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杀之水
The Water of Life and Death
(不写作者名)
2021年2月第一版
February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九十四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XCIV
(另起一页)
内容提要
我十几岁的时候初读《水经注》,惊叹古代中国有那么复杂的水系、那样丰富的水源,于是想象古代的水草丰茂和人杰地灵,慨叹当代的中国凋敝、万马齐喑,决心复兴文明、再造中国,让中国的秀美超乎欧洲。
A Synopsis of the Book
When I was a teenager, I read "Shui Jing Zhu" for the first time. I was amazed that ancient China had such a complicated water system and such rich water sources. So I imagined the luxuriant aquatic plants and outstanding people in ancient China. I lamented the decline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ten thousand horses, determined to revive civilization and rebuild. China makes China more beautiful than Europe.
(另起一页)
宇宙的灵魂,你在永恒的水——水是一种矿物质,水是一种生命的元素。所以有人说,“我的名字是写在水上的。”——Here rests a man whose name is written on the water. -Keats
但实际上,水也是死亡的元素,所以济慈的这句话,用在墓志铭上也正好合适。
(另起一页)
目录
序言:缺水和毒水
第一章 水的现实
第一节 水的权力古今通义
第二节 垃圾之河遍布世界
第三节 不宜接触中国水源
第四节 美国社会信任问题
第五节 死猫事件黑心律师
第六节 三峡水库足以致命
第七节 主权国家污染水源
第二章 水的思想
第一节 太一生水宇宙生成
第二节 哲学的起源为何没有起源
第三节 生命之水就是死亡之水
第四节 杀机四伏的宇宙
第五节 文明人只敢用管子里的水
第六节 思考水资源危机
第七节 玛雅文明前车之鉴
第八节 水资源匮乏需要全球政府来解决
第三章 水的可能
第一节 水是人的生命力
第二节 现代人类沦为地球的蛀虫
第三节 水资源污染是文明的自杀
第四节 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
第五节 无法治理的水污染
第六节 死亡之海无所不在
第七节 水牢水刑与致命的“巫咒之水”
第八节 液态水的第二种状态
后记:从死亡之水到死亡星球
附录
水经注
(另起一页)
序言:缺水和毒水
《中国正面临一前所未有重大危机 不是修宪》(2018-03-05 金融时报)报道:
除了黑天鹅、灰犀牛、白象和成为反腐斗争目标的“老虎和苍蝇”,关注中国的评论员和经济学家们需要给他们所钟爱的动物寓言集加入一个新品种。欢迎来到“骆驼经济”(Camel Economy),它必须迅速适应水资源短缺。危机迫在眉睫,可能产生比人口结构变化、债务问题和去杠杆严重得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后果。
那么,为什么缺水不是中国经济前景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为什么缺水不被认为是对经济增长、进而对中国实力的一个制约因素?毕竟,在2005年,当时的中国水利部部长曾宣称,中国需要“要么为每一滴水而战,要么灭亡,这就是中国面临的挑战”,而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曾表示,缺水威胁“中华民族生存”。
情况真有那么糟糕吗?遗憾的是,确实如此。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短缺和严重短缺的警戒线分别是:人均1700立方米/年、1000立方米/年和500立方米/年,涵盖从核电站到刷牙的所有用水量。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000立方米/年,但80%的水资源都在南方。在北部,有8个省份水资源严重短缺,还有4个省份水资源短缺。这些省份占到全国农业产出的38%、发电量的50%、工业产出的46%和人口总量的41%。
下面还有一些需要经济学家考虑的可怕的统计数据。京津冀地区1.12亿人口的水资源量,仅为严重短缺警戒线水平的一半。过去25年里,中国有2.8万条河流消失了。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高达1至3米。后果之一是:北京局部地区地面每年沉降11厘米。为无数人供水的黄河,如今流量只有1940年代时的十分之一;黄河经常断流。污染进一步减少了水供应:2017年,中国有8.8%的水资源甚至不适合农业或工业用途。
缺水的后果对人有切实影响。在甘肃临洮,高楼层的居民必须自己打水带回家。在山西省(全省人口3500万)省会太原,拥有2500年历史的著名食醋产业正面临威胁。去年,在太原主要的国际酒店,客人们被告知洗漱用水每天仅供应1小时。郑州市到2020年增加300万至400万人口的计划可能是实现不了的:水资源只够供应7个新的水处理厂中的1个。
政治上的挑战是巨大的:中国的“五年规划”意味着在人均用水量减半的同时,中国GDP要较2010年翻一番。
“别担心,”经济学家们说,“中国有南水北调工程(SNWTP)。他们可以让水流改道。或者淡化海水。”可惜的是,数量还是不够。即使南水北调的全部水量都流入京津冀地区,该地区的人口仍将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窘境。但调来的水量还必须供应其他三个省份。从西藏或俄罗斯调水属于异想天开。淡化海水很愚蠢:耗电量大,而发电(仍主要靠煤炭)又会消耗大量的水。
中国政府向骆驼经济转型的速度太慢了。它有计划,出台了对官员的激励措施;它投资于回收处理、灌溉、污染治理、抗旱作物;它在高压输电(从中国西部获得水能、风能和太阳能)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都不够用,可能也来不及。如下这些最有效的措施在政治上面临最大阻力:提高约为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中国水价,确保更好的治理(太多部委参与决策,既得利益者从中干预),放弃粮食自给自足的政策,淘汰耗电大的产业(钢和铝)。这些都太难了,不如拖一天算一天。
然而,骆驼经济正是中国表示希望拥有的:基于高科技制造和服务、向消费倾斜的再平衡(当前的水资源定价和补贴有利于企业、而非消费者)、高效的农业部门(这非常重要,因为农业目前消耗了62%的水资源)。
这会对全球产生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投资于研发节水技术的公司或与之合作;更广泛的科技合作;把耗水多的行业迁至国外。不那么正面的影响是,未能实现骆驼经济将极大地影响世界贸易、投资和就业;在最坏的情况下,合法和非法移民水平可能上升,围绕跨国水源的紧张局势也会加剧。
或许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的全球抱负,这些抱负需要强大而可持续的经济来支撑。经济学家可能会问自己,水资源短缺是否将会令这些抱负破灭。你可以印钞票,但印不出水。
《美国多城市饮水致癌物污染 2亿人受影响》(综合新闻 2016年09月22日)报道:
根据CNN最新报道,美国本周二公布的一份国家报告显示,美国多个城市的饮用水被一种可致癌的有毒物质(六价铬Chromium-6)污染,严重影响了 亿万美国人的生命健康。报告显示目前2.18亿的美国人正每天喝着严重超标的饮用水,其中加州,爱荷华州、亚利桑那州超标最为严重,达到了及其危险的水平!
2亿人受“致命”污染!
近几年来,美国的一家独立的环境考察小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一致致力于对全国各主要城市的生活水系统进行健康检测。EWG的最新研究报告发现,2013年至2015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检测的全美饮用水样本中,75%的样本六价铬含量不低于千亿分之三(0.03 ppb)。约700万美国民众使用的自来水中,六价铬含量超过加州法定的一亿分之一。
目前全美仅加利福尼亚州对于饮用水中的六铬含量制定了不超过一亿分之一(10 ppb)的标准。但这依然是加州环境健康危害评估办公室推荐的千亿分之二(0.02 ppb)含量的500倍!报告显示,下面的城市和所在州,六价铬含量最高!
严重超标的州:加州California、俄克拉何马州Oklahoma、亚利桑那州Arizona。
受严重污染的城市:洛杉矶市 Los Angeles、纽约市 New York、圣路易斯县St. Louis County、休斯敦市Houston、萨福克县Suffolk County。
最严重城市:凤凰城Phoenix六价铬超标400倍。
六价铬可致癌!六价铬(Chromium-6),是一种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十分稀少,是工业化产物,被广泛应用于电镀、不锈钢制造、皮革鞣制、纺织品制造和木材保存等。
六价铬对人主要是慢性毒害,它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粘膜侵入人体,在体内主要积聚在肝、肾和内分泌腺中。通过呼吸道进入的则易积存在肺部。六价铬有强氧化作用,所以慢性中毒往往以局部损害开始逐渐发展到不可救药。
2008年,美国国家毒物管理局(NTP)历经两年研究得出,含有六铬的饮用水会导致实验鼠罹患癌症,世界卫生组织也曾发布了六价铬可以引发肺癌症的许 多病例。另一项研究也显示,长期接触六价铬的工人更易患胃癌。因此,六价铬已被确认为是一种易令人类引发癌症的致癌物。
EWG报告还显示,在胎儿及婴幼儿发育关键期接触到六价铬,哪怕是极低含量,也能造成比成人饮用更大剂量“严重得多的问题”。
如何避免被六价铬污染?
根据PBSnewHour报道,EWG小组表示正在寻找一款合适的民用水处理器,但目前还没有得到认证。在饮用水受六价铬污染之后,有以下几点意见值得参考:
1、将水煮沸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杀菌,如果自来水中重金属和有害物质超标我们不仅难以预防,甚至无法察觉。
2、去五金店寻找一款,有针对性去除六价铬等重金属的渗透过滤器。例如,使用采用RO(反渗透)技术的净水器,其原理是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根据其他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膜孔在0.0001-0.001微米)的原理,将水中的杂质,包括重金属、有机毒物等分离出来。而超滤膜净水器,会将过滤膜的直径放大(膜孔在0.001-0.02微米),虽然能有效滤除水中的固体杂质、部分细菌和微生物,但是较小的有害离子仍然存在。
3、如果有可能选择一款MAZE集成净水技术的过滤系统,它利用水的重力,使水源稳定地穿越滤芯中的多层过滤膜,对饮用水进行多重过滤去除不同类型的污染物,例如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有毒物质砷,通过重金属吸附树脂去除铜、汞、镉、铅等有害重金属,还有活性炭和抗菌层负责消除异味、消毒杀菌,同时还能留 住有益的矿物质。这种先进技术的问世从某种程度上帮助以色列摆脱了饮用水资源缺乏的危机。
《美国面临水污染危机——致7700万人饮水受影响》(2017年05月11日 综合报道)报道:
英国《每日邮报》5月10日报道称,美国可能面临饮水危机,近3000万人已饮用受污染自来水。报道称,美国各洲涉及违反《安全饮用水法》造成8万起安全事故,影响了7700万人正常饮水。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的一份报告发现,有15%的违法行为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损害,包括铅、铜、砷等重金属中毒或致癌。这些污染物会导致肝肾衰竭、癌症以及生理缺陷。而铅暴露可能会对儿童造成学习障碍并导致中央神经系统的损伤。报道称,在受污染的供水系统中,居住人口约500人的小乡村社区成了“重灾区”。其占据了该报告中70%率。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健康项目主任及该报告的合著者埃里克·奥尔松(Erik Olson)说道:“美国正面临全国性的饮水危机,危机程度远远超出了铅污染。困难是双重的:没有警察去维护我们的饮用水法,只能依靠年久失修、日益恶化的水利设施赖以生存。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当我们打开厨房水龙头时,自来水是安全且健康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该报告声称,虽然水源污染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但在密歇根洲(Michigan)的弗林特(Flint),情况更为严峻。自2014年以来,弗林特的饮水危机便一直存在。原因在于该市为了节省资金放弃了底特律(Detroit)的水源供给,改由当地河流供水。不久之后,居民们开始抱怨自来水散发异味,并发现重金属铅污染了水源。据报道,自该丑闻被披露以来,约有8000名儿童已出现铅中毒现象,该事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并对6名州雇员提起刑事指控。
美国环保署(EPA)声称,铅中毒会对婴儿、儿童和孕妇造成很大危害。孕妇会因饮用受铅污染的自来水导致婴儿发育迟缓和早产。成年人则会出现心血管疾病、血压升高、肾功能衰竭和生育问题。
《BBC揭美国水污染:穷人喝不起干净水是自己不幸》(2017-11-28 各大新闻)报道:
2016年1月,美国密歇根州弗林特市“铅水危机”震惊了全世界。这座城市的居民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连续两年饮用含铅量严重超标的自来水,其中12人更是因此死亡。
如今,快2年过去了,BBC记者前往该市进行调查,听到的却是穷人喝不起干净的水是“自己的不幸”,而这只是美国水污染的冰山一角。BBC记者报道称,美国科学家说,几百万美国人每天喝的水很可能在毒死他们。
回顾2016年的弗林特水危机,当地市民克里提到了高含铅量自来水对她女儿产生的可怕影响。在医生给出的扫描结果中,她女儿的手腕骨头、全身都是铅。高含量的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会导致军团病、不孕不育、流产、未出生婴儿畸形、行为问题等。
而当年将弗林特市推上各大媒体头条的水危机背后,是城市管理者的贪污腐败。为了省钱,供水机构不再从底特律取水,而是直接从污染严重的弗林特河取水。在运输的过程中,水又和水管里的铅发生反应,最后再送往城市的各家各户。
克里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弗林特市非常穷”,水污染影响了这里的所有居民。“发现原来这些人的生命都不重要,这很难让人接受。”
对此,科学家马克·爱德华兹表示,诸如此类的水污染同样发生在美国其它城市里。“我们美国人还没有接受付得起的、安全的水是基本人权。如果你付不起安全干净的水,那就是你自己的不幸了。”
据此前报道,2014年4月,由于财政困难,弗林特市将自来水源从底特律供水体系转换到附近的弗林特河,由于河水腐蚀性很强,而弗林特的铅水管又老化严重,使得饮用水铅污染严重。人们发现弗林特河水色泽、味道、口感皆有异样,不断投诉,但是州政府起初对此熟视无睹。继而不断有居民出现皮肤病、脱发、高血压等症状。
2016年初,“铅水危机”被多家媒体曝光,当地政府遭到社会各界的声讨,多名政府官员因玩忽职守被控重罪。一段时间以来,“铅水危机”被当做“问题样本”,从工业城市衰败(弗林特曾被称作“汽车城”)到种族问题的折射(当地居民以非裔美国人为主),从全美城市管道老化到全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的隐患……再度引发广泛争论。
《3000万美国人正在喝有毒自来水 严重水污染在蔓延》(北美留学生日报 2017-05-22)报道: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讨论一个话题:美国正在面临一场十分严重的水污染危机。将近3000万人口饮用了受到污染的自来水,15%的美国人家中存在受到污染的自来水,全美50个州都违反了环境保护署的Safe Water Act(安全饮用水法)。供水系统受污染最严重的是500人规模的农村,有70%的污染案例发生在这些地区。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NRDC)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发现,这些污染中有15%的污染是对健康有极大伤害的,污染水的物质里包括铅,铜,砷以及致癌物。这些污染物会导致肝肾损伤,癌症和出生缺陷。特别是水中的含铅量超标会造成儿童的学习障碍并且对中枢系统的损害。
NRDC的Health Program 董事以及此份报告的合著者Erik Olson表示,美国正在遭遇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水污染危机,并且在美国没有人去严格执行饮用水法(在2015年,有80000次的安全违法事件,影响人次7700万人但只有少数人受到惩罚),我们仍然生活在古老的,日益恶化的水基础设施中。“我们想当然的是,从厨房水龙头出来的自来水是健康且干净的,然而真实情况是,这个只是幻想罢了,我们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容乐观的是,在这份报告出来之前,President Trump提出了削减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明年预算的提议,提议中包括了削减与水有关的项目资金六亿美元,EPA的执法预算也一并被削减,这就意味着未来这些违法事件将会更难被控制。此次全美大规模的水污染危机,密歇根州的Flint是一座一定要提到的城市。
从2014年四月起,为了节省资金,政府把饮用水源的供水渠道从底特律改成了当地河流。当地河流的水比底特律的供水系统更具有腐蚀性,这样导致更多的铅从Flint的老化管道浸出。
在该年,大约有8000名儿童铅中毒。尽管Flint在2015年又重新启用底特律供水系统,但是造成的恶劣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该地区的水质量仍然不安全,铅污染问题甚至更为普遍。
Flint水污染事件很像是200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Erin Brockovich》,一开始政府的极力否认,到越来越多的居民出现掉头发,皮疹的不良反应,出生率的下降,甚至到当地居民为了不洗澡不接触水而改用抹布擦拭身体,政府迫于压力终于出来回应,六名州雇员因与此案有关而受到刑事指控。据报道,Flint 的儿童将会获得营养食品的额外资金补助来限制铅污染的影响,大约7百万的补助资金将会发放到15000名符合补助资格的儿童手里,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家庭中的每个儿童将会一次性收到420美金,用于一年的食品资金补助。但是最近离开了由于铅污染水危机城市的家庭将不符合资格,这招致了一些居民的不满:但是Michigan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的发言人Bob Wheaton表示,此举是为了更好的在整体上把资源分配到真正需要人的手里。
水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中国也是一个水污染很严重的国家——镇江2012年2月3号,在有市民投诉说水中有异味后,自来水公司声称是加大了消毒用氯气投放量,有关部门也以种种借口搪塞掩盖。
在其后两天里,当地发生了抢购饮用水风波,直到四天后,政府才发出声明承认:停靠在镇江的韩籍船舶在卸货时发生了苯酚泄露造成了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后,韩轮被起诉,当地政府开展了拉网式排查,关闭搬迁了一批不符合环保安全要求,容易对水源地造成污染的企业。
2014年4月10号,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出厂水及自流沟水样被检测出苯含量严重超标。当地政府称在24小时内自来水不宜饮用,并且并未说明何时会恢复正常。当地市民开始疯狂抢购矿泉水。但其实早在三月份的时候,当地就曾出现自来水大范围异味。尽管供水和有关部门很早就获知了消息,却未及时向外公布。后来,兰州市城区唯一的供水企业——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被五位当地居民起诉,相关政府责任人受到查处。
这些污染事件都有一个共同性就是:舆论倒逼政府,事件发生后,政府没有及时的信息公开,造成了人们进一步的恐慌以及对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人们的嘴和感知,永远在政府这些精密的测量仪器的前面,体现了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以及事后的被动,但其实越及时的应对,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水是我们生存并且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见瓶水之冰可知天下寒。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光鲜的美国,都需要政府更有责任心,提升思想上的觉悟,出了污染事件不要否认隐瞒信息,应该在第一时间告诉人们并且以积极的姿态去解决,要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
谢选骏指出:中美两个“强权”,一个陷入缺水危机,一个陷入毒水危机——这就是现代人类命运的一个缩影吗?人们都说水是生命之源……其实水也是死亡之母:经过亿万年的演化,一万种生命生生灭灭,结果每一滴水都是从腐尸中渗透过来的,每一个水分子,都是生杀的使者,海洋就是生杀之母。
(另起一页)
第一章 水的现实
第一节 水的权力古今通义
网文《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2014-06-03 大公历史)报道:
两千年前,古人用水滋润干燥的人类环境,使之适宜居住;两千年后,水浪费和水污染将现代人重新置于“水之战”;两千年来未曾满足的“渴”;凝聚成一段水、权力与文明的博弈历程。21世纪比石油更珍贵的资源是水,比核泄漏更严峻的威胁是水危机,比领土争夺更可能发生的是“水之战”。
英国人史蒂文·米森(Steven Mithen)《流动的权力》(Thirst: Water and Power in the Ancient World)一书回顾10处古代治水文明遗址,反思千百年前古人如何控制和争夺水权。书中讲述了苏美尔人通过灌溉技术创造出第一个人类文明;纳巴泰人在沙漠王国佩特拉建立了一座“水的天堂”;古罗马修建宏伟的引水渠,在公共浴场大肆“挥霍”水资源;李冰修建都江堰,成为绵延两千年的工程奇迹;吴哥森林里的“内陆海洋”寄托了高棉人的宗教信仰,这片古老的蓝色国度至今仍能从太空上一眼辨出。
水资源的管理与争夺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兴衰。中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水危机困扰,尤其需要学习人类管理水资源的经验。看看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公元前900—公元907年的都江堰,站在五层的秦堰楼上,终于明白了李冰的成就有多么伟大。从西部西藏的绵绵群山,到东部成都的现代高楼大厦,两地相隔遥远,沿途风景迷人,但是显而易见,两地之间的都江堰才是最亮丽的风景线。都江堰灌溉工程(至少它的开始部分),把岷江一分为二,其中的一支分流灌溉四川盆地,已经浇灌了2250 年。
作者正在考察的中国西南水利系统——“其规模和影响比我在佩特拉、罗马和伊斯坦布尔卡看到的任何东西都让人感到震撼。在这里,我看到河水沿着重建的水道缓缓流淌,不过重建的水道是否与最初完全一样不得而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公元前256年李冰设计修建的,比佩特拉的第一个国王阿雷塔斯一世的统治差不多早了一个世纪,比瓦伦斯水道桥的竣工早了500多年,不同的是,都江堰现在仍然发挥着全部作用,从未停止过。另外,与我在其他地方见过的大型水渠和水库不一样的是,我在都江堰完全分不清天然水道和人工修建的水利工程的分界线。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城市供水、运河运输和工商业生产,有人说它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超过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今天站在这里,我情不自禁地相信这种说法。
古代中国出现过很多水利工程,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说,都江堰灌溉系统是这些工程中的佼佼者。
第1章 《渴》: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1.1 探讨过去
1.2 21 世纪的水资源管理:失败与成功
1.3 水资源管理能解决水资源危机吗?
1.4 水利工程和人类历史
1.5 水与权力
1.6 我们如何生存?
1.7 古代世界之旅
第2章 水的革命 黎凡特水资源管理的起源,公元前150万—前700年
2.1 从尤比迪亚开始
2.2 第一批现代人和欧哈洛的一个露营地
2.3 定居时代
2.4 耶利哥——前陶新石器时代
2.5 水资源管理与农耕文明的起源有必然联系吗?
2.6 费南谷地水流的动力和象征
2.7 农耕村落的出现
2.8 参观贝达、巴札和古威尔1号
2.9 第一个水坝:在贾夫盆地
2.10 第一批水井:在塞浦路斯和海里
2.11 有陶新石器时代的水资源管理
2.12 青铜器时代的发展
2.13 走进历史——《圣经》中水的精神
2.14 最后一站——耶路撒冷
第3章 “黑色的田野一片雪白 广阔的平原积满了盐”
水资源管理和苏美尔文明的兴衰,公元前 5000—前1600年
3.1 文明曙光初现
3.2 两河流域之间的地区
3.3 文明的建立:欧贝德和乌鲁克
3.4 统一与分裂的循环
3.5 解读泥板和地貌
3.6 灌溉的重要性
3.7 应对洪水、淤泥和土壤盐分沉积的挑战
3.8 洪水、饥荒和诸神
3.9 生产力、贸易和水上交通
3.10 盐碱化的原因、后果和如何避免
3.11 苏美尔的盐碱化命题
3.12 反对盐碱化命题
3.13 盐碱化命题得到辩护:城邦政府的失职
第4章 “水乃上善之物”——底比斯的品达,公元前 476 年
米诺斯、迈锡尼和古希腊的水资源管理,公元前2100—前146年
4.1 米诺斯文明
4.2 克诺索斯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4.3 在法伊斯托斯收集径流
4.4 “地下圆坑”是蓄水池吗?来自皮尔戈斯的证据
4.5 迈锡尼水力学,公元前 1900—前 1150 年
4.6 考古现实和荷马神话
4.7 迈锡尼的土地开垦
4.8 梯林斯的“赫拉克勒斯任务”
4.9 古希腊:雅典的供水
4.10 科林斯人和位于萨摩斯岛上的欧帕里诺斯隧道
4.11 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水的描述
4.12 希腊科学:水泵和水钟
4.13 希腊化世界
第5章 佩特拉的“水之天堂”
沙漠之王纳巴泰,公元前300—公元106年
5.1 纳巴泰人:从牧民、强盗到市民
5.2 纳巴泰与罗马的关系
5.3 纳巴泰的水资源管理
5.4 内盖夫沙漠
5.5 胡马伊玛和最长的纳巴泰水渠
5.6 佩特拉市区的水利系统
5.7 峡谷小道中的水和仪式
5.8 从卡兹涅宝库到市中心
5.9 园林水景建筑群
5.10 斯特拉博的告别语
第6章 引水渠与浴场
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公元前400—公元800年
6.1 想挥霍就挥霍
6.2 浴场
6.3 古罗马的供水
6.4 古罗马的引水渠
6.5 卡拉卡拉浴场
6.6 崭新却残缺的罗马
6.7 最长的罗马供水线
6.8 克森拉格姆引水渠
6.9 野蛮人和旱灾
6.10 参观地下水宫,享受洗浴
第7章 “拿铁锨的百万劳力”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公元前900—公元907年
7.1 两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7.2 山脉、河流、季风、淤泥
7.3 军阀和皇帝
7.4 大禹和治水思想
7.5 从传说到历史,一次灾难性洪水的证据
7.6 “深淘滩,低作堰”
7.7 疲秦之计,事与愿违
7.8 为城市供水
7.9 运河、水力和中华文明的经济基础
7.10 三峡大坝
7.11 再次挖深河道:黄河走向数字化
第8章 “水利城市”
吴哥国王的水资源管理,公元802—1327年
8.1 发现吴哥
8.2 吴哥的国王
8.3 第一批水库建设者
8.4 把天堂建在地球上
8.5 在寺庙废墟中寻找一座“水利城市”
8.6 变动的降雨量和粮食供应
8.7 质疑“水利城市”的假设
8.8 “水利城市”维持着水流
8.9 吴哥的水资源管理
8.10 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的失败
8.11 西池
第9章 未孕育的文明
美国西南部霍霍坎文化的水利灌溉,公元1—1450年
9.1 并未完全失落的霍霍坎文化
9.2 供水起源:索诺兰沙漠的狩猎采集者
9.3 运河与灌溉
9.4 斯内克敦的聚落发展和挖掘工作
9.5 应对旱灾和洪水
9.6 运河系统中存在集中计划或者合作吗?
9.7 球场、贸易和盛宴
9.8 古典时期的文化转型
9.9 灌溉系统是为了试图管理或者掌控权力吗?
9.10 “那些消失的人”?
9.11 新的旅程
第10章 睡莲怪物的生与死
水与玛雅文明的兴亡,公元前 2000—公元1000年
10.1 玛雅文明的兴亡
10.2 季节性沼泽、沼穴和浅洼地:不可能出现文明的地方
10.3 维持生活,交纳贡品
10.4 蒂卡尔的水库
10.5 埃兹纳的运河
10.6 卡拉克穆尔:四周都是水
10.7 多种多样、无处不在的水管理系统
10.8 关于水的图像学
10.9 走进地下水世界
10.10 王室中心的水和宗教仪式
10.11 玛雅文明的崩溃
10.12 睡莲怪物之死
10.13 睡莲怪物之美
第11章 圣谷中的水诗歌
印加帝国的水利工程,公元 1200—1572 年
11.1 印加文明的成就
11.2 印加人之前的灌溉和文明
11.3 文明、气候和灾难
11.4 印加人是谁?
11.5 印加帝国
11.6 宾厄姆重新发现马丘比丘
11.7 中央广场成为大型排水池
11.8 马丘比丘的喷泉
11.9 印加蒂蓬的水上公园
11.10 水利之诗
11.11 蒂蓬聚落
11.12 昔日的圣谷与现在的圣谷
第12章 未曾满足的“渴”
寻找水源,探索过去
12.1 证据不足、观点偏颇
12.2 创新与雄心
12.3 水与权力
12.4 水是永恒的追求
12.5 希望还是绝望?
12.6 前景黯淡
12.7 前景乐观
12.8 警示,而不是教训
12.9 未曾满足的“渴”
出版后记
《流动的权力》试读:1.4 水利工程和人类历史
我们可能会从历史中认识到三点。第一,我们可以了解水利工程在人类历史中起的作用,让我们用长远眼光看待今天。10,000年前发生了所谓的新石器革命,催生了最初的定居农耕族群,18、19世纪发生了工业革命,21世纪发生了数字革命——这些历史转折点被我们熟知,但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场水的革命吗?在古代文明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起过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往往把今天宏伟的水利工程看成新生事物。无论这些工程让我们感到自豪、不安还是恐惧,我们都会惊诧于它们耗费的巨资、时间和物力。以中国的三峡大坝为例,早在1919年就有人提出这个方案,但是直到1992年才开始动工,花费17年的时间才开始投入使用。大坝耗费的资金相当于173亿美元,使用了270亿吨混凝土。但是,这种规模的工程真的是新生事物吗?古代世界的祖先们建设过规模相当的工程吗?也许他们更加雄心勃勃?
要想了解最近的过去和现在,一段横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是必需的,但是就其他方面而言,这段历史却作用有限。在探索古代文明时,我们几乎不去深入了解个人的生活和经历。即使我们这么做,我们了解的也只是国王和其他的精英人物——那些由珍稀碑文可以辨别其身份的人。对于那些古代水坝和水渠的建设者,那些日常生活依靠这些水坝和水渠的人,那些洪水和旱灾的最大受害者,我们却缺乏相关记载。
我们不妨把目光再次转向胡佛大坝工程,这次是为了弄清楚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人类情感和曾经发生的突发事件。除了政治家的阴谋和工程师的深思熟虑之外,我们要了解经济萧条时期蜂拥而至修建水坝的几千名工人的日常生活状况:1931年夏天平均温度48.8℃,他们遭受酷热的煎熬;溺水、岩石塌方、卡车碰撞、热衰竭和隧道内一氧化碳中毒造成112人死亡;他们非常贫穷,不断抗议,但是在大坝最终建成时却备感自豪。在《流动的权力》这本书中,我们将看到古代世界中至少与胡佛大坝规模相当的工程,并评判这些工程在漫长历史中的作用。但是,我们对流血流汗兴建这些工程的人却一无所知。
《流动的权力》试读:1.5 水与权力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第二点认识是关于水和权力关系的。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世界对水资源的控制是获得权力和维持权力的一种手段。这种权力也许是政治权力,因此当选和未当选的领导人都会投资兴修水坝和运河,目的要么真正是为了供水,要么是炫耀他们具备兴修水利的能力。通过控制水资源获得的权力也具备商业性质,所以今天的跨国水业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赚取我们的金钱。
对于为了获取水资源而发生的一系列冲突,无论是发生在国家之间,还是发生在跨国公司和水资源被跨国公司利用的当地居民之间,人们都用“水资源战争”来表示,我们对这个术语已经非常熟悉。从20世纪至21世纪,人们几乎没有因为水而发生战争。但是,地下蓄水层的利用以及建造水坝产生的影响所引发的争端已经是造成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和约旦之间,以及尼罗河平原的埃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之间。如何解决这些争端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在国际条约和国际贸易协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民族国家间的权力斡旋中也是如此。过去的情况如何呢?控制水资源一直是一条通往权力的途径吗?甚至是一条最主要的途径吗?如果是,它采取的是什么形式?在过去,水是互相竞争的城邦之间冲突的根源,还是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媒介?考古学家以前已经研究过这些问题。1957年,卡尔·魏特夫写了一本书,名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认为古代文明依赖于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他提出了“水利假说”,认为这种工程需要强征劳工,充斥着官僚作风,而这两点都是“专制统治”的特点。2003年,辛辛那提大学人类学教授弗农·斯卡伯勒出版了《权力的流变》(The Flow of Power)一书,对古代水资源体系进行了跨文化分析。为了探索水资源管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最新的考古证据,以及思考这些证据对我们今天的理解可能产生的影响。
《流动的权力》试读:4.9 古希腊:雅典的供水
第4章 “水乃上善之物”——底比斯的品达,公元前476年
米诺斯、迈锡尼和古希腊的水资源管理,公元前2100—前146年
4.9 古希腊:雅典的供水
迈锡尼文明灭亡几百年后,经历了所谓的黑暗时代,雅典、斯巴达和科林斯等城邦迅速崛起,成为希腊的主要政治、社会和经济中心。古风时期(公元前750—前480年)修建的基础设施促使这些城邦日益繁荣,加上古希腊时期整体上的对外扩张政策,它们在公元前4世纪达到辉煌的顶点。由于希腊属于半干燥气候,河流稀少,基础设施中的水利工程就显得举足轻重,使公共卫生间、喷泉和排水系统成为古典城市文化的决定性因素。
到公元前6世纪,雅典已经成为所有城邦中实力最强、文化最先进的城邦,直到今天,它的卫城和帕台农神庙仍然是希腊文明的象征。巅峰时期,雅典的人口达到了25万,对水的需求量非常大。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卫城以外的市区。公元前4世纪,设计精美、反复装饰的喷泉在市内重要场所随处可见,喷涌的泉水为人们提供干净的公共用水,这里成为人们聚会和洗浴的场所,当然,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泉水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很多更富裕的家庭拥有私人卫生间,装有浴盆和“冲水”马桶。
雅典有一套由水井、蓄水池、沟渠和排水沟组成的复杂系统,为不同的活动提供不同种类的用水:为喷泉提供泉水作为饮用水,不太适合饮用的水放到蓄水池供洗浴之用,用过的水经仔细回收后用来清洗地板、冲刷马桶、浇灌植物。25通往各个市区的地下陶管网把水输送到城市各处。同样,也有排水系统把水排走。人们还在海绵状的喀斯特地面上挖掘了深水井。从各个房顶上收集的雨水径流被储存在地下蓄水池里,干旱时期可以作为备用水源。
雅典城内泉水很常见,仅仅卫城就有8眼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山泉,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人非常幸运。卫城的地质构造是一层层软石夹杂着无法渗透水的坚硬泥灰岩层,水自然会从其中渗出,形成泉水,挖掘水井也轻而易举。
雅典卫城的居住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甚至更早,究其原因正是得益于这些泉水。迈锡尼人在公元前2000年后半期加固了卫城,修建了几段楼梯,通往一眼泉水,这眼泉水现在叫“迈锡尼喷泉”,但是卫城顶上的迈锡尼大厅(也叫正厅)却几乎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公元前7世纪末的古典时期,最大的一眼泉——水钟(Clepsydra)周围建起了围墙,然后逐渐建起了寺庙和其他建筑,形成了卫城,卫城的残骸直到今天还能看到。公元前510年左右,这里的用水通过一条长距离的水渠——庇西特拉德(Peisistratid)输送过来。这条水渠由同名的庇西特拉德家族修建而成,把7公里之外的彭忒利科斯山(Mount Pentilicus)和海美塔斯山(Mount Hymettus)上的水输送过来。另外,还有一条水渠从吕卡维多斯山(Mount Lycabettus)上的一座水库往城里引水。同样在公元前6世纪,卫城修建了用于收集径流的蓄水池、水井和排水沟。
排除多余的水和供水同样重要,这一点我们在克里特的米诺斯已经看到,而且在古代世界的其他地方也会看到。公元前6世纪雅典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也越来越需要人工排水。特别是地势低矮的阿格拉(Agora),暴风雨过后非常容易遭受洪灾。这里最初是一片私人住宅区,后来逐渐发展成雅典政治中心。雅典人应对洪水的办法只是在1932年进行挖掘时才被偶然发现的。挖掘时恰逢瓢泼大雨,雨水冲蚀了地面,露出一个大型的雅典排水沟。排水沟建于阿格拉西边一条街道的下面,呈南北方向,沟底用石头铺设,两面是墙,上面有顶,形成1平方米的水渠,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排水沟”,它建于公元前15世纪初期,后来被加以扩建,增设了位于南部和东部的两个排水沟,为公元前4世纪还在不断发展的城市进一步提供排水设施。
《流动的权力》试读:5.7 峡谷小道中的水和仪式
过去,泉水为佩特拉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用水,其中最重要的泉是穆萨泉(’Ain Musa),直到今天它还在为穆萨谷地的现代聚落供水,以及满足不断增加的游客用水。这里是《出埃及记》17:7所说的摩西用拐杖敲击地面出现泉水的地方。一条水渠沿着穆萨谷地的走向,把穆萨泉水运送到8公里外的市中心,最后继续到达叙亚赫谷地。修建之初,这条水渠是开敞式的,宽2.5米,深1米,并从两公里长的峡谷小道通过。现在,这条水渠躺在纳巴泰人和罗马人铺设的地板之下;在纳巴泰时期,它就已经被一条干净的水渠代替了,这条新水渠是在峡谷小道北侧的岩石表面开凿出来后铺设的赤陶管道。水渠沿线设有四个沉淀池,用于过滤水中的淤泥,稳定水流。
今天,石凿的水渠和赤陶管道的残骸在齐腰高的地方依然清晰可见,很多顺着峡谷小道走下来的游客都亲眼目睹,并且做了评价。曾经在佩特拉进行过挖掘工作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利·安·贝达尔(Leigh-Ann Bedal)教授提醒我们,古代来到这个城市的人根本看不到管道,因为管道都被灰泥封在了石头水渠中。但是,我们可能会错过另一种体验,而且这种体验可能会对刚刚穿过干燥的沙漠进入佩特拉的人产生一种深刻的影响。贝达尔是这样描述的:“水在密封起来的沟渠和管道中流淌,潺潺的水声从峡谷小道高耸的石壁上不断传来,过路者虽不见其影,却一定能闻其声。”
除了用于止渴,音乐般的流水声对纳巴泰人及其客人蕴含着另一种意义。尽管我们缺少明确的书面证据,但是在纳巴泰地区,特别是佩特拉,水似乎被赋予了一种宗教意义。在峡谷小道的入口处,有三块巨大的“神石”,这些非人形的石头代表了纳巴泰的神,看护着佩特拉的水源。整个佩特拉共有25块神石,许多都位于跟水源有关的关键地方。沿着整个峡谷小道,有无数个宗教壁龛和雕刻,沿途潺潺的流水声也许是这里举行的宗教仪式的一部分。最引人注目的一块浮雕中有两头骆驼,骆驼面对面,由一位男向导牵着。骆驼是立体雕刻上去的,只剩下了下半部分,腿部保存得完好,后面是流淌的沟渠。刻画的骆驼是否用来运送货物,考古学家的意见存在分歧。人们通常认为浮雕表现的是重要的商队贸易,但是贝达尔认为骆驼属于宗教仪式队列的一部分,可能是被牵去当做祭品,而且在骆驼之间曾经有一个祭坛——就在咕咕流淌的水渠前面。
要把峡谷小道既作为输送穆萨泉水的通道,又作为定期、安全进入城市的通道,纳巴泰人必须把穆萨谷地的河水引到别处,因为在冬季降雨之后,会断断续续暴发大洪水。为此,他们修建了一座水坝和一条40米长的隧道,把洪水引到了穆斯里姆谷地(Wadi Muthlim)——这里也矗立着一块守护的“神石”。碑刻显示,主持修建水坝的人可能是国王马里丘斯二世(公元40—70年),也可能是国王拉布艾尔二世。今天,游客要越过水坝才能进入峡谷小道,但是也可以选择沿着隧道和穆斯里姆谷地进入佩特拉市中心,这样就会从贾贝尔—哈伯萨山(Jebel al-Khubtha)的南侧绕过,这座山的北坡分布着挖凿的王室坟墓。
1963年有人这样描述水坝和隧道对于沿着峡谷小道进入佩特拉市的意义:一群法国游客来旅游时,隧道已经堵塞了很久,这时穆萨谷地突发洪水,洪水无法进入隧道,只能冲向峡谷小道,结果这些游客被洪水夺去了生命。现在隧道又可以发挥作用了,但是水还是能够通过水沟进入峡谷小道,水可以达到踝关节那么深。很多侧面的小谷地和水道仍然被最初的纳巴泰水坝拦着,其中一些水坝上可以看到游人攀爬的痕迹。
《流动的权力》试读:6.1 想挥霍就挥霍
如果有人说罗马世界过去正在发生跟水有关的事情,对你来说还算新闻吗?我相信不算。随便去古罗马帝国的任何地方看一看——无论是欧洲、北部非洲、小亚细亚还是中东,你都会发现古罗马人管理水的证据:引水渠、水井、水库、水坝、蓄水池、喷泉、排水沟、厕所,当然还有罗马浴场。引水渠常常规模宏大,譬如法国的加尔桥,差不多有50米高,275米长,桥上的罗马尼姆引水渠横跨加尔河。浴场的规模也很大:罗马卡拉卡拉浴场修建之时,每天雇佣9000名工人,花了5年时间才竣工。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随处可见的水利考古发现:无论去哪里,从英国北部到埃及南部,都有强有力的证据说明罗马人对水的需求。另外,我们看到的证据只是九牛一毛,还有数千公里的水渠藏在山坡和峡谷中的地下。它们都是为了满足罗马人的一种“渴”,这种“渴”并不一定是为了水,而是为了水可以带来的东西:权力、骄傲和声望。
6.1 想挥霍就挥霍
罗马的农村人和城市人肯定都需要可靠的水源,因此就有必要输送、储存和分配水。水磨需要在水的驱动下把粮食磨成面粉,采矿业需要强大的喷水进行开矿,农业也需要用水来灌溉农田。贵族精英和边境军团的每个人都要讲究个人卫生,因此都需要厕所和卫生间。即便如此,真的需要兴师动众地去管理水吗?加尔桥和卡拉卡拉浴场真的需要设计得如此辉煌壮观吗?罗马的每个城市真的都需要用不断流水的喷泉为市民止渴吗?
当然不是。一方面,水被用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对水的控制巩固了掌权者的地位——使他们的权威合法化,并且增强了他们的权威。特雷弗·霍奇(Trevor Hodge)教授对此深信不疑,他的著作对罗马的供水系统进行了最详细的研究,他还对引水渠、浴场和水磨等各种工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霍奇在1992年的开拓性著作中解释说,几乎毫无例外,罗马城市都是依靠简单的水井和蓄水池供水发展起来的。大型引水渠只是在城市建立很久之后出现的,霍奇把这种水渠描述成纯粹的奢侈品——它们被用作卫生间供水。卫生间也许是一种奢侈,但是在罗马人的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他们对水的铺张浪费是一种关于权力、财富和身份的政治宣言。城市喷泉不断喷涌而出的水,庞大的引水渠中不断流淌的水,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这些遗迹现在成了罗马帝国最壮观的纪念品。霍奇认为,罗马的水渠向世人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水?嗨,我们多的是,想挥霍就挥霍。”
其他学者的观点更为深入。在一次有关罗马供水系统的采访中,博诺(Bono)和博尼(Boni)教授说:“在古罗马,人们把水当成神来崇拜,主要用于卫生和艺术。水源充足被认为是富华的象征,因此也是权力的体现。”大量的水被用来洗浴,研究罗马浴池的著名学者英奇·尼尔森(Inge Nielsen)教授认为,在罗马世界,洗浴同“吃饭、喝酒和欢笑”一样重要。即使修建浴池非常复杂,代价昂贵,它们仍是殖民地和新征服的城市上首先建立的建筑;所有的城市都要修建最大最奢华的浴场,以此作为城市的骄傲。如果条件许可,他们同样也会建造引水渠,特别是那种壮观的拱桥——这种建筑完美地体现了罗马人推崇的品质:坚固、宏伟、实用、文明。
《流动的权力》试读:6.2 浴场
如果一个人不洗浴,那么他既不是罗马人,也没有被罗马化。洗浴绝不仅仅指一系列把身体洗涤干净的桑拿、热水澡、冷水澡或按摩,浴场是罗马文化生活的中心。在最大的浴场,人们可以从事运动、艺术和文学,而所有的浴场都是社交闲聊的中心。西塞罗①这样写道:“每天宣布公共浴池开放的锣声悦耳动听,要胜过学校中哲学家的讲话声。”但是,塞涅卡②写给卢奇利乌斯的一封信描述了公元1世纪罗马某个行省的一座浴场里的气氛,让人感觉浴场并没有西塞罗描述得那么迷人:
我的住所恰在一所卫生间之上。各种嘈杂之声,穿墙过屋,令我对自己的听觉深恶痛绝,这一点不难想象!譬如,一位绅士挥舞重物奋力锻炼,无论是真在用力,还是假装用力,我都可以听到他在咕咕哝哝,他呼出憋住的气时,我能听到他在急促地大声喘息。也会碰到懒惰之人,满足于廉价按摩,听到手不断敲击他的肩膀,用掌还是用拳,敲击声会有所不同。还有比赛计分者大声宣布比分,这简直是锦上添花了。除此之外,偶有蛮不讲理的喝酒闹事者或者被捕的扒手,总是喜欢在卫生间欣赏自己声音的吵嚷者,还有跳入泳池乱嚷和乱扑腾者。
这些声音还算好听,想象一下声音尖利刺耳的拔毛发者,为了宣传的目的,他不断大喊大叫,绝不住嘴,除非是他在给别人拔腋毛,折磨得受害人大声喊叫。不断变换叫卖声的蛋糕贩,香肠贩,糖果贩——所有卖食物的小贩都大声叫卖,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调。
罗马人的浴场和洗浴现象继承自希腊人,但是具有不同的特点。希腊人的卫生间源自公元前5世纪,不如罗马浴场的名气大。通常,人们认为卫生间是不道德的地方,主要是为年迈体弱者准备的。地位更高的是“体育馆”,这里不仅举行体育活动,而且举行教育、社交和文化活动。参观雅典体育馆的罗马上层阶级得到启发,回去后修建了皇家大卫生间或者浴场,除了洗浴之外,这里还可以从事类似希腊体育馆的一系列活动。在建造水渠之前,洗浴用水主要依靠水井或者蓄水池,因此规模受到限制。在庞培城的斯塔比亚浴场进行的考古活动证明了这一转变过程。这些卫生间最初建于公元前5或前4世纪,主要靠水桶从水井取水;后来,人们用踏车把水提升到水池,之后采用更大的踏车,到了公元前1世纪末,他们开始建设水渠。水渠建成后,卫生间开始扩大,成为一种大型建筑,包括冷水室、温水室和热水室,还有游泳池和运动区,全部都装修得富丽堂皇。
水并非罗马浴场需要的唯一资源;这里还需要燃料,最初是供木炭火盆使用,后来是供公元1世纪出现的火炕式供暖系统使用,当然烧水的锅炉也需要燃料。公共浴场的燃料来自国家森林,私人卫生间就需要为燃料付出一笔不小的费用。
无论哪一社会阶层的人,浴场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洗浴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不仅反映在浴场的数量上,而且文学和碑刻文献中也都提到了浴场和洗浴。浴场应该按性别严格区分,但是西塞罗等作家常常惋惜说,人们并非总是这么做。可以想象,浴场也是小偷频频光顾的场所,而上层社会则经常带着奴隶来看管财物。进入浴场通常需要支付少量的入场费——有文献说入场费是一个铜币(quadrans),比买一条面包的费用少多了。到公元2世纪,整个帝国的浴场已经具有了标准的建筑形式:半圆形穹顶以及形状呈弧形。英奇·尼尔森描述过浴场的建筑风格,也含蓄地谈过洗浴的社会和文化意义,认为这些已经形成了一种牢固的文化概念。这种说法也适用于引水渠:罗马人去哪里,哪里就会出现引水渠,仅仅在高卢就修建了300条之多。
尽管洗浴的文化意义显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回避一个事实:看到水、触摸水、浸入水中是修建罗马浴场的根本原因,市内的喷泉和水神殿也是如此。为什么水对于罗马人的思想和文明有如此大的影响呢?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水对于生命必不可少;即使是最奢侈的罗马水利工程也得有其实际用途,特别是对城市居民来说。比如,卫生间排出来的水有时候用来灌溉农业和花园。要从整体上概括罗马人对水的态度,必须同揭示罗马世界复杂性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具体研究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因此,为了探索功利价值和政治思想的复杂结合,本章主要讨论罗马帝国最大的两个城市的供水情况,一个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另一个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流动的权力》试读:7.0
站在五层的秦堰楼上,我终于明白了李冰的成就有多么伟大。从西部西藏的绵绵群山,到东部成都的现代高楼大厦,两地相隔遥远,沿途风景迷人,但是显而易见,两地之间的都江堰才是最亮丽的风景线。都江堰灌溉工程(至少它的开始部分),把岷江一分为二,其中的一支分流灌溉四川盆地,已经浇灌了2250年。
我正在考察的中国西南水利系统,其规模和影响比我在佩特拉、罗马和伊斯坦布尔卡看到的任何东西都让人感到震撼。在这里,我看到河水沿着重建的水道缓缓流淌,不过重建的水道是否与最初完全一样不得而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公元前256年李冰设计修建的,比佩特拉的第一个国王阿雷塔斯一世的统治差不多早了一个世纪,比瓦伦斯水道桥的竣工早了500多年,不同的是,都江堰现在仍然发挥着全部作用,从未停止过。另外,与我在其他地方见过的大型水渠和水库不一样的是,我在都江堰完全分不清天然水道和人工修建的水利工程的分界线。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城市供水、运河运输和工商业生产,有人说它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超过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今天站在这里,我情不自禁地相信这种说法。
古代中国出现过很多水利工程,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说,都江堰灌溉系统是这些工程中的佼佼者。在当时,它的成就之伟大,如同今天的三峡大坝。2009年竣工的三峡大坝,横亘在长江之上,长2309米,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发电站。毛泽东曾经登上过秦堰楼观看都江堰,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之后,全国大力开发水利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农业和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修建了成千上万的大坝、灌溉工程和水运工程,直到今天依然在修建。毛泽东可能受到了都江堰的启发——任何人看到都江堰都会受到启发。
《流动的权力》试读:7.6 “深淘滩,低作堰”
都江堰灌溉工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最不朽的成就,它从公元前250年左右开始修建,直到今天仍然让人为之惊叹。修建都江堰的故事令人神往,既有事实也有虚构,这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公元前300年左右,蜀国(今天的四川省)被秦国征服,这样秦国把巴和蜀这两个此前还在开战的部落全部征服了。都江堰的故事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此时,广袤的成都平原缺少水源,土地干燥,无法从事农业生产。附近只有一条河岷江。它发源于北部的山脉,紧靠着成都平原西部丘陵流淌,最后汇入长江。到了夏天降雨季节,特别是山上冰川融化后,岷江就会洪水泛滥,冲毁村庄和农田;到了冬天干旱季节,它会变成一条小河,不足以灌溉庄稼。另外,岷江的河道每年都会改变,因此无法用于灌溉。在这种情况下,李冰出现了。他获得了与大禹一样的英雄地位,两个人的故事也有着惊人的相似。然而,两人之间有一个关键的不同:李冰的成就活生生摆在那里,有目共睹,只需花一天的时间去世界文化遗址都江堰一看便知。
李冰被秦国任命为蜀郡的第一任郡守。有资料显示,秦国命令他把蜀发展成秦国未来扩张的战略基地。这不仅需要一个产粮更多的农业基地,还需要一条供船只航行的河。李冰创造了一个工程奇迹,实现了这两个目标,可谓一箭双雕。这是历史事实——证据就摆在那里。我们先来看一个或真或假的故事。
李冰抵达蜀郡之后,马上就看到了岷江的重要性,他意识到要想不辱使命,岷江可能非常关键。但是,李冰发现当地人对于岷江心怀恐惧,频发的洪灾、旱灾极其缺乏规律性,这些问题没有办法通过水利工程加以解决。出于迷信和恐惧,他们甚至把岷江当成神来崇拜,在灾害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每年,他们都会献出两名少女,扔进江里,给岷江的河神当“新娘”。但是,这种做法无济于事,洪水和旱灾继续频频发生。
为了赢得当地人的尊敬,最终让他们参与工程建设,李冰宣布将荣幸地献出自己的两个女儿。他邀请大家参加宴会,并且向未来的夫妇——狂暴野蛮、不可预知的河神和自己美丽的女儿——祝酒。李冰把酒杯高高举起,请求河神也为自己祝酒,但是毫无动静。李冰感到自己蒙受奇耻大辱,便抽出宝剑扔到江中,挑衅河神。就在此刻,李冰的手下趁着村民没有注意,放出两头公牛,分别代表李冰和河神。两头牛打得难分难解,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李冰趁机溜走了,回来时身上便恰到好处地多了一些刮伤和擦伤。人们大喊大叫着支持他,弓箭手把代表河神的公牛射倒在地,于是人们宣布李冰获得了胜利。宴会结束了,人们的迷信和恐惧也消除了。李冰战胜了岷江,赢得了一支心甘情愿、尽心尽力的劳动大军,随时都可以开工了。但是,该怎么修建工程呢?据说,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他绕着岷江走完了一圈,然后才想出修建都江堰的对策,意识到对这里的地貌进行微妙的道家式的改变,将会对这一地区的环境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他首先计划修建一座人工岛,把岷江一分为二。他招募了10,000名劳工,让他们把巨石拖到江中,结果一下子就被水冲跑了,更大的石头也是如此。于是,为了修建人工岛,李冰雇佣工匠编织大型竹笼,里面填满岩石,然后放到水中。今天,我们在都江堰公园还可以看到仿制的竹笼,围绕着装饰性的喷泉。这些竹笼太大了,江水无法将其冲走,于是,人工岛就在一个竹笼压着一个竹笼的基础上建成了。据推测,这个任务花了四年时间才完成。人工岛把岷江分成了两条水流,岛的一个尖头朝向水流的下方,被称为“鱼嘴”,这样李冰就解决了一个更大的难题。他想让其中的一条河道,即所谓的外江,仍然做岷江的河道,把另一条河道,即内江,引到成都平原腹地,作为灌溉水源。不幸的是,有一座山,至少是山的矮坡,挡住了河道。当时还没有发明火药,李冰唯一的选择就是使用铁锤和凿子从岩石中挖出一条河道。据估计,即使他的劳动大军尽职尽责,也需要3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这显然超出了秦国要求的期限。
据说,李冰在盯着小火炉的火焰时找到了解决办法。他命令劳工用草和木头盖住岩石表面,将找到的任何缝隙都堵上,然后放火用高温加热岩石。之后,他把内江冰冷的水浇在高温的岩石上,导致岩石爆裂破碎,工人拿着锤子和凿子砸碎已经没有原先那么结实的岩石。没有记载说明这个过程重复了多少次;但是,据说在山坡上挖一条20米宽的河道仍然需要11年。这样,水就可以畅通无阻地从这个狭窄的河道流过,人们把它称为朝向成都平原的“宝瓶口”。网状的渠道和沟渠把水输送到稻田,原先干旱的土地变成了高产的农田。
但是,李冰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从旱季到雨季水量波动太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宝瓶口仍面临着被泥沙堵塞的危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冰在人工岛上开凿了两条溢洪道,在外江靠近宝瓶口的地方把内江和外江连在一起。这样一来,如果夏季岷江出现洪流,水就会通过溢洪道从内江流入外江,流向长江;溢过去的水会把大部分泥沙带走,避免在宝瓶口内聚积。相反,到了冬天,水量减少,水面会在溢洪道以下,这样大部分河水都会留在内江,流向成都平原。通过这种方法,灌溉水渠的水量常年保持稳定,减少了破坏庄稼和民居的危险。
宝瓶口被堵塞和成都平原新耕地的沉积淤泥的风险消除了,但是溢洪道以上外江和内江的淤泥聚积问题还没有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每年清理一次淤泥,这只能依靠人工挖掘。为了保证挖出足够多的淤泥,李冰在河床没有淤泥时埋下卧铁。卧铁是一种标记,每年工人挖淤泥时必须挖到卧铁为止。今天,这些卧铁在都江堰公园仍然可以看到。
李约瑟曾经描述过清理淤泥的过程,这种描述必须根据个人观察去推想。每年10月中旬,人们会修建一道围堰,把所有的水从外江引到内江。这样就可以把外江的淤泥挖到重新设定的深度。到了2月中旬,移动围堰,让所有的水流向外江,把内江的淤泥清理掉。到了4月5日,全部拆掉围堰,灌溉季节开始,每年都要举行节日进行庆祝。
李冰的成就不仅仅限于把成都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成为延续至今的稻米之乡。这项成就本身就非同寻常;1958年,李约瑟称564万亩的农田得到灌溉,而且在运河建设完成后,灌溉面积将扩大到2670万亩。水流也被用作动力来源,一块石碑记录说:“一年四季,运河沿岸都建有数万个水车,给水稻脱壳,把大米磨成面粉,用来开动纺车和织布机。”新出现的水路也成为运输旅客和货物的重要方式。木材可以顺河而下,漂到成都用作建造战舰。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粮食供应得到保障,秦国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可以用来扩大势力,最终统一全国。
二王庙中,李冰的塑像四周香雾缭绕,摆满鲜花,受到的待遇仿佛跟河神一样,这丝毫也不奇怪。
《流动的权力》试读:7.7 疲秦之计,事与愿违
《史记》作者、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讲述了另外一个伟大而不朽的灌溉工程。这个工程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当时韩国想耗尽对手秦国的资源,所以打算说服秦国修建一条300里的运河,以此阻止秦国攻打韩国。韩国便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前往秦国,计划是从仲山西面的泾河修建一条运河,向东沿着北山流淌,最后流入洛河,灌溉两条河之间广阔的土地。秦国被说服了,便委派郑国修建水渠。水渠即将竣工之时,秦国意识到受骗了,便招来郑国准备杀死他,但是郑国辩护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同意了他的说法,饶了他一条命。水渠于公元前246年竣工,而且以郑国的名字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的预言是正确的。水渠使从前2.7万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得到灌溉,成为肥沃的土地。秦国的农业大获丰收,得以扩大军队,最终灭掉了其他的诸侯国。
历史上,郑国渠进行过增修和改进。公元前111年在郑国渠上游修建了六辅渠,用来灌溉更广泛的土地;公元前95年,修建了一条与郑国渠平行的运河白渠,因为郑国渠聚积的淤泥已经使它的作用难以发挥。这类工程一直在继续,是为了不断地对抗运河内的沉积淤泥,泾河的河床受到侵蚀下切,只好把引水口移到地势更高的地方,到李约瑟成书时,引水口已经到了泾河上游更远的地方,到达了泾峡谷,为此还修建了约400米的隧道、一座大坝和11座渡槽,让运河从山溪中穿过。
《流动的权力》试读:12.3 水与权力
这些水利工程的规模很大,说明已经存在很高程度的集中规划和控制。水库、大坝和运河系统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人力和时间才能完成。李约瑟提到中国古代修建大型运河和堤坝时,使用了一个短语“拿铁锨的百万劳力”。这个说法似乎适用于我们探讨过的所有古代文明。
然而,与卡尔·魏特夫1957年的观点恰恰相反,对灌溉系统的早期发展和那些非国家社会(non-state society)灌溉系统的管理而言,集中控制看起来的确没有必要。这里的非国家社会是指没有国王或者皇帝的社会。6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冲积平原,盐河和希拉河流域,安第斯山脉的山麓,中美洲的海岸湿地,都有相对较小的聚落在规划、修建和维护灌溉系统方面相互合作,并没有出现任何主宰一切的权威。在过去4500年的不同时间,全世界范围内的情况都极其相似,彼此之间也并不了解。除了上面这些地区,在许多其他地区也可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尤其是在中国的黄河流域;而且,我推测本书中未涉及的地区也有这种情况发生,例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和澳大利亚。
因此,在有些情况下,似乎是运河系统为一些聚落、家族或者个人打下了权力基础;而对于运河的初期发展,权力基础并非必不可少。有些聚落、家族和个人利用运河提供的机会生产多余的食物,加强贸易,控制运河沿线的水流。因此,通过一种非法过程,水利工程使得一些家庭或者个体获得了权力基础。在获得新权力之后,他们可以控制人力和材料,扩大水利工程等的规模。之后,我们就迎来了公元前39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乌鲁克时期,还有900年盐河和希拉河流域的古典霍霍坎时期。
权力来自对用水的控制。我们探讨过的最典型案例就是玛雅王室中心的圣主,他们的权力基础是人们相信他们举行的仪式能带来降雨。在旱季,他们允许那些宣誓效忠的人使用水库中储存的水。对于霍霍坎古典时期的平台式土墩,有一种似乎比较合理的解释:站在土墩上面,灌溉系统可以一览无余,因此谁占据土墩谁就控制了水流。普韦布洛格兰德位于灌溉系统的前端,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大、最有影响力的霍霍坎聚落。中国古代军阀和皇帝的权力不仅依靠灌溉带来的余粮,而且还通过运河运送军队,并且为他们运送粮饷。
古罗马的引水渠建设历史反映了水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税收和战争为建造新的引水渠提供了资金,而引水渠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展示,在乡村代价高昂的拱形渡槽上修建水渠更是如此。引水渠不仅能提供饮用水、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而且还能满足人们洗浴、建造喷泉甚至是海战演习的需要——公元前2年奥古斯都就建造了一座供海战演习的人工湖。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满足了罗马居民的需求,还通过壮观的水景展示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很多情况下,水源控制得以合法化靠的是意识形态——掌权者声称拥有神权进行统治。公元前8500年塞浦路斯岛上的水井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水井,在里面发现了宗教仪式中扔掉的人和动物的尸体,我推测水、权力和宗教仪式之间的联系从最早的时候就一直存在。
权力也是通过水来获得的,因为利用运河可以促进贸易,而贸易一直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现在也依然如此。的确有人会说,在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贸易是促其“腾飞”的最终催化剂,而不是依靠灌溉带来的剩余农产品。这不仅促进了原材料和食物供应的流动,而且也有助于获得名贵商品,促进聚落与城邦之间的思想和信息交流。对于7世纪中国大运河带来的影响,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看法。
水还是一种武器。至少这是我们在各种文字记载中看到的。不过,找到决定性的考古证据还比较困难。有一块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泥板,上面描述了巴比伦国王阿比舒使底格里斯河改道,淹没田野,阻挡了敌人的进攻。公元前700年,耶路撒冷修建了西罗亚水道,目的是在城市遭到包围时保护城市的水供应。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都描述过水在古希腊战争中的运用情况。根据古罗马的文字记载,537年东哥特人堵住了流向罗马的水渠,而那些为君士坦丁堡提供用水的水道也一直遭到威胁,始于维泽的那条长引水渠也在626年被切断。至于古代中国,有记载显示公元前3世纪郑国向秦国建议修建一条水渠,目的是耗尽秦国资源,从而阻止他们发起战争,而秦朝修建“灵渠”则是为了向南方运送军队。至少我们不应该怀疑这些记载的重点:在历史上水一直都是一种战争武器,今天依然如此。
《流动的权力》试读:12.4水是永恒的追求
在整个古代世界,人们似乎一直都在考虑水的问题,不只是那些想利用水得到和维持权力基础的人,而且包括全社会的每个成员。他们需要喝水解渴、灌溉谷物、给牲畜饮水,进行工艺制作和建筑。回想一下建一座泥墙小屋需要多少水吧。无论是在公元前8000年的约旦河谷还是在14世纪的秘鲁高原,那些耕种农田的人都很关心降雨:什么时候降雨?降雨会持续多久?会不会引起洪灾或者填不满蓄满水池呢?
对水资源的关心让人类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统一:这是我们和古代的玛雅人、霍霍坎人和中国人共同拥有的东西。在中国黄河流域,在亚利桑那州的盐河流域,在埃兹纳和吴哥周边的热带雨林,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积平原,都修建了运河,这些运河修建时间前后相隔几千年,互不相识,文化截然不同,但是他们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拥有类似的想法和计划,并付出类似的体力劳动;他们要解决坡度、水闸修建地点等同样的问题;他们找到了由水的共性所决定的同样的解决方案,都要与淤泥进行斗争,防止洪涝灾害。
我们已经看到水已经渗透到古代世界的意识形态和神话传说中;关于水诞生的故事司空见惯,而关于洪水的故事也俯拾皆是。但是,我们很难概括它们所起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意识形态有助于统治者权力基础的合法化,玛雅圣主的情况就是如此。然而,在其他情况下,结果可能恰恰相反,它促进了水资源的平等利用,防止等级制度的出现——霍霍坎古典时期和黎凡特新石器时代之前可能就是这种情况,这两个地区看似很复杂,而且缺少水资源,但是没有出现社会精英阶层。弗农·斯卡伯勒和利萨·卢塞罗认为,亚热带地区把某些地区神圣化的思想观念避免了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研究古代世界的图像,会发现与水相关的图案很常见。在旅行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公元前1800年的克诺索斯壁画,3世纪画有水怪的玛雅陶器的画像和设计,12世纪吴哥窟墙壁上的浅浮雕“乳海翻腾”中的图像,还有北京紫禁城里描述修建运河的玉石浮雕。我在约旦南部的费南谷地发掘出了公元前9500年新石器时代的石板和泥墙,我认为上面刻的波浪线代表的是水,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表示水的图像之一。很遗憾,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事实是否如此。
在吴哥,宽阔的护城河和人工湖静静地把树木和天空(即天堂)倒映其中;在马丘比丘和蒂蓬,喷泉的水不断喷涌,这都说明在过去水景很受重视。印加遗址表明,水的声音也很重要,肯尼思·赖特因此提出了“水利之诗”的说法。公元前3世纪,佩特拉沿着峡谷小道向下流淌的封闭水渠发出哗哗的水声,这一定会让备感口渴的游人万分陶醉,他们显然没想到自己即将进入一个水的天堂。我们依然能够欣赏到4世纪瑟米斯蒂厄斯的演讲,他把从瓦伦斯流向君士坦丁堡的水誉为“色雷斯女神”,不过今天这条引水渠已经干涸。
除了能看到、听到水,我们必须再说说能够触摸到水、感觉到水。无论是在罗马浴池中放松,还是把手指伸进印加喷泉中,无论是在清理运河时趟过深及膝盖的水,还是在西池的一角游泳——就像最近我去那里参观时看到的一样,在古代世界用身体亲自去体验水非常普遍。
谢选骏指出:此书的中文翻译可谓词不达意,连标题都弄错了,没有把核心的“渴”翻译出来,更加严重的是把“古代世界”给遗漏了!这很严重。因为正如我即将论述的,现代社会已经把古代的生命之水,变成了现在的死亡之水;把文明之水变成了野蛮之水!
第二节 垃圾之河遍布世界
《垃圾之河:水污染威胁中国最美城市》(Cities|The Guardian 2017年3月24日)报道:
被牺牲的一代:水污染威胁中国最美城市
我见过农民把死鸡死猪扔在水里,不远处就有人在钓鱼。
那个水还得用来喝呢——徐建军。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标语在桂林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但最近,这个风景秀丽的城市却饱受河流污染的困扰。在环保人士被指控为反政府人员的大环境之下,相关机构会出面介入污染问题吗?
桂林市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闻名于世。
徐建军(音译)家住桂林市恭城县。2015年5月的一个早晨,他醒来发现自家的一楼被水淹了。由于连日暴雨,附近的岔河泛滥,数百户人家都被淹了。“水漫到膝盖,”他说,“闻着特别臭,我家客厅里都漂着垃圾。”
徐建军不明白洪水怎么会漫到他们那条街。防洪屏障2012年12月就开始修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向来很快,他以为早该完工了。没想到施工现场没见着,就看见河都绿了,两岸堆满了垃圾。
每天早晚高峰,桂林的主干道上都堵满了大巴车。大批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纷纷在雄伟的能仁寺等地标景点前自拍留念,然后漫步在桂林老城的街道上,在宽敞的公园里游玩。到了晚上,他们或是聚在一起欣赏传统戏曲表演,或是和当地老人们一起跳一场广场舞。
市里有家屋顶咖啡店,从那里不仅可以望见杉湖上的日月双塔,还能看到这座城市不断延伸,与远方翠绿色的森林和山丘相接。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桂林风光。整座城市随处可见红色横幅,写着类似“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标语,昭示着数千年来桂林作为中国最美城市的地位。
阳朔和龙胜附近汇聚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漓江上成队的竹筏载着游客悠悠而过,但他们身边却漂着水瓶和塑料袋。2015年,旅游业占桂林市经济产出近20%,当地政府计划在2020年之前将这一数字提升至27%以上,以此作为其打造中国生态旅游胜地项目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欠发展省份,广西保留了大部分的自然景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华南项目主管程章(音译)说,“这里面包括了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等大量受保护区域,为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但徐建军并不关心旅游。截至2016年11月,防洪屏障仍未竣工。排水沟、农田和城市之间的空地成了垃圾场,建筑公司和当地居民都把垃圾扔在那里。更令人担忧的是,岔河还是绿的。“我见过农民把死鸡死猪扔在水里,不远处就有人在钓鱼。那个水还得用来喝呢。”徐建军说。
桂林市政府已经采取行动,志在改善漓江的水质。政府从世界银行借贷1亿美元,目前正在搬迁沿江工业,并修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掩埋场,以抗击污染。但岔河等其他河流的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主席来参观过后,政府为了保留漓江的美景,就已经把那里的保护作为重中之重了,”马军(音译)说,“但桂林其他河流也受到了高速城市化的影响,污染更严重,面临诸多挑战。它们位于欠发展地区,污水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薄弱。”
绿色和平中国告诉《卫报》,中国三分之一的河流都存在污染问题。根据2016年水利部发布的一篇报告,80%的浅层地下水井也已经被污染。
“在城市里,下水道、商店、工厂、农业部门都会排放污水,里面含有持久性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这类水不适合人类饮用和作物灌溉”,瑞士苏黎世的环境工程研究所中国水管理问题专家沃尔夫冈·金策尔巴赫博士解释道。
虽然中国在空气污染方面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了,但水污染仍是一项禁忌。一些敢于公开谈论水污染问题的杰出环保人士甚至被斥为间谍。许多研究桂林水污染问题的中国科学家都不愿接受采访,“我没那么勇敢,不想和政府作对”,其中一位表示。
“广西山区的采矿业问题十分严重,也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马军说。
水污染导致先天畸形、癌症、不孕不育……中国正在牺牲这一代人——德芙拉·戴维斯博士
2016年一项研究发现,桂林最大的青狮潭水库遭污染,氮和有机碳含量均超过平均值。研究报告认为,农业、工业及生活污水是造成污染的罪魁祸首。
结果表明,水体出现中度水平的富营养化,即营养物质过剩,导致藻类密集生长,鱼类等动物窒息。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水变绿。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迅速繁殖,危害动物的肝脏和神经系统,瑞士洛桑的水质及水处理实验室中国水资源问题专家乌尔斯·冯·哥顿博士解释道。
社会活动人士担心水污染对中国人口产生的影响。居住在污染工厂附近的人的癌症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癌症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遍布中国各地。
“这类污染一旦发生,河流生态恢复起来就需要很长时间,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几代人都可能受污染影响,”绿色和平东亚分部的污染防治项目主任邓婷婷说。
一个农民正在垃圾场和岔河之间的空地上耕作。在桂林市所属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一项针对寄宿学校的研究发现,饮用水污染是80%水传播性疾病爆发的原因。“水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有很多,包括破坏生殖系统,导致先天畸形、癌症、不孕不育,以及一系列神经和心脏疾病,”环境健康基金流行病学家德芙拉·戴维斯博士说。“因为污染,中国正在牺牲这一代人。”
回到恭城,一位姓孟(音译)的农民正在料理种在岔河边的庄稼,农田两旁满是塑料袋和生活垃圾。“我不担心污染,”他说,“我用河水浇菜,味道也不错,拿到市场上卖也没人抱怨过。”徐建军就没那么乐观了。“河水为什么还绿着?防洪屏障哪里去了,为什么这里都是垃圾?”他深深地叹了口气问道。
作为习近平反腐运动的一部分,当地官员受到了中央政府的审查。一位与当地政府交往甚密的人士说,市政府为了赢得国家代表团的青睐,组织他们去红岩村、矮寨村等能给当地官员脸上增光的特定地区参观。
就在去年副总理汪洋视察桂林前夕,一条通往红岩的路就竣工了。“我觉得这个时间很可疑,”徐建军说。“当地政府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保护中国的水环境,”绿色和平活动家婷婷说。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重视水污染造成的威胁。2015年,中央政府发布“水十条”,立志在2020年之前实现全国93%水源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各级政府正在测试替代能源,启动了污泥能源化等项目。市民也能通过蓝天应用软件向政府报告河流污染。
这种努力或许微不足道,又姗姗来迟。“没有方法能解决所有问题,”冯·哥顿说,“在我看来,水资源保护是最重要的。”其他人则持乐观态度。“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中国已经承诺会拿出解决贫困问题的决心,努力治理污染。”非营利组织中国水危机的黛布拉·坦说。
岔河边上的徐建军还在担心等不到真正的变化发生,水污染就恶化了。他似乎已经放弃了。“中国有句老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说。“我猜我们就得跟污染过下去了。”
《兰州发生自来水苯超标事件》(2014年4月14日 英国《金融时报》韩碧如)报道:
中国西北一个城市的供水被切断一天,此前一家石化厂的漏油污染了该市的水处理厂。这一事件再度突显出中国陈旧的管道和不受约束的发展所带来的危险。
当地政府上周六表示,法国基础设施公司威立雅(Veolia)在兰州运营的两家水处理厂之间的自流沟,被一条属于中国最大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的锈蚀管道的漏油污染。上周五,有460万人口的兰州的居民自来水供应被切断,此前威立雅检测发现,其处理的自来水中苯(一种致癌物质)含量超标。
兰州发生自来水苯超标的几个月之前,中国海滨城市青岛发生导致62人死亡的特大事故,那起事故的起因是中国另一家大型石油公司中石化(Sinopec)管道内的原油泄漏,渗入雨水管道后发生爆燃。
那起事故发生后,中国誓言对全国的油气管道进行安全生产检查。一名高级安全官员说,发现了很多类似和“相当令人震惊”的腐蚀情况。
在多年让中石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上市企业中石油(PetroChina)的母公司——实质上自我监管之后,对前“能源沙皇”周永康的亲信网络正在进行的腐败调查,揭示出了这一双头垄断体制内的商业实践和存在的各种“独立王国”。去年,中国环保部叫停了这两家公司新炼油厂的审批,原因是其达不到环保法规的要求;青岛发生爆燃事故后,中石化遭遇了罕见的公开指责。
这两家石油公司的高管表示,问题的一部分在于中国快速且不断扩大的城镇化,这导致居民区迅速扩大,延伸至城市边缘的前工业区。
另一个关切是,中国的一些油气管道是用劣质钢材和其他材料建造的。一所军方大学的专家2011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称,中国的油气管道基础设施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充足的传感器,检测不到泄漏或破裂通常导致的压力下降,甚至没有监测系统所需的基本数据。这使未探测到的泄漏更容易造成危害。
兰州居民从上月起就一直抱怨自来水有异味;据当地媒体报道,当地环保局仅在3月6日一天就接到200起投诉。
上周五威立雅试图解决苯超标问题之际,官方要求兰州市民24小时内不要饮用自来水,此举导致这个黄河岸边的工业城市的居民抢购瓶装水。威立雅要求记者向当地政府提出所有问题。
《媒体札记:兰州之水》(2014年4月14日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报道: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兰州水污染,舆论流向两块洼地:当地政府和中石油的中国式瞒报迟报,及“洋水务”威立雅。但水污染历史欠账在兰州爆发,只是冰山一角。
兰州的水流向两块洼地——当地政府和中石油构成的“中国式瞒报迟报”,以及拥有“洋水务”身份的法国威立雅公司。
事发上周五午前。新华网引述甘肃省有关部门消息,播发《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出厂水苯含量高达200微克/升》:“据了解,苯超标对人体有潜在的致癌作用,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分析认为,可能是化工厂污水污染自流沟,而不是黄河污染。”
想来,每日甘肃网此时早就准备停当,一直就在等着这条稿件出现。新华社正式发稿几分钟后,这家由甘肃日报主办的当地最大新闻门户置顶微博,以“感谢网友供图”为名,张贴出9幅记录当地市民在超市抢购矿泉水场景的图片。其中一幅是墙上告示,上书:“接上级通知,自来水因受苯污染,从现在起24小时内不能饮用,望广大居民周知,希相互转告。最终情况以兰州市政府通告为准。”
这下,不只是兰州居民在相互转告,整个中国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
网文《生命之水,死亡之水》(admin 2016/08/11)报道:
近7月天居民无水,误吃废水险些丧命
据王女士讲:6月23日上午大概是上午9点零几分,郑州市航海路中州大道这里的小区停了水,随即王女士想,偶尔停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便不予理会,去忙自己的生意。下午三点半,王女士闲了打个电话回家,本是要告诉婆婆今天不在家吃饭的事情,末了问了一句婆婆来水了没有,结果还是没水。
这让做事很有效率的王女士坐不住了,挂了电话后随即打电话到自来水公司去询问,自来水公司的回答:说是建筑工人因为建地铁挖断了管子,他们会尽快抢修,大约72小时后会供水。
初为人母,做母亲不久的王女士满脸的愁云:这样三天三夜没水,大人还能维持,自己儿子那幼小的身体没水可怎么办?洗洗涮涮成了大问题!王女士真的很埋怨:为什么不早通知呢,家里一点备用水都没有。
躺在王女士和我交谈间她的嗓子已经很难说出话来了,看来她的身体不是很好。她继续跟我交流着:我是下午回家才看到小区门口贴着停水3天的通知的,物业多半喜欢干一些“事后诸葛亮”的事情……
停水第一天,晚上外出吃饭,回来后无处打水,我和老公跑去车库地下室拎了点很黄很污浊库存水,起码可以让厕所不那么臭。
第二天,在家,早饭没吃,中午和婆婆两人看人家都去接物业用来浇花的水,我们也接了些做了午饭,中午睡会起来后我的嗓子就像现在这样了,嗓子哑哑的干疼得厉害,还浑身冒冷汗,开始我没注意,误以为天热的原因,可是到了晚上,嗓子疼得厉害,开始有痰在喉咙卡着,等老公回来带我去看医生的时侯我已经头疼得很厉害了。
诊所医生说是中毒,小区已经有很多人这种情况了。要我连输三天水,你看现在我的嗓子还是说话困难。她示意我听她的声音。
第三天,听说自来水公司有送水,老公接了两桶加上买的桶装水也算终于熬过去了,期盼着晚上来水,希望又落空了。又听小区QQ群里说是明天早上9点。
今天是断水第四天礼拜六,苦苦等着9点来水,拖地,洗澡,冲厕所,刷3天没刷的豆浆机,熬汤锅……她的话让我听着很难受。9点多,水没来。显然,我们又一次被骗了,说72小时被骗!说第四天9点被骗!我打电话到自来水公司,他们搪塞着:快修好了,估计还要2天吧……我听了当场就崩溃了,没有这样欺负人的,自来水公司已经获得挖断管子的施工方10万元赔偿了,他们不该轮番加班修好吗?一拖再拖,说着王女士实在受不了了,竟然抽泣着哭了起来。她这一哭让我不知所措!
王女士继续讲着:人的底线是有限的,自来水公司在跨越我们的底线,小区里或许没有大官,市长热线我们也留言了,我们是真的无能为力,看到文章的帮忙转一转吧,家里有老有小,天气这么热,桶也只能装有限的水……我们不知道该找谁??谁会为我们的吃水生计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不想只要欺骗!我真的很希望,甚至是期盼:请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请你们有点良心!请帮帮我们!
网文《砷毒之水地下来》(撰文/Katy Daigle,翻译/林雅玲)报道:
天然的砷遍布世界各地的地下水层,贫穷且人口密集的印度等亚洲地区,仍有1亿4000万人在饮用砷污染的地下水,如何能免于毒害?
