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

美国政府沦为非法组织(全集第69卷)

美国政府沦为非法组织

The US government has become an illegal organization

(美国的霸权、共产、中国、政治、社会、选战)

(Hegemony, Communism, China, Politics, Society, Election--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7年—2016年

2016年第一版


历史的初稿·第九卷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 · Volume IX


谢选骏全集第六十九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LXIX


〔另起一单页〕

内容简介

前白宫网站(www.whitehouse.gov)的“奥巴马出生证”,显然是伪造的。如果没有一个真实的“奥巴马出生证”原件,那么,非法当选的奥巴马就是一个“伪总统”。如果奥巴马是一个伪总统,那么他的政府就是伪政府。而且此后的美国政府只要不对此追究到底,美国政府的合法性从2009年开始以来就已经中断了!从那以后,美国政府将是一个非法组织。

本书是谢选骏先生的网络文集,主要写作于2007年—2016年间,其主题涉及美国的霸权、共产、中国、政治、社会、选战。现在第一次结集出版。


Synopsis

It is very clear that "Obama’s birth certificate"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on the former White House website (www.whitehouse.gov) is a fake. If there is no a real "Obama birth certificate", then Obama was an “illegitimate president” who illegally wo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twice. If Obama was an illegitimate president, then his government is an illegitimate government. And the legitimacy of the US government has been interrupt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09; since then, the U.S. government would become an illegal organization unless the post-Obama government thoroughly investigates the issue of “Obama’s birth certificate”. 

This book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by Mr. Xuanjun Xie, written and published online between 2007 and 2016. Its themes relate to Hegemon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ommunism, China, Politics, Society, Election and Cover Europe and America, Japan, Russia,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is is the first collection published.


〔另起一单页〕

谢选骏《历史的初稿》序言


有句俗话说:“新闻就是历史的初稿”(Journalism is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新闻不过是老调重弹,于是呢,在“新闻就是历史的初稿”的同时,“历史也就是新闻的底蕴了——人们都是按照既有的历史观念来看待事情、发掘新闻的。

虽说“新闻记者只要记住‘记’而不‘议’的原则”,但其实“记”只需要写下一“己”之私,而“议”才可能抵达公“义”。况且所有的记忆,都是有选择的,所有的观察都是取决于观点的。但是许多记者并无历史意识,也未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所以让我觉得需要帮助他们把话说透、把题点破。

这里的文字,都是根据上述原则书写出来的,十多年来发表于各种电子媒体,并且因此已经融入了当代意识和当下生活的洪流之中。

现在把它们结集出版,只是为了检索的方便。

〔另起一单页〕

目录


第一章

美国霸权


第一节

“美帝国主义”何去何从?

第二节

联邦主义者正在“弄死美国” 

第三节

美国与沙特关系反驳亨廷顿假说

第四节

只有军国主义能够救美国

第五节

美国与君主立宪制

第六节

美国鹰之折翼

第七节

美国霸权的社会基础

第八节

美国正在失去霸权

第九节

改革移民制度,造就世界国家(上)

第十节

改革移民制度,造就世界国家(下)

第十一节

美国要向世界各国征收“国际安全税”

第十二节

美国可以增设“枪支拥有税”、“枪支保险费”

第十三节

美国的拉美化加剧国际无政府状态

第十四节

基辛格旁证希特勒确是犹太人


第二章

美国中国


第一节

排华法案是否违反人权

第二节

祝贺美国参院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决议案

第三节

中文开始渗透美国思想意识

第四节

“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与特洛伊木马计

第五节

中国要对美国进行共产主义改造

第六节

基辛格《论中国》一书的常识性错误

第七节

中美重演“更大规模的德英争霸”

第八节

新华社鼓励美国借债上瘾

第九节

美国人为何贪图中国货

第十节

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绞杀发生了戏曲变化 

第十一节

美国禁止网络调查与中国的网络实名制

第十二节

美国给中共指出了两条路

第十三节

从大选辩论看中美关系和新的冷战

第十四节

台湾独立配合美国全球战略

第十五节

美国夏波议员不可分裂中国主权

第十六节

美国可能运用香港事变制裁中国

第十七节

美韩军演 剑指中国


第三章

美国共产


第一节

美国独立宣言是“反共产党宣言”

第二节布什正在把美国建成一个共产党国家

第三节

多数选民反对美国共产主义化

第四节

美国深陷共产主义化的危险

第五节

华尔街应该取消共产主义分赃制

第六节

华尔街的真理故意隐瞒了什么东西

第七节

共产主义入侵美国企业

第八节

共和党政府正在走向统购统销

第九节

警惕美联储的共产主义倾向

第十节

美联储实际上就是独立于三权之外的第四权

第十一节

林肯之死是美联储的胜利

第十二节

格林斯潘应该闭嘴了

第十三节

格林斯潘本末倒置的半瓶子醋

第十四节

华盛顿纪念碑的三K党造型

第十五节

美国正在第三世界化

第十六节

“占领华尔街”是反共活动

第十七节

军方应把承包商工作收回给军人做

第十八节

下级检察官可以指控上级检查官


第四章

美国政治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病

第二节

林肯总统认为他自己就是上帝

第三节

美国独立中的奴隶制因素

第四节

美国独立为何强化了奴隶制度

第五节

美国债务违约是玩火自焚还是浴火重生

第六节

美国的国债与商纣的鹿台

第七节

电影业表明美国像希腊而非罗马

第八节

美国正在越过临界线

第九节

奥克拉荷马州的无情牛仔

第十节

同性恋国家能不能打仗

第十一节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对百姓生活没有影响

第十二节

拥枪权是公民权利的最后表达

第十三节

怀纳的辞职与南方朔的无知

第十四节

长官腔调与美国的地方自治

第十五节

美国的新闻自由是流血争取来的

第十六节

从总统辩论看茶党运动的两面性


第五章

美国社会


第一节

美国内心的荒野

第二节

连环杀手的教养

第三节

“硬汉”海明威的文与人

第四节

牧师没有杀人,人因牧师而死

第五节

美国也有“社会溃败”吗? 

第六节

玛丽莲梦露的灵魂价值50美分

第七节

美国国会图书馆纪行

第八节

Google不是一个完整的搜索引擎

第九节

美国式的安乐死

第十节

美国式的安乐死再添新例

第十一节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智力偏低

第十二节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生前涉嫌违法犯罪

第十三节

为什么要对巴菲特的出身欲盖弥彰

第十四节

“巴菲特税”只是一个宣传噱头

第十五节

美联社机器人记者每季度撰写三千篇新闻报道

第十六节

Ian Buruma(伊恩·布鲁玛)的玩世不恭

第十七节

解读维权律师陈光诚来美事件

第十八节

技术创新为什么不再是美国经济重要动力


第六章

美国选战


第一节

奥巴马为什么淡化穆斯林恐怖

第二节

美国与罗马共和国

第三节

美国需要向世界帝国转变吗?

第四节

美国开始“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型

第五节

美国大选结局关系人类未来命运

第六节

奥巴马正在开创第四个美国

第七节

第四个美国诞生的标志事件

第八节

白宫的黑色囚徒

第九节

罗姆尼会不会发动第二次冷战

第十节

罗姆尼失去总统竞标之谜

第十一节

奥巴马真的是个穆斯林

第十二节

奥巴马的出生纸张真的是假的

第十三节

奥巴马送给共产世界最后玫瑰

第十四节

“特朗普”不过是对“奥巴马”的反动

第十五节

川普是美国的最后希望

第十六节

“特朗普”与满洲人

第十七节

川普是坏人Trump is the bad guy

第十八节

疯狗川普挑动群众斗群众,必将恶有恶报

第十九节

特朗普(川普)是狗娘养的

第二十节

用动物学研究川普(特朗普、床破、创普)

第二十一节

川普(特朗普)与希特勒

第二十二节

基辛格向川普讨要官职

第二十三节

基辛格鼓励川普蔡英文进一步热线

第二十四节

比尔盖茨暗示川普可能遭到暗杀

第二十五节

川普让台湾的什么完了

第二十六节

《纽约时报》煽动暴乱

第二十七节

习近平催生了特朗普@川普

第二十八节

美国政府沦为非法组织


〔另起一单页〕

第一章

美国霸权


〔另起一单页〕

第一节

“美帝国主义”何去何从?


2011年4月7日的《时代周刊》发表了David von Drehle 所写的纪念南北战争一百五十周年的文章《为什么我们还在争论南北战争?(150 Years After Fort Sumter: Why We're Still Fighting the Civil War)》。文中作者提到:在萨姆特堡战役周年纪念日前不久,哈里斯网上评估公司对全国各地2500多名成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是北方和南方为什么开战。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南方的主要动机是“州权”而不是奴隶制的去留。

例如早在1828年与1832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提高对欧洲工业产品的关税以利北方各州的工业。由于这项关税政策将对倚重欧洲大量外销农产的南卡罗莱那州及其它南方各州造成经济冲击,美国南方农业州担心欧洲各国报复美国而提高对美国农产的关税,因此强烈反弹。对此南卡罗莱那州议会召开州代表大会,通过了联邦法令废止权条例(Ordinance of Nullification),宣布1828及1832年的关税法于该州内无效作废。州议会并通过相关法令以贯彻该项条例,包括授权组织军队与购置武器。为回应南卡罗莱那州的威胁,国会通过了“军力动员法”(Force Bill),而杰克森总统于1832年11月派遣七艘小型海军船只与一艘武力军舰前往查尔斯顿。12月10日,杰克森振辞反制联邦法令废止权条例的一方。

现在的主流看法体现在教科书里,认为南北战争爆发的主要起因是“废除奴隶制”。不过,有几个事实需要注意:

1、当时的总统林肯同意南方各州保留奴隶制,但新加入联邦的州却不能实行奴隶制;

2、南方各州作战,并非是为了推翻当时的联邦政府,而是谋求独立;

3、北军焚毁了亚特兰大和乔治亚州的其他主要城市,却唯独没有焚毁萨凡纳市(Savannah),原因是这座海滨城市实在是太美丽了,将其作为礼物献给北方的主帅。

4、南军总司令罗伯特 李(Robert E.Lee)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曾孙女婿。他的阿灵顿庄园被北军没收,并被国会批准辟作国家公墓。

这场在美国历史上持续四年、夺去了六十多万人生命的内战,比美军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阵亡将士总和还多,是美国国家性质改造的关键。

内战于1865年停火后,146年来已有6.5万多本相关著作问世。在世界出版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主题在100多年内竟有如此众多的书籍出版,几乎等于一天出一本。尽管浩如烟海的内战史书充斥于世,但美国专业史家和民间史家、北方史家及南方史家、白人史家与黑人史家,对内战起因、结果及其意义的看法,竟南辕北辙,没有定论亦乏共识。在纪念内战开打150年的今天,各派学者仍在开足火力,争论不休。

《时代》周刊4月18日期发表封面长文,全面探讨当代美国民众对南北战争的看法。文章标题有意取自七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爱情片《The Way We Were》以及主题曲“The Way We Were”,只不过将题目稍作改动,变成“The Way We Weren’t”。《时代》周刊反其意而用这影片的片名作为探讨南北战争封面文章的题目,隐喻南北关系,突显时至今日美国民众以及学界看待南北战争的巨大分歧。

分歧的焦点之一是有关南北战争的起因。《时代》周刊封面上的林肯流着眼泪,小标题说民众对南北战争起因的争吵,让林肯知道了一定会哭泣。在起因的看法上,有形形色色不同的说法,包括奴隶制度、州的权力、北方激进分子入侵独立的南方、高额关税、工业与农业文化的碰撞、狂热分子的好斗等,甚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也成为战争起因之一。不过,在这些不同的说法中,分歧最大的还是奴隶制度与州的权力。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所作的民意调查显示,百分之五十二的民众认为南方的美利坚邦联(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领袖们之所以要另立一国,是为了保存奴隶制度,而百分之四十二的民众则认为奴隶制度不是邦联独立的主要理由。如果以政治立场来看的话,大部分民主党成员赞同战争起因是由于奴隶制度,而大部分共和党成员不赞成此说;独立人士的意见则一半对一半。

据《时代》周刊引用研究机构哈里斯(Harris Interactive)的民意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年组成美利坚邦联国的十一个南方州接受调查的白人中,三分之二的人认为战争的起因不是因为奴隶制度,而是州的权利。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民意调查还发现,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同情联盟国甚于合众国,而在南方白人中,这一数字上升到十分之四。此外,八成的共和党成员表示同情与钦佩南方邦联的领导人,与此几乎相同的是,百分之七十九的民主党成员表示同情与钦佩北方州领导人。有线电视新闻网民意调查主任荷兰基廷说:“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南北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一百五十年,但种族,政治和地理因素仍在起作用。”

佐格比民意调查机构(IBOPE Zogby International)的调查结果与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调查结果异曲同工,佐格比的调查发现,百分之七十五的美国人认为,南北战争期间导致国家纷争的因素迄今依然存在,比如种族、联邦和州政府的角色、财产权利和个人权利等。不过现在的纷争与当年不同,并非以地域划分,而是以党派、政治态度划分。调查中的一个问题是,假如今天出现可能导致一些州被迫从联邦中分离出去的话,你是什么态度?有百分之四十三的民众表示可以理解,而表示可以理解的保守派则高达百分之六十五。同时,大部分保守派认为州的权利而非奴隶制度是导致内战的起因。 

从州权的观点看,如果说真有所谓的“美帝国主义”,那么其起源一定是这个取消了各州自由退出联邦权利的“南北战争”:这是两个美国之间的战争——华盛顿的美国和林肯的美国,自愿加入和自由退出的美国和自愿加入但不得退出的美国。

一个较强的北部美国,消灭了较弱的南部美国,从而迫使战败者接受战胜者的意志。

所谓帝国主义,难道不就是一部分人迫使另部分屈从自己的意志吗?

现在,一百五十年去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是越来越大了,而且大大超越了美国国界,形成一个世界霸权。

未来,这个霸权面临两个选择:

1、继续扩张,从世界霸权走向全球政府;

2、开始萎缩,从世界霸权退回联邦主义。

而一旦从世界霸权退回到联邦主义,可能就会继续后退,还原到州权至上的时代?应该不会。因为世界潮流毕竟是“越来越大”。

而我们看到:美国从独立(州权至上)到南北战争(联邦主义),用了七八十年(1770年代到1860年代);从南北战争(联邦主义)到二次大战(世界霸权),又用了七八十年(1860年代到1940年代);从世界霸权走向全球秩序又用了七八十年(194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现在美国正在走入第四个“七八十年”(从互联网的现在开始)——在在显示,不进则退。

是从世界霸权走向全球政府?还是从全球秩序退回联邦主义?

“美帝国主义”,何去何从?

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这是一个力量问题。

〔另起一页〕

第二节

联邦主义者正在“弄死美国” 


2016年3月12日, 美国《联邦主义者》网站(The Federalist)发表编辑哈山尼(David Harsanyi)的文章,讨论“‘弄死美国’ 是实话还是神话? ”说,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50%的美国人相信,中国是世界领头的经济体;相形之下只有34%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也就是说,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比中国差。这有助于解释美国选民的焦虑。

政客们可能会争辩说,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人应当鼓励中国以及墨西哥等国,建设富裕稳定的经济,因为那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有利于传播自由主义,也有利于美国消费者和工薪阶层。国际贸易只是竞争而非互惠互利的理念,已经深植在美国政治观念中。不认同此理念的人,被视为冷酷的精英吸血鬼。由于贸易利益难免暂时损害了某些工薪阶层的利益,于是他们发起了经济辩论。

但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判断世界,有人可能会对选民指出,“瑞士信贷银行”估算美国人的私人财富达85.9万亿美元,而中国人的私人财富为22.8万亿美元。“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美国的人均GDP是54,629美元,中国只有7,590美元,而且贫富差距比美国大。“世界经济论坛” 仍然把美国列为世界第三个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中国的竞争力只排在第28位。 其它多种财富和幸福指标调查数据,也都得出同样的结论。

美国制造业产品1990年代以来增长了4倍,美国制造业通过自动化和其它提高效率的措施,更具竞争力,创造出高回报的先进技术产品。但贸易保护主义者还在嚷嚷说,美国正在失败。事实是美国工人的平均产出水平,是中国工人的近6倍。贸易保护主义者说,工薪阶层正在萎缩,但他们忘记了工薪阶层越来越富裕。今天51%的美国家庭将在一生中的某个节点,跻身收入最高的10%人群中。所有的政客都说,美国的工资没有增长。但考虑到美元的购买力、通胀水平、雇主支付的福利等因素,这种说法对大多数美国人并不完全正确,他们并不在乎。

所有这些辩论的问题都很复杂,政客们休想挑动选民的情绪。我们有许多真正的经济问题,但所谓中国的经济霸权则纯属神话。政治上如果凭感觉走,就会被很多荒谬的事情迷惑。所以,无论什么量度方式的数据,都不可能“弄死美国”。“中国正在弄死美国”纯属民粹派的神话。

……

谢选骏指出:实际上,上述文章有个盲点:忽略了中美之间的差距在急速缩小。按照这种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当然会得出刻舟求剑的结论。这个结论及其背后的态度,才会真正弄死美国。

首先,“中国正在弄死美国”是需要美国自己的配合的,就像一个贩毒的人需要吸毒的人配合才能把他自己弄死一样。

其次,美国真正的经济问题源于自己的懒惰,好在美国现在还有创新能力,或曰,美国还允许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生存。例如相比之下,日本对创新者就比较不利,中国则属于窒息创新。

最后, 说“联邦主义者正在‘弄死美国’”并非虚言。当然,这指的是弄死传统的美国。美国如果不怕死,敢于向着全球政府的方向前进,则可以摆脱目前“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附带说一句,川普就是传统美国的最后挣扎。我观察了一阵子,发现他只是试图打破目前的僵局,但并非真正能够引导美国向前。

〔另起一页〕

第三节

美国与沙特关系反驳亨廷顿假说


2008年12月28日,哈佛大学教授、提出“文明冲突论”的政治学者亨廷顿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维基百科的“亨廷顿”词条有这样两句话:亨廷顿“是当代颇有争议的美国政治学家……他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认为二十一世纪核心的政治角力是在不同文明之间而非国家之间。” 亨廷顿的理论也为中国学界所关注。

谢选骏表示,亨廷顿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政治学者,但是他有关文明冲突的理论有可商榷之处:

 “严格地说,我觉得他这个是一种对现实描述,不是一个理论总结。Culture(文化)的冲突不足以引起两个国家的战争。事实上国家之间的战争基本原因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原因或者政治原因、 军事霸权的争夺等等、占领和被占领等, 而不是说由于我们之间的Culture(文化 )不一样或者说传统习惯不一样我们就不能做生意了, 绝对没有没回事。你看厉行禁酒的沙特阿拉伯和酒色开放的美国,Culture (文化)完全极端相反,就是在保守的阿拉伯国家中,跟美国文化差别最大的也算沙特阿拉伯。但在政治上,沙特和美国他们最亲密了,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决不孤立,足以反驳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假说。 ”

谢选骏表示,他赞同亨廷顿“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的观点。但是他说,有秩序、稳定,不等于可以不搞民主选举。中国一直没有民主选举,那不叫政治稳定,那是政治僵化:

“‘有秩序而无自由’还能构成人类社会,如果是‘有自由而无秩序’那社会秩序就不存在了。比方说中国现在专制总还是比日本占领时期打来打去的无秩序要好。政治民主应该是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这个政治稳定不是说没有选举的稳定,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不能够造成社会公权力的瓦解。” 

记者问说:“您同意不同意亨廷顿‘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这个观点?”

谢选骏:“我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要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推行政治自由,当然这个政治稳定不是指没有选举的稳定,像中国这样没有选举,专政了六十年都没有选举,这显然不是政治稳定,是政治僵化。政治稳定跟政治僵化不一样。”

这位学者表示,中国有人想利用亨廷顿的理论为自己服务:

“中国很多人在利用亨廷顿的理论来增加对西方的抵抗力。等于他好像是个感冒预防针似的,‘噗’打了下来,中国有人说西方在压制我们,要搞文明的冲突,所以我们要对抗。等于对激起中国的民族主义还起到了一个助燃剂的作用。”

〔另起一页〕

第四节

只有军国主义能够救美国


2001年中共与美国在海南撞机,导致美国损失惨重。

为什么?因为中共是军国主义国家,美国不是。

2001年4月1日,布什总统刚上任,美国海军一架EP-3E电子侦察机,在南海上空与中共海军航空兵一架歼-8II战斗机相撞,美机迫降海南岛,爆发美中关系近年来最大的危机。美军被迫临时销毁电脑,但中共对机上极机密的情报侦搜电脑设备,使用“逆向工程”还原,读取资料,重创美国军情,损失至今难估。 

美国一直迟到2009年,才下决心对这次中方逆向工程所造成的军事机密损失,采取对应措施,革新海军的情报侦搜处理设备。但为时晚矣,美国才惊觉美国网路系统之脆弱,军方随即成立网路司令部,重视网战(cyber warfare)。 

预定2010年11月1日出版的《纽约客》报导,美国2000年总统大选,因选票争议,无法决定谁是新总统,华府群龙无首。当时美国刚决定减少对前苏联的每日军事侦察飞行架次,军方也不敢断然终结侦察飞行任务。为维持既有编制军力,中共成为新目标,侦察中共军事动向,从每两周一次的飞行架次,增加到每天都飞,其实侦察飞行任务只是纯为应付。 

中方飞行员自2000年12月起,对美方侦察机动作越来越挑衅。这些情况虽向华府反映,但华府当时无人有权威回应,结果导致美国无法挽回的灾难性损失。 

EP-3E在迫降海南岛前,机员理应依规定销毁机上的电脑等设备。规定要求机员使用消防斧,甚至热咖啡等,销毁机上电脑硬体和软件。但当时处于紧急情况的机员未能及时销毁,EP-3E整机落在中方手中,任由处置。 

EP-3E上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操控的作业系统,可以监测中共的加密雷达,语音和电子通讯等等。中共取得EP-3E机后,使用逆向工程,复制机上电脑,解出3000至5000万行的密码电脑程式,等于取得美国海军情报解码路线图的最高机密。中共知道美国如何探测中共的机密,更反过来侦测美国机密,对美军动向一清二楚。 

美国海军起初低估中共对EP-3E所做的逆向工程,一直到2008年年底,才惊觉到损失之惨。在奥巴马当选总统后数周,美国国家安全局发现通常监视的系列中共网站上,同时出现大量包括美国海军未来动向等的机密细节,等于向美国展示中共逆向工程的成果。当时研判,中共此举是为给奥巴马新政府一个下马威。 

前中央情报局官员指出,当时美军太平洋总司令基亭,为此紧急召开系列会议,并在2009年初报告奥巴马新政府,指出如果中共已对EP -3E的操作系统进行逆向工程的仿制,海军所有相关电脑系统都必须全部换新。结果海军花费数亿元完成更新。 

报导指出,中共甚至侦察到美国就伊朗问题举行秘密会议的内容。 

2008年奥巴马及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马侃的竞选团队,都遭到怀疑是中共骇客的攻击。专家认为中共网路技术,足以袭击美国的民用基础设施和军事设施。

但一位前柯林顿政府官员指出,中共官员告诉他,中共不会用骇客攻击华尔街,“因为现在华尔街基本上是我们的。” 

EP-3E电子侦察机事件,让美国警觉必须正视及尽速处理网路安全问题。今年5月,美国网路指挥部正式启动。网路指挥部司令亚历山大(Keith Alexander)中将说,美国军方必须重整网路安全作业。奥巴马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决定应该由军方还是民间主导美国的网路安全,以及网路间谍、骇客行动等是否将视为战争行为。 

在谢选骏看来,美国要想在目前已经全面开展的中美对峙、美中冷战中避免沦落下风的命运,就须采取逆向思维,用“以夷制夷”的方式学习中共,变成一个军国主义国家:

1、必须正视及尽速处理网路安全问题。

2、美国军方必须重整网路安全作业。

3、奥巴马政府在未来几个月内应由军方主导美国的网路安全,并把网路间谍、骇客行动,视为战争行为。

这一看法的理由是:现在的中共已经完全不同于二十年前的苏联,正如雅典民主政体的死敌斯巴达军国主义寡头统治完全不同于波斯帝国。雅典民主政体可以击败专制、封闭的波斯帝国,却无法战胜寡头统治的斯巴达军国主义。这是因为,斯巴达不是波斯那样来自“另一个阵营”的对手,而是来自“同一个阵营”的竞争者。

如果我们把二十世纪完全封闭的苏联帝国比作古代东方的波斯帝国,那么二十一世纪半封闭半开放的中共则很像斯巴达军国主义寡头统治。

现在的中共不同于二十年前与世隔绝的苏联,它已经深入到西方世界的核心地带,甚至如上所述控制了华尔街(“因为现在华尔街基本上是我们的。”),并深深左右了世界贸易,因此已经有实力在各个层面上击败西方。如果美国还想沿用对付苏联的老办法来战胜中共,失算的可能显然剧增。

在这种腹背受敌、水火煎熬的处境下,只有军国主义能够救美国。

否则,雅典的文明开化的民主政治败给斯巴达的军国主义的寡头政治,就可能在未来的中美对峙、美中冷战中重演。

历史的沉思使我想到了现实:如果雅典不是执迷于自己的民主传统,而是像罗马共和国那样早一点实行军国主义的政策,那么统一地中海世界的,可能就是雅典了,而不是后起之秀罗马共和国了。

正因为罗马共和国没有像雅典那样能够执迷于自己的传统,而是面对世界格局迅速作出了革命性的转变:从民主共和国转变为军国主义寡头政治:通过“前三头”、“后三头”,终于在世界秩序上站稳了脚跟,不仅收伏了斯巴达,而且收伏了马其顿,而且攻克东方专制国家,开创了此后五百年的文明史。

美国如果不准备作出罗马式的改革,那么历史的机遇可能就会拱手让人了。中国的崛起因此就可能变得势不可当了。

2010年10月27日

〔另起一页〕

第五节

美国与君主立宪制──及其对于中国的启发


初看之下,美国立国于共和制度,与君主制度风牛马不相及。其实不然。美国革命追求的主要是独立自主,而不是共和制度;所以独立之初,还有人试图公推华盛顿为美国国王。而美国革命也不是出自“主动地强取天下”,而是出自“被动地维护权利”;因此,北美殖民地才可能基本保留了英国的法治传统,从而使得美国的发展迅速走上了正轨;而没有像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那样,落入了无法无天、不停动乱的漩涡。

事实上,美国人民并不反感君主制度,所以乔治·华盛顿才被美国人民尊为“国父”,而为美国社会永远纪念,其诞辰日2月22日还成为美国政府的法定假日。确切地说,根据联邦法律,这个纪念日定在2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被称为“华盛顿诞辰纪念日〔Washington’s Birthday〕”;在有些州则被称为“总统日〔Presidential Day〕”,好像华盛顿一个人就代表了所有的总统,这个现象发人深省。这与国父的复数有些类似,参与建国的其他人士虽然不像国王,却像国王般的元勋贵人。

华盛顿于1732年2月22日诞生于弗吉尼亚州,于1799年12月14日逝世。奇怪的是,早在建国初期,崇尚自由的美国人民就开始崇拜华盛顿──1778年,美国人民就开始庆祝华盛顿的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美国独立前,北美英国殖民地人民每年都要为英国国王庆祝诞辰。美国宣布独立后,改变了效忠态度的美国人民,也发生了移情活动,转而庆祝华盛顿的生日。这一“崇拜转移”和“效忠转移”同步发生,始于独立战争开始不久的1778年。当时华盛顿正率美军与英军激战,一支炮兵乐队在他生日之际为他演奏了小夜曲。此后,美国人民每年都举行活动庆祝华盛顿的生日,这说明美国人民并不反对个人崇拜,也不厌恶个人崇拜。

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星期一节日法案”,将华盛顿诞辰纪念日移到2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当时有个提案要将这个节日改为总统纪念日,以便纪念生在2月12日的林肯总统,但遭到否决。1971年,当“星期一节日法案”生效的时候,时任总统的尼克松宣布这一天为“总统日”,以纪念美国历史上的所有总统,当然也包括他这个后来遭到弹劾下台的总统。可是,美国国会并未对此予以授权。所以,这个节日的正式名称仍然是“华盛顿诞辰纪念日”。由于“星期一节日法案”是联邦法律,各州不必强制执行。所以,美国有十二个州把这个节日称为“总统日”,在这一天纪念美国历史上所有的总统。其他州则把这个纪念日称为“华盛顿诞辰纪念日”,只纪念华盛顿总统。

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星期一节日法案”,将华盛顿诞辰纪念日移到2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当时有个提案要将这个节日改为总统纪念日,以便纪念生在2月12日的林肯总统,但遭到否决。因为华盛顿发动的战争是为了争取美国独立,这比发动南北战争的林肯较少争议。这多少有些像辛亥革命以后当了总统的孙文,要比通过北伐战争夺权的蒋介石、通过国共内战夺权的毛泽东,较得人心。尽管孙文也有“二次革命”、“广州政府”那样的“分裂罪行”。1971年,当“星期一节日法案”生效的时候,时任总统的尼克松宣布这一天为“总统日”,以纪念美国历史上的所有总统,当然也包括他自己这个后来遭到弹劾下台的总统。可是,美国国会并未对此予以授权。所以,这个节日的正式名称仍然是“华盛顿诞辰纪念日”。由于“星期一节日法案”是联邦法律,各州不必强制执行。所以,美国有十二个州把这个节日称为“总统日”,在这一天纪念美国历史上所有的总统,包括那些犯了罪的总统。其他州则仍然把这个纪念日称为“华盛顿诞辰纪念日”,只纪念华盛顿总统。

在华盛顿诞辰纪念日,各州都普遍举行隆重的公众仪式、盛大宴会等庆祝活动。美国人在这一天还喜欢吃樱桃馅饼,玩纸制小斧,这一习俗来源于华盛顿幼小时用斧砍坏樱桃树后向其父诚实认错的故事。这说明美国人民对于华盛顿的崇拜确实具有某种个人崇拜、人身崇拜的性质,而不仅仅是在纪念一个政治领袖的丰功伟绩。除了庆祝华盛顿诞辰纪念日外,还用许多形式表达对华盛顿的个人崇拜。例如,美国有无数的地名用华盛顿命名,最大的地名有美国首都华盛顿市和华盛顿州。用华盛顿命名的大学有三所: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ate University〕和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这一崇拜的普遍性进一步表明,对于华盛顿的个人崇拜还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崇拜,而是对于英王崇拜的转化;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崇拜精神,美国的宪政制度才能像英国的宪政制度一样稳定。

乔治·华盛顿的可爱之处在于他实践了自己的名言:“我们最稳当的保证人是我们自己的智慧。”他权衡利弊,保有了君主的威望却放弃了君主的形式。他1789年当选总统,1793年再选连任,但在1797年两届任满后,华盛顿拒绝再度竞选,隐退回乡。此举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制及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华盛顿为什么如此自我克制?

我认为,华盛顿能够如此“谦逊明智”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后裔,甚至连他的继子杰基也死于斑疹伤寒。这真是命运的安排。这一偶然因素无疑对美国维持共和制度起了决定性作用。研究者认为,华盛顿可能患有不育症,因为在他和寡妇玛莎四十一年的婚姻中,没有生育一名孩子;但玛莎和她的第一任丈夫结婚的七年中,却连生了四个孩子。对比一下中国的情况,试想,要是袁世凯没有后代,他还会贸然称帝吗?要是毛泽东也有一两个正常的儿子活了下来,他还会去发动文革、收拾刘少奇、林彪等“接班人”吗?不会的。他肯定会像蒋介石、金日成那样忙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了。留意一下“文革史”,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毛泽东对“特权阶层”的憎恶,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于党官们的儿子的嫉妒和厌恶。这些党官们的儿子现在称为“太子党”,不仅掌握了中国的命脉,而且占有了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财富。“太子党”的存在,让毛泽东痛苦地想到自己的三个儿子,死的死、傻的傻、失踪的失踪,没有一个可以继承他的独裁权力。这个痛苦远远超过华盛顿,不仅因为“得而复失”的痛苦要远远超过“从来没有”,而且毛泽东周围比比皆是的“太子党”,显然经常提请毛泽东注意到“接班人问题”。在美化毛泽东黑暗时代的新左派看来,毛的“反修防修”的目的就是要整肃这些坐享其成的小党官们,所以,单单撤换他们老子的职权,是不能达到整肃效果的。而唯有发动群众,打垮这整个特权阶层的脊梁骨,才能出老毛心中一口恶气,让那些窃笑毛主席断子绝孙的高干们一个个丧魂落魄──让他们知道,毛主席虽然断子绝孙,却比他们更像是“天才”和“神”。

回说华盛顿在权力上的自我克制,是因为他没有后裔,如此的评价是否太低了一些?我认为,事实上并不低。华盛顿并非圣人,而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普通人,有些地方甚至比普通人都不如。例如华盛顿拥有奴隶,这还不要紧,要紧的是他还通过某种接近非法的方式来拥有奴隶。这可以反证他不要王位,并不必须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

首先看华盛顿拥有奴隶,再来看他还通过某种接近非法的方式来拥有奴隶。


1、华盛顿拥有奴隶


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两天之后,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城镇登出一则广告,悬赏捉拿十个逃亡奴隶。其中两个是“尼格罗奴隶”,即黑人奴隶;另外八个是白人奴隶,其中包括来自苏格兰的中年制砖匠威廉·韦伯斯特和二十岁的托马斯·皮尔斯,一位来自布里斯托尔的木工。而悬赏追捕他们的人,则是大名鼎鼎的美军统帅乔治·华盛顿。华盛顿后来成为美国的国父,是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但同时又是奴隶主──现代人很难把这两个看似冲突的形象拼贴在一起,然而这两面都是真实的,甚至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期间担任大陆军总司令,他在长达七年的战争期间拒绝领取任何薪水,还能维持家人的生活,因为他本人就是奴隶主,没有把自由平等的原则应用到自家的奴隶身上,不仅对待黑人奴隶如此,对待白人奴隶也一视同“仁”。

美国的白人奴隶分为两种,一是混有少量黑人血统的“白皮肤黑奴”,二是白人契约奴。白人契约奴〔white indentured servant〕,也译为契约奴、契约佣工和白奴等。介绍白人契约奴最详细的专著是迈克尔·霍夫曼1999年出版的《他们是白人,他们是奴隶》,而最畅销的读物则是唐·乔丹和迈克尔·沃尔什的《白色的货物──英属北美殖民地白人奴隶被遗忘的历史》。

北美白人契约奴的历史,和整个北美殖民地的历史同样悠久。1607年5月,伦敦公司遣送首批移民到达北美洲,建立詹姆斯城。首批移民一百零五 人,其中就包括白人契约奴。白人契约奴的大规模输入,则是几十年后的事。最初,欧洲人把劳动力的来源寄希望于北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他们曾想尽一切办法捕捉印第安人为奴。但印第安人的故乡就是美洲,他们被抓后很容易逃亡。另一方面,印第安人的总人口也极其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殖民地的需求。这样,欧洲殖民者又把目光转到了白人自己身上。据北美殖民地官方1680年估计,运往北美洲的白人契约奴每年约有一万人。十七世纪时,契约奴成为北美殖民地最常见的奴隶,他们约占全部移民人口的一半。 

白人“契约奴”的来源有四个:

一是无力偿还债务的人。负债无力偿还的人,只好和债主签约,称甘愿做工抵偿,若干年内任凭遣唤。

二是想到北美洲而缺乏路费的。许多贫苦移民,为了筹集旅费,往往为了一张横渡大西洋的船票,卖身为奴,成为所谓“自愿契约人”。

三是受殖民政府拐骗的移民。殖民者编造了美洲如何如何富庶的神话,诱使大量的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荷兰人、犹太人和瑞典人移居美洲,其中以英格兰人为数最多。他们中缺乏自卫能力的人,如体弱的乞丐和儿童,常常被逼迫或诱骗成为奴隶。 

四是英国的罪犯,这是白人契约奴最大的来源。

1615年,英国枢密院决定授权将罪犯押送到北美殖民地。英国国王宣布,犯下重罪的罪犯有两条路可选,一是被处死,二是到北美去当奴隶。唐·乔丹和迈克尔·沃尔什估计,截至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有五万多名罪犯被押送到北美殖民地成为白人奴隶,约占当时北美殖民地人口的1%。其中有些人确实是罪犯,但更多的则只是有一点小过错的穷人。

在17世纪和18世纪,数以万计的白人契约奴,包括女人和儿童,被看成一种“动产”,他们的奴隶命运从起程离开旧大陆时开始。在运送过程中,白人奴隶大量死亡,有时有近半白人奴隶葬身大西洋的波涛之中。到达北美的白人契约奴,则要以奴隶的身份为主人服劳役,他们通常必须为主人工作五到七年,有的则长达十年以上。还有不少契约奴的工作时间和条件,完全由主人决定。他们在服劳役期间完全没有人身自由,未经主人允许不能结婚,主人还可以随意转卖、转让、抵押、出租他们。在服劳役期间,白人契约奴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任何个人财产,没有工资,靠主人供给食宿以维持生命。契约奴要从事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还经常遭受残酷的毒打,不少人在契约期满前就已被折磨死了。在北美的南部殖民地,残酷体罚白人契约奴是很常见的。弗吉尼亚州的每个聚居地都有鞭打奴隶的柱子。南方一些种植园主对待白人契约奴甚至比对待黑奴更加凶残,因为他们觉得黑奴是自己的财产,而白人契约奴则是借来的,有一天会成为自由人。不过,当契约奴的契约期满之后,一般能得到一小片土地,成为独立小农,但必须向先前的主人交纳一笔“割让租”。有的契约奴解放之后,进入工厂或矿山,成为雇佣劳动者。


2、华盛顿还通过某种接近非法的方式来拥有奴隶


美国费城在1790年到1800年期间曾是美国的首都,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和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都曾在此地的总统府中生活和办公。当考古学家们在费城总统府遗址挖掘时,竟然发现了一条隐藏的“地下奴隶通道”。这条奴隶通道距离象征独立自由的费城自由钟与独立厅,仅有咫尺之遥。但是经证实,这条奴隶通道却是供华盛顿当年家中的九个奴隶使用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出入总统府主建筑时,不会被到总统府来访的宾客们看到。

为什么华盛顿这位堂堂一国总统要如此大费周章地掩人耳目呢?原来他是为了钻一个“法律的空子”。当华盛顿1790年11月到费城总统府走马上任时,他从弗吉尼亚州弗农山庄园中随身带了奴隶赴任。然而,费城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法律规定,任何奴隶在该州生活六个月以上,都将依法成为自由民。为了不让自己的奴隶获得自由,华盛顿钻起了“法律的空子”:他总是不断地更换费城总统府和弗农山庄园的奴隶,让每个奴隶在费城总统府生活不到六个月就回到蓄奴州里去,这样就永远也没有获得自由的机会!精明的农场主华盛顿定期把奴隶送回弗农山庄园,然后再换来新的奴隶,从而不让任何一个奴隶拥有依法获得自由的机会。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为了一个抽象的理想的目的,而拒绝王位呢?

华盛顿总统用公款在费城总统府的地下建造奴隶通道,其目的却是为了向外界隐藏他私人拥有的奴隶以及他不断更换奴隶的事实,他的这一行为不仅在事实上已经违反了美国法律,而且是一个典型的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的案例。这是比单纯的挥霍公款、偷税漏税更为严重的事情──因为他还窃取了奴隶们获得解放的宝贵机会。

费城总统府遗址“惊现奴隶通道”一事,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千上万名游客纷纷赶来进行参观,他们站在一个小型木制平台上,向下凝视着总统府遗址上的砖石地基。考古学家们则充当义务导游,回答游客们接二连三提出的问题。……据悉,这位“国父”生前拥有许多奴隶,大多数奴隶都生活在他位于弗吉尼亚州弗农山的庄园中。1743年,当华盛顿的父亲去世后,十一岁的华盛顿就从父亲那儿继承了十名奴隶和五百英亩土地。1759年,当他和寡妇玛莎结婚时,又从女方获得了二十多个当作“陪嫁”的奴隶;到华盛顿1799年去世时,生活在华盛顿弗农山庄园中的奴隶已经达到了三百十七人。

费城总统府遗址“惊现奴隶通道”一事,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千上万名游客纷纷赶来进行参观,他们站在一个小型木制平台上,向下凝视着总统府遗址上的砖石地基。考古学家们则充当义务导游,回答游客们接二连三提出的问题。……据悉,这位“国父”生前拥有许多奴隶,大多数奴隶都生活在他位于弗吉尼亚州弗农山的庄园中。1743年,当华盛顿的父亲去世后,十一岁的华盛顿就从父亲那儿继承了十名奴隶和五百英亩土地。1759年,当他和寡妇玛莎结婚时,又从女方获得了二十多个当作“陪嫁”的奴隶;到华盛顿1799年去世时,生活在华盛顿弗农山庄园中的奴隶已经达到了三百十七人。

在1799年去世前,华盛顿表现了一位国父的高风亮节,在一份遗嘱中他说要释放自己名下的所有奴隶,他还留下了一笔钱,专门抚养那些老幼奴隶。然而,被华盛顿释放的幸运儿仅是他本人名下的一百二十四个奴隶;他妻子玛莎名下的一百五十三名奴隶,并没有得到释放,而是被玛莎当作遗产,传给了她和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后裔。这种区别对待,使人不得不想到华盛顿家庭结构的复杂性,甚至使人不得不联想到,拥有农庄的华盛顿为什么要娶一个带着好几个“拖油瓶”的女人为妻?他又不是穆罕默德那样的穷光蛋,没有必要吃这口软饭的。其答案很可能是,华盛顿在结婚以前可能有过性行为,却一直没有让女方怀过孕,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满腹狐疑的他就娶了一个经过证明是能够生孩子的女人,来做老婆──而这样的女人,只能是一个寡妇。

谈完了华盛顿总统的奴隶问题,我想回到他功成身退的历史贡献。华盛顿不是完人,他虽然用公款来维持自己的奴隶数目;但是他毕竟没有像二十世纪的中国领袖们那样一一沦为窃国大盗──不论原因如何,华盛顿毕竟在拒绝最高权力上,体现了超然风度。我想,这也不完全是由于他没有后裔作为继承人,还因为他毕竟是一位基督徒,而且生活在一个基督教价值观念占有主流地位的社会里。这双重原因,使得他的称王将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成为笑柄。而且,他的主动让位、不再连任,从心理学上看,虽然是和毛泽东发动文革出于同样的原因;但其表现却不同于毛泽东的破罐子破摔──华盛顿的举措具有建设价值,是权力的自我克制,而不是权力的肆意无赖。

华盛顿的主动让位,给以后的总统定下了不超过两届任期的良好标准,而唯一胆敢破坏这一开国准则的就是坐在轮椅里的纨绔子弟小罗斯福,他1932年执政,1936年、1940年两次连任已经超过国父华盛顿还不知足,还要在1944年大选连任,结果1945年4月小罗斯福“窃国”不久就死在第四个任期上了,上任三个月就脑溢血毙命了。他当时年龄不过六十三岁,这也从反面可以看出,窃国者内心的精神压力是较有毁灭性的。小罗斯福的可悲下场,无疑“用神秘的方式保证了华盛顿的范例继续绵延”,因为人能胜人,却不能胜天,罗斯福以后,再没人敢于破坏华盛顿先例了。

反过来看,如果华盛顿有了孩子作为继承人,他就有了称王的动力,至少也有理由做个“终身总统”,那样一来,美国能否在开国之初就保有自我克制的共和体制,就会大打折扣。许多时候,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被诸如此类的“偶然细节”给改变了的。

“华盛顿在权力上的自我克制,主要是因为他本人没有后裔可以继承其权力”,这一事实给了我们华人世界以深刻的启发:

未来得到充分授权来为中国议礼、制度、考文的伟大政治天才,必须是一位“后继无人”的旷世天才。为了杜绝独裁和腐败,不仅未来中国的最高领袖必须没有儿子,就是连民选的议员、任命的法官,最好也没有儿子,甚至没有儿女。没有儿女的人,才会“视民如伤”,把别人的孩子也看作自己的孩子,这样,中国才能从灾难深重的家族主义泥坑中出来!建立起一碗水端平的廉政!

未来中国的最高领袖必须没有子女,没有可以继承自己权位和财富的家族成员,所以他不会贪污腐化,为自己积攒财富和多余的名声。他的命运因此不得不与国家民族凝为一体。而中国近代的三个独裁者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最后之所以都不能成功地实现宪政转型,都是因为他们企图让亲族接管政权。这一失败使我想起了功成身退的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将军。由于佛朗哥没有儿子,没有男性继承人,所以他不得不选择把政权还给胡安·卡洛斯王子的国王家族。

人们认为,“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被公认是个谜一样的政治人物”,因为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纳粹同党、法西斯分子的时候,他却和希特勒周旋,不仅使得德国兵没有踏入西班牙一步,而且使得西班牙奇迹般置身于二战战火之外,甚至还一度成为犹太人逃亡的一条通道。他既冷酷镇压左翼,也镇压要求接回流亡国王的极右保皇派。他曾经宣称自己尊重西班牙传统,将在合适的时候恢复君主政体。人们认为他最在意的是自己的权力,他在西班牙维持了四十年独裁统治。可是,出乎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自己坐上王位。二战结束后不久,佛朗哥把年幼的胡安·卡洛斯一世接回西班牙,让这位“西班牙王子”在自己的国土上接受传统王室应该接受的严格教育。事实证明,他理解中的君主政体,和保皇派的理解并不相同。可是,人们仍然不知道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其实,所有这一切的谜底,都是在于佛朗哥这个平庸的人物没有合适的男性政治继承人!

佛朗哥非常相信“瓜熟蒂落”这样的民间老话,相信时间的流逝会解决许多当时不可能解决的冲突。1969年7月,佛朗哥宣布,胡安·卡洛斯一世将成为他未来的权力继承人,在他自己死去之后,胡安·卡洛斯一世将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这是佛朗哥一个人的决定,这个决定并不顺理成章。先是王位的继承有争议。

1972年,阿方索十三世有一个孙子娶了佛朗哥最钟爱的外孙女。当时胡安·卡洛斯一世还没有登基,许多人转而支持作为佛朗哥外孙女婿的那个王孙当国王,可是佛朗哥并没有因此改变他认定的主意。佛朗哥相当精明,他的这个决定使得在他死后,西班牙的君主政体得以持续下去。

我个人相信,如果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将军连女儿都没有,那么他就连腐败也可以免除了。无疑的,只有女儿而没有儿子的墨索里尼,就比有了不同女人所生的两个儿子的斯大林,比较能够放弃权力。而干脆连女儿也没有的希特勒,则连墨索里尼式的腐败也免除了。希特勒在政治上虽然名声不好,但在私德上却无可挑剔,这很可能就是因为他没有来自亲族方面的索取贿赂的压力。

这一规律性的现象使得人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的中国需要通过一项法律:敢于夺取最高的独裁权力的人,必须在将来接受人民的最后审判;敢于滥用独裁权力滥杀无辜的人,必须接受“诛灭九族”的终审判决。

这样的法律,将使得大多数潜在的窃国者都闻风丧胆,望而止步。

美国与君主立宪制的关系还有许多其他侧面可供观察。曾尔恕《试论美国宪法制定的法治渊源──英国的法治传统及其在北美殖民地的保留》一文,谈到北美殖民地基本保留了英国的法治传统这一事实。而尊重传统、依赖对传统法律的承认,来实现届时的政治统治目的作法,并非美国独创,其本身就是一个英国传统。在英国,这一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1066年的征服者威廉。

入侵英国的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为了证明自己是英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便声称要恢复先王爱德华的法律。后来英王亨利一世〔HenryⅠ,1100—1135年在位〕的外甥斯蒂芬〔1135年—1154年在位〕登位伊始也做出过同样的承诺。

亨利二世登上王位时,接受了他父亲的忠告──“切勿试图将安茹和诺曼底的习惯移植到英格兰或相反”。于是,他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先前存在的盎格鲁撒克逊的习惯的基础上,以诺曼行政管理的传统精神,根据新的习惯和政策来进行制度改革。

同样,出于相信和需要,对其母国英国法律传统的尊重、保留与承认,也不同程度地贯穿在整个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美国。而殖民时期的法律的烙印对美国的政治思想和法律观念,其实是有决定性影响的。例如在美国法律制度中,那些中庸、妥协的内容,几乎都可以在殖民地时期的法律中看到。如同他们的英国同胞一样,早期的美国殖民者相信他们的权利是来自十一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古代宪法。

从第一部弗吉尼亚宪章〔1606年〕颁布时起,殖民地居民就得到保证,将享有英国人的权利和自由:“所有的自由权、参政权和豁免权……就全部的意图和目的而言,他们就像出生和始终居住在英国境内的公民一样。”1639年的《马里兰人民自由权利法案》明确表达:普通法是他们有权得到的英国遗产的一部分。1774年的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的《权利宣言》断言:“各殖民地居民享有英国普通法规定的权利。”1776年《独立宣言》则充满对英国统治者剥夺殖民地人民“与生俱来”的自由权利的谴责。1789年第一届美国国会将补充权利法案作为最紧迫的任务,而后通过的宪法第1-10条修正案──《权利法案》成为英国普通法和殖民地时期各权利法案的集大成者。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英国法律传统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根基扎得是那样地牢固,即便伴随革命而发生的对英国的敌视情绪,也未能将其拔除。”可以想象,如果中国近代那如此这般地遵循某些更加古老的传统,那么两个党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不断深化的“革命”,就不会进行得如此惨烈而无情,更不会如此漫长而无谓。

据统计,在1691—1776年间,殖民地提交英国审查的法律计有8563项,其中469项被废止。在1629年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第一部宪章中,英王授权殖民地议会制定“一切健全和合理的命令、法律、法规、法令、指令和指示”,但条件是“不能违背英格兰国家的法律”。殖民地的特殊地位,一方面使得殖民地的立法者不得不按照宗主国的意志行事,另一方面又以实用主义来处理英国的习惯法,尽量使英国法的旧体制适应殖民地的新情况。例如,在刑罚方面,1648年的殖民地法律,对英国法律的处死罪进行了补充,将亵渎罪、绑架罪、通奸罪、伪证罪、公路抢劫罪也列在其中。这种实用的态度在1639年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写的大事记中有清楚的记述。

实际上,早期新英格兰的立法史,是人们起初不断试图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居民制订一部“大宪章”,而后来又想搞一套简便的法律汇编的历史。”1646年,一位名为罗伯特·蔡尔德〔Robert Child〕的新英格兰人与其他六人向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议会递交一份请愿书,反对该议会制定的许多法律。请愿书指出,由于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已经对英国法律做出几次重大修改,致使该殖民地缺乏“按英国法律建立起来的固定的政府形式”。新英格兰地方长官对这一指责的回答是:“就我们政府而言,它是根据我们的宪章、英国的基本法和习惯而建立和运作的。……把母国和殖民地两种法律体制的特征加以排列对比,这一点就显得特别清楚。”

在立法的实际操作上,地方长官们将英国的法律,首先是《大宪章》〔Magna Carta,the Great Charter〕的主要条款与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基本法内容排列成表,以便作出比较。他们在表的左边列出《大宪章》的主要条款,右边列出马萨诸塞殖民地法律的相应条款的内容。他们还将英国习惯法的主要规定,与马萨诸塞习惯法的基本内容进行对比排列。虽然缺乏训练有素的法官和律师,但是这并不妨碍殖民地的执法者根据自己外行人对英国法律一知半解的理解,将英国法律中的专业知识,粗略地运用于解决北美洲殖民地的问题。

马萨诸塞早期的有关契约、债券、租赁的法律文件格式,都表明他们是从指导英国律师的统一手册中抄来的。根据纪录,1671—1680年萨福克县法院的审判案件中,约有80%的民事案件属于英国传统的诉讼形式中“根据既定判例审理”的案件。这些案件包括“违约诉讼”、“债务诉讼”、“收回不动产诉讼”以及“非法侵占诉讼”等。因此可以认为,殖民地法院受理诉讼案件所保护的权利基本上是英国法律承认的合法权利。

为了解决英国法律书籍缺乏的困难,使立法和执法方面得到更多指导,1647年马萨诸塞殖民地议会做出决议,命令购买六种英国法律专业书籍,每种两本。这些书籍包括:《柯克论托马斯·利特尔顿》、《柯克论大宪章》、柯克的《案例汇编》、《法律新词典》、《法律新词典》、多尔顿的《治安推事》。据统计,1788年之前在北美殖民地出版的共约六十篇法律论文和著作,没有一篇是专门为专业律师写的,而是普及读物。十八世纪中叶在美洲殖民地出版的英国法律专业著作,如布莱克斯通的四卷《英国法释要》,就是因为能使杂乱的英国法律变得清晰易懂,而受到美洲人的青睐,得到多次再版,售量几乎与英国同样多。

尽管英美之间围绕英国在殖民地的一系列立法展开的、对于殖民地的地位的斗争与辩论,其立场观点是截然对立的;然而美洲殖民地人民用以与英国政府辩论的武器,却是英国宪法的原则。

北美殖民者的领袖们一再强调:英国宪法的字句和精神都证明美洲人民的反抗有理。甚至到1776年他们都不怀疑“我们拥有正义并且英国宪法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他们反复坚持,美洲殖民者们才是英国宪法的真正捍卫者。由他们阐释和捍卫的英国宪法的原则包括:“无代表则不征税”原则;财产权不可侵犯原则;司法独立、只能依据普通法受审以及人民主权原则等。

从1764年至1774年,“是英国改变其旧有的帝国政策、试图课税于美洲的时期,英国与美洲的冲突,焦点主要在利益。”按照英国传统的自由观念,税收应当来自臣民自愿的输捐而非政府的课征,因此“无代表则不征税”是英国宪法的一项原则。按照这一原则,由于各殖民地在英国的议会中并不享有代表权,所以英国在英法“七年战争”结束后为减轻债务而发布的对殖民地直接征税的《美洲岁入法案》〔1764年〕“在美洲人的眼里,的确是祖制的大变更”。第二年英国政府又通过《驻军法案》,要求凡驻有英军的殖民地,必须为当地英国驻军提供给养、营房等设施。

1765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印花税法》,是首次在关税以外对殖民地课征直接税的规定,对没有代表权的美洲人民课加这一税种,是一种革命性的做法,类似于英国革命之前的国王政府曾经对英国国会的所作所为,其结果自然使美洲人民感到震惊,继而激起了愤怒情绪。既然是祖国英国方面首先破坏了惯例和规矩,那么就不能怪臣民要起而叛乱了。

更令美洲人民不可容忍的是该法令中还规定,违犯印花税法的人,必须交海事法庭受审,而海事法庭不允许有陪审并且在审讯中实行有罪推定,要求被告自己负担举证责任。弗吉尼亚议会随即通过一系列决议,宣布只有该议会才拥有“对本殖民地居民……课加赋税的唯一排他性权力”。此后,美洲九个殖民地的代表在纽约召开会议,并经一致同意发表宣言:“国王陛下之殖民地忠顺臣民,有权享受在英国国内出生之臣民所有继承权利与自由”;“就人民的自由而言,不可或缺的真理是,它同样是英国人原已拥有的权利,即未经本人或代表同意,政府不得征税”;“唯殖民地的议员才是人民自己推选的代表。除非经由当地立法机关批准,任何人从未亦不得对他们合法征税”;“殖民地上缴军需,是他们自愿献给王室的礼品,若将殖民地人民的财产交纳于国王陛下,势必与大英帝国人民共同享有的英国宪法的原则与精神相背离”;“审判须有陪审,是殖民地的每一个英国臣民应当享有的天赋的权利”。

面对美洲殖民地人民团结一致的反抗,《印花税法》无法付诸实施。英国政府被迫做出让步,于1766年3月17日撤销《印花税法》。但在同时却颁布《公告令》,申明英国议会是在任何情况下均对各殖民地具有约束力的不列颠帝国最高立法机关,对于殖民地的立法权这一宪法权利绝不放弃。

1767年,英国议会制定《汤森税法》,规定在北美港口对进口的外国货物征税,再次触犯“无代表不征税”原则,因而在殖民地再度掀起抗议风潮。1768年马萨诸塞议会向英王递交请愿书,要求废除汤森税法,并通过塞缪尔·亚当斯起草的致北美各殖民地下议院的“传阅信”,指出英国议会的决议损害了北美居民的宪法权利和自然权利。

1767—1768年约翰·迪金森〔John Dickinson〕以“一个宾夕法尼亚农场主致英属殖民地居民的信札”为题,发表了十二篇文章,抗议汤森税法。文章指出:自由的事业不容玷污,应当用一种适当的方式加以维护;在英帝国内有两种政治权力,一种是国会行使的权力,一种是地方或殖民地行使的权力,不可混淆;自由人的政府是受宪法控制的政府,不能逾越规定以行使其权力。有美国宪法学者评论,迪金森倡导的这些理论奠定了美国宪政制度的两大基础──联邦主义和限权政府。对于涉及主权问题的英国普通法在北美适用的原则,迪金森在“信札”中写道:“英国的普通法被广泛地采纳了……,可是我们的法院在决定普通法和制定法中的哪些部分应当得到沿用方面,行使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因为我们必须承认,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在某种情况下否定这两种法律的结论。……英国法的某些原则被采用了,有些则被舍弃了。”

可见,这时美洲殖民地人民与英国的冲突的重点已经转移到英国的主权与美洲的自由权上。柏克在《论课税于美洲的讲演》中曾劝阻英国政府:“假如你要的主权,与他们的自由不相容,他们将何去何从呢?他们会把你的主权甩在你的脸上。劝人受奴役,是必不能成功的!” 祖国既然不爱人民,人民就无需尽忠,甚至可以视国王为叛徒那样,与祖国进行决裂。而美洲殖民者与祖国的决裂,就是宣告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是英国革命的延伸,所以美国人自己把这个独立运动叫作“美国革命”。

到1776年,美洲殖民者的心中对这一点已不再怀疑:“他们是处在革命的中心,这个革命是各国历史上最完全、最出人预料和最非凡的革命。”这场革命由强大的、甚至持续数百年生生不息的法治传统所支持。因此,在不放弃英国自由和传统的原则下,从英国分离出来已经成为可能,北美殖民者不仅为保护自己特权与自由而奋斗,而且无意之中是在向全世界传播英国的民主原则了。

例如,英国的司法审查观念、既应约束国王也应约束议会的基本法观念、法律之下的议会至上等思想,就深深影响了美国的制宪者和宪法。美国革命时期的领导人,特别是有法律背景的领导人,无一不从布雷克顿和柯克的著述中获益非浅。尽管美国革命的领导人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和汤姆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作为学生研习法律时,都曾经抱怨过柯克乏味单调的文风和只言片语、缺少连贯的评点,但后来,他们都承认柯克的书让他们终身受益。亚当斯称柯克是“我们青少年时代的启迪者”。

不仅第一代美国领导人制宪时受英国普通法传统的影响,第二代美国领导人在护宪方面也从其中汲取不少养分。号称“伟大的首席大法官”的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自学法律时,用的就是他父亲用过的一本威廉·布莱克斯通〔Sir William Blackstone,1723—1780年〕 的《英国法注释》〔 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 1765-1769年出版〕。布莱克斯通是牛津大学法学教授,著名英国法权威。而马歇尔的同时代人,曾经在美国独立之初,担任纽约州最高法院大法官、被认为是州法院系统中最了不起的大法官詹姆斯·肯特〔James Kent〕,则回忆说:“这部著作鼓舞了我,使我产生了敬畏之情。”

布莱克斯通和柯克对美国的影响,美国学者给予很高的评价。美国一本标准的法律辞典就称:“布莱克斯通的法律理论基本上造就了殖民地居民的态度,并且在费城制宪会议上激烈地反映出来。”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家庞德〔Roscoe Pound 〕,这位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对美国法律思想有过重大影响的法学家则认为,正是在美国最初两代法律家的努力下,“柯克以人权和理性作为约束议会的基本原则思想在美国得以实现。”这就是说,人民代表也是应该接受文明教化的训练的。不可在脱离了行政机关的压迫以后就成为为非作歹的既得利益集团。

除了普通法传统外,美国宪法另一个思想源泉无疑是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政治理论。他借用自然法的观念,提出了天赋人权〔natural rights〕和有限政府的理论。值得注意的是,洛克的“自然法”观念突破了柯克就英国论英国的态度,用哲学语言强调了一个普遍性的原理。柯克努力使普通法历史上形成的程序,成为约束权力、特别是英国王权的永久手段,而洛克给立法权施加的限制,更看重于保护个人权利。洛克的论述出现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属于后知后觉;柯克的看法却是发表在1640年英国革命之前,属于先知先觉。

美国制宪者杰出之处,在于他们通过妥协的方式,把上述两位英国思想家的见解、英国普通法的传统与北美殖民地的自治及制宪经验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制出既有明确原则、又有具体条款、既可以操作、又富有弹性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宪法。

确实,我们也看到了,美国的诞生、美国对于英国的反抗,都是在英国法治传统、在君主立宪制度下的哺育,逐渐形成的,都是在维护法治而不是破坏法治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美国所师承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对于我们研究如何在未来的中国重新确立法治,也就是必要的了。

我们再思考一下美国的独立运动,也是源于英国国会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殖民地人民,结果违背了自己的“无代表不纳税”的传统准则而触发的。这根本是两个“民主国家之间的厮杀”,尽管当时美国还没有独立,而是英国和十几个殖民地之间的“民主之战”。而不是什么英国国王镇压美洲人民的独立要求,当时英国已经宪政化,国王已经没有实权。美国独立的革命战争,先是一个民主国家英国的内战,后来是两个民主国家即英国和美国之间的战争。

但是,早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北美殖民地人民,就利用英国普通法的传统,突出强调了“无代表不纳税”的英国原则。他们对于“自由”的理解,使得世人认为,美洲殖民地人民是为了“获得作为一个英国臣民应该享有的权利,而反对破坏法律的英国政府”。虽然美国独立被美国人自己称为“美国革命”,但其性质却不同于中国二十世纪的革命;因为美国革命和英国革命一样,本质上不是“撕毁协议”,而是“维护协议”;不是“砸烂传统”,而是“维护传统”;不是“破四旧”,而是“回到圣经”。因为“天赋人权”,是从“上帝同等造人”的信仰派生出来的。

1776年7月4日,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代表签署了脱离祖国的《独立宣言》。在这个历史性文件上签名的代表中有二十五人是律师,因此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由律师领导的”,而其他的签字者也都是商人、医生、农场主等具有法律意识的人士。这是美国独立与1789年的法国革命的不同之处。激进的法国革命是“以下犯上”,采用暴力形式、推翻制度和秩序,所以随着革命的深入,不仅王公贵族人头落地,连昔日的革命者也在劫难逃,被一一送上了断头台,甚至连无产阶级、平民百姓也都成为大革命的牺牲品。而美国的独立战争却没有法国革命那样的破坏性,而努力维持现有的秩序和规矩。这才有可能使得各州的代表坐到谈判桌前,讨论宪法事宜、建国大计。 

反观中国,二十世纪的革命除了“排满”具有百分之百的合法性、“废除帝制”具有百分之五十的合法性之外,其余的颠覆活动就专以破坏传统为务了。为什么我认为“废除帝制”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合法性?因为中国的帝制有一半是从先秦的王制发展而来的,另有一半才是秦汉以后加入的军事独裁。前者具有部落习惯法的认同,具有相对的合法性;后者才是僭主专政性质的军事征服。辛亥革命本来应该像明治维新那样保留前者而剔除后者,结果却像法国革命那样保剔除前者而保留了后者,所以,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七十年〔1867—1937年〕才出现了军事独裁,而中国在辛亥革命以后仅仅十七年就产生了军事独裁〔1911—1927年〕。军事独裁这种颠覆国家民族基本社会结果的非法活动,甚至被毛泽东总结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甚至涂脂抹粉为“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其结果,造成了毛氏一人的“癞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其活动以“废除六法全书”、“发动文化革命”为极端表现,不仅毫无合法性可言,而且还以非法性自豪。这样蠢动之下的社会,无法树立稳定的制度,如何走上正常的轨道呢?

在我看来,所谓“合法性”,就是“维护协议而非撕毁协议”。不论古今中外,所有事实都表明了:无礼的、非法的、“与传统观念实行最为彻底的决裂”的禽兽们,是无法直接走入文明系统的;除非经过一个“维护协议而非撕毁协议”的“光荣革命”。

“维持合法性的革命”,并非英国人的独创,荷兰人也有这个本事。荷兰人在1581年公布的“誓绝法案”〔Act of Abjuration,1581〕号称“荷兰的独立宣言”〔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又称弃绝宣誓、弃国誓言、去国誓言,但表达的思想却极为鲜明:统治者只是管理者,应当对民众负责,民众因此可以废黜不负责任的统治者。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建立责任政府的核心精神,并成为一百多年后美国《独立宣言》的范本。杰弗逊在其自传中曾说到“荷兰起义”给了第二次大陆会议以明确的信心,人们因此相信美国独立革命同样会取得胜利。有学者认为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时有意从“誓绝法案”吸收了有益成分,约翰·亚当斯则说:“美国的每个州都特别研究了荷兰独立法案,欣羡之、效法之”,他还认为:相似的争取独立的过程将使两国紧密团结在一起。

与北美殖民地相似,中世纪晚期的尼德兰许多大城市以金钱及其他方式,争得诸多的自由特许权。但查理五世上台后,无视这些权利。宗教改革开始以后,查理又设“宗教裁判所”对荷兰人的信仰予以整肃。菲利浦二世继承西班牙王位后,迫害加剧,荷兰人遂于1566年揭竿而起。阿尔法公爵率军进入尼德兰残酷镇压,民众则推举威廉奥兰治为领袖,荷兰独立战争因此爆发。……

“誓绝法案”的中文译者〔天行〕有一段译注写得特别好:原文里province、country在某些地方译为中性意思的“地方”“地区”,有些译作行政概念的“省”、“国家”,因原意如此,也表明现代共和、联邦国家乃是源于地方独立和地方自治,然后在此基础上的联合,否则,无法称为“共和国”,而只能是“无核之果”、“不和之国”。

二十世纪的中国就是如此的“无核之果”、“不和之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名义上建立了几个共和国,但因为这些共和国完全缺乏地方独立和地方自治,因此只能形成无核之果、不和之国,最终沦为军阀统治、僭主专政,为黑暗的文革深渊,打开了堕落的闸门。

未来的中国,要摆脱无核之果、不和之国的命运,就需要开始一场“维护协议而非撕毁协议”的变革;就需要确立地方独立和地方自治,只有完成了这一走向文明的变革,中国才能重新确立自己的信用、信念、信心,从而在克服所谓“三信危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国家。否则,一个像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这样一个“互不信任的社会”,是无法长治久安的,是无法重新登上世界领导地位的。


附录

荷兰誓绝法案

〔Act of Abjuration,1581〕


尼德兰“联省议会”发布此法案以昭告相关人士,顺致问候:

众所周知,国王是上帝所设立的一国之主,是为了管理民众、保护民众免受压迫和暴力侵犯之苦,就像牧羊人照料他的羊群一样;但是,上帝造人,并不是要让人民成为国王的奴隶,不顾对错地去盲从他的命令,而是要让国王为了民众的缘故〔没有民众,何来国王?〕,以公正、平等和爱心去治理他们、扶持他们,像慈父之于孩童、牧者之于羊群,甚至不惜为其舍命。当他不但不这样去做,反而还压制、迫害民众,伺机破坏他们古老的习俗、侵犯他们固有的权利,强迫人民对他卑屈顺从的时候,那他就不再是国王了,民众除了将其视为压迫人民的专制暴君外,别无他法。特别是当这一切出于执意而为,没有经过各地区〔注:指联省地方权力主体〕授权认可,那么各地区将不仅拒绝承认其权威,还要以合法手段另择他人做护国君主。在民众以谦卑之心请愿进谏之后,仍不能打动、说服国王停止暴行,我们只有采取这样的办法,我们更应当以此把这样一个天然法则传递给我们的后代,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我们看见在一些地区已经屡次发生类似情况,那些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根据当地的固有权利来治理,而这也是国王在向内阁宣誓时承认的更为合理的管理方式,因为大部分地区是在达成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接受国王,且国王已发誓遵守这些条件,如果违反,他将不再被视为合法君主。

现在的西班牙国王继承了他父亲查理五世的王位及荣誉〔因这荣誉才得到这些省〕,却忘记了这些地区民众为他和他父亲所付出的一切,正是由于民众们的英勇无畏才令他在敌人面前取得如此显赫的战功,成为威名远扬、让世界畏惧的国王;他也忘记了之前赋予他本应该牢记的王权,不愿按照他所接受并起誓遵守的条件来治理这地,而宁愿听从他周围对这片自由土地暗怀敌意的西班牙谋臣的谗言,因他们不能像在那不勒斯、西西里、米兰和印度群岛等国王治下的土地上那样享受尊荣,随意役使;又因熟知这地区乃富庶之乡而垂涎这些省份的财富,于是这些谋士们,或说是那些为首的,就不断地怂恿国王再次征服尼德兰,全权统治那里〔他们想要在这里按他们的意思实行集权统治〕,说这样会大大加添国王的荣誉和权威。

于是,鲁莽的西班牙国王听从了这些佞臣的鼓动,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剥夺人们固有的权利〕要让这里成为西班牙人治下的奴隶之地;又借宗教之名,在主要的大城市设立新主教,资助他们并与最富有的修道院合并,还给每个主教指派9名教士作顾问辅助他,其中3名负责督办宗教裁判所。通过这种合并,这些主教们〔既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就可以在国王中意的傀儡议事会里占据首位、拥有最高表决权,再加上上述那些派来的教士,他就可以把那些令人惧怕且厌恶的宗教裁判所引入本地区实行极端恶劣的奴隶制度。谁都知道,先前国王陛下曾提议各地设宗教裁判所,因遭到抗议而完全放弃,此举亦证明他对他的民众曾怀有可贵的崇高情感。但是,尽管有大量来自各省和某些城市就此问题的书面谏议和一些知名贵族人士的口头抗议,即蒙特格尼男爵、艾格蒙特伯爵,他们得到了帕尔玛公爵夫人、当时的尼德兰地区总督的首肯,并根据参政院的指示将这些抗议向西班牙方面多次上书传达,而国王先是以恭维话安抚众人说这些要求理应得到满足,但是随后却颁布诏书做出相反的命令,他下令立即承认新主教,所在教区及合并的修道院归属新主教管辖,主教在之前设有宗教裁判所的地区依照“天特会议”制定的法令规条开庭审案,而“天特会议”的许多条款旨在破坏尼德兰地区固有的基本权利。

这一决定在民众中引起了极大的不安和抗议,也伤害了人们原先对前国王和现任继承者怀有的美好感情,尤其是人们发现国王不但要对他们及他们的财产实行极权统治,竟然还要控制他们的良心,而他们相信人应该只在上帝面前对自己的良心负责。于是,一些贵族领袖出于对贫民大众的同情,于1566年以请愿的方式,谦卑恳请,藉以抚慰民心,免生骚乱,并使国王乐意采取温和措施〔以显示一个明君对其子民应有的仁慈〕,尤其是对严酷无情的宗教裁判所及其因宗教信仰差异判处人死刑的问题。应前面提到的女摄政、参政院及联省议会驻西班牙使节的要求,贵族领袖勃艮男爵及前面提到的蒙特格尼伯爵就这些问题向西班牙方面发出了请愿信,以庄重严肃之情、以尼德兰的和平与繁荣为宗旨向国王陈述了取消前述命令及对国王发布之有关神圣崇拜的规定采取温和措施的必要性。然而,国王没有安排接见他们,也没有就他们的申诉调整政策〔作为对其行为在民众中所造成恶果的及时补救措施 〕,他做了什么呢?他听取了西班牙议会的意见,宣布凡是准备抗议的人都属于叛乱分子,犯叛国罪,应被处死刑、没收财产;更为严重的是〔他自负地认为可以凭阿尔法公爵的大军迫使尼德兰臣服于他的极权统治〕,他很快就监禁了那些前面说到过的贵族领袖、使节,判处他们死刑,并抄了他们的家。这些行为与这个国家的法律已经背道而驰,而史上最残暴、最专制的君主都曾以宗教般的虔诚来遵守这法律。

尽管前面说到过的1566年发生的骚乱被女总督和她的大臣们平息下去,许多支持自由的人士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制服,对国王来说实在没有充分的理由使用军队进行暴力镇压,继而进一步对全地区实行压迫,不过,这样的结果倒是西班牙议会早已乐见的〔表现在中途拦截西班牙使节艾伦的信件,然后在法国传令给帕尔玛公爵夫人〕,他们就是想要废止这地区一直享有的固有权利,然后像在东西印度群岛一样随意实行残暴的统治;于是,西班牙议会唆使国王〔说明国王对民众缺乏尊重,与一个明君对国民应尽的职责相左〕令阿尔法公爵率军进入新征服的土地大举镇压,从他的野蛮暴行看得出来,他和他的谋臣们沆瀣一气,把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视为他最大的敌人。但是,他进入尼德兰并没有遭遇丝毫的反对,贫民大众反以最大的敬意和宽厚之心承认、接纳了他,而这种态度在国王却经常只是虚伪的书面承诺,他好像担心民众还不满意,于是计划亲自出马。阿尔法公爵发兵尼德兰后,他花费国库巨资装备了一支舰队护送他离开西班牙,又令泽兰的另一支舰队前来与他会合。与所有古老习俗和地方固有权利相违背的是,国王为了更加隐蔽地欺骗民众,让他们落入圈套,在他到达尼德兰之后,阿尔法公爵立即宣布他获任最高军事长官,随即又宣布就任统领各省的总督,并迅即在各主要城镇驻扎军队,在各大城市修筑堡垒和军营,以使各地区畏惧武力而臣服于他,这些行动充分证明他事先早有预谋。他还派使臣装作非常礼貌地以国王的名义邀请贵族领袖,假意要听取他们的建议,请他们为家乡效力。结果,那些轻信了他的话的人们被非法抓捕带出布拉邦特,被当作罪犯遭到关押,当着他的面起诉,而他既无此权力也非合法的审判者;最后,他并未仔细听取辩护申诉就宣判他们死刑,并可耻地公开执行了。

一些定居国外的、熟知西班牙人虚伪的侨民,被宣布剥夺公权,没收财产,使得平民大众既无法使用其房产作堡垒,也无法得到他们亲王的帮助以抵抗教皇暴行,保卫他们的自由;此外还有众多闻达士绅和中产市民,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流放,财产多被查抄,令诸诚实正直之士痛心疾首;此外,接待西班牙士兵留宿民宅、负担来自境内和境外的双重赋税,都给留下来的妻子、孩子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和伤害,除了“百一分”、“二十一分”和“什一分”税,人们还要被迫缴付各类捐款和摊派,用来建造军营和新增防御工事,以致他们最终纷纷破产,甚至他们还被雇用去与他们的同胞乡亲──那些不惜牺牲性命捍卫全体尼德兰人自由的同胞乡亲作战。为使大众赤贫化而无力阻挡他的计谋得逞,为使他可以更轻易地执行西班牙方面认可的死刑令,为使他可以把这地区当作他新征服的领地,他开始按西班牙的模式篡改司法程序,直接剥夺我们的基本权利;幻想着从此以后就没有什么可以再令他担忧的了,他可以肆意妄为了。于是他针对商品贸易和加工制造业设立税种“什一分”,要把商业贸易一向繁荣发达的尼德兰地区引向彻底破产。尽管遭到不止一次、不止一个地区而是所有税区的联合抗议,他还是使用暴力手段强行实施。如果不是随奥兰治亲王一起流亡的话,那些贵族士绅及本地居民,大多都会遭到他的报复,和那些中立于他和诸省议会之间的人们一道被阿尔法公爵流放。另一方面,他按照向军官们发誓作出的所有可能的承诺,准备从德国招募军人,然后在主要城市和城堡驻防,有了德国军人的援助,他就可以掌控军官们,当他招募了众多的德国军人后,这些军人就和他结成了利益攸关的联盟,他于是可以胁迫不服从的人参与他征伐奥兰治亲王及荷兰、泽兰诸省的战争──一场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战争。但是,虚假永远是虚假,不可能长期蒙骗世人,他的计谋在实施之前被揭发,他也就无法执行承诺,一场新战役的烽火取代了他抵达本地区时所大肆吹嘘的和平,至今未息。

所有这些情况给予我们充分理由断绝和西班牙国王的关系,并寻找另一位强有力的、仁慈宽厚的国王作我们的护国之君,尤其是在这些地区已经遭受了二十年的混乱与压迫之后。这里的居民被总督强行奴役,被他们的国王当作仇敌,而不是他的子民。

唐·胡安〔Don Juan de Austria 1547—1578年,西班牙将军,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之子,菲力二世的异母弟。──译注〕死后,塞莱斯男爵极力宣称他将不予批准《根特和平协定》,终日谋划着如何减少优惠,加进新的协议条款,而胡安曾以国王的名义发誓支持该协定。尽管面对如此变故,我们还是利用书面呈文等一切可能的方式,来使国王接受请愿,奥兰治亲王亦在各派基督徒中调停斡旋,最后,我们在科隆议会的委托人也付出长时间的努力,盼望德国皇帝及选帝侯们的调解和代禱能够争取到光荣而持久的和平以及某种程度的自由,特别是宗教信仰自由〔尤其是关于神与我们的良心方面〕,但是,后来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是祷告恳求还是协商谈判都不能得到他的认可,反而被他利用来分化、削弱各省,以利于他残民以逞,各个击破,这一图谋在他后来发布的一系列文告和禁令中昭然若揭。根据这些文告,我们以及所有联省政府职员、所有的支持者都被宣布是叛乱分子,我们的生命将被剥夺,财产将被没收。这样,我们成了令人厌恶的人群,他便可以插手阻挠我们的商业活动,并悬赏重金,下令刺杀奥兰治亲王,欲图置我们于绝境。

值此调和无望、补救无方之际,我们不得不齐心以我们所认同的自然法则谋求自保,以维护正当、固有的权力和自由,让我们的同胞、妇女、孩子和后代子孙摆脱西班牙人的奴役,我们不得不宣布停止向西班牙国王效忠,并将把这作为保护我们古已有之的自由权利的最可靠的办法贯彻到底。本法案即是要告诉世人我们正处于上述的危险境地,我们已就此达成一致意见并以本法案郑重宣告:在这些地区,西班牙国王已经丧失了所有合法的世袭君主权力,我们决意从今以后不再承认他对本地区的统治权和司法权,也不承认他发布的有关尼德兰地区的任何法令,不再使用他的君主名号,也不允许他人使用。我们同时宣布所有的政府职员、法官、领主、士绅、诸侯及所有本地的居民在此之前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向当时作为本地区君主的西班牙国王所发的誓言和所担的义务,从即日起全部解除。鉴于上述的动机,合众省的大多数成员地区已经一致同意服从声望卓著的奥兰治亲王殿下和安茹伯爵殿下〔法国人,受邀做荷兰君主──译注〕组成的政府,并在一定制约条件下与殿下达成协议;有鉴于此,马蒂亚斯大公殿下经议会批准已辞去政府职务,联省议会同时命令所有法官、官员、相关人员从即日起停止使用西班牙国王的名号、头衔、国印、御玺;在发生与国家福祉有关的紧急事件时,如果安若伯爵殿下经同意或其他原因缺席,应当临时代以联省议会议长或省议会的名义和头衔。

在被提名、召集并履行职责之前,联省议会议长和议员们应当以我们的名义行事,荷兰、泽兰两省则应以奥兰治亲王殿下之名行事,前述省份的政府在上述省议会合法议事之前,应当服从与亲王殿下协商同意的议事会的命令。并且要在有关公共事务中经过上述议会的授权使用我们的国印、议会印和公章代替西班牙国王御玺。司法审判部门特别是各省在处理相关事务的时候,该地区省议会及其他议事会应当分别使用该省的名号,名称和印章,至于该地已送审案件的所有相关书信、公文和函件只需全部销毁即可。为更妥善、更有效行事起见,我们已命令并再次命令合众省各地应在此法令颁布之际,立即将西班牙国王所有印玺分别转交各省财产管理机构,或交由此机构授权、指定之个人,以免被人任意损毁。

此外,所有合众省地区的钱币从即日起不得再印有西班牙国王的名字、头衔和徽章,所有新发行的金币、银币图案只能按议会指示印铸,我们同时分别命令本地区议会议长及枢密院议员们、其他所有大臣、地方议会议长、会计总长和各会计院所有人士、各位法官、政府官员们,即日起废除向西班牙国王所发的誓言,然后依据职务期限和范围,向本地议会或议会委托人就职责归属重新做反对西班牙国王及其追随者的诚实宣誓,誓言措辞内容由联省议会拟定。上面提到的这些省的顾问、法官和政府职员,如果已经以我们的名义向安若伯爵殿下作出保证,我们会雇佣他们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殿下到来以之前先以此条文废除先前的职权并临时替代新职务委托书。此外,上述各省之顾问、会计师、法官和政府职员还未与亲王殿下立约者,我们将以我们的签名和印章授予其新的职责,在此前的职务中因反对本地区争取自由和基本权利的行动而被控有罪或犯有如行政不当等其他罪行者除外。

我们进一步要求议长和枢密院成员、布拉邦特公国总理大臣、捷尔德斯公国总理大臣、祖特芬郡、荷兰省议会议长和议员们、泽兰省Beoostersheldt and Bewestersheldt 接管人、弗里斯省议会和议长、梅赫伦的Escoulet、乌德勒支议会及议长、及所有其他有关法官和政府职员并所有代职人员应促成本法案在各自的管辖区域、场所内公开宣布并贯彻其宗旨,任何人不得借口不知。为使本法案神圣不可侵犯之规定得到遵守,为保障公共利益计,违犯者将受到公正和及时的处罚。我们特别以加急令授予所有各位充分权力和权威以便妥善维护本法案及其各项规定的实施。本法案经联省议会下令批准、J. De阿塞利尔斯签署通过,各方于1581年7月26日海牙会议署名、钤章,特此为证。

〔天行译,资料来源:Source.Oliver J. Thatcher,ed.,The Library of Original Sources [Milwaukee: University Research Extension Co.,1907],Vol. V: 9th to 16th Centuries,pp. 189-197. This text was prepared for the Internet Modern History Sourcebook and appears here with the kind permission of Paul Halsall. The text has been modernized by Professor Jerome S. Arkenberg,California State at Fullerton. Originial text is in the public domain,electronic version ·Paul Halsall. No permission is granted f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Sourcebook. 荷兰语、英语、日语文本:http://www.h4.dion.ne.jp/~room4me/docs/abj_dut.htm,英文本有删节,转载请注明出处,2007年6月〕

〔另起一页〕

第六节

美国鹰之折翼

——小罗斯福故居纪念馆的“赝品”


纽约上州有一处地方: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故居——Home of Franklin D. Roosevelt National Historic Site。总统故居坐落在海德公园(Hyde Park)内,包括他的住宅(Springwood)、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FDR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总统墓地(Rose Garden)以及一些附属建筑如马厩等。故居面朝大草坪,后倚哈德逊河,比北京的那些王府更有王侯气势。

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其姓名缩写FDR),第三十二任美国总统,也叫“小罗斯福”。这是一位改变了美国历史的人物,开辟了谢选骏所说的“第三期美国”、“第三个美国”。小罗虽然残疾,却野心勃勃,从1933年至1945年间,连续出任四届美国总统,成为唯一连任超过两届的美国总统,破了连任总统的纪录,比国父华盛顿还“伟大”。因为华盛顿市第一期美国、第一个美国的创始人,已经“落伍”了。但是美国国会决心恪守传统,为了防止类似于篡国的荒唐事件重演,在小罗斯福之后,美国的法律规定总统不得连任三次。

同时,小罗斯福的野心也冲破了他的躯壳,把美国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熊熊烈火之中。他一步一步地精心策划,悄悄通过租借法案,使美国陷入战争。通过血腥的世界大战,把美国从一个区域大国精心打造成为世界霸权。

为了纪念这个转变所包含的“全球政府”的意义,我特意在礼品部买了一个美国鹰的铜雕,用来象征全球政府的权柄:这个雄鹰不是展翅飞翔,而是俯冲抓捕,它的圆形基座很像一个考究的印章,虽然不是古代中国的方形“玉玺”,却很像现代世界的通用“公章”。况且,古代中国也有圆形的玉玺,而波斯的国王印玺也多是圆形的。我喜欢这个美国鹰攫取了世界公共权力的象征,因此决定买下它来。

几年以后,一次不慎,我碰到这个美国鹰雕像,使它掉到了地板上。没有想到,雄鹰的翅膀却被就此折断了。这时我才发现,原来这个雕像是用一种玻璃做的,外面镀了一层铜皮:现在玻璃折了,铜皮也就断了。可惜美国鹰,也像小罗斯福总统一样成为残疾的了。但是,美国鹰的铜雕做得太逼真了,细致入微,就像真的一样,如果早知道这个铜雕是一个“赝品”,我当初是不会买下来的。

玻璃的雕像能做王者的印玺吗?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小罗斯福五岁时,跟随其父去见当时的总统克利夫兰,总统曾给他一个奇怪的祝愿:“祈求上帝永远不要让你当美国总统。”

玻璃的雕像能做王者的印玺吗?

也许能的。中国古代的皇帝印玺不都是玉做的吗?

但凡是玉,就会碎的。所以才有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但是对待玉玺一定要小心呵护,因为它不像金属的印章那样经得起摔打。

但愿美国有一天能够出现一位超越了小罗斯福的大总统。

但愿他能实现古代圣贤的“超越国界、天下一体”的大同思想。

〔另起一页〕

第七节

美国霸权的社会基础

 

美国是唯一一个把带薪假期看作额外福利的发达国家。

这就是“美国霸权的社会基础”。

报道指出:自从埃德蒙·麦克康布斯(Edmund McCombs)6年前从佛罗里达州移居到悉尼后,就一直没想过要离开这里。除了景色秀丽的沙滩和遍布咖啡馆的港口外,真正吸引这位33岁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经理留在澳大利亚的理由是:他的老板非常支持他去度假,享受工作之外的美好人生。

麦克康布斯说,他的主管一直在跟踪员工的休假记录。主管关心的不是员工的休假时间是否太长,而是他们是否能做到定期休息。有些地产和基础设施公司甚至还聘请了专职人员研究如何让员工们走出办公室,享受美好生活。

当麦克康布斯初来乍到时,这种浓郁的休假文化给习惯于美式工作节奏的他带来了很大震撼。他说:“在澳大利亚,人们可以暂时告别工作岗位去享受‘真正的’生活,而不必担心会因此被另眼看待。”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我要是还待在美国,1个月的带薪假就只能是仅仅想想而已,”从佛罗里达州移居到悉尼的麦克康布斯说。“但在澳大利亚这里,它绝不只是个想法——而是人人都已经习以为常的福利。”

澳大利亚联邦法律规定,所有员工每年都可享受20天年假,外加7天国定假日。光在去年一年,麦克康布斯就畅游了斐济、西澳大利亚和佛罗里达。而当他6年前开始在亚特兰大一家保险和金融服务业贸易协会工作时,年假只有10天。所以,澳大利亚像欧洲一样腐败无力。

“(在美国)工作第一年没有年假,第二年开始才能休年假,而且不能连休5天以上。” 美国是所有发达国家里唯一一个把带薪假期作为一项额外福利而非员工基本权利的国家。奥地利、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为其公民提供每年至少30天的年假和公共假日,而在美国,这一数字是……零。所以美国经济还有活力,而欧洲只能陷入债务危机。

这要“归功”于《公平劳工标准法案》。这项早在1938年就开始实行的法案对每周最长工作时间、加班、最低工资和禁用童工等事项做出了规定,但却没有对带薪假期做出任何规定。于是,员工在休假、病假和联邦节假日期间能否获得薪酬就取决于雇主和员工之间的谈判结果。尽管许多美国企业每年为其员工提供5——15天的带薪假期作为奖励性福利,但是总部设在美国的“经济及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and Policy Research)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私营企业员工从未享受过带薪假期。

31岁的调酒师卡莉·史蒂文斯(Carrie Stevens)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每周在弗吉尼亚州夏洛特维尔(Charlottesville)为一家酿酒公司工作38——45小时,从未享受过带薪病假或节假日。“即便我能休带薪节假日或病假,如果报酬是按照小时算的,那也根本没多少钱,”她说。史蒂文斯最近的小时工资从2.13美元涨到了3.50美元,但她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顾客给的小费(美国最低工资标准是一小时7.25美元。但是法律规定,如果员工有小费收入,则其实际工资可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6年来她一直在这家酿酒公司工作,在此期间每年能享受5天假期。每次休假前好几个月,她就得提出休假申请。假期内她一般做短途旅行,费用来自自己的积蓄。“每次当我感觉自己的耐心和容忍力在顾客面前消耗殆尽时,我就知道,该休假放松了,”这位调酒师说。

这是在这种“休假恐惧症”之下,美国社会还有活力。即便对于那些能够享受带薪假期的美国人,要真的去休带薪假也要顶着很大的压力。美国的职场文化是:你要是去争取休假,就会被别人看作是懒鬼或者对公司存有二心。因此,许多人把他们辛苦挣到的休假权白白浪费掉。有专家说,美国这种工作/生活失衡情况在其他腐败的发达国家很难看到。

招聘网站Glassdoor.com 在4月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去年获得带薪休假机会的美国员工中,只有半数真正休了这些假期。有28%的被调查者告诉Glassdoor说,他们担心因为去休假而导致工作进度落后,17%的人害怕丢掉工作。另外有19%的人说,他们希望保持职场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晋升机会,因此不想休长假。“很明显,‘休假’在雇主和员工眼中的含义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变化,”Glassdoor的职场研究专家拉斯蒂·鲁伊夫(Rusty Rueff)说。

难产的美国带薪休假法案,使得美国晚一步进入福利国家陷阱。

在美国,一直有各级议员试图把带薪休假写进法律。佛罗里达州联邦众议员阿兰·格雷森(Alan Grayson)就为此做了多次努力。这位腐败的民主党人认为,工作压力过大造成的旷工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员工健康产生危害,每年给全国工商企业造成3,4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格雷森2013年向美国联邦众议院提议《带薪休假法案》,要求员工人数超过100人的所有美国企业都为其全职员工提供每年一周的带薪年假。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相关委员会一直在喋喋不休地讨论审议这部《带薪休假法案》。早在2009年,格雷森的一次类似努力就最终以失败告终。讽刺的是,所有对该法案投了票的联邦众议员每年都有一个月的带薪假期。某些美国企业开始挑战不休带薪假的传统,为它们的员工提供更慷慨的假期。但是,上述议员们的假期长度却和其他发达国家不相上下,远超美国平均水平。这就是美国面临的权力腐败。

如国美国政府官员也能像美国企业员工那样兢兢业业,那么美国就能恢复蒸蒸日上的国势。

〔另起一页〕

第八节

美国正在失去霸权


本月末即将辞职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6月18日和19日在阿富汗开展了他任内最后一次外交之旅,释放出颇令他感到“伤感”的警告:美国正面临失去全球霸权地位的危机。

不过,这样的话语感叹到了北京那里就被改编成为“盖茨离言:美国正失去霸权”的事实描述(见2011年6月19日的“多维新闻网皇金撰稿”:http://national.dwnews.com/news/2011-06-19/57818191.html)。

“多维新闻皇金撰稿”认为:

盖茨(Robert Gates)担任美国防长期间在稳定伊拉克方面在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内获得好评,但在阿富汗战争问题上却面临诸多难题和指责。近日,盖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表达了自己担任防长的诸多见地。

同希拉里“如何”相处影响整个华府

尽管自拉姆斯菲尔德之后盖茨面临改善五角大楼同国会的关系,但盖茨2006年接管五角大楼后首选同国务院发展好关系。作为共和党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国务院同五角大楼就伊拉克战争的龃龉,盖茨当时心知肚明。于是当希拉里担任国务卿后,盖茨边邀请她到五角大楼吃午餐。即将离任的盖茨6月19日回忆说:“我就告诉她(希拉里),基于我个人经验,这一届政府如何运作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相处。”盖茨认为,如果他和希拉里相处不错,这一信息会传遍整个官僚机构,不仅仅是五角大楼和国务院的官僚制度,而是整个华府上下。

盖茨现在回想起来称,希拉里确实没有在国防预算方面和他唱对台戏(注:盖茨和希拉里最近的摩擦主要集中在美国针对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以及美国以地面突袭捕杀拉登。但这都不是主要分歧)。也就是说,盖茨针对国务院的相处战略奏效了。再说,现在希拉里也是也要退休了的人了。俩人似乎多了些“不谋而合”的感觉。盖茨6月19日调侃道:“希拉里和我都自称是(奥巴马领导班子的)‘长辈成员’(Old Folks Caucus),而我必须说的是,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为一个比我年轻20岁的总统效力”。

坦言同国会合作之艰难

美国许多自由派和部分保守派的鹰派人物,认为在美国深陷债务之际应该大幅减少国防预算和开支,而盖茨由于考虑到尚未结束的两场战争不愿大幅砍减国防预算。但是,值此盖茨即将离休之际,别指望他最后作出某种道歉姿态。在盖茨脑海里,那些犯糊涂的往往是那些资质尚浅的政治领袖们。盖茨19日说:“国会议员涣散,尤其是共和党议员,我的意思是,(共和党)内部有主张大幅砍减国防预算的鹰派党员,也有反对该立场的鹰派党员,所以,我认为这是无法达成共识的。”不过,盖茨6月18日接受CNN采访时表示,美国在国家安全和外交事务方面能够取得成就得益于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两党支持,以及总统和国会之间的一致,这个根本战略是正确的。

美国霸权渐失成退休原因之一

盖茨6月19日接受《新闻周刊》(NewsweeK)时说:“我整个成年生活是在美国这一超级大国中度过的,她在维持自己超级大国地位的开支方面也从不后悔;她也不用回眸过去,因为自己经济是如此得强大。现在,时代不同了。”据此,盖茨沉默了一会,然后坦承说:“事实上,我退休时机成熟的众多原因之一是,坦率地讲,是我无法想象,作为一名美国人、一名政府要员……,却要面临被迫大幅缩减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接触。”作为世界最精锐部队的指挥者,盖茨发出此种感叹确实令人错愕。 

这种表态可能会招致他所在的共和党党员的批评,例如“盖茨不相信美国例外主义”,这可是共和党人一直力求的攻击作料。

但是,作为在民主党政府和共和党政府担任过要职的资深政治家,盖茨在意的不是共和党人对他的各式攻击,而是更加注重于他个人的政治名声或遗产。中情局(CIA)分析师保罗(Paul Pillar)谈及盖茨在CIA任职时期的表现称,盖茨总是在说:“我会让CIA运行良好,CIA发生好事情,归功于我,因为我是CIA局长。CIA发生糟糕事情都归因于‘制度上的阻力’”。

盖茨选对了接班人

盖茨前任拉姆斯菲尔德防长曾将五角大楼和国会的关系搞砸。离近退休前,盖茨选择了同为中情局(CIA)局长出身的帕内塔(Leon Panetta)担任下一届防长。而帕内塔已经通过了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所以,继续改善或修复同国会的关系将是帕内塔的分内要务之一。不过,盖茨在稳定伊拉克方面在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内获得好评。

但是,帕内塔最新透露,盖茨曾告诉他说:“你的战场在伊拉克,我的战场在华府”。也就是说,盖茨认为他自己的真正贡献是在华府为伊拉克战略顺利实现赢得时间。而且,盖茨半年前曾告知国防部高官他已推荐帕内塔接替他国防部长一职。这说明奥巴马非常信任盖茨这位共和党籍的国防部长。

盖茨承认自己有的时候也会朝错误的一面想。比如,美国捕杀基地头目拉登的计划,盖茨起初是持反对意见的。盖茨认为,美国不应该通过地面部队突袭击毙拉登,而是应该通过空袭予以捕杀,以免造成1980年美国通过地面突击挽救在伊朗被扣押的美国人质,终酿成8名美军死亡的类似事件。当时,奥巴马总统否决盖茨的提议,并且特意派遣海豹突击队员捕杀拉登,从而最终取得美国苦等近10年的反恐成就。

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the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的怒南(Michael Noonan)评价担任两届政府防长的盖茨称,盖茨不算是一位转型人物,而对他更为准确的描述可能是“掌舵高手”(steady hand on the wheel)。

目前,盖茨唯一留给继任防长帕内塔的一大难题是阿富汗撤军问题,因为盖茨至今尚未说服国会和美国人接受“推迟一年撤军”的计划,因为这一计划正式驻阿美军军官的实际要求。而奥巴马也将在7月中旬左右提出美军撤离阿富汗的具体计划。就目前来看,对于阿富汗与塔利班武装举行和谈以及美军的阿富汗撤离计划,盖茨也只能“坐观”了。

……

谢选骏指出:不过,我实在不能同意“多维皇金撰稿”的上述见解。

因为一个霸权的失去与否,并不在于一场战役,甚至并不在于一场战争。英国、法国、苏联不是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辉煌胜利”了吗?结果如何?结果还不是法兰西帝国的瓦解、大英帝国的分裂、苏联的崩溃?这三个帝国,其实输得比德意志帝国还惨、失掉的领土比德国多了几十倍。

胜仗如此,败仗也是如此。美国输掉了越战,但并没有失去霸权,反而扩大了霸权。这是历史。

为什么输掉了战争却没有失去霸权?为什么赢得了战争却没有保住帝国?

在谢选骏看来,这是因为:霸权之所以会失去,是因为另有一个霸权崛起,并取代了这个“失去的霸权”。如果没有新的霸权兴起,老的霸权失给谁呢?美国之所以输掉了越战还扩大了霸权,那是因为中共的屈服和苏联的瓦解。

而现在,即使美国输掉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也不会失去霸权,因为没有一个强权可以取代美国。

北京说美国正在失去霸权,这是不现实的,除非,北京政权自己能够取代美国。


2011年6月20日

〔另起一页〕

第九节

改革移民制度,造就世界国家(上)

——有关“罗马公民权”的思考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三卷22章记载:

亚细亚国王米特拉达铁斯(Mithridates)下达的命令将居住在亚细亚任何地方的罗马公民处死,当时在亚细亚有许多罗马人经营各种业务,这个命令执行了。这个场面多么可怕,每个罗马人无论出现在哪里都有可能遭到奸险的谋杀,在田野里或在大路上,在镇子里,或在他自己家中,在街上,在市场上或在神庙中,在床上或者在餐桌上!想想这些人临死时的呻吟,想想目击者的泪水,甚至想想凶手本人。对于大量的牺牲者来说,这是多么残暴啊,不仅能在他们自己家中看到这样可怕的屠杀,而且还要亲自参与。他们要突然改变他们原先对罗马人友好的态度,在和平环境中挑起战端。我要说,这道命令所要伤害的,不仅是身体,而且是灵魂!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罗马公民权利的普遍授予,对于罗马的帮助多大,让罗马的对手又是多么地害怕。

不仅美国如此,中国也是这样:谁能吸引全球人民的认同,谁就能统一全球。

2013年1月17日,美国康州纽海文市长迪斯特法诺批评目前的移民政策就像是“精神分裂症”:联邦政府一面执行暂缓遣返幼时来美的年轻非法移民,另一方面却又宣扬移民执法严格,遣返创纪录的非法移民。他说,国内安全部的“精神分裂”移民政策,使非法移民既困惑又忧虑。

迪斯特法诺17日参加“全美市长联合会”时说:“移民执法实际上就像是车辆拦检一样,常常出现让人讶异的发展。移民部门的执法标准常常不一,缺乏连贯性,成了移民及海关执法局(USCIE)面临的挑战。” 

尽管最近暂停遣返部分非法移民,但欧巴马政府仍以对非法移民的严厉执法而闻名,遣返的非法移民超过布什政府时期。德斯特法诺市长说 :“我们现在实行的暂缓遣返政策很庞大,有40万人申请缓遣返,其中逾15万人已获工作许可。我们的挑战是,必须认真思考全面移民改革问题,让非法移民知道身分合法化的途径。”他说,他期待移民改革法最终成功过关,但忧虑目前的移民执法现状,批评联邦官员的做法。他说:“一段时间内,我们和非法移民都将在现有体制下生活,但我感受不到国安部处理移民问题的温暖。我不想与他们争辩,非法移民因为交通违规而遭到遣返,是给小区发出的不同信号。”

其实,早在这之前两个多月的2012年11月10日,谢选骏发表的《奥巴马正在开创第三个美国》一文中,就建议改革美国移民制度。

现在,我将具体论述:“如何把美国公民权的授予,作为走向世界国家的利器来使用。”——

“你为什么偏爱外国人胜过美国人?”当美国总统奥巴马2012年6月15日在白宫就停止遣返部分年轻非法移民的新政策发表讲话尚未结束时,美国新闻网站“每日通话”记者即数度打断奥巴马,高声向他质问。当天,奥巴马绕过国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宣布从即日起停止驱逐儿童时期来到美国,并符合一些条件的年轻非法移民。美国人就此对移民问题再次展开激烈争论,并将成为总统选战及其它选举的重要议题。

而6月25日,美国最高法院对亚利桑那州颇具争议的移民法做出裁决,推翻了大多数条款,但是维持了其中一条关键条款。该条款准许警察因诸如交通问题等原因把人叫住时,在“合理怀疑”的情况下可以检查此人的移民身份。

BBC中文网说,被推翻的条款包括把移民没有工作许可而找工作以及移民未随身携带登记文件定为刑事犯罪,还授权警察逮捕他们相信应予遣返的任何移民。

亚利桑那州议会于2010年通过该部法律。随即引起极大争议。反对者说,该法强迫警察按照“种族定性”,把某些族群当成嫌疑人。

总统奥巴马也反对这部移民法。他对最高法院推翻亚利桑那州移民法的关键内容表示欢迎。奥巴马说,这项裁决显示美国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移民改革”。但奥巴马对最高法院维持警察检查民众移民身份的条款表示关注。他希望亚利桑那执法官员执法时不要践踏美国人的民权。

据美国之音报道,大法官们说,美国最高法院维持的那项关键条款也有可能受到更多的法律挑战。

大法官们驳回了亚利桑那州移民法中的其它三项规定。九名大法官中由五名法官组成的多数意见推翻了这三项条款。持不同意见的大法官争辩说,整部法律都应予以维持。 

这部移民法引起很大争议: 

2010年,亚利桑那州议会通过严格的移民法时该州领导人宣称,为了制止涌入本州的非法移民潮,必须要制定这样的法律。这些非法移民多数来自南美和中美洲。州领导人说,联邦政府失职,未能全面执行联邦移民法,因此州政府只好自己解决问题。

包括西班牙语裔团体在内的反对者争辩说,这部法律强迫警察按照“种族定性”(racial profiling),专门把某些族群当成嫌疑人。奥巴马政府也反对这部移民法。奥巴马政府争辩说,按照美国宪法,移民事务是联邦政府而不是州政府的职责。

现在最高法院实际上同意,处理移民事务是联邦而不是州政府的职权。

移民问题成为总统选战及其它选举的重要议题,这标志美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国家”。

6月25日,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罗姆尼当即利用高法的裁决针锋相对指责奥巴马缺少移民方案。他说,当联邦政府“未能履行自己的责任时”,每个州都“有职责和权利来保卫我们的边界”。但这样的声音最后被相反的力量击败了,这意味着:“白人的美国已经终结”。

美国西班牙语裔人口越来越多,他们做为选民的力量也越来越大。一些政治分析人士说,在两党候选人势均力敌之际,西语裔选民的走向可能会决定选战的胜负。

回顾2010年7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就移民政策发表重要讲话。奥巴马当时宣称,现有的移民制度不再行之有效,应该进行彻底的改革。奥巴马表示,过去几十年美国的边境漏洞百出,美国已经有1100万非法移民。“绝大部分的美国民众质疑大赦的效用,不过他们同时也怀疑是否真的有可能把1100万人抓起来递解出境。”

《时代》周刊认为,现在移民问题已经成为“美国的国家危机”。当前美国有超过1200万的非法移民。奥巴马新政策一出台便立即遭到激烈反对。共和党抨击称,奥巴马此举政治动机占了相当大的成分。美国共和党众议员史蒂夫·金恩表示,为阻止奥巴马施行这种“违反宪法和其他法律的政策”,他将提起法律诉讼。

对于奥巴马的“移民大赦”不同城市反应各不相同。在一些移民较多或因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移民工作的城市,反应较为积极,而在移民较少的城市或就业艰难的老工业城市,反应截然相反。少数族裔通常欢迎这一做法,但也担心此举成为廉价的选举“换票”行为。

美国媒体有关“移民问题”的两派阵营分明。福克斯新闻台主持人克里斯在新闻播报中用尖刻语言抨击放宽移民政策,并将被“大赦”的年轻无证移民称为“非法移民”。在《纽约时报》等媒体上,“非法移民”则被小心翼翼地以“无证移民”取代。《华盛顿邮报》记者何塞·安东尼奥·巴尔加斯,他在获得普利策奖后坦承自己也是非法移民。封面的大字标题写道:“我们都是美国人,只是非法的罢了。”

奥地利《皇冠报》说,移民问题已经成为撕裂美国的最大问题。奥巴马的新政策让美国移民深受鼓舞,特别是拉美后裔。而美国的保守势力反对外来移民,因为他们担心有色人种超过白人,让自己成为少数民族。

“奥巴马为生活在美国的年轻非法移民打开了大门,但这会挤压合法美国人的抱负吗?”《华盛顿邮报》的这个问题代表了许多美国人的担心。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许多人都感受到庞大非法移民人数带来的压力。《华盛顿邮报》认为“大赦”年轻非法移民会加剧找工作和上大学的竞争激烈程度。

一向反对非法移民合法化的“协助拯救马里兰州”主席布莱德·波特温说:“我已看到了即将到来的汹涌暗潮。现在大学毕业生有一半以上无法找到工作,而高中年龄层的失业率尤其高。这对美国公民和努力奋斗的合法移民不公平。”

《明尼阿波利斯之星论坛报》则反驳说造就美国伟大的原因就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所带来的丰富遗产。移民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永动机,是使美国变成最具创新性和最繁荣国家的原因。杜邦公司创始人是1800年从法国为躲避大革命冲击非法逃入美国避难的移民,但他后来为美国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和巨大财富。即使在美国面临高失业率时,也不是采取保护主义性质移民政策的时候,应该利用移民来加速创造工作机会,吸引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使美国更具竞争力和成长性。

洛杉矶城市学院学者古斯奈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几乎每一名美国人的祖先都是移民,美国从移民身上获得了众多好处。解决非法移民问题真正的途径是出台更为开明的合法移民政策,而不只是在特定的时候、出于捞取政治利益的考虑给予他们一点甜头。在《财富》杂志统计的美国500强公司当中,有204家公司(超过40%)是由移民创建的。

新美国经济合作联盟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拥有高学历的每一名外国移民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数学领域里工作,平均会给美国带来超过2.5个工作机会。另外,移民还有助于填补没有人愿意干的工作,即使在当前美国高失业率的情况下,美国仍然有300万个工作机会没有人去做。通常这些“脏活”都是非法移民去做的。

《环球时报》说,让美国人担忧的并不仅仅是移民争夺工作机会,许多白人精英更担心移民让自己成为“少数民族”。 美国拉美裔人口已从2000年的353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05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6%。与此同时,美国白人人口在过去10年间从1.946亿人仅仅增加到1.968亿人,在美国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从69%下降至64%。专家预计到2042年,美国白人将成为“少数民族”。

新加坡《联合早报》说,实际上,“美国已经不再是第一移民大国”。澳大利亚的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1/4以上,加拿大移民将近占全国人口20%,美国只有13%多一点。即使在被视为非移民国家的欧洲,地处内陆的瑞士移民占总人口近23%,德国2012年移民占人口比例达18.3%。

《时代》周刊说,移民问题已经成了“美国的国家危机”。这个危机更体现在质上。在加拿大,获取永久居住权的有62%属于技术移民,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执行的也都是类似政策。而在美国拿到绿卡的人中,仅13%是技术移民。美国大科技公司,纷纷到加拿大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因为在那里找得到人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警告,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国家自杀”。

更令美国公司担忧的,是一些外来移民正在放弃美国。《纽约时报》18日题为“很多美国移民的子女到国外寻找美国梦”的文章称,数代人以前,欠发达国家中很多最优秀的人才流向美国,但现在人才开始回流,特别是越来越多华人或印度裔等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子女离开美国回到故乡。这股新浪潮凸显了全球迁徙的性质在发生的变化以及美国经济霸权和竞争力面临的挑战,对美国来说是不祥之兆。

2012年12月22日世界日报报道,美国生育率低,人口成长靠移民撑着: 

人口普查局20日公布2012年人口估计资料显示,由于经济复甦,美国人口2012年增加230万人,使总人口达到3亿1390万人,成长率为0.75%,高于2011年的成长率0.73%,但仍属自1937年以来历史性的低成长,主要是因为生育率低。

移民的人数在经济衰退期间大幅减少后,2012年虽有增加,但仍远低于2000年代中期房市荣景时的水准。新资料预测,人口成长大部分已触顶,除非移民大量和持续增加,否则未来一两年人口成长率可能不及0.8%,以后则持平或逐渐下降至0.5%,是超过一世纪来最低的成长率。

2012年人口资料显示,全国有26州今年人口增加,其中19州在南部和西部,富藏石油的北达科他州是全国人口成长最多的州,达2.2%,其次是华府、德州、怀俄明和犹他州。资料也显示,美国人口日益老化、结婚比过去减少、妇女等待更久才生孩子。

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是从2011年7月1日到2012年7月1日的人口估计资料,这些资料显示出生、死亡、国内和国外移居的年度变化。过去一年,经济稍有复甦,失业率稍微下降,移民增加,德州、北达科他、科罗拉多、俄勒冈和维吉尼亚州的人口增加,因为许多年轻人从父母家中搬出,到能源或科技荣景的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由于婴儿潮世代老化和处于生育年龄的人口少,美国人口持续老化,婴儿潮世代最年长者今年为66岁。美国人口成长在1950年高达超过2.2%,主要是二战后的婴儿潮造成的。此外,经济衰退对过去人口快速成长的阳光带各州的冲击,显然已经消退,内华达州在过去流失人口多年后,今年迁入的人口增加。在受房市崩盘打击最严重的亚利桑纳和佛罗里达州,迁入人口也有增加。

相对的,麻州、纽约和新泽西州的迁出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而罗德岛和佛蒙特州则是人口减少,罗德岛州如果人口再流失3万3000人,将失去一个国会席位;俄勒冈州如果人口再增加5万9000人,则将增加第六个国会席位。美国人口最多的州仍是加州,其次是德州、纽约、佛罗里达和伊利诺州。

国会两党都同意移民制度早就应该改革,可是让数以百万计在美国非法居留和工作多年的移民合法化,对经济有何影响,却缺乏共识。《华尔街日报》报导说,美国现有大约1100万非法移民,主要是为了工作来到美国的年轻人,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投入美国的劳工市场。达拉斯联邦准备银行经济学家欧仁尼斯(Pia Orrenius)说,让这些移民合法化,必须付出代价,也有一些利益。 

专家大多认为让非法移民合法化,对个别移民及其家人有好处,因为他们的工作情况会改善,更可能为自己和子女做教育投资,生活稳定也有助于让他们融入美国社会;但从长期看来,会大大吸引非法移民的大量渗透,让美国加速“非欧化”过程。而且非法移民一旦获得合法身分,联邦和各州政府必须为他们提供的公共服务成本很难估计。欧仁尼斯说,就像低技能的贫穷美国人一样,获得合法身分的蓝领劳工移民,最后从政府获得的福利可能多于他们缴纳的税捐。非法移民几有一半没有念完高中,绝大多数从事蓝领工作。 

不过大多美国政客都不懂得:非法移民合法化会引来更多的非法移民偷渡潮;或是虽然懂得,但却由于选票顾虑而说出相反的谎言。

而唯有吸引全球一流人物争相获得美国公民权(就像当年地中海区域的一流人物争相获得罗马公民权),美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国家。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中国和其他一切国家。

〔另起一页〕

第十节

改革移民制度,造就世界国家(下)

——有关“罗马公民权”的思考


(一)


2013年1月17日,美国康州纽海文市长迪斯特法诺批评目前的移民政策就像是“精神分裂症”:联邦政府一面执行暂缓遣返幼时来美的年轻非法移民,另一方面却又宣扬移民执法严格,遣返创纪录的非法移民。他说,国内安全部的“精神分裂”移民政策,使非法移民既困惑又忧虑。

迪斯特法诺在当天参加“全美市长联合会”时说:“移民执法实际上就像是车辆拦检一样,常常出现让人讶异的发展。移民部门的执法标准常常不一,缺乏连贯性,成了移民及海关执法局(USCIE)面临的挑战。” 

尽管暂停遣返部分非法移民,但欧巴马政府仍以对非法移民的严厉执法而闻名,遣返的非法移民超过布什政府时期。德斯特法诺市长说 :“我们现在实行的暂缓遣返政策很庞大,有40万人申请缓遣返,其中逾15万人已获工作许可。我们的挑战是,必须认真思考全面移民改革问题,让非法移民知道身分合法化的途径。”他说,他期待移民改革法最终成功过关,但忧虑目前的移民执法现状,批评联邦官员的做法。他说:“一段时间内,我们和非法移民都将在现有体制下生活,但我感受不到国安部处理移民问题的温暖。我不想与他们争辩,非法移民因为交通违规而遭到遣返,是给小区发出的不同信号。”

其实,早在这之前两个多月的2012年11月10日,谢选骏发表的《奥巴马正在开创第三个美国》一文中,就建议改革美国移民制度。

现在,我将具体论述:“如何把美国公民权的授予,作为走向世界国家的利器来使用。”


(二)


“你为什么偏爱外国人胜过美国人?”当美国总统奥巴马2012年6月15日在白宫就停止遣返部分年轻非法移民的新政策发表讲话尚未结束时,美国新闻网站“每日通话”记者即数度打断奥巴马,高声向他质问。当天,奥巴马绕过国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宣布从即日起停止驱逐儿童时期来到美国,并符合一些条件的年轻非法移民。美国人就此对移民问题再次展开激烈争论,并将成为今年总统选战及其它选举的重要议题。

而到了6月25日,美国最高法院对亚利桑那州颇具争议的移民法做出裁决,推翻了大多数条款,但是维持了其中一条关键条款。该条款准许警察因诸如交通问题等原因把人叫住时,在“合理怀疑”的情况下可以检查此人的移民身份。

被推翻的条款包括把移民没有工作许可而找工作以及移民未随身携带登记文件定为刑事犯罪,还授权警察逮捕他们相信应予遣返的任何移民。亚利桑那州议会于2010年通过该部法律。随即引起极大争议。反对者说,该法强迫警察按照“种族定性”,把某些族群当成嫌疑人。

总统奥巴马也反对这部移民法。他对最高法院推翻亚利桑那州移民法的关键内容表示欢迎。奥巴马说,这项裁决显示美国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移民改革”。但奥巴马对最高法院维持警察检查民众移民身份的条款表示关注。他希望亚利桑那执法官员执法时不要践踏美国人的民权。

大法官们说,美国最高法院维持的那项关键条款也有可能受到更多的法律挑战。大法官们驳回了亚利桑那州移民法中的其它三项规定。九名大法官中由五名法官组成的多数意见推翻了这三项条款。持不同意见的大法官争辩说,整部法律都应予以维持。 

美国《时代》周刊刊出36名非法移民的集体照片并讲述他们的故事,称美国“从未诚实面对和讨论移民问题”。由于金融危机以及苛刻的移民政策,移民占美国人口比例不仅远低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甚至低于德国等非移民国家。但是《时代》周刊却认为,现在移民问题已经成为“美国的国家危机”。因为美国拥有超过1200万的非法移民。

美国媒体有关“移民问题”的两派阵营分明。福克斯新闻台主持人克里斯在新闻播报中用尖刻语言抨击放宽移民政策,并将被“大赦”的年轻无证移民称为“非法移民”。在《纽约时报》等媒体上,“非法移民”则被小心翼翼地以“无证移民”取代。《时代》周刊最新一期封面刊登的36名敢于公开真实姓名的非法移民合影中,带头的是《华盛顿邮报》记者何塞·安东尼奥·巴尔加斯,他在去年获得普利策奖后坦承自己也是非法移民。封面的大字标题写道:“我们都是美国人,只是非法的罢了。”

奥地利《皇冠报》说,移民问题已经成为撕裂美国的最大问题。奥巴马的新政策让美国移民深受鼓舞,特别是拉美后裔。而美国的保守势力反对外来移民,因为他们担心有色人种超过白人,让自己成为少数民族。

“奥巴马为生活在美国的年轻非法移民打开了大门,但这会挤压合法美国人的抱负吗?”《华盛顿邮报》的这个问题代表了许多美国人的担心。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许多人都感受到庞大非法移民人数带来的压力。《华盛顿邮报》认为“大赦”年轻非法移民会加剧找工作和上大学的竞争激烈程度。

一向反对非法移民合法化的“协助拯救马里兰州”主席布莱德·波特温说:“我已看到了即将到来的汹涌暗潮。现在大学毕业生有一半以上无法找到工作,而高中年龄层的失业率尤其高。这对美国公民和努力奋斗的合法移民不公平。”

《明尼阿波利斯之星论坛报》则反驳说造就美国伟大的原因就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所带来的丰富遗产。移民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永动机,是使美国变成最具创新性和最繁荣国家的原因。杜邦公司创始人是1800年从法国为躲避大革命冲击非法逃入美国避难的移民,但他后来为美国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和巨大财富。即使在美国面临高失业率时,也不是采取保护主义性质移民政策的时候,应该利用移民来加速创造工作机会,吸引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使美国更具竞争力和成长性。

洛杉矶城市学院学者古斯奈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几乎每一名美国人的祖先都是移民,美国从移民身上获得了众多好处。解决非法移民问题真正的途径是出台更为开明的合法移民政策,而不只是在特定的时候、出于捞取政治利益的考虑给予他们一点甜头。在《财富》杂志统计的美国500强公司当中,有204家公司(超过40%)是由移民创建的。

新美国经济合作联盟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拥有高学历的每一名外国移民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数学领域里工作,平均会给美国带来超过2.5个工作机会。另外,移民还有助于填补没有人愿意干的工作,即使在当前美国高失业率的情况下,美国仍然有300万个工作机会没有人去做。通常这些“脏活”都是非法移民去做的。

《环球时报》说,让美国人担忧的并不仅仅是移民争夺工作机会,许多白人精英更担心移民让自己成为“少数民族”。 美国拉美裔人口已从2000年的353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05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6%。与此同时,美国白人人口在过去10年间从1.946亿人仅仅增加到1.968亿人,在美国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从69%下降至64%。专家预计到2042年,美国白人将成为“少数民族”。

