。

5月23日,纽约时报曾发表社论,指责军方“庆祝白人至上主义“,要求军方重新命名几个最为著名的军事设施,包括了北卡罗来纳州的布拉格堡(Fort Bragg)军事基地。讽刺的是,这位邦联将军布拉克斯顿·布拉格(Braxton Bragg)曾是甘蔗种植园的大奴隶主。

而美国官员们则企图打消人们的疑虑,辩解称这些基地的命名是出于纪念的目的,重起名字会颠覆传统。

这些南方邦联军将领揭开了美国的陈年旧疤,弗洛伊德一案又在种族矛盾上添了一把火,移除相关元素和抗议种族歧视的声音越来越响,将领雕像也成为了种族冲突的“靶子”,每年都有许多座雕塑在抗议示威中倒下。

据美国《里士满时报》报道,6月6日,在弗吉尼亚州首府的里士满,为抗议“弗洛伊德之死”的示威者拉倒了威廉·卡特·威科姆将军雕像,该地曾是南方邦联的首府,雕像被画满涂鸦,其中包括“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字样。

“黑人弗洛伊德被锁喉杀”引发了抗议种族主义的轩然大波,这促使陆军方面一改前态,在改名问题上有所让步。抗议活动已持续两周,军方官员表示,“(持续的抗议)让我们开始审视自己、我们所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向军队以及美国公众传达这些。”

早在2月,一位陆军发言人曾向美国媒体《任务与宗旨》(Task & Purpose)表示,陆军没有给军事基地改名的计划,他表示以邦联将领等历史人物命名军事基地是“传统”。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8日报道,虽然陆军部长麦卡锡认为自己有权单方面为军事设施重新命名,但是仍需要与白宫、国会以及各州和地方政府协商。

“白人至上”尚未偃旗息鼓

围绕种族不平等的动乱席卷美国之际,“白人至上主义”也没有停下脚步。

2017年2月,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市投票决定移除罗伯特·李的一座雕像,这位将领是南方邦联的著名军事领袖。“白人至上主义者”、“新纳粹”、“三K党”等极右翼团体上街抗议此议案,示威活动造成多人死伤。

美国《军事时报》2019年一项调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军人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军队中存在白人至上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迹象,较前一年22%的比例大幅上升。

面对反种族主义的强烈呼声,6月5日,海军陆战队宣布全面“封杀”邦联旗帜,不允许该旗在军队内部以任何形式或在任何场合出现。命令称:“为了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确保部队的凝聚力和安全、维护良好的秩序和纪律,海军陆战队将从所有公共场所和工作区域移除邦联战旗。”

邦联旗帜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部邦联的“国旗”,批评人士称这面旗是维护奴隶制战争的象征,而支持者则认为它是南方的骄傲和传统。

军方表示正在与种族主义斗争,并保证会做得更好。美国陆军在3日的声明中写道,“在过去的一周里,这个国家遭受了由种族分裂引起的巨大挫败感,这个问题仍困扰着我们美国人。因为军队是美国社会的反映,军队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分裂,我们感到沮丧和愤怒。”军方还表示,“我们需要更加努力,以赢得那些在犹豫是否将子女交给我们(军方)照顾的父母的信任。”

谢选骏指出:美国国内的种族抗议,基于白人的出生人口已经低于一半的数据。事实上,一百多年前白人在世界人口中的占比已经开始下降;但白人非但没有团结起来,反而发动了两次自相残杀的世界大战。其结果,希特勒之死构成白人不仅势衰而且理亏的开始。

《弗洛伊德之死内幕曝光:与“跪杀”警员曾有过节》(2020-06-10 报网)报道:

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遭明尼阿波利斯前警员德雷克·肖万(Derek Chauvin)“跪杀”,引发了全美超过两周的抗议。有媒体最新爆料称,两人之前互相认识,而且有一段不愉快的过往。

美国中文网援引CBS新闻获取的消息称,在El Nuevo Rodeo夜总会工作的平尼(David Pinney)说,肖万和弗洛伊德曾在同一家夜总会任保安,闹过矛盾。 “他们吵过架。”平尼说。

当被问及详情时,平尼解释称:“肖万在夜总会时非常粗暴地对待一些顾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弗洛伊德家人表示,他们认为5月25日发生的事件有一部分是私人纠纷。他们的律师要求以一级谋杀罪起诉沙文,“因为我们相信他知道乔治·弗洛伊德是谁” 。

CBS新闻向平尼提问称:“德雷克·肖万认识乔治·弗洛伊德这一点,你是否有疑问?” 这位他们的前同事答道:“没有怀疑,他认识他。”CBS新闻又问道:“他跟他有多熟?”“我认为很熟。”平尼说。

现在已被抗议者烧毁的El Nuevo Rodeo夜总会的老板桑塔玛利亚(Maya Santamaria)接受CBS新闻采访时,也描述了肖万对待非裔顾客的方式,该采访尚未播出。桑塔玛利亚说,这些年来,当肖万不当班的时候,她会额外付钱让他开着警车守在夜总会外。而弗洛伊德去年很频繁地在夜总会任保安。尤其是,他和肖万都在周二晚工作,当时俱乐部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舞蹈比赛,一周一次。

当被问及肖万是否对非裔有意见时,桑塔玛利亚说:“我认为他是害怕并且感到恐惧。”CBS新闻提问道:“对非裔?”桑塔玛利亚证实:“是的。”  

随着调查的继续,全美各大城市正在考虑对警察系统进行改革。纽约州长葛谟9日称,他将支持纽约州全面改革措施,包括禁止警察使用扼喉战术。

明尼阿波利斯市官员正在讨论减少警局预算或解散该机构。弗洛伊德的悲剧引发了民众强烈呼声,要求一种新的执法模式。国会两党均已推出了自己的立法。

谢选骏指出:白人势衰理亏的进一步深化,就这样在美国展开了。

《世界未来人口比例趋势大变!白人减少,黑人增加,已成未来人口比例变化的趋势》(搜狐 欢乐乐不断资讯号 2020/06/08)报道:

从当前世界各国生育率来看,非洲国家遥遥领先,其次是阿拉伯国家以及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生育率最低的大多是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巴西部分发展中国家。世界上平均生育率大约为2.4,就是说每名女性平均生育2.4名孩子,从目前来看属于合理生育率的范围。但在世界上各个国家有着极不平衡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为非洲的马里共和国和尼日尔,有超过6的生育率。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为韩国,只有不到1。

以白种人、黄种人为主的国家生育率较低,大多数国家低于生育率的平均值。但以黑人为主的国家在近几十年人口却增长极快(死亡率也高,但远低于生育率),主要原因是目前人类社会高速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这些国家充分享受到了人类社会给予他们的援助,有了更优越的生育条件。

在当今世界上有四大人种,他们所占比例是白种人最高为54%,黄种人为37%,黑种人为8.5%,棕色人种约为0.5%。这份数据是多年前统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类似人种的统计数据也越来越少了,也越来越敏感,以至于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不在公开统计人种比例,不统计的主要原因是不利于各人种之间的团结。

但在目前的一些机构预计中(不一定准确),白种人降到43%,黄种人为41%,黑种人升到15%,从人口数量上来看黑人在这几十年飙升了大约3倍。就拿美国来说白人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从建国最初的大约95%到目前的64%,非洲裔的比例一直在上升,成为美国第二大族群达到13%。

黑人在发达国家中有着更高的生育率,得益于这些国家有着良好的政策,即使不工作也能很容易地领取相当可观的失业金,这就为能生更多孩子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浪漫的法国,福利支出在GDP的34%,远高于绝大部分欧洲国家,特别是这些福利从娘胎第6个月就有了生育补助,直到生命结束也能领到死亡抚恤金。在国际大都市巴黎60%的新生儿都是黑人。

黑人有着比其他人种更独特的优势,在音乐方面天生音乐感非常的强,rap音乐其实就是起源于黑人,并且他们有着过人的表演天赋,在一些荧幕上、大的舞台上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在运动方面上就不在多说了,很多知名的运动员都是黑人。可见黑人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这和他们的人种天赋与魅力是分不开的。

谢选骏指出:“非洲裔的比例一直在上升,成为美国第二大族群达到13%。”——这个说法错误,因为美国的拉美人数量早已超过了黑人。虽然在政治上,黑人的声势超过拉美人,因为拉美人很大比例是非法移民。白人的人数目前还是多数,但他们内部并不统一——就像一百年前的八国联军(日本除外)很快就彼此残杀,爆发了世界大战。所以现在的美国白人,也是分成党派互相对立的;为此他们还竞相讨好少数族裔,致使少数族裔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希特勒之死是白人势衰的开始,后来称霸的苏联和美国,都已经不是白人国家了!



【100、萧何为何比周恩来还要狡诈无耻】


《刘邦心狠手辣 萧何却为何得以善终》(2019-06-08 凤凰)报道:

萧何、韩信,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朝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的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也有过一些波折,忍辱负重一生,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能够当刘邦的副手,在官场上风光几十年,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当副手的高手。萧何是一个人才,用现在的话说,是司法专家、民政专家、后勤专家。刘邦当平民、当无赖的时候,人家萧何已经在沛县当小吏,在政绩考核中,曾名列榜首,说明他是一个很有水平、很能干的官。但萧何没有官架子,看得起平民刘邦,把他当朋友看待。这时,刘邦常常巴结人家萧何。萧何为人忠厚,待人诚恳,处处帮助刘邦,对他日后起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后来,刘邦起兵造反,想到萧何,让他当县丞,这是萧何当副手的开始。萧何是文官,负责处理财税、安抚百姓、颁布政令、为军队供应粮草等后勤工作,做得极为出色。在多次战役中,当刘邦处在最危急的时刻,多亏萧何前来支援,才使刘邦化险为夷。特别是夺取秦都咸阳后,众将都在争抢金银财宝,只有萧何保护了秦朝的文书档案、律令图书等,所以刘邦才能对全国的军事要塞、地形地貌、人口多少、经济现状了如指掌。打下江山,萧何在评功中获得了第一名,为此,刘邦恩赐他上朝时可穿鞋带剑,不必遵循常礼。可是,萧何处处遵守礼仪,把分寸掌握得极为得体,没有因为细节问题为自己惹是生非。这是萧何的明智之处。

萧何能够平安地当刘邦的副手,最重要的不是他能干,而是性格温顺,凡事听命于刘邦,有好事全让给刘邦,能够委曲求全。所以,刘邦平定天下后,对萧何网开一面。《史记》上记载,萧何做事好请示,无论是制定法令制度,还是建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总是尽快向刘邦报告,得到同意后,他才开始实施,从不自作主张。刘邦是个大老粗,痞子出身,对治国之道一窍不通,萧何想怎么办,他一般都会同意。萧何凡事等刘邦同意才办,这样,效率可能低一些,但确实保险。他的这一做法使刘邦极为高兴,最后,论功行赏时,把功劳的第一名给了萧何。在刘邦看来,这个副手既能干,又没有野心,是靠得住的,所以,刘邦破例没有铲除萧何,君臣得以相安无事几十年。

萧何老谋深算,懂得克制自己就是保护自己。他和吕后一同诛杀了韩信,又得到封赏,被拜为相国,刘邦还给他配备五百名士卒的卫队。萧何知道,表面上这是对他的赏赐,实际上刘邦已经产生了怀疑,自己得到的好处太多,刘邦觉得很不舒服。他深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于是,他果断地把全部的家产捐出来当军费。这样一来,刘邦自然十分高兴,没有任何推辞,就收下了。可见,萧何的家产早就让刘邦惦记上了。如果萧何不主动交出来,说不定哪一天刘邦就找一个借口,抄了萧何的家。

然而,萧何再老练,也有想不到的地方。萧何的思路是全心全意为刘邦效忠,做到尽心尽力,安抚好百姓,忠于职守。可这样一来,他会深得民心,得到更多百姓的爱戴,更让刘邦害怕和担心。此时,一个门客警告萧何:“你离灭族不远了,这样孜孜不倦地做事,老百姓越来越爱戴你。皇帝多次派人询问你在干什么,其实,是害怕你占有关中地区啊。你为什么不多买一些田地,用低价赊借,败坏自己的名声呢?”萧何听从了门客的建议。为此,刘邦大为高兴。想想看,萧何如果不这样做,就凭刘邦心狠手辣、极爱猜疑的性格,能放过萧何吗?

萧何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给刘邦做副手,没有大起大落,但过得十分辛苦。他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克勤克俭,安抚天下,用心之良苦,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

谢选骏指出:萧何月下追韩信,利用完了再伙同吕家的野鸡(吕后原名吕雉)设计陷害谋杀,可谓缺德凶残,绝不亚于周恩来杀害顾顺章一家了。但是,萧何为何比周恩来还要狡诈无耻呢?因为萧何这奴晚年没有受过迫害。他靠的是自我栽赃污名化,就像花姑娘为了逃避日寇天照大神的强奸,而把狗屎抹在自己的脸上。萧何为何不惜把狗屎抹在自己的脸上呢?因为他要保住自己的犬子系列,不像周恩来断子绝孙一身轻。所以周恩来至死也不同意安在他头上的“伍豪叛党”的污名。周恩来断子绝孙,也比毛泽东剩下白痴后代供人嘲弄好的多吧。周恩来这个杰出的党棍尚且如此,至于伟人更不能有子孙的拖累,这样才可以勇往直前,得到历史或天堂的奖赏。



【101、兴登堡是冒充英雄的超级败将】


《唯独与这个人握手 希特勒不敢抬头》(搜狐 2017年1月19日)报道:

研究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历史,我们似乎有一个感觉:希特勒的上台似乎是理所应当畅通无阻的,好像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挡这个超级强悍的猛男。

其实不然,希特勒还是有顾忌的。他最顾忌的是一个人。此人不死,他不敢得瑟。这个人就是兴登堡。兴登堡是一个传奇。在德国历史上,他的人生经历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说起近代德国的历史,首先要从俾斯麦用铁血手段完成德意志帝国统一说起。在这个过程中,有三场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兴登堡参加了最重要的后两场。

1866年,19岁的兴登堡率领一个排参加了普奥战争,取得胜利,第一次风光无限地通过柏林凯旋门。1870年,23岁的兴登堡率领一个营参加了普法战争,旗开得胜,第二次风光无限地通过了柏林凯旋门。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俾斯麦是当之无愧的大功臣,可这里面也少不了兴登堡的功劳。

资历就是财富。后来,兴登堡步步升迁。到1903年的时候,他已经当上军长了。1911年,64岁的兴登堡退休。如果没有后来的一战,兴登堡肯定会安享晚年。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还是点燃了。国难当头,兴登堡告别休闲的退休生活重新出山,一出手就在东线大败俄军,荣升元帅,东线所有德军的总司令,后来,又当上了德军总参谋长。

德国总统兴登堡元帅

虽然说,德国到底还是战败了,可是兴登堡的名气却打出来了。以至于他被协约国列为第二号战犯,仅次于德皇威廉二世。

1925年,78岁的兴登堡以压倒性优势当选德国(当时叫魏玛共和国)总统。这么大年纪了,还能造福德国人民吗?没办法,人家的威望高,德国人敬仰他,信任他,支持他。兴登堡已经成为德国的一尊神。乃至于希特勒见他都是诚惶诚恐的。

1931年初,84岁的兴登堡会见希特勒,他对希特勒并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鄙夷地说:“他最多只能当个邮政部长”。想当总理,根本没门。

第二年是德国大选,兴登堡已经85岁了,还继续干下去吗?第一轮选举中,兴登堡领先纳粹党候选人希特勒,但两人都没有过半数。希特勒是个阴险的人,他知道,以硬碰硬,自己肯定吃亏,不如曲线救国。于是,他转而支持兴登堡,让兴登堡如愿以偿地再次当上了德国总统。

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希特勒的所作所为让兴登堡记在心里,他不能不有所表示。兴登堡对亲信说:“我应该把盗猎者变成守林人”。于是,1933年,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当上了总理的希特勒很快露出了凶残的本性,解散国会,禁止言论自由,残杀异己,妄图建立一个独裁政府。兴登堡觉得希特勒做的有点过头,向他发出警告,让他尽快结束血腥的统治。

有兴登堡在,希特勒只能靠边坐

然而,一切都已经晚了。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享年87岁。仅仅3个小时后,希特勒宣布取消总统的职衔,以后德国没有总统了,也没有总理了,只有元首,元首行使德国的一切权力。而这个元首,就是希特勒本人。

兴登堡的一生是个传奇,早年英姿勃发,是德国人民心中的大英雄。晚年,人望日隆,位高权重。只要他活着,希特勒跳不起来。他一手扶起了大魔头希特勒。这究竟是历史的错误,还是天意的安排?

谢选骏指出:上述文章其实片面,而不知道兴登堡的特点是善于装模作样,却没有真才实学,德国就是在他的领导下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是兴登堡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不是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野心勃勃,但他有否有意挑起战争,目前难以有定论。他的确希望德国变得强大,但他从未想要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大规模的战争。从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到德国向俄国宣战这段时间,德皇已经知道大战将要爆发,他还是竭力争取和平。威廉二世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4年7月29日会面,尝试避免战争。他乐观地解读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认为最坏情况之下:战争范围仅止于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两国。然而,威廉的努力为时已晚。在部下的劝说之下,德皇下令总动员并开始进行施里芬计划。

当时,英国普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皇的战争”(正如断言二战是希特勒的战争)。当时的看法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威廉二世要负起个人责任,就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实在有失公允。其实,在威廉二世大力鼓吹军国主义,支持德国军扩,又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克虏伯公司),已经令德国陷入与周围国家之间的军事竞赛。当这场军事竞赛变得难以收场的时候,战争也就所难免。

据说,威廉二世签署总动员之命令时,他曾经对部下说过“你们会后悔的”。不过,他却鼓励奥地利要对塞尔维亚采取强硬政策。战争期间,威廉自任德军大元帅。其后又授予多国君主与王公贵族兼任德军元帅。

影子皇帝

作为战时国务的最终决策者,威廉要承受的负担实在太沉重。当战事持续,他越来越依赖部下的意见,以至1916年后的帝国变成一个军事独裁政权,由兴登堡与鲁登道夫操控。战争期间,受到现实挫败与对胜利的幻想影响,威廉的策略始终摇摆不定。尽管如此,这位德国皇帝仍然是国家的重要象征。他监督军事生产、颁发奖章与发表演说鼓励士兵。

此外,德皇有自由任命官员的权力,掌握重要的军事指令。1915年,他撤换总参谋长小毛奇,改用埃里希·冯·法金汉。同样地,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后,威廉下令海军避免与英军正面冲突。

1918年,德军的最后攻势宣告失败,四面楚歌。明显地,结束战争将会是明智之举。而那时,威廉早已失去所有权力。由于他不满被部下架空权力,他尝试在战争末期的危机中争取主导权。得知德军大势已去后,他支持德国向协约国求和,以免德国为继续打仗而遭受灭顶之灾。这说明他比后来的希特勒更爱德国,也说明君主制优越于独裁制。

德国革命在柏林爆发时,威廉正在比利时斯帕的德军总部。兵变令他十分惊讶,不知应否退位。不过,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称号,仍可保留普鲁士国王的身分。1918年11月9日,为求政治统一,首相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突然宣布把威廉的两个封号一并废除。亲王得知只有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国的局势后,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后辞职。

此外,德军总部首席参谋总长鲁登道夫辞职,由威廉·格勒纳接任。格勒纳向德皇保证在元帅保罗·冯·兴登堡的统领之下,德军会撤回德国并不会镇压革命。因此,德皇只好退位。威廉二世已经失去最后的支持者,就连兴登堡这个“一生拥护皇帝”的将军,也逼迫威廉二世退位,而他自己这个超级败将却窃取了英雄的光环。

其次,兴登堡在战争中屡犯错误,甚至比乳臭味干的德国皇太子小威廉都不如。小威廉是“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与第一任妻子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奥古斯滕堡公主奥古斯塔·维多莉亚的长子,1882年生于波茨坦。

小威廉幼年时受到良好的教育;18岁时在波茨坦接受军事教育。年轻时,与德国高官中崇尚军国主义的一部分人保持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他于1914年8月成为德国第五集团军总指挥,第五集团军也称“威廉皇储集团军”。在战斗中获得了一点统帅军队的经验。在阿登获得胜利后,他的声誉大涨。后来他一直在西线战斗,1916年跟随埃里希·冯·法金汉参与了凡尔登战役。虽然战役失败,他仍得到了许多荣誉。1917年成为德国皇储集团军总司令。

请注意以下三条:

1、虽然小威廉崇尚军国主义,但这时的他审时度势却希望和平,结束这场他认为没有意义的战争;但他的希望因保罗·冯·兴登堡和埃里希·鲁登道夫的阴谋而破灭。

2、1918年3月24日,威廉升为上校军衔,领导第一掷弹兵团。同年的春季进攻中,他在埃斯讷获得了胜利;但他意识到失败很可能到来,于是建议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撤退,却遭到断然拒绝。

3、小威廉拒绝支持纳粹,没有像兴登堡那样把权力交给纳粹。例如,1918年11月9日柏林发生共产党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威廉皇储随王室成员逃至荷兰多伦(Doorn)。1923年威廉保证不参与政治而被许可返回德国,他更多地表现出对公众事业的关注;他对足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回国后的威廉仍有政治野心,在1932年的总统竞选中,他支持右翼候选人成为德国总统,反对兴登堡;但遭到了他父亲的反对。威廉从未加入纳粹党,虽然他默许纳粹在德国的统治,并同意纳粹在一些象征性的行动中利用自己。二战中,威廉一直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居住在他的家族领地中。由此可见,小威廉比兴登堡稍微无害。

兴登堡只是个冒充战争英雄的超级败将,并通过授权希特勒,把德国导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覆辙。德国不仅在兴登堡的领导下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且也因为他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而输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我才说“兴登堡是超级败将”。兴登堡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最大灾星,却莫名其妙地享有美誉。所以我想:这是德国人的愚蠢所在呢?还是敌国的宣传所制造的一个思想陷阱?而希特勒从一战败将兴登堡手中获得权力,似乎预定了他的二战战败。那就是战术的成功反而扩大略战略的失败,初期的成功反而加剧了末期的损失——这真是天道好还,恶人自有恶人磨。



【102、伊丽莎白一世是莎士比亚的组成部分】


伊丽莎白从法语翻译的《罪恶灵魂的镜子》于1544年送给凯瑟琳·帕尔。代表“Katherine Parr”的字母组合KP的刺绣封面被认为是伊丽莎白的作品。

网文《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何不结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2017-02-25)报道: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英王亨利八世的女儿,也是都铎王朝最后第二位君主,被称为“血腥玛丽”玛丽一世的妹妹。在1558年玛丽一世因病去世之后,次年一月,伊丽莎白一世正式加冕为王。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因此她也是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伊丽莎白幼时,她的母亲安妮·博林被判处了死刑,到爱德华六世出生后,伊丽莎白一世和玛丽一世都被派去当了爱德华的女仆。伊丽莎白一世师从罗杰·阿斯坎,精通六种语言,智慧过人,但脾性温和,这点与她的姐姐玛丽一世完全不同,这也是她在上位之后会享受和其姐姐完全不同待遇的原因之一。

伊丽莎白一世是新教的拥护者,但其姐姐玛丽一世是天主教的拥护者,玛丽一世一上任便打压新教扶持天主教,结果只是引起了更大的暴动。因此伊丽莎白在成为伊丽莎白一世后,充分吸取姐姐的教训,首先对国内混乱的宗教体系进行了适当调整,允许新教与天主教并存,稳定自己的统治。

而在伊丽莎白一世英明的统治下,她也同时成为了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女王,也是名义上的法国国王。在她在位期间,文艺复兴成果在英格兰达到巅峰,期间还涌现了大文豪莎士比亚、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等人物,这是英国文化的盛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死于1603年,在伦敦里士满王宫,她的死也宣告着都铎王朝的结束。她选择她的侄孙,也就是被她处死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詹姆士一世,斯图亚特王朝也就此开辟。

伊丽莎白一世为什么不结婚——伊丽莎白一世是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任统治者,之所以是最后一个,是因为她一生未婚,没有子嗣,被后人称为“童贞女王”。那么作为一国之主,伊丽莎白一世为什么不结婚?这和当时国内的宗教氛围有关。

伊丽莎白一世继承姐姐的王冠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稳定自己的统治。当时国内最大的混乱原由是出自宗教之间的矛盾,新教与天主教的对立已成为英格兰最大的内乱。伊丽莎白一世的姐姐玛丽一世由于童年的叛逆心理,十分厌恶父亲亨利八世所支持的新教,所以是天主教的忠实拥趸,但伊丽莎白一世却深受亨利八世的最后一位妻子凯瑟琳·珀尔的影响,支持的是新教。

在玛丽一世当权前,亨利八世所扶持的新教已经得到大多数英格兰人民的认可,但是玛丽一世一上台就用血腥手段来镇压新教,支持天主教,甚至还和自己的表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联姻,来巩固天主教的地位。直至玛丽一世去世,国内的新教和天主教正好打了个平手。

伊丽莎白一世当时是考虑过婚姻的,但为了防止出现和她姐姐一样的结局,找个天主教的丈夫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找一个新教的呢又会加剧宫廷内宗派之间的斗争,以后有了孩子还会削弱伊丽莎白一世自身的地位。同时,只要她未婚,她就能巧妙地使用这个身份,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和欧洲众国进行利益方面的拉扯,最大限度为国家谋得利益。伊丽莎白一世为什么不结婚?比任何男人都要可靠的她又为何要结婚?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时代被称为英国的黄金时代,她也称自己嫁给了英格兰。

伊丽莎白一世情人——伊丽莎白一世情人是谁?有传闻是和她青梅竹马并且同月同日生的罗伯特·达德利。伊丽莎白一世一生未婚,并在自己的加冕典礼上为自己戴上了一枚戒指,宣称“我已经嫁给了英格兰”。而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伊丽莎白一世的举动确实不是说说而已。

在性与权力交织的都铎王朝,能被称为“童贞女王”是相当不容易的,伊丽莎白一世刚一登基,她的姐夫,也就是玛丽一世的丈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便向她进行了求婚。之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数不清的王权贵族来追求她,但都被她虚以为蛇地推脱掉了,不仅如此,她还从各位青年才俊的求婚中为英格兰谋得了相当可观的利益。

在伊丽莎白一世执政之前,罗伯特·达德利就是她的好朋友,两人从小就相识,更曾一起被关押在伦敦塔之中。在伊丽莎白一世得知自己成为女王时,她立即就任命罗伯特为御马官,负责女王的所有大型典礼,掌管王家所有犬马,第二年又给了他勋爵的名头。

传说中伊丽莎白一世情人众多,但她最为深爱的还是罗伯特·达德利。而罗伯特也深知伊丽莎白之所以不成家的缘由,幼年时父母失败的婚姻和姐姐玛丽一世的婚姻给了她太多的阴影,尽管如此,罗伯特仍然终身侍奉在伊丽莎白一世身边,他始终认为,如果一定要有个王夫,那就非自己莫属。

罗伯特结过多次婚,伊丽莎白女王也为此发怒过,但结果都是原谅。之后为了一些政治目的,伊丽莎白一世封罗伯特为雷切斯特伯爵,想要让他娶了玛丽·斯图亚特,当时正在守寡的苏格兰女王,被罗伯特拒绝了。

罗伯特在1588年逝世于科因伯利庄园,女王在听闻这个噩耗之后如同失去了灵魂,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伤心许久,最终被大臣们破门挽救过来。

谢选骏指出:“伊丽莎白一世刚一登基,她的姐夫,也就是玛丽一世的丈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便向她进行了求婚。之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数不清的王权贵族来追求她,但都被她虚以为蛇地推脱掉了,不仅如此,她还从各位青年才俊的求婚中为英格兰谋得了相当可观的利益。”——这岂不是等于是在说,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个卖笑的妓女,而英格兰就是她的老鸨,欧洲各国则是嫖客,而1588年逝世于科因伯利庄园的罗伯特则是一个拉皮条的。

网文《伊丽莎白一世》报道:

伊丽莎白一世(英语: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生未婚,因此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称,亦称“荣光女王”(Gloriana)、“贤明女王”(Good Queen Bess,或直译“好女王贝丝”)。在她之前的都铎王朝君主顺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她的异母姊玛丽一世。 

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但在她两岁八个月的时候,生母不仅即被父亲处死,其婚姻关系亦被宣布无效,伊丽莎白被剥夺王室称号。她的同父异母弟弟爱德华六世继承了王位直到1553年驾崩,他无视两位同父异母姐姐(伊丽莎白和罗马天主教徒玛丽)及当时的法律规定,而把王位传给简·格雷夫人。但爱德华的遗愿并没有成功,玛丽赶走了简·格雷夫人,成为女王。 

1558年,伊丽莎白接替她同父异母姐姐成为女王,声称要在优秀顾问的帮助下治理国家。她非常信任一群以第一代伯利男爵威廉·塞西尔为首的顾问官们。伊丽莎白登基后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新教的英格兰教会,并成为该教会的最高领袖,实施宗教和解。人们原以为伊丽莎白会结婚生子以延续都铎王朝。尽管很多人追求她,但她并没有步入婚姻。随着年龄渐长,伊丽莎白以其未婚而闻名。当时有不少人通过画像,游行和文学作品讴歌她。 

