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

亚洲26年印象记


亚洲26年印象记

Asia 26 Years Impression



谢选骏

编著点评


2017年第一版


(另起一单页)

(扉页与封底)


内容简介


时移世易。亚洲正在重新成为世界历史的重心。在这样的时局面前,重温26年(1991年—2017年)以来的亚洲印象,是极有意思的。本书包括了圣地、日本、台湾以及其他亚洲城市的游记。这些阅读、思考、写作的主要内容取自互联网络参考资料,作者加以搜集整理校阅,并附有自己的评论。每篇文章之后,作者还用自己所写的短诗,进行了总结。合计45篇。


A Synopsis of the Book

The world is changing, and Asia is regaining the gravity of world history. It is very interesting to review the Asian impression since 26 years (1991 — 2017) before such a situation. This book includes travel notes of the Holy Land, Japan, Taiwan and other Asian citie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se reading, thinking, writing is taken from the Internet reference materials, collected by the author for review, with its own comments. After each essay, the author also summarizes the short poems he wrote. A total of 45 essays.


(另起一单页)

(题记)

当我站在君士坦丁堡(土耳其占据的“伊斯坦布尔”)……城墙上,眺望博斯普鲁斯海峡对岸的小亚细亚,格外清楚感到了——所谓欧洲亚洲之分,完全是基于希腊城邦的一孔之见。其实,真正的欧亚之分应在喀喇昆仑山——西边是白种人的世界(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西域”),东边是黄种人的世界(包括西伯利亚和缅甸到太平洋岛屿)。因为希腊人那时还不知道中国的存在,他们所说的亚洲,只是小亚细亚半岛罢了,也就是现今被土耳其占领的那块地方;正如他们所说的欧洲,只是现今的巴尔干半岛。




(另起一单页)

前言

〇一:拿撒勒

〇二:迦百农

〇三:加利利海

〇四:约旦河

〇五:耶利哥

〇六:伯利恒

〇七:耶路撒冷

〇八:雅法老城

〇九:特拉维夫

一〇:海法

一一:东京

一二:横滨

一三:神奈川和镰仓

一四:千叶

一五:琦玉

一六:静冈

一七:仙台

一八:青森

一九:札幌

二〇:新泻

二一:奈良

二二:京都

二三:神户

二四:大阪

二五:稚内和北方四岛

二六:马尼拉

二七:汉城

二八:西贡

二九:香港

三〇:澳门

三一:台北

三二:基隆

三三:日月潭

三四:花莲

三五:埔里

三六:台中

三七:台南

三八:阿里山

三九:高雄

四〇:垦丁

四一:阿布扎比

四二:欧亚大陆

四三:塞班

四四:冲绳

四五:西伯利亚

后记


(另起一单页)

前言

北朝鲜是亚洲的塞尔维亚吗


时移世易。亚洲正在重新成为世界历史的重心。

《美国网站认为 川普无法战胜金正恩》说,北朝鲜在2017年4月15日即将迎来“太阳日”之际,被美国网站曝出已经做好第六次核试验的准备。美媒称,认为特朗普会战胜金正恩的想法是愚蠢的。

综合媒体4月14日报道,朝鲜即将于15日迎来“太阳节”,美网站于13日发布卫星照片,认为朝鲜核试验场已“准备就绪”,朝鲜的紧张局势再次升级。

据美国专门对朝网站“38North”称,对拍摄的丰溪里核试验场卫星照片分析后发现朝鲜核试验场已“准备就绪”。据美政府官员透露,朝鲜已经把一个装置放入了核试验场地一个隧道中,可能15日或更早引爆。

对于朝鲜在“太阳日”前的举动,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13日的记者会上表示,朝鲜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将被解决(taken care of)。

美国有线新闻网认为,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也许是邪恶的,但他不傻,也并非不理智,年轻的朝鲜领导人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巩固其政权。

相比之下,特朗普却攻击和冒犯过很多人或群体,如残疾人、战犯和墨西哥人,还粗鲁地挂掉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Malcolm Turnbull)的电话。

虽然特朗普可以采取很多手段解决朝鲜问题,如协商、军事行动或无动于衷,特朗普在大选期间就开始表达愿与金正恩直接协商的意愿了。还称“即使有10%或20%的可能性”,他也会劝金正恩放弃核武器。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朗普就能运用策略击败金正恩,这种想法太愚蠢了。

与朝鲜协商需要非常了解朝鲜,拥有娴熟的谈判技巧与专业知识,并愿意倾听。即使没有特朗普,朝鲜半岛的局势也会很严重。有了特朗普,朝鲜的局势则更糟糕了。


谢选骏指出:作为政治要素,特朗普只能存在四年,但北朝鲜很可能不只存在四年,不仅如此,北朝鲜还可能作为“亚洲的塞尔维亚”载入史册。

无独有偶,塞尔维亚是靠着刺杀奥匈帝国的皇储而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延续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摧毁了西方文明的全部基础——不仅使得西方文明在道德上全部破产,而且使得西方文明在政治上陷入混乱,激起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伊斯兰主义等极端主义的崛起。

而北朝鲜最为崇拜的英雄人物,就是刺杀日寇伊藤博文的“虚无主义者”安重根。安重根的刺杀,虽然导致日本直接并吞朝鲜,但是也诱发了日本的进一步野心,导致日寇进占中国东北和中国本部、解放亚洲的欧洲殖民地,最后力有不逮、自取灭亡。

“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塞尔维亚一声枪响,开创了“小国时代”,一举摧毁了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北朝鲜呢?它将摧毁几个帝国?

……

在这样的时局面前,重温26年(1991年——2017年)以来的亚洲印象,是极有意思的。

(另起一页)

〇一

拿撒勒


拿撒勒(NAZARETH)又译纳匝勒,现今以色列的北部城市,位于历史上的加利利地区。北纬32°42' 东经35°17',历史上的加利利地区谷地中。据说是由以色列北部区管辖,但是没有武装士兵在巡逻。现有人口4.5万,交通发达,是加利利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多为穆斯林,亦有不少阿拉伯基督徒,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聚集的城市,也是加利利地区阿拉伯人的主要商业中心。阿拉伯居民以穆斯林为主,其余居民多属基督教中的希腊正教徒。自中世纪大部分被阿拉伯基督徒占领。

传说耶稣在该城附近的萨福利亚村度过青少年时期,是基督教圣城之一,有“圣母领报洞”与“约瑟的作坊”等圣地。

“圣母领报洞”上的大教堂则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手工业主要制造圣地纪念品。犹太人主要居住在新城区上拿撒勒。有巧克力厂等食品工业与纺织、针织工业。也是海法港市的住宅区。

与它的姊妹城Natzerat Illit(上拿撒勒)共计有大约12万人口(2005);其中Nazerat Illit居民55000人,拿撒勒65000人。上拿撒勒主要居住犹太人,拿撒勒则居住穆斯林与基督徒。

拿撒勒本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旧约》以及一些中东史书都未记载,甚至在古代犹太地区声名狼藉,从拿但业(有学者认为他就是使徒巴多罗买)一句:“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1:46)就可见一斑。但这座小城却因耶稣基督的缘故而声名鹊起,成为不少基督徒心目中的圣地。

拿撒勒在教会早期就被基督徒视为圣地。

拿撒勒自中世纪起,大部分时间被阿拉伯基督徒占领。7世纪后,此地开始由阿拉伯帝国统治。十字军东征时,十字军光复拿撒勒城。1291年拿撒勒由回民重新占领。1300年,方济会士在拿撒勒建了一座修道院及教堂。不久,方济会士被逐出拿撒勒,直到1620年,重返拿撒勒,建立了教堂、修道院及学校。

拿撒勒是圣母玛利亚的故乡,耶稣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年。以赛亚书十一章一节称救世主弥赛亚为“枝子”,表征基督是从大卫的父亲耶西所发出的枝条,这枝条在寒微的环境中萌芽成长。希伯来文“枝子”和“拿撒勒”相似,故耶稣是拿撒勒人含有双关的意思。说出他不是生于显赫的王室,也不是长于耶路撒冷那样的名城,而是生于一个贫寒之家,长于被藐视的城。他这位拿撒勒人(枝子),不是庄严大树高耸的枝子,而是看来微不足道的枝条。因着他是如此的低微,他能贴近所有软弱的人,体会所有遭患难之人的处境,怜恤一切在痛苦中之人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

拿撒勒位于阿卡、海法、杰宁和提比利亚四城之间,有新旧合璧的古城,离提比利亚市大约30公里。

拿撒勒高居于海拔1100米的斜坡上,俯瞰马尔吉·伊本·阿米尔平原,四周峰峦起伏、景色绮丽;这里原是加利利一个小山顶上的村镇,村里的房屋较以色列其它各城镇为优,皆用白石灰石所建,房屋周围多有无花果树、橄榄树、及香柏树,风景绝佳。因为这里是圣地,虽然也因地处偏远,而古代犹太人所轻视。

拿撒勒最令人瞩目的建筑物之一是报喜堂,现存结构建于1966年,是在同一地点上建立的第五座教堂,是当今基督教世界最神圣的礼拜堂之一,建筑于传统天使向圣母玛利亚问安报信的地方。

1955年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古时的第一座教堂。第二座教堂建于拜占庭时期,第三座建于第二世纪初,第四座完成于1877年。教堂正面山形墙上有天使、马利亚及四福音书作者的雕像。报喜堂北面不远处是圣约瑟堂,相传那是约瑟制木工场的地点。

拿撒勒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在于,那里是耶稣基督的故乡。福音书中描述他的父母圣母玛利亚和木匠约瑟夫住在这里。在拿撒勒,天使长加百利到玛利亚那里告诉她将因圣灵怀孕,所生的是救世主,耶稣在降生后以就是在这里长大的。

在耶稣之前,拿撒勒是个不起眼的地方,人们打听耶稣时会问:“拿撒勒能出什么好东西呢?”(约翰福音 1,46)。今天,拿撒勒属于世界上最重要的圣地。

网文《以色列拿撒勒,这里是耶稣的故乡》(2017—04—04 09:51:21)说:

离开阿卡去拿撒勒(NAZARETH),圣母玛利亚的故乡,当然也是耶稣的故乡。因为玛利亚是耶稣的母亲。

拿撒勒和海法一样,是座依附盘旋的山城,我们乘坐的车经过相当陡急的七拐八弯进了城,街道狭窄,脏乱,平房高楼簇拥在山坡上,毫无章法。

而就是这样一座小城却有着赫赫的名声,因为耶稣虽生在伯利恒,却在拿撒勒长大,拿撒勒是耶稣的故乡,同耶路撒冷、伯利恒一起,被称为圣地三个最重要的城市,也是世界各地朝圣者向往的地方。

下车后,走上一小段上坡路,就到了天主报喜堂。教堂大门关着,从小门进入。

天主报喜堂位于狭窄的卡萨·诺瓦街,建于玛丽亚当年故居的废墟之上。它曾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与欧美的大教堂截然不同的风格,其庞大的建筑正面与其他几个侧面造型各异,白色的方形底座与黑色的锥形顶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明显的动感与现代风格。

它是由意大利建筑师基瓦尼奥·穆奇奥设计,1969年竣工。据说,穆奇奥当初设计天使报喜堂主要基于两个原则:首先,他试图通过视觉的形式展现拿撒勒古往今来的历史;其次,他希望这座教堂能充分体现出罗马教堂的天主教特性。现在可见,他成功而又令人信服地实现了他的初衷。

两千多年前,年轻的犹太木匠约瑟和他的未婚妻玛丽亚就住在拿撒勒。一天夜里,天使长加百列出现在玛丽亚面前,宣告她会经圣灵感应而受孕,其子将成为世人的救世主。而约瑟见到妻子未婚而孕,天使长加百列又告诉他,你的妻子是因神而孕,你要高兴,生下来的儿子要叫耶稣。天使报喜后,玛丽亚身孕渐显,木匠约瑟夫妇在拿撒勒静候圣婴降临。不料,当时统治以色列的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进行人口普查,约瑟不得不带着即将临盆的妻子返回老家伯利恒。当夜,匆匆抵达的玛丽亚在客栈里生下耶稣。据说刹那间天呈异象,人们奔走相告圣婴诞生的喜讯。甚至东方三圣人都前来祝贺。犹太希律王听说后心生妒忌,于是下令杀死伯利恒境内两岁以下的所有男婴。约瑟只好带着妻儿逃亡埃及,直到改朝换代后才悄悄的返回拿撒勒。

教堂墙上的壁雕反映了这个故事:报喜的天使和怀孕的圣母……教堂大门上的浮雕,记录了耶稣的一生经历:玛利亚受孕、身怀六甲时迁往伯利恒申报户口、诞下耶稣、耶稣学艺(木匠)、受洗、传经、受难、重生。

铸铜的大门,上面说的是《圣经·旧约全书》里的故事。还有XP字样,代表基督,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梦见基督后,命令其将士在盾牌上刻上XP字样。之后给予了基督教前所未有的地位,使其有机会发展至今。

此教堂最有特色的是——墙壁上挂满了世界各国的教会捐献的圣母像,用马赛克镶嵌而成。很多规模较小的圣母像就挂在了教堂外走廊的墙上,大一些的在二楼室内。数量之多,可见该教堂在全世界基督徒中的地位。另外圣母像富有不同民族的本土气息,体现了各自对神学思想的诠释。

一层大厅很大,但有些暗,灯光摇曳中透出些许温馨……挡在楼梯口的围栏上是罗马教皇本尼迪克特在2009年曾亲临此地主持弥撒的照片……

教堂底层很宽敞,四周有几个神龛、祷告室,装饰不同……中间下沉,露出岩石、洞窟结构,这里是报喜堂最核心的位置。

铁栏杆后的古老的石洞就是最早的报喜岩洞,华丽的祭台右侧那根灰色的石柱,就在这里,天使向少女玛丽亚宣告她将受神的感应而受孕,会成为救世主耶稣的母亲!在此原址上建的教堂这已经是重建的第五座了。

在教堂中央抬头仰望,报喜堂的穹顶,高大、华美而明亮,其外形酷似一朵向下开放的百合花,而百合花又始终被视为是圣母玛利亚的标志。这朵巨大的百合花共有16个花瓣,每个花瓣又分为两个表面。在这32个表面上镌刻着醒目的字母M,象征着圣母玛丽亚。根据犹太数法,数字32代表22个希伯来字母以及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发布的10条警戒。

二层为教堂,供人们做礼拜、忏悔。我们到时正赶上在进行弥撒……圣餐进行时……通天的彩玻窗五颜六色,玲珑剔透,再倒影在大理石地面上,要多美有多美。

二层挂的圣母像看上去要高大上,其实没有廊里的亲民。波兰和美国的,比较现代时尚。美国的圣母形象采用有金属质感的材料制成,凸显于画面之上。还有中国风格的圣母像……

二层的出口外是个平台,地面上也有漂亮图案……从平台往下走可以看到昔日教堂的废墟,保护在如今的楼下,供人凭吊……


谢选骏指出:这些“宗教遗迹”也许只是基督教成为国教以后兴建的,而不是耶稣基督真正亲临过的地方;但是拿撒勒周围的山水,毕竟是耶稣曾经走过的地方。因此那里具有一股特殊的神秘性,我在那里感到特别舒服,是从未有过的“家”的感觉。我愿意死后埋在那里,在耶稣走过的地方。拿撒勒,因为耶稣基督被称为“拿撒勒人”,而变得优美。

心向着拿撒勒疾驰,身却被搁置在纽约的破纪录大雪之中……这中途的不眠之夜,让我想到这是命运要我知道何谓“朝圣者的艰辛”,也明白“无家可归的耶稣基督”为人类做出的牺牲,从而以一种端正的态度进入圣地。

我在进入拿撒勒的前夜,被迫“立地一夜”长达六个小时,所获得的最大感悟就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那就意味着连“靠坐靠的地方”都没有的,其姿势是最为接近“祷告”的状态。

拿撒勒的不眠之夜,让我知道耶稣基督的辛苦,也让我觉得主的同在,所以我一点都不累,反而觉得好生幸福——我身体力行地理解了:这个世界的压力可以激发福音的兴起,并且反转征服了它的腐败基础。

在耶稣家乡拿撒勒的圣母堂,有各个民族制作的圣母像,从中不难看出:各种不同的圣母像,都是其作者民族精神的体现。

圣地的建筑,就想把圣人都烧成了骨灰予以纪念,但即使如此,圣地依然令人尊敬,因为那里的山川毕竟是神圣的足迹走过的。

犹太地与加利利,耶路撒冷与拿撒勒……

的对比。

我的心留在了拿撒勒,为了主,我愿意成为任何人。并且为此满含泪水地感谢主。

废墟无法掩盖的生命——脆弱的就这样战胜了刚强……

我号召所有的中国基督徒,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一生之中应该去圣地亲近耶稣的生平至少一次——以便更深地理解福音的意义、更真地体会基督的艰难、耶稣的奉献,并以此血泪的榜样给自己的一生注入无穷的动力。

“中国基督徒一生必须朝觐耶稣的圣地一次”——这不仅是神学,也是经济学。须知回教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因此不断团结着自己、扩充了势力范围。基督教要是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又怎能谈得上对于耶稣的追随和对于基督的效忠呢?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产生新的果子,那是今日的人们所无法预见的丰盛。“神圣经济学”可以使得一个费拉民族获得重生。


诗云:


山川壮美

基督脚踪

山海之间

福音生成

山,拿撒勒

海,加利利

拿撒勒形成福音

加利利传播福音

耶路撒冷见证福音

颓瓦出来野花阵香


(另起一页)


〇二

迦百农


迦百农(Capernaum),是圣经中的地名,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今已成废墟。据称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4章第13—17节)。迦百农(Capernaum)的正式名称应是迦弗农(Capharnaum),因为前者的名是直到主后第五世纪才出现的。

关于迦百农的位置,过去曾引起许多争辩。有的学者认为迦百农应当是在刚民耶(Khan Minyeh),位于贴尔胡姆西南方两英里半之处。但现在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已经很少人还持这样的看法。大家都一致认为迦百农位于加利利湖西北岸,约旦河西五公里。

迦百农现在的称呼Kefar Nahum来自希伯来文,而Talhum则来自(阿拉伯文,Kefar 是乡村,Nahum 是那鸿,所以迦百农的意思就是“那鸿的乡村”。这名字到底是纪念旧约先知那鸿,还是另有其人,至今仍难以查考。至于Talhum,或有人称Tanhum,后来又念为Tell Hum(那鸿的废墟)。迦百农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圣地,因为1968年至1986年,两位法国考古学家Virgilio Corbo和Stanislao Loffreda发现一座犹太会堂的遗迹,证实是第一世纪的建筑,他们相信这是当年主耶稣在迦百农教训人的那座会堂。(马可福音第一章第21节)

“迦百农”这个名字,虽然不曾在旧约圣经出现,但这地方在新约时代甚为重要。主耶稣在自己家乡拿撒勒不受欢迎,就下到迦百农去,这里成为他传道、事奉的一个中心,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这地方发生,例如治好彼得岳母的热病(马可福音第一章第31节),在会堂赶逐污鬼(路加福音第四章第33节),医治百夫长的仆人(马太福音第八章第5—13节),呼召彼得、安得烈、雅各、约翰(马太福音第四章第18—22节)和马太(马太福音第九章第9—13节),设立十二门徒(路加福音第六章第12—16节)等。但在后来,耶稣也在(路加福音第十章15节)提到了迦百农的灭亡,并且得到了应验。那里提到:(路10:15)“迦百农阿,你已经升到天上。(或作你将要升到天上吗?)将来必推下阴间。”

网文《迦百农(Capernaum):耶稣的第二故乡——圣地纪行》(2015—06—06 )说:

1. 一片废墟

迦百农能闻名于世直接与耶稣相连。它(Capernaum)的正式名称应为迦弗农(Capharnaum)(天主教译作“葛法翁”),直到第五世纪,Capernaum才出现。迦百农位于加利利湖西北岸,距约旦河西岸约5公里。希伯来文称为Kefar Nahum ,Kefar的意思是乡村,Nahum 是那鸿,合起来就是“那鸿的乡村。”耶稣开始传道不久,就从故乡拿撒勒来到了这里,并以此为基地,在加利利地区传扬福音。据《马太福音》第9章记载,耶稣把迦百农称为“自己的城”,而这也就成了它的名牌,耶稣升天将近两千年后,当我们一行人来到迦百农后,入口处就竖着一块标志:“Capernaum:Town of Jesus”,“耶稣的城”,这个牌子够亮。

可惜,最吸引我的不是这个牌子,而是眼前的一片废墟,断柱,残墙,碎石,一切都被两个字浸透:古旧。

沉重的历史沧桑感立即抓住了我的心,灭亡了!拒绝耶稣,必然灭亡,一个人这样,一个城、一个国也是这样。无论他们当年如何繁荣、强大。这些话是导游说的,还是我自己心里的声音,我一下子恍惚了,但那个念头割破了心。慢慢地,又有一句话来到了心上:“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信福音。”这是迦百农听到的耶稣的第一句话。

迦百农的居民曾看到了生命之光——耶稣。《以赛亚书》第9章一开始就预言到,住在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的百姓将看见大光,他们将发现这大光照耀着他们。将近六百年后,这个预言实现了,耶稣来到了迦百农,他不仅在这里教导百姓,还行了许多神迹,从而显明他就是那大光——生命之光、真理之光。

在福音书中,记载了耶稣在迦百农行的许多神迹。约翰强调,就是在迦百农,耶稣行了第二个神迹:医治好了罗马大臣的儿子(约4:43—54),而当他在安息日在犹太会堂驱除了附在人身上的污鬼(可1:21—28;路4:31—37)后,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

也是在迦百农,耶稣拉了一下彼得岳母的手,就治好了她的热病(太8:14—15;可1:29—31;路4:38—39),当天他还医治了许多患病者、赶出许多鬼(太8:16—17;可1:32—34;路4:40—41),他一句话:“我吩咐你,起来!”就使一个被朋友从房顶缒下来的瘫子站了起来。(太9:1—8;可2:1—12;路5:17—26)又是安息日,又是在会堂里,他还是一句话:“伸出手来!”就使一只萎缩了的手立即复原了(太12:9—21;可3:1—12;路6:6—11),耶稣还治好了百夫长的仆人(太8:5—13;路7:1—10),叫睚鲁的女儿复活及治好患血漏的女人(太9:18—26;可5:21—43;路8:40—56),他使两个瞎子看到了光明,又让一个哑吧开口说话。(太9:27—34)等等。

这一切,迦百农的居民都亲眼看到了,亲耳听到了,又亲口承认,说“在以色列,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太9:33)但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拒绝相信耶稣就是上帝应许要来到人间的那一位救主,要把我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因此,耶稣预言:“迦百农啊!你会被高举到天上吗?你必降到阴间。在你那里行过的神迹,如果行在所多玛,那城还会存留到今天。但我告诉你们,在审判的日子,所多玛那地方所受的,比你还轻呢。”(太11:23/24;《新译本》,参路10:15)。

一个预言连着一个预言,相隔六百多年,但都成为真的了,迦百农成为废墟,就在我眼前。

谁能相信这里曾是繁华的犹太城。在耶稣时代,迦百农就是加利利湖沿岸的港口之一,设有税关(Custom House),收税,而坐在稅关上的那位稅吏马太,竟然成为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并写出《马太福音》(太9:9)。当时从埃及到大马士革的国际通道,就在迦百农北边,乃商旅必经之路。最近在这里发现的一个“罗马里程碑”(Roman milestone)证明了,“罗马道路”的确经过这里。而从东方来的骆驼商队(Caravans),则以此地作为第一个休息站。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迦百农在新约时代是一个商业贸易中心,出产品包括农作物,鱼具和磨石等等。

但它还是灭亡了。文献上记录,公元746—747年之间,迦百农曾遭遇一次毁灭性的地震,重建后又在九世纪中期的一次叛乱中再次被毁。十字军在十一世纪最后一年到迦百农时,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

耶稣的预言被历史证实了。我眼前的每一块石头都是证据。如果石头能说话,我会听到它们的叹息。

2. 犹太会堂

迦百农再一次被世界注意到,已经是十九世纪了。它在1838年开始被发掘,1857年考古学家确认了会堂的遗迹。1905年,两位德国考古学家开始挖掘迦百农遗址,后来方济会的修士继续这个工作,1926年整个挖掘工程结束。这次考古的最大成就,就是发现了一座犹太教的会堂,它是用白色石灰岩建在黑色玄武岩的地基上,但发现时几乎已经全部倒塌了。虽然如此,它仍为迄今发现的以色列最大的古代犹太会堂。

最初,人们以为这就是耶稣当年站在里面并行过许多神迹的犹太会堂。于是,用在附近找到的石头部分地重建了会堂,但令人遗憾的是,重修时并没有完全可靠的历史依据,后来的鉴定表明,这个会堂最早建于第二世纪后期或第三世纪初期;更可能是第五世纪。一直至七世纪才被弃置。朝圣者埃格里阿(Egeria)在381至384年间曾到过迦百农,他说,“会堂有几级梯级,会堂由经打磨的石块造成。”

迦百农会堂的正堂呈长方形,除了入口那一面,其余三面都是走廊。东西两方的走廊上有两排长形石凳,供聚会者使用。一行白色石灰岩的圆柱,分开了走廊与正堂,我看到有的柱子上刻着字,写的是什么,没细看。看过的人说,中间有根柱子刻的是希腊文,“摩基莫斯(Mo[ki]mos)的(儿子)希律(Herod)和(他的)儿子犹士都(Justus)及他们的子女树立这柱子”。这么一算,这柱子就两千岁上下了。

会堂正门面向南方——耶路撒冷。据专家说,聚会者进入会堂后,就转身面向耶路撒冷祷告和敬拜。从旧约时代开始,圣经中就记载了面向耶路撒冷祷告的例子(参王上8:44、48;但6:10、11)。但我当时晕乎乎的,已经不辨东西了。

这个会堂的门楣、檐口和柱顶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浮雕,如约柜,犹太教灯台,六角星即大卫之星,还有圣经中提到的一些植物,如枣椰子树、石榴、石榴花和葡萄,等等。

这一切,加上没有屋顶的湛蓝色天宇,黄白色的断壁,都让我想到了耶稣,他的声音曾在这里回荡,至今仍有回声。

从1968年到1986年,在这里考古挖掘的圣方济修会考古学者Stanislao Loffreda及Virgilio Corbo发现,这座白色石灰岩的犹太会堂,是建在另一个更早期的建筑物之上。撬开了一部分白石灰岩的地板后,他们竟然发现一大片用黑色玄武岩舖就的地板,并在地板上发现一些石柱柱座(Colum drums)及一些修饰得很好的“飞簷”(cornice)断片。这些发现使他们确信,当年耶稣在迦百农教训人的那座会堂,找到了!

我没有能力一一辨认那些石头属于哪个年代,只在抚摸了几个石柱后,靠着石头墙,闭上了眼睛祈祷,主啊,对我说话,让我听到你的声音,跟着你走。那一瞬间,只有高天上的太阳,将大光倾注到我身上、脸上,一阵阵暖意,流进心里。张开眼睛后,我又坐到地面上,一遍遍抚摸那巨大的石头,感受千年历史的凉热。


谢选骏指出:现在的以色列虽受美国保护,但却不乏仇美心态——那多少类似法国人的自卑情绪,体现为拒说英语,尤以那些身着军服、背着长枪、挎着手铐、游荡街头的男女民兵为甚。犹太人对美国的恨意,还体现在他们的海关人员在翻看美国护照时,非常粗鲁的态度,就像法国人对待中国护照一样。相形之下,阿拉伯人还试图和人用英语沟通。因为犹太人比阿拉伯人早一步“野蛮化也就是民族主义化”了。

现代以色列扮演的其实是古代非利士人也就是所谓“海上民族”的殖民主义角色,而土著人反过来却被叫做“巴勒斯坦人”,也就是非利士人了。这就是所谓的“角色互置”。也许有一天,某种更新的东西,也会从现在毫无希望的土著中产生出来。那时候,历史将进行再次互相置换。但在此之前,不妨把现在的“巴勒斯坦”叫做“巴力斯坦”,也就是相当于崇拜古代迦南凶神巴力的受诅咒之地。

不是“古代以色列的复国”,而是“欧美犹太人在古代以色列故土新建了一个殖民地”。在这种意义上,“现代以色列国”其实是一个“没有十字军、反对基督教的十字军国家”。正因为如此,“周边的闪族弟兄们”变得不堪一击,这些名为“阿拉伯人”的杂种,早在一千年前,就先后被塞尔柱土耳其人、蒙古人、奥斯曼土耳其人轮番反复征服了,并且蹂躏为类似汉人的烂透的稀泥了。

事实上,“发现新大陆”乃是“十字军运动”的延伸结果之一。什么时候,殖民主义背离了这一宗教目标,就会衍生出许多不受上帝祝福的禽兽行为了。就我而言,那次去加利利海边的迦百农谒见主曾经讲道的会堂遗迹,是徒步背着全部行李走过去的。但是在回来的路上,因为劳累更因为觉得时间紧迫(要赶往下一站耶利哥去),就想在正好看见的公交车站等候车辆。可是公交车辆却没有过来,却来了一辆出租车。我花了高价坐车返回,却还是在长途车站里白白等了两个多小时,这比坐出租车节省下的时间还多了一倍。原来这个司机是个从伊拉克来的犹太人,他骗了我一顿。我问他说,耶稣是犹太人吗?他说他不知道耶稣是不是犹太人。那么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是不是犹太女人?他说是的。那么犹太女人生的孩子不都算是犹太人吗?他说是的。那么耶稣是不是犹太人呢?他还是说他不知道耶稣是不是犹太人。

穆斯林嘲笑“Chris”是“Crazy”,但不嘲笑耶稣和十字架,但犹太人却会。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所谓的“时代主义”,乃是敌基督的思想别动队,背叛了神圣的三位一体,是冒充信徒的叛徒。

在这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现在基督教陷入了穆斯林战争,多少是中了犹太人设下的圈套;而且伊斯兰教的起源,本身就有敌基督的犹太人蛊惑作用在内。在古代,犹太人成功地唆使了他们的闪族同胞起来对抗福音,形成所谓的伊斯兰教。在现代,犹太人成功地煽动了穆斯林对于基督教世界的仇恨,形成了所谓的伊斯兰教极端主义。

东方的基督徒为何被征服了?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因为他们是费拉民族(包括拜占庭人、亚美尼亚人、叙利亚人、埃及人、埃塞俄比亚人)。现在穆斯林也是如此了。所以其激进主义奋起,企图力挽狂澜、避免灭亡的宿命。东方的基督徒比穆斯林要“先进千年”,先进千年文明也先进千年没落。西方的基督徒为何难以征服?因为他们是蛮族,不仅日耳曼人如此,甚至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也是如此。

穆斯林的开化时间比拜占庭以外的欧洲早,中世纪甚至领先于西方蛮族五百年,所以其文明也早五百年衰落。至于现在的伊斯兰革命,不过是一种“野蛮化的努力”,正如中国的文革,企图“通过原教旨而重获蛮力”。但这力挽狂澜不会成功,其实不过是“加速了全盘西化即全盘腐化”的进程。但在这个过程之中,文明晚期的激进主义与文明初期的野蛮主义却获得了共鸣。

我好灰心,要死的心都有了……我好空虚,看完了罗马国教建筑错落庄严的布局。

拜占庭的国家宗教(东正教)把基督精神变成了一种家庭聚会,这也许可以稳定大一统的和谐社会,但是却淡化了宝血的奇迹再生,拜占庭把基督教搞砸了,导致穆斯林趁虚而入,蛮族的天主教后来居上,不亦宜乎?

在这种意义上,伊斯兰教的是可能也是某种程度的“宗教改革”,它把拜占庭宗教中的偶像崇拜迷信搁置了。


诗云:


耶稣讲坛通天透亮,

神人隔阂全然开敞,

罗马水池尽都干涸,

不见迦南活水奉觞。


(另起一页)

〇三

加利利海


提比里亚或曰提比里斯(Tiberias),又译:太巴列,提比哩亚,以色列北部区一城市,位于加利利海西岸的下加利利地区,人口41,300(2009年),面积10.872平方公里。提比里亚是许多宗教的圣地。

该市始建于公元前20年,以当时罗马皇帝提庇留命名。公元前2世纪起,这里开始盛行犹太教,自16世纪起这里被认为是犹太教四大圣城之一(其它三个分别为耶路撒冷、希伯伦、萨法德)。在公元2—10世纪期间,这里是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和加利利地区最大的犹太人城市。同时,由于上帝曾在这里屡次显现神迹,所以这里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必到的朝圣地点之一。当地的温泉非常有名,温度较高,对皮肤和其它疾病有疗效作用,几千年人来此沐浴的人络绎不绝。

公元前20年前后,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的儿子安提帕·希律(Herod Antipas)在此设城,成为加利利省的行政中心,当时除犹太人占多数外,亦有大量其它宗教的居民。安提帕统治时期,许多犹太教徒不愿迁居来此,因为当时有一处坟场,他们认为不洁,于是安提帕将许多非犹太教徒迁入他的新首都,提比里亚因此而盛极一时,连加利利海在当时也被人们称为提比里亚海。亚基帕·希律(Agrippa I)死后,罗马帝国于公元44年在当地设立执政官,公元61年,亚基帕二世(Agrippa II)将其并入新王国,首都设在该撒菲力比(Caesarea Phillippi)。第一次犹太战争时期(First Jewish Roman War),犹太人领袖约瑟夫·弗拉菲乌斯(Josephus Flavius)占领此地,希律王宫被烧毁,还好城市没有被洗劫,相比于战争中几乎所有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城市都被洗劫一空,提比里亚是相当幸运的。由于当地居民大部分都忠于罗马皇帝维斯帕西安(Vespasian),所以约瑟夫后来败于罗马人时,该城得到赦免。

公元145年,大拉比Shimon bar Yochai宣布提比里亚已经得到洁净,随后大批被逐出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迁移来此。公元179年大拉比Yochanan bar Nafcha定居在这里,由此吸引了一大批犹太学者,使这里渐渐发展成为犹太人的宗教中心。犹太人就是这样反复无常的,根据利益随意解释神秘问题。

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时期,这里仍然是犹太人宗教中心,公元614年,这里再次爆发犹太人叛乱,部分犹太人支持波斯帝国的入侵,因此战争中当地的基督徒和犹太人被大量屠杀。 

公元636年,拉什顿哈里发阿拉伯帝国占领此地,将首府定在贝特谢安,哈里发允许70户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兴犹太教,提比里亚的宗教地位开始慢慢下降。公元749年贝特谢安在地震中被毁,提比里亚的地位又重新上升,公元8世纪到10世纪,大量犹太学者的到来使该城一度兴盛。公元1033年,提比里亚毁于地震,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该城在耶路撒冷被十字军占领后不久亦被占领,成为耶路撒冷王国加利利行省的首府。1099年城区迁移至原址以北,即今天城市的位置。1187年萨拉丁打败圣殿骑士团占领该城,之后又打败前来救援的十字军。12世纪初时,当时仅50户犹太人。1265年城中的所有十字军被马木留克奴隶集团全部逐出,他们就加以盘踞,直到1516年提比里亚被奥斯曼帝国占领。

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许多欧洲犹太人迁移来到提比里亚,1558年,奥斯曼帝国赋予葡萄牙裔犹太人多尼娅·格拉西亚此城的管理权,她想接纳犹太难民来此定居,并给予他们成立犹太人自治社区的权利。但最后没有成行,根据奥斯曼帝国历史文献的记录,在1525、1533、1548、1553、1572年这里没有犹太人或基督徒。1596年这里的居民仍是非常少,仅50户穆斯林。1624年奥斯曼帝国苏丹封波斯的德鲁兹人法赫阿丁二世(Fakhr—al—Din II)为阿拉比斯坦地区(Arabistan,自阿勒颇至埃及边界的地区)的领主,提比里亚被定为首府。1720年,贝都因人达赫尔·阿·奥玛尔(Dhaher a—Omar)重建并加固该城,与邻近的德鲁兹人还签署协议,以免他们抢劫该城,之后犹太人社区得到重建。1780年许多波兰犹太人迁移至此,18至19世纪许多拉比定居在此,并使该城成为犹太教的学术中心。1837年加利利地震将提比里亚再次毁灭,大半的居民死亡。1842年时候,当地4000居民中有近三分之一为犹太人,余为土耳其人和少量的基督徒。1863年,当地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三,1901年,该城3600的总人口中有近2000人为犹太人,到1912年时,城市总人口达到6500,其中犹太人为4500,余为1600名穆斯林和几百名基督徒。 

英国委任统治时期,当地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一直维持着较好的关系,即使在1929年的阿拉伯人暴乱中,当地也鲜有宗教冲突。1934年11月11日该城遭大洪水淹没后,当地的英国政府重新规划设计了提比里亚,新城建在山坡上,并在山坡上种植了许多苏格兰品种的植被,街道也不再像以前的狭窄,避免洪水时由于狭窄的街道使得水流迅猛,许多居民来不及逃跑而溺亡。此外还修建了一道海堤,将原来的湖岸线向前推进了好几公里。 

1948年的第一次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占领此城,大量阿拉伯人撤出,之后当地犹太人抢劫阿拉伯人社区,直到哈格纳军事镇压才被制止。

古代与中世纪的提比里亚遗址大多被一系列的大地震毁坏,之后1837年重建的城区又在1934年的大洪水中被摧毁。以色列建国后,提比里亚迎来了快速的发展,许多历史遗址被妥善保护了起来。 


谢选骏指出:提比利亚是一个山城,很有气势,但除此之外,是一个比较繁杂的城市,和干净的加利利海形成反照。


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又名提比哩亚海(约6:1),虽然称海,其实是一个淡水湖,所以又叫基尼烈湖(民34:11)或革尼撒勒湖(路5:1),湖形如竖琴,水产丰富。低于海平面约210公尺。上源下流两处环湖多山,特别是湖的东岸,有高至300公尺的高山,故常有忽至的巨风,因风从湖的西岸山的平地猛吹至东岸与山相撞而起(太14:24、8:24),渔人每感困难。但无事时,下望湖面,绿波不兴,水平如镜。

加利利海亦称太巴列湖(Lake Tiberias),阿拉伯语作Buhayrat Tabariya,希伯来语作Yam Kinneret。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加利利海为约旦河所流贯。湖面呈梨形,周长53公里,南北长约21公里(13哩),东西宽约11公里(7哩),面积166平方公里(64平方哩),水面低于地中海面209公尺(686呎),北部最深约48公尺(157呎),是地球上最低的淡水湖,世界第二低湖泊(仅次于咸水湖死海)。加利利海在《旧约》中记作金奈勒特(Kinneret)海,在《新约》中记作今名。加利利海在现代地图上标为加利利湖或提比哩亚湖。它的名字说明它位于加利利地区。

加利利海在巴勒斯坦境内。起源于北端黑门山的约旦河,以清澈的溪流,源源不断地注入了加利利海敞开的胸怀。在这里,高天流云下,湛蓝的海面雪浪轻卷,百舸争流;水中游鱼如织,水草也在水底招摇;海岸线上,万木葱茏,乌声啁啾,人们则在海边安居乐业。万类皆因这水的滋润显出勃勃生机。

加利利海低过地中海水平面600英尺,被东面和西面众山包围着,整个加利利海是一个流行的度假胜地。环湖有许多历史和属灵遗址,特别主要市镇提比里斯(Tiberias),每年有数百万当地和外地游客来访。其他经济活动包括渔业和农业,特别是香蕉。

这里周围地区气候良好,地势平坦,土肥水丰,自古就是各族人民繁衍之地,并发现有公元前2000年迦南人(古巴勒斯坦人)的遗址。犹太史家记载,古代沿岸有9座城市,延续至今只有犹太人的四大圣城之一太巴列城,也就是提比里斯。

湖区是一片洼地。北与西北为格内瑟雷特(Gennesaret)平原,东北为贝特札耶达(BetZayda)平原,东岸中段为戈兰(Golan)高地。南岸与古尔(al—Ghawr)平原之间隔一狭窄山岭。

由于地势低,处在背风地,加之湖水的影响,故冬季温暖,一月平均气温14℃(57℉),夏季乾热,平均气温31℃(88℉)。因无冰冻,有利于香蕉、橘子生长。年雨量约15吋。湖水主要来源于约旦河,湖泊对约旦河起调节和澄清作用。

湖内鱼种与东非湖鱼接近,已发现的鱼种包括雀鲷、无鳞鳚、鮎、口育鱼和白鱼。

近来北面和东面的环湖平原已引水灌溉、改进耕作技术,农业得到发展。在太巴列、格内瑟雷特与恩盖夫(En Gev)等地发展渔业,年捕鱼量约1,000吨。

湖区有温泉,是著名冬季休养地。1960年代在湖口建筑水坝,利用湖水发电和灌溉。湖上有定期汽轮来往于各湖滨城镇之间。

加利利海位于古代Via Maris 连接埃及和北方帝国。希腊和罗马在这里建立了繁荣的市镇和居民点:加大拉, Hippos, 提比哩亚等。第1世纪历史学家Flavius Josephus对该地区印象深刻,他写道:“One may call this place the ambition of Nature。”Josephus 还说到繁荣的渔业,当时有230艘船只定期在湖上工作。

耶稣的大部分职事发生在加利利海边。那时,这里有继续沿湖发展的居民点和村庄、大量贸易和渡船。马可福音(1:14—20)和马太福音(4:18—22)描写耶稣如何在加利利海岸边呼召他的四个使徒:渔夫圣彼得和兄弟圣安德烈、使徒约翰和圣雅各。耶稣的一个著名教导《登山宝训》,就是在湖边的山上。他的许多神迹都发生在这里:在水面行走,平静风暴,喂饱五千人(in Tabgha)等等。但有学者认为耶稣只是在浮冰上走,其实刚才说过了,那里很温暖,无法结冰如此之厚的。

中世纪,拜占庭失去对该湖的控制后,该地区落入伊斯兰帝国的控制之下,该湖的重要性下降了。。除了Tiberias,主要市镇和城市基本上都被穆斯林遗弃了。1187年,库尔德人萨拉丁能够击败十字军,主要就是由于他切断了十字军获得加利利海淡水的途径。可见加利利海的重要,它真的因为耶稣触碰而产生了神秘性。

1909年犹太复国先驱在此建造第一个合作农庄(基布兹),训练犹太移民从事农业。1923年,英国和法国达成协议,划定了英属巴勒斯坦和法属叙利亚的边界。英国移交戈兰高地南部给法国,换来约旦河谷北部。边界重划,因此约旦河两边和整个加利利海,包括10米宽的东北岸,成为巴勒斯坦的一部分。1967年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控制整个加利利海和戈兰高地,叙利亚还声称东北岸是戈兰高地的一部分。

以色列的国家水库建于1964年,将水从该湖输送到以色列的人口中心,构成该国大部分的饮用水资源。以色列还供应湖水给西岸和约旦(根据以色列——约旦和平条约)。对水的需求增长和有时的枯水导致该湖的压力和水量减少,有时达到危险的低水平。

加利利海畔的两座名山是:

1、耶稣变像的他泊山:在没有登上他泊山之前,人们对这座圣山的印象一直是在虚无缥缈之中;不少《圣经》注释家说主耶稣的变像山可能是黑门山,但黑门山靠近黎巴嫩的边界,高耸入云,山顶常年积雪,彼得绝没有兴致要在山顶上搭棚(太一七:4),而他泊山才是一座风光秀丽,适于退修的好去处。

他泊山是加利利海滨风物最佳的胜地,由周围的平原中突然拔起一千六百尺,海拔一千九百尺,望之蔚然而深碧,有一股灵秀之气,令人心向往之。由山底下望上去,一条蜿蜒的公路呈之字形,折了十数折才爬到山巅。大卫在诗篇八十九篇歌颂:“南北为你所创造,他泊和黑门都因你的名欢呼。”他泊山的壮丽,在诗人的眼中,成了创造的注脚。

他泊山为以色列的圣山,古时为南北部的边界。这里曾是巴拉一次伟大胜利的战场(士四章),女先知底波拉曾预言西西拉的失败;而巴拉在他泊山下大破西西拉的九百辆战车,一万人马,获得全胜。所以他泊山下是古战场,但我们那天造访时却没有拾到旧刀枪,只为它四周的景色所迷。山脚下有一处阿拉伯村庄,以底波拉为名,以纪念这位卓越的女先知。

他泊山顶长一千三百码,宽四百五十码,四周残留十三世纪时,回教徒所建的护城墙遗迹。十七世纪约瑟夫曾在此处建堡垒,后来十字军时代,也曾重新修建。1924年,方济会士在历代教堂的遗址上,建立了一座新的教堂──即“变像教堂”。

人们进到变像堂时,堂内正在进行弥撒,由十位神甫主礼,圣坛墙壁上有主变像的图画,主耶稣立于中间,左边为摩西,右边为以利亚,极为庄严。

圣堂的前面室中有一架木十字架,据云为一位朝圣者由耶路撒冷千里迢迢地背来此地的,想见这位圣徒的虔诚,愿走十架苦路。

2、加利利海畔的迦密山:迦密山长十六哩,宽四至五哩,高一千八百尺。迦密山之名源出于希伯来文“Karem El”,意即上帝之葡萄园。古代迦密山上满布葡萄园,并以土壤肥沃而闻名。迦密山至今依旧翠绿,为全以色列最迷人的山。

自古以来,迦密山就是美丽及荣耀之象征,因为历代的先知及君王多半在迦密山上筑坛,祭拜各种不同的神祇。迦密山之名所以永垂不朽,因为在这座山上,曾演出了一神教大胜异教的精彩好戏,先知以利亚在这里向巴力的先知挑战,当巴力先知的咒语失效后,以利亚祈祷上帝由天降火将他所献的燔祭烧尽(王上一八:20—40)。

在山顶以利亚纪念堂前树立了一座以利亚的石像,以利亚威严的仪态令人心折,他手中执一把刀,脚下踏着巴力的先知,造型极为勇武神峻。这座雕像屹立在碧蓝的天空中,颇似一位战功彪炳的英雄。 

在迦密山脚下,靠近海岸的地方,有一处先知以利亚的圣穴,据说他为躲避亚哈王的愤怒,逃亡期间曾以这个洞穴为避难所(王上一九:8—13)。到山下的基顺河边,看当日以利亚击杀巴力的地方(王上一八:40),那里只不过是荒野中的一条小溪,除了潺潺的流水外,就是没胫的野草。


谢选骏指出:没有见过大海的农牧民,才会把淡水湖叫做“加利利海”,正如蒙古人、满洲人他们把北京的湖水叫做“什刹海”、“中南海”。我尝过加利利海的水,确实是淡的。我捡过加利利的石子,希望是耶稣踩过的。我背负自己的全部行囊,沿着耶稣的路走过,体会圣子的辛苦。

踱步一夜之后的清晨,抬头望见加利利的穹窿,刹那绽开蓝宝石一般的天空。

大地不同,天空圆融;大地割裂,天空一统。

质朴的加利利能够产生清新的福音,而自满的耶路撒冷,只会捆绑上帝的声音。

假信徒们坐着旅游大巴“到此一游”,却不肯亲自走一遍“耶稣的道路”!


诗云:


加利利的海边,

看见野地花朵,

湖畔的风真大,

风浪中的基督,

踏浪而来的事。


(另起一页)


〇四

约旦河


约旦河(Jordan river)源于叙利亚境内的赫尔蒙山,向南流经以色列,在约旦境内注入死海,全长360多公里,它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河流,发源地在叙利亚境内的赫尔蒙(Hermon)山 。2015年4月7日,约旦河西岸,多国基督教朝圣者在约旦河河水中受洗礼,进行复活节朝圣。

胡拉盆地年降雨量550毫米,而死海北端只有75毫米。约旦河每年平均流量约为6亿立方米。约旦河水在灌溉上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仅耶利哥有灌溉之利。

果尔地区过去荒凉而贫瘠,冬季有牧民放牧牲畜,夏季则向高原迁移;自1967年在东岸挖成了长约69公里的果尔沟渠后,地上已种上橘子、香蕉、甜菜、蔬菜等经济作物。

在以色列,除了胡拉盆地的排水系统及加利利海至贝特谢安(Bet Shean)的运河之外,已筑成一项供水系统,它每年可抽取3.2亿立方米的约旦河水以供应中、南部地区。

约旦河上游与耶尔穆克河为巴勒斯坦与约旦的主要水源。

前者大部从太巴列湖引往巴勒斯坦西岸地区,后者主要用于灌溉约旦的一部分土地。

约旦河谷地实际上是西亚、东非大裂谷的一个组成部分,东非大裂谷平均宽约10公里,最窄处在加利利海(深度为209米)两端,最宽处在杰里科(Jericho)一带,宽约24公里。

约旦河有3条河源︰哈斯巴尼(Hasbani)河、巴尼亚斯(Baniyas)河、达恩(Dan)河,交汇于胡拉盆地(Hula Basin)。盆地原是一片沼泽,植物繁茂,在1950年代时排水造田,现已有耕地6000公顷。河水流经盆地后注入加利利海;出海而南,接纳了3条主要支流(其中以东岸的耶尔穆克〔Yarmuk〕河为最大),进入果尔(Ghawr)平原。沿岸阶地被间歇河所切割,形成遍布深沟峻壑、崎岖不平的劣地。干河河道曲折蜿蜒,加利利海至死海的直线距离仅100余公里,而河道长度为200多公里。最后,流经一个宽广缓倾的三角洲,注入死海。

约旦河在最初的75公里中落差甚大,河水湍急,注入沼泽化的Hula湖,略低于海平面。流出该湖后,进一步下降大约25公里,汇入加利利海。在下游河段,河流的比降减小,河道也变得蜿蜒曲折,最后注入低于海平面大约400米的内陆湖──死海。在最后一段,还有2条主要的支流从东侧汇入:耶尔穆克河和扎卡河(Jabbok)。在加利利海以北的河段,位于以色列境内,构成戈兰高地的西部边界。在加利利海以南的河段,则构成约旦王国(东侧)和以色列、西岸(西侧)的边界。

《圣经》中,约旦河被描述为滋润了一个肥沃的大平原,由于植被繁茂,被称为“耶和华的花园”(创世纪13:10)。在圣经中对约旦河没有集中的描述,只是分散见于各卷雅各渡过约旦河及其支流Jabbok(今Al—Zara),为了到达Haran(创世纪 32:11,32:23—24)。约旦河也是一条分界线:以色列两个半支派定居在约旦河以东(民数记34:15),而Manasseh的九个半支派则由约书亚率领,定居在约旦河以西(约书亚记 13:7, passim)。

在耶利哥的对面,称为“耶利哥的约旦河”(民数记34:15;35:1)。约旦河有许多浅滩,其中之一是以许多以法莲人在此被耶弗他所屠杀而著称(士师记12:5—6)。而在伯巴拉附近的浅滩,基甸曾在那里伏击米甸人(士师记 7:24)。在约旦河的平原,在疏割和撒拉但之间,则是所罗门铸造其铜器的场地(列王记上HE)。

在圣经中,约旦河是数次神迹发生的地点,第一次奇迹发生在耶利哥附近,以色列人在约书亚带领下渡过约旦河(约书亚记 3:15—17)。后来其中两个半支派定居在约旦河以东,在河岸上建造大型祭坛,见证他们和其他支派(约书亚记 22:10,22:26, et seq.)。以利亚用自己的外衣击打河水,水就左右分开,他和以利沙两人走干地过了约旦河(列王记下 2:8 HE,HE)。以利沙在约旦河完成了另外2个神迹:让乃缦在约旦河水中沐浴7次,治愈他的麻风病;将一根木头抛在河中,使落水的斧头浮出水面(列王记下 5:14 HE;HE)。

新约圣经记载,施洗约翰为悔改者在约旦河施行浸礼(马太福音3:5—6;马可福音1:5;路加福音3:3;约翰福音1:28)。而在(约翰福音 1:28)则详细记载此事发生在伯大尼(Bethabara)。耶稣也来到这里受约翰的浸(马太福音 3:13;马可福音 1:9;路加福音 3:21,4:1)。也是在约旦河,施洗约翰宣称耶稣是神(上帝)的儿子和神的羔羊(约翰福音 1:29—36)。以赛亚对弥赛亚的预言提过约旦河(以赛亚书 9:1—2),并在马太福音 4:15得到复述。

耶稣在地上尽职期间曾数次渡过约旦河(马太福音 19:1;马可福音 10:1),信徒们也渡过约旦河来听他讲道,以及治愈他们的疾病(马太福音 4:25;马可福音 3:7—8)。当敌人试图抓捕他时,耶稣前往约旦河外,施洗约翰起初施行浸礼的地方避难(约翰福音 10:39—40)。

一个由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三国科学家组成的共同小组研究表明,到2011年,约旦河下游将面临枯竭的危险。用“中东地球之友”以色列方面负责人吉顿·布朗伯格的话来说,“现在你几乎能够蹦过约旦河,许多地方连跳都不用跳,水只能没到脚踝。”在水资源稀缺的中东地区,约旦河这条流经了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河流显得弥足珍贵。同时,约旦河也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气息出现在诸多宗教典籍和文学作品中。

相传耶稣就是在约旦河中接受了洗礼,约旦河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各地朝圣者心中的圣地。

上世纪30年代,约旦河的水流量曾达到13亿立方米,而仅剩2000万至3000万立方米。因为在过去的50年间,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从约旦河及其支流转移了大约98%的水以用于饮用和农业灌溉。报告显示,以色列从约旦河中转移的水量最多,高达46.47%,其次是叙利亚,占25.24%,约旦和巴勒斯坦分别占23.24%和5.05%。

为拯救“奄奄一息”的约旦河,报告建议,以色列和约旦应从加利利湖和约旦河最大支流耶尔穆克河抽取大量水源注入约旦河,并适量注入经过处理过的污水。为此,“中东地球之友”发起了拯救约旦河项目,计划向其注入4亿立方米的淡水,并逐步增至6亿立方米。

中东媒体分析认为,约旦河面临枯竭危机的背后是以色列和周边阿拉伯国家对水资源的激烈争夺。约旦河由发源于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几条河流汇聚而成,向南注入加利利湖,此后还有包括耶尔穆克河在内的几条支流汇入,最终流入死海,长约300多公里。

从50年代开始,以色列就开始修筑水渠从约旦河上游的加利利湖引水,几乎将约旦河上游所有水流全部截走,而约旦、叙利亚只能通过约旦河下游主要支流耶尔穆克河引水。

沿岸各国关于共享约旦河及其支流水源的谈判已陷入僵局,以色列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一直互相指责对方出于自身目的转移本应共享的水源,为此双方还多次爆发冲突乃至战争。

争水的结果导致约旦河陷入今天“无水可流”的境地。在水资源如此宝贵的中东地区,面对水源减少、用量大增的严峻局面,各国其实并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应该尽快行动起来,同舟共济,共同应对,避免这条举世闻名的河流消失。

1964年,以色列开始修建水坝,从约旦河水的主要来源加利利海引水,也是在1964年,约旦修建一条水渠,从约旦河的另一条主要支流耶尔穆克河引水。叙利亚也建造了水库拦截耶尔穆克河河水。环保主义者谴责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大规模损害约旦河的生态系统。

在现代,约旦河水量的70%到90%都被人类使用,流量大为减少。由于这个原因以及死海的高蒸发率,死海正在收缩。死海南端较浅的水域已经全部干涸,在现代已经变为盐滩。

2006年9月,出现了污染物问题:在下游,未处理的污水注入河道。约旦河上游靠近加利利海的一小段,仍然保持原始状态。大部分污染出现在下游的60英里河段 — 从加利利海到死海的曲折河段。环保主义者声称约旦河的生态系统已经几乎被摧毁,救援工作可能需要数十年。2007年,地球之友中东宣布约旦河是世界上100个濒危的生态地点之一,部分归因于以色列和邻近的阿拉伯国家之间缺乏合作。

对于这片干燥的地区,约旦河河水是极其重要的资源,也是黎巴嫩、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争议的焦点。

连接以色列南北两端的以色列90号公路位于约旦河西岸,与之平行。

网文《约旦河受洗,讲诉耶稣与圣经的故事》(2013—03—21 09:29:24)说:

In those days Jesus came from Nazareth of Galilee and was baptized by John in the Jordan。And when he came up out of water,immediately he saw the heavens opened and the Spirit descending upon him like a dove,and a voice came from heaven:“Thou art my beloved Son, with thee I am well pleased。”

“在那些日子里,耶稣由加里肋亚纳匝肋来,在约旦河里受了约翰的洗。他刚从水里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神有如鸽子降在他上面;又有声音从天上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因你而喜悦。”——马可福音 1:9—11

在圣经里,约旦河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据统计,在旧约里约旦河被提到175次,在新约里被提及15次。施洗约翰在约旦河给耶稣进行了洗礼,因此约旦河也被称为圣水(holy water),并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最神圣的河流。而无数基督教徒终其一生的心愿——到约旦河受洗。

一群基督教徒在约旦河受洗,感觉他们来自俄罗斯或者波兰,因为他们一边受洗一边引吭高歌,而那歌曲听着有苏联红军的味道。“It must be put in water,and it shall be unclean until the even;so it shall be cleansed。”(《圣经》,须要放在水中,必不洁净到晚上;到晚上才洁净了。)

约旦河的源头在以色列最高点黑门山(Mt Hermon)的山坡上,之后一直顺流而下,直到世界的最低点死海。可以说,约旦河,就是以色列、约旦甚至整片基督圣地的母亲河。没有约旦河,就根本没有所谓“奶与蜜流淌之地”。

在新约里,受洗则成了每个信徒必不可少的一步。在马可福音(Mark 1:5):“the whole Judean countryside and all the people of Jerusalem went out to him。Confessing their sins,they were baptized by him in the Jordan River。”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

信徒们争相在教堂里受洗,其实并不单纯是对于耶稣受洗的模仿,更重要的感悟耶稣圣水对于信徒重生的重要性:“no one can enter the kingdom of God unless he is born of water and the Spirit”(John 3:5)

每天都有无数基督徒慕名前来Yardenit(即耶稣受洗的那处)受洗,祈祷神的宽恕,洗净自身的罪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不管你信或者不信。

耶稣当年施洗约翰洗礼的遗址,如今虽然残破,但却差不多成为约旦国宝级的景点。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争相到此游览,感悟圣水与重生的力量。

当然,其实我一直不相信圣经的故事是真实的,包括耶稣受洗于此的故事,即使我立身于此,听很多人娓娓道来,我还是无从判断,因为不同的信仰,我感受不到他真实的强大,但是我却努力从哪些信徒那里猜测它是如何的强大。

施洗约翰与耶稣的马赛克图像,马赛克也是约旦国的特产。

在Yardenit的入口处,有一堵“新生命之墙”(the Wall of New life),墙上用各种语言记载里马可福音中描写耶稣洗礼的话语。而为什么称之为新生命之墙,则是因为基督徒们相信,一旦接受洗礼,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个全新的人,因为你愿意全身心地接受神的教导,拥有了能改变一生的爱与信任。

约旦河边一群爱拍照的斯里兰卡游客。约旦河也是约旦与以色列的界河。约旦河东侧约旦国旗迎风飘扬。

为纪念施洗约翰为耶稣受洗而建立的基督教堂。教堂内的精美宗教壁画,约旦河依旧是重点。

旅途中遇到的德国帅哥FELIX,FELIX是基督教徒,与我是完全的反差,我是看什么都热闹,他是看什么都是故事,非常耐心的向我讲述教堂各个壁画里所含的基督故事。

游人望去的死海,不由联想到死海古卷,发现于1947年。古卷距今至少有二千年以上。在这以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旧约圣经抄本也不过是九百至一千年以前的抄本,名叫马素列古卷( Masoletic)。但是圣经最前面的摩西五经写在3500年前,令人诧异的是,经过了2500年多次地转抄又转抄,今天所用的圣经和原始圣经内容完全相同。

经过一大片广袤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其实这里给予我的震撼远比耶稣受洗来的强烈,几千年钱的文明富庶之地如今却饱受信仰与战争之苦,更可怕的是信仰把他们一代又一代人仅仅的束缚在这片贫瘠的土地。

“这就是我向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应许的土地,我说过,我要把这块土地赐给你们的子孙,我已经让你亲眼看见了这块土地,但你不能去那里。” 摩西登上耶利哥城对面的尼波山(Mount Nebo),聆听上帝耶和华吩咐的这番话(《圣经·旧约》),然后如上帝所说,摩西与世长辞在的摩押地山谷中,至今无人所知其位置。

从尼波山定望去的各个与基督故事紧密关联的各个圣地,一条当之无愧的基督信仰之旅。

从尼波山望去的被称为“奶与蜜流淌之地”的土地。

山顶基督教堂的马赛克镶嵌画,教堂已经不复存在。新的教堂正在修建。

尼波山(Mount Ne Bo)亦是摩西升天之地。摩西在基督教中是仅次于上帝和耶稣的重要人物,也是犹太教的创始人,同时还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使者之一,因此该地每年都吸引大批宗教信徒和西方游客前来朝拜观光。

细看之下,雕刻中隐藏有无数人像,只是无处得知具体是谁的肖像。

根据《申命记》记载,耶和华亲手将摩西葬在“伯毗珥对面的谷中,只是到今日没人知道他的坟墓”。虽然次记载已无从考证,但却确立了尼波山无比尊崇的圣山地位。

位于约旦首都安曼西南Madaba小镇的圣乔治东正教堂,教堂始建于公元5世纪,1896年重建的教堂地面上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的、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中东地图。该地图约完成与公元560年。

地图准确无误的标出了公元6世纪耶路撒冷与亚历山大等古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城市以及河流海洋的位置。虽然教堂历经重建,但地图却还是原来的,经千年的岁月侵蚀以及地震,现在地图只有原来的1/3,2/3被破坏。

教堂内的精美马赛克壁画,讲诉基督从出生到长大、受洗、救世、受难及升天。

“每天都有无数基督徒慕名前来Yardenit(即耶稣受洗的那处)受洗,祈祷神的宽恕,洗净自身的罪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不管你信或者不信。”能够重生,我也要去洗。


谢选骏指出:约旦河在沙漠中穿过,形成鲜明的对比,除此之外,并无特殊。我从加利利海边的提比利亚上车,一路沿着约旦河,高高低低,穿越沙漠地带,到了荒无人烟的耶利哥周边。那个感觉就好像做梦一样。我终于到了耶稣经过的地方。感谢上帝!约旦河细细的,被闪族的异教徒们竞相折磨的,在沙漠里几乎咽气了,但是,那是耶稣受洗的地方,所以连一度霸占圣地的英国王室,也要从那里攫取河水,洗涤自己的罪恶。难怪约旦河几乎枯竭了。这些人,为了洗干净自己,竟然如此糟蹋宝贵的河水。岂不知道他们的罪恶,岂是河水能够洗掉的?


诗云:


英国王室穷凶极恶,

糟蹋圣水拒不施舍,

犹大阿拉皆来效法,

即将断流约旦无河。

(另起一页)

〇五

耶利哥


耶利哥城(Jericho)位于约旦河西,在死海西北约10哩,离南端的堡垒约5哩,在死海之西北约10哩。坐落于辽阔的约旦平原,在水平线近千呎以下;虽然距圣城不过14哩,地势却比耶路撒冷低约3,500呎。由于这样的地形,故耶稣说到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时,说那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

圣经首次提到耶利哥时,背景是以色列人出埃及,但在这之前(甚至千年以前)耶利哥已经是一个庞大而昌盛的城市。事实上,耶利哥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据其遗迹推断,她可能早在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存在。

原始民族之所以集居于此,并发展成为一个城市,有3个原因:

(1)其地有一水泉,名以利沙泉(王下二18—22);

(2)其地冬天温暖,虽然夏天颇炎热;

(3)其地处险要之境,有约旦河堡以保安全,又是通往西边山地数条通道的必经之处。

早期曾聚居于此的民众,其生活面貌主要依赖考古发掘的遗迹去推断,才有少许迹象可寻。初期只以采摘为生的群体,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体系,有皇室、士兵及客店。在民数记十三章29节,圣经首次提到耶利哥城及附近居民:“赫人、耶布斯人、亚摩利人住在山地;迦南人住在海边并约旦河旁。”

旧约中的耶利哥所以闻名,是因为她是第一个被以色列人攻陷的城池。以色列人在约旦河东之摩押平原停留不久后(民二十二1,二十六3、63),即以耶利哥城为进军的目标。约书亚先派遣探子刺探城中情形及附近地势,城中的妓女喇合接待探子,并帮助他们逃脱。由于她的协助和合作,城破时她与家人幸免于难(书六22—26)。以色列人围困耶利哥时,每日默不作声地绕城1次,一连6日,第七天则绕城7次,然后祭司吹角,百姓大声呼喊,城墙果然倒塌,不攻自破。

约书亚攻占耶利哥城后,立誓说:“有兴起重修这耶利哥城的人,当在耶和华面前受咒诅”(书六26)。500年后,有伯特利人希伊勒重修耶利哥城,果然因而丧失长幼两子,正应验了约书亚的咒诅(王上十六34)。

耶利哥城位于便雅悯境内,北面与以法莲境相距不远(书十八12、21)。在旧约中提及耶利哥之经文,散于各处。例如撒母耳记下十章5节(参代上十九5),说到大卫的臣仆被亚扪人首领哈嫩剃去了胡须,甚觉羞耻,便藏于耶利哥,等胡子长长才回去。耶利哥又是先知以利沙的大本营,他及其“先知门徒”均住在此城(王下二5)。在亚哈斯王时代,有些被掳的以色列人获送回耶利哥城(代上二十八15)。又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军攻陷时,西底家王便逃至耶利哥,但为巴比伦军追上,并在利比拉剜下他的双眼(王下二十五5;耶三十九5,五十二8)。

旧约最后提到耶利哥,是在以斯拉及尼希米之核点民数(拉二34;尼七36)。耶利哥城的人也有帮助尼希米重新修建耶路撒冷的城墙(尼三2)。

新约时代的耶利哥城,是希律王所重建的,其址在旧约原址以南约1哩,位于盖勒特河。符类福音中记载耶稣医好一个瞎子,当时耶稣正从旧耶利哥故址(太二十29;可十46)往希律所建之新耶利哥的途中(路十八35)。现今的耶利哥城包括了新旧二址。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也提及耶利哥(路十30—37)。至少还有一处提到耶稣路经耶利哥(路十九1)。那一次,耶稣遇到耶利哥城富有的税吏撒该,到他家中用饭。

在约书亚攻陷耶利哥后,耶利哥旧城的重要性已大减,但希律所建之耶利哥新城,则宏伟和重要。但在罗马帝国衰败后,耶利哥城式微,现存有关此城之记载,多来自前往圣地朝拜的人。从他们的记录中,可见到圣经提过的一些事物,如撒该爬过的树;不过他们所见的耶利哥,已经变成古旧残破的回教村落了。直至近年,她才重新成为死海西岸的一个重要城市。

1868年,查理华伦首次在耶利哥进行考古发掘,其后舒连及华辛迦在1907至11年,又再次进行发掘;接着还有嘉士登于1930至36年的第三次发掘。嘉士登认为他掘到了以色列人攻陷城池时的城墙,但经过甘嘉莲于1952至56年详细而科学的研究和考察后,认为最顶层的遗迹甚难确定为约书亚时代的墙垣。她最为人称道的贡献,是澄清和解释了耶利哥城址积累了多层的文化,可追溯到主前8000年。

万岁!万万岁! 

“万岁”这个祝福语,自古以来象征着人类对永续生存热切的渴望。对个人而言,活一万年或许是遥不可及的愿景,不过对一座城市来说,如今已非不可能的任务了,因为就在去年十月十日,地球上最古老的城市——耶利哥(Jericho),才刚欢庆它的一万岁生日。

 (当然,这个日期只是象征性的,一座城市怎么可能在一天之内蹦出来?只是为什么这么巧选十月十日呢?)

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耶利哥挖掘出一道墙,当时以为找到了旧约圣经中约书亚攻陷耶利哥城时毁掉的城墙(B.C.1400年),后经考古才发现,原来挖到的这道墙已有一万年历史(B.C.8000年),且地底存在着23层古文明,证实耶利哥确是现今世上存在最久的城市。

西方人对耶利哥并不陌生,因为旧约圣经曾多次提及这个上古时代的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约书亚攻占耶利哥城的故事。

上古最科幻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十三世纪,约书亚继承摩西的遗志,带领以色列人一路浩浩荡荡要回到神所应许的迦南之地,大队人马渡过约旦河后却碰上一个大难题:城墙高耸的耶利哥挡住了去路。 

耶利哥扼守着迦南门户,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不但城墙又高又厚,还盖了双层,内外墙之间相距达十五英呎,外墙下部由石块砌成,上部由砖块砌成,墙高超过三十英呎以上(约三层楼)。 

这么固若金汤的一座城怎么攻呢? 

据圣经上记载,耶和华是这么教以色列人的:你们就抬着约柜每天绕城一周,七个祭司拿着羊角法螺走在约柜前,军队跟在后面随着约柜走,这样一天绕一次,总共六天。到了第七天,要绕城七次,然后在祭司的法螺号声中众人齐声大喊,城墙必轰然倒塌,届时你们每个人都要勇往直上,攻进城里。

以色列人如法炮制,果真不费一兵一卒轻松拿下耶利哥城。这座坚固的堡垒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垮了,成为史上第一座被以色列人征服的城市。

这场令人匪夷所思的神秘战役,引起考古学家高度兴趣。

神话,还是史实?

耶利哥古城距离今日的新城约一英哩,二十世纪以来,考古学家曾在此三度挖掘。1908年,澳洲的 Sellin 博士及Watzinger 首先在耶利哥城北边约1.5英哩处发现两重古城墙,外墙厚6英呎,内墙厚12英呎。1929至1936年间,英国考古学院院长Garstang 博士在耶利哥城旧址挖掘出陶器和圣虫,证明耶利哥城约毁于公元前1400年,同时还发现两座城墙之间充满碎砖石,有大火烧毁的痕迹,而且外城墙向外倒塌,内城墙却向内倒塌。

一般咸认为耶利哥古城墙应该是毁于地震,果真如此,城墙应该是向外倒,如果是攻城的时候倒塌,那应该向内倒,何以会一向外,一向内倒呢?

1990年,中东考古学家 Bryant Wood 进一步考察耶利哥遗址,证实考古学所挖掘出的耶利哥古城与圣经所描述的几乎完全吻合:

1.这座城的高大城墙及被毁的年代,与约书亚所记载一致 

2.这座城是被火烧毁的 

3.整座城堡的围墙同时倒塌 

4.在城里头找到大量榖物,显示这座城是在春天收获期被毁 

5.Garstang 发现装满粮食的瓮,这些瓮理应被带走,却全被烧毁,显然这座城在很短时间内被攻破,居民甚至来不及带着食物逃亡 

6.谷物也没有被敌军抢掠 

7.耶利哥城被毁后,被遗弃了很长一段时间

难不成耶利哥古城墙真的是被巨大的音波或磁波震垮的?

从遗址挖出的所谓古城墙看起来,其实也不过就是一堆土墩。以当时的建筑水平,看似雄伟的城墙只是土砖堆出来的,如此不堪一击亦不无可能。

试探山的试炼

圣经中关于耶利哥还有一段颇富传奇性的记载,就是撒旦引诱耶稣的试探山。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后,被圣灵领入旷野40天遭魔鬼诱惑。

“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耶稣说:‘撒但,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 神,单要事奉他。’于是魔鬼离了耶稣,有天使来伺候他。” 

传统上认定的试探山就在耶利哥古代遗址的上方,由耶利哥北望抬头就可以看到。山看起来并不高,约1148英呎,但近观也颇为险峻。上山的路十分陡峭,公元六世纪曾在山坡上建过一座教堂,十三世纪时毁去,直到1878年东正教又在该处盖了一座修道院,并于1895年在原有基础上陆续整建才形成今日规模,最鼎盛时期,山上修道的僧人曾达五千人之多。 

在东面山壁上有许多修道士苦修的洞穴,据说那里就是当年耶稣受试探之处,许多修道士为了体验昔日耶稣受试炼的感受,特地来此苦修。他们各自找一个洞穴用绳梯爬上去,贮存一周简单食粮,独自一人在洞穴中读经祈祷,许多人病死在穴中也没人知道。

试探山是信徒坚定信仰的圣地,许多人不远千里到此朝圣,有心者再辛苦也要自己一步一脚印爬上山,亲身体验耶稣被试炼的煎熬,纯观光的人就不必那么辛苦了,现在有缆车直接上山,可以俯瞰整片约旦河谷和古城遗址,轻松饱览耶利哥风光。

走过万年沧桑 

耶利哥一字是源自希伯来语“yerah”,意为“月亮”或“新月”,这可能和古代月亮崇拜有关,进入市区第一个映入眼睑的地标就用英文写着“月亮之城”。 

自古耶利哥就以棕榈泉水之乡闻名,城内泉水汹涌每小时出水量达1000加仑,因此棕榈繁茂,盛产香膏树、橘子、香蕉、椰枣,风景秀丽,圣经申命记中称之为“棕榈城”。 

历史上有三个耶利哥:耶利哥古城(靠近伊莱沙泉)、新约的耶利哥(靠近希律王的冬宫)、以及现今的耶利哥新城。

从耶利哥古城遗址出土的废墟中,可以看到一万年前人类从游牧生活转成定居的小区型态。当时这块沙漠中的绿洲即已形成二至三千人的聚落,以石块修筑城墙,墙外有宽二十五英呎、深六英呎的护城河。居民住在泥砖筑成有多个房间的屋里,屋顶用芦苇和粘土覆盖,墙壁和地面涂抹灰泥,屋内还铺有草席。 

公元前3000年时,迦南人在此以围墙建立城市。旧约圣经中,摩西率以色列人从东边约旦尼波山远眺应许之地时,见到的就是耶利哥。 

公元前1900年,来自叙利亚的异族入侵占领了这座城,没想到反而为它带来空前繁荣。由于地处商旅要道,耶利哥成为重要的经贸中心,城市高度发展,那是耶利哥的鼎盛时期。 

六百多年后,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攻陷耶利哥,不但遵照神的指示,除了掩护他们的妓女喇合之外一律不留活口,还一把火烧毁整座城,甚至诅咒将来谁敢重建耶利哥城就会绝子绝孙。时为公元前1250年,后来论功行赏,以色列各支派分封居地,耶利哥成为便雅悯支派分得的领地。 

到了罗马统治时期,大将安东尼为讨埃及艳后欢心,把耶利哥城当礼物献给她。埃及艳后喜欢香水,大量栽种原产埃及的香料树使耶利哥成为盛产香精的地区,后来埃及艳后将此地卖给以色列大希律王。这位历史上以残暴奢华闻名的希律王在旧址西南二公里的高地修筑华丽的罗马城,城里有圆形剧场、竞技场、休闲花园、和美轮美奂的冬宫。 

时值耶稣诞生的年代,耶利哥成为耶路撒冷贵族冬日避寒的胜地。当时犹太逾越节的朝圣之旅从加利利湖区前往耶路撒冷,为了避开危险的索马利亚山区,就从约旦河谷地经耶利哥前往耶路撒冷,圣经上记载,耶稣亦曾多次出入此地。 

十字军东征的时代,该地被建设为城堡、引进甘蔗种植,曾再次繁荣过,十字军王朝崩溃后,耶利哥就没落了。

一万年来,耶利哥历经无数兴衰,如今这座面积593平方公里,人口近三万人的古老城市,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到死海观光路途中打尖歇脚的沙漠绿洲。

死海是以色列和约旦的界海。耶利哥位于约旦河西岸,往南约五英哩就是死海、往西南十四英哩就到耶路撒冷。这座最古老的城市还有一项世界之最,那就是“地表上最低的城市”。

搭车由耶路撒冷进入耶利哥,车程约50分钟。出了宽广平整的高速公路后,山路就不断盘旋向下,一路从海拔2600多英呎下降到海平面以下1000英呎,窗外景观也逐渐从繁华热闹的都市变成漫天黄土的岩壁和沙漠,着实让人有时空错乱的感觉。

大太阳底下,除了黑卷发黑眼珠的巴勒斯坦人、到访的游客、山羊、骆驼,再来就是中东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他们像是无国籍的,骑着或牵着几匹瘦马,赶着成群的山羊,走到哪就停在哪,住的也是几片布围起来的简陋棚子。由于长期动荡摇摆,城内涂鸦处处,房舍建物明显落后以色列境内其它地区。

以巴问题纠结难解

耶利哥是以巴和谈后,第一个自治的巴勒斯坦行政区,进入耶利哥得先通过以色列的检查哨。

说到以巴之间的恩怨,真是一言难尽。

以色列的祖先原为希伯来人,4000多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过着游牧生活,后于公元前19世纪左右方由亚伯拉罕迁移至迦南人居住的巴勒斯坦。

据说神曾告诉亚伯拉罕,要将“流奶与蜜”的迦南地赐给他们,所以希伯来人认定自己是神的选民,此后尽管迁徙流离数百年,仍心心念念不忘神所应许的迦南美地。

公元前13世纪,摩西率领沦为奴隶的希伯来人逃出埃及要回到迦南,在沙漠中辗转数十年始终到不了,约书亚继承他的遗志,率众渡约旦河,攻陷耶利哥,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总算完成回到迦南的使命。

希伯来人从此定居巴勒斯坦,并于两百年后建立王国,后来王国分裂,南方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称为“犹太”;北方艾萨克马利亚为中心,称为“以色列”。这两个王国后来分别为亚述和巴比伦帝国所灭。

公元135年因犹太人暴动,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的罗马帝国索性将他们全部驱逐出境,从此犹太人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埋下日后以巴冲突的种子。

犹太人被赶离巴勒斯坦后,该地主要居民一直是阿拉伯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于鄂图曼帝国,大战末期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国托管地。

由于流浪各地的犹太人受尽各种迫害和歧视,犹太复国运动一直未息,英国为得到犹太人协助,承诺犹太人在“故乡”建国。二次大战期间,犹太人受到纳粹残酷迫害,战后,趁英国托管到期,联合国提案把巴勒斯坦分割成阿拉伯人区和犹太区,让以色列复国。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建国,全世界的犹太人纷纷回归。 

犹太人建国了,换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

问题是,犹太人实在离开太久了,阿拉伯人在此早已生活多年,此一事实竟无人理会。阿拉伯众国联盟坚决反对以色列建国,前后爆发四次中东战争。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一举击溃中东联军,占领了东耶路撒冷旧城、约旦河西岸、加萨走廊、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土地,数十万名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1993年,缠战已久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终于达成协议,同意加萨地区和约旦河西岸的耶利哥暂由巴勒斯坦人自治。重获和平的耶利哥一度发展迅速,观光鼎盛,1998年还开放赌场,不幸2000年又爆发巴勒斯坦第二次武装动乱,才萌芽的经济再度陷入百业萧条的窘境。 

尽管已完全交给巴勒斯坦当局治理,搭车出入耶利哥城还是可以看见沿途五步一哨、十步一岗的以色列军人荷枪守卫。入城之前,必须先经过以军的检查哨,经过短短缓冲区后,再进入巴勒斯坦军人的检查哨。战争的肃杀之气,使耶利哥能否恢复昔日繁荣仍难以逆料,不过近年来假日吸引大批观光客涌入,可以看出居民的商业活动已经比前几年改善很多了。

去年10月10日,耶利哥推出庆祝建城一万年的系列活动,当局筹备了三年,原想藉此打响名号吸引观光客,却因为经费不足加上以色列在背后掣肘,落得雷声大雨点小,最后办个马拉松赛,吹吹军乐,放放烟火了事。

走过沧桑岁月,耶利哥就这样在枪口下苦中作乐,渡过了它的一万岁生日。


谢选骏指出:我去耶利哥,却没有直通车,只好搭乘了从提比利亚到耶路撒冷的车。车上都是中东土人,只有一个学生懂些英语,在他的翻译下,司机把我放在路边,让我自己改乘出租车进城去。日薄西山,我一人在荒漠之中,观赏“大漠落日圆”,体会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


诗云:


耶利哥城的奇迹,

消失在二十一世纪,

神秘的号角声音,

隐秘了沙漠的应许。


(另起一页)


〇六

伯利恒


伯利恒(又译白冷,Bethlehem),巴勒斯坦中部城市。希伯来文原义为面包之家,现在人口约3万人,虽是小城,由于是耶稣的出生地而闻名世界,每年吸引全球数百万基督徒前来朝圣。伯利恒位于犹太山地顶部,耶路撒冷以南,海拔680米。伯利恒在历史上曾经被众多的帝国所统治。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管理。在现代,伯利恒以穆斯林占多数,但拥有巴勒斯坦第二大的基督徒社区。

伯利恒传为耶稣降生地,是基督教圣地,建有耶稣诞生教堂,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又有拉结墓,故亦为犹太教圣地。该城为最大的宗教纪念品生产中心,专门生产以橄榄木与珍珠贝为原料的圣物,还有刺绣工艺品。也是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中心。现伯利恒已与东面的拜特萨胡尔以及西面的拜特贾拉等组成一个市区,人口共25万。

伯利恒所以声名远扬,古老当然是因素之一。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000年吉普赛人、赫提人就在此定居。该地最初取名贝特拉马,公元前1350年改用现名。此后,往返古叙利亚和埃及的商旅多在此中转休憩。犹太人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大卫王,就是伯利恒的人。更让伯利恒名闻世界的,是耶稣基督的出生之地。

早在耶稣降生前数百年,有一位名叫弥迦的先知预言救世主将来要在伯利恒降生:“伯利恒以法他阿,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为我而出,他是从亘古,从太初而出。”(弥迦书5章2节)数百年后,有个叫马利亚的童贞女,因圣灵感孕,怀上了一个男婴。马利亚的未婚夫约瑟知道此事后,就想休掉马利亚。后来,约瑟得到天使的启示,知道了神的计划,才将此事作罢。并按神的旨意将马利亚迎娶过门,照顾这对母子。过了一段时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普查全国人口。约瑟带着临产的马利亚到伯利恒申报户口。他们到了伯利恒的时候,城中客店已经住满了,他们只好在一间马厩里过夜。这天夜里马利亚生下了婴孩,她将婴孩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马槽成为了耶稣基督的摇篮。

耶稣基督降生的当夜,在伯利恒的野外,有一群牧羊人正在放牧。突然有一队天使向他们显现,对他们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世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又有一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神说:“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 众天使离开牧羊人,升天之后。牧羊人们彼此说:“我们往伯利恒去,看看所成的事,就是神所指示我们的。”于是,他们急忙往城里去,找到马利亚和约瑟,看见婴孩卧在马槽里。然后,就把天使的话传开了。凡听见的,就诧异牧羊之人对他们所说的话。马利亚却把这一切的事存在心里,反复思想。牧羊人回去后,因所听见所看见的一切事,正如天使所说的,就归荣耀与神,赞美他。

耶稣降生的时候,有几个从东方来的博士,来到耶路撒冷见大希律王,说:“降生的救世主在那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朝拜他。”希律王听了,心里感到不安,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动摇。就召齐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说:“基督当生在何处?”他们回答说:“在犹太的伯利恒。因为有先知记着,说:犹大地的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因为将来有一位君王要从你那里出来,牧养我以色列民。” 于是,希律暗暗地召博士来,细问那星显现的时间,差他们往伯利恒去,并要他们回来复命。他们听了希律的命令往伯利恒去。在东方所看见的那星忽然在他们前头行,直行到婴孩所在的地方,才停下来。他们见了此情景,十分欢喜。进了房子,看见婴孩和他母亲马利亚,他们俯伏跪拜那婴孩,并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博士们因在梦中被神指示不要回去见希律,就从别的路回本地去了。他们去后,神的使者向约瑟梦中显现,说:“起来!带着小孩子同他母亲逃往埃及,住在那里,等我吩咐你。因为希律必寻找小孩子,要除灭他。”约瑟就起来,夜间带着小孩子和他母亲往埃及去,住在那里。希律见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发怒,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不久,大希律死了。约瑟一家才回到了故乡拿撒勒。

对于基督教来说,伯利恒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该城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迹是坐落于市中心马槽广场的圣诞教堂。它位于耶稣出生的马槽所在地伯利恒之星洞遗址之上,其使用权主要归属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基督教派。圣诞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公元529年毁于撒马利亚人起义。建筑风格。在过去的1000多年间,重建后的圣诞教堂屡遭战火洗劫,创痕累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堂周围又增添了几个小教堂和修道院,建筑规模逐步扩大。

伯利恒之星洞是圣诞教堂中最具宗教和历史意义的部分。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后来,泥马槽被人用银马槽所替代,再往后,银马槽又被换成了一个大理石圣坛,上面镶嵌着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恒银星以表示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并镌刻着拉丁文铭文:圣母玛利亚在此生下基督耶稣。圣坛上空悬挂着15盏属于基督教各派并在不同时间点燃的银制油灯,昼夜不灭地映照着这块狭小却牵动10多亿基督徒的神圣角落。

此外,伯利恒还有其他一些基督教圣地,如耶稣到埃及避难前住过的乳洞、圣凯瑟琳教堂、十字军庭院、无辜婴儿墓穴和首先拥抱耶稣的牧羊人的田野等。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占领伯利恒。1995年圣诞节前夕,根据巴勒斯坦同以色列达成的过渡自治协议,伯利恒回到了巴勒斯坦人的怀抱。西元2000年,伯利恒成为世界千禧年庆祝活动的一个中心。自1999年年底开始,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等基督教主要流派先后按照各自的传统在伯利恒举行了隆重和盛大的圣诞庆祝活动。许多基督教东方教派的国家领导人也云集这里,使伯利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庆与祥和气氛。

获得新生的伯利恒因其独特的宗教地位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尤其加速了它从宗教圣地向旅游胜地的演进。据悉,每年到伯利恒朝圣和旅游的人数达200多万,旅游及相关行业已上升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约占就业人口的20%。预计造访伯利恒的外来香客和游人将达500万人。伯利恒这座饱经沧桑的千年古城,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伯利恒市政委员会拥有15名选举产生的成员,包括市长和副市长。一项特别条款规定该市的市长和市政委员会多数成员必须是基督徒,其余席位则不受宗教限制。市政委员会中包括几个政党的成员,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左翼派别,例如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和巴勒斯坦人民党通常支配了备用席位。2005年,哈马斯赢得了大多数开放席位。伯利恒是伯利恒行政区的首府。

伯利恒的海拔高度大约为775米,比邻近的耶路撒冷高30米。伯利恒位于犹大山地的南部。该市位于加沙和地中海东南方73公里,约旦安曼以西75公里,以色列特拉维夫东南方59公里。附近的城市有:北面的Beit Safafa和耶路撒冷,西面的Beit Jala,南面的Beit Fajjar和东面的Beit Sahur。Beit Jala 后面的市镇与伯利恒构成了一个都市集结区。

伯利恒的冬季,从12月中旬到3月中旬,气候寒冷多雨。1月是最冷的月份,气温介于1-13摄氏度。从5月到9月,气候温暖晴朗。8月是最热的月份,气温高达27摄氏度。伯利恒的年平均降水量为700毫米,其中70%的降水集中于11月到1月。

根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署资料,2006年中伯利恒人口为29,930人。而在1997年人口统计时,该市人口为21,670人,其中包括6,570名巴勒斯坦难民,占该市人口的30.3%。1998年,该市的宗教构成为:逊尼派穆斯林占67%,基督徒占33%,其中大部分是希腊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2005年,基督徒人口总数下降到只占20%。尽管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伯利恒的主要宗教,但该城仍然只有一座清真寺,就是位于马槽广场的奥玛尔清真寺。

1997年,伯利恒居民的年龄组成为:10岁以下者占27.4%,10—19岁者占20%,20—29岁者占17.3%,30—44岁者占17.7%,45—64岁者占12.1%,65岁以上者占5.3%。男性共有11,079人,女性有10,594人。

由于移民以及出生率较低等原因,伯利恒的基督徒比重持续下降。1947年,基督徒占伯利恒人口的75%,但到了1998年,比重已经下降到33%。在2000年-2003年期间,伯利恒有2000名基督徒移居外地,穆斯林占人口多数。伯利恒现任市长维克多·巴塔尔萨博士告诉美国之音记者:“由于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压力,和恶劣的经济形势,许多人,包括基督徒和穆斯林都移居外地,但显然出走的基督徒更多,因为他们已经是少数了。”

根据临时协定进行统治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官方态度表示同意伯利恒地区的基督徒拥有平等地位,不过还是有武装派别少数针对基督徒的暴力事件。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旅游业衰退已经使基督徒少数派受到影响,由于他们是伯利恒许多旅馆和针对外国游客的服务业的拥有者,因而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打击。一项关于基督徒为何离开该市的统计分析归因于缺少经济和教育机会,特别是因为基督徒的中产阶级身份和较高的教育水准。

2006年,巴勒斯坦人研究与文化对话中心对伯利恒基督徒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发现90%的人都有穆斯林朋友,73.3%的人认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尊重该市的基督教遗产,78%的人将大批逃离该市的原因归因于以色列对该地区的旅行限制。

该市的基督徒拒绝穆斯林哈马斯,尽管有一些居民因为伊斯兰教在该市的影响增加而匿名批评该穆斯林恐怖分子,例如不习惯当地清真寺频繁地召集祈祷制造人为的噪音。在哈马斯穆斯林控制下,基督徒要继续忍受缺少法律和秩序的现状,当地黑手党利用低效率的法庭以及认为基督徒可能较少保护自己,偷窃活动盛行。

网文《圣诞教堂(伯利恒)》(2014—04—18 )说:

伯利恒的主要目的就是这座耶稣诞生的圣诞教堂(The Church of the Nativity)。最初的教堂,是在公元327年由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在耶稣降生的洞穴上修建,333(或339)年建成。建造教堂还是在325年召开的第一次尼西亚大会(对基督教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上的决定。教堂曾在6世纪撒玛利亚人起义中被烧毁,565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按原样复建。后来的岁月中又不断增加了很多附属建筑。15世纪修建时还是英格兰提供屋顶铅瓦(后被奥斯曼熔化去造武器),勃艮第提供的木料,威尼斯共和国出的劳力。现在的教堂已看不出当初的外貌了。这座世界上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对基督徒和穆斯林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前方就是圣诞教堂,旁边的都是后来慢慢增加的附属建筑(钟楼,小教堂等)。教堂现在由罗马天主教会、希腊东正教会和亚美尼亚使徒会共管,三方常因日常琐事发生争执甚至冲突,有时还需要巴勒斯坦警察出面解决纠纷。教堂的入口,叫做“谦卑之门”(Door of Humility),进门必须要弯腰低头。其实是基督徒为了防止穆斯林骑兵进入教堂抢劫而设计的。下面的马赛克地面被保护起来。耶稣诞生地在地下的洞穴,教堂内很多人在排大队等待进入。当人特别多时,旅游团有个特例,我们26人团,当地导游可以带6个人进去,但需要抓阄,结果是我们一行13人上帝保佑抓到5个。于是导游带着我们6位代表从出口下到洞穴,对面还在排着大队。这个祭坛就是基督徒相信耶稣诞生的地方。祭坛的上方。拥挤加昏暗,看不清画的是什么。信徒们排队就是跪在下面触摸圣地。

这颗大理石面上镶嵌的14角银星就是耶稣降生的地方。所有人都膜拜,触摸,亲吻。虽然上方有一排亚美尼亚风格的灯饰,但此处并没有规定属于哪个教会,算是保持中立吧。(19世纪中,银星被盗还引发了法国、俄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冲突继而成为导致克里米亚战争的因素之一。)

趁着没人的间隙,赶快照一张。这里拍照都不易。紧邻银星的祭坛是马槽。耶稣降生后,马利亚将他放入马槽(Manger)内。马槽上方。洞穴下面的几张画。在下面没几分钟很快就被赶上来了。教堂内还有些其他的小堂。

耶稣降生后,大希律王派三位博士去打探,结果三位博士没有回去禀报,大希律王害怕犹太人的王出现,下令杀死伯利恒所有2岁以内的男孩。约瑟在梦中得到天使的提示,带着马利亚和耶稣提前逃亡埃及。所以教堂内有个小堂是专门献给那些无辜死去的小孩的。上面还在排队。现在教堂的主体还是6世纪建造的。

教堂是巴勒斯坦地区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并且属于濒危的世遗。出了圣诞教堂,右手紧邻还有个圣凯瑟琳教堂(Church of St. Catherine),仓促看了看。

圣乔治屠龙,圣乔治是3世纪出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基督教殉道者。方济会办的一个朝圣者接待站。

教堂前面的广场叫马槽广场(Manger Square),对面是奥马尔清真寺。奥马尔清真寺是伯利恒内唯一的一座清真寺,建于1860年。右侧是巴勒斯坦和平中心。


谢选骏指出:跟着导游是无法朝圣的。我自己到耶稣诞生的地下洞穴,没有人催促驱赶,我经历了那里的神秘力量。

马厩会建立在山上吗?理性说不会。那么,纪念耶稣诞生的伯利恒教堂,为什么建立在山上呢?它的中心是神秘的星体(位于马槽附近),可以理解为星体降落山上,但那只是神子进入的地方,不该临近于人子诞生的地方?难道,这只是“帝国宗教”的杰作,而是“神秘启示”的真相?

伯利恒民风浇薄,惯于欺诈顾客,坑蒙拐骗,无所不及,至今如此。可以想见,圣母为何在马槽里生下了基督,因为嫌贫爱富毫无同情心的伯利恒,无人愿意收留他们。可是当基督教胜利之后,伯利恒人就可以厚着脸皮靠着耶稣基督的苦难来吃饭,而且吃的很丰盛。他们的财源广进,凸显出罪大恶极。尽管现在伯利恒人多为“阿拉伯人”,并不等于当初的人们,但是这两者之间也不可能毫无关系的。因为阿拉伯殖民者毕竟是少数民族,只不过他们通过武力征服,同化了当地居民而已。

在伯利恒的“主诞教堂”对面,竟然树立了一个更高更细的清真寺,每天几次用文革式的高音喇叭对着教堂号叫,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但基督教就这样忍了下来,将近一千四百年了,真是丢尽了耶稣基督的脸!难怪人称基督教是奴隶道德,犹如丧家犬一样厚颜无耻。

文革的高音喇叭,岂非取法乎穆斯林的塔楼号叫?这些号叫经常会半夜发出,而文革故事“半夜鸡叫”,竟在无形中嘲笑了穆斯林的祈祷。穆斯林的祈祷与耶稣的祈祷正成反调,耶稣主张关上门,在暗地里向父神祈祷,这样就不会骚扰别人。


诗云:


主诞教堂万份神秘,

宇宙能量在此汇聚,

三万里路不辞辛苦,

浑身充电怡然幸福。


(另起一页)


〇七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Jerusalem),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

耶路撒冷名称的来源尚无法确定。在希伯来语中,Yerushalaim这个名字可以理解为yerusha(遗产)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词。另一个比较普遍的解释是它将《圣经》里两个城市的名字结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耶布斯是希伯来人来到当地之前,迦南人为该城所起的名字;而撒冷这个地名出现在《创世纪》14章,是大祭司麦基洗德的住处,他为来到这里的亚伯拉罕祝福。

耶路撒冷的地理坐标是31°47′N,35°13′E;位于犹大山地南部的高原,包括橄榄山和瞭望山。耶路撒冷旧城的海拔高度约为760米。整个耶路撒冷周围被山谷与干涸的河床所包围,只有北面不是十分明显。在耶路撒冷有三道明显的山谷:汲沦谷、欣嫩子谷和泰罗普河谷,在耶路撒冷城南交叉。汲沦谷经过旧城以东,将橄榄山与城市隔开。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在圣经末世论中是地狱的象征。泰罗普河谷位于西北方,靠近今天大马士革门的位置,向南—东南注入西罗亚池。今天,泰罗普河谷大部分已被过去数千年来山谷内堆积起来的碎片所掩藏。耶路撒冷的西面60千米就是特拉维夫和地中海,东面35千米是地球表面的最低点死海。耶路撒冷邻近的城市有南面的伯利恒和拜特贾拉,东面的阿布迪斯和马阿尔阿杜米姆(Ma'ale Adummim),西面的梅瓦塞莱特锡安(Mevaseret Zion,巴拉圭和玻利维亚使馆所在地),北面的吉瓦特扎伊夫(Giv'at Ze'ev)。

耶路撒冷的纬度位于北回归线以北,靠近地中海,与以色列大部分地区一样,属于地中海气候。该市地处亚热带,在冬季也很温暖,但降雪不算罕见,通常每年至少会降雪一次。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高温为12摄氏度(53华氏度),而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七月和八月,平均高温为29摄氏度(84华氏度)。年平均降水量接近590毫米(23英寸),从5月到9月的夏季很少降水。耶路撒冷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交通污染,特别集中于东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许多主要街道无法适应交通量的增长,意味着司机被迫要在路上花费更多时间,将更多的一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市内的工业污染很少,但是以色列地中海沿岸的工厂的污染物有可能向东传播到该市。

耶路撒冷历史悠久,曾是以色列的首都。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仍有很多国家出于在该地区利益的考虑,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所以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的耶路撒冷,东离死海24千米,西距地中海56千米。耶路撒冷区包括市区及其以西35千米范围内的扇形地区,面积627平方千米,人口约49万。市区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分为旧城和新城,其中旧城约1平方千米,人口约42万。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旧城由穆斯林、基督徒、犹太人和亚美尼亚人居住区组成,具有典型的东方色彩,多清真寺、教堂、集市以及古犹太教会堂等。各种宗教圣地和古迹遍布。新城为政治、经济、文化区。文化教育机构有希伯来大学、哈达萨和希伯来大学医疗中心及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

耶路撒冷长期以来是各方人士争夺的城市。相传公元前10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继位,在耶路撒冷城内的锡安山上修建了一座犹太教圣殿,是古犹太人进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于是犹太教就把耶路撒冷作为圣地。后来在圣殿废墟上筑起一道城墙,犹太人称为“哭墙”,成为当今犹太教最重要的崇拜物。

耶路撒冷老城始建以来,已经重建和修复过18次之多。公元前1049年,曾为大卫王统治下的古以色列王国老城。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今伊拉克)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此城,把它夷为平地。公元前532年,又为波斯大琉士王侵占。公元前4世纪后,耶路撒冷相继附属于马其顿、托勒密、塞琉古诸王国。公元前63年罗马攻占耶路撒冷时,他们驱逐了城内的犹太人。罗马人在巴勒斯坦对犹太人的暴政,引起了四次大规模的起义,罗马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屠杀了一百多万犹太人,并有大批犹太人被掠往欧洲,沦为奴隶。劫后余生的犹太人纷纷外逃,主要去向是现今的英、法、意、德等地区,后来又大批流向俄国、东欧、北美等,从此开始了犹太人悲惨的流散史。公元636年,阿拉伯人打败了罗马人,此后,耶路撒冷长期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

11世纪末,罗马教皇和欧洲的君主们为收复圣城,多次发动十字军东征,1099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随后在此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延续近一个世纪。1187年,库尔德头目萨拉丁在巴勒斯坦北部的赫淀一役,大败十字军,侵占了耶路撒冷,从此给库尔德民族带来了不能独立的诅咒。从151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耶路撒冷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

耶路撒冷南部17公里的伯利恒镇附近,有一个名叫马赫德的山洞,据说耶稣就降生在这个山洞里,现在那里建有马赫德教堂。耶稣年轻时曾在耶路撒冷求学,后又在这里布道,自称基督(即救世主),后被犹太当局钉死在城外的十字架上,并埋葬在那里。传说耶稣死后3天从墓中复活,40天后升天。

公元335年,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到耶路撒冷,在耶稣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复活教堂,又称圣墓教堂,因此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地。

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传教,在麦加城受到当地贵族的反对。一天夜里,他做梦乘骑由天使送来的一匹有女人头的银灰色牝马,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在这里踩在一块圣石上,飞上九重天,在直接受到上天启示后,当夜又返回麦加城。这种和母马交合的怪诞就是伊斯兰教中有名的“夜行和登宵”,是穆斯林的重要教义之一。由于这夜游神话,耶路撒冷也就成了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麦地纳的第三圣地。

正是由于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圣地,为了争夺圣地,自古以来,在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残酷的征战。耶路撒冷先后18次被夷为平地,但每次之后都得到复兴,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里有座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山。1860年以前,耶路撒冷有城墙,城区分4个居民区犹太居民区、穆斯林居民区、亚美尼亚和基督教居民区。那时,已占该城人口多数的犹太人,开始在城墙外建立新的居民区,形成了现代耶路撒冷的核心。从一个小乡镇转变为一个繁荣的大都市,形成许多新的居民区,每一个居民区都反映了那里特定聚居群体的特性。

1917年盟军占领耶路撒冷。1922年起由英国“托管”。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8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旋即占领了耶路撒冷西区,并在1950年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耶路撒冷城东区遂由约旦控制,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进而占领全城。1980年7月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将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永恒和不可分割的”首都。此举引起了阿拉伯世界和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应。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予以承认。1990年代初,巴勒斯坦人在国际社会各方力量的斡旋下,开始了与以色列和谈的历程。

1993年,巴以双方在华盛顿签署的第一个和平协议规定,耶路撒冷问题将在巴以最后阶段谈判中解决,此前任何一方均不得采取单方面的行动改变现状。1999年9月,巴以双方在埃及签署的《沙姆沙伊赫备忘录》也规定,双方将在2002年2月就耶路撒冷地位等棘手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自从英国托管巴勒斯坦时期起,新建建筑物编号开始全部使用耶路撒冷石建造。尽管这些编号增加了建筑的费用,耶路撒冷石给这座城市带来独特、古旧的外观。

2006年5月,耶路撒冷的人口为724,000人,其中65%为犹太人,32%为穆斯林,2%为基督徒。2005年,耶路撒冷接受了2,450名外来移民,其中四分之三来自美国、法国和前苏联成员国。在以色列国内,迁入耶路撒冷的人数远低于迁出耶路撒冷的人数。2005年,有1万多名以色列公民迁入耶路撒冷,同一时期有16000人离开耶路撒冷。基本上,耶路撒冷的人口继续上升是由于高出生率,特别是来自阿拉伯穆斯林和犹太极端正统派的群体,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出生率。耶路撒冷的出生率达到4.02,远高于该地区其他城市,是特拉维夫的2倍(1.98),以色列全国平均出生率为2.90。耶路撒冷18万个家庭的平均规模达到3.8人。

2005年,耶路撒冷居民的总数增长了13000人(1.8%),同样高于以色列全国平均水平。该市还在继续增长之中,其宗教与种族构成也正在改变。尽管犹太人仍占人口的多数,但在15岁以下儿童中犹太人只占31%。这数据证明过去40年中,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全以色列的比重已经下降。在六日战争爆发的1967年,犹太人占人口的74%,比2006年高9个百分点。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该市的保守主义高涨。许多离开该市的是年轻人或属于不太保守的犹太教教派;他们在特拉维夫和海法等沿海城市定居下来。

人口统计和犹太与阿拉伯民族裂痕仍然是耶路撒冷争论的主要话题。1998年,耶路撒冷发展权利机构主席甚至建议将城市边界向西扩展,以包含更多犹太人为主的地区。 

如今的耶路撒冷可分为新旧两个城区。新城在西面,是19世纪后建立起来的,比旧城大几倍,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建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熙攘繁华的街道和商场,布局得当,错落有致。旧城区由一道14米高的城墙围住,耶路撒冷的主要宗教胜迹大多集中在这里。旧城内被一条南北走向和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分为4个部分。东北是穆斯林居住区,西北是基督教居民区,西南是亚美尼亚居民区,东南是犹太居民区。其中穆斯林居民区最大最乱,亚美尼亚居民区最小最古老。 

虽然耶路撒冷主要是以宗教圣地而闻名世界,不过该市同样也拥有许多的文化艺术场所。以色列博物馆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每年吸引将近100万游客,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以色列国外。80,000平方米博物馆包括几个艺术机构,主要收藏来自全世界考古学、雕塑和传统艺术品。以色列博物馆最著名的人文类收藏品是死海古卷,20世纪中叶在距离耶路撒冷不远处发现;死海古卷收藏在博物馆的“圣书之龛”中。这座博物馆在本地区儿童教育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每年有10万名儿童参观博物馆的青少年部。以色列博物馆在耶路撒冷市内拥有3个附属的艺术博物馆—洛克菲勒考古学博物馆(前巴勒斯坦考古学博物馆)、蒂肖博物馆和佩里艺术中心。洛克菲勒博物馆开放于1938年,位于东耶路撒冷,收藏有20世纪上半叶发现的史前器物。蒂肖博物馆位于耶路撒冷市中心,主要收藏以色列艺术家安娜·蒂肖的作品。

该市另一个突出的文化机构是犹太殉难博物馆(YAD Vashem),面积4200平方米,馆内有世界最大的有关大屠杀信息的图书馆,估计超过十万本书籍或论文。博物馆从犹太观点叙述大屠杀。其他博物馆收藏幸存者的艺术品。除此以外还有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地;每年大屠杀纪念日(Yom Ha Shoah)这些地方都举行纪念活动。犹太殉难博物馆是一个研究与教育机构,游客在此可以对犹太大屠杀事件进行反思。

耶路撒冷交响乐团是该市著名的管弦乐队,创立于1940年代。该乐队不仅在耶路撒冷表演,也在全世界城市,包括维也纳、法兰克福和纽约市。在从耶路撒冷老城步行距离之内,有一个文化区,包括可汗剧院,该市唯一的保留剧目剧院,以及耶路撒冷表演艺术中心,每年举办150多场音乐会。耶路撒冷音乐中心等卓越设施和巴勒斯坦民族剧院。巴勒斯坦民族剧院创建于1984年,起初是东耶路撒冷唯一的艺术文化机构今天仍然只上演巴勒斯坦观点的作品。

自从1961年起,每年夏天举办全国性的“以色列节”,会出现许多国际艺术家和街头表演者。耶路撒冷主办了其中大部分节日的表演活动。另外,2000年以后,同性恋社群在当地举办骄傲游行,引起了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的一致不满,担心“亵渎圣地”;甚至发生了流血事件,以致负责保护游行队伍的警察,请求当局取消这次游行。

耶路撒冷最受欢迎的2项体育运动是足球和篮球。耶路撒冷比塔尔是以色列最受欢迎的球队之一,不少前任和现任政界名人,如内塔尼亚胡,都是该队的球迷。耶路撒冷另一支主要足球队耶路撒冷夏普尔足球俱乐部,是比塔尔的主要对手之一。比塔尔曾经5次赢得以色列国家杯冠军(1976年、1979年、1985、1986年和1989年)而夏普尔仅赢得过一次(1973年)。同样,比塔尔参加声望较高的以色列足球超级联赛,而夏普尔则参加较次的以色列甲级联赛。在篮球方面,耶路撒冷夏普尔篮球俱乐部较有优势。虽然在特拉维夫马卡比篮球队控制的联赛中从未赢得锦标赛,不过,耶路撒冷夏普尔已经赢得三次以色列杯(1996年、1997年和2007年)和一次欧洲联盟杯(2004年)。特迪·科莱克体育场开放于1989年,是耶路撒冷主要的足球场馆,拥有21,000个座位。

犹太人从《旧约》前5章得知,先知们预言的弥赛亚最终将出现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那时候所有的民族都将融合为一。为了尽可能接近实现这一预言,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都梦想着死后能安葬在这一圣山旁的墓地里。基督教徒依据的则是《新约·启示录》,他们相信人间的耶路撒冷终将变为天堂。上帝之子耶稣基督,在耶路撒冷脱胎人形来拯救世界,经历了他人间生活最痛苦也是最壮丽的时刻,尤其是被钉死于十字架和死后的复活。多年来基督教徒朝圣者在主要节日期间涌入耶路撒冷,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圣墓教堂。

按照穆斯林的传统,信徒们期待着穆罕默德在犹太人的圣殿广场上降临,并作为末日审判的死后复活的预言者同这些人一起祈祷。此外,耶路撒冷作为穆罕默德骑马夜行,踩石登天的地方,而成为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

三教都对耶路撒冷有着如此的崇敬和期盼,就难怪这座和平之城难有安宁之日了。

耶路撒冷在3个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其他许多较小宗教团体,如巴哈伊教中扮演重要角色。2000年耶路撒冷统计年鉴显示,该市市内拥有1204座犹太会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不过,耶路撒冷即是宗教之间和平共存的港湾,也引起许多争论,特别是关于圣殿山。

自从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耶路撒冷对于犹太教的象征价值始终未变。被毁前的耶路撒冷圣殿内的至圣所藏有约柜,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只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资格一年一次进入至圣所。而以色列全体男丁必须一年三次来到耶路撒冷,过宗教节日。今天,全世界的犹太会堂祈祷时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筑如果可能也设计成朝向耶路撒冷,朝向至圣所所在的地方。今天,西墙,作为第二圣殿的残迹,是犹太教除圣殿山以外最神圣的地点。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仅是因为它在旧约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为它在耶稣一生中的意义。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带到耶路撒冷,后来他又洁净第二圣殿。耶稣最后晚餐的地址位于锡安山,紧靠大卫墓。耶路撒冷另一个重要的基督教遗迹是各各他,就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骷髅地。约翰福音只是说这地方位于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

考古证据显示各各他位于距离耶路撒冷旧城城墙不远处,就在今天城市范围之内。该地现在被圣墓教堂占用,过去2000年间,各各他一直是基督教的一个首选的朝圣地点,老城街头也常有朝圣者重走耶稣上十字架前所走的“苦路”(14站)。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回民说成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以便霸占。在进入麦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祷告的方向。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个夜里梦游,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圣殿山,升到天堂,会见早先的先知们)之后,耶路撒冷长期被穆斯林控制。《古兰经》17章1节记载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迹今日耶路撒冷圣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为纪念这一事件——在古兰经中提到的是阿克萨清真寺,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圆顶清真寺。

耶路撒冷城位于巴基斯坦中部的犹地亚山,东近死海,西临地中海沿岸平原,面积109平方公里(1967年),海拔720—790米,人口56.71万(1993年底)。耶城由旧城和新城两部分组成。1860年前,旧城由呈等边四边形城墙围绕,城内分犹太人、穆斯林、亚美尼亚人和基督教徒四个居民区。

公元前1028年,扫罗王及其继承人大卫王将各部族联合成一个民族。公元前1004年大卫王将首都建在这里,并把约柜移置至此,从此确立了耶城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在这里建了犹太人的第一圣殿。

这之后近3000年的漫长岁月之中,在外国占领和统治下,耶城历尽磨难和沧桑,几经兴衰。有些统治者在此大兴土木,有些统治者进行掠夺和破坏。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十字军、马穆鲁克军、土耳其人、英国人等均作为征服者在此行使过统治者的权力,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他们积极确立本民族的势力范围,努力传播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影响。但前进的历史车轮辗碎了侵略者的美梦,耶城在劫难中逐渐成长、壮大,成为举世瞩目的历史名城。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的发祥地和教徒们心目中最圣洁的地方,是该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民族复兴的象征。

旧城内锡安山上的西墙是公元70年遭罗马帝国摧毁的第二圣殿残留的遗迹,原第二圣殿庭院西侧的围墙,是犹太教徒的朝圣地。相传罗马人占领此城时,犹太人每逢安息日常来西墙下哭泣哀悼,以寄托对故国的哀思。此后,各地犹太人亦常来此嚎哭,故又称“哭墙”。该墙现在已成为阿克萨清真寺西院墙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著名的大卫塔、圣安妮教堂、圣雅各教堂等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建筑和众多的古犹太会堂等。

耶路撒冷有基督教的许多圣地。据传,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被其12门徒之一的犹大出卖后,在逾越节最后一次晚餐时,被犹太统治者捉获,根据罗马帝国的法律,他被判死刑,钉死在耶城外的十字架上。《圣经》称,耶稣去耶路撒冷仅仅是遵照上帝的旨意,为救赎世人之罪而死。但他死后复活,40天后升入天堂,重又回到了上帝的身旁。耶路撒冷是耶稣一生中在最关键的时刻度过的地方。

对基督教来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救世主。耶稣被钉死的受难地,最后一次晚餐餐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伦娜太后于公元335年巡游耶城时在耶稣墓地上建造的圣墓教堂等等,均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圣地。

耶路撒冷自7世纪后又成为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地。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52岁时,在一个夜晚被天使从梦中唤醒,骑上一匹银灰色人头牝马,追随天使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脚登一块岩石,升上“七重天”。在接受“天启”后,于黎明返回麦加。用这块圣石萨赫莱(阿拉伯语意为岩石)命名的清真寺坐落在旧城东部锡安山台地上的26万平方米的圣殿区里。该寺建于公元668—691年,结构严紧,色彩绚丽,造型美观。圣地南端有座建于公元709年的宏伟的阿克萨清真寺。“阿克萨”阿拉伯语为“极远的”意思,来源于传说中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那次神游。该寺的建筑风格比较独特,没有一般清真寺中所必备的宣礼塔。在伊斯兰教寺院中,该寺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堪称第三大圣寺。

1965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城又建起一座以色列国家博物馆。该博物馆由工艺美术品展馆、犹太人与人种史展馆和美术品展馆等部分组成。在这里保存着包括著名的《死海古卷》(亦称“死海古羊皮纸卷”、“死海书卷”)在内的极为珍贵的《圣经》手稿。1988年建立的耶路撒冷历史大卫塔博物馆,收藏着第一圣殿时期以来的文物,是自迦南人开始至今4000余年的耶城历史的再现。

“耶路撒冷”在希伯莱语中意为“和平之城”。它是以色列的第一大都市,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多种文化与民族的聚集地。这里的建筑物集东西方建筑艺术之精华,具有跨越几个历史时代的建筑风格。众多的历史文物、宗教遗址和各种古迹,经历代文人墨客的渲染,给耶城披上了浓厚神奇的宗教色彩,似乎这里的一石一砖一墙一柱都在向过往的游人诉说着已逝去的久远年代的故事。

如今的耶路撒冷城有发达的工业、先进的医疗与科研机构。全国最大的高等学府、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和新建的博物馆也在耶城。除此之外,该城还有很多珍禽异兽的动物园、自然保持区和面积达800公顷的林区等。与庄严肃穆的圣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繁华的商业区,琳琅满目的商品陈列于街道两旁的商店橱窗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观光客。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是一座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城市,是充满神秘、令人屡发幽思的城市,但愿它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步伐,克服争执,成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之城。1981年,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

耶路撒冷长期以来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聚居的城市。相传公元前10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继位,在耶路撒冷城内的锡安山上修建了一座犹太教圣殿,是古犹太人进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于是犹太教就把耶路撒冷作为圣地。后来在圣殿废墟上筑起一道城墙,犹太人称为“哭墙”,成为当今犹太教最重要的崇拜物。

耶路撒冷老城始建以来,已经重建和修复过18次之多。公元前1049年,曾为大卫王统治下的古以色列王国老城。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今伊拉克)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此城,把它夷为平地。公元前532年,又为波斯大流士王侵占。公元前4世纪后,耶路撒冷相继附属于马其顿、托勒密、塞琉古诸王国。公元前63年罗马攻占耶路撒冷时,他们驱逐了城内的犹太人。罗马人在巴勒斯坦对犹太人的暴政,引起了四次大规模的起义,罗马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屠杀了一百多万犹太人,并有大批犹太人被掠往欧洲,沦为奴隶。劫后余生的犹太人纷纷外逃,主要去向是现今的英、法、意、德等地区,后来又大批流向俄国、东欧、北美等,从此开始了犹太人悲惨的流散史。公元636年,阿拉伯人打败了罗马人,此后,耶路撒冷长期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

11世纪末,罗马教皇和欧洲的君主们以“收复圣城”的名义,多次发动十字军东征,1099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随后在此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延续近一个世纪。1187年,阿拉伯的苏丹萨拉丁在巴勒斯坦北部的赫淀一役,大败十字军,收复了耶路撒冷。从151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耶路撒冷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

耶路撒冷南部17公里的伯利恒镇附近,有一个名叫马赫德的山洞,据说耶稣就降生在这个山洞里,现在那里建有马赫德教堂。耶稣年轻时曾在耶路撒冷求学,后又在这里布道,自称基督(即救世主),后被犹太当局钉死在城外的十字架上,并埋葬在那里。传说耶稣死后3天从墓中复活,40天后升天。

公元335年,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到耶路撒冷,在耶稣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复活教堂,又称圣墓教堂,因此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地。

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传教,在麦加城受到当地贵族的反对。一天夜里,他从梦中被唤醒,乘骑由天使送来的一匹有女人头的银灰色牝马,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在这里踩在一块圣石上,飞上九重天,在直接受到上天启示后,当夜又返回麦加城。这就是伊斯兰教中有名的“夜行和登宵”,是穆斯林的重要教义之一。由于这夜游神话,耶路撒冷也就成了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麦地纳的第三圣地。

正是由于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圣地,为了争夺圣地,自古以来,在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残酷的征战。耶路撒冷先后18次被夷为平地,但每次之后都得到复兴,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座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地。有人说,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少见的屡遭破坏但又备受崇敬的一座美丽城市。1860年以前,耶路撒冷有城墙,城区分4个居民区犹太居民区、穆斯林居民区、亚美尼亚和基督教居民区。那时,已占该城人口多数的犹太人,开始在城墙外建立新的居民区,形成了现代耶路撒冷的核心。从一个小乡镇转变为一个繁荣的大都市,形成许多新的居民区,每一个居民区都反映了那里特定聚居群体的特性。

1917年盟军占领耶路撒冷。1922年起由英国“托管”。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8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旋即占领了耶路撒冷西区,并在1950年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耶路撒冷城东区遂由约旦控制,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进而占领全城。1980年7月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将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永恒和不可分割的”首都。此举引起了阿拉伯世界和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应。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

耶路撒冷新城区位于西部,是在公元19世纪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比老城区大2倍,主要是科学、文化等机构所在地。街道两侧是现代化建筑群,在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舒适优雅的旅馆别墅、人群穿流的大型商场之间,点缀着景色秀丽的公园。老城位于东部,周围有一道高高的城墙,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址都在老城,如享有与麦加克尔白天房同等地位的穆罕默德当夜登天时脚踩的那块圣石所在的萨赫莱清真寺、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等,凡是《旧约》、《新约》中提到的人名、事件和有关地方,城中都建有相应的教堂和殿宇。耶路撒冷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

耶路撒冷既古老又现代,是一个多样化的城市,其居民代表着多种文化和民族的融合,既有严守教规又有世俗的生活方式。这座城市既保存过去,又为将来进行建设,既有精心修复的历史遗址,又有细心美化的绿地、现代化商业区、工业园区和不断扩展的郊区,表明了它的延续性和生命力。

历史上,耶路撒冷由于远离雅法和加沙的主要港口,经济几乎完全依靠宗教朝圣,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今天仍然是吸引外国游客的主要目的地,大多数游客都会参观西墙和耶路撒冷老城。不过,自1967年以来,耶路撒冷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远远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圣地。

许多统计数据均表明耶路撒冷经济的增长。但是,以巴勒斯坦人为主的东耶路撒冷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耶路撒冷。不过,阿拉伯家庭有一名就业人口的比率(76.1%)则高于犹太家庭(66.8%)。耶路撒冷的失业率(8.3%)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工作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不到一半,低于特拉维夫(58.0%)和海法(52.4%)。近年来,耶路撒冷的贫困人口猛增,从2001年到2007年,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增加了40%。2006年,耶路撒冷工人的平均月收入为5,940新舍客勒(1,410美元),比特拉维夫工人低1,350舍客勒。

为了保护该市独特的宗教圣地,耶路撒冷不准许发展重工业;而且耶路撒冷只有大约2.2%的土地用于工业和基础设施。相比之下,特拉维夫用于工业和基础设施土地的比重达到耶路撒冷的2倍多,而海法是它的7倍多。虽然特拉维夫仍然是以色列的金融中心,但设在耶路撒冷的全球高技术企业数量正在增加。各种类型的大公司进驻北耶路撒冷的哈·获兹威姆(Har Hotzvim)地区,包括Intel、梯瓦制药(Teva制药)和ECI电信。工业园区完成后将包括超过100个企业、一个消防站、一所学校,占地53公顷。

自从以色列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在耶路撒冷经济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中央政府集中在耶路撒冷,不仅为该地区提供大量工作职位,而且对有潜力的公司提供津贴和奖励。

距离耶路撒冷最近的机场是阿塔洛特(Atarot)机场。它在2001年由于在拉马拉和西岸的冲突而关闭,已经交由以色列国防军控制。目前该地区的空中运输依靠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它同时服务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的民众。以色列仅有2个国际机场,其中本·古里安国际机场是以色列最繁忙的机场,每年运送乘客900万人。

国内城市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铁路,到2010年,以色列铁路系统将年运送4000万乘客。耶路撒冷火车总站发送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城际列车,是一个铁路终点站。虽然耶路撒冷火车总站也发出城际汽车线路,但是耶路撒冷中央巴士总站才是主要的汽车始发站,由世界第二大公交公司艾格德巴士公司(Egged Bus)经营。

贝京高速公路是耶路撒冷主要的南北方向干道之一;穿过城市西部,然后并入通往特拉维夫的以色列443号公路。以色列60号公路穿过市中心的绿线附近,将东耶路撒冷与西耶路撒冷分开。以色列正建造一条35千米长的环城公路,希望通过将郊区与中央商务区连接起来,使这一地区更加富裕。工程的东半部规划于10年以前,但对此提议的反应仍然是见仁见智。市内交通除了私人汽车,还能选择出租车和公共汽车线路。新的铁路快速运输系统最初在1995年提出,此后,由于造价低廉、破坏较少、以及要保护市中心的审美价值,选择了轻轨作为快速交通方式。8条线路中的第一条,耶路撒冷轻轨,每天能运送20万人,拥有24个车站,在2009年1月完成。 

耶路撒冷拥有几所声望很高的大学,它们都使用以色列最常用的三种语言: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英语进行教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成立于1925年,今天仍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学科最全的大学。该校最初的董事会由一些杰出的犹太知识分子组成,包括一些世界知名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所大学已经产生了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新近的与该校有关的诺贝尔奖得主有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戴维·格娄斯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这所大学最大的资产之一是犹太国家及大学图书馆,拥有超过500万册藏书。它的图书馆早在建校30多年前的1892年就已经运作,今天是世界最大的犹太文献资源之一、以色列的国家图书馆、大学的中心图书馆。

耶路撒冷大学是耶路撒冷附近另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它成立较晚(1984年)这所大学是该地区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的最高学府,自称是耶路撒冷唯一的阿拉伯大学。耶路撒冷大学位于城市的东南,校园面积有19万平方米。耶路撒冷的其他大学还有2所与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有关的艺术学院:耶路撒冷音乐与舞蹈学院和比撒列艺术设计学院。

耶路撒冷理工学院成立于1969年,开设工程与其他高科技产业,也进行犹太教育。耶路撒冷的许多学校从大学到小学都进行宗教教育。耶希瓦和其他犹太学校遍及全市,起源于白俄罗斯的米尔耶希瓦(Mir yeshiva)是以色列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2003—2004学年,有将近8000名12年级学生在希伯来语学校。不过,由于大量人口就读于犹太教正统派学校,只有55%的学生能通过高考(Bagrut),只有37%能大学毕业。与公立学校不同,大多数正统派学校不让学生进行标准化测验。

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大部分地方的巴勒斯坦人学校被批评质量低于犹太人学校。阿拉伯人聚集的东耶路撒冷,许多学校人满为患,学生超过四五千人,无法进行合理的教育。由于公立学校的巴勒斯坦学生需要通过Bagrut考试,他们很多课程与以色列人学校同轨。因此,重点放在犹太教上,即使大多巴勒斯坦阿拉伯回民学生并不接受这种宗教。 

犹太教把耶路撒冷作为圣地源于公元前10世纪。当时所罗门在位,他在都城耶路撒冷建造了希伯来人的神庙——所罗门圣殿。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攻占耶路撒冷时,圣殿毁于战火。以后虽然曾经重修,但在1世纪时又毁于罗马人手中。此后,由于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迫移居他乡,圣殿始终未能恢复。出于怀旧、崇古的心理,犹太人在第二圣殿废墟上,用大石头垒起一道长481米,高18.3米的石墙。犹太人认为砌墙的石头取自所罗门圣殿,因而石墙就是犹太王国的遗址。这就是犹太人敬仰和团结的“哭墙”。每逢星期五都有犹太教徒来此哀悼和祷告。更为有趣的是,这处寄托着犹太人2000年大流散哀思的“哭墙”,在穆斯林的传说中,又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天前栓马的地方,穆斯林因之而称它为“飞马墙”。

圣岩清真寺和艾格萨清真寺这两座清真寺相隔很近,都位于神庙山(即圣殿山)上,旧城的东南部。一个银灰色,一个金黄色,在太阳底下熠熠生辉,气象非凡。圣岩清真寺又称为萨赫莱清真寺。公元636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征服了耶路撒冷。691年,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的一位哈里发主持建造这座可以充分展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优美杰作。其最外是一层八角形墙体,全用石块砌成,外墙用花瓷砖贴面,镶嵌有穆罕默德神奇夜行时留下的那篇未完成的《古兰经》文。顶部是半球形,外包金箔,显得灿烂辉煌。因为这块巨石的神奇传说,使它和穆斯林、犹太人的宗教信仰都有紧密联系。相传,穆罕默德由天使陪同乘天马从麦加到耶路撒冷,后来就是踩着这块巨石升天、去聆听安拉的启示的。据说这块石头至今还有穆罕默德升天时留下的脚印。围绕着这块巨石还有另一种传说。犹太人说他们的始祖亚伯拉罕捆绑自己的儿子以撒,放在这块石头上,准备做燔祭,献给耶和华。因此犹太人也把这块大石头看做圣石。

阿克萨清真寺是耶路撒冷最大的清真寺,朝向穆斯林的第一圣地麦加。它的长条银色顶高20米,与圣岩清真寺的金色圆顶交相辉映,形成了圣殿山的独特情调和景观。阿克萨清真寺的内部,中央通道高19米,左右各连着3个通道,每个高12米。在中央通道的柱子上,是一个3层的连拱廊。在该寺的圆拱前,是11世纪的凯旋门建筑,用多色瓷片镶嵌,圆顶内是12世纪晚期的彩色瓷片镶嵌。

圣墓大教堂又称复活教堂,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遇害并复活的地方建起的教堂,因此也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参拜地之一。公元326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希伦娜巡游圣地耶路撒冷时,维纳斯神庙的主教告诉她,耶稣殉难和复活的地方即在这一处所下面。希伦娜回去后将这一发现通告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一世遂下令将维纳斯神庙拆除,在此地修建了一长方形教堂,即圣墓大教堂。圣墓大教堂呈罗马长方形会堂格局,殿内庄严凝重、幽邃深沉。殿中石柱纵横,圣龛处处满壁,存放着大量传说的圣迹和圣物。教堂有两扇大门,门两旁各树立着三根大理石柱。前廊建在一个古蓄水池的顶棚上,两侧鳞次栉比排列着多座教堂。

十架苦路又称多洛罗萨路,据说耶稣当年就是沿着这条路走向刑场的。据《新约》记载,耶稣30岁时开始在巴勒斯坦一带广收门徒,传播新教义,这一活动受到罗马帝国统治者和犹太教上层的反对和打击。经过巧妙的周旋,耶稣终于在公元30年带领门徒第子沿着橄榄山进入耶路撒冷。不久,由于门徒犹大的出卖,耶稣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客西马尼园被捕。受难之路共有14站,每站都有标记,或建有教堂,其中最后5站集中在圣墓大教堂。

旧城城墙则是1517年后奥斯曼帝国统治耶路撒冷,土耳其苏丹苏莱曼时期重修了城墙,长约5公里,一直保存到现在。耶路撒冷从16世纪初起受奥斯曼帝国统治,是它独立行省的首府。1917年被英国占领,是委任统治地的首府。1947年联合国决议确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城市。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约旦控制了旧城及其东北地区,以色列则占领了新城。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为其首都。现在,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问题还有待解决。耶路撒冷神奇的传说,浓郁的宗教色彩,丰富的古迹,独特的情调,令人为之神往。许多世纪以来,不同宗教的教徒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耶路撒冷顶礼膜拜。


谢选骏指出:我走过十架苦路,那是崎岖的山路,我背着行囊走过都有点累,别说像耶稣那样背着十字架了。走过苦路,知道一点主的艰辛和痛苦了。

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城根下布满了夹道的坟墓,表明此山非在祭神,而是拜鬼,此举比华人的坟墓文化还要腐烂,可见犹太人有时是比华人还烂的费拉民族。但是他们却可以复国,我们却不能,因为他们还有信仰,尽管是错误的信仰。

圣殿山的废墟如此堕落,说明犹太人自知罪孽深重,已被上帝弃绝了。他们也就只能厚着脸皮,在人间继续冒充上帝的选民,但是他们不敢重建圣殿。

废墟里透出的真理——昔在今在永在。新造的东西反而掩饰了这一真相,用感官的形色蒙蔽了时间的涡流。

橄榄山与圣殿山齐高,耶稣常常“往橄榄山去”,可能就是为了彰显分庭抗礼的意思,那是新约的开始……可是现在呢?在两山之间却布满了死人的骨头。耶稣走过的橄榄山,都被犹太教徒糟蹋的满目疮痍的。犹太人的哭墙,因此看来不是在向上帝哭诉,而是像他们祖先的鬼魂哭诉,犹太教明显不是在崇拜天上的上帝,而是在祭祀山下的鬼魂,是在用名为“律法”的法术在拜鬼。

耶路撒冷不仅是全世界基督徒的应许之地,也是未来全球人民的应许之地——那里不该由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控制,而应该是国际托管地,一个自治体。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分割了圣地,就像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土耳其等帝国那样。这其实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也是不断战争的开端。为何圣地没有和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帝国霸占了圣地。圣地应该比梵蒂冈更加文明,对所有人类无条件开放。以色列是纳粹的学生,巴勒斯坦是以色列的学生,纳粹是英国的学生,英国是罗马帝国的学生……

两千年前犹太人逼使罗马人杀害了人类的救主,对此罪行,罗马人后来认罪了,伏法皈依为基督教徒了,并且把罗马建成为世界基督教的主要中心之一。但是犹太人始终没有认罪,至今仍然抱残守缺,更谈不上悔改了。他们只是在竭尽全力动员那些真真假假的基督徒们帮助他们实现复国大梦的时候,才假装放弃或稍微隐藏了一下对于基督的敌意。尽管如此,通往圣地的朝觐之路,依然因为他们的战争而不断关闭。

我看见一个犹太神学生在捧读他们自己的经书,但却几次毫无遮掩地打喷嚏在他的经书上面并且殃及邻人……这是怎么回事啊?真是让我无法理解。习惯,有时说明了教义,有时比教义更能说明问题。

看看在耶路撒冷,当地的基督徒被犹太人欺压得变形了,被回教徒逼迫得没有了神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的存在见证了耶稣基督所蒙受的欺压羞辱虐待杀害……如果像纳粹那样对待犹太人斩尽杀绝,反而为基督的苦难去掉了一个见证,容易让基督徒因为自大而陷入犹太人一样的悖逆?