新加坡《联合早报》说,实际上,“美国已经不再是第一移民大国”。澳大利亚的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1/4以上,加拿大移民将近占全国人口20%,美国只有13%多一点。即使在被视为非移民国家的欧洲,地处内陆的瑞士移民占总人口近23%,德国2012年移民占人口比例达18.3%。

《时代》周刊说,移民问题已经成了“美国的国家危机”。这个危机更体现在质上。在加拿大,获取永久居住权的有62%属于技术移民,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执行的也都是类似政策。而在美国拿到绿卡的人中,仅13%是技术移民。美国大科技公司,纷纷到加拿大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因为在那里找得到人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警告,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国家自杀”。

更令美国公司担忧的,是一些外来移民正在放弃美国。《纽约时报》题为“很多美国移民的子女到国外寻找美国梦”的文章称,数代人以前,欠发达国家中很多最优秀的人才流向美国,但现在人才开始回流,特别是越来越多华人或印度裔等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子女离开美国回到故乡。这股新浪潮凸显了全球迁徙的性质在发生的变化以及美国经济霸权和竞争力面临的挑战,对美国来说是不祥之兆。

德国《明镜》周刊认为美国现在只需要亿万富翁。“赤手空拳的新移民成为美国大亨”已经成为历史,美国不再欢迎外国穷小子移民。美国作为“梦想国度”的色彩正在逐渐褪去。 

移民问题之所以成为一场灾难,其背景在于美国生育率低下,人口成长完全靠移民撑着。

美国的人口普查局公布2012年人口估计资料显示,由于经济复甦,美国人口2012年增加230万人,使总人口达到3亿1390万人,成长率为0.75%,高于2011年的成长率0.73%,但仍属自1937年以来历史性的低成长,主要是因为生育率低。

移民的人数在经济衰退期间大幅减少后,2012年虽有增加,但仍远低于2000年代中期房市荣景时的水准。新资料预测,人口成长大部分已触顶,除非移民大量和持续增加,否则未来一两年人口成长率可能不及0.8%,以后则持平或逐渐下降至0.5%,是超过一世纪来最低的成长率。

2012年人口资料显示,全国有26州今年人口增加,其中19州在南部和西部,富藏石油的北达科他州是全国人口成长最多的州,达2.2%,其次是华府、德州、怀俄明和犹他州。

资料也显示,美国人口日益老化、结婚比过去减少、妇女等待更久才生孩子。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是从2011年7月1日到2012年7月1日的人口估计资料,这些资料显示出生、死亡、国内和国外移居的年度变化。这一年里,经济稍有复苏,失业率稍微下降,移民增加,德州、北达科他、科罗拉多、俄勒冈和维吉尼亚州的人口增加,因为许多年轻人从父母家中搬出,到能源或科技荣景的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由于婴儿潮世代老化和处于生育年龄的人口少,美国人口持续老化,美国人口成长在1950年高达超过2.2%,主要是二战后的婴儿潮造成的。此外,经济衰退对过去人口快速成长的阳光带各州的冲击,显然已经消退,内华达州在过去流失人口多年后,今年迁入的人口增加。在受房市崩盘打击最严重的亚利桑纳和佛罗里达州,迁入人口也有增加。相对的,麻州、纽约和新泽西州的迁出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而罗德岛和佛蒙特州则是人口减少,罗德岛州如果人口再流失3万3000人,将失去一个国会席位;俄勒冈州如果人口再增加5万9000人,则将增加第六个国会席位。美国人口最多的州仍是加利福尼亚州,其次是德克萨斯州、纽约州、佛罗里达和伊利诺斯州。

虽然如此,但非法移民合法化,只会引来更多的非法移民偷渡潮。所以国会两党虽都同意移民制度早就应该改革,可是让数以百万计在美国非法居留和工作多年的移民合法化,对经济有何影响,却缺乏共识。达拉斯联邦准备银行经济学家欧仁尼斯(Pia Orrenius)说,让这些移民合法化,必须付出代价。

专家大多认为让非法移民合法化,对个别移民及其家人有好处,因为他们的工作情况会改善,更可能为自己和子女做教育投资,生活稳定也有助于让他们融入美国社会,而两者都对美国经济有帮助。但是,他们一旦获得合法身分,联邦和各州政府必须为他们提供的公共服务成本很难估计。

戴维斯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裴利(Giovanni Peri)说,如规定非法移民必须缴付规费以变更身分,政府税收至少短期内会增加。反对派则辩称,特赦非法移民会使美国劳工面对新的竞争。但是,裴利说,美国劳工市场可能受到的任何影响早就成为事实,因为这些人已在美国居住多年。 

大多美国政客并非不懂:非法移民合法化会引来更大的非法移民偷渡潮。可是为了选票的利益,顾不得许多了。可以说,这是忘记了罗马人的美德,而在重复迦太基的错误。


(三)


后人研究布匿战争,最大的一个课题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探讨迦太基的败因。史学界一直存在着成王败寇的倾向,胜利者的所作所为都是经验,失败者的所作所为都是教训。具体到布匿战争,许多流行观点将迦太基的败因归咎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等方面,似乎迦太基跟罗马相比简直一无是处,失败是必然的。这种看法只怕跟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包括元老院、公民大会、行政官阶等等,一直被后世史家认为是罗马强盛的根本。然而迦太基的政治体制却是最早受到希腊学者关注的样板。希腊著名演说家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前436—338年)曾经提到,迦太基和平时是民主政府,战争时是集权政府。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40年著作了一系列文章,探讨各国的政治制度,迦太基是唯一入选的非希腊国家,而罗马根本未入亚里士多德的法眼。后人对迦太基政治体制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这篇文章。

亚里士多德认为迦太基的政治体制非常独特,有点类似希腊的斯巴达和克里特。迦太基数百年间没有重大民变,也没有出现暴君,正是归功于这个政体。迦太基的政体由四部分组成:执政官、元老院,监察院、公民大会,这和罗马共和国非常相似。公民大会每年选出两名执政官(Suffetes),是迦太基的最高行政首脑。迦太基执政官同罗马执政官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军权,这样篡权独裁的可能性就小许多。迦太基元老院(Gerusia)由28人组成,成员每年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迦太基元老院的功能类似罗马元老院。监察院由104人组成,又称“百人院”(The Hundred),原则上也是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大多数成员任职终身。监察院最初是迦太基贵族为了抗衡君权创建,后来成为迦太基权力最大的机构,主要承担司法职能。布匿战争期间,监察院将好几个打了败仗的迦太基将领召回质询,然后判处订上十字架的酷刑。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软弱无力,只有在元老院出现僵持局面时才参与决策。

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在迦太基覆灭一百多年以后,在他的政论文章中这么评价:“倘若迦太基人治国缺乏智慧和谋略,他们怎么可能在六百年间长盛不衰呢?” 出自敌人之口的赞誉,大概是含金量最高的。单纯比较政体,罗马和迦太基难分高下。

如果比较经济,那么迦太基的优势就太明显了。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前431—404年),希腊史家就记载迦太基的财力超过所有的希腊城邦,可以与波斯王媲美。波利比乌斯认为迦太基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迦太基虽然是海商立国,农业也非常发达,这得益于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沿海地区肥沃的土壤和富饶的物产。优厚的物质条件还不是迦太基致富的主要原因。迦太基人非常善于经营农牧产业,在农业经济学方面领先世界。迦太基人马戈著作的农业经济学原理,在古典时代的欧洲被视为金科玉律,罗马元老院专门下令将这部著作译成拉丁文,推荐给罗马农民。相比之下,意大利半岛的土地大多贫瘠,农业立国的罗马在财力上自然无法跟农商并重的迦太基相比。布匿战争爆发前,一次迦太基使节从罗马回国,讲述这样一件趣事:他们应邀出席一系列罗马贵族的宴会,发现同一个银盘先后出现在好几家贵族的餐桌上面。他们感叹罗马贵族亲如一家之余,也嘲笑罗马人的节俭和寒酸。西方史学界对布匿战争前夕迦太基的岁入众说纷纭,基本可以肯定在2,000至3,000塔兰特(Talent)之间,某些学者甚至认为有6,000塔兰特。按照2005年黄金平均价格每盎司465美元换算,2,000至3,000塔兰特大概价值10亿至15亿美元之间。相比之下,雅典最强盛的时代(前431年前后)岁入仅仅1,000塔兰特。罗马在布匿战争前夕的岁入,据后世估算大约在1,000至1,600塔兰特之间。古典史料确切记载,汉尼拔战争结束以后的公元前198年,罗马岁入——包括战争赔款和各种进贡——总共大约1千3百万第纳尔,相当于2,200塔兰特。也就是说,布匿战争爆发前,迦太基的岁入至少是罗马的两倍。

再来看看两国人口的比较。罗马在公元前24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有241,700公民,公元前225年的普查显示有273,000公民。另外据波利比乌斯估计,罗马的盟邦还能提供50万青壮年男子,这样使罗马的人力资源总数达到75万人左右。据波利比乌斯记载,公元前149年迦太基被毁灭时,总人口有70万人。这么说来,布匿战争爆发前迦太基的人口应该接近百万,那么依照正常比例,成年男子应该有25万人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迦太基统治着大批北非利比亚人、西班牙人、西西里等地中海岛屿居民,以及其他腓尼基城邦(比如尤提卡),这些人不具备迦太基公民权,但战时有义务应征入伍。因此迦太基的人力资源至少和罗马相当。

这样比较下来,迦太基的战略优势更加明显,而布匿战争的结局就显得更加不可思议。波利比乌斯提供的解释有点类似中国的天命论。他认为罗马和迦太基的政体很相似,都结合了君主、贵族寡头、和民主政治的优点。然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要经过崛起、强盛、衰落三个过程,迦太基在布匿战争之前已经强盛了四百年,此时已是江河日下;而罗马正处于上升期,如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具体到权力中枢的表现,罗马元老院精英汇萃,胸怀国家民族,而且权威正盛,因此确保罗马国策的英明;相比之下,迦太基元老院和监察院代表贵族寡头,已经丧失了民意,加上对执政官和将领有根深蒂固的猜忌,无论眼光还是权威都无法跟罗马元老院相比,重大决策也就难免失误连连。这个论断虽然玄奥,但也不无道理。

后世史学家指出,罗马和迦太基政治制度的一个关键差异,是布匿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迦太基可能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非常注重血统,政治理念相当排外,外邦人几乎没有可能取得迦太基公民权,因此无论是其他腓尼基城邦,还是北非土著利比亚人和努米底亚人,在政治始终低迦太基一等。加上迦太基对其统治下的人民采取剥削掠夺为主的政策,因此迦太基帝国的构架很不稳固,其他城邦和民族对迦太基缺乏认同感和向心力。反观罗马共和国,公民权的大门一直对其他拉丁城邦敞开,各地名望甚至被邀请加入元老院,因此意大利中部的28个拉丁城邦对罗马忠心耿耿,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中坚力量。汉尼拔战争中罗马的抗打击能力叹为观止,正是这种凝聚力的体现。

迦太基的人力资源,跟罗马相比差距并不太大,但是整个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公民军队根本难得一见,主要依靠外族雇佣军同罗马争夺天下。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迦太基的社会结构和民族气质。迦太基最初是贸易立国,财富积累以后才开始投资农业,耕地集中在少数大农场主手里,普遍使用奴隶耕作。迦太基的社会财富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一边是少数贵族豪门、巨贾富商,城内有豪宅,城外有庄园;另一边则是大批城市贫民,大多是小商贩和手工业者,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罗马以小农为主的中产阶级,在迦太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很难产生一支类似罗马的公民军队。

总结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成败,美国历史学家道奇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罗马对盟邦宽宏大量,因此盟邦都同心同德;迦太基对盟邦克以重税巧取豪夺,因此盟邦都期望她失败。迦太基惧怕盟邦的力量,因此将他们的城墙全部拆毁;罗马允许盟邦保留城墙,因此拥有一系列的坚固堡垒。登陆意大利的敌人,征程才刚刚开始;登陆北非的敌军,战斗已近结束。在迦太基,大庄园主拥有土地,奴隶耕种土地;在罗马,公民拥有土地,亲自耕种。在迦太基,财阀利益至高无上,在罗马,地主阶级利益至高无上。罗马的统治者代表着全体人民,小农阶级是社会中坚;迦太基由少数富商和庄园主统治,金钱给了他们地位,因此他们只看重金钱。罗马人简朴;迦太基人奢华。罗马人视兵役为无上荣誉;迦太基人想方设法逃避兵役。罗马元老院和将领们齐心协力;迦太基元老院和他们的将领勾心斗角。罗马坚如磐石;迦太基腐朽堕落。”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以后,罗马的扩张目标转向北方,同波河流域的高卢部落开战。公元前224年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蒙(Telamon),5万高卢军队被4万罗马军队全歼。特拉蒙战役以后,罗马推进到波河一线。公元前220年,罗马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以及科西嘉、撒丁、西西里等岛屿,是地中海西部无可置疑的霸主。此时志得意满的罗马人并未察觉,战争风云已经在西方涌现,他们将为保家卫国进行一场决死抗争。倘若不是得益于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以及稳固合理的政治制度,罗马人眼前拥有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


(四)


罗马霸权的基础是联盟体制,罗马三分之二的人力资源由意大利盟邦提供。绝大多数意大利盟邦历史上都曾经和罗马兵戎相见,其中诸如萨姆尼特人 (Samnites)和坎帕尼亚人(Campanians) ,跟罗马人有很深的过节。意大利南部的希腊城邦50年前才沦为罗马附庸,他们跟罗马人貌合神离。意大利北部的高卢人就不必说了,罗马人欠着他们累累血债。倘若将战火引向意大利,通过几次会战沉重打击罗马的军力和声望,就能分化瓦解罗马联盟,摧毁罗马的战争潜力。汉尼拔征战意大利期间的言行体现了他的战略思想。波利比乌斯记载,特雷比亚战役以后,汉尼拔无条件释放了所以罗马盟邦战俘,并宣告如下: “我入侵意大利并非来向你们发动战争,而是为了你们跟罗马打仗。你们应该把握机会,为所有意大利人赢得自由,夺回罗马人占去的城市和土地。”

汉尼拔入侵意大利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颠覆罗马的霸权,恢复意大利半岛群雄并立的局面,并无意毁灭罗马。汉尼拔在同马其顿国王菲力普五世的盟约中阐明,他期望战争胜利以后罗马受到严重削弱,但依然存在下去。

我认为,这是汉尼拔的致命错误。他不懂得,在政权霸权和世界帝国的战斗中,只有一个胜利者。所以,只有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对手的,才能幸存下去。

坎尼战役以后,汉尼拔告诉罗马战俘,他并不想毁灭罗马,此次战争纯粹是为了“荣耀和霸权”。显然汉尼拔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的判断力并没有仇恨罗马的情绪影响;不像罗马人对迦太基人那样恨之入骨,所以汉尼拔必须失败。

以迦太基的实力,毁灭罗马并非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是迦太基的唯一出路。仅仅希望拆毁罗马的联盟体系、扶植罗马的竞争对手、恢复意大利城邦之间的制约与平衡,这是项羽式的妇人之仁;必然走向统一帝国的坟场。汉尼拔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许体现了一位政客的手腕,但不合乎征服者的高瞻远瞩。他显然生错了时代:因为那是有限战争的春秋精神,不是总体战的战国精神。

坎尼战役之后,为了重建罗马武装力量,罗马元老院疯狂下令征召17岁以上的公民,并派遣使者到意大利各地,要求罗马盟邦依照条约提供壮丁。国难当头之际,元老院打破常规,首先降低财产标准,使穷人也能报效国家。在罗马城内就征得两万余人,编为4个军团。其次,元老院呼吁城中的奴隶志愿参军,由国家出钱为他们赎身,许诺退役以后授予他们罗马公民权。共有8千奴隶响应号召,编成2个军团。元老院还从监狱里募集了6千犯人,以免除债务和刑期为条件说服他们入伍参战。武器装备异常短缺,元老院下令动用国家仓库里积压多年的异族战利品,并派人到各地神庙去收集雕像身上的盔甲和武器。新编成的罗马军团装备千奇百怪,6千赦免罪犯组成的部队,居然手持清一色的高卢兵器。

幸存的执政官瓦罗应召返回罗马,受到元老院和社会各界代表的热烈欢迎。罗马人赞扬他“没有对共和国绝望”,在战役失败以后收拢部队,收拾残局,决不服输,也没有同敌人和谈。至于瓦罗对战役失败是否负有责任,是否临阵脱逃,元老院只字不提,表现出异常恢弘的器量。鉴于形势的紧迫,罗马元老院再次任命一位独裁者总揽全局,此人名叫佩拉(Marcus Junius Pera),曾经出任过一届执政官,一届监察官。坎尼战役以后三个月,佩拉便率领25,000大军离开罗马城,赶赴前线同汉尼拔对峙。

罗马人民在元老院的领导下,经历坎尼这样的灾难以后,依然顽强不屈,死战到底,是罗马无数后人最引以为豪的精神遗产。罗马人的坚韧不拔显然让汉尼拔大失所望,但仅此而已。不久意大利南部大多数城邦相继易帜,汉尼拔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从此结束了流寇的生活。北方的高卢部落遥相呼应,频频施加压力。罗马被迫两线作战,战略态势异常严峻。汉尼拔成竹在胸,坚信罗马人的意志力迟早会被压垮,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

此时年仅31岁的汉尼拔没有料到,坎尼战役会是他军事生涯的最后辉煌。

坎尼战役严重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根基,许多意大利城邦先后投奔迦太基阵营,汉尼拔战略构想中的意大利联盟终于浮出水面。战役结束不久,阿普利亚地区的城邦萨拉比亚(Salapia)、阿尔皮(Arpi)、赫多尼亚(Herdonea)率先投诚,接着意大利南端的布鲁迪亚(Bruttium)传檄而定。待到部队充分修整以后,汉尼拔率军西向,进入萨姆尼特地区,沿途又有几个城邦弃暗投明。

公元前215年,罗马阵营接连遭受几个沉重打击。这年初,意大利名城卡普阿投入汉尼拔的怀抱。卡普阿位于罗马东南300公里的坎帕尼亚平原腹地,公元前600年由伊特鲁斯坎人所建,是意大利仅次于罗马的名城。公元前343年,卡普阿受到萨姆尼特山民的威胁,不得不同罗马结盟,卡普阿人获得没有选举权的罗马公民资格(civitas sine suffragio)。坎帕尼亚是意大利的粮仓,卡普阿财力雄厚,人口众多,能够动员3万步兵,4千骑兵,因此一直怀有称霸意大利的野心。坎尼战役以后,卡普阿趁火打劫,抬高结盟的价码,要求今后罗马每年选举的两位执政官,必须有一位出自卡普阿。这一要求遭到罗马元老院严词拒绝,于是卡普阿元老院正式宣布与汉尼拔结盟。卡普阿城内的罗马官员被关进一间蒸汽浴室里活活闷死。

汉尼拔与卡普阿达成的如下联盟协议:(1)卡普阿拥有自己的政府和法律,迦太基在卡普阿没有司法管辖权;(2)迦太基不得强迫卡普阿人服兵役或劳役;(3)迦太基提供三百罗马战俘,用来交换正在罗马军队中服役的三百卡普阿骑兵。这个盟约的条件异常优惠,除了卡普阿的中立地位,汉尼拔别无所得。不过卡普阿盟约属于特例,汉尼拔此后与意大利南部希腊城邦洛克里(Locri)签订的盟约,就明确规定迦太基可以在城内驻军,双方无论战争还是和平都应互相协助。

坎尼战役以后仅仅一年半的时间,汉尼拔的根据地初具规模,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汉尼拔辛辛苦苦创建的意大利联盟,最终却成了他身上最沉重的包袱。

罗马崛起之前,意大利的政治格局酷似希腊,城邦林立,相互倾轧,勾心斗角,一盘散沙。罗马的霸权压制了地方势力,带来了法律和秩序。这个向心力一旦消失,意大利立刻恢复一片散沙的原貌,很多城邦借此机会清算陈年旧账。意大利南部的布鲁迪亚投靠汉尼拔以后,先攻陷不愿投降的邻邦佩特利亚(Petelia),又准备拿希腊城邦洛克里开刀,幸亏后者见风使舵,迅速派人同汉尼拔结盟,才免遭劫难。布鲁迪亚大失所望,于是攻打另一个老对头——希腊城邦克罗顿(Croton),并声明不需要迦太基的任何援助,希望独享胜利果实。

汉尼拔的意大利盟友各怀鬼胎,毫无同舟共济的想法,因此很难形成统一战线。卡普阿贵族领袖维里乌斯(Vibius Virrius)公开宣称:一旦战争结束,汉尼拔和他的大军胜利归国,卡普阿将成为意大利的主宰。汉尼拔也曾经亲口向卡普阿元老院做出类似的承诺。显然汉尼拔低估了意大利地域政治的复杂性,很多城邦跟卡普阿矛盾重重,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新霸权。仅仅在坎帕尼亚地区,就有内陆城市诺拉(Nola)以及海港城市那不勒斯和库麦(Cumae)始终没有背叛罗马。意大利南部的其他地区也大同小异,一些城邦投靠汉尼拔,必然驱使他们的宿敌投靠罗马。这样汉尼拔的根据地与罗马盟邦犬牙交错,一直未能连成一片。


(五)


罗马的作法,则和汉尼拔完全相反。对于背叛的盟友,其残酷程度堪比秦始皇帝。

意大利半岛城邦林立,如同群星璀璨,而其中最光彩夺目的三座名城便是罗马、卡普阿、塔兰托。坎尼战役以后的四年间,卡普阿和塔兰托相继投入汉尼拔的怀抱,罗马自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双方围绕着这两座名城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争夺。

塔兰托位于意大利半岛东南角,公元前708年由斯巴达移民创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意大利南部首屈一指的名城。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意大利南部,塔兰托被迫签署联盟协议,一些贵族不得不送自己的子弟到罗马做人质。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以后,罗马在塔兰托派驻一支实力颇强的军队。汉尼拔自从来到意大利,就一直期望获得一个港口,同迦太基建立的海上联系。公元前214年,汉尼拔兵临塔兰托城下,但罗马驻军防范甚严,汉尼拔无机可乘,又不愿顿兵坚城,只得怅然离去。

两年以后时机终于出现。这年罗马扣押的塔兰托人质试图逃跑,被抓获处决。消息传到塔兰托,立刻激起众怒,一批少壮贵族便密谋叛变,为首二人名叫菲罗米诺斯(Philomenos)和尼康(Nikon)。菲罗米诺斯经常在夜里出城打猎,声称白天出城怕会遭遇迦太基军队。他固定从同一个城门出入,每次会来一定和看守城门的罗马官兵分享猎物。菲罗米诺斯很快就跟罗马守军混得很熟。 这天菲罗米诺斯照例出城打猎,然后日夜兼程赶往汉尼拔的营地,双方很快达成协议。汉尼拔立刻部署了奇袭行动,亲率一万精兵急速南下,由菲罗米诺斯担任向导,一路上昼伏夜行,以免走漏风,最后在塔兰托城外20公里处扎营,等待城内里应外合。

这天晚上,城内的密谋者邀请罗马驻军司令利维乌斯(Gaius Livius)参加酒会,将他灌得酩酊大醉以后送回住所。凌晨时分,汉尼拔率部悄悄来到塔兰托东门外一公里的小山上点燃篝火,城内密谋者以火炬回应,然后突袭东门罗马守军,锯开门闩,汉尼拔于是领军一拥而入,占据了城中心的大市场。为了制造混乱,密谋者吹响罗马军队的集结号角,罗马驻军听到号声,纷纷从各自住所赶往大市场,结果被迦太基军队各个歼灭。次日清晨,汉尼拔在大市场召开公民大会,向塔兰托人保证,只要他们家门上写着“塔兰托人”的字样,就可保平安。

城破之初,罗马驻军司令官利维乌斯见机极快,带领亲兵在乱军中杀出一条血路,直奔城西要塞坚守不出。汉尼拔强攻要塞不果,只得修筑壕沟围困。然而罗马意识到这个据点的战略价值,通过海路送进增援部队,保证后勤补给源源不断。这座要塞坚守三年,汉尼拔因此无法有效利用塔兰托港口。

塔兰托的失陷以后,罗马在意大利南部的战略布局迅速崩溃。公元前212年下半年,意大利半岛南部希腊城邦梅塔庞托(Metapontum)、图里(Thurii)、和赫拉克列(Heraclea)相继叛变,整个南部沿海地区落入汉尼拔的掌心。罗马针锋相对,开始以重兵围困卡普阿。

自从三年前加入汉尼拔阵营,卡普阿就一直遭到罗马的严厉打击。每逢秋天收获季节,罗马必定派兵蹂躏坎帕尼亚乡村,焚烧谷物,造成严重的粮食短缺。卡普阿兵力有限,无法抗拒罗马的侵袭,屡次向汉尼拔求救。汉尼拔先派来两千骑兵,发现无济于事以后,不得不亲自领军来援。准备围困卡普阿的两位罗马执政官麾下只有四个军团,元老院于是命令正在卢卡尼亚作战的前任执政官格拉古斯(T. Sempronius Grachuus)率军前来增援。汉尼拔围点打援,成功伏击了这支罗马军队,格拉古斯力战身亡,部队溃散。

围困卡普阿的两位罗马执政官决定将汉尼拔引开,于是各自拔营而走。李维记载,执政官克劳迪乌斯(Appius Claudius)吸引汉尼拔来追,兜了几个圈子以后甩掉对手,回到卡普阿城下继续围困。这显然是李维的一厢情愿了,因为正当克劳迪乌斯回师坎帕尼亚之时,汉尼拔在希拉汝斯(Silarus)巧妙设伏,围歼了罗马将领森特尼乌斯(Marcus Centenius Paenula)统帅的一支孤军。森特尼乌斯阵亡,麾下16,000官兵只有一千人逃生。这次运动战体现了典型的汉尼拔风格,显然他是在运动中伺机歼敌,并没有被克劳迪乌斯牵着鼻子走。

希拉汝斯之战以后,汉尼拔没有回到坎帕尼亚同两位罗马执政官对峙,而是迅速挥师东向,进入阿普利亚,在赫多尼亚(Herdonea)城下安营扎寨。罗马阿普利亚战区司令官名叫弗维乌斯(Cn. Fulvius Flaccus),他指挥两个罗马军团总共大约18,000官兵,此前奉命攻击当地叛变的城邦,因为所向披靡而变得轻敌冒进。当汉尼拔到来的消息传来,弗维乌斯麾下将校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根本无视敌众我寡的事实。汉尼拔再次设下杀局,部署3千步兵隐藏在战场左侧的树林里,另派2千骑兵向敌后纵深穿插,断敌退路,然后亲率主力部队列阵挑战。

罗马军队立刻出击,士卒求战心切,争先恐后,排列的战阵狭长松散,缺乏纵深。这场战役没有任何悬念,两个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仅有不足两千人逃生。弗维乌斯在200亲兵的保护下逃离战场,事后被控以叛国罪,倾家荡产才保住性命。

这样在短短几个星期里,汉尼拔歼灭罗马军队三万余人,再次展现了他不可动摇的军事优势。罗马不为所动,心无旁骛执行既定方针,两位执政官统帅6个罗马军团,开始挖掘壕沟,构筑寨墙,修建双环防御工事,内环围困卡普阿,外层抵御援军。次年春天,环形工事终于完成。在此之前,卡普阿派遣轻骑冲出重围,再次向汉尼拔求救。汉尼拔明白,一旦罗马人建成环形工事,破城是迟早的事情,于是决定驰援。他将所有的辎重留在卢卡尼亚,亲点数万精兵轻装前进,急行军数百公里,来到罗马环形工事外面列阵挑战。两位罗马统帅约束部下,绝不出战。汉尼拔无可奈何,只得下令强攻。战斗异常激烈,一股西班牙步兵在三头战象的掩护下冲破罗马防御工事,进而威胁执政官弗拉古斯(Q. Fulvius Flaccus)的大营,但遭到罗马军队凌厉反击,不支撤退。激战数日以后,汉尼拔粮草将尽,而罗马人在方圆几百里内坚壁清野,没有留下一粒粮食。

汉尼拔面临一个两难选择:他的粮草难以为继,无力继续纠缠下去;但如果就此抛弃卡普阿,恐怕会让其他盟友心冷。汉尼拔的对策体现了一如既往的果敢精神——他决定向罗马进军,迫使卡普阿城下的罗马大军撤围来援。 一天夜里,汉尼拔大军悄悄启程,临走时特意没有熄灭篝火,以迷惑罗马人。这是汉尼拔征战意大利以来第一次进军罗马,也是最后一次。

为了出其不意,汉尼拔取道萨姆尼特山区,绕了个大圈子,然后从东北方向兵临罗马城下,在科林门外五公里安营扎寨。汉尼拔大军的出现使罗马城内遍布恐慌气氛,罗马元老院连忙召开会议商量对策。会上不少人主张召回所有的罗马军队捍卫首都,但费边却认为汉尼拔不过是想为卡普阿解围,因此反对召回大军。最后元老院达成妥协,派人将情况通告围困卡普阿的罗马统帅,请他们相机行事。最后的结果是围困卡普阿的罗马大军主力按兵不动,前任执政官弗拉古斯亲率1万6千精兵驰援罗马城。此时罗马城内已有两个军团的首都卫戍部队,以及新建的一个军团。待到援军赶到,罗马现任执政官森图马卢斯(Cn. Fulvius Centumalus)率领4个军团出城应战。汉尼拔得知罗马大军没有撤围卡普阿,明白自己无力回天,于是迅速退兵,径直回到意大利南部的根据地。

消息传来,卡普阿元老院被迫开会商量何去何从,最后经过投票决定投降。反对派领袖维里乌斯发表演讲,声泪俱下,指出投降依然是死路一条,然后和二十七位同道一起自杀身亡。次日罗马大军入城,收缴武器,清点战利品。两位罗马统帅在如何处置卡普阿元老的问题上产生分歧,老成持重的亚比乌斯(Appius Claudius Pulcher)主张等待罗马元老院的指示,而满怀刻骨仇恨的弗拉古斯却不以为然。当天夜里他来到牢房,命令将关押的五十三名卡普阿元老鞭打以后斩首处决。当卡普阿元老们一个个被绑上行刑柱时,信使飞马赶到,送来罗马元老院的指令。弗拉古斯接过信件,却不拆开阅读,而是先下令行刑。五十三颗人头落地以后,弗拉古斯这才当众宣读元老院刀下留人的指令。

罗马元老院经过激烈辩论做出决定,剥夺卡普阿的城邦地位,卡普阿人全部贩卖为奴,分散到意大利各地,城市由附近农村迁来人口居住。从此以后卡普阿由罗马派遣的官员治理,城内的房屋和土地成为罗马公产。 

正是凭借这样的野蛮精神,罗马得以统一地中海区域。


(六)


罗马人的屠杀政策也会引起对手的仿效,不过总的说来罗马还是获益更多,就像秦国一样。据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三卷22章记载:

亚细亚国王米特拉达铁斯(Mithridates)下达的命令将居住在亚细亚任何地方的罗马公民处死,当时在亚细亚有许多罗马人经营各种业务,这个命令执行了。这个场面多么可怕,每个罗马人无论出现在哪里都有可能遭到奸险的谋杀,在田野里或在大路上,在镇子里,或在他自己家中,在街上,在市场上或在神庙中,在床上或者在餐桌上!想想这些人临死时的呻吟,想想目击者的泪水,甚至想想凶手本人。对于大量的牺牲者来说,这是多么残暴啊,不仅能在他们自己家中看到这样可怕的屠杀,而且还要亲自参与。他们要突然改变他们原先对罗马人友好的态度,在和平环境中挑起战端。我要说,这道命令所要伤害的,不仅是身体,而且是灵魂!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罗马公民权利的普遍授予,对于罗马的帮助多大,让罗马的对手又是多么地害怕。

不仅美国如此,中国也是这样:谁能在吸引全球人才的同时,更能采取坚决的无情的不惜代价的措施,谁就能统一全球。

〔另起一页〕

第十一节

美国要向世界各国征收“国际安全税”


纽约时报中文网2013年1月5日DAVIDE.SANGER的分析哀鸣说:

两年前,即将离任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海军上将(Adm. Michael Mullen)宣告,“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的威胁是债务。”在美国举一国之力追击基地组织和入侵伊拉克10年后,马伦上将实质上在说,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即将发表《可有可无的国家》(The Dispensable Nation)的瓦利·纳斯尔(Vali Nasr)指出,债务和其他经济难题结合在一起,已使奥巴马和其他民主党人有理由让美国退出国际事务,“这大大降低了说‘我们做不了更多了’的难度”。

美国国务院一名即将离任的高级外交官(要求匿名)在评述财政危机对抗的结局时也表示,未能应对长期债务问题,将成为“我们退出中东事务,并在我们转向亚洲的新战略上放低视线”的又一个理由。

纽约时报报道说这也正是中国正在宣传的主题。而把美国描述成一个管不好本国经济的衰落中的大国符合中国的利益。“政客们选择把皮球踢到未来”,官方的新华社周三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这样写道。但“皮球永远不会消失”,美国正在“陷入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深渊”。

多数证据显示,美国的债务不会很快酿成危机。未来几年里,赤字预计将有所缩减,同时,即便美国失去了AAA债券评级,外国人依然愿意以极低利率向美国放贷。这是对美国经济充满信心的一个标志,也说明人们意识到欧洲和亚洲也有各自的问题。

但是,人口老龄化和医疗开支的增加,很可能导致赤字在未来几十年期间快速增长,这意味着围绕税收和支出的最艰难选择仍有待做出。若不对这些问题做出决策,政府将拥有更少的资源,也会更加依赖外国放贷者——越来越多地是中国人。(Paula Bronstein/Getty Images:一些分析人士担忧,美国无法保持在缅甸等地的影响力。)

“如果我们看起来失灵,就像近年发生的情况那样,我们就很难成为自己宣告要在世界上成为的那种民主和资本主义模式的典范。”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N·哈斯(Richard N.Haass)说。

纽约时报中文网1月4日的报道注意到新华社的一篇文章暗示,美国正在衰落。一位署名明金维的五毛在这篇评论中说,“美国人可能因成熟的民主制度而自豪,但在外人看来,华盛顿的政治僵局确实显得很丑陋。”文章还说美国人可能会把这份惊险的协议看做自己的私事,但是,“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国内如果不能在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对整个世界都会造成影响。”“对于美国人来说,美国政府背负赤字的时间已经太过长久。从2002年开始,山姆大叔在10多年的时间里从未拥有任何财政盈余,因为政府大举借债,一方面是为了支持在中东的昂贵战争,一方面是为了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刺激经济走出衰退。”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主管”胡一帆在1月4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文章中指出,美国虽然使财政悬崖得以避免,但预算之争仍在继续。因数个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

首先,2012年12月底已触及债务上限水平,其目前为16.4万亿美元,但美国并未就此进行重新谈判,由此揭开了未来两个月的又一轮预算之争。

其次,控制强制性公共支出(规模最大的是医疗保险和社保计划)对确保债务可持续性将是十分必要的。与近期情况截然不同的是,总统奥巴马表示愿意考虑降低医疗支出。美国预算仍不适合人口老龄化的新现实。未来十年65岁以上人口将增加三分之一,这样的人口结构变化因素和近期的医疗改革将增加获得联邦救助人口的数量。预计到2020年医疗保险、医疗补助计划和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1.5%,而2012年为9.6%。目前还没有真正能够确保强制性支出稳定性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与医疗保障有关的所有支出。

最后,税法改革尚未完成。这一改革将以消除使高收入人群和企业获益的众多税务漏洞为目标。

鲁比尼全球经济咨询公司(Roubini Global Economics)董事长、纽约大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更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中表示,华盛顿在元旦当天达成的协议阻止了美国经济跌落所谓的财政悬崖,然而,鉴于美国政治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已经失灵,另一场危机将为期不远。

实际上,美国距离下一场危机只有两个月时间。如果到3月1日还没有采取任何举措,1100亿美元的支出削减措施将自动生效。大约同一时间,美国将触及法定债务限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债务上限”。

这仅仅是开始。在2013年晚些时候,美国将展开一场更大规模的关于中期财政整固的辩论(早该如此)。这将导致共和党和民主党再次爆发冲突,前者希望缩减联邦政府的规模,而后者则希望保持联邦政府当前规模,但对政府支出的来源很迷茫。因此可以预计,美国将围绕福利支出爆发一场大的冲突,围绕税收改革爆发一系列小冲突:美国应该推出增值税吗?应该推出单一税(flattax)吗?应该提高(或降低)所得税吗?应该出台碳税吗?我们应该堵塞企业税收漏洞以提高财政收入吗?文章断言“美国很快就会混乱起来”。

“美国经济今年非常容易失速,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欧元区危机恶化的话,甚至会更糟糕。”“更长期的场景更为惨淡”。

……

谢选骏指出:上述的智囊们由于酒足饭饱而脑满肠肥,脑子都运转不灵了。

他们都忘记了美国的最大本钱就在于军队,正如美国最大的耗费就是军费。

因此,美国的最大智慧就在于利用军队去向世界各国征收“国际安全税”,正如美国利用警察和法律向自己的国民征收“社会安全税”——这样美国政府才是真正的“世界警察”,而不是“白干活不拿钱的黑奴”。否则,美国军队就应该收缩到国内,不要去管那些不给钱的国家的事情,或是直接派遣美军进入那些拒绝交纳“国际安全税”的国家,就像派遣警察进入拒绝交纳“社会安全税”的国民家里,强行收税。

总之,军费应该专款专用。

总之,羊毛必须出在羊身上。

不能像二姑娘毛泽东那样,让自己的国民为外国人及其政府掏钱倒贴、看家护院。

也许美国的决策者们会笑话谢选骏说:

你这个傻瓜,我们正在通过美元贬值来向世界各国输出通货膨胀,实际收取“国际安全税”。

不过我也笑话这些光拿钱却不干活的人们说:

如此通过贬值来获得“国际安全税”,不仅偷偷摸摸,而且贻害美国民众,丧失美国信用,导致美国衰落,实在不可取也。

不信你看越积越多的美国国债,就是一个个证明。


(另起一页)


第十二节

美国可以增设“枪支拥有税”、“枪支保险费”


截至目前为止,尽管美国人民为了获得治安保护已支付了足够的税收,但是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特别是在一些犯罪率很高的地区更是如此。因此,许多美国公民感到有必要购买枪支保护自己及家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自我保护的决定要向政府缴纳多少税:所有的枪支销售要由消费者直接支付10%的联邦消费税。此外,他们还必须支付平均约6%的州和地方税,因此一个合法枪支的价格中有16%是政府的税收。除消费者直接缴纳的税外,生产者在生产枪支的过程中还要纳税,税额占到售价的30%,加上由消费者支付的税,消费者购买合法枪支的价款中有46%是税。因此,美国各级政府在枪支买卖中大发横财。

但是,一再频频发生的枪击惨案已经证明,这么一点税款是远远不够的其造成的巨大危害的。

在《滥杀无辜是普世人权的必然结果》一文中,谢选骏曾经指出:

2012年12月14日发生了两件震惊全美乃至全球的事件,都与“滥杀无辜”有关,这两件震惊全美乃至全球的事件,相辅相成,说明“滥杀无辜的现象乃是普世人权的必然结果”。

第一件“滥杀无辜”的事件,枪案凶手曾是资优生,疑有人格障碍。

康奈迪克特州小学爆发校园枪击案,涉嫌杀害近三十人的枪手亚当·蓝萨曾是荣誉学生,与当小学教师的母亲住在条件不错的住宅区。但执法官员指出,蓝萨可能有人格障碍问题。

第二件“滥杀无辜”的事件,是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一个陪审团2012年12月14日作出天价判决,认定洛杉矶市警局(LAPD)一名警员不当使用武力,开枪造成一名少年终身残废,应赔偿2400万元。洛杉矶时报说,这笔金额可能是洛杉矶市警局有史以来被判赔偿的最高纪录。2400万元如确定赔偿,将由洛杉矶市纳税人掏腰包。不过陪审团还要继续讨论,涉案警员个人是否必须付出额外赔偿。

这两件凶案以及其他连绵不断的枪杀案件,都使得人们对于“枪支管制”呼声不绝。但是如何管理却莫衷一是,因为拥枪权是美国人民的宪法权利,也是美国独立的基础,使美国人民反对专制独裁和警察暴力的坚强后盾,取消或限制拥枪权违反的立国精神和宪法权利。

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

其实枪支管制也并不能杜绝黑枪泛滥,因为对于黑枪的处罚是极其轻微的。要消除滥杀无辜,除非限制普世人权。

在谢选骏看来,普世人权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应该珍惜,但是,普世人权不能免费;换言之,人们必须为了自己获得的人权保护而买单付款。

现在的问题是,普遍的错误认识都认为“人权是免费的”。而实际上,一切免费的东西都会遭到滥用。

就这两个具体的案例来说,一个神经病人的枪击案件却要所有的纳税人来花钱消灾,简直莫名其妙;还有一个流氓小孩和过度警力,也要毫不相干的大众纳税付款——难怪这个社会的暴力行为越演越烈,因为没有收敛的必要,免费的午餐真好吃——所以美国中小学里的胖子越来越多,行为越来越乖张放肆。

“普世人权”论假定每个人都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假定没有任何界限,所以必然会持续膨胀,最后导致滥杀无辜。

那么,如何补救“滥杀无辜是普世人权的必然结果”这一弊端呢?

谢选骏认为,补救的措施之一就是在美国和一切允许枪支合法化的自由国家,增设“枪支拥有税”或规定枪支持有者必须购买“枪支保险”。这就像合法拥有汽车的人必须要购买汽车保险,即使你不每天都用这部车。这就像地产所有者必须缴付地产税,即使你不住在这所房子里,也不享受任何社区服务。

美国政府不可挪用“枪支拥有税”,而必须专款专用,用这笔钱而不是搜刮其他人的钱来支付和枪支伤害相关的一切费用。这项税额可以调整,随着枪支泛滥及其造成的伤害而逐步提高。而保险公司将会运用枪支保险费用,来支付各种枪伤受害者的花费和赔偿。

谢选骏这样的提议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取消拥枪权固然违反宪法权利,但不负责任的拥枪权也违反公平原则:正如让没有汽车的人理赔车祸损、让没有房屋的人平摊地产税一样违反公平原则。

拥枪者应该为自己拥有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承担责任、缴纳保险费用和相关的税费。

这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另起一页〕

第十三节

美国的拉美化加剧国际无政府状态


华盛顿2011年3月23日消息: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拉美裔人口突破5000万,占美国人口约六分之一,但是,过去十年间,美国新增人口却有一半以上为拉美裔。这预示着:美国的趋势是拉美化。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美国拉美裔以外的白人人口尽管总数略有增长,但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则从69%下降至64%。除此之外,美国白人的平均年龄也有所上升。

美国拉美化,已经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亚利桑那州通过的比较极端的反非法移民法案是比较好的证明。那么,合法的美国公民,非少数族裔,该如何面对这个现实呢?

——美国正在成为拉美裔的国家。而且它的发生比任何人预期的要快得多。

根据一项皮尤拉美裔中心(e Pew Hispanic Center)最新公布的对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拉美裔人口在美国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学家的估计。

在33个目前已发布数据的州,拉美裔比之前预计的多了近60万。28个州的拉美裔美国人口超过预期。另外,尽管目前拉美裔美国人口的数字为3870万,但是还有17个州的数据未统计,有可能使最后的数字超过5500万,即美国人口的17%。

真正有趣的是,这种美国的“拉美化”在那些通常不被认为是拉美裔居住的州更为明显。

真正的故事不是在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和纽约发生着什么,那些地方很久以来已经是大量拉美裔的家乡。这是关于在诸如阿拉巴马,路易斯安那,堪萨斯和马里兰等州人口结构的变化,在这些州,拉美裔是相对较新的事物,新到者和长期的居民也必须互相适应。

不久的一天,拉美裔将帮助定义媒体,政治,商业,时尚,音乐,娱乐,体育和科学的世界。将没有回头路可走。

其实你已经知道了。也许你的第一个线索是杂志封面的拉丁模特。或者,莎莎酱(salsa,通常由西红柿、洋葱和辣椒制成,比较典型的拉美裔风味的调味料比番茄酱更普遍。或者,乡间公路上的西班牙语的广告牌。或者,一些国会议员每周聚在一起上西班牙语课。

或者,也许你明白了拉美裔人口在美国激增,是因为你看到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通过对非法移民采取严厉措施而阻止这种趋势的努力,同时还有试图限制合法移民的。

大多数到美国的拉美裔移民,合法与非法的,来自墨西哥和拉美其他国家。但是,在诸如亚利桑那,德克萨斯,科罗拉多和新墨西哥等州,也有拉美裔家庭可以将他们先祖到美国的历史追溯到几百年前。

不过,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不断变化的人口统计数据是不值得庆祝的。相反,它引起警惕。它带来了恐惧,焦虑和绝望的感觉。他们知道的足以使他们明白,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家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会尽一切可能来扭转这些变化,并试图将人文景观恢复到它曾经的样子。

事实上,拉美裔已经变得如此习惯于这种反应,以至于我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担心人口普查和相关的媒体报道。每隔10年,就有一个反弹的可能性。对于拉美裔,被清点是好坏参半。他们获得数字并引人注目,但是他们也不得不和那些感到威胁和敌意的抵抗斗争。

这一点部分的解释了在亚利桑那州发生的事件,那里猛增的拉美裔人口让当地的居民惊慌失措,他们开始推动立法者通过旨在使该州对非法移民较不友善的相关法案。这不是关于重申法治。而是要把亚利桑那州变回她50或60年前的样子,当时该州拉美裔人口明显比现在少。

这种做法似乎已经其作用。由皮尤拉美裔中心完成的对普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在亚利桑那州的拉美裔人数在1.9万,比预期少180,000。

但是,这些移民许多人干脆转移到其他州。这种做法不会成为一项国家的策略;此外,谁也说不准,当经济好转或者这些过度处罚性的法律中的一些被废除时,这些人中的很多不会回到亚利桑那。

最终,你无法抗拒人口统计数据。拉美裔已经来了,他们大多数不会去任何地方。与其有其他的期待,美国公民接受这一新的现实可能会好些。当他们接受了,他们应该承认,有一个人口正在增长的,天生保守、勤劳、乐观、爱国并富有创业精神的民族,对他们的社区和国家都会有积极的影响。拉美裔对美国不是威胁;它们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访问任何美国军人公墓,数数拉美裔的姓氏。你会看到拉美裔已经为这个国家贡献了这么多。而且,在未来的数十年,他们和他们的孩子随时准备贡献更多 - 如果我们抛开偏见,允许他们这样。这是一条通往更好的国家的道路。

早在2004年9月,《洛杉矶时报》刊登的美国世界政策研究所半球事务研究员安德鲁·雷丁的一篇评论,认为美国的贫富差距拉大,就是一种典型的拉美化现象。

这篇题为《美国应当为拉美制定“马歇尔计划”》的评论说,人民支持为他们“谋福利者”。委内瑞拉选民否决了反对派让左翼总统乌戈·查韦斯下台的要求。这既是民主的力证,也为面临贫富两极分化危险的整个西半球、包括美国敲响了警钟。在委内瑞拉,唯一能够体现人人平等的场所就是投票站。穷人们齐心投票给那些承诺为他们谋福利的平民主义者不足为奇。

这让富人和中产阶级感到心惊胆寒。委内瑞拉权贵们几年前支持发动一场针对查韦斯的军事政变,近期又企图把查韦斯赶下台。富人们的意思是,如果民主危及他们的个人净资产,那就可以牺牲民主。

多数美国政治评论员对查韦斯及其施政目标持批评态度。他们的理由是,查韦斯利用石油收入实施社会计划,收买贫苦选民。其实,美国历届总统和国会议员向来也以类似方式利用国库收入。针对查韦斯等左翼平民主义者的另一项指责是,他们的计划导致人均收入减少。

即便如此,罪魁祸首也是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自由市场创造了大量财富,但也把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欧洲、北美、东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相对平等而先进的民主都是由政府干预实现。

如今,美国说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能解决拉美地区的所有问题。但放任自流让贫富差距拉大。查韦斯是两极分化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事实上,美国也出现了大致相同的两极分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税收负担被转嫁给那些最没有承担能力的人,这让美国中产阶级的地位缩水。美国正逐渐变得拉美化。

评论指出:美国的拉美化不仅体现在过去10年拉美裔增加23%、人口素质也越来越低;而且体现在50%以上的人口不交税、靠吃他人过日子。过半的适龄人口(18-50)处于未婚。因退伍军人寻政府工作优先,政府里越来越多的黑人,拉美人,工作效率越来越低。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素有大熔炉( melting pot)之称。两百多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但都被美国同化。这一次,美国能从拉美化的趋势下挣脱出来,再创历史的高峰吗?

如果不能,那么,美国的拉美化趋势,肯定会加剧国际无政府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世界多极化。这将为中国提供一个空前未有的、填补真空的机会。

2011年4月1日

〔另起一页〕

第十四节

基辛格旁证希特勒确是犹太人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0年12月27日报道,前美国国务卿、犹太人基辛格((英文: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与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3年的一段对话录音被曝光了,犹太人基辛格在这段秘密谈话中宣称:“来自前苏联的犹太移民不是美国外交政策关注的目标。如果他们被苏联送入毒气室,美国不在乎,或许只会得到人道主义关注。”而基辛格自己却是在1938年从德国逃到纽约定居的。

黑幕揭开,基辛格被迫为自己37年前的真心话做出道歉。他坦白地讲:“这段话并不带有政治性,我为此道歉。”基辛格是德国出生的犹太人,孩童时期逃离纳粹控制的德国,被犹太组织认定为坚定的亲以派人物。

对此,同样是犹太人主办的《纽约时报》评论说:“四十年后,基辛格激怒了犹太人”:

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 Nixon)很久以来一直是美国人政治生活中的鬼王佛莱迪(Freddy Krueger)。你从骨子里知道他注定会回来。

果然不出所料,随着一批新发现的尼克松当政时期的录音带被公之于众,已经去世16年的尼克松总统重返政治舞台。这些录音带表现了尼克松顽固的偏执,他在谈话中逐一诋毁了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和黑人。“犹太人,”他说,“具有非常好斗、粗鲁、让人讨厌的品质。”

尼克松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已经是陈年旧事了,让许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录音带中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的谈话。在基辛格和尼克松1973年的谈话中,基辛格谈到是否要帮助苏联的犹太人移民,以摆脱极权主义政权的镇压这个问题时——当时,这是国际社会一个非常重大的议题,基辛格说,这“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目的。”

“即使他们把在苏联的犹太人赶进毒气室,”基辛格补充说,“那也不是美国人关心的事情,那也许人道主义者关心的事情。”

在纽约这个犹太人的生活中心,一些人因为基辛格的话而吃惊得至今合不拢嘴。

屠杀犹太人的毒气室,这诡异、恐怖的幽灵从任何一个白宫高级官员口中再次跳出来,都是糟透了的事,除非他受了什么刺激。而基辛格说出这样的话,更是让一些人无法忍受。基辛格本人就是犹太人,他和家人在1938年逃离了纳粹德国,那时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如果基辛格没有在美国纽约找到避难所——基辛格定居在华盛顿高地(Washington Heights)——他自己也许也进了毒气室。

“卑劣”、“无情”、“可恶”、“伪君子”、“令人心寒”、“让人震惊”,以上是犹太人组织的一些领导人和一些关注犹太人事务的报纸对此事以及基辛格的评论。

出人意料的是,许多本来应该站出来说话的组织和重要人物在此事上保持沉默。其中有些人即使对基辛格表示谴责,也在闪烁其词。美国反诽谤联盟称录音带记录下来的对话是“可恶的”,但他们说这些话并不能否定“基辛格的重要贡献和影响”,包括他对以色列的支持。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的官员认为这些话“令人不寒而栗”,但他们指出尼克松政府的反犹太主义对此也难辞其咎。

“也许,基辛格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犹太人,不得不作出一些牺牲,以证明他对尼克松的忠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像《犹太前锋日报》,《犹太人周报》这样的以犹太人为主题的报纸,评论此事则毫不拐弯抹角。在《犹太人周报》的一个专栏里,梅纳赫姆·罗森萨夫(Menachem Z. Rosensaft)——对与大屠杀有关的事情很热心的一位纽约律师——鄙夷地把基辛格称为“一个典型的宫廷傀儡”。专栏作家戈登伯格(J. J. Goldberg)写道:“任何指责都不会夸大基辛格的冷血。”

结果,87岁的基辛格还比甘心,他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提醒人们必须把他说的话“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看待。”

那个时候,美国的犹太人组织正在积极地推动一项立法,这项法案规定美国在本国与苏联的贸易关系上的任何前进,都应该视苏联政府是否允许本国的犹太人自由移民而定。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拒绝了这个基于人权观念的要求,因为这种观念不适合强权政治,或者说不适合实用政治。因为犹太人组织在这个问题上给美国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尼克松和基辛格对此直言不讳地表示愤怒。

在声明中,基辛格谈到犹太人移民的问题时说:“我们把它当做一个人道主义问题来看待,把它和国家的外交政策分开对待。”他说,如果我们同意犹太人的要求,将会导致被允许从苏联移民的犹太人激增,事实上,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情况的确如此。

尽管如此,基辛格的那句与“毒气室”有关的话仍然是极度邪恶的。对基辛格这样一个既让许多人崇拜又让许多人憎恨的人物,这句话似乎不太可能改变多数美国人对他的看法。但是,有一个词应该会让基辛格至死感到不安。

他说,种族灭绝“不是美国人关心的事情”,但它“也许是人道主义者的关心的事情。”

“也许”,这个人说。

……

作为一个犹太人,基辛格这样话也说得出口;这足以旁证希特勒是一个犹太人并不奇怪——犹太人害犹太人、犹太人杀犹太人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了。

《纽约时报》代表了犹太人的愤怒,但《纽约时报》似乎忘记了:纳粹毒气室大屠杀的领袖希特勒本人,就是一个犹太人。

在《二十世纪的政治秘密》一书里,谢选骏曾经写道,希特勒是一个犹太人:

根据最新出炉的DNA检测结果则证明:希特勒确实是犹太人后裔。而北非人和犹太人在遗传学上、在体质人类学而不是文化人类学上,其实是具有相当重合的。

比利时记者让·保罗·穆德斯和历史学家马克·维尔米伦。这两个人根据希特勒家族的39位亲属的DNA检测结果,发现这39个人的DNA样本中都含有一种名叫“Haplopgroup  E1b1b”的染色体,即父系遗传(Y-DNA)。这种染色体在德国和西欧很少见,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突尼斯很常见。此外,在德系犹太人和西班牙系犹太人中也比较常见。

简单地说,希特勒家族是个犹太家族,希特勒是一个犹太人!否则,希特勒难道是个北非人?就像努米底亚的黑人神学家奥古斯丁一样?

但是一直以来,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纳粹头子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二战期间,他曾对犹太人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这种矛盾现象如何解释呢?

这就是我长期以来所进行的一个研究项目所要解释和描述的:“二十世纪的骗局”。

现在,趁着这项希特勒家族的基因研究成果的公开报道,我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一方面可以佐证希特勒家族的基因研究报告,另方面也能反过来:用这个最新的基因研究报告来证明我多年以来的研究所得:“希特勒是一个犹太人”。


附录

《希特勒是一个犹太人》

(二十世纪的骗局——以阿道夫·希特勒为研究案例)

(2001年—2010年,纽约)


谢选骏


题记

“黑格尔、达尔文、尼采,他们是导致几百万人死亡的真正元凶。思想在杀人,语言比任何一种谋杀更为凶恶,思想在向英雄和群众复仇。”

——戈特弗里德·本(Gottfried Benn,1886—1956年):《论历史》(1943年)


目录

导论

人格变态:二十世纪的政治秘密

第一篇

希特勒:最后一个殖民主义者

第二篇

纳粹主义与逆向殖民主义的兴起

第三篇

反犹主义的“犹太叛徒”

第四篇

出身于“犹太家庭”的希特勒

第五篇

复杂混乱病态的希特勒家族

第六篇

梅毒让希特勒成为世界强人

第七篇

犹太人希特勒的异化过程

第八篇

犹太人为何屠杀犹太人

第九篇

美国金融市场的希特勒

第十篇

希特勒何以钟爱海德里希

第十一篇

崇拜列宁的左派奋青希特勒

第十二篇

博学、自控、记忆力超群

第十三篇

斯大林遮掩希特勒遗迹

第十四篇

希特勒的战略:间接路线

第十五篇

犹太人配合日军在华建国

结束语

希特勒的教训及其后果

附录之一

《“锡安长老会议”议定书》的来龙去脉

附录之二

反纳粹记者的纳粹论述


导论 人格变态:二十世纪的政治秘密


“黑格尔、达尔文、尼采,他们是导致几百万人死亡的真正元凶。思想在杀人,语言比任何一种谋杀更为凶恶,思想在向英雄和群众复仇。”——戈特弗里德·本(Gottfried Benn,1886—1956年):《论历史》(1943年)

戈特弗里德·本说得很好。但是戈特弗里德·本没有说出真相。因为戈特弗里德·本故意放走了一个最大的“元凶”——卡尔·马克思。

作为二十世纪革命灾难的头号元凶,卡尔·马克思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但本书即将揭示的事实表明:“阶级斗争”、“种族斗争”这些学说,就和古代中国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以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样,都是极为面化的标签,作为社会分析的依据都是极为脆弱的。

而使得马克思成为元凶的,除了他的变态思想以外,还有什么呢?是德国犹太人的特殊身份码吗?

一项研究指出:中国人的智商指数平均106,犹太人的智商指数平均竟然是109,比中国人还要聪明,这是因为犹太人在“隔都”里长大,受到定向的遗传筛选,长期隔离尤其导致德国系统的犹太人智商高——爱因斯坦及马克思均为显例。此外还有哲学家斯宾诺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盖尔曼等人,这个名单一张纸也写不完。

2005年6月美国的《生物社会科学杂志》上,独立科学家格雷戈里·科克伦与美国犹他大学的贾森·哈迪和亨利·哈彭丁发表论文大胆指出,德系犹太人要比其它人类族群更聪明,而且导致这一结果的过程是社会性的“自然选择”。但是,这也使得德系犹太人也比大多数人更容易患多种遗传病,像泰萨二氏病和乳癌。可是,以前人们认为这些事实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智商高被认为是高度重视教育等社会影响使然;而遗传病则被看作是德系犹太人倾向于族内通婚这种遗传隔离造成的结果。

通过研究可以则认为高智商与疾病有密切关系:德系犹太人不同寻常的历史致使他们受到了独特的进化压力,进而导致了这种矛盾的状态。德系犹太人的历史始于公元一世纪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当反抗遭到镇压时,犹太难民四处逃生。逃往欧洲的后代成为德系犹太人。中世纪,欧洲犹太人遭到法律歧视,他们不得不从事与金钱相关的职业,如被人看不起或不准基督徒涉足的银行或征税工作;而且他们只能与邻居中社会地位较低的非犹太人通婚。科克伦博士认为欧洲犹太人从事的职业都是高度重视智力因素的职业。虽然现在很难证明这种重视智力因素中世纪就已存在;但是,这种重视在当代这类职业中是千真万确的。有多项研究表明智力因素与职业收入存在高度相关联系。

此外,历史记载能证明:中世纪,欧洲犹太人中职业成功人士比底层人士抚养的子女更多,这在非犹太人中也一样。把智力与成功的关联以及成功与生殖力的关联合二为一,你就具备了有利于智商提高的基因传播的条件。问题是这种智商基因确实存在吗?科克伦博士认为它们的确存在,而且正是这种基因引起了折磨德系犹太人的遗传疾病。这真可以说是“成功的报应”、“魔鬼的礼物”。

生育隔离的少数族群容易遗传疾病,这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不断地与同一族群的远亲通婚,结果减少了基因多样性,因此一些疾病基因无一定规律地变得比较常见。但是,正是由于这个过程是非常任意的,它才意味着哪种疾病基因的频率加大是没有可信规律可循的。就德系犹太人而言,情况不是这样。他们当中最常见的十几种疾病基因基本上可以归结于两类:要么参与神经细胞中鞘脂类特殊脂肪的储存,要么参与DNA的修复。前者会引发神经性疾病,如泰萨二氏病、脑苷脂沉积病和神经鞘磷脂沉积病;而后者会导致癌症。

德系犹太人的某些基因如果以单份出现可以提高智力,一旦以双份出现就会引起疾病(原理为生物学中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虽然,科克伦博士还没有证明他认为的致病基因确实能够影响智力;但是某些基因的活动区域表面它们或许确实能够影响智力。鞘脂储存类疾病,如泰萨二氏病、脑苷脂沉积病和神经鞘磷脂沉积病,都涉及到连接神经细胞的凸起的多余生长和分叉。显然,这种生长和分叉太多的话就会引起疾病。但是,也有可能,仅有单份致病基因的人会出现比较有限的、但仍然加强了的凸起生长。这将有助于加强脑细胞之间的连接,或许因此导致智力提高。实际上,在脑苷脂沉积病的例子中,在三分之一能够活到成年的患者中,确实有证据表明完全发病的人拥有高于平均值的智商。根据一家专门治疗脑苷脂沉积病的以色列诊所的医疗记录,患者中的工程师、科学家、会计和律师的比例多余一班人。

基因修复系统失灵会提高智力,现在还不清楚原因何在。虽然,陆续有证据表明有一种基因参与限制大脑的早期发育,但是这也许是该理论的薄弱环节。不过,该理论也有令人信服的地方:它对于拥有单份泰萨二氏病或脑苷脂沉积病或神经鞘磷脂沉积病基因的人会比普通人更聪明做出了明确而可检验的预测,认为他们的智商会比平均水平高出5个点。如果确实如此,它将有力地证明德系犹太人经历了偶然性的优生实验,而这为他们带来了智商上的优势。

而希特勒的祖父正好也是一个“德系犹太人”。事实表明,希特勒自己就是他自己后来想要予以灭绝的那种人——“四分之一犹太人”,所以他不想再生孩子,以免留下孽种。希特勒心目中应该灭绝的“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的“低能者”、“边缘人”、“社会寄生虫”甚至“梅毒患者”……就是他自己沾过边的人。那么,创造历史的希特勒是怎样完成了这一“自我否决的历史蜕变”的呢?多种迹象表明,造成这一蜕变的关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在希特勒的这一蜕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马克思主义,已经造就了苏维埃俄国这一吃人的怪兽。

据“美国版最新人种基因图谱”,德国人平均拥有5%的“阿拉伯基因”和5.5%的“东北非基因”,这两项基因都与犹太人的血缘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现在德国人已经混有了超过十分之一的犹太人血液。

但是,这毕竟还是比希特勒本人的超过25%的犹太血统为低。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自1933年起任德国总理;1934年起任纳粹德国的元首直至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被公认为是二战的主要发动者。许多研究指出,希特勒的父亲是一个犹太人的私生子,希特勒因此具有四分之一的犹太血统,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反右运动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并直接策划和实施了“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种族灭绝活动。

纳粹的法律规定,具有四分之一以上犹太人血统的人,即为犹太人。希特勒在德国人普遍具有的十分之一犹太血统的基础上,还要加上这个自己特有的四分之一犹太血统,其犹太血缘的总量应该超过了三分之一。在这种意义上,纳粹领袖阿道夫·希特勒自己就是一个不可不扣的犹太人。不仅理论上的希特勒如此,实际上的希特勒也体现了许多犹太人的特点。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历史资料影片《少年希特勒》记载:

1、希特勒在家乡林茨的神秘初恋对象,经过专家考证,原来是一位犹太少女。(当希特勒与库比席克在兰德大街散步时,他们碰上一个“外表庄重,身材苗条的高个子”姑娘,她有一头漂亮的浓发,梳成发髻;她是个年轻的“瓦尔基里” 。阿道夫激动地抓着同伴的胳膊,坚定地说:“我告诉你,我爱上她了。”她的名字叫斯特芬妮·詹斯坦,也住在乌尔法尔。他为她写了许多情诗,其中有一首叫《献给爱人的歌》,阿道夫还将这首诗给忠诚的库斯特尔朗诵过。他承认,他从未与她说过话,但,“用不着说一句话,一切都会清楚的。”希特勒说,他们是美妙的一对,彼此靠眉目就可传情。“这些事是无法解释的,”他说,“我心里有的,斯特芬妮心里也有。”库比席克催他赶快向斯特芬妮和她无时不在的母亲作自我介绍,但希特勒拒绝这样做。他说,若自我介绍,必然要介绍自己的职业,而他还不是个职业画家。另外,他还在埋头研究挪威和德国神话;他发现,神话里的女人都是非凡的,而他自己对性的概念或许是浪漫的、骑士般的。)

2、希特勒在维也纳卖画的主顾们大多为犹太商人,给希特勒出主意唆使他开始卖画为生的也是一个犹太人。

3、1918年10月,在部队里提议授予希特勒铁十字勋章的是一位犹太军官,而后来希特勒终身佩戴这枚勋章。

4、许多证据表明,希特勒在各人神国的领域是极度偏爱犹太人的,“希特勒政治上的反犹主义是他加入纳粹党以后才产生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希特勒喜欢犹太人,尤其喜欢犹太人的表演艺术家;但为了政治原因,他不得不和犹太人保持距离,甚至不得不出卖犹太人。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正是风行于犹太社会的“犹大人格”。

5、1919年4月7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无政府主义者和巴伐利亚农民联盟建立苏维埃共和国,12日至13日,巴伐利亚共产党通过武装暴乱夺取政权,后来受到巴伐利亚邦霍夫曼政府围剿,5月3日被击败。现已查明,在这短短的半个多月中,希特勒得到十九票的支持,被选入巴伐利亚苏维埃属下的“军队苏维埃委员会”,而且是拥有两个“T”字记号的顾问,其地位甚至高于他在后来参加的纳粹党党内的地位。但是随着共产革命的迅速瓦解,这一经历成为污点,为了掩盖自己的这一共产党背景,希特勒不得不积极扮演一个反共角色。正如为了掩盖自己的犹太人血统,希特勒不得不积极扮演一个反犹角色。但即使如此,共产党还是在纳粹党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纳粹党旗的三种颜色中的红色就是。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黑色死亡)‘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原来纳粹运动的社会意义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看来蒋经国、李登辉之流入共、出共、投共、反共,确实也是“吾道不孤”。

6、实际上关于“希特勒与犹太人”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些,我们随手就可以再举出一些:

给希特勒母亲治病的是犹太人,当希特勒穷困潦倒时送给他一件破旧呢大衣的是犹太人,希特勒眼睛被英军毒瞎了住院,给他治病的还是一位犹太医生……

还有一件事,说明希特勒对于“四分之一犹太人”具有一种天然的好感:贝纳蒂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长着一双蓝色的大眼睛和一大蓬金色的头发。有一天,希特勒在一群到伯格霍夫来向他致意的孩子中注意到了这个小女孩。他非常喜欢这个小女孩,鼓励她一有机会就来看他。3年时间里,小女孩的母亲在各种场合把自己的小女孩介绍给希特勒,出尽了风头。希特勒总是以一种父亲的柔情对待小女孩,多次跟她合影。一天,一封匿名信突然打断了这些愉快的相聚。这封匿名信揭发小女孩的母亲是半个犹太人。希特勒特别郁闷,叫人通知她不要再企图接近他,并让人销毁了所有他和小贝纳蒂一起玩耍的合影。

希特勒天生喜欢犹太人,只是为了实现政治野心,他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爱。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1943年,来了一个助理厨师为希特勒做素食,素食后来成了元首的专用食品。在半年时间里,希特勒总是滔滔不绝地夸赞这位新厨师的烹调技术好,甚至时不时地邀请她过来一道喝茶。后来,盖世太保发现这个厨师的血统不符合纯种雅利安法律,有四分之一犹太血统,而让一个有“四分之一犹太血统的人”为希特勒准备饮食,这也太不可思议了!但希特勒不敢贸然把她打发走。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宣称自己的胃痛,基本上吃不了这个厨师准备的食物。这个手艺高明的厨师绝望了,不明白这种突然没胃口是怎么回事。希特勒沉默不语,直到1944年2月才最终把这个故事画上了句号。他延长了在贝希特斯加登逗留的时间,给厨师也放同样长时间的假,但他不敢承认他的这种奇怪态度的真正原因。鲍曼通过信函告诉厨师,解雇她的是希特勒的人事处,原因是她的祖先血统不纯。但这件事远没有了结,女厨师成功地再次见到了希特勒,抱怨自己成了一桩可耻的阴谋的牺牲品。希特勒感到非常尴尬,答应她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当天晚上,他重复了他的这位女职员的理由,当着下属的面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的前任厨师的祖母是犹太人,可能是由于她那源自土耳其的名字导致情报部门出了错。

希特勒偶尔也会和希姆莱讨论人种问题。这个时候,希姆莱总是批评一些德国艺术家的举止神态不像雅利安人。他不明白,希特勒的“北欧种族主义政权”,其实是允许某些演员的体貌特征与理想的雅利安人截然不同的,就像希特勒本人一样。希特勒天生喜欢接近犹太人,只是为了政治压力,他不得不牺牲犹太人。希特勒不仅在对待犹太人和共产党的态度上,如此“牺牲所爱”、“过河拆桥”,在对待他的盟友日本人的态度上,也准备如此行。

有一篇《希特勒自称喜欢日本,禁止讨论南京大屠杀》的文章指出: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进入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中国平民遇难。当时留在南京的国际人士见证纪录了日本军队的血腥行为,并勇敢地向世人揭露。德国人拉贝就是其中一位,而他在南京大屠杀前后,一直努力为制止日军屠杀奔走呼吁,多次写信给纳粹德国首领希特勒,寄希望于希特勒能阻止日本,但是希特勒无动于衷,事后还下令禁止德国讨论南京大屠杀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指日本人)会和英美作对,所以我喜欢他们。”

南京城在1937年11月底已经岌岌可危了,外国侨民纷纷撤离,但是有二十多位西方人留了下来,其中15人自发组织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德国商人约翰·拉贝被推举为主席。拉贝1908年就到了中国,1930年后担任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行经理,在南京期间加人了纳粹党,是纳粹党南京小组长。他出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有望更好地与日本当局进行谈判”。当时的大背景是,1936年11月,德国与日本缔结了《反对共产国际条约》,1937年11月,德国、日本、意大利轴心国形成。

南京沦陷后,国际安全委员会在救助难民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手段纪录日军的暴行,并向外界揭露。在不到两个月内,向日本政府提交了日军暴行报告428件,公函69件。徐淑希将其编纂成《南京安全区档案》;英国记者田伯烈据此报告、公函以及外籍人士的亲历记录编成《外人目睹之日军暴行》。美国圣公会牧师、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马骥,用小型摄影机拍摄的日军暴行影片。

拉贝也在日记中详细纪录日军的行径,他的日记从1937年9月21日至1938年2月28日止,长达2117页,记录了五百多个惨案。

早在筹备国际安全区时,拉贝就幻想通过希特勒来迫使日本同意设立安全区。1937年11月25日,拉贝通过上海德国总领事馆领事克里伯尔和上海国社党中国分部负责人拉曼给希特勒发电报,请求“元首阁下劝说日本政府同意为平民建立一个中立区,否则即将爆发的南京争夺战将危及二十多万人的生命。”

拉贝说:“如果计划不能实现,我们该怎么办?困难确实很大!我寄希望于希特勒。”“我仍然希望希特勒帮助我们。一个和你我一样普通而朴实的人想必不仅仅对自己民族的灾难,而且对中国的灾难也有着最深的同情。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不坚信,希特勒的一句话(也只有他的话)会对日本当局产生最大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建立中立区,而且,这句话他一定会说的!!”

德国大使馆秘书罗森12月1日从美国那里得到消息,电报已发出去了,估计柏林已收到,拉贝因而十分高兴,对希特勒充满了幻想,“谢天谢地,现在我敢肯定,我们有救了。元首不会丢下我不管的!”但是12月2日,法国饶神父从上海转来日本当局的答复,日本政府对安全区予以否决,但表示“只要与日方必要的军事措施不相冲突,日本政府将努力尊重此区域。”同一天,拉贝从罗森处得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认为他没有必要给希特勒发那份电报。12月5日,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又收到了东京的正式否决答复。

大屠杀发生后不久,拉贝就接到西门子上海总部回国的命令,于1938年2月22日离开南京前往上海,4月底回到德国。他在5月2日至25日在德国外交部等处作了五场演讲,向人们展示他的南京日记内容和日军暴行照片,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在遭到盖世太保多次警告“不要再作此类的报告及出示与此有关的照片”后,拉贝仍然没有忘掉“对在华朋友所做的诺言”,继续向希特勒“汇报中国人民在南京所经历的苦难”,1938年6月8日他给希特勒寄出一份揭露日军暴行的报告。

报告寄出没几天,拉贝就被秘密警察逮捕,他的六本日记和有关日军暴行照片被搜走了。拉贝被强令保持沉默,不得再举办报告会、出版书籍,尤其不允许展示日军暴行照片。三天后,拉贝在西门子公司担保下被释放。1938年10月,拉贝拿回了他的日记,而部分照片被没收了。

在希特勒的干预下,南京大屠杀这一话题在纳粹德国销声匿迹。曾有人问过希特勒为什么要替日本人遮丑,希特勒回答道:“因为他们(指日本人)会和英美作对,所以我喜欢他们。”

但是,问题来了:希特勒真的喜欢日本人吗?非也。

据希特勒的女秘书克里斯塔·施罗德的遗著,希特勒在一次谈话中说:“有人谴责我同情日本人。什么叫同情?日本人是黄皮肤,小眼睛,但他们与美国人和英国人对抗,因而对德国有益。也就是说,我喜欢他们。”又说:“必须从长远考虑,总有一天会与黄种人闹翻!”这里揭示了希特勒对待日本人以至黄色人种的态度。

希特勒这个白人至上论者,却“喜欢日本人”;希特勒这个“犹太杂种”却成为集体灭绝犹太种族的急先锋——其动机完全是机会主义的。这正如神学生斯大林集体灭绝神职人员阶层,小富农毛泽东集体灭绝地主富农阶层,留法学生波尔布特集体灭绝亲西方势力——他们的这种“人格异化”,对他们的生存其实是必要的:一方面是要证明自己不是“吸血鬼”,二方面却是吸血鬼特性的集中发作。一个纯朴信徒或是一个“非犹太人”或是一个贫下中农或是“没有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反而不会像斯大林、希特勒、毛泽东、波尔布特他们那么穷凶极恶。

实际上,斯大林是用最坏的神职人员的方式在灭绝神职人员,希特勒是用最坏的犹太人的方式在灭绝犹太种族,毛泽东是在用最坏的地主富农的方式在灭绝地主富农,波尔布特是在用最坏的西方真理在灭绝亲西方势力——以便让斯大林自己成为超级神职人员、希特勒自己成为超级犹太财阀、毛泽东自己成为超级地富分子、波尔布特自己成为超级西方走狗。斯大林经营苏共的手段,因此黑过了教皇经营教会;希特勒经营集中营的手段,因此黑过了犹太人经营交易所;毛泽东经营地产的手段,因此黑过了任何一个恶霸地主;波尔布特经营动物庄园的手段,超过了马克思恩格斯。

而且,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BBC的片子指出,“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充满个人历史的含义”:在少年希特勒迷恋上日耳曼英雄故事和中学的历史课程之前,他曾经深深地迷恋过美国的西部故事!这些血腥故事描写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如何猎杀印第安人,深深地嵌入了少年希特勒的内心,后来他在《我的奋斗》中所阐述的“向东欧殖民扩张”,实际上正是以“向美国西部殖民扩张”为蓝本的,尽管它打着“继承日耳曼条顿骑士团历史扩张”的幌子。实际上,历史上的日耳曼东扩并没有大举灭犹,也没有隔离和奴役斯拉夫人。这使我想起了毛泽东的“土改”、“集体化”、“人民公社”、“统购统销”——毛泽东在1950年代的秘密讲话中曾经宣称,中国没有海外殖民地,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要实现工业化,必须牺牲农民,必须压低农民的生活标准,把中国农民当作殖民地人民来剥削、压榨,从中获得必要的工业资本。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几千万中国农民遭到灭绝,受到了美洲印第安人、德国犹太人、苏联东欧人一样的“待遇”。可以说,这是中国学习纳粹、纳粹学习英国的“历史的经验”。

作为二十世纪革命灾难的头号元凶,卡尔·马克思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但本书即将揭示的事实表明:“阶级斗争”、“种族斗争”这些学说,就和古代中国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以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样,都是极为面化的标签,作为社会分析的依据都是极为脆弱的。例如根据我们了解的事实,是剥削阶级在带领无产阶级杀害剥削阶级,以便让自己获利;犹太人在带领德国人杀害犹太人,以便让自己获利:在这里,起作用的不是“阶级”和“种族”等金字招牌,而是个人的物欲和野心。这就好像在战争中,对立的人带着自己的鹰犬、战马、骆驼、大象,彼此厮杀——这里发生的不是什么“阶级斗争”、“种族斗争”,不是什么“物以类聚”以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是相反的东西!——人与人厮杀,鹰犬与鹰犬厮杀、战马与战马厮杀、骆驼与骆驼厮杀、大象与大象厮杀:阶级彼此厮,种族彼此厮杀——为的是让那个僭主出世,让尘土浮现一个光环。在这里,无产阶级不过是充当了剥削阶级如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鹰犬、战马、骆驼、大象,德国人民不过是充当了犹太人例如我们下面要谈到的希特勒、海德里希、艾希曼等人的鹰犬、战马、骆驼、大象。而所谓苏德战争、“伟大的卫国战争”,就是一场典型的人与人厮杀,鹰犬与鹰犬厮杀、战马与战马厮杀、坦克与坦克厮杀。

约瑟夫·戈培尔临终前谈到德国人民的时候鄙夷地说:“我一点儿都不怜悯他们!我再说一遍,我一点儿都不怜悯他们!德国人选择了他们的命运。这可能会让一些人吃惊。但不要骗你自己,我们没有强迫德国人,是他们给了我们统治的权力,现在,他们的小喉咙要被割断了。”他还说:“让孩子同我们一起离开人世,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我们认为,今后的德国不配我们优秀的孩子为它生存……”

这就是二十世纪的僭主政治。

在这种政治之下,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敢于反抗。1931年,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勒令全国1200位大学教授宣誓效忠,仅有12人拒绝,并为此失去工作。其余皆为保住教职而屈从。“也许这1188人是对的,”有一个意大利人评论说,“但那12个人挽救了其大学、乃至我们国家的荣誉。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说不,即便这样做毫无益处。因为有朝一日,你可以说,你说过不。”十二君子仅仅是大学教授集体的百分之一,在全体意大利人中的比例更微不足道,但他们事后足以为集体耻感提供一个排遣的通道,虽不至完全脱罪,亦可让失序的心理找回某种平衡。如果一个集体找不到可引为代表的英雄,帮他们卸去颈上的重轭,让他们有理由说出:“我们也曾反抗过,”那么这个集体终将不能自如地面对过去。这就是抵抗者的价值,文天祥式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之所在。 

……

谢选骏最后总结说:《纽约时报》不该对基辛格的无耻感到震惊:基辛格是希特勒的追随者;那么难怪毛泽东、周恩来都这么喜欢基辛格;难怪《时代周刊》两次把邓小平列为封面人物。

〔另起一单页〕

第二章

美国中国

〔另起一单页〕

第一节

排华法案是否违反人权


由美国首位华裔女众议员赵美心(Judy Chu, D-CA)2010年发起的“《排华法案》道歉案”,逐渐获得美国国会两院的跨党派支持,2011年5月26日正式联合提出决议案。这是继2009年加州议会和旧金山议会通过决议案,美国“主流社会”就《排华法案》向华人道歉后的又一进步,也将美国历史上的对华歧视性法案再次带入国会和公众的视野。

据报道,在26日记者会上,赵美心表示,百年前来美国的中国移民除了面对恶劣的环境,还有美国国会的歧视性法律,而这些法律禁止华人享受其他移民享受的基本权利,导致出现了专门针对华人的歧视和偏见,国会应该正式承认这些法律是丑陋的,并对此表示真诚的遗憾。赵美心指出,她爷爷也曾是排华法案的受害者。她从去年开始推进的决议案本次获得跨党派支持,26日陪同出席的还有众议院决议案的共和党搭档比格特(Jane Biggert,R-IL),以及科罗拉多州共和党众议员科夫曼(Mike Coffman,CO-R)。

芝加哥共和党众议员比格特表示,此项决议是认识美国历史上对待华人不公正的重要步骤,并呼吁国会应该看到过去的错误,重申自由和平等的承诺。她希望这一议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排华法案的历史,防止这种悲剧重演。

两党26日的联合提案议员除了赵美心及跨党派跨院会的芝加哥众议员比格特,参议院有两位重量级议员提案。加州民主党参议员范斯坦(Diane Feinstein,D-CA),麻州参议员布朗(Scott Brown,R-MA)。此项决议对华裔为美国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对过去面临的歧视表示遗憾。

范斯坦表示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可耻的一部分,绝不能忘记,并希望这一决议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这段不堪的历史,为受到排华法案伤害的华人家庭带来慰藉。布朗发表声明对美国历史上出现对华裔歧视的种族问题深感遗憾。他强调华裔是美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国会能够承认自己犯有错误,这在专制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例如,1957年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邓小平领导下发起“反右运动”,诬陷几十万人民犯有思想罪行,十年后邓小平被打倒,十九年后毛泽东死亡,以后这几十万受到利用然后遭到抛弃的人们,虽然陆续得到“平反”,但是整个反右运动却没有受到谴责,中共政权更没有向右派人士进行道歉——虽然历史已经证明:右派是正确的,左派是错误的,而毛泽东、邓小平则是冤案的制造者。

美国的排华法律,类似于“利用然后抛弃”的卸磨杀驴。在利用完了华工淘金和修建铁路之后,美国国会就在1879年至1904年间通过了一系列对华歧视性法案严格限制华工移民到美国,严重违反了华裔的民事权利。其中,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1882年美国签署的《排华法案》(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排华法案》是美国于1882年5月6日签署的一项法案,它根据1880年对《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的修订而制定。条例的修订允许美国暂停入境移民,国会很快就执行了这一决定。法案拒所有华人劳工于美国之外十年。其1884年修正案更强化了允许先前到来的入境移民离开美国和回国的规定,同时阐明,该法适用于一切华人而无论他们的国籍为何。1892年,该法案由《基瑞法案》(Geary Act)延长十年,到1902年更被取消了时限。该法案明令禁止美国联邦及各州法院允许华工后代成为美国公民。

直到1943年,为了加强同中国的“二战联盟”,该《排华法案》才被当年通过的《麦诺森法案》(Magnuson Act)废除,后者允许每年105名华人的入境移民限额,然而大规模的华人移民并没有随之到来,直至1965年的《入境移民与国籍服务法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Services Act of 1965)的通过,华人才被解除了歧视,和其他种族一样获得了移民美国的法律权利。

《排华法案》是在美国通过的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针对它给中国移民带来的苦难伤痛,美国国会尚未正式出面承认或对此作出道歉。虽然该法案很久之前就被废止,但是它却长期以来是《美国法典》的一部分。即便是今天,虽然它所有的部分都被废除已久,但是其第8篇第7章题名为“排除华人”(Exclusion of Chinese)。它是第8篇(外国人和国籍)的15章里完全针对一个特定国籍或族群的唯一的章节。

对于美国国会普遍存在的强烈反中共情绪会否阻碍这一法案的通过,赵美心表示她并不担心,因为国会议员将能够区分在中国发生的悲剧和在美国本土上的华裔的不公平经历。

关于《排华法案》的一个讨论重点就是:排华法案是否违反人权?

我记得1994年5月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的一个中国问题研讨会上,我与两位会议参加者——《北京之春》杂志的主编、政论家胡平和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学社”的干部、小说《老井》的作者郑义,就“排华法案是否违反人权”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使我震惊的是,胡平和郑义这两位对人权问题素有研究的作家,竟然异口同声地强调:

美国的排华法案并不违反人权!

胡平和郑义的理由是:因为通过了排华法案的美国国会,在民主制度下代表了美国人民,而它所通过排华法案是局限于美国的主权范围,属于美国的内政,因此并不违反人权。这就像现在的美国大使馆不给一些外国人签证并不算违反人权那样。

但我当时质疑他们说:第一,一个事务是否违反人权,并不能看它是否得到了多数人民的拥护。第二,如果用“主权”和“内政”来为“排华法案不违反人权”进行辩护,那就与用“主权”和“内政”来为“六四屠杀不违反人权”来辩护一样荒谬了。尤其第三,考虑到:排华法案所涉及的,并不是一些特定的个人,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针对一个种族。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因为“种族、国籍、性别、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简单地说,就是种族歧视,是对基本人权的彻底剥夺——华人不得入籍美国,从而在美国被剥夺了基本权利。

但是,这个三段论所概括的事实不能让胡平、郑义满意。他们认为,美国是民主国家,民主国家通过的法律是不可能违反人权的,他们有权利进行有选择性地排华,而不排除其他种族的移民。

我则提请胡平、郑义注意,美国社会自己是在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前后有了很大的改变,并大大放松了对于中国移民的限制,纠正了排华法案的错误做法。

但是胡平、郑义就是拒绝承认《排华法案》里那些特别针对中国种族的歧视是违反人权的。

我想,胡平和郑义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观点可能并不孤立。相比之下,我当时当地倒显得孤立无援。由此可见,十七年之后的今天,由美国首位华裔女众议员赵美心(Judy Chu, D-CA)2010年发起的“《排华法案》道歉案”,逐渐获得美国国会两院的跨党派支持并在2011年5月26日正式联合提出决议案——这里包含了一个多么巨大的历史进步。

为什么要对排华法案进行道歉?

显然,这表明了美国国会里的重要力量已经认识到:排华法案确实是歧视性的、违反人权的,不仅应该废除,而且必须道歉。

我也不知道事到如今,胡平和郑义两位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排华法案不违反人权”派,是否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如果“排华法案不违反人权”派直到目前还没有改变自己的观点,那么他们是否会在美国国会有朝一日正式通过了这一历史性的道歉决议之后,再来改变自己的观点?

目前,美国的华裔人口400多万,占美国人口1.29%,是目前亚裔族群里增长最快速的,到2020年有望达到600万,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少数族裔。华人普遍教育水平较高,在美国政治选举中,逐步开始改变形象,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各种选举产生不容主流社会忽视的重要影响。但是美国535位参众议员中目前还只有两位华裔代表,仅占民意代表0.37%,只有人口比例的四分之一,这显然还不能有效发出华裔的声音、保障华裔的权益。我觉得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排华法案合乎人权”派才会有相当的市场。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华人不团结,甚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就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权利,甚至是放弃了自己的理性尊严。因此赵美心呼吁各地区的华裔选民应该向自己选出的参众议员发出声音,要求他们支持美国国会为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进行道歉。而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们也应该重视自己的华裔选民,为他们做点实际的事情,从而为这一不幸的歧视事件画上一个句号。


2011年5月31日


〔另起一页〕

第二节

祝贺美国参院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决议案


2011年10月6日晚,美国国会参院无异议全票通过决议案,为1882年“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等针对中国移民的歧视措施正式道歉、认错。

经过近一百三十年后,历史的循环终于体现了出来。而在此之前,甚至二战的敌国日本侨民,也得到过美国行政当局的道歉和赔偿。

在众院提出类似法案的全美第一位华裔女众议员赵美心(Judy Chu,民主党、加州)第二天说:“美国成千上万曾遭歧视的华裔家庭,都将庆祝参院通过这个决议案。”赵美心提出的决议案获得两党议员支持,预料将获通过。她说,对她而言,歧视有切身之痛,她的祖父就曾受到排华法案之害。由于二战时中国成为美国的盟国,排华法案于1943年废止,但赵美心说,美国从未为此种不公道向华人道歉。

这个决议案由美国革命的发源地马萨诸塞州共和党国会参议员布朗(Scott Brown)与加州民主党国会参议员黛安 范士丹(Dianne Feinstein)共同提出。布朗表示:“道歉无法消除我们对华人移民造成的伤害,但承认我们早年犯下的错误(acknowledge the wrongs),非常重要。”决议案同时承认在排华期间发生在旧金山及全美各城市的种族歧视事件,也对当时拘留在旧金山天使岛上的华人移民表示认错。

范士丹7日说,她希望这个议案能让那些不知道历史上这段令人遗憾篇章的人士得到启发,并终结那些先人曾受歧视之害的华裔家庭之痛苦。但这项决议案并没有要求国会对当年之事提出赔偿。日裔人士在1980年代推动美国为二战时期遭不平对待一事向日裔道歉,并获得巨额赔偿。这可能是获得参院支持的主要原因,因为当前财政难以负担这笔可能的支出。

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来美长达十年,而且不准华人入籍,一直到1943年才废止排华法案。国会参院在通过的议案中正式承认,排华法案使华人遭到长年迫害、屈辱、歧视、与不平待遇,完全不符美国的立国精神,参院对这段历史“至感遗憾”。

这项决议共获致四项结论:一、承认排华法案与其他的反华立法不符美国独立宣言的“人皆生而平等原则”。二、承认排华法案及其他的反华立法不符美国宪法精神。三、早年具有歧视性的立法酿成错误且伤害华人及华人的后人,参院对此至表遗憾。四、参院重申承诺,将保障华人及其他亚裔在美国享有与其他族裔完全相同的权益。决议承认,许多华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美,为美国经济发展和西部开发做出重大贡献,但却遭受到种族歧视与暴力侵害。 

美国国会能够承认自己犯有错误,这在专制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例如,1957年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邓小平领导下发起“反右运动”,诬陷几十万人民犯有思想罪行,十年后邓小平被打倒,十九年后毛泽东死亡,以后这几十万受到利用然后遭到抛弃的人们,虽然陆续得到“平反”,但是整个反右运动却没有受到谴责,中共政权更没有向右派人士进行道歉——虽然历史已经证明:右派是正确的,左派是错误的,而毛泽东、邓小平则是冤案的制造者。

美国参院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决议案,证明美国国会已经承认《排华法案》违反了基本人权。

我记得1994年5月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的一个中国问题研讨会上,我与两位会议参加者——《北京之春》杂志的主编胡平和“中国学社”的干部郑义,就“排华法案是否违反人权”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使我震惊的是,胡平和郑义这两位对人权问题很有研究的作家,竟然异口同声地强调:美国的排华法案并不违反人权!

胡平和郑义的理由是:因为通过了排华法案的美国国会,在民主制度下代表了美国人民,而它所通过排华法案是局限于美国的主权范围,属于美国的内政,因此并不违反人权。这就像现在的美国大使馆不给一些外国人签证并不算违反人权那样。

但我当时质疑他们说:第一,一个事务是否违反人权,并不能看它是否得到了多数人民的拥护。第二,如果用“主权”和“内政”来为“排华法案不违反人权”进行辩护,那就与用“主权”和“内政”来为“六四屠杀不违反人权”来辩护一样荒谬了。第三,尤其考虑到:排华法案所涉及的,并不是一些特定的个人,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针对一个种族。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因为“种族、国籍、性别、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简单地说,就是种族歧视,是对基本人权的彻底剥夺——华人不得入籍美国,从而在美国被剥夺了基本权利。

但是,这个三段论所概括的事实不能让胡平、郑义满意。他们认为,美国是民主国家,民主国家通过的法律是不可能违反人权的,他们有权利进行有选择性地排华,而不排除其他种族的移民。

我则提请胡平、郑义注意,美国社会自己是在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前后有了很大的改变,并大大放松了对于中国移民的限制,纠正了排华法案的错误做法。

但是胡平、郑义就是拒绝承认《排华法案》里那些特别针对中国种族的歧视是违反人权的。

我想,胡平和郑义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观点可能并不孤立。相比之下,我当时当地倒显得孤立无援。

现在,美国参院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决议案,我想,胡平和郑义也一定会依据在美国生存所需要的“政治正确主义”,来修改自己的“观点”。

同时,我也希望胡平和郑义两位以及和他们具有同样“观点”的其他华人朋友,能够追随美国参院而共同进步,公开宣布自己已经转变立场——证明自己的“普世价值论”并非一种生存智慧,而是一种灵性感悟。


2011年10月9日 


(另起一页)

第三节

中文开始渗透美国思想意识


中文开始渗透美国思想意识的又一个明显证据,就是“中共统治进入晚期”的理论提出(谢2012年——沈2015年——裴2016年),试看以下三个案例:


第一案例


解读薄熙来事件:中国出现了三个中共中央

谢选骏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4月24日)


(秦人与楚魂的对话,2012年) 


1、

秦人:如何解读薄熙来事件?

楚魂:显然,薄熙来事件标志着“中共统治进入晚期”。

根据我1996年提出的“七十年理论”,一般政权在七十年左右都会发生一次脱胎换骨,甚至美国,也在建国七八十年的时候发生了分崩离析、重新改组的南北战争。法国1789年大革命到1870重建共和,也花了七八十年。俄国民主革命失败(苏联建立)重建民主(苏联瓦解)也是七十多年,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到民主化(1987年),也是七十多年。

2、

秦人:有人说如果不是薄熙来在两会期间到中央“唱红打黑”, 事态可能不回如此严重,同意吗?

楚魂:“唱红打黑”企图在社会上复活共产主义运动,而共产主义运动则是一个国家发生危机甚至发生社会破产时,特有的现象。“唱红打黑”的土壤,实现在中国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而又无法推进宪政建设的矛盾。薄熙来在两会期间到中央“唱红打黑”, 主观上可能是为自己的案子解套,客观上是向中央的现行路线挑战,触发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危机。

3、

秦人:薄熙来事件在此时爆发, 与中共即将政权交接的“十八大”时间点,有没有关联?

楚魂:有。中共在1989年以前,是通过更换接班人梯队的一把手来完成政变的,例如刘少奇、林彪是毛泽东的牺牲品,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市邓小平的牺牲品。但六四大屠杀以后,中共合法性降低,姓资姓社都不敢辩论了;为了稳定大局,不再敢于撤换第一把手,于是改为在党大会前后撤换政治局委员和地方大员。1990年代撤换杨尚昆兄弟和北京头目陈希同,2006年撤换上海头目陈良宇,都属此类,这次轮到重庆头目薄熙来。

4、

秦人:薄熙来政治生涯走到此一地步, 跟他的性格有关, 国外媒体也曾经以“东方麦克白斯”形容薄熙来,您怎么看薄熙来这个人?

楚魂:薄熙来事件是“文革一代”首次登上中国政治的最高舞台。这就决定了以后的习近平时代和以前的胡锦涛时代很不相同。因为习近平和薄熙来一样,也都是红卫兵出身的。文革一代的人,不像胡锦涛一代的人那样是在文革以前就定型的,还比较循规蹈矩地恪守文革前流行的奴隶主义;也不像江泽民一代的人那样见过解放以前的自由社会,思想还没有完全僵化。文革一代的处事特点就是志大才疏、见风使舵,但是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强。苦难与野心,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所以用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斯”来形容他们,是有其韵味的。

5、

秦人:薄熙来事件已经成为各方势力透过外国媒体来释放真假消息的网络攻防战?

楚魂:谁跟谁之间的攻防,决定了接下来还有哪些“球”会被丢出来。在这些方面,现在仅仅开了一个头,以后的节目会越来越精彩。总的来说,多方混战、谣言主导,将是未来中国政治变动的一个预演。而由于中国实行新闻封锁,所以决战的主战场就移到了海外,这个很像是清朝末年,决战的主战场是在租界里面。因为租界有治外法权保护的言论自由,可以办报纸。

6、

秦人:薄熙来事件对于中国政治未来发展有何影响?

楚魂:薄熙来事件表明中国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一个选择是“退回共产主义”、继续唱红打黑。显然,此路已经不通:不仅文革之前没有走通,结果爆发了文革;而且文革中竭尽全力推行红色恐怖也还是没有成功。最后这一次,薄熙来也还是没有走通,而且还背上了刑事犯的罪名,比毛泽东家族的命运还要悲惨。

一个选择是坚持现行路线,维持改革开放、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显然,此路也已经不通:否则就不会有薄熙来的粉墨登场和全国人民的一片叫好了。这是因为,邓小平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经流弊甚多,造成民怨沸腾,推动“中共统治进入晚期”了。

7、

秦人:中国向何处去呢?

楚魂: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只改经济不改政治”的腐败路线,用普选的方式、通过民主与法治的办法来解决唱红打黑企图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

但是,这一点说来容易做来难。

这是因为,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三个中央,导致任何决策都无法贯彻执行:

(1)江泽民代表的第三代领导核心,退而不休;

(2)胡锦涛代表的第四代领导核心,即将退休;

(3)习近平代表的第五代领带核心,即将上台。

实际上,薄熙来事件之所以会发展到今天这个难以收拾的样子,就是因为上述这“三个中央”之间互相掣肘造成了“政出多门”的乱象。


2012年4月20日


第二案例


中共进入残局 习或毁于政变 

沈大伟

(美国之音2015年3月10日)


华盛顿消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3月6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长篇文章说,共产党在中国统治的残局(endgame)已经开始,习近平的无情手段只能让国家更加靠近崩溃点。

盛世表象下压力重重

这位权威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在文章中说,虽然中国正在召开的两会场面盛大,各方纷纷“表态”效忠,但在表象之下,“中国的政治体系严重失灵,没有谁比共产党本身更了解这点了。”他写道,中国的强人领袖习近平决心不要成为坐视共产党瓦解的戈尔巴乔夫,但其强势做法的最后效果可能是一样的。“他的专断给中国的体系和社会造成严重压力,让其更加接近崩溃点。”

沈大伟说,“中共的统治不大可能宁静结束。单一事件不大可能触发政权和平内爆。它的覆灭可能是漫长的、混乱的和暴力的。我不会排除习近平将在权力斗争或政变中被推翻的可能性。”

五道越来越明显的裂缝

作者提出了他所认为的反映中共统治进入残局的五大征兆。

第一,中国的经济精英已经把一只脚放到了门外。他们把资产和孩子送到国外,如果系统真的开始崩盘,他们随时可以大举出逃。

第二,习近平上台以来在全国各界加紧政治压制,清除西方“普世价值观”,而一个更为安全和自信的政府是不会实行如此严厉的打压的。

第三,即使很多效忠政权的人也只是在那里走过场。沈大伟提到,他在北京参加了一次官方智库的“中国梦”研讨会,二十来名御用学者无精打采地做着讲座;他观察到,在中共中央党校的书店,有关习近平群众路线的小册子堆在那里无人问津。

第四,充斥党政军的腐败也弥漫着整个社会,习近平的反腐运动不可能清除腐败,而且他的选择性反腐、特别是对仍然健在的老领导人江泽民的旧部的打击具有“高度风险”,另一方面,跟他政治联系密切的“太子党”这代人则深受中国民众憎恶。

第五,中国经济陷入一系列体制陷阱,没有容易的出路。习近平的经济改革方案遭到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群体、包括国有企业和地方干部的阻碍。

沈大伟认为,中共控制力出现的这五个越来越明显的“裂缝”只能通过政治改革来弥补,如果习近平和中共领导人不放松控制,可能恰恰会加快他们想要避免的那种命运的到来。

习从江胡路线倒退

沈大伟认为,习近平的前任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了避免重蹈苏共覆辙,落实了一些开放政策,包括小心翼翼的有限政治改革,而习近平却收紧控制。某些观察人士说,习近平以暂时的铁腕手段巩固权力后会大力推行改革开放,但沈大伟不这样认为。

沈大伟在文章中写道,“我们不能预测中国共产党将在什么时候崩溃,但很难不得出结论说,我们正在目睹它的最后阶段。中共是世界上统治持续时间第二长的政权(仅次于朝鲜),而没有任何政党可以永远统治下去。”

2015年1月底,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麦克尔·奥斯林曾为《华尔街日报》撰文说,中共已经进入迟暮之年。他说,在华盛顿的一次私人晚宴中,一位权威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说,“我无法给你它垮台的确切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已经踏入迟暮之年。”奥斯林没有点出这位专家的姓名。他说,在场的其他专家没有反驳,甚至有人赞同。

奥斯林在他的文章中说,中国的残局或许需要多年时间才能显现,但西方官员、学者和非政府组织应当走出“四环路”,更多地与中国民间接触。

西方学者有关中国崩溃或中共垮台的预言屡有出现,激起几波涟漪后,最后都归于沉寂。沈大伟在这篇文章中承认,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以来,好几名资深的中国问题专家都因为预言中共垮台而危及自己的学术声誉,他和其他的专家则较为谨慎。不过他说,“中国的时代变了,我们的分析也必须改变”。


第三案例

美国学者裴敏欣:中共统治已进入漫长的衰落期

(博讯北京时间2016年4月30日)


华盛顿消息——继美国知名中国问题学者沈大伟约一年前提出中共统治已进入残局(endgame)的观点后,又有一名美国的知名中国问题学者提出,中共统治已进入一个漫长的衰落期,中国将无可避免地走向变革,但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机已经错过,未来10-15年后,“改革式革命”(Refolution)将终结中共的一党专政。

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府学教授、凯克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裴敏欣4月28日在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举办的一场有关中国向民主化转型的研讨会上再次阐述了这一观点。在此之前,他接受纽约时报记者傅才德(Mike Forsythe)独家专访时就表示,一党专制在中国将难以永久维持下去。

裴敏欣表示,中国目前已经具备向民主化转型的社会经济条件,而未来10-15年后这些条件只会更加成熟。以人均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目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3500美元,正好处于发生政治转型范围(7500-25000美元)的中值。

另一个要素是成人的文化程度。按成年人的受教育年限计算,中国目前成年人受教育时间平均为7年半,也恰好处于转型范围的中值。十年后,这一数字也将提高到8年半,而且1990年代末期开始的大学扩招使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要远远高于同等经济水平的国家。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有可比性的国家,即地处亚洲、中等收入或共产党执政在达到同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都发生了某种形式的向民主的转型。

美学者裴敏欣:中共统治已进入漫长的衰落期

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在会见俄罗斯高官之前(2016年3月15日)

裴敏欣表示,在民主转型条件不断成熟的同时,中共的政权体系已经开始衰落。他说,天安门事件后,中国的执政者通过压迫(repression)和恩惠(patronage)建立起一个脆弱的体系来维持统治,但这个体系现在已经瓦解。政治精英间的团结被打破,最明显的例证就是2012年对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审判。“我认为,自文革结束以来,中国的执政精英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感到困惑、担忧、恐惧和愤世嫉俗。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他们(精英们)迷失了方向,完全不知道路在何方。”他说。

裴敏欣认为,未来中国发生政治转型将会有三个选项:改革、革命或二者结合,即他所说的“改革式革命”(Refolution)。他说,中国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机已经错过,改革的窗口正在关闭或者说已经关闭,而且时不再来。但再次发生像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那种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几率也不大,因为那样的运动很容易被镇压。

他说:“我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是改革式革命(refolution)。想象一下,到2025年或2030年,(中国经济)在长期停滞后,执政精英在绝望之下推出一个改革者,希望他(她)能够带领大家走出一条路。这最终导致统治精英的分化,但在这个短暂的时期,社会的力量得到解放并被动员起来。想象一下,那和1989年的情况非常相似,差点就发生了(close call)。”

裴敏欣表示,中共的衰落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概是10-15年。“如果你要我去准确地说出中共衰落的起始点的话,我认为是2012年。薄熙来案是个标志,这恰逢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在这个过程中,中共的衰落并非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它并非来自于经济,而是政体。”他说。

在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4月28日主办的这次研讨会上,美国知名中国问题学者、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也强调中共的衰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说:“我们都要知道,列宁主义国家政体的衰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会是一个瞬时的内部爆炸,而是长期的、漫长的衰落。苏联的衰落大概始于1964年。从它开始衰落到最终解体耗时了27年。”

沈大伟2015年3月曾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中共在中国的统治进入残局。

(另起一页)


第四节

“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与特洛伊木马计


2011年4月20日,由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率领的十人参议员代表团访华,会晤中国副总理王岐山。这一代表团将与中国高层领导讨论经济和贸易问题。之后他们还将访问成都和西安。美国参议员代表团计划在北京会晤普遍被外界认为将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王岐山在会晤时表示,“中美经济高度互补,谁也离不开谁,两国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影响。”

BBC指出:美国参议员代表团的这次访问,发生在中国政府打压异见者、拘押了一批维权人士之际。在访华前,里德办公室发表声明说:“在与中国官员会谈中,代表团将讨论诸如清洁能源、贸易、汇率、外交政策和人权等问题。”在里德等谈及对有关中国人权状况的关注时王岐山说,双方应当考虑两国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加强沟通,增进理解,避免经济问题政治化。而王岐山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它说,确保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是当前第一位的任务。

双方在会晤后发表的声明没有提及人民币和美元汇率问题。里德在另外的一个声明中说,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已经超出双边,影响到全球。它说:“美中两国在商业、货币和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将决定未来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显然呼应了王岐山关于“谁也离不开谁”的警告。

在我看来,这个“谁也离不开谁”的警告,如果同时也是一个事实的话,那就是一个长期战略的结果。这个长期战略如果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可以叫做“特洛伊木马计”。

在我看来,2001年中国共产党全面控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像一个暗藏伏兵、全副武装的特洛伊木马,进入了缺乏门卫的特洛伊城,后果是不难预料的:如果现代的特洛伊城(国际秩序)没有在木马伏兵全面出击之前采取反向动作的话,希腊联军的木马屠城计,就会在现代上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使不用军队,就用商品,也已经攻克了西方社会的壁垒,全面占领了国际秩序的要害地区。

中国经济现在扮演的就是特洛伊木马的角色。它和西方世界“谁也离不开谁”了。

很多人都说中国经济是个超级泡沫,迟早要破裂。

不过在我看来,“中国经济是个超级泡沫”并不重要,“中国经济超级泡沫迟早要破裂”更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这个超级泡沫何时破裂”。

中国经济现在就像特洛伊木马一样。通过十年的努力,它暗藏伏兵、深入西方世界,它迟早会破裂,伏兵就倾巢而出……

特洛伊木马已经暗藏伏兵、深入了西方世界,重要的是,特洛伊木马何时破裂、伏兵何时倾巢而出……

中国经济这个特洛伊木马,如果破裂的太早,伏兵就会被发现并遭到歼灭。只有当夜深人静的时刻,倾巢而出的伏兵才能完成屠城的使命。……

对于已经入城的木马来说,千万要注意的是,不能过早暴露自己的底细。否则,鹿死谁手就不得而知了。

这很重要。

木马终将破裂,伏兵倾巢而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时候”破裂!

……

谢选骏指出:不要以为我上面的话是危言耸听,其实这只是非常浅显的一个道理,类似“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看见了皇帝的裸体,只是出于各自的世故,世界各国政府及其应声虫们大都三缄其口。只有我这个不懂世情的思想家,口无遮拦。

而且,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特洛伊木马”还是一个经常被“有关部门”使用的间谍软件,特别适合于用来窃取个人的电子邮箱和机关的秘密资料。对外的“特洛伊木马”和对内的“金盾工程”配合起来使用,早已八面出击,到处攻城略地,控制了全球大大小小的江湖,五洲四海,到处红歌。


2011年4月30日


摘自谢选骏全集:

http://xiexuanjun.blogspot.com/


附录之一: 特洛伊木马的原典


特洛伊木马是木马屠城记里记载着的那只希腊军队用来攻破特洛伊城的大木马。而木马屠城记则是古希腊诗人——荷马,在其两部著作伊利亚特与奥德赛里所记载的特洛伊战争的一部份。木马屠城记一直被后人视为神话故事,直至十九世纪时,业余考古学者苏利曼才证实木马屠城记真有此事。

据荷马与希腊神话所载,这个故事的起因是源自一个金苹果。

这个故事的开端,就是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与希腊国王佩琉斯(Peleus)的婚礼,原本宙斯与忒提斯相恋,但那时传说忒提斯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阿基里斯(Achilles))会比他的父亲还强大,宙斯害怕当年推翻他父亲的事重演,于是将她嫁给了著名英雄珀琉斯,避免影响他的政权。婚礼上邀请了很多神,唯独麻烦女神爱伊丝(Eris)没有被邀请。她很生气,便抛出一个金苹果,刻着“献给最美丽的女神”。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德和天后希拉都认为自己最有资格冠上苹果上最美丽女神的美誉。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最后她们飞到艾达山请求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仲裁。三个女神都试图贿赂帕里斯:雅典娜答应让帕里斯成为世界上最睿智的学者;希拉答应让帕里斯成为天底下最有权势的君王;阿佛洛狄德则以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作为贿赂。最后帕里斯忠于感官天性选择了阿佛洛狄德。作为回报,阿佛洛狄德施行魔咒,让斯巴达王国的王后,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和帕里斯共堕爱河。海伦为了爱情抛弃了她的家乡,丈夫莫奈劳斯还有稚女。帕里斯的行动惹怒了斯巴达国王莫奈劳斯,其怒不可抑,于是向兄长阿加曼农求援,并联合希腊各城邦向特洛伊宣战。

斯巴达国王莫内劳斯因为其太太海伦被帕里斯所带走,因此向希腊各城邦求助,共同出兵特洛伊。总计有一千艘希腊战船及五万名士兵参战。这场战争一打就是十年。 但特洛伊因为有亚马逊女战士和黎明女神儿子梅农的帮忙,与维纳斯暗中协助,所以能抵抗希腊联军。但因为雅典娜得不到金苹果,所以不愿放过特洛伊,而且指示奥德修斯向希腊联军献上木马屠城之计。他们打造一只巨大的木马,里面躲着伏兵,并佯装撤退,让特洛伊人将其当作战利品带回城内,藉此攻入特洛伊。希腊人进入特洛伊城后,烧杀掳掠,最后带着战利品满载而归。特洛伊战争终结束于希腊人的胜利。

据古罗马传说所载,就在特洛伊城城破之际,有一人名为伊尼亚士(Aeneas)在乱军中逃脱,并到达今天的义大利,成为罗马人的始祖。而在特洛伊战争后,东地中海成为希腊人的天下,并使为希腊人能够向小亚细亚殖民,这亦使东西方的文化有初步交流。

近代的德国人舒利曼因为自小对这神话感兴趣,并坚信荷马所著的这篇木马屠城记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真实记载。因此他花了很多时间赚钱,在存够了发掘所需的金钱后,开始着手研究特洛伊城所在地,最后终于在土耳其爱琴海畔挖出特洛伊古城,并在第六层考古地层证实与史实吻合。


附录之二: 特洛伊木马的病毒


“特洛伊木马”在计算机领域中指的是一种后门程序,是黑客用来盗取其他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是远程控制对方的计算机而加壳制作,然后通过各种手段传播或者骗取目标用户执行该程序,以达到盗取密码等各种数据资料等目的。与病毒相似,木马程序有很强的隐秘性,随操作系统启动而启动。

名字由来:“木马”这一名称来源于一个希腊神话。攻城的希腊联军佯装撤退后留下了一只木马,特洛伊人将其当作战利品带回城内。当特洛伊人为胜利而庆祝时,从木马中出来了一队希腊兵,它们悄悄打开城门,放进了城外的军队,最终攻克了特洛伊城。计算机中所说的木马与病毒一样也是一种有害的程序,其特征与特洛伊木马一样具有伪装性,看起来挺好的,却会在你不经意间对你的计算机系统产生破坏或窃取你的数据,特别是你的各种账户及口令等重要且需要保密的信息,甚至控制你的计算机系统。

运作原理:一个完整的特洛伊木马套装程式含了两部分:服务端(伺服器部分)和用户端(控制器部分)。植入对方电脑的是服务端,而骇客正是利用用户端进入运行了服务端的电脑。运行了木马程式的服务端以后,会产生一个有着容易迷惑用户的名称的进程,暗中打开埠,向指定地点发送资料(如网路游戏的密码,即时通讯软体密码和用户上网密码等),黑客甚至可以利用这些打开的埠进入电脑系统。

特洛伊木马程式不能自动操作,一个特洛伊木马程式是包含或者安装一个存心不良的程式的,它可能看起来是有用或者有趣的计画(或者至少无害)对一不怀疑的用户来说,但是实际上有害当它被执行。 特洛伊木马不会自动执行,它是暗含在某些用户感兴趣的文档中,用户下载时附带的。当用户执行文档程式时,特洛伊木马才会运行,资讯或文档才会被破坏和遗失。 特洛伊木马和后门不一样,后门指隐藏在程式中的秘密功能,通常是程式设计者为了能在日后随意进入系统而设置的。

特洛伊木马有两种,universal的和transitive的,universal就是可以控制的,而transitive是不能控制,刻死的操作。

病毒特征:特洛伊木马不经电脑用户准许就可获得电脑的使用权。程式容量十分轻小,执行时不会浪费太多资源,因此没有使用防毒软件是难以发觉的;执行时很难阻止它的行动,执行后,立刻自动登录在系统启动区,之后每次在Windows载入时自动执行;或立刻自动变更档名,甚至隐形;或马上自动复制到其他资料夹中,执行连用户本身都无法执行的动作。

发展过程:木马程序技术发展可以说非常迅速。主要是有些年轻人出于好奇,或是急于显示自己实力,不断改进木马程序的编写。至今木马程序已经经历了六代的改进:

第一代,是最原始的木马程序。主要是简单的密码窃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信息等,具备了木马最基本的功能。

第二代,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冰河是中国木马的典型代表之一。

第三代,主要改进在数据传递技术方面,出现了ICMP等类型的木马,利用畸形报文传递数据,增加了杀毒软件查杀识别的难度。

第四代,在进程隐藏方面有了很大改动,采用了内核插入式的嵌入方式,利用远程插入线程技术,嵌入DLL线程。或者挂接PSAPI,实现木马程序的隐藏,甚至在Windows NT/2000下,都达到了良好的隐藏效果。灰鸽子和蜜蜂大盗是比较出名的DLL木马。

第五代,驱动级木马。驱动级木马多数都使用了大量的Rootkit技术来达到在深度隐藏的效果,并深入到内核空间的,感染后针对杀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进行攻击,可将系统SSDT初始化,导致杀毒防火墙失去效应。有的驱动级木马可驻留BIOS,并且很难查杀。

第六代,随着身份认证UsbKey和杀毒软件主动防御的兴起,黏虫技术类型和特殊反显技术类型木马逐渐开始系统化。前者主要以盗取和篡改用户敏感信息为主,后者以动态口令和硬证书攻击为主。Pass Copy和暗黑蜘蛛侠是这类木马的代表。

中毒症状:木马的植入通常是利用了操作系统的漏洞,绕过了对方的防御措施(如防火墙)。中了特洛伊木马程序的计算机,因为资源被占用,速度会减慢,莫名死机(当机),且使用者资讯可能会被窃取,导致资料外泄……等情况发生。

解决办法:特洛伊木马大部分可以被杀毒软件识别清除。但很多时候,需要用户去手动清除某些文件,注册表项等。不具有破坏防火墙功能的木马可以被防火墙拦截。

著名木马:

海外著名木马

Back Orifice(BO)

Net Bus Pro

SUB7

中国著名木马

广外女生

广外男生

灰鸽子

蜜蜂大盗

(另起一页)

第五节

中国要对美国进行共产主义改造


2012年2月19日,“人民网”刊登了一篇报道:《柳传志:现在一人一票会把中国拉入万劫不复情景》

其“核心提示”说:联想集团名誉董事长柳传志在接受访谈时称,“中国是需要改革与改良,把我们的价值观中一部分和普世价值有矛盾的,逐渐变成大家有共性的理念。但这里面有个逐渐的过程……我们如果现在就一人一票,大家肯定赞成高福利、分财产。还保护什么私人财产,先分完再保护,完全有这种可能。它会一下把中国拉入万劫不复的场景。”

显然,柳传志在批判民主制度(一人一票)及其带来的福利主义,而鼓吹专制制度及其共产主义。不过他把“高福利”和“分财产”划上等号显然有误的,因为高福利是基层的选票决定的,分财产却是上层的暴力决定的。这也就是“民主制度及其福利主义”和“专制制度及其共产主义”的区别所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还企图输出这一“专制制度及其共产主义”的混合体,因为他说:“中国是需要改革与改良,把我们的价值观中一部分和普世价值有矛盾的,逐渐变成大家有共性的理念。”

注意!柳传志的“改革与改良”已经完全不是以往人们所理解的“改革与改良”,而是某种相反的东西:“把我们(中共)的价值观中一部分和普世价值有矛盾的,逐渐变成大家(全球)有共性的理念。”这显然已经回到了毛时代“世界革命”、“全球一片红”的老路上去了。

报道还转述柳传志说:“这就好像两个赛跑选手在各自的跑道上向前冲刺。大家都应该做的是努力跑得更快一些。但是,如果一名选手自己停了下来,还想办法阻挠另一名选手向前冲,那这就是我所不能接受的。”2011年11月13日晚上,在美国政治顾问、Ashcroft集团联合创始人裘莉安娜格洛弗为访问美国的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举行的家宴上,柳传志端着红酒杯,借助自己的翻译对三位美国政治家说。参加这次在华盛顿的简单家宴的美国政界人士包括柯林顿政府白宫幕僚长马克麦克拉蒂等人。

柳传志这是在批判美国呢。批判民主制度(一人一票)及其带来的福利主义,“自己停了下来,还想办法阻挠另一名选手向前冲”。显然,这个“另一名选手”指的就是专制制度及其共产主义。不过他把民主制度(一人一票)及其带来的福利主义具象为欧美国家,把专制制度及其共产主义具象为现在的中国。

柳传志的表面说法是:美国应该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即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不是紧紧盯着中国的人民币币值,希望借助这种方式来解决美国的问题。

柳传志可能不懂:在民主制度下,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问题,是无法由国家来解决的。他现在号召美国应该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即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问题,就等于是要美国放弃民主制度、并人为地压低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柳传志对侧身聆听的美国政界人士说:“现在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联想集团收购IBMPC业务之后,在美国仍然保留着将近3000名雇员,这些雇员中,一个普通白领的工资是其在中国的同事的六倍,蓝领工人的工资差距要更高。联想集团在并购之后,本来可以继续裁员以压缩成本。但是联想集团没有这样做,因为公司可以找到其他节约成本的方式。而且因为联想集团业绩的高涨,公司还给这些雇员都涨了工资。”

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柳传志补充道:“但是我们不能保证其他公司也这么做。因此,你们的人力成本是一个大问题。你们必须考虑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如果美国精英们在解决自己高昂的人力雇佣成本方面无所作为,仍然希望通过对中国和其他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的限制,把就业保留在美国,那么,这就无异于一名不通过努力让自己跑得更快、反而试图阻挠其他跑道上的对手的跑步选手。

在一场为期12天的访问美国的旅行中,柳传志的角色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的团长,也是最自然的发言人。这个代表团的成员几乎都是中国商业世界最知名的人物,其中包括复星国际的郭广昌、河南建业的胡葆森、万通地产的冯仑、中坤集团的黄怒波、龙湖地产的吴亚军、TCL的李东生等人。他们领导的公司据称代表着中国经济总量的4%。他们在出行前就受到了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和中国外交部一位副部长的关注。而在美国的日程则是和包括布鲁金斯学会、外交关系委员会这样的智囊机构的会议,同前国务卿鲍威尔和奥尔布莱特的谈话,以及同大公司的领导者如摩根大通的CEO吉米戴蒙、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的讨论。即便这个代表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柳传志习惯性的开场白仍然是:“我们是一个真正的老百姓的代表团。”

多么奇怪!老百姓的代表团竟然要求削减老百姓的工资!真是做到了“大公无私”。不过这次却不是“兴无灭资”了,而是“兴资灭无”了。“兴无灭资”也好,“兴资灭无”也罢,其本质都是国家垄断的专制政体。

显然,柳传志不是作为一个个人,而是作为“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的团长”来美国活动的;因此,他的言行也就代表了“中国要对美国进行共产主义改造”的战略部署。

这不是危言耸听。

北京的《法制日报》2月16日报道,北京的“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表示,2012年将实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战略,支持中国的新闻出版企业包括民营的,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到中国境外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是一个共产党组织,其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最近向媒体通报表示:中国新闻出版业有三个工作重点,一是要培育中国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及文化大使;二是要拓宽国际渠道;三是用国家政策支持境内新闻出版企业到国外出版、发行国内图书。中共政府计划:支持境内的新闻出版企业,不管是国有的、民营的,到国外去投资、收购、兼并,办厂、办台、办店、办社,以各种方式在30个重点国家落地生根。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就是新闻出版署是一个政府机构,是受共产党领导的一个政府机构,它发出这样的号召显然是中共政府的一个战略布局;

第二,中共政府显然要采取全球性的文化和新闻宣传的扩张政策。

第三,中共政府这种直接插手的方式在西方肯定会引起一些紧张状态的。

中国的《红旗文稿》去年11月曾发表题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如何进一步增强影响力”的文章说,已实施五年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共与54个国家、 322家出版机构签订了455项资助协议,资助出版1558种图书,涉及33种文字版本,累计资助协议金额达8100多万元,成员单位也从最初的20家增加到33家。对外印刷加工达510亿元,在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超过300家。

这些数字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出版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趋势。当然,党包办和党八股的“中国出版业”对国外尤其是对西方主流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力,效率极为低下,但我们不该怀疑中共正在以攻为守,要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共产主义改造。这是中共救亡图存的最后法宝。

(另起一页)

第六节

基辛格《论中国》一书的常识性错误


(现在党委书记薄熙来倒台了,而且被扣上了一大堆吓人的刑事犯罪的帽子。对此种种,仅仅在一年前还为薄熙来书记吹拉弹唱的基辛格老博,不知道是否需要修改自己的评论?因为据说,基辛格的这本《论中国》不仅是一本书,而且是一个最新的外交行为。不过这里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要说基辛格犯下的常识性错误。)

美国前国务卿、1970年代中美秘密谈判代表、德国出生的犹太人基辛格(Henry Kissinger,1923——),2011年出版了《论中国》(On China)一书,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不过初读下来,却发现其中有不少常识性错误。可惜的是,《纽约时报》雇佣的日本书评作者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还是罔顾事实地称赞该书“迷人而敏锐,有时标新立异”:这如果不是有意识的揶揄挖苦,就是无来由的抬轿吹捧了。

信手拈来几则基辛格的常识性错误略表如下:

1、“蒙古(蒙古可以说是半个中国)的铁木真大败印军,攻陷德里,杀了十万人。”

(谢选骏:基辛格错了。自封“成吉思汗”的铁木真从未到达过印度,更不用说“大败印军,攻陷德里,杀了十万人。”几百年后,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巴卑尔确实入侵印度并建立了莫卧儿帝国,不过这不等于说是在此之前几百年的铁木真就入侵了印度并建立了蒙古帝国。这就像基辛格做过美国国务卿,但不等于基辛格的十八辈犹太祖宗也做过美国国务卿。)

2、“从公元三百年前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直到清朝的覆灭,中国一直是亚洲体系的中心。中国皇帝被看作为(也被邻国承认)天下政治等级制度的至尊,而其他国家的君主只是附庸臣子。中国的语言文化和政体就是文明的象征,就连她的征服者都部分或全部采用以装饰自己的合法性, 而这也正是他们最终融入中国的第一步。”

(谢选骏:基辛格错了。中国不是公元前300年而是公元前221年统一的,但是,中国的君主早在秦始皇征服六国之前就被看作为天下政治等级制度的至尊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诗经·小雅·北山》里的句子。)

3、“黄帝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开辟华夏的英雄。但是,传说他只是重建而不是创建中国,中国早已存在。在历史意识里中国永远都存在着,只需不断统一和复兴,不需创建。这一悖论在孔子时代又在重演。孔子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礼教的鼻祖,但孔子宣称他没有创立新礼教而只是复辟在动乱年代中丢失的旧礼。”

(谢选骏:基辛格错了。早在秦始皇之前的韩非,在其著名论文《五蠹》中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些历史人物中根本没有黄帝的名字。在《十过》里韩非子记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这里有了“黄帝”,不过却是一个神话角色,召集的则是鬼神之会:六条蚊龙为黄帝挽车,神明蚩龙在前边开道,风伯雨师洒扫道路,虎狼和鬼神前呼后拥。而腾蛇与凤凰并列,一下一上,地位显然比龙还要高些,是神话了的蛇。)

4、“中国文字始创于公元前二千年的商朝。那时,古埃及文明正处于巅峰期,古希腊的城市王国文明还没开始,而罗马文明还有待一百年后出现。然而,商朝流传下来的文字体系正在今天被十几亿人沿袭使用着。今天的中国人能够读懂孔子时代的文籍,他们的书籍和语言中蕴含了几千年的战争典故和朝闻轶事。”

(谢选骏:基辛格错了。商朝不是公元前二千年,而是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前后。而所谓的“罗马文明”即使算它真有其事,也绝非“待一百年后出现”的,而是晚于商朝一千年以后才出现的。)

5、“中国历史上亦上演了无数次的战乱。一个皇朝倒下,又一个皇朝出现,往复不断,好像遵循某种颠扑不破的自然法则。每当新的帝王统一了中国,即按照黄帝的先例,号称恢复中华泱泱大国(当然也有拓展疆土的时候)。正如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也是毛青年时期的最爱读物)的开篇语:‘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的文化传统正是在这种周期性的分合交替中承传下来。”

(谢选骏:基辛格错了。中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所谓“黄帝的先例”。因为前面已经说过而且谢选骏1986年出版的《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的比较》中也已经说过:黄帝不是历史人物,而是神话角色;既然如此,何来黄帝作为政治“先例”一说?)