在国家管理方面,伊丽莎白比她父亲和姐姐更加温和。宗教方面相对宽容,避免大规模处决民众。1570年,教宗颁布《逐出令》,不承认伊丽莎白的统治合法性,并煽动她的臣民造反,因此之后发生了几次威胁她生命的阴谋事件,但每次都被她大臣掌管的秘密网络击败。伊丽莎白在外交方面非常谨慎,小心周旋于当时法国和西班牙等强国之间。伊丽莎白对于没有把握及投资报酬率低的战争通常不会全力投入,像是对于荷兰、法国,以及爱尔兰等无益的战争。到了1580年代中期,英国已经无法避免与西班牙的战争。1588年,英国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这成为英国历史上最重大的军事胜利之一。 

伊丽莎白的在位时期称为伊丽莎白时代。一些历史学家把伊丽莎白描述为脾气不好而且优柔寡断,靠运气成功的统治者,在她统治的后期,出现一些严重的经济和军事问题,削弱了她的受欢迎程度。伊丽莎白被认为是有魅力的演员,时代的幸存者,那时政府的作用微弱而且有限,她同时代的其他君主,如苏格兰的玛丽,因为被国内问题困扰,削弱了自己的王权。这种情况下,在经历了她姐姐短暂的统治后,她历经44年的统治为英国提供了宝贵的稳定,并形成了国家认同。

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出现出了诸如许多著名的人物,包括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克里斯托弗·马洛和本·琼森;桂冠诗人爱德蒙·史宾赛将史诗《仙后》献给她;海上探险家法兰西斯·德瑞克爵士在其任内成为第一个环航地球的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爵士发表了他对哲学与政治的观点;沃尔特·罗利爵士和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在北美建立英国殖民地。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称为“伊丽莎白时代”,亦称为“黄金时代”。 

伊丽莎白为人谨慎,她的座右铭是“明察无言”(拉丁语:video et taceo)。慎于荣誉的颁发和显职的授予也是她在位期间的特征。在将近四十五年里,在英格兰只授予八个贵族头衔:一个伯爵爵位、七个男爵爵位;在爱尔兰只授予一个男爵爵位。她并将枢密院的成员由三十九人降至十九人,后来再降至十四人。 

弗吉尼亚州(原来的英国殖民地现为美国的一个州)是以她“贞洁女王”的称号来命名的。 

伊丽莎白的首任女家庭教师玛格丽特·布赖恩写道,她是“那样温顺,文雅有礼,和她的身份相称,我一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1537年夏,特洛伊夫人布兰奇·赫伯特受命照料伊丽莎白,担任她的女家庭教师直至1545年末或1546年初退休。婚后名凯瑟琳·“凯特”·阿什利更为人所知的凯瑟琳·钱珀瑙恩于1537年获任为伊丽莎白的女家庭教师,1565年去世前一直与伊丽莎白保持着友谊,其后布兰奇·帕里接任她为内宫首席仕女。钱珀瑙恩教给伊丽莎白四种语言:法语、弗拉芒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至1544年威廉·格林德尔成为她的导师,伊丽莎白已经能够书写英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在格林德尔这位有才能又干练的导师的教导下,她的法语和希腊语水平又有了提高。格林德尔于1548年去世后,伊丽莎白又师从罗杰·阿斯卡姆。阿斯卡姆是位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认为学习应该令人愉悦。

伊丽莎白在1550年结束其正规教育后,成为她那个时代的一位受过最好教育的女性。继承了安妮·博林美貌的伊丽莎白,也继承了她的智慧,除了上文提及的几门语言以外,人们还认为她会说威尔士语、康沃尔语、苏格兰语和爱尔兰语。威尼斯大使曾于1603年说她“驾驭这些语言是如此之好,以至于好像每种语言都是她的母语。”历史学家马克·斯托尔表示,她的康沃尔语可能是日后成为财政大臣的枢密院室王室侍从官威廉·基利格鲁教给她的。

伊丽莎白从法语翻译的《罪恶灵魂的镜子》于1544年送给凯瑟琳·帕尔。代表“Katherine Parr”的字母组合KP的刺绣封面被认为是伊丽莎白的作品。

亨利八世于1547年去世,伊丽莎白的九岁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爱德华六世成为国王。亨利的遗孀凯瑟琳·帕尔旋即嫁给休德利的托马斯·西摩,后者是爱德华六世的舅父和护国主第一代萨默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的弟弟。这对夫妇将伊丽莎白带进他们位于切尔西的家中。在这段时期,伊丽莎白经历了情感危机,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对她的此后的生活造成了影响。托马斯·西摩年近四十,但拥有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了14岁的伊丽莎白同他一起嬉笑玩闹。这些嬉戏包括他穿着睡衣进入她的卧室,挠她痒痒,拍拍她的屁股。帕尔非但没有正视丈夫这一问题,反而参与了丈夫不合时宜的活动。她两次和丈夫一同搔伊丽莎白的痒处,有一次抱住伊丽莎白,她的丈夫则把伊丽莎白身上穿的黑色的长袍“剪个粉碎。”然而,帕尔发现两人拥抱后,结束了和他们的这种嬉戏。1548年5月,伊丽莎白被打发走了。 

然而,托马斯·西摩继续策划控制王室成员,试图让自己担任国王的师保。帕尔于1548年分娩后死去,他再次向伊丽莎白献殷勤,打算和她结婚。他以前对伊丽莎白的行为细节暴露后,他的哥哥和国王的枢密院给了他的最后一击。1549年1月,西摩因密谋迎娶伊丽莎白和推翻护国主被捕。伊丽莎白住在哈特菲尔德庄园,什么也不肯招认。她的倔强激怒了她的审问者爵士罗伯特·蒂里特,后者报告说,“我的确从她的面孔中看出内疚的神色。”西摩于1549年3月20日被处决。

爱德华六世于1553年7月6日去世,年仅15岁。爱德华六世在遗嘱中把《1543年王位继承法》抛在一边,将玛丽和伊丽莎白排除到继承顺序之外,宣布亨利八世的妹妹诺福克公爵夫人玛丽的外孙女女勋爵简·格雷为他的王位继承人。女勋爵简获枢密院正式宣告为女王,但很快失势,在位仅九日即遭废黜。1553年8月3日,玛丽骑马胜利进入伦敦,伊丽莎白紧随在姐姐身后。

然而,姐妹间展现的团结并未维持多长时间。玛丽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下决心把新教信仰击个粉碎,她命令每个人都得参加天主教弥撒;曾接受新教教育的伊丽莎白不得不在表面上皈依天主教。玛丽于1554年宣布要与皇帝卡尔五世的儿子狂热的天主教徒西班牙王子费利佩结婚后,民望开始降低。不满情绪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许多人把伊丽莎白视为反对玛丽宗教政策的焦点人物。 

1554年1月和2月,怀亚特的叛乱爆发,但旋即被镇压。伊丽莎白被带到法庭,法庭就她在这场叛乱中扮演何种角色对她进行审问,3月18日,她被关入伦敦塔。伊丽莎白力言自己的无辜。尽管她不太可能与叛军密谋,但其中一些人和她有过接洽。玛丽的密友、卡尔五世的大使西蒙·雷纳认为只要伊丽莎白活着,她的王位就永远不会安全;大法官斯蒂芬·加德纳努力让伊丽莎白受审。包括佩吉特勋爵在内的伊丽莎白在政府中的支持者说服玛丽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饶了她的妹妹。相反,5月22日,伊丽莎白被从塔转移到伍德斯托克,她在那里由爵士亨利·贝丁菲尔德负责看管下软禁了将近一年。一路上人群欢呼。

1555年4月17日,伊丽莎白被召回宫廷出席玛丽明显怀孕的最后阶段。假如玛丽和她的孩子死了,伊丽莎白将成为女王。另一方面,如果玛丽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伊丽莎白成为女王的机会将大幅减弱。伊丽莎白很清楚玛丽没有怀孕,再也没有人相信她可以有一个孩子了。伊丽莎白即位似乎已经在握。

于1556年继承西班牙王位的国王费利佩,承认了新的政治现实,向妻妹示好。相比在法国长大、与后来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二世订婚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伊丽莎白是更好的盟友。国王费利佩在妻子于1558年病入膏肓时,派遣费里亚伯爵前去同伊丽莎白会晤。这次会晤是在哈特菲尔德府里进行的,伊丽莎白于1555年10月回到那里居住。9月6日,玛丽承认伊丽莎白为她的继承人。到了1558年10月,伊丽莎白已经为她的政府制定计划。1558年11月17日,玛丽去世,伊丽莎白即位。

25岁的伊丽莎白成为女王,向她的枢密大臣和其他前来哈特菲尔德宣誓效忠的贵族宣布了她的意向。她第一次有记载的演讲采用了中世纪政治神学中君主是“两个身体的结合”的理论:一个是自然身体,一个是政治身体:

尊敬的阁下们,自然规律使我为姐姐的去世感到悲伤,责任的重担压在我的肩上,使我感到惊愕。但是,鉴于我自己是上帝所创造,命定要服从他的派遣,我将服从他的意旨。我衷心希望我在履行赋予我的这个职责、担任上天意旨的执行人时,能得到上帝的帮助。And as I am but one body naturally considered, though by His permission a body politic to govern, so shall I desire you all ... to be assistant to me, that I with my ruling and you with your service may make a good account to Almighty God and leave some comfort to our posterity on earth. I mean to direct all my actions by good advice and counsel.

加冕典礼前夕,她的盛大庆祝游行经过了整个城市,她受到市民真心诚意的欢迎,并受到新教色彩浓厚的演说和盛大游行的迎接。伊丽莎白坦率而亲切的回应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后者“极为欣喜若狂”。次日,1559年1月15日,伊丽莎白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由天主教卡莱尔主教欧文·奥格尔索普加冕并涂抹圣油。她出现在民众面前接见他们,欢呼声和管风琴、横笛、小号、鼓和响铃的演奏声喧嚣。尽管伊丽莎白在英格兰受到对女王的欢迎,但这个国家仍然对国内外的天主教威胁以及伊丽莎白应当嫁给何人感到焦虑。

伊丽莎白一世思想敏锐、才华杰出、精明开朗、坚强圆滑,以其开明的政治而著称,她继承了父亲的倔强和虚荣,却不像他那么专横暴戾。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和多情,却不像她那么轻率傲慢。她谨慎灵活地处理与议会的关系,在尊重议会的传统权力的同时也保持着国王对议会所拥有的权力,让双方的关系得以交融。同时,她也会以灵活手段来处理议会与王权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妥协以保持王室与议会的继续合作,保持了英国政治的平稳发展。 

伊丽莎白44年的统治期间英国宗教分歧的斗争非常强烈,她为了巩固统治,缓和国内外压力采取了对天主教和新教兼容的政策,稳定了政治基础。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强大并富有的欧洲列强之一。1530年代里亨利八世与天主教决裂,圣公会建立。爱德华六世的短暂统治期间圣公会日益完善。血腥玛丽一世统治期间圣公会失去了其统治地位,罗马天主教复辟。伊丽莎白恢复了圣公会的国教地位,再次立法否定罗马天主教。在伊丽莎白统治的最初两年间她就发布了《至尊法案》和《1558年单一法令》,规定国王同时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领导人。虽然她试图在宗教极端派之间寻找一条折衷的路来走,但她本人无疑是一个新教徒。 

第一代伯利男爵威廉·塞西尔是她政治上最亲密的顾问,她特地为塞西尔创立了伯利勋爵这个爵位。1598年塞西尔死后,他的儿子罗伯特·塞西尔成为伊丽莎白最亲密的顾问,但罗伯特远远不能达到其父亲的能力。她的管理机构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弗兰西斯·华兴汉爵士。华兴汉在整个欧洲建立了一个间谍网。他可以保证所有对女王的阴谋都被他所知。 

伊丽莎白遭受的争议之一在于她没有生下直系继承人。人们一直以为她将结婚生子。许多人追求她,包括她的前姐夫,西班牙的菲利普国王,以及她的宠臣莱斯特伯爵。许多人认为莱斯特伯爵是她的爱人。伊丽莎白很明智地回避他们。几年后,当她的统治巩固,人们越来越清楚,她不会结婚生子了。 

遭质问为何她不结婚时,她提到自己在她姐姐统治时期的处境。当时她不但是玛丽最忌讳的人,而且造反者如托马斯·怀特爵士还利用她的名义。因此她明智地认识到,假如她指定继承人,她的地位会被削弱,而且此举将为她的敌人提供诱因,因为他们可以利用继承人来反对她。但若没有了继承人,英格兰就不会在她去世前陷入内战,这一点在1562年她患天花几乎丧生时变得非常明显。在一段时间里,伊丽莎白曾严肃地考虑过结婚生子。但天主教的丈夫是不可能,而新教的丈夫如莱斯特伯爵,会立刻加剧宫廷内的宗派斗争。无论她选中谁,都不会有好结果。不论她个人的倾向如何,她当时的处境使任何传宗接代的考虑不能得以实现。 

她当时有一些可能的继承人选,但伊丽莎白都不予考虑。她的表侄女苏格兰女王玛莉·斯图亚特是天主教徒,在她从苏格兰出逃前甚至此后,她一直可能获选为继承人。玛丽被逐后,伊丽莎白虽然接纳了她,但她将玛丽囚禁起来以确保将不威胁她的地位。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当时还小,在他通过考验前,还不会被纳入考量,其他人选也不太可能。伊丽莎白的女伴之一,琴·格蕾的妹妹凯瑟琳·格蕾夫人,因为违背伊丽莎白意愿而结婚触怒了伊丽莎白;凯瑟琳·格蕾的妹妹玛丽·格蕾则是一个驮背矮子。伊丽莎白当时一直希望苏格兰的玛丽一世会昄依新教,并找一个伊丽莎白认为可靠的丈夫,因此她在玛丽在英格兰被囚期间,将她的继承人的问题一推再推。 

与此同时,她仍有可能结婚。她曾考虑过在众多法国王子中找个丈夫。第一个建议是比她小20岁的奥尔良公爵亨利(后来的法王亨利三世),当时法王查理九世的弟弟。当这项建议被拒绝后,她还考虑过法王更年轻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但弗朗索瓦的早夭使这个计划也破产了。 

1568年,最后一个有资格做她的继承人的英格兰人-凯瑟琳·格蕾夫人去世了,伊丽莎白被迫再次考虑苏格兰女王玛丽。伊丽莎白建议玛丽与莱斯特伯爵结婚,但玛丽拒绝这个建议。不过这时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已经受了新教教育。1570年法王说服伊丽莎白让玛丽重返苏格兰,但伊丽莎白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让詹姆斯留在英格兰。虽然如此,她的谋士塞西尔仍继续设法帮助玛丽回苏格兰,但苏格兰人拒绝接受这位女王,因此未遂。 

伊丽莎白的婚姻和个人生活历来是人们的话题。被称为“童贞女王”并不意味着她终生没有性生活,伊丽莎白不仅仅是继承了母亲的美貌,母亲的风流也一点没有落下,她在世时就有很多传闻中的私生子,一般认为,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等是她的情夫。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传闻说她终身未婚是因为不能生育,甚至有可能因为她有某种性功能上的缺陷。这一传言源于她执政时期政敌的污蔑,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也抱持这一观点。但至今未发现证据支持这一可能。 

正当此时,新教宗庇护五世1570年2月25日发表敕命,将伊丽莎白处以逐出教会,这使伊丽莎白无法继续宗教宽容的政策。同时敌人的阴谋也使伊丽莎白非常震怒,廿载以来,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从不愿意向伊丽莎白挑战,但此刻玛丽陷入了天主教拥护者的阴谋中。这些阴谋的主谋是安东尼·巴宾顿,其目的是营救玛丽,并使其取得伊丽莎白的宝座,对伊丽莎白来说,这却是个歼敌良机。1587年伊丽莎白不得已之下,处死了玛丽(据说伊丽莎白并不情愿下这条命令)。 

伊丽莎白向法国的新教徒亨利四世提供了军队和钱财来让他获得法国王位。在八年战争中,他向荷兰的新教徒奥伦治亲王威廉一世(沉默者)提供军队来让他反抗西班牙的统治。不但如此,1568年弗兰克·德雷克爵士和约翰·霍金斯爵士领导的一支贩奴舰队被西班牙皇家海军重伤后,西班牙的运财舰队不断受到英格兰海盗的劫掠。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决定以玛丽之死为借口入侵英格兰,来击退英格兰对西班牙在欧洲大陆和在其海外殖民地的挑战。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向英格兰进发。伊丽莎白不顾各方对于她个人安全的忧虑,在埃塞克斯郡提尔伯里不带卫兵不着盔甲检阅海军,并发表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说之一。此后借助地利及天气条件等,英格兰海军击溃了来犯的无敌舰队,伊丽莎白闻讯后只带了六个随从就离开要塞到镇上与她的臣民共同庆祝胜利。虽然如此,西班牙1589年击败了一个更大的英格兰反击舰队。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1604年,双方打了个平手,不论在海上还是在陆上英格兰并未能占上风。从1594年起在爱尔兰还爆发了一场游击战。 

伊丽莎白最后几年的宠臣是罗伯特·德弗罗,他是莱斯特伯爵的养子。她甚至原谅了他的一些轻罪,但罗伯特1601年参加了一场暴乱,伊丽莎白不得不将他处死。 

与中国的关系——1596年,伊丽莎白一世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使者约翰·纽伯莱带给明神宗万历帝,信中表达了英中两国更好开展贸易往来的愿望。可惜的是,约翰·纽伯莱在途中遭遇不幸,虽然信件没有丢失,但却成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终身遗憾。此后,信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伊丽莎白从未结婚,她的死结束了都铎王朝。在她的晚年,当她不得不确定她的继承人时,她越来越倾向她的表侄孙,被她处死的苏格兰玛丽女王的儿子詹姆斯。但她从未正式命名他为继承人。1603年3月24日她死于萨里郡的列治文宫。她被安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她的继承人是詹姆斯一世,这位詹姆斯当时已经成为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了。此时,英格兰和苏格兰同归一个君主,一个王朝的统治下,开始了不列颠统一进程的第一步──王室联合,但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国家依然保持自己独立运作的政府。她去世50年之后,英国内战爆发了,英国成为了一个短暂的共和国。 

伊丽莎白时期是英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的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话剧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英国对其他大陆的考察,尤其是对美洲的考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同她的父亲,她本人也从事写作和翻译,她亲自翻译了霍勒斯的《诗歌艺术》,一些她生前的演说和翻译作品一直流传至今。她在位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文学伟人如莎士比亚、斯宾塞、弗朗西斯·培根等,被称做英格兰文艺复兴。 

谢选骏指出: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出现出了诸如许多著名的人物,包括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克里斯托弗·马洛和本·琼森;桂冠诗人爱德蒙·史宾赛将史诗《仙后》献给她;海上探险家法兰西斯·德瑞克爵士在其任内成为第一个环航地球的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爵士发表了他对哲学与政治的观点;沃尔特·罗利爵士和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在北美建立英国殖民地。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称为“伊丽莎白时代”,亦称为“黄金时代”。——许多证据指向表明,伊丽莎白一世可能是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操刀手,至少也是一个组织者和策划者,而且她还参加了撰写和排练的工作。因此我认为,“伊丽莎白就是莎士比亚的组成部分”——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一项庞大的集体创作的工程,由英国王室直接操纵,为的是要让英国夺得文化霸权和欧洲文明的话语权。



【103、伊尹的命运类似岳飞】


网文《如何评价〈竹书纪年〉史学地位?》报道:

(一)

汲冢竹书的出土和亡佚

《汲冢竹书》是出土文献,和现在的出土文献不同的是,它是西晋的时候古人盗墓发现的竹简。一开始盗墓贼不知道这是啥,就拿来当火把。好在发现及时,事情传到晋武帝,晋武帝派了最好的人来整理这些竹简。这批竹简包罗万象,《竹书纪年》是其中记录历史的。

这本书极牛,看了都说好。于是很多晋汉时期的人写书的时候都参考了《汲冢竹书》,例如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十三经里的《左传正义》、郦道元注《水经》、郭璞注《山海经》等等。可惜后来这本好不容易抢救性发掘出来的书毁了。

汲冢竹书的重生

最先将把引用了《竹书纪年》的句子从茫茫书海中一句一句摘出来,辑成一书的是朱右曾,写成了《汲冢纪年存真》,并且高度赞扬了《汲冢纪年》的价值。

到了王国维看到《汲冢纪年存真》,也感觉朱哥确实相当的高能,书相当的有价值,于是又在朱哥的基础上写了《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文章纲要如下:

共伯和干王位

这个例子证明,《竹书纪年》是和《史记》互相印证的,而且《史记》还写错了。

二王並立

这个例子证明,《竹书纪年》记录了正史都没有记载的重要事件,而且后来被《清华简》证明是正确的。

长城之战

这个例子证明,即使没有《清华简》,《竹书纪年》的记载也可以通过其他出土文物得到印证,是真实可信的。

觉得大家忽视了一个问题:《竹书纪年》的作者是谁?就战国时期而言,作者的身份、态度和立场才是决定了该书的史学价值的根本。

首先,作者是魏国的史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是否是原来的世卿世禄式的父子相传的史官就要打个问号了?通读竹书纪年(不管是今本还是辑本)可以发现,将近两千年的记录,文从字顺,风格统一,比较容易读懂。考虑到尚书、金文(包括东周早期)的佶屈聱牙,几十代史官的笔书,那么可以肯定原始记录一定被最终写就者重修过。这也说明了作者很难是父子相传的有一定家法的史官,否则不会轻易的作这么大的文字改动。

其次,读《竹书》发现“星陨如雨”四字,这几个字是孔子对《鲁春秋》中“雨星不及地尺而复”的修改,《公羊传》为此还大书特书。所以作者也受到了孔子所传史书的影响。如果认定作者不是世袭的史官,那肯定受过儒生的教育。孔子大弟子子夏就长期在魏国,并受到尊崇。当然受过儒生教育不一定就是持儒家观点,如吴起就学于曾子,甚至有诸子出于孔门的说法。不过,这位史官通晓儒家所传史籍是可以确定的。《晋书·束皙传》中指出竹书中“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然而三家分晋时,春秋早已绝笔,这里的相应不会是史料上的,也不是立言宗旨上(与儒家某些 史料不符),只能从文字风格上而言。这也说明作者受到儒家典籍影响之深,而多处与儒家所传不同,可见作者思想是独立的。

再次,从原始史料来源看,《晋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竹书跨度两千年,其来源大类有两个:(一)西周记录,包括夏商等上古史料和西周史官所录,前者肯定传闻较多,商朝至今没有发现成篇的记录,大多是卜辞(证明帝系和人名最有力),夏朝文字都不一定有。西周文献可能不少,但是经过犬戎之乱后,估计也是残缺不全的;(二)晋国和魏国史官所记,这部分应该是可靠的。

作者对这些原始文本进行了整理,或许还有添加(主要是上古史)。我们相信作者应该具有信则传信疑则传疑的史官精神的。那么为什么与儒家所传有那么大的区别。我认为是解读不同。孔子周游列国收集史料,于杞(夏)于宋(商)于周(老子守藏室),原始资料不可能不丰富,尚有文献不足征之叹。上古记录具体不得而知,肯定言简难懂,更多是口头相传,解释起来当然就有不同方式。举几个例子:1、禅让与夺取。尧舜禹儒家认为是彼此禅让,弃天下如敝屣。竹书则认为后者对前者“囚”“放”,从而夺取天下。我认为部落时期推举制多于世袭制,欧洲很多日耳曼蛮族就是推举出来的“王”,虽然是终身但不世袭。尧舜禹可能也是这样,只不过尧舜都比较高寿,年老体衰,部落联盟危机四伏,所以不等前者死就推举后者出来。所以前任只能到另一个地方等死。比如尧退位到另一个地方养老,在儒家就是奉养,在竹书就是囚禁;舜退位后去苍梧转转,崩于九嶷山,在儒家就是南巡,在竹书就是流放而死。2、太甲杀伊尹。“伊尹放太甲于桐宫”,孟子解释说太甲荒淫,伊尹让他在一个地方闭门思过,太甲悔改,伊尹又把他迎回来。这也是一种解释。具体情况是什么,不得而知。可以推测伊尹没有篡位,否则完全可以象后羿杀太康一样。既然伊尹没有篡位,迎回太甲也是正常。伊尹既然有能力流放太甲,太甲以流放之身潜回来杀伊尹就不太可能。如果说伊尹最终被杀,只有可能是迎回太甲后,仍然干政,加之年老昏悖,家务事处理不当(废长立幼,偏爱小儿子一类),被太甲联合伊尹的两个大儿子弄掉(未必被杀)。后来这两个儿子平分伊尹部落,而伊尹也一直被商朝祭祀,也说明“放太甲”和“被杀”之说不能联系在一起,是两件事。所以说,对史料的解读,尤其对上古片言只语和口头流传的解读与作者的立场有极大关系。《竹书》截止于魏安釐王二十年,已是战国后期,此时最终的作者尚在人世。战国时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现实必定让作者对以往历史有了自己的见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这里是适用的。

综上,了解作者很重要。作者如孔子修春秋一样对史料进行过统一加工修改,作者的史官态度决定了竹书的史书地位,作者的立场决定了他在修书时采取不同于他人的解读(这个区别,我认为就是新旧五代史的区别)。就史料价值来说西周以后是最高的(夏商多是传闻,西周文献残缺,晋国和魏国时期有可靠原始记录),以前则只能作参照,战国史尤其重要。

清人认为先秦文字,每一个字都是宝贵的。如果是史书,价值更高。可惜的是竹书曾经散逸,真伪丛生,整体上大大降低了其史学价值。

附加“共和”问题:大臣行政还是共伯和摄政?