为主报仇的最好方式,就是知道人类生活的毫无价值。主,在山路上背负十字架,多么艰苦,多么耻辱!难怪圣经启示录会说:“我又要杀死他的党类(原文是儿女),叫众教会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并要照你们的行为报应你们各人。”

我背负着全部的行囊绕城耶路撒冷一周,就像从埃及出来的以色列人绕城耶利哥一周……我从西边进入耶路撒冷,我从东边进入耶路撒冷,攻陷异教的营垒。


诗云:


耶路撒冷十字苦路,

九曲八环直上髑髅。

从哭墙到隔离墙,

只有一步之遥。

我在大片坟墓之间走过,

橄榄山和圣殿山夹道欢迎——

生命步入了死巷,

精神涌现出锋芒。


(另起一页)


〇八

雅法老城


雅法老城(Jaffa或Yafo),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是一个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雅法老城的古老城墙,它的下面是地中海,这是一个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从雅法老城可以遥望特拉维夫,因为特拉维夫的全称其实是特拉维夫——雅法,它是两个相邻的城市合并而成的。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国的缩影,像多数以色列大城市一样,在这里也同时居住着犹太、阿拉伯两个民族。雅法海滨,地中海波光粼粼,棕榈树枝叶飒飒。雅法虽与特拉维夫连成一体,但风格却截然不同。雅法老城以古雅的石板屋、狭窄的石子路而闻名。夜晚最有意境,沉着静谧,一轮明月格外皎洁。市郊的雅法老城,如今是特拉维夫式生活的代表。这座有4000年历史的老港口如今成为特拉维夫著名的艺术区。沿山而建的房子全部由巨大的岩石砌成,墙壁上开出各种颜色与形状的门窗,旺盛的开花植物爬满了石头缝隙以及人家的阳台,蜿蜒的小径在阳光里闪闪发亮。巷子里到处挂着现代艺术画作,房价也是全城最贵。

特拉维夫在希伯来文中是“山丘上的春天”的意思,而雅法名称的来源有多种解释。犹太传统认为,在毁灭万物的大洪水消退后,幸免于难的挪亚的儿子雅弗建立了这一城市,人们因故以他的名字将该城命名为“雅弗”,后来读音慢慢演变成雅法。还有人认为,“雅法”是希伯来语“美丽”一词的谐音,因为这里风景绝佳,秀丽如画。也有人认为,“雅法”的意思是“闪着白色光辉之地”,系指它近处白垩纪的断崖上闪耀的光辉。

公元前5000年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成为地中海岸的著名港口。雅法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法老吐特摩西斯三世统治时期,在后来的《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中均多次被提及。在雅法天然港的上面,有一座37米高的山丘,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公元前18世纪—16世纪人类居住的遗迹。后来,以色列在这一遗址上建起一个别致的小型展览馆,详细地向人们介绍有关雅法的历史和传说。

由于人口不断增多,雅法城里变得越来越拥挤,1909年,来自俄国的一群犹太移民决定离开城区嘈杂和肮脏的环境,在市郊建立一个叫艾布扎特·巴伊特的定居点。1910年,该定居点改名为特拉维夫,突飞猛进地迅速发展起来,不久便喧宾夺主,地位和影响很快超过了雅法老城。

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建议雅法(当时人口为10万,包括3万犹太人)归阿拉伯人所有;特拉维夫(当时人口23万)归犹太人所有。

1948年,以色列军队占领了雅法,城中的阿拉伯人纷纷逃亡。

1950年,特拉维夫将雅法老城兼并,取名为“特拉维夫—雅法”,并延用至今。

网文《雅法古城 一眼千年》说:

我们在以色列的自驾旅行是从雅法老城的海边中开始的,又在雅法老城的黄昏中落幕,这座经历了4000多年风雨的老城闪耀着岁月带来的光芒,只看一眼,便已穿越了千年。出发的那天,我们在地中海边贴上此行的车贴,装上车载电台,而矗立在旁边山坡上的那座金色的城便是雅法古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但那时候的我对它还一无所知。

再次见到雅法老城已经是在准备返程的那天,我们得以漫步这座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蓝色的天空下,地中海的海水显现出艳丽的湖蓝色,映衬着雅法老城金色的石头墙壁,分外悦目。有着蓝色塔顶的是雅法港口的老灯塔,后来被改造成为清真寺宣礼塔。

雅法(Jaffa或Yafo)名称的来源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雅法”是希伯来语“美丽”一词的谐音,因为这里风景绝佳,秀丽如画。我想来过雅法老城的人,都会举双手赞同这种说法。 

特拉维夫和雅法曾经是两座独立的城市,1949年4月,两座城市合并成为特拉维夫—雅法,虽然雅法在面积上无法和特拉维夫相比,但它无疑是这座城市的中心之一。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5000年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成为地中海岸的著名港口,它的名字也多次出现在《旧约圣经》、《新约圣经》以及《希腊神话》中。老城之内随处都可以看见历史留下的痕迹。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又细又高的钟楼。

老城的心脏地带是一片密集的老房子以及弯曲的街巷,两边全都是用黄色石头砌成的房子。斑驳的墙壁以及蜿蜒伸展的巷子一下子就让我爱上了这里。穿行其中的探秘般的乐趣。

黄色标记的台阶,可以慢慢的欣赏这座古城,想象着这座城市所经历过的战火与和平,衰落与繁华。纹般刻痕的金色墙壁,深蓝色的门窗与楼梯,刻画出雅法老城的面貌与性格。今有居民,并且成为以色列顶尖艺术家聚集的地方。他们不仅在这里居住,更在这里创造。他们在古城中开办了众多画廊、珠宝商店、古董商店,为古城带来了浓厚的以色列现代艺术的气息,这是古城新的生命力。

巷子一共有十二条,用十二星座来命名。巷子仅有一两米宽,铺路的方形石板已经磨得光滑可鉴。巷子两边多是两三层的楼房,下层开店,上层居住。

窄小的巷子没有地方种大树,但在巷子的深处依然会摇曳着鲜花,与古老的石头房子以及地中海的天空构成一幅精致唯美的画面。那样的深邃,门的背后似乎都埋藏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走出小巷,Kedumim广场上的喷水池在愉快的歌唱,地中海炽热的阳光与弥漫在空气中的海水味道将我从4000年的时光隧道中拉了回来。

矗立在眼前的是老城的圣彼得教堂(Church of St. Peter),它占据了雅法港最好的位置,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当年从欧洲去往耶路撒冷的朝圣者们乘船来到以色列,便是从雅法港上岸,前往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老城的其中一个城门便是朝向这里,也因此被命名为雅法门。朝圣者们登陆时大多已是受尽折磨,这座教堂为朝圣者们提供食物及医疗服务,最重要的,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抚慰,让朝圣者们精神饱满的踏上未来艰苦的朝圣之路。

除了艺术商店,这里当然不缺乏美食,而且必须是地中海的海鲜。在广场一角这座蓝色的漂亮房屋就是当地一个很棒的餐厅,这也是我们在以色列的最后一顿晚餐。晚餐之后,我们将动身前往机场,告别这个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国家。餐厅外面装饰的如同小花园一版,让人愉悦。餐厅里挂了很多雅法的照片。

被地中海的阳光热烈拥抱之后,我的确需要一点清凉,一杯加了薄荷叶和柠檬的冰水下肚之后,我开始期待即将开始的海鲜大餐。一轮传统的以色列前菜之后,开始上主菜了。先是金枪鱼刺身沙拉,鱼肉很富于弹性,淡淡的柠檬酸恰到好处的去腥提鲜。

炸鱿鱼圈,这道菜在做法上没有什么秘诀,比拼的是食材的新鲜程度。新鲜的鱿鱼肉是雪白的,口感弹嫩,鲜味十足。白色的酸奶油酱料可以化解油炸带来的油腻。

当这道海鲜杂烩华丽的登场时,所有人都发出了惊叹,为它诱人的外表,超大的份量,以及个中内容的丰富。

先从外围的海蟹入手,蟹壳已被去掉,蟹身被一斩为二。吮吸掉外面包裹着的汤汁后,一口咬下去是鲜嫩的蟹肉,蟹肉丝丝独立,回味中是只有最新鲜海产才有的甜。

海鲜杂烩的中间是一个用面炸成的碗,里面堆得冒尖的时用浓汤炖制的各种海鲜,有虾、鱿鱼、扇贝以及贻贝。最过瘾的吃法便是用勺子连汤带海鲜一下子送进口中,让汤中微咸的奶香与各种海鲜中的鲜甜在嘴里混合爆发出强烈的愉悦口感。汤汁与一般的奶油汁不太相同,没有那么粘稠,也一点不会腻口,将整顿晚餐带入高潮。

晚餐过后,再次走在雅法的石板路上,几只猫也在悠闲的散步。

阳光更加浓烈,雅法老城闪耀出金色的光芒。这座老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历练之后,依然历久弥新。

从雅法港口向远方瞭望,高楼林立之处便是特拉维夫,一座只有一百年历史的年轻城市,但却是以色列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

特拉维夫—雅法,两座合二为一的城市,一面是古老,一面是现代,仿佛一眼穿越了4000年。这就是以色列。


谢选骏指出:看来此文的作者是一位典型的“中餐人士”,以肚腹为神的腔肠类动物,就像蚯蚓一样。所有的景色和故事,都不过是他下酒的菜。而我去圣地亲近耶稣,凡是和耶稣基督无关的地方,一概不去,即使是西奈山也罢。但是因为顺路,我还是抵抗不了诱惑,想去雅法古城一探究竟,结果花钱打了一辆出租车,到了边缘地带,总算实现了一探究竟的初衷,但司机再也不肯前行了。犹太人真狡猾,再往前行就要几倍价钱!不过也可能不是犹太人狡猾,而是天主不让我分散朝圣的心意吧,不让我把专心的朝圣变成了分心的旅行。


诗云:


雅法古城没有基督,

十字军堡失去防护,

神秘旨意阻止我来,

只到边缘一两千步。


(另起一页)


〇九

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雅法(Tel Aviv—Yafo ),通常简称为特拉维夫,或译台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人口40万,主要为犹太人,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4%。

特拉维夫滨临东地中海,市区面积51.76平方千米;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城市群(Gush Dan)有巴特亚姆、霍隆、拉马特甘、佩塔提克瓦、里雄莱锡安、拉马特沙龙、赫兹利亚等城市,2005年统计,特拉维夫都会区有人口304万,是以色列最大的都会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带和经济枢纽。特拉维夫被认为已出现了成为世界级城市的趋势,并被列为中东生活费用最昂贵的大城市。

特拉维夫市最初创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邻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希伯来语:Yafo)昂贵的房价而兴建,逐渐地,特拉维夫的发展超过了以阿拉伯裔为主的雅法。在以色列建国两年以后的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今天,特拉维夫被认为是以色列最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以及所谓“硅溪”(英语:Silicon Wadi)地区的心脏。该市具有活跃、摩登、世界主义的特征,被公认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2003年,该市以包豪斯建筑铸成的特拉维夫白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特拉维夫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是春天(aviv)的小丘(tel)。那鸿·索科洛夫在将西奥多·赫茨尔的著作《新故土》(德语:Altneuland)书名翻译成希伯来语时,特意使用“特拉维夫”这个名称,认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象征,隐喻古代的以色列,国家有复国的希望;而“小丘”在希伯来语中有一个不常用的含义,在考古学中表示“堆积的废墟”,因此是古代以色列国毁灭的象征。索科洛夫采用的这个名称取自《旧约·以西结书》的3章15节。1909年,特拉维夫进行首次大规模住宅区的建设时,这一地区被取名为Ahuzat Bayit。是年底,Menachem Sheinkin提议将新社区正式命名为Tel Aviv,且得到多数市民代表的支持。

雅法名称的原意是美丽,可能得名于它的创建者——挪亚的儿子雅弗。在约拿书中提到先知约拿不愿遵从神旨拯救敌国,从这个港口城市搭船逃往相反的方向。 在埃及发现的古代收税记录中也提到了该市的名称。与老城截然不同的,是新城的另一番景象。这是源于这里赫赫有名的“包豪斯”建筑。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24处新的世界文化遗产,特拉维夫整个城市名列其中。在上世纪的20-30年代,包豪斯建筑风靡德国,领导这一运动风潮的正是犹太人。后来,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生存环境恶化而纷纷移居到尚未建国的以色列区域。于是,仿佛一夜之间,特拉维夫遍地出现包豪斯建筑——多为方正平顶,如火柴盒式样,构造轻巧,线条明晰。墙面多、窗户小,外表为白色或混凝土色,玻璃与砖石相间得当,正面往往有开阔的阳台。据说,截至上世纪30年代中期,这里是世界上唯一全部采用包豪斯建筑的城市。

迪森高夫广场,以特拉维夫首任市长梅尔·迪森高夫命名。雅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已经有至少4000年的历史。在19世纪,雅法的人口从1806年的2500人增长到1886年的17000人。城内已经无法容纳新增加的人口,于是在1870年代拆除了城墙,在城外兴建规模更大的新市区。

特拉维夫的发展始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仅仅是雅法城外的一个犹太居民区。当时,一批犹太裔人士不愿居住雅法市内昂贵的阿拉伯社区,而在雅法的北郊,特拉维夫南部的Neve Shalom和Neve Tzedek兴建住宅。1908年,Ahuzat Bayit住宅营造协会在雅法北面购买土地。1909年4月11日,建造新城的工程正式开始。1910年,正式确定新城的名称为“特拉维夫”。特拉维夫在初建时仅仅被确定为雅法的一个郊区或卧城,在雅法上班的工人居住区。创建者们受到当代欧洲花园城市运动的影响,设计了宽阔的林荫大道。

1914年,由于奥斯曼帝国政府驱逐特拉维夫的人口,该市的发展被中断。不过,在1917年英国人占领巴勒斯坦以后,犹太人又回到特拉维夫,重新发展。在英国托管时期,巴勒斯坦各地,犹太裔与阿拉伯裔之间的政治摩擦日渐增加。在1921年5月的雅法骚乱中,有数十名犹太裔人士被阿拉伯裔暴民杀死。此后不久,雅法的数千名犹太人搬迁到北面的特拉维夫,形成了新的中央商务区。该市的城市发展规划,是基于主干道的框架结构,在1925年由Patrick Geddes设计,并被市议会和市长梅尔·迪森高夫所采纳 。此后,由于特拉维夫毗邻雅法港,并且作为第一座犹太人城市,陆续来到以色列的大量新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促进了特拉维夫的迅速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以色列的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此一地位一直保持至今。由于1936—1939年的阿拉伯裔暴动,1938年在特拉维夫兴建了港口。这时,特拉维夫的规模已经超过了雅法。

根据1947年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裔国家和一个阿拉伯裔国家。拥有23万人口的特拉维夫成为犹太国的一部分,而拥有10万人口的雅法(其中有3万犹太裔)被划为阿拉伯裔国家的一块飞地。这一计划遭到阿拉伯人的抵制,于是暴力活动迅速升级,1948年4月,犹太裔开始了对雅法的进攻,许多阿拉伯裔通过海路逃离雅法,到5月14日雅法被攻陷时,该城的7万名阿拉伯裔居民中只有4100人还留在那里。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家在特拉维夫宣布独立。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人封锁耶路撒冷长达8个月之久(1948年5月—12月),因此特拉维夫随即充当了以色列的临时首都。当1949年12月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时,由于国际上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有所争议,大部分大使馆留在特拉维夫。1980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478号决议以后,已经迁往耶路撒冷的大使馆又纷纷迁回特拉维夫,除了两个国家以外,所有驻以色列的大使馆都设在特拉维夫或周边地区。

1949年4月,特拉维夫和雅法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周边一些在战争中人口减少的村庄也被并入该市。这时,特拉维夫的面积扩展到42平方千米(16.2平方英里)。

二十世纪的特拉维夫可谓是暴力攻击和恐怖活动的牺牲品,它已经数次成为巴勒斯坦好战团体的攻击目标。1994年10月19日,一枚自杀炸弹在5路公共汽车上爆炸,凶手本人和另外25名市民丧生。1996年3月4日普珥节休假期间,另一枚自杀炸弹在一台自动取款机附近爆炸,18名市民丧生。2001年6月1日,第二次大起义期间,一枚自杀炸弹在一个迪斯科舞厅爆炸,32人丧生,100多人受伤。2002年1月25日,又有20人在旧中央巴士总站附近的自杀袭击中丧生。2003年1月5日,同时发生两场袭击,23人丧生。2006年4月17日,在旧中央巴士站附近再次发生自杀袭击,造成10人丧生,12人受伤。在这些自杀袭击中,许多受害者是贫穷的外籍劳工。

以特拉维夫为中心,沿着地中海海岸线伸展的城市群被称为集群城市(Gush Dan),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古代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但支派的属地,Gush是“集群”的意思。Gush Dan包括但地区的特拉维夫—雅法,以及里雄莱锡安、拉马特甘、巴特亚姆等周边许多独立的卫星城市和沙仑的赫兹利亚、拉马特—沙龙,总人口约310万,是以色列最大最繁荣的城市群,也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特拉维夫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2度5分,东经34度48分,位于以色列地中海沿岸平原,历史上就是联系欧洲、亚洲和非洲三大洲的陆桥。从雅法向北,特拉维夫的地貌立即变化为大片的沙丘,因而土壤肥力较差。特拉维夫地处平原,地势总体平坦,没有明显的地形起伏。因此,这里最显著的地理特征就是地中海海岸线和雅孔河口的断崖。在现代,由于特拉维夫都市群的扩张,特拉维夫与雅法之间,以及与周边城市之间已经不存在明显的边界。从特拉维夫向东南方60公里就是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向北90公里就是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海法。

特拉维夫的气候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类型。特拉维夫是以色列湿度较高的城市,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降雨较多,而夏季降雨很少。冬季气温很少降到5°C以下,通常介于10°到15°C之间,而夏季平均气温为26°C,不过在酷暑期白天气温可能达到35°C。年平均降雨量为530毫米(20.9英寸)。 特拉维夫平均每年有超过300个晴天。春秋两季为时短暂,气候的变化相当迅速。许多人认为特拉维夫最好的时期是在4月,那时阳光明媚,温度适宜,湿度较低,百花开放。

在特拉维夫这座城市短暂的历史中,自然形成了许多的区。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雅法,是一个古代港口城市,特拉维夫也是渊源于雅法。传统上,阿拉伯人在雅法区人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近来的士绅化已经使该区转变为一个雅皮士聚居的地区。类似的进程也发生在附近雅法城外原来的一个犹太人社区Neve Tzedek,以及市中心以北的社区Ramat Aviv,主要由豪华公寓构成,经历大扩张,并且开始计划开发海滨地区即将关闭的 Sde Dov 机场的土地。

根据2011的以色列中央统计局(CBS)资料,在面积50平方公里的特拉维夫市范围内,人口有40万人,人口密度为7445人/平方千米,人口年增长率为0.9%。人口中犹太裔占91.8%,阿拉伯裔(包括穆斯林和基督徒)占4.2%,其他(非阿拉伯裔基督徒及未分类)占4.0%。特拉维夫的犹太裔中又包括许多类型,主要有来自于东欧的阿什肯纳齐犹太人,和来自于中东的瑟法地犹太人。该市还有规模很大的埃塞俄比亚犹太裔社区。

整个特拉维夫都市区人口约为310万人。

据估计,大约有50,000未注册的外籍劳工生活在特拉维夫。虽然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宗教中心,而特拉维夫则是一个民风开放的沿海城市(所谓“祈祷在耶路撒冷,游乐在特拉维夫”),不过,在特拉维夫仍有大约500座犹太会堂,其中大约350座正在使用。在特拉维夫,特别是在雅法,拥有相当多的穆斯林人口和许多清真寺。此外,由于在特拉维夫及附近地区有许多大使馆和外交人员,以及雅法有阿拉伯裔基督徒,市内和周围也有许多基督教堂。

现代的特拉维夫以两种建筑风格闻名于世。其中最具国际知名度的特拉维夫白城,拥有大约2500座包豪斯学派或国际风格建筑,形成大片白色外墙的景观,已经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这些建筑主要建于1930年代到1950年代,是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到达的最远地点,由许多在前纳粹时期的德国德绍巴豪斯学校接受教育的犹太建筑师所设计。特拉维夫是世界上这类建筑最集中的城市。同时,该市采用了花园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了许多宽阔的林荫大道,与这种建筑风格相当和谐。

由于特拉维夫的地价被犹太人炒得很高,同时许多在1960年代建造的劣质建筑物已经变成危房,需要加以重建,又要应付大批涌入以色列的移民的需要,于是,特拉维夫又成为一个现代摩天大楼的集中地。该市具有国际意义的摩天楼有沙龙梅尔塔楼、阿兹里利中心和YOO塔楼。

许多人认为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文化首都。特拉维夫拥有许多文化中心。特拉维夫歌剧院,普拉西多·多明戈自1962年到1965年曾在此担任男高音。特拉维夫弗来德里克·曼恩礼堂是一个拥有3,000座位的现代化音乐厅,也是以色列爱乐乐团所在地。以色列的国家剧院哈比玛剧院(希伯来文意为“舞台”)代表着以色列戏剧的最高水平,此外,特拉维夫市立的卡美尔剧院、雅法的Gesher 剧院和Beit Lessin剧院也很受欢迎。Tzavta、Tmuna等小剧院主要上演音乐剧和边缘作品。在雅法,小径剧院(Simta)和创造剧院(Notzar)也专门上演边缘作品。

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博物馆数量据说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其中许多位于特拉维夫。其中最著名的是以色列故土博物馆,以其关于迦南美地丰富的考古学和历史陈列品著称;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是以色列主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犹太人大流散博物馆位于特拉维夫大学校园的一角,是一所关于犹太人国际大流散的博物馆,收藏关于犹太人繁荣的历史以及犹太人大流散时期所受迫害的历史文献与艺术品。Batey Haosef博物馆是展出以色列国防军历史的军事博物馆,展出以色列历史中一些罕见的展品以及品种繁多的武器与图片。特拉维夫大学附近的Palmach博物馆用多媒体向观众展示以色列第一批国防军的各种历史档案。在雅法北部Charles Clore的花园附近有一个关于军事组织Etzel的小型博物馆,Etzel曾经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占领雅法,立下战功。特拉维夫展览中心位于该市北部,每年举办超过60次重大的活动。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 散布在该市艺术气氛浓郁的南区,包括特拉维夫原始艺术与当代艺术馆。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教育的中心,拥有许多学校。它的两所大学:特拉维夫大学和巴伊兰大学(校园位于附近的拉马特甘),合计学生总数超过50,000人,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国外。

特拉维夫大学成立于1953年,位于拉马塔维夫,现在是以色列规模最大的大学,在国家上享有盛誉,特别以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和语言学系著称。巴伊兰大学成立于1955年,位于拉马特甘郊区,是以色列最大的学术机构。

特拉维夫的诺基亚篮球场特拉维夫拥有以色列一些顶级运动队,包括一支世界级的篮球队。特拉维夫也是唯一拥有3支甲级球队的以色列城市。特拉维夫马卡比体育俱乐部成立于1906年,包括10多种竞赛项目:特拉维夫马卡比篮球俱乐部曾赢得47次以色列超级联赛、36次以色列杯和5次欧洲锦标赛。特拉维夫马卡比足球俱乐部曾赢得18次以色列超级联赛、22次以色列杯和2次亚洲杯。特拉维夫马卡比柔道俱乐部运动员阿拉德在1992年奥运会上获得银牌。特拉维夫哈普厄体育俱乐部成立于1923年,包括11种竞赛项目:特拉维夫哈普厄篮球俱乐部曾赢得5次以色列超级联赛、4次以色列杯;特拉维夫哈普厄足球俱乐部曾赢得13次以色列超级联赛、11次以色列杯和1次亚洲杯;皮划艇俱乐部;女子篮球俱乐部等以色列的顶级俱乐部。特拉维夫贝内叶胡达足球俱乐部曾赢得一次以色列超级联赛,两次以色列杯,该俱乐部是唯一一支仅代表一个社区特拉维夫的希望社区(Shechunat Hatikva),而不是代表整个城市参加以色列足球超级联赛的球队。

特拉维夫还拥有许多其他运动项目。特拉维夫有2个划船俱乐部。特拉维夫划船俱乐部成立于1935年,位于雅尔孔河畔,是以色列最大的划船俱乐部。此外,射击和网球在特拉维夫也很流行。特拉维夫海滩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海滩板手球的场地。特拉维夫闪电队代表该市参加每年6月开始的以色列棒球联盟的联赛。

2006年,粗略估计全市平均月收入为7,290新舍客勒。2007年特拉维夫在世界上生活质量最佳城市中排第104位。

在过去数十年中,特拉维夫的经济经历了戏剧性的发展。作为以色列的经济首都,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被描绘成繁荣的高科技城市(《新闻周刊》)和“小型洛杉矶”(《经济学人》) 。有许多计算机科学家在特拉维夫生活、工作,他们许多人都是1990年代初移民潮中来自前苏联的移民。特拉维夫被新闻周刊称作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高科技城市之一。事实上,特拉维夫都市区(包括Herzlia和佩塔提克瓦等郊区)高度集中了以色列大部分的高科技产业,又被称为硅溪(Silicon Wadi)。

历史上,特拉维夫一直在努力争取恰当的经济发展的空间。该市位于沙丘地带,不适合农业,海岸也不像附近的海法和亚实突那样适合开辟海港。1974年,Intel公司在以色列建立了第一个海外研究与发展机构,到1990年代,特拉维夫终于享有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的声誉,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特拉维夫拥有以色列唯一的一个证券交易所──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TASE),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及许多风险资本公司的国际总部、科学研究机构,以及高技术公司。特拉维夫地区还有一些工厂,生产的货物,如药品、纺织品和食品都大量出口。旅游业对于特拉维夫的经济也很重要,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特拉维夫,不仅是由于以色列拥有多如繁星的文化遗迹,也是由于这座城市传说中的夜生活、气氛与建筑。

英国罗浮堡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建立了一份世界级城市名册,其中特拉维夫被列入“形成世界级城市的明显迹象”的类别,在中东城市中排名最高,除了部分属于欧洲的伊斯坦布尔。特拉维夫还被列为中东地区生活费用最昂贵城市 (伊斯坦布尔列为欧洲城市)。

根据福布斯的统计,在9名以色列籍亿万富翁中有7人居住在以色列,其中至少有4人住在特拉维夫或其郊区。根据美世人力资源咨询(Mercer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到2007年,特拉维夫被认为是最昂贵的中东城市,排名世界第7位,紧随纽约市、都柏林之后,而排在罗马和维也纳之前。

1948年5—12月,特拉维夫曾作为以色列国的临时首都。以色列很快就宣布耶路撒冷为其首都,但并不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尽管如此,20世纪80年代之前,很多国家的使馆都设在耶路撒冷,直到1980年以议会通过《基本法:耶路撒冷》,宣布“完整、统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除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外,其余国家的使馆均设在特拉维夫或邻近城市。美国国会也已通过法案,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但同时授权总统推迟大使馆的搬迁。

以色列国防部仍设在特拉维夫,许多政府部门也在此设有办公室。根据传统,总理每周四也在特拉维夫办公。

特拉维夫的主要公路是亚雅伦公路(又名以色列20号公路),从北向南沿着亚雅伦河穿越城市东部,将拉马特甘与特拉维夫大部分城区分隔开来。从亚雅伦公路向南可以接入1号公路,通往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和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市内的主要干道有国王乔治街、艾伦比街、罗斯柴尔德大街、迪森高夫街和雅法的耶路撒冷大道。特拉维夫北部主要的进出道路为纳米尔路,通往2号公路;东部主要的进出道路为贝京路/亚博廷斯基路,直通拉马特甘、贝尼巴科和佩塔提克瓦。

特拉维夫拥有4个火车站,全部在亚雅伦公路沿线。火车站从北向南依次是:特拉维夫大学,特拉维夫中央火车站,特拉维夫哈沙龙(靠近大卫·阿兹里利购物中心)和特拉维夫Hahaganah(靠近特拉维夫中央巴士总站)。估计每个月有超过100万人乘坐火车往返于特拉维夫与里雄莱锡安、雷霍沃特和佩塔提克瓦之间。每月乘客达100万人。

特拉维夫中央巴士总站位于该市南部,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公交总站。特拉维夫的公共汽车线路主要由但巴士公司经营。而艾格德巴士公司则是世界第二大巴士公司,主要经营往返特拉维夫的城际交通 。

特拉维夫的Sde Dov 机场(代号 SDV)位于该市西北部,作为国内航线的主要机场。这个机场将要关闭,土地将用于兴建高档的海滨房地产项目,所有航线都将转移到本—古里安国际机场(代号 TLV),这是以色列主要的国际机场,位于特拉维夫东南方15千米,靠近Lod市。由于本—古里安国际机场邻近特拉维夫,并位于特拉维夫都市区之内,常被称为特拉维夫国际机场。不过机场地区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市镇的行政区域。


谢选骏指出: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首都,去以色列而不去特拉维夫,似乎是奇怪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真的“去以色列而不入特拉维夫”,不是我拒绝前往,而是上帝或曰命运禁止了我。临行的一天,我专门安排上午去海法和特拉维夫,结果我醒得迟了,去了海法回来,时间很紧,于是我只能搭乘出租去。冲锋雅法古城的路上,看了一眼特拉维夫的街景,就像前一晚去机场过夜的时候,看了一眼特拉维夫的夜景。对此我一点都不遗憾,反觉这是上帝给我的恩宠。

在以色列一周所培植的一些因为熟悉而产生的好感,在临行前被机场人员的无事生非一扫而空了。他们甚至假装不知道圣地存在而盘问朝圣者:“你们到以色列来干什么?”太可笑了。你们这些复国主义者自己来到这里还不到七十年,还问来此已有一千七百年历史之久的基督教朝圣者来干什么。这让人认识到:犹太人对基督教抱有根本的敌视,甚至远远超过了穆斯林。在解放圣地以前,朝圣者是无法在这鬼国获得朝觐自由的。


诗云:


特拉维夫琳琅满目,

世界各国寻常演出,

持枪男女没有灵魂,

公共场合随便出入。


(另起一页)

一〇

海法


海法,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也是以色列最大的港口城市。该市面积为60平方公里,人口267,800人(2006年6月),都市区人口达到1,039,000人。西濒地中海,背倚迦密山。海法是“美丽的海岸”之意,在十九世纪末,大马士革与海法之间的铁路便已铺设完成,而当犹太人移民到海法之后,海法便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有管道输油至该港出海。1930年港口扩建,现已成为巴勒斯坦地区最大海港。有铁路和公路与内地相通。市区可分为阿拉伯人主要居住的几个区和犹太人集中居住的赫茨尔大街。

海法拥有许多大学,包括海法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

海法的名字出现于三世纪,据说此名与希伯莱文的hof yafe有关,意思就是“美丽的海岸”。这里也是巴勒斯坦北部重要海港,工商业中心,濒地中海海法湾南岸。港宽水深,为天然良港。气候温和宜人,为地中海东岸著名的旅游胜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潮湿,平均气温为摄氏二十六度;冬天寒冷多雨,平均气温为摄氏十二度。雨季为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从地理形势来看,海法是延伸自卡梅尔山(Mt. Carmel)的山麓,突伸于海中的城镇,而城镇的市中心是从港湾的商业区开始,到卡梅尔山麓为止。在卡梅尔山麓上,遍布绿地庭园的住宅。

海法本身,也曾有过战争频仍的过去。十字军称此城是Caife, Cayfe,有时则称Caiphas,可能意味这城市与耶稣年代耶路撒冷的著名教士Caiaphas有关。还有人相信海法的地名得名于单词(拉丁化:hai—po,意为住在这里),认为上帝就住在这座城市。 海法名称的起源尚不清楚。一种观点认为起源于希伯莱语词汇(拉丁化:hof海法,意为海滩) (拉丁化:hof yafe,意为美丽的海滩);也有可能起源于希伯莱语动词 (拉丁化:hafo,意为掩盖或掩藏)。中世纪的基督徒朝圣者以及后来的十字军将该城称为Caiphas或Caifa,基督徒相信这个名称来源于耶稣时代的耶路撒冷大祭司该亚法,或彼得,阿拉伯语名字矶法。此外,Sycaminon或Sykaminos(意为“野草莓”)的名称也很常用。

海法也曾经是个重要的阿拉伯人城镇,可是在十二世纪时,被十字军所毁灭,而附近的亚柯(Akko)港口乘时而起。到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勒斯坦的时候,海法已成为一个毫无重要性的渔村。

海法在近代的复活,原因有二。其一是1905年兴建了大马士革与麦地拿(Medinal)之间的铁路;其二是海法在英国管治期间,大事填海,将海法建成可泊大轮船的深海海港,更成为海军基地和石油总站。今日的海法,已和特拉维夫一样,控制着以色列的工商业和贸易的命脉。而其中的“偷渡史料及海军博物馆”(Clandestine Immigration and Naval Museum),除了展出在历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海军的成长历程之外,更有英国管治期间犹太难民返回故土的艰辛活动。

海法的气候类型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平均气温为摄氏26度;冬天寒冷多雨,平均气温为摄氏12度,冰雪罕见,但是有时清晨气温会下降至6摄氏度左右。雨季自每年10月份至来年4月份共半年时间。

海法首现于公元3世纪的塔木德文献,是当时罗马帝国管辖下的一个犹太人小镇Shikmona,当时这一地区主要的犹太城镇,为犹太教祭司祭袍上以弗得两条肩带上的金线,蓝色、紫色、朱红色线进行染色。Shikmona的考古遗址位于今天Bat Galim社区的西南。拜占庭帝国对该市的统治一直持续到7世纪。公元7世纪,该城为波斯萨珊王朝攻破,其后又为阿拉伯人所管治。1100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在与当时的犹太人和穆斯林激战后,十字军占领海法,成为加利利公国的一部分。但在1265年,穆斯林马木留克再一次攻占海法。此时,海法已变成颓门败瓦,了无人烟。

1761年,当时统治阿克和加利利的阿拉伯贝都因统治者Daher El—Omar摧毁该城,并在新址重建,环以薄薄的城墙,这就是今日海法的前身。自从1775年El—Omar死后,海法一直在奥斯曼帝国的管治之下,其间只有两个短暂的例外:1799年,拿破仑攻占海法,但未能进一步攻占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于同年撤离;从1831年到1840年,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得海法,但在1840年撤离。在埃及占领时期,海法的交通、人口和重要性都有所发展,由于阿克因一连串战役和战争而衰落下来。随着1868年Temple Society成员的到来,定居在城市附近的现代化社区,海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个社区称为German Colony。他们对城市的工商业贡献很大,在海法的现代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20世纪初,由于建立了汉志铁路和等设施,海法形成工业港口城市。随着市政的完善,人口亦不断增长。当时海法区大约有2万人口,其中82%是阿拉伯穆斯林,14%是阿拉伯基督徒,4%是犹太人。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犹太人稳步增长。到1945年,穆斯林占人口的38%,基督徒占13%,犹太人占47%。

1918年,英国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得海法。在1920年至1948年之间,海法成为当时英属巴勒斯坦的一部份。英国将海法规划为其中东石油管线的终点,开始大力兴建炼油设施,并扩建港口,令当地环境受到破坏。1947年12月30日,犹太人好战集团伊尔根成员向在炼油厂门外等候建筑工作的阿拉伯人扔了2枚炸弹,造成6人丧生、42人受伤,接着2000名阿拉伯职工暴动,杀死了39名犹太雇员,史称海法炼油厂屠杀。

1948年,以色列成立,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案,海法归属以色列管辖。第一次中东战争中,5000余名以色列士兵在卡梅里旅的带领下,于1948年4月23日攻占海法。大约8万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此前后逃离了海法地区。

海法北部为该市的工业地区,拥有以色列两大炼油厂之一(另一座位于亚实突),每年能够加工900万吨原油(6600万桶)。此外,海法地区还有各种石化工业。6千6百万吨;其中在1930年代所建76米高的2座冷却塔,长期以来已经成为海法的市标。

Matam科技工业中心位于海法的南部入口处,是以色列最大、最早的工业园区,很多本国及国际的高技术公司如英特尔、微软、谷歌、菲利普及IBM等均在此设有分公司,进行生产与研发。另外,海法港是以色列最繁忙的客运港口,亦是最大的货运港口之一,不过受到了亚实突港的挑战。

海法拥有数目可观的犹太人、阿拉伯穆斯林和基督徒、德鲁兹人、巴哈伊教徒,这些团体和平共存。过去,海法的码头和工业区使得该市成为以色列工党牢固的阵地,因其倾向于社会主义,得到了“红色海法”的绰号,这段历史也使得海法成了唯一在安息日公共交通不停止的以色列大城市。

海法共有8队职业足球队伍,他们分别是:马卡比海法(甲组)、夏普尔海法(甲组)、比塔尔海法、Akhva Haifa、Spartak Haifa、Neve Yosef、Bnei Kababir、 Neve Shaanan。马卡比海法是以色列联赛其中一队最成功的队伍,曾赢得9次冠军。

除此以外,海法亦有篮球、排球、网球及手球队伍。Kiryat Eliezer为海法最大的球场,有座位14,000。另外,一座新的球场在兴建中,能坐30,000人。

网文《以色列海法感受地中海岸的德意志风情》说:

海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一直是地中海东岸的最佳港口之一。在以色列建国前,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地区,对这里也是非常重视。城市背靠卡梅尔山,从高处眺望地中海,有非常良好的视野。城市里的犹太人、阿拉伯人、德鲁兹人等多民族和谐共居,建筑也是混搭。

花园四周都是白色为主的建筑。远处的海边,豪华游轮停靠在岸边,安逸的景象和当年犹太人冒着危险从欧洲来到以色列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

巴哈伊花园的正下方,有一条“德国街”,房顶铺满橙色的瓦片,洋溢着浓郁的德国风情,是风景如画的德国侨民区。

之前不明白为什么在海法会有“德国区”,既不是美丽的别墅区,也不是艺术建筑,却很出名。

一幢幢建成于20世纪的美丽小屋沿本·古里安一字排开。这些房屋拥有倾斜的红色木瓦屋顶,大门上还有以德语书写的对《圣经》的引述。

据说在1868年,有一批圣殿骑士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地方,他们盖房子,捕鱼,做生意,建立了德国侨民区,德国街自那时候兴起。

圣殿骑士是一群来自德国西南部的虔诚的德国新教徒,曾经有预言说,新的“弥赛亚(基督)”要降临海法。他们力求通过迁入圣地来加速“基督再临”的到来。

在19世纪的后几十年中,圣殿骑士在巴勒斯坦地区总共建立了7座侨民区,并将经过改良的交通、科技和农业生产方式引入当地。

海法的街道,没有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的喧嚣,四处飘荡着一种柔和静默的美。海风的味道扑鼻而来,偶尔有几个身着传统教服的犹太人匆匆路过。

风景如画的德国街,这里的石屋精巧可人,别有风韵。很多石屋保存完好,不少还留有当年居民蚀刻下的他们的名字。

而今,德国侨民区是海法市内最好的就餐区域之一。在这里,抬头望向山顶能看见巴哈伊花园,而俯瞰山下常会看到货运商船停泊于港口。

虔诚的德国信徒跨过地中海来到这里,等待救世主的降临。他们一面生活,一面期盼那重大时刻的到来。许多年后,救世主并未出现,于是,这些人又陆续离开海法,回了德国。德国人走了,德国街却留下了。如今依然是海滨小城独特的一道风景。


谢选骏指出:海法不像一座以色列城市,而像一座欧洲城市,它一面是迦密山,一面是地中海,铁路就在中间穿过,其车厢的设备也合乎西欧标准。海滨公园里毫无紧张气氛,明显不同于以色列其他地区。


诗云:


海法铁道穿行海边,

一侧山麓一侧花园,

港口工地仿佛大国,

弹丸之地滴灌水泉。


(另起一页)


一一

东京


东京都,简称东京(Tokyo),也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海陆空交通的枢纽。东京位于日本列岛中央的关东地区南部,是由23个特别区及26个市、5个町、8个村构成的广域自治体,人口约1329万。

东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400年前,1603年德川家康在这里建立德川幕府,东京由此开始了它的繁盛时期。当时,东京被称为江户,是日本政治及文化中心,18世纪中期已经发展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1962年,东京都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1964年,东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并在此之前开通了新干线和首都高速路,为今天的首都繁荣打下了基础。

东京的GDP总量世界城市第一名,坐落在东京的大学占日本全国大学总数的三分之一,在这些大学就读的学生则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的东京都,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约1400余毫米。临海,有荒川、多摩川等河流经。东京都包含了三个主要地理分布,分别为“东京23区”的23个特别区,23区西边的三多摩地域(北多摩郡、南多摩郡与西多摩郡)与位于太平洋上的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东京与附近的千叶县、崎玉县、神奈川县共同构成日本最大的城市圈,铁路和公路以东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射向各地,是日本政治、经济中心,60%的大公司和1/3的银行集中于此。东京也是日本的教育和文化中心。

东京都是都行政机构,由更小的行政单位组成,包括区和市町村,“中心”区域被分成23个区,西部的多摩地域由26个市、3个町、1个村组成。23个特别区和多摩地域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地带,东西宽90公里,南北长25公里。在太平洋上的伊豆诸岛和小笠原诸岛,尽管地理上与东京都分离,也属于东京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有2个町和7个村。

23特别区总覆盖面积大约621平方公里,人口呈上升趋势。截至2005年9月1日,居民845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13063人。商业办公设施在23个区内相当集中。东京地区交通和购物相当便利,但随着办公和其他商业设施的增加,导致该地区作为居住地的基本功能在减退,逐渐减少的水区和绿化带致使舒适的生活空间逐渐消失。多摩地域面积大约1160平方公里。

 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将构筑了江户城,此后便成了日本关东地区的商业中心。

1603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德川幕府,江户城迅速发展成为日本的政治中心。据记载,19世纪初,江户的人口已超过百万。

1657年,江户大火(死亡人数在10万人以上)。

1718年,设立町消防工会。

1867年,徳川庆喜辞去将军职位,将政权返还给朝廷。

1868年,建立明治新政府。江户改称为东京,设立东京府(明治时代)。

1872年,新桥至横滨间的铁路开通。

1879年,第1届东京府会议召开。

1888年,公布市制和町村制度。

1889年,东京市诞生,有15个区。

1893年,多摩的三个地区从神奈川县被编入东京府。

1894年,府厅办公楼在丸之内落成。

1923年,关东大地震。有14万人死亡或失踪,30万栋房屋被毁坏。

1926年,进入昭和时代。

1927年,第一条地铁线在浅草至上野之间路段开通。

1931年,东京机场在羽田落成。

1935年,东京的常住人口达到636万人。

1941年,东京港开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3年,日本政府颁布法令,将东京市改为东京都,扩大了它的管辖范围。

1945年,东京大空袭(3月10日);太平洋战争结束。

1947年,安井诚一郎任第一任东京都知事。根据日本宪法,开始实行新的地方自治制度,并由公选制选举出第一任知事。东京都划分为23区制。

1959年,东龙太郎就任东京都知事。

1962年,东京都人口突破1000万人,经济高度发展。

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

1967年,美浓部亮吉就任东京都知事。

1968年,小笠原群岛回归。

1969年,制定了东京都公害防止条例。

1975年,第一次区长公选。

1979年,第五届主要先进国家七国首脑会议在东京召开(东京峰会);铃木俊一氏就任东京都知事。

1982年,颁布《东京都长期计划》。

1991年,东京都厅从丸之内迁移到新宿。

1995年,青岛幸男就任东京都知事。

1997年,颁布《城市生活东京构想》。

1999年,石原慎太郎就任东京都知事;制定了《财政再建推进计划》;发表了“拒绝柴油车策略”。

2000年,向特别行政区移交清扫事业;三宅岛火山活动,全岛居民避难。

2001年,亚洲大城市网络21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2002年,开始征收住宿税;第一次向欧洲派遣城市宣传代表团。

2003年,首都圈柴油车排放规制开始实施。

2005年,首都大学东京开始运营。

2006年,东京成为201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国内候补城市;发表《十年后的东京——东京的变迁》。

2008年,成为2016年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候补城市;C40气候变动东京会议召开。

2013年,成功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

按照法律规定,一般属于“市”的事务,诸如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消防等行政事业由东京都来管理执行。

东京都政府承担了部分原本属于市范围的行政工作,统一征收在一般城市属于基本税收项目的市町村居民税中的法人税部分和固定资产税等。

依据日本政府依据法令,东京都与特别行政区之间、或特别行政区之间互相进行财政调整。财政调整是因为东京都政府在23区所在的区域内执行了原属于市范围内的行政事务,因此都政府与区政府共同分配税收。三种都税(市町村居民税的法人税部分、固定资产税和特殊土地保有税)的税收按规定比例划拨给了区政府。当一个行政区的基本财政需要超过了自身的基本财政收入的时候,东京都政府采取划拨的形式加以弥补。

通过1974年所实施的改革,特别行政区恢复了公选区长制度,并获得了处理行政事务的权限。但是,由于特别行政区的特殊性,它们依然被看成是东京都的内部组织,不但造成了都政府和特别行政区的工作分担和行政责任方面不够明确,并阻碍了特别行政区发展的自主性,更存在着都政府无法从全方位实施彻底的都政管理等问题。因此,东京都政府和23个特别行政区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改革这种体制,并要求国家政府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为了强化财政自主权,提高特别行政区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将特别行政区定位为基本的地方公共团体。1998年5月8日通过并公布了《修改部分地方自治法等的法律》。新的都区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从200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东京都的行政组织分成作为决议机关及执行机关,两者拥有相互制衡的平衡关系。

东京都的决议机关为东京都议会,依据日本国宪法及地方自治法所设置,是决定东京都团体意见的一个基本决议机关,具有制定、修改和废除都市条例、确定和批准预算等议决权。议会由东京都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常设议员数127人次,每届任期4年;议会的议长从议员中选举产生。第19届东京都议员选举于2013年6月23日举行,同年7月23日就任,任期至2017年7月22日。

东京都的执行机关是以东京都知事为代表的东京都政府。东京都政府是具有日本县政府及市政府两级行政单位职能的地方自治体,行政区域包括多摩地方、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另外,东京都在东京都区部地区(东京23区)设有隶属于特别地方自治体的特别区。特别区拥有独立的区域决议机关及执行机关,原则上与东京都政府不具有从属关系,因此,地方自治法设置了都区协议会以对双方自治体进行联系和调整。东京都的行政长官是东京都知事,由东京都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知事管理并执行东京都的事务,同时具有对政府机关的监督指挥权。此外,执行机关又设有辅助机关、执行组织、行政委员会。辅助机关包括东京都副知事及其他职员,执行组织包括各下属事务局,辅助机关和执行组织均用于协助知事行使其职权并处理各项事务。行政委员会则为独立于知事存在的执行机关,是为防止知事权力集中而设置的委员会组织。

东京国际机场,亦称羽田机场,位于东京都大田区南部,由日本国土交通省东京航空局营运,是日本国内规模最大的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7000万人次(2014年、2015年、2016年)。机场与东京都心相距15公里。1978年5月成田国际机场开港后,羽田机场航线改为以日本国内航空线运输为主。2010年10月,羽田机场新国际线航站楼建成,羽田机场再度成为国际枢纽机场。铁路方面,羽田机场国际线旅客候机楼直接连接京滨急行电铁机场线的羽田机场国际线候机楼站(地下)和东京单轨电车羽田机场线的羽田机场国际线候机楼站。此外,机场设置机场巴士连接关东地区各地。

东京都还拥有调布飞行场、大岛机场、三宅岛机场、八丈岛机场、新岛机场和神津岛机场六座机场,六座机场均是由东京都港湾局运营的都营机场。除了主要运营新中央航空的部分定期航班的调布飞行场位于调布市外,其余的五座机场均建于岛屿,分别位于东京都的伊豆大岛、三宅岛、八丈岛、新岛和神津岛。

JR成田特急(EXPRESS):成田机场至东京(约1小时),新宿(约1小时20分钟),品川(约1小时10分钟);JR总武快速线:成田机场至东京(约1小时30分钟),新宿(约1小时50分钟),品川(约1小时43分钟);京成线SKYLINER:成田机场至京成上野(约1小时),东京(约1小时10分钟),新宿(约1小时21分钟);京成线特急:成田机场至京成上野(约1小时20分钟),东京(约1小时30分钟),新宿(约1小时38分钟)。

机场巴士(LIMOUSINEBUS):成田机场至东京(约1小时10分钟),新宿、池袋、赤坂、芝、银座、品川等时间不等。

樱花节(东京市):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的樱花节。樱花节的由来:1912年,东京市赠送给美国首都华盛顿3千株樱花树,美国政府以花开满丛的山茱萸回赠日本。华盛顿一些民间团体发起举行第一届樱花节。东京的赏樱名所除了上野公园外,还有千鸟渊、隅田川、代代木公园、新宿御园等地方。

黑暗祭(府中区大国魂神社):是东京大国魂神社特有的节日。时间为:5月5日。所谓黑暗祭,就是在在黑暗中进行山车表演、神轿出行等活动。

神田祭(神田明神):与“山王祭”、“深川八幡祭”并称为江户三大祭。举行时间:距5月15日最近的周六和周日。举行活动的时候,100多座神舆和由300人组成的抬轿队在街上游行。

东京三社祭(浅草神社):是东京浅草神社每年的例行大祭,人们抬着100多座神舆,在神社周边的44个町游行,从天亮开始一直到深夜。时间为:5月中旬的星期六和星期天。

东京湾焰火会(东京湾):举行时间为夏季。

东京时代祭(浅草寺):是浅草寺一个热闹而有文化意义的节日,人们穿起古代的服装,展现7世纪浅草寺建寺以来的历史风情。人们扮演源赖朝、太田道灌、德川家康等古代人物,场面非常壮观。时间为11月3日。

义士祭(泉岳寺):每年12月14日都在泉岳寺举办义士祭,以此凭吊历史上为主君报仇的四十七义士。

地方特产有江户帘:很好地保持了天然材料竹、萩、御业、蒲等的自然风格,在浮世绘大师喜多川歌麿所绘《百科园乘凉》、《隔帘美人图》、《风俗三段娘》等作品中都能看到帘子的影子。

江户甲胄:是最受儿童们喜欢的一种工艺品。

江户玻璃:与日常餐具类、瓶、化学用玻璃等相关。江户的玻璃工艺,始于18世纪。

村山大岛捻线绸:1920年,棉织品“村山绀絣”和丝织品“沙川太织”合流,形成了“村山大岛捻线绸”。村山大岛捻线绸,被东京都指定为无形文化遗产。

多摩织品:有名的有泷山紬和横山紬等。东京口味:又被称为江户口味,是指以在东京湾内捕获的鱼类为材料做成的菜肴风味,代表性的有“寿司”“天麸罗”“乔麦面条”“日式杂烩(ODEN)”“香蒲烧烤(KABAYAKI)”,此外,还有“泥鳅锅”和“河鱼料理”等。

刨刀:刨水果皮、土豆、黄瓜等皮薄、快速。

嘉娜宝美肌精面膜:有美白、深层美白、保湿、大豆精华等各种类型。

指甲钳:日本钢质量很好,好用。

明治巧克力:口味不是很甜,但是口感非常细腻。

袜子:丝袜以不脱丝著称。

东京站:是日本铁道交通的中心车站。车站建筑物被认定为日本国家重要保护文物。

东京国际论坛大厦:是在旧东京都政府大楼所在地建造而成的国际会议场馆,由四个大厅楼和一个外观玻璃楼所构成。

皇居:被叫做江户城,是德川将军家所住的地方。天皇从京都搬到东京,就成为了皇居。皇居东御花园对外开放。

日本桥:最早建于1603年,1911年重新修建。

银座和日比谷:仿照西方城市建造了许多使用砖瓦的建筑物。

银座四丁目交叉路口:是位于银座街区中心的一个十字路口。在拐角处竖立着一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大时钟塔,是银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日比谷公园:是日本最早的“西洋风格近代式样的公园”,1903年开园。公园内设有室外音乐堂及公会堂。

筑地市场:是东京都民饮食生活的重要市场,被人们称为“鲜鱼市场”,其水产品交易量是日本之最。

新桥:是1872年日本最早开通铁路的起点。新桥车站的附近有许多价格便宜的小酒馆和饭店,变成了高雅的街区。坐落在巨大的高楼大厦群旁的浜离宫恩赐庭园和旧芝离宫恩赐庭园,作为名胜地,格外受到人们的青睐。

浜离宫恩赐庭园:曾经是德川将军家猎鹰的地方,后来又成为将军家的别墅。明治维新后作为皇室的离宫,被命名为浜离宫。1945年,皇室将离宫下赐给东京都。第2年,作为都立庭院对外开放。潮汐流入池是都内唯一一个引入海水的池塘。其后方就是汐留再开发地区。

六本木、麻布和赤坂:曾经是大名宅邸林立的地方,后成为了公园。六本木新城(Roppongi Hills)、东京中城(Tokyo Midtown)有商店、酒店、美术馆等大规模综合型设施,为东京最时尚的地区。而且此附近还聚集了许多国家的大使馆和领事馆,是非常具有国际色彩的街区。

有栖川宫纪念公园:是港区的区立公园。园内地势起伏,树林茂密,泉水积成溪流注入池中,曾经是武士的宅邸,到19世纪末期成为有栖川宫家的御用土地。

东京塔:高达333米的电波塔,建于1958年。从塔上的了望台向下俯视,可看到整个东京城,在其左后方可以看到六本木新城。

东京天空树(Tokyo Sky Tree):高度达638米,超过了333米高的东京塔,而成为了日本最高的建筑。

日枝神社:被奉为江户城的镇守神社,受到德川将军家的极其崇敬。神社的“山王祭”是江户三大祭典之首,亦被称为日本三大祭典之一。

台场和品川:临海副都心被开发的台场,通过彩虹桥与都心相连,是填海造地建成的大规模的填筑地。

临海地区:在临海地区的中心部可以看到一座双层构造的彩虹桥。彩虹桥开通于1993年开通,上层是首都圈高速公路,下层则有新交通系统临海线“百合鸥号”通过,为东京的新景点之一。

表参道之丘:表参道的一个新的标志性建筑,由世界著名的日本当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而成,于2006年正式开业。

明治神宫外苑银杏树道:是东京都内有名的观赏银杏树的地方。140多株树龄有100年的银杏树排列在道路两旁。

新宿西口的高楼群:新宿西口有东京都厅和其周边的酒店及商务大厦等组成的高楼群,其中特别高的建筑当属东京都厅。从都厅的展望台,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可看到富士山,夜晚则可以观赏到夜景。

新宿御苑:为皇室的庭院,建造于190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向一般老百姓开放,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园内不仅有传统的日本庭园,还有排立着梧桐树的法国式整形庭园、高大的百合树耸立的意大利风景式庭园等。

杂司谷鬼子母神堂:创建于1664年、是丰岛区内最古老的建筑物。

谷中和根津:谷中是寺庙集聚的地区,而根津是手艺人云集的街市,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寺院和古迹。

根津神社:是拥有1900多年历史的古老神社,是境内有名的观赏杜鹃花的地方。

汤岛圣堂:是由江户幕府的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于1690年创建的孔子庙。1797年设立了德川幕府直辖的学校。

浅草寺: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院。表参道入口处安置风神和雷神的雷门成为了浅草的标志。表参道的两侧是被称为“仲间世”的商业街,有很多销售土特产及糕点的商店。

高尾山:海拔559米,是世界上登山者数量最多的山峰之一。

奥多摩湖:建造于1957年的人工湖,通过河内堤坝将多摩川中途拦截,是东京都的重要水源。景色美丽,沿湖铺设有可供人们散步的步游道,附近还有温泉。

南岛:位于太平洋上的小笠原诸岛之一,是一个很小、但拥有石灰岩特殊地形的无人岛,是海鸟、海龟的产卵地,稀少动物的栖息地。


谢选骏指出:对中国人来说,日本不像是外国,而像是香港那样的中西结合部,因为日本的民居都很像云南少数民族的风格。高尾山的景致很像中国,尤其是中国南方的一些小山,例如四川的青城山。在那里遇到一位上了年纪的武士,穿着和服,他告诉我,西伯利亚是日本的领土。靖国神社记录了这个国家的扩张和失败,它的遗志也许需要未来的中国才能继续完成。我在东京住过两年半,不时看到一些右翼的招贴,偶尔看到右翼的宣传车,他们要求把日本从美国控制下解放出来,但市民的反应很冷淡。因为现在的日本庶民的生活,要远远好于战前,市民不想打仗。整个东京,像被阉割了一样安静,只有暴走族发出爆炸响声疯狂扰民的时候,会体现出一丝这个城市的人性。


诗云:


山手线上穿梭奔忙,

恍如隔世无暇感伤,

新宿地铁偶遇祷告,

冰水浸礼转折命场。


(另起一页)


一二

横滨


横滨(Yokohama) ,是仅次于东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市,位于日本关东地方南部、东临东京湾,南与横须贺等城市毗连,北接川崎市。横滨是神奈川县东部的国际港口都市,也是神奈川县的县厅(行政中枢)所在地,也被指定为政令指定都市之一。该市拥有日本国内仅次于东京都区部(东京23区)的人口数,也是最多人口的市级行政区。市内有位于东京湾西岸的横滨港,经常被视为是东京的外港,沿岸设有大量的港埠设施与伴生的工业与仓储产业。横滨是日本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城市。

2003年市内国民生产总值达2兆6814亿日元。市内第一产业占119亿日元(0.1%)、第二产业占2兆7473亿日圆(21.7%),而第三产业占10兆4379亿日圆(82.3%)

在市内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迹,总共有25处。在都筑区的花见山遗迹发现大量绳文时代的遗物,弥生时代的遗迹较少。稻荷前古坟群是市内最大的古坟。在6世纪的时候,当时是武藏国豪族居住的地区。7世纪在相模国设置橘树郡、久良岐郡、都筑郡及镰仓郡。在奈良时代及平安时代得到发展,不少关东的武家在此驻集。横滨这个名字首次在1442年(嘉吉2年)首次被记载,推断为平子氏家臣的市川季氏与比留间范,前往石河宝金刚院,曾在横滨村药师堂免田畠进行捐献的记录。

横滨的起源在文献记载上可以追溯到11世纪。据说横滨出身于桓武平氏,由平良文子孙的一支——平子氏统治。这一统治一直持续到16世纪。到了12世纪的镰仓时代,横滨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地开发,北条氏在金泽建造了称名寺和金泽文库,佐佐木泰纲则在小机开垦了水田。其后,在江户幕府的统治下,大部分是旗本领或幕府直辖的天领,但作为大名领,有金泽的六浦藩。

1601年,继神奈川、保土之谷之后,1604年户冢成为东海道的驿站,到了19世纪初期,人口得以增加,神奈川已与城下町小田原并驾齐驱了。在江户时代,江户幕府发展东海道的宿场。著名的宿场包括神奈川宿、程谷宿(保士谷宿)以及户冢宿。特别是神奈川宿靠近东京湾的要冲而更为繁荣。在江户时代的横滨村是一个住户家庭不到100个的小渔村。1854年(安政元年)与幕府没有邦交的美国派出马休·佩里率领黑船来到日本,在六浦藩小柴村强行抛锚。鉴于清朝的前车之鉴,幕府只得派使者交涉,双方在横滨村进行和谈。双方签署了《神奈川条约》,四年后签署《日美修好通商条约》,条约内容是将神奈川港开放,成为横滨开发的序幕。

1859年7月1日(安政6年6月2日),横滨港正式对外启用,横滨市将6月2日定为开港纪念日。横滨成为了对外开放的门户,发展成富有外地特色的城市。在税关以南是外国人居住区,税关以北是日本人居住地区。横滨港成为了生丝贸易港、商业港、旅客港以及是工业港。

1889年日本实行市制,横滨市亦正式设立。当时面积只围绕横滨港的5.4平方公里(经过多次扩张及填海后,现时达437.38平方公里)。其后发展为关内地区的市政及商业中心。

1923年关东大地震,横滨市是重灾区之一,所有外国使馆在这次地震中倒下。在地震后新兴建山下公园以及横滨三塔,1929年横滨市大致回复原有的面貌。

1926年4月,横滨市设区,分别设鹤见区、神奈川区、中区、保土谷区及矶子区。

1945年横滨遭到美军战机的空袭,受到重创。战后横滨港被盟军接收。驻日盟军总司令曾在横滨市的税关大厦驻留(后迁移至东京都第一生命大厦),战后发展较迟,原因是被盟军用作军事据点。直到1950年才得到真正的重建。

1989年在纪念设市100周年及以开港130周年的同时,举办了横滨博览会。1993年象征横滨港未来21的摩天大楼横滨地标大厦建成。

1998年全日本容纳最多观众体育场横滨国际综合竞技场完成,这个球场是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举行球场,同年亦举办了泛太平洋游泳锦标赛。

2010年11月13日至14日举行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横滨市位于神奈川县东部,东经139度43分31秒(鹤见区扇岛)至139度27分52秒(濑谷区目黑町),北纬35度35分33秒(青叶区美之丘西)至35度18分44秒(金泽区六浦南)。向东京湾,邻接神奈川县川崎市,横须贺市,镰仓市,藤泽市,逗子市,大和市和东京都町田市。横滨自然资源稀少,仅有少量的铜、铅、锌、煤炭和石油等。地形以丘陵、高地、河阶、低地以及填海地区为主。丘陵地位于保士谷区及旭区,海拔约60—100米。丘陵地南部是市内最高海拔点。接续位于镰仓市被称为“镰仓阿尔卑斯”大平山,荣区上乡町是市内最高点,海拔159.4米。至于市内最高的山峰是大丸山,海拔156.8米。河阶位于市的东西两部。低地位置大部分的海岸线已被填平,只有平泻湾是天然海湾,市岛的野岛是市内唯一天然岛。

横滨市属于柯本气候分类法下的副热带湿润气候。横滨的天气一年四季温差较大,但是位于沿海地方,面向太平洋,每天的平均温差较小。雨量集中在春季及秋季。冬天大多数时间放晴,不易看见积雪。每年平均气温15.5度,8月平均气温26.4度,1月最低,只有5.6度。

横滨市总共划分为18个行政区,以市制来说,区数仅次于大阪市(24区),市政厅位于中区。横滨市的人口于1942年(昭和17年)超过100万人,此后因战争等原因一度减少至80万人,1951年(昭和26年)再度超越100万人。当日本进入二战后的经济高度成长期以后,伴随着东京一极集中,在各大铁路公司的铁道沿线建成了大量的郊外住宅区,形成了东京的住宅都市、卫星都市,横滨市人口也随之不断增加。1968年(昭和43年)人口为200万人,1975年人口已经超越了大阪市,1986年(昭和61年)超过300万人,2010年8月为368.0267万人(2010年(平成22年)3月1日推算),是全日本的市级单位当中最多的。日本的民族构成比较单一,主要人口是和族也就是倭人,其他少量的有阿依努人和琉球人以及定居外国人。横滨也是如此。

横滨市内没有机场。离横滨市最近、也是主要航空进出门户的机场是位于东京都大田区的东京国际机场(羽田机场)以及千叶县成田市的成田国际机场。可通过铁路通往羽田机场站以及使用成田特急通往成田机场站。

横滨市内的中央车站是横滨站,新干线停车站是新横滨站,而离神奈川县厅最近的车站,则是关内站。

横滨港位于日本本州中部东京湾西岸,是日本最大的海港,也是亚洲最大的港口之一。新港、高岛等码头,共计91个泊位,水深多在12米以内,通常停靠2.5万吨级以上的货轮。此外有专用码头,水深达17米,可泊15万吨级的大型散货船。每年约有8—9万艘船泊入港,1991年吞吐量1.22亿吨。港内有仓库面积11万平方米。货物装卸高度机械化。由于大都修建了自己的专用码头,进来原料的船泊可以直接靠岸卸货,出口的成品出厂后可以从另一个码头直接装船运走,这样既节省了运输时间和费用,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横滨港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主要是美国、中国和东南亚以及中东各国。

横滨港以输出业务为主,出口额占贸易额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有机器、汽车、钢铁、化工品、日用品等;进口货物主要有原油、重油、铁矿石等工业原料和粮食。日本是个“加工贸易型”国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为重要意义,虽然横滨港货物吞吐量低于神户和千叶港,但是港口贸易额却居全国首位,成为日本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1859年7月1日(安政6年6月2日)横滨港开港,也被称为“金港”,是生丝贸易港、商业港、旅客港,也是工业港。横滨是代表日本的国际海港都市之一,也是日本现代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横滨地处全国四大工业区之一的京滨工业区的核心,工业主要以钢铁、炼油、化工、造船业为主,全市有大小工厂8300多家,截至2013年工业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三位。

第一产业:在日本,由于城市无序发展,土地变得狭窄细小,耕地十分零碎,农业并不发达。横滨根据自然环境以及原 有的农业设施在寺家町规划建设了农业公园——横滨故乡村。但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展,畜产污染问题越来越尖锐,加之劳务费用迅速上涨,都市地域范围内的许多畜牧场变得无利可图,被迫大量向纯农区转移, 畜牧业在大都市农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第二产业:横滨橡胶业较发达,2013年上半年在日本本土市场营业收入为1613.1亿日元(约合亿美元),同比下滑8.4%;在北美市场营业收入为633.4亿日元(约合亿美元),同比提升11.7%;在亚洲市场营业收入达到221亿日元(约合亿美元),同比骤增24.3%;在全球其它地区的营业收入总计为229.4亿日元(约合亿美元),同比增幅同样达到24.3%。

第三产业:日本于1859 年向国外开放贸易门户,横滨港是最早的对外开放港口之一。此后,该地区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融合了各种民族文化。它已成为日本第二大规模的城市,以其极为融洽和睦的国际气氛和尖端技术产业而闻名于世。横滨市内有极具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唐人街”——横滨中华街。有着“空中走廊”美誉的横滨港湾大桥,以及风景迷人的山下公园。

博彩业每年可能吸引567万日本国内游客和142万海外游客。包含周边餐饮店和酒店在内,每年可带来4144亿日元的经济效益,并为当地带来61亿日元的税收以及4万人的就业机会。

前往横滨市的观光旅客数量约4253万人(2008年数字),约87.9%是一天游旅客。此外神奈川县调查横滨及川崎地区旅客数目有5598.2万人(2008年数字),占县内全体旅客32.7%。

横滨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很发达,设有横滨国立大学、横滨市立大学、神奈川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和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横滨有各种各样的观光景点,主要有山下公园、港未来21地区、三溪园、横滨海洋塔、帆船日本丸和横滨港口博物馆、面包超人博物馆、新横滨拉面博物馆、八景岛海岛乐园、总持寺、弘明寺、伊势山皇大神宫、观港公园等。美丽的海滨港口大城市里,有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

横滨市内现时有三支职业运动队伍,1978年日本职棒球队大洋鲸由川崎市迁移到横滨市后,改名为横滨大洋鲸,自1987年起命名为横滨海湾之星。此外市内还有两支职业足球队伍,分别是横滨水手以及横滨FC,均角逐日本职业足球联赛的球队。此外,在1993年至1998年期间,足球队横滨飞翼曾在此市作根据地,但球队在1999年解散。

市内的横滨国际综合竞技场(又名为日产球场)是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举行场地之一,更是决赛举行球场。此外,该球场亦举办其中四届国际足联世界冠军球会杯(2005—2008年)以及其中三届的洲际杯足球赛(2002—2004年)。

以前,横滨港的码头位于山手高地的对面。那里有外国商人的豪华别墅。南门通大街是穿越这个外国人居住区的中央大街,把码头和山手高地连接起来。“Zondag”是当地的一个传统,它出自荷兰语,意思是娱乐。每逢星期日,铜管乐队沿道吹奏,多国旗帜随之飘扬。

三溪园是19世纪日本的一位丝绸巨商原三溪(本名叫原富太郎。1868—1939)建造的一座秀丽古典的日式庭园,坐落在山手附近的本牧山丘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是观光梅花、樱花和红叶等的名所。高地上建有一座中国南北朝式的三重塔,周围有横笛庵、东庆寺、松风阁、归春阁、听秋阁等日本式建筑,被指定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现时日本有10座重要文化遗产、3座横滨市指定文化遗产)。三溪园树木林立,芳草萋萋,鸟语花香,被誉为“园中佳丽”。有汉语的免费导游书。

镰仓位于神奈川县,旅游胜地。12世纪末源赖朝创建幕府并开始武士政权的地方。以后成为中世纪初期的政治中心,除了幕府的建筑和武士们的宅邸外,还建有不少神社和寺院,曾繁荣一时。14世纪,随着幕府灭亡,镰仓便衰落了。江户时代作为游览地又得到了复兴,它是仅次于京都、奈良的一座古都。

镰仓的鹤冈八幡宫,曾受到过镰仓幕府的崇拜,后来又作为武士的守护神受到商会尊拜,此外,还有圆觉寺、建长寺、妙本寺、明月院、东庆寺、海藏寺等古老寺院,及名景镰仓的大佛等。

箱根在日本本州中南部,相模湾西北,属神奈川县。人口2.1万。境内有箱根火山(最高峰海拔1438米),多温泉。芦湖南岸的箱根关是古代战略要地。山色湖光,妍丽明媚,有箱根国立公园。许多国际会议在此召开。以富士山为背景,箱根长期以来是大众休息和娱乐的场所。箱根的16个温泉分布在一个浅浅的峪谷里,早川和须云河在那里交汇。旅馆有天然矿浴。在温泉镇里,宫下温泉是最古老、最兴盛的一个。在箱根可以领略到一种古代风情的异国情调。强罗温泉有利用旧财阀的别墅建成的旅馆和各公司的疗养所等。小涌谷温泉有设施完备的温泉娱乐城。小涌园“悠内三”是其中最大的温泉娱乐场,在这里可身着游泳衣游玩。另外,还有纯日式风格的入浴设施“森林温泉”。横滨拍的电影、电视剧、以横滨为场景的相关游戏。


谢选骏指出:横滨和东京基本上连为一体了,沿途没有农田,都是城市,与东京不同的是,横滨没有大都会气氛,而且具有东京没有的丘陵地带。

横滨中华街位于横滨市中区山下町,是山下公园西南的一条中国菜馆街。以前中华街曾被称为“南京街”。中华街是全日本最大的唐人街,有十多个区域,共有五个古老的门,住户90%是华人。以前孙中山流亡到横滨,要在中国大陆发动革命,中华街在日本政府的默许下曾给他施舍支持。入口处矗立着15米高的牌楼,上面写着“中华街”三个大字,大街西侧排列着色彩缤纷的饭店,约有百余家。菜馆分为广东、江苏、山东、四川四大菜系,据说各种中国菜都保持着原有风味。中华街中部,还有一座关帝庙。每年关帝诞,进行庆祝活动,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放鞭爆等,目的似乎是求财。因为传说关公忠义,不会欺骗,中国商人就拿来宣传自己可以信赖。我曾在那里兜售《天子七书》,最后在香港得以出版。


诗云:


山径逶迤中华偏僻,

传说纷纭全归静寂,

穷乡问世一卷天子,

航母推出偌大饭局。


(另起一页)


一三

神奈川和镰仓


(一)


神奈川县(Kanagawa—ken)是日本的一级行政区之一,位于东京西南部50公里处广大地区,面向太平洋。该县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暖、几乎不下霜;拥有日本最大的贸易港,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良的工业环境、众多的人口,给农业、渔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神奈川县的人口数仅次于东京和大阪,平均人口密度超过3000人/平方公里;工农业总产值仅次于爱知县居日本第二。横滨市是神奈川县的行政和经济中心,位于县东部的还有日本数一数二的工业城市川崎、富有异国情调的港口城市横须贺等。

神奈川县位于东京西南部50公里处广大地区,南面是相模湾,西面和山梨县、静冈县相邻。东部是以横滨、川崎为中心的,城市化、工业化均得到迅猛发展的丘陵地带;西部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山脉地带;中部以被称为神奈川母亲河流的相模川为中心的平原地带;南部是美丽连绵的湘南海岸,东南部是三浦半岛。县内的政令指定都市是横滨市、川崎市、相模原市,中核市有横须贺市,特例市有小田原市、大和市、平冢市、厚木市、茅崎市等5市。

神奈川县位于东京都市区西南部,领导着日本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充满活力的、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和观光资源的好地方。横滨是神奈川县的县厅,1858年日美通商条约的签订使贫寒的渔村横滨变为日本与外国交往的门户,从此它和东京一道飞速发展。位于东京、横滨之间的川崎是东京湾现代工业的发祥地,已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京滨工业区的中心地段。湘南海岸是神奈川县最早被开发的观光、疗养地。与奈良、京都一样被称为历史古都的镰仓有许多名胜古迹,另外相模湾沿岸布满了海水浴场和海滨公园,是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构成富士箱根伊豆公园重要一景的箱根地区,是日本著名的温泉故乡,风光奇特,景色秀丽,温泉四溢是世界公认的国际观光地。县域之内,古代以相模国为中心湘南海岸与相模川平原流域的相当繁荣。占有现在的川崎市与横滨市大部分的武藏国区域内,以古东海道沿线与东京湾沿岸为中心,形成小规模的农渔村。幕末时横滨港开港,进入明治时代后以东京湾沿岸为中心开始大力发展。经过战前、战后,随着京滨工业地带周边工商业的发展与东京一极集中带来的住宅都市化,人口开始增加,因此县内没有过疏地域自立促进特别措置法所指定的过疏地域。但是,也存在着横须贺市与小田原市、三浦市等人口开始减少的区域,此外相模原市西部的津久井区域(旧津久井郡)与足柄上区域等中山间地域之问题点与其他都道府县也无不同之处。

神奈川县相模湾北部的沿海地区,东至叶山,西至大矶,包括逗子、镰仓、藤泽、茅崎、平冢5市。湘南海岸是日本的著名度假胜地,湘南地区是日本的经济、工业、文化、港口中心之一。

名称缘由:日本的湘南地区名称源于中国湖南省南部的湘南。中国湘南、南岳衡山地区是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的主要传播地,其发源地的沩山密印寺就在宁乡西部,当时就属湘南县。镰仓是日本镰仓幕府的首都,是禅宗最早传入日本的地区之一,沩仰宗在今日本湘南地区传播非常集中和发达,因此日本也称这一带地区为湘南。另一种说法是:当时中国南岳衡山地区的高僧来到日本关东镰仓地区后,觉得相模川流域地形平坦、河网密布、良田无数和中国湖南省湘江流域南段的衡阳盆地很相似,因此就称这里为湘南。

湘南地区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太平洋暖流经过,冬季温暖,2月平均温度在4℃以上。湘南是日本最重要的海港集中地区之一交通便利,风景幽美,有逗子、七里滨、由比滨、片濑等著名海水浴场,自古为疗养胜地。

农业以旱田为主,近年园艺发达。有机械、化学等工业,为京滨工业地带的延续部分。主要城市有镰仓、藤泽等,多为疗养中心和大东京都市区西南部的卫星城。

神奈川县下辖19市、28区、13町、1村:

横滨市:鹤见区、神奈川区、西区、中区、南区、保土谷区、矶子区、金泽区、港北区、户冢区、港南区、旭区、绿区、濑谷区、荣区、泉区、青叶区、都筑区

川崎市:川崎区、幸区、中原区、高津区、多摩区、宫前区、麻生区

相模原市:绿区、中央区、南区

其他市部:横须贺市、平冢市、镰仓市、藤泽市、小田原市、茅崎市、逗子市、三浦市、秦野市、厚木市、大和市、伊势原市、海老名市、座间市、南足柄市、绫濑市

三浦郡:叶山町

高座郡:寒川町

中郡:大矶町、二宫町

足柄上郡:中井町、大井町、松田町、山北町、开成町

足柄下郡:箱根町、真鹤町、汤河原町

爱甲郡:爱川町、清川村

神奈川县始建于1868年。1859年江户幕府设立了“神奈川奉行所”,公元1911年(明治)以后改称神奈川县裁判所。县域之内,古代以相模国为中心的湘南海岸与相模川平原流域相当繁荣,占有川崎市与横滨市大部分的武藏国区域里,以古东海道(矢仓沢往还)沿线与东京湾沿岸为中心,形成小规模的农渔村。江户时代中期以后,县域内被分割为马赛克状。幕末时横滨港开港,从公元1868年后以东京湾沿岸为中心开始发展。经过战前、战后,随着京滨工业地带周边工商业的发展与东京一极集中带来的住宅都市化,人口开始增加。

神奈川县教育事业发达,截至2010年3月,该县共有小学校890所,初中470所,高中267所,大学、专科学校51所。在校学生137万多人。

神奈川县工业发达,是日本4大工业基地之一,有化学、石油、机械、钢铁、电子等。大公司有日产、索尼、日立造船、松下、东芝、日本钢管公司等。县内有三大商港:横滨、川崎和横须贺。横滨港是最大的商港。 

风景名胜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作为其重要一景的箱根地区,是吸引全世界游客的温泉故乡。

丹泽山大山国立公园:“相模川的清流”、“大山、丹泽山的秀山”是神奈川的地理特色。

箱根:风景好,温泉好,古迹多。是闻名全世界的一个景点。从东京乘车只需1个半小时。箱根的名胜有芦之湖,它以湖水倒映富士山和箱根神社而著名,湖里游鱼多,所以除划船外,游客也可以在此垂钓。箱根的其它名胜还有大涌谷、小涌谷,是日本非常特别的温泉。

湖尻·仙石原地区:位于箱根芦之湖的北部、美丽的湿原和芒草草原宽广美丽。还有周围的别墅区,高尔夫球场,博物馆等吸引众多的游客来访。

伊豆半岛:气候温和,海滨景致优美。箱根往南的半岛称为“伊豆半岛”,以温泉著称。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的故事,讲的是主人公在伊豆半岛的旅途中与舞女邂逅的一段经历。

江之岛:是方圆只有大约4公里的陆连岛,有被海浪浸食而生成的形状复杂的海岸,还有能和海里的生物亲密接触的新江之岛水族馆景点。

小田原:为悠久的历史和充满浪漫情调的城下町。小田原的象征——小田原城,一般认为小田原城是由大森氏于15世纪初始筑。1495年,北条氏将此城作为居城。

箱根十七汤:位于热海市箱根山一带。最早的时候,以汤本、塔之泽、宫之下、堂之岛、底仓、木贺、芦之汤——“箱根七汤”闻名。后来又加入大平台、小涌谷、强罗、宫城野、二之平、仙石原、姥子、汤之花泽、蛸川、芦之湖温泉,合称为“箱根十七汤”。

机场主要交通:

成田机场→横滨,坐火车约86分钟

羽田机场→横滨,坐巴士约30分钟

国内主要交通:

横滨→藤泽(22分钟)、镰仓(25分钟)

横滨→小田原(53分钟),汤河原(69分钟)

小田原→箱根(13分钟)

箱根大文字烧:是箱根町的庆典活动,时间是每年8月16日。大文字烧,是指用松明在山上烧出一个“大”字形,同时还会燃放烟花,夜晚非常热闹美丽。箱根大文字烧,是箱根三大祭典之一。地点选在强罗温泉乡的对面箱根外轮山之明星岳。

箱根“大名行列”:是箱根町庆典活动,时间为每年11月3日。江户时代,各地大名都需要从各自领地前往江户“参勤交代”。“大名行列”是往来时的队列,官道东海道和类似于难关的箱根。队列秩序为:“去雾人”←缨枪←弓箭、长枪等←大名乘坐的轿子、女佣等。

足柄茶:产于箱根、丹泽山麓。1912年关东大震后实行产业复兴策略,按照“山间气候条件最适合茶树的栽培”的调查报告,全村一致决定引进茶的种植,是足柄茶的发端。足柄茶曾被评为“全国茶品评会一等奖”,入选“神奈川名产100选”。

足柄蜜柑:足柄上郡山北盯是蜜柑的产地。

小田原鱼肉酱竹轮:用新鲜的鱼肉做成,其特征是装盘时呈扇形。

寄木细工:是箱根和海外的特产店都能看到的传统工艺品,已有200年的历史,是将日本的传统几何图样——条纹、市松、纱绫型、麻叶、箭羽根、苍海波浪等一一拼在一起,形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它充分利用各种木材的不同色泽,进行镶嵌,以达到“以材配色”的效果。在每年新年举办的箱根长途接力赛跑上,获胜的团队被授予寄木工艺的奖杯。

湘南黄金:小田原市足柄下郡汤河原町真鹤町是湘南黄金的产地。

湘南海岸:是因海上运动而著称的大沙滩,其中的鹄沼海岸,是中国国歌的作曲家聂耳去世之地,在岸边建有聂耳墓。


谢选骏指出:神奈川县的东海大学,曾经邀请我做过学术交流。日本虽然比美国历史悠久,但是日本的大学,却没有美国大学那样的古色古香,而且像中国大学一样充满了理工科的味道,缺乏人文气息。镰仓则是幕府的发祥地,影响日本历史至深,使得日本拥有类似先秦中国和近代欧洲的封建制度,而在现代化过程中获益匪浅。上面的这些地名,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记载下来,是因为我多次往返东京和东海大学途中,经过这些地方,或在站牌上见过它们,现在想来,当时的感受都历历在目,就像刚刚发生过一样。我去过聂耳溺水的地方,那里立了一块纪念碑。以前我和许多中国人一样,以为他是日本阴谋的牺牲品。看了实地以后,我认为他是死于自己的无知。因为他企图横渡那里的海峡——而不知这有多么危险。海峡向来表面平静但暗流汹涌,他一个云南人,从来没有见过大海,大概就在自己的激情幻想里送了性命,用自己的血肉,做了不必要的长城。呜呼哀哉。


诗云:


海边矗立水泥石磊,

抵挡峡湾激进风吹,

聂耳不知个中深浅,

盲目下水变成骨灰。


(二)


镰仓是1192年至1333年之间日本幕府统治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有许多历时悠久的神社、寺院等,拥有许多毫不逊色于京都和奈良的神奈川县厚木市荻野山中阵屋及文化遗产。因为喜欢镰仓的古朴,日本文豪川端康成曾长期居住在镰仓。交通:从横滨乘坐铁路电车30分钟,从东京乘车不过1小时。

鹤冈八幡宫:是包括东京在内的关东地区的总守护神,也是古都镰仓的象征。1192年开创了镰仓幕府的源赖朝,创建了神殿,是鹤冈八幡宫的源起。

现在的镰仓市(Kamakura shi)位于日本神奈川县三浦半岛西面,是人口约为18万人的小型城市。1939年设市。镰仓市位于横滨市的西南、藤泽市东面、逗子市的西北方,南面向着相模湾。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形,曾经是镰仓幕府政权的所在地。镰仓虽然是留存有许多历史遗迹的古都,但是在室町时代中期之后渐渐衰退后,仅以一般都市的角色淡出历史舞台。

源赖义时期为源氏的领地。源赖朝置镰仓幕府于镰仓,成立了武家政权之后,镰仓也随之成为政治中心,镰仓街道也同时被完善。镰仓市利用面朝海洋这一地理条件开展海上交易、设立镰仓五山等,也使镰仓市成为一个文化中心。

镰仓在1192年至1333年间是镰仓时代幕府的政治中心。1333年为响应后醍醐天皇的讨幕,上野国(群马县)的新田义贞在分倍河原等地击破了北条氏的部队,进而进军镰仓,将北条氏一族一举歼灭。1953年经铃木尚的调查发现,而掘出了大量受了刀伤的人骨。

到了江户时代后期,地域内的寺社便有越来越多的参拜者到访,直到明治初期镰仓大佛(高德院)、长谷寺所在地的长谷地区也仅有小型城市化的集落,现今镰仓市中心的繁华市街仍尚未形成。

明治初期,镰仓郡郡役所设置于户冢(现横滨市户冢区),管辖范围包含现今镰仓市。明治中期以后,多被作为静养所或是别墅的建立地点,昭和之后才改以观光地区为城市发展目标。因此区域内难以见到中世纪以后的建筑,而保有著更具有文化价值的中世纪建筑遗迹。现在镰仓市作为东京的住宅区而闻名。镰仓是湘南的一部分。

镰仓流镝马:是镰仓市的祭典活动,时间为每年9月16日。流镝马,就是穿着战国时代衣装的武士骑着马一边奔跑一边拉弓放箭射向箭靶。镰仓流镝马活动,在“鹤冈八幡宫例行大祭典(鹤冈八幡宫例大祭)”的最后一天举行。镰仓的流镝马活动是按原样展现了古时的真实场景。

镰仓雕:在木料上雕刻花纹,再涂以漆料的漆雕工艺。镰仓时代,也就是中国宋代时候,僧人康运学习宋人陈和卿传入的红花绿叶(“堆朱”的一种)而制作佛像,是镰仓雕的开始。


谢选骏指出:镰仓可以说是日本自身的起源,因为在武家崛起之前的大和朝廷,多为中国的模仿。而镰仓到江户,其实一脉相承,开创了日本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专门去了那里,体会一下武家文化特有的简朴和实效。这种特质是中国所缺乏的,也是日本可以轻松战胜中国的秘密所在。什么时候中国能够掌握这一点,那就是成功展开第三期中国文明的时刻了。其实,欧洲文明也是依靠简朴和实效获得胜利的,而不是中国和拜占庭式的奢华和排场。


诗云:


镰仓兵士建立幕府,

草莽杀伐略文经武,

而今白骨尽归尘土,

抽象继承呼之欲出。

(另起一页)

一四

千叶


千叶县(Chiba—ken),位于日本关东平原东南部,首都圈东侧,由北部的关东平原和中南部的房总半岛组成,是一片东西长约96公里、南北约129公里的狭长半岛形地带。县东南方面朝太平洋,西侧濒临东京湾,西北面与东京都和埼玉县连接,北边与茨城县接壤。土地面积占全日本第28位,比东京都和神奈川县加在一起的面积还大,人口占全日本第6位,平均年龄为42.4岁。该县建有成田国际机场、大型国际会议中心——幕张展馆、东京迪斯尼乐园、“啦啦宝都”购物中心、三井奥特莱斯购物城等大型设施,是日本开发成就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农业、水产业、工业县。

千叶县由原来的上总国、安房国、下总国三国合并设置而成,但下总国的猿岛郡、结城郡、丰田郡以及相马郡、葛饰郡的一部分如今属茨城县范围,葛饰郡有一部分分别划入东京都和埼玉县,1873年(明治6年)6月15日,北部的印幡县与南部的木更津县合并,设立千叶县,后于1875年5月7日划入新治县利根川以南的地区,同时将旧印幡县利根川以北地区移到茨城县,形成如今的县域。

千叶县位于东京东边,是伸向太平洋的半岛,分为海拔200至300米的群山起伏绵延的房总丘陵、地势较为平坦的下总台地、利根川流域以及九十九里海滨沿岸展伸的平原。西临东京湾,东南面向太平洋,北部的地形由海岸或河流沿岸低地、以及火山灰堆积地层形成的关东沃土层“下总高地”组成。海岸线的长度达530.5公里。由于三面朝海,气候特点是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温暖气候,尤其是南房总沿岸受附近海洋上流动的暖流(黑潮)的影响,即使冬天也几乎不结霜。降水量冬少夏多。由于可居住面积大,面向东京而成为首都圏的一角很早就开始进行住宅开发,最终发展成了东京的“睡城”。靠东京一侧,居住者大都沿铁路线居住,在东京上班的人很多。由于背靠东京的巨大消费市场,面临太平洋的有利条件,加上平坦的地势和温暖的气候,千叶县无论农业、渔业、工业都很发达。许多农产品,如花生、薯类、花卉、畜产都在居于日本前列。千叶近海是寒暖流交汇处,水产很丰富,铫子是最重要的渔港之一,其捕获量居日本第4位。沿东京湾一带的沿海有著名的(东)京(千)叶工业地带,聚集着许多能源、化工、钢铁企业。

关于千叶县名的起源,是于废藩置县后随即进行的县的统合时,于千叶郡千叶町设置县厅,直接采用该地名而来。但千叶地名是何时确定并没有定论,但可在律令制以前的国造名(千叶国造)与律令制后的郡名(千叶郡)中看到这个地名。千叶地名的由来有许多说法,其中一说是取其“树叶数量众多相当繁茂”之意,有(1)表示结实累累丰穰之地之意,(2)有许多草木生长繁茂的原野之意,(3)祈愿土地与子孙繁荣的地名等种种说法。此外,在日本书纪与古事记两书中,应神天皇由大和往近江的途中,于山城宇治野之丘上眺望远方之葛野一带时,歌咏的国见歌出现的“千叶の”为数量众多之叶的意义,葛叶良好繁盛的生长而使用“葛”为枕词,依照契冲以来的考据,这是古代人将愿望寄托于千叶地名的重要资料之一。

在现存的文书中,将千叶为地名最老的记录为《万叶集》20卷中千叶郡出身的防人大田部足人歌咏的其中一首。

千叶县大事年表

1868年,明治维新。

1871年,实施废藩置县,木更津、印幡、新治县诞生。

1873年,废除木更津、印幡两县,设立千叶县,县政府设在千叶町。

1875年,新治县的香取、海上、匝杭郡编入千叶县。

1894年,开通市川至佐仓间的铁路。

1921年,千叶町施行市制。

1923年,关东大地震,安房、君津地区遭受重大灾害。

1935年,大利根用水开工。

1935年,国铁总武线电气化,至千叶通车。

1945年,铫子、千叶遭到空袭。

1947年,川口为之助当选为第一任民选知事。

1951年,制定千叶线综合开发计划。

1953年,川崎制铁千叶制铁所的溶矿炉开炉。

1954年,千叶港正式开港。

1958年,制定建立京叶工业地区计划。

1958年,南房总国定公园诞生(千叶县内第一个国定公园)。

1960年,京叶收费公路完工(千叶县内第一条收费公路)。

1971年,千叶电视开始播放。

1973年,实施千叶县政百年纪念活动。

1973年,举办第28届国民体育大会(若潮国体)。

1978年,成田机场开业。

1983年,千叶县人口突破500万人。

1984年,制定县民之日(6月15日)。

1989年,东京湾横断道路建设开工。

1989年,幕张国际展览中心开业。

1992年,千叶市成为政令指定都市。

1993年,实施千叶县诞生120年纪念活动。

1996年,千叶县政府大楼竣工。

1997年,东京湾AQUA—LINE通车。

2001年,千叶县第一位女性知事堂本晓子当选。

2002年,千叶县人口超过了600万人。 

著名的日本生化战恶魔石井四郎的原籍是日本千叶县山武郡千代田村,其731部队成员绝大部分都来自千叶县。

千叶县位于本州的中央、日本最东部。西北边隔着江户川面对东京都和埼玉县,北方隔着利根川面邻茨城县,西面隔着东京湾面对神奈川县,东和南面都是太平洋。

以千叶县政府所在地千叶市为中心以圆规画一个圆,除了琉球群岛以外,几乎所有日本列岛都在半径1000公里的圈内。广义的包含关东平原部分在内,东面和南面临太平洋,西面是东京湾,三面被海水围绕,形成半岛(房总半岛)状,这是千叶县最大的地理特性。此外,没有500米以上的山,也是一个特色。其地理上半岛的特性相当受到重视,在近代逐渐提高的陆上交通中心地位中,因为袋状地形的封闭性经常被视为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因为直接面对外海,自古以来便易于吸收外来文化,而有着良好的另一面。此外,相邻的都县以利根川、江户川、东京湾、太平洋为界,自古以来担任著抵御外侮与霸者起死回生之地的角色。

千叶县的北半部大半是关东平原,最高峰爱宕山海拔仅408m,平均海拔约43m,在都道府县中是标高最低的县,此外,依照国土地里院的试算,如果海面上升10m,千叶县与本州之间会被海区隔形成一个岛屿。 实际上,在数千年前,水位比如今高,如今的千叶多数的低地都在海面下,与本州之间被南部的古东京湾与北部之香取海分开。

房总半岛的东京湾侧被称为“内房”、太平洋侧为“外房”,内房多年以来不断进行填海,浦安市等地面积增加数倍,因此县的面积一时之间超越爱知县,随着中部国际机场的建设,被爱知县再次超越。

房总半岛南部连接太平洋,因此受到黑潮海流的影响,气候较温暖,夏天时有许多海水浴场开设,冬天又以避暑地的角色吸引许多观光客造访。

沿着东京湾有许多海埔新生地,浦贺水道的对岸为三浦半岛,太平洋沿岸面对九十九里滨,有广大的九十九里平原,半岛南部是房总丘陵,半岛中央为上总丘陵与上总台地,半岛北部为下总台地,此处的台地与丘陵因为绳文期的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平原(谷津田)。另一方面半岛北部至中部,围绕着下总台地之西边分布著江户川低地、东京湾岸低地,北边为利根川下流低地,东侧为九十九里冲积低地。

河川有:利根川、夷隅川、栗山川、小柜川、养老川、一宫川、小糸川、南白龟川、村田川、作田川、木戸川、塩田川。湖、沼有:手贺沼、印幡沼、大利根用水、两总用水、成田用水、东总用水、利根运河、利根川河口堰、黒部川水门、北千叶导水路、房总导水路、行德可动堰、江户川水闸门(江户川水门)。海、海岸有:

浦贺水道(馆山湾)、东京湾、太平洋、鹿岛滩。

2008年,千叶县就业人员在4名以上的实业体的产品出厂额等为15兆43,080亿日元,在全日本占第6位。另外,实业体共有6,610家,就业人数为227,224人。工业的主要行业是石油、煤炭、化工和钢铁。在产品出厂额等中,石油、煤炭占23.6%、化工占21.0%、钢铁占14.2%,合计占整体的58.8%。到1950年为止,千叶县的工业主要是以酱油、酒和甜料酒等的酿造业为中心。但是,由于政府等积极地进行工业招商,于1950年11月决定在千叶市先填海造地建设川崎制铁公司千叶制铁所。之后,重化学工业型等企业相继进入。截至2008年,从浦安市到富津市为止的长达76公里的海岸线上,已经完成了大约12,000公顷的填海造地工程。在大约9,265公顷的工业用地面积中,约9,230公顷已经出售完毕。另外,在内陆地区,一方面推动发挥出地区特性的工业区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地引进尖端技术产业和成长迅速的产业,以加工组装型产业为首的各种各样的企业已经进入。在产品出厂额等中,临海地区占60.9%,内陆地区占39.1%。

千叶县的商业不仅支撑着县民的丰富的生活,还发挥着担负地区经济的重要作用。截至到2007年6月1日,千叶县的零售商店数为39,498家,就业人数为329,783人,销售额为5兆7,350亿日元。千叶市、船桥市、松户市、市川市和柏市的商店数占整体的40%,销售额占整体的49,9%。从就业人数的规模来看,4人以下的小规模商店占整体的59,6%。

2006年,千叶县农业生产额为4,014亿日元,在日本占第3位。大葱、萝卜、梨等农产品生产额在日本占第1位。另外,水稻和花卉的种植以及畜产生产额也居日本前列。按区域来看,在距离东京消费地区较近的千叶和东葛饰区域,很早以前,就利用区域的自然及社会优势,大量栽培小松菜和菠菜等蔬菜。海匝、香取、以及印幡区域,除大量栽培卷心菜、红萝卜、西瓜等外,还种植水稻,发展畜牧业。山武、长生区域,除种植水稻外,白兰瓜、西红柿等的大棚栽培也很盛行。君津区域,水稻种植、蔬菜栽培、畜牧业生产等均衡发展。夷隅区域,以种植水稻为主,还利用中间山区的特点,积极地生产竹笋。安房区域,康乃馨、紫罗兰科植物等花卉、草莓、枇把的生产等均很兴旺。

千叶县周围拥有内湾型和外洋型的海域,成为了产量丰富的渔场。特别是在黑潮与亲潮交替的该县太平洋沿岸,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2006年,该县的渔业总产量达到了225,833吨,鲥鱼、鲈鱼以及龙虾的产量,在全日本排名第一。按地域区分,铫子、九十九里地域是广阔的大陆架上亲潮和黑潮交替形成的优质渔场,进行着以沙丁鱼为主体的卷网渔业和以乌贼为主的深网渔业。从夷隅地区到安房地区,有着弯曲的海岸线,由于礁岩地带很多,棘鬣鱼、比目鱼、鲍鱼、海螺、龙虾等高级鱼蚧类丰富,小型渔船业和礁底渔业非常昌盛。而且,由于东京湾是平稳的海域,海藻的养殖业非常发达,其他例如蛤蚧、鲽鱼、鲈鱼等中高级鱼蚧类也有着丰富的产量。

海湾区域拥有很多大规模的设施,比如东京迪斯尼度假区、幕张Messe等;东葛饰区域拥有以乡土的历史和风土为中心的博物馆、资料馆等,并建有城市公园等。

东京迪士尼度假区:是结合两大主题乐园,八座大饭店以及综合购物娱乐设施的欢乐世界。

千叶县立关宿城博物馆:位于千叶县最北端利根川和江户川分流点的堤坝上,博物馆的天守阁部分再现了昔时的关宿城。

龟甲万万事通酱油馆:是兼设在酱油场一隅的正规参观场所。

幕张Messe(株式会社):是代表日本的复合型会议设施,拥有21万平方米的广阔占地面积,由“国际展览大厅”、“国际会议大厅”、“幕张Event大厅”3个设施组成。

千叶海洋球场:是2005年荣获第一届亚洲冠军的千叶罗德海洋队职业棒球队的据点,位于千叶市西北部的幕张新城中心。

古迹上总国分尼寺遗迹展览馆:古迹上总国分尼寺遗迹是一座历史性的文化遗产,是市原市曾为古代上总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地的象征。

市原大象国:在日本是唯一能够骑大象的动物园,有8头大象。

谷津干泻:是残留在东京湾最里边的大约40公顷的泥滩。春秋之际迁徙途中停下来休息的候鸟、以及为了养育下一代而来访的夏季候鸟、越冬的冬季候鸟等,一年四季都有很多的野鸟来到此地。

松户市立博物馆:位于保留着绿色葱郁自然风光的综合公园“21世纪的森林和广场”里,是一座以“观看接触全身感受”为基本概念的感动体验型的博物馆。

户定之丘历史公园:是“德川昭武”自1884年(明治17年)起生活居住的宅邸。2006年(平成18年)被指定为国家的重要文物。

安迪生公园:24.3公顷的公园。

千叶市美术馆:以主题丰富多彩的策划展和独具一格的收藏品而闻名海内外。

里见公园:是室町时代里见氏与北条氏曾经作战的古战场遗迹。

莼菜池:位于国府台与中国分的台地边境,因过去生长着很多的莼菜而被称为莼菜池。

手儿奈灵神堂:是供奉着手儿奈的灵神堂。手儿奈是一位传说中的美女,曾被万叶歌人咏成诗歌。

北总区域以每年有1000多万名参拜者的成田山新胜寺为首,拥有众多的神社寺庙和佛阁,且拥有历史性的风土和文化孕育出的祭礼和传统产业等的资源。

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国立的综合研究、展示日本历史与文化的历史民俗博物馆。

武士宅邸:残留着城堡城市佐仓之痕迹的武士宅邸大街。

旧堀田邸:是最后的佐仓藩主堀田正能于19世纪末从东京移居佐仓的府第。

佐仓顺天堂:是荷兰医学的医师佐藤泰然受藩主堀田正睦的邀请于1943年(天保14年)开创的荷兰医学私塾。

川村纪念美术馆:从1000多件收藏作品中时常展示50—80件作品,还举办特展和策划展。

佐原街景交流馆:古老街景的中心,选定为“重要传统性建筑物群保存地区”。

水乡佐原彩车会馆:可以亲身体验日本国家指定重要无形民俗文物的“佐原彩车节”的传统与文化。

伊能忠敬纪念馆:佐原出身的乡土伟人伊能忠敬50多岁时走遍日本全国进行测量,并绘制了日本最初的实测日本地图“大日本沿海舆地全图”(伊能图)。

犬吠崎灯塔:是耸立在犬吠崎尖端的白色巨塔,1874年(明治7年)依英国人理查德,亨利,布朗通(Richard Henry Brunton)的设计而建造的西方型第1等灯塔。

地球呈圆形的山丘了望馆:位于下总台地高处的爱宕山山顶,北边可遥望鹿岛滩至筑波山,东边和南边是太平洋,有时可看到富士山,西边可环视屏风之浦至九十九里海滨。

铫子港塔:为高57.7m的双塔结构,从4楼的展望厅可以鸟瞰太平洋、以及渔港特有的渔船进出景观。

成田观光馆:是一座用新媒体介绍成田山新胜寺表参道两侧成田景点的旅游信息馆。馆内1楼设有旅游信息处,使用新媒体浅显易懂地介绍市内的旅游景点。

成田山新胜寺:于940年(天庆3年)开山,为真言宗智山派的大本山,正尊是弘法大师亲自敬刻的不动明王。

成田山公园:总面积为16万5000平方米的大园林,其中值得欣赏之一是点缀文殊池和龙树池周边的花草树木。

宗吾灵堂:正式名称为鸣钟山东胜寺,因供奉着义民“佐仓宗吾”而被称为宗吾灵堂。

航空科学博物馆:是日本最初的汇集了航空相关各种资料的设施。

茂原公园:位于茂原站西边约2公里之处,是昭和初期开设的公园。

饭高寺:饭高檀林于1580年(天正8年)开设,是日莲宗最古、最大、最高的学府。

芝山仁王尊:观音教寺创建于781年,自开山以来实际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千叶县屈指可数的古刹。

芝山町立芝山古坟、陶佣博物馆:芝山町曾经作为武射国的中心地之一,建造了500多座的古坟。

生命之森度假区、日本健美操中心:占地面积共计330万平方米。

笠森观音:于西历784年开山的笠森观音,采用日本唯一的建筑方法“四向悬架”法,于西历1028年建造而成。

上总国一宫玉前神社:位于九十九里海滨的南端,地处日本东边(日升之处),具有1200多年的历史和传统风格。

鸭川海洋世界:有逆戟鲸、海豚、海驴等动物的表演。

大山千枚田:被选为“日本的梯田百景”,作为离东京最近的梯田而闻名。375层的梯田乃是村落附近森山的景观,也可称为日本的原风景。

大本山清澄寺:建立在清澄山山顶的跟日莲圣人有关的著名寺庙。

名胜仁右卫门岛:飘浮在南房总鸭川市太海滨前的面积约30,000平方米的岛屿。

诞生寺:1276年10月,日莲圣人弟子日家为了纪念日莲圣人1222年2月16日诞生,以及圣人亲自使卧病的母亲苏醒过来得以延长寿命之事而建的寺庙。

南房乐园:有5000种的植物,有全长300米连续式植物温室、热带密林似的大温室、接触动物等的设施。

馆山家庭公园:在5000平方米的花田里,一年四季都可享受罂粟花(12月上旬至次年5月上旬)、大丁草花(全年)、金鱼草(11月至次年5月)等的摘花活动。

城山公园:建立在里见氏居住的古城遗址上的公园。

母亲牧场:拥有250万平方米的广阔场地,游客可以与动物接触、观看羊的表演、体验奶牛挤奶、采集时令农作物等。

锯山:在锯山可以看到亚洲最大的佛像之一——大佛,以及“一千五百名罗汉”。

养老溪谷:溪谷的颜色因季节而不同。

东京德国村:再现德国田园风光的自然体验型主题公园。

岩井海岸:是呈弧形平缓延伸的长达3公里的海滨沙滩。

节分会:是日本传统的神道节日,时间为2月的第一个星期天。节日上相扑士、艺人和人们一起一边撒着豆子,一边喊着“福进来,鬼出去!”

成田大鼓节:4月上旬的周六、周日将通往新胜寺的表参道比作一个戏剧空间的、崭新样式的活动,代表关东各县的日式大鼓团体举行表演。

佐仓时代节:扮成铠甲武士和公主的古装队伍在城堡城市的大街上游行,此外还举行大鼓演奏和登梯子等的节目,时间为5月上旬。

成田祗园节:是成田最大的节会,节日期间,抬神轿的一行和点缀着各町内装饰的10台花车、临时舞台沿街游行。时间为7月上旬的周五、周六、周日。

佐原大节:为关东三大花车节之一。从7月9日到18日之间的周五、周六、周日连续3天。用美丽的玩偶装饰的10台花车伴随着佐原伴奏游行于街中,所有的花车聚集于一处展开杂技似的动作,演奏佐原伴奏小组的互相竞赛。

茂原七夕节:7月下旬的周五、周六、周日在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的绿竹装饰里,举办茂原舞和YOSAKOI舞等,是关东屈指可数的七夕节。

大原裸体节:是一个祈求五谷丰登、渔业丰收的雄壮且豪爽的祭祀活动,时间为9月23日至24日。以十几台神轿同时被抬入海中、在波涛汹涌的海水里抬着神轿熙来攘往的“海中驾临”而闻名。

千叶豆腐沙律:日本千叶县的千叶豆腐沙律自制的滑豆腐片成厚薄均匀的片状,在碟子上码成一个大圆形,上屉蒸熟后扒上秘制鲍汁,哈密瓜、瓜、番茄等,真的是美味可口。

网鲍:原产于日本千叶县,是鲍中顶级绝品,其外形椭圆呈咖啡色,鲍边细小,鲍忱呈珠粒状,烹制起来柔软稔滑,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鲜美,用刀横切便能看到鲍身带有网状花纹,故称网鲍。后因海水污染,以青森县出产的品质较佳。

沙丁鱼寿司:沙丁鱼寿司是日本千叶县的特色美食,所用沙丁鱼产自九十九里滨。

菜花豆酱:在日本千叶县,靠传统技术生产优质的豆酱,统一制作的产品为“菜花豆酱”。

酱油:日本千叶县冬暖夏凉,而且湿度高,具备制造酱油自然条件,其生产量居全日本第一。

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的强烈地震。下午3点左右,日本千叶县市原市炼油厂因地震引发的管道煤气泄漏,导致储油罐发生连环爆炸,导致1名工作人员重伤、2人轻伤。2011年3月11日,千叶县千叶市若叶区一家养鸡场开始发现死鸡,兽医进行检测时发现,在7只死鸡中有4只呈阳性反应。13日经基因检测确认它们感染的是H5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千叶县立即设立了禽流感对策总部,开始对该养鸡场饲养的全部3.5万只鸡进行宰杀处理,并禁止养鸡场周围的24家养鸡场的鸡和鸡蛋运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后,东京等地检测到辐射量超标的情况。2011年3月15日,日本千叶县的辐射量达到正常标准的2到4倍。

2011年3月24日,日本千叶县供水局宣布,千叶县松户市2个自来水净化厂的水中检测出的放射性碘含量超过婴幼儿摄取上限暂定标准,呼吁婴儿尽量避免饮用。在23日进行的抽样检测中,“千叶野菊里自来水净化厂”中检测到的辐射量为每公斤220贝克勒尔,而“栗山净化厂”也测到了每公斤180贝克勒尔。婴儿的安全标准为100贝克勒尔以内。松户市24日向民众发放了4500袋井水供冲泡婴儿奶粉使用,25日在另一自来水净化厂向携带容器的市民提供净水。

2011年3月26日,日本千叶县旭市政府宣布,旭市内栽培的卷心菜等11种蔬菜放射物质超标,25日开始停止销售。旭市是首都东京的主要蔬菜供应地。市内蔬菜中发现1公斤8300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碘,而国家食品卫生法的暂定基准值是1公斤2000贝克勒尔,超标4倍以上。

2011年4月12日上午北京时间7时08分,日本千叶县东部海域发生里氏6.3级地震,震中位于千叶县东部海域,具体地点是北纬35.4度、东经141.0度,震源深度约30公里,地震没有引发海啸。千叶县、茨城县、埼玉县、栃木县和东京都等地有比较强烈的震感。地震发生后,成田机场跑道关闭进行检查,上越、长野新干线全线和东北新干线、东海道新干线部分路段一度暂停运行。

2011年6月24日,日本千叶县柏市第二垃圾处理厂采集的焚化灰样本中测出7.08万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大幅超过了政府规定的每千克8000贝克勒尔暂时保管标准。7月1日、2日采集的样本也超过6万贝克勒尔。该市最终处理场和垃圾处理厂的焚化灰中则分别测出最多4.89万和9780贝克勒尔。


谢选骏指出:千叶县我去的不多,感觉上那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那里有不少工程在进行之中,好像住着很多工薪阶层,房租比较便宜。那里的街道几乎空无一人,具有中古情调,印象中那里好像还有一个“亲水公园”,很是宜人。我几次经过那里,看着水流缠绵悱恻……体验到浪迹天涯的五味杂陈。后来我去了美国,感觉却比日本更近,真是奇怪,日本有一种“熟悉中的生疏”,“近处的遥远”;而美国就没有,生疏就是生疏,遥远就是遥远。


诗云:


亲水公园没有亲情,

亲情宛若寥落晨星,

晨星抵达东方绝境,

绝境终获耶稣引领。


(另起一页)


一五

琦玉


埼玉县(Saitama—ken)是位于日本关东地区中部的内陆县,东邻千叶县,西面是长野县,南接东京都,北连茨城县和栃木县,历史上曾与东京都的大部分地区一起被称为武藏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被称为多彩的城市。交通网络稠密,两条新干线构成交通运输主动脉,是日本东部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以工业、文化、艺术闻名,是东京北部最重要的工业区。

埼玉县位于日本东京都北部,是和东京接壤最多的县。往北走是群马县,往南是东京,西边接着长野县和山梨县,往东是千叶县、茨城县,东北角上还和栃木县相连,大部分为关东平原,仅西部秩父地区为山地,河流众多,由西北流向东南。西部是秩父山区,荒川自西向东流过。该县东南部的城市几乎全成了东京的卫星城。居住的人口位居日本第5位,人口密度为全日本第4位,下辖的市位居日本第1位,是日本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东京北部最重要的工业区,拥有丰富的土地和森林资源。工业受东京影响较重,基本属于东京的加工区的性质,难以自成体系。农业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尤其是不易长期保存的蔬菜,如菠菜、黄瓜、西红柿、大葱、茄子等产量都居日本的前列。交通网络稠密,两条新干线构成交通运输主动脉,是日本东部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是连接东南西北交通的必不可少的区域。

埼玉县从古时起就被称为“小江户”,残留着许多的民间艺术和名胜古迹,具有多彩的历史文化,被称为“彩之国”。川越地区保留了19世纪的城市布局,遗留的仓库建筑、高丽神社和圣天院是该县历史古迹的组成部分。温泉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分布在从奥武藏到秩父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干燥、多西北风,夏季受到东南季候风的影响,多雨且闷热,但仍是全日本晴天较多的一个县。重要城市有:埼玉市、川口市、朝霞市、川越市、上尾市、东松山市、所沢市、行田市、熊谷市、本庄市、秩父市、春日部市、入间市等。埼玉县新都中心体育场是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举办地之一。

东日本旅客铁道:东北新干线、上越新干线、长野新干线、山形新干线、秋田新干线、宇都宫线(东北本线)、高崎线、湘南新宿线、京滨东北线、埼京线、武藏野线、川越线、八高线。

东武铁道:本线、伊势崎线、野田线、日光线、东上线、东上本线、越生线、熊谷线(废线)。

西武铁道:新宿线、安比奈线(休止)、池袋线、西武秩父线、狭山线、山口线(新交通系统)。

首都圏新都市铁道:筑波快线(常盘新线)。

埼玉高速铁道:埼玉高速铁道线。

秩父铁道:秩父本线、三尻线、三峰山缆车。

埼玉新都市交通:伊奈线。

宝登兴业:宝登山缆车。

巴士路线:东武巴士中央、东武巴士WEST、朝日自动车、茨城急行自动车、川越观光自动车、国际十王交通(东武铁道集团);西武自动车(国际兴业西武巴士);武藏观光巴士(代替巴士)、鹰巴士、MySky交通、丸建自动车(国际兴业京成巴士)。

高速道路:首都高速道路、圏央道(国道468号)、东京外环自动车道、东北自动车道、关越自动车道、常盘自动车道。

一般道路:国道4号、国道16号、国道17号、国道122号、国道125号、国道140号、国道254号、国道298号、国道299号、国道354号、国道407号、国道462号、国道463号。

埼玉县有各种制造行业,如运输机械,集线器等,政府在经营、技术、金融方面积极支持企业创业,并引入日本国内公司和国际公司,努力振兴地方经济。

崎玉县是日本最大的“葱”和“菠菜”等蔬菜、大米、大麦、畜牧业产品、水果,以及其他花卉植物等多种产品的生产地。为了发展农业和林业,琦玉县加强机构培育,良好地管理,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品牌。另外,该县适当地维护、保护的同时,还降低木材生产费用和木材利用等工作,以保持三分之一的森林面积。截至2010年6月,有印度大米“彩色光芒”、梨“双色球”、“狭山茶叶”、菠菜、六合猪肉、六合鸡等40项已被选定为品牌推广项目。

羊山公园位于埼玉县秩父市大宫,是日本著名的芝樱观赏之地,其芝樱之丘号称日本最大。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的开花时期,都迎来络绎不绝的观光客。

鹫宫神社为关东地方最为古老的神社。该神社还因动画《幸运☆星》而一举成名,成为御宅的圣地之一。每年9月份的土师祭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

浦和宫调神社是一个兔子神社。在神社内的灵水泉、水池、石柱各处都能看到兔子的造型。社名的“调”是指租庸调的调,因为建有储存武藏国、总国奉纳的调的仓库,故名。因日语中“调”与“月”同音,因而许多人将月兔作为该神社的象征。

武藏丘陵森林公园位于埼玉县的比企北丘陵。1974年7月22日开园,是日本最早的国营公园。附近地域的民众都直接称它为森林公园。公园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园内有大片的天然林,星罗棋布,点缀着41个湖沼。园内有一条全长17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游人可以租用自行车在林间悠游。

巾着田位于埼玉县日高市的西部,是被高丽本乡的高丽川围着的形状如同腰包的一块平地,有100万株的曼珠沙华(彼岸花),附近还有高丽神社。

有江户之称的川越市存在大量的富有特色的“藏”屋。藏,是具有防火功能的建筑,鬼面瓦,黑色大漆粉饰的墙壁和厚厚的双开门窗户,原来是商人们用来储藏商品和紧要物品的仓库,后来竟然流行了起来,就组成了一个“藏造博物馆”。川越菓子屋横丁是藏造老街最有人气的一条街。

秩父夜祭:日本三大美祭、日本三大曳山祭之一,于每年12月2日、3日举办,2日晚有名为“宵山”的预热活动,到了3日,人们身着和服,抬着华丽的神舆由秩父神社绕行到市中心。挂满灯笼、重达20吨的笠鉾、屋台,与神舆一起攀坡登台。

川越冰川祭:是埼玉县川越市冰川神社10月中旬举行的祭礼,被称为关东三大祭之一,被指定为日本国家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产。

岩槻雏人形:埼玉县的雏人形产量全日本最多,主要产地是埼玉市岩槻区、鸿巢市、越谷市。有两个人偶博物馆:东玉人偶博物馆、东久人偶历史馆。

鲤鱼旗(鲤のぼり):在日本,为庆祝五月五日男孩节,家有男孩的,都会挂起鲤鱼旗。埼玉县加须市的鲤鱼旗产量位居日本第一位。

盆栽:埼玉县大宫市盆栽村,是日本国内最大的盆栽聚集地,号称“世界盆栽圣地”。

2011年3月15日上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2号及4号机组先后爆炸。18至19日,日本东部各地辐射量减少,埼玉县降至正常值范围内。2010年7月19日至25日,日本列岛受强劲太平洋高气压影响,持续出现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截至7月27日,埼玉县共有990人因中暑被送往医院急救,中暑死亡人数是38人。


谢选骏指出:东京的池袋离开埼玉县最近了。池袋是环城的铁路“山手线”的一站,品位低下但非常热闹,所以有大量的学生选择住在埼玉县,哪里的房租相对便宜而居住环境好过东江都内。日本的一大好处,是因为排外而培植了中国学生的民族主义,反观留学欧美的,虽然出了不少理工人物,甚至人文学科的翘楚,但却削弱了他们的民族精神,因此在政治领域,留美学生可以说是乏善可陈。


诗云:


孜孜不倦拒绝日语,

中国文明得以传习,

仰视汉文研究书籍,

远远超过中国本地。


(另起一页)


一六

静冈


静冈县(Shizuoka ken)大致处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之间,面临太平洋。东西长155公里、南北宽118公里。东西方向呈长形的静冈县沿远州滩、骏河湾和相模湾伸展开,处于约500公里长的海岸线及富士山与南阿尔卑斯山等3000米级高度的北部连绵山岳地带的环绕之中。在历史上曾被分为伊豆国、骏河国和远江国三个令制国,县内一体性较低。全县山地面积占65%,平原32%,河湖3%。发源于北部山区的几条河川形成了富士川、大井川町和天龙川等,纵贯于境内。东南的伊豆半岛,山海相连,海岸线曲折,岛上温泉众多,有“温泉半岛”之称。

静冈县的年平均气温为17.5℃,年降雨量为3,391.5毫米,除北部山区以外,属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在平原地区冬天很少下雪。春天温暖;夏天的是前半期梅雨季节,后半期多晴高温;秋天凉爽,晴朗无云;冬天干燥多晴,属于四季分明的地区。

截至2005年10月1日,静冈县人口3,792,377人,占日本总人口的3%,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是人口较多的一个县,居第10位。人口中的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岸线的1号国道和日本铁道东海线的沿线地区。

县徽:用橘黄色曲线表示的是富士山的轮廓和静冈县的地形,曲线内部分为白色。县徽中的橘黄色表现了县民的热情、团结以及静冈县的明媚阳光。县徽图案表现了静冈县的富饶和秀丽,同时还表现了静冈县团结一致、奋力向前的精神。

县旗:县旗使用县徽作图案。底色为蓝色,描绘了广阔无际的天空和太平洋,象征了静冈县的飞跃和发展。

县花:杜鹃花。静冈县的土地上生长着许多野生的杜鹃花,其中有的种类只宜于在静冈县生长。杜鹃花深受县民们的喜爱,而且适于静冈县的气候与土壤,宜于栽培,被县民们选为静冈县的县花。

县鸟:三光鸟。三光鸟在四月末,作为夏季候鸟飞到日本,栖息在富士山麓及静冈县内各地。三光鸟的叫声听起来像日语“月亮,太阳,星星荷依荷依荷依”的发音,所以,被人们称为“三光鸟”。

县树:桂花树。桂花树生长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土壤较潮湿的地方。桂花的香气浓郁,常被人们种植在庭院内及道路边,在静冈县内栽种了很多桂花树。

古代,静冈县地区被分为远江国、骏河国和伊豆国等三个国家。12世纪起,成为连接京都和关东的主要交通要道。1603年至1867年(江户时代),幕府的直辖地、旗本的知行地、各大名的领地等,几经复杂更迭。到了1871年(明治4年)7月废藩置县时,静冈有韭山县(伊豆)、静冈县(骏河、远江)、堀江县(滨名湖北部)三个县,同年11月,韭山县成为足柄县的一部分,远州里有新成立了滨松县。1876年(明治9年)4月,废止了足柄县,旧伊豆国与静冈县合并,同年8月21日滨松县与静冈县合并,设立静冈县。

静冈县是日本的先进工业县之一,工业水平居全日本第四、五位,全县的企业数及产值均名列前茅,尤其是制造业在工业中所占比例最高,有“制造之乡”的美誉。工业产品品质优良,性能卓越,机械(运输机械和电子机械)和电子业是全县经济的骨干,乐器和摩托车已打入国际市场,为日本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其它如纸张、医药品、家具等产品名列全国第一。以运输、电气、精密类等机械和用于制造医药品的精密化学及食品工业为中心,也不断向国际化靠拢,企业也在不断强化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静冈县9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支柱。大企业有: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浜松制作所、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铃木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日本乐器株式会社、浜松光电子株式会社、大昭和造纸株式会社等。

静冈县工业的区域性十分明显,根据产业结构,可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块。东部地区位于富士山麓,区内工业用水资源丰富,又临近首都东京,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工厂规模较中部及西部大,且产业种类齐全,以造纸、纺织为中心的基础产业一直以十分迅猛的速度发展,还发展了不少尖端技术产业。区内主要产业种类有纸(纸浆)、电力机械、食品、一般机械、橡胶制品、医药、运输机械、纤维、化学制品、塑料、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制品、精密机械等。位于富士山麓的企业所生产的纸和纸浆堪称日本第一;其它如机床、电气设备、合成纤维等产品也闻名于世。以静冈市为中心的中部地区,是静冈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地区产业以日用品制造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产业为主。家具制造业是此地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其它著名的传统和现代工业有木制业等。

静冈县盛产茶叶和柑桔,其中茶叶产量占全日本的一半。网纹甜瓜、草莓、西红柿、马铃薯等农产品均名列前茅。

静冈渔业资源丰富,盛产鲣鱼、金枪鱼、鳗鱼等淡水养殖产业也很发达。

静冈县文教事业发达,有国立静冈大学、浜松医科大学、静冈县立大学、私立日本大学、东海大学、常叶学园等;最大报社是静冈新闻社,月发行量达125万份,名列日本县级报纸之首;广播电视媒体有静冈放送、静冈电视台、静冈朝日电视台、静冈第一电视台等。日本各大报社和广播电视公司在静冈均设有分社或支局。静冈县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得很活跃,较普及的体育项目有棒球、足球、柔道、相扑、田径、游泳、围棋等,其中足球在日本曾获得七次冠军。

热海: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温泉街。在热海市,除了具有代表性的热海温泉外,还有伊豆温泉、伊豆温泉汤河温泉和纲代温泉等温泉地区,在热海温泉街的中心,有喷出大量热水的“大汤间歇泉”。

热海温泉:相传开发于8世纪,温泉街的中心有经复元的“大汤间歇泉”,每隔5分钟自巨石之间喷涌一次。另外还有“阿宫之松”,是尾崎红叶小说《金色夜叉》的场景地。从海岸线到山脚下,拥有许多现代的饭店和旅店馆。从JR热海站乘公共汽车只需一刻钟。

修善寺独钴温泉:是中伊豆具有代表性的温泉地,据说是807年由弘法大师开创。乘东海道新干线到“三岛马尺”,再转乘伊豆箱根铁道至“修善寺”。

土肥恋人峡:是日本有名的观光景点之一,可以发行恋人宣言证明书等纪念品。

碧湖香美术馆:展示从公元前到现代的香水瓶约500件,在香味工作室也可体验香水制作。

城崎海岸:伊东市街的南边,是从富户到八幡野连成的9km的里阿斯式海岸。

一碧湖:在伊东市街的南约6km的火山口湖,有伊豆的瞳孔的美称。

伊豆高原:有很多简易旅馆和出租别墅,为明快的都市性高原休养地。

东伊豆:周边有热川、稻取等六个温泉乡,建有“热川香焦鳄鱼园”,“幼雏仙鹤装饰品”等。

大室山:有旅游登山爬山电梯,从山顶能纵览以大岛为中心的伊豆七岛、富士山、箱根、天城群山的立体全景。

宇宙美术馆:有天文座儿和天象仪的美术馆,夜晚到10点为止开馆。白天能直接看太阳,夜晚月,行星,星云,星团等。

川奈旅馆高尔夫球场:伊豆最初建设的高尔夫球场。

碧湖美术馆:展示着法国简·皮埃尔·卡西纽汝的绘画。

河津七瀑布:河津川上流的连续7个瀑布,其中大泷和釜泷的落差最大。

富士山:位于山梨县和静冈县境内,是日本最高山,是日本的象征和日本人的精神支柱,是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内最吸引人的景致。它是一座高约3,776米的休眠火山,以匀称、恬静、阴森、恐怖的外形著称于世。冬天覆盖着寂静的白雪,每年6月末之前富士山第五级即2,305米以上的部分均覆盖着皑皑白雪;夏天则一派生机盎然,7月1日是开始登山的日子,夏季里第一批登山者可以观赏到高山蔷薇和其它高山植物。富士山的夏天十分短暂,8月末的传统节日――吉田篝火节宣告登山季节的结束。富士山南坡和北坡的气候变化截然不同。山顶与山脚的温差达20℃,年均温度为零下6.7℃。山顶的气压仅为山脚的三分之二。

白丝瀑布:从幅度约200m高度20m弯曲的绝壁上,大小数百条由富士山之伏流水而形成的景观。

音止瀑布:紧挨白丝瀑布位于芝川主流,高度25m,幅度5m的瀑布。

田贯湖:位于富士山西山脚,占据广大的晨雾高原一角的周长4km的人造湖,湖面上倒映着富士山的秀峰。

朝雾高原:日本有名的奶酪畜牧业地带,以富士山的大泽为背景,一片牧歌式的风景。

朝雾高原柿田川:1天100万吨涌出的富士山地下水流成了柿田川。

萨山巅:以富士山作为背景的摄影胜地而知名。

三保之海岸:突进骏河湾的三保半岛的海岸,是可以一边眺望富士山一边游泳的海水浴场。

日本平:在标高308m的丘陵,可望到南阿尔卑斯山峰和御前崎。日本的将军德川家康家族的久能山东照宫是有名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阿尔卑:雄大威迫的群山,神秘的原生林,急峻的山谷,斜坡上盛开的高山植物独具魅力。

南阿尔卑大崩海岸:静冈市境内的海岸,叫东海的亲不知的难关。

寸又峡:大井川支流寸又川的溪谷,从两岸的岩壁有大小的瀑布坠入。

静波海岸:约16km,海滩平浅,可以走入海中100m,是家人可以同乐的安全海水浴场。

御前崎岬公园(散步道):向灯台附近有能看出地球是圆球的台,可以看见夕阳和风的台。

馆山寺温泉:是滨名湖畔涌出的温泉,拥有三面环湖、风光明媚的地理条件,是海水浴、钓鱼、赏月的好地方,还可以品尝到滨名湖的特产鳗鱼料理。JR滨松站至馆山寺温泉巴士站,乘坐巴士只需40分钟。

小夜的中山巅:为远州七大奇迹之一的《夜泣石传说》的小夜的中山山巅。

中田岛沙丘:面向远州滩的东西走向的4km沙丘。

滨名湖:位于静冈县西部,与爱知县交界的位置。滨名湖古时候是一个淡水湖。由于15世纪末发生的地震,震塌了封闭着湖口的沙坝成了与远州滩相通的湖泊。此后,由于16世纪的海啸湖口被冲得更宽成了目前那样湖岸线复杂的咸水湖。滨名湖上还有游览船运行,可从湖上观赏滨名湖景色,而滨名湖与海拔113米的大草山山顶展望台有“Kanzanji—Ropuwei”连接,可从空中饱览景色。

大濑节全称为“大濑节、内浦渔港节”,是4月4日为祈祷渔业丰收、航海安全而举行的传统活动。节日的最精彩的是:穿着女装的男青年们,在装饰得很华丽的渔船上跳起“英勇舞”。

岛田带祭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传统社祭,时间为10月中旬的3天,由“大名”组成的队伍身着华丽的服装在街上游行,他们在木太刀上挂着和服带子祈愿妇女顺利生产。1月1日至2日 太鼓祭典

静冈县无形民俗文化财富指定“丰积神社鼓祭典”,每年1月1日至2日深夜之前召开。

4月第一个周末的千金游街,是静冈县4月第1个星期六、星期日细江町最大的活动。该活动重现了江户时代各地大名的千金小姐喜欢游逛千金街道的往日时光,乘坐在肩舆上的千金小姐在百余名武士、侍女的跟随下游行。

8月8日至10日按针祭奠举行,是为纪念首先来到日本的英国人、曾任德川家康的外交顾问、建造出日本第一艘西式帆船的威廉·亚当斯(日本名三浦按针)而举行的祭奠。

12月16号 秋叶山、秋叶寺大祭:日本静冈市为了表达对防火之神的敬仰,每年12月16号的夜间进行的“过火坛”祭神仪式,人们赤脚从冒着火的护摩坛上走过,以清除身上的污浊。

静冈茶:静冈县的茶叶产量居全日本第一位,绿茶产量占全日本的45%。“静冈茶”为日本的著名商标。还举行游客采摘茶叶等活动。

鳗鱼饼:是静冈县浜松最有名的特产,以浜名湖产的鳗鱼、大蒜、精选新鲜黄油等为材料混合而成。

樱花小虾:只有在静冈市蒲原骏河湾才能捕捞到的静冈的美味。樱花小虾的捕捞在春、秋两季,秋季捕捞可持续到12月下旬。远州滩是天然虎豚的天然生长地。富士山丰富的天然水养殖。

骏河竹编工艺品:骏河竹编生产的工艺品包括花瓶、篮子、茶托、托盘、虫笼、糕点盒等。竹编,曾是17世纪时武士们的副业,制作着食器、虫笼等,出售给东海道的行人。骏河漆器是静冈县有名的工艺品,黑色漆器的表面有着山毛榉纹理之美,同时漆器上的画工也赞叹。

2009年8月11日早晨,日本东部静冈县骏河湾海域发生里氏6.5级地震,造成110人受伤,其中数人伤势较重,共约3340所住宅受损。2010年3月20日,日本静冈县御殿场市一陆上自卫队训练场在举行“控制燃烧”活动。上午9点左右,约1000名当地居民和陆上自卫队成员参加了活动。9点45分左右天气突变狂风大作,风速最高时达到60千米/小时。随后火势难以控制,造成3人遇难。2011年3月15日夜间,包括首都东京在内的日本静冈县周边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震级初步报告为里氏6.0级,后调至6.4级。地震造成3人受伤,2处住宅起火,富士宫市有2万户人家停电。连接东京与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也处于停驶状态。2011年8月1日日本时间23:58分(北京时间22:58分),日本静冈县附近海域发生里氏6.1级地震,地震没有引发海啸,震源在北纬34.7度,东经138.6度,震源深度为20公里。震感最强烈的地区为静冈县中部和伊豆市,达到了震度5,东京及首都圈地区震感明显。静冈县内轨道交通全线停运进入检查状态,静冈县内的高速公路东名高速部分路段通行停止。

静冈县地处东京、大阪之间,交通发达,主要交通干线为东海道,是连接日本东西的要道,特别是以东海道新干线、东海道线、东名高速公路和国道1号线等为主线的交通网已成为日本产业的中心。县内有六个新干线停靠站,全县公路总长3.8万公里,东名(东京——名古屋)高速公路路段186公里。东京——热海:东海道新干线,约40分钟。静冈机场及第二东名高速公路已经开始建设,今后静冈县的交通将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富士山静冈机场已于2009年6月4日完工。

东京——静冈:东海道新干线,约1小时。

东京——滨松:东海道新干线,约1小时25分钟。

大阪——热海:东海道新干线,约2小时15分钟。

大阪——静冈:东海道新干线,约2小时。

大阪——滨松:东海道新干线,约1小时30分钟。

热海——伊东:伊东线,约需1小时。


谢选骏指出:对于日本的关东地区来说,静冈是西边的尽头了,因为再往西去,就是关西了。对于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来说,有一种幽闭的感觉,因为哪里也去不了,无法获得前往其他国家的签证。对于在日本关东地区生活的中国人来说,甚至连关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路途较远。所以能到达静冈,就算十分稀奇了。因为这里有座巨大幽灵,人们就把这座大山叫做富士山,意思就是不死的山。富士山是一座鬼山。平地而起、毫无伏笔、直不楞登、愣头愣脑、阴影四射,活脱脱地就像“突击的日寇”。中国民间把男人对女人的强暴叫做“日”,因此在儿童的语言中,“日军”就成了“强奸部队”、“日本”就是“强奸大本营”、“日皇”就是“头号强奸犯”、“日寇”就是“强奸部队的入侵”。日本的这种蛮横性格,与富士山的突兀,可能不无关系?