6、“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中国几乎没有与有其相当规模文明的对手打交道的必要。中国人知道印度的存在,但正如毛指出,印度当时由多个分治的王国组成。两国通过丝绸之路有过物品和佛教的交流,但民间交往被不可跨越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断。与近东的波斯文明和巴比伦文明甚至罗马文明的交流也因戈壁沙漠的残暴风沙而举步艰难。尽管时有贸易驼队穿越其间,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没有与另一个有其相当成就的文明社会有过深度交往。中国和日本在核心文化和政治体制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两国似乎从不承认对方的至高权威。欧洲在当时更是遥不可及。”

(谢选骏:基辛格错了。西域文明和印度佛教曾经颠覆了先秦两汉魏晋的第一期中国文明,而参与塑造了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第二期中国文明。这在谢选骏的《第三期中国文明》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

谢选骏指出:基辛格的上述这些错误是很不应该犯的。尤其考虑到基辛格对中国读者的广泛影响力,基辛格的错误应该已经发生了深远的误导作用。《华尔街日报》2011年10月25日发表的评论文章《基辛格〈论中国〉对印度的启示》,就专门涉及到了基辛格有关“铁木真入侵印度”的谬论,但却没有指出这是谬论,相反却全单照收了下来,结果难免贻误后人:

“基辛格在参考了大量来自印度和中国的历史资料后写下的这段历史,与印方关于中国是有预谋地发动侵略的说法背道而驰。他的描述也不同于美国当时驻印度大使约翰·加尔布雷思(Galbraith,John Kenneth)的观点,即那场战争纯属意外。(约翰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好友,1962年他在新德里,在事件发生时扮演了关键角色。)相反,1962年的这场战争似乎是双方刻意选择后的结果:尼赫鲁试图在边境测试他的战略空间,全然没有考虑中国可能的反应和后果;而中国显然希望通过这场边境战争向印度表明自己的“红线”。毛泽东和尼赫鲁之间观念的冲突也体现在他们各自对于历史的诠释中。在尼赫鲁的历史观中,中国和印度在两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从未曾交战过,因此这两个邻邦间不可能会爆发战争。而另一方面,根据基辛格的记述,毛泽东对他的指挥官说,在1962年之前,中国和印度实际上打过一场半战役:第一次是在1,300年前,当时唐朝派兵帮助印度一个王国抵御外敌,另外半场是指蒙古统治者铁木真进兵印度大败印军。毛泽东解释说,由于当时中国和蒙古同属一个政权,因此那次‘中印战争’算半场。”

令人纳闷的是,这个全单照收基辛格错误的人(Ajit Mohan),其身份竟然是“常驻新德里,曾在多家私人和公众机构任职。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是《华尔街日报》‘印度实时报’专栏作家”。这样的一个人。居然对印度的历史完全陌生,真是匪夷所思。

还有一个作家也很奇怪:西蒙·沙玛(Simon Schama),据介绍是“英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讲师,英国《金融时报》特约编辑,BBC纪录片解说员,美国《纽约客》杂志文艺评论员”,他写了一篇书评《基辛格和他的〈论中国〉》,其中竟把基辛格的短处当作长处来宣扬:

“基辛格从艾略特那里学到的是,如果不掌握很长的时间跨度,那么对政治和政府的任何阐述都将是浅薄和适得其反的。在这本关于中国的著作中,这种长远视野得到了全面展示。该书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坚持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起源开始讲述,历数‘中央王国’的诸多朝代,之后才论及衰落、割据和革命时代。基辛格微笑着讲起他在这本书开篇时提到的场景,毛泽东把党内领导人召集过来听他讲述唐朝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就像我们的某位领导人回顾查理大帝(Charlemagne)时代的战争一样。’你能够听出来,基辛格是在认为我们的领导人回顾历史并没有什么坏处。他还哀叹‘现代的政治家们太缺少历史感。对他们而言,连越南战争都久远得难以想象,朝鲜战争就更是与我们不再有什么关系了’,尽管朝鲜半岛冲突还远谈不上结束、而且随时都有可能从‘冷战’转为‘热战’。基辛格叹息道:‘这(即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喜欢说的“失忆合众”[United States of Amnesia]是一种重大的残缺……我和政策制定者们交谈时,如果引述一些历史做类比,他们就会想“他怎么又开始扯历史了”。’”

……

基辛格批判“失忆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nesia)有其道理,但是历史记忆应该以真相为基础,而不该像毛泽东那样信口开河,更不应该像基辛格那样对信口开河的“历史”如数家珍,最不应该的像这位号称“英国历史学家”的人,居然对上述谬误全单照收。

历史外行家基辛格对历史的无知也许还是情有可原的,但“英国历史学家”怎么可以把肉麻当有趣呢:

[

第一次启程去与周恩来会面的时候,基辛格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多少?“一开始……呵,毫无了解。”因为那时候保密是第一位的,常规机构都拒绝向他提供任何资料。于是他回到了哈佛,希望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学术大师费正清(J.K. Fairbank)和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能给他上几堂速成课。“他们想跟我谈为何应该允许中国加入联合国(UN)的事情,并向我提供了各种会让这件事变得轻松的方法。我认为这么做当然是非常明智的。不过,他们谁都没有坐下来告诉我:‘现在你真的该去了解中国人是怎么想的了。’”基辛格随后进行了大量自学,而且他非常清楚:如果想要达成任何成果,就必须摆脱美国官僚机构和国务院的通病,不能动不动就提出索赔和赔偿之类的法律问题,而应直奔基本原则、从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开始。“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当时台湾国民党政府和北京共产党政府都坚持的。

 

]

正因为基辛格对中国的历史如此无知,根本无法理解“两个中国加起来也等于不了一个中国”,所以基辛格对中国的现实也就不能做出如下的误判了:

[

邓本人(邓小平在文革运动中曾两次被打倒,他的一个儿子也被盛怒的红卫兵迫害致残)他们的下一代,开始认为也许毛泽东“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如既往地做过了头”。文革的痛苦与恐怖已是上一代人的记忆,基辛格说,这一代人“怀念……一种不一样的社会”。“现在在重庆,”他告诉我,“有一位党委书记,叫薄熙来,正在引领某种毛泽东思想的复兴。我一位曾在中国呆过的同事告诉我,十年前,大学毕业生们都想成为高盛(Goldman Sachs)的高管,而现在,他们想当政府官员。”毛泽东本人面对当今的中国会怎么办呢?“我想他会头痛。他确实相信他对中国人民负有道德使命。而当今中国雅皮士们的自私会让他头痛。”

 

]

现在党委书记薄熙来倒台了,而且被扣上了一大堆吓人的刑事犯罪的帽子。对此种种,仅仅在一年前还为薄熙来书记吹拉弹唱的基辛格老博,不知道是否需要修改自己的评论?因为据说,基辛格的这本《论中国》不仅是一本书,而且是一个最新的外交行为。

悲哉,亨利·基辛格所著的《论中国》(On China)由这样由美国著名的艾伦莱恩出版社(Allen Lane)出版了。

但是任何出版社,也无法抹掉基辛格《论中国》一书的常识性错误。

(另起一页)

第七节

中美重演“更大规模的德英争霸”


未来是属于强大的东方民族的……——阿道夫·希特勒


(一)


“未来是属于强大的东方民族的……”——这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临终遗言,对他的亲信斯培尔说的。不过,他的“东方民族”指的是俄罗斯还是更远的中国,或是其他的,并没有明确。但看上去主要指欧洲以外的力量。

转眼过了半个世纪,二战的胜利者苏联瓦解,“列强的跑马地”中国却在苏联卫星国(“共产主义大家庭”)的废墟中“崛起”了。

又过了十多年,2011年4月12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威拉德(Robert Willard)在美国国会参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指出,中国第一艘航母“瓦良格”号今夏可能将出海试航,不过象征意义居多,因为中国的航母还得经过长期的训练、发展和演习,才能够真正派上战场。但是他同时指出:一旦中国部署航空母舰,将巨幅改变区域国家对于亚太军力平衡的看法。威拉德表示:“根据我们在太平洋地区伙伴跟盟友的消息,我认为此区的‘情势见解’将会出现重大的变化。”

“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是十多年前中国通过民间商用的名义冲破重重关卡向乌克兰购买的,经过长期研究和翻修,现在接近改装的尾声。中共的媒体4月初大幅刊登“瓦良格号”航母的工程照片,并指出其改造工程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瓦良格号”将装配歼15战机,在今年内出海试航,试航期可能长达八到十年。军事观察家认为“瓦良格号”一旦正式部署,中国将挑战美国二战冷战结束以后二十年来在西太平洋的独霸之局。另外主管太空政策的国防部副助理部长施特(Gergory Schulte)在接受美联社访问时表示,中国正在发展系列的航太科技,包括雷射和干扰卫星信号的技术。他表示“我们非常仔细观察这些发展”,同时也要让中国知道攻击美方太空系统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


(二)


此前一周的2011年4月6日,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前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在《洛杉矶时报》发表题为“美中关系:权力认知的转变”文章,对“中国崛起、美国衰退”这一推测表示了怀疑,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想在军事、经济和软实力资源方面赶超美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约瑟夫·奈的这一判断独立起来看似乎有些道理。

2010年,美中纯军事交流因美国对台军售一度搁置,直至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2011年1月访美前夕,这种关系才逐步恢复。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当时访问了中国并被允许参访解放军二炮,亲眼见识了中国核战总部。而且,通过那次胡奥会,美中双方一致同意加深双边关系,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协议,同意中共接班人习近平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将来互访。

奈称,针对双方这种2010年间的外交龃龉,有高级美国官员咨询中国官员为何中国对美国对台军售反应近来变得如此强烈,得到的答案是:中国比以前强大了。还有一位中国专家在被问及中国强硬的背后支撑是什么,答案为:金融危机后,许多中国人认为美国在衰退,中国在崛起。不但中国人这么认为,就最近的一次美国民调来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也认为中国二十年后会超过美国。一些分析师甚至称,和十九世纪崛起德国同英国冲突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中国崛起也会走入类似冲突。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就是欧洲努力应对德国崛起的时代,而德国在1890年就已超过英国。不过,对于崛起的中国来说,即使其在2020年GDP超过美国,她的经济规模仍不能和美国相比,因为中国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仍然很多,而且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速放缓也是必须面对的中国问题。正如一些中国专家所言,等中国变强变富了,他们也变老了,这种潜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因此,中国无法在短期内给美国带来(上世纪初英国所面临的)德式挑战。

多数中国人认为,2008年末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一次世界权力转移,中国不必向衰退中的美国过于顺从。这种权利评估也使得中国在2009年至2010年的外交姿态变得逾趋强硬。2010年,中国被美国亚洲盟国及合作伙伴指称为“最强硬年”,在钓鱼岛争端、对朝姿态、伊朗核问题、南海主权姿态以及其在亚太的军力发展等方面都被美国责难,而且中国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高度关注,期间不乏再次出现中国“威胁论”声音。

多年以来,中国外交一直奉行前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这一“低调”政策,而且中国经济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最早,其经济增长率高达10%,从而在2010年末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有中国人施压中共领导层采取更为强势的外交政策,但是,中共领导人仍然希望坚持韬光养晦政策,不破坏现在的好局面。不过,中国国内官僚和博客圈中越趋高涨的民族主义将不断给中共施压。

针对2011年,奈认为,中共领导人会稍微作出退步,不会过于展示强硬,以免带来巨大代价。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有关国际反恐、防扩散和清洁能源的合作能够促进降低风险,但是,在中国国内的利益团体及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希望能够限制经济和军事合作;更重要的是,中国博客圈反应出的高涨民族主义将是使得中共领导人难以大幅度调整外交政策或姿态。虽然胡锦涛2011年访美改善相关事务,但是,只要许多中国人仍然存在基于民族主义或美国衰退这一错误信念的傲慢心态,中美关系发展仍然很难。鉴于美中两国在金融稳定、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方面面临共同挑战,两国需要加大合作并互利共赢,但是,中国人错误和傲慢的国家实力评估以及美国人针对自身衰退的不必要担心,中美两国合作就会很难。而且,北京在一定程度上也将美国妥协视为美国谁退的例证。然而,如果采取更加现实的政策和估测,中美两国就不必重复一个世纪以前德国同英国的灾难性角逐。

全面观察约瑟夫·奈的上述观点,还是可以看到他的历史知识有些贫乏。


(三)


冷战结束以后,苏联阵营瓦解,但是现代文明的整合过程并没有停止,美国虽然没有能够抓住历史的机遇,及时建立起统一的世界秩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不需要统一。

世界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正如公元前三世纪之后的中国统一是当时的大势所趋,问题只是由谁来完成统一的任务。三晋分裂、齐国无能、燕国偏远、楚国落后,统一的使命落到了“虎狼之国”的秦国身上。但是秦国统一有余、统治无方,结果历史继续向前:楚国复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刘汉称帝。

现在的世界也是大同小异,统一的趋势不可阻挡,这不是人们通过自我克制就可以消除的。问题只是,由谁来完成这一任务。如果美国没有能力统一世界,那么全球整合的趋势就势必把中国或是其他国家推上中心舞台,想不出头也是不行的。

在我看来,德国与英国的竞争乃至战争,并非孤立的,更非偶然的、可以自我控制的;而是现代文明的整合过程所必不可免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还是局限在欧洲内部的,在欧洲外部,现代文明的整合过程还涉及日本、美国等霸权中心。一战与二战的“新三十年战争”(1914—1945年)之后,美苏分割了世界,其他列强趋于没落,现代文明进一步整合。

而现在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却有些一厢情愿地说,“中美两国完全不必重演一次十九世纪末开始持续半个世纪的德英争霸”。好像争霸不争霸的世界大势可以由任何一个国家说了算似的。简直是匪夷所思。

这不仅显出了约瑟夫·奈的历史知识不够充足,也由此显出了约瑟夫·奈在谈论国际政治的时候一厢情愿的原因所在,那就是用主观臆断代替了客观分析。

而我们通过客观分析可以看到:即将发生在中美之间或其他国家之间的,是“更大规模”的德英争霸,而不是什么“完全不必重演一次”。这种“更大规模的德英争霸”,才是真正超越欧洲小国群体的历史局限、决定未来全球命运的大事件。

约瑟夫·奈的盲目不是孤立的现象。

和约瑟夫·奈同样显得无知的还有英国首相卡梅伦。他前几天在巴基斯坦访问的时候被人问及英国会如何处理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喀什米尔的冲突,他驴唇不对马嘴地回答说,英国需要为印巴过去几十年的对立和战争负责,也要为全球冲突负责。 

于是,英国《每日电讯报》以“大卫卡梅伦:英国引起了许多世界问题”(David Cameron: Britain caused many  of the world’s problems)为题报道,卡梅伦表示自己没有要介入印巴冲突,他说:“我虽然不希望英国介入太多世界问题,但我们确要为(印巴)冲突的发生负责”。卡梅伦的言论虽然取悦了巴基斯坦人,但也引来部分英国人的批评。英联邦政策研究组负责人黛西库珀认为卡梅伦这番话说明了英国和前英国殖民地之间存在一种“精神分裂”(schizophrenic)的关系。她说:“英国为自己过去的殖民时代感到骄傲,也感到尴尬”。英国工党议员崔斯特瑞姆亨特也批评说:“‘英国引起许多世界问题’这种说法很天真。许多前殖民地国家现在面对的问题跟殖民时代无关。卡梅伦喜欢去其他国家,去以色列,去土耳其,去巴基斯坦,跟他们说他们想听的话”。不过,这位工党议员大概忘记了,除了卡梅伦,以往的工党领袖也曾公开就一些历史问题道歉:19世纪爱尔兰发生饥饿,托尼布莱尔在1997道歉;1920年至1960年期间大批英国儿童被拐运到澳大利亚,戈登布朗在2009年道歉。


(四)


十九世纪末叶开始持续半个世纪的德英争霸,瓦解了德国和英国的霸权,但却创造了美国和苏联的霸权。正在开始的中美争霸,即将瓦解谁?即将创造谁?这是模糊的。但是世界将进一步走向统一,这却是无法阻挡的大势所趋。

再具体一点,正如俄罗斯政治和军事分析研究所副所长赫拉姆奇辛曾在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撰文指出,中国军事建设仿照美国和前苏联的样板,强调质量和效率比数量和规模更重要,正全面提高部队整体战斗力,这是在“准备大规模战争”。

赫拉姆奇辛指出,中国“国新办”日前公布的中国新版国防白皮书,尽管许多内容都“老生常谈”,但从中可明确看出,中国对美国最新军事理论研究非常深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革命,在传统机械化部队建设中引入网络中心战的内容。中国人还借鉴美国人的联合作战概念,强调各军兵种协同作战。北京《环球时报》引述该文说,中国广泛使用“民防”的概念,高度重视对主要经济设施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保护,预备役军官每年都应进行240个小时的作战和政治培训。这显示中国正在认真准备应对大规模战争,而这种战争与海上护航和维和行动不同,需要国防动员。

中国在继续加速增强所有军兵种的实力,从其发展性质来看,反击美军空中飞弹打击只是任务之一,而且可能还不是最主要的任务。中国是在准备大规模传统战争,首先是陆地上的战争,准备进攻性战争。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在显著增长,因此对中国来说,防御战并不现实。中国优先发展坦克装甲部队、炮兵、陆航兵,高度重视国防动员工作。中国现在面临大量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多,资源匮乏。如果中国经济和社会财富继续以当前速度增长,在可见的将来不仅中国自身,甚至整个世界都将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西方来说,争夺资源只是为了保持较高生活水平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则是保护其政权生死存亡的问题。


2011年4月14日

(另起一页)

第八节

新华社鼓励美国借债上瘾


美国政府似乎濒临债务违约的边缘,但是中国新华社2011年7月28日却发表了一篇措辞尖锐的评论文章,表面上批评美国政界在提高债务上限问题上的角力将全球经济置于危险境地,实际上却是极力唆使美国借债上瘾。

中国政府一直都有办法让华盛顿的政客们满足自己的要求。例如北京曾在2008年向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保尔森施加压力,要他确保中国政府大量持有的房贷美和房利美的债券不会蒙受损失。但在目前形势下,中国能够使用的手段就少得多了。问题出在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太大,而相当大部分又投放于美国的国债市场。中国的干部们大概并不懂得,美国国债是一个市场,并不是银行存款,其价值是浮动的,具有商业风险。而与“处理”两房债券的情况不一样的是,美国政府处置自身债务的能力是有限的。

但是中国外汇管理局却发表的声明推卸责任,说是石油和黄金市场的规模太小、波动性太大,无法容纳其外汇储备的投资规模。好像这样一来,美国就必须对美国国债的波动承担一切责任。

哎唉,这就外行领导内行的结果!

如果美国国债严重贬值,或美元汇率进一步下跌,中国这些除了整人之外一切都是外行的干部们,该怎么办呢?

从理论上讲,中国可能会考虑重新考虑它对人民币汇率的僵化态度,甚至香港也会更加认真地考虑要不要废除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中国国有企业将收购海外资产,以此对冲美元资产的损失。

在美国国内债务上限谈判僵持不下之际,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昨日表示,中国应尽快降低美元储备资产,保卫外储的战略安全已刻不容缓。张茉楠在上证报刊登的评论文章中称,美国国债和美元已经失去了长期的稳定性。美国债务水平越高,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冲击越大。

可惜的是,这些“研究人员”在中国的地位是最低的,还比不上在食堂里做饭的厨子。研究人员既然人微,必定言轻,从来不被领导当回事情。他们多年来一直呼吁减少美国国债的囤积,但中国搜刮的美国国债却越来越多,变成了“世界第一”。

据研究,美国国债敲的波动,将令每个中国人平均亏损177美元!

中国购买的美债预计遭受的投资损失高达20%至30%,如果将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1.152万亿美元以最低下跌20%计算,将会损失约2304亿美元,相当于中国人均亏损177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1140元。

这还是最乐观的初步估计。

中国大陆的《上海证券报》7月28日哀叹:债务谈判僵局引爆美元信任危机:

美国缓慢得令人痛苦的债务上限谈判进程,令顽强的美元也开始有些“撑不住”了。前两天,从瑞郎、日元、韩元、澳元到马来西亚林吉特,对美元的汇价纷纷升至数月、数年乃至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分析人士指出,美元短期的走势,将取决于美国债务上限谈判的进展,不排除一项超出市场预期的协议会促使美元出现短线反弹。但从更长期来看,美元基本面仍不乐观,这次的债务上限风波只是给美元资产持有人敲响了风险警钟。

随着8月2日的官方违约大限日益临近,过去两天美元开始颓势尽显。7月27日亚洲尾盘,美元指数一度跌至73.42一线,创下5月5日以来的最低水平。

《上海证券报》无异在抱怨中国政府的干部们胡乱投资的鲁莽行为。在这些“鲁莽”的背后,不乏利益输送、内外勾结的影子。

事到如今,“国家发改委”的一个“特聘研究员”(并非研究人员)国世平,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还在喋喋不休地说::“美国国债已是低价资产,不应卖掉!”

这位号称“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的国世平“教授”无疑是个中共干部,他以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的口气说:“在我看来,美国债务违约问题还是可能解决的”,他一面说,美国会两党最终会对债务上限达成一致,如果美国主权债务违约,对各方信心打击会很大。另面又说,美国最终还不至于出现债务违约的结局。“目前,美国经济的最大问题,还不是债务,而是就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国世平说,奥巴马希望把失业率从9%降到6%多,但现在还是超8%。就业问题还未解决的情况下,最大的问题不是债务违约,也不是货币政策。他表示,“但是,美国经济在向好,尽管很低迷但已经止跌了。”

国世平表示,基于以上分析,作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人,我们现在“不要怕”,不要太悲观,中国已连续两月增持美国国债,他也并不主张减持。“美元已经跌无可跌,差不多就要‘反攻’了”,他一再强调。由于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到欧洲,都有加息风声,他预计,大概在接下来的9、10、11三个月,美国有可能加息,而一旦加息,市场将拉升美元,抛售其他货币。而人民币相对美元来说,也不可能有太大升值,否则会影响大量出口企业。

“相对于担忧美债务违约危机来说,我们更应关注资产泡沫大的问题”,他说,要在经济高位运行情况下实现软着陆,而不是硬着陆。

此外,一旦美国加息,前期涨幅巨大的黄金、包括大宗商品都会暴跌,除非美国宣布违约,黄金才会继续上涨。国世平提醒,短期黄金、大宗商品还是会涨,但是要警惕风险。

*银行理财建议 有美元无需求快结汇,有购汇需求可分批逢低买入*

“美元中长期看仍呈弱势,此前市场的关注重点在欧债危机上,形成了对冲效应。现在美债矛盾激化,美元对人民币及其他非美货币出现的波动很正常。”招行南京分行的专家提醒,目前持有美元的风险很大,有美元收入的市民,如果近期没有消费需求,可以考虑结汇,手上不要保留太多的美元,结汇成人民币后,可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至于有留学用汇需求的市民,可以适当地逢低分批购汇,以锁定汇率风险。他认为,澳元、加元仍将呈走强趋势,而欧元相对变化不大。

中信银行南京分行出国金融服务中心经理袁兴桥则认为,美债风波的走势还需要观望,风波会演变到什么程度很难说,但美元中长期震荡下行的趋势不会变,至于拐点在何处,尚不清楚。这一趋势对外贸企业影响比较大,企业利润直线缩水。但持有非美货币的市民不必太担心,因为这些币种的汇率风险不大。目前来看,如果不是急需,可以再等一等购入澳元和加元,但持有美元的市民,如果没需求可以尽早结汇。那么,美债风波是否会助涨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招行南京分行分析师对此表示,对黄金谨慎看多,虽然金价还有上涨空间,1700美元/盎司有可能会达到,但黄金交易的波动将加剧,原因是投资成分多了。沈春宁

*对A股影响 分析人士:短线难有起色,资源股可中长期看好*

外围利空对A股的负面影响究竟要持续多久·壹财经联合宁夏卫视《证券之夜》就此采访了业内人士。北京银河证券的高级投资顾问任承德认为,在内忧外患之下,A股短线难有起色机会,后市震荡下跌的概率大。而上海湘财证券的宏观策略部主管徐广福认为,市场弱势格局将延续,指数重心会不断下移。

操作策略方面,任承德建议投资者谨慎操作并且严控仓位。后市要以防御为主,可关注有色金属和地产股。另有专家认为,在中报披露期间,可关注有高送转预期的个股。

在美元走弱预期加重的情况下,昨日煤炭和铝业股走势强劲,对此,徐广福认为,从中长期角度来看,资源股可以持续看好。此外,近期市场另一个热点就是航母概念股,有市场人士认为军工行业将迎来十年黄金发展期。对此,任承德告诫投资者,短期追高航母概念股具有较大风险。想了解更多,关注宁夏卫视每个交易日晚21:00-22:45的《证券之夜》,南京观众收看146频道。8月1日的特别节目还将展望8月A股行情。 

记者 薛蓓

哎哀 这是什么记者

(另起一页)

第九节

美国人为何贪图中国货


新闻报道指出,一位“美国教授”说“买中国商品危害美国安全 ”:美国购物狂欢节“黑色星期五”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中国的“双11”购物大战,不仅美国消费者疯狂,中国消费者也加入。不过美国一位教授向提醒美国消费者:爆买中国制造的商品“会危害美国国家安全”。

“赫芬顿邮报”报导,尔湾加州大学的教授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在受访时被问到是否会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时响应说,他不会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与国家安全相关。这位说,今年的“黑色星期五”,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商品的购买将给美国贸易逆差添加数十亿美元。中国从中获得的利益将使中国军方获益,即便中国军队不成为世界上军事技术最尖端的一方,他们也会因此成为装备最精良的军队。他认为,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不仅会削弱美国的经济,“我们应当同样留意的是,我们对‘中国制造’的痴迷会帮助中国军方很快制造用于对付美国本土的武器”。他指出,事实上,美国逾5万家企业的倒闭与中国贸易有关,这对美国制造武器系统的能力造成打击。

对于为何美国政治领袖未能将“中国制造”与军事能力相联系,纳瓦罗引用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说,在美国,8至10个重要利益集团在国会的代表无法相互合作。事实上这些利益团体彼此仇视,在宽泛的哲学层面上彼此反对。他们宁可内部争吵,也不关注中国的这一挑战。纳瓦罗最后说,或许能有一位领导人能够从今年的众多总统参选人中脱颖而出,领导美国民众走出争吵下的黑暗,集中注意力关注一个就经济与军事存有内在联系“威胁”的崛起的中国。至于会是哪位竞选人?他一定不是在旺季购买中国制造商品的那一位。

……

谢选骏指出:这位发言人没有提到“美国人为何贪图中国货”的深层原因,那就是美国已经丧失了立国之本的清教精神。

现在的美国追求世俗主义、享乐生活、商业至上、超前消费、债务经济、道德贬值。

这样的社会,不惜饮鸩止渴、培养自己的掘墓人。

从苏联的崛起、中共的崛起、伊拉克的崛起、伊斯兰国的崛起,都看到了这一“饮鸩止渴、培养自己的掘墓人”的做法,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规律:先扶植一个暴政,然后再花大力气将其击溃,弄得自己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美国的主要好处,就是还可以批判这一规律。

什么时候,美国的“共产主义合众国政权”也开始下达了封口令,明确禁止批评言论(而不是仅仅用软实力扼杀批评),那时候美国就彻底地“完但”了。

(另起一页)

第十节

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绞杀发生了戏曲变化 


网文《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绞杀发生了戏曲变化》说,美国在有计划地搞垮南联盟、前苏联后,又按照已制定好的计划侵略伊拉克、阿富汗及叙利亚,然后又有步骤地对华展开诸如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经济摩擦、外汇升值等围剿,其最为隐蔽的战线是文化冷战!利用加入美国籍,已忘记祖宗的人渣,所谓华人成立了1000多个所谓的“国学文化研究团体”专门制造针对中国的新型精神文化“毒品”。 

来不断放大中国政府缺点和问题,把问题和世界共性的缺点慢慢地引向执政的中共,期盼着在10年之内摧毁已对美国形成威胁世界上仅有的、也是唯一地能威胁美国地位的国家--中国! 

英国一家知名智库最近研究发现,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绞杀发生了戏曲般的变化,友好往来,斗而不破竟然有十年之久,非常奇怪的是两个敌对大国在这十年里没有再出现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南海飞机相撞事件等,和和气气相处了十年,这主要原因何在?背后隐藏着什么? 

英国智库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发现,美国在15年前就开展了针对红色中国“新疗法”--文化精神摧毁战。 

计划用25-30年把中国分裂为6个至8个由美国西方控制的国家。下面请看美国如何对中国下手的,手段之高明令人惊叹! 

美国组织职业写手日夜编撰着成千上万的文章和段子,通过美资背景控制的这些网络平台以及精心打造的导师、偶像和大V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 

每一段篇文章看似“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文章集中起来看,就会发现它们日夜侵蚀着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请你对照一下,是否看过类似的段子? 


文化冷战第一招.灭偶像 


例如:《笑喷了,数学帝分析雷锋同志拣粪》《拆穿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谎言》《新华网自爆雷锋照片大多为补拍》《“完美军人”欧阳海是怎样塑造出来 的?》《经不起推敲的邱少云》《焦裕禄的事迹是两个人拼凑起来的》《“英雄战士”刘学保的骗局》《草原小姐妹遇险和被救的真相》……每天这些读起来妙笔横 生,让人捧腹不已但是却带有明显抹黑、造谣和侮辱性的段子都在摧毁我们的偶像。 

文化冷战第二招.换祖宗 

譬如:《一个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中国人在德国吃饭被训斥》等等等等,在这些编造的虚假段子和文 章里,向中国人日夜劝学、劝俭、劝善、劝勉的对象,全部都变成了外国人……这样的文章在论坛、微博、微信铺天盖地,每天都数以亿计地被人阅读者,深信着。 中华文明祖先崇拜的牌坊就这样被悄然偷换成了外国人的塑像。 


文化冷战第三招.灭自尊 


他们编造或夸张炮制出《中国式过马路》《中国人丢人丢到国外去了》《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中国人有10大不可思议》《中国:不遵守规则的世界》等等虚假文章或以点概面的夸张新闻全面的丑化和诋毁中国人,全面美化外国的人。 

这些段子甚至连《知音》《读者》这样的传统媒体上上也比比皆是。 

这种针对一个民族的整体抹黑,在历史上只有希特勒对犹太人干过,而今天美国人也正通过网络如法炮制。 


文化冷战第四招.反智识 


从《高铁乘务员因辐射流产》的谣言到《全球变暖,北极冰川融化》的骗局,再到《中国雾霾的元凶是煤炭里的放射性物质》、《PX项目被环保人士称之为断子绝孙工程》《断子绝孙核电站》等等。 

从厦门PX工厂到昆明PX项目,从钼铜冶炼到启东造纸,从高铁受阻到江门核燃料棒项目被搁置,这些反智文章和段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事实上,这些企业都是低污染的产业升级项目,中国的这些项目被打断之后,同样生产这些产品的新加坡、日本、韩国当即联手对中国实行出口涨价政策。) 


文化冷战第五招.唱衰你 


像这种《中国国情最新数据让人震惊》,《中国不敢公开的大数据》、《中国即将崩溃》等文章比比皆是,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章从经济、政治、产业结 构、国情数据等方方面面来论证中国不久之后就要崩溃的文章。这些造谣文章用虚假数据极近夸张扭曲之能,在微博微信和人人网这样的学生网站以及各大论坛疯狂 传播。 

而写下这些文章的人,同样也得到了微博微信的大力推荐和包装打造,经常出现在网站首页,各类高端论坛,向全社会传播一种灭世氛围和沉船学说。 


文化冷战第六招.亡其史 


在他们的倾力推动下,朝鲜战争被描述成了炮灰脑残战争,解放战争被描述成了共产党窃取胜利果实。 

他们还编造说“那些帮助共产党打江山的英雄则被抛弃沦为了乞丐”,“洋人是解放中国的天使”,甚至“连内蒙古丢失都是因为共产党和苏联的秘密契约所造成的”。 

欲亡其国,先亡其史,试问在这种长年累月的历史虚无化攻击下,中国还剩下多少民心? 


文化冷战第七招.污政府 


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有专门的人从事定点抹黑。从“人造假鸡蛋”到“打针西瓜”,从“生蛆橘子”到“国产奶粉”,从“房价”到“医疗”从“土壤”到“空气”无一例外遭到了有组织的虚假信息全面丑化和夸大扭曲。 

比如对国产奶粉进行了无止境的围攻和推荐,篇篇都有上千万的阅读量。而就洋奶粉发生的肉毒杆菌事件,我们在整个微博反复搜索,却只找到了几条访问量几乎为零的文章。 

实际上西方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百出,仅欧洲就曾出现数千个没有胳膊的“海豹儿”,美国政府规定使用廋肉精是合法的,疯牛病是禁止检测的!美国是 激素使用最泛滥的国家,纽约的人均寿命更是低于北京和上海,而且美国的呼吸道疾病人口是中国的4倍,每11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有严重的呼吸道疾病。但中国 网民现在大多不知道这些,误以为国外是天堂,中国是地狱。 


文化冷战第八招.散鸦片 


神话美国体制、丑化中国体制,以达到引发暴乱和和平演变的目的。《骆家辉坐经济舱是体制胜利》《小布什自己打伞说明什么?》《美国为什么没有腐败?》《克里给中国官员上了一堂震撼教育》《克林顿不拿公家一支笔》等文章和桥段比比皆是。 

西方社会和西方官员被包装成了一个没有贪腐、亲民圣洁、害怕百姓、简朴奉公的形象,进而得出结论“只要中国全盘接收美国的改造”,就能将中国社会改造成他们所描绘的样子。而现在最大的阻碍墙就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必须要推到这堵墙。 

这十几年来网络每天都这样这样地教育着我们的年轻人,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体制、对中国共产党、对官员和社会如此地不信任 了。(中国当然有腐败的官员需要我们集体监督和处理,但是美国绝非桃花源,实际上,骆家辉常年箔來狮铽不离身包机泡妞,克林顿家族极端腐败,奥巴马全家度假一次开销数千 万等等在美国并非新闻。可是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正有人长期刻意美化美国官员“伟光正”的形象,并归咎于“体制”,图谋以此激发网民的情绪。) 

美国的文化白蚂蚁战略非常可怕。如果要是有人怀疑美国存在系统的文化侵蚀战略,那他绝对是一个白痴。因为这一点连美国人自己都不否认。成千上万的精心打造的桥段,幽默风趣,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但是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可怕的精神毒品。 

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有人不停地、系统地指责、批评、唱衰,这是很能摧毁自信的一种心理战。美国推动的这种毒品,正在摧毁中国人的国家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自信,甚至个人互信。 

曾经与一个老朋友在电话中争吵了三个小时。因为有一段时间,这个朋友转发这样的段子几乎成瘾。后来我决定办一个微信平台,说几句真话。虽然一己之力微不足道,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保留一份清醒。 

如果我们都听之任之,当我们国家的全面自信被这些段子蛀空,就可能重演前苏联的悲剧。一夜之间,一个庞大的国家联盟土崩瓦解,为什么?真正的原 因是,人民对苏共、对苏维埃、对政府已经失去了信任。在有人精心挑拨中国人民与党和政府的关系时,呼吁有更多人站出来,发出声音。 

我们有不足、有缺点,有问题,确实需要改良、改进、改革,但不能在失去尊严、失去自信、失去团结、失去核心领导力量的情况下来做这些工作。中国人,不要再骂中国、骂祖先、骂圣贤、骂自己了。赶快找回自信,团结起来,奋发前进吧! 

最为可怕的是,这种毒品,迎合了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这个国家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情,让他们最先上瘾、上瘾最深,欲罢不能,甚至习惯于用这样的口吻说话,用这样的视角思考,用这样的方式参与新的创作,于是这样的段子越来越多,越来越俏皮,越来越本土化。

……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些帖子显示“文化战”的概念正在深入人心。我们正在这个“新匿名时代”创造某些不可思议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许不见得是我们所想要,但却是我们的活动所产生的。

(另起一页)

第十一节

美国禁止网络调查与中国的网络实名制


“美国正在衰落、中国正在崛起”,这是许多人的“共识”。可是在我所观察的领域,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伴生现象,那就是:美国正在立法禁雇主查问员工的社交媒体登录名称和密码,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行网络实名制。


(一)


先说说美国正在立法禁雇主查问员工社交媒体登录名称和密码。

全美有愈来愈多公司行号,要雇员和求职者交出他们的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的帐号资料和密码。很多人不能接受雇主入侵个人社交媒体帐户,认为没有必要,而且侵犯隐私,并与工作表现或能力无关。一般大众使用媒体与亲友分享私人讯息家庭照片和无关工作的社交行程,不影响他们工作的能力,因此雇主无权要求查阅。

有些情况并非正式要求密码和登录名称,而是雇主要求雇员和求职者,与主管坐下来,一同观看他们的社交媒体内容,以及全部列印出来。不过,法案将禁绝此作法。

专攻网路隐私的芝加哥肯特学院(IIT Chicago-Kent College)法学教授安德鲁斯(Lori Andrews)告诉美联社说:“上述的作法就算是当事人自愿的也不应被许可。当你需要工作时,自愿就是强迫。”

为对被批评者称为西部蛮荒世界的数据收集作业作出规范及提高透明度,联邦监管当局在2012年3月公布一套全新隐私标准,用意是协助消费者更容易查看及理解他们被收集的资讯。

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进一步扩大其2010年底首度提出的建议,要求苹果、谷歌、微软及Mozilla等浏览器开发商在浏览器上加入“拒絶追踪”(Do Not Track)的功能,让用户可阻止他们网上的行踪数据被收集。

FTC主席雷布维茨(Jon Leibowitz)表示,如这些公司未能自发性采取行动,几乎肯定明年它们将会遇上国会的强制立法。FTC并建议国会通过一般性的隐私立法,以及立法为那些收集并向其他公司出售消费者数据的公司制定标准。FTC表示其中一项初步措施是设立网站向消费者披露这些公司的身分以及它们的运作。

雷布维茨表示:“阁下的电脑是你的财产,别人不应在未得你同意下把物件放在内。”

隐私维权人士指出FTC的互联网隐私报告最后版本应更进一步制定在这个“大数据年代”内,消费者有必要控制的事物。亦有一些专家表示这报告可能意味着政府在明年可能加强力度,要对手机程式收集的消费者数据以及那些以程式及网站收集这些数据的数据商贩有更多的控制。


(二)


再看看中国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行网络实名制。

2010年3月5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络实名制是个大方向。3月16日,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表示,酝酿已久的手机及网络实名制有望在2010年实施。这是有关部门首次就手机和网络实名制在全国实施提出时间表。两天后,重庆市政法委的一次会议透露,重庆警方将启动网络实名制。

官方紧锣密鼓地表态,舆论则为此激烈交锋。重庆将启实名制的消息发布后,北京外国语大学一位教授随即发文称“网络实名制‘特区’ 建不得”。

通信门户飞象网CEO、通信业知名观察人士项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互联网自发明之初就是自由和开放的,而且,目前即便要进行实名制,也没有一套管理体系。

早在2009年“五一”时,杭州市就开始实行《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率先试水网络实名制,但最终不了了之。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对记者直言:“现在讨论实名制没有意义,讨论了半天也做不到。”

实名制屡屡受挫实名制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2年。当时,各大论坛纷纷转载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希光的一篇访谈文章,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引起轩然大波,由此引发了对网络实名制的第一次激辩。

李希光的提议并未带来政策改变,后来他也放弃了“前台实名制”,声称“禁止网上匿名是非常不现实的,在法律上和技术上都行不通”。

从那以后,实名制开始从不同角度切入网民生活,但大多集中于“后台实名制”。这也是现在对于实名制的普遍理解,即网民依然持有虚拟的网络账号,但网号与网民的真实身份信息一一绑定。

近几年来,实名制的倡议和讨论持续不断,但却鲜见有效的政策。这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是2003年,各地的网吧管理部门要求所有网吧对客户进行身份证信息登记;一个是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高校BBS不再面向社会开放。这两项措施都是采用后台实名制管理,成为少有的实行至今的实名制措施。原信产部提出对博客实行实名制。2007年,中国互联网协会主持推进博客实名制。后来,虽有博客服务提供商推出实名制注册的博客网站,但是博客实名制并未获得成功。

2008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王晶提出了“互联网有限网络实名制管理办法” 的议案,为网络实名制进行立法准备。在当年8 月,工信部给予回复:由于具体条件所限,目前马上实行网络实名制,“存在一定的困难”。

网络身份证正在试点实名制的关键在于网络账号和现实身份信息的绑定。项立刚认为,现在还没有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技术系统。这一直是质疑实名制可行性的重要原因。不过,方滨兴说,实际上,这套系统现在已经研制出来并在试点,这就是网络身份证,“公安部门大概在1999、2000年时就开始推网络身份证。但那时候环境不行。当时大家上网主要是浏览信息,做这个给人感觉是想监视大家。” 于是不了了之。

在方滨兴看来,没有网络身份证,实名制实现不了。网络身份证的实现,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是如何将网络身份和物理身份进行捆绑,另一个是如何使用网络身份证。网络身份和物理身份的对接,最直接的做法是将网络账号与身份证捆绑。

早在2008年,韩国就已经通过这个方法成为世界上首个实施网络实名制的国家。在韩国的一些主要网站登录时,用户需要输入个人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并得到验证,而为了保护用户隐私,个人信息仅限于后台注册,在前台用户依然可以使用虚拟网名。 但方滨兴认为,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网络身份证和物理身份证的捆绑无法达到遏制犯罪的效果。他说,有不少非法人员到农村大量收购身份证,“有人卖100元,再花几十块钱补办一个就好了。” 而在网络上,也有大量收购身份证的信息四处流传。

为此,方滨兴建议,用社保号取代身份证号与网络身份证进行捆绑。因为每个人都需要通过社会保险号从政府获得收入,很难买卖。“上海据说在做试点,就是跟社保号捆绑的。这样就能保证唯一性。” 方滨兴说。 实现捆绑之后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使用。像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出示身份证一样,网络身份证也需要一个介质来验证身份信息。“得有个标准协议,能够在读网络身份证的时候读的就是这个东西,而不是手敲的一个假的东西。”

解决方案很简单:每个网民发一个U盘,需要验证身份时,插入U盘并输入相应的密码即可。这个技术和现在的网上银行使用的U盾技术相似。而为了保护网民隐私,公安部门会通过身份证号或者社保号生成新的伪码号,在网站登录验证信息时,留下的是伪码号信息而不是个人身份信息。

飞机场还是商场近几年,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迅速发展,网民的在线商业交易暴增。如淘宝网,2009 年交易额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伴随网络交易的兴起,网络经济纠纷和犯罪行为日益增多,这给网络身份证的推行带来了现实需求。“现在大多数网上注册没有出示身份证,知道他犯罪也打击不了。” 方滨兴说。他认为现在是时候推行网络身份证了,“国际社会也在做IDM标准,就是个人身份证管理体系,让个人身份和电子身份证对应上。比如德国已经有了电子身份证,而且据说在今年年底要在全国推广。澳大利亚甚至都有电子护照。”

“强调实名制,会给人一种错觉,是在监视。而网络身份证其实是强调保护网民利益的,现在与网络利益相关的已经有上亿人了,为了这上亿人也应该做这件事情了。做完了之后,国家有关部门说,有些事情正好要利用网络身份证,那是另一回事。” 方滨兴说。一直以来,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对公共安全的需求,是实名制推进的主要动力。

“互联网开始的时候就是开放自由的网络,从来没有任何管理。”项立刚说。一直以来,匿名也被视为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来自1993年《纽约客》杂志的这句话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经典。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SNS(社交网站)、博客、微博等新的网络传播方式出现,进行实名注册的网友却呈现明显的上涨势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对此现象颇为关注,他说,目前在网上做到完全匿名不太可能,同时网友们也发现,匿名、实名各有好处。人人网、开心网等实行实名注册的社会性网络迅速成为web2.0时代的宠儿,也正印证了这个看法,网络实名亦能为网上交流与交易带来匿名所无法得到的好处与乐趣。至于说借实名制以遏制犯罪,胡泳并不认可,他认为以此为推进实名制的理由十分牵强,而作为结果,“当风险被不正当地渲染,以致自由被压缩,这会造成安全与自由的平衡点被打破,公众很难接受。”

平衡点在哪里?胡泳说,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坐飞机和逛商场一样,其实都存在危险,但是显然前者风险更大,因此需要进行身份验证;而如果逛商场也采取同样措施,成本则无疑太高了。而网络到底是飞机场还是商场,胡泳认为这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每一个网络社区都有自己的规则,最终是否实名,应该由这个社会的网友来决定。”


(三)

谢选骏指出:我无法判断,美国正在立法禁雇主查问员工的社交媒体登录名称和密码这一类“保障人权”的行动,是否导致或至少加剧了“美国的衰落”。我也无法断定,中国推行网络实名制这一类的“侵犯人权”的行动,是否促成至少加速了“中国的崛起”……不过这里面的伴生关系,还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它们之间不必存在因果关系。


而现在衰落和崛起,到了下一个历史阶段,又可能反转过来,发挥相反的作用。毕竟,技术创新还是需要思想自由的。

2012年3月27日


(另起一页)

第十二节

美国给中共指出了两条路


(一)和美国对抗,还是对美国让步


代表美国政府观点的《美国之音》报道:在南中国海的主权争端中,美国与中共之间的对峙升级。中共和美国是否已经成为敌人?或即将成为敌人?最近在纽约举行的一场以此为主题的辩论会,“试图对此作出回答”。

在我看来呢,表面上,这是有关美国政策的一项辩论,实际上,这是通过辩论向中共当局预警,并展示了中共的两条出路:

那就是和美国对抗下去呢,还是对美国让步。

这颇有一点软硬兼施的意味,如果把论战双方的辩难,加在一起观看,像极了战国时代纵横家们的游说和策论。很有意思。

但是,这实际上类似“哀的美敦书”也就是“最后通牒”(ultimatum),一项临战前的警告,如果中共当局看不懂或有意忽视这一警告,后果或许是灾难性的。

辩论会以“中共和美国是长期敌人”为动议,四位美中关系专家分成支持和反对的两个小组,围绕主题展开激烈辩论。

支持和反对的两个小组,给中共分别指出了两条出路:

(A)崛起大国(中共)与现存大国(美国)为敌,不可避免

支持“中共和美国是长期敌人”这一观点的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说,根据他的研究,崛起大国和现有大国为了各自的安全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敌人。“这是现有国际体系的三大特点决定的:一,这个体系没有高于国家之上的更高权威,因此,实际上这是个自助体系;二,各国均有一定程度的军事进攻能力,而这种能力特别强大的国家是极少数;三,必须了解国家意图,但实际上又无法预言,没人知道未来10至15年谁领导中共或美国。”著有《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米尔斯海默教授说,“在这样的国际体系里,一个国家想要生存必须变得非常强大,换言之,首先,必须成为区域霸主;其次,必须确定没有同等竞争者,也就是在这个国际系统里确保没有另一个区域霸主同时存在。”他具体指出,在现代史上,美国是唯一的西半球霸主,美国门罗主义的要义就是把欧洲赶出西半球,不欢迎他们再回来。美国20世纪的外交政策就是确保没有同等竞争对手。德帝国、日帝国、纳粹德国和苏联,曾是20世纪美国四个潜在的同等竞争对手。“美国的努力就是使他们不能在欧洲和亚洲称霸,不容忍他们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中共有着跟美国同样的思维方式。中共模仿美国称霸西半球,试图称霸亚洲。中共充分了解过去一百年的历史,称为百年民族屈辱史。中共希望自己非常非常强大。中共要把美国赶出东亚,成为亚洲霸主。历史很清楚,美国不容忍同等竞争对手,如果能够防止,美国不会让中共称霸亚洲,这就是美国的重返亚洲政策。美国要维持在亚洲的支配地位。”这位教授就此得出美中必为敌手的结论:“结果就是中共朝一个方向推进,而美国则从另一个方向反推进,这就是激烈的安全竞争。这一竞争会涉入武器竞争,导致危机和代理人战争。这并非因为中共贪婪或挑衅,而是在这一国际体系中的最佳生存之道就是成为区域霸主。中共理解这一点,而美国则不会让它发生。”

彼得·布鲁克斯是美国前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美中经济和安全审议委员会成员。他通过实际事例支持“中美是长期敌人”的观点。他说,美中双方都承认存在很高程度的战略互不信任,并在继续加深。在台湾问题上,中共从不放弃使用武力,美国坚持维持现状;朝鲜半岛最可能发生战争,而一旦战争打响,美中介入的可能非常高。在东中国海,中共与日本就尖阁列岛,即中国称钓鱼岛,发生主权争端,美国说它们在日本管辖之下,在美日安保条约范围之内,如果中共决定挑衅,美国将予干预。在南中国海,中共主张80%在其主权范围内,为此,中共在那里建人造岛屿,美国已经派战舰在该岛12海里内巡航。布鲁克斯说,声称在南中国海拥有主权使中共有可能控制南中国海。“而南中国海涉及五万亿美元的商业利益,其中美国占1.2万亿,日本、韩国和台湾80%的能源进口经过南中国海。”布鲁克斯说,中共有反介入拒止战略,五角大楼称之为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干预进行的阻止、拖延或拒绝战略,美国有击败这一战略的海空战略。中共在进行大规模军事现代化,过去25年国防预算两位数增长,建造航母,强调军力投射;中共还派遣弹道导弹潜艇舰队、建造隐形战机、彰显网络战能力,包括针对美国的太空战。而美国则进行亚太再平衡。60%的美国军舰将派往太平洋,美国陆军正扩大在那里的存在,美国顶级武器技术将首先派往太平洋战区,包括F-22战斗机、濒海战舰、歼35攻击机。布鲁克斯总结:“很明显,中共和美国不仅是竞争对手,而且是敌人。这不会很快改变。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

(B)崛起大国(中共)与现存大国(美国),不是长期敌人

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戴博反对“中美是长期敌人”观点。他反驳道,美中关系目前的现状不是图生存,而是求繁荣。他认为,米尔斯海默教授预言的可怕结果是可以避免的。“因为中共也在读他的理论。虽然米尔斯海默教授告诉中共称霸东半球是最佳生存之道,但他揭示的结果是中美都不愿意看到的。”戴博说,过去36年美中关系的历史证明,尽管美中价值观不同、出现过各种危机、双边关系已经具高度竞争性,但是,美中都避免了相互敌对,并从接触中共同获利。“美中之间的敌意威胁确实存在,而且并不清楚双方是否有智慧避免可怕结果。但是必须了解的是,美中现在不是敌人。美国并没有在围堵中共的崛起,事实上,美国一直在促进中共的崛起。美中交往是片面的,中共获利多于美国,但美国也获利。”他表示,美国从对华贸易中获益。中共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中共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达540亿美元,创造了八万个工作岗位。

美国也从中共人才中获益。1979年中共改革开放以来,200万中国学生留学美国,很多留在这里为美国社会做出贡献。美国现在有200万中国大陆移民,成为仅次于墨西哥人和印度人的第三大外国出生的移民群体。美国10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中5位是中国大陆出生的。如果中共真的成了美国的敌人,如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所说的那些可怕结果就会出现,而且美国将开始禁止中国大陆留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并严格限制旅游签证。戴博指出,把中共当作敌人也可能背叛美国的价值观。“根据米尔斯海默的说法,维护美国利益的最佳途径是减低而不是加速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而这实际上就是呼吁美国为维护霸主地位而去有意伤害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福祉。”戴博说,必须对“中美是长期敌人”观点做出回答的是,这究竟是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如果进程可能背离,结果就会改变。米尔斯海默教授的好处在于点出了美中面临挑战的严重性,但并非必然导致可怕结果,美国的选择是如何迎接和管理挑战。”

前澳大利亚总理、现任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主席陆克文表示,米尔斯海默教授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可疑的,实践上不能反映美中关系的现实,是完全否定人的因素的危险的决定论。米尔斯海默理论的逻辑缺陷首先是自相矛盾,“他先说需要一个理论来解释正在发生的事,因为人们无法预测未来;但后来他又说,国际关系理论可以可靠地预测未来。”其次他说,国家意图无法预测,而实际上他的结论都建立在他所预测的国家意图之上。比如,中共意在像美国一样显示或通过其行为想成为东亚霸主;中共意在将美国赶出亚洲;中共意在称霸亚洲,而美国意在不让其成功。”这不只是逻辑上不一致,而且是危险的,“这是危险的决定论”。根据这一预测,等于推断出冲突和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外交或政治领导不会影响进程。“这好像说,尼克松与毛泽东通过他们的外交活动是无法改变美中关系未来的。但是,他们通过他们领导力做到了。它好像说说,邓小平个人对中国大陆经济的未来是不可能产生任何影响的,不用说,那也是错的。”政治领袖个人可以改变现实。在国际关系中不存在决定论。他提出了他对美中关系未来发展的选择:“建设性现实主义,而不是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即,承认美中在东中国海、南中国海、台湾、网络、太空、人权等领域存在的分歧,同时承认存在着建设性接触的很多领域,朝鲜核扩散、反恐、全球经济增长。通过在这些领域的建设性接触,假以时日,积累政治资本,以处理好美中关系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二)上述两种路线之间的辩驳大致如下:


戴博说,中共非常可能成为东亚霸主。但问题不是中共现在想什么,而是中共现在在国际关系中能做什么。“中共受到限制。中共不可能得到梦想的一切,中共知道这一点。为什么?中共面对巨大的国内压力,政治合法性和稳定问题,经济继续增长的挑战,不仅空气而且水和土地的污染问题,北方缺水问题,收入差别悬殊问题,社会安全网络极差等问题。他们的最主要目标是维持稳定,维持中共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些在国际上限制了中共,中共没有盟友,没有软实力。中国邻国的人口、经济实力、GDP和军事预算总和超过中国,这还没有把美国加进去。美国现在仍然是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布鲁克斯回应道,戴博忽略了中国的抱负和雄心。“问题不是中国能不能做到,而是他们正在做,如我指出的,所有中国崛起和军事现代化的事实。”但戴博说,美中关系中有竞争对手的一面,并在加剧,并很危险,应努力加以扭转。但是,其中也有合作的一面,“无论是气候变化、对抗伊博拉,还是参加维和行动。这是美国在围堵苏联时从未有过的非常密切的方式。问题是我们如何平衡两者并让合作占上风。”

米尔斯海默回应道,在经济上美中不是敌对的,但在安全领域是。因此,拿它跟冷战时的美苏比不恰当。他表示,可比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有大量经济往来,但围绕德国,也有激烈的安全竞争。”他说问题是,“结果,安全竞争战胜了经济往来。”

陆克文说,米尔斯海默的决定论却不能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看看二战后的英国、法国、德国。多少个世纪它们试图把对方从地球上灭掉。”但最后外交活动发生了作用,“1945年后,欧洲各大国终于让外交占了上风,最终形成了虽不完美但被称为欧盟的组织。”陆克文指出:“有关英法关系、法德关系的历史决定论叙事,最终通过建设性的外交途径解决了。你可以批评其经济表现,但至少欧洲70年没有战争。这就是外交干预的成就。”

布鲁克斯回应道,没人怀疑外交努力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他告诉大家,之前他所指出的所有问题,都说明了实际上正是外交努力的失败。他说,“习近平最近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显示了非常紧张的双边关系,非常紧张的会谈。说到网络安全,中共已经窃取了2000万个美国政府雇员的信息,包括我自己的。美国商会会告诉你们,今天在中国大陆,他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充满敌意的商业环境。”


(三)习近平何去何从


中共和美国究竟是不是敌人?现在是不是?未来是不是?专家们各执一词。虽然没有全美民调数据反应民意,但是,出席这次由“智力平方”主办的辩论会的450名与会者,在辩论之后的投票显示,不同意“中美是长期敌人”的占56%,赞成的为32%。而在辩论之前进行的表决显示,不同意的是35%。赞成的为27%,也就是说,经过上述辩论,赞成的增加了5个百分点,不同意的增加了21个百分点。

这组数字对比似乎表明,美国还在努力对他一手扶植起来的中共展示友善,力图挽救两国之间长达四十多年的“合作关系”,极力避免和中共之间的全面对抗。

当然,这种“合作关系”是以中共基本听话为前提的。这是毛泽东晚期和邓小平时代的基本特点。

习近平会改变这一“软弱的让步政策”、放弃“深挖洞”、“不出头”吗?

习近平真的能够超越邓小平甚至毛泽东吗?

(另起一页)

第十三节

从大选辩论看中美关系和新的冷战


(电视采访纪要)


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学教授石里克(Moritz Schularick)创造了一个英语新词“Chimerica”,在弗格森的定义中,这个概念主要是指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合作关系,以及这个合作关系对全世界经济的影响。弗格森为这种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合作关系创造“Chimerica”(China+America)也就是“中美国”这个概念,也被翻译成译中美联合体、中美经济联合体、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等。200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提出了“中美共治”的“G2”主张,其实质当然不是要中国成为苏联,而是要让中国代替欧盟、日本,成为美国的大弟弟。但是中国政府回绝了这个主张。几乎同时,弗格森和石里克于2009年11月16日投书《纽约时报》指出:“要恢复世界经济平衡,必须消灭‘中美共同体。’……‘Chimerica’这一词汇部分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龙狮羊同体怪兽喀迈拉(Chimaera)。说不定目前我们正在亲眼目睹这个怪物垂死挣扎的痛苦。”确实的,山不容二虎,一球不容二强:中美联合不成,就不可避免要走向互相为敌的道路。以后,中国政府再说:“太平洋足以容纳中美两国”都无济于事了。“太平洋足以容纳中美两国”很可能变成“太平洋可能淹没中美两国”。

问1:“攻击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大选的必用手段之一,经过三次辩论,两位参选人对于中国议题讨论的升调越扬越高,你怎么看?尤其是刚刚过去的第三次辩论,奥巴马已经将中国的定位从“竞争对手”提升为“敌手”(Adversary) 这又透露什么信息?

答1:这是中美关系的分水岭:中国从美国的“小弟弟”变成了“大情敌”:以前中国跟着美国一起对付苏联,现在中国要和美国竞争世界影响力。美国曾经提出中美共治的“G2”,但被中国否决了;结果只是弄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G20”。这个“G”就是巨人的意思,世界上有那么多巨大人吗?西方的G7都解决不了的问题,G20有可能解决吗?世界危机既然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只能通过即将出现的第二次冷战来解决。

“中美共治”(G2)是个好主意 

[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学教授石里克(Moritz Schularick)创造了一个英语新词“Chimerica”,在弗格森的定义中,这个概念主要是指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合作关系,以及这个合作关系对全世界经济的影响。弗格森为这种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合作关系创造“Chimerica”(China+America)也就是“中美国”这个概念,也被翻译成译中美联合体、中美经济联合体、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等。200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提出了“中美共治”的“G2”主张,其实质当然不是要中国成为苏联,而是要让中国代替欧盟、日本,成为美国的大弟弟。但是中国政府回绝了这个主张。几乎同时,弗格森和石里克于2009年11月16日投书《纽约时报》指出:“要恢复世界经济平衡,必须消灭‘中美共同体。’……‘Chimerica’这一词汇部分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龙狮羊同体怪兽喀迈拉(Chimaera)。说不定目前我们正在亲眼目睹这个怪物垂死挣扎的痛苦。”确实的,山不容二虎,一球不容二强:中美联合不成,就不可避免要走向互相为敌的道路。以后,中国政府再说:“太平洋足以容纳中美两国”都无济于事了。“太平洋足以容纳中美两国”很可能变成“太平洋可能淹没中美两国”。]

问2: 其实在辩论前,奥巴马政府已经针对中国祭出一系列行动,例如向WTO控诉中国轮胎产业的不公平贸易,以及对中国的“华为公司”危害美国安全的指控等等。这是否代表中美关系已经出现质变?是不是意味着无论谁当选,接下来都会对中国采取较严厉的政策?

答2: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这是美国的国策。以前美国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和苏联结盟,也可以和中共蜜月,完全不顾意识形态分歧。不像中共,为了意识形态牺牲国家利益,献身给共产主义苏联、勒紧裤腰支援世界革命。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老二,想不和美国对立都难。

问3:你刚才说到中美之间可能发生第二次冷战,如果成真,那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

答3:以中国为敌手的第二次冷战,可以通过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是经过战争宣布中国侵略他国,然后对中国进行制裁,例如中日钓鱼岛之战,或南海争夺战。第二步是把中国赶出世界贸易组织。后者可以通过战争来达到实际驱逐的目的,也可以不通过战争而通过诉讼来达到限制的目的。总的战略是要让中国遵守贸易协定,无法再伸展自如地进行扩张。我们来算一笔帐:现在中国的人均产值是美国—日本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人口是美国—日本的三倍(美国的四倍、日本的十倍);因此国力与日本相当但只有美国的40%。如果在未来的一代人时间,中国的发展达到台湾的水平,也就是美国和日本的40%左右的人均产值,那么中国的GDP就会达到美国和日本的总和,甚至还要超过20%。

试想,美国会坐视这一局面出现吗?美国会坐等自己沦为二流国家吗?如果会,那么就没有第二次冷战;如果不会,就一定会有第二次冷战。

(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人均产值要达到美国—日本的水平几乎不太可能,但是要达到或接近台湾与美国—的差距,还是可能的。因为中国和台湾毕竟是一个民族,就像东德与西德那样。)

罗姆尼虽然在第三次辩论中,稍微降低对中国的攻击,但是如果他真的当选是否会影响到中美关系的进展?

答3:一方面,罗姆尼刚刚出线、还未当选,就已经开始对中国温和了下来;另方面,中美之间国家利益的冲突却是明摆着的,现在已经很难调和了。有人说历届美国总统都被中国逐一收买、各个击破了;但实际上美国是个多元化国家,总统是很难一手遮天的。

问4:中国政府其实也在政权交替阶段,这对于未来美中关系又会有多少影响?

答4:现在的中国政府,比十年二十年前的中国政府已经是一个弱势政府了,也就是我以前说过的“统治晚期”了。但越是弱势政府,越是晚期,就会表现得越是强硬。中日钓鱼岛争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邓小平可以搁置主权,但现在的领导相对不敢;邓小平可以对美屈膝,但现在的领导相对不敢:因为邓小平敢于在大街上杀人,现在的领导相对不敢。

问5:回到美国大选议题上,总结三次辩论,整体来看你觉得两位候选人表现如何?

答5:罗姆尼后来居上,比较理性;奥巴马外强中干,比较感性。但奥巴马毕竟有执政四年的包袱,很是沉重;罗姆尼极力运用自己的轻装优势,展开攻击。

问6:距离投票日只剩下一个多星期,以目前选情来看,罗姆尼挑战成功的胜算大不大?

答6:最新的民调显示,支持罗姆尼的白人只有59%,但支持奥巴马的黑人倒有72%以上。可见白人比较理性,黑人比较感性,甚至连共和党的前国务卿鲍威尔都叛党跳槽、支持奥巴马了。这种选情又是不利于罗姆尼的。但我们毕竟看到:奥巴马四年前当选,本来就是金融危机造成的一个异常情况。黑人当选美国总统作为历史的突破,正如一切突破一样,都是容易倒退和反弹的。在这种情势下我可以说:如果奥巴马竟然再度当选美国总统,那么就意味着“白种人在美国的统治终结了”。


2012年10月26日

(另起一页)

第十四节

台湾独立配合美国全球战略


中国“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广东金羊网络传讯有限公司”下属的新快报2007年12月10日说,“俄刊预测美国明年初将在三地同掀乱局”:

新快报12月10日报道俄罗斯《政治杂志》周刊近日刊登一篇分析文章预测,明年1月,美国将在科索沃、巴基斯坦和格鲁吉亚同时挑起乱局,从而启动全球改造机制。

“可控的全球不稳定”

文章作者伊利亚·哈斯科维奇认为,美国已下决心根本改变世界政治格局。为了保持和加强霸权,美国需要制造“可控的全球不稳定”,它有意识地划了一条从印度到巴尔干地区的不稳定弧线。明年1月,美国将在科索沃、巴基斯坦和格鲁吉亚同时挑起乱局,从而启动全球改造机制。

文章认为,冷战结束以来的形势表明,世界政治格局需要进行根本改变并按新的规则重新组合。美国已下决心在这方面率先采取坚决步骤。它显然已得出结论:放弃冷战时期两件“神圣祭品”的时候到了,即国界不可侵犯以及与之相关的国际体系的稳定性。

三国同时发生“大事”

联合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美国人将于明年1月中期宣布承认科索沃独立。这可能是美国启动全球改造机制的日期。美国急于看到科索沃独立后的世界,称一定有许多“有意思和吸引人的东西”出现。(

而美国同样关注它划定的不稳定弧线的另一端,解决问题的时间也是将近明年1月中期——这指的是美国的忠实盟友穆沙拉夫的政权。明年1月8日,巴基斯坦将举行议会选举,穆沙拉夫的对手获胜的可能性极大。对峙双方无疑都忠于美国,但美国人感兴趣的不是选举结果,而是精英间的内讧,因为它会导致国家永无宁日。

华盛顿从巴基斯坦的动荡局势中将获益良多,特别是伊斯兰堡因国内混乱可能会丧失对北部省份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省份与毗邻的阿富汗将连成一个“混乱区”。这片地带再加上陷入无休止纷争中的巴基斯坦,将成为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三国的长期紧张策源地。

格鲁吉亚也是美国制造的不稳定弧的一部分。格鲁吉亚总统与反对派争着向华盛顿表示效忠,华盛顿则不急于偏袒任何一方。众所周知,总统大选也将于明年1月5日提前举行。

不管是否出于巧合,在明年1月的一两周内,三个国家将发生能打破国内和周边政治局势的大事。

网文《美国忧惧什么?要保台湾新领导人》进一步渲染说:在此最敏感时刻,薄瑞光大谈台湾新领导人,显示美国已经在切割陈水扁、遏制陈水扁。 

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薄瑞光与陈水扁见面,到底要说一些什么?颇令外界好奇。待至话题谈出来之后,可以发现薄瑞光所谈的内容有一段特别有意思,就是强调要确保新“总统”能有新的机会处理台湾的各种挑战。这样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话,非常不同一般的话。 

中国评论通讯社报道,薄瑞光说,明年5月台湾有新“总统”产生,新“总统”将有新的机会处理台湾面临的区域挑战,其中包括两岸关系,新“总统”同时会延续前任“总统”的工作,形成新的方案,不管是谁成为新“总统”,都必须能下决定,解决和处理台湾的重大议题。薄瑞光指出,台海议题有利害关系的人,包括台湾的政治人物和政府、中国政府、美国政府等,都必须营造良好环境,确保所言所行让台湾新“总统”产生时,新“总统”能有新的机会处理台湾的各种挑战。过去几个月,美方发表的评论和看法,都是为确保台湾新“总统”保持这样的新的机会,他期待能够跟陈水扁深入就这些议题交换意见。 

细细琢磨,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薄瑞光的话至少有四重含义: 

第一,台湾的未来4年,要交给新的领导人。言下之意,陈水扁必须确实承担选举责任,保证选举正常进行,不可以制造动乱以影响选举,更不可以试图采取非正常手段来延续陈水扁自己的权力。在此,无论马英九或谢长廷赢,美国要保的是正常的选举秩序。 

第二,新“总统”必须能下决定处理台湾的重大议题,也就是台湾新的领导人要有机会执政的意思。这其实是冲着陈水扁来的狠话。也就是说,美国担心选举之后,如果马英九、国民党赢,陈水扁可能会采取“戒严”等极端手段,拒绝交出政权,造成重大的政治动荡。在此,美国有专门替马英九说话的意涵。 

第三,新的领导人必须有自己的处理两岸关系的权力。新“总统”将有新的机会处理台湾面临的区域挑战,其中包括两岸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谢长廷当选,陈水扁不可以继续控制主导僵硬的两岸关系的政策,必须交权。在此,薄瑞光的这层意思,更像是在为谢长廷说话。 

第四,新的领导人必须能够处理好两岸关系、美台关系。这就是薄瑞光从另一角度说的:台海议题有利害关系的人,包括台湾的政治人物和政府、中国政府、美国政府等,都必须营造良好环境,确保所言所行让台湾新“总统”产生时,新“总统”能有新的机会处理台湾的各种挑战。在此,美国要求陈水扁不破坏供马英九或者谢长廷施展作为的政治环境。 

或许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不管怎样说,薄瑞光在这么一个场合大谈未来的新领导人的权力问题,绝不可能是信口开河、胡乱扯扯、更不可能是漫不经心的侃大山。对于这一次的会谈,扁政府采取“全都录、全开放”的方式公开会见过程,也就是说,全台湾的人民都在看,薄瑞光不可能不好好准备,不能不逐句逐字地表述美国的主张与意图。 

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昨天说,陈水扁现在回锅当民进党主席,基于操盘地位,党权、政权一把抓,他深感忧心的是,“不管马、谢哪个人赢了,明年520政权能不能和平移转?陈水扁会不带任何威胁条件转移政权吗”?也许外界觉得他多虑,但很不幸的是,他的多虑经常证明是对的,他希望马英九、谢长廷能提高警觉,人民也能有所警惕。 

很明显,美国政府也与施明德一样,抱有共同的担心。要不然薄瑞光为什么会扯出新领导人的议题、话题来呢?如果一切顺利,新的领导人选出来后,自然而然会履行其职责,美国何须多此一举?美国需要啰嗦什么?薄瑞光之所以叨唠,表明了美国对陈水扁掌控当前的选举不放心、对陈水扁在未来仍可能操纵政局不安心。 

很明显,敏感的陈水扁对于薄瑞光这一段突兀的话是极为反感的,他冷冷地说:明年台湾的“新总统”会对台湾人民、美国政府和朋友怎么讲,“我不知道”,无法下指导棋,也不可能影响新“总统”。 

短短的一句话,陈水扁就堵塞了薄瑞光指责与提醒,言下之意:一,我没有妨碍新领导人的产生。二,我不可能对新领导人指手划脚。三,新领导人也不会听我的。但是,不管如何,美国人的话陈水扁一定听得懂,如果听得懂,陈水扁一定是寒心的。 

1,美国已经在切割陈水扁,在遏制陈水扁。在此最敏感时刻,薄瑞光大谈新领导人,言下之意还不清楚吗?有新必有旧,新是未来,旧是过去。美国在提醒陈水扁,你的政治生命倒计时已经开始,不要不知道。陈水扁会寒心。 

2,美国的注意力已经放在了马英九与谢长廷身上,因为美国的利益放在了这两个人身上。永远与有用的人打交道,这是美国的逻辑。美国没有朋友概念,只有利益概念,如果发现陈水扁已经不能确保美国在台利益,不能确保美国优先利益的时候,美国可以立即翻脸的。陈水扁不能不寒心。 

3,美国已经认定陈水扁是新领导人产生的阻力,是需要警告的对象,陈水扁一定会认为这对他来说是不公的。因为他以为自己是西方民主价值的维护者,是自由的斗士,是制衡大陆的棋子。对于这样的超越未来的作用,美国人视而不见,行将弃而不用。陈水扁能不寒心吗?

谢选骏指出:台湾是美国的牌局一角,在不经意的时候,就会春光乍现了。

(另起一页)

第十五节

美国夏波议员不可分裂中国主权


据在美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报道(记者赖昭颖):美国众议员夏波提出友台决议案:

美国联邦众议员夏波(Steve Chabot)2015年10月28日提出“重新确认《台湾关系法》与《六大保证》为台美关系基石”的决议案,重申台湾关系法与六项保证在台美关系中的地位,并提到美国不会正式承认大陆对台湾的主权(would not formally recognize Chinese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夏波曾任众院外委会亚太小组委员会主席,长期十分友台。决议案中提到,台湾民众在过去20年来努力建立活跃多元的民主,举行5次总统大选、数次立法委员与地方首长选举、以及2次公投。

决议案指出,台湾海峡攸关美国安全及战略利益,美军驻扎于台海附近的国家;今年是台湾关系法实施36周年,美台贸易、文化和其它双边关系已写入美国法律,而台湾关系法自1979年实施以来,有助于维持台海和平、安全和稳定。

条文指出,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为了强化美国对台湾的支持,因此提出“六项保证”,作为美台关系的指针,因此美国不会在对台军售设定终止期限;美国不会修改台湾关系法;美国决定对台军售不会事前与中国大陆谘商;美国不会担任台湾与大陆的调人;美国不会改变对台湾主权的立场,这个问题要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美国不会施压台湾与大陆谈判;美国不会正式承认大陆对台湾的主权。

……

谢选骏指出:上述报道值得讨论如下:

从基本常识看,两个中国目前都只是仅仅拥有治权的地方政府,但是,不能据此分裂中国主权。况且两个中国政府并未提出分裂主权的要求,而争相冒充唯一主权的代表者。

美国夏波议员不该如此无知,更不该代替中国发言,用其中一个治权冒充整个中国的主权。

顺便说一句,《世界日报》的翻译水平是很成问题的。

例如,它竟然能把“中国”翻译成“大陆”:正式承认大陆对台湾的主权;would not formally recognize Chinese sovereignty over Taiwan。这样的水平也发行报纸,真是贻害深远,简直匪夷所思。

不承认大陆对台湾的主权,是实事求是、不干预中国内政;但原文明明是不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已经明显违反了美国现行的外交政策。

夏波议员简直是幼稚、胡闹。这哪里是“友台”,明明是“害台”,后果之一就是引起台海战争。

(另起一页)

第十六节

美国可能运用香港事变制裁中国


2014年10月15日 “环球网”发表文章欢呼:“俄遭最严制裁,外媒眼红中国获万亿元大单”,而没有看到这正是中国面临的重大危机之所在。

“环球网”的分析说——

俄罗斯与中国签署多项协议抗衡西方制裁。

当中俄两国总理13日在莫斯科一边聊家常,一边签下近40项合作协议时,西方媒体表现出集体焦虑。对中俄来说,这只是两国总理例行的第19次会谈,而对西方来说,这是乌克兰危机升级后中国领导人对莫斯科的第一次访问,是冷战后俄“陷入最严重国际孤立之时”北京方面的明确姿态。西方媒体不无醋意地讨论着中国将从俄罗斯“得到最想要的纪念品——油气”,而“被西方银行拒之门外超过90天”的俄罗斯将从中国得到急需的贷款,以及“4000亿美元天然气大单”、“高铁”、“人民币结算”等代表中俄关系进展的新“地标”。 

在欧洲的寒冬即将来临、而美欧为“伊斯兰国”(IS)和埃博拉焦头烂额、对俄制裁底气日渐不足的今天,西方对中俄走近表现出的特别敏感似乎不难理解。中国的俄罗斯问题专家郑羽13日对《环球时报》说,事实上,中俄交流是在双边互利的思路下进行的,并不针对任何第三方,更谈不上“挑战”谁。 

13日早上,中国总理李克强向莫斯科无名烈士墓敬献了花圈。俄国家杜马主席纳雷什金在与李克强会晤时指责美国“在全球不同地区的政策有时破坏稳定,造成混乱,很遗憾”,表示“感谢中国对俄有关乌危机立场的理解,并感谢中国反对制裁俄罗斯”。纳雷什金强调,俄罗斯“总能感到(来自中国的)这种友好和同志般的支持”。他还强调,香港事件是中国内政,俄罗斯反对任何外部力量干预该事件。 

其后进行的双方总理小范围会晤更像一次老友会面,俄总理梅德韦杰夫谈起上次中俄总理会晤他去了李总理的家乡安徽,并表示俄中贸易应扩大使用本国货币。李克强则表示,中俄总理会晤已经是第19次了,说明这种机制对两国关系发挥着长期、稳定和根本性的作用。他还表示下次希望访问梅德韦杰夫的家乡圣彼得堡。会后,两国总理签署了俄经东线向中国提供天然气、两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合作、高铁领域合作等39项协议和备忘录。 

美国彭博社13日称,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首次对俄访问,发出了“两国合作的最强音”。文章称中俄关系正越来越“私人化”,“62岁的普京自去年以来已经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会面了9次”,“两国领导人还共商了如何遏制美元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在俄罗斯被西方孤立的背景下,中俄合作备受关注。“莫斯科铺开红地毯迎接中国总理”,德国《南信使报》13日表示,尽管普京令人惊讶地从俄乌边境地区撤军,但是乌克兰东部政治解决的希望仍很小。当欧俄关系仍处于“冰河时代”之时,莫斯科与北京的关系却继续提升,“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饥渴,需要北极熊的喂养”。美国《福布斯》网站13日称,俄罗斯人正“加班加点讨好中国人”,“中俄之间不光有精巧的外交语言,实际上中俄关系确实在走近”。文章称,油气是中国最想从俄罗斯得到的纪念品,而快速投资协议对俄而言则是跟能源合作同等重要的方面——“自‘吞并’克里米亚后,俄被挡在欧美信贷机构之外已经超过90天了”。彭博社预计,中国会迅速填补欧美债市对俄关闭留下的真空。 

中俄走近引起了一些国家的警惕。法新社称,莫斯科和北京过去几年因共同拥有对抗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欲望而加强合作。《纽约时报》13日刊登原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的话称,“是时候对中国动真格的了”,“它和俄罗斯、伊朗、朝鲜关系紧密,变得更自信、更强硬,也更封闭”。他警告中国称,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并非十全十美,但仍是确保全球和平与繁荣的最佳框架,中国无论有多强大,“如果背离这些机制,也会落入孤立和防守的境地”。《日本经济新闻》发文称,中国正向欧洲各国发动经济外交攻势。李克强访俄“对于与俄关系迟迟得不到改善的日本与美国,可能产生更大动摇”。 

彭博社13日报道称,中俄合作“可能会让亚洲邻居惴惴不安”。文章称俄最早会在明年第一季度向中国提供S-400防空导弹系统和苏-35战机。日本、菲律宾和越南对中国军力忧心忡忡,现在他们的顾虑更大了。“S-400能让中国的打击范围覆盖台湾地区,苏-35则会增强中国空军的技术能力”。 

甚至有学者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在中俄与美国之间爆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费策尔日前对媒体称,在俄美关系陷入低谷时,中美关系也不好:中国不满美国干涉香港,而美国指责中国黑客入侵,“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以核战争形式爆发,中俄将结盟打败美国”。 

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郑羽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早在1996年中俄之间就达成了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中俄交流可以说排除了国际形势的影响,不过,俄罗斯对李总理这次访问的确比较渴望,因为俄目前经济非常困难,卢布贬值、通胀问题严重。此次的天然气大单对俄而言,确实是“雪中送炭”,有助于俄走出被孤立的困境。而从中国方面说,目前的能源结构改革也成了当务之急,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雾霾越来越严重,因此购买天然气也对中国环境有很大好处。 

中俄双方签署包括东线天然气供应、高速铁路、核能、旅游等多项合作备忘录。据路透社报道,13日两国共签署了38项协议,包括15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以及能源相关的一系列合作。 

……

谢选骏指出:“环球网”的上述分析是一种典型的井蛙思维,知道坐井观天,不知道跳出井外来观察。

纵观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国策,其最大失败不是反恐不力,而是用力过度,结果忽视了中国的崛起。

奥巴马现在亡羊补牢,可能已经力不从心了。

美国不仅忽视了中国的崛起,而且直接帮助了中国的崛起,其关键措施就是让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从而让孙悟空钻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

怎么解决铁扇公主的腹痛如绞呢?

只有把孙悟空弄出来。

这样简单的道理美国政客未必不懂,但未必能行。因为他们在中国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还有“亲族生意”。而且他们的任期太短,不仅要顾及选票,还有顾及下台以后的养老。

现在,香港事变提供了一个让美国能把中国赶出世界贸易组织WTO、最后拯救美国霸权的机会,那就是利用中国对香港的镇压,来对中国进行全面制裁。

中国对香港的镇压,是箭在弦上的事情。

中国对香港的镇压,就给出了破坏一国两制这个国际条约的借口。

中国对香港的镇压,让美国可以像对待俄国那样对中国大陆进行制裁。

美国只有像对待俄国那样对中国大陆进行全面制裁,才可能有效实施对俄国的全面制裁。

美国运用香港事变制裁中国,是美国维持老大地位的最后机会,所以美国很可能冒险一用。

恢复“封锁中俄两国的冷战格局”,是拯救美国领导的西方文明的最后机会。

(另起一页)

第十七节

美韩军演 剑指中国


美韩两军从2010年8月16号至26号举行一年一度的“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演,总计有八万多名两军官兵参加。这以防御为中心的军演,由联合司令部主管,侧重考察各兵种协同作战和高级指挥官的决策能力,模拟应对韩国周边国家出现的危机情况。

美韩每年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数百次联合军演,内容包括登陆、巷战、撤侨、反攻等。而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每年3月举行的代号为“关键决心”的联合军演,以及每年8月举行的代号为“乙支自由卫士”的联合军演,这两次军演分别被称作是对韩美联军的春季和夏季“大考”。

早在7月18号,宣布军演的当天,由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司令部”就通过北朝鲜军驻板门店代表部向朝鲜通报了此次军演的时间。北朝鲜十分反对这一军演,但中国政府对此却保持沉默。

为什么美韩“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演是“剑指中国”的呢?

考察一下“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演,是源于1975年的“乙支焦点透视”夏季联合军演,那时毛泽东还没死,美中尚未建交。从2009年更名为“乙支自由卫士”,大有讲究,明显是要让中国进一步走上自由化道路。

原来,“乙支自由卫士”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一个地方国家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的军人乙支文德。而这个乙支文德并不是统一朝鲜或从事内部革命的,而是对抗中国中央政权(隋朝)、企图对中原进行扩张活动的。不过现在,朝鲜人不论南北,都把乙支文德当作自己的祖宗,所以显然,“乙支自由卫士”对抗中国的意思,要强于对抗北朝鲜的意思。

据研究,乙支文德是七世纪早期的高句丽将领,是当时辽宁、朝鲜地区的出色的军事家。高句丽和满洲人相似,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乙支文德的军事才华当时对高句丽战胜隋帝国百万大军的入侵起了关键的作用,并直接导致隋帝国内部起义。乙支文德同时也是一名文武双全的政治家,曾担任高句丽宰相。他在击败隋帝国的入侵时给隋将于仲文所写的《乙支文德汉诗》说:“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写的虽然有些蹩脚,却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汉诗。

乙支文德六世纪中期出生在平壤石多山。那时的高句丽已经发展成为东北亚不可忽视的力量,经常与周边各个地方国家交战。乙支文德在612年打败隋炀帝的百万大军,被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地区奉为抗击中央政府的独立英雄。

612年,隋炀帝发兵百万要统一高句丽。面对隋的庞大攻势,乙支文德采取了反复请降的欺诈拖延战术与隋朝军队周旋了数月,和现在的金正日用来对付美国“六方会谈”十分相似。在隋军回师的必经之地萨水(清川江),乙支文德命人筑坝蓄水。当隋朝军队过河之时,乙支文德下令开闸放水。大批隋军因此被水淹死。随后乙支文德带领早已埋伏好的高句丽军对断粮多日的隋军发动猛攻。三十多万的入侵隋军,只有两千多人撤出。

萨水之战的胜利在高句丽与隋的第二次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入侵的隋军最终惨败而归,直接激发了中国的民间反抗,导致人民革命风起云涌,十八路反王逐鹿中原。最后暴君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李唐王朝取而代之。

金富轼在其所著的《三国史记》中将高句丽击败隋炀帝的归功于乙支文德。高丽王朝显宗时期,在平壤为乙支文德建有灵堂。后来乙支文德在朝鲜王朝时期也就被朝鲜人当作是自己的祖先,加以敬仰。1680年,朝鲜肃宗为乙支文德又建了一个灵堂。乙支文德虽然被朝鲜人视为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但其实却使用汉字,并不是朝鲜人或韩国人。不过现在,韩国人喜欢和乙支文德攀亲戚,首尔(汉城)的“乙支路”就是以乙支文德的名字命名,韩国军方第二高级的荣誉奖章也以乙支文德命名。

如此看来,美韩“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演的第一假想敌其实不是北朝鲜,而是躲在北朝鲜背后给金正日政权撑腰的中国大陆——中共政权这个“新的隋朝”。否则美韩联合军演就不会再用这个冷战时代留下来的“乙支”名号。据此我们也可以判断说:美韩“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演,确实剑指中国。

(另起一单页)


第三章

美国共产


(另起一单页)


第一节

美国独立宣言是“反共产党宣言”


(一)


1989年六四惨案即将二十七周年,友人问我对此有何感想。我说,最近发现美国独立宣言竟然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反共产党宣言”。虽然它出现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之前六十多年前,但它的字字句句,似乎都是在批判共产党宣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则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赖以奠基的原则,得以组织权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进民众的安全和幸福。的确,从慎重考虑,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改变成立多年的政府。过去的一切经验也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尚能忍受,人类都宁愿容忍,而无意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来恢复自身的权益。但是,当政府一贯滥用职权、强取豪夺,一成不变地追逐这一目标,足以证明它旨在把人民置于绝对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


(二)


《美国独立宣言》(英语: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为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当日之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宣言之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之美国国家档案馆。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1760年代与1770年代间,英属北美十三殖民地与大不列颠王国间之紧张关系持续升高,终在1775年爆发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来克星顿枪声)(Battle of Lexington and Concord),成为美国独立战争之先声。一开始大多数人仍然希望与英国和解,直到强力压制殖民地自治的不可容忍法案通过后,视不列颠母国为压迫者的观点方日益广布。麻省1774年之沙福克决议(Suffolk Resolves)与托马斯·潘恩于1776年出版之小册常识等文告更加掀起了反不列颠之风潮。

1776年6月,麻萨诸塞州的约翰·亚当斯、宾夕法尼亚州的班杰明·富兰克林、维吉尼亚州的托马斯·杰斐逊、纽约州的罗伯特·李文斯顿、康乃迪克州的罗杰·谢尔曼(Roger Sherman)(即后世所称之五人小组(Committee of Five)聚集起草合宜之文告以宣示独立之决心。五人小组决议,宣言由托马斯·杰斐逊独立起草后对富兰克林与亚当斯展示,富兰克林一人即至少修订了其中48处。杰佛逊后据此誊录了一份修订版,由五人小组于1776年6月28日上呈大陆议会。

1776年6月7日,维吉尼亚的理查·亨利·李(Richard Henry Lee)上呈李氏决议文(Lee Resolution)至大陆议会;7月2日,正式宣告独立。决议文中写道:

“兹决议:合众殖民地为,亦应是,自由独立之国家,其免除自身对不列颠王室之拥戴;其与大不列颠国之一切政治联系为,亦应是,彻底无效。

(Resolved: That these United Colonies are, and of right ought to be,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that they are absolved from all allegiance to the British Crown, and that all poli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State of Great Britain is, and ought to be, totally dissolved.)

──北美独立宣言

大陆议会于宾夕法尼亚的独立厅采纳独立宣言时,曾小幅重写部分总纲。宣言全文于8月10日送达伦敦。

无庸置疑的荷兰的独立宣言深深的影响美国独立宣言,然而关于这一点却不为主流观点所认同。

复写本与副本

1776年7月4日,大陆议会决议采用本宣言,其手写之初稿由议会主席约翰·汉考克与秘书查尔斯·汤森(Charles Thomson)签署后,即送往数个街口外的约翰·当列普(John Dunlap)印刷厂印制。当晚即产出150份至200份的印刷本,今称当列普单面印刷版(Dunlap broadside)。其中一份于七月六日送达乔治·华盛顿将军手中,他于七月九日对驻扎于纽约的部队宣读。尚存的25份当列普单面印刷版为本宣言最古老之现存版本,手写之原稿今已不存。

7月19日,大陆议会裁示,手抄誊录一份印刷版的宣言以供与会代表签署。这份抄本的原稿由提摩西·梅拉克(Timothy Matlack)在议会秘书之协助下,大字正体誊录而成。大部份与会代表于1776年8月2日签署本宣言,依据各人所代表的殖民州之地理位置,由北而南排序。数名代表因未出席会议,须于日后补行签署,其中有两名代表甚至根本没有签署。后来才加入大陆议会的代表们允获补签,最终共有56名代表签署本宣言。这份原稿今展示于国家档案署。

约翰·杜伦巴尔之名画常遭误解为独立宣言签署人之群像,但实为五人小组上呈大会其成果。

1777年1月18日,大陆议会裁示,本宣言应更广为传布。经由玛丽·凯瑟琳·高达德(Mary Katharine Goddard)制作第二份手抄本。第一份手抄本上仅列出汉考克与汤森的姓名,第二份手抄本方列明所有的签署人。

1823年,印刷专家威廉·史东(William J. Stone)衔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之命,制作与原件毫无二致之雕版印刷本。史东使用湿墨转印法,即湿润原件之表面,并将原件上的部份油墨转印至一片铜质平板上。该铜质转印板后经蚀刻,用以反复压印,制作副本。1776年制作的原稿因十九世纪时的不当保存而历尽风霜,史东的雕版印刷本反而成为现代重制品的基础。

1776年7月6日至8日,本宣言由宾夕法尼亚的史坦因与西斯特(Steiner & Cist)译为德文,印刷成单面不折迭的形式。

宣言签署人

大字正体誊录本上最先签署,也是最出名的签署者为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签署人中的托马斯·杰斐逊与约翰·亚当斯后来当选总统。当时,26岁的爱德华·拉特利奇(Edward Rutledge)为最年轻的签署人,70岁的班杰明·富兰克林则最年长。

56名签署宣言的与会代表依所代表的殖民州之地理位置罗列于后(由北而南):

新罕布夏:约西亚·巴列特、威廉·卫普、马修·松顿

麻萨诸塞:山缪·亚当斯、约翰·亚当斯、约翰·汉考克、罗伯特·崔特·潘恩、艾尔布里吉·杰利

罗德岛州:史帝芬·霍普金斯、威廉·艾勒里

康乃狄克:罗杰·谢尔曼、山缪·杭丁顿、威廉·威廉斯、奥利佛·渥寇特

纽约:威廉·佛洛依德、菲利普·李文斯顿、法兰西斯·路易斯、路易斯·莫里斯

新泽西:理查·史塔克顿、约翰·维斯朋、法兰西斯·霍普金斯、约翰·哈特、亚伯拉罕·克拉克

宾夕法尼亚:罗伯特·莫里斯、班杰明·拉许、班杰明·富兰克林、约翰·莫顿、乔治·克莱谟、詹姆斯·史密斯、乔治·泰勒、詹姆斯·威尔森、乔治·罗斯

德拉瓦:乔治·瑞德、恺撒·罗德内、汤玛斯·麦肯

马里兰:山缪·却斯、威廉·帕卡、汤玛斯·史东、卡罗顿的查尔斯·卡罗

维吉尼亚:乔治·怀勒、理查·亨利·李、托马斯·杰斐逊、班哲明·哈里森五世、小汤玛斯·尼尔森、法兰西斯·莱富特·李、卡特·布瑞斯顿

北卡罗莱那:威廉·霍普、约瑟夫·希维斯、约翰·潘恩

南卡罗莱那:爱德华·拉特利奇、汤玛斯·黑华、小汤玛斯·林区、亚瑟·米窦顿

乔治亚州:巴顿·格威内特、李曼·候尔、乔治·华盛顿

宣言本文之注解

独立宣言之本文可分为五个章节:序文、前言、控诉英王乔治三世、谴责英人以及总结。(但独立宣言本文中并没有这五个章节的标题。)

序文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大陆会议美利坚十三个联合邦一致通过的宣言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自然神明,取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对人类公意的尊重,必须宣布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

前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则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赖以奠基的原则,得以组织权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进民众的安全和幸福。的确,从慎重考虑,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改变成立多年的政府。过去的一切经验也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尚能忍受,人类都宁愿容忍,而无意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来恢复自身的权益。但是,当政府一贯滥用职权、强取豪夺,一成不变地追逐这一目标,足以证明它旨在把人民置于绝对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

控诉

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逆来顺受的情况,也是它们现在不得不改变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当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是一再损人利己和强取豪夺的历史,所有这些暴行的直接目的,就是想在这些邦建立一种绝对的暴政。为了证明所言属实,现把下列事实向公正的世界宣布。

他拒绝批准对公众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

他禁止他的总督们批准急需和至关重要的法律,要不就把这些法律搁置起来暂等待他的同意;一旦这些法律被搁置起来,他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绝批准允许将广大地区供民众垦殖的其他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愿放弃自己在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但这种权利对他们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只有暴君才畏惧这种权利。

他把各地立法机构召集到既不方便、也不舒适且远离公文档案保存地的地方去开会,其唯一的目的是使他们疲于奔命,顺从他的意旨。

他一再解散各殖民地的议会,因为它们坚定果敢地反对他侵犯人民的各项权利。

在解散各殖民地议会后,他又长时间拒绝另选新议会。但立法权是无法被取消的,因此这项权力已经回到广大人民手中并由他们来行使;其时各邦仍然险象环生,外有侵略之患,内有动乱之忧。

他竭力抑制各殖民地增加人囗,为此,他阻挠《外国人归化法律》的通过,拒绝批准其他鼓励外国人移居各邦的法律,并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条件。

他拒绝批准建立司法权力的法律,藉以阻挠司法公正。

他控制了法官的任期、薪金数额和支付,从而让法官完全从属于他个人的意志。

他建立多种新的衙门,派遣蝗虫般多的官员,骚扰我们人民,并蚕食民脂民膏。

在和平时期,未经我们立法机关的同意,他就在我们中间驻扎常备军。

他使军队独立于民政权力之外,并凌驾于民政权力之上。

他同一些人勾结,把我们置于一种与我们的体制格格不入、且不为我们的法律认可的管辖之下;他还批准这些人炮制的假冒法案,来到达下述目的:

在我们这里驻扎大批武装部队;

用假审讯来包庇他们,使那些杀害我们各邦居民的谋杀者逍遥法外;

切断我们同世界各地的贸易;

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

在许多案件中剥夺我们享有陪审团的权益;

编造罪名把我们递解到海外去受审。

在一个邻近地区废除英国法律的自由制度,在那里建立专横政府,并扩大它的疆界,企图使之迅即成为一个样板和得心应手的工具,以便向这里的各殖民地推行同样的专制统治;取消我们的特许状,废除我们最宝贵的法律,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政府形式;中止我们自己的立法机构,宣称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为我们立法。

他宣布我们已不在他的保护之下,并向我们开战,从而放弃了这里的政权。

他在我们的海域大肆掠夺,蹂躏我们的海岸,焚烧我们的市镇,残害我们人民的生命。

此时他正在运送大批外国佣兵来完成屠杀、破坏和肆虐的勾当,这种勾当早就开始,其残酷卑劣甚至在最野蛮的时代也难出其右。他完全不配做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

他强迫在公海被他俘虏的我们公民同胞充军,反对自己的国家,成为残杀自己朋友和亲人的创子手,或是死于自己朋友和亲人的手下。

他在我们中间煽动内乱,并且竭力挑唆那些残酷无情的印第安人来杀掠我们边疆的居民。众所周知,印第安人的作战方式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勿论。

在这些压迫的每一阶段中,我们都曾用最谦卑的言辞请求救济,但我们一再的请愿求所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再的伤害。这样,一个君主,在其品行格已打上了可以看作是暴君行为的烙印时,便不配做自由人民的统治者。

谴责

我们不是没有顾念我们英国的弟兄。我们一再警告过他们,他们的立法机关企图把无理的管辖权横加到我们的头上。我们也提醒过他们,我们移民并定居来这里的状况。我们曾经呼唤他们天生的正义感和侠肝义胆,我们恳切陈词,请他们念在同文同种的份上,弃绝这些必然会破坏我们彼此关系和往来的无理掠夺。对于这种来自正义和基于血缘的呼声,他们却也同样置若罔闻。迫不得已,我们不得不宣布和他们分离。我们会以对待其他民族一样的态度对待他们:战时是仇敌,平时是朋友。

总结

因此,我们,集合在大陆会议下的美利坚联合邦的代表,为我们各项正当意图,吁请全世界最崇高的正义: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并经他们授权,我们极为庄严地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是名正言顺地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解除效忠英国王室的一切义务,它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作为自由独立的国家,它们完全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理应采取和处理的一切行动和事宜。为了强化这篇宣言,我们怀着深信神明保佑的信念,谨以我们的生命、财富和神圣的荣誉,相互保证,共同宣誓。

草稿与定稿之异同

本宣言于采用前经三次修订:

1.杰佛逊之初稿。

2.杰佛逊之初稿经富兰克林与亚当斯之修订由五人小组上呈大会之文告。(1776/6/28)

3.经大会审订之最终版本(1776/7/4)

杰佛逊之初稿谴责奴隶交易(“他从事残酷之战争压制人类之天性,侵犯人身之生命与自由二项未侵犯他者之人最神圣之权,俘虏他们并奴役于地球另一端,或于运送过程中悲惨地死去。”),后因大会删除,因谴责不列颠人民与国会之部分过于冗长。杰佛逊说:

“我们为在英格兰之友人而言词吞吐,此种优柔寡断之念萦绕多人内心。这些表达对英人之谴责等段落为此而被删,唯恐冒犯。”

分析

历史影响

美国的独立宣言受1581年荷兰共和国宣告独立之影响,吁求誓绝(Oath of Abjuration)。苏格兰王国于1320年的阿布罗斯宣誓(Declaration of Arbroath)作为史上第一次的独立宣言,毫无疑问也具有影响力。杰佛逊个人曾制作维吉尼亚人权宣言,于1776年见采。

哲理背景

独立宣言受美国共和主义精神所影响,即以之为自由权之基本架构。另外,宣言中也反映启蒙时代的哲学,包含自然法、自决、与自然神论等观点。宣言中的理想,甚至其中一些片断,直接引用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之著作,尤其是其以“文明政府之真实起源、范畴、与终结之各项专论”为题之政府二论(Second Treatise on Government)。于其论文中,洛克拥护由受统治者成立政府之信念。洛克写道,人类拥有天赋人权。其他独立宣言所受到的影响包括阿尔杰农·西德尼之演讲与著作天助自助者(Wawrzyniec Grzymala Goslicki),以及汤玛斯·潘恩。据杰佛逊之理念,独立之目的为“非为寻找前此未有之新原则,或新论述……而是置事物之常理于世人眼前,以简洁之语句搏取赞同,并使之以我等受迫之立场自我判断。”

实际影响

若干史家相信独立宣言曾用以作为宣传工具,即美国人尝试为其叛英行为立说,以说服不愿起事之殖民地加入,并对可能施以援手之外国建立正当性。独立宣言亦曾用以结合大陆议会之成员。大多数的签署人都明白,自己签的是与革命事业成功于否息息相关的生死状,而本宣言缩短革命与成功之距离。(或如班哲明法兰克林所挖苦的:“我等而今务须生死与共,否则定遭各别处决。”("We must all now hang together, or we will all surely hang separately.")

对其他文告之影响

独立宣言包含多名开国元勋之基本理念,其中若干日后获编入美国宪法中。1848年赛尼卡福尔斯会议的《感性宣言(英语: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以此为本。日后越南与罗得西亚等国之独立宣言亦本诸于此。在美国,独立宣言经常为日后之政治性演说所引用,如亚伯拉罕·林肯之盖茨堡演说,与马丁·路德·金恩博士之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

独立宣言也激励了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即法国大革命中的根本宣言之一。


(三)


我想《独立宣言》还是厉害,它对英国国王的指控,完全适用于对于共产党国家的领袖们。

我想《独立宣言》还是厉害,它对英国的指控,很快就被鸦片战争给坐实了。这个该死的毒贩国为了金钱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下流成性的。不仅1840年如此,2015年也是如此。

我想《独立宣言》还是厉害,在《共产党宣言》出现之前半个多世纪,就预见其必将奴役人类并必将覆灭的结局。

看看丑陋的英国国王和他的无耻议会在2015年的“钻裤裆表演”就知道了!


(另起一页)


第二节

布什正在建设一个共产党国家


在中国迅速资本主义化的同时,美国可能正在同样迅速地向共产主义的方向挺进。世界两个最大国家就在以这种奇特方式裹挟各国走向全球化的灭顶之灾。


(一)美国的法拍屋浪潮


美国房贷金融业协会(MBA)2007年12月6日公布,在众多屋主面临房价下跌、房贷负担加重的双重压力下,第三季全美法拍屋、以及因拖欠还款而进入法拍程序的比率创历史新高;佛罗里达州、加州法拍屋情况最严重。

房贷金融业协会这份报告概分为两个项目,一个是启动法拍(fore-closure starts)的房贷比率,另一是进入法拍程序(in the foreclosure process)的房贷比率;第三季在所有房贷当中,启动法拍、以及进入法拍程序的比率都创历史新高。据调查,经季节因素调整后的已启动法拍房贷比率为0.78%,较第二季高出0.13%、较去年同期上增0.32%;进入法拍程序的比率为1.69%,较第二季的1.4%高出0.29%、较去年同期高出0.64%。

房贷金融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邓肯(Doug Duncan)指出,以数量看,第三季进入法拍程序的约有99万4000户,这些家庭的房屋最后未必会全部被法拍,只要妥善处理还款事宜,仍有机会从法拍程序中脱离,但从这项数据确实可看出屋主失去住屋的风险。调查显示,次级房贷以及较高等级房贷的进入法拍程序比率双双创新高。

针对启动法拍的房贷比率,邓肯说,第三季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同时面临信用紧缩、经济成长趋缓、房价普遍下跌以及浮动房贷户密集重调利率等困难处境的季度;这些启动法拍的房屋流入市面将增加待售屋数量,进而压低房价,其结果是,让延迟付款及法拍屋压力更为沉重。调查报告显示,佛罗里达州及加州是法拍屋比率最高的二州。


(二)布什破坏市场规则


美国总统布什2007年12月6日宣布“次级房屋贷款(sub-prime mortgage)危机紧急援助计划”,包括把某些次级房贷利率冻结五年。预料将有120万财务困难的美国民众能获奥援,保住房子不致因无法偿还房贷而遭法院拍卖。

据考克斯新闻社(Cox News Ser-vice)报导,联邦此一措施的具体内容如下:

●纾困对象分成三类:

第一类:次贷屋主至今每月按时支付贷款,并且有条件从联邦住房管理局(FHA)或其它贷款机构重新贷款的人。针对这类人,银行等机构将根据屋主的信用、贷款与房价的比率等条件,帮助屋主寻找重新贷款的机会,银行等机构应向这些人提供所有的有用信息。

第二类:次贷屋主至今每月按时支付贷款、但没有条件重新贷款以降低利率的人。针对这类人,银行等机构可能马上就冻结他们贷款的利率,避免利率按最初借贷条件浮动上升。通常冻结期为五年。

其中,如果贷款人的信用不足,评分低于一定标准、预计明年调高利率后,可能使他们每月支付的费用,要高出10%,此时银行等机构应给这些人“加快服务”(fast track);但如果他们的信用评分超过照顾标准,银行将参考他们的收入与负债情况,决定如何冻结利率。

第三类:房贷拖欠未缴超过一个月,或过去一年内曾有60天拖欠房贷的人。针对这类人,贷款机构将寻求最佳方式减少对房主的伤害,可能的措施包括降低利率、免除一部分贷款本金(principal)、允许屋主暂时停缴房贷、以低于贷款额的价格出售房屋、依法拍卖等。

根据这个计划,只有申请可调整利率房贷(ARM)、且利率预定2008年开始调高的借贷人,才有资格冻结利率。其它的借贷人将获得重新贷款方面的协助,转为向联邦住宅管理局(FHA)贷款。

显然,即使布什总统用意良好,其后果却是严重破坏了市场规则,是对美国自由经济和信用制度的致命打击。


(三)布什革命尚未成功


布什总统与财政部长鲍森在提出次级房贷纾困方案时,小心翼翼,不想给人以“政府强加一个解决方案”的印象,显示他们违反“自由市场原则”。布什还诡称这个计划是“民间业者自动自发的安排”,;其实这个计划是由财政部官员、房贷业者和华尔街公司共同炮制的,好像不涉及政府经费,但严重扭曲了美国的税收制度。

布什承认,这方案不是“仙丹妙药”,“也不是零缺点方案”。因为这个方案显然具有损人利己的特点,造成利益输送的实际后果。而且,这个方案只能暂时解救那些面临房贷利率马上要上涨的屋主,纾困药效一过,这些信用不足的屋主又要面临相同困境。

对放款的银行而言,这项纾困措施也不是强制性,不是每家放贷银行都要同意冻结次贷利率。屋主若以为自己一定符合冻结利率的资格,不一定会如愿以偿。这样一来,势必造成政出多门、莫衷一是的结果,和“吃大户”同时发生的,就是许多欠债户的利益也会遭到损害。

虽然布什吹嘘说纾困方案可能拯救120万屋主,包括冻结贷款利率及重新贷款的屋主;但根据倡导“住者有其屋”及对抗掠夺性贷款的华府“公义借贷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ble Lending)则指出,大约仅有14万5000名屋主符合申请纾困的资格。该中心称,纾困方案条件太苛刻。

方案只对2005年到2007年7月期间申贷的屋主有效,同时方案还进一步确认屋主的确是住在交不出房贷的房屋,以防止持有多屋的房地产商或投资人获利。

白宫方案的如意算盘是指望在这冻结利率的五年间,能争取时间,房市能再活络起来,不仅房价起涨,售屋量也增加,届时水涨船高,这些次级房贷者都能脱困。这等于是在推行“吃大户”的劫富济贫。


(四)美国民主和司法独立受威胁


布什政府迫使房屋贷款业救济信用破产的贷款人,最终使得什么人获益?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各方有不同的解读。

●房贷业者和参与研拟这个计划的政府官员一致指称,受益者当然是房屋抵押贷款的借贷人。

●消费者团体和民主党人士表示,真正获救者应是房贷业者。

●某些分析家指出,如果这项措施充分实施,某些房贷放款机构和信用不大好的房贷借款人,可能看到他们的财务状况趋于稳定。但是,购买靠美国房屋贷款支持的证券的全球投资人,将看到他的利润降低。

●野村证券公司(Nomura Se-curities)首席经济学者芮斯勒(David Resler)则表示,最明显的赢家可能是律师。他说,许多提供房屋贷款的公司可能考虑修改贷款办法,让更多消费者负担得起贷款。

但这项方案就至少让两种人非常不满。一种是看着房价,望洋兴叹的有心购屋人,本来就买不起房屋,一旦房价再起,就更难买房了。另一种是房市投资人,他们原先期望利率上升,可回收投资报酬,但一旦现在冻结利率五年,原先投资获利落空,“法律上,这些投资者是可以诉诸法律,要求赔偿的。”“最好没有人提讼,但谁也不敢保证”。可以预测,此举将引发众多投资人控告修改办法的房贷公司,导致官司激增。

最骇人听闻的是,担心此种诉讼增加的国会众议员卡索(Mike Castle,共和党、德拉瓦州)已提出法案,要求给予愿意修改贷款办法的房贷服务公司六个月的保护期,使其免于诉讼。谢选骏认为,如此一来,受到损害的就不仅仅是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而且是美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和司法独立制度了。这简直是在变相推行某种共产主义专政。


(五)反对美国总统的僭主化


谢选骏认为,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总统正在走向类似古代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僭主化的过程。且不说布什父子总统轮流做,现在克林顿夫妇也要效法布什家族,想把美国变成一个夫妻店。

大家都在批判俄国总统普京的诡诈和独裁,想让其老婆继任其总统位置,但其实俄国这个共产党遗产的噩梦有可能2008年首先在美国实现!那就是希莱莉·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

好在美国还有最后一道“反共堡垒”:那就是言论自由。所以白宫的这项计划经济的怪胎立即遭到美国民众大力批判。

有些人认为,这个措施做得不够,而且为时过晚。有些人士则认为政府做过了头,强调这不是政府的问题。

57岁的共和党员凯柏莱恩说:“这不是政府的问题。大多数发生问题的人,是能力不足却在银行帮助下勉强购屋者。现在大家只好帮助他们脱困了。”(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明明是政府怂恿他们买房,甚至还用免付首期贷款方式诱骗他们上钩的!)

66岁的民主党员苏·瑞普林格则表示,对许多房贷借款人来说,布什宣布的计划来得太晚,他们的房子已被法拍。此外,已经拖欠偿还房贷者无法得到这个计划的帮助。(应该从头开始、更大规模地“大撒币”?!)

布什在白宫会晤了房贷业者,他事后表示:“我们不应援助那些不负责任的借贷机构、房地产投机者或明知绝对无力负担却鲁莽决定购屋者。但是,仍然有一些负责任的屋主,如果给予他们一些援助,可以避免他们的房子遭到法拍命运。”

应该说,布什的这个言论十分相似于毛泽东的某些言论。什么“不负责任的”、“投机者”、“负责任的”、“给予援助”之类的模糊概念,很像是一顶顶空洞的政治帽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张冠李戴,一切出自总统圣裁,而由各个部门的当权派们随便定义。

警惕!布什正在把美国建成一个共产党国家!

(另起一页)

第三节

多数选民反对美国共产主义化


2012年7月13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投资者商报》和TIPP公司公布联合民调显示,美国40%的民众认为“美国正在变为共产主义国家”,这表明美国人担忧联邦政府日益膨胀为可怕的怪物“利维坦”。其中有30%的人强烈认为,“美国将成为共产主义国家”,10%则是怀有“美国将成为共产主义国家”这种感受。再细分下来,认为美国将是共产主义国家的共和党人约占50%,独立选民占30%,但民主党人只占15%。

值得注意的是,该民调并没有要求被访者回答社会主义的好坏。但是,认为美国将成为共产主义国家的人,高于持有相反观点的人(36%),另有约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中立或说不知道。

虽然民调并不要求人们回答共产主义的好坏,但多数美国选民凭借自己的经验就知道:重新分配财富不应是政府的职责。多数选民希望的美国政府模式,是“提供较少服务的小政府”。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具有新闻自由传统的美国选民知道:任何政府都是由政府官员组成的,任何政府官员都是人,任何人都有利己、贪婪、得寸进尺的毛病,今天你给了他重新分配财富的权力,明天他就会把钱放进自己的口袋里,后天他就会爬到你头上作威作福,还说你是愚民,不配享受公民权利。

有人认为:这一民调的结果显示,选情有利于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罗穆尼。因为他老人家10日在科罗拉多州说了:“政府规模越来越大,征税越来越多,这种过时的自由主义已走到了尽头。”

还有人认为,许多选民其实并不认为奥巴马是社会主义者,对大政府的担忧只是他们的诸多忧虑之一,但将对今年的大选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奥巴马否认美国现在已是共产主义国家,他老人家上个月在俄亥俄州演讲时说:“我不认为政府可以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我认同林肯总统的观点:透过政府,我们应进行我们不能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说,透过政府就可以为非作歹、违法乱纪了。

在谢选骏看来,这两位总统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和党派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就是自己想当总统,把党派当作上升的平台。不信你看看,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竟然推崇的是共和党前总统林肯先生。只要能当选成功,变更党籍不是问题——这在民主政治是常态的,更不要说政治纲领和竞选许诺了。

至于林肯,确实也是一位共产主义者,因为他“透过政府,进行了人们不能做到的事情”——把美利坚邦联合众国的公民财产悉数充公,并实现了“解放黑奴”这一“不能做的事情”。这就是创造了“第二期美国”和“第二个美国”的人所说的话。

多数选民反对美国共产主义化,这是美国这个国家的国情,这也是美国社会在“南北战争”的血腥之后能够避免更为血腥的清算斗争的重要条件。

现在,这一重要条件并没有消失。这是美国的最后希望。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早在五年前我就提出了类似的警告:呼吁“警惕!布什正在把美国建设一个共产党国家!”

(另起一页)

第四节

美国深陷共产主义化的危险


2016年7月12日BBC报道,美国国会披露汇丰洗钱案细节 称“案件大到难以起诉”。

这说明:美国深陷共产主义化的危险。

共产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权大于法”。

在美国官员拒绝对洗钱罪行成立的汇丰银行进行司法起诉后,美国国会7月11日公布了一份报告,指责前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误导了国会决策。显然,美国官员正在使得美国面临共产主义化的危险!