吉塔·宝儿在父母安排下,嫁到离家数千公里远的科瑟(Kolsur),这个贫困的村落在印度东部大城加尔各答附近,稻田、牧场和密集的房屋是常见景象。单凭媒妁之言就嫁给陌生人,在当地相当普遍。
吉塔从未见过对方,当她在新婚之夜看到她的丈夫,顿时被他浑身布满的伤口和疮痂给吓到了,她觉得自己的未来仿佛笼罩上一层阴影。接着她也和其他家人打了照面,发现丈夫的哥哥早先因为伤口溃烂而失去一条腿,一个姊姊体弱多病,而另一位兄弟在30几岁就去世了。这个村里有很多人生病,吉塔在多年后接受采访,坐在她家矮小砖瓦房的简陋阶梯上说道:“我从来不知道有这种事情,当时我以为这是一种传染病。”
后来吉塔的皮肤也出现疮痂,她那时才听说这种疾病不是透过空气传染,而是来自水中。科学家在当地进行简单的测试后宣布了坏消息:村子井里清凉澄澈的水,就是让人生病的元凶,因为它被砷污染了。吉塔认定她和丈夫必须搬家,于是花光所有积蓄搬到邻近的农村,然而当地居民也出现死亡案例,村民说他们的水井也被污染了。
科学家和村民想的没错,那个区域有很多村庄的村民,因为拿井水饮用、做饭和洗碗盘,不知不觉已经砷中毒。亚洲至少有1亿4000万人正在饮用被砷污染的水。过去有无数塑胶或金属管井凿入地底,居民透过手动帮浦从管井中汲取出污水。根据印度政府的普查数据,30多年来,印度境内已经凿了1800多万个小水井,通常是透过手工挖掘。凿井的本意是要避开含有许多致病细菌的地表水,也为了避免工业废水的污染。然而,地下水层也存在着死亡威胁。
砷存在自然界中,能杀死人类细胞,进入人体后,首先会导致皮肤长出疮痂,再逐渐于体内累积进而造成脑损伤、心脏疾病和癌症。至少有30个国家的地下水被发现含砷,包括阿根廷、中国、柬埔寨、越南以及加拿大和美国的部份地区。
民生用水的需求,加上农民需要种植庄稼以养活庞大人口,持续大量抽取地下水使情况变得更糟。超抽井水已经改变地下水流动的方向,导致干净的水流过含砷的沉积层,村庄里原本纯净的井水转而变成人间祸水。……
重点提要
■在全世界最贫穷且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们凿井取水是为了避开受细菌污染的地下水,但这些较深层的地下水含砷量过高。
■人口急遽膨胀,超抽地下水改变了含水层的流向,造成原本干净的井水被含砷水污染,危害人们健康。
■综合分析土壤和水质等地质资讯来绘制地下水层含砷风险地图,有助于预测危险区域,但仍然不够可靠。
延伸阅读■〈孟加拉的砷中毒危机〉,《科学人》2004年9月号。
网文《恒河边的贫民窟:生命之水变死亡之水》(2015-08-11 海外网编译)报道:
对于那些从未见过印度恒河的人来说,提起恒河能让他们想起成千上万的虔诚印度教徒在宗教仪式上涉水的画面。但在阿拉伯摄影师阿齐兹(Mustafah Abdulaziz)的眼里,恒河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
阿齐兹称,由于人类无节制的活动,恒河出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这给该水域附近的居民,尤其是贫民窟居民带来了极大影响,那里的水既是生命之水也是死亡之水。
Seema Gosain,印度北部重要工业中心坎普尔市Goswami Nagal贫民窟的一位居民,正用污水洗脸。在“水援助组织”援助这一贫民窟之前,该贫民窟沉浸在固体废物和废水中。 2、图为印度北方邦坎普尔市Rajapurwa贫民窟附近的死水。雨季期间,死水水位急剧上升,经常淹没附近的房屋。
印度北方邦坎普尔市Rajapurwa贫民窟附近的死水。雨季期间,死水水位急剧上升,经常淹没附近的房屋。坎普尔市一贫民窟居民正在污水清洗过滤器。印度当、当局近来推出“最后一英里项目”,意在治理恒河。当局将在北方邦所有的主要城市设立新的污水处理厂。
坎普尔市Sanjay Nagar贫民窟一位名叫Samarjeet的居民。他在附近一家钟表厂工作,月薪仅55美元。他的儿子因饮用污水正遭受痢疾折磨。坎普尔污水处理厂经排水通道流出污水处理厂,并与该市皮革厂的废水相遇。坎普尔贫民窟居民,45岁的洗衣工Raju Slumomr det以清洗并熨烫衣服为生。他的女儿因长期饮用污水而患上疾病。坎普尔市制革厂领域,这里拥有一些世界上最大型的制革厂。从制革厂排出的化学废水与其他污水一起流入恒河。坎普尔市嘉娜村贫民窟附近污染的万寿菊花。在皮革厂建成之前,该地区遍地都是万寿菊花。坎普尔污水处理厂。该处理厂的污水通过管道流入灌溉渠道,然后经灌溉渠道引至农田。
普尔市嘉娜村贫民窟居民Rajju对着镜头展示背部的炎症。他向摄影师透露称,炎症是因长期饮用污水造成的。50岁的坎普尔贫民窟居民Kalavati称,他在贫民窟的使命就是为贫民窟里的居民建造厕所。坎普尔的Rakhi Mandi贫民窟。该贫民窟坐落在被垃圾填埋场环绕的铁道附近,这里的居民被剥夺了建造厕所之类固定建筑物的权利。
网文《解密:3位总统意外服用了“神秘死亡之水”》(2016年04月25日)报道:
威廉亨利哈里森是史上美国在位任期最短总统,仅当32天。
19世纪四十年代的三位美国总统,William Henry Harrison(威廉亨利哈里森),James K. Polk(杰姆斯波尔克)和Zachary Taylor(扎卡里泰勒)都相继死在白宫内或不久因病而离开白宫。哈里森死在他上任后的第32天,也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总统。杰姆斯波尔克早先被诊断出因胃肠炎相关的症状而去世。
不管你是一个阴谋论者或否,这三位总统的死因都很蹊跷。如今,经由现代的法医分析可能已经弄清了这些可疑死亡的共同联系。据推测,这些神秘的死因可能与白宫的饮用水有关。据官方报导,三位元总统都死于常见疾病:哈里森死于肺炎,波尔克和泰勒死于胃肠炎相关的症状。但一份最近的分析关于哈里森的死因却查出了不同的原因,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死因。
扎卡里泰勒同样被诊断出死于胃肠炎相关的症状。这次法医的重新分析,包括了去审查宣布哈里森死亡时医生的行医记录,发现了惊人的前后矛盾。虽然他发烧,呼吸困难有肺炎的症状,但最致命的问题其实是胃肠道。事实上,医生在报告里也传达了一些疑问,如果医生的原始诊断属实,这将显示所有当时住在白宫的总统可能都死于胃病的并发症。
究竟为什么三位总统都患了肠胃疾病?又是什么导致了这个问题呢?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很不好,当时的华盛顿特区,也不能免除。研究人员透过历史记录清楚地知晓了当时白宫的饮用水的来源。白宫的水源处于一个七个街区外的污水排放处的下游。换句话说,白宫的水源极其不干净。这个污水排放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滋生沙门氏菌的温床。不卫生的污水环境会缩短人的寿命,几位总统也因此而受影响,患上肠胃疾病而早早逝去。
直到19世纪后半叶,人们才发现了这个问题。在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为“卫生的大觉醒”(The Great Sanitary Awakening),欧洲和美国的很多城市终于开始去净化水源,整顿城市的卫生系统。
谢选骏指出:原来,美国的毒水问题不是从今日开始的;而中国的缺水问题是连毒水也无法获得了。毕竟,毒水还可以过滤或消毒,而缺水则很难解决了。
第三节不宜接触中国水源
《中国水污染 逾60%地下水人类不宜接触》(BBC 2015年6月4日)报道:
中国环境保护部周四(4日)表示,《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二地下水和三分之一地面水人类不宜直接接触。中国还表示,2016年年底前,取缔炼油和造纸等污染水环境的工厂。
中国正在向“污染宣战”,力图扭转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期间造成的一些环境破坏。其中最大、最昂贵的挑战之一是处理水污染。
中国将水供应分成六级,环保部监测的968处地面水,去年仅有3.4%达到最高标准的“第一级”。
环保部在年度报告说,只有63.1%的监测地点达到人类可用的第三级以上,其余的不是完全不能使用,就是只适合作为工业用水或灌溉用水。
水质方面,中国423条主要河流、62座重点湖泊(水库)的968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中,开展了水质监测,Ⅳ-Ⅴ类水质以及劣Ⅴ类水质的断面分别高达27.7%和9.2%,即有近4成达不到生活饮用水标准,也不适于水产养殖和游泳。
今年4月,中国誓言到2020年,将该国七大流域的优良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至70%以上,城市饮用水达到93%以上。
中国还表示,2016年年底前,取缔炼油和造纸等污染水环境的工厂。
网文《中国水污染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孙凯 2014年4月13日)报道: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里面的黑恶势力费尽心机,想用高科技的病毒污染水源,以便靠出卖洁净水谋取暴利。
在当下中国,绝对不需要费这么大劲儿。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在放弃自来水,食用自购的矿泉水、纯净水。甚至有专栏文章称:一些城市的自来水仅剩冲马桶的功能。
近日兰州暴发的水污染事故震动全国,其大致原因和地方政府应对方式,与此前一些城市的类似事故大同小异。报道称,兰州一箱水涨至上百元。
这样的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也绝对不会是最严重的。我早就预言,中国的水污染问题比大气污染更严重。一定还会有极端的水污染事故出现。
一、大江大河,无一不污
1993年以来,我曾经三次沿长江的重庆至武汉段、一次从黄河源头全程至入海口、一次沿淮河安徽至河南段采访水污染问题,也采访过滇池、太湖治污。对中国水污染问题的实情有些了解。以下仅举一些区域来说明:
首先是淮河。1995年,中国政府以国务院令的形式,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其中明确要求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今天,淮河水变清了吗?谁要问我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呵呵!
在2000年承诺期到来的时候,我曾经去采访淮河治污问题,了解到的一项指标完成情况是:原定到2000年沿线要建成5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尽管当时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环保局、水利部、建设部、农业部、中国轻工总会、化工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和淮河流域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省政府领导一起,共同参加了第三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并对决战阶段各自所采取的措施作了承诺。但到2000年底,这52座生活污水处理厂绝大多数尚在图纸之上。在2000年底能按生产规模投入运行的不足5座。
而且,按照国人多年一贯的做法,建污水处理厂,首先要建办公楼,这几乎是全国各地建污水处理厂的惯例。沿淮某市一位环保局长刚刚从英国考察归来,他说:在英国,和我国同等规模的污水处理厂一般有6位工作人员,哪里还需要什么办公楼?而我国一般最少得60人。一些必要的化验等设备,国外是尽量提高社会化程度,尽量和大学或研究机构通用。我们却是各家统统要自建一套,成本高、使用率低就是必然的。
中国在所有大江大河大湖中下了最大决心、最大功夫,向全世界有过庄严承诺的淮河治污是这样,其他水体可想而知。
再说说上海。上海是中国最现代化、管理水平最高的城市,可是,2003至2013年,我在上海的黄金地段住了十年,对上海散发着强烈异味的自来水恐惧不已。由上海再到繁华美丽的长三角走走,从田间的沟渠,到周庄、绍兴这些旅游地,看看那些散发臭气的黑水,还需要用什么检测数据来说明污染的普遍和严重程度吗?
说说长江。坐船顺长江而行,再在重庆、宜昌、武汉等城市绕行一周,目光所及,触目惊心。无数的排污口像一条条孽龙,整日哗哗不停地向长江喷吐着毒液。无数垃圾堆沿江边堆放,堆多了,会自然滑进长江,江水涨高了,也会自然将垃圾带入江中。有特大企业的治污经验是:把排污口延伸到长江江心,他们说:这叫充分利用江水的自我净化能力。对于沿江生活的人们来说,不幸之处在于:长江既是沿江各城镇主要的纳污水体,又是人们主要的生活饮用水源。
说说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大带来的一大好处是净化能力极强。在青海被严重污染的黄河在流进中自我净化,尤其在到达刘家峡水电站库区后,经过沉淀,以一类水质流出刘家峡。但仅仅经过上百公里之后,在进入兰州市时就成了三类水。流出兰州市时成为四类水,流经白银市后又下降为五类水。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源源不断地被排入黄河。
水利部曾经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的水资源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是:46.5%的河长受到污染,水质只达到四、五类;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质为超五类,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
原国家环保局曾经发布新闻:在全中国七大流域中,面临的严重问题是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顺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辽河、淮河、黄河、海河等流域都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
中国环保界的元老、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曾对我说:“中国水污染问题的趋势是越来越坏,而不是越来越好。前景很不乐观。”他说:“滇池治理,越治越坏。外国专家全都摇头,说:从没见过这样的湖泊。可我国的许多湖泊,现在还都在按滇池的路子走下去。”他说:“水污染问题在普遍加剧,仅有的水源逐渐不能使用。这种局面特别紧迫。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中国将因此而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二、水污染严重原因多多
说起水污染严重的原因,曲格平说:“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工业污染,这是很严重的。将来即使所有工业合理布局,污水全部达标排放,处理过的这个污水也是超五类的。二是城市生活污水,我国完全达到处理后排放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三是面源污染,即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磷等污染,这个问题比较麻烦,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强度最高的国家。多种因素造成的复合污染,将使得中国水污染恶化的状况会越来越严重。”我认为的另一个层面的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管理水平低下。二是一些所谓的企业家道德水平低下。
为什么这么说?在发达国家,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而且污水一定要处理后达标排放。而中国水的重复利用率远远低于此。多数企业做不到污水完全处理后达标排放。
发达国家平均每1万人就有一个污水处理厂,用以处理人们每日所产生的生活污水。而在中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中国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不到5家。武汉、重庆等绝大多数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零。都是直接排放。直到今天,中国还没有一座城市做到污水100%全部处理的。
企业家道德水平低下的结论,是基于我的记者生涯里无数次去暗访、蹲坑、偷袭,抓那些排污企业偷排污水的罪证的经历。
中国的治污技术本就落后,但如果完全严格执行,也还能管点用。可是这么多年,见的偷排污水的企业多了,我对有多少企业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真的没有信心。因为一开动治污设施就要产生成本,所以,黑心企业家往往偷排。由此说到有企业往深井里排污的问题,虽然没有证据,但我坚信肯定有这么干的。
三、极端严厉的环保标准才能救中国
从媒体看到最新的一些数据是:“环保部公布《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超过30%的河流和超过50%的地下水不达标。还有辽宁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处理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市大辛生活垃圾处理场厂区内存有几十万吨未处理渗滤液,上海市青浦区第二污水处理厂现场露天堆放5000吨左右污泥,浙江省嘉兴市西部水务(嘉兴)有限公司、桐乡市濮院恒盛水处理有限公司、桐乡市申和水务有限公司等太湖流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不按要求标准排放,苏州黄桥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镍、化学需氧量浓度长期超标;湖南省株洲市霞湾港工业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未按危险废物管理相关规定贮存和处置等。”我得说:这些数据,跟我因了解一些实际所产生的印象比,实在是太乐观了。
老话重提:我再次强调我的观点,中国的污染问题远未到开始好转的拐点,情况还会越来越严重。水污染非常严重,严重程度肯定超过大气污染。一座座城市的饮用水因为水源污染和自来水输水镀锌管网二次污染等原因而达不到饮用标准。
要想尽早好转,必须实行全世界最严厉的污水排放、净水饮用标准,使中国成为全世界环保标准最严格、执行最严厉的国家。
与极端环保主义者不同,我不反对上一些大的重化工项目,我认为:所有的工业项目都可以上马,但必须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
群众如果不信任政府对执行严格环保标准的承诺怎么办?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把家搬到可能造成污染的大项目旁边去住,每一个城市最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最大项目旁,都住上这个城市的主要管理者。如此,监督有力,百姓信任。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群众这样要求、官员这样做,不算过分。
重要的是:最严厉的环保标准,必然逼出优秀的企业和先进的环保技术及管理手段,这是中国人彻底摆脱污染、又使经济更好发展的唯一可行之路。
同样道理,一个城市的自来水到底合格不合格,官员不要光空喊合格,每个城市的市委书记市长、起码市环保局长、水务局长,必须和市民喝同样的水,用同样的水。媒体对此进行长期监督。这个要求高吗?显然不能说高。
四、兰州污染事故的必然与偶然
兰州到今天才出这样的污染事故,已经是个奇迹。
从规划上来说,西固区是兰州这个长条带状城市的上水区,黄河由这里入城,流过整个兰州。但这里却被规划成为重化工区,兰化、兰炼、兰铝等诸多高污染大企业集中在这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它们,又衍生出一串高污染的小企业……这样的现实和体现出的草菅人命的管理思路,决定了兰州爆发大的污染事故是必然,何时爆发是偶然。
因为近日的事故,东方早报记者鲍志2011年的一篇报道被广泛转发。报道称:一条深埋地下半个多世纪的排污干管正在成为引爆兰州水灾的“定时炸弹”。这条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油污总干管,自黄河兰州段上游的西固区陈官营起延伸至下游的城关区东岗村,全长27公里,贯穿整个兰州市中心城区和甘肃省政治活动中心——东方红广场,早在2004年即被认为超过了使用极限。报道引用曾任民盟甘肃省委研究室主任的王式刚的话说,有专家估计,如果该管线在城关区发生爆裂,两个小时内兰州市城关区平均积水就会超过2米深。近10年来,这条干管已发生多次塌陷事故,被甘肃省、兰州市两级环保部门列为兰州市的“重大环境安全隐患”。
然而,对于这条管线何时报废以及报废后中石油兰化公司工业污水的出路问题,甘肃省、兰州市两级政府与中石油兰化公司方面,围绕“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买单”的博弈持续了近7年之久。甘肃省政府办公厅2004年10月18日批转下发的要求兰州市政府牵头“确定油污干管退役报废的最后期限”的红头文件也成为“一纸空文”。
这,可为我的结论佐证。
《死亡之水!山西漳河苯胺泄漏污染 怀孕母羊饮水后流产》(2013-1-8 marina11中国广播网)报道:
核心提示:据报道,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发生后当地村民并未得到安全警告。有村民反映自己饲养的母羊饮用河水后异常流产才知道河流被污染了。而此前山西日报的报道称,“目前未造成人畜伤亡”。
严禁人畜饮用河内废水
中广网北京1月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7日)是山西长治天脊煤化工集团苯胺泄漏事故过去第七天。2012年12月31日,长治潞城,苯胺泄漏事故发 生,2013年1月5日,山西省环保厅接到报告。山西省官方数字显示,38.7吨苯胺污染物泄漏,8.7吨流入浊漳河。从天脊煤化工集团厂区下浊漳河下游 走大约20公里,已经是另一番景象,河边还有村民在放羊。
靳小红:这两天就没水,有了那几天,堵了,堵了水库了。没堵水库的时候羊出现了异常反映。这里是天脊集团排污渠直接通入浊漳河的交汇处。46岁的靳小红正和儿子赶着自家羊群站在河边,他说知道这条就是天脊煤化工的排污渠,最近刚刚被污染了。
记者:有没有通知你们河流被污染了?
村民:没有通知。
记者:那你怎么知道这条河被污染了?
村民:这两天不能饮羊了,羊怀的小羊流产了。不该流产就流产了。
排污渠的入河口,编织袋装着的活性炭密密麻麻堵住渠道,河水的颜色也已经看不出什么异常。靳小红对几天前的情景还记得清楚。
靳小红:四五天那几天是红的,也有沫了,洗衣服沫一样,伴有红色,以前不是这样的。
官方发布中提到,污染物大多被引流到黄牛蹄干涸水库,从水库通往浊漳河的泄洪通道被堵塞之后,库底终于有一层积水浮冰。沿浊漳河流域和黄牛蹄水库,密集分布着村落,听到河水被污染的说法,人们的回答通常含糊,他们说,至今没有得到确切通知。
记者:那现在村里通知你们说注意河水污染了不让放羊了没?
村民:没通知。
记者:你们自己观察的?
村民:都是看出毛病来了,没通知,没人管。
村民:咱老百姓不知道。
事故应急指挥部的官方发布中,“国家有关部门检测结果”已经表明“岳城水库水质未发现苯胺类有机物污染”,同样是昨天,下游的河南省安阳市启动了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安阳市政府应急办主任刘希杰说,岳城水库检出了苯胺。
刘希杰:从目前监测情况看,我市境内岳城水库、红旗渠等部分水体有苯胺、挥发酚等因子检出和超标。
山西长治市市长张保说,关于河南的数据,指挥部也是通过各方收集而来。
记者:河南方面没用收到水体污染的影响,这个通过什么渠道得到的消息?
张保:通过监测。通过环保部门,山西省厅也有,长治也有,国家也有,河南也有,河南邯郸、安阳政府部门的都有。
岳城水库事关周边百姓饮水安全,山西和河南的官方说法为何有出入?公众的“瞒报”质疑在两场官方通气会中也不断被问及。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高山深夜再次承诺。
李高山:当事的同志们,当事的企业和当事的基层政府和部门同志们正在认真的查找原因,把情况弄清楚之后会告诉大家的。我们有专门分管这方面的同志和部门正在抓紧调查和研究。
被污染水域羊群出现集中性流产
从黄牛蹄水库沿公路再往下走8公里左右,便是辛安村,这里是天脊排污渠与浊漳河的交界口。漳河上游有两条分支,分为浊漳河和清漳河,而浊漳河则是这次受污染的源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排污口不足两米宽,里面已整齐地堆放着一个个的麻袋,麻袋里装着黑色的活性炭,其中有活性炭就裸露在河边。这道由麻 袋组成的“拦污坝”有30多米长,不过排污口已不见水流动,取而代之的是冰块,冰块的颜色呈黄色。附近有村民介绍,前几天这里曾出现了“黄的有些发红的污 水,里面还有像洗衣粉似的泡沫。”村民说,没有人通知说河水污染,也没有人管。
事故现场没有工作人员,也没有见到像黄牛蹄水库的那种醒目的提示牌,只有河水流淌的声音。两位村民赶着上百头羊在附近的玉米地里吃秸杆,一位年纪大的村民告诉记者,他叫靳小红,今年46岁,是附近南庄村人,在浊漳河附近放羊已经有6年时间了。
对于河水污染,他回忆说,前几天自己家的母羊出现了接二连三的“掉羔子”现象(当地方言“羊流产”),这才想到是不是水有问题,“总共有6只母羊掉了羔子,小羊羔生出来全部是死胎。”
靳小红说,这种大面积死胎掉羔子的现象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就是前几天这段时间集中出现,附近其他养殖户也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后来听电视上说浊漳河的水污染了,才感觉掉羔子是因为羊喝了浊漳河的水。”
当记者问到,如何确定羊流产与水质污染有关时,靳小红说:“我们也说不清楚,但是,现在我们放羊都不到下游,羊喝上游的水,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而且其他养殖户也是这样。”
靳小红说,这些羊羔每只大概能卖三四百元,这次掉的这批羔子损失在两三千元,“养羊就是我们家的全部收入,这次损失惨重啊。”
当记者问到是否当地企业讨说法时,靳小红说:“我们找不到人,找也是白找,没用。”说完,他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赶着羊群走了。
今晚的发布会现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刘大山求证是否出现人畜伤亡时,对方未对此作出回应。此前山西日报的报道称,“目前未造成人畜伤亡”。
谢选骏指出:但愿遭到污染的中国水源,位于占有中国之半的人迹罕至的地区。但是事实正好相反,逾60%的中国地下水,正在人口稠密地区——正是人类的活动,使得这些地下水变得“不宜接触”了。所以有人丧心病狂,要糟蹋剩下的40%——为此他们不惜建筑引水工程,要把中国水源一概变成不可接触的了。
第四节 美国社会信任问题
《纽约市的饮用水污染问题与治理》(admin 2007-9-28)报道:
90年代,纽约人每天消耗15亿加仑的水。这个数字比起60年代的纽约人日平均用水量来,增长了20%,约3.6亿加仑。而在这30年里,纽约市的人口却下降了6%;这说明纽约市每日平均用水量呈绝对上升趋势。纽约市城市用水量的递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纽约市的输水管道的老化,使得渗漏无法避免。
饮用水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环节:饮用水的供应和饮用水的质量。纽约市的饮用水质量历来是排在全美国水质最好的城市行列之中。历年来,纽约市的水质以口感好、清澈透明而闻名。纽约市的饮用水质从来都符合联邦政府和纽约州政府制定的饮用水标准。而且水的质量极高,根本用不着像其他州或城市那样采用特殊的处理手段。然而,纽约上州的土地开发将会影响纽约市的饮用水的供应,并且已经给水质带来一定的损害。造成水质下降的罪魁祸首是污水的排放、溶化积雪的道路盐水的流入、农药的浸入、酸雨的渗入。
当然,纽约市开启哈德逊流域的饮用水供应将减缓快速增长的用水量带给纽约市饮用水供应的压力。由于纽约市的饮用水水质历来处于较高的质量,所以在政府一级对于水质下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纽约市饮用水的供应得益于纽约市的饮用水输送系统。在曼哈顿以北199英里的三个大水库每天向纽约市的社区运送10.5亿加仑的饮用水。然而,自1960年代以来,纽约市水库的消耗量上升了30%。专家们警告;纽约市每日的耗水量已经超过了纽约市水库能够安全供应的容量。
纽约市饮用水的供应与消耗
纽约市的水库系统每天向纽约市提供大约15亿加仑的饮用水。其中纽约市的消耗量为14亿加仑,纽约上州的四个郡消耗1.1亿加仑。在美国的一些主要城市中,每家、每户、每个企、事业单位都安装了水表,对于每天的使量进行监测。1984-198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纽约市居民使用量占53%、工业、商业使用量占17%、政府、公共部门用水量占14%、渗漏占14%、7%其他。纽约市民每日平均用水量为200加仑,这个数字不太精确,因为它包含了商业用水和渗漏。统计资料显示,全美国的平均水平为每人每天消耗80加仑。这个数字显示了纽约人每天的用水量大大超过全国居民每日平均用水量。
温室效应同样可以促使用水量的提升。纽约州政府水资源管理部门-水资源计划委员会预计即使参加了节水计划,纽约市的耗水量在2000年将会提高20%,大约为每天消耗18.20加仑;到2030年,用水量将会攀升到19.70亿加仑。如果在正常年景之下,纽约市的水库储量还可以保证供应,然而在有旱灾的年景里,纽约市的供水就会出现问题。
纽约市有关饮用水供应与使用的法律
1905年纽约市颁布了“水供应法”(The 1905 Water Supply Act),该法经几次修订基本上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1906年经修改的“水供应法”将达拉华河的水供应系统的管理由宾夕伐尼亚州和新泽西州划归纽约市管理,这一法律曾经在美国最高法院引起争论。1954年,最高法院对于纽约市与新泽西州签订的法律进行了补充,规定纽约市在达拉华河的用水量的极限是每天8亿加仑。在节约用水方面,联邦政府没有详细的立法规定。这方面的立法是由纽约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作出的。1989年,纽约市政府立法规定,要求在1992年以后兴建的、或重新装修的建筑中必须安装节水抽水马桶装置;用新型的1.6加仑的蓄水箱代替以往的3.5-8加仑的标准蓄水箱。在一些大旱的年景里,纽约市政府会出台临时紧急条例;规定居民及企、事业单位的用水量。在平时,纽约市政府还没有一部完整的节水法规。1985年纽约市经历了一个月的缺水干旱,使得日供水量下降3亿加仑。在那个月里,纽约市采取临时的节水措施,要求每个家庭停止车辆的冲洗、园圃的浇灌,以及在办公场所限制空调的开启时间。
节水和防止渗漏
节水(Conservation)在这里有两种涵义:控制集团和居民用水;防止输水管道水的渗漏。1988年,纽约市在一些商业、工业用户安装了63万只监督水表,这些水表的安装对于集团限制用水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据估计,水表安装完毕后,大约每天可以节水2.25-3亿加仑的水。这相当于纽约市每天耗水量的1/5。另外,在一些企、事业单位,水费的缴纳不是根据水表数,这样就使得一些单位有空子可钻。使用水表后,可以建立起一种监督机制,促进节水计划。
纽约市住宅大约有4百万个厕所,每天消耗的水约占纽约市家庭总耗水量的40%。1992年根据安装节水马桶的法规要求,许多新的建筑里都安装了节水马桶,但是大约要在20年以后才能够见到大的总体效果,如一年节约2亿加仑左右的水。在企事业单位、家庭安装缓冲水流的水龙头是另一个节水的办法。
在美国其他一些城市里——如加州的圣·荷塞市,在21,300个家庭中安装了减缓水流的水龙头,大约使这些家庭节水10%;现在,在圣·荷塞市有4/5的家庭安装了这种水龙头。而在纽约市除了一些提倡节水的民间组织在个别地区进行小规模的实验外,还只是依靠传统的公共教育宣传节水意识。纽约市输水管道老化,从而导致自来水的流失。纽约市有限的数据显示,大约有1/10的饮用水由于市内自来水水管老化而白白流走。这还不包括从纽约上州的输水管线的流失量。除此以外,纽约市还有7%的用水不能说明去向,这个百分比包括了消防及街道清扫用水。
在纽约市,管道渗漏的检查大约每5年一次,负责自来水管道渗漏的官员们认为,如果能够加快检查的频率,大概还能减少50%的自来水渗漏。纽约市饮用水的质量问题和现状 纽约市市民与市政府部门关心的水的质量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前者关心的是偶尔出现的饮用水的污浊、气味;后者关心的是饮用水中是否含有致病的生物、细菌-这是1880年代纽约市建立城市输水管道以来自来水公司关心的首要目标。除了细菌、生物,水中是否含有影响公共健康的有毒物质也是自来水厂关心的目标。
值得高兴的是,纽约市除了在长岛地区偶尔出现的自来水质量不合格以外,大部分地区的水质都达到和远远超过了联邦政府、州政府规定的水质标准,纽约市是全美国饮用水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纽约市饮用水质量的现状 纽约市的饮用水历来属于全美国水质最好的饮用水行列。它符合所有联邦政府规定的标准。在水质的口感方面,纽约市的饮用水的口感很好,名列全美最好饮用水的行列;其口感甚至要超过许多其他州生产的瓶装水。纽约市90%以上的地区的供水来自纽约上州凯兹基尔(Catskill)以及达拉华的两个最大的水库。曼哈顿、皇后区、布朗克斯区的许多社区使用的饮用水均出自这里;布鲁克林、斯泰腾岛的全部社区的饮用水也是出自这里。纽约上州水库的水质由纽约市有关部门负责监测,然后由自来水公司加工、消灭有害物质。对于纽约市水质影响最大的在输水途中由于水管老化造成的污染。在饮用水的终端的一些地区可以发现水管中含有铅,据统计,大约1/10的家庭的水管可以测出铅含量超过联邦政府规定的标准。
纽约市有关饮用水质量的法律
联邦政府曾经颁布法令要求全美所有的河流的水质都达到可以垂钓和游泳的标准。这一法律要求所有的企业都不能将污染物质排入饮用水的水库。1909年,纽约市市政府曾经制定法律禁止在纽约上州学水库附近建设大型公共设施,这一法律曾经在1953年修订。1974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饮用水安全法》(Safe Drinking Water Act),对于饮用水规定了30多项指标。这一法令要求自来水厂保证饮用水中细菌、生物的含量符合联邦政府规定的标准,如酸、气味等等。1986年美国联邦政府又作出一项法令,要求所有的水厂将饮用水输送到用户家中时必须保证洁净。纽约州政府的保健部负责这项法律的监督实施,为此纽约市政府化了大量资金建造饮用水的过滤系统。纽约市开拓新的水资源供应的办法 纽约市市长政府间水资源供应协调小组(the Mayor’s Intergovernmental Task Force on New York City Water Supply Needs)和纽约市政府环境部一起工作,开拓纽约市水供应的第二渠道-哈德逊河的水资源供应。
现在,哈德逊河流域在旱季每天向纽约市输送1千万加仑的饮用水。市政府官员计划加大哈德逊河域供水,但这只是一个初步设想。开拓新的水源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加大纽约市地下水的供应。在布鲁克林和皇后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地区都是依赖地下水。现在,在皇后区大约有50万居民仍然使用由皇后区牙买加水厂供应的地下水。
另外,纽约市政府还打算在纽约州的大湖区寻找水源。
纽约市水质的主要威胁
纽约市历来以水质好著称,但是目前纽约市的水质也面临着污染的威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上游水源附近的过度开发。在过去几十年里,纽约上州地区一些地方慢慢地从无人居住的森林变成郊区、市镇,甚至是商业中心、办公楼。纽约上州地区的威彻斯特县、普南县的人口在1960年——1980年里增长了20%;在2015年以前,那里的人口将会再增长15%。人口的增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污水排出的增长。
纽约市的法律没有对在水源附近的污水排放做限制性的规定,而罗德岛州和康乃迪戈州的法律都禁止在饮用水源附近排放污水。在1989年,纽约市有83家污水处理厂将未达标的污水排放到水源附近的河流中。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市进入饮水源的总的污水排放达到每日1千万加仑。纽约上州地区有7家污水处理厂是根据纽约州法律而建造的,其初衷是为了解决上州居民的污水处理、保护水资源。但是这些污水处理厂的管道陈旧,许多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上州水源。1988年的一项监测显示,有86%的污水未达标就排入上游水系。 纽约市依赖的另一饮水资源来源于达拉华河流域,它的水源受到的污染威胁主要来自该地区的奶牛饲养场。这些农场的畜类排物造成河流里的微生物数量猛增。
对纽约市水源污染造成威胁的还来自火力发电厂的排放物、酸雨。
纽约市控制饮用水质量的政府行动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纽约市政府在保护水资源方面的措施不力提出批评,他们认为纽约市政府要对纽约市水质下降负责;尤其要对纽约市对水源保护不力负责。针对这些指责,纽约市政府在1989年发起了一个节水方案。这个方案的头一年的目标是在上州水源附近加强水质的监测;该方案的第二个目标是在上州库区控制农业开发。1990年代,纽约市政府在控制水质方面做的第二步就是改造饮用水过滤设备。在美国环保署的新的法律要求下,纽约市政府被要求在上州水库修建大型的水过滤厂,这个方案要花费市政府大量资金。纽约州州长马里奥·科莫( Mario Cuomo)提出了一个名为“21世纪环境质量债券法案”(21st Century Environmental Quality Bond Act),建议发行19亿美元的州政府债券帮助纽约市政府筹资改善上州水资源环境。
纽约市的缺水问题在以往都是通过短期节水计划来对付的;从长远来看,只有通过持续地降低水的消耗量才能解决,否则只有通过开辟新的水源才能解决;当然,前者是一个更有效的方法,但是它必须依赖全体市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另外,节约用水意味着节省建设新的水处理设备的资金投入。
节水计划还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到减少自来水的渗漏的工程中去。纽约市政府拨款13亿元计划在10年内建设1-3个新的输水管道。新的管道建成后将可以关闭旧的管道。新的输水管道建成后还将同时解决布鲁克林、斯泰腾岛和皇后区的自来水的压力问题。
在解决纽约市水质的问题上,纽约市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14个污水处理厂。1980年代新建的北河(North River)和红钩(Red Hook)两大污水处理厂供花费了14亿美元资金。曼哈顿中央商务区依赖北河的污水处理厂,但是这个污水处理日处理污水量已经远远超过设计能力。纽约大约有70%的污水管道的设计与雨水排水管道连在一起。在暴雨季节许多未经处理的污水就随着雨水一起冲到了水源流域,这是造成纽约市水资源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纽约市正在考虑新建一个将这些混合雨水重新引入污水处理站的系统,如果这个系统能够建立起来,那么将有效地控制饮用水源的污染。
《听说洛杉矶、纽约等城市饮用水严重超标 怎么办?》(2016-09-23 中国网)报道:
近日,一篇《可怕!洛杉矶、纽约等城市饮用水严重超标 2亿人受肺癌"致命"危害!》在朋友圈悄然传播起来,“六价铬”也一度成为网络热搜的关键词。这一份来自美国CNN的最新报道,涉及到美国多个城市饮用水被一种可致癌的有毒物质(六价铬Chromium-6)污染,严重影响了亿万美国人的生命健康。
标准严格的美帝都污染成这样,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赶紧装一个净水入户系统,但如果你以为这样就高枕无忧的话,那就错了,因为一般的龙头阀体结构,在冷热水的混合过程中,龙头内部的金属腔体长期处于积水状态,净水处理过的水在龙头腔体和金属管道中如果长时存放,仍然存在重金属析出的隐患。当你关闭龙头上床休息的时候,重金属正在角阀、龙头的金属腔体里蠢蠢欲动。
真是防不胜防,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
1、套装入户——全屋全程全线隔绝污染方案才是关键
从进水到出水,全面革新结构与套装组成,实现水流全程隔绝污染。虽然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入户净水系统、更为安全的自来水管。同时,也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健康水龙头:从铜到不锈钢,再到使用非金属材质对金属进行隔绝。这些抗污染的方法,其实仅是单个净水装置、单个龙头在发挥有限的作用,无法完全避免污染。只有采取整套的全屋安装形式,从角阀开始,到软管、龙头,并覆盖全屋所有用水的地方,才能达到全程饮用水的一致健康。
作为高端厨卫领导品牌,九牧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家里的水更健康。作为国内首家研发并推出套装方案的企业,九牧的健康产品线覆盖家庭使用中的各处需求,不管是厨房,还是浴室,亦或是阳台;不管是进水的角阀,还是过水的软管、出水的龙头,处处都体现出细心与用心。套装形式的上市,更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选择与购买体验。
爱家人,就给她们全程完整的呵护,方能隔绝污染,全面保护家人健康!
2、革命性防污染结构——进水过水出水每个环节都加倍用心呵护
在对健康材质和工艺的孜孜探寻中,生活给了我们灵感,如果用更健康的材质将水流与金属部分隔开,那又将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呢?
在经过上千次的试验,克服结构、材料等方面的困难后,九牧H2健康龙头系列革新问世。新一代的龙头饮水结构,用更健康的材料包裹水,代替常见龙头阀体结构,让冷热水不再通过金属腔体进行聚积混合,而是直接从阀芯进出,将水与金属管道、与腔体的接触隔绝开来,从而杜绝了重金属的析出隐患,并从单纯的保护龙头腔体升级到全程保护。覆盖厨房与浴室等需要饮用水的地方,真正做到“永别了,重金属”,大幅提高家庭用水的健康等级!
温馨小贴士——
1、除了入户进水系统以外,常见的管道也要使用安全级别更高的产品;
2、用水前,先放走一些存留水;
3、重要消息来啦!!!
《美国水污染事件爆“信任危机”:“铅水”泛滥 1800万居民遭殃》(2016-06-30 自媒体)报道:
导读:美国水污染危机持续发酵,CNN根据一份最新报告以及多个渠道和水务专家提供的信息称,1800万美国人生活在供水系统违反规定的社区。美国弗林特市先前曝出水污染危机,几十名儿童被检测出血铅超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最新报告称,弗林特事件“并非个例”,水质问题几乎涵盖全美各州。
应对美国公共卫生领域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危机,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初曾到访水铅污染严重的密歇根州弗林特市,当众喝下过滤的自来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8日爆料,事实上全美有5300多个供水系统违反规定,1800万人的健康受到威胁,然而相关负责机构却对此熟视无睹。
CNN根据一份最新报告以及多个渠道和水务专家提供的信息称,1800万美国人生活在供水系统违反规定的社区,去年5363个供水系统都违反了联邦铅检测规定。违规行为包括未能妥善监测水中的铅,污染情况对居民知情不报,以及未能采取适当措施避免铅污染等。负责确保这些系统安全的联邦机构明明知道存在问题,但几乎没采取任何应对措施。报告指出,尽管收到8000多个铅铜违规报告,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却只参与了908起案例的执法行动。
“想象一下,一个警察看到违章车辆以每小时90英里的速度闯过停车标志却什么也不做,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健康项目主任奥尔森(Erik Olson)分析环保局的数据报告后说。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员爱德华兹(Marc Edwards)是最早揭露弗林特水污染丑闻的学者之一,他几年前就注意到,当地自来水公司通过取样前打开水龙头、卸掉过滤器、慢慢向取样瓶里注水等方法,使检测的水体含铅量降低,而环保局却对这些“作弊”行为视而不见。就连弗林特这样水污染严重的城市,也没有被该局列入铅和铜超标的城市名单。这意味着,全美可能有更多社区、幼儿园、学校处于饮用水遭污染的危险之中,但公众对此一无所知。
美国密歇根州弗林特市先前曝出水污染危机,几十名儿童被检测出血铅超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最新报告称,弗林特事件“并非个例”,水质问题几乎涵盖全美各州。
通常铅中毒会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导致成人的肾脏问题和增加心血管病死亡风险。报道称,所有自来水从水厂出来时都合乎标准,含铅主要因为旧管道引起。全美7500万户建于1980年之前的住房最有可能采用铅管。那些老住房占全美住房总数的一半以上,纽约、罗德岛、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和宾夕法尼亚等州最为集中。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分析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官方数据,发现仅2015年,全国便有5363个自来水处理系统违反了涉及铅、铜含量的联邦水质安全标准。调查报告认定,这些自来水厂没有妥善处理饮用水,以至于老旧管道中的铅渗入水中;或在水质检测环节“作弊”,以掩盖水体含铅量可能超标的事实。
去年从环保局水利部门退休的执法人员莫里西(Alan Morrissey)感到很沮丧,因为那些公然的违规没有受到处罚,“我的大部分同事都选择在自家安装水过滤器,”他说,因为大家对自来水的质量没有信心。
英国《卫报》28日援引这份报告报道,这5363个自来水处理系统几乎涵盖美国各州,为超过1800万居民供应饮用水。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1110个社区自来水处理系统违反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水体含铅量的上限,意味着2015年超过390万居民接触过含铅量超标的饮用水。报告指出,尽管水污染问题突出,但是全美自来水厂受处罚的比例却低得惊人。2015年,在超过8000起水质违规案件中,当局仅对11%采取过执法行动;处罚比例则更低,只有3%。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随后发表声明,承认在涉及水体含铅量和含铜量的饮用水安全标准执行过程中,“一直存在挑战”。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表示,已经加强与各州自来水供应部门的合作,将确保“充分执行现行法规”。按照该机构的说法,不少2015年违规的自来水厂已采取补救措施。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公共卫生项目负责人奥尔森表示:“饮用水不安全,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需要全国性的解决方案。”此前,密歇根州弗林特市水污染丑闻被批“让整个国家丢脸”。为节省开支,该市2014年不再从底特律地区买水,改以当地弗林特河为水源。民众随后投诉水质差,当局却坚称水质“绝对放心”。2015年10月,几十名儿童被检测出血铅超标,该市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今年5月,总统奥巴马前往弗林特市,承认这场水污染危机系“人为所致”。
本月初,一项调查认定,美国17个州至少33座城市过去10年间存在水质检测“作弊”行为,以掩盖或低估水体含铅量可能超标的事实。《卫报》推断,这很可能只揭露了美国城市水质检测黑幕的“冰山一角”。
多地饮用水靠作弊达标
美国饮用水的铅污染问题非常普遍。有媒体披露称,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借助”多种方式,掩盖饮用水含铅量可能超标的问题。
为了使水质检测达标,美国一些地方甚至将高危家庭排除在抽样检测之外;一些城市,如费城和芝加哥等,则专门要求对官员家中的饮用水进行安全检测;密歇根和新罕布什尔等州政府甚至下文指导如何在检测中刻意“降低”铅含量。一些地方会采取多种方式,以保证铅含量检测结果达标。这包括在获取样品前安装水龙头进行“前滤”,或取掉水龙头前端的过滤器以实现“通畅”。有的地方还会指导居民获取样品时“要慢慢地向瓶中装水”等。
据报道,虽然“前滤”和“通畅”法早就已经被认为是存在问题的,但美国许多地方却仍在普遍使用上述方法,而相关部门的监管则并没有跟上。美国环保署只是表示,正在对水中的铅、铜含量的相关规定进行修订,修订案预计要到2017年才能完成。
网文《镭女郎》报道:
镭女郎是指1917年左右,受雇于美国镭企业、替手表的表面涂上可以发亮颜料(也就是镭)、最后导致辐射中毒的工厂女工。由于这些女工都被告知这项颜料是无害的,因此,她们会用舌尖舔拭笔尖,让画笔可以更精制地替表面上色,有些人甚至会用将发光的颜料涂在指甲或是牙齿上。这导致这些镭女郎都吸收致命份量的镭。后来,有五位镭女郎对她们的雇主提起了诉讼,要求美国镭企业对她们造成的职业伤害作出赔偿。
从1917年到1926年间,美国镭企业(最初叫做镭发光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从钒酸钾铀矿中进行提取和纯化的事业,并以“Undark”为品牌名称,生产发光颜料。身为一个国防工业,美国镭企业是美国陆军辐射发光手表的主要供应商。它们在伊利诺伊州渥太华的工厂雇用了百名以上的工人(多半是女性),将手表的表面涂上亮光漆,并误导说颜料是安全的。
辐射暴露
美国镭企业雇用了约70名的女工,进行包含镭的处理等多项工作。然而,由于雇主与企业的科学家深知镭的负面影响,小心翼翼地避免自己暴露在辐射环境之下;工厂内的化学家,亦使用铅防、面罩、钳子等工具减少直接接触。
在美加地区,估计有4000名工人备雇用来替表面上镭。他们需要混合黏著剂、水、以及镭粉,并用驼毛刷将颜料涂在表面上。而以当时的工资来计算,一天需要涂250个表面,平均一个表面只有1.5美分的收入(在2015年,相当于$0.277美元)。这些画笔,在几笔画之后会开始变形,所以当时美国镭企业的主管鼓励员工用嘴唇、舌头舔一下画笔,以保持笔尖的细致度。而为了好玩,也有些镭女镭会在指甲、牙齿、或是脸上涂上这些致命的颜料。有非常多的工人因此生病,不过也无法确定而因暴露在辐射环境之下死去的人数。
辐射疾病
不久之后,很多在女工开始贫血,下颚开始松脱坏死(现在称做radium jaw)。当时认为,医疗人员使用的X光机可能让这些身体欠佳的工人受到额外的辐射线,让他们的健康恶化。但事后发现,这项检查只是美国镭企业试图混淆视听的诡计。而美国镭企业和其他的手表公司也拒绝承认这些工人的疾病是肇因于暴露在辐射之下。而很多医生、牙医以及研究人员也依照企业的要求,不愿公布病人检查的资料。在公司的极力主张之下,这些工人的死亡,被医疗人员引导到其他员因:如当时恶名昭彰的性感染疾病梅毒,也时常被用来诽谤妇女的名声。
诉讼
当时,有位叫做格蕾丝·福莱尔(Grace Fryer)的女工想要提起诉讼,不过她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寻获一名肯为她打官司的律师。而在找到律师之后,法庭也拖拉了好几个月。直到1928年1月第一次开庭,两位女性都久病卧床不起,甚至无法举起手臂宣读誓言。之后,有四名女工也加入了诉讼,包括:奎因达·麦当劳(Quinta MacDonald)、阿尔比娜·拉里斯(Albina Larice)、埃特纳·胡斯曼(Edna Hussman)和凯特琳·邵益(Katherine Shaub),她们也被称为“镭女郎”。因为这个案件引起的诉讼和媒体轰动创下了司法判决先例,也促使了劳动职业安全标准等规范的建立等等。
历史影响
镭女孩的故事对于保健物理学及劳工权益领域来说,都有相当的重要性。个体劳动者起诉企业,要求虐待劳工之损害赔偿的权利,也被认为是镭女孩事件的结果。而在该事件之后,工业安全的标准大幅增进了十几前的品质。
这项诉讼在1928年的秋天结案,在陪审团进行商议之前。结果是每位镭女孩可以获得$10,000美金的赔偿金(相当于2015年的$138,000美金),以及每年$600美金(相当于2015年的$8300美金)的年金,直到她们死亡,同时,所有的医疗和法律诉讼支出都是由美国镭公司支付。
这场争讼以及引起的公众关注,是往后建立职业伤害劳工法的因素之一。要帮表面上镭涂料的工人都是在有进行安全预防措施的指示,并配备了防护装备。而镭表面一直到1960年后其孩又在继续使用。
《全美27州饮水遭辐射“镭”污染 1.7亿人罹癌风险高》(世界日报 2018-01-12)报道:
水龙头流出的水,不宜直接饮用。
环保团体最新公布的研究显示,估计全美50州有超过1亿7000万人每天喝的饮用水中,含有辐射物质“镭”,等于半数美国人都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其中,德州的水质辐射污染最严重。
158公共水系统 镭逾法定上限
这项由非营利组织“环境工作团体”(EWG)完成的报告,收集并分析全国近5万个公共水系统从2010至2015年的检测数据,结果在全美50州的2万2000多家公用事业单位,都发现了镭;当中有27州、共158个公共水系统“通报的镭数量,超过联邦法定上限”。
虽然5万个公共水系统中,只有158个超过联邦环保署(EPA)在1976年制定的镭法定限值,但几乎所有公共水系统都超过加州科学家在2006年制定的两个单独镭同位素公卫标准,该标准比环保署严格数百倍。
和罹骨癌有关 德州污染最严重
专家指出,自来水中的辐射物严重威胁健康,对胎儿生长及大脑发育有潜在危害;而使致癌风险增高,镭辐射更特别和罹患骨癌有关,即使数量极少,也会有风险。
据EWG统计,德州污染最严重。在德州布雷迪(Brady)人口仅5500人的小镇,有些井水的镭含量甚至高于最高容许水平的九倍。镇长格罗夫斯(Tony Groves)说,建造新的水处理厂,成本超过2000万元,但不知道能否取得足够经费。
镇民说“我们不喝自来水”
住在布雷迪的居民泰勒说,自从和妻儿搬到镇上来,大家都告诉他“我们不喝自来水”,但直到最近他才知道自来水中的辐射物质水平,高得令人无法接受。
EWG批评环保署和安全饮用水法案,未能善尽保护民众的职责。此外,该团体也抨击川普总统日前提名凯瑟琳.怀特(Kathleen Hartnett White)接掌白宫环境品质委员会主席。
EWG表示,怀特在2000年担任德州环境品质委员会主委时,曾在公共水系统辐射水平方面“故意伪造数据”,经常故意向环保署少报自来水中的辐射量。怀特在2011年还在受访中表示,她不相信环保署背后的科学标准。
享用安全饮用水 应放第一位
欧巴马政府掌理白宫环境品质委员会的“美国进步中心”(CAP)能源及环保政策副总裁克莉丝蒂.古德弗斯(Christy Goldfuss)表示,“川普提名怀特主掌白宫环境品质委员会,对不起1亿7000万正在喝辐射污染水、承受高风险的美国人,也可能会让更多人遭受难以估计的损失。今天的数据显示,我们的领导和代表把所有人享用干净安全的饮用水这件事,放在第一位,才是最重要的。”
专家建议使用过泸壶来洁净饮水。
谢选骏指出:《纽约市的饮用水污染问题与治理》在前,《洛杉矶、纽约等城市饮用水严重超标》在后!同样,“镭女郎”的案子在前,《全美27州饮水遭辐射“镭”污染 1.7亿人罹癌风险高》的发生在后!这就是“进化论”吗?明明是退化。可悲。
第五节死猫事件黑心律师
《女子全家4年来又吐又泻 检查水箱惊见老鼠腐尸》(2021-01-26 东网)报道:
英国伦敦一名居于公屋的母亲和其3名子女,过去4年来经常又呕又泻,就医亦找不出原因。直至最近她请水喉匠上门修理位于阁楼的厕所,对方竟在水缸内发现一隻疑似老鼠腐尸。母亲怀疑多年来的不适与此有关,当地市议会为此致歉,并安排她们一家搬往另一公屋。
37岁的狄克逊(Serene Dixon)2017年与3名年幼子女,搬到位于伦敦富勒姆市的公屋居住。由于她不良于行,即使位于寓所阁楼的厕所经常出问题,她一直来也没法上去检查修理,她多次联络市议会派人处理,对方只是施"拖字诀"。与同时间,狄克逊母子4人不时呕吐和腹泻,医生给她们检查过多次仍茫无头绪。
直至本月初,狄克逊召来水喉匠维修厕所,后者一上到阁楼即大叫,原来他在没盖子的水箱中,发现一隻已腐烂至难辨是老鼠还是松鼠的动物尸体。狄克逊指,以往经常见到老鼠、松鼠或雀鸟在阁楼出没,相信那可能是其中一隻小动物。她向市议会投诉后,议会发言人立即向她们一家道歉,并称会尽快为她修理好厕所,以及安排她们搬到另一公屋。
无独有偶。在美国的塞班岛,有人在“台湾牛肉面”的水箱里发现了一只死猫。
这只死猫已经发臭了。它的脏水流到了“台湾牛肉面”顾客的碗里!
星期四、星期五,以及整个周末,“台湾牛肉面”的水箱里,竟然有一只大猫死在里面,已经高度腐烂了。但是,顾客们已经用了好几天变质的水,水的味道越来越臭,但顾客们一直都不知道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还以为整个塞班岛的水质就是这样恶劣。因为塞班岛虽然隶属美国,却在亚洲,比关岛还要落后)它没有自来水系统,家家户户都是运用自己的水箱承接雨水,供应用水所需,而食用水呢?则需要购买瓶装的。
水箱在户外,盖子没有锁,这只死猫到底是自己掉进去的,还是被人放进去的,谁也不知道。但无论如何,这都是
“台湾牛肉面”的责任。
于是有些客户找了律师投诉——“现在我们请教你,律师,我们可以要求“台湾牛肉面”赔偿吗?你可以帮助我,代理这个诉讼吗?”
结果律师收了咨询费却说不行。她的这个行为,无异于把整个塞班岛变成臭名昭著的死猫岛了!
网文《用律师信来逼我吃“死猫”!?希望高手可以帮忙!》(jvcpcv55 25-6-2013)报道:
问题:我在2009年购买一间单层店屋,是跟销售商(还SDN BHD)买的。期间不断的寄来“保养管理和杂费的账单”,但却是从2005年开始计算的,但却是B的名字,不是我的名字!2009年开始我不断的在跟进这个问题,但是这里的员工都爱理不理,推三推四。先声明2009年开始,每年都有还“保养管理和杂费“,没有欠他们钱喔!直到2011年,我就索性不鸟他们了。2013年前几天收到律师信了,叫我还钱,我去那边查证一下,账单里之前B 的名字不见了,账单里直转进我的名字A,哇靠!“死猫”推给我吃?这到底是不是算“欺骗”!?(2005 年至 2009 年之前都不是我的喔!)小弟向各位高手求助!小弟现在比较辛苦($),希望有什么较经济的方法可以尽快解决!先谢谢有提供意见的各位大大和高手!
答复:2009年单位是你的喔,给管理费是天公地道的,你就写信给那Lawyer,附上你的S&P,讲2005-2009与你无关。……
问题:高手再请指教,我写的信,和我请Lawyer写的信, 力量和结果会有什么差别?
答复:差别嘛,除了律师写的信会比较有水准外,对方会知道你这一方的代表也懂得法律,应该会依法行事。楼主,你会发生这种问题,全是因为前屋主(B)没还清2009之前的hutang……你之前替你做S&P的律师也真的没鬼用!换作是我的律师楼,我们代表purchaser的话,我们会make sure前屋主把所有该还的都还清光后(电费,水费,甚至电话费,地税,maintanance fees)再说的。那样的话,我们(律师楼)才肯出“”尾数”给他(Vendor)或对方的律师。要不然,前屋主不搞定这些“烂摊子”,他也不必拿到他卖屋子的钱(尾数)——你的支票,我们会替你hold着。现在的律师,很多都是“不死”都没用。
问题:可以去Bar council投诉律师negligence吗?
答复:叫那lawyer赔偿你。去找个“大粒”的议员,剩下的他会帮你安排的了。我是说真的。
问题:谢谢各位的指导! 已寻求很多“前辈级”的意见,现在只有交给律师来处理,因要有“黑白”的交代为实际考量,目前还是“未知数”,以后再做“分晓”!
答复:要有“黑白”的交代为实际。好奇心害死猫,一定要坚持看到结尾哟~
网文《新秘不想养猫竟诈死?黑心律师解开疑点》(2016年06月08日 苹果日报)报道:
高雄一名许姓新娘秘书,遭网友指控“诈死弃猫”,引起热议,自称“黑心律师”的杨律师对本案也有诸多疑惑,深入追查后,解开5大疑点,但也留下2个解不开的疑问,他认为这是一件用来培养乡民思维的好教材,因此将查证过程完整PO出,呼吁大家在没看到、听到足够事证前,别轻易下定论。
前情提要(点此看旧报导):
网友指控,许女在上月30日以要北上治疗脑瘤3、4天为由,将饲养的2只猫送到寄养之家暂住,6月3日时却假冒男友身分捏造自己死讯,以LINE要寄养之家将猫送养;许女为此两度澄清遭人盗用LINE,并在6日报警提告,要透过司法力量查出幕后黑手。
杨律师在朋友介绍下,和许女通了数次电话,并亲自以LINE实验,解开以下5大疑点(点此看详细版)↓
疑点一:许女何时寄养猫,何时要接回去?
许女5月30日寄猫,北上后因事迟误,周末又忙于新秘工作,因此才打算在6月6日(周一)或7日(周二)和中途姐姐联络,结果5日(周日)就在网路上看到骂她的文章,对于自己迟了2天才接猫这件事,许女认为自己确实违约,愿意认错。
疑点二:中途姐姐在周末多次联系,为何许女都没回讯息
许女习惯将LINE的提示声音关无声,以专心新秘工作,除非正好在滑手机,否则不会在当下发现讯息或未接来电,但因为某人冒用她帐号,将讯息删除,她事后才没看到中途姐姐留言与来电。而她虽曾看到中途姐姐的FB讯息,但她因工作繁忙又与男友大吵,因此未立刻回电,也就此认错。
疑点三:某人为何能盗用许小姐的LINE?为何没盗用她的FB?
某人知道她的LINE的帐号密码,但刚好不知许女FB的密码,所以她只有LINE被盗用及删除对话,而FB没被盗用也没被盗删,所以许小姐只看到FB的未接来电
疑点四:某人如何盗删、盗用许小姐的LINE却未被发现?
杨律师以电脑登入LINE后,发现的确可以看到手机上的全部讯息,推测某人盗用后因此得知许小姐和中途姐姐讨论寄猫的事情。而网友存疑的“电脑版可以删讯息”说法,杨律师原也以为许女骗他,但实际操作后发现,只要在讯息列表点选用户后按右键选择“自聊天列表中删除”,即可将与该用户的全部对话删除,许女就是因此才看不到6月5日前和中途姐姐的历史讯息。
疑点五:许女6日凌晨0时24分时在网路po文说,已去报警,事后贴出来的报案三联单,为何记载的时间是6日2时46分?
许女原本去寿天派出所报案,还记得其中一名警察姓袁,但警察要她去户籍地的派出所提告,所以没正式完成告诉程序,接着她就po文章,然后才去三民第一分局报案。
杨律师未解开的疑点:
第一:冒用者以电脑登入许女的LINE时,许女手机为何没收到登入通知?若有收到,为何不紧张也没报警,而坐视某人登入?这是对许女绝对不利的证据。但杨律师发文不久后,有乡民私讯告知,电脑版若在初次登入时勾选“自动登入”,那之后登入时,手机就不会再收到提醒。
第二:许女的FB帐号只有一个,不仅是最重要的广告工具,也是和亲友联系的管道之一,且中途姐姐也知此帐号,若许女只用LINE诈死,绝对会轻易被中途发现她仍好好活在FB中,试问“你(你)会对同时有你(你)的FB及LINE的朋友只用LINE诈死吗?”杨律师认为,是否有某个只知她LINE密码但不知她FB密码的人故意删LINE害她?这是对许女绝对有利的证据。
杨律师说,他至今仍不确定谁对谁错,相信网友在读此文之前,一定都深信许女诈死,许女也因从未审理就判决确定的网路公审,导致信誉扫地,不仅影响事业和生活,甚至连爱猫都见不到,但相信网友在读了此文后,可能会发现还有些疑问没找到答案,而且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经历此事后,越来越是能中立冷静思考的乡民。
看来,死猫故事和黑心律师并不限于塞班岛。但是塞班岛毕竟位于世界上最为凶险的“马里亚纳海沟”——
网文《马里亚纳海沟》报道:
马里亚纳海沟(或称马里亚纳群岛海沟
Mariana Trench/Marianas Trench)为目前所知最深之海沟。该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方海床,位于11°21′N 142°12′E,即近关岛之马里亚纳群岛东方。此海沟为两板块辐辏之俯冲带,太平洋板块于此俯冲于菲律宾板块(或细分出的马里亚纳板块)之下。海沟底部于海平面下之深度,远胜珠穆朗玛峰海平面上之高度。
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10,911公尺(35,798英呎)。若参考其纬度与地球之赤道隆突,此深度位置距地心为6,366.4公里。相较之下,北冰洋深4至4.5公里,其海床距地心6,352.8公里,仅比马里亚纳海沟距地心近13.6公里。
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水压为1086巴,即108.6百万帕斯卡(MPa)、每平方英寸15,751磅(PSI)或1071.8标准大气压。
沟底世界
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将不能露出水面。不少的登山家成功地征服了珠穆朗玛峰,但探测深海的奥秘却是极其困难的。1960年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首次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底进行科学考察。海沟底部高达1100个大气压的巨大水压,对于人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深海是一个高压、漆黑和冰冷的世界,通常的温度是2℃(在极少数的海域,受地热的影响,洋底水温可高达380℃)。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深的海底,科学家们竟然看到有一条比目鱼和一只小红虾在游动。有的理论认为深海海沟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剧烈凹陷。
生命线附近
有一种说法认为,亚洲与大洋洲的海上分界线就是马里亚纳海沟(陆上的是新几内亚岛)。另外也有说法认为,阿拉弗拉海是他们的界限。但事实上,亚洲和大洋洲之间的界限至今都未被确定。大多数高中教科书采用的是阿拉弗拉海的说法。
马里亚纳海沟北有阿留申群岛、千岛、日本、小笠原等海沟,南有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沟。全长2550千米,为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6000米以上。最深处在斐查兹海渊,深度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的区域。
形成原因
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位于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为一条洋底弧形洼地,延伸2550公里,平均宽69公里。主海沟底部有较小陡壁谷地。1957年苏联调查船测到10990米深度,后又有11929米的新记录。1960年美国海军用法国制造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创造了潜入海沟10911米的纪录。一般认为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因海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进入地幔后逐渐熔化而消失。在发生碰撞的地方会形成海沟,在靠近大陆一侧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这些地方都是地质活动强烈的区域,表现为火山爆发和地震。
海沟探秘
1899年,人类在关岛东南首先测到内罗渊的深度为9660米。这一记录一直保持了30年。1929年在其附近测出了9814米的深度。
1951年英国皇家海军挑战者二号首度测量海沟,其最深处便以挑战者深渊为名。挑战者二号以回波定位方式于北纬11度19分,东经142度15分,测出10900米的深度。此方式是以探针通过渐层深度,反复发送声波,再以耳机捕捉回波,并将回波器的速率,以手持码表计时完成。因此正式提报新的最深距离时,按照谨慎的作法,应将所测深度减去一个尺度(20噚)较妥,从而得出5940噚(10863米)的数据。
1957年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一艘海洋考察船“斐查兹”号对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详细的探测,并用超声波探测仪于8月18日在它的西南部发现了一条特别深的海渊,1960年美国海军“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创造了潜入海沟10916米的世界记录。
1960年1月,科学家乘坐“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首次对成功地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进行科学考察。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的海底,科学家们竟看到有一条鱼和一只小红虾在游动!
1957年俄罗斯航具“维塔兹号”(Vityaz)回报测得11034米(36201英尺)深度,将该处命名为“马里亚纳深凹”;但此数据从未再测得,故不以为准确。
1962年机动载具“史宾塞·傅乐顿·拜尔德号”(Spencer F. Baird)测得最深10915米(35810英尺)。
1984年日本人将高能专业探测航具“拓洋号”(Takuyo)送入马里亚纳海沟,以多窄波束回波定位仪蒐集资料,测得最大深度为11040.41米(也记录为10920±10米2)。国外一般则采用深10924米,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及世界概况。
最为精确的纪录则由日本探测艇海沟号(Kaiko)于1995年3月24日测得深度10911米(35798英尺)。
2012年3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独自乘坐潜艇“深海挑战者”号,下潜近11千米,探底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关岛当地时间26日7:52,即北京时间5:52,卡梅隆成功下潜至世界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海渊底部,当地时间26日上午返回水面。这是人类第二次探底马里亚纳海沟,卡梅隆是单枪匹马潜至这一“地球最深处”的第一人。
活动合作方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说,卡梅隆于约两小时后潜至10929米深处,探底马里亚纳海沟。海沟底部是永恒黑暗,温度只有几摄氏度,水压相当于大约1000个大气压。卡梅隆在洋底探险3小时有余,收集生物和地质样本、拍摄图片和视频。
中国的探险
2012年6月15日,中国第一次有人拜访马里亚纳海沟深海。
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探寻深海奥秘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正在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一步步走进现实。蛟龙号是我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高技术装备。蛟龙号长8.2米、宽3.0米、高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当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68米。
2012年6月15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第一次试潜最终成功潜入水下6671米。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共进行了六次试潜,最大下潜深度7062.68米均刷新了我国人造机械载人潜水最深记录。
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开展了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第一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下潜10767米。这次“海斗”号不仅创造了我国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深度记录,并为我国首次获取了万米以下深渊及全海深剖面的温盐深数据。这是继“蛟龙号”七千米海试成功后我国海洋科技又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的深潜科考开始进入万米时代。从此,万米深海不再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禁区!
沟底生物
潜水员曾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见到过人们熟知的虾、乌贼、章鱼、枪乌贼,还有抹香鲸等大型海兽类;在2000~3000米的水深处发现成群的大嘴琵琶鱼:在8000米以下的水层,发现仅18厘米大小的新鱼种。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则很少能看到动物了。
2014年12月,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8145米的海床上发现了一种鱼类,这比先前纪录深了将近500米。
参加研究计划的科学家发现的这个奇特生物据信是“狮子鱼”,“当它游泳时,看起来像有个奇怪的卡通狗鼻子背后浮动着湿纸巾。”这种鱼浑身成白色,头大、眼睛小、没有鱼鳞,通常较人类的手掌稍长。
英国亚伯丁大学(Aberdeen University)科学家杰米生(Alan Jamieson)博士表示:“这种栖息深度很深的鱼,不像我们所曾看过的东西,也不像我们已知的任何东西。”
原因
原来,深海鱼类为适应环境,它的身体的生理机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深海鱼的肌肉和骨骼上。由于深海环境的巨大水压作用,鱼的骨骼变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弯曲;肌肉组织变得特别柔韧,纤维组织变得出奇的细密。更有趣的是,鱼皮组织变得仅仅是一层非常薄的层膜,它能使鱼体内的生理组织充满水分,保持体内外压力的平衡。这就是深海鱼类为什么在如此巨大的压力条件下,也不会被压扁的原因。另外,深海鱼类的眼睛也变得非常奇特。我们常见的金鱼,不仅颜色非常鲜艳,两只眼睛特别大,而且好玩。和金鱼比较,生活在深海里的鱼类,其眼睛结构要比金鱼眼丰富多了。一般鱼的眼睛,多生长在头的两侧,而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眼睛却长在头部的背部。从正面看,后鱼的两只大眼框,简直就像是竖起来的两只电灯泡。而从上往下看,两只眼睛又像两个大圆圈,占据着头部的“要塞”部位。更有趣的是,这种鱼眼,能上下左右活动,其眼球的组织结构和一架望远镜差不多,而且还能自如地调整焦距。奇特的眼睛结构,几乎是深海鱼的一个共同生理特征。
霸王章鱼
深海里并不是风平浪静的,里面有很多血腥与杀戮。科学家一直在寻找10米长以上的霸王乌贼就生活在这片终年不见天日的海底。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见过其真正的样子,但是霸王乌贼的天敌是抹香鲸,科学家曾经在抹香鲸的肚子里面发现直径有20厘米的巨型乌贼牙齿。科学家断定这条乌贼就是霸王乌贼。然而霸王乌贼的天敌居然是抹香鲸,这就意味着深海里他们一直在持续着血腥与杀戮。
世界之最
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其最深处叫斐查兹海渊。是地球已知的最深点。探测深海的奥秘是极其困难的,1960年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首次成功下潜至马里雅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
记录
1992年,日本海洋科技中心耗资5000万美元研制出“海沟”号水下机器人。“海沟”号长3米,重5.4吨,它是缆控式水下机器人,装备有复杂的摄像机、声纳和一对采集海底样品的机械手。它的研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考察查林杰海渊。经过数次失败后,1995年3月24日,“海沟”号机器人被12000米长的一次缆缓缓放向海底,母船操作室内的17个监视器显示出潜水器发回的图象资料。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行进”,“海沟”号到达查林杰海渊底部,这时测深表显示的水深值是10903.3米,修正水深为10911.4米。修正水深是根据水压测定的值,通过含盐量、水温资料修正后的深度。“海沟”号创造了新的世界潜深纪录,比原有纪录深了15米。此后,“海沟”号还进行了试样采集及拍摄等考察活动,人们从它传回的图像中看到:茶色的海底泥土上,有一些白色的像海参一样的生物在蠕动,旁边还游动着数条小鱼。此前,确认有鱼的最深水深是8370米。
微生物
1960年1月23日,瑞士著名深海探险家雅克·皮卡尔与美国海军中尉沃尔什乘着“的里雅斯特”深水探测器,成功潜入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10916米,创造了当时最深的潜水深度。
这个深度的水压高达1100个大气压,对于人类来讲是个巨大的挑战。当他们潜到9785米深的时候,潜水器发生了剧烈的震动,导致一块19厘米厚的舷窗玻璃出现了轻微的裂痕。雅克·皮卡尔非常担心会有意外发生,但是他不愿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们继续下潜,就像刚才一样。没有多余的废话,我和同伴一致决定。”雅克曾在回忆这次潜水时说,“这并不长的11公里的距离,花了他们5个多小时的时间。”但巨大的水压使得他们仅仅在海底呆了20分钟后,就不得不返回。
雅克·皮卡尔在这里发现了许多人类从未见过的深海动物:30厘米长的样子像海参的欧鲽鱼,形状扁平的鱼。在深海这个高压、漆黑、冰冷的世界,居然还有生物悠闲自在地生活着,让他们很震惊:“那趟旅行最有趣的发现是那些从潜水器舷窗外游过的鱼类,我们震惊地发现在那么深的海底,竟然还生活着一些相当高级的海洋生命。”因为在此之前,科学界已经认定如此之深的海域中绝对不可能有生物存活下来。
矿藏
2011年1月,一个国际科研团队通过对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的考察,发现那里储存着大量碳,这意味着海沟在调节地球环境方面的作用比人们之前认识的更为重要。马里亚纳海沟就像是个沉淀物收集器,被海沟里细菌转化的碳的量比6000米深的海底平原上的碳含量高。这说明了海沟里碳含量比研究人员此前认为的高,他们以前没意识到深海里还有这么一个二氧化碳收集槽。科学家们下一步的想法是把研究结果量化,算出深海海沟里的碳含量到底比其它海域多出多少,而细菌转化的碳的量具体是多少,这些数据能帮助科研人员更好了解深海海沟在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
《地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发现活跃微生物群落》(2016年05月19日 神奇地球)报道:
一个多国研究小组宣布在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下深处发现了高度活跃的微生物群落,这里位于海平面之下近11公里的深度,科学家的分析结果认为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生活着非常活跃的微生物,它们栖息在压力比海平面高处近1100倍的沉积物沟槽中。事实上,深海是微生物活动的主要热点地方之一,这里有着不同寻常的高流通量的有机物质分布,比如动物的尸体、藻类以及其他微生物,尤其是在海底地震等板块运动中,沉积物中有机物质的迁移还是较为常见的。
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深处存在绵延的隆起,科学家发现这里却是微生物的天堂——研究小组为了采集海底深处的沉积物样本,研制出新型潜水机器人,对海沟沉积物中氧气的进入提供了探索途径。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从海底直接取回样品,并将其转移到是实验室中,由于温度压力出现较大变化,这些海底微生物就会死亡,因此需要直接对海沟深处的环境进行探索。新型潜水机器人可抵抗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极端压力环境,重达600多公斤,高度为4米左右,可通过传感器测量海床上的各项参数。
对于海沟底部存在异乎寻常的有机物质,研究认为这些供微生物生存的材料很可能来自浅层深度,在地震期间落入更深的海沟深处。来自南丹麦大学研究地球演化的教授罗尼认为,即便如马里亚纳海沟这样的海底区域仅相当于全球海洋面积的2%,但是其对海洋碳平衡存在深层次的影响,同时也作用于全球碳循环。
《马里亚纳海沟绘制精细3D扫描图:最深处10994米》(2012年02月09日《青年报》)报道:
研究人员利用一艘配备了高科技回音测深仪的船只绘制世界最深处的3D“图”——横跨该海沟的“桥梁”是在一个构造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构造板块下方时产生的,被推倒的山脉在海沟上方形成桥梁——研究人员扫描了该海沟4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
北京时间2月9日消息,一个海洋测绘队已经在世界最深处——西太平洋关岛附近长1500英里(2414.02公里),深6.8英里(10.94公里)的马里亚纳海沟发现4座海底“桥梁”。有些“海底山”高2500米,当一个构造板块被拖到另一个构造板块下方,就会形成横跨海沟的桥梁。
科学家还利用多束回声测深仪测量了地球最深处挑战者深渊(Challenger Deep),精确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研究人员从2010年8月到10月间一直利用船侧扫描仪测绘整个马里亚纳海沟的地形结构,在此期间发现4座横跨该海沟的桥梁。这些桥梁比它下面的海床高2500米。虽然卫星图曾指出,可能有这样一座海脊横跨在马里亚纳海沟上方,但是加德纳表示,测绘任务证实这里存在4个这样的构造。他说:“这一发现令我激动不已。”
这些海脊是在已有1.8亿岁的太平洋板块与更年轻的菲律宾板块相互碰撞过程中形成的。加德纳称,由于海洋地壳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温,“太平洋地壳更年长,因此它正慢慢下沉到菲律宾板块下”。当太平洋板块上的海山被拖到菲律宾板块下面时(这一过程又称潜没),它们就会紧紧抵住海沟的沟壁,形成这些海脊。据加德纳猜测,这些桥梁涉及到地震俯冲带,例如造成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的一个这种俯冲带。他说:“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地况。这些海山死死抵住板块。”
这个测绘队还得出迄今为止最精确的挑战者深渊测量结果,这是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深达10994米,误差是40米。通过计算数千个测深,并详细分析海水是如何改变回声测深信号的,这项最新测量结果与其他有关挑战者深渊的深度的声称类似,认为它比以前推测的结果更深。加德纳注意到挑战者深渊的深度超过珠穆朗码峰的高度。他说:“当你测量深11公里的构造时,你就不得不设法应对该系统固有的不确定性。”
多束回声测深仪通过向海底发射声能量,然后对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分析,测量海底构造的深度。该仪器安装在船底,它们产生的扇形声能量覆盖海床。最终获得的图片的清晰度比其他早期测量系统更精确。阿姆斯壮及加德纳等水文学家和海洋测绘员描述了测绘一个像“修剪草坪”的区域的过程,在这里制造迭加轨迹是个问题。
《地表最深处的声音 马里亚纳海沟充满噪音》(中国报2016年03月13日)报道:
深海一向给人一片漆黑、安静到近乎死寂的刻板印象,然而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公开一段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中测得的录音,显示海底其实充满“噪音”,和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由NOAA、奥勒冈州立大学及美国沿岸警备队共同组成的调查团队,去年7月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挑战者深渊”(Challenger Deep)进行调查。期间,研究团队将装在钛金属箱中的水中录音机降到水深1万920公尺的深渊底部,连续23天进行录音。
结果发现,这23天来海底几乎“噪音”不断,除有地震的地鸣、鲸鱼的叫声、货轮的螺旋浆声,连飓风的风声都传到海底,完全与过去给人的静寂印象相反。
目前尚不清楚人类制造的这些噪音,经过水波传导扩大后,对海底的乌贼、鲸鱼等海洋生物的回声定位(echolocation)能力会产生何种影响。研究团队预定于2017年展开更长期的研究,届时也会尝试以摄影机拍摄“挑战者深渊”底部。
网文《日本人谈虎色变的死亡之海》报道:
从大西洋的百慕大区域沿着经线往上走,穿过北极以后,再往下行走到达百慕大所在的同一纬度上那部分区域,就是日本东京以东的西太平洋。如果以东京湾为一点,以
东经145度、北纬35度为一个点,以雅浦岛为一个点,把这三个点用线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三角区域。这个三个区域里的海域,就是被人们叫做“魔海龙三角”的死亡之
海。
如果从百慕大三角区的中心,用一个假想的直线洞穿地球,直线在地球另一面的出口则是另一个危险的航区,即日本的“魔鬼海”,俗称为“魔海龙三角区”。
“魔鬼海”位于日本和马里亚纳群岛之间,是个火山活动区。和这个半球上的其他“死亡三角区”一样,它也处在北纬30度线上,海底也有着很深的海沟。
自古以来这个地区就经常发生神秘的失踪事件。任何一位渔民都会这样说:“在这一带捕鱼总会有很大的收获,但这里也很危险,海底的妖魔会不知不觉地把不幸的船
只和渔民吞掉。”
失踪事件使日本学者们深感不安。他们打定主意,如果再有这类事情出现,一定要去调查一番,弄它个水落石出。
机会终于来了。
1952年9月18日,日本“妙神丸”渔轮返回港口时,渔民们都说,海面上“恶浪翻滚得都形成了巨大的穹顶”。
这可能是海底火山爆发!著名的富士山山脉从伊豆半岛一直向南,延伸到马里亚纳群岛,日本列岛的大部分地震都是由它引起的。当这片海域的海底火山喷发时,海浪喧腾咆哮,能掀起异常可怕的巨浪并形成海啸,有时还会涌上海岸,给沿岸村庄带来深重的灾难。对此,日本渔民十分恐惧。
日本科研人员对“妙神丸”渔轮的报告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在获得消息的第三天,即9月21日,日本航海安全署派出了自己的考察船。与此同时,东京渔业大学也召集了
一批科研人员乘“新阳丸”考察船赶赴魔鬼海。这些科研人员都是日本科学界有威望的学者,分别来自东京大学、东京教育大学、东京科学博物馆和其他研究机构。
9月24日,这两艘考察船先后完成任务安全返回。日本水文地理署的工作人员看着他们的考察报告,开始为自己派出的“海阳5丸”考察船担心了。这艘船也是9月21日
离开东京的,上面有不少学者。一连等了几天,也没有得到“海阳5丸”的任何消息。
这时整个日本都惊惶不安起来,因为船上有几位日本最著名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还有20多名船员。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艘考察船自离港就连一份电报也没发回过。派出去寻找的人员陆续回来,他们报告说,除了一座新的火山重又喷发以外,其他什么也没有发现。
不久,日本海事当局正式宣布:“海阳5丸”失踪了。在此之前,政丨府曾派出大批飞机和船只四处搜寻,最后都毫无线索。最重要的收获便是在新发现的那座火山附近海面上找到的一些碎木块。除此之外,人们连一只浮筒、一条橡皮艇、一具尸体也没看见。
这次灾难使日本科学界蒙受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而灾难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色彩。人们在问:为什么没有收到‘海阳5丸”的任何电文?为什么它不在最危险
的时刻发出呼救信号?即使海底火山喷发再凶,也总该在附近海面发现尸体吧?为什么没有呢?更加令人惊愕的是,这艘装有30吨汽油的考察船,竟然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油迹!
看来,“海阳5丸”的失踪,也像其他死亡三角区的遇难事故一样,是个没人解得开的谜。
日本人把这片海域视为“魔鬼海区”是从1955年开始的。当时,在风平浪静的晴天里,该海区发生了数起百吨以的大型船只不留痕迹的神秘失踪事件。为此,日本政府派出一艘渔业监视船“锡比约丸”前往调查。岂料,此船在进行了10天毫无结果的海上搜寻后,也突然同陆上导航站失去联系,从此再不知去向了。迄今这类原因不明的海船失踪事件已屡见不鲜,据日本海上保安厅航行安全科调查,仅1963-1972年9年间,就有161艘大小船只突然失踪!
如同百慕大“魔三角”那样,船只和飞机进入“龙三角”水域时,经常会出现罗盘失灵、无线电通讯故障或中断等现象。也会碰上突然出现的巨浪、海雾、狂风、漩涡,以及突然涌出的浓雾。这里经常出现“三角浪”,即巨浪同时从三个方向向船只打过来。
从海底地貌等自然条件来看,“龙三角”同“魔三角”这两处海区相差无几。同时,它们也都同样隐匿着未知的神秘性,带来那众多船舰及飞机的失踪。
在“龙三角”上空失踪的众多飞机中,有一架HK-8日本侦察机。该机在硫磺岛附近失踪前,飞行员传回的电讯内容十分惊人:“天空发生了怪事……天空打开了……”说到这里,电讯突然断了。此后,这架飞机就失去联络,机上全部人员也随之消失无踪。
1957年4月19日,日本轮船“吉川丸”沿“龙三角”航线由南太平洋驶向归国途中,船长和水手们突然清楚地看到两个闪着银光。没有机翼、直径10多米长、呈圆盘形的金属飞行物从天而降,一下子钻入了离轮船不远的水中,随后海面上掀起了奔腾的涌浪。
船长马上记下当时的位置:北纬30度15分,东经142度30分。
很明显,飞碟是涉嫌对象。不,除了飞碟之外,包括日本“魔鬼海”在内的远东海域,还发现一种被称作“闪闪发光的海底巨轮”的神秘物体。
1967年3月,3艘货轮上的水手都看到了一个泛着磷光的车轮状物体,高速地在水下运行,光是从旋转的中心辐射出来的。3艘船中有一艘船上的水手,一周之内两次见到这一个怪异的现象。另一艘船的水手,在10月份又在同一海域发现同样的现象。半年时间之内,人们总共5次观察到它。这片海域是在曼谷到婆罗洲西北的一条直线上。
我们来看看下边发生在“魔海龙三角区”里的事件的一些记载:
1970年1月,利比里亚一艘叫做“索菲亚·巴巴斯”号的轮船航行到这里。开始的时候,它航行得一切正常,可是,工夫不大,人们就跟它失去了联系。“索菲亚·巴巴斯”号轮船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沉没了。
1970年11月12日,利比里亚一艘叫做“巴纳鲁纳”号的轮船也在这里突然之间就神秘地失踪了。
1975年12月29日,南非的“柏青·伊斯特拉”号货轮满载铁砂,从南非驶向日本。
这艘货轮庞大无比,载重量是22.79万吨。“柏吉·伊斯特拉”号航行到魔海龙三角海域的时候,无线电机长和妻子还通过一次话,告诉妻子说:“这里海面平静,天空晴朗。”不久,这艘货轮就突然失踪了。
几年以后,“柏青·伊斯特拉”号货轮的姐妹船“柏青·范加”号货轮航行到魔海龙三角海域,无线电联系突然中断。从那以后,人们再也没有看见过它的身影。
1977年2月,巴拿马的一艘名叫“胜利1号”的货船,航行到魔海龙三角海域也突然没有了踪影。
不久,一艘叫“吉欧吉斯”的货轮在魔海龙三角海域突然沉没。它在沉没以前,没有发出SOS求救信号。
1980年9月,英国的“德比夏”号货轮在魔海龙三角海域突然沉没。沉没以前,也没有发出SOS求救信号。不久,日本的“玻利瓦”号货轮在魔海龙三角海域遭到“德比夏”号货轮的同样下场。
以上说的这些船只全都是雇用船只,那么军用船只的命运又怎样呢?根据已经透露出来的消息,军用船只也照样在这里发生事故。前苏联先后就有13艘潜水艇在魔海龙三角海域失踪,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具有先进设备的核动力潜艇。
在海洋中沉没的船只,一般经过人们的打捞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幸存者,还有遇难者的尸体。可是,凡是在魔海龙三角海域里遭到不幸的船只,不管人们投入多大的力量,花费多长的时间,连一个幸存者或者遇难者的尸体也寻找不到。
魔海龙三角区,一个让轮船上的人们只要说起它就心惊胆战的海域,一个让轮船上的人们连听到它的名字都不寒而栗的海域。
那么,飞机航行到这里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1957年3月12日,一架KB-50型加油机航行到魔海龙三角海域,当时的气候良好。
可是,这架飞机在这里突然失踪了,飞机上的8个机组人员也没有了踪迹。当时,基地根本没有接到任何求救信号。
1957年3月16日,美国一架“入侵者”战斗机,飞行到魔海龙三角海域,也突然失踪。这架战斗机也没有发出求救信号。
1957年3月19日,菲律宾总统麦格素赛的座机在魔海龙三角海域悄然失踪。总统本人和24名随员一块儿没有了踪影。
世界历史上,在同一个地方,在一个月之间接连不断地出现飞机失踪的事件是不多见的,甚至说是从来没有的。但是,这样的事件却在魔海龙三角海域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所以,后来人们把1953年的3月,叫做“恶月”。
那么,除去“恶月”,飞机航行到魔海龙三角海域会不会逃脱这种可怕的恶运呢?