诗云:


静冈铁路伸向京畿,

富士山古幽灵不死,

热海名闻徒有其表,

伊豆起舞半岛歌姬。


富士见站铁路游魂,

兀然踟蹰鬼魅昆仑,

上下左右曲线前进,

不得要领倏然一春。

(另起一页)

一七

仙台


仙台市(Sendai shi)是日本宫城县县治,位于宫城县中部,为东北地方最大城市,同时为政令指定都市之一。该市是由安土桃山时代名将伊达政宗于1600年建立,由于全市绿化比例高,而有“杜之都”(森林之都)之誉。仙台市于1889年设置为市。成立时全市面积仅17.45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6,000人。自1928年起全市规模开始扩大,至1989年,人口已超过一百万。仙台市因是中国文豪鲁迅留学的地方,而广为中国人熟知。

仙台藩主伊达政宗最早在此建城,奠定了现在仙台市的市街基础。伊达政宗自1600年开始筑城,之后不断推行新计画,进行城建设计和开发等。当时的仙台非常繁荣,西班牙的使节形容当时的情形为—东西南北人来人往,胜似江户(现在的东京)。仙台的街道既重功能性又具有现代化城市的特点,其发展完全归功于伊达政宗的远见,他为未来的仙台市的发展打好基础。仙台的街道布局和现在发展情形连同广濑川一起,从伊达政宗所建造的仙台古城遗迹上往下俯瞰,一览无遗。

1613年,仙台藩主伊达政宗为了与外国通商,邀请传教士,派遣使节乘坐仙台藩制造的洋式帆船桑帆号出洋远航。使节的副使是家臣支仓常长,他们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登陆,之后又横渡大西洋,到了西班牙的马德里,最后到达意大利的罗马,实现了日本人首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到达意大利的使节团拜见了罗马教皇。及至归国,行期长达七年。这说明,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日本在四百年前就超过了中国。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2011年3月11日14:46:23,宫城县北部的仙台市外海发生芮氏规模8.9 (日本气象厅后上调为9.0)地震,并造成超过10米海啸,对仙台沿海的宫城野区和若林区造成严重伤亡及破坏,当中有极多建筑物被洪水冲走,或是受到严重破坏(包括历史文物及旅游景点),剩下三区则位处内陆所以海啸造成的影响不多。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表示,地震震央位于日本东京外海373公里处,据CNN报导,地震发生后数小时内震区居民仍然持续感觉到余震,至少发生30起余震,其中最大规模余震为7.1。市域东临太平洋沿岸的仙台湾,北以松岛丘陵、西以奥羽山脉、南以名取川为界。东西方向横贯宫城县。从青叶区青叶山的仙台城(青叶城)天守台眺望仙台市风景,可从西偏南方向看到见仙台市中心部。

仙台市属于柯本气候分类法下的副热带湿润气候,夏季炎热程度不及东京,冬季寒冷程度不及札幌。仙台市冬季凉爽且干燥,1月的平均气温是1.5°C(34.7°F)。夏季非常温暖,而且降雨量多,8月的平均气温是24.1°C(75.4°F)。该地受台风威胁的机会非常少。仙台市的梅雨季节通常开始于6月底至7月初,晚于日本的其他都市。雨季期间,受到来自鄂霍次克海的称作“やませ”的气团的影响,仙台市的7月显得十分凉爽。仙台市的年平均气温是12.4°C(54.3°F),年平均降水量是1,254.1毫米(49英寸),平均日照时间是1796.1小时,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气温是11.7°C(10.9°F),最高气温是36.8 °C(98.2°F)

仙台机场并不在仙台市,而在相邻的名取市与岩沼市。市内有霞目飞行场,为陆上自卫队与宫城县警察本部所使用,并没有民航机航班起降。

仙台市内的铁路路线图

■ 东北新干线 (仙台车站)

■ 东北本线 (南仙台车站——太子堂车站——长町车站——仙台车站——东仙台车站——岩切车站)

■ 常磐线 (南仙台车站——太子堂车站——长町车站——仙台车站):线区上是岩沼车站以南

SAT 仙台机场直达铁路 (南仙台车站——太子堂车站——长町车站——仙台车站)

■ 仙山线 (仙台车站——东照宫车站——北仙台车站——北山车站——东北福祉大前车站——国见车站——葛冈车站——陆前落合车站——爱子车站——陆前白泽车站——熊根车站——(临)西仙台高地车站——作并车站——(临)八森车站——奥新川车站)

■ 仙石线 (青叶通车站——仙台车站——榴冈车站——宫城野原车站——陆前原之町车站——苦竹车站——小鹤新田车站——福田町车站——陆前高沙车站——中野荣车站)

仙台市地下铁

■南北线 (泉中央车站——八乙女车站——黑松车站——旭丘车站——台原车站——北仙台车站——北四番丁车站——勾当台公园车站——广濑通车站——仙台车站——五桥车站——爱宕桥车站——河原町车站——长町一丁目车站——长町车站——长町南车站——富泽车站)

仙台市和周边市町村有“1环状5放射状”之高速道路网。

东北自动车道(仙台南IC、仙台宫城IC、泉IC)

三陆自动车道(仙台港北IC)

仙台东部道路(仙台东IC)

仙台南部道路(仙台南IC、山田IC、长町IC、今泉IC)

常磐自动车道

一般国道 

国道4号、国道6号、国道45号、国道48号、国道286号、国道457号

国道48号之仙台西道路(日本之道100选)直结仙台宫城IC和仙台市中心部(广濑通)。

都道府县道

伊达政宗所建筑的仙台城的本丸(主城堡),位于海拔115m的天然要塞上。现今,橹、门等当时的建筑物都已经失去,但通过石墙和重建的隅橹能够追忆往日情景。

近年的发掘调查显示,本丸旧迹石墙,曾历经三次重建。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及历史纪念碑,已经完成修理和复原。市政府正计画着仙台古城遗迹的整备,作为仙台市的象征,使仙台的市街重现历史光彩。

大崎八幡宫,作为仙台领地内的镇护神社,建成于1607年。其本殿以黑漆为主基调,装饰着光炫夺目的金具,色彩艳丽,被指定为国宝。1月14日举行一年一度的“焚烧祭”(焚烧正月装饰品,以祈祷一年幸福健康)。

仙台市博物馆以伊达一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中心,介绍仙台历史。大约7万5千件国宝和重要文化财产收藏在这里。随时展出的大约有1200件。


谢选骏指出:仙台是一个特点不多的地方,这一个本州岛东北边区小城,不在本州通往北海道的主干线上。据说鲁迅就是在这里“留学”的。可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在仙台这个地方,能获得多少信息量呢?人们一提到日本,首先想到的就是东京,其实大错特错了,因为日本和美国、中国一样,大部分地方都是原野和小镇,东京只有一点点。

不过在古代,仙台曾经领先的,因为那时日本尚未殖民北海道。1613年,仙台藩主伊达政宗为了与外国通商,邀请传教士,派遣使节乘坐仙台藩制造的洋式帆船桑帆号出洋远航。使节的副使是家臣支仓常长,他们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登陆,之后又横渡大西洋,到了西班牙的马德里,最后到达意大利的罗马,实现了日本人首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到达意大利的使节团拜见了罗马教皇。及至归国,行期长达七年。这说明,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日本在四百年前就超过了中国。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诗云:


仙台僻处东北地区,

森林原野熟番聚居,

一度直通西欧各国,

而今只有中国吹嘘。


(另起一页)


一八

青森


(一)


青森市(Aomori—shi)是本州和北海道之间的交通节点,青森港运行前往函馆港的渡轮。新青森站是东北新干线的终点和北海道新干线的起点。青森市还是日本前列的豪雪都市。

从青森海岸(青森湾岸)地区的青森县观光物产馆(ASPM)旁眺望横跨青森湾(青森港)的青森湾大桥与停靠于原青森栈桥(青森2号码头)的青函渡轮纪念船八甲田丸,远处可见梵珠山地(津轻山地)

津轻氏在1585年占领了该地。津轻氏在1626年由当时的善知鸟村(爱努语为突起之意)改名为青森町,当时仍为一个渔港,后来经津轻氏发展,发展成与江户贸易的港口。当明治政府在1889年设立町制。青森于1898年4月1日建立,第一代的市长为工藤卓尔。在2005年与浪冈町合并后,成为了新的青森市。在2006年10月1日正式成为日本中核市之一。每年的青森睡魔祭更是外地游客的焦点。青森市的中心城区位于青森平原至青森湾沿岸,呈扇状,是一个行政都市、商业都市、交通都市、港湾都市。

绳文时代前期中叶——中期末叶(约5500年—4000年前)虾夷民族的三内丸山遗迹(特别史迹)的聚落开始繁荣。

绳文时代后期前半(约4000年前)——小牧野遗迹(国家历史遗迹)的环状列石开始兴建。

平安时代(10世纪—12世纪)——高屋敷馆遗迹(国家历史遗迹)的环壕聚落。

1190年(文治6年)——大河兼任军与镰仓军在善知鸟前之梯(现在的善知鸟崎)发生战争。

应永年间(1394年—1428年)——北畠亲房的子孙开始在浪冈往来。

1460年代——浪冈北畠氏,开始兴建浪冈城(国家历史遗迹)。

1578年(天正6年)——浪冈城被大浦为信(津轻为信)攻占。

1585年(天正13年)——大浦为信攻占外滨,这一带被大浦氏(津轻氏)占有。

1624年(宽永元年)——弘前藩开始建设善知鸟村的港口。

1625年(宽永2年)——弘前藩有关津轻与江户之间的回船经营得到幕府的许可。

1626年(宽永3年)4月——弘前藩命令森山信实进行城市规划。

1671年(宽文11年)——设置仮屋(藩的设施)。1864年(元治元年)以后改称为阵屋。

1783年(天明3年)——青森骚动。

1871年(明治4年)9月4日,弘前县与其他6个县合并为新的弘前县,5日后野口豁通开始担任大参事(知事)。但是因为箱馆战争时军队驻扎的据点及对当地的经验、县的位置及海港等因素,野田认为应该将县政府设置在青森町,因此他向政府提出迁移的建议并且接纳。在同月23日的太政官公告中宣布县政府的所在地。

1871年(明治4年)9月23日——弘前县政府决定迁移至青森町,并改称为青森县。

1873年(明治6年)2月11日——开拓使开设青森—函馆的定期航路。

1888年(明治21年)12月6日——东奥日报创刊。

1891年(明治24年)9月1日——东北本线青森—盛冈开始通行,青森—上野全线通行。

1894年(明治27年)12月1日——奥羽本线青森—弘前开始通行。1905年(明治38年)9月14日青森—福岛全线通行。

1902年(明治35年)1月23日——八甲田山雪中行军遇难事件。

1908年(明治41年)3月7日——青函渡轮开始行驶。

1909年(明治42年)12月6日——上水道的设施兴建完成。

1910年(明治43年)5月3日——青森大火。

1924年(大正13年)8月——青森筑港兴建完成。

1926年(大正15年)4月11日——青森市营巴士开始营业。

1933年(昭和8年)6月——青森飞行场兴建完成。

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东京—仙台—青森—札幌的日本航空运输定期客机开始营业。

1941年(昭和16年)4月17日——NHK青森放送局开始播放。

1945年(昭和20年)7月28日——青森大空袭。

1951年(昭和26年)12月5日——津轻线青森—蟹田开始通行。

1964年(昭和39年)11月5日——青森机场兴建完成。1965年(昭和40年)6月1日开始营业来往东京的定期客机。

1979年(昭和54年)9月27日——东北自动车道青森—大鳄弘前开始通行。1987年(昭和62年)9月9日青森—川口交点全线通行。

1984年(昭和59年)6月30日——青森陨石坠落。

1986年(昭和61年)4月24日——青森县观光物产馆アスパム开馆。

1987年(昭和62年)7月19日——新青森机场暂时开放。1990年(平成2年)3月24日开始全面开放使用。

1988年(昭和63年)3月13日——青函隧道.津轻海峡线开始营业,青函渡轮被废止。

1988年(昭和63年)7月9日—9月18日——举行青函隧道开通纪念博览会(青森EXPO'88)。

1992年(平成4年)7月27日——青森湾大桥开始营运。1944年(平成6年)7月开始全面营运。

1993年(平成5年)4月1日——青森公立大学开学。

2003年(平成15年)9月28日——青森自动车道青森—青森东开始通行。

2006年(平成18年)10月1日——成为中核市。

2007年(平成19年)3月17日—3月25日——举行2007年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

2008年(平成20年)6月7日—6月8日——共同举行G8能源部长级会议与五国能源部长会议,并发表青森宣言。

青森县的中央位置,津轻地方(青森县以西地区)的东北部,与东津轻郡形成“东青地域”。北面面向陆奥湾的内湾青森湾,中心地带是广阔的青森平原,东南面面向奥羽山脉的北端(八甲田山、东岳山地),而西面则是津轻山地及津轻平原。因此,市中心是以青森湾为中心向青森平原以扇形向外扩展。

市内的铁路青森站是奥羽本线和东北本线终点站,亦是东北自动车道、国道4号及国道7号的终点站。因此青森市是连接北海道和本州之间(津轻海峡线、青函航路等)的重要的交通及货物的交汇点。

陆奥湾的湾口由于平馆海峡的缘故而较少受到外来的影响,加上青森湾被津轻半岛及夏泊半岛所包围,而令青森港变成天然良港之一。位于东南部的八甲口山及东北部的浅虫地区亦分别被指定为十和田八幡平国家公园及浅虫夏泊县立自然公园。

山:奥羽山脉(八甲田山、东岳山地)、津轻山地、云谷峠等

河川:一级水系(岩木川小系)、二级水系(堤川水系、冲馆川水系等)

湖沼:天然湖(グダリ沼、横沼)、火山湖(地狱沼、镜沼)、人造湖(野木和湖)、坝湖(下汤平成湖、浅虫萤火虫湖、浪冈坝水库、本乡坝水库)

岛屿:汤之岛、裸岛

青森县在冬天会出现积雪的现象,最高的记录在1945年积雪量达209公分,在最近2005年,积雪量达178公分。亦是日本唯一县厅所在城市被指定为特别豪雪地带。而夏天会在南方的山背出现冷锋,导致天气不太炎热。在夏天,市内很少机会下梅雨。

连接青森市和北海道函馆市的青函联运船长久以来均是连接本州和北海道的交通要道。近年来随着青函隧道的建成,联运船在1988年停驶。现时定期的航运有到北海道函馆市。


(二)


函馆(Hakodate)是日本北海道西南部重要港市,位于北海道之南岸,南临太平洋,隔着津轻海峡与本州岛的青森相望。面积约为347.4平方公里,人口31.8万(1986)。市区由函馆山向下延伸,形似扇子。从函馆山眺望到的都市夜景号称世界第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函馆地处平坦沙洲上,属函馆平原。湾东部有函馆山,山前为函馆港,港内水深,是天然良港,北海道的门户。松前、龟田两半岛阻挡西北季风,使该市成为北海道冬季气候较温和的城市。一年四季分明,夏季平均温度23℃,气候清爽宜人,冬季平均温度低于零度,年累积降雪量超过5公尺。没有梅雨季的8月,是北海道最美丽的季节,也是观光时节,8月下旬早晚渐感凉意,9月下旬—10月开始,迎接枫叶盛开,11月初雪片开始飘落,全域为银白世界,3月开始融雪,5月樱花初开,充满着自然的风情。

原名箱馆,13世纪时是本州被废贵族、罪犯的流放地。江户时代开始有移民定居,从事渔业和农业。1854年辟为对外开放港口,商业日渐繁荣,曾有“北方长崎”之称。1869年改今名。

1873年至东京定期航线通航,1904年与小樽间铁路通车,1907年定为国家重要港口。1908年至青森的火车轮渡开航,交通地位日益重要。1920年代成为日本东北部的最大城市。1922年设市,后因北海道各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各港口相继开发,其地位相对降低。第三产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员的70%。沿岸渔业发达。附近以种植蔬菜、水果和水稻为主。工业以水产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最为重要,占工业总产值的53%;还有与渔业有关的造船、机械、纺织工业等,多沿海湾分布。有海底铁路隧道(青函隧道)与本州岛的青森市相通。青函海底隧道已于1988年正式通车,全长53.85公里。有五棱郭公园等名胜。

开拓的当时,由海港的形状而被称为“巴港”,受良港所惠的街道,傲为北海道的大门。在北海道还被称为“虾夷地”的时候,与各地贸易往来频繁。函馆地名的由来,可追溯到享德3年(1454),当时津轻一族的河野政通在被称为“乌斯克斯”(阿依努族语意思是湾的尽端)的渔村里修建了公馆,公馆的形状颇似箱子而得名“箱馆”。明治2年(1869年),虾夷更名为“北海道”,“箱馆”也更名为“函馆”。而今,从2004年12月1日起,函馆与相邻的渡岛东部的户井町,惠山町,椴法华村,南茅部町合并,成为北海道内仅次于札幌市和旭川市的第三大城市,人口30万的新函馆市开始新的起点。

虽然北海道是虾夷人的故乡,早在公元7世纪就有探险者的足迹,第9世纪开始也有僧侣传播佛法,而迟至16世纪,因幕府松前氏的势力扩张,北海道的南端才成为日本的土地。然而,直到1869年(明治2年),讨伐幕府战争于函馆结束,北海道的开发史才正式开始,并开启日本明治维新的时代,位于函馆市东边的五陵郭,正是明治2年(箱馆战争)的决战地。其实,促使1869年之后北海道之开发,除了日本对资源的急需,另一目的在于防备俄国;因为自江户时代起,俄罗斯人即经常出入日本北部的边境,1859年,俄国就派遣传教士到北海道,建立教会,函馆市内属于君士坦丁堡式的希腊正教教会,即是当时的产物。

函馆自古即是日本本州岛前往北海道的必经之地,为北海道历史最悠久的城市,1741年被辟为港口,1859年则与横滨、长崎同时成为日本最先开港的国际贸易港,使得函馆比其它北海道的城市,更早接触到西洋文化、且更富有国际色彩。

函馆是北海道的南大门,与横滨、长崎一样,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港口贸易城市。最先门户开放的日本港口之一,另一个是下关市。大凡港口都市总是伴随着各国侨民往来通商的传统,这里也不例外。很多往事就像流淌在函馆门口的津轻海峡从日本海源源不断地飘向太平洋。夏天,万点捕鱿灯火装扮着海峡,冬天,万盏通明的灯火勾勒着函馆。中国商人的故事也和俄罗斯,英国的商人们一起谱就了函馆的今天。虽然这里已经远不及许多大城市的繁华,可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函馆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多彩与魅力。建立于1859年,是日本最早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整个城市充满异国情调,旧英国领事馆、唐人馆、希腊正教教堂等。

铁路车站附近的海湾地区有热闹的早市,360多家店铺鳞次栉比,交易的海产品都是刚捕捞上来的新鲜货,品种繁多,有乌贼鱼、海扇、鱼卵和花鲫鱼等等。从车站步行5分钟就可以看到岸边系着一艘大船,这就是当时连接本州的青森和北海道的青函联运船“摩周丸”,现在作为纪念船供人参观。在船头部位还设有餐厅和咖啡馆,在这里可以一边休息一边眺望港湾的景色。老城区一带保留着许多旧建筑物,其中有国家级重要文物的旧函馆区公会堂、带欧洲风格饮茶室的原英国领事馆、函馆东方正教派的教堂和东本愿寺的分寺等,留下了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气氛。另外,在遥对函馆的海岸区,还有由旧时的红砖仓库群改建而成的大型商场以及金森洋物馆、“函馆啤酒厅”餐馆等。

早在1858年的德川幕府时代,函馆与横滨和长崎被确定为国际贸易港,1859年6月开始开展贸易活动。从此,随函馆街头电车和对外贸易的繁荣,西方文化进入了函馆。

函馆火山喷发而成的函馆山,由主峰御殿山和药师、观音、爱宕、七面、地藏等山峰组成,最高处为334米,峰周约6公里,形似睡牛,故有“卧牛山”之称。函馆山有“植物的宝库”之称,山坡上生长着650多种植物,郁郁葱葱,苍翠满山。从山顶可眺望渡岛山脉、驹岳及治内浦湾沿岸的丘陵地带,以及呈扇状的函馆市。每逢夜晚,登山纵目,函馆市的灯光,如同点缀在扇面上的无数宝石,熠熠生辉,五光十色,流光异彩。市区中心的车流似一条条流动的光河,港湾深蓝色的海水上,倒映着万道灯光,色彩缤纷,随波跳动,这就是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之称的“函馆夜景”。函馆也因此又有“日本的香港”之称,成了游客纷至的旅游胜地。

函馆山是函馆市内唯一的一座山,位于日本北海道函馆市的市区西端的沙颈岬(沙洲,大陆和大的岛和陆地毗连的岛)。海拔高334m,方圆约9km。外观好像牛躺卧一样,因此也被叫做卧牛山。山顶设置有展望台,从山麓开始,有函馆山ropeway和普通道通(普通车夜间和冬季不能通行)。白天,晴天的日子,不用说眼下的函馆市街,就连夹隔在津轻海峡的下北半岛也能眺望到。夜间,在沙颈岬中间,细长的市街上闪耀的街灯和漆黑的海形成对比,钓墨斗鱼的渔船上点燃的油灯(聚鱼灯)编织成美丽的夜景,十分有名。一般认为,在夜景中发现“喜欢”和“心”的文字的话,就会变得幸福。同香港、那不勒斯(Napoli,意大利)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夜景”。

北海道遗产:约3000年前,函馆山是火山,也是岛。津轻海峡的潮的流动等,函馆山喷出的火山灰、来自龟田河的沙土、在水浅的堵塞,就形成了现在一样的陆地毗连的沙颈岬。根据函馆山要塞地带法(明治32年),从1898年开始要塞建设,到1905年,函馆山上,炮台、发电站、观测所等17设施被建设(津轻要塞)。同时,由于函馆山成为要塞地带,山体成为军事机密,函馆山就从地图消失了。不用说函馆山的测量,就是普通人的入山和函馆山的摄影、绘制草图、有关函馆山的谈论都被严厉地限制了。

战后,津轻要塞被美国军要求拆卸,普通市民也能进入。现在,御殿山第一炮台遗址有崩塌的危险,禁止进入,不过,残余的设施痕迹的一部分也可以参观。同时因为,被禁止进入的数十年之间,函馆山的自然得到保护,现在被认为是出于灭绝边缘的Ezohikigaeru等在函馆山栖息生活着(采集函馆山的树木和草花是被禁止的)。2001年因此被指定为北海道遗产。

从幕府末期开港以来,函馆一直是与港口一起成长的城市,从函馆山周边开始发展,逐渐扩大到整个龟田半岛。在北海道开拓时,先后在此设置了开拓使派出所和支厅,甚至在北海道厅成立前,还曾成为函馆县的县厅所在地,至今函馆一直都是道南地方的中心 ,设有许多国家级机关的分驻单位以及北海道渡岛综合振兴局的行政机关。

回顾一下历史沿革——

1454年:津轻豪族河野政通在当时被称为“乌斯克斯”(ウスケシ(Usukeshi)或ウショロケシ(Ushorokeshi),阿伊努语的意思为“湾岸之尽头”)的渔村兴建宅邸,因建筑的外观像箱子,故以“箱馆”(音同函馆)作为地名。

江户时代期间,高田屋嘉兵卫在“箱馆”设立松前藩的役所。

1854年:神奈川条约签订,箱馆变成美国的补给港。

1859年: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签订,箱馆成为国际通商港、同时设立“外国人居留地”。

1868年:在戊辰战争后期,榎本武扬占领箱馆,并成立虾夷共和国。

1869年:政府军战胜,榎本武扬投降。

1869年:箱馆改称为函馆。

1899年:函馆与龟田郡龟田村的部份区域合并成“函馆区”。同年函馆山要塞完成,并开始禁止一般民众进入要塞所在的函馆山,期间长达47年。

1902年4月1日:龟田郡龟田村、神山村、锻治村、桔梗村、石川村合并为龟田村(现在的龟田支所辖区),并成为北海道二级村。龟田郡上汤川村、下汤川村、龟尾村合并为汤川村(现在的汤川支所辖区),并成为北海道二级村。龟田郡钱龟泽村、根崎村、志苔村、石崎村合并为钱龟泽村(现在的钱龟泽支所辖区),并成为北海道二级村。龟田郡户井村、小安村合并为户井村(现在的户井支所辖区),并成为北海道二级村。

1906年4月1日:龟田郡尻岸内村(现在的惠山支所辖区)成为北海道二级村。茅部郡臼尻村、熊泊村合并为臼尻村(现在的南茅部支所辖区),并成为北海道二级村。

1919年4月1日: 户井村、龟田村成为北海道一级村椴法华村(现在的椴法华支所辖区)从尾札部村分村,并成为北海道二级村。

1922年:更名为“函馆市”。

1923年4月1日:汤川村成为北海道一级村。

1936年:汤川村改制为汤川町。

1939年6月1日:汤川町被并入函馆市。

1946年:函馆山开放给一般民众进入。

1954年:洞爷丸台风导致青函连络船洞爷丸等4艘船只在函馆七重滨沉没,导致1430人死亡,是历史上在和平期间发生的第二严重海难(仅次于泰坦尼克号海难)。

1959年5月1日:尾礼部村、臼尻村合并为南茅部町(现在的南茅部支所辖区)。

1961年:函馆机场启用。

1962年1月1日:龟田村改制为龟田町。

1964年11月1日:尻岸内村改制为尻岸内町。

1966年12月1日:钱龟泽村被并入函馆市。

1968年10月1日:户井村改制为户井町。

1971年11月1日:龟田町改制为龟田市。

1973年12月1日:龟田市被并入函馆市。

1985年4月1日:尻岸内町改名为惠山町。

1988年:青函隧道开通,本州的铁路可通到函馆。

2000年11月1日:函馆市被指定为特例市。

2004年12月1日:龟田郡户井町、惠山町、椴法华村、茅部郡南茅部町被并入函馆市。

2005年10月1日:被指定为中核市。

2011年3月11日,在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受到一些破坏;一人被海啸卷走。

水产渔业为北海道的主要基干产业,北洋渔业基地的函馆,利用丰富、种类众多的渔获,制造成各种海鲜食品,并积极地开发养殖渔业,发展水产事业。

和水产渔业并称是北海道的经济产业——畜牧业,畜产的输出量为全国第一,各种乳制品更是美味可口,令人垂涎三尺。

墨鱼,墨鱼是函馆的特产。高级昆布,以高级海带制作,特负盛名。是献天皇的绝品。此外,如织物工艺、木工艺、玻璃工艺等,许多开拓时代的传统工艺仍然受到重视,并成为有力的观光资源。

函馆五棱郭祭(Hakodate Goryokaku Festival)纪念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最后战争——(箱馆战争)。因其决战地就是函馆市东边的五陵郭,结束于明治2年,箱馆五棱郭祭,于每年5月的第3个星期六、日举行,战场的景观将再次重现,可以观赏到装扮当时的历史人物,如:五陵郭守将的军官——黑田清隆、希望建立虾夷共和国的旧幕府军——夏本武扬,以及土方岁三等,函馆市民以军乐游行的方式,盛大而热闹地庆祝。


谢选骏指出:青森是本州岛的末端,函馆市则是北海道的开端。直到1990年代,都是有所分别的。例如在本州岛,列车上从不查票。但是进入北海道,就有一次查票活动。好像是从一个国家进入了另外一个国家,让人感到不同于日本本部的北海道已经到了。北海道有些像中国的东北,或是俄国的西伯利亚、美国的中西部——是新近的移民区域。日本也一直宣传北海道地广人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日本人在心理上,是把北海道和台湾、琉球等海外殖民地等同看待的。


诗云:


青森函馆彼此对岸,

古往今来三番征战,

种族文明生死搏斗,

战后阉割只看金钱。


(另起一页)


一九

札幌


札幌(Sapporo),是一个位于日本北海道道央地区的都会城市,为全日本人口第五多的城市,也是日本的政令指定都市之一。由于札幌市是北海道政府(道厅)以及石狩支厅办公室所在地,因此也成为北海道的行政中枢。“札(zháㄓㄚˊ)幌(huǎng ㄏㄨㄤˇ)”一名来源于阿伊努(虾夷)语,意为“大河川”。札幌市位于北海道石狩平原西南部,是日本人口过百万的都会区中最北方的一个。除此之外,由于日本是个岛国,主要城市大都临海,札幌遂成为少见的内陆大城,也是内陆城市中人口最多的一个。除了是北海道的行政中心外,札幌也是北海道的工商业中心,曾在1972年举办过第11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位于市中心的带状公园大通公园也是每年札幌雪祭的举办场地,因此札幌也是个国际知名的观光都市。

位于日本列岛北端的北海道地广人稀,总面积占日该国土五分之一,总人口却只有东京人口的一半。北海道的形状就像一个去了腿的大王蟹,江户时代的日本地图上并没有北海道,1621年耶稣会牧师所绘制的地图上的北海道比本州还大。1643年东印度公司的探测船回来报告说,北海道与库页岛有陆路相连。到了18世纪,俄国人绘制的地图上北海道竟然消失了,本州过去就是堪察加半岛。日本开始知道北海道的地形,是在1786年江户幕府派遣的探险队直达千岛群岛之后。北海道的开发则到了明治维新以后。北海道是日本最大的牧场和农场,也是重要的渔业基地。

北海道的重要地区是首府札幌及其南部区域。它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8.2摄氏度,最高气温为31.9摄氏度,最低气温为—14.4摄氏度。札幌虽具有浓郁的北国风味,但四季分明,春天可以在大通公园看到紫丁香与铃兰一起绽开的绚景,夏天在蔚蓝的天空下可与羊之丘展望台四溢的清爽绿色拥抱,秋天可漫步于北海道大学金黄色的银杏林荫道,冬天则可融入国际滑雪场白茫茫的世界。札幌市徽的外观是一个六角形,代表冰晶(雪花)的形状,是北海道的象征物。在六角型内侧的圆形其实是汉字“札”字的变体,而整个圆形又可视为是日文片假名字母“ロ”字的变形,是札幌的日语片假名写法“サッポロ”中的一部分。市徽中央的五芒星代表北斗星,是北方的象征物,而另一方面五芒星的形状又与日文片假名字母“ホ”近似,是日语中“北方”或“北海道”的拼音字首。

1869年(明治2年),日本将虾夷地改名为北海道,并设置开拓使负责对北海道的开发,同时开始建设札幌。当时任职判官的岛义勇在名为円山的丘陵东方规划了全新的市镇街道,并引用了现代化的都市计划理念,形成了今日札幌市的整齐街廓。1875年(明治8年)开始,最初的屯田兵加入札幌的开发行列,铁路的铺设与工商产业的发展也陆续开始。

1882年日本废除开拓使,比照日本在其他地区的行政区划,在北海道设置函馆县、札幌县与根室县共三个县;1884年原属札幌县底下的札幌区变更为札幌郡,并在市中心的地区另设一个也是同样名为札幌区的次级行政区及区役所(区公所)。不过,北海道设县的历史很短暂,1886年北海道三县又被取消,正式将“道”升级为日本的一级行政区,设置北海道厅,而札幌也成为道厅(道政府)的所在地,今日被称为“北海道厅旧红砖厅舍”的历史性建筑,则是在1888年时落成启用。

1922年(大正11年)日本开始实施被称为“市制”的新版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札幌市正式建市,在这之后札幌市陆续数次扩张范围将周遭的町村并入,人口也持续增加。1947年,日本施行地方自治法,札幌市首度进行市长的民选;1950年举办第一届的札幌雪祭。1970年札幌市人口突破百万,距离建城仅102年,两年后的1972年,札幌市正式升格为政令指定都市,底下划分7区,并且在同年举行了札幌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1届冬季奥运会)。

如同大部分北海道地区的地名由来,“札幌”这地名也是起源于北海道当地的原住民阿伊努族即虾夷人的语言阿伊努语,经过和化之后,以日语呈现。札幌建市初期原本只下设了7个区,但在人口与城市规模逐年成长之后,逐渐分割设置新的区,目前共有10个“区”级行政区划:1.中央区2.北区3.东区4.白石区5.厚别区6.丰平区7.清田区8.南区9.西区10.手稻区

札幌作为北海道的经济中心,以服务业为主,但主要以日本全国性公司的分公司为主,真正的本地企业相对较少。

札幌市区沿平川的河道伸展,这条河穿过市中心,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区。人行道上都种着洋槐树,因而札幌又有洋槐之都的美称。街道整齐而且具有北欧风情,市内有两条特别宽阔的马路,互相交叉成直角状,其交叉点就是札幌的中心点。初夏,札幌的紫丁香花、金合欢树花盛开,这样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一直延续到雪季来临之前。入冬之后,整个城市一片雪白,墨绿色的常青树叶像雪原中动物的眼睛一样。札幌冰雪节、冬季奥运会、冬季亚运会等国际盛会都曾经在札幌召开。札幌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而闻名于世。

札幌是个典型的北国城市,具有浓厚的北国风味。札幌每年都有以冰雪为主题的户外活动,这就是札幌雪祭的由来。雪祭的主会场设在大通公园,郊区的真驹被开辟为第二会场,专供儿童玩耍。后来又在支笏湖国家公园开辟了第三会场,供游人体验冰山探险的乐趣。雪祭分为雪堆和冰雕两大部分。雪雕的造型以人物为主,表面呈白色粉末状,四周设置的投射灯光打在上面,突出了人物的纯洁质感。雪祭的参赛者们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作品从人物、动物到世界名胜,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这个城市的魅力在于:静卧于日本本州岛之外的札幌市,虽是日本第五大城市,却显然没有如此扎眼和霸道。札幌是美的,且美得含蓄,美得收敛,必须深咽几口,细细体味,才知原来芳香醇厚。冬之冰雪夏之凉,秋之红叶春之绿,四季节气不同,景色也迥然大异。每年一千三百多万观光客多来消度札幌美妙的冬夏,最爱它晚秋的静美。踏行在由城区向郊野延伸的郁郁丛林中,简洁流畅的现代雕塑闲闲地承托着几枚北风吹落的枫叶,是无心,却又浑然天成。这是爱者的乐园,这是文艺家的故乡。难怪札幌南高中毕业后就读医科大学的札幌籍作家渡边淳一,多年不离札幌,写出了名震一时的《失乐园》。难怪本乡新,这位“二战”后日本三大著名雕塑家之一,用生命和钢刀为宽厚质朴的札幌人民镌刻下许多动人的传说之作,他的故居如今早已游人如织,他的名字是札幌民谣里的骄傲。作曲家浜口库之介虽然不是札幌本土人,但他那艺术的头像早已被永恒定格在札幌著名的羊之丘上。丰腴的绵羊每日在石雕旁踱步之时,浜口所作的《恋之町札幌》,因为石原依次郎缠绵悱恻的演绎正在日本列岛一路传唱。

作为北海道的政经中心,札幌拥有完备的交通建设,包括两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三条隶属JR系统的铁路与两个机场。在市内交通方面,札幌市交通局经营了三条地下铁路线,三条札幌市电的路面电车路线,再加上多线市区公共汽车辅助,构成完备的大众运输网络。

丘珠机场:正式名称“札幌飞行场”,是一个位在市区内的小型机场,只有一些地区航线的经营,机场实际是隶属于日本防卫省,因此是个军民合用机场。

新千岁机场:也常被称为札幌机场,虽然是札幌市的主机场,但实际位置却是在邻近城市千岁市与苫小牧市境内,是个就算在雪季期间也能起降大型广体客机的大型机场。虽然札幌机场主要是作为札幌与日本其他大城市间的国内交通用途,但也积极增建新设施,吸引国外直飞航线的设置以提升北海道的观光业发展。现时包括首尔、关岛、台北、香港、沈阳、上海与澳大利亚凯恩斯等城市,都有定期或包机航班直飞新千岁。

札幌属于北海道旅客铁道(JR北海道)的营运范围,该公司底下共拥有三条路线经过札幌。市中心车站为札幌车站。

函馆本线:星观车站——星置车站——稻穗车站——手稻车站——稻积公园车站——发寒车站——发寒中央车站——琴似车站——桑园车站——札幌车站——苗穂车站——白石车站——厚别车站 —森林公园车站

札沼线(学园都市线):桑园车站——八轩车站——新川车站——新琴似车站——太平车站——百合原车站——筱路车站——拓北车站——爱里教育大车站——爱里公园车站

千岁线:上野幌车站——新札幌车站——平和駅车站——白石车站

瓜果书(sapporo seeds Livingbook):在日本农产省和日本有机农业研究会的共同推进下,瓜果书应运而生。瓜果书,通俗讲来,就是一种“书本里能长出花花草草,瓜瓜果果的有机书”。瓜果书,本质上是结合了工业设计的先进理念和园艺栽培技术的成熟技术,从而打造出的极具创新意识的工业产品。瓜果书里边含有膨化剂,高效营养介质以及迷你种子。在日本,各地商场和书店均有“瓜果书”出售,诸如“番茄书”、“黄瓜书”、“茄子书”等应有尽有。这些外貌似书本的产品表面包装有防水纸,其内塞有石绒、人造肥和种子等。人们购回后按照其内附赠的种植说明,只要每天浇水,便能长出手指粗细的黄瓜、弹丸似的番茄、拳头大的黄瓜等;一般情况下,一本“番茄书”经培育可长出150—200个迷你果,一本“黄瓜书”可结出50—70条袖珍瓜。这种时尚新颖的创意产品一度在日本成为最为畅销的工艺创意产品。

1872年(明治5年)4月 新泻县三条町出生的金井藤七和同乡高井平吉共合伙出资,在札幌创成桥(现札幌市中央区南1条西一丁目)附近的创成河边草茅房的角落了开了一家日杂小卖店“今井商店”,从此拉开了丸井今井的历史序幕。由于物美价廉、诚实、勤劳而获得当地消费者的好评,开业前采购的商品在2个月之内被抢购一空,在如此繁荣的背景下,2年后的1874年(明治7年)新建店铺“今井商店”迁址,“丸井今井呉服店〈和服店〉”开张。当初需要在函馆(今井藤七创业前曾经生活过)与札幌之间频繁来回进行采购,其导致的结果是经过函馆和东京两级批发商以后,采购成本偏高,因此早于1891年(明治24年)就导入在东京开设采购专门店,直接从东京的批发商进行采购从而降低不必要的中间成本等策略,而且为了给当时任处于开发途中的北海道提供丰富而低廉的物资,尽可能让来自于本州的开垦移民能够安心在北海道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早于1879年(明治12年)就开始了明码标价的销售方式。这种经商态度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与亲耐,这个时候开始消费者就开始敬称丸井今井为“MARUI SAN〈丸井先生〉”1888年(明治21年)开设“今井西装店”开始涉入服装销售行业。

1890年(明治23年)滝川分店开业,从此掀开了在北海道各地开设分店的序幕。1891年(明治24年)10月在小樽色内开设丸井今井吴服店小樽分店、同年11月在室兰市中央町开设丸井今井吴服店室兰分店、1892年(明治25年)4月25日收购当时函馆繁华地段末广町的第一家和服店“山丸二菊池呉服店”,并改名为“函馆丸井今井呉服店”并托付给今井藤七最小的弟弟今井良七打点、1897年(明治30年)10月开设“丸井今井呉服店旭川分店”……从北海道南部的函馆到北海道中央地带的旭川,不断在北海道构建丸井今井的店铺网络系统。

1916年(大正5年)札幌大火后的复兴重建之际,用红砖和石头新建了3层楼的店铺,并以此为契机札幌总店作为百货店开始营业。

1898年(明治31年)1月合名公司今井商店注册为法人,1919年(大正8年)2月改组成株式会社今井商店、1923年(大正12年)在函馆末广町新建3层楼,由此函馆分店也开始百货店营业,之后小樽分店 旭川分店 室兰分店……各分店相继开始了百货店业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完成了在北海道各地开设分店的战略布局。

1924年(大正13年)札幌总店失火而被全毁,直后马上着手重建,于两年后的1926年(大正15年)总共4楼部分5楼的新大夏落成,并在北海道首家导入了载客用升降电梯,再次实现了札幌总店的复兴。1930年(昭和5年)11月2日函馆分店扩建成5楼,并在开业之际导入了载人升降电梯和载物升降电梯的分别运营,并导入了活动场所,屋顶日光浴室等先进理念和设施,1934年(昭和9年)在函馆大火中函馆分店被全烧后,马上又建筑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5层塔楼2层的新馆而实现函馆分店的复兴等,并最早导入并整备了近代化的设施和环节。

1932年(昭和7年)三越札幌店开店后,丸今井今札幌总店 五号馆三家百货店形成TOP3的竞争格局,丸井今井札幌总店屋顶开设摩天轮,另外还有北海道新闻经营的道新新闻剧场里表演迪士尼短片动画电影等,博得小孩的追棒,成为了札幌当地最有代表性的百货店,1965年(昭和40年)新建新馆后卖场面积增加至15,491m2,销售额也远超本土资本的五号馆以及东京资本的三越札幌店,成为了札幌地区销售额最高的首屈一指的最大百货店

1969年(昭和44年)12月扩改建,1975年(昭和50年)9月札幌总店大通馆开业,实现卖场面积大幅扩增, 2002年(平成14年)11月开设南馆,同时对各店铺进行重新装修,2003年(平成15年)3月1日开设MARUI Living House,2007年(平成19年)2月时隔14年进行全面装修,同年三月在地下街Aurora Town该店入口处开设北海道本土产品精选店(Kita Kitchen北之厨)同年10月对札幌总店地下食品卖场进行装修并命名为Marui Foods。

2011年(平成23年)4月1日札幌丸井今井札幌三越两家公司合并成株式会社札幌丸井三越。2011年(平成23年)3月12日连接札幌火车站到大通公园站全长520m地下步行空间开通后,客户可以利用地下步行空间避开雨雪天气,一直从札幌火车站步行到丸井今井札幌总店, 2011年7月15日新千岁机场新航站楼开业,在该航站楼二楼(各地土特产店集中层)开设了(Kita Kitchen北之厨)2号店。现在以大通馆 一条馆、南馆、大通别馆共4个分馆为中心,包括(Marui Living House)(Kita Kitchen北之厨)等周边店铺,服饰杂货以及北海道各地土特产等等食品种类也非常丰富。

与车站前街相交叉的3.4丁目,大正到昭和40年代一直有路面电车行驶,所以这一带被称之为十字街。三越在札幌开店是昭和7年,本土百货店丸井今井于大正5年即早于三越开业16年,当时三越的开业对丸井今井来说毫无疑问意味着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当时丸井今井刚好由地上三层扩增到地上4层,而三越是地下2层地上6层,从规模来说就已经压倒了丸井今井。三越建在京屋和服店的旧址拐角处,至今为止都没有变过,当时在路对面有书店(富贵堂 现PARCO所在位置)斜对面是纸张文具店(打完藤井 先大丸藤井中心),现在也一直还在营业。昭和20年到平成17年旁边还有一家书店叫(丸善)也还让人记忆犹新。三越开业当时,丸井今井有非常强烈的竞争意识,当时提出了(竞争为发展之母)的口号毫不示弱。三越开业当日约5万人客流,第二天也有约4万人以上,根据当时的营业日报得知,当天由于来场人数过多,而采取了临时入场限制。此后昭和31年扩建到8层,昭和46年卖场总面积达26608㎡的大店铺,成为北海道内屈指可数的大型百货店。

今天的北海道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是大自然的缩写,辽阔的大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肥美的牧草、干净的空气和水源,盛产各种水产、稻米、牛奶、牛、羊肉,还有北海道为名的啤酒、方便面、奶酪、黄油,吃北海道的食品,意味着安全、无污染和健康。

北海道所产的王蟹、开花蟹、鲱鱼、鲑鱼、鳟鱼既好吃、又便宜。尤其是北海道的鲱鱼,少腌一腌、在炭火上一烤,其鲜美不亚于任何世界名菜。这儿还有一道名菜叫“成吉思汗”,就是把羊肉切成厚片与新鲜蔬菜一起烤着吃。札幌的海产品和农产品极其丰富,美食是札幌旅游的重要的节目之一。鲑鱼在北海道地区是很普通的,在札幌可以品尝到具有北海道独特风味的鲑鱼料理。“三平汤”和“石狩锅”。是把清香的肉汤放入安放在桌上的沙锅内,和鲑鱼一起煮食。北海道的农产品极多。乳制品以冰淇淋、黄油和奶酪而闻名。甜玉米则是北海道秋天的美味之一。它的收割季节是在每年的八月至九月。

拉面在日本是最受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但专家们认为最好吃的拉面还是在北海道地区。札幌的拉面有豆酱风味和黄油风味等不同的口味。

札幌啤酒具有生啤原本的清爽和喝不够的美味,舒畅的喉感,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都会同样受欢迎。酒精含量约5%。原材料是麦芽、啤酒花、米、玉米粉。

“刺身”即生鱼片,有人根据日语发音直接音译为“沙西米”。刺身是将新鲜的鱼或是贝肉,依照适当的刀法切成,享用时佐以酱油与山葵泥(Wasabi)调和之沾酱的一种生食料理。一般人通常会以为山葵泥(Wasabi)具有杀菌之作用,事实上并不然,山葵泥只是为了增加口感为主要目的。制作刺身所用的海鲜食材,选购时必须注意新鲜度与肥美,加上由资深料理师出掌,刀工要好、处理与料理、佐料、摆饰的技巧必须非常熟悉与了解,方能制作出一盘令人在视觉上与味觉上都令人啧啧称赞的刺身料理。较常见的刺身种类有:鲑鱼、鲔鱼、鲷鱼(加纳鱼)、旗鱼、龙虾、芦虾等等。其中每年五月份所盛产的黑鲔鱼刺身更是令许多饕客回味无穷的人间珍品。刺身并不一定都是完全的生食,有些刺身料理也会稍微的经过加热处理,例如:

1.炭火烘烤 鲔鱼腹肉经由炭火略为烘烤,将鱼腹油酯经过烘烤而让其散发出香味,再浸入冰中切片而成。

2.热水浸烫 生鲜鱼肉以热水略烫过后,浸入冰水中,让其急速冷却,取出切片,即会呈现表面熟但内部生的刺身,口感与味觉上会有另一种风味。刺身料理通常出现在套餐中或是桌菜中,同时也可以作为下酒菜、配菜或是单点的菜色。


谢选骏指出:札幌是日本城市中最为现代化的,也就是最接近欧美风格的。那里很宽敞,很少有东京的破旧建筑。东京的大量棚户区很难拆除,而札幌则很少这样的历史包袱。所以很自然的,在饮料方面,札幌最出名的是啤酒,而不是日本人习惯的清酒(类似中国的黄酒)。札幌的啤酒有种特别的风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肯定是为了适合日本人的口味而研制出来的。因此我觉得,它应该比青岛啤酒更接近中国人的品味。因为青岛啤酒太淡了,而札幌的生啤在浓度上似乎更接近中国的黄酒,中国黄酒也就是日本清酒的老祖宗。


诗云:


现代倭人札幌展示,

文明杀进虾夷墓志,

历史有如土层耕耘,

新旧翻身未有尽时。


(另起一页)


二〇

新泻


新泻(Niigata—ken),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北部日本海沿岸的中央部位,濒临日本海,南北长向呈细长形,有着漫长且富于变化的海岸线,是日本海沿岸的海路交通枢纽。包括日本海中的粟岛和佐渡岛。三面环山,间有盆地。东部为越后和三国山脉,南境为妙高等火山群,西面飞騨山脉伸入日本海,形成断崖,沿海有新泻等平原,果树园艺业发达,是日本屈指的农业食粮出产地,是日本有名的“越光”牌大米的产地。由于盛产大米,因此新泻的清酒、各种米果的质量和产量也十分卓越,是日本酒的产地之一。较大河流有信浓川与阿贺野川,有水城之称,是日本海侧的海运交通要道,为日本海沿岸唯一的一个开港地区,开通了“上越新干线”和“北陆”、“关越”、“上信越”、“磐越西线”、“日本海东北道”等高速公路,拥有新泻机场、中核国际港湾的新泻港口,为“日本海一侧地区的大据点”。自然资源丰富,是石油、天然气主要产区,因地面下沉,60%气井已封闭。工业以炼油、金属加工、食品、机械、电机、化学、合成纤维等为主。冬季湿冷多雪,春夏有干热风(焚风),是日本降雪量最多的地区,有雪国之称。滑雪场众多,每逢冬季,都会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滑雪游玩。该县靠近日本海一侧还有许多温泉旅馆,在泡温泉同时,还能欣赏到日本海的美景。

新泻县是古代高志(越)国的一部份,在7世纪末期高志国分割成越前、越中、越后三个不同的国家,据历史记载:

863年7月10日,越中、越后发生地震。

1502年1月28日,越后发生地震。

1665年,越后发生高田地震。

1714年,糸鱼川发生地震。

1751年,越后、越中发生地震。

1828年,三条发生地震。

1833年,出羽、越后、佐渡发生地震。

1860年1月1日,基于日美修好通商条约,新泻港开港。

1868年,戊申战争(北越战争)爆发;西军于攻略长冈城后占领越后。

1945年,长冈空袭。

1961年2月2日,长冈发生地震。

1963年1月,大雪,东京至新泻间的交通网络中断。

1964年,新泻国民体育大会开赛。

1964年6月16日,新泻地震。

1967年8月,羽越发生洪水。

1978年,北陆自动车道部分开通。

1980年末至1981年,五六豪雪。

1982年11月15日,上越新干线预定开通(新泻至大宫)。

1985年3月,上越新干线开通至上野站。

1985年10月,关越自动车道全线开通。

1988年,北陆自动车道全线开通。

1991年,上越新干线开通至东京站。

1996年,新泻市被指定为中核市。

1997年,磐越自动车道全线开通。

1998年8月,新泻市史上最大豪雨发生。

1999年10月30日,上信越自动车道全线开通。

2002年5月,日本海东北自动车道新泻空港交流道至圣笼新発田交流道间开通;同年10月延伸至中条交流道。

2002年6月,在新泻体育馆、2002FIFA世界杯足球赛日本侧开幕战开赛。

2004年7月13日,新泻、福岛豪雨。

2004年10月23日,新泻县内中越地方发生里氏地震规模6.8级地震及多次6级以上余震,造成数十人死亡失踪,超过2000人受伤,28万户居民出现停电与通信中断,8万人紧急避难,新干线出现首次脱轨。此次地震被称为新泻中越地震。

2005年12月22日,新泻大停电。

2006年1月,豪雪,刷新各地测史上最大积雪量纪录。

2007年4月1日新泻市被指定为政令指定都市,成为日本本州日本海侧第一个政令指定都市。

2007年7月16日上午10时13分左右(东京时间),新泻县柏崎市附近再度发生里氏地震规模6.8级地震。2011年7月29日起,日本新泻县和福岛县普降暴雨,一些河流泛滥、决堤,导致1人死亡、5人失踪。

新泻县为日本极为少数的原油产地之一,与原油相关的石油炉、石油暖炉等石油然后器具的产量也十分大。佐渡岛的佐渡金山为三大金山之一,佐渡金山的产金量占整个日本黄金产量的一半,是世界上持续采掘寿命最长的金山,已于1989年(平成元年)停止采掘。此外,金属加工品的产量也极大。燕市、三条市的金属食器产量约占全日本国内生产总额九成。新泻县有许多擅长于非铁金属材料加工的企业,剪刀、菜刀、镊子等金属工具的产量为大阪之后位居第二位。在服装加工业,编织品的产量为日本第一位。阿贺野川流域为大规模水利发电所所在地,东京电力的柏崎刈羽核能电厂为世界上出电量最大的核电厂。

农业为新泻县的主要产业。稻米的产量次于北海道,为日本第二位。最好的米是新泻越光米(コシヒカリ),尤其是鱼沼地区种植的越光米被称之为日本第一好米,其中又以南鱼沼市盐沢町所出产的越光米最为美味。此外,与稻米相关的米果(煎饼等)生产量也是日本第一。日本酒则仅次于兵库县、京都府为日本第三位。除了米之外,也是樱桃的著名产地。西瓜的栽培也十分盛行。

新泻县的渔业也十分著名,尤其是鱼肉相关加工品为最。新泻县长冈市的山古志村、鱼沼村等村乡,是日本锦鲤的发源地。每年10月到12月间,从来自世界各地的锦鲤爱好者会聚集此地,一则选购喜好的锦鲤,二来游览“锦鲤发源地”。

佐渡岛是日本第六大岛,仅次于本州岛、北海道岛、九州岛、四国岛和冲绳岛(不包括北方四岛),位于日本海中,面积855.1平方公里。岛上的佐渡金山是近代日本最大的金银山。

万代桥是新泻市的象征,建于1929年,全长307米,拱形的桥脚分外美丽。

北方文化博物馆是一座优美的日本庭园。原来是伊藤家族的宅邸,后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展示绘画、雕刻等。

八海山位于新泻县南鱼沼市的岩峰群。最高峰入道岳海拔1778米,与越后驹之岳、中之岳并称为“越后三山”。可以乘坐缆车到半山腰。

卷机山是新泻县南鱼沼市与群马县利根郡交界处的高山,海拔1,967米,是登山家深田久弥所选的“日本百名山”之一。

国营越后丘陵公园是四季皆有美景的公园,是北陆地区唯一的国营公园。

苗名泷瀑布落差55米,水声轰隆如地震,有“地震瀑布”之外号,“日本瀑布100选”之一。

妙高山有“越后的富士山”之誉,海拔2,454米,是日本百名山之一。山麓的白桦林中的蝾螈池映出妙高山的雄姿,造出一种让人难忘的美景。还因约10万株水芭蕉的花盛开的群生地而闻名。

白根风筝会战:新泻县内以世界规模最大而引以为豪的“白根大风筝会战”,风筝隔岸相斗。在6月上旬举办5天。

越光大米:被誉为“白雪米”、“日本第一好米”,并在中国卖出天价的越光大米,即产于日本新泻。

冲汁:是将鱼块和葱段等材料一起混煮的简朴的火锅料理。

无名异烧:利用佐渡金银山中产出的含有二氧化铁的红土和粘土混合,经高温烧成。其特征在于,在制造过程中进行“生磨”,在烧成后进行“沙研磨”的特殊工序。

锤起铜器:美术工艺品,是将金、银、铜、锡等材料进行锤打加工的金属工艺品。


谢选骏指出:我对新泻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这里乘坐新干线。日本的新干线,可比欧洲之星快得多,而且完全看不到窗外的景色,是全在护栏之内的封闭式的进行的,人就像在传送带上的东西一样,被运送到了目的地才发现自己已经到了。那次我从东京出发,北上周游本州岛东侧和北海道全境,精疲力尽之余,回到了本州岛的西北部,于是乘着新干线,从新泻直到东京,历时仅仅一个多小时,真的令人惊诧。据说邓小平就是被新干线征服了,痛下决心改革开放。但是他的改革三十多年努力,到2016年,不过是把中国带回了1960年的中日力量对比,刚刚弥补了文革的损失。从中国、日本历年人均GDP数据比较观察一下吧,1960年中国89.52美元,日本479美元。2016年中国8,123.18美元,日本38,900万。中国和日本的差距依然是四五倍之多。而期间中日差别最大的一年,是1993年,中国377.39美元,日本35900美元,差距将近百倍。那正是我在日本的时候,我见证了中国最为悲惨的时刻,因此得以彻底反思中国和世界。


诗云:


新泻干线直达东京,

闪动速度丧失风景,

一份报纸尚未读完,

传送带上超悠悠行。

(另起一页)

二一

奈良


奈良县(Nara—ken)位于日本纪伊半岛中央,四周为大阪府、京都府、和歌山县、三重县所环绕,属内陆县。

奈良古称大和,日本历史和文化发祥地之一。日本奈良东邻三重县,西接大阪府,南接和歌山县,北连京都府。土地面积约为3,691平方公里,由被称为“近畿之屋顶”的纪伊山地及扩展至北侧的平原组成,土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山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森林覆盖率为77%,大约90%的人口集聚在县北部的奈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因此也是高产林区,主要产业有纤维产品制造业、木材、木制品制造业等,畜产业较发达。2015年12月20日,日本奈良被授予“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称号。

奈良作为古老的文化城市,拥有众多的古寺神社和历史文物,享有“社寺之都”的称号,被日本国民视为“精神故乡”。这里是日本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重要的名胜古迹有平城京遗址、皇陵、东大寺、唐昭提寺、药师寺、兴福寺、大安寺、法隆寺、正仓院、春日神社、元兴寺、西大寺、手向山八幡神宫、奈良公园等。

自710年至794年奈良县曾是日本的首都,称为“平城京”,是日本文化、艺术和工艺的摇篮。在佛教传入日本的公元6世纪至8世纪期间,奈良一直作为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而繁荣。公元710年,仿效中国唐代的长安城而创建的大规模国际首都“平城京”,作为历史性的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之中。西方的文化、艺术、建筑技术等透过古代通商道路——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存有以东大寺、法隆寺为首的世界文化遗产、佛教建筑、佛象雕刻等许多国宝和重要文化遗产。

该县属于山岳性气候,整体上气候温和。北部地区气候温暖,降雨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至1300毫米左右;南部山岳地区为多雨地带,为山岳型气候,年降雨量为5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约10℃左右。以盛产吉野杉闻名,林业作为主要产业得以长足发展,并培育出日本为数不多的美丽人造林,还拥有大和高田的纤维产业、大和郡山的金属工业、机械工业等发达的工业和产业。

奈良县没有港口可资利用,水路交通只得依赖周边地区,陆路交通是其通往日本其他地区与国外的命脉;也没有机场,最便捷的是利用关西国际机场和大阪机场。

奈良历史年表—— 

239年,倭国女王卑弥呼领受中原魏朝的倭王金印;

538年,佛教从百济传入;

607年,建立法隆寺、派遣遣隋使节;

630年,第一次派遣遣唐使;

645年,大化改新(内政改革);

694年,迁都至藤原京;

700年,建造高松冢古坟;

710年,迁都至平城京;

752年,东大寺大佛复明;

754年,唐僧鉴真到日;

759年,唐招提寺建立;

768年,春日大社创建;

782年,室生寺建立;

794年,迁都至平安京;

894年,废除遣唐使;

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

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

1334年,天皇亲政开始;

1338年,室町幕府成立;

1467年,应仁之乱;

1600年,关原战争;

1603年,江户幕府成立;

1868年,明治维新;

1871年,废藩置县、奈良县成立;

1880年,奈良公园开设;

1895年,帝国奈良博物馆开馆;

1922年,奈良公园被指定为国家名胜景点;

1952年,平城宫迹被指定为特殊史迹;

1972年,在明日香村的高松冢古坟发现壁画;

1976年,再建药师寺金堂;

1988年,在奈良公园举办丝绸之路博览会;

1993年,“法隆寺”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1998年,“古都奈良的文物”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2004年,“纪伊山地的灵地和参拜道”将被预定为世界遗产;

2010年,迁都平城京1300年。

奈良县的经济属内陆型经济,2008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0198亿日元,年人均收入为252.6万日元。森林资源丰富,年产木材约50亿立方,是日本人工高产林区。丰富的林业资源带动了纤维产品制造业、木材加工业、木制品制造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历史悠久,主要产品毛笔、制墨、漆器、茶叶以及花木种植等。畜产业也较发达,机械化程度较高。奈良县历史、人文景观丰富,据官方网资料显示,被指定为国宝和重要文化财的数量占全国的17%,仅次于京都。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接待游客3,579万人次,外国游客到访率为6.5%,居日本第10位。

奈良公园:公园内有许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的有名的寺院和神社,如兴福寺、东大寺和春日大社。

东大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建筑,由圣武天皇为了祀奉大佛(毗卢遮那佛),并作为日本各地的寺院的总寺院而于752年建成的。

兴福寺:是日本国宝的宝库,在中世纪是日本文化的中心。当时寺内的僧兵数万,且武艺高强,类似于中国的少林寺。

春日大社:一般认为是在迁都平城京后,由藤原家族为朝拜他们的保护神而建的。因其屋顶的形状具有特性,该寺院的建筑式样被称为“春日式样”。

若草山:海拔342米,面积33万平米。看似三山相叠的一个草坪山。登临山顶,整个奈良盆地尽眼底。每年仅3月21日至6月15日,9月10日至11月25日,方可入山。

唐招提寺:是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于759年建造的。鉴真大师的坐像供奉于御影堂,被日本尊为国宝。

药师寺:由天武天皇为祈祷皇后早日恢复健康而在飞鸟地区建成的。

平城宫迹(佐保与佐纪路):有平城宫古迹,保留着古代天皇皇后的古墓,还有许多的古寺。

法华寺(佐保与佐纪路):由圣武天皇之后的光明皇后所建,之后不久于742年成为日本全国的国分尼寺。有十一面观音立像。

西大寺(佐保与佐纪路):于公元765年,作为平城京的西面的大寺而建立。西大寺的有名的活动中有“大碗茶节”。

法隆寺(斑鸠寺):世界上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物,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中宫寺:位于法隆寺东院邻测,建于公元7世纪的尼姑院。在建于1968年的本堂内放置有“世界三大微笑之一”的弥勒菩萨像。

慈光院:建于公元1663年的禅宗寺院,为奈良少有的寺院式枯山水借景庭园,书院内尚留有茶室。

富本宪吉纪念馆:于1974年开馆纪念日本著名陶艺家富本宪吉先生。

朝护孙子寺(信贵山):位于信贵山东侧的中腹部,本尊“毗沙门天”为福德开运之佛,参拜者甚多,寺院外,还有纸老虎可以购买,是有名的纸工艺品。

宝山寺(生驹山):真言律宗大本山,位于海拔642米的生驹山上。本尊是不动明王。寺内的圣天堂还供奉着保佑世人生意兴隆、夫妇和睦、子女出息等的“秘圣欢喜天尊”。

飞鸟寺:一丈六的飞鸟大佛,是日本最古的佛像,是公元6世纪苏我马子兴建的日本最早的正规寺院,由从百济(朝鲜半岛扶余系国家)招募的能工巧匠设计建造。

石舞台古坟:是飞鸟时代的象征,是日本最大级别的古代洞室石墓。

高松冢古坟:7世纪末至8世纪初,日本“古坟时代”末期的贵族墓葬,发现于1972年,由于措施不当和保护不力,壁画受到霉菌破坏,色彩和线条均受影响。

甘橿丘:在此山丘的万叶展望台往下看,飞鸟一带尽收眼底。

橿原神宫:位于亩傍山麓,面积达50万平米,是根据《日本书纪》中的描绘而创建。

谈山神社(多武峰):有木造的高约17m的十三层塔,还因院内种植的近3000棵红枫树而闻名。

山边小道:是史书上记载的日本最古老的道路,连接奈良和樱井的道路。

长谷寺:位于奈良市北部、初濑川沿岸,是真言宗丰山派的总本山。登廊两侧栽种着7000株左右的牡丹花,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赏花期间,迎来大量游客。寺内有用水晶作成眼睛的日本最古老的佛像。是公元824年,由真言宗的鼻祖弘法大师创建的寺庙。

曾尔高原:在此可以欣赏到田园诗般的景色。

森野旧药草园:园内种有近二百五十种草药。

麻寺:又称二上山禅林寺,真言、净土两宗兼修之寺院,位于日本大和奈良县北葛城郡当麻村二上山麓。

吉野山:为日本最为有名的赏樱之所。山腰部以山岳信仰的起源地,留有许多公元14世纪内乱时代的南朝史迹。

大台原山:山顶为一片宽广的台地,古木参天,细竹依依,降水为全日本最多。

中兴忌·撒团扇是纪念复兴唐招提寺的高僧觉盛上人的佛事。举行法事的时候,僧人们将心形团扇和年糕一起向远远扔去,据说捡到的人可以解除厄运,并事业成功。

大文字送火:用柴火堆出一个巨大的“大”字,然后点燃在夜空下。“大”字,代表广大宇宙之意,火床共108座,代表了世间的108种烦恼,“大”的第一划长109米,第二划长164米,第三划为128米,可谓日本最大级的送火文字。

中元万灯节,日语写作“中元万灯笼”。春日大社里有3000座灯笼,是由信徒纳奉累积起来的。节日里,所有的灯笼都被点亮,市民也可以将自己的愿望写在灯笼上。 

御祭始于1136年,活动中心是12月17日的“渡式”和“旅所祭”。“渡式”是指人们穿着平安时代至江户时代的服装,在奈良的街道上游行,表现古人参拜春日大社的情景。“旅所祭”则是指在若宫神社的行宫前的舞台上表演神乐、舞乐等。“春日若宫御祭”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产。

若草山烧山,日语写作“若草山の山焼き”,为每年一月的第4个星期六举行的观光节日。若草山烧山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奈良的“兴福寺”和“东大寺”在若草山上有地界纷争。1760年,奈良奉行所(地方政府组织)出面了,决定一把火把山烧掉,意思是“这样争来争去有什么意思,干脆一把火烧掉算了”。另有一种说法是,驱赶山里的野猪、烧光寄生的害虫。烧山从下午6时开始,最后大火将面积33公顷的整座大山都笼罩起来,场景非常壮观。当然,消防队员也是在附近随时候命的。

春之大茶盛起源于镰仓时代的大茶会,一个直径半米、重4公斤的巨碗里盛着茶,一人喝完后,递给后一人,现场气氛平和安详。时间为4月份的第二个周末(星期六,星期日两天)。

锯鹿角,日语写作“鹿の角きり”。为了保护游客的安全,并防止奈良公园中的树木遭受损坏,每年10月份前半个月的星期日,奈良公园都要举行一个“锯鹿角”的传统活动。“锯鹿角”的过程是:称为“势子”的人将鹿抓住,灌入神酒让它安定下来,然后由神官将鹿角锯断。

奈良一刀雕:别名“奈良人形”。大胆有力的凿子痕迹和纤细致密的五彩,绝妙地协调在了一起,是奈良一刀雕的一大特征,作品类型包括雏人形、五月人形、能人形。

奈良团扇:一种艺术品,制作非常精良,设计样式丰富。据说奈良团扇是春日大社的神官模仿军扇的形状而制成。

奈良墨:奈良的墨产量居日本第一,不只一种颜色,还有混合了红花颜色的墨和青墨、茶墨等丰富的种类。据说原先是由空海和尚从唐朝带回工艺,后来兴福寺僧人用灯火的煤烟子制成了油烟墨。

奈良漆器:在漆器上镶嵌贝壳,奈良漆器工艺技法闻名于全日本。 

赤肤烧:日语写作“赤肤焼”,陶器,用含有铁粉的红色土烧制出来的上等乳白色陶器,触感柔和,气质优雅。以奈良市西部的“赤肤町”而取名。 

古乐面具:工艺品。7世纪初,与佛教一起成为佛教美术之一流传开来。传统艺能的面具总称为“古乐面具”。 


谢选骏指出:很多中国起源的东西,都在中国失传了,却在日本保留下来,为何会是这样?是因为日本战乱太少或是最为重要的“没有外敌入侵过”?还是因为中国人破坏性特别强?所以,有关中国社会稳定静止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兴福寺、东大寺、春日大社、唐招提寺,很像唐宋的建筑,但不像明清的建筑。事实证明,是中国变了,而不是日本变了,难怪近代日本会把中国当做夷狄痛加征讨!但也正因为日本的压力,中国才能奋起,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可是在共产党占领中国大陆之前就完成了的。所以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日子,不是1949年10月1日,而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那一天。当然,中国人还没有资格坐下来,除非,完成了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基础工作。


诗云:


奈良鹿苑中国遗风,

游客却像欧美大众,

汉唐文化黄河殆尽,

京畿引领日本犹从。


(另起一页)


二二

京都


京都市(Kyoto)位于日本西部近畿京都府南部,是一座内陆城市,坐落在京都盆地(山城)的北半部和丹波高原的东部山区,面积827.90平方公里,总人口1,469,472人(2005年9月1日),占京都府总面积的17.9%。洛城是日本京都的别称,是京都府各县市中土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市。京都为京都府府厅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都市。京都市还和京都府南部、滋贺县西部及大阪府的部分地区共同组成了京都都市圈,其人口数约有256万。京都市也是“京阪神都会区”的一部分。日本人称京都为洛阳、京洛、洛城,简称“洛”。

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是从桓武天皇于794年(一说784年)迁都长冈(今京都市)时始,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为止的时期。在奈良朝末期,朝廷与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为了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桓武天皇于决定从平城京迁都到山城国的长冈(今京都市),在那里筹建新都,命名为平安京,希望借此获得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因桓武朝的建都和征夷两大事业半途而废,京内有的地方只修整了区划而未完成建设。右京地处池沼星罗棋布的低洼地带,呈现一片“人家渐稀,几近幽墟,人去无回,屋坏不修”的景象。京都城人口和建筑就集中在左京洛阳的四条以北的高岗干燥地带。院政时期,又以流经左京极大路东面的鸭川以东白河为中心,建造了很多寺院和离宫,使得左京更加繁荣。

京都具有浓郁的日本风情,是日本人心灵的故乡。它是日本纺织物、陶瓷器、漆器、染织物等传统工艺品的产地。同时,它又是日本花道、茶道的繁盛之地,被称为“真正的日本” 。京都也是接受文化熏陶的好地方,无论是艺术、佛教还是民间手工艺。游客可以通过TIC学习日本烹调技术、传统工艺(丝绸、陶瓷、造纸、庙宇行头等)、日本戏剧、茶道和插花。京都几乎每天都有庆祝活动和例行节日,富有浓郁的地方乡土风情。最为热闹的是祗园节(7月1日至29日) 和时代节(10月22日)。时代节是平安神宫的祭礼,将京都成为首都后1000多年来的风俗习惯按各个不同年代的风貌列队展现。

京都是日本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于794年起被多次被定为日本的首都——“平安京”,成为日本的政治及文化的中心,“首都”在日本当时称为“京之都”,因此“京都”后来成为了此城市的专有名词。这是因为,中国的洛阳和长安在历史上多次成为中国王朝的都城,最初平安京在仿照中国城市建设时,分为东西两部分时,西侧的右京仿自长安,因此称为“长安”,东侧的左京仿自洛阳,故称为“洛阳”。然而,右京的“长安”地区由于多为沼泽地未能顺利开发,最后实际的市区只有左京的“洛阳”。所以京都也被称为“洛阳”,城市内各地区至今仍留有洛中、洛西、洛南、洛北等称呼,而前往京都则被称为“上京”或“上洛”。

京都曾作为日本的国都历时1000余年,享有“千年古都”之称。京都古称平安京,城市存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据有关史料记载,到公元6世纪,京都地区已拥有数万居民。公元794年,桓武天皇为革新朝政,将国都由山城长冈(即今京都市西郊)迁到这里,希望获得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定名为平安京,从此真正开创了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1869年明治政府将国都迁往东京,京都作为国都的历史有1075年之久。由于京都地处东京西面,国都迁至东京后,天皇登基,国家大典仍在京都的紫宸殿内举行,故又有“西京”的称号。

京都由于历史悠久,享有天皇登基特殊政治地位,加上是全国的佛教中心和神道教的圣地,因而拥有各种历史遗址和古代建筑,1950年被宣布为国际文化观光城市。市区迄今尚存有1877个寺院和神社,平均每一个街区就有一座佛寺。与此同时,京都完整的保留住了它千余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寺院神社为首,具有古代风格的房建筑物的存在,成为历史的见证。各种祭礼和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充分显示出了继承发展的意志。古代京都是一座巨大的城市。南北约5.2km,东西约4.7km。以朱雀大路为中心(宽度约85m)分为左京,右京两区,曾经拥有在最大15万的在住人口。左京、右京两区,分别有国营市场,储存着全国各地的丰富物产。手工业也是政府直接经营。高技术人材云集此处。古都的北部有天皇的皇居和政府机关。它是日本政治的中心。以天皇为首,贵族,官员,武士等都生活在这里。周边地区是政府官员的官邸,宅院井然有序,形成官邸街。“柳树与樱花交错种植,如锦如缎”。京城本身拥有日本最盛时期的景观,在经过200年之后,10世纪中期发生巨大的变化——右京因为是沼泽地,不宜居住,人口逐渐减少,从而就失去了都市风的彩,回到了过去农村景象。人口逐渐向左京地区集中,越过了城界,向鸭川河的东部,甚至于北部也得到极大发展。但是,“平安京”没有能够保持它均整的面貌。11世纪到12世纪之间,平安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京都。

京都古城建筑的突出特点是,同中国唐朝的洛阳城和长安城十分相似,这是因为平安京建立之初时逢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全力模仿唐朝文化。到了近代,有建于1897年的京都大学,收藏日本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的国立京都博物馆以及京都府立图书馆、国立近代美术馆、工艺美术陈列馆等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京都的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与日本四大工业之一的大阪、神户工业区连接成片的城市。京都以纺织工业闻名,是日本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所生产的绸质和服衣料“西阵织”、“京友禅”畅销世界各地。京都还拥有机械制造、精密仪器、新兴化工行业等工业部门,并生产京漆器、京扇、京佛、艺术陶器等手工艺产品。可以说,京都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而且是相当现代化的城市。

京都气候十分温和,春季约为摄氏13度,夏季约在26度,四季分明,不过由于盆地地形,京都夏天较闷热,冬天则寒风刺骨,春秋两季则相当舒服,春季赏樱,秋日观枫,是观光客最喜欢去的季节。京都一年四季都有值得观赏的景点,到京都旅游的最佳时间是春秋两季。樱花节通常在4月,大约持续一周。日本人的赏花就是以心灵去观赏樱花,赞颂春天。赏花的历史悠久,原先都是宫廷欢宴,如今已是最大众化的乐事了。 每年樱花节,平民百姓必在树荫浓郁的樱树下铺上席子或塑料布摆好阵势,带上酒菜,又喝又唱又跳地闹腾一阵。二条城、平安神宫、圆山公园、仁和寺,还有“哲学之路”上,每每因赏花客云集而热闹非凡。日本秋季漫长,多枫叶、红叶,与山明水秀的风土相得益彰,被视为世界上红叶最美的国家之一。如同观赏樱花、赞颂春天一样,日本人去红叶名胜赏玩美景、感受秋天。京都是观赏红叶的名地,京都岚山,嵯峨野附近的枫尾,人烟稀少的大原等处,皆以红叶美艳而名闻遐迩,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京都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历史、传统与美景,它还拥有众多的大学和现代教育研究机构,作为学术大都市而闻名于世。京都虽然是人口超过146万的大都市,却到处绿意盎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建筑相和谐,古物慈朴,新物情浓,保证会给每一位来访的客人一份惊喜和感动。

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培育起来的京都一年中举行众多的庙会活动,保存了大量的文化传统。其中葵节、祗园节、时代节是京都的三大祭礼,五山送火节是京都最宏大的仪式。

1月4日的初蹴鞠是在下鸭神社举行的。“蹴鞠”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由8名表演者互踢鹿皮球使其不落地。7月7日在白峰神社也有同样的仪式。初惠美须是惠美须神社在1月8日到12日举行的祭商神的仪式。届时,京都高奏惠美须赞曲,祈求生意兴隆,家运繁荣,热闹异常。

2月25日是梅花节,届时,在北野天满宫的神前供奉红白梅花。在2000多株梅树上,上七轩的舞妓和艺妓们举办茶会,全天气氛热烈。

4月有春舞。京城的舞妓和艺妓们在各会场上表演“都舞”、“京舞”和“北野舞”等,以优美的舞姿来装扮京城之春。其中,“都舞”的历史最长,始于1872年的第一届京都博览会。

5月15日葵节是京都的三大节日之一。全长700米的王朝风俗行列从京都御所出发,经过下鸭神社,奔向上贺茂神社,全行列均以葵叶装饰。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三船节,20多条游船展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王朝画卷。

6月1至2日,在平安神宫举行京都薪能仪式,在篝火的映照中表现幽玄的薪能。从6月15日起3个月之间是鸭川川床,在三条和四条之间的鸭川西岸上,先斗町的餐馆搭起了2.3米高的纳凉床,点起古式的灯笼,人们在凉风中品尝佳肴,这是京城夏日的纳凉风物诗之一。

7月1至29日是祗园节,持续整整一月,在京都的四条行政区划一带展开祭礼,为了却除当时在世间流行的疫病。其间14至16日的宵山和17日的神轿巡行为其高潮。

8月7至10号为陶器节,是在若宫八蟠宫举行的,节日期间,在五条大街上摆满了全国各地500多家陶器商店的摊位,吸引了许多的购买者。8月15日是五山送火节,起源于弘法大师。在京都的五座山上点燃“大”字、“妙法”、“船”、“鸟居”、“左大文字”的字样火焰,以求祛病消灾。

9月的观月黄昏是在大觉寺举行的观赏中秋明月的活动。游客可千万别错过了五大堂举办的满月法式和献花礼呀。

10月22日的时代节是平安神宫的重要活动。大约1700多人身穿京都1100年中各时代的服装,代表各时代著名的人物,游客可以饱览京都的千年风情。同一天,歧神社举行鞍马火节,是京都的三大奇节之一,预告了冬天的到来。

11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岚山红叶节,游客可以一边观赏岚山小仓山的红叶美景,一边欣赏歌舞表演。

12月1日是献茶节,祈愿茶道兴旺。11月26日御茶壶奉献节上向神献完了茶后,在上七轩的歌舞排练场所会有茶水出售。

世界遗产:古京都遗址(Historic Monuments of Ancient Kyotorea(Kyoto, Uji,and Otsu Cities),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N(Ⅱ)(Ⅳ)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京都仿效古代中国首都(一般认为是隋唐时期洛阳城)形式,建于公元794年,从建立起直到19世纪中叶一直是日本的帝国首都。作为日本文化中心,它具有一千年的历史。它跨越了日本木式建筑、精致的宗教建筑和日本花园艺术的发展时期,同时还影响了世界园艺艺术的发展。京都位于日本列岛中心的关西地区。 为盆地地形,面积约为610平方公里,人口为150万人,是有名的历史之城。公元794年平安京城始建于京都,历经大政奉还直至1868年迁都到东京为止的1000多年间,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自建城以来,京都就作为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市民们继承了其优雅的传统。京都有数百间有名的神社、神阁和古寺名刹,拥有日本二成以上的国宝,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培育起来的古都让人感受到无穷的魅力。京都又是“中国化” 极深的城市,许多店铺的名称上仍然有汉字的痕迹。


谢选骏指出:京都全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呈长方形,街道纵横,对称相交,形如棋盘,因而日本人总喜爱称京都为“洛阳”、“洛城”。到了京都,就好像到了古代中国。我因此特别喜欢这里的气氛,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显然,日本是按照“海外中国”的模式建造的。日本可以说是第一期中国文明的奴隶(汉委奴国)、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学生(从倭王升级为“东皇帝”、“天皇”了)、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先头部队。日本已经从中华文明的边区变成了中华文明的主流,从夷狄变为正宗了。现代汉语多取自日译汉语,就是一个明证。所谓现代汉语,就是第三期中国文明的语言,就像近代汉语是第二期中国文明的语言,古代汉语是第一期中国文明的语言。


诗云:


京都市外琵琶湖边,

海外中国风格出现,

时光倒流二三十年,

似曾相识太湖梅园。


(另起一页)


二三

神户


神户(Kobe),是一个位于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兵库县的都市,是兵库县的县厅所在地,位于日本四大岛中最大的一个岛—本州岛的西南部,西枕六甲山,面向大阪湾。位于京阪神大都市圈,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日本国际贸易港口城市。1868年,神户成为日本最早开放对外国通商的五个港口之一,之后神户迅速发展为日本最重要的港湾都市之一。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虽然给神户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然而经过了多年的重建,神户的都市建设和人口都已超过地震之前的水准。神户也是一座宜居都市,并曾在2007年入选福布斯杂志评出的“世界最清洁的25座城市”,其后也于2012年在瑞士的咨询公司ECA国际评选出的世界宜居都市排名中排名第五位,是唯一入选前10位的日本都市。

神户的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在神户市内多地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和绳文时代的文物,可见日本土著虾夷人才是这里的主人。进入弥生时代后,随之中国大陆稻作技术和金属器的传入,神户的大陆移民使得人口进一步增加。据日本书纪记载,神户三大神社中的生田神社和长田神社都是始建于弥生时代的后期,可见中国第一期文明的影响早已深入日本的骨髓。而在古坟时代之后,随之豪族的兴起,在日本各地开始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前方后圆巨坟。神户市内最为著名的古坟是五色冢古坟,这处古坟也是兵库县内最大的古坟,也显示在这一时期神户的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文明发展。在奈良时代,当时的朝廷在兵库区修建大轮田泊,开始了神户作为港口的历史。大轮田泊是摄播五泊之一,是当时日本重要的贸易据点。然而在平安时代后期,由于国家财政无力改修港口,大轮田泊陷入荒废。大轮田泊的萧条状况在平氏政权兴起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清盛在大轮田泊修筑人工岛经岛,试图将大轮田泊发展为日宋贸易的据点。1180年(继体天皇元年),平清盛更强行宣布迁都福原京,其位置位于神户市的中央区和兵库区北部。然而由于反对势力过于强大,福原迁都只实施了半年后日本的首都就迁回平安京。平氏政权也在平清盛去世后迅速崩溃,而神户更是平氏政权瓦解过程中重要战役一之谷之战的战场。福原京的修筑虽可说是仅停留在计划层面,然而在镰仓时代初期,高僧重源又重振了大轮田泊的港口。在镰仓幕府时代,神户的人口大多居住在兵库区一带,这一地区被称为兵库津,是当时日本重要的港口。在14世纪前期这一自建武新政转换至室町幕府的剧变时期,神户是凑川之战的舞台。也是在同一时期开始,除了嘉吉之乱至应仁之乱之间的20多年间神户曾由山名氏统治之外,神户进入了约200年的赤松氏统治时期。1591年(承平元年),结束战国乱世实现日本统一大业的丰臣秀吉在神户郊外的有马温泉举办有马大茶会。

在江户时代,神户的主要市区仍然在兵库津一带。当时的兵库津是自西日本前往北海道的北前船的重要据点港口,同时也是西国街道重要的宿场町。在江户幕府末期,日本在欧美的压力之下被迫打开国门。1858年,幕府与美英法俄荷五国签订安政五国条约,条约规定开放五个港口为通商港口。列强虽本欲选择已有一定规模的兵库津作为关西地区的开放港口,然因兵库津排外风气甚盛加上兵库津附近的神户村的沿岸水深较深适合建港,因此神户村即成为五个开放港口的其中之一。

1868年(明治元年),神户正式开港。当时神户的港口以凑川为界,凑川以西的港区主要由日本船舶利用,被称为兵库港;以西则是主要由外国船舶利用,被称为神户港。两港在1892年(明治25年)实现统合,统称为神户港。市区也同样以凑川为界,凑川以西的兵库是旧市区,而凑川以东的神户则有较多外国人居住,使得当时的神户呈现双子都市的格局。随着市区范围的逐渐地扩大,两大市区合二为一,市中心也逐渐往东侧的神户移动,而“神户”也成为包括兵库在内的全市的正式名称。在神户开港的同时,神户市内还开辟了专供外国人居住的神户外国人居留地。神户居留地是日本最早实施近代都市计划的地区之一,运营也全由外国人自治,其都市经营的方式给日本其他都市也带来巨大影响。众多外国教堂、银行、企业和领事馆集中于此,神户居留地成为当时日本最国际化的地区之一。1899年(明治32年),随着日本废除治外法权,居留地制度也被废止,神户外国人居留地重新由日本管理,然而其神户市中心市区的地位仍维持至今。作为西洋文明在日本的窗口,神户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首个铁路隧道、首个咖啡厅、首瓶波子汽水、首个水族馆、首个高尔夫球场 、首个日本国内生产的蒸汽机车、首个爵士乐队等众多新事物都是出现在神户。1889年,神户施行市制,成为日本最早的一批市。

进入20世纪后,神户市仍然持续快速发展。1905年(明治38年),阪神电气铁道开通了神户(三宫站)至大阪(出入桥站)的铁路,这是日本首条都市间铁路。随着铁路的开通,神户和大阪之间的经济活动变得更为活跃,更开启了阪神间摩登的时代。同样在20世纪前期,随着筑港事业的进展,神户成长为远东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1920年(大正9年),神户港开通了前往美国的航路。在大正及昭和初期,神户和伦敦、纽约、汉堡并列为世界四大海运市场。然而在1930年(昭和五年)之后,随着日本开始步入战争轨道,神户的发展也受到重大的影响。1938年(昭和13年),神户受到阪神大水害的侵袭,市内有超过600人在水害中遇难。在二战末期,神户多次受到美军的空袭,其中又尤以1945年(昭和20年)3月17日和6月5日的空袭最为惨烈。神户市超过20%的市区面积在空袭中被毁,并且至少有8,841名市民因空袭遇难,受伤者则超过15万人。神户是当时日本大都市中受美军空袭损害最严重的都市。日本狂轰滥炸中国城市的恶行,终于得到了报应。

在二战结束之后,神户很快就走上了复兴的过程。造船、钢铁等重工业成为神户新的支柱产业,使得神户在战后发展为日本重要的工业都市。1956年,神户成为日本首批政令指定都市。神户市还在这一年举办了国民体育大会。在1960年代,神户港迎来了其开港100年纪念,神户港的面貌也随着神户的地标建筑神户港塔的完工以及港湾人工岛的开工发生剧变。由于神户市中心市区面积狭小,自1960年代开始,神户市开始挖掘丘陵以建造新市镇,并且将挖出的土壤用于填海以建设海上新都市。1970年代,随着山阳新干线的开通、神户祭的举办和NHK电视剧风见鸡的播出,神户的旅游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1971年,神户市电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在1979年,神户的首条地铁路线开始通车,标志神户市内的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1年,港湾人工岛第一期工程完工。神户市在工程完工之后举办了港湾人工岛博览会,其参观者数超过1610万且盈利超过60亿日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85年,神户举办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也更加提高了神户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1995年1月17日,在神户市近海发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神户市内部分地区的烈度达到7级,市内死者人数多达4,571人,受灾情况极为严重。地震虽然神户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然而也意味神户新的复兴的开始。交通网的整备是神户震后复兴的重要内容。明石海峡大桥的开通使得神户市和淡路岛之间的交通情况得到了大幅改进。而神户机场的开业使得神户成为拥有海空双港的城市。然而神户的震后复兴也同样面临诸多问题。诸如长田等因地震严重受损的街区虽然在震后实施了都市更新事业,然而因人口减少等问题使得开发事业停滞不前。在进入21世纪之后,神户市在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设计都市,是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医疗产业现已发展成为神户新的重要产业。神户正试图发展除了传统的港口和工业之外新的支柱产业,这使得神户的经济构造趋于多样化。

神户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国际贸易港口大城市,由于曾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充满了东西合璧的风情。从高处鸟瞰,整个神户大大小小的房屋都密密地散落在在六甲山起伏的山岗中间,显得错落有致。与国内高耸的居民建筑不同,这个城市的房屋虽然相隔较密,但少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所以显得和谐而精致。神户拥有三宫、元町、海湾区及北野、南京街等众多的繁华街道,并且这些街道各有独到之处。

神户市在日本的位置是北纬34°41',东经135°1',地处兵库县东南部,六甲山系和濑户内海构成了神户依山傍海的都市景观。六甲山东西横贯神户市域北部,构成神户市中心街区和郊区的天然分界线。六甲山最高峰的海拔高度是931.25米,也是神户市内的最高点。山地北侧是神户市内保存较多自然的地区,关西著名的温泉旅游地有马温泉就位于这里。在六甲山地北麓和其附近的丘陵地带也有一些新市镇。

神户市的地质可大概分为两个区域。六甲山地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其地质构造形成在约7000万年之前。由于花岗岩具有天然的过滤作用,累积的降雨在经过花岗岩的过滤后渗入地下,使得六甲山成为神户重要的天然水脉。而自六甲山涌出的优质水源也让神户生产的矿泉水和日本酒享有盛誉。而市区的平地部分则形成在约3000万年之前,在基盘岩类的上方覆盖有较厚的冲积层。神户市内有多条活断层,这些断层大致可分为须磨断层、诹访山断层、淡路-六甲活断层系和大阪湾断层系等系统。

神户市内的主要河流则有住吉川、生田川、新凑川等,这些河流大多发源自六甲山且在流经神户市区后就直接入海,因此长度十分短小。神户市的大部分中心市区则位于六甲山系和濑户内海之间的沿海平地。这一地区的南北长度仅有约三公里,使得神户的中心街区呈现沿海岸的东西细长的形状。为了扩充市区和港口用地,神户曾多次实施填海造地。神户市沿海的两大人工岛—港湾人工岛和六甲人工岛均是利用六甲山的土石填海造成的人工岛。

神户市属于濑户内海式气候区域,全年气候较为温和。六甲山地北侧的地区则具有内陆型气候的特征,和市区相比有较大的温差。和日本其他地区相比,神户的降雨相对较少,全年平均降水量约在1200毫米。樱花盛开的春季是神户最为宜人的季节。在经过潮湿的梅雨季节之后,神户进入炎热的夏季。由于神户空气较为干燥且有海风吹拂,使得神户的夏季虽然炎热,但相对近畿地方其他大都市而言白天仍较为舒适。在夏秋之交的时节,神户有时会受到台风的影响。神户的秋季颇为短暂。而冬季的神户则由于山地地形的影响,常有被称为六甲颪的季节风吹袭。虽然由于六甲颪的影响使得神户冬季气温较低,然而因冬季空气干燥使得神户市区少有降雪。

神户设市当时的面积为21.28平方公里,范围只包括中央区和兵库区的部分地区。此后神户市在1896年、1920年、1929年、1941年和附近的町村进行合并,市域范围逐渐扩大。至1941年时,神户市的市域范围已经包括了除东滩区和滩区部分地区之外所有的今日神户市的沿海地区。1947年,神户市合并了六甲山北侧的众多町村,市域面积也因此由115.05平方公里大幅扩大至390.50平方公里。之后神户市亦在1950年4月1日、1950年10月10日、1951年、1955年、1958年合并了附近町村,加上填海使得土地面积进一步扩大,神户市的面积已经达到552.83平方公里。但神户自然资源匮乏,有极少量硫磺资源;动物资源有神户和牛;鱼类,如:三文鱼,金吉鱼等。

神户在开港之初时人口仅有约2.5万人,之后神户的人口快速增加。在1889年实施市制时,神户已有人口约13万人。在1920年日本首次人口普查时,神户的人口已经超过60万,仅次于东京和大阪,是当时日本人口第三多的城市。1939年,神户市人口超过100万人。然而在二战期间,由于美军多次空袭使得大量人口离开城市至农村避难,神户的人口剧减至38万人。战后随着神户市复兴进程的进展,暂时逃至农村的人口也回到城市。1956年,神户人口数再次超过100万人。之后神户的人口持续增加,在1992年超过了150万人。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导致神户的人口一度大幅减少至约142万人。之后神户的人口恢复成长,并在2004年超过阪神大地震之前水平。然而受到高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神户市人口出现减少。2014年1月时,神户市的人口突破150万,约有1,535,454人。

神户的人口高度集中于沿海的中心市区。沿海的垂水区、须磨区、长田区、兵库区、中央区、滩区、东滩区的合计总面积虽只占神户市总面积的约31%,然而人口数却占神户总人口的约69%。相反地处内陆的北区和西区虽占去神户市过半面积且在战后因新市镇的开发使得人口大幅增加,合计总人口仍只有约47万人。而阪神大地震也给神户的人口地理带来变化。靠近大阪的东滩区、滩区和位于市中心的中央区在震后人口持续增加,而受地震影响严重的长田区的人口则仍然大幅低于地震前水平。和日本其他地方相同,神户也面临严重的高龄化和少子化问题。2013年,神户人口的高龄者比率超过24%。相反的是在2010年,神户的总和生育率则只有1.29。神户市是日本最国际化的都市之一,市内也居住有不少外国人。2011年时,有约44,000人外国人生活在神户。其中以韩国和朝鲜的人最多,之后依次是中国人、越南人、美国人、印度人和菲律宾人。神户的外国人人口比例在政令指定都市中位列第四,仅次于大阪市、滨松市和名古屋市。神户市内还有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等8家外国人学校。

日本的民族构成比较单一,主要人口是和族,其他少量的有虾夷人和琉球人以及定居外国人。

进入1970年代后,当时的神户市长宫崎辰雄实施了港湾人工岛等大型公共土建事业,并且通过举办地方博览会取得巨大盈利,宫崎提出的“把山搬到海里去”(山、海へ行く)这一口号一时名声大震,神户市政府更被外界称为“神户市股份公司”(神户市株式会社),其都市经营手法成为日本众多城市效仿的样本。但从1990年代开始,因经济不景气加上地震的冲击,神户的财政状况急速恶化。神户市财政状况严峻的主要原因有震后复兴的巨额费用、大量土建事业耗费的巨资、神户机场和神户市营地铁等公共设施的长期赤字等。近些年神户虽通过各种方法试图改善财政情况,并且取得了市债余额减少等成效,然状况仍颇为严峻。

神户市在日本经济中拥有重要地位。2010年,神户市内生产总值约为6兆2414亿日元。神户市的经济总量占日本经济总量的约1.3%。2009年,神户市人均所得约为290万9000日元,高于日本平均水平。和日本其他都市类似,农业生产只占神户市经济活动中很小的比重。神户市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仅占约0.1%。与农业相对的是,工业生产占神户经济活动总量的比重达18.5%,高于日本全国平均的17.8%,更大幅高于大都市的平均水平10.8%。服务业则是神户经济中比重最大的产业,其中又以零售业的产值最高。

神户市的农业属于都市近郊型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且产品主要出售给是神户市。神户的主要农业区是市北部和西部地区,北部地区的主要农产品是大米,而西部地区则是叶菜和果菜类。神户农产品中最为重要的是肉牛和乳牛,其次则是蔬菜和大米。神户牛位列日本三大和牛之列,是高档牛肉的代名词。神户的主要渔业活动为渔船渔业,市内有垂水、盐屋、舞子三处渔港。

在神户开港之后,造船等港口相关产业即开始发展。神户战前的主要工业是造船业和化学产业,战后更发展为日本屈指可数的重工业都市。神户的工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内陆的西神工业园区,沿海地区的工业多以钢铁、机械等重工业为主,而西神工业园区则聚集了不少公司的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就生产总值来看,食品饮料、交通运输机械、化学、钢铁等产业是神户工业中的主要产业。神户是日本最早接触西洋服装的城市之一,这使得服装、制鞋、珍珠加工等时尚相关产业也在神户工业中拥有重要地位。

和日本其他大都市相同,服务业是神户经济最重要的产业。虽然和日本其他大都市相比,商业占神户市经济总量的比例相对较低,然而神户是日本两大零售业巨头大荣公司和COOP的发祥地。神户主要的商业区则是位于三宫和元町之间的地区。港湾都市的传统使得神户的外贸和金融产业也颇为发达,如兼松和神荣就是总部设在神户的综合商社企业。而太阳神户银行则是当今日本三大都市银行中三井住友银行的前身之一。阪神大地震后,医疗产业成为神户服务业中新的重要产业。日本政府更将神户医疗产业都市构想列为国家级战略特区,期待神户能成为先端医疗产业中心并带动科研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观光产业也是神户服务业的重要部分。2012年时,到访神户的游客数已经超过3200万人。神户更通过举办国际会议等方式试图吸引更多游客前往。饮食、宾馆等观光相关产业也在神户经济中有重要地位。

神户市主要党派有:自民党、公明党等右派政党,社会党、共产党,维新党等左派政党。神户市政治版图颇为多样化,日本各主要政党均能在神户获得一定支持率,这也使得神户的选举区成为日本历次选举中选战最激烈的选举区之一。在日本众议院选举仍然实施中选举区制的时期,神户市全市均属于兵库县第1区。兵库县第1区的历次选举结果均呈现自民党、公明党等右派政党和社会党、共产党等左派势力瓜分议席的格局。在日本众议院选举改制为小选举区制之后,神户市的大部分地区分属兵库县第1区、第2区、第3区;西区则和北播地区共同组成兵库县第4区。如同中选举区时期,这些选举区也多是选举的激战区,右派政党和左派政党互有胜负。在民主党取得大胜的2009年日本众议院选举时,民主党包揽了这四个选举区的议席。而在2012年日本众议院选举时,保守派的自民党和公明党又在这四个选举区都取得胜利。2014年日本众议院选举时,自民党在兵库3区、4区获胜、公明党在兵库2区取得议席,维新党在兵库一区当选。

在地方自治层面,神户市的市长选举的一大特征是自1949年以来,历任神户市长的当选者均曾担任神户市副市长。在1973年的市长选举中,因自民党撤回对时任市长宫崎辰雄的支持,加上之后宫崎辰雄当选,使得神户也和日本众多大都市相同,一时成为由社会党、共产党等革新派政党执政的革新自治体。然而宫崎辰雄原系保守派人士,加上之后自民党重新加入神户的执政党之列,使得神户市政一度出现市议会内主要政党皆为执政党的局面,也使得和横滨市、京都市等其他日本大都市相比,神户的革新自治体的历史较短。神户市长是久元喜造,他得到了自民党、民主党和公明党的支持,在2013年10月27日的市长选举中当选。神户市议会现有68名议员,以自民党、民主党、公明党、共产党拥有议席较多。

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曾给日本著名港口城市神户的经济带来近乎毁灭性的破坏。而今(2015年)整整20年过去,其震后重建已初具格局。自1998年起,神户医疗科技城这个以神户人工岛为核心区打造医疗科技城的构想开始在当地实施。经过官、学、研三方持续17年的投入与建设,这里已被打造成颇具规模的医疗医药企业集群和总部研发基地,成为神户震后经济重建的一张独特城市名片。这里集聚了180多家知名医疗医药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其中就包括颇具名头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多细胞系统形成研究中心和计算科学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来自当地大学的研究人员,构成了丰厚的人才资源库和研发基础。

神户最受欢迎的职业体育运动是棒球和足球。虽然并无职业棒球球队将其主场设在神户市内,然而关西的两大职业棒球球队阪神虎和欧力士野牛均和神户市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欧力士野牛更在1991年至2004年期间将主场设在神户。现神户综合运动公园棒球场也仍是欧力士野牛的主场球场之一,每年均有数场职棒赛事在这里举行。神户胜利船是神户唯一的男子职业足球队,现参加J联赛的赛事。INAC神户雌狮是日本女子职业足坛的豪强,曾多次获得日本女足联赛的冠军。两家球队的主场都设在御崎公园球技场。神户也曾多次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1985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御崎公园球技场就是为承办2002年世界杯而兴建,在这里举办了3场世界杯的赛事。神户市每年均举办神户马拉松等普通市民也能参加的体育活动。

神户新闻创刊于1898年2月11日。2012年时,神户新闻的日报发行量超过55万份,晚报发行量则超过20万份,是神户市唯一的一份地方报纸。在阪神大地震期间,神户新闻社的总部大楼全毁,然神户新闻社仍借用京都新闻的设施坚持出版,并未休刊,并且在震后神户新闻持续对阪神大地震给神户带来的变化进行追踪报道,成为日本报业界的佳话。神户新闻的发行范围包括了兵库县全县,在神户市及其近郊地区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报纸。此外日本五大全国性报纸(读卖、朝日、每日、日经、产经)也均有在神户市发行。

广播在神户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神户是日本爵士乐的发祥地,而神户的广播电台在爵士乐文化流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西广播公司(当时的名称是ラジオ神戸)在1952年的平安夜播出的特别节目中开放听众电话点播自己喜欢的歌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日本首个开放电话点播的广播节目。以神户市为总部的电视台有两家,分别是SUN电视台和NHK神户放送局。SUN电视台开播于1969年5月1日,其播出范围包括了兵库县和大阪府全境。SUN电视台是日本首家直播职业棒球比赛全场比赛的电视台,在体育赛事直播上享有一定评价。SUN电视台也是日本独立电视台中自行制作节目比率较高的电视台。NHK神户放送局的大楼虽因阪神大地震完全被毁,然在2005年完成重建。NHK神户放送局主要制作面向兵库县内的新闻及各类节目。

在电视的播出区域上,神户市属于近畿广域圈,除了上述的两家电视台之外,还可以收看到每日放送(MBS)、朝日放送(ABC)、关西电视台(KTV)、读卖电视台(YTV)、大阪电视台(TVO,市内仅部分地区可以收看)的电视节目。

神户是日本最早上映电影的都市之一,美利坚公园建有电影纪念碑,更显出神户在日本电影史拥有特别地位,是日本电影文化的一大中心。神户市极为重视映像产业的发展,积极吸引电影和电视剧在神户拍摄。在神户拍摄的著名电影包括了《樱花恋》、《铁金刚勇破火箭岭》、《华丽一族》、《黑雨》、《寅次郎的故事》、《寅次郎红之花》、《哥吉拉》、《最后战役》、《梦比优斯奥特曼&奥特兄弟》、《新宿事件》、《极恶非道》、《杀戮都市》、《挪威的森林》和《阪急电车单程15分钟》的奇迹等作品。神户每年还举办新开地电影节等电影文化活动。

神户虽然是一座在近代兴起的大都市,但市内也有颇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神户市的传统寺院和神社建筑大多修筑在室町时代,位置则多集中于北区和西区。其中如意寺和太山寺被指定为日本国宝和重要文化财。生田神社、凑川神社和长田神社并列为神户三大神社,是神户最具代表性的神社建筑。然而神户建筑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仍是近代西洋式建筑。神户的近代西洋建筑大多集中在北野地区和旧居留地地区。北野町山本通因其位居山麓的优雅环境吸引众多外国人在此居住,是神户开港初期外国人高档住宅最集中的地区,而这些西洋式建筑被统称为异人馆。北野地区的代表性洋馆建筑包括了风见鸡馆、旧汉森邸、鱼鳞之家(うろこの馆)、旧夏普住宅等。和北野的洋式建筑多为住宅相对,旧居留地的样式建筑则多为大型的商用建筑。旧居留地的主要近代建筑包括了神户市立博物馆、旧神户居留地15号馆等。在20世纪前期,随着阪神间摩登时代的到来,在神户的东部也修建了不少日本人居住的高档洋式住宅。现神户市指定了16座建筑物为景观形成重要建筑物,对其进行特别保护。而北野町山本通地区被指定为日本的重要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除了保护具高度价值的历史建筑之外,也通过法律对整个地区的都市景观进行管理。战后神户则修建了众多高层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日本知名建筑家安藤忠雄在神户设计了不少作品,代表作有兵库县立美术馆。也有一些近代建筑在战后经过改建,形成新旧结合的外观,如神户地方法院和海岸大楼等建筑。

神户市也是日本科研界的重镇。包括理化学研究所计算科学研究机构在内的一些科研机构和日本的超级电脑京就位于神户。

神户方言和大阪方言、京言叶并为关西地区具代表性的方言,然而由于神户方言和其他关西方言差异颇大,因此也有观点认为神户方言应划至播州方言。神户方言有使用テヤ敬语体系(使用“て”来表示尊敬之意,而大阪则多使用“はる”),区分进行态和完成态等特点。较为知名的神户方言有“しっとう”(意为“知道”)、“山侧、浜侧”(山侧意为北方,浜侧意为南方)等。

神户在《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近代以后,独特的异国风情使得许多作家选择神户作为文学作品的故事舞台。以神户为故事舞台的文学作品有谷崎润一郎的《猫和庄造和两个女人》、《细雪》;野坂昭如的《萤火虫之墓》;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而文学也在神户的战后复兴和震后复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神户是日本最早接触近代西洋文明的城市之一,因此神户的美术也充满国际性和开放的特质。二战之后,神户的洋画家创建了神户洋画会,在日本洋画界有着重要地位。神户出身的知名美术家有金山平三、川西英、小矶良平、新谷琇纪、菅井汲、妹尾河童、桥本关雪、西村元三朗等。神户市设立了神户缘美术馆,专门收藏神户出身和于神户有缘故的美术家的作品。神户的表演艺术和音乐艺术也颇为发达。因神户是日本爵士乐的发祥地,爵士乐在神户音乐界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神户爵士街是日本最重要的爵士音乐节。神户主要的表演艺术演出场馆有神户国际会馆和神户艺术中心等。

神户的饮食文化受到外国的强烈影响,西餐和中餐在神户的饮食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神户是日本最早普及肉食文化的都市之一,这不仅因为神户比日本其他都市更早接受西餐文化,也和神户是高档牛肉品种神户牛的产地有关。神户中餐馆最为聚集的地区是南京町。神户的西洋糕点产业特别发达。自开港至二战期间,有很多外国人糕点师聚集在神户。神户的糕点文化得以普及。现今神户每年举办糕点制作大赛,众多日本糕点企业的总部都设在神户。神户东部的东滩区和滩区是重要的日本酒产地。

有三条高速公路途径神户市,包括自爱知县名古屋市出发,终点为神户的新名神高速道路;自大阪府吹田市出发至山口县下关市的中国自动车道;以神户市为起点至山口县下关市的高速道路山阳自动车道。在其他公路方面,神户淡路鸣门自动车道是连接神户和淡路岛及四国的重要交通方式,明石海峡大桥也是这条公路的一部份;神户市内还有国道2号、国道28号、国道43号、国道174号等国道和阪神高速道路等县道经过。在市内道路方面,由于神户市东西地形狭长,因此神户市的干线道路中以山手干线、中央干线和滨手干线三条东西方向的干线道路最为重要,是神户市交通的大动脉。在南北方向的道路方面,则大致形成了以500米为间隔的格子状路网。神户市还修建了众多自市中心出发至市域西北部新市镇的放射状道路。

神户市巴士是神户市中心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由神户市交通局运营。神户市巴士的票价分为“普通区”和“近郊区”两大系统。在普通区内乘车时,票价统一为200日元(儿童半价);若乘车至近郊区时,则需要另外加付票款。现神户市巴士共有92条路线,518辆车辆运行,绝大多数巴士车辆均采用白色和绿色的涂装。除了神户市巴士外,还有山阳巴士、神姬巴士、阪急巴士等其他公司的巴士在神户市运行。神户市内亦有主要供观光客乘坐的环行巴士。

神户市内铁路网发达。在长距离铁路交通方面,山阳新干线途径神户市,并在神户市内有新神户站,是众多观光客和商务人士前往神户的重要交通方式。在城际铁路和短距离铁路交通方面,神户市内的铁路路线以JR神户线、阪急神户本线和阪神本线这三条连接神户和大阪的铁路路线最为重要。三条路线中,阪神本线位置最靠近海岸,沿线人口最多但弯道亦多;阪急神户本线则位处内陆,虽沿线人口相对较少但路线的线形多为直线因此较易实现高速运行,而JR神户线的位置则位于阪神本线和阪急神户本线的中间。三家铁路公司为了争夺乘客曾长期展开极为激烈的竞争。而三条铁路线聚集的三宫车站也成为神户最为重要的车站。除了这三条路线之外,神户市内主要的铁路线路还有前往兵库县西部姬路市及山阳地方方向的JR西日本的山阳本线;由阪急神户高速线、阪神神户高速线和神户电铁神户高速线三条路线共同组成的神户高速线;连接神户市和姬路市的山阳电气铁道本线;连接神户市中心和六甲山北麓神户市郊,由神户电铁运营的有马线、三田线、粟生线;由北神急行电铁公司运营的北神线。神户新交通运行有两条旅客捷运系统路线—港湾人工岛线和六甲人工岛线,其中港湾人工岛线更是世界上首条无人驾驶的捷运路线。神户市内有两条地铁线路,分别是神户市营地下铁西神、山手线和神户市营地铁海岸线,均由神户市交通局运营。六甲山的山地地形使得神户市内有多处缆索铁路和索道,包括了六甲缆索铁路、摩耶缆索铁路、六甲有马索道、摩耶索道、神户布引索道、须磨浦索道。

神户机场建设在港湾人工岛南面海域的人工岛上,是日本第三座市营机场,在2006年开业。神户机场的机场代码是UKB,拥有一条长2,500米的跑道。机场距离市中心的距离较近,在三宫可乘坐港湾人工岛线直达机场。现神户机场有航班起降的航空公司包括全日空、天马航空、Air Do、亚洲天网航空。神户机场开通有至札幌郊区的新千岁机场、东京国际机场(羽田机场)、长崎机场、鹿儿岛机场、那霸机场等机场的航班。

神户(KOBE)位于大阪湾西北岸。近半个世纪以来为日本最大海港(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被横滨超过,1978年又跃居第一),拥有各种码头和船坞,有13条航线通往120多个国家,有大小泊位230多个,每天可同时停靠250艘海轮。神户也是日本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近年吞吐量为300多万吨。神户人工岛码头号称21世纪的新型码头,岛的边缘有12个集装箱泊位,15个定期船工泊位,1个危险物专用泊位,靠近码头还有大型停车场和众多的仓库。神户工业以食品、钢铁、机械和车船制造较为突出,也是阪神工业区的门户。进口货物以成衣、棉花、石油制品为主,出口货物以合成纤维制品、机械、钢铁、塑胶等为主。港口年吞吐量为1.5亿吨左右,是中国主要挂靠港口。

神户的历史和神户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神户港的历史可追溯至奈良时代的大轮田泊。自镰仓时代之后,大轮田泊改称兵库津。在室町时代,兵库津作为日明贸易的据点曾是一座国际港口。然而由于日本在江户时代实施锁国政策,兵库津转变为国内港口,但仍然拥有重要的地位。神户港在1868年开港之后再次发展为国际港口。在明治和大正时期,神户港就已经多次实施筑港工程。1919年时,日本的贸易额中有34%的都是经由神户港进行。战前的神户港是日本最大的港口,进口和出口的商品也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趋多样化。当时亦有众多海运企业将总部设在神户。神户港在二战期间严重受损,战后神户港虽然很快就开始复兴,然其日本第一大港的地位在1960年代被横滨港取代。虽说如此,神户港在战后仍取得了巨大的发展。1967年,神户港的摩耶码头建设了日本首个货柜码头。在1970年代时,神户港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货柜港。然而在19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新加坡港等东亚其他港口的迅速崛起,加上阪神大地震给港口设施带来严重打击,神户港的地位出现下降。为了重振神户港的竞争力,日本政府将神户港和其邻近的大阪港合并指定为超级中枢港湾及国际货柜战略港湾。希冀能通过降低港口使用费、扩充港口设施等方法提振神户港的竞争力。神户港不仅是货运港,也是日本重要的客运港。神户港建有日本最大的客船用码头,有众多大型邮轮停靠神户港。神户港亦开通有前往上海等地的定期客船航线。现神户市将神户港的西半部地区划为亲水区域,期望能开发观光和文化等新的港口价值并让神户港成为更易被市民和观光客所亲近的港湾。

六甲山兜风路线及欣赏夜景之处而受人欢迎的高原休闲胜地。在其西侧的牧场里饲养着乳牛,山羊等各种家畜,羊群被放牧在草地上。作为夏季一大活动的“阿卢斯节”热闹非常。在设置的“神户奶酪馆”介绍奶酪的制造、销售、展览、奶酪料理等奶酪文化,也介绍从羊毛原料到羊毛产品的有关的羊毛文化,并设有体验动手作的工房。

属于神户市公园一景的布引香草园,是一处可以让人“拈花惹草”的地点。从新干线的新神户站搭乘缆车到达,若天气良好的话,可看到神户港区的两个人工岛。布引香草园是一处以种植各种香草为主的景观花园,面积达72公亩,有150种的香草,共种有75000株植物的香草园。

陈列着世界上古老音乐盒的博物馆,馆内有世界上仅有1台的音乐盒,以及贵重的年代物等等。

桥之科学馆汇集了包括以明石海峡大桥为首,建设本州四国连络桥所使用的最高水准的桥梁技术。有200英寸的立体银幕,还有画廊,图书馆等。

神户牛肉(Kobe Beef):是世界上最有名气的牛肉。作为日本特产,神户牛肉常常出现在招待国宾的宴会上。它曾被日本天皇禁食,亦曾卖出过“天价”,也是日本料理菜谱顶级食材。日本一方面是高档牛肉的产地,同时和美欧一样也是疯牛病的疫区。为了保护中国民众的健康安全,从2001年开始中国全面禁止进口包括神户牛肉在内的日本牛肉,而神户牛肉由于产量太低却难以出口。


谢选骏指出:我对神户印象最深的就是满目疮痍的震后惨状。这是在我离开日本不到一年就发生的“阪神大地震”造成的。过了三年我去那里访问,还是可以看到残破的迹象,可见当时的灾害多么严重。这使得我再次痛感“现象世界”的飘忽不定,“无常”就是其基本性质。


诗云:


神户地震裂缝犹在,

冤魂累累何处沉埋?