竹书出现后这个问题便与史记立异,读史记年表,可以见到司马迁多次提到共和行政,可见重要。如此重视的历史事件竟然有这么大差异,不仅令人诧异。“共和”一词出现确实莫名其妙,如果用共伯和解释则很合理。因为古人习惯于国王纪年,共伯和摄政,因名纪年也不错。

问题是如此重大的事件,司马迁怎么出错了呢?夏商的帝系都一个不差,一个摄政十四年的最高执政者却被忽视了?周公摄政,流言满天下,管蔡叛乱,东夷不服,必须东征才解决。厉王出逃,王位几近空缺,摄政十四年居然波澜不惊。一个词,匪夷所思。

看了各种共伯和的考证,都认为共伯和或者德高望重或者重权在握。但是,这样一个人怎么就被马迁忽略了?有人提到古共城的发掘,认为规模庞大,拟于王京,而共国比较小,东周初期即被灭,按说没有实力建造。唯一的解释就是共伯曾居高位,因此享有高规格。共伯的存在又不容忽视。

下面是我的猜测,没有事实依据:

周朝自周公制礼以来,形成比较森严的宗法制,而且天下宗周久矣,姬姓之国又占了一大半,还算比较稳定。厉王出逃,王位空缺,但是厉王没死,太子不能即位。国人对老王含怒未消,太子甚至不敢现身。有周公摄政的先例,那么只有找血缘关系最近最贵来摄政,此人正是厉王的弟弟(或叔父)共伯和。周公召公也是姬姓,但已经是远亲了。共伯和已封于共地,在朝廷没有势力的,回镐京摄政又会影响到周召等人的权利。于是周召等大臣援引周公姬旦在成周(洛阳)摄政的先例,让共伯和在共地摄政,左传“诸侯释位以间王政”便是如此,于是在共地修建代表摄政的规模拟于王京的共城。然而在此摄政只是虚设,权力还在镐京朝廷周召等大臣那里,只不过用了共和作为年号。共伯和无权有位,只能当老好人,也得到了颂扬,但时间一长就被忘了存在。周朝还是周召等大臣行政,而且二人比较贤能,共伯和便可有可无了。厉王一死,便把长期庇护的宣王扶上位,更是不提什么共伯了。

司马迁看到的多是儒生保存的旧史料,儒生的史料来自于鲁史,鲁史肯定偏向起到实际作用的周公等人,那个共伯便被抹掉了。左传“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实际上有意忽视共伯的存在,即便是竹书“干王位”也带有名不正之意。司马迁也没有错,他只说:“号为共和”。并没有说大臣共同执政就是共和。竹书说干王位,如果是无权虚位,也说得通。

(二)

关于竹书纪年的发现,《晋史》如下记载: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之所以把《穆天子传》和《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又拎出来,是因为目前汲冢书存世的似乎只有《纪年》、《琐语》、《穆天子传》和《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而后两篇在后世直到今天都是合在一起的。那么,前两篇可不可以合并呢?虽然《晋书》说这是“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但《史通》又云:

案《汲冢琐语》太丁时事,且为《夏殷春秋》

《琐语》又有《晋春秋》,记献公十七年事

史通至少肯定了《琐语》的部分史学价值,而不将其完全归于小说家的作品。

事实上,按照陈逢衡的观点,以下四条都出自《琐语》:

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

尧禅位后,为舜王之。舜禅位后,为禹王之。

王国维赞同的是这个观点,但其实这种说法并无根据。《纪年》和《琐语》在引用时常常是模糊的,伊尹和太甲的记载就是最好的证明。也许是清代有什么今未得见的古籍,至少我手头的资料无法佐证这点。

最后,有明确提到出自《琐语》的,大概有如下几篇:

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至于浍上,见乘白骖八驷以来,有大狸身而狐尾,随平公之车。公问师旷,对首阳之神,有大狸身狐尾,其名曰者,饮酒得福,则徼之,盖于是水之上也。——《水经注·卷六》

晋平公至浍上,见人乘白骖八驷以来。有狸身而狐尾,去其车而随公之车。公问师旷,师旷曰。狸身而狐尾,其名曰首阳之神。饮酒于霍太山而归,其逢君于浍乎,君其有喜焉。——《太平御览》

以上两篇当为同篇。

周宣王夜卧而晏起,后夫人不出于房,姜后既出,乃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宣王曰: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起,以见君王之乐色而忘德也。 乱之兴,从婢子起,敢请罪。王曰:寡人不德,寔自生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兴之名。——《艺文类聚·卷十五》

初刑史子臣谓宋景公曰:从今以往五祀日,臣死,自臣死后五年,五月丁亥,吴亡,以后五祀,八月辛巳,君薨,刑史子臣至死日,朝见景公,夕而死,后吴亡,景公惧,思刑史子臣之言,将死日,乃逃于瓜圃,遂死焉。求得,以虫矣。——《艺文类聚·卷八十七》

仲壬四年崩,伊尹放太甲,乃自立四年。——《太平御览》

宣王之元妃后,献不恒期月而生,后弗敢举。天子召问群王之元史,史皆答曰:「若男子也,身体有不全,诸骨节有不备,者则可,身体全骨节备,不得于天子也, 将必丧邦。」天子曰:「若而,不利余一人,命弃之。」仲山父曰:「天子年长矣,而未有子,或者天将以是弃周,虽弃之何益!」天子弗弃之。——《太平御览》

元妃献后生子,不恒其月而生,后弗敢举。王召群吏问,将弃之。仲山甫曰:「天将以是弃周,弃之何益?且卜筮言,何必从。」乃弗弃。——《太平御览》

以上两篇当为同篇。

师旷御晋平公鼓瑟。辍而笑曰:齐君与其嬖人戏,坠于床而伤其臂。平公命人书之曰:某月某日,齐君戏而伤,问之于齐侯。笑曰:然,有之。——《艺文类聚·卷一十九》

晋师旷昼侍平公,鼓瑟,辍而笑曰:「齐君与嬖人戏,坠床伤臂。」公书记之,使问齐侯,果如其言。——《太平御览》

师旷御,晋平公鼓瑟,辍而笑曰:「齐君与其嬖人戏,坠于床而伤其臂。」平公命人书之曰:「某年某月,齐君戏而伤。」问之于齐侯,笑曰:「然。有之。」——《太平御览》

以上三篇当为同篇。

齐景公伐宋,至曲陵,梦见大君子甚长而大,大下而小上,其言甚怒,好仰。晏子曰:「若是则盘庚也。夫盘庚之长九尺有余,大下小上,白色而髯,其言好仰而声上。」公曰:「是也。」「是怒君师,不如违之。」遂不伐宋也。——《太平御览》

齐景公伐宋,至曲陵,梦见有短丈夫宾于前。晏子曰:「君所梦何如哉?」公曰:「其宾者甚短,大上小下,其言甚怒,好俯。」晏子曰:「则如是伊尹也。伊尹甚大而短,大上小下,赤色而髯,其言好俯而下声。」公曰:「是矣。」晏子曰:「是怒君师,不如违之。」遂不果伐宋。——《太平御览》

以上两篇当为同篇。

晋冶氏女徒病,弃之。舞嚚之马僮饮马而见之,病徒曰:「吾良梦。」马僮曰:「汝奚梦乎?」曰:「吾梦乘马如河汾三恚币愿嫖瑜亍!舞嚚自往视之曰:」尚可活,吾买汝。「答曰:」既弃之矣,犹未死乎?「舞嚣曰:」未。遂买之。「至舞嚚氏而疾有间,而生荀林父。——《太平御览》

范献子卜猎,命人占之。得其繇也,曰:「君子得鼋,小人遗冠。」范献猎而无得,遗其豹冠。——《太平御览》

范献子卜猎,占之曰:「君子得鼋,小人遗寇。」献子猎,无所得,而遗其冠。——《太平御览》

范献子猎,占之曰:「此其繇也,君子得鼋,小人遗冠。」献子猎而不得,遗蒲蔼冠。——《太平御览》

以上三篇当为同篇。

智伯既败,将出走,梦火见于西方。及夫出奔秦,又梦见于南方,遂奔楚也。——《太平御览》

晋平公梦见赤熊窥屏,恶之,而有疾。使问子产,子产曰:「昔共工之御曰浮游,既败于颛顼,自没沉淮之渊。其色赤,其言善笑,其行善顾,其状如熊。常为天王 祟,见之堂上,则王天下者死;见堂下则邦人骇;见门,近臣忧;见庭,则无伤。窥君之屏,病而无伤,祭颛顼共工则瘳。」公如其言而疾间。——《太平御览》

有飞鸟从西方飞来,白质,五色皆备,集平公之庭,相见如让。公召叔向问之,叔乡曰:「吾闻师旷曰:西方有白质鸟,五色皆备,其名曰翚。南方赤质,五色备,其名曰摇。其来为吾君臣,其祥先至矣。」——《太平御览》

初,刑史子臣谓宋景公:「赣今已往五月五日,臣死;后五年五月丁巳,吴亡;以后五祀八月辛巳,君薨。」刑史子臣至死日,朝见景公,夕死。后吴亡。景公惧,思刑史子臣之言,将至死日,乃逃于瓜圃,遂死之。求得,已虫矣。——《太平御览》

陨石于铸三。齐景公问于形史子臣,曰:「陨石于铸三,何也。」形史子答曰:「天下之望山三,将崩。」——《北堂书钞》

齐东有二石高八尺博四尺而入于海——《北堂书钞》

楚矢箕服,是丧国亡。——《北堂书钞》

舜放尧于平阳——《史通·疑古篇》

(2015-08-16)

(三)

一、为什么我认为是增加证据非增加事件

首先,《古本竹书纪年》有一个事实:佚散了,而后经历朱右曾、王国维、范祥雍等诸位先生的呕心沥血,有一个辑佚本的《古本竹书纪年》。这一点上,是学界所确认的不二事实。

其次,今本《古本竹书纪年》有一个问题:古本竹书纪年的原本佚失了,现在只有几个辑佚本存着。而辑佚大多数是从其他古书的引文引证引注中搜罗出来的,既然是引文引证引注,必然是有着二次加工的,如何确保这些引文引证引注是没有经过修改节省增加的,或换言之,如何确保这些引文引证引注没有被引用者加工过呢?这一点上,今天谁也不敢下定论:“引文就是原书内容”。

我在原答案里强调:科学的态度是审慎的参考今天看到的辑佚本的内容,不可全信。所谓的“不可全信”,是我在处理朱右曾罗列的十六处功劳时不敢爽快地同意他观点的原因,并因此,我下了“增加证据而非增加事件”这样的按语。

确立一个历史事件的正确与否,是从清华简(用那位先生的例子)告诉我这样之后,我才敢信今天能看到的《古本竹书纪年》。质言之,我的论述,乃是以今天出土的 甲骨、金石、钟鼎、竹简这些出土文献资料为中心,继之以证明《古本竹书纪年》之确为可信之处,因此,在这一认知下,哪个文献资料在中心,哪个文献资料就是增加了事件,采之以证明者,则是辅助,则是增加了证据(1)。

那么,有这么一个问题,这个证明是否可以逆向推导(即换位,以《古本竹书纪年》为中心,清华简为辅助),这个也跟后者(在(1)号逻辑中,居于后者的证明资料)的一个真伪状态有关系。

我们假设,讨论的是《清华简》和《史记》,那么这个过程是相互可以逆推的,为什么?《清华简》和《史记》都是真本、原本文献。

但是,在讨论《清华简》和《古本竹书纪年》的时候,这个过程不可逆推,为什么?今本《古本竹书纪年》谁能够保证是真本(就是不准从墓里盗出来的那本)?这是其一。其二,即使是真本(就是不准从墓里盗出来的那本),谁能证明这个就是原本?《古本竹书纪年》是一个辑佚本,辑佚本距离原本,这种差距,稍微有一点文献学常识的人应该不会不懂。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尤其是后者,这个互推的推导,这胆量,我没有。

这是我要向诸位知友再次说明的一点。

二、那位先生论述的疑惑之处

另外,关于那位先生所提出的论据,别的不说,至少我有两点很有疑惑:“在史还未定型的先秦两汉,怎么会有‘史学’呢”?更遑论“史学地位”?此语我不能理解。

还有一点是:史记的“史学地位”和“史书编撰中的历史地位”——至少我认为,后者应该是隶属于前者的吧?

我在查到了这些资料:中西方对史学的认识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中国古代的“史学”概念亦从对“史”的认识发展而来,或者说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据瞿林东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含义经历了史官、史书、史事、史学的发展过程。

古代时期

史学形成概况: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著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随着封建民主制度发展,到晋朝不仅设立官方专业的著作省,也有了专门负责著作、修史的高级官员,同时允许民间修史。官史和私史并存,体现官方立场和人民立场的史学观也逐渐形成。后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相对客观、准确的历史著作作为正史,代表官方史学。

史学名词可能始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勒称王之年——东晋太兴二年(公元319年)。在当时和其后一个半世纪间,并未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解说。但是,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

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史学概念的解说所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是:史学是一门关于如何认识、叙述或编纂过去的事件的专门性、技艺性的学问。这种认识与西方近代历史学家“历史学是艺术”的界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作为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作为一种专门性学问的人们对它进行认识、描述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史学”,最后实现了初步的分离。这是古代历史学家经过数千年探索的结果,亦是他们在史学认识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近代以来

正因“史学”从“史”的硬壳中脱胎而来,所以,尽管在当代历史学家看来,“历史”与“史学”是两个内涵和本质均不相同的概念,对于它们各自是什么的回答分属于不同的本体论范畴,但是当人们定义它们时,它们就像是一个双面怪——两者交互使用、互相纠结在一起。正如“易”因背出分训、并行分训和同时合训而“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史”因一字多意同时合用亦总有二义,这种情况在近代依然顽固地维持着。

因此,近人对史学的定义,并不比古人高明多少,亦往往不能彻底分割克丽欧女神的双面性。当定义“史者何”或“历史何谓”的时候,实际上不是在确定“历史”的定义,而是在确定“史学”的定义;有时则同时合训而兼具两义。如果从历史本体论角度来分析,难免会把他们的定义当做是从观念形态上来界说“历史”概念,从而得出他们的历史观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结论。如果从他们解说的实际内容和文本的整体语境来分析,则不难看出,他们正是从狭义上确定了史学的内涵。例如,近代国学大师、“新史学”革命首倡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就开宗明义地写道:“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这里的“史”,很明显是指“史学”;而且,《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所阐述的内容,亦是如何研究历史的方法问题,而不是论述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当然,多数史家则采用传统的同时合训的方法。例如,杜维运说:“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简言之为往事),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往事的记录)”。

歧义诠释:

“活动”说

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说:“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是史学”。瞿先生的定义,与他这本书的内容是相适应的。因为史学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以附属于政治活动的一种文化积累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史官和史馆制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史学虽然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虽然亦不乏私人撰史行为,但兼具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而主要作为政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的“综合活动”特性,并没有改变。

“学问”说

吴泽先生在其主编的《史学概论》一书“绪论”中,给史学确定的定义是:“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

“半科学,半艺术”说

这种说法的由来比较复杂。历史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在西方史学史上,这一争论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古罗马帝国。第一个对这个问题进行辨析的,是当时的修辞学家、讽刺散文作家希腊裔罗马人卢基阿努斯(Loucianos,约120—180年左右。一说约125—192年。旧译琉善,现又据英译Lucian而译卢奇安)。卢基阿努斯以传统对话体写过约80篇杂论,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哲学、修辞学、宗教等命题,其中有一篇史学评论专论《论撰史》,“可以定位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理论专论”。

因此,恕在下孤陋寡闻,不知道那位先生口中论述的史学到底是哪一种史学,希望那位先生,或者是明白那位先生所指的史学的知友们不吝赐教!

(四)

很多人关注于伊尹谋反被杀但仍被商朝历代君王祭祀,两点相互矛盾。据我所知因为焚书坑儒,造成文化流失,竹简上很多文字无法理解,晋武帝只是让当代名士翻译出了可以识别的部分,会不会在翻译的时候有错误,毕竟古文有多义还可能存在通假字……(纯属个人猜测)

补充一点,竹书纪年关于伊尹的,说是篡国被杀。可是出土的甲骨文又显示商朝直到灭亡前都还在祭祀伊尹。(丁日祭祀伊尹的卜辞)

谢选骏指出:这可能说明,伊尹的命运类似岳飞——先是被害,然后神化。



【104、岳飞死于情商太低还是国人太贱】


一、《岳飞真正的死因:政治情商为零》说:

在任何一个时代,民族英雄都必会被政治环境所左右,爱国情绪固然令人尊敬,但他们的生死却离不开当时政治考量。

岳飞是真正的大英雄,把自己毕生精力都放在抗金的战场上,成为南宋军中顶梁柱。为人处事事事以身作则。遗憾的是:情商太低。在政治思考上为零。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真正的偏科生。

岳飞的名望使沦陷区的大批抗金义军受到感召,纷纷主动配合作战。如此强大的统战能力给朝廷带来对拥兵自重的恐惧,而且金国放风出来要归还徽钦二帝以示威胁临安朝廷,岳飞却不解圣意,表态强硬。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最要命的是,岳飞竟然不知避讳,对皇位继承问题妄发议论。曾在绍兴七年,出于忠心,建议高宗立储。这年高宗三十岁,他唯一的儿子赵旉已在八年前惊悸而死,他自己也在扬州溃退时受惊,造成性功能障碍,再也无法生育。岳飞的立储建议既触痛宋高宗的难言之隐,又触犯了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祖宗家法”。综合多种因素之下,悲剧就发生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

自古以来,武将的死因多数与宫廷的权利争夺有关系;立储也好、救钦宗也罢,都有可能。历史已成过去,真正的原因也许只有皇帝自己心里最清楚。有时候,罪名和死因往往不一样。

谢选骏指出:上文是典型的“当下历史”,也就是用当代的市场去理解古代的官场。如果岳飞的“真正死因”真的是“政治情商为零”,那么就不足以解释后人对他的怀念。在我看来,“岳飞真正的死因”是他不够理解中国的分裂格局,误以为北宋还是一个统一帝国。而后人对岳飞的怀念,则是因为惋惜汉人(唐人)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这一情结到了清朝依然纠结,甚至到了二十世纪尤为强烈。

二、《岳飞死的并不算冤,而且真正冤的是秦桧》说:

引言: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这是没有任何的疑问的事实,在绝大多数人的历史常识中,岳飞死的冤,而且是秦桧害死的。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妥当。以小编之见:岳飞死的并不算冤,而且真正冤的是秦桧。

首先要搞清岳飞是怎么死的?

对岳飞之死先问几个问题,岳飞的军队叫什么?岳家军!岳飞是哪个朝代的?宋朝!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谁?赵匡胤。赵匡胤是怎么当上皇帝的?黄袍加身! 赵匡胤凭啥能黄袍加身?因为赵匡胤掌握着全国兵马,有铁杆的“赵家班”(赵匡义、赵普)。好像扯得挺远,其实扯到这,也能说明问题了。是岳飞的“岳家军”害死了岳飞,要知道大宋是赵家的天下,怎么是你岳家的呢呢,岳飞啊,还是没文化,难道没读过历史吗?按现在话说,岳飞犯了严重的政治性错误。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上来说,岳飞作为职业经理人和自己的团队走得太近,的确有危害公司利益的嫌疑。

秦桧冤吗?答案是肯定的,岳飞的主战固然与秦桧的主和完全相反,但要将岳飞之死全归咎于秦桧有失公平,也是很不客观的,首先是皇帝主和,虽然中间有主战,但赵构总的倾向是主和。这决定了岳飞政治上的不正确。

岳飞主张“迎请二帝还朝”,对赵构的地位是一种威胁。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赵构是绝不希望岳飞的计划成为事实的。以秦桧与韩侂胄两大“奸臣”案例结果做比较,不同的政治主张却同被打入历史的另册;用岳飞与后来明代的于谦比,也是不同的政治主张,却同样也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列入正册的资本。于谦却坚决反对老皇帝复辟,但《满江红》与《石灰吟》同样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只是绝大多数人不懂历史,明白不了此中的道理。岳飞要迎二帝还朝,那谁是一家之主呢,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这岂不是逼皇帝出手杀自己,看来岳飞是个不折不扣的政盲。

岳飞被杀的第二个原因,还在于赵宋家从兴起以来,就刻意防范军人势力,有了所谓“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却十分不易。如何除掉一位皇帝自认为有危胁的军事人物,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在赵构下决心除掉岳飞前,还是力求平衡和、战两派的利益关系的。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与金人修和讲好,赵构不忘岳飞武功之作用,给岳飞加开府仪同三司(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岳飞不接受,迫使赵构在三下诏令之外,又好言宽慰。毫无疑问,这从最深处触犯了赵宋家的意识形态禁忌!岳飞的为人正直,是毫无疑问,绝非秦桧可比。但他只是个军事家,而不是政治家,更不是战略家。从他“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的信念,到礼贤下士的亲行,说明了他的个人品格。然而,他个人的悲剧不过是赵宋王朝最阴暗意识形态禁忌的一个影射而已。

秦与岳的交恶绝对是因不同的政治观点、战略主张所致,不知后人何以附会成“秦岳不通婚”的扩大化平民斗争?后人尽可按自己的意图去附绘历史,一如岳飞墓前的下跪铁人与颂岳贬秦的碑刻,多系明清以来的作品一样,但后人在按自己的历史“装修”历史时,却忘了一个最基本追问:赵构该不该跪在岳飞面前?若是废除这下跪的历史不公正的标志,就不用细论了;若是一直坚持这种另类的图腾,那么,只有添上赵构,才能还历史一个完整的图式!

在岳飞父子及张宪遭到逮捕后,这位狡猾的统治者说:“刑法是用来制止乱事的,不要胡乱追逼证据,动摇人心!”表面是体恤,实际上是定了罪。这正是他比秦桧高明的地方。按三个人的智力排列,应是赵一、秦二、岳三,人格排列正相反!秦桧担当了历史非正义的不幸,自然有个人性格的内在原因。但是纵观两宋以来权奸,无一不是货赇无度,唯有秦桧算个例外了。后人可以说他是权奸,却不能把他列入巨贪行列之中去。两宋有名的巨贪,有梁师成、王黼、蔡京、朱勔、陈自强、贾似道,此六人有四人正式当过宰相;余二人梁师成为宦官,朱勔为军人兼官商。作为强势宰相,秦桧与王、蔡、陈、贾四人的政治风格无多大的差异,不惜力量打击异已。但秦桧与四人最大的区别又在于不贪。

王、蔡在秦桧以前,陈、贾在秦桧以后,唯独秦桧作为“巨奸”没列入贪官之属,也算历史的一个奇迹了!

再问个问题,“赵构算不算昏君?”如果前面的那些问题想得明白,自然能明白赵构并不是昏君,如果他声色犬马、荒淫无度、不问政事,他就认识不到岳飞的危险性。那赵构算不算明君?当然也不算,如果他像汉武帝、唐太宗一样,拥有超高的驾驭权臣的能力,那在他的管理下,岳飞将极有可能成就卫青、霍去病一样的功绩。而事实上,赵构也非常明白,以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岳飞,又不甘心他做大,早下手为强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的确,治平思良相,治乱思良将,乃是普通常识。靖康、建炎年间,宋朝的国势真的可谓命悬一线,岌岌可危,在这种时刻,能够出现像韩世忠、岳飞这样的良将,真的“是天以资宋之兴复也”,危机之后,他就没有太大的价值了,同时认识到了岳飞的危险性,中国人喜欢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非君子即小人,非明君即昏君,而事实上,赵构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坐在帝王位上,难得他有自知之明。也恰是他能自知,所以容不下岳飞,也包括岳飞的岳家军。再说一个副宰相级的大将军,他秦桧有这个权利去随便杀吗?朝廷这样的顶梁拄他敢不经皇帝的允许而去杀掉吗?哪怕岳飞犯了再大的罪,也要看看皇帝是什么意思而再定夺。 所以说,是赵构要杀岳飞,而不是秦桧。一把手总是正确的,即便是皇上昏得不行了,要推翻他,也只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这是中国特色。何况,赵构并不昏,屎盆子只能扣在秦桧的脑袋上。赵构岳飞在今天 假设……赵构赵老板是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总,岳飞是其得力部门经理),秦桧是公司副总兼人力资源部主管。岳飞的部门成员,非常团结,业绩也蒸蒸日上,岳经理与客户关系也相当融洽。赵老板开始不安,以岳飞的能力,再这样发展下去,他既有稳定的客户关系,又有坚实的团队,时机一旦成熟,他完全可以独立出去开公司。现在公司给他资金、人马,都是在帮他打天下。如果真有这么一天,岳飞将是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怎么办哪?

秦副总当然也看到这些,不断的提醒老板,要注意权力平衡,赵老板也心知肚明,但一时找不出 与岳飞平衡的人选,眼看他的部门越来越大,业绩越来越好,已经有员工开始嘀咕,说是他们在养着公司。是可忍孰不可忍,再这样下去,即便岳飞没有这个心思, 他手下的人为了自身利益也会鼓动岳飞开公司单干的。

终于,在秦副总又一次提醒时,赵老板嘿然一笑:“你就看着处理吧!”秦副总开始抓岳飞的小辫子,一时找不出甚好的理由,就说是“危害公司安全”,“私自透漏公司信息”。岳飞那个冤,“我没有啊,秦总,你造谣要有根据啊!“现在没有,将来也会有,这叫‘莫须有’”。 秦桧心想,想当前,柴荣对赵匡胤可是恩重如山,柴荣一死,不照样黄袍加身,现在的忠诚不代表将来忠诚,利益决定了这一切,岳飞你好单纯啊。 岳飞找赵老板诉说,赵老板会怎么说?“小岳啊,我相信你,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呢?但是,老秦的工作我也不好干预,我相信,这肯定是误会,要不这样吧,你和秦副总吃个饭,沟通沟通。” 在哪吃饭呢?风波亭大酒店(历史上,岳飞死于风波亭), 岳飞与赵构的矛盾如何避免/ 在中国历史上,一把手既想发挥出手下干将的最大能力,又害怕他们功劳太大,功高震主,危害到自身利益。所以,不管是杯酒释兵权,还是火烧庆功楼,历朝历代是屡见不鲜。

至于后来,金人又来犯大宋,没有岳飞这个顶梁拄,这时候皇帝还真的少不了他,他作为一面抗金的精神大旗,其精神动力是无发估量的,赵构皇帝为了抗金大局不得不为岳飞平反,以鼓舞全国的抗金斗志,那就只能委屈秦桧他老人家了。所以说岳飞死的并不算冤,而且真正冤的是秦桧,他为了抗金大局,背负了近千年的骂名,实在是千古奇冤!

谢选骏指出:岳飞死于情商太低还是国人太贱?看来岳飞不是死于情商太低,而是死于国人太贱,所以宋朝无法统一中国,而要留给蒙古牲口入住。到了二十世纪,国人之贱发展到了“马列主义的顶峰”,用鲁迅的套话说就是“俯首甘为亡国奴(孺子牛)”。用毛泽东的亡国奴思想来看问题,“岳飞死的并不算冤,而且真正冤的是秦桧”,就对了。

三、《岳飞死,是因为情商低么?》这样说:

这个时代,大家都讲情商。

情商怎么算高低呢?取决于会不会做人。

“学习XX的说话之道”、“YY的情商是不是够高”,如是云云。最妙的是,常有各色后宫传说,古来贤君名将,要靠一些有现代智慧的女主角(许多还是穿越的)指导:该怎么做人,怎么韬晦。跟高情商的主角们比,古之名将都蠢惯了似的。

类似的“古人不如我聪明”,就催生以下理论:

岳飞三十九岁上死了,是因为情商低,太耿直。他建议宋高宗解决皇位继承人问题,又要“迎回二圣”,才让赵构生了杀心。总而言之,岳飞太耿直,太不会做人了。

果真如此么?

且说立储问题。

当时,金国要扶植钦宗之子赵谌薇傀儡皇帝。岳飞打探到了,私行去见高宗,请立皇储。这么做,一来挫败金国阴谋,二来表忠心,三来私行觐见,给皇帝的隐私留足了面子。

好比日军扶植汪精卫时,李宗仁私下找蒋先生要他立建丰同志为继承人。这哪里是低情商?分明是高情商+高智商啊。

且说二圣问题。

绍兴七年,宋徽宗死在北国。金国也大忽悠,说要扶植钦宗即位。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岳飞立刻不说“迎回二圣”了,改要求迎回宋徽宗灵柩和韦太后们,这意味着,他一直强调宋高宗的正统性。高宗大为赞赏。

所以了:岳飞从没真触过宋高宗的忌讳。相反,他一直精确又细腻地,照顾着赵老九的情绪。

至于其他场合,岳飞会做人么?

宗泽大概不会觉得岳飞不会做人。

早年,宗泽要教岳飞阵法。岳飞其实不在乎这个,但说了那句名言,“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想说的是后半句,但前半句给老领导面子。宗泽也点头。

张用大概不会觉得岳飞不会做人。

张用在江西为寇时,岳飞写信劝降。第一句“吾与汝同里”,咱俩同乡。之后就吹自己的战绩。末了说“今吾在此,欲战则出,不战则降。”不卑不亢地劝降,又给了对方面子。张用一句“果吾父也。”降了。

当朝宰相赵鼎,大概不会觉得岳飞不会做人。

平了襄汉,岳飞立刻辞制置使,请让其他重臣经营荆襄。懂得避嫌。

黄佐大概不会觉得岳飞不会做人。

黄佐投降了岳飞,岳飞表授他武义大夫,独自到黄佐那里,摸人家背夸人家,许诺黄佐立功可以封侯,又试探性地问,让你回去洞庭湖做内应,如何?——对黄佐信赖到这程度了。黄佐感泣,誓以死报。

为岳飞奋勇作战,在小商河战死的杨再兴,先前做盗寇时,曾经杀了岳飞的弟弟岳翻。他投降时,岳飞告诉他别念旧恶,要以杀敌立功为第一。杨再兴感念岳飞大恩,舍生忘死,为国捐躯。杨再兴大概至死都不会觉得,岳飞不会做人。

韩世忠更不会觉得岳飞不会做人。

宋高宗赵构要削兵权,第一个预备对付的是韩世忠。岳飞悄悄通知韩世忠,让他来得及进宫哭诉,举起只剩四只手指的双手,让赵构念及他的大功,心软了。所以之后岳飞被捕,岳云与张宪被杀,韩世忠冲到秦桧府里怒吼: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话说,宋高宗赵构自己,真觉得岳飞不会做人么?

岳飞年少爱喝酒,赵构让他到河朔别多喝,岳飞便从此戒酒。

与曹成作战时,岳飞特意叮嘱张宪,“诛其酋,抚其众,慎勿枉杀,累主上保民之仁”——不要乱杀,要成全陛下的仁德。他是处处给赵构留面子。

刘豫兵马要打来,中兴四将另外二位刘光世和张俊怂了,想撤。岳飞当时眼睛有病,但一听到宋高宗宣召,立刻带病赶来。他来时,刘豫的兵已经撤了。赵构却很满意,亲口对赵鼎说:“刘麟败北不足喜,诸将知尊朝廷为可喜。”他也是知道,岳飞给足自己面子了的。

之后赵构立了太子,岳飞见过后,立刻大喜说中兴基业有望。既忠于天子,又忠于他的继承人。处理得还能更精妙么?

天下人都不会说岳飞不会做人。

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军纪严明,几乎千古无二。四太子南下时,河北人都不肯听他的,人民天天盼望岳家军来。

说岳飞风头太盛么?然而张浚说岳飞的风格是“避宠荣”。岳飞一向懂得避嫌,不断推让各色封赏。并不让自己处于嫌疑之地。

岳飞刚直,但并不笨。耿直又聪明,方能三十来岁就睥睨天下。

当世唯一能说岳飞不会做人的,大概只有他儿子岳云:因为岳飞严格要求,导致岳云多少次舍生忘死立下战功,爸爸却不给他报功。

所以,岳飞明明挺会做人的,怎么还是会死呢?

因为,很遗憾:你赶上臭流氓在位,再会做人,也没法子。

宋高宗赵构是个什么人呢?怂人。

当时南宋要定都,李纲他们的建议是:长安,高屋建瓴;洛阳,坐镇中原;建康(即南京),那已经是偏安了,如果去了建康,就无法恢复中原了。

赵构突破底线,去了临安(杭州)。杭州很好,但不是一个中原王朝该有的格局。

赵构还是个昏君。赵鼎、李纲、张浚们,都吃过他的亏。王朝粗定,第一件事就想着削军权,对付韩世忠——韩世忠功高盖世,还救过他的命啊!