我们来看看下边的记载:
1971年4月27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一架PZV-7反潜巡逻机在夜晚进行夜间巡逻训练。由于那天晚上的气候不好,这架飞机请求返航。当它飞行到魔海龙三角海域的时候,突然失踪。
1971年6月,日本一架LM-1型单座训练机,飞行到魔海龙三角海域上空的时候,突然失踪。
这些记载告诉人们,不管是在什么时间,也不管是什么飞机,只要它飞行到魔海龙三角海域,碰上那种倒霉的时刻,都会遭到不幸。
1981年4月17日,“多喜丸”航行在日本东海岸外海。忽然间,一个闪着蓝光的圆盘状物体从海中冒出来,掀起一阵大浪,差点把“多喜丸”打翻。它在空中盘旋着,速度极快,无法看清它的外表细节,直径约在200米左右。在它出现时,船上无线电失灵,船上仪表的指针也乱成一团,疯狂地快速旋转。后来,它重新飞回海中,又造成大浪,把“多喜丸”的外壳打坏了。船长田田计算了一下时间,来自海中的发光飞行物从出现至隐没共约15分钟,然而就在它钻回水下后,船长发现船上的时钟奇异地慢了15分钟。
更令人不安的事实是带有核武器的潜艇及飞机的失踪。美国著名学者查·伯尔兹指出:“截至目前为止,至少有126枚核弹头在‘龙三角’神秘失踪。”
伯尔兹甚至为此联想到:“是不是‘龙三角’海底有一股神秘力量在把这些核武器收集起来?”
倘若“龙三角”确实存在这股神秘力量的话,那么其力量会由何方而来呢?英国研究者琼·查瓦德曾进行过16年的详尽调查,认定南太平洋在1.2万年前存在过一块辽阔的“姆大陆”。“姆”意乃“太阳国度”。大陆上的人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的航海业和建筑业都相当发达,并去大作诸岛传播了文明。由于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和火山喷发,给“姆大陆”带来了毁于一旦的灭顶之灾,文明的创造者们连同他们的故土一同沉入蓝色海洋的深处。
谢选骏指出:“海沟与死亡”——“魔鬼海”位于日本和马里亚纳群岛之间,是个火山活动区。和这个半球上的其他“死亡三角区”一样,它也处在北纬30度线上,海底也有着很深的海沟。不仅如此,马里亚纳群岛还是美国飞机对日本发动核攻击的起飞地点。至于塞班岛,更是著名的死亡战场;那里还有血腥的自杀崖——
网文《自杀崖》报道:
1944年美军攻击塞班岛上的日军基地,日军退到岛的北端,为了逃避被俘虏的命运,强迫男女老少皆高呼万岁由此跳崖自杀。
自杀崖在塞班岛北部的最高点,每年都会有约100万日本游客和遗属,专程到这个地点吊丧、祭拜,安慰往生者灵魂。1944年6月,美国以7万人的兵力包围了日本海军司令部所在地塞班岛,在这仅有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美军三周内投下50万枚燃烧弹,使塞班成为汪洋中一片火海。经过三个星期的激战,日军弹尽粮绝,日军便将当地居民的所有粮食和牲畜都掠去,当地土著人只好采野果树皮吃,后来甚至发展到割死人肉吃。塞班岛北部有个山洞叫蓝光洞,洞中有水,水深约10米处有洞与海水贯通。一土著人不堪饥饿,潜水入洞出海捕鱼以充饥,不料被美军抓获。美军审问得知有“入岛暗道”,便给他吃好吃饱,让其带美军从洞中潜入。据说,美军一夜就从该洞潜入3000多人,然后探明日军的炮火位置、堡垒位置以及指挥据点所在,发电报回海上指挥所,随之而来是空中、海上的火炮对准日军的要害部位狂轰滥炸,打得日军晕头转向。当时的日军指挥官是南云忠一中将,知道这座孤岛再也守不住了,便命令部下全部“殉职”。当时岛上仅剩1000多名官兵、100多名家属和100多名女子中学的学生。
1944年7月7日,南云忠一命令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长枪押着妇女、老人、孩子向岛北端高30米的石崖走去,到了崖边举行“殉难仪式”。孩子们开始不知“殉难”是什么意思,可妇女们哭了,老人哭了。仪式后,几十个孩子排在第一排,妇女和老人排第二排,端枪的日军在第三排,一步步向石岸走。到了岸石边缘,孩子们探身一看,连连后退。许多孩子哭着抱住大人的腿,喊着“我不跳海,我不死”。这时队伍乱了,大人孩子抱成一堆,哭声喊声盖过巨浪的涛声。日军课长举着军刀喊着“挺刀上前”,这时抱着孩子的妇女返身向课长跪着求饶,希望让大人死,留下孩子。课长过来夺过一个妇女的三岁孩子,向岩边跑几步,双手高高举起孩子,口喊“天皇万岁”,就把孩子扔向大海。妇女一时呆在那里像铁柱似的,面向吞噬孩子的大海,过了一会儿,她口里也喃喃地喊着“万岁,万岁———”声音从小到大,跑动的步履踉踉跄跄,接着大喊一声“万岁”就扑向大海。这时,妇女、老人都不哭了,孩子也吓坏了。继而,妇女老人在刺刀的威逼之下,抱着自己的孩子,机械地喊着“万岁”跳下山崖,坠入大海。从此,这个无名的石崖就有了名字———“万岁崖”。
日军逼着家属跳崖的第二天,南云忠一又发布了第二道命令,所有军人都要殉职,向天皇效忠。先是全体集合,向天皇宣誓。接着命令1000多名军士上山。随后是塞班女子中学的校长带着100多名学生上山。上得山校长向学生们讲话,“将士们浴血奋战,完成了天皇交给的使命,他们就要殉职效忠了,我们女子中学的学生面临着要被美国兵侮辱的危险,不如将你们美丽的身体献给为天皇效忠的大和民族英雄们,以表慰安……”校长的话还没说完,那些如狼似虎的日军官兵们就蜂拥过来抢夺学生……
7月10日,美军打扫战场,发现崖下有1053具日军尸体,还有107具少女的尸体,少女们都一丝不挂,可那个女校的校长衣服却很整洁。在山崖下的司令部里,南云忠一已剖腹自杀。
谢选骏指出:自杀崖又称“万岁崖”,真他妈的天皇老儿的形象——自杀就是万岁,万岁就是自杀!文革之中,大家狂呼“毛主席万岁”,不也正是在自杀吗。看来,塞班岛上台湾牛肉铺的死猫和塞班律师楼的黑心都是其来有自——那是日本亡魂的遗臭万年。海沟与死亡,纠结在一起。
第六节 三峡水库足以致命
网文《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报道:
第一节 人类活动水文效应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使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要素、过程、水文情势发生变化,称为水文效应。本节所讲的水文效应,主要指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这种效应大多仍遵循水与环境关系中固有的自然规律。
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可分直接与间接两类,直接影响是指人类活动使水循环要素的量或质、时空分布直接发生变化,如兴建水库、跨流域引水工程、作物灌溉、城市供水或排水等。均直接使水循环和水资源的量、质发生变化;间接影响指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局地气候,以间接方式影响水循环各要素。例如植树造林、发展农业、城市化等。
不同的人类活动,其水文效应的影响规模、变化过程、及变化性质上的可否逆转等均各异。例如跨流域引水、大型水库等水利工程措施,这类活动时间短、范围小,但可突然改变水循环要素,而且一旦改变,将发生持久变化,长期而不可逆转的存在下去。而植树造林、城市化等长期的人类活动,其水文效应是渐变的,且对水文要素的影响也是逐渐加重的。
水文效应的强度与原水体水量的大小有关,影响的改变量(Δy)与总量(y)是相对而变的。例如水库蓄水量(即改变量)为1万立方米,而河流总水量为10万立方米和20万立方米,则其比重分别为10%和5%,因此分析可采用Δy=f(y)数量关系式,在同一流域不同水循环量级的情况下,
总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有很大的影响,而水循环的改变,又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也可以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弄清其机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过去只有一些定性的概念。在人口、经济、城市不断增长扩大,改造自然活动的规模日趋巨大的今天,大型水库、跨流域引水工程,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及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水文效应定量分析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依据。因此,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水文十年”(IHD1965—1974),“国际水文计划”(IHPI—IHPⅣ1975—1994)中,均曾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同时要求深入开展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定量研究,以满足生产实践的要求。我国于1988年10月,在武汉召开了“人类活动对水文要素影响的研究”学术交流会,拟定了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的3个专题:1.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2.森林的水文效应;3.城市化的水文效应。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开展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研究工作。
一、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人们在与陆地上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匀的斗争中,通常采取拦河筑坝建水库、跨流域远距离调水等水利工程措施,以调节和调剂水源不足的季节和地区的用水问题。这就使河道中原来的自然水文状态改变成为人工控制的水文状态,导致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发生重大的改变。现分别就水库水文效应、跨流域引水效应、小型农田水利措施效应,及农业、水保措施的水文效应简述如后。
(一)水库水文效应
水库水文效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研究水库与水文要素及变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广义的水库水文效应是研究水库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问题。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水库、大坝的水文效应和研究。1965年曾召开过水库对环境影响的国际讨论会,会后出了《人工湖》论文集,此后七、八十年代又多次召开国际大坝会议,对推动水库水文效应研究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水库建成后,河川水文情势发生明显的变化。首先是水库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入海流量,从而改变了流域内水量平衡要素的对比关系。我国目前水库的拦蓄能力已接近全国年径流总量的10%,其中海滦河及辽河流域水库的拦蓄能力更可达本流域年径流总量的一半。其次筑坝拦水后,坝上游库区水位拥高,使流速逐渐减缓,引起泥沙淤积,水体由河流变成了人工湖泊,水的流动状态改为波浪,湖流及异重流等,坝下游河流径流完全在人为的控制之中,洪水期拦蓄,以防洪蓄水,枯水期泄水,增大流量,以利于灌溉航运。使下游河道中的径流几乎完全失去了洪峰,全年85%时间保持在较小的流量状态。坝下游清水卞泄,常使河床发生冲刷。
水库除了改变了流域原有的水循环系统外,还会使地区的热量平衡发生变化,由于水库比陆地具有更大的热容量,故库区会产生明显的小气候效应,例如在大水库周围气温变得冬暖夏凉,新安江水库周围的无霜期平均延长20天,由于库区水面蒸发量的增加,改变了附近大气的水汽含量,从而影响到降水分布,新安江水库水面上空降水减少100—150mm,而水库周围山区,则降水量增加100mm,最多的甚至增加200mm。这又形成了小范围的水循环。
水库坝上游水位的抬高,同时也抬高了上游地区的地下水位,增加了水库临近地区的地下水补给量,这样也常常会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此外,水库建成后往往会给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一些不利的工程地质问题和生态系统的变化。例如库岸滑坍问题,诱发地震问题等,据美国米德水库(Mead Lake)记载,蓄水后10年间,曾记录到600次地区性地震,我国丹江口水库蓄水后10年间,共测到426次地震,比建库前360年间记录到的地震次数(43次)多9倍多。埃及阿斯旺水坝修建虽然增加了水电资源,扩大了灌溉面积,但由于大量肥沃的泥沙被拦蓄在库区,下游平原失去了肥源,土壤渐渐贫瘠;河口地区沙丁鱼产量显著下降,清水下泄减少,海水倒灌增强,土壤受浸渍而盐碱化了;更为严重的是血吸虫随着坝区扩大的水域和渠道广泛蔓延,导致3000万埃及人中有1400万人感染上了血吸虫病,感染率比20年前提高了7倍。
(二)跨流域调水水文效应
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为了改变水的地区分布,将湿润地区的部分水量调到较干旱缺水的地区,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对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带来深刻的影响,首先是改变水循环的路径,此外还会破坏原来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的状态。
中国古代的灵渠、大运河等跨流域通水工程的作用,主要是航运兼有灌溉之利,因调水规模不大,故尚未见有明显的副作用。以大规模多目标远距离为特点的现代调水工程,在国外是20世纪中期以来陆续提出的。已建成的大型调水工程有:巴基斯坦1960—197O年兴建的“西水东调”工程,调水量达148亿立方米;苏联1962—1972年兴建的额尔齐斯河调水工程,调水量22亿立方米;美国1961—1971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兴建的“北水南调”工程,输水道长达900公里,调水52亿立方米等。目前世界上正在规划的大型调水工程有:北美洲的跨国调水计划,打算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调水至加拿大中部,美国西部和墨西哥北部,年调水1375亿立方米;苏联欧洲部分的“北水南调”工程,计划调水310亿立方米;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其中东线方案从长江下游引水到天津,枯水年规划调水300亿立方米,中线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北京,每年平均调水109亿立方米。
跨流域调水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大体可归纳为如下的模式:调水→改变原有的水文情势→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变化。跨流域调水的水文效应可分3个影响区来分析:水量输出区主要是由于水量减少,从而于枯水季节在引水口以下会导致泥沙的沉积,河道特性改变,河水自净能力减低,河口海永入侵加剧等;输水通过区的水文效应,是由输水环境效应、渗水环境效应、阻水环境效应和蓄水环境效应等一系列水文环境效应引起的,调水后将抬高输水线两侧和蓄水体周围的地下水位,加重土壤盐碱化,并给水质、湖泊水域环境和水生生物带来一定的影响;水量输入区的永文效应是由外水大量引入造成的,可能导致地下水位升高,水溶盐的积累,蒸发量增加,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农田小气候的变化等。
最近20年来,环绕着我国“南水北调”的工程的实施,开展了大量的调水水文效应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远距离调水》一书的出版及各种刊物大量论文的刊出,标志着我国调水水文效应的研究已进入重要的阶段。
第二节 水利工程对水圈的影响
一、大型水库的环境效应
人类早就会修筑水坝,远在公元以前古人就在幼发拉底江和尼罗河修筑过土石坝。在埃及阿斯旺附近的萨德·埃利有一个修筑于公元前2950至2750年的水坝,高12米,长115米。我国安徽省寿县城南30公里,有一处陂塘蓄水工程,称为安丰塘,古名芍陂,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始建于春秋时代,距今已有2500年,当时可灌溉农田万顷。然而,修筑容量以亿立方米计的大型水库则是本世纪的壮举,迄今全球的稳定径流量已有13%置于水库的控制之下,总库容达2000km3,使全球的稳定径流量从12000km3增加到14000km3,有效淡水量相应地从7000km3增加到99000km3。
大型水库一般是多功能的,具有防洪、灌溉、给水、发电、养殖和旅游娱乐等多方面的作用。然而,事物总有其二重性,与中小型水库相比,大型水库往往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首先,大型水库造价高昂。据一般经验,在干流上修筑一个蓄水能力1亿立方米的大水库所需的经费相当于在其支流上修10个总库容与之相等的中小型水库的3倍,而且库容愈大,费用增加愈多,超大型水库所需的费用为总库容相同的中小型水库总经费的10倍以上,大型水库的运营费用也较中小型水库为高。
其次是大型水库的淹没区很大,淹没良田乃至城镇居民点的比例常远高于中小型水库,而且移民问题也更为棘手。世界上13000个大坝高度15米以上的水库已造成几百万移民。我国长江三峡水库按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统计,总淹没面积达632km3,涉及湖北和四川二省的19个县市,淹没区人口达70多万人。因此,安置淹没区的移民是该水库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水库有时还产生一些不良的生态学效应,例如为了防汛的目的常在汛期前大量放水,如果适逢鱼类排卵期,浅水的产卵区被排干,影响孵化;水库下游入海水量减少,河口湾地区海水入侵,并渗入地下淡水含水层,使其盐度升高,妨碍陆生植被与农作物生长;入海淡水量减少还可能增加河口湾地区海水的盐度,一些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和介类可能不适应这种变化,北美洲西北部原先盛产的鲑鱼因许多河流筑坝后影响了其回游与产卵而减少了90%;水库拦蓄泥沙,使入海泥沙量减少,破坏了河口地区的沉积与侵蚀平衡,往往引起海岸的侵蚀,岸线后退,使一些沿海村镇遭受损失。
除了上述种种弊端以外,有些水库还存在一些不是不可避免的弊病,水库触发地震即是其一。
水库充水触发地震的现象首次于1931年在希腊的马拉松水库引起世人的注意,该水库于1929年开始蓄水,1931年达到最高水位并观察到地震,1938年发生了2次伤害性地震,震级达里氏5级以上。从1931年至1966年的地震记录表明,该地区较强的地震与水库水位迅速上升有关。此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瑞士、前苏联、南非、赞比亚、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和我国(新丰江水库)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水库蓄水触发地震的机制尚有争论,多数地质学家认为与岩石原已受剪切破裂有关,水库蓄水后新增加的负荷打破了地层均衡的临界点,于是发生地震。有人对世界11000个高度大于10米的水坝进行调查,其中只有0.3%的水库引起较大的地震。调查还表明,水库愈深,触发地震的机率愈高:深度90米以上者有10%(126个水库中的13个)引起过较大的地震;其中深度达140米以上者有21%(19个水库中的4个)引起过大的地震。
水库蓄水触发地震多有以下共性:震源浅、强度中等、最大震动与最高水位有关。这些地震一般不造成伤害,但也有的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例如印度的科依纳水库于1962年大量蓄水,随后发生过5次较大的地震,而且很有规律:水位一旦达到652米(标高),停留一段时间以后就可观测到地震活动。1967年12月10日发生了里氏6.3级大地震,造成200人死亡,1500人受伤,数千人无家可归,距震中230公里的孟买城受到强烈震动,水电供应中断,城市一时陷于瘫痪。
1963年意大利威翁特(Vaiont)水库事件是情况较为复杂的例子:当地八九月份连降大雨使水库处于高水位,两侧山坡土壤与岩层含水量很高,10月9日发生了巨型山崩,多达3亿立方米的岩块冲入水库,掀起70米高的巨浪,库水越坝而过,大坝坍塌,造成下游2200人丧生。这次发生山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四纪冰川消融以后,地壳减轻了负载引起构造性岩石破裂,扩大了与谷底大体相平行的岩石节理,大雨又向山坡土壤与岩隙中注满了水分。然而,地震活动可能是这次山崩的直接原因:该水库于1960年开始蓄水,同时安装的地震仪从1960至1963年记录了250次地震,震中离大坝3—4公里,地震频度与水位有密切关系,水位愈高,地震出现愈频繁,三次高水位均曾伴随着一次强的地震。因此,地震可能是这次山崩的催化剂。
1975年8月我国河南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的坍塌也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这两个水库分别位于汝河和洪河的上游,离京广铁路约50公里。该地区位于豫西山地的山前地带,历来是暴雨中心区。当时的特大暴雨形成的径流远远超过溢洪道的设计能力,库水越坝而下,淘蚀坝基,使大坝迅速崩塌,洪水从山区直泻而下,扫荡京广铁路一带的平原地区,许多村庄、树木、道路荡然无存,铁路路基被淘空,铁轨扭曲,造成极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死难人数以万计。事后对水坝残址的调查证明土坝的施工质量很高,出事原因是溢洪能力设计不足。
其实,水坝坍塌的事件在历史上屡有发生,1864—1876年世界各地就有100个水坝倒塌,不过由于水坝规模较小,多发生在山区的小河流上,造成的损失较小。近年来一些较大型水坝坍塌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使这个问题日益引起公众的关切。近年有人对世界各地300个出事的水坝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出事原因中的35%是由于洪水超过溢洪道设计能力,25%是由于坝基问题,如管道系统故障、出现裂缝、淤塞、孔隙压力改变和断层活动等,40%是由于不良的设计、施工、运营、维修与材料质量等原因。
六七十年代美国以及其他各国频频发生水坝倒塌事件,例如1972年西弗吉尼亚州布法罗河上一座水坝倒塌,死亡125人,南达科他州腊皮德城(Raptdcity)附近的水坝失事,死亡237人并造成10亿美元以上的损失。这些事件使美国国会不得不于1972年8月通过一项全国性的水坝检验法案,并于1977年拨款7千万美元对9000个列为“高度危险”的水坝进行为期4年的检验。初步结果表明,在已检验过的1030个水坝中88个存在严重问题,需予维修加固,其中10个须立即排干,个别水坝漏水严重,如纳瓦卓(Navajo)水坝每日的渗漏量达7000吨。另据美国联邦紧急事故管理局1986年的调查,在人口较稠密地区内有1900个水坝属于不安全之列,而大多数的州由于立法不够强硬和财政削减,他们的水坝安全计划都不能满足要求。
可见,修筑水坝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一些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对坝址与库区的地质、水文和气候等自然条件了解不够,或是由于设计、施工或管理运营不当所造成的。西方有些专家在总结了大型水坝的功过之后,对我国几十年来修建的大量中小型水库给予高度评价。截至1990年,我国已建成各种水库8.6万座,另有塘坝620万座,总库容达4500亿立方米,占全国湖泊蓄水量的64%,控制了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5%,占亚洲总库容的60%以上。中小型水库具有造价低廉、技术较不复杂因而易于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资源、发现问题较易弥补、万一造成损失也影响不大等优点,专家们认为我国的水库建设是本世纪最出色的系统。在工业化国家70年代以来新建大型水坝数目明显地减少的同时,小型水坝再次兴起,例如美国70年代后期通过立法和大量税收津贴,鼓励农户改建现有水坝和为发展小型水电修建新坝,农民为了养殖牲畜、灌溉、养鱼、防火、繁衍野生动物、游憩和环境美化的需要,修建了210万个塘坝,几年之间使小型水电容量增加了近300兆瓦,另有数百兆瓦容量的设施正在建设之中(据美国农业部1982年公布的资料)。
工业化国家新建大型水坝数目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最合适的坝址多已建坝,开发成本增加而政府拨款减少,对环境副作用的关注日益增长,以及公众的反对等。我国超大型的长江三峡水库业已动工兴建,但其生态效应尚有待未来的检验。一些大型水库造成始料不及的生态学后果的例子中外都有,下面仅介绍2例以供分析。
二、案例研究——三门峡大坝和阿斯旺大坝
这两座大坝都是五六十年代苏联专家援建的,分别出现不同的问题,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当地环境研究不够,兹分述如下。
1.三门峡大坝该大坝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以东,所形成的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下段,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交界处,控制的面积达688.4×103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控制了下游水量的89%和沙量的98%,其功能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灌溉、防凌和航运等多种效益。大坝于1957年4月动工,1958年截流,1960年9月落成。
(1)三门峡大坝和水库的基本数据如下:
主坝长:713.2m
坝高:106m
库容:35.4×109m3(350m坝高)
水库全长:371km(大坝至潼关114km,潼关至龙门133km,潼关至临潼124km)
发电:装机8台,总容量1100×103kW,年发电量6×109kWh
移民:31.9万人
淹没耕地:640km2(96万亩)
该水库是一河道型水库,库区包括龙门以下的黄河干流及支流,还包括渭河和北洛河的下游。
(2)水坝的效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防洪。郑州花园口以下堤防的设防标准为花园口流量22000m3/s,建坝前洪峰常超过该标准,建坝以后洪峰流量得到控制,即使大坝的闸门全部开启,最大泄洪量仅为15000m3/s。在入库洪峰流量为40000m3/s千年一遇洪水的情况下,经水坝的调节后,花园口的洪水流量也将低于设防标准。
第二是防凌。历史上黄河不时出现凌汛,严重威胁中下游堤坝的安全,建坝以后通过调节流量的方法有效地减弱了凌汛。1967、1969和1970年的凌汛均比建坝前的1951和1955年为严重,但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都顺利地得到控制,而不象50年代那样要用炮弹和炸弹的轰击来解决。
第三是灌溉与城市给水。1973—1983年豫鲁两省通过水库的调节,引黄灌溉抗旱的面积累计达1420万公顷(21300万亩),并经常或短期地给郑州、开封、天津、青岛和胜利油田等城市与工矿企业供水。
第四是发电。截至1986年5月累计发电10.57×109kW·h,正常年份的发电量为10亿度,其中2/5供当地使用,其余3/5并入电网输向外地。
(3)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概括为四方面:
第一是泥沙淤积问题。该水库于1961年2月达到最高水位332.58m(标高),三年以后的1964年,汛期后发现335m以下的库容已损失43%,年平均损失库容1×109m3,为原设计的2.7倍(原设计年损失库容3.7×108m3),回水淤积的范围北达郃阳附近,距大坝187km,西达渭河的交口以西,距大坝238km。大量的淤积使干流和支流的河床大幅度抬高,1969年汛期以后,潼关附近河床比建坝前抬高5m,由此向北黄河干流的潼关—郃阳段河床随之抬高3—4m至1—2m不等,向西的渭河和北洛河下游也同样发生淤积,据1974年测量结果,渭河华县以下滩面抬高3.7m,渭南以下抬高2m,临潼以下抬高1m。渭南以下的防洪堤内外形成了2—3m的临背差,成为一段悬河。同时渭南至潼关之间从秦岭北坡流下的10条支流河床也被抬高,有些桥梁被河水淹没,如华县辛庄乡的遇仙桥不得不于1969和1973年两次加高,共加高5.4m,形成桥上架桥的奇观。北洛河下游的滩面也淤高了1—2m。
水库与河道的淤塞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为了挽救水库的生命,60年代初在大坝北侧加凿了两个排沙洞以减少淤积,与此同时也降低了蓄水量与发电能力。但是排沙洞并未能解决河床抬高的问题,库区河段水灾频率增加,汛期河水倒灌,淹没几千至几万公顷的耕地,并造成村舍、道路、机井与桥涵的坍塌。此外,河水与库水的高含沙量还造成水轮机的严重磨损,不得不定期停机修理,影响正常发电,增加运营成本。
第二是蓄水后引起地下水位上升。1960年至1961年水库处于高水位,坝址附近地下水位上升8—25.5m,三门峡市王官村出现最高值,达36.2m,库周的上游与渭河两岸地下水位一般上升2—4m,随库水位的涨落而变化,其影响范围一般达1—2km,有的地段达3—5km。由于水库位于黄土地区,地下水位上升的结果造成地面湿陷,并产生裂缝、滑坡、塌房、塌井,引起地下水质恶化、土壤发生沼泽化和盐渍化等现象,同时引起地面沉降,有些地区降幅达0.7—0.8m。
第三是塌岸。由于水库地处黄土高原峡谷区,蓄水以后经常发生崩塌,经实地测量,潼关以东发生塌岸的长度占水库岸线长度的41%,每次塌落的宽度一般3—5m,最大者可达60m。蓄水初期,崩塌的累计宽度一般为50—100m,宽者达几百米,灵宝某地累计塌宽达1500m以上。从1960年9月至1961年12月,塌落的土方总量达1.77亿立方米,合2.5亿吨,占同期水库淤积量(15.3亿吨)的16.3%,侵占有效库容的1.8%。同时,水库塌岸还直接破坏最肥沃的农田以及村庄和道路,造成不良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第四是移民后遗症。由于排沙的需要经常排水,水库长期处于低水位运行状况,原来的淹没区又重新出露,对难离故土的移民有强烈的吸引力,不少人又自行迁回库区,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总之,三门峡水库虽然部分地达到了原来设计的目标,但总体来看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我国的国情与黄土地区的情况了解不够,而当时的苏联专家又不能充分听取中国专家的意见。水库淤积本属常识性问题,一般的水库只有几十年至几百年的寿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可于10年内绿化,控制住水土流失,按原设计总库容只损失1/10。但是事与愿违,水库蓄水3年以后即损失了库容的43%,若非及时采取开凿排沙洞的补救措施,该水库将于7年内淤平,从而创下大型水库寿命最短的世界记录。须知水土保持是流域综合治理的组成部分,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黄士高原的治理与整个区域的开发分不开,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土流失问题才能解决,这要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方能做到。
2.阿斯旺高坝阿斯旺高坝原是埃及政府委托西方国家设计,并希望获得西方国家和世界银行投资的一项水利工程。由于西方国家提出了政治条件,被纳赛尔政府所拒绝,并收回苏伊士运河,拟以运河的收入作为建坝资金。随之发生了苏伊士战争,埃及转与苏联合作,由苏联援建,1960年动工,1968年大坝建成,拦蓄全部尼罗河水,1970年12台发电机组全部安装完毕,工程总费用4.02亿埃镑(合10亿美元)。工程由新成立的灌溉部主持,发电则归电力能源部管理。该水坝与水库的基本数据如下:
坝高:111m
坝长:3200m
坝体体积:43×106m3
总库容:1620×108m3(其中死库容310×108m3,有效库容1310×108m3)
水库总长度:500km,其中埃及境内300km,称为纳赛尔湖,苏丹境内200km,称为努比亚湖)
平均宽度:11.8km
最高水位时水面面积:6540km2
电站装机容量:210万千瓦
年发电量:100亿度
移民:10万人
水坝建成后,2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效益
(1)免除了旱涝灾害:1964年大坝开始部分拦洪,当年的洪峰流量达历史最高纪录,1975年又遇特大洪水,径流量高达1000亿立方米每秒,二次均未成灾;1972年为特大旱年,1979年开始非洲连续7年大旱,埃及的邻国埃塞俄比亚和苏丹均灾情严重,饿殍遍野,埃及因水库的作用而幸免。一位美国专家认为仅就1972年的大旱,高坝的经济效益即达6亿美元。
(2)扩大耕地、增加稳定灌溉面积和复种指数,保证了农业生产:埃及地处干旱区,全国土地的96%为荒漠,农田集中在尼罗河两岸和三角洲,自古以来依赖8—10月的洪水灌溉,一年一熟。建坝以后,埃及每年可获550亿立方米水量,常年灌溉,改为一年两熟或三熟,单产增加。灌溉能力的提高又使扩大耕地面积成为可能,截至1985年新扩大耕地63.5万公顷。使全国耕地面积增加1/4(1961年全国耕地面积为250.7万公项)。以上的增产效益实际上相当于全国耕地翻了一番。但是,灌溉与开垦新耕地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后文将要述及。
(3)发电:根据设计、年发电量为100亿度,尽管最终未能达到设计指标,但已产生巨大效益。70年代的年发电量从34万度增加到近80万度,占全国发电量的50%左右,1982年发电量达到最高峰,为86.3万度,此后由于干旱,年发电量又降至60多万度。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火力发电逐渐发展,加上旱情造成水力发电下降,阿斯旺大坝发电量也由1977年的占全国发电量的53%下降至1983年的31%和1985年的21%。尽管如此,阿斯旺的水电依然在埃及的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4)渔业:纳赛尔湖的淡水养殖业从1966年开始发展,鱼产量从那时的750吨逐年增加,到1984年已达3.45万吨,计划最终将成为年产7万吨的渔业基地。
(5)旅游业:大坝建成后,阿斯旺城成为现代化的旅游中心,人口从3万发展到近20万。坝址附近和水库上游的古迹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大坝还改善了尼罗河的通航条件,下游航道船只吃水深度由1.2—1.5m增加到1.8m,而且常年通航。大坝和水库每年接待外国游客数十万,产值十余亿美元,成为埃及的四大外汇收入之一。
总之,阿斯旺高坝给埃及带来了多方面的效益,但是水坝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尼罗河的自然状况,产生了许多预计到的和未预计到的副作用,主要有下述几方面:
(1)水库的渗漏和蒸发问题:按原设计应于1970年充满水,但至1975年水库“满蓄”时也仅及设计库容的一半,多数专家认为今后水量不会有更大的增加,原因是大量的渗漏和蒸发。高坝的坝址上于1902年曾修筑过另一个阿斯旺小坝,蓄水后库水就曾通过多孔的砂岩地层大量渗漏,这种情况本应在意料之中。又由于水库位处干旱地区,自由水面的蒸发量很大,原估计每年的蒸发量为100亿立方米(10km3),建成后实际蒸发量大于此数。这两个因素使水库的蓄水量低于设计指标。
(2)发电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由于水量不足,而且水库的管理权归灌溉部而不归电力能源部,水库主要按灌溉的需要放水发电,因此总装机容量为2100兆瓦的12台大水轮机只有7—8台经常运转,冬季不需灌溉时发电量只有900兆瓦,远未达到原设计的要求。
(3)土壤养分损失:原先尼罗河泛滥时每年接纳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富含养分的沉积物总量达1.3亿吨,当地农民譬喻为“银行储蓄。”建坝后在控制泛滥的同时也切断了这项养分来源,为了补充土壤养分必须大量增施化肥。据埃及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仅以氮肥为例,建坝前的1960—1964年每年施用量为135万吨,到1982年增加到464万吨,增加了近2.5倍,磷肥和钾肥也相应地分别增加2.7倍和约10倍。当然,化肥用量的大量增加并非完全是由于土壤肥力的下降,也是由于埃及政府改革传统农业而采用增施化肥作为增产的手段。
(4)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涝渍: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区较常见的问题,原先尼罗河泛滥起着自然洗盐的作用。水库灌区改为常年引水灌溉后,大部分水浇地发生盐渍化和涝渍,几年以后产量下降3/4,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埃及政府从70年代起重视这个问题,采用合理灌溉、充分排水(特别是暗管排水)等措施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有关专家估计要建立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和与之配套的电站,可能要投入10亿美元。和大坝的投资相等。
(5)河床下切与海岸侵蚀:建坝后下游含沙量剧减,河水变清,对河床的下切作用加强,同时入海水量与沙量大减,破坏河口地带原来的物质平衡关系,海岸线受侵蚀退缩,咸水入侵。据20年来的实测资料,从坝址至三角洲出海口总长618km的下游河段,河床下切深度平均为42至66cm不等,算术平均值为55cm,局部下切最深处可达2m。在河床下切的同时,还伴有两岸的塌陷,宽度1—30m不等,幸多出现在荒漠无人区,未引起经济损失。为了制止河道的进一步下切,政府拟定了一个建造拦水坝的计划,从大坝以下至河口之间,拟兴建10座拦水坝,总耗资2.5亿美元。海岸侵蚀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出海泥沙量从建坝前的每年几千万吨减少至建库后的每年二三百万吨,海浪的侵蚀作用使岸线每年后退150m左右,十年来已后退1km以上,有些地点退缩更多,如腊席德(Rashid,旧译罗塞塔)地区,海岸后退了3km,海滩消失,原有渡假中心只得关闭。为了防治海岸侵蚀,埃及政府已投资4500万埃镑(约合1.1亿美元)在侵蚀最严重的地段修筑长度20km的块石护堤,其他地区的保护计划也在考虑中。
(6)沙丁渔业凋零:1965年大坝部分拦洪时尼罗河口的沙丁鱼捕获量仍达1.8万吨,三年以后大坝建成,拦蓄了全部河水,渔获量剧减97%,降至500吨,其他水产一并锐减,包括虾、龙虾和鲭鱼等。生物学调查表明,原先尼罗河泛滥前三角洲以外海水中作为沙丁鱼主要饵料的藻类含量为每升3.5万个,泛滥时期达每升240万个,增加68倍。筑坝后藻类数量急剧下降,沙丁鱼无以为食。近海渔业的衰退使埃及损失了3万个工作岗位,每年经济损失达100万美元。近年来在改进捕捞技术后,捕捞量有所恢复,但每年仍需进口1/3的鱼类。
(7)文物古迹的淹没:库区有不少古埃及的建筑和文物,最著名的是5千年前修建的阿卜辛堡神庙(AbuSimbel,又译作阿布·辛拜勒)和费拉神庙等,均为人类古文明的瑰宝。为了保存阿卜辛堡神庙,埃及政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国家的赞助下,花费4100万美元,将该神庙迁往淹没区以上,使之得以保存。但是公元前1200年拉姆赛斯王朝时期完成的无价之宝崖边石刻无法迁移,只得任其淹没于水下。
此外,灌溉渠道经常有水,使某些以水为媒介的疾病蔓延,例如血吸虫病和疟疾。近年在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加强了卫生教育和水源管理,以及渠道除草灭螺等措施,血吸虫病的全国发病率已经降低至7%左右。又由于尼罗河不再泛滥,失去了淤泥这种传统的制砖材料,不少农民挖掘农田的粘土制砖,使耕地损失,因为制砖的收入大于农田耕种收入。现在埃及政府正在通过立法、采用替代材料(水泥砖、沙土砖、石块和预制件等)和经济手段等解决这个问题。阿斯旺水坝的移民安置工作做得较好,水库区移民共约10万人,均为少数民族努比亚人,埃及、苏丹两国各占一半,均采用集中远迁的办法,埃及境内的5万余人迁往阿斯旺城以北45公里的柯孟巴村,在新灌区以种植甘蔗为生,保持原来村庄的建制,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水库消落期迁回故里,造成一些社会问题。
为了克服该水坝引起的问题,埃及专门成立了一个副作用研究局,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措施、全力补救,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在建坝初期对副作用研究不足,许多配套工程又未能及时动工,如灌溉与排水、发电与用电等,使工程效益未能及时充分发挥,反而产生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副作用,这些都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谢选骏指出:上文仅敢说说“三门峡水库是不成功的”,因为那是已经灭亡了的苏联所提供的“专家”所修建的。但是,上文却不敢说说“三峡水库是更不成功的”,因为那是由余孽犹在的六四屠夫李鹏领头修建的。其实,不仅三峡水库足以致命,一切水库都不是好东西,因为它们自以为聪明,企图改变自然环境,当然就会弊多利少了。
第七节 主权国家污染水源
网文《水污染》报道:
水污染(water pollution)是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的水。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水源、风景区景观。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硫醇等难闻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分类方法
废水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据不同来源分为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两大类;据污染物的化学类别又可分无机废水与有机废水;也有按工业部门或产生废水的生产工艺分类的,如焦化废水、冶金废水、制药废水、食品废水等。
污染物主要有:(1)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2)未经处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3)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而造成的农田污水;(4)堆放在河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5)森林砍伐,水土流失;(6)因过度开采,产生矿山污水。
我国污染情况/农村饮用水源受污染
对于水环境,环保部称“质量不容乐观”,针对全国798个村庄的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结果表明,农村饮用水源和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此外,环保部认为,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为工矿污染压力加大,生活污染局部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等。
产业洞察网《中国环保行业深度评估》报告资料显示2011,环保部批复了240个项目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涉及总投资近1.4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有79个,约占总投资的一半,有24个项目被退回环评,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涉及总投资1000多亿元。
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重点关注以防治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世界
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存在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部分。水在人体内的含量达70%,其余30%左右为固体营养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60%的水在细胞内,40%在流体内(血、消化液、唾液、胆液、泪水、汗液、肠液、胃液)。成年人每天需水2.5-3升,其中直接饮用1升左右,食物中补充1升,人体新陈代谢形成0.5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著到:“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不愧为百药之王。世界水资源的构成:地球上水占70%的面积,其中海水占97.3%,可用淡水只有2.7%。在近3%淡水中77.2%存在雪山冰川中,22.4%为土壤中和地下水(降水与地表水渗入)。只有0.4%为地表水,地表水指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中国水资源状况:中国大小河川总长42万公里,湖泊7.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8%,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人均2300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居121位,为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640个城市有300多个缺水,2.32亿人年均用水量严重不足。
中国
中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重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自来水是安全卫生的。但是,因为水污染,如今的自来水已不能算是卫生的了。一项调查显示,在全世界自来水中,测出的化学污染物有2221种之多,其中有些确认为致癌物或促癌物。从自来水的饮用标准看,中国尚处于较低水平,自来水仅能采用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方法,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饮用水。自来水加氯可有效杀除病菌,同时也会产生
较多的卤代烃化合物,这些含氯有机物的含量成倍增加,是引起人类患各种胃肠癌的最大根源。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属外,还含有甚多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还会使亚硝酸盐与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增加,因此,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是不高的。据最新资料透露,中国主要大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小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合格率更低。水污染防治当务之急,应确保饮用水合格。为此应加大水污染监控力度,设立供水水源地保护区。母亲河黄河1972年第一次断流,1997年断流226天,近700公里河床干涸。海河300条支流,无河不干,无河不臭。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100多个严重缺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土地沙化速度上升到每年3400多平方公里。更可怕的是,中国水资源总量还在下降。1997年总量为27855亿立方米,而2004年就降到24130亿立方米。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20多条河流平均萎缩了37.1%。世界自然基金会3月19日发表报告,将长度与水量均为世界第三的长江列入世界面临干涸的10条大河之一。
中国水环境的前景令人担忧。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多年来,中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以污染程度大小进行排序,其结果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其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综合考虑中国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Ⅱ类标准只占32.2%(河段统计),符合Ⅲ类标准的占28.9%,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38.9%,如果将Ⅲ类标准也作为污染统计,则中国河流长度有67.8%被污染,约占监测河流长度的2/3,可见中国地表水资源污染非常严重。
中国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污染也不容乐观。
中国北方五省区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农村(包括牧区)还是城市,浅层水或深层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主要是城市周围、排污河两侧及污水灌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污染呈上升趋势。
具体而言,根据北方五省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1995眼地下水监测井点的水质资料,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69个城市中,Ⅰ类水质的城市不存在,Ⅱ类水质的城市只有10个,只占14.5%,Ⅲ类水质城市有22个,占31.9%,Ⅳ、Ⅴ类水质的城市有37个,占评价城市总数的53.6%,即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至于海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更是令人触目惊心,2015眼地下水监测井点的水质监测资料表明,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仅有443眼,占评价总数的22.0%,符合Ⅳ和Ⅴ类水质标准有880和692眼,分别占评价总井数的43.7%和34.3%,即有78%的地下水遭到污染;如果用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的总井数中,仅有328眼井水质符合生活标准,只占评价总数的16.3%,另外2/3以上到监测的井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卫生标准。
污染事件/水俣病/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骨痛病事件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油船
1967年3月18日,英国西南,一船满载11.7万吨原油在锡利群岛以东的七岩礁海域触礁,致使8万吨原油流入海中,留在船体内的原油被引爆,造成英国、法国海域原油污染。造成大量鱼贝类和海鸟死亡,赔偿金额达720万美元。这一事件后,海洋污染成为海事的重要问题。
赤潮
据中国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的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截至1996年底,全国600余座城市年排水量为353亿立方米,处理量为83亿立方米,处理率仅23%。城市市政系统年纳污水209亿立方米,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153座,集中处理量为23.8亿立方米,处理率为11.4%。尽管全国每年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3亿立方米,但仍以每年处理能力缺口21亿立方米的速度在不断增大。到了2050年,城市市政系统年纳污水为1385亿立方米,2100年将达到2435亿立方米这相当于长宽高都是61813.8米的正方体,若平铺为高1CM的长方体,底面将覆盖将近2537个中国。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求,到2002年,全国要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000万吨/日。集中处理率达25%。据测算,仅处理厂的配套管网投资将达850亿元,至2010年,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将达40%。预计将新增城市污水处理厂1000余座。
根据统计,中国有3.2亿农民没有饮用水;大约有1.9亿农民是喝受到污染的水。此外,灌溉农田的水散发着恶臭,而且漂浮着一些污染的泡沫。而这样条件下生产的食物,却登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其他
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境内一处金矿污水沉淀池,因积水暴涨发生温漫坝,10多万升含有大量氰化物、铜和铅等重金属的污水冲泄到多瑙河支流蒂萨河,并顺流南下,迅速汇入多瑙河向下游扩散,造成河鱼大量死亡,河水不能饮用。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深受其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遭受一定的影响,严重破坏了多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并引发了国际诉讼。
1994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颍上水库水位急骤上涨超过防洪警戒线,因此开闸泄洪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了下来。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丧生。下游一些地方居民饮用了虽经自来水厂处理,但未能达到饮用标准的河水后,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经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不少地方花高价远途取水饮用,有些地方出现居民抢购矿泉水的场面,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
山东淄博死亡小镇水污染致癌日日有人出殡——年轻人患病,查出即晚期。在山东地下水污染事件备受各界关注之际,山东淄博市金岭镇25日又爆出水污染事件。这座位于潍坊和淄博交界处的小镇,其东南西三个方向皆被化工厂包围,污染问题严重,相继有人患上胃癌、肺癌等,死亡的阴影正笼罩着村落。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金岭镇位于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鲁化工园”附近,约有15,000人口,大小化工厂已经在小镇东南西三个方向,形成重围之势。
有村民表示,每到晚上,总有小厂偷排废气,“味道大得很,夏天都不敢开窗。”村子西头和南头都有小河沟流经,不少工厂直接把污水排到沟里。镇里的自来水颜色经常发红或发黄,用来洗脸时会觉得皮肤发涩。“我们地下水被污染好多年了,自来水没法喝。”小镇管辖的居委会和村委会2007年陆续开始向村民供应桶装矿泉水,按人口计算,每人每月一桶。更有村民发现,村里的小动物都变得越来越少。
金岭镇的污染名声也传遍了方圆数里,买菜的人一听说菜是金岭来的,大多都不敢买;医院里只要听说是淄博的,总要追问一句“是金岭的吧?”
不少村民盼着搬迁,甚至有人视潍坊为理想居住地,“他们那儿也污染,但相比金岭要好些。”
当地村民间谈得最多的是死亡,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说,“感觉最近天天有人出殡”,这几年,镇里得肺癌、胃癌、食道癌的特别多,很多患者才三四十岁,往往确诊时就是晚期。提起类似话题时村民们已一脸麻木,“公墓都快满员了,地里头新坟头也越来越多”。
整治难持久工厂续偷排
数据显示,对于化工厂带来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当地政府曾数次出手整治。2007年,临淄区曾经掀起一场“环保风暴”,1,167家非法排污企业被关闭。2012年,“化工综合整治风暴”再次兴起,逾百家企业完成了遏制化工异味的整改。有村民表示,这些“运动式”的整治一度在金岭镇产生效果,自来水有过阶段性变好的时候,然而过不了多久,一切又会回到原点。有村民就提出,“他们查不过来”,村子周边的化工厂排放废气,往往挑在晚上七八点,政府部门都下班后,此时,刺鼻异味会将大半个村子笼罩,“那些当官的都不住在村子里,影响不到”,而基层官员也不一定想查。
数据显示,由于2006年齐鲁工业园的成立,金岭镇的经济增速明显上升,2012年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10,967万元,是2006年的8倍。然而金岭镇为这个数据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今村民们只盼望经济增速缓一缓,老百姓的生存问题能得以解决。希望政府能真正重视水污染问题。
主污染源
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造成,它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
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积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据199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资料显示:这一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共539亿吨(不包括火直电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409亿吨,占75.88%。实际上,排污水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因为许多乡镇企业工业污水排放量难以统计。
污染后的赤潮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药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中国没开展农业方面的监测,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亿公顷耕地和220万公顷草原上,每年使用农药110.49万吨。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表土流失量约50亿吨,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随之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使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造成藻类以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从而致使水质恶化。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据调查,1998年中国生活污水排放量184亿吨。
中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致使许多河段鱼虾绝迹,符合国家一级和二级水质标准的河流仅占32.2%。污染正由浅层向深层发展,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我们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地减少。
污染危害/垃圾漂浮的水面
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0%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
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废水指标
在自然的水路或是工业废水中任何可氧化的材料都可以被生化(如细菌)或是化学的方式所氧化。这样会导致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因为所有自然水路都包含细菌跟营养素,所以几乎任何引入这样的水路的废化合物都会产生如同上面所述的生化反应。这些生化反应创造了一个可以在实验室中量测的生化需氧量(BOD)。
被引入自然水路中的可氧化之化学物质(如还原物)也会同样的产生如同上面所述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创造了一个可以在实验室中量测的化学需氧量(COD)。
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两种测试都是废水污染物的相对缺氧作用的量测。此二者皆广泛应用在污染作用的量测上。生化需氧量测试用来量测可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的污染物需氧量,而化学需氧量测试则是用来量测可生物降解的污染物需氧量加上不可生物降解却可氧化的污染物需氧量之总需氧量。
所谓的“五日生化需氧量”(5-day BOD,BOD5)是用来量测五天的期间内废水污染物的生化氧化作用的总耗氧量。当生化反应完全进行完成之后的耗氧总量称为“最终生化需氧量”(Ultimate BOD)。最终生化需氧量的量测太过于旷日费时,故五日生化需氧量几乎已经是普遍性地应用在量测相对污染作用上。
也有许多的化学需氧量测试。或许,最常用的就是“四小时化学需氧量”(4-hour COD)。
值得一提的是,在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最终生化需氧量之间,没有普遍化的相互关系。同样的,在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之间,没有普遍化的相互关系。在特定废水水流中,特定的废水污染物是有可能发展出上述的相互关系,但是这样的相互关系不能够推广到任何其他的废水污染物或是其他任何的废水水流中。
用来确定上述的需氧量的实验室试验流程可以在下列《试验水与废水的标准方法》(Standard Methods For the Examination Of Water and Wastewater)的章节中详细描述: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最终生化需氧量:Section 5210B 与5210C
化学需氧量:Section 5220
受污染的水
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水污染亦日趋严重,成了世界性的头号环境治理难题。
早在18世纪,英国由于只注重工业发展,而忽视了水资源保护,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倾入江河,造成泰晤士河污染,基本丧失了利用价值,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生存。之后经过百余年治理,投资5亿多英镑,直到20世纪70年代,泰晤士河的水质才得到改善。
19世纪初,德国莱茵河也发生严重污染,德国政府为此运用严格的法律和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水资源保护,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在莱茵河流经的国家及欧盟共同合作治理下,才使莱茵河碧水畅流,达到饮用水标准。
近些年,水质恶化也困扰着美国人。一直以来,纽约市民以自来水质纯美而自豪,其他州的面包商甚至特地使用纽约市自来水以生产货真价实的纽约圈饼。寄生虫侵入密尔沃基供水系统,造成100人死亡,40万人致病后,水质问题备受关注,如今纽约市民每天生活在饮水不净的威胁下。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了一项投资23亿美元的清洁水行动计划,治理美国已受污染40%的水域。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污染江河湖泊等天然水资源的恶果,并着手进行治理,但毕竟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虽已醒悟但为时较晚。
防治重点
江城武汉,优于水更忧于水。新的《水污染防治法》与以往有何区别?有何新意?对我市的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工作具体有怎样的指导意义?谢昉介绍,新的水法具有4大特点,一是处罚力度加大,二是认定违法行为简化,三是可操作性强,四是直接处理责任人。新法结合中国水环境状况,提出了许多创新之举,其中有10大亮点引人关注。
罚到让违法者痛
新法“法律责任”一章共22条,比老法增加9条,极大地增强了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要罚到让违法者感到痛,从而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强硬处罚之一:对于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罚款额不再有上限。老法对水污染事故处罚的最高限额是100万元人民币。新法规定:对造成一般或者较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所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二十计算罚款;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事故的,按照所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进行罚款。对于超标排放罚款数额为“应缴纳排污费数额2倍以上5倍以下”。
强硬处罚之二:主要负责人要受罚。新法规定:企事业单位造成水污染事故的,除对单位给予处罚外,还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度从本单位取得的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保证喝上干净水
新法加强饮用水的法律保护。
首先,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划定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比老法扩大数倍。
其次,明确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机关和争议解决机制。规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有关的人民政府和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协商划定;协商不成的,由环境保护部会同水行政等部门提出划定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再有,严格禁止排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建设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地方政府环境责任法律化
许多地方环境污染的背后,总能看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子。环境指标纳入政府官员考核指标体系将是斩断地方保护主义的利剑。
新法从两方面完善了政府的责任机制。
规定: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超标排污就是违法
施行老法时,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的行为相当普遍。究其原因,可以归因于两方面的法律缺失:第一方面是法律认定违法排污非常困难,要同时具备:超标、治污设施停止运转、故意停运等3项条件;第二方面是超标排污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
《水污染防治法》
第一条 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三条 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
第五条 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六条 国家鼓励、支持水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第七条 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 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同时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区域限批”法制化
“区域限批”制度是环境监管手段的重要创新。实践证明,“区域限批”制度的效果非常明显,不仅使违法建设单位受到严厉惩罚,也使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环评等法律制度产生了敬畏。
新法将这一行政管理措施上升为强制实施的法律制度。规定: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有关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总量控制范围扩大
新法对总量控制制度做了两方面修改。
安装“电子眼”强化监测
新法认为,自我监测、记录和申报是企业的基本义务,随时抽查和核实是环保部门的基本权力。国家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
新法规定:新设定排污单位具有自我监测义务,要求其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保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存原始监测记录。明确适用于“重点排污单位”。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环保部门会商有关部门确定。未安装、未联网、未监测、未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将被处以10万元罚款。
强化事故应急处置
新法专设水污染事故处置章节,要求政府、企业应当做好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
新法规定: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制定有关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并定期进行演练。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在处理安全生产事故过程中产生的可能严重污染水体的消防废水、废液直接排入水体。
排污许可成为法律规定
新法提出了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并明确了3大基本内容。第一,明确了4类适用对象: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单位,向水体排放医疗污水的医疗卫生机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事业单位。第二,明确了两项基本要求:禁止无证排污,禁止违证排污。第三,明确授权立法,即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制定。
公众参与有保障
新法从4个方面提供了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
污染原因
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
工业废水,是工业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业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
世界上仅城市地区一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就多达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将污染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水体。
调查报告简介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口的迅猛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也会随之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调查原因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无法继续下去。水资源的污染及短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我市不是一个用水紧张的城市,但水污染却存在,并与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为此,我通过询问形式对我市水污染进行调查。
调查过程
第一步:实地调查,首先,我随老爸来到长安航管站,向我爸的老同学刘海华了解长安镇河道情况,然后,乘坐快艇,游览了崇长港及长山河和泰山港,一路上,刘海华叔叔向我介绍几十年前,这些河道,是长安镇附近的主要航道,水清透彻,而垃圾遍布河道,一股臭味扑鼻而来。水污染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泥河上流工厂的废水排放,城市布下水道安置此处,污水经管道排入河中,泥河附近大量农田,农民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流入其中,致使藻类疯长,鱼类大量死亡,居民的环保意识差,经常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第二步:调查分析,经过实地调查,我认为水污染给居民带来的危害。地下水污染,用水困难,河水污染严重滋生大量蚊虫,河水散发刺激性气味,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调查结论
为了改善河道环境,应尽快开展河水、河岸等全方面的治理工作。首先,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杜绝工厂、养猪场把污水、粪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应集中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然后,对河边、河道中的建筑材料(已废弃的)进行清除,并对水道进行整改,进一步将河内的垃圾、淤泥清除,可动员沿岸居民及利用大型机器清除。后在河边种树,植草皮,建立绿化带,避免沙土流失。2、为了对河道环境的保障,应对附近的工厂、养猪场等加大管理力度,对污染河流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并且对沿岸居民及全体市民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河流的环境,主要还是在于大家的思想意识,故人们应自觉保护河道,保护环境。这样,一条全新河流才会永远呈现在人们面前。总之,要明确,环境受破坏,受影响的还是人们自己,我们应当充分了解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认识到人们改变环境的利与弊。影响水资源的因素还远远不止这些。虽然我们的调查研究也许还不够成熟,但希望能把环境问题,水污染问题在人们的脑海中的地位提高,这样才会使出现的问题一天天好转。
保护建议
1.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
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从根本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于改善我市水环境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的废水排放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而城市污水处理厂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水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是迫在眉睫的事。
3.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
4.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废水排放量还要增加,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改善水污染状况目的,所以我们要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5.家用水的净化:
过滤——沉淀(明矾)——用活性炭除异味,去颜色——消毒(氯气,漂白粉)。在自来水管传递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二次污染,所以饮用时要煮沸杀菌,而且还要用干净的杯子。
另: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安装家用净水器,在购买安装之前,可以看看家用净水器评测的文章,然后在去进行选购安装。
6.强化青少年保护水资源意识:
对于青少年,普遍的家庭并不太注重保护水资源的教育。教育要从小做起,养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毕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加强对青少年保护水资源的教育,拍宣传片、做宣传活动,让中国未来的每一朵花都有节约的好品德、保护水资源。以后,大量污染水资源问题就会渐渐减小。
7.少量创建填埋场:
可少量创建填埋场,让废水废气都能够经过处理,再排放至河流。由于填埋场占地面积大,浪费土地资源,所以应少量创建。
8、采用数字化污水处理管理
国内大型水务集团已采用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对下属厂水质监测、设备维护管理、生产运行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办公管理等都很到位,也可以通过实况生产视频、数据指标分析等帮助集团实时监管下属厂运行状况,避免下属厂私自停产、减产,或提前帮助排除潜在故障,避免故障带来直排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水污染、社会财产损失以及人民饮水安全。
9、禁止工厂向河,海,湖等水中排放工业污水
治理措施\保障措施\工程保障措施\市政管理措施\水资源调控措施\
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质就会恶化。应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
公众参与措施
为了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自1993年起,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
面对严峻的缺水、水污染问题,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重大水污染事件
1、2010年4月2日,成都水污染事件:位于郫县三道堰的市自来水六厂发现水质异味,怀疑水源被污染。水压不足,成都市主城区开始陆续报告用水困难。4月2日都江堰市崇义镇境内柏木河污染,系牌号为川U-23880的江淮牌货车违法倾倒垃圾所致。
倾倒垃圾为约4吨废旧塑料、有机玻璃熔炼残留物,从涉案车辆提取的残留物与事发地现场提取样品化验比对,所有理化指标完全吻合。
2、2010年7月12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厅通报称: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旗下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7月3日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直至12日才发布公告,瞒报事故9天。
3、2010年7月30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发生爆炸事故: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税收\水污染环境税暂无征收考虑
“十二五”期间,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保障生态用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迫切需要统筹流域污染治理措施,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水生态修复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
对此,有媒体提问,水污染防治所需资金数额巨大,筹措资金是否考虑通过征收水污染税、环境税?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筹措资金中将积极邀请社会和企业参与,国家暂无征收上述两税的考虑。
据悉,《规划》编制中成立了由12个部委及重点流域23个省(区、市)联动的工作机制,历时两年完成,已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
谢选骏指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各个主权国家却在无耻地分割这个地球,横行霸道、涸泽而渔、寡廉鲜耻、文过饰非——水的污染已经使得水,从生命之水变成了死亡之水。这还只是主权国家互相争霸的恶果之一。只要主权国家继续为非作歹,这一现状只会进一步恶化!而在主权国家控制之下的“修复治理”,无异于扬汤止沸,可以说是缘木求鱼。
第八节 饮用死水继续生存
网文《揭密“死亡之海”罗布泊》报道:
罗布泊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遥感图像面世后,被誉为“地球之耳”。据官方资料介绍,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盆地中的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巨大的湖泊,1942年测量湖水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1970年以后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根据中新网报导,罗布泊属极端干旱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极端高温45℃,地表温度可达71℃。这里全年阳光明媚,极少下雨,是全世界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2.2公厘,年蒸发量高达2902.2公厘,夏季的蒸发量为同期降雨量的100多倍。
罗布泊和因它而繁盛的楼兰古国,一度吸引了很多大陆国内外的探险者。几千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导。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瑞典著名地理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上个世纪初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里探险、考察。历史上,义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利斯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美国人哥丁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和法国人邦瓦洛等,都考察过罗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写。现在,探险宿营地成了当地人创业和生活的地方。
有水的地方就有动物,当地人告知,他们亲眼看见过野黄羊、蜥蜴和野狼等。罗布泊的中心地带已经完全干涸,但罗布泊周边还是有水存在,比如在罗布泊东向一片低洼地的中心位置,就有涌泉和湖泊,以及成片的芦苇。
罗布泊镇于2002年4月批准成立,是全国土地面积最大的乡镇,也是人口密度最小的乡镇。全镇土地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大过海南省,是浙江省的一半。这里的人口数没有准确资料,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国投罗钾和周边矿山的从业者,以及围绕这些企业闯世界进来的吃、住、行、售、修等服务行业人员。
《陈维健:生命之河成死亡之水》(环境破坏与污染 2006年9月27日)报道:
近年来,中国的水污染以及造成的死亡逐年上升,据环保部门统计中国每年要发生一千多起水污染事件,与水污染相关的死亡人数则没有统计数,但我们从已知的个案的普遍性中能够推出,这将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2005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分赴甘肃、宁夏、辽宁、内蒙古、江西、广东六省区,对水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是触目惊心的,水污染已在全国各地制造出无数个“癌症村”:
山东肥城癌症村2000年死亡人数17人,其中11人是因为癌症死亡。2001年死亡人数16人,其中9人是因为癌症死亡。2002年死亡人数17人,其中10人是因为癌症死亡。2003年死亡人数19人,其中12人是因为癌症死亡。2004年死亡人数21人,其中14人是因为癌症死亡。江苏阜宁“癌症村”从2001年到2004年,洋桥村死于癌症的人数达到20人。三年来,因患癌症去世的村民年龄越来越小,有些死者还不足四十岁。无锡广丰“癌症村” ,几年来因癌症去世的近20人,目前已查出患癌症者有近30人,占了全镇癌症病人总数的60%以上。河南北老鹳嘴“癌症村”,近年来村民纷纷患上肠癌、食道癌、肝癌、胃癌等病,位于河渠交汇处的北老鹳嘴村情况尤为严重,已有近百人患癌症陆续死亡。天津西堤头“癌症村”最近5年以来200多名癌症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才51岁,已经死亡172人。沈丘县孙楼“癌症村”280户人中有40多人患了食道癌。沙颖河畔的另一个村子黄孟营村,10年来,该村死亡的205人中,因癌症死亡106人,不名病因的猝死者有22人。而这样的癌症村中国有多少呢?在这些冰冷的统计数中,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的痛苦和死亡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喝水的河流被污染了。而这些河流曾经养育了他们的祖祖辈辈,是他们的生命之水,而如今这生命之水成了他们的死亡之源。
中国河流的污染来自那些不受法律约束的企业,而这些企业敢不顾人命,公然将污水排放入河流,是因为这些企业都有中央和地方政府背景,他们之间是一个关系错纵复杂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享受到企业带来的种种好处,而不承担这些企业所带来的环境生态的污染所造成的灾难。这些灾难却由那些和企业毫无利益关系的村民来承担。这些污染环境企业的受益者之所以对污染无所顾虑,是因为不喝被他们利益所污染的水,他们住在城里,有着严格把关的自来水供应,可以买纯净水喝。而被污染的河流两岸的乡民则没有这样的水可喝,无论水被污染到何种程度,都只能喝被污染了的水。他们无法逃避,一是贫穷,二是这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他们是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他们完全无力与利益集团抗争,只有无奈地、默默地承受着生命的折磨和死亡。而这些利益集团并不因为有多少个癌症村、多少个无辜的生命死亡而让他们有任何良心上的不安,他们既不会为那些癌症患者送上一包药,也不会为死者赔上一块钱,套句时髦话说叫做:污染你没商量。你死你的,我赚我的,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的乡村。
在经济发展的中国,在利益集团中有着这样一种论调,只要经济发展了,GDP增长了,其它一切问题都变得微不足道了。这种论调就是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这种道理既丧失了人性,也丧失了理性。丧失人性是因为这种发展污染了环境,使人的生命因污染而遭受病痛和死亡。丧失理性是环境的污染最终将毒害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弱势的穷人和权贵的富人,当所有的河流全被污染以后,再好的水厂都无法生产出洁净的水时,权贵者也无法避免喝毒水的命运,而成为始作俑者。发展并不是硬道理,特别是以无辜的生命承担折磨与死亡的发展。以生命的折磨和死亡为代价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罪恶。当今的中国,这块养育十三亿人的土地上,已经很难找到一条干净的河流,因为罪恶已渗透到了每一块土地。
《北京市将投资逾500亿建世界最大水上剧院》(RFA 2012-10-01)报道:
北京市政府与一家香港公司签约,将在朝阳区建造一座世界最大的水上表演乐园“新濠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总投资将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北京出版的《京华时报》10月1日报道说,北京市政府与新濠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于9月29日在北京签订签约,两年内将位于朝阳区的“798”艺术区建成世界最大的水上表演乐园“新濠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将为120万平方米,总投资在500亿元人民币以上。工程预计明年初破土动工,两年建成,作为北京新的文化地标和名片。报道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副市长鲁炜表示,北京市将积极支持该项目的建设,抓好规划、设计,使园区建设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具有国际现代理念;努力把该项目打造成为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与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新濠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香港公司,成立于1910年。北京的新濠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将以“水舞间”高端演艺品牌为龙头,整个项目包括:“水舞间”国际剧院、激光镭射大舞台、原生态艺术村、国际艺术画廊、国际高星级艺术酒店、高端艺术公寓、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艺术品检测鉴定中心等。
旅美中国学者谢选骏就此表示,中国各地近来大搞文化设施建设,其主要考虑并不仅仅是文化性的,而是官员和房地产商通过这些建设项目牟利:“最近中国的经济情况好像不大妙,出口减少,经济增长率也降低。在这个情况之下采取一种人为的手段来刺激经济。但这种大型工程很大一部分是贪官污吏拿来吃回扣用的,实际上。投资一百亿,他就从中拿三五个亿的回扣都算少。然后呢,那些偷工减料的人再减掉二三十个亿,剩下真正用上排场的也就是一半的钱了。官员们在掌权时搞几个大工程,被人们称为面子工程,其实这些都是回扣工程。”
有海外媒体近来也注意到,中国政府目前甚至在一些“二线”城市也开始建造电影院、博物馆和艺术画廊等文化设施,以满足中产阶级的多样化需求。英国《每日电讯报》前不久的报道说,中国武汉正在建设一座形似大红灯笼的大剧院,造价将达25亿元。此外,一座斥资35亿元的电影文化公园也正在施工中。武汉的这一名为“楚河汉街”的工程总投资也高达500亿元,是一个把娱乐、商业和商务集于一体的大项目。旅美中国学者李洪宽就此表示,中国各地政府建造这些工程,一部分考虑是为了刺激经济:“它一个是刺激经济,更主要的是,这些当官的找项目,要花钱。做项目他们可以从这里面有一个灰色收入。他们就是想做的越大越好,花钱越多越好。各个城市都在以各种各样的名义搞。有的是搞文化区建设,有的是搞复古,例如把古建筑、古城墙建起来等,五花八门,反正是,怎么把工程做大了,把金额做高了,涉及的人多了,然后各级领导都有好处么。
《京华时报》的报道还说,北京的这个即将开工的超级水舞间剧院工程,其总体设计、规模和容量相当于香港新濠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在澳门建造的“水舞间”剧院的2.5倍,由“水陆舞台”、“喷泉和升降台”、“空中舞台”、“多媒体屏幕”和“动感观众席”五部分组成。表演舞台水深36英尺,水容量相当于10个奥林匹克标准泳池的水量。
《海鸟吃塑料垃圾而亡?科研人员:被特殊气味吸引》(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016年11月9日)报道:
全球的塑料污染正在呈上升趋势。仅2014年,就有两亿五千万吨的垃圾漂浮到海洋里。大约有90%的海鸟都吃过塑料垃圾,这些垃圾在它们体内给它们的健康带来危害,每年都有许多海鸟由于吞食了塑料垃圾导致受伤和死亡。一项研究显示,海鸟吃塑料的行为也是因为塑料自身的特殊气味。
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家马修·萨沃卡牵头的一个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得出惊人的结论:是漂流垃圾的气味所致。报道称,信天翁跟海燕和海鸥同样属于鹱鸟目,在觅食时主要依赖它们的嗅觉。它们的主要捕食对象是宽阔的海洋中的甲壳类动物、鱼类以及乌贼。这些被海鸟捕猎的猎物主要吃的是海洋中飘移的浮游生物,而某些浮游植物一旦被其他动物“吃掉”的话,它们就会散发出二甲基硫醚的气味。二甲基硫醚是一种含硫化合物,它也是造成人类口腔异味的元凶,也出现在雌性金黄地鼠的阴道分泌物里,用来吸引雄性。在浩瀚的海洋中,同样也有这种现象。
鹱鸟能够借助其具备极其敏感嗅觉的鼻子寻找硫酸二甲酯。这种气味对鹱鸟有吸引力,因为它将鹱鸟与内容丰富的猎场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向鹱鸟提供哪里有丰富的浮游生物的信息,恰恰是这种情况给海鸟带来问题。如果塑料长期浸泡在水里,其表面堆积了腐烂的海藻,这些腐烂的海藻也分泌出二甲基硫醚。鹱鸟被这一气味吸引过来,将塑料垃圾吞入肚中——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在《科学进展》期刊上发表他们的研究论文时提到“嗅觉陷阱”。
为了证实这一点,研究人员们在公海上将塑料垃圾与浮标混放在一起。起初尚未发现任何二甲基硫醚的痕迹。但是在大约4周后,塑料垃圾里终于分泌出了如此众多的二甲基硫醚,以至于海鸟从很远处就能嗅到其气味。
为了验证自己的论点,研究人员们对1.3万多只25种海鸟的数据进行了评估。由此萨沃卡和他的课题组能够证明,尤其是那些对二甲基硫醚产生反应的鸟类的胃里经常有塑料。科学家们对以下论断提出质疑,即海鸟之所以吃塑料,是因为塑料在水里看起来像猎物。报道称,眼下科学家们还要对其他类动物进行研究,例如乌龟、鱼或海洋哺乳动物,观察它们是否对二甲基硫醚感兴趣。因为即使是巨大的鲸鱼,一旦吞进塑料之类的物件们也是致命的。
“科学,作为技术的对立面,恰恰有悖于常识;举一个有趣的例子:每次你喝一杯水,这种奇异性就体现在,你至少会吸收一个曾经通过克伦威尔(英国革命的独裁者)膀胱的分子,这正是基本的概率理论:每杯水中的分子数量,要远远超出世界上所有杯子的数量;所以,每当我们喝上一杯,我们就是在与世界上存在的大多数的水分子打交道。”
谢选骏指出:世界其实是一体的,但我们的思想却割裂万物、分别彼此。在这种意义上,我们都是通过“饮用死亡之水”而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的。海鸟也是如此,它们必须吃下致命的塑料,否则也就没有办法获得必要的食物了。
(另起一页)
第二章 水的思想
第一节 太一生水宇宙生成
郭店楚简《老子》丙本之后附抄了一段开始四个字是“太一生水”的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因为这个思想从来不见与其它留传下来的古典经籍,于是这段文字被命名为《太一生水》: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不知者谓□□。■]”
《太一生水》的出土,确实给中国学术界展示了“宇宙生成论”的途径,尽管这还是抽象途径,而不是具体的图景,在本质上和《周易》的生成论相去不远,而不是《圣经》那样的创造论。
但是毕竟,《太一生水》提供了“宇宙起源”的文本,而不是老子那样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一生水》这是空前的。
不过另外一面,《太一生水》尽管提供了“宇宙起源”的文本,但是《太一生水》的“宇宙起源”文本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中不仅没有得到发扬,反而遭到湮灭失传,这还是说明中国人的思想过于功利,近视到了寸光的境界,甚至把“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作一个理想生活。这虽然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提出的,但其思想根源是在老子的“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所以把《太一生水》和《老子》拉在一起,是相当勉强的。
(二)《太一生水》出现始末及其具文
1993年秋,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沙洋县纪山镇抢救性清理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该墓虽小,发掘前又曾两次被盗,但随葬器物却很丰富,有礼器、乐器、车马器、生活用器,丧葬器、料器、竹简等,根据墓中陪葬物得知、墓主人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身份为上士。郭店楚墓随葬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八百余枚竹简,一经公布于世,即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许多专家学者为之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郭店楚简经过专家们长达五年的艰辛整理,确定为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其中道家典籍两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儒家典籍十四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性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这批典籍除《老子》、《缁衣》见诸传世本,《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外,其余皆为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
《太一生水》篇共存简一四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二六·五厘米,两道编线,其间距一○·八厘米。篇末有篇号,作墨块;篇中有句读号,作短横;有重文、合文号,均作两短横。文献及思想理解,参看丁四新《楚简〈太一生水〉研究——兼对当前〈太一生水〉研究的总体批评》。
原文: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1.1 太一生水,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1.2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1.3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1.4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1.5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凔热。
1.6 凔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1.7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1.8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2.1 湿燥者,凔热之所生也。
2.2 凔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2.3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2.4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2.5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2.6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2.7 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时。
3.1 太一生水,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
3.2 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3.3 此天之所不能杀,
3.4 地之所不能埋,
3.5 阴阳之所不能成,
3.6 君子知此之谓……
(以下是否属于《太一生水》,有争议。)
3.7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强,责於……
4.1 下,土也,而谓之地。
4.2 上,气也,而谓之天。
4.3 道以其字也。清昏其名。
4.4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
4.5 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4.6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4.7 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强。
4.8 地不足於东南,其上……
4.9 不足於上者,有余於下。
4.10 不足於下者,有余於上。
4.11 ……
校对文:
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太一生水:
故——
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
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
太一藏于水,行于时。
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
一缺一盈, 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
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以下是否属于《太一生水》,有争议。)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
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
上,气也, 而谓之天。
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
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
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
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值得注意的是,“天道贵弱”以下的文字是否属于《太一生水》,是有争议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君子知此之谓[道]也”一句里“[]”里的字是模糊的,无法辨认的。因此:
1、如果“[]”里面的阙文是“道”,则“天道贵弱”以下的文字似乎可以连读;
2、如果“[]”里面的阙文不是“道”,则“天道贵弱”以下的文字似乎不可连读。
(三)“太一”与“神明”
张思齐《论“太一生水”的生神图系》认为太一是道教的神甚至是“一神观念”,其实这是把后来产生的思想附会与古人。
1、先看“太一”。且不说道教是汉朝产生并在以后逐渐演化的,先秦本不存在道教;就说一神观念即使在埃及和西亚,也是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人对“独一真神”的认识是经过历代先知的流血奋斗得以确认的,而且这个“独一真神”是具有人类感情的。这和《太一生水》所表达的“自然”观念,很不相同。
2、再看“神明”。《太一生水》里的“神明”,其实指的不是现代汉语所说的“神”,而是指胡代汉语所说的、人的精神意义的“神明”,也就是指“万物之灵”的人自身的高级思维。
3、在原始的“万物有灵论”(而非作者臆想的“一神教”)的观念看来,人的高级思维所形成的精神,必然要比“花精”、“鸟精”、“狐精”更为神奇,可以变成“人精”甚至“仙人”;但是,这种“成精成神”并不是现代意义的神或更不是独一的上帝,而只是古代祠堂里的那种牌位。
4、正是基于对“太一”意涵的“自然生成”而非“上帝创造”性质的误解过程、基于对“神明”意涵的“人类精神”而非“非人存在”的扭曲过程,《论“太一生水”的生神图系》代表的“西学为用”派,才会得出以下张冠李戴的“ABC神学”的结论:
《论“太一生水”的生神图系》说:
第一,从神学观念的角度考察。我们看到,道教的一神观念起源甚早。一神观念之于中国,容易被误认为是基督教传播的产物。如果按此推算,则一神观念在唐代才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因为作为基督教的一支的景教是唐贞观年间才传入中国的。当时传入的景教文献中有一种即《一神论》,此文献是日本东京都大学富冈谦藏所藏的珍本,现为其嗣子益太郎所藏。据考证《一神论》是公元六百四十一年的写本。现在有了郭店出土的楚简《太一生水》,其形成的下限大约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这样就把文字记载的道家的一神观念上推了近一千年。也就是说,作为多神教的道教,其一神的观念并不是在道教形成之后由后来的道门中人硬安上去的,而是在其原初思想中国固有的。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情形特殊却有至高无上的佛,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典型的一神教。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却是多神教。由于多神教一般与人类的原始信仰联系紧密,有人常常以这种区别而贬低道教。现在有了郭店出土的《太一生水》简,它说明道教的一神观念渊源有致。虽然道教的信仰范围不及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广阔,然而其宗教品位依然是很高妙的。
谢选骏指出:可以说,《论“太一生水”的生神图系》的上述论说极其牵强:
1、没有充分理由断定《太一生水》一定是道家文献,更不能说《太一生水》属于当时并不存在“道教”文献。
2、在《太一生水》出现的战国中晚期之前,将近千年,商朝已经出现了“帝”这样的至上神,后来周朝把“帝”表述为为“天”,《诗经》更有“上帝”的称呼和至上神观念的明确表达。但至上神并非独一神,而是多神百神系统中的主神。)
《论“太一生水”的生神图系》又说:
第二,从神学体系的角度考察。我们看到,道教存在一个完整的神学系统。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道教的研究,微观的多,宏观的少,从神学体系着眼的研究则更少。与基督教的研究相比,情况更是如此,在基督教的研究中,神学的研究十分发达。人们过去对道教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具体而微的对传统民俗、民间信仰、符箓斋醮、道法堪舆、阴阳风水、炼丹烧药以及各种法术的研究上边。这样的研究固然是必要的,然而仅仅有这样的研究,还不足以把道教提升到与世界各国对本国主要宗教的研究相当水准之上。也就是说,在神学上滞后的研究还不是真正的宗教学意义上的研究。而且,不少人往往把道教的种种存在形态误认为一种迷信。这是有悖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的道教的本质的。通过《太一生水》简的研究,我们得到了一种启发——道教本身存在着完整的神学体系。道教的神学体系的奥妙,就在于神能产生神这一逻辑思维的模式之中。而道教庞大的神系,则为道教的神学提供了肥沃丰厚的研究土壤,这是研究道教神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谢选骏指出:可以说,《论“太一生水”的生神图系》的上述论说,极其牵强:
1、它把自己想象出来的道教基督教化了,并据此出发去说“道教本身存在着完整的神学体系”。
2、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把道教提升到与世界各国对本国主要宗教的研究相当水准之上”。
3、它结果得出了荒谬的结论:“道教的神学体系的奥妙,就在于神能产生神这一逻辑思维的模式之中。而道教庞大的神系,则为道教的神学提供了肥沃丰厚的研究土壤,这是研究道教神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4、如前所述,“神能产生神”这个结论,完全是基于“太一”和“神明”的意涵篡改:一是把“太一”的“自然生成”篡改为“创造过程”,而是把“神明”的“人类精神”篡改成“上帝天使”。
5、总的来看,《论“太一生水”的生神图系》一类的“西学为用”努力,正体现了近代华人不肯老实就学的态度,也是中国的进步如此之慢的内部原因,遑论创新?创新并不是所谓的“古为今用”,而是在前人的终点继续前进。
网文《泰勒斯:万物起源于水/万物都充满了神明》(爱君如初 2018.10.16 )报道:
他的一生,留下两句话:一句话是“大地浮在水上,万物起源是水”,第二句话“万物都充满了神明”。
泰勒斯为什么认为“万物起源于水”呢?因为他观察经验的世界,他发现水对于生命,对于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靠水才活得下去;生物死亡的话就会脱水干枯;水还会变化,正常的时候是液体,结冰时成为固体,把它烧开的话又变成气体了。这是2000多年前希腊人留给我们最基本的物理学常识,水的三态。
而且,这一假设抽象出的概念来自于三种神话的作用。首先是古埃及的神话,它认为万物尚未出现之前,只有水的深渊,然后造物者从水的深渊把这天地的一切生出来。其次,古希腊神话也谈到,大地母亲与天神合作生出了12位巨人,称作泰坦族,这个巨人族里第一位老大就是海洋神。
泰勒斯发现了一个共同的元素:水。他相信水绝对不是一般的物质。它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简直比神明还要伟大。于是他提出了“水是万物的起源”的哲学命题。
在古希腊人的心中,神话里的神明所扮演的功能主要有三个:
第一,说明自然现象。比如看到打雷闪电,就是宙斯的力量;看到海面上波涛汹涌,那就是海神波塞冬的力量;人死了,就是冥神哈德斯的力量;
第二,肯定社会分工。每一种行业的背后都有神的加持,比如耕种、畜牧、打猎、医药、战争、法律、音乐等等,这使得每一种人不管做任何工作,都相信自己的职业有神圣性,他就可以安心地把工作做好;
第三,解释人的欲望。在神话里,你会发现,所有可怕的、违背各种规矩和伦理道德的事情,神都做过,这就让人对自己的生命可以后退一步去想,喘一口气,相信自己犯了错之后还有改过的机会。
就像是庄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样,在泰勒斯眼里,万物都充满神明。他们的目的是让你知道人不能永远靠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过日子,还是要回到经验和理性上面,以客观的心态,实事求是地探讨宇宙,不要幻想神明的援手,而应该想怎么样靠自己的力量面对一切的挑战。
《如果万物起源于水,那水又起源于什么——阿那克西曼德》(哲学殿堂关注
2020-08-24)报道:
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希腊米利都(Miletus)的一位小伙子十分聪明,他对自然宇宙也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而泰勒斯当时已经有名,小伙子对这位智者很敬仰,终于成了泰勒斯弟子,这位小伙子就是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在泰勒斯的栽培下,阿那克西曼德对老师的学说已经了解的很透彻。泰勒斯说,万物起源于水,并给出了论证。
对老师的智慧,阿那克西曼德当然是心悦诚服。但是,水组成了万物这个理论,总是太过朴素和难以置信。阿那克西曼德总觉得老师的学说有不贴切或者说不完善之处。到底哪儿差了点呢?
1.水火不容
万物离不开水,有水才能存活,这貌似是毋庸置疑的。泰勒斯甚至连地震的原因都能用水解释——茫茫海水包裹着希腊半岛,海水簸动,不就带着岛屿一起震动了吗。
想到这里,阿那克西曼德眼前一亮:石头、山峦、岛屿、礁块、泥土,这些也是世界组成的一部分,但事实上,它们没有水也能存活,无法严格证明这些无机物需要水,也就无法证明无机物由水变成!
同时,如果说水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那火呢?
火——这一人类古代时期最需要的自然能量,引得无数人崇拜和追求。如果万物由水构成,那火也不例外。但大家知道,水火不相容,别说火不是因为有水才能“生存”,反而是因为有水才会“灭亡”。如此尖锐的矛盾,是泰勒斯老师的学说不能解释的!
2.阿派朗
阿那克西曼德越想越兴奋,思维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光,他的大脑已经停不下来了。如果万物由水构成,那么——水呢?