汇丰银行在2012年卷入一起洗钱丑闻,被指违反美国制裁禁令,对一些贩毒集团提供洗钱服务。随后,汇丰同意向美国政府支付19亿美元,汇丰洗钱案达成和解。

截至目前,没有任何汇丰银行高管遭到刑事起诉。美国官员解释对汇丰免于起诉的理由是,这样做可能导致一场“全球金融灾难”。

美国司法部发言人彼得·卡尔称,作出免于起诉的决定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包括“是否会对无辜的第三方比如雇员、客户、投资人、养老金领取人以及公众造成负面影响”。

国会报告指出,考虑到汇丰银行对金融市场的“重要性”,霍尔德忽略了一些美国政府普通职员起诉汇丰的建议。

借口之一:“起诉汇丰将导致灾难”。

国会报告称,调查结果并不缺乏汇丰犯罪行为的证据,但财政部的内部文件显示,司法部高层拒绝了起诉汇丰的建议,因为这些官员担心起诉这家银行会“导致全球金融灾难”。美国司法部和汇丰银行达成了一份价值高达19亿美元的罚款协议。一些政治人物指责这样的结果对这家银行过于宽大。2013年,霍尔德出席国会听证时表示,一些金融机构大到难以进行司法起诉。他还补充说,“如果我们发现银行或金融机构做错了什么,且错误超过了合理的范围,他们将受到起诉”。国会报告指责称,根据财政部职员的邮件,有人建议对汇丰进行起诉。而霍尔德的这些言论明显误导了最终决定。

借口之二:“来自英国政府的压力”。

英国监管部门同样向美国财政部表达了类似担忧。国会报告称,英国的监管部门“阻碍”调查并“影响”了最终结果。“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对调查进行了干涉,他写信给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美国调查一家英国银行表示了担心”。在这封信中奥斯本说,起诉汇丰“可能严重影响金融和经济稳定,尤其是对欧洲和亚洲市场”。

结果:“汇丰洗钱案”无罪。

2012年 汇丰签署的和解协议透露了洗钱案的细节,汇丰向来自伊朗、利比亚、苏丹、缅甸以及古巴的客户提供的服务违反了美国的制裁决议。汇丰向墨西哥的锡纳罗亚贩毒集团以及哥伦比亚的北河谷卡特尔贩毒组织提供账户,洗钱金额高达近9亿美元。这份和解协议承诺不对汇丰银行或任何高管进行刑事起诉。如果受到刑事起诉,汇丰就有可能在美国被撤销银行牌照。

美国国会披露汇丰洗钱案细节 称“案件大到难以起诉”。这说明:美国面临共产主义化的危险。

共产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权大于法”。

在美国官员拒绝对洗钱罪行成立的汇丰银行进行司法起诉后,美国国会7月11日公布了一份报告,指责前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误导了国会决策。显然,美国官员正在使得美国面临共产主义化的危险!

(另起一页)

第五节

华尔街应该取消共产主义分赃制度


畅销书《黑天鹅效应》的作者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建议,华尔街银行为追求高分红,罔顾社会整体利益,追求高风险投资,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取消银行界的“分红制度”。

而在我看来,塔勒布所说的“分红制度”,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国库输血”之后,“分红制度”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共产主义分赃制度”,这哪里是什么“分红”,而是漂白黑——其运作方式就是“赌赢了自己拿钱,赌输了国债出钱”。

塔勒布在专文中指出,由MF Global破产可以看出,华尔街为获利追求高风险,搞垮银行后要求政府以公帑抢救的历史迟早会重演,虽然美国政府开始“强调不再”金援破产银行,但投资银行业永远跑在政策前面,没人清楚又会有哪家银行误判风险宣布破产。塔勒布认为,现在是根本解决投资银行界问题的时刻,既然银行不能倒,纳税人税金又得随时到位支援,包括大型银行、保险公司及某些巨型避险(对冲)基金都得放弃分红制,并接受严格规范。

由于银行透过衍生性金融操作及税务手段,将风险隐藏在看似妥当的财务报表背后,造成为中饱私囊却枉顾整体经济效应的不平衡状况,塔勒布正确地指出:“这违反亚当史密斯的资本主义基本原则。”

塔勒布在文中强调,分红制度鼓励银行业者加入赌局,隐藏风险。虽然华尔街2011年的“分红”可能减少20%——30%,不过投资银行界2010年的滴血红利,在经济前景不明中却创下历史新高。这表明,向银行界征收分红税根本不能遏制金融骗子们的犯罪活动,因为这种“稳赚不赔”的分红制度就是金融危机的罪恶源头。

塔勒布指出,过去投资银行是相当平淡及可预期的工作,而今天新手交易员可能赚得比过去公司董事长还多,投资银行慷慨分红却不愿借钱给中小企业,完全违背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基本概念。塔勒布因此指出说,避免金融风暴无须繁文规定,取消分红即可一劳永逸。

正如《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约翰·凯(John Kay)所说:资本主义并非“贪婪”代名词。而“资本主义应被某种更好的东西取代”——结果不过带来了共产主义独裁。

一个多世纪以前,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解释了共产主义在美国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他得出的结论是“在烤牛肉和苹果派上面,一切社会主义的乌托邦都烟消云散了”。俄国和中国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破灭,也恰恰是因为这些问题。今天的iPad和Twitter,即是当年的烤牛肉和苹果派。在长达两个世纪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大多数人晚上睡觉可以享受到弹簧床垫和淋浴,不必再睡草垫和用泵洗澡。

在后共产主义世界里,欧洲左翼政治力量缺乏令人信服的学说。右翼力量则在讲述“贪婪是人类主要推动力、政府是自由企业精神绊脚石”的故事。“市场”新闻不再涉及新产品和服务,而是紧盯着富时指数(FTSE)的起起伏伏。右翼的学说将医生和教师视作寄生虫、而不是生产者,并为现有大企业影响力的有害扩张提供了掩护。

丹尼尔·叶尔金(Daniel Yergin)和约瑟夫·斯坦尼斯瓦夫(Joseph Stanislaw)在《制高点》(The Commanding Heights)一书中为里根(Reagan)和撒切尔(Thatcher)时代的经济成就大唱赞歌时,也不得不承认与这一成就相伴的思想体系魅力有限。“没有谁会高喊着‘自由市场万岁’而就义。”

贪婪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之一,但并不是主要的动力;而且,最能体现贪婪哲学的机构正是在2007-2008年间倒闭的那批机构。有些工人工作纯粹为了谋生,有些工人以自己的工作为傲,有些公司则懂得复杂装配要依靠团队合作的道理,结果前者生产的产品被后两者生产的产品挤出了市场。由于语义上的混淆,我们在描述把食物放上餐桌的过程和押注信用违约互换(CDS)的赌博活动时,都会使用“市场”这个词。这种混淆使得人们把属于前者的美德记在了后者头上。

资本主义并非“贪婪”代名词,共产主义才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是企业家精神。

赌赢了自己拿钱,赌输了国债出钱,这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分赃制度”。号称资本主义象征的华尔街,必须取消“赌赢了自己拿钱,赌输了国债出钱”这一社会主义的分赃制度,否则,不仅自由已死、民主必亡;而且,美国迟早也会像欧猪国家那样陷入国家破产的窘况。

华盛顿应该与华尔街合作,取消共产主义分赃制度,而不是继续推广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能救中国,也肯定救不了美国。

(另起一页)

第六节

华尔街的真理故意隐瞒了什么东西


2010年3月24日,华尔街知名基金操盘人墨林(David Murrin)指出,美健保法案过关,象征“美帝国日趋式微”,因为这意味美民众期待政府更多照顾,而不愿外出寻求机会与冒险。他称,在帝国扩张期,人民被鼓励向外发展与冒险,自力救济,自求多福,反之亦然;他点出,大英帝国在战后创立全民健保机制(National Health Service),正是帝国瓦解鲜明标识。墨林为避险基金Emergent Asset Management共同创办人,接受美主要财经电视网CNBC专访,作上述表示。

谢选骏认为:墨林(David Murrin)的发言有对的一面,那就是“大国的兴衰”;如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1945年- )这位英国出生的美国历史学家,在其《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中论述的,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在在显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其实不仅最近五百年来如此,就是古代社会也都是沿着这个路线盛衰兴亡的。但是墨林(David Murrin)的发言也有错的一面。错的一面就是它故意忽略了这一事实:随着帝国建设的完成,社会的生存空间已经日益狭窄,没有“西部”可以开发、殖民,人民已经无处可去,失业率高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这一局势之下,个人的创造性已经没有用武之地,社会精英的上升路线,已经堵死。除了依靠政府,弱势群体已经没有办法了。

墨林代言的华尔街真理为什么故意隐瞒了这些东西?在谢选骏看来,对于“美国的衰落”,华尔街应该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那就是纵容投机、败坏自律、瓦解生产力、掠夺弱势人群。正因为华尔街知道自己的获利巨大,所以不肯丝毫放弃;正因为华尔街知道自己的危害巨大,所以极力回避事实的另面。

那么,在这种日益局促的状态下,美国是不是走投无路了呢?也不完全是的。美国的出路在于继续前进、“建立全球政府”。如果美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在急剧走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上,美国的老大地位,显然将由其他强权取而代之。


(另起一页)

第七节

共产主义入侵美国企业


苹果(Apple)、古歌(Google),这些都是“著名的美国企业”、“资本主义的龙头”,乔布斯(Steve Jobs)、施密特(Eric Schmidt),这些都是著名的“自由经济”的标志性人物……但是事实证明,它们和他们,都在急剧地共产主义化。它们和他们,互相勾结,在资本主义的名义下,干着共产主义的勾当。它们和他们,不仅助纣为虐,为专制政权的需要提供鞍前马后的服务;而且党同伐异,以统购统销的手段攫取细民的最大利润。

2012年1月28日,一份新披露的法庭档案显示,苹果已故前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曾通过向时任Google CEO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发送一封电子邮件阻止了Google挖走该公司一名工程师的行为,一名Google招聘人员因此被解聘。

档案详细披露了乔布斯和施密特之间的电子邮件往来。乔布斯在2007年3月7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礼貌地要求施密特不要挖苹果的一名工程师,“如果你们的招聘部门能不这样做,我将非常高兴”。

施密特在转发给招聘部门的一封电子邮件中称,“我相信我们有不从苹果挖人的规定,请立即停止这种做法,并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我需要尽快给苹果一个交待。”

具体负责挖这名苹果工程师的Google招聘人员被解聘,Google人事主管在一封回复的电子邮件中称,“请向乔布斯表达我的歉意”,并指出这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这份档案是苹果、Adobe、Google、Pixar、英特尔和Intuit被诉相互签订不挖人协议诉讼案的最新证据。原告诉称,被告达成非正式的互不挖人协议,并联手限制员工的薪酬。

Google发言人称,“Google一贯积极地招聘顶级人才”,但却不敢就这一诉讼案发表任何评论。

除乔布斯和施密特之间的电子邮件外,法庭档案还包括苹果一名员工申请Pixar职位被拒的细节。这名苹果员工被告知,“问题是我们不能挖苹果的人”。为什么?因为这些“著名的美国企业”沆瀣一气,他们互相勾结,在资本主义的名义下,干着共产主义的勾当。他们不仅助纣为虐,为专制政权的需要提供鞍前马后的服务;而且党同伐异,以统购统销的手段攫取细民的最大利润。

近日来,美国硅谷大型企业间的竞争达到白热化,科技人才成为抢手货。但其中七家公司的员工日前向圣何塞地区的法院提出诉讼,指出公司高层私下签订“君子协议”,以互不“挖墙角”的方式压低员工薪酬,有违反“反垄断法”之嫌,已故的苹果公司创办人乔布斯也被指曾游说其他公司参与。

据悉,本次案件的被告包括谷歌、英特尔等知名公司。一旦起诉方胜诉或达成庭外和解,大批员工将获得补偿,涉及金额可能高达数亿美元。

据报道,这些公司于2010年曾受到美国司法部的调查。法庭档案显示,乔布斯于2007年曾发电邮给时任谷歌总裁施密特,不满其挖走苹果公司一名工程师。施密特将电邮转发给人力资源总监,他写道:“我相信公司政策不会从‘苹果’挖角……请停止有关行动。”这名总监回复称,会在一小时内停止有关招聘。

此外,2005年一名Adobe公司的人力资源高层也曾在电子邮件中透露,时任总裁奇曾也跟乔布斯达成过“互不挖角”协议。2007年,乔布斯向Palm前总裁科利根提议“互不挖角”,但对方以违背员工个人意愿为由拒絶,指出“不但有问题,而且可能犯法。”

苹果公司的代表律师赖利表示,这类安排在行业内非常普遍。英特尔的发言人则否认指控,表明会辩诉到底。其他涉案公司则拒絶回应或未回应。

谢选骏指出: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美国政府的社会主义措施而来的,就是美国企业也在向共产主义的方向堕落。

网文《新书称苹果公司保密成风 员工压力大睡觉做恶梦》(2012年1月30日)说美国《财富》杂志资深编辑拉辛斯基的新书近日出版,这本书中揭露了苹果公司总部不为人知的秘密。报道说苹果公司的保密作风已成“传奇”,不仅对外保密,对内也是“密”不透风。拉辛斯基访问了许多苹果员工,在未经苹果授权下推出本书,消息来源多半匿名,因为“保密”已成苹果最核心的文化,任何人胆敢泄密,不论有意或无心之失,马上会被炒鱿鱼。

新书披露,苹果公司的保密训练从员工一踏进公司就开始,在分配工作之前,新进员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职位,而且受到告诫:没跟你说的事就不要问。所有企业都有业务机密,但只有在苹果公司,所有业务都

是机密。

没有窗户的禁闭室讨论产品

研发人员只能在一间没有窗户的禁闭室讨论新一代iPad或iPhone,全公司上下,只有执行长一人知道新产品的全貌。当新产品发表的时候,员工聚集在电视前,才知道新一代产品的模样。

开会不能说自己的工作内容

一位iPhone的早期营销人员说,开会时,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能说明自己的工作内容,会议一定准时开始、准时结束。另一位苹果员工说,面对泄密的严惩,他一定三思而后言,而且压力大到晚上做恶梦。

不敢闲聊 形成钢铁纪律

报道称,在苹果公司,上班是来工作的,絶对没有人闲聊、混日子,在已故创始人乔布斯的领导下,形成可谓“钢铁纪律、专心不二”的文化。乔布斯对工作要“有趣”的观念根本嗤之以鼻。

拉辛斯基说,苹果公司文化和走开放、轻松、自由路线的谷歌公司是两个极端,谷歌员工可享受免费餐点、按摩、健身房等福利,在苹果,公司招待的唯一一餐是新进员工报到第一天的午餐。

但辛苦而严格的工作环境下,待遇并不比其它科技公司高,苹果资深中阶主管年薪20万美元,表现优异者有10万美元奖金。不过,许多苹果人是冲着苹果领导科技产品潮流的能力前去“报到”的。一位员工说,走进酒吧,有9成的人都在用你所在公司的产品,实在太酷了。

这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就是共产主义。正如社会帝国主义,是一种最极端的帝国主义。

(另起一页)

第八节

共和党政府正在走向统购统销


2007年12月14日我发表了《布什正在建设一个共产党国家?》指出:在中国迅速资本主义化的同时,美国可能正在同样迅速地向共产主义的方向挺进。世界两个最大国家就在以这种奇特方式裹挟各国走向全球化的灭顶之灾。一针见血地指出: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总统正在走向类似古代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僭主化的过程。且不说布什父子总统轮流做,现在克林顿夫妇也要效法布什家族,想把美国变成一个夫妻店。

大家都在批判俄国总统普京的诡诈和独裁,想让其总理继任其总统位置,但其实俄国这个共产党遗产的噩梦有可能2008年首先在美国实现!那就是希莱莉·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

好在美国还有最后一道“反共堡垒”:那就是言论自由。所以白宫的这项计划经济的怪胎立即遭到美国民众大力批判。

有些人认为,这个措施做得不够,而且为时过晚。有些人士则认为政府做过了头,强调这不是政府的问题。

57岁的共和党员凯柏莱恩说:“这不是政府的问题。大多数发生问题的人,是能力不足却在银行帮助下勉强购屋者。现在大家只好帮助他们脱困了。”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明明是政府鼓动并贷款这些傻瓜买房子的。

66岁的民主党员苏·瑞普林格则表示,对许多房贷借款人来说,布什宣布的计划来得太晚,他们的房子已被法拍。此外,已经拖欠偿还房贷者无法得到这个计划的帮助。(布什的错误犯得还不够大!)

布什在白宫会晤了房贷业者,他事后表示:“我们不应援助那些不负责任的借贷机构、房地产投机者或明知绝对无力负担却鲁莽决定购屋者。但是,仍然有一些负责任的屋主,如果给予他们一些援助,可以避免他们的房子遭到法拍命运。”应该说,布什的这个言论十分相似于毛泽东的某些言论。什么“不负责任的”、“投机者”、“负责任的”、“给予援助”之类的模糊概念,很像是一顶顶空洞的政治帽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张冠李戴,一切出自总统圣裁,而由各个部门的当权派们随便定义。

警惕!布什正在把美国建设成为一个共产党国家!

现在呢?看看这些下面标题,真是让人产生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谢选骏真是料事如神啊啊啊


(1)

贝尔斯登获紧急注资市场倍感不安


贝尔斯登是华尔街上的一家著名银行。

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获得用于抵御流动性问题的紧急注资。人们担心,这家华尔街主要的券商濒临崩溃。

贝尔斯登是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也一直处于美国房贷危机的中心。最近,有关该公司流动资金问题的猜测越来越多。 

周五早些时候,贝尔斯登承认,公司的流动性在过去24小时里“显著恶化”。 

今天,纽约联储和摩根大通达成了紧急协议,将在28天中通过摩根大通向贝尔斯登提供融资。 

像贝尔斯登这样银行也面临如此的信贷威胁,令市场倍感不安。 

贝尔斯登获得紧急注资的消息传出之后,美国股市大幅下跌,呈现出明显受挫的迹象。 

贝尔斯登股价更是急剧下跌,最新跌幅53%,至28美元。 

BBC经济事务主编帕斯顿说,贝尔斯登获救显示出,全球信用危机最危险的关头还在前面。 

他还说,如果静观贝尔斯登破产的话,美国整个金融体系可能都面临危险。 

在贝尔斯登获得拯救的消息宣布几个小时之前,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讲话,对美国经济前景表示谨慎乐观。 

布什再次承认,美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一个困难时期。但是,他认为,美国经济是“坚强”的,他对美国经济重返强劲增长非常乐观。 

布什说,政府不应该插手房贷市场,否则,市场将无法自我纠错。 


(2)

美国政府接管两房 启动史上最大救市


(美国联邦政府7日宣布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当天说,之所以采取这一历史性的措施,是因为房利美和房地美规模如此庞大,与金融系统关系又如此密切,以致于其中任何一家垮掉都会导致美国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动荡。政府接管两家机构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但保尔森强调,放手让它们倒闭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将比这个代价要严重得多。)

目前最感到不服气的,是四个月前才购买二房发行优先股的股东,他们说政府要二房发行以募集资金,现在他们觉得被政府骗了。当时发行价格是一股25元,现在价值低于3元。


(3)

全球龙头老大AIG不可思议的国有化 


2008年9月18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一桩不可思议的事终于发生了。上周美国国际集团还曾是全球该行业的龙头老大,但是在本周二夜间就突然国有化了。在关系到国际投资集团生存的关键时刻,该集团的管理层同美联储进行了融资尝试。美国财长鲍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还在华盛顿召集了紧急会议。此次挽救美国国际集团措施得到的最后结果是,美联储向国际集团借出850亿美元巨资,并因此获得了该集团80%的股份。下面是德国之声记者发自纽约的报道。

美国国际集团拥有1.2万亿美元的资产,在全球130个国家里共有7千4百万个客户。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很难在危机时刻找到一个能够力挽狂澜,救它于水火之中的强手。在美国两家大型投资公司高盛集团和摩根大通集团表示无力相救之后,国际集团只能向华盛顿政府求助。虽然美国政府出手实属无奈之举,并遭到了一些方面的强烈反对,但是这毕竟有助于避免全球金融市场遭遇一场巨大的灾难。就在美国国际集团面临破产的最后关头,美国政府踩灭了导火索。 

像美国国际集团这样一家大公司怎么可能被信贷危机逼到了破产的边缘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该集团被信贷衍生产品所拖累。由于抵押债券实现的高额利润远远高于房屋保险业务,人寿保险业务以及汽车保险业务,因此美国国际集团为担保这类证券的担保金达到了总计4千亿美元。而最终推动国际集团陷入危机的是贷款保险业务。利用这种极为复杂的手段,各大型金融公司相互对企业贷款和和其他贷款进行了担保。 

周一至周二夜间世界3大信用评级机构向下调低了美国国际集团的信用等级。由于这一原因,该集团公司至周三清晨之前必须追加总价值为133亿美元的担保。但是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在美林证券公司出售股权以后,以及房利美和房贷美破产之后,已经没有任何私营公司愿意为美国国际集团提供必要的担保或者过渡性贷款了。最后只剩下了美国国家。 

不少人已经逐渐认识到,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国际集团走向破产。 

说话的是经济了望集团的经济师鲍莫尔。 

美洲银行行长列维斯不久前也曾警告说,如果美国国际集团出现严重亏损,那么全球没有一家大型金融机构能够独善其身,不受到严重的影响。

美国国际集团渊源深厚。早在1919年,该集团创始人史带先生就在上海创立了集团的前身公司-美亚保险公司,使美国国际集团成为极少数起源于中国的美国公司之一。1921年,史带先生创立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这是第一家向中国人提供寿险产品及服务的外国企业。1949年以后该公司搬迁到了纽约。1967年公司改名为美国国际集团。如今美国国际集团就像是一个在世界各地都有触角的大章鱼。如果它倒闭了,那么几星期之内将引发全球大批银行倒闭。 

现在世界金融领域总算可以舒一口气了。然而要知道为此付出了多么高昂的代价。仅仅数天之内这场信贷危机就使雷曼兄弟集团,美林证券和美国国际集团这些顶级大公司失去了自主权。即便如此,世界金融体系,各家银行和投资者还是要大大地感谢美国政府。


(4)

全球央行输血逾3000亿美元


新快报2008-09-17 19:58:28 

2008年6、7、8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突变,形势急转直下,全球股票市场出现了罕见的集体暴跌行情。《货币战争》作者、宏源证券投资银行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早在6月就明确指出,“美联储完全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已不可避免,发生的时间段就是2008年6月到2009年夏,但直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完全没有向世界投资者发出任何预警。在毫无警觉和预防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广大投资人势必遭受重创。” 

他坚定认为,自6月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已进入第二阶段,即信用违约的危机。而次贷危机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流动性危机(2007年2月——2008年5月) 

我国主流观念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到4、5月份已经结束了,美国经济会在下半年重新走强。宋鸿兵认为,这是危机的第一阶段刚刚消退下来。如果说危机的特点,他说,主要是流动性危机。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美国房地产业严重衰退。美国央行救市,注入了1万亿美元的流动性,缓解了中央银行的流动性威胁。但老百姓有着大量的负债,此举解决了中央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却没有解决负债危机。 

第二阶段:信用违约危机(海啸)(2008年6月至2009年上半年) 

信用违约危机最重要的特点是信用违约掉期(CDS)等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全面危机。这个阶段,我们会一直看到信用衍生品违约的问题,包括银行的烂账,金融衍生品市场会越来越糟糕。这次冲击和上一次次贷危机比起来是多大的规模呢?据测算,今年一年的金融风暴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大概是去年次贷危机的三倍。 

他认为,中国股市、美国股市、香港股市、英国股市等等都在暴跌,这是一个全球联动效应,而联动效应出在CDS,就是金融衍生产品这个市场,其带来的危机将在今后一年中不断出现,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大概是去年次贷危机的三倍。 

去年保险市场的总规模是45.5万亿美元,到今年3月份已经变成62万亿。信用违约掉期问题就出在保险合同上,其危险在于62万亿保险合同漂在全世界各个金融市场角落里,上万家金融保险机构持有这种保险合同,而且这个市场没有中央信贷系统,一旦出现大规模集中违约情况,美联储想救市也无从下手。 

第三阶段:美元危机(火山期)。 

利率市场出现更大的问题,这时候主要以美国房地产业为代表的事件,导致美国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出现混乱,从而引爆美元的危机。 

第四阶段:由于美元是全球货币,整个美元危机出现之后,会形成全球货币危机。

韩德强:北航经济学院研究员

宋鸿兵 《货币战争》作者、宏源证券融资部总经理(角色冲突)

罗杰斯 投资大师

美国这场金融危机何时会触底反弹? 

66岁罗杰斯:我有生之年看不到了 

罗杰斯一年前就说不要碰美国的金融股,他自己也早已把金融股卖空了,而且现在仍然持有空头。 

“它们并没有显示出任何价值,如果它们涨了,那我就会继续卖空,贝尔斯登我是77美元卖空的,美林则是53美元,要知道,在真正的熊市中,这些股票只值10块钱(贝尔斯登最后真的只有10块钱),并不光是它们,所有投资银行,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投资银行在熊市里会成批地倒闭。”今年年初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现在,罗杰斯已经从美国纽约搬家去了新加坡,他还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了当地的华语学校。 

近日他在新加坡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及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何时会触底反弹,他回答道“这是一条漫长道路,事实上,在我们有生之年似乎都看不到了。” 

他说:“伯南克(美联储主席)和他的伙计们开始来援救了,这可能会把问题掩盖一段时间,当然我不知道他们能掩盖多久,然后灾难就会继续。他们能掩盖六天还是六周?我不知道,我倒是希望我能够知道,但我真不知道。”“在过去的200年里,美国的民选政治家和流氓们总共让美国背上了5万亿美元的负债,但是在过去的几周里,某些官僚又让美国背上了5万亿美元的负债。” 

他说,“回顾历史会发现,所有那些陷入衰退的国家在失败之前都尝试过直接的经济干预,美国早已开始了直接经济干预,例如,我们不让中国人买我们的石油公司,我们不让迪拜企业买我们的码头,诸如此类。” 

如果一切都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能力,那么这可以看做是一个信号。 

韩德强:美元霸主地位将结束 

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韩德强在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中指出,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30年一次转换的周期,去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也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影响。 

美国正经历1929年以来最大经济危机。为什么两房股价会暴跌?韩德强认为跟两房操作有关,当2006年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两房没有抛售而是抄底收购,结果被套紧。他认同次贷危机还有第三波危机的看法,这与保险业务有关。保险业在市场好的时候很容易赚钱,但一旦违约率超过10倍以上将会转入巨亏,从这些公司可能抛售手上股票,从而引起第三波危机。当次贷危机进一步爆发后,将会形成一个因为美国国债不被看好,不得不提高国债利率,而导致国内经济紧缩,内需下降,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 

韩德强认为美元贬值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美元发行过度,美元在海外的发行量超过美国经济规模的3倍;第二个原因是国内经济双赤字。 

上世纪70年代以前,通过扶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球化战略等措施,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化虽然减少工人工资生产成本,却造成全球需求下降,在投资扩大、需求下降的趋势下,使得生产过剩并导致70年代美国经济停滞。美国为摆脱70年代经济停滞的局面,把名义利率提高20%,从而充当世界发钞国的角色。韩德强认为,虽然美国通过提高名义利率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龙头,但这种借钱发展的模式注定美国的财政赤字将只升不降,为美国日后拼命维持美元霸主地位埋下伏笔。 

2002年科技股泡沫破灭,国内需求萎缩,经济再次陷入危机。此时美国通过美元贬值刺激次贷泡沫,便宜的房地产贷款拉动美房地产大牛市。不过韩德强强调,这种靠打强心针方式刺激的经济需求不是真实的,其必将导致更大经济危机。 

韩德强质疑美国在世界上通过强势美元政策维持发钞国地位可以维持多少年,因为价增量缩,国际对美元的信心不断下降,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也不断下降。由于美国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发钞国,他预测在30年后的今天,美元的霸主地位将结束。 

韩德强介绍,美国的金融创新很多,创新意味着摆脱监管。由于信用保险没有任何机构监管,导致美国国民不是在买保险而是在赌博,从而产生大量衍生金融产品,全球每年GDP为60万亿美元,而金融衍生产品的规模则高达680万亿美元,是GDP的10倍以上。当金融衍生产品规模达到全球GDP的10倍以上时,将表明美国这个游戏达到高潮。韩德强认为,现在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投机赌博新经济时代,这是一种非理性繁荣。


(5)

全球信贷“大逃亡”:市场恐慌历史之最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联合报导/全球信贷市场恐慌2008年9月17日达到历史性水平,促成了一波投资者向安全资产的“逃亡”,其程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未见。

在全球范围内,金融压力指标都达到了创纪录的峰值水平。短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跌至二战时伦敦遭到大规模空袭以来的最低点。银行间借贷实际上陷于停顿,投资者争相从任何前景存在疑问的机构或行业中撤离资金。 

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为陷入困境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的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未能遏制市场避险意识的急剧上升。相反,市场遭受了新一轮紧张情绪的冲击。 

造成市场担忧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债务损失,一家原本被认为较为安全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股价跌破了票面价值——即“跌破一美元”(broke the buck)。这引发了相关风险:即其他此类基金中的散户投资者可能出现恐慌,并撤离自己的资金。 

所有有关利润的想法都被放弃,交易员争相买进短期美国国债以保证安全,3月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跌至0.03%的低点——这种收益率水平是日本“失去的十年”的特征。美国国债收益率上一次出现如此低位还是在1941年1月。 

剩下两家大型美国独立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高盛(Goldman Sachs)——股价分别下跌37%和21%,因为其债务的保险成本大幅上升,威胁到了它们在市场中为自己融资的能力。 

所波及的地区远远超出了美国。英国抵押贷款巨头HBOS股票交易出现动荡,该银行在英国政府的推动下,被迫与零售银行Lloyds TSB进行合并谈判,此前其股价暴跌。 

在欧洲和美国,银行间借贷实际上陷于停顿。所谓的泰德价差(Ted spread)——即3月期伦敦银行同业拆息(Libor)与美国短期国债利率之间的利差——突破了3%,高于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暴跌之后的创纪录收盘水平。这一指标用于衡量市场对银行的信心。 

美国政府进行了反击,美国财政部宣布将借入资金,供美联储用于其紧急借贷行动——这实际上是取消了对这种援助规模的所有资产负债限制。 

英国《金融时报》克里什纳·古哈(Krishna Guha)华盛顿、迈克尔·麦肯兹(Michael Mackenzie)纽约、吉莲·邰蒂(Gillian Tett)伦敦报道 


(6)

美国政府插手 道指回涨410点 


美国财政部应美联储(Fed)请求,宣布启动一项临时性的“补充融资计划”,向频频出手解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Fed施加援手,为其补充“弹药”,以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压力。 

美国财政部称,除了美国财政部已有的借款计划之外,上述“补充融资计划”将由一系列短期美国国债构成,这将为Fed提供可主动运用的资金。 

美国财政部称,在“补充融资计划”下,拍卖的宣布和参与将按照财政部现行的拍卖规定来管理。财政部将尽可能提前发出通知,通告有关“补充融资计划”债券拍卖的时间、规模和期限情况。 

资料显示,在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的交易中,美联储承担了贝尔斯登价值29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相关资产,并为摩根大通提供了贷款支持。此外,为了保护房利美、房地美所持有以及担保的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美联储将两家机构收归了国有。美联储另外同意在公开市场上购买不定数额的房利美与房地美所担保或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而且,美联储已在本月份购买了50亿美元的其担保或持有的证券。 

最新的进展是,美联储美国当地时间16日晚宣布,已授权旗下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陷于破产边缘的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 

频频出手的美联储资金捉襟见肘,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国财政部应时而动,似乎也在情理中,但有分析指,这很难打消市场疑虑。 

当地时间周三早些时候,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董事长刚刚指出,美国国会应当制定相关法律,确保其它有问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得到妥善有序的处理。他认为美国正处在非常时期,Fed和财政部正在做他们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但他很担心这种做法只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手段。他表示,政府应参照FDIC的管理办法制定一套处理程序。 

事实上,这不是市场惟一的担心。早在美联储出手救助贝尔斯登、“二房”时,质疑之声已是一片。质疑的理由非常简单:其一,这类举动破坏了美国金融自由化的监管传统;其二,纳税人的钱为何未经国会同意,便曲线救助因“贪婪”而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 

支持美联储者的回答是,形势非同寻常,必须出手。 

9月18日的美国股市反弹,在美国联邦政府可能成立一接管银行坏帐公司的消息下,道琼斯指数上扬了410点。 

美国财长保尔森指出,联邦政府正考虑成立一个像1980年代与1990年代清债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的实体,投资人希望在联邦的干预下,能够减轻金融机构房贷坏帐的负担。 

在此消息下,原本前一日大跌449点的道指,18日反弹大涨410.03点,或3.86%,至11,019.69,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50.01点,或4.32%,至1,206.60点,纳斯达克上涨100.25点,或4.78%,至2,199.10点。 

 

(7)

现代华尔街已灭 展望“后华尔街时代” 


华尔街日报2008-09-18 06:27:33 

这不仅仅是美林(Merrill Lynch)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终结。过去的72小时无疑已表明:现代华尔街已经灭亡。 

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未来在……瑞士 

想象一个只有几家银行业巨头的国家,这些公司的规模和经济地位对国家的成功举足轻重,以致于它们本质上几乎成了准政府性质的机构。 

这就是瑞士,在这里,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 Group)和瑞士银行(UBS)在主导着国家的金融事务。这也将是美国经济的命运,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甚至花旗集团(Citigroup)如今都代表了那些最后屹立不倒的巨头。我们尚未看到全面的整合,而这一趋势必会在全国各地的一系列中小型银行中蔓延开来。 

这一变化的影响对整个经济带来了一些明显的后果:资本来源减少、借贷利率缺乏竞争力以及一个几乎集中式的银行决策结构。这或许会在未来造就一个更健康的金融体系,但经济上付出的代价却是增长萎缩。 

未来在……私人资本运营业 

鉴于Apollo Management、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和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等若干私人资本运营公司遭遇的问题,这或许看起来有些不合常理。 

不过这些公司却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它们能低价创建一些盈利能力极强的业务,推动其从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向成为业务全面的金融机构转变。KKR已获得经纪自营商业务许可,并已涉猎债券和股票发行。随着华尔街很快将有大量银行家流落街头,KKR可广揽各类人才,填补自己的业务空白。 

这类公司要对现有的巨头们构成挑战还需要一定时间。尽管如此,在周一这个对金融类股来说恐怖之极的交易日里,百仕通股票却逆势上涨,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尔海姆(William J. Wilhelm)说,对投行机构来说,参与者在发生变化,不过需求是相同的。威尔海姆从事投行历史的研究。 

未来在……,但不在纽约市 

不久美林就会被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的美国银行所收购。雷曼兄弟也会和灾难深重的Hornblower & Weeks或Hemphill, Noyes & Co.一样成为历史。 

在金融领域,纽约以及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有美国的主要作用现在都受到了严重质疑。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正在放眼海外,也就是中东和亚洲,以便筹集新的资金。随着资金而来的是更大的实力,包括新的金融机构、新的用工和新的规则。 

据Dealogic的数据,去年美林和雷曼兄弟分别是世界第四和第五大债券承销商,同时也是第二和第九大股票承销商。如今这两家公司都已是今非昔比。 

所以,试想一家在未来几周要筹集更多资金的公司。当然纽约会在它的筹资路线上,不过它会更谨慎地在新加坡、迪拜、北京和伦敦花更多的时间。美国看起来已经死于自己的创新。 

未来在……实实在在的工程 

仅在纽约州,就有大约20.6万名证券从业人员,距离2000年鼎盛期时的21.7万人相差无几。数万名银行家、交易员和后勤员工将很快加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中。 

美国最聪明的学生现在或许意识到,新的财富之路不是在华尔街上或是对冲基金里有干上几年走人。 

这是一项积极的转变。它鼓励美国重返创造、建设和做事上去,而不是弄些纸上的东西来回交易。截至2006年底,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中金融类股占了22%的权重。但金融类股在过去11个月中损失了1.3万亿美元,所占权重降至14.4%。如果美国有更多的人考虑实际的工程结构问题,而不是华尔街上的结构性产品,这个国家的情况或许会更好。 

市场开口说话了。它传达的信息很清楚:现在该是回去工作的时候了。脚踏实地的工作。 


2008-9-19, 5:26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表示,美国已经成为“美利坚共产主义共和合众国(USSAR)”

美国一向奉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但在一场金融海啸下,多家金融机构相继出事,投资者信心大受打击,政府连番出手救市,凸显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荡然无存。 

USSAR近似前苏简称USSR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表示,美国已经成为“美利坚共产主义共和合众国(USSAR)”,表示这个国家“为富人和华尔街奉行共产主义,利益私有化,损失社会化。” 

多年来,美国银行家贪得无厌,经常批评政府监管市场的政策,指政府抑制金融业赚取更多钱,但讽刺的是,当金融海啸来袭,他们纷纷要求政府救市,一下子由自由市场信徒变成共产主义者。 

事实上,这些华尔街银行家根本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动用纳税人的金钱打救。过去几年,纽约多家金融大行创造了一个“假大空”的经济世界,金融界很多从业员大赚红利和佣金。这些钱来自他们不理经济基本因素,借得比他们资产值多出100至200倍的贷款,最后爆煲,由美国纳税人甚至全球埋单。 

利益私有化 损失社会化 

近期美国救市动用的纳税人金钱大升,急速赶上伊拉克战争。伊战5年半来,美国花了6,000亿美元(约4.68万亿港元),而过去一年的信贷总额已大升至3,000亿美元(约2.34万亿港元),国债近10万亿美元(约78万亿港元),相当于每人3万美元(约23.4万港元)。 

继接管两大房贷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后,政府又以850亿美元(约6,614亿港元)换取美国国际集团(AIG)近80%股权,变相接管AIG。总统布什卸任前几个月,他进行了75年来最大型的国有化计划。 

美国现已陷入信心危机,很多处事方法都受到质疑,加上伊战泥足深陷、中国京奥的成功和俄罗斯出兵格鲁吉亚等事件,已显示美国超级强国的地位受到威胁。连一向吹嘘美国资本主义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克拉默也坦言:“这真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可耻时期。”(《每日邮报》)


(8)


华尔街成大选新战场奥巴马撕破好好先生形象 

华尔街的战火已经蔓延到了民主党与共和党的白宫之战,信贷市场的持续危机已经成为两党候选人的中心议题。关于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琳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两党候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经济领域,如何在这场危机中向选民兜售自己一揽子的经济政策从而获得更多的选票,成为麦凯恩与奥巴马此轮竞争的焦点。

华尔街危机成大选新战场 

对11月4号的总统大选来说,这场危机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哪位候选人的政策更能打动选民。一般认为,大选争论的焦点从阿拉斯加州州长佩琳是否有当选副总统的资格转到当下的金融危机是对奥巴马有利的。奥巴马竞选团队迅速将这一危机同布什政府以及麦凯恩联系起来。奥巴马在一次演讲中就直接将这次危机归咎于共和党一贯的自由放任政策。不同于布什政府的放任自由政策,奥巴马要求政府实行更为严厉的监管政策。而一直反对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的麦凯恩9月15号说,“美国的经济基础非常稳固”,随后的雷曼兄弟破产这一黯淡的消息令麦凯恩陷入尴尬的境地,这也成为民主党攻击的焦点。两党候选人开辟了新的战场,而这一次奥巴马占据有利位置。 

奥巴马:略胜一筹,前景仍不明朗 

当大部分美国人都在为这场自大萧条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担忧的时候,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也许是这次危机的一个最大的受益者,这次华尔街危机给了奥巴马一个绝好的反击机会。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将矛头对准了麦凯恩的经济政策,抨击他的政策只是布什政府政策的翻版。在拜登即将发表的演说中,他将提到“选择麦凯恩,你们将只会在布什政府的政策中再生活四年”。同时,奥巴马在新一辑广告中也对麦凯恩进行了猛烈的反击,称他的政策是廉价的、没有诚意的。这表明奥巴马已经放弃了自己好好先生的形象,正式开始回击麦凯恩。其实,一直以来,在经济问题上,奥巴马在选民中的得分一向高于麦凯恩,因此如果能在这次的危机中拿出更多细节性的经济政策将为他加分。而麦凯恩在其做参议员的25年里一直倾向于自由市场制度。虽然麦凯恩及其竞选搭档也表示要加强政府调控,并且他的竞选团队也在试图打造麦凯恩的全新的改革者的形象。但麦凯恩前后矛盾的政策显然让选民摸不着头脑。目前来说奥巴马对略胜一筹,但华尔街危机对此次选举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可以确定的是双方都会强化他们将成为金融体系改革者的角色。但问题在于在大选之前华尔街的这场危机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公众需要什么样的改变,这些都是目前尚无法预测的。这也将继续考验奥巴马与麦凯恩的政策选择。 

麦凯恩:如何与布什政府保持距离是关键 

在9月15日的一个演讲中,麦凯恩坚持认为“美国的经济基础很牢固”,但是随之而来的雷曼兄弟破产以及美林公司被收购这几个震撼华尔街的新闻让麦凯恩陷入尴尬的境地。尽管在16日他立即改口说他指的牢固是指美国工人的创造力与勇气,并且他的竞选团队也随即为他安排了一系列电视访问来更正这一说法,但这还是成为民主党猛烈抨击的对象。民主党称其根本不了解普通美国人的经济关注,麦凯恩将只会延续布什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这已经不是麦凯恩第一次出言不慎。他曾经一方面表示他要继承现任共和党政府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他又承诺要发展美国经济、改革华盛顿现有的政策。在他关于次贷危机的第一个大型演讲中,他曾表示反对政府的过度干预,而一个月后他又提出了一个政府保护居民住房的计划。而麦凯恩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如何同布什政府的政策保持适当的距离。同时麦凯恩承认自己缺乏经济专业知识也可能给他带来麻烦。 

由于“两房”救市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美国近几届政府一直推崇的“大市场”原则,势必引起国会和各界的强烈争议。就在救市后不久,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和副总统候选人佩林就联名发出声明,一方面对救市表示“理解”,另一方面也认为此举有被华尔街牵着鼻子走之嫌,主张“下不为例”,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刚刚为“两房”背书的美国财政部,在面对如雷曼兄弟这样面临危局的投行时,必然选择谨慎应对。

也许雷曼兄弟会觉得十分委屈,因为7个月前贝尔斯登面临同样问题时,美国政府出面支持,助其完成股权转让,而此次却反其道而行之。问题在于7个月前市场对于著名投行的倒闭尚觉震撼,整个华尔街都为贝尔斯登事件惊恐不已,美国政府的出手,在很大程度上有“危机公关”的考量。而如今,这种事早已见怪不怪,美林、KKR、百仕通等金融机构同样嗷嗷待哺,如果为雷曼兄弟背书,则势必不能厚此薄彼,但美国纵使家大业大,也无法同时对这许多面临困境的投行全部担保,更何况国会、民意都通不过,即使背书“两房”,已引发众多抱怨,认为这些投行赚钱时大谈市场调控,一旦赔钱就要政府动用税款救命,对纳税人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

重走格林斯潘路线?

平准基金之后,美国财政部下一步的举措将是怎样?

事实上脉络已经很清楚,在“两房”救市之后,美国又迅速回到传统的、以市场自救和自我调节为主,政府主要通过金融手段和宏观协调予以扶植的格林斯潘路线。

此次平准基金的推出看似大手笔,其实似曾相识:去年8月4大银行联手向美联储借款,及去年底美欧央行联手稳定信贷,和此次的行为是一脉相承的思路,即财政部退居二线,而把稳定市场的主要责任直接交给华尔街本身,此次刚刚逃过一劫的美林,两天后即出现在发起平准基金的“10大”名单之列,足以说明美国政府决心之坚定。

接下来的举措顺理成章:美联储将通过降息来提振金融市场的信心和活力,此外还会采取其他一些金融手段,如接受股票抵押融资,以减轻各金融机构的资金周转压力。

金融风暴已导致美国5大投行中的3家没入深渊,但从目前情势看,华尔街已开始表现出内部消化整合的意愿和力量,此次美国银行收购美林,出价29美元/股,比周五收盘价高出近12美元,和今年3月大摩收购贝尔斯登的近乎侮辱性跳楼价对比强烈,说明了市场重组已有条不紊地展开(这也同样证明雷曼兄弟的被抛弃,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的选择,同行认为它的价值已经不大)。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的市场份额,将被其他竞争者很快填补。这种重组的意愿将令金融市场保持必要活力,也将成为美国政府新金融政策的主要依据。

不难看到,“两房救市”迄今只列出大概的原则和框架,许多细节仍有待明朗化。由于议会的争论有加剧趋势,加上美国大选在即,在布什政府有限任期内,许多金融政策恐怕只能停留在纲领阶段。未来如果麦凯恩当选,他恐将延续现行的金融政策,继续让华尔街自我调节,而满足于以利率等金融杠杆发挥政府影响力;而倘若奥巴马当选,“政府的影子”或许会变得更加清晰,但这恐须付出许多代价,如税率的增加,或财政赤字的进一步扩大,等等。


(9)美利坚共产主义共和合众国(USSAR)政府要求国会批准7000亿美元“救市”!(这是救市还是抢劫、中饱私囊?!)


美国政府要求国会批准一项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以阻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报道说,这项计划将给予美国政府在未来两年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广泛权力,同时还将把美国国债最高法定限额从现有的10.6万亿美元提高到11.3万亿美元,以便为实施救援计划留下资金空间。 

另据报道,美国总统布什当天在白宫表示,美国政府正在与国会一道,努力争取尽快通过一项金融救援计划。他说,当他认识到问题有多么严重之后就决定要大胆地采取行动。他还说,最终出台的金融救援计划必须强有力,从而足以解决问题。 

对于美国政府正在拟定的金融救援计划,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多数党领袖均已表示,将与美国政府一道,尽快通过具体方案。

19日,在美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经济方面的讲话。旁边的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布什说,为了结束目前这场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联邦政府干预金融市场不仅有正当理由,而且必要。


(10)


天文数字救金融,布什为方案辩护:比大失业好(这近乎赤裸裸的恐吓政策)!

美国政府十万火急抢救金融市场的计画草案,已经在2008年9月19日下午送到国会。目前财政部官员正与参众两院两党领袖紧急会商,希望尽快敲定计画细节,一周之内以法案形式送交两院表决,再由布什总统签署。全球股市十九日反应热烈,然而情势极为严峻,这项计画能否奏效,仍在未定之天。

掌控国会的民主党多位领袖特别要求,这项计画不能只是要纳税人掏出数千亿美元,收购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政府还必须协助民众减轻沉重的房屋贷款压力,降低家园沦为法拍屋的风险。而且抢救计画成立的基金或机构未来如果有盈余,也必须由全民雨露均沾。

布什:金融市场继续受压,只会酿成大规模职位流失;伯南克承认前景“灾难性”。

布什签字 法案急送国会

众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法兰克指出,政府已经接管“房地美”与“房利美”两大房贷公司,未来新计画也是以收购与不动产贷款有关的资产为主,因此政府大可以好好整顿房贷市场。美国十一月将举行总统与国会(众议院全院、参议院三分之一)选举,保护纳税人、照顾中产阶级正是民主党的经济议题主轴。

筹资举债上限 提高一兆

根据媒体报导,抢救计画可能耗资达七千亿美元,每五百亿元为一个单位,预计运作至少两年,由财政部负责。为了筹措这笔史无前例的天文数字经费,国会将提高政府举债上限,从十兆六千亿美元提高至十一兆三千亿美元。

财政部将聘请资产管理专家,透过“反向拍卖”(reverse auction,最低价出线)机制收购资产,标的主要是“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MBS)、担保债务债券(CDO)与不动产贷款,只有美国的金融机构可以拍卖资产,不接受外国机构申请,对冲(避险)基金旗下的资产也被排除在外。

大萧条以来最高 伯南克承认前景“灾难性”

另据报道,美国政府公布的巨额救市方案,细节终于昨日揭盅,华府将会动用7,000亿美元(约5.45万亿港元)的纳税人金钱,购入“不流动”按揭证券,并将国债法定上限提升至11.3万亿美元(约88.3万亿港元),从而成为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最大型的救市方案,有专家估计救市成本更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约7.8万亿港元)。总统布什表示,纳税人虽承担巨额金钱,但总比大规模失业、退休金尽失为好。

财长保尔森联同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公布史无前例的救市方案。众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多德表示,伯南克向议员简介金融市况时,形容前景“灾难性”,在场议员无不讶异,鸦雀无声,情况维持了10秒。

减债或令美元贬值

华府将设新部门,专责收购“有毒”的按揭,帮助金融机构“去毒”,作用有如“垃圾筒”。新部门将发债集资,两年内购入“不流动证券”,包括商住按揭和按揭证券等。华府现有的国债法定上限10.6万亿美元(约82.5万亿港元),需要因此而上调。

约88.3万亿超过去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成。战后,美国国债比率曾高达GDP的9成,但1980年代一度将比率降至3成。一直以来,美国对国债的处理方法都是令美元贬值,从而减轻债务。假如美国为减债而不停令美元贬值,将会令手持巨额美国国债的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截至7月底,日本是持有最多美国国债的国家,总额高达5,934亿美元(约4.62万亿港元)。中国则持有5,187亿美元(约4.04万亿港元)名列第2,第3位的英国则持有2,908亿美元(约2.26万亿港元),3国都较六月增持了近百亿元。

布什:救市比大失业好

呈交国会的方案中订明,政府收购得来的按揭资产不设期限,不需于指定日期前抛售。另外,路透社消息来源透露,各大金融机构抛弃的按揭资产截至9月17日,都必须仍列于账目内。

救市耗费巨资,布什昨天为方案辩护,称:“方案需要投入可观的纳税人金钱,但我认为这个进取的做法对美国家庭造成的代价,相比其他方案下远低。我们的金融市场继续受压,只会酿成大规模职位流失,搞砸退休金账户,进一步削弱楼价,新批的房贷、车贷和大学学费借贷变得干涸。”

风险转嫁给纳税人

分析员赫尔利指出,方案等同设立“有毒债务垃圾回集站”,帮助银行清除坏账。她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政府究竟会怎样为这笔有毒债务定价呢?银行和金融机构会否蒙受严重损失呢?”若华府以账面价购入按揭证券,银行成为赢家,而纳税人则平白承受了风险。另一方面,当华府以低于账面价购入证券,假若将来证券的价值回升,则华府会成为赢家。

……

谢选骏指出:上述种种,这岂不等于是宣布戒严?这不禁使得我们想起了1989年中共:“在北京部分地区实行戒严。”其实是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了。

2008年布什:“在美国部分市场禁止交易。”

市民哀嚎:金融风暴正烈 捞底更须小心——

欧美金融异象频生,不单反映市场上暗流汹涌,还显示出更深层的风险,危机无疑已进入了更凶险的境地。目前除了个别金融机构的倒闭风险外,更值得关注者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失效,和美国当局的救援能力受限。

美国联储局联同多家央行一齐向市场注入以千亿计美元,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出此下策,全因市场信心,在经受连串事件打击后几近破碎,信用紧缩因而再大幅加强,并引发了一些反映投资者避险意识大增的异常现象,包括:黄金价格急升逾一成,短期国债票据息率跌至二次大战后低位而几近于零,拆借市场则几陷停顿而拆息高升,如三个月Libor便上升至逾三厘,其风险溢价达到1987年股灾以来最高位。凡此种种,均显示金融体系渐被冻结而功能大降。这种系统性失效不单会令金融业运作停滞,还将严重影响实体经济活动。大注资虽可暂缓紧缩压力,令国债息率稍回升而拆息稍落,但紧缩的基本状况不会改变。 

与此同时,美国当局抗衡危机的能力却日减。联储局在去年危机爆发前有八千多亿美元资产可供运用,经一年的救援任务后耗去约一半,在最近连串行动中又消耗不少,只余近二千亿,令财政部要急急发债为其补充弹药。但财政部亦捉襟见肘,最近已承担了两房及AIG等的债项,如再大手出资必将引起市场焦虑。市场对美国国债损失的对冲成本,最近已升至历史高位,如十年期债券的违约掉期指数,已由一年前危机前的两个基点大升至三十点,高于一些欧洲国家。标普虽维持美国主权评级于最高的三A不变,但指出财政状况已因最近的事件转弱,故今后财政部已不容滥施救援。 

在信用紧缩强化、系统失效而当局救援受制下,金融前景自不乐观。何况近期还要处理好一些重大事项:

(一)调整带来震荡。如雷曼倒闭后,许多平仓结算及增加拨备工作要完成,并已引致罕有的历史上第二例的货币市场基金亏损。雷曼的三百亿美元商用物业资产待沽,又引起市场上争相出货,影响及过千亿此类资产。更难解决的是两房、雷曼及AIG等所涉及的大量违约掉期市场结算,已因工作繁冗而拖延,令大量金融业务及资金被冻结。

(二)机构事故接踵而来。目前剩下的两大投行大摩及高盛面对极大压力,在业务萎缩、客户流失及融资困难的多重打击下,估计早晚要作大改组、被并购或倒闭。

(三)大选临近索援日增。如三大车厂已要求政府发放二百五十亿低息贷款;国会议员又提出了价值数百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 

总之,随着危机深化,突发事件将更多出现且更难防备。展望未来则似长夜漫漫,正如英国评论家Martin Wolf所说:最坏时刻肯定未过去,因为还须完成资产减值,市场减低杠杆水平,金融体系撇除坏账和再注资等过程。目前这些过程远未到位,其中如家庭削减开支增加储蓄等必须调整,还只刚开始。这个过程也绝不会风平浪静,世纪危机的恶浪将更凶险及频密,故投资者务必小心,切忌看错市、捞错底。

谢选骏指出:看来,只有统购统销能够救美国了。

(另起一页)

第九节

警惕美联储的共产主义倾向


2012年3月5日《纽约时报》刊载该报专栏作家兼助理商务和财经编辑格雷琴-摩根森的(Gretchen Morgenson)文章称,低利率政策严重伤害了美国民众的储户。

根据美联储理事萨拉-布鲁姆-拉斯金(Sarah Bloom Raskin)此前几天的言论,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然而,对于美国民众的储户而言,低利率政策已经对其造成了很大影响,导致他们银行账户中的存款几乎不能给其带来任何收益。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萨拉-布鲁姆-拉斯金,是美联储的内部人士。作为美联储理事会中的一员,拉斯金以常有的方式作出了“免责声明”,称其言论仅反映她自己的想法。但美联储观察家指出,她的言论很可能映射了美联储内部的观点。现在的问题——像任何正在寻找能创造利润的投资者都知道的那样——是美联储将利率下调至接近于零的水平,来为大型银行以及在这些银行助力下被推落悬崖的经济提供支持。时至今日,没有做过任何事情去促进金融危机的储蓄人,则正在受到惩罚。

这是美联储在拯救金融系统的过程中最令人感到困扰的悖论之一。而且,根据拉斯金的言论,这种悖论很可能还会继续一段时间。因此就别再抱怨了,美国人——如果这对金融体系是好的,对你们是好的。是的,这就是拉斯金在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Westport)发表演讲时所传递出的信息,她同意低利率对储户造成了压力。但她随即就开始颂扬创下历史最低点的利率能给普通美国人带来的好处。

“许多家庭都正在得益于较低的利率水平,而对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持批评意见的一些人士看起来正在极度看轻这一点。”发布在美联储网站上的拉斯金言论中有这样的内容。“汽车及其他家庭耐用品的购买活动可以获得更加廉价的融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家庭都有能力对其抵押贷款进行再融资,使其变为利率更低的贷款,从而释放其收入来用作其他用途。”很明显,拉斯金最近并未尝试对住房抵押贷款进行再融资,而我曾这样做过,其过程十分繁琐、冰冷,甚至会把人气死。将潜在借款人放到“榨干机”中是银行的特权,而我没兴趣重返那些E-Z贷款“反斗城”的日子。

但是,那种有关最近以来有成千上万人都能对其抵押贷款进行再融资的想法有些乐观了。在我对抵押贷款进行再融资时,我的信用分是800分左右,而贷款的价值仅相当于房产价值的30%左右,而且房屋凈值还在。鉴于这种经历,有一件事情似乎变得很明显,那就是那些陷入困境的借款人——其中包括那些房屋价值低于抵押贷款价值的借款人,以及那些最需要援助的借款人——能对其抵押贷款进行再融资的可能性最小。

美国经济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研究员、曾在克利夫兰联储担任法律总顾问和研究官员的沃尔克-托德(Walker F. Todd)表示,对于美联储政策给储户造成的代价,拉斯金应该知道得更加清楚。“她毫无忧虑地假设能以当前利率在对其抵押贷款进行再融资的所有人都已经这样做了。”托德说道。“她无视信用分以及银行为这些再融资活动收取的令人忍无可忍的服务费所带来的后果。我愿意邀请任何人跟我一起去造访克利夫兰任何一家银行的本地分行,来询问一下到底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以当前宣传的低利率来进行再融资。”

拉斯金曾担任马里兰州金融监管负责人,还曾在华盛顿监管顾问公司Promontory Financial Group中担任董事总经理。当我在上周五要求与拉斯金进行记录在案的公开访谈时,她的发言人称其没有时间。但在韦斯特波特发表演讲时,拉斯金对低利率对投资者造成的影响未予重视。她表示,不到7%的家庭资产是以存款证、储蓄债券以及诸如此类的方式直接持有的,而“大多数的家庭财富都是以股票、退休账户、公司股票和不动产的方式持有的”。她说道:“对于这些类型的资产而言,回报率主要依赖于经济的强度以及经济能以多快的速度实现增长。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回报应该能获得我们现有的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但是,拉斯金所援引的7%这一数字来自于1998年到2007年之间收集的数据,也就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前。在住房价格仍在下跌的形势下,消费者所持有的房屋凈值贷款(指授信申请人以贷款人认可的住房或商用房作抵押,向银行申请具有“合法用途”(如购房购车、个人流动资金)的单笔贷款或循环额度的个人授信业务)已经崩溃。与此同时,有理由猜测以避风港账户持有的家庭资产百分比已经有所上升。

考虑都美联储在2014年底以前将基准利率维持在接近于零的计划,看起来这项政策将会维持6年时间。对于储户来说,那会是一场漫长的“干旱”。但根据拉斯金的观点,这是为健康的经济所付出的小小代价。到现在为止,美联储已经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实行这项计划。是的,我们确实看到这里或那里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是,财富从储户口袋中流出的趋势也已经变得十分重大。在汽油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的形势下,这把“老虎钳”正在变得越来越紧。“我们正在迅速地接近一种状况,”托德说道,“那就是国会和政府不愿面对就住房融资和信用报告/信用分制度进行彻底改革的需求,原因是这样做会让银行家亏钱。”而与此同时,大型银行们正在“悲痛地”抱怨增强后的监管措施,但却闭口不提监管措施在帮助消除危机的问题上所起到的作用。

“政策制定者确实需要考虑一下我们正在向银行转移什么。”托德说道。“为何公众有义务向它们提供所有那些补贴?没有哪位政策制定者会问这些问题。”

……

谢选骏指出:对上述报道进行一些分析就不难看出:美联储的种种措施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种共产主义倾向的产物。这种共产主义倾向的基本特征就是:“收获归自己,亏损归大家。”

正如我在2011年11月16日发表的《华尔街应该取消社会主义分赃制度》一文指出的,“赌赢了自己拿钱,赌输了国债出钱,这是典型的‘共产主义分赃制度’。号称资本主义象征的华尔街,必须取消‘赌赢了自己拿钱,赌输了国债出钱’这一共产主义的分赃制度,否则,不仅自由已死、民主必亡;而且,美国迟早也会像欧猪国家那样陷入国家破产的窘况。”

但是我的美好希望显然落空了:“华盛顿应该与华尔街合作,取消共产主义分赃制度,而不是继续推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能救中国,也肯定救不了美国。”

就美联储的长期政策来看,不仅没有抑制共产主义分赃制度的意图,相反有意纵容共产主义分赃制度,具有日益加剧的共产主义倾向。

在美联储的“共产主义改造”运动中,通货膨胀高歌猛进,红顶商人蠢蠢欲动,高油价的阴影正在笼罩美国经济。

2012年3月4日,《市场观察》(Market Watch)的专栏作家高德(Howard Gold)撰文指出,持续升高的原油价格,尤其是汽油价格,正在成为美国经济和股市愈来愈大的威胁,再最糟糕的情况下,衰退也不是不可能。

但巴菲特这类投机分子却继续鼓吹:美国经济与股市的最糟情况已成过去。

巴菲特,正在用我们似曾相识的红顶商人的腔调蛊惑人心说:“对美国悲观,是严重的错误,”巴菲特上个月在CNBC电视台说。“自1776年以来,这种悲观便未曾奏效,现在也不会有用。”

但是清醒的人们却有不受巴菲特蛊惑的理由。

分析师Harry Dent,Gerald Celente与Robert Prechter预期,美国股市将下挫,会有金融恐慌,或许银行还会出现挤兑。股市崩盘即将于2013年或2014年来到,Dent在3月4日发表在《今日美国报》(USA Today)的一篇文章中警告。“这将是2008至09年的情况重演,只是当终于来临时,规模更大,” Dent说。“赶快避开来,”Dent告诉《今日美国报》说。他建议投资人买进美国短期公债及美元,回避股市。

在同一篇文章中,趋势预测分析师Gerald Celente告诉美国民众说,准备面对经济911。他预期即将来到的经济下滑,将导致社会不安,引发反政府的情绪,更多人失业,及疲弱的美元。如果出现金融恐慌,Celente说,将导致美国银行业挤兑,逼政府进行“经济戒严。”根据Celente说,这项威胁是真的。“当资金不再流向华尔街,华尔街便开始血流成河。” 

Celente建议投资人,若美元下挫,便买进黄金,并计划转向稳定的国家,自我武装。同时,分析师Robert Prechter说,“1930年代式的通货紧缩”,可能为美国金融带来灾难。他警告,美国主要指数可能跌破2009年3月低点。他并指出,一如1930年代,即使短暂的复苏也将失败,股市可能腰斩。“经济复苏一直疲弱,所以下一次的下跌走势当造成重大利空消息。” 

那个时候人们就会知道:“共产主义不能救中国,也肯定救不了美国。”

(另起一页)

第十节

美联储实际上就是独立于三权之外的第四权


人说新闻界实际上就是独立于三权之外的第四权,我说不对,美联储才是独立于三权之外的第四权——

令人震惊!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曾经提供16万亿美元的接近于零利率秘密贷款给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一些外国金融机构,远超2010年美国的GDP14.58万亿美元。美国独立参议员桑德斯在它的国会个人页面上,要求调查。但美联储沉默以对。具体内幕至今不得而知。这一大规模的秘密贷款,是在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对美联储活动进行的审计报告中,被披露出来的。这些秘密贷款,在美联储公布的资产负债表上是看不出来的。

将桑德斯主页上的一段大致翻译如下:

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美联储的审计报告,揭露出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细节。在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这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为美国的金融机构一些外国金融机构,提供了16万亿美元之巨的秘密贷款。这次审计,是根据独立参议员桑德斯一年前提出的一条修正案进行的。“这次审计的结果,让我们知道,美联储提供了如此巨大金额的贷款”,桑德斯说,“这是富人的共产主义”。

从其主页上的审计报告链接,可以找到最主要的贷款去向:

贷款对象如下:

花旗集团 - $2.513 万亿

摩根斯坦利 - $2.041 万亿

美林银行 - $1.949 万亿

美国银行 - $1.344 万亿

巴克莱银行 - $8680亿

贝尔斯登 - $8530 亿

高盛 - $8140 亿

雷曼兄弟 - $1830亿

富国银行 - $1590 亿

摩根大通银行 - $3910 亿

花旗在2008差点倒闭了,股价从一百五十几美元降到几十美分,2.5万亿,很多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也没这么多,死蛤蟆也给撑活了,摩根斯坦利,现在崩哒的这么欢,原来是因为打了2万亿的激素,美林,如果不是美国政府下令强行让美国银行收购它,也早不知哪去了,1.9万亿也没救活它,这还是什么金融机构,是黑洞!美国银行因收购了美林和专门搞房贷的Countrywide Financial吃上了好多官司,交了很多罚款,但因传统银行业务较强,又得到1.3万亿的注资,现在成了美国第一大金融机构。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这对难兄难弟于2008年先后倒闭,据说是在房地产市场上玩的太过了,也可能在前面大家讨论过的石油对赌上玩过了火。老奸巨滑的高盛,历届总裁中都有在朝中做了高官,情报稳准狠,啥时也吃不了亏。富国银行,从旧金山起家,现在是美国最大的房贷公司也有传统银行业务。摩根大通,据说是花街的贵族,今年夏天损失了90亿(有说一百多亿),起因于伦敦分公司在金融衍生品上赌输了,分公司负责人Ina Drew大学里学国际关系,看上去是没有多少技术背景,输个几十亿也是理所当然了。

由此,可以对美国的实质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美联储实际上就是独立于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并且,无须所谓的民主选举,更不受三权制约,是美国的最终权力。这就是“美国特色的权贵资本主义”,或曰“美国特色的共产主义”。

而在美国这种“共产资本”经济制度下,这第四权犹如皇权,其权力之大甚至大于另外三权。美联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美国的经济基础,而所有的立法、司法、执法等三权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即上层建筑。

而所谓的三权分立民主自由等等,皆无法约束这第四权什么事,你们监督制约等等管你们的,而我联储负责管你们却不受你们管。联储掌管货币,在金钱万能的美国社会,联储其实就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和皇族。

金钱可以决定谁能当选总统,金钱也决定谁进入立法机构,金钱也可以让辛普森杀人而无罪,即三权皆取决于金钱,但是,金钱则只取决于美联储。而立法、司法、执法三个权力还有名义上相互制约的关系,但美联储却只有权力而不受制约。

这就是美国制度的真正实质。即,我管理钱,而钱管理国家的一切,在钱的管理下,你可以有政府、法院、立法机构、军队、警察、学校、工厂等等上层建筑和国家机器,你们所有的一切行为皆通过钱来制衡和管理,而你们所有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就只有一个——为了赚更多的钱,包括你们的生产,你们的投资,你们的储蓄,你们的贸易,你们的立法,你们的守法、司法、执法,你们的对外侵略,你们的对外贸易、投资、外交等等一切行为,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而你们所赚到更多的钱、再多的钱却都在我的控制和管理之下,都是在我的权力范畴,都属于我不受任何制约的权力,即,我就是最终的权力所在,我就是美联储,这就是美国的真正的制度实质。

认清了这一点,也就更进一步认清了美国,神马总统不总统、议会不议会的,都是美联储权力下的常设机构罢了,就像当年中国皇帝下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等等一个味,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也是相互制衡,也是科举选出的,不是?

美联储就是皇权和皇族,只不过更隐蔽了罢了。

而美联储一切权力的行使根本就是金钱,即美元。假如一旦美元失去了霸权,或者美元失效了,美联储的权力也就土崩瓦解,而面对这一切,相信美联储是不惜让美国政府动用终极武器的。

因此,制衡美联储的权力也就是必须的,制衡美联储的权力首先就要改革美国的制度。这可能吗?

(另起一页)

第十一节

林肯之死是美联储的胜利


(一)美联储


“联储会”的全称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林肯之死明明是“美利坚邦联”的复仇行动,怎么又和“美利坚联邦”(“美利坚合众国”)的联储会发生了关系?

说来话长。

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全称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也称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联准会),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由美国国会通过1913年的《联邦准备法案》而创设,以避免再度发生类似1907年的银行危机。

联邦准备系统包括:“联邦准备系统理事会”(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联邦准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s)、约三千家会员银行、及三个谘询委员会(Advisory Councils)。美国联邦准备系统是以私有形式组织的行使公共目的的私营银行系统。美国政府虽不拥有美联准的股份,但美联准的94%利润(2009年总利润为450亿美元)转交给美国财政部,剩余6%用于给会员银行发放股息;同时,美国政府任命美联准的所有高级雇员。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为现任美联储理事会主席。

美国最早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是1791年获批的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1837年至1862年间的“自由银行时代”美国没有正式的中央银行,而自1862年至1913年间,一个私营的国家银行系统起到了这个作用。

美联储是由美国国会在通过欧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称联邦储备法案)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于1913年12月23日签字。


(二)林肯之死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年),政治家,第16任美国总统(任期: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是首位美国共和党员总统。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与美国国父,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独立宣言起草人兼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进步主义运动领导人兼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起被刻在了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上。他也是美国历史上首名遇刺身亡的总统。

1865年4月14日星期五晚上10点15分,在艰难困苦和重重危机中度过了四年残酷内战的林肯总统,终于在五天前迎来了南军将领罗伯特·李将军向北方格兰特将军投降的胜利消息,总统高度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兴致颇高地来到华盛顿的福特剧院看表演。10点15分,凶手潜入没有守卫的总统包厢,在距离林肯不到两英尺的后方,用一把大口径手枪向总统的头部开枪,林肯中弹后倒向前方。第二天凌晨,林肯总统去世。

奇怪的是,总统的包厢本来是有锁的,但这锁在几天前被弄坏了,却没有人报告此事。更奇怪的是,警察约翰·派克本来应该是守在大厅通往包厢的必经之路上的,但是他对看戏毫无兴趣,所以躲到另一个房间去喝酒去了。所以当布斯轻易进入包厢后,就能够平静地把枪瞄准了林肯的左耳和背脊之间……共开枪八次,林肯被击中六次,其中五次击中要害。然而1675名观众中,只有很少人听见枪声,甚至坐在旁边的林肯夫人和几个陪同看戏的人都没有对枪声太震惊。因为布斯选择了戏剧的高潮处开枪,演员的大笑和枪声混杂在一起很难听清。可见刺客是多么地从容不迫,几乎是畅通无阻。

刺客约翰·威尔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1838年5月10日-1865年4月26日)是一名美国戏剧演员,他于1865年4月14日刺杀了林肯总统。布斯同情南部邦联,对南北战争的结局甚为不满。他跳到舞台上时大叫:“这就是暴君的下场!”(拉丁语:Sic semper tyrannis,也是弗吉尼亚州的格言)当时全场皆惊。在逃脱的过程中被国旗绊倒,受伤的他在一处兵营附近被士兵发觉,拒捕而死。临终遗言:“告诉妈妈,我为祖国而死。”

但是在布斯的马车里,发现了很多用密码写成的信件和一些犹大·本杰明的私人物品,这个犹大是当时南方政府的战争部长和后来的国务卿,也是南方金融方面的实权人物,因为他和欧洲的大银行家们过从甚密,后来逃到了英国。刺杀林肯事件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大规模的阴谋。参与阴谋的可能有林肯的内阁成员、纽约和费城的银行家、南方的政府高官、纽约的报纸出版商和北方的激进分子。

据悉,这次刺杀行动如果加上策划、设计、道路疏通、环境勘察等等,一共至少九个人。


(三)林肯之死是美联储的胜利


亚伯拉罕·林肯去世时仅五十六岁,他的遗体在十四个城市供群众凭吊了两个多星期,后被安葬在“王子地”普林斯菲尔德(Princefield)。

当时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是,布斯并没有被杀死,而是被放走了,后来埋葬的尸体只是一个和他长得很像的南方士兵,当时手握重权的战争部长埃德温·斯坦顿(Edwin Stanton)掩盖了事实真相。乍听之下,这又是一个荒谬的阴谋论说法。但是,当战争部长的大量秘密文件到1930年代中期被解密之后,历史学家吃惊地发现,真相竟和民间传说高度吻合。

第一个深入研究这些惊人史料的是历史学家奥托·爱森斯默(Otto Eisenschiml),他发表的《为什么林肯被刺杀?》震动了当时的史学界。后来,西奥多·罗斯科(Theodore Roscoe)出版了影响更广泛的研究结果,他指出:

十九世纪大量有关刺杀林肯事件的历史研究,对福特剧院的悲剧描述更像是在展示一部大型歌剧……只有少数人将其作为一个谋杀事件来看待:林肯死于一个鲁莽的罪犯手中……罪犯得到了经典的法律惩罚;阴谋论被扼杀了;美德最终取得了胜利,林肯也“属于过去”了。但是,刺杀事件的解释既不能使人满意也难以令人信服。事实表明,林肯之死的相关罪犯一直逍遥法外。

刺客的孙女伊左拉(Izola Forrester)在她的回忆录《这个疯狂的行动》(This One Mad Act)中提到,她发现“金色圆圈骑士”(Knights of the Golden Circle)的秘密记录被政府小心地收藏在一个文件库里,并被战争部长埃德温·斯坦顿列为机密材料。林肯遇刺后,任何人都不允许接触这些文件。由于伊左拉与布斯的血缘关系,以及她作为专业作家的身份,她最终成为第一个获准查阅这些材料的学者。她在书中说道:

“这些神秘的旧文件包,被隐藏在存放‘阴谋审判’的遗迹和展览的房间角落的一个保险箱里。如果不是五年前,我偶然跪在(那个房间的)地上翻阅资料时看到了保险箱的一侧,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它们(秘密文件)。这里(的文件)与我祖父有关。我知道他曾是一个秘密组织的成员,这个组织就是由比克利(Bickley)建立的‘金色圆圈骑士’。我有一张他(祖父)的照片,是和他们一起照的,他们全都穿着全套的制服,这张照片是从我祖母的《圣经》中发现的……我还记得祖母曾说过她的丈夫(布斯)是‘别人的工具’。”

“金色圆圈骑士”和纽约的金融势力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林肯政府内部有多少人卷入了刺杀林肯的阴谋?对林肯遇刺的研究怎么会长期系统性地偏离正确方向?

林肯的遇刺和一百年后的肯尼迪遇刺颇为相似,同样都是大规模的组织协调,全方位的证据封杀,系统性的调查误导,真相始终隐藏在一片浓厚的历史迷雾之中。

林肯被刺后,在国际金融势力的操纵下,国会宣布废除林肯的新币政策,冻结林肯新币的发行上限为不超过四亿美元。

1972年,有人问过美国财政部,林肯发行的四亿五千万美元的新币到底节省了多少利息?经过认真计算,几个星期之后财政部的回答是:因为林肯发行美国政府自己的货币一共为美国政府节省了四十亿美元的利息。

综合来看,北部联邦和南部邦联这“两个美国”之间的“南北战争”,也体现了国际金融势力与美国政府之间激烈争夺美国国家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的控制权。在南北战争前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双方在美国中央银行系统的建立这个金融制高点上进行反复的殊死搏斗,前后有多位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丧命。直至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的成立,最终标志着国际银行家而不是美国政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曾经对此评论说“林肯的死是基督徒世界的重大损失。美国可能没人能够沿着他伟大的足迹前行,而银行家们将会重新掌握那些富有的人。我担心外国银行家以他们高超和残酷的手腕会最终得到美国的富饶,然后用它来系统地腐蚀现代文明。”

俾斯麦的看法是否正确,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但是林肯之死是美联储也就是国际银行家们的胜利,看来是毋庸置疑的了。因为林肯一死,国际金融势力操纵的联储会就使得国会废除了林肯的新币政策,并冻结林肯新币的发行上限为不超过四亿美元……这很难说是一个历史的巧合。

现在,国际金融势力寄生在美国的身上,但一旦美国不济,这些寄生虫就会离开即将沉没的大船而另觅寄宿国家,从而加速美国的沉没。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2012年6月7日


(另起一页)

第十二节

格林斯潘应该闭嘴了


(一)美国式的垂帘听政


1926年出生的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退休以后一直不安于室,一年以来频频危言耸听,一方面为自己在职期间的政策失误和职业失败进行辩解,一方面还企图通过“美国式的垂帘听政”,退而不休,通过讲演放话,继续操控市场,甚至支配政府政策。

12月16日格林斯潘更是赤裸裸地表示,美国政府应该为那些马上面临贷款重置威胁的购房者提供直接的财务性援助。因为按照原先的贷款条款,明年这些业主将按照更高的新利率还款。直接援助明显要比美国政府近期出台的冻结部分抵押贷款利率要“有效得多”。 

格林斯潘说,“我们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现在已经有大量的人处在压力之下,因为他们还贷有困难,而现在联邦政府并不缺现金,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大量使用现金来解决他们的问题。”他建议,可以采取减税和现金援助两种手段来直接帮助那些即将因还不起贷款而失去房子的购房者。他说,这两种方法虽然会造成联邦“短时间内财政困难”,但有助于帮助美国经济从次贷危机的泥潭中尽早抽身。格林斯潘表示,他不敢确定直接援助是否会真正奏效,但很明显,采取这种措施“明显有利于改善受影响的人的收入和个人状态”。 

格林斯潘表示,美联储应在中期和长期内采取所有必要举措抑制通胀上涨。好像美联储十多年来不断发生的严重失误和他毫无关系。我们认为,1926年出生的格林斯潘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之所以在职期间犯下如此严重的判断失误,一会儿错误降息,一会儿错误长息,一会儿再度错误地降息、长息,弄得美国和世界鸡犬不宁。平心而论,他之所以犯下这些错误,年龄超老而导致的思维僵化是他措施失当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年龄超老又拒绝退休则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


(二)艺术家治国暗藏危险


我们知道,1926年出生的格林斯潘高中毕业后曾经进入纽约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学习,虽然一年以后就退学了,但肯定具有相当的音乐爱好和艺术天赋。他1950年代攻读博士课程,1977年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一路走来并不轻松。

一个参与治国大计的经济学家喜欢艺术并不是坏事,但是依靠艺术天赋纵横捭阖于政坛商海中,又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却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例如酷爱音乐和美术的希特勒,从事政治活动却给人类带来浩劫;毛泽东也是如此,喜欢诗词和玩弄京剧,但据此豪情发动文革却是哀鸿遍野。

“小政府、大社会”原是共和党的国策,现在却不幸被“大政府、反社会”的残酷现实给取代了。日前我在《布什正在建设一个共产党国家》中指出,即使布什以行政手段冻结利率的用意良好,其后果却是严重破坏了市场规则,是对美国自由经济和信用制度的致命打击。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最终受到损害的就不仅仅是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而且是美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和司法独立制度了。

现在,格林斯潘不思悔改,还企图唆使美国政府走得比布什更远,不仅冻结利率,还要补助现金,当然不是用他自己的钱,而且利用掏空国库的办法来进行。


(三)巨额财源亏空45兆1000亿美元


是的。“小政府、大社会”原是共和党的国策,现在却不幸被“大政府、反社会”的残酷现实给取代了;广大选民的意愿就这样遭到过河拆桥、言而无信的政客们无情的背叛和遗弃。虽然格林斯潘并非民选,但其在职期间的经济政策却代表了民选政府,所以为害相当严重。

2007年12月18日美联社报道,布什政府17日估计,用政府今后75年的预估收入来计算,政府保证将为民众提供的社会安全(Social Securi-ty)、联邦医疗照顾(Medi-care)、铁路退休(Railroad Re-tirement)、矿工福利计画(Black Lung program)等福利,将有巨额财源亏空,不足之数高达45兆1000亿元。

布什政府提出的2006年《联邦政府财务报告》指出,仅在一年内,这个预估的不足数额又增加了将近一兆元。此一亏空估计显示,过去四年,财源亏空激增67.8%。2003年,政府保证的福利与政府75年收入预估的差额是26兆9000亿元。

报告并指出,把前述差额与政府所做其它承诺的财源不足之数加在一起,到今年9月30日为止,财源共短缺53兆元。这表示,仅在一年内,财源亏空就增加了超过二兆元。

国会审计调查处(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处长沃克(David M. Walker)17日说:“我们的政府做了很多它无法兑现的长期承诺。”

国会议员表示,社会安全和医疗保险等福利财源亏空数额增加,凸显事态紧急,面临婴儿潮世代(baby boomers)今后数年就要陆续退休,政府必须赶快采取因应措施。

国会参院预算委员会资深共和党委员葛雷格(Judd Gregg,新罕布夏州)说:“福利改革问题拖延愈久,愈难找到解决方案。”

国会众议员库柏(Jim Cooper,民主党、田纳西州)说,这项新报告凸显需要执行他支持的一项法案:设立一个两党委员会,就整顿福利计画提出建议,然后把这些建议提交国会做采纳与否的明确表决。他在声明中强调:“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这个问题可能摧毁我们的社会安全网,毁掉我国的经济繁荣。”

新报告并指出,如果政府使用民间企业采用的会计方法计算,两个月前提出的联邦预算赤字1628亿元,将再高出69%:今年9月30日本会计年度结束时的联邦赤字总额应为2755亿元。

在这种灾难性局面下,格林斯潘还要继续扩大赤字,真是有点居心叵测了。


(四)美国经济衰退几率已经接近50%


为了进一步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这位美联储前主席还进一步恐吓说,美国经济衰退几率已经接近50%!而且美国正显示出滞胀的初期迹象。所谓滞胀,是指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通胀上升,起源于在19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的现象。他因此说,为了对抗滞胀,美联储应被充分授权以抑制通胀,而通胀下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美国经济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通胀减缓而经济增长的局面,但这段岁月已接近尾声。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再加上美国及其他地方生产力增长率下降,都是通货膨胀率走低的时代即将结束的征兆。”

刚刚公布的美国11月消费者物价创下了逾两年最大增幅,主要原因就在于能源成本和食品价格的攀升。11月消费者物价上扬0.8%,前月为0.3%。扣除食物及能源的物价上涨0.3%。这使得投资者对美国未来的经济情况感到不安,再加上“格老”放话的恐吓作用,道琼斯指数急跌178点。

但其实,在滞涨的威胁下,美联储的降息空间极为有限。有分析师认为,从债券市场的表现来看,美联储的运作空间很小。目前,美30年期国库债券价格自11月底开始持续下跌,而孳息则反复上升至4.66厘水平。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因为楼市放缓而步入慢增长期。这令人回想1970年代美国经济的严重滞涨的情况,现在利用货币政策以解决问题并不明智。如果能源价格能适当的下调,则可以令联储当局安心减息以刺激经济。但是,这种期望可能不太现实。

无论如何,格林斯潘任职期间的“货币政策”起伏不定,极尽“兴风作浪”之能事,对美国经济目前的窘境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样的人已经丧失了发言资格,所以应该谨慎,尤其应该完全退休,不要再误导美国政府和公众舆论。


(五)《大公报》推波助澜


可能正是根据格林斯潘的干涉性言论,12月18日香港《大公报》又发表评论文章,危言耸听地预言全球股市愈跌愈急,反映出减息与注资的手段已发挥不出作用,市场信心正在动摇,当次按、信贷危机失控,环球股市有可能发生股灾。

继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发出香港银行见红预警之后,港府经济顾问郭国全17日再发另一警报,就是美国次按问题已演变成金融风暴,亚洲国家对这个问题感受不深,但不应小看这个问题,要小心观察其影响的蔓延情况,更预言今明两年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格林斯潘应该闭嘴了,老实在家好好休息,否则美国和世界只会越来越糟糕。

(另起一页)

第十三节

格林斯潘本末倒置的半瓶子醋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 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犹太人,1926——)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欧元败在贫富不均》,其主旨是说欧元区面临的危机不仅关乎劳动力成本和价格,更关乎文化……云云。

他认为欧元危机首当其冲的是南欧国家,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券相对于德国国债的信用利差,从370个基点(意大利)到1960个基点(希腊)不等。欧元区北部地区的国家相对于德国国债的利差很小,荷兰、奥地利、芬兰和法国都在40到80个基点之内,差距不大。因此,欧元区内部存在着南、北两个特征截然不同的区域。

欧元区国家按照2010年信用风险利差大小排名的结果,与相对于德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排名几乎完全相同,这表明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和价格使得欧元区南部国家竞争力较低,因此更容易遭遇信用风险。而来自欧元区北部成员国、价格更有竞争力的净出口商品,实际上涵盖了欧元区南部国家日益增长的净进口额尚有富余。简而言之,从1999年到2011年一季度,一直持续存在着从欧元区北部国家向南部国家的商品和服务的净转移。欧洲北部国家实际上从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为南欧国家的消费提供着补贴。这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

在欧元区成立之初的几年,市场上存在一种普遍看法,认为希腊人的行事方式与德国人相仿。然而很少有证据能够证明,欧元区南部国家在采用欧元之后,其行为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而他们以前的行为方式,加速了这些国家货币对德国马克的缓慢贬值。从1990年到1998年底,欧元区南部国家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和价格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北部国家。在单一货币启动后的几年里,增长步伐几乎没有减缓。实际上,直到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这一深层次的趋势才停顿下来。从2008年到现在,欧元区北部和南部国家都已经出现了价格水平走稳的迹象。

欧元区南部国家之所以能够在1999年之后,还继续维持着欧元面世前的那种财政过度做法,是得益于享受补贴的借贷,而提供补贴的是欧元区北部国家的信用评级。1999年前,欧元区南部国家使用原有货币借款的成本,远远高于北部国家。然而,由于预期到欧元的问世,以德拉克马计价的10年期希腊主权债券的收益率,在希腊2001年采用欧元之前的三年内,相对于德国国债下降了450个基点。与此相似,在1999年1月1日欧元区成立之前的三年里,以埃斯库多计价的葡萄牙国债的收益率下降了近375个基点,以里拉计价的意大利国债收益率下降了将近500个基点。而法国、奥地利、荷兰、芬兰和比利时加入欧元区前后国债收益率的变动,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在欧元区南部国家消费率相对于德国的增长中,获得补贴的借贷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在1995年至1998年间,年增长率为1.26%。而这一比率在1998年至2007年之间增至每年1.63%,这应该是拜获得补贴的欧元信贷所赐。

欧元区北部国家历来有着高储蓄率和低通胀的特点,奉行重长线投资、轻即时消费的文化。相比之下,自2003年起,负储蓄率(即过度消费)则一直是希腊和葡萄牙两国的共同特点。

还有一个问题:大部分(或全部)欧元区南部国家是否会自愿接纳北部国家的审慎做法?欧元不仅限于拥有类似文化的北部国家,其未来将取决于欧元区其他国家能否成功效仿北部国家的做法。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欧元区将无法解决人们对目前这种“货币蓄水池”机制的主要担心:蓄水池机制所创造的价值,往往得不到公平的分配,有利于那些财政方面不那么合格、花钱更为随意的成员国。欧元问世以来,南部国家相对于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从中可以看出上述趋势。因此,除非加以限制,否则欧元区那些不那么合格的成员国会试图占便宜。而且往往它们会得手,正如希腊最近的所作所为。

……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篇文章确实显示出格林斯潘是一位本末倒置、一窍不通的大师。

何以见得呢?

我们知道,实际上具有南北差异的政治实体绝不止欧盟一个。

就拿中国来说,也有南北差异,以至于谢选骏据此总结出了“现代南北朝”理论。

再拿美国来说,也有南北差异,以至于爆发过南北战争。

为什么中国和美国都没有陷入欧盟这样的货币危机呢?

无他,因为中美两国都进行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整合、军事整合。

欧盟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政治整合、军事整合的“锻炼”,当然成不了气候——这根本不是格林斯潘这个害人害己的半吊子大师所说的什么“文化问题”。

“文化问题”哪里都有,但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问题都可以演变成为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的。

再拿中国来说,现在的南北差异虽然造成了两个中国(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由于没有生拉硬扯到一起,总算也没有什么货币危机、金融危机。

再拿美国来说,不仅有南北差异,还有东西差异,例如加州的人就比东北部的人更加类似于“地中海型”,因为也就更深地陷入了债务危机。而在地域差距以外,美国还有两种文化,那就是清教徒的文化和投机客的文化。而像格林斯潘,显然就是后者的代表,他们一手促成了美国的金融危机。

格林斯潘如果真的这么喜欢谈论“文化问题”,就应该首先反省一下他的同类项给美国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这个伤害现在被“占领华尔街”运动总结为“1%”造成的恶果,但其实,这个同类项的人数远远不止1%。他们是由一大堆缺乏清教精神的投机者组成的。

但是这样的“文化问题”、“文化差异”也没有让美国陷入欧洲那样的分裂,因为美国不仅经历了独立战争,还经历了南北战争。这样的财富,是欧盟望尘莫及的。所以我一贯主张:欧盟如果不经历一场“军事整合”就能够运转自如,那就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现在看来,这种奇迹实现的可能实在不大。

(另起一页)

第十四节

华盛顿纪念碑的三K党造型


华盛顿纪念碑模仿埃及法老的方尖碑,但却多了其他各地方尖碑所没有的“两只眼睛”。


(一)


几度去过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无缘得上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g monument)。2014年4月5月之交,听说那里在长期关闭后再度开放了,于是特地前往登临,就像二十年前登临世界贸易大楼一样。

华盛顿纪念碑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地标建筑,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基座呈正方形、为纪念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石碑建筑物的内部中空,号称世界最高的石制建筑。

1833年美国国会通过建案,建筑费用由全民乐捐,每人捐款上限为一美元,蓝图由米尔斯(Robert Mills)设计。其间因南北战争爆发,停摆了二十二年,1876年又重新复工,由美国陆军负责,经费由政府负担。整个工程于1884年12月6日竣工,并四年后开放观光。

华盛顿纪念碑约50米以上部分的白色大理石石色略深于下方,是两段相隔22年的建造过程留下的痕迹,也体现在这前后的“两个美国”:追求自由的美国,追求霸权的美国。华盛顿纪念碑是一座石质的方尖碑,高高的正方体碑柱顶端,为四面三角形的尖顶,锐气逼人。

石碑是以白色大理石建成方尖型,高度是169.3公尺,底部宽22.4米,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高速电梯,皆可到达碑顶,顶部设有四面8个观景窗,好像四双眼睛一样,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从四个方向,眺望华盛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还是满清政府赠送的。纪念碑的东面是国会大厦,西部是林肯纪念堂,北面是白宫,南面是杰佛逊纪念馆。登上169公尺高的华盛顿纪念碑,可俯瞰波托马克盆地全貌。四周是碧草如茵的大草坪,这里经常会举行集会和游行。美国政府于1899年宣布:“华盛顿特区任何建筑物的高度都不得超过华盛顿纪念碑。”这可能体现了林肯的而不是华盛顿的帝国主义理想。

可以佐证这一“帝国理想”的是:这个号称纪念民主象征的纪念碑,却是仿制圣经所谴责的埃及法老的方尖碑设置的。原本米尔斯的最初设计是在底部有开国英雄柱廊围绕着华盛顿纪念碑,但在美国工兵处陆军上校凯西被托付重新设计地基与塔身之后,他放弃了柱廊的构想,专注于方尖碑的建造,并将地基挖深、以古埃及法老的方尖碑比例,重新设计主塔。


(二)


未曾预料,华盛顿纪念碑依然遭到关闭,至今游人无法进入。无奈之余,只能坐在外面静静观赏。

这一看不要紧,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原来,这个原本模仿埃及法老崇拜宗教象征物的方尖碑,怎么越看越像恐怖主义组织三K党成员的服装设计呢:

白色的长方体一直延伸,上面有一个尖尖的帽子,帽子下面露出了两只小小的眼睛!

这个造型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出一股静静的毛骨悚然。

于是一个疑问油然而生:

到底是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g monument)采取了三K党的造型?还是三K党采取了华盛顿纪念碑采取了三K党的造型?

年代研究也许可以揭示这一点。

三K党,Ku Klux Klan, KKK),指美国历史上和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奉行白人至上主义运动的民间仇恨团体,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该组织常使用恐怖主义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其活跃时间分为几个时期:

第一波,1865年——1870年代;

第二波,1915年——1944年;

第三波,自1946年起。

其成员,第一波约有55万;

第二波约有300万至600万,在1920——1925年间达到顶峰;

第三波,约有5000至8000万。

其发源地是美国,其意识形态是白人优越主义、白人国家主义、新法西斯主义(第三波)。

三K党最早于1866年由美国内战中被击败的南方邦联军队的退伍老兵组成。在其发展初期,三K党的目标是在美国南部恢复民主党的势力,并反对由联邦军队在南方强制实行的改善黑人待遇政策。1871年,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签发了三K党和执行法案,强行取缔了这个组织。

第二个使用这个名称的组织是在1915年由威廉·西蒙斯在亚特兰大附近的石头山顶建立的。这是一个营利性组织,其宗旨在于赢取以英国裔为主的新教背景的白种人族群对于黑人、罗马天主教徒、犹太人、亚裔及其他移民的相对优势地位。尽管这个组织宣扬种族主义,并且实施私刑和其他暴力行为,但是却在美国公开运作,并且在1920年代的巅峰时期拥有400万成员,其中包括在政府各级机关中的政治家。在大萧条时期,该组织的发展跌入了低谷,并且在反法西斯战争氛围中丧失很多成员支持。

该组织的名字Ku Klux Klan也曾经被其他许多组织所使用,其中包括1960年代反对民权法案和鼓吹人种差别待遇的组织。在当今美国和其他国家,仍有数十个组织使用全部或者部分词语作为名称。


1、第一波三K党


最早的三K党在南北战争结束不久的1865年12月24日,由六个失落的南方军队老兵在田纳西州普拉斯基成立。这六人分别为:John C. Lester、John B. Kennedy、James R. Crowe、Frank O. McCord、Richard R. Reed及J. Calvin Jones[6]。三K党的名称原文“Ku Klux Klan”源自希腊语的“κυκλο”(kyklos,圆圈的意思,发音与“Ku Klux”相同)及英语的“clan”(家族的意思)这两个字组成。

三K党当初的宗旨在于进行讽刺节目表演和某种纪念仪式。从1866年到1867年,该组织成员开始破坏黑人的祈祷会,并且在夜中闯入黑人住宅抢走枪支。这些行动部分带有之前田纳西州的“黄色夹克衫”、“红帽”等自卫警察团的影子。1867年,三K党在纳什维尔召开大会,并发表了由前南方邦联军队乔治·高登准将起草的章程,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组织。数周后,曾做过奴隶贸易的前邦联军队将军纳坦·贝德福德·弗雷斯特(Nathan Bedford Forrest)被选举为首任全国领袖。

三K党的主要目标是与宪政重建作斗争。在内战结束后,南方诸州在社会和政治上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当地的白人将之视为对其种族优势地位的威胁,因此企图抵制这种变革。由于国会通过了实现种族平等的法令,因此南方白人的代表民主党无法通过立法来维持白人一直以来的地位。除此之外,三K党也希望能够控制被解放黑奴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其中主要包括限制黑人的受教育权,发展经济的权利和选举权等。于是,暴力成为了三K党实现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但是,三K党实施暴力的对象并不局限于非洲裔美国人。南方的共和党人也经常成为无辜的受害者。由此,三K党成了民主党的暴力工具。另外,随着南方邦联政府的统治的结束,当地的高加索系白人恢复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开始实施种族隔离政策。

在一次报纸的采访中,弗雷斯特宣称三K党在全国拥有55万男性成员,另外尽管他本人不属于该组织,但是他非常支持这个组织,而且能够在5天内召集4万三K党员。他还宣称,三K党最大的敌人并非黑人,而是“带着旅行包的人”(Carpetbaggers,暗指内战后迁移至南方的北方人)和“无赖”(Scalawags,暗指南方的共和党白人)。事实上,这番话并非全是谎言。三K党也将上述白人群体作为目标,尤其是战后随着“自由人委员会”来到南方的教师。这些教师中很多人在战前就是积极的废奴论者,并且在地下铁道运动中表现活跃。许多南方人相信,当地的黑人正是受了这些北方人的教唆鼓动才投票支持共和党的。

事实上,弗雷斯特领导的全国性组织对于当地三K党成员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后者有相当高的自治性。一个三K党官员宣称,“所谓的总干事只是有名无实,对于那些在复仇和私刑这些超出三K党宗旨的暴力活动中表现最积极的年轻人,我毫无任何权威可言。”1869年,弗雷斯特宣布“该组织的活动已经超出了当初伟大的爱国宗旨,变成了危害公众安全的犯罪行为”,下令解散三K党。但是,这个命令收效甚微,原因是各地组织缺乏可信的交流渠道。因此,有许多三K党组织在缺乏中央机关的情况下依然在各地活动。正如弗雷斯特对自己的三K党成员身份的公开否认一样,许多人认为这个命令只是为了保护他自己免受法律的惩罚而已。

1871年,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签发了《三K党和执行法案》(The Klan Act and Enforcement Act),宣布该党为非法组织,并且授权政府强行取缔该组织的活动。数百名三K党成员被判罚款或入狱,并且在南卡罗来纳州部分地区,人身保护令状也被限制适用。这些行动取得了成功,三K党在南卡罗来纳州几乎销声匿迹。1882年,三K党法案被判为违宪法令,但是三K党大势已去,但他们也实现了部分目标,例如否定黑人的政治权利等。


2、第二波三K党


1928年三K党在华盛顿宾西法尼亚大街游行第二次三K党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普遍认为它的成立与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以及葛里菲斯导演的著名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有着莫大的关联。这部影片是根据托马斯·迪克松的两部小说《同族人》(The Clansman)和《美洲豹的斑点》(The Leopard's Spots)改编而成的。原作者期望“通过重现一段美好的民主党历史来革命性地改变北方人观念”。这部片中将三K党获得成功的地区说成是中西部地区,而事实上应该是美国南部。许多社会底层的白人在观看此片后,都认为他们的贫穷是由黑人或者犹太银行家造成的,这种宣传手法与纳粹德国相类似。这部影片导致了三K党在美国全国的风行。在洛杉矶的试映式上,打扮成三K党成员模样的演员被雇作广告宣传员,而之后在亚特兰大的正式首映式中,重新集结起来的三K党员走上街头欢呼雀跃。在有些地方,狂热的南方观众甚至朝舞台银幕开枪。

在这一年,另一件导致三K党复活的重要事件是犹太人工厂主里奥·弗兰克(Leo Frank)被私刑处死。当时的地方报纸报道了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在一家犹太人开办的工厂里,业主里奥·弗兰克对其员工玛丽·帕甘实施了性犯罪并谋杀了她。在乔治亚州的一次充满疑问的审判中,弗兰克被宣判犯有谋杀罪(由于法庭内聚集了暴力民众,因此在陪审团宣布结果时被告与辩护律师并不在场)。弗兰克的上诉也被驳回(高等法院法官奥利弗·温戴尔·赫尔姆斯表示了不同意见,因为他认为审判不符合合法的诉讼程序)。执政官将弗兰克的刑罚减为终身监禁,但是一群自称“玛丽·帕甘骑士”的人将弗兰克从监狱劫走,在私刑中将其绞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谋杀案中的证据显示真正的凶手是一名具有犯罪前科的黑人金姆·科恩雷,他是工厂的看门人,案发后有人发现他在洗一件带有血迹的衣服。

对于许多相信弗兰克有罪的南方人来说,这起案件与《一个国家的诞生》有着异常的联系。因为他们将被害人帕甘联想成片中为了避免被黑人强奸而跳下悬崖的女性角色Flora。在这起事件后,再次集结起来的三K党人将“反犹太”、“反天主教”、“反移民”加入他们的诉求之中。

弗兰克审判被佐治亚洲的政治家兼出版商托马斯·沃森所利用,这位杂志主编在后来成为三K党的领袖人物,并被选为参议员。1915年,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三K党员与“玛丽·帕甘骑士”组织的成员在一个山顶召开了成立大会,宣布新三K党的诞生。

新三K党同时是一个盈利组织,同时也参与了当时流行的兄弟组织。与初期三K党不同的是:老三K党的背景是美国民主党和南部各州,而新三K党的成员来自民主党和共和党双方(后者的比例稍低),并且影响力遍及整个美国,甚至在一些州对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此后,新三K党因为卷入了大卫·斯蒂芬森强奸谋杀案而跌入低谷。斯蒂芬森是三K党在印第安纳州和其他14个州的领导人(称号是Grand Dragon),他在一件轰动一时的案件中被指控强奸并谋杀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Madge Oberholtzer。(被害人多次被斯蒂芬森殴打,以至于有人听到她说自己“被食人兽撕咬过”。)1930年代,第二代三K党开始走向衰弱,并在1944年解散。此后,Ku Klux Klan的名称被一些相互独立的组织所使用。

20至30年代,三K党中有一个称作黑军团的派系在美国中西部活动非常猖獗。与一般身着白色长袍的三K党员不同,他们身着黑色的海盗装。黑军团是三K党中最为暴力血腥的组织,他们以袭击和暗杀共产主义者或共产主义者而恶名昭著。

美国民俗学者和作家Stetson Kennedy在二战后曾深入三K党进行调查,并将该组织的信息甚至一些暗号都提供给《超人》广播节目组,最后该节目推出了一个介绍三K党的专题节目。Kennedy试图解开三K党神秘的面纱,而且他对三K党仪式以及暗号的解说也对该组织的人气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在一些事件中,三K党的攻击对象开始展开反击。1958年北卡罗来纳州,三K党成员在两个结识白人的Lumbee北美原住民家中燃烧了十字架,并在附近举行了三K党的夜间集会,结果他们发现被数百名手拿武器的原住民包围了。最后双方发生了枪战,而三K党成员被迫撤退。


3、后期三K党


二战后使用三K党名称的数个组织被认定是对19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的反抗。1963年,两个三K党成员在阿拉巴马的一个民权组织举行聚会的教堂内制造了爆炸案。这起事件导致了4个年轻女孩的丧生,也激起了极大的民愤。最后这反而促进了1964年民权法案的通过。

1964年,联邦调查局开展了“反情报计划”,试图渗透并摧毁三K党组织。这项计划在民权运动中的意义是多重性的。这是因为在行动中,情报人员使用了渗透、假情报、以暴制暴等手段,这不仅用来对付三K党以及“气象员”等极右和极左的组织,而且也被用于针对马丁·路德·金领导的南方基督教领导会议这样的非暴力组织。这种两面性最典型地体现在维奥拉·刘易佐(Viola Liuzzo)谋杀案件中。刘易佐是一名出身于南方的白人妇女,当时她与另外4名成员从底特律的家中出发去南方参加一个民权运动会议。刘易佐在公路上被一辆车中的四名三K党成员开枪打死,其中有一名是联邦调查局的卧底。惨案发生后,联邦调查局散布谣言宣称受害人是一名共产主义者,并且为了和黑人民权运动成员发生性关系而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尽管联邦调查局上述行动的两面性,一名在1979年打入三K党内部的报社记者杰里·汤普森公开说,反情报计划非常成功地摧毁了三K党组织。三K党内部两个敌对的派系互相指责对方的领袖是联邦调查局的卧底,而最终其中一方三K党骑士的领袖Bill Wilkinson被发现果然是为联邦调查局服务的。

在这个时期,对三K党的反抗也开始扩大化。汤普森报道说,在他混入三K党的时期内,他的汽车曾经被枪袭击,而他本人也被黑人小孩公开叫骂。一次三K党的集会也因为附近的军事基地内的黑人士兵的捣乱而陷入混乱。三K党的行动经常会遭到敌对的抗议,有时也会包括暴力行为。

三K党在诉讼案件中的劣势刺激了人们不断寻求司法手段来打击其发展。例如1981年迈克尔·唐纳德(Michael Donald)被执行私刑案件导致了一起司法审判,最终使得“美国联合三K党”这个组织的崩溃。汤普森指出,许多不在乎刑事逮捕的三K党领导人在面对“南方法律中心”提出的高达数百万美元的民事赔偿案件中,不得不收敛其行为以节省对付该类法律案件的费用。但是,诉讼也是三K党人使用的手段,例如汤姆森的书就因为三K党提出的名誉中伤诉讼而被迫取消出版。

此后,三K党也可以转变为针对其他有色人种群体的组织,例如“新纳粹”以及光头党等。


4、政治影响


第二次三K党曾经声名大噪,其影响力也从南部扩张到中西部,以及北方各州,甚至到达了加拿大。在其鼎盛时期,大多数组织都迁移到中西部各州。通过许多当选的地方政治家,三K党控制了田纳西、印第安纳、俄克拉荷马和俄勒冈州等地的政府。其出版物甚至宣称共和党的前总统沃伦·哈定也是三K党成员,但是至今尚无任何正式证据足以证明此事。三K党的代表在1924年纽约举行的民主党全国大会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以致这次大会被称为“三K党炮制大会”(Klanbake)。大会最后导致了具有三K党背景的威廉·麦克阿杜与信仰天主教的纽约市长艾尔·史密斯的对抗。经过数日的交涉和争论,两位候选人选择了妥协和解。三K党代表推翻了一个有可能禁止该组织活动的民主党论坛纲领。1924年7月4日,数千名三K党成员在新泽西州集结,并且焚烧了十字架和史密斯的人像,也庆祝了他们对于论坛纲领的胜利。

在1920年的巅峰时期,三K党拥有4百万以上的成员,其中包括许多政治家。1924年哈里·杜鲁门交纳了10美元加入三K党,但是在一次会议上,三K党的干部要求杜鲁门如果再次当选郡法官的话,就不再聘请任何天主教背景的官员。但是杜鲁门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他的许多战友都是天主教徒。最后他被迫退出了这个组织,并被退还了会员费。杜鲁门在担任美国总统后,对于民权维护作了许多工作,也因此招致了许多三K党人的嫉恨。另一个在美国具有全国影响的前三K党人是亚拉巴马州民主党参议员和日后出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雨果·布莱克,但是他在后来与该组织断绝了联系。在布莱克的早期政治生涯中,他曾经在阿拉巴马州天主教神父詹姆士·柯伊勒(James Coyle)被暗杀一案中为三K党成员之一辩护,并且最终得到了被三K党控制的陪审团的无罪判决。大卫·杜克(David Duke),曾经担任三K党骑士组织的全国领导人直到1978年,他也曾担任路易斯安纳州的共和党州议员,后于1980年脱离了三K党组织。西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罗伯特·博德(Robert Byrd)在20多岁的时候也曾经加入三K党,并获得了Kleagle的称号,1958年,41岁的博德还在参议院选举中为三K党辩护。之后他曾经说过他加入三K党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错误。

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三K党在1929年省选举中发挥了重要影响。他们击败了自由党政府,并使詹姆士·安德森(James T.M. Anderson)领导的保守党在此后的五年控制了该省政府。


5、当代三K党


尽管三K党经常作为极右翼组织在美国的政治中被提及,不过如今三K党的组织只以个别分散的形式存在,其支持者恐怕也不会超过数千人。在2002年发表的《美国的极端主义》这一报告中,犹太人组织“反诽谤联盟”认为“如今,美国已经不再存在三K党这样的组织了。仅仅存在一些分散、地区性的小规模组织,而且他们也日渐衰微。”但是,他们也提出这个组织的支持者仍企图将三K党的教旨合法化,并且也不可能迅速消失。

一些目前尚在运作的较大规模的三K党组织包括:

美国三K党骑士团教堂

美国三K党帝国

白卡梅利亚骑士

另外也有许多小规模团体。

在2003年,有关组织估计在美国尚存在5500到6000人左右的三K党成员,他们分属于约158个分散的组织,其中2/3都在原美国邦联各州之内。其余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美国中西部地区。

目前,自认为三K党的个人也都不会将身份公开。他们通常会使用“AYAK”(Are you a Klansman?“你是三K党吗?”的省略字母组合)来向另一位可能的成员秘密地表示自己的身份。如果对方也是三K党,往往会回答“AKIA”(A Klansman I am(我是三K党)。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也为三K党的各种组织提供法律援助,以保证他们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规定的言论自由的保护。


6、艺术中的三K党


三K党往往是艺术中极端主义的代名词。他们在英国的音乐剧《杰瑞·斯普林格歌剧》(Jerry Springer)中出现过。 在玛格利特·米切尔的《飘》中出现过,不过被视为正义的象征。 三K党还在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之短篇集《冒险史》之一,《五个桔核》中出现过,作为严重的暴力犯罪团伙,三K党成员谋杀了一名美国移民的后代(实际上根据福尔摩斯的调查,受害者的伯父、父亲应均为三K党所害)。


(三)


根据以上的年代研究,第二期建造的华盛顿纪念碑大约与第一波三K党同时。

华盛顿纪念碑与三K党造型的雷同,并非没有被人意识到,我观察了一下,发现绝大多数华盛顿纪念碑的摄影作品,都是从侧角拍摄的。这说明华盛顿纪念碑的正面形象被人有意回避,因为那实在太像三K党成员的服饰造型了。

由此可知,说三K党奉行了一种“基督教恐怖主义”,完全是一种歪曲,因为从华盛顿纪念碑的实证来看,三K党完全是埃及法老精神的产物,和基督教一点关系也没有。

而把人烧死在十字架上,恰恰是继承了杀害耶稣基督的罗马的帝国精神,正如华盛顿纪念碑继承了埃及法老的帝国精神。这体现了对于耶稣基督的蔑视和仇恨,而不是尊敬与怀念。

三K党,好像是林肯的“解放黑奴”的政策的逆行者,其实也是其帝国精神的一个补充。

帝国精神和平等精神并行不悖,这不是孤证。在汉帝国、罗马帝国、孔雀帝国、阿拔斯帝国,都出现过这样的发展。

有诗纪念曰:

空旷大漠美国心脏,

眺望法老方尖碑旁,

蚩蚩游人无一看见,

四面矗立的三 K党。

三K党不是真爱美国的人,否则他们就不会杀印第安人、杀黑人、杀华人、杀和他们政见不同的白人,让这块本应属于自由的土地浸泡在鲜血之中。

后来我看过一个美国电影《Out Rage》,片头就出现了华盛顿纪念碑那两只火红的眼睛,在黑色的夜空下闪烁红光,仿佛一个吃人的妖怪。可见美国文化人对此华盛顿纪念碑的含义并不陌生。


附录


乔治·华盛顿,一位富有的种植园主之子,二十岁时继承了一笔可观的财产。1753年到1758年期间华盛顿在军中服役,积极参加了法国人同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从而获得了军事经验和威望;1758年解甲回到弗吉尼亚,不久便与一位带有四个孩子的富孀──玛莎·丹德利居·卡斯蒂斯结了婚,他从来没有亲生子女。

华盛顿在随后的十五年中经营自己的家产,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1774年他被选为弗吉尼亚的一位代表去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时,就已经成为美国殖民地中最大的富翁之一了。华盛顿不是一位主张独立的先驱者,但是1775年6月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他是一位代表)却一致推选他来统率大陆部队。他军事经验丰富,家产万贯,闻名遐迩;他外貌英俊,体魄健壮(身高6英尺2时),指挥才能卓越,尤其他那坚韧不拔的性格使他成为统帅的理所当然的人选。在整个战争期间,他忠诚效劳,分文不取,廉洁奉公,堪称楷模。

华盛顿于1775年6月开始统率大陆军队,到1797年3月第二届总统任期期满,他的最有意义的贡献就是在这期间取得的。1799年12月在弗吉尼亚的温恩山,他在家中病逝。首先,他在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中是一位成功的军事领袖。但事实上他决非是一位军事天才,不能与拿破仑和恺撒一类的将军相提并论。至于独立战争的成功,很大部分源自英国的对头法国人的帮助。

其次,华盛顿是立宪会议主席。虽然他的思想对美国宪法的形成没有起重要的作用,但是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名望对各州批准这部宪法却起了重大的作用。当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反对新宪法,要不是华盛顿的影响,很难说这部宪法能实行得了。

再其次,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有一位华盛顿这样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第一任总统是幸运的。翻开南美和非洲各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个以民主宪法为伊始的新国家,堕落成为军事专制国家也是易如反掌。华盛顿是一位坚定的领袖,他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却无永远把持政权的野心,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当独裁者。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一个至今美国仍然奉行的先例,这当然是由于他没有子嗣,像耶稣基督一样天生具有仁爱的条件。与当时的其他美国领袖如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詹姆斯·麦迪逊(JamesMadison,1751年3月16日——1836年6月28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7年1月11日-1804年7月12日)等相比,乔治·华盛顿似乎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但是他比所有这些“雄才大略”的人物都重要得多,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期间,他在行政领导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任何政治运动都不会达到目的。对美国的形成,麦迪逊的贡献是重大的,而华盛顿的贡献几乎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乔治·华盛顿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怎样认识他给美国所带来的历史意义。要求一个当今的美国人对那种历史意义做出不偏不倚的评价自然是困难的。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于1799年12月14日在他居住了45年的家乡弗农山庄逝世。华盛顿逝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民日益认识到华盛顿的历史贡献。面对时光这块试金石,华盛顿的一生犹如日月经天,历时越久,伟人光芒愈益辉煌。伴随着为华盛顿建造纪念碑的呼声日益高涨,1833年,在首都成立了“国家纪念碑筹建协会”,协会的宗旨是为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建立大型国家纪念碑”。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募捐。1848年7月4日,安放了华盛顿纪念碑第一块奠基石,总统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亲临开工典礼。

纪念碑开工后,进度缓慢,1854年,由于美国南北双方面临分裂的危险,华盛顿纪念碑被迫停建。这时纪念碑已经建造了大约50米高,它停下来注视决定美国命运的南北战争。

以林肯为首的北方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战后,象征着国家统一富强的华盛顿纪念碑续建工程再度提上日程。并且国会为此拨款20万美金。1884年12月16日,一块重3300磅的石块被安放在纪念的顶部,标志纪念碑的最后完工。1885年2月21日,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重约90854吨的华盛顿纪念碑全部落成。纪念碑前后共耗资1187710美元。人们将它看作美国首都的标志。

1888年10月9日,华盛顿纪念碑正式免费向游人开放。100多年来,接待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景仰华盛顿伟业的游人。进入21世纪,国会又专门拨款对纪念碑进行了整修。整修后的纪念碑风姿更健。纪念碑内共有897级台阶盘旋直上顶端,游人参观华盛顿纪念碑是免费的,纪念碑内共有897级台阶盘旋直上顶端。如乘坐电梯,经70秒钟运行可直上顶端。

在顶层,通过8个观览窗口,首都华盛顿一览无余。重要建筑物历历在目,波托马克河波光粼粼,远处的森林郁郁葱葱,城市美景尽收眼底,格外迷人。在每年的7月4日美国独立日的夜晚,都要在华盛顿纪念碑周围燃放焰火,是夜,造型各异的焰火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开放时间为每日早9点至午夜,从9月至3月早9点至下午5点免费参观。地铁蓝线、桔黄线CopitolSouth站、红线Union Station站下车,这儿离灰狗长途汽车站也不远,可步行前往。

2011年8月23日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州下午发生里氏5.8级地震,首都华盛顿及纽约等地均有明显震感。地震发生后,美国公园管理处疏散了华盛顿多处景点的游人,并检查这些景点的建筑,以确定其安全性。国家管理处24日在声明中说,23日的地震导致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顶端出现裂缝,华盛顿纪念碑结构复杂,管理处将继续进行内部检查,检查期间,纪念碑将将无限期关闭。

(另起一页)

第十五节

美国正在第三世界化


2012年8月29日,美国《底特律自由新闻报》(Detroit Free Press)报道,四名美国军人被控试图策划政变,谋杀总统奥巴马。根据检察机关资料,这四名军人购买了价值8.7万美元的武器和爆炸物,计划占领若干战略设施,而后再谋杀总统。报道称,这些嫌疑犯是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他们创立了一个名为“Fear”的武装组织,这个名字是“永远忍受,时刻准备”的英文缩写(Forever Enduring Always Ready,F.E.A.R)。2011年12月,该组织杀害了一名同伙和他的情人,这两人原打算向美国政府通报该组织的犯罪计划。侦查部门认为,嫌疑人实施政变的动机是对现任总统的敌意。

目前,这几名嫌犯已被逮捕。美国佐治亚州一个法庭开始审理4名美国士兵涉嫌阴谋推翻联邦政府的案件。佐治亚州斯图尔特堡(Fort Fort Stewart)美军基地附近长县法院的检察官在法庭上说,这一无政府主义武装组织在华盛顿州购买了土地,并计划炸毁一座水坝,还要对该地区的苹果作物下毒。

检察官说,该组织的最终目的是推翻美国联邦政府,而不仅仅是暗杀奥巴马总统。检察官认为,这个国内恐怖组织不仅计划攻击、讨论攻击,并且有证据显示,他们拥有相关知识、手段和动机来实施这些计划。佐治亚的民事法院在审理4名士兵涉嫌谋杀案时发现这一武装组织。

这一案件使人担心,美国不仅正在加速两极分化,而且面临“两极分化社会”通常产生的“第三世界化”的倾向,也就是“拉美化陷阱”。如贫富悬殊扩大、腐败日益严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社会治安恶化、城市人口过多、地下经济泛滥、对外资依赖性强、金融危机频繁以及最终出现的政局不稳等等。

说美国发生“拉美化”现象,简直匪夷所思。

因为拉美化是拉丁美洲的特产:拉美多数国家是在1960、70年代之交开始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轨道的。在一段时间里,拉美的有些国家譬如巴西等的现代化进程推进的比较顺利,而另外一些国家如哥伦比亚则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走向过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从参与全球化的方式来看,拉美国家走了一条典型的“外资主导型”开放道路。依靠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市场等比较优势,大量的引进外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及大型跨国公司的资本进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

1990年代,拉美普遍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并借此获得了一段比较快的经济发展时期。但从总体上来说,拉美在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上走的非常不稳定。有时候是走两步退一步,有时候则是走一步退三步。这当中出现的剧烈的社会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个人对整个社会的损失都很明显。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以及参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外资主导型”的对外开放的负面作用就会进一步显露出来,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损害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未来。

评论者们倒是发现,中国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拉美化的五个陷阱:

1、掠夺式陷阱。牺牲资源、环境和长远利益急功近利地谋求增长。

2、流动性陷阱。20年M2增长50倍,用印钞机堆砌的GDP隐患重重。

3、道德陷阱。社会底线全面崩塌。

4、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发展、资源、环境四大瓶颈成为重大困扰。

5、腐败加低效已成社会常态。

《经济》杂志指出: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到中国绝大部分产业。不可否认,加工贸易在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外资方面的建设性成果,但是鲜花之畔往往就有陷阱,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

事实上,利用加工贸易实现工业化也曾经有过成功经验,如亚洲“四小龙”;但是反面的例子也有,如一些拉美及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的进入和本土企业被吞并、被消灭同时发生,加工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本土经济却在不断萎缩,国家经济最终陷入对外资的严重依赖中无法自拔,此即所谓“拉美化”效应。“拉美化”往往伴随着以经济危机、政权更迭、社会失范、贫困化和两极分化、政权更迭等社会问题为特征的整体性危机。

说美国发生“拉美化”现象,也不全然荒谬。

因为“拉美化”的特点例如经济危机、社会失范、贫困化和两极分化、政权更迭等现象里,美国除了“政权更迭”(正常选举的当然除外)外,几乎都有了。

现在,美国也开始发生“策划政变,谋杀总统”的现象,说明美国确实可能面临拉美化的现象。尤其考虑到,美国现有一两千万的非法拉美居民的存在,而且他们已经开始获准在美国逐步地合法居留了。

“美国正在第三世界化”的现象值得注意。

2012年9月13日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洛杉矶市街头日前上演惊人一幕:一伙被警车追捕的银行抢匪居然一边驾车疯狂逃窜一边从车窗向外抛撒现金,吸引了数百名路人围观,因为这种“罗宾汉”式的社会现象通常发生在第三世界。

这伙抢匪抢劫了美洲银行的一家分行,随后驾驶一辆黑色越野车逃跑,与警方展开一场高速“追车大战”。在逃跑过程中,抢匪十几次将大把的现金抛出窗外,吸引了数百名路人围观。一些路人甚至向抢匪挥手,想让他们扔更多的钱。这种“欢迎罗宾汉”式的社会现象通常也发生在第三世界。许多目击者都认为,这些抢匪是像罗宾汉一样的“侠盗”,正在“劫富济贫”。当地一名二十三岁的青年甚至给电视台打电话说:“我很高兴看到这些人来撒钱,抢匪一般抢了东西就跑。但是这些人是来帮助我们的……所以我们既支持警察也支持抢匪。”

然而当地警方称这些劫匪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心,他们撒钱是为了转移警方的注意力,或者让围观和争抢钞票的路人堵住公路,使警车无法继续追捕他们。

这种事情发生在美国西部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那里来自第三世界的非法移民众多,而且,“非法移民合法化”运动,正在加剧这一趋势。如火如荼的美国大选,又在加剧“非法移民合法化”的趋势。

美国正在第三世界化的趋势,迫使美国作出反应,若要避免沉沦,只有釜底抽薪,毅然决然,走向全球政府。

(另起一页)

第十六节

“占领华尔街”是反共活动


2011年10月11日,媒体揭“占领华尔街”背后的金融内战曰:

10月5日,人们在纽约曼哈顿的福利广场集会抗议。

10月2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政厅外,抗议者高举标语。

纽约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已经持续三周。最初,这被认为不过是一场失业青年发泄不满的“闹剧”,华尔街人士甚至讽刺说,这是“一群无事可干的人聚起来开一场PARTY”而已。但局势发展正在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如今,抗议活动已由纽约蔓延到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等50多个大城市。活动的发起人甚至宣称要发起一场全球运动。

毋庸置疑,美国的游行抗议活动将目标锁定为华尔街,旨在表达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不满,的确暴露了美国社会所面临的最急切的现实问题。正如抗议者的口号“我们代表社会的99%,我们不再忍受那1%的贪婪与腐败”。然而问题是,99%为什么要反对1%?