动车穿越时光隧道,

芸芸众生尽数淘汰。


(另起一页)

二四

大阪


大阪(Osaka),位于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大阪府的都市,是大阪府的府厅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大阪市面积22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有267万人,是日本次于东京、横滨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大阪”在古代多称为“大坂”,而“大坂”一词最早出现在室町时代。自奈良时代开始,大阪就因其临海的地理位置成为贸易港口。丰臣秀吉修建大阪城,并以大阪作为丰臣政权的统治核心城市。在江户时代,大阪和京都江户并称为“三都”,是当时日本经济活动最为旺盛的商业都市。在战后,仍是西日本的大都市。大阪拥有以钢铁、机械制造、金属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和以纺织、印刷、食品、造纸和化工为主的轻工业。全市有10万余家各类商店。大阪也以独特的文化而著称。在城市的阪急区,还有繁华的地下街。工商活动规模和大众运输捷运铁道密度均居日本前茅。

大阪市历史悠久,在森之宫附近发现的遗迹证明大阪自绳文时代中期就开始有人居住。古坟时代时,大阪地区因河内湖的湖水淡化变得适合耕作。加上临海的地理环境使得大阪成为贸易港口。

古时候,大阪称为浪速、浪华或难波,因濒临濑户内海,自古以来便是古都奈良和京都的重要门户,是日本商业和贸易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4到7世纪,几代日本天皇曾在这里建都(公元313年至412年、公元645年至683年)。据日本史书记载,神武天皇乘船自九州向东航行巡视,到大阪附近,水流湍急,浪花翻滚,将此地称为“浪速”,浪华或难波同浪速的意思相近。公元19世纪起,改称为大阪,其原因是附近地区多山,上町台一带坡地面积广大且坡面平缓,在日语里坂作坡解,始称大坂,后来演变为大阪。1583年,丰臣秀吉调集3万民工,大兴土木,花费3年时间,将大阪城建成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用巨石堆砌高大坚固的城墙,有的地方高达10米,成为日本所有古老城墙中最高的。城内修筑了宏伟华丽的宫殿和式样别致的房舍,那黄色的屋顶,镏金的雕梁画柱,充分显示出日本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另外,还在西部低洼处开挖运河,架设桥梁,使大阪获得“水都”、“桥都”的称号。今天的大阪城,是将军秀忠于1620年在原来城池的旧址上重建扩建的,并重修了秀丽巍峨的天守台。大阪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著名的有建于593年的四天王寺古刹,整个寺院有金塔、五重塔、讲堂等40多幢建筑,寺内珍藏的法华经扇面,被视为日本的国宝,原建筑因遭兵乱火灾毁坏,现建筑是1963年按原样重建的。秀吉将军于1583年修建的大阪古城,有护城河和长12公里的城墙,城内的天守阁,高56米,为5层9重建筑,阁内陈列着自公元1568年至1598年桃山时代的美术珍品。建于949年的天满宫,是每年7月24日、25日举天神祭(日本三大祭之一)的地方。还有奈良时代的古皇宫难波宫遗址、供奉古代军神、歌神、海上守护神的住吉大社、平安时代的大会佛寺、江户时代的丹珠阉、明治时代的泉布观等,这些古代建筑使大阪市在现代化气氛中保持着古代风采。

在5世纪时,仁德天皇在大阪修建了难波高津宫。

593年时,圣德太子在大阪修建了四天王寺,这是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7世纪中期,在大化改新之后,当时的政府在大阪修建难波长柄丰埼宫(难波宫),定大阪为难波京,大阪曾一度是日本的首都。虽然天皇实际在难波京居住的时间很短,然而难波宫一直得到了保留。

直到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难波京亦完全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但大阪仍拥有四天王寺和住吉大社等宗教建筑和港口,是当时近几地区较为重要的都市。

1496年,本愿寺莲如在大阪修建石山本愿寺。石山本愿寺附带有庞大的寺内町,聚集有众多人口。当时,上町台地尖端有一个称为小坂的地名,这就是“大坂”的语源。其后,御坊周围发展成为寺内町,奠定了现今大阪的基盘。

在战国时期,大阪是兵家必争之地。1570年开始,织田信长和石山本愿寺之间爆发了长达10年的石山合战,最后两者讲和,信长退出本愿寺。不过信长在退出本愿寺之前烧毁了本愿寺的建筑。

1583年,丰臣秀吉在旧石山本愿寺的土地上修建大坂城,以大阪作为其统治的中心城市。

江户时代,从一片焦土中复兴的经济都市大坂成为驰名全日本的“天下厨房”。当时,大阪成为集散全国物资的“流通据点”,并成为开展国际贸易的日本最大的经济都市,堂岛稻米市场的行情被作为全日本行情的标准。

1868年,大阪正式开港,并在川口地区设旧川口居留地供外国人居住。外国人带来西洋的最新文化,使得大阪开始进入近代时期。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之后,新政府将造币厂和炮兵工厂设在大阪,其中大阪造币局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造币局。

1899年,大阪正式设市。

1903年,大阪市电开始通车。次年,民营业者开通了公车路线。大阪的交通亦进入近代化时期。

19世纪末期开始,随着重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大阪逐渐由一座商业城市变为工厂林立的工业城市。

1903年,大阪举行第五届内国劝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是日本首次使用彩灯照明的博览会,一时引起轰动,也显示出大阪的摩登的景象。

1925年,大阪市在和附近的数个町村合并之后,面积以及人口都成为日本排名第一的都市。

1956年,大阪市成为首批政令指定都市之一。

1970年,大阪市郊的吹田市举办了世界博览会。

1899年,大阪正式设市,是日本最早的市之一。成立之初的大阪市范围仅包括西区、中央区的大部分地区和北区、福岛区的部分地区,面积也只有15.27平方公里。此后大阪市先后在1907年、1925年、1955年进行三次扩大。在二战时期至战后,大阪市曾计划将市域扩大为东至奈良县境、西至尼崎市、北至池田市、南至堺市,但因这一范围太过庞大,因而被大阪府反对。最终1955年的合并只合并了大阪附近的2个町和4个村。大阪市共管辖有24个区,是政令指定都市中辖区数最多的城市。大阪市在过去还曾设有大淀区、东区、南区三个区。但在1989年,大淀区和北区合并为新的北区;东区和南区合并为中央区。

截至2015年,大阪市共设24个区:都岛区、福岛区、此花区、西区、港区、大正区、天王寺区、浪速区、西淀川区、东淀川区、东成区、生野区、旭区、城东区、阿倍野区、住吉区、东住吉区、西成区、淀川区、鹤见区、住之江区、平野区、北区、中央区。

大阪市位于大阪府中部的大阪湾沿岸地区,面积223平方公里,是政令指定都市中面积第17位的都市,仅大于埼玉市、堺市和川崎市。区域坐标:34°40′48″N—135°29′59″E。然而,以大阪为中心的京阪神都市圈面积达11701平方公里,仅次于东京都市圈,位居日本第二。大阪平原是一座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在约8000至7000年前时,由于绳文海进导致水位高涨,大阪平原曾位于海面之下,被称为河内湾。随着上町台地北侧的沙嘴逐渐向北延伸,至绳文时代中期,河内湾已演变为泻湖,被称为河内湖。进入古坟时代后,由于河川运来的土沙不断堆积,加上人工开发湖泊为耕地,河内湖已近乎消失,变为大阪平原。为了扩大陆地面积,大阪曾多次进行填海。大阪的大规模填海开始于17世纪的新田开发。大阪市区面积的四分之一都来自于填海。大阪市沿海的梦洲、舞洲、咲洲等岛屿也是由填海造陆而成的人工岛。

大阪位于北温带,四季分明,而且常年比较温暖,属于濑户内海式气候,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比较相像。全年降水充沛,夏季稍觉闷热,冬季温暖少雪。年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左右,平均降水量1306毫米左右。

春季(3月—5月),此间最低温度为3℃—15℃,最高温度15℃—25℃。大阪的赏樱名所:独立行政法人造币局本局、万博纪念公园、大阪城西丸庭园、毛马樱之宫公园、五月山公园。

夏季(6月—8月),此间最低温度为17℃—25℃,最高温度15℃—32℃。随着夏初雨季的来临,气温渐渐上升。

秋季(9月—11月),此间最低温度为8℃—14℃,最高温度12℃—20℃。

冬季(12月—2月),此间最低温度为2℃—5℃,最高温度8℃—12℃。适合欣赏冬景和滑冰滑雪。  

大阪市内河道纵横,水域面积占城市面积的1/10以上,河上1400多座造型别致的大小桥梁将整个市区连为一体,既有“水都”之称,又有“大阪八百八桥”的说法。

大阪市的水系当中,以发源自琵琶湖,流经大阪市北部的淀川水量最多。凭借水运之便,淀川沿线曾经聚集众多市场,是支撑大阪经济的大动脉。然而淀川也曾是一条洪水频发的河流。1885年的淀川大洪水使得明治政府决心在淀川北侧开挖新淀川,使得淀川排水畅通,洪水次数也大幅减少。大阪市中心的主要河流还有东横堀川、道顿堀川、木津川、安治川等河流。大阪市内大部分土地均为工商业用地,自然资源较匮乏。

大阪港位于大阪市此花区、港区、大正区、住之江区的沿海一带,是日本主要的国际贸易港之一。大阪港和附近的神户港均被指定为超级中枢港湾,在地理上大阪港已和附近的神户港、尼崎西宫芦屋港、堺泉北港连为一体,这些港口也被合称为阪神港。大阪港始建于明治时期,在战前就经历了多次扩张。1939年时,大阪港曾是当时日本最大的货物港。二战中虽然大阪港严重受损,但战后很快复兴,港口面积也通过填海等方式数次扩大。2012年时,大阪港是日本第五大货物港和第四大外贸集装箱港。2013年,大阪港总共进出口货物达8,695万吨,处理集装箱数达248.5万TEU。大阪港也是一座重要的客运港,有众多客轮自大阪港出发前往日本西部和南部。大阪港还拥有日本最大的客运码头,也有不少邮轮停靠大阪港。

在江户时代,大阪和江户、京都并列为“三都”,是日本人口最多的都市之一。据现在学者的研究,1650年时,大阪有人口约22万人;1750年时,有人口约41万人。1760年代时,大阪的人口数达到江户时代时的顶峰,之后转入减少。1850年时,大阪的人口有约33万人。1889年大阪设市时,有人口476271人。1920年时,随着市域扩大,大阪市人口增加到2114804人,超过东京成为日本最大都市。1940年时,大阪市有人口325万人,达到战前最高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政府强制民众疏散至农村地区,大阪人口大幅减少。战争结束时,大阪只有人口约110万人。1955年时,大阪市市域再次扩大,加上战后人口返回城市,大阪市人口回升到255万人。1965年时,大阪市人口数达到3156222人,是大阪战后人口最高值。此后由于郊外化的进展,大阪市人口转入减少。2000年时,大阪市的人口减少到2598774人。但是在2000年代之后,大阪府出现人口重新往大阪市内集中的趋势,人口数开始回升。2014年时,大阪有人口约267万人。大阪共有外国人人口115705人,其中以在日韩国、朝鲜人最多,有72980人,其次则是在日中国人,有26094人。如果将以大阪为中心的京阪神大都市圈看做一个城市,人口约1877万人,在日本仅次于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约3680万)。

日本众议院实施中选区制时,大阪市被分为大阪1区(拥有3席议员)、大阪2区(拥有5席议员)、大阪6区(拥有3席议员)三个选举区,共计拥有11席国会议员。众议院选举改为小选举区制之后,大阪市被分为大阪1区、大阪2区、大阪3区、大阪4区、大阪5区、大阪6区(亦包括守口市和门真市)六个选区。就得票情况和选举结果来看,大阪1区、2区和4区属于都会型选区,虽然自民党的候选人在这三个选区当选次数最多,但民主党和维新党的候选人也有过当选记录并取得一定支持。而公明党在大阪3区、5区和6区有极强的势力,除了2009年众议院选举之外,2000年以来这三个选区当选议员均为公明党候选人。在参议院选举方面,大阪市属于大阪府选举区,拥有8席参议院议员席次。现在日本的主要政党中,前身为大阪维新会的维新党是发祥于大阪的政党,并且也是日本主要政党中唯一一个总部位于大阪的政党。而大阪也是日本维新会支持率较高的地区之一。2014年众议院选举时,日本维新会的候选人在大阪市六个选区中夺得一个选区的议员席次(算入比例代表当选议员的话则有两人当选)。

大阪市坐落在日本本州岛西南的大阪湾畔,濒临濑户内海,是大阪府的首府和关西地区的工商业和水陆空交通中心。到了近代,它作为物质流通的中心地区,而发展成为一座被称之为“天下厨房”的商业城市。大阪商人所特有的向往自由和努力进取的气质,是大阪的一大特征。净琉璃、歌舞伎等代表日本的传统艺术文化精粹,一直被保存延续至今,同时,被称之为“吃穷”的饮食文化也得到不断发展。大阪划分为26个行政区,城市布局呈方格状,东、西、南、北四区为市中心。政府机关多集中在东区和中之岛;金融机构、银行多集于今桥、高丽桥、御堂筋等地;公司、商社、事务所集中于中之岛、堂岛等地;梅田、巴顿土层以及以通天阁为中心的新世界三大闹市区,云集著名的剧场、影院、酒店和百货店。

在以大阪为中心形成的日本四大工业区之—阪神工业地带,有约30个卫星城,产业以机器制造、化工、造船和石油化工为主,工业产值约占日本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始建于1897年的大阪港是日本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共有200多个泊位。大阪湾中的关西国际机场是经过20年填海造岛建成的日本最现代化的国际机场。这个机场1994年9月竣工投入运营,设计年运送旅客3000多万,运送货物140多万吨。除此之外,大阪还有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网以及数条新干线铁路与东京、横滨、名古屋等重要城市相连。因此,大阪也是日本的重要交通枢纽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城市。

大阪市内大部分土地均为工商业用地,农业规模极小。现在大阪市的主要农产品是蔬菜。此外在鹤见区还有花卉种植产业。

大阪市1889年设市后工业迅速发展。阪神工业地带的核心。工业生产规模仅次于东京(区部)。轻重工业综合发展,化学、机械、钢铁、金属加工、出版、印刷、电机最为重要。西部临海地域为重化工业集中区、海陆空交通枢纽,出口钢铁、录像机、机械、金属制品等,进口工业原料、矿产品等。周围多卫星城市,相互毗连,为东海道城市地带的一环。

服务业是大阪经济中占比重最大的产业,其中又以商业、金融业、信息产业等占比重较大。大阪市中心的中央区和北区是大阪的中心商务区,集中了众多企业、政府部门和商业设施。北区的中之岛集中了日本银行大阪支店、大阪市政府、住友生命和关西电力等机构和企业。而北滨则拥有大阪交易所和众多银行、证券企业,是大阪最大的金融区。这两个地区可谓是大阪中心商务区中的核心。大阪站所在的梅田地区和难波地区是大阪南北两大商业核心地区,聚集有众多百货店等商业设施。而连接这两大商业区的御堂筋沿途店铺众多,亦是繁华的商业区。市内大阪车站广场前的梅田一带、南区的巴顿层以及以通天阁为中心的新世界,是大阪三大闹市区。北滨、今桥一带则是金融中心。此外在大阪市中心的地下还有一座可容纳50万人的“彩虹城”。这里商店鳞次栉比,日夜灯火通明,是驰名世界的地下“不夜城”。

大阪是日本关西地区的流行中心,各种商品极为丰富,购物设施齐全,流通发达。大阪人通常将大阪分为北城(KITA)和南城(MINAMI)。

虽然大阪市拥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战乱和都市开发,大阪市保留的古代建筑并不多。现在大阪市的著名传统宗教建筑中,只有住吉大社本殿建于明治时代之前。住吉大社本殿建于1810年,被指定为日本国宝。本殿的建筑风格被称为“住吉造”,是神社建筑史上最古老的特殊様式。而大阪另一座代表性宗教建筑四天王寺在二战空袭中被毁,现存建筑则修建于战后时期。

大阪的代表性近代建筑则多修建于大大阪时期,知名作品有通天阁、大阪市中央公会堂、大阪瓦斯大楼、大大楼(日语:ダイビル)等建筑。第一代通天阁建于1912年,高75米,外形仿巴黎埃菲尔铁塔,是当时大阪最高的建筑。但第一代通天阁在二战中被拆毁。现在的通天阁则修建于1956年。大阪市中央公会堂为一座新文艺复兴建筑,但亦融合了一些巴洛克式建筑的特点,是大阪市西洋式建筑的代表。大阪瓦斯大楼由建筑家安井武雄设计,是日本著名的装饰风艺术建筑。大楼竣工于1925年,是日本大正时期代表性的办公楼建筑。众多的超高层建筑则是今日大阪建筑的象征。大阪摩天大楼最密集的地区是在西梅田的大阪花园城。除了西梅田之外,中之岛、大阪商务园也是大阪摩天大楼较多的地区。2014年,阿倍野Harukas开业,其高度达到300米,是现在日本最高的大楼。大阪市其他代表性的超高层建筑物还有大阪府咲洲厅舍、梅田蓝天大厦等大楼。

大阪城堡位于大阪市中心地带,被视为大阪的象征和地标。城中十三处建筑被日本政府认定为重要文化遗产,气势恢宏的城门和沿着护城河而建的塔楼尤为醒目。天守阁屋顶上的八只鯱、装饰用鬼瓦、虎状浮雕等均为镀金制作而成。但现在的天守阁实际上是已经是第三代天守阁。丰臣政权时期的大阪城天守阁建于1585年,主色调为黑色,在1615年的大阪夏之阵中被毁。江户幕府时代的大阪城天守阁则修建于1626年,但在1665年被雷击后烧毁。现在的大阪城天守阁修建于昭和初期,主色调和江户时代的天守阁相同,都是白色,但也融合了丰臣时代大阪城天守阁的建筑特征。

丰臣秀吉初建的大阪城堡(Osaka Castle)。经过1959年(昭和34年)调查结果,确知丰臣秀吉早期所建的大阪城曾被埋在天守阁、石垣堀等地下方10米处。大阪城堡外全长12公里的石墙,总共动用了50万块石头,这些石块主要产于生驹山、六甲山,从小豆岛及濑户内海各地远渡重洋而来。1931年重建的天守阁,是仿照丰臣时代的天守阁外观(5层8楼)所造的钢筋水泥建筑物。高约13米的天守台上矗立着39.8米的天守阁,由展望台上可眺望大阪市街全景。天守阁的2—7楼是资料馆,7楼并以“大阪城堡之谜”为主题,解析城堡的传说。

大阪城天守阁(Donjon of Osaka)本来是于十六世纪由丰臣秀吉所建,为了建造大阪城,他命令全国的诸侯都要参与兴建工程,许多护城河及城郭的石块也是由各地诸侯所捐献而来,并且在三年内动用了数十万名的劳工,以其辛苦的血汗建造而成。大阪城外整个长达12公里的石墙,估计约动用了50万块的石块。整个大阪城的建筑结构共分成内城、中城与外城,虽然经过战是内外两道护城河以及两道高大的石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其它如大手门以及多门箭楼则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除此之外,在樱门的部分则有一块约有36帖榻榻米大的石块。天守阁指的是大阪城内主要的建筑主体。高13公尺的天守台上矗立着高39.8公尺的天守阁,最高的第八层楼上则可以眺望大阪市景,其它层楼则展示了包括各种的武器、丰臣秀吉的木像、书简,以及以模型展示当年作战的作战图等,还有以电视配合投影的方式描绘丰臣秀吉的一生,除此之外也呈现了大阪城复原之后的模型。经过1997年重新翻修之后,守阁有着白色的墙面配以绿色的屋瓦,并在每个飞翘的檐端妆饰着用金箔所塑造的老虎与龙头鱼身(有鲤跃龙门之意)的动物造型。

心斋桥位于大阪南部地区,自1634年建立,是大阪最知名的购物区,在弧形天棚下的商店街里,集中了众多的大型百货店和服装、鞋类、珠宝、时尚服饰专卖店以及各种风味的餐饮店。

心斋桥北起心斋桥站,南至难波站,是大阪最繁华的一条商业步行街。沿路有各种时尚店铺。其中,丸井(MARUI)和大丸是日本最富盛名的商店。大阪为数不多的HELLO KITTY专卖店,这里就有,Disney的专卖点也在这里落户。由于游客众多,所以很多店铺都配有中文导购,并且可以用银联卡进行支付。

梅田空中庭园(Umeda Sky Building)位于大阪的北部,是日本第一座连接式的超高层大楼,它占地有4万2千平方公尺,高度达173公尺,共有41层楼。梅田空中庭园展望台其实是一座复合性的游乐大楼,在其地下一楼所设的“泷见小路”,是一条充满复古风味的餐馆街。在其展望台入口的3楼,设有画廊及门厅剧场,可以说从准备登到最高处的起点就有活动可以参与,从3楼搭乘快速电梯到达35层楼,只需花上1分钟的时间,再以透明式的自动扶梯一直抵达39楼,这里则有餐厅酒吧以及纪念品店,40楼还有一处非常悠闲的咖啡店,至于最顶楼,则是设计成一处圆形的360度露天展望台。

通天阁铁塔位于大阪南部地区,始建于1912年明治时期,曾以64米的高度成为当时东方各国最高的建筑物,并被视为大阪的标志,外形模仿巴黎埃菲尔铁塔。1943年突遭火灾被毁后拆除,1956年得以重建,建筑面积超过132,000平方米。

天保山海游馆位于天保山港湾地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族馆之一。在这个由5400吨级的巨型蓄水池和15个小型蓄水池构成的人工海洋世界里,集中了近580种、数以万计的海洋生物,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洋水族馆之一。

天保山海游馆(Harbour Village)靠近安治川渡口,是大阪港口附近的娱乐场所。这里最著名的是海游馆。海游馆是一处以探访神秘的太平洋海底世界作为主题的水族馆。

高出地面256公尺的世界贸易中心宇宙塔(Universe Tower of WTC),是西日本最高的展望台,同时也是大阪港湾最醒目的标志。在其第55层楼的360度全镶玻璃的展望台上,可以清看见淡路岛、六甲山、生驹以及关西国际机场。宇宙塔的51楼设有展览体验室,展览有关海、船、港等知识,还可利用图像周游大阪湾。此楼层并设有商店,展售宇宙塔独创的纪念商品。

大阪南部地区的标志,过去曾是剧场集中区,也是大阪人所谓“吃趴下”饮食文化的发源地。道顿堀街道两旁的各色餐馆和酒吧鳞次栉比,背面则是历史悠久的法善寺小巷,有日本传统特色的酒馆。

日本环球影城于大阪港地区,被誉为“大阪的迪士尼乐园”,是关东地区最大的主题乐园,是美国本土以外的首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园区设备与表演大多移植自美国环球影城,提供各种与好莱坞大片和电视节目相关的游乐设施和表演秀,比如“侏罗纪公园”、“印第安纳·琼斯”、“回到未来”等大型游戏。

万博纪念公园位于千里山东侧,是1970年日本万国博览会旧址。面积26平方米,南侧为大型游乐场,北侧为日本庭园和自然文化园,此外还集中了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国际美术馆、日本民艺馆等文化设施。

四大天王寺位于大阪南部地区,由日本历史上的文化英雄圣德太子建造,是日本最早受政府行政管辖的寺庙,被佛教徒们视为大阪的佛教祭坛,每年都有诸多活动在此举行。

四天王寺(Shitennoji)由圣德太子于593年建造,为日本最古老的官寺,寺内的南大门、中门、五重塔、金堂、讲堂南北侧向一字排开,此即所谓的四天王寺样式,为日本最古老的样式之一,寺院中的堂宇于二次大战被空袭大火烧毁,而于1936年(昭和38年)才以钢筋重新建造。寺院的入口有好几个,除了1985年(昭和60年)重建的南大门以外,还有西门、中之门、东门,但从这一字并列的寺院配置看来,最好是从西门进入,西门(石鸟居)在1294年(永仁2年)建成,为日本最古老的石造明神鸟居(牌坊)。

日本民族集落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Japanese colony)位于服部绿地公园内的野外博物馆内,以重要的有形民俗文化财产“飞殚白川民家”为首,共有十余栋民家由原所在地移筑于此,包括信浓秋山民家,以及日本近代家和大阪堂岛等地的米藏(存米的仓库)等,屋内展示有各样家具、生活用具。


谢选骏指出:大阪这座高出地面256公尺的世界贸易中心宇宙塔(Universe Tower of WTC),号称是西日本最高的展望台,同时也是大阪港湾最醒目的标志。在其第55层楼的360度全镶玻璃的展望台上,可以看见淡路岛、六甲山、生驹以及关西国际机场。——这使得我想起了东京新宿的东京都厅,从都厅的展望台,可以看到日落时分的富士山,在夜空初起的灯火远处,在我的脚下伫立着富士山的影子……这和天守阁的古代风情,可以相依为命。天守阁的由黑转白,是否象征着某种精神的逆转升华呢?从死亡的内战到国内的和平?


诗云:


大阪不见征者丰臣,

穿梭只有忙碌小人,

天守阁城孤立无援,

电子车厢戳满木棍。


(另起一页)


二五

稚内和北方四岛


稚内市(Wakkanai shi),位于北海道岛最北端,是一个被日本海与鄂霍次克海夹在其中的港湾城市。其因为大风四起的日子较多,故又有“风之城”之称。

稚内市是日本北海道宗谷综合振兴局的所在地,也位于日本实际控制领土中的最北方,也因此辖区内有许多事物被冠上“日本最北”的称号。东面向鄂霍次克海,西面日本海,北为宗谷海峡,从最北端的宗谷岬到库页岛南端的西能登吕岬的距离约为43公里。宗谷本线位于市中心的稚内车站,同时也是日本最北的铁路车站,车站并设有纪念碑供旅客拍照留念。年均温只有摄氏7℃。稚内的名称则是来自阿伊努语的“yamu wakka nai”,意思为水冷的河川。由于附近海域皆为经济水域,因此渔业发达,同时也带动水产加工业,又由于为宗谷支厅的中心地区,也成为宗谷地方的商业中心。近年来积极发展观光旅游事业——北海道旅客铁道有宗谷本线:勇知车站—拔海车站—南稚内车站—稚内车站(日本最北的车站)。

稚内港:目前有东日本海渡轮所营运可前往库页岛科尔萨科夫的国际航线。在二次大战前,港口曾经有日本国铁所经营的稚泊连络船行使相同的航线。从这里,可以眺望日本被占领土“北方四岛”。

北方四岛,俄罗斯称南千岛群岛(The Kuril Islands),北方四岛距离日本的北海道很近,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千岛群岛向南延伸部分,日本和俄罗斯长期争议其主权归属,在俄罗斯的实际控制之下。由国后岛、择捉岛、齿舞群岛、色丹岛等四个岛屿组成,总面积5038.33km2。由于它在地理上属于千岛群岛,俄罗斯称之为南千岛群岛,而日本则称之为“北方领土”或“北方四岛”。岛上的原住民为虾夷人。二战以后日本人遭到驱逐,现在主要居民为俄罗斯人,归属萨哈林州南库里尔斯克县管辖。而日本亦对该地区有主权要求,称之为北方领土(平假名:ほっぽうりょうど)、北方地域(平假名:ほっぽうちいき)或北方四岛(平假名:ほっぽうよんとう),行政上划归北海道根室振兴局,日本此举得到美国官方单方面承认。但俄罗斯拟将北方四岛指定为经济特区。 

北方四岛中,择捉岛面积最大,约3200平方公里;其次是国后岛,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第三大的色丹岛(施科坦岛)面积约250平方公里;齿舞群岛是个小群岛,同时也是最小的岛,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1950年之后,北方四岛被纳入苏联行政规划,隶属于萨哈林州,岛上的1.7万日本居民遭到苏联的驱逐。此后,苏联便大规模向四岛移民,主要是俄罗斯、鞑靼、朝鲜等族。据说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苏联时期的劳改犯人。截至2010年10月的统计数据,北方四岛上居住了1万多人,大多为俄罗斯军人。

根据2012年的探测结果,“北方四岛”周边大约蕴藏着16亿吨的石油,1867吨黄金,9284吨白银,397万吨钛,2.73亿吨铁,1.17亿吨硫,36吨稀有金属铼。另外,包括“北方四岛”周边海域在内的北太平洋渔场,是世界著名的渔场。该渔场盛产鲑、鳟、鳕、鲱、金枪等名贵鱼类及各类海产品,其海岸附近还栖息着海獭、海狗、海豹等海洋生物。这对近海渔场有限的日本来说,更具重要性。

此四岛北接鄂霍次克海,东北面濒择捉海峡,西南隔根室海峡与北海道相望,虽是弹丸之地,却是名副其实的寸土寸金。千岛群岛位于太平洋火山圈和地震高发带,这里坐落着大小68座火山,其中有36座火山处于活跃期。这里热矿资源丰富,景色宜人。当然,自然灾害也不少,巨大的海啸及地震时有发生。

一般来说,火山活跃的地方往往藏有许多宝藏,千岛群岛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在那里,现已探明的天然气、石油、有色金属和商业矿石的储备相当丰富,还盛产比黄金还贵重的铼,在库德莉雅韦火山附近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稀有金属铼矿,储量高达36吨。据统计,四岛及大陆架总资源价值达458亿美元。

千岛群岛南北跨度很大,因此植物在分布上也呈现很大变化。岛屿的北端是严寒气候,植物以灌木为主,如赤杨、白桦、柳树、花楸等。在南部岛屿,如伊图鲁普岛和库纳施尔岛,那里多是针叶林,如云杉、落叶松、橡树等。岛上生长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野浆果,如高岩兰、越橘、水越桔和金银花等。据统计,岛上大约有40余种野果,这为各种鸟类及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这里还是鸟类的天堂,海鸥、鸬鹚、信天翁、猫头鹰等大量鸟类在此栖息繁衍。在伊图鲁普岛,库纳施尔岛和幌筵岛,还能见到憨态可掬的棕熊。1984年,千岛群岛被列为禁猎区。

除了岛上的自然资源外,其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它是世界上三大著名渔场之一。四岛附近正好是南北暖流寒流交汇之处,从而形成了暖寒流鱼类相聚的场所,因此这里有“鱼类宝库”之称,当地人曾用“海胆乱滚,螃蟹重叠”来形容这里水产的丰富。日本和韩国的渔船经常来此“盗猎”,捕捉一些珍贵的海产品,如海参、海蟹和鲸鱼等等。

1644年,江戸幕府的《正保御国絵図》记载是松前藩支配包含桦太、千岛列岛。

从1760年代开始俄罗斯渔船比起以前更加频繁地去千岛群岛。不久后,得抚岛和择捉岛上的居民——虾夷族,都加入了俄罗斯国籍。1770年代鄂霍次克港口行政当局指示商人舍巴林,劝说千岛群岛南部居民加入俄罗斯国籍;并且同他们做生意。俄罗斯航海家和实业家就这样占领了千岛群岛,绘制了这些岛屿的地图,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过冬地点和落脚处,诱使阿伊努人加入俄罗斯国籍。阿伊努人向俄罗斯人学会了使用火器、繁殖牲畜及种植某些蔬菜。很多虾夷人接受了洗礼,甚至学习了俄罗斯文化。公元1779年,根据当时俄罗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诏令,千岛群岛上凡是未经过圣彼得堡许可的实物税及其他一切苛捐杂税一律废除。 

18世纪起,日本也在千岛群岛进行开发,直到1855年,日俄两国签署《日俄和亲通好条约》,瓜分了千岛群岛,两国约定以择捉岛与得抚岛之间的海峡为界,海峡以南称为南千岛群岛,归日本所有,日本在南千岛群岛设置行政区划。明治维新后,日本北海道开拓使次官黑田清隆主张放弃遥远的桦太岛(俄罗斯人称为萨哈林岛,中国人称为库页岛),加快开发北海道,于是在1875年,日俄在当时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签署《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日本放弃桦太(库页岛)的主权予俄罗斯,以换取整个千岛群岛的主权,自此北千岛群岛也并入日本版图,令日本的版图向北扩展至与堪察加半岛只有11公里距离的占守岛。日本拥有整个千岛群岛主权,至二次大战结束为止。 

1941年11月,日本海军把其核心海上力量集结在择捉岛的单冠湾,然后从这里出发偷袭了美国海军据点──夏威夷珍珠港。 

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当中,美英承诺苏联在战后得以取得南库页岛(日俄战争中俄罗斯战败后,将库页岛南部割让予日本)以及千岛群岛全部主权,并且签订雅尔塔协定。在日本投降后,苏联即依据雅尔塔协定宣布拥有该地主权。 

1945年7月17日,美英苏三国最高领导人在德国波茨坦会晤,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由美国起草,英国同意,以美英中三国名义发布。当时苏联受《苏日中立条约》约束,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后加入《波茨坦公告》。《公告》第八条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即从法理上明定了战后日本领土范围由反法西斯同盟国决定。同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解除武装。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日本领土的安排,苏联占领了南千岛群岛。 

在1951年签订的旧金山和约第二章“领土”中,约定日本放弃对1905年《朴茨茅斯和约》后所取得领土之所有权利与请求权,当中包括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 

条文中没有约定千岛群岛的范围,在签约当时,日本国会所通过的放弃范围包括国后岛和择捉岛,然而苏联当时没有签署这份和约。 

1956年,苏联和日本两国签署《苏日共同宣言》,由于当时两国对南千岛群岛的主权问题无法达成共识,日本国会在1956年2月取消了放弃国后岛和择捉岛的决议,不放弃南千岛群岛的主权;因此最后签约时,苏联与日本没有对领土争议达成任何协定,宣言中没有任何相关内容。 

南千岛群岛一直被历代苏联和俄罗斯领导人视为“四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斯大林曾经表示:“它们是无数苏联军人用鲜血换来的战利品,谁也无权把它们夺走。” 

1981年,日本内阁通过每年2月7日为北方领土日,是为纪念1855年同日《日俄和亲通好条约》。 

2006年8月16日,俄罗斯巡逻艇向接近争议地区的日本渔船鸣枪示警,并且击中了一个渔民的头部致死,成为了此争议地区的第一个牺牲者,日本舆论群情汹涌。 

2009年7月3日,日本参议院三日一致通过《促进北方领土问题解决特别法》修正案,明确记载“北方领土为我国固有领土”。这是日本首度在法案中将北方领土明定为日本“固有领土”,明确赋予日本拥有南千岛群岛主权的法源依据。俄罗斯外交部批评法案内容不当,要求撤回,并拒绝承认日本的一切声明。 

2010年11月1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于当天上午登上南千岛群岛的国后岛。这是自21世纪以来,俄罗斯国家元首首次视察南千岛群岛此事件引起日本震撼,首相菅直人表示遗憾,外务大臣前原诚司更召见俄罗斯驻日大使别雷表示抗议。11月2日,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于奥斯陆记者会上表示,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还打算前往千岛群岛的其它岛屿。

2011年2月7日,日本举行北方领土大会,首相菅直人谴责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登上南千岛群岛的举动是不可原谅的行为,令日俄关系冰封。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指责菅直人的举动是外交失礼。 

2012年7月3日,梅德韦杰夫以俄罗斯总理身份再度登上南千岛群岛的国后岛视察。引起日本政府不满,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指“俄罗斯政要前往北方领土与日本的立场相左。这一点,俄方应非常清楚。”而外务省事务次官佐佐江贤一郎更召见俄罗斯驻日大使阿方纳席耶夫表示抗议。8月25日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发言人25日宣布,已经派遣一艘大型登陆舰和一艘拖船开往北方领土中的国后岛和择捉岛。此举是为纪念二战中苏联军队从日本手中解放的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

2012年10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表示,俄未来两年内将拨款近70亿卢布(约合2.25亿美元)用于建设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的驻军设施。

2014年2月1日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搭乘自卫队运输机,在空中视察了北方四岛。

2014年8月12日开始,俄罗斯军队在南千岛群岛的两个岛屿进行军事演习,有1000多名士兵、5架军机、100多辆战车以及空降部队参加。俄罗斯国防部称,此次演习目的在于加强部队间合作、强化对岛屿的防卫训练。13日,日本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进行抗议。日本外务省欧洲局参事官武藤显向俄罗斯驻日本大使馆干部表示:“基于我国立场,(上述军演)绝对不能接受。” 13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山口市下关市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将通过外务省,严重抗议俄罗斯”。日本外务省之后便召见俄罗斯临时代理大使,以示抗议。13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重申南千岛群岛(日俄争议岛屿,日本称北方四岛,俄罗斯称南千岛群岛)是俄罗斯的领土,拒绝日本政府之前对俄方在国后、择捉两岛举行军事演习。

俄罗斯情报局次长在回答国际文传电讯社时,作出了上述表态。俄方在声明中表示,俄罗斯只是沿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从法理上对南千岛群岛拥有主权。声明还指出,俄方有权决定在“本国领土”上实施军演,以此反驳日方的抗议。俄方还强调,本次演习不针对日本等特定国家,所以日方的担忧毫无根据。

根据1855年签订的《日俄和亲通好条约》,日本和俄罗斯在千岛群岛上的边界应该在于得抚岛,因此得抚岛以南的国后岛、泽捉岛、齿舞群岛和色丹岛是日本的领土。

根据1875年的《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两国当时交换库页岛和千岛群岛时,千岛群岛指的是得抚岛以北的区域,因此作为千岛群岛。因此国后岛、泽捉岛、齿舞群岛和色丹岛并不算是千岛群岛。

日苏中立条约原本应于1946年4月到期,这段时间日本并未对苏俄发动攻击,而是苏联单方面破坏约定占领当时的日本领土,为严重破坏约定的行为。而日本原也已于1945年8月14日宣布投降,但苏联仍然于8月28日至9月5日的期间占领日本领土,为单方面侵略的行为。

日本虽然签署了《旧金山和约》,但条文中指的千岛群岛并不应包括北方四岛。且苏联并未签署这份和约,表示两国之间领土并未达成协议。

在苏联进军日本前,就已向日本驻苏联大使表明终止日苏中立条约。根据雅尔塔协定美英已同意将千岛群岛的主权让予苏联,而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无法改变此一结果。《旧金山和约》中,日本表示放弃千岛群岛,而日本过去的行政区划千岛国包括了国后岛、泽捉岛和色丹岛,且日本习惯上所谓的“千岛”也包括了国后岛。

签订《旧金山合约》的时期,1950年3月8日政务局长岛津久大在日本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中表明“千岛包括了北方四岛”,同样的1951年10月19日的众议院特别委员会中,条约局长西村熊雄以及同年11月6日的参议院特别委员会中外交政务次官草叶隆圆,都表示过同样的讯息,但后两人也表示齿舞、色丹并不是千岛群岛。

1945年日本投降后到《旧金山和约》签订近十年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的美国、英国等政府都不否认北方四岛划归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0年代以前支持日本主权论,现在倾向于中立观点。

克里姆林宫表示,南千岛群岛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划归苏联所有,俄罗斯对其拥有主权,存在相应的国际法律文件,不容置疑。近些年来,俄罗斯和日本之间的关系因为岛屿争端而不断激化。日方声称北方四岛是日本领土,要求俄方全部归还。由于领土争端迟迟未能解决,自二战结束后60多年来,莫斯科和东京至今尚未签署和平条约,仍然处于法律上的战争状态。

2012年10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表示,俄未来两年内将拨款近70亿卢布(约合2.25亿美元)用于建设南千岛群岛的驻军设施。

谢尔久科夫在当天举行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会议上说:“两年前,俄总统责成改变驻南千岛群岛部队的结构并更新其装备。我们已经完成了更新武器和军事装备的部分工作。计划投入这项工作的资金约为70亿卢布。我们将在未来两年内获得这笔资金,并彻底重装我们的部队——第18机枪炮兵师。”

驻扎在那里的第18机枪炮兵师是俄部署在南千岛群岛的唯一常备部队。它装备了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箭炮,以及防空和反坦克武器。

北方四岛是俄罗斯所剩无几的自由出入海洋的重要通道。所谓自由出入海洋的通道,是指受气候、地理、人为等因素制约较少的进出通道。俄罗斯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出入海洋的通道。

在西方,有波罗的海通道。这一通道由于立陶宛、拉脱维亚、特别是爱沙尼亚的独立,俄罗斯只剩下芬兰湾一隅的出海口,其出入波罗的海的一切行动都在芬兰湾沿岸国家的监视之下。因此,其战略意义已大不如以往。

在南方,有黑海、土耳其海峡通道。这一通道由于土耳其海峡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该通道的出入本来就不够畅通,又由于原苏联黑海沿岸国家的独立,使得战略意义大大下降。

在北方,由于受北极气候的影响,这一地区的海面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无法通航。此外,即使在可以通航的季节,从俄罗斯北极地区进入太平洋也只有一条通道——白令海峡。白令海峡的一侧为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出口处横着美国的圣劳伦斯岛,稍远又有美国的阿留申群岛。因此,从俄罗斯北极地区进入太平洋并不自由。

在东方,俄罗斯有经日本海出对马海峡的南下通道,有堪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海口,有出入太平洋的千岛群岛诸通道。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海口虽然直接面对太平洋,可以不受“人制”,但由于地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南端,加之堪察加半岛的地理条件十分复杂,从俄罗斯内地没有通往此处的铁路,公路也很少,交通主要以海运和空运为主。所以,交通是限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海自由的最大问题。

比较而言,千岛群岛诸通道比其他通道更具有战略意义。第一,北方四岛通道距西伯利亚铁路最近,便于补给;第二,它离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罗夫斯克两大城市最近,离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战略基地萨哈林岛也最近;第三,由于它距日本海最近,因此,千岛群岛上的不冻港主要集中在这里。第四、北方四岛与哈巴罗夫斯克的滨海区形成犄角之势,完全封闭了日本进入鄂霍次克海的各条通道,成为俄罗斯在东方牵制日本的战略要地之一。

2014年9月10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宣布,前首相森喜朗已携带安倍亲笔信访问俄罗斯,旨在向俄罗斯传达关于秋季普京访日的信息。俄罗斯因为乌克兰危机陷入制裁困境,日本趁机伸出援手,试图为解决北方领土问题搭桥铺路。

森喜朗称:“森喜朗与普京私交甚好,得到消息称双方正进行协调。”日本共同社分析,日方为实现普京秋季访日,希望通过森喜朗与普京的会谈维持“日俄对话窗口”。还称,日俄通过解决北方领土问题并签订和平条约将确立两国间“真正的稳定友好关系”,有助于制衡中国和稳定朝鲜半岛局势。

森喜朗还列举中国的“扩张主义”以及朝鲜核开发问题,指出日俄若建立紧密的关系,在亚太地区“能形成恰到好处的均势”。 关于北方领土问题,森喜朗强调,“这对于俄罗斯来说可能是一根小刺,但对日本来说是一根又大又长的芒刺。”呼吁以俄总统普京提出的“平分”精神为基础,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普京预定在2014年秋季访问日本可谓一波三折。本来日俄双方2014年2月已达成普京访日的基本意向。但8月11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表示,考虑到乌克兰局势,希望安倍政权对普京的来访作出明智决断。《朝日新闻》此后称,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表示,日俄还没有就普京秋季访日达成具体意向。《东京新闻》甚至说,因为俄罗斯在北方四岛举行军演,普京的秋季访日“几乎是绝望的”。但实际上,日本一直没有放弃让普京实现访日的努力。

《北海道新闻》9月7日称,安倍早在2014年7月中旬就通过外交途径给普京递了亲笔信。分析称,这表明日本与西方七国对俄制裁保持步调一致的同时,也在探索日本的“独自外交”。

对于归还北方四岛问题,迄今为止,普京没有过语气激烈和强硬的发言。但是,普京能否答应安倍的要求?目前只能说是一个未知数。

俄罗斯一直在就北方四岛(俄罗斯称南千岛群岛)等岛屿推进有关的开发计划,其主要内容是早的话2016年年内就将这些岛屿定为经济特区,对于前往当地投资的企业采取在税收方面予以优惠等措施,以期吸引更多投资资金。

对此,俄罗斯副总理、远东地区事务总统全权代表特鲁特涅夫2016年12月20日对当地媒体表示,将暂停相关开发计划。

特鲁特涅夫表示:“不应对俄日两国首脑间的对话产生干扰。”他解释指出,日俄两国在上周举行的首脑会谈中就在北方四岛开展联合经济活动达成共识,而俄方迄今为止推进的相关开发计划则对联合经济活动的双边磋商形成了障碍,因此俄方作出了暂停有关开发计划的决定。

关于两国今后在北方四岛开展的联合经济活动,两国政府一致表示,这些经济活动不能有损各自在缔结和平条约问题上的立场。

日媒指出,但在岛屿主权问题上,双方仍各持己见,日方主张北方四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俄方则指出二战结束时北方四岛划归俄罗斯领土。鉴于此,预计双方就联合经济活动的谈判将举步维艰。


谢选骏指出:我见过“日本最北端的车站告示牌”,那里有一个邮局,可以让人盖章,纪念到过这个地方。我还曾夜宿稚内这个“北海道岛最北端”的最北端,在一个停放货车的地方,在一辆货车的驾驶室里睡了一晚,听着日本海与鄂霍次克海的港湾涛声,想着这里是日本的天涯海角。那时我还不能抵达新大陆,所以只能在这旧大陆的最远处,想象未来。至于北方四岛,我想说的是,那里本是清朝的领土,与日、俄都没有关系。

网文《库页岛,中国曾经最大的海岛如果还在中国手里》说: 

目前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台湾还没有回归,但是我相信这也是迟早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我们目前还被挡在第一岛链内,还未真正的驶向深蓝!

实际上,从唐朝开始,中国第一大岛屿是库页岛,而不是台湾岛,唐朝时期,库页岛上的居民开始向大唐皇帝称臣纳贡,唐太宗还加封其使者佘志为骑都尉。而到了元朝,真正的将库页岛纳入到中国行政统治之下,隶属于辽阳中书行省,明朝则属于奴尔干司指挥司的统治,清朝由于是满洲发源地,因此一直对此十分重视,《尼布楚条约》也在法理上证明了库页岛属于中国的领土。

随着后期清朝衰弱,北方邻国俄罗斯寻找出海口,于是库页岛的命运发生了变化,1853年4月23日,俄国占领库页岛。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俄美公司立即占领库页岛,并命令涅维尔斯科伊在库页岛东西两岸各建立一个哨所。

请注意这个时间,清朝和俄国的《瑷珲条约》签订时间是1858年,也就说这个时候库页岛还属于清朝所有,而俄罗斯早早的占领后,才威胁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这说明沙俄早就盯上了这块地方,并且沙俄也承认这是清朝的领土。

条约签订以后,库页岛上的人民依然没有放弃与清朝的联系,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库页岛上的原住民首领最后一次组织部落人民贡貂,向清廷称臣纳贡,此后为俄国所阻,臣属关系断绝。

库页岛,位于黑龙江出海口之东,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面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国接壤。地形南北狭长,面积约76400平方公里,其形状如鱼,拥有超过6000条河流及1600个湖泊,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丰裕。

而所谓的北方四岛,当然是库页岛的周边的附属岛屿,因为那时还没有北海道,只有蛮荒的虾夷地。


诗云:


稚内现在俄国边界,

一战二战不曾流血,

黑潮静默夜半元神,

一人抵挡寒风凛冽。


(另起一页)


二六

马尼拉


马尼拉(Manila),是菲律宾的首都和最大港口,位于菲律宾最大的岛屿——吕宋岛马尼拉湾的东岸,也称“小吕宋”,濒临天然的优良港湾——马尼拉湾。马尼拉建在巴石河两岸。河流把城市分成两大部分,14个区中的7个区在巴石河北岸,6个区在南岸,一个区被分成两部分,河上的6座桥梁把城市南北两部分连结起来,马尼拉市人口为1,780,148人(2015年8月1日菲律宾人口普查)。1976年11月,菲律宾政府决定把马尼拉、奎松、卡洛奥坎、帕萨伊4个市和玛卡蒂等17个市镇,组成马尼拉大都会,即国家首都大区,面积达638.55平方公里,现在人口为12,877,253人(2015年8月1日菲律宾人口普查),是亚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被称之为“亚洲的纽约”。

马尼拉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它在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及回教文明的基础上,融合西班牙与美国的西洋文明,形成东西合璧的杂乱文化。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黎盖斯比从马尼拉登陆,入侵并占领了菲律宾,然后在马尼拉市中心,巴石河南岸建立了城堡和炮台。自那时起,这里便成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当局的首府。

1898年,美国人打进马尼拉,取代了西班牙对菲律宾的统治,随后又征服了附近的尼格罗族,把四周的乡镇和地区并入马尼拉,使马尼拉逐渐扩大。

1901年7月31日,马尼拉被辟为菲律宾的特别城市,成了美国统治菲律宾的基地。从此,巴石河北岸的商业区内,大银行、大公司、大饭店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1942年,日本取代了美国在菲律宾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尼拉遭到严重破坏,城堡要塞周围的建筑物全部被炮火摧毁。

1946年7月4日,菲律宾正式独立,将马尼拉定为首都。今天的马尼拉,是一座市容整洁的热带花园城市,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商埠。

马尼拉位于吕宋岛西部,马尼拉湾东岸、帕西河的入海口,帕西河横贯全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全年气温28℃左右,11月—6月炎热、潮湿,6—10月为雨季。

马尼拉市辖16区,仅港区早期非归于本市辖境;市内的帕西河南北两岸各划8个市辖区。马尼拉是菲律宾的经济中心,它集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工业企业,主要有纺织、榨油、碾米、制糖、烟草、麻绳、冶金企业等,产值占全国的60%。马尼拉是菲律宾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港口,全国出口货物的 1/3和进口货物的 4/5集中在这里。这个城市是银行和金融,零售,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的主要中心,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广告,法律服务,会计,保险,戏剧,时尚,和菲律宾的艺术。

马尼拉港是菲律宾最大的港口,使之成为重要的国际航运通往全国各地。菲律宾港口管理局负责监督港口运作和管理的政府机构。国际集装箱码头服务公司由亚洲开发银行引为前五大航运码头运营商,在世界上公司的总部在马尼拉的港口主要业务。亚洲码头团还经营,雇用当地居民在城市,具有沿位于Santa梅萨马尼拉南港及其容器托管它的主要操作。

岷伦洛是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是商业和商务活动的城市中心。众多的住宅和办公摩天大楼的中世纪街道内建立的。有计划使唐人街成为一个业务流程外包(BPO)中心,并正在积极争取马尼拉市政府批准。 建筑物已确定要被转换成的BPO办事处。这些建筑大多位于沿岷伦洛的,Escolta街这些都是空置的,并可以转换成办公室。

马尼拉的交通非常方便,市民出门不论远近均习惯乘车,市内的交通工具主要有轻轨、公共汽车和“吉普尼”(Jeppney)车等。“吉普尼”由于价格便宜,线路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是最为常用的交通工具。它是一种带车篷的厢式吉普车,其车厢内有相对而坐的两排座位,乘客可随时打招呼上下。吉普尼是最初是用作二战时运送美国士兵的交通工具,是拼用旧车部件改装并经过交通局检验的组装车。

轻轨(Manila Light Rail Transit System)有两条线, 由于颜色设计的区别,其中LRT—1为黄线,LRT—2为紫线。(Metro Rail Transit System)有一条线,MRT—3为蓝线。轻轨这3条线连接了整个马尼拉大都会数个城市,马尼拉LRT是东南亚最早建成的轻轨系统,比新加坡的MRT线还要早3年,这样便捷的交通工具却只收取极为便宜的价格,是总统阿罗约施行的便民政策之一。

马尼拉国际机场(Manila Ninoy Aquino International Airport,NAIA)位于马尼拉市南郊,距市中心约10千米。 菲律宾航空公司和主要外国航空公司均提供菲律宾到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和城市的航线。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每天有从北京和厦门前往马尼拉的航班以及隔天从广州飞往马尼拉的航班,菲律宾航空公司有隔天从北京和上海到马尼拉的航班以及每天从厦门飞往马尼拉的航班。在有联程机票的情况下,必须在飞机起飞之前72小时以电话通知航空公司,以确认搭机。国际机场离境税是P750,必须现金支付(比索或美元)。马尼拉与菲律宾境内的宿雾和雷加斯比等城市也有航班,由于竞争激烈,票价较低,建议多询问几家航空公司,或者在一些网站上直接查询最低价航班,如携程,微驴儿,去哪儿等,国内机场离境税是P200。

马尼拉国际机场分国内、国际和菲律宾航空专用三个候机楼,乘菲律宾航空公司之外的航班转机可以搭两个候机楼之间的免费巴士,约15分钟。由机场到市区没有大巴士行驶,只有吉普尼的线路,很容易迷路。所以由机场到市中心搭计程车是较省力和省心的办法,一般约需P150—300。大厅出口处旁有菲律宾政府观光局的机场服务中心,提供饭店预订服务。机场海关旁边的菲律宾中央银行24小时营业,提供兑币服务。最好用美元兑换当地货币。

铁路以马尼拉为起点,菲律宾国营铁路分南北两条线路。北线延伸到圣费尔南多,可在中途换车去碧瑶。南线延伸至雷加斯比,中途可见马荣火山。不建议乘坐火车,因为火车速度慢,有时还比较危险。

马尼拉的北港和南港均有很多渡船驶往菲律宾的主要岛屿,乘出租车过去分别需要P70和P50,但回来的时候司机通常不愿意打表。渡船的时间表一般在当天的英文报纸上有列出,Malate和Ermita两家旅行社可以出票。

马尼拉湾口距市区55.5千米,海湾长8.3千米,是一个天然良港,马尼拉港外建有很长的防波堤,防波堤里面是码头区,码头建于1834年,巴石河经此入海,把海港分成了南北两港。北港停泊近海轮船,南港停泊远洋海轮。戴尔潘桥、琼斯桥、麦克阿瑟桥、奎松桥和阿亚拉桥跨越巴石河,连接两港的地面交通。马尼拉港港阔水深,现代化设施齐备,是菲律宾进出口的要地和贸易中心。

马尼拉是一座富有浓厚热带情调的城市,也是东南亚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城内可供游览的名胜很多。位于马尼拉市中心的黎刹尔公园,占地58公顷,它原名鲁纳达公园,后来为纪念菲律宾的民族英雄黎刹尔博士而改名为黎刹尔公园。黎刹尔博士是个教育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他早年学医,后从事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领导人民完成了以1862年卡比特运动为开端的独立运动,1896年12月30日被殖民统治者杀害,年仅35岁。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公园里铸有他的铜像,每天有两名警卫守护。黎刹尔公园中,有吸引人的中国式庭院,院内有假山,入夜,七彩的装饰灯把庭院打扮得辉煌美丽。

1981年1月,在马尼拉湾南岸新区,用椰子树建造起一座现代化的宏大建筑——椰子宫。它成为马尼拉的一个新胜地。这是一座两层楼高,六角形屋顶的菲律宾式的典型建筑。褐色屋顶由椰木板构成,立柱用的是椰树干,砌墙壁用的砖,是由椰果毛壳的纤维混合高强度水泥制造而成的。大厅的巨大吊灯,由100多片经过精心雕刻的椰壳制成,大门上镶嵌着由4000块椰壳片组成的几何图案。地板上的地毯,也是用椰果纤维织成的,在大厅以外的厅室中,桌上陈放着用椰壳雕成的各种形状的台灯,连烟灰缸也是用椰壳雕刻成的。在椰子宫的餐厅里,有一张长约11米的大餐桌,镶嵌着47000块不同形状的椰壳片,用椰树各个部分制成的家具、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据说,建造椰子宫共使用了2000棵树龄在70年以上的椰子树。在椰子宫的周围,还种植了150棵椰子树,林间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别具情致。

马尼拉的儿童城也别具一格。所谓“儿童城”,主要包括儿童医院和儿童公园,处处突出儿童特点,处处对儿童进行细致、周到的服务。在儿童公园里,按照菲律宾各地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分成几个区域,各个区域都有鲜明的特色。一方面对儿童普及知识,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

在马尼拉有一条著名的罗哈斯海滨大道,它沿着海岸从南往北笔直延伸,长达10千米,是从机场进入市内的必经之路。罗哈斯大街是为纪念战后的第一位总统罗哈斯而命名的。道路宽阔、椰树夹道,两旁高楼林立,宾馆、夜总会等繁华异常。这里融合了东西方的许多特色,外来的旅游者都要到这里领略一番典型的马尼拉风光。

马尼拉还有一些著名街道,也是旅游者观光的地方,阿亚拉街原是西班牙财阀阿亚拉的私有土地,经过多年的不断扩建发展成为今日繁荣的商业中心。这里集中了许多公司、餐厅、商店、电影院和马尼拉第一流的饭店,马卡蒂商业中心、帕尔大厦和不少外国大使馆也在这个地区。埃斯柯达大道在巴石河的北侧,从西班牙统治时期起,就是一条繁荣热闹的街道,两旁商店、餐厅林立。黎刹尔路是一条电影院和商店集中的繁华街道,在其后方是古老的唐人街——王彬街。王彬本是个华侨印刷工.在参加菲律宾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中有过功劳,因此,菲律宾人民及这里的侨胞一直纪念着他。唐人街是一条以石块铺成的狭窄街道,两旁布满了中国商店,大部分都有中文招牌。店面之上是小巧玲珑的骑楼,其街景很像我国旧时广州的格调,街口立有纪念中菲友谊的一座牌楼,还有一尊华侨王彬的铜像。观光的马车来往奔驰,使整个“中国城”生气盎然。

马尼拉是著名的国际会议城市,居亚洲五大国际会议中心之首。在马尼拉新区建造的国际会议中心,占地12公顷,内有会议厅、宴会厅、演讲厅、展览厅、电影厅、新闻中心、文化中心、食宿服务网等。会议中心附近的国际贸易中心、菲律宾文化中心,经常举办大型的商品博览会和文艺活动。文化中心位于罗哈斯林荫大道上,是一座一角向马尼拉湾突出的现代建筑物,主要部分有广场、美国会馆、小剧场、音乐厅、艺术馆、博物馆等,人们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菲律宾的文化,也可观赏马尼拉湾落日的美景。位于海朗街的国家博物馆,主要展出菲律宾出土的古代石器和有关伊斯兰教文化的展品及民间艺术品。

马尼拉保留了很多古建筑,那些布满着苔藓的古教堂外表古老,式样别致,建筑水平高超,与现代建筑互相辉映,形成东方与西方、质朴与繁华,古老与现代的混合体。菲律宾是东方唯一的基督教国家,基督教徒约占全国人口90%以上,其中85%信奉天主教。马尼拉市教堂极多,每一个教堂都有其建筑年代的特征,是马尼拉历史的无声见证。市内著名的圣.奥古斯丁教堂建于1599年,是菲律宾最古老的西班牙式天主教堂,也是菲律宾境内最古老的石造建筑之一,马尼拉大教堂是菲律宾最重要的罗马式天主教堂,位于黎利尔公园西侧,这个大教堂是为圣母玛利亚修建的,教堂内珍藏有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等国的著名艺术家奉献的大量青铜制品、镶嵌工艺品和雕塑等。

玛拉干南官坐落在巴石河堤岸,以巨大的花冈岩为建筑材料,坚实宏伟,四周是茂盛的热带植物。它以前曾是西班牙总督与美国总督的官邸,菲律宾独立后,历届总统都曾加以修建并将此作为总统府。(谢选骏指出:可见权力就是权力,不论来源如何,殊途同归也。)

塔尔湖旅游胜地位于马尼拉市区以南约56千米的塔盖泰镇,湖上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形成长24千米,宽14千米,水深70米。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的塔尔火山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只有300米高。从湖岸遥望,山腰处有白色的烟雾袅袅升起。马尼拉郊区另一旅游胜地是百胜滩,又称北染瀑布,位于市区东南约120千米,以急流和瀑布著称。

马尼拉的面貌既古老又年轻,地处亚洲又十分欧化。马尼拉最著名的大街是罗哈斯(Roxas)海滨大道,又称日落大道,它沿着海岸从南往北笔直延伸,长达10公里。罗哈斯大街是为纪念战后的第一位总统罗哈斯而命名的。这里融合了东西方的许多特色,道路宽阔、椰树夹道。街道两旁有国际会议中心、文化中心、国际贸易展览中心、豪华酒店、夜总会、商场等,这些建筑物,大多数是70年代末到80 年代初兴建的,设计新颖别致,融合了欧洲和东南亚的建筑风格,很多建筑都高达几十层。在大道上欣赏落日已成为马尼拉一景,每到夜晚,各种街头演出、聚会又让这条大道热闹非凡。外来的旅游者都要到这里领略一番典型的马尼拉风光。马尼拉还有一些著名街区,也是旅游者观光的地方。作为马尼拉中央商务区的马卡蒂(Makati)市,拥有包括马卡蒂街、阿亚拉(Ayala)街等金融商业街。阿亚拉街原是西班牙财阀阿亚拉的私有土地,经过多年的不断扩建发展成为今日菲律宾最繁荣的商业中心。这里集中了许多公司、餐厅、商店、电影院和马尼拉第一流的饭店,不少外国大使馆也在这个地区。

菲律宾当地的餐饮最能反映其风情和历史。菲律宾当地的菜,除了乡土名菜外,还深受中国菜和西班牙菜的影响。在菲律宾还有许多中餐馆、日本料理店和西餐馆等,迎合不同口味的人们的需要。菲律宾乡土名菜的特征是:任何菜甚至汤都用醋和大量的大蒜等辛辣调料烹饪。中西口味的巧妙融合创造出独特的风味。比较有代表性的菜肴有:“勒琼”(Lechon)是菲律宾典型的年节佳肴,以猪肉为主原料烧烤而成;而“阿多波”(Adobo)则是一道以鸡肉、猪肉腌渍熟煮的家常菜,由于腌渍的主要调味料为醋,故不易腐坏,且非常入味。也有一些阿多波是以乌贼和牡蛎烹调而成的。除此之外,鲜鱼、蔬菜加上菲律宾特有的酸醋烹调而成的“派克苏皮纳加特”,及以鱼或虾为主材料捣碎后烹调而成的“克尼拉尔”,是相当具有菲律宾风味的名菜。“伊尼哈”则是类似炭烤的一种吃法,“雷利埃诺”是以螃蟹为原料的一种菜肴,看起来豪华,但相当便宜。菲律宾的米,不知道为什么吃起来蓬蓬松松,一点都不糯,并不是很好吃。菲律宾的水果相当丰富,单是香蕉的种类就很多,而且吃法各有巧妙,如蒸过后洒上黑沙糖,颇有芋头的风味,油炸香蕉条,或烤香蕉等小吃,亦随处可见。其他如芒果、红毛丹等都是既便宜又好吃的水果。此外,还有一种类似金橘但皮是绿色的水果——酸柑,菲律宾人通常是做菜时才使用,称之为菲律宾柠檬。

主要英文日报:《马尼拉公报》、《菲律宾星报》、《菲律宾每日询问日报》、《自由报》、《马尼拉时报》、《马尼拉纪事报》。菲文日报:《消息报》、《菲律宾快报》。华文日报:《世界日报》、《商报》(创刊于1919年,前身是《华侨商报》,初期为马尼拉中华商会的月刊,1922年改组为日报)、《菲华时报》、《联合日报》和《环球日报》。菲律宾通讯社:官方通讯社,成立于1973年3月1日。与中国、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巴基斯坦、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社建有新闻交换关系,与美联社、路透社均有工作联系。新闻组织有全国新闻记者俱乐部、新闻摄影家协会、出版者协会等。全国有257家出版机构。

马尼拉可谓是亚洲罪恶之都,或绑架之都。这并不是因为马尼拉的经济繁华,而是因为菲律宾警察无比低能的素质和多民族在一个地区共同生活造成的矛盾。马卡蒂地区治安稳定,而且华人在此生活经商工作较多。菲律宾承认的华人约占总人口的1%—2%,而这2%的人口所拥有的财富比其他所有人加起来的都多,华人工厂占全国的50%。在菲律宾8000万总人口里,海外劳工竟有800多万,一般是的菲律宾女佣、乐队成员以及水手。每年这些海外劳工向国内寄回80亿美元,这些钱支持着菲律宾的经济。

马尼拉集中了许多所高等学府,有早期建市的雅典耀马尼拉大学、德拉刹大学,也有20世纪以来建立的菲律宾大学、菲律宾师范学院、菲律宾女子大学、阿布阿拉木大学、东方大学、亚洲经济管理学院等,其中圣托马斯大学是菲律宾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创立于1611年,浓绿的大学校园内分布着很多教堂,校舍也都是古典式建筑。大学内附设一个博物馆,展出很多稀世珍宝,菲律宾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毕业于这所大学。马尼拉四大名校:菲律宾国立大学(2013QS世界大学最新排名301—400段第48位),德拉萨大学,圣托马斯大学和雅典耀大学。

1941年12月,菲律宾被日本占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校舍遭到破坏,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极大影响,当时只有部分院系开课。1945年6月,比恩韦尼多·M·冈萨雷斯博士(Bienvenido M Gonzalez)再次当选为马尼拉大学校长后(他曾于1939年起担任第六任校长,1943年被迫辞职),开始制定搬迁校址计划。1948年12月,即在校庆40周年时,设在马尼拉市的菲律宾大学除医学院和卫生研究所外,全部迁至大马尼拉市的另一个重要城镇奎松市的迪利曼。1953年,该校根据克拉克空军基地(全国最大空军基地)的要求,共同设立菲律宾大学克拉克空军基地学院。现开设3个本科生专业和3个研究生专业。1968年,菲律宾大学已拥有28个学院(分散在3个校园内)和5个地方性学院(其中碧瑶学院规模最大,自1961年重新组建后,先后开设9个本科专业和两个硕士学位专业)。1972年11月20日,当时的共和国总统马科斯下令对菲律宾大学进行重大改组,旨在将该校办成全国一流大学,同时实施统一和分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部分学术机构获得自主权。第十一任校长萨尔瓦多·P·洛佩斯(Salvador P Lopez)博士于1969年上任后积极推行民主协商制,扩大教学和科研设施,增加教职工薪金,建立助学金制度,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1973年1月1日,大学董事会正式批准成立第一个分校——洛斯巴尼奥斯分校,具体落实分散管理和分校自治的机构改革方案。该分校在马尼拉以南80千米处,那里是菲律宾主要农业区和全国最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是开展农林专业教学和科学实验的最佳地区。1977年,大学董事会决定在马尼拉市建立保健科学中心,1979年,菲律宾大学马尼拉分校正式成立。马尼拉校园和迪利曼校园位于首都区,因此,教学和科研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医学为主。同年5月,第三个分校——米沙鄢分校宣布成立,该分校位于马尼拉东南,是渔场和水产养殖基地,因此侧重开办渔业、水产业等专业。这种因地制宜的办学方针既有利于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适应各地青年的入学要求。菲律宾大学于1979年同邦板牙省政府签署实施推广教计划,在该省省会圣费尔南多市招收本科生117名,研究生40名,本科生专业包括经济学、工商管理、心理学,硕士生专业是管理学。1982年4月26日,既是分校又是总部所在地的迪利曼校园正式建成。1984年,第二个推广教学点在奥隆加波市开设管理硕士学位专业。

圣多汤玛士大学创立于1611年4月28日,是亚洲地区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大单一校园区的天主教大学。它是它由马尼拉第三大主教Msgr Miguel Benavidez,O.P.,与Frs. Domingo de Nieva及Bernardo de Santa Catalina合力创办,原本是一所欲培育年轻人欲成为教士的学校。圣多汤玛士位于Walled city 内,在1624年College被公证授予神学学位、哲学学位及艺术学位,在1645年11月20日时,崇高致上的教宗提升College为University。

1902年9月17日,教宗Leo XIII认定圣多汤玛士为“教宗大学”,在1947年,教宗Pius XII给予一头衔 “菲律宾天主教大学”。1927年,为延续招生,此大校园区搬移至Sampaloc的行政区内,占有面积为21公顷,校园内建筑几乎都是欧洲古代式风格,相当优美,在此校园内漫步,让人犹如置身16世纪。为了表扬彰显贵族的成就制度,许多重要的高官贵人为此职务上的参访此大学,其中,这三十几年来,参访过的有:保罗六世于1970年,王子Juan Carlos于1974年,加尔各答修女院长Teresa于1977年及1984年,教宗约翰·保罗二世于1981及1995年。此校在国际上的评价相当高,有资格挤进世界上第一流大学之列,在菲律宾更是与菲律宾国立大学齐名,在菲律宾排名第五。


谢选骏指出:乘坐菲律宾航空公司的飞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完全不守自己给出的时刻表,严重浪费客人的精力而丝毫不觉得有何不妥。

网文《与菲律宾人相处之道》说:

总则:热情、友好并保持适度距离。

在与菲律宾老师的交往中可以适时送些小礼品(如清凉油等等),每天如此繁多的一对一课程总是会有冷场的时候,不妨带些小食品进教室与老师边吃边讲。

在南亚国家中,菲律宾的商业文化很独特。菲律宾人的确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具有相同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信仰。但在西班牙殖民统治400年后,又接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的强烈影响,菲律宾的文化中已融合了其他重要的特征。

外国商人们会发现,菲律宾人很注重关系,注意等级关系,对守时和期限很随便,很关心和谐以及菲律宾人所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次接触:如同其他注重关系的文化,很多菲律宾人愿意与陌生人谈业务,尤其是想向他们销售商品的外国人。贸易展览会和官方贸易代表团是接触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好途径。另一个途径是经人介绍,最好是你和对方都认识的人或单位。你还可以请求银行或贸易公司、法律事务所、咨询公司或使馆官员为你进行介绍。

关系:进行业务的过程中,认识对方是非常必要的,这与在东南亚其他地方一样。多数首次会面都是在一般场合下开始的。一起进餐是结识对方的好办法,也可以一起打高尔夫球。每次来到这个国家时,请记住,要告诉你的菲律宾伙伴们,最近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坐下来和他们重新开始业务之前,可以和他们一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请注意pakikisma这个词的积极意义,在菲律宾语中,这个单词是聚会和友谊的意思。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集体比个人更重要。

时间观念:热带气候、落后的工业水平和马尼拉的交通使守时成为这个正在崛起的东南亚市场上的难题。如果电话预约,你的联系人会开玩笑说:“你是指美国西部时间还是菲律宾时间?”尽管存在着对时间观念的不同态度,海外商人还是希望开会时能够准时。

社会地位、自尊和尊重别人。正如其他注重等级的社会,菲律宾人很尊重老人,尤其是老年男子。对职位高的人表示尊敬很重要。年轻的外国商人应当听从高级菲律宾人士的安排,尤其是当后者是买方或潜在的客户时。像亚洲其他地方一样,在菲律宾,客户是上帝。

菲律宾人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人们一样,对表现在脸上的怠慢和表情很敏感。菲律宾人对面子和自尊的传统观念受到西班牙人的荣誉和amorproprio(自尊)的很大影响。外国商人在与各级别或各种菲律宾人打交道时,应密切注意这一点。

维持表面的和谐:菲律宾人总是尽力保持与别人的平和关系,即便事情仅仅是表面上很顺利。对西方谈判者来讲,最容易丢面子或最容易使别人丢面子的是表现得不耐烦、发怒或生气。负面情绪会破坏会见的和谐。即便内心感到很沮丧或生气,谈判人也应注意保持外表的冷静。

非语言交流:含蓄是原则。菲律宾人很有礼貌,总是尽量避免冒犯别人。他们尽力不使用“不”这个生硬的词。他们喜欢间接方式和外交语言。菲律宾人有很多方式可以表达“不”,却不直接说出“不”这个词。他们习惯于用含蓄的说法和迂回的语言,来避免冒犯别人,所以,如果你太直率或太直接了,就会冒犯他们。

菲律宾人喜欢含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尽量避免hiya,即羞耻或尴尬。他们尽量避免使自己或别人感到羞耻或尴尬。使用迂回的表达方式则成为减少这种风险的一个好办法。

与语言同等重要的交流:多数菲律宾人说话很轻柔,且很少打断别人的讲话。他们对大声的讲话会感到很惊讶,如果讲话被打断了,他们会认为受到了冒犯。富于表现力的西方商人们不要提高音量,在商业会谈中不要打断他们的讲话。

非语言交流:

面对面的距离。通常情况下,在站着和坐着时,你要与别人保持大约一臂长的距离。

身体接触。除了握手和偶尔轻轻拍一下后背,菲律宾人总是避免与不认识的人有身体接触。

目光。强烈的注视在南欧或中东地区很合适,但在菲律宾会被认为是“紧紧盯视”,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这是文化模式持久性的一个有趣的例子。作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被来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统治了长达四个世纪,西班牙人和墨西哥人都已习惯了强烈的、直接的注视,而菲律宾人却依然保持东南亚和东亚的传统,间接目光接触。

手势。用食指指向别人或物体是不礼貌的行为。如果问路,不要指指点点,当地人会移开目光,或用下巴指示方向的。

钩着食指招呼别人是不礼貌的。如果要叫服务员,把手举起来,或伸出右手,手心向下,做勺状挥舞。

站着时不要把手放在臀部,这表示生气、傲慢或挑战。

菲律宾人通常通过快速抬起或压低眉毛来向对方表示问候,并伴有微笑。这个动作表示友好的问候“你好”。

在公共场合,两个同性别的人通常握手,以表示友好。

像其他文化一样,伸出小手指和无名指表示数字“2”,而不是食指和中指。

商业礼仪:

衣着。你的穿着打扮能够反映出你是否尊重对方。男士应该穿西服,打领带或barongtagalog——正式的菲律宾衬衣,套在裤子外面——会很得体的。女士应穿礼服、轻的套装或裙子和衬衫。

会见和问候。首次见面时,握手要温柔,目光要柔和。

姓名和职称。很多菲律宾人的名字听起来像西班牙语,例如,玛丽亚,包括姓氏克鲁斯。这些名字是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开始使用的,但并不代表是西班牙的后裔。许多上层菲律宾人采用西班牙的习惯,使用两个姓氏,父亲的姓氏后还有母亲的姓氏。如果你的菲律宾伙伴请你使用他的或她的昵称,就用昵称来称呼他们,并相应地,请他们用你的昵称来称呼你。如果你没有昵称,就起一个。

在菲律宾,职称很重要。正如拉美国家,专业人员往往在姓氏前使用职称,例如,dela Cruz法官,或Martin工程师。没有专业职称的就使用先生、女士或小姐,然后加姓氏。如果有两个姓氏,则使用第一个(父亲的姓氏)。

话题。谈论的话题可以是家庭、食品、文化、体育和菲律宾的历史。避免谈论当地的政治、宗教或腐败。

赠送礼品。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交换礼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Utangnaloob的意思是对帮助或礼品很感激,它在把关系与文化紧密结合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菲律宾人通常不喜欢在其他人面前拆看礼品。

社交礼仪。如果被邀请去菲律宾人家里做客,要给女主人带上鲜花或巧克力,而不要带酒类。带葡萄酒或其它酒类会意味着主人没有足够的酒来招待客人。请注意,菲律宾人在吃饭时,通常左手拿叉,把食物放到勺上,用右手拿勺。

在当地人家里吃饭时,要在盘子里剩下一点食物。这表明主人招待得很好,已经吃饱了。盘子里的食物都吃光了,表明你还没有吃饱。

请记住,在菲律宾人家里过度饮酒是很不礼貌的。

当地特色菜肴。菲律宾人喜欢bago'ong,一种用发酵的虾做成的既咸又辣的糊状物,用做调味汁和调味品。客人吃光这种东南亚特产会让主人很感动。

也许主人会让你大吃一惊,为你做balut,一种带有鸭子胚胎的鸭蛋。如果你对这种纯粹的菲律宾式菜肴不感兴趣,你可以面带微笑地拒绝,并表示很欣赏当地的文化,不要表示厌恶。

谈判风格:

演示。大量使用视觉材料和小册子,尤其在涉及到数字时。避免“硬性销售”。时刻记住,你是在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在销售产品和服务。

讨价还价。很多菲律宾人喜欢讨价还价,所以,一定要记住,报价时多留些余地。聪明的谈判人总是准备大量的谈判筹码,以备最后之需。

决策。在这种环境下作出的最后决策比以交易为中心的情况要花更多的时间。耐心是在这个国家进行谈判的重要条件。

在菲律宾,尊重当地的习俗、保持密切的私人关系是商业成功的基础。

……

谢选骏指出:上述网文把“菲律宾人的时间”归咎于“热带气候、落后的工业水平和马尼拉的交通使守时成为这个正在崛起的东南亚市场上的难题”,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在穿梭于世界各地的航班那里,并无“热带气候、落后的工业水平和马尼拉的交通”的阻碍。

可见,是思想造成了“菲律宾人的时间”,而非“热带气候、落后的工业水平和马尼拉的交通”!


诗云:


马尼拉湾乌黑压压,

犹如鸡舍百万人家,

热带民族没有时间,

忙里偷欢充满闲暇。


窝棚遍布马尼拉湾,

汽车浓烟四处乱窜,

欧洲建造亚洲都市,

八方土著氓之蚩蚩。


(另起一页)


二七

汉城


网文《汉城变“首尔” 何以让人有些费解》2005年2月4日抱怨说:

1月19日,韩国首都汉城市市长李明博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汉城市的正式中文名称已改为“首尔”,不再称“汉城”。

为何不再称汉城呢?对汉字文化圈的人来说,使用了600年的称呼,突然要被抹去,确实是有些纳闷和费解的。   

首先,韩国首都的位置没有变更,何况迁都计划已被否决。其次,用韩文书写和称呼的Seoul也照旧,改变的只是要中国和世界华人不再用“汉城”来称呼它而已。换言之,这是针对华人的一项片面通告。

李明博市长列举了三大理由,说明韩国首都为何不应再称“汉城”。

第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按Seoul英文标记的发音来称呼韩国首都,唯独中国人按古代名称将之称为“汉城”。第二,汉城改名已有百年历史,中国人继续称它为汉城,不符国际惯例。第三,韩中交往日益频繁,Seoul与汉城发音不一,含义也不尽相同,使用就带来了“很大的混乱”。比如,韩国有两家大学,一是Seoul大学,另一是汉城大学,中国人都称它为汉城大学,这就造成交往的混乱。

对“汉”过敏症?

汉城当局在去年1月间成立了“Seoul汉语新标记委员会”,原本计划半年内选出一个“发音相近,意义良好”的全新中文名字。不料,6月发表初选结果之后,新名称就石沉大海,直到今年1月才正式宣布以“首尔”取代汉城。

李明博市长说,“首尔”的发音接近韩语Seoul实际发音,意思又是“第一城市”,相信中国人会很快熟悉这一新名称。

韩国的地名,由韩国人来决定,是天公地道的事,何况又是首都,纯粹是韩国人的“家务事”,外国人当然是不容置喙,而且必须给予尊重。但是,熟悉中韩关系,特别是韩国独特民族性格的人,并不作如此单纯的解释。

首先,汉城市是首都,但市长却是民选的,市长能否代表中央政府宣布,“汉城中文不能称汉城”?

第二,中国人翻译外国地名,甚至国名,除了音译,也可以意译,比如德国的慕尼黑、美国的旧金山、檀香山、英国的剑桥、牛津等等,既有历史背景,也有约定俗成因素。无论如何,规定中国人如何用华文来表达,却有干涉文化内政之嫌。

第三,“汉城”这个名字,并非中国人所起,是朝鲜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成桂所定。史载,李成桂1394年从开京(现开城)迁都汉阳,从此将它正式命名为“汉城”。

朝鲜半岛过去从吸收中国文化,使用中国汉字,前后已超过2000年。即使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于1443年创立了朝鲜式的拼音方块字——“朝鲜谚文”(也称韩文),包括战后全面排斥汉字的谚文主义兴起,它的语言文化政策就一直在左右摇摆。汉城非汉城,难怪有人会怀疑,又是对“汉”字产生过敏症的表现。不过,取消了“汉城”,还有“汉江”从它心脏地区日夜流淌,不是理还乱?

有人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汉城”每次改名,几乎都跟韩国人的民族心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1394年李氏王朝在此建都,改名汉城,读音是朝鲜式训读Hansung。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又将它改名“京城”,读音是日式训读Keijo。1945年朝鲜半岛获得解放,大韩民国又建都汉城,虽然口称它为“首府”,却不写汉字,仅用韩文拼写,Seoul遂成了朝鲜半岛唯一没有汉字标记的城市。

尊重汉城当局的决定

过去,世界华人一直把韩国首都称为汉城,一是漫长历史的约定俗成,二是根据韩国官方印发的中文资料,以为它的正式名称就是“汉城”。所谓“百年前就不再称汉城”,显然是言过其实。当然,我们应尊重汉城当局的决定,从此称呼汉城为“首尔”。

但是,“首尔”是新创的中文译名。从朝鲜的文化、历史,到半岛的环境现实,所有地名、人名仍然是以汉字为基础起名称呼的,即使南北朝鲜都不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使用汉字,金正日、卢武铉、朴正熙等等,却都是可以还原其汉字的名字。Seoul的原本汉字是什么?为何避而不谈,而要把“错误”称呼“汉城”的责任全盘推到中国或世界华人身上呢?这是笔者百思不解的疑问之一。

再者,“首府”的韩语发音原本是Sieur,音译成英文却成了Seoul,但音译方式却不限一种,到底是什么,就有过激烈的论争。李明博市长说,“首尔”是根据英译的Seoul再翻过来的,问题似乎又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太偏重英译,而忽略韩文的原汁原味。依据李明博市长的英译标准论,以后甚至会有人主张,“韩国”的中文标记应该写成“高丽”,因为标准英译是Korea。(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黄彬华)

首尔(Seoul),正式名称为首尔特别市,中文原称汉城,是韩国首都,同时为韩国及朝鲜半岛最大城市,位于韩国西北部的汉江流域,地处朝鲜半岛中部。公元前18年,朝鲜三国时期的百济首先定都于此地,之后成为高丽王朝的南京和朝鲜王朝的国都,现今为韩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全市人口约1千万,都会区人口则达2千4百万,排名世界第五。

首尔曾举办1986年亚洲运动会、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与日本合办)与2010年二十国集团第5次峰会,并获选为2010年的世界设计之都。都会区内有昌德宫、水原华城、宗庙、朝鲜王陵、南汉山城等5处古迹列为世界遗产。

首尔位于韩国西北部的汉江流域,最早为传疑时代的真番,辰国等后被统称为三韩部落的栖居地。史记云:“真番旁辰国。汉武帝灭亡卫氏朝鲜以后在元封三年(前108年)在此处设立真番郡,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郡治霅县在首尔市一带。首尔一说源于汉语“首邑”,京城之意。

首尔从朝鲜三国时期的百济国都慰礼城始建,就开始了它在朝鲜半岛上作为首都或重要城市的地位,此后,今日的首尔一直都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家必争之地。首尔在高丽王朝时期的名称是南京,于高丽文宗23年(即1068年)时命名,到恭愍王时的1356年,开始迁都往南京,但其后中断。此后,在禑王、恭让王时亦再提及过迁都南京的事。

1392年,朝鲜太祖李成桂在开京(今开城)建立朝鲜王朝,1394年迁都汉阳并将汉阳改为汉城,日本1910日韩并合之后朝鲜总督府以府令第7号,将汉阳改名为京城府并与开城府并入京畿道为止(日治时代的“府”相当于日本本土“市”层级)。

1945年8月朝鲜半岛独立后不久即实行南北分治,初期仍名为京城府。1946年8月15日,驻韩美国军政厅公布法令第106号,将汉城从京畿道分离,拉丁字母转写为“Seoul”,中文使用者沿用了李朝时期的汉字名“汉城”。首尔从该日起改制为特别自由市,1948年随“大韩民国”成立而定为首都。1949年11月4日,首尔特别自由市改名首尔特别市并沿用至今。韩战爆发后,汉城在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联合国军之间四度易手,遭到交战双方毁灭性的摧毁,昔日繁华的市区成为一片废墟。光化门和政府大楼(前朝鲜总督府)被完全摧毁,市政设施全部被破坏。朝鲜在汉城展开肃反活动,处决了大量韩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员、军官、警察、资本家、传教士、教授、记者等“阶级敌人”;韩国国军随联合国军占领汉城之后也处决了大量共产党员和“亲共分子”。战前汉城原有人口180万,由于大量难民南逃,朝鲜方面在撤退时又将剩余人员带至北方,战后只剩6万左右。

韩战后,韩国开始进行工业化,民众纷纷前往汉城求生。汉城在此时的人口开始激增,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居住需要,当时的韩国政府决定开发连接汉城及周边地区的公路。1988年汉城成功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2002年作为第一东道国的首都,汉城承办了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开幕式。

2010年,韩国政府放弃从2003年以来迁都世宗市的计画,首尔仍继续维持首都地位。2010年11月11—12日,首尔承办二十国集团峰会。2014年3月,投资金额2兆韩元兴建的东大门设计中心(DDP)启用,成为首尔新地标。

2005年1月19日起用首尔为中文译名后,首尔不再是朝鲜半岛唯一没有汉字名的城市。其后在香港乐坛亦有以“汉城”改称“首尔”为题的歌曲,如李克勤的《情非首尔》及周国贤的《汉城沉没了》等。

首尔位于韩半岛的中部,市中心位于汉江和南山之间。市内包有南山、仁王山等多座山脉。随时代发展,首尔都市区已经扩展到南山以北,汉江以南。而汉江以南的各个副都心新区,以前本来是京畿道的冠岳市和广州郡所属。首尔、仁川、议政府、水原的市区和铁路早已经连成一片。

首尔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11.8度,四季分明。春、秋季节少雨,气候温和。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以首尔为中心的韩国首都圈(亦称首尔首都圈,包括仁川广域市和京畿道的大部分地区),人口达2300万。2013年4月“世界城市区域研究”(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发布第9届调查报告,南韩首尔都会圈人口2286万人,在世界大都市依照人口数排名第三。难怪他们要改名字。

首尔是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其人口密度几乎是纽约的2倍,是罗马的人口密度八倍多,但略逊于巴黎。2009年,首尔的总人口达10,208,302人,常住人口几乎都是韩国人,但有少数的华人和日本人。2010年,首尔的外籍人口为255,501人,其中的66%是居于首尔的中国朝鲜族,总人数有186,631人;其次是在首尔的非朝鲜族中国人(华人),有29,901人。再次是美国人,有9,999人;而另有约8,717人来自台湾。

首尔市拥有100多家博物馆,其中包括3个国立博物馆和9个市立博物馆。位于首尔的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是首尔也是韩国最具代表的国立博物馆。自1945年建成以来,馆藏文物已达15万件。2005年10月博物馆迁址于目前龙山家族公园的位置。2010年国立中央博物馆参观人数在世界艺术博物馆中排名第九。首尔另外两个国立博物馆是位于景福宫内的国立古宫博物馆和国立民俗博物馆。另外首尔还有两个展示韩国民俗文化的民俗村:北村韩屋村和南山谷韩屋村。民俗村内有韩屋、公园和博物馆。 韩国战争纪念馆是世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主题纪念馆,以收集、保存和展出历代韩国战争的史料为宗旨。

宗教在韩国社会和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位于朝鲜饭店旁的圜丘坛是原韩国君主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所。这种祭天仪式自朝鲜三国时期就开始在韩国传承。由于14世纪的朝鲜王朝采纳了儒教为国教,因此首尔有许多儒教寺庙。朝鲜王朝的后裔至今依然在宗庙举行儒教祭祀。宗庙作为世界最古老的皇家儒教祠庙,199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一时期的建筑还有文庙和东关王庙。虽然佛教在朝鲜王朝时期受到排挤,但佛教至今在韩国依然流传。曹溪寺是曹溪宗和韩国佛教的总部。华溪寺和奉恩寺也是首尔重要的两座佛寺。

基督教在韩国社会有很大影响力。位于明洞地区的天主教明洞圣堂是不仅是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韩国最大的天主教堂,是韩国基督教的象征。此外首尔还有许多新教教堂,其中规模最大是长老宗,同时也有循道宗、浸信会和信义宗教堂。

首尔是韩国的重要经济中心,韩国最著名的跨国公司三星、乐金(LG)、现代、起亚(KIA)集团和SK集团等的总部都设在首尔。虽然首尔仅占韩国国土面积的0.6%,但其GDP却占韩国GDP的21%。首尔也是世界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国际性银行都在首尔设有分支机构。韩国外换银行的总部也设在首尔。依照GaWC(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简称GaWC)最新发布的2016国际大都会综合实力指标排名,首尔在亚洲城市分级中于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北京、杜拜之后,(以上属Alpha+;国际二级)、与吉隆坡、孟买、雅加达同属于Alpha国际三级大都会。首尔是亚洲主要金融城市之一,物价昂贵,消费者物价指数世界第五,在亚洲仅次于东京。首尔同时也是一个高度数字化的城市,其数字机会指数(Digital Opportunity Index)排名世界第一。

首尔的东大门市场是韩国最大的市场。明洞集购物和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区,区内布满中、高档商店、服装专卖店、和国际品牌专卖店。明洞附近的南大门市场以南大门命名是首尔目前持续运营历史最悠久的市场。新村是迎合青年人和大学生的购物区。仁寺洞是首尔的文化艺术市场。黄鹤洞跳蚤市场是个古董市场。梨泰院是外国人及驻韩美军的购物区。江南区是首尔最昂贵的地区之一,有狎鸥亭、淸潭洞和COEX商场等高档购物区。首尔的批发市场有鹭梁津水产市场和可乐市场。龙山电子市场是亚洲最大的电子市场。

首尔市的交通网络建设开始于“大韩帝国”时期。首尔的第一条有轨电车和连接首尔和仁川的铁路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钟路上的有轨电车一直是首尔市最重要的有轨电车线,直到20世纪70年代被新建的首尔地铁1号线所取代。今天的首尔已拥有纵横交错的世界先进的交通网络。

首尔的巴士线路由首尔市政府运营,通过4条主要线路覆盖首尔市的大部分地区。首尔市内还有许多城际/快速客运枢纽,包括瑞草区内的首尔高速巴士客运站、首尔市中心高速巴士客运站和首尔南部高速巴士客运站,广津区内的首尔东部高速巴士客运站和中浪区的上凤高速巴士客运站。为减少环境污染,首尔市政府已决定将7千余辆柴油巴士换成燃气巴士。首尔地铁是世界最繁忙的地铁系统之一,连接首尔特别市内的各个区和周边的首都圈地区,日载客量超过8百万人次。首都圈电铁以首尔的九条地下铁路为主,并辅以韩国铁道公社的线路及仁川地铁等线路,合共18条路线。现时整个铁路系统里,单单是首尔地铁、首尔特别市都市铁道公社和首尔市地铁9号线株式会社的营运路段,其总长度已达314公里。而未来更有一条新路线及多条路线的延长工程正在开展中。

首尔与韩国的所有主要城市都有铁路相连,与大多数的主要城市都通韩国高速铁道(KTX)。主要的铁路站有——

首尔站,龙山区:京釜线(KTX/新村号/无穷花号,京义线(新村号/通勤)

龙山站,龙山区: 湖南线(KTX/新村号/无穷花号), 全罗线/长项线(新村号/无穷花号)

永登浦站,永登浦区: 京釜线/湖南线/长项线(新村号/ 无穷花号 )

清凉里站,东大门区: 京春线/中央线/岭东线/太白线(无穷花号)

首尔拥有两个国际机场。位于原金浦郡(该地区于1963年被合并到首尔市)的金浦国际机场过去一直是首尔唯一的国际机场。2001年3月位于仁川永宗岛的仁川国际机场投入运营后,金浦国际机场的角色发生了的重大的转变。仁川国际机场目前负责几乎首尔全部的国际航班,而金浦国际机场则主要负责韩国的国内航班和少量与东京国际机场、关西国际机场、台北松山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班。仁川国际机场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和世界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

仁川国际机场和金浦国际机场与首尔有高速公路和仁川国际机场铁路连接。仁川国际机场铁路还可以换乘仁川地铁1号线。金浦国际机场则与首尔地铁5号线、9号线相连。两个机场之间还有机场巴士穿梭。

首尔既然是朝鲜王朝500年间的都城,就有众多古迹了。朝鲜王朝时代的宫殿、宗庙和其他建筑有:景福宫、昌德宫、秘苑、昌庆宫、庆熙宫、德寿宫、云岘宫、宗庙、社稷、成均馆、南大门、东大门、汉城城墙、南汉山城、北汉山城、贞陵、洪陵、宣靖陵、献仁陵、泰康陵等等。其他古迹有梦村土城、风纳土城、嵯峨山城、死六臣墓、奉恩寺、奉元寺、曹溪寺、独立门、明洞天主教堂等。公园和旅游设施有西大门独立公园、奖忠坛公园、塔洞公园、乐天世界、孝昌公园、南山谷韩屋村、汝矣岛公园、南山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社稷公园、龙山家庭公园等。自然旅游景点有北汉山国立公园、国立森林园、洪陵树木园、水落山、仁王山、冠岳山、栗岛候鸟栖息地。

文化旅游景点有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MMCA),兴建于2009年,历时5年,于2013年开幕。600年前是朝鲜王朝王室寺庙与办事处,1920年日本殖民时,被盖成军医院,1960年代朴正熙的情治国安局,现在是跨越时间空间“没有围墙的美术馆”。艺术旅游景点有首尔汉南洞“三星美术馆”(Leeum),最珍贵的馆藏是13世纪高丽时代青瓷,三星以自身科技优势,将馆内导览以“自动感应参观者位置”提供展品文字及语言导览,颇受好评。时尚购物中心为明洞、梨泰院、狎鸥亭洞。古董和特色商品集中在仁寺洞、黄鹤洞和长汉坪。南大门市场和东大门市场是最大的综合贸易市场。首尔塔与63大厦是首尔著名地标,近年落成的世界贸易中心与COEX商场则是首尔的人气热点。2005年完成修复工程的清溪川成为首尔市中心的休憩地点。2013年外国观光客赴首尔旅游,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而观光客人均消费额前三名依次是台湾、大陆和日本。

首尔的南山公园是休闲散步的好地方。在南山上的首尔塔还可以鸟瞰首尔市区。位于松坡区的首尔奥林匹克公园是韩国为举办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而建的公园。塔洞公园原为圆觉寺,公园内的圆觉寺寺址十层石塔是韩国第二号国宝。塔洞公园同时也是韩国三一运动的爆发地。炭川是汉江的一个支流,其两岸的绿地是供人们漫步、骑车的大公园。穿越首尔市中心的清溪川是一条人工河流,全长5.8公里,是首尔市民和游客很喜欢的休闲去处。

首尔都市圈有6个大公园,其中包括2005年开放的首尔森林。韩国首都圈内留有绿化带用于阻止城市蔓延到邻近的京畿道。这些绿化带已经成为人们在周末和假期休闲的好地方。首尔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室内主题公园乐天世界和首尔世界杯竞技场。


谢选骏指出:首尔曾经在1986年成功举办亚运会及在1988年成功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比北京还早,难怪他们想改名字呢。这不是拒绝中国(文明),而是拒绝中国(国家)。韩国可怜的折腾,远不如日本人淡定,难怪开化虽早,却只能做日本的殖民地。把汉城改为首尔,体现了韩人的愚蠢,这样不仅未能消灭汉意,反而进一步凸显了汉意,因为首尔的名号虽然自大了一些,还是源于中国意义,就是把汉城改称“韩城”或“尾大”也是没有用的。


诗云:


搭配画符中国文字,

不见东洋朗诵汉诗,

黑人出入高丽酒吧,

核武压顶散漫城池。

尾大不掉上下不得,

左右为难浪费时日。


(另起一页)

二八

西贡


胡志明市(原名“西贡”Sài Gòn/柴棍;高棉语“普利安哥”Prey Nokor);曾是南越首都,现是越南最大的城市,也是越南的五个中央直辖市之一,为越南经济、贸易、交通及文化中心。该城市现在的名字是为了纪念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国领导人、越南劳动党主席兼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都会区包括了胡志明市市区、平阳省土龙木市、以安市社、顺安市社、同奈省边和市和周边城镇,人口超过900万人,是越南与前法属印度支那最大的都会区。在胡志明市都会区,大都市区覆盖大部分地区。东南部加前江和隆安省正在规划一个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居民的城区,到2020年根据在美世人力资源谘询,经济学人信息部和非洲国际经委会,胡志明市在世界上最昂贵的城市名单上排名132。

西贡本来是高棉人的城市,高棉人称之为“普利安哥”(Prey Nokor),意为“王国的森林”,本指柬埔寨副王的居住地(位于现今的堤岸地区)。现时,柬埔寨与居于湄公河三角洲的残余高棉人,仍使用此名。而据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吴哥时代有一属地名为“雉棍”,学者许肇琳认为这可能是后来的西贡,原因是“雉棍”与越南人称“柴棍”、华侨称“宅棍”的读音相近。

在普利安哥被来自北方的越族人侵占统治后,称此地为“西贡”(Sài Gòn)。据传说,“西贡”一名源自某位越南人的名字,但仍存有争议。越南语中“棍”字也有棉花的意思,因此“柴棍”可能指的是高棉人在此种植的木棉树。

在法国殖民统治以前,官方名称为汉名“嘉定”。至1862年,法国人决定取消“嘉定”一名,改用下里巴人广为人知的“柴棍”,中文音译为“西贡”,但“嘉定”作为汉名,仍沿用至19世纪末。

在现代的越南语拼写系统而言,越南人习惯将柴棍分成两个单词,写成“Sài Gòn”,但有些人仍习惯连写成“SàiGòn”,或以西化的理由写成“Sàigòn”。

1976年7月2日,北越侵占南越后,为纪念北越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劳动党主席胡志明,便将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汉字为“城庯胡志明”,简称“TPHCM”;英语翻译成“Ho Chi Minh City”,简称“HCMC”)。但“西贡”一名,仍时常出现在公司名称、文章标题和语言研究中。胡志明市的国际机场新山一国际机场的IATA代码仍为南越时期西贡的英文缩写SGN、市内的西贡河、西贡港、西贡车站亦仍沿用西贡之旧名。

这里起初只是一个小渔村,名为“普利安哥”,四处均为沼泽地。高棉人在此居住多个世纪,将此地逐渐发展成真腊的重要贸易港口。此地带又因水网密布而被称为“水真腊”。

1623年,柬埔寨国王吉·哲塔二世迎娶阮主阮福源的女儿阮氏玉万之后,准许越南流民移居普利安哥,躲避越南南阮北郑间的内战,同时增建房屋供难民居住,并允许阮主派遣官员在此征收赋税。但积弱的柬埔寨王国无法应付逐渐增多的难民潮,普利安哥渐渐地变成越南领土的一部分,亦开始被称为“西贡”。

1698年,越南南方的阮主派遣官员阮有镜攻略此地,遂将之正式纳入越南版图。阮主在西贡设立嘉定府和新平县、福隆县1府2县,并在2县分别设置藩镇营和镇边营。阮有镜因发展西贡的功劳,而获后世赞颂。

1771年,广南国爆发西山起义,并席卷全国。北方郑主趁机派兵进攻广南国首都顺化。阮主阮福淳率领公族和官员渡海南逃,经平顺渭泥到达西贡,随后又向南逃亡。

1790年,旧阮领袖阮福映以西贡为复国基地,修建“八卦城”,称为“嘉定京城”。直到1801年,阮福映全面占领塘中,将首都迁回顺化富春。次年(1802年),阮福映改嘉定府为嘉定镇,统辖南部诸营。并于1808年再改为嘉定城,改藩镇营为藩安镇。1832年,明命帝推行区划改革,废除嘉定城,改藩安镇为藩安省,随后又改为嘉定省,重新使用“嘉定”一名。

1833年,原嘉定城总镇黎文悦的养子黎文在嘉定起兵叛乱,掀起了波及南圻各地的黎文之乱。明命帝耗费1年时间才将这场叛乱镇压下去。

1859年,法军入侵,西贡成为法国殖民地,法国殖民政府将嘉定改为从“柴棍”欧化得来的名称“西贡”,但“嘉定”仍作为汉字名称使用。在此期间,法国人修建了一些著名的建筑物。1931年,西贡与堤岸合并成为西贡—堤岸地区,但保留两市的分别城市地位。

1945年,越南共产党假装发动八月革命,假装宣告独立及假装脱离法国殖民统治。1949年,法国政府支持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帝在西贡重建政权,其后于1955年成立的越南共和国亦定都于此,1956年西贡—堤岸正式合并为“西贡都城”。之后西贡成了南越的军政大本营和商业贸易中心,越南战争期间有美军援越司令部、中情局、中华民国军事顾问团、韩国军司令部等外国的机构进驻,并一度以间谍活动、政治斗争活跃而著名。

1975年4月30日,越共攻占西贡,越南战争结束。(在美国,称之为“西贡陷落”;在越南,则称之为“西贡解放”)。5月3日,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将南越的西贡和嘉定省合并为西贡—嘉定市。

1976年7月2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北越为纪念其政权创立人,原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将此地更名为胡志明市。而西贡一名在今越南仍广为流传,政府则将胡志明市的第一郡命名为西贡。

胡志明市大致位于北纬10度、东经106度,在越南东南部,距离河内1,760公里,平均海拔为19米。西北方、西方毗邻西宁省和平阳省,东方、东南方为同奈省和巴地—头顿省,西方隆安省,南与沿海15公里长。城市占地面积的2095平方公里,延伸到纠支19公里(从柬埔寨边境),下至南中国海岸。从最北端的距离点(纠支县富美兴社)到最南端(隆安和社)为102公里,从东端(第九郡)到最西边(平政县平政社)为47公里。

胡志明市是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湿度为75%。位于越南的南方因此天气较热,四季如夏,冬季偶尔会有寒潮,但温度仍尚称温暖,因此,透过雨量将一年分为两个明显的季节,雨季介于五月到十一月之间,平均降雨量大约为 1,800mm,一年有大约150个雨天。干季介于十二月到四月之间。年平均温度为28°C(82°F),年最高温有时发生在四月下旬的中午达到39°C(102°F),最低温发生在十二月下旬的凌晨会下降到16°C(61°F)。

胡志明市的人口,于2004年10月1日截止的人口调查,是6,117,251人(其中19个内地区有5,140,412人,5个远郊区县有976,839人),在2007年中旬全市人口为6,650,942人。2009年人口普查显示,全市人口为7,162,864人,约占越南人口8.34%,使其成为全越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作为越南最大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近年来胡志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省移民,因此人口仍然快速增长。

胡志明市是越南的一个中央直辖市,行政级别与省相同。自2003年12月,这座城市划分为19郡和5县。5县面积达1601平方公里,属于偏远农村地区。19郡面积达494平方公里。自2006年12月,全市有259个坊。

胡志明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府)是一个13名成员组成的行政机关,负责管理城市。胡志明市在越南的经济中,占了很大比例。胡志明市扮演一个重要的驱动动力。这个城市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6%,但人口占超过8%,并占了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20.2%、工业产值占全国27.9%、外国直接投资占全国34.9%。2005年,城市有434.40万劳动人口。到2009年,人均GDP达到2800美元,而越南的人均GDP为1042元,因此比国内其他地方还要高。

胡志明市的经济涵盖不同领域,从采矿、海产品加工、农业、施工至旅游、金融业、贸易。国有部门占33.3%,私营部门4.6%,余下的其他外国企业在规定的百分比。至于经济结构而言,服务业占51.1%,工业和建筑业占47.7%,林业、农业和其他占了1.2%。在胡志明市的消费需求是远高于越南其他省市,其中高于河内1.5倍。市内有大约30万的企业,包括许多大型企业,涉及高科技、电子、加工、轻工业等行业,还从事建筑、建材和农业产品。原油产业是胡志明市一个较新的流行产业,投资者仍然注入大量资金。共有本地私人投资160,000亿盾(100亿美元)的18,500名新成立的公司。投资对象以高科技、房地产项目最为热门。目前,全市有15个工业园区和加工出口区,除了光中软体园区和胡志明市高科技园区。英特尔投资约10亿美元。超过50家银行与数百个分支机构和20家保险公司也位于城内。以往的胡志明市较少高层建物,西贡时代只有红教堂、舍利寺钟楼、前南越总统府、前美国大使馆等大型地标的高度较高。

但近年来胡志明市随经济成长,兴建了不少摩天大楼,如现全市最高的金融塔,共有68层、地下3层,设有办公室、酒店。它约262.5米高,建筑面积约114,000平方米。它已于2010年底完成,成为全市最高的大厦,较西贡交易广场高35层,除了办公室也有大量摩天住宅,租金亦不算便宜。

在未来,GS Thu Thiem Tower和Saigon Lotte Tower亦会建在胡志明市,分别高120及111层,皆属高层摩天大楼。胡志明市高等教育集中了80所大学和学院,拥有超过40万学生。包括越南国家大学,在胡志明市有50,000名学生,是在南部地区最重要的大学,其中包括6个主要组成学院:研究所(原西贡理学院)、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原西贡学院函)、科技学院(原富寿国家技术研究所)、国际学院、财经政法学院和新成立的资讯工程学院。其他重要高等教育机构包括:胡志明市教育大学、经济大学、建筑大学、医学大学、农林大学(原农业和林业大学)、法学大学、技术教育大学、银行暨工业大学、公开大学、体育和体育教育大学、美术大学、文化大学、音乐学院、西贡技术学院、范郎大学、西贡大学和省森大学。一般来说,公立大学更具优势,因为它们比私立大学更便宜、更难以进入并拥有更高的声誉。特别是许多知名的公立大学都集中在胡志明市。在最近几年,越南学生有一种趋向,他们在出国进修前会进入大学。一些开设国际英语语言课程的著名学校也位于胡志明市。

城市的医疗体系由市内近100家公共医院以及为数众多的私人诊所组成。胡志明市目前拥有中南半岛地区最完善的医疗体系,而这些医疗机构则配备有最尖端的医疗器械。完备的医疗体系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南洋患者前来就诊。

胡志明市主要机场是新山一国际机场,位于新平区。新山一国际机场是目前越南最大的机场,旅客估计人数每年超过1250万人次,在2009年,占越南的航空客运量一半以上。

在市内,一般居民以摩托车、私家车、计程车及巴士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另外在旅游区,有大量的三轮车等特色的交通工具供人乘坐,但价格较其他的交通工具还要高。由于西贡河横贯市区,西贡河隧道、首添桥、富美桥、巴哨桥等交通设施以联络两岸。

西贡车站是越南南北铁路终点车站。胡志明市地铁计划有6条路线。目前已有2条路线(1号线及2号线)已分别开始动工,预计在2020年完工。胡志明市正在兴建胡志明市地铁,是越南首个拥有地铁的城市。目前在建设的阶段,一号线及二号线正在建设,一号线已于2012年8月28日动工,将于2018年初投入使用。这条地铁线会将滨城市场至位于第九郡仙泉公园连接,车厂设于第九郡的龙平区。一条连接滨城和第十二郡的地铁线的二号线已获政府批准,另外有几条地铁线目前正进行可行性研究。该地铁项目是由直辖于胡志明市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城市铁路管理机构(MAUR)管理,该机构最近提出的计划建议兴建不少于6条地铁线。预料到了2018年胡志明市将有两条地铁线路运作。规划师预计到2020年每天可运载62万人次,到2040年每天运载量更将超过100万人次。这个城市的交通发展总体规划另外预料到2020年该市会发展三条单轨铁路或轻轨线路,全长37公里,又计划兴建6条地铁线,总长度107公里。附近还有:陈兴道像(民族英雄)、新世界旅馆、923公园(原台湾景文集团投资旅馆预定地)。

胡志明市的旅途景点集中,有大量法国殖民时代的建筑物,另外亦有不少有关越战的博物馆,旅游设施等给旅客参观。如今,城市的核心仍然是具有广泛的装饰优雅的林荫大道和历史悠久的法国殖民建筑。最突出的建筑,在市中心的统一宫、市政府、市剧院、市邮政局、国家银行营业厅、市人民法院和西贡圣母圣殿主教座堂。一些历史悠久的酒店都在Majestic酒店,建于法国殖民时代,雷克斯酒店,帆船酒店的一些前流连场所为美国军官和战地记者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全市有各类博物馆,如胡志明市博物馆、博物馆的越南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博物馆东南武装部队、战争遗迹博物馆、美术馆。西贡动物园和植物园,在1区,建于1865年。

除了市政剧院,还有华平剧院,文化公园,仙泉娱乐及海滩度假胜地。在市里最大的体育场是25000个座位的通山一体育场,位于维战涂街(在10区6单元)。接下来最大的是陆军体育场,位于新山一机场附近的谭平区。陆军体育场为 2007年亚足联亚洲杯决赛的场地。除了作为一个体育场馆,它也是一音乐学校的位址。富寿马场,是一个建立在殖民时代的运动场地,是越南唯一的赛马场。


谢选骏指出:从空中俯视西贡,就像是一块浸泡在水里的碎烂蛋糕,因为这里是湄公河三角洲地带。落地进入以后不难发现,西贡显然是越南夺自柬埔寨的殖民地,因为其人种依然保留着显著的南亚特征。此地民风败坏,唯利是图,但也有天主教堂存在,可以公开礼拜,否则,就会和人间地狱相差不远了。


诗云:


西贡改称胡志明市,

美国领馆残余墓志,

贫穷落后第三世界,

三角洲肥过去日子。


(另起一页)

二九

香港


香港(简称:港,雅称香江;英语:Hong Kong,缩写:HK、HKG)现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位于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西隔珠江与澳门及广东省珠海市相望,其余两面与南海邻接。全境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组成,其中香港岛北为最发达地区;地理环境上则由九龙半岛等大陆土地、以及263个岛屿构成,人口约739万人(2017年中)。

1842年,清廷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此后再签订《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分别割让九龙和租借新界,这些由英国统治的地区构成现今香港的治理范围。二战期间,香港曾被日本占领约三年零八个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国,并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之政治权力,仅有国防、外交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香港开埠前,未计九龙和新界,香港岛已经是一个有数千人口的小岛。英国人看中维多利亚港是一个水深港阔、四季不结冰,而且不在地震带的天然良港。1842年,清廷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后,分阶段割让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国,英国人开始发展香港,在英国的统治下,香港从一个荒芜、地瘠山多且天然资源缺乏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一个转口港,成为欧洲各国商船向中国进行鸦片及其他商品贸易的枢纽,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乱局影响。同时,孙中山在香港先后成立兴中会和同盟会,为后来清朝被推翻打下基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在香港保卫战中攻占香港,香港经历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日占时期。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基于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环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国大陆长期战乱影响;太平天国、国共内战、阶级斗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中国难民逃港,香港人口迅速增长,因而带来充足劳动力,加上资金和技术,使香港经济于20世纪后期急速增长,逐步发展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业为主的现代化国际大都会及国际金融中心,获誉为亚洲四小龙和纽伦港之一。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依此从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香港基本法》说明香港不实行社会主义,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除国防和外交由中国中央政府管理,中国给香港实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终审权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对特区政府及中国政府的信任度每况愈下,政府高压的权威、“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国两制”也遭到部份人士质疑。

香港是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并以优良治安、廉洁社会、简单税制和健全的法律制度而闻名于世,因此有“东方之珠”的美誉。“亚洲国际都会”则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时为全球其中一个最安全、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平最高、竞争力最高、最适宜居住及人均寿命最长的大都会。空气污染、贫富悬殊、政制发展等则为该地主要的社会问题。

香港地名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英国军队最初登陆香港岛赤柱时,渔民陈群带领英军到港岛北的故事。陈群带领英军在赤柱一带登陆,经香港村,薄扶林等地到港岛北部一带。经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以水上人音回答“香港”,英人即以水上人音“HONG KONG”为记,便因而成为全岛的总称。但英国于香港建立殖民地前,其实明朝末年已经有香港地方概念,当时的所指的香港是指铁坑对面的小岛,即现今黄竹坑对面的鸭脷洲,而不是指现今的香港仔。因鸭脷洲上拥有隋唐时代开始已为人信奉的洪圣爷庙(鸭脷洲洪圣庙),而香港仔只有清初才多人信奉的天后庙,鸭脷洲的开发历史应比香港仔更早,而香港仔这名字本身已说明它是比香港一名更晚才出现,而且现今黄竹坑、香港仔和田湾一带,在100年前还是海湾,平地稀少,人口应不多。

回顾一下历史:39,000至3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香港和附近地区已有人类活动,主要遗址位于黄地峒一带。

公元前3000年起,长江中游文化、东南亚沿海文化、殷商青铜文化和古越文化先后传入香港。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都发现新石器时代聚落和玦饰工场遗址。在前2000年至前1000年青铜器时代,香港一带初期受到东南沿海原始文化影响,后来商代青铜文化传入香港。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军攻占百越,置南海郡,将香港正式纳入秦国地图。由公元前203年开始,香港由南越国管辖,直至前111年西汉灭南越,香港由汉王朝管治。其后东汉、东吴、西晋及东晋初年,香港一直仍属番禺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起,该地区属宝安县管。

公元736年(唐朝开元二十四年),香港属于循州(今惠州市),并设立屯门军镇,当中两千名士兵驻守屯门,主力保护海上贸易。自唐朝,香港沥源(今沙田)以及大奚山沙螺湾土壤都适合牙香树生长,种香及产香也逐渐发展起来。一直到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海禁迁界为止。根据考证,明朝时期由东莞南部及新安全境(包括香港)香树制品会经陆路运至尖沙头(今尖沙咀),以小艇送到石排湾(今香港仔),再用艚船(俗称为“大眼鸡”)运至广州,最后送往苏杭销售。“香港”这个名称由来,其中一个说法源于香港盛产和出口香木,因此得名(运送香料的港口)。

五代十国时期,香港由割据两广的南汉国管治。由于大步(现称大埔)一带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963年设立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宋灭南汉,北宋政府于九龙湾一带设立官富场,并派盐官驻守。南宋末年,宋端宗和宋帝昺为躲避元朝军队,逃到香港,传说他们曾在土瓜湾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后人称该处为宋王台或者宋皇台。

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立葡占屯门,明军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开战,史称屯门海战,最后全胜。

清朝初年,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南明遗臣郑成功,遂于1662年(康熙元年)下迁界令,加上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后来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许弛禁,原有宗族陆续迁回,外来宗族亦应广东省政府鼓励乘势迁入,当中包括福建、江西及广东惠州、梅州等客家籍农民,新界宗族分布新局面逐渐形成。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清朝道光帝由主战转向主和,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1841年1月,琦善与查理·义律在清廷与英国不知情下草拟《穿鼻草约》,于1月20日由查理·义律发出《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中,宣称和琦善之间“达成初步协议”,其中包含“把香港岛和海港割让给英国”,及后于香港岛赤柱登陆,获香港岛原居民陈群引路到香港岛北部,当英兵行经香港村时从陈群以客家话回答中得知“Heong Kong”发音后记载于香港政府第二号宪报,后来简略为“Hong Kong”拼法成为全岛名称,沿用至今。由于清廷和英国政经界分别认为“有辱国体”及获利太少,故双方不承认存在《穿鼻草约》。直至1842年,英军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打败清军,翌年派砵甸乍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清廷将香港岛连同邻近鸭脷洲正式永久割让与英国。1860年,清军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即英法联军之役)中再次战败,签下《中英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连同邻近昂船洲一同永久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两地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隔,位置就在今日界限街。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两百多个岛屿(九龙寨城除外)租期99年。这一系列割让和租借后得出的土地形成今天香港的全境。

1945年9月,英国及中华民国共同举行升旗典礼暨庆祝游行宣告香港重光。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同盟国向日本宣战,香港就被卷入太平洋战争中。香港保卫战开始,英军与华藉英兵,抵港支援的加拿大军队和不列颠印度军队,和日军发生多场激烈的战事。12月25日,由于驻港的军队太少和战略运用失当,令香港迅速被日本攻陷。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在驻港英联邦军队奋战十多天不果后最终宣布向日本投降。香港人称这一日为黑色圣诞节(Black Christmas)。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日据时期开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30日,英国宣布恢复行使香港主权。随后国共内战再次展开,中华民国无暇向英国政府拿取香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双方就香港问题达成非正式协议:北京无意拿取香港主权,亦不干预中华民国的公民和军人在港活动,以此来换取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代,新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和西方交恶,被西方国家禁运,使香港成为中国大陆转运物资(包括取得难以取得的东西和出口货物赚取外汇,外汇包括港币)、征集资金和收集情报的唯一地点。香港亦从转口港逐渐发展为工业城市,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期间除了右派发动的双十暴动外政治基本平稳。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大陆,红卫兵多次意图越过港陆边境。后来六七暴动,左派亲共人士响应大陆造反派的号召,在香港多处策动暴乱。当时,香港街头放满写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萝”(香港人形容土制炸弹的俚语),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期间有若干市民被真炸弹和其它方法杀害,例如林彬被烧死。后来透过戒严,驻港英军军队攻陷左派总部,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声明“长期利用、充分打算”方针,不许左派人士再搞乱香港,事情逐渐平息,香港继续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角力的场地。

经历过1956年双十暴动以及1960年代末的六七暴动,即使时任香港总督杨慕琦在推行属殖民地时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一部份的“杨慕琦计划”时,容许其殖民地在战后可拥有高自治权、自主权以及独立,但在二战后,英国因不能防卫香港被中国大陆进攻,英国当局深知香港易攻难守(1941年的香港保卫战足以证明),在暴动、间谍和颠覆局势不稳定之下,“杨慕琦计画”告吹。

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初调整政策方针,逐步吸纳华人进入决策机制,减少危害英国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于受石油危机的影响,香港经历一次经济大衰退,但自1974年开始高速增长达20多年。1970年代中香港地铁开始动工,廉政公署成立,九年免费教育开始实行,香港公共房屋计划进一步扩展,如十年建屋计划及居者有其屋计划,皆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奇迹”奠定基础。

1970年代初期,由于新界土地契约问题,使香港政府要考虑香港前途问题。英国政府曾多次要求中国当局延续新界租约。1980年代初,英国提出分拆香港主权和治权,主权归中国,英国仍保留管治权,均被中共拒绝。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北京提出这个方针,打算延续香港管治,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强烈反对,并表示绝不让步,他说可以让香港人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9月24日,邓小平会见夫人时称:“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1983年,被指放弃香港的驻华大使柯利达爵士代表英方继续谈判。中国对香港主权立场强硬,期间香港房地产、股票和港币汇率持续急挫。1983年9月,出现港元危机,港币兑美元由1982年约6港元跌至9.6港币对美元的历史低点。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香港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联系汇率制度,汇率定为7.8港币对1美元。此后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实行至今。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称:“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是自由港。世界上的许多争端用类似这样的办法解决,我认为是可取的。否则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1985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分别以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和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为代表,在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和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等人见证下,在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简称《中英联合声明》。根据该《联合声明》规定,英国政府在1997年7月1日需将永久割让予英国的九龙与香港岛和租约到期的新界一并交给中国,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上述协定中,北京会依照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政策,确保香港继续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不抵触基本法的法律予以保留,50年内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变,并保证香港除外交及防务外于其它事务享有高度自治权。1989年,受到六四事件影响,香港人对主权移交和中国政府更加失去信心,人心惶惶,香港的资产价格下跌,移民潮再次出现,香港政府遂推出香港机场核心计划以令公民稳定。1990年4月4日,中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由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签署主席令,正式颁布《香港基本法》。

1992年,曾经出任英国保守党主席的彭定康到香港接替卫奕信,成为最后一位香港总督。彭定康总督主张香港在主权移交之前推行民主,改革立法局和市政局的选举制度。彭定康推行的政改方案下所产生出的立法局如果能够过渡1997年后,会使1997年后中国政府难以全面操控香港政治。1994年,北京政府以该政改方案“三违反”等为理由,宣布立法局全体议员不能够直接过渡到特别行政区时期的立法会,并且即时建立当时对于香港政府属于非法的临时立法会,临时立法会当时在深圳开会,以避免香港政府取缔和监视。1996年,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届行政长官。

1997年7月1日,在英女王代表查尔斯王储、首相贝理雅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等的见证下,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内英国国旗和香港旗伴随《天佑吾王》徐徐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起,现场并奏起《义勇军进行曲》,标志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从而也代表着英国正式结束其对香港长达156年的管治,香港主权移交也正式完成。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也于同日零时从深圳驶入香港境内,正式接替驻港英军进驻香港履行防务职责。董建华正式就任香港首届行政长官。

主权移交后不久亚洲金融风暴随即爆发。在时任财政司曾荫权和时任金融管理局局长任志刚带领下,通用港府储备入市抵抗大鳄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冲击,成功挽救香港经济。

2003年春季,非典型性肺炎爆发。这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SARS,共有299人死亡,为死亡率最高的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8亿港元,失业率上升至8.7%的历史新高。同年年中,香港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立法时,在极强反对声音中依然因为选举制度问题将近而通过,成为了香港市民对政府不满的导火线。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推行一些对香港有利的政策,例如落实《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兴建港珠澳大桥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贸易和物流中心的地位,但是仍然无法阻止同年香港主权移交六周年当日逾50万人参与七一游行(占香港人口1/14);最后自由党根据民意转为反对,政府最终搁置立法建议。于疫症及游行过后,为刺激市道,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委托时任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与中国大陆商讨自由行,从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推出港澳个人游。而香港政府的施政再度以经济和民生为主,以此减少香港市民的不满。香港政府亦制订人口政策以吸引专才移民和投资移民,以提升人口质素。

2004年7至8月,香港开始出现轻微的通货膨胀,正式走出持续68个月的通缩时期。同年4月26日,200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及2008年香港立法会选举产生办法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否决双普选,并解释,到2017年及以后先后实行特首和立法会普选。2005年3月1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宣布因为“健康问题”辞职。作为补选中唯一候选人,时任政务司司长曾荫权于同年6月21日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出任行政长官。同年,香港政府推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被泛民主派批评为“原地踏步”,议案最终因为票数不逾2/3而未有通过,故2007年行政长官选举及2008年立法会选举办法维持不变。同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香港运动员高礼泽及李静在男子双打乒乓球项目中夺得银牌,为香港取得历来第二面奥运会奖牌。

2006年及2007年,因为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旧中环天星码头和皇后码头被香港政府宣布临时拆卸,保育组织发起保留旧中环天星码头事件及保留皇后码头事件,包括举行论坛、静坐和绝食,事件后来演变成警民冲突。两次事件也提高了香港市民对保育文物、公共空间及城市规划的意识。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香港可以于2017年普选产生行政长官、于2020年普选立法会。

香港经济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稳定,因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而失控地急转直下,结束了香港自2003年7月开始5年来的经济复苏,股市、楼市暴挫,裁员及结业的情况此起彼落。也就在同时,香港承办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术比赛。而香港政府又在此一段时期多番出现施政争议,例如副局长风波及处理滞留泰国的香港人事件等等,令到民怨日深,行政长官曾荫权民望大幅下滑。

2009年4月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逼亚洲,香港政府以高标准处理。香港于5月1日确诊首宗病例,史无前例宣布把该名墨西哥患者入住的湾仔维景酒店封锁。同年12月,香港举办第五届东亚运动会,为香港首次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2009年末至2010年初,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的拨款在立法会审议,期间引起争议,发生一系统的社会运动,包括反高铁运动、撑高铁运动及五区苦行,最终更爆发警民冲突。

2010年,香港政府再次就政制改革谘询香港市民,期间5名地区直选立法会议员发起五区总辞,以他们辞职后举行的补选作为“公投”。政府发表《2012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建议方案》,最终由民主党提出的“改良方案”在建制派和民主党的支持下,在立法会以2/3票数通过,2012年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增加至1,200名,而2012年立法会地区直选及功能组别(即超级区议员)则各增加设备5席。2011年,为了堵塞五区总辞的漏洞,香港政府提出递补机制,然而没有进行谘询,成为当年七一游行的一大诉求之一,其后香港政府宣布押后立法,并且进行谘询。

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一辆载有20名香港游客的旅游巴士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被一名当地前任警务高级督察挟持,最终酿成8死7伤的惨剧,香港政府称事件为马尼拉人质事件。事件造成菲律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及香港关系一度紧张。香港政府在事件发生的开端时就随即成立紧急应变小组尝试解决事件,于事发当日下午,联络菲律宾的总统、派出专机与医疗支援队前往灾场善后,并且于事后派遣政务司司长亲身前往接机及慰问幸存者、安排香港警察乐队举行迎接殉难仪式、安排专家作出应变与调查、对香港传媒实行每天隔时段消息公布。此外,8月24日至26日连续3日香港区旗下半旗致哀,8月26日,全香港哀悼,早上8时正升旗礼及下半旗后默哀3分钟,获得全港各界的响应。香港政府对事件的迅速反应和处理手法,使到香港市民对香港政府的高级官员评分及满意度和信任度一度上升。经过3年多的时间,菲方在2014年4月对港方作正式声明和赔偿,声明说菲方对人质事件“致以最悲痛的歉意”。

2011年香港区议会选举中,出现种票风波,例如美孚新邨出现“1屋7姓13票”等,曾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翌年2012年,三名候选人梁振英、何俊仁和唐英年参选第四届行政长官选举,最终梁振英以689票胜出当选。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自由车女子凯林赛,香港单车运动员李慧诗夺得铜牌。

2012年9月8日,政府计划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不过由于在政府资助出版的课程参考书《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中出现将中国共产党形容为“进步、无私与团结的执政集团”等称颂中国共产党的内容,以及《课程指引》中载有“国情范畴学习,重视‘情怀’、注重‘情感’、本于‘真情’”,被社会质疑课程是“洗脑”教育,从而引起一连串大规模反对设立国民教育科的运动,例如设置街站、联署、游行、集会及绝食等,要求港府撤回该科目。同年10月9日,特首梁振英宣布在其任期内搁置国民教育科的课程指引,但拒绝撤回科目。

2013年发生的免费电视牌照争议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和批评,王维基的香港电视网络不获发牌激起市民反弹,有评论指一连串事件令政府的公信度急跌,引发管治危机。翌年2014年6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逾23,000字的一国两制白皮书。市民对白皮书普遍态度负面,担心“一国两制”名存实亡。

2014年9月26日,占领中环和雨伞革命展开。大量香港市民走上街头抗议,不满政改方案,并争取一个自由度更高的行政长官选举制度,示威者堵塞港岛九龙的主要干道。警方于9月27日出动防暴警察驱散示威群众,9月28日使用催泪弹等驱逐示威者,但却带来反效果,引发更多示威。占领中环行动历时79日至同年12月15日结束。而政改方案随后亦在立法会被大比数否决。

2017年6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对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管理也不具备任何约束力。英方对回归后的香港没有主权,没有治权,也没有监督权”。英国外交部其后回应称,《中英联合声明》作为在联合国注册的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仍然有效,作为共同签署国,英国致力密切监督《中英联合声明》实施情况。

香港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05.6平方公里(香港岛80.7平方公里、九龙46.9平方公里、新界及离岛978平方公里,2014年年底数字),水域面积1,650.64平方公里。香港土地可概括为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大部份及263个岛屿,众岛屿中以大屿山面积最大。

香港为受到海水淹没的多山地体,亦属典型的滨海丘陵地形,山岭多平地少,地貌丰富。山脉走向为东北至西南,最高点为新界海拔957米的大帽山。现时香港有少于25%土地为已开发土地,约40%土地被划为郊野公园及生态保育区。大面积天然平地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平原及粉岭等,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其余主要城市发展区多数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岸,该平地是近百年来香港填海工程的成果,将原来狭窄的土地经过多番填海而向外扩张,香港自1887年以来填海所得土地逾68平方公里。

九龙及香港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则因为港阔水深和四面抱拥,有利于船只航行,誉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香港最初就是从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平地开始发展,至今该区仍然是香港都市的命脉所在。

占地50平方公里的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地质公园,包括西贡火山岩和新界东北沉积岩两个园区,展现香港独特的地貌。

香港位于大陆南岸和珠江河口附近。深圳河是香港和大陆之间的边界线。虽说是“一河之隔”,但由于深圳河的源头和沙头角河的源头几乎都是在同一点,使得两地之间没有陆地交接点,在地理学角度上可以称新界为一个分隔开的岛屿。不过随著1960年代沙头角河河口被填海工程填塞而兴建中英街后,使得香港和大陆之间出现陆地交接点,故此可以说新界和大陆相连。

香港有75%土地为郊区,自然生态盎然。至2006年6月,香港有逾3,100个维管植物品种或变种,境内繁殖的陆栖哺乳动物超过50种,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分别都过百种。当中不乏香港特有物种,例如香港细辛、香港巴豆及卢文氏树蛙等。另外,香港位于亚洲鸟类迁徙路线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泽区有最多候鸟栖息,所属的后海湾湿地自1995年根据《拉姆萨尔公约》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濒危品种包括黑脸琵鹭、白腹军舰鸟和勺嘴鹬等亦会在香港过境。香港政府将部份郊区划为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以保护陆地自然生态环境;亦设有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以保护海洋自然生态。

香港位处北半球亚热带、北回归线的南部,背靠欧亚大陆及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副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偏温暖。每年年底,西伯利亚聚积的高气压将干燥而寒冷的空气吹向低气压的太平洋,成为了香港冬季时间的季候风,使得纬度低的香港也感受得到低温。年中时间,太平洋形成高气压,这股夏季季候风则会吹向欧亚大陆,为香港带来多雨潮湿的夏季。每年约3月至5月为春季,气候温和潮湿,多云有雾,能见度低。6月至8月为夏季,气温炎热,潮湿,常有暴雨,降雨量高。9月至11月为秋季,大致温暖凉爽,阳光充沛。夏秋两季亦是台风季节,有时会引发水浸及山泥倾泻;经常受到热带气旋吹袭。12月至翌年2月则是冬季,清凉干燥,高地偶有霜降,降雪机会极微。

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且密布,香港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新界一些地区例如打鼓岭、石岗及北潭涌等地比较接近内陆,早晚温差普遍比市区大,一般平均日温差约8度。

受到中国大陆的影响,工业发展产生污染物经东北风吹至香港,以致空气污染日益严重。高楼大厦林立的市区也令到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和微尘难以被吹散,屏风楼阻碍空气流通,烟霞密布及低能见度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多。由其在冬季,烟霞多在弱北风刚到达香港或者当影响香港的东北季候风缓和时发生。另外,当有热带气旋于台湾附近,香港就会受到其外围环流影响而转吹西北风及出现下沉气流,空气污染亦会变得严重。

香港下设为18个行政区划,其中港岛占4区,九龙占5区,新界占9区。分区是为了方便香港政府协调及管理地区层面的服务及设施,并且鼓励香港市民参与地区事务。作为政府派驻各地区的代表,民政事务专员直接监督地方行政运作、落实及统筹地区计划的实施,并同时担当联络、协调及调停的角色。各地区均是设有区议会,功能主要是属谘询性质。区议会是香港议会制度的一部份,但是不具备有立法和审批公共财政的权力或税收。

另外,现时香港向中国租借深圳湾口岸之港方口岸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深圳湾口岸启用之日起,对该口岸所设港方口岸区依照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实施管辖。

香港拥有高度发达及方便的交通网路,公共运输主要组成部份包括铁路、巴士、小巴、的士及渡轮等,亦有电车及轻铁等。2013年全年,公共交通平均每日乘客约123.5万人次。其中铁路是最主要公共运输工具,每日载客约442万人次;其次是专营巴士,每日载客约376万人次。香港是首个于公共运输广泛使用电子货币的地区,名为八达通的电子车票兼且货币智能卡系统,总流通量逾2,400万张。2007年年底,地铁和九广铁路合并为港铁,至今共有93座铁路车站(连轻铁则共161个站)。

香港人口密度高,对高载客量的交通工具有相当的需求,巴士大多数是双层巴士;而行驶在香港岛北岸的电车更是全球唯一使用全两层电车的车队。至于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则为世界上最长的有盖自动行人电梯系统。而在大屿山的昂坪360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索道系统。

香港道路的使用率位居世界前列,道路总长度有2099公里,主要由街道、桥梁及隧道等组成10条主要的干线连接香港各地。香港最长的桥梁为青马大桥(主跨距长1,377米)和斜拉式设计的汀九桥(两主跨距总长923米)。而香港道路通行方向是根据英国的靠左行驶,有别于中国大陆。在香港注册的60多万车辆当中,有68%是私家车,而每公里道路有约311辆车辆行走。直至2014年年底,香港领牌车辆共70万辆。和其他国际大城市一样,香港同样面对交通挤塞、旧区道路设计过时和汽车流量过大等问题。

在对外航空交通方面,位于赤鱲角的新香港国际机场载客运输数量位居全球机场前列,是来往欧美、亚洲及大洋洲航班的转机点。因为政治上较为中立地位,香港曾经长时间作为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转运站。2013年,有372,000架次飞机进出香港。香港国际机场全年24小时运作,于2010年处理5,390万人次旅客及410万公吨货物;于2001年起至今一直跻身世界三甲最佳机场,当中8度被评级为全球最佳机场。旅客可以透过机场快线及公路与香港市区连接,24分钟以内就可以抵达中环中心商业区。现时机场已经分阶段地扩展,包括中场发展计划及三跑道系统以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及加强对珠江三角洲邻近地区的连接,进一步发展为区内旅客转运中心,继续巩固为亚洲转运机场的地位。

陆路交通方面,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建造工程于2010年1月正式展开,预定于2017年通车。高铁香港段全长约26公里,总站位于西九龙总站,经过地下铁路隧道直接抵达香港及深圳的边境,连接16,000公里长的中国高速铁路网络。高铁香港段落成后,由广州至香港的行车时间将会减半至约48分钟。此外,连接香港东涌至澳门和珠海市的港珠澳大桥亦在建造中,大桥落成后从香港驾驶至澳门及珠海车程将从4至5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

香港城市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大量香港摩天大楼分布于维多利亚港两岸,高度逾90米的建筑逾3,069座,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宽的天际线。从太平山山顶俯瞰维多利亚港两岸或者从尖沙咀往香港岛方向眺望,以其城市景观及海景优美之特色,成为香港吸引游客之处,享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誉。香港的摩天大楼不限于商业大厦,不少住宅同样建得很高。全球最高100栋住宅大楼中,逾半位于香港。

过去,摩天大楼主要集中在香港岛北岸。自从九龙启德机场于1998年7月关闭后,九龙区的楼宇高度限制便获大幅放宽,使九龙半岛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兴建。于2010年落成、位于西九龙的环球贸易广场,高度为484米,成为香港最高、全球第9高建筑物。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增多,加上八万五建屋计划之助力,即使是远离香港市区的新界,楼高40层以上的住宅大楼并不罕见,当中不少是公共房屋。另外,近年发展商主力发展新界地区,例如将军澳、沙田和元朗等,使新界像市区般多了高楼建筑,大多楼高40层以上,其中将军澳问题最为广泛,当中包括日出康城及峻滢等,使摩天住宅群由市区伸延至新界。