阿那克西曼德坚信,水也是一种物质,一定有比水更加基础,更加本原的东西,这种东西才是真正的“造物主”。
泰勒斯之后,阿那克西曼德将自己的学说系统地整理了一遍,他站在泰勒斯的房前,心潮澎湃:老师,我认同万物都源于一种最基础的物质这一理论。但很遗憾,那种物质不是水。
阿那克西曼德更进一步,他提出,万物起源于阿派朗(Apeiron)。阿派朗可以解释成“无限的”、“无定义的”、“原始的”等等一种概念性的物质。总之,它是一种中立性质的基质,它构成万物,而不与任何一种冲突。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阿派朗能分裂出冷热与干湿等对立的东西,阿派朗能生万物。但它无形无质,看不见摸不着,是最本源、最底层的宇宙基石。
阿那克西曼德的这个观点,是猜测和想象,但却是最早试图用物质本身来说明宇宙起源和状况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论。
他留下了一句代表他哲学观点的经典话语:“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偿补。”
之所以他说万物会因“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偿补”,是由于他认为火、土和水等跟阿派朗比起来次一等级的宇宙元素有天然的比例,它们会互相竞争,互相校正,比如火燃烧变成灰土,这就是一种元素势力间的动态平衡,就是追寻宇宙正义步伐而做出的“互相补偿”。这与中国古代的五行生克理论有些许相似。
3.古典进化论
在自成体系的学说大成后,他发现,他的思想和老师泰勒斯一样,抹去了神存在的位置。
万物起源阿派朗,阿派朗构成了水、火、土,阿派朗构成了基本的生命,基本的生命又演化出了更加高等的生物,宇宙体系第一次较为完美地出现在人类哲学家的学说当中。
阿那克西曼德不知道自己已经窥探到了进化论的门楣,但与达尔文不同的是,他基于观察,认为动物由海中的泥巴演化而来,人是由鱼演化而来。
相比于古典进化论的成就,更伟大的是,他通过一套自称体系的学说,抹去了神的位置。不再需要创造万物的神,万物都可由阿派朗层层演化。这种去神学化、去宗教化的尝试,才是古希腊圣贤最为伟大的地方,这种思想如曙光划破天际,让后人惊叹而尊崇。
4. 全能之才
古希腊的圣贤多是全能之才。
天文学上,阿那克西曼德可能是最早认识到天空围绕北极星旋转的人,他很可能发明了日晷。
地图学上,阿那克西曼德是第一个绘制世界地图的人,并可能启发了米利都的赫卡塔埃乌斯绘制出更精确的版本。
地理上,他认识到大地表面必然呈曲线形,那是因为当人旅行时,星球的位置会有所变化。这启蒙了后来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地球为球理论。
根据记载,阿那克西曼德著作有《论自然》、《地球的旋转》、《论恒星》、《天球》等。
阿那克西曼德(B.C. 610 – B.C.546)在米利都学派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泰勒斯,下启阿那克西美尼,这三位构成了辉煌的米利都学派的主体。
谢选骏指出:阿那克西曼德和太一生水,可谓不谋而合了。但这只是结论,他们的思想背景和论证过程是非常不同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衍生出希腊和中国的不同知识论。
第二节 哲学的起源为何没有起源
网文《【思辩的历史】米利都学派》(林先生)说:
1、哲学的起源
讲起哲学的起源,我们就要回到人类的开始。
话说,人类从树上刚下来,尽管此时的人类,还尚未进入文明社会。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类就如同动物一样活在自然之中。
但是,随着人类不断调动智能,人类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并且变化不定。
这实在是个大问题。如果世界是多样的,我们怎么把握这个世界?
如果世界是变动,我们都不知道明天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是否一样,我们怎么生活?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有些人想到,这世界虽然变化万千,他是否有个主宰者存在呢?
于是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神学。将世界、宇宙都诉诸于神灵,一个部族都信奉这个神灵,使得智人,体能逊于其他动物,智能和尼安德特人不相上下的物种,打败了一切动物,自诩为万物之灵。
可是这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还残留一个问题?
既然存在神灵,那么神灵是怎么统治我们这个世界?神灵是不是主宰着我们的所有行为?神灵是如何产生的?甚至有些人,大逆不道的问道,神灵真的存在吗?
于是神灵被取代,一群对世界拥有好奇心的人,成为了哲学家。他们研究世界终极问题,但是不再诉诸于封闭的神灵,而是运用理性工具,通过精密逻辑,去探寻常人看来无聊的问题。
这群人成为了古希腊哲学家。
而在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华大地上也有一群人,面对同样的问题。据说,一位名叫伏羲氏的原始领袖,看到地上的树棍,心有所悟。
他拿起树棍,折断。摆开一个图形,号称“一画开天”,并通过排列组合,图解整个世界和宇宙。这就是“易学”的起源。
“易学”有三大原则,即简易-变易-不易。
所谓简易,指的是尽管世界繁杂多样,但是核心是简单的。即思维经济原则,用一个简单的理论,解释复杂的世界。
所谓变易,指的是,世界是变化,一刻都没有停息。
所谓不易,指的是,世界尽管是变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总有不变的,是为规律。
2、泰勒斯
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吕底亚人和米底人正在交战,突然间风云变色、太阳突然不见了,两军士兵,抬头看着这个异像,内心惊恐万分。
到底怎么了?
此时在米利都城内有个人人,宛然一笑,他知道他的预言应验了。
他叫泰勒斯,是哲学家的鼻祖。
泰勒斯有许多贡献,比如他是最早的天文学家。
须知,人类最早的知识都是为了定位时空,在茫茫的平原之上,在隐秘的丛林之中,如果找不到方位,这真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在农业社会,如果不知道一年的时间,如何播种?如何收获?
于是对于原始的人类而言,找准时空,是部落和国家的头等大事。
而时间定位相对于地理定位更为重要。时间定位哪里来?从天象上来,通过天象制定历法。
泰勒斯可谓是天文观测的翘楚,后人评价他,说他是当世最聪明的天文学家,米利都和伊奥尼亚的骄傲。可谓一语中的。
话说,有一天,泰勒斯抬头仰望星空,突然间只感觉虎躯一震,他掉到了井中。正巧被一个女奴看到了。这个女奴嘲笑他,说他只知道天上发生的事情,却不知道脚下是什么。
泰勒斯在天文中,他将一年分成365天,一个月分成30天。并且发现了小熊星座。
所谓小熊星座,是定位地理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如果找见了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这样一来,就可以找见北方在哪。
除此之外,日食、日晷,都是他发现、发明的。
泰勒斯还精通几何学,几何学是一门极具精密逻辑的学科。欧几里得后来著作《几何原本》的时候,很多定理都是泰勒斯提出的。
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圆中,画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非常高兴,杀了头牛庆祝。
他还能通过计算金字塔的影子和我们的影子的比例,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
这些都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家,运用逻辑的纯熟。古希腊的几何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实用,而成为一门具备精密逻辑的演绎科学。
书归正传,对于哲学家而言,自然科学是必备的知识。但是与常人不同,泰勒斯是第一位找寻流变的世界背后的本原。
所谓本原,在哲学上有明确的定义。
所有事物都由它构成,它们最初从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形而上学》)
我们看这段话,很明显体现这么几个特点:
1、哲学是从神学中增长出来的,这个所谓的本原,是将原有的人格化的神灵,变换为自然物质。这种状态,是为自然哲学。
2、循环和辩证思维,早期的哲学家,具备着辩证思维,他们总是相信,本体产生了万物,万物又复归于它。
3、早期哲学家,都倾向于用某种质料图解世界,这是因为他们尚未了解到逻辑形式对于哲学的作用。
特别注意的是,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并没有提出本体不变的概念(当然这有争议,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认为,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提出来本体不变的思想)。他们所提出的质料元素,是可变的。
对于泰勒斯而言,他只提出一句话,足以成为圣哲,水为万物的始基。
“水为万物的始基”,这句话实在太为粗疏,泰勒斯并没有提出他的理论的理由。后人猜想,他可能看到地中海、埃及附近的水,水滋养万物,万物不能离开水而独存。
其实重要的不是泰勒斯为什么提出这套理论。而是这套理论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这套理论至少有这么几个意义。
其一、出现了“万物同质”的理论,即流变的世界,它是由一个单一的质料构成的。
其二、出现了“万物演化”的理论,即暗含着,这个单一的质料,演化出整个复杂的世界。
其三、给出了其后哲学家一个逻辑极点,想想如果是神灵创造万物,你拿什么来反驳?而用自然的质料,后世哲学家就可以以此为基础,通过批判继承的方式,发展泰勒斯的思想。
其四、人类的认知开始出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这点和第一点,侧重于认知的变化。
既然,泰勒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水。他必须解释,水怎么派生万物?泰勒斯并没有正面回答。但是通过一点线索,我们可以知道这么几点:
其一、他提出关于“水”的宇宙观,他提出,宇宙都是靠水来滋养,水蒸发,形成气,气形成以太,以太形成火。而水如果坚实的时候,就会化成土。
其二、他提出万物都有灵魂。他为什么提出这么奇怪的理论。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水是本原,而我们感受的世界是变化的。那么变化哪来的?
他说,这是因为,万物都有灵魂,这种灵魂导致运动。这里的灵魂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精神,而是引起运动的能力。
比如,磁铁吸起磁铁,这就是因为磁铁有灵魂。
他进一步发挥,说万物都有神灵,这里的神灵和灵魂的意思大体一致,都是指一种活力。
然后他说,大地浮在水上。这话暗含什么呢?
我们知道,水是流变的,刚好契合万物流变的观念。大地浮于水上,也代表大地是流变的。而大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同样是流变的。这样就把自然和社会贯通在一起。
总而言之,泰勒斯的思想,不在于粗疏,而在于前瞻。他前瞻于哲学的探讨问题的方式(终极追问)、前瞻于万物演化的思脉。由他开始,哲学脱离神学,真正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3、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是米利都学派第二位代表人物。
阿那克西曼德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因为泰勒斯的思想只是给了一个逻辑探讨的起点,一堆问题都没有解决。
最重要的,就是单一的质料,怎么演化出万物?
首先,他提出本原是“无限”,音译的话,名叫“阿派朗”。
所谓无限,是否定性语言。他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质料,他应该觉得,泰勒斯的思想有些问题。
比如,水很明显没有普遍性,至少可以在逻辑上推出,在水后面支配水,还有一个本原。
可是,说是,金木水火土都会出现相同的问题。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本原不是一个具体的质料,而是无限定。因为任何质料都是被限定。换言之,万千世界只是本原的“寄居者”,他都是被限定的。
限于他的认知,他只能提出无限定。
很显然,无限定,他的普遍性更强,更具有包容性。比如,泰勒斯的“水”,很难解释为什么能派生出火?
而无限定,很明显是可以解释的。
但是,问题在于,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到底和泰勒斯的“水”是不是一个层次呢?即是问,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到底是一种抽象的物质概念,还是特定的物质形态?
很明显,应该属于后者。为什么呢?
任何思想总是有其他的特点的,比如米利都学派,他们总是倾向于用某种具体的物质来解释世界。而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一样,只不过他发现,泰勒斯的“水”有其局限性。故形成“无限定”的思想。
其实,同时代的老子,虽然他用玄之又玄的“道”来视作万物的本原,但不免也折射出他的认知局限性,他曾经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都暗示着,他的“道”仍然逃不出同时代哲学家一致的认知。
不管怎么说,“无限定”的思想解决了泰勒斯思想的第一个漏洞。那么他如何解决第二个问题,即本原如何派生万物?
这就要提到他的第二个理论即“对立和分离”。
也就是说,“无限定”并不是一步到位形成万物,它是通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
首先,从“无限定”分离出一对“对立物”,比如“冷热”、“干湿”等等。“对立物”可以各种各样,通过各种各样的“对立物”就可以派生出丰富多彩的万物。
可以看出,“对立物”通过对立的运动,形成万物,然后再复归于它。
这种原始的“辩证法”思想,是早期哲学家都有的思路。比如老子曾经说反者道之动——这种辩证法思想,蕴含着“循环”思想(从它产生,复归于它)、“对立”思想。
通过这种思想,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他的“宇宙观”,他认为
首先,“无限定”通过产生一组“对立物”,比如“冷热”,产生了一个火球,包围着空气,当火球破裂的时候,日月星辰就由此诞生了。
这种思想,很明显以大量想象为主,但是蕴含着演化的思想,可谓了不起。
这种演化思想,他提出人是从另一种动物变来的。
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可谓前瞻,这提示出,哲学是科学的先声。
注:无限定可以这么理解,在质上是无规定性的。
4、阿那克西米尼
米利都学派第三位哲学家,是阿那克西米尼。
阿那克西米尼的思想,较前辈而言,吸收批判他们的思想。
首先,他批判什么呢?
我们就要说回泰勒斯,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水演化出各个万物。可是问题在于,比如水,演化出气、气演化出土等等。那既然如此,凭什么说是水是万物的本原,事实上,任何一个质料都可以成为本原。
于是阿那克西米尼提出“气”,因为气比水更为本质。
他的主体思想是“万物本原是气”。
这就很奇怪,阿那克西曼德应该否定了一个具体质料本原的可能性,为什么阿那克西米尼又回归泰勒斯那路思脉呢?
不管如何,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他的思想。
1、他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气。
2、气是永恒运动的,通过气的稀疏浓聚,生成宇宙和万物。再复归于气。
这个思想,为什么说,是对前辈的超越呢?
首先,他解决了泰勒斯的“水”和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定”的矛盾。这两人的矛盾在于,泰勒斯的“水”,过于粗疏。
虽然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定”的理论,解决了泰勒斯的遗留问题,但是他对“无限定”本身语焉不详,即问“无限定”是什么?
他无法回答,因为他的立足点就是否定性语言。并且我们讲过,这不是一个普遍的物质概念,而是一个立足于泰勒斯理论上的粗疏的猜测。
而阿那克西米尼的“气”,即是一个具体的质料(符合当时的认知,又易于把握)、又能兼顾“无限定”的特点,因为“气”本身也是混沌的,他的包容性相较于“水”而言,普解性更强。
其次,他怎么解决单一本原派生万物的问题呢?
他通过“气”的稀疏、聚散来解释。当“气”的空间量变的不同,导致“质”的变化。
比如,当“气”稀疏的时候,就会变成“火”。当“气”变得浓厚的时候,就会变成“风”。当变得更为浓厚就可以变成“水”,继续变成“土”、“石头”。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思想呢?
因为根据直观上,“火”的重量很轻(所以他能升上去)、而“石头”最重(所以他总是沉下去)。这种重量的不同,被他解释为“气”的稀疏不同。
很明显,尽管他蕴含着“量变质变”的思想,但是这是通过直观得到的,符合米利都学派的认知水平。
并且他通过观察发现,生命不能脱离“空气”而独自存在,因此通过“气”来解释生命,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他提出“气”是灵魂的本原(这里的灵魂是常规意义上的精神)。他把提出灵魂=生命=气。
前两者,是神学的特点,认为在肉体后面有个灵魂在支配,而“气”则是一个纯粹直观的观察。
最后,他凭借“气”来提出他的宇宙观。
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气产生宇宙,并包围宇宙。他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他运行。
但是,这里的大地并不是球形,而是扁平的。因此,他认为日月星辰是做半圆形运动。
这种思想,是纯粹直观上的宇宙观,和中国的“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几乎一模一样。
我们可以想见,通过直观上,大地是一个平板(因为如果是球形,为什么人不会掉下去?),由于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太阳必然是按照半圆形运动。并且,大地是不能动的,因为一旦动了,人就掉下去了。
了解米利都学派的思想,不能用以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生搬硬套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的认知,并没有意识到精神存在对于存在论讨论的重要意义。他们是不自觉的唯物主义者。
并且米利都学派三杰的核心就是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寻规律,然后去把握他。
附:
每年11月第三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2017年11月16日)。很多人问学哲学有什么用?
欧几里得曾经有个故事,有个人问他,学几何学(本质上是哲学)有什么用?
他叫仆人拿几个金币给那个人,并说道:这人竟然要像通过学习几何获得好处。
我不愿列出一条条,告诉你哲学有什么用。相对于历史,哲学更为务虚。
我只想说,哲学的兴盛和衰弱,跟一个国家的兴盛和衰弱有明显的关系。
并且很多新的概念,其实是被哲学家反复讨论过的命题。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从客观上讲,原有哲学蕴含的学科都被分科到了各个学科,比如自然哲学,被划分成化学、物理学,精神哲学,被划分成心理学。还有好多好多学科都是从哲学分科出来的。
哲学就如同垂垂老矣的父亲,看着这些子孙。或许“哲学已死”,导致,世界还要设立一个日子来纪念他。
但是他至少在历史中存留过,有很多人为他陶醉。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水为万物的始基’,这句话实在太为粗疏,泰勒斯并没有提出他的理论的理由。后人猜想,他可能看到地中海、埃及附近的水,水滋养万物,万物不能离开水而独存。”这种猜测毫无根据。事实上,“水为万物的始基”,是从苏美尔神话来的,苏美尔人看到的水,并非地中海、埃及附近的水,而是两河流域的水、波斯湾的水,他们认为诸神从水中产生。“水滋养万物,万物不能离开水而独存”一类的思想,在中国古籍《太一生水》中也有叙述。
在中国,类似哲学的思想是有其起源的,那即是八卦,伏羲的先天图或文王的后天图。在印度,类似哲学的思想也是有其起源的,那就是《吠陀》。但是在希腊,哲学为何没有起源?因为,希腊哲学的起源不在希腊,而在巴比伦的神话和埃及的几何学。
谢选骏指出:不是我们创造了思想,而是思想创造了我们——所以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思我故我在”:我们被思想主权所驱动,所以便被创造出来了。
第三节 生命之水就是死亡之水
“生物进化”与“创业成功”、“发家致富”一样,只是一个祝福,而不是一个实况。因为“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生物灭绝,正如创业成功的最终结果是破产,发家致富的最终结果是归于无有。
网文《生命演化历程》报道:
地球上出现了生物的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纪录地球上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时间表,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所做的估算。
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之间,获得并传递新性状的过程。并解释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与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经历数十亿年的演化与物种形成,现在的各物种之间皆由共同祖先互相连结。
45.7亿年前
地球从环绕早期太阳旋转的吸积盘之中形成。
45.33亿年前
依大碰撞假说,原始的地球与忒伊亚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围产生一个环,这个环在数百万年之后形成月球。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建立了地球生命的形成环境。
41亿年前
地球表面温度降低使地壳得以凝固,大气与海洋形成。
40亿年前
最早生命的出现,可能是源于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这些生命的繁殖所需要的资源有限,所以不久之后便开始竞争。由于天择青睐在复制上更有效率的分子,因此DNA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复制物。之后它们开始在膜内发展,这些膜拥有更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环境,形成了原始的细胞。此时大气中尚未有自由的氧气存在。
39亿年前
后期重轰炸期(38~41亿年前):地球、月球、火星及金星受到小行星及彗星(微行星)撞击的高峰期。连续的干扰可能诱发生命的演化(参胚种论),海洋被完全煮沸。
细胞以及原核生物出现。这些都是化能生物: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及氧化无机物来抽取能量。后来原核生物演化了糖酵解,从如葡萄糖的有机物释出能量。糖酵解产生了现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来临时储存能量。
太古宙35亿年前
最后共同祖先(原核生物)在古太古代出现,属于单细胞生物,分化出细菌及古细菌。细菌发展了光合作用的原始模式,但最初不会产生氧。这些生物透过电化学梯度产生三磷酸腺苷。
33亿年前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菌出现,它们以水为还原剂,并排出氧。氧首先将海洋中的铁氧化,产生铁矿石。氧在大气层的浓度上升,对很多细菌都有毒(26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
元古宙25亿年前
一些细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氧来有效的从有机物中抽取能量。差不多所有生物都用相同的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来使用氧。"runaway icehouse"效应造成休伦冰河时期(24~21亿年前)。
21亿年前
更多复杂的细胞出现,包括有细胞器的真核生物。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细菌。大部份有细胞器的都可能是从共生细菌衍生而来:粒线体会用像现今立克次体般从有机物抽取能量,而叶绿体则从光及有机物合成能量。这是共同演化的例子。
12亿年前
出现有性生殖,引发更快的演化。大部份的生命于海洋及湖中出现,一些蓝菌已经生活在湿润的泥土中。
10亿年前
多细胞生物出现,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及海苔。
11-7.5亿年前
第一个超级大洲罗迪尼亚形成于11亿年前并于7.5亿年前分裂。 斯图尔特冰期:这个时期是多重及接近全球性的冰期,反复的从雪球地球变为温室地球。每年共有481日,每天18小时。地球的自转及公转因潮汐力逐渐变慢。
7.5-5.8亿年前
根据雪球地球假说,前寒武纪成冰纪的冰河时期非常严重,连海洋亦完全结冰,只有在热带的海水仍保持是液态。
6亿年前
多孔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及其他多细胞动物在海洋出现。(但亦有研究显示最早的动物生活在湖泊的环境中。)刺胞动物及栉水母是最早有神经元的生物,神经元只是一个简单的网,没有脑部或中央神经系统。
5.8-5.4亿年前
第二个超级大陆潘诺西亚形成于6亿年前并于5.4亿年前分裂。在埃迪卡拉纪(6.35-5.41亿年前)有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主要是腔肠动物(水母类和海鳃类),其次是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可能生活于浅海近岸的水中。
5.42亿年前发生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氧气的累积使臭氧层可以形成;而臭氧层可阻挡太阳的有害辐射,使生命可以在陆地上发展。
显生宙
显生宙是距今5.7亿年以来有大量生物化石出现的时期。显生宙表示在这个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生物出现。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
古生代5.65-5.25亿年前
寒武纪大爆发产生了所有现今动物的主要的门,其成因仍然存疑。以三叶虫为主的节肢动物是最主要的门。脊索动物的皮卡虫可能是人类的祖先。奇虾是达2米长的猎食者,它的后代可能是海蜘蛛。5.30亿年前出现了一个在陆地上的脚印。丰娇昆明鱼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在5亿3千万年前寒武纪的地层被发现。
5.05亿年前
第一个脊椎动物甲胄鱼出现,与现今八目鳗及盲鳗纲有关。海口鱼属及昆明鱼都是没有颌的鱼类,或称无颔总纲。
4.88亿年前
在寒武纪至奥陶纪间发生第一次生物集群灭绝,是为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
4.8亿年前
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考古学家,在萨拉戈萨南部的特鲁埃尔发现距今4.8亿年前的鱼类化石。这种新的物种鱼“葛氏刀刃棘鱼”大约生存在泥盆纪(4.2~3.6亿年前),也是属于已经绝种的早期鱼类。
4.75亿年前
第一个原始植物从绿藻演化并移至陆地上,沿湖边生长。与它们一同的有真菌,可能植物与真菌是共生的,地衣就是共生的例证。
4.50亿年前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可以支撑身体及阻止水份流失,是第一类移至陆地的动物。最早的有多足亚门(马陆及蜈蚣),及后有蜘蛛及蝎子。4.6亿年前的广翅鲎在志留纪很繁盛,部分物种已经有了在陆地上活动的能力。
4.5-4.4亿年前
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这是第二次的生物集群灭绝。
4亿年前
首类没有翅膀的昆虫,即蠹鱼、跳虫及缨尾虫出现。第一类鲨鱼亦出现。首条腔棘鱼出现,在1938年发现活标本前它们被误以为是已经灭绝了很久,并被认为是活化石。
3.7亿年前
裂口鲨是高速的猎食者。
3.65亿年前
晚泥盆纪灭绝事件发生,是第三次生物集群灭绝。昆虫在地上及淡水中从多足纲演化。一些淡水的肉鳍鱼类发展了脚及成为四足总纲。四足总纲(鱼石螈、棘螈及Pederpes finneyae)利用它们的脚走上陆地,可能是为了猎食昆虫。肺部及鱼鳔演化出来。两栖类今天仍保有很多早期四足总纲的特征。
3.6亿年前
植物演化了能保护植物胚体及容易快速生长的种子结构,出现了树木和森林。伍德利坑及锡林扬环形坑出现。
3.6-2.86亿年前
鲨鱼的黄金时期。
3.5-2.5亿年前
卡罗冰河时期在早石炭纪开始,于晚二叠纪完结。由于极移,大部份的冈瓦那大陆从亚洲及南美洲中心至印度及澳洲中心都冰封了。
3亿年前
盘古大陆形成及维持了1亿2千万年。这是地球上的大洲最后一次闭合在一起。羊膜卵的演化,产生了能在地上繁殖的羊膜动物与爬行动物。昆虫能够飞行,并出现了多个目(如古网翅目、Megasecoptera、透翅目及原直翅目),蜻蜓目代表了很多早期的昆虫。大部份石松纲、有节植物门及桫椤目的森林覆盖陆地,当它们衰化后变成了煤及原油。裸子植物开始广泛分化。苏铁门首次出现。
2.8亿年前
原蜻蜓目的巨脉蜻蜓是最大的昆虫,翅膀展开长达2呎。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离片锥目、石炭蜥目及壳椎亚纲、早期的爬行动物无孔亚纲及下孔亚纲出现,例如基龙。
2.56亿年前
二硕齿兽、小头兽、二齿兽、雷塞兽、Dinogorgon及原犬鳄龙出现,它们是生存于南非及俄罗斯的众多兽孔目的一小群。锯齿龙科是大型的草食性动物。最初的初龙形动物出现。
2.5亿年前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杀死约90%的所有动物,这是第四次及最严重的生物集群灭绝。灭绝过后,水龙兽是地表最常见的草食性动物。初龙类分开演化出其他的爬行动物。真骨总目从辐鳍鱼纲演化,最后成为主要的鱼类。大气层的氧含量下降至以往三分之一的10%,所有有气泡呼吸系统的动物生长理想。一些杆状菌菌株2-9-3的孢子被困在新墨西哥州的盐结晶中,于2000年重新活跃及分裂,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中生代
2.2亿年前
气候非常干燥,适合这种气候的初龙类及裸子植物得益。初龙类分化成为鳄鱼、恐龙及翼龙目。在合弓纲中,演化出哺乳动物的首个先躯兽孔目,特别是真犬齿兽下目。最初它们都是细小的。所有哺乳动物幼时都有乳腺及能保持恒常体温。常染色体对中的一个得到SRY基因(从X染色体的SOX3基因衍生而来)成为Y染色体,长度亦缩短了。裸子植物(松柏门及苏铁门占大部份)是陆地上的主要植物。草食性动物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以消化这些植物。
2.08-1.44亿年前
鲨鱼的第二次主要扩展。
2亿年前
第五次生物集群灭绝的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海中的爬行动物包括鱼龙类及蛇颈龙类兴盛。恐龙从灭绝事件中存活过来,并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但槽齿类全面死亡。现今的两栖类,滑体亚纲包括无尾目、有尾目及蚓螈开始出现。联体病毒科可追溯至这个或更早的时期。
1.95亿年前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吴氏巨颅兽出现。
1.83亿年前
1.83亿年前发生的托阿尔阶灭绝事件对于海生生物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菊石等软体动物。
1.8亿年前
盘古大陆开始分裂为几个大陆,最大的是冈瓦那大陆,由现今的南极洲、澳洲、南美洲、非洲及印度组成,南极洲当时还是一片森林。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当时仍然连接,是为劳亚大陆。
1.7亿年前至1.6亿年前
阿普第阶灭绝事件发生。根据地层中的证据,此事件对海洋生物造成较大的影响,对陆地生物则较小。
1.64亿年前
最古老能游泳的哺乳动物近亲獭形狸尾兽出现,是现今如鸭嘴兽及针鼹等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
1.6亿年前
3米长的五彩冠龙在中国西北的新疆出现,是最早的暴龙超科。
1.5亿年前
巨大的恐龙甚为普遍及多样化,有腕龙、迷惑龙、剑龙、异特龙、细小的嗜鸟龙及奥斯尼尔龙。鸟类从兽脚亚目演化出来。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有爪及羽毛,但没有喙。
1.35亿年前
禽龙、林龙等新的恐龙在侏罗纪灭绝后出现。顾氏小盗龙在中国东北辽宁出现,身长77厘米,四翼上有类似鸟类的羽毛。
1.33亿年前
原始热河鸟在中国东北出现,它有大及强壮的翼,并保有像恐龙的长骨质尾巴。
1.30亿年前
被子植物演化出可以吸引昆虫及其他动物散播花粉的花朵。被子植物的革新引发动物的演化及共同演化;帝龙在中国满洲生活,有羽毛及体长1点6公尺。
1.25亿年前
现今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攀援始祖兽出现,它像现今的睡鼠。鹦鹉嘴龙是后期有角恐龙的祖先。
1.23亿年前
千禧中国鸟龙有原始的羽毛但不是用作飞翔,其他有羽毛恐龙包括中华龙鸟及长城鸟,它们共同的祖先为始祖鸟。其他恐龙包括多刺甲龙及始暴龙出现。
1.20亿年前
只有25厘米阔的森林翼龙在中国辽宁出现。
1.10亿年前
8公吨重及12米长最大的鳄鱼帝鳄出现。肉食性恐龙包括驰龙科的恐爪龙及棘龙科,草食性恐龙包括波塞东龙、高吻龙及蜥结龙。
1.00亿年前
巨大兽脚亚目的鲨齿龙及南方巨兽龙出现。
8800万年前
印度及马达加斯加大陆分裂。
8000万年前
蜥脚下目、鸭嘴龙科、角龙科及兽脚亚目很多的恐龙种类出现,超过一半已知的恐龙都是在中生代的最后3千万年,被子植物生长后开始出现。印度开始移往欧亚大陆。
7500万年前
人类及老鼠的最后共同祖先出现。
新生代
6600万年前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将差不多一半的动物物种(鸟类除外)消灭,可能是因小行星撞击扬起铱微尘覆盖整个地球,引起气候变冷所致。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出现。没有了巨大及白天活动的恐龙,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及体型得以增长。一些哺乳动物重回海洋,如鲸鱼、海牛目及鳍足亚目等,其他的亦开始演化成能飞行,如蝙蝠。一类细小、生活在夜间及栖息树上吃昆虫的统兽总目分支出灵长目、树鼩及蝙蝠。灵长目有双目视觉及抓东西的指,可以帮助从一颗树跳往另一颗。更猴就是一个例子,它于4500万年前灭绝。
6000万年前古食肉目(可能是细齿兽类的祖先)在北半球出现,于520万年前灭绝。已知最大的蛇泰坦巨蟒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
5500万年前、澳洲从南极洲中分裂出来。最早的真灵长类首次于北美洲、亚洲及欧洲出现,例如美国怀俄明州的辛普森氏果猴及中国云南的亚洲德氏猴。尖吻鲭鲨可能是大白鲨的祖先。
5000万年前马由始祖马开始进行演化。鲸鱼及海豚的祖先游走鲸可能像海狮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它的脚有蹼,并且是以耳朵听声音。Pezosiren portelli是现今海牛的祖先,像河马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细齿兽类包括小古猫属是所有狗、猫、熊、浣熊、狐狸、土狼、狐狼及麝猫的祖先,是肉食性及像鼬鼠般可以爬树。现代的银杏出现。
4850万年前冠恐鸟是1.75米高的肉食性鸟类,是顶级掠食者。
4650万年前游走鲸后代的罗德侯鲸是鲸鱼的祖先,开始不再饮用淡水。
4300万年前始祖象出现,有长的鼻,但没有象鼻或象牙。
4000万年前灵长目分支成原猴亚目及简鼻亚目,简鼻亚目是白天活动及草食性的。
3700万年前龙王鲸的后肢开始缩少及发现完好,听觉开始经下颚传至中耳。在埃及的鲸鱼谷当时是在水中,龙王鲸未有呼吸孔,要把头部伸出水面呼吸。原猴亚目的早期祖先Biretia fayumensis及Biretia megalopsis在埃及沙漠出现。
3500万年前禾本科从被子植物中演化出来。
3000万年前简鼻亚目分支成阔鼻小目及狭鼻小目。阔鼻小目有卷尾及迁移至南美洲,雄性是色盲的。狭鼻小目留在非洲,其中一种祖先可能是埃及猿。Bugtipithecus inexpectans、Phileosimias kamali及Phileosimias brahuiorum像现今的狐猴是生活在巴基斯坦中部布格蒂丘陵的雨林中。所有猫的祖先原小熊猫生活在欧洲的树上,在2000万年前灭绝。
2750万年前巨犀生活在蒙古。
2700万年前长腿恐鹤在美洲,于15000年前灭绝。
2500万年前狭鼻小目雄性可以看见颜色及失去了费洛蒙。狭鼻小目分支成两个总科:猴总科及人型总科。猴总科并没有卷尾,有些甚至原全没有尾巴。所有人型总科都没有尾巴。
新近纪
2200万年前
印度与亚洲碰撞,产生喜玛拉雅山及青藏高原。由于湿度被断绝,中亚洲成为了沙漠。恐象出现,于200万年前灭绝。部份像狗、熊及浣熊的Ursavus elmensis(所有熊的祖先)出现,其体型只有狐狸般大,以植物及昆虫来补足肉食。第一类猫熊亚科分支出来,当中只有大熊猫能生存至今。
2100万年前像獴的生物乘坐植物造成的筏由马达加斯加漂浮至非洲,并成为所有当地肉食性哺乳动物的祖先。
2000万年前非洲板块与亚洲碰撞。拟指犬是狗的祖先,第五爪缩短了,有现今狗的上爪的影子。它们的外表像现今的麝猫,脚及脚趾适合奔走。犬科及猫科开始分支。象的祖先嵌齿象出现。
1900万年前大地懒出现,于8000年前灭绝。
1600万年前鲛齿鲸显示鲸鱼的早期回声定位。巨牙鲨是巨大的鲨鱼,但突然于160万年前消失。
1500万年前猿从非洲迁徙至欧亚大陆,成为了长臂猿及猩猩。人类祖先从长臂猿形成。猩猩、大猩猩及黑猩猩都是属于人科,人类则属人族。
1300万年前人类祖先从猩猩祖先形成。猩猩的亲属开远禄丰古猿出现。加泰罗尼亚皮尔劳尔猿可能是人科及人类的共同祖先。
1000万年前气候开始变得干燥,大草原及草原代替了森林。猴的数量激增,猿则减少。人类祖先从大猩猩的祖先形成。马的全盛期并开始扩展整个北半球。1000万年前它们因面对偶蹄目的竞争而衰减。Tomarctus是极之像狗的动物。
700万年前最大的灵长目巨猿在中国、越南及北印度生活,于30万年前灭绝。
560万年前地中海干涸,是为米辛尼亚期盐危机。
500万年前火山爆发及产生很多细小的陆地连结了南北美洲。哺乳动物由北美洲往南迁徙,并造成当地的哺乳动物灭绝。人类祖先从黑猩猩祖先形成。最后共同祖先是乍得人猿。最早的人类分支是千年人。黑猩猩及人类的DNA有98%相似,在血红素中只有一个胺基酸不同。黑猩猩的一类可以在基因上比现今所有60亿人更多样化,但后来人类分支出现瓶颈。黑猩猩及人类的喉头重新移位至咽及肺部中间,可见共同祖先都有这个语言前身的特质。
480万年前人族出现黑猩猩的大小的地猿,并且站立行走。
370万年前一些南方古猿在肯雅的火山灰中留下脚印。
350万年前大白鲨出现。
300万年前双足的南方古猿在非洲大草原演化,并被恐猫属所猎杀。非洲南方古猿及鲍氏南方古猿,并其他包括肯尼亚平脸人的属出现。大猩猩在刚果河南岸消失。南北美洲连接,发生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现今的马属首次出现。恐象的下颚有向下的象牙。
第四纪
250万年前斯剑虎出现。
220万年前大猩猩分裂成西部大猩猩及东部大猩猩。
200万年前能人在坦桑尼亚使用原始石器工具,有可能与罗百氏傍人一同生活。布若卡氏区出现。人属的物种吃肉,而傍人则吃植物及白蚁。一些在刚果河南部的黑猩猩分支出倭黑猩猩,倭黑猩猩生活在雌性主导的社会。斯剑虎由北美洲前往南美洲。
180万年前直立人在非洲演化,并迁徙至其他大洲,主要是南亚。
175万年前格鲁及亚人有直立人及能人的特征。雕齿兽在秘鲁南部生活。
160万年前巨型短面袋鼠在澳洲出现,于40000年前消失。像袋熊的丽纹双门齿兽在澳洲出现,于45000年前灭绝。
150万年前猩猩分裂为婆罗洲猩猩及苏门达腊猩猩。袋狮在澳洲出现,于46000年前灭绝。
100万年前犬属从Tomarctus分支出来。灰狐是现今最原始的犬属。
80万年前灰狼迁移至北美洲极地。
78万年前地球最后(最近一次)的地磁反转。
70万年前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的共同遗传祖先出现。
50万年前直立人使用木炭来控制火,但仍不懂如何生火。
40万年前东部大猩猩分支为东部低地大猩猩及山地大猩猩。大角鹿出现,在9500年前灭绝。
35.5万年前海德堡人在义大利南部的罗卡蒙菲纳火山留下脚印,是最早的人属脚印。
25万年前北极熊从棕熊演化。
19.5万年前衣索匹亚奥莫河的奥莫化石遗存是最早的人类。
16万年前长者智人练习礼仪及宰杀河马。
15万年前线粒体夏娃在非洲生活,她是所有现今人类的最后女性祖先。
1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从海德堡人演化及住在欧洲及中东,开始埋葬尸体及照顾病人,有现今人类的舌骨及会使用矛。FOXP2基因出现。
10万年前第一个人类从海德堡人演化及在非洲出现。人类生活在南非及以色列。人类经两个途径进入亚洲:经中东往北行,及从衣索匹亚往南走,经红海及阿拉伯南部(参单源论)。突变造成皮肤颜色的改变,以吸收最有效的紫外线。种族开始成立。非洲的人口基因仍然较为分化。
8.25万年前人类在萨伊使用锋利的动物骨头捕鱼。
8万年前人类在刚果制造鱼叉。
7.4万年前多峇巨灾理论指多峇湖的超级火山爆发,人类人口只剩2000。6年没有夏天及紧接的1000年冰河时期。火山灰达5米深覆盖印度及巴基斯坦。
7万年前最近的冰河时期,威斯康辛冰期开始。人类在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以骨头制造工具,及画壁画。他们亦收集贝壳及钻孔制作颈饰。巨水獭出现,在1万年前消失。
6万年前Y染色体亚当在非洲生活,是人类男性Y染色体的最后祖先。
5万年前人类由亚洲延伸至澳洲及欧洲。海岸线的延伸速度较内陆为快。披毛犀在不列颠群岛生活。
4万年前克罗马侬人在法国绘画及捕猎猛犸象。他们有特别的认知能力,使他们成为食物链的顶端。澳洲巨大的有袋目灭绝。
3.2万年前德国福格海德有第一个雕塑。法国有第一个用鸟骨制的笛。印尼有石器工具。
3万年前人类从西伯利亚分几波进入北美洲,较后的经过白令陆桥进入,早期的可能是以跳岛战术经阿留申群岛进入。欧洲人越过大西洋到达北美洲。人类抵达所罗门群岛及前往日本。在撒哈拉使用弓箭,在摩拉维亚有首个陶瓷动物模型。
2.8万年前在非洲那米比亚出现最古老的图画。德国出现最古老的阴茎雕塑。
2.7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消失,人属只馀下人类及佛罗勒斯人。捷克出现纺织。
2.5万年前从猛犸象牙发明了标枪。
西元前2.4万年前到西元前2.2万年前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属于此段时期。
2万年前人类在青藏高原留下脚印及手印。从动物脂肪制造油灯。山顶洞人以骨针来缝制动物饰物。猛犸象骨头在俄罗斯建造房屋。
1.8万年前佛罗勒斯人在遥远的印尼出现。
1.5万年前最后的冰河时期完结,海水漫过全球,造成多个近岸地区水浸,将以往的大陆分成岛屿。日本从亚洲分开,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分开,塔斯曼尼亚与澳洲分开,爪哇岛形成,砂拉越、马来西亚及印尼分隔。一些人类在中东的肥沃月弯开展农业,并且发展城市。因为生产食物及饲养动物,世界人口暴涨。拉斯考克山洞及加拉加斯出现石洞壁画。
1.4万年前全新世灭绝事件开始,超过100种大型哺乳动物消失,可能是因世界人口暴涨所致。
全新世
1.15万年前斯剑虎灭绝。
1.1万年前佛罗勒斯人及猛犸象灭绝。人类首先畜养印度狼。所有现今的狗都是属于家犬。
1.04万年前开始种植植物,在近东耕种。耶利哥人口有19000。
西元前8000年前撒哈拉仍有河流、湖及季候风。日本绳文时代制造全世界最早的陶制容器。人类抵达南美洲的蓬塔阿雷纳斯。世界人口达500万。
西元前6千年前亚洲西南部、叙利亚、约旦、土耳其及伊拉克种植麦。
西元前4500年前种植亚洲型稻及非洲型稻。
西元前1200年前铁器出现在中东和东南欧,人类开始铁器时代。
西元前1000年世界人口达5000万。
西元前500年世界人口达1亿。
西元1年世界人口达2亿。
公元1627年最后一只原牛于1627年被波兰猎人射杀,宣告了原牛的灭绝。
公元1662年或1688年-1715年之间渡渡鸟灭绝。
公元1815年4月10日,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它的火山灰几乎覆盖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全球温度下降了约5℃,引发了1816年著名的“无夏之年”。
公元1835年世界人口达10亿。
公元1952年加勒比僧海豹灭绝——最后确定观察到加勒比僧海豹的纪录是于1952年的小塞拉纳岛。公元2008年,美国政府宣布经过5年搜寻,认为它们已经灭绝。
公元1969年人类尼尔·阿姆斯壮在7月21日02:56 (世界时)正式在月球行走。
公元2005年亚马逊森林经历1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公元2008年白鱀豚功能性灭绝;世界人口约6706993000人。
公元2016年世界人口超过70亿。全新世灭绝事件仍然继续,最近50年更有上升趋势。
谢选骏指出:看过上述当可明了:如果要说到祝福,那么生物灭绝也许就是更高意义的祝福吧。现在许多人在鼓噪多少多少生物灭绝了,其实就是没有明白这个“灭绝就是祝福”的道理。而人类灭亡的日子,也许就是新的祝福的日子了。生命之水原来就是死亡之水。
第四节 杀机四伏的宇宙
宇宙星系/牛郎织女
织女星秋天晚上,我们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织女星。在初秋,晚上九点钟左右她越过我们的头顶;秋越来越深,她越过我们头顶的时间也越来越早。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我们叫它天琴座。这是介绍织女星的位置,天琴座的形状及名称来源。
牵牛星在织女星的东方,白蒙蒙地像云一样的一片,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就是银河,也叫天河。天河的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三颗星。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芒较弱,看去与中间的一颗距离恰好相等。用直线把这三颗星连结起来,正像一条两臂相等的杠杆。这三颗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担星。这中间一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他的光辉稍稍带点黄,不及织女星亮,可是其余的星全比不上他。这是介绍牵牛星的位置、亮度及天平星的形状。
织女星和牵牛星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10倍有余。只因距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去不过是两颗比较大的星。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都是恒星及他们的光辉。
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星距离地球16光年。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离地球的距离。织女星以14千米每秒的速度移近太阳,牵牛星也在移动,每秒钟接近太阳33千米,这速度和地球的公转速度——29千米每秒—差不多。它们的移动并不是正对着太阳的,移动的方向也渐渐在改变。所以,不用担心它们会和太阳相撞。这是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的移动。
科学解释
牛郎星同织女星真的每年“七夕”相会吗?
夏夜在室外乘凉的时候,可以看到头顶上方有一颗明亮的星星,旁边还有四颗小星,好像织布的梭子,那就是织女星。隔着银河,在东南方有一颗亮星,两旁各有一颗小星,那就是牛郎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
神话毕竟是神话,牛郎与织女要在一夜之间相会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恒星,它们都比太阳还要巨大,只因为它们离我们十分遥远。在天文学上,测量恒星之间的距离,大多用“光年”来计算。光年就是每秒钟走30万千米的太阳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离。牛郎星离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离我们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点。
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也很远,有16.4光年,与牛郎星同地球的距离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亿年时间才能与织女相会。即使改成每秒飞行11千米的宇宙飞船,也要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不要说一夜之间相会,即使打个电话,也要16.4年才能传到对方呢!
谢选骏指出:银河是人类的敌人,因为它的距离足以切断一切生命。天河,就是生杀之水……如果没有上帝的恩典,人类是无法超越它的。
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它是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出处: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释义:
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文学记载/牛郎织女
原文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译文
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注意:天帝不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中崇拜的最高神灵,天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帝俊或五天帝之一)。她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喜鹊的头顶突然秃去。相传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喜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走过去,所以喜鹊头上的毛都被踩秃了。
发源地/牛郎织女
“天上银河,地下沂河。”这是流传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一种民间通俗说法。这里说的“银河”是天上的银河,“沂河”是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一条全长574千米的河流。这个说法源于中国民间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题记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中国特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这四大民间传说。后三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发源地,唯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乡一直存有争议,况且它把天上和人间放在了一个层面上演绎,这在四大传说中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据有关专家考证,《诗经》中周王朝的“大东”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横跨今山东临淄、曲阜一带,而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县正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今天的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织女洞及与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庙,是一处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最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时间可追溯到中国的唐代,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在国内同类资源中具有垄断性。
后续传说/牛郎织女
在河南鲁山流传的故事里还有许多后续牛郎织女生活的鲜活内容。
织女被抓回天宫,织彩霞云锦,整天闷闷不乐,思念牛郎和儿女。牛郎携儿女在凡间度日,愁苦难言。他们的居住地距鲁山坡顶南天门只有5华里路,一双儿女在家想念母亲,时不时顺山岭走到南天门要“娘亲”。南天门的把门将军同情他们的遭遇,少不得行个方便,让他们进进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欢外孙孙,听任他们来来往往。王母娘娘也放松了对织女的监管,两家的关系也就慢慢融洽起来。牛郎死后葬于鲁山坡南麓牛郎坟。孙义村牛郎的后裔,则称自己为“牛郎孙”。
后来,牛郎后裔继承了鲁山坡一带家产,并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腊八、春节、二月八、菜花节、三月三、七夕等十多个节日,请牛郎织女回村过节。孙义村旁的鲁峰山,鲁峰山上的“牛郎洞”,西侧的“九女潭”,山顶的“瑞云观”……似乎都在讲述着牛郎织女动人的故事。
鲁峰山一带自然环境优越,当地百姓自古就养大黄牛。但是与别处养牛不同,辛集乡孙义村不仅家家户户养牛,但养牛不杀牛、牛死后掩埋的习俗一直延续了很久。另外,鲁山自古盛产丝绸,鲁山丝绸又名“织女织”、“仙女织”。
辛集乡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基地。这也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时,人间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两个人的私语。而鲁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这天向织女乞求赐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乡,每年的七月初七,从不间断地举行大型庙会。经考证,辛集乡的七夕庙会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日唱大戏、敲锣鼓、放鞭炮,百姓称其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织女回家”。
在辛集乡孙义村,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即起庙会、唱大戏,从来不看《天河记》。因为《天河记》里关于他们祖先的一些描写不尊重。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重,他们世世代代不看《天河记》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起源发展/牛郎织女
起源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萧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
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东汉应劭编撰的《风俗通义》,其中有一段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它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风俗之中。
东汉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牵牛星之天文学名称),织女二星神当会。”由以上诸材料可以看出,人们逐步为牛郎织女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星辰附会了爱情故事。《古诗十九首》首选透露出了这一信息,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从此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
起源地之争
流传了千百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陕西西安、山西和顺、山东沂源等地争执不休。中国民协先后命名山西和顺县和河南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另外的传说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前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荆楚岁时记》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的情节。后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它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了。至于其他种种传说,大多数是以此为蓝本而加以延伸的。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汉族传说故事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相关记载
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但当时牛郎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没有爱情方面的描述。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
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中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天文学家叫它“银河”。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从前中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附近银河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银河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中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从前中国许多人相信牛郎和织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会一次。那一夜,妇女们都穿针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织女星。这个故事也常被用作戏剧的资料,京剧、话剧和各地的地方戏里多半有“牛郎织女”这出戏。
在戏剧里,牛郎是一个农村里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帮哥哥种田,不肯帮嫂嫂车水,不肯帮妈妈做家务事。牛郎只是贪玩,只爱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梦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牵着老牛动身到天上去。同时,在天上有一位织女却想要下凡来享受人间的温暖。王母娘娘可怜织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鹊把织女带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真是“胜却人间无数”。一对爱侣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胜境,日子一久,也便觉得平淡无奇了。织女得继续纺织云锦天衣,不能老陪着他。牛郎越来越感觉无聊,又从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诉织女。织女决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爱的春天。可惜事机不密,给西王母晓得了。她赶来用玉簪划成银河一道,把牛郎和织女隔开,只答应每年七夕遣喜鹊结成天桥,使他们渡河相会一次。牛郎回到人间,很高兴地再看到母亲、哥哥、嫂嫂。从此,他不再偷懒,不再作无谓的幻想,天天努力劳动。他觉悟到在现实生活里也可以创造出美丽来。他闻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义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爱的织女不能也到地上来和他一起劳动,一起享受人间的温暖。不过每年七夕还可以相会一次,那已经比永别好多了。
人物名字由来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引《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方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机会。”今天,牛郎织女名字已成分隔两地难以会面的夫妇或相爱男女的代称。
《古诗十九首》之十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江女,纤纤推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道尽牛郎织女相爱不得见的苦愁悲遇,实乃分居两地伉俪的贴心写实。
传统节日/牛郎织女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这个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世代流传,这一天还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版的“情人节”。
谢选骏指出:面对杀机四伏的宇宙,人类需要神话传说来温暖自己。爱的冲动,可以渡过隔绝人类的银河。
第五节 文明人只敢用管子里的水
《古罗马城的供排水系统与城市文明》(2017-09-08 17:31 中外水利)报道:
古罗马以完备的引水渠网建设闻名世界。古罗马的供水系统被认为是古代历史最辉煌的奇迹之一。罗马城扩展所到之处也是引水渠的所到之处,这几乎成了罗马帝国向外扩张的标志。古罗马的引水渠建设主要还不是为居民提供饮用水或出于提高卫生质量的考虑,而是提供逃生通道或军事需要。当然,其他功能也是同时具备的,如提供家庭用水、花园浇灌、水上表演、推磨、喷泉景观等。古罗马的工程师因地制宜地在任何可以获得稳定的山泉水或地下水供应的地方都建设了渠道。
古罗马以完备的引水渠网建设闻名世界
虽然建渠输水不是罗马人的首创,这一技术已包含在东方文明包括希腊文明中,但罗马人无疑是渠道输水最完美的建造者。罗马人恢复了亚述人的渠道工程建设并把亚述人的文明理念应用到所有为罗马人建造的设施中。罗马人是“城里人”,能方便地享用数量最多的渠道饮用水。在整个罗马帝国时期,每个罗马人每天可以享用1100升的水,而现在一般居民用水每人每天仅为200—300升。
可以说,古罗马的渠道建设和管理跟现代的渠道建设和管理没有什么不同,因为现代的渠道建设技术基本上都来自于古罗马的建设工程。输水渠道建设首先是寻找水源。从四面八方来的地下水渗透到建好的拱形的储水库收集起来,水渠跟储水库连接,空气通过水面上方进入储水库,储存水通过露天的混凝土水渠自然引流出来。在输水过程中,罗马人还建设了许多坚固的高架输水渠、虹吸管、隧道以避开深谷和悬崖。最后,水渠里的水注入混凝土做成的水窖里净化,净化以后又通过水渠自流到分水池。分水池中有许多隔层把水分开。
分水系统主要是把水库里的水或输水渠里的水分流到终端用户。罗马的分水系统就是把来自水源地的水用渠道分流到城市中。供水时,供应的水量超过了实际的需求,一是为保证水流的压力;二是冲洗街道。绝大多数的输水渠道由砂石建造而成。
水渠在经过松碎的岩石地面时用石灰、陶土、碎砖铺设渠道,经过松软地段就用四方的石块铺设。水渠有不同的交叉形状的设计,但大多数为矩形(俗称三面沟),在水沟上面覆盖条形石板或三角形石板。进入居民区后,各个城堡之间的供水是用铅或铜管连接成,在足够的水压下可以保证持续的水流,各个城堡用不完的水又可以通过渠道回到主水渠。按照规定,城堡里的人只能使用渠道输送来的水,不允许从沟渠里直接取水。详细的渠道管理制度保证了供水的稳定性。
通过对庞贝古城遗址的研究,为清楚了解古罗马城供水系统提供了极好的例子。从储水库开始,有三条输水渠将水引到城市中不同地方的水塔中,再输送到由铅铸造而成架设在6米高的砂结构水池中,水池往往建在十字路口,跟居民小区住户连接。当然,水塔也为公共喷水池供水。庞贝古城水池最简便之处在于喷泉水源源不断地跌落在配备好的椭圆形的石盆里面,这样石盆里的水时时刻刻都是满的。庞贝古城的排水系统也是闻名遐迩的。即使在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时候,庞贝古城广场的排水功能也还在独自发挥作用。庞贝古城的街道其实又是一条开放的渠道,可以把喷水池里的水、雨水、污水排掉。
古罗马人以引水渠的建筑设计为自豪,它也为城市饮水提供真正的价值。罗马人常常以他们宏大的供水系统为豪,但最重要的或许是这些建筑让罗马人认识到利用水力学的原理建造排污系统和对污水的集中处理上,并且随着新城市的不断扩张,排污系统也在一年一年得到延伸。古罗马城大量的清洁饮用水、街道上的污水都要通过渠道处理,最后才排到第伯尔河。我们不仅发现了古罗马城输水系统的现代化程度,而且也解释了世界其他城市瘟疫流行的原因。事实上,只有建设排污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水流冲刷渠道,渠道也就成了流不动的粪便池和毒气室。另外,古罗马人还精心设计了路面排水系统。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铺设了用于排水的路牙子和沟槽,引导路面的水流到石头砌成的露天排水沟里,稍微倾斜的路基就能把路面上的水排到沟渠里去。
城市供水同样在古罗马人的卫生用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厕所可以分为两种:公共厕所和私人厕所。一般来说,公共厕所建在浴室附近或在浴室里面,方便人们从浴室外面或里面入厕,然后用大量浴后水来冲洗厕所。而修建管道引水来冲洗私人厕所的情况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
罗马帝国普通居民能够充分使用露天沟渠里流动的饮用水并且利用地下渠道把他们的生活污水带走。虽然不是刻意设计的,但罗马人做到了城市供水和排污有机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供水渠道多余溢出来的水流把城市的污水带到地下排水管里去。古罗马人供水和排水的有机结合为城市动态水环境的建立奠定了最早的榜样,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该城市的改观直接得益于供水系统,新的供水系统把水更加便捷地输送给市民。例如,庞贝市把位于塞里罗的奥古斯丁水渠的一条支流引入城市,使该市大为改观。从奥古斯丁水渠引入的水用于庞贝市的公共澡堂、私人住宅用水,特别是公共喷泉系统。在庞贝古城的大街上每间隔100米就有一个水池,人们走路不超过50米就可以取到水,如此短的取水距离对于今日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叹为观止的。
第二,持续、畅通的供水系统保障了城市的清洁卫生。城市公共喷泉的水也用来清洗街道,从这个角度而言,公共喷泉发挥了溪流的功用。此外,为了解决喷泉水溢到路面上影响行人通行的问题,城内遍布着帮助人们跨越街道的三维斑马线。源源不断的供水冲洗着城市厕所的污水坑,古罗马的厕所里随时有流水冲洗粪便。在罗马帝国时期,充沛的供水系统保证了需要大量用水的公共澡堂的正常运营。公共澡堂在古罗马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不仅是市民的洁身之地,也是城市不同阶层的交流和融汇之地。
谢选骏指出:文明人只敢用管子里的水,其实,管子里的水可能是最危险水;文明人只敢接受学校里的教育,其实学校里的教育可能是最有害的。罗马的衰落显然是“文明的后果”,而不是“野蛮的后果”。在我们这个时代,城市的水污染也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危险。
现代的文明人,只敢用管子里的水——而这却意味着,他们与整个自然系统的隔绝。这种隔绝状态日益加重,削弱了他们的生命本源。
《多地成癌症村 自救策略首先要切断“死亡之水”》(2013-02-22 华声在线)报道:
据悉,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20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40万;我国居民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症;在全国不少大城市,恶性肿瘤已经超越心脑血管疾病,成为第一死亡原因。
癌症的形成原因多样,因环境污染而开成的“癌症村”正在中国大陆逐年增多。据资料显示,有197个癌症村记录了村名或得已确认,有2处分别描述为10多个村庄和20多个村庄,还有9处区域不能确认癌症村数量,这样,中国癌症村的数量应该超过247个,涵盖中国大陆的27个省份。
关于“癌症村”的形成,目前尚未有官方的正式说明,但是从现有的报道中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癌症村”的形成都与现代工业污染密不可分。其中,与化工厂、印染厂、造纸厂、制药厂、皮革厂、酒精厂、发电厂、石灰窑等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最为密切。
癌症村的人们被迫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中,于是引发了许多癌症的,发生其中发病率高有食道癌、肝癌、直肠癌、胃癌,肺癌共五大癌症,早期发现癌症一般治愈率可达70%以上,因此,了解这些癌症的常见症状及相关信息非常有必要。
“癌症村”自救策略之一:切断死亡之水
横石河是珠江末端支流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因为大宝山矿的开发带来了大量的重金属污染,毒性顺着流水蜿蜒50公里,最后流入珠江支流——滃江,致使事个滃江流域不同程度存在重金属污染。
2005年,华南农业大学林初夏教授曾做了个实验,把河水稀释万倍后,发现水生物在里面存活不能超过24小时。四十多年里,村里陆续200多人死于癌症,上坝村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水源和土壤污染的极端案例。
多年来,受横石河影响沉重的上坝村村民不断上访,媒体、学界也予以关注,广东省政府和大宝山矿共同出资,在山上修建水库,再建引水渠,并尽量做到不用井水,不使用河水灌溉,希望解决村民的用水难题。但投资上千万的工程却连几十万的盖子都加不起,供水时断时续,水质也极不稳定,目前部分村民还是愿意饮用自家井水,虽然他们知道井水有毒。
“癌症村”自救策略之二:“神”消弥心理恐惧
对癌症村来说,死亡像个挥之不去的幽灵,笼罩着这个村子。新起的坟茔、白对联、哀乐,一年四季绵延不绝。村头墙壁上,到处是触目惊心的治疗腹泻、癌症的广告。有些患者无奈只能找江湖游医寻求安慰;有些患者则只能求助“神”的力量。
河南沈丘孙营村的村民孙振雨,不忍看着自己的乡亲们忍受癌症的折磨,于1999年,筹钱2500元,修复了村里的华佗庙,“初一十五,香火很旺”。但华佗庙重修后4年,孙的爱人得了偏瘫,至今卧病在床。更可叹的是,连塑华佗像的匠人也因癌症而去世了。
黄孟营村33岁的孔鹤琴,19岁嫁到此地,26岁得了直肠癌,4次手术,12次化疗,花了7万多元,如今家徒四壁,外债高筑。两年前,“感到无望”的孔鹤琴皈依了基督。每周五,骨关节变形的她,都要坐在轮椅上,让丈夫推着,到两公里外的王寨村做礼拜。王寨村基督教堂的信徒芦美英则表示,七八十名教友中,基本都是身体有病的人。
“癌症村”自救策略之三:他救不如自救
后王各庄村民孔凡国家的一个衣柜内,放着他这一两年来的调查材料,堆起来有七八公斤重。其中有一份不断加长的《后王各庄村癌症病因调查表》,那是他挨家挨户调查登记得出的。
为调查村里癌症频发的原因,孔凡国向村民发放了“后王各庄村癌症社情民意调查表”。收回的一二百份调查表中,村民们认为“臭气、污水和饮用水”是致癌的“祸首”。对于村里臭气与污水的检测,一直没有相关部门的检测。村委会一工作人员透露,希涛公司是镇里招商引资的企业,村里根本管不了。 生态环境地质学者林景星曾在全国多个“癌症村”调研,他表示:而对于类似受污染的村庄村民要想拿到证据,要有质量认证,要有国家两个实验室的章,打官司才能行。他救的路很难走,自救之路也是难上加难。
“村里管不了,他救不如自救。”孔凡国说,他除了继续调查,向各级政府反映问题外,还组织村民抗癌防癌。2007年7月份,他和几名村民每人捐出200元,用于复印倡议书及购买100本抗癌防癌的书籍,免费向村民发放。
“癌症村”自救策略之四:与贫困和疼痛的顽强抗争
村民们恐惧癌症,病痛的剧烈折磨是健康人难以想象的,还要面对的是周围熟悉的朋友和亲人的死亡,对尚存于世的人,除了死亡,还有治疗所需的大笔费用。
对癌症村来说,只要有一家出现癌症病人就意味着这一家将陷入困顿不堪,更遑论出现两个三个病人。村子里的蔬菜作物卖不出去,外面人直言:有毒,谁敢吃!家庭收入本就少得可怜,还要应对天文数字般的医疗开支。
“谁得病谁家就败。”刚刚进行胃穿孔手术的王子清一再表示,村子里钱都不好借,有钱也不敢借出去。“我们东孙楼穷,不是因为人懒,没能力,而是因为癌症。只要家里有病人,都得花上三两万块。”
可以说,癌症村的出现,仅仅是中国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的一个缩影,“人活得都没有希望了,村里的人总担心,下一个死的会不会是自己。” 无比的绝望下仅剩下微弱的呼吁,他们对生的希望及对生活的渴望仍在努力争取中,对他们来说最大的福音是需要付出责任的主体及时站出来,更少不了的是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注与支持、政府及相关组织积极干预并对他们及时的援助。
谢选骏指出:癌症村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癌症村,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癌症村的存在,是对毛泽东思想讽刺。因为毛泽东曾经写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原来癌症村,就是毛派分子的“正确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冒牌的正确思想”。
第六节 思考水资源危机
一、城市化对水量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城市迅速膨胀,大量人口拥向城市,全世界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从1960年的12个增加到1980年的26个,近10年来增加速度更快,预计2000年可达50个。我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亦很快,1978—1988年中,有3亿农民转为城镇人口,20万人口的小型城市由1978年的92个增加到1987年的223个。这一时期建制镇就增加1000多个。全世界目前已有近50%人口居住在只占大陆面积5%的城市范围内。人口高度集中,工业迅速发展,城市需水量急剧增加,城市民用水的消耗定额平均为农村居民的5—8倍,而且随着生活方式、卫生要求,经济条件的改变,居民需水量还要成倍增长,城市新兴的工业对水质、水量要求更高更多,因此城市需水的增长比人口增长还要迅速。例如上海市在1949—1980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一倍多,用水量增长了约7倍。城市的需水量普遍大大超过当地水源的供水能力。因此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城市水荒,即城市水资源危机。
城市本身不能够产生水,而且需大量消费水甚至污染水。任何一个城市仅靠本地天然径流或地下径流量,是根本无法满足供水需求的。例如上海市、本地天然径流量仅18.6亿立方米,而1980年(丰水年)需水80.52亿立方米(中水年和枯水年则分别为89.07和104.07亿立方米),故必须引用黄浦江和长江等外来水。据1991年我国对434个城市的调查,包括已经引用外来水后仍严重缺水的城市有40个,约占10%,一般缺水的为188个,约占43%。沿海14个开放城市中,有8个城市缺水,占57%以上。
城市供水日益紧张,原来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许多城市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这不仅加深了水资源危机,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建筑物毁坏和地下管道破裂,沿海城市还会导致咸水倒灌的恶果。北京市近年来由于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米,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已下降30余米。天津已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下降漏斗,最低水位已达负63米,造成地面普遍下沉,严重地段已下沉2.4米。上海1921—1965年全市地面平均下沉1.76米,最大下沉量达2.63米,1967年采取回灌措施后虽趋稳定,但目前每年仍有数毫米的下沉量。目前不少城市为了解决城市供水危机,不得不采取远距离调水的途径,如美国洛杉矶市自150英里以外的科罗拉多河引水;纽约甚至从阿帕拉契山地引水。我国的“引滦入津”,“引黄(河)济青(岛)”,上海市的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及将来的开辟上海市第二水源(长江引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向北京引水等措施,都属于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的可取的途径。但由于城市水资源的的开发利用问题比较复杂,它既受到城市性质、发展规模、布局、交通运输、人口密度,邻近地区发展情况,国家政策法令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地区自然条件及邻区水资源情况的影响,因此必须合理利用,从综合的城市生态角度考虑,以免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城市化对水质的影响
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形成酸雨下降,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水质明显恶化。关于水质的细节将在本章第二节中讲述。生活污水量与工业废水量的比例,因工业化程度而异,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可达1∶9,一般约在3∶1—1∶3之间。如果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数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正常的生物循环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生活和生产,则水体受到严重污染。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基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高温季节,有机质被厌气细菌分解的生化过程也能引起水体黑臭。故通常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下游水体一般均受到污染。天然水体水质恶化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危机,上海市从水资源总量看,算是丰富的,但由于日排污量达500万吨以上,导致黄浦江高温季节黑臭(枯水季节又受涨潮的咸水影响),故也成为缺水城市了。防止污染的基本措施是做好污废水处理,控制污染源,不使其进入天然水体。
城市水文效应实际上是城市人类活动与水相互关系的重要科学问题,城市水文学的研究既涉及到多种学科,又可服务于城市建设,它在理论上与城市气候效应、环境效应、社会经济效应密切相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水文学研究已蓬勃开展,今后我国在进一步广泛建立城市试验场和观测站的基础上,这一领域的研究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水文效应的研究方法
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研究,通常是先对影响导致的后果进行调查,作出定性的分析,然后按照实际资料进行定量的计算。国际水文10年和国际水文计划提出的采用实验流域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分析研究时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也是定量研究的重要途径,因为只有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才能综合各个组成成分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综合关系,使人们能查清任一组成成分与影响因素变化所引起的输出的数量变化。
水文效应的定量变化,基本原理是建筑在水循环过程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方法上的。目前,国内外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下列三类:
(一)水量平衡法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和方法,分析主要要素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差异和变化,即按平衡的自然状况,结合人类活动改变某一分量来计算。
多年平均情况下的流域水量平衡方程为:R0=P0-E0
式中,Ro为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Po为多年平均降水量;Eo为多年平均蒸发量。
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降水P′,径流R′和流域蒸发E′仍然满足上述方程:R′=P′-E′
一般情况下,人类活动对降水要素的影响较小,因而在研究水资源评价时,可假设降水P不变,比较上两式得:Ro-R′=E′-Eo
要鉴别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可以直接分析受人类活动影响后,天然径流的变化,如水资源评价中的调查还原法、计算式为:W天- W实=W灌+W工+W库蒸+W库渗±W库蓄±W引水±W分洪
式中,W天、W实分别为天然与实测水量;W灌、W工分别为灌溉与工业耗水量;W库蒸为水库水面蒸发量与相应的陆地地面蒸发量的差值;W库渗为水库渗漏量;W库蓄为水库蓄水量;W引水、W分洪分别为跨流域引水量和河道分洪水量。
该法概念清晰,可逐项评价人类活动的影响,且能与用水量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对比分析法
此法又可分为两种,其一为按同一测站历史资料对比计算,即按人类活动前后的观测或史料记载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也可用同一测站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双累积曲线法进行,即先用人类活动以前的降雨径流资料建立降雨径流相关曲线,然后用人类活动以后的降雨资料按此降雨径流相关曲线推出径流量,并按时间顺序计算出径流累积量,显然这个累积量是未经人类活动影响的径流,而人类活动的影响量,可以用实测径流(人类活动后,必有变化)的累积量与前者比较得出,具体的比较是点绘计算的与实测的两个累积量的关系曲线,如曲线发生不连续或突然变化,则可看出人类活动影响径流变化的性质和数量。另一种是不同流域的对比计算,即选其他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未经人类活动影响的水文测站作参照站与研究测站同期资料进行对比,两者输出之差即为计算的结果。
(三)流域水文模拟法
流域水文模型是基于对水文现象的认识、分析其成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数学方法建立一个模型,来模拟流域的水文变化过程。一方面用人类活动影响前,或影响很小的资科率定模型中的参数,再对率定的参数进行检验,然后用率定的模型来推求自然状况下的径流过程,并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以此来鉴别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模型中反映下垫面条件变化较敏感的参数,逐年拟合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资料,并分析该参数的变化规律,用以预测未来的水文情势。水文模拟方法是估算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最有效的手段。模型包括的参数越多,即计入的因素全面、系统性强,其应用的灵活性和结果的灵敏性越高,随着计数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数据库的建立,流域水文模型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人类活动对水文环境的影响极其复杂,限于资料获取精度及人们的认识水平,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及方法仅是初步的。
四、影响水体水质的物质来源
造成天然水体水质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物质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气降水
使大气恶化的物质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前者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烟尘等;后者随所用原料而异,在生产过程中,随不同环节而排放出不同的有害、有毒气体和固体物质(粉尘),常见的有氟化物和各种金属及其化合物;农药在使用中,也会飞散进入大气中。这些物质在阳光和催化剂作用下,还会互相作用,发生各种光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有害物质。
使大气恶化物质种类很多,成分复杂,有水溶性成分和不溶性成分,无机物和有机物等。它们可以自然降落或在降水过程中,溶解于水和被水挟带至地面水体中,造成水体水质恶化。如世界上许多湖泊酸化,致使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质溶于水中,生成酸性降水造成的。当今,“酸雨”已成为世界重要公害之一。
(二)农田排水
工厂生产了大量的农药、化肥,专供农业、林业使用。这些物质被施用后,除被生物吸收、挥发、分解之外,大部分残留在农田的土壤和水中,然后随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危害。农田排水实际上是非点源(面源)污染。天然水体中的有机物、植物营养物(如氮、磷等)、农药等,主要来源于农田排水。
(三)城市生活污水
随着人口在城市和工业区的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已成为引起水体恶化的重要污染源。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盥洗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粪便污水等。其来源除家庭生活污水外,还有各种集体单位和公用事业等排出的污水。生活污水尽管杂质很多,但其总量只占0.1—1%,其余都是水分,杂质的浓度与用水量多少有关。悬浮杂质有泥沙、矿物废料和各种有机物(包括人及牲畜的排泄物、食物和蔬菜残渣等),以及胶体和高分子物质(包括淀粉、糖、纤维素、脂肪、蛋白质、油类、肥皂、洗涤剂等);溶解物质则有各种含氮化合物、磷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尿素和其它有机物分解产物,产生臭味的有硫化物以及特殊的粪臭素。此外,还有大量的各种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原生动物以至病原菌等。生活污水一般呈弱碱性,pH约为7.2—7.8。由此构成的生活污水外观就是一种浑浊、黄绿以至黑色,带有腐臭气的液体。
(四)工业废水
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生产废水、生产污水、生产废液等统称为工业废水。它所含的杂质包括生产废料、残渣以及部分原料、产品、半成品、副产品等,成分极其复杂,含量变化也很大,不同生产条件,甚至不同时间的水质也有很大不同。每种工业废水都有多种杂质和若干项指标的综合体系,构成复杂的水质系统。
工业废水明确分类是很困难的,因为同一种工业可以同时排出数种不同性质的污水,而一种污水又可有不同的杂质和不同的污染效应。其中主要表现的是耗氧和有毒污染影响最深。同时,杂质就其本性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而耗氧是有机物的特性。因此,可将工业废水按成分分为3大类:①无机物废水,包括冶金、建材、化工无机酸碱生产等的废水;②有机物废水,包括食品工业、塑料工业、炼油和石油化工、造纸工业、制革工业等废水;③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同时含有大量无机物的废水,如焦化厂、氮肥厂、合成橡胶厂、制药厂、皮毛厂、人造纤维厂等排的废水。
(五)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工业废渣主要来源于燃料渣、冶金渣、化工渣等;建筑废弃物主要是施工排出的废土砖石等。工业废渣不仅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含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对环境污染威胁较大。
城市垃圾主要为厨房菜渣、果皮、废纸及生活废物、炉灰渣、砖头瓦块、树枝落叶等。城市垃圾的成分比例,因地区气候、生活习惯、家用燃料的不同而异。城市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增长很快,增加的幅度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快慢有关。
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受降水淋溶,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随雨水径流而进入地面水体,改变了地面水质成分;一些淋溶物质随降雨渗入土壤,通过土壤进而影响地下水;细颗粒的垃圾、废渣还能随风飘扬落入地面水体,或成凝结核形成水滴与雨水一起降落地下形成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体中,一些工矿企业将废渣、垃圾直接倒入湖泊、河流或海洋造成更严重的污染。
影响水体水质的物质种类虽然很多,但按物质的属性来划分,一般可归纳为3大类;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水体含有上述各种属性的物质,相应称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各类型污染的特点、标志等见表6-4、6-5。
五、天然水体水质恶化特点
(一)海洋水体水质恶化特点
海洋水体目前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在边缘海域,是靠近工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城镇附近的海域。海洋水体污染有如下特点。
1.污染源多而复杂 除了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和海上油井的油污染外,还有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城市和工矿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最后都进入海洋。如陆地上的污染物质可通过河流进入海洋。大气污染物质也可通过气流运行到海洋上空,随雨水降落到海洋。
2.污染物持续性强,危害性大 海洋是各地区污染物的归宿。污染物质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污染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氯农药等),便在海洋中积累起来,数量逐年增多,还能通过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而扩大其危害。
3.污染范围大 世界上的各个海洋是相互勾通的,海水也在不停的运动着,污染物质在海洋中可以扩散到任何角落。海洋环境中原来不存在多氯联苯,现在可以在北冰洋和南极海域捕获的鲸体中检出,可见,这种污染物质已由近海扩散到远洋。
(二)河流水体水质恶化特点
河流是陆地上最重要水体之一。世界上的大工业区和大城市都沿河建立,依靠河流提供水源,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同时还将河流作为废水的排放场所。因此,如今工业区和人口密集的城市的河流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污染特点如下:
1.河流水质恶化程度随流量的大小而变化 河流的污径比(径流量与排入河流的污水量的比值,也称稀释比)的大小反映河流的水质恶化程度。一般来说,河流的污径比值大,自净能力就强,河流受污染的可能性和水质恶化程度就小,反之就重。河流的径流量随时间、季节变化,因此,河流水质恶化程度也相应发生变化。
2.河流水质恶化影响范围广 河水不断流动,搬运污染物质的能力强,故上游遭受污染,很快就影响到下游。因此,河流水质恶化影响不限于污染发生区,还可殃及下游地区,甚至可以影响到海洋。
3.河流水质恶化影响大 河流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河流中的污染物质可以通过饮用水直接危害人类。不仅如此,河流中的污染物质还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河水灌溉农田而间接危害人类。
4.河流自净能力强,水质恶化易于控制 河流不断流动,河水交换较快,其复氧机率也较大,废水或污染物质可以不断的被稀释和搬运。因此,河流的自净能力较其它水体强。也正因为如此,过去一些人把河流作为废水天然的处理场所,任意向河流中排放废水。殊不知河水的自净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河流就要遭到污染。
河流水体范围相对较小而且集中,因此,其污染较易控制。但是,河流一旦遭污染,要恢复到原有的清洁程度,往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治理时间。
(三)湖泊(水库)水质恶化特点
湖泊、水库以水体交换缓慢为其特点。其中内陆湖因湖水不能再流出,故对污染物的积累与海洋相同。一般淡水湖,湖水能排出,亦常因流速缓慢,水域广阔,可使某些污染物长期停留其中,发生质的变化和量的积累,水体状况逐渐恶化而遭受污染。其水质恶化特点如下:
1.湖泊、水库污染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 上游和湖区的入湖河道,可从携带其流经地区厂矿的各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入湖;湖库区周围农田土壤中化肥、残留农药及代谢产物和其它污染物质可以通过农田排水和降水径流的形式进入湖库;湖库中生物(水草、鱼类、藻类和底栖动物等)死亡后,经微生物分解,其残留物也可以污染湖库;几乎湖泊(水库)流域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质,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最终进入湖库。故湖库较之河流来说,污染来源更广、种类更复杂。当流域上大量使用化肥时,还能造成氮、磷等营养元素进入湖库,使藻类大量繁殖,酿成所谓“富营养化”现象,而富营养化在河流里没有见到,所以湖泊污染的类型,又较河流为多。
2.湖水稀释和搬运污染物质的能力弱 废水排入水体后,水体对污染物质的稀释和搬运能力,通常与水流速度成正比,流速越大,稀释和搬运能力越强,反之越弱。湖泊由于水域广阔,贮水量大、流速缓慢,故污染物质进入后,不易迅速地被湖水稀释而达到充分混合,而有些污染物质却沉入湖底,并且也难于通过湖流的搬运作用,经过出湖河道向下游输送。一般河流,由于洪水季节流量的迅速增加,河流稀释和搬运能力随之加大,能使水质大为改善。而湖泊由于滞洪作用,洪水进入湖泊后流速迅速减缓,稀释和搬运能力远不如河流那样强。这充分表明:河流是属于污染物质循环中易于搬运的开放类型;而湖泊大多属于污染物质循环中易于沉积的封闭类型;河流型湖泊则介于二者之间。此外,流动缓慢的水面还使水的复氧作用降低,从而使湖水对有机物质的自净能力减弱。
3.湖泊对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累积和转化能力强 湖泊是孕育水生动植物的天然场所。流动缓慢的湖水,有利于湖泊生物对微小物质的吸收。不少生物能富集铜、铁、钙、硅、碘、汞、镉等元素,比水体原来的浓度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质除了直接从水体进入生物体以外,还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和转移。如DDT及其分解产物,可通过水→藻→虾→小鱼→海鸥,海鸥体内的DDT浓度比水中浓度大一百余万倍。有的生物则能对有机物质进行分解。例如,酚可通过藻类、细菌,或底栖动物的新陈代谢水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有利于湖水净化。有些生物还能把一些毒性不强的无机物转化成毒性很强的有机物。例如,无机汞可被生物转化成有机的甲基汞,并在食物链中传递浓缩,使污染危害加重。
水库即是人工湖泊,又保留着河流的某些特点,因此,它兼有河流与湖泊的污染特点,但都不如河流或湖泊那么典型。
(四)地下水水质恶化特点
地下水的水质动态与地表水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地表水可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地下,而影响地下水的水质。正因为如此,地下水水质恶化特点是:
1.地下水水质恶化过程缓慢 污染物随地表水下渗过程中,不断地被沿途的各种阻碍物阻挡、截留、吸附、分解,进入地下水的数量大为减少,通过地层越厚,截留的就越多,污染物在地层和地下水中的扩散也就缓慢进行着。
2.地下水的间接恶化方式 地表水中某一污染物,在其下渗过程中,作用于其它物质,并被挟带进入地下水,造成间接污染。例如,地下水硬度的增加,是由于地表水中酸碱盐类等,在下渗过程中使岩层中大量钙镁溶解进入水中。又如,溶解氧的减少,是由于地表水中的有机物在下渗途中,被生物降解而消耗,但又得不到补充。间接污染过程复杂,而且污染源因常被掩盖,要查明污染来源和途径较为困难。
3.地下水污染物浓度高 地下水污染一般表现为总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氯化物和重金属含量在逐渐升高。
4.地下水污染难治理 往往由于地下水污染不易被发现,但也有被发现,查明了污染原因,消除了污染来源,但地下水水质仍然不能得到恢复。这是由于地层中被截留的污染物还会源源不断的释放到地下水中。因此,地下水治理很难,一般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六、水体的自净能力
(一)水体恶化与自净关系
废水或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主要产生两个相关联的过程:一是水质恶化过程;二是水体净化过程。水体污染的发生和发展,亦即是水质恶化过程,要视这两个过程进行的强度而定。这两个过程进行的强度与污染物性质、污染源大小和受纳水体3方面及其相互作用有关。
废水注入河流的同时,其中各种污染成分也要经受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污染成分不断地受到稀释、扩散、分解或沉淀,其结果是使水中溶解性污染物浓度下降,最后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对于接纳废水的某一局部水域来说,其污染与自净过程与一条河流大致相似。废水进入水体后,污染与自净过程就同时开始。距排放口近的水域,污染过程是主要的,表现为水质恶化,形成严重污染区;而在相邻的下游水域,自净过程得到加强,污染过程强度有所减弱,表现为水质有所好转(相对严重污染水域而言),形成中度至轻度污染区域;在轻度污染区域之下水域,自净过程是主要的,表现为废水(或污染物)经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污染物质或被稀释或被分解或被吸附沉淀,水质被恢复到正常状态。
(二)水体的自净过程
水体自净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影响水体自净过程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受纳水体的地形、水文条件、微生物种类及数量、水温、复氧能力(风力、风向、水体紊动状况等),以及水体和污染物的组成与污染物浓度等。
1.水体自净过程的特征 废水或污染物一旦进入水体后,就开始了自净过程。该过程由弱到强,直到趋于恒定,使水质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全过程的特征是:
1)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在连续的自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下降。
2)大多数有毒污染物经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转变为低毒或无毒化合物。
3)重金属一类污染物,从溶解状态被吸附或转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沉淀后进入底泥。
4)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不论在溶解氧富裕或缺氧条件下,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5)不稳定的污染物在自净过程中转变为稳定的化合物。如氨转变为亚硝酸盐,再氧化为硝酸盐。
6)在自净过程的初期,水中溶解氧数量急剧下降,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7)进入水体的大量污染物,如果是有毒的,则生物不能栖息,如不逃避就要死亡,水中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就要随之大量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有毒物质浓度或数量下降,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也逐渐随之回升,最终趋于正常的生物分布。进入水体的大量污染物中,如果含有机物过高,那么微生物就可以利用丰富的有机物为食料而迅速的繁殖,溶解氧随之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使纤毛虫之类的原生动物有条件取食于细菌,则细菌数量又随之减少;而纤毛虫又被轮虫、甲壳类吞食,使后者成为优势种群。有机物分解所生成的大量无机营养成分,如氮、磷等,使藻类生长旺盛,藻类旺盛又使鱼、贝类动物随之繁殖起来。水体自净过程中生物种群的变化见。
2.水体自净机制 包括沉淀、稀释、混合等物理作用;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凝聚等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等。各种作用相互影响,同时发生并行进行。一般地说,物理和生物化学作用在水体自净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1)物理净化作用 当可溶物或悬浮的固体微粒进入自然水体后,在流动中得到混合扩散而稀释,继而是吸附、凝聚或生成不溶性物质而沉淀析出,使其浓度降低,这是水体的物理净化作用。
①稀释与混合 稀释就是废(污)水中的高浓度污染物,由于清洁水的稀释作用,使其浓度降低。用稀释比表示废水的稀释效果或稀释程度。很明显,河流水量越大,其稀释比也越大,废水能得到较为充分的稀释,稀释效果也就越好。河流的稀释过程,废水自排放口连续不断地排出后,在随河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稀释。浓度随流程的变化,在排放口的浓度最高,随着河水向下游流动,浓度逐渐降低。当向下游流动至某一定距离后,废水开始到达右岸,再向下游流动某一定距离后,河流左、右岸边水域中废水浓度才达到均匀混合。污染物进入水体或进入划分具有一定体积的单元水体,完全混合均匀,对该水体可建立污染物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中,V为水体体积;C为水体污染物浓度;t为时间;Q为水体流量;Co为输入该水体的污染物浓度;k为污染物衰减系数。
如果污水排入河流,与河水完全均匀混合断面的浓度为:式中,C为完全均匀混合断面浓度;Ci为污水中污染物浓度;q为污水流量。
稀释与混合是不可分离的两个过程,稀释效果有相当一部分应归之于混合作用,由于混合作用得以稀释,由于稀释而促进混合。当然混合也可由风力、温度梯度等因素起作用。
达到完全均匀混合所需时间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有:稀释比、河流水文条件及废水排放口的位置和排放方式。对于湖泊水库来说,影响混合的因素更多,如水流方向、风向、风力、水温等。在不同稀释比与流量条件下,废水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时间不同。
②沉淀 废水不仅含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物质,而且还含有大量溶解物质。当水流流速大或发生紊动时,此时颗粒物呈悬浮状态。随着水流速度降低,水流挟带悬浮物质的能力也随之减弱,较大颗粒物首先沉降,较细颗粒物也陆续下降进入底泥中。由于沉淀作用,水质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因为在沉淀过程中,不仅悬浮颗粒状污染物进入底质中,而且这些颗粒物具有一定吸附能力,吸附了一定数量的可溶性污染物,使之随颗粒污染物一起沉入底泥中。
沉淀过程是污染物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过程。单一颗粒的沉降速度与颗粒本身的大小、形状、密度以及液体的密度和粘度有关。假定悬浮颗粒是球形的,其沉降的运动方程为:式中,w为颗粒物的沉降速度;t为沉降时间;ρs为颗粒的密度;ρl为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Dp为粒径;P为液体的阻力系数。
颗粒状污染物进入底泥后,水体因而澄清,水质也得到改善。沉入底质的污染物也许从此埋在底质中,但也有可能因水流流速加快和发生紊动而被冲起,再次悬浮水中;还有可能被底栖动物摄取,进入食物链;颗粒状的有机碎屑更有可能被底泥中的微生物分解而成为黑色的粘泥状物质。
③吸附与凝聚 吸附作用是指水中的污染物被固体吸附,并随固相一起迁移或沉淀。吸附作用是天然水体中普遍存在现象,由于它的存在,水与悬浮物之间发生物质交换。吸附有多种形式,最重要而又普遍的有下述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物理吸附,是一种纯粹的物理过程,所以又称为非极性吸附。胶体的吸附能力与它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有关。半径为r的颗粒表面能的大小,决定于它的比表面积的大小及其表面张力系数。可见,半径r越小,比表面积就越大。表面能在固、液、胶体系中,等于表面积乘以界面溶液的表面张力系数。自由表面能有力求达到最小值而保持最大稳定性的趋势。其途径有二:一是缩小表面积;二是降低界面溶液的表面张力系数。凡能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就向胶粒表面接近叫正吸附或吸附;凡使表面张力增大的物质就离开颗粒表面而到水中去,这叫负吸附或解吸作用。
第二种类型是交换吸附。因为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对水中异电荷离子产生静电引力而形成的一种吸附,又称为极性吸附或物理化学吸附。被吸附的离子向表面带电荷的胶体微粒靠拢,并在其表面浓集。在浓集过程中,被吸附的离子必定置换原先固定在带电荷胶体微粒上的其它离子,因而又名为交换离子。因水中大部分胶体微粒(粘土矿物、有机胶体、氢氧化硅等)都是带负电荷的胶体,易吸附水中的阳离子。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必须交换放出等摩尔的其它阳离子。胶体微粒吸收离子总量称为吸收容量。从自净过程来看,胶体的吸附作用使许多污染物,特别是各种重金属离子由水中转入底泥,是自净过程的重要方式。不少重金属离子并不完全以溶液状态存在,而是相当一部分被吸附在悬浮物上。
第三种类型是化学吸附。主要是在吸附质与微粒表面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被吸附的分子不能在微粒表面自由运动。化学吸附的吸附能高,因其吸附质与吸附剂的活性中心形成了牢固的局部化学键。实际上,几种吸附作用在水体中常常是同时发生的,它们使污染物在界面上浓集。由于水体理化条件的变化,胶体遭到破坏或不稳定,胶体颗粒必然会凝结并生成较大的颗粒,然后在重力作用下沉淀为絮凝物。
2)化学净化作用 在水体中,污染物还可以由于分解、化合、氧化、还原、酸碱反应等使浓度降低或毒性丧失的现象,称为化学净化作用。
①分解与化合 酚、氰是废水中常见的污染物,除因挥发进入大气外,还易在水中发生分解与化合反应。酚在pH值较高时,与钠生成苯酚钠;氰化物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而释放氢氰酸,经挥发而进入大气中。重金属离子可与阳离子或阴离子团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难溶性重金属盐类而沉淀。
②氧化与还原 天然水中溶解了众多元素和物质,其中有多种变价元素、氧化剂和还原剂、有机物和无机物。当他们共处于同一水体中时,由于彼此之间存在着电位差,便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天然水是一个复杂的混合氧化还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还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系统:无机的氧化还原系统是水中可溶性和难溶性矿物成分(元素)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水中溶解氧丰富时,氧化还原值高,具有很高的氧化能力,使二价铁、锰分别氧化为三价铁和四价锰成为难溶化合物而沉淀,不利于他们的迁移。而钒、铬和硫等分别氧化成五价钒、六价铬和六价硫等易于迁移的可溶性盐类。当水中溶解氧较低或缺氧时,氧化还原值也低,此时,铁、锰被还原为易于迁移的形态,而使钒、铜等还原(V5+→V3+,Cu2+→Cu+),形成不溶性化合物不利于迁移,或形成难溶性金属硫化物而沉淀,阻止这些元素的迁移。有机氧化还原系统主要指元素在生物参与下所发生有机物质形成与分解过程的氧化-还原循环。
氧化还原作用可以改变某些元素的毒性。例如:Cr3+存在于还原环境,而Cr6+存在于氧化环境,只有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值改变,Cr6+和Cr3+可互相转变,而Cr6+的毒性比Cr3+大100多倍。
氧化还原作用又可以改变水环境化学因素,促进或阻止某些化学反应。例如:在厌氧条件下,即还原条件下,汞的甲基化反应受阻,此时即使有汞离子存在,将生成不溶性硫化汞沉淀,而极难生成甲基汞。
③酸碱反应 天然水体的pH值一般维持在6.5—8.5之间,但在受酸或碱的污染时,pH值有可能低于6.5或高于8.5。污染物在水中的自净过程,无论是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均受pH值的影响。水体pH值过高或过低,就会破坏胶体的稳定,从而使胶体的吸附性能大受损害。在水体自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物或生化作用,更受pH值的制约,因为一切微生物都只能在一定pH值环境中生存,过酸或过碱对生物、生化过程都是不利的。因此,水中酸、碱条件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水中污染物的迁移或净化。
3)生物净化过程 水体中的污染物经各类生物的生理生化作用,或被分解,或被转变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的过程,称为生物净化过程。
①生物分解作用 水中微型生物参与水中各种各样的生物化学作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有机物的生物化学分解,即常说的生化需氧量(BOD)变化。悬浮和溶解性的有机物,在溶解氧充足时,被好气性微生物氧化分解为简单的、稳定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氨和磷酸盐等,并把氨转化为硝酸盐,使水体净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消耗一定量的溶解氧,用BOD以表示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氧量,氧消耗的愈多,说明水中有机物愈多,因而BOD可以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多寡。BOD的衰减与氧的消耗,进入河流中的废水,在河道断面上迅速地达到完全混合后的BOD(假定分别为6、10、20ppm),随着河水向下游动,BOD值随之发生衰减。图中3条曲线表示BOD逐日衰减状况。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自水体的复氧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在有机物进行生物净化的过程中,复氧和耗氧同时进行,因此,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反映了水中有机物净化过程,因而,也可把溶解氧作为水体自净的一个指标。在水体有机物污染过程中,溶解氧的变化可用氧垂曲线表示。图中,A为有机物分解的耗氧曲线;B为水体复氧曲线;C为氧垂曲线。氧垂曲线的最低点Cp为最大缺氧点。若Cp点的溶解氧数量大于有关规定,说明从溶解氧角度看,污水的排放未超过河段的自净能力。若排入有机污染物过多,超过河流的自净能力,则Cp点低于规定的最低溶解氧含量,甚至在排放点下游的某一河段会出现无氧状态,此时氧垂曲线中间,耗氧的规律遭破坏。水体在无氧的情况下,有机物因嫌气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厌气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水质变坏,腐烂变臭。
关于河流中水体自净过程,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给出许多数理模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斯特里特-菲尔普斯模式(S-P模式)。当忽略离散作用,则S-P模型为:式中,L为x处河水BOD的浓度;Lo为初始断面河水BOD的浓度;C为x处河水溶解氧浓度;Co为初始断面河水溶解氧浓度;D为x处河水溶解氧的氧亏浓度;Do为初始断面河水溶解氧的氧亏浓度;Cs为河水某温度的饱和溶解氧;x为顺河水流动方向的纵向距离;u为河水平均流速,k1为耗氧系数;k2为复氧系数。
S-P模型是描述污染物进入河流水体之后,耗氧过程和大气复氧过程这两者平衡状态的模型。溶解氧浓度有最低值,称为极限溶解氧Cc。出现Cc的距离称为极限距离xc,根据这一点,溶解氧变化率为零。用S-P方程,即得溶解氧沿河变化图。
有机的自净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易被氧化的有机物所进行的化学氧化分解。本阶段在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后数小时之内即可完成。
第二阶段是有机物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本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随水温、有机物浓度、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等而不同。一般要延续数天,但被生物化学氧化的物质一般在5天内可全部完成。因而BOD5这项指标用以表示能被生物化学氧化的有机物的质量。
第三阶段是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这个过程最慢,一般要延续一个月左右。
②生物转化作用 水中某些有毒污染物在生物作用下,可转变为无毒或低毒的化合物。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水中的极毛杆菌、类极毛杆菌等,不仅有很高的耐汞能力,而且能将二价汞(Hg2+)还原成元素汞(Hgo),元素汞易挥发,促进水中汞的净化;又如氨对水生生物有毒害作用,但在水中硝化细菌作用下,能被氧化为无毒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③生物富集作用 许多水生生物能从水中吸收污染物,贮藏于体内,使水中污染物浓度降低,从而使水体得以净化。利用水生高等植物净化废水是有发展前途的一项措施。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收获这些植物,以及如何回收进入植物体的重金属,以免使重金属在这些植物残体腐烂中重返水体,造成水体二次污染。
总之,水体具有自净能力,这是各种水体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自我保护的一种特殊功能。水体自净是水文学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应同人类活动对水体产生污染的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对不同水体自净能力与规律研究,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控制水体污染就有了可能性。
七、水环境容量
(一)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和类型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水环境容量问题日益引起人们注意。在理论上,水环境容量是环境中的自然规律参数,它反映水中各种物质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积存规律,也反映满足特定功能或要求条件下水体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在实践上,水环境容量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参数,是水资源利用规划的主要约束条件,也是水体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环境目标管理的基本依据。
1.水环境容量的概念 水环境容量是一定水体在规定水质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水环境容量大小与水体特征、污染物特性及水质目标有关。
1)水体特征与水环境容量 水体特征包含一系列自然参数如:水系与流域参数(形状、大小)、水情参数(流速、流量、水温、水化学、泥沙)、水体的自净参数(物理、化学及生物自净)等。显然,这些自然参数决定着水体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和自净能力,从而决定水环境容量的大小。水环境容量是自然规律参数的函数。
2)污染物特性和水环境容量 水体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反映出污染物特性是内因,水体自然条件是外因。因不同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及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程度不同,允许存在于水体中的污染物量也不同。因此,针对不同污染物有不同的水环境容量。
3)水质目标与水环境容量 水体对污染物的纳污能力,是相对于水体满足一定的用途和功能而言的。水的用途不同,允许存在于水体的污染物量也不同。我国地面水水质标准按用途分为5类,即源头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及珍贵水产资源保护区、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及一般鱼类保护区、一般工业用水及娱乐用水区、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水域等。每类水体允许的标准影响水环境容量的大小。另外,根据我国国情,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允许地方从实际出发,建立自己实际可行的水质目标,从而决定了水环境容量的地域差异性。水质标准的建立与水质目标的确定均带有鲜明的社会性。因此,水环境容量又是社会效益参数的函数。
2.水环境容量类型 根据不同应用机制,水环境容量分类如下:
1)理想环境容量(绝对环境容量)是指以水域的环境标准减去污染物原始本底值或以水域的背景值推算其纳污能力,用以反映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水域的自然纳污能力,它是一个理想值。或者用以表示最清洁状态下,水域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这种水环境容量是水城环境容量的最大值,也叫自然水环境容量。其概念模型为:E=∫Vka(Ch-C)dV (6-9)
式中,E为水环境容量;Ch为污染在水体中的基准值;C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V为水的体积;ka为表征水体对污染物稀释和自净能力的自然规律参数。
自然环境容量反映水体和污染物的客观性质,即反映水体和污染物的客观性质,即反映水体以不造成对水生生态和人体健康不良影响为前提的污染物容纳能力,它与人们的意志无关,不受人为社会因素影响,反映着水环境容量的客观性。
2)面源污染现状水环境容量 是根据水域的现状,估计其达到水环境标准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的最大数量。它可以表示面源污染的最大水环境容量。
3)点源污染现状水环境容量 是根据污染源分布的现状,而实际上还能利用的最大水环境容量。可按污染源分布特征,通过现状模拟来计算水环境容量值。
4)可优化利用的水环境容量 即通过水质规划,优化决策,对整个水域的点污染源进行合理安排,所能利用的水环境容量。在优化决策计算中,由于增加了费用函数,增加了经济技术约束,考虑了社会条件的约束,因而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应用意义。
以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标准值为水质目标,则水体的允许纳污量称为管理水环境容量,其概念模型为:E=∫Vka(Ce-C)dV=∫Vka(kbCh-C)dV (6-10)
式中,kb为表征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约束条件的社会效益。参数,一般,kb≥1;Ce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标准值。
管理水环境容量反映以满足人为规定的水质标准为约束条件,它不仅与自然属性有关,而且与技术上能达到的治理水平及经济上能承受的支付能力有关。管理水环境容量是水环境的自然规律参数与社会效益参数的多变量函数。
一般情况下,水环境容量的排列顺序是:理想水环境容量>面源污染现状水环境容量>可优化利用的水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现状可利用的水环境容量。这种类型的划分是比较全面的。当一条尚未被污染的河流或处于上游的清洁河段,理想的水环境容量只能给人们一个粗略的概念,即自背景值到环境标准之间差距的数值。但对河流的自净能力是反映不出来的。因河流的流量、流速、水温、糙度、生物等特征不同,河流的容量大小则各异,这些都是影响自净能力的重要因素。河流的自净作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对不同的污染物具有不同的自净作用,也就有不同的容量。即使对同一条河流,实际上也不存在一种“通用的”或“固定的”环境容量。因此,研究水环境容量应该首先明确水体容纳哪一种污染物,要有针对性地去研究某一种(或某一类)污染物的水环境容量。欲求得某一具体水域的水环境容量,必须给出2个约束条件:即①水环境标准(为某种水体用途而制定的);②污染水质的控制范围和水体功能的划分。
(二)水环境容量资源的确定与应用
目前对水环境容量资源的推算方法,大多用零维、一维、二维水质模型进行计算,而且可以得到相当的精度。各类水质模型其维数的提法,自然源于上述模型的条件中,通常水质模型的维数指的是空间维数,即x、y、z的空间方向。零维指的是空间完全均匀混合水体,只考虑物质的时间轴上的变化。一维情况,对于河流、河口类水体,常指的河流纵向,即x方向上的浓度变化;对湖泊、水库指的是z方向,即垂直方向上的浓度变化。三维通常指的是x和y方向。对于不同维数的模型,总存有稳态和不稳态(考虑时间轴上的变化)的两种类型。
1.确定问题 推算水环境容量资源,要考虑其研究目的、研究水体对象及实际需要。首先要确定如下内容:
1)水域的功能类型 现状使用功能、规划功能。
2)污染的类型 主要污染因子、污染空间特性、季节特性、水文、水力因素等。
3)实际应用的需求 流域范围内区域布局特征,未来经济开发区的布局特性,以及管理对模型要求。
2.模型的选择 选择模型可参照以下4条原则进行:
1)针对应用目的和水环境容量资源分配的需要,选择模型的维数;
2)对模型结构选择,力求简便实用,物理概念明确,并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取舍模型的参数。
3)选择模型时应兼顾有效资料的种类和数量;
4)了解模型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正确使用数学模型,搞好参数估计和模型的验证。
3.水环境容量模型与应用 计算水环境容量的模型较多,本节主要介绍成熟的零维模型。零维模型常见以下3种类型:
1)定常条件下河流稀释混合模型 污染物进入河流水体后,当上游来水量不等于零时,在污染物完全均匀混合断面上,污染物指标无论是溶解态的、颗粒态的、还是总浓度,其值均可按节点平衡原理来推求。节点意指水域内任一断面或任一区域中水和物质集散的地方。节点平衡意指流入该断面或区域的水量和物质量总和,与流出该断面或区域的水量和物质量总和相等。
①点源的稀释混合方程 对于点源,河水与污水的稀释混合方程为:式中, C为完全混合后的水质浓度(毫克/升); Cp为上游来水水质浓度(毫克/升), CE为污水水质排放浓度(毫克/升);Qp为上游来水量(米3/秒);QE为污水排放流量(米3/秒)。
由于污染源作用可线性叠加。多个污染源排放对控制点或控制断面的影响,等于各污染源单个影响作用之和,符合线性叠加关系。
对于可概化为完全均匀混合类的排污情况,排污口与控制断面之间水域的环境容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单点源排放方程为:E=Ce·(Qp+QE)-Qp·Cp (6-12)
式中,E为水环境容量(克/秒);Ce为控制断面水质标准(毫克/升);余同上。
多点源排放方程为:式中,QEi为第i个排污口污水排放量(米3秒);n为排污口个数;余同上。
②非点源稀释混合方程 对于沿程有非点源(面源)流入时,可按下式计算河段污染物的浓度:式中,WS为沿程河段内非点源汇入污染物总负荷量(公斤/天);Q为沿程河段下游流量(米3/秒);余同上。
上游有点源排放,沿程有面源汇入,其环境容量按下式计算:E=Ce·(Qp+ QE+ Qs)-Qp·Cp (6-15)
式中,Qs为控制断面以上沿程河段内面源汇入的总流量(米3/秒)。
2)概率分布设计条件下的河流稀释混合模型 概率稀释模型把定常稀释模型中的输入变量Qp、Cp、QE、CE设定为独立的随机变量,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估算污水、河水混合浓度的概率分布,其基本表达式:式中,C0为河水浓度(毫克/升);Pr为某一概率值;S为控制断面水质标准(毫克/升);余同上。
概率稀释模型求解方法有两种:一为矩量近似法;二为求积分法。
3)湖泊(水库)的盒式模型 当入湖(库)污水量等于出湖(库)污水量时,非稳态情况下环境容量按下式计算:式中,Qi为入湖(库)流量(米3/秒);t为废水入湖(库)时间(秒);k为衰减反应速率常数(日);V为湖泊(水库)容积(米3);C0为未排污染之前,湖(库)中污染物浓度(毫克/升)。
当入湖(库)与出湖(库)水量不等时,非稳态情况下水环境容量按下式计算: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我国从保护水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水环境管理角度出发,将水环境容量资源要进行有偿使用,这充分体现了水域范围内,各控制区域合理的负荷分担率和布局。水环境容量资源的合理利用,从水质角度出发,也充分反映了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水资源的量与质的关系。
谢选骏指出:“反映论”是错误的,因为它把人的思想当做了被动的意识之镜。在我看来,“反应论”才是对的,因为人是活物,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正如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水资源危机”需要思考,因为思考水资源危机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第一步。
第七节 玛雅文明前车之鉴
网文《在偏远的亚马逊森林中发现了“古代人的西斯廷教堂”》(2020-11-30》报道:
一万两千年前的冰河时期,成千上万的悬崖壁画为人类和动物提供了亮光——在亚马逊雨林中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史前岩画收藏之一。
考古学家被誉为“古代的西斯廷教堂”,发现了成千上万的动物和人类画作,这些画作可追溯到12500年前,横跨悬崖面,遍布哥伦比亚近八英里。
他们的约会日期部分基于他们对现已灭绝的冰河世纪动物的描述,例如乳齿象,一种史前大象的亲戚,在北美至少已有12,000年没有漫游过。那里也有灭绝的骆驼科动物palaeolama的图像,还有巨型树懒和冰河时代的马。
这些动物是有史以来最早到达亚马逊的人类所见和画过的。他们的照片瞥见了一个失落的古老文明。这就是绘画的巨大规模,将需要几代人来研究。
该发现是去年做出的,但直到12月将要上映的主要第4频道电视剧《丛林之谜:失落的亚马逊王国》的拍摄影片时,它一直是秘密的。
该遗址位于Serraníade la Lindosa,与Chiribiquete国家公园一起还发现了其他岩石艺术。纪录片的主持人,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埃拉·沙玛希(Ella Al-Shamahi)对观察家说:“新站点太新了,他们甚至都没有给它起个名字。”
她谈到看到数千年前创建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图像的兴奋。该发现是由欧洲研究委员会资助的英裔哥伦比亚团队完成的。它的领导者是埃克塞特大学(Exeter University)考古学教授,亚马逊河和前哥伦布时期的历史学家,何塞·伊里亚特(JoséIriarte)。他说:“当您在那里时,您的情绪就会流淌……我们正在谈论数以万计的画作。记录它们将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您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一堵新的绘画墙。
“我们开始看到现已灭绝的动物。这些照片非常自然且制作精良,以至于我们毫不怀疑您正在看一匹马。那只冰河时代的马有着野性而沉重的面孔。它是如此详细,我们甚至可以看到马毛。令人着迷。”
图像包括鱼,海龟,蜥蜴和鸟类,以及跳舞和牵手的人等等。一个人戴着口罩,像只鸟,带有喙。
该地点是如此偏僻,以至于从圣何塞·德尔瓜维阿雷(SanJosédel Guaviare)驱车两个小时后,一群考古学家和电影摄制者步行了大约四个小时。
他们以某种方式避开了该地区最危险的居民。Al-Shamahi回忆说:“凯门鳄无处不在,我们的确用蛇保持了对我们的机智,”他回忆起一个巨大的丛林管理员——“美洲死亡率最高的蛇,死亡率高达80%”。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走过去,他们知道,如果他们遭到袭击,去医院的机会很小。她说:“您无处可去。”她补充说,但是看这些画值得“ 100%”。
正如纪录片所指出的,在经历了50年的内战之后,哥伦比亚是一片残破的土地,内战在Farc游击队与哥伦比亚政府之间肆虐,现在停战不前了。直到最近,发现这些画作的领土都完全禁止进入,仍然需要经过认真的谈判才能安全进入。
Al-Shamahi说:“当我们进入Farc领土时,正是我们中的一些人长期以来一直在尖叫。探索还没有结束。科学发现还没有结束,但是现在将在有争议或敌对的地方找到重大发现。”
这些画的大小各不相同。有许多手印,并且许多图像都是按比例绘制的,无论是几何形状,动物还是人。其他更大。
Al-Shamahi对其中许多人的身高感到震惊:“我身高5英尺10英寸,仰望着我的脖子。他们如何缩放那些墙?”