经济学家认为,过去20年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了数额巨大的投机资本。因为全球经济的规模有限,不足以支撑投机资本的预期回报水平,投机资本只能制造大幅度的市场波动,来“掠夺其他凡夫俗子的财富”。华尔街上的抗议活动同前一阵伦敦街头的骚乱都源于同样的理由:政府削减财政赤字的做法,让穷人最先蒙受了损失;而金融投机制造巨大的市场动荡,被侵吞者主要是中产阶层,内线交易利用他们的无助,夺走他们的财富;各国央行打着刺激经济的旗号,拼命增发货币,同样也在侵蚀中产阶层的储蓄,降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力。

共产党人认为,过去十年美国最大的失误就是投入旷日持久的“反恐战争”。冷战过后,美国原本可以“马放南山”、“铸剑为犁”,充分享受和平红利。但这种思维不符合美国不断扩张的战略需求,他们选择了“以暴易暴”,从此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在财政捉襟见肘的今天,美国每天还要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地烧掉4亿美元。他们认为,“美国病”包括产业“空心化”、经济“虚拟化”,政府收入萎靡有限,支出刚性无限,财政赤字不断创新高,接近GDP的100%。若加上美企、家庭与个人债务,美国负债已到天量,人均负担18万~25万美元。如果没有美元“印钞机”的特权,如果没有债权国持续“给钱”,美国早就破产。

其实,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已经发现美国已经走上了共产主义的危险道路。果然不久,美国就发生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克林顿政府“居者有其屋”计划的产物。

“民众对华尔街金融集团怨声载道”,其实是对官商勾结的怨声载道。2009年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时,就有美国网友评论:“看吧,‘金融肥猫’们已经把上一轮票子吃光了,今后肯定还有第三轮、第四轮……”

曾多次预测金融泡沫风险的美国经济学家林登·拉鲁什说,美国经济事实上被一个强大的金融利益集团控制,他们从1960年代就在美国掌握了各种权力,美国从此开始走向颓废,从一个奋发向上、不断发明创造的生产制造业国家,变为一个食利国家,人人都指望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发财,靠剪“外国羊毛”——剥削别国为生。这就是罪恶的罗斯福新政必然结下的苦果。

这一切,更取决于美元是全球性货币。虽然它越来越不守信用,但地位无人撼动。既然“钱能生钱”,印钱就能换来商品和服务,那么还有什么必要继续发展工业,或继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多年来,美国企业一边把大量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便宜的新兴发展中国家,造成美国本土的产业“空心化”;一边又在企业内部大力拓展金融业务,在赚取超额利润的同时,加剧美国经济的“泡沫化”。

共产主义的基本属性就是垄断贪婪和不劳而获。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全球经济大危机之前,全球经济体系的金融部门已经形成“一个自我膨胀、自我循环的体系”,如同一个大毒瘤,吸取着经济肌体的血液和营养。这样,整个经济的投机赌博气氛越来越浓厚,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瞬间崩溃。而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巨幅“波动”不但使美国经济自身无法持续发展,受到连累的还包括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经济。

经济学家认为,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包括世界各国在内的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场“金融内战”:经济结构中,实业是造血的骨骼,资源和金融是吸血的皮肉,二者必须有个合理的比重;世界经济如今就像得了“肥胖病、高血压”的人,早已气喘吁吁。对各国来说,走出大危机的惟一出路是“止血加造血”——抑制资源泡沫、限制金融炒作、管住货币滥发、扶持实业和科技创新。

这个“沉重的共识”还远远没有达成。如果强势利益集团不能改邪归正、以身作则,全球经济的根本问题就很难解决,或许民众的抗议会让各国的决策者更加清醒,并真正做出正确的抉择。

中国无法从“美国病人”身上学到教训和经验。专制只能扩大自由的毛病,因为专制者最自由,完全不受约束和限制。拉鲁什曾警告美国货币当局,货币的幻影让人们失去了理智。 “钱生钱”游戏迟早会终结,人不能变成货币的奴隶。本质上,任何货币金融系统都不过是一个“纸面的系统”,从长远看,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取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物经济(physicaleconomy)。

陷入华尔街式的金融化赌局,或者陷入“惟GDP论”的数字幻觉,都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因为最终,人们将不得不面对“99%反对1%”的困局,不但经济肌体无法健康生长,社会生活也可能陷入动荡和危局。

……

谢选骏指出:论者一般认为,“占领华尔街”是反资本主义的、是对抗金权的。

不过大家可能都忽略了:“占领华尔街”同时也是一项“反共活动”。

早在2007年12月,金融危机爆发前一年,谢选骏就撰文指出:布什总统正在尽力把美国建设一个共产党国家。

谢选骏指出:在中国迅速资本主义化的同时,美国可能正在同样迅速地向共产主义的方向挺进。世界两个最大国家就在以这种奇特方式裹挟各国走向全球化的灭顶之灾。

谢选骏认为,布什了破坏市场规则。

如此一来,受到损害的就不仅仅是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而且是美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和司法独立制度了。这简直是在变相推行某种共产主义专政。

谢选骏认为,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总统正在走向类似古代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僭主化的过程。且不说布什父子总统轮流做,现在克林顿夫妇也要效法布什家族,想把美国变成一个夫妻店。

大家都在批判俄国总统普京的诡诈和独裁,想变着花样继任总统位置,但其实俄国这个共产党遗产的噩梦有可能2008年首先在美国实现!那就是希莱莉·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好在美国还有最后一道“反共堡垒”:那就是言论自由。所以白宫的这项计划经济的怪胎立即遭到美国民众大力批判。

2007年谢选骏就指出:布什的拯救理论十分相似于毛泽东的某些言论。什么“不负责任的”、“投机者”、“负责任的”、“给予援助”之类的模糊概念,很像是一顶顶空洞的政治帽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张冠李戴,一切出自总统圣裁,而由各个部门的当权派们随便定义。

现在,布什的愿望正在由奥巴马总统予以执行。这是十分奇特的“两党政治”:一个如出一辙的两党政治。其值得警惕的危险,是走向“大政府”的、类似于共产党专政的超级金权。

所以我说:“占领华尔街”的反金权活动,其实是一项“反共活动”。因为共产党专政就是最为垄断的资本主义金权政治,按照共产党首领列宁自己的定义,那就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

在这种意义上上,列宁是一个“自我预言者”,他所说的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自己。而他的革命活动正好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压迫和邪恶。不亦悲乎。往后的美国,会以不同的方式步上同样的后尘吗?


2011年10月12日


(另起一页)

第十七节

军方应把承包商工作收回给军人做


2011月7月30日,正在阿富汗访问美国最高军事官员、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穆伦被士兵问到万一国会两党就债限僵局达不成协议时,政府出现债务违约时,驻阿富汗美军是否能按时领到薪饷时,他回答说:“实话告诉你们,我没法回答”。

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网站(MSNBC)报导,在阿富汗前线城市,即使爆炸频繁,硝烟弥漫,士兵们问得最多的还是他们的薪饷能不能发出,但穆伦在坎达哈美军基地对部队说,他不知道假如国会议员不能就提高债限达成一致,驻阿美军的军饷是否会受到影响。 

穆伦对官兵们说,他理解暂停开支可能会给许多没有储蓄的军人的生活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不过他表示,无论发生什么,部队最终会拿到军饷。他要求军人忠于职守。 

穆伦表示,国会和政府领袖需要找出处理办法,希望不会到影响到军人军饷那一步,他也不相信短期内会影响美军在阿富汗及在全球正执行的任务。 

他的这一表态,较最近以来国防部官员的表态乐观。这位两个月后即将退休的最高军事官员说,“我希望向你们提供更好的答案,但实话告诉你,我也不知道”。 

此前穆伦曾警告,债台高筑会限制美国为军队拨款的灵活性,在他看来,这是“对我们国家安全的最重大威胁”。 

白宫已经发出警告,如果国会不能提高14兆3000亿元的债务上限,8月2日以后将无法支付一些帐单。 

军方一直在给穆伦施压,要把其中一些给承包商做的工作收回给军人做,他们也质疑军队预算是否集中在薪饷、装备和各种采购上。穆伦30日则警告,随着时间的推移,预算的限制将使军队规模缩小,他呼吁士兵们争取教育机会,发展自己的职业,以便未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我认为,要解决美国军队面临的长期问题,需要确实考虑:军方如果能够把“承包”给商人做的工作收回给军人做,不仅可以节省庞大的军事开支,也可以提高军队的工作技能,还可以减少利益输送、官商勾结、贪污盗窃中饱私囊的机会。这对国家、人民、军队都是好事。

(另起一页)

第十八节

下级检察官可以指控上级检查官


2015年8月12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总检察长肯恩,12日在哈里斯堡举行的记者会上宣称自己清白,矢口否认犯罪。

宾州总检察长嘉瑟琳.肯恩是遭到来自下级检察官的刑事检控,而声明自己是清白的。这个女人谴责其敌人躲在阴暗角落对她所做攻击包括透过电子邮件传递“色情,种族和宗教偏见”。

肯恩被控泄露大陪审团机密讯息和违反就职誓言等罪名遭到起诉。她也是宾州首位司法界最高官阶女性司法官在任期内涉讼事。她在记者会上没有做进一步解释。不过她一再的强调自己问心无愧,没有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事。肯恩说:我没有做过任何不法之事。我没有和其它人同谋做不法的事或指示其它人做不当或不法的事。

肯恩,49岁,首位女性和首位民主党籍总检察长,被控伪证,妨碍司法公正,利用职权施压和其它罪名。她誓言要为自己的清白抗辩。肯恩告诉媒体记者,她并没有违反宾州法律,自然要据理力争为自己讨回公道。

这是她从上个星期被刑事检控以来第一次做出公开评论。宾州总检察长凯瑟琳.肯恩自6日被宾州蒙哥马利县检察长费曼提出刑事检控以来,一直拒绝辞职,同属民主党的州长汤沃夫已在同日呼吁肯恩辞职下台,州长说肯恩现在遭到刑事检控,不适合留在检察总长办公室工作。她被控滥用公权力和妨害司法公正等控罪是非常严重的罪名。

共和党州议会多数党领袖7日也催促肯恩下台。费曼日前指控包括八项刑事指控,包括一项重罪和七项轻罪,指控宾州总检察长肯恩违反大陪审团的保密规定和发假誓,并指控他非法指使将大陪审团的机密讯息向一家报纸透露,并透过报纸文章让其政敌尴尬。

指控又说,肯恩之后又对大陪审团作伪证。

下级检察官可以指控上级检查官,这显示司法独立不是司法人员可以独立胡闹,而是让司法人员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衡。

由此看来,司法独立不是邓小平误解的“多了一个政府”,而是让政府受到法律约束,不可执法犯法。

(另起一单页)


第四章

美国政治


(另起一单页)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病


新闻说,美国卫生总监呼吁多走路,减少慢性病。

2015年9月10日,美国卫生部医务总监维维克·默西星期四发出呼吁,要求全国民众多步行,抵抗心脏病和糖尿病等主要公共健康问题。维维克·默西的这份报告题为“采取行动,推广步行和步行区”,他批评很多社区没有提供安全方便的区域,让人步行和轮椅活动。

默西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安全的步行区或者轮椅活动区,可是我们太多的社区没有这个设施。”他说,一个积极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关键,步行是一种简单、有效和省钱的运动方式。美国不断有数据显示,由于缺乏安全和不便,使人无法步行。美国交通部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0个美国人中,有3人说,他们的社区的每一条街道旁都没有人行道;还有很多社区,居民们担心暴力活动而不敢步行。美国卫生部医务总监默西呼吁,社区规划者和地方领导人在发展居民区时,要提供更多的步行和轮椅活动场所,包括人行道、斑马线、照明和为盲人设置过马路装置。他还要求城市官员和执法人员确保社区安全。他说, “我们知道,平均每天22分钟的运动,比如快走,可以显著减少患心脏病和糖尿病风险。”

在美国,不到一半的成年人做到足够的运动,只有4分之1的高中生做到专家推荐的运动量。

……

谢选骏指出:记得我二十多年前刚到美国,一个大雪天,就被一辆飞驰而过私家车溅了一身的雪水,当时诧异美国人怎么这么野蛮,像日本的暴走族一样疯狂害人。后来美国人告诉我,这肯定是新移民干的,他们把世界各地的陋习一起带到了美国,把美国变成了一个日益败坏的万花筒。可是我说,我明明看见车上坐的是白人,不过他们告诉我,很多南欧尤其是东欧来的白人,比在美国出生长大的黑人还要不懂规矩。

后来一些年,我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人车子开得越来越大,人却越来越胖了。马路上的行人,一大半都是超重的,走起路来步履蹒跚,甚至一拐一拐的。看来这都是汽车惹的祸,烧掉了汽油、省下了人油,等于把汽油灌到了汽车族的肉囊里,这样的“发达”社会,人怎么能不日益肥胖呢?

现在卫生部门说,这是由于缺乏运动造成的,只是说对了一半。

还有一半是福利制度造成的。因为这是一个变相的肥胖制度。我以前有个房东,自己有工作,还有房子,只因为动了一次心脏手术,就申请到了粮食券补助。每个月一百九十几美元。他其实上着班,但领取现金而可以逃税,此外收取的房租也不报税。

这些粮食补助券可以购买普通食品,却不能买烟酒,不能上饭馆,他在超市里买了回家做饭的原料,但是根本用不完,恨不得能够倒卖成现金,但那又是违法行为。怎么办呢?于是只得硬着头皮把它用掉,买回来努力吃下去。他的冰箱里永远有发霉的东西,所以他还在继续增肥。

于是我笑道,要害死一个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一张免费的食物卡。任何锻炼也抵消不了这样产生的肥胖问题,所以我明白了,健身房里的挣扎也是一种“扬汤止沸”。

但取消食物卡的事情在“一人一票”的福利社会里,是不可触碰的议题,因为谁说了就违反了“争取选票的政治正确”。所以人们只好继续发胖。所以人们发现,美国越是穷的人越容易发胖。为什么?有的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去健身房!这个解释太牵强了。

一边开车一边抱怨缺乏健身房的贵宾卡?

卫生总监只能呼吁多走路,减少慢性病;不能呼吁少吃点免费食物,减少慢性病。不仅因为一人一票的制度抹杀了人的高低贵贱,而且因为人的天性有病。这就是所谓的“原罪”,其表现就是无休无止的贪婪。

(另起一页)

第二节

林肯总统认为他自己就是上帝

 

美联社2008年4月3日纽约电,苏富比拍卖公司表示,林肯总统1864年写给请求他解放“奴隶小孩”的一群小朋友的亲笔回信。从1861年至1865年,领导美国内战的林肯,收到大批民众写来的信,但只能偶尔亲自回信。他在1864年4月接到麻州小朋友一个简单的请求,这份陈情书写著:“儿童交给总统的陈情书:请阁下解放这个国家所有的奴隶小孩。”并附上一百九十五名男孩和女孩的签名。

据说林肯深受感动,并亲笔回信给从麻州康科德为这群儿童寄出陈情书的一名女子。林肯写道:“虽然我没有权力准许他们请求的一切,但我相信他们会记得上帝有能力,而且祂决心完成这件事。”在这里,林肯以上帝的代言人自居,甚至是以上帝的姿态在发号施令。林肯的这种态度让我们想起了一百多年后的小布什总统,他们两位都是共和党人。事实上,林肯在1864年根据战争需要签署了解放奴隶宣言,1865年所有的奴隶都获得解放。他自己用这种奇特的方式实现了上帝的决心。其实他是自说自话,冒充神意。

难怪这封具有希腊异教式的神明预言一般的封件,在2008年4月3日能以三百四十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一名匿名的美国私人收藏家以电话标得。这创下了林肯手稿文件、美国总统手稿与美国手稿的最高纪录,此次拍卖打破先前林肯为一篇演讲、略述内战后重建策略的手稿以三百一十万元卖出的纪录,那个文件是由2002年在纽约佳士得公司脱手的。

林肯虽然知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事实,但其“虽然我没有权力准许他们请求的一切,但我相信他们会记得上帝有能力,而且祂决心完成这件事”一语,说的却是另外一个意思。“上帝有能力”表达了林肯的虚假谦卑,但“祂决心完成这件事”却表达了林肯的真实傲慢,两者相加起来的效果就是,林肯隐喻他自己就是上帝,林肯认为他林肯自己决心完成的事就是上帝决心完成的事。林肯的这种傲慢,在宗教上是一种亵渎,在政治上是一种僭越,所以,其恶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1865年4月14日星期五晚上,在艰难困苦和重重危机中度过了四年残酷内战的林肯总统,终于在五天前迎来了南军将领罗伯特·李将军向北方格兰特将军投降的胜利消息,总统高度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兴致颇高地来到华盛顿的福特剧院看表演。10点15分,刺客潜入没有守卫的总统包厢,在距离林肯不到两英尺的后方,用一把大口径手枪向总统的头部开枪,林肯中弹后倒向前方。第二天凌晨,林肯总统去世。”

刺客布斯(John Wilkes Booth,1838年5月10日—1865年4月26日)同情南部的邦联国家,对南北战争的结局甚为不满。他曾经筹划几个月来绑架林肯,好胁迫后者释放南方的战俘。但是在李将军于4月9日投降之后,布斯的计划失去了意义。他此后几天在华盛顿的约翰·迪利台球酒吧猛灌白兰地,借酒消愁。但是他的机会很快来了,布斯在4月14日听说,北部的联邦国家的总统林肯,当晚要到福特剧院看《美国堂兄》!于是布斯临时起意,要去刺杀林肯总统。

晚上10点之后,戏进入了第二幕第三场,布斯此时进入林肯的包厢,朝北部的联邦国家的总统的后脑举枪就射。他接着刺伤了一个试图抓住他的军官,纵身跃到十二英尺下的舞台上,还高喊:“这就是暴君的下场!南方的大仇已报!”“这就是暴君的下场!”这句拉丁语格言“Sicsemper tyrannis”是刺杀罗马独裁者恺撒的人们所说的格言,也是弗吉尼亚州的格言。布斯跳下来的时候,靴上的马刺钩住挂在林肯包厢外的美国国旗,被绊了一下,因此在舞台上跌断了左腿。但他还是迅速地一瘸一拐,从台上惊愕的演员面前奔过,跑到后台,又刺伤了前来拦阻的乐队指挥。他艰难地跑下楼梯,奔出剧场后门。

但是命运在利用完了布斯之后也没有放过他。在死前五天,受伤的布斯躺在波多马克河岸边的松林里大惑不解地写道,“我在此感到绝望”,“为什么布鲁图(刺杀罗马独裁者恺撒的刺客)和我一样,却受到歌颂?威廉·退尔(反抗暴政的瑞士民族英雄)和我一样,却成为英雄?我的行动比他们的更高尚……我有一个伟大的灵魂,不能像罪犯那样丧命。愿主不要让我遭受那样的命运,而是让我勇敢地去死!”4月26日,布斯临终前奄奄一息地说:“告诉妈妈,告诉妈妈,我是为祖国而死。”他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也许因为林肯的“出师告捷身先死”的奇特死亡,美国民间传说白宫闹鬼已久。白宫(White House) 位于宾西尼亚大道,其东厢二楼,有个以林肯命名的房间(Linclon Room),也是美国总统官邸中,唯一向前任总统致敬的房间,这里据说就是林肯鬼魂出现最多的地方。在这个壁纸和地毯原都是墨绿色的房间里,家具保持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其中还有林肯夫人于1861年为装潢白宫而添购的一张紫檀大床,克林顿总统入主白宫之后,将它改作招待贵宾的客房。林肯生前,曾将这个房间用作他私人的办公室;在这里,他为南北战争担忧,并且签署了历史文件解放黑奴宣言。林肯最疼爱的儿子威廉,十一岁时发起莫名的高烧,最后死在这个房间里,林肯因此悲恸不已。 

林肯死后,就有传说他的鬼魂时常在此出没,还说白宫不少仆役守卫都发誓见过他的鬼魂:罗斯福总统也曾说过,他常在这房间的书桌旁工作到半夜,总感觉有人站在他背后,回头去看,却什么也没有。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访,也在这个房间惊鸿一瞥过林肯的身影。卡特总统夫人与其女友们,曾在房中玩占卜游戏而联络上了冥界的林肯。里根总统的爱犬也常对着林肯房门狂吠,却从不进入房间。克林顿总统的公关秘书马莎就说,在白宫工作的大多数人从不走近林肯房间。 还说包括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等总统都见过林肯的鬼魂。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008年2月12日是林肯总统一百九十九岁的冥诞,现任总统布什10日在白宫在致词时开玩笑地说,他倒是从来没遇过自己的偶像林肯总统。

不论世人如何评价上面这些往事如烟的恩怨,如何揣摩这一切极度戏剧化的事件背后隐藏了什么奥秘——事实证明,不论总统具有多大权势,他都不是上帝。总统的信件不论如何价值连城,它都不是上帝的启示。总统和我们一样,都是尘土。“你从尘土中来,还回到尘土中去。”

(另起一页)

第三节

美国独立中的奴隶制因素


英国曾是世界上头号贩奴国家,但是在美国革命的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却扮演了奴隶解放的角色,和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林肯政府不谋而合,这是为什么呢?


(一)


大西洋奴隶贸易,或称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是指16世纪至19世纪时期(也有人认为早至15世纪,并持续至20世纪),在环大西洋地区将非洲大陆人民作为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美洲大陆殖民地地区的一种贸易。奴隶的来源主要是非洲西部和中部,黑人被欧洲人通过贸易或袭击、绑架等手段抓获贩往美洲大陆。这一贸易活动在近代也被称为黑奴贸易,然后实际上这一说法并不妥当,因为早在中世纪之前,就有黑奴的贸易活动在伊斯兰世界出现了,所以应当在近代的废奴贸易之前,加上“跨大西洋”字样。

“跨大西洋”奴隶贸易者包括(根据规模排序):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美国人。部分贸易者在非洲的海岸拥有前哨,前哨有他们收买的当地的部落首领为他们提供奴隶。在长达约400年的带有强烈殖民主义色彩的黑奴贸易中,目前估计约有1200万人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部分学者得到的数据相对更高,尤其是从非洲得到的。将航运死亡的一千万人计算入内后,非洲人口损失数据可以达到三千万。

1、背景起源

最早开始从非洲贩卖黑奴的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统计,穆斯林阿拉伯帝国时期共抓走1300万黑人做奴隶。

2、新航路的开辟

14世纪-15世纪,随着欧洲各国对抗伊斯兰教的斗争日益炽热,其本身也开始模仿穆斯林的蓄奴恶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于财富的渴望需求也愈加强烈。因在欧洲大陆反抗伊斯兰教的成功,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终于冲出欧洲、探寻新航路以突破奥斯曼穆斯林的包围。终于在1492年,收复西班牙半岛的当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赞助下发现了中美洲;而在1519年葡人麦哲伦同奉西班牙王命到达了美洲最南端、菲律宾、好望角并最终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旅行。

3、非洲奴隶制

奴隶制度在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部分存在了许多世纪,先于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开始。有证据显示有的非洲国家将奴隶贩卖到非洲的其它地区、欧洲和亚洲,早于欧洲对美洲的殖民历史。非洲奴隶贸易将大量奴隶送往欧洲和穆斯林国家。

起初,葡萄牙人与刚果王国关系良好。内战使得葡萄牙趁虚而入,刚果人被沦为奴隶。大西洋贩奴贸易不是唯一的非洲奴隶贸易,但是确实规模最大、最残酷的历史。正如伊利卡·米柏克龙在《外交世界》所述:

“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渠道无所不通。跨越了撒哈拉,通过红海,印度洋港口,跨越了大西洋,非洲奴隶至少遭受了10个世纪的奴役(9世纪-19世纪)以造福于穆斯林国家……四百万被奴役人民通过红海出口,另四百万通过斯瓦希里港口到达印度洋”。

根据约翰·K·桑顿的观点,欧洲人常常与非洲国家发生战争,掠夺战俘作为奴隶。有的非洲人从邻近的部落抓奴隶来贩卖。这一行径的备忘录记录在十九世纪早期英格兰就贩奴贸易的辩论中:“所有的老作家……赞成战争不单单是为了抓奴隶,而且是由欧洲人煽动的,以支持上述观点。”住在沿尼罗河地区的人们从这些市场中被送到沿海,卖给欧洲人,以换取火枪和其它工业品,如衣服或酒。然而,欧洲人对奴隶的需求在已存的贸易上,开拓了广大的新市场。那些卖到非洲其它地区的奴隶还有希望逃跑,而送上船的人则再无回乡的希望。

4、殖民主义的开始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葡两国走上了殖民之路并从海外获得了巨大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王室。而因此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起,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几乎同时起步,成为新兴殖民国家并希冀超越两位始作俑者。自此,非洲、拉美直至南亚各地,处处都有欧洲“探险家(conquistador)”和“商业公司”的足迹。欧洲国家也常因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纠纷大打出手。为了从殖民地获得更多的财富,早期的殖民掠夺等抢劫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欧洲人开始着手经营殖民地。他们在北美种植园里种植烟草和棉花,在西印度群岛种甘蔗,在中美洲、南美洲开发金、银等矿藏,在印度种植茶树等等。最初在种植园和矿山劳动的多数是白人契约工,他们是欧洲各国横渡大西洋而来的贫苦移民,这些人在原居住地与种植园主或海外劳务公司签订契约,到美洲后用几年劳动来偿付为他们垫付的旅费,契约到期后,便成为自由民。因白人契约工大多不适应美洲酷热的天气和繁重的劳动,随着种植园的发展,劳动力严重不足,于是欧洲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殖民者最初试图奴役美洲本土的印第安人,但并未获得明显收益。直至后来他们发现了黑人的力量远大于印第安人,并且黑人对于热带的疾病有很强的免疫能力,所以在种植园或矿山使用黑人奴隶劳动要比使用白人契约工的分摊成本要便宜的多,又便于管理。于是,三角贸易便自此正式开始,而且逐渐成为一桩赚钱的买卖兴隆起来。

远在大西洋航线开辟前,奴隶制一直在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地方存在了若干个世纪,证据表明很早时起非洲一些国家就在向另一些非洲、欧洲和亚洲国家贩卖奴隶,远在欧洲人殖民美洲之前。非洲奴隶制的盛行给欧洲人看到了巨大的奴隶来源。

5、殖民主义与美洲奴隶制

不光是在西非沿岸,在美洲,欧洲人也开始探索新商业机会。1492年,通过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探索,欧洲基督教国家首先得知美洲。然而,在与非洲接触的第一个世纪中,当地居民对欧洲人的入侵极力反抗,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加勒比地区,西班牙定居者与一些当地美洲人联合,与其它部落竞争,控制了较大岛屿。有些族群,例如加勒比岛的小安的列斯群岛人、委内瑞拉岛的卡利娜人和阿拉瓦克人成功反击了西班牙在加勒比地区的基地。他们的土著小船更小、更适合在海岛中间穿梭,他们成功打退了西班牙船只。

在十五和十六世纪,欧洲殖民者也开始在无人居住的大西洋荒岛定居,如马德拉和亚速尔群岛。由于没有奴隶可卖,出口货物成为主要的产业。

6、十六、十七和十八世纪

大西洋贩奴贸易一般被分为两个时期,被称作第一和第二大西洋系统。

第一大西洋系统主要是奴役非洲人,将他们送到南美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帝国;它只占大西洋总贸易的3%多一点。贸易开始于1502年左右,持续到1580年,此时葡萄牙暂时与西班牙联合。当葡萄牙直接参与贩奴贸易时,西班牙帝国依赖座位系统,为商人提供执照,方便他们为自己的殖民地贩奴。在第一大西洋系统中,大多数贩子是葡萄牙人,他们几乎垄断了当时的贩奴贸易。有的荷兰、英国、法国商贩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联合之后,葡萄牙受制于西班牙法系,被禁止直接参与贩奴贸易,被迫将大量的市场份额输给了荷兰、英国和法国。

第二大西洋系统是奴役非洲人,主要是由英国、葡萄牙、法国和荷兰奴隶贩子组成。主要地点是加勒比殖民地和巴西,欧洲国家在那里建立起以蓄奴为主的新世界经济殖民地。在1450年到1600年间,约有3%多一些的奴役人口从非洲送走,在十七世纪则为16%。

据估算,在十八世纪中,约有半数被奴役人口被贩卖,不列颠、葡萄牙、法国成为主要的奴隶贩子,在送出非洲的奴隶中占9/10。到了十七世纪九十年代,英国成为从西非贩卖奴隶最大的贩子。他们在十八世纪保持着这个地位,成为跨大西洋最大的奴隶运输队。

7、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是其在贸易进行中采取了形状呈三角形航线而得名。殖民者在长期贩卖黑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一本万利的“奴隶贸易制度”。这种“三角航程”指的是:最先贩奴船满载着购买奴隶用的枪枝弹药和消费品,从欧洲港口出发,航行到西非海岸,称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货品交换大批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驶往美洲,称为中程;在美洲用奴隶换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称为归程。一次完整的三角航程需要6个月,奴隶贩子仅需一次便可以做三笔买卖,获得100%到1000%的利润。

约翰·K·桑顿指出:欧洲奴隶贩子通常是从进行当地战争的非洲贵族手中买到奴隶,也有一些非洲黑人成了专事捕捉相邻部落的人口用于赚钱的商人。尼格河流域的人就这样从内地的市场辗转到了海边,再出售给欧洲人用以交换火枪(1540-1606年间是火绳枪,之后是燧发枪)以及其它工业品,如布匹和酒精。不过欧洲人的大量需求使得原有的市场大大扩大了。

8、劳工与奴隶制

由于欧洲殖民者希望剥削新大陆的土地和资源作为资产利益,导致了劳工短缺,成为大西洋贩奴贸易的市场需求原因之一。美洲原著居民首先被欧洲人奴役,但由于苦役和旧世界传来的疾病,他们大多死亡。另一种劳工来源如契约劳工,则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很多作物无法在当地变卖获利,而从新大陆向欧洲出口的奴隶农作物常常比在欧洲大陆的自由生产更为划算。这产生了大量奴隶劳工的需求,种植园需要密集的劳动力来种植、收获、处理热带作物。西非的一部分甚至被称为“奴隶海岸”,以及蔓延到了中非,成为满足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持续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廉价的土地和大量寻求工人的地主存在,自由的欧洲移民在短暂的劳动过后就可以成为地主,因此产生了对劳工的需求。

万恶的奴隶主托马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年),将对奴役劳动力的使用归咎于气候,其实,奴隶劳工给他带来的闲暇享受才是原因:“在如此炎热的气候中,要是有人伺候就没人会干活。这是千真万确的,有奴隶的人从来就没干过活。”

9、黑人所参与的黑奴贸易活动

非洲黑人在贩奴贸易中直接扮演了相应角色,他们将战俘或囚犯卖给欧洲人当奴隶。被出售的战俘或囚犯常常来自发生摩擦的其它部落。这些奴隶被认为是“外人”,而不是本族人或是“部落自己人”;非洲国王也不对他们负责。有时,囚犯被出售是为了防止他们在当地继续行凶作乱。剩余的奴隶大多来自诱拐,或是被欧洲人扫荡而得。但是,有些非洲国王拒绝出售他们的俘虏或是囚犯。奥波博国王贾贾曾经是个奴隶,他完全拒绝与奴隶主做交易。然而,阿里克·沙哈达注意到由于欧洲对奴隶的商业需求,导致俘虏敌人不再是战争的结果,而成为发动战争的原因。

10、黑奴贸易中欧洲白人所参与的活动

虽然欧洲白人成为奴隶的大买主,但是他们害怕热带疾病,担心反抗,很少深入非洲内陆。奴隶多被送到海岸港口以换取货物。在非洲国家进行扩展的战争中,奴隶成为主要的副产品,有时他们故意支持赞助这项活动来换取利润。在国家快速发展时期,在阿散蒂王国和达荷美王国,奴隶制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元素,被欧洲尽情剥削:正如萨拉女王向葡萄牙法庭的申诉所揭示的,这一系统“要么卖给欧洲人,或被卖给欧洲人”。在非洲,囚犯的惩罚是被奴役,当奴隶制变得有利可图时,这一刑罚变得越来越普遍。大多数国家没有监狱系统,囚犯大多被卖入当地市场成为奴隶。

1778年,托马斯·基钦估算欧洲人每年将52,000名奴隶送往加勒比海,法国人将大多数非洲人送往法属西印度地区(每年13,000人)。在刚果内战爆发之际,大西洋贩奴贸易在十八世纪最后二十年中达到最高峰,此时,沿尼日尔河居住的伊博族小国之间发生战争,土匪则趁火打劫。而奴隶供给剩余的其它原因是由于国家扩张,如达荷美王国、奥约帝国、和阿散蒂王国。

在大西洋贩奴贸易结束后,欧洲的主要征服、扫荡、和奴役活动也随即告终。一个例外是对恩东戈的征服——即现在的安哥拉。在恩东戈亡国后,奴隶、勇士、自由人和贵族都被葡萄牙征服者扫荡,掠为奴隶。

11、非洲奴隶制与新世界的对比

非洲与新世界的奴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从总体上讲,非洲奴隶制不是继承性的,就是说,奴隶的孩子是自由人。然而,在美洲,只要母亲是奴隶的,孩子都是奴隶。这与其它特色是有关联的:西非奴隶制并非种族或宗教少数群体所特有,而欧洲殖民地则不同。但是存在特例,如索马里奴隶制中,班图人成为他们的奴隶。

在非洲,奴隶的待遇也与美洲的不同。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达荷美国王一次性杀死数以千记的奴隶用于祭祀,喀麦隆也会杀死奴隶用作牺牲。另一方面,奴隶常常受到家庭成员般的待遇,“领养儿童”有许多权利,包括未经主人允许娶嫁。苏格兰探险家蒙戈·帕克写道:

“我认为,非洲奴隶对比自由人为3:1。除了获得食物与衣物以外,他们只是辛苦劳作,主人依据心情好坏对他们仁慈或苛刻……内陆来的奴隶可以分为两个独特阶层:第一种是生来为奴,由被奴役的母亲所生;第二种,是生来自由,但在日后出于种种原因而被奴役。第一种的数量最多……”

在美洲,奴隶们无法自由娶嫁,主人基本上不将其视为家庭成员。叛乱或行凶的奴隶会被处决,但新世界殖民者不会因祭祀而牺牲奴隶。新世界奴隶十分有用,照顾和维持都相对昂贵,但是依然属于主人的财产。

12、奴隶市场的地区参与

欧洲人买卖奴隶、向西半球运输的主要地区有八个。被奴役人口卖入新大陆的数量因买卖的不同而不同。就贩奴活动的分布来看,有些地区比其它地区更加兴盛。在1650年到1900年间,约有1024万非洲奴隶从这些地区离岸,前往美洲:

塞内冈比亚塞内加尔和冈比亚:4.8%

几内亚上部(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和塞拉利昂):4.1%

胡椒海岸(利比里亚和科特迪瓦):1.8%

英属黄金海岸(加纳和科特迪瓦东部):10.4%

贝宁湾(多哥、贝宁和尼日尔河三角洲以东的尼日利亚):20.2%

邦尼湾(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东部、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和加蓬):14.6%

非洲中西部(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安哥拉):39.4%

非洲东南部(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4.7%

达荷美国王哥祖迫于不列颠的压力终止了黑奴贸易。

在1502到1853年间,当巴西成为最后一个废除跨大西洋贩奴贸易的国家时,非洲有超过173个城邦国受到影响。在这173个国家中,不到68个国家有足够的政治和军事基础来称雄四方。今天,几乎所有的非洲国家都有前殖民地历史,有时非洲帝国必须和欧洲奴隶贩子列席来做交易。


(二)


1、种族

在送往美洲的奴隶中,种族与贩奴所在地区密切相关。超过45个不同种族被带入美洲。在这45个种族中,有10个种族受害最深,地方黑奴档案如下。

1.刚果和安哥拉的刚果人

2.几内亚上部的曼登人

3.多哥、加纳、贝宁说吉布语的人

4.加纳和科特迪瓦的阿坎族人

5.塞内加尔和冈比亚的沃洛夫人

6.尼日利亚东南的伊博族人

7.安哥拉的姆邦杜人

8.尼日利亚西南的约鲁巴人

9.喀麦隆的昌巴人

10.莫桑比克的马夸人

2、人员伤亡

跨大西洋贩奴贸易导致非洲奴隶大量的伤亡,数量至今依然不明。大约120万到240万非洲人在送往新大陆的旅途中死亡。奴隶在到达目的地后也出现大量伤亡情况。奴隶在被买卖的过程中死亡人数一直是个谜,但是可能大于幸存的人数。上述的数字没有包括新大陆黑奴因劳动、暴乱、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贩奴贸易野蛮的本质对个人和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数据显示在跨大西洋贩奴贸易中,人数最多为1100万人。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一数字为1500万人,近年的修正将数据调低。根据帕特里克·曼宁的估算,在16-19世纪期间,约有1200万奴隶进入跨大西洋贩奴贸易,但有150万人死在船上。约有1050万奴隶到达美洲。除了这些死在途中的奴隶,许多非洲人死于扫荡以及前往港口的跋涉途中。曼宁估算约有400万人死在非洲境内,很多人年纪尚轻。曼宁的估算涵盖了1200万前往美洲的奴隶,以及600万送往亚洲市场的奴隶,800万送往非洲市场的奴隶。

3、冲突

基马尼·尼胡斯博士称,欧洲奴隶贩子改变了非洲社会对侵略的反应。之前,罪犯会受到某种形式的惩罚,但如今刑罚成为奴役,并将犯罪者卖给奴隶贩子。根据大卫·斯坦纳德的《美国大屠杀》所述,50%的死亡出现在非洲当地内战,后者则制造了大量奴隶。这不但包括死于战乱的人,而且包括从内地向港口跋涉而死的人。在战争中奴役敌人或者村民,这在非洲西部和中西部极为流行,虽然战争起初并不会制造奴隶。贩卖奴隶主要是部落或国家战争的副产品,以便在胜利后扫除异议者,或是为进一步战斗筹款。然而,有的非洲群体特别偏好奴役的残忍,例如奥约帝国、贝宁、伊加拉、克尔白、阿散蒂王国、达荷美、阿罗、和邦加拉军阀。

在向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的信件中,刚果曼尼(国王)阿方索一世写道,葡萄牙商贩的涌入,是贩卖黑人贸易的缘由。他要求葡萄牙国王停止派遣商人,改为转派传教士。在其中一封信中他写道“贩子们每天都在拐卖我们的人——这个国家的孩子,贵族诸侯的孩子、甚至是我们自己家里的孩子。腐败和堕落广为散布,以至于整片土地都荒无人烟。我们的王国只需要祭司、教师,除非是为群众提供酒和面粉,否者我们不需要商人。我们希望王国不再是奴隶贩卖或运输的地点了。”我们的很多臣民贪求葡萄牙商贩带进国门的商品。为了满足这种异常的胃口,他们抓走了很多原本自由的黑人同胞……贩卖他们。在之后他们把这些囚犯秘密地或趁着天黑带到海岸……一旦俘虏落入白人的手中,就会被烧红的铁烙上印记。

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刚果已经出现奴隶制。阿方索一世认为奴隶制应当遵守刚果法律。当他发觉葡萄牙人非法奴役他人,拐卖人口时,他于1526年致信若昂三世,要求他终止这一暴行。

达荷美国王将战俘卖入跨大西洋贸易中,否则战俘就会在年度祭祀仪式上成为牺牲品。达荷美是西非主要的奴隶国家之一,与邻邦交恶极深。和东面的班巴拉帝国一样,卡索王国的经济也依赖奴隶贸易。家族地位的象征是拥有奴隶的数目,导致许多战争因掠夺奴隶而爆发。贸易使得卡索与非洲西海岸的欧洲人往来密切,特别是与法国人来往甚多。

在16-17世纪中,贝宁因与欧洲贩奴而获利甚多;内陆敌国的奴隶被拿来贩卖,用荷兰或葡萄牙的船只送往美洲。贝宁湾很快成为了“奴隶海岸”。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达荷美国王哥祖这样说:贩奴贸易是我的治国之策。这是财富的来源和荣耀……母亲哄孩子入睡时就说敌人已经被打倒,成为奴隶了……

1807年,不列颠议会通过法案禁止贩奴贸易。邦尼国王(现今为尼日利亚)对此感到惊恐:我们认为这一贸易必须继续下去。这是神谕和祭司的裁定。他们说虽然贵国十分伟大,但是神明自己规定的贸易是不可以被阻止的。

4、运送

在西非各港口,殖民者用木枷和锁链锁住被剥去了衣服的奴隶,供奴隶贩子像挑选牲口一样挑选。被选中的奴隶接着被火红的烙铁在身体上烙上标志表明隶属,然后装上贩奴船。贩奴船的舱板之间的高度最低的不到半米,奴隶们只能席“地”而坐。奴隶贩子为了多赚钱,总是超额一倍,甚至更多倍载运奴隶,把奴隶塞进船舱,使他们像“汤匙”一样卷曲着身体,人挨人地挤在一块。由于船舱拥挤、潮湿,空气污浊,经常出现传染病。患传染病的奴隶往往被投入海里,活活淹死。1874年“戎号”贩奴船一次就把132个患病的奴隶抛入大海。如果航行途中遇到风暴等恶劣天气,延误航期,致使船上淡水、食物不够时,奴隶贩子也会把部分奴隶抛入大海。

5、竞争

奴役非洲人,卖入跨大西洋的贸易活动源自十五世纪葡萄牙水手对西非沿岸的探索。在此之前,北非巴巴里海盗曾袭击葡萄牙口岸和船队,对沿岸村庄进行烧杀掳掠,葡萄牙人则前往非洲奴隶市场赎回自己人。新大陆最先奴役非洲人的欧洲人是西班牙人,他们将奴隶用作探险的支持,以及岛屿,如古巴岛或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劳动力的后备力量。当地人口锐减使得首部皇家保护法令出台(布尔戈斯法案,1512–1513)。第一位黑奴在1501年登上伊斯帕尼奥拉岛。1545年左右,当葡萄牙人成功地在巴西北部建立起糖料种植园(engenhos)后,葡萄牙商人开始在北非沿岸搜罗奴隶,卖到种植园。起初,种植园主几乎全部依靠当地的图帕尼人作为单一劳动力,但是由于流行病对早已支离破碎的图帕尼社会带来了灭顶之灾,在1570年后葡萄牙人开始进口非洲人。到了1630年,非洲人取代图帕尼人成为巴西糖料种植园上的最大劳动力。这使得欧洲中世纪传统家奴制得以告终,而巴西收到了非洲黑奴最多,糖料种植和加工业导致84%的非洲人被送往新大陆。

当不列颠成为最大的海上霸主,盘踞北美和西印度群岛后,他们成了最大的奴隶贩子。起初,贸易是由皇家非洲公司垄断运作,总部设在伦敦。但是,公司在1689年失去垄断地位,布里斯托尔和利物浦贩子则更加积极。到了十七世纪末,驶离利物浦的船只中有1/4是奴隶船。曼彻斯特城的财富,以及周边郡县都是在十八世纪末建立起来的,而十九世纪经济的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奴隶采棉和纺织工业的基础之上。其它不列颠城市也从中获利。伯明翰成为当时不列颠最大的枪支制造地,为交易提供武器。种植园75%的糖料被送往伦敦,在获取暴利的咖啡店里被一饮而下。

6、新大陆目的地

1502年,第一位黑奴来到新大陆伊斯帕尼奥拉岛(现为海蒂及多米尼加)。1513年,四个奴隶第一次到达古巴。1518年,4000个奴隶第一次被送到牙买加。1526年,奴隶开始被送到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

1526年1月,当西班牙试图在南卡罗来纳的詹姆斯敦开设殖民地时,第一个非洲奴隶上岸了,该地日后成为了美国的基础。到了11月,300名西班牙殖民者只剩下了100名,奴隶人数从100个减到70个。因为奴隶发生暴乱,加入了临近的部落,而西班牙人则干脆放弃了殖民地。哥伦比亚在1533年迎来了第一个奴隶。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佛罗里达分别在1541年、1563年和1581年开始了奴隶贸易。

十七世纪船运能力大增,非洲人在1619年来到英国位于弗吉尼亚的殖民地詹姆斯镇。第一个被捕的非洲人被用作契约劳工,在服役七年后获释。传统奴隶制在1656年写入弗吉尼亚法律,殖民地在1662年采取了partus sequitur ventrem 政策,即奴隶妇女生下的孩子都是奴隶,父亲是谁无关紧要。1651年,爱尔兰移民将奴隶带到蒙塞拉特岛,1655年,奴隶被带入伯利兹。

1802年,俄国殖民者注意到“波士顿”(美属)船只在阿拉斯加东南用奴隶换取特林吉特人的水獭皮。


(三)


奴隶制经济学:

新大陆种植园经济是建立在奴隶劳工上的。70%的被奴役劳工被送往新大陆被迫种植糖,这是劳动密集型农作物。其余的则种植咖啡、棉花和香烟,有时则从事采矿。欧洲势力西印度殖民地都是最重要的财富,以至于他们在保护财产上走了极端。例如,在1763年的七年战争之后,法国同意放弃新法兰西的大片土地(现在的东加拿大)来保留瓜德普罗小小的安德烈群岛。

十八世纪法国种植园对投资者的回报约为6%;对比国内其它收入的5%来说,这高出了20%的利润。对于个人出海来说,航海风险和商业都十分重要。投资者通过在同一时间分散购买许多船只的小份额来缓和风险。这样,他们将风险稀释掉了。在航程中,船的股份可以自由买卖。

在1800年,最有价值的西印度殖民地当属联合王国。在进入糖殖民地生意之后,不列颠海上霸权和对主要岛屿的控制,如牙买加、特立尼达拉岛、背风群岛、巴巴多斯英属圭亚那都使得英国较之竞争对手大为领先;大多数英国人没有获利,少数人获得小部分财富。1791年奴隶叛乱,1793年以自由为名的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反对英国的革命使得法国失去了它最重要的殖民地圣多米尼克(现西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英国的优势更加显现了。在1791年前,不列颠糖产业必须加以保护才能与相对便宜的法国糖竞争。

在1791年之后,不列颠属岛屿出产的糖最多,不列颠人很快成为最大的消费者。西印度糖成为印度茶必备的添加物。据估算,在十八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时期,不列颠经济中每12英镑中就有1英镑来自奴隶贸易和西印度种植园的贡献。

历史学家瓦尔特·罗德尼认为奴隶贸易开始于十六世纪,虽然欧洲与非洲在技术上差距甚大,但是这不是本质问题。两个大陆都在使用铁器时代的技术。欧洲最大的优势是造船业。在蓄奴期间,欧洲与美洲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而非洲人口增长则停滞不前。罗德尼认为蓄奴所获得的利润为欧洲和美洲的技术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根据艾瑞克·威廉姆斯早些时候的理论,他认为工业革命至少在某些地方从美洲农业那里获益。他引述了各项发明,如詹姆斯·瓦特的蒸汽机,就得到了加勒比种植园主的赞助。

其它历史学家对罗德尼的方法论和精准性大加攻击。约瑟夫·C·米勒认为社会变革与人口增长停止(他对非洲中西部进行了研究)主要是由于内部原因。有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反事实论点,假设如果跨大西洋黑奴贸易没有出现,非洲的人口增长会怎样。帕特里克·曼宁认为奴隶贸易没有对非洲人口和社会制度造成重大影响,反而饥荒或干旱的影响比较大。

没有学者否认奴隶所受到的伤害,但是对非洲社会的贸易则争议颇多,这是由于许多产品被买进了非洲。贩奴贸易的支持者,如阿奇博尔德·大佐认为非洲社会很粗野,贸易对它没什么影响。十九世纪欧洲废奴主义者,特别是戴维·利文斯通博士对此反驳,认为孱弱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因贸易备受打击。

虽然奴隶制对非洲经济的负面影响铁证如山,特别是人口锐减的恶果,有的非洲统治者还是将自己的臣民卖给欧洲奴隶贩子,从中牟利。除了葡萄牙控制的安哥拉以外,沿海非洲统治者“基本上控制着口岸的出入权力,有能力阻止对其臣民和普通民众的直接奴役。”因此,非洲学者约翰·桑顿称非洲统治者允许黑奴贸易继续下去,是因为他们能与欧洲人的贸易中获利。例如,贝宁王国在1715-1735年间自愿参与黑奴贸易,令荷兰贩子颇为惊诧,感到受宠若惊。

虽然许多世纪以来,贝宁都拒绝参与贩奴,但在巨大利益的诱惑面前,它再次敞开大门。这些利益包括军事技术(特别是枪支和火药)、黄金、或是干脆与欧洲国家保持良好关系。贩奴成为一些非洲权贵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历史学家瓦尔特·罗德尼估算,在1770年前后,达荷美国王向欧洲奴隶贩子出售战俘和奴隶,每年可以获得约250,000英镑。

桑顿和费奇都认为非洲权贵都是黑奴贸易的最终获益人,权衡不参与贸易的损失后,他们决心一搏。在费奇的文章《西非历史中的奴隶制和贩奴贸易》中,他注意到西非人除了出售奴隶以外“没有什么可以巩固国家政治、动员经济的有效劳手段。”

1、对不列颠经济的影响

历史学家艾瑞克·威廉姆斯在1944年说到,不列颠从殖民地糖园或贩奴贸易中获取暴利,成为支持工业革命的主要财务来源。同样,他说在1833年废奴时,奴隶制在经济上不再有利,不列颠遂即抛弃了它。(谢选骏指出:因为这时候的英国,已经开始了机器取代人力的工业革命。)

在学术界中,这种“威廉姆斯理论”遭到了其它研究人员和历史学家的强烈反对。(谢选骏指出:这些不懂英国是个商贩国家,见利忘义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英国还没有停止贩奴,就开始贩卖鸦片,整个大不列颠帝国沦为毒贩集团。)

大卫·理查德德总结贩奴贸易占不列颠国内投资不到1%。经济史学家史坦利·恩格曼发现即便不排除贩奴贸易的相关成本(如运输成本、奴隶人口死亡、不列颠人口死亡、防御成本)或利润再投资,在工业革命期间西印度贩奴贸易总利润占不列颠经济不到5%。恩格曼的5%指数不单单将不列颠贩奴贸易相关成本进行列举,而且它假设充分就业,将贩奴毛利润算入不列颠全国收入的贡献当中。在威廉姆斯出书前,历史学家理查德德·裴瑞斯在文章中分析从西印度种植园所获利润对工业革命造成的影响,认为对西印度投资为工业带来巨大利润发生在《解放奴隶宣言》之后,而不是之前。(谢选骏指出:凡此种种,都是护短之言。)

西莫·德雷舍尔和罗伯特·安思提认为贩奴贸易直到叫停时依然有利可图,废奴的主要动力是道德的,而非经济的。他们认为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奴隶制依然有利可图,因为农业进步了。(谢选骏指出:这些人显然不懂:跷跷板原理。正因为有利可图,才有人极力维护。同样,“废奴的道德”也是因为有利可图。)

没法从英国捞到便宜的犹太人流亡者卡尔·马克思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恨恨有声地说:“将非洲变成商业性黑皮肤狩猎场,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到来。”他认为贩奴贸易时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这种“非资本主义式”的财富积累先于并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做了财务铺垫。谢选骏指出,马克思的这一说法,显然是自相矛盾的论述。

2、人口统计学

贩奴贸易对人口的影响颇富争议。

瓦尔特·罗德尼认为人口大量出口是一场灾难,给非洲带来了永久性的打击,导致整片大陆无法摆脱贫困。他指出非洲人口在这一期间没有增长,而同时期的亚欧两州人口则飞速增长。罗德尼称,经济的其它分支受到打击,大商贩抛弃了传统行业,改行抓奴隶,底层民众则被奴役。(谢选骏指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理论,完全没有提及为何非洲国家乐意出卖自己的人口。)

其它人挑战了这一观点。J·D·费奇对大陆整体进行了相关对比。大卫·艾尔提斯对比了这一时期欧洲移民的数量比率。在十九世纪,有超过5000万欧洲人前往美洲,比起非洲人来说高出很多。

其它学者指责罗德尼错误地将非洲与欧洲的贸易归类。他们称非洲人,特别是非洲权贵故意巴结欧洲奴隶贩子,欢迎他们加入早已存在的黑奴贸易。

约瑟夫·E·印度尼西亚柯尔认为,地方历史显示这一事件依然毒害着当地人民。他认为非洲当时的经济模型与欧洲的截然不同,无法承受如此大的人口损失。某些区域的人口损失造成了广泛问题。所以当贩奴贸易被废止后,非洲人口立即飞速攀升,甚至没等现代医学到来就有了大幅增长。

欧文·阿里克·沙哈达也称贩奴贸易不但造成总人口的锐减,而且对居住方式、流行病、繁衍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深远影响。

3、种族主义

毛拉纳·卡伦加博士称奴隶制的结果是“对人类道德恶魔般的毁灭,包括向世界重新定义非洲人,毒害过去、现在和未来彼此关系,让我们单单从这种刻板印象中知悉,由此毁坏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关系。”他说这是对文化、语言、宗教和人类的空前破坏。

沃尔特·罗德尼称:“最重要的是美洲奴隶制度最终促成了种族偏见,它最直接的后果是灭绝了非洲文学和对欧洲内部的联系。新世界奴隶制充分证明种植园社会是现代种族歧视。主人对黑奴的蔑视和恐惧可以用宗教、科学和哲学词汇形容,成为欧洲人甚至是非洲人的固有观点,并代代相传。虽然,种族主义哲学在贩奴贸易前后都有出现,在白人奴役黑人的四个世纪中,形成了种族主义和肤色歧视,不但产生了个人种族主义者,而且种族主义在整个社会泛滥,以至于久而不闻其臭。用生物学支持人类种族多样性从来没有得到充分论证,科学家和普通人相同的意见植根于现实,欧洲人已经成功地将非洲人贬低为畜生等级了。”

沃尔特·罗德尼称:“在鼓励种族偏见和意识形态上,有多种角度来细细看待奴隶制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在美国。简单的事实是,若是不编造高人一等的套子出来,没有人可以奴役他人四个世纪,当人们的肤色和其它特征截然不同时,偏见不可避免地推出了种族主义的形式。”(谢选骏指出:这种说法忽视了黑人的智商差距。)

艾力克·威廉姆斯指出,“总把种族扭曲归结于经济现象。奴隶制度不是因种族主义而生,相反,种族主义是奴隶制度的结果。”(谢选骏指出:这是一种逆向的种族歧视,也就是故意抹煞种族特征的存在。)

谢选骏指出:上述种种政治正确主义的说法,都是本末倒置的说法。例如,非洲黑人从契约劳工降至奴隶身份,失去自由的过程,是渐变的。在弗吉尼亚早期历史上没有涉及奴隶制的法规。但是,在1640年,当约翰·彭琦试图逃避契约时,弗吉尼亚法院将他判为奴役。

1654年,黑人契约劳工约翰·凯瑟成为民事案件中第一个被认定为奴隶的人。他向官方举报自己的雇主安东尼·约翰逊,称后者在契约期满时依然不放他走。邻居罗伯特·帕克告诉约翰逊如果不放凯瑟走的话,自己就出庭作证;根据当地法律,如果约翰逊输掉官司,就可能他失去土地。在逼迫下,约翰逊释放了凯瑟,后者则与帕克签订了七年的契约合同。约翰逊感到被骗,指控帕克,要夺回凯瑟。北安普敦郡法庭判决约翰逊胜诉,认定帕克非法占有凯瑟,他的主人合法地“终身”将其占有。

由于非裔生来并非英国臣民,他们通常被英国习惯法认为是外来人种。伊莉萨白·凯·格林斯蒂德是个混血妇女,1656年她向弗吉尼亚法院上诉,通过举证自己是英国自由人托马斯·凯的女儿,成功赢得自己和儿子的自由。她同时也是受过洗的基督徒。她的律师、儿子的父亲也是英国臣民,这也帮助了案件的审理。

在伊莉萨白·凯和类似案件后,弗吉尼亚州于1662年颁布法律,采取了partus sequitur ventrum 的政策,即母亲为奴的,无论父亲身份如何,孩子也为奴。这是对习惯法的叛逆,因为习惯法认定孩子继承父亲的身份地位。这改变了奴隶主和被奴役妇女之间的权力关系,使得自由白人男子无需为混血儿们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混血儿和异族通婚的公开丑闻有所限制。

弗吉尼亚1705年奴隶法进一步将奴隶定义为来自非天主教国家的人,以及被其它美洲原著人卖给殖民者或被欧洲人扫荡得来的美洲原住居民。这就为奴役非欧外来人口提供了法律依据。

1735年,佐治亚董事会颁布法律,禁止在新殖民地蓄奴,在1733年就已经鼓励让“有价值的穷人”和被迫害的欧洲新教徒能争取新生。奴隶制在其它十二个英属殖民地都是合法的,临近的南卡罗来纳州的特色是大量蓄奴。佐治亚董事会想要消除奴隶起义的后患,使得佐治亚可以更好地防御南部的西班牙,后者对潜逃的奴隶给予自由。詹姆斯·爱德华·奥格尔索普是殖民地背后的驱动力,是唯一常住佐治亚的董事。他同时用道德和实用的观点来反对奴隶制,为废奴主义积极辩护,驳斥疯狂的卡罗来纳奴隶贩子和地产投机者。但是他这么干的目的,显然不是道德考虑,而是政治估算。

苏格兰高地新教徒定居在佐治亚达里恩,他们在1739年《新因弗内斯居民请愿书》中加入了废奴道义辩词,在当时实属罕见。到了1750年,佐治亚在全州认可奴隶制,这是由于英国在十八世纪早期经济好转,契约劳工人数不足所致。

在绝大多数英国殖民时期,奴隶存在于所有殖民地。北方的奴隶主要从事家仆、工匠、劳工、手艺人,很多人居住在城市里。南方则依靠农业经济,奴隶数量和比重明显大得多,这是经济作物是劳动密集型所致。早期,南方奴隶主要从事农业,在农场或种植园上种植靛蓝、大米、烟草;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后棉花成了主要农作物。轧棉机的发明使得短纤维棉花大量种植,导致南方腹地成为棉花王国。烟草和大米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南卡罗来纳在1720年约有65%的人口是奴隶。种植园主(历史学家定义为拥有20名奴隶以上的人)用奴隶来种植经济作物。他们也在大农场或南方城市里做手工业。未开垦地区主要是农民,十八世纪后的大批定居者,前往阿帕拉契亚山脉或偏远地区,他们很少拥有奴隶。

有的英属殖民地担心新进口的非裔会暴动,试图废止国际贩奴贸易。涉及此类内容的弗吉尼亚法案被英国枢密院否决。罗得岛在1774年禁止进口奴隶。到了1786年,除佐治亚以外的所有殖民地都禁止或限制从非洲进口奴隶。佐治亚在1798年采取了类似行动,但是有的法案之后被否决。

总计有约600,000名奴隶被送进十三个殖民地,从非洲运往美洲的1200万奴隶中美国占了5%。非洲奴隶绝大多数被送往加勒比海和巴西的蔗园殖民地。由于奴隶寿命较短,不得不持续补充数目。美国奴隶的寿命较长,使得奴隶人口数目开始增长;这导致奴隶人数大幅度膨胀,在1860普查时达到400万人。从1770到1860年,北美奴役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欧洲各国都快,几乎是英国的两倍。


(四)美国革命中的奴隶制因素


不列颠岛从来没有承认过奴隶制的合法地位。1772年,皇家首席法官曼斯菲尔德伯爵的决议使得习惯法中奴隶制无法执行,但是决议无法限制大西洋贩奴贸易,也无法应用在殖民地上。绝大多数奴隶都居住在殖民地里。一系列废奴案例递交给了英国法院。许多逃亡奴隶希望前往英国以获得自由。奴隶们相信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向着他们,反对奴隶主,导致独立战争前的紧张关系;许多殖民地奴隶主担心反对国王会导致英国刺激奴隶暴动。

1775年早期,弗吉尼亚皇家总督邓穆尔伯爵给达特茅斯伯爵致信,称自己愿意释放奴隶来平息叛乱。

1775年11月7日,邓穆尔伯爵发布戒严令《邓穆尔伯爵公告》,称所有效忠皇家、离开奴隶主、加入英国皇家军队的奴隶都会被给予自由。这比林肯的解放黑奴,要早了将近一个世纪。

起义的奴隶约有1500名服从公告;绝大多数人死于疾病,无法参战。只有300名成功抵达英国,获得自由。

北方诸州在革命年代倾向于废奴。佛蒙特州1777宪法废止奴隶制,将年过21岁的男子和年过18岁的女子定为自由人。宾夕法尼亚州在1780通过了《废奴渐进法案》,宣布所有儿童在该法案颁布后获得自由。马萨诸塞藉助1783年夸克·沃克案件在全州立即废奴。作为对英国为叛逃奴隶提供自由的响应,当英军控制某一区域时,独立军中奴隶主治下数以千计的奴隶试图加入英军。例如,在南卡罗来纳,将近25,000名奴隶(奴役总人口的30%)逃跑、迁徙或死于战乱。在整个南方,奴隶人数锐减,很多逃逸。奴隶从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逃逸,参加占领纽约的英军。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中,英军从沿海主要城市疏散了20,000名自由人,将超过3,000转移至新斯科舍,其它人送往加勒比群岛和英国。英国人也将保皇派奴隶与这些自由人一道遣送。例如,超过5,000名保皇派奴隶在1782年从萨瓦娜送到牙买加和圣奥古斯都。同样,超过半数的保皇派黑奴离开了查尔斯顿,来到西印度和佛罗里达。

在革命年代,所有参加独立运动的殖民地都禁止或暂停国际贩奴贸易。但是这主要是处于策略因素,所以许多州日后又重新贩奴。

英国这个世界上头号贩奴国家,在美国革命的独立战争期间却扮演了奴隶解放的角色,这不是出于抽象的正义感,而是和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林肯政府不谋而合,都是出于政治考虑。林肯本人十分歧视黑人,但这不妨碍他大打黑奴解放牌,英国本土不能蓄奴,所以它可以在贩奴的同时宣布解放敌人的黑奴。

这就是可以和“奴隶制经济学”并驾齐驱的“奴隶制政治学”。

(另起一页)

第四节

美国独立为何强化了奴隶制度


美国独立强化了奴隶制度:历史学家估算在1790年到1860年间,约有100万奴隶进入西部或南部。很多奴隶来自马里兰、弗吉尼亚和卡罗莱纳,当地的农业导致对奴隶的需求减少。在1810年以前,主要的目的地时肯塔基和田纳西,但是到了1810年后,佐治亚、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成为接受奴隶最多的州郡。肯塔基和田纳西开始出口奴隶。

到了1815年,国内贩奴贸易已经成为美国的一大主要经济活动,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废奴为止。在1830-1840年间,将近250,000名奴隶被送过州界。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超过193,000名奴隶被运送,历史学家估算将近有100万名奴隶被强制移民,经过了这个新中间通道。到了1860年,美国奴隶人口已经逼近400万人。1860年,在15个蓄奴州的1,515,605个自由家庭中,将近有400,000个家庭拥有奴隶(近1/4,或25%),这占全美家庭的8%。

为什么美国的独立反而强化了奴隶制度?

这说明了人性的矛盾之处,这种矛盾也体现为所谓的“双重标准”:我要民主自由,但不是给为了你。

这也是《圣经》所揭示的:没有一个义人,连一个也没有。因为人类受到了“两个律”的束缚,当他想做好事的时候,就有恶与他同在了。


(一)


美国宪法于1787年完成,包括对奴隶制的讨论。其第一条第九款规定“现有任何一州认为应予接纳的人员移居或入境时,国会在1808年以前不得加以禁止;但对入境者可征收每人不超过10美元的税金或关税。”。第五条规定“在1808年前所制定的修正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影响本宪法第一条第九款之第一、第四两项”。通过阻止联邦在二十年间废奴,第五条成功地将时间拖延至1808,给予美国各州20年的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一时间中,南方各州的种植园主进口了数以万计的奴隶,比之前的殖民地历史中的任何二十年都多。

为了保护奴隶制,代表们通过了第四条第二款,即“凡根据一州之法律应在该州服兵役或服劳役者,逃往另一州时,不得根据逃往州的任何法律或规章解除该兵役或劳役,而应依照有权得到劳役或劳动的当事人的要求,将其交出。”

在与弗吉尼亚詹姆斯·麦迪逊的商讨时,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它人口的3/5”,成为美国官方人口计数,以为众议院指定人选和征税指标。这使得南方诸州在国会长期称霸,深刻影响了联邦国家的政治和立法。种植园精英掌控南方国会议员席位和美国总统一职,将近50年。

宪法授权国会将奴隶制保护到1808年,这二十年中南北诸州立法院都积极立法废奴,使得在1810年时美国自由黑人数量和比例大幅上升。在北方以及在南方的北部,自由黑人占总黑人人口的比例从1%提升到10%,但是黑人的总人口有所上升。但在1810年之后,轧棉机使得处理短纤维棉花更加容易,种植该作物有利可图,南方腹地开始大量种植棉花,陡然提升对奴隶的需求。

虽然政府在1808年前无法废除奴隶进口贸易,但是国会在1794年进行了第三次管控,通过《奴隶贸易法案》来限制在港口造船或是贸易。之后的1800年和1803年间,国会通过限制进口投资、限制向废奴州的进口来进一步限制奴隶制。最终的《禁止奴隶进口法案》在1807年通过,在1808年生效。

但是宪法中对奴隶制的保护,最终还是增强了南方代表的政治力量,南方经济在全美范围内都有联系。正如历史学家詹姆斯·奥利佛·霍顿所说,南方奴隶主和经济作物对全美政治和经济都有极大的影响;例如,纽约经济通过运输业和制造业与南方密切相连。到了1822年,棉花占了出口的一半。霍顿称:

自从乔治·华盛顿到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的72年间,奴隶主独占美国总统宝座有50年,在整个期间里,能获连任的总统全部都是奴隶主。


(二)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从1777-1804年间,废奴法案在俄亥俄河至梅森-迪克森线以北的所有州都被颁布。到了1810年,北方75%的美国黑人都获得了自由。到了1840,北方几乎所有黑人都获得了自由。佛蒙特1777年宪法不允许奴隶制。在马萨诸塞州,1783年夸克·沃克在法院为自己的自由申诉,成功地挑战了奴隶制,使得麻省在1780年将人人平等写入州宪法。但是在北方,获释奴隶依然处于种族隔离的状态,很多州郡又经过了几十年的奋斗才给予他们公民权。

大多数北方州郡通过立法渐进废奴。作为这种渐进的方式,纽约在1829年为它最后一位奴隶给予自由,罗得岛在1840年人口普查时依然有5名奴隶,宾夕法尼亚在1847年为最后一名奴隶提供自由,康奈迪克特直到1848年才完全废奴,而新罕布什尔和新泽西直到1865年全美废奴时才完全废奴。

在北方,主要推动废奴的组织有宾夕法尼亚废奴会和纽约解放会。北方废奴导致当地自由黑人数量加增,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的几百人加增到1810年的50,000人。

托马斯·杰佛逊在1784年最初的废奴提议,在国会缺少一票未能通过。

独立战争后,北方人主导了西进运动;在立州时,他们集体投票废奴。邦联议会1787年颁布的西北条例,宣布在俄亥俄河西北部废除奴隶制,当地奴隶依然多年存在,但是无法被买卖了。同时俄亥俄河以南以及密苏里允许奴隶制。

俄亥俄在1803年、印第安纳在1816年、伊利诺伊在1818年。北方自由州形成一个连续的地理区域,共享废奴文化。而沿俄亥俄河的南方定居者,例如,州郡南部,如印第安纳、俄亥俄、伊利诺伊都共享南方文化和蓄奴立场。

尽管弗吉尼亚、马里兰和德拉维尔是蓄奴州,但是贵格教会和卫理公会牧师在敦促奴隶主释放奴隶上特别积极,这使得美国独立之后,立法废奴变得更加容易。到了1810年,在这些州郡获释奴隶的数量和比例急剧上升。超过半数获释黑人集中在南方北部。南方北部的黑人人口中,获释黑奴的比例从1792年的1%增长到1810年的10%。德拉维尔州在1810年有将近75%的黑人都获得了自由。


(三)


全美在1810年自由黑人人数达186,446人,或全部人口的13.5%。在此之后,获释黑奴人数稀少,这是因为棉花种植园有所发展,南方腹地短纤维棉花需要大量奴隶,刺激了国内贩奴活动的积极性。

轧棉机在1793年被发明出来,使得处理短纤维棉花变得更加经济,这种发明是棉花工业的革命,使得棉花单日产量增加了50倍,因为短纤维棉花很容易地在高地生长,而且比在低地生长的长纤维棉花更容易存活。在1812年对英战争末期,全美只生产了不到300,000捆棉花。到了1820年,数量增加到600,000捆,到了1850年达到4,000,000捆。

对棉花需求的日益增长,导致许多种植园主西进,以寻求合适的土地。同时南方腹地棉花种植的爆炸性增长,极大地增加了奴隶劳工的需求。解放活动在南方急剧减少了。可见道德良心远远不是贪婪物欲的对手。

南方腹地的农业经济爆炸导致奴隶被迫大批西进和南进。历史学家估算在1790年到1860年间,约有100万奴隶进入西部或南部。很多奴隶来自马里兰、弗吉尼亚和卡罗莱纳,当地的农业导致对奴隶的需求减少。在1810年以前,主要的目的地时肯塔基和田纳西,但是到了1810年后,佐治亚、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成为接受奴隶最多的州郡。肯塔基和田纳西开始出口奴隶。

到了1815年,国内贩奴贸易已经成为美国的一大主要经济活动,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废奴为止。在1830-1840年间,将近250,000名奴隶被送过州界。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超过193,000名奴隶被运送,历史学家估算将近有100万名奴隶被强制移民,经过了这个新中间通道。到了1860年,美国奴隶人口已经逼近400万人。1860年,在15个蓄奴州的1,515,605个自由家庭中,将近有400,000个家庭拥有奴隶(近1/4,或25%),这占全美家庭的8%。

当国内贩奴贸易成为美国奴隶制的一大特色时,个体与家庭和家族失去了联系。早期定居者磨光了他们的来源,而许多奴隶又来自不同的部落,很多非洲后裔失去了他们在非洲部落时的知识,因为他们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多年。

历史学家伊拉·柏林把这种强迫移民称之为“第二条中间通道”,因为它再现了奴隶从非洲运往北美的许多残忍一幕。这种大批量奴隶迁徙导致家庭破裂,造成困难与痛苦。历史学家彼得·科尔钦写道:“通过破坏已有家庭,强迫奴隶迁徙到远方,到无人知晓的外地。”这种移民“再现了”大西洋贩奴的“许多恐怖景象”。此事成为独立战争和内战之间许多奴隶生活的“中心事件”,对此柏林写道无论奴隶被直接带走,或是唯恐自己和家人将被最终带走,“大批量转移沉重打击了黑人,无论是被奴役者还是自由人。”

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有将近300,000个黑奴被转移,阿拉巴马和密西西比各接受100,000个。在1810-1860之间的每个十年,至少有100,000个奴隶从他们的驻地移走。在内战前的最后十年间,有250,000人被转移。迈克·特德曼在《旁观者和奴隶们:老南方的主子、贩子和奴隶》(1989)中写道约有60—70%的跨地区移民是由于贩奴造成的。比起横跨大西洋来说,穿越美国南方的奴隶死亡率要小得多,但是依然比正常死亡率要高。

贩子将2/3的奴隶送往西部。只有少部分人与家人、主人同行。奴隶贩子对购买和转送家属毫不关心;在早年间,种植园主只想要壮年男奴来做苦役。之后,为了“自己生产劳动力”,种植园主开始均等购买男奴和女奴,以便繁殖小奴隶。柏林写道:除了种植园自己以外,国内贩奴贸易成为南方最大的产业,可能在使用现代交通工具、金融、宣传上是最先进的。贩奴贸易业开始生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术语有“能手、年轻男人、生殖丫头、情妇”都成为常用词。

当需求刺激贩奴价值的加速增长时,跨州贩奴贸易的扩张促进了“沿海萧条州郡的经济复苏”。

有的贩子将他们的“黑色牲口”通过海路运输,从诺福克到新奥尔良是最常见的路线,但是大多数奴隶被迫走陆路。其它奴隶则顺流而下,市场从如路易斯维尔沿俄亥俄河,那切兹沿密西西比河。奴隶贩子建立了日常贩运通途,有一系列贩奴围栏、场地、仓房作为暂住地点。另外,其它商贩为奴隶提供衣服、食物和补给。伴随跋涉,有的奴隶被卖掉,新的奴隶被买入。柏林总结到:“总之,在贩奴贸易中,从枢纽到地区中心,深入了南方社会的方方面面。极少南方人,无论黑白,能置身于外。” 

当旅途结束时,奴隶们所面对的边区生活比起南方各州来说极为不同。清理树木、在处女地上种庄稼是极为艰苦的劳动。加上营养不足、水源不好、旅途疲劳、工作繁忙,都极大地消耗了新到奴隶的体力,造成伤亡。为了方便运输和出行,新种植园常处在河边。蚊子和其它环境因素导致疾病散播,要了许多奴隶的命。他们在之前的驻地才刚学会有限的治疗措施,但新的地方死亡率很高,以至于在开垦种植园初期,有的种植园主用尽各种办法来租借奴隶,以便节省自己的奴隶人员的消耗。

边区严酷的环境加重了奴隶的反抗,导致奴隶主和监工不得不依赖暴力镇压。初来乍到的奴隶不认识棉花地,对这种“从日出到日落的班组劳动”也不适应。相比在东部种植烟草和谷物时,奴隶们要辛苦得多。奴隶们没有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无法像在东部那样饲养自己的牲畜或种植蔬菜来交换或是食用。

在法属路易斯安那,法国殖民者建立了甘蔗种植园,将糖作为主要的出口经济作物。在1803年路易斯安那并购后,美国人进入该地,加入种植。在1810和1830年间,种植园主从北方买来奴隶,奴隶人数从不到10,000增加到42,000多人。种植园主偏好年轻男子,占总奴隶购买的2/3。种植甘蔗比种植棉花更加耗费体力。年轻、未婚的男性奴役劳动力使得奴隶主依靠暴力来进行控制,使得过程“极其野蛮”。

新奥尔良成为全美重要的奴隶市场和港口,奴隶通过蒸汽机船从密西西比河上游运送到种植园;在下游的路易斯维尔市场也同样如此。到了1840年,它成为北美最大的奴隶市场。基于贩奴贸易和相关产业来算,它是全美最富有的第四大城市。贸易季节从9月持续到5月,即收获季节之后。


(四)


在美国独立之后,奴隶的待遇因境遇、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待遇基本上是暴虐、贬损、非人性的。鞭打、处死、强奸都是平常事。根据阿达尔韦托·阿吉雷的诉说,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间,约有1,161名奴隶被处死。当然,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特例;例如,有的奴隶雇佣白人做工,奴隶医生可以为上流社会的白人看病,以及出租劳动的奴隶。到了1820年后,出于无法从非洲进口奴隶,有的奴隶主改善了奴隶的生活条件,劝服他们不要逃跑。

殖民地和州郡基本上否决奴隶学习读写的机会,以防止他们获得灵感,逃跑或是起义。有的奴隶从种植园主的孩子们那里学到知识,有的从身边的自由劳工那里学习。

对奴隶的医疗照顾则是限制医学知识,医护基本上是由其它奴隶或是奴隶主的家人提供。很多奴隶有些土法来彼此照顾,或是从非洲带来的治疗办法。他们根据美国当地的草药找到新的解决办法。

有的州郡禁止奴隶的宗教性集会,特别是1831年奈特·特纳起义之后。种植园主担心集会可以彼此交流,导致起义。(谢选骏指出:这和蒙古人的元朝、满洲人的清朝、苏联人及其儿子党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惊人地相似。)

根据安德鲁·费德的观点,如果奴隶“完全顺服在主人的绝对控制之下时”,奴隶主杀死奴隶会有刑事责任。例如,北卡罗来纳法院在1791年定义故意杀死奴隶是刑事犯罪,除非遭遇反抗或是仅仅是给予普通的更正时除外。

奴隶受到的惩罚包括鞭打、镣铐、上吊、殴打、火刑、烙刑、监禁。当奴隶拒绝服从或是故意违抗命令时会给予刑罚,但是奴隶主或监工为了重申自己的绝对掌控时也常常虐待奴隶。在较大的种植园上,待遇通常更加残忍,他们常常被监工虐待。而在较小的蓄奴家庭中,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好,可以形成人性化的环境。威廉·威尔士·布朗是名逃跑的奴隶,他称在种植园上,男性奴隶每天必须摘80磅棉花,女性奴隶要摘70磅;如果没有摘够,他们就会受到鞭刑,少一磅抽一鞭。鞭子就放在棉花秤的旁边。

历史学家劳伦斯·M·弗里德曼写道:“十部南方法典将虐待奴隶定义为犯罪……在路易斯安那1825年民法(art. 192)中,如果主人‘被判残酷虐待’,法官可以责令将被虐待的奴隶出售,应该是卖给更好的奴隶主。”

由于制度的权力关系,美国女性奴隶常常受到性侵和强奸的威胁。很多奴隶对性侵加以反抗,很多在反抗过程中遇害。其它人则留下心理和身体上的伤痕。性侵奴隶特别植根于南方父系文化中,后者将黑人妇女视为财产和牲畜。南方文化强烈反对白人妇女和黑人男子之间的性往来,以保证种族纯净,但是,在十八世纪之前,混血儿已经出现,揭示了白人常常占女性奴隶的便宜。富有的单身种植园主,特别是约翰·威利斯和他的儿子托马斯·杰佛逊,纳女性奴隶为妾;都生育了六名孩子:相应的是伊莉萨白·海明斯和她的女儿莎莉·海明斯(杰佛逊后续妻子的半妹妹)。种植园夫人玛丽·切斯纳特和范尼·肯布尔都写道了内战前南方的相应问题。有时,出于亲属和血缘关系,种植园主将混血儿作为家仆或宠爱的艺术家。

从现代标准来看,奴隶的生活状况是贫穷的,罗伯特·福格尔辩称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时,所有的劳工,无论是自由的或是被奴役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

为了维护奴隶与主人之间的关系,在法律将奴隶视为财产,制定奴隶法。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奴隶法,但很多概念都在各州共享。根据奴隶法,教授奴隶读书写字是非法的,但儿童们常常互相教育读写。(谢选骏指出:所以推动历史前进的往往是青年甚至儿童,许多伟人的创造思维,都是在其童年形成的!)

虽然奴隶法有很多共同点,每个州都有相应的特色以适应当地的需求。例如,在阿拉巴马,未经书面允许奴隶不得离开主人,奴隶彼此不得有贸易往来。在弗吉尼亚,奴隶不得在离主人一英里的范围内或是集会时公开饮酒。在俄亥俄,获得自由的奴隶不得再度回来。奴隶在蓄奴各州不得拥有武器。

哥伦比亚特区法案将奴隶定义为“人类,依法剥夺他或她的人身自由,是另一个人的财产。”


(五)


为什么美国的独立反而强化了奴隶制度?

这说明了人性的矛盾之处,这种矛盾也体现为所谓的“双重标准”:我要民主自由,但不是给为了你。

这也是《圣经》所揭示的:没有一个义人,连一个也没有。因为人类受到了“两个律”的束缚,当他想做好事的时候,就有恶与他同在了。

(另起一页)

第五节

美国债务违约是玩火自焚还是浴火重生


2011年6月9日道琼斯通讯社报道说,“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9日在北京举行的一个论坛上表示,如果美国考虑债务违约,结果将是“玩火自焚”。委员李说,债务违约将使美国信用受到严重伤害,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将崩溃。李表示,中国应尽最大努力说服美国不要寻求债务违约,并希望美国确保中方在美投资安全。不过他也指出,即便美国出现违约,中国和日本亦可能继续持有美国国债。……这表明,委员李似乎出现了严重的思维混乱。

长久以来,美国出现债务违约都被大量购买美债的中国政府官员视为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且中国大陆国内的多数“专家”、“学者”更不用说那些脑满肠肥的官员了,大都不信美国会发生债务违约的问题。

这说明中国政府的“决策层”里面基本上没有历史学家,因而中国的决策视野具有许多死角,“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致命的局限一直存在。

要知道,只要简单地考察一下历史上一些伟大的霸权,虽然多数依靠军事征服起家,但最后却都是由于财政破产而瓦解的。在西方,从埃及到巴比伦,再从希腊强权到罗马帝国……,在东方,从汉唐帝国到阿拉伯帝国……莫不如此。

美国的力量现在如日中天,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文化力量以致“概念的力量”,一概无人可及,就像以前那些伟大的霸权一样,这样的黄金时代是否可能“万寿无疆”?显然不能。

历史表明,霸权状态会给一个社会带来庞大的财富,而财富又会造成社会泡沫,导致奢华与腐化,进而带来道德败坏、丧失劳动能力,最后的结局是懒惰和无能……这个无法逃避的宿命,笼罩在一切霸权的头上,只要它是霸权,只要它是由人组成的,就概莫能外。

从基督教的观点看,这是由人的“原罪”造成的,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是由“人性”造成的: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漏洞,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现在,随着美国14.294万亿美元国债余额在5月16日全部用尽,美国出现债务违约的可能性突然增加。美国财政部6月6日表示,如果白宫与国会不能就“提高债务余额上限”问题达成一致,美国最快可能会于8月2日出现债务违约。

正是出于对上述问题的担忧,标准普尔上周宣布将美国AAA债券信用评级调至“负面”,随后不久穆迪也宣布可能将美国AAA主权信用评级列入“降级观察名单”。

美元债券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品种,各外汇储备国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最大债权。一旦这样美国国债发生违约,世界将出现美元抛售潮,美国唯一的还债方式就是美联储通过大量发行货币购买债券,而此举可能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因为美元现在还是“霸权货币”。

美国圣路易斯联储(St. Louis Federal Reserve Bank)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6月9日表示,美国财政状况将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他说:“如果美国财政状况未能得到正确应对处理,那么美国债务违约将可能演变成全球性的宏观冲击。”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 Ratings)6月6日发表声明称,如美国债务上限未能在8月2日或财政部设定的最后期限前上调,美国主权债评等将被置于负面观察名单中。声明中说,如果8月4日到期的300亿美元国库券不能全额被偿付,惠誉将把相关债券的评等从“AAA”调降至“B+”。

一般认为,美国政府与美国国会这次还是能够达成“上调债务上限”的协议的。

问题是,这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只是把问题推迟解决。

一再“上调债务上限”,只是让美国霸权在财政破产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从这种意义来看中国政府的“购买美债”,如果不是极为愚蠢,就是极为阴险:让美国吸毒上瘾,丧失抵抗“中国威胁”的能力。

如此看来,从美国利益的角度来说,“债务违约”可能确是一幅良药,债务违约将迫使美国从一个“大到不能倒”的托拉斯,回归为一个正常的国家,远离金融诈骗和投机取巧,从而让美国人民有机会恢复自己的道德水平,让美国重新变成一个认真工作的国家——并因此得以避免“小国崛起、大国解体”的历史命运。

如果这样,那么美国的债务违约就不是玩火自焚,而是浴火重生了。


2011年6月10日

(另起一页)

第六节

美国的国债与商纣的鹿台


(一)围绕美国国债的斗争


2011年5月2日,美国财政部将预估的国家债务违约最后时限又推后了三周,为白宫和国会达成预算协议赢得更多时间。财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表示,由于今春税收情况好于预期,且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以维持借债能力,因此政府在8月2日之前可以继续发债而不会突破14.3万亿美元的法定上限。他此前曾预计,美国政府到7月8日将没有办法再继续借钱。这个新的预估为奥巴马政府提供了更大的喘息空间,以便和国会协商提高举债上限事宜。国会的共和党议员要求将提高举债上限的立法同削减支出相联系。

7月14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穆迪就美国提高债务上限问题正式发出警告:鉴于美国出现债务违约的风险正在加大,已把美国国债列入“观察名单”,“若美国两党8月2日前不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协议就降级”,把美国的信用评级从Aaa调低为Aa,美国国债的展望将调为负面。美联社分析说,“降级”将推升美国国债利率,美国纳税人需要支付更多利息,“降级”也将推升房贷、车贷和其他贷款的利率,这些债务与国债利率挂钩。

7月24日,鉴于两党债限谈判陷入僵局,美国众院共和党和参院民主党分别准备了紧急备案,预计25日公布,可向全球金融市场保证,在最后期限前一周,美国将竭力避免出现前所未有的债务违约。

众院议长贝纳24日晚在与保守派众议员的电话会上说,要准备做出让步以达成妥协,“你们当中需有人做出牺牲”。他说,最早将于25日上午宣布的备案,将削减联邦支出、提高政府的借债权,和保证能在参众两院获得通过。熟悉电话会的一名官员说,众院共和党的备案提出的削减开支,远少于上周众院通过和参院拒绝的六兆元。


(二)美国国债搜刮天下的财富


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积攒的外汇储备达到31974.91亿美元,其中的最大份额用于购买美国国债。

中国政府手里的美国国债,有点像商纣王座下的鹿台。

商纣的鹿台是搜刮天下的财富建筑而成,比夏桀的瑶台还要穷奢极欲,相当于现代的金库:“其大三里,高千尺。”是殷纣积财处。史书记载:“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纣王建鹿台七年而就,工程之大不言而喻。也和中国政府用七八年的时间,压低工人工资和人民币汇率、廉价倾销积攒了万亿美元的天方夜谭,异曲同工。

鹿台的传奇是如何结束的?

商纣王的搜刮政策终于激起了民愤,直接导致武王伐纣,商纣王发兵拒之于牧野(今天的河南新乡),发生大战。但军队哗变了,纣兵战败,商纣王逃至他的金库所在地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后人有诗云:“忆昔商王起鹿台,罔思固本聚民财,而今台散空台榭,惟有闲云自往来。”

周武王吸取商纣王刻薄搜刮招致覆灭的历史教训,“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后人又有诗云:“剥民膏脂作台堤,作起台堤日已西。牧野师兴苏困苦,朝歌戈倒望云霓。九州宝货劳心贮,一旦灰尘战马蹄。想是积财冤未散,晓来犹如乱云迷。”

中国政府为了聚敛大量财富,伤害了本国人民、得罪了世界各国——中国政府手里的美国国债,或不会真的成为商纣王座下的鹿台呢?


(三)美国国债像一个定时炸弹


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11598亿美元,较4月底还增持73亿美元。尽管美国国债近期遭到评级机构的频频示警,但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中国还在继续增持,这里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因果?

《美若债务违约,亚洲首当其冲》,美国《纽约时报》7月18日这样预告。而亚洲的最大受害者显然非中国莫属。一旦美国违约,那么亚洲——作为现在购买美债最积极的地区——外汇存底的实际价值就必然会急剧缩水。

分析者指出:美债会违约吗?答案是短期很可能,长期必然。人是有原罪的,原罪的本质是贪婪。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拥有了超级的信用。但是,人无法抑制自己的贪婪,能轻松借钱花,就不会辛苦去赚钱。所以,绝对的力量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而超级信用自然就会陷入超级的债务。超级债务的结果,就是把超级信用压垮。按照美国的超级债务扩张模式,将来必然要压垮其超级信用。信用被压垮之后,美国全部或者部分还不了债券的钱,结果就是债券部分贬值到一文不值。所以,美债的爆破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或早或晚都要爆掉。

如果美债违约,世界经济立即进入大萧条。如果美国债务上限不增加,美联储不再购买美国债券,那么到期的美债就会被列入垃圾级别。同时,其它地方债务和企业债务也会降级,导致利息负担更加沉重。美国财政将被迫削减开支,医疗机构、军工企业等高收入领域将遭到显著的打击。同时,美国企业债务成本上升,会迫使大量高资产、高负债、低利润的企业亏损或者破产。另外,债务成本压力将迫使美国资本回流,补充国内企业的资本金。当经济困难的时候,世界经济的本质就是比谁更烂。目前欧盟的救市措施,并不是实质上想改变什么,而只是想给自己“粉饰”得好看一些。既然部分美债成为垃圾,那么欧洲一些国家的债务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垃圾。中国外储的现金很少,大多数由债券构成,包括一万亿左右的美债和可能超过四千亿的“两房”债券,还有数目不详的欧洲国家债券。到时候,这些外储因为债券贬值,直接就会部分或者大部分成为损失。同时,美债和欧债成为垃圾,就意味着欧美经济立刻进入“冰窖”。中国已经连续减少的出口,将快速进入完全停滞状态。同时,中国有八千多亿美元的外债,其中据说超过70%是短期外债。而一旦美欧经济停摆,国际资本会快速回流。届时,中国外储遭受巨大损失(尤其是无法变现)、进入中国的巨额国际资本撤离、加上偿还短期外债、另外国内资金也蜂拥外逃,中国的3.2万亿名义外储可以在短时间内流失殆尽。中国将没有外汇买粮食、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橡胶等等大宗商品;也没有钱购买机械、电子元件、芯片、汽车、飞机、以及其它奢侈消费品等产成品。没有钱买大宗产品和关键部件,中国社会活动将完全停止。而中国需求消失,会让大宗商品回到历史低位,靠卖大宗商品富裕的中东和俄罗斯等产油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巴西、阿根廷等大宗矿产和粮食生产国,其收入将剧减。这些国家从中国的进口,也会一夜之间消失。同时,依赖产品出口中国的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教育出口)等国,大量产能也将闲置,投资将难以回收。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集中地,其金融、IT、消费品、教育文化等等领域也将全面进入神的萎缩状态。这样的结果是2008年的场景重现,而且比2008年的状况更恶化。届时,世界范围内的房地产、汽车、奢侈消费品等非生活必需品将变得非常不值钱。

如果这样,一旦世界经济大萧条开始,其深度和广度将远超1929年。如果美债违约,导致美债评级成为垃圾级,很快将引发全世界的大萧条。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萧条的范围将远超1929年。奥巴马的医保等政策也直接破产,其本人也会很容易超过胡佛,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差的总统。所以,奥巴马在美债问题上属于“背水一战”。因为,如果不能提高美债限额,把“炸弹”留给后任总统,自己就要承担经济大萧条的责任。另外,即使奥巴马想提高美债,也需要美联储的配合。而美联储的技术官僚们也在评估局势,痛苦地权衡是否通过美元“注水”,购买美债支持奥巴马。因为,如果美联储大量购买美债,导致美国经济的投机化和“泡沫化”更加严重,这些美联储的技术官僚们将承担骂名。所以,在历史的考验面前,人们都开始打自己的“小九九”算盘。当然,中国经济决策者们衷心希望奥巴马提高美债的努力能够成功,因为奥巴马从经济上和他们是呆在“一条战壕里”的。如果美债额度提升,美联储加大放水,中国现有的经济系统还能够持续。而且,中国的“宠物经济学家”和“表演经济学家”还可以把国内的通胀说成是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如果美国债务成垃圾,那么现有的中国经济格局就很快报废了。

如果那样,中国政府铆足了吃奶的力气、吸尽民脂民膏、搜刮天下得来的美国国债,就真的成为商纣王座下的鹿台了。一旦爆炸,不仅招致人民起义,而且终于灰飞烟灭,仅仅留下一个历史的教训。


2011年7月24日


(另起一页) 

第七节

电影业表明美国像希腊而非罗马

——《神话与民族精神——十个文化圈的比较》的一个例证


美国电影业的巨大成功、电影业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在在说明美国像是古代希腊而非古代罗马。

举一个例子,奥古斯丁其在“双城记”(上帝之城)第二卷里写道:

11章 希腊人让演员承担国务活动,他们认为这些人能使神灵欢娱,他们的同胞不能排斥他们:

依据同样的理由,希腊人赋予戏剧演员以巨大的国家的荣誉。在上面提到过的《论共和国》这本书中有一位非常雄辩的雅典人埃斯基涅斯(Aeschines),他年轻时曾经是一位悲剧演员,后来成为一位政治家,另一位悲剧演员阿里斯托德漠(Aristodemus)也经常被雅典人作为使节派到腓力那里去。因为他们判定这些主要的戏剧演员似乎能使神灵感到欢娱,因此没有理由要谴责他们,把他们当作无耻之徒。这些希腊人无疑是不道德的,但是他们的行为确实也和他们的神灵的性格一致。

因为,当那些诗人和演员的舌头按照神灵的吩咐对诸神的圣名加以毁损时,怎么能够假定他们会保护公民的生命呢?而在断言这些演员把欢乐给予他们所崇拜的神以后,他们怎么能够约束自己对那些在剧场里表演的演员的轻蔑呢?他们又怎么能把最高的城邦的荣誉授予这些演员呢?正是通过这些为了神灵的欢娱或荣耀而进行表演的演员,他们告诉人们这些东西是神灵所需要的,而按照祭司们的解释,神灵会对此表示愤怒而不予以接受。拉贝奥(La beo)的渊博知识使他成为这些问题的权威。他认为,善神与恶神应当有不同的崇拜形式;向恶神祈求应当使用血腥的祭牲和表示悲哀的仪式,而侍奉善神可以用欢乐的形式,例如,(如他自己所说)演戏、过节、宴饮。凭着上帝的帮助,我们会在后面对所有这些内容详加讨论。

而现在围绕主题我们要说的是,各种献祭全都毫无区别地面向所有神灵,就好像所有神灵都是善的一样。(实际上,在这里使用“善”与“恶”这些词都是不妥的,因为他们那里只有邪恶的神灵,异教徒的诸神全都是邪恶的,他们根本不是神,而是恶灵。)或者如拉贝奥所认为的那样,除了向不同的神灵奉献不同的牺牲,希腊人还公正地把荣誉授予主持献祭的祭司和表演戏剧的演员,如果这些表演能使所有神灵愉悦,或者能使他们的善神高兴(但这样也很糟糕),如果只有这样的表演才能使他们欢乐,那么这些演员就不会公开指责他们的神灵给他们带来伤害了。

12章 罗马人不允许诗人像对待人一样对待神灵,表明他们对人的重视胜过对神灵的重视

然而罗马人,如西庇阿在同一次讨论中自夸的那样,拒绝诗人对他们的行为和好名声进行攻击和诬蔑,如果有人胆敢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诬蔑他们,就会成为一桩大罪。只要与他们自己有关,他们就会庄严地诉诸法律,而对待诸神,罗马人是傲慢的、不虔诚的,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神灵不仅容忍这种攻击和诬蔑,而且喜欢人们这样做,诗人们带伤害性的语言会使他们感到快乐,而罗马人自己却不能够忍受这样的行为。他们的祭神仪式是诸神能够接受的,而他们的法律却禁止以类似的仪式伤害他们自己。西庇阿,当你看到罗马人没有保护任何神灵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赞同禁止诗人进行攻击和诬蔑,免得有任何公民受到伤害?你难道把你们的元老院看得比卡皮托利山(Capitol) 更加高贵吗?在你们眼中,这座罗马城比整个神灵的苍天更有价值,因此你们要禁止诗人诬蔑公民,他们可以用不洁的语言强加于神灵,但却不能对元老院的议员、执政官、国王或大祭司造成伤害吗·当然啦,普劳图斯(Plautus)或奈维乌斯(Naevius) 攻击西庇阿兄弟是不恰当的,凯西留斯( Caecilius) 嘲讽加图也是不可容忍的;而你们的特伦斯鼓励青年以至高的朱庇特为榜样,肆意淫乱,却是恰当的。

13章 罗马人应当明白,想在荒唐的娱乐中得到崇拜的神灵不配神圣的荣耀

但是,如果西庇阿还活着,他可能会回答说“我们怎么能够对诸神自身加以神圣化的事情进行惩罚呢?因为用来表现这些事情的戏剧表演是由诸神引进罗马社会的,诸神吩咐我们应当用这样的表演来荣耀他们。”但是这样一来,不是正好提供了清楚的证明,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神,也不配在任何方面从共和国接受神圣的荣誉?假定他们需要以罗马公民受到嘲讽的方式受到荣耀,那么每个罗马人都一定会提出反对意见。我要问,当诸神建议把他们自己的罪恶当作赞扬他们的材料的时候,他们如何配得上得到崇拜呢?这种伎俩难道不会使他们的真相暴露,并证明他们是可恶的魔鬼吗?

这样,尽管他们被罗马人迷信地当作神灵来侍奉,而他们也没有隐瞒自己想要在荒淫的戏剧表演中得到崇拜的愿望,但是罗马人由于充分关注到他们的尊严和美德,因而拒绝像希腊人那样赋予演员任何奖励。关于这一点我们拥有西庇阿的证词,西塞罗记载说“他们罗马人认为整个戏剧表演都是一种可耻的勾当,因而决定,这样的人不仅失去其他公民可能享受的荣誉,甚至可能根据监察官的审查,被逐出他们的部落。”这是一项杰出的法令,是罗马的精明的又一项证据;但是我希望他们的精明能够更加彻底和一贯。

因为我听说,如果有罗马公民选择舞台作为他的职业,他不仅关上了从事各种值得称赞的生涯的大门,而且要被逐出部落。我只能宣称:这是真正的罗马人的精神,这才配得上这个国家令人妒忌的名声。但有人会打断我的喜悦,询问我,当戏剧表演被当作是赋予诸神荣耀的时候,有什么理由要禁止演员获得各种荣誉?在很长的时期内,罗马的美德并没有受到戏剧表演的污染;如果这些戏剧表演由于能满足公民的嗜好而被接受,那么引进戏剧必定会伴随着一种松弛的性质。但是事实上,是诸神要求观看这种表演以得到满足。那么,为什么要将通过他们的表演崇拜神灵的演员加以驱逐呢?你们又怎么能够在敬畏要求进行这些演出的神灵的时候,指责那些进行这种邪恶表演的演员呢?

这就是希腊人和罗马人参与过的争论。希腊人认为他们公正地赋予演员以荣誉,因为他们崇拜需要戏剧的神灵;而罗马人不允许污辱他们自己的平民部落的名字,更不要说污辱元老院了。整个讨论可用以下三段论来加以总结:希腊人向我们提供了大前提,如果崇拜诸神,那么必须把荣誉授予崇拜诸神的人;罗马人添加了小前提,但是这样的人决不能得到荣誉;基督徒引出结论:因此决不能崇拜这样的诸神。

14 章 想要从理想国中驱逐诗人的柏拉图胜过那些想要在戏剧表演中得到荣耀的神灵

我们还要继续询问,为什么写下这些戏剧的诗人,按照十二铜表法他们不能伤害公民的良好名声,要被认为比演员更值得尊敬,而这些演员在无耻地诽谤诸神的品性?谴责羞辱神灵的诗歌,而又将荣誉赋予诗歌的作者,这样作难道是正确的吗?在此我们难道还不应当把棕榈枝奖给一位希腊人柏拉图吗?在建构他的理想国时,他明白应当从城邦中把诗人当作国家的敌人驱逐出去。他不能容忍把诸神拎出来加以羞辱,也不能容忍公民的心灵被诗人的虚构弄得扭曲和痴迷。

你们看到柏拉图要把诗人从城邦中驱逐出去,使公民不受伤害,而你们也看到这些神灵把戏剧表演当作荣耀他们自己的形式,我们现在可以比较一下前者所反映的人性和后者所反映的神性。尽管不成功,但是柏拉图努力劝导轻信、淫荡的希腊人不要去创作这样的戏剧;而诸神使用他们的权柄,怂恿庄重的、头脑清醒的罗马人上演戏剧。不仅要上演这些戏剧,他们还要人们将这些戏剧奉献给他们,在庄严的节日中举行庆祝,作为给他们的荣耀。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国家应当把神圣的荣誉赋予禁止这些邪恶荒淫的戏剧的柏拉图,还是应当将荣誉赋予那些魔鬼?他们喜欢使人盲目,使人不能接受柏拉图做得不太成功的、谆谆教诲的真理。拉贝奥把柏拉图这位哲学家提升到半神半人( demigod) 的地位,类似赫丘利和罗莫洛。拉贝奥把半神看得高于英雄,但半神和英雄都可算作神灵。我不怀疑他会认为这位被他列为半神的人不仅配得上得到比英雄更大的敬重,而且也超过对诸神本身的敬重。

罗马人的法律和柏拉图的思辨有相同之处。后者对诗人的虚构发出全面的谴责,而前者不允许进行讽刺,至少不能以人为讽刺对象;柏拉图不能容忍诗人在他的城邦中居住,罗马的法律禁止演员注册为公民;如果他们不怕冒犯那些要求这种演出的诸神,那么他们同样也会把诸神全部驱逐出去。因此,罗马人显然不接受,或者说我们也没有理由期待他们接受那些来自诸神的、规范他们行为的法律,因为他们自己实施的法律超过诸神的道德,使之显得可耻。诸神要求用戏剧表演来荣耀他们,罗马人则把演员排斥在所有国家荣誉之外。前者下令要用戏剧表现他们自己的可耻,以此来庆祝;而后者下令没有一位诗人可以损害任何公民的名声。半神半人的柏拉图抗拒那些神灵的淫荡,显示出罗马人的天才的不足之处,因为柏拉图把诗人完全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无论他们的创作是与真理无关的虚构,还是在神圣行为的伪装下把最邪恶的例子摆到了恶人面前。从我们这方面来说,我们确实不把柏拉图当作神或半神。我们甚至不会把他拿来与上帝的任何天使相比,也不会把他比作宣谕真理的先知、任何一位使徒、基督的殉道士,或任何一位忠信的基督徒。

我们这样说的原因会在恰当的地方加以表述,藉着上帝的帮助。然而,由于他们希望把柏拉图当作一位半神,我们认为他肯定属于那个在各方面都很优秀的阶层,如果不能与赫丘利或罗莫洛相比(尽管没有历史学家或诗人曾经叙述和歌颂过他杀害他的弟弟的事,或他犯下的其他罪行) ,那么肯定能与普里阿普斯( Priapus)、辛诺塞法莱( Cynocephalus)、“发烧”(Fever) 相比,这些神灵有些是罗马人从外国人那里接受的,有些是通过本地的祭仪成圣的。那么,如何能够指望这样的神灵能够推进良善和健全的法律,或者防范道德的和社会的罪恶,或者消除已经在蔓延的罪恶呢?诸神甚至在利用他们的影响传播荒淫,通过戏剧表演告诉民众他们那些真假难辨的行为,用好像是神圣的认可来点燃凡人淫荡的烈火。西塞罗谈到诗人时用这样一些话来说明他们反对国家:“每当人民有如一位伟大、明智的教师发出的欢呼和赞叹传到他们那里,它们往往造成多大的混乱,引起多大的恐惧,激起多么强烈的欲望。”

……

谢选骏指出:上述所言,表明美国像希腊而非罗马。

何以见得?

正如《神话与民族精神——十个文化圈的比较》所言,古代希腊人崇拜的不是道德,而是知识;古代罗马人崇拜的既不是道德也不是知识,而是权能。蒙昧的罗马人只懂得欣赏马戏而不懂得欣赏戏剧,所以才能保持纯朴、统治世界。

“罗马的法律禁止演员注册为公民”,蒙昧的罗马人只懂得欣赏马戏而不懂得欣赏戏剧,所以才能保持纯朴、统治世界。

而美国和受到美国影响的世界各国却给予电影从业人员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惊人的社会财富……这样的美国很像希腊但绝不像罗马。

这样一个崇拜演员和戏子的美国,能像罗马人那样统治世界吗?

可能性应该较小。

尤其考虑到:美国的政治结构起源于十三州联合抗英独立;这虽然属于比较希腊的各国联盟更为紧密的各州联邦,但是却不是罗马那样起源于单一城邦的政治实体。总的来看,美国只是处于希腊世界和罗马帝国之间的某种中间过渡形态。

如果用《神话与民族精神——十个文化圈的比较》的观念来观察美国,现代美国人崇拜的既不是道德,也不是知识,更不是权能,而是主要是金钱。因为在美国,只要不犯法,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包括知识、权能,甚至道德形象。这样的美国,有足够的意志和力量去统治世界吗?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如果美国没有意志和力量去统治世界,迟早要接受别人——具有意志和力量去统治世界的人——的统治。

(另起一页)

第八节

美国正在越过临界线


在《电影业表明美国像希腊而非罗马——〈神话与民族精神——十个文化圈的比较〉的一个例证》里,谢选骏写道:

美国电影业的巨大成功、电影业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在在说明美国像是古代希腊而非古代罗马。

正如《神话与民族精神——十个文化圈的比较》所言,古代希腊人崇拜的不是道德,而是知识;古代罗马人崇拜的既不是道德也不是知识,而是权能。蒙昧的罗马人只懂得欣赏马戏而不懂得欣赏戏剧,所以才能保持纯朴、统治世界。

“罗马的法律禁止演员注册为公民”,蒙昧的罗马人只懂得欣赏马戏而不懂得欣赏戏剧,所以才能保持纯朴、统治世界。而美国和受到美国影响的世界各国却给予电影从业人员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惊人的社会财富……这样的美国很像希腊但绝不像罗马。

这样一个崇拜演员和戏子的美国,能像罗马人那样统治世界吗?可能性应该较小。

尤其考虑到:美国的政治结构起源于十三州联合抗英独立;这虽然属于比较希腊的各国联盟更为紧密的各州联邦,但是却不是罗马那样起源于单一城邦的政治实体。总的来看,美国只是处于希腊世界和罗马帝国之间的某种中间过渡形态。

如果用《神话与民族精神——十个文化圈的比较》的观念来观察美国,现代美国人崇拜的既不是道德,也不是知识,更不是权能,而是主要是金钱。因为在美国,只要不犯法,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包括知识、权能,甚至道德形象。这样的美国,有足够的意志和力量去统治世界吗?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如果美国没有意志和力量去统治世界,迟早要接受别人——具有意志和力量去统治世界的人——的统治。

……

谢选骏指出:奥巴马能够再度当选美国总统,表明美国社会正在越过临界线,开始进入“第四个美国的奇妙的新世界”。

对此,有些老派人士不能适应,一位油站老板抱怨:停止贪婪,油荒立解。

《纽约邮报》2012年11月12日报道:王后区一名加油站老板说,这次美国油荒暴露了人类的劣根性。假如车主冷静下来、民众不再囤积、以及奸商和骗徒停止活动,汽油短缺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他表示,自飓风珊迪(Sandy)发威以来,这两周他一直被驾驶人咒骂、吐口水、还几乎被人揍。他说,这一生从未见过如此令人难以想象的自私行为,汽油荒暴露了人类的劣根性。

起初,他规定每位顾客的加油上限是40元,以方便所有人,结果两周来引起不少麻烦。民众的贪婪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尤其是有些人使用汽油罐加油。有人被发现售5加仑汽油便收取300元,有一个五人家庭连番排队,以便超越40元的上限,然后转售图利。他看见许多人使用矿泉水瓶和洗衣液瓶装载汽油,有一名女子甚至使用浇花的水壶,这是不合法的。他后来禁止使用汽油罐,以免引起种种问题。但驾驶人也没两样,他发现一名出租车司机试图把25加仑汽油放入一个容器。出租车的油箱没有那么大,假使有人这样做,便是囤积或图利。

在排队的车辆中,有七成的油箱尚存四分之三汽油,根本无须加油,但驾驶人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汽油。

民众没有意识到在排队抢购的过程中,由于引擎一直开着,浪费了不少汽油。与此同时,大量一线应急员没有汽油可用,许多警察睡在警车上或在分局内,这样对治安不利。他选择把部分汽油分配给一线应急员,但民众只顾自己。当他把一条加油线分配给一线应急时,一个女人非常生气,并向他吐口水。

有些人说谎,企图蒙混过关。一名男子自称是应急员,因他要加油送他的瘫痪小女儿;另一名女子想送儿子到一所专门小学,也自称应急员。他很同情这些人,但无论如何都要排队。他说,在附近有许多好顾客每天都来加油,但如今他无法向他们解释,因贪婪和惧怕汽油短缺,他们听不进道理。

……

这些迹象表明:美国正在越过某种临界线。

美国正在发生某种深刻的“改变”,而“改变”正是奥巴马新政的口号。问题是,改变有变好变坏之分。奥巴马到底让美国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另起一页)

第九节

奥克拉荷马州的无情牛仔


2015年7月,美国奥克拉荷马一家幼儿园的雇员注意到护理员们给园中儿童服用Benadryl(中文译名:苯海拉明)让他们睡觉, 有些儿童甚至是小于1岁的婴儿。这名另类的雇员感到很不舒服,在和她的父母交谈后,联系了儿童福利部门,儿童福利部门随后通知了警方。

警方进行了立案调查。幼儿园的一些员工也站出来承认在园长的指导下给孩子服用Benadryl。园长面临虐待儿童的指控。

在成人和较年长的孩子中,Benadryl被用于抗过敏药物和帮助睡眠药物。儿科医生警告说,幼儿服用Benadryl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亡。

美国有些父母给孩子服用Benadryl帮助他们睡眠,特别是在飞机上的时候。但医生说Benadryl不应被用作儿童镇静剂。该药的标签上说明它不应该被用来帮助12岁以下的儿童睡眠。Benadryl过量可导致儿童呼吸过缓,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导致死亡。

FDA和制药厂商都同意不使用Benadryl来治疗2岁以下儿童的过敏。标签上也说明2至5岁的儿童可给予Benadryl,但需在医生的监督下。

但是我估计这个幼儿园不会有事的。他们可以辩解说,这是为了孩子们的幸福和安全!

为什么呢?

因为奥克拉荷马州号称充斥了无情的牛仔。

有一年我从纽约千里迢迢开车去那里观光,不仅没有得到一点照顾,反而受到当地警察的这样款待:他们看到我是纽约的车牌,知道我是过路的客人,不可能久留,于是趁机给我开了一张两百多美元的交通罚单。借口竟然是我看到警车没有换道减速!而这个,完全是凭他自己的主观感觉,没有任何客观依据的。在别的州,这样的“问题”,最多也就是一个口头劝告,而在这里,却是趁人之危、狠敲竹杠、罚上一笔!

如果我不服,可以去法庭上诉,不过法庭的排期是一个月以后。谁能在那个偏远的地方呆上一个月呢?如果一个月以后再来控告奥克拉荷马州的警察胡闹,所需费用可能几倍于两百美元。反复权衡,只好在限期到来之前用信用卡交了钱。因为罚单上威胁:如果不来上庭也不交钱,他们就有权利全国通令,然后吊销驾照!

我最终不得不交付这笔买路钱,自我安慰说算是帮助了奥克拉荷马州贫困地区的儿童了。

谁知现在,奥克拉荷马州的公务人员竟然这样对待儿童,简直把我气炸了!

原来我的钱不仅没有用来帮助贫困儿童,而且可能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我当时虽然不可能预知今天奥克拉荷马人给正常儿童服用安眠药的牛仔作风,却特别能够理解了以前发生的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可能就是警方某些人物的蛮横做法激化了矛盾:

1995年4月19日,一起针对美国俄克拉何马城市中心艾尔弗雷德·P·默拉联邦大楼发起的本土恐怖主义炸弹袭击。这起爆炸案是2001年的九一一袭击事件发生前,美国本土所遭受最为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共计导致168人死亡,另有超过680人受伤,还令方圆16个街区的324幢建筑物受损或被毁,86辆车遭烧毁或由冲击波摧毁,震碎了附近258幢建筑物的玻璃,共计造成至少价值6.52亿美元的破坏。事件发生后,地方、州、联邦和世界各地的机构都开展了大量的救援工作,全美各地都捐助了大笔款项。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派出包含665名救援人员的11支城市搜索与救援任务组开展援救和恢复工作。

爆炸发生仅90分钟后,俄克拉何马州巡警拦下了驾驶车辆的蒂莫西·詹姆斯·麦克维,并以涉嫌非法携带枪支将其逮捕。很快,法医证据证实麦克维和特里·尼科尔斯与案件有关系,尼科尔斯随即被捕,两人都在几天内受到起诉。侦察人员之后还确定迈克尔·福捷(Michael Fortier)和洛里·福捷(Lori Fortier)夫妇是案件的同谋。麦克维是一位曾参加过海湾战争的退伍军人,对美国的民兵运动抱有同情,他把一辆租来的卡车装满炸药后停在艾尔弗雷德·P·默拉联邦大楼前,然后引爆了炸药。特里·尼科尔斯是麦克维的同谋,他对炸弹的制备进行了协助。麦克维仇视联邦政府,认为政府对1992年的红宝石山脊事件和1993年的韦科惨案处理失当,他把自己的攻击时间定在韦科惨案以多人死亡告终这天的两周年纪念日。

官方对案件所进行的调查人称“OKBOMB”,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刑事调查案例。联邦调查局探员进行了28,000次面谈,收集了3.2吨证据,收集的各类信息有近十亿份:vii。几位炸弹袭击者于1997年受到起诉并全部定罪,麦克维于2001年6月11日以注射执行死刑,尼科尔斯被判处无期徒刑。迈克尔和洛里·福捷夫妇作为污点证人出庭作证指控麦克维和尼科尔斯,其中迈克尔因未能警告联邦政府获刑12年,洛里则通过自己的证词进行控辩交易得到豁免。

这起爆炸案促使联邦政府通过了1996年《反恐怖主义及有效死刑法》,其中收紧了美国人身保护令的应用标准,还通过立法提高了对各地联邦建筑的安全性保护标准来防止今后的恐怖袭击事件。2000年4月19日,俄克拉荷马市国家纪念堂在原本的默拉联邦大楼旧址落成,纪念爆炸案的受害者,爆炸发生后每年同一时间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

谢选骏指出:这个悲剧提醒我们:警察号称“人民的保护者”,应该和幼儿园保护员一样爱心为本。如果只顾自己的痛快和工作的便利,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一味逞强,甚至不惜恃强凌弱,后果就很可观!

你想,如果我不是精通老庄儒佛从而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华人,而是某个强悍的民族,或虽非强悍之徒却怀有某种“圣战”的信仰,可能对千里迢迢地平白无故地付出二百多美元的买路钱事件甘之如饴吗?

那么,可能的后果还能是什么呢?

(另起一页)

第十节

同性恋国家能不能打仗

 

(一)


2016年11月13日新闻:台湾连续两天举行反同性婚姻游行!

台湾多个反对同性婚姻团体,周末连续两天在台北市凯达格兰大道集会,要求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同性婚姻是否走向合法化。

据中央社报道,集会在周日(11月13日)下午达到高潮,数百人穿着白衣,手拿“婚姻家庭,全民决定”的标语,反对婚姻平权修法。

此前,中国国民党立委许毓仁、民进党立委尤美女,分别提出有关婚姻平权的民法修正草案。

台湾立法院11月8日一读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民法》亲属编条文修正草案,交付“司法及法制委员会”审查,跨出婚姻平权第一步。

外界普遍认为,这使台湾极可能成为亚洲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区。

在反对同性婚姻团体集会的同时,支持同性婚姻的社团也采取行动,包括台大、政大、淡江、文化等大专校院学生代表,也在立法院外召开记者会,高喊“拒作假见证,还我真平权,青年挺同婚,教育不能等”,主张婚姻平权是人权的一环,不该由公投决定。

在亚洲,台湾对同性恋被认为最为开放和最友善的。虽然同性婚姻在台湾尚未合法,但高雄、台北和台中市已在2015年相继开放了“同性伴侣”的户政登记。

现任总统蔡英文,在年初大选之前曾经表示支持同性婚姻。

在这个问题上,民进党显然更加接近美国的民主党而非共和党。


(二)


新闻还有:蔡英文押错宝 特朗普或拿台湾“祭刀”——岛内舆论担忧台湾成特朗普上台后“第一个祭品”。

继“特朗普当选对台湾及两岸影响”的话题掀起全台大讨论后,“蔡英文到底有无在美大选中‘压错宝’”、“特朗普是否真曾派特使拜会蔡英文”两大谜题,又成为岛内第二波关注焦点……

有图有真相 蔡英文“压错宝”铁证曝光

近两日外界不断质疑蔡当局在选前“押错宝”,未来特朗普执政恐对台湾不利。对此,民进党籍“立法院长”苏嘉全10日宣称,“‘政府’是不会来押任何一个国家选举结果的宝”。不过,岛内政治评论家唐湘龙直言,“蔡英文你当然有押宝,不要急着否认。”他指出,在一年前的洛杉矶“台侨”活动中,希拉里获赠蔡英文亲笔手写祝福的三只小猪图,就可证明一切。

唐湘龙指出,2015年11月10日间,海外“绿侨”画了三只小猪图画,并转交蔡英文,希望她亲笔写上祝福,之后再送给希拉里(依唐湘龙说法,海外偏绿的“台侨”多倾向支持希拉里)。当时蔡英文在图画中写下“TO:Hillary 加油!当选!”最后则由民进党“立委”李应元请阿肯色前州长毕比转交给希拉里,随后李应元更拍照发上Facebook,虽然照片事后遭到删除,但蔡英文是否有押宝?是否押错宝?这是确定的。

蔡办发“特朗普特使”照 被批如诈骗集团

同样是为反驳“押宝输光说”,蔡办随即也公布今年10月,蔡英文会见共和党大佬、传统基金会创办人佛讷的合照,宣扬佛讷是特朗普派来的特使,特朗普选前特意派其拜会蔡英文云云。不料说法一出,便遭各方猛打脸,蔡当局想圆谎却闹得“越描越黑”。

中国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蔡正元指出,佛讷是亲共和党的智库、传统基金会的前任总裁,每年都会赴台替传统基金会募款;蔡英文方面把佛讷编造成特朗普的代表,“真是史上最无耻的小人”。

国民党文传会副主委洪孟凯召开记者会质疑蔡英文是拿照片来欺骗台湾人,“这种行为与诈骗集团拿名人照片合照来取信投资者,到底有何两样?”洪孟凯以“抱错大腿还硬拗,帮着外人骗同胞”痛批蔡英文的行径荒腔走板。

针对佛讷选前来台见蔡英文,却被形容成特朗普特使,台当局前“驻美代表”沈吕巡表示,佛讷经常来台湾,“他是不是有这个mandate(委任)很重要”,蔡当局要做这样的宣布前,有没有跟佛讷或特朗普先确认过?“突然这样讲出来,说特朗普派人来台湾,变成国际新闻后,如果人家澄清,被打脸就很难看了!”