虽然建筑物高耸予人一片繁荣景象,但过于集中亦容易造成屏风楼及热岛效应。2000年,香港政府进行谘询,在2008年在各分区规划大纲图中制定建筑物在所属分区之高度限制。香港不少著名建筑,当中包括有由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其外型为棱柱状,就像“节节高升”的竹笋一样,为最瞩目的香港地标之一。除此之外,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汇丰银行总行大厦于1985年重新兴建完成之时,为当时全球最昂贵建筑物;香港国际机场建筑设计也是出自其手笔。

香港桥梁的建筑技术位居世界前列,连接青衣岛及马湾的青马大桥,是全球最长的行车及铁路悬索吊桥,而邻近的汲水门大桥和汀九桥则分别为最长的行车及铁路斜拉桥和最长的三塔式斜拉桥。另外还有跨越蓝巴勒海峡,将昂船洲和青衣岛东南角的9号货柜码头连接起来的昂船洲大桥,桥塔是全球首次采用以不銹钢及混凝土的混合式结构。对香港港口物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也是香港新的建筑地标之一。

自195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积极规划很多建设项目,包括兴建大量公共房屋及其他配套设施。同时,香港政府开始在新界各区设立卫星城市,到了2007年共建立9座新市镇,容纳约320万人口。这些新市镇应付香港的人口增长,分散香港市区挤迫的人口,从而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也积极进行填海工程,以使市区有更多可以使用的土地,但是近年来由于保育人士反对而大幅度地减少填海幅度。而未来香港土地利用的焦点包括西九龙填海地及前启德机场土地:前者将会发展为西九文化区;后者则将会发展成为一个集休闲、旅游、体育及中低密度商住区域。

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殖民总督曾多次试图推行民主政治,但均遭中国方面强烈反对。当前香港政治大致上沿袭至自英国殖民地时期的系统,行政、立法、司法及执法均互不隶属。特别行政区成立后,政治制度保持独特,与中国大陆不同。宪制文件《基本法》确保邓小平所构想的“一国两制”构思得到落实,法治和司法独立不会受到干预。另外,根据“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除了外交由北京政府负责和防务由驻港解放军负责外,香港继续管理其它所有本地事务。香港可以中国香港名义参与国际事务,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香港、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都不只一次的表示1997年后“一国两制”得到落实,但是仍然有香港政治人物及舆论质疑“一国两制”的运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争取普选的态度、香港政治人物公开发表对大陆制度的意见、2007年行政长官候选人梁家杰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实行香港政府高级官员任命权力等,均引起部份人士质疑这是挑战一国两制和“河水不犯井水”原则。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长(简称特首),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每届任期为5年(由选举年7月1日起),可以连任1次。由行政长官主持的行政会议为政府最高行政决策机关。现时香港行政长官由分别来自三十八个界别分组,代表不同行业、专业、劳工、社会服务团体及区域组织的1200人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选出,并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任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为董建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委任的400人推选委员会在1996年12月的第一届行政长官选举获320票胜出,同月16日获国务院总理李鹏委任为第一任香港行政长官。在1997年7月1日宣誓就任。2002年2月,董建华获得由800人选举委员会所组成的逾700委员的提名,参加第二届行政长官选举,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自动当选,3月7日获中共国务院总理委任为第二任香港行政长官,任期为2002年7月起的5年;然而,他于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理由”辞职,时任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出任署理行政长官。

2005年6月,曾荫权在行政长官补选中自动当选,任期至2007年6月,即第二届所余下的任期。2007年,曾荫权争取连任,泛民主派公民党立法会议员梁家杰取得足够提名,成为首名民主派候选人进入第三届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曾荫权以649票成功连任。2012年,曾经出任行政会议召集人的梁振英在第四届行政长官选举中,以689票击败对手唐英年和何俊仁,当选行政长官。2017年,曾经出任政务司司长的林郑月娥在第五届行政长官选举中,以777票击败对手曾俊华和胡国兴,当选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董建华于2002年7月1日实施主要官员问责制,除了行政长官及行政会议外,香港政府由三层架构组成:第一层是司长,即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和律政司司长,均是行政长官的首席顾问,负责制订香港政府最主要的政策;第二层是决策局,负责制订、统筹及检讨特订范畴,如公共卫生、运输及治安等的政策,和监督属下执行部门的工作;2007年7月1日起,决策局重新组织,加入发展局及改变组织其他决策局,使到决策局总共增加至12个;第三层是部门,是政府政策的执行部门,大多以署或处为名称。香港的立法机构是立法会,每届任期4年,原有60个议席,于2012年起增至70席。在第五届香港立法会中,70名议席的其中35席经5个地方选区以比例代表制直选产生,有5席以区议会(第二)功能界别以直选产生,其余30席经28个功能界别以团体或个人票的选举产生。并非全体立法会议席通过普选产生,所有选民均可在地区直选投票,传统功能界别议席则只有数十万名选民有投票权,区议会(第二)界别由未有传统功能界别投票权的选民选出。立法会议员个人提出的议案、法案和对政府法案的修正案,须分别经地方直选议员及功能界别议员各过半数通过。香港主权移交后,讫今共举行5次立法会选举,分别于1998年、2000年、2004年、2008年、及2012年举行。由2012年选举所产生的第五届香港立法会中,亲建制派取得43席,泛民主派则取得27席。以政党计,民建联为立法会第一大党,其次为公民党及民主党。

香港司法机构负责就一切检控案件及民事诉讼作出聆讯,包括个人与政府之间的民事诉讼。香港法律制度建于司法独立之上,司法机构人员执行职责时,完全不受到政府行政和立法机关影响。

香港主权移交后,宪制性文件《基本法》开始实施。根据一国两制原则,《基本法》第8条确立香港继续以普通法为依归,并且由多条《香港法例》作为补充,有别于中国大陆的大陆法。第19条订明香港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基本法》第4章第4节则列明其他司法机关的安排,如第82条及第92条订明可以按需要从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聘用司法人员,审判终审法院案件;第84条订明可以参考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的司法判例。另外,第158条订明《基本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曾经4度解释基本法,其中两次由香港政府请求:包括香港人在中国大陆所生子女的居港权问题(1999年)以及行政长官呈辞后继任人任期问题(2005年),1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自行释法:对《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作出解释(2004年),及1次由终审法院提出:对刚果民主共和国实施的外交豁免权(2011年)。

司法机构由各级法院、特别法庭和审裁处组成。香港主权移交后,司法终审权的所属由英国枢密院改为香港自己设立的终审法院,法官由行政长官任命。高等法院分为原讼法庭及上诉庭。区域法院设有家事法庭。其他审裁机关包括各个裁判法院、少年法庭、死因裁判法庭、土地审裁处、劳资审裁处、小额钱债审裁处及审裁非电影类作品级别及性质的淫亵物品审裁处。

一如英国的制度,香港律师分为讼务律师(大律师)及事务律师(律师)。2012年5月,香港共有1,108名讼务律师,当中90名为资深讼务律师和6,260名持牌及1,089名非持牌事务律师,分别由香港大律师公会和香港律师会授予证书及管理纪律。事务律师在裁判法院和区域法院有出庭权,终审法院及高等法院则限于讼务律师。香港法院亦保留英国法庭礼仪,包括法官及律师穿长袍及戴假发等。

律政司会负责检控刑事罪行,在控告政府的诉讼案件中,代表政府出庭。律政司负责维护公众利益,也可以申请司法复核或者是介入涉及重大公众利益的案件。

港元,原称“港圆”,俗称“港币”或“港纸”,是香港的法定流通货币,其货币及基金代码之表示法为HKD(Hong Kong Dollar),标志为HK$。港元纸币绝大部分由经过香港金融管理局授权并监管下的三家发钞银行所发行。该三家发钞行分别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香港)和中国银行(香港)。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的外交事务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负责。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处理部份对外事务,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和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Hong Kong, China)”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协议。香港参与的国际组织包括有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国际结算银行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共14个,香港在当中是正式会员或创会会员(香港在港英时期已加入部份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亦有派出代表参与。

1990年代,当时的三大政党民主党、自由党和民建联均支持0708双普选。

2004年4月26日,2007年行政长官及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2007年及2008年不实行双普选,但承诺“最终将会实现普选”。

在2003年、2004年7月1日,分别有50万名香港市民游行“争取0708双普选”;在2004年立法会选举中,民主派取得6成选票,议席由22席升至25席,建制派则凭着较多的功能界别席位有35席。2005年政改方案,政府推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但被民主派议员反对,批评议案最终因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而不获通过。

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全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及普选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按照该《决定》,2012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选举,在不实行普选前提下,可以作出符合循序渐进原则的适当修改。《决定》又明确指出2017年行政长官选举可以采用由普选产生的办法,在行政长官由普选产生后,立法会选举亦可以采用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的办法。《决定》最后决定香港可以于2017年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另外可以于2020年普选立法会。

2012年政改方案,与2005年相比,议席同样增至70席,新增的功能组别由民选区议员互选产生,其后政府接受民主党的方案,由民选区议员提名,全部选民投票选出,最终获得通过。

2017年香港行政长官选举及此后的立法会选举办法备受争议,导致2014年“占领中环”运动,以争取普选行政长官。

英国殖民地时期,香港已经出现具规模的社会运动,包括1920年代的海员大罢工及省港大罢工、1956年的双十暴动、1960年代中期的九龙暴动及六七暴动等。1970年代,中文运动、保钓运动、“反贪污,捉葛柏”及金禧事件等亦引起社会运动。而香港历来最多人参与的社会运动,是于1989年5月20日,约100万香港市民在台风下在中环皇后像广场集会,声援六四事件中的学生。

香港主权移交后,基于部份市民对香港政治选举制度和中央政府干涉的不满意、香港经济衰退及政府的施政失误等,使到累积一定的民怨。至2003年7月1日,以反对《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为首的大批市民参与2003年香港七一游行,主办单位指人数达50万人。其后每年7月1日均有游行,主要为争取双普选。其中,于2005年12月4日举行的争取香港普选大游行,主办单位指人数有25万人参与。2005年12月,第六次世贸部长级会议在香港举行,引来世界各国反对世界贸易组织和反全球化等人士齐集示威,南韩农民、示威者与警察在湾仔一带发生冲突。

香港人因为经常举行游行及示威而致使香港被形容为“示威之都”,亦因此而被国际旅游指南《寂寞星球》评级为2012世界十大旅游城市。于2011年,全年有逾7,000宗公众集会游行活动,每日平均有逾19宗。至2012年,全年有7,529宗公众集会游行活动。

2014年9月26日,有市民为争取真普选而发起一系列的公民抗命行动。市民占据多个主要干道静坐及示威,并和警方发生冲突, 占领地点包括金钟、添马舰、中环、湾仔、铜锣湾、旺角及尖沙咀,并提出包括撤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确定之2017年行政长官选举及2016年立法会选举框架和候选人提名方案、争取行政长官选举的公民提名及废除立法会功能组别等诉求。

香港独立运动与香港自治运动是两个同属本土主义,但主张并不同的运动。

香港独立运动是指让香港成为类似新加坡,一样实行西敏制和议会民主制,主权独立的华人城邦国家的运动。其发展根源可追溯至英治时期的杨慕琦计划、香港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港两地意识形态差异等多方面因素。2012年起,有示威者多次在各次游行中高举英国统治时期的香港旗,被陈佐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认为是港独势力抬头。

据2007年港大民意研究调查,有独立倾向的香港人约占35%,不认同独立的约占54.7%,另有33%的香港人认为若果中国继续由中国共产党统治则会增加香港的独立倾向。而有39.1%香港人认为,香港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的差异是倾向香港独立的理由。但有意见认为,这些香港旗的出现是为了抗议中共多次干预香港事务及香港人对大陆人反感有关,而此行动其后亦被中国政府官员指为极少数的港独分子。一些“港独”分子并非真正支持香港独立,而是主张回归英国统治,像其他英国海外领土(大英帝国的前殖民地)一样以英国君主为元首。

香港自治运动性质与香港独立运动相近,但并非主张或者提倡香港独立,而是促进港人本土自治的公民意识运动。2011年起,双非婴儿问题、中港矛盾加剧以及发生D&G禁止香港人摄影风波及光复上水站,致使部份香港网民透过网上集合资金,于2012年2月1日在两份报章上刊登一个反对双非的全版广告,被认为是香港本土主义兴起。香港自治运动某种意义上是香港人的自治意识上升。

香港奉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其经济重点在于政府施行自由放任政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佛利民更视香港为自由放任经济典范。纵使政府于2006年9月宣布香港首创“积极不干预”政策不再适用,政府经济政策理念仍然是让市场力量主导经济,避免操控或者指导市场发展。商业规管精简、政府廉洁而高效率、简单低税制、法制健全及具高透明度、产权观念牢固及货币稳定等因素,加上香港拥有高技能及高效率劳动力,令大部分经济学家均认为香港是市场经济运作的佼佼者。香港经济以全球最自由开放而全球知名,美国传统基金会于1995年起、加拿大费沙尔学会(Fraser Institute)于1996年起及智库卡都研究所等所发表的自由经济体系报告,均将香港评定为全球首位。优秀的地理位置、资讯流通、高效率的配套设施及服务,都对香港经济作出极大贡献。2014年11月发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分,香港位居第5名,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与新加坡。于2011年及2012年连续两年,香港于世界经济论坛的《金融稳定指数发展报告》中均是排名首位。2013年2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其全球化报告,全球化指数涵盖60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分别计量其本地生产总值各个环节的全球化程度,计算方法基于5大驱动全球化因素:即对贸易的开放程度、资本流动、科技和意念交流、劳动力流动和文化整合性,结果显示香港连续3年排名最高。

英国甫占领香港,即于1841年6月7日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允许商船自由进出。香港凭着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港阔的海港,发展为转口贸易航运中心。直至1940年代,大量逃避中国内战的难民到港,当中不乏带着技能和资金的商人。二战后,中国大陆因为韩战而于1950年代初面对联合国实施禁运,香港作为转口港大受打击。凭着工业家的创意以及庞大而廉价的劳动人口,香港开始转型为轻工业型经济,工厂如雨后春笋冒起,加工出口的制品包括纺织品、胶花、假发、钟表、电子零件等。及至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制造业开始北移,香港重新定位为亚洲区的转口港,金融业等服务行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功转型为国际金融中心。1960到8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赢得“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美誉。在1987年,香港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追过英国;在1993年,香港国内生产总值更高达中国大陆全境31省的四份之一。不过,到了接近主权移交时,受到移民潮的影响,香港不少人才和资金外流,使不少人对香港经济前景感到悲观,1995年《财富杂志》更发表一篇题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报道,担心中国接管后,一切都会“完了”(“It's over”)。后来时代杂志表示错言“香港之死”。

自1997年主权移交之后,香港经济发展可谓一波多折。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物业市场及股票市场的泡沫爆破,市民消费意欲受到影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香港,8月有国际投机者狙击港元、期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政府于8月14日决定史无前例投放庞大资金入市干预,惹来极大争议。连同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区内需求减少,全年经济出现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1%。政府其后于1999年以盈富基金形式将所购入股票逐步沽售。1999年,美国的科网热吹至,香港股票市场再一次进入疯狂状态,香港经济略见起色。但随美国科网热减退,香港的互联网泡沫亦随即破灭。2001年美国经济低迷拖累外围环境,加上九一一事件打击旅游业,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急跌至0.1%。2002年经历稍微复苏后,2003年3月中爆发SARS,4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旅游警告,旅游业受重创,市民消费意欲受严重打击,政府动用118亿港元纾困。香港终于在6月23日从疫区名单剔除。其后,香港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如落实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7月28日首次推出个人游计划刺激旅游业发展。美元开始转弱,与其挂钩的港元在国际市场显得更具竞争力,惠及香港出口货品表现。同年的施政报告,政府确立金融、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服务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并且加以发展。此后,经济增长势头渐趋强劲,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数首次冲破2万点,当日成交达542亿元,2007年10月26日更到达3万点的历史高位。2007年香港经济总体被认为是形势较好的一年,失业率下降,股票市场畅旺,楼市复苏,当时各界都预料香港在未来发展仍会受惠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但稳定情况于2008年下半年因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而急转直下,香港自2003年7月以来长达5年的经济复苏结束,股市、楼市暴挫,裁员、结业此起彼落。直至2009年年中,香港出现轻微经济复苏迹象。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两岸四地294座城市的竞争力排行,香港连续十年排行榜首。报告分析指出,香港的金融业及专业服务业是中国城市中最优秀的,在贸易、法制及自由市场中拥有明显优势。同年,香港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两岸四地城市中,蝉联榜首。主办单位指出,香港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港口,亦是主要黄金交易中心,竞争力在国际间不断上升。同时香港也是连续两年被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评级为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一的经济体系。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表该年度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香港名列世界第8。

时至今日,香港已经成为世界第11大贸易实体。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港口为全球第四繁忙的货柜港口。2013年,港口货柜吞吐量达2,235.2万个20呎标准货柜单位。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第三繁忙机场,货运量更成为世界第一。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由于2006年多间大型中国公司纷纷到香港上市,所以同年集资总值超越纽约,世界排名升为第二,仅次伦敦。根据穆迪信用评级,香港政府债券获Aa1评级,表示前景展望正面,反映香港经济具有极高弹性,及政府财政状况强劲。香港在多次金融冲击中表现出经济抗跌力,仍能维持较高人均收入、经济增长及财政灵活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年数据,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52,984美元,全球排名第11、亚洲排名第6,超越西欧的四个主要经济体系;按国际汇率则为40,020美元,全球排名第22、亚洲排名第7,次于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新加坡、日本及汶莱。综观各产业以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最高,2009年数字为92.7%,当中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7.2%,批发、零售、进口与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26.5%,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则占18.2%。香港服务行业的对象并非限于本地,而是面向全球。服务输出总值占本地生产总值比率甚高,2008年服务输出总值达923亿美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2.9%,主要包括商贸服务及贸易相关服务(占2008年服务输出总值的30.3%)、运输服务(30.8%)及旅游服务(16.4%)。2009年服务输出总值达6,728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0.5%。

面对科技迅速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服务业主导的香港经济也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香港经济开始转型向集中提供高增值服务、知识为本的经济活动。此外,中国大陆经济进一步自由化,为香港多个服务行业带来更大商机,带动服务业快速增长。当中,香港与中国大陆于2003年6月29日签订《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促进跨境贸易,鼓励香港商业开拓更庞大的国内市场,同时鼓励中国大陆企业通过香港与世界经济接轨。相关协议容许香港货物输入中国大陆可享有零关税优惠、香港服务业可享有优惠待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两地专业资格互认安排,以及便利跨境贸易投资等安排。

香港人口密度每年上升,根据2011年官方数据指出,香港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3。截至2014年年中,香港人口7,241,700人,男性3,345,100人,女性3,896,600人。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楼大厦,近十年兴建的住宅楼宇多在30至40层以上,部份更达70层,商业大厦可达约100层。而且,一个四人家庭普遍只能居住或拥有面积在400至1000平方英呎(约37.2至74.3平方公尺,12.3至30.7坪)的空间。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时,仍然保留大量未开发的郊野土地。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广家庭计划,倡导每个家庭供养两名孩子,目的是想减少当时颇高的生育率。可是,于2013年,香港的粗出生率在全世界226个国家及地区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只有7.6个新生婴孩。另一方面,香港是2013年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男性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为81.1岁,女性则为86.7岁。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4.7%。随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人口将会越趋老化,估计于2033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27%。

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占香港人口接近93%,当中有一部分人士以暂居心态迁移到香港,即使于香港成立地区性联谊会或商会仍然以“旅港”两字作为标示,香港共有逾55万人持外国护照。华人以外的种族,以印尼人及菲律宾人人数最多,其次为欧洲人及印度人。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与来自印尼及泰国的一样,大部分是家庭佣工,也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香港的菲籍歌手和乐师,于酒廊或休闲场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于英治时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尔被英国征召及招聘到香港出任警员及军人、银行护卫、建筑工人或在公立学校和津贴学校教授英语的南亚人。在香港定居的英国人大都在英治时期来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高层、专业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贴学校的英语教师。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来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资大企业中高层。

香港自2000年开始出现女多男少现象,当时的男女口比例是每10,000名女性比9,670名男性,有关差距于过去数年一直扩大。2014年女性较男性多出551,500人,每10,000名女性只有8,584名男性;初婚年龄男性中位数为31岁,女性为29岁。

人口普查时,主要分为四大区域,香港岛(Hong Kong Island)、九龙(Kowloon)、新界(New Territories)、水上(Marine)。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四大区域之人口分别为:香港岛1,270,876人、九龙2,108,419人、新界3,691,093人、水上1,188人,总人口7,071,576人。

现时香港居民原籍情况也是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府民系为最多,如南番顺、四邑、东莞、宝安、香山等,比例超过总人口的六成,以及占香港七分之一福建人(约130万)。原居民主要为沿海平原的广府民系的围头人和蜑家人(水上人),及居住在北部山区的客家民系客家人,广府民系的围头人和蜑家人操粤语莞宝片围头话和蜑家话,客家民系客家人则操客家话。

香港政府致力于体现社会核心价值,包括爱心、关怀、互助、履行公民责任和维护传统价值。近年积极投放资源,推动家庭关系、抗毒运动、教育改革、青少年发展、体育发展、长者服务、残疾人士及精神科病人康复服务、社会企业以及就业服务,以及解决贫富悬殊问题。

香港贫富悬殊全亚洲最严重。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表年度报告,指香港是全亚洲贫富悬殊最严重的城市,也是全球贫富悬殊先进地区之首,其坚尼系数高于0.4警戒线,高达0.53,比拉丁美洲城镇地区的平均坚尼系数0.5还要高。2015年3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公布最新全球生活成本排名,以美国纽约指数定于100为基准,香港首次飚升成为全球第9最昂贵城市。调查指在美元强势下,香港租金及零售价格等与美元挂钩,生活成本随之上升。新加坡指数129,排名第1;香港及首尔指数113。

香港现时的主要语言为粤语(或称广州话),但居住于香港本土的香港原居民主要为围头人、客家人和蜑家人(水上人),故香港本土语言应为客家话、围头话和蜑家话。由于香港曾由英国管治,英文和中文同样享有官方语言地位,同时英文也是香港常用语言,广泛用于商业和教育中,不少东南亚外籍家佣也在雇用者家中使用英文。香港失聪人士沟通时,会使用香港手语作为主要语言。

随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由于内地与香港交流日益频繁,普通话开始用于香港。为方便游客,香港大部份公共交通系统都会分别以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广播。香港学校亦增设普通话科目。香港政府亦鼓励两文三语:即书写使用中文、英文,语言使用粤语、英文和普通话。

港英时代,英文长期是香港唯一法定语言;直至1971年,中文才定为另一种法定语言。两种语文并行地位,是依据《香港法例》第5章《法定语文条例》而确立。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中文和英文仍是香港法定语言。香港特区政府在主权移交后,实行“两文三语”语文教育政策,培育学生具有书写中文和英文的能力,并能使用广东话、英文和普通话谈话沟通。香港日常使用的中文以繁体中文为主,大部分香港本地的报章和杂志都以繁体字印制。随着香港与中国大陆的交流增加,香港人对简体中文的认识也因此提高,并增加简化字的应用。过去,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不准考生在考试中,使用繁体字的时候混杂简化字,如要使用简化字,必须整篇以简化字作答,该限制现已获得放宽。一些中国大陆的日常用字,也有传入香港使用的情况。此外,香港的报章、电台和电视等媒体,把外国的事物翻译为中文的时候,除了使用香港惯常的译名外(一般为体育、文艺界人士及部分英国政要),也增加中国大陆译名的使用。

粤语白话文是香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写法跟粤语口语的句式、语法、词汇吻合。粤文在香港随处可见,但在正式场合的文书和公文中,则会以书面语撰写。过去在电脑系统中,并不支援一些新出现的粤语字;1995年,香港政府已将这些文字规范为香港增补字符集中的广东话中文字。现时Unicode亦有这些新中文字。

香港治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决策局之一的保安局负责,包括维持公共安全、出入境、海关、管理在囚人士、更生、提供消防和紧急医疗服务等。保安局的首要任务是确保香港继续成为一个安稳太平的都会。辖下部门当中,以香港警务处为首负责最大范畴上的保安事务。

根据政治及经济风险顾问公司在2008年11月发表的调查,在所调查的亚太区的(国家和城市)地区中,香港被评定为最安全稳定的地方。比较各地数字得出,香港罪案率为亚洲最低,为全亚洲最安全(国家和城市)地区,亦为全世界最安全的地区之一。

根据由香港大学进行的警队服务对象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95%受访者表示在香港日间感到安全,76%受访者表示在香港夜间感到安全。以美国为基地的世界正义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于同年发表的法治指数(Rule of Law Index)将香港的公共秩序和安全在全球66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列首位。

香港树仁大学于1971年成立,是香港首间私立大学。香港最早记载的学校是锦田的力瀛书院,1075年由北宋进士邓符协所建。这类书院和书室属于私人学校,教授《四书》和《五经》,然后在英国统治时期逐渐转变为乡村学校或者公立学校。

英国接管香港后,在香港发展和英国相似的教育制度,设立多间官立小学和中学,以英文授课,并在1910年成立香港首间大学香港大学培训学术人才;香港发展至今共有10所法定大学,包括8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大学、1间自资的公立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及1间私立大学(香港树仁大学),2间法定学院和6间认可专上学院。

现时香港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教育局管理,学校可分为四种:津贴学校、官立学校、直资学校及私家学校。主流教育可分为四大部份:学前教育,3年幼稚园、6年小学、6年中学(包括3年初中和3年高中)及大专教育(包括学士、副学士、文凭和高级文凭等),并有国际文凭(中学课程,通常为国际学校所使用以方便国际学生在全球学习和升学,也方便香港人在全球升学)沿用至今。

香港主权移交后,政府推行一连串教育制度改革(简称教改)措施,包括母语教学、一条龙办学及升学模式、三三四高中教育、小班教学和幼稚园学券等。前教育统筹局于2006年至2007年新学年的中一新生起将教育制度改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和四年大学,整合香港中学会考和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并于2009年开始逐步在各科推行“校本评核”作为学生在公开考试的评分准则。同时,前教育统筹局已于2007年至2008年起,为3至6岁幼稚园学生提供幼稚园学券津贴。上述改革主要为香港教育带来不同的教学模式,为部份学生提供更佳的学习环境。

高度的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并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谐并存,其中有佛教、道教、孔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等。许多宗教团体除了弘扬教义外,也乐心公益,有兴办学校、提供卫生福利设施等。

联合国人居署《2008/2009年度世界城市状况:和谐城市》报告,以坚尼系数作为评定城市财富分配平均程度——即“平等程度”的标准。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愈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愈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其中亚洲中坚尼系数最高的城市为香港,高达0.53。

社联所作的研究表明,若以全港收入中位数的一半作为贫穷线,则香港的整体贫穷率高达18.1%。贫穷情况在65岁或以上的老人中尤其严重,达33.9%。2009年,香港本地家庭的收入中位数是每月1.75万元,跟10年前1999年相比虽说没有改变;但收入少于1万元的家庭总数,却由498,600户增至649,900户,而收入少于2.5万元者,由1,319,500户增至1,511,600户(即全港总家庭户数的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富裕家庭(月入10万元或以上)也由46,700户增至65,600户,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香港社会向上的流动性也大为减弱,持专上非学位及学位学历的雇员,所得月收入的中位数已分别由1999年的1.6万元及2.3万元,下降至2009年的1.3万元与2.22万元,即10年内间物价上升,市民实际收入下降。另外过去10年中,在金融机构工作的经理和专业人士收入比过去增加,但同样职位在其它行业例如运输、仓务、零售和贸易则多数收入倒退。较低薪技术、文职、服务业和非生产性工人,普遍薪金停滞和下降。

香港医疗系统优良,技术达至国际水平。政府实行一个以公营系统为核心、公私营并行的双轨医疗制度,提供基础医疗给经济困难的公民,并兴建多种公营医疗服务和设施,应付公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并大力防控传染病和推广健康教育,全面保障公民健康。为了减少二手烟对公众所造成的祸害,现时香港大部分室内地方和户外康乐场地,包括食肆、酒吧、室内工作间和户外休憩用地,均为全面禁烟范围。

香港有42间公立医院和公立医疗机构,并有11间私家医院。香港公营医疗和私营医疗体系之间几乎没有合作。根据联合国估计,香港是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长地区,而人口老化将是香港医疗未来发展要面对的大问题。

香港的医疗和保健服务由食物及卫生局制订政策和分配资源,公营医疗主要由医院管理局和卫生署负责,医院管理局负责执行公共医疗政策,提供公立医院及相关的医疗服务,管理香港公立医院,各医院及门诊,并按其所属区域划分为七个医院联网,总共有42间公立医院(包括两间精神科医院)和医疗机构,合共提供近3万张病床,并有48间专科门诊诊所和73间普通科门诊诊所。而卫生署主要负责预防及治疗一些传染病并提供少量健康护理服务,辖下有一些诊所和健康中心,为香港公民提供医院管理局以外的少数服务。同时也有自己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防护中心。

香港有两间医学院,一间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另一间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两间医学院都和公立医院合作,让公立医院作为学院的教学医院和研究地点。香港目前并没有动物医学院。

曾任卫生署署长的陈冯富珍是首位出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华人,更是首位出任国际组织最高领导的香港女性。

由于长时间的政治性隔离,导致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民众就价值观、文化等的差异,而且存有一定误解,因此产生“中港矛盾”(又被称为陆港矛盾)。现在每天香港有150个单程证配额,这150个配额并不是由香港审批,而是单方面由内地审批。

同时,自由行政策的实施,使得每年几千万的内地民众到香港旅行,且人数每年都急速增长,令香港社会的承受力不胜负荷,也令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此外自由行也衍生内地孕妇来港分娩、水货客、奶粉短缺、幼稚园学位等问题。

2012年,因内地小童在港铁车厢吃东西,引发了一连串中港冲突,中港矛盾日益成为两地人民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

香港人对饮食极为重视,除了以粤菜闻名外,日、韩、台、越、泰、印度及欧洲的菜系亦十分常见,享有“美食天堂”的称号。2008年12月,米芝莲为香港出版美食指南。早年香港人习惯上茶楼,早上泡一壶茶、叫两件点心(一盅两件),这经常成为西方人眼中香港饮食文化的典型。受英国影响,港人同样喜好吃下午茶,多数吃一件三文治、蛋挞,喝奶茶或咖啡。

在华洋杂处下,香港发展出茶餐厅的独特餐馆,而大牌档及冰室也曾经是非常普遍的食肆。冰室原本出售一些三文治、咖啡等廉价西式小食,后来食品种类逐渐增加,又与西菜馆和餐室的模式结合,演变成为今日的茶餐厅。茶餐厅引入传统中国小炒及欧美食物,后来更发展至晚饭小菜,并且自创炒或捞即食面、菠萝油(菠萝包加牛油)、柠檬七喜/柠檬可乐、鸳鸯(港式奶茶加咖啡)等,款式可谓多元化。最早以茶餐厅名义经营的为1946年开办的中环兰香阁茶餐厅,1952年开业的兰芳园则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餐厅。

此外,香港街头小食也多姿多彩,小食中例如鱼蛋、鸡蛋仔、砵仔糕、煎酿三宝、碗仔翅和车仔面等均深受香港人欢迎。

另一方面,香港也深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中环兰桂坊、苏豪区、湾仔及尖沙咀酒吧林立,而慕尼黑啤酒节更由1991年起每年于尖沙咀广东道举行;亦有不少从外地传来的潮流饮食,如来自澳门的葡挞、台湾的珍珠奶茶、日本的寿司及美国的家乡鸡、意大利薄饼、甜品芝士蛋糕等。

传统本地菜以广东菜、客家菜及潮州菜为主,盆菜则是新界原居民在节庆时的传统菜。由于香港临近海洋,因此海鲜也是常见的菜色,亦发展出如避风塘炒蟹的避风塘菜色。另外,位于香港仔避风塘的珍宝王国是著名的海上食府,而西贡市、南丫岛、流浮山和九龙鲤鱼门也是吃海鲜的热点。

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麦当劳及肯德基经营,而香港也发展出自己的港式快餐,当中以大家乐、大快活及美心MX等集团为代表;以走高级茶餐厅路线的翠华餐厅,及以中式烧味店驰名的太兴烧味,也发展成为港式快餐连锁店。另外,日本著名盖饭快餐吉野家及主要经营广东粥品的海皇粥店,亦先后以连锁式经营,于1990年代打入了香港的快餐市场。

体育运动当中以篮球、足球、乒乓球、踏单车、慢跑和跑步较多香港公民参与。香港赛马历史悠久,为香港境内合法的赌博运动,有大量马迷和赌家参与赌博。香港是亚洲最早实行职业足球的地区,香港甲组足球联赛长期以来是本地最高水平比赛,直至2014年被香港超级足球联赛取代。除此之外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和欧洲冠军联赛的电视直播多年来深受市民喜爱,多个欧洲著名球会在香港拥有大量的球迷群体,并有大量球迷和赌家参与香港的合法足球比赛赌博。香港众运动代表队中,尤以单车代表队、乒乓球代表队、羽毛球代表队、滑浪风帆代表队、三项铁人代表队和壁球代表队为佳。

香港代表团从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起一直参与夏季奥运会,只有1980年因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而缺席一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李丽珊在滑浪风帆项目夺得香港首项奥运金牌,也是英国殖民地时代唯一一面奥运奖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香港首次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奥运。2004年雅典奥运会,香港乒乓球选手李静和高礼泽夺得乒乓球男子双打银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单车运动员李慧诗取得女子凯林赛铜牌,是香港运动员的第三面奥运奖牌。近年香港伤残运动员在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夺得佳绩:2004年夏季残奥会中,香港在144个参加国家及地区中居奖牌榜第17位。

香港由1954年起一直参加亚洲运动会,车菊红在1986年汉城亚运会保龄球项目夺得第一表亚运金牌。于2006年多哈亚运会,王晨和叶姵延在女子羽毛球单打项目包揽两个决赛席位,是香港首次在大型运动会包办金、银两牌。2010年广州亚运中,香港夺得8金、15银、17铜共40面奖牌。

香港于移交前参加五届英联邦运动会,其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香港主办过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术项目和2009年东亚运动会。1976年起,香港每年举行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其后更成为IRB世界七人榄球巡回赛中的其中一站。此外,香港经常举办重要的国际运动赛事,包括:渣打香港国际马拉松比赛、东亚足球锦标赛、亚洲杯足球赛、贺岁杯足球赛等等。

19世纪末,香港发现一种新物种——洋紫荆,其学名以时任港督卜力的名字(Sir Henry Arthur Blake)命名(Bauhinia blakeana)。1960年代市政局采纳它为标志,于1965年把它定为香港市花,后来有人在《基本法》的草议过程中把它选为香港区旗和香港区徽的设计蓝本。

香港除了以洋紫荆作为代表花外,于英国殖民地时代会以阿群带路图及帆船作为官方或重要物件的纹饰,例如香港警察徽章、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和香港殖民地旗帜上的图案等。2000年2月,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向当时的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建立香港品牌的计划,并设立跨部门工作小组为香港品牌计划进行筹备工作。最后港府以900万港元委托顾问公司,为香港设计具代表性的飞龙标志,并将香港定位为“亚洲国际都会”。

香港连续23年获得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评级,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第一。香港曾在2012年获《经济学人》评选为“全球最宜居城市”,并于该杂志的《2015年最安全城市指数》排名中位列第十一(亚洲第四);香港是个中西文化汇聚的大都会,亦因此被国际旅游指南《寂寞星球》评级为2012世界十大旅游城市;香港获国际企业顾问公司“GOOD Corps”旗下刊物《GOOD Magazine》列为“2014好城市排名”榜首。

香港同时被认为是全球最廉洁的地区之一,根据《二○一六年全球贪污风险评估指数》,香港在全球一百九十九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第四,贪污风险为全球第四低。而在透明国际发布的全球廉洁指数中,香港排名全球第15名。

香港文学指自20世纪起香港在特殊历史和政治背景下发展出的文学。过去香港是英国殖民地,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而在两岸分治的背景下,香港也是两岸接触的桥梁,旅港、居港及本土的文化人,都促进了香港文学的发展。过往香港曾被诟病为“文化沙漠”,缺乏文化气息,但香港文学仍在华人文化界中占一席位。

香港漫画受日本漫画和欧美漫画的双重影响,在制作过程上吸取了欧美漫画的工业化制作流程,带典型的流水线制作特点,分工细致,由主编统筹主笔,团队协力制作,画风以欧式为主,兼及水墨,在内容上及人物设定上受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武侠观念影响,情节曲折细腻,题材广泛,大多数作品商业色彩浓厚,题材兼及科幻、社会,娱乐,励志、黑帮、搞笑等等。随电脑和网际网路的日渐普及,民间独立创作的漫画在网路上出现。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港产片’”,多年来香港电影让全球各地观众近距离地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香港乐土孕育出植根传统中国文化、融汇中西的华人本土电影产业,是全球华人社会中最为瞩目的电影天堂。得益于华洋合璧的体制、自由创作的创意领域,让香港知识分子和电影人筑起仅次于美国,在当时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电影生产出口基地。香港电影始于1913年黎民伟编演的首部港片《庄子试妻》。二次大战后,大批中国大陆电影人才及资金南下,中华、永华、长城等公司先后成立,粤语片大放异彩。当中胡鹏1949年开创的《黄飞鸿》电影,连拍60个多部,成为世界史上最长寿的系列电影。任剑辉、白雪仙的演出亦被传颂数十年。加上东亚各国政府一度只容许香港电影入口,令香港享有“东方荷里活”之称,李小龙、许冠文、吴宇森、周润发、梁朝伟、梁家辉、李连杰、成龙、洪金宝、王家卫、刘德华、张曼玉、周星驰、张国荣和谢霆锋等电影艺人在华人地区及国际上均享有盛名,每年3至4月间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和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界一年一度的盛事。不过,自1990年代中后期,香港娱乐事业开始走下坡,高峰期港产片年产达300部电影,但2004年只余下60部。而随中国大陆、台湾和东南亚各地的音乐兴起,香港唱片销量跟以前比较相差很远。香港娱乐文化的前途是一个人们长期讨论的议题。进入21世纪,香港的电影业开始式微,大型电影院院往往只有传统的动作片和警匪片,很多时候更只有外来电影,香港电影虽然力求创新,有不少歌舞片等新型电影开拍,受限于投资和市场减少,又欠缺相关培训,香港电影工业正渐渐没落,但电影工作者还十分努力,而且夺得多个国际奖项,如《岁月神偷》夺得2010年柏林影展新生代单元儿童电影部分最佳影片水晶熊奖,叶德娴凭许鞍华导演的《桃姐》在2011年威尼斯影展夺得最佳女演员奖。

由于香港近年本地租金不断提升,加上市民生活繁忙,使很多本地电影院因经营困难而陆续结业,影响本地票房收入。电影工作者和投资者期望中国大陆市场和投资者,流行以香港人名义到中国大陆,与其合拍中国大陆题材电影。而部份留守本土的电影工作者,则期望以各种创新的手法革新本地电影工业,让香港重新成为东方荷里活,像近年的《寒战》和《狂舞派》等都得到好评。

香港被称为“华人流行文化之都”,最大的贡献是将流行文化带入华人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港文化,香港文化将东方之珠的魅力向全球输出。被称为“华人娱乐码头”的香港具有大中华地区最发达、先进的文化产业。无论是电影、电视、电台广播还是乐坛,香港娱乐业一直带领潮流。

粤曲是香港早年普及娱乐,随1920年代“省港班”兴起,薛觉先和马师曾等人士著手改良歌唱腔调,出现薛马争雄的粤曲黄金时代。这时香港流行文化与广州一衣带水,如省港班就是穿梭港粤两地以至到东南亚演出,并未形成独特香港文化。1950年代,香港开始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欧美多年影响,1950年代至60年代都以华语流行音乐和欧西流行音乐为主,粤语流行曲还未普及。1970年代起,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于无线电视特备节目《双星报喜》中首次唱出和兄长许冠文共同创作的《铁塔凌云》一曲,大获好评,由于该曲字词文雅、秀丽,摆脱一般粤语流行曲给人粗俗不堪的印象,从而带动一股粤语流行曲的潮流,其后“粤语流行曲”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粤语流行曲热潮亦有赖《家变》、《狂潮》、《小李飞刀》等电视剧主题曲。在1976年至1983年间,当时流行曲多以电视剧主题曲为主。

1980年代,除许冠杰之外,关正杰、谭咏麟、梅艳芳、张国荣、罗文、陈百强、徐小凤、林子祥等都是当时乐坛著名歌手,而本土乐坛具有相当潜力的新人亦积极涌现,包括张学友、林忆莲、叶倩文(台湾)和陈慧娴等人,使香港唱片工业欣欣向荣。香港粤语流行曲通过电台播放而普及起来,再加上形象包装及演唱会热潮,粤语流行曲逐渐建立自身独特感;不过,当时粤语流行曲参照很多日本流行音乐及西方音乐,譬如乐与怒、蓝调、民歌等。由于日本歌曲有时代感,改编日本歌曲成为热潮。同时,香港开始出现本地原创音乐乐队组合,例如Beyond、太极乐队、达明一派、梦剧院及Face To Face等。1990年代,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和黎明享有“四大天王”称号,张学友唱片品质以及销量在1990年代中期更曾引起欧美瞩目,成为香港演艺行业中的一个国际明星,他的成功令香港本土音乐作品达到对外产生影响力的巅峰时期。另外Beyond乐队亦很受欢迎,他们更曾到日本登台。在这期间,女歌星陈慧琳、王菲、郑秀文、杨千嬅,她们在乐坛亦占有重要地位,差不多与四大天王平起平坐,影响遍及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地区。进入21世纪,谢霆锋、古巨基、陈奕迅、容祖儿、何韵诗、邓紫棋和Twins等歌手和组合,深深影响中国大陆流行文化。另外,不少歌手以唱作人身份出道,往往兼任作曲人、填词人和歌手,如唱作四小强:王菀之、张敬轩、张继聪和方大同。

香港人口密度高,加上科技日渐发达促使传媒发展迅速,另类文化能于大众社会广泛流传。例如曾灶财为香港建立了新文化,政府更替他的书法作品保育;亦有港式幽默、无厘头文化等。

九龙塘广播道,于1970年代曾为三间电视台及两间电台的所在地。

香港的广播事业可追溯至1928年,香港电台的前身“GOW”电台在香港启播。而香港第一间有线电视台丽的映声(亚洲电视的前身)就在1957年启播,更是全球华人地区首家电视台。及至1967年香港第一间无线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广播进入免费年代,令电视机在香港普及起来。第三间免费商营电视台,佳艺电视在1975年开台,但1978年宣布因财政陷入困境而停业。2016年,亚洲电视免费电视牌照结束,ViuTV其后在4月6日开台。时至今日,香港有公营广播的港台电视,私营机构就有无线电视、香港电视娱乐及奇妙电视三间免费电视台;另外,有线电视和now宽频电视则提供收费电视广播服务。还有其他公司透过不同方式,例如卫星电视、网络电视(香港电视),提供非本地电视广播节目,其中凤凰卫视于香港设立总部。电台方面,除了公共广播机构香港电台,香港在1959年、1991年及2010年分别出现香港商业电台、新城电台、香港数码电台三家商营电台。而随着通讯科技普及,在21世纪初,网上电台、网志、等新式电子媒体也开始流行。香港早期报章都由西方人开办,包括香港第一份英文报《香港公报》(1841年),和香港第一份全中文报《中外新报》(1858年)。直至1874年香港才出现第一份中国人办的报章《循环日报》。现时,除了5份免费报章(都市日报、头条日报、晴报、英文虎报),本地中文报章每份售价为港币4至7元,英文报章则售价为7至15元。而其他地区所印制的报刊普遍比本地报章为贵。也有不少只报导香港赛马消息的报章,俗称“马经”。


谢选骏指出:香港可能是华人社会治理里最好的,居世界“唐人街之首”。这是我在1996年的印象。我曾在日本成田机场,看到两个华人妇女,用中文互相斥责对方“你是中国人”、“你才是中国人”。原来一个来自香港,一个来自台湾……但是第二年的7月1日凌晨,我从电视看,换旗仪式的时候,香港人的眼睛里一下没了神采,像是失去了灵魂。二十年以后,香港已是大陆居民的世界了。香港本地人正在做徒劳无益的挣扎,试图摆脱北朝的控制。


诗云:


九七那天仿佛掉魂,

惨度余生冬夏秋春,

殖民百年脱胎换骨,

只认货币不认识人。


中英易手二十年间,

物非人非风俗变迁,

遗少不甘西潮退去,

香港独立东土变颜。

(另起一页)

三〇

澳门


澳门(葡语Macau、英语Macao,来源于“妈阁”),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北邻广东省珠海市,西与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对望,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临中国南海。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并将此辟为殖民地。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经过100多年欧洲文明的洗礼,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门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澳门是一个国际自由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赌城之一,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著名的轻工业、旅游业、酒店业和娱乐场使澳门长盛不衰,成为全球最发达、富裕的地区之一。

澳门地区的考古发掘,特别是1995年在路环岛黑沙的沙丘中发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经鉴定,证实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贵古文物,与其同时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几年来在距离澳门不远的珠海地区出土的同类文物,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祖先已在澳门一带的地区劳动、生息。澳门、路环、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国大陆的原始居民足迹所到之处。在商周时期,古代居民已在这些地区居住活动,所以,澳门、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簋、罐以及战国时期的陶器等。   

澳门从秦帝国起就成为中国领土,属南海郡和百越地。澳门古称濠镜澳,与广州香山县的历史关系极其密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香山已属百粤海屿之地。约前3世纪(即秦始皇一统中国之时),澳门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属南海郡番禺县地。420年(晋朝元熙二年),澳门属新会郡封乐县地。

590年(隋朝开皇十年),废新会郡改属宝安县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废宝安县,改为广州东莞县辖。自南宋开始,澳门属广东省广州香山县。据史料记载,宋末名将张世杰与军队曾在此一带驻扎;早期在澳门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鱼与务农种植为生。元代属广东道宣慰司广州路,路治广州,明代属于广州府,清朝后期前属广肇罗道广州府,道治肇庆,府治广州。

澳门半岛之有大量华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倾覆之际。当几十万南宋军民从福建败退乘船长驱到达澳门一带,有的可能踏上这片半岛汲取淡水、寻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将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门半岛上名为“永福古社”的沙梨头土地庙,便相传邕建于南宋末年。大约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门半岛上的望厦、濠镜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点了。

自此以后,澳门始稍有人烟,但由于地方细,耕地缺,物产少,立足生活繁衍后代并不容易。直至16世纪中叶,即明世宗嘉靖年间。

1553年,开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

虽然从1557年开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门的居住权,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设有官府,由广东省直接管辖。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了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1928年期满失效)后,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然而,澳门并不是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块殖民地,日本长崎才是第一块。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门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马士加路也为首任澳门总督。澳门历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驰名于世,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在地区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经济的运转中发挥重大作用。

澳门自被葡萄牙侵占以来,葡萄牙人在澳门一直拥有特权或特殊地位,这使华人居民普遍不满;从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杀总督亚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学校事件而触发的“一二·三”事件,均显示了中国民间对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特权一直深感不满。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实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认澳门是被葡萄牙非法侵占的,并主动提出把澳门交还中国。由于当时毛泽东将死未死,大汉奸周恩来提出维持澳门的殖民地地位。由此而见,中共确实是一个寡廉鲜耻的汉奸集团。

过了十年,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才姗姗来迟地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澳门问题。可见中共对自己也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1986年,中葡两酋开始为澳门问题展开了四轮谈判。1986年,中葡两国政府开始为澳门问题展开了四轮谈判。1987年,两国总理在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说,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承诺向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保障澳门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权利。1993年3月31日,全国人大于北京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声称澳门是1999年前葡国管治下的一个中国领土,澳门的主权属于中国。1999年12月20日零时,在中葡两国元首见证下,第127任澳门总督韦奇立和第1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于澳门新口岸交接仪式会场场内交接澳门政权。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门群众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部队”进驻澳门;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承诺对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保障澳门人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权利。在这四百余年间,中欧文化的融和共存使澳门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既有古色古香的传统庙宇,又有庄严肃穆的天主圣堂,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沿岸优美的海滨胜景。2009年,北京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的议案,批准澳门大学在广东横琴岛建设新校区,并授权由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澳门特区的法律实施管辖。2015年12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自2015年12月20日起施行。1999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同时废止。

2016年12月16日,澳门特区政府、珠海市政府在横琴新区宣布,澳门单牌机动车辆入出珠海横琴的新政于2016年12月20日正式实施,符合申请资格、通过审核登记的第一批澳门机动车届时可以驶入横琴。澳门特区政府和珠海市政府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同时颁布了《澳门机动车入出横琴管理暂行办法》、《澳门机动车入出横琴管理细则》。   

澳门由秦朝起成为中国领土,属南海郡(广东地)和百越地,西汉、东汉属于交州(管辖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南海郡。后历属广州、广东道广州路、广肇罗道广州府等,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堂区”作为行政区划单位,澳门现有七个堂区和一个无堂区划分区域。但“堂区”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建置,不具法律地位。(堂区相当于中国内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社区之类)。

现在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北纬22°11',东经113°33')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岸,隔海东望即是香港,北方的澳门半岛连接广东珠海,而南方则是氹仔、路环和路氹城所组成的大岛,属海岛市,暂未有正式的名称。该岛原为氹仔岛和路环岛,但在路氹连贯公路工程展开之后,因为填海和西江水流带来大量泥沙的关系,两岛之间的海床变得越来越浅,公路旁的土地亦越来越多。当局有见及此,便有规划地进行填海工程,而所得出来的土地就是路氹城。

澳门的总面积因为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扩大,已由19世纪的10.28㎞2逐步扩展至今日的32.8平方公里(包含2009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澳门填海造地360公顷合3.6平方公里的澳门新城区),面积约是华盛顿特区的1/6,新加坡的1/22、香港的1/34。澳门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两个离岛。半岛北面与中国大陆相连,南面分别由嘉乐庇大桥、友谊大桥和西湾大桥与氹(dàng)仔连接;至于氹仔与路环,则由全长2.2公里、6线行车的连贯公路相接。

陆地部分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与广东省陆界相连,界线包括:一是关闸澳门边检大楼段,即以关闸澳门边检大楼北侧界线作为区域界线。二是关闸澳门边检大楼西侧鸭涌河段,其中,从关闸澳门边检大楼地段西侧与鸭涌河澳门一侧堤岸交汇处起,沿鸭涌河至规划的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珠海出入境大厅西南侧边线与鸭涌河澳门一侧堤岸交汇处止,以鸭涌河澳门一侧堤岸为界;鸭涌河其余河段以河道中心线为界。

海上部分将过去的习惯水域管理范围明确确定为海域面积85平方公里。界线包括:一是内港段,即内港锚地以及内港航道北段。二是路氹航道段,即路氹航道(规划)东边界。三是澳门南部海域段,即横琴岛大窝山最南端所处纬线以北海域。四是澳门东部海域段,即以九洲港航道西侧、崖13—1天然气管道西侧及澳门已开展管理活动的海域边界为界。五是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段。六是澳门北部海域段,以等距离线法划定两地界线。全区最低点为南海海平面,海拔0米。最高点为塔石塘山(Koloane Alto),海拔172.4米。

澳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同时亦带有热带气候的特性,年平均气温约22.3℃,全年温差变化在11—14℃。2007年全年平均气温为23.2℃。春、夏季潮湿多雨,秋、冬季的相对湿度较低且雨量较少。台风季节为5—10月,以7—9月最为频密。在2007年共录得115个下雨天,总降水量为1466毫米,比过去30年(1971—2000)的年均降水量少565毫米;全年录得一个热带低气压、一个热带风暴及一个强烈热带风暴。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是澳门的行政机关。政府的首长是行政长官。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设司、局、厅、处。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首长,向中央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负责。首任行政长官是何厚铧(Edmund HoHau Wah,1999年12月20日起连任两届)。2009年12月20日起崔世安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干预属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它权力。高度自治不等于完全自治,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央政府保留了必要的权限。例如,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和防务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主要官员由在澳门通常居住连续满15年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制定并执行政策;管理各项行政事务;办理基本法规定的中央人民政府授权的对外事务;编制并提出财政预算、决算;提出法案、议案,草拟行政法规;委派官员列席立法会会议听取意见或代表政府发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必须遵守法律,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负责;执行立法会通过并已生效的法律;定期向立法会作施政报告;答复立法会议员的质询。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建立在法治和司法独立的基础上。根据“一国两制”的原则,特区的法律制度以大陆法为根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宪制性文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通过,《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确保国家对澳门的基本方针政策得以实施。换言之,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制度和政策,包括社会、经济制度、有关保障居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制度、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以及有关政策,均以《基本法》的规定为依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文件,只要不抵触《基本法》,仍继续生效。《刑法典》、《刑事诉讼法典》、《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商法典》是澳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国防、外交及其它在澳门特区自治范围以外的事务的全国性法律,可由特区公布或自行立法,在澳门施行。《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干涉。澳门特别行政区设有初级法院、中级法院和终审法院。澳门的终审权属于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法院的组织、职权和运作由法律规定。而初级法院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门法庭。特区继续保留原刑事起诉法庭的制度。各级法院的法官,根据由法官、律师和知名人士组成的独立委员会推荐,由行政长官任命。选用法官以其专业资格为标准,符合标准的外籍法官也可聘用。目前有多名资深葡人法官在各级法院服务。各级法院的院长由行政长官从法官中选任。终审法院院长由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澳门是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主要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特区政府继续加强与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经贸交流与合作。同时,有效发挥澳门与欧盟、拉丁语系国家,尤其是与葡语国家传统联系的优势,更好地担当内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桥梁。

2003年10月,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区签订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同时首届“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及“国际华商经贸会议”亦先后在澳门举行,突显了澳门连接珠江三角洲、葡语国家和世界华商之间的平台作用。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上,参与各方签署了“经贸合作行动纲领”,确立了彼此间的合作,并同意在2006年再在澳门举行论坛和部长级会议。

澳门制造业是以纺织制衣业为主,且以劳动密集和外向型为模式发展,大部分产品销往美国及欧洲。制造业在澳门历史悠久,早期以炮竹及神香为主,而仍然是澳门制造业主力的纺织制衣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至8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除纺织制衣业之外,玩具、电子和人造丝花等工业亦蓬勃发展。踏入90年代,澳门受到欧美两大出口市场经济疲弱、本地工资上涨的影响,加上新兴工业国家在产品价格上的竞争,制造业发展的步伐明显放缓。

澳门作为中国国内唯一合法赌博之地,已成为博彩收入七倍于拉斯维加斯的赌博贼库。这座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60万的小城,由于博彩收入大幅飙升,人均财富已于2002年超过瑞士,跃居全球第四。澳门博彩收入令人头晕目眩的增长势头仅在2009年因全球金融危机而短暂停滞。尤其受到王牌国际等在线娱乐公司的影响,增长进入进一步停滞。自2010年6月以来,澳门博彩收入逐月下滑,澳门博彩收入在过去十年里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使得这个曾经以黑社会火并闻名的地方发展成为富裕的娱乐中心,接待过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和滚石乐队(Rolling Stones)等明星。然而,自2002年废弃博彩专营制度以来,澳门首次面临年度博彩收入下滑的风险。里昂证券(CLSA)是对澳门前景最为乐观的券商之一,它预测,受习近平来访的影响,2014年澳门博彩业收入将同比下降1%。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正式写入要将澳门建设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但是那里除了赌场,什么特点也没有。

澳门的官方货币单位是澳门币(PATACA)。纸币面额计有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及1000元六种;硬币有1毫、2毫、5毫、1元、2元和5元六种。发钞银行两个:大西洋银行和中国银行。澳门并无任何外汇管制。在澳门售卖的商品和所提供的服务收费一律以澳门币计算,但也可使用港币或其他流通货币。兑换率按市场浮动率厘定。至今,澳门币还被当地人称作“葡币”。

银行、酒店或银号均提供兑换外币和旅行支票的服务,而且地点适中,十分方便。另外,澳门国际机场和葡京酒店内提供24小时兑换外币服务。本地或外地以来,澳门旅游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自1992年起,旅游业的收入已经超过出口产值。特区政府成立后,旅游业发展步伐更为迅速。

澳门人口552,500人(2011年04月,澳门人口普查数据),人口密度18,901人/平方公里(2007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名,2011年澳门普查资料为18,600/平方公里)。全区人口增长率2.0‰,出生率8.69‰,死亡率3.43‰,男女人口比例0.92:1,全区居民平均寿命84.33岁(2008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名)。

汉族居民占全区总人口的97%,葡萄牙籍及菲律宾籍居民占3%。澳门华人大部分原籍广东珠江三角洲。全区人口中佛教信徒占50%,天主教信徒占15%,无宗教信仰者及其他教信徒占35%(199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资料,2008年澳门居住人口男女比例为0.92:1。在年龄组别方面,16.5%为0—14岁,75.8%介于15—64岁,7.7%为65岁或以上。两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人均84.33岁,其中男性为81.36岁,女性为87.45岁(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名)。全区居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5岁,其中男性为35.6岁,女性为34.5岁。在2008年第二季,劳动人口估计为33万人,其中就业人口32.1万人,失业率为2.8%;劳动力参与率为70.5%,男性及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为77.2%及64.0%(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资料)。

根据2007年的统计,全澳每名医生及护士分别服务439名及403名居民,每531名居民拥有1张病床(包括住院及非住院单位的病床)。2007年的死亡率为2.9‰,一岁以下婴儿的死亡率为2.4‰。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为81.5岁(2003—2006年)。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的组别分类,肿瘤是澳门的头号都市杀手病,居第二位是循环系统疾病,第三位是呼吸系统疾病。200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这三种疾病占全年人口的死亡比率分别是:32.2%、23.9%和15.7%。

由于澳门早期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开始时教育在澳门并不受重视。1535年之后,由于外国传教士纷纷到澳传教著书,社会文化教育才得以开展。近400年来,澳门并存着两个社会:一个是葡人社会,另一个是华人社会。两个社会分别以各自的语言形成自己的中、小学教育。以葡语为葡萄牙人子女提供教育的官制学校,是教会及社区团体举办的。以中文或英文授课的私立学校,是华人社会举办的。政府对于官制学校教师要求有一定资格,即教师必须受过师范教育的培训,而对于私校教师是否受过培训就不做要求。师资培训工作也只是在中葡联合声明签订后,澳门政府才开始注意培训本地人才,教育事业相应地开始受到重视。

1991年以前,澳门政府对教育一直采取“自由教育”的方式,直到1991年8月29日才正式制订了一套有关教育制度的法规,以配合本地社会的未来需求和发展。随着澳门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发展教育便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的主体,因此,在澳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推行教师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澳门新政府已承担了教育的一部分经费,除资助开办师资培训外,还在大学设立教育学院,使教师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澳门,非高等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及小学教育预备班、中小学教育和职业学校等等。澳门教育机构可分为官立学校、资助学校和私立学校三种;而澳门学校大部分都是私立或资助的,而至于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则有高美士中葡中学、中葡职业技术中学和二龙喉中葡小学等等。至于中学教育,澳门现时共有41所开设5年制的中学课程及三三制中学课程的学校,其中有28所中文中学、4所英文中学、1所葡文中学以及2所中葡文中学。此外,有4所中学同时设有中英文部,还有2所国际学校。

澳门现时尚未有完全统一的教育制度。因此,学校按其需要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制度,通常都是英式(与香港教育衔接)、葡式以及中国等三种教育制度之中取其一。澳门政府对纳入公共教育网的学校实行15年免费教育,并对非入网学校提供资助。

澳门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澳门科技大学成立于2000年,是澳门主权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成立的第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正在蓬勃发展。第一所现代高等院校“东亚大学”(即“澳门大学”)成立于1981年,所提供的课程当中,较具特色的有旅游及酒店管理、博彩管理、体育及运动、中医药以及翻译等等。澳门大学新校区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岛,经过3年多的建设,于2013年7月20日交付澳门特区政府。新校区环境优雅,设施先进,总建筑面积达94万平方米,包括15个建筑群组,逾80栋单体建筑,面积较原校大20倍。

12所高等院校如下: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旅游学院、澳门城市大学、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只招收澳门永久居民)、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澳门高等校际学院、澳门管理学院、中西创新学院、欧洲研究学会、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

澳门先后于2005年10月底以及2006年成功举办2005年澳门第四届东亚运动会及2006年葡语系运动会,其中主场馆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于2005年7月开幕。除此以外,澳门多个建设亦纷纷动工和落成,如已开幕的渔人码头、路氹城金光大道、科学馆、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旁相议中的Hello Kittyland主题公园与酒店等旅游设施。除了举办在2005年及翌年主办的澳门第四届东亚运动会与第一届葡语系运动会之外,澳门将分别在2007年及2009年举办第二届亚洲室内运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学生运动会。

此外,澳门每年举办的其他多项节日盛事,其中有:澳门艺术节:为澳门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盛事。澳门国际龙舟赛:为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龙舟竞赛在南湾水上活动中心举行。澳门国际马拉松赛:是澳门最大型的田径比赛项目,比赛路线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首届举行于1953年10月30日—31日。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现已是澳门体坛和车坛一年一度盛事,赛事在称为东望洋跑道上进行。

由于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所以澳门文化是有深厚传统内涵的中华文化和以葡萄牙文化为持质的西方文化共存的并行文化,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主、兼容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数百年来,随着中国内地居民不断迁入澳门,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被带入澳门,形成了澳门华人的主体文化。如妈祖文化在澳门得到广泛传播,澳门仅供奉天后的庙宇就有10多间,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信仰融入佛教、道教,成为多元信仰。

澳门曾经是宗教文化中心,既有儒、释、道等古老的中国宗教,也有后传入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在澳门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妈祖在这里都有保留。如大三巴牌坊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的精华,是东西方宗教互相包容的杰作。1982年,澳葡当局成立“澳门文化学会”,协助当局制订和执行文化政策,澳门文化学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只为少数葡人社团服务的现象,逐渐开展与民间的对话,积极扶持各文化艺术团体举办澳门艺术节,推动中、葡文化交流。

澳门现有公共图书馆14间、博物馆6间、展览馆9间和体育场所18个。澳门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南湾阅书报室则是规模较大的华人图书馆。澳门的博物馆主要是保存和收藏澳门的文物和资料,最大的澳门博物馆于1998年开放。

不少文人学者出版著作,问世著作相当多,是澳门有史以来出版书籍最多的时期,澳门的报纸每天大量报道澳门、香港、大陆以及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科技的动态。澳门的民间社团、文化机构、学术团体也出版了各种小报、刊物、论著等,展现出文化蓬勃的景象。澳门没有自己的通讯社,只有外地通讯社在澳门设立的分社或派驻澳门的记者。澳门有2个广播电台。1984年,澳门电视台开播,但澳门居民主要收看香港电视台的节目。

由于澳门是华洋共处和实行信仰自由的地区,其内居民的宗教亦呈多元化。由于多数居民为华人,信仰以儒、释、道及民间神祇为主。澳门华人的文化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儒家的道德思想所影响。每逢孔圣诞,澳门孔教会会带领社会各界华人和学校举行纪念与祭典仪式。至于佛教,位于望厦村的普济禅院便是澳门早期兴建的寺庙建筑之一。而道教所供奉的神祇,如:谭公、洪圣爷、文昌帝君、关帝、北帝、城隍等崇拜都见于澳门。而观音和妈祖崇拜在澳门特别流行,其建筑有明朝成化年间由闽商人兴建的妈祖阁庙。

基督宗教方面,天主教澳门教区成立于1576年1月23日,首任主教为贾耐劳(仁慈堂创办人)。首位华人主教为林家骏主教。由于回归前大量土生葡人离开澳门,信徒以华人为主。基督新教也是以澳门为踏足中国的第一站,英国伦敦传道会的传教士马礼逊于1807年来到澳门,展开了基督新教在中国的宣教历史。澳门有两间最古老的华人新教教会,分别是中华基督教会志道堂和澳门浸信会(又称白马巷浸信会),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圣公会维多利亚教区成立于1849年,管辖范围包括澳门,现该教区已成为香港圣公会澳门传道地区。

除主流信仰外,澳门亦存在不同种类的宗教。例如伊斯兰教可能在明代以前由波斯商人传入澳门,其社团组织为澳门伊斯兰会。巴哈伊教在宣教运动中也选中澳门为传教地区之一,在1935年由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巴哈伊教徒法兰西斯·希拉太太(Mrs. Flances Heller)传入,现其社团组织为澳门巴哈伊总灵体会。另外,新兴宗教的国际基士拿知觉协会、日本的神慈秀明会、澳门创价学会等都有在澳门活动,只是规模较主流宗教相对小。

水路交通方面,其最早可追溯至的时期。昔日,澳门与氹仔、路环之间是有渡轮和小型电船来往的。但自从20世纪中期路氹连贯公路和嘉乐庇大桥相继通车后,客货船的需求已不再了。一向以来,澳门的沿海运输和内地运输都是很依重水路来与香港和海外联系。澳门半岛西岸的内港码头,是广州沿海等地货运、渔船和渡轮使用的码头,共34个泊位。至于外港运输方面,主要是使用港澳码头和九澳港。港口管理由澳门港务局负责。

航空交通方面,由于香港航权问题,泛美航空公司曾在1937年4月18日开通美国至澳门航线,当然有飞机把旅客接驳到香港,但后因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中断。1947年1月5日,国泰航空派一架DC—3来澳门首航。降落地点为黑沙环马场(即祐汉公园所在地)、由于降落环境与距离比预计中差,因此飞机撞上海堤。后来国泰立即停飞澳门线,并立即到菲律宾订购Katalina水陆两用飞机。1948年,国泰重组后,港澳航线被分拆出来。同年五月,澳门航空运输有限公司向国泰航空租用两架Katalina水陆两用飞机,其中一艘并命名为“澳门小姐”,来往澳门旧港澳码头和香港启德机场。到了1948年7月十六线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航空交通管理由民航局负责。

澳门国际机场的机场税为20元澳门币(16.224人民币)。前往中国大陆的乘客需要支付乘客服务费80元澳门币(64.896人民币),2—12岁儿童的乘客服务费为50元澳门币(39.61人民币)。但直接过境游客和因突发事件折返游客可以免缴机场税和乘客服务费(由机场到市中心只需15分钟的车程)。

澳门轻轨氹仔市中心路段建造工程于2012年2月26日破土动工,标志着澳门轻轨工程建设的正式启动。澳门轻轨氹仔市中心路段介于西湾大桥氹仔出入口至氹仔排角望德圣母湾大马路,全长1.94公里,设有“海洋花园”、“澳门赛马会”、“澳门运动场”和“旧城区”四个车站。这一路段未来将与新城填海区衔接。根据规划,澳门轨道交通系统设两条路线。第一期路线往来关闸和北安码头,全长21公里,设21个车站,预计每小时单方向载客量约14200人次,而当日动工的路段正是这一主线工程,预计2015年5月建成,其项目造价约为110亿澳门币。第二期路线往来于关闸和妈阁间,全长约5公里,现处于研究阶段。澳门轻轨建成后,将与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无缝对接。

澳门的士的车身是黑色,车顶是奶黄色。起程价(首1500米)收费澳门币15元(12.168人民币),之后每200米加收1.5元,停车候客收费每分钟1.5元,如有大件行李,每件加收5元。往来氹仔及澳门半岛无需任何附加费用,从氹仔往路环,除了车资外,另收附加费2元;由澳门半岛往路环离岛则收5元的附加费用。

澳门有两家公司经营迷你吉普车旅游服务,每辆车可载四人,费用平日450元起,周末500元起。一般由上午9:00—18:00作一天计算。凡年满21岁,持有国际驾驶执照者可以租用这种吉普车。游客租车之后,可随自己心意编排游程,四处游览,享受旅游乐趣。

人力三轮车是澳门富特色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很好的旅游交通工具。乘坐人力三轮车漫游南湾、西湾一带,微风阵阵,风景怡人,令人有尘虑尽消的感觉。上车前最好能与车夫议价,通常每小时包车费为澳门币150元(121.68人民币),由澳门客运码头到观音像约40元、旅游塔70元、议事亭前地80元、到观音堂或妈阁庙100元。自行车在离岛氹仔市区可租赁自行车。需要注意的是,连接澳门和氹仔的大桥上禁止骑自行车。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它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因为当时泊口可称为“澳”,所以称“澳门”。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因此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说:“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

澳门这个名字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天后,即妈祖,她又名娘妈,福建莆田湄洲人。据说,一艘渔船在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遇狂风雷暴,渔民处于危难。危急关头,一位少女站了出来,下令风暴停止。风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后来,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天后,名为妈祖阁。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从当时明朝广东地方政府取得澳门居住权,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当时葡萄牙人从妈祖阁(妈阁庙)附近登陆,问当地人这里的地名,因在妈阁庙旁,当地人便回答妈阁,于是澳门便被命名为Macau(妈阁的葡萄牙语的译音),大陆多拼写为Macao。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为五星莲花绿旗。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其长和宽之比为3:2。五颗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含苞待放的莲花是澳门居民喜爱的花种,既与澳门古称“莲岛”,旧称的“莲花地”、“莲花茎”、“莲峰山”相关,又寓意澳门将来的兴旺发展;三片花瓣表示澳门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附属岛屿组成;大桥、海水反映着澳门自然环境的特点。底色象征着和平与安宁,寓意澳门四周是中国的领海。

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以绿为底色。区徽中间是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周围以中文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下为澳门的葡文名“MACAU”。区徽图案的含义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相同。

粤语(正式称呼为“广东话”、“广府话”,和香港一样,“广东话”通常是指广州话)为澳门社会通用语,是澳门的官方用语之一;多在平民日常生活、工作,政府办公,学校教育,新闻传媒,文化娱乐中广泛使用。

葡萄牙语大多是占澳门人口2%的葡裔人口使用,是澳门的官方用语之一;而普通澳门华人甚少以葡萄牙语作为第一语言。过往如想申请政府工作,必须要懂葡萄牙语。但现时葡萄牙语在澳门除政府、法律部门和与葡萄牙有关连的商户或书店、社区流行之外,葡萄牙语于澳门基本上已不流行(其实现时于澳门只要懂得粤语和英语已经足够)。

澳门土语(Macanese)是由葡文、马来语、粤语、英文、古葡文以及少许荷兰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混合而成的澳门方言,葡萄牙文叫“巴度亚”(Patuá),曾是澳门土生葡人常用的语言,已几乎绝迹。澳门最后一位以澳门土语进行创作的土生葡人作家是若瑟·山度士·飞利拉。澳门土生教育协进会于2006年10月与六个葡人社团签订合作协议,打算把澳门土语申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实物文化遗产。

2001年1月1日(2000年9月29日发布)生效的《澳门政府第60/2000号行政命令》规定每年的公众假期为元旦、劳动节、国庆节(国庆日、国庆翌日)、追思节、圣母无原罪瞻礼、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圣诞节(圣诞节前日、圣诞节);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三)、清明节、复活节(耶稣受难日和耶稣复活前日)、佛诞、端午节、重阳节、冬至节和中秋节(即中秋节翌日)共15个节日累计20日为公众假期。2015年9月3日,澳门特区政府订定为强制性假日。

澳门的博彩业在其经济中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澳门向有赌城、赌埠之称,与摩纳哥蒙特卡洛、美国拉斯维加斯、美国大西洋城合称为“世界四大赌城”。

澳门文学可追溯到万历十八年即1590年,明代以写《牡丹亭》著称的戏剧家汤显祖被贬广东之后,次年特地绕道来到澳门游览,把他对澳门的新奇印象写进题为《香山逢贾胡》等五首诗中。后来他还把“番鬼”(洋商人)、“通事”(翻译官)写进传奇《牡丹亭》。这体诗词在澳门后继有人。他们出版的数种《澳门当代诗词选》,里面的精品完全可以与内地创作争一日之短长。

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一个区域性的非主权实体,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立了广泛和密切的关系。根据《基本法》的规定,澳门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科技、体育等适当领域以“中国澳门”的名义,单独地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

截至2007年年底,在澳门特区设有领事馆,以及驻香港特区领事机构领区包括澳门特区或可在澳门特区执行领事职务的国家共有76个,领事机构共78个,其中6个馆缺任。其中,在澳门特区设立总领事馆的国家有2个:葡萄牙和安哥拉。(注:中国与菲律宾已达成协议,在澳门特区设立总领事馆,正筹备开馆)。

驻澳门特区总领事馆领区包括澳门特区或可在澳门特区执行领事职务的国家有53个;在澳门特区委派名誉领事的国家共10个;驻澳门特区名誉领事馆领区包括澳门特区的国家共7个。截至2002年1月1日,共有105个国家或地区同意给予澳门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待遇。

澳门与欧洲的连系可追溯到16世纪,当时,欧洲的宗教、文化、技术以至产品,经由南亚传入澳门,再传播到东亚地区。悠久的历史渊源,塑造了澳门独特的面貌。19世纪以前,澳门一直在中国与欧洲各国民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至20世纪,香港的经济发展虽然对澳门的商埠地位有所影响,但澳门依然维持与欧洲的多元化往来,并随着双方于1992年建立正式的关系,得以更有系统地发展。

澳门与葡萄牙之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回归中国后,澳门特别行政区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设立了“中国澳门驻葡萄牙经济贸易代表处”,以便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葡萄牙和葡语国家的联系。(注:该办事处于2007年易名为“澳门驻里斯本经济贸易办事处”)

2000年5月17日至19日,行政长官展开对葡萄牙的访问。在访葡期间,行政长官先后会晤葡萄牙总统沈拜奥、总理古德礼、外交部长伽马、科技部长贾比利和司法部长高斯迪及当地的企业家。双方均表达在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等方面进一步交流和合作的意愿。

2001年5月23日,行政长官何厚铧及葡萄牙外长伽马分别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及葡萄牙共和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与葡萄牙共和国合作纲要协议》。协议旨在于推动澳门特区与葡萄牙在经济、金融、技术、科学、文化、治安、司法等领域的合作。同时,为落实该纲要协议,双方可签订涉及上述领域的特别协议。此外,在2005和2006年,澳门与葡萄牙在行政法务、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审计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行政长官于2006年6月再次出访葡萄牙及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

特区政府成立后,澳门继续发挥面向葡语国家的平台作用,透过澳门的葡语人才和固有联系,协助内地与葡语国家的商人展开经贸洽谈活动。行政长官何厚铧先后于2002年9月及2005年6月率团出访莫桑比克和巴西,拓展澳门与葡语国家在经济、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双边联系,进一步巩固澳门连系中国和葡语国家的平台作用,同行的澳门企业界家更分别与当地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另一方面,由中央政府主办、澳门特别行政区承办的“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于2003年10月中在澳门举行。旨在加强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发挥澳门联系中国内地与葡语国家的平台作用,促进中国内地,澳门特区和葡语系国家的共同发展。

友好城市:葡萄牙里斯本、波尔图、科英布拉、瑞典林雪平、巴西圣保罗、澳大利亚悉尼、美国加州、佛得角普拉亚、英国伦敦、比利时布鲁塞尔(友好协约)、越南岘港(友好协议)、安哥拉罗安达(友好协议)。

饮食:澳门烹饪吸收了广东地区的烹饪法和食材。葡国菜、广东菜、也会吃其他国家的餐饮。葡式蛋挞几乎已经是澳门美食的代表名词之一。马介休来自葡语Bacalhau,是鳕鱼(codfish)经盐腌制但并不风干保存而成,是不少澳葡式美食的主要材料。水蟹粥已经成为了澳门当地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

旅游: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其间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里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处历史建筑。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景观(澳门历史城区):大三巴牌坊、妈阁庙、谭公庙、澳督府、龙头环。

现代建筑:澳门旅游塔、金莲花广场、融和门、渔人码头、氹仔大桥。

娱乐场所:葡京赌场、和记娱乐城、澳门半岛京大赌场、澳门赛马会。

人文场所:孙中山市政纪念公园、纪念碑花园、邮政局博物馆、天主教艺术博物馆、澳门酒类博物馆、氹仔住宅博物馆、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

教堂:九澳七苦圣母小堂、望厦圣方济各小堂、望德圣母堂、圣若瑟修院、圣奥斯定堂、圣弥额尔小堂、圣母雪地殿教堂、路环圣方济各圣堂、圣雅各伯小堂。

生态公园:离岛、松山、南湾人工湖、螺丝山公园、石排湾公园、螺丝山公园、白鸽巢公园、二龙喉公园、螺丝山公园、得胜花园、何贤公园、澳门郊野公园、松山市政公园、澳门何贤公园、宋玉生公园、十字花园、烧灰炉儿童公园、望厦山公园、石排湾郊野公园、黑沙公园、氹仔市政花园、黑沙海滩。

随着澳门在国际的地位正在急速提升,一些国际的评级机构如世界概况也会把澳门加入统计之列,以下是一些澳门在国际上的排名。

全球经济发展排名

●2011年经济自由度——全球19名

●2008年被GaWC评为“适合发展”的城市,同耶路撒冷、热那亚、都灵、马赛、利物浦、斯特拉斯堡、盐湖城、塞维利亚和蒂华纳同级。

●GDP—全球第98名(2011年)

●人均GDP(按PPP)—全球第4名(2009年)

●廉洁指数—全球第46廉洁(5.1,2011年)

●失业率—全球第10低(1.9%,2012年)

●超时工作率—全球第4高(39.1%)

全球管治指标排名

●发声与问责:51.4(108/212,第三级)

●政治稳定性:59.6(91/212,第三级)

●政府效率:81.0(43/212,第二级)

●管理质素:76.2(56/212,第二级)

●法治:61.0(87/212,第三级)

●反贪:72.5(65/212,第三级,上皆为2007年数据)

健康排名

●平均寿命—全球第2名(84.41年)

●女性总和生育率—全球第223名(0.92/女性)

●出生率—全球第209名(9.03人/1,000人)

●新生儿死亡率—全球第217名(3.18人/1000人)

●死亡率—全球第208名(3.72人/1000人)

其他排名

●通胀率—全球第160名(6.10)

●净迁移率—全球第26名(3.49人/1000人)

●教育开支—全球第152名(2.20)

●二氧化碳排放—全球第85名(4.1吨/人)

●产电量—列第140名(1,670,000,000千瓦)

●耗电量—列第128名(2,370,000,000千瓦)

●耗油量—列第132名(13,920桶)

●FIFA世界足协排名—列第202位(至2013年5月积分14分)

●人口密度—全球第1名(以地区排名,2013年)

●人类发展指数为0.941(2012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位,但相对2011年下降0.003。


谢选骏指出:澳门的赌场里面,有片永远光明的天空(叫什么威尼斯什么的),它平和而永远没有风雨,但那却是人造的假货。假天空与假面人,假货物和假身份,这是和谐社会的写照。澳门是一个比香港更为病态的地方,因为很少腹地,货物昂贵。这个假装的威尼斯,能在室内制造奇迹,人造的天空与河流以假乱真。这让大陆乡下来的游客成群结队开开洋荤,领队的手挑着一个玩具猴子,免得大家走丢了。这些人一见到食品店里的免费尝品,就进去不断地“尝尝”,直到把店家准备的尝品拿光了,害得店员不断地补充。不过,这些人下起注来绝不手软,因为想赢,结果输的很惨,澳门就是靠他们的血汗养活的。香港澳门虽然经常并称,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香港具有生产能力,澳门基本上是寄生性质的。显然,两者的差别与其宗主国英国和葡萄牙的差别息息相关。


诗云:


澳门赌场加冕天窗,

游客列队不胜凄惶,

入店争抢免费食品,

穿戴名牌饥民本相。


(另起一页)


三一

台北


台北(Taipei),简称“北”,又称北市,是台湾省省会。位于台湾岛北部的台北盆地,被新北市环绕,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东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栅以南丘陵区,北包大屯山东南麓。台北是台湾省的六个“直辖市”之一,也是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工业、商业与传播中心,仅次于新北市的台湾第二大城市。全市下辖12个区,总面积271.8平方公里,2014年总人口270.1571万人,居台湾第四位,人口密度居台湾第二位。

台北历史悠久,历史遗迹众多,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人类居住,1875年(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在此建立台北府,意为台湾之北从此有“台北”之名,统管台湾军民政务,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 。以台北为中心与周边市镇所连结而成台北都会区,是台湾人口最多的都会区。其作为台北都会区的发展核心,本岛规模最大的公司、企业、银行、商店均总部设在这里。

2017年10月12日,2017年“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报告发布,该份报告对全球44座大都市进行平价和排名,城市的评分以六类指标为基础:经济、研发、文化互动、宜居性、环境和方便度。伦敦、纽约、东京、巴黎、新加坡、首尔、阿姆斯特丹、柏林、香港和悉尼跻身全球十大城市。排名31—40:吉隆坡、米兰、曼谷、日内瓦、莫斯科、台北、福冈、墨西哥城、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

依据辖内的芝山岩遗址所得到的最新考古研究,台北市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人类居住。也就是,当史前时代,台北仍为一个大湖泊时;仅有诸如圆山,芝山岩等高地浮现当时,就有其人类活动。他们食后所弃乌蚬壳、蚝壳、钟螺壳及川蜷螺等半碱水性和海栖性贝壳类成为贝冢,除此,亦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遗迹。

根据记载,台北最早为原住民中凯达格兰人(属于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开始有汉人来到此地。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海岸开始,历经荷治时期与郑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芜而未有大规模开拓,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陈天章、陈逢春、赖和永、陈宪伯、戴天枢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佳腊地方,成为台北盆地开垦活动的开端。“大佳腊”之后多写作“大加蚋堡”,源自平埔族语“tagal”。

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买买茶兴起,先是艋舺(今万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然后是大稻埕后来居上,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此后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府城作为行政中心。

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从此就有“台北”之名。1884年,台北府城城墙及5个城门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省会位于桥孜图,但是实际上是在台北。刘铭传担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与新竹的铁路,加强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市的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省会由桥孜图(今台中市)移至台北,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

1895年,台湾因马关条约被清朝割让给日本。

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墙及西门,以原台北城范围内的区域(日本人称为“城内”)作为官方厅舍集中地以及来台日人的商业活动地带。并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原址辟筑4条3线道路,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并分阶段进行“市街改正”计划,街道的建筑风貌略为西化;另外也新设公园绿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筑,台北市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形态。日本殖民统治初期,仍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台湾总督府,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台湾总督府新厅舍落成为止。

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

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台北一名始见于清蓝鼎元所撰“纪竹堑埔”,略曰:“竹堑埔宽长百里,行竟日无人烟。野番出没,行人过此,视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经之地,其地平坦,极膏腴,辟田畴,可得良田数千顷。台北民生之大利,又无以加于此。”此文所指之台北,系指竹堑以北之台湾北部地区而言

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当时的台北公会堂举行受降仪式,日本殖民时代划下句点。

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北市成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台北市政府于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于建成区长安西路。管辖区域:东为台北市松山区中坡,位于东经121°35′16″;西为双园区加蚊子(西园町),位于东经121°28′43″;南为大安区六张犁,位于北纬25°0′19″;北为中山区大直;位于北纬25°5′25″。本市四境均为台北县的各乡镇毗邻。东与内湖乡接壤,西以淡水河为界,与鹭洲乡相隔,东南与深坑乡为邻,西南隔新店溪与中和乡板桥镇相望,北隔大直山与士林镇相接。面积为66.9872平方千米,人口328591人。管辖大同、延平、中山、建成、古亭、龙山、松山、城中、双园、大安等10区。

1949年随着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200万军民,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都使得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过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道路、住宅社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开始逐步进行;城市的已开发区域原先集中于旧市区西侧,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台北市行政区域照旧。台北市管辖松山、大安、古亭、双园、龙山、城中、建成、延平、大同、中山等10区,人口155133人,面积为66.9872平方千米。管辖区域:东为台北市松山区中坡,位于东经121°35′17″;西为双园区路二段底,位于东经121°29′5″;南为古亭区罗斯福路四段底,位于北纬25°0′46″;北为中山区大直;位于北纬25°5′46″。中心位置为城中区台湾省政府大厦,位于东经121°31′,北纬25°3′。本市东与台北县内湖乡、南港镇接壤,西以淡水河为界与三重镇相隔,东南与景美镇、木栅乡为邻,西南隔新店溪与永和镇、中和乡及板桥镇相望,北隔大直山与士林镇相接。市政府设于建成区长安西路39号。

1970年代与1980年代为台北市的高度发展期,城市的商业重心也从此时开始逐渐向东移至东区,西区相对显现出发展衰退的态势;伴随高度发展而来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终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

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为台湾地区的直辖市。次年,依地形自然形势及水源需要,以淡水河、新店溪为界,将台北市原有辖区及台北县的南港镇、内湖乡、木栅乡、景美镇,以及阳明山管理局所辖的士林、北投两镇一并划归台北市,分别改制为南港区、内湖区、木栅区、景美区、士林区、北投区。(注:1968年7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台北市除了直辖其他十四区外,士林北投两区是透过阳明山管理局管辖的。北高两市的区一样是属于乡镇级,但阳明山管理局是属于县级,且非派出机构,真正算派出机构的是市区。)

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12区。

1990年代之后,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相当程度地缓解了交通上的压力;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市政府与市议会亦迁至该地;原本渐趋没落的西区,西门町、大稻埕等地带也开始进行局部改造、更新计划。

台北市位于台湾岛北端,台湾岛北部的台北盆地,四周均与新北市接壤,被新北市环绕,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东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栅以南丘陵区,北包大屯山东南麓。东西宽处20.5公里,南北长约28公里。经度东经121.6度,纬度北纬24.9度。

台北市中心区域位于台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眠火山)位于市区北边与台北县接壤处,整个山系于市区内大致向南延伸并趋缓,直抵圆山、大直与内湖等地,是台北市境内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为1120米,次高的大屯山为1092米,山系中心地带与北投侧的外缘地带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区东边的内湖、南港与南边的木栅多为丘陵地形。标高约300多米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则横亘于信义、南港两区之间。

台北市境内的河流属于淡水河流域。淡水河主河道以及自淡水河分出的新店溪流经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峒、大稻埕)、万华、公馆、景美等地的市区边界(淡水河主河道往西南续接大汉溪)。基隆河于关渡一带自淡水河分出,流经社子、士林、大直、内湖、松山、南港后出台北市境续流经新北市汐止、基隆市暖暖等地。过去因河道极为弯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士林段、内湖段和一小段南港段的河道皆进行过截弯取直工程。景美溪于景美一带自新店溪分出,流经景美、木栅至台北县深坑。双溪于士林、北投交界一带自基隆河分出,磺溪再由双溪分出,双溪流经芝山岩、外双溪等地,磺溪则流经石牌、天母等地,上溯大屯山系的纱帽山、大屯山。

台北市位于北纬25度线附近,北回归线以北,又因为是在海岛上,地处东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受干冷的蒙古高压与暖湿的太平洋高压交互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海洋的调节,其气温比同纬度大陆地区高2—5℃,尤其在秋冬季节,此特点尤为突出。

从纬度来看,台北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从各月平均气温来看,却酷似热带季风气候,表现在:长夏无冬,只有热季与凉季之分:通常4—11月为热季、12—次年3月为凉季。有时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气候变化影响,凉季期间也会出现忽暖忽冷的现象(如2005年2—3月蒙古高压带来的强烈冷气团,使得台北的温度少见地降至摄氏5.6度,邻近台北的淡水更出现摄氏3.9度的低温)。

由于台北位于东亚季风带内,因此气候也受东北季风影响。也因为有东北季风的影响,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断流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气候特征:因为市区主要位于台北盆地中,气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响。夏季由于盆地周围的高山而不易使热气排出,使得市内的气温通常较周围的地区高出摄氏1—2度。进入冬季后,市区周围的山地与丘陵地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后,由于蒙古高压与太平洋高压交会形成锋面,使得台湾进入梅雨季节,此时台北的降雨天数也会增加。夏季也经常会因为上升气流旺盛,形成午后雷阵雨。

1920年的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

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即: 合并龙山区、双园区及古亭区西侧为万华区。合并城中区、古亭区为中正区。合并景美区、木栅区为文山区。将建成区、延平区并入大同区。将松山区南半分割,另行设置信义区。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于10月25日接收台湾,恢复台湾省建制,省会设于台北市。11月1日,台北市改制为省辖市,仍因袭日治时期制度,全市设有六十一区。

1946年2月8日,市政府将原有六十一区重新整并为十区,即松山区、大安区、古亭区、双园区、龙山区、城中区、建成区、延平区、大同区及中山区。区下设里、邻,全市共有340里、4158邻。

1967年7月1日升格为直辖市,次年并将郊区分属台北县与阳明山管理局的六个乡镇(景美、木栅、南港、内湖、士林、北投)划归本市管辖。

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12区: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内湖区、南港区、士林区、北投区、文山区。合并龙山区、双园区及古亭区西侧为万华区,合并城中区、古亭区为中正区,合并景美区、木栅区为文山区,将建成区、延平区并入大同区,将松山区南半分割为新设置的信义区。

自2000年起,在各区之下增设次分区,作为辅助的行政区划。各区依据实际发展情形,配合各里特色,划定4—7个次分区,将具有邻近特性,文化、历史特质类似的数个里集结起来,以求有效利用邻里资源,并凝聚居民向心力,相互合作以共同推展市政建设。至2010年11月止,台北市共有68个次分区。截至2014年4月,台北市行政区划为12区,当中以南港、内湖为台北市东区;大安、松山、信义、文山为南区;中正、万华为西区;士林、北投为北区;中山、大同为中区。截至2012年1月,台北市总人口2,652,959人,人口密度为9,760.71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居中国台湾地区第二位。

台北地区快速道路众多,大部分路线坐落于台北市境内,新北市部分路线已经纳入省道系统之中。台北市区的快速道路包括新生高架道路、建国高架道路、环河南北快速道路、水源快速道路、东西向快速道路(市民大道)、天母快速道路(堤顶大道平面段)、环东大道(高架)、洲美快速道路与信义快速道路。新北市部份则有新北环河快速道路、西滨快速公路(台61线)、东西向快速公路万里瑞滨线(台62线)、八里新店线(台64线)及新北市特二号道路(台65线)等。计划路线方面,共有芝投公路(连接洲美快速公路及跨越关渡平原到三芝,全长19.8公里,由交通部公路总局主办,工期预计4年)、淡水河北侧沿河平面道路(淡水台2线外环道路)等。  

●国道

大台北地区目前共有五条国道经过,其中为高速公路的有:国道1号(中山高速公路)及其高架侧线(汐止五股高架桥/五股杨梅高架桥)、国道3号(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国道5号(北宜高速公路/蒋渭水高速公路)与国道2号(桃园内环线/机场支线);为快速公路的有国道3甲(台北联络线)。

●省道

台北市有部分道路已经纳入为省道系统之一部分,分述如下:

台1线:起点(行政院前,中山忠孝路口)—忠孝西路一段(与台3线共线)-北门桥-忠孝桥—三重

台1甲线:起点(行政院前)—中山北路一段-民权西路-台北桥—三重

台2甲线:金山—阳金公路(马槽)-竹子湖路-阳明路-格致路-仰德大道-福林路-中山北路五/二段(中山民权路口)

台2乙线:起点(台北大桥头)—重庆北路三/四段-中正路(百龄桥)-承德路五—七段-大度路/淡水

台3线:起点(行政院前)—忠孝西路一段-中华路一/二段-和平西路二/三段-华江桥/板桥

台5线:起点(行政院前)—忠孝东路一至七段-研究院路一段-南港路一段—汐止

台9线:起点(行政院前)—中山南路-罗斯福路一至六段-新景美桥—新店

台北是台湾铁路的发祥地,早在清代即有铁路自大稻埕分别通往基隆及新竹。日治时期除了将清代兴建的铁路改变路线,行经万华以外,还兴建由原台北后站分歧的台湾铁路管理局淡水线、由旧板桥车站分歧出的中和线以及由万华车站分歧的新店线铁路。淡水线已经于1988年停驶,并于1990年代初全面改建为台北捷运淡水线;中和线原是运煤的货运线,因为沿线居民反对以及煤矿逐渐用罄而停驶。新店线则由于巨额亏损,加上配合道路拓宽而于1965年废止。新店线之轨道已经改成汀州路及部分的罗斯福路。

台湾铁路管理局西部干线(纵贯线)于大台北地区设有基隆、七堵、南港、松山、台北、万华、板桥、树林等多座车站,其中台北车站为大众运输转乘枢纽;台北市段铁路皆已经地下化或高架化。

台湾高铁点位于台北,已于2007年3月2日正式通车,台北到高雄最快只需1个半小时,纵贯线经过台北市,市中心的台北车站、东区的南港站以及西区的板桥站是三大驿站,各级列车均停靠,班次密集,相当方便。这三站都与台铁纵贯线及台北捷运共站。

从高雄小港、台中、嘉义、台南、屏东、花莲、台东、马公、金门、马祖等地的机场,均有班机直飞台北松山机场。自从东京羽田国际机场直航班机与两岸直航包机于2008年开通后,松山机场扩大营业范围为国际机场,计划转型为商务机场。松山机场座落于台北市松山区,为一座中型机场,由台湾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台北国际航空站、台湾国防部空军松山基地共用。本来是台湾地区唯一的国际机场,但自1979年台湾桃园国际机场(时称中正国际机场)启用后,松山机场曾经限用于国内航线;尔后为提供商务的便利,再开放予两岸和日韩客机,或国内外政要专机起降。若是桃园机场无法降落时,除了转往小港机场降落外,有时国际线班机也会改由松山机场降落。松山机场亦是两岸包机航点之一。

台北捷运(即台北地铁)营运路线总长度134.6公里,营运长度129.2公里,营运车站共107站(官方计为116站),平均每日运量已达160万人次。此外,亦有可以共通使用于捷运、市区联营公车、短程客运与公营停车场的非接触式IC智慧卡—悠游卡;并实施公车与捷运间的悠游卡双向转乘优惠制度。

台北是全台湾第一个建有捷运的都会区。整个台北捷运系统服务范围涵盖台北市全部行政区与新北市部分地区。目前新北市板桥区、中和区、永和区、新店区、淡水区、土城区、三重区、芦洲区及新庄区已有地铁路线行经,未来则规划兴建新路线行经汐止区、树林区、三峡区、深坑区、莺歌区、五股区。

台北市至2007年为止,整个大台北地区的营运中的公交路线共有421条,平均每日载客161万人次,并有8成以上的中短程路线加入了联营公车系统。

公车是台北市最重要、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公车之路线多达300多条路线,行车间隔分成四种等级,并实施棋盘式便捷公车路线网,方便转车及搭车,另外还有11条休闲公车行驶路线(假日行驶)及18路的小型公车路线,让市民搭车更为方便。

台北市计程车数量众多,随处可见,计程车车身色彩为黄色,起跳价格为70元新台币,每超过350米加跳5元新台币。

根据2008年9月底的统计,台湾计程车数量最多的地方是台北市,一共有31,040辆,比1995年开放计程车运输合作社申请后的3万9千多辆减少,主要的原因在于台北捷运各线陆续通车,使市民和旅客对计程车的需求逐步下降。

截至2010年登记在台北市的出租车数量约有3万辆,新北市也有相同数量,两者相加占去全台三分之一的比例,每日载客超过一百万客次,以人数计算可有台北地铁的规模,然而却有空车率过高(75%以上),市场过度竞争的问题,在台北市区随处可看见并未载客的空出租车满街跑。 

2011年台北市GDP817.4亿美元,2012年GDP达到831.7亿美元,人均GDP3.1万美元。人均GDP长期为全台湾之冠。

2012年完成地区内生产总值5108.7亿元(人民币),位居台湾各市县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079.97美元,位居台湾各市县第一位。

台北市在台湾经济体系中,扮演金融、媒体、电信营运中心的关键性的角色。产业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高所得而来的高消费能力及产业结构变迁,统称为服务业的第三级产业占台北市整体产业比重近达九成。当中包含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服务、运输仓储、通信、工商服务等。服务业的盛行,让台北市成为一座生活必需品相当容易取得的城市。某大型超商总经理曾说:“台北市有一个世界级的特色,就是便利商店密度世界第一名。”

产业分布于台湾其他都市(如新竹、高雄等地)的中、大型企业,大部分都将总公司设于台北市,形成了台湾最大的工业生产区和商业区。

1900年代的日治初期,台湾第一座西式小学芝山岩学堂成立于芝山岩地区(今士林国小)。随后普设于台北各地的国语传习所、公学校、小学校等更奠下了台北现代教育基石。

1950年代,许多位于台北市,投入庞大教育经费的国中、高中与大学,更成为台湾北部甚至全台湾的“明星学校”,在高中或大学联合招生制度盛行时,尤其明显。特别是明星高中的第一志愿、前三志愿或“国立”大学的热门科系,每年都有相当激烈的入学竞争。即使在联招几近废止的今日,这种情形仍旧延续着。台北市的教育资源与台湾的其他县市相比较为丰厚、更有优势。1900年代,台湾第一座西式小学就成立于芝山岩一带(即今日的士林国小)。随后普设于台北各地的国语传习所、公学校、小学校更奠下了台北的教育根基。

台北市辖下所有的大学有2所,分别是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和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及一百六十余所的公私立中小学,此外还有儿童育乐中心、社会教育馆及动物园,并在各区设立运动健身中心、社区大学、图书馆等,提供市民休闲育乐与学习进修的机会。

台北市科技接受度相当高,以资讯高速公路为目标的台北,有线上网率、无线上网率等指标,都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对新事物的尝试和一窝蜂的特性并不限于科技方面,历年来出现的像是葡式蛋塔(1999年)、HELLO KITTY娃娃(2002年)、乐透(2003年)、动画角色磁铁(2005年)、甜甜圈(2005年)等“郁金香式”热潮即为一例。

台北市是中国台湾地区学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研究重镇的中央研究院即座落于南港区。另外专门典藏国家图书与汉学研究中心的国家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与各大专院校图书馆:诸如国立台湾大学总图书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国立政治大学图书馆均有丰富馆藏等。其中,国家图书馆所特藏的善本古籍中,多件均为古代流传至今的孤本,世上绝无仅有;如尚书表注、东都事略、宋太宗皇帝实录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珍贵古籍。

中国台湾地区绝大多数主流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总部或营运中心均设驻于台北市,旺盛的大众传播媒体及产业环境促使台北市成为台湾媒体产业的中枢,但也常因过度地倚倾台北播报新闻,而使得报道角度多半重于北部或浓厚的地域性。

免费无线网络“TaiPei Free”从2011年起在台北市正式启用。TaiPei Free可以在捷运站、市立图书馆、政府办公部门、主要道路上以及部分公车(多为油电混合公车)上收到讯号。

台北市内著名的表演场地有俗称“两厅院”的国立中正文化中心(国家音乐厅、国家戏剧院、演奏厅、实验剧场)、城市舞台(台北市社会教育馆)、华山文化园区、国立国父纪念馆、红楼剧场、台北国际会议中心、新舞台、牯岭街小剧场、水源剧场、大稻埕戏苑等。

现代艺术的展览场所则有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中华文化总会文化空间、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南海艺廊、伊通公园ITPARK、凤甲美术馆、关渡美术馆(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台北数位艺术中心……等。另外台北艺术中心、北部流行音乐中心、台北城市博物馆与台湾铁路博物馆正规划中。

台北小巨蛋曾举办许多国际性大型竞赛,例如:2001年世界杯棒球赛、2004年世界杯五人制足球赛、威廉琼斯杯国际篮球邀请赛、台北101国际登高赛、2004年世界花式撞球锦标赛、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包含国道马拉松)、IAU世界杯超级马拉松比赛等;2009年听障奥运会也由台北市取得主办权,还有已经获得2017年大运会的举办权。另外还有许多国内性竞赛,例如:“健康活力·运动台北”十二行政区路跑赛、新光摩天大楼登高大赛、三商巧福杯路跑赛、舒跑杯路跑赛、中正杯锦标赛(范围涵盖各类运动)等;超级篮球联赛则固定于台北市立体育学院体育馆(俗称“白馆”)进行例行赛。

大型体育场馆方面有天母棒球场以及台北小巨蛋;主要供棒球比赛使用的大巨蛋已初步动工;市立体育场亦在听障奥运前翻修完毕。除此之外,各行政区的区级休闲、运动中心也渐次启用或着手兴建;每年并由各区的体育会举办不同规模的路跑竞赛,以利于提升运动风气。台北市是台湾近代历史的发展舞台,集许多台湾文化与人文地景之大成,并与邻近的东亚城市长年在国际竞争力等项目上互有高低、互见短长。除了举办第21届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国际花卉博览会、2011年世界设计大会,2017年台北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也将在台北市举办。

台北市是台湾北部的游览中心,除阳明山、北投风景区外,还有岛内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万平方米的台北公园和规模最大的木栅动物园。此外,由私人经营的荣星花园规模也相当可观。剑潭、北安、福寿、双溪等公园,也都是游览的好地方。台北市名胜古迹颇多,其中台北城门、龙山寺、保安宫、孔庙、指南宫、圆山文化遗址等处,均为风景优美,适宜游览的好地方。循着淡水河、基隆河迤逦蜿蜒,北边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阳明山公园,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态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后花园,四季各有不同风情韵致;坐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园、植物园、大安森林公园,则堪为典型的城市绿洲,加上周遭人文、艺术活动频繁,是都市人纾解身心的好去处。南区的木栅山区,登山健行之外,还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闲情。

台北市也拥有为数可观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庙宇、古迹等。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是岛内外首屈一指的艺术宝库,对街而立的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展现原住民文化样貌;圆山周边的台北市立美术馆、儿童育乐中心、大龙峒保安宫、台北孔庙、行天宫,刻划着浓厚的人文活动轨迹。大稻埕和艋甲是汇聚台北移民血汗的历史街区,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庙、龙山寺、华西街,是想要了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处。寸土寸金的台北都会,西门町、东区、天母、士林、公馆等商圈林立,家具街、书店街、电脑街、婚纱街、花市、玉市……等各种专卖街、市集,也是大都会细致分工下的产物。而街头巷尾一家家咖啡厅、泡沫红茶店、KTV、卡拉OK、PUB,华灯初上后,闪烁的霓虹妆点出不夜城的景象,让台北的夜晚展现另种风情。 

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馆外观仿北京故宫博物院,采用中国宫庭式设计,气势宏徫,美轮美奂。博物院收藏品共70万余件,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玉器、漆器、雕刻、织绣、买卖茶、满蒙档案文献最为丰富。 

台北总统府建于1919年,其建筑是当时流行的文艺复兴维多利亚风格,造型对称五层楼建筑物中央,立起一座象征权威的高塔。是台湾地区领导人接见宾客、办公的地方。 

国父纪念馆为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于1972年所修建,是一座仿宫殿式设计,巍峨宏徫,内有一座可容纳3000名观众的多功能大会堂,可举办音乐、舞蹈、戏剧等活动。另外还有藏书30万余册的孙逸仙博士图书馆及中山公园。

古称艋舺的万华是台北市与大稻埕齐名开发最早的地方,清中期与台南、鹿港并称为 “一府、二鹿、三艋舺”。而龙山寺创建于艋舺开拓之初,主祀观世音菩萨,是台北市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 

阳明山国家公园位于台北盆地的东北方,公园主要以大屯和七星火山群为中心,因此各种特殊火山地形景观及地质构造便成为一大特色。因崁脚断层造就很多温泉如:马糟温泉、北投温泉、行义路温泉等。每逢春季,园内各山植物开花遍野。 

士林官邸占地5.2顷,原属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总督府园艺支所用地,国民政府迁台后乃选此地作为台湾领导人官邸,官邸内公馆为蒋中正及其夫人居住、办公、宴客地方,他俩男女在此共住26年,死后又空置20多年。至1996年台北市政府收回官邸用地,开放给市民参观。

忠烈祠位于圆山饭店东侧,占地约1600坪,气派雄伟的庙堂,奉祀牺牲的烈士,由于景色清幽,整点并有换卫兵仪式,常吸引观光客来观看。 

中正纪念堂背临杭州南路,坐东向西,遥望大陆,忏悔误失祖国于俄寇的历史悲剧。三层台阶高十四.五米,主体强高二十四米, 斗拱至宝顶尖高三十一.五米,合七十米。大门高十六米,重七十五吨,为青铜铸建。 建筑以蓝瓦白墙为体,象征著青天白日。正堂分上下两层,上层平面为四十米见方,四角各突出七.五米,后方居中是蒋中正坐姿铜像,以供小民瞻仰。

西门町是指由成都路、中华路、汉口街、昆明街卯涵盖的商业娱乐区,为台北市另类次流行文化的代表。 

华西街夜市位于龙山寺西边的华西街夜市,是观光客来台必到之处。夜市囊括各式风味小吃,从山产至海味,一应俱全。

士林夜市为台北最有名的老夜市,主要消费对象以学生为主,除各式风味小吃外,还有很多最流行之服饰、精品等各式店铺。时髦追新族到此,绝不空手而回。

台北观音山是台北近郊名山,山形犹如横卧的观音像,矗立在淡水河南岸八里地区,与北岸的淡水市镇、大屯火山群相望,为淡水河口的著名地标。观音山的海拔不高,却相连着18座小山峰,最高的硬汉岭也不过612米,山区步道密布穿梭,为台北市西郊最热门的登山去处之一。

台北的夜市中,集合了各种潮流玩具、生活用品、衣服饰品、新奇发明、神算占卜、传统游戏(如套圈、打弹珠、捞鱼、射汽球等),而夜市中的主力──各种大菜小吃更可说是台北饮食文化具体而微的展现!以下简介全台北最热闹、出名的7大夜市。

1、士林夜市:台北名气最响亮,规模最大,搭捷运直抵夜市前面。士林夜市集合大江南北小吃,应有尽有,著名的有蚵仔煎、大饼包小饼、士林大香肠、生炒花枝、青蛙下蛋等。 

2、宁夏圆环夜市:距离台北车站最近的美食夜市,范围不大,但是每一摊都别具特色。铁板烧、现炒、现蒸、现煮的摊子很多。

3、辽宁街夜市:辽宁街是纯吃的夜市,台北人首推美食夜市排名第一,不过要从捷运站走一小段路才能到达。可结合sogo、微风广场、光华商场一起游玩,因为它刚好位于这些百货商场的中间。

4、饶河街夜市:距离松山火车站最近,一般来说是前往新北市、基隆、宜兰旅行的游客,在返回台北车站时,必访的夜市。

5、延平北路夜市:与迪化街南北货批发街连成一线。摊位与店家沿路两旁分布,也是一个纯吃为主的夜市街。如果住在民权西路附近的饭店,那你就去那里就很方便了。

6、通化街夜市:通化街位在世贸中心、基隆路与信义路口,是距离台北101大楼、纽约纽约最近的夜市,可以一道顺游。

7、龙山华西街夜市:历史最悠久,就在龙山寺旁边,搭捷运直抵夜市前,与西门町连成一线,如果住在西门町,那么龙山夜市的美食千万别错过了。

台湾地处传统的儒家文化圈,台北宗教与台湾宗教大致相同,基本上以传统宗教与西方宗教等为主,以佛教与道教为例,台北佛教庙宇登记有案者为107间,道教为154间。台北市寺庙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随着闽、粤移民由祖居地移銮请迎至。

由于具有移民社会的属性,以及台湾最大都市的地位,宗教上呈现蓬勃而多元的发展。虽以佛教与道教为主,但也有全台湾最多的基督教人口。寺庙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随闽、粤移民由故乡迎来的神佛,1950年代之后,许多台湾中南部居民移居至台北,亦将其神灵请至台北设分灵,所以祭祀以妈祖、王爷、菩萨居多。台北地区的佛道教寺庙数量之多,冠于北台湾,其教派之广,几乎涵盖各神佛,堪称台湾宗教的总汇。

早期世居台北的凯达格兰族崇尚万物有灵的泛灵信仰。16世纪西班牙会士曾传入天主教,历经荷西战役后,被迫中断。随着17世纪汉移民带来了属于中原文化圈的香火,逐渐改变台北原生宗教风貌。在清领时期,台湾社会普遍“重儒道轻释佛”,民众崇尚道教与儒教三纲五常观念,佛教较不振。当时较富盛名的代表祭典属“台北迎城隍”。清领后期西方传教士马偕博士为台北带来了西方的基督信仰的长老教会。

日治时期始,统治当局推动内地同化运动,迫民众信奉政教合一的日本神道教,总督府于剑潭山兴建当时全台湾最大官方信仰中心台湾神宫。虽汉民传承信仰此时遭压抑,但各地移民与地域信仰带入台北,渐促使台北宗教融汇;此时尚传入日本佛教净土宗、临济宗等,大量僧侣传教布道,在市内兴建起日本风格的大型佛寺。随着大陆沦陷、国民政府移鼎,大量新移民迁入台北,同时传入诸多新宗派。

台北是亚洲的流行音乐重镇,也是华语流行音乐、文化创意、娱乐产业的枢纽中心。民主社会的多元开放风气促使台北文化活动活络的一大优势。艺术、娱乐等文化创意活动密集频繁、艺文表演场与展览场地亦居全国之冠。除了流行音乐有国际团体、演艺人密集访台演出,每晚也都有不同的本土舞台表演团体,同时在台北市各场地个别巡回公演。表现风格多元化,有醒世、创作实验、冷僻、同乐、音乐、歌仔戏等剧别;主题不限政治、宗教、文化、社会,面向跨越地域之分。未来从士林台北艺术中心、台北城市博物馆、台北之门、华山艺文特区、松山烟厂文化园区与南港北部流行音乐中心等地标建筑,将连结成一条L型城市文化创意轴线。

“阳明山花季”被台北人票选为台北庆典之首,可见其在台北人心中之重。花季多以樱花、杜鹃及茶花为主题,参观范围以中山北路、福林路,经仰德大道至阳明公园为中心轴线,串联起沿途的景点。为了丰富旅游内容,阳明山公园的布置与造景也更为加强,让每处景点都大有看头。

台北灯会是每年农历年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依照当年生肖设计的主灯是众所瞩目的焦点,展览区里参展的各式大型花灯亦多展现各参展团体的特色与主题。台北灯会过去多在中正纪念堂周边举办,也延伸至信义区,让整个台北城都显得缤纷灿烂。 

台北国际书展对于台湾人来说,是一场最重要的知识盛会。主办单位每年会策划邀请不同国家作为展出的主题,让以华文媒体为主流的台北书展更迈向国际化。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作家论坛与见面会,举办签书会之外,并分享阅读的喜悦。

台北国际电脑展,早已跃升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规模的电脑专业展,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专业人士参与这场盛会。除了静态的展出外,主办单位也会精心策划各项科技与艺术的丰富节目,让参观展览的人每年都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谢选骏指出:台湾虽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却不像是中国首都,而像漳州那样的福建城市。其气候闷热,也不像中国,而像南蛮。不过在那里,还是多少可以找到一些“家”的感觉。和大陆相比,这里的人亲切有礼,显然没有经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所以缺乏狼性和奴性的杂混。这里还有那在共产党浩劫之后已经消失了“旧中国”。台北的点点滴滴,包括它旅馆中的陈设和机场的气氛,有些地方很像文革前的大陆。经过文革的破四旧和野蛮化,“旧中国”的痕迹在大陆已经荡然无存了。而所谓“新中国”,就是一个白痴的中国,一个粗野的中国,一个暴力的中国。但是,在这个遭受俄寇和汉奸百般凌辱和蹂躏的新中国,却也准备了极端的人类土壤,为第三期中国文明的疯长,打下了万人坑一样的基础。这就是南北朝文明再生的秘密:南朝台湾准备了种子,北朝大陆准备了土壤——通过摧毁一切的“翻身运动”,走向未来的组合!