秦桧是个什么人呢?奸人。

秦桧害死岳飞、投降议和不提。后来他做宰相十九年,厚颜无耻,坑害忠良。陆游科举时比他儿子考得好,秦桧都要特意打压下去。禁止民间修野史,让自己儿子掌握史馆,迫害言论自由。

赶上这对昏君奸臣,昏君急着削兵权,奸臣急着割地求和。君臣蛇鼠一窝,岳飞再会做人,又怎么逃得过呢?事实上岳飞之死,本就无证。秦桧捉了岳飞来,让万俟卨拷问了两个月,却毫无证据。逼得秦桧只好说岳飞的罪,“莫须有”。

究竟什么样的人,会觉得岳飞这种堂堂正正又聪明善于处事的家伙,不会做人呢?

也就是秦桧、万俟卨和宋高宗,这几个小人了。

正常人在小人眼里,怎么都是不会做人的——因为他们就是要搞你。

您大概明白了。

一般人读点二手史料,很容易将自己的日常经验应用到历史人物身上,“我比古人聪明”,真相信十万大军的管理者、位极人臣的干部,比自己笨。

但这还是小问题。

更进一步的是,许多人读史,已经习惯用厚黑来定义高情商了。

高情商,会做人,是好事。

但前提是,你得处于个正常的环境里,并且做个好人。

有些人在邪恶的屋檐下,低头久了,所谓“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就相信了些扭曲的理念:好人不做,教人做佞臣奴才,好适应这种扭曲的环境。

似乎学会做奴才,才算是会做人。自己懂点小把戏,却反过来觉得岳飞这等统率十万军、名闻天下、智勇足备千古称之的人物,不如自己聪明。

同样读历史,有人学会怎么做人,有人学会怎么做奴才。

后者也许是迫于生计,也可以谋取利益闷声发大财。但若以善于点头哈腰自豪,处处站在上位者视角要求自己,还处处要求正常人也学着点头哈腰,就未免太把自己当秦桧了。

谢选骏指出:我多次指出,北宋不是一个统一帝国,只是众多的分裂国家之一,貌似“统一了中国”的北宋,其实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它甚至丢失了越南,还不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国家。正因北宋的这一性质,南宋才会定都杭州,这和赵佗定都广州一带,异曲同工;甚至不及六朝政权之定都南京。观察岳飞一案,若从这个角度(北宋并非统一帝国,而是分裂国家)入手,自然得以高屋建瓴。



【105、张献忠李自成都是回民】


(一)

网上有一种看法认为:超级屠夫张献忠、李自成都是陕西人,他们是造成明朝灭亡满清入主的元凶。他们为什么要反明?历史书上都说是农民起义,实际呢?实际是陕西回民暴动!他们其实都是穆斯林!他们的教义本来就是要杀尽一切非回民,统治全中国。而且陕西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陕西名小吃繁多,但很多的名特小吃都是回民的,甚至和以色列的犹太人一脉相承。

更有激进的看法认为:什么蒙古人灭宋,满族人灭明,都是扯淡!他们都是利用以汉杀汉,以汉治汉!说到底全是汉奸干的!中国人不要回避!

陕西回民在清朝后期也进行过一系列的大型暴动,屠杀汉民。当时陕西的汉民几乎被杀尽,然后又杀到湖北。清军无力剿灭,最后只好重用左宗棠灭回。左宗棠最后把叛乱的回民杀到只剩下白彦虎一只,并逼迫他们逃离中国,回乱才平,陕西现在也仍然是一个汉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省份。

还有人说,宋、明开国皇帝和文武大臣,其实都是穆斯林。赵匡胤,沙陀人,突厥别部,也就是土耳其种人。土耳其人那时已经集体皈依伊斯兰教。朱元璋,穆斯林圣战士“红巾军”将领。朱元璋杀功臣、谎称自己是和尚出身,其实就是背叛伊斯兰。郑和下西洋,以及郑和死后的明朝海禁,就是为了追杀叛逃的穆斯林教徒以及断绝和伊斯兰世界的往来。

有人反驳说:你跟穆斯林是有仇还是咋的!如果赵匡胤和朱元璋是穆斯林,那他门完全有能力建立一个穆斯林的中国。为什么他们没有?他们背叛了穆斯林?如果背叛了穆斯林他们也就不再是穆斯林,他们就只是中国人而已!有什么不好吗?

有人回答说:问得好。赵匡胤和朱元璋,他们为什么要背叛伊斯兰,是因为伊斯兰要求穆斯林国家是政教合一,他们可是只想自己当皇帝,而不希望让一个什么先知之类的传教士成为自己以及国家的主人。他们虽然背叛了穆斯林,但他们深知伊斯兰的厉害,所以他们要愚民,让自己的国民不知道什么叫伊斯兰、什么叫穆斯林,这也是为什么伊斯兰教早在唐朝就已经进入中国并已经大成气候,但宋、明史书中却绝口不提,让人以为伊斯兰教是直到晚清才传入中国,甚至直到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知道大家口中的“回民”,其实就是“穆斯林”。

说宋、明皇帝是穆斯林,是有历史事实做根据的。比如说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没落,其皇帝大多难逃被杀头的命运。但宋、明皇帝,北宋皇帝宁可当俘虏,也要老死;南宋皇帝,据说是被大臣背着投海的;而崇祯,则是上吊的。对了,还要提到当了几天“大顺”朝“皇帝”的李自成,虽说有一种说法是他被湖北地主武装给砍杀了,但还有一种来自其亲信的说法,那就是死的不是他,他化妆逃跑当和尚去了。总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死的时候都落了个全尸,未见血。而据说是一种来自伊斯兰教的说法,就是,皇帝死的时候一定不能见血。所以当初蒙古人在攻破了巴格达后,为了处死哈利法,只好用毛毯把他厚厚地裹起来,然后万马践踏。

再说一遍,张献忠不是汉人,他是陕西回民,他手下估计大多也是。张献忠屠蜀,不是汉人杀汉人,是回民屠汉!

(二)

上面这些网民言论并非毫无文献根据,据百科“马守应”词条说:

马守应早年曾当过边兵。崇祯元年(1628年),率众起义,隶属闯王高迎祥、活动于甘肃东部,众至数万。崇祯四年(1631年),入山西,编入王自用的“三十六营”,是仅次于王自用、高迎祥的重要首领。八年(1635年),参加河南荥阳大会,为十三家首领之一。转战于陕、晋、豫、鲁、川、鄂、皖、湘等地。势力极盛。后与贺一龙(绰号“革里眼”)、贺锦、刘希尧、蔺养成合军,称“回革五营”。崇祯九年,高迎祥死后至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再起之前、实力最强,在起义军斗争处于低潮时,张献忠曾两度隶其部下,他在英霍山区建立的根据地,成为当时抗明运动重要基地。十六年(1643年),义军内讧,贺一龙为李自成所杀,他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仍据守荆州。十七年春,病故。

马守应绰号“老回回”,陕西绥德人。只知他出身于边兵,家世和生年均不详。他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最早起义而又坚持到底的重要领袖之一,在回族人民反压迫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明代,回回已遍布全国。陕西北部延安府和马守应的家乡绥德州以及甘肃东部平凉、庆阳等地,曾是回民分布较多的地区。明中叶以后,由于吏治败坏、军政废弛和土地问题严重,导致流民外逃现象愈来愈普遍。这一带的回民,每当麦熟时节便携带妻小辗转流徙,靠拾麦穗或者卖药来维持最低下的生活,遇到灾荒年景更加贫困无依,便纷纷起来暴动,反抗地方官府。回民起义常常同汉民联合,即“与荒民合党”,而汉族农民起义也有当地回民参加。为此,陕西官府专门对回民规定了不许持兵器、不许群聚、不许抢掠的禁条,而且设法严防汉族军民“附回”造反。这说明在西北回汉杂居地区,回、汉两族人民的联合斗争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崇祯元年,陕西大旱,草木枯焦,出现了赤地千里、人相食的惨状。而明朝官府却不顾人民的灾难,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各族农民仍旧“严为催科”,毫不留情,这无异火上加油,更加激起反抗的怒火。长时期的民变和兵变,在天启末年和崇祯初年终于在天灾人祸频繁的陕北、陇东地区汇成了农民大起义的洪流。从明统治者所掌握的情况表明,当时陕西流民武装的成份“有饥民,有镇兵,有回夷”,“回夷”是明统治者对回民的侮辱性称呼,这充分说明回族人民是明末农民大起义最早发难的主力之一。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揭开明末农民大起义序幕的白水县民王二掀起的暴动,就与这一带的回民起义有直接关系,王二劫了宜君县狱之后率众投入到白水县苜蓿沟回民起义军营垒里去,而白水县苜蓿沟的回民早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在这一带坚持抗明斗争了。到了崇祯初年,陕西鄜州、中部、雒川、宜川之间的回民便乘机而起,很快就发展到数万之众。

“老回回”马守应正是在浩浩荡荡的起义洪流里,涌现出的一位杰出的农民英雄。马守应最早是与高迎祥、罗汝才等人以边兵身份共同揭起义旗的。边兵或者叫镇兵,他们的起义主要是由于明朝廷财政困难和军官长期克扣军饷所致,从天启末年到崇祯二年,延绥、宁夏、固原三镇的军饷竟积欠了三十六个月,士兵无衣无食,忍无可忍,纷纷逃散,并与饥民联合起义反抗。而在边兵当中,不仅有汉族,也有回族、蒙古族的成员,所以高迎祥、马守应的这支队伍,就是由所谓“夷汉降丁”组成的“坚甲铁骑,兵有纪律”的汉、回各族联合的流民武装,开始时他们转战在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一带,崇祯三年(1630)三月,马守应与八金刚、王子顺(据说就是白水举义的王二)等几支义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破襄陵、吉州、太平。崇祯四年,马守应与高迎祥都成为以紫金梁(王自用)为首的三十六营农民起义军中的著名首领。崇祯五年,马守应与紫金梁等一度进军河南,活动于清化、修武,不久转入太行山。崇祯六年五月,马守应又与混天王等率军数万出太行山东进河北,逼邯郸、沙河诸县。这一年紫金梁不幸牺牲,三十六营起义军由高迎祥率领,他们又由黄河北岸渡渑池,突出豫西,开辟新的反明战场。

崇祯七年(1634)三月,马守应的一支武装连同过天星、满天星等共五营,以疾风般的速度由豫西进入湖北,经枣阳、巴东,西入四川,攻破川东重镇夔州,远近震动,这是明末农民军最早进入四川的一支武装。马守应与过天星等三万人马在川东停留的时间很短。

不久,他们又返回湖广,在郧阳的黄龙滩作短暂屯聚后,又转入陕南商雒山区,同混世王等几支农民军数万人一道,面对强大明军的包围,展开了艰苦的反围剿战斗。他们曾突入关中,连营五十里,猛扑西安,使明皇朝在西北的政治中心受到威胁。崇祯八年八月,马守应等营由陕南商雒东进河南,开辟了淅川山区作为据点,在豫西卢氏、永宁、陕州、灵宝、南阳一带坚持抗明斗争。

马守应率领所部,转战各地,飘忽不定,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打击敌人,常常以智诱敌或者反败为胜。崇祯八年(1635)十月夺取陕州之役,马守应让部下打扮成明军模样,到陕州诈称换马,乘机突入关厢,出敌不意一举夺取了这座豫西北的重镇。崇祯九年七月,农民军领袖高迎祥在陕西作战中不幸被俘牺牲,八月,马守应率军进攻河南省开封府城,火焚西关,明廷深为震恐。在河南鄢陵、扶沟,明军左良玉率部紧追马守应不舍。左良玉是颇为凶悍狡猾的,马守应沉着应战,并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向郑州方向转移,并避入深山派人骂阵诱敌。被激怒了的左良玉率军追入夹山,被马守应义军团团围住,不久粮尽援绝,左良玉自杀未遂,后来才率残部突围狼狈逃窜,这是马守应以智胜敌的一个典型战例。正由于马守应在流动作战中的胜利和不断给官军以打击,他在明封建统治者眼里被认为是属于农民军里“反复狙诈,怙恶不悛”的一个。也正由于马守应在农民军中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和作战经验的“多权谲”的英雄人物,他受到各支义军的信赖,并被奉为“谋主”。崇祯九年七月,闯王高迎祥的牺牲,使农民军遭到严重损失,农民战争一时陷入了低潮,就在这时,马守应不仅耀威开封,痛击左良玉,而且抓住战机,开辟新战场。他乘秋高足食和官军不备,联合罗汝才、张献忠等营共二十万人马,马守应被推举为盟主、总掌盘子,这说明他一度在各支农民军中处于相当高的地位。这支大军由豫西南经湖北襄、樊,浩浩荡荡沿江长驱而下,进军至湖北东部,与久据大别山区的英山、霍山地区的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等营会合,从崇祯十年(1637)到十五年(1642)间,回、革、左等营农民军主要活动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地带,开辟和坚持了大别山区的斗争。马守应与革、左诸营善于利用山区的险阻,盛夏时在深山休整,秋高马肥再主动出击,又能避开官军的围攻和追击。他们还善于侦察敌情,掌握主动,各地老百姓包括“星卜市贩之流多为所用”,官军的虚实动静,农民军了如指掌。他们可以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采用“兵多则窜,少则迎敌”,“官兵未至,旋即奔逸”④的灵活战术,主动攻击。所以,镇压农民起义的明朝将官们在屡败之余也一再哀叹。由于回、革、左诸营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在江淮一带竟然出现了“贼为主,兵反为客,是以多败”的“民贼莫辨”的局面。就这样马守应与革、左诸营的铁骑纵横驰骋在大别山区和江淮平原,他们曾占据过和州、含江、江浦,明统治者的陪都金陵也暴露在农民军面前,以致沿江戒严,所在告警。农民武装沉重地打击了明皇朝在这一地区的封建统治秩序,有的地方官吏慑于农民军的威势,不得不“洁印视事于濒江洲渚”,在安庆竟出现了明朝守将与农民军之间“有无贸易,酒食交欢”①的情况,明皇朝的威严扫地以尽,以致凤阳总督朱大典受到罢官的处分。在农民战争处于低潮的几年中,回、革、左诸营在江淮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其他各支农民武装的活动,为不久李自成、张献忠的东山再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马守应不仅足智多谋能征惯战,而且如同许多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他也是一位具有革命气节的英雄。明统治者曾经多次向他诱降,都被拒绝。崇祯九年马守应在河南淅川军营里还杀死了前来劝降的明朝总兵王进忠,然后移营而去。这也是明统治者把马守应视为“反复狙诈,怙恶不悛”者的一个原因。

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起义军进一步壮大,马守应率部北上正式并入李自成的闯王旗帜下,主要在湖北西部和湖南西北部一带活动,攻占了夷陵、澧州、常德等重要城市,这期间马守应还率军在河南配合李自成参加过几次重要的击败明军主力的战役,发挥了积极作用。李自成在北上之前曾授予马守应为“永辅营英武将军”的称号。李自成北上进攻北京的时候,马守应继续坐镇承天、荆州、澧州等处。牵制了这一带的明朝军队,成为独当一面的势力。在四川的张献忠这时也派人专程前来同马守应修好,表示进一步联合对敌。

老回回马守应本人和他这一支起义军的最后结局,据吴伟业在《绥寇纪略》里记载说,到了崇祯末年,“老回回已病死,众推其妻掌营”。又说,从马守应营里分出来一支别名“摇天动”的农民武装,共有八营二十余万,仍在江北的潜山、桐城一带坚持斗争。吴伟业的书中还有“大、小老回回”等绰号的出现。说明马守应虽然病死,他的队伍并未溃散。值得注意的是,到清朝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朝顺治帝在诏书里还说,当时在四川有张献忠、湖北有老回回等农民武装仍在坚持抗清斗争。由参加明末农民起义到坚持清初的抗清斗争,是一个有意义的转变,是由反封建压迫为主的斗争转变为以反抗清朝民族压迫为主的斗争,老回回一支人马在湖北的抗清同顺治五年回回人米喇印、丁国栋在甘肃发动的抗清斗争一样,都属于遍及全国的抗清总运动的一部分,代表了回族人民同汉族人民采取联合行动的正确方向。

那么,《绥寇纪略》和顺治帝诏书关于老回回存亡的记载是否产生了矛盾?老回回马守应到底在崇祯末年已经病死了,还是清朝顺治初年仍在坚持抗清斗争呢?问题在于对“老回回”一词的解释,“老回回”应是一种旗号,“老回回”有时指马守应这个人,有时指马守应和他所率领的那支武装,后来又指已经没有马守应的原马守应所率的那支武装。这样就可以说,崇祯末年“老回回”马守应已经病死,由他的妻子或者子侄辈掌营,继续打起“老回回”的旗号,或者使用“大老回回”、“小老回回”的旗号来统率这支重要的农民武装,而顺治初年仍在湖北坚持抗清斗争的“老回回”,则已经是没有马守应的那支“老回回”武装了。“老回回”马守应和他的那支武装的结局大致如此。马守应从崇祯初年同高迎祥、罗汝才一起成为明末最早起义的著名农民领袖之一。他历经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先后转战于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有三个被明统治者称为“巢穴”的最主要的活动地区,陕西北部的黄龙山区,这是起义最早发动地区;另外两个是以商雒山区为主的陕西、河南、四川、湖北交界地区和以大别山区为主的安徽、河南、湖北交界地区。马守应和他率领的这支“老回回”武装,则一直是这三大地区的积极开拓者和主力之一。特别是正当农民起义低潮时期,马守应与革、左诸营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瞩目的中坚力量。回、革、左的斗争及罗汝才诸营的斗争,对于张献忠的入蜀,对于李自成的北上推翻明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评论明朝之所以被推翻时说,这不单是李自成一支力量的作用,实际上是各支农民军即所谓“群盗”的共同作用。这一评论是颇为公允之谈。马守应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同时具有坚定不渝的革命气节。

他的威名和实力,使敌人闻风变色,受到各路友军们的普遍尊重。因此,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老回回”马守应成为仅次于李自成、张献忠的重要领袖。

最可贵的是马守应始终坚持团结合作的品质,他的绰号是“老回回”,说明他公开打出了民族的旗号参加到以汉族人民为主力的大起义中来,他继承和发扬了明代回汉联合战斗的历史情谊,他同其他各支农民军首领们的团结合作关系一直很好。在当时尽管明封建统治者对回族人民采取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手段,尽管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起义特别是对于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反抗斗争,总是极尽挑拨污蔑之能事,但是在有关文献记载中并没有发现回汉联合斗争方面发生过任何纠纷。在起义军内部回汉族人民之间,在马守应与各路农民军首领之间,没有因为民族成分的不同而产生矛盾与不团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回汉族人民能做到这一点确是极其可贵的。马守应最早同王自用、高迎祥、罗汝才,后来同张献忠、李自成、贺一龙、贺锦等农民军领袖们,都是并肩战斗,互相支援,患难与共,情同手足的。马守应同张献忠、李自成的关系尤为突出。崇祯初年马守应起兵反明的时候,张献忠响应马守应的起兵,投在他的部下,受到马守应的赏识,号为“黄虎”,后来才独树一帜的。不少文献提到,崇祯十一年(1638),李自成在一次严重失利之后,部伍失散殆尽,他单人独骑由陕西商雒跑到河南淅川马守应的营里,养病半年多,后来由马守应分给他一部分人马,再度起事反明。这件事对于李自成后来的恢复与发展壮大显然是起了作用的。特别是鉴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后期,在各路农民军中彼此猜忌,倾轧事件屡有发生,而马守应那种始终主动团结友军共同对敌的作风就更加可贵。这种作风不仅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即使在整个中国农民战争史中,也不多见,这是很值得重视并给以充分估价的。

据史料记载,当时使用“老回回”绰号的,有马守应、马光玉和孙昂等数家,说明回民参加明末农民起义者不止一支。本文专述马守应一支。此文采自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

……

谢选骏指出:马守应的妻子在他死后可以统领部队,这显然只有回民可以做到,因为汉女小脚,无法上阵。而我注意到,李自成也是靠老婆发迹起家的,这显然也不同于汉人的常规。至于毛泽东靠贺子珍发迹起家,那已是民国大脚时代的事情了。何况毛泽东并非汉人,而是湘间苗侗。

(三)

确实,元明清时代回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日益深远的。

网文《同治伊斯兰革命——白彦虎是民族英雄吗?》指出:

十九世纪的回民,对渭南两岸的汉人进行了疯狂的种族大屠杀。想一想,当年这里的人口总数不过七八百万,被杀了五百多万,这是一种怎样的惺风血雨的景象。据路伟东研究,临潼县1861年的人口是26万。临潼县志载,“1862——1869七年,临潼县死亡人口30余万。渭河南北烧杀之灾无一村一人而幸免。”也就是说,不仅杀光了原来的人口,也杀光了这七年新生的孩子。

据富平县志载,咸丰五年(1855),全县有46579户,254257人。到光绪二年(1876)统计,有28543户,120302人。户数和人数都减少了一半。如果考虑到1869年之后的新增人口,估计1862--1869七年间回民杀了60%的富平县人。

据三原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三原县人口16万人,由于回民起义加之光绪年间两次瘟疫和大旱,三原人口锐减至4万人。回民起义两年间(1862—1863),“县旧隶五百余村俱残破,仅存东里、蔡王二堡”。

高陵县,据路伟东资料,回民起义前的1861年,高陵县人口6。9万人。高陵县志记载,“同治三年(1864),县内人口锐减至32192人。”两年时间减少60%。

回民在甘肃杀了六百万人,大约占全省人人的60%。

回民起义从没有进攻北京打击清政府的意图,说回民起义是反清,没有事实依据。而所有的事实都是,不断杀汉人村庄,攻击县城。一年时间关中26个县长被回民杀害。所谓的回民起义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杀汉人。

回民起义之初,主要是回汉民之间的矛盾,经常有械斗。当时70%的汉民抽大烟,身体不好,而回民常习武,心齐,凶狠,械头时多数是汉民吃亏。回民起义起初的原因是,回民借清朝军队集中到南方对付太平天国和云南回民起义,关中地区防务空虚,一些回民首领屠杀汉民报私仇。

当时的陕西巡抚面对防务空虚,提出的政策是安抚回民,派朝庭大臣陕西团练头目张芾前去安抚,想不到回民起义的发起人任武杀了张芾。为了鼓动回民,任武再杀了自己的老母、妻子和孩子全家,以表示自己已没有任何顾及,血战到底。

为了给回民起义找到正当的理由,一些历史研究者不断提说,当时有一个“秦不留回”的传帖,因而回民才要起义。对此,现在有案可查的是,当时陕西巡抚的初衷是要安抚回民,并不是“秦不留回”。一个事实是,清朝政府对当时住在城里的回民未杀一人,现在的西安西大街回民坊还住着大量的回民。当时清朝政府把城门紧闭,以防城外回民进城杀人,也阻城内回民出城杀人。

对于“秦不留回”的传贴,当时也许有,但清朝政府没有这样的政策,有可能是有人有意挑拨回汉民族关系。更有可能是,这是一个编造的说法,以鼓动回民对汉人仇杀。

满清政府在对待民族关系上,回民列在汉民之前,所谓“满、蒙、回、汉”,汉民是最受歧视的民族。在清朝期间,中国的人口大量增加,这说明清朝的经济并不是民不聊生,而且发展很快。另外,回民多做小买卖、不抽大烟,在当时的关中农村,回民比汉民富裕。说回民起义是因受清政府压迫或是汉民压迫,是有意识找出来的理由。更不能以此为大屠杀辩解。

回民起义是陕甘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劫难。回民对汉民的屠杀是挨村挨户,不分男女老幼的杀害。1000多万人死于这场劫难,相当于30多次南京大屠杀。说这是起义,真不知道义在何处。疯狂的大屠杀,也把回民带向了苦难的深渊,承受着近乎灭族的灾难。反思历史,更让人明智的选择民族团结,而不是以反封建之名歌颂大屠杀。

在中国闹回民起义和太平天国的时候,日本人开始明治维新,从此中国落后了。日本人以他们的历史上,皇室从来没有改变、没有人推翻而骄傲,而中国人却在歌颂改朝换代,而从没有人去考虑,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杀掉60%的国民人头,毁掉经济和文化。对于研究回民起义历史的很多人来说,也是这样。他们拚命地为大屠杀找根据,而一千万条人命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就连动物也不会吃掉同类,也知道惺惺相惜。而这些历史学家,他们对人的生命却漠不关心,甚至歌颂大屠杀,将之称为义举,真是连其码的人性都没有。

清朝大臣左宗堂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平息回民起义。凡是放下武器不再杀人的,都给予安置让其安居乐业,包括对待领导回民起义的大元帅,也放弃追究责任。对不放下武器,还要杀人的人则进行振压。他救了汉人,也救了回民。当时的回民起义精神领袖和幕后人物是宁夏的马化龙,他的目的是要把西北地区变成一个伊斯兰国家。如果不是左宗堂,可能陕甘两省的汉人会被杀光,并把中国分裂。左宗堂从侵略中国分裂新疆的土耳其匪徒阿古柏手中,夺回了新疆,他粉碎了俄国沙皇侵略中国的企图。对于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英雄,今天没有人纪念,而且一些历史学家还在骂他,这真是中国人的悲哀。

回民起义中只有一个人没有投降,白彦虎。他大字不识一个,22岁参加起义,有勇无谋,只因杀人多而成为回民十八大营的元帅之一,其他元帅多数是能识字的阿訇。面对左宗堂的进攻,其他回民起义领袖为保回民免受灾难,都投降了,但白彦虎自知罪孽深重,担心左宗堂不会放过他,不顾跟随他的几万回民的性命,坚持抵抗。在他参加起义时,他的母亲投井自杀。他的嫂子不想奔命,发了几句牢骚,他杀了他的嫂子,以挟迫他人。白彦虎到新疆后,投靠了侵略新疆的匪徒阿古柏,帮阿古柏侵略中国,后又投靠沙皇俄国侵略新疆。

面对全族快要灭绝的境地,他没有想着保全回民亦然要血战到底;他投靠外国势力分裂中国。就是这么一个人,现在有人把他奉为民族英雄。理由是他反封建最坚决。这样一种没有人性、没有国家民族大义的历史观,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当年,在反封建的大旗下,我们毁掉了多少文物,毁掉了多少优良的文化传统。今天,这种反封建高于一切的历史观,在很多高层次的搞学术研究的所谓历史学家心中亦然根深蒂固。学术扭曲了这些人灵魂,面对血流成河的历史,他们在高声的赞美。他们已成为魔鬼,哪是什么饱学之士。

更有象张承志这样的作家,还在鼓动圣战,赞美牺牲。知识分子应当追求真善美,以体恤生命为良知,热爱和平。歌颂屠杀、赞美屠杀,是不为人类所齿的。

陕西回民趁清朝军队到南方镇压太平军,准备屠杀汉人。目的是将陕西的汉人杀光。起义前,他们秘请铁匠打刀,刀打好后将铁匠杀掉,以防泄秘。为准备杀人的竹杆,将街上的竹竿买光了。大荔县有一个汉民大村八女井,回民起义第一次杀人就是将此村的汉人全部杀光,一早上杀了一万多人。紧接着,挨村杀,不分男女和老幼,很快大荔,渭南,华县的农村被回民杀光。杀完了农村,再进攻县城。一些县城的老百姓进行了顽强抵抗。在临潼县,一个有文化的回民教师在接到第二天的杀人传贴后,紧急报告县长。县城紧急关门,才保住了一些人。而渭河两岸的汉民村庄,全部被杀。全县被杀30万人,不留一人。回民组织了30万人的军队,在关中平原杀人。几个月时间杀了五百万人。80%的汉人被杀,只有一些县城保住了少量人口,向北逃的人都被回民杀了,少量逃进骊山里的人,因回民不敢进山杀人而留了下来。

清朝将军胜保,看回民人多势众,不敢出城迎战。任由回民屠杀。后被慈禧太后赐死。湘军将领多隆阿,作战勇敢,将回民赶出陕西,救了陕西人的命。当年,关中到处都有多将军的忠义祠,现在他则成了罪人。那个向临潼知县通报情况的回民老师,通报情况后,知道回民不会饶他,杀了自己的老母和妻子儿女,然后自杀。当年临潼人为他修了祠堂。但现在已没有人知道,这个勇救汉人的回民。

陕西回民1862年起义,又不断动员甘肃回民起义。甘肃回民1863年开始起义,甘肃回民杀汉人乡邻难以下手,从陕西逃过来的回民则走一路杀一路。甘肃汉民被杀了600万。甘肃全省人口减少70%,中部地区的汉民几乎全部被杀。这就是回民起义。回民为了在黄河以西地区建立一个纯粹的回民国家,借着清朝后期的衰弱,对中华民族发祥地上的汉人进行种族灭绝大屠杀,一年时间杀了1100多万汉人。