艾里亚特认为,答案在于绘画中木塔的描绘,包括从蹦极跳下的人物。
他补充说:“这些画有赤陶色。我们还发现了他们刮制而成的石片。”
考虑到这些画作是神圣的还是其他目的,他说:“很有趣的是,看到许多大型动物看上去都被举着胳膊的小矮人包围着,几乎崇拜这些动物。”
他观察到图像中包括树木和致幻植物,他补充说:“对于亚马孙人来说,像动物和植物这样的非人类都有灵魂,他们通过我们看到的仪式和萨满教义以合作或敌对的方式与人们交流和互动在摇滚艺术中。”
Al-Shamahi补充说:“最迷人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到冰河时代的大型动物,因为那是时间的标志。我认为人们不会意识到亚马逊已经改变了外观。并非一直都是这种雨林。当您看这些画中的马或乳齿象牙时,它们当然不会生活在森林中。它们太大了。他们不仅提供一些最早的人何时画画的线索(这本身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还提供有关这一点可能看起来像什么的线索:更像是稀树草原。”
《科学家在玛雅废城水库中发现大量汞和藻类——玛雅文明或许是毁在了水污染》(2020年7月15日 综合新闻)报道:
蒂卡尔是玛雅时代最强大的城邦之一,也是玛雅文明中最大的遗弃都市。美国科学家近日在《科学报告》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在蒂卡尔的水库中,发现了严重的汞和藻类污染,并推断这可能是玛雅文明消亡的原因之一。
玛雅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诞生于热带丛林的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如今的墨西哥南部、萨尔瓦多西部和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洪都拉斯等国家的丛林地区。不知是什么原因,繁华的玛雅文明仿佛一夜之间在美洲消失了,空留下成千上万座巨型石碑、神庙、宫殿和金字塔。玛雅文明为何会消亡?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寻找答案,并根据考古发掘、壁画、玛雅象形文字等,提出了环境破坏和干旱、战争、疾病和瘟疫等可能的原因。汞和藻类污染的发现,为玛雅文明消亡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论据。
原因一 人口增长造成 土地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玛雅文明诞生于公元前10世纪,在公元300年到900年之间达到鼎盛时期,发展形成了数百座城邦。当时,在这片土地上,拥有密集的农业种植区,玛雅人主要以玉米为食,没有畜牧业,没有金属工具,从某种角度来讲,玛雅人的食物受气候变化影响大。
玛雅文明在公元800年以后开始出现衰落迹象,大量著名城邦的核心区被废弃,没有新的金字塔等高级建筑出现,也没有竖立起新的国王石碑,好像王族消失了、社会解体了,但是整体人口并没有减少。到公元900年以后,人口开始减少,很多著名城邦被完全废弃,淹没于丛林之中。
从考古现场发掘和研究资料可以看出,玛雅文明衰落的首要原因是人口增长造成的环境过度开发和破坏。玛雅衰落的种子在其全盛时期就已经播下。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扩大,那些不能持续保持合理收成的区域也被开垦出来。当作物产量下降,就会出现因食物不足造成的健康问题。这样的问题,在广大下层民众中尤其严重。
2018年,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据估算,在公元650年至800年间,有超过1100万人生活在危地马拉南部的这片土地上,是之前估计数字的好几倍。为了让当时的人们吃饱饭,一些地区95%的可用土地被用于种植,包括低地和沼泽地区,大部分湿地也被排干用于农业种植。
蒂卡尔地处玛雅世界的核心,位于如今的危地马拉佩腾地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家在对蒂卡尔的考察中发现,该地区人口众多且稠密,居住区并不是零星分布的,而是一个密集的聚集地,人口密度相当于现代我国的农村地区。在一些调查中发现,山坡上的梯田有种植痕迹,古代玛雅人试图将土地的边边角角都利用起来。
在城市中建造宏伟的金字塔和华丽的神殿、在广场上立起大量的石质纪念碑,都增加了玛雅人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建筑需要用木材做支架以及用木材运输石材,用石灰岩制造石灰膏的过程中也需要用木材做燃料。花粉研究展示了从玛雅人开始占用土地到公元1000年之间,热带雨林植物逐渐消失的过程,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了土壤侵蚀、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
原因二持续大干旱导致 战争频发和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玛雅,平民家庭可能聚居在乡村地区,比如伯利兹西北地区就是这样的平民居住区。但上层社会的人士却更加奢华,王室家庭扩大并更加雄心勃勃,其他显贵宗族也欲分享权力。人口的增长和宗派之争引发暴力冲突不断增长。
2019年,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团队于《自然·人类行为》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称,他们分析了在纳兰霍发现的象形文字铭文,纳兰霍是当时威兹纳南部的一座玛雅城市。根据铭文记载,公元697年5月21日,威兹纳遭到第二次攻打并被焚毁。在焚烧事件后,威兹纳能被利用的土地大幅减少,与人口增长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干旱可能又对玛雅文明的衰落起到助推作用。
气候记录显示,在玛雅文明开始衰退的前一个世纪,玛雅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高,当时玛雅人口快速增长,作物收成也很喜人,城市发展处于全盛时期。但在公元900年前后遭受了近200年的持续干旱,每隔50年左右就发生一起极严重的旱灾,即公元760年、810年、860年和910年。其中后3次旱情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大体一致。每次大干旱的发生还会引发政权争斗,战争频发,社会变得动荡不安。虽然一些地区的玛雅人凭借着较多的地下水勉强度过了前两次危机,但在随后的第3次大干旱面前,他们再也无能为力了。伴随而来的农业减产、饥荒、死亡,使玛雅人被迫放弃繁荣的城邦,走向北部高地的热带雨林,寻找食物和避难所,没有离开的玛雅人已没有能力再恢复核心城邦昔日的繁荣与辉煌。
严重干旱造成卡拉克木等玛雅核心地区城邦的衰落。玛雅人过分依赖玉米,在气候变化或土地生产力发生波动时,玛雅整个社会都显得日益脆弱。有研究显示,在玛雅文明末期,即公元800年至950年,大部分森林已经被砍伐消失。那时的玛雅人没有畜牧业,野生动物是食物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森林的减少限制了野生动物的繁衍,甚至灭绝,这也导致玛雅人营养贫乏,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疾病。“玛雅遗址考古中,有肺结核和营养不良这样的慢性病证据,但还仅限于少量城邦。”
汞和藻类污染引发 健康问题和信任危机
来自《科学报告》杂志的最新研究发现,在蒂卡尔的四个中央水库中发现了大量有毒的汞和藻类,并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发现,离城市宫殿和庙宇最近的两个水库中汞的含量极高且具有毒性。
研究人员将污染追溯到玛雅人用来装饰建筑物、陶土和其他物品的色素。在暴雨期间,颜料中的汞一直流到水库中,多年来沉积在水库底部的沉积物中。即使烧开了,饮用这样的水也会使人们生病。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距离较远的两个水库中,沉积物中的汞含量较低,但仍然具有毒性。“水库中汞和藻类毒性的新发现,对玛雅文明衰落来说,可能是雪上加霜。”
从目前的研究看来,玛雅文明的衰落是多种原因整合在一起造成的。在面对种种危机时,玛雅所崇尚的萨满式宗教的社会体制难以有效应对。玛雅国王的角色是尊贵的萨满,需要显示影响和沟通超自然的能力,解读宇宙的运行。毫无疑问,当土地生产力退化、人民的生活恶化时,国王却不能取悦众神降下雨水获得丰收,人民对国王的信任就会如科潘河谷山坡上的土壤一样迅速流失,玛雅平民可能会对国王的永恒正确性产生根本性怀疑。
“复杂社会拥有众多的专业人员,需要稳定有效的政府来管理,更需要来自农民的贡赋。当社会基石被动摇,整个上层建筑就会轰然倒塌。”
《缺水地域的文明》(《文摘报》2019年08月22日)报道:
任何文明离不开水,人类的生活、生存、发展离不开水。
但是不是缺水的地方文明就一定落后?不见得!
到过希腊的人都明白,希腊的耕地面积很小,只有靠近雅典南部的地方有一些平原,面积也不大,再到北面就是一座座大山,河流很少,而且因为水流很快不能形成大面积水域。所以希腊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不仅资源不够,水也不够了。但是希腊前面是地中海,所以这就驱使他们向海外扩张、向海外发展。
尼罗河除了上游看起来有一点像水乡,其余大部分地方两岸都是沙漠,都是裸露的岩石。迄今为止埃及9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占其国土面积5%的尼罗河三角洲。尼罗河周围,特别是像阿斯旺这些地方,没有什么植被,大都是裸露的花岗岩石。
这看起来是一些很不利的条件,但对古埃及人来说,对他们发现和利用石料就是很有利的条件。埃及的金字塔、神庙等就是用花岗岩建成的巨大建筑。
同一个地理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可以相互转换。
《干旱缺水致使古文明衰亡——大马国民应革新用水思维》(2014年5月10日综合新闻)报道:
淡水、食物、空气是人类赖以维生的生命基础,三者缺一不可。因此,缺水意味着人类的生存面对危机,无水就等于生命死亡日子降临。
还有,从历史上来了解,全球气候异常所造的严重干旱或土壤沙漠化等问题,在历史上也造成许多人类古文明和远古生物因此而走向衰败、灭亡。
干旱缺水使古文明消亡
这包括位于今天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古代丝绸之路的楼兰古国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哈拉帕文明)、中美洲墨西哥玛雅文明、中东古巴比伦文明、柬埔寨古都吴哥文明、古罗马帝国文明,以及全球其它古文明等,由强盛一时逐渐走向没落、衰败、最终灭亡消失,无论有剩下历史建筑遗迹或者没留下任何遗迹都好,根据研究显示,世界上许多古文明的消亡其实与当时地球气候异常导致生存环境趋向恶劣,尤其是特大干旱缺水问题有密切关系。
然而,纵观目前全球人类浪费水资源的各种不良行为和负面态度,却普遍见于全球各国各地。
无论是东方或西方,南方或北方,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每日出现浪费水资源,缺乏危机感的无动于衷情况,简直是罄竹难书。
全球普遍浪费谈水资源
浪费淡水资源(尤其是自来水资源)的情况,大体上可分成三个层面,即政府当局对于淡水资源的管理效率问题、工商业领域和社会活动的用水问题、民间(个人与家庭)的用水问题。
马来西亚是一个四季皆夏的赤道国家,常年雨水充沛,天然资源丰富,而且也没重大自然灾害破坏影响,可谓得天独厚。
马来西亚分为西马(马来半岛)和东马(沙巴、砂拉越),中间被一个大大的南中国海隔开,无论是西马还是东马,一年十二个月的中间几个月份,算是属于相对少雨、高温炎热的干旱季节,尤其是人口相对密集和工商业蓬勃的西马的西海岸局部地区,偶尔会因天空无云连续多月放晴而无降雨或降雨量少,以至于蓄水库的原水量大减,影响自来水正常供应,而必须采取局部地区暂时性断水或轮流分配的水供管制措施。
不过,无论如何,好像上述的缺水情况是属于旱季的过渡期,还不至于到大旱灾的最糟糕情况,一旦挨过了几个月等候风向转变,天空出现雨云而偶有阵雨,蓄水库的储水量从危险水平增加到正常水平的时候,自来水水供将可基本回复正常,这样一来,局部缺水的旱情就可得到缓解,度过各个领域所面对的生活用水需求之困难和窘境。
政府和人民没有从缺水吸取教训
可是,大家也发现一个人性弱点情况,政府当局和许多人民其实并没从缺水的吃紧境况中吸取多大的教训,在时过境迁之后又故态复萌,不把之前所面对的缺水苦境当成一回事,没加以严正看待,自我检讨,继续做出各种浪费水资源行为,等到有一天干旱无雨或少雨而致缺水情况重临时,大家才来感到事态严重,怨天尤人。
政府(不论是国阵或者民联)有关当局(管理水务资源的责任机关)、工商农业领域、社会机构、广大国民,是时候来一次集体性的关于谨慎管理水务,爱护珍贵水资源,并在平时树立正确用水的自我思维革新,改正浪费水资源,不懂得(或是懂得道理却固执己见)节约用水的坏习惯。
可节省70%用水量
根据研究显示,只要我们愿意改正浪费用水的陋习,坚持节约用水的良好生活理念,就可以取得节省大约70%用水量,就可以在全国达到贮存到大量淡水资源,保障全体马来西亚国民和居民的集体用水的权益。
思想决定个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水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大地万物赖以为生的恩赐,因此,在提醒人类社会要更加珍惜地球水资源,鼓励精明用水,懂得节约用水和其它地球资源方面,大力推动思想革新是至关重要的。
至于个人方面,无论是个人本身,还是家庭、企业、社会机构、单位、国家管理者,都应该首先在个人思想上自我再提升,让自己具备进步和积极的思想。
把自己提升到一个向公众示范的良师益友的导师身份,通过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树立良好榜样的方式,激励其他人跟随改变思想、态度、行动,通过群策群力的集体努力,大家一起来爱护水资源,精明和节约用水。
如此一来,地球母亲提供的淡水,就得以让大家共同受惠而让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繁衍下去,地球也才会因拥有淡水资源而继续生机勃勃,显现出万物生命存在于这个蔚蓝美丽行星的崇高意义。
浪费谈水资源的因素
马来西亚国民(这包括水资源管理者)浪费淡水资源的活生生例子比比皆是,而主要因素包括下列:
(一)错误金钱观:许多人对于用水的态度是以金钱观为出发点,我用水有付水费,因此,我想用多少水就用多少水,反正我付得起用水费,别人不能指责我浪费水。
事实上,淡水资源是上天(大自然界)赐给地球万物(包括所有的动植物)的免费恩物,这让人类得以维生,而水费是付给处理和输送淡水资源的责任委托机构—例如当地的水务公司/官联公司。
那是因为这些水务公司/官联公司负责把生水(原水)进行净化、消毒等处理程序,变成可让大家安全食用或使用的自来水或者瓶装水,因此,用水者是消费人。
纵观处理生水工作牵涉一系列程序,这些程序需要成本开销。所以,用户/消费人缴付的水费其实为购水费,这笔购水费不能当着是付给上天(大自然界)的,因此,在用水方面人类不能任意妄为,以为付给了水费就大过天,这是极度的认知错误,也是一种人类狂妄自大的无知与自私心态。
(二)自私利益观:这可常见于经营各类生意领域中。
由于个人脑海中秉持错误的利益至上思想,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因此,把水当着一种生财工具,而没有思考水资源存在的实际意义。
比如说,工厂把废水、污水、黑水、或毒水直接排入河流或海洋中,眼不见为净,而不理会水源污染所将引发的连锁性生态环境危机,例如废水污染了淡水河流,这河流的淡水将难以被当局用来进行净水处理,这无形中就减少淡水资源的来源,引发水供危机,谁将受害呢?受害者其实包括工厂业者本身!
还有,海洋因毒水污染,海洋生物中毒的话,毒素累积于鱼虾海产体内,人类吃了这些污染海产之后也将面对中毒、癌变风险,谁将受害?受害者其实包括污染海洋者自己和其亲友!
(三)天会下雨观:很多人都认为,马来西亚是一个风调雨顺国度,高温但多雨,自以为水资源不会枯竭,国民普遍上缺乏应对灾难可能随时来临的危机意识。因此,很多人不担心无雨无水可用,心想这个星期若三、五天不下雨,热如烤炉不打紧,一个星期后也将会降雨,总之,久旱逢甘露,老天准会降雨滋润大地的。
可是,很多人却没认真仔细想一想,如今地球已经进入人类世纪时代,全球总人口激增到超过70亿人,人类各种以利益为中心的频繁活动,已经影响到地球气候,旱涝等气候异常情况在世界各处涌现,因此,马来西亚的风调雨顺情况将能持续到几时?
(四)养尊处优官僚心态:很多居民都投诉说社区上“水压不足,没水可用”等诸多问题。
这很可能牵涉包括输水管漏水却无人理会的“无收益水”等种种管理不善问题。举例说,大家都知道原水(生水)在经过净化清洁程序处理之后,必须通过大大小小水管把洁净水输往目标地(自来水消费者)。目前,大小水管有些是安置在地面上,有些是掩埋在地底下。
如果水管破裂的话,自来水自然会泄漏,尤其是老旧水管破裂问题相当常见,而且,输水管一旦破裂,也会影响输水的原本正常水压,水压不足自然会影响输水效率。
民众经常投诉指某某处的水管破裂没人去理会,即使通知了当局多次,也未见当局派人前往修理。
很多民众批评,这是一种不认真做事的官僚心态,责任官员/单位人员平时养尊处优习惯了,对水管漏水问题“多见不怪”,不即刻想方设法采取补救行动,以至于水管长时间在漏水而导致淡水资源白白浪费掉。
对于民间的众多投诉和批评,有关当局应从积极角度来加以看待,加快提升管理效率步伐,改正现存或潜在弱点,做好水源开发、管理、输送、再循环使用等环保措施。
(五)缺乏公民责任,环保意识低落:在马来西亚,国民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许多人误以为保护环境不重要,而且,很多人也误以为保护环境的责任不在于个人,并指望政府当局、环保组织去做保护环境的努力。比如说,很多人都有乱丢垃圾的不良行为,把垃圾随手扔进河里,可是,脑海里却不想想垃圾堵塞河流将造成水灾,垃圾也将污染河水的问题。这其实也是一种缺乏公民责任的负面心态在作祟。
还有,环保课题经常被某些政客歪曲成为一种政治课题,利用保护环境议题攻击政敌。这样一来,就让许多人民误以为环保议题是政治问题,而非公民义务和责任,凡事与政党政治挂钩的结果,公民本身的国民义务观和责任感没获得正确再教育,于是,很多国民显得越来越缺乏社会责任感,凡事推卸给他人,自己却不履行国民义务。
其实,环保努力需要政治意愿来加以推动,不过,这种推动环保的政治意愿首先应建立在正确的政治道德立场上,而非假借政治手段来捞取政治利益或推卸政治责任,转移本身失责的焦点。因此,懂得明辨是非,愿意自动自发履行公民义务的公民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从政者应该扮演积极启迪民智的角色,而非借机会来误导人民,不分青红皂白讨好那些无理取闹的自私民众,尤其是政客的“为反对而反对”的政治手段很要不得。
《中国文明的地理摇篮》(2020-12-19 中国经营报)报道:
欲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就要先了解中国以外的其他文明中心。全世界公认人类文明有四大起源中心,即尼罗河下游地区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中游(位于今巴基斯坦)文明及中国古代文明,其中三个分布于地中海东岸及南亚北部,只有古代中国文明位于东亚。
中国文明以外三个古代文明的生长发展地域,与东亚大陆比较,相似点是均处于水量充沛的河流两侧,适宜原始农业开发,原始人类以较少的投入,便能获得最低限度赖以为生的生活资料。而其优于东亚大陆之处是气候炎热,没有严冬,对于原始人类来说生存成本较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与印度河中游的周边,均为大片缺水的荒漠,使得这些文明中心呈现绿洲农业文明的景象,人口与经济规模均远小于东亚大陆。
在文明自身发展内在动力以外,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流,是经济文化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相距较近,自古便有一定的联系。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与西亚相距也不远,古人可循海道往来于波斯湾与印度河口之间,考古发现已证明,古印度河文明与西亚古文明彼此亦有来往。
作为东亚古文明起源地的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从大尺度地理看,远离其他三个文明起源中心,从中国前往那些地方需要经过漫长的海路或陆路。这就意味着,东亚文明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封闭,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古代中国文明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周边地区。
打开地图看一下就可以发现,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虽然面向西太平洋(601099,股吧),但中国海岸并非直接连接着西太平洋的浩瀚大海,而是濒临大洋的几个边缘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与南海。这些边缘海以东,则是一连串岛屿,即所谓“第一岛链”,它们大致与东亚大陆的海岸线相向平行排列。从北往南数分别是: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北海道、九州、四国和本州等四个岛),下面是琉球即冲绳,再下面是中国台湾、吕宋列岛(菲律宾和巴拉望群岛)。
这些岛屿面积与东亚大陆相差悬殊,宜农区域与资源均十分有限。西太平洋岛弧以东是浩瀚无际的太平洋,在造船与航海业尚未发达起来的上古时代,各岛之间及各岛与东亚大陆之间相互交通极为不便,不利于人员往来、物质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播,因而不足以支撑其独立发展成有世界影响的文明起源中心。
中国古代文明所处的东亚大陆,北部远离海洋,西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东南季风影响不到这里,自然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因纬度较高,严冬漫长,是草原、荒漠与森林相间之地,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是东北大兴安岭与西北阿勒泰山之间的蒙古高原,即俗称之大漠南北。由于地理条件不适于发展早期农业文明,这里的居民们发明了建造流动居所“庐帐”的技术,驯化了牛、羊、驼等食草动物,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业,兼营渔猎。这种流动的生活不利于从事技艺复杂的手工业。
以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东亚大陆,四季分明,是降水充沛的宜农自然环境。上古居民能以较少的人力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土地承载能力不但远高于与之相邻的北部荒漠草原地区,也因其面积比尼罗河下游、两河流域与印度河中游的总和还要大,人口繁衍的速度远高于上述三个古代文明起源中心,形成规模巨大的“人口—经济”复合体。因此,以农耕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古代中国文明,是整个东亚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在东亚历史、文化成长的长河中,数千年来它都扮演着火车头的角色。
中国文明所处的东亚大陆的中西部,是沙漠—绿洲与高原(青藏高原)区,也是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的自然分割区。这里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自古人烟稀少。东亚大陆的南部,即华南至东南亚的邻接区,为山岭众多的地带,与黄河、长江下游地区相比,陆路交通相对不便。东南亚半岛以南的海中散布着数以千计的岛屿,即今印尼诸岛,在航海业尚未发达的远古时代,互相往来也不方便。所以说,虽然东亚大陆从地图上看,与欧洲、非洲相连,但本身因周围海洋、荒漠、高原与山岭的包围,独立发展起来的东亚文明,相对于其他三个文明中心而言,有很大的独特性。
谢选骏指出:中国虽然独特,却不能独善其身,因为现今世界全球一体了。玛雅文明和中国文明古代可能同源,是所谓的“中国-玛雅联合体”——玛雅文明最能成为中国的前车之鉴!
第八节 水资源匮乏需要全球政府来解决
有网文曰:水是生命的源泉。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水资源的获得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及文明的形成息息相关。水还是洁净廉价的能源。近来因中东/北非地区持续剧烈的动荡,石油、天然气的供应前景很不稳定,价格也日趋高昂,致使火力发电的成本日益上升;加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不断枯竭和废气排放造成的全球性大规模温室效应,在21世纪火电工业已成为备受各方侧目的夕阳工业。核能发电方面,最近日本的核灾难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对核电的普遍恐惧,各国对利用现有的核电站顾虑重重、对建造新的核电站举棋不定。风力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光电)虽然洁净廉价,但输出功率相对有限且不稳定,难以成为主流电力。能大规模开发利用并取代现有的火电、核电发电方式的只剩下水力发电(水电)。地球上所有的自然资源中唯有水兼具资源和能源的双重功能,水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一)
在一项地球日活动中,关注中国环保问题的团体指出,中国90%的地下水和45%的河川湖泊受到污染,导致七亿人喝的都是污染的水。这种污染情况令人想起伊康诺米(Elizabeth Economy)2004年出版的著作《一江黑水》(The River Runs Black)。书里说的一江黑水,指的是淮河:满布垃圾和死鱼,河面浮着一层黄油,用手触摸,皮肤会生病……几年过去了,淮河的黑水不知有没有改善?
淮河刚完成一项十年整治计画,但效果不彰,政府虽有规画,也投入不少资金,不过政府的命令并不见得可以通行无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思想下,环保只是次要。
2011年11月,浙江黄岩的东官河被揭,河水呈黑色,是名副其实的一江黑水;这里的河道成为垃圾场,工厂废水和养猪场污水大量排进河里,加上缺乏活水,沿河臭不可闻,闻之令人肠胃翻腾。情况被揭发后,成为新闻,市政府才计画整治,整治刚于3月展开,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伊康诺米要揭露的,当然不只是一江黑水,而是全面的中国环境危机,一江黑水只是象征而已。在2011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她仍认为缺乏清洁水源,是中国的最大威胁。
以下是中国严重缺水情况。每个中国人能得到的用水,只及全球平均的25%。工业用水占全国耗水量的四分一,每个GDP单位的耗水量是西方工业国家的四倍至十倍。水力发电量现已全球第一,2020年前还要增加三倍,但大量河川将因此而干涸。七大河流系统中的30%水源,已不能作工业和农业用途,更不用说适合饮用。北中国的人口占了全国四成,GDP过半,但只有12%的降雨,估计到2050年时,将有七至十个城市全面断水。
伊康诺米描绘的水危机景象,也得到中国政府的资料证实。中国国家海洋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11年第四季,在37 条被监测的入海河流中,29条受到污染。中国将河水品质分为五级,一至三级可饮用,四级和五级则不适饮用。在29条污染河流中,属四、五两级的占了28条。
水危机只是中国环境危机的其中一环。空气、沙漠和土地污染等的也同样严重。例如,在全球30个空气最污染的城市中,中国占了20个,每年有75万人因为呼吸疾病而提早死亡。又例如,中国已有四分一土地为沙漠,而沙漠正以每年1300至1900平方哩的迅度扩展,等于每年被吞掉像美国罗德岛那么大的面积。
伊康诺米说,中国环境危机对人民健康的影响研究,还没有真正展开,因此现在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另外,中国政府虽然知道问题严重,但不见得会牺牲发展经济,去投资和认真改善环境。
另一方面,为因应中国西北、华北广大地区长期干旱缺水的窘况,十几年前中国学术界即盛行“西藏之水救中国”之说。中国正在建设中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工程的全部水源(至2050年计划年调水170亿立方米)即来自“青藏之水”。此外,中国正在大力开发贫困、交通不便的大西南地区,第一步就是开发利用该地区各大河流流量丰沛、落差极大的水力资源,其中仅总落差达3,300米的金沙江的水力资源就高达一亿多千瓦。任何政府都不可能面对如此诱人的“钱景”而无动于衷。早在2008年4月即有报道说:“在能源价格大涨的背景下,(中国)各大电力公司在西南各大江河上以几近疯狂的大跃进式的开发方式开工建设大量的水电站,其总装机容量相当于八个三峡工程”。
(二)
对电力和水资源的迫切需求使中国在西藏的八大河流上已建造或正在兴建的就有近20座大坝,设计中或建议兴建的大坝还有约40座。位于雅鲁藏布江上的西藏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藏木水电站已于2010年11月12日截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平均深度高达5,000米,蕴藏的水力资源令人叹为观止:雅鲁藏布江仅干流及五大支流的水力蕴藏量就高达9,000多万千瓦,相当于五个长江三峡电站全额发电量的总和(长江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
中国在澜沧江上游的扎曲规划了果多水电站,在西藏昌都以下的澜沧江干流则规划了21个梯级水电站(西藏境内6级,云南境内15级),其中云南境内已建成两个、在建一个水电站。
怒江干流全长2,020公里,总落差高达4,840米,水力蕴藏量为3,64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长江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中国在2003年曾有过在怒江上建设“两库(水库)十三级(梯级)”水电站及配套设施的规划,后因受到众多专家及环保组织的质疑并引发了席卷全国的环保大讨论,最终该规划被暂时搁置,而下游的缅甸却早已在萨尔温江上修建了四座水坝。2011年春节前中国国家能源局某主管官员一句“怒江一定会开发”,使怒江的水力开发再次走上了台面,第一期两座水电站的动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可以预料的是:自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起,随着中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进展和中国大规模开发大西南地区丰沛的水力资源—包括在中国境内各条国际河流上修建的梯级电站的层层截流下,亿万年来这些国际河流自中国境内从北向南汹涌澎湃地流向南亚、东南亚的盛况将逐渐不再,它们出境后有可能变成涓涓细流,在极端形势下(如中印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甚至会“被断流”。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诸国的水资源之争正方兴未艾。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1997年5月第5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对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提出了框架模式,多种国际河流水量分配的计算方法也早已公诸于世,但它们对当事国均无法律约束力。在本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主导下,国际河流的上游国修建大坝截流并开发利用水利/水力资源仍然是上游国“不可剥夺之权利”,仍然是下游国无法阻挡之事。
水资源争夺战,已经成为普遍的国际现象。据不完全统计:4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约250条河流的流域内。这250条河流中有214条(约占86%)属于跨国性的河流,214条河流中又有155条(约占72%)由3个或3个以上的国家共享。这些跨国性的河流或是构成了这些国家间的界河/界湖(由这些河流形成的湖泊),或是河流的上中下游流经不同的国家。水资源国家属性的错综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三)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的持续增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水资源日益紧缺和珍贵。在2002年8月由联合国主办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危机被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而世界各国对水资源的激烈争夺和由此引发的冲突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举几个较突出、典型的例子。
1、发源于安哥拉、经纳米比亚流入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河是南部非洲的第三大河。1996年,非洲遭遇严重干旱,纳米比亚想从奥卡万戈河水系每年抽水2000万立方米,此举立刻遭到该河下游国博茨瓦纳的强烈抗议,继而引发了两国间激烈的争议。
2、对非洲尼罗河水资源的争夺早已闻名世界,引发了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之间长期的紧张和对抗。
3、在缺水的中东地区,确保稳定的水资源供应一直是各国国家安全的重心。戈兰高地和加沙地带的水资源一直是引起以色列与邻国纠纷的中心议题;对约旦河、耶尔穆克河和利塔尼河的争夺和控制始终被列在有关各国的军事计划内。
4、在南亚,对分配恒河河水的争议早就是印度和孟加拉两国吵了几十年的老话题;在分配印度河河水上的纠纷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宿敌间除了克什米尔问题外最能引发冲突的第二热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扼制了南亚、东南亚水资源的源头:中国西南部有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西藏更是“世界屋脊”,拥有举世罕见、极为丰沛的水资源。亚洲许多著名的大江大河,如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恒河、印度河等皆发源于西藏。长江流域哺育了4.4亿中国人,上述其它河流更为西起南亚的巴基斯坦、东至东南亚东部湄公河三角洲的越南这一广阔地带约十个国家共18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2010年世界人口为67亿)供水的主要源头,西藏是当之无愧的亚洲“水塔”。
西藏的外流河主要为东部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西部则有郎钦藏布(象泉河)、森格藏布(狮泉河)等。
印度第二大河布拉马普特拉(Brahmaputra)河和孟加拉第二大河贾木纳(Jamuna)河,其上游就是西藏的第一大河雅鲁藏布江。
西藏阿里地区最主要的河流象泉河,在中国境内全长309公里,是印度河最大的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狮泉河是西藏西部的主要大河之一,它在中国境内全长405公里,出境后流入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河的上游。
怒江上游是西藏的那曲河,它从世界屋脊一路奔腾向南,穿越地球上最长的峡谷(长达600多公里),从云南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云南境内的独龙江,发源于西藏的察隅县,出境流入缅甸后改称伊洛瓦底江,它是缅甸第一大河和亚洲中南半岛的大河之一。
湄公河干流全长4,880公里,为世界第六大河和亚洲最大最重要的跨国水系。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其上游在中国境内流经云南,称为澜沧江(为亚洲第四、世界第九长河)。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湄公河流域是世界屈指可数的稻米产区。
中国在水资源上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中国在大西南地区大规模的水利开发,方兴未艾。用筑坝截流这一“水武器”与南亚印度进行领土之争,甚至对东南亚的越南进行南海主权,堪称杀手锏。
(四)
西方学者都注意到了亚洲爆发“水战争”的危机。《水:亚洲的新战场》(Water: Asia’s New Battlefield)一书的作者齐兰尼(Brahma Chellaney)说:“无论中国是否有意把水当作政治武器,它已取得用水作控制工具的能力,让任何沿河的邻国乖乖听话”。政治分析家派杜柯尼(Neil Padukone)则把水资源形容为亚洲两大国中国和印度之间“最大的争执点”。不论这些学者的国籍、立场如何,他们同样敏锐地看到了“水战争”将是未来引发南亚、东南亚地区冲突的最新最大的诱因。
所有的水利建设特别是在国际河流上建坝都不可避免地招致有关各方的反对,后者还会引发外交争端。建坝不仅会改变水资源的分配,也会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然而,批评中国在澜沧江上建坝的下游国家,其实自己也不例外:泰国在湄公河上已建有Pak Mun大坝,老挝、柬埔寨也有在湄公河上建坝的计划。美国《世界日报》今年4月19日就报导:老挝准备斥资35亿美元,在湄公河上兴建发电量为1260百万瓦的扎雅武里水坝。初期工程已于2010年11月展开,全部工程需时7年。地处湄公河下游的越南强烈反对此大坝的兴建,认为该水坝会让湄公河水量大减,危及越南农民的生计。扎雅武里水坝的兴建更将为湄公河上的其它水利开发计划打响头炮,让沿河各国近年来提出的至少10座湄公河水坝的兴建计划加速实施。这些五十步笑一百步之举使沿河各国公平利用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的解决方案更加遥遥无期,最终永久改变湄公河的特性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其诸多后遗症不是现在就能全部预期的。
有关湄公河流域水量来源的另一类观点和看法也应该让世人了解。据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政务参赞陈德海2010年3月23日的介绍说:澜沧江出境处的年均径流量仅占湄公河出海口年均径流量的13.5%,故湄公河的水量主要来自中国境外的湄公河流域而非中国境内的澜沧江。有一种观点认为:湄公河流域的东南亚四国地处亚热带雨林地带,以前那里的雨水很充足。近十几年来湄公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很快,工业化的进程对当地能储蓄大量雨水、截留湿润气流的热带雨林破坏严重,这才是导致湄公河水量大幅减少的直接原因。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本来得益于东南亚热带雨林湿润的气流而潮湿多雨,但近几年来云贵高原地区同样气候异常,降雨量明显减少,就是“得益于”东南亚国家对热带雨林的过度开发、破坏。以上正反两方的意见针锋相对,孰是孰非,还要请各国的专家学者定夺。
在南亚,中印对水资源的争端势将成为比领土争端更严重的争端。但一再声称若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建坝就不惜与中国兵戎相见的印度,其实自己早就在其境内流向宿敌巴基斯坦的河上建坝。印度根本不理睬巴基斯坦的强烈抗议,更为能卡住巴基斯坦的“水脖子”而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印方如何在中印水资源争端中占据“道德高度”并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21世纪的国际战争或局部军事冲突,多离不开对资源和能源的争夺,水资源将是各国争夺的重中之重。如何更公平更合理地分配利用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如何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兼顾国际河流下游国的“水权益”,是有关各国必须认真面对的一大难题,它们无法指望由联合国、国际法院或其它国际组织——这些“难断家务事”且有职无权的“清官”们——来“公平断案”。
(五)
在谢选骏看来,面对“水资源匮乏”以及围绕这一危机爆发的争斗,是各国生死攸关的议题,现有的国际政治体系无能为力加以处理,需要一个全球政府来解决。
实际上,水资源危机也是先秦战国时代的主要危机之一,当时黄河流域各国为了争夺河水不断斗争,甚至用蓄洪手段来进行总体战。这一危机推动了统一帝国的出现。
2012年10月26日
(另起一页)
第三章 水的可能
第一节 水是人的生命力
网文《水》报道:
水(化学式: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 1、对气候的影响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形成了云,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云中的水通过降水落下来变成雨,冬天则变成雪。落于地表上的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从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形成了云。
1、对气候的影响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云中的水通过降水落下来变成雨,冬天则变成雪。落于地表上的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从地层里冒出来,形成泉水,经过小溪、江河汇入大海。形成一个水循环。
雨雪等降水活动对气候形成重要的影响。在温带季风性气候中,季风带来了丰富的水气,形成明显的干湿两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水还会以冰雹、雾、露水、霜等形态出现并影响气候和人类的活动。
2、对地理的影响
地球表面有71%被水复盖,从空中来看,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水侵蚀岩石土壤,冲淤河道,搬运泥沙,营造平原,改变地表形态。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了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积雪、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由于注入海洋的水带有一定的盐分,加上常年的积累和蒸发作用,海和大洋里的水都是咸水,不能被直接饮用。某些湖泊的水也是含盐水。世界上最大的水体是太平洋。北美的五大湖是最大的淡水水系。欧亚大陆上的里海是最大的咸水湖。
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或97.2%);冰川和冰盖占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或1.8%);地下水占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或者0.9%);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 000 立方公里(或0.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 000立方公里(或0.001%)。
3、对生命的影响
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现的。水是所有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中水占体重的70%;水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人对饮用水还有质的要求,如果水中缺少人体必需的元素或有某些有害物质,或遭到污染水质,达不到饮用要求,就会影响人体健康。水中生活着大量的水生植被等水生生物。
水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 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
请大家节约用水.不要浪费每一滴生命的源泉.
根据水质的不同,可以分为:
软水:硬度低于8度的水为软水。(不含或较少含有钙镁化合物)
硬水:硬度高于8度的水为硬水。(含较多的钙镁化合物).硬水会影响洗涤剂的效果;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人长期饮用危害健康.硬水加热会有较多的水垢。
饮用水根据氯化钠的含量,可以分为:
淡水
咸水
生物水:在各种生命体系中存在的不同状态的水。
天然水:
土壤水:贮存于土壤内的水
地下水:贮存于地下的水
超纯水:纯度极高的水,多用于集成电路工业
结晶水:又称水合水。在结晶物质中,以化学键力与离子或分子相结合的、数量一定的水分子。
重水的化学分子式为D2O,每个重水分子由两个氘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重水在天然水中占不到万分之二,通过电解水得到的重水比黄金还昂贵。重水可以用来做原子反应堆的减速剂和载热剂。
超重水的化学分子式为T2O,每个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超重水在天然水中极其稀少,其比例不到十亿分之一。超重水的制取成本比重水还要高上万倍。
氘化水的化学分子式为HDO,每个分子中含一个氢原子、一个氘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用途不大。
北京水现状
北京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计算表明,北京水资源储量为 18.28亿立方米,外地入境水资源19.13亿立方米,合计北京水资源总量为年37.24亿立方米,人均拥有366.8立方米/年,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3.6%,在世界120个国家的首都中居百位之后。由于北京地下近似闭合流域,其地下出入境水量为零。北京地表水出境水量经多年观测约占年降水总量的14.29%,即为14.38亿立方,各种损耗为3.32亿立方米,因此北京水资源为实际可用水量仅为19.72亿立方米。
为缓解北京水资源短缺的矛盾,1990年在北京的部分气象专家参加了由北京市科协和北京气象学会主持召开的会议,讨论如何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认为探索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不失为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新途径。因为从美国1946年第一次成功地进行飞机人工降水实验后,有近100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以色列在西部沿海地区进行人工降水,经严格的物理统计检验,增加降水15%。我国人工降水自1958年首先在吉林省进行,30年来,吉林、内蒙等省区都取得明显的效果。福建古田水库库区坚持人工增雨试验12年,平均增雨23%;新疆克拉玛依的白杨河水库上游山区连续进行了4年冬季、3个夏季的工人增雨、雪,使白杨河水库的水库量年均增长22 .6%。
经专家向市政府倡议,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机构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全市人工增雨、人工防雹的规划、管理、业务指导、作业实施和科学研究工作,同时确定要将人工增雨作为长期战略任务。
人工增雨是利用有降水天气的条件,也就是说有能下雨的云(低于0℃的云),通过人工干预,使云里面的水滴经催化剂(液氮)催化后,促使液态水滴出现 冰晶,使低于0℃的云的局部迅速降温,引起象态变化。在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下,冰面的水汽压力要比液态水滴的水汽压力小,这样液态水滴表面的水汽分子向冰面运动,附着在冰粒上,使冰粒不断长大,然后变成小雪花存在焉,在沉降过程中越落温度越高,逐渐化成小水滴。在自然状态下,液态水滴很难变成冰晶,通过人工干预使它事成冰晶,在自然降水的情况下增加降水。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西有太行山余脉,北有军都山脉,南与河北平原接壤,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毫米。全年8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尤以7-8月为甚,因此选择在这个时机作业,增加地表径流,起到为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增水的作用。
地球上的水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为138.6亿立方米,其中淡水只占2.53%;而对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浅层地下的淡水仅占淡水总储量的0.31%。
水和农业的发展
1.古中国人早已把水灵活运用到农业中:为保证水稻生活的环境湿润,他们在田沿筑起土埂,防止田内余水流失,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他们还使用桔槔,桔槔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
2.古代亚述国王在其首都四周种满珍稀植物。为了灌溉这些植物,他修了一条长长的运河,用来从附近的水源处引水灌溉这些植物。
3.在墨西哥前首都特诺奇幕特兰四周有许多湖,阿兹泰克人在湖中建台田。他们挖出湖里的淤泥铺在田上,再种上作物。阿兹泰克人在台田周围挖了沟渠,类似于中国的水田用于灌溉。
4.以色列位于沙漠之中,农作物却难以死亡,因为以色列人于作物的下方的土中埋有铁管,在作物的根部处打一小孔,滴水灌溉,又有灌溉效果,还防止水分蒸发。这种方法就是滴灌。
饮用水的处理
1.先从河流等处引水至处理厂,同时用滤网滤除大型物体;
2.在过滤了大物的水中掺入明矾,将泥土等物与明矾粘合成矾花,然后沉淀水以滤除矾花;
3.当水流过沙和沙砾群时,滤除了一些有机物和化学成分(相当于现在家用过滤饮水机);
4.把氯加入水来杀死剩下的微生物;
5.可以加入钠或石灰来软化硬水,有时也用空气通风赶出水中的氯。
废水处理
1.废水流过沉淀槽,固状物会沉淀下来;
2.在滴流过滤中,废水流过沙砾得以过滤,沙砾表面也可铺细菌,以分解污水中的废物;
3.还可在水中加入其他成分赶出化学成分;
4.水被排入露天池塘,可以天然净化。
水对人体的作用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人如果不摄入某一种维生素或矿物质,也许还能继续活几周或带病活上若干年,但人如果没有水,却只能活几天。
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水,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占儿童体重的80%以上。水份有什么作用呢?
1.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需要水,如水可溶解各种营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等要成为悬浮于水中的胶体状态才能被吸收;水在血管、细胞之间川流不息,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再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总之人的各种代谢和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2.水在体温调节上有一定的作用。当人呼吸和出汗时都会排出一些水分。比如炎热季节,环境温度往往高于体温,人就靠出汗,使水分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来降低体温,使人免于中暑。而在天冷时,由于水贮备热量的潜力很大,人体不致因外界温度低而使体温发生明显的波动。
3.水还是体内的润滑剂。它能滋润皮肤。皮肤缺水,就会变得干燥失去弹性,显得面容苍老。体内一些关节囊液、浆膜液可使器官之间免于摩擦受损,且能转动灵活。眼泪、唾液也都是相应器官的润滑剂。
4.水是世界上最廉价最有治疗力量的奇药。矿泉水和电解质水的保健和防病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主要是因为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当感冒、发热时,多喝开水能帮助发汗、退热、冲淡血液里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同时,小便增多,有利于加速毒素的排出。
5.大面积烧伤以及发生剧烈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体内大量流失水分时,都需要及时补充液体,以防止严重脱水,加重病情。
6.睡前一杯水有助于美容。上床之前,你无论如何都要喝一杯水,这杯水的美容功效非常大。当你睡着后,那杯水就能渗透到每个细胞里。细胞吸收水分后,皮肤就更娇柔细嫩。
7.入浴前喝一杯水常葆肌肤青春活力。沐浴前一定要先喝一杯水。沐浴时的汗量为平常的两倍,体内的新陈代谢加速,喝了水,可使全身每一个细胞都能吸收到水分,创造出光润细柔的肌肤。
历史沿革/生命之水
如今,威士忌已迎来了在全世界经销506周年纪念。人们无法知道,506年前是否只有科尔和他的修道士朋友才饮用这种威士忌。但人们却知道,如今,苏格兰的“生命之水”已畅销世界190个国家,销量达10.55亿瓶,威士忌已成为英国国库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999年,威士忌的出口额达22亿英镑(合33.8亿美元),已成为英国出口创汇最多的5大出口产品之一。此外,在英国,驰名全球的苏格兰威士忌酒的消费者,每年还要为国库交纳10亿英镑税收。 人们对第一次酿制成威士忌和它来到苏格兰的确切日期已不得而知,更少有人知道,威士忌酒的酿制技术来自亚洲,而且这种酿制技术已有3000多年历史。大约在16~17世纪,随着苏格兰修道院被宣布解散,威士忌酒来到了民间,那些失业的修道士开始用他们的学识造福于他们的教民。威士忌的酿制技术就像上帝的圣谕那样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到17世纪,当时独立的苏格兰议会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不仅对大麦芽征了税,而且还对这个终极产品———威士忌也征了税。 1707年苏格兰和英国合并后,英国提高了威士忌的税率,这是为控制反叛的苏格兰民族所采取的一项措施。随后的150年中,苏格兰人为逃避税收,用尽了各种手段。1823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批准威士忌酒生产的法律,但生产者必须花10英镑办理一个生产许可证,每加仑酒还需交纳一定的税金。
《探访恒河边的贫民窟:生命之水变死亡之水》(海外网编译 2015-08-11)报道:
Seema Gosain,印度北部重要工业中心坎普尔市Goswami Nagal贫民窟的一位居民,正用污水洗脸。在“水援助组织”援助这一贫民窟之前,该贫民窟沉浸在固体废物和废水中。
印度北方邦坎普尔市Rajapurwa贫民窟附近的死水。雨季期间,死水水位急剧上升,经常淹没附近的房屋。
对于那些从未见过印度恒河的人来说,提起恒河能让他们想起成千上万的虔诚印度教徒在宗教仪式上涉水的画面。但在阿拉伯摄影师阿齐兹(Mustafah Abdulaziz)的眼里,恒河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阿齐兹称,由于人类无节制的活动,恒河出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这给该水域附近的居民,尤其是贫民窟居民带来了极大影响,那里的水既是生命之水也是死亡之水。
坎普尔市一贫民窟居民正在污水清洗过滤器。印度当局近来推出“最后一英里项目”,意在治理恒河。当局将在北方邦所有的主要城市设立新的污水处理厂。坎普尔市Sanjay Nagar贫民窟一位名叫Samarjeet的居民。他在附近一家钟表厂工作,月薪仅55美元。他的儿子因饮用污水正遭受痢疾折磨。坎普尔污水处理厂经排水通道流出污水处理厂,并与该市皮革厂的废水相遇。坎普尔贫民窟居民,45岁的洗衣工Raju Slumomr det以清洗并熨烫衣服为生。他的女儿因长期饮用污水而患上疾病。
以水改善卫生和健康
水和适当卫生乃是确保人类健康和防范各种疾病的两个关键因素。2005年至2015年“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呼吁国际社会更有力地致力于到2015年增加人人均享水与卫生的机会,以便防治疾病,改善世界人口的健康与福祉。
挑战
缺乏安全饮水和适当卫生条件是世界上最大的致病原因。每年有200万人死于腹泻等水媒疾病,其中大都为儿童,还有几百万人严重丧失能力。
缺乏安全饮水和人粪便处置不当会传播腹泻、霍乱、痢疾、伤寒、肝炎、小儿麻痹症、沙眼和绦虫等疾病——其中许多疾病在发展中世界都可致人于死地。疟疾和丝虫病等其他与水有关的疾病也波及全世界大量人口。仅疟疾每年就造成100多万人死亡。
在每年死亡的1 000万儿童中,不卫生的水和缺乏卫生条件是造成其中许多人死亡的重大基本因素。像腹泻这样的水媒疾病反复发作会把儿童推向生存的边缘,使得他们过于虚弱和营养不良,只要患上常见的儿童疾病就会夭折。
其中大多数死亡都是可以预防的。在每年死于腹泻的将近200万人中,估计几乎一半人都可通过了解基本个人卫生知识而免于死亡。
缺水迫使人们饮用污染水,从而患上水媒疾病。2005年有五亿人生活在被界定为用水紧张或缺水的国家。这个数字估计到2025年会分别增加到24亿人和34亿人,其中北非和西亚所受影响尤为严重。
进一步城市化给现有的水和卫生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紧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心迅速增长而没有适当的基础设施规划,致使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几乎得不到任何安全卫生条件或水供应。这危及到整个人口,造成严重的环境损害。
艾滋病毒抗体阳性者数目日增,他们特别容易患病和感染,因此依赖净水保持健康和维持生存。
网文《生命之源的大跃升》(The Sky of Gene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报道:
有这样的说法,指称我们不过是百分之十的人类,因为我们身上的微生物,占了全身里外细胞数的百分之九十。然而,没有人在活着的时候,就长得像是《尸速列车》里的丧尸,或者被恶心恶臭的粘液给包裹,甚至我们都能够长期忽略身上那百分之九十的细胞,因为相较我们这些多细胞真核生物,身上那百分之九十的伙伴,实在是太太太不起眼了。
对于这群小不点伙伴,我们实在有资格嘲笑它们吗?论在地球上存活的时间、论传宗接代的速度、论能够适应的环境广度——这些原核小家伙,简直无所不能,更甭提在历史上,它们对咱们人类的健康,闯过多少次祸。好吧,如果原核小家伙们已经这么牛逼,那么为何它们不演化成多细胞生物呢?为何地球上所有多细胞生物,都是尾大不掉的真核生物呢?
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高得令人咋舌,可是归根究底,大致分成了三大域,也就是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域,前两域皆是原核小家伙,我们是属于真核的大家伙。不管是原核还是真核,我们都是由一个极为类似构造——细胞给组成的。没有细胞的病毒,尽管再蛮横,生物学家显然并不把它们当作真正的生命。如果没有细胞让病毒寄生,病毒不过就是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没多久也会败坏消失殆尽。
是的,能够历经卅几亿年的风风雨雨、大风大浪一路走来始终成功的,都是有细胞构造的生物。另外,我们和细菌差异再大,也还是共同了绝大部分的遗传编码,以致分子生物学家能够哄骗细菌来制造人类的蛋白质。这些事实强烈地意味着,我们在远古一定共同拥有一个祖先。而真核生物也一样,有了细胞核,还有共生的粒线体,我们也是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这一切都看似如此合情合理,可是仔细追问下去,其实又是诡异到不行。如果说细胞这构造超靠谱,为何在地球上,不多演化出几次?就像iPhone这样的智慧型手机这么给力,顿时手机市场就成了战国时代,而非让苹果独霸。如果说真核生物这么行,为何真核生物在地球上,也只有出现过一次?当真核生物现身后,多细胞生物可是在地球上演化出好几次啊,这似乎才是正常现象吧?
这些问题,挑战着科学家的智慧,在最新版的教科书,也找不到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如果当今有一位科学家,要有资格来接受挑战试图提供解答,那么非《生命的跃升:40亿年演化史上最重要的10个关键》(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作者尼克·连恩(Nick Lane)莫属。在他的新作《生命之源:能量、演化与复杂生命的起源》(The Vital Question: Why is Life the Way It Is?),以一位生物化学家的身份,雄心勃勃地论证以上种种问题的可能解答。
演化生物学是门连结了所有生命科学分支的重要学门,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族群生物学、生态学等等从最微观到最宏观的学门。在众多学门中,生物化学过去算是比较少被演化生物学家探讨的学门,而生物化学家也比较不关心演化的问题。直到大概廿年前,一位名为Michael Behe的生化学家趁虚而入,写了本Darwin's Black Box,试图指称所有的生化证据,在在反驳了达尔文的演化论。
Darwin's Black Box在欧美刮起了旋风,促成了智慧设计论的兴起。虽然本质上换汤不换药,智慧设计论比神创论聪明之处,在于剥去了宗教的外衣,不再傻傻地照圣经的字面意义做解读莫视所有科学证据,而是披上了科学外衣利用科学事实来做论证。虽然这廿年来,智慧设计论的许多论据和论点都被科学地推翻了,可是当年却让演化生物学家疲于奔命,因为在欧美不时有人倡议既然智慧设计论也可以是科学理论之一,那就该放入教科书中在课堂中被教授。
过去廿年来,科学界累积了更多的证据一再支持了达尔文的演化论,而演化生物学家也更看重生物化学的证据,生物化学家也更愿意从演化的角度来思考一些生化问题,但是严肃认真地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思考生物演化可能性的科学家,也就是演化生物化学家(evolutionary biochemists),在演化生物学界仍是小众。幸运的是,在这个小众里头,仍然出现了几位极为杰出有创见的科学家,本书作者尼克.连恩和他的麻吉威廉.马丁(William Martin)就是其中的佼佼佼者。
他们的研究,让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复杂生物为何能够现身演化舞台。他们给出的答案,用最最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问题出在能量,笨蛋!”。如果没了能量,生命就是一片死寂。尼克连恩不仅是位很有创见的学者,他同时也是位优异的科普作家,双剑合壁的结果,创造出能在深入浅出的科普书,吸收到严肃教科书都来不及加入的一手知识。
演化生物学是门论证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其为一门历史科学,我们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无法制造出时光机回到过去看看生命演化早期的模样,所以只能从现在残存的片断证据中推敲论证。尼克连恩就像写本侦探推理小说一样,试图从蛛丝马迹中重建过去的犯罪现场。
尼克连恩仔细讨论为何他认为“碱性热液喷发孔”比起教科书里较常提到黑烟囱喷发孔更有可能是生命起源之处。碱性热液喷发孔的碳酸钙烟囱充满微孔,适合合成有机分子。微孔能够浓缩热化学物质,并且富含铁和硫,能够创造能量梯度。
另一些生命演化的难题,包括细胞如何变得复杂?为何会演化出“性”?为何生物学上只有两性,而非三四个或更多种性别?我们为何会衰老和死亡?还有多细胞生物怎么能够让细胞们合作无间?尼克连恩认为关键都来自粒线体。粒线体原本就是独立生活的原核生物,当和吞噬了它们的细胞共生了,就像包租公骗到了会印钞票的租户,可以赚进大把ATP币,用来疯狂血拚狂买一堆奢华品,还能继续炒房炒楼。租户和包租公之间还演化出了一大票狗血淋头的故事。
《生命之源》不仅论证严谨,还有许多好故事。生命科学到处充满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和意外的复杂性,了解生命现象为何是今天看到的模样,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基石,而《生命之源》是理解这个大哉问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值得所有关注生命现象的朋友一同来研读。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些论调,缺乏怀疑主义,它们只会质疑圣经,却不会质疑自己——他们相信自己的感官,不亚于信徒相信自己的上帝。他们说的像真的似的,但再怎么像也不可能是真的——因为那只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而已。举一个例子,它说“我们不过是百分之十的人类,因为我们身上的微生物,占了全身里外细胞数的百分之九十”;却不知道,“人体所有的组织都是由水组成的,按比重来说,在婴儿期,水占80-85%;成人期占70-75%;中年期占60-65%;老年期在60%以下,最低不会低于50%——显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水分在不断流失,而这正是人过早的衰老、死亡的原因。若脱水20%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我认为,水是人的生命力。
网文《喝浓度95%“生命之水”伏特加!澳正妹18岁庆生趴猝死》(国际中心综合2014年11月17日)报道:
来自波兰的“生命之水精馏伏特加”(Spirytus Rektyfikowany),简称“生命之水”,浓度高达95%,通常只当作调酒的基底酒。现在澳洲伯斯却传出有1名18岁的少女在生日派对上,因为朋友怂恿,喝下了几杯的“生命之水”,随后不幸暴毙。
妮可(Nicole Bicknell)两周前在派对上欢庆18岁生日,在友人群起怂恿起哄下,喝下了几杯的“生命之水”,没想到却随即昏倒,几小时后不治身亡,让一家人伤心欲绝。妮可的家人认为,是浓度高达95%的“生命之水”夺去了妮可的生命,不解当局为何忽视澳洲医学协会(Australian Medical Association)先前的警告,仍让如此高浓度的酒合法上架。因为澳洲医学协会2012年曾呼吁,应将高浓度的致命烈酒全面下架。
“生命之水”堪称是世上最烈的酒之一,属“高浓度乙醇”,不但可以少量地使用在混酒,甚至还具有医学用途。如果想直接饮用,调酒师也建议温度一定要够冰,而且只能喝一小杯,才不会伤害喉咙。
苏格兰威士忌酒看来是上帝创造的一个伟大奇迹———至少是他的一位神甫所创造的一个奇迹:1494年,修道士约翰·科尔获得1吨多大麦芽,他把这些大麦芽酿成了1400瓶琥珀色烈性酒。当时,这种酒被称做“生命之水”,苏格兰的凯尔特人用它提神、治疗感冒和丰富生活。后来,这种“生命之水”又被人们称为“威士忌”。英文为“Aquavit”。
曾经有一瓶酒精度75.5%的百加得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说三个字:“不敢喝”。世界上绝大多数烈酒的酒精度在30-55%之间,对于平日爱喝葡萄酒的我来说,每一口都是如此温(shao)暖(xin)。但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装瓶出售的烈酒最高能到多少度?经过一番Google(不要问我怎么上的),我找到了它们……
冠军是来自于波兰Spirytus Rektyfikowany,酒精度95-96%不等。另外三瓶——Golden Grain、Everclear和Gem Clear来自美利坚,酒精度均为95%。它们的酿造工艺和伏特加别无二致——采用塔式蒸馏器蒸馏到95-96%,只不过伏特加在装瓶前会加入纯水,稀释到40%左右,而这些凶残的产品,蒸馏后直接装瓶出售。从法律定义上来说,这类酒不该称为烈酒(Spirits),而应该称为精馏酒(Rectified Spirit/Rectified Alcohol)。
那么喝这种酒(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我在Youtube上找到了若干段一口闷掉它们的视频。(请不要和我说实践出真知,you can you up!)
@喝完以后,有欲哭无泪的:有手足无措的:有心如刀绞的:当然也有面不改色的:网友们对于精馏酒的评论是这样的:
@“我还记得上次我喝精馏酒的时候,那次让我差不多死了10%的大脑神经元。”
@“致命?你在逗我?在波兰,我们喝这货跟喝水一样!”
楼下回复:“吹尼玛的牛X”
@“我全家都是波兰人,我们压根不会纯饮这货。”
“我朋友带了一瓶Spirytus来给大家喝,每人都只抿了一小口,然后他们都哭的跟小姑娘一样,我觉得他们太弱鸡了。对了,我是波兰人。”
@“听起来你小子已经尿裤子了。”然后我发现一位同胞也喝过,教训极为惨痛。
@喝一口精馏酒带来的危害可能会伴随终身。高浓度酒精进入体内会让细胞脱水,为肝脏带来极大负担,还会灼伤食道、损害中枢神经。因其高危险性,精馏酒在很多地方都禁止销售,如今美国只有6个州允许其销售。去年11月,澳洲一位17岁的女孩就因为喝了几口Spirytus 而猝死,引起了当地居民的集体抗议,要求政府禁止这种酒的销售。
@这种酒应该怎么用?