另外,自特朗普胜选伊始,岛内政、学、舆论界便对蔡当局领导下,台湾面临的经贸前景及两岸形势流露担忧。各路台媒继此前担忧特朗普将对台“调涨保护费”、强塞美猪,并出于美国利益优先考虑,将台湾当成中美博弈的棋子甚至交易筹码后,今日又开始害怕:台湾是否有可能沦为特朗普上台后的“第一个祭品”。

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湾赚走美国太多钱恐沦特朗普上台后的第一个祭品》谈到,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全世界政经结构势必将出现巨变,由于台湾是美国第十大贸易入超对象,未来特朗普可能“柿子挑软的捏”,恐不惜牺牲台湾利益。

岛内《商业周刊》也指出,早在今年五月台湾就被美国列入“汇率操纵经济体”观察名单。据美国普查局数据,大陆、日、德、台湾都是美国的十大贸易入超对象,未来特朗普可能不敢得罪其它大经济体,牺牲台湾以平息美国国内“民愤”的可能性也恐大大增高。

文章还认为,除了经济层面的冲击,若从政治面而言,特朗普提倡孤立外交主义,也恐带给台湾不利影响。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刘必荣认为,以美中关系而言,当大陆表现得比美国更像可靠的“全球老大哥”,而特朗普又不想让美国继续保护台湾时,牵制者一旦消失,台湾未来将只能靠自己与陆“周旋”。


(三)


谢选骏指出:台湾政府在美国大选问题上“加错了宝”,倒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因为美国再是强大,毕竟是一个同性恋国家,甚至准备废除男女厕所的界限!这样的国家即使具有战斗力量,未必具有战斗意志。

现在,台湾跟着美国一起进行同性恋的文化大革命,但是,同性恋国家到底能不能打仗?!

(另起一页)

第十一节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对百姓生活没有影响


2011年4月5日,奥巴马总统和美国国会领袖经过一天的商讨,也无法就2011会计年度下半年的联邦预算案达成协议,众院议员要求把政府支出削减120亿元,换取把临时预算再延长一周,但被政府拒绝。而目前的临时预算案将在8日到期,如果不能解决僵局,9日以后联邦政府将没有经费继续运作,面对15年来政府首次关闭的可能性,政府各机构已加紧准备应变计画。白宫预算管理局发言人康特说,政府已加紧准备,要求各机构的首长向其资深主管说明应变计画,“白宫认为政府关闭的可能性已增加”。

如此一来,一个问题自然浮上了台面:如果联邦政府遭到关闭,对百姓生活有没有影响?

细数下来,基本没有影响。

如果一定要说有些影响,那也就是这些影响:拨打联邦热线可能无人接听,各地国家公园也将关闭。

而我们知道,这些“热线”平常也是摁键操作的,经常半个小时下来也毫无头绪,至于国家公园,不到假日是没有多少人可能光顾的。也就是说,这些本来就是一些福利设施,不是生活必需的。

联邦的军警、救难和收税等必需工作仍然继续运作。民众的退税虽被延迟,但社会安全金却会按时发放,这是因为中产的退税并非急需,而穷人的社会安全金却是必需的。

联邦政府上一次因为开支协议破局而遭到关闭,是在15年前;根据上次联邦政府关闭的经验,这次关闭也可能出现以下状况: 

●有数十万名联邦员工将被列为非基本、可中断的工作,而暂时停工,但政府主要部门,如国防、紧急医疗和空管,仍维持运作。另外,一些联邦包商的员工也将无薪休假。 

●这次联邦政府关闭与过去不同之处,在于停摆将发生在报税季,意味纳税人的退税可能受到延误,但报税则不受影响,国税局(IRS)表示,收税属于基本工作,不会停摆。 

●上次联邦政府关闭时,造成许多联邦单位从1995年12月16日至1996年1月6日停止运作,包括所有的国家公园和博物馆都关闭;另外,估计当时有20万个护照申请案件遭延误,以及约3500件破产申请案未处理。 

●国家卫生总署(NIH)的临床研究也将不接受新病患,该单位的疾病热线也将无人接听,全美609处毒性废弃物清理工作亦将暂停。 

●退伍军人福利申请、进出口许可申请,以及社会安全福利新申请案件,也可能延误,但退休人士的社安金可望准时发放。 

●在联邦政府关闭期间仍将坚守岗位的工作,包括军方、联邦刑事调查员、联邦灾难支援相关人员,以及维持联邦金融系统正常运作的主要单位。 

根据最新民调显示,联邦政府若果真关闭,民众认为两党应负相同责任。不过,除了两党之外,人们也别无选择。 

不过美国联邦政府的停摆,倒是让我们看到了“好政府”的样板。

在我看来,“好政府”就是“缺了它不会天下大乱的政府”。

“缺了它不会天下大乱的政府”,与“大到不能倒的银行”,正好相反。

“大到不能倒的银行”是“坏银行”,因为它具有垄断性,可以像专制政权一样不负责任地胡作非为,把好处留给自己,把恶果推给整个社会。

但是“好政府”的权力却是受到制约的,好政府可以被和平地关掉,而没有权力用戒严令和枪杆子来宣布自己“大到不能倒”。


2011年4月6日


(另起一页)

第十二节

拥枪权是公民权利的最后表达


中国虽然阅兵盛壮,却没有拥枪权,这样的社会缺乏真正的实力基础,也是无法登上世界领袖地位的,而且可能像收缴了民间武器的秦朝一样,瞬息即逝。

2012年12月17日,我写过《美国可以增设“枪支拥有税”、“枪支保险费”》一文:

截至目前为止,尽管美国人民为了获得治安保护已支付了足够的税收,但是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特别是在一些犯罪率很高的地区更是如此。因此,许多美国公民感到有必要购买枪支保护自己及家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自我保护的决定要向政府缴纳多少税:所有的枪支销售要由消费者直接支付10%的联邦消费税。此外,他们还必须支付平均约6%的州和地方税,因此一个合法枪支的价格中有16%是政府的税收。除消费者直接缴纳的税外,生产者在生产枪支的过程中还要纳税,税额占到售价的30%,加上由消费者支付的税,消费者购买合法枪支的价款中有46%是税。因此,美国各级政府在枪支买卖中大发横财。 

但是,一再频频发生的枪击惨案已经证明,这么一点税款是远远不够的其造成的巨大危害的。

在《滥杀无辜是普世人权的必然结果》一文中,谢选骏曾经指出:

2012年12月14日发生了两件震惊全美乃至全球的事件,都与“滥杀无辜”有关,这两件震惊全美乃至全球的事件,相辅相成,说明“滥杀无辜的现象乃是普世人权的必然结果”。

这些连绵不断的枪杀案件,都使得人们对于“枪支管制”呼声不绝。但是如何管理却莫衷一是,因为拥枪权是美国人民的宪法权利,也是美国独立的基础,使美国人民反对专制独裁和警察暴力的坚强后盾,取消或限制拥枪权违反的立国精神和宪法权利。

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

其实枪支管制也并不能杜绝黑枪泛滥,因为对于黑枪的处罚是极其轻微的。要消除滥杀无辜,除非限制普世人权。

在谢选骏看来,普世人权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应该珍惜,但是,普世人权不能免费;换言之,人们必须为了自己获得的人权保护而买单付款。

现在的问题是,普遍的错误认识都认为“人权是免费的”。而实际上,一切免费的东西都会遭到滥用。

就这两个具体的案例来说,一个神经病人的枪击案件却要所有的纳税人来花钱消灾,简直莫名其妙;还有一个流氓小孩和过度警力,也要毫不相干的大众纳税付款——难怪这个社会的暴力行为越演越烈,因为没有收敛的必要,免费的午餐真好吃——所以美国中小学里的胖子越来越多,行为越来越乖张放肆。

“普世人权”论假定每个人都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假定没有任何界限,所以必然会持续膨胀,最后导致滥杀无辜。

那么,如何补救“滥杀无辜是普世人权的必然结果”这一弊端呢?

谢选骏认为,补救的措施之一就是在美国和一切允许枪支合法化的自由国家,增设“枪支拥有税”或规定枪支持有者必须购买“枪支保险”。这就像合法拥有汽车的人必须要购买汽车保险,即使你不每天都用这部车。这就像地产所有者必须缴付地产税,即使你不住在这所房子里,也不享受任何社区服务。

美国政府不可挪用“枪支拥有税”,而必须专款专用,用这笔钱而不是搜刮其他人的钱来支付和枪支伤害相关的一切费用。这项税额可以调整,随着枪支泛滥及其造成的伤害而逐步提高。而保险公司将会运用枪支保险费用,来支付各种枪伤受害者的花费和赔偿。

谢选骏这样的提议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取消拥枪权固然违反宪法权利,但不负责任的拥枪权也违反公平原则:正如让没有汽车的人理赔车祸损、让没有房屋的人平摊地产税一样违反公平原则。

拥枪者应该为自己拥有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承担责任、缴纳保险费用和相关的税费。

这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

谢选骏指出:现在,我想谈谈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拥枪权是公民权利的最后屏障”。

在美国和其他公民具有拥枪权的国家,由于“同归于尽”的现实压力,富人和权贵就不敢过于欺负穷人和弱势,免得得不偿失。

最新的一个实例发生在 2015年8月21日的纽约市。一座联邦大厦21日下午发生枪击案,一名男子持枪意图闯过安检区,在被警卫拦下后,掏枪对着这名警卫开枪,然后举枪自尽。

经过警方初步调查,暂时没有发现还有任何人涉案,纽约市警局也说,没有迹象显示这起枪案与恐怖主义有关。

警方初步调查后指出,枪手是住在新泽西州李堡镇的退伍军人唐宁(Kevin Downing),他于下午5时05分左右,进入位于曼哈坦下城Varick街201号的联邦大厦,向装有金属探测器的安检区走去。53岁的卡马拉(Idrissa Camara)告诉唐宁,要检查他的随身物品。唐宁放下手袋,掏出手枪,从容地朝卡马拉的头部开了一枪。

唐宁行凶后迅速冲过安检区,直奔电梯,但遇到另一人阻挡。唐宁站定后举枪对着自己的头部开了一枪,当场毙命。倒地后,手枪落在身旁。

这栋大楼内有许多联邦部门的办公室,包括退伍军人健保管理地区办公室、移民法庭、联邦邮局和联邦拘留中心。

“改变”网站(Change.com)公布了唐宁枪击案的动机,认为可能是唐宁举报本单位的浪费而遭报复,心生不满。

唐宁曾是劳工部的经济师和资料收集人员,因为举报部门的浪费现象而被解雇。他举报的浪费是纽约市劳工统计局的重组计划,要在新州新建一个费用高但没有必要的建筑。

唐宁所在地的参议员曾致函联邦劳工部,要求保护他不会因为举报而遭报复,但参议员的信先是被搁置,后被驳回。

劳工部管理人员用唐宁被解职一事威胁员工,说如果谁敢向参议员报告,他们的工作和养老金就不保。

在经过六年申诉后,联邦上诉法院驳回唐宁的控案,认为他举报的浪费现象缺乏实据。

劳工部认为,唐宁向上举报等行为对他个人造成严重后果,结束了他职业生涯。而唐宁被解职后经济拮据,后又碰到未婚妻因为乳癌去世,房子面临法拍的窘境。

……

这个寻求正义的枪手最后虽然找错了对象,枪击了并未参与迫害他的保安人员,但却得以表达了他的遗愿。他也没有滥杀,限制了自己的“复仇”。这对拥枪权的支持者无形中还是一个支持,说明人的理性即使在拥有枪支的时候也还是发挥作用的。

(另起一页)

第十三节

怀纳的辞职与南方朔的无知


2011年6月16日,美国联邦众议员怀纳(Anthony Weiner)顺应两党同僚一致要求他下台的呼声,为爆发数周的网路性丑闻而辞职。此前,他除了在网路上和几名女子大传色情简讯,还放送自己的不雅照片。

怀纳5月底传送他穿着底裤的不雅照片给西雅图一名女子,事情曝光后他撑了一个多星期不肯承认,声称是他的推特(Twitter)帐号遭到盗用,直到6月6日才泪流满面承认撒谎,并招出曾和6名女子互传色情简讯,有些还是在他去年结婚之后。46岁的怀纳结婚还不到一年,他的35岁妻子阿贝定(Huma Abedin)是美国国务卿希拉蕊·柯林顿(Hillary Clinton)的助理。他们去年7月结婚时,是由希拉蕊的先生前总统柯林顿主持。

怀纳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Brooklyn)一处资深市民中心举行记者会,他告诉大批记者:“我希望能够持续我选区市民选我出来做的工作,为中产阶级和辛苦谋生的市民奋斗。”他又说:“不幸的是,我的事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使这变得不可能,因此今天我宣布辞去国会议员职务。” 纽约州众议员怀纳被视为民主党的后起新秀,是自由派主要喉舌,获看好有成为纽约市长的可能,原本前途无量,如今政治生涯恐将告终。

同样在2011年6月16日,台湾的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说,他日前要求民进党现主席蔡英文应公开说明性倾向,结果却遭台湾政论家南方朔扣上“希特勒”的帽子;因此,施明德将提出告诉,要求南方朔登报道歉,并求偿新台币230万元。

南方朔日前曾在其平面媒体的专栏中表示,“问题关键是施明德根本就没有资格去发这个号,施这个令,用有特别用意的假问题假藉歧视文化的暴力来逼迫蔡英文去面对。它的道理就像是希特勒的褐衫军突击队根本就没有资格质问别人是不是亚利安人一样。”

施明德今天举行记者会表示,他不像南方朔有媒体霸权与报纸势力范围,不可能在媒体板块和南方朔笔战,才提出民事告诉,希望在法庭上与南方朔论战。他说,法庭也是提升民主的战场,为何不可以彻底检视总统参选人?将在法庭上为这种权利奋战,就像30年前在美丽岛大审中,把法庭当成政治理念宣扬圣地。

上面两条新闻天南地北,似乎毫无关系,但我却因此联想到:

南方朔作为“台湾著名政论家”,确实出了一个常识错误,那就是他混淆了“政治领袖”和“政治大众”之间的区别。

不错,在民主社会里“政治大众”没有必要交待自己的隐私,但是“政治领袖”确有必要让人们了解自己的“私事”,因为治领袖的私事相关公共事务,乃是不折不扣的公事。否则的话,美国国会议员们就没有理由要求联邦众议员怀纳辞职。

南方朔不仅混淆了“政治领袖”和“政治大众”之间的区别,还用“无知者无畏”的口吻,把“希特勒”当作骂人的字眼。他真的了解希特勒吗?他知道希特勒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吗?


2011年6月17日

(另起一页)

第十四节

长官腔调与美国的地方自治


(一)


纽约市切尔西区当地时间9月17日晚21:00左右发生爆炸案件,造成至少29人受伤,其中一人情况严重。

2016年9月18日,纽约州州长Andrew Cuomo声称:该爆炸事件为恐怖主义活动,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哪个国际恐怖主义参与其中。但同时,应该负有直接责任的纽约市市长Bill de Blasio却声称,爆炸事件显然是故意的,但幕后动机尚不明确。纽约市市长却声称:动机尚不明确。显然,这两个吃干饷的家伙对于“恐怖主义”的定义具有天壤之别。而且有人还企图推卸责任,否则就无法交待大笔的“反恐经费”花到哪里去了。

切尔西区属时尚区,酒吧、餐馆林立,周末晚间光顾者众。目击者称,事发时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随后看见人群四散。有关官员其后向媒体证实,在距离爆炸现场不远处发现了第二枚爆炸装置。据报道,执法人员发现了一个压力锅,上面缠有电线,并接上了一部手机。纽约市警察局(NYPD)局长奥尼尔此前表示,警方同时在调查距离爆炸位置不远处的另一处地点。事发前数小时,临近的新泽西州海洋郡发生炸弹爆炸,当时现场快将开始一场慈善长跑比赛。

美国纽约州州长Cuomo18日在事发现场对记者们表示:我们决不让此类威胁和此类人打乱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允许他们夺走我们的自由、民主。

纽约市市长18日de Blasio说,爆炸事件极端严重,但还不清楚动机是政治性的,还只是私人性的,现在没有证据显示任何恐怖组织要对纽约市制造恐怖行动。

显然,这两个长官对于“恐怖主义”的定义具有天壤之别。州长认为“私人性的”恐怖活动也算恐怖活动,市长认为“私人性的”恐怖活动不算恐怖活动!

州长市长都是长,为什么说话却是南腔北调,甚至故意别苗头?

这是因为,美国具有地方自治。各级政府的权力来源都是选民,而不是上级官吏。


(二)


据美国驻华大使馆提供的《美国城市美国的地方自治政府》一文(Ellis Katz),美国的地方政府生存在美国联邦主义建立的政府间关系的复杂网络之中。联邦主义限制地方政府可以做什么,与此同时赋予它们开展原本不能开展的活动和计划的权力。在这里关于美国地方自治政府的研究中,作者—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审视了自治和联邦主义思想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组织和职能。 

根据《合众国宪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的规定,应建立一个有限权力的全国性政府。虽然这些权力非常宽泛,并自1789年《宪法》诞生以来有了极大的扩充,仍被认为全国性政府只享有《宪法》赋予它的权力;所有其他权力归属各州。《宪法》没有提及地方政府;人们普遍将地方政府管理理解为州而非联邦政府之事。 

这并不是说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没有影响。譬如,联邦《宪法》禁止州和地方政府侵犯其居民的民权和自由;不允许制定歧视他州公民的法律;禁止阻碍他州商业的税收和管制政策。此外,城市和其他地方政府部门参与联邦政府的资助款制度,联邦政府以拨款方式每年向州和地方政府提供2250多亿美元用于从社区发展到教育和儿童营养等诸多目的。尽管如此,地方政府依然是州而非联邦政府之事。 

根据传统的法学理论,地方政府是由州政府建立的。前者的组织结构由后者明确,前者的职责由后者确定,前者的征税权力都由后者赋予。事实上,是州政府给予地方政府“活命的一口气”,没有它地方政府甚至无法生存。不论法学理论怎么说,政治现实是:美国的城市和乡镇享有程度可观的自主权和独立权。 

1、酷爱人民权力至上论

约170年前,法国记者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著作中写道,美国地方政府的模式反映了美国人酷爱人民权力至上论。他的意思是说个人和家庭共同形成地方社区,社区又联合起来形成州,州最后导致全国性政府的建立。 

除了有些夸大应该原谅外,托克维尔的看法的确抓住了这一重要事实,即地方政府单位不是由州或全国性政府那样的上级当局,而是由人民自己建立的。他的看法还确实表达了我们对美国地方政府的普遍和持久的看法。 

2、多种多样的社区

美国人生活在多种多样的地方社区里。今天,美国总共有近3.6万个城市和乡镇。近4500万美国人居住在人口超过25万的大城市里,还有4000万人生活在人口介于5万至25万的中等城市中,再有4000万人以人口介于1万至5万的小城市为家。尽管美国是一个“城市的国度”,1.23亿美国人几乎为总人口的一半,是人口不到1万人的小城、非自治镇或小镇,或农村地区的居民。(谢选骏指出:还有5230万美国人哪里去了?)

地方社区的人口规模影响可提供的服务的种类和公民生活的性质。在美国,许多非常小的地方社区提供不了自己的公安和消防服务、学校和图书馆,或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这些小社区经常与附近其他社区分享这些服务,或与州或县政府订立合同以获得上述服务。 

与此同时,光是非常大的城市的规模就对政府的结构和公民生活的质量产生影响。譬如,大城市倾向于强有力的市长领导政府的制度,因为据信只有一个有权势的个人方能在一个多元化的大社区中进行领导和动员各种资源力量。许多中等或较小社区规定由非党派、经过专业训练的城市管理经理来监督政府的日常运作。而小镇经常有委员会形式的政府,立法和行政权交由这个选举产生的委员会掌握。在更小的社区,每个居民有个亲戚或朋友认识某个(当地的)重要政治领袖并不少见。因而,个人与决策者的接触在小社区比在大城市容易得多。 

3、自城区搬迁至郊区

从城区迁向郊区一直是影响美国人居住在何处和如何生活的巨大人口趋势之一。这一迁徙导致广袤的大都市区的建立,它可能包括一个或更多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和许多周边较小的独立社区。城区-郊区生活的模式给管理带来种种难题。譬如,费城(Philadelphia)有大约150万居民,但居住在费城大都市区(狭义上说,只包括费城和周边4个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的县的人口近400万,政治上分为3个城市,92个自治村镇(通常是少于1万人的小城市)和145个小镇。 

典型的现实是,一个人可能是一座城市或镇的居民,他还作为一个独立的学区、几个特别区、一个县、州和全国性政府管理下的居民而交税和选举官员。因而,今天美国有50万名民选政府官员就不足为奇了。 

世界上许多国家会无法容忍如此的政府扩散,而且城市扩展时就并入周边的地区,或建立起某种包罗万象的大都市政府。小的郊区政府至少要被合并到较大单位中去。 

然而,在美国,公民们抵制这样的做法,并且在探索协调公共服务的同时保持其当地社区完整性途径上一直有所创新。一般情况下,州宪法和州法律将自治市和非自治镇和非自治行政区规定为多职能的地方政府,将县规定为州政府的管理分支部门;还规定学区和超过3.3万个其他为有限目的服务的特区,这些特区在不建立更大政府单位情况下提供和协调垮管辖区的服务。 

4、地方政府的分支

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和罗得岛州(Rhode Island)除外,其他各州都划分成县。县是州的分支。县通常占有大面积土地,而且由于在面积上各县差异很大,州总是按人口将它们分类。因此,县政府的权力可能随人口数量而略有不同。县可能包括城市、郊区或农村人口(或甚至这三者的结合);不足为奇的是,它们的职能可能随人口类型而变化。它们的主要职能是司法管理、公共安全、组织选举,虽然近年来它们承担起种种新职能,如固体废物处理、公共卫生、图书馆、技术和社区学院及环境保护。 

小镇原先是县政府的分支,主要负责道路维修。今天,小镇发挥着一个完整系列的政府职能,如公安与消防、垃圾收集、规划分区与土地使用、娱乐与经济发展。州法律通常按人口数量或密度将他们分类。在许多州,除了没有市特许状外,它们无法与小城市区分。市是根据州授予的特许状进行运作的自治市政当局。直到18世纪下半叶之前,通常的做法是由州针对每个自治市的需要授予特许状。19世纪下半叶时,由于城市化步伐加快,大多数州制定了通用的自治市特许状(有时有些可供选择的特点),这样人口一旦达到一定数量(一般是1万人)后,地方社区即可向州申请特许状而成为一个自治市政当局。 

典型的情况是,人口数量不等的地方社区获得不同类型的特许状,因而大城市的特许状倾向于建立一个不同于小城市特征的政府形式,而且它们还倾向有比小城市更多的课税和管理权力。但是,无论如何,只能紧扣字面地铨释赋予自治市市政当局的权力。根据约翰·狄龙(John Dillon)法官1868年著名的裁定意见: 

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和无可争辩的论点,即一个自治市政当局拥有并能行使如下而非其他权力:首先是那些以明确词语赋予的权力;其次是必然或公正地包含在或附属于明确赋予的权力中的权力;第三,那些对完成已宣布的市政当局的目标和目的至关重要的权力有任何公正、合理、实质性的怀疑,由法院作出不利市政管理当局的裁决而该权力即被否认。 

虽然这项成为“狄龙裁定”的裁决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看是正确的,但是它悍然不顾仅37年前托克维尔观察到的历史和政治现实。 

5、地方自治

为了抗衡狄龙限制地方权威的观点,州采取一种新办法来特许设立地方政府,这是一种继承美国人民权力至上传统的另一种方式。 

譬如,以密苏里州(Missouri)1875年为开端,州开始修改宪法为地方社区的自治作出规定。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宪法关于地方自治的条款具有典型意义,并规定“自治市应有权利和权力制定地方自治区特许状”。在这样的特许状下运作,“自治市可以行使本宪法、自治市的地方自治纲领或州议会不否认的任何权力或职能。”宾夕法尼亚州还通过立法将地方自治的选择延伸至县和小镇。 

今天,许多州的宪法有关于地方自治的某种规定。根据大多数地方自治规定,地方社区的居民撰写和通过起到宪法作用的其城市自治纲领。虽然地方自治纲领在恢复地方社区历史性的独立和自主方面作用卓著,但公民们不得通过冒犯州宪法或州法律的纲领。此外,州法院被要求解释地方自治纲领,并且经常求助于“狄龙裁定”而采取狭隘的观点对待地方当局的权力。 

6、学区和特区

除了县、镇和自治市外,州还设立学区和其他特区。学区是说明地方和州力量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好例子。历史上,州法只授权 (有时是规定) 地方社区开办公立学校。地方社区组织、管理和资助这些公立学校。随着公立教育日趋复杂和州承担着大部分教育费用,州在如课程设置和学校人员重要事项上的作用扩大了。今天,为了控制社区内的学校,地方和州力量之间的紧张关系继续存在。 

出于两个原因,与固体废物处理、公众交通运输、或消防或其他事项有关的特区得到发展。一是州宪法限制地方负债,有时建立特区是为了通过发行公债资助大型基本建设项目。二是因为有些问题涉及几个地方政府,设立特区为了是应对一个特定的、垮管辖区的问题。不论这些特区的精确结构和权威如何,它们已被证明卓有成效地防止小地方政府单位并入较大的地区性政府。 

7、负责的地方自治

想到地方自治时,关键的问题或许是:地方政府对谁负责? 

在有些国家,地方政府确实是当地的管理机构,地方官员对某个主管当局负责。在这样的国家,收入的收取集中化比较普遍,中央政府经常审计地方开支,而且有时甚至由某种委任的长官来监督地方官员的活动。 

然而,在美国,地方官员主要是对当地公民负责。地方社区创造了收入的大头,来自州政府中心机构的审计极其有限,州政府的社区事务部门之所以设立仅仅为了向地方社区提供服务,而不是监督其运作。 

但是,地方政府并不是完全自治和独立。它们生存在州宪法和法律的整体框架里,如同美国各州生存在《合众国宪法》的框架里一样。的确有几个州,如康涅狄格州、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和新英格兰(New England)地区,以及中部滨大西洋州(Middle Atlantic States)的许多州,州政府运作得就像是当地社区的联邦政府。然而,在其他一些州,如爱达荷(Idaho)、新墨西哥(New Mexico),以及许多西部和南部的州,实际上权力较为集中,并小心谨慎地控制着其地方社区的运作。 

无论怎样将地方和州的关系概念化,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地方自治倡导者和集权倡导者之间总会存在紧张关系。存在这种关系,以及地方社区和州之间就各自权限的讨价还价的事实足以证明,托克维尔19世纪关于我们多么珍视我们的地方机构的看法仍然是美国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


曼哈顿的爆炸案令纽约人人心惶惶。

而网上则有人以“我是纽约炸弹制造者”为网名发布博客称这起爆炸是为了反抗。这个帖子同时称,“我不打算住在一个支持仇视女性、排外主义、种族主义以及仇恨伊斯兰教的国家,而这个国家的共和党候选人还在竞选美国总统。”

这个帖子同时说,“这不是结束,这只死一个开始。人们将记住我,我要与众不同。我要在一切都太晚之前消灭我的目标。”帖子同时鼓励同性恋团体的人们用武力进行反抗。

据悉,就在曼哈顿昨晚的第一起爆炸案后不久,有人致电911,称还将有更多爆炸发生。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就两起声明进行调查。

这个发布于Tumblr的帐号“我是纽约炸弹制造者”随后被删除。这位匿名用户称,“我不知道夺取人们的生命是什么感觉,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不做我应该做的事情,就不会有人关注”。他声称,同性恋者面对压迫和歧视经常选择自杀,但是没人在意。所以,自制炸弹才会有人关注。

现在,形形色色依靠纳税人的血汗养活的政客们应该可以出来说说了:这到底是不是一场“恐怖袭击”?

◇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1805—1859年),法国记者,著有《美国的民主》。

中部滨大西洋州一般是指纽约州(New York)、新泽西州(New Jersey)、宾夕法尼亚州,广义还包括特拉华州(Delaware)和马里兰州(Maryland)。

(另起一页)

第十五节

美国的新闻自由是流血争取来的


华盛顿邮报披露美议员股票交易情况:2012年6月25日上午消息,据《华盛顿邮报》报道,2007年至2010年期间,美国百余位国会议员买卖对其所在委员会审议法案进行游说的公司的股票。国会现行纪律规定允许此行为。

报道称,美国议员交易的这些公司的股票金额介于8500万至2.18亿美元之间。今年年初,国会禁止议员通过国会获得的消息进行内幕交易。但法律未禁止议员对可能受其立法决定影响的公司进行投资。

这是典型的“金权政治”。

但是,新闻自由可以揭露这个金权政治的弊端。

这就是所谓的“权力制衡”。

二战末期,美联社时任记者爱德华·肯尼迪独家发布德军投降新闻,但因违反军方审查规定,受到美联社批评,后遭炒鱿鱼处理。现在时隔67年,美联社社长汤姆·柯利向去世已经半个世纪的肯尼迪致以迟到的歉意。

可见,美国的新闻自由也是人民流血流汗一步步争取来的。

1945年5月7日2时41分,德军在法国兰斯无条件向盟军投降。但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推迟一天发布投降消息,以便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柏林再次举行受降仪式。这种行为当然是相当可耻的。

当时,盟军仓促组织17名记者前往兰斯,一名美国将军要求他们对事件保密,暂缓信息发布,直至盟军正式授权。最初,军方告诉记者需推迟数小时发布消息,但仪式结束后,“保密”时间延长到36小时,到5月8日15时为止。这种行为当然是相当可耻的。

7日14时,德国官员经广播发布投降消息。这时,肯尼迪才知道,推迟信息发布并非出于军事秘密考虑。经短暂思量,他拿起军用电话,直接发回报道。报道很快发布,军方虽然愤怒,但仍要求其他媒体继续“保密”。这种行为当然是相当可耻的。

美联社发布独家报道后,军方不再让其发布欧洲战场官方消息,肯尼迪也被逐出法国。美联社高层后来出言批评肯尼迪。离开美联社后,肯尼迪到《圣巴巴拉新闻报》担任总编一职,后成为《蒙特雷半岛先驱报》发行人。1963年,肯尼迪死于车祸。

67年后的2012年,美联社社长柯利为美联社当年做法致歉。美联社5月4日援引柯利的话报道:“那是美联社的可怕一天,事件以最糟糕方式处理。”柯利现在承认,肯尼迪当时的选择正确。美联社可以控制新闻发布,但应为部队安全,而非政治原因。“战事一旦结束,就不能像那样控制消息,世界需要知道。”

美联社的这个动作向我们清楚显示:

1、美国的新闻自由也是人们一步步争取来的,通过当事人自己的努力和牺牲,为后人开拓了思想的空间,而不是哪个权力机构恩赐给大众的。

2、即使在相对不自由的过去,“过去的不那么自由的美国”也还是比“现在的自由了许多的中国”要自由得多。至少,过去的美国记者们不会为了报道的泄密去坐牢,而且被开除了还可以换一个单位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新闻事业。

什么时候未来的中国可以变得像过去的美国那样自由呢?

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才能可能获得足够的软势力,展开进军世界的步伐。否则,中国永远只能在家里或门口转悠转悠。

第一,“要统治世界,需要完成‘从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从秦到汉、从倭马亚帝国向阿拔斯帝国’的过渡。”

第二,“要统治全球,全球也需要有个共主。其步骤:1、扩大公民权的范围;2、改变国家本位主义;3、用马基雅维里的话,道德性质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别人觉得有道德性质,看看罗马人就知道:要不惜代价,才能君临天下。

(另起一页)

第十六节

从总统辩论看茶党运动的两面性


2012年10月3日,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进行总统选举首场辩论。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站“推特”(twitter)在辩论结束后不久就宣布,在90分钟的辩论当中,网友们共发布了1110万条信息,民众的关注度已经超越了前不久的共和党及民主党代表大会,从发布的信息量而言,这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关注的政治事件。

人们认为奥巴马在辩论中表现犹豫迟缓,而罗姆尼则显得精神抖擞态度决断。即时民调显示,奥巴马大输,罗姆尼大赢:67%的被询问者认为罗姆尼胜了辩论,觉得奥巴马赢了的只有25%。许多观察家认为,罗姆尼在这场辩论中获胜。

对此失败,奥巴马的解释是指责竞选对手欺骗了美国选民:

10月4日,奥巴马在电视辩论一天之后,对自己的支持者发表讲话,指责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没有对美国选民讲真话:“当我走上辩论讲台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位精神抖擞的自称是罗姆尼的人。”奥巴马说:“这个人不可能是罗姆尼,因为真正的罗姆尼去年跑遍全国承诺实施有利于富人的五万亿美元的减税计划,但昨天晚上站在台上的那个人说他完全不知道这回事。”他还说,“真正的罗姆尼曾说我们不再需要更多的教师了,但是昨天站在台上的那个人表示自己热爱教师,教师还不够。”奥巴马说,“罗姆尼州长可能会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回摇摆,但是如果你想当总统,就必须对美国人民讲真话。”

奥巴马所指控的问题,就是说罗姆尼在辩论的时候开始左倾,和共和党保守派、茶党运动等右翼观点拉开了距离。

综合一下奥巴马大输、罗姆尼大赢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奥巴马临场发挥不佳,其原因可能是四年的总统任期等于被权力腐蚀了四年;

2、奥巴马政府执政诸多不力,连续遭到罗姆尼穷追猛打;

3、罗姆尼临时改变了政治立场,向中间选民靠拢,而和挺他出线成为共和党候选人的保守派们和茶党势力,拉开了距离。

其结果是,2012年的首次总统辩论会,结束罗姆尼之前的颓势,使他的民调支持率超过了奥巴马。且其支持率经此一役转亏为盈的幅度,打破了历史纪录。

首轮辩论让罗姆尼站稳脚跟,奥巴马却面临新的挑战:这多少说明“茶党运动”具有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使得现在的茶党运动缺乏历史的茶党的革命性质,结果演变为人们所说的“茶党的伪草根性”。用中国人熟悉的术语就是“假革命”。

历史上的茶党(Tea Party)是美国的一个政党,发端于1773年的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是美国革命的代名词。茶党的名字源于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又称波士顿茶党事件(Boston Tea Party),1773年,英国国会颁布茶税法,向北美地区倾销茶叶,引发北美人民不满,同年12月,一批茶叶被运到波士顿港口,有当地人打扮成印地安人偷偷到三艘船上,将船上货物捣毁,并将船上的茶叶倒入港口内。美国独立战争于此揭开序幕。这些革命分子被叫做茶党。

2009年4月15日是美国纳税日,“新生的茶党”发动了全国性的游行,形成了现在茶党运动。

“茶党运动”是一个于2009年初开始兴起的美国社会运动,最初是由部分抗议“2009年复苏与投资法案”的人士发展而来的。茶党运动最初源于反对苛捐杂税的抗议,随着针对2009年刺激经济复苏计划所导致的美国国债增加的抗议而不断壮大。2009年3月,由于AIG高层雇员高额奖励的黑幕被曝光,茶党运动的参与者急剧增加,并在2009年茶党抗议大会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抗议者使用了包括Twitter、Myspace、Facebook和个人Blog等多种网络手段互相联络策划纳税日的抗议活动。 

根据《今日美国》的报道,多数抗议者的诉求是向美国国会和联邦政府施压,反对“以扩大政府开支拉动经济”并成立“以普通纳税人为主的缩减开支的联盟”。除了抗议奥巴马政府的巨额开支外,抗议的组织者也对小布什政府在此问题上的表现表示了不满,因此茶党超越美国的两党政治。

如果把现在的茶党运动和两百多年前的茶党运动作一个对比,就不难发现其两面性:那就是类似中国的文革,是社会的最上层在鼓动社会底层造反作乱,但目的不是为了推翻社会上层,而是为了强化社会上层,至少是强化社会上层的某些部分。

两百多年前的茶党革命是“既反贪官又反皇帝”,现在的茶党运动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具有十足的两面性。这很像中国以前的文革:“只反走资派,不反毛泽东”。假革命的红卫兵、伪草根的造反派哪里懂得:最大的走资派不是刘少奇,更不是邓小平,而是毛泽东这个共产党主席。例如,正是毛泽东这个“坏头头”(文革用语)欺男霸女、封闭了全国的公园、学校和图书馆,只让毛泽东他自己一个人带着自己的走狗随意出入:把一个党的专政变成了一个人的专政,却口口声声是在“为人民服务”……世界上还有比毛泽东这个坏蛋更伪善的坏蛋吗?

现在的茶党运动也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具有十足的两面性,所以有人怀疑茶党运动由一些上层阴谋家操纵的群众运动。这也很像中国现在的新左派:“只反贪官不反共产党”,而且“反对贪官是为了巩固共产党”。拥护薄熙来等人的新左派哪里懂得:“贪官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贪官”,“不贪不污的共产党是永远也无法掌握政权的共产党”,“不贪不污的共产党一旦掌握了政权就会马上变成又贪又污的共产党”。

华盛顿的、自由组合的美国,八十多年以后怎么变成了林肯的、禁止退出的美国?同样的道理就是“权力的秘密”:1860年代的华盛顿,已经取代1770年代的伦敦,成为美国各州的统治者。

当然,华盛顿和伦敦区别还是有的:那就是美国人民可以选举自己的国会,而不必做二等英国公民了。所以说,进步还是有的。正因为这样,中国人民现在都渴望获得美国人民那样的选举权利,毕竟,即使连北美殖民地时代的白人大众,还可以拥有选举地方议会的权利,这是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民想都不敢想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权利”。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获得普选的权利:这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迫在眉睫的政治任务。


附注


目前普遍认为最早的“茶党”运动是由西雅图blog作家Keli Carender于2009年2月10日发起的。抗议者于2月16日(奥巴马签署《2009年复苏与投资法案》的前一天)在西雅图集会。2009年2月17日,另一场抗议活动在丹佛举行,次日在亚利桑那州的梅萨市也有一场超过500人的抗议活动。

2009年2月19日,CNBC商业新闻的网络编辑Rick Santelli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播报时批评了房主支付能力及稳定性计划向无法偿还贷款的人提供津贴是“很明显的错误行为”,同时呼吁芝加哥地区的“茶党”共同抗议。根据纽约客专栏作家Ben McGrath的说法,这也是“茶党”的名称的源起。作为对Santelli的呼应,ChicagoTeaParty.com(由无线电制造商Zack Christenson于2008年8月注册)等网站在12个小时内迅速上线。Santelli的报道播出约10小时后,reTeaParty.com开始协调7月4日的茶党集会,3月4日该网站的日浏览量已经超过了1万1千人次。2009年2月27日,大约40名抗议者在全国各地发起了另一项名为“全国芝加哥茶党”的抗议活动。

根据合众社政治通讯员Liz Sidoti的说法,茶党运动“……是一场完全由人们自发的、经由互联网组织的运动。这是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意识形态在缩减政府开支这一共识下的调和”。他同时指出,“政府规模过大,开支不受控制,个人的自由正在受到威胁。奥巴马总统的政策正让这一切变得更糟糕。但是这也是为什么来自不同阶层的不满美国人能够团结在这一联盟(茶党运动)旗帜下的原因。”

茶党运动也有一些社会实体的参与,根据目标与方针的不同,可以分为:

茶党爱国者,这是一个在Freedom Works(由共和党前众议院多数党领袖Dick Armey领导的保守派非营利性组织)帮助下运作,自称有1000多个支部的全国性组织。

茶党快车,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巴士旅游活动,由“国家需要更好的政治行动委员会”(一个位于萨克拉门托保守派的政治行动委员会)运作。

茶党国家于2010年2月4日至6日召集了一次“茶党全国大会”,莎拉·佩林是这次集会的演讲主宾,但此次大会高达$549的门票和佩琳价值$100,000的行头为人诟病。佩琳称她会将所有收入捐给保守派运动。

根据CNN的投票调查显示,茶党运动大约80%的参与者是白人(美国人口中白人比例大约为75%左右)。

一些工会领袖认为茶党运动是一些企业和集团资助的别有目的的活动,他们提倡人们以非暴力的形式反对茶党的抗议活动,但事与愿违,在工会成员和茶党示威者对抗的过程中还是发生了暴力冲突。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的观点,茶党运动在全国各地的普遍出现本身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很多人都指出Fox News对茶党运动有明显的偏袒,甚至还有人认为茶党运动最初就是由Fox News煽动的,另外有些人也抱怨在茶党运动的初期除了Fox News其它媒体对此运动毫不关心。

2009年2月,《花花公子》杂志的一篇由Mark Ames和Yasha Levine撰写的文章指控茶党运动史是一场“伪草根运动”(即看似由民众自发,实际有财团或政治团体在背后策划推动的社会运动)。这篇文章在被指责有诽谤的嫌疑后被删除,但实际上此事并未进入法律程序。文章作者修改文章并称茶党运动是一场“为这个国家最疯狂和肮脏的右翼寡头政治家族……精心组织和谋划的运动”,其中包括了Koch家族,Dick Armey和Freedom Works组织。2009年10月3日,David H. Koch说茶党运动完全证明了2004年保守派政治倡导团体“美国昌盛”(Americans for Prosperity)成立时那些领导人物的眼光。

2009年4月8日,自由派博客Think Progress声称2009年的大型茶党抗议活动是保守派伪造的草根运动,根本不是人民自发的抗议。全国范围内的抗议活动都是保守派游说团体美国昌盛和Freedom Works在全国协调和组织的。这一说法被《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自由派经济学家保罗·克魯格曼采纳,他写道“茶党并不真正代表民众自发的情绪,这是伪草根运动,背后的势力是众所周知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Freedom Works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它恰恰是有Richard Armey运作的”。4月15日,众议院议长兰希·佩洛西的发言人说,“这不是一场真正的草根运动,这是一场富人发起的旨在将公众注意力引向减税从而使他们自己而不是中产阶级得利的运动”。同一天,自由派媒体MSNBC 的专家Rachel Maddow评论道,“具有大企业背景的游说团体组织了这场运动,这场运动的意义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本身是伪草根的。它伪装成一个民间自发的行动”。

2009年12月28日,自由派网络媒体Talking Points Memo披露了很多财务细节。例如,“茶党快车”活动的幕后背后政治行动委员会(OCDB)将其基金的三分之二转向了共和党附属的政治咨询公司,而该公司恰恰是这个行动委员会的创建者。根据FEC的文件,从2009年7月到11月,OCBD的开支大约是133万美元,其中$857,122流向了萨克拉门托的一家名为Russo, Mash, and Associates的政治咨询公司或与其相关的人员。这篇文章还披露了与“茶党快车”竞争的“茶党爱国者”曾经揭发前者是共和党一手策划的缺乏伪草根活动,“茶党爱国者”的一名成员在查看FEC的记录后说,“如果人们知道他们的钱被这样花掉了,他们会怎么想?”《洛杉矶时报》随后确认了Russo, Marsh, and Associates得到的钱大部分都被用作广告,其中约有10万美元用作政治顾问费和薪水。

茶党运动的参与者坚决否认了伪草根性的指控。根据Atlantic Monthly的说法,三个向抗议者提供领导和服务的组织(Freedom Works、dontGO和美国昌盛)都声称运动是自发的。以政治评论博客Instapundit而知名的法学教授、保守派评论员Glenn Reynolds在《纽约邮报》上撰文称,“这些抗议者不是之前那些半职业的反战或支持工会的示威者,这些人都有正经的工作,很多人从前从未参与过示威。他们代表了一种政治家近年来所忽视的能量,他们是新生的活动家”。保守派的重要智囊,美国昌盛组织的领导者Tim Phillips认为共和党目前“十分混乱,并且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从(茶党运动)中脱身”。


(另起一单页)

第五章

美国社会


(另起一单页)

第一节

美国内心的荒野


美国纽约曼哈顿市中心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经常会发生谋杀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那里有一个后山区域,完完全全的自然状态,不仅一点都市味没有,就连一点乡村味也没有,一点人味都没有,完完全全的荒山野岭。

我称此为“美国内心的荒野”。


(一)


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大型的都市公园,面积843英亩(3.41平方公里),长4公里,宽800公尺,是常居于狭小单元的当地居民的一方绿洲。由于经常出现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令它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城市公园。

公园北面为中央公园北街(公园以西称大教堂大道,以东称110街),东面为第五大道,南面是哥伦布圆环及中央公园南街(第五大街道以东称59街),西面为中央公园西街(哥伦布圆环以南称第八大道)。

公园由后来开拓布鲁克林区Prospect公园的Frederick Law Olmsted和Calvert Vaux设计。看似天然的公园,其景观实际上经过精心营造:内有数个人工湖、漫长的步行径、两个滑冰场、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多处草地供各种体育爱好者使用,以及儿童游乐场。由于吸引到候鸟前来,这里也是观鸟的好去处。长10公里的环园道路深受慢跑者、骑自行车者以及滚轴溜冰喜爱,尤其是在周末,以及晚上七时后禁止汽车通行的时候。


(二)


中央公园本来不属于1811年纽约市规划的一部份,然而,在1821至1855年间,纽约市的人口增长至原来的四倍,随着城市的扩展,很多人被吸引到一些比较开放的空间居住(主要是墓地),以避开嘈杂及混乱的城市生活。不久以后,当时的Evening Post(即现在的纽约邮报)编辑和诗人威廉·卡伦·布莱恩特表示纽约需要一个大型的公园。在1844年,美国的第一位景观建筑师唐宁亦努力宣传纽约市需要一个公园。很多有影响力的纽约人亦认为需要一个可以露天驾驶的地方,就像巴黎的布隆森林和伦敦的海德公园。1853年,纽约州议会把从59街到106街的700亩(2.8平方公里)划为兴建公园的地点。它是曼哈顿岛上最大的公园。

纽约州成立了中央公园委员会监管公园的发展,并在1857年举办公园设计比赛,由景观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及卡尔弗特·沃克斯的“草坪规划”成为得奖设计。

在公园建造前,原本在该土地居住的居民需要离开,而他们多半是贫穷的非洲裔美国人、德国或爱尔兰移民。他们多居住于比较小的村庄(例如塞尼卡村)。1857年,在公共用地征收法规下,该土地被收回,而塞尼卡村及其它群落则被拆除以让出空间兴建公园。

1860年,奥姆斯特德被安德鲁.哈斯威尔.格林取代成为中央公园的负责人,成为委员会的主席。但他仍然努力令公园的建造工程尽快完成,并且结束在公园北边的106街及110街额外购买65亩土地的协商。

1860年至1873年之间,中央公园的工程取得极大的进展,而很多困难亦已经解决了。期间,在新泽西州有超过14,000立方米的表土被运送过来作为支撑树木及各种植物。最后,中央公园终于在1873正式完工。

随着公园的完成,它很快就陷入衰落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塔马尼派的漠不关心,塔马尼派是纽约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机构。

约在二十世纪初,中央公园就面对着各种的新问题。当时汽车已发明了,并变得愈来愈普及,汽车带来了污染的问题。公众的心态亦有改变,公园不再只是用作散步及野餐,亦要作为运动或其它娱乐活动。在中央公园委员会于1870年解散后,安德鲁·格林亦不再参与中央公园的计划,而沃克斯亦于1870年去世,公园开始无人负责维修及保养,甚至没有人移走公园内已枯死的树木等。数十年来,当局对于公园内的破坏行为及弃置垃圾等问题都不加理会。

1934年,当共和党的费雷罗·瓜迪亚被选为纽约市市长后,这一切终于有改变了。他联合了当时五个和公园有关的部门,并派摩西斯负责整顿公园。在一年间,摩西斯除了整顿中央公园外,亦顺道清理纽约市的其它公园:他重新种植了草坪及花卉,移去枯萎了的树木,把墙壁重新喷砂及维修桥梁等。公园亦被重新设计及建造,草坪规划的目的是打造一个田园景色,摩西斯认为公园应该用作消遣用途,于是把两个计划结合在一起——公园将拥有十九个游乐场、十二个球场及手球场。在罗斯福新政中,摩西斯得到一笔资金,并获得公众的捐款,使中央公园再次热闹起来。

1960年代标志着中央公园的“大时代”,它反映着当时广泛的文化及政治潮流。从1970年起,中央公园就成为各大小规模活动的举办地点,包括政治集会、示威活动、庆祝活动及大型音乐会等。

此后,纽约市正经历着经济及社会危机,居民纷纷离开纽约市,移居到郊区。当时的犯罪率十分高。而公园并面临经费被削减及缺乏具经验的管理。


(三)


美国的核心地带有这样的荒野,太不可思议了,不理解这一点,也许无法理解美国何以能在日本投下原子武器。

中央公园后半部这一“美国内心的荒野”,其荒凉程度完全可比“熊山纽约州立公园(Bear Mountain State Park)”,熊山的外型看起来很像一头卧倒的熊,故由此得名。我多次从熊山的后面攀登上去,对它的荒凉深有体会,但是中央公园后半部这一“美国内心的荒野”却和“熊山的荒凉”有个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危险:前者是位于都市中心,周围充满贫困的游民。不像后者,没有汽车是无法到达山下的,因此也就排除了许多宵小的存在。

野蛮并不可怕,野蛮加上了文明就很可怕了。

“文明其精神,野蛮之体魄”,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现在已成街头巷尾的俗话。不过看来,野蛮的体魄加上了文明的精神弄得不好就会演出中央公园里的悲剧了。究其根本,还是从野蛮的精神开始的。美国内心的荒野不仅表现在中央公园这样“西方文明的心脏地带”,而且也表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毁灭场景中。甚至阿拉伯策划的九一一恐怖袭击,也是取法于好莱坞大片所体现出来的野蛮精神。

2012年11月25日

(另起一页)

第二节

连环杀手的教养


自1982年以来,美国全国发生了61次涉及枪械的大屠杀。其中43名杀手是白人男性,只有一个是女人。

一般研究结论认为,连环杀手以白人男性占绝大多数,女性的连环杀手则很稀有。据说其原因是许多连环杀手的幼年时期有受虐以及受到压抑的经历或者是有遭到性侵害的经历。

一般研究结论还认为,连环杀手的杀人动机相当一致:都是具象化他们心中的对性的和权力的幻想,有时为了要补偿一些不能得偿的期望,有时是将幻想的内容当成了自己的使命与工作。

一般研究结论还认为,连环杀手的杀人模式极为固定,除非遇到重大变故否则不易改变:时间、对象、凶器、弃尸地点等等往往每次都一样,也因此比较容易由分析模式测写出该连环杀手可能具有的条件与特质。

基于连环杀手以男性为主这一事实,幻想内容又与性和权力相关,连环杀手的受害者就以女性和小孩为多。另外,社会低下阶级份子,如游民、流浪汉以及妓女等等,也是连环杀手的常见受害者。 

我为什么想到了“连环杀手的教养”这么一个似乎有点怪异的题目?

这是由于我在美国的观察发现:

1、在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里,白人(新移民、犹太人、拉丁裔除外)和其他族裔不同,他们能够从你身边穿过,而小心翼翼地正好不碰到你,有时距离只有一公分,但是竟然那么奇妙地通过,就是不碰到。而其他族裔就不同了,明明另外一侧还有空间,他们就偏偏要从你这里蹭过去,有时竟然还会踩你一脚,尤其华人,有时连个道歉都没有。其喜欢蹭人的程度,依序大概是新移民、华人、印度人、其他亚洲人、犹太人、拉丁裔、黑人。我想,这种小心翼翼地为别人保持空间的做法,在人际关系中造成了一种具有润滑效果的距离感,这大概还是由于教养和习俗而造成的自我克制,而不完全是一种“种族特性”。

2、与上述“成年人的自我克制”相应的是,在儿童身上也有类似的“自我克制”的行为体现。一般来说,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撒泼打赖的小孩,白种的确实较少。而亚洲裔、拉丁裔、非洲裔的确实比较多。这可能也与他们家大人的教育方式有关,因为我在日本观察到,倭人的孩子公共场合大哭大闹、撒泼打赖的很少,其比例大大低于华人的孩子。尽管倭人和华人同被视为“东亚人种”。而且倭人儿童小小年纪就自己背个书包,跟着大人亦步亦趋;而华人的孩子都好几岁了,还要大人抱着或坐在推车里。这一点,美国黑人和南美人也很普遍。

上述两点显示,白人的自我克制倾向较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强,这在心理上也许就体现为“自我压抑”。

俗话说:“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

长期的自我压抑的结果:“不是小心翼翼地克制,就是蓄谋已久地复仇。”

连环杀手为什么以白人男性占绝大多数?显然,连环杀手的幼年时期的受虐或有遭到性侵害的经历,并非主要原因,因为这在其他族裔里也并不罕见。我认为,所谓的“受到压抑的经历”才是主要的原因。

这个“受到压抑的经历”,也并非弗洛伊德等犹太人群所幻想的“性”,因为犹太人如上所述并不那么自我压抑的,而也是比较喜欢“蹭人”的。

这个“受到压抑的经历”,主要来自“教养”,来自从小的自我约束,来自“西方文明的绅士风度”。

1988年为东方出版社《第四代人》所作的序言《代与代文化的冲突》里,曾经援引美国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 1901-1978年)的研究原始民族的著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指出“在萨摩亚这块土地上,没有人孤注一掷,没有人蒙受信仰的磨难,也没有人为了特殊的目的殊死拼搏。……一位丈夫与勾引妻子的情敌之间的仇隙,只需一张精致的草席便可弥合。……任何人的生活步履,都不会被别人催促不停,也没有人因其身心发展缓慢而受到严厉的责罚。相反,这些富有天资、早熟早慧的人却每每受到遏止,以期让那些迟钝、缓慢的人得以赶上他们。……这个社会只把所有的奖赏赐给那些不计较失败、而且能在蒙受失败后依然面带微笑另找目标的人。”

虽然有人批评她由于不懂当地语言,而被伪装纯朴的当地人愚弄了。因此《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曾经引起巨大的争议,但是从“连环杀手以白人男性占绝大多数”参照来看,西方文明是否真的有些独特呢?


2011年6月12日


(另起一页)

第三节

“硬汉”海明威的文与人


美国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名噪一时,后来不仅自杀身亡,他的女儿也在晚年自杀身亡,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属于家族病理性的自杀行为。可以佐证的是,海明威的幼子在六十多岁也就是相当于海明威自杀的年纪竟然做了变性手术而成为“女人”,并且当街脱掉粉红洋装、女性内衣和高跟鞋,赤裸裸走在街上,被迈阿密警方以妨害风化罪名逮捕,四天之后心脏病发作死在女子监狱中!法医解剖鉴定证实,海明威幼子作过变性手术造出女性性征。

此人深受性别错乱之苦,他三十多岁时撰写的《爸爸:个人回忆录》曾登上畅销书排行榜(1967年)。他在书中回忆,“我花大笔钱来克制变装癖。这种事错综复杂,不过追根究柢是有个超级硬汉作风的父亲。”这不仅让人怀疑,海明威的自杀恐怕也有相似的背景,“超级硬汉”不过是表面文章。

不难看出,自杀与人生的关系错综复杂,已到了需要把它列为社会学、医学甚至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项目的程度。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著名小说家,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卖点在所谓“硬汉形象”,他本人在生活上,就是一个喜欢饮酒、狩猎、捕鱼、拳击和滑雪的“硬汉”。 他曾在《老爷》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关于一个古巴渔夫的通讯,后来根据这个素材写了《老人与海》(1952),确立了老年硬汉的终极形象,因此得到普立彻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有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但是最后并没有人消灭他,是他自己消灭了自己。他死的时候不到六十二岁,还不到美国的退休年龄呢。

海明威自杀的真实原因,其实是严重的抑郁症。他晚年几乎说不清楚话。1960年11月,有人想请他去蒙大拿大学演讲,他却像个“没有主意的小学生”。1961年春天,他进行了二十五次电疗来减轻抑忧症。他在梅约疗养院住了一个月,刚刚回到克特欠不久,在1961年年6月2日早晨,他把一支银子镶嵌的猎枪的枪口放在嘴角,两个板机一齐扣动……这位硬汉最后却以自己公开鄙弃过的自杀,了结一生。显然,医院的治疗不仅无效,而且可能适得其反。现代不少研究指出,错误的心理治疗,也会加重病人的症状,甚至导致其自杀。

这种反差引起许多好奇和疑问,后来的研究表明,海明威的自杀其实和他的家庭息息相关,因为他的父亲和女儿虽然也都和他一样,曾经豪气干人,但最终也都以自杀收场。

海明威并非一个不敢面对苦难的人,早在1918年,海明威直接参加一次大战,腿上身上中了两百多片碎弹片,左膝盖被机枪打碎,被迫手术换了一个白金膝盖。他在米兰的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大多数弹片都取了出来,还有少数弹片至死都保留在他的身上。二次大战时,海明威曾用改造的游艇协助正规军作战,在海上搜寻纳粹潜艇,收到当局嘉奖。还曾到中国从事冒险活动,其后又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据说他还参加过苏联情报机构的秘密活动。

他受伤的时候,离他十九岁生日还差两个星期。五十年代早期,海明威说过:“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但这种经验太多了,却有危害。”摧残海明威身体的那次炸裂也渗透他脑子里去了,而且影响更长、更深远。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失眠,黑夜里整夜睡不着觉。五年之后,海明威和他妻子住在巴黎,他不开灯仍然睡不着。在他的作品中,失眠的人处处出现。1926年,海明威将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样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来,“迷惘的一代”就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门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他们多少都有些神经质。

海明威擅长用极精炼的语言塑造人物,创造了以简洁明快的“电报式”小说。他的写作方式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致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其渊源在于1917年10月,他进入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这家报纸是美国当时最好的报纸之一。六个月中他采访医院和警察局,也从《星报》记者那里学到了知识:文体要像生活一样必须经过训练。《星报》有名的风格要求单上印道:“用短句”,“头一段要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正面说,不要反面说。”海明威以后就用新闻报道的手法来从事文学写作。

他拼命工作,名成利就却纵情享乐。在外人看来,他活得有声有色,但他的心灵却极度空虚。也有人曾劝他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但他付之一笑,说:“我从不相信心理分析这回事。我这辈子杀过的虫鱼鸟兽不少,不过我绝对不会杀自己。”但他最终还是杀了他极力维护的自己。

综观海明威的文与人,他原来信奉基督教,自杀在基督教教义中被视为一种罪,他也曾认为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但他后来背离了基督的福音,从而也就离开了救恩的源泉。这是因为基督教对人性提出了种种要求,进行了必要的规范,而没有这些限制,人就会失去方向,从而陷入迷乱与陷阱,因为他忘记了,只有基督的救恩才能使人“在内心脱离无望的人生”。

(另起一页)

第四节

牧师没有杀人,人因牧师而死


美国华盛顿州皮尔斯郡警方发言人日说,警方已于2009年12月1日凌晨将两天前枪杀四名警察的凶手击毙。

三十七岁的克雷门斯12月29日上午在西雅图附近一家咖啡店枪杀三名男警和一名女警后逃逸,警方接获线报于29日晚上彻夜包围他的姑妈家,对峙约十二小时后于30日清晨攻坚,凶嫌却不在屋内。

由于凶嫌杀四警后夺走其中一警的佩枪逃逸,极为危险,人心惶惶。警方出动特警小组,在西雅图南方的劳工社区及凶嫌可能藏匿处挨家挨户搜索,“一年之后”,2010年1月1日凌晨2时45分左右,一名巡逻警察在南肯永街发现路旁停着一辆车,引擎盖打开,引擎在转,同伴查电脑发现这是辆赃车,此时巡警看到有一人朝车走来,相貌很像通缉的杀警男,当即喝令该男站住举双手。但该男不听指令,转身就逃,巡警即开数枪将其击毙。验明正身后确定该男即杀警凶嫌。

警方表示,克雷门斯在29日杀警时腹部已中弹,从他身上找到的一把手枪,正是被杀四警之一的佩枪。克雷门斯前科累累,十七岁时因抢劫和窃盗罪被判刑九十五年,在服刑十一年后,于2000年获阿肯色州州长哈克比减刑出狱。他2004年再度因持枪抢劫入狱,同年又获释。最近还因性侵十二岁亲戚和攻击警察等罪名再次入狱,在犯下这次重大袭警案前六天才交保出狱。

这件案子已在美国引起政治风暴。克雷门斯出狱后一再犯罪,使当初为他减刑的哈克比成为众矢之的。曾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共和党初选的哈克比是201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热门人选,目前在福斯新闻台主持谈话节目。

前浸信会牧师哈克比自1996年担任州长的十年间,多次特赦罪犯或减刑,次数之多是他三位前任州长总和的两倍。他未对个别的特赦案多做说明,但牧师出身的他相信救赎,认为受刑人应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哈克比30日表示,他会为他曾为克雷门斯减刑负责,但是这位前任牧师却推卸自己的个人责任说:这件纵容罪犯导致恶性案件的事例“是司法制度的失败”。其实在一个没有偏见的人看来,美国司法制度的失败不是由于这一个罪犯滥杀警察,而是由于这个罪犯是被滥赦罪犯的前任牧师哈克比给放纵出来的。而这个哈克比竟然还要参选美国总统,并且还可能“遭到选上”的不幸命运。那就不仅是“美国司法制度的失败”,而且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失败”了。

在关于世俗与神圣的分界线上,耶稣基督早就说过了:“上帝的东西归上帝,恺撒的东西归恺撒”。这是何等奇妙的天启。相反,如果用上帝代替恺撒,正如用恺撒代替上帝一样,注定是不幸的。奥古斯丁的双城记,可以休矣。

(另起一页)

第五节

美国也有“社会溃败”吗? 

——孙立平“中国社会溃败论”立论破绽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是我的老相识,二十多年前,我们就在同一个讲台上参加过一个“新权威主义与民主主义”辩论会。 

近年来他不懈地追求真知,提出了中国社会的精彩分析,我认为相当细致入微。特别是2010年,他总结发表了《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走向溃败》一文,当时我觉得其中提出的“中国社会溃败论”和我们在二十多年前的1980年代提出的“中和人民共和国社会解体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而且更加深入。在和朋友的私下讨论中我还指出,我们在1980年代指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解体过程”,还是指“全民共腐败”、“社会结构的瓦解”,而孙立平2010年代指出的“中国社会的溃败”,已经是指“社会细胞的完全糜烂”,后者应该更为切近中国的现况发展。 

不过最近,情况似乎有些变化了。 

最近,孙立平教授走进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会集中学习讨论会,给“省委”、“政府”、“人大”、“政协”、“法检”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做了题为《关于提升幸福感的几个问题》的辅导报告。 

在这之前,孙立平还接受了中共《南方日报》对他的专访。4月18日《南方日报》刊登了该次专访的内容,结果却使我们意外看到了他的“中国社会溃败论”的立论其实具有一个深刻的破绽。 

孙立平在此次采访中指出,中国需要一场社会变革,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运动的目标是制约权力、驾驭资本和制止社会的溃败。这是中国现在要解决的很重要的问题。中国也需要一场社会变革,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社会进步运动的目标是什么?三句话:制约权力、驾驭资本、制止社会的溃败。这是中国现在要解决的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建立一个有公平正义的社会,最主要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我们认为,孙立平的这个看法还是比较公允的。 

但是接下来,他的延伸发挥就露出了一个破绽。他进行了一个画蛇添足的“类比”,从而否定了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精彩分析——他总结说:“从历史上来看,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比如当年的美国,19世纪末的美国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政治上腐败严重、经济上寡头垄断、权力和资本勾结等现象普遍存在,整个社会生活没有规则、道德堕落。但是它通过三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使社会得到了重要改变。这三个步骤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进步运动;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改革;20世纪60年代建设‘伟大社会’的运动。通过这些社会进步运动,美国社会溃败的势头得到了明显的遏制。” 

孙立平的这一“类比”,使他的“社会溃败论”顿时失去了立论基础。 

这是因为,19世纪末的美国和今天的美国同样实行代议制度,因此根本不存在和今天完全不同的“社会溃败”问题。换言之,如果一定要说19世纪末的美国是一个“溃败社会”,那么也同样可以列举许多事实说明今天的美国也是溃败社会甚至更加溃败——当然,孙立平的述说中其实就包含了这个潜台词:“美国社会溃败的势头并没有消除”(只是“美国社会溃败的势头得到了明显的遏制”)。 

孙立平这样一来,“中国社会溃败”就变成了一个“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普遍化的现象,一个可以逆转、可以纠正、甚至可以通过司法途径、立法程序来加以解决的“日常问题”,而不再是“非常问题”了。如果这样,那么孙立平的社会分析也就不攻自破了。 

但是我们知道:帮助美国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代议制度和三权分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存在,而且也永远不会被允许存在,除非这个国家宣告倒闭而出现一个重组的中国。 

孙立平的上述立论破绽,是一时的失言呢,还是他的新思维? 

目前还不好判断。 

但我想特别指出,这是失言也好,这是新思维也好,所谓“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这一说法,不仅暴露了他对美国缺乏真实的认知,而且也说明他对中国的社会分析流于表面了,并没有深入到历史的脉络之中。孙立平可能由此变身为“广东官方的御用学者”,而他开出的所谓“社会进步运动”,就是一个招财进宝的药方。这种可能的诱惑,对于本来就陷入“三个代表”之中的清华大学员工们,早就已经是一个实际的危险了。 

当然,孙立平在具体分析中,还是说了许多正确的东西。 

例如他指出:政府的第一要务不是发展经济,而是维护公平正义。如果在建设幸福社会的时候,强调这一点,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将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 

再如他指出:中国一些地方政府行为的失范:权力的霸道和蛮横,暴力截访,血腥拆迁;执法部门的腐败使得一些地方的民众有冤无处申;腐败开始成为一种民众无可奈何甚至只有默认的现象;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甚至成为基本的为官为人之道;强势利益集团在财富的掠夺上肆无忌惮,对公平正义造成的严重侵蚀导致社会生活“西西里化”趋势出现;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权力失控的直接结果,是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在降低。同时,政府公信力丧失,道德优势弱化,只能越来越依赖强力与强制。这是最可怜的。 

但是这些正确的东西,并不能掩盖孙立平一个基本的立论破绽,那就是在一个既没有司法独立、又没有代议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里,凭什么体制去完成美国用司法独立和代议制度才得以“明显遏制”的“社会溃败的势头”? 

在孙立平“社会溃败普遍论”这个基本的立论破绽下,人们弄不清楚的是: 

1、美国也有“社会溃败”吗? 

2、换言之,“中国社会的溃败势头”可能在现行体制内得到遏制吗? 

孙立平教授能否就以上两个问题(或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给观众而不仅仅是给官员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呢? 


2011年4月20日 

 

(另起一页)

第六节

玛丽莲梦露的灵魂价值50美分


(一)


据说玛丽莲梦露曾经说过,好莱坞是一个愿意花5000美元买你一吻而只花50美分买你灵魂的地方。如果这是真的,只能说明“玛丽莲梦露的灵魂价值只有50美分”。

为什么?

因为在这个世界最势利、最残酷的名利场上,梦露不仅站稳了脚跟,拥有了一席之地,并且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从开始到结束,她只用了短短的十六年的时间,领衔主演的也不过十余部电影。根据市场法则,这说明玛丽莲梦露的吻价值5000美元,玛丽莲梦露的灵魂则价值50美分。

就让我们从头回顾一下她的好莱坞之路,看看梦露是如何做到的。

【电影】

《危险年代》 Dangerous Years

梦露可以确认出演的早期影片之一,她在片中出演一位餐厅的女服务员,影片于1947年12月上映。

【事业】

梦露与20世纪福克斯公司签订六个月的工作合同,周薪为125美元。福克斯经理本·莱昂认为这个女孩能成为下一个珍·哈露,并为她选定艺名玛丽莲·梦露。在福克斯工作的最初几个月中,梦露有可能参与了多部影片的拍摄,但出演的都是没有台词甚至被剪掉的背景角色,根本没有署名的机会。

【电影】 《快乐爱情》 Love Happy

好莱坞喜剧组合马克斯兄弟的最后一部电影,格劳乔·马克斯亲自选中梦露出演一闪而过的小角色,并给了她前往纽约参加电影宣传活动的机会。

【事业】 与哥伦比亚合同到期后,梦露处于失业状态,有时不得不再做模特。在最窘迫的日子里,梦露接受了一位叫汤姆·凯利的摄影师的邀请,以50美元的酬劳拍摄了一组裸照,并署名为蒙娜·梦露。

【人物】 约翰尼·海德

明星经纪人约翰尼·海德(Johnny Hyde)看过《快乐爱情》试映后,对梦露一见钟情,不仅与她签订代理合约,还与妻子离婚准备向梦露求婚。好景不长,海德在为梦露争取到几部关键片约并与福克斯签约,于1950年底病逝。

【电影】《Scudda Hoo! Scudda Hay!》

1948年春天上映。在这部电影里,梦露得到了从影以来的第一句也是她唯一一句台词——“嗨,莱德” ——男主角回了她一句“嗨,贝蒂”。

《热女郎》

Ladies of the Chorus

哥伦比亚希望梦露能够脱颖而出,《热女郎》就是为她量身打造的一部低成本电影。首次担任女主角的梦露扮演爱上富家子弟的歌女,亲自演唱了片中的三首歌曲。

【事业】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与梦露签订六个月的合同,并指派娜塔莎·里特斯(Natasha Lytess)担任其表演教练。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的老板哈里·考恩还让梦露调整了有些覆咬合的牙齿,让她的外貌更为出众。

【电影】 《夜阑人未静》The Asphalt Jungle

著名导演约翰·休斯顿拍摄的黑色电影。梦露在海德的引荐下,在片中扮演一位黑帮分子的情妇,尽管是小角色,她出众的外形和个人魅力在大银幕上得以充分展现,为她在好莱坞赢得了充分的关注。《夜阑人未静》算得上梦露的成名作,并直接让她获得了出演《彗星美人》的机会。

《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影片以戏剧界演员竞争为背景,描写一个富有心计的女人如何取得成功。梦露在片中扮演和自身条件极为相衬的新人,戏份不多,但与演技派女星贝蒂·戴维斯对戏让她受益匪浅。这部折射名利场残酷的电影大获成功,次年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六项奥斯卡奖。

【人物】约翰·休斯顿

导演约翰·休斯顿是好莱坞的传奇人物,被人视为电影圈的海明威,《马耳他之鹰》《碧血金沙》奠定了他的地位。对梦露而言,休斯顿无疑是一位贵人,《夜阑人未静》让她从好莱坞众多默默无名的女孩中脱颖而出。有点儿宿命意味的是,梦露最后一部完成的影片《不合时宜的人》也是由休斯顿执导的。

梦露以嘉宾身份出席第23届奥斯卡颁奖礼,为《彗星美人》的录音师颁奖,这也是她唯一一次出席这项典礼。

梦露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短期学习,进修文学以及艺术赏析。

“每当我看着窗外好莱坞的夜景,常常想,有成千上万像我这样的女孩独自坐在窗前,梦想成为电影明星。我一点也不害怕她们,因为我是最努力的。”——玛丽莲·梦露 。其代价,就是最为努力地丧失了灵魂。


(二)


这是“灵魂的吻”:

我想吻你额头的话、我会在吻你的那刻屏住呼吸,用全身力聚集去吻你、感受你的气息、吻额头的时候比较凝重、严肃……

因为我想我在“吻你的那刻屏住呼吸,用全身力聚集去吻你”……你能感受我的吻,我的一切……

如果以后你这样吻我、我不仅喜欢,而且会发疯的爱你

不会接吻的接吻,才会是灵魂之吻。

你说的如果以后你这样吻我、我不仅喜欢,而且会发疯的爱你,为何会发疯

因为这是“灵魂之吻”

是吗?原来这就是灵魂之吻

人的灵魂不是在脑子里吗

那情侣之间是不是大部分的人都吻额头?

不是,大部分都吻舌头,所以不是灵魂之吻,大部分人没有灵魂的

为什么说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灵魂

从哪些方面看出?就因为吻舌头?

按照马斯洛的分析,人格发展有五个层次,他的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灵魂属于自我实现。

从心理学分析,“自我实现”层次,就是到了最高的层次了。

生理需求最低级,就是“下半身思考”

然后是安全需求,就是“有个家”

然后社会需求,“满足别人的期待”

然后尊重需求,就是“找个有地位的”

“要找喜欢的”,其实都包括了上述,但不满足于上述。

一般人会有1、2、3、4层次的需求,但第五需求不多,第五需求才属于“灵魂”,就是自我实现。

进化的较高阶段,就是灵魂。

但灵魂也是建立在其他层次的基础上面的,最后,为了灵魂又可以舍弃其他。

就像大学毕业了就不需要中小学文凭了。

所以说,大部分人是没有灵魂的。

大部分人年轻时候受了鼓动

好像有些灵魂

其实是假象

所以很快就放弃了

能坚持 自我实现 不多

那你自己处于哪个层次?

我一直在第五阶段,但还算不极端,有些极端的,就早夭了。

怎么极端法?

成为真的烈士。

(另起一页)

第七节

美国国会图书馆纪行


美国国会图书馆,地址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01 Independence Avenue Southeast, Washington, DC 20540,电话(202) 707-5000,收藏规模有22,194,656本已分类书籍、5,600份手稿、报纸、技术报告和其他打印资料,以及109,029,796份未分类藏品。上述总计约为147,093,357件。

国会图书馆的主要建筑:托马斯·杰斐逊大楼。

在这个楼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在参观完毕临行时,我对看门的安全警察说:“杰斐逊总统真很下贱,因为他卖书而不是捐献给国会图书馆!”他盯着我看着,但什么也没有说。这就是美国。你可以批判“伟大的总统”,而不必担心“颠覆国家政权罪”,况且这还是在杰斐逊命名的大楼里,在一群靠杰斐逊的名字吃饭的人那里。

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最让我震惊的,就是杰斐逊这位伟大总统的下贱,因为他竟然不顾总统的尊严,大发国难财:趁着国会图书馆遭到英军焚烧的苦难,而把自己家里的图书,高价卖给了美国。

这样无耻的行为,肯定会让今天的人们,甚至是自私自利的华人都感到难为情的。由此我也想到,今天大肆流行于中国的腐败行为和卑劣现象,也不会是永久的吧。例如等到中国强大了以后,无耻行为也会减少一些的吧?是所至盼。

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是美国国会的附属图书馆,也是美国实际上的国家图书馆,为美国5个国立图书馆之一。整个馆舍由托马斯·杰斐逊大楼、约翰·亚当斯大楼、詹姆斯·麦迪逊大楼三座建筑组成,均坐落于华盛顿特区。其书籍收藏量有3000万种,涵盖了470种语言,超过5800万份手稿,是美国最大的稀有书籍珍藏地点,当中包括了《古登堡圣经》、 超过一百万份美国政府刊物、一百万份跨越三个世纪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报纸、3万3千份报刊的合订本、50万个微缩胶片卷轴、12万本漫画书;除此之外,还保存了很多法律文献、电影、480万张地图、270万首音乐,馆藏量为全球最大。

国会图书馆成立于1800年4月24日。最初是为当时美国国会服务的学术图书馆,图书馆最初的馆藏书目都是为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所提供。后来国会图书馆又被赋予了法定书库的角色,以保护版权。所有谋求美国版权的作者都必须把自己作品的两个复制本放在国会图书馆。现在已经不实行强制,在美国出版的书籍的复制本还是按照习惯被送达国会图书馆。图书馆收藏了很多重要的图书和收藏品,如《古登堡圣经》。因此国会图书馆就顺理成章的演变为美国现今的国家图书馆。

国会图书馆成立于1800年4月24日。当时总统约翰·亚当斯签署了国会法案,准备迁都华盛顿,并且拨款5000美元来购买国会所需要的书籍和兴建大楼之用。书籍从伦敦购得,包括了740本书和30张地图,全部存放在新的国会中。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图书馆的早期形成中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他在1802年1月26日签署第一条法律条文,拟定了国会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这条法律条文制定了总统任命的职位及国会图书馆的联合委员会,以调控和监督图书馆,为总统和副总统提供书籍。1814年8月,英国军队入侵,他们把国会及国会图书馆的3000册书籍烧毁。

事后一个月内,杰斐逊提议把个人书藏来代替损失的部分。1815年1月,国会接受了杰斐逊的提议,拨款23950美元来购买他那6487本书籍。

南北战争前期,因为南北方的对立,图书征集困难,又遇上图书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是国会图书馆的困难时期。

1851年12月24日的一场大火烧毁了35000本书,是整个图书馆55000本书的五分之四,包括了杰弗逊书藏的三分之二。这真是讽刺。

1852年,国会快速反应,并拨款16万8700美元给国会图书馆,填仅仅为弥补置换去的书籍。反映了图书馆馆长John Silva Meehan及联合委员会主席James A. Pearce维持了图书馆活动政策的严格限制。

此外,1850年代,史密森尼学会可能有机会成为美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图书馆学家查理·朱厄特尝试把史密森尼学会转型成国家书目中心。但受到史密森尼学会的秘书约瑟夫·亨利阻拦,约瑟夫·亨利坚持史密森尼学会应聚焦于科学研发与出版上。1854年7月约瑟夫·亨利辞退了查理·朱厄特,结束了史密森尼学会变成国家图书馆的可能性。然而12年后的1866年,约瑟夫·亨利欣然的把史密森尼学会4万册图书移送到国会图书馆。

1896年,音乐部门(The Music Division)正式成立,当初仅有13册有关音乐文学与理论的图书。

1897年,在约翰·杨恩John Russell Young的提倡之下,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成立盲人部门(Department for the Blind),并设置了盲人阅览室,开创了国家图书馆给予盲人读者的服务。初期只有点字图书五百册供盲人摸读。

国会图书馆研究了一套为自己图书馆所用的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至今还广泛应用于专业和大学图书馆的分类中。国会图书馆馆藏1亿4700万册,图书馆书架的总长超过800公里。国会图书馆是对外开放的,读者只有使用借阅证才能进入读者阅览室阅读读书。只要年满17岁,持有带照片的身份证明,就可以向国会图书馆申请办理免费阅读证Reader Identification Card。不过,国会图书馆的书籍文献不供外借,只能在馆内阅读。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美国国会的史料、会议记录、宪法等重要资料,供读者查阅。

国会图书馆共有4000多名工作人员,每年为两百多万读者和游客提供服务。国会图书馆每年选出2500本书籍,制成盲文。此外,对于有其他生理障碍的读者,国会图书馆也有特殊设备和专门人员为他们提供帮助。

进入21世纪后,国会图书馆开始提供信息数据化时代的网上服务。只要登陆国会图书馆的网站,用多媒体技术精心制成的文物典籍就会展现在个人电脑的屏幕上,内容包括美国历史、传奇人物、各州介绍、民生娱乐以及书目索引等。

美国的开放性体现在:任何人只有凭着自己的证件,都可以办理阅读证。

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最让我震惊的,是杰斐逊总统的下贱,因为他竟然不顾总统的尊严,大发国难财:趁着国会图书馆遭到英军焚烧的苦难,而把自己家里的图书,高价卖给了美国。

我在参观完毕临行时,我对看门的安全警察说:“杰斐逊总统真很下贱,因为他卖书而不是捐献给国会图书馆!”他盯着我看着,但什么也没有说。这就是美国的好处。你可以批判伟大的总统,而不必担心人身安全。况且这就是在杰斐逊命名的大楼里。

杰斐逊总统这样无耻的行为,肯定会让今天的人们,甚至是自私自利的华人都感到难为情的。

由此我也想到,今天流行中国的卑劣现象,也不会是永久的。到了中国强大了以后,无耻行为也会减少的吧。

(另起一页)

第八节

Google 不是一个完整的搜索引擎


2012年2月23日的《苹果日报》报道说:“惠妮戴1500万珠宝陪葬 遗容遭出卖不得安息”。所谓“惠妮”这个汉语名字,其实指的是美国黑人女歌星Whitney Houston,而《苹果日报》的这个报道标题本身就不是中立的,而带有鲜明的预设立场和强烈的道德判断。

报道感叹,“惠妮休斯顿英年早逝,徒留美声供世人追忆。” 又煽情说:“美国天后惠妮休斯顿安葬故乡纽泽西‘丽景’墓园,但她死后仍不得安宁,美国《国家询问报》封面刊出她躺在棺材里的遗容照,报导她佩戴价值50万美元(约1500万元台币)珠宝陪葬,消息一出引起轩然大波,舆论、粉丝砲轰该刊罔顾道德,是无良媒体。”

据说惠妮11日在洛杉矶比佛利山希尔顿饭店猝逝,得年48岁,她已于上周日入土,但死后仍不安宁。昨出刊的《国家询问报》,以她躺在棺材里的遗容照片当封面,耸动标题写着“惠妮:最后的遗照”,震撼各界。 

该刊宣称独家取得惠妮丧礼前夕,亲友在家祭时瞻仰她遗容的照片,照片中的惠妮穿最爱的紫色洋装入殓,只见她化淡妆、躺在金色棺木中,面容安详,耳垂戴着钻石耳环,胸口则别了钻石胸针,报导指出惠妮的陪葬珠宝价值高达1500万元台币,脚上穿的是金色便鞋。

《国家询问报》写道:“家祭过程感人,亲友垂泪和惠妮道别。她在镁光灯下历经大风大浪的人生后,终于回归平静。”但外界质疑该刊利用惠妮照片牟利,所谓的平静已被破坏殆尽。惠妮粉丝得知偶像遗容照曝光后,群情激愤,纷纷在社群网站“脸书”和微网志“推特”上留言抗议。伦敦歌迷克莉丝汀表示:“出卖照片的人非常卑鄙无耻。”八卦部落格版主派瑞兹希尔顿(http://perezhilton.com)也批《国家询问报》“没品,病态。” 

除媒体消费惠妮外,美国“http://TMZ.com”网站也报导,惠妮家属担心她生前在比佛利希尔顿饭店434号房用过的床单、毛巾被有心人士拍卖,已要求饭店销毁所有物品。

而她的前夫巴比布朗据传正四处兜售2人的婚姻内幕,计划出书大捞一笔。 

报道说,惠妮正值英年却在浴缸里猝死,官方验尸报告尚未出炉,但权威网站“Radar Online”指出,惠妮体内验出“烦宁”(Valium)和“赞安诺”(Xanax)2种抗焦虑或治疗失眠的处方笺药物以及酒精,消息人士透露:“烦宁、赞安诺加上酒精导致惠妮唿吸窘迫,心脏停跳猝死,法医正在等最后的毒物报告,进一步判定她的死因,但她应该不是溺毙。” 

报道列举了“一代巨星入土难安”的以下事件:

★前夫巴比布朗 Bobby Brown:兜售与惠妮婚姻内幕,计划出书大捞一笔 

★女儿芭比 Bobbi Kristina Brown:一度失联,日前返回亚特兰大,药瘾严重,拒绝勒戒 

★男友Ray J:情绪崩溃,出书爆料他和前前女友金卡达夏的不伦性事 

★干妈艾瑞莎富兰克林 Aretha Franklin:受访失言,和惠妮母亲西西休斯顿产生嫌隙 

★媒体《国家询问报》National Enquirer:刊登惠妮躺在棺材里的遗体照牟利

……

谢选骏指出:不过《苹果日报》好像不懂:上述的“生意”正是商业社会的常态。允许你歌星贩售卖钱,就不允许别人拿你卖钱?《苹果日报》可以不赞同某种卖钱,就像我们也不赞同其他炒作,但这并不等于说,你的不赞同或是反对就是“对”的。而且这也说不上是什么“一代巨星入土难安”。也许这正是大明星自己的生前愿望也说不定。

不过,我看了这则报道后,关心的倒不是《苹果日报》等媒体的立场,而是想到了更深的问题,那就是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对此遗照事件的反应。所以,我就用“whitney last photo”、“National Enquirer”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果不然不出我所料,Google上的相关内容全都打上了马赛克,没有一张清楚的。

长久以来,我就发现Google不是一个完整的搜索引擎,Google的搜索经常隐蔽了许多的内容,很多内容还比不上共产党控制的“搜狐”,甚至比不上“百度”。

这次“whitney last photo”、“National Enquirer”事件,再次不幸地证实了:Google 不是一个完整的搜索引擎。

(另起一页)

第九节

美国式的安乐死


2012年9月6日,美国密苏里州狄索托市(De Soto) 一名32岁母亲枪杀三个孩子,随后在前男友艾伦家门口饮弹自尽。这名女子稍早曾发出诀别电邮给前男友和亲人,但当前男友报警时,惨案已发生。三个被枪杀的女儿分别是22个月大的菲丝、10岁的奥腾和11岁的艾莉萨,警方在一辆车中发现他们的尸体。这辆车停在艾伦(Christopher Ehlen)的住家前。32岁的年轻妈妈丽萨·考克兰(Lisa Cochran)倒在这栋房屋的前门台阶。艾伦是考克兰的前男友。

杰佛森郡警长包尔(Glenn Boyer)表示,四名死者的枪伤都在头部。考克兰的身边有一柄霰弹枪,这支枪是8月29日她在沃尔玛购买的。包尔说:“枪支的购买、电邮和我们掌握有关此案的线索指出,这是一宗杀人后自杀案,而不是谋杀案。”菲丝是艾伦和考克兰的女儿。考克兰另两个较大的女儿是她在前一段婚姻所生的。

包尔说,考克兰所发的电邮令调查人员相信,她在枪杀女儿后自杀。包尔表示,考克兰5日所发的电邮,其“主题”为“永别了”,电邮中有“再也受不了”的字句。警方还不清楚考克兰发生了什么事。 

包尔表示,电邮的收件者看到电邮时,悲剧已经发生。考克兰8月13日获得保护令,该保护令禁止艾伦接近她。艾伦午夜稍后在家中的车道看到考克兰的车之后,因为不能靠近考克兰的车,所以驾车到附近的公路,向警方报案。 

……

2012年8月24日上午9点,纽约中城,帝国大厦附近(第34大街和第5大道之间),发生枪击案,枪手向人群开枪后,11人中枪、1人死亡。枪手随后被警方击毙。纽约市长表示,不排除这9人有些是遭到警察开枪时受伤的。

枪击嫌犯是53岁的约翰逊(Jeffrey Johnson),6年前受雇于Hazan Imports公司,负责设计女士饰品。一年前因公司裁员被辞退。此次枪杀的对象正是他以前的雇主。但是他采取的却是开枪滥射人群的方式:一些遭枪击者躺在帝国大厦的大堂内,还有人则躺在大街上。帝国大厦周围目击者称,枪手穿灰色外套,手持公文包,向第一个死者的头部开枪。随后枪手继续朝前走,显得很悠闲,好像没什么都没发生。执法人员称,枪手是一名不久前刚遭解职的帝国大厦内商店的工作人员,他在开枪射杀一名以前的雇主之后,便在帝国大厦附近漫无目的的朝路人开枪。

一位目击者说枪手“对人群不加选择地开枪”。另外一名目击者称,“我正坐在外面,刚开始听到三声枪响,然后看到人们从帝国大厦往大街上跑。然后我又听到枪声响了10到15下。我看到整个街区大约50多个人涌入公园大街。”

这类无特定目标的开枪滥杀无辜,大多属于“他杀——自杀”型号的。而“他杀——自杀”型的滥射凶案,又大多与财政破产或财政复仇有关。实际情况多是:当事人实际上疯掉了,被人坑了又没有人管他,于是迁怒于社会,采取同归于尽的共同毁灭的方式(不能共同富裕就共同毁灭):自杀的时候,找几个垫背的一起死掉算了。

其现实背景正如新闻报道所说的:“美国家庭收入减掉了百分之十,即将退休者最惨。”

经济顾问公司Sentier Research8月23日公布新研究报告指出,金融海啸后的经济复苏始终疲弱不振,使从2009年6月开始“复苏”至今的三年中,美国的中间家庭收入(median household income)反而下降了4.8%,为5万964元,超过衰退期间2.6%的降幅;濒临退休的55岁至64岁者受到的打击最大,三年来,这些人家庭中间收入缩水9.7%,从6万1716元减为5万5748元。这次的帝国大厦凶手虽然不到55岁,但因为去年就已经失业,所以也被扫进了“濒临退休”的行列。

由两名前人口普查局主管领导的Sentier Research公司,根据对普查局现行人口调查资料的分析做出此报告。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是从2007年12月延续到2009年6月:从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的三年复苏期间,美国的中间家庭收入按通货膨胀调整后,从5万3508元降为5万964元,比2007年12月衰退刚开始时的水平下降7.2%,更比2000年1月的水平下降8.1%。中间家庭收入根据一家之主的年龄而有不同,55至64岁者的家庭收入,按通货膨胀调整后下降9.7%;25至34岁者的家庭收入下降8.9%;25岁者以下的家庭收入下降6.1%。

统计数字显示:过去三年中,白人的家庭收入下降了5.2%,为5万6255元,非洲裔的家庭收入下降了11.1%,西语裔的家庭收入下降了4.1%。自雇业者的家庭收入下降了9.4%,为6万6752元,民间部门雇员的家庭收入下降了4.5%,为6万3800元,政府雇员的家庭收入下降了3.5%,为7万7998元。葛林说,政府雇员的教育程度平均比民间部门的雇员高,所以他们的薪资水平也高。

此外,过去三年美国西部地区家庭收入下降最多,降幅达8.5%,东北部和南部的家庭收入下降4.9%,中西部下降1.1%。 

祸不单行。

根据参院拨款委员会民主党参议员提出的报告,如果明年联邦预算依旧陷入僵局,无法妥协删减项目,出现“财政悬崖”危机,民众将面临裁员、强迫休假、低收入家庭学童照顾缩水、学童预防注射和老人餐减少等状况。该委员会负责监督教育、卫生与福利、劳工、社会安全福利等部门的预算。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指出,如果国会对于明年即将实施的预算删减,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美国民众的生活将大受影响,上述的情形只是冰山的一角。

联邦政府数百项预算计划的全面删减,是因为国会议员对于较理性、逐渐降低政府债务的预算案,没有共识。根据该报告,数万名工人将面临失业或联邦薪资补助经费减少,联邦政府对数百万人的服务或协助将删减。 

联邦政府服务的删减细节尚未出炉,但该委员会表示,针对贫困家庭儿童提供的学龄前“领先起步计划”(Head Start),将因联邦削减预算受到冲击。照顾经费的缩减,将使2万多人失去工作、9万6000名儿童无法享受到政府的照顾。

超过500多万个家庭将无法再享受联邦政府提供的儿童照顾,而联邦政府在这项福利上提供州政府的协助也将受影响。 

联邦政府预算删减将使联邦教育部的“第一条款补助款”(Title 1 funding)减少,这项删减将导致1万5000名教员被裁,使180万名儿童无法享受到此服务。这项服务的目的是使接受辅导的儿童,能够达到州政府要求的学业水平。

预算删减将强迫社会安全福利部6万5000名员工和“州残障鉴定部”(State Disability Determination Services)1万5000名员工休无薪假(furlough)六周。这些单位的临时雇员可能被裁员,申请残障补助将增加70个工作日。

接受联邦补助的艾滋病毒(HIV)预防计划也将受波及,使预防检验人数减少65万9000名。21万2000名儿童无法接受免费疫苗注射。预算删减影响的老人餐将达到1700万份。

联邦预算删减将使120万名找寻工作者无法享受联邦就业补助。 

……

在如此黯淡的现实面前,“美国梦”做多了的人,不能接受醒过来以后面对的冰冷现实,于是采取了极端行动。

许多人把开枪滥射的凶案,看作枪支管理过于松弛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不过也可以把这些开枪滥射的凶案看作一个“心理问题”,甚至可以说这体现了“美国式的安乐死”。

为什么说“开枪滥射然后自杀”这种罪行属于“美国式的安乐死”呢?

因为“开枪滥射然后自杀”的主要目的还是自杀,而不是复仇,如果是为了复仇,凶手完全可以采取更为隐蔽的作案方式,那样做不仅不必搭上自己的性命,而且也更有成就感。

而这种“美国式的安乐死”其前提显然是一种极度的自暴自弃,是觉得自己的生命毫无价值。它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虽然也和枪支泛滥的情况有关,但却不是主要关系。

枪支泛滥并不是一个人可以向和应该向他人开枪射击的理由,更不成其为原因。向他人开枪射击然后自杀的理由和原因,是自杀心理,是“只顾自己安乐不顾别人安乐的安乐死”。也许在凶手看来,这个世界坏透了,根本不值得活下去,而他的滥杀无辜还是在帮助别人脱离苦海。

悲哉。

(另起一页)

第十节

美国式的安乐死再添新例


在《美国式的安乐死》一文中,谢选骏指出:

许多人把开枪滥射的凶案,看作枪支管理过于松弛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不过也可以把这些开枪滥射的凶案看作一个“心理问题”,甚至可以说这体现了“美国式的安乐死”。

为什么说“开枪滥射然后自杀”这种罪行属于“美国式的安乐死”呢?

因为“开枪滥射然后自杀”的主要目的还是自杀,而不是复仇,如果是为了复仇,凶手完全可以采取更为隐蔽的作案方式,那样做不仅不必搭上自己的性命,而且也更有成就感。

而这种“美国式的安乐死”其前提显然是一种极度的自暴自弃,是觉得自己的生命毫无价值。它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虽然也和枪支泛滥的情况有关,但却不是主要关系。

枪支泛滥并不是一个人可以向和应该向他人开枪射击的理由,更不成其为原因。向他人开枪射击然后自杀的理由和原因,是自杀心理,是“只顾自己安乐不顾别人安乐的安乐死”。也许在凶手看来,这个世界坏透了,根本不值得活下去,而他的滥杀无辜还是在帮助别人脱离苦海。

……

悲哉。2012年12月14日,“美国式的安乐死”再添新例:

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的纽敦市桑迪胡克小学发生的一起恶性枪击案震惊全美,包括凶手在内共有28人丧生,其中包括20名年仅5至10岁的儿童和6名校方人员。

在行动之前,枪案凶手曾发帖暗示要进行这起“开枪滥射然后自杀”。

Infowars.com网站2012年12月18日透露,12月13日晚10点18分,一个奇怪的帖子出现在4Chan网站上,发帖子的用户署名为“iKTatjYX”。该帖子写道:“我将在周五自杀,周五上午9点钟会出现重大新闻。”

报道称,除了这句话外,该帖子的下面还附有一张血腥图片。该图片来自1999年科罗拉多州可拜伦高中枪击血案。照片上倒在血泊中的两个人是枪击案凶手哈瑞斯和克莱博尔德,两人制造血案后自杀。

有网友跟帖问“iKTatjYX”他是谁以及贴这张照片的意义后,“iKTatjYX”仅回复:“我住在康涅迪克州,我只能说这么多。”

该网站称,自从枪击案发生后,“iKTatjYX”用户就再也没有发布过帖子。这张帖子也让人不由猜测发帖人很可能就是康州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凶手亚当·蓝萨。

康涅狄格州小学枪击案凶手亚当·蓝萨的作案动机仍是外界猜测的焦点。据当地报纸《哈特福德报》报道,凶手的母亲南希·蓝萨是一名典型的“生存主义者”,遇害前一直坚信世界经济将崩溃,在不停囤积水和食物。而有消息称,亚当·蓝萨可能受其影响,也存在“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想法。

据调查人士透露,南希·蓝萨是在自己的床上迎面遭多次枪击头部身亡的。“她当时没有起床,甚至有可能还在睡觉。”枪手亚当·蓝萨的姑妈玛莎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南希是一名非常独立的人,而且对“世界末日”的说法很有研究。“她一直在学习各种生存技能,包括如何开枪,为此她还曾教儿子使用枪支。”目前确定的是,南希名下有5支枪,其中3支被凶手带到桑迪·胡克学校制造屠杀。

57岁的玛莎之前一直对南希囤积物品的做法感到吃惊。“她一直在准备各种东西,我说是不是太多了,但她很坚持。”玛莎说,南希的想法非常坚定,“她永远都不会离开枪,但我可以肯定,她的枪都是用来自卫的,万一‘世界末日’真来的话。”南希的一位友人霍尔姆斯也说:“她非常喜欢枪支,有一次她拿了一支高端步枪给我看,显得爱不释手。”

之前媒体报道南希是案发小学桑迪·胡克小学的老师,不过,纽敦当地教育部门官员罗宾逊16日表示,她从来没有见过南希,也没在教室名册上见到她的名字。不过,当地媒体称,南希是一名退休的教育工作者,之前曾经在该校当过义工。

由于将大量精力花在照顾儿子亚当身上,目前调查者怀疑患有自闭症的凶手亚当也有“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想法,这种想法可能刺激他做出疯狂举动。南希的一位友人透露,南希在案发前一周流露出对儿子深深的担忧,“她说她感觉正在失去他,他的情况越来越坏。”

奥巴马刚刚在康州小学参加哀悼仪式并致辞,讲话可谓情真意切,不过某种程度上看也相当委婉。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主编布莱克-洪谢尔在twitter上写道:奥巴马一直也没提到“枪”这个字眼。暗讽奥巴马迫于各方阻力,可能还是缺乏枪支管控的魄力。

不过任何枪支管控,也难以打消“只顾自己安乐不顾别人安乐的安乐死”的意志。这种极度个人主义的病态,在极度的社会冷漠下悄然滋长,直到极度的爆发:拉上几个垫背的一起死。

1988年出版的《秦人与楚魂的对话——对〈展望二十一世纪的诘难〉》一书里,谢选骏曾经评论过自杀与安乐死相关问题,兹录于下:

人为什么会自杀?自杀的本质和动力是什么?

这些问题实际上导致了以下问题的提出:人为什么要生存?生存的本质和动力是什么?

这种连锁的问题,使自杀现象获得了哲学反省价值。通过对自杀心理的揭示,人们将得到理性的启迪,得到比各种马列主义党校哲学教科书更为真实的人生醒悟。

古典式的看法认为自杀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因为它可以把动物的自杀简单归到“魔鬼附体”的名下,而中国传统的鬼怪故事如《聊斋志异》也描述人的自杀与鬼魂急于投胎有关。但现代生物学的大量观察,却提供了很多不合鬼魂投胎解释的例子。研究表明,小至老鼠,大到海豚与鲸,其集体自杀的数量是巨大的,鲸类的高智能,并不能阻止它们窜上海滩等待死亡的来临。

动物集体的自杀行为,使自以为人类才懂得“生存尊严”因而懂得实行自杀的人们,不禁为之发呆,因为生命的常态毕竟是“追求生存”。人们知道诸如此类的集体自杀是不正常的,即罕见的、因而是变态的。因此按照古老的说法去简单指控它们魔鬼附体、精神错乱,也不失为简单有效的。

但显然,这不是什么精神错乱。很难想象一大群动物会突发性地同时传染上了精神错乱症。除非,这不是指生理的病,而是指心理的反应。人类也有集体自杀行为的记录。和对动物自杀的了解相比,我们还是对人类的集体自杀行为的动机了解得更清楚一些。七十年代末,对发生在南美洲的美国“圣殿人民公社教派”集体自杀事件的调查表明,自杀的动机,虽有宗教上的理由,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现实生活的超负荷压力,而为了结束生活中不堪忍受的屈辱、烦恼、压力等等,自杀是个简便的方法。

由此可以想到,集体自杀与个体自杀其实还是有某种区别,而集体自杀更便于我们解析自杀的性质。它可以否定古典式的解释,即认为自杀是疯狂消极的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个体的精神错乱是可以接受的,但说一个群体突然从生理上同时发生了精神错乱或不可控驭的病理心理,则令人难以相信。哪怕这个群体不是人类,而是前述的动物。

特别需要考虑的是,自杀行为尽管与生命的本能冲动的方向相反,但它的出现本身依然是这一本能的某种延伸状态。尽管从常识判断这种延伸具有非常变态的一面,以至异化为自己的对立物。例如,自杀只是行为表现或行为后果,如果从动机看,导致自杀的动机其实还是为了活得更好一点。这种更好一点至少有如下两种形态:

第一,怀抱逃避苦难的动机去自杀。

第二,怀着追求永恒的动机去自杀。

对一个远处的旁观者来说,要从自杀行为的结局去区分上述原始动机并推导其心理差异,虽然相当困难,但毫无疑问还是应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动机。

更有甚者,在有些刑事案件中,自杀者实施自杀行为,是为了栽赃复仇,其动机无疑是为自己的生命力量寻求出路,尽管这是最后一搏。这与出自对生命完全绝望而实施的自杀,是不同的。可见自杀行为和对自杀行为的看法,还是要以每个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心理倾向作为轴心,甚至连自杀的方式也像流行病一样受到榜样的驱使,例如某些追星族模仿偶像的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风俗与自杀之间的关系毕竟是表面的、外在的。要透彻地理解自杀问题,必须盯视自杀中的哲理:生命反对生命;生物自行结束自己的行程。

还有的人从“安乐死”这一特殊角度去看待自杀问题。这种角度受到现代福利主义影响,使我想到是否由于自杀含有这类福利贪图安逸的倾向,原始基督教才极力反对自杀。基督教的基本人生态度是殉教式的,而不是福利主义的。但奇特的是,基督教对现世的蔑视虽和普通的自杀者外观相似,但精神的动向却绝然相反:蔑视现世的宗教反对自杀,而贪图今生的哲学却支持安乐死。

殉教与自杀,貌合而神离。具体说,安乐死的含义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终结,追求安乐死的倾向,虽会导致自杀,却表明自杀者对现世看得很重,这与殉教的冲动完全相反。

再如,当一个人进行自杀时,旁观者出于慈悲的动机而砍掉他的头颅以减轻他的痛苦,这种他杀并不等于安乐死。因为有些为了承担责任而进行的自杀,其动机并不是在追求安乐死。好像武士道精神的实践者,是以认输或是谢罪的自杀为美为荣耀的。而为减轻其死亡痛苦的断头力量,也并非来源于其自身。这些自杀者的心境,决非出自西方福利主义的考虑,而完全是东亚文化的产物。如先秦中国的贵族也是如此对待人生的。这种人生观,不同于世俗的福利主义,也不同于基督教教义,甚至背离印度次大陆的佛教观念。

安乐死是一种最消极的自杀。而其它许多自杀则出自与安乐死完全不同的动力。比如说最常见的一种是兵败自杀,是为了负起责任。殉道性自杀也不是逃离苦难,而是为了肯定自己的价值信念。如诗人屈原的自杀,不仅出于绝望而且意在到另一世界去证明他在此世界已经破灭的信念。屈原是相信另一世界的存在的,他自杀可能是为了去“打官司”。因此,这种死是殉道式的。陆秀夫和南宋末帝的投海自杀,为的是抵抗蒙古铁骑的俘获,以保持中国人最后的上邦尊严。这一尊严的消失,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后死亡。这种自杀,不是去追求安乐死,而是为肉体以外的尊严去牺牲肉体。

还有一种自杀,我们可以称之为承担或逃避责任的自杀,过去读《清鉴》、《清史稿》,看到太平军与清军激战的情节时,常能发现许多满清官吏在成败失地之后,就走上了自杀的绝路。开始我对此甚感吃惊与迷惑,心想,一个腐败的异族王朝,怎会有如此忠心的汉官为之献身呢?照理说,假定它有这么多忠心耿耿的官吏,又怎会招致如此的腐败,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呢?但细想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满清官吏的自杀,是为了逃避他将为失败而承担的责任和随之而来的严酷惩罚,按照满清的律条,如果与敌交战不利而失去守地者,不仅必须赔上身家性命,还将面临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妻子儿女沦为奴碑、充军边疆。但如果他事败后自杀了,那就可以被视为一个尽职的官吏,一个烈士,甚至被追封什么烈士的尊号,家属老小当然可以免遭囹圄之祸。中国有句俗语叫“畏罪自杀”,在满清的事例中,它获得了生动的注解。畏罪自杀,为的是逃避比个体死亡更可怕的灭族命运。正是这种制度造成的僵死力量,才使得那批颟顸无能的“满大人们”竟然获得了“杀身成仁”的勇气。而在文革中,情形恰恰相反。与满清同样起源于东北地区的林彪集团,横扫民国军队,直下海南,建成新朝。但是他们却把“畏罪自杀”视为更大的罪过和罪名,自杀以后的共产党干部,不仅家族不能赦免,还将进一步受到镇压。但即使如此,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还是自杀者层出不穷,多过满清千倍。何以如此呢?因为压力更大,即使株连家属也在所不惜了。因为共产党的目的不仅在于追究现行责任,而且在于追究历史过失,所以把自杀行为的受害者叫做“死有余辜”。

(另起一页)

第十一节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智力偏低


《每日邮报》2015年12月3日报道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发现,经常在社交网站上发表鼓舞人心名言的人更容易相信宗教、阴谋论及超自然现象,相信那些非常人能做的事情。

最近有研究发现,那些喜欢励志名言的人往往智力水平较低。

他们更容易相信宗教、超自然现象或者阴谋论。在一项涉及845人的实验研究中,心理学家检测了某些人是否更容易接受励志名言。实验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提供一系列的引文,并询问他们如何看待这些引文,以及他们是否同意这些引文的观点。此类引文有:水滴石穿,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一个焦虑的人是他们自身的囚犯;隐藏的意义是种无与伦比的美等。

之后,研究人员会要求实验参与者进行认知测试。同时,研究人员会询问他们是否同意宗教、超自然现象或者阴谋论的观点。

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戈登·彭尼库克主导了本次研究,他说“尽管日常生活中,鸡汤文十分常见,也经常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但是人们如何看待这种励志软文,还未经过实证调查。”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些人更容易接受此类励志软文。喜欢此类励志软文的人一般反应能力差、认知能力低,更容易接受宗教、超自然现象或者阴谋论的观点,也更加沉迷于补充与替代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内容包括针刺、瑜珈、气功、草药及其提取物、静坐默念等自然疗法)。“

大家知道,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就是因为有病不治、迷信草药等自然疗法而耽误了治疗,而英年早逝了。

但是,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是否智力偏低呢?

我相信,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而“滑铁卢大学心理学家”却没有解释。

看来,“滑铁卢大学”真是实至名归。

(另起一页)


第十二节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生前涉嫌违法犯罪


美国硅谷七家公司的员工向圣何塞地区的法院提出诉讼,指出公司高层私下签订“攻守同盟”,以互不“挖墙角”的方式压低员工薪酬。这明显具有违反“反垄断法”之嫌,而已故的苹果公司创办人乔布斯就被追诉指控曾经游说其他公司参与这一罪恶的活动。

据悉,本次案件的被告包括谷歌、英特尔等知名公司。一旦起诉方胜诉或达成庭外和解,大批员工将获得补偿,涉及金额可能高达数亿美元。这些公司于2010年曾受到美国司法部的调查。

一份新披露的法庭档案显示,苹果已故前CEO史蒂夫 乔布斯(Steve Jobs)曾通过向时任Google CEO的埃里克 施密特(Eric Schmidt)发送一封电子邮件阻止了Google挖走该公司一名工程师的行为,一名Google招聘人员因此被解聘。

档案详细披露了乔布斯和施密特之间的电子邮件往来。乔布斯在2007年3月7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礼貌地要求施密特不要挖苹果的一名工程师,“如果你们的招聘部门能不这样做,我将非常高兴”。

施密特在转发给招聘部门的一封电子邮件中称,“我相信我们有不从苹果挖人的规定,请立即停止这种做法,并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我需要尽快给苹果一个交待。”

具体负责挖这名苹果工程师的Google招聘人员被解聘,Google人事主管在一封回复的电子邮件中称,“请向乔布斯表达我的歉意”,并指出这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这份档案是苹果、Adobe、Google、Pixar、英特尔和Intuit被诉相互签订不挖人协议诉讼案的最新证据。原告诉称,被告达成非正式的互不挖人协议,并联手限制员工的薪酬。

此外,2005年一名Adobe公司的人力资源高层也曾在电子邮件中透露,时任总裁奇曾也跟乔布斯达成过“互不挖角”协议。2007年,乔布斯向Palm前总裁科利根提议“互不挖角”,但对方以违背员工个人意愿为由拒絶,指出“不但有问题,而且可能犯法。”

苹果公司的代表律师赖利表示,这类安排在行业内非常普遍。英特尔的发言人则否认指控,表明会辩诉到底。其他涉案公司则拒絶回应或未回应。Google发言人宣称,“Google一贯积极地招聘顶级人才”,但却不敢就这一诉讼案发表任何评论。

苹果(Apple)、古歌(Google),这些都是“著名的美国企业”、“资本主义的龙头”,乔布斯(Steve Jobs)、施密特(Eric Schmidt),这些都是著名的“自由经济”的标志性人物……但是事实证明,它们和他们,都在急剧地共产主义化。它们和他们,互相勾结,在资本主义的名义下,干着共产主义的勾当。它们和他们,不仅助纣为虐,为专制政权的需要提供鞍前马后的服务;而且党同伐异,以统购统销的手段攫取细民的最大利润。

除乔布斯和施密特之间的电子邮件外,法庭档案还包括苹果一名员工申请Pixar职位被拒的细节。这名苹果员工被告知,“问题是我们不能挖苹果的人”。为什么?因为这些“著名的美国企业”沆瀣一气,他们互相勾结,在资本主义的名义下,干着共产主义的勾当。他们不仅助纣为虐,为专制政权的需要提供鞍前马后的服务;而且党同伐异,以统购统销的手段攫取细民的最大利润。

另外一些细节眼可以说这些大公司具有“共产主义帝国”的某些特质。美国《财富》杂志的记者亚当·拉辛斯基(Adam Lashinsky)在其新书《苹果内幕:美国最受尊敬、最神秘企业的运转方式》中,揭露了苹果公司总部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指出,苹果公司的保密作风已成“传奇”,不仅对外保密,对内也是“密”不透风。拉辛斯基访问了许多苹果员工,在未经苹果授权下推出本书,消息来源多半匿名,因为“保密”已成苹果最核心的文化,任何人胆敢泄密,不论有意或无心之失,马上会被炒鱿鱼。

新书披露,苹果公司的保密训练从员工一踏进公司就开始,在分配工作之前,新进员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职位,而且受到告诫:没跟你说的事就不要问。所有企业都有业务机密,但只有在苹果公司,所有业务都是机密。

研发人员只能在一间没有窗户的禁闭室讨论新一代iPad或iPhone,全公司上下,只有执行长一人知道新产品的全貌。当新产品发表的时候,员工聚集在电视前,才知道新一代产品的模样。

一位iPhone的早期营销人员说,开会时,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能说明自己的工作内容,会议一定准时开始、准时结束。另一位苹果员工说,面对泄密的严惩,他一定三思而后言,而且压力大到晚上做恶梦。

在苹果公司,在已故创始人乔布斯的领导下,形成可谓“钢铁纪律、专心不二”的文化。乔布斯这个叙利亚人像一个典型的共产主义独裁暴君,对工作要“有趣”的观念嗤之以鼻。但辛苦而严格的工作环境下,苹果公司的待遇并不比其它科技公司高。

这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就是共产主义。正如社会帝国主义的太祖列宁所批判的资本帝国主义之后的最极端的红色帝国主义。


(另起一页)

第十三节

为什么要对巴菲特的出身欲盖弥彰


网文《为什么要对巴菲特的出身欲盖弥彰》指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出自己的自画像:“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意思是说诸葛亮他就是一介平民,靠种田为生,不想出人头地。但事实并非如此。翻开诸葛亮家族史,他的先祖诸葛丰是西汉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什么官?司隶校尉有权监察京师及其周边地区的文武百官,有权劾奏公卿贵戚,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兼监察部部长。他的父亲诸葛珪是泰山郡丞,相当于现在一个大城市的副市长兼市委副书记。他的叔叔诸葛玄是豫章太守,相当于现在一个大城市的市长兼市委书记。他的岳父黄承彦是地方豪族。他的岳母是刘表妻子的姐姐,刘表是荆州牧,统辖着几省的土地。他的兄弟诸葛瑾是豫州牧。 

诸葛亮父母早死,一直由叔父诸葛玄抚养。诸葛玄做豫章太守时,诸葛亮随之到了荆州。当时荆州的地方豪强是庞、习、黄、蒯、蔡五大家族。庞家以庞德公为首,蒯家是蒯良,黄家是黄承彦,习家是习祯,蔡家是蔡讽。诸葛亮大姐嫁给了蒯良之子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为妻。《三国演义》中被曹操误斩的蔡瑁的亲姐妹,一个嫁给了诸葛亮的岳父,另一个则嫁给了刘表。三国诸侯之间打来打去,其实原来都是一家人。逐鹿天下只是门阀豪族内部的纷争而已。

然而,在汉代门阀豪族看来,他们之所以可以统治平民,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丰富,具有远见卓识,能规划天下大事,才能远胜过平民。于是,我们所见到的士族出身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却看不到诸葛亮背后那个复杂的家族关系网。这与巴菲特难道不是一样吗?公众心目中的巴菲特是“股神”,是天才,是自由市场中的英雄,我们却很难看到巴菲特背后那个错综复杂的政府与商界的关系网。 

巴菲特的父亲是美国国会议员,我们再来看看国会议员在美国是个什么情况。最近很多人鼓吹美国制宪会议中的建国国父们如何伟大,如何具有民主思想与长远目光。是的,当年华盛顿领导的美国大陆军打败英国贵族之后,确实以彻底消灭旧欧洲等级社会为目标。但历史并未这样发展下去。不仅当时许多富人希望把权力集中在少数家族手中,而且出身中下层的政治人物也希望能以开国功臣的身份跻身上层社会。美国建国时的制宪会议不给各州代表们提供任何薪水与吃住,但却花了4个多月来进行讨论,可以想见,普通的中下阶层是不可能腾出这么久的时间为各自利益吵得面红耳赤的。最终,所制定的美国宪法不外乎是维护富人的利益,同时缓解不同地区富人之间的冲突,如未能废除南部地区的奴隶制。 美国建国初期,除了少数富人,绝大多数白人都是贫穷的自耕农、工匠、佃户和家庭仆人。参与制定美国宪法的美国国父之一詹姆斯·麦迪逊告诉我们:“政府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护有能力变富的人,而不是那些没能力跻身上流却满腹牢骚的人。”另一个大名鼎鼎的美国国父之一富兰克林则赤裸裸地宣称:“所有的社会阶层都有优秀和不优秀之分,优秀者永远是少数。占人口绝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只能被归为底层,从事政治是上层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民众的政治判断能力永远是愚钝和错误的,没有方向性和前瞻性。”

按照美国建国国父们的设想,他们所创立的新国家是一个近似于罗马共和国的贵族统治政体。美国的政治体制与宪法几乎照搬罗马共和国。创建美国的国父们几乎都通晓古罗马的经典著作,如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沉思录》。开国第一元勋华盛顿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古罗马文化对他的影响却根深蒂固。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曾被人们比作“美利坚的费边(the American Fabius)”,费边在西方是一位地位与中国古代卫青霍去病类似的著名古罗马元帅,他打败了世界顶尖的军事统帅汉尼拔。

罗马共和国三权分立,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两名执政官由百人议会中选出,相当于现在的总统。百人议会代表贵族或富人阶层的利益,所提议案要经元老院批准。元老院是实权部门,300名终身职的元老代表着门阀豪族的贵族势力,他们掌管着国家的一切权力。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罗马豪族像东汉门阀豪强似的阡陌纵横,而平民不仅无立锥之地,而且连与贵族通婚的权利都没有。 

与罗马共和国类似,美国政治权力主要由国会议员掌握,而不是州长市长这样的行政官员。美国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众议员有435名议员,任期2年,是按人口比例把名额分配给各州的。参议员共有100名,任期6年,每州2名。美国政府行政职务都有任期限制,只有议员没有任期限制。参议员的地位高于众议员,甚至要高于各部部长,巴菲特父亲曾竭力追求获选参议员但最终失败。美国政治经济中的一切权力都由议会决定,行政官员只不过是在执行议会的决定。这种权力分配的制度使议员成为美国最有权势的公职。

举一个例子来看看议员的力量有多大。2004年,一个首次吸毒的25岁年轻人被法庭判处55年有期徒刑,基本上他的一生都被毁了。按理讲,有组织的贩毒者对社会的危害比吸毒者要大得多。然而,美国国会众议员丹·伯顿的儿子在路易斯安那州偷运毒品仅被判做社区服务的义工。可见在美国是“刑不上议员”。

在国会中,有20多个主管各个方面的委员会,如果一个议员能爬到其中任何一个委员会的主席位置,那他实际掌握的资源与权力不会比总统小。巴菲特父亲就曾经参加过国会金融委员会,可以说,他接触的人都是美国政治界商业界的最高层,由此编织的人脉关系网可想有多雄厚。所以巴菲特通过内线交易发家致富并且不断继续敛财,一点也不奇怪。

意大利政治学家莫斯卡说过:“所有的统治阶级如果不能在法律上成为世袭的,也会试图在事实上变成世袭的。所有的政治力量都拥有一种特征,它在物理上曾经被叫做惰性力量。这些政治力量具有一种倾向,也就是要维持他们自己所处的那一点或者那种状态。通过道德传统和继承,财富和军事上的勇气非常容易维系下去。担任重要职位的资格——也就是处理重要事务的习惯,和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能力——对于那些幼年时就对这些职位有所了解的人更容易获得。即使被考试和竞赛所检验的学术等级、科学训练和特殊技能打开了通往官位的大门,也不排除某些人具有特殊的优势,法国人把这种优势叫做已经被占据的职位。在实际情况中,尽管考试和竞赛在理论上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但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财力来负担常年准备的花销,而且其它的许多人没有一定联系和血族关系,可以把个人立刻送上正确道路,使他能够避免摸索和过失,而这些人在没有指导和支持下进入陌生的环境一定会遇到这种摸索和错误。”

虽然国会议员号称代表的是全体美国人,有些甚至打着为穷人说话的旗号,但实际上不过是美国资本精英统治阶层控制美国的代表。更进一步地讲,与罗马和汉朝类似,美国权势最高的议员们代表的是美国各个地区性的地方世家豪强的利益,他们一代又一代地控制着地方上的财富与权力。比如,在美国历史上,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当上总统、内阁成员和大法官的极少,基本上都是来自地方上声名显赫的豪强家族。美国国会议员中一半是律师出身,其次是银行家、投资商、企业家等商界领导人,几乎没有什么蓝领阶层。比如,1983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国会议员中的50%是由当地富豪世家子弟充任,如果考虑到世家之间的复杂关系网,这个比例就更高。因此,国会议员代表着该州各个门阀豪族的势力。此外,美国司法系统也被这些世家豪族控制。1789~1957年,美国最高法院一共产生了91位大法官,其中60%来自各地世家,另有6个大法官是世家外戚。其实,很多美国人都看出美国统治阶层的实质,而很多中国人却将美国当成自由、民主、平等的天堂。《纽约时报》1985年9月24日一位评论者指出:“国民代表的议政厅变成了地主家的后院。”《纽约时报》1984年11月25日报道,一位国会参议员说:“参议院一半以上的参议员是富豪……我们已经形成了寡头统治政治格局……参议院本应是代表各州的利益与联邦进行协调,可现在却代表了整个富人阶层。”

当然,地方豪强与世家并不都是铁板一块,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会有一些变化。罗马共和国早年的一部分平民阶层随着罗马对周边地区的军事扩张与领土拓展,逐渐获取外省的大量土地与廉价奴隶,加入到罗马贵族中。与当年的罗马共和国相似,美国建国初期的地方豪强主要聚集在最初的13个殖民地,随着西进运动的展开和美国领土的拓展,新并入的领土上逐渐形成了新贵,也加入到美国统治精英集团中。巴菲特家族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崛起恰好就是抓住了这一历史特殊时期的机会。 

无论是汉朝、罗马或美国,都存在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而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不平等,从长远看来,都是金钱上的不平等。在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制度下,有钱有组织的豪强家族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将其意志施加于如一盘散沙的社会中下层。尽管名义上的普选是全体公民的权利,但是有限的候选人必然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势力,或者能够被有一定政治经济势力的大资本集团看中并推荐。因此,普通大众不可能执掌国家权柄。

从来没有哪一个抢劫犯会对受害人承认自己有罪,也没有哪一个独裁者敢公开宣称对人民犯有暴虐、专制与欺压的罪行。他们总能给自己的行为找到冠冕堂皇的适当理由。与此雷同,所有社会中的豪族精英统治集团也会试图为自己的统治寻找一个抽象的能被社会中下层所接受的道德与法律基础或曰合法性。汉代门阀豪强的统治地位被美化成了士人的高尚品质、文学才能和聪明才智对人民的感化与教导。罗马门阀豪强的统治地位被美化成高尚、勇敢和果毅的罗马贵族对罗马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这种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欺骗伎俩在美国亦然。众所周知,美国的主流舆论是被如默多克之流的极少数大资本集团控制,他们只让公众知道他们想让公众知道的事情。

在资本的控制下,西方的大众只知道美国的工厂开足马力为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而提供海量的物资支持,却完全不知道美国大资本集团对德国纳粹的资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美国杜邦、福特汽车、通用电气、波音公司等一大批企业的德国分厂,秘密为纳粹生产了许多坦克、战斗机、轰炸机,而这些军工产品大都被纳粹用来杀害在诺曼底登陆的美军士兵。福特汽车公司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由于与纳粹合作还得到了希特勒奖励的十字鹰徽勋章。而中国的大众只知道美国飞虎队开通驼峰航线对中国进行无偿的物资援助,却完全不知道我们中国抗战牺牲的2000多万亡灵有多少是间接死在美国资本的利刃下。在日本侵华时期,美国大量向日本倾销钢材、棉布等战略物资。1937年9月14日,罗斯福总统下令禁止属于美国政府的商船运送武器及军事器材去中国和日本。但是,日本仍然能够从英美等国输入石油、钢铁、废铁、汽车、飞机等军需物资。即便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仍然保持中立,向日本大量倾销战略物资。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才彻底失去了美国大资本集团的后援。

二战胜利对纳粹进行纽伦堡审判时,苏联代表愤愤不平地指责欧美国家的“资本家永远不会受到惩罚”,可这与美国公开推崇的社会价值观完全矛盾。众所周知,美国价值观一是提倡自由、民主、公民权利、三权分立、政教分离、私产不可侵犯,二是提倡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价值观。美国人都以出身贫寒白手起家为骄傲,推崇个人奋斗。美国社会具有民主化和寡头统治两种倾向,民主化是为了使社会中下层积极参与到国家政治与社会活动中来,而寡头统治则为了稳固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对社会政治与经济的控制。美国实际上是资本寡头家族统治的国度。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已经沦为少数人的民主,受有限的寡头家族控制而成为谋求私利的工具。

因此,为了自圆其说,蒙蔽大众,资本控制的媒体总会指责社会中下层是不值得尊重的懒汉和失败者而应该受到鄙视,却赞颂成功富人的高尚品质和独特魅力,并且绝口不提社会等级与寡头集团对社会资源与财富的垄断。在美国,大部分媒体竭力将社会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大资本集团中的富人赚钱发财而社会中下层任由其摆布的方向。主流媒体将美国公开宣扬的价值观与社会不平等相结合,编造出穷小子依靠个人奋斗变得家财万贯的神话来对富人进行粉饰。这不仅可以遮掩富人们的无边罪恶与见不得光的勾当,还可以带给穷人们一丝生活的希望,防止穷人对现行社会体制的唾弃与激烈反抗。

……

谢选骏指出:这篇文章是批判美国的资本贵族的,但是我看到,这才是美国强大的、富于凝聚力的基础,这才是美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帝国、建立全球政府的基础。虽然可与美国公开推崇的社会价值观完全矛盾。但是大家要明白,任何一个社会公开推崇的社会价值观,都是用来欺骗老百姓,目的是要他们俯首贴耳、心安理得地接受统治秩序。

苏联代表愤愤不平地指责欧美国家,说“资本家永远不会受到惩罚”,这是十足的伪善。因为在苏联和一切共产党国家,“资本家永远不会受到惩罚”仅仅变成了“共产党永远不会受到惩罚”,这也与共产党公开推崇的社会价值观完全矛盾。

共产党和资本家的唯一区别,就是更垄断、更不讲道理。

(另起一页)

第十四节

“巴菲特税”只是一个宣传噱头


2011年8月15日,美国股票经纪人沃伦 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称,国会对像他这样的亿万富翁过于“溺爱”。他十分奇怪地宣称:“国会对亿万富翁相当友好,我和我的朋友已经被溺爱够了”,他当时写道,政府应该着眼公平,使各阶层共同承担“牺牲”。巴菲特自己举例说, 他2010年的税单总额为639.8744万美元,“听似不菲,却只占我应纳税收入的17.4%。我的办公室雇佣20多人,他们缴税的税率高于这一比例,33%至41%,平均36%”。

《纽约时报》在一篇分析美国税收制度的文章里说,美国普通中产阶级支付的边际税税率大概为15%或者25%。对更加富有的中产阶级而言,大部分收入可能需要缴纳35%的边际税。所谓边际税,是指在累进税率体制中纳税人收入所使用的最高税率。当前,美国税收体系中,依据纳税等级分为6种边际税率,分别是10%、15%、25%、28%、33%和35%。理论上讲,美国普通中产阶级支付的边际税税率大概为15%或者25%。对更加富有的中产阶级而言,大部分收入可能需要缴纳35%的边际税。不过,投资收入应交税比例不超过15%,比工资税税率低不少。这意味着像巴菲特这种超级富翁承担的实际税率可能要远远低于吃“死工资”的一些中产阶级。

2011年9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呼应巴菲特的提议,声称要对百万富翁实行新的最低税率,这是他限制开支,增加收入,降低预算赤字的一部分努力。有关官员说,这项所谓的“巴菲特规则”是总统奥巴马削减赤字长期计划的一部分,这个方案的目的是确保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的人交税的税率与中产阶级大体一致。这一新生税种被美国媒体称之为“巴菲特税”。

奥巴马已经表示过他削减国内开支,遏制向退休人员和穷人提供医保项目的费用上涨的意愿。他还倡导结束对受到优惠的公司部门的减税措施,同时提高美国最富有公民的税赋。上周在北卡罗莱纳州发表讲话的时候,奥巴马表示美国需要做出抉择。奥巴马说:“你们想继续保留石油公司的税收漏洞,还是想翻新更多的学校,重修更多的道路和桥梁,让建筑工人再次得到工作机会呢?你们想继续保留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的税收漏洞,还是想让小企业主以及中产阶级家庭获得减税呢?”