陕西回民的首领之一白彦虎杀人最凶,杀遍陕西杀甘肃,最后投靠外国势力分裂中国。一些历史学家以这个人敢造反,誉此人为民族英雄。现在还有人准备给这个人过节日。而平息了回民起义的左宗堂,现在则成为罪人。回民起义是典型的种族灭绝大屠杀,比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要残忍得多。比南京大屠杀严重得多。可惜的是,没有人愿意告诉你这悲壮的历史。反而要把它说成是义举。

1862年,因为买竹事件,在陕西渭南爆发了回回叛乱,很快波及西北五省区。这次叛乱导致的直接的后果是种族屠杀,其残忍程度决不亚于非洲卢旺达、乌干达的胡图与图西人仇杀。表面看是一场叛乱,其实是积压了多年的汉回矛盾的总爆发,而不是人们理解的什么人挑拨,叛乱的爆发只是迟早的事情。在这次叛乱中,陕西原本人口有1300万,回回大约400万,战后统计的陕西人口约700万,回回人口为5万。战乱中有大约有350万回回被杀,45万人逃亡;汉人被杀者有100余万。叛乱后的陕西,回回人数下降了93%,陕西成为中国民族成分最为单一的省份,关中农村几乎难觅回回的踪迹。但这次叛乱给后世的陕西和西北留下了永久的伤痛。

陕西兴平,曾经是回回叛乱的重灾区,兴平北部有一道塬,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北莽山,这个塬上就是当年汉回大仇杀的主战场,也留下了大量有关回回叛乱的传说和故事。据老人们讲,当年北塬上住着许多回回,平日里和汉族有不少矛盾,同住一个村子,回回很霸道,不许汉族在他们所谓的井里打水,两族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回回孩子回家要漱口。同样汉族也很讨厌回回家里的羊膻气味,讨厌回回的礼仪有失风化,互不婚嫁。在叛乱期间,白日里看似平静,到了晚上回回就开始聚众围困汉族村庄,一般是整村灭绝,除了陕西回回,还有来自甘肃的回回,宿居当地回回家中,晚上集体行动。就这样北塬上的村庄几乎被回回屠杀殆尽,以致于100多年后的今天,北部塬上的人口密度也远远低于南部地区。

在陕西户县,听说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依然是发生在回回叛乱期间,牛东乡有个村子叫马家村,1867年冬天,回回围困了该村,从西往东开始埃家杀,杀完人开始放火烧房子,等杀了村子中间,一看有一家店铺,上面写着“马家当铺”,他们以为是错杀了同族兄弟,这才放过了村东人家离去,使得该村半数人家侥幸逃生。当年户县东部临近沣河岸边的地区和长安、兴平、泾阳、三原、渭南等地一样,是汉回大仇杀的重灾区,汉族的人口损失近半,这个回回聚集区在叛乱后已经完全失去了回回踪迹。

陕西周至,是关中民风最为强悍的一个县,回回叛乱期间,该县各村结寨自保,但是回回在这里也是最为残忍的杀人,汉族也是最为残酷的复仇。有个村子叫萧家村,回回围困该村后全村奋起抵抗,最后回回采用了种族灭绝的方式,一把火将该村男女老少全部烧死,大火两日不灭。还有个叫“五屯”的村庄,主要是回民,在左宗棠的汉军抵达陕西后,人们尊称左爷来了,左爷的大军对五屯同样进行了种族灭绝,这个村庄彻底从地球上被抹掉了。据当地的老人说,左爷来了以后,汉民纷纷相助,带领汉军四处搜查回回,周至所有的回回村庄荡然无存,活着的回回都逃到新疆去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该县也没有一个回回村庄,个别村庄的散居的外来回人很难立足,不得已多数已放弃宗教改为汉族。

类似的故事在陕西关中地区很多,在炎黄故里和汉民族的龙兴之地,回回尚且如此猖狂,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在左爷大军面前回匪不堪一击,仓皇西逃,但是逃往甘肃后又和当地回回结伙成匪,大肆屠杀本地汉人。在甘肃,他们血洗张家川,围城后有3万多汉人被悉数屠缪。接着又在泾川、平凉、华亭固原等地对汉族实施集体屠杀。据统计,甘肃宁夏两地,由于汉族居住分散难以结寨自保的原因,汉族被屠杀十分惨重,叛乱前甘肃有人口700万,汉族居主导地位,叛乱后不足300万人,当地汉族起码有200万以上被屠杀。

140年前的种族屠杀结束了,当代西北汉人提及回回依然心有余悸,回回在民族政策的关照下、野蛮本性再次显露,利用伊斯兰教煽动,在西北地区有恃无恐。伊拉克战争,西宁的回回YX闹事;在兰州的大街上回回经常聚众殴打汉人;西安的西大街,提起回回,汉人无不全身发怵;青海、甘肃的农村地区回回凌辱汉人是家常便饭。这些违法行为在民族政策的幌子下愈演愈烈,长此下去,在甘青宁三省,汉人恐怕又要重回蒙元了。

伊斯兰教徒的观念就是: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是真主的,是真主赏赐给穆斯林的,只不过有些暂时被异教徒霸占着和管理着而已。随着世界末日的临近,穆斯林终究会全部抢回来的,并且要严厉报复和惩罚异教徒。男的都要杀死,女的都去做奴隶。完成穆斯林神圣的圣战使命。等时机成熟了,就杀光一切非伊斯兰信徒。

穆斯林利用伊斯兰教可以让他们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对付这个国家没有组织的普通的松散国民,甚至可以让平日里来对付松散国民的警察和法律无所适从,不得不给予特殊的宗教待遇;利用公民的身份渗透到国家各种组织和政府机关,然后利用这些组织和政府机关为伊斯兰教服务。

一旦这个势力在这个国家内部发展受挫,或者受到排斥,那么他们又可以利用伊斯兰教在国际上紧密联系寻求国际社会干涉。

(四)“陕西人”其实就是“穆斯林”

网文有说中亚的“陕西村”,那其实是西北回民后裔,至今已有130年乡音无改。

他们就是生活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营盘和新渠的陕西回民,是一百多年前西北回民大起义失败后流落境外的“义军”残部后裔,目前约有12万,至今乡音无改,说一口纯正陕西方言,还沿袭晚清陕西风俗习惯,他们居住的村自称“陕西村”,后被沙皇政府称为“东干人” (陕西方言“东边的人”)。离开故土已100多年了,他们还固守着家乡的传统,在文化和传统上都传承得很好,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他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状态?同样会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兴趣。

1862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我国西北陕、甘、宁等地的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清起义,这次起义被誉为太平天国之后的又一次农民起义的高潮。清政府委派名将左宗棠出马,任他为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率清军向太平天国时期反清最强烈最彻底的陕甘回民起义军进行了“剿杀”。

1877年,义军节节败退,左宗棠率领的清军对回民展开了大规模的杀戮。当年冬天,义军被逼至中俄边境,为了求生,他们兵分三路翻越中俄边境的天山,向中亚哈萨克斯坦(当时是属于沙皇政府)逃亡,这三支逃亡队伍中最大的一支,由当时的义军首领白彦虎率领。天山的冬天特别寒冷,暴风雪肆虐,积雪齐腰,约有四分之三的人没能走出雪山,幸存下来的三千人在楚河边扎下了营,他们把住的地方,叫做“营盘”。营盘靠山面水,土地肥沃,逃亡路上携带的菜籽,成了义军新生命的开始,这便是“陕西村”的由来。此后,这些陕甘人便在那块土地上播种下从老家带来的麦种和菜籽,就此繁衍生息,村落也由“营盘”向四周扩散,到目前陕西村总人口已达12多万。

在中亚扎根后,东干人不忘本,非常注重对文化和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代代相传牢记自己是 “大清国人”的后代。在村里建起了东干人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里收藏有白彦虎的眼镜、玉佩、腰刀等遗物,有当年翻山越岭从中国带来的坛坛罐罐,还有传统的清朝服饰、绣花鞋等。他们还把陕西的语言和文化很好地留存下来,老人经常对下一代人说;习惯和文化不是几十年几百年,而是几千年的文化,你把这个改了,就把民族丢了。所以,东干人走亲戚,参加婚丧嫁娶仪式,必须使用母语——陕西话,不然会遭人白眼,近乎完整地保留了晚清时期中国西北民间的风俗习惯。

如今东干人还操着一口带有浓重西北口音的清朝时期的“陕西官话”,如称领导称为“头领”,政府机关称为“衙门”,政府官员称为“大人”,警察称为“衙役”,称店铺老板为“掌柜”,学校叫“学堂”,妻子为“婆姨”,大人小孩都是一口纯正的陕西土话。由于迁居国外长期与中国隔绝,加上当时迁徙过来的东干人多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已经不认识汉字。为了保留中国的文化,东干人创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用俄文字母拼写出的东干文,因此村上人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个中文的,一个俄文的。现在陕西人去了,一点语言障碍都没有,完整保留了130年前中国风俗对话背景,不知他们是太留恋家乡还是因为宗教的缘故,他们把所有的传统都看得特别珍贵,只要是陕西带出去的,只要是祖先留下来的,都不能改变,任何一点改变都是对他们信仰的背离,这里的人们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回陕西看看。

1990年,一个陕西人去”陕西村”寻访,由于对老家陕西不甚了解,东干人还问起来访的陕西人;你是从“清国”来的吧,左宗棠的人还在不?来的时候,陕西衙门批准不?国骂省骂时时都会冒出来,而且非常地道——可谓是研究清末中国西北民俗的“活化石”,有学者认为东干人是世界上唯一说中国古话又完全用字母拼写中国古话成功的人群。

近几年,许多东干人回陕西寻根问祖,每年都送300多个孩子到西安学习汉文和“老家的文化”,更多的是回祖国做买卖,同时奔走于古丝绸之路上,做起了边贸生意,现在的东干人生活水平一点都不比国内差,几乎家家都有小车,有德国的、美国的、日本的,且都是原装货,当然最多的还是俄罗斯的伏尔加和本国生产的。

2013年,东干协会会长,“陕西村”村长安胡赛到西安参加西洽会并参加黄帝陵公祭活动,来自“陕西村”20名东干族青年还举行了沿古丝绸之路由中国西安骑自行车抵达哈萨克斯坦营盘乡的活动,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中亚东干族华人的脚下,已不仅是一条绵延千里的回乡路,更是一条让中国与中亚近在咫尺的“连心路”。

今天,“陕西村”人在创造并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固守着先辈们从中国带来的百年传统。相信随着“陕西村”与我国联系的日益紧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华裔们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

谢选骏指出:由上述论述可见:“陕西人”其实就是“穆斯林”。回民、东干人可以自称“陕西人”,张献忠和李自成这些“陕西人”为什么就不是回民呢?



【106、张学良的特务生涯改写了历史】


杨奎松《张学良加入中共之谜》一文指出:

1929年5月27日,哈尔滨特区警务处长米春霖接到密报,指称“苏联将在哈尔滨领事馆召开远东党员大会”。

这就解开了一个谜团——张学良是中共党员吗?

关于张学良是中共党员的最权威的说法,来自于阎明复。而阎明复的这一说法,又来自于另外两人。一为前东北军将领,后来成为中共将领的吕正操。据阎回忆,他受命参加了张学良的葬礼之后去看望同样年事已高的吕正操,是吕说了一句:“张汉公是共产党员。”一为前东北籍大学生,后主持过东北军史整理编辑工作的宋黎。据他回忆,宋黎说过,当年宋曾特别就此问题请教过西安事变前和西安事变期间曾经代表中共中央在张学良身边工作过的叶剑英,说“叶帅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宋说他已把叶帅谈话内容记录下来,装进保险箱,准备死后再拿出来交给中共中央。但是,阎的回忆文章也明显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他说他在1995年夏天去过苏共档案馆,偶然发现了1936年12月初共产国际给中共中央的一份电报,电文内容就是关于中共应该从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里去扩大自己的队伍,而不应当靠吸收军阀入党来发展党。他紧接着强调:“以后的事态表明,尽管共产国际明确表示反对张学良入党,中共中央仍决定发展他入党。”在这里,阎所“发现”的电文内容,与莫斯科1986年就已经公开的共产国际1936年8月15日政治指示电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共产国际是否在12月初又再度就此致电中共中央颇让人怀疑,会不会阎“发展”的就是8月15日政治指示电?而其后所谓“以后的事态表明”如何如何,逻辑上更不能成立。因为,共产国际8月15日政治指示电已经明确否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希望吸收张学良入党的提议,如果中共中央真有“仍决定发展他入党”的措施,也应当是在8月政治指示电到达之后,而断不致拖到12月初共产国际再来电报反对之后。何况,此时距离西安事变的发生不过几天时间,叶剑英等有资格将此一决定告知张学良的中共代表也不在西安,如何实现此一“发展”?当然,阎文对于中共中央是否真的发展了张学良,也不能肯定。他的说法是:“现在不清楚的是,中共中央吸收张学良入党的决定,有没有通知张学良本人?叶帅同宋黎的谈话记录将会揭开这个‘谜’。”

寄希望于当事人之一的叶帅的回忆,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第一,现在还没有人看到过宋黎的这一记录;第二,我们也很难确保宋黎的转述不会与叶帅叙述的原意有所出入;第三,就证据而言,任何回忆,都必须要有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印证才比较可靠,而目前仅存的三件可以反映张学良入党问题的文献资料,都还不能支持上述说法。1936年6月30日刘鼎给中共中央的电报,只提到张学良要求加入中共;7月2日洛甫代表中共中央给共产国际的电报,也只提到我们“将来拟许其入党”;8月15日共产国际政治指示电,也只是说明:对“你们关于接收张学良入党的通知”,“我们感到特别不安”,强调“不能把张学良本人看成是可靠的盟友”等。

有学者说,在共产国际回电之前,张学良与中共中央领导人已有电报开始以“同志”相称,由此可以看出双方关系已进到组织关系的程度,这种说法更不能成立。不错,7月3日张学良有信称周恩来为“同志”,强调此间必须有6个月准备工夫;8月9日毛泽东等也有信称张学良为“同志”,并肯定“八个月来的政治关系,证明了你我之间的完全一致”。但以“同志”相称,即使在当时也并非就是共产党人之间的一种专利,它充其量只能表明双方之间进一步的信任,何况,双方之间的来往信件,直到西安事变,更多的也还是在使用“兄”的称呼。这和共产党人之间内部通信的习惯也不尽相合。

有位作家推测说,共产国际回电距离中共中央决定吸收张学良入党的7月1日。已过去一个半月。这一个半月中,张学良与中共中央联系密切,商量了许多大事。因此,以当时的境况,是不可能拖到一个半月后再根据共产国际的意见去答复张学良的,也不可能在作决定让张学良入党之后,又劝其退党。因此,他的结论是,张学良肯定已经被正式发展入党。此说显然不仅读丢了张闻天7月2日电中那个“拟”字,而且对7-8月间张学良与中共中央之间关系复杂微妙的情况毫无了解。而更重要的在于,他甚至不清楚当时中共中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张学良发生关系的。他不知道。吸收张学良入党问题高度机密,断难通过电报转达,非有专人前往西安向张学良传达中共中央的正式决定并履行适当的形式不可。此时,唯一得到中央指派准备前往西安且能够担此重任者,只有叶剑英,而叶却到10月初才得以到达西安。至于说张6月30日提出要求入党,7月3日就获知中共决定,然后即对中共领导人改称“同志”,在时间上也说不通。这更足以说明,“同志”之称不可以用来证明张与中共的组织关系。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呢?即中共中央于7月2日告诉共产国际,他们尚未正式决定吸收张学良入党,但“将来拟许其入党”;而事实上,他们已经基本上达成了一致,有意接受张学良入党;只是因为张的身份太过特殊,为稳妥起见,才对共产国际把话说得比较委婉,以试探后者的反应。毫无疑问,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甚至,我们也可以猜测,因为叶剑英还不具有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资格,共产国际来电前,他已受命前往西安,已经了解了中共中央对此事的态度,然而中共中央在接到共产国际政治指示电,因为担心拒绝吸收张入党可能对红军与东北军的统战关系造成十分不利的后果,故未能就拒绝吸收张学良入党问题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叶因此在由陕北动身前往西安时也并未得到确切的拒绝吸收张入党的指示。就我而言,我相信这种可能性未必一定是不存在的。但问题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性,即由于共产国际是中共中央的上级指导机关,且这时的中共中央和红军要想根本改变自身危险处境和取得苏联援助,也必须要指望共产国际的支持与援助。在这种情况下,当共产国际明确表态反对吸收张学良入党时,以留苏学生为主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很难阳奉阴违,抗命不遵,擅自秘密接受张学良入党。可为有力佐证的如中共中央此后发展新疆统治者盛世才的例子。盛世才因为治疆以来即奉行亲苏政策,一直颇得苏方好感。故当其向中共中央提出入党要求时,中共中央准备接受盛世才的要求。不过,在征求共产国际意见时,共产国际同样表示反对。

当然,不论张学良入党问题之谜能否彻底揭开,我都不认为“历史即将改写”的说法可以成立。这是因为,即使中共中央具体实施了吸收张学良入党的行动,张学良也得知了这一决定,它也不能改变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实质。即张学良至多不过是一个所谓的“特殊党员”,而非一般意义的共产党员。事实上,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依旧采取的是毛泽东2月间“依据实力原则”提出的,一旦双方共同行动,“国防政府首席及抗日联军总司令可推张汉卿担任”的方针,公开奉行以张为首的政策。在整个西安事变策划和实行的过程中,张学良也依旧是我行我素,一切以自我的意志行事,并不受中共中央的指挥。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事变结束,张学良被囚之后,尽管身陷囹圄,命运未卜,他第一位考虑的仍旧是东北军的前途问题,生恐东北军继续与红军保持统战关系,会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故他明确建议蒋介石把东北军尽快调离陕甘地区,脱离中共与红军。由上不难了解,不论是从中共中央的角度,还是从张学良的角度,张学良入党与否,都不可能改变这一时期双方关系的本质。

谢选骏指出:“权威来源”已经证明,张学良确系“地下党员”,也就是所谓的“共产党特务”,而且,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小特务,而是改写了历史的特殊大特务。至于上文断言“不论张学良入党问题之谜能否彻底揭开,我都不认为‘历史即将改写’的说法可以成立”……其实是作者杨奎松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预防针”。这可能因为他的出于党性原则,十分害怕揭开历史的真相,害怕对面这样一个后果:原来中国共产党利用抗战所获得的内战胜利,只是共产国际阴谋颠覆中国的硕大成果,而不是虚假的“中国人民的选择”。尤其要紧的是,这样一个偶然的苏联阴谋的产物,注定了只是中国历史的昙花一现,而不可能持久把持未来中国的命运!更加何况,共产党中国的“祖国苏联”已经瓦解多年了,且被俄罗斯人自己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难道,黄俄汉人可以像土耳其人归顺回教那样,成为“第三国际”的永久备胎吗?



【107、张学良是个三料汉奸】


(一)

网文《历史的轮回吗?吴三桂与张学良》报道:

1931年9月18日晚,北平,开明大戏院内。台上的伶人正在惟妙惟肖的重现着古今一幕幕关于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的大戏。台下的观众谁也没有注意到,此时,一位信使快步走进了其中一间包厢,几分钟后包厢内的宾客匆匆离开,他之所以不等到谢幕就着急离开戏院,是因为刚才收到的加急电报后得知的消息——“沈阳,出事了!"。

故事的主人公叫张学良,时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已经从戏院赶到家里的他,正召集了属下的军官们商量对策。几个小时前,日本的关东军指责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悍然向东北军的驻扎地——北大营,发动了进攻。沈阳城里的地方长官们一边急着向上级汇报情况一边原地等待指示,没有得到上级的命令前,谁也不敢下令抵抗和撤退,因为日本蓄意侵华已久,下令抵抗唯恐给对方找到寻衅的口实。又因为军人守土有责,所以擅自撤退背负“丧师失地”的罪名也会被处以极刑,是战是退,一切听凭东北军的首领张学良决断。

部下们正为要不要抵抗争得面红耳赤,主战派认为守土抗战乃军人的天职,白山黑水之地是哺育东北军的地方,一枪不发就撤退有何面目向家乡父老交代?向全国人民交代?日军挑衅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次策划“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这次得寸进尺的进攻北大营,妄图鲸吞东北乃至整个神州大地,家恨未报,又添国仇。不抵抗让日军看到中国军人的决心,只会助长敌人的野心。而主和派则认为日本既然蓄谋侵华已久,正苦于找不到大规模开战的借口,东北军轻启战端只怕会给敌人落下全面侵华的口实。而且中国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蒋介石只是名义上的全国领袖,实际上政令不出江浙一带,忙着镇压红军和地方军阀。去年才打完中原大战,战争结果表面上虽然中央军胜利了,但是各路军阀头子口服心不服,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而且国民政府也时刻堤防着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担心地方实力派尾大不掉。借抗战铲除异己也不是没可能,2年前的“中东路事件”,中央军就选择了作壁上观,眼睁睁看着苏军击败了东北军。现在,东北军和日军一旦开战,谁有把握一定会得到中央的支持呢?虽然大家吵得不可开交,但是最后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司令,毕竟双方理由都已陈述完毕,是战是退最终还是需要张学良亲自拍板。此时的他,眉头紧缩,沉思良久,却不能马上答复部下们自己的决定。平时酷爱看戏的少帅一定想不到,相似的命运剧本已经演绎过一次,时间是三百年前。

1644年,山海关前线,关宁铁骑大营内。辽东总兵吴三桂也面临着一次决断,一次关乎大明王朝存亡,以及民族利益和自己身家性命的决断。此时,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内有农民军造反,外有后金军南下侵扰。大厦将倾,作为大明王朝的辽东总兵,东北武装力量的首领,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牢牢的镇守住王朝东北的大门,暂时把后金军堵在了关外。东北暂时无忧,西北方向局势却进一步恶化了,农民军从陕西一直打到京师,崇祯皇帝一面抵抗一面号召各路兵马勤王,作为明朝最精锐的一支军队,关宁铁骑也加入勤王之列,只是刚走到半路,就传来了皇上吊死煤山的消息。

退回山海关的吴三桂,面对明末的乱局,必须走好下一步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现实情况是,自己效忠的皇帝已经死了,大明王朝的首都已经被攻破了。太子又在战火中下落不明。王朝的气数,看起来已经尽了。无论是北京的李自成还是后金的多尔衮,都有问鼎中原的雄心,作为天平两端博弈的对手,都希望争取到吴三桂这颗举足轻重的砝码。

接到李自成劝降信的吴三桂犹豫了,三条路摆在了了面前,第一条是自立,第二条是联顺抗金,第三条是联金抗顺。作为夹在大顺和后金之间的第三股势力,选择第一条无异于快速灭亡,所以这个选项是最早被排除的。然而在剩下的两者之间并不好做出选择,选择投降“大顺”的话,从北京到山海关会形成大顺政权完整的防区,关内外连成一片,能做到互相支援,异族的铁蹄就暂时被挡在了关外。但是这么做意味着归附害死自己“君父”的仇人,背叛了皇帝。选择投降“后金”的话,整个中原地区的东北方向将门户洞开,自己可以和后金一起杀向北京,为“君父”报仇。后金也因此将获得饮马黄河甚至是饮马长江的机会。选择联合后金意味着背叛民族。

于是,命运的纽带穿越了300年,把两个男人连接到了一起。都是当时东北军的首领(东北边防司令和辽东总兵)。都掌握了当时政府武装最强大的力量(明末官方军队里最厉害的是关宁铁骑,东北军是当时国军里装备最好的派系)。都是当时的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明朝有农民军和后金军,民国有红军和日军)。都背负了国仇家恨(张学良父亲被日军炸死,吴三桂被大顺军抄家,父亲被拷打)。都两线作战过(崇祯令吴三桂勤王,蒋介石令张学良“剿共”)。都背叛过上级(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自己南征亲手杀死了南明皇帝,到了康熙时期又反清,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300年前的吴三桂,选择了充当后金的马前卒,引清兵入关,于是满人的铁蹄踏进了中原大地。300年后的张学良,选择了不抵抗,把白山黑水之地拱手相让,虽然换来了短暂的和平,但是6年后战火依然烧到了关内。

历史,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却又唏嘘不已。

《吴三桂、张学良及其他》(凯迪社区 2010/3/6)报道:

明一代,无私无畏的太监群体崛起,特务横行,数十个皇帝变态者居多,而崇祯帝也是一个有深度心理缺陷的皇帝。他自毁长城,诛杀了抗击李自成的孙传庭,凌迟了抗击满清的袁崇焕,最后勒死自己的皇后,劈死自己的儿女,再吊死自己。

遇到这样的上司,是所有人的不幸。吴三桂世家出身,少年成名,是天生的职业军人。崇祯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时急招吴三桂回京勤王,要其放弃关外大片领土。吴三桂成功地组织了宁远大撤退,近百万民众随军安全撤至关内。

崇祯在固守待援还是逃亡南京,还是与李自成媾和等问题上优柔不决,吴三桂兵至距京200里外的丰润时,京城陷落,大明灭亡。

李自成入京,“打土豪分田地”不亦乐乎,大明权贵陷入被残害被迫害的地狱,吴三桂家破人亡,其妻(妾)陈圆圆被劫掠强奸。

闻此噩耗,是个男人怎不愤怒!前有不共戴天的人间魔鬼,后有异族的侵略威胁,吴三桂不是政客,一个丧家亡国的军人能如何?