1、传统上猎人将其与水混合,来为伤口消毒或饮用驱寒。
2、作为基酒,用来调配鸡尾酒、利口酒和其他饮料(极小量)。
3、和药物配成酊剂,供医用。
4、用于装饰性的点火。
5、倒在抹布上,清洗油渍和污迹……
珍爱生命,远离精馏酒。如果真的有人想尝(zi)试(nve),我建议:
1、事先吃点猪油,避免灼伤食道。
2、秒喝,不要在口腔停留。
3、准备最小的杯子……。
4、喝下后用大量水漱口。
@张乐
生活就是泡泡咖啡喝点酒,偶尔来首重金属。
2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喝过,那次把整瓶伏特加放冰箱里冻上一天,倒了50ml出来,整杯酒都是浓稠状的。当嘴唇刚碰到酒液,瞬间嘴唇就脱水了。一口闷下去,宛如水一般,紧接着强烈的烧灼感由胃部、食道,直至口腔。之后,口腔中充满了谷物的回甘,确实是喝过最为纯净的酒。尝试用火点燃,可以完全燃烧完毕,验证了96的酒精度确实不是虚标的。
题主要有兴趣可以试试在一杯啤酒中加入30ml这玩意,一杯倒。
@伟人都迷惘
加一点吧…… 一个同学喝了一听四洛克之后又喝了一杯生命之水 当天晚上神智不清送医院了 她室友说她醒过来第一句是 卧槽我昨晚去医院了?第二句是 卧槽花了八百多?
胃疼了两天 所以喝酒须谨慎第一次喝波兰伏特加 平时不经常喝酒 特意叫了一个自称海量的小伙伴共饮 酒具……一个40ml的子弹杯 小伙伴是这么喝的 大概一口10ml 好了那么先说一下我的感受 喝了一杯40ml没兑饮料刚喝下去感觉还好 口味像白酒 整个消化道辣辣的 胃里有点温热 幸亏吃早饭了 小伙伴也闷了一杯40ml 他说什么玩意喝了没感觉 还质疑我买了假酒 (答主青岛的 酒是从艾森特买的应该保真)喝完答主和小伙伴走了一会 去买了两瓶椰汁饮料 喝完饮料觉得无趣又一人喝了一小杯伏特加 这个时候答主嘴唇已经脱水了 脸红心跳 有点晕晕的 小伙伴还像蚂蚱一样活泼 然后不顾阻拦又闷了两小杯 然后开始犯浑 话多 伴随吹牛逼症状 最后答主一共喝了80ml小伙伴喝了150ml 感觉身轻如燕又感觉身负世界和平的重任 好吧其实答主除了有点头疼脸红以外没什么不良反应 小伙伴就不行了他见人就问 同学打球不 兄弟找着工作没 或者拉着路人讲大道理 有了孩子就得释放他的天性 只要是自己的孩子不管怎么样都会包容他 然后躺在自习室门口打滚
最后答主无法以一己之力送他回宿舍就叫来了他的好友
@最后 答主女 20。小伙伴男 22。
不到喝烈酒的年纪还是好好喝雪碧吧
@我没什么好说的
ps:这个里面泡了几粒魔鬼辣椒,就是印度那个超级辣的辣椒,所以颜色就这样了
@月笼沙
游泳,摄影,滑雪,旅行 胃口有被人打了一拳的感觉,灼烧和疼痛感。这种不适持续了大概三四天
@匿名用户
我喝过无水乙醇,分析纯的,99.9%。没什么特殊的味道,吸水性极强,呼吸道有强烈的烧灼感。
@刘立强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不请自来……昨天喝了两杯生命之水,被深深的吸引到了,因为实在太好喝了。味道上来说,它没有什么酒味,就像水一样。因为我山西人,喝酒习惯清香型的酒,不喜欢南方浓香型等其他香型的酒,所以对味道唯一的追求就是没有味道…… 生命之水几乎是没味道的。口感的话,像是一层水包了一个棉花糖。刚入口有液体的口感,但之后带来的感觉就像棉花糖一样,绵绵的,舌头很舒服。不过这酒喝完之后,嗓子会不舒服,就像连续抽了几十根烟一样,有些干,涩。
@车师傅
慎始敬终。油断一秒,怪我一生。刚喝了一口。我平时拿65度二锅头当口粮。此为基础。抿了一小口,也就3毫升。我觉得不适合干饮,因为还没过喉,就挥发了……所以咽下去的时候更像是一股气进了胃,也就未出现喉咙的不适感,现在喝完有十分钟了吧,上颌最初接触的部位仍有些许烧灼。然后我觉得15度的北冰洋也挺好的。下次试试56度北冰洋啥感觉。(笑)写完答案,食道以及胃都是暖和的。这酒兑北冰洋真的不错。刚才尝试了50度的雪碧,很好玩,喝着口味特别有趣。
@我和舍友两个人昨晚干了一瓶。然后酒精中毒被送去医院打吊瓶了。
@佐罗
臭调酒的 我个人觉得80度以上的酒都不宜纯饮,会对身体伤害很大 对口腔造成灼伤 喉咙以致沙哑 另外身为调酒师 更不应该直接给客人纯饮 希望大家珍惜生命 远离生命之水 不要作死……另外储存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避免高温 易燃易爆
@好奇买了一瓶,刚刚到就迫不及待的开箱端详了好一会儿,但是瓶子上96度还是让我蛮忐忑。晚上抑制不住我的好奇心开瓶倒了一点,就子弹杯的三分之一的一小点,闻起来还没有二锅头有劲儿。心里顿时放下了防备,心想估计也不过如此。一口闷掉。……是谁!!??是谁踹了我的胸口一脚!!??为什么我喘不通气儿了!!??猛灌了几大杯水后终于可以正常呼吸了,声带感觉被烧红的钢管杵了一台,晕晕乎乎的躺在床上,伤心的像个两百斤的孩子
@5个小时前刚喝好也是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推荐的、特地去买了一小瓶200ML的、朋友还开玩笑说喝的时候别抽烟、我自己也怕喝过了特地坐在床边上喝的、一小杯、喝在嘴巴里没啥感觉、到喉咙一路辣过去、烧的热热的感觉、其实还挺爽的、不敢多喝、喝完手边没纯水、就喝了杯起泡酒过一过、感觉还不错主要是中午喝的下午还有事不敢放开喝
@净饮辣嗓子。喝之前声音能攻杨洋鹿晗,喝完了我能攻姜文。没什么味道,口腔一停留就烧,一口下肚能让你亲切而深刻的感受到你食道所在位置。然后我就尝试各种办法兑了喝,柠檬橙汁橘子汁苏打水矿泉水各种水就差干拌郫县豆瓣酱了。兑完了各种方面都好很多,到也就尝不出什么味了就是,很糟蹋我有罪。总而言之噱头大于口感,酒精贫乏症患者可以考虑,至于钱多烧的没事干尝鲜的,没必要,真的难喝。
@看到你们这一堆纯怼的我也是服……这玩意是在上海某个小酒吧里日本老板介绍的,他拿这个做基酒,加了糖浆,果汁和不知道啥玩意调出来一杯,度数大概70到80吧,味道绝了,非常好的柔和口感,同时保留了烈酒入口一股暖流的爽快,从那以后每次去他那里都要先来一杯这个,不过始终没有勇气怼纯的……上个图,平安夜时候去那里他给我女朋友调的,生命之水加芒果,糖浆和薄荷叶,超好喝。
@一戏三四五神经病学博士
做死。想喝多,抬头就是生命之水,子弹杯走起,可乐加冰备好,开喝,第一反映,也没事啊?我去舌头麻了 我去嗓子不是我的 我去胃要炸啊ps:姐姐一天没吃东西好吗 然后一口干了可乐 满上满上,诶诶诶,你倒神马呢?我说的是可乐满上!结局就是这酒纯饮真的喝不多,只会各种伤身体啊~不说了,想着就胃疼~~~
@jedrek交通机电工程师
不请自来、因为今晚才喝完、说说感觉吧、一口下去、感觉舌头瞬间被酒精麻木、然后就是像其他答主说的一样、感觉舌头脱水、咽下去有强烈的击喉感、感觉这玩意应该是COCKTAIL的基酒(本人不是鸡尾酒爱好者)总的来说、性价比相当高、据说价格才RMB130左右、着实是在家庭开聚会中、迅速“找到状态”or聚会尾声“补刀”的必备佳品~第一次作答、谢谢、
@以前听说过,也没怎么想过,周五,想去啤酒图书馆喝点精酿啤酒。看到了。然后先来了半杯。一饮而尽。中间喝了4瓶精酿啤酒走的时候又来了半杯。第一杯的感觉就没那么辣,就是入口有点甜。相比国内高度白酒,喝下去的感觉更好。走的时候喝的第二杯。在嘴里停留了半秒吧。嘴里马上就有脱水的感觉。然后就直接咽下去了。第二天也没头疼。就是酒精。下次去,还会喝点。
@四个人喝了一瓶,500ml的,然后又整了点啤酒。感觉挺爽,入口发麻,有回甘。确实够纯,第二天早上不头疼,就是口发干,半夜起来喝水。
@刚好花样作死了一番。这么一小口直接下去,首先喉咙仿佛被烧坏,痉挛若干次。心口好似火烧一样热,不过很快减弱。喝完一杯水喉咙还是辣辣的。几分钟过去喉咙有异物感,随后是欲吐不吐的纠结……一口咽下去,感觉有股气往上撞,然后有股火往下烧,喝完以后喉咙特别涩。倒不是很呛。
谢选骏指出:水是人的生命力,但是,生命之水也是死亡之水!这就是我所说的“生杀之水”——生杀大权,皆在于水!
第二节 现代人类沦为地球的蛀虫
通过多年的天文观测,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使用了先进的200英寸天文望远镜和射电天文望远镜,乃至最近安置在空间的哈勃望远镜,天文学家已经了解到,象我们所处的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大约有一千亿个,每一个星系(天河系)中又有约一千亿颗恒星。而且,在每一个旋转着的星系内部,还存在着、并不断形成着高度稠密的中心,每个这样的中心又围绕着它的重力中心而收缩,这就是新星球的诞生地。
地球所处的银河系由1000—1500亿颗恒星组成,形状象两把合并在一起的钹,从一端到另一端距离约10万光年,从中心到边缘约5万光年,中心近似圆球的部分厚度约2万光年,周围较扁平的圆盘部分厚度约3000光年。我们的太阳系就位于这个扁平圆盘的外侧,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地球只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不大的一颗。可见,在无垠的宇宙之中,即使用沧海一粟来形容我们的地球,都未免有些夸大了。
一、地球与生命的起源
地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100亿年以前,在距离太阳大约150×106千米处(这个长度称为一个天文单位,A.U.,用以表示星球之间的距离),开始形成一个稠密的中心,这就是地球的雏形,也是宇宙中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中的一件。
到了45—47亿年以前,地球的轮廓已初步形成。这时,环绕地球的原始大气圈中完全没有O2,CO2也非常稀少,可能是一个由H2、CH4、NH3和H2O等组成的还原性大气圈。地球还不断地向外排出一些气体,主要成分为CO、CO2和水蒸汽等,这个过程称为出气作用或排气作用。水星、金星和火星这些类地行星(即包括地球在内的离太阳最近的这4颗行星)在其演化的早期都经历过这一过程,有些学者认为这个过程在地球生命演化中起着很大作用,因为一方面,出气作用给大气圈增加了对生命至关重要的碳元素,另一方面,出气过程还会造成一种“流体化”的物理状态,即外溢的气体与致密的颗粒状固体相作用,使固体颗粒微微升起,整个固体层向上扩张,呈现出某种流体的特征。实验证明,H2和CO在使铁陨石粉流体化的过程中,能产生许多碳氢化合物,包括脂肪族、芳香族和异戊二烯。有人推测,现在发现的碳质球粒陨石中的有机物就是由类似的过程合成的。也就是说,这种流体化过程有可能是实现由无机物向有机物转变的途径之一。
然而,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原始大气圈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很微弱,强烈的辐射直射地表,频率高达22赫兹,其威力足以毁灭一切生命。如果不是由于后来出现了某种防护和调节的作用,则地球上的生命就无从发生。
这种作用的第一个阶段是水的出现。尽管其机制尚不清楚,但有地质学的证据说明,至少在38亿年以前,在某种作用下,地球出现了水,因为现在发现地球上最古老沉积岩的年龄约为38亿年。这时地球的温度仍然很高,处于近乎熔融状态,加上强烈的太阳辐射,使水分完全变成蒸汽,在地球上空形成射线难以穿透的浓云。在云层的荫蔽下,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并冷却凝固,形成地壳,互相挤压,产生折皱和断裂,但地球内部仍处于炽热熔融状态。随着地壳的形成,近地层气温降低,云中的水蒸汽冷凝成水,开始出现降雨,而且倾盆大雨连续了几千年,使地壳进一步冷却,洼地与鸿沟都充满了水,产生了海洋这个生命的摇篮,也产生了最古老的沉积岩。
第二个阶段是生命的诞生,大约从30亿年前开始。这时由于地表坚硬地壳的形成,温度降低,蒸发作用减弱,降雨变得时断时续。流水作用把各种悬浮物与溶解物质带至海洋中,使海水成为含有多种成分的汤液(broth),其中包括具有四个价键的碳元素。它具有同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链状和环状化合物的能力,为有机物的形成创造了前提。
至于生命究竟如何从原始海洋的汤液中产生,迄今还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恩格斯认为:“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反杜林论》)。1928年维勒用无机物氰酸铵制成尿素,消除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鸿沟。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S.L.Miller)和尤里(H.Urey)首次模拟地球原大气的成分,用甲烷、氨、氢和水蒸汽,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11种氨基酸,其中有四种是天然蛋白质的组成部分:甘氨酸、丙氨酸、门冬酸和谷氨酸。此后,其他学者又实现了更多有机物在模拟条件下的合成,如嘌吟、嘧啶碱基、核糖与脱氧核糖、核苷酸、脂肪酸、卟啉和菸酰胺等。这些实验和上文所述的流体化过程均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阶段,证明了从无机物转化为简单有机物,不仅完全可能,也是地球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然而,上述实验尚未能证明这些氨基酸是怎样进一步演化与发展成为生命的。生命的诞生至少要有2000个酶,这些酶又是成百上千个氨基酸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在原始海洋上靠偶然的碰撞要把它们组合到一起,有人计算过其成功的概率为1/40000!。相当于一个投骰子的人连续5万次都投上“6”一样困难,这种可能性即使存在,也是微乎其微的。
不少人企图用天外来客的假说来弥补生命进化中这个关键性阶段。早在1908年,著名的瑞典化学家阿伦纽斯(1859—1927)就提出宇宙芽孢传播说,认为芽孢受光的压力,从宇宙空间飞抵地球。到了80年代,英国剑桥大学理论天文学院创始人弗雷德·霍伊尔(他因对天文学的杰出贡献而荣膺爵士衔)又以新的论据重新提倡生命的宇宙起源假说。他在《聪慧的宇宙》一书(1983年伦敦出版)中提出了生命并非偶然地在地球上出现,而是在一种具有创造性智慧引导下从太空来到地球的假说。他引证了许多天文学上的新发现,例如许多陨石上都含有大量微型球状炭粒,而这些炭粒有可能是孢子或细菌转化而成的,他还指出星际粒子同细菌的大小极其相似。1981年日本天文学家对彗星的观察也发现彗星粒子同细菌的大小完全相同。同年,美国天文学者又指出,慧星粒子同有机物所释放的辐射光完全一样。后来,在金星、木星和水星的大气层中也发现了与细菌相似的粒子。根据这些事实,人们完全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象彗星那样的天体是否会把带有生命的粒子带到地球上来?有人甚至提出了更大胆的假设:几十亿年以前来自天外文明的宇宙飞船溅落在地球原始海洋上,来自太空的生命种子就被接种到了地球上,从此开始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地球史的宇宙演化阶段告一段落。
这种天外起源的假说看起来很诱人,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它并未能从根本上回答生命起源的问题,如果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天外,那么,天外的生命又是怎样起源的?
二、地球上生命的进化
尽管生命起源的真谛仍有待探讨,但是,南非岩石中所发现的30亿年以前的细菌化石却已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至少从那时起,地球上已经存在着细菌。生命起源的时间还可能更早一些,大约40亿年以前,开始了地球的生命时代。有生命的细菌和蓝藻等生物的出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命过程——光合作用,使大气圈中出现O2,以后又逐渐形成能抵御紫外线辐射的O3层,为更高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此后,生物进化的化石证据逐渐增加。上述细菌化石已具有简单的分裂作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发现了距今20亿年的更为进化的原始细菌化石,并有类似于藻类的生物,内部已含有细胞核。这时含氧的大气圈开始形成。
又经过10亿年的进化,至距今10亿年以前,即中元古代结束、晚元古代开始之时(表2.1),在温暖的海岸和河口地带,类似海藻的生物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放出大量的氧气。
迄今所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生物是澳大利亚爱迪阿加拉山脉的蠕节虫化石,距今7亿年,属震旦纪中后期。这时虽然已经存在不少生物,但因其身体缺乏坚硬的部分,因此所保存的化石很少。
到了大约6亿年以前(较确切的数字是5.7亿年),即前寒武纪结束,寒武纪开始之时,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陆缘浅海分布广泛,生长着大量的浮游生物,同时无脊椎动物兴盛,其中属于节肢动物的三叶虫种类最多,占寒武纪海洋动物已知种类的70%。此外还有水生腕足类贝壳动物生长于海底。化石的大量出现开始了地球史上化石记录的时代。文献资料尚未记载过脊椎动物的存在,但1985年我国地质学家发现了距今6亿年的被囊虫化石,它已开始向脊椎动物转化。这一发现把脊椎动物的历史上溯了1亿年。
奥陶纪(距今4.4—5.0亿年)时无脊椎动物大量发育,但三叶虫的相对比例急剧下降,腕足类增加,笔石明显增多。但更为主要的事件是脊椎动物的出现,发现了空气呼吸的七鳃鳗和八目鳗。
志留纪(距今4.0—4.4亿年)出现了珊瑚礁。由于大气层中O3的保护作用,发生了生命史上的又一次飞跃——生命登陆。迄今所发现最原始的陆生植物化石顶囊蕨(cooksonia),距今约4.5亿年。这些最早的陆生植物可能是从河口沿着河流上溯而登陆的。
泥盆纪(距今3.5—4.0亿年)珊瑚礁达到鼎盛期,海洋腕足类也达到了其多样性的顶峰。陆地上开始出现森林,蕨类植物刚登上陆地时个体较小,无叶,只限于阴湿处生长,但泥盆纪末期已进化成繁茂的大树,最高者可达10米。林中出现昆虫,并从无翅发育至有翅。脊椎动物开始分化,一支成为用鳃呼吸的鱼类,鳞片开始发育;另一支仍属鱼类,但已向两栖类进化,成为介于鱼类与两栖类之间的物种。
石炭纪(距今2.8—3.5亿年)发生第二次海侵,雨量的增多加强了河流的侵蚀作用,许多大河的河口形成巨大的三角洲,间歇性沉降地区沼泽森林中泥炭不断积累,并被沉积物掩埋,形成了大煤田,其中的植物化石表明,除了原有的蕨类和灌木外,树木的种类增多。陆地上有些昆虫发育成巨大的个体,蜗牛大量增加。以栖息在陆地上为主的两栖类发育成最初的爬行类,日后进化为恐龙并在动物界占据统治地位。在浅水的边缘海中,属于棘皮动物的海百合在数量上和种类上均发生了空前的爆发性增长。
二叠纪(距今2.3—2.8亿年)首次出现恐龙(源自希腊语,意为可怕的蜥蜴)化石,但个体仍然很小,无法和日后的巨兽相比拟。与此同时,在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中出现了菊石。二叠纪的重大事件是一些物种的大规模灭绝:两栖类灭绝了约75%,爬行类灭绝了80%,同时急剧减少的还有苔藓虫、棘皮动物、菊石和腕足类等。其中苔藓中虽免于完全灭绝,但已大伤元气,此后再也未能恢复,三叶虫则从此消失。
二叠纪物种大规模灭绝的原因有可能是海洋的脱盐作用,这种作用多发生在陆缘的浅海盆中。强烈的蒸发作用浓缩了海水,而海盆外缘的海底山脊阻止了外海海水与之混合。据现代估算,这个时期可能有多达500000km3的海水被蒸发,留下了巨大的盐类沉积,使大洋的含盐度降低,一些不能忍受盐度长期大幅度变化的物种灭绝。但是,二叠纪末陆地植物也灭绝了相当多,这却难以用海水盐度的变化来解释。
三叠纪(距今1.9—2.3亿年)中,劫后余生的物种重新发育。陆地上出现了针叶林,林下奔跑着恐龙,个体已较大,部分为草食兽,部分为肉食兽,它们形如现今的袋鼠,前肢短小,后肢长大,长于奔跑但不能跳跃。海洋中残存的菊石及其状若鱿鱼的近亲笔石大量繁殖,成为海洋中爬行动物的主食。这时在生态上有重要意义的发展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的一些蛤类发育了硬化的外壳和伸长了的呼吸管,这一变化使其可以钻入海底沉积物中,占据原先只有软体动物才能生存的小生境,使软体动物在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占了优势。
三叠纪初在地球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大陆漂移”开始。大陆漂移以前,存在着一个联合古陆(又称泛古陆)和世界洋,联合古陆东面是三面被该古陆包围的特提斯海(古地中海)。至三叠纪末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北半球部分称为劳亚古陆,南半球部分称为冈瓦纳古陆。以后这两个古陆继续漂移,并且进一步分裂与拼接,逐渐形成现在的面貌。
侏罗纪(距今1.4—1.9亿年)开始出现哺乳动物。爬行类向哺乳类的进化开始于二叠纪,并于三叠纪继续进行,到侏罗纪最终完成了这一进程。但哺乳类这时并未占优势,居统治地位的仍旧是恐龙,种类很多,有的个体很大,如雷龙长达20米,生活在沼泽中,以草木为食。陆地上生长着许多常绿树种,昆虫也明显增多,包括象蛾和蝇这样高度特化的生活型。海上菊石极丰富,而且演化迅速,成为划分地层极好的化石。箭石同样丰富,是海上鱼龙的主食。
这时期动物对空气产生了两种适应性:其一是翼龙,能以膜状翼飞翔,或者更可能是象今天的蝙蝠一样滑翔;其二是真正的鸟类,原先鳞状的覆盖层演化成羽毛,并发育了五趾翼,更适于起飞和飞行。
白垩纪(距今0.65—1.4亿年)发生第三次大海侵,海洋中无数细小的固钙生物遗体的沉积形成了白垩岩。浅海中棘皮动物演化迅速,成为详细划分白垩纪地层理想的化石。陆地上开始出现有花植物,后来把无花植物排挤到无足轻重的地位。为花朵授粉的昆虫随之出现,鸟类也有较大发展。恐龙中产生了有角和甲胄的素食的三角恐龙和魁伟凶猛的肉食的猛龙(tyran-nosaurus)。这时出现了人类的远祖灵长类,具有对立的拇指。还出现了有袋的哺乳类,它们是现代有袋类动物(如袋鼠和负鼠)的祖先。
白垩纪以生物又一次大规模灭绝而告结束,其中众所周知的是恐龙的灭绝,这个巨大的家族统治了动物界长达1.6亿年。同期灭绝的还有海洋动物 中的笔石、箭石和菊石,它们在二叠纪末的上一次物种灭绝中曾大量减少过,但在随后的1.3亿年中又极为繁衍,到白垩纪末完全灭绝了。这些物种大规模灭绝的原因仍旧是一个谜。
第三纪是地球史上最近的6500万年,哺乳类动物上升到统治地位。化石记录表明,许多哺乳动物的个体都有大型化的趋势。例如马的始祖,5800万年前平均身高只有25cm,像今天的小狗,人类和大猩猩的远祖,在600万年前也只有象老鼠一样大,但是所有灵长类动物都已发育了对立的拇指和前视的眼睛,后者可产生立体的映像。草本植物的进化与广泛分布使草食兽成倍地增加。
三、人类的进化
地球史上最近的200万年(也有人主张上溯至300万年)为第四纪,以人类的出现并占统治地位为特征。现代猿和现代人的祖先,于20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开始变劣,气温下降:中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下降约10℃,低纬地区下降幅度小些,但温度的下降已足以使森林减少,草地增加。腊玛古猿就生活在森林、灌丛、草地与沼泽相交织的环境中,环境的复杂性促使生物获得复杂的适应性。
直至150万年以前,这种古猿的后代仍然生存着,即南猿非洲种(Australopithecusafricanus)。与此同时,生存着另外两个种,即强壮的南猿粗壮种(A.robustus)和较细小的南猿纤细种(A.gracilis)。二者差别很小,虽然属于不同的种,但彼此的差别并不比同一种中雌雄之间的差别更大,它们的大小与外形均与现在栖居地面的猿相差无几。
几乎与此同时,人属的祖先,会制造工具的能人(Homohabilis)已经出现。应该指出,利用工具并非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特征,海獭就能用海底的石块作工具,用以击碎介类的硬壳取食,有些猿也会扔石头;制造工具也不是人类独特的才能,黑猩猩已能把树枝上的小技与树叶捋光,制成比较光滑的木杆,伸到蚁穴中去,诱吃爬到杆上的白蚁,补充其动物蛋白性营养;只有人类才能制造定型的工具。能人已经学会打制简单的石器,他们生存的年代大约为距今250—150万年,随后进化为直立人(H.erectus),于50万年前遍布非洲、欧洲和亚洲,他们制造了更有效的工具,如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钻孔器和杵等。直立人已学会了用火,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第一,火延长了工作日,使有些工作可以留待日落以后去做;第二,火能比叫喊和威吓更有效地驱除猛兽;第三,使人类可以抵御寒冷的气候,甚至可以进入北方的苔原地带;第四,更为重要的是改善了人类的消化,提高了食物的利用效率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至此,人类由于制造了定型的工具、利用了火、进行集体狩猎,可能还产生了简单的语言。这一切使人类逐渐进入了原先是严酷的乃至不可进入的生态系统,散布到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此后又经过几十万年,到了公元前的6000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约3000年进入铜器时代,公元前约2000年进入铁器时代。人类终于从蒙昧时代经过渔猎采集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养殖耕种的农业社会,最近二三百年来又进入工业社会,人类的文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上述对地球生命史和人类史的简单回顾,从环境学的角度至少给我们以下的启示:
第一,地球上生命与人类的出现,在其必然性后面,潜在着巨大的偶然性。如果地球的轨道不是在今天的位置上,而是处在离太阳更近或更远一些,譬如说,增加或减少半个天文单位,即大约处在金星或火星的轨道上,则地球至今很可能依然同这两个星球那样一片荒凉。如果把眼光再放远一些,环顾我们周围的天体,则在现代科学手段所能感知的范围之内,尚未发现有生命的存在,更勿论智能生物了(即使在理论上,我们承认地球上智能生物的存在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现象)。
第二,地理环境历来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从早期的熔融状态到第四纪的冰期往复,从以氢、氨等气体为主的大气层到以氮、氧为主的大气圈的形成,地球的地质构造、海陆位置、山脉河流、地势高低、大气组成、气候冷暖干湿、土壤类型、生物种类以至人类本身,无不处于水恒的变化发展之中。尤其是到了近代,由于人口规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变化更起着举足轻重的地步,环境的变化比以往更为迅速。这种变化有些可以预料,有些则尚难以预料;有些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有些则相反,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密切注意环境的变化。
第三,环境与生命的演化有一种逐渐加速的趋势。如果把宇宙的历史暂定为150亿年,地球的天文演化阶段大约占了100亿年有奇,到了距今46亿年以前才开始地球的形成。而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又经历了大约15亿年的无生命阶段,加上生命进化的初期,包括太古代的后期和元古代在内的20多亿年内,生命十分原始,进化十分缓慢。只是进入古生代以后,即最近的5.7亿年内,生命进化才逐渐加速,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有人把地球的生命运动用一条对数螺线来拟合,颇能反映这种进化加速的情形。人类的进化也有这种日益加速的趋势,有人研究了南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颅脑的大小,并用直线拟合,该直线的相关系数达到0.98。从小南猿到大南猿、能人、直立人、北京人和现代人,每一个阶段比其前一阶段的颅脑容量增加1.275倍,即从小南猿的400毫升增加到现代人的约1350毫升。照此推算,几十万年以后我们的后代颅脑容量将增加到1720毫升,届时他们的技能和我们相比,就会象我们和直立人相比一样。直立人在150万年的时间内没有取得多少技术进步,而智人在最近10万年内即已造就了辉煌的文化与技术,近100年来的科技进步则更是日新月异,这种进步的加速使我们难以想象未来人类所能取得的发展。
然而,迄今人类所取得的发展大多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应该更好地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而预测人类本身和环境将要发生的变化,使人类与环境这个复杂的大系统得以持续地运行下去。否则,我们就是一群盲目的实践家:盲目地发展人口、盲目地消耗地球的资源、急剧地恶化我们的环境,从而有可能加速人类的消亡。环境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唤起人们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着地球表面,通常称为水圈(hydrosphere),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和咸水、土壤水、浅层与深层地下水以及两极冰帽和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中的水滴和水蒸汽,这是全球水分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生命就是从水中发源的,而且有赖于水分才能维持。人体之中65%的重量是水,成年人身体中平均含水40—50千克,而且每天要消耗和补充2.5千克水,失水12%以上就会导致死亡。全球生物体内所含的水分约占淡水总量的0.0003%。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无不消耗水,表6.1 列举了生活用水和某些生产项目用水的数量。
(一)地下水过度开采
在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中,地下水以其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和供应稳定而备受青睐,成为许多大城市和部分农业地区用水的主要水源。电动水泵的发明和廉价电力的供应使地下水成为一种廉价的资源而被大量开发。从表6.2可知,地下水的贮量巨大,远远超过江河湖泊里的水量。但是,地下水的大部分贮存在较深的地层里,补给缓慢,是在漫长的年代里积存下来的,在某种程度上象矿床一样难以更新。据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全球地下水总贮量中大约只有0.1%是可以更新、能进行持续开发的,因此,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时必须考虑其更新能力有限这个特点。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可能造成种种不良的环境效应:
1.地下水位下降以至含水层耗竭 上一世纪开始,一些城市化较早的地区即已出现地下水位的下降,例如伦敦市早在1820年就已发现其自流水压下降,1843年地下水位下降了7.5m,一个世纪以后,1936年下降了100m。又如北京城区,明代时仍有部分自流井,称为“满井”,至明末清初因地下水位下降不再自流。北京西郊的承压水层所形成的自流井一直延续到1960年以后才因水位下降而干涸。目前研究最详细的一个大型地下含水层的涸竭是美国中西部的欧加拉腊(Ogallala)含水层,它北起南达科他州,向南延伸,包括怀俄明州、内布拉斯加州、科罗拉多州、堪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等七个州的部分地区。这个含水层灌溉着美国1/5的农田,盛产小麦、棉花、高粱和玉米,并喂养着美国40%的肉用牛,全部农牧业年产值达320亿美元,在美国农业中举足轻重。然而,这个含水层的补给速度极其缓慢,而开采速度8倍于补给速度,在南部的4个州里有时竟比补给速度高出100倍。专家们预测这个含水层将于2020年完全抽干,现在有些地方井深已达2000m,高昂的提水费用开始使一些农民望而却步,有5个州的水浇地面积已在减少,农民不得不改种耗水较少的作物,哪怕是获利较少。尽管如此,这个作为公共财产的含水层仍将继续消耗下去,直至提水费用高到无利可图时为止。
我国华北平原地下水位的下降也是众所周知的,1960年以来,北京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约1m,天津、唐山一带也有类似情况。其他许多国家也出现含水层耗损的严重情况,如墨西哥城和印度的一些地区。
地下水开采量减少或停止开采后,水位可以部分地得到恢复,其中较显著的例子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央谷地的门多塔(Mendota)地区,在引入地表水取代地下水以后,地下水位从1968年至1983年间上升了259m(850英尺)。
2.地面沉陷 地下含水层被抽干以后,其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发生变化,在上覆地层的压力下发生沉陷,我国沿海不少城市已发现这种现象。天津市1959至1982年累计最大沉陷量达2.3m,平均每年沉陷10cm。上海市区的沉陷量亦达2m以上,以50年代后期沉陷最严重,市区平均年沉陷量达11cm,沉陷中心区(普陀区)达115cm,沉陷大于50cm的面积达66.1km2。常州、苏州和无锡的沉陷也很明显,年平均沉陷量在1.4—3.8cm,南通市的年沉陷量达5cm。地面较大幅度沉陷带来一系列问题:地表渠道与地下管线损坏、路面与建筑物破坏,这些均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修、加固和重建。第二次大战以后有些城市迅速膨胀,地面沉陷幅度也很大。美国加州洛杉矶以南的长滩市1940年开始发现地面沉陷,70年代中期沉陷区中心部分下沉9m,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达1亿美元。如果任其继续发展,预计会下沉至13.7m。该市不得不于1958年开始大量注水,充填原来采油的岩层,几年以后制止了沉陷,1963年地面回升15%。墨西哥城也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1895年人口为50万,1975年发展到800万(1988年达1920万),与此同时地面沉陷了7m,1937年建成的美术馆下沉了3m,一楼已完全变成地下室。著名的低地之国荷兰国土的60%低于海平面,有一半人口生活在海平面以下,必须不断地抽取地下水以保持地面的干燥,抽水的结果造成地面下沉,只得用挖泥船取沙覆盖沉降地区,为此每年需运送7500万立方米泥沙。据报道,荷兰人每年花费在海岸工程上的经费占国家GNP的6%,比美国军费所占的比例还高。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沉陷区之一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华金谷地,沉陷区面积达13500km2,沉陷幅度平均为1m,最大处达10m。谷地中长达112km的地段沉陷3m以上,整个沉陷区的体积达180km2。沉陷的原因是过量抽取地下水,从1920年代开始抽水,至50年代中期谷地两侧的沉陷幅度达0.55m,此后抽水量逐渐减少,至1973年停止抽水,改为引用萨克拉门托河水,地面沉陷逐渐停止,至80年代初地下水位也上升了60m。
停止抽水虽然可以制止地面沉陷,并使地下水位部分地或全部得到恢复,但是迄今尚未见地面大幅度回升的报道,何况许多地方因种种原因尚不能停止抽水,因此,地下水超采依然是许多缺水地区面临的难题。在有地表水源可资利用的地方,用地表水回灌地下是一种人工补给的好方法,国内外均有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冬季农闲时把暂时无用的地表水回灌地下含水层,水温又较低,夏季抽取作工业冷却水,制冷效果更为显著。
(二)小河流渠道化的利弊
开挖渠道引水灌溉和防洪排涝本来是一项古老的农业实践,浚河筑堤和截弯取直也是古而有之的水利工程。而近代一些高度工业化国家以其巨大的财力与物力,正在大规模地进行小河流渠道化的工作。所谓渠道化(chennelization)就是为了防洪的目的把整条小河流或某一河段挖深与取直,把天然河流变成人工的渠道。通常的做法是用推土机等机械把两岸约30m宽的植被清除,并用推土和挖土的大型机械把河道挖深和取直,有些河岸还铺设护坡,两岸留下的裸地则用作农田。
渠道化的最大利益就是便于排水防洪,使两岸农田的收成得到保障。但是有时投资甚大而获益较小,例如美国阿拉伯马州曾有一项渠道化工程,耗资440万美元,仅使1万多英亩(合40km2)农田受益,即平均每英亩的防洪费用高达405美元。这项计划使105家农户受益,相当于每家农户从州政府得到4.2万美元的津贴。
渠道化的另一好处是河道截弯取直以后,残留的河曲形成一些小湖沼,可能有娱乐价值,或者可成为野生生物的栖居地。
然而,渠道化常常带来一系列生态学、水文学以至美学的问题。
首先,渠道化可能产生一些不良的生态后果,主要是对水生生物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渠道化清除了河道中原有的饵料和河床覆盖物,原来多种多样的底栖生物遭到消灭或迁徙他处;两岸植被清除以后,不再有落叶给河水带来养分,随之落入河中的昆虫也几乎绝迹,减少了鱼类的饵料来源;天然河流深浅相间,鱼类栖息在深水处,浅水处则为饵料昆虫的繁殖场所,渠道化后平坦的河床消灭了这种差别,加上许多渠道化的河流夏季完全干涸,水生生物无处逃避,而天然河道中的深潭本来是它们的避难所;此外,两岸农田直逼河岸,所使用的除草剂与杀虫剂迅速排入河中,经常造成下游的死鱼事件。
其次为对河道的影响:由于清除了两岸的植被,河岸抗蚀能力降低;无树木荫蔽的河道受阳光直接照射,使河水温度升高,溶解氧降低;河道平直,流速增加,侵蚀能力增强,容易引起塌岸;河道挖深后一些地区地下水位降低,部分水井干涸,近海地带则导致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层,使其盐度增加,影响灌溉水的质量。
此外,清理河岸的作业破坏了许多有价值的木材生产,甚至消灭了一些有价值的物种。最后,原来风景如画的河曲变成了平坦单调的水渠,使许多有益的户外活动如游泳、划船、短足、观鸟、采花等活动的乐趣大为降低,这也是一种美学上的损失。
渠道化失败的例子已屡见不鲜,例如美国密苏里州黑水河(BlackwaterRiver)的渠道化于1910年完工,曲流取直,河道挖深,河流比降(单位距离的落差)增加一倍,过水面积增加10倍以上,流水侵蚀作用加剧,有一架桥梁于1930年遭侵蚀坍塌,修复后又先后于1940年和1947年两次坍塌,桥梁的长度也由27m延长至70m。该渠道的侵蚀速率为每年加宽1m,加深0.16m。而且河道挖深后,露出了底部的页岩、砂岩和石灰岩,河床光滑无泥,底栖生物不易着生,因而鱼类也随之减少。更为戏剧性的是工程未能贯彻始终,因为下游河床下为坚硬的石灰岩,挖掘作业费用过高,只得终止。结果整治过的河段洪水宣泄迅速,反而加重了下游的水灾。实质上是把上游的洪水转嫁给下游。
渠道化虽然只限于一些较小的流域,但对某些国家而言,其总规模仍是很大的。例如美国每年大约有1%的小河流实行渠道化,据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的长期计划,到2000年为止共整治9000个小流域,占美国小流域的半数,如有失误,将在许多地方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一些人对过去几十年来在防治水土流失和水灾方面成绩斐然的土壤保持局持严厉的批评态度,称这项计划为官僚主义对资源的破坏行为。
(三)湖泊的泯灭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湖泊的存在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的现象,它迟早会被入湖的沉积物所充填,逐渐演变为沼泽乃至最后消亡。但是这种自然过程由于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大大加速了。影响之一是加速土壤侵蚀使入湖泥沙量增加。其二是入湖营养物增加(富营养化)使湖内藻类与水草丛生。其三是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急剧缩小乃至消亡。其四是由于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改向使入湖水量急剧减少。后者常使湖泊面积与水量于很短的时期内(20—50年)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甚至已导致一些湖泊完全干涸而泯灭。
据我国近年的调查,50年代初期全国仍有大小天然湖泊24880个,总面积达83400km2,其中面积在1km2以上的湖泊2848个,总面积为80645km2。80年代初期,全国大于1km2的天然湖泊减少至2305个,减少了543个,总面积为70988km2,减少了9657km2。其中又以位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蒙新高原湖泊面积减少最多,共减少了6989km2,占全国湖泊面积减少数的56%,其次为东部平原湖群,减少了2058km2,占17%。
新疆境内50年代5km2以上湖泊总面积为9700km2,至80年代初1km2以上湖泊总面积仅为4628km2,缩减了一半多,相应地水量减少了约50亿立方米。
内蒙古全区50年代初1km2以上湖泊总面积为5261km2(中蒙界湖贝尔湖未统计在内),80年代初缩减为4244km2,减少了近1/5。
大面积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的缩减数字是惊人的,1954—1980年期间,仅湖北、安徽、江苏三省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湖泊水面,被围垦的面积竟达11991km2。
湖泊面积缩减,水量减少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水质变劣,例如新疆的博斯腾湖原是水质良好的内陆淡水湖,50年代后期湖水矿化度仍在1g/L以下,随着水量的减少,至80年代后期已上升至2.5g/L。
我国几个大湖泊近几十年来的变化令人忧虑,曾经是中国第一淡水湖的洞庭湖,由于泥沙淤积与围湖垦殖,面积已大为缩小,1896年5400km2的湖面至1980年已缩小为2342km2,减少了57%,贮水量相应地从293亿立方米减少至159亿立方米,减少46%。现已退居为第二大淡水湖,形态也变得支离破碎,部分湖区已经泯灭。同样,鄱阳湖自50年代以来,面积缩减近2/5,由5050km2缩小为2939km2,相应地水量从321亿立方米减少至246亿立方米。青海湖现在是全国最大的湖泊,由于50年代以来,地表径流明显减少,1957年至1981年实测水位下降2.65m,湖泊面积减少228km2,湖水蒸发量超过来水量约13.6%,平均每年减少水量4.9亿立方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疆一些湖泊的干涸,其中最著名者为罗布泊,直至1950年其面积尚有3006km2,1964年完全干涸,其西南方的台特马湖于1972年干涸。此外,玛纳斯湖和阿兰诺尔湖也已泯灭,全国海拔最低的艾丁湖面积缩小了30%,湖水已成为饱和的盐卤。上述湖泊的干涸有其气候变干的大背景,但是,近年来灌溉农业的发展等人为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咸海的濒临死亡。它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淡水湖,仅次于里海、苏必利尔湖和东非的维多利亚湖。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孜别克斯坦两国之间,1960年以前,其海面面积为6700km2,贮水量1050100km2,水位在海拔53m左右,因年降水量的变化上下浮动
位于中亚干旱区的咸海地区,在前苏联的农业生产上却居于重要地位,其棉花产量占前苏联的95%,水果占1/3,蔬菜占1/4,稻谷占40%。由于气候干旱,90%的农田依靠灌溉。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入流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上挖掘了一系列的运河以引水灌溉,水浇地从50年代的290万公顷发展到现在的750万公顷,引水量每年达几十万立方公里。入海水量的大量减少,使近30年来咸海面积缩减了40%,贮水量减少了67%,海平面下降了14m,海水退缩后使30000km2的海底出露,变成沙漠,使原有几千人口的沿海城镇穆伊纳克和阿拉尔斯克处于风沙包围之中,入海两条大河三角洲的湖沼消失,当地70%—80%的动物灭绝。随着海水容量的减小,水中含盐量增加了2倍,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本地鱼种已完全绝迹,渔业亦随之凋零。干涸海底的含盐尘土被吹扬至附近的农田里,使作物减产。农民为了维持农作物的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与农药,污染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导致了许多疾病的流行,据报道象传染性肝炎、伤寒、黄疸、肠道感染和癌症等病例均明显增多。大风还把灰尘、盐分和风干了的农药颗粒吹扬至几百公里以外,西达黑海,北达北极圈内。盐分与农药颗粒随雨水降落,所到之处,作物、草地牧场、森林和野生生物均受其影响。
现在每年流入咸海的淡水量约为11km2(1987年)至20km2(1988年)。专家们估计,要使海平面保持稳定,每年入流的淡水量应在35km2以上,很可能在近10年内咸海的水面仍会继续下降6m,然后趋于稳定。
咸海再也不是世界第四大湖了,现在就面积而论它居于第六位,落在休伦湖和密执安湖之后。该湖的缩小所带来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前苏联有的官员也承认,这比1986年契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还要坏10倍。
谢选骏指出:为什么盐能消毒且有营养?因为人类原先可能是在海水中长大的。为什么思想能使人活跃并富有能力?因为人是思想所创造的——不是我们创造了思想,而是思想创造了我们。所以保持思想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事情,正如保持清洁的水源是至关重要的的生存条件。但是现代人类已经丧失了自我克制的能力,逐渐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使得自己沦为地球的蛀虫了。
第三节 水资源污染是文明的自杀
网文《世界水资源》报道:
一、世界水资源与水循环
长期以来,人们把空气作为不花成本的资源,水也是作为成本低廉的资源对待的,因为它数量巨大且易于获取。当人们面对泛滥的江河时,常为其巨大的水量而叹为观止,然而,江河中的全部淡水若是同浩瀚的海洋相比,仅及其百万分之一。地球是一个水量极其丰富的天体,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地球实际上应称为“水球”,而被称为水星的行星上却并没有水,迄今天文学的观察也尚未发现哪一个星球上有水,这又是地球的独特之处。
地球上水的总量是巨大的,达1.4×109km3。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二,如果地球是一个平滑的球而没有地形起伏,则地球表面就形成一个水深2744米的世界洋。即使世界人口达到100亿,每人平均占有的水量仍达0.14km3,即1.4亿立方米。但是,能供人类利用的水却不多,因为水圈中海水占97.3%,难以直接利用,淡水只占2.7%,约合38×106km3,仍然是一个极大的数字,相当于地中海容量的10倍。可惜,这些淡水的99%却难以直接被人类利用,因为:
第一,两极冰帽和大陆冰川中储存了淡水的86%,位处偏远,难以获取;
第二,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淡水总量的12%,必须凿井方能提取。
最易利用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占淡水总量的1%弱。然而,人类正是充分利用了这极小部分的水得以繁衍不绝,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代人类的文明大多与大河有关,例如黄河、尼罗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江等,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水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从海洋与陆地表面蒸发、蒸腾变成水蒸汽,又冷凝为液态或固态水降落到海面和地面,落在陆地的部分汇流到河流和湖泊中,最后重新回归海洋,如此循环不已。
第一,全球每年水分的总蒸发量与总降水量相等,均为500×103km3。
第二,全球海洋的总蒸量为430×103km3,海洋总降水量为390×103km3,二者的差值为40×103km3,它以水蒸汽的形式移向陆地。
第三,陆地上的降水量(110×103km3)比蒸发量(70×103km3)多40×103km3,它有一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一部分暂存于湖泊中,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多余部分最后以河川径流的形式回归海洋,从而完成了海陆之间的水量平衡。
这4万立方公里的水还不能被人类全部利用,其中大部分(约28×103km3)为洪水径流,迅速宣泄入海。其余12×103km3中,又有5×103km3流经无人居住或人烟稀少的地区,例如寒带苔原地区、沼泽地区和象亚马孙那样的热带雨林地区等。余下可供人类利用的仅为每年7000km3。本世纪以来各国修筑了许多水库,控制了部分洪水径流。全世界水库的总库容约为2000km3,使可供人类使用的水量达到每年9000km3,这就是人类能有效地利用的水资源。
二、世界对水的需求
人类对水的需求无非是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考虑。根据各国的经验,对于用水量可以作如下的推算:
(1)生活用水:为了维持起码的生活质量,生活用水标准为每人每年30m3。北京城区的生活用水量略高于此数,为50m3,发达国家的生活用水量更高,如美国达180m3,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缺水国生活用水量远低于起码的水平,例如非洲马尔加什共和国西南部居民每人每年仅靠2m3水维持生活,仅仅超过生物学需水量的最低值。而且他们还必须为这2m3质量低劣的水支付40美元的水费。
(2)工业用水:非高度工业化国家的标准为每人每年20m3。
(3)农业用水:为维持每日10462焦耳(2500卡)热量的食物每人每年需水300m3,每日12555焦耳(3000卡)热量食物则需水400m3。
以上三项合计,每人每年的需水量约为350—450m3,以维持中等发达以下的生活水平。由此推算,每年9000km3的总水量可以供养200—250亿人口,如果水分能够及时地和持续地供应到需水的地方的话。但是,地球上水分的分配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极不均衡,而且人口的分布也很不均匀。因此,实际上能够供养的人口将远低于此理论值。另有专家提出一个经验参数:如果依赖一个流量单位(即每年1百万立方米)的人数超过2000人时,这个国家或地区就会出现缺水问题。按这个参数计算,则现有淡水量可供180亿人之需。
世界和各洲淡水资源及其利用的概况:以资源总量计,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但以人均占有量计,则恰恰相反,大洋洲最丰而亚洲最少。每年的提水量也是亚洲最高,不言而喻,这是用于灌溉。各部门用水的比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例如非洲和亚洲的农业用水所占比例最高,而生活和工业用水所占比例很低;相反,工业发达的欧洲和北美洲工业用水比例很高。北京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的比例分别为7%、28%和65%,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接近。
从世界范围来看,需水量最大、对供水量至为敏感的部门乃是农业,占用水总量的2/3以上,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节约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各国农业用水所占比例差异很大,与各国工农业发展情况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有关。像印度和墨西哥等农业国农业用水所占比重很大,达90%以上。与此相对照的是英国和原联邦德国,农业用水很少,这不仅是由于其工业发达,相对耗水较多,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雨水充沛调匀,农业可以旱作而很少灌溉,灌溉技术也较先进,因此农业耗水较少。工业国中日本的情况比较特殊,其农业用水量约占70%,原因是大规模种植耗水量巨大的水稻。美国工农业用水所占比例相当,因为它也是农业大国,但60年代以来,工业用水量开始超过农业,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用电量的剧增,电厂冷却用水量亦迅速增加。
尽管农业用水所占比重很大,但迄今全世界水浇地面积只占全部耕地的18%,其余82%仍为旱作农业,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情况不会有重大的改变。这意味着全人类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全球性天气波动将继续对人类的粮食供应起着重大影响。因此,灌溉对于农业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灌溉增加了垦殖面积,在干旱地区尤其如此,那里无灌溉即无农业。我国新疆一些灌区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另一方面,它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灌溉条件下,加上其他农业措施如应用良种、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等,可使产量增加3—4倍。同时,灌溉还增加了复种指数,其效益相当于增加了耕地面积。这种效益在农业上常用种植强度(croppingintensity)来表示,这就是收获面积与总耕种面积之比值。在目前的农业水平下,全世界旱作农业的种植强度约为0.70,灌溉农业为1.11,预期到2000年可分别提高至0.76和1.29。目前水浇地生产的粮食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3,可见灌溉农业取得的成就。
世界上最成功的灌溉农业在亚洲,全世界灌溉能力的63%在东南亚,该地区大部分一年两熟,种植强度平均达1.3,几乎为旱作农业平均水平的2倍。我国、孟加拉国和非洲的埃及都有集约农业的悠久传统,种植强度达1.5以上。日本的水稻产量,平均0.45公顷土地即可供应10462焦耳(2500卡)/人/日,美国需要2倍的土地面积方能达到此数,而印度则需要7倍于此的土地。
灌溉对于农业增产与稳产的作用固然无庸置疑,但是由于其耗水量巨大又限制了其发展。目前大多数灌溉方法比较落后,效率低,浪费大。在全世界范围内,灌溉水的平均有效率仅及37%,其余的63%都浪费了。这不仅浪费了水源,增加了成本,而且还造成养分的流失,更严重的是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水涝,造成地下水污染,以及引起某些疾病(如疟疾和血吸虫病)的传播等问题,这些均需予以足够的重视。
三、世界供水前景
上文已经指出,虽然全球的有效淡水量不及总水量的1%,然而,仍可以满足约200亿人口低水平的需要。不过由于人口的分布和降水的时空分布都极不均匀,使不少国家和地区不时遇到缺水的困难。表6.4按人均顺序列出世界13个富水国和13个贫水国的水资源概况,我国恰好名列世界贫水国的第13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520m3,仅及世界平均值的1/3。
世界人口仍处在持续增长的态势中,如果按照联合国的人口预测资料,2000年世界人口为62.5亿,则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下降至6500m3,2025年世界人口增长至约85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下降至4800m3,供水形势更加紧张。估计本世纪末将有3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另有人估计名列丰水国第13位的美国于2020年每天将需水37亿吨(1400×109加仑),成为缺水国(据E.E.Morris,1974年)。表6.5列举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缺水的情况。
供水紧缺往往造成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世界上的缺水区常常又是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均较迅速的地区,缺水对农业的冲击最大,因为农业常是这类地区用水量最大的部门,而且又常是经济效益较低的部门,因此当某一地区的用水量接近其自然极限时,常常是农业部门首先失去充分供水的保证。例如,在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每立方米淡水用于工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60倍于农业,计划部门在分配用水时必须考虑这个因素。在美国,更是奉行效益优先的信条,当农民把用水权卖给缺水的城市获利多于种植棉花、小麦和牧草时,他们将毫不犹豫地卖水而弃耕。美国有些地区用水权的价格很高,盐湖城每英亩英尺(英美常用体积单位,合1.233m3)用水权为200美元,而在迅速城市化的科罗拉多州弗兰特岭(FronRange)地区则高达3000至6000美元,任何农业收入都无法与这样的高价竞争。
但是,在过分地考虑用水的经济效益时,却往往忽视了水的生态学功能。在充分保证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用水的同时,没有考虑给河流留下必要的水,以保护那里的鱼类和野生动物,更没有顾及河流的娱乐与美学功能。我国华北一些河流水的利用率很高,例如海河、滦河流域在干旱的1983年入海水量仅为3亿立方米,为当年径流量的2.6%,该年河水的利用率已达97.4%。黄河下游有些枯水年也出现断流。这种情况对河流生态系统无疑都产生毁灭性的后果。
面对供水短缺的前景,有关各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总的来看,无非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来解决。开源的渠道包括已实行多年行之有效的一些措施,如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和抽取地下水等,也包括一些新发展的方法,如海水脱盐、南极运冰和人工降雨等;节流的方法首先是减少灌溉用水,包括耕种制度和灌溉技术的改革,其次是改革工矿企业的工艺流程以减少用水量,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废水净化再利用,以及提高水价以强制节约用水等。任何缺水地区,只有综合考虑采用上述措施才能缓解和解决用水紧缺的问题,而且其中还应考虑一些非自然的和非技术性的因素,例如跨国界和跨地区的用水矛盾问题,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内不同部门的用水分配问题等。各国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同,所能采用的适用技术也各异。对于经济落后的许多农业国,在无足够财力采取上述开发水源措施的情况下,只得被动地适应水源的空间与时间分配,甚至逐水草而居;经济发达国家在开发新水源上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可以采用较昂贵的海水脱盐和人工降雨等新技术,例如中东一些缺水的产油富国已建立了不少实用性的海水淡化厂,沙特阿拉伯于70年代陆续投产的一批海水淡化厂,年生产能力达到1.5亿立方米,规模已相当可观,但是该国的用水量在同一时期却增加了9亿立方米,海水淡化还不足以满足其用水增加的需求。
70年代全世界大约有700家海水淡化厂在运营,主要采用蒸馏与反渗透两种技术,多数规模小、能耗大、成本高。最大的淡化厂达到日产淡水3.5万吨的水平,水价约为每吨15美分(1973年价格),小型淡化厂成本较高,每吨为25—50美分不等,而抽取河水或地下水的费用仅为每吨1—2美分,二者相差几十倍,因此,淡化水除供饮用外,只能少量地用以浇灌温室花卉、蔬菜和果树。
人们曾经把海水淡化的前景寄希望于廉价能源的获得和淡化技术的改进。据理论计算,1升海水脱盐所需的能量为2.8千焦耳,但实际上效率最高的淡化厂也需要170千焦耳,为理论值的60倍。而且,核电的使用也未能使电费大幅度下降,1975年所谓廉价的商业燃料能源价格为1美元100万千焦耳,按此价格淡化一吨海水的电费即需17美分,加上水厂的建设费用和运营时的提水需用(每1m3海水提升100m约需1美分),海水淡化厂的水价高于传统给水的10倍以上。
除了成本问题以外,还有如何处理剩余盐分或浓盐溶液的问题。以海水的平均盐度3.5%计,每淡化1000m3海水就留下约40吨盐或浓盐卤。最方便和最省钱的处理方法是就近把它排放回海里去,但这会增加近岸海水的盐度,对近海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最近有人报道海水淡化的新进展,把利用热带海洋的热量发电和海水淡化结合起来。这项由美国伊利诺州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和科罗拉多州戈尔登的太阳能研究所完成的实验,是将热带海洋表层温度高达26℃的海水抽入真空室中,其中1%的水立即变成蒸汽,驱动普通汽轮机发出电力,用过的蒸汽则冷凝成为淡水。冷凝作用是靠抽取海面下半英里深处温度为6℃的海水而达到的,汽轮机发出的电力足以供给上述冷凝系统和真空系统的需要。这种装置称为海洋热能变换器。研究人员估计一个满负荷运转的装置能够产生10兆瓦的电力和每天2万立方米的淡水,足以满足一个2万人口城镇的水电需要。这项实验展示了未来热带海洋向热带岛屿和沿海城市供应淡水和电力的前景。
人工降雨迄今仍处于实验阶段,虽然不少国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实行人工降雨首先要寻找大片的浓云,这恰好是缺水的干旱地区不常具备的条件。然后用飞机(有时在地面筑台燃烧某些化合物)向云中喷洒凝结核(例如碘化银粉末),以催化降水的形成。这种方法不仅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且象碘化银等化学品的积累对降雨区的土壤和水文系统可能产生长远的影响,进而对农作物与人畜产生有害的效应。此外,人工降雨在某些地区有时还引起法律纠纷,对云中水分的所有权发生争议。例如,1977年美国西部地区大旱,华盛顿州实施了人工降雨,引起相邻的爱达荷州的不满,该州的司法部长威胁说要对华盛顿州的“偷云行为”向联邦法院提出控告。
本世纪内廉价电力的供应与深井泵的发明使得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成为可能,不少原来缺水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发展。然而,过量开采地下水使许多地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形成了新的环境病害,下文将要述及。
近年来,各国在更合理地用水、减少水分损失和废水回收利用等方面取得不少经验,这些措施比开发新水源投资少、收效快、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许多人视之为第二水源。例如,许多大型水库的蒸发损失很大,美国科罗拉多河上的米德湖(水库)的年蒸发量达1km3,相当于全国每人4500升。阿斯旺高坝后的纳赛尔湖蒸发量更大,如能使用蒸发抑制剂则可减少相当多的损失。又如工业用水大部分是冷却水,循环使用潜力很大,美国钢铁工业用水已有一半循环使用,日本各类工厂循环用水的比例也较大,水资源贫乏的以色列更是大规模地回收利用废水,工业与家庭废水回收处理后用于灌溉,工业用水量也大幅度减少,每百美元产值耗水量由1962年的20吨减少至1975年的7.8吨(已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尽管采取了上述种种措施,但是由于人口与经济的急剧增长,下一世纪内许多国家和地区仍将面临缺水的困难。几千年来,人类为了开发水利、消除水患、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修堤筑坝、开渠凿井、疏浚河道……工程规模愈来愈大,对水圈的干预愈来愈强烈。这是人类为谋求其福祉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行动,这些行动在达到其预期目的的同时,有些已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另一方面,人类在其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又常常“无意地”把大量废物和毒物排入水体中,造成水体的污染,使本来业已紧缺的水资源更形短缺。下文将就这两方面讨论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四、水体的自净和污染
对于什么是水体污染,不同学者提出了大同小异的概念,归结起来,水体污染可定义为: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造成水质恶化,从而破坏了水体的正常功能,称为水污染。
为了研究水体被污染的情况,必须先了解未受污染水体的水质状况,以及天然水体所具有的自净能力。
水体是指海洋、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地下水等地表与地下贮水体的总称。水体包括水和水中各种物质、水生生物及底质。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水体是指地表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
水体可分为海洋水体和陆地水体,陆地水体又可分为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本章研究的主要是陆地水体,而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
在环境污染评价研究中,区分水与水体这两个概念十分重要。例如,在河流重金属污染研究中,只根据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很难正确评价河流的污染程度。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物大部分均迅速地由水相转入固相,即迅速地转移至悬浮物和沉积物中。悬浮物在被水流搬运过程中,当其负荷量超过其搬运能力时,便逐渐变为沉积物。另外,在受重金属污染的水体中,水相中重金属含量很微(常为十亿分之一级),而且随机性很大,随排放状况与水力学条件不同,含量分布往往没有规律。但在沉积物中重金属很容易得到积累(百万分之一级),并表现出明显的含量分布规律。因此,沉积物能更好地反映水质的状况,而且可以作为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指示剂。在确定江河湖泊中所发生的复杂的化学过程时,应该同时研究水和沉积物。
(一)天然水的物质组成
在自然界,不存在化学概念上的纯水。天然水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含有许多溶解性物质和非溶解性物质、组成成分极其复杂的综合体。这些物质可以是固态的、液态的或者是气态的,它们大多以分子态、离子态或胶体微粒态存在于水中(表6.6)。
天然水中含有地壳中的大部分元素,但其含量变化范围很大,表6.6是天然水中含量较多,较常见的物质组成。
等八种离子,它们的总量占水中溶解固体总量的95%以上。
这八种离子在各类水中的含量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天然水中除含有八种主要离子外,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就天然水而言,一般系指含量小于10mg/L的元素。主要有Br、I、Cu、Co、Ni、F、Fe、Ra等。
溶解于天然水中的气体主要是O2和CO2,还有少量的N2、H2S和CH4。溶解性气体能够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以及水中物质的溶解、化合等化学和生化行为。
生物生成物这些离子在水中含量很低,然而它们对水生物的生长却至关重要,含量过高会使水生生物急剧繁殖,造成水体出现“赤潮”现象。
天然水体中的有机质一般指腐殖质,主要是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和生物遗骸的分解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它们大部分呈胶体微粒状。这些有机物在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下被分解成为无机物。
天然水的物质组成决定于它的形成环境,也就是说一方面决定于与水接触的物质的成分和溶解度;另一方面决定于这一作用进行的条件,即化学及物理化学作用,包括溶解-沉淀,氧化-还原,水相-气相间离子平衡,固-液两相之间离子交换,有机物的矿质化,生物化学作用等。通过上述各种作用,使天然水富集或析出各种离子和分子。
天然水物质组成的过程在大气圈中就开始了,但改变其组成的最主要过程是降落到地表之后开始的。
影响天然水组成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和伺接两种。直接因素主要有岩石、土壤和生物有机体,这些因素可使水增加或减少某些离子和分子。例如,流经石灰岩地区的天然水中富含Ca2+和HCO3-;当水透过土壤时溶解氧的含量减少,而CO2的含量增多;生物排泄物和残体增加了水中的某些组分含量,生物呼吸作用影响着水中气体的含量。
影响天然水组成的间接因素主要有气候和水文特征。气候是一切水化学作用进行的背景,同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地理分异起着总控制作用。
河流、湖泊、海水、地下水的水文动态补给及交替条件的不同,使水的组成有很大差异。例如,河水流速快,与河床接触时间短,河水中离子含量一般较低;地下水流速缓慢,与周围岩石接触时间长,水中溶解物的含量比地表水高,但气体组成相对减少;而湖水的化学组成比河水与地下水更为复杂。
(二)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
各类天然水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质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作用按其净化机制可分为三类:
(1)物理净化:天然水体的稀释、扩散、沉淀和挥发等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
(2)化学净化:天然水体的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凝聚等作用,使污染物质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和浓度降低。
(3)生物净化:天然水体中的生物活动过程,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特别重要的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水体的自净作用按其发生场所可分为四类:
(1)水中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质在天然水中的稀释、扩散、氧化、还原或生物化学分解等。
(2)水与大气间的自净作用:天然水中某些有害气体的挥发释放和氧气溶入等。
(3)水与底质间的自净作用:天然水中悬浮物质的沉淀和污染物被底质吸附等。
(4)底质中的自净作用:底质中微生物的作用使底质中有机污染物发生分解等。
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它们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并相互影响。
(三)污水的水质指标
水质指标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为了反映水体被污染的程度,通常用悬浮物(SS)、有机物(BOD、COD、TOC等)、酸碱度(pH)、细菌和有毒物质等指标来表示。
(1)悬浮物是污水中呈固体状的不溶性物质,它是水体污染的基本指标之一。悬浮物降低水的透明度,降低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质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
(2)废水中有机物浓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水质指标。但由于有机物的组成比较复杂,要分别测定各种有机物的含量十分困难,通常采用生物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有机碳等三个指标来表示有机物的浓度。
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生化需氧量,用BOD表示(BiochemicalOxygenDemand)。指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气量。BOD越高,表示水中需氧有机物质越多。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化学氧化作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为无机物CO2和NH3等;第二阶段,主要是NH3被转化为HNO2和HNO3。生化反应如下:
RCH(NH2)COOH+O2→RCOOH+CO2+NH3
2NH3+3O2→2HNO2+2H2O
2HNO2+O2→2HNO3
废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化作用所需的氧量。因为微生物活动与温度密切相关,因此测定BOD时一般以20℃作为标准温度。在此温度条件下,一般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需要20天左右才能基本上完成第一阶段的氧化分解过程。这不利于实际测定工作。所以目前国内外都以5天作为测定BOD的标准时间,简称5日生化需氧量,用BOD5表示。其理论根据是一般有机物的5日生化需氧量,约占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的70%,基本反映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实际情况。
化学需氧量,用COD表示(ChemicalOxygenDeman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COD越高,表示有机物质越多。目前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K2Cr2O7)或高锰酸钾(KMnO4)。
BOD在一般情况下能较确切地反映水污染情况,但它受到时间(时间长)和废水性质(毒性强)的限制;COD的测定不受废水条件的限制,并能在2—3小时内完成,但它不能反映出微生物所能氧化的有机物量。因此,在研究有机物污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采用BOD还是COD。
为了解决BOD、COD测定指标的不足,目前很多国家的科学工作者正在研究各种水质的总有机碳(TotalOrganicCarbon,简称TOC)和总需氧量(TotalOxygenDemand,简称TOD)与BOD和COD之间的关系,以实现自动快速测定目的。
(3)pH值。污水的pH值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水中生物的生长繁殖等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成为重要的污水指标之一。
(4)细菌。根据外部形态可将细菌分为:球茵,杆菌、螺旋菌。按摄取营养的方式可分为自养细菌,异养细菌。按温度因素可分为低温细菌、中温细菌、高温细菌。按氧因素可分为好氧细菌、厌氧细菌、兼性细菌。
污水中大部分细菌寄生在死亡机体上,这些细菌是无害的;另一部分细菌,如霍乱、伤寒、痢疾菌等则寄生在活的有机体上,对人、畜是有害的。衡量水体是否被细菌污染可用两种指标表示,一是1毫升水中细菌的总数;二是大肠菌的数量。大肠菌是在流行病学上评价潜在危险性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规定,饮用水中不得检出大肠菌。
(5)有毒物质。各个国家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地面水中有毒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标准。有毒物质包括无机有毒物(主要指重金属)和有机有毒物(主要指酚类化合物、农药、PCB等)。
除以上5种表示水体污染的指标外,还有温度、颜色、放射性物质浓度等,也是反映水体污染的指标。
(四)水体污染源
水体污染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型。
自然污染源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释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人为污染源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人为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由于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工艺、不同原料、不同管理方式,排放的废水水质、水量差异很大。工业废水是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它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表6.8)。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中各种洗涤水,一般固体物质小于1%,并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需氧有机物类、病原微生物类及洗涤剂。生活污水的最大特点是含氮、磷、硫多,细菌多,用水量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村污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五)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造成水体的水质、生物、底质质量恶化的各种物质称为“水体污染物”。随着工业发展和监测技术的提高,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不断增加。其中化学性污染物是当代最重要的一大类,其种类多、数量大、毒性强,有一些是致癌物质,严重地影响着人体健康。
水体中的污染物,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无机无毒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无毒物、有机有毒物(表6.9)。
无机无毒物主要指排入水体的酸、碱及一般无机盐类和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
水体中的酸主要来源于矿山排水及多种工业废水。水体中的碱主要来自碱法造纸、化学纤维、制碱、制革以及炼油等工业废水。酸、碱废水相互中和产生各种盐类,所以酸、碱污染必然伴随着无机盐的污染。
天然水体中的矿物质对酸、碱的同化作用而使酸、碱消失的过程,对保护天然水体和缓冲天然水的pH值变化有重要意义。
酸、碱污染破坏水体的自然缓冲作用,杀死或抑制细菌和微生物的生长,妨碍水体的自净作用,腐蚀管道和船舶。酸、碱污染不仅改变了水体的pH值,而且可增加水中的无机盐和硬度。
氰化物是剧毒物质。水体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化学、电镀、煤气、炼焦、选矿等工业排放的含氰废水。天然水体对氰化物有较强的自净作用,其途径有两个:一是挥发排出,二是氧化分解(生化氧化),其反应如下:CN-+CO2+H2O→HCN↑+HCO-3
在一般水质和pH值条件下,这种净化机制所产生的净化量可占水体中氰化物总自净量的90%左右。
这种净化过程所造成的氰化物自净量只占水体中氰化物总自净量的10%左右,但是在夏季(温度高,光照好),生化氧化过程的自净量可达到30%左右。
含氰废水对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都有很大毒性。
水体中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焦化厂、石油化工和塑料等工业排放的含酚废水。另外,粪便和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过程也产生少量酚类化合物。
天然水体中的酚化合物主要是靠生物化学氧化来分解。酚的生物化学氧化经过复杂的阶段,生成一系列中间产物。酚的分解速度决定于酚化合物的结构、起始浓度、微生物状况、水温及曝气条件等一系列因素。
酚污染可严重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表现在贝类产量下降、海带腐烂、鱼肉有酚味,浓度高时引起水产品大量死亡。高浓度的含酚废水灌溉农田对农作物有毒害作用,能抑制光合作用和酶的活性,妨碍细胞功能,破坏植物生长素的形成,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从而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生长、产量下降。过量地摄入酚,人会慢性中毒,发生呕吐、腹泄、头痛头晕等症状。
放射性物质有天然来源和人工来源两类。自然界中的许多元素和同位素都具有天然放射性,一般来讲放射性剂量都很低,对生物没有什么危害。人工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于采矿、选矿和精炼厂的废水,以及核试验、核反应堆、核电站、核动力船舰的废水。这些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是释放出α、β、γ等射线损害人体组织,并能在人体内蓄积造成长期危害,引起贫血、不育、死胎、恶性肿瘤等各种放射性病症,严重者造成死亡。
病原微生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医院废水以及制革、屠宰业的废水。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病原生物”,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总称。病原微生物主要有三类:病菌(如痢疾杆菌);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寄生虫(如疟原虫、蛔虫)。病原微生物是水体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人来讲,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致癌物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污染物质中大多含有致癌物质。例如焦化厂炼焦废水中的焦油含有多种致癌芳香烃;印染厂印染废水中染料含有多种致癌的芳香胺;植物营养物中的亚硝基化合物;农药中的有机氯化合物;重金属中的铬、镍等都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谢选骏指出:水体的自净是自然过程,但是人为的活动却打破了这个过程,其结果就是造成了污染。水体的污染于是成为人类的自杀,成为人类文明走向衰落的一个关键步骤。
第四节 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
网文《主要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报道:
一、需氧污染物
需氧污染物主要指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即二氧化碳和水等。因这些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故又被称为需氧污染物。虽然需氧有机污染物没有毒性,但若水中含量过多,势必造成水中溶解氧的减少,从而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动,需氧有机污染物是水体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之一。
(一)需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作用
需氧有机污染物一般分为三大类,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其它有机化合物大多为它们的降解产物。上述三大类物质的生物降解作用有其共同特点:首先在细胞体外发生水解,复杂的化合物分解成较简单的化合物,然后再透入细胞内部进一步发生分解。分解产物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被合成为细胞材料,二是变成能量释放,供细菌生长繁殖。
需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比较复杂,根据各类化合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反应的共性,可归纳出大致的降解步骤和最终产物。例如碳水化合物生物降解步骤和最终产物为:碳水化合物是C、H、O组成的不含氮的有机物,可分为多糖[(C6H10O5)n,如淀粉]、二糖[(C12H22O11),如乳糖]、单糖[(C6H12O6),如葡萄糖]。在不同酶的参与下,淀粉首先在细胞外水解成为乳糖,然后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再水解成为葡萄糖。葡萄糖经过糖解过程转变为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完全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不能完全氧化,最终产物是有机酸、醇、酮。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就是这部分产物。
脂肪和油类的生物降解步骤和最终产物为:脂肪和油类的组成与碳水化合物相同,由C、H、O组成。脂肪的生物降解步骤和最终产物比碳水化合物更具多样性。脂肪首先在细胞外水解,生成甘油和相应的脂肪酸。然后上述物质再分别水解成为丙酮酸和醋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和醋酸完全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条件下,完成发酵过程,生成各种有机酸。
蛋白质的生物降解步骤和最终产物为:蛋白质的组成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油类不同,除含有C、H、O外,还含有N。蛋白质是由各种氨基酸分子组成的复杂有机物,含有氨基和羧基,并由肽键连接起来。蛋白质的生物降解首先是在水解的作用下脱掉氨和羧基,形成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分解脱氨基,生成氨。通过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最后进一步氧化为硝酸。如果在缺氧水体中硝化作用不能进行,就会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发生反硝化作用。
一般来讲,含氮有机物的降解比不含氮的有机物难,而且降解产物污染性强,同时与不含氮的有机物的降解产物发生作用,从而影响整个降解过程。
(二)需氧有机污染物降解与溶解氧平衡
需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制约着水体中溶解氧的变化过程,因此,研究此问题对进行水污染评价、水产资源危害及水体自净作用都有重要意义。50年代,美国学者巴特希(A.F.Bartsh)和英格莱姆(W.M.Ingram)就编制出了关于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流中BOD和溶解氧(DO)相互关系的模式图,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该图非常清楚地反映出在被污染河流中BOD与DO之间沿程变化的曲线和根据BOD与DO变化曲线划分出该河段的水功能区(清洁水区、水质恶化区、恢复水区和清洁水区)。
在污染河流中耗氧作用和复氧作用影响着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耗氧作用指有机物分解和有机体呼吸时耗氧,使水中溶解氧降低;复氧作用(也称再曝气作用)指空气中的氧溶于水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使水中溶解氧增加。耗氧作用和复氧作用的综合决定着水中氧的实际含量。
需氧有机物分解与溶解氧平衡可用以下几种数学模式来描述:
(1)耗氧作用定律早在1944年,斯特里勒(H.W.Streeler)和费尔普斯(E.B.Phelps)就曾指出:“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氧化率与剩下的尚未被氧化的有机物的浓度成正比”,此即为Phelps定律,经微分,积分,推得式中,L为起始时的有机物浓度;Lt为t时间后的有机物浓度;Lt/L为剩余的有机物占起始时有机物的比率;K为耗氧速度常数,以日计算,普通生活污水在20℃时,K值约为0.1;t为天数。
可以看出,有机物的正常生化氧化速度是在第一天被氧化掉20.6%。似后每延续一天就从剩余的有机物中再氧化掉20.6%。尽管氧化速率没有变,但每一天的氧化量却逐渐减少。
还可以看出时间的重要意义。在第三天末有机物氧化分解了50%,剩余的有机物也是50%。因此可以认为,有机物生物分解的半衰期为三天。按此定律,又把剩余的有机物再分解50%,即到第6天末,剩余的只有25%,依此类推,到18天末,有机物只剩下1.6%。
温度影响生物的活性,因此也就控制着有机物的分解速率。不同温度对BOD分解过程的影响。曲线A是20℃,k=0.1时,半衰期为3天,BOD5是68%。当温度为29℃时,k=0.15(曲线B),半衰期为2天,BOD5是82%。当温度为14℃时,k=0.075(曲线C),半衰期为4天,BOD5是58%,这是耗氧过程的正常情况。但事实上耗氧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化现象,在自然界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出现偏离正常情况的现象。
(2)复氧作用定律复氧作用受溶解定律和扩散定律的控制,即溶解速度与溶解氧低于饱和浓度的亏缺值成正比;扩散速度与河水中两点间的溶解氧浓度差成正比。
(3)河流溶解氧下垂曲线方程当有机耗氧污染物排入河流后,根据耗氧作用和复氧作用的综合效应,沿河流纵断面形成一条溶解氧下垂曲线,它对评价河流污染及控制污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起始断面耗氧污染物排入河流后,耗氧速度最大,以后逐渐减少而趋向于零。复氧速度开始时为零,以后随氧亏值的增大而增大。水中溶解氧含量在某一时刻降至最低点,此点称为临界点。在临界点以后,复氧作用逐渐占优势,水中溶解氧含量开始上升。
1925年,H.W.Streeler和E.B.Phelps在研究美国Ohio河时,建立了BOD-DO模型,常被称作S-P模型。
S-P模型建立后得到了广泛应用。60年代后,出现了各种修正的BOD-DO模型。模型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并都有其不同的使用要求。一般地讲,模型越复杂越能较全面地反映河流实际情况。但这要增加许多建模参数,况且不同河流有不同的主要影响水质的因素。因此,片面强调选择参数多的复杂模型这种作法并不可取。对一条河段来说,选择模型的量和参数及模型复杂程度,应根据实际需要和目前所能获得的资料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作出简便、经济、适当的选择。
二、植物营养物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雨、雪对大气的淋洗和径流对地表物质淋溶与冲刷,总会使微量的N、P、K等植物营养物质汇入水体中。
天然水中过量的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它们来自农田施肥、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
从农作物生长的角度看,植物营养物质是宝贵的肥料。但过多的植物营养物进入水体,将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渔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
(一)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富营养化是指湖泊等水体接纳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藻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造成水质恶化,加速湖泊老化,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和水功能的破坏。
实际上,富营养化是湖泊在自然演变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湖沼学的意义上,湖泊有其发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范畴内所谓的湖泊富营养化。具体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逐渐累积,由营养物质少的贫营养湖向营养物质多的富营养湖演变,最后发展成为沼泽和干地。不过,在自然条件下,自然物质的正常循环过程中,这种湖泊演变的进程非常缓慢,通常是以地质年代来计算。
然而,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过量营养物排入水体,必将大大地加速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表6.12为贫、富营养湖的特点。
所有关于富营养化的分类,都是把本来应属于连续的富营养化程度分为若干个等级。富营养化程度通常分为三类,即贫营养、中等营养和富营养。
不同作者对富营养化的研究,提出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划分标准。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多少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密切相关。一般地讲,当总磷为20mg/m3、无机氮为300mg/m3时就可认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应该注意的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各种判断指标,都是用统计方法得出的一般规律,应用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判断。
(二)氮、磷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过多,是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因此,研究水体中氮、磷的平衡、分布和循环,生物吸收和沉淀,底质中氮、磷形态,有机物分解和释放等规律,对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和防治都有重要意义。
水体富营养化的关健不仅在于水体中营养物的浓度,更重要的是连续不断流入水体中的营养物氮、磷的负荷量。以湖泊为例,湖泊氮、磷负荷量的计算,按照物质平衡原则,在某一时期内,输入湖泊的氮、磷总量与输出湖泊的氮、磷总量之差,就是湖泊内氮、磷的积累量。
氮、磷负荷量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体积负荷量(g/m3·a)或单位面积负荷量(g/m2·a)。进入湖泊的氮、磷物质加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构成水生生物个体和群落,并经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和微生物所组成的营养级依次转化迁移。氮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气、液、固三相循环,被称为“完全循环”,而磷只存在液、固相形式的循环,被称为“底质循环”。湖泊底质和水体之间处在物质交换过程之中,而且底质中磷的释放是湖泊水体中磷的重要来源之一。不同湖泊底质磷的释放速度差异很大;对同一个湖泊而言,其底质磷的释放速度也随季节的不同而变化。
湖泊底质中磷分为有机态和无机态两大类。无机态中按照与其结合的物质又分为钙磷、铝磷、铁磷和难溶磷四种形态。底质中磷的释放与其形态密切相关。许多学者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底质中向水体释放的磷主要来自铁磷。例如日本霞浦湖底质,在好气条件下,总磷量从1.14mg/g降到0.96mg/g,减少了0.18mg/g。而在磷的各形态中,铝磷、钙磷量几乎没有变化,但铁磷却从0.30mg/g,降至0.13ms/g,减少了0.17mg/g。两者相比,明显地看出,总磷量减少的数量,基本上是由铁磷减少的结果。
影响底质中磷释放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水中溶解氧、pH、Eh、温度、混合强度、生物扰动等方面。另外,水中硝酸盐浓度对底质磷释放有明显作用。丹麦的湖泊调查研究表明,当湖中硝酸盐的浓度低于0.5gN/m3时,沉积物中磷能释放到水体中;当超过0.5gN/m3时,沉积物就不能释放出磷。
(三)湖泊富营养化预测与评价有关湖泊富营养化预测与评价的模型很多,但应用比较普遍的是Vollenweider模型。
Vollenweider模型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平衡方程。其前提条件是湖泊为完全混合型,模型假定湖泊单位时间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就是每年输入湖泊中的营养物质量与沉积量和输出量之差,此模型由Dillon进一步发展、完善、推导出稳态模型。我国的水体富营养化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涉及内容广泛,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三、油类物质
(一)油类物质的污染概况
随着石油事业的发展,油类物质对水体的污染愈来愈严重。而在各类水体中海洋受到的油污染最突出。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港口、海湾和沿岸,在油船和其它船舶的主要航线附近以及海底油田周围,都可以经常看到油膜和油块。
根据UNEP报告,每年有200—2000万吨的油由海源和陆源排入海洋。而OECD的估计是每年大约350万吨。科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每年300—600万吨。根据OECD的报告,海洋油污染中海源和陆源各占50%左右。但许多科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自陆源
海源油污染主要产生于运输过程中,由此每年排入海洋的油大约为150万吨。其中船舶正常带入(洗仓水,压仓水等各种来源)海洋的油约为110万吨;事故性(触礁、碰撞、搁浅、失火等)带入海洋的油约为40万吨。有人认为此项估计数据偏低。
陆源油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每年由此项带入海洋的油约140万吨。其次是大气中飘浮石油烃类的降落,每年进入海洋的油类为30万吨。
(二)石油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石油有“工业的血液”之称。石油中90%是各种烃的复杂混合物,它的基本组成元素为碳、氢、硫、氧和氮。大部分石油含84%—86%的碳,12%—14%的氢,1%—3%的硫、氧和氮。
根据石油中各种烃的沸点不同,按一定温度范围分成不同的馏分。石油类物质进入水体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迁移转化过程,主要包括扩展、挥发、溶解、乳化、光化学氧化、微生物降解、生物吸收和沉积等。
扩展过程:油在海洋中的扩展形态由其排放途径决定。船舶正常行驶时需要排放废油,这属于流动点源的连续扩展;油从污染源(搁浅、触礁的船或陆地污染源)缓慢流出,这属于点源连续扩展;船舶或贮油容器损坏时,油立刻全部流出来,这属于点源瞬时扩展。扩展过程包括重力惯性扩展、重力粘滞扩展、表面张力扩展和停止扩展四个阶段。重力惯性扩展在1小时内就可完成;重力粘滞扩展大约需要10小时;而表面张力扩展要持续100小时。
扩展作用与油类的性质有关,同时受到水文和气象等因素的影响。扩展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扩大了污染范围,另一方面使油-气、油-水接触面积增大,使更多的油通过挥发、溶解、乳化作用进入大气或水体中,从而加强了油类的降解过程。挥发过程:挥发的速度取决于石油中各种烃的组分、起始浓度、面积大小和厚度以及气象状况等。挥发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石油中低于C15的所有烃类(例如石油醚、汽油、煤油等),在水体表面很快全部挥发掉;C15—C25的烃类(例如柴油、润滑油、凡士林等),在水中挥发较少;大于C25的烃类,在水中极少挥发。挥发作用是水体中油类污染物质自然消失的途径之一,它可去除海洋表面约50%的烃类。
溶解过程:与挥发过程相似,溶解过程决定于烃类中碳的数目多少。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实验表明,在蒸馏水中的一般规律是:烃类中每增加2个碳、溶解度下降10倍。在海水中也服从此规律,但其溶解度比在蒸馏水中低12%—30%。溶解过程虽然可以减少水体表面的油膜,但却加重了水体的污染。
乳化过程:指油-水通过机械振动(海流、潮汐、风浪等),形成微粒互相分散在对方介质中,共同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乳化过程包括水包油和油包水两种乳化作用。顾名思义,水包油乳化是把油膜冲击成很小的涓滴分布水中。而油包水乳化是含沥青较多的原油将水吸收形成一种褐色的粘滞的半固体物质。乳化过程可以进一步促进生物对油类的降解作用。
光化学氧化过程:主要指石油中的烃类在阳光(特别是紫外光)照射下,迅速发生光化学反应,先离解生成自由基,接着转变为过氧化物,然后再转变为醇等物质。该过程有利于消除油膜,减少海洋水面油污染。
微生物降解过程:与需氧有机物相比,石油的生物降解较困难,但比化学氧化作用快10倍。微生物降解石油的主要过程有:烷烃的降解,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烯烃的降解,最终产物为脂肪酸;芳烃的降解,最终产物为琥珀酸或丙酮酸和CH3CHO;环已烷的降解,最终产物为己二酸。石油物质的降解速度受油的种类、微生物群落、环境条件的控制。同时,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对其降解也有很大影响。
生物吸收过程:浮游生物和藻类可直接从海水中吸收溶解的石油烃类,而海洋动物则通过吞食、呼吸、饮水等途径将石油颗粒带入体内或被直接吸附于动物体表。生物吸收石油的数量与水中石油的浓度有关,而进入体内各组织的浓度还与脂肪含量密切相关。石油烃在动物体内的停留时间取决于石油烃的性质。
沉积过程:沉积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石油烃中较轻的组分被挥发、溶解,较重的组分便被进一步氧化成致密颗粒而沉降到水底。二是以分散状态存在于水体中的石油,也可能被无机悬浮物吸附而沉积。这种吸附作用与物质的粒径有关,同时也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即随盐度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沉积过程可以减轻水中的石油污染,沉入水底的油类物质,可能被进一步降解,但也可能在水流和波浪作用下重新悬浮于水面,造成二次污染。
四、重金属
重金属是地球上最为普遍,具有潜在生态危害的一类污染物。与其它污染物相比,重金属不但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反而能够富集于生物体内,并可以将某些重金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一)重金属的概念及特征
重金属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严格统一的提法。但一般认为金属的比重大于5(或大于4)者为重金属。
重金属元素很多,在环境污染研究中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Hg、Cd、Pb、Cr以及类金属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Zn、Cu、Co、Ni、Sn等,目前,最引人注意的是Hg、Cd、Pb、As、Cr等。
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重金属是构成地壳的元素,在自然界具有非常广泛的分布,它遍布于土壤、大气、水体和生物体中。
(2)重金属作为有色金属,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各样的重金属污染源由此而存在于环境中。
(3)重金属大多属于过渡性元素,在自然环境中具有不同的价态、活性和毒性效应。通过水解反应,重金属易生成沉淀物。重金属还可以与无机、有机配位体反应,生成络合物和螯合物。
(4)重金属对生物体和人体的危害特点在于:第一,毒性效应;第二,生物不能降解,却能将某些重金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第三,食物链的生物富集放大作用;第四,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积蓄在某些器官中,造成慢性中毒。
(二)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重金属迁移指重金属在自然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和存在形态的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富集与分散问题。
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按照物质运动的形式,可分为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基本类型。
机械迁移是指重金属离子以溶解态或颗粒态的形式被水流机械搬运。迁移过程服从水力学原理。
物理化学迁移是指重金属以简单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水解、氧化、还原、沉淀、溶解、络合、螯合、吸附作用等)所实现的迁移与转化过程。这是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最重要迁移转化形式。这种迁移转化的结果决定了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
生物迁移是指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进行的迁移。这种迁移过程比较复杂,它既是物理化学问题,也服从生物学规律。所有重金属都能通过生物体迁移,并由此使重金属在某些有机体中富集起来,经食物链的放大作用,构成对人体危害。
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物理化学迁移包括下述几种作用:
沉淀作用:重金属在水中可经过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物,也可以同相应的阴离子生成硫化物或碳酸盐。这些化合物的溶度积都很小,容易生成沉淀物。沉淀作用的结果,使重金属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受到限制,从水质自净方面看这是有利的,但大量重金属沉积于排污口附近的底泥中,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有可能重新释放出来,成为二次污染源。
吸附作用:天然水体中的悬浮物和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无机胶体和有机胶体。由于胶体有巨大的比表面、表面能和带大量的电荷,因此能够强烈地吸附各种分子和离子。无机胶体主要包括各种粘土矿物和各种水合金属氧化物,其吸附作用主要分为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胶体的吸附作用对重金属离子在水环境中的迁移有重大影响,是使许多重金属从不饱和的溶液中转入固相的最主要途径。
络合作用:天然水体中存在着许多天然和人工合成的无机与有机配位体,它们能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度不同的络合物和螯合物。无机配位体主要有Cl-、OH-、CO32-、SO42-、HCO3-、F-、S2-等。有机配位体是腐殖质。腐殖质能起络合作用的是各种含氧官能团,如-COOH、-OH、-C=O、-NH2等。各种无机、有机配位体与重金属生成的络合物和螯合物可使重金属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重新释放。重金属的次生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氧化还原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在天然水体中有较重要的地位。由于氧化还原作用的结果,使得重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水体中以不同的价态存在,而价态不同,其活性与毒性也不同。
(上述摘自《环境学基础教程》)
谢选骏指出:如果主要污染物只是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显然需要一个自然过程予以分解,但是人类文明的急迫发展又使得这个自然过程无法完成。于是,污染的毒素就会注入社会和人体,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研究表明海洋塑料垃圾快速上升,微塑料进入人体或将危害健康》(伸远国际健康 2019-04-19)报道:
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又回到了我们和后代身上。
自上世纪世纪50年代人类开始大量生产塑料以来,低廉的价格,方便好用的特点,塑料制品在人类世界彻底大行其道,产量逐年稳步增加。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世界塑料制品总量已达3.35亿吨,年增约4个百分点。而每年向海洋输出的塑料垃圾可达480-1270万吨,其中有将近115-241万吨塑料垃圾由河流输入海洋。2015年,海洋塑料污染已被列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而大自然更直接的报复早已悄无声息的走进人类,微塑料也将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现实。
最新研究表明海洋塑料垃圾快速上涨升
近日,《自然-通讯》上一篇关于海洋垃圾的研究论文引起广泛关注。该研究文章称,研究人员进行了一场时间超过40年,覆盖超过650万海里的大型研究。本次研究,研究人员利用自1957年来一直在北大西洋及邻近海域被拖拽了超过650万海里的连续浮游生物记录器(CPR)来进行相关研究调查。通过对CPR样本中塑料微粒(塑料<5mm)的数量回顾性统计,研究人员发现,从1960年至1970年至1980年至1990年,微塑料显著增加,但在1980年至1990年期间没有明显的趋势。调查结果也显示,从1957年开始,这些科学装备被堵塞了669次,从2000年开始,轮船发动机齿轮缠上塑料制品的发生率增加了大约十倍,海洋垃圾的数量快速上升。这是近几十年来第一个全面揭示海洋塑料显著增长的研究,以往人们都只是推测海洋塑料数目在增长,而这一次给出了最直接的证据。
塑料遍布海洋,微塑料进入生态循环
海洋塑料垃圾大部分是不可降解的塑料类型,大多数聚合物将持续数十年,甚至可能持续数百年,乃至千年。
在外界驱动力的作用下,它们会进入海洋环境,随洋流长距离输送,进入大洋环流和深海海底。由于大约60%的塑料产品的密度低于海水,当海洋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后,一部分漂浮的塑料通过海流和风的输运进入海洋环流,形成世界大洋5大涡旋塑料垃圾聚集区。
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东部就存在着这样一个著名的“大太平洋垃圾带”。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垃圾带有4.5-12.9万吨塑料漂浮在16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比之前报道的数字高出4至16倍。微塑料在质量上占到了8%,数量上占漂浮的1.8-3.6万亿个中塑料的 94%,且有呈指数增长的态势。大型塑料垃圾则会慢慢通过生物或物理作用碎片化,成为微塑料垃圾。在许多食品中已经发现了微塑料的身影,海洋贝类中每克软组织中最高有20个;每公斤食盐中含有7-681个。也有研究发现,法国空气中每天每平方米沉降2-355个塑料纤维,平均每立方米室外空气中有0.9个塑料纤维。
估计全球50%的人体内有微塑料!