诗云:


阳明山外可以透气,

纪念堂里僵尸呼吸,

慈湖鹰旋蒋氏游陵,

大陆遗老日渐凋敝。


(另起一页)


三二

基隆


基隆市,是中华民国台湾省的省辖市,位于台湾岛东北角,临近省会台北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是台湾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全市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388,624人(2009年8月)。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国际商港,加上境内岛屿、港湾、山陵兼具,繁华的港都则局促于山海之间,辖下仁爱、安乐、信义、七堵、中山、中正、暖暖等七个区。其中七堵区面积最大,占有全市面积42.38%,仁爱区最小。

基隆,旧名鸡笼。那是出自最早居住在此地的凯达格兰族(ketakalan),“鸡笼”是“凯达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格兰的谐音近似台语之“鸡笼”,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1617年(明末万历四十五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基隆,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所取代,荷兰人北上攻占社寮岛后,将“圣萨尔瓦多城”改名为“北荷兰”。1667年才被郑经(郑成功之子)率部赶走。1668年,郑经派军讨伐荷兰人,荷兰人兵败。

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辟为商埠。1887年建筑基隆至台北铁路,1891年通车。日本入侵时期(1895年至1945年),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升格为市。1889年建成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后大举筑港,分四期于1935年完成,成为现代化商港,现有39个深水泊位,可停靠3万吨级轮船。1945年光复后,增建了仙洞的货柜码头和特种货物码头,以及八斗子渔港。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进、出港船各约5000多艘,货物吞吐量约8000万吨。基隆渔港是台湾重要渔业基地,年渔产量约占全台湾渔产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时被划为要塞区,现为台湾当局的海军基地。

1895年,日本人占领台湾。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中国,国民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其中:基隆市管辖区域:东为基隆市棉花屿东端,位于东经122°6′25″;西为安乐区大武仑,位于东经121°40′23″;南为仁爱区石硬港(泷川町),位于北纬25°6′10″;北为基隆市彭佳屿北端,位于北纬25°37′53″。东与台北县瑞芳镇为界。西与台北县万里乡毗邻,南与台北县七堵乡接壤,北临东海。管辖的附属岛屿有社寮岛、中山仔、桶盘屿、基隆屿、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等7岛屿。

1924至1931年,基隆升格为“市”,成为当时台湾第四大都市。1945年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接管后,成为省辖市。市政府于1945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于中正区。管辖中正、信义、仁爱、安乐、中山等5区。现辖仁爱、信义、中正、中山、安乐、暖暖、七堵等7个区。

1947年1月31日,将台北县基隆区的七堵乡划归基隆市,分为七堵、暖暖二区。(另:1947年2月18日,台北县七堵乡划归基隆市,称为基隆市七堵区。1949年1月15日,基隆市七堵区划分出暖暖区。)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基隆市行政区域照旧。基隆市管辖中正、信义、仁爱、中山、安乐、七堵、暖暖等7区。管辖区域:东为棉花屿东端,位于东经122°6′25″;西为台北县汐止镇境界,位于东经121°37′28″;南为台北县平溪乡境界,位于北纬25°3′10″;北为彭佳屿北端,位于北纬25°37′53″。东与台北县瑞芳镇为界,西与台北县万里乡毗邻,东南与台北县平溪乡接壤,西南与台北县汐止镇为界,北临基隆湾、东海。管辖的附属岛屿有:在港口的和平岛(旧称社寮岛),其旁边的桶盘屿、中山仔。港外3.8千米处的基隆屿(旧称鸡笼山)。东北有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三岛。市政府设于中正区。

1958年2月,基隆市中山区的中和里划归安乐区。1959年7月1日,基隆市七堵区莺歌里的皮濑、石厝里的新山两地区,划归安乐区外寮里管辖。

1988年3月1日,基隆市行政区域调整:中山区民治里二十邻港西巷改称中山区文昌里二十邻港西巷;安乐区中和里、德和里、德安里、西荣里、西华里、西定里、西康里划归至中山区;七堵区莺歌里、七贤里、三民里、四维里、五福里、六合里划归安乐区。

截止2014年,基隆市共分为七个区。此外,该市另有七个附属岛屿,即和平岛、中山仔屿、桶盘屿、基隆屿、彭佳屿、棉花屿及花瓶屿。

基隆市(25°08′N121°44′E325.133°N 121.733°E)的地形多丘陵而少平地,东侧及西侧各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脉环绕。市内的平地主要聚集于基隆港沿岸、海岸线及基隆河河谷一带,其余地区大多为山坡地;全市山地虽然普遍不高,但大多为陡坡,对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造成很大的阻碍。丘陵地遍布的影响,导致基隆市的住宅区大多位于丘陵地上。从市中心到周围的山坡地到处布满各式建筑,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见到处耸立新式的公寓大厦群。

位于市区南侧的狮球岭,为基隆对岛内城镇联系的必经之路,而以狮球岭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构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狮球岭以北为市区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华地带;以南则为基隆河河谷,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为两大系统,以狮球岭为分水岭,主要分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两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区内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稳。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条河川贯穿市区,早期更具有航运功能,昔日与狮球岭、佛祖岭并称为“两岭四港门”,为基隆市区重要的地形象征;其中西定河和南荣河的下游在日治时代进行整治,并将两条河道合并成一条运河,称为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为涂滩地,也在同时期分别整治为运河和码头。

基隆,由于冬季受东北季风经过海洋及因背山面海的原因造成潮湿多雨,夏季受西南季风要越过山岭才能到达之因,虽位居台湾之最北端,但相当炎热。

基隆别称“雨港”,主要原因为基隆时常多雨阴湿的气候所造成。进入冬季时,基隆正好处于东北季风从中国大陆北方南下至台湾的迎风面地带,加上多山的地形干扰季风进入内陆,导致基隆在每年12月进入冬季后,便笼罩在阴湿多雨的气候当中,但下的雨多为绵绵细雨;特别于冬季和春季交际之时,基隆港区及市中心时常发生大雾,严重时甚至使基隆港的港务运作被迫完全停摆,但也有不少人将这种天气赋予“雾锁雨港”的美称。不过,随着近几年来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进入1990年代后,基隆的年降雨量有开始递减的迹象,其中有几年还出现过严重干旱。基隆市的河川可分为两大系统,以狮球岭为分水岭,主要分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两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区内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稳。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条河川贯穿市区,早期更具有航运功能,昔日与狮球岭、佛祖岭并称为“两岭四港门”,为基隆市区重要的地形象征;其中西定河和南荣河的下游在日治时代进行整治,并将两条河道合并成一条运河,称为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为涂滩地,也在日治时代分别整治为运河和码头。

基隆人口388,624人(2009年8月),人口密度2,942人/平方千米。2010年末人口为384,134人。到2013年12月底为止,15岁以上之民间人口约有32万5千人,劳动力有18万3千人,就业者有17万5千人,失业者8千人,非劳动力14万2千人。

基隆市政府是基隆最高行政机关,在台湾政府架构中属于市政府位阶。由于1998年将台湾省政府移除“自治法人”地位并简并改组为行政院派出机关(有“政府”之名,而无政府之实),称为精省、冻省或台湾省虚级化,基隆市表面上是直隶于台湾省政府,但事实上是直隶于行政院管辖。从市长开始民选之后,除第4及第五届选举之外,基隆市即长期由国民党执政,至1990年代台湾民主开放后仍无改变。此现象直至1997年,才由曾任民进党籍立委的李进勇所打破。

基隆市拥有台湾第二大港──基隆港,又位于台湾北部海岸线的中心点,故成为海陆交通的辐辏。中山高速公路、福尔摩沙高速公路等国道(高速公路)皆以基隆为起点,并有多条省道通往全台各地。基隆同时是台湾铁路的重要据点,纵贯铁路的北端位于基隆,台铁东部干线的北端也是从市区近郊的八堵开始。

在1980年代之前,其他种类的交通工具并不发达,故基隆港开行许多前往东部及离岛的交通船航线,但大部分的普通运输航线已经停驶,取而代之的是观光航线的蓬勃发展。除了水运之外,基隆的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均十分发达,1990年代后,基隆市各界更积极争取台北捷运路线延伸基隆,基隆市政府亦有在市区建设轻轨运输系统的计划。

基隆港位于台湾岛北端,是台湾北部海上门户,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北纬25°09′,东经121°44′,地处台湾省北部的基隆市。港口水深达11.5 米。港口三面环山,沿海湾建有 40 余个泊位。港口年吞吐量约3500—4000万吨,吞吐主要货物有粮食、石油、水泥、木材 、化肥和钢铁等。世界第十大集装箱运输港 。基隆港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天然良港,也是海运转运中心辅助港——高价值货物进出口港。以货柜为主,散货为辅。是环岛航运之主要枢纽港,结合观光,亲水性之港口。

基隆港位置处于东经121度44分与北纬25度9分交叉点。港区土地面积(经营土地)189.8公顷,港区水域面积379万平方米(包括内港98.5万平方米,八尺门区95.5万平方米);港口航道水深20-26米,港区各主航道水深10-26米;驳航4艘,拖船20艘;锚地共41.2万平方米,可容船舶5艘;浮筒3个(两组),5-6号浮筒长度为200米。船舶载重吃水深在9.1米以下可系泊6000-10000吨船舶;6-7号浮筒长度也为200米,船舶载重吃水深在9.4米以下可系泊10000-15000吨船舶;码头58座(可容船舶58艘),其中营业码头40座,长7545米。出港货物以纺织品、化学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木材制品以及运输工具为大宗,进港以化学材料、农产品、非金属矿产品和金属矿石为大宗。

基隆港在昔日称为“鸡笼港”或“鸡笼湾”。鸡笼港在十七世纪即有外人足迹,西班牙人占领台湾时就曾对鸡笼港进行调查,并进行了部分建设。清治后期,西方列强的东来,逐渐开启了鸡笼港的发展。在光绪12年(1886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义正式开放为商港。当时就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曾进行基隆港的建港规划,并委由当时的台湾首富林维源总办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将当时兴建中的纵贯铁路分出支线至港区;但后来建港工程因刘铭传的离职而未全面实行,主要设施中只完成一座陆海联运码头。

基隆市区的主要街道以八德之“忠”、“孝”、“仁”、“爱”、“信”、“义”为路名之首,并依序加以数字命名。旭川河以西的区域,东西向的道路有忠一路、忠二路、忠三路、忠四路。南北向的道路有孝一路、孝二路、孝三路、孝四路。旭川河以东、田寮河以南的区域,东西向的道路有仁一路、仁二路、仁三路、仁四路、仁五路。南北向的道路有爱一路、爱二路、爱三路、爱四路、爱五路、爱六路、爱七路、刘铭传路、爱九路。田寮河以北的区域,东西向有信一路、信二路、信三路、信四路、信五路、信六路、信七路。南北向的道路有义一路、义二路。至于八德之“和”、“平”用于和平岛之街道路名,有和一路、和二路、平一路、平二路、平三路。

基隆市徽的蓝色缺口圆环代表基隆自然环境港埠。黄绿色山形,象征基隆系一绵延丘陵地。货柜船形“基隆”两字,象征基隆主要港市人文环境。又象征随航运演进,基隆必然会发展成台湾最大货柜吞吐港。基隆是台湾很重要的城市。

基隆市花为紫薇,属于千屈菜科,落叶乔木,干及枝光滑,俗名百日红,即指花期甚长之意。花于夏季绽开,桃、赤紫及白色等皆有,枝干成自然弯曲,状态伸展,树容极为特殊。

基隆市鸟为老鹰,又名来叶、厉翼、黑鸢,往昔从台湾头到台湾尾,自低海拔山区、平至海边,只要抬头看天空,必能见其在高空盘旋。成鸟全身大致为暗褐色,羽绿淡褐色。头部、腹面有淡褐色纵斑。尾羽略长,有不明显之淡褐色横斑。飞行时,双翼狭长,尾略呈开剪形。幼鸟则体色较淡,有明显之斑点。常出现于海岸、河口、湖泊、港口地带,基隆港为目前最容易观察、亲近和欣赏的地点,也因此,老鹰为基隆市野鸟学会之会鸟。为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类动物,现仅存不及百只。

基隆市鱼为黑鲷,学名为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又名乌格、黑格、厚唇,栖息深度在3—50公尺,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及大陆沿海等地,台湾地区主要在东部、北部、西部及离岛之澎湖海域。黑鲷属于温、热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全年均产,尤以秋季至翌年春季之肉质较佳,为各地鱼市场上常见的高级食用鱼,味道鲜美。喜栖于沙泥底之内湾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对盐分及水温的适应能力极强,可以在任何盐度水体中饲养,水温介于l0—32℃时仍能适应生存,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为雌性。 

基隆炮狮:农历一月元宵节举行,由基隆市西定路聚乐社办理,在元宵节当日下午由西定路出发,举行四大庙拜庙绕境表演,依序绕经基隆护国城隍庙、庆安宫、奠济宫、觉修宫等庙,最后于基隆市文化中心前所预先搭好的炮台表演舞狮。

龙舟嘉年华:农历五月端午节举办,为台湾少数的海上龙舟竞渡,原先于正滨渔港举办,后改至碧沙渔港举行,并委由安乐高中、中山高中轮流承办。

外木山海上长泳:于每年国历六月举行,于基隆外木山风景区举行,由暖暖高中承办。

鸡笼中元祭:每年农历七月举行的鸡笼中元祭,是每年基隆最盛大的民俗祭典,目前已名列为台湾十二大地方庆节之一。中元祭起源于清代时漳泉移民间的长期械斗,当时地方人士提议“以斗阵头代替斗人头”,并选在中元节纪念这些客死他乡的孤魂。从咸丰五年(1860年)至今,形成了现在的开鬼门、迎斗灯、迎水灯、放水灯、关鬼门……等诸多崇敬亡灵的仪式。每年国历八月初,“庆赞中元”的旗帜飘满市区,开启了中元祭的序幕,到了农历七月十四日晚上的水灯游行达到整个祭典的高潮,更让民间俗称“鬼月”的农历七月充满了另一种和谐的气氛。

基隆文化中心的现址原为小山丘,日本殖民统治时代于山丘上建有“公会堂”,与今日的市政府建筑相邻;进入民国时代之后,又在同位置上扩建为“中正堂”。1980年代前后,市政府为了建造文化中心建筑,才将这座小山丘夷平。日治之前,这一带称“鲎穴仔埔”,有相当数量的“鲎”在此生活,据说天气变化时,鲎群会离水爬到陆面。基隆内港的东岸与西岸之间本为礁岩密布,最大的两座,各取名为“鲎公”及“鲎母”以为相配。日本人筑港时将这些礁岩全部炸除,而有了广阔的港湾。

在火车站前的小艇码头有游艇提供游览基隆港的服务,在此还可以搭游艇出外海至基隆屿一游,从外海远望整个北海岸。另外在外木山和瑞芳深澳等渔港有海钓船服务,约傍晚时分出海,次日清晨六点回航,可以垂钓一整晚或欣赏海上之夜景。

为数众多的炮台群,是基隆另一个特殊的景观。基隆港周边的炮台数目居全台之冠,修筑的时代从清朝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皆有,环布在港区周边的丘陵上,依照清代及日治时代的防卫策略而有不同的布局。这些炮台经过整修,皆已开放让公众参观。

庙口夜市:基隆市区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以在奠济宫(开漳圣王庙)前为名,可能从日本殖民统治时代就已存在的庙口夜市,为台湾最著名的夜市之一。由于基隆的海产本就丰盛,加上身为国际港埠,从各地来来往往的流通将各种物产带来基隆,因此造就出富有特色的小吃市集。

基隆的山海风景相当可观,尤其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旭冈观日”(即今日的旭丘山,位于中正公园北侧一带)更名列当时台湾八景之一。除旭冈之外,当时地方最具声望的邑绅许梓桑曾选出了“基隆八景”作为代表,历代以来,基隆八景有所更迭。


谢选骏指出:1995年前后,我见到了当时的台湾总统李登辉,他问我在台湾都看了一些什么?我逗他说,在万华夜市体察民情。谁知这人一点幽默感也没有,竟然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应该去基隆看看那里的渔港,了解一下渔民的生活,考察一下台湾渔业发展的情况。后来他的手下还真的安排我去了基隆,看了渔港。结果呢?李总统可能脱离基层太久了,不知道那里已经没有渔民了。剩下的都是观光客了。快赶上旧金山的渔人码头了,和万华夜市一样是旅游区。李登辉因为学的是农业,发迹于农林厅,所以就扯上了渔港?天知道他脑子是怎么想的。蒋经国知人善任如此,难怪会生前失去大陆、死后失去台湾。基隆最独特的地方是那个废弃的别墅区——海风,吹跑了人,侵蚀了建筑却成就了废墟;基隆在台湾经济起飞时在城市东北角盖了许多别墅,但这里靠近海边,海风会侵蚀水泥,所以几乎全部空置,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如今的鬼城。


诗云:


鸡笼雅化成为基隆,

南朝中国土著阿嬷,

权术精湛政治懵懂,

农林专家也来治国。


(另起一页)


三三

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旧称水沙连、龙湖、水社大湖、珠潭、双潭,亦名水里社。

日月潭国家风景区,是台湾岛最著名的风景区。台湾省天然湖泊很少,最大和最有名的就是日月潭,水域面积9㎞2,平时水深30多米。当地气候四季宜人,冬季平均气温在15℃以上,夏季7月份只有22℃左右,是避暑胜地,也是台湾外来种生物最多的淡水湖泊之一。

日月潭由玉山和阿里山漳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环潭周长35公里,平均水深30米,水域面积达900多公顷,比杭州西湖大1/3左右。日月潭中有一小岛,远望好象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名“珠子屿”。抗战胜利后,为庆祝台湾光复,把它改名为“光华岛”。它以光华岛为界,岛的东北面湖水形圆如日,称日潭,西南面湖水形觚如月,称月潭,统称日月潭。

2009年,日月潭入选世界纪录协会“台湾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在清朝时即被选为台湾八大景之一,有“海外别一洞天” 之称。区内依特色规划有六处主题公园,包括景观、自然、孔雀及蝴蝶、水鸟、宗教等六个主题公园,还有八个特殊景点,以及水社、德化社两大服务区。

日月潭之美在于环湖重峦叠峰,湖面辽阔,潭水澄澈。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7月平均气温不高于22℃,1月不低于15℃,夏季清爽宜人,为避暑胜地。潭东的水社大山高逾2000米;潭北山腰有一座文武庙;南面青龙山,地势险峻,山麓中有几座寺庙,其中玄奘寺供奉唐代高僧唐玄奘的灵骨;西畔有一座孔雀园,养有数十对孔雀;东南的邵族居民聚落,有专供旅客观赏的民族歌舞表演。

日月潭潭中有一小岛,此岛以北湖形如日轮,以南似新月,所以才称为日月潭,现因蓄水建造发电厂,湖形变得像一张枫叶。拦河大坝长91米,高48.5米,蓄水量为1.47亿立方米的水库,水库的泄水通过15公里长的隧洞注入日月潭,起到枯水时补充水源的作用。在未建水电站前,日月潭的湖水面积为4.4㎞2,平均水深约4米,湖面海拔726.8米。水电站建成后提高水位30 余米,潭边低地尽被水淹,湖水面积扩大了70%,达到7.73㎞2,平均水深达19.1米,湖周长35公里,最大水深40米。

拉鲁岛(旧名珠屿岛、光华岛)位于日月潭中,以拉鲁岛为界,日月潭分为日潭和月潭。国民政府来台后,将之改名为光华岛,后又复名拉鲁岛,是台湾原住民邵族传说中祖先灵魂安息之处。因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岛上建筑多有损坏,全岛也部份沉入水中;2007年开始修复工程。坐落在日月潭北侧的猫囒山,海拔1,020米,是俯瞰日月潭全景及观赏日出的理想地点。

在茶改场里有一栋三层木造建筑,那是日据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旧厂,相当典雅古朴,也是县府指定的历史建筑之一。旁边有一栋新建的茶叶文化展示馆,展示有关茶的各种相关资讯,参观后,将更了解茶文化。另外在旧茶厂左边的山谷坡地,由于遍植茶树,景色迷人,天气晴朗时,还可以远眺鱼池的山景。过了旧茶厂之后,继续前进,路旁有一排壮硕的锡兰橄榄树,红色的枯叶落满路面。

慈恩塔是台湾岛主蒋介石于1971年为了纪念其母所建,仿辽宋古塔式样八角宝塔。该塔建在海拔955米的青龙山顶上,塔高9层、高约45米,塔顶正好是海拔1000米。据说,慈恩塔塔顶是王太夫人灵位,并设有石桌、石椅可供人休憩。可惜他失去了大陆,只能聊以自慰了。但这也算公器私用,比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还要落伍于时代。慈恩塔是日月潭景区的最高点,站在塔顶,不仅可以看到日月潭拉鲁岛、玄奘寺与慈恩塔皆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还可将日月潭美景尽收眼底。

在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在南京盗窃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战后归还给中华民国佛教协会部分顶骨舍利,1955年迎灵骨来台,1958年安奉于日月潭畔的玄光寺。玄光寺离潭只有十多米,寺下设有码头,游客可搭船至码头,再走台阶上去参观;寺内供奉玄奘大师的金身,上悬“民族宗师”匾额;虽然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已移奉于玄奘寺,但因水路交通便利,玄光寺已是游客到日月潭旅游必访景点。玄光寺的建筑采用唐式,因临潭而建,可以就近欣赏日月潭的涵碧秀水。玄光寺寺后,有一条青龙山步道可直达玄奘寺。玄奘寺位于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青龙岗1号,玄奘大师的灵骨从日本迎回后,最早供奉在玄光寺,1965年11月,玄奘寺建成后,灵骨才迁迎入玄奘寺。玄奘寺牌楼下方,安放两头白象,中间绘有《玄奘大师西域行游图》。玄奘寺共有3层,一层正殿建筑结构采用中西合一的方式,但仍不失佛寺所给予人的亲切感,此殿门楣上悬有“玄奘殿”匾。殿内正中供奉玄奘法师负笈像,塑像上方的“国之瑰宝”匾额乃先总统蒋公亲题。玄奘殿三楼有小塔曰“玄奘塔”,玄奘法师的头顶灵骨就安藏于塔中。楼上也是玄奘寺的经典文库重地。寺院内还有三座碑文:中间是巨幅立碑“大唐玄奘法师传”,恭录玄奘法师的生平事迹。左为日华亲善纪念,右侧则是中日佛教亲善交流纪念碑。殿前还有大鼓一座,登梯而上可见供人敲槌之醒钟。

桃米溪是桃米里中第一个以生态方法改造的河流,在改造的同时也建造了亲水公园与观景台,公园旁种植了茄苳树和野牡丹等原生植物,让民众更亲近大自然。炎炎夏日到亲水公园戏水,清澈透明的沁凉泉水赶走了满身的暑气,拉近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冬季枯水期,为节约水资源,亲水公园不再供水,但游客还是可以在居高临下的公园凉亭静坐冥想,享受乡间的宁谧。

从头社盆地走台21线前往水里乡,中途可以瞧见在公路的右侧,有一尊相当高耸的太子爷的神像,那里便是武登村的铳柜天宝堂。天宝堂建于日据时期,以三恩主(关公、吕洞宾、灶王爷)为主神,庙貌宏伟。民国74年秋天,太子元帅奉旨镇守天宝堂,由于屡显神威,于是恩主降鸾指示信众,在庙后建一高6丈2尺7寸的太子元帅圣像,以彰显太子爷护石乡民之神迹。由于太子爷的造型相当高耸,于是成为铳柜的显著地标。

涵碧步道的起点为梅荷公园,步道平缓蜿蜒、环绕涵碧半岛水滨,穿梭于林荫花木中,是老少咸宜的大众化路线。清晨漫步其中,可见五色鸟、山红头、绣眼画眉等鸟类活跃林间。行至潭畔码头可尽览慈恩塔、拉鲁岛及群山绿水美景。育乐亭是远眺青龙山脉以及拉鲁岛的最佳地点,仔细观察可以体会传说中青龙抢珠的地理奥妙!蒋介石行馆涵碧楼即因坐落于涵碧半岛而得名,蒋介石先生暨夫人生前时常漫步于涵碧步道欣赏日月潭的美景。步道两侧还栽种蒋夫人最喜欢的桂花、栀子花等香花灌木。

梅荷园位于涵碧步道入口处,为蒋介石当年驻跸日月潭,随扈宪兵的岗哨要塞,以宪兵梅荷精神象征命名。九二一地震之后,管理处规划成为景观眺望台,往年在水社码头附近湖面施放烟火时,梅荷园占居高临下的地利,成为观赏花火的最佳据点。为提供在日月潭住宿的游客夜间另类休闲活动,梅荷园于2011年开放给民间餐饮业经营简餐及酒吧。

孔雀园饲育两百多只孔雀以及山鸡、台湾蓝鹊等一百多只珍贵禽鸟。孔雀开屏是雄孔雀的专利动作,竖起尾羽,展开成扇状,除了具求偶功能之外,在必要时也是向外敌示威的动作,看在人们眼里,却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千;不过,孔雀们下雨天是不出勤的,以免影响其健康和美丽。

往游日月潭,若自嘉义乘搭专线汽车运往,只需一个多小时旅程。若自台北西站B栋搭乘国光客运巴士1833往日月潭路线、在日月潭站(水社游客中心)下车约4小时10分钟,环湖建有游览公路,道旁绿树成荫,宜行宜憩。但多数游者仍喜学古人“泛棹出渡”,深入各风景点去充分领略湖山风情。 “出渡”先上珠仔屿。小舟一荡开桨,人便直入琉璃明镜。上下天光,碧水粼粼,令人顿有凭虚凌空、飞入仙境之感。舟泊珠屿,上岛游览。这小岛昔日甚大,后因日本人建水电站而大部分被淹没,变得很小。不过正因其小,方更增“一屿孤浮四面空”之旷朗。

泛棹往北,可泊山麓崖边。这里有磴道上山,共365级,俗称“走一年”而到山上的文武庙。庙内集诸神之大成,济济一堂,居中为孔子,此外有文昌帝君、关公、神农大帝、三官大帝、元始天尊,乃至魁星、城隍、土地公、海龙王等等。在山门前远眺潭景,若披展图画,绕岸皆山,云水四合,“风光不减巫山峡”。

自孔雀园无论循环湖公路或返渡头泛舟,均可到曹族部落德化社(现名忠孝村)。从德化社环湖往南滨,即到玄光寺。寺中塑唐三藏法师全身,曾是玄奘法师灵骨暂藏之所。玄奘寺后的青龙山巅,建了一座九层高塔,名曰“慈恩塔”。

环湖而游,至西北岸山脚,远远就可听见水流怒吼雷鸣,原来不远就是从浊水溪上游通过18公里长的大隧道引水入湖的入水口。这就是日月潭的水源。入水口喷出的水花,高达四五米至七八米,势若蛟龙吐水,湍傲排空,较之济南的趵突泉更加壮观。距“水口”不远有一处探向湖面的小半岛,位于潭的西北。当日月潭水位上升而淹没珠屿大部分时,屿上的曹族人即迁来此半岛居住,现已拓建成充满现代色彩的观光旅游中心地。专线汽车、环湖公路、游湖路线等多以此为起点或终站。这里旅社建筑颇多,最宏大而高级的建筑当推“教师会馆”和“涵碧楼”。教师会馆是台湾教育界人士休假疗养中心,宏大新颖,设备完善。涵碧楼则是达到国际水平的大旅社,三面向潭,四面凌空。

日月潭缆车隶属九族文化村,于2009年底正式启用,同时也打开日月潭另一种欣赏角度与视野。缆车位置在伊达邵码头边约400公尺处,由九族文化村至日月潭段缆车线全长1,877公尺,横跨水社大山支脉的卜吉山二背脊,高度分别为996公尺与1,044公尺,再下降至九族文化村观山楼,全程单趟下来约七分钟。 

水岸骑行迎风穿林:日月潭拥有湖滨、月潭与头社三条自行车道,其中,只有月潭自行车道远离台21线,也是唯一贴着日月潭边侧建造的车道,全长约两公里,从明潭隧道端进入后就是日月潭月牙湾所在,车道前行200公尺后紧邻日月潭边缘向前延伸,由于四轮车辆禁止进入,属于完全单车道,深获车友青睐,也昵称为“日月潭最宁静优美路径”。 

历代铁路车厢怀旧展示:在车埕车站内陈列多达10部在不同时期行驶于集集支线的列车车厢,并新设铁道文化园区与周边景点结合,增加车埕旅游的丰富性,也正好弥补集集支线从4月15日整修暂停行驶一年的铁道空窗期,游客来此可看到乘载旅客专用车厢,还有运木材的平车、水柜车、运水果的通风车、保鲜的冷藏车等,浓厚的怀旧感非常吸睛。

日月潭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最有名的是曲腰鱼与奇力鱼,曲腰鱼较大只,味道鲜美,更有总统鱼之称,因为它的肉质美味,深得蒋介石的喜爱,每次莅临涵碧楼度假时,均会品尝此一珍馐,于是日月潭民众便将曲腰鱼取名总统鱼。早在清代文献中,就曾记载过“奇力鱼”,邵族称其为“奇拉”,后来汉人学其音而称“奇力鱼”。有鱼类学家指出,奇力鱼应该是“克氏鱎”,生长在各地低海拔河川、湖泊,只因为这种鱼与邵族发生关系,多了地方色彩。在日月潭上可以看到很多四角网的船屋,主要就是捕抓奇力鱼。奇力鱼与邵族的关系,一如飞鱼之于雅美族,他们是邵族人重要食物来源,主要捕获季节为春夏二季,进入秋冬后,奇力鱼因躲入较深水域较难捕抓。由于体障不大,一般以油炸做法最普遍,是日月潭地区各饭店的一道名菜;而邵族人主要用来盐渍,成为传统小吃。

日月潭的潭虾,是足以与总统鱼以及奇力鱼并列的日月潭美食,日月潭潭虾大多使用油炸处理,因潭虾的肉少,酥炸之后香味四溢,是一道吃气味的菜,美味的潭虾配上少许的冰啤酒,我只能说那是一种享受,潭虾的香气充满整个空间,搭配其他的菜肴更加美味。

山猪肉是很多山区风景区餐厅会出现的菜肴,大家就会问,山猪有那么多吗?其实大多都是养殖的山猪了,山猪的成长没有肉猪快,但是却繁殖的比肉猪多一点,而山猪的皮也比肉猪的厚,却没有那么油。

竹鸡,属于雉科鸟类,体型不大,一般我们看到的都是已经拔毛过而且已经料理过的竹鸡了,竹鸡的肉不多,应该以算是一种吃口味的野味,竹鸡骨头细小,肉质细嫩,因为肉质细嫩而受到喜爱,一般竹鸡用烤的,香味四溢,竹鸡都采用饲养的方式,以供给商店。

伊达邵社区是邵族原住民主要聚居地。假日的伊达邵社区是游客必访景点,社区商圈内有充满原住民色彩的艺品店、土产店、餐厅及旅馆。在日月村,有邵族原住民开的饭馆,还有琳琅满目、洋溢邵族风情的伊达邵商店街,游客可在此选购邵族工艺品。每年农历8月是邵族的丰年祭,此时到访日月潭,可欣赏邵族歌舞的迷人风情。在伊达邵文物馆里,还可以看到伊达邵族姑娘与小伙表演的传统迎宾舞蹈。说是邵族文物馆,其实主要是向游客推销鹿茸和鹿茸酒的地方,但也可以在这里参观了解邵族的文化和手工艺品。

水社为日月潭交通转运中心,也是旅馆、商店集中地。水社码头视野佳,常有活动表演于此举行。水社游客中心共有地上四层及地下一层,一楼陈设有先民文化广场,二楼为游客中心,三楼及四楼则为餐饮部。南望日月潭内湾,视野广阔,是进出水社地区及涵碧半岛的动线起点,东侧邻接水社商圈,北为环潭公路要冲。

水沙连邵族是居任在日月潭的少数民族,被归为南岛民族之一。邵族在清道光之前,在水沙连人拥有庞大的势力,在今鱼池、猫囒、水社、石印、芽埔和头杜等地形成六大社聚落,但是到了咸丰以至光绪年后,由于汉人的入垦,加上瘟疫的肆虐,邵族人不但人口剧减,更不得不迁移他地。清朝后期,治理官员力主开放政策,汉人入垦更是如入无人之境,加上不同族群的人口接触后,族人对于外来的若干疾病(如天花)并未具备抗体,因而导致邵族人口在18世纪下半叶急剧锐减,原有数千人的人口递减至清末的300人左右。日据时代,邵族又面临二次的移动,包括后来由于日本人兴建日月潭水力发电工程,邵族人最后迁移至卜吉社,即伊达邵(日月村),而原居住头社的族人则移居大坪林。

台湾光复后,政府的原住民族群分类方式,大致上沿袭日治末期日本学者伊能嘉距等人的九族之分类,而对于大多数已濒临绝灭边缘的“熟番”,则未进一步处理,导致将“熟番”统称为“平埔族”。属于“熟番”之一的邵族,则因传说中祖先来自阿里山,因追逐白鹿而迁徙至日月潭地区,因而在民国40年举办“山胞身份”调查时,被划归为曹族(曹族现已正名为邹族,但邵族仍被归在“曹族平地原住民”名称之下)。

布农族为典型高山族群,自古散居于中央山脉两侧高山。父系氏族社会的布农族,分为卡社、峦社、丹社、郡社与卓社5 大社群,日前纳入日月潭国家风景区范围的信义乡潭南、地利、双龙三村,以卡社、峦社居多,地利村则加入丹社、卓社后代。世居高海拔山区的布农族,对自然界与超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许多传说中,族人都将动、植物拟人化,传统宗教祭仪也依小米生长周期而举行,如开垦祭、播种祭、除草祭、收获祭、进仓祭等。特殊的“版历”(画历)以象征图例取代文字,是依岁时从事狩猎、农务的生活智慧。八部合音响云霄“祈祷小米丰收歌”(pasibutbut)又称“八部合音”,是小米播种祭后,祈求天神庇右农作丰收所唱的歌谣。布农族相信,歌声越和谐优美,越能感动敬畏的天神,小米也会因而获得丰收。演唱八部合音必须是身心灵健全的男人,这首无歌词的颂歌,透过由低而高渐进的自然声调,来产生直达天庭的巨大共鸣。1943年,日本人黑泽龙朝在田野调查中,听到如此繁复而动人的合声,便录音寄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是八部合音中泛音的半音阶唱法,便引起了民族音乐学界瞩目,更因此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谢选骏指出:日月潭已经变为纯粹的旅游观光地区了,那里的原住民大多依靠旅游表演维持生活。但总的来说,他们的命运比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要好,因为无需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也比白人殖民者统治下的亚非美澳西伯利亚等地的土著民族要好,因为他们遇到的屯垦者,毕竟是大致同种的日本人和中国人。因此可说,他们的处境有些接近东欧人的遭遇。


诗云:


日月潭水中国亡魂,

来此凭吊没有诔文,

反攻大陆终成泡影,

灭苏已成仍余妖氛。


(另起一页)


三四

花莲


花莲县隶属台湾省,位于台湾本岛东部,北界宜兰,南接台东,西沿中央山脉脊线与台中市、南投县、高雄市为邻,东向太平洋。面积4,628.5714平方公里,人口341,032人(2009年),是台湾最后一个被汉人移居的地方之一。古称“奇莱”, 花莲县还是台湾面积第一大县。花莲县位于东部海岸的狭长地带,东边濒临浩瀚的太平洋,西部是耸列的中央山脉。县境东西宽仅27—43公里,南北达142公里,为台湾仅次于台东的第二“长”县。镇政府坐标为东经121°60',北纬23°98',是台湾面积第一大县。东边以海岸山脉滨临太平洋,西边是高耸的中央山脉,南端与台东县的池上乡与长滨乡交壤,北边以大浊水溪与宜兰县南澳乡接邻。

举世闻名的太鲁阁峡谷(太鲁阁公园)就是位于该县秀林乡境内。“太鲁幽峡”,位于台湾东部花莲县西北,连绵20公里,是太鲁阁公园的一部分。被誉为台湾的三峡,为宝岛八景之冠。大峡谷是由湍流不息的溪水经过千万年的切割而形成的,峡谷中的溪水从海拔3000多米的合欢山急流而下,到入海口只有100公里左右,许多地方每公里落差达20米到30米。太鲁阁大峡谷是由湍流不息的溪水经过千万年的切割而形成的。要在这个峡谷中修路难度极大,人们只能在悬崖绝壁上凿石槽、打隧道、架桥梁。穿过太鲁阁大峡谷的台湾东西横贯公路全长300公里。其中1.9公里的九曲洞是太鲁阁大峡谷最主要的景点。

1622年,西班牙人在花莲建造了黄金开采点。1851年,2,200名汉人在黄阿风的带领下从台北抵达凤川(今天的花莲后站),花莲有了永久定居人口。1875年,更多的农民在林苍安的带领下,从宜兰定居凤川。清朝割让台湾给日本之后,这一地区曾进行过小规模的抗日战争。1912年,城区被扩大。1923年扩建了鲤浪港,今天被称之为新港。

莲县志记录了这个地方从Kilai(早期花莲的名字)到20世纪早期的历史。1895年,当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的时候,当时的花莲名为Kilai,日本政府发表公文称,Kilai这个单词和Japanese(日本)一样令人讨厌,故将其更名为Karen。二战之后,国民党进驻台湾,保留了花莲Karen的名字,并将其订为官方城市名。这个名字一直保留到20世纪90年代。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中国。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

截至2012年,花莲所在地区玉矿有60万吨以上,蕴藏量占世界已探明的总量的一半,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花莲丰田一带。另外还有蛇纹石、玫瑰石、大理石、台湾玉石等矿产。其他资源有限,仅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资源。植物资源有大米、甘蔗等农作物以及牛樟树、莲雾、芭乐等,动物资源有哺乳类的梅花鹿、台湾猕猴、山羌、长鬃山羊、台湾黑熊、水鹿,鸟类的灰面鹫、松雀鹰、黑面琵鹭、帝雉、蓝腹鷴、台湾蓝鹊、五色鸟、以及曙凤蝶、樱花钩吻鲑、绿蠵龟、台北树蛙、山椒鱼等。

截至2012年,花莲市区商业主要集中中正路、中华路、中山路的“三中金三角地段”,另结合周遭的沟仔尾、一心街、光复街、大禹街、旧铁道商圈而形成的商业区域。有知名连锁速食餐厅、饮料店与咖啡厅如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清心福全、八方云集等均设有营业据点,远东百货于中华路上开业亦有近二十年之久。

服饰店、流行饰品店、拍贴夹娃娃店、书店、银行、名产店等都聚集于“三中地段”周遭,而KTV、服饰店、流行饰品店、拍贴夹娃娃店、商务旅馆、电影院(有花莲电影城、豪华戏院)、电动游乐场、则聚集在火车站附近的国联商圈。花莲县工业主要集中于美仑工业区和台湾水泥花莲厂。

花莲县运输业主要集中于花莲港,花莲港位于台湾花莲县花莲市,为台湾的主要港口之一。东临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脉,是一个由东、西防波堤合拢而成的人工港。民国52年9月1日(1963年)开放为国际商港,成立花莲港务局。截至2014年,花莲县有码头25座,年装卸量可达3400万吨。

截至2012年,花莲县有东华大学美仑校区(原花莲教育大学)、慈济大学、慈济技术学院等4所大学。截至2012年,花莲县有花莲高中、花莲女中、花莲高工、花莲高商、花莲高农、花莲县立体育实验高中、四维高级中学、国光高级商工学校、慈济大学附属高中等共9所高中。截至2012年,花莲县有花莲县立自强初中、花莲县立花岗初中、花莲县立美仑初中、花莲县立国风初中等4所中学。截至2012年,花莲县有花莲县花莲市中正小学、花莲县花莲市中原小学、花莲县花莲市中华小学、花莲县花莲市北滨小学、私立海星小学(原若瑟小学)、花莲县花莲市忠孝小学、花莲县花莲市明耻小学、花莲县花莲市明廉小学、花莲县花莲市明义小学、花莲县花莲市明义小学博爱分校、花莲县花莲市明礼小学、花莲教育大学附属小学、花莲县花莲市信义小学、花莲县花莲市国福小学、花莲县花莲市复兴小学、花莲县花莲市铸强小学等11所小学。

截至2012年,花莲县共有3所医院,1所卫生所,以及1所卫生局,分别为门诺医院、“行政院卫生署”花莲医院、慈济医院(东部首家医学中心)、花莲市卫生所、花莲县卫生局。

截至2012年,花莲县有花莲机场一所。实际位于新城乡、但亦为该市与花莲县主要空运门户。

截至2012年,花莲县有花莲港,东临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脉,是一个由东、西防波堤合拢而成的人工港。民国52年9月1日(1963年)开放为国际商港,成立花莲港务局。担负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及港埠输运功能。

截至2012年,经过花莲县的铁路有台湾铁路管理局北回线、台东线,火车站有花莲车站。

截至2012年,经莲花县的公路有4条,客运站有2所,分别苏花公路、花东公路、海岸公路和县道193号、花莲客运以及鼎东客运。

花莲县的总人口数在2009年5月统计约有341,032人,人口外流严重,在34万多人口中,男性有176,567人,女性有164,465人。花莲原住民人口以2009年5月统计为平地原住民55,704人,山地原住民34,403人共为90,107人,约占花莲县总人口四分之一,以阿美族分布最广。除此之外,花莲的客家人亦占总人口三成。闽南人、外省人人口花莲县亦有相当比例。在人口结构上,存在着典型的闽南、客家、外省与原住民四大群族,有着深厚的族群意识与省籍情结。另外,因为开发较晚,花莲保留有丰富的台湾原住民文化:县治之内有的阿美族、泰雅族、太鲁阁族、布农族、撒奇莱雅族、噶玛兰族6族。花莲县主要原住民阿美族为台湾九族中的最大族,也是台湾原住民最多的区域,境内原住民以台湾原住民第一大族阿美族分布最广。因应着四时的运转和作物收成,传统的阿美族人一年到头,都有相应的祭典,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祭典已大幅精简,但属于阿美人精神的血脉,仍在歌舞、捕鱼中代代相传——阿美族世居于台湾东部的平原和海滨地带,为原住民九族中的最大族群,现有人口约13万人,分布在花莲、台东县,另有零星族人居住在恒春半岛上。根据学者研究,阿美族属于南岛语族,其祖先可能系自菲律宾或马来半岛一带迁徙来台;而依照族人自己的传说,他们的祖先原本居住在远方,后来家乡遭遇大洪水,一对兄妹跳上了木筏漂流得救,并在东台湾繁衍子孙。

在阿美族传统中,财产继承大权操在女性手上,婚姻也是采招赘制,子女一律从母姓,可说是典型的母系社会。然而另一方面,以部落为单位,一切公共事务则是由男性来担当,祭祀活动更以男性为主体,女子若非被排除在外,便是仅具陪衬角色,巧妙地平衡了男女间的权力。在阿美族部落里,成年的男子均被纳编入年龄阶级的体制中。年长者负责决策、发号命令,中壮年负责执行及督导下一代,而体力劳动、跑腿等杂役,则由青年组担任。每至丰年祭,青年组都要聚集到“青年会所”,接受团体训练,类似于兵役制度;而每隔3—8年不等,各部落会替年轻男性举行成年仪式,通常并入丰年祭活动一并举行。

阿美族的传统祭典很多,但以一年一度的丰年祭规模最大,这是族人为了欢庆小米丰收、祭祀神灵祖先所举行的祭典,并负有教育男子成年、承传薪火的慎重意义;部分部落并借着递送槟榔、“牵手礼”等活动,撮合适婚男女。从前阿美族人的主食是小米,祭典的时机也配合小米的收成;如今则改以稻米的收割季节,台东地区约在7月份,花莲地区则多在8月举行。一个完整的丰年祭包含了“迎灵”、“宴灵”和“送灵”三个阶段,之前之后都要举行捕鱼仪式;不过在基督教传入及社会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冲击下,缩短日期、简化宗教仪式已成了共同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融入了相扑、拔河等竞技,甚至结合木雕、工艺的展示及美食巡礼,成为上下同欢的歌舞“嘉年华”,也是外人认识阿美文化的窗口。

捕鱼祭是阿美族另一项重要的仪式,起源于阿美祖先乃从海上漂流到东海岸,为感谢海神一路护佑、并得以繁衍子孙而举行。这项盛典多于6、7月收割季来临前举行,祭拜海神、祖先与海上亡魂,并祈求渔货丰收;而丰年祭的活动,往往也以捕鱼作为开始和结束。捕鱼是男人的责任,对阿美族人来说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重要的仪式和文化传承。以年龄划分阶级的阿美族人,从捕鱼一事中建立长幼生活经验传递,并教导晚辈了解及尊重自然生物,男性也从中强化自身对家庭的责任。

白杨瀑布位于三栈溪切入塔次基里溪(立雾溪)的河口处,由于塔次基里溪侵蚀度远远大过三栈溪,河床间形成明显落差,才造就了如此壮观的大瀑布。这里原名“达欧拉斯”,意即高耸的断崖。在塔次基里溪的剧烈侵蚀下,形成了深峻的地势,地质学家以“掘凿曲流”称之,有人赋予“外太鲁阁幽峡”的称号,白杨瀑布便是当中的一处景点。

位于花莲水源地、娑婆礑溪畔的东方夏威夷,占地约20公顷,是东台湾最大的人工游乐园区。

鲤鱼潭静卧寿丰乡西侧鲤鱼山下,面积达104公顷,是花莲县境内最大的湖泊,据说因湖畔山形远眺像鲤鱼而得名,而潭中也盛产鲤鱼,县府每年都会在此放养鱼苗,成为名副其实的“鲤鱼潭”。

曲洞为中横公路的一大奇观,公路在此穿山凿洞而建,奇岩怪石,尖峰绝壁,道路曲折穿行于坚硬的岩壁中,为人力开凿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结合。这里处处山洞,步步断崖。九曲洞上有奇岩峭立,下为深谷急流。

秀姑峦溪源于中央山脉的马博拉斯山、秀姑峦山附近,全长90多公里,流入平原后,沿花东纵谷北上,在瑞穗乡奇美村东折,横断海岸山脉,由大港口出海。自瑞穗大桥至大港口这一段22公里的峡谷流域,激流、险滩处处,峡谷雄伟、奇石林立。秀姑峦溪泛舟水道仅有22公里,却拥有23处的激流,其中瑞穗大桥到奇美就有7处激流,又以第7道激流最为惊险。沿途经过呼拉滩、猴子走坡、猴跳滩、咬牙滩、昆仑滩、丢狗滩、姑奶奶滩、兽吼滩几处沙石滩,及谢德武台地、万物象、长虹桥等三处景观。

穗牧场是一座位于台湾花莲县瑞穗乡内的开放式休闲牧场,以放牧乳牛、生产乳制品而闻名。牧场上的水皆来自中央山脉的干净水源,政府大力提倡观光休闲农业,到访瑞穗牧场的游客不断增多,瑞穗牧场遂由单纯的草原牧场朝着多元化观光牧场的方向发展。瑞穗牧场乳牛生产的牛乳由统一企业加工,靠着“统一瑞穗鲜乳”的广告而闻名全台湾。为了服务旅客,牧场全年无休免费对外开放,乳酪蛋糕、鲜奶酪、牛轧糖与多种乳制冰品也深受各方游客的喜爱。瑞穗牧场除了有放牧乳牛之外,另辟有驼鸟观赏区,皆可任凭游客近距离喂食。因牧场天然条件极佳,白鹭鸶、家八哥、黄鹡鸰等各种不同的野鸟也会飞到此处停泊休憩,为牧场平添了另一道景色。

石梯坪位于花莲县丰滨乡港口村以北约2公里处,因地形呈梯状而得名,是台湾东海岸地区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该地区的海岸线深受海水侵蚀而变化,其所隆起的突岬在长年海风、海浪的侵蚀下逐渐形成海蚀阶梯、海蚀平台、海蚀沟、海蚀崖及大小壶穴等地质奇观,蔚为壮丽,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到此游玩。石梯坪北方有一处海滩,岸旁岩石有一海蚀巨洞,为海浪冲击岩壁而成,形如石门洞穴。石梯坪是一间天然的户外地质教室,这里的地质主要是安山砾岩,若白色凝灰岩夹杂铁质受到氧化时,色泽呈现褐红色。受到海水的切割,石梯坪的海岸地形出现单面山的景观,海蚀沟的发育与远离海岸的海蚀平台也都能见到,圆状壶穴、蠋台壶穴、复式壶穴等数量之多。

花莲薯、花莲芋、麻糬及羊羹皆是花连知名的零嘴,此乃花莲人利用广阔河川地,种植蕃薯、芋头、花生、红豆或小米等旱作物,再经巧手加工而制成的。花莲薯的原料是蕃薯,花莲芋又称为“玉桂馒头”。另一项特产是改良自“杜仑”的粟米糬,或称阿美麻糬。粟米糬则发展出红豆、绿豆、绿茶、蜂蜜等多种口味;除小米外,亦有用红糯米制作。引自日本甜点的羊羹,原产于中国,口味属咸式,经传入日本后改为甜食,其主料为红豆,作法不难,但相当费工。羊羹以玉里的广盛堂为最知名。

花莲石雕除了有大山大水的雄奇外,更是众多奇石美玉的原乡。由于花莲地层经历多次造山运动、地壳板块活跃,而孕育出种类繁多的石头,各种山石经大小溪流搬运、琢磨,而堆积在河床上、海岸边,成为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美石。石材经开采、加工处理后,大者可作为美化环境的建材、家具,小巧者则适合握在手中把玩;丰富的石材为花莲赢得了“石头之乡”的美誉,也为花莲打造出不一样的城市景观。

河豚多栖息在礁岩地带,肠中有时会囤积毒性物质,因此台湾民众鲜少尝试。然而居住东海岸的阿美族人却有吃河豚的传统,他们经验老到地捕捞短刺的无毒河豚,作法上先用火烤,再拔壳去肠下锅煮汤,由于肉质细嫩,向来便是老人们的盘中佳肴。花莲市著名的“天下第一家河豚专卖店”,提供从生吃、烧酒等日式口味,到三杯、凉拌、清蒸、糖醋、炒肝、油炸等汉式作法,配上阿美族的稻香酒加金线莲茶混合调酒。


谢选骏指出:人说“花莲是台湾最美丽的一片人间净土”,确实的,花莲的海岸线非常出奇,公路在陡峭的悬崖上,海水的颜色湛蓝,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展开脚下,令人心旷神怡,想象狂飞,这里,打开了中国通向蔚蓝大海的坦途。


网文《探秘台湾花莲 古道与夜市同样不朽》说:

台湾之东,太平洋之西,海洋与高山在花莲彼此应合,如此壮丽,如此不朽。高山中的逶迤古道,主张了旅人的白日冒险,城市里的夜市灯火通明,承包的却是落日之后的狂欢。

古道与断崖:花莲是台湾最大的县,人口却最少。这里的主角是山,巍峨的、奇巧的、从未开垦过的。居住在此的居民,大多依附大山而生,有不同于其它台湾人的语言、文化和信仰。太平洋高高拍起白浪,旋转着跌落在海岸的陡峭岩石上,望之令人心惊胆战。山的险峻则要内敛许多,譬如眼前这条锥麓古道,没有踏足半步,是无法想象它的危机四伏。这条锥麓古道位于三角锥山的山腹间,全长约10.3公里,目前仅开放到3.1公里处的断崖驻在所(派出所)遗址,然后徒步者需要原路折返。整段行程约6.2公里,一部分山上的栈道,宽不过尺余,需要蟹步行走。即便脚力好的人,走完全程也需要6个多小时。因为承载量有限,入内徒步需要事先在太鲁阁国家公园网站申请。山路在百年前曾是原住民部落的猎径,后来成为日治时期的军用道,沿路有部落遗址、纪念碑等。

最开始的一公里其实是最崎岖的,而结束这段路途的标记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导游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停下太久,因为前方断崖的风景更美,只是容易受天气影响。

谈谈走走,快到终点时,垂直陡立的大理石峭壁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因立雾溪切穿三角锥山之棱而形成的两个断崖,分别是正对面的锥麓断崖,和相距仅20多米的另一侧福矶断崖。向下望,是公路和溪流,抬头,则是被岩壁垂直切割的天空。云层满布两崖之间,感觉天际触手可及,像武侠小说里头的悬崖峭壁,不知何时会有个少林第一高手扫地僧飞跃而出。

从花莲火车站乘搭花莲客运,在第45个站新峰站下车,便到了今年7月才开放的新景点:亲不知子断崖。这个奇怪的名字来自于一个悲惨的传说:以前当地居民都在崖边的古路来往,甚是危险,相传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通过断崖时,由于地势太险峻,她只可专注地通过断崖,最后发现孩子不知道何时掉下断崖,因而得名。

自从新矶隧道开通,断崖旁一条从1971年便荒弃至今的古道便也重新修整开放,并迎合时下流行的玻璃栈道概念,以透明的强化玻璃为底,沿着断崖峭壁搭建起一条惊心动魄的百米山路。好在真正的玻璃只有短短的20米,更好在这条步道还是单行道,回程只需要沿着新矶隧道走便可以。隧道旁的小商店里摆放着各种花莲原住民的手工艺品,颇为有趣。断崖下还有一个海盗洞,传说荷兰人占领台湾时曾经在这洞穴中避难,不过一切都只是传说。

……


谢选骏指出:花莲是台湾最不像中国的一个地方,这就放大了它的旅游价值。


诗云:


花莲公路悬崖飞驰,

东望蔚蓝太平洋日,

思想一出论者封杀,

来此等候浪迹天涯。


(另起一页)


三五

埔里


埔里镇,取自原住民埔里社社名,位于台湾省南投县北部,为台湾本岛地理中心,经纬度为东经120.57度,北纬24.00度,总面积为162.2227平方公里。地形则属于典型的陷落盆地地形。

埔里镇是清代水沙连一部份,全境是由中央山脉、合欢山白姑支脉与雪山山脉大横屏支脉包围,境内有起伏的丘陵与埔里盆地构成,盆地南北受南烘溪、眉溪两大河川切割,是浑然天成的远古湖泊流失所遗留的盆地地形。

埔里镇的历史发展大致上可追溯到约18世纪,在1712年时水沙连各社因 “朱一贵抗清事件” 受到诛杀,因此清朝政府便在此地设立汉番碑界,避免汉人与原住民的互通有无,1740年清政府赐潘姓给岸童社头目,为今日埔里平埔族人潘姓的缘由。1759年创南投县丞;1766年设南北路理番同知管理后山事务;公元1836年后,漳州人陆续迁至今日统柜、水社等地,1885年成立埔里社厅通判,后又设埔里社厅;台湾总督府设埔里社支厅,并于1913年成立台湾制糖会社 埔里社制糖所,让埔里成为蔗糖产地,1934年开辟埔里街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光复后将埔里街改隶属于台中市,1949年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并将埔里镇归属于南投县下至今。

埔里镇横向主要公路是台14线,自国姓北山坑沿南港溪岸进入,抵达乌牛栏就此与台21线交汇,继续向东穿越埔里市区,驶往雾社、奥万大、鲤鱼潭等景点,此段被称“埔雾公路”;纵向主要公路有台21线、县道131线,台21线自埔里盆地北端大坪顶进入,至糯米桥开始沿史港溪溪岸,抵达史港便离开沿溪景观,经过牛眠便急转向南,驶去埔里市区,与台14线共线至乌牛栏,开始分歧,继续向南往鱼池乡,此路乃为主要通往日月潭的道路,是“中潭公路”系统一部份,镇内最高学府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也位居此路联络。县道131线自埔里市中心出发,往南经水头、牛洞便有了峡谷景观,日治时期已经出现“耶马溪”美名,因此此段峡谷地貌可与日本九州耶马溪媲美,在道路尚未发达之时,昔日是当地人的避暑境地,现今建凿一座水头隧道,使此路畅行无阻,向南是通往鱼池市区与九族文化村。

埔里全镇位处台湾中部丘陵区,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所以冬天不严寒,夏天不酷热,雨量丰富、云雾多、湿度大蒸发量小,没有强风,是一个气候宜人的乡镇,因而有“小洛阳”的称誉。

以汉番碑界为标志的民族关系,《历史列表》展示了台湾的发展: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第一任诸罗县知县(县长)季麒光在《台湾杂记》提到水沙连的名词和地理位置,这是目前有关水沙连年代最早的文献。清政府开始治理台湾,设立台湾府,受福建省管辖,水沙连地区在诸罗县的管辖范围内。那时,水沙连被归为“化外生番地”,是清朝政府统治范围之外的封闭地区,又称内山,就是原住民生活与部落社会的领域,外面没有关系的人无法进入。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高拱干编写《台湾府志》,其中提到水沙连思麻丹社“康熙三十二年新附(归附)”成为“供赋熟番”,这是目前有关邵族最早的历史记载;《赋役志》则有对邵族族人的记载;《外志》中也有对水沙连地理概念的描述。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郁永河写《番境补遗》记录并描述了水沙连的风土民情,其中有关于“水沙廉”的记载。后来清朝文献即将头社、鱼池盆地,埔里盆地及内山泛称为“水沙连”、“水沙廉”、“水沙涟”等名称。

1713年(康熙五十一年)竖立石碑标明界限,严格执行不得跨越番界的禁令 。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周钟瑄编修《诸罗县志》“卷一封域志:山川”中提到水沙连内山有十社(十个部落);“风俗志番俗考”亦有对水沙连男女悦合的记载和南北港番的分类与记述,《古迹》和《外纪》更有对邵族的风土民俗的详细记载。

1721年(康熙六十年)台湾西部地区朱一贵反抗清朝政府。水沙连与阿里山各社,因为对汉人通事蛮横而暴利贪敛的态度感到痛恨,乘着“朱一贵抗清事件”杀死通事,藉以表达对奸巧而欺诈的人觉得原住民可以欺负的不满。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黄叔璥写的《台海使槎录》中有对水沙连往内山各社原住民生活情形的记载。水沙连与阿里山各社杀死通事的事件被清廷视为叛乱,因此知县孙鲁前来招徕,先展示兵威火力,再赏赐烟、布、银牌,软硬兼施的招抚手段,在十二月间让阿里山各社与水沙连南港土官接受招抚,而水沙连北港土官麻思来隔年(雍正元年,1723年)元月间也接受招抚。

1723年(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元年)因为“朱一贵抗清事件”的发生,清廷体认到北路的重要性,增加设置彰化县,并将原本参将驻扎于诸罗之北路协镇移驻彰化,进而得以同时控制南边的诸罗县和北边的淡水厅,彰化也因此成为中部地区权力扼居要冲的枢纽。

1726年(雍正四年)清朝政府平定水沙连之乱。因为自从前一年开始,水沙连社头目骨宗联络附近的蛤里难社(埔里社)等社,连续在东势、蓝兴半线社、大武郡、柴里社、竹脚寮等地杀人,引起官方的注意。九月间总督高其倬命令台湾道吴昌祚及北路参将何勉、淡水同知王汧、巡察御史索琳等共出兵二千人,共同围剿骨宗等人,十月间直捣水沙连北港之蛤仔难社,然后再进入水里湖社逮捕到骨宗父子三人,搜出积存的头颅八十五个,又逮到阿密氏麻等二十多人,亦搜出头颅无数,并将骨宗等人押解回军前,解省伏诛,因此又称“骨宗事件”。

1733年(雍正十一年)台湾北路营改设为台湾北路协,并将原来只有一营之兵员,增设中、左、右三营,以中营驻彰化,左营驻诸罗,右营驻竹堑,三营官兵由副将主管。

1734年(雍正十二年)为了加强控制内山地区,将浊水溪流域一带的原住民领域成立“沙连堡”,其范围即清朝末年沙连、集集、五城等堡广阔的内山地区。

1737年(乾隆二年)清廷解除携眷渡台之禁令,从闽粤两个省分前来拓垦的汉人逐渐增加。

1740年清朝政府赐姓“潘”给岸童社土目,成为埔里平埔族人的潘姓由来。

1743年沙连堡设立。

1744年(乾隆九年)清廷下令禁止汉人争夺开垦番地。

1752年(乾隆十七年)清廷竖立石碑于原住民生活领域的边界,禁止汉人进出。

1755年(乾隆二十年)政府准许水沙连地区开垦升科。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刘宰予开辟水圳东埔蚋圳完成。

1758年熟番归化学习清朝的官方仪礼,剃去头发蓄起辫子,穿戴冠履称呼姓氏。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设置南投县县丞,由彰化县知县管辖,是辅助机构,但有管辖刑名钱谷的功能。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彰化知县胡邦翰吁请水沙连已报升科之冲崩压坏田园减则,并免旧欠回赋。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巡台御史李宜青实地调查水沙连,九月以水沙连地瘠租重(土地贫瘠税负沉重),奏请处蠲租(免除租税)。

1765年(乾隆三十年)二月台湾道庄允焄严禁采制军工樟木放流水圳之水道,并将告示刻于石碑立于浊水庄。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设置南北路理番同知。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设置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于彰化县,管辖淡水厅、彰化县(清朝)及诸罗县等一厅二县。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闽籍漳州府汉人合股招募佃农在沙连堡浅山地区积极拓垦,陆续建立了林尾庄、湳底庄、吴厝庄、柴桥头庄、八张犁庄。

1781年(乾隆四十五年)泉州人进入集集开垦,形成一大聚落,称作集集铺。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爆发闽粤漳泉互相争斗的惨案。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业户杨东兴进入集集埔开垦,修筑水圳引浊水溪水灌溉,拓垦洞角、大丘园等庄。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鹿港开港,由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兼任鹿港海防同知。详细测量番界垦地。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武力反抗清政府。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彰化县发生闽粤械斗。禁止人民携带眷属来台。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台湾知府杨绍裘奉旨,率领水沙连化番头目毛天福与阿里山头目等三十名地方官员进入京师前往拜见皇帝,获得赐谒七次赏宴十次,并给予朝服等礼物,并由福建巡抚颁给银牌,观光一年多的时间才回去。水沙连社原住民头目毛天福被任命为通事,黄汉被任命为社丁首。林爽文事件时,水沙连地区的通事、社丁首等率领归化生番,效忠清廷,有功于扫荡平定。福康安于是上奏请求让台湾的熟番设置屯防。于全台湾共设屯所十二处四千人,在水沙连地区设柴里小屯及北投小屯,水沙连化番隶属于迤里小屯,其养赡埔地为将八娘坑埔地九十甲分给水沙连社屯丁九十名,每名得一甲。除了屯丁以外,禁止民间私自拥有兵器。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分配胆养埔地给熟番平埔族以设置屯田。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详细测量土地并重新竖立标明界限的石碑,以永久禁绝越界纷争。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实施屯番之制。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命令将屯番制事务之经营管理改由屯丁自收、发给。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业户杨东兴创建集集埔妈祖庙,祈求开垦拓殖平安。

1811年(嘉庆十六年)泉州人林评募集资金招来佃农开垦牛辒辘(今水里乡永丰村),拓垦白仔脚山南边山脚一百几十甲,开凿水圳灌溉。

1814年(嘉庆十九年)至1815年(嘉庆二十年)的郭百年事件:水沙连隘丁首黄林旺,联合陈大用、郭百年及台湾知府衙门门丁等,贪图水沙连非常丰腴的土地,发动“郭百年侵垦事件”,到处随意焚烧杀戮,占领夺取水沙连的土地,使得水沙连的原住民流离失所。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台湾镇总兵武隆阿巡视检阅台湾北部得知郭百年入侵开垦及焚烧杀戮事件,下令严正处理,并命令彰化县令吴性诚请谕垦户,驱逐大多数佃户离开山区,同时台湾镇撤回台湾府的告示。

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清廷传唤郭百年等人到地方行政中心讯问,郭百年被戴上枷锁并用棍杖拷打,其余的人则被赦免。署鹿港同知张仪盛、彰化县知县吴性诚、吕志恒,前往沈鹿社拆毁泥土建造的城郭,将水沙连全部的耕地租佃撤销,各个部落的原住民族人才开始返回。清廷于乌溪口、浊水溪口竖立刻有公告禁止事项的石碑,石碑在北边竖于龟仔头坪(今国姓乡龟仔头)刻着“原作生番厉,不造汉民巢”,在南边竖于风谾口(今集集洞角)刻着“严禁不容奸入,再入者斩”的告示,严禁汉人超越开垦界限。

1821年(道光元年)张天球等开凿仔仔顶圳,张天球并在后来承耕八杞仙一带养赡埔地一百五十多甲。

1823年(道光三年)平埔族群进入开垦埔里盆地,移入人口逐渐增加。北路理番同知邓传安,注意到水沙连的侵入开垦事件,担心有边界冲突发生的可能,亲自率领兵勇进入水沙连番地视察,安抚部落里的多数居民,并且写成《水沙连纪程》。西部平原平埔族群的土地大部分都被汉人夺去,处于劣势的族人们正在寻求一块可供安身立命的新家园。同时蛤美兰社(埔里社)遭到郭百年事件的浩劫,势力衰退,又遭到北番的侵扰,于是同居垦耕以求自保,透过邵族恩猫丹社(水社)打里折番亲的引荐和介绍,以埔里盆地部份埔地的永耕权,做为西部平埔族群移入的补偿。正月(农历一月)间西部平原平埔族群订立“公议同立合约字”,各个部落互相约定选出并调派壮丁,自备斧资往水沙连内山开垦尚未被开发的土地。万斗六社革通事田成发首先集结招募其他部落的熟番作为保卫,并提供尚未开发的土地给他们开垦耕作。北投社两百多人分成几次移民进入埔里盆地开垦耕作,陆续形成茄苳脚、枇杷城、盐土三聚落。

1824年(道光四年)蛤美兰社(埔里社)遭遇郭百年事件的浩劫,势力衰退,又遭到北番的侵扰,因此而同居垦耕,以求自保,透过邵族恩猫丹社(水社)番亲的引介,以埔里盆地部份埔地之永耕权,做为西部平埔族群移入的补偿。王增荣、陈坑二人为垦首,企图开垦水沙连邵族领域,先投入大量资金修筑道路,以便联结集集地方,并建土地公祠于岭顶,以祈求行路平安,因该岭形状看似马騴,于是称为土地公鞍岭。福建巡抚孙尔准抵达台湾,北路理番同知邓传安大力陈述开放水沙连的好处,孙尔准原本有意要采纳,但经过驻守在台湾的官吏研议,仍然划界封锁,更在集集铺(今集集),及内木栅(今草屯、土城)南北二处入山隘口设置汛(兵营)专管防范,并由北路理番同知及彰化知县每年分上下两班,输流巡查,以禁绝违法闯越。

1825年(道光伍年)社寮张天球设立学塾,取名“文峰齌”,延请老师教育后生晚辈。朴仔篱社、葫芦墩社、岸里社、乌牛栏社、阿里山社男女七百余人移入埔里盆地,在眉社领地建立聚落开垦耕作,但因位于泰雅族出草威胁地带,不久就放弃耕作。

1828年(道光八年)十月间蛤美兰社(土目阿密、社主大舌等透过思猫丹社在其中协助,与各平埔族群订立“望安招垦永耕字”,收受当时价值银伍仟余圆的礼物,再撤出埔地与田园山林以供平埔族群打里折番亲垦耕,各族群、各部落并共同订立“承管埔地合同约字”分配土地。两次大规模招垦后,土地所有权落入平埔族群间,平埔族群成为埔里盆地的新主人。

1830年(道光十年)于埔里社设置总通事官职,下面另外设有土官官职。罗良吉被举为总通事管理各部落,各部落并设置土官,治理移住埔里盆地的平埔族群,此为清廷默认平埔族群移居开垦埔里盆地。

1836年(道光十六年)闽籍漳州人抵达铳柜山区从事侵垦。台湾兵备道熊一本、给事中朱成烈何清廷上奏表示台湾还没开发的土地很多,应该准许开垦,清廷命令闽浙总督颜伯寿讨论并答复。总兵武攀凤、台湾巡道熊一本、台湾知府仝卜年等进入水沙连地区实地调查,之后向闽浙总督颜伯寿献上“条覆筹办番社议”精确陈述开垦水埔六社的利益,但颜伯筹认为这样会侵犯到原住民的生活空间,后患难防而援举例子奏请禁止。漳州人移入铳柜、水社等地区。

1838年(道光十八年)闽籍漳州人抵达头社,泉州人进入水社侵垦。

1841年台湾知府大力陈述关于开垦水沙连六社的政策,遭到闽浙总督禁止。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北路理番同知史密、北路协副将叶长春、南投县丞冉正品,率领通事土目进入水沙连。当时埔里社番目(原住民头目)督律、水里社番目毛蛤肉、田头社番目摆典、猫兰社番目六改二、沈鹿社番目排塔母、眉里社番目改努等,率领六个部落的住民,向这些官员献上地图,表达亟欲开垦之意。史密于是向上级报告“筹办番社议”,先描述原住民的情况,再讨论到控制绥靖、驭治备御等具体方案,大力推荐开垦水沙连。北路理番同知的“筹办番社议”由巡道熊一本、知府仝卜年向闽浙总督刘韵珂清楚说明,于是刘韵珂向朝廷上折“奏开番地疏”。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曹士桂,首先进行实地调查水沙连。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闽浙总督刘韵珂,率领北路理番同知史密、淡水同知曹士桂、北路协将叶长春、北路营参将吕大升还有其他官兵实地调查水沙连六社,并向道光皇帝呈上“奏勘番地疏”,详细解说水沙连六社“开之则易于成功,禁之竟难以弭患”。他大力陈述开垦政策的奏折并未被朝廷接受。闽浙总督刘韵珂视察眉社时,将违法私自开垦并欺凌侮辱眉番的徐戆棋正法,以惩罚警告横行于埔里盆地之不法之徒。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新任分巡台湾兵备道徐宗干,接受水沙连六社番目群到官署的开垦要求,于是请设屯丁书,拟将原本属于迤里小屯的水沙连六社化番,独立为水沙连大屯,屯兵四百名。茄苳脚圳兴建工程开始。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总社丁黄肥招得垦首王增荣,开垦原来审鹿社的埔地(即今鱼池乡盆地的平原地带,大约今鱼池乡鱼池、东池、大林、东光、共和、中明、新城各村),面积大约有二十一平方公里。埔社眉社总通事罗良吉过世,再推选北投社族人巫春荣为总通事,因处事不公,偏袒南、北投社,纷争不断,于是平埔族群水火不容,分为南、北两党,南投社北投社称为“南番”,顶九番(牛眠山等聚落)、下九番(日南、房里、吞霄等聚落)、大肚番(水里、生番空等聚落)称为“北番”,双方对立,势均力敌,不肯让步。

1850年(道光三十年)埔社眉社头人笃律、斗礼、眉西弄、代毛甲非等人立出招垦字据,将埔里盆地眉溪以北草埔地交付平埔族头人潘永成管理耕作事宜,招募佃户开垦,每年配纳草地租(生番租),每甲纳粟壹百石,此为泰雅族系统的眉社、水眉社让出土地供平埔族群开垦耕作,导致眉社、水眉社势力衰微,最后眉社躲避入内山并入万大群,水眉社并入眉原群。

1851年(咸丰元年)茄苳脚圳、北烘圳、守城份圳等水利设施陆续开凿完工,平埔族群之定耕农作开始有一定规模,埔里盆地的开发奠定基础。

1854年(咸丰四年)陈希亮等人开凿三角潭仔圳。

1855年(咸丰五年)漳州籍汉人移居仑龙及水社。

1856年(咸丰六年)黄达理等六户三十人,移来卜吉(又被称作剥吉,今德化社),邵族十八户迁居珠屿(今光华岛)及水社。

1857年(咸丰七年)泉州人郑勒先率领群众进入埔里盆地,与平埔族群进行交易,他并依顺原住民习俗,改姓名成平埔族名培奕(uaiyek),而且与平埔族人互相约定毋侵夺、毋欺诈、毋强占土地等事,获得平埔族群之信任,并获得准许居住在埔里社。自此之后汉人移入日渐增多。

1858年(咸丰八年)汉人垦户首王增荣的孙子王达德将木屐兰的埔地分成三十二份田业,交给汉人佃户前去开垦,并建立木屐兰聚落。发生大规模的瘟疫传染事件,邵族族人为了逃避,共有二十八户九十六人迁往石印社。

1860年(咸丰十年)汉人二十户,总共一百一十人,进入日月潭湖边的水社和卜吉两地拓垦。

1862年(同治元年)建造林杞埔文昌祠竣工。台湾中部发生“戴万生之乱”,清廷展开围剿,乱党之一的洪欉据守今草屯北势湳一带顽强抵抗,其弟洪益窜入。

1866年(同治五年)埔里盆地“南番”、“北番”势力因既得利益冲突,不断发生武力对抗,时常发生械斗,时称“南北并”,埔里社街区曾遭两次焚烧,此一械斗直到1873年(同治十二年)才逐渐平息。

1867年(同治六年)罗发号事件发生,美国船只罗妹(ROVER)号触礁沉没,船员遭到原住民杀害,引发美国出兵讨伐的意图,后来经过调停结束事端。

1868年(同治七年)受定耕农作与汉文化影响,平埔族人于乌牛栏创建福德爷庙,平埔族人之粟作文化和祖灵信仰逐渐式微。

1869年(同治八年)6月林评在拓垦时遇害而死,当地居民因为感念他的功劳,建造庙祠以奉祀他。

1871年(同治十年)埔里盆地乌牛栏巴宰族头人潘孝希开山,因打猎枪伤,获同族岸里社族人引介,前往台南疗伤,住院期间得基督福音,邀请李豹、甘为霖牧师(William Campbell)前来,基督教信仰自此后传入埔里盆地。甘为霖牧师并资助埔里社之巴宰族人兴建乌牛栏礼拜堂,成为水沙连地区基督教传教之起源地,其后两年间陆续完成牛眠山、大湳礼拜堂的兴建与传教事宜。琅峤原住民出草杀害54名遭台风飘来之琉球籍渔民,引发“牡丹社事件”,清廷警觉台湾原住民及防务之重要,命沈葆桢想办法策划相关事务,是为后来“开山抚番”的开端。平埔族人倡议兴建“恒吉宫”于大肚城,供奉天上圣母。

1872年(同治十一年)沈葆桢向皇帝上奏请示“开山抚番”。牛眠山、大湳礼拜堂动工兴建。

1873年(同治十二年)水社化番头目改只,将与木屐兰相连的长寮内外加道坑交给吴忠凤等前去开垦耕种,并建立聚落。乌牛栏长老教会兴建动工。甘为霖牧师再次前来埔里盆地传教,并试图在日月潭之水社对邵族进行基督教的传教工作,将日月潭命名为Lake Candidius,用以纪念17世纪间一位荷兰籍教师Candidius在台南地区热心传播基督福音的事迹。设鹿港理番同知分厅于大肚城,是为水沙连地区的政治中枢,并兼置义塾,教育平埔族及汉系子弟,官员、商贾群居于此。牛眠山、大湳礼拜堂兴建竣工。

1874年(同治十三年)牡丹社事件发生,日军前来台湾征伐,清廷派出船政大臣兼台湾督办防务沈葆桢找出完善的解决方案,随后开放“开山抚番”,解除汉人渡台禁令,并允许汉人进入番地。马偕牧师前来埔里传教。理番厅委员李世英废埔里盆地原有之通事制,将埔里盆地的各聚落分为东西南北四角,各置总理一名,各聚落设社长职。

1875年(光绪元年)元月至11月,总兵吴光亮亲自督导兵勇开凿中路,由林圮埔(今竹山)抵东台湾之朴石阁(今花莲玉里)。同时另凿一路,由集集街,经牛辒辘而于大坪顶汇合前者。改北路理番同知为中路抚民理番同知,新设埔里社厅而移驻。南投县丞移驻鹿港,罗汉门巡检移驻南投。撤销进入山区与贩卖铁、竹等先前的禁令。将进入埔里盆地南路要冲的铳柜、水社、猫兰、司马按及新城五庄自沙连堡移出,独立为五城堡。为了防范甘为霖牧师在日月潭珠子屿(今光华岛)上兴建礼拜堂,总兵吴光亮在岛上兴建正心书院,命令在水沙连驻屯的丁汝霖与幕僚吴裕明、黄允元等人同时管理书院的教育事务,并教化邵族族人。正心书院的主建筑是一座长十六米,宽五米的房舍,是一个具有规模的建筑物。设置鹿港理番同知分厅于大肚城,以作为中央政治机构,并设置义学。日军借口征伐牡丹社侵台,清廷派船政大臣兼台湾督办防务沈葆桢諆善后策。开放“开山抚番”,解禁汉人渡台,允汉人进入番地拓垦。清廷于厦门、汕头、香港等地各设拓垦局,前往台湾移民拓垦者得免费乘船,清廷并给予移民者口粮及耕牛、农具、种籽,以广招徕。

1876年(光绪二年)设立埔里社堡的十九所义学及五城堡(即铳柜、水社、猫兰、司马按及新城五庄)的七所义学,这些义学都推选通晓文理的汉民掌管教职,以教化原住民儿童(番童)为最主要的目标。

1877年(光绪三年)台湾总兵吴光亮建造大埔城(今埔里街区前身)及建筑厅署,垒土为城,外植刺竹,环以濠沟,并设东、西、南、北四门,周围凡七百余丈,号称“大埔城”,是为控制台湾中部番境之重镇。福建巡抚丁日昌拟定抚番开山善后章程二十一条,由分巡台湾道夏献纶札饬(官府上级对下级发文训示)各厅县,主要实施于 。同知吴本杰拟定抚番章程。甘为霖牧师再度前来埔里盆地传教。分巡台湾道夏献纶前来。

1878年(光绪四年)粤人林阿琴移居集集社仔庄,以熬制樟脑为业。奖励拓垦番地。五城堡的七所义学,经理番委员调整为头社、水社、猫兰、木屐兰、大林等五处。台湾总兵吴光亮建造大埔城(今埔里街区前身)并建造主要官署,以坚硬的土壤建造城垣,外面种植刺竹,以濠沟环绕,并设置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周围凡七百余丈,号称“大埔城”,是为控制台湾中部番境的重镇。设置地方官制总理制度。

1879年(光绪五年)吴光亮颁布“化番俚言”三十二条,命令通事使用原住民语言,向原住民时常讲解,以此来陶冶他们的性情。夏季刚开始时,水社发生严重的疾病传染事件,前后二年连续有两百多人死亡,邵族族人为了避难,逐渐迁居中茅埔、新兴、水尾、竹湖等村庄,以致于水社衰颓。废止招垦局。浊水庄童生董荣华建造永济义渡完工。牛相触(今埔里南村)庄民刈香于竹北二堡枋寮庄芝义民爷庙,建庙祀之。乌牛栏礼拜堂重修。

1882年(光绪八年)为防御生番,左水社总带绥靖左营内分别派遣两哨至狮仔头及蜈蚣仑,并设屯丁营(名营50人)二所于埔里社史橹塔(今十一份仔山麓)及生番望顶(现水尾山麓),这些屯丁全部都只录用平埔族人。抚民通判进驻。

1884年(光绪十年)招待佃人黄达理,在日月潭畔的卜吉庄(今德化社)垦殖。设置地保、乡保、总甲,地保办理人民诉讼,乡保司搜查,总甲司捕拿;此一制度为晚清时期维系地方治安的基本力量。

1885年(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刘铭传就任为首任巡抚,到任后向朝廷陈述台澎善后事宜,以“练兵”、“清赋”、“办防”、“抚番”四大政务为治理台湾的主要重点,即设立防务、筹办军政、清理赋税、安抚生番等,其中以“抚番”为治台首务。此时,埔里是主要的抚番中枢。成立埔里社厅抚民通判,也就是“分府丁”。集集埔明新书院建成。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委栋军统领林朝栋办理中路营务处及抚垦局给与“林合”垦契,许在北港沿山招佃垦耕,并专卖全台樟脑获利。

1886年(光绪十二年)设埔里社抚垦局于番界,合并理番同知与抚垦委员。设立屯兵营盘,以五三五人为一营,一面防备,一面耕耘,营盘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哨,中哨派一三五人任营盘,任埔里社城内警备,其余四百人,分为四哨派遣蜈蚣仑、十一份仔、守城份、蔍高仔、水尾、三条仑等六屯营,另配置四人于小铳柜,由埔里社附近更深入松柏仑设防。巡抚刘铭传选定林杞埔为新设云林县治。十月斗六门县丞陈世烈进驻,成立云林城工总局及云林抚垦局。大埔城内创建,即今埔里长老教会之前身。

1887年(光绪十三年)设在大埔城北门街,初由通判华廷锡兼任委员,未几因水社番叛乱被革去职务,由中路军统领林朝栋代理通判,兼办抚垦事务。刘铭传巡抚题上奏章,经户部议覆并圣裁,发布改租谕示。云林县成立,县治设于林杞埔,云林脑务分局成立。7月,埔里社的平埔族与邵族四社,联合布农族的卓大社起来反抗,清廷派林朝栋率领“栋军”入山攻伐,结果人少势孤的原住民再一次屈服于满清的武力之下。邵族也回到大清天朝体制下。

1888年(光绪十四年)设埔里社厅。实施埔里社厅的清丈和清赋工作,实施“减四留六”佃租政策,由小租户直接缴纳赋税,并征收“亢五租”作为抚番及义塾的资金来源。改埔里社抚垦局为招垦局,并设蜈蚣仑及木屐兰分局。设东势角抚垦局水长流分局、北港分局。通判倡建城隍庙于大埔城北门街。北路协镇府首任副将林福喜,大埔城南门街创建福德祠,即今南门土地公庙。北路协屯兵营管带官兼中路抚民理番同知王九龄,为招抚北番,拟“章程八条”,案议台湾巡抚。为冀免番害,水尾庄民创建参赞堂于刈牛坑,供奉关圣帝君。

1889年(光绪十五年)设置北路协镇府于大埔城内。林朝栋自东势角之马鞍岭至埔里社之大坪顶间,开辟官道,沿途驻军以护脑丁,其左哨队在水长流,中哨队在北港溪。

1891年(光绪十七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卸任。

1893年(光绪十九年)云林县县治移至斗六门。

1894年(光绪二十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7月28日日本军警部队联合进入大埔城,后成立埔里社民政支厅,同年12月改为民政部埔里出张所。5月8日台湾及澎湖正式割让给日本。5月10日台湾宣布独立,成立“台湾民主国”,总统为前台湾巡抚唐景嵩。桦山资纪被任命为台湾总督府首任总督兼台湾交接全权委员。5月29日日军在澳底(今新北市贡寮区、真理村与仁里村的一部份)登陆,揭开统治台湾五十年又四个月的序幕。6月2日清廷代表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在基隆外海军舰上正式将台湾与澎湖交给日本政府。6月3日日军占领基隆城。6月5日唐景嵩搭船由淡水逃去厦门,台北城内陷入混乱。杨庆章应“台湾民主国”抗日号召,率部属二百余人,由北港溪参与新竹尖笔山之役,最后寡不敌众,壮烈阵亡。8月25日桦山资纪发表︰“欲拓殖台湾,必先驯服‘生蕃’”的谈话。

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设置埔里地方法院、埔里社监狱署。土鲁阁群原住民发起抗日事件。3月地方行政官制度改正,成立埔里社支厅。7月11日抗日义军占领埔里社,日军警退往北港溪(国姓乡北港村),7月17日才被增援之日军及附近的隘勇联合击退,许多村庄被烧毁。6月至8月间日本在台第一个原住民相关事务管理机构抚垦署成立,并开始运作,各地共设11所,7月23日埔里社抚垦署开办。9月19日补助防守由水底寮经小埔社至埔里社一线,雾峰林家私设隘勇线所需经费及隘丁薪金(此即前述帮助日军反攻埔里之隘勇),为日本政府保留并使用隘防制对付原住民之始。

1897年(明治三十年)设置埔里社办务署于埔里社城内,管辖区域为埔里社堡东西南北角、五城堡、北港溪堡。4月7日设立埔里社国语(日语)传习所。设立驿传社,即埔里邮便局前身。日人学者伊能嘉矩抵埔里社及其附近从事人类学调查工作,对水沙连地区诸族群有详细之调查与记载。废埔里地方法院,改隶台中地方法院。废埔里社监狱署,改正为台中县监狱本署埔里社支署。1月踏查台湾横贯铁路路线的深崛陆军大尉一行14人在土鲁阁社(Toluku,今南投县仁爱乡合作村静观部落)附近被杀,日人对雾社地区展开全面封锁行动。4月修正“抚垦署组织规程”,署长改由县知事(县长)、厅长指挥;埔里社抚垦署加设蜈蚣仑出张所。8月3日至8月31日首度举办原住民到日本“观光”以夸耀日本国势。共有大嵙崁(大溪)、林圮埔(竹山)、埔里社、蕃薯寮(旗山)四抚垦署管内原住民13人参加。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结合保甲制度与户政制度,颁布“保甲条例”,实施保甲制。实施土地调查。政府将埔里社国语传习所改为埔里社公学校,并另设乌牛栏分教场,以乌牛栏礼拜堂为教室,共招得三十二名平埔女子为学生,另外在集集的两个分教场也被改为集集公学校,于明新书院开学。设立“蕃情研究会”搜集原住民风俗习惯等资料。设置埔里社办务署。3月28日埔里社国语传习所设置鱼池与集集两所分教场。7月28日公布台湾公学校官制,规定以公学校为公立学校,由街、庄、社或数街负担其设置及维持经费,即以国语传习所改设公学校为台湾初等普通教育机关。

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废止埔里社办务署,改隶为南投办务署埔里社支署。埔里社公学校乌牛栏分教场改为埔里社公学校乌牛栏分校,隔年增设男子部。

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学者鸟居龙藏抵埔里社及附近从事人类学调查工作,对埔里盆地的平埔族群及日月潭的邵族进行为期十天的调查。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成立埔里圳水利组合。依照官制改正规定,废除南投办务署埔里社支署,改为南投厅埔里社支厅,管辖原埔里社堡(现埔里镇)、北港溪堡(现国姓乡)、五城堡(现鱼池乡)之平地,以及眉原,过坑、卓社、干卓万之蕃地的范围。本年在埔里蜈蚣仑设立官办隘勇17人。4月埔里守备队与雾社群泰雅族在人止关附近发生战斗,中村中尉以下17人轻重伤。

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10月5日发生“姊妹原事件”(又称“雾社蕃膺惩事件”),雾社群被政府当局封锁多年,在急须补充物资的情况下,当局趁机唆使布农族干卓万社(今仁爱乡万丰村)假借物资交换之名,诱骗雾社群至两族交界之地进行交易。布农族将他们灌醉后,趁夜展开攻击行动。同去的一百三十余名雾社群壮丁中,八十余人当场被杀,其余多因重伤或溺水而死于途中,逃回部落者仅六、七人设立埔里区役场,处理地方行政事务。4月将原由殖产局掌管之蕃地有关事务移交警察本署,由警察全责担当“理蕃”工作。殖民政府当局的“理蕃政策”改弦更张,以武力为后盾的高压政策全面展开。

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殖民政府宣告废除已经调查确定之“大租权”,小租户成为地主,完全取得土地所有权。此政策落实土地所有权归属,使赋税、土地买卖及企业投资更为直接方便,埔里地区特有的“亢五租”间题全面解决。设置埔西区,埔东区,辖管一街十三庄。设埔里街消费市场,由埔里区役场直营。埔里社水尾庄观音山设立“觉灵堂”。本年开始在“蕃”界各要冲地点试设地雷。7月制定“隘勇线设置规程”、“蕃界警备员勤务规程”及“隘勇佣使规程”。将北路埔里社至龟仔头间的道路开修。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实施第一次临时台湾户口调查。3月全面废止“国(日)语传习所”,改设“蕃人公学校”。3月10日至3月23日:“埔里山麓隘勇线前进行动”,因去年过坑(今仁爱乡中正村)线筑成后,现有自蜈蚣仑至过坑线呈突出状,且又位于山麓而不易防守,故决议新设由蜈蚣仑直线通过鲤鱼潭接过坑线的隘勇线。专门针对雾社群而设的雾关中央监督所(埔里镇鸟踏坑附近)也于此时设立。小埔社觉灵堂设立。

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2月9日埔里支厅长进入雾社地区,并趁机提出协助隘勇线前进之议;因原住民并无反对之意,于是经过守城大山的雾社至眉原隘勇线顺利完成。此线完成的最大意义在占领守城大山,能明了附近各社的位置及地形;并于完工之5月31日同时举行与雾社群的“和解式”。开凿埔里至雾关道路。4月埋石山(今称关头山)方面隘勇线前进行动,占领雾社。4月11日佐久间左马太继儿玉源太郎为第五任台湾总督(又被称为“理蕃总督”)。埔里街至乌牛栏间的道路延长。

1907年(明治四十年3月2日埔里社方面新隘勇线的前进行动开始,自埋石山监督所前进。埔里社创设“解化堂”,协助鸦片烟毒戒除。大湳庄干溪堤防延长工程施工。

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成立农业会。纵贯铁路全线通车。

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埔里社公学校乌牛栏分校独立为“乌牛栏公学校”。

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大正元年)3月23日,发生林圮埔事件,刘干攻击顶林派出所。实施永租地权令。2月9日埔里社支厅为管理交通及民蕃接触,增设眉溪驻在所。

1913年(大正二年)将埔里社民间之糖廓整合,成为台湾制糖株式会社“埔里社制糖所”,开设蔗田至制糖所间之甘蔗输送铁道,同时兼营客运。此一经济作物的大量栽植,改变埔里盆地缺水地带及丘陵地的耕作型态,由于土地的利用、买卖,及民间企业的整合,带来大量人口的移入,对埔里盆地的传统经济结构、社会型态、交通等产生巨大影响。

1914年(大正三年)埔里社至集集之间的自动车路拓宽重修。

1915年(大正四年)实施第二次临时台湾户口调查。设立埔里社电灯株式会社,以水力发电,属地区性之发电所。3月设立埔里信用组合,即今埔里镇农会的前身,此一信用组合的成立,系地方性现代化经济及金融制度的引进。

1916年(大正五年)台湾总督府技师山形要助向当局提出建议设立日月潭水力发电厂。嘉义、南投、台中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埔里一带灾情惨重。开设轻便车道,行走于埔里社、加道坑、鱼池庄、车埕、集集、二水之间。3月13日埔里社电灯株式会社开始送电,初期供应700个电灯。

1917年(大正六年)1月5日埔里地区再度发生强力地震,埔里社、乌牛栏、鱼池等地三公学校毁塌,暂时停课,即予重建。埔里地方灾情惨重,原大埔城内之旧市街主要建筑塌毁,埔里开始进行市街重整。民间人士苏逢时、游礼堂等人创设“埔里制酒株式会社”,为今埔里酒厂前身。9月至10月能高越岭道兴建工程开始。

1918年(大正七年)雾社至花莲港间道路竣工。4月23日,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林业试验场于南投厅五城堡莲华池庄官有地及茅埔庄所在地,设立“药用植物栽培试验场地”,专职掌管药用植物的栽培与试验。

1919年(大正八年)拓建埔里社至外车埕之间的轻便车道。为了兴建日月潭发电厂运输材料、人员的需求,集集线铁路开始铺设。8月开始兴建北山坑水力发电厂,以作为日月潭水力电气工事准备工作之动力来源。开筑八通关越岭道路,由玉里及梅仔脚万东西双向同时进行,至大水窟衔接。

1920年(大正九年)改埔里社为埔里街,设置能高郡役所辖管埔里街、国姓庄以及番地。9月18日:爆发“萨拉矛事件(合流分遣所与扪冈驻在所被袭击)”,警察及眷属被萨拉矛群泰雅族攻击,共有3人被杀死、9人被馘首、7人受伤,以及1人失踪。推动兴建能高神社于虎子山。水社与司马按、鱼池、茄苳坑、东埔间铺设运输日月潭水力电气工事材料之电气铁道,是台湾最早之电车。外车埕水社间,及东埔武界间之流笼索道动工。埔里社电灯株式会社被新成立的台湾电力株式会社收购。设置新高郡役所,其下管辖集集街、鱼池庄、及蕃地三十社,自此鱼池地区之行政辖区自埔里社分离,而改埔里社为埔里街,设置能高郡役所辖管埔里街、国姓庄及番地二十六社。另南投郡辖管南投街、草屯庄、中寮庄及名间庄。竹山郡辖管竹山街、鹿谷庄。

1921年(大正十年)台湾文化协会成立。4月24日乌牛栏公学校北港溪分校独立为国姓公学校。同时并置北山坑分离教室。由于地方改正,台中州下之学校一律冠上新地名;埔里社公学校改为埔里公学校。11月21日雾社地区原住民学童五十名由日本警察率领下山,观光埔里,并参加埔里小学校之运动会。

1922年(大正十一年)兴建武德殿。“埔里制酒株式会社”收归公有。4月1日成立埔里公学校生番空分教场。乌牛栏公学校史港分离教室改为乌牛栏公学校史港分教场。5月6日眉原社头目以下三十九名及南阿冷社二十六名,由日本警察率领下山,观光埔里街,参观制糖所、夜间日语讲习班、及北山坑发电厂后,往鱼池庄司马按参观日月潭水力电气工事及电车,转向过坑社,参观蕃童教育所及农耕情形,总共为期三天。12月17日台中州当局为对抗台湾文化协会之活动,组织“向阳会”,成立主旨为:“图谋提高文化,振兴地方自治,改良社会,充实民力,以期发扬国民精神为目的”。

1923年(大正十二年)1月28日成立向阳会埔里分会,会员日人八十七名、台人一百零七名。4月1日乌牛栏公学校史港分教场独立为史港公学校。4月19日由于学生不断增加,埔里公学校成立梅子脚教室,即今埔里国小址。

1925年(大正十四年)在埔里街北门创建真宗本愿寺派“能高寺”,址在今埔里长老教会。为强化日式神道教信仰,在埔里街虎头山麓创建“能高神社”,址在今台湾地理中心碑和埔里高工。本年开始逐渐在蕃地撤废通电铁丝网。3月成立埔里青年会文库(图书馆)。4月1日埔里公学校扩张规模,停办补习科而改设高等科。4月1日撤销陆军埔里及恒春分遣队。减少“蕃”地巡查规定名额,将缺额移往平地。

1927年(昭和二年)埔里街能高神社竣工,为台中厅下能高郡辖区(埔里街、鱼池庄、雾社蕃地)内日人神道教总社。成立“埔里青年团”,团址设于埔里公学校内。4月1日埔里公学校生番空分教场改称为埔里公学校溪南分教场。

1929年(昭和四年)6月8日埔里街能高寺创设托儿所于该寺,是为埔里幼稚教育的肇始。此一托儿所于10月11日改为埔里幼稚园,专收日人子弟。7月30日石冢英藏接任第十三任台湾总督。

1930年(昭和五年)10月27日爆发“雾社事件”,雾社群泰雅族(赛德克族)(由Mahebo马赫坡、Hogo荷歌、Boaalon,Boalum波亚伦、Suku斯克、Rodof罗多夫、Tarowan塔罗湾等6社发动)趁雾社地区举行联合运动会,当地所有日人群聚的时候发动攻击,杀死日本官吏、警察、平民及其眷属134人、并误杀汉人2人后占领雾社,同时攻占附近各驻在所,抢夺枪支弹药起事。能高郡郡守小笠原敬太郎与当地日警最高长官佐冢爱祐死掉。4月埔里街黄万国、黄万得兄弟斥资六万余圆开辟埔里至鱼池自动车路兴工,其后费时一年全长13公里余。4月1日原私立埔里幼稚园改为公立,由埔里街役场经营,兼收台人子弟。8月埔里“蕃人宿泊所”工事开工。10月29日军警协同占领雾社。台中警察队夺回三角峰驻在所,使道泽群无法参与反抗。雾社事件爆发后,二水、外车埕之铁路及外车埕至埔里街之轻便车成为出兵及战备路线。

1931年(昭和六年)1月埔里街至鱼池间之自动车路开始营运,为民间经营的道路。1月16日台湾总督石冢英藏因“雾社事件”引咎辞职,由太田政弘继任第十四任台湾总督。12月15日在埔里虎子山(现台湾地理中心碑所在地)举行由雾社群移居川中岛者代表,对今仁爱乡所属泰雅族各群代表的和解式。

1932年(昭和七年)1933年(昭和八年)起自台中、草屯、上溯乌溪、后抵埔里而深入雾社之“里南投道路”(今中潭公路、埔雾公路)开工。

1934年(昭和九年)开辟埔里街至草屯之自动车道。邵族族人被政府强制移居卜吉社(今日月村、即德化社);日月潭的汉人被强制迁到埔里、木屐兰、水里坑(社仔)、员林、二水、田中等地。

1935年(昭和十年)埔里公学校前原设梅仔脚分教室,址在郊区,较易扩展,因此逐年发展,规模已超越本校,8月16日埔里公学校前梅仔脚分教室改为本校,而将原校改为分教室(后改为埔里南公学校,即南光国小前身,址在今埔里镇第三市场)。11月起自台中、草屯、上溯乌溪、抵埔里而深入雾社之“里南投道路”全线竣工。

1936年(昭和十一年)4月1日由于埔里公学校学生数达1,819名,予以南北分校,将原埔里公学校本校(梅仔脚,即今埔里国小址)之本科十四班、高等科二班改称为“埔里北公学校”,另将分教场十三班独立为“埔里南公学校”,并将埔里公学校溪南分教场隶属之,改称埔里南公学校溪南分教场。

1937年(昭和十二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中日战争爆发,史称“七七事变”。殖民政府开始推行“皇民化运动”。1月15日改正公学校规则,极力推行日语,废止公学校汉文科,严禁学生使用台语。实施了新的水利统治政策,包括鱼池庄在内的新高郡区,全部并入“新高水利组合”中。4月1日乌牛栏公学校成立水尾分教场于赤崁顶。台湾军司令宣布进入战时体制。设置国民精神总动员本部。11月30日上午9时在埔里原陆军练兵场,举行能高郡高沙族青年会之训练状况检阅,共有18个团体575人参加。

1938年(昭和十三年)12月4日能高郡原住民在埔里公学校举办国(日)语演习会,内容都与战争有关。

1939年(昭和十四年)合并埔里圳水利组合、福兴圳水利组合、北港圳水利组合成为能高水利组合。

1940年(昭和十五年)2月11日修改户口规则,规定台湾人全面改换日本姓名。4月1日埔里南公学校溪南分教场独立为溪南公学校。11月25日台湾精神动员本部公布“台籍民改日姓名促进要纲”。

1941年(昭和十六年)1942年(昭和十七年)1944年(昭和十九年)2月由于全岛实施国民教育,原日人子弟就读之埔里寻常小学校改制为埔里女子农业实践学校,仅招生女生。3月6日公布“台湾决战非常措施要纲”,共有15项,主旨为全岛人民都须随时接受征召参加劳动,并开始实施粮食配给制。8月22日宣布台湾进入战场紧急状态。9月1日实施台民征兵制度。

1945年(昭和二十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埔里女子农业实践学校改制为街庄组合埔里家政女学校。当年台湾光复,12月改为台中县立埔里女子家政学校。6月17日废止保甲制度及“皇民奉公会”。6月18日公布“台湾国民义勇队编成方案”,规定男子自15岁到60岁,女子自17岁到40岁都须服兵役或受征召。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光复,埔里街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台中县能高区埔里镇。12月25日台湾行政区域改制,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花莲、台东、澎湖八县,旧制的郡改为区,街改为镇,庄改为乡,州厅改称县政府,郡役所改称区署,街庄役场改为乡镇公所,其下设村、里、邻各办公处。南投区、新高区、能高区、竹山区皆归隶于台中县。埔里街改隶台中县。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4月22日台中县立埔里女子家政学校改制为台中县立埔里初级中学。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埔里发生“乌牛栏之役”。2月28日由于前—日在台北市因缉私员打伤烟贩、射死路人,引发大规模反抗行动,数日之内扩及全岛,史称“二二八事件”。谢雪红、古瑞云等人在台中市组织部队,取名为“二七部队”。3月9日国民政府军第21师在基隆登陆,开始镇压行动。3月12日“二七部队”撤入埔里,改称“台湾民主联军”。3月15日至3月16日国民政府军进攻埔里,双方在乌牛栏桥边展开激战,“二七部队”被击退,史称“乌牛栏之役”。5月台湾省政府成立,废除台湾行政长官公署。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设立国民兵部队,乡镇首长兼任队长职务。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国民政府迁来台湾,地方制度改正,埔里镇改到南投县管辖范围下。


谢选骏指出:台湾地理中心就在埔里,这里的台湾地理之中心位置,位于南投县埔里镇海拔555公尺虎头山山顶上,座标:东经120度58分25.975秒,北纬23度58分32.34秒,并设有一等三角点。由于此处无任何屏障,可以于此俯瞰埔里盆地,亦因紧邻埔雾公路,成为游客观赏风景之地。台湾地理中心碑,位于虎头山山脚下,与台湾地理中心的所在位置相距400多级台阶,并紧邻埔雾公路及埔里高工。主体最早创建于日治时代,后来在1979年重建。因二战后经过重新测量,实际上的地理中心应位在虎头山顶海拔555公尺处的三角点附近,1953年时将地理中心点移至正确位置。现今左右两侧立有白色弧形墙面,中间有底座为3公尺高的赭色屏牌,底座上有蒋经国所题“山清水秀”四字。底座上面竖有一根不锈钢制的长杆,杆顶上承有两条不锈钢制圆环互为相交。


诗云:


埔里中心标记碑处,

横贯公路惊心险阻。

自我中心岛国中央,

度着方步形势日蹙。


(另起一页)


三六

台中


台中市,别名中市,是台湾省中部的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建于清朝,位于台湾中部,经度120.67,维度24.15,面积约2,215平方公里。位于台湾中部,北与苗栗县、新竹县接壤、南临彰化县、南投县、东隔中央山脉与宜兰县、花莲县相邻,西临台湾海峡。公元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曾一度为台湾首府。全市下辖29个区,面积约2,215平方公里。

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张国发现南屯一带地沃水丰,于是着手垦荒,是台中开发的开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中市一度成为台湾省的行政中心。

民国九年(1920)年设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台中市管辖区域:东区旱溪、南区番婆、南区树仔脚、北区赖厝厂,市政府于1945年12月17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于西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辖北屯、西屯、南屯改为西屯区、北屯区、南屯区。

1950年,台湾地区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管辖中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西屯区、南屯区、北屯区等8区。

2010年12月25日,和台中县合并,管辖台中县太平区、大里区、雾峰区、乌日区、丰原区、后里区、潭子区、大雅区、神冈区、石冈区、东势区、新社区、和平区、大肚区、沙鹿区、龙井区、梧栖区、清水区、大甲区、外埔区、大安区。

台中市的形状西宽东窄,位居台湾西部平原的中间地带。由于东侧的中央山脉阻隔了凛冽的东北季风,西侧离海岸线也有相当距离,绝少尘沙飞扬,全年的平均温为摄氏22.4度,冬、夏温差仅10度,一年四季均舒爽宜人。大安溪、大甲溪流贯全境,支流交岔纵横。台中市2014年总人口达271万。

台中工商业日渐发达,以制糖、食品、机械修配、化学工业等为主。郊区气候适宜,地势平缓,兼有灌溉之利,农业发达,以产稻米、甘薯、花生、玉米、大豆、柑橘等为主,为台湾西部著名农业区。

日据时代的台中市即为中部的政经中心,聚集了许多金融行业。此外台中市位处台湾中部,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再加上中部科学园区的设置,更强化了台中金融业发展的条件。台中市的金融保险不动产与工商服务业,在2001年底登记家数达6,427家,登记资本额206,586百万元。主要金融业聚集于中、西区自由路与民权路的两侧,包括彰化银行、合作金库、土地银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等各大银行,其它区也有多家银行设立。

台中市批发及零售业,近几年除了各大百货公司的快速成长及其周边商圈活络之外,各区也有相当数量及规模的增长,成为中部地区的消费中心。台中市的批发及零售业以及餐饮业,在2001年底登记家数达21,808家,登记资本额3,603,558千元。但实际的规模不止于此,如零售业又分系统零售业与一般零售业,前者包括百货公司、量贩店、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与便利商店;后者包括传统市场、黄昏市场与流动摊贩,至2001年5月台中市零售业家数至少为24,979家,显示其发展之蓬勃。

台中市的餐饮业,除了各大饭店及百货公司所附设餐厅外,各区也有相当数量及规模的餐饮业设立。餐厅不论是装潢设计、餐饮服务及场地规模皆具有相当水平,并极具特色,如美术馆园道的特色风味餐饮。从地方小吃到泡沫红茶店和高级餐厅,带动着全台流行风潮,2007年到2012年的登记家数平均增长率为50%。

台中市农业耕地面积小又零散,各种作物的耕种面积和产量呈现历年递减现象。北屯区为台中市农业作物蔬菜、果品的产地,尤以柑橘类为众水果之冠,柑橘类2001年收获面积110.85公顷,产量达2,660公吨,占全台中市果品生产量的58%。北屯区生产的椪柑,甜蜜多汁、果肉甜美、质量优良,是一项十分优越的农产品。麻竹笋盛产期为每年五月至九月中,主要产区为北屯区东山里及民政里,栽培面积约900多公顷。由于栽培方式采覆土栽培,产品质量优良,多以生鲜食品出售作为菜笋。麻竹亦被大量加工作做笋干、笋排、笋酱、酸笋丝、笋罐,是一种多纤维的健康食品。

台中工业区(Taichung Industrial Park),为台湾中部的一个大型工业区,隶属经济部工业局管理,位于台中市西郊大肚台地东侧,总面积580公顷,于1980年开发完成,北临东海大学与台湾大道,南邻台中市精密机械科技创新园区。工业区内计有921家工厂,从业员工数约40,000人,年产值约新台币3,299亿元。新进驻厂商大都属高科技产业,如:光电、电子与精密机械…等等,已逐渐从传统行业中转向高科技工业迈进。

台中港位于台湾岛西海岸中部台中县梧栖镇,是台湾新辟的国际港。为减轻基隆、高雄两港的营运压力,台湾于1973年开始兴建台中港,1976年加入营运。港口位处北纬24度17分,东经120度29分,港区土地面积1495万公顷,港区泊地水域487万平方米,港口航道水深12.5-13米,可容5万吨船舶出入,港区内各主航道水深13米。到90年代初,该港有仓库8座,可容纳16.1万吨货物;营运码头29座,长6530米,可停船泊29艘;拥有起重机21台,堆高机95台,驳船3艘,拖船8艘。重大建设工程包括港区及联外道路新建工程、港口第二期扩建工程、9至11号码头整建工程等。台中港不如高雄、基隆两港繁忙,但面积大,且可开辟新生地,兴建新码头,很有发展潜力。同时,台中港不仅距台湾南北交通枢纽的中山高速公路很近,且距对岸的厦门港只有110海里,普通船航程只需5小时,是两岸通航的最佳港口之一。台中港东隔大度(大肚)山台地与台中市区相邻,距市中心约30公里。港东至大度山台地山麓线间为大甲滨海平原,东西宽约5公里。纵贯铁路“海线”及省第1号公路并行通过平原南下。港区另有公路分别自清水、沙鹿两镇通台中市。自港东清水站过彰化市东北的追分站及成功站,转“山线”东北至台中市,亦不过近40公里。故台中港与台中市间,公路、铁路交通均便。台中港距台湾海峡西岸厦门(127海里)、福州(117海里)两港最近,对大陆海运联系亦具重要意义。

台北、高雄、花莲、台东、澎湖、金门等地皆有飞机飞往台中清泉岗机场。 台中市区正在规划兴建捷运,即将兴建有绿线、红线,规划中的蓝线、橘线,路线总长88.5公里。台中是西部纵贯线山线铁路上的中部最大站,各级列车皆有停靠,班次密集便利,还有台湾高铁贯穿台中。台湾西部各大城镇皆有台汽客运开往台中市,另外台北、台南新营、高雄亦有统联客运开往台中。此外,火车站前有丰原客运开往丰原、东势一带,建国路有巨业客运开往清水、大甲方向,而后火车站则有开往彰化的彰化客运。台中市内的大众运输以台中和仁友两家客运为主,分别由台中火车站前及绿川东街发车驶出,路线规划完整,堪称便利。台中有清泉岗国际机场(IATA代码:RMQ– ICAO代码:RCMQ),而原有的台中水湳机场已经停用,现用作于汽车、旅游、资讯等展览场地使用。

秋红谷广场(亦称秋红谷公园)是位于台湾台中市西屯区的大型滞洪池公园,变成蓝水绿地、遍植红树的生态水池公园,位于市政北七路与河南路口的秋红谷,兼具绿色生态水池、景观、滞洪、排水与调节空气品质功能,可容纳20万立方公尺的滞洪量,成为大台中特殊下凹式景观公园新景点,更能营造一处让市民更感轻松、从容的休闲好去处。

中山公园位于台中市中心,公园路及自由路二段之间,园内花木扶疏,老树成荫,是台中市民主要的运动、休闲场地。进中山公园大门,绕过园林花圃,就可以看到一座人工湖,与巍立在湖心的中正亭,朱红倒影浮映水中,为台中市的代表景观;湖上横跨两桥,一为古典式拱桥,一为朱栏扶手木桥,湖畔并有小船出租,供游人徜徉湖心;园区内附设有露天音乐台、网球场、儿童乐园等休闲设施,并保存了炮台山及望月亭两块古迹。炮台山为前清移民最早定居之处。建于1889年(光绪15年)的望月亭,则是台中仅存的台湾府城遗迹。位于台中市东北郊的大坑风景区,最高海拔虽仅850公尺,但由于属水源涵养林,加上地势陡峭,很少进行人为开发,原始风貌迷人。远古时代两次冰河期的造山运动,孕育了此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台中市政府于此开辟了8条登山步道,结合中正露营区、体能锻炼场等休闲景点,为台中市热门的登身健行去处。系统步道间相互通达,并设有凉亭、休息平台,供人小憩;其中5号步道呈南北纵向,沿山棱串联起1—4号步道,沿途坡度平缓,且环状相连,绕行一圈不到3公里。5号步道由中兴岭附近的新五村头科巷登山口进入,悠长的原木栈道纵横期间,绿荫浓密,每到秋冬,山漆、杜英、无患子等变色叶植物纷纷换上新装,为山容增添亮丽颜色;沿棱线而行,大坑山区秀丽山景一览无遗,天气晴朗时,还可远眺台中市区、大甲溪及雪山山脉。1—4号步道入口皆位于连坑巷产业道路旁,1号步道全长3公里,石板及水泥步道交错,蜿蜒小径连接烤肉区、大坑体能锻炼场,为合家旅游的热门路线。大坑体能锻炼场结合山麓的原野风味和地形特色,辟出一系列运动设备及障碍超越项目,可进行团体竞赛或个人体能训练。2、3号步道坡度陡峭,极具挑战性,最受登山客喜爱。而地处海拔470—850公尺之间的4号步道,坡度落差极大,其中一段长约300公尺的垂直陡坡,考验游客的体力及耐力,被称为“软脚坡”;步道入口处的中正露营区,为大坑规模最大的公营露营地,营区掩翳于相思林中,各个营地以石阶步道相连,又拥有独立、不受干扰的隐蔽性,可同时容纳1500余人在此活动,区内公共设备齐全,并提供营帐、炊具出租服务。

台中公园位于台中市中心,自由路二段与公园路之间,面积达10.5公顷,闹中取静,园内花木扶疏,老树成荫,湖心亭是台中市地标的经典代表。筑园历史悠久建于1908年(清光绪34年),朱栏玉砌的亭台、曲桥,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是市民休闲逗留、运动的最爱场所。台中公园中有一人工小湖,湖上相连的双亭,朱红色的亭檐倒影映在水中,可是台中市最为代表的景观之一。绕过人工湖即可见望月亭、炮台山古迹是台中仅存的台湾府城遗迹。园内设有网球场、露天音乐台及儿童游乐设施。湖畔并有小船出租,可供游客徜徉湖上。台中公园古色古香的湖心亭,于1999年4月17日,经学者专家的评估公告为市定古迹,还包括亭体及邻近的中山桥路都是公告范围。

逢甲商圈,又称文华夜市,位于台中市西屯区逢甲大学周围,属商圈夜市类型。以文华路、福星路为核心的区域,另外延伸走进文华路可达逢甲旗舰夜市,目前是台湾规模最大的夜市。据非正式统计逢甲夜市的人潮,非假日期间每天约有三万人次,假日则超过十万人次。周五起的三天连续假期,更是让周边道路塞得水泄不通;文华路、逢甲路、逢甲路20巷(俗称便当街)人潮更是挤得动弹不得,形成大量的排队店家。根据逢甲大学调查,逢甲商圈在台湾不景气的2009年,依旧创造至少新台币85亿的业绩,加上附近大学生基本消费额,一年至少有上百亿的营业额。

梨山隶属台中县和平乡,为大甲溪畔一方“角阶”上的聚落,海拔高度近2000公尺,地势相当开阔;从谷关登上梨山,浩瀚的大甲溪谷与峰峦起伏的雪山棱脉。梨山地区拥有山岳、水库、瀑布等天成景致,以及丰富的农业景观,而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梨山的宾馆是当地最醒目的建筑,早已成为中横公路上最具代表的地景。这里也是赏鸟客的主要停驻点。每年开春以后,梅、樱、桃、李、苹果等依续开花,将群山妆点得红白交映、美不胜收。而深秋时节,梨树叶转成金黄,搭配着零落的枫红,让黎山更显诗意。

位于清水大甲溪出海口南侧,广达1,500公顷的高美湿地,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是国内少数几处雁鸭集体繁殖区之一。由于泥质及沙质滩地兼具,加上与河口沼泽地带镶嵌在一起,孕育了丰富又复杂的湿地生态,以及目前所知全台湾最大族群的云林莞草区,生态种类亦相当复杂,主要为鸟类、鱼类、蟹类及其它无脊椎类等生物。高美自行车道是沿着清水大排、海堤至高美湿地,南起滨海桥、北至高美海堤防汛道路,全长1.7公里,车道旁紧邻清水大排和高美湿地,除了可以鸟瞰整片高美湿地外,同时也是赏鸟、看夕阳的好地方。

八仙山海拔2366公尺,为雪山山脉白姑山系,由于山中林木资源丰富,与太平山、阿里山并列台湾三大林场,并曾入选台湾八景。翠绿苍劲的林木是此地最大观光资源,清莹碧绿的十文溪、佳保溪贯穿园区,为园区增添了几许山高水长的灵气。园区规划有三条森林浴步道,一条循线造访台湾八景入选纪念碑、神社遗址、静海寺,昔日繁华依稀可见。沿途还有一大片幽深的竹林、肖楠巨木,八仙山的登山口也位于此。另两条则循溪而行,为清爽的亲水步道。佳保溪与十文溪被列为台湾两大名泉,水质略呈青色,清澈无比,上行的一条可一路前抵两溪合流点,下行的一条则通往水坝区,溪水从水坝落下,形成一道宽幕,虽非天然形成,却比许多瀑布壮观。八仙山是极佳的赏鸟点,区内的鸟类约有60种。

台中市是台湾第三大城市,是台湾省中部经济、文化与交通中心。这里曾是台湾政治权力中心,清朝时为台湾首府,日本侵占台湾后在此设州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发达,素有“文化城”美名。高等学校数量超过台湾第二大城市高雄市,仅次于台北市。这里也是台湾佛教文化中心,历年佛法大会都在该市宝觉寺举行。台中有岛内“文化城”之称,主要有中兴大学、东海大学、逢甲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国医药学院等,为台湾公私立高等院校重要分布区之一,仅次于台北。市区环境优美,街道整洁,主要名胜古迹有中山公园、宝觉寺、孔庙、南天宫等。

万和宫字姓戏自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开始,由南屯境内各府各姓,竞相集资准备牲礼演戏酬神。首日为漳州戏,二十二日广东戏(潮州、嘉应州、惠州三府),二十三日妈祖诞生祭,二十四日泉州戏,二十五日汀州戏,接着是十二姓氏(张、廖、简、林、刘、赖、何、陈、黄、杨、江、戴),除捐庙地的张姓外,各姓祭祀公业轮流请戏班来演戏。紧接着谢神戏也与兵仔戏也上演,持续一个多月,形成地方传统民俗。今日台湾,以字姓戏酬神的庙宇不多,万和宫字姓戏成为研究妈祖与传统戏曲人士的取经处。

五月五庆端午:每年在端午节正午,里民在犁头店街(即今天的南屯路三段)以长木屐竞走发出吵闹的声音来“惊吓”穿山甲,其间更穿插连串的民俗才艺活动,如:抬轿比赛、打陀螺、铁圆框慢行、拔河、田竞比赛、水上划船、点香、老公背老婆等趣味性活动,使得思古风味浓厚的端午节能更加添热闹风光。

旱溪妈祖巡境十八庄: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二十日的旱溪妈祖巡境,由代表恭读祝文、上香恭迎妈祖出宫绕境大里、雾峰、乌日十八庄,祈求地方合境平安。各庄出巡日程:初一下哩仔、初二阿密哩、初三五张犁、初四瓦窑仔、初五詹厝园、初六大突寮、初七埔仔、初八凉伞树、初九内新庄、初十车笼埔、十一涂城、十二草湖、十三阿罩雾、十四柳树湳、十五吴厝庄、十六丁台、十七石螺潭、十八喀哩、十九溪心埧、二十由台中市南屯经西区、南区、中区、北区、东区回驾入庙。乐成宫位于台中市旱溪路48号,从中山高速公路中港交流道往台中市区方向,延中港路进入中正路,左转自由路过铁路高架桥后,在乐业路左转旱溪西路即达乐成宫。由台中火车站仁友东站上车,搭乘仁友客运7号于旱溪街口站下车步行即达。或搭统联客运75号由台中火车站前上车于旱溪街口站下车步行即达。

保生大帝巡境:每年自农历三月一日起,以干沟仔庄为首,依序次由田心仔、犁头店、土库、麻园头、后龙仔、东大墩、邱厝仔、三十张犁、水景头、廍仔、军功寮、旧社、三份埔、二份埔、水湳等庄恭迎大帝神像巡境,至三月十五日返回庙宇。后来因为字姓斗争激烈,更改巡境六庄头次序,即自农历三月十日由后龙为首,十一日麻园头、十二日邱厝仔、十三日三十张犁(今北屯)、十四日二份埔,至三月十五日返回淡沟赖厝廍。依现今地名,包括了台中市北区、中区、西区、北屯区约六十四个里,为台中市重要的乡土民俗活动。元保宫位于台中市梅川西路三段109号,从中山高速公路大雅交流道进入台中市,延中清路、大雅路,左转进化北路再右转梅川西路。

万和宫自建庙以来,妈祖屡显灵验,为应付信徒的迎请祭拜,于嘉庆八年(1803)十一月,增塑老二妈神像一尊。相传神像完竣之后,适有西屯大渔池(今西屯区西安里烈美街附近)一位廖姓未婚女子突然去世,其魂魄飞往万和宫。当时正举行老二妈开光点眼之仪式,一位卖针线化妆品的“什细仔”在路上遇到该女,乃请托“什细仔”带话转告其双亲勿伤心,并交代门前桂花树下埋有龙银,可取出使用。廖母听到消息,赶至万和宫探寻,见老二妈神像有泪水从眼滴下,知到爱女已羽化而去。此传闻被列为犁头店妈祖神迹之一,犁头店妈祖因此与西屯结下不解之缘。所以自嘉庆年代以来,西屯区廖姓人氏乃称万和宫老二妈为老姑婆,一如台湾各地林姓称妈祖为姑婆,并三年一次请迎老二妈回娘家大渔池敬拜,成为当地习俗之一。

跨年晚会每年吸引人潮众多,主办单位都会将精明一街与大隆路由精诚路至东兴路段封街,整条街道变成广大的徒步区。晚会于每年的12月31日晚间七时起,首先由小区主办单位等来宾致词,接着由邀请来的乐团及歌手表演,并由商店提供奖品摸彩,与民众同乐。晚会在午夜十二点倒数时达到高潮。自行开车:从中山高速公路中港交流下,沿台中港路往市区方向前进,至精诚路右转,至大墩十九街右转。


谢选骏指出:台中是一个“适中”的地方,既不像台北那样国际化和喧嚣,也不像高雄那样地方化和热闹。在台中,我竟然听到了比在中国大陆所能听到的更为纯正的中国话。由此深刻体悟到共产党对中国语言的解构多么巨大。经过共产党一疫,中国已经面目全非了,再也不可能回到第二期中国文明了,只能勇往直前,在文革造就的一穷二白的野蛮荒漠中继续前进了。也许我会被渴死,那也但愿尸体能够风干,做成未来世纪的路标!我要让自己的文字记录至少自己曾经努力过,不问成效如何,毕竟尽心尽力。


诗云:


台中遗留华夏声音,

苏联仆从无法问鼎,

周游世界再造中国,

自此奠定三期文明。


(另起一页)


三七

台南


台南,是中国台湾省的六大“直辖市”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地处北纬22°55′0″—23°5′12″,东经120°3′0″—120°14′10″之间。位于台湾西南部的嘉南平原,西临台湾海峡、东依阿里山山脉、北接嘉义县、南与高雄市接壤,是台湾重要农业及蔗糖产区。2010年12月25日起由原省辖台南县和台南市合并升格改制为“直辖市”,全市面积2192平方千米,人口约188万(2012年),是台湾第四大城市。2012年,台南国民生产总值2126.9亿元,位居台湾各市县第六位。

荷兰人占领台南,于大员港建立奥伦治城,后更名为“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并建“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朝将领郑成功占领台湾,将台南赤崁地区改为“东都明京”,并设立一府二县;府名为“承天府”(即今赤崁城)。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位,把东都明京改为“东宁”。清代,清政府在台南设台湾府,为全台首府。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军进驻台南市区,开始其殖民统治。并设置台南县,后改为台南厅。民国九年(1920年)台南厅与嘉义厅改制为台南州,台南州厅设立于州辖市台南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台湾光复。国民政府改台南州为台南县,州辖台南市改制为省辖市,而脱离台南县辖区。

民国三十四年十月(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其中:台南市管辖区域:东为、东区虎尾寮,位于东经120°14′17″;西为安平区上鲲(左鱼右身),位于东经120°7′45″;南为南区湾里,位于北纬22°54′43″;北为北区郑子寮,位于北纬23°1′15″。本市四周东与台南县的永康、安定二乡为邻,西临台湾海峡,南接台南县的仁德乡及高雄县的茄萣乡,北以曾文溪与台南县的七股、西港二乡为界。管辖东、西、南、北、中及安平等6区。

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1945年12月14日)市政府正式成立,设于台南市南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并入台南县安顺乡(改名为安南区)。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南市行政区域照旧。1952年,东区的五妃、竹溪二里和公明里的一部分划归南区;中区的万寿里及东区的大庙、围上二里各一部分,设立公正里,归北区;中区的广慈里划归北区。1979年,南区的渔光里划归安平区。2003年1月1日,台南市中区与西区合并为中西区。2010年12月25日起,原台南县和台南市合并改制为新台南市。台南市地势平缓且有大小河川横亘;东侧有丘陵,属于阿里山山脉的尾段,有部分丘陵、山地分布。最高峰为大冻山(标高1241米)。

台南市全境位于北回归线之南,属副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全年温和少雨、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24.4℃,最冷月(1月)17.6℃,最热月(7月)29.2℃。全年日照时数2421.3小时,居全岛之冠。台南市在此气候条件下,沿海制盐业有三百余年历史,兴盛一时,但已于2002年停产。近年,境内科学园区亦以太阳能产业为主轴之一,另有在原盐场土地兴建太阳能发电厂之计划。大陆冷气团南下侵台时,降至10℃以下亦不罕见。受季风及地形影响,降雨干湿季分明,雨量多集中于夏季,主要因锋面及季风影响,占全年降雨量80%以上,且西南季风盛行,及对流作用,午后易生局部性对流雨。夏季为台风易发生时期。冬季水汽不足南部则为旱季。年平均降雨量约1570公厘。降雨日数平均全年约有94日,8月即占约16.2日。

台南市是台湾极早建立气候观测的地区。16世纪荷治时期《热兰遮城日志》中即有简单纪录气候及地震,近代测候则以1897年台南测候所的成立为滥觞。近代观测亦可知台南市不曾出现零下气温:已知最低温出现于1918年1月8日,气温2.6℃。

台南市“中央管河川”有八掌溪(与嘉义县之界河)、急水溪、曾文溪、盐水溪、二仁溪(与高雄市之界河)。其中曾文溪为台湾第4长河,横贯台南市并将全市大致均分为两区“溪北”、“溪南”两区。

台南市境也有多座水库分布,由于水量丰沛,供应台湾40%用水。较著名的水库与湖泊包括曾文水库、乌山头水库、南化水库、虎头埤等。其中曾文水库横跨嘉南两地,为台湾最大之水库。

台南市拥有丰富的红树林湿地与盐田环境,这些溼地孕育了许多的底栖生物,成了许多水鸟的食物来源。优渥的环境使得本区鸟类繁多。主要以鹬科、鴴科、鹭科、鸥科、雁鸭科为大宗,沿岸防风林、木麻黄树林聚集小白鹭、夜鹭混居成为鹭鸶筑巢区,林下草泽粟小鹭、喜鹊、翠鸟等亦为常见鸟类。

冬季则常见大白鹭及中白鹭在林内栖息,棕背伯劳亦属常见候鸟,大鱼塭小池塘悠游的红冠水鸡。除此尚有海鸥穿梭于沿海及港湾附近,停伫在外海蚵架上,而稀有的鸟类如唐白鹭、巴鸭、黑嘴鸥、高跷鴴、松雀鹰、燕鴴等均在该区出现过。

湿地存在于水域与陆域之间的交会地带,经常或间歇的被潮汐、洪水淹没的土地,一般可区分为沿海湿地与内陆湿地。台江的生态属于沿海湿地,是随海洋潮汐运动而存在的湿地生态体系。

湿地具有过滤污染物的功能,当河水挟带污染物流经湿地时,湿地上的水生植物,会使水流速度减缓,吸附重金属,且让污染物沈淀在湿地的底部,并借植物留存氮和磷,来预防水质优氧化。这些植物还可将太阳能转换微生物量及制造氧气,来提供鱼、虾、森林、野生动物赖以维生的养分。  

湿地上的红树林,可防风以降低强风对陆地地上物品的直接伤害。红树林的根有防止海岸侵蚀及流失的功能,其丰富的地下含水层还可避免海水入侵,防止地下水盐化。

台南市人口分布极不平均,2/3人口居住于溪南地区。溪南地区人口又高度集中原台南市(省辖市)及永康、仁德、归仁一带(近120万人口)。2012年10月,台南市人口已突破188万人。原台南市在1947年的人口为161,624人,至1980年代人口超过60万人,人口成长将近三倍。在县市合并改制前夕,原台南人口772,066人(2010年11月),为次于台北、高雄、台中之后的第四大城。原台南县市合并升格改制为直辖市后,人口为188万。 

台南市总人口约188万人,汉人占绝对多数,其中又以闽南裔为绝对多数,战后由中国各省迁入的外省人次之。原住民5,940人,占0.3%。西拉雅族为原住民中的一支,属平埔族群,为台南最早的居民。由于与汉人接触早,语言习俗高度汉化,族人多融入汉人社会、法律上也将其归类为汉人。但随着近年原住民运动兴起,西拉雅族开始要求政府承认、并着手恢复固有语言。

2012年台南国民生产总值2126.9亿元,位居台湾各市县第六位。

台南市的一级产业主要为渔业与农业。台南市有渔港8个,其中安平渔港曾为台湾最大港,属于远洋渔业或全台渔业,是台南市捕渔获量最多,也是船舶吨位最大的渔港;其它渔港为近海渔业或沿岸渔业,分别是将军渔港、四草渔港、马沙沟渔港、青山渔港、北门渔港、下山渔港和蚵寮渔港。由于地理因素配合,台南市农业条件优良,土地平坦适合农作,耕地面积达九万多公顷。以水稻、芒果、莲子、文旦、甘蔗、凤梨等闻名全台,合并前之台南县亦有“农业县”之称。正朝花卉与水果外销等精致、高附加价值农业发展中,蔗业与盐业则因不合成本而几近消失。尤以兰花事业成长最明显,2009年外销订单达新台币36亿;第一级产业总产值则约400亿余。

台南市的二级产业,则兼有高科技、工业与其他制造业。“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设立了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其中台南园区面积1038公顷,在新市区、善化区和安定区交界处;行政院环境保护署在柳营区设立了台南环保科技园区;经济部工业局在安平区设立了安平工业区,永康区设立了永康工业区,新市区设立了新市工业区,官田区设立了官田工业区,柳营区设立了柳营科技工业区,新营区设立了新营工业区和安南区设立了台南科技工业区;市政府在后壁区设立了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私人企业在安南区设立了总头寮工业区,仁德区设立了保安工业区和龙崎区设立了龙崎工业区。

第三产业服务业为台南市经济结构之主力,以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居多,尤其以金融业为盛。服务业的空间区位相对集中于中西区、东区及永康区、其次是北区、南区,这五区是商业圈聚集地或商业气息较强的聚落,经济非常活络。

台南有纵贯铁路及台湾第1号公路过境,南北高速公路则通过市区东界。西海岸旧有安平港,原为本岛南部与大陆联系的主要港口,后因滩涂西伸,港道淤塞,海轮不能靠岸,逐渐衰废,近年已筑安平新港,主要为渔业基地,有运河与市西区相通。

台南古都保留浓厚的汉人社会风俗,讲究传统科仪、注重婚丧礼俗,台南女儿婚嫁的妆奁排场,更是令人津津乐道,因此制作婚聘礼饼及节庆供品的传统饼铺特别兴盛,至今仍有数家传袭古风的饼铺,其中以万川号、富香斋、旧永瑞珍、旧来发饼铺最负盛名;此外,安平蜜饯及黑桥牌香肠等特产也都发迹于此,交织出一幅物阜民丰的胜景。

这里小吃之所以发达,有其历史悠久典故:台湾是自清代起,汉人农业民族自福建广东移民来台,开垦山林台湾,非常耗费劳力于耕耘,小吃生意者便以挑夫姿态,挑各样冷、热小吃到田边、山边供应开垦者食用。在初民垦荒时期,皆在信仰中心庙举办迎神赛会,人群聚集小吃生意者也随至行商,所以台湾许多小吃市集都在庙旁;近数十年,随着台湾经济起飞,都市大型百货公司亦多规划楼层为小吃街,又可享受冷气免日晒雨淋,小吃也被赋予现代化的意义。小吃因地域区别的关系而会以地域名称在前称呼之,如万峦猪脚中的万峦两字,就是地名;然而,就如同四川牛肉面并非出自四川,有时候最好还是将其视为专有名词使用。尚未成名的街头小吃经常都是没有店面的,而仅有一个摊位,不少店家使用免洗餐具、塑料袋,而且不会开发票给消费者,大多数小吃的单价都相当低廉。

台湾府城现仅残存大东门、大南门及小西门,而其中仅小西门仍保留当年原貌。大南门位于南门路,乃昔日台湾府城8座城门遗迹之一,列属三级古迹。大南门为昔日府城南区之屏障,周边有孔庙、海东书院等文教设施,城外即是荒芜的魁斗山,形势险要,加上其为通往凤山的要道。此外,门洞内嵌有一方道光年间所立“示禁碑”,乃严禁戍卫官兵骚扰过往民众,为时代留下见证。外城门额书“大南门”,城垣采弧形建筑,宛如一弯弦月,又称“半月城”;内城门额书“宁南门”,城楼为歇山重詹形式,由此可鸟瞰台南街景。南门碑林位于大南门西南侧,共收集61座清代古碑碣,内容包含记功、捐题、修建、建筑图、墓碑及禁令告示等6大类;每座碑碣皆立有说明牌,藉此可一窥昔日社会梗概与政教决策,是史迹考察重要的佐证。  

府城隍庙建于明永历23年(1669年),为台湾首座城隍庙,名列二级古迹,因城隍爷掌理阴间事宜,其空间配置与文物陈列,迥异于一般庙宇。城隍原意为城墙、护城河,后演变为城池的守护神,专司阴间司法事宜,各地城隍犹如地方行政首长,按其辖区范围、位阶,各有不同的封号与配置。府城隍庙为三进双护龙的建筑,格局狭长幽暗、神像威武狰狞、座前案桌、枷锁刑具、警世威赫的匾额楹联、斗大的算盘,处处显露阴森诡谲的气氛;而三川门内高悬“尔来了”一匾,用字浅显却寓意深远,让人望而生畏。大门入内依序是三川门、拜殿、正殿和后殿;左右两厢则辟为办公室及文物陈列室。正殿主祀威灵公,陪祀文武判官、七爷、八爷和24司,是协助城隍爷办案的神祗与幕僚,24司中以职掌学业、功名的“学政司”、“考功司”,香火最鼎盛。每年农历5月11日城隍爷诞辰,城隍爷按例于诞辰前夜行辖境,探访民情,是年度最热闹的庙会。

乌山头水库位于六甲区与官田区交界处,由空中鸟瞰,只见水域蜿蜒曲折、状似珊瑚,故有“珊瑚潭”之称。珊湖潭由30多条支流汇合而成,蓄水面积1300公顷,潭广水深,潭中浮着100多座小岛、半岛、周遭环绕的山林面积更达4700公顷。

乌山头水库风景区的旅游精华集中在西岸的大坝区,由入口票亭前取右道,经三角埤公园、香榭大道可抵。大坝区周边景点包括天坛、溢洪道、吊桥、中正公园、游客服务中心、烤肉区、儿童游乐区等。

台南市七股区(前身七股乡)是一个纯朴的小渔村,因位于曾文溪口咸淡水汇流处,蕴含丰富多元的自然资源:广达1600余公顷的泻湖,盐田、养蚵人家、防风林、红树林、野生鸟类、黑面琵鹭、老聚落、丰腴的海产。

由顶头额、网仔寮、青山港三个沙洲阻隔外海包围而成的七股泻湖,当地人称之为“内海仔”,具有防洪、保护海岸的功能,同时也是一处天然的渔场,遍布着蚵棚与定置渔网。


谢选骏指出:台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嵌——近代台湾的起点。赤嵌又称之为赤嵌城楼,亦作红毛城。为古城名。1653年荷兰殖民者筑普罗文查(Provi ntia)城于今台湾台南市。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改置承天府。赤嵌城位于台南市。这里海岸曲折,两城之间有一个内港,叫做台江。台江西南面有七座山屿相连,叫做七鯤鯓。每座山屿相距1里多,彼此“毗连环护”。一鯤鯓北面隔海有北线尾小岛,其间海面叫大员港(又称安平港)。北线尾北侧为鹿耳门港。荷兰人修筑的城堡台湾城在台江西侧的一鯤鯓,赤嵌城在台江的东侧,互为犄角。

赤崁楼(闽南语:Chia—Kam—Lau),又作赤嵌楼,位于台湾台南市的中西区。前身为1653年荷治时期兴建之欧式建筑普罗民遮城(Provintia,亦称省城、摄政城),红毛楼,在地人称为番仔楼(闽南语:Hoan—á—lau),曾为全岛统治中心,至清代已倾圮,仅留部分残迹。今日所见的赤崁楼,大部分是汉人在荷兰城堡之上,陆续兴建的儒、道教庙祠,包括海神庙、文昌阁。1960年,又由大南门城内迁来九座赑屃碑,终成今日样貌。因此,所称赤崁楼,是欧式普罗民遮城残迹,以及海神庙、文昌阁的混合体。今列为国定古迹。

早期的台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称之台江内海。内海西缘沙洲环绕,其中位居鲲鯓之首的一鲲鯓(即今安平区一带),是南岛人西拉雅族台湾社的聚居地。台江东岸则是平原区,是平埔族赤崁社所聚集的地方。赤崁城是荷兰人在台湾发展时修筑的,他们先向西拉雅族赤崁社取得土地,建立普罗民遮市集,后来在市集北修筑同名的城,在清顺治十年(西元1653年)完工。早在明代中叶已有一些倭寇、海盗以台南为基地,为祸附近海域,中国东南沿海居民与台湾原住民皆深受其骚扰,明朝廷几次派兵讨伐,与原住民有了接触。闽粤一带陆续有居民因为逃荒、渔业、商业等目的而移居到台南,在一鲲鯓、北线尾沙洲一带逐渐形成聚落。

1624年,原占领澎湖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商李旦的调停下,和明朝福建巡抚南居益达成协议,放弃其在澎湖的经营,转而登陆台湾南部。首先兴筑商馆并拓展其规模成为西式水岸堡垒,即为台江西岸的一鲲鯓沙洲上的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稍后又在城堡东方,分别兴建了“台湾街”(于今延平街一带)与“普罗民遮街”(今民权路)。前者因为历史久远,又曾是一条繁盛的商业街,故素有“台湾第一街”之称。至于后者,则是台湾第一条有计画兴建的欧式街道。

荷兰人在台湾岛上的统治,由于对从东亚大陆引进汉人农工的百般苛征、限制,终于招致汉人不满,引爆1652年的郭怀一事件。该起义事件虽然最后被弭平,但荷兰人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遂于普罗民遮街北方建造了普罗民遮城。作为纪念1648年七省联合共和国(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n)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签订《明斯特条约》,原西属尼德兰脱离西班牙统治独立。普罗民遮即行省之意,台湾闽南人则称该城为赤崁楼或红毛楼。

1661年4月,郑成功在任职荷兰通事之客家汉人何斌的引导下,通过鹿耳门港道,越渡台江内海,首先攻下普城。之后郑氏将台湾赤坎定为东都明京,于普罗民遮城设承天府衙门,并颁布谕告:“东都明京,开国立家,可为万世不拔基业”,设一府二县。9个月后,郑成功再攻下热兰遮城,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38年的经营。稍后,郑成功改热兰遮城为安平城,做为延平郡王府邸,人称“延平王城”;已改名承天府衙门的原普罗民遮城,则做为全岛公家最高行政机构,俗谓赤崁楼。然而不到半年,郑成功即病逝。其世子郑经自厦门起兵返台,打败了其叔父郑袭而即位,在1664年废东都,改称东宁。承天府裁废后,赤崁楼便成为储藏火药的场所。

1721年,朱一贵起义反清,赤崁楼的铁铸门额被拆去镕铸武器。以后再加上人为的残损,台风飘蚀、地震颠摇,到后来,赤崁楼只余下四周的颓兀城墙,呈现一片凄清荒凉的景象。

1786年乾隆晚年平定林爽文事件,清朝政府把福康安将军平定过程刻成十块长方形石碑,取“石全石美”之意,四面碑文以汉文撰写、四面以满文撰写,两面汉满并用。其中一面汉满并用碑文分赠诸罗(嘉义),放于县城东门附近的福康安生祠内。后来石碑在1906年梅山地震后移到今新荣路三商百货附近,之后再移到嘉义公园内存放。其余九座立于今南门路附近的福康安生祠,1935年日方移往大南门瓮城,民国49年后移到赤崁楼安置。又当年制作承载石碑的赑屃底座运抵台湾府城时,其中一座不慎掉入港内,就另以沙岩仿造一座(即运往诸罗县城),原座直到1911年才被发现,以白莲圣母的名义供奉在南厂保安宫内 。

19世纪后半叶,大士殿、海神庙、蓬壶书院、文昌阁、五子祠等建筑,先后盖在赤崁楼的原址上。这五座建筑物,巍峨高耸,为破落的赤崁城址平添了壮伟气派。台湾的日治时期,日本人则以海神庙、文昌阁和五子祠当做医院和学生宿舍。

1921年,日本人在拆除大士殿重整该址时,又重新发现了普罗民遮城的旧堡门,然后又发掘到东北角的荷兰炮台残迹,以及通到堡垒地下室的门户,因此将之为历史馆。战后重加修缮,成为台南市立历史博物馆。1974年又重修一次,而成今貌。原先赤崁楼紧临民宅,出入口设于今赤崁街侧。二次大战时期,总督府以防空为由,拆除民宅,辟建台町地内1888坪的防空空地(疏开空地)。

战后,原防空空地一度成为摊贩聚集地,稍后由市政府整顿环境后,将出入口改至防空空地侧,即今民族路的售票处与广场。而赤崁楼著名的地标:9块赑屃碑,是在1960年由大南门迁来。1983年,中华民国内政部宣布赤崁楼为国家一级古迹。“嵌”“崁”之争:1965年,台湾省政府主席黄杰题字“赤嵌楼”时,有人提出异议应为“赤崁楼”,但经学者考证,明清史书均作赤“嵌”楼,是由平埔语的地名音译而定,康熙字典亦只收录“嵌”,而后官方采纳学者意见,官方文书及民间刊物自此均用赤“嵌”楼。然而2003年时,“本土文史人士”以“‘崁’字较有本土意涵”建议台南市政府将赤嵌楼、赤嵌街、赤嵌里改用“崁”字,正值市府推行本土化政策,而后台南市官方文书改用“赤崁楼”,引发文史界反弹。


谢选骏指出:现代华人缺乏历史感,一切都是为当下服务的“立竿见影”“急用先学”“在用字上狠下功夫”——俗不可耐!这样的人即使声称自己不是华人汉人唐人,其实却不幸还是的了。


诗云:


赤嵌城配红毛番鬼,

郑氏家族内部反水,

政治权力不过百年,

文明传递非我其谁。


(另起一页)


三八

阿里山


阿里山(Ali Mountain),台湾地区的著名旅游风景区,位于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高度为2,216米,坐标为北纬23度31分,东经120度48分,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阿里山和玉山山脉与玉山公园相邻,平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平均14.3度,冬季平均气温6.4度。阿里山森林游乐区西靠嘉南平原,北界云林、南投县,南接高雄、台南县,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

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组成,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隔陈有兰溪与玉山主峰相望。群峰环绕、山峦叠翠、巨木参天。相传以前,有一位邹族酋长阿巴里曾只身来此打猎,满载而归后常带族人来此,为感念他便以其名为此地命名。了解真实的阿里山文化历史就应深入到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里面,在阿里山邹族的文化园区,就会认识邹族这个英勇的原住民族。

阿里山区的林相丰富,从亚热带的阔叶林到寒带的针叶林都有。800公尺以下丘陵为热带林相,主要由相思树、构树构成。樟树、枫树、楠树和壳斗科植为为主的暖带林林相。1,800—3,000公尺左右的林相为温带林,红桧、台湾扁柏、台湾杉、铁杉及华山松称为阿里山五木在此大量生长,阿里山的千年桧木群是目前台湾最密集的巨木群,桧木还分为红桧和黄桧,其中黄桧较为稀少。3,000—3,500公尺主要是台湾冷杉,呈现寒带林的林相。

多样的林相造就了多种动物栖息的生态,在鸟类方面,有栗背林鸲、酒红朱雀、鳞胸鹪鹩等中高海拔鸟群。还有台湾猕猴、赤腹松鼠、山羌、山猪等动物。

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一般俗称的阿里山,正确的说法是阿里山由十八座大山组成,涵盖了阿里山山脉的主要山系。若以地形来说,阿里山山脉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在塔塔加鞍部以楠梓仙溪、沙里仙溪和玉山群峰区隔。阿里山又是一个绯艳绚丽的樱林。这里的樱花驰名中外,每年二月至四月列为花季,登山赏樱花的游人络绎不绝。阿里山山脉属玉山支脉,西临深谷与小塔山对峙,东有祝山、对高岳隔着陈有兰溪遥望玉山主峰,北有如削的大塔山巍立,南以万岁山、水山、石山延至玉山前峰。阿里山涵盖范围虽大,但一般所指为沼平公园一带(海拔2,274公尺)的阿里山森林游乐区。阿里山景观多元,春可赏花、夏能避暑,秋冬观日出、看云海,一年四季皆有可观,高山铁路、森林、云海、日出及晚霞,更号称阿里山五奇。

清代诸罗县志则叙述阿里山为“离县治十里许,山广而深峻……”未明确指出阿里山之名。另根据日本人安倍明义的著作《台湾地名研究》书中认为诸罗平埔族人与凤山平埔族人的语音相近,凤山平埔族称阿里山区的生番为“Karii”,流传到诸罗平埔族便以“Arii”同音讹传称呼之。

1899年2月,嘉义办务署石田常平氏依山胞传闻,查访发现阿里山桧木原始森林。

1900年6月12日,日本政府派小西成章、小笠原富二郎、小池三九郎及石田常平等人展开调查阿里山森林,据调查约有30万株的原始桧木林遍及整个阿里山区,从此开启阿里山天然森林资源的滥伐。1906年11月,小笠原富二郎发现包括今之阿里山神木的神木群。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0月25日台湾光复,日本归还台湾给中国,但在阿里山事业区持续三十余年的林木盗伐,其天然的红桧、扁柏等珍贵树种几已被砍伐殆尽。

1963年,为保护天然资源,林务局将阿里山和玉山一带39600余公顷的“国有”林地,编为“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并拟定计画逐年编列预算整建及维护。

1975年,台湾省政府将“阿里山风景特定区”更名为“阿里山森林游乐区。

1976年3月1日,台湾当局“行政院”核定“阿里山森林游乐区计画”面积175公顷。同年11月9日阿里山发生森林火灾,将沼平火车站前的店铺、民居、旅社等大部分烧毁,火灾迹地的旧社区,依照阿里山森林游乐区核定计画改为“自然公园”(即今之梅园),并广植花木、辟建步道供大众游憩。灾民并依阿里山整建计画,搬迁至第四分道(即今之中正村商店旅社区、中山村住宅区等),由林务局兴建商店、旅社、住宅,再依阿里山搬迁整建计画规定,办理租用予以安置,林务局员工则分配于香林村之宿舍。

1995年台湾省政府核定“阿里山森林游乐区计划”,面积1400公顷,由林务局嘉义林区管理处负责经营、管理、服务工作。

1999年林务局改隶“农委会”,成为“中央机关”,仍负责阿里山森林游乐区之经营管理、规划建设及游客服务工作,但名称改为“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

2001年7月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纳入阿里山“国家”风景特定区(台湾第八座)计画范围。

与民国同岁的阿里山森林铁路是世界仅存的三条高山铁路之一,轨距762m,坡度6.25%,由海拔30公尺的嘉义市升高到2216公尺的阿里山,途经热、暖、温三带,景致迥异,搭乘火车如置身绿野仙境,尤其独立山的三次螺旋环绕及第一分道的Z字形爬升,令人不虚此行。昔日为转运木材而兴建的它,今已蜕变成森林旅游列车。园区内现有三条支线,其中“祝山线”为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高山铁路,专供前往祝山观日出的游客搭乘:“眠月线”为观光之用,除了沿途美景以外,终点还有著名的石猴游憩区:“神木线”则穿越园区,至巨木参天的神木区。而早年所遗留下来的蒸汽火车与报废车厢,也已在沼平车站旁装潢成风味独特的车厢旅馆与火车展示区,让游客住宿与观赏。

吴凤(1699-1769年)的故事很有意思,他字元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月十八日,诞生于漳州平和县壶嗣村,五岁随父到台湾。吴凤跟父亲学习医术,十多岁就经常跟随父亲到阿里山为民治病,颇受阿里山乡民的敬重。康熙六十一年(1723年),吴凤出任阿里山通事。为了当地高山族和汉族友好相处,吴凤对高山族做了许多感化的工作,使高汉两族的交往日渐频繁。但有一事,始终是吴凤的一块心病。原来,高山族同胞每逢稻谷收获季节,必定要举行“粟祭”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有一个传统的恐怖陋习是,山胞要下山杀害汉人,此谓“出草”。然后把“出草”猎取的头颅作为“粟祭”的祭品摆上供桌,请求神保一方平安,岁岁丰收。就这样,不少来往于山界或误入山界的汉人遭到了无辜的杀害。

吴凤知道,这是山民愚昧无知造成的,对这样的恶习,一定要采取措施革除掉。

吴凤任职的第二年,稻谷又快登场时,阿里山的山民催吴凤要给“粟祭”的祭品(头颅)。吴凤耐心劝告酋长,叫他们不要杀人,要革除“出草”恶习。但不管吴凤磨破了嘴皮,说尽了好话,酋长还是置之不理。于是,吴凤待酋长等人酒酣耳热之时,奉劝酋长用康熙六十年平定朱一贵之乱时,当地砍杀附逆造反者的40多个骷髅作祭品,一年用一个。山民们听从了吴凤的劝告,从此阿里山停止“出草”40余年。

斗转星移,一晃40多年过去了。老酋长去世,他的儿子奥哥被推举为酋长。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积存骷髅用完了。山民纷纷找奥哥恢复“出草”,奥哥想到了父亲的遗言:“凡事得听吴凤爷的话”,于是与吴凤商量如何办。吴凤建议用牛头祭神,奥哥同意,于是又用牛头祭神三年。

三年过去了,阿里山许多青年人认为吴凤什么都好,只有一件事做得不好,就是不许他们“出草”。在众人的要求下,新酋长奥哥无可奈何,只得领着山里的青年人找到吴凤,摆出一副非“出草”不可的阵势。吴凤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翌日召集了山民代表,严肃而沉痛地说:“我任职40多年,不曾有一事亏待你们,须知杀人犯法,况且杀了好人祭神,神不但不保佑,反而会发怒而降下灾难。如今,我既然和你们有约在先,就只准你们杀1人,此人朱衣红巾,明日将在官厅面前徘徊。今后,不准伤害其他人。”代表听了便欢呼而去。第二天早晨,吴凤束装如约,走出官厅时,即被预伏的射手射倒。山民一拥而上,揭开红巾一看,发现死者竟是他们奉若神明的吴通事,顿时愕然失措,悲痛至极。各社酋长闻知,纷纷奔来抚尸号哭,无不忏悔。吴凤的大仁大义终于感化了山胞,立誓不再杀人祭神,革除了杀汉人“出草”的恶习。后来,汉族与高山族同耕共织,并有通婚。人们仰慕吴凤遗德,于嘉庆末年在吴凤生前理事的地方建起一座阿里山忠王祠——吴凤庙,岁岁顶礼膜拜。为缅怀先贤,吴凤故里壶嗣村吴氏宗亲于1986年筹建“吴凤史迹陈列馆”。

网文《台湾行迹:日本人祸害阿里山罪孽深重》2015—03—14说:

上世纪初,阿里山的原始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数十万棵千年红木被砍伐殆尽,罪魁祸首就是日本人。

一切灾难都源于那场甲午海战!