白宫官员说,这项提议是奥巴马总统已经提出的四千四百七十亿美元新增税收基础上另外增加的一项。增加税收是奥巴马为创造就业机会和刺激萧条经济计划的一部分。

过了半年左右,2012年3月,巴菲特又出了新闻。

“股神”巴菲特2008年前曾打赌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将在十年年内表现好过任何十只对冲基金,事实证明,巴菲特选择的Vanguard标普500基金跑赢对冲基金,按照此前约定,作为获胜方,巴菲特需向慈善机构捐出至少一百万美元。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股神”巴菲特常诟病对冲基金向投资者收取过高手续费,他在2008年时跟Protege Partners LLC基金经理打赌,如将手续费计算在内,他选择的一只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将于十年内表现好过任何十只对冲基金,结果去年巴菲特选取基金的表现,就比对冲基金优胜。

《福布斯》2012年3月22日刊登结果,巴菲特选择的Vanguard标普500基金,去年升幅为2.08%,相比之下Protege对冲基金的五个投资组合下跌1.86%。然而在过去4年,对冲基金已跌5.89%,Vanguard标普500则跌6.27%。2008年遇上金融海啸,双方表现都不理想,对冲基金跌23.9%,Vanguard标普500更重挫37%。

巴菲特曾表示,对冲基金收取2%投资本金及20%利润作回报,讽刺买对冲基金是“减少投资回报的良方”。双方落注时,同意将约三十二万美元投资在债券市场,直至2017年升值至一百万美元时,胜出一方便将该笔款项捐出。直至最近,该笔债券已升值至九十三万美元。赌局结束后,胜方需向慈善机构捐出至少一百万美元。

……

谢选骏指出:巴菲特如此热衷于炒股和赌博,和“巴菲特税”有什么关系呢?

大有关系。

原来,虽然奥巴马早前建议向年收入薪百万美元以上的富人征收30%的税率,但国会委员会预计,由于富人将想尽方法避税,预计未来十年的“巴菲特税”,只会为国库进账四百七十亿美元,平均到每个美国人头上,每年只有区区十五个美元。

如此看来,“巴菲特税”只是一个宣传噱头:这是炒股大王和赌博专家巴菲特的又一个杰作,用区区十几个美元,来赢得“慈善家”的巨大宣传效果。

http://xiexuanjun.blogspot.com/

(另起一页)

第十五节

美联社机器人记者每季度撰写三千篇新闻报道


2015年1月,苹果公司发布了创纪录的一季度财报,美联社数分钟之后即发表了题为《苹果打破华尔街第一季度预期》(Apple tops Street 1Q forecasts)的新闻报道。这是一篇无人署名的文章,它是由非常熟悉苹果风格指南的机器人撰写并发布的。

美联社半年前采用了机器人记者,它每个季度撰写3000篇这样的新闻报道,而且这个数字有望增加。 

季度盈利报告的撰写工作单调枯燥,但要求准确和速度。所以,美联社在去年夏天开始与Automated Insights公司合作,使用该公司的Wordsmith平台撰写财报文章。

咋一看,读者很难知道这些文章是机器人写的。但文章结尾会这样写道:“这篇报道是由Automated Insights自动生成的。”

Automated Insights公司的公关经理James Kotecki表示,Wordsmith每周撰写数百万篇新闻报道,其合作伙伴还包括好事达(Allstate)、康卡斯特(Comcast)、雅虎。雅虎的“梦幻橄榄球(Fantasy Football)”报道就是Wordsmith的产物。Kotecki估计,如果需要的话,Wordsmith能够每秒产生2000篇新闻报道。

美联社的助理编辑帕特森(Philana Patterson)称,工作人员最初对Wordsmith表示怀疑。“每个好记者都会对此表示怀疑。”她说。

当Wordsmith于2014年7月开始工作时,每篇自动生成的文章会经过人工检查和加工。Wordsmith无需人工干预的全自动化在去年10月开始。现在,Wordsmith撰写的文章的错误率比人撰写的文章更低。

在采用Wordsmith之前,美联社估计,该平台将撰写约300家公司的财报文章。但现在,该平台每季度要撰写3000家公司财报,其中120篇需要人力更新或添加独立的后续报道,比如苹果公司的财报文章。帕特森指出,Wordsmith解放了记者,使他们集中精力撰写有深度的报道。

还有10家公司的财报完全不是由Wordsmith撰写的,例如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因为它们的财报与其他公司的财报有一些细微差别。帕特森说,进入这个行列的公司名单每一个季度都会被重新评估和更新。

合作开始后,Wordsmith撰写的文章还增加了业务描述和前瞻性指导等报道要素。帕特森还表示,美联社已经开始寻找Wordsmith在盈利报告之外的其他用途。

计算机没有夺走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相反,他们解放了作者,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撰写更具有深度的文章。“我们真的希望记者能够写更敏锐、更有趣的新闻报道,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最初的数字上。”

谢选骏指出:看来,极权主义的“螺丝钉”理想出其不意地在自由社会实现了。虽然,这不是把人变成了机器,而是把机器变成了人。不过我相信,把机器变成了人,最后还是会反过来,把人变成了机器。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殊途同归。

(另起一页)

第十六节

Ian Buruma(伊恩·布鲁玛)的玩世不恭


Ian Buruma是一个混血的荷兰人。他采访谢选骏的时候,谢选骏不知其何许人也,事后我才知道,他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呢。但是他的知识好像不大符合他的名气。而且他的性格中,有一种特别狡黠和玩世不恭的要素。

Ian Buruma他亲口告诉我,说他妈妈是一个犹太教徒,他的爸爸是一个新教的牧师,而他自己什么也不信了,是一个无神论者。

对此Ian Buruma他好像很骄傲,那口吻好像说他妈妈是一个小学生(犹太教徒),他的爸爸是一个中学生(新教牧师),而他Ian Buruma自己才是一个大学生(什么都不信的无神论者)。

这样Ian Buruma他居高临下地看着我:你怎么会从一个无神论的大学教授退化为一个基督教徒的?

……

这是1999年4月间发生的真实故事。

那时,Ian Buruma奉《纽约时报》之命,采写一篇报道,要在“六四屠杀”十周年的时候,谈谈《河殇》的几个作者之现况,尤其要谈谈他们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

这样,Ian Buruma他就费尽周折地找到了我,进行了专访。

后来,Ian Buruma他还让《纽时》雇请了一个摄影师,花了两三个小时,为我拍了两百多幅照片,以便从中选取一张能够符合他的报道倾向的特写。这种敬业精神,真够让我刮目相看的。

Ian Buruma是一个混血的荷兰人。这对理解他的报道及其作品很有帮助。因为,这妨碍了他去理解一个中国人怎么会去相信耶稣的奇迹的。

在Ian Buruma看来,耶稣就像Ian Buruma自己的妈妈、爸爸一样:第一是一个犹太教徒,第二是一个新教牧师。这样的人连自己的儿女都不会信,也不该去信,一个具有高度理解力的中国人怎么会去信呢?

对于Ian Buruma的疑问,我很同情。

于是我不厌其烦地给Ian Buruma解释:促使我信耶稣的关键,就是因为耶稣不是犹太人,不是神职人员。

Ian Buruma对此竟然觉得理解不了。

于是我给他指出《圣经》上的记载:

1、基督不是大卫的子孙:

Mat 22:41 法利赛人聚集的时候,耶稣问他们说,

Mat 22:42 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他是谁的子孙呢?他们回答说,是大卫的子孙。

Mat 22:43 耶稣说,这样,大卫被圣灵感动,怎么还称他为主。说,

Mat 22:44 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把你仇敌,放在你的脚下。

Mat 22:45 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

Mat 22:46 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一言。从那日以后,也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

2、耶稣不是犹太人:

耶稣对犹太人说,Jhn 8:56 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

Jhn 8:57 犹太人说,你还没有五十岁,岂见过亚伯拉罕呢?

Jhn 8:58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3、耶稣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同在:

Pro 8:22 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

Pro 8:23 从亘古,从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

Pro 8:24 没有深渊,没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

Pro 8:25 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

Pro 8:26 耶和华还没有创造大地,和田野,并世上的土质,我已生出。

Pro 8:27 他立高天,我在那里。他在渊面的周围,划出圆圈,

Pro 8:28 上使穹苍坚硬,下使渊源稳固,

Pro 8:29 为沧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过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

Pro 8:30 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

Pro 8:31 踊跃在他为人预备可住之地,也喜悦住在世人之间。

Pro 8:32 众子阿,现在要听从我。因为谨守我道的,便为有福。

Pro 8:33 要听教训,就得智慧,不可弃绝。

Pro 8:34 听从我,日日在我门口仰望,在我门框旁边等候的,那人便为有福。

Pro 8:35 因为寻得我的,就寻得生命,也必蒙耶和华的恩惠。

Pro 8:36 得罪我的,却害了自己的性命。恨恶我的,都喜爱死亡。

……

然后我告诉Ian Buruma,正是这三条圣经经文,使我放弃了对教育基督教的民族主义抵抗,而获得了对于耶稣的信仰。为此我感谢上帝,给了我接受救恩的机会。这使我相信基督教不是欧洲人的文化、也不是犹太人的文化;我相信基督教是一种特殊的启示,背叛这种启示的犹太人已经遭到了惨烈的处罚,背叛这种启示的欧洲人也会遭到惨烈的处罚的……上帝不会偏待任何人。

Ian Buruma 频频点头,仿佛理解了这个道理。

我也很高兴,我终于帮助Ian Buruma知道了他的妈妈和爸爸都没有能够让他明白的东西。

但后来我知道自己太乐观了,因为我后来才明白,Ian Buruma其实因为对圣经不熟悉而没有把握提出任何意见,又急于进行他为《纽约时报》的采访工作,所以就假装明白了。所以过了两天,Ian Buruma 又专门打电话给我,一一询问并记录了上述经文的出处。

以后他就失踪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显然,他无法提出任何可以和我辩论的东西了。

不过Ian Buruma确实是一个不太诚实的记者,因为他没有在他的报道中,把我思想改宗的上述关键给报道出来。

相反,Ian Buruma的报道却不乏一些无中生有的“事实”和似是而非的“推论”。这些东西的出现,显然是因为Ian Buruma的性格中,有一种特别狡黠和玩世不恭的要素。而Ian Buruma的知识也远远够不上他想要报道的主题,那就是我的思想改宗。

我想,这可能也是一些记者的职业通病:主题先行;为了自己的老板或市场,篡改了报道事实。


2000年12月31日


(最近,中国政府说“党媒姓党”,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又让我想起了上面的陈年故事。就Ian Buruma来说,“Ian Buruma媒,姓Ian Buruma”可能也最为自然不过了。2016年3月作者谢选骏再记)


附录


The Pilgrimage From Tiananmen Square


By Ian Buruma

Published: April 11, 1999


How do revolutions get started· Obviously rebellions begin with serious discontents, about oppression, corruption and so on. The protest movement that began at Tiananmen Square in Beijing 10 years ago this month was not really a revolution, although it could have turned into one. Oppression and corruption were certainly two of its root causes. But there were other influences, of a more cultural nature, that inspired the protesters. One of them was a television movie made a year before, in 1988. It was titled ''Yellow River Elegy.'' 

This six-part series emerged from a general intellectual fashion in China in the late 1980's, known as culture fever. Culture, like religion, is often a substitute for political expression. After decades of wooden Communist culture, slash-and-burn revolutionary modernism and murderous political campaigns, Chinese intellectuals turn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find answers to China's contemporary problems. 

China's descent into impotence has been an intellectual obsession of Chinese writers and thinkers since British gunships exposed its weakness during the Opium Wars in the middle of the last century. How could the Middle Kingdom, the center of civilization, have been so easily humbled by long-nosed barbarians and, later, by the ''dwarf bandits'' from Japan· These were the questions asked by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 1890's, in the 1910's, in the 1930's and yet again in ''Yellow River Elegy.''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presented in the film, is compared to the Yellow River, sluggishly following its changeless course through a vast, agricultural continent, isolated from the world by the Great Wall and governed by despotic, semidivine emperors. This is contrasted to an idealized image of the West, enlightened by science and democracy, conquering the seas, trading with all the world. China has a closed, ''yellow,'' land-bound civilization; the West is as open and ''blue'' as the oceans. The message, then, is that China has to discard its nostalgia for past glory, reject the symbols of its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become just like the West. The more hidden message is that Communist rule is as oppressive and closed as the old imperial system. 

The ''reformists'' inside the Government, like the Communist Party chief, Zhao Ziyang, approved of the film. Conservatives hated it. It split the Chinese leadership. After Zhao was ousted in 1989 and the tanks restored order in Beijing, party hard-liners blamed the film for helping to incite the rebellion. Party newspapers denounced it in editorials. Its authors were put on the wanted list. 

Four of the movie's five writers escaped to America. And while living here, an odd and drastic change came over all but one of them. Two became evangelical Christians, one seriously considered it and one is a decidedly secular businessman, who sells bridal clothes, French wines, men's wear and expensive crystal knickknacks out of the Sheraton Hotel in Flushing, in the New York City borough of Queens. Why· What made three out of four ardent promoters of science and democracy want to receive Jesus· 

It was my curiosity to find out that took me, in January, to a Christian evangelical church in Glendale, Calif. This might seem an odd place to meet a well-known political dissident from China, but if that same dissident has convinced himself that only the word of Christ can save China, it is as good a place as any. 

If he were simply a crank, a lonely man in exile whose mind has gone wobbly, there would be no reason, beyond a morbid interest, to meet him. But political crises have turned into bouts of religious zeal in China before. The most notable was in the 1850's, when a failed Confucian scholar named Hong Xiuquan claimed to be the younger brother of Jesus and tried to build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in southern China. By the time Hong's enterprise was crushed by Government troops, his murderous Taiping Rebellion had cost millions of lives. There are signs of a new religious fever in China today, including an upsurge in the popularity of Christianity -- an indication, I think, of political despair. So when famous Chinese dissidents get religion, they deserve to be taken seriously. 

I took my place in the church hall, located next to a Chinese Christian kindergarten, where the congregation has just had its evening meal. Everyone but me is Chinese, from Taiwan, Hong Kong or mainland China itself. Some are old, some very young, but most are middle-aged. Parents speak mostly Chinese; children more often English. A young pastor from Hong Kong, dressed casually in slacks and a sport shirt, leads his flock in the singing of hymns, asking the Lord to bless China. The pastor then says how much he himself loves China. It is, indeed, as though the 60-odd immigrants have gathered in this corner of Los Angeles to worship the motherland they left behind as much as their Lord. Like Marxism before, Christianity can be a vehicle for Chinese nationalism. 

New members are asked to stand up, introduce themselves, and say where they are from, so that fellow Shanghainese or Hunanese or Hong Kongers can take them under their wing. Then the hall goes dark and a video screen comes to life. We are about to see a film of the famous dissident and Christian convert I have come to meet. His name is Yuan Zhiming. The film is the story of his conversion. 

After some sketchy shots of Tiananmen Square in 1989, where Yuan played a relatively minor role as a prominent intellectual supporting the students, the action quickly shifts to Paris, where Yuan found himself in political exile that same year, before mov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His voice tells us how he felt rejected by his homeland, and how he went into a deep depression. As the camera jerkily pans to his tear-filled eyes, Yuan talks about his father, who died soon after Yuan's escape from Beijing; the strain had been too much for the worried old man. And he talks about his wife, a young woman with a sharp, intelligent face, who stayed behind in China with their daughter. 

The marriage had been unhappy, littered with quarrels and broken crockery. But now that Yuan is in exile, first in Paris, then in Princeton, he misses his family desperately. The West, which was like a utopian dream, now seems like a cold and lonely place. But then, encouraged by some Christians in Princeton, Yuan makes his first moves to ''receive Jesus.'' After hearing about his father's death, he prays all night to a postcard of Jesus he picked up from a street in Paris. He prays for his family's exit visas from Beijing. He prays for all the sinners in China. And on April 28, 1992, Yuan is baptized at the Princeton Chinese Church. 

Soon after that, his family is finally permitted to come to America. His wife is reluctant to become a Christian at first. She observes that she had not escaped from one authoritarian faith simply to join another. But the folks in church seem friendly, and it is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English. So she ends up receiving Jesus, too, though perhaps without her husband's fervor. 

After the film is over, the lights come back on, and there, behind the pulpit, is Yuan himself, a sleek, handsome man in his late 40's, wearing a gray tweed jacket. He says that Jesus saved him, and that he, Yuan that is, still loves China. Indeed, he loves China more than ever. He has been able to go back once, and noticed how unhappy people were and how empty their hearts. It has become clear to him that China cannot be changed only politically. First a complete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is needed. Democracy is not just a political mechanism. The root of democracy is the spirit of Christ. Only God can save the Chinese. And it is Yuan's aim to spread God's word to his people. That is how he intends to save China. 

One month later I am sitting in the coffee shop of the Sheraton Hotel in Flushing. Opposite me is Xie Xuanjun, a pale, slim man in his late 40's. Before 1989, he wrote a number of respected books on world religions and mythology. He, too, had been an intellectual supporter of the student rebels in Beijing. In fact, Xie's story is quite similar to Yuan's. He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via Japan. His wife and daughter were stuck in Beijing. Even though he talked to his wife weekly on the phone, the marriage, already tempestuous, suffered further as a result of his exile. Feeling miserable, he met Yuan in Princeton, but felt Christianity wasn't for him. 

Then, one night, in a trough of despair, when he thought he might die alone, far away from China, he had a dream of being lifted in the arms of Christ. It gave him the most wonderful sense of floating free, he says, above all the cares in the world. But he still resisted conversion. For one thing, he was Chinese, and Christ was a Jew, a foreigner. Thankfully, he says, he discovered i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that Christ's spirit was already present before Abraham was born, so Christ could not really be a Jew. And so with intense relief Xie was able to convert at last. 

He called his wife to announce the news. It made him feel happy and yet oddly guilty: receiving Christ was also a sign that he couldn't cope with life on his own. And, having grown up in a Communist country, atheism had been drummed into him as a child. But Xie's wife was not shocked. She had already been baptized in one of China's many clandestine ''house churches,'' small churches located in private homes. Yet she still finds it hard to believe in the Resurrection, without which Xie thinks you cannot be a proper Christian. Like Yuan, Xie is convinced that Chinese must first find God, before a political solution can be found to their problems. But the trouble in China, he says, is that too many people simply want to use religion for political aims, instead of cultivating their spiritual lives. 

The stories of Yuan and Xie are not especially rare or eccentric. Immigrants and refugees, alone in a foreign country, are always receptive to the promises of salvation in a religious community. Most of the older immigrants in the evangelical church in Glendale are from Taiwan, but the newly baptized members are almost all young people from mainland China. 

In China, the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beliefs by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subsequent disillusion with Communism itself, have created a spiritual hunger for all kinds of Christian, non-Christian or pseudo-Christian beliefs. The officially sanctioned ''patriotic'' Christian churches in China, including the Catholic Church, could have as many as 20 million members. No one knows how many unofficial, underground Christians there are, but it is assumed to be 10 times the number of official Christians. They meet in private homes, in improvised halls, indeed anywhere away from the beady eyes of authorit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deeply antagonistic to the unofficial Christians, who refuse to register as members of the patriotic churches, and so are beyond party control. Many areas of daily life are beyond party control, to be sure, but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a particular fear of the evangelical zeal that combines faith and political subversion. That is, after all, how the party itself once came to power. Communism brooks no rivals. Of course, by crushing popular demands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ost notably in 1989, the Government itself has provoked such zeal. Religion is all that is left when the expression of secular politics is blocked. 

There is, however, a deeper reason for the appeal of evangelical religion for dissidents, embedded perhap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itself. Sun Yat-sen, the leader of China's first modern revolution in 1911, was a Christian convert who believed, as he put it in a speech in 1912,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revolution ''could be found largely in the teachings of the church.'' This statement would not have startled most Christians in the West. But by that time most Western democracies had separated church from state. This had never been the case in China, where emperors were secular as well as semidivine leader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were part of a cosmic order, and it was this order that crumbled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collapsed in the 20th.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ve been looking for new cosmic orders to solve their political problems ever since. 

In 1919, dissident intellectuals in the so-called May 4 Movement, who opposed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adopted ''Science and Democracy'' as a slogan. But it was more than a political slogan. For many Chinese, they were like the mantras of a new religion. It was but a short step from this to the blind faith in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It is odd, but not surprising, that the radicalism of Mao Zedong owed something not just to the spirit of 1919, but also to the murderous fanaticism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of Hong Xiuquan in the 1850's. Mao, in his imperial pretensions and his radicalism, was not unlike Christ's ''younger Chinese brother.'' Indeed, Mao counted himself as an admirer of the Taipings. 

It would be grotesque to suggest that the pale Mr. Xie, of Flushing, would wish to be anything like Hong Xiuquan or Mao Zedong. It was he, after all, who told me that religion should not be used for political ends. Yuan Zhiming's conviction, however, that China can be free only when all Chinese have received Jesus, doe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the zealotry of former Chinese revolutionaries. Like them, he believes in the wholesale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As he put it in an essay: ''Democracy is not merely an institution nor simply a concept, but a profound structure of faith.''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a, which he advocated in ''Yellow River Elegy,'' simply lacked one component, he explains, in his bungalow in Torrance, Calif.: ''I now realize that our film was superficial. It left out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religion. Chinese conservatives think we have to preserve our traditions. But Sun Yat-sen was right. If China wants to be as great as the West, we have to go to the roo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So the road from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church in Glendale was not as long as it seemed. But what about the other two authors, now living in America· How did they resist the blandishments of the church· The story of Su Xiaokang, his struggles with Christianity and his final rejection of it tell us as much about the modern state of China as do the conversions of his colleagues. Su is the most famous of the authors of ''Yellow River Elegy,'' and contributed most of the work. He, too, has a troubled personal history. 

I talk to him at his house in Princeton. He sits in front of his word processor. Once in a while his wife, Fuli, who was badly injured in an auto accident six years ago, passes from the bedroom to the kitchen, very slowly, with the support of a steel frame. Su, once a celebrated author in China, finds it difficult to write about anything anymore. He told a Japanese reporter that the old Su Xiaokang had died. The new one is simply surviving. 

''We intellectuals in exile,'' he says, ''all struggled with Christianity. I was very depressed after the accident. I felt it was a punishment for me. I felt that without some contact with God, a Chinese God, I couldn't survive. So I read the Bible all the time and even went to church. Twice a week a young American came to my house to read the Bible with me. He is now a successful computer engineer.'' 

Su's pain, however, is more than just personal; it goes back to that old despair about China, the source of ''Yellow River Elegy.'' The tragedy of China, he says, is that the Chinese don't see a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Chinese have an idea of tianxia, meaning everything under Heaven, not of the state or the nation. Everything under Heaven is a cosmic concept. It is where politics, relig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are rolled up into one. 

Like many exiles, Su feels ashamed to have survived, while others were arrested or killed. And he feels guilty about the failure of the 1989 rebellion. But the shame of his generation, the generation of former Red Guards, now in their late 40's and 50's, goes back further than 1989. He says: ''We all feel deep guilt. All of us who lived throug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eating up our teachers, unleashing all that violence. At least we intellectuals can talk about it, but the ordinary people have it all bottled up inside them.'' 

So why, I ask, did he end up rejecting the Christian faith· He gives a two-part answer. ''I cannot believe in Christ. I tried, but I can't. He is a historical figure, like Confucius. I can't believe he is the son of God.'' This is a rational, secularist answer, which any agnostic might have given. But then he gives a different answer, more to do with the experience of his generation in China: ''Since we lost faith in Maoism, we felt cut off at our spiritual roots. This made it impossible for me to believe in any religion, or ideology. I cannot have faith in anything anymore.'' Su added that he finds the post-Tiananmen generation in China baffling. He says that all they care about is material things. Perhap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 and them is that Su feels anguish at his loss of faith, while younger Chinese never had one. 

It is rather refreshing, after hearing these stories of painful conversions and spiritual despair, to talk to the fourth author of ''Yellow River Elegy,'' now living in Flushing as well. Zhang Gang is a tall, bluff, chain-smoking figure, with a Chinese Army greatcoat wrapped around his shoulders. He has a loud laugh and a raspy voice, and is the kind of man for whom waitresses jump to attention as soon as he enters the Sheraton coffee shop. The Chinese expression for his type is Big Brother. Big Brothers get things done, take care of others, run businesses, start rebellions. Yet business is not Zhang's main interest. ''Business,'' he tells me, ''is just a matter of survival. My real life is at home, staying in touch with Chinese affairs on the Internet and talking to Chinese friends.'' 

It turns out Zhang was quite a Big Brother in China. He was born in Nanjing, the son of a high Communist official.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 was a leader of the Red Guards, with memories of seeing his most respected teacher beaten almost to death. Being an upper-class Communist, as it were, gave him the opportunity to read a large number of forbidden books. Zhang concluded that Marxist analysis didn't apply to China. Pre-modern China wasn't really feudal. It was ruled by an authoritarian system based on ancient agricultural practices. 

Zhang's main contribution to ''Yellow River Elegy'' was to introduce this idea of ''Oriental despotism,'' as he (and others before him) called it. But he couldn't write for the television series openly, for Zhang was working for the Government as an economic adviser to the reformists around Zhao Ziyang. He understood the nature of power in China, he says. Zhang never got openly involved with the Tiananmen demonstrations, but he did play a shadowy role as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reformists in the party and the students. For this, he, too, was put on the wanted list after June, 4, 1989. 

I ask him about religion. He pulls himself up, and says he is no stranger to Christianity. His mother is a Catholic. And he respects the ''gentleness'' of Catholics. But the thing is that unlike the others, he is self-sufficient. ''I trust myself, rather than putting my faith in outside forces. The others need God to cope with their frustrations. But I'm very tough, independent. I can't see a difference between what I want to do, and what they want God to do for them.'' 

Zhang has no interest in joining any dissident group either. ''Not as long as I have a brain and I see what they do. You see, these dissidents are very inferior people. They have never touched real power and money.'' He snorts derisively.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he has. 

Some might call Zhang Gang self-confident, others might view him as arrogant. His air of Chinese machismo reminds me of Wei Jingsheng, the dissident leader who is often accused of being unable to listen to or compromise with anyone. Tough guys like Wei and Zhang can be indispensible, however. How could Wei have survived for so long in jail if he hadn't been convinced of his own righteousness· Big Brothers are natural leaders. 

Christians and other religious people can have a role, too, by resisting political orthodoxy and staking out moral posi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state. Things only become dangerous when Big Brothers take a religious view of their political missions and want to affect a mor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t was Xie who observed to me, with the wan smile of a man who had known despair, ''The problem with China is that instead of adopting Christ's ideals, too many Chinese think they are Jesus Christ themselves.'' 

Photos: From ''Yellow River Elegy'' to the Jordan, via California: Yuan Zhiming, leading his Christian choir. (Gail Albert Halab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Elegy'' alumni, from left: Xie spreading the Word in Chinatown (N.Y.); Zhang (smoking), who is his own god; Su, whose faith is in exile. (Chen-Chi Chang/Magnum, for The New York Times) 

Ian Buruma, a fellow at 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is the author of ''Anglomania.''

(另起一页)

第十七节

解读维权律师陈光诚来美事件


(本文是谢选骏先生2012年5月接受专题采访时的提纲。)


问:您如何解读维权律师陈光诚来美事件?

答:这是两个世界影响力最大国家之间的博弈和交易。但中美两个现任政府各有折损,主要的受益者是陈光诚一家从山东农村的非法监禁地移居到了美国的纽约大学。从陈光诚来美只用了几个星期,二十三年前方励之来美却用了一年多,从前者的顺畅和后者的艰难,可以看出今天的中美关系远比1989年复杂,同时也因为陈光诚来美只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维权案件,而方励之来美却涉及一个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八九民运和六四屠杀)。

问:简单介绍一下陈光诚背景。

答:陈光诚陈光诚(1971年11月12日-)是山东的盲人维权人士,幼时生病导致双眼失明,他没有经过法律的专业培训,而仅依靠自学法律知识,因此被媒体称为“赤脚律师”。根据199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士可减免税收,但临沂当地政府直到1996年,依然在向残疾人士征税。陈光诚与当地政府多次交涉未果,遂于1996年寒假,到北京上访。此后临沂地方政府接到上级批示后,终于表态要停止向残疾人士征税。1997年,东师古村开始实行两田制,加重了村民的负担。陈光诚通过《半月谈》了解到上级政府不允许搞“两田制”。于1998年夏,到北京上访,最后终于终止了村里的两田制。2000年到2001年,陈光诚在中国法学会发起并负责“残疾人维权项目”。2002年,他试图在北京成立残疾人士的民间维权组织,未果。2003年7月至8月,陈光诚夫妇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访问,参观并了解了当地的残疾人士机构。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第44条的规定,残疾人可以免费乘坐地铁。2003年9月,陈光诚在北京乘坐地铁,检票员以其没有当地的盲人免费乘车证为由,要求其购买车票。陈光诚而后将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告上法庭,并获得胜诉。通过此案,终于使外地盲人也可免费乘坐地铁。但后来,他与中国政府发生冲突,于2006年至2008年入狱,之后和家人一起被“软禁”在家中,2012年4月下旬逃离监视,进入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避难。5月2日在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陪同下离开大使馆,到达北京市朝阳医院医疗。最后由中美达成秘密协议,出走美国。

问:这次中方为何愿意放人?

答:这首先因为今年是中国的“换届年”和美国的“选举年”。美国奥巴马政府由于2月间没有给与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政治庇护而受到国会调查,这次面对陈光诚避难事件,承受的压力自然加倍。而中方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也愿意协助美方。其次是由于陈光诚主要是一个维护个人权益的“维权人士”,而不是一个追求政治民主的“民运人士”,甚至不是一个争取言论自由的“异议人士”。中国政府释放他,冲击力比较小一点。另外从美国现任政府的角度看,愿意帮助中国的人权活动者,而不愿意帮助中国的政治反对派,因为后者会影响两个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正常化及其日常的交易。例如,对于中国政府最著名的反对派达赖喇嘛,美国和西方各国也都是以人权的名义和宗教的身份来接待的,而不直接給予他政治的地位。

问:陈光诚原本不愿意离开中国,为何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答:陈光诚在离开美国大使馆后,获得了更多的资讯,使他改变了主意,重新作出了选择。在中国,不论是维护个人权益的“维权人士”,还争取言论自由的“异议人士”,以及追求政治民主“民运人士”,都有两种不同背景的人:一种是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的、甚至在国内也没有和外国势力接触过的,一种是离开过中国、到西方进行过某种培训而后再回到中国从事“维权”、“异议”以及“民运”的。前者缺乏国际关注,多数没有奥援,很容易变得默默无闻。后者资源充沛、内外呼应,很容易造成声势。刘晓波、艾未未、陈光诚都属于后者。魏京生在出名前虽然没有出过国,却在国内和外国记者过从甚密,可以提示出国际支援的重要作用。

问:来美之后, 陈光诚还回得去吗?陈光诚的影响力是否会与其他一些民运人士一样逐渐式微?

答:严格说,陈光诚得以来美,并非“正常渠道”,而是中美两国政府的“特殊交易”所致,现在交易已经完成,以后再去撤销它?很难吧。从影响力的角度看,陈光诚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那就是做出了一个示范,一个人的努力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他一个农村的盲人都可以做得这样好,成了这样一个重大外交事件的最大赢家,为什么其他的人不能呢?非不能也,是无能也。

清朝人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现代生活频率加快,变成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天。”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才,一个陈光诚走出中国到美国,会有许多陈光诚从农村站起来。

(另起一页)

第十八节

技术创新为什么不再是美国经济重要动力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一向以技术和创新引以为傲,并将其视作在全球经济中继续领跑的主要动力。但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对这些被广泛认可的美国繁荣之本提出挑战,认为技术和创新已经不再是美国经济的重要动力。

美国之音2011年3月22日刊发分析文章,阐述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泰勒·考恩新书《大停滞》一书主要观点。考恩认为,技术和创新虽然仍在不断涌现,但是已经不再惠及整个社会。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泰勒·考恩(Tyler Cowen)提出这样一个挑衅性的论点:在过去40年间,技术和创新的蓬勃发展,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和生产效率的改进。他给自己的新书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大停滞》。这本通过电子书形式发行的著述还有一个副标题:美国怎样吃掉现代历史中所有的低垂果实,生了病,并将(最终)好转。

美国电子杂志Slate的资深作家蒂莫西·诺亚(Timothy Noah)在他撰写的书评中,将考恩的著作和1998年出版的一本书做了比较。那一部由华尔街日报著名记者鲍伯·戴维斯(Bob Davis)和戴维·韦塞尔(David Wessel)合著的书题为《繁荣:未来二十年的繁荣以及它对你意味着什么》。两位作者相信,因电脑而得以提高的生产效率,在加上社区学院入学人数的不断提高,将会把陷入经济停滞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美国中产阶级解救出来。

和戴维斯和韦塞尔一样,考恩的论点也是基于美国现代历史中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谜题:从1947到1973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翻了一番;而那以后,到2004年的30多年间,这个数字只涨了不到四分之一。

不同的是,前者当时乐观地认为,技术和教育将会给美国中产阶级再次带来好运;而考恩的看法却完全相反。他在书中写到:“我们依赖低垂的果实已经至少有300年时间了。”但是,他悲观地说,这些美国人赖以建立其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低垂的果实”,已经基本上被吃光了。考恩以所谓“低垂的果实”来比喻美国经济长期以来所享有的唾手可得的优势:免费的土地、移民劳工、强大的新技术,以及教育。戴维斯和韦塞尔十多年前乐观地认为,这些优势会振兴美国中产阶级。但是他们的预言没有应验。

在经历了大萧条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后,考恩的看似悲观的论调则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在他所说的“低垂的果实”中,免费土地早就不复存在了;而最有争议的,当然是他对技术作为经济动力的看法。考恩认为,美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处在一个技术停滞期(technological plateau)。他认为,被广泛视作美国经济优势和动力的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并没有真正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考恩认为,技术和创新虽然仍在不断涌现,但是已经不再惠及整个社会。

他在华盛顿信息技术和革新基金会就他的观点举行的一个谈论会上说,他的批评者们通常以2001到2004这段新技术蓬勃发展时期来反驳他的观点。但他回应说:“那一段时期看起来是不错。但是严肃的经济学家们都同意,2001年到2004年那段时间只是一个幻象;中产阶级并没有从中受益。”考恩在书中说,从技术革新中受益的仅仅是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还有就是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和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人,并没有转化成为新的就业机会。

他举例说,iPod在美国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到1万4千个;Facebook雇的员工不到两千;Twitter雇用更是少于300。他说,美国GDP的四分之一被用于“政府消费”、教育和健保等。考恩被认为是个“自由意志论者”(libertarian)。他在书中左右开弓——既数落了即便在中产阶级囊中羞涩之际还要大手花钱的民主党政府,也批评共和党人秉承的以减税刺激经济的论调是“不切实际”的。不过,考恩拒绝承认他是个悲观论者。他说,问题虽然不会在一夜间得以解决,但仍然有乐观的理由。考恩说,美国人要做的只是认识到过去繁荣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如何创造出更多“低垂的果实”。 

……

不过在谢选骏看来,泰勒·考恩教授和他批评的民主党政府和共和党国会类似,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在谢选骏看来,美国现在面临的困境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发达国家”的一个缩影。例如,日本的衰颓甚至还要早于美国,已经经历了二十年的停滞不前。而欧洲也正在通过自己的危机在论证美国的危机实际上是全球化过程的一个结果。那就是整个世界正在走向平面化:发达国家日益丧失工作机会,而落后国家日益均分发达的果实。在某种意义上,美国在二十世纪从欧洲前辈那里得到的机会,所谓“低垂的果实”(比喻美国经济长期以来所享有的唾手可得的优势:免费的土地、移民劳工、强大的新技术),正在被全球化过程“外包”给中国、印度等国。而这个外包过程中决定性的一幕,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现在西方已经意识到让中国提前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失误”,但为时已晚。

在目前的格局下,美国的技术创新不仅不再是自身经济的重要动力,反而变成了其他国家经济的重要动力。因为在全球化的格局下,任何技术创新一天之内就会被别人、别国轻易拿走,剽窃和盗版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

2011年3月28日

(另起一单页)

第六章

美国选战

(另起一单页)

第一节

奥巴马为什么淡化穆斯林恐怖


2016年9月20日新闻报道指出:奥巴马淡化恐袭!

来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奥巴马总统,在抵达市区的第一个行程是出席为希来利的募款活动,而他没有提到纽约市和新泽西州的爆炸案。他19日在爆炸案嫌犯落网后,也仅重申将保护国家安全,仍未说这起事件为恐怖袭击。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川普的竞选阵营痛批奥巴马只顾竞选募款,而淡化伊斯兰对美国的威胁。

奥巴马的车队18日晚曾从曼哈坦雀儿喜爆炸地点的23街驶过,但他是前往餐馆业大亨梅尔(Danny Meyer)的豪宅,不是去视察恐怖爆炸的现场。他仅仅是参加为希来利募款的活动,之后他在曼哈坦下榻,准备次日出席联合国大会,以及下午会见共产党中国“总理”李克强。

奥巴马在募款会上谈到今年大选的重要性,“将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选举”。他表示,这次选举本不应相互胶着,但实际上成为不相上下,不是因为希来利有何过错,而是美国已成为分裂的社会。

奥巴马表示,看一下福斯电视台和网上的部落客,就知道他们发出许多错误讯息,诬蔑他人导致国家的方向错误,使人在投票时犹豫不决。他认为,国家出现了许多分裂,很难弥补。奥巴马还谈到性别歧视是希来利的不利因素,美国也因此一直没有出现女总统。

但奥巴马没有提到纽约市和新泽西州的爆炸案,也没有提明尼苏达州购物中心的攻击。他延至19日才公开表示,为纽约市爆炸案的数十个伤者祈祷,联邦调查局已在迅速展开调查,包括对明州攻击的调查,他只是官腔十足地轻描淡写地说:“我们将运用联邦政府的所有资源,确保调查顺利。”……国家反恐部门和各级执法人员在加强合作,防止攻击事件发生和保护民众安全。

川普阵营批评白宫淡化伊斯兰威胁,致使奥巴马任内美国面临的危险升高。川普的发言人说:“奥巴马政府淡化威胁,导致民众的危险增加,表明在打击激进的伊斯兰恐怖主义时,美国需要一位新领袖。”

问题是奥巴马就职的时候,不是手按圣经赌咒发誓了吗?

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时,手按圣经,这是明文规定还是传统?若是明文规定,请问规定在哪里?

解答:《美国宪法》(U.S. Constitution)并没有具体规定总统如何就职——仅仅规定当选者必须宣读《就职誓词》,甚至允许文字稍有变化:“我谨庄严宣誓(或声明),我必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其中“声明”(affirm)这个词适用于个人的宗教信仰禁止宣誓的情况。只有一位总统,即富兰克林·皮尔斯(Franklin Pierce)在1853年宣读誓词时选择了“声明”而没有用“宣誓”。

除了誓词之外,最初的《宪法》文本没有其他的有关规定。它没有规定当选总统应于何时就任,在什么地方宣誓,由谁来主持宣誓,如果读错了誓词该怎么办,如果前任总统的任期在当选总统宣誓之前结束该怎么办,是否可在誓词中添加词语,是否必须发表演说,以及其他许多有可能引起争议的事项。宣誓时并非一定要手抚《圣经》(Bible),但大多数总统都选择手抚《圣经》。与他们不同的是,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是手抚一部法律典籍宣誓就职的。

自从美国建国以来,美国的历任总统除了肯尼迪是天主教徒之外,名义上都是基督教徒,所以他们在就职仪式上,在按照宪法规定宣读誓词的时候,绝大多数都会选择一手抚胸,一手按在《圣经》上,以表示他们对国家和自己信仰的忠诚。除了家庭祈祷常用或祖传的之外,他们也可能选用前人用过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圣经》。

美国宪法的第二章第一节第八条规定,新任总统在就职前,必须宣誓,誓言为:“我谨庄严宣誓(或郑重声明),我必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I do solemnly swear (or affirm) that I will faithfully execute the Office of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will to the best of my Ability, preserve, protect and defe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据统计,美国历史上只有个别总统就职宣誓时,没有使用《圣经》。例如1901年麦金莱总统被刺身亡、西奥多·罗斯福接任总统的时候。但是当他自己竞选并获胜,于1905年宣誓就职时,使用了一本詹姆士国王钦定本《圣经》。

还有一个问题:美国为何不能像限制共产党员及纳粹成员那样限制穆斯林入境?

解答:可能是时间还没有到。美国还没有认识到,伊斯兰教乃是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先驱;虽然已经意识到了“穆斯林激进主义和伊斯兰恐怖主义”等同于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

奥巴马为什么淡化恐袭?有人怀疑他是个穆斯林。

奥巴马2010年访问印尼雅加达,还专门到一所清真寺参拜,后来又以总统身份参拜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附近一间清真寺,并且“恳求全国民众”包容与尊重伊斯兰教在美国的传教自由。与此同时,大批基督徒在伊斯兰家国家遭到屠杀和灭绝。

这就是“奥巴马淡化恐袭”的背景资料。

(另起一页)

第二节

美国与罗马共和国


(一)美国为什么能统治世界?


“九一一”恐怖袭击当天,一名满身尘土的纽约女市民从世贸中心双塔的废墟走出。有电视记者请她谈此刻的感受,她用疲惫不堪的声音说:“为什么人们会痛恨美国(Why Do People Hate America)?”之后十年中,这一直是美国的政客与民众亟欲解答的疑问,也是被各种媒体重复使用了无数次的标题。

一本以此为名的政论书很快应运而生。巴基斯坦裔作家兹奥丁·萨达尔(Ziauddin Sardar)与英国女作家兼人类学家梅瑞尔·戴维斯(Merryl Wyn Davies)合写的《为什么人们痛恨美国?》甫一问世,就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至今,该书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包括中文),至少印行150万册。 

这本231页的著作通俗易懂,又有大量素材依据,值得一读。作者认为,即使九一一事件没有发生,“为什么人们痛恨美国”也是应该坦白提出并认真解答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丢弃了自我反省传统的国度”,政客们用双重标准评判世界事务,总觉得美国是在造福全球。民众往往也觉得美国是一片善良的土地,只因为国家太美好、制度太优越才招人忌恨。 

作者指出,幸运的是,美国是“最开放的社会”,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作家、艺术家、专业人士、媒体人士可以就国内国际政策提出尖锐的批评,表达反对的立场。这在很大程度上遏止了“以仇恨对仇恨”的思潮泛滥,让清醒的认识逐渐回归。 

作者写道,相当多的美国人曾经认为,美国文化最完美,其它文化都落后或腐朽。在这种认识影响下,实难对他国宗教、文明甚至国情予以真正的尊重与平等的交流。书中多次提及好莱坞1953年拍摄的西部片“Shane”(中译“原野奇侠”),由亚伦·赖德扮演的大侠来到被匪帮头子蹂躏的小镇,摸清情况之后向匪帮宣战,为民除害之后又悄然离去。该书作者认为此类影片影响美国人的自我定位,使他们乐于见到自己的国家成为“除暴安良的世界警察”。 

俗话说,不算帐不知道,一算帐吓一跳。“为什么人们痛恨美国?”一书列举了美国自1890年以来动用武力“除暴安良”,干涉他国事务以维持世界秩序的事件,百余年来竟多达134起,平均每年发生1。15起,冷战结束后更多达每年两起。作者认为军事干涉正是招人忌恨的原因之一。 

这份长长清单中与中国有关的事件有八起,先后是海军陆战队介入中日甲午战争(1894)、镇压义和团(1898)、海军进驻北京(1911)、海军监督中国内战(1922)、陆战队留驻中国各地(1927)、海军陆战队协助美国侨民撤退及运送国军(1948)、在韩战中与中国志愿军交锋(1950),以及部署核子武器防卫台湾(1958)。 

美国对其国内的选举监管很严,坚决杜绝收受来自外国的资助。但作者指出,美国为左右外国选举,却不惜花费大笔钱财支持喜欢的候选人。中央情报局(CIA)从1950年代起,先后对将近30个国家的政客提供经费,为其助选。美国对本国的环境保护、资源开发非常小心,但却肆意掠夺其它国家的矿藏,破坏环境,甚至为追剿丛林中的“越共”喷洒大量化学毒剂,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两位作者认为,美国从一己立场定位文明、理性、发展、民主等概念,并不遗余力地输出其价值观。美国还以霸权式的企业文化与利己的外交政策影响全世界,左右他国的走向。因此,尽管美国为世界做了不少好事,仍难免在国际间引起反感,甚至招来极端主义集团的攻击。该书最后一章呼吁美国重新认识世界,也呼吁世人超越仇恨,消弭偏见。 

 

(二)罗马共和国的消亡与美国的未来


人们可以发现:美国与罗马共和国的制度非常接近。都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而是代表制。这种社会的特征实际是一种两个阶级的社会(暂时不考虑奴隶):一是贵族,二是平民,用罗马的语言,叫着MOB。贵族总是很高傲地、很理智、逻辑的讲大道理、并且控制平民,而平民基本就是一群被利用的草民。贵族很孤傲、较有教养,而平民往往很喧哗、暴力。贵族之间为争权夺利高谈阔论,而各自的粉丝暴民往往互相打得头破血流,不亦乐乎。

罗马的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比美国还完善:它由两个执政官共同执掌行政,而且任期只有一年,最高权利在参议院。但据说,当年罗马共和国一场选举下来,广场上总要留下几具尸体。政客们的支持者往往一言不合,为了自己这一边多得些选票,拔刀相见。而不同政客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是战争解决。长期的战乱,罗马人终于厌倦了。

屋大维上台后,名义上还是共和,但其实已经是独裁制--他把自己置于整个原有系统之上。原有的还是按原来的办,该选举还是选举,最后他一人定夺就行了。在屋大维的统治下,罗马获得空前的长治久安。屋大维生前死后,罗马人、乃至历史学家都对他的赞誉不绝。

当前的美国,当然还没有到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情况,也没有出现恺撒那样的军事强人。但罗马的历史告诉我们,共和制并非一种能够自我稳定的制度。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当有人提出要建立一支由平民组成的军事力量的时候,不能不令人想起罗马共和国的结局。

随着时间的迁移,一代代的人将逐渐把那些原来神圣的原则视为废纸,而采取用原始的方式去谋取各自的个人与集团利益……而最终收拾这种混乱的暴民社会的人,也许只能是另一个屋大维。


(三)“埋头族”和“脑短路”


有的网友提出一个思考题:如果把美国比成罗马共和国,那么中国相当于当时什么国家?(2011年01月02日20时45分)

美国=罗马?

欧盟=希腊联邦?

俄国=马其顿王国

阿拉伯世界=?

中国=?

(谢选骏觉得,上述例比没有看到迦太基,纯属“埋头族”。)

有的网友给出一个最佳答案:如果按当时来算中国的实力远大于罗马帝国,秦汉时代,阿拉伯世界顶多算西域三十六国既有几个强大的国家比如月氏,楼兰等同于沙特,伊拉克,内部既联合又矛盾重重。拜占庭肯定不对,我们都知道拜占庭又称东罗马帝国是罗马分裂的结果,我们又不是美国的一部分,如果美国是罗马的话,罗马既是共和时代还没分裂呢,有类似美国国会那种元老会主持。但是日耳曼,高卢也不对当时他们都还是原始部落呢,中国和美国顶多是技术差几十年还不到社会性质的地步,而英格兰当时根本都没有形成日耳曼那种联合体,虽然也是日耳曼人,但是连个共同的酋长还没有呢,所以倒不如说是古埃及新王朝时期。虽然跟罗马帝国实力有所差距,但还不至于社会性质差太远起码进入封建社会了。(谢选骏觉得,上述例比混合不同发展阶段,纯属“脑短路”。)

 

(四)美国的政体比较符合亚里士多德理论


美国的共和宪政国体是由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混合而成的,比较符合亚里士多德理论。

中国为什么要比美国还要美国,要铲除君主制和贵族制而唯独尊大众?

“美国国体研究专题”指出: 

一百年以来,中国人对美国一直存有三大误解:一是,华盛顿是美国人最崇拜的偶像;二是,美国是一个唯民主独尊的政体,是民主至高无上的;三是,美国不是“敬神、尊君、重民”三位一体的《圣经》神道国教。 

第一、西塞罗才是美国人最崇拜的偶像,而不是华盛顿

罗马共和国政体是美国宪法中共和主义的模板,要深刻地理解美国共和政体的内涵,就要获得罗马共和国政体理论的精髓。“在整个政治观念史中,西塞罗是被引用率最高的作家”,他是罗马共和国政体理论的杰出阐释者,是美国人最崇拜的偶像,美国人亲切地称他唯“图里”。而华盛顿对美国共和政体的内涵并无任何贡献。

第二、美国的共和宪政,由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大部分混合而成

美国的共和宪政,又称普通法宪政主义,是由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大部分混合组成的,并不是唯民主制独尊的国体。

西塞罗在《国家篇:法律篇》借用柏拉图的话说: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这三种政体是非常不稳定的政体,会发生周期性的革命和陷入轮回性的进程。“每一种政府形式面前都有一条陡峭泥泞的道路,会导致一个与它邻近的腐败形式。”君主制下,一个人的绝对统治会很容易并很快蜕变成最坏的僭主政治。贵族政制很容易转化成寡头政治。民主政治由于人民拥有的绝对权力,则很容易变成暴民的狂暴和为所欲为的暴民政治。西塞罗不赞成三种政体中的任何一种,但比较而言之,他认为君主制较优。西塞罗给出的理由是,君主对待其公民就犹如他们是自己的孩子。正是在否定这三种单一政体的基础上,西塞罗认为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这三种政体以适当比例混合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最好、最值得推荐的政体。由于混合政体是结合了三种单一政体优点的政府形式,所以,它是一种温和、平衡的政府形式。这是因为,首先,它把某些权力授予上层公民,又把某些权力保留给民众来判断,保留了一个国家中必须的一种最高的和高贵的成分;其次,这样一种政体制度提供了自由公民内在必须的某种高度平等。此外,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每个公民都被牢固地安排在其自身地位上的时候,就没有理由会发生变化。除非统治阶级犯下非常严重的错误,它可以避免单一政体蜕化、堕落的命运。西塞罗的结论是:一个国家中必须存在一种权力、义务与职能之间的平衡,这样的共和国才是正义的。

美国就是这样一个能把国家中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强势与弱势者、不同富裕与贫穷者、等等不同社会要素协调在一起而获得平衡与和谐的生动典范——行政官要有足够的权力,元老院要有足够的影响力,人民要有足够的自由,否则,政府就会陷入革命或者衰亡的命运。

美国的共和是由君主制、民主制和贵族制以适当比例混合而成的,以(无冕)君主制为主体,绝对不是民主独大。

(1)美国最高法院的九名大法官是美国的无冕君主,遵循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连总统也要受制于“以少制多,以弱制强”。

(2)美国国法是普通法,乃王法王道;美国的神道国教,是最至高无上的尊君的《圣经》,是真理、智慧、公平、正义与仁爱的寄托。

(3)参议院,又称贵族院或上议院,遵循的是贵族精神主导下的共和规则,是以少制多,以弱制强。

(4)众议院,又称平民院或下议院,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的民主规则,是以多制少,以强制弱,本质类似于“恶人办事就得靠人多势众”!

第三、专制是法治的根基,民主则是法治的敌人,美国不给民主任何“民主独大”的机会

美国宪法是不民主的,民主在美国宪法里面并不具有合法性。这是因为专制是法治的根基,民主则是法治的敌人!否定专制就是否定法治,诅咒专制就是“法治至下,人治至上”。 美国不允许民主泛滥,不允许民主至上,不允许“法治至下,人治至上”,不允许极权民主主义,不允许党阀主义。

因此,美国宪法是共和独大,但包容民主的存在。举世公认美国是“共和至上,民主至下”的公民专制政体。

第四、是共和制还是民主制,如何判断?

(1)看宪法。民主在美国宪法里并没有任何合法地位,共和主义是美国宪法的原旨,这是共和至上。君主制与贵族制在中国宪法里没有任何合法地位,民主才是中国宪法的原旨,这是民主至上。(2)看是否“敬神、尊君、重民”三位一体。“敬神、尊君、重民”三位一体是美国精神,上帝是美国的“君中之君、王中之王”,这是共和。在美国,宪法不是真正至高无上的,真正至高无上的是《圣经》,因为《圣经》不断地维护了美国国民的福祉。

“敬神、尊君、重民”三位一体在中国是被批判的,民主体制下的党主才是中国的“君中之君、王中之王”,这是民主。民主并不能为中国国民带来任何福祉,因为民主否定君主制度,而《圣经》不仅要求“尊君”而且还“为君主求福”,并没有要求“尊民主”也没有为民主求福。所以,君主制度是真理、智慧、公平、正义与仁爱的产物,民主制度则不是。

第五、对专制的批判彻底地动摇了法治的根基,民主至上就是民主极权,就是人治

美国的共和是由君主制、民主制和贵族制以适当比例混合而成的,这对中国人而言,无异于是晴天霹雳!因为中国人思想上转不过弯来!

中国对君主专制和贵族进行了100多年的彻底批判和摧毁,不仅消灭掉了君主专制,而且铲除掉了与专制同根生存的法治,这是中国人治的起源和原罪。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就民主至上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被高举高喊了快一百年了;中国的一切都被打上了“民主”的烙印,中国不再有任何君主制和贵族制的痕迹;民主早已泛滥成灾,是100%的民主至上,成了极权民主主义,成了党阀主义,成了党主。阿富汗如此,前伊拉克如此,前苏联如此,朝鲜如此,伊朗也如此,他们统通都如此。


(五)美国和罗马的共同之处


美国人经常说:“我们和罗马之间唯一的区别是我们不驾马车。”美国和罗马的相同之处确实不少:罗马的公路网约等于美国高速公路网的长度;美国人正在边境修建的阻挡墨西哥人的墙是哈德良的长城的现代翻版;美国深陷其中的伊拉克战争正在重复罗马人两千年前犯下的错误;美军全身的装备跟罗马士兵的盔甲一样重。

德国历史教授亚历山大·德曼特(Alexander Demandt)在他1984年出版的专著中列举了前人就罗马衰亡给出的210种解释。有人说其中很多理论都适用于今天的美国。毕竟,发生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1776年不仅出现了美利坚合众国,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第一卷也是在这一年面世的。

吉本认为罗马是盛极而衰,毁于过于臃肿、笨重、松弛。罗马的衰亡被认为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如果美国是当代的罗马,它是不是也终将衰亡呢?《名利场》的编辑、《美国是罗马吗?》一书的作者卡伦·墨菲认为美国像罗马一样,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家,背负着昂贵的、战线过长的军队,边境线也不严密,拥有救世主心态和误解、轻视异国文化的倾向。但他比较乐观,认为美国不同于罗马的是它拥有健全的民主、活跃的经济和技术的魔力,美国还是有可能逆转衰亡的命运。

这些都是美国和罗马的共同之处。

美国的多位总统都曾借用西塞罗描述罗马的句子来诉说美国:“西班牙人人多势众,高卢人身体健壮,迦太基人锐不可当,希腊人文化璀璨,拉丁土著和意大利人敏锐精明,然而罗马人把他们全都征服了,凭着她无与伦比的虔诚、信仰和对众神的感激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墨菲说:“罗马和美国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角色。他们的权势既包括军事力量,也包括语言、文化、商业、技术和思想等软实力。”二者都由各种人组成的社会,并向新来者开放,都对机械感兴趣。“每当我看到竖立着的航天飞机缓缓爬向发射架,我就回想到哈德良时代的罗马,像航天飞机一样高的庞大的太阳神雕像,被24头大象拖到预定位置。”美国人和罗马人都喜好打官司,保护私有财产,乐于仪式性地羞辱公众人物,对暴发户又爱又恨。另外,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受到上帝的眷顾的人。 

美国华盛顿学院美国经验研究中心主任亚当·古德哈特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不太为人所知的是,美国一直都被拿来跟罗马作比。最初的比较是正面的。美国早期的领袖们经常念及罗马,把自己跟那些如今已经被忘记的名字而不是尼禄和卡利古拉相提并论:为自由而战的格拉古兄弟、正直的立法者小林图。他们强调的不是罗马帝国,而是帝国之前的共和时期。” 

古罗马为美国的国父们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榜样。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不仅想缔造一个共和国,从一开始很多美国爱国人士就志在建立一个帝国。1776年夏天,托马斯·潘恩《常识》一书的一个版本中在封面上提到“正在兴起的美利坚帝国”。同一年,南卡罗莱纳州的威廉·亨利·德雷顿在一次演讲中说,一度非常强大的罗马帝国在延续了一千年之后,被大不列颠帝国取代了,据他说大不列颠帝国只维持了十来年。他接着说,现在“上帝选择了这一代人建立美利坚帝国。” 

富兰克林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说他们要建立的既是一个共和国又是一个帝国。他认为上帝赋予了美国人称帝的命运:“如果连一只麻雀落到地上都会被上帝注意到,一个帝国的崛起怎么可能得不到他的帮助呢?”这句话出现在了很多保守派的网站上,以及切尼夫妇2003年的圣诞贺卡上。他们认为美国人被上帝选中从旧世界中创建一个自由的、充满希望的新世界,这不仅是为了美国人自己,也是为着全人类。 

1845年,《纽约晨报》发行人约翰·奥沙立文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天定命运论”。他认为美国必须扩张,以创造其自由生存的更大空间;他们的民主制度与信念应当向所有那些表现出尊重自我管理和自治的地区扩张。他们的国家将带来民主自由的社会,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的束缚,没有欧洲式的等级体制,没有宗教的统治。不论是在占有土地还是在发展经济方面,一切公民机会均等。但是,“在7月4日,美国人可以讲起‘人人生而平等”’,也可以讲起一个相反的故事:宪法把一个奴隶只算作五分之三个人、违背跟原住民签署的协议、以天定命运论为借口入侵墨西哥。”

富兰克林和他的同时代人也知道,把国家建成现代的罗马,他们就要保证美国不会像罗马那样衰亡。在罗马,共和制度的维持靠的是领导人和将领的无私精神,他们拿起剑来保卫城市,但一旦打赢了战争之后就放下手中的剑而扶起犁。后来罗马落入了弄权之辈、马屁精和官僚之手。目前华盛顿上演了类似的情形。 

亚当·古德哈特说:“古罗马的历史发出的警示信号一直都被美国人忽略了。罗马向外征服的力量只在两个地方遇到了阻力。首先当然是莱茵河沿岸,尚武的日耳曼部族抵挡住了罗马的进程。另一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山谷,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致就是今天的伊拉克。 

“很多个世纪里,一个又一个有望成为征服者的罗马军团挥师东进,结果都是颜面尽失地返回,甚至是有去无回。在戴克里先十多年前,有一位叫瓦莱瑞安的皇帝,他的军队就在幼发拉底河东部被歼灭了。瓦莱瑞安被敌军俘虏,带回他们的国都,据古代一位历史学家所说,波斯的国王沙普尔一世把罗马的皇帝当作上马时的脚凳来取乐。在想方设法羞辱瓦莱瑞安之后,沙普尔叫人把熔化的金水灌进瓦莱瑞安的喉咙,把他的皮扒下来,往里面填上稻草后当作战利品保存在礼拜堂里。”

但是,说上面这番话的“青光眼”和“脑短路”们哪里懂得,美国避免衰亡的应急措施就是向外扩张。


(六)美国和罗马之间唯一的区别


美国人经常说:“我们和罗马之间唯一的区别是我们不驾马车。”

可是恰恰这一要点被人忽略了!

因为现在的世界不是技术革命以前的世界了。

现在统治全球,比两三百前统治中国还容易得多。

卡伦·墨菲认为美国有两个优于罗马之处:美国的科技创新使经济充满活力,而不是靠从被征服者那里抽取赋税。美国有一个支撑共和的中产阶级,这是罗马所没有的。美国还不像罗马那样鄙视企业家精神。但他也概括了美国和罗马六个共同的缺陷:以首都为中心、依赖军事手段、公共产品的私有化、对外界的狭隘态度、边界问题和日益复杂的种族问题。 

他认为罗马延续了数个世纪,没有在战场上被打败,也不是像吉本所说的是戏剧性地突然衰亡的。罗马曾经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成功地融合了蛮族,就像美国努力容纳移民潮一样。罗马的衰落始于失去融合能力的5世纪。他为今天的美国总结了四条教训:更加欣赏辽阔的世界、不再把政府看作必要的恶、强化融合移民的制度、为军队减负。罗马人自以为是,自鸣得意,美国人应该持续适应变革。 

谢选骏认为,这些都是胡说八道。因为历史资料比比皆是: 罗马人虽然也有所谓的自以为是、自鸣得意,但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却一直持续进行变革。只是在其鼎盛期过后,每一次变革,都是使得情况更糟而不是更好。这就是“文明的衰落”。在“文明的衰落”面前,“持续适应变革”是无济于事的。否则,社会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 

如何逆转美国衰落的趋势?卡伦·墨菲说:“一个途径是向美国年轻人灌输欣赏外界的态度。包括鼓励他们学至少一门外语。那天我看皮尤中心(Pew Center)的一份关于美国人知道什么的民意调查显示,大部分美国人对外面的世界不感兴趣或不了解。我们的阿拉伯译者不够用;驻外记者的数量也开始减少。跟古希腊人比起来,古罗马人对外面的世界兴趣不大。他们经常会猝不及防。”

卡伦·墨菲说的这些,不是毫无道理,而是没有抓住重点。那就是现在的技术条件,已经使得全球一体了。

卡伦·墨菲说的这些,不是毫无道理,而是得出了相反的错误结论。他说,“跟古希腊人比起来,古罗马人对外面的世界兴趣不大。他们经常会猝不及防。”他不懂得,正是因为古罗马人对外面的世界兴趣不大,他们才能征服并统治外面的世界。

对外面的世界兴趣不大,也许正是美国的优点。只有被征服者,才不得不仰望外面的世界;只有尚未征服者,才不得不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兴趣,就像十九世纪的美国人对欧洲充满了兴趣一样;就像现在的中国人对美国充满了兴趣一样。

“青光眼”和“脑短路”们无法理解:美国避免衰亡的应急措施就是向外扩张。因为现在的世界不是技术革命以前的世界了。现在统治全球,比两三百前统治中国还容易得多。

美国只有在顺应“全体一体”的变化里,才能突围重生,从大虫变成蝴蝶。

(另起一页)

第三节

美国需要向世界帝国转变吗?


2011年8月16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研究教授怀特(Hugh White)在《悉尼先驱晨报》发表文章说,多年来我们被告知说,不要害怕中国变强,因为美国仍然是强国。澳大利亚的总理吉拉德6个月前就曾在美国国会说过,“美国无所不能”。但现在大家已经惊呆了,因为中国崛起的同时,美国在加速沉沦。中、美两强的力量平衡正更快、更危险地被打破。首先,美国经济过去几十年来面貌大变。其中最重大的变化是制造业衰落。创造大量高收入工作职位的制造业,曾经是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基础。30年前,2000万美国人在制造业工作;今天只剩下1200万人,而且以平均每月5万人的速度递减。最主要的原因是无法和中国制造业竞争。

美国制造业的地位,正被新兴的“知识”产业取代。但知识产业并不能创造大量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其高薪职位只能提供给少数人。结果导致美国经济第二大长期变化──美国人的平均收入过去30年来停滞不前。这和澳大利亚30年来平均收入稳步上升,形成鲜明对比。此外,知识产业产品的价值难以捉摸,就连华尔街的银行家也说不清楚,过去二、三十年知识产业为美国经济贡献了多少价值。相比之下,当年底特律汽车制造业的价值一目了然。

这就带出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如美国后工业化时代的知识产业型经济,足以支持美国的全球实力吗?知识产业能创造数以百万计收入丰厚的工作职位,填补传统制造业失去的职位吗?美国能够在不重建制造业的前提下,继续保持高工资的经济吗?还有,美国在面临中国竞争的情况下,如何重建制造业?

美国作为商品和创意相对开放的市场,重建制造业的唯一道路,就是压低美国的工资,使其和上升的中国工资有得一比。但这种措施能否生效,变数极多。美国政治就是一大干扰因素。过去几十年来,治理美国越来越难。因为政治无处不在,又无处不是涉及财富分配的第一要务。在财富多到足够分配时,作政治抉择想对容易。现在可供分配的财富相对较少,作政治抉择变得越来越困难,政治恶斗也激烈起来。

在债务飙升的形势之下,美国政府和人民,都企图通过继续借债来回避作出政治抉择。其次,美国政治形成两极化,选民却难以决定,选什么样的人才符合他们的最佳利益。第三,人民更易受那些花言巧语的政客左右,这些人让选民相信,作出艰难抉择的时刻尚未到来。美国人相信小布什的大话,认为美国能够在入侵伊拉克的同时减税。美国人把奥巴马“我们能够做到”的骗人鬼话,当做对人民的承诺,以为还不需要作出艰难抉择。现在,许多美国人似乎又相信茶党,认为减税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今后几十年,美国仍将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仍然具有左右世界事务,为美国人提供良好生活条件的能力。但是,美国今天面临着19世纪南北战争以来最艰难的抉择──如何振兴经济,善用各方面的力量。目前美国的政治制度似乎无力作出抉择,澳大利亚人因此为之担心,因为澳大利亚人需要一个强大的、治理良好的美国。

澳大利亚人看到了“美国今天面临着19世纪南北战争以来最艰难的抉择──如何振兴经济,善用各方面的力量。”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在美国的两大党(共和党与民主党)中,一般认为共和党是比较保守的,民主党是比较开放的,。共和党的“大社会小政府”当然是好,但实际上却是把美国束缚在传统的主权国家的框架以内。束缚在传统的主权国家未必不好,但结果却是被动挨打、日益萎缩,无法向前走入世界国家。实际上,能够领导美国走向世界国家的,恰好是民主党。

“美利坚共和党合众国”与“美利坚民主党帝国”:这就是美国未来的方向选择。萎缩的“合众国”只有被人吃掉,而扩张的“帝国”才能吃掉别人。

从“平定主权国家──创立全球政府”的角度看,如果布什政府开始推行的“右翼政变”真的是的中产阶级破产了,那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是美国这个唯一霸权正在进入其角色的尝试──类似于进行某种“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转变”。这一转变也许令许多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但不如此,美国这个主权国家就无法完成向着全球政府的职能转变。

那么,美国的这一转变是否违背民主原则呢?

并不见得。

我记得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类比法,就其绽露了历史的有机结构而言,对历史思考本是一件幸事。类比的技巧,由于在发展中受到了一种综合观念的影响,本应导出必然的结论和逻辑的定论。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类比的理解和运用却使其变成了一种祸害,因为它使历史学家只知顺应自己的趣味,而没有严肃地认识到,他们首要的和最艰巨的任务是关心历史及其类比的象征主义,结果,历史的问题甚至至今还没有获得理解,更别说获得解决了。这些类比在许多时候只是表皮的(例如把恺撒称作官办报纸的创始人),有些类比甚至比表皮更糟(例如给古典时代的不仅极端复杂而且我们全然陌生的现象加上种种现代的标签,如共产主义、印象主义、资本主义、僧侣主义等),有时甚至荒诞到了歪曲的程度──雅各宾俱乐部把布鲁图斯(Brutus)视作他们的偶像就是明证,这个巧取豪夺的百万富翁曾以寡头政治理论为借口,在贵族元老院的同意之下,谋杀了那位民主人物。”(见该书第一卷《第一章导言》之二)

这里所说的“民主人物”,就是古罗马著名的首任独裁者恺撒大帝。用现代的民粹主义观点看,也可以说恺撒就是民众领袖、民主人物了。而且确实,他的侄子屋大维后来也是通过群众的拥戴而转败为胜的。

这样一来,“美利坚帝国”的出现,非常类似历史上出现过的“罗马帝国”。

美国需要向世界帝国转变吗?当然。

不然,美国就会成为世界帝国的食物。

向世界帝国转化,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如果参考一下古代秦国向世界帝国转变的做法,也许会有启发:《商君书》有《弱民》一篇,开篇就指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的现象,强调“有道之国,务在弱民”的解决方案。《商君书》认为,一个国家的政策,如果树立了人民所憎恶的东西,人民就弱;政策树立了人民所喜欢的东西,人民就强。人民弱,国家就强;人民强,国家就弱。人民所喜欢的当然是人民强了;但如果人民强了,而政策又使他们更强,结果国家的兵力就弱而又弱了。人民所喜欢的是人民强;如果人民强了,而政策又使他们转弱,结果,国家的兵力就强而又强了。所以实行强民的政策,以致兵力弱而又弱,国家反而会削弱;如果实行弱民的政策,以致兵力强而又强,就能成就王业。用强民的政策治理强民和弱民,强民会依然存在;用弱民的政策攻治弱民和强民,强民就会消灭。强民存在,国家就弱;强民消灭,就能成就王业。可见,用强民政策统治强民,国家就会削弱;用弱民政策统治强民,就能成就王业。”

“民”被区分为“强民”和“弱民”。在《商君书》看来,要成就王业,就要消灭或者压制“强民”;而实行“弱民”政策,就能“成就王业”:秦国的成功,就是遵循了这一原则;秦朝的失败,也是因为这一政策执行得过了头。

(另起一页)

第四节

美国开始“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型


2012年9月4日美国政治经济学家艾伯史塔特(Nicholas Eberstadt)投书《华尔街日报》指出,五十年来美国福利支出恣意扩增,已完全扭转联邦政府的优先任务、结构与功能。直到1960年前,多数的联邦政府支出都用于有限的公共服务、基础建设投资与抵御内外敌人。福利支出占1960年联邦政府总支出的比率远低于三分之一,与1940年代相近。但接下来五十年,福利金占总联邦支出的比率激增,在2010年升抵三分之二。 

与贫穷或收入相关的福利支出,占美国政府2010年支出达6500亿元,在1960年至2010年间,经通膨调整后,该数字增加逾30倍,相当平均每年成长7%;与老年相关的福利支出则高达1兆2000元,同期间平均每年增幅逾5%。不过在六大福利支出领域中,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与医疗补助(Medicaid)计划的成长最为惊人。这两个福利项目在1960年代中期才推出,但至2010年每年合计耗资逾9000亿美元。

这个趋势反映美国人愈来愈依赖政府,以往自食其力、拒绝政府津贴补助的文化已逐渐褪去,反而建立起庞大的公共津贴制度,并将领取福利的生活方式常态化。艾伯史塔特指出,美国正走向象征性的临界点:逾半数美国家庭领取政府福利补助;领取福利金成为美国式生活的一部分。艾伯史塔特向执政者呼吁,应该明白美国民众对福利津贴的饥渴,已导致国家财政摇摇欲坠,联邦预算正产生最终难以承受的开支与公共债务水平。

同一天,2012年9月4日美联社发自加州柏克来的电讯说:

为了制造诱因吸引学生上课,加利福尼亚的公立学校挖空心思,提供各种激励措施,引诱学生和家长尽量不要缺席。公立学校利用名人录音的闹钟、周末的化妆课或电影会,鼓励学生出勤。学校用纳税人的血汗钱举办出勤比赛,提供膝上型计算机、音乐演奏会、甚至汽车作为奖品!

青少年越大,出勤率越差。为了扭转此趋势,纽约非营利团体“到校上课”(Get Schooled)甚至计划要在今年秋季开始的学期举行学生出勤率大赛。有十七个州的二百个中学和高中将参加比赛。加州、纽约、德州和一些其它州的公立学校的政府经费是根据学生的出勤率来计算的,因此,这些州并不在认真提升学生的出勤率,而是在用出勤率来争取经费。

……

谢选骏指出:我们不禁要问,凭借这样日益懒惰的人民,可以走向罗马和秦汉那样的世界国家吗?其实历史的研究已经表明:庞大的公共津贴制度、领取福利的生活方式的常态化,才是罗马帝国的基础,也是帝国能够取代共和国的真正秘密所在。因为,纳税人才能支配政府,而领取福利的人们势必要听命那个发放公共津贴的政府,甚至出让自己的政治权利。如果领取福利的人民超过了选民人数的一半,那么民选出来的政府显然只能是扩大福利的人而不是削减福利的人。

那么,如何解答艾伯史塔特这种典型的“共和国的战栗、共和党人的恐惧”呢?

我认为,美国想要平衡预算等于是要“开历史的倒车”,已经不太可能成功。因为那意味着要取消公共津贴制度、迫使领取福利的人勒紧裤腰带。这对任何一个民选政府,都是一个政治上的自杀。于是美国除了继续扩大发放公共津贴以外,无路可走。

而继续扩大发放公共津贴,就会继续债台高筑,日益高筑的债台,只能把美国的力量引向全世界“觅食”,寻求债主。这就会加速全球政府、世界秩序的出现。

在美国的两大党(共和党与民主党)中,一般认为共和党是比较保守的,民主党是比较开放的,但实际上,能够领导美国走向世界国家的,恰好是民主党。共和党的“大社会小政府”当然是好,但实际上却是把美国束缚在传统的主权国家的框架以内。束缚在传统的主权国家未必不好,但结果却是被动挨打、日益萎缩,无法向前走入世界国家。

“美利坚共和党合众国”与“美利坚民主党帝国”:这就是美国未来的方向选择。萎缩的“合众国”只有被人吃掉,而扩张的“帝国”才能吃掉别人。“美利坚帝国”的出现,就是“西方世界的中国化”;这非常类似历史上出现过的“罗马帝国的埃及化”。


2012年9月4日 

(另起一页)

第五节

美国大选结局关系人类未来命运


(一)要命的不是47%,要命的是51%!


2012年10月5日,201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Mitt Romney)挟其10月3日3日晚在丹佛的首场大选辩论中获得优势,改正自己的真心话,声明“我错了”!评论指出:罗姆尼正尝试着和他自己的可能是最危险的竞选时刻分割:罗姆尼追悔莫及地表示,他的“47%”言论是“完全错误的”。

罗姆尼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很显然,在如果不是数千场,就是数百场的演讲和回答问题中,时不时的会说一些错话。在这种情况下,我说了一些完全错误的话。”“我完全相信,我的人生显示,我关注所有的人,是100%的人。”

这是为了那份偷拍的倒霉录像带而来的:那份录像带显示,罗姆尼9月份在佛罗里达州的博卡拉顿向竞选的捐款金主表示,47%的美国人——奥巴马的支持者们,这部分人自认为是受害者,不支付收入税,认为向政府要救济是天经地义的,永远不会被劝服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

这下可好,奥巴马和他的盟友抓住了把柄:他们在广告、演讲和各种可能的场合中表示,这47%,大部分是退伍军人,现役军人,老年人,低收入工人。其中,很多人支付销售税、物业税、工资收入税、当地和国家税务等。

罗姆尼之前描述他这番讲话不是“优雅的开始”,但是认为这反映了:在大选中选民是选择一个“提供越来越多的福利的以政府为中心的社会”,还是选择一个“人们可以自由追逐梦想的自由的企业家社会”?

不过随后的民调显示,他的这番话为他的选情敲响了警钟。因为罗姆尼所说的47%美国人,对他大为不满了!

在第一次总统竞选的辩论中,罗姆尼希望在超过六千七百万电视观众面前来修复这番言论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过幸好,他的对手奥巴马被自己的四年任期娇生惯养坏了,晕晕乎乎的竟然没有针对这个致命环节展开进攻。

不过在我看来,要命的不是47%,要命的是51%!

这话怎讲?

现在47%的美国人所交的税不够自己得到的补助,那么美国还在生死攸关关头徘徊着,一旦“所交的税少于自己得到的补助”的美国人超过了51%,那么美国就注定再也无法回头,就只能一往无前地走向“大政府”,甚至一直走到“全球政府”的尽头了。


(二)欧洲央行暗助奥巴马


美国现在距离全球政府确实只有一步之遥。

难怪“欧洲央行大动作,债券暗助奥巴马”:

2012年9月6日晚,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接受提名演说前,欧洲央行(ECB)总裁德拉吉(Mario Draghi)就在当天稍早宣布:收购欧元区经济艰困会员国政府债券的新计划。结果“华尔街股市应声爆涨,一飞冲天,来到2008年金融海啸的最高点”。伦敦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驻华府记者哈定(Robin Harding)说,在此时机做此宣布,有暗助奥巴马当选连任的作用。

哈定在分析中指出,德拉吉的宣布不会提升奥巴马的民调声望,不会为他增加选票,但却帮助他降低了最大的风险:总统大选前欧元区分崩离析、银行瓦解、华尔街受重创、脆弱的美国经济再沦入衰退。如果真的发生这些惨况,即使并非奥巴马之过,但美国选民会怪罪于他。就像投资银行李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2008年倒闭,葬送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马侃的当选机会,欧元区如有爆炸性发展,将造成极大的经济风暴,奥巴马也将无法克服。

这次美国总统大选选战几乎没有提到欧债问题,毕竟像俄亥俄这样的摇摆州也不会去关心西班牙债券的收益。但奥巴马阵营和他的对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穆尼的竞选阵营都知道,欧债有可能成为大选的一张“乱阵牌”(wild card)。所以呢,奥巴马的经济团队过去一年一直在幕后为欧元区问题操心,努力从每一个外交角度推动欧洲寻求可靠的解决方案。欧洲央行的最新行动不是整体解决方案,但向前迈进了一步。早先,它曾为此犹豫不决,但一旦做了决定,股市上扬,市场反应良好。不过,危险雷区尚未过去,至少希腊仍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但如果奥巴马11月果真当选连任,他应该感谢的可能不是自己的竞选词藻,而是一位意大利籍中央银行主管“用字普通的宣布”。


(三)批评与反批评都是全球化的产物


现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想当总统的罗姆尼之间的第一次辩论,本来是以美国国内事务为焦点的,但罗姆尼还是设法“攻击了中国政府”。他在开场白当中表示,他将“对中国进行打击,因为中国作弊”。这本来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句话会给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造成了创伤。身为前国务卿及前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曾在为丑闻总统理查德·M·尼克松(Richard M. Nixon)跑腿,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蜜月关系。

已经表示支持罗姆尼的基辛格现在抱怨说,此次竞选期间,两位候选人都曾对中国发表不负责任的评论。“在每个国家,都会有强调已有国家间分歧的国内压力,这在我国的政治竞选中就可以看出来。竞选过程之中,两位候选人都使用了令我觉得非常可悲的语言。”基辛格在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的一次小组讨论中说。基辛格补充说,“在贸易方面,两人都把‘作弊’一词用在了中国身上。” 他还表示,一些“理论家”对于中美关系的详情一知半解,“想把这变成一场十字军东征”。紧接着,“中国官方”的媒体新华社就对基辛格的言论进行了报道,好像是约好了似的。

奥巴马和罗姆尼为什么都对中国的“贸易违规嫌疑”反应强烈呢?

因为全球化。

基辛格为什么和中国政府一唱一和呢?

因为全球化。

全球化使美国人和美国人成为仇敌;全球化使美国前国务卿和中国现政权成为搭档密友。

例如,奥巴马政府最近向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提起诉讼,称中国对自己出口的汽车及零部件进行了不公平的补贴。这是奥巴马政府第九次采取这一类的贸易行动,但罗姆尼的评论却是,这一行动的时间如此临近选举,不过是政府抛出的一个政治噱头而已。有人问及此事时,基辛格说,在发表这类声明的时候,“罗姆尼的竞选团队并没有征求”他的意见。“我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总体看法。”他说,“我记得,里根(Reagan)的竞选团队也发表过一些我认为不合于整体关系的声明,克林顿(Clinton)也是如此。”

在谈到中国的政治演变时,北京的合伙人基辛格开始发挥出八十九岁的人常有的那种想象力,说北京的战略分析师们“正在推行一条非常民族主义化的道路。事实上,传统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正在减弱,民族主义很有可能取而代之”。这显然是主次不分。

这种基辛格式的主次不分显然不完全是老糊涂所致,因为基辛格所在的威尔逊中心讨论小组成员还包括其他成员:例如J·斯特普尔顿·罗伊(J. Stapleton Roy),曾是美国驻中国大使,现在是基辛格事务所(Kissinger Associates)的副主席。该事务所是基辛格开办的“国际咨询公司”,在中国拥有一些“重要的客户”。为了这些客户,八十九岁的基辛格还要风尘仆仆地前往中国,并在去年撰写了《论中国》(On China)一书,还请《纽约时报》书评作者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称赞该书“迷人而敏锐,有时标新立异”。

不过就在2011年夏天,基辛格还曾在重庆的一次大规模集会上与薄熙来一同露面,后者是中央政治局委员,现在正在等待刑事审判,罪名包括贿赂和腐败。在“上海人”(Shanghaiist)博客网站的一段视频中,2分零6秒处可以看到基辛格向一大群人发言,3分钟处可以看到他与面带笑容的薄熙来一同出现。基辛格说,与中国打交道,已经成为“当前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问题”,就是说,称为基辛格本人的生计问题。


(四)白种人统治美洲的时代宣告结束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如果奥巴马再度当选,就将意味着白种人统治美洲的时代宣告结束了。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2008年奥巴马能够当选美国总统,还算“金融风暴之下”的偶然性,但如果2012年奥巴马能够再度当选,就“把偶然性变成了一种必然性”了。

这种意义的美国大选,已经不再是美国事务,而成了全球事务,可以说,“美国大选的结果关乎人类的命运”。

(另起一页)

第六节

奥巴马正在开创第四个美国


第一个美国是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开创的,第二个美国是林肯在南北战争中开创的,第三个美国是罗斯福在经济大萧条中开创的,第四个美国就是奥巴马在金融危机里开创的。

大约七十年一个周期。


(一)


在《“美帝国主义”何去何从?》一文中,我曾经指出:

从州权的观点看,如果说真有所谓的“美帝国主义”,那么其起源一定是这个取消了各州自由退出联邦权利的“南北战争”:这是两个美国之间的战争——华盛顿的美国和林肯的美国,自愿加入和自由退出的美国和自愿加入但不得退出的美国。

一个较强的北部美国,消灭了较弱的南部美国,从而迫使战败者接受战胜者的意志。

所谓帝国主义,难道不就是一部分人迫使另部分屈从自己的意志吗?

现在,一百五十年去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是越来越大了,而且大大超越了美国国界,形成一个世界霸权。

未来,这个霸权面临两个选择:

1、继续扩张,从世界霸权走向全球政府;

2、开始萎缩,从世界霸权退回联邦主义。

而一旦从世界霸权退回到联邦主义,可能就会继续后退,还原到州权至上的时代?应该不会。因为世界潮流毕竟是“越来越大”。

而我们看到:美国从独立(州权至上)到南北战争(联邦主义),用了七八十年(1770年代到1860年代);从南北战争(联邦主义)到二次大战(世界霸权),又用了七八十年(1860年代到1930年代);现在美国正在从第三个“七八十年”(1930年代到2000年),走向第四个“七八十年”——不进则退。

是从世界霸权走向全球政府?还是从世界霸权退回联邦主义?

“美帝国主义”,何去何从?

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这是一个力量问题。

……


(二)


而在《美国大选结局关系人类未来命运》一文中我进一步指出:

现在47%的美国人所交的税不够自己得到的补助,那么美国还在生死攸关关头徘徊着,一旦“所交的税少于自己得到的补助”的美国人超过了51%,那么美国就注定再也无法回头,就只能一往无前地走向“大政府”,甚至一直走到“全球政府”的尽头了。

美国现在距离全球政府确实只有一步之遥。

难怪“欧洲央行大动作,债券暗助奥巴马”:2012年9月6日晚,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接受提名演说前,欧洲央行(ECB)总裁德拉吉(Mario Draghi)就在当天稍早宣布:收购欧元区经济艰困会员国政府债券的新计划。结果“华尔街股市应声爆涨,一飞冲天,来到2008年金融海啸的最高点”。伦敦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驻华府记者哈定(Robin Harding)说,在此时机做此宣布,有暗助奥巴马当选连任的作用。

现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想当总统的罗姆尼之间的第一次辩论,本来是以美国国内事务为焦点的,但罗姆尼还是设法“攻击了中国政府”。他在开场白当中表示,他将“对中国进行打击,因为中国作弊”。这本来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句话会给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造成了创伤。身为前国务卿及前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曾在为丑闻总统理查德·M·尼克松(Richard M. Nixon)跑腿,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蜜月关系。

已经表示支持罗姆尼的基辛格现在抱怨说,此次竞选期间,两位候选人都曾对中国发表不负责任的评论。“在每个国家,都会有强调已有国家间分歧的国内压力,这在我国的政治竞选中就可以看出来。竞选过程之中,两位候选人都使用了令我觉得非常可悲的语言。”基辛格在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的一次小组讨论中说。基辛格补充说,“在贸易方面,两人都把‘作弊’一词用在了中国身上。” 他还表示,一些“理论家”对于中美关系的详情一知半解,“想把这变成一场十字军东征”。紧接着,“中国官方”的媒体新华社就对基辛格的言论进行了报道,好像是约好了似的。

奥巴马和罗姆尼为什么都对中国的“贸易违规嫌疑”反应强烈呢?

因为全球化。

基辛格为什么和中国政府一唱一和呢?

因为全球化。

全球化使美国人和美国人成为仇敌;全球化使美国前国务卿和中国现政权成为搭档密友。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如果奥巴马再度当选,就将意味着白种人统治美洲的时代宣告结束了。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2008年奥巴马能够当选美国总统,尤其“金融风暴之下”的偶然性,但如果2012年奥巴马能够再度当选,就“把偶然性变成了一种必然性”了。

这种意义的美国大选,已经不再是美国事务,而成了全球事务,可以说,“美国大选的结果关乎人类的命运”。

……


(三)


第一个美国是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开创的,第二个美国是林肯在南北战争中开创的,第三个美国(是小罗斯福在大萧条期间开创的,第四个)美国是奥巴马在金融危机里开创的。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Civil War)后通过的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13th Amendment),事后追认了“废除奴隶制”。

在我看来,罗马帝国的解放奴隶与南北战争中的解放黑奴异曲同工,实际意义都是把奴隶的人身依附,从奴隶主的手中改到国家的手中,以便按人头纳税!因此政府在财政危机时,就有了扩大债务、向民众摊牌、转移财政成本的无限权力。罗马共和国惟有向罗马帝国完成转变,才能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正如美国惟有废除奴隶制,才能扩大统治基础,从合众国走向联邦帝国。

和现在2012年只知道消费国家债务的美国总统竞选者相比,罗马帝国的皇帝其实有其挺不错的一面。例如五贤帝之末的奥勒良和他的儿子康茂多:奥勒良在抵抗日耳曼人劫掠的时候发生财政危机,没有像图拉真那样摊派,而是变卖皇家地产和宫廷家具,筹集军队出征的费用。皇帝自己的消费水平,甚至还比不上一般的百夫长!不像现在的美国总统和国会议长,动不动就花几千万美元的公款招摇过市。康茂多显然继承了他老子的财政困难,也同样没有加税或摊派。康茂多死后,国库尚有余额,不像现在的美国政府,强行预支了每个美国公民将近十万美元的税款。

和中华帝国不同的是,罗马帝国可是一个有公民社会保障的国家,向帝国公民中穷人,发放免费面包和免费养老金,而且没有移居城市的户籍制度限制。这种制度自格拉本时代一直到戴克里先为止,整整维持了四百年之久!稍欠完美的是,免费面包只向京(罗马)沪(君士坦丁堡)广(安条克)发放,且只向罗马公民发放,自由人(相当于农民工)是没有的。这一点比美国不如,但比中国还是强。

话说回来,从“大政治”的观点看,“解放黑奴”其实就是授予黑奴以美国公民权,尽管当时这一授予并不完整,要等到一百年以后的民权运动来充分实现。

从“大政治”的观点看,授予黑奴以美国公民权,相当于授予外省人以罗马公民权,其意义比罗马帝国解放奴隶还要广泛。

现在奥巴马再度当选,历史的必然已经显现:美国已经开始脱离白种人统治的时代、并且稳步转向全球政府。

现在可以明了:为什么外国人比美国人更加希望奥巴马当选?

简单说来,奥巴马当选应该对世界其他国家比对当前的美国更加有利。换言之,奥巴马当选可以提高世界各国在美国面前的自信。例如一种比较拿得上台面的理由是:“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人更支持奥巴马上台,因为他倾向于采取相对温和的政策解决地区冲突。”

而更为实际的一个理由,就是奥巴马当选意味着:任何“非白人”、“非美国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美国总统,这样一来,美国的大门就向全世界开放了。这样一来,美国就成为真正的世界国家了。这样一来,美国就能肩负海纳百川的历史使命了。为此,美国还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改革自己的移民制度;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大赦非法移民。

有关这一点,我将在《改革移民制度,造就世界国家——有关“罗马公民权”的思考》中,予以论述。

(另起一页)

第七节

第四个美国诞生的标志事件


2012年11月10日谢选骏发表了《奥巴马正在开创第四个美国》:“第一个美国是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开创的,第二个美国是林肯在南北战争中开创的,第三个美国是罗斯福在经济大萧条中开创的,第四个美国就是奥巴马在金融危机里开创的。”大约七十年一个周期。

仅仅过了三天,据美国白宫网站显示,截至到2012年11月13日,已经有二十个州的人民要求脱离美国联邦。

据美国白宫网站2012年11月13日公布的名单显示:要求脱离美国的二十个州包括:阿拉巴马州、阿肯色州、科罗拉多州、佛罗拉达州、乔治亚州、印第安纳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密歇根州、密西西比州、密苏里州、蒙大拿州、新泽西州、纽约州、北卡罗来纳州、北达科他州、俄勒冈州、南卡罗莱纳州、田纳西州、德克萨斯州。

但此次请愿并非各州政府发起的,而是各州居民在白宫网站提交的请愿书。请愿基于白宫去年启动的“我们,人民”项目,任何人都可在白宫网站提交情愿,签名超过2.5万,白宫就需在三十日内答复。目前德克萨斯州已符合要求。

德克萨斯州的请愿书中写道:美国经济因联邦政府错误的改革以及国外财政支出持续低迷。同时美国公民权益公然受到美国国防授权法案(NDAA)和运输安全管理局(TSA)等法案和机构侵犯。基于德克萨斯州经济平衡且为世界第十五大经济体的现状,德克萨斯州脱离美国联邦完全可行。德克萨斯州脱离联邦的目的在于保障德克萨斯州民众的生活标准和权益,并重拾被现在联邦政府扭曲的、美国先贤建立美国联邦时的最初信念。

分析指出:二十请愿州中绝大多数在上周大选州支持罗姆尼(Mitt Romney),不过也包括一些摇摆州和民主党“铁杆州”。这表明分裂的力量相当深入:来自美国二十个州的逾十万名美国公民于当地时间12日发起请愿活动,要求脱离美国联邦。联署已发布在白宫的“We the People ”网页上。路易斯安那州第一个发起情愿活动,他们要求美国政府“以和平方式允许路易斯安那州退出美国联邦,成立新的政府”,目前这一情愿已经获得14000个签名。而德克萨斯州是目前获得签名数量最多的州,他们已经收到21777个签名,其余19个州的情愿签名数量也呈增加趋势。 

另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虽然美国宪法没有列明脱离联邦的法律,但是德克萨斯州的联署人数已经超过2.5万人,所以白宫必须做出回应。 

到了第二天,最新报道显示已有超过50万美国公民在请愿书上签名,要求所在州脱离美国联邦。请愿书发布在白宫“we the people”网站上,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请愿书称:“我们要求奥巴马政府允许某某州从联邦政府中和平地独立出来,成立自己的政府。” 

据悉,有公民参加联合签名的37个州中,大部分是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的支持州。这37个州包括:亚拉巴马、阿肯色、科罗拉多、佛罗里达、佐治亚、印第安纳、肯塔基、得克萨斯等。其中多数州是在大选中支持罗姆尼的,但其中也有摇摆州和支持民主党的州。德克萨斯州超过2.5万人签名,该州居民抱怨联邦“公然侵犯人权”的行为,比如在机场对乘客的检查等。据称,美国宪法没有明确说明脱离联邦的法律,但如果超过2.5万人,美国政府就必须做出回应。

美国上一次发生类似事件,是在1860和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后,之后就发生了南北战争。 

在2007年出版的《秦人与楚魂的问答——从小国时代到全球民族》(《中国崛起?美国衰落?》,第二章蕞尔小国)一书里,谢选骏已经指出:

秦人:按照这样(小国时代)的逻辑,反恐战争是否正在逐渐消融最后一个殖民大国:美利坚合众国?

楚魂:很有可能。当然可能是在五十年以后才有结局,因为苏联的解体也非一朝一夕,而是花了将近半个世纪。事实上,世界正在“平面化”,失去“立体感”,俄、美两国即欧洲东西两翼的殖民历史的结束,已经带来深远的后果。美国作为一个五十州联合体的国家,当然没有立即解体的可能,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美国并不仅仅是这个五十州联邦,而是一个很大的世界体系,一个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五十州的世界超强,所以美国才会经常强调,在世界很远的地方“美国利益受到了威胁”。尤其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体系。就世界体系的美国而言,我看到美国正处在解体的过程中:

第一,在北约内部,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国家德国和法国,与美国离心离德,以伊拉克战争为理由,对美国分庭抗礼;这表明西方联盟也就是美国体系在苏联解体后,失去了外部压力而开始内部解体。随着北约东扩,苏联的前加盟共和国逐步加入,但内在解体却日益深重。

第二,布什政府不大谨慎,退出保护环境的《京都协议》,也是美国国际体系一道裂痕。所谓单边主义,其实就是国际体系、世界体系开始解体的另外一个说法,已经不能再担任领袖了,不能带领西方联盟的兄弟们一起前进了。就五十州联邦的美国而言,也有着比夏威夷示威危险百倍的征兆,例如,最近炒得很热的非法移民合法化问题。如果非法移民合法化的议案顺利过关的话,那就是为五十州联邦的解体运动,打响了起跑的第一信号枪。美国从此步上苏联和其他各个殖民大国的后尘,走向不可避免的解体。当然,这个运动可能像冷战一样需要半个世纪来完成。首先,美国会分裂为英语的美国和西班牙语的美国;其次,美国会分裂为白人的美国和少数民族的美国。这都不是暂时的政治分裂。

秦人:好。我们假设你讲的美国解体变成了现实,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楚魂:世界会进入一个深不可测的全球格局,漩涡中不再有任何稳固的中心。2007年1月23日纽约市长援引谘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指出纽约正在丧失竞争力,很有可能在十年之内失去“全球金融之都”的地位,华尔街人员进行的研究报告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秦人:那就是“小国时代”向纵深度全面展开了?

楚魂:对。微软创办人盖茨预言,互联网将在五年内颠覆电视的地位;难道小国群体再花五十年还不足以解体几个残余的大国吗?网路时代的精神是每个人都可表达心声及创意,甚至成为举世焦点,也可以随时选择心爱的节目。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小国时代的精神是每个国家都可表达心声及创意,甚至成为举世焦点,也可以随时选择心爱的节目。

……

另外在同书第七章《人类同源,全球一体》里还有以下分析和预测:

……

4、我们正在经历的沉默时代


秦人:那么你讲的这些人类学和全球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是否可以说,既然人类拥有共同的祖先,那么原来人们用想象加以区隔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会崩溃呢?

楚魂:是的。我观察到,“夏娃理论”在1990年代的出现,是与全球化时代在1990年代的开始,同步的。2001年开始的反恐战争揭开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序幕,导致大国解体。失去国际制衡的状态,导致“两个美国”的出现: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美国;英语和西班牙语的美国;排斥移民和非法移民的美国;美元的美国和赤字的美国——自我孤立、自行其是,导致美国的盟国急剧减少,美国的国际体系趋于解体。这是一个“我们正在经历的沉默时代”,伊拉克战争可能正在瓦解最后一个全球霸权:美国的庞大力量。

秦人:既然人类拥有共同的起源,就不应该彼此歧视,这是不错的,但是最奇妙的就是这个理论是和全球化过程一同来到的,因此我个人觉得这里面必有奥秘。从直观上讲,其后果就是科学变成了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的地位又可以加强科学权威。

楚魂:是的。如果某种博爱的思想从中出来,像是公元前后的基督精神那样拥抱了人类,血腥的杀戮就会暂时停止。仇恨、歧视、暴力、恐怖、虐待、变态的宣传品就会贬值,而不再作为“思想多元化”的旗帜受到崇拜。现代的政治家诱骗人们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经济力量”、“经济规律”正在肆意捏造历史。这样“力量”是与人绝缘的,是异化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对人而言,成了奴役的根源,成为现代极权国家的理论基础。这样的经济唯物主义,也成为推行极端政策的借口,不仅支配专政权力,也渗透民主国家,体现为商业的惟利是图。于是这个时代小人得势,当局者依靠小人压服君子,构成当代世界的基本统治原则。这就是“大众时代”。有个美国电影《巴顿将军》,看后令人不得不觉得“英雄倒霉”。动物界是强者有更多的食物和异性,人类社会则流行平均化,称之为公平、人权──人权是弱者互助之论,关键是技术的普及加强了弱者的地位。


5、反恐战争与大国解体的关系


从更高的角度考虑,英雄不得志也是社会的福气──为了社会的福气,让英雄们牺牲自己吧,而且我们知道,随着多国时代的过去,强者会再度抬头。例如现在各国正在发生的“右翼革命”〔包括中国形式和美国形式〕,就是强者抬头的前兆。

而我们藉以起源的中国古代文明,却是与当代景观有些不同的。它最大的与众不同处,即在于它的平衡精神〔“阴阳调和”〕。中国的阴阳调和,是建立在自然主义信念上。它相信,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状态,可以产生巨大而又持久的生长力量。这就与欧洲近世以来的科学人文主义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对立、渴望“征服自然”的奇想,有所区别。

秦人:这么多东西正好都发生在1990年代,确实不是偶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链节功能,这实际改变了地球的距离,非洲和美洲之间现在都是个零距离。原来国家概念和族裔概念的形成,是基于人类的隔离,反过来又强化了人类的隔离,但现在,科学技术却打破了国家和族裔的分割,这样会不会使得国家概念的继续存在,受到直接的挑战?在过去,“保卫祖国”、“捍卫疆土”是神圣的概念,因为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最大资本;但现在,只有傻瓜才去抢占别人的领土。

楚魂:像阿以冲突就是傻瓜之间他死他活的斗争,是毫无意义的同室操戈、互相屠宰,因为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都是闪族人。这种国家主义搏杀游戏,其实在二战以后就已经退出全球的主流社会了。只剩下一些无足轻重的代理人,在傻乎乎地流血牺牲。

秦人:对啊,现在完全可以利用电脑攻击或是金融陷阱,把一个国家全部掏空,这种侵略手段才是不流血的战争,像是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二十年前日本的遭遇的金融陷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那么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间,所造成的国家改组究竟如何?我需要你给出一个答案,因为我们毕竟在揭示“小国崛起·大国解体”的历史规律。例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像美国这样的科技强国、军事强国、经济强国,能够一直保持优势呢?还是最终将被其他国家如中国追赶上来,牵制其力量,并削弱之?在冷战时代我们都看到了两大阵营,各自都有内部矛盾;当其中一个阵营解体以后,另外一个应该是超强了,但现实却不是这样,因为美国独霸天下后,它遇到的敌意、受到的批评,不是降低了,而是升高了。许多国家对美国产生不满甚至仇恨,极端情绪就变成了恐怖分子的温床。

楚魂:全球化对于美国而言是双刃剑,从短期看使它的强大,从长远看会削弱其力量,因为任何强国都是在跟其他强国的对垒中走向强盛的,而且强权存在的理由就是有别的强权存在,如果其他强国没有了,唯一的强国必然被内部腐化给削弱掉。此外,这个强国也因此而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例如,以前欧洲和美国关系很好,因为害怕苏联进攻,现在苏联消失了,美国的霸权对欧洲已经不是保护而是障碍,因此法国与德国都敢于和美国说“不”。在冷战期间,法国在反美方面就比较胆大,因为和苏联集团中间隔着一个德国;德国在反美方面就相当怯懦,甚至唯美国的马首是瞻,因为直接面对苏联的威胁,哪像现在这样胆敢反美?

秦人:那你觉得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是不是全球历史的起点或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楚魂:九一一事件是个标志性的事件,而且相当戏剧化,其发生本身就是受到美国电影的启发,发动袭击的恐怖分子还都是美国的飞行学校训练出来的,就是本拉登,一度也是美国的亲密战友。从长期历史看,九一一事件的爆发,也和非法移民大量潜入美国是默契的,甚至互相配合。现在总结一下,发现有案可查的在美非法移民,已经有一千两百万,也就是说现今每二十个美国居民,实际上就有一个非法移民。这和恐怖分子的行动,都是“外国力量在美国作乱的结果”。


6、非法移民导致大国解体


秦人:恐怖分子是作乱,非法移民怎么是作乱呢?

楚魂:“非法”本身就是作乱,不一定要杀人越货才是作乱。非法移民大量涌入,对美国意味着什么?意味美国正在“国际化”、“世界化”,美国正在丧失它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特性。也就是说,美国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霸权,现在连非法移民都控制不了,这意味美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在走向解体。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要看到,非法移民不是单方面地入侵,而是在美国国内有其强大的内应:美国国内存在“对于非法移民的巨大需求”,要不是有那么多人雇佣他们、那么多人租房子给他们住,他们如何生存呢?要不是银行贷款给他们、地产公司出卖房屋给他们,他们如何能把子女送入美国学校,享受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所以我说非法移民源源不断进入美国,是一个表面现象,其背后是美国已经建立了“需求非法移民的日常机制”,就像瘾君子需要药物,就像大胖子需要饭店;所以单纯的禁令已经无济于事。

现在非法移民比合法移民还要理直气壮,公开走上街头、要求获得美国的公民权。这等于是世界各国在要求美国取消边界、要求美国变成一个“人人可以进入的世界帝国”。如果美国同意了,并要求世界各国也都如此做,那岂不等于世界大同立即实现了?

这不是开玩笑,是真刀真枪的。2006年和2007年的“五一劳动节”,非法移民两次在美国策动数十万人的示威游行,这就代表“历史正在转向”,那就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导致各国边界形同虚设。不仅美国,而且欧洲,所有发达社会都成为“逆向殖民”的牺牲品。不仅非法穿越边界很容易,而且非法移民可以买卖房屋。外国人买卖房屋和偷越国境在国家主义时代被看作入侵,但现在全球时代仅仅被看作是自由流动。1990年代的日本就不允许外国人购置房屋,这说明它比较落伍,还停留在国家至上时代,但欧洲、美国甚至中国现在都允许外国人购置房屋,这等于是“使外国入侵合法化”。这不仅意味着“小国崛起·大国解体”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而且意味着“消灭主权国家、建立全球政府”的时代,正在展开序幕,因为这已经不是孤立的美国现象,而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大家都要学习这一课程,考试不及格的就不能毕业了。

秦人:美国衰落到一个什么程度,它所遇到的挑战现在美国自己也看到幷且承认了,所以你从政治逻辑的现实着眼,其分析结果可说是已经是事实而不是未然,但是最终产生逻辑结果,美国真正解体或是全面衰落,可能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因为其可控力量在可见的短期内,还很强大。首先美国占有全球的大量能源,其次美国具备军事上控制世界的能力,第三美国的科技、文化、经济对全世界的渗透力量,是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所以你讲的应该是比较长的历史时期以后的事,而且这期间,还要发生某些戏剧化的事件,例如有另外一个强国能够取代美国的地位,但是另外一个强国是谁呢?是统一以后的德国?还是统一以后的南北韩?还是现在大家讲得最多的,中国?中国会不会以传统的方式崛起呢?传统的崛起就是民族主义极度地集结,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强化自己民族的意识形态。

……

现在,距离《秦人与楚魂的问答——从小国时代到全球民族》》(《中国崛起?美国衰落?》)的出版不过五年,情势的演变就如此突飞猛进,如果再过四十五年,情势又将如何呢?在向这四十五年迈进的每一个五年,情势又将如何呢?

(另起一页)

第八节

白宫的黑色囚徒


竞选成为美国总统,可以名利双收。但是从“MONEY”着眼,但其代价却是,总统即使在卸任以后,也依然是白宫的囚徒。据悉“柯林顿总统”卸任后的回忆录仅仅“预付版税”就拿到1000万美元,他的妻子“喜莱莉”的回忆录也拿到800万元。这对男女16个月里,光是靠“演讲”就赚进超过2500万元。

2015年5月15日,“欧巴马总统夫妇”发布一年一度的财务报告,显示他们资产净值约有200至700万元,与去年大致相同,不过他们为两个女儿存了20至40万元大学学费后,银行储蓄帐户剩下不到1001元。

欧巴马的投资方式非常谨慎,资产大部分投资在共同基金和联邦储蓄债券,光是国库债券就有多达250万元。他的资产报告不包括他2005年用165万元买下的芝加哥住宅,而他至今还背负多达100万元房贷。

任期剩下一年半的欧巴马,必须开始为卸任后的生活做准备。欧巴马夫人米雪儿说:“这两年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要同时兼顾这些事情和未来的步骤很难…现在我们还在全心巩固眼前的工作。”

不过,欧巴马夫妇还是得做一些决定,包括未来到哪里定居。欧巴马表示即将满14岁的小女儿莎夏对此有很大的发言权,因为到时候莎夏还在念高中,不像姊姊玛莉亚就要上大学。

欧巴马夫妇都写过书,而作为美国历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和第一夫人,出版商会争相高价请他们写回忆录。

欧巴马卸任时将只有55岁,米雪儿53岁。欧巴马曾提到他可能回学校教书和重操社区组织旧业,并继续推动他为非洲裔男孩和年轻人展开的支持计画。

米雪儿也打算继续推动她的四大使命:消减儿童肥胖、协助退伍军人及军眷、鼓励高中生上大学或技术学校,以及教育全球女孩。

米雪儿说,她已经很多年无法搭车时摇下门窗,白宫官邸窗户也打不开。因此,她期望离开白宫第一年能够开窗和整天待在窗外。不过,将继续保护欧巴马夫妇的特勤人员可能继续紧闭门窗。

欧巴马总统夫妇15日发布一年一度的财务报告,显示他们资产净值约有200至700万元,与去年大致相同,不过他们为两个女儿存了20至40万元大学学费后,银行储蓄帐户剩下不到1001元。

欧巴马的投资方式非常谨慎,资产大部分投资在共同基金和联邦储蓄债券,光是国库债券就有多达250万元。

他的资产报告不包括他2005年用165万元买下的芝加哥住宅,而他至今还背负多达100万元房贷。

任期剩下一年半的欧巴马,必须开始为卸任后的生活做准备。欧巴马夫人米雪儿说:“这两年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要同时兼顾这些事情和未来的步骤很难…现在我们还在全心巩固眼前的工作。” 

欧巴马夫妇都写过书,而作为美国历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和第一夫人,出版商会争相高价请他们写回忆录。欧巴马卸任时将只有55岁,米雪儿53岁。欧巴马曾提到他可能回学校教书和重操社区组织旧业,并继续推动他为非洲裔男孩和年轻人展开的支持计画。不过这些都是说说而已。

米雪儿也打算继续推动她的四大使命:消减儿童肥胖、协助退伍军人及军眷、鼓励高中生上大学或技术学校,以及教育全球女孩。

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当然也能使退休的总统夫妇们推磨。

米雪儿说,她已经很多年无法搭车时摇下门窗,白宫官邸窗户也打不开。因此,她期望离开白宫第一年能够开窗和整天待在窗外。不过,将继续保护欧巴马夫妇的特勤人员可能继续紧闭门窗。

至于奥巴马夫妇,还多了一层担忧:作为第四期美国也就是有色人种掌权的美国的开创者(第一期华盛顿,第二期林肯,第三期罗斯福),他们政策得罪了白人至上主义者们,以后可能会遭到意想不到的清算甚至某种不测。

(另起一页)

第九节

罗姆尼会不会发动第二次冷战


如果罗姆尼当选总统,会不会发动以中共为敌的第二次冷战?

假如罗姆尼当选了,会不会让美国驶往中国海域的航母舰队真的派上用场?

假如罗姆尼当选了,能不能让中共步上前苏联的后尘,让“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天”这一毛泽东预言真的实现?

《路透社》10月11日播发美国自由派智库“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卡平特(Ted Galen Carpenter)的评论说,“痛批中国”成了美国大选的政治传统,两党的总统候选人争相对中国表示强硬。可是一旦大选落幕,对华政策通常极少改变,远比竞选时的花言巧语现实得多。但现在有些不祥之兆显示:2012年这次大选不同以往。

首先,这类攻击还还重复了每隔四年一次的政治仪式。当年里根曾反复抨击卡特总统和北京建交。1992年大选时,克林顿猛烈抨击“北京屠夫”,许诺在贸易和人权问题上和中国政府对抗。而奥巴马在上次大选时,指责小布什总统在中国面前是“懦夫”,誓言要“荡平北京的不公平贸易”。奥巴马最近高调宣布对中国轮胎加征关税,还决定向“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指控北京向汽车工业提供非法补贴。奥巴马在俄亥俄州作此宣布并不是巧合,因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是该州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共头人已经学会容忍这种四年一次的反华口水战。因为他们注意到,虽然克林顿对中国大加挞伐,但在他执政期间,美中贸易飙升。他入主白宫第一年后,对中国人权政策的批评实际上就偃旗息鼓了。里根总统当政时,由于两国合作对付苏联,美中关系出奇地升温。结果直接导致1989年天安门大屠杀的出现。

其次,两党总统候选人对中国的指控在许多方面显示了前所未见的严厉。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谴责争取连任的民主党总统奥巴马,在贸易、人权、安全等问题上“近乎一个北京的乞求者”。而奥巴马阵营的广告则抨击罗姆尼通过“贝恩投资”(Bain Capital)集团,使美国的工作职位流失给中国。民主党指控说,这些利益关系显示:即使罗姆尼当上总统,也不会保护美国企业免遭中国蹂躏。

这些迹象表明:这次选战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敌意,可能不是过往那种惯常的口水战和选秀表演。例如罗姆尼的顾问中,有几个著名的反华强硬派人物,如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John Bolton)、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弗雷德伯格(Aaron Friedberg)等。奥巴马政府的一系列行动,也显示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发生质的变化。加征关税和向“世界贸易组织”与讼,只是经济领域对付中国的例子,华盛顿改变安全政策的事例更多。例如派出航母编队支持日本对于钓鱼岛的领土要求。

如果罗姆尼当选总统,会不会发动以中共为敌人的第二次冷战?