更直接的实验结果来自去年,2018年10月22日,在维也纳举行的欧洲胃肠病学会议上,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在全球一小部分受试者的每份粪便样本中都检测到了微塑料成分。
奥地利维也纳医药大学和奥地利联邦环境局表示,科学家在参与研究的8位实验对象粪便中都发现了塑料微粒。这8位主动参与试验的人年龄在33~65岁之间,他们彼此互不认识,生活的区域也不在一起,他们完全来自不同的大洲,分别生活在日本、芬兰、意大利、荷兰、波兰、俄罗斯、英国、奥地利。
一周后,根据这8位参与者大便的样本测试,发现不仅这8人的粪便中都含有塑料微粒,并且塑料类型多达9种,平均每10克粪便中就含有约20个微塑料颗粒。
这些被发现的塑料微粒直径在50~500微米之间,类型多样,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聚丙烯(PP)、聚乙烯和对苯二甲酸酯(PET)。
甚至连我们喝的水和吃的食盐里也都可能有微塑料了!
美国奥普传媒集团和纽约州立大学人员曾共同做了一项研究,他们选取了250瓶来自9个国家、11个知名品牌的瓶装水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仅有17瓶水中没有塑料微粒,这些细小的微粒平均每公升水中含有314个。另外,还有美国学者对来自五大洲14个城市的150份自来水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高达83%的样本带有塑料微粒。
而研究人员在分析了在中国各地超市购买的15种普通食盐,发现食盐中有用于生产普通塑料水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玻璃纸和各种其他塑料。
这种情况不只是在中国。上述研究人员发现,在欧洲,一名海鲜食客在一年中通过海产品摄入的塑料微粒可能高达1.1万粒。
总而言之,塑料微粒来自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牙膏、沐浴露、洗面奶、化妆品……目前全球含有微珠的洗护产品共有1147种,光是普通的一瓶磨砂洗面奶中就含有33万颗塑料粒子。最后研究也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报告,估计全球约50%人口的体内都能找到塑料微粒。
微塑料的危害研究
当微塑料全面入侵我们人类,甚至我们的身体里不知道哪些部位都已经存在了微塑料的情况下,微塑料将对我们产生哪些危害?来看看相关研究。总体来说,目前仍未有定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UN FAO)根据2017年对微塑料进行的调查指出,微塑料可能并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因为,对于啮齿动物和狗来说,直径超过150微米的微塑料不会被吸收,而是通过粪便排出,因此90%被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和纳米级的塑料颗粒应该不会被人体吸收(但问题是被吸收的怎么办……)。
另外一些研究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微塑料对人可能是有害的。理由和证据是,塑料本身的成分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并产生副作用。人的粪便中排出了微塑料并不意味着通过饮食和饮水进入人体的微塑料就能全部被排出,它们必然会或多或少存留在体内并蓄积。而且,既往的研究也表明,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颗粒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且在内脏中累积。至于它们是否会造成危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2016年欧洲食品安全局下属的期刊EFSA Journal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中含有的污染物上,如多氯联苯(PCB)和多环芳烃(PAH)。塑料作为高分子聚合物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以被认为是无毒安全的,但是在塑料的生产过程中,为增加和改变其功能会增添其他一些化学成分,如塑化剂(增塑剂)、抗氧化剂、染料、颜料等。以塑化剂而言,最常见的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释放到环境后便成为环境雌激素中的酞酸酯类。无论是人还是海洋生物,大量摄入塑化剂会形成假激素并传递模拟或虚假的化学讯号而干扰内分泌功能,影响生殖和发育,造成畸胎,甚至致癌。
此外,塑料的吸附性很强,尤其是微塑料,能吸附很多有害物质。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曾对当地海洋搜集的微塑料表面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析,发现有些地区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含量可高达24000纳克/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大类有害物质,具有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等特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甚至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例如,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1皮克。二恶英中的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2,3,7,8-TCDD)只需几十皮克就足以使豚鼠毙命,连续数天对孕猴饲喂每千克体重几皮克的剂量就能致其流产。
尽管微塑料对人的危害尚无研究结果证实,但微塑料对其他生物的伤害已经有一些研究结果。2016年瑞典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表明,高剂量的聚苯乙烯型微塑料能抑制鲈鱼的孵化和生长。而且该项研究中采用的颗粒物浓度在瑞典沿海岸的范围内,每立方米为150~102000个微粒。
最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剂量问题,我们都知道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仍需要长期严谨的科学才能得出结论。但由于人类位于生物链顶端,会通过微塑料等介质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其他物质的毒性累积放大无数倍。因此,微塑料对人造成的危害可能需要时间和数量的积累来实现。但目前微塑料就已经广泛存在人体内,真到那一天,我们还有挽回的余地吗?
如果我们能够想到,在家里,在街头,在海边,我们随手丢弃的垃圾,最终都有一天会慢慢变成微塑料,以另一种形态回到我们的身体里,我想我们就会真正意识到塑料危害。保护健康,不仅是锻炼身体和去医院体检,有些危害甚至来自我们永远想不到的地方。从大爱出发,从小事做起,抵制塑料过度使用,为了我们也为我们明天的后代。
《太平洋的巨大塑料垃圾环流带》报道:
近日,一项研究发现,地中海中塑料物质的含量甚至达到了每平方公里60万个,其中90%为聚乙烯和聚丙烯,而越是接近人类居住区,海水中所含的塑料物质便越多。
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可达10911米,一直被认为是地球上最神秘的一片"净土”。但根据科学家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在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生物体内,已发现了早已被禁止使用的化工原料 —— PCBs(多氯联苯,一种严重致癌物)。
今年9月16日,台风“山竹”从广东台山登陆,破坏力之大犹在眼前。没想到台风过境后的一幕幕更让人惊恐——放眼望去,积水上漂浮着各种塑料瓶、啤酒瓶、塑料泡沫,花花白白一片。这些原本被人类丢在海边或海里的垃圾,在一场台风后还给了人类。
菲律宾也同样——阵阵海浪夹带着大量垃圾来袭。
就连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去年从大洋深处带回海洋生物,都发现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体内竟检出微塑料。初步估计,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纤维状塑料绳。这预警着人类活动的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有人预言,到2050年,世界海洋里的塑料将会超过鱼类总和
之前有一部纪录片中的一幕震撼了很多人:一头鲸鱼拖着自己死去的孩子,游了很久很久,迟迟不肯放弃。而它的孩子,很有可能是被它受到污染的毒乳汁毒死的。
高密度分布的塑料微粒,杀死无数海鸟、鱼和其他海洋生物;而海洋生物吃掉的这些塑料,最终又会被摆上人类的餐桌。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必须要行动起来了
塑料并非必需品,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向塑料说“不”。
那些被我们扔掉的
正在一点点还回来
不要让“塑”命难逃
《微塑料进入人体后,危害有多大?已经进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祝叶华)报道:
2018年10月30日,潜水员Jacek Dybowski来到兄弟岛附近的红海海域潜游,发现了令人心痛的一幕,这头白鳍鲨的脖子上套着一个塑料环,塑料的边缘嵌进它的肉里,勒出了了一道深深的伤痕,看上去十分痛苦。
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在人类粪便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这意味着人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吃掉了塑料,由此引出一个广受关注的毒理学问题:微塑料会进入人类的肠道、血液以及其他器官中并危害我们的健康吗?
我们常常能看到海鸟吞下五颜六色的塑料后惨死的例子,人类自然不会主动去吃塑料。不过科学家已经在鱼类的身体中,还有海盐和自来水中,发现了塑料乃至微塑料广泛存在的痕迹。也许人类在不知不觉中也将塑料吃到了肚子里。
2018年10月23日,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欧洲胃肠病学会议上宣布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他们在人类粪便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这意味着人类吃下塑料已经成为事实。研究结果虽然还没有经过同行评议,却引出了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毒理学问题:微塑料会不会进入人类的肠道、血液以及其他器官中,我们会像海鸟那样中毒吗?
1、塑料进入食物链
海鸟体内的塑料瓶盖、鲨鱼胃里的塑料袋、海龟鼻孔里的塑料管以及海盐产品中微塑料的存在,都在不断地向人类传达一个信号:塑料已经进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
一直以来,塑料对生物体的危害似乎都是围绕着海洋生物和实验室中的小鼠开展的。对于塑料进入人体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体内塑料堆积的研究并不多。不过,这个科研空白最近被填补了。维也纳医科大学的胃肠病学家菲利普·施瓦布尔(Philipp Schwabl)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人类粪便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是比塑料更可怕的存在,它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mm且没有下限的塑料颗粒和纤维。微小的形体意味着它们更易于被吞食并进入生物体中。
最新的这项研究招募了来自8个不同国家(芬兰、意大利、日本、荷兰、波兰、俄罗斯、英国和奥地利)的参与者,其中包括3男5女,年龄介于33岁到65岁之间。在粪便取样前的一周内,每位参与者都记录了一周内的饮食情况。他们提交的饮食日记显示,所有参与者都食用了塑料包装的食品并饮用了塑料瓶装水。日记中还提供了微塑料潜在来源的信息,即8名参与者中有2人每天嚼口香糖,6名参与者在这一周中食用了海鲜。一周后,8名参与者分别将粪便“打包”邮寄到奥地利。奥地利环境机构对粪便样品进行了塑料成分的测试,结果发现,8个参与者的粪便中含有9种不同类型的塑料,其大小介于50到500微米之间(人类头发的直径大约为100微米)。平均而言,在每10克粪便中约有20个微塑性颗粒的存在。
施瓦布尔在会上表示:
“这项研究证实了科学家长期以来的猜测,即微塑料可能在胃肠道中堆积,在那里它们也许会影响肠道的耐受性和免疫反应。还可能协助有毒化学物质和病原体传播到体内。”
目前动物研究中发现积累塑料浓度最高的部位是肠道,但更小的微塑料颗粒(尤其是纳米塑料颗粒)却被认为能够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可能到达肝脏。施瓦布尔希望他们的发现能加速推动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不过,部分科学家认为研究的设计方案仍存有缺憾。一直在从事塑料人体毒理学研究的挪威科技大学生物学系副教授马丁·瓦格纳(Martin Wagner)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就表示:
“这项研究的细节没有公开,一份新闻稿显然不足以解释这个重磅级的研究成果。首先,样品污染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不清楚研究人员的操作流程,所以无法判断他们在人类粪便中发现的微塑料究竟是来自实际摄入还是实验室中其他塑料制品的污染。”
除此之外,他还指出,该研究的样本数量太小,仅有8名参与者,而如此小范围的调查并不能回答笼罩在微塑料科学上的未知问题:这些塑料碎片到底来自哪里?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是什么?粪便中的塑料颗粒是否来自空气中的塑料灰尘?一旦进入人体,塑料纳米纤维能否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人的肝脏?
理查德·汤普森(Richard Thompson)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科学专家,他和其他4位科学家2018年6月在《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发表的研究中比较了微塑料的不同来源对人体影响的差异。他们对比了食物准备过程中从空气中飘落到食物上的塑料纤维的含量和通过食用贻贝摄入的微塑料的含量。结果发现,与食用贻贝相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塑料纤维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大。汤普森指出,根据此次新闻通稿的描述,样本的获取是由参与者自行收集、“打包”之后再邮寄到奥地利,所以不能忽视操作过程中塑料瓶、食品包装、地毯、窗帘和衣服等潜在的塑料来源。他认为,如果想要让结果更具说服力,首先应该核实和排查并在文章中交代清楚此次人类粪便中塑料来源的问题。
2、动物是如何中毒的
宏观塑料对生物体影响的研究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许多年。随着微塑料不断进入科学家的视野,相关的动物毒理学研究也逐渐被注重起来。
2004年,汤普森在《科学》(Science)发文呼吁关注海洋的“白色污染”,并创造了“微塑料”这一术语。他们发现无数的塑料垃圾堆积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环境中,这些垃圾可能会在海洋中“逗留”数个世纪。汤普森等猜测在长年累月的阳光辐照和海水浸泡下,大块的塑料会降解成微小的塑料碎片和纤维,并最终在海洋中广泛分布开来。这种微小尺寸的塑料会被海洋有机物吸收,科学家们试图弄清楚这种分布广泛、五花八门的微塑料污染可能对动物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2008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马克·布朗(Mark Browne)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的研究首先证明了这些塑料颗粒并不总是无害地通过生物的身体。贻贝被认为是全球“微塑料污染的生物指标”。与鱼类不同的是,贻贝生活在海底,并且喜欢待在同一地方。所以布朗选取贻贝作为研究对象。
在他用蓝色贻贝做实验之前,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动物只会排泄出它们吃下的塑料微粒。不过布朗的研究最终发现,蓝色贻贝细胞中不仅有塑料微粒的存在,同时更小颗粒的微塑料也进入了贻贝的循环系统中。
这项研究被认为是一个警告信号,警示人类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对海洋的塑料输入。
随着研究人员积累更多的数据,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微塑料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从鱼的繁殖受损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变,证据正在逐渐浮出水面。2018年3月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一项研究发现,接触过塑料微粒的浮游生物不仅繁殖得更少,而且它们的后代(没有直接接触微塑料的后代)也繁殖得更少,这表明这种影响会持续到下一代。研究以淡水浮游动物中的水蚤(D. magna)为模型,研究了4代的微塑料和暴露后存活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水蚤从长期接触微塑料中恢复可能需要几代人,而连续几代接触微塑料可能会导致种群灭绝。
另一方面,塑料制造过程中添加的化学物质也有可能会在生物体内释放。例如许多用塑料制成的工业和日用产品中都含有可以干扰荷尔蒙的化学物质——内分泌干扰物(EDCs),这些物质被证实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2018年3月,美国内分泌协会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中显示,在老鼠身上进行的研究表明,EDCs可能是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和精子质量大幅下降的原因。科学家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对雄性老鼠精子活性的作用。DEHP是使用最广泛的内分泌干扰物之一。它广泛存在于工业和消费品中,如聚氯乙烯(PVC)管道、化妆品、医疗设备和塑料玩具中。研究发现,如果雄性小鼠在出生前暴露于DEHP的环境下,在出生后,它血液中的睾丸素和精液中的精子会明显减少。所以研究报告的作者称,母亲在怀孕期间大量暴露在内分泌干扰物中,她的儿子和儿子的后代可能会遭受生育能力下降或激素不足的痛苦。
微塑料污染的动物毒理学研究结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评估人类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遗憾的是,实验室动物和野生动物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人类身上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是由不同物种或接触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
3、对人类影响几何?
人类关于微塑料对海洋和淡水生物及生态系统影响的知识正在不断扩大,但对接触微塑料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何种影响的了解却仍存在巨大的知识空白。目前,我们对人体暴露水平、慢性毒性效应浓度以及微塑料诱发效应的潜在毒理学机制仍知之甚少,所以还无法精确评估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
1998年,一项发表在《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和预防》(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ention)上的文章称,研究人员在人体肺部中发现了吸入纤维素和塑料纤维。该研究用到的肺癌标本和非肿瘤性肺组织的标本来源于肺肿瘤切除的病人。科学家使用层流罩阻断了外来纤维和塑料的污染。结果发现,在这些新鲜的肺组织中可以反复观察到异质性纤维的存在。用偏振光检查肺组织的病理切片发现这些吸入的异质性纤维是纤维素和塑料纤维。研究人员猜测吸入肺部的微塑料可能是来源于空气中。
但多年来这样的人体研究开展得并不多,仅是在肺癌患者的病变组织检测中窥探到一二,而对于人体其它组织中是否会有微塑料的入侵还未知晓。
对此瓦格纳也表示,微塑料的人体病理学研究最近几年才引起科学家的重视。在此之前,科学家主要的关注点在微塑料对海洋的侵害上。现在研究的方向已经转向其他生态系统,例如研究微塑料对淡水和陆地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影响。
然而,科学研究需要时间。科学家不仅需要知道人类暴露在多少塑料颗粒中,还需要判断在人类的消化系统中残留的塑料颗粒的数量,更需要搞清这些颗粒是留在肠道内还是转移到血液和其他器官内。其次,相对于塑料污染本身,他更担心的是人类接触到塑料携带的化学物质的危害问题。现代人类食用的几乎所有的东西都用塑料包装,包装中可能含有有毒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更值得人类担忧。
“在现实世界中,微型塑料不会是人类生存的惟一压力源。微塑料可能成为化学污染物、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压力下压倒物种的最后一根稻草。”瓦格纳说。
微塑料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积累、代谢和最终毒性取决于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塑料的大小、形状、塑料的种类、表面性能、生物活性以及化学添加剂或其他有毒物质的存在。目前尚未证实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存在哪些确切的危害,不过由此前PM2.5对人体危害的研究为例,可以猜测微米、纳米级的微塑料颗粒有进入人体循环系统的可能,如果长期摄入微塑料,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化学物质在人体集聚。当然,这还只是一种推测,关于微塑料对生态和人类健康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谢选骏指出:无论如何,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已经迁移转化到了人类自己身上了!
第五节 无法治理的水污染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5〕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5年4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制定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坚持政府市场协同,注重改革创新;坚持全面依法推进,实行最严格环保制度;坚持落实各方责任,严格考核问责;坚持全民参与,推动节水洁水人人有责,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
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一)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取缔“十小”企业。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能源局等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制定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行业专项治理方案,实施清洁化改造。新建、改建、扩建上述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2017年底前,造纸行业力争完成纸浆无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浆技术,钢铁企业焦炉完成干熄焦技术改造,氮肥行业尿素生产完成工艺冷凝液水解解析技术改造,印染行业实施低排水染整工艺改造,制药(抗生素、维生素)行业实施绿色酶法生产技术改造,制革行业实施铬减量化和封闭循环利用技术改造。(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参与)
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2017年底前,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并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环境保护部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参与)
(二)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2020年底前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敏感区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左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除干旱地区外,城镇新区建设均实行雨污分流,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17年,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其他地级城市建成区于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
推进污泥处理处置。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达标改造,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等参与)
(三)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根据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农业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定实施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明确环保要求,新建高标准农田要达到相关环保要求。敏感区域和大中型灌区,要利用现有沟、塘、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栅和透水坝,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农业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质检总局等参与)
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在缺水地区试行退地减水。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区要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问题较严重,且农业用水比重较大的甘肃、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山东、河南等五省(区),要适当减少用水量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改种耐旱作物和经济林;2018年底前,对3300万亩灌溉面积实施综合治理,退减水量37亿立方米以上。(农业部、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参与)
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环境保护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四)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积极治理船舶污染。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分类分级修订船舶及其设施、设备的相关环保标准。2018年起投入使用的沿海船舶、2021年起投入使用的内河船舶执行新的标准;其他船舶于2020年底前完成改造,经改造仍不能达到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航行于我国水域的国际航线船舶,要实施压载水交换或安装压载水灭活处理系统。规范拆船行为,禁止冲滩拆解。(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等参与)
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编制实施全国港口、码头、装卸站污染防治方案。加快垃圾接收、转运及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接收处置能力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位于沿海和内河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及船舶修造厂,分别于2017年底前和2020年底前达到建设要求。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应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活动污染水环境的应急计划。(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五)调整产业结构。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自2015年起,各地要依据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相关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结合水质改善要求及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并实施分年度的落后产能淘汰方案,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备案。未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和核准其相关行业新建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
严格环境准入。根据流域水质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区域环境准入条件,细化功能分区,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要实施水污染物削减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到2020年,组织完成市、县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环境保护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参与)
(六)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重大项目原则上布局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并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低耗水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生态保护型旅游业,严格控制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敏感区域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新建、改建、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七大重点流域干流沿岸,要严格控制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纺织印染等项目环境风险,合理布局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推动污染企业退出。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应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环境保护部等参与)
积极保护生态空间。严格城市规划蓝线管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积。新建项目一律不得违规占用水域。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土地开发利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留足河道、湖泊和滨海地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非法挤占的应限期退出。(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环境保护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参与)
(七)推进循环发展。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推进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炭矿区的补充用水、周边地区生产和生态用水应优先使用矿井水,加强洗煤废水循环利用。鼓励钢铁、纺织印染、造纸、石油石化、化工、制革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水利部、能源局等参与)
促进再生水利用。以缺水及水污染严重地区城市为重点,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再生水。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和利用。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钢铁、火电、化工、制浆造纸、印染等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自2018年起,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北京市2万平方米、天津市5万平方米、河北省10万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应安装建筑中水设施。积极推动其他新建住房安装建筑中水设施。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京津冀区域达到30%以上。(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参与)
推动海水利用。在沿海地区电力、化工、石化等行业,推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循环冷却等工业用水。在有条件的城市,加快推进淡化海水作为生活用水补充水源。(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参与)
三、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
(八)控制用水总量。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其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严控地下水超采。在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地热水、矿泉水开发应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采矿许可。依法规范机井建设管理,排查登记已建机井,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一律予以关闭。编制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等区域地下水压采方案。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京津冀区域实施土地整治、农业开发、扶贫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不得以配套打井为条件。2017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工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九)提高用水效率。建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指标等用水效率评估体系,把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将再生水、雨水和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别下降35%、30%以上。(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参与)
抓好工业节水。制定国家鼓励和淘汰的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目录,完善高耗水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开展节水诊断、水平衡测试、用水效率评估,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到2020年,电力、钢铁、纺织、造纸、石油石化、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质检总局等参与)
加强城镇节水。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节水标准的产品、设备。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励居民家庭选用节水器具。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质检总局等参与)
发展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在东北、西北、黄淮海等区域,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农作物节水抗旱技术。到2020年,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7亿亩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水利部、农业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参与)
(十)科学保护水资源。完善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
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完善水量调度方案。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发挥好控制性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质中的作用。(水利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在黄河、淮河等流域进行试点,分期分批确定生态流量(水位),作为流域水量调度的重要参考。(水利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四、强化科技支撑
(十一)推广示范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重点推广饮用水净化、节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水生态修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适用技术。完善环保技术评价体系,加强国家环保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建设,推动技术成果共享与转化。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水处理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示范推广控源减排和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科技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等参与)
(十二)攻关研发前瞻技术。整合科技资源,通过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加快研发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海水淡化和工业高盐废水脱盐、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置等技术。开展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水环境基准、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新型污染物风险评价、水环境损害评估、高品质再生水补充饮用水水源等研究。加强水生态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环境监控预警、水处理工艺技术装备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科技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十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对涉及环保市场准入、经营行为规范的法规、规章和规定进行全面梳理,废止妨碍形成全国统一环保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健全环保工程设计、建设、运营等领域招投标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推进先进适用的节水、治污、修复技术和装备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参与)
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明确监管部门、排污企业和环保服务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完善风险分担、履约保障等机制。鼓励发展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服务总承包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以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参与)
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十四)理顺价格税费。加快水价改革。县级及以上城市应于2015年底前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具备条件的建制镇也要积极推进。2020年底前,全面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完善收费政策。修订城镇污水处理费、排污费、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合理提高征收标准,做到应收尽收。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不应低于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地表水,超采地区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非超采地区。(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牵头,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健全税收政策。依法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设备,必需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资源税税费改革等工作。研究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财政部、税务总局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参与)
(十五)促进多元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推动设立融资担保基金,推进环保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推广股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质押融资担保。采取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授予开发经营权益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水环境保护投入。(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牵头,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参与)
增加政府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加大对属于中央事权的水环境保护项目支持力度,合理承担部分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的水环境保护项目,向欠发达地区和重点地区倾斜;研究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实施“以奖代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重点支持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河道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应急清污等项目和工作。对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及运行费用分级予以必要保障。(财政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
(十六)建立激励机制。健全节水环保“领跑者”制度。鼓励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工业集聚区用水效率、排污强度等达到更高标准,支持开展清洁生产、节约用水和污染治理等示范。(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推行绿色信贷。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重点支持循环经济、污水处理、水资源节约、水生态环境保护、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严格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环保、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要加强协作联动,于2017年底前分级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鼓励涉重金属、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高环境风险行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人民银行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参与)
实施跨界水环境补偿。探索采取横向资金补助、对口援助、产业转移等方式,建立跨界水环境补偿机制,开展补偿试点。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财政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参与)
六、严格环境执法监管
(十七)完善法规标准。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排污许可、化学品环境管理等法律法规制修订步伐,研究制定环境质量目标管理、环境功能区划、节水及循环利用、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染责任保险、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地下水管理、环境监测、生态流量保障、船舶和陆源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起草地方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法制办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保监会、海洋局等参与)
完善标准体系。制修订地下水、地表水和海洋等环境质量标准,城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农田退水等污染物排放标准。健全重点行业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可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等参与)
(十八)加大执法力度。所有排污单位必须依法实现全面达标排放。逐一排查工业企业排污情况,达标企业应采取措施确保稳定达标;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自2016年起,定期公布环保“黄牌”、“红牌”企业名单。定期抽查排污单位达标排放情况,结果向社会公布。(环境保护部负责)
完善国家督查、省级巡查、地市检查的环境监督执法机制,强化环保、公安、监察等部门和单位协作,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完善案件移送、受理、立案、通报等规定。加强对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的监督,研究建立国家环境监察专员制度。(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中央编办等参与)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打击私设暗管或利用渗井、渗坑、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水、含病原体污水,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责任者严格落实赔偿制度。严肃查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领域越权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久试不验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环境保护部牵头,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参与)
(十九)提升监管水平。完善流域协作机制。健全跨部门、区域、流域、海域水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发挥环境保护区域督查派出机构和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作用,探索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流域上下游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定期会商,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要于2015年底前建立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环境保护部牵头,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等参与)
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断面(点位)。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水生生物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化学物质监测及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能力。2017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海域建成统一的水环境监测网。(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等参与)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等专业技术培训,严格落实执法、监测等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及工业园区要配备必要的环境监管力量。各市、县应自2016年起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环境保护部负责)
七、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
(二十)强化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明确各类水体水质保护目标,逐一排查达标状况。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要制定达标方案,将治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明确防治措施及达标时限,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自2016年起,定期向社会公布。对水质不达标的区域实施挂牌督办,必要时采取区域限批等措施。(环境保护部牵头,水利部参与)
(二十一)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将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移动源等各类污染源纳入调查范围。选择对水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的总氮、总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研究纳入流域、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体系。(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二十二)严格环境风险控制。防范环境风险。定期评估沿江河湖库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环境和健康风险,落实防控措施。评估现有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风险,2017年底前公布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对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行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替代。(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等参与)
稳妥处置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环境保护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二十三)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2015年底前,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及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地区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其他污染源于2017年底前完成。(环境保护部负责)
加强许可证管理。以改善水质、防范环境风险为目标,将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总量、排放去向等纳入许可证管理范围。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强化海上排污监管,研究建立海上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2017年底前,完成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环境保护部牵头,海洋局参与)
八、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二十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供水单位应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地级及以上城市自2016年起每季度向社会公开。自2018年起,所有县级及以上城市饮水安全状况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单一水源供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应于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提前。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防治地下水污染。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等区域环境状况。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和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应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加油站地下油罐应于2017年底前全部更新为双层罐或完成防渗池设置。报废矿井、钻井、取水井应实施封井回填。公布京津冀等区域内环境风险大、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开展修复试点。(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商务部等参与)
(二十五)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编制实施七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重金属及其他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物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大整治力度。汇入富营养化湖库的河流应实施总氮排放控制。到2020年,长江、珠江总体水质达到优良,松花江、黄河、淮河、辽河在轻度污染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海河污染程度得到缓解。三峡库区水质保持良好,南水北调、引滦入津等调水工程确保水质安全。太湖、巢湖、滇池富营养化水平有所好转。白洋淀、乌梁素海、呼伦湖、艾比湖等湖泊污染程度减轻。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风险高的地区,应执行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各地可根据水环境质量改善需要,扩大特别排放限值实施范围。(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加强良好水体保护。对江河源头及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江河湖库开展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案。东江、滦河、千岛湖、南四湖等流域于2017年底前完成。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西北诸河及跨界水体水质保持稳定。(环境保护部牵头,外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林业局等参与)
(二十六)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重点整治黄河口、长江口、闽江口、珠江口、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杭州湾、北部湾等河口海湾污染。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实施总氮排放总量控制。研究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规范入海排污口设置,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到2020年,沿海省(区、市)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于V类的水体。提高涉海项目准入门槛。(环境保护部、海洋局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参与)
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在重点河湖及近岸海域划定限制养殖区。实施水产养殖池塘、近海养殖网箱标准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开展海洋离岸养殖和集约化养殖。积极推广人工配合饲料,逐步减少冰鲜杂鱼饲料使用。加强养殖投入品管理,依法规范、限制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开展专项整治。到2015年,海水养殖面积控制在220万公顷左右。(农业部负责)
严格控制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污染。2017年底前完成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调查,监控评估水源地、农产品种植区及水产品集中养殖区风险,实施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参与)
(二十七)整治城市黑臭水体。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于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二十八)保护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恢复。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加强滨河(湖)带生态建设,在河道两侧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开展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的就地和迁地保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2017年底前,制定实施七大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环境保护部、林业局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保护海洋生态。加大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滨海湿地、河口和海湾典型生态系统,以及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力度,实施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开展海洋生态补偿及赔偿等研究,实施海洋生态修复。认真执行围填海管制计划,严格围填海管理和监督,重点海湾、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及预留区、重点河口区域、重要滨海湿地区域、重要砂质岸线及沙源保护海域、特殊保护海岛及重要渔业海域禁止实施围填海,生态脆弱敏感区、自净能力差的海域严格限制围填海。严肃查处违法围填海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将自然海岸线保护纳入沿海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到2020年,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不包括海岛岸线)。(环境保护部、海洋局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林业局等参与)
九、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
(二十九)强化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是实施本行动计划的主体,要于2015年底前分别制定并公布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逐年确定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的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城乡水污染治理,强化监管,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各省(区、市)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备案。(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三十)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水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环境保护部要加强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进展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等参与)
(三十一)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各类排污单位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开展自行监测,落实治污减排、环境风险防范等责任。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要带头落实,工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要探索建立环保自律机制。(环境保护部牵头,国资委参与)
(三十二)严格目标任务考核。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切实落实“一岗双责”。每年分流域、分区域、分海域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组织部参与)
将考核结果作为水污染防治相关资金分配的参考依据。(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对未通过年度考核的,要约谈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予以督促;对有关地区和企业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水环境污染事件的,以及干预、伪造数据和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记录在案,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已经离任的也要终身追究责任。(环境保护部牵头,监察部参与)
十、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三十三)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及达标情况等因素,国家每年公布最差、最好的10个城市名单和各省(区、市)水环境状况。对水环境状况差的城市,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节水型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告。(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卫生计生委、海洋局等参与)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各地级市(州、盟)水环境质量状况。国家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应依法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主动接受监督。研究发布工业集聚区环境友好指数、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城市环境友好指数等信息。(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参与)
(三十四)加强社会监督。为公众、社会组织提供水污染防治法规培训和咨询,邀请其全程参与重要环保执法行动和重大水污染事件调查。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健全举报制度,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一经查实,可给予举报人奖励。通过公开听证、网络征集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对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意见。积极推行环境公益诉讼。(环境保护部负责)
(三十五)构建全民行动格局。树立“节水洁水,人人有责”的行为准则。加强宣传教育,把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水情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客观规律的认识。依托全国中小学节水教育、水土保持教育、环境教育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支持民间环保机构、志愿者开展工作。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开展环保社区、学校、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推动节约用水,鼓励购买使用节水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环境保护部牵头,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水污染防治任务繁重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按照“地方履行属地责任、部门强化行业管理”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和责任主体,做到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突出重点,综合整治,务求实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依法依规狠抓贯彻落实,确保全国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目标如期实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
《兰州发生自来水苯超标事件》(更新于2014年4月14日 英国《金融时报》韩碧如)报道:
中国西北一个城市的供水被切断一天,此前一家石化厂的漏油污染了该市的水处理厂。这一事件再度突显出中国陈旧的管道和不受约束的发展所带来的危险。
当地政府上周六表示,法国基础设施公司威立雅(Veolia)在兰州运营的两家水处理厂之间的自流沟,被一条属于中国最大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的锈蚀管道的漏油污染。上周五,有460万人口的兰州的居民自来水供应被切断,此前威立雅检测发现,其处理的自来水中苯(一种致癌物质)含量超标。
兰州发生自来水苯超标的几个月之前,中国海滨城市青岛发生导致62人死亡的特大事故,那起事故的起因是中国另一家大型石油公司中石化(Sinopec)管道内的原油泄漏,渗入雨水管道后发生爆燃。
那起事故发生后,中国誓言对全国的油气管道进行安全生产检查。一名高级安全官员说,发现了很多类似和“相当令人震惊”的腐蚀情况。
在多年让中石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上市企业中石油(PetroChina)的母公司——实质上自我监管之后,对前“能源沙皇”周永康的亲信网络正在进行的腐败调查,揭示出了这一双头垄断体制内的商业实践和存在的各种“独立王国”。去年,中国环保部叫停了这两家公司新炼油厂的审批,原因是其达不到环保法规的要求;青岛发生爆燃事故后,中石化遭遇了罕见的公开指责。
这两家石油公司的高管表示,问题的一部分在于中国快速且不断扩大的城镇化,这导致居民区迅速扩大,延伸至城市边缘的前工业区。
另一个关切是,中国的一些油气管道是用劣质钢材和其他材料建造的。一所军方大学的专家2011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称,中国的油气管道基础设施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充足的传感器,检测不到泄漏或破裂通常导致的压力下降,甚至没有监测系统所需的基本数据。这使未探测到的泄漏更容易造成危害。
兰州居民从上月起就一直抱怨自来水有异味;据当地媒体报道,当地环保局仅在3月6日一天就接到200起投诉。
上周五威立雅试图解决苯超标问题之际,官方要求兰州市民24小时内不要饮用自来水,此举导致这个黄河岸边的工业城市的居民抢购瓶装水。威立雅要求记者向当地政府提出所有问题。
广西龙江最近发生的镉污染事件,突显了中国政府在应对水污染问题上遭遇的挑战。
最初遭到当地官员掩盖的这起镉泄漏事故,污染了逾200英里长的龙江水体,成为一大新闻事件。根据中国政府的估算,三分之二的中国城市缺水,农村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污染还导致全国三分之二的湖泊富营养化。
环保人士表示,许多水资源政策效果有限,因为实际执行规则有难度,地方官员可能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向来是评定政绩的主要指标)置于遵守环保指导原则之上。
胡四一承认了这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这种姿态对于中国官员而言颇不寻常。他表示,若继续实行老一套无力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方法,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对水资源提出的紧迫需求将难以满足。
《中国政府启动水污染防治计划》(更新于2015年4月17日 英国《金融时报》韩碧如 北京)报道:
中国已经下令关闭10个肮脏行业的小型工业企业,并且严控地下水超采,从而再度发起解决污染的努力。
昨日公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称,旨在降低水污染的处理厂和其他设备所用零部件将免征进口关税。在中国清理多年不受约束的工业化的后果之际,此举为海外企业提供了一个机遇。
随着中国公民越来越敏锐地意识到国内空气、河流和土壤所受的损害程度,污染正成为执政的共产党的政治负担。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行动计划》称。
《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适于饮用标准的比例总体高于93%,七大重点流域水质达到这一标准的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计算,目前这些流域大约63%的水达标。
京津冀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地方政府,被要求确定应当限采或禁采地下水的地区。目前这些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平原超采地下水的问题十分严重,农民、高尔夫球场和高档居住区都依靠水井。为了帮助向干旱的北方供水,去年中国启用南水北调引水项目,将长江流域的水引流至首都。
海外投资
“在北京周围的郊区和乡村,只要有一堵墙,你就会看到凿井的广告,他们不得不挖得越来越深,因为含水层越来越低了,”曾在这个问题上敲响警钟的环保人士戴晴表示。
《行动计划》还将任务分配给特定的行业,因为以往治理污染的努力往往被相互竞争的利益所阻碍。
被勒令关闭小型企业的行业包括农药、炼焦、制革、造纸和炼油等《行动计划》称,较大的工厂将获得技术以减少废水排放。规划者相信,小厂缺乏投资于降低污染所需的资本和利润率。
《中国应对污染每年需融资2万亿元》(更新于2015年4月23日英国《金融时报》韩碧如 北京)报道:
中国央行(PBoC)在一份有关“绿色”金融的报告中称,未来5年,要达到环境保护部确立的减少污染目标,中国每年需要2万亿元人民币(合3200亿美元)投资。
这份周三发布的报告估计,中国政府预算能涵盖的仅是全部投资的15%,并呼吁利用碳交易和融资工具的参与,如贷款、债券以及环保项目特殊基金等。
中国央行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前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经济学家马骏是这份报告的作者。他在报告中写道:“金融体系将在筹集和鼓励私人资本进入环保领域方面发挥作用,这很重要。”
上周,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一项解决水污染的计划。各省也已公布详细计划,实现2013年确立的空气污染目标。
中国的融资报告及其五年计划可能混合了之前宣布的基础设施计划和一些新的重要计划,从而很难估算预算资金的配置情况。
目前一些建议已在实行。中国计划明年将7个基于城市的碳排放交易试点计划合并成一个全国计划。
如果项目符合国家优先任务(包括可再生能源占中国发电量的五分之一左右的目标),开发商可能会获得优惠银行贷款。已宣布的项目包括花费1500亿美元建造大量核电厂,以及在中国河流为数不多的还没有建造水坝的河段修建水电站。
一些绿色金融项目可能会有被滥用的风险。例如,如果把建筑列为“环保”或“节能”,房地产开发商就可以规避贷款限制。而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往往比较宽泛。
与发达国家标准相比,中国的一些目标并不宏大,例如,到2020年之前,让93%的城市供水“适于饮用”。然而,这个目标需要在水处理和污水处理以及工业升级方面花费数十亿美元。(译者/梁艳裳)
《破解水污染治理融资难题 政府和社会资本如何联姻?》(2015-05-07 中国环境报)报道:
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采取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授予开发经营权益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水环境保护投入。但是,在当前水污染防治项目投资回报率普遍偏低的大环境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如何联姻?
财政部、环境保护部近期印发的《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意见》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重点领域、回报机制和操作流程等进行了哪些总体部署?这对于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水污染防治投入、提升防治能力和效率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对话人 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郭薇
■资金投入程度是水污染防治取得成效的关键
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是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多元融资、努力破解社会资本投入的制约瓶颈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采访人:《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对于拓宽水污染防治项目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对话人: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当前向水污染宣战的行动纲领。目前在水污染防治领域,流域综合整治、安全饮水保障、环境监测等环境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但是,由于投入能力有限,水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成效并不显著。
资金投入程度事关水污染防治成效,在中央政府或者各级政府投入有限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水污染防治领域显得尤为迫切。但是,当前存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领域与模式不清晰、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公平安全的社会资本投资环境不完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机制不规范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意见》以建立稳定的投资回报机制、健全公平安全的投资环境、优化社会资本投入的引导机制为重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和运营,提高社会资本环境保护投入的积极性、主动性,破解社会资本投入的关键瓶颈,拓宽水污染防治项目融资渠道。
■水污染防治领域将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
《意见》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拓展到城市污水、垃圾处置外的项目,有益于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和环保产业壮大。
采访人:从这次发布的《意见》看,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将主要涉及环境保护的哪些方面和领域?采取的是什么方式?
对话人:在此之前政府和社会资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领域主要是以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处置为主,一般采用BOT、TOT等模式。这次,《意见》明确了水污染防治项目的边界范围,拓展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湖泊水体保育、河流环境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湖滨河滨缓冲带建设、湿地建设、水源涵养林建设、地下水环境修复、污染场地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重点河口海湾环境综合整治、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含工业废水毒性减排)、环境监测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鼓励对项目有效整合,打包实施PPP模式,提升整体收益能力,扩展外部效益。《意见》同时提出逐步将水污染防治领域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推广运用PPP模式。
■构建社会资本全程参与、全面责任、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规范化PPP模式
坚持存量为主、因地制宜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盘活存量资产,分步实施。
采访人:此次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将遵循什么原则,采取什么方式?
对话人:《意见》坚持存量为主原则,以费价机制透明合理、现金流支撑能力相对较强的存量项目为主。经充分论证的新建项目可采取PPP模式。坚持物有所值原则转化存量项目、遴选新建项目。鼓励结合项目自然条件和技术特点,创新融资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改进项目运营管理的有效途径,构建社会资本全程参与、全面责任、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规范化PPP模式。同时,《意见》对纳入国家重点支持江河湖泊动态名录或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相关资金支持的地区,采取差异化的合作模式与推进策略,率先推进PPP模式。
■建立投资稳定回报机制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基本前提
明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边界和回报机制,让政府和市场两手共同发力。
采访人:政府和社会资本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开展合作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对话人:《意见》强调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形成以合同约束、信息公开、过程监管、绩效考核等为主要内容,多层次、一体化、综合性的PPP工作规范体系,实现合作双方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权益融合。其中,建立投资回报机制是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基本前提。
由于水污染防治项目具有公益性、收益率比较低、回收周期较长的特点,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回报。所以,《意见》强调社会资本稳定投资回报机制的建立。在因地制宜综合采用使用者付费、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政府付费等方式基础上,针对环境保护项目特点,提出鼓励捆绑、资源组合开发等盈利模式创新。《意见》提出积极发掘水污染防治相关周边土地开发、供水、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等收益创造能力较强的配套项目资源,鼓励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从“补建设”向“补运营”、“前补助”向“后奖励”转变
力求转变资金供给方式,重视专项资金使用方式与金融创新,以环境实效推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采访人:与过去环保项目的融资机制相比,《意见》在哪些方面有所改变和创新?
对话人:目前,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主要以投资补助的形式支持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资金不能用于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政府采购等方面。针对PPP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长期合作性质及纯公益项目主要采用政府付费的特点,《意见》明确提出了优化调整专项资金使用方向,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前补助”向“后奖励”转变,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对PPP项目予以适度政策倾斜。资金使用方式将从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为主拓展到综合采用财政奖励、投资补助、融资费用补贴、政府付费等方式,支持水污染防治领域PPP项目实施落实。
除专项资金外,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也是为PPP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的重要途径。一是建立向金融机构推介PPP项目的常态化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为相关项目提高授信额度、增进信用等级,提升PPP项目融资能力。二是支持开展排污权、收费权、政府购买服务协议及特许权协议项下收益等质押担保融资,提升PPP项目融资担保能力。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建立环境保护基金,重点支持水污染防治领域PPP项目。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逐步建立绩效标杆制度
优化项目管理模式,突出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重视专项资金与PPP项目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逐步建立绩效标杆制度。
采访人: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在管理层面需要有哪些保障性措施?
对话人:加强项目绩效评价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为此,《意见》从PPP项目实施层面提出了推进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建立独立、透明、可问责、专业化的PPP项目监管体系,实行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接受公众监督。建立政府、服务使用者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推广第三方绩效评价,形成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和项目后评价机制。激励社会资本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逐步建立绩效标杆制度。
■发挥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作用,降低PPP项目风险
规范操作流程,保障公平公正,强化第三方咨询服务。
采访人:在环保项目上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如何降低投资风险?如何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公平和公正?
对话人: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规范了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各环节操作流程,提出了PPP项目规范化运作的19个步骤。PPP是持久的婚姻,而非一场简单的婚礼,需要政府和社会资本长期的合作,因此发挥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政府和社会资本提供交易咨询服务是降低PPP项目风险、保障公平公正的重要途径。《意见》提出了培育第三方专业机构,完善咨询中介市场,鼓励采用第三方支付体系。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委托第三方机构提供包括实施方案编制、采购文件起草、项目协议拟定等涉及技术、财务、法律、商务等综合性的咨询服务,兼顾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利益,确保水污染防治PPP项目顺利实施。
《治理珠江流域水污染》(2016年5月26日 世界银行)报道:
世界银行通过贷款与知识合作,帮助中国广东省治理珠江流域的水污染,提升佛山市和江门市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减少源自两市污染物流入珠江水系,使项目区170万居民直接受益,为中国应对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作出贡献。
挑战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3%以上,主要由于大量外资流入进行制造业生产,从最初的低附加值产业发展到近年来的高附加值产业以及新兴服务业。
高速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保投入未能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作为中国第三长河的珠江受到严重污染,很多支流的水质甚至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最低标准(V类标准),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除少数几个较大城市对部分污水进行处理外,大部分居民生活污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水系。在2005年,佛山市只有55%的污水得到处理,而江门市只有22%的污水得到收集处理。
解决方法
世界银行于2004年批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贷款项目一期,开始介入广东省治理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和改善水质的努力,该项目为污染源最集中的省会城市广州的污水处理厂及其他环保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
继珠江三角洲环境一期项目之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二期项目于2007年3月获得世行批准,该项目将重点放在佛山市和江门市,两市流入珠江流域的污染物占总量的15%。项目以减少源自两市流入珠江水系的污染物为目标,采取一揽子关键措施,包括污水管理和污泥处理处置能力、水质监测、河道底泥疏浚、防洪和岸线整治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认为可能是东亚最大的污染热点地区,对南中国海产生严重的溢出效应。因此,珠江三角洲环境治理一、二期系列项目通过治理中国乃至东亚污染热点地区的最大污染源,标志着世行协助中国政府应对严峻环境挑战的重要步骤。
成果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二期项目于2007年至2013年实施,通过以下主要成果,帮助佛山江门两市减少了对珠江水系的污染:
佛山市:
项目投资扩建了镇安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由原先的20万立方米/天提升至25万立方米/天,并建成了7.6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随着污水厂的扩建和管网建设,佛山市禅城区的110万人口将因此受益,这些措施帮助佛山市将污水收集和处理率从2005年的55%提高至2013年项目完成时的88%。
项目设计了4座污泥处理车间并建设了其中的3座,总的处理能力为220吨/天,确保污泥得到妥善处理好安全处置,防止处置场地周围的地下水和邻近水域的污染。
通过拦截污水并将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6.7公里长的汾江河岸线得到明显改善,河堤也进行了加固升高以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
疏浚河道28公里共产生70万立方米的湿底泥,这些底泥脱水后进行了安全处置。项目投资建设了4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和一个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还有一套协助环保局应对突发的污染物排放事件的应急准备系统。
项目举办了大量人员培训、国际研讨会和学习考察活动,学习交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最佳实践,加强市政府相关部门的能力。
江门市:
项目投资扩建了文昌沙水质净化厂,处理能力从原先的5万立方米/天提升至20万立方米/天,并建成了污水泵站和22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这些措施帮助江门市将污水收集和处理率从2005年的22%提升至2013年项目完成时的70%。
项目还为新成立的江门碧源污水公司提供了技术援助以加强其运营和管理能力,碧源污水公司负责运营文昌沙水质净化厂。
世界银行的贡献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二期项目建立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一期项目除了为广州的污水处理厂及相关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外,还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资助了政策改革,包括规划和运营共享污水厂的跨区域合作试点(比如佛山市禅城区与南海区的跨区污水处理合作试点)、改进水质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以及江门市污水处理服务的融资优惠政策等。这些研究和试点为二期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参考和选择。
二期项目的总成本为1.422亿美元,其中7092万美元为世行贷款。项目准备期间开展了背景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并对工程选址进行了评估。对两市污水厂所做的详细财务分析包括成本回收机制研究、公众支付意愿调查和以全额成本回收为目标的预计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等。
合作伙伴
世界银行团队与佛山、江门两市在项目筹备和实施全过程中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保障了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高效的解决。两市都对项目给予了很大支持,配备人员齐全的项目管理办公室,拨付了较多的项目筹备经费。佛山市对自主经营的城市供水和污水服务公司给予了支持,江门市在2006年新建了一个负责污水处理的公司。两市共提供项目配套资金约9190万美元。
今后工作
佛山和江门两市关键的挑战是通过整治污水管道不断完善收集管网,将管网扩建到新城区,接通更多的居民户。佛山市水业集团公司与佛山市政府签订了截至2030年的合同,该公司计划通过公私合营,以BOT的模式在佛山市加大投资和业务拓展。江门市碧源污水治理有限责任公司也在实施其商业和财务计划,该公司建立了一个监测中心来监控所有污水处理厂的运作。2013年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的提高对两家污水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产生了积极作用,对整个污水处理行业也带来了积极影响,提高了经济独立性,减少对政府预算补贴的依赖程度。
受益人
江门市60万居民和佛山市禅城区110万居民从项目中直接受益。减少珠江三角洲水系的污染和改善水质,也有利于增进下游地区人民的福祉。
大沥镇谢边村村委会主任 梁敬周:
“(污水)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村内污水横流的情况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从内心里高兴。”
谢选骏指出:从上述事件的发展脉络看,需要“政府”首先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然后“新闻舆论”才会跟上。但是“政府和社会资本联姻”只能用于圈钱,不会拿来环保的——“破解水污染治理融资难题”在权钱勾结之下,是无法解决的,水污染问题最后不得不乞灵于外国资本世界银行的施舍了。但实际上,外国资本只能像慈善家那样,蜻蜓点水地做做样子,培植一两个试点工程,不会真正花钱解决中国无所不在的水污染——这就是“无法治理的水污染”的死结所在了。
第六节 死亡之海无所不在
死水又称滞水,为不流动的水体,水体之所在地没有流通的出入口。形成死水之地包括路边的小凹地、花园中的泥泞,甚至人工制造的器皿皆能形成死水。严格来说,死海亦是死水的一种。
死水内之元素不能加添或去除,元素就会沉积、腐烂,使水份败坏。死水亦是蚊虫的滋生地,某些国家,如新加坡,不清理家中的死水是违法的。
在中国成语中,人们以“一潭死水”来形容事情停滞不前的情况。
但是死亡之水比死水更深。
“彼岸”起源于佛教,它表示“死亡之水的对岸”。河的这岸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而对岸就是那些永远离开了我们的人的灵魂栖身地。在这个时候,人们常会去祖先的坟地上扫墓,主要是为长眠于地下的祖先祈祷。
《探索地球十大极限之地》(科学探索 2009年8月1日)报道: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曾在2008年策划并完成了大型科考项目“触摸中国之极限探索”,对中国自然极限,如干极,风极等做了详尽的报道。了解完我国自然的极限之地,那么把视野再放大,就地球而言,她的极限之地又有哪些?分布在何方?2009年8月,有国外媒体对地球的十大极限之地进行了盘点:
卢特沙漠
青坡拉索山
安赫尔瀑布
奥伊米亚康
南极干谷
马里亚纳海沟
芒特索尔山
死海
英属特里斯坦-达库里亚岛
罗洛
网文《死海》报道:
死海,即基督教《圣经》中的亚拉巴海,就是盐海。位于以色列、约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负422米,死海的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陆地的最低点,湖长67公里,宽18公里,面积大约810平方公里。死海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最深处380米,最深处湖床海拔-800米,湖水盐度达300克/升,为一般海水的8.6倍。也是地球上盐分居第二位的水体,只有吉布提的阿萨勒湖(Lake Assal)的盐度超过死海,位于巴勒斯坦、西岸和约旦之间的大裂谷约旦裂谷。死海位于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5到16公里不等,最深处为415米。远远望去,死海像一条双尾鱼,或藏或露,游弋在群山脚下。死海没有潮起潮落,波澜不惊。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像一面古老的铜镜,熠熠生辉。岸边,没有惊鸿照影,沙鸥翔集,群鸟嬉戏;水里也没有水草浮动,锦鳞游泳,连小鱼小虾也看不到。据专家说,水里没有微生物。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原因,人们给它起名叫死海(The Sea of Death)。
地理位置: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
湖泊类型:内流河
集水区国家:约旦、以色列
死海是一个内陆盐湖,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的约旦谷地。西岸为犹太山地,东岸为外约旦高原。死海约旦河从北注入。约旦河每年向死海注入5.4亿立方米水,另外还有4条不大但常年有水的河流从东面注入,由于夏季蒸发量大,冬季又有水注入,所以死海水位具有季节性变化,从30至60厘米不等死海长80公里,宽处为18公里,表面积约1020平方公里,平均深300米,最深处415米。湖东的利桑半岛将该湖划分为两个大小深浅不同的湖盆,北面的面积占四分之三,深415米,南面平均深度不到3米。无出口,进水主要靠约旦河,进水量大致与蒸发量相等,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天然水体之一。
地理特征/地貌特征
死海位于约旦-死海地沟的最低部,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续部分。这是一块下沉的地壳,夹在两个平行的地质断层崖之间。死海形成在大裂谷地区,像是一个巨大的集水盆地据传,《创世记》中所记载上帝毁灭的罪恶之城所多玛城与蛾摩拉城都沉没于死海南部水底,“难怪水域南浅北深”。死海水面平均低于海平面约400米,是地球表面的最低点。
气候特征
死海位于沙漠中,降雨极少且不规则。利桑半岛年降雨量为65毫米。冬季气候温暖,夏季炎热。湖水年蒸发量平均为1400毫米,因此湖面往往形成浓雾。湖面水位有季节性变化,在30至60厘米之间。湖水上层水温19-37℃,盐度低于300‰,富含硫酸盐与碳酸氢盐。底层水温22℃,盐度332‰,富含硫化物、镁、钾、氯、溴;其底部饱含钠与氯化物。南岸塞杜姆有化工厂及盐场据说死海冬无冰冻,夏季又非常炎热,造成湖水每年蒸发约1400毫米,常常是湖面上雾气腾腾。死海地区的气温太高,致使从约旦河流入死海的几乎所有的水(每天40-65亿升)都干涸了,留下了更多的盐。
2010年8月,以色列遭遇历史罕见高温。据以气象部门监测,死海附近气温日前高达51.4摄氏度,是1942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温。在死海附近的阿尔莫格基布兹,农民们下地劳作不得不错开日照最强烈、气温最高的时段,以防中暑。
形成成因
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死海的形成,是由于流入死海的河水,不断蒸发、矿物质大量下沉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有两条。其一,死海一带气温很高,夏季平均可达34℃,最高达51℃,冬季也有14—17℃。气温越高,蒸发量就越大。其二,这里干燥少雨,年均降雨量只有50毫米,而蒸发量是140毫米左右。晴天多,日照强,雨水少,补充的水量,微乎其微,死海变得越来越“稠”——入不敷出,沉淀在湖底的矿物质越来越多,咸度越来越大。于是,经年累月,便形成了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死海是内流湖,因此水的唯一外流就是蒸发作用,而约旦河是唯一注入死海的河流,水面依赖流入的水是否对比蒸发的外流,但近年来因约旦和以色列向约旦河取水供应灌溉及生活用途,死海水位严重受到的威胁。
海里生物
当滚滚洪水流来之期,约旦河及其它溪流中的鱼虾被冲入死海,由于含盐量太高,死海水中又严重地缺氧,这些鱼虾必死无疑那么死海真的就没有生物存在了吗,美国和以色列的科学家,通过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但就在这种最咸的水中,仍有几种细菌和一种海藻生存其间。原来,死海中有一种叫做“盒状嗜盐细菌”的微生物,具备防止盐侵害的独特蛋白质众所周知,通常蛋白质必须置于溶液中,若离开溶液就要沉淀,形成机能失调的沉淀物。因此,高浓度的盐分,可对多数蛋白质产生脱水效应。而“盒状嗜盐细菌”具有的这种蛋白质,在高浓度盐分的情况下,不会脱水,能够继续生存嗜盐细菌蛋白又叫铁氧化还原蛋白。美国生物学家梅纳切姆·肖哈姆,和几位以色列学者一起,运用X射线晶体学原理,找出了“盒状嗜盐细菌”的分子结构。这种特殊蛋白呈咖啡杯状,其“柄”上所含带负电的氨基酸结构单元,对一端带正电而另一端带负电的水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所以,能够从盐分很高的死海海水中夺走水分子,使蛋白质依然逗留在溶液里,这样,死海有生物存在就不足为奇了参加这项研究的几位科学家认为,揭开死海有生物存在之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类似氨基酸的程序,有朝一日移植给不耐盐的蛋白质后,就可使不耐盐的其他蛋白质,在缺乏淡水的条件下,在海水中也能继续存在,因此这种工艺可望有广阔的前景。
神奇功效
死海虽让大部分动植物在那里无法生存,但对人类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的,因为它会让不会游泳的人在海中游泳。任何人掉入死海,都会被海水的浮力托住,这是因为死海中的水的比重是1.17~1.227,而人体的比重只有1.02~1.097,水的比重超过了人体的比重,所以人就不会沉下去。旅行社的导游们拍下了一幅幅令人不可思议的照片:游客们悠闲地仰卧在海面上,一只手拿着遮阳的彩色伞,另一只手拿着一本画报在阅读,随波漂浮。
死海的海水不但含盐量高,而且富含矿物质,常在海水中浸泡,可以治疗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因此,每年都吸引了数十万游客来此休假疗养。
死海海底的黑泥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成为市场上抢手的护肤美容品。以色列在死海边开设了几十家美容疗养院,将疗养者浑身上下涂满黑泥,只露出两只眼睛和嘴唇。富含矿物质的死海黑泥,由于健身美容的特殊功效,使它成为以色列和约旦两国宝贵的出口产品。死海是世界上最早的疗养圣地(从希律王时期开始),湖中大量的矿物质含量具有一定安抚、镇痛的效果。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死海以求恢复他们的精力和健康。死海神奇的功效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阳光。太阳在一年里几乎每一天都照射着死海。由于该地区在海平面之下,因此阳光要穿过特别厚的大气层。这样就阻挡了部分紫外线,人们可以在这里放心地长时间晒太阳。
矿物质丰富的大气
海水蒸发后留下一批独特的氧化盐——镁、钠、钾、钙和溴。溴以其具有镇静疗效而闻名,它在死海周围空气中的密度比在地球其他任何地方高出20倍。
矿物质温泉
富含高浓度的盐和硫化氢。死海泥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和矿物质。它能很好地保温,清洁皮肤,减轻关节痛。
温度和湿度
干燥的暖空气、连续不断的高温和稀少的雨量。
高气压
死海是地球上气压最高的地方。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氧,让人感到呼吸自在。
花粉少
气候干燥、植物稀少,没有过敏源。
小贴士:
1.死海边有很多浴场,比较著名的是“安曼沙滩”,也可以在湖边找到人迹稀少的海滩独享,但没有更衣和冲洗设备比较麻烦。
2.虽说死海淹不死人,但要漂起来还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否则眼睛、鼻子、嘴进水会非常难受,所以开始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一点;只能仰面躺在水面上,除非有自信不会让水进入眼鼻否则不要游泳。
3.盐水有杀菌消毒、促进伤口痊愈的作用,但也会令伤口刺痛,身体有伤口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忍耐力再决定是否下水。
4.中午不要漂,以免晒伤。漂浮不要超过40分钟,否则身体会失水过多。
5.死海泥富含矿物盐,在死海的水疗酒店或安曼的药店中都可以买到死海泥制成的天然美容和洗浴用品。
特点/死海
下死海“危险”死海的海水比大洋的海水咸10倍,海水溅入眼睛可不是好玩的事情。因此,到死海游泳可千万不能扑通一声跳下去。会游不见得会浮。不少人以为死海浮力大,人沉不下去,死海因此可以随心所欲地戏水。其实不然。在死海漂浮切忌动作过大而弄出水花溅进眼睛。关键是海水太浓,哪怕有一小滴进入眼睛,都会难受得要命。有经验的人都带上一瓶淡水放在岸边,以便用来及时冲洗。有人不小心喝了一口,结果胃里难受了好几天,想吐也吐不出来。岸边的结晶体坚硬带刺状,很容易划破皮肤。进入死海,平时微小到你自己根本察觉不到的细小挠破处马上就有灼热感,真如同“伤口上撒盐”,不过经过死海盐浴后伤口好得快。另外,大部分死海海滩都是颗粒较大的鹅卵石沙滩,不常打赤脚走路的人,在沙滩上站起来甚至走一步都感到脚底疼痛难忍。
死海文书
死海西岸岩洞中出土的古代文书。最早发现于1947年。包括羊皮纸写本和纸草书等。一般认为是犹太教艾赛尼教派的“库兰社团”所藏。内容主要有希伯来文圣经及其希腊文、阿拉美文译本,圣经注释讲义,感恩圣诗,库兰社团的各种法规及有关巴尔·柯赫巴起义的文献等。库兰社团活动于公元前130~公元68年。公元68年,罗马帝国派军队镇压当地犹太人,该社团将这些文书藏入岩洞。这批文书的发现对研究艾赛尼教派、考订《旧约》和《新约》及探讨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渊源关系具有重大意义1947年,有两名贝都因族的牧羊童在死海西北端的古姆兰遗址中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些罐子。罐内有一些羊皮纸古卷,卷上有用希伯莱语和阿拉米语这两种古犹太语写的文字考古学家随后搜寻了周围的一些山洞,发现了更多的古卷,共计有500卷。这些山洞似乎是被称为“苦行派”的一群犹太教徒的藏经洞,他们2000多年前曾在这一地居住过。古卷包括《圣经》中除了《以斯贴》之外所《旧约全书》的抄本此外不有回忆录、赞美诗及其所属教派的情况介绍等。这些古卷比以前所发现的任何《旧约全书》抄本都要早至少1000年,而且是极具价值的古希伯莱语和阿拉米语文字手写体的范本 这些苦行派教徒将古卷这里可能是为了便于保存,因为他们的定居地于公元66年~公元70年被罗马人摧毁了。死海古卷是手写在羊皮长卷上的。其他的《旧约全书》抄本都是用犹太文字写的。但在以色列的气候条件下,古卷未能长期保存,所以极少发现其他的早期经文抄本死海古卷就储藏在这种罐子里,保存了2000多年 经鉴定,这卷《以赛亚书经》的成书年代为公元1世纪,然而羊皮依然完好,并且字迹清晰传说2000年前,罗马帝国的远征军来到了死海附近,击溃了这里的土著人,并抓获了一群俘虏,统帅命令士兵把俘虏们投进死海。奇怪的是,这些俘虏竟然没有沉下去,而是个个都浮在水面之上,统帅以为这是神灵在保佑他们,就把俘虏释放了。
相关传说
远古时候,西亚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死海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未来发展
长期以来,在死海的前途命运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死海在日趋干涸。在漫长的岁月中,死海不断地蒸发浓缩,湖水越来越少,盐度也就越来越高。在中东地区,夏季气温高达50℃以上。唯一向它供水的约旦河水被用于灌溉,所以死海面临着水源枯竭的危险。不久的将来,死海将不复存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死海并非是没有生命的死水,而且它的前途无量,是未来的世界大洋。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认为死海位于著名的叙利亚——非洲大断带的最低处,而这个大断裂带还正处于幼年时期,终有一天,死海底部会产生裂缝,而从地壳深处冒出海水,随着裂缝的不断扩大,死海将生长出一个新的海洋。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又发现死海正在不断变红,经研究,发现水中正迅速繁衍着一种红色的小生命——“盐菌”。其数量十分惊人,大约每立方厘米海水中含有2000亿个盐菌。另外,人们还发现死海中还有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看来,死海中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但是,死海的实际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它的面积正日益缩小,而地质假说还没有更多的事实加以论证。因此,死海的未来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
《探索“死亡之海”八——见到了麻扎塔格山》(2006-11-28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逸畴)报道:
我们东西向横穿大沙漠,最终目的地是西部和田河畔的麻扎塔格山。因此,我们在酷热难熬最困难的时候,都惦念着麻扎塔格山,似乎把它看作是一种希望的象征,是一种坚持前进的精神支柱。因为,见到了麻扎塔格山,就是到达了和田河畔,到达和田河畔,就有了水,就标志着我们胜利了,有了生命,我们从“死亡之海”走出来了。但是梦寐以求的麻扎塔格山不是那么容易到来的。日复一日,翻过一座座沙丘,眼看前面又是高耸的山影,啊!是否就是麻扎塔格山啊!努力爬过去,脚下仍然是一条沙岭,周围仍然是一片沙海的波涛,而前方远处仍然是一列列起伏的沙岭,我们就这样带着对麻扎塔格山的无限向往,不停地前进着。一直走到第六天的上午,当我们翻越一座高沙岭时,我们终于隐约看到前方一座山岭,它竟是下白上红的两列山岭。我们欢呼雀跃起来,计算距离,这极目所见的条状山岭,大概要在20公里以外吧! 高兴之余,我们竟又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了,这是否是沙漠里海市蜃楼的幻影呢!但这次是确凿无疑了。我们高兴地喝光了随身带的最后一桶饮料,摊开地图,调整好方向,朝着红白山头,奋勇前进。翻过脚下的高沙岭,眼前景观大变,沙丘变小了,变疏了,点点丛丛的绿色的植物出现了,显然,我们越过了最困难的中央流动沙丘带,进入了和田河东侧的古河道作用区了。在那低沙丘的洼地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一丛丛的鹿角草,它是那样绿嫩,那样的可爱,给我们这些沙漠苦行者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越过和田河,我们来到了麻扎塔格山
见到了麻扎塔格山,我们脚下起了劲,大家猛赶一阵,穿过由黄澄澄沙子组成的沙丘和红柳沙包、胡杨沙包,看到了奇形怪状枯死的胡杨。进入现代和田河水流的作用区,自然景观猛然大变。由和田河沙组成的新沙丘都是灰白色的,内含众多黑色矿物和闪亮的白云母片岩屑,沙丘间洼地内芦苇、红柳等绿色植物显著增多了。傍晚我们赶到和田河边,竟看到那片片芦苇滩地,在逆射的阳光下泛起一片银白色的光亮,而水道也有多条汊流,越过几道干河床,来到满水的主河床,见水面宽有百余米,我们毫不犹豫地脱掉鞋和长裤趟水过去。从沙漠出来,见到水是如此的亲切,水深齐腰还十分湍急,我们毫不在乎。天已擦黑,河床中是一片片的沙质地,脚踩下去,明显感到沙层受力液化,脚就下陷,拨出来竟很吃力。这时,驼工也赶着骆驼来过河了,第一批的五峰骆驼见水害怕,其中有两峰特别胆小,它们尽在急流中打转,竟一下齐腰陷入沙床中,发出骇人的叫声。无奈,我们只有靠人力卸下驼背上的东西,然后全体人员猫在水中用手挖沙,把驼脚拨出来,最后用绳子固定驼身,在一片推拉的吆喝声中把骆驼抬了起来,赶上岸去。就这样折腾了两个小时,才将倒下的两峰骆驼从河中救出来,我们泡在水中竟冻得发起抖来。这时天黑极了,又是精疲力竭的一天。大批骆驼已无法过河,我们只得返回对岸就地宿营,这天终究还是没有到达麻扎塔格山麓。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越过和田河爬上麻扎塔格山进行考察。麻扎塔格山维吾尔语意为“坟山”。因红山嘴上有一伊斯兰殉教者的坟墓而得名。据传说,有一名叫玛江汗的妇女,为伊斯兰教军暗送军情,被和田佛教军处死。伊斯兰教军战胜佛教军后,葬她于红山之巍,后来的伊斯兰教信徒视此处为圣迹,常来此凭吊、膜拜。
麻扎塔格山东西绵延l00多公里,南北宽1~3公里,山峰最高处海拔为1 635米,相对高度在100~400米不等。它由西向东分别由乔喀塔格、古董山和麻扎塔格(山)组成。山地横卧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部,最醒目而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山东端明显分为红、白两列,中间由一单斜谷地分开。北列的山头因由白云岩夹石膏层组成,色银白,人们称之为白山嘴;南列山头由砂岩夹泥岩组成,色褐红,人们称之为红山嘴。红、白两山嘴屹立在和田河下游西畔,白山嘴上由新月形沙丘链为主的风沙堆积覆盖于南斜面上;红山嘴的陡崖上则矗立着唐代以前古“丝绸之路”上的古戍堡和烽燧遗址。麻扎塔格山就像遨游在沙漠腹地一条红、白双头的巨龙,正在黄色的沙漠中部卧饮和田河之水。它也像一只伸向沙漠腹地的手,轻轻抚摸着塔克拉玛干万顷瀚海金浪。它记录着瀚海的沧桑变化,见证着“丝路”历史的风云变幻。
红山嘴顶上的古堡和烽燧遗址
整个麻扎塔格山是一列北侧受断层控制而翘起、向南西方向倾斜的单斜山。山地南麓是一片受风蚀的戈壁盐碱地,稀稀拉拉地兀立着一些坟丘状的红柳沙包。由于地层向南西倾伏,因此山前盐碱土堆积是很薄的。1.5~2米以下就可挖出地下水来,但水是苦涩的,生长着红柳、盐爪爪、盐穗木、黑刺等稀疏的盐生植物。
奇特的是在麻扎塔格山中段南坡山地出露的下第三纪地层中有含大量玛瑙石的砾岩层,它经风化后,竟在山脚下形成一种奇特的“玛瑙戈壁”。那些不怕风化而十分坚硬、具有各种形态封闭几何形图案的玛瑙石、蛋白石、鸡血石等散布地表,是很有观赏价值的自然奇观。我想,它们只要梢加琢磨即可变成十分名贵的工艺品。
麻扎塔格山顶上的风蚀蛤蟆石
我们来到离和田河20公里的地方,这里麻扎塔格山被隔断为东西两列。东侧山地作北西西走向,西侧山地作北东东走向,中间是宽缓低下的山口。东侧山头上出露的是灰白色的石膏地层,刃状的山脊受风化剥蚀呈锯齿状起伏。山的主体出露的是下第三纪棕色砂岩夹泥岩地层,它们一致作南西方向倾斜。在风和水的长期侵蚀剥蚀下,红层坡面形成一系列平行的冲沟和切沟,就如新疆吐鲁番有名的火焰山坡面侵蚀形态一样,颇为醒目。而顺层又形成一系列单斜谷地。由于断层、裂隙的纵横分割,这里在差异侵蚀剥蚀下又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造型地貌,如城堡,如立柱,如蛤膜卧伏,如蘑菇打伞,千姿百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麻扎塔格山第三纪地层中的介壳化石
我们迎着山口前行,一路看到不少风化的蚌壳、螺壳化石,使我们大开眼界。山口两侧的红山崖边,竟是盛产化石的地层,我们挑个大、完整的捡,捡了不少。像这样盛产化石的地层,在自然界也是很难遇到的。这是在下第三纪地层内的海相古生物化石。它们有腹足类、软体类、介形类等多种,它表明2000万年(下第三纪)前的塔里木中部还是浩瀚的大海,现在海洋变成了沙漠中的山地。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变化在这里体现多么明显!