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于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实行殖民专制统治,疯狂掠夺台湾经济资源。

据史料记载,仅珍贵木材,日本就从台湾砍走上千万立方,最集中的就是阿里山的千年红木。

为了掠夺阿里山红木,日本于1904年成立了“阿里山作业所”,历时8年,建成了阿里山登山铁路。此后,日本人在阿里山疯狂砍伐,原始森林惨遭毁灭性的浩劫,总共砍伐的红桧多达30余万棵,源源不断地运向日本。

红桧是一种古老珍稀树种,全球仅有7种,而台湾独占两种,阿里山的红桧都是红木中的极品。日本人掠走了那些红木,在本土修建皇宫和庙宇,那个臭名昭著的靖国神社,就采用了台湾红木。

日本人在阿里山作孽,天怨人怒。据说,许多伐木的日本人身染怪疾,莫名而亡,就连白米煮成的饭也是血色。日本人惧怕神木显灵,特意建造一尊树灵塔,祈求神灵保佑,免遭报应。为了表彰勘察阿里山森林资源的琴山河合,日本政府在阿里山专门为他立了一块碑。一塔一碑,都是日本人祸害阿里山的罪恶见证。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台湾人没有砸毁“琴山河合碑”,也是一件好事。历史是抹杀不了的,留下日本人的罪证,让后人永远不忘民族耻辱。


谢选骏指出:歌谣中说阿里山美如画,其实真实的阿里山是会让人头疼的。阿里山没有峨眉山高,所以头疼的程度也不如峨眉山的“头疼欲裂”地那么强,但也已达到了隐隐作痛的地步。如果旅行者事先不知道这一点,到时候就会自讨苦吃了。


诗云:


阿里山上头疼日出,

放眼四际高低迷雾,

小径徒然千年红木,

枯树横卧日本铁路。


(另起一页)


三九

高雄


高雄市(Kaohsiung City )是台湾的直辖市,别名高市、港都、高。位于台湾本岛西南部,由原高雄直辖市与台湾省高雄县于2010年12月25日合并而来。市中心位于东经120°19'32",北纬22°37'29"。其辖域东北至中央山脉以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岛、中洲岛,以及东沙群岛。顺时针方向与台南市、嘉义县、南投县、花莲县、台东县、屏东县等县市相邻。面积达294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达277.9万(2013年)。2013年,高雄市共辖38区。2013年,高雄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4.5%,增幅提高2.9%。

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明朝统治下,高雄曾经被划入两个州之一的万年州。

明永历三十七年(1684年),被划入凤山县,并且曾经将县治设在兴隆庄。

大正九年(1920年9月),行政区域改革开始,日本殖民统治者除了将地名从“打狗”改为“高雄”外,还将该市划为“高雄郡高雄街”,隶属于高雄州;四年后废除高雄郡,直接将高雄街改设为“高雄市”,仍隶属于高雄州。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8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于高雄市盐埕区。

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高雄市行政区域照旧。

民国四十一年(1952年1月1日),连雅区更名为芩雅区。

民国五十年(1961年3月15日),芩雅区的顺昌里划归新兴区。

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7月1日),“行政院”将高雄市升格为“直辖市”;与前镇区相邻,原本隶属于高雄县的小港乡也划归高雄市管辖改为小港区。

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位于南海的东沙岛与南沙太平岛,行政管理上也开始划归该市旗津区中兴里管辖。

民国九十九年(2010年12月25日),“直辖市”高雄市与台湾省高雄县合并为一新直辖市,仍名为“高雄市”。

高雄市西扼台湾海峡,南临巴士海峡。西半部为冲积平原地形,东半部主要为山区,范围延伸至玉山;在市区部分鼓山海岸的寿山、左营东侧的半屏山,以及东南部的凤山丘陵,其中柴山与半屏山皆因珊瑚礁隆起而形成。

高雄市气温以2月平均摄氏18.6度最低,6月平均摄氏28.7度最高;相对湿度以3月平均60%最低,8月平均81%最高。日照时数全年2139小时,以2月日照138.1小时最少,其中以6月日照227.4小时最高。惟秋冬少雨,雨量季节变化和年变率均大。降雨量全年1784.9毫米,其中以12月降雨11.5毫米最少,8月降雨426.3毫米最高。5月至9月为高雄的雨季,降下了高雄全年约9成的雨量。冬季是高雄的旱季,平均每个月只有3天有降雨,此时大雨是罕见的。体感上一年四季气温变化不显著,除12月至隔年2月早晚偏凉,且寒流南下时白天高温可能下降至20-23度左右之外,其余月份气候都较炎热。高雄的最冷月为1月,平均温度约20度,当寒流来袭时,夜间至清晨会降到13至19度不等,一年中日高温低于20度的日子一般不会超过10天。市区日低温跌破10度的频率大约平均是每3年1次,且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湖泊或集水区部分则有鸟松区的澄清湖与位于半屏山西南侧的莲池潭;还有位于小港区与林园区、大寮区交界处的凤山水库;位于高雄市立美术馆旁的内惟埤;以及同样位于覆鼎金一带的金狮湖。高屏溪主要支流有荖浓溪与旗山溪等,荖浓溪的支流有浊口溪、宝来溪、拉克斯溪和拉库音溪等;旗山溪的支流有美浓溪等。此外高雄市境内的主要河川还有前镇河、爱河、后劲溪、阿公店溪和典宝溪等;该市并与台南市之间以二仁溪相隔。其中爱河为流经市区最主要的河川,发源自仁武区八卦寮一带田野地(另外亦自曹公圳灌溉系统引水),长约12千米。

高屏溪是高雄市最大的河流,也是台湾流域最大的河流。水系位在高雄市的东面,出海口在林园区,是该市与屏东县主要的边界,高雄市农业、工业和民生用水之重要来源之一。位于燕巢区小岗山东麓与冈山区、田寮区交界之阿公店溪上的阿公店水库为台湾唯一以防洪为主要标的之水库,主要功能为防洪与农田灌溉,为战后台湾最早完成之水库;大坝全长2.38千米。

截至2013年,高雄市总人口为277.9万人。全市主体民族为汉族,且有马卡道族、大满族等少数民族。

2010年12月25日高雄县市合并改制后之“高雄市”,根据高雄县市合并专属网站,其定位为新成立之直辖市。高雄市的政治情势,泛绿阵营的支持者的比例大于泛蓝阵营支持者;早期原高雄市长多为中国国民党籍,但自谢长廷后,已连三任(不含代理)为民主进步党籍。叶菊兰为台湾首位女性直辖市市长(但为官派代理市长);2006年12月25日就任的第四任市长陈菊则为台湾首位女性民选直辖市市长;陈菊于2010年12月25日就任高雄市首任市长(高雄县市合并后)。

高雄市政府是高雄市的最高行政机关,也是地方自治的最高机关,属于直辖市政府的位阶,直隶于行政院管辖。市长由市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连选得连任一次。高雄市市政府并置市政会议,为市政最高决策机构,在市长及3位副市长之下,设有30个一级机关单位(包括23个局,4个处,3个委员会)及38个区公所,另外还包括处/委员会/院/所/馆/中心/场等二级机关单位。

高雄市议会是高雄市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高雄市全体市民立法和监督市政府之施政,位于凤山区。议员由市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共设9个委员会,民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交通委员会、保安委员会、工务委员会、法规委员会、程序委员会和纪律委员会。

台湾高雄地方法院检察署是配置于台湾高雄地方法院的检察机关,但于行政上隶属法务部,现任检察长为蔡瑞宗。高雄地方法院属于普通法院,现任高雄地方法院院长是高金枝,管辖高雄市全境277万人口。下设有2个普通庭,分别是高雄普通庭和凤山普通庭,受理不服简易庭所为民事、刑事第一审裁判上诉、抗告案件及违反社会秩序维护法裁判抗告案件之审理。并设有4个简易庭,分别是高雄简易庭、凤山简易庭、冈山简易庭和旗山简易庭,受理第一审民事、刑事诉讼简易事件及违反社会秩序维护法案件之审理。未来于桥头区设置台湾凤山地方法院。高雄市改制直辖市后,临时市议会建议在高雄市兴建台湾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管辖台湾高雄地方法院、台湾屏东地方法院、台湾澎湖地方法院及台湾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中央依循民意,为求便民,于民国七十年7月迄民国七十五年,完成建筑用地之征收与拨用,民国七十九年2月1日,台湾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暨检察署正式成立,并自同年5月1日起,开始受理台湾高雄、屏东、澎湖 三地方法院之民、刑事上诉、抗告等案件。

2013年,高雄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4.5%,增幅提高2.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亿元,比2012年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亿元,比2012年增长2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亿元,比2012年增长11.7%。

第一产业:2013年,高雄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亿元,比2012年增长5.4%。其中,农业产值5.8亿元,比2012年同比增长4.8%;畜牲业产值2.5亿元,比2012年增长6.4%。粮食播种面积34万亩,比2012年增长1%;粮食总产量14.5万吨,比2012年增长4.6%。蔬菜播种面积9.01万亩,比2012年同比增长1.1%,产量34.3万吨,比2012年同比增长2.4%。

第二产业:2013年,高雄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3.9亿元,比2012年增长12.7%;完成工业增加值3.6亿元,比2012年增长25.5%。工业对高雄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拉动经济增长6.4%。

第三产业:2013年,高雄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41万元,比2012年同比增长28.4%;固定电话用户达3.2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达到2.7万户,比2012年增长20.5%;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万户,比2012年增长1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部/百人,比2012年增长17.9%。

截至2007年,高雄全市较大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为高雄市文化中心,占地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设有图书馆、文化陈列室、展览室、剧场、音乐厅等,为一个综合型文化场所。全市还有舞厅、歌厅40余家,电影院、戏院30余家。

截至2007年,高雄市较大的医院除军队系统的以外,只有高雄总医院和铁路医院是规模较大的两家综合医院。全市各医院共拥有病床2000张,医师300余人。

高雄市的体育设施以“高雄国家体育场”(2009世运会主场馆)和高雄巨蛋为代表。国家体育场为台湾规模最大的国际级体育场,设置40350席座位,可视情况增加到55000席,为国际田径联合会(IAAF)一级认证标准和一级建造标准的国际性运动场馆;而高雄巨蛋为一座可容纳15000人的多功能体育馆。高雄市的大型体育场馆方面,有中正运动场、中正技击馆与高雄市立国际游泳池等设施;立德棒球场由于设施较为老旧,机能上相当程度已被澄清湖棒球场取代。除此之外,还有凤山体育场、凤山体育馆等。还有位于左营的体育署国家运动选手训练中心(左训中心)。

2010年高雄市拥有19所大专院校(不包括4所专上级的军事院校和4所宗教院校),高雄市2010学年大专院校学生数为148736人,职校学生数为43964人。高雄市目前有国立中山大学、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立高雄大学三所“国立大学”及高雄医学大学、义守大学、实践大学高雄校区等三所私立大学。国立中山大学为高雄地区第一所国立大学,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是师范学院升格而成,前身是女子师范学校。国立高雄大学是成立于2000年的新校。由杜聪明等人所创立的高雄医学大学则是台湾首座私立医学院。而在技职教育方面,共设有9所公私立科技大学,分别为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文藻外语大学、国立高雄餐旅大学、高苑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辅英科技大学、正修科技大学。2所技术学院,如:和春技术学院、东方设计学院。此外,还有3所专科学校,如:树人医护管理专科学校、育英医护管理专科学校、高美医护管理专科学校。

高雄市拥有8所军事院校,数目全台湾最多,有海军军官学校、陆军军官学校、空军军官学校、空军航空技术学院、海军陆战队学校、中正国防干部预备学校、陆军步兵训练指挥部暨步兵学校与陆军工兵学校。至2009年,大高雄地区共计约34所高级中学;18所高级职业学校;79所国民中学;以及260所国民小学和大约3100家幼稚园。另外还有2所空中大学、2所社区大学、1所原住民部落大学、2所宗教研究院和4所宗教学院,以及主要供外国人就读的日侨学校、韩侨学校和美国学校等数所国际学校。另有高雄市市民学苑提供语言或手工艺等研修;公立图书馆则以高雄市立图书馆体系为主。

高雄市纵贯线直贯高雄县西侧,冈山站为首要大站,不过自强号并不停靠;南部的凤山站往南列车密集,不过若要联络高雄以北城乡,最好在高雄站换车。

高雄市统联客运在高雄县境内并无设站,各乡镇均可搭高雄客运联络高雄市区;另外,台南市发车的台南客运亦可达海岸平原的茄定、冈山,及北侧的甲仙、宝来、南横山区;屏东市发车的屏东客运则经凤山联络高雄市,也有班车发往东部的美浓。高雄客运班车通达县内大多数乡镇,海岸地带的冈山、旗美平原的旗山,以及东部山区旅游交通中心的六龟,都是地方上重要的客运大站,可由此转搭班车前往临近乡镇。

高雄国际机场是台湾省南部地理位置最重要、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运输生产最繁忙的大型国内、国际航线综合航空港,同时也是台湾第2大国际机场。位于高雄市南侧的小港区,台湾第1个设有机场联络轨道系统的民用机场,旅客除了可以通过公路与市区连接外,还可以乘坐高雄捷运往来市区。 除高雄国际机场外,高雄市另有规模相对较小的左营海军机场、空军航空技术学院机场及空军军官学校机场,但皆为军用机场,并不对外开放。

高雄港是世界等级的国际港口、台湾最大的深水港、货运吞吐量世界第13的综合性港口。位于高雄市西南沿岸与旗津半岛间,毗邻本市市区,整个港区分为最初兴建的第1港口,与战后兴建的第2港口两大部分。得力于优越的地理位置,高雄港成为东南亚、印度洋与东北亚间海上航运的重要转运中心。除了海运以外,尚有连结高雄港区周围沿岸的渡轮,由高雄市轮船公司经营,共有4条航线。其中以“旗津—鼓山”航线班次最为频繁,且为十分著名的观光航线。除此之外,例假日尚有游港观光航线、爱河观光游船及行驶于莲池潭及爱河间的水陆两用观光车-鸭子船。

高雄是台湾第二个建有捷运系统(MRT)的都会区,服务范围涵盖以市区内为主。高雄捷运地下段占75%,余为高架,平面仅占1%。红线长28.3千米,橘线长14.4千米,双路线全长42.7千米,两条路线形成十字型初期路网,交会于美丽岛站,皆为高运量钢轨系统。地下车站有28个,高架车站有8个,平面车站有2个,合计38个车站。其中红线可达高雄国际机场,为台湾第一条机场捷运。规划中的环状轻轨已获行政院核准兴建,因招商不利而改采政府自建(OT模式),第一阶段水岸轻轨部分(长约8.7千米)已于2013年6月动工,预计2014年底完工,第二阶段环状轻轨部分,原决议待2017年台铁高雄市区铁路地下化完工后,才配合兴建动工,预计2019年全线完工通车,后改为与铁路地下化同步完工;另外尚有多条规划路线有待未来扩建。

高雄市是南台湾的文化中心与近代台湾与外国联系的重要窗口,其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埠后与传入影响高雄的欧美文化和日本文化融合逐步形成而兼容的产物。近代工商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引入,使得高雄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在包括饮食、音乐、艺术、民俗等方面都可以体现独特现象,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风格。

大部分高雄市民之间用闽南语及国语交流,部分受过台湾日治时期教育的较年长的市民能以日语沟通,至于新一代的年轻市民则因现代教育的影响,不少人具备英语基础能力。另外较特定区域如美浓区、六龟区、杉林区、甲仙区部分和旗山区部分的客家年老市民能说南四县客语;左营区、大寮区、凤山区、鼓山区、三民区、新兴区、苓雅区、前镇区、小港区和冈山区共10个区的57个眷村说国语;那玛夏区、桃源区、茂林区、六龟区和甲仙区等的布农族、邹族、排湾族及鲁凯族等山地原住民年老市民能说本族语言。源此,高雄市政府设立了原住民事务委员会和客家事务委员会保护客家和原住民的语言与文化。

1952年在画家刘启祥的提倡下高雄当地的画家筹组了高雄美术研究会。并且与台南和嘉义的画会联合,从1953年开始定期举办南部美术展览会(简称“南部展”)。

台湾豫剧团设在高雄市左营区,隶属于中华民国文化部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豫剧团继承中原文化,吸收本地文化。在台湾落地以来,台湾豫剧团结合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场的元素,先后创作了诸多新戏。曾应邀到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地演出。

高雄市音乐馆位于高雄市盐埕区,设有音乐演奏厅、高雄市交响乐团和国乐团的办公室及排练室。音乐演奏厅座位有384个,适合小型室内乐、丝竹乐的表演。

高雄市交响乐团为高雄市音乐馆驻馆乐团之一,其下设有打击乐团、长笛合奏团、青少年管弦乐团与青年管乐团等附属乐团。

高雄电影节是台湾的一个大型电影节,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电影图书馆主办、民间单位招标承办。影展自2001年开始,2006年扩大影节主题,增加影展片量,现至2010年已举办10届,已成为高雄市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高雄电影节除电影放映外,亦逐年新增活动特展,以及“48小时拍摄”与“高雄电影节短片竞赛”等活动,于闭幕举行颁奖,鼓励台湾本土的电影创作。此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鼓励国产及本国电影片制作,以确保本国电影文化事业之永续发展,电影片制作业者可以申请补助。高雄市电影馆位于高雄市盐埕区,是南台湾唯一的电影文化推广单位。

小琉球岛位于高屏溪口之南,东港港口西南约15千米处,是台湾省附近14属岛中唯一的珊瑚礁岛屿,隶属屏东县琉球乡。整个岛屿北宽南狭,周围12千米,面积约6.8平方千米,地势略向东北缓斜,沿岸有因海水侵蚀所形成的珊瑚礁奇岩,南部多悬崖,西部沿岸略有沙滩分布,表面上覆盖珊瑚礁石灰岩。

旗津半岛位于高雄市西南端,为一呈现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小岛。早期的旗津,称为“旗后”,指的是位居旗山之后的部落而言。后来,在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一位荷兰传教士所编纂的台湾地图中,被称为“汉德那斯”。

澄清湖位于高雄的鸟松乡,是高雄第一大湖,旧名“大埤湖”或“大贝湖”,媲美大陆的西湖,也是重要的水源地和风景区。梅陇春晓、曲桥钓月步入巍峨的观光大门一眼就见到两座红色中国式宫殿建筑,左边的是淡水馆,右为海水馆。

鹅銮鼻公园位于台湾最南端,从前为海底礁岩,所以园内珊瑚礁、石灰岩地形遍布,因受海浪、强风及雨水侵蚀,造成巨礁林立、奇峰、洞穴等景观。园内步道纵横交错,有好汉石、沧海亭、又一村、迎宾亭等风景点。

高雄港渔人码头位于高雄市鼓山区蓬莱路十七号,七贤三路底,邻近寿山、西子湾及国立中山大学,与旗津区隔海相望,串连出一条新兴观光动线。

武德殿发源于日本的警察系统,是练习武道的场所,之后再扩展到城市与学校。台湾曾是日本的殖民地,统治者自然会引入各种日本文化,以其在殖民地上形塑母国文化,在文化上是如此,在建筑上自然也不例外,武德殿就是在此种因素的影响下传入台湾。

高雄85大楼位于高雄市苓雅区东侧为自强路,南侧为新光路,北侧为三多路,西边只隔半条街与成功路相毗邻,与高雄港、高雄市小港机场、高雄市火车站和新光码头距离相近。高雄85大楼又称东帝士85国际广场或东帝士建台大楼,于1997年完工、由建筑师李祖原设计,是南台湾最高的摩天大楼、全台湾第2高楼。

藤枝森林游乐区位于台湾高雄市桃源区宝山里,属林务局屏东林区管理处管辖,面积770公顷,海拔介于1550米至1804米之间。

鳝鱼意面是台湾夜市及台菜馆、台菜餐厅普遍常见料理,鳝鱼香脆,烩面汤汁浓郁酸甜,鳝鱼有蛋白质、铁质,亦被视为食补补身菜品。

筒仔米糕是一种常见于台湾各地的糯米小吃,与油饭类似,但却是在瓷瓶、竹筒或铁罐中炊熟而成,口味浓郁。


谢选骏指出:高雄是南台湾的核心,具有强烈的地方意识。这和那里流行的多种语言不无关系。因为语言的独特,最能培养分离主义的意识。因此,南中国比北中国更有分离倾向,这在台湾岛内也是一样的。所以,要消灭一个地方的分离主义,首先要消灭它的语言。日本人对这一点醒悟得太晚了,直到1937年中日不宣而战,才开始在台湾推广日语,太晚了!国民党在台湾也是重复了同样的错误,没有根绝方言。而共产党在大陆,更是错得离谱,还成立了少数民族自治区,堂而皇之地教授当地语文。结果引得到处爆炸四起,真是学习苏联、咎由自取、迟早解体。


诗云:


高雄辣妹穿着暴露,

勾引司机车祸频出,

山里偶有修道净地,

仿效中国缔结草庐。


(另起一页)


四〇

垦丁


垦丁(Kenting)位于台湾省屏东县,东临太平洋,西靠台湾海峡,南望巴士海峡。垦丁的名字据说是清朝时期,从大陆来了一批壮丁到现在这个台湾最南部的地方开垦,这里便被后人称为“垦丁”。

清领时期光绪三年(1877年)官方设置招垦局,募得粤籍客家人在此搭寮垦荒,得名为垦丁寮。《恒春县志》亦记载垦丁庄为“客番杂居”(客家人与原住民杂居)的村落。另说则为同治年间,当有壮丁开垦而得名。垦丁寮旧址在大尖石山山麓,本只是个小地名,今日一般指垦丁路夜市(仍在大尖石山下)。由于后来成为国家公园名,亦常泛指临近观光地区。

恒春半岛成立国家公园之计划在日治时期即有学者提倡。在台湾最早的大屯、新高阿里山、次高太鲁阁三处国立公园成立后,1936年4月台北帝国大学地质学教授早坂一郎认为既存的新高阿里山、次高太鲁阁国立公园皆为大同小异的山岳地带,主张应在大日本帝国唯一的热带地恒春半岛增设国立公园,范围为台东与屏东一线以南全部区域、包括大武山等高山。同年2月5日《台湾日日新报》的专栏中也提到台北帝国大学几任教授的设制国立公园见解,认为大武山至恒春方面由姥姑石形成的丘陵为“一种独特的景观与风致”,另外亦有四重溪温泉与琉球屿,成立“相当大规模的国立公园”并非不可能。

现今之垦丁国家公园于1982年9月1日公告计划,但范围仅恒春镇及附近海域、不含高山。稍后1984年1月1日成立管理处,为台湾战后第一个国家公园。大武山附近区域则于1988年1月13日成立大武山自然保留区、琉球一带则有大鹏湾国家风景区。

垦丁地属热带气候,年平均25度。地质以珊瑚礁为主,在三面环海北依山峦的地形下,加上长达半年的落山风吹拂,造就了垦丁特殊的地形风貌。这里的景观具有多样性,有沙滩贝壳,崩崖、沙瀑、群裙、钟乳石洞,有热带雨林稀有植物、种类繁多的昆虫蝴蝶,长达半年的候鸟迁徙落脚地。

1984年,时任台湾领导人蒋经国指示在垦丁成立一个“国家公园”。面积18,083公顷。垦丁国家公园是台湾唯一拥有海域和陆地的国家公园。垦丁还被称为是台湾的天涯海角。这里有鹅銮鼻公园,猫鼻头公园等,其中鹅銮鼻公园有块巨石酷似尼克松,而被当地人称为尼克松石头。以便发泄对于美国遭到弹劾下台的总统尼克松勾结共产党中国的强烈不满。这里还有关山,台湾八大景之一的“关山夕照”就在这里。

垦丁国家公园位于台湾本岛最南端的恒春半岛,三面环海,东面太平洋,西邻台湾海峡,南濒巴士海峡。陆地范围西边包括龟山向南至红柴之台地崖与海滨地带,南部包括龙銮潭南面之猫鼻头、南湾、垦丁国家森林游乐区、鹅銮鼻、东沿太平洋岸经佳乐水,北至南仁山区。海域范围包括南湾海域及龟山经猫鼻头、鹅銮鼻北至南仁湾间,距海岸一公里内的海域。垦丁国家公园地理上属于热带性气候区,终年气温和暖,热带植物衍生,四周海域清澈,珊瑚生长繁盛。

正式名称为“大石尖”为垦丁地标之一,为一整块岩石凸起于草原上,为垦丁半岛区最高点。上山须由垦丁国家森林游乐区牌楼门口进入,穿越垦丁牧场,沿棱线设有登山索可供攀爬。山顶可俯瞰恒春半岛全境,景观优美,上山下山全程约需3—4小时。但是国家公园法第13条第8款对于国家公园区内之大尖山、青蛙石、船帆石已公告禁止攀爬。

龙銮潭位于国家公园西侧,恒春往猫鼻头的途中,占地137公顷,原本是低洼地势,往年每逢雨季便积水成泽。日治时代虽曾计划建为水库,但终未实现,战后民国37年(1948年)筹拨专款,将龙銮潭建为水库,为恒春半岛重要的水利设施。潭水经附近溪流相汇由人工泄水口北流,经四沟、头沟而注入保力溪,由射寮出海,供农田灌溉渠道。每到秋冬之际更成为候鸟群集过冬的地方,是绝佳的赏鸟景点。龙銮潭旁设有一自然中心,透过玻璃墙面可以欣赏到整个潭面,中心内的观察站提供多部望远镜和2套播放监视系统,并有4处鸟类展示区,是设备完善的鸟类观察站。龙銮潭自然中心同时也是稀有植物人工覆育区的所在,以生态园方式进行人工培育原生树种。生态园区面积约1.5公顷,共分为稀有植物区、诱鸟植物区、诱蝶植物区、草原灌丛植物区、赏花观果植物区、山地植物区、海岸林植物区、珊瑚礁植物区、绿篱植物区等九区。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物种歧异度高,是生态保育与生物族群的自然栖所。

猫鼻头为台湾海峡与巴士海峡的分界点,并与鹅銮鼻形成台湾岛最南的两端。猫鼻头有一从海崖上断落之珊瑚礁岩,其外型状若蹲扑之猫,因而得名。猫鼻头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蚀地形,珊瑚礁因造山运动隆出海面,受到长时间的波浪侵蚀、反复干湿、长期盐粒结晶、沙砾钻蚀、及溶蚀等作用,产生了崩崖、壶穴、礁柱、层间洞穴等奇特景观,海岸线鸟瞰似百褶裙,故有裙礁海岸之称,极具地形教学与研究价值。

白沙湾位于恒春半岛西岸、猫鼻头西北方的海岸线上。又称“白沙”。白沙湾一带属珊瑚礁海岸,原是一个小渔港,称为白沙港。这一带得天独厚,拥有一段长达百米的沙滩,沙滩由纯白的贝壳沙所组成,由于鲜少有游客造访,因此还保持着自然的风貌。而在此处戏水时需小心此地有三处有强劲的暗流,须特别的留意。而去垦丁白沙滩回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信将会成为垦丁旅游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里,李安营造了唯美震撼的长满怪树的神秘浮岛和墨西哥海滩。

“南仁山生态保护区”位于国家公园东侧的满州乡南仁村,保护区海拔最高不过526米,却是台湾少数仅存的低海拔原始热带季风雨林,同时形成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分布于南仁山区,受恒春半岛特殊季风及雨量季节性分布的影响,共有2,200余种植物。如“大头茶”洁白似茶花,是东北季风盛行的迎风陡坡的常见植物。“南仁湖”位于天然山谷中,仅一条步道能前往,单程4.3公里。沿途生态样貌丰富,常可见“青斑蝶”、“黄蝶”的踪影。南仁湖原本是水稻田,由于稻田东边出水口被堵塞,水量累积逐日增多,形成宽广湖泊,在这一片广大水域之前有处小水潭,才是真正的“南仁古湖”,但由于湖水面积小容易被忽略。湖旁可见的“黄灰泽蟹”,是台湾淡水蟹的特有品种,属于陆蟹的一种,也是唯一不须到海边进行繁殖的蟹种。南仁山为生态保护区,仅供学术研究,禁止游客进入。事先必须向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提出申请,前往南仁湖也必须先于垦丁国家公园游客中心做行前教育,而每年有两个月的封山期间亦不受理申请进入。

龙坑自然生态保护区位于恒春半岛东南端岬角,介于太平洋与巴士海峡交界处,该地区为绵延之群状珊瑚礁,为隆起之高位珊瑚礁,面积计61.67公顷。由于重力及海浪之冲击,台地崖之珊瑚石灰岩逐步破裂,向下崩落,因此龙坑综合了裙礁、崩崖、狭谷、陷坑等绝佳之地形景观。龙坑生态特殊,海岸植物繁复,有许多特殊少见的滨海植物。例如“滨斑鸠菊”,全台湾除了兰屿之外就只能在龙坑这里看得到;而花瓣只有一半的“草海桐”,有刺的“飞龙掌血”,以及远从大溪地飘洋过来的“檄树”都是龙坑特有的滨海植物。可惜的是在2001年因为阿玛斯号货轮油污事件,整个珊瑚礁被原油污染,虽然大部份清除,但是已将整个龙坑生态完全破坏,散落在海床上的货轮残骸,至今仍使得珊瑚无法顺利复育。

风吹沙是风成地形。每年九月至次年四月,沙粒受到冬季东北季风的吹拂,被风向西南方陆地搬运;而被河川及沿岸的潮流携带出来的沙粒,则向东北的海滩搬运。 如此日积月累进行风蚀和风积作用,山谷里的沙子被风和水来回的搬运,形成了“沙丘”与“沙瀑”的特殊景观。但后来因为当地政府修筑了一条马路并在马路后方种植一大片的木麻黄防风林,此项不当的道路阻隔与防风林设计,使得垦丁的风吹沙成为绝响。

龙磐公园位于在鹅銮鼻与风吹沙之间。此区域是属于上升的石灰岩台地,由于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蚀,因此区内有石灰岩洞、渗穴、崩崖、红土等地形景观。公园内有大草原,可从陡峭的崩崖远眺曲折有致的海岸。此区光害较少,适合观赏日出以及夜晚的星空。

落山风是恒春半岛冬季特有的天气现象。每年十月到翌年三月,冬季的冷气团沿着中央山脉南下,当吹到恒春半岛时,因通过石门狭谷、大武山谷、与满州乡山脉谷地,风力突然增强,加上半岛地势陡降,面海广阔,强风形成直扑之势,当地居民称之为“落山风”。在落山风的季节里沙尘蔽天,有若台风,常会影响车辆的行驶。早期当地的房屋窗户也多采用窄小低矮的设计,居民也会戴上帽子或方巾防止风沙,形成当地特殊的景观。

垦丁大街为位于垦丁路之夜市,为国家公园境内最热闹的商店街。也是世界罕见设于国家公园内的商圈与夜市,加上大街的饭店、旅馆,沙滩旁的水上机车,以及核能发电厂,所造成的光害、污染、水温上升,对国家公园的生态维护,没有帮助。从生态保育的观点来看,垦丁大街的存在并不利于国家公园的生态保育。唯这些不利的因素,均早于国家公园的设立。

国家公园成立之初,垦丁路上商家仅止于贩卖名产的夜市规模。在1986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经媒体报导垦丁为台湾最佳观赏地点,顿时拥入大量游客。从此观光客与日遽增,带动外围商业繁荣。

垦丁大街范围大约在垦丁大湾(夏都沙滩酒店)至垦丁小湾沙滩之间。沿路有许多夜间营业的酒吧、舞场、小吃摊等,从白天到深夜,街上充满许多身着海滩裤、比基尼,一身轻松打扮的泳客与国内外游客,街上的霓虹灯将街景妆点得十分热闹,颇有南洋度假胜地的风情。晚上夜店里除了供应餐点以外,也有钢管舞等火热表演。钢管舞女郎身着三点泳装在客人身上磨蹭的行为,曾被媒体点名有害风化,不过并未被禁止。垦丁街有近30多家的个性纪念商品店,有许多的饰品及纪念品的店家及小摊位,商品均具有当地特色。垦丁大街也是垦丁当地饭店、旅馆最密集的地方,如夏都沙滩酒店、西泽饭店与救国团的垦丁青年活动中心等,都是著名的景点。

春天呐喊自公元1995年开办,由两位外籍人士Jimi(吉米)和Wade(伟德)首创举办的一个户外大型音乐艺术祭,一向以门票收入为主要活动营运来源,也是台湾最早、历史最悠久的音乐祭;于每年春假期间(4月5日前后)举行,吸引了大量的人潮。原意是参考1970年代美国Woodstock演唱之精神,提供创作音乐团体或个人发挥的舞台并带动年轻族群爱、和平、自由……等精神。耕耘十几年下来,为垦丁地区带来了庞大的观光商机,也带动了当地繁荣的地方发展。也因为活动太过知名,为了以正视听,2007年时,台湾内政部营建署也已正式发布消息,以往在四月春假期间被误称为“春天呐喊”等所有户外音乐活动,正式核定的名称为“垦丁国家公园春天音乐季户外音乐活动”。地点从1995年的梦幻垦丁,到后来的垦丁大街海边、六福山庄等,2007年则正式进驻鹅銮鼻灯塔公园内开办,正宗的春天呐喊音乐祭只有一个,并以标榜健康纯正的休闲娱乐为主,所有的表演也都一向维持在午夜十二点前即全部结束。

有人计划兴建恒春线铁路解决道路交通问题。未来旅客将可搭乘高铁至左营站后,站内转乘台铁新左营站,经由恒春线铁路抵达恒春,再利用其它输运系统至垦丁。

垦丁街车:由屏东客运负责经营,往返区域内各风景点,以恒春为发车总站。

公路客运:往来高雄与垦丁间的客运班车,是由国光客运、中南客运、高雄客运、屏东客运四家客运业者联合经营,路线分为行经一般道路及88快速道路两种,24小时均有车班行驶。高铁左营站至垦丁有“垦丁快线”接驳公交。


谢选骏指出:人称旅游团就是“养猪团”,因为完全不用动脑子也不能动脑子,一切都已安排妥当,只能跟着饲养员导游走了。其实是,和我说这个话的人,虽然是自由行的背包客,但是他的目标却是和旅行团一样,那就是找地方吃住购物。相比之下,还是那些垦丁的生命更有意义。当然,如果他们是自愿来到这里,并很享受自己的艰辛……。对了,差点忘记说了,经过一次旅游,是胖了还是瘦了?如果胖了,那就是一次失败的旅游;如果瘦了,那就是一次成功的旅游——透过旅行来减重,一举两得,绝妙!


诗云:


前人垦丁后人消费,

世间命运有贱有贵,

唯独自然没有意识,

怡然自得超越边陲。


(另起一页)


四一

阿布扎比


(一)


阿布扎比(Abu Dhabi)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首都,也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酋长国的首府。阿布扎比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中西边海岸,位于波斯湾的一个T字形岛屿上。于2006年大约有180万人住在阿布扎比,有80%人口是移民自其他国家。石油改变了阿布扎比的命运,阿布扎比因为坐拥全球第五大石油蕴藏,石油的财富让纳扬(al—Nahyan)家族登上阿联酋总统宝座,迪拜邦长拉希德(Sheikh Rashid bin Saeed al Maktoum)则登上总理宝座。

阿布扎比在阿拉伯语中是“有羚羊的地方”的意思。据说,从前经常有阿拉伯羚羊在这一带出没。20世纪70年代之前,阿布扎比还是一片荒漠,除了几棵枣椰树和遍地的骆驼刺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土块砌成的房屋。在阿布扎比居住的绝大多数居民是阿拉伯人的亚西部落人(现任阿联酋总统扎耶德是该部落的首领)。他们靠下海捕鱼、捞珍珠和饲养牛羊、骆驼为生。骆驼是他们的传统交通工具,所以他们称自己是骑在骆驼背上的民族。尽管阿布扎比位于海湾南岸,但气候却是典型的沙漠气候,年降雨量极少,平均气温在摄氏25度以上,夏季的气温可高达50度。绝大部分地区寸草不长,淡水奇缺。

该城始建于1761年,最初的居民主要以采集珍珠为生。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在1971年成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后,随着石油的大量发现和开采,阿布扎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荒凉、落后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到80年代末,阿布扎比已建设为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市区内,风格各异、式样新颖的高楼大厦林立,整齐宽阔的街道纵横交错。道路两旁,房前宅后,海边滩涂,青草茵茵,绿树成行。市郊,花园式的别墅和住宅,掩映在绿树、鲜花丛中;高速公路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给化草坪向沙漠深处延伸。当人们来到阿布扎比时,仿佛不是来到一个沙漠的国度,而是置身于一个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和交通发达的大都市。凡是到过阿布扎比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说,阿布扎比是沙漠中的一片新绿洲,海湾南岸的一颗灿烂明珠。

阿布扎比市区和郊区的绿化地已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把整个阿布扎比给淹没了。市区已拥有12座公园,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哈利迪亚公园、穆希里富妇幼公园、首都公园、阿勒·纳哈扬公园和新机场公园。这些公园的建成不仅扩大了绿化面积,美化了城市,而且给人们提供了休息游乐的场所。

阿布扎比有一条10多公里的海滨大道,大道两旁不仅有高大的桉树、椰枣树和灌木树丛,还建有修整得各具风格的小花园、绿草地和喷水池,与路旁的湛蓝大海融成一片。漫步在在海滨大道上仿佛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花的海洋。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有人在这里跑步锻炼和散步聊天。在节假日里,海滨大道、各个公园和市郊的绿草地,成了人们的好去处。一家人或至朋亲友围坐在草地上,或唱歌跳舞,玩闹戏耍,或掏出带来的食品美餐一顿,各有一番情趣。

1962年以来,随着石油大规模的开采和收入的增加,这里一跃成为现代化城市。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阿布扎比和迪拜一样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投资兴建摩天大楼,现在,阿布扎比市内高楼林立,其高度和造型都让人叹为观止。市中心公园有巨大的喷水池,市区各个角落布满清真寺,其建筑小巧玲珑,各有特色,较大的清真寺一般附设经文学校。规模最大的是阿布扎比的谢赫扎伊德清真大寺,建筑宏伟,是一座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及现代化设施的建筑。寺院门前有喷水池和精心修饰的花园。市内有几处皇宫,引人注目的是扎耶德酋长居住的曼哈宫及其西邻的西宫。最古老的埃米尔宫,因破旧已改作他用。

阿布扎比发现石油后,成为联合酋长国最大产油国,该市经济迅速发展。商业、工业、旅游业和服务业兴旺。工业主要有建材、面粉、家具、纸袋、印刷、化学等部门。城东乌姆纳尔岛,建有炼油厂、海水淡化厂。城东北萨迪亚特岛有温室农场,以淡化海水灌溉,大量生产蔬菜。轻工业集中在附近的穆萨法。全国公路和空运中心。有扎伊德深水港。出口以石油为主,进口以食品、纺织品和各种日用消费品为主。市区有大量古建筑。

阿布扎比商业发展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贸易和国防采购相联系。1993年开始举办的每两年一届的“国际防务展”(IDEX),首次将普通的商业交易与军火交易联系起来。而世界市场上年军火交易额达1万亿美元。阿联酋在采购军火的同时与对方签定补偿贸易协议,为阿联酋开展工业项目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管理方面的支持。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11月29日综合外电报道,为缓解迪拜债务危机,阿布扎比已通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和两家私人银行向迪拜注资150亿美元(约1024亿元人民币)。阿联酋央行表示将密切关注迪拜债务危机,确保不对国家经济造成负面后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统谢赫·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2013年5月1日以阿布扎比酋长的名义颁布一项关于在首都阿布扎比玛丽亚岛创建金融自由贸易区的法令。这个名为“阿布扎比世界市场”的金融自由贸易区内可以从事的经营活动包括银行和金融服务、商业投资和商业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交易及买卖、保险、银行咨询服务等方面。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阿布扎比的绿化植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建城伊始,阿布扎比市政府就十分重视城市的绿化。他们懂得,没有绿化,就谈不上城市的现代化。于是,专门成立了植树绿化机构,由市政府主席亲自负责该市的城建规划和绿化工作。阿布扎比的城市建设往往与绿化工作同步进行。哪里出现新住宅,哪里就有新栽种的花草树木;哪里有街道公路,哪里就有草坪、街心公园和树林。阿布扎比城市规划局规定,任何公司、单位和私人在申请建房的规划中,必须划出绿化的面积,否则不予批准。为了使绿化工作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公民的义务,阿布扎比市政府规定3月6日为“植树节”。这一天,上至政府官员、王子大臣,下至平民百性,都要动手种上几棵树。市政府绿化部门还向市民免费赠送树苗和花种,鼓励大家栽树种花。凡是绿化所需要的肥料一律免费供应。在阿布扎比,破坏树木花草的现象非常罕见。“爱护您的花草树木”、“爱护您的城市清洁”的告示牌处处可见。

阿布扎比的旅游业发达,70%的游客来来自欧洲国家,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会议和贸易博览会期间,饭店宾馆的客房使用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阿布扎比Nurai水上别墅位于阿布扎比市区的东北部,靠近幸福岛Saadiyat Island的北端,总面积约330万平方英尺,虽然尽享海岛的美景和静谧,离市中心却也只有十几分钟的船程,极为方便。整个规划案包括31栋滨海别墅和50栋水上别墅,一个拥有60间套房的顶级Boutique Hotel,三间高级餐厅,多家lounge酒吧(酒吧的名字他们也起得美,其中有一家叫日落吧),还有私人直升机停机坪、游艇接送服务等设施,以及水疗和健身中心等配套。来自纽约的Studio Dror主持了此个项目设计,他们奇思妙想地以波斯湾传统手工艺术为灵感,编织波斯地毯般沿着Nurai海岸放置了50栋水上别墅和31栋滨海别墅。其中所有滨海别墅都拥有私人海滩、花园、附设Spa的屋顶花园、大泳池、室内池、户外用餐区、开放式厨房等豪华设备,而且还有室外淋浴,水上别墅除了没有私人海滩与花园,其他豪华物事和滨海别墅一个样

位于阿布扎比酋长国阿莱因的阿莱因国家博物馆,靠近Sultan城堡,是阿联酋最古老的博物馆。博物馆分成民族史和考古史两大部分,可让游客沿着7500年前居住在阿联酋这片土地上的遗迹,对阿联酋的传统和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博物馆的民族史部分,展示了发现石油之前的国家风貌,大部分都非常贫困,展品包括从60年代起一系列的黑白照片和立体泥塑模型,展示过去的器具和使用手法等,阐述了一天当中人们的不同生活。服装和珠宝部分,包含了一枚1780年铸造的Maria Theresa硬币。这些硬币是在东南部阿拉伯半岛作为流通货币和装饰用品。用Maria Theresa硬币做成的项链,加以银粉点缀,十分受年轻女性的欢迎。耕作的方式和农业用具也都有展示。捕鱼和采珠,在海湾地区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也都是很好的再现。传统乐器和艺术手法也有展出,最受瞩目的是两部17世纪流传下来的经书和6本可兰经,全部都配有精巧的装饰。还有一系列的武器和猎鹰活动的细节。博物馆一个小偏厅还展出了国内外赠送给Sheikh Zayed的礼物。

酋长国宫殿酒店(Emirates Palace)位于阿布扎比的海滩,北面和西面临海,是一座古典式的阿拉伯皇宫式建筑(以前只有在电影中才可以看到)。远远看去,它有点像清真寺,也有点像传说中的辛巴德或阿里巴巴时代的皇宫。每座宫殿都有一个传说的故事,具有很浓的民族色彩。这座与阿联酋总统府仅一街之隔的宫殿式饭店,远看像一个巨大的城堡,拥有 1,300 多米长的黄金海岸线。酒店最初是为迎接海湾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在阿布扎比召开而修建的,故饭店的原名是会议宫,随后还曾更名为酋长国宫殿酒店(Emirates Palace)。该饭店目前由凯宾斯基饭店集团管理经营,由著名的英国设计师约翰—艾利奥特设计。他的设计基调庄重大方、富有浓郁的阿拉伯民族风格。

全球首座法拉利主题公园日前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开园。这个还不太被中国游客知晓的奢华旅游目的地,因为法拉利主题公园的开幕而赢得全球关注,它神秘奇幻般的面纱自此被慢慢揭开。从每一个与此项目相关的工作人员脸上,都能看到一种超乎寻常的自豪和自信。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阿布扎比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在这里所有的梦想都会变成现实。

阿布扎比最值得一去的沙漠城:除了新开幕的法拉利世界主题公园外,阿布扎比最迷人的气质来自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沙漠。“最推荐去Empty Quarter,阿布扎比往西一个很大的沙漠城,据市区100多公里,1小时40分钟左右的车程。旁边有一个新建的度假村叫Qasr Al Sarab,那里的建筑保留着沙漠城市古老的建筑风格,仿佛几世纪前的样子。每天清晨醒来,高高低低的沙丘映衬着雄伟的宫殿,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相映成趣。”


(二)


迪拜(Dubai),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阿联酋人口最多的城市,中东第二富裕的城市,中东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被称为中东北非地区的“贸易之都”。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阿拉伯湾南岸,是海湾地区中心。与南亚次大陆隔海相望,与卡塔尔为邻、与沙特阿拉伯交界、与阿曼毗连。迪拜常住人口约280万人,本地人口占15%左右,外籍人士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住迪拜的华人有约34万人,其他外籍人士来自诸如埃及、黎巴嫩、约旦、伊朗、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

迪拜是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成为了东、西方各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成为了重要的物流、贸易、交通运输、旅游和购物中心。拥有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哈利法塔)、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等,以活跃的房地产、赛事、会谈等近乎世界纪录的特色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2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此举办。

迪拜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实行自由和稳定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非石油产业,还着重发展现代高科技产业,建成了一系列现代化配套基础设施。迪拜正以他高速的发展速度让世界惊叹,超前规划、务实奋发成为迪拜缔造发展奇迹的重要因素。

迪拜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里人口最多的酋长国,面积3,980平方公里,占阿联酋总面积的5.8%,从面积上计算是继阿布扎比之后的第二大酋长国。主要的支柱产业包括物流、贸易、金融、及旅游行业。人口262.2万人(2014年),约占全国人口的41.9%,为人口最多的酋长国。迪拜的经济实力在阿联酋也排第一,阿联酋70%左右的非石油贸易集中在迪拜,所以习惯上迪拜被称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也是中东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迪拜拥有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哈利法塔)、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迪拜贸)、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阿联酋贸),重要的贸易港口(Jebel Ali港、Rashid港),和著名的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伴随着众多产业庞大的建设开发,迪拜以其活跃的房地产、赛事、会谈等,这些近乎世界纪录的特色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使得迪拜几乎成了奢华的代名词。据悉,迪拜采用高科技技术建造的海下酒店(亚特兰蒂斯酒店),飞碟型建筑犹如深海精灵。人们可以在房间里欣赏水下的生物与世界。水下酒店外形酷似飞船,可与鱼群共眠。

迪拜还拥有总投资超15亿美元的世界最高的建筑“哈利法塔”(Burj Khalifa),原名迪拜塔(Burj Dubai),有166层,总高828米,比台北101大楼足足高出320米。该项目于2010年1月4日竣工并启用。美国曾经想打造一座比迪拜塔更高的塔,阿联酋酋长说迪拜塔上有一根针,声称能往上增长。此外,迪拜的“公主塔”(Princess Tower)是世界最高的住宅楼,“公主塔”有107层,包括6层地库。它高413.4米,占地面积达3475平方米,于2012年9月12日正式交付使用。

迪拜政府所在地为迪拜市,迪拜市是阿联酋第一大城市。每年10月至来年3月是迪拜气候最好的时节。迪拜属亚热带气候,冬天气温在15—30℃,夏天最高达48℃。迪拜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和英语,但英语是最主要的商业语言。经济产业以金融业、货运业、贸易、旅游业等为主。

都说米兰、巴黎是世界时装之都,迪拜也绝对不比那些地方差。这么说的原因不是说迪拜的服装真正走到了世界潮流的前端,而是迪拜的服装实在是太有特色了,说它有特色并不是因为伊斯兰的妇女穿的那种面纱,因为这种情况在22个阿拉伯国家都有,说它有特色,是因为在迪拜,可以看到几种迥然不同的服装风格。首先,穿的最多的绝对是本地人,即海湾地区阿拉伯人。他们穿着落地长袍,从头遮到脚。尤其是女人,当地正宗的阿拉伯女人,有很多人的确把自己蒙的只剩下一双眼睛露在外面,甚至手上还戴上了黑色的丝手套。其次呢,在迪拜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他们也穿着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巴基斯坦男人穿的长袍与阿拉伯人的长袍稍有不同,不是到脚,而是只到膝盖以下;来自印度北部信奉锡克教的男人们一生不剪发、不剃须,所以他们就用布把头包的像个大粽子一样,长发藏在里面,胡须也编成小辫,拉上去,塞到头布里面;来自非洲的黑人喜欢穿得花花绿绿,特别是那些又高又胖的非洲大妈们;在德拉南孚路附近中国人聚居的区域,很多的中国妇女出门也会穿上旗袍,展示着中国风;而最与众不同的,也是穿的最性感的就是欧美人,1月是迪拜的冬天,不过气温却特别适合在街上漫步,那些来自欧美国家的金发女人就穿着喜爱的吊带衫,热裤走在大街上,当地保守的穆斯林也都已经习以为常。在德拉迪拜(Deira Dubai)繁华的商业区街边的露天咖啡座坐下,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就好比在欣赏一出最最奇异的服装秀。

公元前三世纪,迪拜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在迪拜朱美拉地区发现公元五世纪人类住区遗址及文物。

迪拜从1799年开始有村庄出现的记录。在18世纪早期,巴尼亚斯部落的Al Abu Falasa后裔开始迁徙至迪拜,而他们一直在阿布扎比居住直至1833年。

在1820年1月8日,迪拜的酋长与英国签订了基础和约(海上和约)。1833年,当时由马克图姆(Maktoum)家族所领导的共800人的巴尼亚斯部落(Bani Yas tribe)在“没有抵抗”的情形下离开了阿布扎比并迁移至迪拜,成立了新的王朝。Qawasim族企图掠夺迪拜,但遭阻碍。1835年,迪拜与特鲁西尔酋长国的其余部分与英国签订了海上停战协定并在20年后签订“永久停战协议”。1852年,马克图姆成为酋长,开创了该家族在迪拜的统治。从此,迪拜这个新的独立酋长国,与阿布扎比酋长国正式分离。迪拜以其在1892年所订的秘密协议受到英国的保护。(免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侵略如迪拜的4个邻国,阿布扎比、拉斯海玛、夏尔迦与欧姆古温。)迪拜位于与印度的贸易路线使其成为重要之地。1892年3月,特鲁西尔酋长国(或特鲁西尔阿曼)成立。迪拜得到很快的发展,成为定居在城市中的外国商人的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它的宽松的自由贸易价格和合理的税制,吸引着来自各个地区的冒险家们相继来到这里寻求发展。与周围市镇不同,迪拜的管理者鼓励商业贸易。迪拜曾是一个吸引(以印度人为主)定居在城市中的外国商人的重要港口。直到1930年代,它都以珍珠出口而闻名。

1954年,英国在迪拜建立了一个政治机构(political agency)成为保护人,迪拜在贸易上对外国人的灵活和宽松政策,吸引了更多的外来者,由于这些外国“移民”的加入,加快了迪拜的国际化进程,使迪拜也迅速地成为一个大的国际性的贸易港口城市。

自从1960年在这一地区发现了石油以后,迪拜的远期发展前景更被看好,随着1969年第一桶原油的出口,推动了迪拜的经济和城市基础建设的更快发展。

1966年阿拉伯卢币贬值以后,迪拜加入了新近独立的卡塔尔以建立新的货币计量——卡塔尔/迪拜里亚尔。在离迪拜海岸线120千米的地方发现了石油,之后,迪拜获得了石油开采权。

1971年随着前英国保护人的撤离波斯湾,迪拜的地域边界被重新划分。迪拜联合阿布扎比和其它五个酋长国于1971年12月2日成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3年迪拜与其它酋长国一起采用了单一货币:迪拉姆。

在20世纪70年代后,迪拜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国民收入的发展基础来源于它的石油贸易,迪拜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领导者,通过其成功地管理和运作,将其储存量并不十分丰富的石油的最大收益地给予了人民。并利用石油所带了发展前景迅速地发展城市基础建设,使得国家繁荣发展。此后迪拜利用它的国际性的贸易市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每年都有很多的国际游客来这里观光和度假,而且游客数量随年增长。

2006年—2008年10月之前是迪拜房产的疯狂时期,房产每几个月就涨十几个百分点,似乎上涨势头永不停歇。开发商已经建好了一期房屋,因为政府尚未开通到那里的高速公路,后期计划也因此停滞,建好的房屋孤零零地矗立在沙漠里。迪拜楼市至今尚未恢复,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购入价远低于现市价。

迪拜市府的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市政管理处。1961年,拉希德酋长发布命令,成立市政委员会。从1965年开始,哈姆丹亲王任委员会主席至今。1974年,市府管辖范围扩大到整个迪拜酋长国,并规定市府由市政委员会和市府组成,今天讲市府基本上指这第二个机构。它由秘书长、副秘书长、五位秘书长助理和十二个局、四个室、两个处、一个中心组成,管理城建、交通、卫生、园林、绿化、市场等市政事务。1996年,市府预算为5.45亿美元。

酋长国中42.3%的人口为印度人,17%为阿联酋公民,13.3%为巴基斯坦人,7.5%为孟加拉国人,9.1%为阿拉伯人,10.8%为其他种族。根据迪拜统计中心所进行的人口调查,截至2006年,迪拜酋长国的人口总数为142万2000人,包括107万3000名男性和34万9000名女性,截至1998年,总人口中土生土长的阿联酋人仅占17%。迪拜的人口结构与其它阿联酋的酋长国不同的在于它的外籍人士比例相当大,主要来自于南亚与东南亚。

迪拜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但是英语、印地语、以及乌尔都语也被广泛使用,波斯语、旁遮普语、马拉雅拉姆语、以及塔加洛语也有被少数人使用。在迪拜商业界,英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商贸公司的职员、商场、酒店、机场、银行等场所的员工,以及出租车司机、媒体从业者等都需要会讲流利的英语,这正体现了迪拜作为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的特点。而在政府部门,比如警察局、移民局、法院、检察院、市政厅、劳工部等,因为雇用的职员大多数是本国的阿拉伯人,当中也有很多文化程度并不高的阿拉伯妇女,所以去这些部门办事时,有时只会英语往往显得不够,如果会阿拉伯语的话,就迎合了这些“事业单位”的职员们更愿意讲自己的母语的心情,就会和他们拉近距离,办事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各大公司在聘用跟政府机构打交道的公关员时,基本上都以聘用既会讲英语又会讲阿拉伯语的人为主。

迪拜是阿拉伯国家,国教是伊斯兰教,绝大部分居民是穆斯林。在阿联酋的7个酋长国中,信奉逊尼派的穆斯林都占到大多数,而在迪拜,什叶派穆斯林则相对较多,能占迪拜穆斯林总人数的35%—40%。迪拜全市遍布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使得人们礼拜很方便。迪拜除穆斯林外,还有占总人口12%左右的印度教徒和占总人口8%左右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另外有少量的锡克教徒。这些其它的宗教在迪拜同样受到尊重,迪拜有两个基督教堂,分别是罗马天主教的圣玛利堂(St Mary's)和浸信会的圣三一堂(Holy Trinity),在杰贝勒阿里有一座锡克教的庙宇,在迪拜机场附近的加尔忽德区还有一座佛教寺院。迪拜是阿联酋的7个酋长国中唯一有印度教、锡克教庙宇的地方。迪拜城内的米娜市集有湿婆与奎师那的庙宇,它们的建立受到迪拜前任酋长谢赫·马克图姆·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的允许。这里也有专属印度移民的电动火葬场。在迪拜,非穆斯林们可以自由信仰他们的宗教,但不得公开传教或散布其书籍。政府对于非穆斯林者以及传教士还算宽容,很少干预非穆斯林者的宗教活动。

迪拜,以及交叉于迪拜河的德拉(独立的时候),是西方厂商的重要通商港口。直到1990年代,迪拜市区仍允许黄金自由贸易,因印度的黄金进口受限,所以迪拜成为走私黄金到印度的地点。

迪拜的石油蕴藏量比阿布扎比还少百分之十几至二十几,迪拜政府不想倚重不多的石油存量,所以致力使经济多元化,大力发展商业及刺激公司活动,以增加财政收入来源。迪拜经济从依赖石油向服务、观光业转变,使得迪拜不动产升值,建筑业的快速增长,让城市建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旅游业随着迪拜乐园及其他主题公园、度假胜地、体育场地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造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今日迪拜不仅成为重要的观光胜地与港口(杰贝拉里人工港,自1970年代起建设,世界最大的人工港),更是资讯技术与金融的产业重镇,并将有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1985年在迪拜成立的阿联酋国际航空,坐落于迪拜国际机场,在2005年搭载了1200万名的旅客。迪拜机场为中东最重要的航空中转站之一。石油经济只占迪拜经济的小部分。2014年迪拜经济增长3.8%,从GDP产业构成来看,贸易(批发零售)占28.9%,交运仓储通信占15.5%,制造业占13.8%,房产及商业服务13.3%,金融业占11.1%,基建7.6%。据迪拜《宣言报》2015年11月4日报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5年迪拜经济将实现平衡增长,GDP增长率在3—3.5%之间,GDP总值在953亿到972亿美元之间。2014年迪拜GDP总值926亿美元。而商业观察集团此前预测迪拜2015年GDP增长4%。

2010年,迪拜实际GDP为2936亿迪拉姆(约799亿美元),比上年的2857亿迪拉姆(约778亿美元)增长2.8%,好于此前预期的2.4%。其中,占其GDP总量1/3的批发零售业实际增长4.5%,成为推经济复苏的主要产业之一,此外贸易繁荣亦是因素之一;但建筑行业依然低迷,同比下降14.7%。据了解,2010年迪拜工业产值达387.2亿迪拉姆,占迪拜GDP的13%。被认为是最大的非石油部门之一。也为迪拜酋长国提供了8%的就业率。迄今,批发和零售贸易占GDP的30%,运输、通信业占GDP的14%,房地产业占GDP的14%,分别以890亿迪拉姆、415.4亿迪拉姆和403亿迪拉姆的产值占据迪拜GDP的前三位。2012年迪拜实际GDP为3184亿迪拉姆(约合867亿美元),较2011年的3049亿迪拉姆(约合83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4%,增长率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

迪拜,以及交叉于迪拜河的德拉(独立的时候),成为西方厂商的重要通商港口。许多的城市新金融中心都设在港区,成为1970年代与1980年代的重要贸易中心。迪拜市区更允许黄金自由贸易直到1990年代,因印度的黄金进口受限,迪拜成为走私黄金到印度的地点。

阿联酋全国最大的两个非石油工业项目均在迪拜,即迪拜铝厂和迪拜干船坞。铝厂以迪拜油田的液化石油气发电,年生产能力为37.5万吨,产品出口占全国非石油产品出口的60%,如今仍然在追加投资以进行扩大再生产;迪拜干船坞已发展成为世界前五家修船厂,该厂向全球承揽业务,平均每年拆船、修船200多艘。另外,迪拜的食品加工业也很有规模,而这些都归皇家所有,所以这也是经济收入的来源。

如今的杰贝勒阿里人工港,年货柜吞吐量在1000万左右,就算再低的关税,加上价格并不便宜的港口使用费,也是迪拜财政的收入来源。在海运方面,超过125条世界主要航线都将迪拜的拉希德港(Rashid Port)和杰贝勒阿里港(Jebel Ali Port)列入其中。Jebel Ali港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口,建有65个泊位,跨度达15公里。港口的周围是免税区,区内的外资企业可以拥有100%的所有权,并可免交公司税和个人税。此外,对利润的调拨回国不加限制。免税区内还有经劳埃德认证的中东唯一的冷藏库。

迪拜作为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印度等地的经济交通的中转枢纽,每年举办无数次国际性的大型展会、博览会、招商引资会等,这些商机带来的价值,也是收入不菲。

自2003年起,迪拜旅游业的收入已经超越了石油收入,占到了GDP的10%以上。而且旅游业还解决了迪拜25%的就业率,这也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新酋长穆罕默德的工作重点。迪拜的观光住宿人数,从1996年近200万人,成长到2005年的600多万人。同时期,迪拜机场过境人数,也从800万人,成长到近2500万人。而酋长声称,在2010年时,迪拜能吸引每年1500万人来迪拜旅游。

统治者渴望借由摩天大楼来展现城市的超现代化。从2000年起,迪拜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与计划,这不仅提升了迪拜房地产的热度,也使得迪拜成为世界成长最快速的城市之一。在很多地区里,抬头往上看,除了映入眼帘的迪拜天空之外还少不了至少一台起重机。在迪拜与阿酋联合大公国的建设速度通常都比西方国家要快得多。这可能是因为从印度次大陆来的劳工能够接受比其他国家还要低的薪水。

2002年,阿联酋修改法例,准许非阿联酋国民在迪拜拥有房地产。一些城区中的房地产的永久所有权,及部分城区99年的长期租赁权获准销售给外国人。各国移民大量移居迪拜,带来巨额资本并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估计光是来自伊朗的移民就在当地投资了2,000亿美元以上。第一个由非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民所拥有的不动产,是由绿地、喷泉和湖所组成、Emmar Properties设计,称为Emirates Hills的别墅社区。迪拜的投资者同时也在世界各地如纽约、伦敦等世界主要城市,大量购入房地产,其中具代表性的一个案例是2005年购入位于纽约市公园大道230号的建筑(通常被称为纽约中心大楼或Helmsley大厦),及中央公园南端的Essex House。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迪拜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迪拜房地产业的发展空前高涨和火热。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及公司被迪拜的免税政策吸引纷至沓来,迪拜房屋供不应求,租金亦上扬。有代表性的大项目有位于迪拜海岸线上的棕榈岛,以及迪拜塔区(Burj Khalifa)、商业湾(Business Bay)、迪拜园(Dubai Land)。这些大型项目主要由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伊玛尔地产(Emaar Properties)、达马克地产(DAMAC Properties)、Al Nakheel,及迪拜地产(Dubai Properties)所开发。统治者谢赫穆罕默德希望借助摩天大楼来展现城市的超现代化。有统计说,在2002年到2007年迪拜热火朝天地兴建摩天大楼的年代,全球25%的塔吊和起重机都集中在了迪拜。

伊玛尔地产于2002年开始开发世界最高的建筑——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此大楼最终的高度原先一直是谜团,按客户要求,对外的说法一律以超过800米为回应。发展商决心实现此世界最高的建筑,他们宁可花时间来加高高度,直到完工当天才宣布高度为828米。哈利法塔已于2010年1月4日完工,它的旁边也建成了了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迪拜购物中心。 如今正在建设迪拜的新中心商业区,商业湾,此计划一完成,将在迪拜河畔地区矗立约莫500栋的摩天大楼。

如今,迪拜正在兴建的一个超大型房地产项目吸引了很多人的注目,它就是“迪拜明珠”(Dubai Pearl)项目。“迪拜明珠”从2009年开工,本来预计在2010年竣工,但由于各种原因,和棕榈岛项目一样,完工日期大大推后,预计竣工时间是2016年。项目建成后,将可提供豪华公寓和阁楼,居住2万人,同时还设置了一座繁华的商务中心,总面积1500万平方英尺。开发项目的核心理念是一座提供安全的步行空间及全天候生活方式的建筑。“迪拜明珠”最初是由Omnix 集团在2002年构思出来的,但是之后奥法赫姆集团(Al Fahim Group)领导下的一个投资者联盟对它产生很大兴趣。这个耗资30亿美元的项目位于迪拜媒体和技术自由区,它俯瞰珠美拉棕榈岛,占地140万平方米。

“迪拜明珠”大厦带来创新设计,是迪拜第一座没有梁柱的大厦。各楼层都有豪华公寓、零售空间和娱乐空间,此外还有一座1500个座位的表演艺术中心。迪拜明珠将服务于迪拜科技和媒体园区及周围社区。迪拜的电信业Etisalat也是由皇家控股的“国营公司”,过去迪拜只有一家手机网,高度垄断仿佛中国大陆。迪拜水电局也是政府所有,所有这些盘剥所得都是迪拜财政收入的来源。如今,迪拜除了大力发展贸易业、旅游业以外,也非常重视现代化的高科技产业。眼下,迪拜的免税区越来越多,涵盖从媒体到体育、金融和生物科技的所有领域。

迪拜网络城(Dubai Internet City)是在2001年,迪拜当局决定往知识经济的都市发展后才拟订出来的计划。短短5年内,已经有超过835家跨国大科技公司在此设据点,有35000名多数来自海外各国的高科技人才在这里工作。这里拥有世界最大的IP电话系统,被描述为“一个知识经济的生态系统,专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商业发展提供支持。”眼下已吸引微软、思科、西门子、甲骨文、惠普、IBM和佳能这样的顶级企业入驻。它将很快推出“迪拜外包开发区”。官方宣称该区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专注外包行业的自由地区,百分百免税,有着世界最可信赖的技术和通信基础设施,一站式的支持服务,以及可能是最好的工作环境。”

迪拜媒体城(Dubai Media City)专为媒体和营销服务、出版、音乐、影视娱乐业等行业服务,里面包括“迪拜的好莱坞”。此后,迪拜酋长又宣布了学术城教育计划,迪拜学术城(Dubai Knowledge Village)将投下120亿迪拉姆(约人民币250亿元),专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材。毕业生将在互联网城和媒体城等地工作。它正迅速扩张,规划中的设计包括迪拜知识大学的超大园区。迪拜航展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三大航展,仅次于巴黎航展和英国范登堡航展。

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uba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于2004年9月创立,是一个占地110英亩的自由贸易区,主要服务西欧和东亚之间的企业,内设迪拜国际金融交易中心。如今,迪拜石油仅提供6%的GDP,而且预计到2010年将会开采完,所以,迪拜实际上已经不能称之为单纯的阿拉伯“石油国”了,但是,这些石油如今所赚取的金钱,足够让他们成为富人。政府的经营决策从依赖石油至服务、观光业提升,使得不动产升值,让迪拜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秩序的建设使得迪拜成为世界成长最快速的城市之一。 

很久以来,迪拜在这一地区的贸易地理上便占据突出的位置。迪拜一直是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迪拜港湾在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那些装满各种货物转口到海湾地区、印度次大陆和东非等不同地区的中小船只来说,迪拜港湾一直是一个安全的重要海港。 

迪拜的市场没有外汇管制,非常开放,易于进入。这里的进口税一般为4%,而且电信设施水平一流,为兴旺发达的金融业和服务业提供服务。能源也很充足,即使是自来水,这个昔日困扰阿拉伯世界的老大难问题,如今也通过海水脱盐淡化得以解决。

交通基础设施可与世界上任何发达的地方相媲美。作为海空转换的枢纽,迪拜机场每日起降将近300个航班,飞抵约130个目的地。1985年,迪拜成立了自己的国际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这个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好的业绩。

这里云集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品牌,如爱华、兄弟、卡西欧、诺基亚和索尼,15家香港公司已经开始在这里的运作。在迪拜机场,一个新的轻工业免税区已经投入营运。迪拜的零售业,消遣娱乐及旅游业增长强劲,其形象通过雄心勃勃的促销活动而提高。类似豪华轿车和金条的惊人大赠送,以及在全市范围内打折促销,是迪拜一年一度的购物节特色。购物节把全城变为一个主题乐园。仅在1998年,其巨大的成功就吸引了200多万游客,带来了10亿多美元的消费。迪拜进口商品的70%经过这里再转口到其它国家,通常是输出到邻近的伊斯兰国家。伊朗是最大的出口目标国,阿富汗和阿塞拜疆分列第四和第六位。人们也许更愿意看到这些市场仍在迪拜商界的控制之下。

迪拜网络城结合了迪拜媒体城,即TECOM(迪拜科技、电子商务、媒体权威自由区),此内部包含了许多电脑公司如EMC、甲骨文、微软与IBM,与一些媒体机构如中东广播中心、CNN、路透社、ARY与美联社。迪拜知识村(KV)是座教育训练中心并为补足自由贸易区的其中两群,网络城与媒体城,以其设备来训练两地劳工的未来知识。2009年11月25日,迪拜官方宣布迪拜国营事业迪拜世界(Dubai World)将展延偿债期限至少半年。此举造成世界各国震撼,迪拜信用评等也随之滑落,各国股市更是应声而倒。据《纽约时报》报道,迪拜的经济崩溃后,许多债务缠身的外籍人士为了避免无法偿还欠款而被监禁,纷纷逃离该国,导致超过3000辆汽车被遗弃在迪拜机场的停车场。有些人将被刷暴的信用卡留在车内,有些人则将道歉字条贴在挡风玻璃上。虽然没有人知道实际情况到底有多糟,但数以百万计的外籍人士因失业而离开迪拜是不争的事实。这导致该国的消费减少,空置的房屋使部分地区犹如鬼城,房地产价格在两、三个月内狂跌至少30%。同时,豪华汽车的售价也比两个月前下跌了40%,原本堵满车辆的道路变得静悄悄。此外,许多大型建设项目都暂停或取消。迪拜每天都取消1500个工作签证,但该国劳工部发言人对此不置可否。迪拜政府不仅拒绝提供有关该国经济情况的资料,甚至还拟定了一个新的媒体法草案,凡是涉嫌破坏国家声誉或经济的媒体,将被罚款100万迪拉姆。若不是阿布扎比的及时援助,迪拜可能化为乌有。

在海湾地区,迪拜被认为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首先,迪拜位于阿联酋海岸线的中部,约400英里长,其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和竞争性。在阿拉伯湾西南部的这一重要位置一方面使迪拜在连接各航线中扮演活跃的贸易角色,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大方便东西部之间的海上运输。其次,迪拜实行自由和稳定的经济政策,在各国之间以及国际工商界赢得良好的声誉,这就鼓励了本国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于商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经济领域。第三,迪拜通过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这些高效的便利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各经济部门的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总之,迪拜酋长国的经济建立在两类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上,即:非石油贸易和石油的生产与出口。在过去的三十年,由于占据海湾独特的战略性地理位置、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的完工以及根据国际最高标准实施的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措施,迪拜的贸易和工业经历了快速的增长。如今迪拜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中心。同时,迪拜也在致力于大力加强其工业基础的建设,以进一步实现其经济的多元化。为此,迪拜在杰布拉里自由区建立了一些重工业项目,活跃的私人经济也建立了一些中小规模的制造工厂,并在某些商品上实现了自给自足,有些商品甚至已经超过当地市场的需求并出口到海外市场。

传统服饰:迪拜及整个海湾地区所穿着的阿拉伯传统服饰本是为了适应当地高温气候,非关宗教信仰。男子穿着的服装被称为“坎度拉”(kandoura)或“迪士达沙”(dishdasha),通常是长及脚踝的宽松服装,以白色棉布制成;冬天有时候则穿颜色较深、织物质地较厚重的衣服。阿联酋女性日常穿着长袖并长及脚面的裙装,也可称作“坎度拉”(kandoura),常以金、银或彩线刺绣图案精心装饰。“透卜”(thobe)是穿在长裤、斯瓦尔(sirwal)以及长裙外面的衣物,最外面还要裹上一层黑色的“阿巴亚”(abbaya),头发和脸则以一层薄面纱(gishwa)遮盖。

国际电影节始创于2004年,以“让文化交流,让心灵沟通”为主旨,每年举办一届。自2006年起,迪拜国际电影节设立“马驹奖”,表彰和鼓励取得成就的阿拉伯电影工作者。

哈利法塔(Khalifa Towe)原名迪拜塔(Dubai Tower),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是位于阿联酋迪拜的一栋已经建成的摩天大楼,有162层,总高828米,比台北101足足高出320米。由韩国三星公司负责营造,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2010年1月4日竣工启用,同时正式更名哈利法塔。设计者是美国芝加哥公司的美国建筑师阿德里安·史密斯(Adrian Smith),建筑设计采用了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单式结构,由连为一体的管状多塔组成,具有太空时代风格的外形,基座周围采用了富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几何图形——六瓣的沙漠之花。哈利法塔加上周边的配套项目,总投资超70亿美元。哈利法塔37层以下是世界上首家Armani酒店,45层至108层则作为公寓。第123层是一个观景台,站在上面可俯瞰整个迪拜市。建筑内有1000套豪华公寓,周边配套项目包括:龙城、迪拜MALL及配套的酒店、住宅、公寓、商务中心等。 哈利法塔不但高度惊人,连建筑物料和设备也“份量十足”。哈利法塔总共使用33万立方米混凝土、3.9万公吨钢材及14.2万平方米玻璃。大厦那么高,当然需要先进的运输设备。大厦内设有56部升降机,速度最高达每秒17.4米,另外还有双层的观光升降机,每次最多可载42人。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迪拜地球群岛,又名世界群岛,位于迪拜海岸线上,在迪拜闻名遐迩的珠美拉棕榈岛和德拉棕榈岛之间,总共由300个岛屿构成,勾勒出一幅世界地图的形状。缩小的法国、美国佛罗里达州、俄亥俄州都包括在内,还有以“上海”为名称的岛等等,甚至以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命名的岛也处在当地的炎炎烈日之下。届时来迪拜旅游时,如果乘直升机,则可以在高空以独特的方式俯瞰迪拜的海岸线、见证这奇迹。但是,由于2008年底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和迪拜债务危机以及房地产业泡沫的破裂,“世界岛”成了那个时期众多烂尾工程的一部分。从开工到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项宏伟的工程只停留在完成了填海造岛的初级阶段,除个别岛屿外300个岛中的绝大多数岛上的别墅都根本没有盖起来,绿化也没有进行,只是一片荒凉。

在迪拜旅游的诸多节目中,去黄金沙漠冲沙,可以算最能体验阿拉伯风情的迪拜旅游项目了。驱车数小时,远离繁华喧嚣的迪拜城,让您体验一个不一样的迪拜,切身感受阿拉伯沙漠文化。

全世界最豪华的酒店当数迪拜的阿拉伯塔(BurjAl—Arab)酒店,又叫做“阿拉伯之星”或伯瓷酒店。它是世界上唯一的7星级酒店,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珠迈拉海滩。

由于迪拜统治者喜爱赛马,这项活动在迪拜很受欢迎。迈单赛马场是专为举行世界上最昂贵的赛马活动——迪拜世界杯而建。2017年3月26日迪拜世界杯赛马落幕。总奖金高达1亿迪拉姆(约合人民币1.7亿)。

每年的5月到10月,阿联酋的天气都十分炎热。40度的高温使得带有空调设备的大型购物中心成为人们的休闲好去处。迪拜购物中心是人们的最爱。其占地370万平方英尺,是世界上最大的购物中心。里面包含了1200家零售店,160家餐馆,一个游乐园,世界上最大的水族馆以及一条到达迪拜塔的官方通道。

迪拜喷泉,演出时间:每天下午两次加上晚上数次,这个900英尺长的迪拜喷泉会将2641加仑的水喷向500英尺的高空。

迪拜棕榈岛项目共包括3个岛,其中最小的一个是朱美拉棕榈岛,另外两个是德拉棕榈岛和杰贝勒阿里棕榈岛。这三个棕榈岛建成后,将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在太空上都能看见的岛屿群。据说三大棕榈岛建成后到迪拜旅游的游客未来10年将增加6倍,有望将迪拜提升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 棕榈岛,从太空俯瞰阿联酋的迪拜,依稀可见一棵巨大的棕榈树从海岸延伸到蔚蓝色的海面上。仔细辨认,棕榈树竟是由一些错落有致、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这三个造型奇特的岛绝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们是迪拜政府旗下的房地产开发商雄心勃勃的人工岛计划的一部分。工程当初预计耗资140亿美元,预计于2009年完工。但是,因为2007年年末的世界经济危机和迪拜债务危机,导致包括棕榈岛和“世界岛”在内的多个超大型项目搁浅,唯有哈利法塔在危机中挣扎着实现了竣工。三大棕榈岛中,朱美拉岛正在向竣工靠近,其上的别墅和酒店等排得密密麻麻,在岛上买了房的业主在等了10年后终于等到交房的时候了;然而,杰贝勒阿里岛只是完成了填海造岛,岛上光秃秃一片荒芜;德拉岛甚至仅完成了不到10%的填海,都处于停工阶段,这另外两大岛何时能重新开工,还是个未知数,竣工日期更是在猴年马月。

上世纪90年代时,迪拜所有的沙滩均被开发,发展遭遇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迪拜决定建造人工岛,规模空前的人工岛修建计划——棕榈岛工程由此诞生。人们可以通过乘船、驾车甚至乘坐单轨火车到达棕榈岛。棕榈岛计划完成后,迪拜的海岸线将增加720公里。这个计划在当初看来是非常好的,但因为发展过程当中的泡沫因素、资金不到位,以及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等多种原因,这些宏大的计划遭到了搁浅。

国家博物馆是迪拜少数几个提供当地历史文物的景点之一,前身是Al—Faheidi堡垒,建于1798年,1971年正式成立为迪拜国家博物馆,是迪拜最古老的建筑物。走进博物馆就像进入时光隧道一样,从博物馆的露天展览可看到古阿拉伯人人以前的住屋模式,包含最早期的风塔。室内展区部分位于在古堡底层,是一个仿古市集,展现阿拉伯传统风貌的艺术馆,其中包括已有3—4千年历史的古墓铜器,值得慢慢欣赏。

迪拜河也称为迪拜海沟,是感受迪拜脉搏的地方。迪拜河向内地延伸约10公里,把迪拜分为Deira和Bur Dubai两部分,分别是新兴的Bur Dubai区和象征着迪拜历史的旧城区Deira。在迪拜河上游览,可以看到迪拜河的东北一边是一座座玻璃幕墙闪闪生光而且设计非常新颖的大厦,有的还颇有寓意——迪拜国家银行大厦Emirates NBD Bank突出的涂金大门代表老式独桅帆船的航行。

迪拜“奇迹花园”目光所及,尽是缤纷,明艳的花朵装饰着一周长长的围墙以及长达4千米的蹊径,在日光下灿烂生辉,暮色中依旧风姿不减。欢迎来到坐落阿拉伯牧场附近迪拜最大的户外休闲度假胜地——迪拜奇迹花园(Dubai Miracle Garden),这座鲜为人知的花园于2013年情人节盛大开园。园内有4500万余株各式花朵,点缀于草地与长廊。园内一座一千米布满繁花的长廊,有望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

世界贸易中心是中东地区最重要的贸易展览中心,面积31955平方米,共有七个主题展馆,内部设有一流国际展览中心标准设施,设计美观,建筑雄伟。几乎阿联酋所有的重要性国际级别的展览都会选在此举办,每年大型国际展览大约有100多场。


谢选骏指出:乘坐阿拉伯航空公司的飞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的厕所特别肮脏,地上有是粘糊糊的不明物质。后来我读到网文《阿拉伯人上厕所为什么要拿个杯?》,似乎才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不过回想起来真是觉得……这让我以后再也不敢坐他们的航班了!这是说,“阿拉伯人的上厕所的风俗习惯是上完以后,用清水和左手来清洗肛门,据说这样不但卫生,而且还可以有效的预防痔疮和直肠癌。这样比手纸擦的要干净,这种在国外的伊斯兰国家比较常见,因为他们的厕所都是很干净的,而且有专门净下的水管。穆斯林在净下时都是用左手的。”

怪不得他们的地上黏糊糊的!

有些穆斯林对此解释说,“阿拉伯国家的厕所都很干净而且有水和厕纸,所以我认为他们上厕所不会拿什么东西,阿拉伯人都很干净。我也是穆斯林,在中国很多厕所没有水龙头,所以有时确实不习惯,我本人也是这样已经快20年了,感觉很好很干净,用纸始终是擦不净的,所以不用水洗就挺不习惯。大家应该知道,刷牙和流动水淋浴都是阿拉伯伊斯兰的首创,现在证明确实流动水沐浴好过浴缸的卫生性,而刷牙是阿拉伯有种树枝中间有可产生泡沫的树,拨开皮就当牙刷了,这是在公元前的事了。而且在清真寺或穆斯林家里,每个人是两条毛巾,分别是净下的和洗脸、洗澡的。”

但是这些解释没有说出:在飞机和饭馆这类逼仄的空间里,这样做起来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附录


《阿拉伯人之作为“变种欧洲人”》

(谢选骏)


伊本·路世德(拉丁化写法Ibn Rushd),1126年4月14日—1198年12月10日),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但生活于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哲学家、教法学家、医学家及自然科学家。拉丁名阿威罗伊 (Averroe)。生于西班牙科尔多瓦的一个伊斯兰教法官世家。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精通医学、天文学和数学,在伊斯兰教法、伊斯兰哲学、希腊哲学、阿拉伯文学、逻辑学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曾被聘任为地方教法官和宫廷御医。期间曾奉哈里发之命翻译并注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全部哲学著作,他将伊斯兰的传说与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并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是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的集大成者,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极大,仅流传后世的哲学、宗教方面的著作就多达118本。晚年被对手诬告其著作具有异端倾向而遭放逐,著作也遭焚毁。数年后被恕罪,并被召回,晚年死于摩洛哥马拉喀什。

他的主要成就似乎是矛盾的:“伊斯兰哲学的集大成者”以及

“亚里士多德最权威的诠释家”——但这恰恰揭示了“阿拉伯人之作为变种欧洲人”的真实处境。

从他的代表作品《关键的论文》《证明的过程》《哲学家矛盾的矛盾》《医学通则》可以看到,他实现了阿拉伯人的欧化过程,他撰写的3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因此“为伊斯兰教义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1177年发表《关键的论文》,从伊斯兰教法的角度阐述了哲学的合法性;另一部概括了伊斯兰教教义《证明的过程》体系。1184年出版哲学代表作《矛盾的矛盾》,回击安萨里在其《哲学家的矛盾》一书中对哲学的攻击。伊本·路世德摘录了安萨里的大段引语并逐点予以批驳。争论的内容涉及创世、真主的属性、灵魂等。认为世界是无始的、永恒运动的,物质是运动的基质。真主是无始的存在,是世界的“第一推动者”、万物最后的“目的因”。反对灵魂不灭说。针对安萨里的关于直接理解是认识神性存在的基础 、《古兰经》是真主存在的直接表白的观点,提出理性是神性存在的认识基础、《古兰经》是寓意启示,有待理性的解释。伊本·路世德还发展了双重真理论。提出哲学是哲学家的真理,而宗教是民众的真理。宗教的真理源自天启,而哲学的真理获自理性。认为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哲学是真理的最高表现,是最高的宗教。

对基督教欧洲的影响

伊本·路世德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称于基督教世界。其著作于13世纪上半叶相继从回教欧洲译介到基督教欧洲,对布拉班特的西格尔及罗吉尔·培根等哲学家和科学家等都产生过影响,推动了欧洲经验科学的发展;对犹太教哲学和基督教经院哲学也有一定影响,12—16世纪在帕多瓦大学还形成阿威罗伊主义学派。19世纪的穆斯林现代主义知识分子出于对伊斯兰教理性哲学的需求,曾一度掀起过研究其哲学的热潮。

路世德是当时欧洲超群的哲学家 

在哲学上,伊本·路世德非常推崇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把它说成是最高的真理,人类的理解力所能达到的极限。他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科学和理性的倾向,综合了阿拉伯东、西方伊斯兰哲学家的思想成果,并在同正统教义学家安萨里等人的论战中,使哲学摆脱宗教的束缚而得到独立发展。

在本体论上,他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的,它不可能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有的只是在永恒因素上的重新结合。无所谓“无中生有”,也无所谓“先有而后无”。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的,但在空间上是有限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不间断的”,物质是运动的“基质”,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离的。运动变化是由潜在的形式变成现实形式的过程,形式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但他又认为,安拉是无始的、最高的精神存在,是世界的“第一推动者”,是万物变化最后的“目的因”。安拉是宇宙整体的最高主宰者,是世界总的秩序,只是在总体上而不是在局部或个体上起作用,他不直接干预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统治自然界的是其必然性。

在灵魂观上,他否认“个人灵魂不灭说”。他认为,一个人死了,其肉体进入实体世界,其灵魂则与人类的灵魂连在一起。只有人类统一的、普遍的东西才是永恒的,个体的、局部的东西是会消失的,因此个体的灵魂是暂时的,永存不灭的是全人类的灵魂,只有人类统一的、普遍的和客观的理性才是永恒的,它是人类连续不断的精神生活的表现。(这成了他日后被指责为异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如果个人灵魂是会毁灭的,则无法理解在死后的世界里要如何对个人生前的行为做出奖惩了。)

在认识论上,他认为个人的思维活动(即被动理性)有始有终,只提供认识的可能性,人类的思维活动(即能动的理性)是永恒的,它把认识变为现实的能力。认识开始于对个别事物的感性知觉,理性是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认识。人应该依赖科学和哲学原则去研究事物,从已知中去推断出未知,认识自然界的必然。

在理性和天启的关系问题上,他是“双重真理论”奠基人之一。他认为,理性和天启、哲学和宗教是不矛盾的。除天启的信条外,一切事物都应受理性的检验和判决。宗教和哲学关系密切,二者是不同范围内的真理。宗教的真理源自天启,它具有象征性和寓意的形式,它是对人们的训诫,是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规范,旨在止恶扬善,顺从安拉,维持世道人心,适应大众的需要,哲学的真理是来自理性,通过纯粹的思辨而获得,它是真理的最高表现形式,哲学家能认识宇宙万象,由此而推证造物主的实有。哲学理论高于宗教信条,仅为少数哲人所理解。这二者可能有分歧,那是由于它们各有自身独立的认识范围。有时哲学上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宗教上可能认为是错误的,反之亦然。真正的宗教并不反对哲学研究,同样,真正的哲学只是排斥宗教对科学和哲学研究的干扰。当哲学的论证与宗教教义不相符合时,应相信哲学的论断,“相信宗教的人,就不应该害怕哲学的不同论断”。他的这些观点使哲学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他还冲破宗教观念的束缚,肯定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他反对苏菲派的苦行禁欲主义,主张入世主义,认为穆斯林应在今世和后世都得到幸福。

教育观点

伊本·路世德不仅献身哲学,同时也像孔子一样非常重视教育,他在《哲学和教律之关系》中阐述了许多在教育哲学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例如认知的现实性、理性思维、学习哲学的方法和学习“非伊斯兰科学”的规则等。同时,他还对学科分类和个人的学习能力进行了描述。在《在毁灭的毁灭》一书中,他着重说明了哲学对教学改良的重要意义。

他对教育的重视,源于对动乱的时局的忧虑以及希望实现柏拉图式的理想社会的崇高理想。他生活的年代,正值穆瓦希德王朝的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无论是摩洛哥还是安达卢西亚,都处于政治和教派纷争不断,战火延绵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危难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们和学者都忧心如焚。他们开始思考危机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挽救危局的良策,而当时担任大法官的路世德试图用教育来医治民族与时代的种种病症,他也相信,教育是形成人的个性的基本要素,也是形成社会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目标是建立理想社会

他通过观察社会得出结论:产生社会、政治、思想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的领袖、教长学者们摒弃理性观点,以敌对的角度来看待科学与理性。他也同时注意到,公民们不仅没能履行自身明确的社会职能,而且往往受到不同或各种相互矛盾的目的驱使,所以一个人往往从事很多社会职业。他从古希腊哲学中寻找理论根据,以阐述教育的目标。他完全赞同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由身心健康的公民们组成的社会。他自己认为,哲学家身为教育者,有责任指导民众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职能,以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从事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哲学家也必须能洞悉公民的秉性和社会的构成形态,以便顺利地完成对民众的指导。他认为这种引导既应当满足民众的实际情况、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可以平衡与中庸。他主张教育必须呵护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担当教育者的哲学家,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努力通晓自己所从事的为人导师之职责的行事规则。

著作等身

伊本·路世德的著作,据传共有70多部,包括哲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医学、教义学、教法学和文学等。据阿拉伯史籍载,他曾对《古兰经》、圣训作过注释。现存的主要著作有《哲学家矛盾的矛盾》,是对安萨里《哲学家的矛盾》一书的答辩和反驳,《哲学和宗教联系的论断》,是对宗教与哲学关系的论证,《宗教信仰中例证方法揭示》,是对苏菲派、穆尔太齐赖派和艾什尔里派学说的分析和评价,《医学通则》是他医学理论的代表作,用哲学观点系统地论述了病理、生理、临床、诊断、治疗、药物及心理疗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对阿拉伯著名医学家的贡献作了评价。

相关评价

伊本·路世德为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主要著作和伊本·西那、法拉比的哲学著作写过提要、注释和评论,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被新柏拉图主义曲解了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人们说:“亚里士多德解释了自然界,而阿威罗伊却解释了亚里士多德。”他的哲学思想对中世纪的犹太哲学和基督教的经院哲学有着重要影响。他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的观点成为基督教会及神学家攻击的目标,有的神学家把他的著作改头换面,作为大学的教科书,以西格尔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吸收了他的学说,奠定了西方唯理主义哲学的基础,12—16世纪形成了阿威罗伊主义学派。他被誉为“亚里士多德著作最权威的诠释家”、“伊斯兰哲学的集大成者”。


谢选骏指出:这人的著作其实对于托马斯·阿奎那也有重大影响。阿拉伯人本是蛮族,和日耳曼人同期兴起,分头从东西两头合围罗马帝国。区别在于,统一的阿拉伯人抢夺的东罗马帝国尚未被其他蛮族攻破,所以接管的时候破坏不大,所以可以发挥拜占庭帝国的余热,迅速在西亚、北非、南欧取得文化成就;而分散的日耳曼蛮族反复蹂躏破坏了西罗马帝国,所以得到只是一片废墟;尽管在这片废墟上,后来得以建立更为新颖的西方社会,但当时却一片黑暗。阿拉伯人的这一兴起过程,使得他们不仅是中东人,也是欧洲人和非洲人,因为他们不仅是波斯帝国的翻版,也是东罗马帝国的翻版,直到几百年以后出现了奥斯曼土耳其,才完成了这一过程,变成了东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全面翻版,尽管它把基督教偷换为伊斯兰。但作为“变种的欧洲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一样有份。所以,这也是相当排外的德国人可以大力接受土耳其人入住的内在原因。土耳其人凭借自己的武力只能攻到维也纳城下,但凭着自己的变种身份却可以长驱直入柏林和汉堡。同样,现在阿拉伯难民得以顺利进入欧洲,因为他们和欧洲人本来就是亲戚,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关系。

……

确实,这在阿布扎比,表现得特别明显。


诗云:


阿布扎比国际机场,

众人饱食猪皮肉汤,

回教戒律去他妈地,

男女穿梭为钱繁忙。


(另起一页)


四二

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Eurasia)是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的合称,也叫做“亚欧大陆”,面积达5000多万平方千米。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欧亚大陆由亚欧板块、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东西伯利亚所在的北美板块所组成。欧亚大陆亦可以是前苏联解体后各个加盟共和国所在的地域的雅称。亚洲和欧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衔接过渡,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有特色。欧洲部分,在地理上只是从亚洲向西伸入大西洋的几个半岛。两洲之间无明显分界,划分是文化而非自然地理上的。传统上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土耳其海峡)为界。俄罗斯地理学者将乌拉尔山划入欧洲,大高加索山脉划入亚洲,为了霸占别国领土寻求依据。

欧亚大陆欧洲部分的西部,北濒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部从文化上来划分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作为欧亚大陆的分界线。欧洲大陆处于中高纬度,最南点是伊比利亚半岛的马罗基角(北纬36°),最北点是挪威北部诺尔辰角(北纬71°08′),最西点为伊比利亚半岛的罗卡角(西经9°30′),最东点在乌拉尔山北端(东经66°10′)。大陆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

欧亚大陆亚洲部分的东部,东、南、北等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南亚的西北部濒临地中海和黑海。大陆最北点在泰梅尔半岛的切柳斯金角(北纬77°44′),最南点为马来半岛的皮艾角(北纬1°15′);岛屿的最北点在北地群岛(北纬81°),最南点在努沙登加拉群岛的罗地岛(南纬10°45′)。亚洲在各洲中所跨纬度最广,具有从赤道带到北极带几乎所有的气候带和自然带。大陆最东点为楚科奇半岛上的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45′),最西点为小亚细亚半岛的巴巴角(东经26°10′),所跨经度亦最广,东西时差11小时。

欧亚大陆的气候中亚洲的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除了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其他的都包含在内;欧洲的主要气候也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色地形:亚洲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规模最大的,最典型的弧形排列的群岛。岛上的地形崎岖,群岛外侧紧邻很深的海沟;欧洲的特色地形而是为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地冰川地貌,前者对欧洲的影响很大,由于它的作用,欧洲北半部遍布冰川地貌。

欧亚大陆是亚洲和欧洲两大洲的主体,面积将近5000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到了亚洲和欧洲面积的85%和95%,也就是说,欧亚大陆为亚洲和欧洲面积的90%以上。在亚洲,游离在大陆外侧的主要是东部的弧状岛屿:千岛群岛、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等。在欧洲,游离在大陆外侧的是大西洋上的岛屿:冰岛、爱尔兰、英国和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岛、马霍卡岛、科西嘉岛、萨丁尼亚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在印度洋上,游离在大陆外侧的岛屿: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群岛。在北冰洋,游离在大陆外侧的有挪威的斯瓦尔巴特群岛和俄罗斯的新地岛、北地群岛、弗兰格尔岛、新西伯利亚群岛等。

亚欧洲大陆的形成是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通过不同地质时期与相邻陆块结合、分离的漫长过程,伴随多次地壳构造运动,古陆块外围相继形成加里东、海西、乌拉尔、阿尔卑斯等褶皱带,逐步地奠定了大陆的构造基础。

亚洲和欧洲陆地相连,形成全球最大的陆块——欧亚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欧亚大陆原来并不是一个整体构造的陆块。早在二叠纪乌拉尔洋的最终闭合使俄罗斯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镶接,其间形成南北走向的乌拉尔褶皱带,从此欧亚大陆连为一体。

欧亚大陆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中心地带”。它占有世界陆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的发源地。1500年以前的世界历史实质上正如这里所阐释的,是欧亚大陆的历史。只有欧亚大陆,才存在各民族、各文明之间的巨大的、持续的相互影响。虽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生活在完全孤立的状态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人生活在半孤立状态中,达数千年之久,但亚欧混血人却相反,在这期间一直在不断地相互交流各种技术、思想、制度和物品。

欧亚大陆内部的相互影响在公元1500年以前比1500年以后要小得多,因为1500年以后,各地区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联系。在公元1500年以前,欧亚大陆内部的相互影响因时代而异。一般说来,早期数千年里,这种相互影响最受限制,以后,其范围渐渐扩大、速度渐渐加快。公元前的数千年中,在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繁盛起来的诸古代文明,大部分局限于各自范围有限的所在地。当然,它们彼此之间也有一些交往;实际上,这些地区的文明的真正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各种技术的传播来说明。不过,事实仍然是,这些早期文明像沙漠中的绿洲,四周为大片大片的野蛮状态所包围,越过野蛮状态而发生的交往是很有限的。

在古典文明的数世纪里,这一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公元100年即古典时代臻于极盛时,罗马帝国扩展到整个地中海地区,帕提亚帝国伸展到整个中东地区,贵霜帝国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和帕米尔西部的中亚草原地区,以及原来高原东部地区,中国汉王朝囊括了东至太平洋的所有余下的地区。因此,这一时期的政治实体占有的是完整的地区而不仅仅是大河流域;文明世界像一条连续不断的带子从苏格兰高地伸展到东南亚。结果,各地区间出现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的交往。在这一时期里,各种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开始传播到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不仅对这些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宗教影响,还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和文化影响。这时,以希腊文化著称的混合的希腊-中东文化也从地中海东部向四面八方传播——传播到西亚、北非、伊朗高原、中亚、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到中国和日本。在这一时期里,地区间的贸易也大大增加。贸易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交换的货物有:罗马帝国的亚麻布、铜、锡和玻璃,印度的棉织品、香料和宝石,东南亚的香料和中国的丝绸;其中,丝绸居首要地位。

后来,到中世纪时,欧亚大陆诸民族间的相互影响甚至比过去更大,因为这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跨地区的庞大帝国。632至750年间,穆斯林攻占广大地区,建立起一个从比利牛斯山脉到印度河流域、从摩洛哥到中国(唐)边境的大帝国。在以后数世纪里,伊斯兰教还进一步扩张到中亚、印度、东南亚和非洲内地。给人印象更深刻的是13世纪的蒙古帝国,它囊括朝鲜、中国、中亚的全部、基辅罗斯及中东的大部分地区。

这使人们大开新的眼界,当时一些著名旅行家的业绩可表明这一点;他们利用穆斯林市国和蒙古帝国境内的和平与安全,来回横穿欧亚大陆,周游各地。西方最闻名的旅行家是威尼斯的马可·波罗(1254—1324年)。他曾为蒙古统治者忽必烈汗效劳,任中国某城市的总督,那城市有居民百万;当他出游25年后返归故里、将自己的种种奇遇告诉同胞们时,他们都惊讶不已。游历范围更广的是穆斯林伊本·拔图塔(1304—1378年)。他从老家摩洛哥起程,去参拜圣地麦加,然后经撒马尔罕旅行到印度;在那里,他当过法官,也出使过中国。后来,他回到摩洛哥,又继续旅行,先渡海北上西班牙,再泛舟南下中非,最后抵达延巴克图。景教僧侣拉班.巴·索马的闻名程度要低一些,他出生于北京,他的旅行是由东往西,横穿欧亚大陆。1287年,他抵达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蒙古朝廷,然后经君主坦丁堡前往那不勒斯、罗马、巴黎和伦敦;途中,他曾受到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和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的接见。

在欧亚大陆内部,这种一体化和相互影响的进行并不是连续不断的。诸帝国盛衰不一,时兴时亡;交通渠道的情况也是如此,有时畅通,有时阻塞。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丝绸贸易曾繁荣一时,但随着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崩溃,衰萎成一道涓涓细流。同样,欧洲商人由于蒙古帝国过早的四分五裂,也不能长久地步马可·波罗的后尘。不过,事实仍旧是,在整个公元1500年以前的时期里,与非亚欧世界诸分散、孤立的地区相比,欧亚大陆是一个生气勃勃、不断自我更新的整体。欧亚大陆内部各地区与世隔绝的程度与世界其余地区相比,具有根本的差别;这种差别对世界历史来说,最为重要。

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曾发表评论,指出这种根本差别的意义。他说: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换言之,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那些与世隔绝、缺乏外界刺激的民族,多半停滞不前。如果将这一假说应用于全球,那么,所有较大集团中发展最迟缓的应是遥远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其次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然后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黑人,最后是发展最不受阻碍即最先进的欧亚大陆各民族——它们相互间不断交往,而且交往的范围日益广泛。

当然,1500年以后,欧洲探险者所发现的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正是如此: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仍处于旧石器时代的食物采集阶段;美洲印第安人的发展水平高低不等,既有加利福尼亚的仍处于旧石器时代的部落,又有高度发展的墨西哥文明、中美洲文明和秘鲁文明;非洲黑人呈现了相似的多样性,不过其总的发展水平更高;最后,处于完全不同水平上的是欧亚大陆的非常先进、复杂的文明——中东的穆斯林文明、南亚的印度教文明和东亚的儒家文明。如果博厄斯的假说仅应用于欧亚大陆,那么,它将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东会在历史上居首位。中东正好地处三大洲之间的十字路口;实际上,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中东一直是开人类进步之先河的地区。除了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以外,农业、城市生活和文明也都发源于中东。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文明在中东发展起来的时间早在约公元前3500年前后,在印度生根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而在中国和西欧开始生长的时间则在最后,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因为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与世隔绝的东端,正如西欧位于欧亚大陆与世隔绝的西端。但是到了最近一两千年,这两个历史上滞后的地区,反而变成了最为先进的了。

公元1500年以前,西欧几乎一直是今日所谓的不发达地区。西欧诸民族地处边缘地带,从那里窥视内地,它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孤立的、脆弱的;12世纪英国编年史家威廉(马姆斯伯里的)说的一段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他说:世界的划分是不公平的。在世界的三大部分中,我们的敌人将亚洲占为他们的世袭家园。亚洲乃世界之一部分;我们的祖先认为它相当于其他两部分之和,是正确的。从前,我们的宗教就是在这里伸展出它的分支;除两人外所有的使徒也都是在这里死去。亚洲一些地区如果还有基督教徒活着的话,他们是靠务农勉强维持生活,他们向自己的敌人纳贡,并默默地渴望、期待着我们去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自由。世界的第二部分非洲也是如此,我们的敌人已用武力占据了它200多年;这对基督教世界是一个更大的威胁,因为非洲从前曾供养过这些犹如最有心计的精灵一般的人们,他们的所作所为将使这一停滞不前的时代像拉丁语生存得那么长久地不受基督教《圣经》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世界剩余的地区——欧洲。我们基督教徒仅居住在欧洲的一部分地区里,因为,有谁愿意将基督教徒的名声给予那些住在遥远的海岛上,仿佛鲸鱼似的在冰海中谋生的野蛮人呢?世界的这一小部分虽属于我们,也被迫接受了好战的突厥人和萨拉森人:他们已占据西班牙和巴利阿里群岛这300年之久,并期望着吞没其他地区。

可见,胆怯的、中世纪的欧洲人跟他们那自信的、敢作敢为的后代有着巨大的差别。他们的后代从被围困的半岛出发,赢得对外洋航线的控制,由被围攻者成为围攻者,从而决定了直到现在的世界历史的主要趋向。

正如早期的欧亚大陆核心区的形成,把古典时期和古代时期区分开来一样,如今,成熟的亚欧大陆核心区的形成,又把中世纪和古典时期区分开来。过去,技术的改进,尤其是铁器的大规模生产及其对生活各方面的多种影响,促成了早期的欧亚大陆核心区的形成。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成熟的欧亚大陆核心区的形成。但这几个世纪中,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庞大的帝国;它们不仅仅像古代时期那样,占据着某些大河流域,或像古典时期那样拥有整块的地区,而且还横亘数地区,地括整个欧亚大陆的大部分陆地。

众所周知,亚历山大大帝对恒河流域或中国一无所知;欧亚大陆两端的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彼此之间实际上也不存在着任何直接的联系。其原因是亚历山大帝国主要局限于中东,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只有一个很不稳定的据点。而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实际上被限制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中世纪最早形成的伊斯兰教帝国,到8世纪中叶,已将国土从比利牛斯山脉扩展到印度洋,从摩洛哥延伸到中国边境。以后几个世纪里,伊斯兰教进一步扩张到中亚、东南亚乃至非洲内地。13世纪的蒙古帝国,给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它的版图包括朝鲜、中国,整个中亚、俄国和中东大部分地区,它是欧亚大陆空前绝后的最大的帝国。

帝国的疆土如此空前辽阔,使亚欧各地区的直接联系和相互影响成为可能,从而消除了过去地区间的孤立状态。由此产生了新的商业联络、技术联结、宗教联结和知识联结……

古典时期,欧亚大陆商路两端的大罗马帝国和大汉帝国的继续存在,促进了贸业的全面发展。相反,这些帝国的崩溃,则破坏并削弱了这种贸易。不过,中世纪时期,伊斯兰教帝国和蒙古帝国的相继出现,又使这一贸易再度兴盛,并达到了新的高度。

穆斯林的征服,统一了整个中东地区,而中东是所有横贯欧亚大陆的商路的枢纽;这里既有通往黑海和叙利亚各港口的陆路,又有穿过红海和波斯湾的水路。其中渡过阿拉伯海,同印度西南部马拉巴尔沿海地区的贸易尤为繁荣。大批穆斯林商人,多数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印度和锡兰各港口定居下来,用船将马匹、白银、铁器、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从西方运到东方,以换取丝绸、宝石、柚木和各种香料。

穆斯林商人继续航行,从印度和锡兰到达马来亚沿海的卡拉巴尔(吉打),由此,一部分人南下,到达苏门答腊和爪哇,另一部分人则穿过马六甲海峡,然后北上,抵达中国南方的坎富(广州)。穆斯林商人的通常计划是:9、10月份离开波斯湾,乘东北季风航抵印度和马来亚,再及时赶到中国海域,乘南季风航达广州。在广州渡过夏季,然后乘东北季风返回马六甲海峡,穿过孟加拉湾,次年初夏回到波斯湾——来回航程时需一年半。

671年,首批穆斯林来到广州后,很多人如在印度洋各港口一样,在此定居下来。地方当局允许他们自治,于是,他们选举出自己的首领,负责维持其居住区的秩序。有些穆斯林家族的后裔,像后来的马可·波罗一样,在中国行政机构中任职。到758年,穆斯林人数众多,足以进攻广州,结果,中国人关闭了对外通商的港口。792年,港口重新开放,广州继续成为穆斯林商人经商的中心,直到878年,他们被中国的造反民众所杀。从此以后,穆斯林商人和中国商人便在马来亚的卡拉巴尔通商。

到了宋朝(960—1127年),中国的港口再次对外开放。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蒙古人征服中国,建立元朝(1279—1368年)后,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各港口。1291年,马可·波罗护送一位蒙古公主绕经东南亚去伊朗时,目睹并描写了中国航海业的盛况;50年以后,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图塔乘中国帆船,取道印度,前往中国时,也目睹并描写了这一盛况。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也值得注意,它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居主导地位。进口商品除细纹棉织品外,还有中亚的皮革、马匹以及南亚的优质木材、玉石、香料和象牙等原材料。而出口商品,除矿石外,还有书、画,尤其是瓷器、丝绸等产品。

明朝(1368-1644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以15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但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1405年到1433年间,一位名叫郑和的朝廷宦官率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情况,可说明这一点。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80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锡兰及卡利卡特。归途中,苏门答腊的一支海盗船队企图拦韵,结果全军覆没。后来几次航行更加遥远,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和红海海口。中国人还去过印度洋上30多个港口,每到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皇帝的宗主权。而这一切发生时,葡萄牙人只是刚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直到1445年,他们才到达佛得角。

1433年,皇帝突然下谕旨终止了这些著名的远航。远航起讫的原因至今仍是个谜。据推测,远航的发起,可能是为了弥补蒙古帝国崩溃所造成的陆上对外贸易的损失,也可能是为了提高帝国朝廷的威望,或是为了寻找篡位的永乐皇帝的前任的下落。另据推测,远航的终止,或是因为耗资过甚,或是由于宫廷宦官和儒家官僚之间历来存在的相互倾轧。无论如何,中国人的撤离,在东亚和南亚海域,留下了权力真空区。于是日本倭寇骚扰抢劫中国沿海,而穆斯林阿拉伯人又恢复了以往在印度洋上的优势。尽管阿拉伯人善于经商,但他们一盘散沙,缺乏资源,没能发展成中国人短期内就建立起来的强大海军。因此,1498年,葡萄牙人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时,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便建立起他们的西方海上霸权。

在此之前,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即: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14世纪中叶,意大利一本小册子通过描写一条起自顿河河口的塔那、横穿中亚的商路,概述了蒙古和平时商业的重大意义。

据来往于这条大道的商人们说,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塔那到中国的路上行走,是绝对安全的。……你可能认为,从塔那到萨莱(位于伏尔加河岸)的这段路,没有其他任何地段安全。然而,即使这段路最糟的时候,如果60个人同行,也会感到如呆在家里一样安全。

1264年,忽必烈从蒙古的哈拉和林迁都北京,无意之中向欧洲商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些商人通常沿横贯欧亚大陆的商路经商。最早到忽必烈新朝廷来的欧洲人,并非外交使节,而是两个威尼斯商人:尼科拉·波罗和马费奥·波罗。然而,首次到达香料发源地印度和东印度群岛,比到中国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香料向来由两条路线运往欧洲;或经由红海和埃及,到黑海或地中海东部各港口;或进抵波斯湾,再由商队将货物防运到这些港口。第一条路由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控制;阿拉伯人用船将香料运到埃及,威尼斯人再从亚历山大港将货物运往欧洲销售。第二条路由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伊儿汗国)蒙古统治者和热那亚人控制;热那亚人在港口转运站等候香料。

然而,热那亚人并不满足仅仅在黑海航行。他们乘小巧的轻舟从亚速海沿河而上,或许是坐牛车穿过狭长的地带,到达伏尔加河,再从这里前往里海和波斯。这样,热那亚人便可到达波斯湾,直接去印度和东印度群岛。在那里他们发现,香料在原产地非常便宜,而过去几个世纪中,一批批经纪人在东南亚生产者和欧洲消费者之间撮合经售,从中谋取了巨额利润。

蒙古统治下的和平时期,陆上贸易的恢复只是短暂的。原因之一是,1368年蒙古人被赶出中国,蒙古帝国全面崩溃,从而使中亚再度分裂,导致欧亚大陆间的贸易瓦解。更重要的是,伊儿汗国的合赞汗(1295-1304年)改宗伊斯兰教,无意之中切断了欧洲人去香料群岛的运输路线。从此,几乎所有的香料都是沿红海至尼罗河航线,用船运输,使阿拉伯和威尼斯经纪人获得巨额利润。但有些欧洲人不愿继续支付昂贵的价款,尤其是他们现已知道香料的产地及其价格,从此开始寻找避开穆斯林这一障碍的新道路,结果达·伽马开辟了一条环绕非洲的划时代的航线。 

中世纪不仅以欧亚大陆间前所未有的商品和技术交流为特征,而且也以宗教信仰的空前传播为特征。就基督教和佛教而言,它们于古典时期末开始传播,中世纪时期继续流传。但中世纪诸世纪中,最为著名的宗教革新运动则是伊斯兰教的出现。除其教义外,这一新宗教在公元632年穆罕默德死后,突然从阿拉伯半岛向外广泛传播,对欧亚大陆和非洲广大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传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632到750年,伊斯兰牧首先传遍中东地区,然后向西传到比利牛斯山脉。向东传到中亚地区;最终结果,实际上是把地中海变成了穆斯林湖。第二阶段,从1000年到1500年,在这几个世纪中,伊斯兰教进一步传播,传入印度、东南亚和非洲,使印度洋也变成了穆斯林保护区。

伊斯兰教领土的巨大扩张,自然使被围困的基督教世界的统治者感到惊恐——他们这时实际上已被孤立在欧亚大陆的西端。这一点,也是13世纪蒙古人崛起时基督教世界统治者的反应颇为矛盾的原因。蒙古人的劫掠和屠杀使他们丧魂落魄;这些屠杀、劫掠显示了蒙古骑兵的挺进好像是不可抗拒的。1260年,教皇亚历山大四世在他的训令(Clamat in auribus)中,呼吁所有基督教国家的君主们在共同的危险面前团结起来:“……采取有远见的行动,抵抗日渐迫近、显然要降临的危险……愤怒的上帝将惩罚这些野蛮的鞑靼人,这些犹如从神秘的地狱里突然冒出来的鞑靼人。……”

然而,如西方人所看到的那样,情景并非一片漆黑。蒙古人虽征服了基督教俄罗斯人,即希腊正教教徒,但给伊斯兰教的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打击最具毁灭性。当绝望中的穆斯林请求基督教国家的统治者提供援助时,温切斯特的主教的话,表达了人们通常的反应:“让这班畜牲们互相残杀去吧!”有些西方人还认为,蒙古侵略者是支持基督教事业的天赐的干预者,是反对宿敌伊斯兰教的有力的同盟者。他们甚至希望,新蛮族能像前马扎尔人和维金人那样皈依基督教。由于对文明一无所知,没有高级的宗教信仰,缺乏有组织的教士的支持,这些蒙古人皈依和同化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

然而,打蒙古人的生意的,并非只有天主教徒,那时其他三大宗教的代表正在亚洲争雄。其中,伊斯兰教最富有侵略性;他们从波斯渡过奥克苏斯河,扩张到中亚,争取到某些突厥部落的支持。佛教在从发源地印度没突厥斯坦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也已为蒙古人所熟悉。最后是聂斯脱利斯派教徒;他们的起源要追溯到以弗所会议(431年),当时他们被指责为异教徒,于是,聂斯脱利斯教徒从罗马帝国撤回波斯,后来,在不断挺进的伊斯兰教的逼迫下,沿陆路穿过中亚进入中国。因此,他们能使各突厥部落皈依;而当蒙古帝国扩张时,这些皈依基督教的突厥人便充任行政官员、文字或口头翻译和使节,为蒙古人服务。

正当这些聂斯脱利斯教徒渴望着蒙古人皈依时,天主教徒派出了两个传教团,前往设在蒙古北部哈拉和林的大汗朝廷。第一个传教团(1245—47年)由意大利方济各会的修道士约翰·卡皮尼·皮阿诺率领;第二个传教团(1253-55年)由佛兰德方济各会的修道上威廉·鲁伯鲁克率领。两位使者均到了蒙古朝廷,并发现可汗们对所有外国宗教都很感兴趣。威廉修士应邀以西方方式吟咏赞美诗,并解释《圣经》中的插图。但是,几天后,他发现大汗正专心致志地研究被烧焦的羊肩胛骨。如果它们完整无缺,大汗就认为他可以筹划发动一场肯定能获胜的战争。如果他看到最小的裂纹,他则会按兵不动。传统术士,即巫师,在朝廷中很有势力,修道士们不可能争取皇家任何成员。“我们相信只有一个上帝”,蒙哥汗对威廉修士说,“但如上帝赐给我们不同的手指一样,他也赐给人类各种不同的方法。上帝赐给你们《圣经》,你们基督教徒不应违背。……上帝赐给我们占卜者,我们就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和睦相处。”同样,要组成反伊斯兰教联盟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蒙古人需要别人向他们屈服,而不是和他们合作。“毫无例外”,蒙哥汗声明说,“你们所有的人都必须为我们服务,并效忠于我们……我们所告知给你们的,就是上帝的诫命。”然而,传教团成功地向西方提供了有关这一新蛮族的形成、习惯和军事战术等第一手可靠的资料。

威廉修士刚刚返回西方,成立基督教——蒙古胜利联盟、永远结束伊斯兰教威胁的希望再次出现。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助长了这一希望。旭烈兀是个佛教徒,而他的妻子是基督教徒。在亚美尼亚和格鲁古亚王国的基督教士兵的援助下,旭烈兀于1258年到1260年间,占领并洗劫了哈里发的首都巴格达,随后又侵占了叙利亚到地中海沿岸所有的地区。人们满怀信心地期望,他将轻取埃及和北非,然后同天主教国家一起,征服西班牙,最终从地球上灭绝可恨的伊斯兰教。

但事与愿违,1260年,蒙古人在巴勒斯坦阿因扎鲁特(缴利亚发源地)的决定性的战斗中,被埃及马穆鲁克军队击败。蒙古人的撤退,挽救了埃及和伊斯兰教世界。这次失败显然给迷信的蒙古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确信穆斯林的安拉具有更大的力量,从而促使他们皈依伊斯兰教。结果,不但没有消灭伊斯兰教,反而使中东和中亚地区的蒙古人最终皈依了伊斯兰教,最东部的蒙古人皈依了佛教。

在西方,对伟大而又神秘的中国仍抱有希望;众所周知,中国是不信伊斯兰教的。卡皮尼和鲁伯鲁克都没到过中国,但他们听说,只需20天便可以从哈拉和林到达中国,而且,这是一个无比富饶的国家。1264年,当忽必烈迁都大都(也叫汗八里,即"大汗之城",今北京)时,欧洲人首次进入中国。最早来中国的是两位威尼斯商人:尼科拉·波罗和马费奥·波罗。忽必烈给他们以热烈欢迎,向他们询问了有关欧洲的情况,并让他们转信给教皇。在这些信中,忽必烈请求,为他的朝廷派100名传教士,向他的人民传教,并同其他宗教代表辩论。

就提出这一要求而言,说忽必烈被基督教的热情所激发,是难以令人置信的。他很可能是要为他的官僚机构收罗人材,因为他刚刚征服中国,不敢冒险在上层机构中起用太多的中国人。实际上他确雇用了大批外国人任职。为了维护他的权力,他很注意保持各部分人之间的势力平衡。不论忽必烈请求派教士的动机如何,罗马教室只派遣了两名多明我会修道大但因路上动乱不定,他们只到达小亚细亚使返了回去。

1259年,教皇尼古拉四世派约翰·孟德高维诺前往蒙古朝廷;他是一位在地中海东部沿岸诸穆斯林国家工作了14年的、富有经验的传教士。约翰修士走海路从波斯湾到印度,穿过马六甲海峡,前往坎富(广州),再从广州走陆路到达大都(北京)。他被允许留在首都说教,结果,在1292年到达大都后的六年中,他修建了一座带钟楼的教堂,拥有一支150个男孩的唱诗队,他们唱的格列高利圣歌皇帝非常爱听。罗马教皇得知这一成功后,又派出了一些传教士,使约翰修士能前在坎富,从事另一传教活动。到1328年修士去世时,已在中国大地争取到几千名皈依者。

这一进展的取得,主要由于蒙古统治者的积极态度。他们深思熟虑,鼓励所有外国宗教,无论是伊斯兰教、佛教,还是基督教,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教相抗衡。因此,基督教传教士从皇帝的金库里获得大笔津贴,从而建立了一座带有"高级教土房间"的修道院。然而,外国教徒意外的汇集中国只是短暂的,因为它完全依赖于可汗的支持。但是,正如马可·波罗所说的那样:"所有中国人都憎恨大汗的统治,因为……他将所有权力交给鞑靼人,萨拉森人或基督教徒。这些人依附于他的王室,为他服务,是中国的外国人。"因此,1368年,当蒙古人被赶出中国时,受他们保护的所有外国人,也一起被赶了出去,其中包括天主教传教团。16世纪,达·伽马的航行,开辟了一条直接连接欧亚大陆两端的海上航线,为耶稣会的到达铺平了道路,直到这时,天主教才又在中国获得了一席立足之地。

穆斯林帝国和蒙古帝国,不仅影响了欧亚大陆间的贸易交往,而且影响了技术的传播,三角帆船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是一种高大的、三角形纵帆帆船,一直为阿拉伯人所使用。但在地中海,埃及人、腓尼基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却使用一种横帆帆船;这种帆船气候恶劣时较易于驾驶。不过,阿拉伯帆船操纵更加灵敏,能逆风航行,并能在河流和狭窄的水域里抢风转变航向。由于这一点,它不久便在地中海东部诸地区代替了横帆帆船。到11世纪时,它已成为正式的运输工具,遍及地中海。尽管这种三角形的帆船是阿拉伯人随穆斯林入侵传入地中海的,但今天却被称为"拉丁"或'三角"帆船。后来,这种帆船又从地中海传到大西洋。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船舶设计师,将横帆帆船的前桅和三角帆船的主桅及后桅相结合,制造出了三桅船,它可以在任何天气里航行;使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穆斯林帝国横跨北非、中东和南亚,同欧亚大陆各地区保持联系,从而疏通、调顺了知识、技术以及商品的相互交流。850年至925年,居住在巴格达的一位阿拉伯医生和科学家的下面这段叙述,可作为说明这种相互交流的一例。它告诉人们,中国人是怎样从穆斯林那里得知加伦;加伦(公元130-200年)是希腊一位名医,他的许多著作早被译成阿拉伯语。

“一位中国学者来到我家,并在镇上住了大约一年。五个月内,他学会了用阿拉伯语说话、写字,而且,的确达到了口才流利、书法精通的程度。后来,他决定回国。临行前一个月左右,他对我说:‘我要走了。走之前,如果有谁愿口述加伦的16部著作,让我笔录下来,那我将非常高兴。’我告诉他时间不够,顶多只能笔录一小部分。他却说:‘我恳求你在我走之前,用你所有时间,以最快速度为我口述。你将看到,我记录得比你口述还要快。’于是,我和一个学生一起,以最快速度为他口述加伦的著作,但他记得更快。我们不相信他记得都对,后经核对,才发现完全正确。我问他为什么能记得这么快,他说:‘在我国,有一种书写方法叫速记,这就是你们所看到的。当我们想要快速记下某些东西时,使用这种写法,事后,可以随意将它们整理成原来的文字。’但他又说,即便是位敏于学习的聪明人,要掌握速记,至少也得20年。”

这段叙述所描写的情况较为独特,因为中世纪时期,中国人在欧亚大陆的交流中,通常是捐献者,而不是接受者。的确,早些时候的情况则相反。古代和古典时期,美索不达米亚的车轮、辘轱和滑轮,埃及的握杆和曲柄;波斯的风车和小亚细亚的炼铁等,从各自的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播。但在公元后的14个世纪中,中国则是技术革新的伟大中心,向欧亚大陆算他地区传播了许多发明。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人们将看到,这些发明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显著;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的起源,仍模糊不清,无人知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

培根正确评价了三大发明的历史意义,而这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雕版印刷是一种把要印的书的每页分别刻在每块木板上的印刷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刷的中国佛教经文。活字印刷也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它由一位普通艺人试制成功;1041到1049年间,这位普通艺人制作了用泥土焙烧而成的活字。以后几个世纪中,中国人用木头和各种金属活字代替了泥土活字。这些发明由中国传到中东,再从中东传入欧洲。在欧洲,1423年,首次使用雕版印刷,1456年,用活字印刷了第一本书——《谷登堡圣经》。

早在唐朝(618-906年),中国就用火药制造烟火。1120年,中国人发明了一种武器,即“突火枪”它用一根粗毛竹筒塞满火药制作而成。这几乎就是金属管枪的前身。金属管枪大约出现于1280年,但不知道最先是由中国人发明的,还是由阿拉伯人或欧洲人发明的。

约公元前240年,中国的一本书中,最早明确提到了磁铁。但以后几个世纪中,指南针仅用于泥土占卜者的巫术活动。1125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显然是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学会使用这种仪器。并将其传入欧洲的。

除这三大发明外,中国人传给欧亚大陆各邻邦的东西还很多。105年,中国人发明了造纸,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先决条件。751年,被帯到撒马尔罕的中国战俘,将造纸术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将它传入叙利亚、埃及、摩洛哥。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它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需要300张羊皮。

传遍整个欧亚大陆、具有深远影响的其他中国发明是船尾舵、马蹬和胸带挽具等。船尾舵大约于1180年与指南针同时传入欧洲;马蹬使中世纪欧洲穿戴沉重的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胸带挽具与过去的颈环挽具不同,是套在马身上,使马能全力拉东西而不会被勒死。最后,中国人栽培了许多水果和植物;它们通常由阿拉伯人传遍欧亚大陆。这些水果和植物包括菊花、山茶花、杜鹃花、茶香玫瑰、翠菊、柠檬、桔子等;桔子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最后,应该指出,这些及其他一些发明的传播,显然与政治事件有关。因此,人们认为,12世纪指南针、船尾舵、造纸术和风车的广泛传播可归因于十字军东征。同样,蒙古统治下的和平也促进了14世纪火药、丝绸制造、印刷术和炼铁高炉的大量传播。

亚洲大陆地理地点:位于东经87°19′52″、北纬43°40′37″,地处乌鲁木齐市西南部30公里的永丰乡包家槽子村。介绍:这个中心是在1992年由中科院新疆分院的几位学者测定的,它进一步明确了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包家槽子村只有30余户人家,从这里四下望去,东有博格达山,南有天山,西有头屯河,北面是准噶尔盆地,那种立于“亚心”的感觉十分豪迈。

第一欧亚大陆桥是从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荷兰鹿特丹港的西伯利亚大陆桥;整个大陆桥共经过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7个国家,全长13000公里左右。不经过中国(绕开了中国的黑龙江和吉林省)。

新欧亚大陆桥是从中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的铁路联运线。它东起中国江苏连云港和山东日照市,途经江苏、山东、河南、安徽、陕西、甘肃、山西、四川、宁夏、青海、新疆11个省、区,89个地、市、州的570多个县、市,到中苏边界的阿拉山口出国境。出国境后可经3条线路抵达荷兰的鹿特丹港。中线与苏联铁路友谊站接轨,进入苏联铁路网,途经阿克斗亚、切利诺格勒、古比雪夫、斯摩棱斯克、布列斯特、华沙、柏林达荷兰的鹿特丹港,全长10900公里,辐射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比北线大陆桥减少行程3000公里,比走海路费用节约20%,时间减少一半。北线经阿克斗亚、切利诺格勒,到彼罗巴甫洛夫斯克纳,再经莫斯科、布列斯特、华沙、柏林到达鹿特丹港。南线经过阿雷西、伊列次克、布良斯克,再经过布列斯特、华沙、柏林到达鹿特丹港。也可从阿雷西分路,通过伊朗的马什哈德到德黑兰,还可从布良斯克分岔至乔普到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全长4213公里,由陇海铁路和兰新铁路组成。

以欧亚大陆桥为纽带,它将中国与独联体国家、伊朗、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英国紧密相连。它对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使中国与世界大市场的距离更近。它将亚欧两个大陆原有的陆上运输通道缩短了2000公里运距。比绕道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的水运距离缩短了1万公里。

与前一条西伯利亚大陆桥相比,新欧亚大陆桥具有明显的优势。

1.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整个大陆桥避开了高寒地区,港口无封冻期,自然条件好,吞吐能力大,可以常年作业。

2.运输距离短:新欧亚大陆桥比西伯利亚大陆桥缩短陆上运距2,000—5,000千米,到中亚、西亚各国,优势更为突出。从远东到西欧的货物,经新欧亚大陆桥比绕过好望角的海上运输线缩短运距15,000千米,比经苏伊士运河的海上运输线缩短运距8,000千米,比经巴拿马运河的海上运输线缩短运距11,000千米,比经北美大陆桥缩短运距9,100千米。

3.辐射面广:新欧亚大陆桥辐射欧亚大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达5,071万平方千米,居住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5%左右。

4.对亚太地区吸引力大:新欧亚大陆桥吸引范围除中国(大陆)外,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一些大洋洲国家和中国的台湾、港澳地区,均可利用此线开展集装箱运输。因此,新欧亚大陆桥这些固有的优势,决定了它必将全线运营,发展壮大,成为沟通亚太地区与欧洲的主导运输线。

新欧亚大陆桥的畅通,有利于促进沿桥国家的经贸合作、亚欧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对于亚欧两大洲经济走廊的形成,对于开创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欧亚大陆桥的贯通,有利于促进沿桥区域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对于推进沿桥地带的开发开放、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各国综合国力,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新欧亚大陆桥的发展,有利于开拓中亚市场,对于扩大中国的对外经贸合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与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大陆沿海港口体系的国际地位。它将使中国港口从根本上解脱地理环境制约,优化沿海港口区位,为它们开展国际贸易运输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亚太经济的迅速崛起,世界贸易重心的东移,新欧亚大陆桥的战略意义也越来越重要。大陆桥不仅仅是一条运输通道,而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轴线。沿桥经济带人民正在为尽快实施新欧亚大陆桥沿线开发开放战略而共同奋斗,经过跨世纪的努力,新欧亚大陆桥必将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一条黄金走廊,再现古丝绸之路的辉煌!