尤其考虑到:罗姆尼还没有上台,白宫就已多次宣称:美国的“战略轴心”转向东亚。华盛顿深深地卷入中国和几个东南亚国家之间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争执,以及中国和日本在东中国海的钓鱼列岛之争。在这两起纷争中,奥巴马政府都采取了敌视北京的立场。与此同时,共和党的竞选纲领也明确谴责北京“破坏南中国海的稳定”。

两党对中国的敌意,还表现在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最新报告,指责中国的电讯业巨头——华为公司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可能导致华为在美国的业务受到严格限制。这种姿态使中国领导人和民众大为光火。华盛顿在钓鱼台列岛争执中偏袒日本,导致上个月在北京美国大使馆门前,发生围堵美国大使座驾的事件。

观察家们指出:今后攻击中国可能不止是周期性的政治活动。把美国的经济困境和中国的经济成就联系起来,使中国成为大批美国选民心目中最方便的替罪羊。美国向中国借大量金钱填补财政赤字,更刺激这些人的脆弱感和怨恨心。北京日益增强的地区及全球影响力,使美国更加担心中国取代自己世界领导强权的地位。这些因素远比几十年前更加真切,即使到下次大选也不会消失。所以美中双边关系可能进入非常艰难的时期,这和明年一月谁入主白宫没有关系。

尤其考虑到,中国处在改朝换代的前夜:这是纽约《时代》杂志的封面故事。

2012年10月第二周的时代杂志封面故事是由该杂志中国局局长汉娜-比奇(Hannah Beech)撰写的文章《不自由世界的下一届领导人》。比奇跟中国各个阶层的人谈话之后最受震动的是,所有人都深深相信,中国政治制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否则将面临着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文章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增长。但它不是把自己绑在意识形态的疙瘩上,而是拥抱国家资本主义,其根本上跟社会主义是相反的。中共跟人民似乎达成一个新协议:政府允许你变得富裕,但是你必须不能质疑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但是,已经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汉娜-比奇说,我们已经从现代历史上学到,从长远来说,随着社会越来越繁荣,专制社会反而将越来越不稳定。 

现在,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放缓,两位数增长率不再驱动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公民们在呼唤着又一次突破。比奇说:“过去两个月在跟各个背景的中国人谈话当中,包括学者,企业家,农民甚至是共产党死忠分子,我最受震动的是他们共同深信,中国政治制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否则将面临着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虽然许多西方人相信未来世纪属于中国这样天花乱坠的宣传,但是我接触的中国人预测的未来更加复杂。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难怪中共领导人要拼命维稳,即使所有的努力弥漫着绝望。”“法治,政治透明,这可能还有漫长的道路。”中国社科院政治研究所主任方宁承认。“但是我们都知道,变革将最终不得不来到中国。” 

人们现在关心的是:下一届中共头领习近平将顺应人民的变革意愿还是反其道而行之?同一天时代杂志网站发表对比奇的采访,请她谈论她如何报导即将到来的北京权力交接,以及为什么中国仍然是一个压制道德的社会。文章说,在美国大选两天之后,中国也将进行重要的领导人换届。11月8日,中共将召开十八大,进行十年一次的权力交接。总书记胡锦涛将卸任,副主席习近平几乎肯定将取代他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新领导人。

这次权力交接对中国很重要,对世界也很重要。随着中国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公众抗议日益增加,年轻人越来越发出声音,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随着富裕程度增加,许多中国人渴望更大的政治自由。日益增加的社会动荡,连同经济增长放缓和最近高层官员的丑闻,在挑战中共领导人和它坚决的维稳政策。

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共将顺应人民的变革意愿还是将跟十三亿公民发生冲突?十八大权力交接将是中国统治道路的一个决定性时刻吗?比奇说,我们当然希望十八大权力交接将改变一些事情。经济全球化已经改变中国,人们期望未来将发生一些政治改变。问题是,什么时候和怎样发生?共产党将放松控制并带来其他改革吗?最坏的情况是,有一个突然事件爆发,中国充满革命性活动。中国在经济上更加自由,但是仍然是压制道德的。我们只是还不知道,习近平本人是否将拥有改革的能力、信誉或权力来制造任何真正的改变。

就在这个“十八大”前夕,奥巴马的对华态度开始逆转了。

到了10月23日,美国2012总统选举还剩下两周,总统奥巴马和对手罗姆尼就外交议题进行了最后一次面对面交锋。罗姆尼指责奥巴马领导不当,奥巴马则反批罗姆尼外交见解全错。但是,奥巴马辩论将中国的定位从“对手”(competitor)升级到“敌手”(adversary)。这不仅与他一贯对华用词不同,还凸显自己外交团队沟通的断层,也或许是民调结果使他感受到选情的压力。

在辩论中谈及中国崛起的议题时,奥巴马和罗姆尼都认为中国应该“按规则行事”(play by rules)。但奥巴马则认为中国既是敌手(adversary)也可以是潜在合作伙伴。竞选过程中被标榜对华强硬的罗姆尼(Mitt Romney)反而强调中国可以是伙伴,不必是敌手。奥巴马22日在辩论中首度称中国为“敌手”。但是他2009年访华时,在上海演讲中特别强调“美国是中国的合作伙伴”而非“敌手”。奥巴马在三年后还将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从“合作伙伴”降到“潜在合作”的程度,用词也与国务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及国防部官员多次强调中国不是美国“敌手”明显有出入。看来奥巴马为了选上总统,正在和罗姆尼比赛“强硬”,而罗姆尼为了争取温和派,也正在调整角度,表现克制。

但是假如罗姆尼当选了,他会不会发动第二次冷战?

假如罗姆尼当选了,会不会让美国派往中国海域的航母舰队真正派上用场?

假如罗姆尼当选了,能不能让中共步上前苏联的后尘,让“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天”这一毛泽东预言真的实现?

美国大选难道真会再度成为一个决定历史的时刻?

无论如何,罗姆尼当选显然比奥巴马连任,能够带来更多的悬念。

(另起一页)

第十节

罗姆尼失去总统竞标之谜


2012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节”前夕,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以275选举人票对203选举人票获得连任,这将确保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得以继续推行,结果却是重挫美元,美元指数最低触及80.28。11月7日上午开盘一个半小时,美国股票市场也遭到重挫:

Dow 12,966.69 -278.99 -2.11%

Nasdaq 2,944.78 -67.15 -2.23%

S&P 500 1,398.36 -30.03 -2.15%

作为如此“晦气的总统”,奥巴马如何能够当选的?

经过漫长激烈的选战,奥巴马总统在11月6日的大选中击败共和党对手罗姆尼,惊险赢得连任。虽然经济复苏低迷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促使美国选民必须在两个对国家提出截然不同许诺的人选之间做出选择,奥巴马因在关键的摇摆州接连告捷而连任。

获悉预测连任成功后,奥巴马马上在推特上推文给2200万支持者,表示感谢,“都是因为你们的帮助,谢谢。”三个关键州的激烈拉锯,原使罗姆尼仍怀着一线希望。新闻媒体在晚上11时过后,先后宣布奥巴马跨过掌握270张选举人票的门坎,当选连任。奥巴马拿下俄亥俄、威斯康辛、爱荷华、宾州和新罕布什尔等面对严峻挑战的关键州,终结了罗姆尼问鼎白宫的希望。但是,罗姆尼获得的选民票以50%超过奥巴马的48%。

不论是谁当选,胜负差距极小都是不祥之兆,因为这将使下一任总统缺乏明确的全民授权,以协助突破华府的党派僵局。

……

谢选骏指出:罗姆尼获得的选民票以50%超过奥巴马的48%。但终于功亏一篑、失去了总统竞标的胜利。如果罗姆尼在能做出一点额外的努力,本来有望改写美国历史的。

我把罗姆尼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落败,称为“罗姆尼失去总统竞标”,是由于一个本来能够改变历史的谜底存在着:

在选举结果出路的前一周,我的朋友黄先生和我谈论选举结果,预测奥巴马“可能大赢”,我则认为两位候选人得票接近、不相仲伯,但罗姆尼会小输,此时此刻,如果罗姆尼能够定奇计、出奇招,就能出奇制胜,转危为安。

于是我们决定:不仅作壁上观,也参与一下历史的演变,看看罗姆尼是不是一个能够改变历史、创造新局的政治天才。我们商量了一下,给罗姆尼写了一封信:

To Gov. Romney:

Gov. Romney:

We, as citizens of the U.S., think the campaign is in a very crisis moment, We all want you to get elected and believe that only you can rewrite American history, and reverse the current trend.

The four things you need to do to defeat Obama:

1) Declare that you will only take a symbolic annual salary of $1.00 till the budget is balanced.

2) Your family members, wife, children/grandchildren and in-laws, will not travel at the public cost, unless accompanying the President, nor will any your grown-up children/grandchildren, in-laws live in the White House.

3) You will donate $1,000,000.00 his personal money to help the people hit by Hurricane Sandy. 

4) Challenge Obama to do the same.

If our suggestions are taken, we hope that you will invite to the inauguration ceremony.

May God bless you and your endeavor.

Yours,

……

大意是说,在美国大选如此白热化的时候,但愿罗姆尼能够改写美国历史,并改变美国世风日下的潮流。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罗姆尼公开宣布:如果能够当选总统,将只拿每年一个美元的象征性工资,直到美国政府的预算平衡。

2、罗姆尼公开宣布:如果能够当选总统,他的家属将不使用公费旅游的特权,他的非直系亲属也不会入住白宫、分享国家元首的待遇。

3、罗姆尼公开宣布:他将以100万美元的私人财产而不是竞选经费或国家债务,来救济最近的风灾受害者。

4、罗姆尼挑战奥巴马:肯不肯为国家和灾民做以上的事情?

然后我们召集了五个人来签名提交这封信件。

我们认为:罗姆尼和奥巴马都有足够的财力来做以上的事情。例如,少拿四年的总统工资,大约需要一百多万美元;加上少占的好处几十万美元;以及一百万美元灾民救济,总共不过三百万美元。

用三百万美元尝试改变一下美国这个头号强国的命运,值得一试。问题在于他们这些竞选者肯不肯带头做一个新的典范,而不是光靠耍嘴皮子来不断赚钱,荷包里永远是只进不出。

我们预测:这封信能够改变罗姆尼心意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一,但比乐透奖的中奖机率要大一百万倍;而如果成功地发挥了说服罗姆尼的作用,就能产生比乐透奖大十万倍的经济效益:可以帮助美国消除十几万亿美元的债务。这个计划对比乐透奖,是一百万倍乘以十万倍,如此利弊悬殊的“竞标”,非常值得做。

我们希望,如果这个“三百万美元计划”能够成功,美国的社会风气将得到改善,财政悬崖的车毁人亡将得以避免。这个奇迹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希望,也是值得努力一下的。

有人可能怀疑上述的设想有些唐突,殊不知这时已到殊死时刻,正如一篇报道指出的各种殊死手段层出不穷:

总统大选进入倒数,各种龌龊招数尽出。大选激战州俄亥俄州佩雷斯博格警方11月3日宣布,四名疑似奥巴马总统的支持者涉嫌在塔里多市偷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的多幅选举广告牌而被逮捕。这四名金属制造工会成员把这些长八呎、宽四呎的选举广告牌偷走后,藏到工会的车辆里带走。

在内华达州拉斯韦加斯,该州州务卿3日宣布,一名叫罗萨恩(Roxanne Rubin)的妇女上月29日因涉嫌试图在不同地点重复投票被识破,也已被逮捕,目前正接受联邦调查局(FBI)调查。 

而在加州沙加缅度,一名曾在2008年支持奥巴马的非洲裔牧师在宣布今年将不再支持奥巴马后,接到了死亡威胁。而在推特(Twitter),一名叫帕克(Park)、自称奥巴马支持者的网友说,如果奥巴马不获连任,他就发动骚乱,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总统大选即将于6日投票。专家警告,试图阻止对手支持者前往投票所投票,或以不实谎言动摇选民的典型龌龊招数,最终可能会左右选举结果。 

宾州大学安南柏公共政策中心主任杰米生(Kathleen Jamieson)表示:“如果选情紧绷,这类事情就攸关紧要。”杰米生指出,部分丑陋伎俩可能会引发反效果,并以寄送至摇摆州选民的DVD光盘为例,那枚光盘宣称在一本变态色情杂志上找到奥巴马母亲的裸照。 

竞选活动和广告的不实和误导声明,意图破坏候选人信誉,却冒着可能遭到选民唾弃的风险。网站FactCheck.org编辑杰克森(Brooks Jackson)表示,鉴于大多数选民的政治知识水平极低,龌龊招数的收获往往大过风险。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最近遭到民主党阵营以及通用和克赖斯勒汽车公司负责人严词抨击,理由是罗姆尼阵营的广告错误暗示,奥巴马出手拯救的一家汽车公司,如今正把美国就业机会输往中国。奥巴马阵营也撒下不少大谎,包括罗姆尼打算让一切堕胎非法化。 

大多数的龌龊伎俩都是第三方所祭出,且其中很多属非法行为。这类已知的事件有一长串。例如:关键摇摆州佛州和维吉亚州选民通报指出,接获骗子来电,告诉他们可透过电话投票;联调局正在调查佛州选民接获的信函,这些信函不实宣称选举官员正质疑他们的公民身分;在决战州俄亥俄州非洲裔和拉美裔聚居小区树立的大型广告牌,警告选举舞弊是重罪,当局在接获投诉,指出其目的是在吓唬选民后,上个月已将广告牌拆除。 

……

这些殊死的竞选手段,只有破坏没有建设,而我们的“三百万美元计划”,却是只有建设没有破坏的。在此千钧一发的情势下,建设性的三百万美元计划,值得放手一搏!

我们的想法十分明了:这既不是帮助罗姆尼,也不是帮助奥巴马,而是帮助美国和世界。如果罗姆尼接受这一“克己复礼”的建议,那么就对奥巴马提出了挑战;并且获得了行政优势:以后的内给成员也不得不受到减薪的压力,美国各级政府将趋于廉洁奉公,美国人民的社会风尚将返璞归真。但这还不是最为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罗姆尼通过此举给美国社会树立一个新生活的典范,即使落选了,也能持续发挥影响力。

但是罗姆尼对此置若罔闻。

罗姆尼因此失去了总统竞标的最后胜算。

罗姆尼后来发表“败选演讲”说:“参选是因为在乎这个国家”;其实他为了当上总统,连三百万美元的风险损失都不肯承担。他难道不知道:世界上稳赚不赔的事情是没有的?罗姆尼还说他的妻子本来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第一夫人,好像总统竞选不是命运的角逐,而只是一场化妆舞会……。

(怪不得在英文里,舞会和党派是同一个词:Party。)

罗姆尼是一个政治家,但更是一个商人;而他作为商人比作为政治家更有才华,也更为成功。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总统竞选其实就是“总统职位的竞标”。落选,就是竞标失败。

罗姆尼本来其实可以避免“总统竞标失败”的。

后来我看了一个报道说“在台湾民意和舆论的压力下,马英九总统宣布愿意删减国务机要费1000万元。”1000万元台币,相当于30多万美元,按照台湾人的收入,相当于一百多万美元。马英九虽然不够大方,但比罗姆尼还是大方。罗姆尼如果能够按照我们的指引,出了这三百万美元,就可以洗清有关他“逃税漏税”的不利传闻,并为美国树立一个良好的政治典范。

我不禁叹曰:罗姆尼不如马英九,怪不得马英九还能在一个小国充当总统,而罗姆尼只能在一个大国充当州长。州长而非总统:这就是罗姆尼的终极命运。

我将在另外一篇文章《奥巴马正在开创第三个美国》里,阐述一个“有关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主题”。

(另起一页)

第十一节

奥巴马真的是个穆斯林


新闻报道《奥巴马离任前推出的新政 为川普挖个大坑》说,2016年12月22日奥巴马政府宣布,正式废除国家安全出入境登记系统(NSEERS,也称为特殊登记),该系统要求对来自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高风险国家男性移民进行注册。此决定23日在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上发表后立即生效!

举世为之震惊!

废除该制度是奥巴马卸任之前在移民问题上所做的最后行政决策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川普上任后建立穆斯林登记系统的难度。

NSEERS系统全称为“外国公民登记国家安全入境出境登记系统”。它是911后,美国联邦机构为了对来自“高风险”地区人群进行监控而建立的登记制度。该制度覆盖25个国家,除了朝鲜之外,其余都是穆斯林或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伊斯兰世界国家。该制度要求来自这些国家的男子在抵达美国边境时必须进行登记,而那些已经在美国本土内的目标群体也必须到移民局进行注册。

废除NSEERS 不仅是为川普制造难度

美国新闻网Vox,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等媒体都发表文章称,奥巴马政府废除NSEERS,将会使川普政府建立自己的穆斯林登记系统更为困难。

美国广播公司说,如果川普再想引入一个扩充版本的登记制度,他不得不从零开始,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包括通知公众有关他的计划。这会给川普建立穆斯林登记制度的努力造成数月拖延。

Vox新闻网报导说,这迫使川普政府不得不花时间来制定新的政策,同时这也给民权团体更大机会去阻止川普政府。小布希政府在2002年建立NSEERS计划时,他们确实按照传统方式规定的程序走,先通知公众,允许公众提交意见和观点,之后小布希政府需要对其做出回应。那个时候也有民权团体担心,这一计划会抑制穆斯林公民的权利。

Vox新闻网认为,小布希政府当时能通过NSEERS计划是因为布希在其整个总统期间,都明确表示,他不会把穆斯林或伊斯兰看成是一种威胁,并督促美国人民不要屈服于伊斯兰恐惧症。

但川普政府不同,川普政府对穆斯林移民的强硬立场使得那些民权团体会对他要制定的穆斯林登记政策进行百般阻挠。

如果NSEERS计划仍然存在的话,对于川普政府来说,将会更加容易启动其穆斯林登记计划,不需要征求公众的观点和看法。根据Vox新闻网的报导,NSEERS计划废除后,川普政府得从第一步开始,必须提出一套新法规对来自特定国家的群体进行跟踪。然后也得像布希政府那样,先要说服公众。

Vox认为,基于现状,川普政府很难说服他们。这将会给民主党和民权律师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去阻挠,或者至少延缓川普政府的新注册制度。

奥巴马离职前做此决定深谋远虑

针对奥巴马政府的这一决定,有华人网民问到:“奥巴马政府为什么8年执掌时没有废除,在离职还有一个月时间做这样的决定,别有用心”。

NSEERS登记系统与川普计划的穆斯林登记制度很相似。奥巴马政府自2011年起就停止了这个登记制度的实施。

NSEERS在阻止来自叙利亚、伊拉克在内的25个受影响国家高危人群进入美国方面虽然没有真正起到效用,但是川普禁止穆斯林移民进入美国的立场让一些人担心,川普将会恢复这个制度,甚至会加强它。

川普当选后虽然从来没有公开谈论这项穆斯林登记计划,但已经向大众明确表明,他的态度就是要采取比奥巴马更严格的移民政策。他和他的顾问们也曾表示,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地方日益增加的恐怖袭击是因为对难民及从主要伊斯兰国家来的移民审查力度不够。

外界认为,促使奥巴马离职前做此决定和上个月发生的川普移民政策不小心被泄露有很大关系。

堪萨斯州务卿科巴赫(Kris Kobach)11月20日在新泽西州与川普就“边境安全、国际恐怖主义和联邦政府改革”等问题进行了会谈。美国媒体记者为两人拍照时科巴赫手中的文件也上了镜头。记者放大照片后从没有被科巴赫手臂遮挡的部分辨认出文件中列举了一系列针对移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科巴赫的首条建议是,重启NSEERS登记系统。科巴赫在小布希政府的司法部工作时,参与了NSEERS登记系统的创建。

科巴赫提议的泄漏,使得外界认为新政府将会宣布重新启动NSEERS系统。因为只要奥巴马政府没有废除NSEERS系统,新政府就很容易将其重新启动,只需要在联邦公报上发一个简单的通知就可以,并不需要征求公众的观点,也就不会有任何延误。

这使得一向对NSEERS制度没有好感的奥巴马政府在其任期结束前采取行动。

奥巴马政府对取消NSEERS的解释不可信

国土安全部(DHS)的解释是,奥巴马政府早在2011年就停止使用NSEERS系统,该制度根本没有效用,不能起到增加安全的作用。DHS发言人哈吉姆(Neema Hakim)12月22日表示,这个系统不仅仅过时,而且使用它也会从更有效的措施中分散出有限的人力和资源。

奥巴马政府的这一做法也引起了华人的注意,有网民不赞同现任政府的这种做法。

……

谢选骏指出:以前大家只是听说奥巴马是个印尼来的穆斯林。现在的情况似乎印证了这一传闻。否则很难合理解释他的这一“临终举动”。仅仅为了对抗川普?不会这样“义无反顾”吧!



(另起一页)

第十二节

奥巴马的出生纸张真的是假的


网文《奥巴马出生证随权力一齐失效》指出:

这年头媒体都为尊者讳,但新一季真相出得实在太快,让追美剧的颇有压力。本来奥巴马出生证已尘埃落定,连特朗普都闭嘴不谈了。可奥巴马仍不识相公然声称俄罗斯干涉大选而特朗普知情,而实际权力中心早已倒向特朗普之后,出生证奇案的最新版本出炉也就不奇怪了。

先是些小网站报道一个小角色–美国亚利桑那州警长乔·阿尔帕约(Joe Arpaio)2016年12月15日召开记者招待会宣称,多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奥巴马的出生证明文件是伪造的。然后youbute公开演示白宫公开版本的出生证明是多么拙劣的PS产品(民主党你们就算没听说过美图秀秀啥的,至少打印出来再扫描一次这种土技巧应该掌握吧)。他5年的调查中发现奥巴马出生证有“9处伪造”,包括日期戳的角度,打印的字母和文字等,他进而认定,奥巴马的出生证“部分复制”了一个出生在夏威夷的女人的相关材料

最后是肯尼亚政府关于奥巴马的出生证明和当初夏威夷卫生部官员莫名其妙飞机失事+新心脏病挂掉的事情被再次翻出来……现在你们该知道为什么民主党和奥巴马政府拼死也要让希拉里上台了吧,因为只有他们屁股下的排泄物需要一个更有经验的屁股来继续盖住……

CNN的头条评论很到位,双方都脱掉了手套(赤膊上阵)。候任总统和侯赛因总统互撕得不可开交……

youtube网友现场直播拆解奥巴马的假出生证明,这份文件的来源是白宫官网。 

http://video.weibo.com/show·fid=1034:8e75125e5c146bd0577330ef7679023eVideo Player

http://www.bitrmb.net:1080/bitex/wp-content/uploads/2016/12/002lJz6ajx077ev2rKQw01040100deCv0k011.mp4

离“退休”只剩一个来月了,奥巴马可能面临晚节不保的尴尬局面。

亚利桑那州马里科帕县警长乔·阿帕欧(Joe Arpaio,好像还是个奥巴马维护的墨西哥名字)在一个小型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奥巴马的出生证明可能是伪造的!

就是这位84岁的老爷子,经过历时近5年的调查,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

整场发布会持续了大约1个小时,阿帕欧和他的同伴表示,他们在对夏威夷的9份出生证明文件调查后发现:

奥巴马的出生证明是Ctrl C + Ctrl V的,原信息属于一名叫Johanna Ah Nee的女性!

阿帕欧还强调,他们的调查结论得到了两个来自不同地区专家的支持。不过,在发布会结束后,他们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提问。

阿帕欧最后表示,他们会在这个月内把相关材料递交给联邦政府。

若出生证明确系伪造,奥巴马就摊上大事了。因为根据美国宪法:

只有在美国出生的人才有资格竞选总统!

也就是说,如果情况属实,奥巴马在白宫这八年根本就不该存在!

这是怎么回事?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奥巴马出生地的疑问,早在他2008年竞选总统时就有了。

我们都知道,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是美国人。按照官方说法,他的父母在就读夏威夷大学期间相识并相恋,后在檀香山(夏威夷首府)生下奥巴马。不过,因父亲前往哈佛大学求学,两人婚姻破裂,奥巴马暂时由母亲独自抚养。

在奥巴马宣布参选总统后,一些人开始质疑他的真实出生地。当时有一种说法,认为奥巴马是在肯尼亚出生的,而非夏威夷。

甚至还有一位民主党法官以他出生记录有疑点为由,要求法院颁布禁令禁止奥巴马参选,但被法院驳回。

而在民主党内初选时,奥巴马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希拉里也屡屡以此攻击奥巴马,质疑他根本没有参选总统的资格。

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后来公布了一份出生证明,显示奥巴马是在1961年8月4日晚出生在檀香山的。

但这反而招致更多的质疑。

质疑者认为,奥巴马团队公布的出生证只是副本,与夏威夷州正规的出生证明有所区别,因为副本上既没有说奥巴马出生在哪家医院,也没有接生医生的姓名!

出生地疑点没能阻止奥巴马当上总统,但质疑声仍在民间蔓延。

在奥巴马第一个任期内,夏威夷的卫生部门不断收到要求查询他出生证明的申请。不过根据夏威夷州法律:

在未经当事人的许可下,任何人不得公开当事人的出生文件。

然而在奥巴马宣布竞选连任时,这个话题再度被翻出来。

一开始,奥巴马在公开场合被问及此事,总是一副“我才不会无聊到对这种事做回应”的姿态,但事态的发展显然超出他的预料。

2011年4月13日,马里科帕县所在的亚利桑那州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总统候选人必须证明自己是美国公民,否则其姓名不得列入选票中。

这被认为是明显针对奥巴马,意在阻止他的连任。不过这项法案5天后被亚利桑那州州长否决了。

半个月后,白宫不得不出来回应了。

4月27日,白宫出示了奥巴马完整版的出生证明文件。据当时的白宫新闻发言人卡尼透露,奥巴马对自己出生地引发争议一事感到“困惑”和“不解”,并认为因这种事情引起争议对国家和政坛都有害处。

但这并没有堵住质疑者的嘴。

当时还是房地产商人的特朗普就是一名坚定的“奥巴马出生地怀疑论者”。就在今年的总统大选辩论中,特朗普还多次就此向奥巴马“开炮”,认为他根本没资格当总统。

一个“极可靠的信源”告知我办公室及我本人,奥巴马的出生证明是假的!

在美国民间,跟特朗普持相同看法的人并不少。他们坚定地认为,奥巴马为了竞选总统,篡改了出生地、伪造了出生证明。

英语中甚至专门诞生了一个专有名词来指代这类人:birther。

阿帕欧就是一位坚定的birther。

就在白宫公布奥巴马出生证明后不久,他和几名“志同道合”的birther成立一个小型的非营利机构,开始了长达5年的调查。

阿帕欧从1993年开始担任马里科帕县的警长,被称为“全美最强硬的警长”,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在打击非法移民上的强硬作风引起不少争议。

不过,阿帕欧选在在此时公布对奥巴马出生证的明调查结果也招致了一些质疑。

就在过去的11月,他第七次竞选马里科帕县警长失败,任期将于明年1月结束。此外,他还受到联邦检察官的指控:

藐视联邦法院明令其禁止对拉丁裔移民(包括合法的)的不正当执法。

有人指责他这么做,一是为了出名,二是给自己捞取政治资源。

在最新福布斯权力人物榜上,特朗普从去年的第72位蹿升到第二,而去年的亚军奥巴马下跌至48位。

好残酷的世界哟。

……

谢选骏指出:不论真相如何,反正白宫自己网站上的“奥巴马出生证”,显然是伪造的。(参见上述网址件)

如果说这白宫自己网站上的“奥巴马出生证”也是黑客篡改的,那么是否还有一个真实的“奥巴马出生证”的原件存在呢?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这个事件发生几天以来,绝大多数美国媒体都避而不谈这个要命的话题。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到了像金融黑洞一样“大到不能倒”的地步了。

有人因此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十分失望。

这又是何苦呢?

毕竟,在美国还是可以谈论这个事情。

这就是“盎格鲁撒克逊式的伪善”。所以有的马屁精说:“有伪善总比没有伪善好。”民主总比专制好。因为廉洁的专制不是人类可以做到的。

1991年我到日本的时候,就发现共产党批判资本主义的话其实都是对的,正像民主国家批判社会主义的话也是对的一样。

这就是“兼听则明”,其反面就是“偏听则暗”。


附录


敌西方

Der Antieuropa


1975—1987年

2016年第一版


谢选骏全集第五十八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LVIII


内容简介

本书是谢选骏先生的早期著作:欧罗巴,异教主神宙斯〔也就是魔鬼领袖〕的众多妻妾之一,象征着人性的堕落。本书反《敌基督》〔Der Antichrist〕之意而作之。

《敌西方》〔Der Antieuropa〕这个标题是针对性的——反对五百年来西方社会流行的“敌基督”〔Der Antichrist〕思想。本书阐述西方文明由于“敌基督”势力的作祟而日益沉沦;描述“敌西方”力量正在崛起,改造世界历史的版图。

Synopsis

This book is Mr. Xie Xuanjun's early writings:Europa, the pagan god Zeus (that is, the devil leader), one of the many wives, a symbol of the degeneration of human nature. This book deals with the meaning of Der Antichrist. 

The title of the "Der Antieuropa" is targeted - against the idea of the "Der Antichrist" popular in Western societies over the past five centuries.Describe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as the "antichrist" forces of the mischievous and increasingly sink; describe "anti-Western" forces are rising, transforming the world history of the territory.


“欧罗巴,你可以聊以自慰了吧!把你带走的是宙斯本人。你现在成了地面上的女神,你的名字将与世长存,从此,收容你的这块大陆就按你的名字称作欧罗巴!”——欧罗巴,异教主神宙斯〔也就是魔鬼领袖〕的众多妻妾之一,象征着人性的堕落。众多的女神放荡不羁,这是文艺复兴五百年以来西方社会的象征。


目录


代前言


第一章

质疑人本主义


第二章

分析个人主义


第三章

还原社会主义


第四章

人道主义的限度


第五章

西方社会的晚景


第六章

同性恋的西方人


第七章

第三期中国文明的诞生


第八章

文明与野蛮的会师


第九章

对全球民族的展望


后记

西方文化能够起死回生吗?


附录之一

新母系社会的诞生——伊斯兰国扩张的西方内助


附录之二

最高法院与伊斯兰国


附录之三

社会主义阵营的黄昏〔1983年〕


https://www.amazon.com/Antieuropa-Chinese-Xuanjun-Xie/dp/1365614255


(另起一页)


第十三节

奥巴马送给共产世界最后玫瑰


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尼克松的“破除”、卡特的“尖叫”、里根老布什的“蜜月”、克林顿的“无限开放”、小布什的“狂欢派对(北京奥运)”,都有不可抹杀的“历史性贡献”。

网文《卡斯特罗带走一个时代:遭暗杀到美古和解》说,“古巴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于当地时间2016年11月25日晚去世,享年90岁。几十年来,面对本国的独裁统治和外国的经济封锁,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是古巴领袖式和传奇式的人物。

卡斯特罗1926年8月13日出生于古巴东方省比兰镇。他1950年毕业于哈瓦那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61年他指挥古巴军民打败美国支持的古巴流亡分子的突袭,取得了著名的吉隆滩之战(美国称为猪湾事件)的胜利。在1981年、1986年、1993年、1998年2月和2003年3月的选举中获胜,连任国务委员会主席。

卡斯特罗在维护民族独立、不畏强暴方面表现出的大智大勇,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拉美人民的钦佩,人们称赞他是“吓不怕、压不垮、打不倒的大胡子”。

对于美国来说,卡斯特罗这个“家门口”的难啃骨头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眼中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中情局就将卡斯特罗作为其暗杀的首要目标。

现已退休的前古巴反间谍总局局长法比安·艾斯卡兰特·冯特将军撰写的传记《刺杀卡斯特罗的638种方法》,详细讲述了美国中情局从1958年开始,为“刺卡”设计的638个恶毒计划,其中有164个计划曾付诸实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美国参议院的一项调查发现,中情局针对卡斯特罗的第一个暗杀阴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中情局试图雇佣古巴黑帮分子来进行暗杀。黑手党成员和“爱国的古巴流亡者”最后同意收10万美元的报酬来暗杀卡斯特罗,2万美元暗杀他的弟弟劳尔,2万美元暗杀革命者切·格瓦拉,另外还要2500美元作为经费。但这次暗杀未能得逞。

有一次,CIA特工在卡斯特罗的潜水衣上做手脚。当时卡斯特罗正在加勒比海度假,特务在潜水衣上涂了一层会引起慢性皮肤病的真菌。但因潜水衣不合身,卡斯特罗改穿了另一件。另一次,则是在巧克力混合饮料里放毒,由于阴差阳错,勤快的佣人把有毒的饮料误放进冰箱的冰格里,结果冻成冰块,无法饮用。

中情局甚至还想到利用卡斯特罗恋人进行暗杀。卡斯特罗的恋人洛伦茨(MaritaLorenz)在接受美国媒体访问时爆料,她当年怀有卡斯特罗的骨肉,流产后返回美国,被CIA看中,要求到古巴暗杀卡斯特罗,但因心软没有成功。

据资料披露,CIA直到2000年还在对卡斯特罗进行暗杀活动。其中的暗杀手段五花八门,包括雪茄炸弹、使用会爆炸的贝壳以及刺杀等等。卡斯特罗曾经说过:“如果奥林匹克运动会有一个项目是躲避暗杀的话,那么金牌非我莫属。”

当地时间2016年3月21日,古巴哈瓦那,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会晤。

如今,这位90岁的老人已逝,他留下的传奇精神,却将永远在古巴人民心中留存。卡斯特罗走了,从很多意义上来说,都象征着一个复杂多变、危机四伏的时代的结束。

对于昔日的“敌手”美国,今天的古巴有了不一样的情绪。随着两国关系变化,古巴人民正试图在新的时代风声里,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和继续塑造两个国家的关系。

自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月入主白宫后,两国关系开始逐步解冻。从放松出口限制,到放宽旅行和财产控制,美国与古巴关系一步步走近。

2015年7月,古巴和美国正式恢复外交关系。今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古巴进行了历史性访问,成为美国88年来首位访问古巴的在任总统,并在9月的联大会议上呼吁美国国会停止对古巴的禁运。

之后,美国对古巴进一步放宽限制的政策变化于10月17日生效。这是奥巴马推行的旨在与古巴关系正常化的计划的一部分。

奥巴马希望,在他明年1月离开白宫后,对古巴进一步放松贸易、旅行、金融等方面的新措施将使得美国对古巴的开放政策变得不可逆转。

……

谢选骏指出:“美古和解”真是奥巴马在卡斯特罗死前,送给共产党世界的一份厚礼!试想,要是等到现在,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卡斯特罗死后,再来启动“美古和解”的程序,无疑会对美国更为体面也更为主动。但是奥巴马等不及了,他要抢时间,在自己下台之前,代表美国政府,送给共产党世界一朵最后的玫瑰。这是否用以证明,“美古不能和解”是一项以往美国犯下的错误?

回过头一想也许同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尼克松的“破除”、卡特的“尖叫”、里根老布什的“蜜月”、克林顿的“无限开放”、小布什的“狂欢派对(北京奥运)”,都有不可抹杀的“历史性贡献”。

奥巴马为什么如此喜欢交接卡斯特罗?

这可能与两者的身世相关。

网文《卡斯特罗女儿出走美国 大揭其父老底》说卡斯特罗唯一一次正式婚姻曰:

菲德立托是卡斯特罗唯一一次正式婚姻的结果。一九四八年,卡斯特罗还是哈瓦那大学法律系的学生时,他和米埃塔.迪亚兹.巴拉特结婚。米埃塔是哈瓦那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参议员,还是当时军事独裁者巴蒂斯塔的密友。卡斯特罗的父亲安吉尔是古巴南部的土财主,攀上这门亲事后非常高兴,给了儿子一大笔钱让他到纽约去度蜜月。巴蒂斯塔也送了两张五百美金的支票,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卡斯特罗在纽约租了一套公寓和一辆车,买到了《资本论》和《国家与革命》等革命著作,可以说是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婚后不久米埃塔生了个儿子,小名菲德立托。卡斯特罗毕业后虽然和别人合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但他主要精力放在政治活动上,对日常家务和开支不闻不问,米埃塔的日子非常难过,经常要向朋友借钱过日子。卡斯特罗一九五三年发动“七二六”暴动,袭击蒙卡塔兵营,事先米埃塔根本不知道。卡斯特罗兵败被俘并被判刑后,米埃塔日子过不下去,便由家庭庇佑在政府内政部找了一份工作糊口,狱中的卡斯特罗知道后大怒,认为玷污了他这个革命家的名声,和米埃塔离了婚。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卡斯特罗在从墨西哥返回古巴从事武装斗争前,让他的两个姐姐从前妻那里把菲德立托带来见了一面。到他用枪杆子打下政权后,已经再嫁的米埃塔十分知趣,把儿子送到他身边。

菲德立托的全名是菲德尔.卡斯特罗.迪亚兹巴拉特(西班牙人名字中包括父母双方的姓氏)。卡斯特罗把他送到苏联去受高等教育,回来后委任他为古巴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当时古巴方面想依靠苏联技术发展核能源,建立核电站,但后来可能是苏联方面考虑到在古巴建核电站会刺激美国,违反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后达成的协定,所以这个计划没有实现,不然现在很可能古巴会成为另一个北朝鲜。古巴的核国家梦想没有实现,菲德立托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长期担任科技方面的领导工作,现在的头衔也是古巴政府科技政策高级顾问。不知何故,他的父亲一直没有把他安排进“梯队”,他从来没有进入过古巴领导核心。

今年六十一岁的菲德立托,常常代表古巴政府出国访问,从事文化和科技方面的交流。但最近他似乎不甘寂寞,也对本行以外的事务发表见解。上月初他去日本参加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国际会议,在京都市接受采访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日本是他父亲非常钦佩的国家(卡斯特罗从来对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历史含糊其辞)。菲德立托说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值得古巴借鉴,尤其是当古巴正在恢复私营经济的时候。菲德立托说:“缺乏自然资源,由受到战争的严重创伤,日本迅速恢复经济并成为世界第二第三的经济大国,这个模式对我们是一个好榜样。古巴和日本应该在生物技术、制药和教育方面展开合作。未来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可能性。”

像菲德立托这样的人,其经历和知识可能会让他在古巴今后的转型中发挥一定的过渡性作用,但指望他成为开明派的领导人恐怕没有可能。

卡斯特罗究竟有多少子女是一个谜。他有一个叫阿里娜的女儿,是他一九五五年和情人娜塔莉亚生的,当时娜塔莉亚是一个医生的妻子。因为娜塔莉亚不是他的正式妻子,所以阿里娜也就一直身分不明,虽然古巴人都知道这层关系。阿里娜一九九三年出走美国,在迈阿密定居,不久就用西班牙文在西班牙出了一本书,大揭父亲的老底,甚至把他给自己母亲当年的情书都拿了出来。

这些“革命履历”在哪里有些似曾相识?是否让人想起了奥巴马的老爹?

但是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呢?他们的“破除”、“尖叫”、“蜜月”、“无限开放”、“狂欢派对”,是否也与他们自己的身世有关?只是指的历史学家们慢慢考就得。但是显然,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的“中国政策”为他们自己一度领导的国家,树立了一个日益强大的对手。但愿如此。


(另起一页)

第十四节

“特朗普”不过是对“奥巴马”的反动


2012年11月10日谢选骏发表了《奥巴马正在开创第三个美国》:“第一个美国是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开创的,第二个美国是林肯在南北战争中开创的,第三个美国是奥巴马在金融危机中开创的。”

仅仅过了三天,据美国白宫网站显示,截至到2012年11月13日,已经有二十个州的人民要求脱离美国联邦。于是谢选骏写了《第三个美国诞生的标志性事件》一文予以分析。

随后,有读者投书指出:“第三美国的标志是罗斯福的共产主义‘新政’”;并根据谢选骏的“七十年理论”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债务危机:美国独立宣言、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中国白莲教运动;19世纪中期世界债务危机:美国北方侵略南方,英法对俄对清战争,太平天国暴动,印度本土军暴动;20世纪上半叶世界债务危机:美国大萧条,胡佛、罗斯福搞共产主义,德国希特勒国家共产主义搞得更大,二战(日,意,俄推行法西斯主义开始得更早),中国毛氏暴力土改。这类世界债务危机是每七十年左右出现一次的。在这种节骨眼上,投机战争迎来的不是便宜的小仗,而是焦土性的无底线的世界大战。在现今核武器时代,必须冷静避战。”

谢选骏觉得,这个读者比谢选骏本人更准确地把握了谢选骏思想。

现在2016年,“白人至上主义者”特朗普终于当选为美国总统。我认为这是对奥巴马的反动。那么,这一反动是如何实现的呢?

《2016年美国大选的“划时代”意义》说,2016年的美国大选结果将在美国时间11月8日晚正式揭晓。尽管目前美国的专家、学者和媒体对选举的结果众说纷纭,笔者相信,希拉里·克林顿将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从而成为第一位美国女总统,也是首位从总统配偶摇身成为总统的人。尽管希拉里·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不亚于2008年奥巴马作为有色人种第一次当选美国总统,但是2016年的总统大选还有很多其他“划时代”的特征。

首先,一个从来没有担任过公职、并且三天两头口出狂言的商人不仅能获得一个主要政党的提名并且有可能赢得选举,这对所有美国政治的观察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唐纳德·特朗普所犯的错误对任何一个其他总统候选人来说可能都是致命的和不可挽救的,但对特朗普来说反而是错误越多,拥戴他的人越狂热。比如,特朗普是最近历史上第一位没有公布自己的缴税记录的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公开把占美国人口近15%的种族称为以强奸和贩毒著称;虽然有录音和12名证人的指责,特朗普还是斩钉截铁地说,那些说他调戏和猥亵妇女的人都在造谣和撒谎。这种反常的政治发展说明美国的政治生态发生了严重的变化,这一变化意味着什么还有待继续观察。 

第二,特朗普在预选中的所向披靡使得已经建党160多年的共和党面临巨大的分裂,这个党的一翼主张冲出“黄蜂”茧(黄蜂在英文是WASP,指白皮肤、盎格鲁·萨克逊人后裔、信仰新教的美国人),与时共进,力图代表更多的族裔,接受和弘扬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和价值;共和党的另一翼则要千般百计抗拒美国人口在种族和宗教方面的变化,试图保住“黄蜂”的统治或优势地位,拒绝接济穷人、反对社会福利、抵制流产、鄙视同性恋、支持公民持枪。这个两翼距离越拉越大的共和党在2016年大选后能不能作为一个团结的政党继续存在是该党的领导和草根都在思考的问题。 

第三,因为最高法院的一系列决定,美国富人阶层的钱可以以“言论自由”的名义直接介入选举,使得选举变得越来越昂贵,也使得一些本身没有做总统资质的候选人可以“赖”着不走。特朗普作为生意人,也在自己的竞选经费出现短缺时从自己的腰包里掏钱。新罕布什尔是一个只有130万人的小州,但今年该州联邦参议员的选举就已经花了1亿2千万美元,平均对该州每个居民花近100美金。希拉里·克林顿在竞选中明确表态,一旦当选,她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选人必须要反对最高法院关于竞选经费的决定。

第四,美国的竞选比的是口才和长相,比的是钱多钱少,但在这几个条件都均等的时候,他们比试的是对政策的熟悉和发动选民的能力。特朗普对外交和国内政策的了解与希拉里·克林顿不可同日而语,后者在发动选民工作方面也做得更扎实、更细致。希拉里竞选团队于选前最后一个周末在影响选举结果的几个摇摆州部署了200万志愿者,他们不是给选民打电话就是走门串户,动员自己的选民去投票。而特朗普动员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乘自己的专机走南闯北,二是用自己的推特联系选民。如果他果真赢得这次选举,那美国的整个政治竞选机制和运作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五,尽管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大选里对外交政策的辩论不多,但是外国政府和人民对这次选举的关注是空前的,有迹象表明有些国家甚至通过黑客试图干预这次选举的结果。欧洲国家担心特朗普当选会解散北欧;俄罗斯希望特朗普当选因为他喜欢普京,更可能因为他可以把美国搞乱的本事;连朝鲜都发表社论支持特朗普,说只有他可以把美国从朝鲜对美国构成的核威胁中解脱出来。平时一贯对美国选举漠不关心的中国人今年在微信和社交媒体中倾注了无数笔墨和兴趣。在美国的华人历来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这次居然组织了“川流不息”粉丝团,支持特朗普打倒所谓“建制派”。 

最后,这次选举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民主本身。美国是世界上最老的民主国家,从华盛顿1788年以众望所归当选总统到2016年两个主要政党的总统候选人都有极为严重的瑕疵和问题而使得很多选民只能“瘸子里面挑将军”,于是有了这样的民主不要也罢的感叹。 

希拉里·克林顿当选总统要做的第一件事不仅是反思为何那么多选民对她“深恶痛绝”,更要思考美国的政治究竟怎么了,为什么美国那么多选民决定只要能改变现状,什么样的候选人他们都会拥护? 

如果特朗普出乎意料当选总统,我们只能说这届美国选民有问题,但是,天也塌不下来,因为美国整个政治制度的设计是:选一个笨蛋当总统国家不会瘫痪;选一个野心家或独裁者进白宫他也无法随心所欲。这就是民主无数不好中的一个很好的部分。 

2016年的美国大选是“划时代”的,它或许是美国政治的分水岭,也可能是美国认真思考自己的民主究竟“病”在哪里的开始。可以肯定的是,这次当选的总统和今后想要进入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办公室的人,她和他都必须思考,在21世纪,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打烂和重组传统的规制和格局的时候,怎么才能在授权过程中获胜,如何才能领导这个民主历史悠久、但与时俱进得不够的超级大国,使其永葆活力。

……

谢选骏指出:这篇选前发表的文章虽然聪明,但却有一个根本的误判,那就是无视2008年的黑人上台才是真正“划时代”的,2016年的大选不论如何充满意外的戏剧性,都只是对“奥巴马”的反动——黑人而且是亲穆斯林的奥巴马上台(而且还是伪造出生证明的),那才是第四个美国诞生的标志性事件——“特朗普”不过是对“奥巴马”的反动,2016年的大选,不过是“第四个美国的第二个回合”而已。

好戏还在后头。

(另起一页)

第十五节

川普是美国的最后希望


(一)


奥巴马2015年12月6日突然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罕见发表全国反恐讲话,强调“美国将摧毁伊斯兰国”,但是他却说“伊斯兰国不代表全部穆斯林”。奇怪,伊斯兰国不代表伊斯兰,谁代表伊斯兰?就在共和党人及国内电视、报纸等媒介聚焦奥巴马这次讲话,批评其不足时,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川普(Donald Trump)再次语出惊人!

12月7日,川普在南卡州竞选集会上高调发表“必须全面且彻底禁止穆斯林入境”的言论,引发国内外舆论高潮。

本来国际社会(尤其是获得国内立法授权的英法德俄)讨论美国应以多大力度和认真态度打击伊斯兰之际,美国国内的舆论重心主要围绕奥巴马“反恐战略”利弊展开,但川普借“禁止穆斯林入境”的言论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他先是在奥巴马全国反恐讲话的第2天在竞选网站发表200多字的声明,其中提到:“川普呼吁完全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直到美国国会议员们搞清楚正在发生什么情况”。随后,在当天南卡州竞选集会,川普拿着一份事先准备好的纸张,再次以“声明”的方式宣读了自己的这一立场。他说:“在我们能够确定并明白问题和危险威胁之前,美国不能再受害于那些以‘圣战’为名、毫不尊重生命的人的骇人袭击。”

从联合国、白宫、五角大楼、国会到欧洲盟邦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川普的言论都遭到批评和谴责。川普不但成为共和党初选的威胁,甚至成为了美国选举政治肌理、文化熔炉、国家安全的威胁。

当然,川普这一言论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他此前在非法移民、女性权益就发表过类似歧视性言论,而且立场都会反复无常。比如,他将墨西哥人比作“强奸犯”,将纳粹党卫军形象当做美军军人搬上竞选广告。就在9月份,他还曾高调喊出“我爱穆斯林,我有很多穆斯林朋友”的言论。很多竞选分析人士或媒体观察者都将特朗普这种极端表现归咎于“选举策略”,但是,从他表面上的“直言不讳”或“信口开河”判断,他的那种偏执和种族主义色彩是他人无法比拟的。在美国选举史上,美国各大媒体也很难找到同类型的人。

表面上看,川普的确很疯狂,但他这样做也表现出了自己作为商人的精明和投机特质。他发表这一声明5天前,加州遭受恐怖袭击;发表这一声明1天前,美国官方断定这一袭击为恐怖袭击,奥巴马发表全国反恐讲话;同时,当时有民调显示,川普在艾奥瓦州的支持率优势呈下降趋势。另外,美欧遭受伊斯兰恐怖袭击和难民潮问题,也为川普“激情竞选”提供了时机。法国遭受恐怖袭击半月后,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就利用民众的恐慌和对安全的担忧在地方选举中取得大胜。川普或许在其中看到了一些端倪和希望。

但是,和法国不同,当前的美国两党政治,尤其是共和党内部,裂化趋势严重。川普借移民及反恐问题发表极端言论,可能伤害共和党声誉及竞选前景。共和党建制派及党内精英第一时间站出来批评了川普这一立场。共和党党委会(RNC)主席普里巴斯(Reince Priebus)、前总统切尼(Dick Cheney)、参选人杰布(Jeb Bush)和卢比奥(Marco Rubio)都批评川普这一言论不符合美国价值观,甚至是反美的(un-American)。

毋庸置疑,排除以独立候选人参选以来,川普的表现的确令共和党人既尴尬又无奈。虽然共和党高层希望能有杰布、卢比奥这样符合党内主流的参选人获得提名,但当前的社会及媒体舆情,完全迎合了川普。川普也在通过自己的浮夸表演满足媒体的胃口。如果此次川普能够侥幸度过这一关,他距离初选成功或许又会更近一步。但是,如果他获得提名,正如很多党内声音担忧的那样,“川普赢得初选”无异于“希拉里赢得大选”。

这种党内焦虑从瑞恩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12月8日支持川普时采用了“不具名”方式,口吻针对“反穆斯林言论”,甚至在批评前提到:“无论谁获得提名,自己都会支持。但这(禁止穆斯林入境美国)不是保守主义…”。在11月份,瑞恩还曾说,共和党参选人无论谁获得提名,都远比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强。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发表“禁止穆斯林入境美国”言论前,有一项民调显示,川普在艾奥瓦州的支持率不敌克鲁兹(Ted Cruz),低5个百分点。克鲁兹是另外一名“非主流”参选人,如果川普因此番针对穆斯林的言论“元气大伤”,克鲁兹或许是直接受益者之一。党内外,就属克鲁兹最不愿意批评川普,因为他希望能够增加川普粉丝中的“认同感”,以便川普退出后,自己能够争取到这部分票仓。这样,共和党初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闹剧仍将上演。当然,这种闹剧形势在明年大选年或逐渐明朗。

现在,距离艾州党团会议初选还有2个月时间,美国真正理性的那部分选民将逐步浮现,检验谁能够真正代表共和党角逐白宫大权。虽然川普参选凸显了美国选举、辩论政治的严重极化,但能将一位“非洲裔总统”两次送进白宫的美国选民(选举人),难道真会选择一位反其道而行之的新人入主白宫?


(二)


川普的巨大成功,还体现在白宫的过激反应上面:

12月8日白宫表示,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川普呼吁美国禁止穆斯林入境,已失去成为总统的资格,并呼吁共和党人立即摒弃川普。声明并指川普为“戴着假发”的“嘉年华小丑”。无疑明白宫的这种做法是相当歇斯底里的,说明白宫明确感觉到了川普的巨大威胁性。

白宫发言人厄尼思特表示,川普的选战具有“垃圾箱历史”的特性,他的言论不仅令人反感,也有害。他表示,誓言支持最终赢得党内初选参选人的其他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应该“立即”拒绝接受川普。白宫现在的主人不惜以损害甚至牺牲言论自由的方式,来攻击一位白宫未来主人的候选人,这一情况极为罕见,说明现在确实是美国的关键时刻。

厄尼斯特在记者会上表示,川普已没有资格成为美国总统,共和党不应该支持他成为总统候选人。他在事先准备的声明中说:“他的竞选过程是历史上最垃圾的。几个月来,川普的竞选,从空洞的口号和到连篇鬼话,再到他的假发,整个就像一个嘉年华狂欢节上的小丑。”

他指责川普的禁止穆斯林入境的计画违反了美国宪法支持的价值观。但是他忘记了,他自己的这一做法也同样违反了美国宪法支持的价值观。

某些共和党人为了平衡,也降低川普言论的火力。共和党籍众院议长莱恩表示,川普的观点不是共和党的立场,也不是美国的立场。国内安全部长强生拒绝评论川普的言论,但敦促美国民众切勿诋毁穆斯林或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强生也呼吁穆斯林社区:“海外的恐怖组织锁定你们的社区,企图让年轻人沦入暴力极端主义的陷阱。请协助我们来帮助你们阻止这类情况。”


(三)


事实上,自川普7月民调开始领先以来,评论家普遍认为,离初选投票日还很远,所以民调不能作准。不看好川普的人,一直期待他的民调下跌。不过他出奇地不但支持度不跌,还继续领先,所以舆论开始分裂,一派意见是,到2月初选开始时,选民想清楚后,将不会把票投给川普;另一派意见则开始重新对川普作评估,不少媒体开始正视他的“行情”,派出记者全程追踪,看他在集会中说些什么,探讨他的支持者到底是些什么人。

最新形势是,迄今为止,还是难料定川普在共和党初选中的胜负,但选民已开始出现一些变化:过去数月,川普曾多次民调下跌,不少选民因此离开川普,但最后还是回到他身边,成为死忠支持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选民发现,没有其他候选人值得自己支持,而川普是他们认为唯一敢说话的人。

川普24日到南卡州美特尔滩,出席支持者集会,会场挤满数千人;一名侍应生拿给川普一杯水,川普一开始就说:“他(指那名侍应生)不是来自叙利亚,我们已叫叙利亚难民滚蛋!”数千群众立即起哄,高叫喝彩,有人大吹口哨。他接着说:“最近发生太多不好的事;巴黎有不少地区,连警察都不敢去,比利时整个国家都要关闭。我们不能让这些事情在美国发生。”群众叫好声于是更热烈。

已经五个月了,川普挑动民众恐惧和愤怒的策略依然奏效,而且“巴黎恐惧”后,他的话更趋“黑暗”。评论家认为,巴黎恐袭会暴露川普外交知识浅薄,但是他反而利用恐袭,进一步诱发群众恐惧和愤怒。纽约九一一恐袭发生后,川普已经说谎,称新泽西州有“数以千计”穆斯林目睹世贸大厦倒塌,上街大肆庆祝;巴黎恐袭后,他又说美国要设数据库,要全美所有穆斯林登记,有在场记者提醒他,这不是与纳粹对付犹太人的手段相同吗?

川普的支持者是些什么人?美特尔滩一名67岁工厂管工是其中之一。他说,长久以来,政客都没有为美国做事,川普是唯一敢向敌人说不的人。这位管工胸前系了一枚胸章,章上写着:“川普2016:终于有一个有睾丸的人。”

有一名42岁的家庭主妇,她说:“我觉得不安全,他们可以从边境进入美国。我们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一名63岁退休木匠教师说:“我记得九一一后,看到全球都有穆斯林在庆祝。”那么,如果事情不是发生于新泽西,而是在中东,那又怎么样?这名教师说:“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他们在庆祝,不是吗?”

在川普的支持者中,听到最多的反伊斯兰难民说法是:“他们看起来都像18至30多岁,都是年轻人,身体没有问题,可以做工。”这些川普支持者不能理解,为什么难民不去找工作。因为川普和克鲁兹都反移民,所以有不少支持者认为,川普和克鲁兹可以搭档选总统。

一名小学女教师说:“我们不能到他们的国家设立教堂,为什么他们可以在我们国家设清真寺?川普是唯一敢说出这个事实的人。”一名33岁的前县警则说:“不值得让他们来美国,我们厌倦了为他们埋单。”这名县警也有一枚胸章,上面写着:“川普为美国工人阶层发声。”

距2月1日共和党第一个初选投票州爱阿华州投票只剩两个月,但两个月可以发生很多事。对那些认为川普成功抵抗美国政治道德崩溃、而且越来越感到绝望的选民来说,著名选情分析家西尔瓦(Nate Silver,曾准确预测上两届总统选举)的看法,或许是一大安慰。他说,现阶段的民调都不能作准,最多只能算是“小部分人的可能倾向”而已。

如果最后共和党多数选民选川普,而对手“克林顿夫人”真能背负二十年来的历史包袱,与川普决一雌雄并战胜美国的最后希望吗?

不论我们对美国的现状及其希望如何评价,但川普确实就是不同于现在美国的一个出路、一个希望。

不想给美国新的希望,就会给川普反对票。

而想给美国新的希望,就会给川普支持票。

事到如今,支持不支持川普,这似乎已经不再是对川普个人的态度问题,而是关于“美国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了。

 

(另起一页)

第十六节

“特朗普”与满洲人


据《纽约时报》16日报道,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前不久的一天下午,在这里的马阿拉歌庄园(Mar-a-Lago)里,一切似乎都闪耀着光芒。游泳池的水面波光粼粼。环形私人车道上,来自特勤局的那几辆黑色SUV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棕榈树在温暖的微风中沙沙作响,槌球时而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一名保安站在唐纳德J 特朗普这栋私人宅邸的入口处。

“一眼就能看出国王在不在这里,”长期担任特朗普管家的安东尼塞内卡尔在谈起房子的主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时说。

那一天,国王回到了自己的凡尔赛宫。这是一座有118个房间的避寒乐园。如果特朗普当选为总统,这里将成为冬季的白宫。马阿拉歌这栋90年前由谷物食品帝国的女继承人玛乔丽梅里维瑟波斯特修建的地中海式大宅,是特朗普逃离喧嚣、款待宾客和尽情享受的地方。

在这里,几乎没人能比74岁的塞内卡尔更好地预知并满足特朗普的需求和愿望。他在这里工作了近60年,其中近30年是为特朗普服务。

他了解特朗普的睡眠习惯,清楚他喜欢吃几分熟的牛排(“它会在盘子上弹,太棒了”),他也知道尽管庄园里配了美发沙龙,特朗普依然会坚持自己打理头发。

塞内卡尔知道怎么安抚他的情绪,提振他的精神,就像多年前特朗普乘坐的飞机很快就要降落时,塞内卡尔接到紧急警告,得知这位巨头心情低落时一样。接着,塞内卡尔迅速请到一名号手,在特朗普从豪华轿车上下来,准备进入马阿拉歌时演奏了一曲《向统帅致敬》。

不过大部分时候,他迎接特朗普的方式都没什么大张旗鼓的地方。他会在特朗普进屋后接过西装,让服务齐全的地下洗衣房将其熨平。

第二天早上黎明前,睡了大约四个小时的特朗普,会在私人居住区的拱门那里与塞内卡尔碰面,拿到一叠报纸,包括《纽约时报》、《每日新闻》、《纽约邮报》和棕榈滩当地的报纸。几小时后,特朗普会再度现身。此时的他会穿上卡其色裤子和白色高尔夫衬衫,戴一顶棒球帽。工作人员注意到,如果帽子是白色的,说明老板心情不错。如果是红色的,最好离他远一点。

周日,特朗普会自己开车去他位于附近的高尔夫球场。他有两辆宾利,一辆黑色的,一辆白色的,每年会换着开。

2009年时,塞内卡尔想退休,但特朗普断定无人能替代他。因此,尽管塞内卡尔的管家职责被免除了,但他仍被要求留在身旁,充当马阿拉歌非正式的历史专家。“托尼,退休就是死亡,”特朗普对他说。“下个季节见。”

塞内卡尔戴着一副角质框架眼镜、留着海象须、黑色上衣的口袋里,装饰着一块白色方巾。他似乎反映了他老板的世界观:他担心伊斯兰恐怖分子会发起袭击,对特朗普的几任前妻持批评态度。

而且和特朗普一样,置身于到访这里的社会名流中时,他轻松自在。尽管可能一度羡慕过在壁炉旁品尝薄荷甜酒,复述电视剧《设计女人》独白的迪克西卡特,塞内卡尔如今在21英尺高、天花板贴着金箔的客厅,会见到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克里斯蒂,克里斯蒂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或是和刚从奢华的西班牙厅出来的亚拉巴马州参议员杰夫塞申斯聊天。

通过这些年的近距离观察,这名管家看到的不只是这位大亨的怪癖——比如,特朗普很少穿泳裤现身,而且不喜欢游泳——还有他习惯性的、自我安慰的浮夸。

早年间,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睡的儿童套房,是女星、波斯特之女迪娜梅里尔在30年代曾经住过的。特朗普喜欢告诉客人,儿童房里以童谣为主题的瓷砖出自年轻的沃尔特迪士尼之手。

发现塞内卡尔翻白眼时,特朗普会说,“你不喜欢我这么说,对吧?”这栋宅子的历史专家会抗议说那不是真的。

“谁在乎呀?”特朗普会大笑着说。

特朗普对自己高尔夫开球的能力十分自豪。他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夸张地问:“我打得远吧?特朗普很强吧?”

想起两人一起把球从马阿拉歌的大宅打进沿海水道的日子,塞内卡尔称特朗普可能没有他自己想象得那么厉害。

“托尼,这有多远?”特朗普会问。

“大约275码,”塞内卡尔会说,不过他说实际距离也就225码。

不过塞内卡尔说,心情好的话特朗普可能会很大方,有时候会从兜里的一沓钞票中抽出几张100美元的,送给场地管理人员。塞内卡尔说那些人会很感激。

“如果你是西语裔,在这里修剪树枝和其他植物,这时候有个人走过来,递给你一百美元,”塞内卡尔说。“他们喜欢他,不是为了钱,就是喜欢他。”

有关马阿拉歌的传言称,为了评估庄园所在的这块地,曾是美国最富有女性的波斯特爬过了沃思湖和大西洋之间如丛林般的灌木丛。1920年代,这块地变成了一座庄园。她从意大利热那亚进口了石材和16世纪的佛兰德挂毯,为了保护它们,她还会在一天中阳光最强烈的时候拉上窗帘。(特朗普买下这里,并让阳光直接照进客 厅后,它们褪色了。)

1973年去世时,波斯特把房子留给了美国政府,想让它成为总统度假时的去处。但后来发现维护费用太高昂,房屋的所有权又回到了波斯特的几个女儿手里。1985年,她们以不足10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卖给特朗普。10年后,特朗普把它变成了一个私人俱乐部。

最近,马阿拉歌在共和党初选中引发了争议。特朗普被对手指责,从海外雇人打理这个俱乐部,而非雇佣本地劳动力。

“有很多罗马尼亚人,很多南非人,还有一个爱尔兰人,”塞内卡尔说到这里的员工,然后讲出了和特朗普一样的辩辞,即当地人不愿接这种季节性的短期工作。不过, 他接着如此评价这些外国人:“他们很不错,非常专业。那些当地人,”说到这里,他的声音低了下来,露出不满意的表情。

过去几十年,他和特朗普一家的关系越走越近。他回忆,有一次特朗普的父亲弗雷德C 特朗普刚一走下豪华轿车,站在俱乐部的石道上,就对塞内卡尔说,“最好让人把那枚硬币捡起来。”这名管家双膝着地趴到地上仔细查看,几分钟后,他找到了一枚生锈的一分硬币。

“他的眼力让人难以置信,”塞内卡尔这样评价弗雷德特朗普。“特朗普先生的眼睛也是一样的。”

他还记得,唐纳德特朗普几个儿子小时候在图书馆里跑来跑去。那里的墙壁镶板都是有数百年历史的英国橡木,馆内摆满了珍贵的初版书籍,不过这家人里谁也没读过那些书。后来这里被改造成一个酒吧,特朗普把自己的一幅肖像挂到了墙上,画中他穿着一身白色网球服。

“我在棕榈滩的其他雇主家待过——他们都挂着跟这个一模一样的画,”塞内卡尔狡黠地说。“只不过换了个头。”

……

上面的报道告诉我们:特朗普先生喜欢住在死人住过的房子里,并且以此自豪。

我想,这也许是不少美国人的习性,但绝对不是汉人的习性。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统治家族住在死人住过的房子里,那就是满清。他们心安理得地盘踞着他们声称要帮助的明朝的皇宫,然后却“理论脱离实际”地一路追杀朱明的后代。

满洲人的这种心理状态,是汉人绝对理解不了的。满洲人超越了汉人的人伦底线,所以能厚颜无耻地统治汉人。

(另起一页)

第十七节

川普是坏人Trump is the bad guy


《基督教中国》网站上,有“基督精兵”曰:“川普是坏人!”http://www.jdjcc.org/jdjcc/archives/4430.html

话说川普2016年3月12日在俄亥俄州Dayton竞选演讲,一名男子企图冲上讲台抗议那条疯狗信口雌黄,但被看门的制伏,并遭逮捕。

据说川普这条疯狗12日在俄亥俄州克里夫兰演讲时,竟然挑动支持者与反对者在现场起争执,企图分裂美国,真是罪大恶极了。

结果川普12日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演讲时,一名男子高喊抗议种族歧视,揭露川普是坏人。

而川普却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12日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演讲时,举手遮住强光环视示威群众,企图威胁人民大众。

共和党参选人川普11日晚在芝加哥造势活动遭到暴力抗议而被迫取消,隔日在俄亥俄州演说时,又遇上抗议者企图闹场,出现特勤人员冲上讲台,把川普围在中间的景象。当晚川普在堪萨斯市的造势活动也遭到抗议者闹场,抗议人士频频打断川普的演说,约数十人被警方逐出场。

川普11日在芝加哥的造势活动因发生暴力事件而取消后,12日仍继续竞选行程,但在俄州德顿国际机场向支持者发表演说时,舞台后方突然有一名抗议者企图冲破维安防线,但立刻被特勤人员制伏。

川普也马上回头一探究竟,此时四名特勤人员迅速上台,近身围住并保护川普;最后在确认没有安全顾虑后,川普继续演说;他向支持者说:“这些人都是坏人,不愿让美国再度成为伟大国家。”其实,只有坏透了的坏人才会说意见不同的人是坏人。

川普也向群众说:“我早已准备好了,但如果是由警方出面处理,会更好些,你们说是不是?”其实,只有坏人才会支持坏透了的坏人。

这名男子据信是民主党参选人桑德斯的支持者,在网络上并流传他与非裔一同示威的视频。蒙哥马利郡警方表示,32岁的迪马西莫(Thomas Dimassimo)已被控行为不检的轻罪。但社群媒体也有数据显示,迪马西莫只有22岁。

迪马西莫早已计划闹场,他在获释后,马上高调在推特上传一张做鬼脸、摆出胜利手势的照片,并大骂脏话。

保守派网站theconservativetreehouse.com指出,迪马西莫是桑德斯的支持者,莱特州立大学(Wright University)的学生;他属于激进左派分子,曾参与包括焚烧旗帜在内的多个示威抗议。

该网站也指出,迪马西莫自认为是“非裔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活跃分子;另外,在网上也有一段视频,显示他把国旗拖在地上,与一群非裔游行。

川普的造势活动在接连发生暴力抗议事件后,包括俄州州长卡西克,以及佛州国会参议员克鲁兹在内的共和党对手,随即趁机批评川普。党内人士认为,川普造势场合未来出现类似的抗议活动,将成为常态。

(另起一页)

第十八节

疯狗川普挑动群众斗群众,必将恶有恶报


《基督教中国》网站上,有“读者投书”曰:“疯狗川普挑动群众斗群众,恶有恶报!”http://www.jdjcc.org/jdjcc/archives/4405.html

话说,川普这厮要在黑帮城市芝加哥召开竞选大会“造势”(唯恐自己没势),结果在他挑动之下,支持者和反对者打起来了!

这位美国地产流氓大亨川普(Donald Trump)胡说有方,投入共和党总统初选的竞选活动,今日到了芝加哥进行造势,但原定在当地时间周五晚间7时展开的造势活动,现场却发生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冲突,甚至引发混乱躁动。目前川普已经取消在芝加哥的造势活动,溜之大吉,临阵脱逃,而群众冲突仍在持续中。

据美国《CNN》报导,川普今日原定在伊利诺大学的体育馆场进行造势,场内场外都来了不少支持者,但也有不少抗议者聚集现场。原本造势活动即将开始,但就在开场前不久,双方人马爆发冲突,现场不断看到有人冲上台闹场,甚至台下有多人扭打在一起,场面相当混乱。稍晚川普发表声明表示,基于安全理由,今日的造势活动取消。目前冲突仍持续中,警方正在处理。

……

这下子可好,各色人等纷纷起哄:

“achedan”说:看样子形势大好啊!米国人民斗起来,GDP就一定升起来,俺考虑弄点米国佬最想要的斗争工具送给他们,支持他们的斗争,呵呵!

“smother”说:America will divide into two different nations physically after election, one is called "Snow State" which is owed by the White and Chinese peoples, the other one called "Rain State" which occupied by the Niggers, dirty Jews, Latinos and Muslims, the two nations hate each other deeply. your dream/modern America democracy is gone forever, sure there are still a few elections happening down the road, but it will be the fake ones, not "real" ones anymore. so far so fucking good !

“不必当假”则说:文斗不行就来武斗,芝加哥是奥巴毛的根据地,老毛那套学得好着呢!

无论如何,川普为了当选,挑动群众斗群众是难免的了,至于他是否恶有恶报,就看他能活多久了。

(另起一页)

第十九节

特朗普(川普)是狗娘养的


《基督教中国》网站www.jdjcc.org上有封读者来信指出:“特朗普(川普)是狗娘养的,他的儿女全是野种!”

原因是“特朗普谈‘六四屠杀’,赞赏北京强力镇压骚乱”。这是根据《多维》的报道,有感而发的。

《“特朗普谈‘六四屠杀’,赞赏北京强力镇压骚乱”》一文说:

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特朗普2016年3月10日在共和党总统辩论会上谈及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在天安门的六四事件,他表示,中国政府当时只是强有力镇压了一场骚乱。

这不是造谣,而是根据《美国之音》3月10日的报道:在美国时间3月10日晚间的共和党总统竞选辩论上,主持人问目前在四位候选人中领先的地产大亨特普朗(Donald Trump)说,他在1990年接受采访时曾称赞中国政府强力镇压天安门示威运动,这是否意味着他支持中国政府?特朗普回答说,他只是中性描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了骚乱,并非赞同。

事实上,特朗普这位资本主义的商人1990年接受《花花公子》杂志采访时,竟然批评当时的改革派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软弱,缺乏强硬手段镇压民众。

当记者问特朗普是否是支持中国政府处理天安门事件时,他回答说:“当学生们涌入天安门广场时,中国政府几乎搞砸了。接着,这些学生就凶狠可怕起来,但他们用力量把它平息下去了。这显示了力量的强大。我们国家目前让人觉得软弱,被世界其它国家啐吐沫。”难怪别人把这个纽约商人比做了具有四分之一犹太血统的希特勒。

在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实况转播的电视辩论上,主持人塔珀提到,天安门镇压事件在人民看来是暴行。特朗普顾左右而言他,说他不是说好,也不是说坏,只是“陈述事实”。他还说俄罗斯独裁者普京是“强有力”的领导人,但特朗普再次首鼠两端地表示,这是描述“事实”,不等于他赞同。

另外两位总统参选人是克鲁兹(Ted Cruz)参议员和鲁比奥(Marco Rubio)参议员。

特朗普虽然经常公开批评共产党中国,但他在共产党中国意外收获一批粉丝。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3日发表文章称,特朗普在共和党提名战中最新取得的胜利,出乎意料的正面评论横扫各大共产党中国的媒体。评论中有钦佩特朗普“硬汉”作风的,有希望他能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摆脱困境的,还有称赞他绝非“疯子和傻帽”的。

一位用户写道:“看美国政客们狗咬狗真是有趣。这就是他们的民主。”另一些网民非常高兴看到他们所认为的最大超级大国对手按了“自毁”按钮。一个用户写道:“大嘴特朗普很可爱,我希望他当选美国总统,像搅乱中东地区一样把美国搞乱”。另一位网友全力支持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并写道:“在今后几年我都能看美国的喜剧上演。”

对于经常主导互联网舆论场的中国共产主义者而言,特朗普还有另外一点吸引人的地方:特朗普不是希拉里。一位用户评论道:“无论怎样,特朗普都将会是个比希拉里强的好总统。”

有中国媒体表示,中国民众也许对希拉里更熟悉,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给大家留下了好印象。

特朗普有时似乎总对中国异常关注。但是,他经常用中国来衬托美国相对衰退和衰弱。他声称,如果中国没有起重机就能修筑出万里长城,他也一定能让墨西哥边境的隔离墙建成。看来他想把美国带到一个中国式的帝制时代。

……

根据上述报道,而得出了“特朗普(川普)是狗娘养的,他的儿女全是野种!”这一结论,是否靠谱?

我理解,作者的逻辑其实就是依据了特普朗(Donald Trump)自己的逻辑:

母狗是一种凶悍的动物,为了爱情紧咬异性不放,为了设防儿女可以狂咬无辜的路人——特普朗(Donald Trump)如此强悍无理,他妈妈一定是母狗,“特朗普(川普)一定是狗娘养的。(这不是说好,也不是说坏,只是“陈述事实”。)

至于“特普朗(Donald Trump)的儿女全是野种!”怎么理解呢?

我理解,作者的逻辑其实还是依据了特普朗(Donald Trump)自己的逻辑:

特普朗(Donald Trump)如此强悍,很像野生动物,所以“特普朗(Donald Trump)的儿女全是野种!”(这不是说好,也不是说坏,只是“陈述事实”。)

不是吧?他的儿女没有他这样凶悍无理呀?

那么,可以这样解释:他的儿女不像是得到了他的基因——所以还是野种!(这不是说好,也不是说坏,只是“陈述事实”——可能的事实!)

天啊,这个世界都成什么样子了!

(另起一页)

第二十节

用动物学研究川普(特朗普、床破、创普)


“基督教中国”网站指出:“川普(特朗普、床破)这老狗为啥火?动物学家这样解释”:http://www.jdjcc.org/jdjcc/archives/4397.html

快,来听动物学家解释川普为啥会这么火!原来美帝群众的情绪也这么容易被撩拨啊……

之前我们也说过,川普被很多人都视为美国史上最邪恶的总统参选人,“Donald Trump as a dog”,还有同党派的人士直接说他是“一个虚伪的骗子”。

时不时从他嘴里就会蹦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比如他说墨西哥移民为强奸犯,呼吁修建两国边界隔离墙;对恐怖分子要用水刑,还要连带骚扰他们的家庭成员……(这些你们也知道就不多说了)

总之,就是这位言行不羁、常爆粗口、观点极端的川普却在目前的共和党选举中一路领先,马上就要拿到共和党唯一的候选人了!

目睹了一切的动物学家 Carlos Alberto Montaner 实在看不过去了。最近他发了一篇专栏,向迷雾中的大家解释了下为啥川普的人气会这么高!

你们怎么连这都不懂啊,道理很简单,我带你们来猴子和猩猩的世界转一转就知道了!

几十年前,一批动物行为学家试图寻找出猩猩之间等级建立的原因。为什么有的猴子是发命令的,而有的猴子服从呢?

猴子中的大哥看起来更凶猛,更强壮,更大只,也更具侵犯性和占优势。他们朝别的猴子呲牙,拍打自己的胸膛,恐吓其他猴子。有时候,碰巧它们的背上有一撮白色的毛发,他们还将这视为一种权威的标志。

这些猴子中的大哥被称为 α 型雄性,他们在猴群中具有发号施令的权力,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物质奖励。他们吃的最快,和更多的雌性交配,到处传播自己的基因。

最强和最凶猛的 α 型猴子更容易占上风。这似乎是这个物种的生存战略,一个蚀刻在经过了漫长的演进过程的 DNA 里的不起眼的生物本能。

那些无条件服从于 α 型雄性的则是 β 型猴子。他们跟随着他们的大哥,听从他们的命令和号召,上刀山下火海都义无反顾。这些猴子给 α 型猴子鞠躬,双手举起以示尊敬,他们是猴群中的平庸者,服从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安全感。

这个原始的 α-β 链在我们的人类社会结构同样适用!

你的人格类型为a,你兴趣指向外部世界,积极进取,可依赖,开朗,自信,自我确定,社交自如,从人际交往和遵循规范中获得价值感。依据成长环境的不同,你可能成为一个有建设性的社会活动家和社团或宗教领袖;但也可能成为一个自我中心的机会主义者和操纵者。

若你的人格类型为β,你兴趣指向内部世界,保守、负责、温和、有节制、接受并维持社会规范。依据成长环境的不同,你可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典范;也可能成为一个过度顺从,自我压抑,畏惧和情感淡漠的人。

普通群众需要一个 α 型的强人,尤其是在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的时候,他们需要有人为他们做出适当的决策,这些 β 型的人自身并不会去思考,正是这些 β 型的人成就了 α 型的人,比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尽管川普说过那么多惊世骇俗的言论,但他支持率依然高涨的原因就在这儿!

事实上,那些支持他的 β 型的选民没人知道他的想法是什么,也没人关心他的想法到底站不站得住脚。他们完全被川普控制住了。

根据调查显示,川普的支持者 6 成没大学学历,而且收入大部分偏低。

所以,你懂了吗!?

 全部评论

西岸 今天 14:52

呵呵,其实还有一个事情没说清楚,所以楼下的争议没意义。不仅仅是6成没有大学学历,而且都是白人。美国的大学学历属于比较模糊的说法,两年制的也算,所以美国人大致有50%可以上大学。其黑人和老墨和其他少数族裔占了没有“大学学历”的大部分,一般来讲,多数白人是有某些大学教育的。因此如果六成没有你大学学历,几乎就是所有没有上过大学的白人了,这个比例是极高的。 另外,据加州的统计,这些人年龄在55岁以上,收入在四万到七万九之间(在加州是非常低的工资了),有自己的房子。从有自己的房子这点来看,属于过去有工作的,但这个收入显然不是什么现代工作,而是制造业一类或服务业的,属于全球化经济的牺牲品。但制造业不会再回到美国,这是人们都知道的,看看英国等老牌制造业国家的结局就知道了。这种蓝领工作的白人,从来就不是什么阿尔法的性格,否则也不会甘心在蓝领阶层混,这与什么华盛顿邓小平的是不同的,华盛顿是美国本地走读的,邓也是流过洋见过世面的,这些蓝领白人很多连自己的城市都没出过。来美国的第一周就被带着我们认识美国的老美朋友解释,美国是10%的精英操纵90%的傻叉。

心有灵机 今天 13:35

一派胡言。没大学学历就没有选举水平?华盛顿有大学学历?邓小平有大学学历?马云也只有中专学历。盖茨还是大学逃学生。

jianggt 今天 13:12

懂了,这些美国人还是猴子,还没有变成人。

downwithcpc 今天 12:58

@晓晨君, 放你妈狗屁! 别以为自己受了什么多好的教育. 即使有60%没大学学历,还有40%是有大学学历, 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 所以加起来支持川普的人数众多.

(另起一页)

第二十一节

川普(特朗普)与希特勒


网文《看美国乡下 就知川普胜选原因》说了,喜莱莉·柯林顿指责联调局局柯米使她选情下滑,而其夫婿柯林顿认为,这是借口,真正原因是柯林顿团队对经济低迷不振,以及低迷对数百万劳工选民的冲击毫无察觉。事实证明比尔 柯林顿完全正确,柯林顿的失败不是偶然,川普的胜利更不是侥幸,这场选举的胜负,早在选前已注定。

美国一直存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比较为人所知的像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华盛顿、芝加哥、休斯敦这样的大城市,但就像北京、上海不能代表中国一样,这些城市也不完全代表美国。

当你开车走出这些大城市近一小时,会看到另一番景象,标着各种欧洲地名的小镇,才是真正普通的美国。

先不说中西部,只要向纽约上州走两、三小时,就会有强烈感觉—凋敝。街上只看得到车,看不到人;很多商店窗上贴着“For rent”,大门紧锁,本来漂亮的独立屋无人打理,破破烂烂;即使开业的商店,也车少人稀。

无论你跑多远,路经多少小镇,情景相同,印象只有一个:他们都睡着了。宾州一家钢铁厂过去风云一时,为克赖斯勒大楼建造提供钢材,如今早已废弃,把厂房改建成Sands赌场。外观上还能看得出以前的雄伟,但星移斗转,汉子已被逼做“鸭”了。

美国乡下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水电煤气供应充足,环境优美,人们礼貌和善,只要有工作,生活其乐融融,与世无争。但当工厂关闭搬出后,不仅工人和管理人员失业,连带相关服务业一起消失,对靠厂吃饭的小镇无异“毁灭”。美国很多美丽的乡间小镇这十几20年一下子变成“鬼城”。

留守的人们仍盼望有一天天使重新降临身边,唤回被急冻的记忆,找回过去幸福的生活。柯林顿没想起他们,但他们听到了另一个声音,虽然粗鲁,但对他们来说绝对是福音,他就是川普。

所以,无论川普是强奸犯、杀人犯,无论多下流、低俗,仍是他们的上帝,因为只有他给了他们希望,可能是唯一和最后的希望。濒死的心无法用道德救活。这一天他们等了20多年,无论民主党或共和党都没有能够给他们,只有川普。这才是川普胜选的根本原因!

……

谢选骏指出:“无论川普是强奸犯、杀人犯,无论多下流、低俗,仍是他们的上帝,因为只有他给了他们希望,可能是唯一和最后的希望。濒死的心无法用道德救活。这一天他们等了20多年,无论民主党或共和党都没有能够给他们,只有川普。这才是川普胜选的根本原因!”这一说法,这和德国人当年拥戴希特勒的理由相似:给了他们工作。只要有工作,魔鬼就是上帝?难怪说西方文明进入了解体阶段了。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把川普和希特勒比较,却违背了新的政治正确主义(尽管川普是大肆抨击政治正确主义的):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13日报道,近日,因在课堂上公开比较了特朗普与希特勒之间的差别,美国加州一名执教40余年的老教师被学校开除。学校称,此举是为了“保证学校情绪稳定”。在此事被曝光后,有近万名群众在请愿网站上签字,希望学校能够为其恢复职务。

据悉,该教师名为法兰克·纳法罗(Frank Navaro),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学校(Mountain View High School)已执教40余年。近日,他在“世界研究”课程上,向学生们对比了“希特勒掌权”和“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程结束后,有家长致电学校,称该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太合适。校方最终选择了开除纳法罗。

“有家长投诉说,我在课上公开宣扬‘特朗普与希特勒是一丘之貉’,可我从没有那么说过,这只是家长的臆想,”纳法罗先生表示。他称,他只对比了二人掌握政权的方式,以及掌权后的类似政策,如将移民递解出境、喊出“让国家变得更伟大”等类似口号。

“我认为这很正常,这都是有据可循的,而这也会让学生明白,历史是真实的,”纳法罗称。

然而,校方高层表示,在选举后的政治氛围下,这种课程非常“不合时宜”。

“无论各自的政治倾向如何,许多学生近期都显示出情绪压力很大的迹象,”校长大卫·格里斯姆(Dave Grissom)在一封致家长的信中写道,并表示学校有责任“确保学生的情绪处于稳定状态”。

格里斯姆称,开除纳法罗先生只是暂时的。

在该校学生创办的校报《甲骨文》(The Oracle)将此事曝光以后,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对此表示了愤怒。他们表示,纳法罗先生不应该被开除。

“在此事被曝光后,校长的信箱立刻就塞满了邮件,”纳法罗对校报表示。

在请愿网站Change.org上,仅在上周六一个下午的时间内,就收集到了7600余个签名,均请愿让纳法罗先生重回校园。

据悉,该请愿是纳法罗的女儿发布在Change.org上的,她为自己父亲遭受的待遇感到不公。

……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位可怜的教师确实冤枉,因为把川普和希特勒比较,不是他的创意,而是他的介绍——

请看网文《<希特勒传记>因特朗普在美国大卖》怎么说: 

由于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因其移民立场被批评者比作希特勒,使得《希特勒传记:跃升年代》这本书在美国热销,这令该书的作者乌尔里希和英文译者、德国之声记者Jefferson Chase都出乎意料。

《希特勒传:跃升年代》近日在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上跃升至第12位。这本长上千页的传记于2013年出版,作者是德国知名传记作家乌尔里希(Volker Ullrich)。

这本书现在在美国突然如此畅销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的一篇特别书评。该报专职书评人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称这本书是“一个精彩的莎士比亚式比喻”,之后仅罗列了希特勒的部分性格特征和他地位上升的部分内容。

角谷美智子并没有指明比喻何人,但是其他人却很快就猜到了她可能暗指的对象: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乌尔里希在《时代周报》担任政治栏目主编超过20年,已是8本历史书籍的作者。他似乎对自己因此被牵扯进美国的选战感到恼火。

他表示对这本书现在的大获成功感到惊讶,他认为这一结果确实和《纽约时报》的书评有些关系,“也就是说,这篇书评其实并不是对书的评论,而是书评人试图通过巧妙的节选暗中拉近特朗普和希特勒的距离(而且是在没有直接点名道姓的情况下)。”

乌尔里希还说。一些内容确实容易让人用来对号入座,但是不能够将两人相提并论。

乌尔里希说,“2009年至2013年我撰写这本书时,还从未听说过特朗普会成为总统候选人。我也根本没联想过这个人。此外,我认为将特朗普比作希特勒之所以不合适是因为:特朗普应该不会像希特勒那样威胁到世界文明。”

多名特朗普的批评人士,包括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都将特朗普比作希特勒。爱娃·施洛斯(Eva Schlo)或许是其中最知名的人士。她是安娜·弗兰克(Anne Frank)的继妹,也是奥茨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

她说,“如果特朗普成为美国下届总统,绝对是个灾难。”“他煽动种族主义表现得就像是希特勒。”

今年3月,墨西哥总统涅托(Enrique Pea Nieto)也将特朗普比喻为希特勒。而且网络上的相关比喻,不论认真的还是开玩笑的,都数不胜数。

很多人认为在特朗普身上能看到希特勒的某些性格特点,例如狂热、自负、自大、易怒、讲话失实。无论是希特勒在慕尼黑啤酒馆发表的仇恨演说,还是特朗普在他的真人秀节目《学徒》上(The Apprentice)或选战期间的惊人言论都有不难发现的相似之处。

从另一方面来说,上述这些性格特点通常是自恋型人共有的特征,也就是说它们既不是希特勒也不是特朗普特有的性格。此外,魏玛共和国时期与今日美国的可比性从任何角度来说都非常有限。现在,人们看希特勒传记的同时联想到特朗普,这一现实充分表明,选举对美国目前的日常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然而,无论这两个人是否具有可比性,将特朗普与希特勒的对比本身已经使得希特勒的传记成为一本非同寻常的美国畅销书。

……

谢选骏指出:至于我本人,同意《希特勒传》作者的意见。将特朗普(川普)与希特勒的某些特点进行对比是可以的,但这两人的处境、地位、功能,确实大不相同。无论如何,特朗普也无法产生希特勒那么巨大的影响,以至于盟国要在他死后偷偷抛弃他的骨灰,生怕那会变成日耳曼强盗甚至普通德国人民的“圣地”。

(另起一页)

第二十二节

基辛格向川普讨要官职


网文《处理美中关系 基辛格给川普2点建议》说,美中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双边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个双边关系无疑是美国当选总统川普所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美国新总统该如何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打交道?他应该从美中两国过去的交往历史和政策失误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在这些问题上,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对川普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为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并打开美中关系大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的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 (Henry A. Kissinger) 日前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办的一个市民大会上与该委员会会长欧伦斯(Stephen Orlins)就美中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一场对话。

美中过去的交往对今天的启示

这位被认为是美国外交教父的人物如何看待美中两国过去交往中的教训呢?

他说:“最重要的教训是,中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一直生活在安全的环境里,而中国周边总是有敌人。所以,中美两边的人了解对方是重要的,而两国的政治领导人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则尤其重要。尼克松做的最好的一点是,在我们最初举行的会谈中,我们没有谈论我们双方之间的差异,而是谈论我们的目标,看这些目标是否可以能够和谐。”

至于美国在处理对华关系上有什么失误,基辛格说,中国领导人一般来说对美国干预中国内政非常敏感,而对于美国总统来说,他们不可能不涉及人权的问题,因此如何满足双方的需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他看来,美国并没有能够总是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他举例说,在克林顿总统上任初期,美国公开要求中国当局改变他们的一些做法,但是两年后,克林顿总统改变了这种做法,之后美中关系发展良好。在他看来,美国目前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一些做法也有失妥当,例如让电视摄像机跟拍美国战舰在南中国海的巡航行动,向中方发出在他看来应该避免的挑战。他还认为,美国政府允许台湾总统李登辉1996年访美继而引发台海危机也是一个失误。

对新总统的两点建议

鉴于美中交往中的这些经验教训,基辛格对美国当选总统川普应该如何处理美中关系提出了他的建议。

他说:“我要告诉总统他们的第一件事是,把一个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人放在他的个人班子里,作为美国与中国政府之间的联络人。这个人应当关注正在发生的很多事情以确保它们遵循连贯性。”

除此以外,他认为,美国领导人应该认清这个国家根本的国家利益是什么,而不是被双方之间目前存在的一些纷争挡住视线,从而影响到看问题的角度。

他说:“川普总统应该做的第二件事是,不是就双方之间在贸易、南中国海或是任何其他什么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个争论进行裁决,总统应当试图与他信任的一些关键的人坐下来问这些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防止的是什么?然后试图就这些问题与中国领导人展开对话。因为不然的话,总是存在这样一个危险,即当你们如此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在交流与贸易等方面这样,很多争端会出现在表面上,这些都是完全合理的争端,但是它们妨碍你获得一个正确的视角。”

阳光之乡的会晤模式值得川普借鉴?

在奥巴马总统任内,他在加州的阳光之乡与习近平举行了非正式会晤,使两位领导人更好的相互了解。川普在上台之初是否可以借鉴这样一个模式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打交道呢?

基辛格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模式,但评判一个模式的好坏要看他们对对方说了什么,因为这种首脑会晤总是存在搞公关和宣传的人事先为他们写好剧本的危险。

基辛格如何看待中国领导人?

基辛格见过自毛泽东以来的中国五代领导人,与他们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对话。他认为,所有中国领导人都有对秩序崩溃的恐惧,怕乱,而且他们都非常注重概念。

他说:“我所见过的每一位中国领导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比美国领导人更加概念化。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人认为一个稳定的世界是正常的,所以当这个世界不稳定时,这是一个问题。当有问题时,你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接着去做其他的事。中国领导人认为,一个问题的假象是走向另一个问题的门票。所以我所见过的每一位中国领导人都从概念上把政治看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项目。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很类似。”

至于成为中国第五代领导人核心的习近平是否具有毛泽东的一些特质,基辛格说,毛泽东更加意识形态化,在这方面,习近平与毛泽东有很大的不同。

基辛格在被问到他与中国领导人见面时建议他们采取什么行动使美中关系更有建设性和富有成果时说,他从来不会对中国领导人进行说教,而是真实的表达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他认为,中国领导人不应当采取圣人的姿态或是带着优越感采取行动,而我们则不应当教训他们如何在国际上行事。

美中关系面临的挑战

在奥巴马任内,美中两国在气候变化、伊朗核项目等国际问题上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但是在朝鲜核项目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上存在分歧,而最近一两年两国在南中国海争端上争锋相对,使美中关系陷入紧张。

基辛格认为,美中关系在近期将面临的最大挑战包括南中国海问题、美中两国能否发展出一个对付朝鲜的共同对策以及如何与一个演变为超级大国的中国打交道的问题。

他说,他赞同习近平有关美中建立伙伴关系、不搞对抗,实现互利共赢的看法。在他看来,在没有努力建立一个比现有的国际秩序更可信赖、更加稳定和更加平衡的国际秩序的情况下,美国如何对待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在拥有目前复杂技术的两个大国之间的互动没有经受实践考验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是对政治才能的巨大挑战。

当然,基辛格认为,美中两国今后也有很多可以合作的领域,包括丝绸之路、阿富汗以及打击海盗的国际维和行动等。

担心中俄接近?

针对中国与俄罗斯日益靠近的问题,基辛格说,即使你对此感到关注,但承认这一点就是一个错误。在他看来,中俄接近是很自然的事。

他说:“中国和俄罗斯有很长的边界而且有很长的交往历史。所以,他们进行合作是很自然的。当然,我们不希望它们都成为美国的敌人。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倾向于和它们都保持友好的关系。我想,任何有思想的美国总统也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秉持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基辛格对美国目前的外交孤立主义倾向感到担忧。

……

谢选骏指出:这篇宣传性的文字所说的“2点建议”,其实都不是关于“处理美中关系”的,而是关于基辛格个人的,说白了,那就是向川普讨要官职。看来这个犹太商人的官瘾真是不小:

“我要告诉川普总统的第一件事是,把一个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人放在他的个人班子里,作为美国与中国政府之间的联络人。这个人应当关注正在发生的很多事情以确保它们遵循连贯性。”

(显然,这个“人”非他基辛格莫属了。)

他说:“川普总统应该做的第二件事是,不是就双方之间在贸易、南中国海或是任何其他什么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个争论进行裁决,总统应当试图与他信任的一些关键的人坐下来问这些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防止的是什么?然后试图就这些问题与中国领导人展开对话。因为不然的话,总是存在这样一个危险,即当你们如此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在交流与贸易等方面这样,很多争端会出现在表面上,这些都是完全合理的争端,但是它们妨碍你获得一个正确的视角。”

(看来,基辛格不仅讨要官职,还想让总统听他的话。)

最后,被问到是否会“协助”川普总统,基辛格奸诈地说:“我不会主动找他,退休后对每届政府我都是如此,但如果他要求我去见他,我会接受。”

(他还想逆向重温中国的三顾茅庐呢。)

那么,川普会请他吗?

不大可能。

虽然这两个人都来自德国,但一个是“非犹太”,一个是“犹太人”——即使见了个面,也是假惺惺的,那还不如不见。

基辛格这么会盘算自己的小九九,难道不知道这一点吗?

知道。

那为什么还要厚着脸皮讨要官职呢?

这就叫做“死马当做活马医”,亦需“无耻之尤”。

记得有次在纽约搬家,有个平日并不恭敬也不说话的犹太小孩(只有七八岁),竟然嬉皮笑脸地流进快要搬空的房间,指着剩余的东西问我们这个还要不要、那个还要不要……让人又可气又可笑。我当时就想:这人肯定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基辛格。

不过你们还别说,这个小家伙还确实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真的拿走了一些我们本来还想保留的东西。这就叫做“无孔不入者终于如愿以偿”。

(另起一页)

第二十三节

基辛格鼓励川普蔡英文进一步热线


台湾报纸说:美国总统当选人川普与台湾总统蔡英文直接通话一事,前美国国务卿季辛吉“称赞”北京冷静处理方式,认为北京仍将继续观察后续。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昨日参加一场由中国“中美关系全国委员会”举办的活动时表示:“我对于目前中国领导人的冷静回应印象深刻,这表示高层决心要先透过冷静对话,再视后续发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日接见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季辛吉在过去曾经积极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而现在川普(Donald Trump)积极筹组内阁、且外传会有多名亲台人士进入政府机关时,季辛吉在会面中强调,推动美中关系持续稳定,会是美国新政府的期待。

季辛吉已高龄93岁,1973年9月至1977年1月担任美国国务卿,他提倡低荡(detente)政策,让美苏关系得以缓解,并早于1972年与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进行会谈,成为第一位与中共领导高层对话的美国国务卿,更是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灵魂人物。

……

谢选骏指出:基辛格有点老糊涂了,他这么做暴露了自己的动机,那就是鼓励川普蔡英文进一步热线通话,全面提升“台湾和美国这两个民主国家的实质关系”。

(另起一页)

第二十四节

比尔盖茨暗示川普可能遭到暗杀


《中国日报》报道《比尔盖茨盛赞川普有望成为第二个肯尼迪》:

综合外媒报道,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2016年12月13日透露,自己曾与特朗普就创新问题进行讨论,盖茨认为只要特朗普能够用好手中的权力,那么他将有望成为第二个肯尼迪,并通过创新来确立美国的领导地位。

13日,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的采访时,比尔·盖茨称曾与特朗普通过电话,二人就创新动力等展开广泛讨论。尽管二人拥有共同的朋友,但直到两周前,他们才第一次通电话,时长八分钟。

“他说的内容主要是那些他认为不够好的事情,”盖茨说,“就如同前总统肯尼迪曾提出太空计划,并倾美国之力支持该项目一样。我认为不管在教育、流行病控制还是能源方面,特朗普政府都会有所作为,他们将消除监管障碍,并通过创新来发挥美国的领导作用。”

盖茨在节目中说:“当然,我的工作都是围绕创新的,而特朗普也愿意听这些内容,我确信我们之间还会有进一步的交谈。”

同日,特朗普举行商业巨头的会面,比尔·盖茨也在受邀之列。几个小时后,两人在特朗普大厦内进行了面对面交谈。聊天结束后,盖茨向媒体透露:“这是一次非常棒的交谈。我们对创新进行了很好的交流,涉及到如何利用创新来助力健康、教育、外交援助和能源等事务,此外我们还就创新动力进行了广泛交谈。”

……

谢选骏指出:尽管肯尼迪确有作为,但大有作为的美国总统很多,为什么比尔盖茨只提肯尼迪一人,而不及其余?就拿导致微软发迹的信息革命一事来说,美国政府的支持也是少不了的:

微软(英语:Microsoft;NASDAQ:MSFT)是美国一家跨国电脑科技公司,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为主。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最为著名和畅销的产品为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Office办公室软件,以及XBOX的游戏业务。微软是美国《财富》杂志2015年评选的全球最大500家公司的排行榜中的第95名。

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创立。初期主要为Altair 8800发展和销售BASIC直译器,在1980年代中期凭借MS-DOS在家用电脑作业系统市场上取得长足进步,后来出现的Windows使得微软逐渐统治了家用桌面电脑作业系统市场。同时微软也开始扩张业务,进军其他行业和市场,建立了MSN网站,在计算机硬件市场上,微软商标及Xbox游戏机、Zune和MSN TV家庭娱乐设备也在不同的年份出现在市场上[3]。微软于1986年首次公开募股,此后不断走高的股价为微软缔造了四位亿万富翁和12,000位百万富翁。

为什么比尔盖茨只提肯尼迪一人,而不及其余?

比尔盖茨暗示川普可能遭到暗杀,这不是危言耸听,就在昨天,·一个暗杀川普未遂的英国罪犯,竟然被美国法官轻判了!

这位法官还说罪犯“不是恶魔,也不是反社会分子”,对自己的罪行不必感到羞耻或尴尬!这位法官岂不是在鼓励人们继续对川普行凶吗?!

新闻报道指出:当地时间12月13日,20岁的英国男子迈克尔·桑福德(Michael Sanford)因试图刺杀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川普被拉斯维加斯法庭判处入狱12个月零一天。

今年6月19日,当时身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川普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做竞选演讲时,桑福德突然抢夺一名警察的配枪,旋即被制服,他被捕后向警方供认计划射杀川普。随后,这名20岁的年轻人被控“身为非法入境的外国人藏有枪械”和“扰乱官方活动”,桑福德在9月认罪。

13日在法庭上,身穿橙色囚衣的桑福德看上去面色苍白、身材瘦削,他的脚踝上还带着镣铐。“我只是感觉糟透了,”桑福德一边流泪,一边为他的所作所为道歉,说自己浪费了纳税人的时间和金钱。

桑福德的律师辩护称,桑福德患有自闭症,长期遭受癫痫发作和强迫症的困扰。桑福德的母亲向法官求情,恳请法官考虑到她的儿子需要接受治疗对其从轻处罚。

法官詹姆斯·马汉似乎对这位失足年轻人的遭遇深感同情,他不认为桑福德心怀恶意。”马汉将这起事故称作“一次疯狂之举”,他告诉桑福德:“你生病了,这不是什么应当感到羞耻或尴尬的事情。你不是恶魔,也不是反社会分子。”据悉,桑福德入狱服刑四个月后可以获得假释,此后他将被驱逐出境、遣返回英国。

桑福德2015年离家前往美国旅游,从此与家人断了联系。法庭文件显示,他在签证过期后一直在美国非法滞留,居无定所。桑福德自称为刺杀行动策划了大约一年,为了实施行动,他开车从加利福尼亚州出发,6月16日来到位于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并在18日专门前往一家射击场练习射击。他说,估计自己到时候能朝川普开个一两枪,但随即会被警察打死。不过,为避免行动失利,他还订了一张川普19日晚些时候在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演讲活动的门票。

目前暂不清楚桑福德策划刺杀川普的原因,他的母亲说他此前对政治不感兴趣。

……

谢选骏指出:连桑福德策划刺杀川普的原因都不清楚,法官就轻判罪犯,这个示范效应太坏了!难怪比尔盖茨当天就暗示川普可能遭到肯尼迪式的暗杀!

(另起一页)

第二十五节

川普让台湾的什么完了


网文《川普上台后若仍对中国不好 台湾就完了》说那“中国人民大学国关学院教授”、“大陆国务院参事”时殷弘2016年12月23日表示,若川普正式上任后仍对中国不友善,“台湾就完了”。

中国人民大学国关学院教授、大陆国务院参事时殷弘23日表示,只要蔡政府不接受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大陆肯定会对蔡政府采取后续反制措施;川普正式上任后,若仍对中国不友善,“台湾就完了”,他强调台湾与中美关系有联系也有区别,若中美关系不好,台湾又不接受一中,大陆绝不可能对台湾好。

政大东亚所23日举办第十二届“两岸和平研究─变迁中的亚太格局与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与会的时殷弘指出,两岸的现状已经被打破,不管圣多美普林西比与台断交过程中,大陆有没有做工作,实际上从蔡英文上台第一天,大陆就在挤压台湾的国际空间;又如日前的大陆军机绕台,尽管大陆国防部未证实,但也显见两岸的“现状”已经没有了。

时殷弘指出,对大陆而言,当然可以恢复过去的两岸和平荣景,但条件就是接受一中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大陆也已经一次一次的画下了这个红线;对于日前大陆智库举行论坛,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周志怀曾说,两岸可寻求替代九二共识的替代性共识,时殷弘认为国台办并未提过,单是智库说了不算数。

对于英川通话,时殷弘根据华盛顿邮报报导的内容,指出这是川普策画几个月的行动,但大陆迄今对川普还是很有耐心,“但如果(川普)上台对中国很不好,台湾就完了”,他强调,如果川普对中国很坏,蔡英文又不接受一中,“大陆会对台湾温和,不可能的!”

时殷弘认为,川普的政策是“美国第一”,台湾资本和台湾货未来也会连带受到冲击;对于大陆是否会持续采取报复手段,时殷弘说,那是“肯定的”,大陆会一点点来,此次圣多美与台断交算是轻的。

他认为台湾问题在中美大局中,有联系,也有区别,“只要(蔡)接受一中,任他乌云变换,就算中美打得混乱,台湾也可以在旁边看戏”,但如果中美关系搞不好,台湾又不接受一中内涵的九二共识,大陆绝对不可能对台湾好。

……

谢选骏指出:这位人大教授衔命而来不得不叫,但是他却没有说出,川普能让台湾的什么完了?是厄运完了?还是幸运完了?可见教授就是不行,没有一点担当,连话都不敢说清楚了。唉。


读者评论有曰:

谁想找抽1 今天 07:37

waifile,你别冲谁都咬,收起你那老大爷的虚伪道德规范,拿出点说法和立场来说服人,别看谁都不顺眼,自以为是的占道德高地只能说明你的脑子里只是一坨*,没内容还臭的要命。等你想好了再发帖,五毛不是那么好赚的,悠着点,跟年轻人斗太着急了会心脏病复发。

apache2000 2016年12月23日 21:38

有人说台湾是中国的老婆.

waifile 2016年12月23日 19:58

>谁想找抽1 今天 15:01

>五毛狗就只敢冲自己人吠,

这种没教养的幼稚行为, 在哪个国家都是祸害.

biedoule 2016年12月23日 15:55

大陆的台湾研究所始终就是个废物,从没做过任何有进步意义的事,全是一帮昏庸无能的饭桶白痴。 所长周志怀以及所有前任, 全是只会舔两岸臭臭的哈巴狗。从来没说过人话。看看最近又为台独说话了,又为民进党赵台阶, 又在一步步的把两岸引向分裂色深渊。

茗香茶语2016 2016年12月23日 15:21

问题在于两岸的“现状”已经被台湾打破,台湾不承认一中,闹独立。整个事情,台湾是内因,美国只是外因。台湾是主要矛盾,美国只是次要矛盾。因此,处罚台湾,解放台湾必然是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果。

谁想找抽1 2016年12月23日 15:01

五毛狗就只敢冲自己人吠,美国打朝鲜就打台湾,美国给中国脸色也打台湾,经不住批评还是把枪口朝内,真出息呀!

ioeqavs 2016年12月23日 14:26

“有出息的”都在国外到处流浪乞讨呢!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

谁想找抽1 2016年12月23日 13:54

说穿了就是不敢跟美国叫板,真是没出息的一群窝囊废!

looking 2016年12月23日 13:40

台湾小,大陆靠个大耍横,想把台湾吓死;美国强大,大陆靠玩不要命耍横,想把美国也吓死。大陆妄想让大国和小国,都怕,都老老实实边呆着,让大陆一家耍横!

偶尔看看 2016年12月23日 13:36

美国对中国不好,中国就打台湾?时叫售在学院受同事气了,回家打老婆?

奇人奇文 2016年12月23日 13:20

呵呵,是大陆就完蛋了吧

……

看来这还真是个热门话题。这方面到底还是人大的教授拿捏得准。

(另起一页)

第二十六节

《纽约时报》煽动暴乱


网文2016年12月29日说:《担心川普就职典礼“生变” 美执法单位耗资一亿维安》。因为《纽约时报》进行煽动,说2017年1月20日就是川普的就职典礼,而这次就职大典是“历来维安难度最高的一次”。

《纽约时报》通过“报导”进行煽动说:美国执法部门担心因大选而深化歧异的美国人间,可能会发生冲突。它还引述“美国前国土安全部部长”切尔托夫的暗示称:“无法想象还有什么就职典礼的维安情况能比这次还复杂。”……

不仅如此,这篇报导又说了,美国当局将出动逾30个机构确保就职典礼顺利进行,预计将耗资1亿多美元。执法单位表示,其首要任务是防止川普的支持者及反对者如大选期间那样发生冲突,但来自国外和当地极端分子仍是“主要威胁”。

川普就职典礼将于1月20日在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旁举行。《纽约时报》称,届时将有200万至300万人参加典礼。

川普就职相关数据

.策划单位称有200至300万人参加,但国土安全部估计约8、90万人

.军、警、国土安全与情报部门等逾30单位参与维安

.各地支援3200名员警

.8000名国民兵、5000名军人

.维安费用估计1亿美元

……

谢选骏指出:川普虽然力挺以色列,还是不能缓和纽约时报对他的敌意。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复杂:纽约时报是犹太人办的,但是却支持奥巴马。而奥巴马却是一个敌视以色列的来自印尼的穆斯林。犹太人和穆斯林,表面上厮杀,实际上还真是天生的一对。

这个世界真的复杂。远远超出我们的简单头脑。所以我相信:“在我的后面,有一个思想的主权。”

(另起一页)


第二十七节

习近平催生了特朗普@川普


网文《完美独裁者的诞生:2016年中国政局回顾》说当世界人民听到川普在竞选演说时各种出位言论伴随着“要让美国更伟大”,大概很难想象他最终当选美国下任总统,一定没有想到中国也在静悄悄地诞生着一位政治强人。

就在2016年9月杭州举行的G20峰会,站在那块北京地毯厂180名工人用五个月时间织成的2000平米地毯上,习近平背着双手,微仰头颅,等待各国元首次第以进。与其说这是媒体有意渲染的如“四方来朝”的盛世景观,不如说,习之所以不惜耗费巨资筹备这次会议,也许正是为了精心制造他堪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对谈的强人形象,为他过去四年的执政做一个自我加冕。

过去四年,相当于美国总统整整一届任期,习通过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建立多项领导小组的方式,逐渐架空了政治局的集体领导制,加强了个人集权。但是,如果说在今年之前外界对他和中国政局的未来仍然看不清楚、并对中国未来是否会重演文革、或者毛主义复辟保持怀疑的话,那么2016年的发展逐渐让这一切变得清晰起来了。只是,相对于美国选举年的热闹和戏剧性,中国的政情即使呈现殊途同归的强人政治发展,也要缓慢得多,也更具有欺骗性。

终结“南北院之争”

以今年9月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为标志,习推出了《新时期党内生活作风新准则》,提出了“习核心”。挪威学者斯坦·林根(Stein Ringen),他在今年出版了一本书《完美独裁者》,准确勾勒了习近平的政治画像,将这次大会的成果形容为:“迈向一人治国,即使他推出对社会不利的政策,也无人能够阻止”,如六中全会提出的纲领性口号所喻示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核心”。《新准则》中,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原则并不及于最高的中央委员会层级。中国的党国体制正在朝着一人领导政党的个人威权体制方向狂奔,在实务层面,也终于大体上终结了过去几年沸沸扬扬的所谓中南海的“南北院之争”。

例如,不久之前,四名政治局常委站台,习做了加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讲话,号召高校重回“又红又专”的蒋南翔道路,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作又一个意识形态阵地来对待。如此,不仅延续了从“九号文件”以来规定的“七不讲”的意识形态禁令,而且,从反自由主义的层面间接否定了李克强总理鼓励高校和高校毕业生的互联网创新计划,甚至危及未来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就是在今年的科技大会上,一些资深科学家们终于忍耐不住,向中央陈情,要求适当放松互联网管制。

类似的,六中全会后出台了“监察委员会”,并开始在山西、浙江和北京试点。这一改革有着“一箭多雕”的效果,既为纪委的四年反腐运动设计了一个权力制度化方案,算是论功行赏,又为习-中办和他的个人权力机构开辟了一条“顶层设计”导向的宪政改革道路。而类似的政改和政策方案出台,尽管有着一些事先的风声,但总体上都出自一个非正式小圈子,抛开了中共原先的决策协商体制和国务院的官僚体系。尽管一些学界才俊的建议常常能够原封不动地进入这一渠道,并形成政策,乍看吸纳性强、效率高,但是却非常类似清廷的军机处,为皇权服务的私人色彩颇强。如此“顶层设计”的决策模式,几乎堪与媲美川普当下正在进行的组阁,一个抛开官僚和政党建制的私人帝国的崛起。

习近平的“新毛主义”

或许在这个意义上,外界很容易把习与毛相提并论,认为习的个人集权代表着新毛主义。毕竟,从2015年底就有“习近平思想”的提法见诸报章,党媒、军媒和一些积极效忠的地方官员如李鸿忠,都在今年一年、六中全会前后纷纷表达了对习的个人崇拜,但是对他的政治企图做出这样的判断还是简单化了,就好像轻易地认为文革将在中国重演。其实,从监察委员会的设计可见一斑,这一改革将党的纪律部门转为向人大负责而与国务院、法院和检察院平行的机构,显然是党国的国家主义化,党机器更大程度地嵌入国家机器中,进而需要修宪认可。一方面,有利于党权的实际扩张,节制行政官僚,另方面也利于暗度陈仓,利用修宪为个人集权的合法化铺路,即将各领导小组转为法定机构,并方便将个人和亲信的延任、超龄等一并塞入修宪条款。今年的几次媒体放风,以及2012年以来对每年宪法日的空前强调,都可见其端倪。

换言之,习的新毛主义更像是新传统主义和毛主义的混合,前者在中共党内以刘少奇的儒家共产主义为代表,兼具官僚阶级的实用主义和精英主义,后者以毛氏的不断革命和群众路线为内核而激进、扩张。习在过去四年,一方面尊孔复儒,如中纪委的网站在宣传反腐案例的同时几乎每天都在强调传统文化,强调“家规”、“家训”;另一方面,小规模的内部运动此起彼伏,以小型政治运动和政党改造的方式进行着毛主义的“不断革命”。例如,在2016年,中国行政官僚系统内部最为抓狂的事情,已经不是反腐,也不是年初至今的党员重新登记和缴足党费的折腾。大概所有人都看清了,政治站队还是其次,随着“周薄令徐”集团的覆灭,普通干部只要不太过分,积极配合,基本不用太担心了。倒是自上而下的全国性“扶贫、脱贫”运动让他们不胜其烦,几乎整个官僚干部体系和资源都被动员起来了,全力解决各地的贫困问题。

“脱贫运动”的政治算计

这是习针对反腐运动后官僚体系普遍怠工的一次针对性运动,有意在“扶贫、脱贫”的运动框架下把官僚们调动起来、忙碌起来。不仅各部委都被分派了扶贫指标,连中纪委也自己负责对口贫困县的脱贫,并且全力介入扶贫运动的监察当中,纪委督政的意味十分强烈,很有文革时期“三支两军”的遗传。结果,各地方政府尤其是那些存在贫困县的地区人仰马翻,他们以前为了保住贫困县资格、获得财政转移支付费尽心思,今年却要努力证明如何脱贫以显政绩。9月,甘肃贫困户杨改兰杀死四个子女然后自杀的惨案就发生在这个“脱贫”运动的背景下。

而如此轰轰烈烈的扶贫运动,其政治指向自然不可能是为了响应联合国的脱贫指针。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确认了习的政策着力点,以“小康社会”为目标,建立所谓“新方位”,把2013年以来的“新常态”、供给侧的提法进一步政治化了,明确了习中央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插手国务院系统的经济政策,即重新确立中南海南、北院职权和地位的“新方位”。而且,如3月的股市干预、9月底的房市干预等,这些出自最高层面的经济干预,事后都以长期性目标为解释。那么这些长期性目标是什么呢?比如,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所再次强调“L型”曲线,或者所谓“新常态、新坐标和新方位”到底意味着什么?

也许同样可以回到“南北院之争”的矛盾上来。以围绕网约车的新规为例,外界通常忽视了各地收紧网约车政策是在交通部部长李小鹏履新之后。他在山西省长任内,不仅没有粘靠当地煤炭业和地方官僚的利益共同体,也远离所谓令计划主导的“西山会”,而且积极推行习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山西一地实践所谓L型下降,不顾山西煤价下跌的萧条,推广电动汽车发展,尤其是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结合,其力度可能是各省最大的,从而为其铺平交通部长职务。相信,这一产业-政治交易也意味着习对李鹏-电力系的交待。这或是中国能源业乃至总体产业调整背后的政经动力。

个人化的党国体制

而当万科-宝能冲突愈演愈烈,在2016年岁末经由保监会主席说出防范“野蛮人”的话后,外界更有理由相信,习在执政之初对国企的殷切期望不是虚应,他的供给侧政策背后的“新常态”也是一个优先保证红色资本利益的产业结构调整,官僚资本和民营资本都须在这个前提下让步,实行一种管控的市场经济或混合经济,也就是一个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统制经济学(controlled economics)的复苏,而迥异于人们简单地为他的供给侧所贴的“供给经济学”标签。这种对管控的强调,与林根所总结的管控专制(controlocracy)如出一辙,完美匹配。而且,重要的是,统制经济最终所服从的是一个红色贵族和裙带集团,这是独裁统治所需,而又与此前的(政治局)常委-寡头制相冲突。这或许就是习氏“新方位”的政治经济学。

然后,我们或可理解,在习近平上台伊始所言“无一人是男儿”的执政危机作为授权借口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主义目标之间,他在未来所致力实现的,或称改革的,将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一党统治的、民族主义政党和国家体制。和英国脱欧、川普当选等退守国家主权的趋势表面相同却存在重大历史差异的,中国正在深谋远虑地放弃共产主义、改为追求德、日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的后发民族国家道路。如此,才能理解过去一年习如何强调法制威权,同时审理令、周集团案和“709”人权律师案,两案都被上升到政权安全高度,有着密切的国际互动;另一方面,习的中央政权在香港的粗暴“释法”,对台湾蔡英文政权全力打压,为巩固南海霸权对菲律宾的国际仲裁案采取强硬姿态、先打后拉,对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后采取压迫性外交,等等。

剩下的问题,比如明年的“十九大”、或者之后的五年甚至十五年的执政,这一条民族主义路线如何继续,端赖他如何继续加强内部控制、并与普京、川普等国际保守力量的合作或冲突,也就是一个“完美的独裁者”的诞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

谢选骏指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上文把因果关系故意说反……事实上,习近平比川普早上台五年,而不是“世界人民……一定没有想到中国也在静悄悄地诞生着一位政治强人”。事实上,“川普在竞选演说时各种出位言论”正是对奥巴马政府外交失败的绝望努力。而“要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许诺,表达的正是“对美国甘拜中国下风状态”的极端不满。在小布什、奥巴马这两个不同党派的共同领导下,美国不仅对中国内政不再说三道四了,而且在经济、外交、军事战略上也节节败退,眼看就要沦为和“中国共产党”平分天下的“美国共民党”(共和党+民主党)了。正是在这种举国没落的绝境下,川普@特朗普才得以击破美国“共民党”(共和党+民主党)的联合阵营,在两线作战中奇迹般地取得了滑铁卢战役的胜利。

这是因为:习近平的强势催生了特朗普的强势。

现在这俩强相遇,大家预料他们将有恶斗。不过我相信,这俩最后定会成为挚友,尤其是考虑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挚友:(我的野蛮女友)普京大帝。

(另起一页)

第二十八节

美国政府沦为非法组织


白宫网站的“奥巴马出生证”,显然是伪造的。如果没有一个真实的“奥巴马出生证”原件,那么,非法当选的奥巴马就是一个“伪总统”。如果奥巴马是一个伪总统,那么他的政府就是伪政府。而且此后的美国政府只要不对此追究到底,美国政府的合法性从2009年开始以来就已经中断了!从那以后,美国政府将是一个非法组织。

眼看奥巴马就要开溜了,但事实真相却依然被笼罩在一片无尽的黑暗之中……

美国的法统已经断裂!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修补它!

否则,从2009年开始的美国政府,都是伪政权了!

这意味着:一个合法的美国已经灭亡了!

美国宪法已经遭到实际废除了!

美国政府已经沦为非法组织!


(另起一单页)

书名

美国政府沦为非法组织

The US government has become an illegal organization

(美国的霸权、共产、中国、政治、社会、选战)

(Hegemony, Communism, China, Politics, Society, Election--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地址

3101 Hillsborough St.

Raleigh, NC 27607-5436

USA


免费电话

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

ISBN: 


2016年12月第一版

December 2016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六十九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LXIX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白宫里的黑社會還是一個想要翻盤的受气包

《特朗普向世界强硬宣告: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人说不》(纽约时报 2025-01-21)報道: 在就职演说中,特朗普总统使用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语气。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 特朗普总统用这九个字的誓言描述他计划如何让自己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有所不同。如今,经历了始于政治流亡、终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