“一怒为红颜”讥讽吴三桂为了一个小小的女人而卖国,首先陈圆圆是吴三桂的爱人,对正常的人来说,一生只有为爱情值得牺牲生命,国是崇祯的还是李自成的?谁也说不清,一个已死,一个是自私的魔鬼,这样是国无所谓“卖”。

清兵入关,引狼入室,李自成和另一个魔王张献忠在吴三桂和清兵的铁骑下成为齑粉。对中国人来说,一贯逆来顺受,有口饭吃就行了,受谁的欺负无所谓。不管是“自己人”还是“外人”,没什么区别,只要欺负得可以忍受就行。而且在欺负民众这点上,“自己人”并不比“外人”更仁慈。

吴三桂降了,洪承畴降了……中国人的名言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汉不吃眼前亏”,这样做是与时俱进,无比合理。谁来了反正都得缴粮纳税受欺负,“闯王来了不纳粮”那是忽悠,所以就坦然“迎王师”了,但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却遭遇了一大片抵抗,结果惹得清人杀人盈城盈野。

既已经被剃光头了,好比已经被强奸,就好好做老婆做顺民吧。“平西王”吴三桂被卸磨杀驴,削藩令使军阀吴三桂造反,没有合理的政治借口,对坐稳了奴隶的人来说,“反清复明”与吴三桂造反简直是天下最大的搞笑。

吴三桂辉煌一生,但终归是一个失败的人,生不逢时而已。他是一个典型的明朝人,带着明朝人难以抹去的悲哀和悲剧感。

与其说吴三桂引狼入室,不如说罪魁祸首是崇祯,是李自成张献忠,更准确的说是大明迂腐僵化的体制。是明朝阴暗的宫廷政治灭亡了自己,成就了满清大业。

“外人”做了主子,除了剃头不习惯,其他倒也没什么,剃头慢慢也就习惯了。甚至过了500年,这里的人还在电视上对康熙老儿深情地呼唤“再活五百年”,跟奥运时节喊“加油”一样。

一代穷一代富。当年张作霖从一个无恶不作的小土匪发迹,成为乱世的“东北王”。因为跟日本人斤斤计较,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接班,清洗完父亲的班底,加入南京中央政府。日本人攻击北大营,张学良正在北京花天酒地抽大烟嫖娼。老爹为修个铁路跟日本人玩命,儿子把三省领土和三省同胞都送给了日本人,这叫大方啊。

抵抗日本人侵略还是镇压国内农民武装,张学良选择了后者。家仇国恨都付之一笑。吊诡的是,张学良半截又造反,绑架了国家领袖,是所谓“兵谏”。

蒋介石的大智慧是深知日本之强大和中国之不堪一击,其深厚的国际视野使其明智地选择拉住美苏势力,事后也证明正是美苏的介入使日本人迅速在中国折戟沉沙。

但蒋却没料到张学良……多少年以后,耄耋老矣的张学良无不憾然地说:他一生最后悔的是认识了杨虎城……

张学良一生前堕落后念佛,“捉蒋”以洗清“不抵抗将军”,最后的话证明他自始至终都在洗清自己,但推脱不是真正的忏悔。可爱的是他皈依了上帝。

农民武装在断气之际死灰复燃得以喘息,乃至10余年间颠覆国家政权,江山易色。中国从刚刚跳出皇权桎梏、蹒跚学步的半民主半资本主义国家一夜之间退回专制的封建主义国家,黄花岗的碧血和张灵甫们抗日军人的英灵从此飘飘荡荡,成为孤魂野鬼。

中国人命真苦,一直为吃饭放弃着尊严,始终难以摆脱生存的困扰。在这个需求层次上,政治、国家、民族都是扯淡。那是食肉者们的禁脔专享。所以1940年代黄泛区灾民会倒戈迎接日军到来,因为日军愿意赈灾,而中国政府不承认遭灾;所以1960年代无数广东人冒着G军的子弹逃亡香港,去接受英国人的统治,因为香港有饭吃。

1940年代黄泛区灾民会倒戈迎接日军到来,因为日军愿意赈灾,而中国政府不承认遭灾;所以1960年代无数广东人冒着G军的子弹逃亡香港,去接受英国人的统治,因为香港有饭吃——文革时有年有志不得读书,还被精神是强奸,如果当时珍视人才,珍视知识的大日本对我说,孩子,你来大日本吧,我们给你以最优质的教育,我将如何做?我才不管什么中国人日本人,什么儿不嫌娘丑?如果娘恶呢,如果娘为了自己不惜喝儿女的血呢,何况,祖国不是娘,统治者更不是娘。——张学良是土匪,从来都是,1927年前他是山林土匪,1937年他是投机土匪,1938年后他是精神土匪。

谢选骏指出:张学良不抵抗日寇就退入关内,犹如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这是张学良的汉奸一料。

(二)

《“爱国”的真义——西安事变的“英雄”张学良胞弟在内都成了汉奸说明了什么》(阿波罗新闻网 2016-11-03 程映虹)报道:

1936年12月12日,由张学良和杨虎城控制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在西安发动兵变,扣押中国国民政府当时的军政领袖蒋介石,迫使他接受以一致抗日为名停止对共产党的军事行动的要求。这个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要不是张学良和杨虎城,我们很难想象当时被国军围困在陕北一隅的中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西安事变一直在中共官方历史上有重要地位,被说成是当时民心所向的标志。但是中共官方宣传一直故意忽略一个重要史实:很多积极策划和实行兵变的东北军军官后来都当了汉奸。这些汉奸先是在日本人和汪伪那里做官,后来又在“新中国”安享荣华富贵。他们的人生轨迹就这样清楚地描画出了日本侵华和中共成功之间的关系。

这些汉奸中最出名的是孙铭九。孙西安事变前是张学良的警卫营营长,执行了张的捉蒋命令。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国民政府软禁在南京,东北军的主要将领主张和平解决,但企图以营救张学良为名义趁机从高级将领手中夺权的孙铭九却一意孤行,要和中央军武力相见,为此他滥杀无辜,东北军主要将领王以哲,蒋斌,宋学礼等都死于他手。这场东北军的内乱不但直接导致了东北军的解体,而且使得古城西安惨遭兵火之焚。为了个人野心闯下了这场弥天大祸后,就连共产党当时也不好意思再收留他,于是孙铭九干脆投靠了汪精卫政权,担任驻河南的特派员,后来又跑到山东当了伪保安副司令。

孙铭九这个汉奸的级别还不算高。张学良的参谋长鲍文樾担任了汪伪政府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代理军政部长等。抗战后因汉奸罪被捕,1946年被国民政府处决。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那里有个抗日同志会,实际上是中共的秘密组织,其书记应德田专门给张学良提供所谓的抗日思想和理论,还编写过《抗日理论与实际》的小册子,可以说嘴上比谁都更爱国,也因此深受中共赞赏。但西安事变后他投靠汪伪政权,当了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在西安事变中最忠实执行张学良的捉蒋命令的东北军骑兵六师师长白凤翔后来担任伪东亚同盟军的指挥官。1943年失去了日本人的信任被毒死。

张学良副官兼机要秘书苗剑秋曾经一再鼓动张学良策动西安事变,说不要替国民党打内战。但西安事变后来却顺利出境到了日本,当了汉奸。

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参与了西安事变,之后长期在海外,但到了1943年居然加入汪伪政权得了个军事委员会委员的头衔。

这些汉奸,凡是没有死的,后来又爱上了“新中国”,1949年之后不是受到重用,如张学铭在天津市当高级干部,便是安享晚年,如孙铭九苗剑秋等人老死在政协。但在中共官方公开的资料中,他们当过汉奸的那段历史常常被刻意隐瞒或淡化。不但如此,他们还舞文弄墨,美化自己,丑化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尤其是把那些被孙铭九杀害的东北军将领说成是蒋介石的特务,从而把自己的杀人罪一笔抹掉。他们关于西安事变的文字是1949年以后伪造和篡改的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

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在海峡两岸,国共两党的历史中一向有着截然不同的叙述和评价。共产党说它是爱国的,国民党说它是祸国的。究竟谁说的有理,外人和后人只要看一看这起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后来的言行就知道了。一个政治事件中的主要人物都成了汉奸,它所策动的那个事件难道可能是爱国的吗?

孙铭九这些所谓的“爱国者”,实际是政治流氓和军事赌徒,“爱国主义”在他们那里成了无法无天和随意杀人的遮羞布。所谓“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用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们所策动的西安事变,符合日本帝国主义的利益,因为事件的后果是中国名义上抗日了,但日本人从来不用担心一个政治统一上下齐心的中国,有人在那里合法地拆国民政府的台,起到了日伪军起不到的作用。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日本人和汪伪都慷慨地收留了这些“爱国者”,按功领赏嘛。

西安事变根本没有什么民意,就是一起兵变。它打着爱国的旗号,实际是误国和祸国,最后主要参与者都顺理成章地叛国做了汉奸。这个过程,也可以拿来对认识今天那些成天喊打喊杀的“爱国愤青”们做一个参考。

在“伟光正”那里,“爱国”当然就是以自己的党派利益为标准。西安事变时,“爱国”的标志就是反蒋。爱国和反蒋是同义词。只要能削弱和损害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地位,只要能帮助“伟光正”地方割据,这样的事都是爱国的。哪怕那些“爱国者”后来都当了汉奸,他们干的那些事还是爱国壮举。哪怕那些以“背后有黑手”的学生为主体的“爱国者”在强敌压境之际在全国掀起动乱,这个运动也是“爱国民主运动”。今天则完全倒了过来,“爱党”就是“爱国”,党和国是同义词,哪怕你已经拿了外国护照,只要你“爱”这个党,为这个党天下“维稳”,你就是中国的“爱国者”。

《张学良胞弟在内大量西安兵变者成汉奸》(嘉崎 2016-11-01)报道: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然而人们常常忽略了除张学良、杨虎城之外,参与了这场兵变的人的最后结局。事实上,西安事变参与者中大量都成了汉奸,其中也包括了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

西安事变,由张学良和杨虎城控制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在西安发动兵变,扣押中国国民政府当时的军政领袖蒋介石,迫使他接受以一致抗日为名停止对共产党的军事行动的要求。这个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一直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其中一个史实无法回避:很多积极策划和实行兵变的东北军军官后来都当了汉奸。

这些汉奸中最出名的是孙铭九。孙西安事变前是张学良的警卫营营长,执行了张的捉蒋命令。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国民政府软禁在南京,东北军的主要将领主张和平解决,但企图以营救张学良为名义趁机从高级将领手中夺权的孙铭九却一意孤行,要和中央军武力相见,为此他滥杀无辜,东北军主要将领王以哲、蒋斌、宋学礼等都死于他手。这场东北军的内乱不但直接导致了东北军的解体,而且使得古城西安惨遭兵火之焚。为了个人野心闯下了这场弥天大祸后,干脆投靠了汪精卫政权,担任驻河南的特派员,后来又跑到山东当了伪保安副司令。

孙铭九这个汉奸的级别还不算高。张学良的参谋长鲍文樾担任了汪伪政府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代理军政部长等。抗战后因汉奸罪被捕,1946年被国民政府处决。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那里有个抗日同志会,其书记应德田专门给张学良提供抗日思想和理论,还编写过《抗日理论与实际》的小册子。但西安事变后他投靠汪伪政权,当了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在西安事变中最忠实执行张学良的捉蒋命令的东北军骑兵六师师长白凤翔后来担任伪东亚同盟军的指挥官。1943年失去了日本人的信任被毒死。

张学良副官兼机要秘书苗剑秋曾经一再鼓动张学良策动西安事变,说不要替国民党打内战。但西安事变后来却顺利出境到了日本,当了汉奸。

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参与了西安事变,之后长期在海外,但到了1943年居然加入汪伪政权得了个军事委员会委员的头衔。

中国的抗战史就是一部血泪史,为此中国付出了最为沉重的代价,3500万军民伤亡,数以万计的财产损失,历历在目!中国的抗战之所以那么艰难,与众多无耻的汉奸有着很大关系,他们的破坏力,有时候比日本人还大。孙铭久就是其中一位。

孙铭久出生辽宁,18岁时加入东北军,次年就被派往日本军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在张学良弟弟张学铭手下任职,1931年孙铭久受张学铭委托护送张学良去北平,被张学良看中,此后就留在了张学良身边。

张学良对孙铭久十分信任,让他担任自己的随机参谋和卫队营长,可谓是张学良的嫡系爱将。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之后,张学良强行扣押了蒋介石,而孙铭久作为张学良的亲信卫队,参与了活着蒋介石的整个过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张学良不顾众人劝阻,执意要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一下飞机就被扣押,孙铭久对张学良忠心耿耿,主张武力营救张学良,但这样很可能会导致国共合作的失败,让日本人坐收渔翁之利。因此遭遇到于学忠、王以哲等其他东北军高级将领的反对,双方发生了冲突,最后孙铭久竟然将王以哲打死了。

孙铭久的行为惹怒了东北军军师级将领,他们集体要求惩办孙铭久,最终在周恩来的斡旋下,孙铭久去了苏区。孙铭久是暂时安全了,但他的行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直接导致东北军许多将领宣誓效忠蒋介石,张学良费尽心机培养的东北军就此瓦解。

全面抗战之后,孙铭久先是躲在了天津租界,后来直接投靠了汪伪政府,成为了一名汉奸,职务是参赞武官,更令人不齿的是,孙铭久还跑到原来的东北军部队中策反,拉走了一批东北军人充当汪伪汉奸。就连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都投靠了日本人。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孙铭久转而投靠了国民党,成为蒋介石的急先锋,后来被解放军在哈尔滨俘虏。解放后孙铭久对自己当汉奸的事情进行了辩解,最终经过考察核实,政府给出的结论是:孙铭久迫于生计,在抗战时期,走过一段弯路。新中国成立周,孙铭久还曾担任上海市市府参事,2000年4月8日孙铭久病逝,终年91岁。

谢选骏指出:张学良其实是个共产党党员,他是接受了共产党的指使以后发动西安事变,这直接导致共产党第二次获得了合法性,导致中国沦陷于苏联的魔掌,这是张学良的汉奸二料。

(三)

《揭秘:张学良为何不回大陆而移民美国?》(综合新闻 2012年06月11日)报道:

日前,一位撰稿人在大陆论坛披露张学良在晚年为何不留在台湾或回大陆,而选择去美国度过余生的原因。张学良晚年自认“是罪人中的罪魁”。而不久前,大陆搜索引擎百度当搜索“千古罪人”时,自动出现了“千古罪人毛泽东”和“千古罪人张学良”。

晚年终于了解中共的黑暗——作者张闾实撰文说,上世纪1980年代,张学良的软禁生活即将结束,家族中已开始有人替张回大陆寻找亲属所在,但带回的消息让张学良彻底失望了。原本以为作为张学良的亲属及友人,是中共的功臣,却在文化大革命中都遭迫害致死。并有人带话说,如果张本人在大陆也难逃中共斗争劫难,其侄女并把中共在大陆的黑暗面及社会现象告知了张学良。但张学良仍想去大陆故乡看看,经过一年多的考虑,台湾方面告知了另一个打消念头的原因,因有亲属收了中共统战部三百万的经费,作为安排张学良回大陆的工作费用,张学良决定不再卷进政治的事件中了,做出前往美国的决定。

张学良到了美国与其在大陆时国民党的友人们相聚,听到更多的大陆惨剧,内心才知这五十多年来许多事情都没能明白到底是怎么了。他也在夏威夷看到大陆游客的奢华,一问之下全都是共党干部,当时一般老百姓很难去美国。张这才知道,原来许多大陆人也是向往前去美国,不管是旅游移民都是第一首选。

这也让张学良更想了解美国。见到自己小儿子时,张发现他一切都要用英语交谈,但言谈中完全没有了政治思想,让张学良很开心,发现在美国任何人都有希望当上总统,不论什么背景种族都可以有机会,这又让张上了一课。最开心的是在逛街时繁荣的景象及悠闲的生活让他不愿再想离开了。

发动叛乱导致民族灾难 张自称“罪魁”——1936年12月12日,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和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变叛乱,劫持扣押蒋介石(蒋中正),蒋介石卫士排67名警卫全部被杀害。对此,中共在建政后大肆宣扬张、杨,周恩来称张学良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海内外学者和舆论则认为,西安事变使“八年剿(共)匪之功,隳于一旦”;破坏了蒋介石抗日战略部署;全面抗日的时间表被迫提前,给中国人造成巨大的灾难;让原本行将覆灭的中共起死回生,趁日寇侵华的民族危难坐大,“更使得中国大陆人民在长达至今60余年的岁月里,遭遇了亘古未有的劫难。”

历史证据表明,西安事变的台前人物是中共“特别党员”张学良和杨虎城,张学良杨虎城的军队早已被中共大力渗透,中共毛泽东是西安事变的阴谋策动者。

蒋中正被张学良扣押后,中共曾决议“审蒋”、“除蒋”,但斯大林知道只有蒋中正才能够领导全中国抗日。为了苏联的切身利益,解除日本关东军北上进攻苏联的巨大威胁,斯大林严令毛泽东不许杀蒋,胁迫蒋中正停止剿共,并要求毛泽东在蒋中正国民政府领导下抗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武装叛乱,遭到国民政府、各界名流和社会舆论的一致严厉谴责。苏共《真理报》和《消息报》也发表社论抨击张杨“叛变”,是日本汉奸;并公开支持蒋中正。由于陈诚的坚持,张学良在蒋的公文包中发现了蒋中正秘密抗日的军事计划,痛悔自己助共铸成大错,因此决定护送蒋中正安全返回南京,负荆请罪。

张学良在1956年所写的西安事变回忆录中痛陈:“殊不料良当年认为爱国抗日之共产党人,乃石敬塘、刘豫之流亚,诚如蒋公早年所言‘头等大汉奸’也。”晚年虔信基督教的张学良在1990年6月1日的九十岁生日时,引用《圣经》中的话说:“我是一个罪人,是罪人中的罪魁。”张从来没有抱怨过蒋介石对他这个大罪人的囚禁。1991年他对《纽约时报》解释他为何决定送蒋离开西安并接受惩罚时说:“那是叛乱,我不得不负起责任。”

自九十年代开始,张学良在美国定居,2001年去世。在其有生之年,尽管中共多次“盛情邀请”,他都再不曾也无颜见“江东父老”。因为张学良和毛泽东一样,都是中国的千古罪人——5月30日,大陆搜索引擎百度当搜索“千古罪人”时,自动出现了“千古罪人毛泽东”和“千古罪人张学良”。百度搜索结果为:第一条:千古罪人——百度词典·千古罪人:形容犯的罪永远被人记着。[示例]:这个卖国求荣的无耻汉奸终将成为千古罪人,遗臭万年。

在大陆论坛,网友们推出“民族败类非他莫属——张学良”的帖子。一位网友说:“小六子(张学良小名)乃罪魁祸首,千千万万东北人都咬得牙齿咬杀的人呀,不说西安事变成就了红色帝国,但不抵抗放任小日本占领东三省,杀害欺辱养他支持他的东北家乡父老,此人乃不忠不孝不义之人。”

(视频[永恒经典]不朽的光荣——伟大的中国抗日卫国战争——1945年8月,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蒋百里、白崇禧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战战略,历时14年艰苦卓绝浴血抗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近代历史上最伟大与荣耀的时刻。)

(视频:1945年10月10日,日军在北平太和殿前投降 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抗日持久战最高战略制定者、国军多场重大战役策划部署指挥者白崇禧上将亲临现场监督,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代表中国在日军投降书上签字,北平十万余民众与美、苏、英、法代表观礼,激动高呼“中华民国万岁”、“中国万岁”、“蒋委员长万岁”、“胜利万岁”,声震屋瓦,响彻云霄。)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知,张学良移民美国而不回大陆领赏,还因为他是一个和李登辉一样的共产党叛徒——所以共产党叛徒蒋经国才会提拔共产党叛徒李登辉,而共产党叛徒李登辉才会放掉共产党叛徒张学良,共产党叛徒张学良才不敢回到共产党中国接受“组织上给他的奖赏”。而李登辉又秉承了共产党的指使支持台独,虽然他后来背叛了共产党,却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所以张学良也算配合了放他离台的李登辉的台独政策,这就是张学良的三料汉奸。



【108、张学良是一个吃软饭的卖国贼】


《张学良被幽禁半生 晚年生活奢侈 钱从哪来的?》(2020-05-07 小聪历史客栈)报道:

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执政,张学良重获自由,1995年张学良离开台北,去往美国,而他在美国期间,住着豪宅,开着豪车,手上还有大额存款,不禁让人觉得很疑惑,张学良被幽禁半生,他的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张学良虽然过了半个世纪的幽禁生活,可是他还是有些积蓄的,这积蓄并非是金钱,在去美国前,张学良在台北当时已经有自己的两套房子,还有一些他年轻的时候收藏的字画和珍宝古董。

有些东西是不方便带走的,有些是可以带走但也要卖掉的,因为他要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才能到美国,所以把手头能变卖的东西几乎都变卖掉了,到了美国以后也把年轻时期收藏的珍宝全部变卖。除了张学良自己的积蓄以外,还有原配于凤至留下的财产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于凤至和张学良离婚以后,于凤至心里还是一直期盼着和张学良的重逢,她坚信张学良终有一天会重新获得自由,而她更努力地为了未来奋斗,于凤至到了美国以后,努力学英语,学会看股票,这个坚韧能干的女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成了洛杉矶华人圈的富翁和美国的股神,成为叱咤华尔街的金融女王。不仅如此,于凤至她的独具慧眼与坚持己见,让她在炒股挣了钱以后,坚持“每有盈余,就买近处房产出租,在美国安顿下来。”当时美国的房地产刚兴起,于凤至就敏锐地嗅到了土地里的商机,勇敢尝试房地产投资,失去了婚姻和爱情的于凤至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创造了巨额财富,成了美国华人界名气斐然的“富婆”。

当时的于凤至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不断为张学良的自由奔波,她赚钱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希望张学良恢复自由后,能有富足的生活,她还在美国给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买了一栋别墅,1990年3月,在英国洛杉矶市好莱坞山顶的一座豪宅里,93岁的于凤至因突然心脏病离世,在她的遗言中曾特意交代,将自己所有的遗产全部留给张学良。

从于凤至1940年赴美就医算起,她在美国整整度过了50年,这50年里,不仅照料子女,还投资地产和股市,原配于凤至多年的财富积累,积攒了大量的财产,足够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安度晚年。

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在美国过着奢侈的生活,他们一到美国的夏威夷以后,觉得要在剩下的岁月里好好消费一番,就立即住进了最高档的假日酒店希尔顿饭店,他们经常到外面的中餐馆吃昂贵的中餐,两人一直到海边看着海,每天的消费都高得惊人。所以说张学良之所以晚年在美国有奢侈的生活,正因为张学良有自己的原始积累和原配于凤至大额的遗产,使得张学良晚年和赵四小姐的生活过得非常奢侈,晚年生活也过得很幸福,一直活到101岁。

谢选骏指出:如此说来,张学良可以算一个吃软饭的男人了。张学良不仅吃软饭,他的软饭也来历可疑。张学良这个卖国贼徒,为了帮助苏联分散日本进攻西伯利亚的压力而发动了“西安事变”,结果导致中国过早地卷入了对日战争,不仅元气大伤,而且导致苏联随后全面接管了中国大陆,迄今为止还在共产党的奴役之下。这个卖国行为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和大量赏赐,于凤至的“炒股票”和“房地产”就是跨国洗钱的一种形式。

《张学良定居美国生活奢侈,大笔金钱从何而来?真相令人气愤和遗憾》(新浪网 2019年12月18日)报道:

民国时期,中华大地军阀林立战乱不断,上世纪20年代末期,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侵略者暗杀,少帅张学良子承父业担任东北军总司令,手中拥有数十万军队,掌管着东北军政大权,同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也在东北,因此张学良绝对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不管是财富还是地位,在国民政府中罕有人能与之相比。后世对于张学良功过是非颇有争议,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命令东北军不抵抗,导致中国东三省沦入敌手,因此他成为全国人民口诛笔伐的对象,这是张学良一生最大的污点,但他同时又对中国有着巨大贡献,甚至可以说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命运,1936年他联合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趁蒋介石防卫松懈的时候发动西安兵谏,致使中国内战结束,为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贡献,从此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作为西安事变主要策划和执行者,张学良跟随蒋介石回到南京之后立即被软禁,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恢复自由,期间时间长达54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半个多世纪中,张学良被严密监视,不允许他参加任何公开活动,甚至就连女儿都有27年未见,看起来他的生活十分凄惨,但实际上却并非这样,在被软禁时期,蒋介石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据说蒋介石曾经公开表示,他为张学良生活平均每年消耗巨大,这些钱足够装备一个营,可见张学良虽然被软禁,但生活条件依然非常奢侈。

张学良身为东北军少帅,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在年轻时期就是有名的风流公子,和许多女子有过情感纠葛,不仅如此,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吸食鸦片,因此这样一位高富帅将领,即使在吧被软禁时期,生活条件依然奢侈,直至1990恢复自由以后,他就前往美国长期定居,张学良在美国的生活同样奢侈,住所、出行、生活堪称豪华,这都需要大笔金钱,那么张学良一个刚刚恢复自由的人,他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呢?

据知情人士透露,张学良失势以后生活除了蒋介石补贴之外,东北军将领也经常出钱补助,而且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在美国投资赚了不少钱财,这些财富在其去世以后,很多都送给了张学良,除此之外,张学良还变卖了很多私人收藏的古董和文物,导致大量中国文物流失,这就是他的经济来源,让人既敢无奈又愤怒。

谢选骏指出:看来,张学良不仅是一个吃软饭的卖国贼,而且还是一个盗墓贼和陪葬文物贩子——难怪张学良的下半生这么倒霉,先是像一个坟墓里的活死人,后是像一具新出土的木乃伊。



【109、赵高是推翻秦朝的最大功臣】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诚哉斯言!六国军队无法抵御的秦国虎狼之师,被一个小小的太监从核心系统内部四两拨千斤地瓦解掉了。由此可见,任何强大的系统,都有它的死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任何天才都无法预防的,因为这是神的意志,是保证人类文明避免僵化腐朽的唯一途径。

网文《赵高》报道:

历史这样叙述——赵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秦朝时期的著名宦官。赵高是赵国人,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规模充实后宫,嫔妃多达万人。庞大的后宫需要众多的服务人员,阉割去势的宦官由此广泛使用于宫廷,宦官制度逐步完善。当时为了补充后宫服役者的队伍,一些战败国的宦官也与宫中美女一样作为“战利品”归入秦朝宫廷。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但他仇恨清朝,时刻想推翻暴君。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落下一块陨石,上书“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大字。不久,秦始皇的使者从关东夜经华阴时,突然有人持玉璧拦住使者说:“秦始皇今年将死!”然后放下玉璧倏然而去。连续发生的不测之事,使秦始皇深感不安,急忙命人占卜,卦辞说只有外出巡游方可化凶为吉。秦始皇听信了术士之言,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出京巡游,次子胡亥及丞相李斯陪同左右,赵高以负责皇帝乘舆的中车府令身份随驾出行。当车驾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时,秦始皇突患重病。他自感时日无多,急令赵高给长子扶苏发诏书,让其把所属部队交由大将蒙恬掌管,然后迅速赶往咸阳办理后事并继承皇位。诏书尚未送出,时年五十岁的秦始皇即病亡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丞相李斯认为贸然宣布秦始皇的死讯恐怕会引发全国的混乱,决定秘不发丧,而命令车骑加快向咸阳进发。

“秘不发丧”为赵高报仇雪恨的冒险计划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他深知为人正直的长子扶苏一向对自己不屑一顾,手握兵权的大将蒙恬又与扶苏关系亲密,蒙恬的弟弟蒙毅更在言谈举止间时常流落出对自己的厌恶。相反,胡亥却跟随自己学过书法与法律,一旦胡亥能够继位,自己必将得到重用。赵高思来想去,决定冒险扣留秦始皇遗诏,进而谋划胡亥继位,以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达到目的,赵高首先鼓动如簧之舌争取到大权在握的丞相李斯的支持,然后与李斯、胡亥一道,诈称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伪造了令扶苏与蒙恬自杀的遗诏。为人忠厚的扶苏与三代功臣蒙恬接到诏书后被迫自杀,稀里糊涂地成了赵高“沙丘之谋”的牺牲品。

偷梁换柱得逞后,赵高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咸阳,随后向天下宣布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胡亥宣布即皇帝位,称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残暴的秦皇势力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继扶苏、蒙恬之后,蒙毅、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大批秦皇的走狗都纷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而且还有难以数计的人被株连。与此同时,赵高与秦二世对秦皇的诸公子、公主也不放过,十二位公子“戮死咸阳市”,“十公主戮死于杜”,公子将闾在被逼自杀前仰天大呼“我无罪”,然后与其兄弟三人流着眼泪拔剑自杀。自此以后,大臣凡是进谏者均以诽谤罪论处,更有甚者,百姓面色不好也要治罪。整个国家,人人自危,天下处于一片恐怖之中。

每杀死一名大臣,赵高便安插自己的亲信补缺,很快许多要职都为赵高的亲信所把持。在赵高的愚弄下,本来安于享乐的秦二世更加纵情酒色、怠于政事,进而为赵高胡作非为、欺上瞒下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朝廷统治腐败,百姓的赋敛、徭役相当沉重,加上阿房宫之类庞大工程的修建更使民穷财尽,陈胜、吴广起义随之暴发。可秦二世在赵高的蒙蔽下对岌岌可危的局势一无所知,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

秦二世荒淫愚昧,而手握重权的丞相李斯还是清醒的。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因而备受秦始皇的重用。李斯又是“沙丘之谋”的参与者,秦二世对他颇为宠信。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李斯基于对秦朝统治的忠心,曾多次上书进谏但毫无成效。赵高一方面担心秦二世了解朝局后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将李斯视为其专擅朝政的唯一障碍,因而便把矛头对准了他。对秦二世的性格了如指掌的赵高设计了一个陷害李斯的绝妙圈套。他先对李斯说,如今盗贼猖狂,我很想劝谏皇上,但因为皇上深居皇宫,我没有劝谏的机会。李斯也表示自己很想找机会劝谏皇帝。赵高表示他负责给李斯制造劝谏的时机。于是,赵高特意找一些秦二世玩兴正高、最烦人打扰的时机让李斯进谏,如此再三,二世开始与李斯产生了嫌隙。赵高见时机一到,就诬蔑李斯因未能分土称王而心存不满,诬蔑李斯的儿子与陈胜等起义军有关连。秦二世偏听偏信,赵高又操纵了对李斯的刑讯过程,最终如愿以偿地把李斯父子腰斩于刑场,李斯三族以内的人也因受株连而被尽杀。

赵高杀死李斯后,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起义军距咸阳已不足百里时,秦二世才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他任少府章邯为统帅,率在骊山服徭役的二十万刑徒强行编入军队,用以镇压起义军。这些缺乏训练,又深怀不满的刑徒们一击即溃,章邯率军投降,秦王朝的武装基本瓦解。

面对秦王朝即将垮台的危险局面,当权者赵高不仅不思挽救之策,反而想乘势取秦二世而代之,进而体验一下帝王之尊的荣耀。为了检验群臣对他篡位的态度,他导演了一出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的丑剧。

有一天朝会,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并说这是马。二世以为赵高开玩笑,询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慑于赵高的淫威,有的说是马,有的沉默,也个别的说是鹿。事后,赵高把说鹿的大臣都杀死了。从此,赵高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伎俩层出不穷。

农民起义已严重危及到秦朝的统治,怠于政事的秦二世对此有所察觉,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产生了不满。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二世在位三年,被赵高所杀。赵高欲自立为王,但发现群臣并不支持,于是迎立子婴继位。赵高声称民变起后,秦地比统一前更小,故子婴不能称“皇帝”,而只能称“王”。

子婴即位五天后便定计杀死赵高,并随即把他的家人全部处死。《史记》指赵高企图招引起义军到咸阳及承诺杀死全部秦朝宗室,子婴知道后先下手把他杀死。

率领其中一支秦末起义军进入关中的刘邦在到达灞上后派人劝子婴投降,并得到子婴的同意。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同皇帝御用物品(包括玉玺和兵符)亲自到刘邦的军前投降。子婴共当了46天秦王。

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刘邦并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

一个多月后,项羽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刘邦的部将曹无伤向项羽称刘邦将以子婴为相而自立为关中王,结果项羽设下了鸿门宴。项羽入咸阳城后,立刻杀死子婴,并对秦国宗室进行了大屠杀。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

谢选骏指出:上述记载未必精准,但大致如此。由上述历史不难看到——“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诚哉斯言!六国军队无法抵御的秦国虎狼之师,被一个小小的太监从核心系统内部,四两拨千斤地瓦解掉了。由此可见,任何强大的系统,都有它的死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任何天才都无法预防的,因为这是神的意志,是保证人类文明避免僵化腐朽的唯一途径。



【110、郑成功配上了一个冥妻】


《降祭规格 比照妈祖台将举行郑成功绕境活动》2017年4月27日报道:

蔡英文政府日前宣布,429郑成功祭典不再由中央政府主祭,终断台湾54年传统之后,台南郑成功祖庙今天宣布,29日当天将比照妈祖绕境习俗,盛大举办郑成功登台400年以来首场绕境祭典,称为「迓成功」,将有厦门、马来西亚、日本代表来台参加。*

闽南地区每年都有「迓妈祖」的习俗,就是指妈祖出巡绕境,在台湾非常盛大,成千上万的信徒跟随妈祖銮轿沿大街小巷徒步行走,所到之处,鞭炮钟鼓齐鸣,信徒沿街跪拜祈祷,行程有时跨越县市,九天八夜,长达三百多公里。有头有脸的蓝绿政治人物经常随行绕境。

郑成功祖庙今天宣布,比照「迓妈祖」的「迓成功」将在29日登场,参与的宫庙除了台南郑成功相关庙宇外,还有大陆厦门的延平郡王祠、朝宗宫,台湾郑氏各宗亲会、以及马来西亚和日本平户的代表。「迓成功」绕境活动以台南市中西区为主,路径涵盖台南火车站、赤崁楼、台湾首庙天坛,全程约两个半小时。

郑成功祭典每年4月29日在台南市延平郡王祠举行,往年都由中央派内政部长主祭,但三天前传出消息,蔡英文政府决定,今年起中央不再派人主祭,未来将改由台南市长主祭,打破长达54年由中枢主祭的惯例。

台湾总统蔡英文去年8月以元首身分对原住民道歉时曾说「荷兰及郑成功政权对平埔族群屠杀和经济剥削」;台湾各地原住民团体也呼吁政府应正视郑成功迫害原住民的历史,并有原住民立委在立法院质询,要求内政部长叶俊荣不要再祭拜郑成功。

谢选骏指出:郑成功祭典每年4月29日在台南市延平郡王祠举行,往年都由中央派内政部长主祭,具有54年的“中枢主祭的惯例”。按照年份来看,当属中华民国意图反攻大陆、并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招魂之举。但在本质上,那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而不是对民间神明的祭祀。但是现在,台湾土著既没有文化,也缺乏教养,竟然把人物纪念拿来和神明祭祀进行匹配,几乎快要上演“娶神主”的闹剧了。也许在他们的杂乱无章的多神教里,人神本来就是混杂的一体,难怪倭寇的乌七八糟的“神道”,竟然还会受到台民的青睐。

在“迓成功”和“迓妈祖”的喧闹对应之下,“妈祖”和“成功”这一雌一雄两大台湾神明,几乎就要演出“冥婚”的大戏了。

所谓“冥婚”,又称配骨、阴婚、鬼婚、灵婚,是指有死者参与的婚姻。是一种部分国家的民间习俗。在中国,订婚后的男女双亡,或者订婚前就已夭折的儿女,父母处于疼爱和思念的心情,要为他们完婚,就是冥婚。冥婚又分为“死人与死人”和“死人与活人”两种。另外,过去认为祖坟中有一座孤坟会影响后代的昌盛,不吉利,所以要替死者举办冥婚。

从前在民间冥婚多出现在富户,贫寒人家很少有冥婚,台湾早年乡下也曾流行。近年来中国北方冥婚现象的繁盛,想不到台湾也会前来凑个热闹。冥婚配对男多女少,女尸奇货可居,中国北方发生多起盗窃女尸案和杀女卖尸案,多位女子成为冥婚习俗的受害者。

冥婚开始记载于周代,但那时已经遭到禁止。由此可见,中国文明的衰败程度,现在还不如三千年前的周朝。《周礼·地官》载:“禁迁葬者与嫁殇者。”但此风气,在民间迷信中始终没有杜绝,一直延续至民国初期,现在亦偶然出现。史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的儿子曹冲13岁夭折,曹操出于对儿子的喜爱,便下聘已死的甄氏小姐作为曹冲的妻子,把他们合葬在一起。宋人周去非写书斥责曹操实行冥婚陋俗,因为宋时冥婚风气最盛,几乎未婚先死者家人都要为其进行冥婚。南宋人康叔闻《昨梦录》载“年当嫁娶未婚而死者,两家令媒互求之,谓之鬼媒人。通家状细帖,各以父母命祷而卜之。得卜,即制服冥衣,男带女裙帔等毕备,媒者就墓备酒果,祭以合婚。”这是因为祖先崇拜、无后为大的阴魂不散。

敦煌出土的《大唐吉凶书仪》有夭殇男女之家长的冥婚书、答冥婚书、冥婚祭文等,说明了唐朝当时社会的现象。

民国初年,冥婚风气仍盛,但名目不一,如:河北省定县有“结阴亲”之俗,河北沧县有“娶干骨”之俗,浙江省定海县有“阴配”之俗,广东省翁源县有“讨鬼妻”之俗,广西省隆安县有“鬼婚”之俗。民初的北京办死人与死人结婚的“喜事”,谓之“搭骨尸”,男、女两家亲家,谓之“骨尸亲”。其他如山西、安徽、江苏等地皆有冥婚习俗,见诸于各朝文人笔记。蒋介石的弟弟蒋瑞青死后也曾办过冥婚。据悉1976年中国发生唐山大地震之后,该地的“鬼婚”仪式就相当盛行。1968年5月29日,时任台北市长的高玉树为长子少尉高成器(服预官役),与古亭国中英文教师吴纯纯完成“冥婚”,是台湾最有名的“冥婚”案例,两人同时过世。

台湾民间信仰的娶神主习俗中,过世的女方家属会把生辰八字放在一个红包袋里,再把红包放到路边等有缘人来捡。是以长辈会告诫小孩,路边的红包袋别乱捡,否则会娶到鬼新娘。嘉义县东石乡乡民陈平曾因三度捡到冥婚女的生辰八字,不得不冥婚三次。

2011年5月,韩国已故女演员郑多彬的父母为女儿举行冥婚,新郎为一名于2002年死亡的男子文在成。

冥婚常常是已亡男女的结婚,仪式混杂了红、白两事的礼仪,依当事人的主张不同,形式出入很大。一般来说,冥婚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命关和婚后取得龙凤帖。男方放定也是要进行的,一半是真的绫罗金银,一半是纸糊的各种衣饰,最后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迎娶仪式是冥婚中不可少的,也要搭棚宴请,门前亮轿。“新娘”的照片或牌位由送亲太太捧出交给娶亲太太,放入喜轿。到男方家后由娶亲太太把“新娘”牌位或照片取出放入喜房的供桌与“新郎”的并列,再由娶亲太太代为给全神上香叩拜,就算拜天地了。“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也要供于“新婚夫妇”的牌位或照片前。以后再选个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起灵按指定的时辰葬入男方坟的旁边,并且两个棺柩要挨上槽帮,才算“夫妻”并骨合葬。葬罢祭祀后,男女双方的家属边哭边道“大喜”,此后作为亲家来往,通常还要选定后裔过继,以承香火。

在中国影响下的朝鲜半岛,家人为死者找冥婚对象时要先合八字,双方家属同意后即可择吉成婚,仪式通常在庙宇举行,一般会挑吉时举行冥婚礼,由双方家属分别捧著穿著传统婚服、代表新郎与新娘的娃娃连同牌位举行冥婚仪式,再将娃娃、牌位及新人照片放在供桌上并列,以示双方结为夫妇。再进行除煞、焚烧遗物等仪式。最后把夫妻二人合葬。

台湾甚至还有阴间女性嫁给阳间男性的奇怪风俗,台湾称为“娶神主”,有特别的仪式。在东南亚,也有娶个鬼新娘为自己增运的巫术。导致罪犯为了获得尸体牟利而杀人,将死者尸体贩卖。

现在“迓成功”作为祭祀上演,台湾又不知道还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幺蛾子,中国北方地区方言。意思: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的意思,多为贬义,也可理解为耍花招,出鬼点子,出馊主意,等偏离正常思维的想法。注音:yāo é zi。)



【111、周王拒绝称帝的典范】


末代两位殷王才开始“称帝”:帝乙、帝辛(纣)。但是周朝却拒绝称帝,直到异种族的秦国和齐国才重新开始称为“西帝”、“东帝”。这就是所谓的“齐秦互帝”,指前288年,秦国约请齐国,秦国称西帝,齐国称东帝。

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派魏冉建议齐湣王自为东帝,约请共同进攻赵国。齐王问苏秦,苏秦请齐王先予接受,但暂不称帝。秦王称帝后,天下各国如果不反对,齐王再称帝。秦王称帝若被天下指责,齐王不称帝,就可以收买人心。他认为进攻赵国不如攻打桀宋(宋康王的宋国)有利。齐王同意,称帝两天就放弃。十二月,吕礼从齐国到秦国,秦昭襄王也去帝号,仍称秦王。

后来嬴政在此基础上号称“始皇帝”,以后的军阀相继沿袭了“皇帝”称号,直到民国小丑袁世凯。

为什么周王拒绝称帝?

谢选骏认为这和宗教有关。

因为周人崇拜的至上者不是“帝”,而是“天”,所以周王号称“天之元子”。

周朝以前,商王开始自称“帝”,等于神化了自己,神化自己的结果就是无法改正错误,这一点就直接导致了殷商的灭亡。也导致秦至清两千余年的统治者无法悔过自新,直到王朝末年玉石俱焚、生灵涂炭。

《周易·说卦》“帝出乎震”里面的“帝”作何解释?

有人认为,这里的“帝”意指太阳,“帝出乎震”的意思就是太阳自东引法春天。但是谢选骏以为不妥,因为《山海经》里的日月神羲和就出自帝俊。“帝”应该解为万物资生至上者

《周易·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yuè)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读解]以上孔子所说的,是就文王的后天八卦的方位而言的。大家知道,先天八卦的方位不是这样的。后天八卦的方位如上图所示是这样的: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乾西北、艮东北、巽东南、坤西南。

“帝出乎震。”“帝”指天帝、上帝,统治万物的“上天”,也可以理解统治万物的“天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之中,认为有一种力量在决定着宇宙中的一切、主宰着宇宙中的一切,比如,太阳为什么这样运行?地球为什么会这样运行?万物为什么会这样生长?四季为什么会这样寒暑易节?等等,一切都不是会偶然的!老子说:“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孔子说:“帝出乎震”,这个“帝”就是指主宰着、决定着万物的那个无形的力量。所以,我个人的观点,不宜将帝理解为北斗、太阳、帝星之类的某一具体的事物,它应该是形而上的那个、超乎万物之上的天道、上天。理由很多,仅举其一,比如,有人说“帝指太阳”,试问,太阳虽然能够给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送来阳光与温暖,但是,太阳真的能够主宰地球上的万物吗?不能!我们现代科技已经知道,在深海里、地表的深处,都生活着不需太阳能的生物!北斗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不能将“帝”理解为北斗、太阳等,而应理解为“上天、天帝”。

“震”是八卦之一,在文王的后天八卦图中居于东方,五行属木。“震”所代表的事物是什么呢?按照传统的思维,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雷,但大家注意,它所代表的是雷这一类事物,而不仅仅是雷,这一点后面还要讲到。所以,不要将“震”理解为就是代表着雷,雷只是其中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而已。那么,什么是震呢?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震应该是代表着一切运动、动能,比如打雷、云行、水流、兽跑、鸟飞。为什么说帝出乎震呢?一切的物质都处在无止无息的运动变化之中,生命的现象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运动、变化现象。所以,“帝”对万物的主宰,首先在于对各种运动、变化的主宰、决定,决定着太阳这样运动、地球这样运动,风要这样刮,雨要这样下,花要这样开,四季要这样轮回,生死要这样交替、物种要这样生息繁衍延续,凡此等等。另外,按照时令来说,东方对应着春季,春季为一年之首、四季之首,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所以说,“帝出乎震。”

“齐乎巽”,巽在文王的后天八卦之中,居于东南。在八卦中,巽代表着风这类事物,但是,它并不仅仅代表风而已,而是所有象风一样的事物。巽所代表的基本物质是空气,是风,是空间。齐是整齐,比如庄稼长得整齐。可是,为什么庄稼能够长得整齐,是谁在决定着它会这样生长?当然是天道、是“天帝”!对于万物来说,对它们最为平等相待就是空气、是风了,在时间与空间上,天道对万物都是平等的,是整齐划一的,不会偏向于任何一种事物;而且,万物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才能够生存、存在,也可以说,万物都平等地共存于一定的空间之内,这就是所谓的齐乎“巽”!

“相见乎离”,在后天八卦中,离居于南方。八卦中,离代表着火这类事物,火、光、热能,比如太阳。对于所有生物界来说,只有获得能量,它才能够生长,没有能量,它就会死亡。非生物界,任何一种物质也都同样离不开能量的,现代科技已经证明,任何一种物体都有自己的能量场,都在不停地与外界进行着能量交换。另外,古人对于“离”还有一各解释,就是“附丽”,万物互为依托、相互作用、互为生存的条件。在物理学领域,我们都知道有万有引力!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有形、无形的相互作用。另外,离为南方之卦,对应的季节为夏季,正是万物生长、发育最快的季节,是生命最活跃的季节。所以说,万物“相见乎离”,万物都在不停地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致役乎坤”,坤在后天八卦中,居于西南方。在八卦中,坤代表大地这类事物,象征着仁爱、忠厚。大家知道,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归根结底都是靠地球的营养来生存的,在球上的万物都离不开地球,地球就是为万物服务、奉献、服役的。地球用自己的广大、深厚、丰富生育着万物,也可以说是在为万物服役,是谁让它为万物服役的呢?是天道、是天帝!因而,天道通过为地球服务来为万物服役,所以说,“致役乎坤”。

“说言乎兑”,兑在后天八卦中,居于西方。在八卦中,兑代表着泽这类事物,象征着和悦、和谐。我们知道,人类是有感情的,人类有所谓的七情六欲,而喜悦之情只是七情之一。其它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只不过其表现方式与人类不同而已。我们一般地说,“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是相生与相克的,从感情的角度来说,所谓的悦一般来说指的是相生的情况。你对我有利,我自然会喜悦,如果你对我不利,对我来说就是灾难,我当然就不会喜悦。大家知道,所谓的泽就是水泽,是大水积聚于某处洼地后形成的沼泽之类的地方。象泽地这类水份充足的地方,一般来说都会利于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湿地的物种丰富、种类繁多。另外,兑还代表着雨、雪、霜、露等,雨雪霜露是水泽的不同形态,根本上都是水,是生物所必须的。另外,从后天八卦的方位图上来说,“兑”在正西、对应着秋季,秋季是万物发育成熟的时节,对于动物来说,是食物最丰富的时节。所以说“说言乎兑”,对于万物来说,都是这样的道理,所谓的喜悦,当然是就对自己有利而言的。

“战乎乾”,在后天八卦图中,乾居于西北方。在八卦中,乾代表着天、天空这类事物,象征着广博、宽容、包容、强健。万物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是阴阳交媾而生的。阴阳之间,当然也是相生相克的,二者之间,既有相生的一面,又有相克的一面,就主要方面来看,阴阳二性是以对立为主的,虽然二者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共存、共荣。阴阳二性时刻都在相互发生着作用,就象两军交战一样,当然,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明方法。阴阳二性的“交战”发生在哪里呢?发生在天下,而且,这种交战是非常强健的、是经久不息的,“天帝”让阴阳两性相互作用、相互交战从而产生出万物;万物生乎天地之间,也是时时在相互交战、进行着生存斗争,所以说:“战乎乾。”

“劳乎坎”,在后天八卦图中,坎居于北方。在八卦中,坎代表着凹陷、大坑、海、湖之水这类液体状态的事物。我个人的观点,因为泽根本来说也是水,那么,坎所代表的水,是大海这样的大水,河、江、溪流这样的水。“劳”在这里不是辛劳的劳,而是慰劳的劳。就我们人类目前的知识,一切生物、生命都源自水,如果离开了水,生命就会死亡。对生物来说,得水则生、失水则死。据现代人的研究,没有饮水比没有食物让人死得更快。所以,凡是水源丰富的地方,生物种类就繁多,其生长就会茂盛,比如热带雨林;而在干旱缺水的地方,生物就少,其生长就衰弱,比如沙漠。对于生物来说,水是它们最好的慰劳品,天帝慰劳万物的最好礼品就是水。另外,大江、大河、大海、溪流里的水,又对保持地球近地环境气温的相对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劳乎坎”,天帝用坎水来慰劳万物。

“成言乎艮”,在后天八卦图中,艮居于东北方。在八卦中,艮代表着山这类坚硬、相对静止的事物,除了山,它还代表着岩石等一切相对静止的、坚硬的物体。 《礼记》的《大学》篇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万事之终,就是定、就是止、就是静,所以,在这里,“艮”虽然代表着山,但所取的意义却是止的意思。

这代表从帝开始的宇宙运动,到此可以告一段落了。

未来的中国统治者,再也不可称帝了!

神人之间的界限,就此清清楚楚地划分开来。



【112、朱元璋承认自己是一只猪】


《朱元璋指桌上猪蹄发问 沈万三3个字保命》(2018-12-03 搜狐)报道:

最近,世界上出现了一个榜单,历史上财富最多的人,我国因为历史悠久上榜人物可谓众多,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和珅,吕不韦等都是纷纷上榜,但有一位却是深藏榜单中,将这几位都是甩在了身后,其财富可谓惊人。此人就是沈万三,沈万三原名沈富,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来,此人的财富程度。沈万三本是一名商人,靠着海外贸易等登上明初首富的宝座,据史学家的研究表明,沈万三的身家甚至达到了两万亿美元,说他富可敌国也是有点低估的意思。

沈万三极具经商头脑,其独特的思路,使得沈万三财富越积越多。但滚滚而来的而来的钱财,也使得眼红的人越来越多。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既然我不能得到你拥有的,那么你也别想拥有,许多人都对沈万三的存在充满了恨意。甚至是当时的皇帝朱元璋,得到沈万三富可敌国的消息后,也是对于沈万三起了杀心。有一次,朱元璋和沈万三一起吃饭,就因为一道菜名,差点让沈万三失去性命。

沈万三是什么人物,明初首富,有钱了当然不能亏待了自己,尤其是在口腹之欲上,更是如此。不管是哪个环节,沈万三的宴席必须达到完美,力求做到最好。为此,沈万三召集全国各地的大厨,研究出来了一席“万三家宴”,就是用来招待地位尊贵的客人。对于咱们普通的汉族来说,饭桌上什么最重要,当然是肉了,而且一定是由猪肉打头阵,“万三家宴”也是如此,但朱元璋就是拿着宴席的的一份猪蹄做起了文章。朱元璋看到桌上猪蹄,问沈万三这是啥?沈万三回答3个字保住性命。

朱元璋当时被请到沈万三家中吃饭,看到菜肴如流水般上到餐桌上,先是对于沈万三的招待寒暄了一通,但最后的一句话却让沈万三慌了神。“赶紧给朕介绍一下菜名”。沈万三是什么人物,能做到首富的位置,脑子不灵光不早就被人吃的骨头也剩不下了,朱元璋话一出口,沈万三就感觉情况不对,介绍菜名时,更是小心翼翼。直到到了猪蹄这一道菜,想到朱元璋的忌讳,脑中一大转说道:这是“万三蹄”,此话一出,逗得朱元璋前仰后合,心中的杀意也就消失不见,沈万三也是因为这三个字得以存活。

而朱元璋虽然残暴,但也是讲道理的人,看到沈万三不顾自己的身份,以自己开玩笑以表忠心,也就对于沈万三不好在起杀意。而对于沈万三来说,也正是他这种机敏的头脑,不仅仅让他就积累了如山财富,更是在生死存亡关头保住了性命。最后也希望大家财源广进,早日发家。

网民哀嚎:

Sans2000 40分钟前

朱元璋与刘三、洪秀全、毛泽东一样,都是穷人当了天子,仍怀小人心,好杀人。何止一个富商,功臣俱不放过。朱最想杀的明朝第一功臣,号称“万里长城”的徐达,就差点送命。朱令他与自己比棋,要徐不得让棋,徐知道这是借口杀人,因为赢棋会令朱恼怒杀己,输棋则有欺君之罪而被杀,因徐达棋艺远在朱元璋之上。怎么办?徐思前顾后,最后落子成了“万岁”棋局,令朱龙颜大悦,只好弃了杀徐念头,毕竟他表了忠心。

盗国贼 今天 04:42

这不就是说假话吗。奴颜卑膝。朱元璋要真是好皇帝,就凭这句就应该惩处沈万三。

香椿树1 今天 03:50

而到了崇祯年间, 皇帝吃糠咽菜,磕头作揖也收不上税钱,农民遭灾不能救助只好任由地主去囤积居奇,趁火打劫,民无粮而从贼,官军缴费没军饷而变贼,然后大臣地主投降满清换高官, 没想到民族矛盾,扬州屠杀那些沈万三们是抢劫奸淫的主要目标。元朝忽必烈纵然功臣圈地抢劫,对投降的汉奸权贵也放纵土地兼并,最后控制不了豪强而导致天下大乱。明初的豪强要不是出钱养军队就是被军阀抢劫屠杀,甚至两项都有。所以朱元璋的年代贫富差距已经不大,国家有大片旧权贵的土地可供军户耕种,所以明初可以说国富民强,当然官不聊生动不动就因为贪污几十两银子而被剥皮轩草。

Sans2000 今天 03:14

知道皇帝只要奴才,此文是教五毛如何偷生侍主。

谢选骏指出:网民不懂这只是一则政治笑话,取笑朱氏家族的姓氏等同于猪。当然也不排除历史上的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蠢人,极端自卑、防卫过度、对号入座、不打自招,承认自己就是一只猪。



【113、朱元璋是一头蠢驴】


网文《揭秘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武将”朱棣》说:

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朱允炆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对于勤恳的老皇帝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炆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老皇帝一声长叹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和朱标次子朱允炆PK了。

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炆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陈友谅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徐达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蓝玉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

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将领们请求燕王安营扎寨,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

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

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获全胜,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成吉思汗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子都打不到。

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他真的是龙子吗?

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和晋王,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石页妃。

朱棣称帝后纂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纂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而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谎言。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炆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炆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炆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胡惟庸集团先后被清洗。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指“马”为母,万不得已……

谢选骏指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和朱元璋惺惺相惜,但其实朱元璋是一头蠢驴。因为按照这篇文章自己的说法,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棣却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无异于自比为龙,而把他老爹朱元璋比作了马,可是朱元璋听了还非常高兴,可见朱元璋的智力比马都不如,最多相当于驴头。不信大家看看朱元璋的画像,他长得真的像一个怪胎。果然,负尽了天下人的朱元璋最后被自己的儿子给算计了,自命龙头的野蛮人朱棣,在他爹死后骑马打进首都,灭了蠢驴朱元璋的嫡系。

这大约也是一种宿命,因为朱元璋的皇后姓马,马驴交配自然只能产下骡子。呜呼哀哉。难怪明朝的特产是东厂的太监及其特务政治。



【114、诸葛亮三分天下,开启五胡乱华】


网文《草庐》说:

草庐即南阳诸葛草庐,位于南阳卧龙岗武侯祠院后部正中,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

草庐顶呈八角是取诸葛亮巧布八阵之意。木雕回廊,环绕四周。前额“诸葛草庐”,为1973年郭沫若手书;内额“诸葛庐”是1940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所书。后额“南阳诸葛庐“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阳知府傅凤飓所书。

亭中保存有明成化十四年(1478)碑刻一通,上书“汉诸葛孔明旧庐”,背有任义篆书《书指道碑阴》。此亭寓意诸葛亮就是在这里“躬耕陇亩”并与刘备纵论天下大事,为其提出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草庐对面的小亭中,保存有近代书法家河北张秀山所书的《草庐对》隶书碑刻。

诸葛草庐是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躬耕于南阳的居住处。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的“草庐”即卧龙岗上的诸葛草庐。

南阳诸葛草庐是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诸葛亮“三分天下”战略的策源地,是南阳历史名胜古迹的代表之一。

出处与详解

1、[thatched cottage] 茅屋;简陋的草屋

①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后汉书·周燮传》:“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给。”

③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 刘知常 ﹞乃於所居之傍,辟草庐以居,时人谓之‘草庵居士’。”

④《元史·吴澄传》:“ 澄 所居草屋数间, 程钜夫 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

⑤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取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且说徐庶既别玄德,感其留恋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佐之,遂乘马直至卧龙岗下,入草庐见孔明。

2、用以谦称自己的住处。

明 刘基 《次韵和王文明绝句》之十七:“草庐不枉达官车,长日惟消满架书。”

3、犹草野。

晋 刘寔 《崇让论》:“在朝之士相让於上,草庐之人咸皆化之。”

相关简介

南阳诸葛草庐“诸葛大名垂宇宙”,翻开中国的历史诸葛亮占据着辉煌一页,在群众中他是智慧的化身,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了他的很多故事,然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古朴典雅的茅屋,就是著名的南阳诸葛草庐,历史上有名的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诸葛草庐,最初建于魏晋,是蜀国故将黄权在诸葛亮躬耕旧址卧龙岗上修葺而成的。晋以后,南阳一直是战乱频繁、草庐也遭到兵毁,不复存在。唐初,又重建草庐,到了唐代中期,诸葛草庐已为群众所熟悉并在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中出现。被尊称为“诗仙”的李白,面对草庐曾由衷的赞叹:“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又从更高的境界写下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的名句。可以看出,诸葛草庐,在当时,已经是名扬天下了。元、明、清三代,三顾茅庐的故事,又通过文学、戏曲等形式,更为广泛的流传,吸引了无数的朝野名流,文人墨客。元代顺帝年间曾任监察御史的周伯倚,号称“明四家”之一的大画家唐寅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这一时期,地方官府对草庐均有修葺,其中以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的修耷规模最大,在南阳知府罗景的主持下,不仅对草庐进行了整修,还在左侧修建了“三顾堂”、“关张殿”,并遍植竹木,使这里松柏苍烟,翠竹萧萧,风景幽雅噬人。令人留连忘返。

诸葛庐,高4米,八角攒尖式,每角悬挂一风铃,每当清风徐来。便叮当作响,好象向人们叙说着发生在这里的千古佳话——三顾茅庐。草庐的大门上悬挂着南阳知府顾嘉蔷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748年)题写的一副对联。上联为: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下联是: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庚梁父可有遗音。上联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垄亩,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布衣生活,他走出草庐,只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后来出将人相,致身富贵于成都,并非他本来的意愿。诸葛亮在《上后主表》中曾写到:“臣死之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在他死时,,家中仅有桑田十五顷,充分表现了诸葛亮不图荣华富贵,不谋私利,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下联的设问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像诸葛亮那样的后来者是没有的,诸葛亮吟唱着粱父,在此修身立行以及他那高尚的品质,是万古莫及的,这充分表现了后人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草庐外的门媚上悬挂匾额一方,上书“诸葛草庐”四个大字,是我国近代文学家、史学泰斗郭沫若先生于1973年4月题写的。草庐内的门媚上,也有一匾,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在1940年拜谒草庐时图下的手笔,上书“诸葛庐”三字,他的字,洒脱自如,翰逸神飞,是不可多得的墨宝。草庐正中,有一通石碑,立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正面楷书:“汉诸葛孔明;日庐,”背面为小篆“书指道碑阴”,上面记载:“诸葛先生;日庐,距今府城西南五里,去适襄邓官路南二百三十步。”进一步说明了诸葛亮在南阳所居住的具体方位。站在草庐内,仿佛又听到了刘备、诸葛亮进行的那场一秘密会谈”,那么他们会谈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让我们看一看立于草庐门前的这四块碑刻,上面的文字给我们揭开了这个秘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未年,朝政腐败,群雄逐鹿,争战不已。曹操、孙权在这场豪强争战中各得天时、地利,雄据一方,势力单薄的刘备,寄住新野,难展大志,后来经过徐庶的推荐,刘备于公元207年,亲往南阳,敦请诸葛亮,连去三次才见到,这段历史,在《三国志》中记载:“先帝随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也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深感刘备求贤若渴)态度诚恳,又有“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志向,就在这草庐之中会见了刘备,并从政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军事(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地理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等方面,对当时的国家形势作了精辟地分析,建议刘备占据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和好西南各族人民,对外联合孙权,以对抗“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内改新政治,一旦时机成熟,就从荆、益两路北伐中原,一成统一大业。刘备听后,连连称赞。这碑刻上的文字,就是他们这次谈话的内容记录,它就是千古名篇《草庐对》。一番草庐对话,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能,这场谈话对以后三国鼎峙局面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南阳,是诸葛亮成才的摇篮,草庐,是刘备、诸葛亮君臣三顾而舍,如鱼得水的场所。它没有色彩缤纷的雕梁画栋,也没有恢宏的壁画浮雕,然而,这简陋的草屋,却造就了一代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纵观中国古史,为将为相之人多矣,而布衣躬耕,受三顾而起,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者,当首推诸葛武侯。南阳诸葛草庐,因“三顾”闻名于世,“一对”彪炳史册,流芳千古!