谢选骏指出:我曾从美国出发,穿过大西洋,经过英国、法国、德国、巴尔干、土耳其、阿拉伯、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云南、两广,到达菲律宾——横跨了整个欧亚大陆。那种不期而遇的历史感是无法言说的……在我脚下,俯卧着多少个帝国的废墟、多少种文明的盛衰!在我脑海中,奔腾着多少幅历史的画卷。我的这一空中航程,正好和欧洲殖民者的海上航程,是相对的。


诗云:


亚欧霸权日益无休,

安分守己动辄得咎,

整合全球以待天子,

取缔主权上帝保佑。

(另起一页)


四三

塞班


塞班岛(Saipan)是北马里亚纳群岛联邦首都,面积185平方公里,人口约52,200人(2010年),最高点塔波乔山(Tagpochau)海拔466米。塞班岛也是北马里亚纳群岛(联邦)的主要岛屿,塞班岛及邻岛靠近亚洲,属太平洋边缘地带。北马里亚纳群岛气候舒适宜人,全年阳光充沛,空气清新,水清沙幼。年平均温度在27℃左右,是旅游度假的天堂 。塞班的海滩从西一直延伸到南,东部海岸多石且凹凸不平,北部海岸则是陡峭的悬崖。这个岛屿长23公里,宽8公里,可以从容的在岛上进行全天的丛林探险。虽然塞班岛长只有23公里,宽只有8公里,但它的经历不凡。

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和美国军队为争夺该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1944年6月15日,美军开始进攻塞班,史称塞班岛之战。7月9日战斗结束,日军指挥官切腹自杀,四万多名守岛日军士兵战至只剩一千人。塞班岛之战美军发威,日本惨遭全歼。这场战役意义在于美军夺取塞班岛,为攻占马里亚纳群岛其他岛屿创造了条件,也为B—29远程轰炸机轰炸日本本土提供了基地。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就是在塞班岛附近的天宁岛装载后起飞的。如今,塞班岛上仍有许多当时战场的遗址和遗留物。开始于1944年6月11日,结束于同年7月9日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于1944年6—7月在塞班岛进行的登陆战役。塞班岛是马里亚纳群岛的主要岛屿,面积122㎞2。守岛日军为第31集团军(司令小畑英良中将)所辖第43师团、第47独立混成旅团等,以及海军中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司令南云忠一海军中将)所属第55海军警备队、横须贺第1特别陆战队等共4.3万余人,有55艘舰艇和630架飞机。美军登陆部队为第2陆战师、第4陆战师和第27步兵师共6.7万人,由北部突击舰队(司令特纳海军中将)的470余艘舰艇和近2000架飞机负责海上输送和掩护支援。美军从6月11日起实施航空和舰炮火力准备,摧毁岛上的大部地面工事。15日,美国第2陆战师、第4陆战师在塞班岛西岸查兰干诺地区登陆,傍晚占领登陆场。当日和16日夜,日军多次实施小规模反击,均被击退。17日夜,日军再次发起反击,一度突入美军阵地,但由于缺乏后续梯队,次日晨被击退。美军巩固登陆场后,第27步兵师登陆增援,并赶修机场和部署炮兵。6月19-20日,美、日海军在马里亚纳以西海域激战,日本海军惨败,守岛日军完全陷于孤立。26日,美军攻占该岛中部制高点塔波乔山,随后向北发展进攻。经21天激战,日军伤亡惨重,只剩3000人。1944年7月7日凌晨,日军残部向美军反扑,遭到全歼。8日,南云忠一与第43师团师团长斋藤义次自杀。次日,美军占领全岛。天宁岛是北马里亚纳群岛的第二大岛,在二战期间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投射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就是从天宁岛起飞的。

日本战败后,联合国将北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帕劳岛和马绍尔群岛一起划给美国政府托管,托管期40年(1945—1985年),美国负责托管地的国防及外交事务。在托管期结束以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帕劳岛与马绍尔群岛分别独立成立为共和国,而北马里亚纳群岛在70年代决定不寻求独立,转而寻求成为美国领地。1975年与美国达成协议成立联邦,成为美国政治联盟。1978年联邦政府成立并通过了宪法。1986年11月,经全民公投归属美国,成为美国领地,管理则由当地政府自治管理一段过渡时期。岛上居民自1986年起,全部持美国公民护照,社会安全卡(即税卡)由美国加州统一管理。当时与美国协议由当地政府管理移民及劳工事务。2008年5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北马里亚纳群岛联邦化条例》,最终在2009年11月28日收回其移民及劳工事务的自治权。

塞班岛在公元前约2000年开始有人类居住。塞班及马里亚那群岛的原始美丽被世人所认识,是在1521年著名的航海家麦哲伦环球旅行后。1565年西班牙人登陆该岛后,宣布永久占有为其领地,并于1668年用西班牙皇后的名字将群岛改名为“马里亚纳”。1898年美西战争后,西班牙将马里亚纳群岛南部的关岛割让给美国,将北马里亚纳群岛卖给了德国。20年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被迫将北马里亚纳群岛让给日本。日本占领期间,从日本本土和冲绳、朝鲜等地引进移民,大量种植甘蔗。据1939年12月的人口统计,岛上共有129104人,近60%为日本人、中国台湾人和朝鲜人。矮小强壮皮肤略显黑色的查莫罗人和卡罗琳人为原住居民。但是纯原住居民现如今很少见到。现如今见到的原住居民大部分为西班牙、德国、日本人等种族的混血儿。近两年中国人和菲律宾、韩国人具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来岛旅游的观光客大部分为日本人和韩国人。当地官方语言为英语,土著语言为查莫罗语及卡罗琳语。

服装加工业曾为塞班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由于“盟约”规定北马里亚纳拥有海关、出入境管理和最低工资的自治权,输美产品也可免关税和标签“美国制造”,成衣制造业1980年代在塞班迅速发展,全盛时期(2000年前后)雇用外国劳工(以中国大陆女子为主力)1万多人。其他行业也非常依赖外籍劳动力,例如菲律宾籍家佣和南亚裔保安员等。 塞班岛另一项经济主力是旅游业。在2001年以前,由于输入美国的纺织品有配额限制,服装加工业选择在美国领土内的塞班设立工厂,以绕过配额限制。在鼎盛时期的90年代中期,岛上有服装工厂3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之多。当时北马里亚纳联邦不受美国劳工法制约,服装工厂对劳工的待遇经常违反美国劳工法,当地政府对劳工事务的处理受到美国媒体谴责。2001年美国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塞班的优势荡然无存,服装工厂纷纷迁往劳力廉价的亚洲国家。2005年起世界贸易组织关税制度改变,令塞班竞争力逐渐降低,制衣厂纷纷迁往他国或倒闭,至2007年中只剩全盛时期一半。2007年美国民主党得势掌控国会后,成功立法提高最低工资,2007年中起从原来的每小时3.05美元每年提升0.50美元(直至达到美国其他地区水平)。到了2009年2月,塞班原有的30多家制衣厂已全面结业。2009年,塞班的最后一家服装工厂关闭。2008年,美国国会通过俗称“联邦化”(federalization)的法律,于2009年6月1日全面接管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出入境管理权。岛内原有外籍劳工将按合约期逐渐改为由美国政府核发签证,外劳数量将逐渐减少。另外,“联邦化”也将统一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的免签证旅游国家名单。据美国国土安全部2009年1月公布,中国大陆和俄罗斯暂未能列入免签名单上。2009年3月,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北马里亚纳出入境管理接管日期将延迟至11月28日,中、俄游客暂仍可无须美国签证到塞班旅游。

塞班的另一经济支柱为旅游业。跟关岛一样,塞班岛在197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业。塞班因为与日本距离近,加上有历史关系,客源以日本为主(包括战死日本军人和平民遗族定期来祭),高峰时间每年达数十万。塞班岛的农业方面,虽不及旅游业和外劳的经济实力,但在区内相对算较发达。但随着日本经济衰退,塞班旅游业也受打击,尤其是在2005年日本航空撤出之后。业界开始发展韩国、中国大陆甚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客源,但仍未能弥补日本客减少的损失。2009年,到访塞班的旅游者61%来自日本,28%来自韩国,9%来自中国,2%来自俄罗斯和其它国家。

塞班的主要农产品为木薯,牛,椰子,木瓜,面包果,西红柿和甜瓜。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大。诺丽(NONI),小型开花灌木,属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遍布塞班全岛。诺丽果实具有极其丰富的人体细胞所需之营养成分,有天然的健康功效和医药功效,被誉为“植物之后,上帝的恩赐”。

外国投资方面,很早以前,日本人对该岛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开发了麻、香蕉、珍贵树木等产业。逐步被韩国、南亚的新投资所取代。农业的主要出产物为牛、牛肉、猪肉等,进口物品主要为以蔬菜为主的食品和日用工业品。

塞班岛的文化结合了美国的基督教文化,西班牙影响下的天主教文化及当地的查莫鲁传统文化,呈现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西方文化。教育制度实行美国的教育体制。

塞班岛以富有变化的地形以及超高透明度的海水令潜水族们一展身手,被誉为世界第一潜水圣地。除了浮潜和潜水,还可以选择钓鱼、冲浪、直升机、乘船出海、丛林探险、潜水艇、水上降落伞各类水上活动。此外,塞班岛更设有四个世界级高尔夫球场及两个小型高尔夫球场,都融合了塞班岛的热带美景,环境优越,是球手极富挑战性的场地,适合不同程度的高尔夫球手。喜欢浪漫的游客可以尝试塞班岛著名的夕阳晚宴,晚霞满天的时刻搭乘游船出海,在塞班岛的夕阳下享受塞班美食;喜欢热闹的游客,不妨前往超级水上乐园,游一圈要花上15分钟的河流式泳池、刺激的冲浪池、人造海浪等相当过瘾的水上活动设施,还有有趣的水中有氧运动、水上排球等五花八门的玩水招式。

观光景点也有多种选择,可以参观军舰岛、日军投海的万岁崖、以及自杀崖,还有日军最后司令部等,都不失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景点,值得一看。塞班岛因其“四季常夏”、“七色海水”、“美属海岛”、“4小时直飞”、“免签入境”、“免税购物”等众多特有旅游资源,在中国出境旅游的众多海岛目的地中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游客“家门口”最喜爱的太平洋海岛度假乐园。

周长仅1.5公里的军舰岛是观赏沉船及飞机的代表性潜点,因岛上残留着太平洋战争时日军的残舰与战机而得名,只需20到30分钟左右便可环绕岛屿一周。岛屿的四周是白沙滩,也是珊瑚被冲刷磨细后所形成的,岛上满是浓绿的热带植物,进入岛中央,感觉就像个与世隔绝的小宇宙。这里好像是专门为情侣准备的,如果哪一天想和情人一起从人群中失踪,独享一下甜蜜的二人世界,这个岛最合适,所以军舰岛又称情人岛。对于蜜月旅行中的情侣来说这里当然是酝酿感情的绝佳去处。附近海域都是珊瑚礁,透过清澈的海水可看到色彩缤纷的热带鱼游梭其间。 整个海岛被银白色的沙滩所围绕,外围布满珊瑚礁的海水经过阳光折射,变幻着奇幻的色彩。

鸟岛位于塞班岛的北部,由石灰岩构成,因栖息众多的鸟类而得名。岛屿虽然不大,但给鸟类提供了充分的生存空间,岛上有着上百种的鸟类栖息。涨潮时,鸟岛就像是一座海上孤岛,退潮时和本岛相连,阳光照射下整座岛闪闪发亮。旅客可以在退潮时来这里赏鸟,近距离观看海鸟们的可爱模样。岛上也有望远镜可供赏鸟,0.5美元可以使用2分钟,透过望远镜可以看到岛上小鸟们自在快乐的模样。

蓝洞位于塞班岛的东北角,是与太平洋相连的天然洞穴,被《潜水人》杂志评为世界第二的洞穴潜水点,这里常可看到潜客们在此练习下水。东北角的地质是珊瑚礁形成的石灰岩,蓝洞最神奇之处,就是石灰岩经过海水长期侵蚀、崩塌,形成一个深洞,水深达到17米,最深处达到47米,蓝洞与外海有3条相连的水道,光线从外海透过水道打进洞里,蓝洞水池内能透出淡蓝色的光泽,相当美丽。蓝洞外观看起来像张开嘴的海豚,内部是一个巨大的钟乳洞,是因为海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天然洞穴。由于岩石的阴影投射吸引了更多的水下生物,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热带鱼、海龟、魔鬼鱼、海豚、水母、海胆……海底的世界比陆地还要精彩斑斓。蓝洞里面有两个天然的游泳场,通过海底通道连接外部海洋。对于那些资深的深海潜水者来说,这将是一次无以伦比的体验。  

日军最后司令部遗址(Last Command Post)位于塞班岛北端,又名巴那迪洛,二次大战时日军的司令部就位在山崖下方的洞穴中,最后弹尽援绝的日军终究抵挡不住美军的攻击,日军总司令在此切腹自杀,双方都伤亡惨烈。这里还有二战时遗留下的坦克、大炮等战争遗留物和自然石灰岩所形成的战争要塞。这里原来是原子弹的地下储藏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投放到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就是从这里装载的,遗址虽然已经是个处处绿意的小公园,但仍可看到壁岩上的碉堡以及战车遗迹。

美国纪念公园位于凯悦饭店附近,为了荣耀二次大战马里亚纳战役中的五千名牺牲者,并将牺牲者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供人瞻仰,公园内24小时都悬挂着美国的军旗,包括美国陆海空军的旗帜。公园占地133公顷,园内绿草如茵,有网球场、沙滩野餐地区、1.5公里长的沿海慢跑道,公园中还有一个纪念二次世界大战的博物馆,收集了军队的武器、军服、以及一些纪录性的相片。 

万岁崖是位于塞班岛最北部的一处峭壁。1944年美军攻击马里亚纳诸岛上的日军基地,日军退到塞班岛的北端,极端的日本占领军为了逃避被俘虏的命运,逼迫男女老少平民高呼万岁由此跳崖,从此这里就命名为“万岁崖”。后来日本人在万岁崖旁竖立了观音像慰灵塔,而在自杀崖的最高处,也立了虚伪的和平纪念碑,每年都会有许多日本人特别到这两个地点吊念、祭拜,安慰往生者灵魂。岛上每年有约100万来自日本的游客,大量的日本人到这旅游跟这些典故也是有很大关系。船程约45分钟,深度约18—30米,一年当中只有很短的时间适宜在这里潜水,此潜点最大的特色是陡直深渊的大深度峭壁地形。  

喷水海岸(Blow Hole)位于天宁岛东南端,被列为世界五大奇景之一。所谓喷水海岸,就是火山熔岩形成的礁石下有一些不规则的洞穴,当潮水扑打过来时,这些洞穴会像鲸鱼似的喷出水来。最壮观的时刻,就是喷水的高度达到差不多20英尺时,所有的人都会被眼前喷射而出的水柱震撼! 走过坑坑洼洼、长有绿色植物的原始溶岩,便可看见无边无际的海水。靠岸边的地方,有个五彩的池。历经百万年海浪冲击而形成一整排的大小洞穴,有时潮水会从洞穴中喷出,就像大海在“打喷嚏”。风浪大时潮水喷起的高度可达20英呎,相当壮观。喷水洞喷出水柱后,水慢慢地回归消逝,如果您幸运的话,还可以看见彩虹在海与天的空间中变幻出来,甚是美丽。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喷水口隆隆作响的声音。在靠近喷水海岸时就可以竖起耳朵来聆听,那也是一种享受!  

位于塞班岛的东南面的禁断岛是一个半离岛:潮水高涨时禁断岛与塞班岛是分开的,退潮时仍有部分相连。因禁断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岛上极少有人类的踪迹,在沙滩上布满了各种被海水冲上来的贝壳和珊瑚。 在古代,每当持续一段时间不下雨的时候,当时的土著人就会挑选合适的壮男,并把他带到禁断岛上,砍掉他的头颅,然后扔到海里去祭祀天神,祈求上天降雨。

塔加屋位于天宁岛南部的塔加屋遗址,是塔加族的石屋遗迹,有3500年的历史。据说当时相当于是酋长的王宫,当时建造房子用的石头称为拉提石,高达6公尺,而到底如何搬运这些重量不小的石头,在现在仍然是一个谜团。塔加屋是由12根柱子所撑起的,现在仅存一根。欧洲探险家发现这个遗迹时,都为这巨大的石柱及顶在上面的巨石而赞叹,更为古代查莫洛人的刚劲有力及他们的手艺而大大感慨。  

卡梅尔山天主教大教堂(Mount Carmel Cathedral)位于海滩路上,建于西班牙统治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破坏,现在看到的白色建筑是后来重建的,除了宏伟气派的外观,教堂的庭园中并种满了各式艳丽的花卉,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和平纪念公园(Peace Menorial Park)位于自杀崖的另一边是和平纪念公园,用来纪念及哀悼战役中伤亡的人,并希望世人能记取战争的教训,同时也祈求世界和平,广场中央立了一个十字架和观世音像,从高台可远望塞班北部的美景。  

沙糖王公园(Suger King Park):塞班曾经是世界排名第三的沙糖王国,是由日本人松江春次所发迹,被人叫做“沙糖王”,为了纪念他,于公元1934年设立这座公园,公园内有他的铜像及神社,还种植着各种美丽的花卉,俨然像是一座小型植物园,不妨跟红色的运糖蒸汽小火车拍张照片留念。

密克罗海滩环绕在塞班西岸,细白柔软沙滩加上风平浪静的清幽,是悠闲散步的好地方,数十张海滩帆布椅上躺着晒日光浴的游客,海上玩风浪板、滑水、浮潜的戏水客们,络绎不绝。这里也是观看日落最佳地点之一。

当地流行中国菜和日本菜,其中中国菜的川菜做得很正宗,当地新鲜的海鲜也非常不错。当地水果可以直接在树上摘取(只要是在公共场地,不能进入当地住户院内),其中椰子和芒果很容易摘到。岛上最具特色的美食要属查莫洛风味菜,还有烤乳猪、生鱼片、红米饭、椰汁虾、烧烤及可可椰子粽等,而这些都是低卡路里食物。查莫洛料理的特色是利用当地的原料,如辣的酱料、酱油、柠檬汁、洋葱等,加入食物烹调而成的,风味融合了西班牙、菲律宾及南洋的口味,色香味具全。最具代表性的料理有:椰子蟹、腌木瓜、烤乳猪、生鱼片、红米饭、椰汁虾、B.B.Q.等。此外,游客还可以享用到美式、中式、法式、日式、韩式、意式、墨西哥等各种美食,可说应有尽有。

岛上有多种类型的酒店,从安静舒适型的到宽敞高级型的酒店,从别具特色的到适合背包族的酒店,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各种类型的酒店入住。建议选择面临大海的酒店,游客可以选择“足不出户”的方式,从中享受另一番乐趣。早上,在海边的餐厅享用早餐之后,可以在自家的海滩上游玩,玩累了去体验一次海边的放松SPA。夕阳时分,懒散地坐在沙滩边看日落,一派闲适的海滨风情。晚上则可以在海滩上边烧烤边欣赏当地土著人查莫洛人(Chamorro)的舞蹈表演。其实选择这样在酒店懒洋洋过一天的度假者不在少数。水上活动:水中漫步(Aqua Naut)、珊瑚之音(Sounds of Coral,搭乘名叫“珊瑚之音”的潜水航艇潜入海中)、钓鱼(可以租船出海拖钓,或试试船底垂钓),玩玩风帆、冲个浪板、再骑水上摩托车来个海上狂飙,或拉起拖曳伞迎向天空,还有独木舟、水上摩托、香蕉船、夕阳晚宴(Sunset Dinner Cruise,晚餐时刻,搭乘游船出海,在塞班的夕阳下享受塞班美食)。


谢选骏指出:塞班自诩“世界最高峰”,虽然只有海拔473米,但因为从塞班脚下的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算起,塞班的高峰就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了。从那里可以360度俯瞰塞班岛的太平洋域,远眺七色海,由于海水惊人的能见度,海底深处的珊瑚石,礁石和海草等以及阳光的折射,使海水呈现出深绿、浅绿、浅蓝、黑色、深褐色和浅褐色六色,再远一点的第七色,那深不可测的墨蓝,就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一万多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为目前所知最深的海沟。该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方海床,位于11°21′N 142°12′E,即马里亚纳群岛东方。此海沟为两板块辐辏之俯冲带,太平洋板块于此俯冲于菲律宾板块(或细分出的马里亚纳板块)之下。海沟底部于海平面下之深度,远胜于珠穆朗玛峰海平面上的高度。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10,911公尺(35,798英呎)。若参考其纬度与地球之赤道隆突,此深度位置距地心为6,366.4公里。相较之下,北冰洋深4至4.5公里,其海床距地心6,352.8公里,仅比马里亚纳海沟距地心近13.6公里。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水压为1086巴,即108.6百万帕斯卡(MPa)、每平方英寸15,751磅(PSI)或1071.8标准大气压。

1951年英国皇家海军航具挑战者二号首度测量海沟,其最深处便以挑战者深渊为名。挑战者二号以回波定位方式于11°19′N 142°15′E,量测出10,900公尺的深度。这种方式是用探针通过渐层深度,反复发送声波,再用耳机捕捉回波,根据回波器的速度,结合手持码表计时完成。因此正式提报新的最深距离时,根据均认可的谨慎作法,将所测深度减去一个尺度(20),从而得出5,940(10,863公尺)的数据。

1957年俄罗斯航具“维塔兹号”(Vityaz)回报测得11,034公尺(36,201呎)深度,将该处命名为“马里亚纳深凹”;但此数据从未再测得,故不以为准确。1962年机动载具“史宾塞·傅乐顿·拜尔德号”(Spencer F. Baird)测得最深10,915公尺(35,810呎)。1984年日本人将高能专业探测航具“拓洋号”(Takuyo)送入马里亚纳海沟,以多窄波束回波定位仪搜集资料,测得最大深度为11,040.4公尺(也记录为10,920±10公尺)。国外一般则采用深10,924公尺,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出版的《世界概况》(The World Factbook)。最为精确的纪录则由日本探测艇海沟号(Kaiko)于1995年3月24日测得深度10,911公尺(35,798呎)。

1960年1月23日午后1点06分,美国海军中尉唐纳德·沃尔什(Don Walsh)与雅克·皮卡德(Jacques Piccard)驾驶深潜艇的里雅斯特号(Trieste),以铁球压舱,以汽油为浮槽,第一次史无前例的潜航抵达海沟底部。艇上系统显示深度为37,800呎(11,521公尺),但后修正为35,813呎(10,916公尺)。华许与皮卡于海沟底部,惊讶的发现近1呎长(30公分)的鲽鱼或比目鱼及虾。依皮卡所述:“海沟底部看起来光亮清澈,是片坚硬的矽藻泥荒地。”

2012年3月26日7点52分,加拿大导演詹姆斯·卡麦隆驾驶单人深潜艇深海挑战者号(Deepsea Challenger)下潜到了10,898公尺的挑战者海渊底部。卡梅隆是抵达海沟底部的第三个人,也是单独下潜的第一人。卡梅隆此次潜水除了为科学研究搜集样本之外,还拍摄了一些照片和影片。


诗云:


塞班海水世界最深,

两度转折意外销魂,

土人争说当年血战,

游子街头入地无门。


(另起一页)


四四

冲绳


冲绳(原名琉球)处于日本九州岛和中国台湾省之间,以琉球群岛为中心,由宫古诸岛、八重山诸岛等岛屿组成,众多小的岛屿沿中国大陆围成一个弧线,现在归属日本管辖。其土地面积占日本总面积的0.6%左右,在47个都道府县中位于第44位,人口约140万左右。冲绳县富有独特的自然环境,除了具有东南亚、中国、日本的民俗风情建筑外,较日本本土更具有独特的美式风情,有“日本的夏威夷”之称,是空手道的故乡。气候温暖宜人,是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地区。经济以旅游业最为发达,由于处在太平洋的大陆架上,其附近水域鱼获丰富,渔业为冲绳人多从事的行业。冲绳名称是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所起的地名,迄今为止,美国、中国均没有承认。

冲绳毗邻日本鹿儿岛县,东临太平洋,西濒东海,主要分为冲绳本岛附近的琉球群岛、宫古岛附近的宫古列岛和石垣岛附近的八重山列岛三个岛屿群,由琉球诸岛、宫古列岛、八重山列岛、大东诸岛等60多个岛组成,共有152个岛屿(钓鱼岛除外),岛屿从东北面日本九州以南向西南方向分布,直至靠近台湾岛,是一条岛屿链,全长1000多公里。其范围伸延至最北处为硫磺鸟岛,最南是波照间岛,最东边是北大东岛和最西边的与那国岛。约有40个岛有人居住,居民大部分分布于冲绳岛南部和中部。主岛冲绳是一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岛。境内有着闪着蓝宝石光芒的海洋、白沙滩、美丽的珊瑚礁、各种亚热带植物和亚热带风光,周边的海域被认为是世界顶级美景之一,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还有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潜水观光堪称冲绳最吸引人的活动。经济以旅游业最为发达,游客多以其热带风情和阳光与海滩为主题的休闲式旅游为往冲绳旅游的主要目的,另外,冲绳文化的独特和神秘,亦吸引游客前来冲绳来探访古文化。由于冲绳在太平洋的大陆架上,其附近水域鱼类丰富,故此渔业也为冲绳人多从事的行业。农业,主要种植甘蔗和热带水果、亚热带水果。航空交通成为冲绳县对外界和对县内的往来最主要的方式,其中对外最重要的是那霸国际机场,该机场位于那霸市

冲绳县位于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冬温暖少雨,属于亚热带气候,由于位处西太平洋,亦受海洋性气候所影响。全年气温平均23℃,冬天也有20℃左右。雨季在4月至6月,7月至9月通常受西太平洋副高压脊影响而晴朗炎热,8月至10月则常受到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侵袭,台风会横过冲绳向西北或北趋向中国大陆或朝鲜及韩国,或向东北转向趋日本。

冲绳本名叫琉球,明清时代它一直是中国的属国。冲绳是日本抢夺后的称呼,而琉球是中国明朝时期中国人为该群岛取的名字。自古以来与中国、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保持紧密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贸易,所以和日本本部的风俗文化、食物、材料、建筑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15世纪初,巴志王统一琉球,受明朝赐姓尚,开始筑首里城。琉球的历代国王都以进贡的形式与中国开展贸易。琉球国在15世纪末时最为强盛。国王尚真王笃信佛教、禁止民间私藏武器、致力于发展贸易和振兴文化。仿奈良县的元觉寺建立首里元觉寺,作为王家墓地。作为冲绳象征的守礼门,是下一代的尚清王时代建造的。

1609年萨摩军队趁明朝衰弱进攻并控制了琉球王国,为了继续得到中国的贸易利益,表面上仍然把琉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让其和中国继续进行朝贡贸易。

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觑视琉球、朝鲜以至台湾等邻国和周边地区。1872年日本废藩置县将琉球王国废止,变为日本的琉球藩。而清朝却因为自顾不暇,听任日本侵吞,结果助长其野心,养虎遗患。1879年日本非法吞并琉球,设冲绳县。二战后,根据《波茨坦公告》第8条的补充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其他小岛并未明确包含琉球群岛,琉球群岛暂时由美国代管。在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注:该条约从未被中国政府承认)中,规定日本虽拥有琉球的主权,但行政权归属美国。1972年(昭和47年)5月15日,美国将冲绳行政权单方面交还予日本,但美军仍然驻守其在冲绳建立的军事基地至今。

冲绳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唯一被美军登陆的“直属领土”,在二战后期,1945年美军打败日本守军,而冲绳亦曾成立一个只有一星期的八重山共和国。战后日本投降,日本被美国军事占领,冲绳由于战略位置优,故此在1945年至1972年期间由美军直接管辖冲绳。1972年美军单方面交还冲绳予日本,但美军仍然驻守其在冲绳建立的军事基地,占用的土地达冲绳岛面积的20%。

群岛历史大致如此:

12世纪,琉球群岛出现南山、中山、北山三国,分别在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给琉球的中山王察度下达诏谕后,琉球的北山、中山、南山三王遂开始向明政府朝贡。从此琉球为中国的藩属。

1390年起,琉球诸离岛部落酋长入贡中山。

1392年,明太祖有见于琉球对于来华使节海上航行的困难,特赐闽人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三十六姓人家移居琉球。这一点是后来促进琉球对海外贸易的关键。闽人三十六姓中包括“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朝贡之司;习航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可知他们不仅是善于操舟者,且担任通译和其他与朝贡有关的事务。他们在琉球定居以后,便成为代表明王朝长期协助琉球,增进中原王朝和琉球关系的一群使者。他们子孙繁衍,成为琉球民族的组成部分。

1406年,尚巴志发兵起义,中山王国灭亡;此后,尚巴志陆续灭山北、山南;明赐姓尚,琉球国第一尚氏王朝建立。

自志鲁布里之乱起,第一尚氏王朝频发内乱,尚德王时期,金丸被群臣拥立为君,改名“尚圆”,1469年,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建立。

尚真王时期,南征八重山、与那国等岛;尚清王时期,攻占奄美群岛;“三省三十六岛”局面形成。

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

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南山,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第一尚氏王朝),每一代国王都需要由明王朝政府册封任命。明王朝不干预琉球王国内部事务。

1470年,第一尚氏王朝灭亡,尚丹建立第二尚氏王朝。国王依然由明朝中央政府册封。

1400年—1550年,琉球王国的黄金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与内地、朝鲜、东南亚和日本进行贸易。

15世纪—16世纪,高丽和九州海盗骚扰日本本土沿海和琉球沿海。

1609年,日本萨摩藩在德川幕府的许可下,入侵琉球;尚宁王被掳至日本被迫签订《掟十五条》:琉球国向萨摩藩称臣,割奄美群岛予萨摩。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长崎代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村山等安奉德川家康之命,由他的儿子村山秋安率船十三艘,动员二三千人侵略台湾,这是日本首次大规模的对台用兵。但是,他的行动被琉球王尚宁侦知,特别派遣通事蔡廛前赴明廷报告。《明实录》说:“琉球国王中山尚甯遣蔡廛来言,迩间倭寇各岛造战船五百余只,欲取鸡笼山,恐其流突中国,危害闽海,故特移谘奏报。”(鸡笼山指现在的台湾省基隆市)。

1654年,琉球王和清朝中国建立关系,中国遣使到琉球进行册封,当时的清顺治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定二年进贡一次。

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Matthew C. Perry(佩里)的舰队到达琉球。

1854年7月11日,Perry与日本谈判结束后,赶回琉球与琉球王国政府谈判,最后以琉、英两种文字正式签订条约开放那霸港口。

1866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继位。

1871年11月,牡丹社事件。一艘琉球渔船遇飓风,飘到台湾南部高山族聚居的牡丹社地方,一些水手因同台湾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而被杀,其余由清政府送回琉球。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从此收复琉球。并拖延与中国谈判“附属国”问题。

18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为借口,声称“杀害琉球人就是杀日本人”,出兵侵略中国台湾。

1875年,日军武力占领琉球群岛,禁止琉球进贡中国和受清册封,废除中国年号,改为日本明治年号。虽然先前清朝在琉球主权问题上始终坚持其为中国附属国,但汉奸李鸿章还是签了字。

1875年7月24日,日本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朝中央政府朝贡。

1879年4月4日,日本强迫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把琉球改为冲绳县,并开始实行残暴的同化、奴化和殖民政策。

1879年(明治12年),日本政府推行“废藩置县”,在琉球强行推行“琉球处分”,把琉球一分为二:北为日本领土,改为“冲绳县”,南为满清领土,并企图硬逼中国承认。当时琉球王尚泰曾派使臣向清国乞援。中日就琉球问题开始谈判,中方提出把琉球群岛分成三部分:接近日本方向的奄美大岛为日本领土,冲绳本岛及其附近岛屿作为一个独立的琉球王国存在,而在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日本方面建议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冲绳本岛及其北方岛屿作为是日本的领土,而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由于清廷部分大臣的坚持和琉球人的请求,清廷最终未与日本签订此条约,即未承认日本拥有琉球的主权。

1880年9月迫于日本的压力,按日本的二分法(而非清廷的三分法)草签分界条约,包括宫古、石横、八重山群岛在内的先岛群岛属于中国。虽然清廷草签了条约,但迫于日本的威胁和对日本的恐惧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南琉球。

1882年,驻天津领事竹添进一郎与满清恢复谈判琉球问题,但是没有达成协议,琉球问题一直拖延至甲午战争。

1898年,日本政府征召琉球人服兵役。

1901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去世。

1916年,在日本政府的压力下,全冲绳教师大会要求禁止在学校说琉球语。

1943年,由美、英、中、苏四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约定由美中共同托管琉球群岛,由于中国受内战的影响,因而此事多为美国主管。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进攻冲绳本岛,在冲绳岛战役后期,日军指挥官牛岛满执行日本政府下达的所谓“玉碎令”,要当地驻军杀光琉球人,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军登上琉球前日军共屠杀琉球民众26万余人,屠杀规模之大,仅次于南京大屠杀。

1947年4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把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和钓鱼岛交给美国“托管”。

1951年,日美在没有中国代表参与的情况下签定《旧金山和约》,确认日本拥有琉球群岛的主权,但是继续由美国执行施政权。

1971年,美日签定《美日旧金山和约》,把琉球的“施政权”给日本。

1972年,美国向日本移交琉球群岛的施政权,冲绳县成立。

1995年,冲绳人为抗议女童遭到美国驻军士兵轮奸,冲绳曾举行过一次有约8.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反美游行示威集会,要求美军撤出冲绳。

2000年,八大工业国组织高峰会在冲绳名护市举行。

2013年5月4日,中国外交部旗下刊物“世界知识”发表专文,根据日本并吞琉球(冲绳)事实,以及1971年“日美冲绳协议”内容,认定日本没有琉球的主权。

据日本新闻网2013年5月15日报道,由日本冲绳县当地政治家、大学教授、社会活动家以及市民团体成员组成的“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2013年5月15日下午宣告成立。在当天的记者会上,该学会表示,将寻求冲绳独立并建立“琉球自治联邦共和国”,在研究他国独立经验的同时,将寻找机会向联合国直接陈述冲绳独立的意愿。日媒称,冲绳人公开成立“独立”组织还是第一次。至本报截稿时,日本官方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由冲绳县石垣岛出生的龙谷大学教授松岛泰胜和冲绳国际大学副教授友知政树等人组织发起。松岛泰胜15日表示,日本政府借助《日美安保条约》获得利益,却让冲绳成为牺牲品,冲绳人一直遭受着日本社会的歧视。他认为,冲绳过去是琉球王国,并不隶属于日本。即使被日本占领后,琉球也没有将自治权交给日本,因此冲绳人有寻求独立的决定权。松岛还表示,太平洋岛国帕劳虽然只有2万人,却依然获得独立。冲绳有140万人口,完全具备独立的条件,连英国苏格兰都将举行关于独立的全民公决。

在冲绳的华人学者刘刚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的人数不是很多,大约100多人,参加者多在三四十岁,比较年轻。该组织带有研究色彩,主要是探讨“冲绳独立”。会长松岛泰胜主要研究南太平洋岛屿经济,在当地非常活跃。

据悉,“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将广泛吸纳冲绳民众入会,以期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方政党,并计划向联合国“脱离殖民地化特别委员会”申诉独立要求。出生于冲绳的日本社民党国家对策委员长、众议院议员照屋宽德公开表示支持。他15日在博客上发表题为“终于要从大和走向独立了”的文章称:“冲绳还是独立的好。明治以来的近现代史中,冲绳总是受到当时政权的歧视。即使现在,冲绳人也没有被看成日本国民。”

日本《产经新闻》2013年5月15日发表评论称,15日是冲绳回归日本本土之日,照屋的观点显然与中国舆论“协同作战”,寻求冲绳独立。日本《每日新闻》分析,冲绳“独立论”再燃的背景是日本政府强行在冲绳配备“鱼鹰”战斗机、美军普天间基地搬出冲绳等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让冲绳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越来越强烈,矛盾越来越激化。分析还称,作为冲绳本岛的琉球直到被日本收复的1879年,一直是拥有王制的国家。每当有违背县民感情的事情发生,就会出现冲绳“独立论”。

而冲绳媒体《琉球新报》2013年5月15日的社论称,经历了政府强行配置鱼鹰战斗机一事后,冲绳民意以及自主决定权希望被尊重的意愿越来越多;“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的成立即代表了这种趋势。报道还称,4月27日,“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筹备会还主办了“思考琉球主权国际研讨会”,大约300多人参加。该学会代表亲川志柰子认为,“我们应该自主学习历史,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日本人享受的权利,我们也应该享有。”

2013年5月15日,日本官方对此事没有作出任何表态。有分析人士称,这是冲绳的一个民间组织,日本官方未必会主动作出回应,此外,冲绳当地媒体也认为这种呼声尚未成为主流。

另外,“欢迎日本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向世界说明琉球问题。”针对安倍的表态,《人民日报》文章作者之一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说。他2013年5月10日表示,文章触及琉球的目的一是论证钓鱼岛不属于琉球,二是说明琉球在历史上也不是日本的。这就驳斥了所谓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的说法。日本政府反应过度,是因为它当然不希望别人触及它侵略、吞并琉球的历史,就像它在许多问题上否认历史一样,安倍连“侵略”一词都要辩解。李国强说,琉球问题可以再议也可以不议,但不议不等于否认历史,不议,日本就必须改变在钓鱼岛问题上咄咄逼人的姿态。

日本走狗、冲绳县知事仲井真弘多2013年5月10日在对中国媒体刊登论文质疑日本对冲绳的主权一事表示不快,称“缺乏见识至极”。日本新闻网称,仲井真弘多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后裔,他表示在这一问题上百分之百赞成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的意见。但《冲绳时报》2013年5月10日在报道中称,虽然日本政府向中国进行了抗议,但是日本“用武力吞并冲绳强制合并”的历史却是事实。冲绳当地的反应也很复杂,考古学家安里嗣淳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孙中路”,并将其印在自己的名片上。他说:“琉球的士族都有中国名字,是要保留曾经和中国、日本两国和平相处的冲绳的历史文化。”

相关新闻:

人民网据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对记者表示,鉴于朝鲜尚未放弃发射弹道导弹,将迅速在冲绳县部署航空自卫队的地对空拦截导弹“爱国者—3”。

根据计划,静冈县滨松基地的4套训练用导弹将被运往冲绳,在那霸基地和知念分屯基地各部署2枚。运输将使用民间船舶,预计18日运抵。防卫省原计划2014年度在冲绳县部署“爱国者—3”,现已提前实施。为防备朝鲜发射导弹,日本首都圈已部署了“爱国者—3”。

据新华社电 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5月18日说,为了应对朝鲜可能进行的导弹发射,防卫省当天在冲绳自卫队基地部署了“爱国者3”型导弹防御系统。据悉,防卫省当天在冲绳县那霸基地和知念分屯基地部署了“爱国者3”型拦截导弹。日本共同社的消息说,200多名冲绳百姓聚集在导弹到港港口,抗议日本政府的这一长期部署计划。防卫省原计划2015年3月前完成在冲绳的常设导弹防御系统部署,但由于朝鲜半岛局势趋紧,而将部署提前。

日本媒体认为,由于朝鲜局势不甚明朗,日本进行的各类监视活动有可能长期化。

冲绳独立组织正式成立,谋求建立“琉球共和国”

首里城:世界文化遗产,是著名琉球王国的王宫卫城。二战时被美军摧毁,1992年按照原规制重建。首里城结构复杂,大致可分为外廓和内廓两部分。外廓有欢会门、继世门、久庆门、栧门等四座城门,内廓有瑞泉门、漏刻门、广福门、左掖门、右掖门、淑顺门、美福门、白银门等多座城门。首里城的结构与北京的紫禁城、汉城的景福宫和昌德宫十分相似,周边还有王家园林龙潭、王家寺庙圆觉寺、国学孔子庙、弁财天堂等古迹。

守礼门:首里城墙外的楼门。其原型为中国的三间牌坊,挂着“守礼之邦”的汉字匾额球,极具唐风。城门是1958年复原的。守礼门,也是冲绳的象征。

石垣岛:八重山诸岛的主岛,是冲绳最受欢迎的地方之一。每年夏季,石垣岛海底有超过10匹以上的鱼群,成群结队穿梭于清澈的海水中,颇为壮观。

西表岛:冲绳境内仅次于冲绳岛的第二大岛,称为东洋的亚马逊,岛上栖息着西表山猫特珍稀动物。乘坐水牛车游览西表岛,是一项难得的旅游体验。

宫古岛:是冲绳海域之美的代表。绵延7公里、白沙遍布的前滨海滩,尤其让人称道。

竹富岛:与石垣岛相距6公里。红瓦屋顶是竹富岛最大的特征。岛上还有漂亮的星沙(样子像星星的沙状海洋堆积物),不过因为游客不断的取走,致使白沙大量减少。琉球王朝时代,在岛上设有八重山地区的政府机关——藏元迹。

渡嘉敷岛:南北狭长,是进行潜水等水上活动的优良场。

多良间岛位于宫古岛偏西南约62千米的位置,距离八重山列岛的主岛石垣岛约30千米。该岛与其附属岛屿水纳岛均属于多良间村。全岛面积19.75平方千米,为全冲绳县第11大岛屿,周长16.4千米,岛上最高点为北部的八重山眺望台,海拔32.8千米。多良间岛上产业以农牧业为主,多养肉牛,种植甘蔗和蔬菜,是个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优雅恬静的地方。

万座毛:坐落于冲绳县国头郡恩纳村,位于高达20米的断崖边,与蔚蓝的大海相对照,让人叹为观止。“毛”是琉球方言,指的是大草坪。据说从前琉球国王尚敬到此曾发出感叹“毛,可供万人座”,意思这里的草地,可以容纳一万人。

冲绳美之海水族馆:2002年11月1日开幕,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物生态展览馆及水族馆,是冲绳本岛北部地区最多人参观的地方。

姬百合公园:公园中有著名的姬百合塔,纪念冲绳之战中被日本杀害死亡的219名女学生。公园内还种植着12万棵的仙人掌。姬百合部队是由冲绳师范学校女子部和冲绳县立第一高等女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从军看护部队,她们为救助战争中的伤员而献出了生命。

古宇利岛:位于冲绳本岛北部,紧邻屋我地岛北端的一处离岛,半径约1Km,周长约8Km。2005年,古宇利大桥开通,将古宇利岛与屋我地岛连接了起来。岛内分布着特色各异的海滩,来此浅滩享受海水浴的游客打破了离岛的平静,而来这里自然海棠近距离观赏珊瑚、热带鱼的游客也不少,这里同样也是影视剧常来取景的外景地。

冲绳县产业结构偏重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约占3/4。冲绳县旅游业发达,独特的海洋风光吸引着大批游客旅游度假。主要农作物有甘蔗、蔬菜、热带水果、花卉栽培等,传统工艺主要有珊瑚制品、织物、陶瓷、漆器、玻璃工艺等。

首里城祭:在日本冲绳县,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举行首里城祭。主要活动“琉球王朝绘卷行列”,是模仿琉球王朝时代时中国使者访问时的情景。扮演国王、王妃、中国使者等的都是从公开招募中挑选出来的市民,再加上随行的传统文艺队列,参加人数达千多人。

冲绳海洋祭:是延续三个月的海上大狂欢活动,活动期间将举行各种的体育比赛。活动时间为3月下旬至8月下旬。

那霸赛龙舟:是5月上旬渔民举行的祈祷丰收仪式,其特点是选用的船体更大,称为爬龙船,同时还有放烟花等活动。

那霸拔河大会:那霸拔河赛(那霸大纲挽)起源于古代琉球王国时期。在每年10月上旬的那霸节上举行,是一项倍受关注的活动。

大琉球·祭之王国:10月上旬至中旬举行的祭祀活动,有棒术、狮子舞、太鼓等表演。


《历史真相:二战时日军血洗琉球的部分史实》(2013—5—15环球网)说:

一、日本人血洗琉球的动机

日本占领琉球以后实行了几十年的血腥统治,根本就不把琉球人民当人看。哪怕是当地居民不小心讲了几句当地方言,一旦被发现了,也会引来杀身之祸。或是丧身在残酷的东洋刀下,或是被逼去跳海自裁。好不容易迎来了二战的即将结束,外界都以为琉球人民从此会获得解放。没想到竟迎来了日本军队的种族灭绝大屠杀。

1945年3月25日美军登陆琉球之时,其实日本的太平洋战争已经全部失败,海军与空军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进入了展开陆地攻防和本土决战的最后时期。冲绳阻击战只不过是本土决战的前奏而已。美军对日本本土的狂轰滥炸和其它各地战场的节节败退,都使日本政府和军事大本营明白:败局已定。你承不承认《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琉球都不会再归日本占领。如果投降,也毫无疑问地要将琉球交还中国。

既然琉球不能为我所有了,那就宁可“玉碎”也不能让你“瓦全”。因此,日本大本营向当地守军下达“玉碎令”——血洗琉球、杀光琉球民众,让你寸草不留。这是日本守军开展琉球大屠杀的首要原因。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占领琉球60几年,对琉球人民实行长期的惨无人道地奴役和压迫,早已将琉球人民逼向了敌对面。日本有效统治时期,琉球民众的反抗就从来没有断过,一旦战败撤离琉球,使岛上的几十万民众为美军所用,将成为进攻日本本土的生力军。琉球人民的复仇行动,将加速日本本土的灭亡,为防后患,需要斩草除根,使你没有复仇的机会。

第三个重要原因是,琉球群岛上的所有军事设施都是日军奴役琉球民众修建起来的,大多数岛上的民众对周边的防御工事、军队驻地和后勤基地都一清二楚。如果为美军所用,则一切军事部署都会暴露无遗。本来可以将民众驱离防区,不开杀戒。但日本军队残暴成性,又加上“玉碎令”不可违抗,因此,就采取了最无人性的手段——全部杀光。只不过是屠杀手段五花八门而已。有一名日本军官事后说:“我们30几个兵,要对付一万多民众,怎么杀的过来。只能是一个村一个村地分发手榴弹命令他们自己拉弦集体自杀。”因此,血腥的屠杀又多了一个名称“集体自杀”。正因为如此,当今的日本右派,还死乞白赖地称琉球大屠杀为琉球民众“集体自杀”,要把历史书上的屠杀记录改成“集体自杀”。激起琉球民众的极大愤慨。

第四个主要原因是,岛上没有补给来源,不利长期抗敌。而十倍于军队的民众又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形成了一种军民争食的局面。很多岛上守军为减少民众对物资的消耗,还没等军方下“玉碎令”就将成批成批的民众赶到悬崖上去集体跳海“自杀”,将赤手空拳的民众赶到阵地前沿和弹着密集区去送死,以减少民众对战争的“拖累”。即使是被编入了“铁血勤皇队”的学生军和被编入了救护队的妇女部队,日军也是随时准备剿灭他们,以减轻补给的压力。日军惯用的伎俩是,每到防线即将被突破,要收缩转移到下一道防线时,总是要先把与他们共同作战的学生部队和妇女部队推向死亡,再行转移。他们用枪逼着孩子们一群群抱着炸药包去迎击美军的坦克;逼着妇女们一群群走出掩体去阻挡美军的冲锋。军队则在后面高声吆喝,鸣枪压阵,防止妇女、孩子们死里逃生。

美军每拿下一个据点或防线时,看到的阵地前沿都是大群大群的妇女和孩子们的尸体,还以为日军的主力就是这么些人。即使攻下日军的最后一个堡垒——牛岛司令部,战死的人员也是层次分明,最外面的一层死的全是妇女儿童,她们的弹孔大多在背后。第二层尸体才是日本军人,牛岛和他的参谋长则死在最深最隐蔽的山洞里。

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到底杀害了多少人,具体的遇害人数至今还扑朔迷离。有资料显示,冲绳大战之前,冲绳本岛的人口是47万人,到美军占领冲绳后,岛上居民只剩下11万人。剩下的36万人哪里去了?尽管当年日本当局制订了疏散29万老弱病残的计划,但是,在盟军飞机、鱼雷、军舰和潜艇团团围困的情况下,冲绳本岛的船只根本就走不出去。只有靠近台湾的宫古和八重山等西南诸岛向台湾疏散了一二万人,靠近日本的奄美等北方各岛向日本本土和朝鲜疏散了六七万人,这中间有大量的疏散船被击沉或被风浪掀翻,往往一死就是几千人,真正成功登陆的疏散人群相当有限,有不少村镇出发时几百人,上千人,到最后只剩下一两人甚至全部死亡。据现存数据记载,包括疏散过程中被击沉和出现海难死去的人,总共疏散了不到九万人。相比之下,冲绳本岛与南北方都相隔一个星期以上的航行距离,要在重重围困的敌方鱼雷、飞机和舰群中漫漫航行一个星期到十几天,无异于自己找死。在少数疏散船只一出海就被挡了回来之后,冲绳本岛的疏散行动基本上就中止了。也就是说,当年人口最集中的冲绳本岛,是无法疏散也很少有人疏散的。岛上减少的36万人,基本上都死在了岛内。尽管有一部分是被战争双方的枪炮夺去了性命,但战争统计资料中,算作战斗死亡的,参与修建战斗工事或后勤搬运死于炮火,或战败时被日军逼迫“集体自杀”的冲绳人为55,246人;被编入军队的冲绳学生兵等战死或被逼“集体自杀”的有28,228人。如果这些人都算战死的话,那么冲绳的战死人数就是83,474人。还有27万人是死于屠杀。大多数的历史资料称冲绳大战造成了20多万平民死亡。但这20多万冤死的平民中,被幸存者揭发的记录在案的日军屠杀人数只有38,754人,加上所谓“战斗死亡”的83474人,有记录的死亡人数才122,228人;还有14多万人,因为没有幸存者可以说明他们是如何被屠杀的,成了日本当局掩盖屠杀真相的悬案。因为日军逐村逐岛的集体屠杀,很少留下活口。加上那些实施屠杀的军人又都战死或自杀。那些被屠杀的琉球同胞们就永远冤沉大海,连一个证实他们是怎么被害的人也找不到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冲绳本岛的人口少了36万和日本军队组织了屠杀,是永远抹消不掉的事实。而且这种出于种族灭绝目的的屠杀规模,世所罕见。它有可能与南京大屠杀不相上下,也有可能比南京大屠杀的规模还要大。历史资料证实,踞守冲绳的日军第32军,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战场转战过去的。他们本身就是在中国东北和其它各地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在中国大陆和中国首都尚且横冲直撞,残忍杀戮。哪里还将悲惨无助,向来不被当人看的“琉奴”放在眼里,因此,他们杀起琉球人民来是毫不手软的。不过,它与南京大屠杀所杀的主要是放下武器的军人有所不同的是,日本军队在琉球屠杀的几乎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

1、“集体自杀”的都是老弱妇孺

日本军队将琉球的青壮年全都征调到亚洲、太平洋的前线去了。能当兵的都充实到了军队之中,不能当兵的调去修工事、搞运输、到军工、军垦等部门充当无偿劳动力。年纪轻点女性都被抓去充当随军慰安妇或干其它苦力。留在岛上的只有老弱病残和未成年的孩子们。他们对日军不构成任何威胁,但是,为达种族灭绝的目的,他们还是将高举的屠杀砍向了这些弱小的人群。从《琉球新报》的下面二张图片可以看出:读谷村被害的83人中,0—10岁的婴幼儿29人,占被害人数的34.9%;11—20岁的青少年22人,占被害人数的26.5%,也就是说这些被害人中,小孩子占到了61.4%。21—30岁的仅4人,占被害人数的4.8%,还有可能是病残人员;31—40岁也是4人,占被害人数的4.8%,也可能是病残人员;41—50岁的10人,占被害人数的12%,同样可能是病残人员;51—60岁的6人,占被害人数的7.2%;61岁以上的7人,占被害人数的8.4%;另有1人年龄不详。

座间味岛被害的135人中,0—10岁的婴幼儿47人,占被害人数的34.8%;11—20岁的青少年24人,占被害人数的17.7%,21—30岁的19人,占被害人数的14.0%;31—40岁的11人,占被害人数的8.1%;41—50岁的10人,占被害人数的7.4%;51—60岁的6人,占被害人数的4.4%;61岁以上的18人,占被害人数的13.3%。他们要不是没有战斗能力,就是还在襁褓之中。特别是那些孩子们,对生死是怎么会事都还没有概念,怎么可能想到要去自杀,又怎么能实施自杀呢!怪不得冲绳民众对“自杀”说法感到愤怒,这分明是杀完了过去的人又在愚弄今天的人们啊!

2、屠杀场所无处不在

在2007年,因日本当局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日本军队强迫琉球民众“集体自杀”,将那些被无辜杀害的老弱妇孺描绘成是为了“为天皇尽忠”而自杀。从而激起全冲绳人民的极大愤慨和连续不断的最大规模抗议示威后,找到冲绳本岛和首府周边的一些幸存者核实的部分“屠杀场所”和遇害人数。图中红色数字标记的18个地点是已有幸存者指证的屠杀现场,蓝色数字是美军登陆冲绳本岛后攻下各个防守阵地的日期。按时间顺序,最早的集体屠杀发生在1945年3月26日,美军发起冲绳登陆战的当天。其后,每当美军到来之前,都是先杀光当地老百姓,再与美军对峙。3月26日在座间岛被杀的平民有237人;在庆留间被杀的有53人;在屋家比岛被杀光的有2个家族,虽没写清人数,至少也10人以上,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家族;3月28日在渡家敷岛被杀害的平民有329人;接下来的4月,从1号到4号分别在长田、楚边、波平、具志川、恩纳村等地杀死146位平民;4月中旬除在美里杀死33人;在哈家坳杀死100多人外,还在苦巴窟坳和山拓塔坳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具体死亡人数无从考证;5月12日,日军向躲在房子里避难的妇女儿童投手榴弹,当场炸死35人,炸伤15人,最后伤者也大部分死去;5月末,在美军占领玉城前川之前,又有30几名平民被杀光;6月中旬,在真荣里、兼城、卡民栋等四地失守前又杀光掉80余名平民。7月2日冲绳战役结束,整个大琉球群岛都已落入美军之手。但是,那些东躲西藏逃避美军搜捕的日本败兵们还是见到琉球居民就杀;杀到八月日军无条件投降之后,日本败兵还在久米岛等地肆意屠杀平民;1945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二个多月了,在伊是名村,漏网的日本败兵还在执行前日本政府的“玉碎令”,活生生地将奄美岛出生的8名妇女和少年集体杀害掉。

三、无所不在的屠杀骗局

1、数据告诉我们的屠杀实况

《冲绳近昔之旅行·非武之岛的记忆》

日本防卫厅的战史研究室有一组很有兴趣的数据。其一是被日本军屠杀的无辜的冲绳居民的人数;第二是因参战而死的未满14岁的孩子们的人数。看到这些数据,你就会知道冲绳战是场什么样的战争。日本军队是如何地敌视琉球居民,而且,国家的军队是如何地将枪口对准“本国的公民”。

这些屠杀本国公民的劣迹在日本军冲绳守备队的机密文件里也得到了证实。如陆军琉球部队命令书的“陆军会报”里,就清楚的记载着“在军人军属面前讲冲绳语的以间谍罪处决”。“冲绳语”是冲绳的方言、也是冲绳当地的通用语,当地人只会讲当地语,人们见了日本军队只要一开口讲话就成了“间谍”,就会被处死。拿这个当杀人理由,除了是要让“冲绳居民”全都去死外,没有别的目的。

看看“间谍嫌疑”等稀奇理由被处决的人们的具体记录,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头面人物。如:区长、公民馆长、难民领导人、学校校长、冲绳籍警察等。战场上安定民心、转移民众、避免民变和骚动、使之减少伤亡等等,都是需要这些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的人们来帮忙的。通常情况下军队是要依靠他们,动员他们出来做民众工作的。想方设法把他们杀掉的目的,就是避免他们妨碍日军屠杀民众。

可知当年日军对那些乳臭未干的14岁以下孩子们是何等的残忍。他们被驱赶到战场上去搬运弹药、救护伤兵,本身就是很不人道的事。动不动被“日本士兵枪杀”,赶出战壕去抵挡敌军的枪炮,谁能看得出日本蝗军的人性在哪里!

日军某部杀害冲绳居民的部分记录

1、因被美军俘虏过而被杀害的平民124人;

2、因间谍嫌疑被处决的53人;

3、被强奸致死的16人;

4、抢夺粮食事件60件;

5、因赶出壕沟、不准进掩体躲藏而大量死于炮火的事件116件;

6、被日军逼迫集体自杀的事件6件;

日军某部未满14岁的娃娃兵阵亡人数

1、被赶出壕沟死于炮火的11,483人;

2、烹调、杂役、救护士兵时阵亡的343人;

3、被逼自杀的313人;

4、搬运粮食时阵亡的194人;

5、搬运弹药时阵亡的89人;

6、建筑阵地工事时阵亡的85人;

7、被日本士兵枪杀的14人;

8、其他原因死亡的334人;

从这两处可以看出:单是日军某一个部分残害致死的有记录的未满14岁少年人数就达12,855人,那么14岁以外的该有多少?其它部队里死亡的大人和小孩又该多少?没有记录的阵亡人数又是多少呢?

有当年实施屠杀任务的日军小队长事后交代:使尽千方百计,目的只为了让琉球居民去死。要让几倍几十倍于日本军队的民众去死,并不是一阵乱枪乱炮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它不能激起岛内民众的整体暴动,那样就等于把冲绳和民众拱手送给美军。因此,需要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制造各种各样的骗局,让人们觉得日军杀人有一定的道理,或者说只有死才是唯一的选择。以致大多数日军在屠杀民众前都装出冠冕堂皇,慷慨傲然,甚至是很通情达理,充满人性的样子,只到行刑时才露出青面獠牙。很多民众到临死时虽然已经恍然大悟,但是,为时已晚。

有幸存者揭露,在庆良间岛执行屠杀任务的部队,在给老百姓讲如何应该为天皇尽忠,如果宁可玉碎也不能落到美军手里的时候,一个个都慷慨激昂,不断领着老百姓高呼“天皇陛下万岁”,装出一副要为天皇尽忠的模样。可是当他们屠杀完这些老百姓之后,面对美军的攻击时,他们却放弃抵抗,一个个乖乖地投降了。其所以冲绳大战到最后活下来的主要是日本军人,很少看到琉球百姓,就是这种骗局的结果。日本军人都可以苟且偷生,就是不能让琉球的老百姓活下来。

日军屠杀无辜时最常用的理由,就是以当地人讲了当地话,说你是在使用间谍密语,是在传递间谍信息,是在策划可怕行动,不管你是讲话的还是听话的都得统统杀掉。有时挨打受伤或被枪炮惊吓发出一声哀叫,也会因为是当地声调而招来周边一大群人的杀身之祸。

有时美军进攻时,惊天动地的巨大爆炸总难免吓得婴幼儿发出哭声,难免会使藏匿地点以外的人听到。这一下日军就有了杀人的理由了,恨你暴露目标,恨你招引敌军,罪名随他安,动不动就将大人孩子一大群一大群地杀掉;逃跑时落单,离群了你会被当成间谍当场杀死;大人孩子饿得受不了,谁要是出去找食物也会被当成间谍杀掉;你要是逃跑时遇上其他人群,只要说出自己是败退下来的,或者说了美军的进攻凶猛,那就成了动摇军心,两群人都别想活命;有很多山洞都白骨累累,他们大多是由日军指挥躲进去避难的。但是,当你躲进去之后,等待你的就是手榴弹爆炸。日军除了强迫民众自己拉响手榴弹 “自杀”外,还不断向民众开枪或投掷手榴弹,决不让任何人侥幸逃生。

死得最冤的是在日军的恐吓和威逼下,自己拉响手榴弹将全家或全村炸死的那些“集体自杀”的人们。在美军登陆前,日军大肆造谣恐吓民众,说美军比魔鬼还要凶恶。抓到男的会剐皮抽筋,千刀万剁;抓到女的会先奸后杀,把身体器官割下来当玩物;抓到小孩会杀来吃掉等等等等。凡是他们干过的最残忍的手段勾当,都栽到美军的头上大肆渲染。使得冲绳民众对美军畏之于虎。当日军将他们集合起来,强迫他们“集体自杀”时,竟然也不作太多的反抗。不知道日军的所有渲染和恐吓都是为了让他们去死。

即便是醒悟过来了,也为时已晚,因为日军的方针是骗得过就骗,骗不过就撕掉假面具大开杀戒,不死也得让你死。因此,到了临死关头跳崖的想犹豫,军人就会把你推下去;被赶进自杀场地的想逃出来,就会遭到乱枪的扫射;发了手榴弹的你不拉弦,就会有点燃的炸弹降临到头上。不愁你不按军方的要求去“自杀”。

2、幸存者的控诉

醒悟过来的幸存者们,无一不痛心疾首地揭露日军当年的丑恶嘴脸:

77岁的上原女士,正是当年那场悲剧的幸存者。她说,日本侵略别国,杀死邻国的无数平民。对于国内民众,日军封锁实情,掩盖真相,“夺去了人们的判断能力以及生存权利,将人们驱向死亡战场”。作为幸存者,她希望通过讲述自己的战争体验,把真相告诉下一代,呼吁永久的和平,才是对死者的最佳慰藉。

80岁的宫平春子回忆说,1945年3月25日晚,哥哥告诉爸爸:“敌军确定要登陆,军方下了‘玉碎’命令,我们一起死吧”。

57岁的史学家宫城晴说:“祖父亲手用刀割了祖母和三个儿子的脖子,自己随后也自杀,没想到只有二儿子气绝身亡,其他人虽受重伤却存活下来,祖母伤了声带,发声困难。对祖父母而言,这是一生的折磨,不管是生是死都像活在地狱般”。

68岁的吉川嘉胜6岁时曾目睹渡嘉敷岛的集团自决现场,他叙述说:“上百村民在村长高喊‘天皇陛下万岁’之后,手榴弹接连爆炸,我的手榴弹没引爆,母亲告诉我要尽力保命逃亡,因而捡回一命”。

幸存者披露内容说,由于担心军事机密泄漏,日本军方当时强迫当地居民自杀,并为居民分发自杀用手雷。

参与编撰冲绳县史的研究学者大城将保先生表示,“当时若没有日军介入,一般居民会有手榴弹,会拿镰刀或剃刀亲手杀了家人和幼子吗?冲绳战是军民一体的战役,许多居民因协助军方建造秘密基地,熟悉阵地和武器性能,所以日军不能让居民成为美军的俘虏”。

在琉球战的最后战场摩文仁丘上,建起了和平纪念资料馆。资料馆中留下的是幸存者的证言:为使战争不至殃及本土,日本军队如何命令居民们协助抵抗;为使败退的日军迅速撤退,担任护士的少女们被迫用毒药杀死无法走动的重伤员;在效忠天皇的号令下,居民们被挨家挨户分发手榴弹,用以全家自杀,没有分到手榴弹的则四处寻找大树上吊或从悬崖上跳进大海,当时琉球南岸的海水一片殷红。

那霸市东南方不远,有一处“姬百合和平资料纪念馆”,该馆是一些有识之士捐资修建的。重点介绍冲绳大战期间,琉球师范和第一高中的136名女同学被日军逼迫自杀的事件。走进姬百合纪念馆,迎面挂着的是一幅幅照片,每一张照片上都是一张稚气未消的脸,下面标有死者的年龄:15岁、16岁,她们就是那些被逼死的女学生。据该馆负责人原当美子介绍,1945年3月,美军登陆琉球,日军驻琉球守备队强令县内220多名女学生前往南风原陆军医院护理伤员,掩埋尸体。后来,败局已定,阵地陷入美军的包围时,因担心这些学生落入敌手为美军所用,日军选择的竟是消灭她们,让她们去死,在恐吓的同时向她们开枪,投手榴弹,还分发手榴弹,强迫她们集体自杀,其中的136名女学生就这样被日本兵剥夺了生命。

《“琉球独立论”势头高涨背后掩藏着的大屠杀》(张幂2015—07—03)说:

6月23日,冲绳迎来了“二战”后第七十个“慰灵日”。但是冲绳人民内心的伤痛却没有愈合。由于美军在冲绳建立的军事基地,导致冲绳与日本本土出现了隔阂,现在这一隔阂正在日渐加深。

琉球,今称冲绳,在东中国海上,呈东北西南向,包括大隅群岛、吐噶喇群岛、奄美群岛、冲绳群岛、宫古群岛、八重山群岛等,钓鱼岛不属于琉球群岛范围之内。距中国沿海的上海、宁波、温州约700多公里。1871年前有琉球国,为中国的属国。1879年,琉球国被并入日本版图,同年设冲绳县。1945年日本战败,琉球被美军占领。1970年美日背着中国签定《美日旧金山和约》,把琉球连同钓鱼岛的管理权转给日本。

琉球独立运动

根据美国最初的计划,琉球将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独立国家。美国宣传占领琉球是“将少数民族从帝国主义的暴政下解放”。在美国的宣传下,琉球人的独立意识高涨。在保罗·卡拉威统治琉球期间,更是多次使用“琉球”这一称呼,来刺激冲绳居民的民族主义,试图推动与日本分离的主张。此时的琉球独立运动宣导者认同日琉同祖论,认为琉球民族是大和民族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因素,琉球民族与大和民族有着相当多的不同之处。他们反对明治时代日本对琉球人的同化政策,希望在美国的信托统治之后成立独立的琉球国。这些人把美军称为“解放军”。

美国在1953年与1972年先后将奄美群岛与冲绳群岛的管理权移交日本。有一部分琉球人提出让琉球群岛回归日本统治。而琉球人反对美国统治的情绪愈演愈烈。1965年,发生宫古农民骚动;1970年,发生胡差暴动。1971年又发生波上骚动和第二次胡差暴动。此时美国正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在总统林登·约翰逊的指示下,美国驻日大使赖世和首次提出了美国有将整个琉球群岛归还日本的考虑。而不少日本和琉球的左翼团体反对美国将琉球群岛交给日本。1972年,美国将琉球的施政权重新移交给日本,对琉球人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谢选骏指出:

我去过冲绳—琉球,那里根本不像日本,而像南洋。日本人这么残忍虐待那里的居民,是可以理解的,而那里的居民愿意服从日本人统治,反倒是不可理解的。这一点也能在朝鲜人和台湾人对待日本统治的不同态度上看得出来(朝鲜人极其厌恶日本、台湾人不太厌恶日本)——热带人比较慵懒和温顺。所以很多人无法理解印度尼西亚人的残暴,因此将之归咎于伊斯兰教。

虽然琉球(冲绳)的地理、人种都不同于日本,但因为我没有深入该地,只在机场做了短暂的停留,无从深入了解。不知是否冲绳冤魂太多、煞气太重,竟然在太平洋上掀起乱流,迫使飞机紧急降落。所以我无奈,只能在甘为日奴的冲绳,评论一下日本建筑,让日奴代日受过了——日本风景绝佳但房子像是鸡窝,这只要拿日本乡村建筑和瑞士乡村建筑一比,就一目了然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日本人的宗教不行。神道教是一种缺乏理性的、缺乏布局的原始宗教,从中产生的建筑类型,当然也就是鸡窝一样的低矮凌乱了。而瑞士,则是在基督教这样的高级宗教下哺育起来的,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诗云:


飞机困扰鬼岛冲绳,

突降突起暴走旋风,

太平洋上阴晴不妙,

遥看倭屿连续山崩。


(另起一页)


四五

西伯利亚


(一)


西伯利亚(Siberia)是北亚地区的一片广阔地带,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至楚科奇半岛,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外兴安岭,面积约1300万平方千米,除西南端外,几乎全在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依据地形可分为三部分: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西伯利亚”之名,源自“鲜卑人的土地”。晚近有一种说法,“西伯利亚”意为“宁静之地”,名称源自蒙古语“西波尔”(泥土、泥泞的地方),古时西伯利亚就是一片泥泞的地方,住在这里的蒙古先民以地形为这个地方取了名字,当俄罗斯人来时,将此音译为“西伯利亚”。但不论如何,西伯利亚所蕴藏的资源十分丰富,西伯利亚平原西部,一度曾是俄罗斯的粮仓。


网文《西伯利亚的历史变迁》记载:


早在石器时代以前,西伯利亚已经有人居住。末次冰期时代气候寒冷,所以当时的水位比较低。现时的白令海峡,当年有一条陆桥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现时美洲原住民的大多数人口都是透过这条陆桥从西伯利亚来到美洲的。西伯利亚亦是古代不少强悍民族的摇篮。匈奴、鲜卑、突厥、鞑靼、蒙古及女真等等各种民族都是从西伯利亚崛起的。


一、远古及先秦时期中国对西伯利亚等广大地区的地理发现考


早在远古时中国中原地区,就与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文化联系,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并不是“被历史遗忘了的新土地”,从雅库特南部到雅库特最北部的北极圈地区及北冰洋沿岸的情形,即已被考古发现所证明。早在旧石器晚期,约1.5万年前,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即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已经有原始人类活动。此时冰河期结束,在古人类的狩猎活动中打制了石核等压制石器,从黄河流域到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昂哥拉河、叶尼塞河支流的阿尔丹河都有旧石器晚期的遗址分布,这些遗址和黄河流域的河套地区、山西的峙峪、河北虎头梁等遗址有许多共同点。

发现50万年前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中国考古学家贾兰坡在他的《中国细石器的传统、起源与分布》文章中考证: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工艺传统无论从时代、数量和分布的集中情况来看,都说明是起源于中国华北地区并逐渐扩展到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这些都是两万年前华北的古猎人在追逐野兽的过程中,把他们掌握的这种技术带到雅库特地区,如雅库特地区从勒拿河到堪察加和白令海峡一带的久克台文化,也包含着华北 地区特有的船底形棱形石核等文物,新石器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中原的用玉石生产的斧、锛、铲、刀的制品和技术也传播到雅库特地区的昂哥拉河流域,在该流域的基特伊古墓区其中一个古墓中竟多达36件。

考古还发现该时期中原和东北亚地区有着共同的图腾崇拜,如仰韶文化和辛店文化的彩陶上画有蛇的图案,器物上画有蛇的各种姿态。而雅库南部的贝加尔湖地区发现了一个带孔的大石板上,雕刻着三条大头蛇象。有趣的是雅库地区的民间传统也和中原的图腾一样,如黄帝父亲称有熊国君亦称有熊氏,而雅库地区鄂温克、鄂伦春、基里亚克,把熊称为父母辈的“大人”。

以上为远古时期中原与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联系的考古发现。

有关东北亚雅库等广大地区的情形两千年前的古文献亦有大量记载:据公元前的《尸子》记载:“北极左右有不释之冰。”此指北极之“永久冻土带”和北冰洋。又据屈原《招魂》记载:“北方不可以止些,层冰峨峨,飞雪千里些。”汉王逸注:“言北方常寒,其冰重累峨峨如山。”又据《神异经》记载:“北方有层冰万里,厚百丈;有溪鼠在冰下土中,其形如鼠,食冰草,肉重千斤,可以作脯。”其记述即为北冰洋中的冰山,重千斤,其形如鼠,即为北极地区之“海象”。

这说明远古时中国人即已初步了解东北亚雅库(包括北极北冰洋)等广大地区。


二、汉唐对西伯利亚广大地区的地理发现和唐朝对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管辖考


到了汉代,大将霍去病亲自率大军“约轻賫,绝大幕……,度难侯,济弓卢……,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瀚海在此当指北海(今贝加尔湖),即登临贝加尔湖相临沿岸的山峰,此为东北亚雅库地区之南面,这样雅库的南面早在汉代即已被汉朝大军所至,但是霍去病大捷而归,汉朝并未统治当地。

汉以后的唐代继续对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进行了伟大的地理发现。贝加尔湖汉代称北海,而唐代已称其为小海,即认识到贝加尔湖不是北部的海洋而是一个陆地环绕的湖泊,故名曰小海。据《新唐书·回鹘传》记载:都播,北濒小海(贝加尔湖),骨利干处翰海(贝加尔湖)北,又北度海(贝加尔湖)则昼长夜短。说明都播北濒小海(贝加尔湖),而骨利干地处翰海,又称小海(贝加尔湖)之北,并且这个小海是可以渡过的。小海(贝加尔湖)南北为西伯利亚地区中南部。

对有别于小海(贝加尔湖)真正的北海北冰洋《新唐书·回鹘传》记载:有“俞折”部,据岑仲勉考证:此部居雅库地区最北部的克莱玛河入海口处北冰洋岸。

《新唐书》还记载:在东北亚雅库等地区的西北部的驳马,“直突厥之北,距京师万四千。……北极于海”。此处在突厥北面距离长安一万四千里,是指驳马的中心地带距京师一万四千里,而中心地区到北极于海还有一段距离。从地理方望看,从唐人将贝加尔湖称小海,将海洋称大海、海来看,北极于海的海即指北冰洋了。

更为有趣的是唐人将东北亚地区东南部的鄂霍次克海亦称之为小海。如,《新唐书·东夷传》记载:“流鬼在京师万五千里,直黑水靺鞨东北,少(小)海之北,三面皆阻海,……”这明确的指出,流鬼即勘察加半岛及外兴安岭南脉与北脉交错大陆架形成的海湾是小海(湾)不是大海。还明确指出另外一面海,即今人所称的白令海。这样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两个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已被唐人所知。

唐朝政府统治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诸部族,多以朝贡形式进行统治。如大汉、都播,中部驳马、东部流鬼,“皆奉貂马入朝”,唐朝皆“厚礼其使”。并按唐代的行政制度在骨利干置玄阙州隶翰海都督府、俱罗勃部置烛龙州。结骨部置坚昆都督府(都播亦在此),隶燕然都护等羁縻州郡。唐朝对这些都督府、州的酋长还按唐朝的职官制度授职。如坚昆酋长利发趁酒醉要求唐太宗封官,唐太宗封其为利发左屯卫大将军,即为都督。封流鬼(勘察加半岛)王子可也余莫貂皮三译骑都尉。

唐朝封西伯利亚远东广大地区酋长官职,在萨彦岭处现存突厥墓碑文中可得到证实。突厥碑文载,受唐朝官职有以下几种:

1)都督碑文中有一墓主称,勇敢的阙都督、俱禄都督。此外尚有三个墓碑及一个摩崖之墓主及摩刻人称都督。 一个墓碑墓主称将军都督。

2)职使:墓碑有职使即唐代刺使译音。

3)长史:有墓碑言长史。

4)将军:有一墓碑称“我是达干将军”,另有两个墓碑及一摩崖墓主亦号将军。

这些墓碑所记录被唐朝所册封职官的酋长及上述唐代对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伟大的地理发现,都证实唐代对西伯利亚远东广大地区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这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对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及辽、元、明、清历代对西伯利亚远东广大地区进一步进行地理发现和进行有效的行政管辖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三、元代对西伯利亚远东广大地区的地理发现和行政管辖考


元代对西伯利亚远东广大地区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地理大发现。元代疆域辽阔,以前的此疆彼界尽被扫除,元人形容其时“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在此疆域辽阔、交通便利的条件下,元王朝建立前的蒙古汗国及元王朝为了更有效管辖西伯利亚远东广大地区,曾对北极地区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探险、调查、考察及测量。

第一次对北极区的探险是在蒙古汗国征服林木中百姓后,太宗十三年(1241年)窝阔台派和瑞到北海调查,往返数年,到达北冰洋岸,“得日不落山”。

第二次对北极地区的探险是在和瑞调查北极十年后进行的。忽必烈的母亲唆鲁禾贴尼,利用其封地吉利吉思、欠欠州离“北海”(北冰洋)近之便利,“派遣三个异密带着一千个人乘坐一条船”,前往昂可剌河(叶尼塞河)入北冰洋处,某个到处是白银的地方,“他们将很多银子运到岸边,但未能装上船。这支军队中,有三百多人没有返回,留下的人都死于瘴气和潮湿。但三异密都顺利归来”。

第三次对北极地区的探险是在完州人刘好礼为五部断事官时,曾亲到其所管辖昂哥剌部考察“盎吉剌日不落,只一道黑气遮日”的极地之景。刘好礼见到的极地之景,即为在现代科学称之为“剪切带”造成的,此景可在1995年4月—5月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中得到生动的印证:“最可怕的还是‘剪切带’的危险。考察队正在北冰洋洋面上向北步步推进,突然间轰隆隆……劈劈啪……如闷雷似爆竹地一阵巨响,冰层断裂、撞击、挤压、翻腾的巨大响声从四面八方响起,由远而近滚滚而来。在队伍行进正前方,一条黑色的烟柱升腾而起,在半空中形成漏斗状,如同烟柱顶着一团乌云。这是当地时间4月29日中午,中国考察队进到北纬89度附近的时候,冰层下面两股不同的洋流相会,巨大的能量的释放把冰面撕拉得支离破碎。”

由此可见刘好礼的“一道黑气遮日”是有根据的。

第四次对北极地区的探险是在大天文学家郭守敬为使其编的授时历更准时,在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在全国范围搞测量。建议应在“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测验。该建议被采纳。郭守敬主持了这次对北极地区的测量及探险。《元史·天文志》称这次测量及探险为“四海测验”。郭守敬选精通天文测量技术人员14人及大量一般测量人员。领导其在南北长1.1万里,东西宽六千里的广大区域每隔16°设一测景所,全国设27个,最北的北海测景所,地点为昂可剌河入“北海”(北冰洋)处的北极圈附近。进行了包括“北极出地”、“夏至日影长”、“昼夜长短”三项天文地理的测量。此次测量为元代改历之重要依据。郭守敬主持的这次北海测验,其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及参加人员之多,是时不惟在中国,在世界亦属前所未有。

第一次和瑞等人深入北冰洋岸进行的探险、调查,由叶尼塞河流域东面到勒拿河流域的广大林木中百姓部落(雅库部落亦在其中),因此地带西起贝加尔湖周围山地,东北至大兴安山、外兴安岭及其外兴安岭北支诺斯山,为深林密菁,人口稀疏,蹊径稀少的山地,路途艰难,故往返需三年。而第二次探险的三异密是乘船去不可能用三年时间,第三次探险的刘好礼为岭北五部断事官有公务在身,不可能有三年探险时间,第四次探险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实地测量时间是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一年内进行的,那么这后三次探险的路线为何路线呢?按当时的情形,只能自谦州越过萨彦岭到唆鲁禾帖尼过冬地吉利吉思(阿巴干草原),沿谦河、昂可剌河(叶尼塞河)到北极较便利。此道已被考古所发现:“在查库尔河谷和克木池克河之间,有一条建筑得很好的古路,宽六码,高出周围草原的地平面之上,路两边都有壕沟。路面和英国的公路一样平,也像英国用碎石筑的公路一样好。……这里所说的两个地点之间道路笔直,相距约50英里。我们不能相信任何规模的商业需要建筑这样惊人的道路。它的目的依然是费解的。道路经过的地方不需筑路就能运输。这里土地是坚硬的草原,适宜于任何交通运输;所以筑路是一种浪费劳力的蠢事。……以它的现状我们所能推测的是这个地区必定曾一度非常重要,有更多的旅行队习惯使用这条大道,在蒙古和西伯利亚之间,存在一种更大的交通量……古道的大部分能适用于车辆运输。”

据《元史》卷二〇亦记载:“海至北境十二站大雪。”

考古发现说明无论对北极地区探险,还是断事官刘好礼进行行政管辖,以及郭守敬主持到65°N处进行测量,及征战、戍守都需要有一条宽广坚实的大道。亦说明此二次探险及一次天文测量应走此路线。

正是多次对北极地区及北冰洋进行探险,才使元人对北极地区、北冰洋,有了一个清晰的地理概念。如据《元史·地理志》记载:“谦河(今叶尼塞河)注于昂可剌河(安加刺河)北入于海(北冰洋)”,按元人的观念不是安加剌河注于叶尼塞河,而是叶尼塞河注于安加拉河。安加拉河是主流,因安加剌河水量大,故整条河命名昂可剌河,而谦河仅为支流。可见元人对昂可剌河及支流北注北冰洋的地理方望是何等清晰。

元代对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行政管辖范围广大,“汉唐极盛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之边,唐所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东北亚雅库等广大地区分属岭北、辽阳二省管辖,雅库西部的吉利吉思等五部及雅库皆隶属岭北省管辖。岭北省为元朝“祖宗根本之地”。在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

雅库地区西部的吉利吉思等五部为:益兰州(突厥语,意为蛇,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乌鲁克木河南)、谦谦州、乌斯(今叶尼塞河上游乌斯河地)、撼合纳(突厥语,意为布囊,今叶尼塞河上源贝克木河谷地带)。昂可剌部(自叶尼塞河中游至下游至北冰洋岸广大地区)附属于吉利吉思。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任命刘好礼为吉利吉思等五部断事官,下设经历、知事官,将此地区置于元朝直接统治之下。断事官治所在益兰州。至元十年以后,西北叛王叛变,至元十七年刘好礼逃回朝。至元三十年,元军又收复吉利吉思等五部屯兵驻守,恢复了元朝对吉利吉思等五部的管辖。元朝的岭北五部断事官管辖范围广大,南起贝加尔湖西部唐努山、萨彦岭、阿尔泰山,北至“北海之地”(北极地区、北冰洋岸)。

东北亚雅库地区中南部分布着巴儿忽、火里、秃麻、不里牙惕等部落。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此地区为“巴尔忽地面”,其境广袤达四十日路程,属大汗政府。此为元代“八里灰田地”(八里灰为巴尔忽之异译),元朝在此设置火里秃麻牧场,是太仆寺所领全国十七道国家牧场之一。

雅库地区中南部亦为岭北省管辖。辽阳省的极北部的雅库地区与相邻的辽阳省南部同属辽阳行省管辖,省治咸平(今辽宁开原)。

雅库南部与之相邻的辽阳省北部的统军机构征东招讨司,即设在黑龙江入海口处的弩儿哥(即明代的奴儿干),与骨嵬(库页岛)隔海相望。

雅库地区在辽阳行省极北部,据《开原新志》记载:有一种北山野人(北山即指外兴安岭)乘鹿出入。又据《辽东志》记载:“北山野人”呈给明朝政府的贡品,有海貂皮、海骡皮、海獾皮、殳角(海象牙)鲂须、好剌(诸色鹿),要之大都是北海产品。可推见他们在元朝时居住在自外兴安岭东端的小海(鄂霍次克海),往北到北极圈、北冰洋岸的雅库地区,向元朝政府进贡,受元朝辽阳行省管辖。

又据《开原新志》记载:“北海之南、大江之西”居住着一种野人,“住平土屋,屋脊开孔,以梯出入。卧以草铺”。据《辽东志》记载:此种野人“与吉里迷为邻”,与吉里迷不同类。据《明实录》载:此类土著部落头领,多为“女真野人头目”。野人女真即清之鄂温克即雅库特一种转音,鄂温克,不仅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及外兴安岭,亦生活在外兴安岭以北至北冰洋的雅库地区。从明朝初年永乐等朝《实录》记载:野人女真(鄂温克、雅库特)向明朝政府进贡,即可知野人女真不过因循元朝旧制,即可推见野人女真向元朝政府进贡受辽阳行省管辖。

最后说明一下,元人的北海测影所向北达到了北纬63度,不等于元人在东经70度到140度一160度的巨大跨度内都达到过北纬63度。政治地理学和国际法学认为,某国的臣民先到过某地,但未在那里长期留守、居住,管理统辖,考察,便不等于某地便已是某个国家、政权的疆土地盘,不等于已把某地“划入了”某国的“版图”。因为那样的事例在探险史、地理发现史、旅行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四、明代对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管辖考


继元之后明代东北地区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奴儿干都司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自永乐元年(1403年)邢枢等招抚建州、海西,野人酋长“悉境来附”,奴儿干地区首领把剌答哈来进贡,明朝政府设奴儿干卫,任把剌答哈为指挥同知。此后复增设至131卫加明初设的兀良哈三卫计,134卫并设奴儿干指挥使司以辖之。

奴儿干都司设治于黑龙江下游,距海口一百五十公里的特林明朝政府派驻都司的官兵,少至五百,多达二三千,每二年更换一次。

自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1411—1433年),明朝政府特派太监亦失哈等多次考察奴儿干地区,并建有永宁寺及《敕修永宁寺记》和重修永宁寺两石碑。

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广大,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但是也有人认为,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达到外兴安岭以北至北极圈、北冰洋岸的雅库地区,如“北山野人”。北山即外兴安岭南支及外兴安岭北支诺斯山延伸至白令海岬的雅库等广大地区,此种野人乘鹿,以捕海产进贡。《明会典》记载:“野人女真去中国远甚,朝贡不常。”这是说雅库地区的北山野人并非不朝贡,而是朝贡不常。按《明会典》载,建州海西女真一年一贡,三年一贡的应是野人女真。


五、后金及清前期对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管辖考


后金及清前期继承明朝旧制,在完成对外兴安岭以南的统一后,进一步加强对东北亚雅库地区的统治。

对东北亚雅库地区西面的贝加尔湖及叶尼塞河上中游地区,清政府先是招抚,进而进行了统一战争。据《清太宗实录》记载:1637年(崇德二年),索伦领袖叶雷臣属于清后,又率众西逃。皇太极命宁古塔驻军,卦尔察兵、蒙古兵等军队,七百余人追捕。

《清太宗实录》崇德二年六月辛丑(1637年7月25日)记载:“是日,叙追杀喀木尼汉部落叶雷功。……尔(俄尔多木)至博穆博果尔处,率博穆博果尔追之,行一月追及……至温多河(勒拿河的支流维提姆河,此处部落向蒙古汗进贡,而蒙古汗向清朝进贡),追获叶雷等,皆杀之。”又据曹廷杰《东北边防辑要》卷下《征索伦》第二至三页考证:“崇德四年,太宗文皇帝谕曰:叶雷复逃,锡库特追至北海,阅七月始还。知此次追兵直抵北海,其路实由今黑龙江西北,经俄罗斯尼布楚城,至北海温多地方也。……(另一路)当日进兵,应由蒙古恰克图入今俄罗斯,楚库柏兴,经柏海尔湖何尔尔城去伊聂谢柏兴也。时俄人略地尚未至柏海尔湖,故大敌所及,如入无人之境。”

1639年索伦族领袖博穆博果尔背叛清朝,清军对黑龙江上游再次用兵。

据《清太宗实录》卷五三载:崇德五年,十二月己未(1641年1月23日):“……与齐洛台地方,获博穆博果尔。”同年十二月庚申(1641年1月24日):“……至甘地,获其弟及家属,又越十四日,至齐洛台(赤塔)地方,遂获博穆博果尔,及其妻子家属,共男妇幼稚九百五十六名口,马牛八百四十四。”曹廷杰《东北边防辑要》卷下《征索伦》第四页考:“今俄柏尔海(贝加尔湖)西北二千余里,有堪斯克,尼布楚西南数百里有(乞塔)。齐洛台即乞塔转音。锡库特兵自蒙古北边追蹑,越两月十三日,至今堪斯克地,里道颇合。自甘地越十四日,至齐洛台。今堪斯克急行十四日,亦可至乞塔。然则当时追兵,当由蒙古车臣汗北边,向西追至其地,又回而东南追至乞塔也。”据曹廷杰考证,可知清军曾到达贝加尔湖西北二千余里的甘地(堪斯克地方)。这样东北亚雅库地区西边的叶尼塞河中下游地区在沙皇俄国东侵前已由清朝政府所涉足。

对雅库地区,清政府进行了招抚,据乾隆元年《盛京通志》卷三四《人物》记载:招抚雅库地区,努山起了很大的作用。“努山,原为长白山东之巴海人,善骑射,勇毅过人,在攻克抚顺时(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夺帜取城,功第一,而让功于他人。后奉使黑龙江,收奇勒里国入版图。”时间约天命初年。奇勒里非黑龙江下游使犬部,而是外兴安岭以北的勒拿河流域到滨大东海鄂霍次克海北部的雅库地区的使鹿部即鄂温克部,也即是明代野人女真之一部。关于使鹿部在外兴安岭以北的勒拿河流域的雅库地区,在《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一书第53—55页的调查材料中也可得到印证:“根据鄂温克老人们的记忆,他们在勒拿河时总共有十二个氏组,后来游动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仅是其中的四个,即布利拖天氏族、卡尔他昆氏族、索罗共氏族和给利氏族。以后又从勒拿河流域迁来了一个索罗拖斯氏族,从布利拖天氏族中分化出一个新的固德林氏族,从索罗共氏族中分化出玛罗夫、特吉孟、恩快衣、索木孙等四个分支。在离勒拿河游猎到黑龙江时,这四个氏族除了都有自己的氏族长外,还有一个部落长率领着。……关于索罗拖斯氏族的来历就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游猎在漠河一带的一个鄂温克老猎人,带着自己的姑娘,回到了久别的勒拿河故乡,探望自己的亲友。他们在一个索罗拖斯姓的亲友家里做客一个时期,他的姑娘就被这家大孩子深深的恋爱着了。一对年轻的情人,朝夕相处,真是有着说不尽的喜悦和幸福。但是他们从来是把自己的喜悦心情埋藏在心里,不曾在自己的大人面前透露过,而大人们也竟是没有觉察到。不久,老猎人又领着自己的姑娘返回漠河一带了。从勒拿河到漠河,路途相隔是这么遥远,这对于正在热恋着的一对情人来说,是没有比这感到更痛苦的。那年轻人常常为此而坐卧不安,心神不宁。他考虑再三,决定要去亲自找寻那个姑娘。当出发时,他什么也没多带,只带了三根针和筋线,准备修补袜子。他在一路上不知走了多少天,也不知走了多少路,总之,修补袜子的三根针都用断了,全身的力气都使尽了,他才走到额尔古纳河西岸的一个村子。村人们了解到他的情况,都非常同情他,给了他许多援助,才使他得以再一次的振作起精神,渡过额尔古纳河,来到漠河一带,最后找到了他所心爱的那个姑娘。这样在历尽千辛万苦以后的一天,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夫妇,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了。据说,他们先后共生了四个孩子,这就是以后成为索罗拖斯氏族的最早的四个兄弟。”

这些材料表明在沙皇俄国东侵前使鹿部(雅库特、鄂温克)分布的范围广大,北起北冰洋、南越外兴安岭南支到黑龙江流域,自由地徜徉往来于东北亚雅库等广大地区美丽壮观的山水之间。

以上史料、资料都表明后金政府通过招抚,通过统一战争,将西伯利亚远东广大地区纳入后金管辖。

据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底至崇德元年(1636年)初,《清太宗实录》记载:“东北滨海之国,率皆效顺”;“今东、西、北三方,咸禀声教,无纤芥之可虞,上余明国一路耳”。

崇德元年二月,后金政府第一次对外宣布:后金国,“东渐于海,西柢汤古忒,北至北海,各国归附。”

到崇德七年六月,皇太极更详细地总结了以往通过战争、招抚统一东北及东北亚雅库等广大地区。皇太极郑重宣布:“予缵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 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

“使犬、使鹿之邦”,“产黑狐、黑貂之地”,除一部分地域在黑龙江流域外,其它部分在叶尼塞河流域、勒拿河流域的乌第河北侧的外兴安岭西北支、东北支——诺兹山(深入东西伯利亚海、白令海的金山哈达)。

综上所述,清代对东北及西伯利亚远东广大地区的管辖,是历代中央王朝、地方政府,与东北及西伯利亚远东广大地区部族长期来往,或局部管辖、全部管辖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同时地理发现亦为渐进过程,亦为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模糊到清晰的累进过程。

这就是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谈判前,及谈判时中方反复提出“以雅为界”的重要历史依据,亦为中方提出“以雅库为界”的根本原因。

土地归属

唐朝平定室韦、勿吉后占据了外东北大部分,属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外东北在辽朝属上京道,后为金朝版图。元朝大部分归辽阳行省,1218年蒙古灭西辽,1219年“林中的百姓”(西伯利亚南部)并入蒙古版图,1271年蒙古大汗国成为元朝。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今天的西伯利亚大部分,往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边,往东一直到西伯利亚东边的白令海和勘察加半岛,外蒙古、外东北、库页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属于元朝的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西伯利亚汗国(1460——1598),又称失必儿汗国,是16世纪时位于亚洲西伯利亚的一个汗国,由蒙古人及突厥人所建立,是属于从大蒙古帝国之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的四个汗国之一。

15世纪,西伯利亚南部为蒙古游牧部族地。明朝外东北地区归奴尔干都司和女真族。

17世纪外东北地区纳入清朝版图,17世纪前期俄罗斯侵入外兴安岭和以北地区、黑龙江地区,外东北的少数民族拒绝向沙皇纳贡,俄罗斯人进行残酷镇压,康熙组织军民抵抗,1685年和1686年,康熙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军,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

1689年,清朝跟沙俄签署第一份关于边界的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中明确表示整个外东北皆是中国领土。其中贝加尔湖与额尔古纳河之间的部分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罗斯。清政府设立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辖区管理外东北。

沙皇俄罗斯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1858年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割让外东北——黑龙江北、乌苏里江东、库页岛共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俄罗斯,中国还失去了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的海洋资源和出海口。

1919年,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府发表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宣言,废除沙俄对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这令当时中国对外东北的主权恢复有了一丝的希望。但自酒鬼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开始否认之前的宣言,拒绝将这片领土归还给中国。

1924年5月31日,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北洋政府)和苏联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也叫《中苏协定》。 主要内容:一、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二、苏联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租界、租地;三、苏联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四、苏联取消帝俄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五、中东铁路同意由中国赎回。六、承认外蒙古是中国领土,中国在外蒙古有完全的永久的主权。但是这个条约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外东北依旧掌握在俄国手里,外蒙古也最终“独立”为苏联的傀儡。

西伯利亚目前的归属

17世纪,俄国从西方扩张,并吞了众多小国,扩张到西伯利亚东部;满族征服了蒙古本部,拥有了西伯利亚南部,建立了清朝。俄国和清朝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国家在西伯利亚冲突了。通过战争和《尼布楚条约》,划分了西伯利亚的势力范围。后来又通过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外东北。俄国一直向东扩张到西伯利亚最东端,甚至拥有了阿拉斯加,后因“消化”不了而卖给美国。之后,虽然日本想争夺西伯利亚,但西伯利亚一直稳稳地掌握在俄国手中。在苏德战争中,西伯利亚成为了苏联心理上的支柱和事实上的大后方。


谢选骏指出:要不是日本犯了致命的历史错误,放过了苏联却去攻击美国,西伯利亚早就像其他殖民地一样迎来了民族解放的日子了。看来,西伯利亚的反殖民化,需要下一个历史回合予以解决了。


(二)


现在的西伯利亚,人口约4000万。俄罗斯人占80%以上,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约占5%,不过他们大多盘踞在西西伯利亚,不在东亚地区,主要人口沿铁路线分布。西西伯利亚主要城市有新西伯利亚等。其他有科米人、雅库特人、图瓦人等,主要分布在广阔的东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更像是一个形象的区域范围而不是一个地理名词。整个乌拉尔山以东,整个亚洲大陆的北部,很多人,特别是外国人,通常叫做西伯利亚。那些从来没有到过这里的人,对于这一广阔的区域——城市、森林、海洋、江河、湖泊和沼泽,有一种成见,总是把它和雪域、严寒、空旷、野蛮联系起来。

而实际上西伯利亚是形式多样的。可根据某些条件将其分为一些区域:西部和北部西伯利亚,阿尔泰,图瓦,哈卡斯,萨彦和外贝加尔地区,雅库特,甚至最北面的一部分也可以列入西伯利亚。西伯利亚面积从西至东7000公里,从北至南3500公里,10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20个法国的面积,比中国现有版图还大,当然其中有许多领土是不久前刚从中国抢夺过去的。

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区的南部与中国及蒙古接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包括乌拉尔行省区、西西伯利亚行省区和远东行省区的萨哈(雅库特)自治区三部分。历史上,整个远东行省区其实都算是西伯利亚的一部分。

现时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区包括以下各个部分:

阿尔泰共和国,首府——戈尔诺—阿尔泰斯克

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

萨哈(雅库特)共和国,首府——雅库茨克

图瓦共和国,首府——克孜勒

哈卡斯共和国,首府——阿巴坎

阿尔泰边疆区,首府——巴尔瑙尔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行政首府——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伊尔库茨克州,行政首府——伊尔库茨克

克麦罗沃州,首府——克麦罗沃

新西伯利亚州,行政首府——新西伯利亚

鄂木斯克州,行政首府——鄂木斯克

托木斯克州,行政首府——托木斯克

外贝加尔边疆区,行政首府——赤塔

主要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

伊尔库茨克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新西伯利亚

鄂木斯克

托木斯克

西伯利亚的自然地理依照地形可分为三部分:

西部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介于乌拉尔山脉和叶尼塞河之间,地势低平,沼泽宽广,平均海拔120米,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和叶尼塞河;

中部为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起叶尼塞河西北角的普托拉纳山,东达勒拿河流域,平均海拔300—500米,高原面破碎;

东部为东西伯利亚山地,南部亦有山地,包括切尔斯基山脉、上扬斯克山脉、贝加尔诸山、东西萨彦岭、阿尔泰山(西北段)等。

植被有苔原、森林沼泽、泰加针叶林、森林草原和无树草原等。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带。河流多流入北冰洋,大河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及勒拿河等。

贝加尔湖是世界蓄水量最大和最深的淡水湖。永冻土和冻土广布。针叶林占全区山地面积60—70%。多皮毛兽。西伯利亚自然资源丰富,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金、金刚石等,各类资源分布比较集中,而且大型矿床较多。 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俄一半以上。

西伯利亚绝大部分地区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局部地区为寒带气候,北半球的两大“寒极”(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便位于此。

降水时空差异明显,北冰洋沿岸年降水量100—250毫米,针叶林地带500—600毫米,阿尔泰山地达1000—2000毫米。75%—8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在广阔的原始森林里隐藏着神秘的普托兰纳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最高的一部分。“普托兰”在当地居民——埃文基人的语言里的意思是“峭岸湖王国”。深达1000米的谷地截断高原形成了湖泊。站在最高点——卡缅山上,方圆几百公里尽收眼底。水流沿着陡峭的谷壁倾泻而下,形成了串串瀑布。

对于北方的土著居民来讲,鹿永远是最珍贵的财产。可以骑着鹿或者套在雪橇上行路,可以用鹿的皮毛缝制衣服和鞋,也可搭盖帐篷——当地居民的房子,而鹿肉几百年来一直是北方人的主要食物。

这一广阔的地区被称为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俄罗斯科学家、作家罗蒙诺索夫曾经说过:“俄罗斯的强大在于西伯利亚的富饶。”只是他没有说明,西伯利亚是俄罗斯不久之前刚刚掠夺来的赃物。根据勘查材料粗略地估算,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的资源接近原苏联全部资源的三分之二。

西伯利亚地区有大片待开发的肥沃的黑钙土、褐钙土土地;著名的西伯利亚森林覆盖了西伯利亚地区的辽阔地域,其木材蓄积量占原苏联的75%以上;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以及数以千计的大小河流使西伯利亚地区拥有大量的水力资源。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的淡水储备量达到了2.36万立方公里,占全世界淡水储量的约20%,占原苏联淡水储量的80%以上。西伯利亚是原苏联最大的淡水鱼产区,淡水鱼产量占原苏联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勒拿河流域,也是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三)


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极大,使得俄罗斯成为世界上的能源大国。在原苏联的石油潜在资源中,约有一半集中在西伯利亚,而秋明油田的远景储量可达400亿吨,能开采的就有60亿吨。原苏联的天然气储量为910万亿立方英尺,居世界首位,而以秋明地区为主的西西伯利亚油气田,已发现的油田和气田就达200多个,是世界上仅次于波斯湾的第二大油气田。仅秋明一个州的油气资源就已超过美国的全部储量。

煤炭是原苏联主要燃料动力之一,共93%的煤炭资源在乌拉尔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据推算,在已探明的储量中,70%左右在西伯利亚地区。

由于西伯利亚地区的能源资源丰富,燃料、动力工业成为西伯利亚发展最为迅速的国民经济部门。1970年代初,西伯利亚提供的石油仅占原苏联总产量的20%左右,天然气约占30%左右,煤炭也不到一半。到80年代初,西伯利亚地区生产的石油已占原苏联总产量的50%左右,天然气约占60%,煤炭占50%。其中石油工业发展尤为迅速,1965年—1975年,西西伯利亚的石油年产量从9500万吨迅速提高到1.48亿吨;1976年—1980年,西西伯利亚的石油产量增长了16360万吨。

西伯利亚地区电力工业的支柱是水电站。5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一系列区域经济综合开发计划,在安加拉——叶尼塞河流域、勒拿河流域兴建了一系列大型的水力发电站,为西伯利亚的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证。

西伯利亚地区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十分丰富,这里几乎拥有世界上已经发现的一切矿物资源。铁、铜、铝、锡、镍、铅、锌、镁、钛等有色金属矿,金、银等贵金属矿,钨、钼、钾等稀有金属矿,云母、石棉、萤石、石墨、滑石等非金属矿,以及盐、磷灰石、磷钙石等天然化学原料矿产资源的储量都十分可观。其中,铁、铜、铝、锡的储量尤为丰富。

这是一片富饶而尚未充分开发的土地,早在三个世纪前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曾经预言道:“西伯利亚将会促进俄罗斯的强大。”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气、石油、黄金、金刚石、木材、皮毛、野生动物、鱼类和清洁的淡水,在许多大河上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发电站。总的来说西伯利亚的一切都是规模宏大的: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区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本区的象征是捷列茨科耶湖。当地的居民称其为金湖。这一地区很受徒步骑行者、水上运动爱好者、滑雪爱好者、登山爱好者、骑马爱好者的欢迎。沿卡童河、巴士卡乌斯河、丘雅河、丘梅什河等复杂水路又可以考验坚韧性和勇气。登上阿尔泰最高峰别鲁赫山(4056米)被认为是很值得骄傲的事。离麦日杜列钦斯克不远的绍里亚山地铺设有高山滑雪道。

但是西伯利亚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加之气候严寒,对发展交通运输极为不利。针对这一实际,根据这一地区的发展需要,建成了以河运、铁路、公路、航空相结合的综合运输网络。

铁路是西伯利亚地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占西伯利亚货运总量的80%以上。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加尔湖——阿穆尔河铁路横贯东西是西伯利亚的运输大动脉。

著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7416公里,跨越8个时区,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电气化铁路。西伯利亚铁路全线铺设了复线,部分区段还实现了三线化。但各区段运输能力不平衡,西线年货物量可达1亿吨以上,东线则只有2500—4000万吨。

贝加尔湖——阿穆尔河铁路全长4275公里,年货运能力可达7000—7500万吨,是联接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铁路干线。西伯利亚地区公路多集中于南部地区,特别是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的大、中城市周围,与两条铁路干线相联络,构成小区域运输网络。在南部铁路干线、大中城市周围是路面质量好、设备完善、四季均可通车的公路;而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则是简易的冬季公路,年通车可达200天以上。

西伯利亚地区河流众多、水量充沛,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水系的运输河道近10万公里。许多河流还同铁路、公路相连,构成水陆联运网。

鄂毕河是西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河运干线,通航距离可达3650公里。鄂毕河及其主要支流额尔齐斯河连接着新西伯利亚、巴尔瑙尔、苏尔古特、乌瓦尔托夫斯克、莫戈钦、克拉斯内亚尔、鄂木斯克以及秋明、库尔干等经济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并与西伯利亚大铁路、土西铁路、南西伯利亚铁路、中西伯利亚铁路等相联结,运输地位极其重要。

叶尼塞河长3487公里,是东西伯利亚地区的主要河运干线。连接着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工业枢纽、列索西比尔斯克森林工业综合体、伊尔库茨克工业枢纽、诺里尔斯克矿山冶金联合企业等工业基地。

勒拿河是东北水运区的河运干线,通航距离4125公里,主要运输建筑材料、石油、煤炭、木材等。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曾经被流放在这里,他后来的著名名字列宁,就是取自这条河流。列宁主义的出现,是俄罗斯衰灭的开始。因为列宁是多元民族的混血儿,他有卡尔梅克蒙古人、俄罗斯人、摩尔多瓦人、犹太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及瑞典人的血统,非常国际化,计划分解俄罗斯帝国。

由于西伯利亚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地面运输受到制约,加之运输周期长、速度慢、易造成货损,使空运也成为西伯利亚地区的重要运输方式。西伯利亚的大、中型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工矿区均通飞机,伊尔库茨克建有国际机场。

西伯利亚为游牧民族的生息地。16世纪下半叶开始,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扩张,并割去了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1895—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后,该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以俄罗斯民族为主的人口大量东移。前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2)库兹涅茨克大煤田及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工业得以大发展。50年代实施了安加拉-叶尼塞河的水力资源开发。60年代中期起开发西西伯利亚大型油气田。7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4275千米的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即贝阿铁路(泰舍特-苏维埃港),已于1984年11月通车。西伯利亚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在此基础上,石油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开采、冶金工业也很发达,钢铁工业已初具规模,机械工业有发展,但不配套,仍较薄弱。农业以西西伯利亚南部较发达,小麦和乳、肉用畜牧业为主要部门。

西伯利亚地区包括克麦罗沃州、阿尔泰边疆区、秋明州、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托木斯克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赤塔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等11个行政区。

从经济的角度来划分,西伯利亚又可分为西西伯利亚经济区和东西伯利亚经济区。

西西伯利亚经济区包括:克麦罗沃州、阿尔泰边疆区、秋明州、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和托木斯克州等6个行政区。面积约242.72万平方公里,仅占西伯利亚地区总面积的37%,而人口、工业总产值均占西伯利亚地区的60%以上,农业总产值占70%左右。

西西伯利亚经济区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第二大煤炭基地、第三大黑色冶金工业中心,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也很发达,同时也是俄罗斯重要的粮食产地,养牛业也很发达。

总投资600多亿卢布,以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开发为基础的西西伯利亚区域性生产综合体的建立,对西西伯利亚的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原苏联政府对该综合体的组建非常重视,其建设费用比战前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对东西伯利亚和乌拉尔经济建设的投资总额还高许多倍。

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发展迅速,产量不断增长。不仅向西伯利亚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学工业提供原油,而且向其它地区供应石油和提供出口。

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工业也是西西伯利亚区域性生产综合体的重要经济部门,主要集中在秋明州和托木斯克州。

农业在西西伯利亚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西西伯利亚区是俄罗斯主要的粮食产地和畜牧业基地之一。

根据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西西伯利亚又分为南部区和北部区。北部区的采掘、采伐工业发达,丰富的矿物资源和森林资源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部区则以燃料工业、黑色冶金、机器制造、电力、石油化学、轻工、食品工业和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

东西伯利亚地区包括: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赤塔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等5个行政区。面积412.3万平方公里,占西伯利亚地区总面积的63%。

东西伯利亚经济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储量约占原苏联的50%,木材蓄积量占30%以上,可利用的水能资源占30%左右,铜、镍和其它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

工业是东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结构中的主导部门,形成了采掘工业和有色金属、木材初加工工业等专业化生产部门。东西伯利亚的镍、铜、钨、铝、锌、锡、金等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业大规模发展,成为俄罗斯的重要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铜、镍工业分布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炼铅工业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炼镍和炼钼工业在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采锡工业集中在赤塔州,采金业则以赤塔州和伊尔库茨克州较为发达。

煤炭开采和电力工业是东西伯利亚另一个专业化部门。东西伯利亚的煤炭主要集中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年产量为5000万吨,其中一部分运往西西伯利亚、乌拉尔和远东地区。东西伯利亚煤矿多数为露天矿,煤炭成本低廉,因而其电力工业也很发达,除满足日益增多的生产部门的用电外,东西伯利亚的电力还向外地区输送。

森林工业和木材加工业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北部的支柱工业。东西伯利亚的木材采伐量仅次于远东经济区,占全俄第二位,制材业、森林化学工业、木材水解工业、制浆造纸业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东西伯利亚的农业由于人口稀少、劳动力严重不足、气候条件恶劣等原因不十分发达,但其饲料、土豆和蔬菜播种面积大于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的畜牧业比较发达,养羊业是其畜牧业主要部门,羊只数目在俄罗斯联邦中居第三位。


(四)


俄国政府对西伯利亚地区奉行掠夺性的经济政策,没有采取多少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措施。该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非常低下,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俄水平。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农业占绝对优势。1913年,西伯利亚农业总产值占本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78%,同年西伯利亚工业总产值仅为俄国的1.5%。当时,除采矿工业外,西伯利亚地区的其他工业部门都是极端落后的。黑色冶金业几乎没有,重工业生产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特别是加工工业部门产品所占比重微不足道,轻工业产品几乎全部都要从俄国的欧洲部分输入。沙皇的殖民政策阻碍了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工业化进程。1897—1917年的20年间,铁路沿线地区的城市从40座增加到63座,各城市居民数增加了2倍、4倍甚至8倍不等。

十月革命以后,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掠夺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30年代,原苏联第二个煤炭冶金基地在乌拉尔——库兹巴斯地区建成。乌拉尔——库兹涅茨克煤炭冶金联合企业成了乌拉尔、西伯利亚地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组建综合体的目的是为有计划地将工业重心逐步向东部地区推移,并为消除新开发地区经济上的落后状态创造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西伯利亚地区是原苏联的大后方,经济发展的速度高其于其他地区。1941—1945年这里的基建投资额几乎占苏联的1/4。1942年西伯利亚生产原苏联1/4以上的钢和钢材、1/3的生铁和近一半的煤炭和焦炭。

1950年代,开发东西伯利亚的安加拉——叶尼塞地区自然资源的计划开始实施。这是生产力进一步向东推移的标志。这个项目比乌拉尔——库兹涅克联合企业建设规模更大、所用时间更长。安加拉——叶尼塞开发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生产力发展。西伯利亚经济因此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更加广泛地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自然资源,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若干个生产结构复杂的大型区域性生产组织。

60年代,原苏联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基地——秋明油气田的开发,使西西伯利亚变成了吸引资金和劳动力最多的地区。秋明油气田的开发按其规模来说,大大超过了乌拉尔——库兹巴斯煤炭冶金基地和安加拉——叶尼塞综合体体系。开发秋明油田,使原苏联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在原油生产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原油最多的国家。

70年代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铺设通向太平洋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贝阿铁路。横贯西伯利亚与远东近北地区全长达3145公里的贝阿铁路的建设,是原苏联加速西伯利亚与远东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步骤。随着这条铁路的建设,资源开发重点逐步推向近北的广大地区。这里储量丰富的煤、铁、铜、锌、镍、石棉、云母、磷灰石和森林资源等,有可能在内被大量开发。

80年代,原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50个研究所和各主管部门的近200个科研单位,联合制定了西伯利亚自然资源综合开发规划,简称西伯利亚规划。西伯利亚规划是从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特点出发,从原苏联的全局考虑,选择对整个国民经济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部门,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更大规模的全面开发西伯利亚的空中楼阁。

经过几十年的掠夺,西伯利亚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西伯利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铺设,这里的生产力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西伯利亚由于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加之缺少资金,劳动力等因素,制约了其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俄国政府在西伯利亚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积极调整国内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不断扩大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企图一夜暴富,使西伯利亚地区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西伯利亚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正在进入加速开发的阶段,为此,俄罗斯发展了这一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自“八·五”计划以来,原苏联把扩大该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作为各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本地区的出口商品生产,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西伯利亚出口商品的结构主要是由它的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决定的。西伯利亚的黑色和有色金属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最大,约占38.6%。同其它地区相比,西伯利亚木材出口基地显然占有优势。木材在西伯利亚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仅次于黑色和有色金属产品,约为24%。西伯利亚木材出口基地的加工能力不高,出口商品主要是据材、原木、胶合板、刨花板、建筑用材。出口的制浆造纸工业产品有新闻纸、波纹纸、照相纸。木材和制浆造纸工业产品的出口额约为生产总额的6.6%。

西伯利亚出口的燃料动力商品主要有库兹巴斯的炼焦煤、伊尔库茨克州的切列姆霍沃煤、秋明和托木斯克州的石油和天然气。1976年在燃料动力资源出口额中,石油占52%。在西伯利亚出口商品结构中,燃料动力资源的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生产总额的12.8%。

机器制造业产品在西伯利亚出口额中的比重约为12.4%。西伯利亚化工产品生产发展很快,此类产品在西伯利亚出口商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大型企业向国际市场提供的化工产品有合成橡胶、汽车轮胎、轻型和重型板盖、液态氧、人造纤维、药品、松节油、冷杉油等。

农产品出口份额较低,仅占西伯利亚出口总额的1.6%。主要出口产品有肉类、奶类产品、豆油、酒精、伏特加酒、白毫茶、面粉和食用油脂。

主要的出口生产能力集中在伊尔库茨克州、克麦罗沃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西伯利亚全部出口额的75.3%是由这3个地区的企业提供的。

俄罗斯政府把开发、建设西伯利亚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西伯利亚地区对外宣传说,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其实,由于西伯利亚地区缺乏建设资金、劳动力以及必要的技术和设备,因而急切地期待着国内外的投资者的加入。同时,西伯利亚地区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吸引着国内外投资者前来投资、进行经贸合作,求得双方的共同发展。但是,只有傻瓜才会上当,往这个无底洞里面投资打水漂。


(五)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也可能是最古老的湖,已经有2500万年的历史了。它里面汇集了几乎全世界25%的淡水储量,而且是非常清澈透明的。直径30厘米的白盘在贝加尔湖的水下40米处依然可见。贝加尔湖的海拔约为500米。在贝加尔湖里生活着1850种动物和850种植物,并且其中很多是这里特有的。

西伯利亚的严寒本身也是很有名气的。有时严寒达—40℃—50℃。而零下25—30度根本就引不起当地居民的注意,这是冬天常有的气温。西伯利亚南部的夏天却非常的热,达30度高温。可以游泳,尽管常常水还是有点凉:即使是在七月份水温也只能达17—18度。这里有很多人工“海”——为数众多的水电站的水库。西伯利亚南部坐落着一些大城市——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伊尔库茨克。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主要名胜是东萨彦山脉里独一无二的自然保护区——萨彦石柱群。突兀的岩石形成了80组高达100米的悬崖峭壁。一些峭壁有和自己形状一致的名字:老人、农妇、金雕、羽毛、城堡等。这是登山运动和攀岩运动爱好者最喜欢的地方。引人入胜的水路旅游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开始,沿叶尼塞河而下,到遥远的北方,到杜金卡和迪克森。

布里亚特位于贝加尔湖的东南面,是俄罗斯的佛教中心。这里有30多个佛教寺院——喇嘛寺。像所有的草原游牧民族一样,布里亚特人始终崇爱着马。马群的主人总是能记住每一匹马的“长相”。朋友般的骏马是许多传说和故事的主要角色。马奶——马乳酒的药用价值得到很高的评价。

在相邻的图瓦共和国有纪念碑标示的亚洲的中心。这里道路少而艰难,但神奇的自然环境吸引着游客源源不断地到来。

相对不久前在俄罗斯又兴起了另一种远游方式——北极旅游。从莫斯科乘直升飞机到达斯匹次俾尔根群岛,然后再乘直升飞机到达北极点附近的冰上帐篷营地。在这里游客们将会度过几天,但不会寂寞的:乘坐狗拉雪橇,乘滑雪机狂奔,沿浮冰群远足,乘气球飘浮到白色沉寂的大地上空。在营地里甚至还有极地桑拿和游艺设备。只要一有合适的天气就会乘直升飞机冲刺到坐标为90°00′00″的地理极点。幸运的游客们可以通过卫星电话给自己的亲人朋友打电话,并且快乐地在地球的最北点照相留念。

西伯利亚上面产生过以下的事件或者事故:通古斯大爆炸;古代杀手:西伯利亚地盾;火鹰巢;北极点正向西伯利亚地区移动;世界上最大的地盾。


谢选骏指出:

勒拿河是东北水运区的河运干线,通航距离4125公里,主要运输建筑材料、石油、煤炭、木材等。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曾经被流放在这里,他后来的著名名字列宁,就是取自这条河流。列宁主义的出现,是俄罗斯衰灭的开始。因为列宁是多元民族的混血儿,他有卡尔梅克蒙古人、俄罗斯人、摩尔多瓦人、犹太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及瑞典人的血统,非常国际化,计划分解俄罗斯帝国。

我曾经飞越西伯利亚——从菲律宾出发,向西经过香港,向北经过广东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内蒙外蒙贝加尔湖,再向西经过西伯利亚莫斯科瑞典丹麦挪威,到达美国。我飞越中国天空,而非滞留中国大地——才能看到——华南是绿色的,华北是褐色的,甚至连外蒙古都比华北的绿色要多些,西伯利亚的绿色甚至超过了华南,直到莫斯科都被森林所包围……从中得到什么答案,也许见仁见智,但却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西伯利亚至少应该获得独立。这是世界最后一块欧洲殖民地。因为美洲和澳洲已经开放给全球各国的移民了。俄罗斯独霸西伯利亚却浪费其资源,罪不容诛。这是因为,俄罗斯是个酒精中毒的民族?他们反应迟钝、结果事事脱节,在从美国飞往以色列、莫斯科中转的班机上,他们大包小包塞满了货物,导致行李仓爆满,别人无法寄存物件。这到底是经济制裁的威力,还是费拉民族的难民行为?这也使得我想到,费拉民族可能是在战争中形成难民行为的长期化所造就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诗云:


西伯利亚绿色华北,

强盗人口隔离边陲,

恶霸地主俄罗斯人,

心怀叵测加紧筑垒。


(另起一页)


后记

旅途游魂


1


孤身的旅行,随意所至的漂流,可以助人进入“灵魂的独处”、得以“客观自己”。


02


“钱的作用”就是让人“得以入门”,至于入门以后,钱的作用就会递减了。


03


我们只有百分之十是人类?不仅仅如此。我们甚至是由细菌构成的。我们是由细菌构成的“人类”。


04


这是一个谬论的时代。

这是一个钓愚的时代。


05


“问题”在时间中产生,也在事件中消逝。


06


不是“以光颠覆时间定律”,而是“以思想颠覆时间定律”。因为,时间本是思想的产物。


07


“后真相时代与思想主权论”:“后真相时代的宣言”就是“思想主权论”。


08


人分享了主权,所以拥有自己的责任。


09


只有骆驼牌的香烟,才能带来真正的舒适,它不熏嗓子,却直透周身。它曾伴我入狱,它也伴我旅行。激发斗志与雄心,让人感受生命的意义,展开独步今古的胸襟。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幼稚肤浅的。因为它不懂得“千帆过后皆沉船,万木春尽成病树”这样的真相。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中唐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说起来,此人也已经并不年轻了。但是其思想为何如此幼稚呢?因为他是现世主义者,仅仅活在当下。


11


飞机上的乘客各看各的电影……从他们背后望去一目了然(这是你可以一下子看到无数个不同的画面)——这体现出“思想的主权”:1、思想决定自己,2、思想各异,主权则一。


12


人被心理控制的时候,心理就是一种真实而且是最大的真实,这在自杀者那里是尤为明显的。所以测谎仪才能从这里入手,发现了真实的踪迹和秘密。


13


“思”与“在”无关:思者不一定存在,例如人死了,其思想依然在;在者不一定思想,例如芸芸众生麻木不仁。


14


人没有了,思想依然健在,因为思想不但建造了人,也建造了人以外的世界宇宙。


15


人活着就会无事生非,死了就太平了,所以停放死人的屋子叫太平间,而世界和平,都是杀人无数以致人力不足之后才能实现的“长治久安”。


16


主权国家是吃人的妖怪,博丹的主权论是吃人的伴奏,就像日寇“鸠山队长”的音乐和舞蹈那样。


17


面对雅典卫城的震撼,我甚至产生了一个罪恶的念头:在中国找块类似的山崖,复制一个中国式的神话。


18


赞扬表彰、戴上高帽子示众,是一种补偿,因为那人此前实际吃亏了,所以立此标兵来愚弄观众效法,“猴子看、猴子做”,人也是一样的德行——以便让社会当权派更便利地榨取资源并降低内耗,这就是“道德”的真相。所以鼓吹道德的人,多半是不道德的,也就是说,他们是从道德中获益的一方。

但是宗教与道德不同。传播基督教,实为一个自我重建的过程。所以其中最大的恩惠,恰恰来自牺牲和奉献,类似于消费和施舍,是超然、高傲、分别为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最大的平安,不是家财万贯,而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圣法兰西斯懂得这个道理。


19


“主啊,我明天就该死了,今天应该做些什么呢?”

“参加属灵的战争!”



(另起一单页)


版权页


书名

亚洲26年印象记

Asia 26 Years Impression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地址

3101 Hillsborough St.

Raleigh, NC 27607—5436

USA


免费电话

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

ISBN: 


定价

US$


2017年12月第一版

December 2017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九十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X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人類只有趨利避害、崇拜瑪門的“意志自由”

(一)如何理解這句話——人類只有趨利避害、崇拜瑪門的“意志自由”…… 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人類在做出選擇時,往往受到利益驅使,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標,而這種行為背後隱含著對物質財富的崇拜。 讓我們來逐一分析這句話的含義: 趨利避害: 這是一個基本的生存本能,也就是說,人類在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