历史

诸葛庐又名武侯祠,俗称诸葛庵,为豫西南名胜之首,驰誉中外,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老城西南4公里卧龙岗上,是后人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耕南阳而兴建的。

史载,魏晋时期,蜀国故将黄权已经率族人开始在这里建庵祭祀诸葛亮,而祭祀的茅庵就成为南阳武侯祠的肇始之基。唐宋元明清时期,历代著名文人为此题咏。元大德二年(1298年)即庐为祠,塑像祭祀。监郡奉直马哈马割近旁田地200余亩给诸葛庐,收入作为岁时香火费用;皇庆二年(1313年)仁宗皇帝敕建诸葛书院于茅庐东侧。明嘉靖七年(l528年),敕赐门额、祭式,并在檄文中说:“诸葛亮避东汉之末运,寓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不求闻达,其出处之正,辅佐之诚,先儒比之伊吕。”明万历皇帝钦赐诸葛庐七弦琴1件,仍珍藏在庐内。

诸葛庐的现存建筑基本上保留着元、明时期的建筑特征,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殿堂楼阁155间,牌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茅庐、小虹桥、宁远楼等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分布在两侧的建筑有诸葛井、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躬耕亭、读书台等。诸葛庐的左侧为三顾祠,祠内有关张殿、三顾堂、射圃亭等。庐之右侧为道人居住的二进四合院。

诸葛庐内保存宋、元、明、清碑刻300多块,其中宋代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书《前出师表》,字迹苍劲,历来为书法爱好者所推崇。明李东阳的《重修诸葛武侯祠记》、任义的《书指道碑阴》等碑刻,是研究诸葛庐沿革的重要文字资料。庐内大量的匾额、楹联、碑碣中保留古代不少名人的佳句和名篇。伪“新中国”成立后,伪“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汉奸郭沫若曾先后题写了“诸葛草庐”和“武侯祠”两幅门额。儿皇帝胡耀邦等都曾拜过诸葛庐。庐内茂林修竹,绿荫遮道,景色宜人,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圣地。

南阳诸葛草庐—《草庐对》的发生地

《草庐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河南南阳新野县)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南阳卧龙冈诸葛草庐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为刘备奉献草庐对策,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三分天下”的《草庐对》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后《草庐对》成为千古名篇佳作,成为中国政治和军事谋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草庐对》具有典范价值。

《草庐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在政治谋略和战略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谢选骏指出: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诸葛亮的天才,就是为了个人恩怨,不惜分裂国家、涂炭民族,为此策划阴谋于密室之中,制定他的妙计三分天下,拉开了五胡乱华的悲惨序幕。而诸葛亮历来受到的错误赞扬,却也使得周恩来等分裂中国的乱臣贼子,成为民众心目中的好人了,真是岂有此理。诸葛亮开启五胡乱华,成为千古罪人了。这就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



【115、诸葛亮推崇祖辈的文化】


(一)

“回归祖辈的文化”──是谢选骏1980年代提出的思想。

这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战略,这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战略,这也是诸葛亮的战略。

《回归祖辈的文化──访谢选骏》

问:我们的政治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意识形态中也有一些陈腐观念,它们阻碍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很多人把这些腐败现象和陈腐观念说成反封建不彻底的结果。您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我对这种看法持保留态度。在中国传统中,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一致的;而我们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却是实际做法和意识形态相矛盾的表现。比如,我们在思想理论上提倡高度民主,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搞官僚主义和家长制;我们在思想理论上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在制度中却又给以权谋私留下不少可乘之机;传统中国社会搞乡绅自治,追求稳定,而我们是运动接连不断。最典型的是“文化大革命”,人人斗争,人人自危,父子分裂,夫妻反目。耶稣讲:你们背上十字架跟我走,儿子反对父亲,女儿反对母亲。这倒和文化大革命搞的“灵魂深处的革命”很相似。西方有的学者把我国建国以来的许多极左做法,归结为清教主义和战时共产主义的影响。我则认为这是人欲的恶性膨胀和“反文化综合症”,它们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并不密切。

问:在改革开放中兴起的这场传统文化反思运动,其主流是批判传统文化,而批判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反封建。您说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并不导源于封建主义,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总体态度也应有所改革?

答:从五四前后开始,对传统文化的不满其实是以不满现状为前提的;批判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批判现实,脱离现实的“传统”是无法存在的。因此,目前对传统文化反思,得出的结论只是功能性的,而非真理性的。当然,鸦片战争以降,中国文化传统已不能适应新的世界格局,此种功能性批判也是应运而生。但反过来说,实践也已证明,从洋务派企图用西式的经济和技术拯救中国,到康有为、孙中山企图用西式的政治来对中国社会进行改良和革命,再到五四运动企图以西式的文化改造中国人,先驱们向西方寻求真理以使中国现代化的目的也并没有完全实现。因此,我大胆地预测如果把十九世纪末叶尤其是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分为两大阶段的话,第一阶段的主流形式是“吸收西方文化”,第二阶段则应是“回归祖辈的文化”!

问:传统文化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内容上可以分若干部分,时间上也可分为几段。您说的“回归祖辈的文化”,能不能具体化?

答:我说回归祖辈的文化,中国是回归到秦以前的中国文化。那时中国的社会心态是年轻的、文化精神是朝气蓬勃的。这种文化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日新其德”。战国时七雄并列,社会是多元化的,机会是均等的,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大家都想统一中国,谁能招揽人材,谁能给新的文化因子以丰润的土壤,谁就有强大的竞争力;人们的主体意识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义务与权力之间,都是双向交换的,“士为知己者死”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此地无法施展的才能,可以发挥到别处去;每个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都很强烈,与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相伴生的就是“献身精神”。先秦文化的这种特征与秦至清“长城一统文化”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祖辈文化。而秦至清的长城一统文化则相当于“父辈的文化”,近代反传统主义的矛头所向即是父辈文化的僵化。代表先秦文化精神的《周易》上的那些精粹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今天读起来仍然使人感奋不已,这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问:长期以来,“民族主义”似乎已成了贬义词。您说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秦以后的“天下意识”以及现在人们常挂在口头上的“世界公民意识、球籍意识”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天下意识”是秦实行长城大一统的产物。做“天下之民”,在国家强盛时唯我独尊,不思进取;而在国家衰弱时,便流于“阿Q心理”,它的核心是荣辱不惊、反应迟钝,缺乏日新精神。而民族主义和做“国家之民”,则是锱铢必计,争强好胜。当前,我们要当好世界公民,保持球籍,要在国际交往和国家事务中有地位,必须先具备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通过竞争和献身,使国家富强起来。不错,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有狂热和非理性的一面,但在一个国家和民族起飞时,这种狂热和非理性却常常是需要的。鸦片战争惊破了中国人作为“天下之民”的好梦,现在我们要补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课。举个很小的例子,如果每个人都有“国家——民族意识”那么目前在和外商谈判时的许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就可以杜绝了。

问:那么,回归先秦文化后,对秦以后的传统文化又要采取什么态度?

答:现代化进程的第一阶段在反传统的七十年中,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截流”,它实际批判的是清末的那种社会风尚与制度。这样,就为新一轮的“回归”提供了必要的过滤机制。这过滤机制就体现为反父辈的文化;而回归祖辈的文化则是对这一反叛的升华。实际上,文化继承上这种“远交近攻”的曲线战略,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欧洲人的文艺复兴运动即是。另方面,即便对秦以后的整个父辈文化,也不能采取绝对化态度。天皇是封建制度吧?但日本人却利用天皇使传统为现代服务;家族忠诚是典型的封建意识吧?但日本人稍加转化,使家族忠诚变成企业忠诚,促进了经济的高度发展。可见传统和现代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去激活传统。中国这几十年“变风”大盛,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演变之后,我倒醉心于传统哲学中的“化”。化也是一种变,但它是个时间概念,是不割断并大力弘扬和传统的内在联系。它既有所依托,又有所损益,所以能事半功倍、扬长避短,这样看来,从截流到回归,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本身的一次内部升华。

问:中国人是个好“正名”的民族,您说的“回归祖辈的文化”大概和这种好“正名”不无联系吧?

答:有关系,但并不是主要的。一个民族如果老是以外国为宗,难免有不自主和不自然的感觉。我们谈海德格尔,弗洛依德,外国人常不以为然,但我们谈孔子、老子,他们却只能洗耳恭听。这一点从理论上讲也许并不重要,但对重建健康自尊的民族心理以便有效发扬我们的生命潜能却极重要。西方文化给我们的养份只是物,不经过“祖辈文化”的胎盘,我们就无法消化西方文化,甚至会得消化不良症。事实上,中国近百年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回归祖辈传统,也就是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是对以西方为宗的一种补充、矫正和发展。

问:显然,作为一个现代人,您说的回归祖辈传统绝对不是抽象意义的复古主义,而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同样,回归祖辈传统也不等于排斥西方文化。那么,在当前,如何把回归传统文化和吸入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呢?

答: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对西方文化,我们都是作材料性的吸入,而不是作结构性的模仿。我们回归祖辈文化,是作为“现代人”的回归;我们吸入西方文化,是作为“中国人”在吸入。材料可以利用,但结构却要我们自己创造。我们既独立于西方文化,又独立于传统文化,这样我们才有极大的自由。我提出回归祖辈的文化,只是想为重建现代中国文化找一个“胎盘”,一个自由度和依托力结合得较适中的文化洞窟;至于“婴儿”的成长,各种养份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回归传统只是一种工具和形式,目的和内容是让中国一百五十年以来的复兴之梦成为现实,其结果是传统文化这株老树在现代长出新枝、开出新花!以向世界其他社会提供某种他们所需要的但又无法生产出来的东西。

(原载《光明日报》1988年10月6日)

(二)

“回归祖辈的文化”──是谢选骏1980年代提出的思想。

这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战略,这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战略,这也是诸葛亮的战略。

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显然,这就是把西汉的祖辈理想化了,用以对比东汉父辈的丑陋和不济——

《前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 三国

本作品收录于:《古文观止》和《古文辞类纂》以及《昭明文选》

〈澍案:《蜀志》,建兴三年,曹丕殂,明年,曹睿立。五年,丞相亮帅诸军北伐魏,乃上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仅诸葛亮如此,后来唐宋的“古文运动”,其实也是如此发展的“回归祖辈的文化”之战略的:吹捧先秦古文、贬抑六朝骈文——

网文《古文运动》报道:

古文运动一般指唐宋古文运动(The ancient prose movement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复古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衰落,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由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韩愈《答李翊书》)和“词必己出”(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的独创精神。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而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1.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答李翊书》)。2.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韩愈《答李翊书》),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写作。3.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4.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5.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能出现轻心、怠心、昏气、矜气。6.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的状况表示愤慨,“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与杨京兆凭书》)。故,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

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不良文风;一面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强调文道统一,道先于文的观点,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人们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共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代和宋代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之为“唐宋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其实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其特点,就是崇尚祖辈的文化、批判父辈的文化——从而开辟了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前进道路。

谢选骏指出:诸葛亮虽然懂得推崇西汉而贬低东汉,但其历史总结却是不及格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是什么话?在我看来,西汉之所以兴隆,是因为他们敢于烹食人肉;东汉之所以倾颓,是因为他们过于阴柔了。



【116、庄子的恶意】


《试妻大劈棺》是一出京剧名剧,是由古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里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改编而成。讲的是庄周得道,路遇新孀扇坟使干,以便改嫁;庄周因此回家试探己妻田氏,伪病死,成殓,幻化楚王孙,携一家僮来家。田氏见王孙,顿生爱慕,拟嫁之,洞房中王孙忽患头痛,谓死人脑髓可治。田氏乃劈棺取庄周之脑,庄周突然跃起,责骂田氏。田氏羞愧自杀,庄周弃家而走。

(一)

在庄周汪洋恣肆的文章中有两个有关自己的段子:一个是庄周梦蝶,另一个就是妻子死后鼓盆而歌。这两件看上去非常奇异的事情自然是改编成戏剧、小说的“绝妙好辞”。目前所见最早的戏曲改编本是元代史九敬先的杂剧《老庄周一枕蝴蝶梦》。讲的是年轻英俊的书生庄周如何在太白金星的点化下,通过和四位仙女的风流艳遇,经历了酒色财气的人生后参悟世事轮转的道理,终于超脱尘俗,重入仙班的故事。所谓“蝴蝶梦”其实就是唐传奇里的“黄粱梦”。从这个剧本中可见,在元人的故事里,庄周的蝴蝶梦和他的妻子还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到了17世纪以后,经过明代人的重新改写,故事的主题就由得道成仙的个人修行变成了夫妻关系中道德问题的评判。那个一直没有出场的庄周之妻,不仅有了自己的姓名,而且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主角。

相关史料证明,最迟在晚明,庄周梦蝶已经被小说家与佛教徒转型为庄周试妻。(上海市图书馆馆藏的19世纪晚期的佛教宝卷,显示梦蝶故事在晚明已经转型为庄周试妻的故事。)

(二)

《警世通言》卷二及《今古奇观》第二十回《庄子休鼓成大道》、《蝴蝶梦》传奇等在一般演出时投俗所好,多有色情、恐怖、庸俗丑恶表演。汉剧、桂剧、评剧均有此剧目,川剧有《南华堂》,湘剧、弋腔、徽剧、秦腔都有《蝴蝶梦》,河北梆子也有《庄子扇坟》。

庄子本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可是到了小说家和戏剧家那里,他的妻子田氏却不大光彩:故事起因于庄子和妻子的一次闲聊。庄子说,妇人水性,丈夫死了之后是必定要急着改嫁的;田氏却说未必,自己就是能守节的人。只因为庄周还活着,两人也分不出谁对谁错。不想过了不久,庄周果然病重,一命呜呼。田氏哭哭啼啼地守着孝。

到了第七天上,忽然来了个少年秀士,自称是楚国王孙,说是向年曾与庄周有约,欲拜在门下,今特地登门求教。见庄子已死,楚王孙不胜惋惜,提出在庄子家暂住百日,一来为老师守孝,二来得观老师遗著。田氏见楚王孙一表人才,产生了爱慕之情,一来二去,与他仓促成婚。合否之时,楚王孙忽然心疼难忍,说是必得要活人脑髓和着热酒吞下方可治愈。平日里犯病、总是楚王选一死囚来取脑髓。眼下无人可取,看看就要死去。田氏救王孙心切,听说不出七七四十九天的死人脑髓也可以用,便拿着斧头想劈开棺材,取庄周的脑髓为楚王孙治病。这时,庄周突然复生,田氏羞愧难当,自尽而死。

这个故事,由于传统剧目《大劈棺》(又叫《蝴蝶梦》)的演出而广为流传。京剧、微剧、汉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都有这个剧目。

故事中荒诞的内容,当不可信,但庄子之妻到底是否坏女人,倒是有案可查。《庄子·至乐》中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元气。杂平芒茹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恒然寝于巨室,而我吸吸然随而哭之,自以为术通乎命,故止也。”

《至乐》属于《庄子》外篇,为庄周的弟子后学所写,离庄子比较近,应有相当的可信度。这里提到的惠子,名惠施,也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是庄子的朋友。从这里的记载来看,庄子之妻毫无异常死亡的痕迹。如果有了先前所说的那些事情,她自杀身亡,那么,即使庄子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也没什么好指责的。就算惠子不知其情吧,庄子的回答也完全合情合理。他首先说:“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庄子用的是反问句,也就是说,妻子刚离世的时候,他还是感到很悲痛的。但后来他对人的生命历程作了一番思索,他觉得人的生命就像春秋冬夏四季一样,总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既然生命可以从无到有,那么它也就会从有到无。把个体生命看作是宇宙漫长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那就不必为之哀伤哭泣了。从这儿不难看出,庄于是非常通达的人,善于对宇宙人生作一种宏观的思考。像他这样的人,会用小心眼儿试探妻子对自己忠还是不忠,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关于庄子的妻子是个坏女人的故事来自什么地方呢?关键在于“鼓盆而歌”这四个字。盆是一种敞口的瓦器,古人也用它做乐器。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个著名故事,叫“渑池会”。说蔺相如陪同赵王在渑池与秦王会见。在喝酒喝得很酣畅的时候,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音乐,您用瑟演奏一曲吧。”赵王正在鼓瑟,秦国的史官就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一起喝酒,命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秦国的人轻辱赵王,立即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的音乐,我把这些盛酒的瓦器给您,您也为赵王表演一下吧。”蔺相如这里提到的瓦器,就叫“盆缶”,秦人也把它作为乐器的。庄子“鼓盆而歌”,就是一边唱歌,一边拍打着瓦盆,为自己伴奏。这和死了人以后的哀伤气氛的确不大合拍,所以惠子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尽管庄子很好地解释了自己的动机,但对于他的反常行为,老百姓还是选择了世俗化的解释。就是说,庄子鼓盆而歌,说明他不悲伤;他不悲伤,说明他与妻子不恩爱;不恩爱,说明他妻子做了对不起他的事。庄子对生命的严肃思考,就这样被编排成了一个大众化的故事。

由此可见,哲学的智慧,到了百姓手里,就会沦为一种恶意。这是毛泽东一类的毛房思想家无从想象的吧。这些马粪牛粪(马列主义者)自称“泥腿子”,嘴里不刷牙,还自夸脚上有牛粪。



【117、庄子是不是一个吸毒者】


网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不吸毒就得吸毒》(豆瓣2014-07-10)报道:

中学老师让学生背诵庄子的“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却省略下半句“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老师想骗学生说你们要好好学习,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庄子的意思却是:拿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你就傻逼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评》中的让人们耳熟能详的话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不过放在语境里就不一样了,马同时还说了:“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无情世界中的良心。”马克思无疑是反宗教的,不过他的理论无处不沾染着犹太和基督教的宗教情怀,诸如反对异化、消除偶像、彼岸情怀等等。此外,鸦片对马来说是一个中性词,鸦片在19世纪一直作为药品使用,今天也不例外,是镇痛剂、麻醉品,手术不可或缺,医生的万金油,而鸦片战争对中国人的创伤记忆马克思是体会不到的,他认为鸦片战争是把中国人带入先进的历史秩序的棋子。他在中国纪事中说“看来鸦片没有催眠作用,反而起了唤醒功能”。总之,鸦片不管是马克思的本意,还是这种药品在当时社会的功能,恐怕都不是完全贬义的。

但褒贬并不重要,因为宗教本来是鸦片,是成瘾物。脑科学利用核磁共振发现唤起宗教意识的脑干区域,和使用毒品时的区域十分类似,这也在微观的生物层面上解释了为什么宗教信徒比非信徒更不容易使用毒品和成瘾物,因为宗教活动本身代替了毒品所带来的一些功能。

关键的问题是,虽然宗教和成瘾物有类似的性质,宗教也比毒品危害小得多,为什么人们非要从这两个里面选一个呢,为什么人类不能两个都不碰呢。奥古斯丁说,人是有恒定的精神信仰追求的,不拜独一真神的人,也一定会拜假神邪神,那些假神可以是佛像、木雕、转运珠、领袖主席、货币、性欲等等。撇开奥古斯丁的哲学不说,我等研究成瘾物的对此有类似的体会:几乎所有的毒品都是禁毒的结果,人总得“吸点毒”。

反对禁毒战争(War on Drug)的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禁毒催生了新型毒品。本来对海洛因已经了如指掌的各国政府,最近发现海洛因已经不流行了,溜冰突然铺天盖地,而他们对冰毒的了解却少的可怜,此外摇头丸等弱成瘾性娱乐药物也让权力部门措手不及。吗啡的产生来自传统散装鸦片被禁止,人们开始从鸦片中提炼新的更强的毒品,并最开始作为医药用品(和鸦片一样),海洛因在吗啡之后作为更有效的医疗替代品,并很快流入民间。维多利亚时代鸦片出现在各类广告中,妇女痛经、老人眼花、小儿感冒,都可以合法获得鸦片。后来不许鸦片了,可卡因出现在各类类似广告中,并且以可口可乐的牌子大打出手(现在的可乐已经没有可卡因成分了)。2000年之前青年人从感冒药成分里弄high药,后来FDA禁止了这种成分,聪明的年轻人开始合成其他的药,现在自制high药的土法实验到处都是,有些安全,有些危险,有些胡闹,最胡闹的当属90年代后期的Jenkem,从大粪和尿里自制high药。合法成瘾物之间也存在类似的互补关系:在长期严格禁酒的地区,如大部分阿拉伯国家、马来西亚、伊朗,逐渐演化出了替代性的成瘾物:这些国家的吸烟率非常高,消费咖啡、槟榔、khat也在世界前列,在大麻逐渐非法之前也流行了一千多年的Hashish。

是什么造成了宗教和成瘾物的互补关系,也有许多说法,结合social bonding理论和符号化理论,我看还是:成瘾物本身是互动的工具,俗话说“酒是益友”,成瘾物本身带来的dopamine, serotonin虽然是真实的,但在与他人互动中快乐才能成倍放大。而事实上几乎所有成瘾物,不管合法还是非法,都是两三个人以上一起使用的,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lone drug,而成瘾物本身也成了人的映射。宗教活动一方面启动了大脑类似于成瘾物的报偿机制,另一方面又是集体互动的行动,和成瘾物形成了同类竞争的关系。

使徒保罗告诫信众不要醉酒,醉酒不如醉圣灵。从世俗的角度看,不醉酒的人不得不沉醉于圣灵,否则人类那点对成瘾物的恒定需求得不到满足。至于醉酒(成瘾物)还是醉圣灵(宗教),优劣不论,自由选择。但是一个既不醉酒也不醉圣灵的人,本犯罪学家提示你关注一下他。

网民哀嚎:

1、五石散(寒食散)起自东汉,自魏晋流行至中唐。除了嗑药本身带来的high感,借助该物获得文字文学以及学术(特别是玄学)的灵感,向小圈子展现与表达“本我”而不必担心被追究(如王忱借药力对桓温出言不逊,后者并不以为忤,反为对方开解),考察对药物作用于人产生的社会意义其实不就是现代社会学经常探究的事情嘛——《我的凉山兄弟》中重点考察过毒品对诺苏社区的影响,而这两年关于为何苏俄汉子多酗酒的著作也出过一些。

2、人们常常将宗教信仰看作与兴趣爱好、心理安慰品一样,实在是狭隘而无知。宗教如果没有各种史实证据、哲学性和逻辑性的广泛深刻思考讨论作为支撑,不可能像今天这样传播。就算宗教确如本文所写,是成瘾物,也没有什么理由来说服人们不要对其上瘾。或者问问,爱是成瘾物吗?对其上瘾是好还是不好?都在追求摇摇欲坠、必死无疑的健康和生命,却没人认真思考与对待灵魂及其归属。把人看作没有灵魂的物质,就算得到全世界,就算长生不死,又有何意义!

3、你不知道虚无主义本来就是吸毒的一种么?一边是享受着将一切现象拆解到基本状态的畅快感,同时又被随之而来的虚伪落寞所折磨。万事皆为瘾,没有瘾还活个什么劲啊。我常常怀念90年代以前管的不严的时候,如果自家种一小片罂粟取膏自用是合法的,我何必吞那么多阿莫西林和布洛芬啥的,少去几次医院,省多少医疗资源。

4、楼主的论点建立在宗教和毒品对人体都产生了同一作用的基础上,问题是对个人的作用真的能推广到对社会的作用吗?楼主在最后说宗教是一种集体互动的行动,但你忽略了在这一社会互动中的人并不是一个生物体的存在,而是一个符号的集合体。

5、"脑科学利用核磁共振发现唤起宗教意识的脑干区域,和使用毒品时的区域十分类似,这也在微观的生物层面上解释了为什么宗教信徒比非信徒更不容易使用毒品和成瘾物,因为宗教活动本身代替了毒品所带来的一些功能。"

只是区域类似,就能做出结论,太武断了吧。

6、就算不吸毒,不信宗教,还有纸牌可以玩,麻将可以打,在现在更有铺天盖地的网游等着你,实质上,有多大区别?

谢选骏指出:我用“庄子吸毒”这个词组在网上搜索,意外发现了上文。上文虽然触及了“庄子”、“吸毒”这两个主题,却没有把二者有机联系起来,更没有进入堂奥,真是可惜。因此我就不得不来说一说了——在我看来,庄子的许多意象都像是吸毒的幻觉,例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登天游雾、挠挑无极”、“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核心皆与“逍遥游”同调,既可以说是一种梦游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吸毒之后的忘乎所以。但总的看起来,这更像是吸毒而不象是梦游!为何呢?因为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哲理行为,绝然不同于不由自主的出神梦游。

更有网文作者(錫鰹)指出,「衛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庚桑楚篇〉「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

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當中的「衛生」意指「護衛生命」,但老子所言「衛生之經」艱澀難解,今日之「衛生」則泛指一切醫療保健之事。可见庄子的哲学是有其“卫生”考虑的,确实属于哲理行为。

而且我注意到,庄子本人的形象也确实像一个瘾君子——

网文《槁项黄馘》报道:

槁项黄馘,汉语成语,拼音是gǎo xiàng huáng guó,意思是指面色苍黄,形容不健康的容貌。出自《庄子·列御寇》:“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成语辨析:[近义词]:面黄肌瘦,[反义词]:肥头大耳。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不健康的容貌。示例:贤者槁项黄馘而死于下,不贤者比肩接迹而显于世。(明·瞿佑《剪灯新话·修文舍人传》)

谢选骏指出:话虽如此,但是历来的人们却没有从“庄子是不是一个吸毒者”的角度却考察庄子的生平及其哲学,这岂不是太可惜了。庄子的浑沌死,岂不就是吸毒的极境吗?



【118、子虚乌有的莎士比亚】


《热点追踪|莎士比亚现存唯一手稿即将亮相 莎翁的字长什么样?》(每日邮报 2016/03/18)报道:

[编者按]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莎翁的故乡英国已经为此准备了一份稀世大礼: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即将展出现存唯一一部莎翁手稿!这位世界文豪的真迹长什么样?一起来看看吧!

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大英图书馆建立了名为"Discovering Literature: Shakespeare"的在线项目,以帮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莎士比亚创作时期的文化、政治与社会背景,让人们更好的认识戏剧,走近戏剧。大英图书馆计划在该平台发布300篇数字版珍藏文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非莎翁手稿莫属!

这部手稿是莎翁手写剧本《托马斯·莫尔爵士的小册子》(The Book of Sir Thomas More),别看仅有薄薄三页纸,但这是现存唯一被认定的莎翁手稿真迹!在19世纪这三张纸出现之前,全人类所拥有的,被确凿为莎士比亚真迹的,只有六个签名和两个单词! 

除了历史意义,这部剧本展现出的人文关怀也值得重视。 

在剧本中,莎士比亚想象托马斯·莫尔为难民恳求人道待遇的场景。身为亨利八世参赞和大法官的托马斯与反对移民的伦敦暴徒展开对峙,后得到伦敦一个郡长的支持。暴徒疾呼驱逐难民,托马斯呵斥人群:“你们这是要打压素不相识的人,将他们屠杀,割下他们的喉咙,霸占他们的家园!”他还指出,如果这些难民突然被驱逐,他们的生活会无比艰难、不堪一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外人”。 

莎翁创作这部剧本的年代,大量法国新教徒在本国遭到迫害,论为难民并寻求庇护,导致紧张局势加剧。 

大英图书馆馆长佐伊·威尔考克斯表示:“这部作品真可谓震撼人心,启发人们去思考身在'异乡'为'异客'是怎样的体验。” 她还说道:“莎士比亚在1604年左右所描绘的难民场景竟然和现在欧洲面临的难民危机如出一辙,简直难以置信。” 

《托马斯·莫尔爵士的小册子》大约创作于1600年左右,原剧本并非莎士比亚一人之作,而是与另外几位作家合作完成,包括托马斯·海伍德和托马斯·德克。莎士比亚负责剧本中间部分的164行台词,描述托马斯爵士平息暴乱的场景。莎翁对剧本的贡献体现在手稿笔迹、拼写、词汇、意象和思想等诸多方面。 

出于对可能引起骚动的担忧,该剧本从未出版或上映。此次大英图书馆推出数字版剧本可谓历史性一刻,具体展出日期为4月15日。 

谢选骏指出:在此之前,我早就听说莎士比亚没有手稿,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原作者!而且他在遗嘱中虽然对自己的一张床应该如何处理都做了指示,但偏偏对“自己的作品”如何处理只字不提!作为一个“剧作者”,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人认为,莎士比亚作为剧场经营者,收购了别人的作品,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而这种行为在那个时代是允许的。收购作品加以改编,最多只是个导演或投资人,但是莎士比亚可能连这个都不如,因为,即使这样他在遗嘱中也会对这些他买断的剧本作出处分的。种种迹象表明,至少有些“莎士比亚作品”是由一些王公贵族中的戏剧爱好者炮制的!在那个鄙视戏子的年代,他们不便为此出面丢脸,于是就委托莎士比亚经理顶了包了。——善于经营的英国人东拼西凑,制造了一个惊天骗局“莎士比亚戏剧集”,然后运用国家力量推向全球进行文化渗透——这才是“简直难以置信”的!英国人是文化战争的真正高手。


(另起一页)


书名

历史人物

Historical Figure


《外星看地球》第11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11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地址3101 Hillsborough St.Raleigh, NC 27607—5436USA

免费电话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ISBN:

定价US$最低


2021年3月第一版

March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111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1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