麻扎塔格山北侧复合沙丘构成壮观的沙山
我们登上山口向北侧瞭望,景色的突变使我目瞪口呆。眼前竟是一片沙丘层叠起伏的沙海,这是由一系列新月形沙丘链复合组成的沙山。黄澄澄的沙丘链状延伸,排列叠置,似凝固着的瀚海金浪。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流动沙丘的雄姿。单个的新月形沙丘一般高三十多米。它们叠覆在一起,构成连片起伏的沙山,高的可达一百多米。在众多新月形沙丘的簇拥下,远处出现一座耸峙的沙山,它三面有棱,棱角分明,恰似金字塔般,这就是金字塔沙山了,是一种沙漠中罕见的类型。由于太阳的斜照,沙丘的凹部有着一列阴影,使整个沙丘变得立体感十分强烈。年轻的考察队员穿着红色的信号服向沙海奔去,我们架起摄像机,每个人都端起照相机,拍摄下这瀚海腹地的壮景。我越过山口沿山向东奔跑,目标就是远处山麓那座最雄伟的金字塔沙山。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沙海中勉力奔跑,满身是尘沙,汗水挂在积满尘垢的脸上,口干舌燥,喉头似要冒烟,鞋里袜里灌满了沙子,我赶紧脱下鞋袜挂在肩上急行,我要赶着阳光好的时刻到达沙山跟前。急行两公里,我终于来到那山麓,以激动的心情拍摄下一座壮观高大典型的金字塔沙山。而我们风沙地貌组的同志也紧跟在后面,他们在此架起了经纬仪、平板仪,详细地侧量着这罕见的沙丘,并要观测它的动态变化和研究它的形成机制。这次测量得金字塔沙丘耸立的塔身高度为58米,若加上它下面簇拥的沙丘,总高度在80~100米之间。分析这高大金字塔沙丘,它位于北西西向麻扎塔格山的北麓,其西侧有一低下山口切过山地,为南北向气流的通道。这样,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盛行的北东和北西向风的吹扬,势必受麻扎塔格山山地的阻挡而折射,形成多种不同方向的地形风,再加上流通的山口风的作用,甚至还有因山地存在而造成近地面的逆温层的作用(其对启动风沙风的影响作用)等等,多种风向在近地面复合,有众多沙子物源而就地起沙,才综合形成了这种特殊类型的沙丘地貌。麻扎塔格山北侧的沙丘可以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典型,这里流动沙丘类型之多,沙丘组构、成因和动态变化之复杂,沙丘之高大等都是少见的。
高大的金字塔沙丘
就在耸立的红山嘴之颠,矗立着一座残破的古戍堡和一座烽隧(烽火台),这是唐代以前古“丝绸之路”上的军事要塞遗址。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干燥少雨,城堡和烽燧虽历经1000多年的沧桑,至今仍然屹立在山头,而且保存比较完整。城门、瞭望台、城墙历历在目。该城堡城墙最高16米,墙厚1.5米以上,城堡面积约1 100平方米,靠城堡西不远为耸立的烽火台,台高约7.5米。这些古建筑均系就地取材,用棕红色泥巴夹胡杨枝垒砌而成,城堡下部有地道与仓库连通。在古城堡的废墟中,我们捡到了唐代的铜币、箭头及盔甲上的铜夹片等,还发现了木简和陶罐及其中碳化了的麦粒,这些将为我们确定城堡的年代和废弃原因提供重要依掘。可以肯定,在这里还会发现不少的文物,它们的存在是千余年来“丝绸之路”兴衰的见证。据史书资料,隋唐时,和田河已改道北流,其流域水草丰足,是一条由丝路北道直达于阗(今和田)的捷径。在唐朝与吐蕃争夺于阗的战乱年代里,麻扎塔格山必然成为一处扼守于阗北境的战略要地,至今巍然屹立在红山嘴之巍的古堡和烽燧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当年战马嘶鸣、兵戈铿锵之声,仿佛回荡在古堡上空。
站在烽火台上远眺
我们站在山巅古遗址上,茫茫沙海尽收眼底。古城堡俯瞰和田河,控南北交通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难怪它能成为古丝路上的军事要塞。而和田河的绿色走廊实际是一条重要的战略通道,通过它可以把昆仑山北麓的经济区与天山南麓的两个经济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塔里木盆地中部南北沟通的捷径。通过它并翻越昆仑山还可以与西藏阿里地区相连。因此,这条通道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和国防意义。以和田为基点,通过和田河下游走廊至阿克苏和库车,比绕道喀什,要近550公里,比绕道巴楚要近350公里。每当盛夏季节,汹涌开阔的和田河水,由麻扎塔格山前奔腾北去,两岸郁郁葱葱的灰杨林掩映着远去的沙丘,蓝天白云下映衬出嶙峋的红、白山嘴和森严神秘的古堡,真不愧是一处瀚海胜景。
我们科研工作者最感兴趣的,还是麻扎塔格山的横亘沙漠腹地,在自然界它是一条十分明显的分界线,它的南北两侧,在地质构造上,水文地质特征上,乃至沙漠地貌类型和景观、植物的分布和生态、近地面的气候等都有差异。因此,它的存在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网文《太平洋垃圾岛》(2009年9月10日,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
“太平洋垃圾岛”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与夏威夷间海域,这个巨型“塑料漩涡”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德克萨斯州,形成了东太平洋上的垃圾场。这些漩涡中的废弃物被鱼、海龟等海洋动物吞食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毒素,最终经由海洋生物、鸟类的身体进入到人类食物链中。
发现
丢弃的垃圾受洋流作用,在太平洋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塑料漩涡”——
最近,SEAPLEX(斯克里普斯环境塑料积聚远征的英文缩写)成为第一次专门研究加利福尼亚州与夏威夷间海域“塑料漩涡”的科考之旅。这个巨型“塑料漩涡”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德克萨斯州,他们在1700英里(约合2700公里)的航行中发现大量塑料垃圾,形成了东太平洋上的垃圾场。
海洋学家查尔斯·摩尔(Charles Moore)曾在1997年驾船穿过北太平洋环流系统( North Pacific Gyre )时,发现了这个垃圾岛。航海家一般都会避免从海洋环流系统经过,因为这种持续不变的高压系统,即已知的赤道无风带,没有可以给水手带来好处的风和气流。
摩尔发现,有大量塑料瓶盖、塑料袋、高频绝缘材料和微小的塑料芯片漂浮在海面上。阳光和海浪慢慢分解它们,使它们变成小碎片。这些碎片悬浮在海面下,试图给这个塑料大陆绘图的船只和卫星根本看不到它们。但是在后来用拖网捕鱼的过程中,摩尔发现这些碎片的数量是浮游生物的6倍。
形成原因
科学家们现在已确定出了导致这座超级垃圾堆的形成原因。那些被废弃的空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了海洋,而不断运动的洋流又使它们聚集在了一起,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垃圾岛”。由于洋流呈循环式运动,原本分散的小块垃圾会被逐渐地汇聚在一起。而海洋专家说,这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垃圾岛飘荡在加利福尼亚州与夏威夷之间的广阔水域,主要由生活垃圾构成,其中80%都是废弃的塑料制品,主要来自陆地,重达350万吨。
危害性
生态学家们警告称,这些漂浮从海洋上的垃圾将对水生生物构成严重威胁。他们解释说,鸟类会错误地将塑料当成食物,导致消耗系统受到阻塞。这样一来,误食塑料的鸟类最终将因饥饿而死。同时,塑料的自然降解过程长达数十年。有一些地方政府已尝试着禁止生产和在商店中使用塑料袋,并建议消费者们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网兜。
这些微小的塑料碎片造成的破坏,比那些较大的塑料垃圾导致的窒息、诱捕和拥堵造成的危害更大。这些塑料碎片在被小鱼误食以前,就像海棉一样会不断吸附重金属和污染物。它们通过较大的鱼、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向食物链的上层移动过程中,毒性会不断被浓缩。
“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说,他们发现至少267种海洋生物因误食海洋垃圾或者被海洋垃圾缠住而备受折磨。
影响
2009年8月进入东太平洋垃圾场进行调查的一名研究人员,此时的他手持3个塑料瓶,塑料瓶被抛进海洋后成为海洋动物的“家”。SEAPLEX成员鲍威尔说:“几乎每一个大块塑料垃圾上都有藤壶或者小蟹存在,纺锤鲹或者石首鱼幼仔等小鱼则潜伏在垃圾下方。所有这些迷你‘塑料岛’生态系统都在四处飘动,每一个都有捕食动物存在,可能对食物网造成一定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东太平洋垃圾场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面积巨大的海洋垃圾场,同时也不是其中面积最大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希望在不久后造访位于南美洲沿岸的一个大垃圾场。他们对这个垃圾场仍知之甚少。
清理
参与海星项目的道格·伍德林表示,东太平洋垃圾场内有大约80%的垃圾是岸上的人随意丢到海里的。海星项目是一项关注海洋健康的非盈利性计划,与SEAPLEX展开积极合作。
研究人员表示,减少流入的垃圾量可能是清理世界海洋的一种最有效手段。不过用这种方法无法收集到微小的塑料碎片。但是把其余的塑料捞上来,总比把它们留在海水中更好一些。该远征小队由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资助,包括30名成员。
在收集40吨供再利用试验的塑料垃圾的过程中,Brita公司将利用无人机和遥控水面探测器绘制该区域和水下“塑料大陆”的地图。伍德林希望用再生燃料驱动他的船只。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北大西洋里也有塑料垃圾,但是科研船只从没对这些区域进行过研究。如果这项探测任务取得成功,另一个更大的船队将于2010年开始研究工作。伍德林承认,海星工程有其局限性。
巨大垃圾岛遭质疑
据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学助理教授安吉莉奇·怀特(Angelicque White)的最新研究,这种说法不仅毫无根据,还不利于清除太平洋塑料垃圾的努力。怀特表示,她的研究表明,太平洋塑料垃圾是一个严重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怀特研究发现,太平洋海面飘浮的塑料垃圾实际数量还不到得克萨斯州面积的1%。怀特说:“毋庸置疑,全球海洋的塑料垃圾数量令人烦恼,但夸大其辞只会削弱科学研究的可信度。”
环保组织称,海洋里面的塑料垃圾多于浮游生物,而且,加利福尼亚州和日本之间海域的一个所谓“大太平洋垃圾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规模以每十年十倍的速度递增。怀特指出,这种说法会给公众造成误导。她最近参与了一次探险活动,专门了解塑料垃圾数量及其对微小海洋生物的影响。这次探险活动属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过“微生物海洋学中心:研究与教育”(简称C-MORE计划)资助的一项研究。怀特还表示,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科学家实施的最新研究发现,大西洋塑料垃圾数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再没增加过,虽然在此期间塑料制品的产量和消耗量不断增多。她说,多出的塑料是沉入海底,还是更有效地自然分解,目前尚不得而知。
怀特指出,塑料垃圾清理工作还会带来别的问题,例如,在没有分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其他生活于海面的小型海洋生物的情况下,尝试将塑料颗粒从海水中清理出去。她说:“这些小生物堪称海洋的生命。”据怀特介绍,在最近一次探险活动中,她和其他研究人员发现,依赖于光合作用的微生物能以不少塑料颗粒为生。她还谈到清理工作中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如对清理塑料所需要的巨大人力物力展开评估。怀特说:“另一方面,塑料制品显然不属于海洋。”
处理方式
目前,荷兰建筑学家正计划收集“垃圾带”里的塑料垃圾,希望建造一个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工岛。 提出这一构想的是荷兰鹿特丹whim公司。公司建筑专家说,他们将先在“大太平洋垃圾带”“就地取材”,收集塑料垃圾,然后装入中空的漂浮物里,充当小岛的“基座”。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建造一个面积约为1万平方公里、可供50万人居住的漂浮岛。在WHIM公司的网页,这个漂浮岛已被命名为“再生岛”。由于是漂浮在海中的独立小岛,“再生岛”上的能源将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提供。建筑专家还计划在岛上开辟出一块农业用地,以帮助未来的“岛民”实现食物自给自足。这一计划得到了荷兰国家建筑基金支持。不过,它仍处于调研阶段。建筑学家正在收集“大太平洋垃圾带”的垃圾样本进行研究,并努力寻找能大量收集垃圾且不会影响海洋生物的方法。
谢选骏指出:太平洋沦为死亡之海!“太平洋不仅容得下美国和中国!而且容得下整个人类的命运!”死水、死海、海洋垃圾带,都是危害人类生存的空间。如何使得它们重获生机?已经成为横亘在现代文明面前的挑战。类似的死亡之海,在现代世界其实已经无所不在了。甚至我们周围,已经潜伏着许多这样的死亡陷阱——最危险的是,人们常常对此视而不见。难怪现在人们癌症多发、百病丛生了。塑料大量进入人体一事表明,死亡之海不仅在外部环境,而且就在人类自己身上!
第七节 水牢水刑与致命的“巫咒之水”
水牢是一种牢房,它建筑在地底下,周围都是坚厚的石墙,分为两层,上层是个蓄水池,下层是牢房,一开机关就可以将牢房淹没。另外,传说中的水牢,也是酷刑的一种。被关进水牢的人,虽然不会短时间内窒息而死,但人在水牢里无法坐下休息,更无法睡觉,不出几天,身体支撑不住,就会倒入水中被溺毙。这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其惨酷程度,实不亚于几分钟内的窒息而死。
“梁羽生武侠名著”《龙凤宝钗缘》史朝英关押方辟符和聂隐娘的机关,它建筑在地底下,周围都是坚厚的石墙,分为两层,上层是个蓄水池,下层是牢房,一开机关就可以将牢房淹没。关押在水牢里的人很多会因水面上升而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
鸦片战争后英国在中国福州建立的“梅园监狱”(主要关押对英国人粗暴行为表示严重不满的中国人,可参考词条“梅园监狱旧址”)就有设立水牢,在里面惨死了数以百计的中国人。
被关进水牢的人,虽然不会像上述受刑者一样在短时间内窒息而死,但人在水牢里无法坐下休息,更无法睡觉,不出几天,身体支撑不住,就会倒入水中被溺毙。这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其惨酷程度,实不亚于几分钟内的窒息而死。
网文《古代水牢为何后来被废除?它到底哪一点最要人命?》
在古代有一种牢房,名字听上去并不惊悚,但很多犯人却愿意死,也不愿进入里面,这种牢房被称之为水牢,它的厉害之处胜过普通牢房的千万倍,不仅仅是因为里面有水的原因,而是里面整体的环境,几乎可以让犯人精神奔溃。
普通的牢房,我们在一些电影电视里面都看过很多,无非是一对稻草,一个马桶,一扇粗糙木头搭建的牢门,条件好一点的可能还会给犯人一张席子,一个小桌子,而这样的待遇算是天大的恩赐了,但是水牢就不一样了。首先水牢里面灌满了很多的水,一般身高的犯人进去之后,里面的水都可以淹没到他的胸口,矮一点的直接到脖颈,犯人一旦进去了水牢,根本不会有坐的机会,他们的手被铁链吊着,整个人只能站在水里。
如果这只是水牢的特别之处,那未免不能够体现它的恐怖,水牢里面的水,并非我们平常江河里面的水,它里面的水非常脏,犯人因为是站在里面的,所以大小便都是拉在了水里,那些古代的狱卒,也不会给水池去换水,因为这里并不是游泳馆,不需要保证里面的人是否干净卫生,所以时间一长,关押的犯人一多,这个水牢里面便臭不可闻,蛆虫满地,别说受折磨了,就是看到这种场面都可以让你精神奔溃。
最要命的是,这样的环境下,人的体力往往会支持不住,而且加上里面的空气质量和水质污染,犯人在里面容易感染细菌,导致身体腐烂,再加上没有休息好,整个人的身体免疫力都会下降,所以大多数犯人,没有过几天都会昏昏沉沉,只要他们头一栽下去,便会被那脏的要命的水呛个半死,意志力坚强的人能够多撑几天,意志力薄弱的很快便会溺亡在水牢里面。
这一种囚禁犯人的场所,虽然不用整天挨受皮鞭烙铁之苦,但它比死都难受,在古代的时候,很多重刑犯,或者不肯认罪的犯人就会被囚禁于水牢之中,这种惩治犯人的手段在每个朝代都有发生,既快速有效,又不要每天去严刑拷打,可谓是省力又省心。
水牢从古代开始一直到民国的时候多始终存在,中国最后的一个水牢便是民国时期的“梅园监狱”,据说里面的水牢之中不仅蛆虫满地,水里面还留有那些犯人的森森白骨,简直让人想到就心里发毛。
后来到了现代,很多的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和人性化,对犯人的人权和政策有了普遍的改善,所以便把水牢废除了,不过在一些落后的国家里面,也还存在这种水牢,可能是他们觉得这种手段对惩治犯人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未免也太残酷了,而且还很恶心。
对于水牢,你怎么看?你觉得还有必须存在的必要吗?
谢选骏指出:水牢是人为的,还有一种自然的水牢,那就是洪灾——
2016年6月16日的新闻报道指出:近日,大陆南方部分地区持续遭遇暴雨袭击。强降雨导致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8省54市,约255万人受灾,8000余间房屋倒塌。8省陷入汪洋,已有多人死亡、“失踪”。例如,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受灾严重。最新统计,暴雨已导致全省约26万人受灾,部分县市学校紧急停课。
广西气象台将暴雨黄色预警更新为橙色预警,洪涝灾害应急响应已提升到三级。
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境内持续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多间房屋被冲毁。当地媒体报导,多人死亡、“失踪”。
同时,新一轮强降雨正在袭击湖南,株洲、湘潭各发生一起滑坡崩塌,导致多栋房屋被冲垮掩埋,多人“生死不明”。
山东省全省平均降水量41.2毫米,济南、菏泽、潍坊、聊城等部分地区伴有冰雹,冰雹最大直径5厘米。
进入7月上旬,暴雨和洪水席卷半个中国,围困了南部一些城镇一段时日。至少160人死于溺水、山体滑坡和房屋倒塌,其中有35人在西部边陲的一起滑坡灾害中丧生。河流和湖泊水位上涨,令堤坝不堪重负,近200万人被转移到“更安全的地带”。
如此一来,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牢”了。
对“中国领导人”来说,几乎年年爆发的洪水是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他们没有能力兑现保障公民安全的承诺。
在过去,对防洪工程的忽视和腐败行为削弱了中国的洪水防御能力。包括李克强总理在内的一些领导人宣称,今年,政府的准备工作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分。
然而,专家和受暴雨影响地区的居民却表示,当地政府对排水很不重视,填湖造地,导致城市容易遭受大型洪水的冲击。
柯志强是环保组织“武汉绿色江城”的负责人,他说,“今年,城区淹水退不下去的情况变多了。”武汉位于华中地区,今年遭受了长江流域洪水的重创。“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湖泊一直在萎缩——自然排水系统遭到破坏,”柯志强在电话采访中说。“每个人,包括政府,都意识到整个水系统受到过度开发的伤害。”
在长江和淮河流域察看洪水灾区时,李克强称,“政府”现在的准备工作要比1998年做得好。他这是在批判执意要做“三峡水牢”的祸首李鹏。
那一年,更加严重的洪水重创了中国大片地区,导致约4150人死亡。当时的“总理”朱镕基看到脆弱的洪水防御工程,斥责官员以次充好、修筑了摇摇欲坠的堤坝,并称之为“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他这也是在批判执意要做“三峡水牢”的祸首李鹏。
李克强上周沿长江查看防洪工程时表示,“98年的大洪水我们都度过来了,现在我们更有力量,确保江城安全度汛,保障长江这条中国经济大动脉的安全。”他这是在吹牛。
在中国,洪水是个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对统治者克服灾害能力的考验。不过,以前的中国是自然灾害,还不是水牢,现在则是一个被一党专政强行制造的“水牢中国”!
甚至在在武汉和南京等大城市,积水也汇集在人口稠密地区,把整个城市变成了“收租院里的水牢”。
“政府资料”显示,中国已有11个省份共有164人死亡,26人失踪,7.3万处房屋倒塌,近170万英亩庄稼被冲毁。“政府”估计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00亿美元。甚至在偏远的西部地区新疆,大雨造成的山体滑坡掩埋了一座村子,导致35人死亡。
武汉的一些居民抱怨,官员在改善排水方面几乎无所作为,而且允许填湖进行城市开发。王昕煜是在当地长大的一名大学生,她冒着生命危险要求市政府官员披露在升级排水系统方面花了多少钱,引起了全国性的关注,她肯定会进入黑名单,这辈子肯定完了。三年前,武汉官员承诺,他们将投资130亿元人民币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王昕煜认为,他们的行动远远落后于计划。“我就想知道这130亿是怎么花的,”王昕煜告诉中国的新浪网站。“现在都过了三年了,还没有解决。”
还有武汉居民抱怨,一些本来可以储水再慢慢排水的湖泊在不计后果的开发计划中被填平。他们说,政府还允许开发商在容易受灾的地方修建住房。《新京报》引述的一项估算数据称,武汉的湖泊面积在过去30年中缩减了近三分之一。“湖泊是天然的蓄水池,”环保人士柯志强说。“下大雨时,本来可以流到湖里的水,现在就聚集到了住宅区。”
新闻说武汉新一轮降雨来了,回来时地铁工作人员在搬运沙袋。一次降雨,就能让百姓的住房变成水牢。人们迷迷糊醒来,穿着短裤逃命要紧!
不仅由于“城内缺乏有效的排水设施”,而是由于一党专政猛于洪水野兽。
“党”这个黑社会,结党营私——把修下水道的钱都贪污了。
三峡工程,遗祸子孙!
有人说:“值得反思!为什么什么都学国外,这个城市规划没人学习?”
其实,三权分立就没学国外。有了三权分立和基督教立国,就不会有洪水野兽了。
否则,永远反思,永远没有结果,永远只能坐等下一次更大的灾难……
结论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写写文章都不行,那会抓了坐牢去。
因为,这里是“水牢中国”。
除了水牢,还有水刑。
《9·11事件主谋遭受183次水刑》报道:
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对有关布什政府使用酷刑审讯囚犯的1603页报告发表评论,他说道:“我认为我们的行为完全公正的,并且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再做一次。” 太对了!
据悉,切尼在接受采访时对该报告进行了回应,报告详细地描述了美国人员如何粗暴地对待囚犯的行为。切尼表示这个报告是“一件可怕的作品”,并认为这个报告有“严重的缺陷”,因为它未能采访到参与计划的关键人物。报告还称,很多对恐怖分子嫌疑人使用酷刑后获得的情报都是毫无用处的。切尼随即对此言论进行了回击,他声称:“这个报告都是胡说八道,水刑明明就使我们获得了让美国免受打击的有用情报。”
他补充说道,这些工作是绝对必要的。收集的这些情报中就包含了对西海岸的潜在攻击预警信息。
在采访过程中,切尼坚持认为,布什政府期间的审讯手段是完全合法的。
切尼:审讯手段是完全合法的
随着“中情局强化刑讯情况报告”的曝光,两位心理学家的敛财行径被公之于众。报告称,他们与中情局签订合约,负责设计“强化刑讯项目”中使用的刑讯方法,由此获得超过8000万美元的酬劳。 报告说:“这两名心理学家都没有作为审讯人员的经验,也没有对‘基地’、反恐和相关文化、语言方面的特别了解。”
“在中情局看来,这些签约心理学家基于‘习得性无助’理论拟定刑讯流程,并发明了一系列强化刑讯方法。”报告称,“在2005年之前,中情局将项目相关工作大量外包。”
这两名心理学家被确认为前军官吉姆·米切尔和布鲁斯·耶森。两人曾多次对外吹嘘,说他们每天能赚1000美元。
靠设计酷刑获利8000万美元
案例:因酷刑患上精神病甚至死亡
报告称,多名在押人员被施加水刑,一些人因此患上精神疾病。水刑是用布或纸蒙住受刑人的脸并反复浇水,令其难以呼吸,感觉即将窒息而死。基地组织军事指挥官、本·拉丹接班人阿布·祖贝达是受刑人之一,他2002年在巴基斯坦被捕后,遭水刑、禁止睡觉、囚禁在狭小空间等多项“强化版审讯技术”对待。
祖贝达被关押于泰国的一秘密设施。报告称,中情局官员认为他了解一起即将发动的袭击图谋,先把他关禁闭47天,没有一次问讯,而后用各种酷刑轮番折磨。祖贝达后患精神病。
涉嫌为9·11恐怖袭击事件主谋的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183次遭受水刑。他一度受刑是被强迫要求承认一项莫须有的罪名:自己在蒙大拿州招募恐怖组织成员。
至少5人被“灌肠”,至少3人被威胁家人会受到伤害,如孩子、母亲会遭性侵或杀害。
在中情局位于阿富汗的设施“盐坑”,本·拉丹保镖里达·纳贾尔被禁止睡觉一个月,“精神崩溃”。他被挨饿、铐住受冻、不得上厕所。
涉恐嫌疑人古尔·拉赫曼被铐在墙上,只穿一件T恤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过夜。次日,拉赫曼死于体温过低。
在多年否认之后,两名波兰前领导人10日终于承认,他们曾允许美国中情局在波兰境内设置秘密监狱,但辩称从没允许严酷对待狱中囚徒。
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前总理莱谢克·米莱尔10日在华沙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允许向中情局提供关押地点的往事。
尽管波兰官方长期否认境内存在“黑狱”,但美联社曾援引前中情局官员的话发表一系列文章披露,中情局于2002年12月至2003年秋天在波兰中北部村庄旧凯库蒂运营设在那里的秘密监狱。一些人权组织认为,波兰“黑狱”曾关押8名恐怖嫌疑人,包括自称策划9·11袭击的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
“美方请求波兰寻找一处安静场所以便开展工作,从一些宣布准备与美方合作的人员口中有效获取信息,”克瓦希涅夫斯基对媒体记者说,“我们予以同意”。
谢选骏指出:看来波兰这个国家罪孽深重,天然适合开办酷刑中心甚至灭绝营地。否则,美国为何去到哪里从事酷刑,而不在美国国内?就是这样!唯一不该的,就是花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否则,美国国库的亏损会那么严重吗。
除了水牢、水刑,还有致命的“巫咒之水”——
网文《拖雷到底是意外死亡还是被害?》报道:
拖雷死了,死得很突然,死得很蹊跷,死得充满争议。争议的焦点就在于,他是意外猝死?还是死于哥哥窝阔台费尽心机的谋杀?
有一点必须清楚,就是无论拖雷猝死抑或遭谋杀,他死前的三天,都喝了一碗水。这碗水不是寻常的水,那是一碗"巫咒之水",怎么会喝下这种水呢?这要追溯到蒙古大军讨伐金朝的时候。
当时,元太宗窝阔台忽然患病,几天几夜昏迷不醒。什么病,查不出来。我们知道,蒙古人是相当迷信的,于是召巫师前来占卜。赶巧的是,巫师一到,窝阔台就醒了,问问巫师吉凶如何?巫师说:可汗病得病愈,必须以亲人代之。意思就是说,你这病害要转移,必须得由一个亲人替你死。怎么替死?巫师有招——在一碗水里施下咒语,让一个亲人来喝。
这招很毒,道理上却说得通。对一个极度迷信的族群来说,保住最高领导人的性命,可以不择手段。
可是,谁愿意当替死鬼呀?恰在此时,窝阔台的弟弟拖雷来探病,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提出自己来喝这碗"巫咒之水"。
拖雷的这种大无畏的举动,不能不让人生疑。
疑点有二。
第一,为什么他会来得这么巧,世上真有如此巧合的事情发生吗?
第二,拖雷为什么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和哥哥窝阔台情深义重到可以豁出性命的地步吗?
第一个疑点,我们姑且认定就是巧合,拖雷刚巧赶上了。第二个疑点就经不起推敲了。事实上,拖雷和窝阔台之间,并没有深厚的情谊。不仅没有,而且还是对立的。
我们知道,成吉思汗有四个儿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谁来继位?这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按蒙古人的传统,幼子有优先继承父业的特殊待遇。若沿袭这一传统,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在继任大汗的问题上,就拥有极大的优势。然而,成吉思汗凭借自己的成就和威望,打破了这一传统,没有以拖雷为继承人,而是选中了三子窝阔台。
成吉思汗作出这种抉择的原因只有一个——从才能和特长的考虑。尽管拖雷是他最心爱的一个儿子,而且,论军事才能,拖雷也是四子中最强的。可是,作为一国之君,单有军事才能远远不够。因此,在择立储君的问题上,成吉思汗有过一段时间的犹豫。
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成吉思汗从窝阔台的言谈举止中,时时看出他是皇位的适当人选,并发现他治理朝政和卫国御敌的才干。而他的其他三个儿子,都不具备如此的才能。
经过反复慎重考虑,成吉思汗决定打破传统,大胆变革,立窝阔台为储君。同时对其他三子也作了妥善安排:长子术赤管狩猎,次子察合台掌法令,尤其对幼子拖雷,为了弥补他失去汗位的损失,成吉思汗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做法,一方面将国家的治理重任交给窝阔台,另一面则将大部分的军队统辖权交给拖雷。
遗憾的是,这样分配的结果,实在是治标不治本。在一段时间里,使窝阔台和拖雷之间保持了权力的平衡,也缓解了矛盾。但从长远看,这种权力的分割,势必导致多年后的再度争斗。
事实亦是如此,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拖雷对军队的控制,使成吉思汗家族之间的权力竞争日趋激烈。以至于在争夺汗位的问题上,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形成两大阵营。察合台和窝阔台为一党,术赤和拖雷为一党。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窝阔台和拖雷的不合。那么,拖雷还会甘心情愿去替哥哥窝阔台送命吗?
因此,关于拖雷主动喝下"巫咒之水"的这一历史细节,未必就真实存在。如果这一细节不复存在,窝阔台谋杀拖雷的一说也就站不住脚了。
退一步讲,即便这细节真实,也不能认定就是窝阔台谋杀了拖雷。
回到案发当时——拖雷主动请求饮用"巫咒之水"。巫师取来施过咒语的水,拖累喝下这一神奇饮料后,几天后离奇身亡。
拖雷一死,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史官记载此事,一方面给拖雷之死蒙上厚厚一层神秘色彩;一方面又大事渲染拖雷代饮"巫咒之水"的事件。
那么,拖雷喝下的"巫咒之水"有毒吗?有一种可能性是没有毒,只是不干净。所谓的"巫觋祓除衅之水",含有肮脏物质是完全有可能的。虽然我们没有确切记载蒙古巫师作法过程的史料,但可以就一般巫师作法的过程来分析,一般做法是把烧衣纸后剩下的灰烬兑水饮用。烧的过程中,如果含有杂质,经过氧化作用,就会形成可溶于水的有毒物质,既是有毒物质,当然就是导致人生病或死亡。
另外,就算水中不含有毒物质,但用于巫术的水,含菌量一定会比日常饮水高。拖雷长期征战,铮铮铁骨,体质自然很强壮。但是,如果当时患有感冒的小症,人体抵抗力也会下降。若是这样,按病理学的观点——平日不多病的人,一旦患病就容易彻底倒下。原因就是免疫系统较弱,免疫力缺乏多样性。
除了这一点,拖雷意外之死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有关西方史书所记载的,拖雷是饮酒过度酒精中毒身亡。蒙古人嗜好酗酒是事实,这与大漠苦寒的气候有关。酗酒导致酒精中毒暴毙的案例,在当时的蒙古上层社会中屡见不鲜。因而,这一记载和说法并非毫无根据。可是,别忘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巧?拖雷早不中毒晚不中毒,单等到窝阔台病倒,他去探病而后就死了。不妨想想整个过程,先在窝阔台那里喝下一碗“巫咒之水”,然后回去接着喝酒,就把自己喝死了。你信吗?
由此可见,喝脏水中毒和酒精中毒的可能性都存在,但仅仅限于推测,很难让人完全信服。如果这些可能性都排除掉,就只剩下谋杀。这也是一种普遍的说法。谋杀当然有动机。作为一个正常人,你会无缘无故去杀另一个人吗,如果一定要杀,有几种情况,要么这人跟你有仇,要么你图其财产,要么你有把柄在人手上,这人对你构成了威胁,你得灭口。
窝阔台杀拖雷的动机,就在于自己的汗位受到了威胁。
我们知道,选举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前,拖雷监国长达两年。选举大会持续了四十多天才达成共识。想想看,手握兵权又监国很久的拖雷,会对汗位没有过觊觎吗?这一点窝阔台很清楚。而且,拖雷的功劳很大,在灭金之战中的三锋山一战中,他独自歼灭金军主力二十万,金国名将几乎无一幸免,剩下的部队被围困在三锋山中,只要拖雷率军继续进攻,就很可能一举全歼金军,完成父亲成吉思汗的遗愿。这时候,有谋士劝谏拖雷,说您暂缓进兵,等窝阔台大军到了再一起攻打。什么意思呢?谋士很有心计,让拖雷把大功让给窝阔台,既保证一举消灭金军,又不至于功高震主给自个儿招来祸患。
拖雷不干,他从战争的角度出发考虑,认为战机稍纵即逝,决定及时进攻。果然全歼金军。这个胜利很伟大,意义很深远。蒙古人对金国的痛恨是无比深刻的,这场战争的胜利含金量可想而知。
窝阔台率大军抵达时,拖雷已经把活干完了。窝阔台怎么办呢?横不能埋怨拖雷,说你吃肉立功不等哥哥,哥哥今儿废了你。他只能是口头上赞扬拖雷,说拖雷的做法严重正确。话是这么说,心里可不痛快到了极点,不仅不痛快,他还有点畏惧拖雷了。
如此强悍又功劳卓著的弟弟,要动自己的汗位,不是不可能,并且一动自己胜算不大。因此,在这样一个情况和背景下,窝阔台决定谋杀拖雷。他假装病倒,和巫师共同上演了一出戏,暗中在“巫咒之水”中放了毒药。拖雷喝后中毒身亡。
如果是这样,窝阔台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当时的蒙古人都迷信萨满教,利用萨满巫师来杀害拖雷,大家多半不会对拖雷之死产生怀疑。你想啊,人刚立了大功,声望指数处于巅峰,你不奖赏反倒把人给宰了,这是典型的提起裤子就不认账,势必遭人唾弃,甚至会引发武装叛乱。
然而,窝阔台做得再天衣无缝,拖雷一系的人也不相信拖雷是意外猝死。窝阔台为了封堵传言,在拖雷死后大事渲染和歌颂拖雷的献身精神。可在此之前,窝阔台封锁拖雷的死讯,直到返回蒙古草原才公之于众,这举动更令人生疑,难免不让人想到他心中有鬼。
当然,这一切只能是推测,没有可靠的证据。我们也不可能对拖雷的骸骨、指甲、毛发等进行化验。
拖雷究竟是意外猝死还是被谋杀,无法断言。
可拖雷一系的人断定,拖雷是被窝阔台害死的。他们有证据吗?没有。事情很明显,即便确认拖雷是意外死亡,拖雷一系也会利用这一点以夺取汗位,就像阿嘉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里的情节——将一桩意外死亡案件演绎成谋杀。
接着,拖雷的妻子唆鲁和帖尼登场了。这个女人不寻常,有点儿“笑迎八方客,全凭嘴一张”的意思。她常常请客送礼,犒劳军士,各方人士都挺爱戴她。
拖雷死后不久,窝阔台竟然把拖雷属下的两千军士私自赐给自己的儿子窝阔端。拖雷手下的将领们很气愤,纷纷请求唆鲁和帖尼去向窝阔台要回军士。唆鲁和帖尼以大局为重,没有去讨要,反安抚将领们,说军队包括我们自己,都属于大汗,大汗的命令我们必须服从,而且我们也无所短缺。众将领虽然失望,但窝阔端很感激唆鲁和帖尼。窝阔台本意是为了削弱拖雷一系的军事力量,没想到偷鸡不成反蚀米,倒把窝阔端推到对方阵营去了。
唆鲁和帖尼的精明干练由此可见一斑。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称赞她,说如果女人都像她,那女人就赛过了男子汉。
这样一个精明的女人,怎能不怀疑丈夫拖雷的真正死因?即使不怀疑,她自然也会利用丈夫的死去对付窝阔台。
说对付不够准确,应当说是谋杀。你叫我丈夫喝脏水,我就替他赠你夺命酒。
唆鲁和帖尼是怎么干的呢?
她有一个姐妹叫亦八哈。这亦八哈的儿子是个厨子。我们知道,唆鲁和帖尼擅长请客送礼。她安排亦八哈和她的儿子去侍候窝阔台,每年去一次,带上好酒,为窝阔台铺排宴席,并在席间为窝阔台斟酒。这就是一个疑点,唆鲁和帖尼完全可能是安排亦八哈和她的儿子长期卧底,潜伏在窝阔台处,在得到窝阔台的信任后,伺机将其杀死。关于这一点,欧洲使者也有过传言,只不过没有指明谋杀的幕后凶手,但至少说明,窝阔台之死多多少少和拖雷一系有密切的关系。
公元1241年,窝阔台即位的第13年,亦八哈如往年一样,携子备酒为窝阔台安排好宴席。席间,亦八哈亲自为窝阔台斟酒。
夜里,窝阔台暴死。
凌晨,窝阔台的大臣和妃子们,一口指认亦八哈和她的儿子为凶手,因为他们为窝阔台斟酒,一定在酒里下了毒药。这时候,窝阔台的族弟赤台站出来为亦八哈申辩,说台罕,也就是窝阔台,他经常饮酒,昨夜饮酒过度而死,是大限到了,我们为什么要诽谤台罕,又诬陷一个上酒的人呢?
大臣妃子这才打消了疑虑。
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窝阔台族弟的赤台为什么不许大臣妃子们怀疑呢?原因有二。第一,若是指认窝阔台暴死是酒中被人下毒,却没有证据在手;第二,赤台有可能很清楚拖雷的真正死因,也就是说,他知道拖雷是被窝阔台谋杀的,如今窝阔台被害,也算敌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如果追查下去,窝阔台和拖雷两系势必冤冤相报,永无宁日。家族内乱势必更为严重,对蒙古国的大计不利。因此,既然窝阔台已死,与其追根究底,不如掩盖一切。因此,大多数史料记载窝阔台之死,都称他的死因是饮酒过度。
悲哀的是,尽管窝阔台被拖雷一系谋杀的传言和舆论渐渐销声匿迹,但窝阔台和拖雷两系的争斗仍然愈演愈烈。内战极为惨烈,蒙古长期君权之争的真正根源就在于此,这是成吉思汗始料未及的。
谢选骏指出:铁木真儿在血水里泡着,蜕化为成吉思汗;必然恶有恶报,让其子孙陷入自相残杀。这比“统一中国”、滥杀无敌的秦始皇还稍好一点,暂时躲过了满门抄斩的宿命。
第八节 液态水的第二种状态
网文《当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一切——第一日》(作者:Russell Grigg 译者:林梅英(Marian Lin
校对:李彩霞;杨文萱文章来源:Creation 27(4):24–27, 2005)报道: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创世记1章1–5节)
很久很久以前,什么东西都没有。没有宇宙,没有天空,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也没有地球;没有水,没有植物,没有树木,没有动物,也没有人类。除了上帝以外,什么都不存在,什么都没有;只有上帝是一直都存在的。
上帝在创造周的第一日创造了四个重要的东西:时间、空间、物质和光。
上帝决定要使这所有的一切都出现。祂要用六天的时间来创造,而且每一天都要创造不同的东西。我们把这个星期叫做“创造周”。
在创造周的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四个重要的东西!
时间
你可能会很惊讶上帝竟然要创造“时间”这个东西,因为在这“以前”,连“时间”也是不存在的,惟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祂是永恒的。所以,在起初“以前”(创世记1章1节),没有时间,也没有……
空间
上帝必须创造空间。有了空间以后,上帝才能安置祂所创造的万物。
物质
上帝也必须创造地球。一开始,祂先创造构成地球的物质,以及大量的水。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了水跟其它所有的物质。这怎么可能呢?很简单,上帝只需下命令,它们就发生,而事情就这样成了。上帝的话是大有能力的,所以这一切只需要祂的话就能完成了。
起初,地球完全被水所覆盖,所以它不是一个熔状物,上帝的灵在其中。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祂的权能与力量将会使地球成为一个适合动物与人类居住的美丽世界。但是,在此之前,上帝首先要使地球明亮起来,祂用……
光
刚开始,地球到处都是一片黑暗,像墨一样的黑。所以,创造周的第一天,在上帝创造了时间、空间和物质以后,祂便接着创造了光。祂是怎么做到的?祂只是说:“要有光!”,然后就有了光。对上帝来说,这一点都不困难,让我们再一次看到:这一切只需上帝的话就能完成了。
这个光并不是太阳光,因为上帝直到第四天才创造太阳,那么,这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圣经上并没有告诉我们这光的源头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知道:这光在起初,当地球自转时,就开始照耀。未来在新天新地里,上帝自己将会成为光的源头(启示录22章5节)。
如果光源在地球的一边,当地球自转时,一部分的地球有一段时间会在光照之下,另一部分则处于黑暗之中。上帝分别给这两段时间不同的名称,祂称光为“昼”,称暗为“夜”。祂创造了世界最早的一天(等于二十四个小时),并且也给了我们测量时间的方法。
上帝看光是“好的”,意思就是说,在上帝的计划里,它是创造工作中完美的一部分,而且上帝对它也很满意。祂知道我们需要光来看清楚我们的四周,祂也知道我们需要黑暗来帮助我们晚上入眠。
创造需要一位创造者
上帝的存在没有开始。祂创造了时间、空间、物质和光。我们可以如此的相信,因为在以赛亚书55章9节说到:上帝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
相信宇宙万物是由进化演变而来的人,试图在电视节目上、在书刊上告诉我们: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和所有其它的东西都是在偶然中自然产生的。然而,事物如何在它尚未存在以前自己创造自己呢?
另有一些人认为宇宙是一直存在的。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如果宇宙是一直存在的,那么太阳和所有的星星应该早就把它们的能量用尽,而且也不再发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万物将因寒冷而一片死寂。但是,这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不是吗?太阳、星星都还在,所以,宇宙不可能是一直永远存在的。
有些科学家(并非全部)推测在很久以前曾发生过一场大爆炸,然后就产生了一切。但是,你什么时候见过在“一场爆炸”后,除了一团混乱之外,还可以产生任何东西来?并且,我们从上帝的话语(圣经)可以知道上帝没有用进化方式或大爆炸来创造万物。事实上,上帝从来没有用过进化或大爆炸来创造任何东西!祂根本不需要这样做,祂是全能的神,意思就是上帝拥有绝对的权能,而这权能已足够让祂做祂想要做的事,比如创造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以及所有其它的东西,祂只要用祂的话就创造了一切。
此外,上帝也不需要做实验。所有的事物,祂在一开始就做对了。
谁创造了上帝?
有人问:如果所有的事物都需要先有创造者,那么是谁创造了上帝?答案是:所有一切有开端的事物,都需要有创造者。但是,上帝的存在并没有开端,祂是永远存在的,所以,祂并不需要被创造!
进化论者喜欢告诉人宇宙有数十亿年的历史,但是圣经否定这样的说法。若把圣经里人物的年岁和其它的一些事件发生的时段加起来(例如创世记5章、11章、47章9节;列王记上6章1节),我们就会发现到创造周大约是发生在6000年以前。
创世记里,上帝告诉我们有关宇宙万物被造的事,这些记载既不是神话故事,也不是诗歌,更不是寓言,而是一个可靠而确实的事实纪录。
创世记是有关地球和宇宙起源的历史纪录,而且它也告诉我们万物如何产生。它的记载确实且合乎科学,而且也让我们认识全能创造主的权能、智慧、与良善。
谢选骏指出:似乎创造天地的时候水就出现了,虽然不知其来历,但是显见其奇古老。“创造周大约是发生在6000年以前”的断言,则是错误的,至少是不谨慎的。因为“创造周”肯定不是现在的一周——因为现在的一周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转七次,而创造之初那时还没有太阳,如何能有“地球围绕太阳自转”呢?“创造周”既然不是现在的一周,创世记里的年月日也就不可能是现在的年月日了。既然如此,那么“创造周大约是发生在6000年以前”的6000年,就有可能相当于现在的6万年、60万年……甚至6亿年、60亿年了。
网文《忘川》(神话中的忘川)报道: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人死之后要过鬼门关,经黄泉路,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由忘川河划分为界。忘川河水呈血黄色。 忘川河上是奈何桥,桥头有孟婆守着,要想过桥就得喝下孟婆汤,她会问每个要度过奈何桥的魂,喝不喝孟婆汤。喝,则忘记前世的一切,重新投胎来过。但有一些不愿忘记所爱之人,不愿喝这孟婆汤,那么,他便必须跳下这忘川河,忍受千年的煎熬,才可再入轮回。在这千年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所爱之人度过奈何桥,却又无法与他(她)相遇。渐渐地,他们忘记了本身要等待什么,渴求什么,再然后,便什么都忘了。浑浑噩噩中,就度过了千年,等待着轮回……
释义
据说,忘川河的水能映照出人的内心,若心无杂念,无牵无挂,看到的便是一汪清水,若牵挂太多,是永远也看不到头的!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中不和女神厄里斯(Eris)的女儿和遗忘的化身,又是冥府的河流或平原的名字,写作Lethe。
神话传说
忘川河上忘川水,喝下它,此生的一切都将忘记。
忘川只是冥界的一条河。阴间的灵魂跨过它,就可以进入冥界,再入轮回,重返世上,重获新生。但跨过忘川水,喝下孟婆汤,这一世的悲欢离合都将全部忘却,一切的曾经都将化作过眼云烟。
这一个“忘”,难得更难舍。其中百般味,世上尝不来。且听我把忘川道来。人生世上只百年,过完这百年。就得要走了。
不管世上何雄名,死后都往鬼门关。
关外生人犹歌舞,关内魂过黄泉路。
黄泉路上没有其他景色,只有血红的彼岸花,曼珠沙华。
它也就是灵魂们此生的最后一道风景了。
再走下去,在黄泉路的尽头,在冥界的冥山前,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忘川。
忘川之上有一座桥,它的名字叫奈何桥。
奈何桥下,忘川河水泛血黄,里面都是孤魂鬼,河上腥风扑面,虫蛇遍布。
奈何桥上回望天,实在奈何不能言。
今生已尽无归路,唯向那边去。
过了奈何桥,桥边就是望乡台。望乡台上再望乡,这一眼回望,还可看见人间。
看完了,哭够了,再从望乡台上下来。
在望乡台边,忘川河旁边,还有一块三生石,石头上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
看一看三生石,这轮回的前世今生,就都映在眼前了。
不过这也是最后一眼。
再向前走,望乡台前,坐着一位老婆婆,她就是孟婆。
到了她这就必须喝下以自己今生的泪水熬制的孟婆汤。
不喝孟婆汤就不算过了奈何桥。
孟婆汤是忘情水,喝下了它,就会忘记今生今世。
之后,这些已然忘却所有的灵魂便进入了冥界,
进入轮回。
正道是:
奈何桥,路遥迢,
一步三里任逍遥;
忘川河,千年舍,
人面不识徒奈何。
文说忘川
人生来就背负着重重的行囊,要想解下它,只有通过轮回。轮回路上少不了喝下忘川水,喝下忘川水,就将忘记此生的一切。忘记了也就放下了。所以早些喝了忘川水就会早些解脱。
在死去的灵魂轮回的必经之路上,有这样一条忘川水,清澈而浅濑的泉水从山涧上流下,两边是清幽的兰丛,鲜翠的竹林。死去的灵魂经过忘川,就可以进入冥界,然后重返世间,获得新生。当然,他们要饮下忘川的泉水,将前世的哀乐情愁全部忘却,曾经的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
传说在忘川深处,住着一位长须的老者,他是监管冥界轮回的仙人。
几千年了,这位仙人一直孤独地守在忘川边,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灵魂进入轮回。但从没有开口讲话,因为灵魂们实在来去得太匆匆了。
直到这一天,一位年轻诗人的灵魂来到了忘川,他为眼前的景色所深深迷恋,驻足不前。
“年轻人,”仙人几千年来第一次开口讲话,“你还在留恋着什么,难道那苦难的前世,还有什么值得你留恋的吗?”
“前世固然苦短,然而,我毕竟是举国皆知的诗人,曾有过无比的荣耀。”
“呵……”仙人悠然地捋着长须,伸手指向远方,“看,他曾是有名的盐商,富甲一方;他呢,垅上耕农,一生贫苦。”仙人又指向另一边,“这是当朝宰相,权倾朝野;那个是恶名昭著的江洋大盗……如今,到了忘川,喝下这忘川的泉水,却一样都是赤条条的新生。富贵者,浮云也。”
“那么,人们为何还来去匆匆,对世间的名利追逐不休?”诗人遥望着匆匆来去的灵魂说。
“难忘呵。不然,也无需老叟来守什么忘川了。”仙人笑道。
诗人默然,“那么,这轮回岂不只是枉然啊。曾不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般逍遥自在。实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果然?”仙人意味深长的看着远方,“苏子前赤壁赋曾云,‘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其又何羡乎?’况死者已矣,生者尚存。生生死死,天道之恒。”
诗人听后,急忙向仙人下拜。“承蒙指点,小生至此已然看穿这死生之道。”
“生如何,世上之一遭也;死如何,物化之一瞬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尽则人死,死穷则再生,不过如此……”
仙人笑而不答,目送着这诗人走向忘川河边。
“只是看穿时,也就该饮这忘川的泉水了……”
谢选骏指出:忘川之水就是死亡之水,死亡之水也是生命之水——通过死亡和遗忘,到达生命和更新。这就是我所说的“生杀之水”——生杀大权,皆在于水!
《美国科学家发现火星远古时期海洋和冰山证据》(2010年10月04日科技叶孤城编译)报道: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近期,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远古时期火星表面曾存在着广阔的海洋,并且海水寒冷,存在着大量的冰山。
这项最新研究与当前两个主流远古火星气候观点相近,其中一个观点认为远古火星表面寒冷干燥,网状山谷和其它地质特征表明远古时期火星的液态水是由于热量在局限的空间和时间内爆发形成的,并暗示火星无法持续稳定的海洋;另一个观点是远古火星曾温暖潮湿,暗示长期存在可维持生命的湖泊、海洋和降雨量。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火星冰山存在的证据,支持第三种火星远古气候的理论——寒冷潮湿的火星,远古火星表面存在部分冰山的海洋,这些冰山如同地球上的冰川和巨型极地冰帽。
巨砾和陨坑
为了勘测火星的气候历史,科学家聚焦研究底面平坦的普通火星低地,这此地形相当于远古海洋底部。然而,美国宇航局火星轨道勘测器高分辨率成像科学研究摄像机(HiRISE)最新勘测结果显示,火星北部平原存在着大量0.5-2米直径的巨砾,以及20多个100-400米直径的陨坑呈链状分布。这些特征很难与深海洋底部的细密纹理沉积物相一致,并对火星存在海洋的理论产生一定的置疑。
目前,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对外星智能探索协会的天体物理学家艾伯托-法瑞(Alberto Fairen)和同事们认为,巨砾和链状陨坑的存在可能是火星海洋冰川携带的岩石碎片所导致的,这一现象在地球十分普遍。
他们认为火星地势较高的冰川可侵蚀地形,携带运送岩石至海洋表面,伴随着冰川的融化和分解,如同舰队一样的大量冰山形成在冰川边缘。这些冰山在消融、携带的岩石沉积之前,它们可在海洋上可漂浮数千公里之遥。
在地球上,当冰川刮擦海洋底部时,也会将大量的巨砾沉积到海底,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什么火星表面上可观测到巨大的石砾。此外,当冰川在地球海洋中滚动时,它们会在海底形成一连串的凹坑,或许这能够解释观测到的火星低地链状陨坑。
证实火山远古曾存在海洋和冰山
法瑞指出,如果火星存在大量的冰山,那么就可推测火星表面应当存在广阔的海洋。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大规模的水域可分布在几个区域性海洋,并形成一个全球性海洋体系。”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分散的巨砾可能通过一种冰川边缘过程沉积在海底,这种冰川边缘过程发生在冰川边缘。法瑞强调称,然而,像这样的冰川边缘过程无法科学解释HiRISE摄像机所观测到的巨砾簇。
其它研究人员则认为陨坑链可能是由于火山活动形成的,法瑞解释说:“但是我们的分析能够排除这种假设,尤其是所有的陨坑都存在于一个链状结构中,并且在外形和尺寸上具有一致性。这在火山活动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一种可能是相同的冰山活动所形成的链状陨坑。
法瑞补充称,在火星北部平原和赫拉斯盆地(Hellas Basin)可观测到1-5公里长的划痕,这可能是冰山主体划过海洋底部造成的。他说:“这些划痕是证实火星冰山存在的最有力证据。“目前,法瑞和同事们已将这项研究在2010年天体生物学科学会议上公布。
网文《NASA报告水星上发现大量水冰》(KENNETH CHANG
2012年11月1日)报道:
在水星的两级附近,太阳永远也照不到的环形山下方的深处,温度降到了华氏零下370度(约摄氏零下223度)那样冷,于是冰可以保存。
水星上有冰。
据美国宇航局(NASA)信使号探测器(Messenger)研究人员本周四报告,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拥有大量水冰,数量在1000亿至1万亿吨之间。
信使号的首席研究员肖恩·C·所罗门(Sean C. Solomon)说,这些冰足够把整个华盛顿特区冻在一个两英里半深的冰块里。
在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之一上取得这一发现,似乎与人们的直觉相悖。在中午时分的水星赤道上,温度可高达华氏800度(约摄氏427度)。
但在水星的两极附近,在太阳永远照不到的环形山内部深处,温度可降至华氏零下370度(约摄氏零下223度)。
“在这些行星上,有些隐秘的地方可能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参与信使号任务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资深科学家戴维·J·劳伦斯(David J. Lawrence)说。
本周四,《科学》杂志网站发表三篇论文,介绍了这些发现。这些冰可能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科学目标,迎来未来的机器人探测器,甚至在更遥远的未来成为宇航员可以利用的一种资源。
20年前,射电望远镜射向水星的无线电波,在反射回来时显现出令人惊讶的明亮区域,对行星科学家来说,这强烈暗示着水星上存在水冰。但当时一些研究人士提出,这些环形山可能覆盖着硅酸盐化合物或硫磺,这些物质也有高反射率。
信使号探测器在2011年3月进入水星轨道,现在已经完成了主要任务,即通过计算飞离水星的中子数量,来进行近距离观测。高能量的宇宙射线会分裂原子,其碎片中包括中子。
但是,当一个高速运动的中子,击中一个质量几乎相等的氢原子时,它会近乎完全停止运动。其原理就好比打台球时,白球在击中其他球时,会把自己的动量传递给对方。水分子含有两个氢原子,因此当信使号经过含冰量丰富的地区时,中子的数量会下降。
同样的技术曾被应用于探测火星地表下的水冰,以及月球上类似环形山内部的水冰。
假如明亮地表是因为硫磺或硅酸盐造成,中子数就不会下降。
“水冰是唯一符合所有这些观测结果的解释。”所罗门博士说。他还是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中心(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主任。
这些冰几乎由纯水构成,这表明它们可能是在最近几千万年里到达的,可能源自一颗撞入水星的彗星。所罗门博士说,水星地表几个形成较晚的环形山可能与这次撞击有关。
并非所有的冰冷区域都是明亮的。在稍微温暖的地区——那里的温度高于华氏零下280度(约摄氏零下173度),冰层被一层暗色、约半英尺厚的物质所覆盖。科学家相信,这些地方的水冰蒸发后,其它物质残留在此处,包括碳基分子,即有机物。
这可能类似于几十亿年前,水和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到达地球的方式。
对人类来说,这些水也许会是一种迷人的资源。在灼热的赤道和冻结的两极之间,水星上可能存在适度的温度,尤其是在地表以下几英尺的地方,那里的土壤隔绝了日夜温差,这是建立殖民地的理想场所。
“人们拿这种构想开玩笑,但这其实并非那么疯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地质学教授戴维·A·佩奇(David A. Paige)说。他计算出环形山的温度。
《科学家发现了液态水的第二种状态》(2016-11-16 煎蛋网)报道:
它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成分之一,它大约占人体的百分之六十,现在人们才发现原来水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奇怪。
研究人员们一直在调查水的物理属性,他们发现当水被加热到40-60摄氏度之间的时候,它会到达一种“交叉温度”,并开始在两种不同的液体之间转换。
水作为一种化合物,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而言至关重要,我们一直都低估了它的奇怪之处。
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也难以想象事物还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之外的情况。(在极罕见的情况下,事物也会呈现类似等离子体一样的状态。)
从很多方面来看,平淡无奇的水都与地球上的很多其它物质不一样。
除了水银外,水是所有液体中表面张力最高的。它的固态还能漂浮在液态水上,与很多其它物质不同的是,水在结冰的时候体积会膨胀。
它还有一个很奇怪的沸点。其它氢化物的沸点会随着分子体积的减小而降低(比如碲化氢和硫化氢),可H2O的分子重量虽小,它的沸点却很高。
Philip Ball曾在《自然》上指出:“没有人真的了解水。虽然承认这一点很尴尬,但其实覆盖着地球三分之二表面积的东西,对我们而言依旧是个谜。更糟糕的是,我们研究得越多,累积的问题也越多:新技术。”
现在物理学家们已经证明,当温度到达40-60摄氏度之间的时候,液态水会“改变”状态,并根据它进入的状态而表现出新的属性。
为了了解这一点,英国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Laura Maestro带领着国际团队研究了水的一系列属性。
他们调查了水的导热性、折射率、导电性、表面张力和介电常数(即电磁场穿过某个表面的能力),并且了解了当温度在0-100摄氏度之间浮动的时候,这些属性会有何变动。
当水温到达40摄氏度的时候,事情开始有了变化,这些属性的变化一直持续到水温变为六十摄氏度。在这个范围内,每个属性都有不同的变化温度,研究人员们认为这是因为液态水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不同的状态。
该团队列举了一些变化温度:在接近64摄氏度的时候导热性有变化,50摄氏度是折射率变化,53摄氏度是导电性,57摄氏度是表面张力。
他们总结道:“这些结果证实在0-100摄氏度的范围内,液态水呈现的变化温度,其多个属性接近50摄氏度的属性。”
科学家发现了液态水的第二种状态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对此物理学家们并不是很清楚,不过水在特定温度下能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液态之间转变,可能与H2O总体不同寻常的属性有关。
水分子之间维持着非常短暂的氢键,这些氢键远比连接单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力要弱。也因此,将水分子连接在一起的氢键总是在不停断裂又重新形成,在这些混乱中,存在着固定结构和规则。物理学家们怀疑赋予水不同寻常属性的正是这种东西,但没人能够完全确定它的原理。
Ball表示:“每个人都认为水分子结构的某个方面让它不同于其它液体:短暂存在的氢键。在水的熔点之上,这些氢键不断地断裂又重新形成,迫使混乱的水分子维系着一定结构。”
虽然Maestro及其团队的研究结果需要等到另外一个独立团队重复,才能确切地重写教科书,但他们表示他们的发现对我们的纳米和生物体系理解有着重大影响。
他们在研究中写道:“比如,分散在水中的、作为纳米探针的金属纳米粒子光学性能,和被用作荧光显像与肿瘤探测的量子点,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都有着非凡表现。这也让我们忍不住探究温度引起的水结构改变,是否会影响水溶液中的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蛋白质这种对活细胞至关重要的物质。”
谢选骏指出:对于生命来说,水是神秘的。或是说,水具有某种神秘性。这是因为,人的身上充满了水,所以就无法形成对于谁的“客观认识”了。但是我知道,生与死都和水相关。
后记:从死亡之水到死亡星球
《80亿年前银河系曾到处都是生命》(2021-02-03 壹读)报道:
最新大数据研究分析,人类或许已经是宇宙中的末代文明了,因为早在80亿年前,第一代文明就已经出现了。
或许早在80亿年前,第一代文明就已经出现了
研究者们表示,拿银河系来说,他们认为银河系中最适合出现生命的地方,或许并不是银河系的边缘地带,而是距离银河系中心位置大约1.3光年的地方,那里才是银河系真正的“生命乐园”。而早在80亿年之前,那里的生命就星罗密布了。
地球和银河系中心地带的距离有多远呢?大约是2.5万光年,人类和“生命乐园”之间的距离,也有1.2万年之遥,这个巨大的差距,也导致人们只能成为边缘文明,没有办法参与到银河系初代文明的队伍之中。
研究推演发现,80亿年前开始,在银河系中接连出现蓬勃发展的文明或许都已经灭绝了,而当太阳系刚刚形成的时候,则是这些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当人类出现的时候,这些文明则早已经湮没在银河系的历史长河之中了。这则消息刊登在《参考消息》1月6日文章《美媒:大多数外星文明或已自我毁灭》
如今银河系文明都和人类差不多
这也意味着,那些可以接收到人类文明发出的信号,或者是可以直接来到地球的外星文明,都在人类出现之前就灭绝了。这则题为《美媒:大多数外星文明或已自我毁灭》的文章刊登在1月6日《参考消息》上。研究指出,如今仍然存在于银河系中的文明,则和人类一样,都属于比较年轻的文明,他们既没有能力破译信号,也没有能力给地球做出回应。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大多外星文明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呢?研究者表示,让这些文明自我毁灭的方法有很多,比方说大规模的核战争、气候环境变化等等,当然,也可能是外来因素,比方说周围发生了超新星爆发,或者是被“天外来客”撞击毁灭。
也可能是这些文明之间也曾经展开过战争,最终谁也没有成为最后的赢家,纷纷走上了衰败的道路。
虽然这个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不过,这似乎也可以成为“为何我们找不到外星文明”的一个强有力假说,同时,也可以带给人类一些警示,毕竟如今人类对于地球的破坏,导致地球的生态环境岌岌可危,或许未来我们也将“自我毁灭”。
《银河系可能存在大量文明,但大多已经自我毁灭!》(
2021-01-06 参考消息)报道:
一项新研究指出,银河系可能存在大量外星文明,但大多数已经自我毁灭。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现代天文学和数理统计模型,绘制了银河系智慧生命出现与灭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分布情况。
早在1961年,美国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提出了著名的德雷克方程,用以估测银河系中可与我们接触的外星文明数量。说起来,德雷克方程能够走红,卡尔·萨根的推广功不可没。
需要指出的是,德雷克方程并没有真真切切地解决问题,但其高明之处在于——将一个原本完全无从下手的问题,拆分成多个可研究的变量。而现在的这项新研究,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德雷克方程与时俱进的更新。
自卡尔·萨根时代以来,人类对宇宙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升空,让我们对银河系气体和恒星的密度、恒星形成率、系外行星的形成、超新星爆发的频率等问题有了深入了解。这一切有利于我们对德雷克方程中的各变量作出更可靠评估。
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系列可能影响智慧生命发展的因素。诸如,周围环绕着类地行星的类太阳恒星的普遍性、致命的超新星爆发的频率、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智慧生命演化的概率与所需时间、高等文明自我毁灭的可能倾向。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他们建立了银河系随时间演化的模型。结果表明,生命出现的概率峰值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落在——距离银河系中心13000光年、银河系形成80亿年后。也就是说,距离银河系中心25000光年的我们,可能是边缘文明,而且还可能是后起之秀。如果生命与文明真的普遍存在,那么大部分可能聚集在距离银河系中心13000光年附近区域,主要是因为这里类太阳恒星非常普遍。
银河系现今仍然存在的其他文明可能都很年轻,因为智慧生命在长时间尺度下倾向于自我毁灭。研究人员发现,即便银河系文明在50亿年前达到了顶峰,但大多数文明可能已经自我毁灭。也许,自我毁灭正是阻碍文明发展的终极大过滤器。
嗯,一切都将逝去,唯有死神永生。
《NASA:银河系或遍布外星人,但已被自己的高科技“消灭”》(2020-12-24 南方都市报)报道:
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和圣地亚哥高中的研究人员近日发布报告称,银河系可能是外星文明的家园,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很有可能已经死亡,他们被自己的科学技术"消灭"了。据报道,研究人员使用一个更新版本的方程式来计算智能生命的可能存在,并推断外星人可能在我们的银河系形成后约80亿年出现。研究报告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可避免地导致文明的毁灭。
报告指出,如果外星人确实存在,他们距离银河系中心只有1.3万光年,而地球和太阳系的距离约为2.5万光年。
“我们发现潜在的自我毁灭对银河系智慧生命的数量影响很大,”研究报告中写道,“如果智能生命有可能自我毁灭,那么其他地方很少或没有智能生命也就不足为奇了。”报告指出,如果银河系其他地方有智慧生命,但他们“还太年轻,无法被我们观察到”,而且离地球太远,无法被识别。
据悉,为了这项研究,研究小组更新了1961年的德雷克方程。该方程由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博士撰写,用于估算银河系中活跃的、有交流能力的地外文明的数量。
不过,研究小组认为旧方程没有考虑到银河系中不断发展的恒星特性,比如超新星和系外行星的发现。该团队还研究了前生物条件下的生命概率、生物进化的不同潜在时间尺度以及复杂生命自湮灭的概率。报告指出,如果外星人确实存在,他们距离银河系中心只有1.3万光年,而地球和太阳系的距离约为2.5万光年。
谢选骏指出:如果人类文明把生命之水变成了死亡之水,那么下一步,就会把地球变成死亡的星球了!为了避免这一厄运,需要整合全球资源,把死亡之水变成生杀之水;再把生杀之水变成生命之水——切记切记:“生杀大权,皆在于水!”
(另起一单页)
附录
水经注
(另起一单页)
序 郦道元原序
《易》称天以一生水,故气微于北方,而为物之先也。《玄中记》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及其气流届石,精薄肤寸,不崇朝而泽合灵宇者,神莫与并矣。是以达者不能恻其渊冲,而尽其鸿深也。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地理志》其所录,简而不周;《尚书》、《本纪》与《职方》俱略;都赋所述,裁不宣意;《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其宣导者矣。今寻图访赜者,极聆州域之说,而涉土游方者,寡能达其津照,纵仿佛前闻,不能不犹深屏营也。余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识绝深经,道沦要博,进无访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三反之慧。独学无闻,古人伤其孤陋;捐丧辞书,达土嗟其面墙。默室求深,闭舟问远,故亦难矣。然毫管窥天,历筒时昭,饮河酌海,从性斯毕。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大传》曰: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归于海。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载,非经水常源者,不在记注之限。但绵古芒昧,华戎代袭,郭邑空倾,川流戕改,殊名异目,世乃不同。川渠隐显,书图自负,或乱流而摄诡号,或直绝而生通称,在诸交奇,洄湍决澓,躔络枝烦,条贯系夥。《十二经》通,尚或难言,轻流细漾,固难辨究,正可自献径见之心,备陈舆徒之说,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所以撰证本《经》,附其枝要者,庶备忘误之私,求其寻省之易。
(另起一页)
目录
1.水经注 卷一 河水
2.水经注 卷二 河水
3.水经注 卷三 河水
4.水经注 卷四 河水
5.水经注 卷五 河水
6.水经注 卷六 汾水、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水、晋水、湛水
7.水经注 卷七 济水
8.水经注 卷八 济水
9.水经注 卷九 清水、沁水、淇水、荡水、洹水
10.水经注 卷十 浊漳水、清漳水
11.水经注 卷十一 易水、滱水
12.水经注 卷十二 圣水、巨马水
13.水经注 卷十三 漯水
14.水经注 卷十四 湿余水、沽河、鲍邱水、濡水、大辽水、小辽水、浿水
15.水经注 卷十五 洛水、伊水、瀍水、涧水
16.水经注 卷十六 榖水、甘水、漆水、滻水、沮水
17.水经注 卷十七 渭水
18.水经注 卷十八 渭水
19.水经注 卷十九 渭水
20.水经注 卷二十 漾水、丹水
21.水经注 卷二十一 汝水
22.水经注 卷二十二 颍水、洧水、潩水、潧水、渠水
23.水经注 卷二十三 阴沟水、汲水、获水
24.水经注 卷二十四 睢水、瓠子河、汶水
25.水经注 卷二十五 泗水、沂水、洙水
26.水经注 卷二十六 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潍水、胶水
27.水经注 卷二十七 沔水
28.水经注 卷二十八 沔水
29.水经注 卷二十九 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
30.水经注 卷三十 淮水
31.水经注 卷三十一 滍水、淯水、隐水、灈水、亲水、尺水、涢水
32.水经注 卷三十二 漻水、蕲水、决水、沘水、泄水、肥水、施水、沮水、漳水、夏水、羌水、涪水、梓潼水、涔水
33.水经注 卷三十三 江水
34.水经注 卷三十四 江水
35.水经注 卷三十五 江水
36.水经注 卷三十六 青衣水、桓水、若水、沫水、延江水、存水、温水
37.水经注 卷三十七 淹水、叶榆河、夷水、油水、澧水、沅水、泿水
38.水经注 卷三十八 资水、涟水、湘水、漓水、溱水
39.水经注 卷三十九 洭水、深水、钟水、耒水、洣水、漉水、浏水、买水、赣水、庐江水
40.水经注 卷四十 浙江水、斤江水、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另起一页)
水经注卷一 河水一
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案《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案《穆天子传》: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纤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纤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数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
其高万一千里,《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切。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河水《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元命苞》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也。《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财也。五害之属,水最为大。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新论》曰:四读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徐干《齐都赋》曰:川读则洪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逝,北朝沧渊,惊波沛厉,浮沫扬奔。《风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白虎通》曰:其德著大,故称渎。《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
出其东北陬,《山海经》曰:昆仑虚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尔雅》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物理论》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且,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禁民勿复引河,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述征记》曰:盟律、河津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余案《风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说,亦未必一如缘生之言也。
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
《山海经》曰:南即从极之渊也,一曰中极之渊,深三百仞,惟冯夷都焉。《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河水又出于阳纤陵门之山,而注于冯逸之山。《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沉圭壁礼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璇珠、烛银、金膏等物,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是也。故《命历序》曰:《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作《握河记》。逮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铭》:洋洋河水,朝宗于海,径自中州,《龙图》所在。《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具祷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薮,非也。释氏《西域记》曰:阿褥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丰隆,雷公也。黄帝宫,即阿褥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郭义恭《广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东,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国西,水甘,故曰甘水。有石盐,白如水精,大段则破而用之。康泰曰:安息、月氏、天竺至伽那调御,皆仰此盐。释法显曰:度葱岭,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惟石,壁立于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是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倚梯者,凡度七百梯,度已,蹑悬絙过河,河两岸,相去咸八十步。九译所绝,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也。余诊诸史传,即所谓罽宾之境,有盘石之隥,道狭尺余,行者骑步相持,絙桥相引,二十许里,方到悬度,阻险危害,不可胜言。敦义恭曰:乌秅之西,有悬度之国,山溪不通,引绳而度,故国得其名也。其人山居,佃于石壁间,累石为室。民接手而饮,所谓猿饮也。有白草、小步马,有驴无牛,是其悬度乎?释法显又言:度河便到乌长国。乌长国即是北天竺,佛所到国也。佛遗足迹于此,其迹长短在人心念,至今犹尔,及晒衣石尚在。新头河又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径中天竺国。两岸平地,有国名毗茶,佛法兴盛。又径蒲那般河。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此水径摩头罗国,而下合新头河。自河以西,天竺诸国,自是以南,皆为中国,人民殷富。中国者,服食与中国同,故名之为中国也。泥洹已来,圣众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绝。自新头河至南天竺国,迄于南海,四万里也。释氏《西域记》曰:新头河经罽宾、犍越、摩诃刺诸国,而入南海是也。阿耨达山西南有水,名遥奴;山西南小东有水,名萨罕;小东有水,名恒伽。此三水同出一山,俱入恒水。康泰《扶南传》曰:恒水之源,乃极西北,出昆仑山中,有五大源,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东南注大海。枝扈黎,即恒水也,故释氏《西域记》有恒曲之目。恒北有四国,最西头恒曲中者是也。有拘夷那褐国。《法显传》曰:恒水东南流,径拘夷那褐国南,城北双树间,有希连禅河。河边,世尊于此北首般泥洹,分舍利处。支僧载《外国事》曰:佛泥洹后,天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宫,度一小水,水名醯兰那,去王宫可三里许,在宫北。以栴檀木为薪,天人各以火烧薪,薪了不燃,大迦叶从流沙还,不胜悲号,感动天地,从是之后,他薪不烧而自然也。王敛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诸国王、天龙神王各得少许。赍还本国,以造佛寺。阿育王起浮屠于佛泥洹处,双树及塔,今无复有也。此树名婆罗树,其树花名婆罗佉也。此花色白如霜雪,香无比也。竺枝《扶南记》曰:林杨国去金陈国步道二千里,车马行,无水道。举国事佛,有一道人命过烧葬,烧之数千束樵,故坐火中,乃更著石室中,从来六十余年,尸如故不朽,竺枝目见之。夫金刚常住,是明永存,舍利刹见,毕天不朽,所谓智空罔穷,大觉难测者矣。其水乱流注于恒。恒水又东径毗舍利城北。释氏《西域记》曰:毗舍利,维邪离国也。支僧载《外国事》曰:维邪离国去王舍城五十由旬,城周圆三由旬,维诘家在大城里宫之南,去宫七里许,屋宇坏尽,惟见处所尔。释怯显云:城北有大林重阁,佛住于此,本奄婆罗女家施佛起塔也。城之西北三里,塔名放弓仗。恒水上流有一国,国王小夫人生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下流有国王游观,见水上木函,开看,见千小儿端正殊好,王取养之,遂长大,甚勇健,所往征代,无不摧服。次欲伐父王本国,王大愁忧。小夫人问:何故愁忧?王曰:彼国王有千子,勇健无比,欲来伐吾国,是以愁尔。小夫人言:勿愁,但于城西作高楼,贼来时,上我置楼上,则我能却之。王如是言。贼到,小夫人于楼上语贼云:汝是我子,何故反作逆事?贼曰:汝是何人,云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尽张口仰向。小夫人即以两手捋乳,乳作五百道,俱坠千子口中。贼知是母,即放弓仗。父母作是思惟,皆得辟支佛。今其塔犹在,后世尊成道,告诸弟子,是吾昔时放弓仗处。后人得知,于此处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儿者,即贤劫千佛也。释氏《西域记》曰:恒曲中次东,有僧迎扇奈揭城,佛下三道宝阶国也。《法显传》曰:恒水东南流,径僧迦施国南。佛自忉利天东下三道宝阶,为母说法处。宝阶既没,阿育王于宝阶处作塔。后作石柱,柱上作师子像,外道少信,师子为吼,怖效心诚。恒水又东径罽宾饶夷城。城南接恒水,城之西北六七里,恒水北岸,佛为诸弟子说法处。恒水又东南径沙祗国北。出沙祗城,南门道东,佛嚼杨枝刺土中,生长七尺,不增不减,今犹尚在。恒水又东南,径迦维罗卫城北。故净王宫也,城东五十里有王园,园有池水,夫人入池洗浴,出北岸二十步,东向举手,扳树生太子。太子堕地,行七步,二龙吐水浴太子,遂成井池,众僧所汲养也。太子与难陀等扑象角力,射箭入地。今有泉水,行旅所资饮也。释氏《西域记》曰:城北三里恒水上,父王迎佛处,作浮图,作父抱佛像。《外国事》曰:边维罗越国今无复王也。城池荒秽,惟有空处,有优婆塞姓释,可二十余家,是昔净王之苗裔,故为四姓,住在故城中,为优婆塞,故尚精进,犹有古风。彼日俘图坏尽,条王弥更修治一浮图,私河条王送物助成,今有十二道人住其中。太子始生对,妙后所扳树,树名须诃。阿育王以青石作后扳生太子像。昔树无复有,后诸沙门取昔树栽种之,展转相承到今,树枝如昔,尚荫石像。又太子见行七步足迹,今日文理见存。阿育王以青石挟足迹两边,复以一长青石覆上。国人今日恒以香花供养,尚见足七形,文理分明。今虽有石覆无异,或人复以数重吉贝,重覆贴着石上,逾更明也。太子生时,以龙王夹太子左右,吐水浴太子,见一龙吐水暖,一龙吐水冷,遂成二池。今尚一冷一暖矣。太子未出家前十日,出往王田阎浮树下坐,树神以七宝奉太子,太子不受,于是思惟欲出家也。王田去宫一据。据者,晋言十里也。太子以三月十五日夜出家,四天王来迎,各捧马足。尔时诸神天人侧塞,空中散天香花。此时以至河南摩强水,即于此水边作沙门。河南摩强水在迦维罗越北,相去十由旬。此水在罗阅祗瓶沙国,相去三十由旬。菩萨于是暂过,瓶沙王出见菩萨,菩萨于瓶沙随楼那果园中住一日,日暮便去半达钵愁宿。半达,晋言白也;钵愁,晋言山也。白山北去瓶沙国十里,明旦便去,暮宿昙兰山,去白山六由旬。于是径诣贝多树,贝多树在阅祗北,去昙兰山二十里。太子年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此言与经异,故记所不同。竺法维曰:迎维卫国,佛所生天竺国也。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康泰《扶南传》曰:昔范旃时,有嘾杨国人家翔梨,尝从其本国到天竺,展转流贾至扶南,为旃说天竺土俗,道法流通,金宝委积,山川饶沃,恣所欲,左右大国,世尊重之。旃问云:今去何时可到,几年可回?梨言:天竺去此,可三万余里,往还可三年逾。及行,四年方返,以为天地之中也。恒水又东径蓝莫塔。塔边有池,池中龙守护之。阿育王欲破塔,作八万四千塔,悟龙王所供,知非世有,遂止。此中空荒无人,群象以鼻取水洒地,若苍梧、会稽,象耕、鸟耘矣。恒水又东至五河口,盖五水所会,非所详矣。阿难从摩竭国向毗舍利,欲般泥洹,诸天告阿阇世王,王追至河上,梨车闻阿难来,亦复来迎,俱到河上。阿难思惟,前则阿阇世王致恨,却则梨车复怨,即于中河,入火光三昧,烧具两般泥洹。身二分,分各在一岸,二王各持半舍利,还起二培。渡河南下一由巡,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邑,即是阿育王所治之城。城中宫殿皆起墙阙,雕文刻镂,累大石作山,山下作石室,长三丈,广二丈,高丈余,有大乘婆罗门子,名罗汰私婆,亦名文殊师利,住此城里、爽悟多智,事无不达,以清净自居,国王宗敬师事之。赖此一人,宏宣佛法,外不能陵。凡诸国中,惟此城为大,民人富盛,竟行仁义。阿育王坏七塔,作八万四千塔。最初作大塔,在城南二里余,此塔前有佛迹,起精舍,北户向塔,塔南有石柱,大四五围,高三丈余,上有铭,题云:阿育王以阎浮提布施四方。僧还以钱赎塔。塔北三百步,阿育王于此作泥犁城,城中有石柱,亦高三丈余,上有师子柱,有铭记,作泥犁城因缘,及年数日月。恒水又东南径小孤石山。山头有石室,石室南向,佛昔坐其中,天帝释以四十二事问佛,佛一一以指画石,画迹故在。恒水又西径王舍新城。是阿阇世王所造,出城南四里,入谷至五山里,五山周围,状若城郭,即是蓱沙王旧城也。东西五六里,南北七八里,阿阇世王始欲害佛处。其城空荒,又无人径,入谷傅山,东南上十五里,到耆阇崛山,未至顶三里,有石窟南向,佛坐禅处。西北四十步,复有一石窟,阿难坐禅处。天魔波旬化作雕鹫恐阿难,佛以神力,隔石舒手摩阿难肩,怖即得止。鸟迹、手孔悉存,故曰雕鹫窟也。其山峰秀端严,是五山之最高也。释氏《西域记》云:耆阇崛山在阿耨达王舍城东北,西望其山,有两峰双立,相去二三里,中道鹫鸟,常居其岭,土人号曰耆阇崛山。胡语耆阇,鹫也。又竺法维云:罗阅祗国有灵鹫山,胡语云耆阇崛山。山是青石,石头似鹫鸟。阿育王使人凿石,假安两翼两脚,凿治其身,今见存,远望似鹫鸟形,故曰灵鹫山也。数说不同,远迩亦异,今以法显亲宿其山,诵《首楞严》,香华烘养,闻见之宗也。又西径迦那城南。三十里,到佛苦行六年坐树处,有林木。西行三里,到佛人水洗浴、天王按树枝得扳出池处。又北行二里,得弥家女奉佛乳糜处。从此北行二里,佛于一大树下石上东向坐食糜处,树石悉在,广长六尺,高减二尺。国中寒暑均调,树木或数千岁,乃至万岁。从此东北行二十里,到一石窟,菩萨人中,西向结跏趺坐,心念若我成道,当有神验。石壁上即有佛影见,长三尺许,今犹明亮。时天地大动,诸天在空言,此非过去当来诸佛成道处,去此西南行,减半由旬,贝多树下,是过去当来诸佛成道处。诸天导引菩萨起行,离树三十步,天授吉祥草,菩萨受之,复行十五步,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匝西去。菩萨前到贝多树下,敷吉祥草,东向而坐。时魔王遣三玉女从北来试菩萨。魔王自从南来,菩萨以足指按地,魔兵却散,三女变为老姥,不自服。佛于尼拘律树下方石上东向坐,梵天来诣佛处,四天王捧钵处皆立塔。《外国事》曰:毗婆梨佛在此一树下六年,长者女以金钵盛乳糜上佛,佛得乳糜,住足尼连禅河浴。浴竟,于河边啖糜竟,掷钵水中,逆流百步,钵没河中,迪梨郊龙王接取在宫供养,先三佛钵亦见。佛于河傍坐摩诃菩提树,摩诃菩提树去贝多树二里,于此树下七日,思惟道成,魔兵试佛。释氏《西域记》曰:尼连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树,佛于此苦行,日食糜六年。西去城五里许,树东河上,即佛入水浴处。东上岸尼拘律树下坐修,舍女上糜于此。于是西度水,于六年树南贝多树下坐,降魔得佛也。佛图调曰:佛树中枯,其来时更生枝叶。竺法维曰:六年树去佛树五里,书其异也。法显从此东南行,还已连弗邑,顺恒水西下,得一精舍,名旷野,佛所住处。复顺恒水西下,到迦尸国波罗奈城。竺法维曰:彼罗奈国在迪维罗卫国南千二百里,中间有恒水,东南流,佛转法轮处,在国北二十里,树名春浮,维摩所处也。法显曰:城之东北十里许,即鹿野苑,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栖宿,故以名焉。法显从此还,居巴连弗邑。又顺恒水东行,其南岸有瞻婆大国。释氏《西域记》曰:恒曲次东有瞻婆国城,南有卜佉兰池,恒水在北,佛下说戒处也。恒水又径波丽国。即是佛外祖国也。法显曰:恒水又东到多摩梨轩国,即是海口也。释氏《西域记》曰:大秦一名梨靬。康泰《扶南传》曰:从迦那调洲西南人大湾,可七八百里,乃到枝扈黎大江口,度江径西行,极大秦也。又云:发拘利口,入大湾中,正西北入,可一年余,得天竺江口,名恒水。江口有国,号担袟,属天竺。遣黄门字兴为担袟王。释氏《西域记》曰:恒水东流入东海。盖二水所注,两海所纳,自为东西也。释氏论佛图调列《山海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又曰:钟山西六百里有昆仑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图调传》也。又近推得康泰《扶南传》,《传》昆仑山正与调合。如《传》,自交州至天竺最近。泰《传》亦知阿褥达山是昆仑山。释云赖得调《传》,豁然为解,乃宣为《西域图》,以语法汰。法汰以常见怪,谓汉来诸名人,不应河在敦煌南数千里,而不知昆仑所在也。释云,复书曰案《穆天子传》。穆王于昆仑侧瑶池上觞西王母,云去宗周瀍涧,万有一千一百里,何得不如调言?子今见泰《传》,非为前人不知也。而今以后,乃知昆仑山为无热丘,何云乃胡国外乎?余考释氏之言,未为佳证。《穆天子》、《竹书》及《山海经》,皆埋缊岁久,编韦稀绝,书策落次,难以缉缀。后人假合,多差远意,至欲访地脉川,不与经符,验程准途,故自无会。释氏不复根其众归之鸿致,陈其细趣,以辨其非,非所安也。今案《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郭璞曰:此自别有小昆仑也。又案《淮南》之书,昆仑之上,有木禾、珠树、玉树、玻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隅,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源,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其东北陬,赤水出其东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凡此四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玄圃之山,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禹乃以息土填鸿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为下地。高诱曰:地或作池。则以仿佛近佛图调之说。阿耨达六水,葱岭、于阗二水之限,与经史诸书,全相乖异。又案《十洲记》,昆仑山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匝绕山,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阔之井,西南近承渊之谷。此四角大山,实昆仑之支辅也。积石圃南头,昔西王母告周穆王云,去咸阳四十六万里,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广万里,形如偃盆,下狭上广。故曰昆仑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处有积金,为天塘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似如一。渊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烛日晖,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真官仙灵之所宗。上通旋机,元气流布,玉衡常理,顺九天而调阴阳,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于此。天人济济,不可具记。其北海外,又有钟山,上有金台玉阂,亦元气之所含,天帝居治处也。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文,难言佛图调、康泰之《传》是矣。六合之内,水泽之藏,大非为巨,小非为细,存非为有,隐非为无,其所苞者广矣。于中同名异域,称谓相乱,亦不为寡。至如东海方丈,亦有昆仑之称,西洲铜柱,又有九府之治。东方朔《十洲记》曰:方丈在东海中央,东西南北岸,相去正等。方丈面各五千里,上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处,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往来也。张华叙东方朔《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圆周如削,下有回屋,仙人九府治。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故其柱铭曰:昆仑铜柱,其高入天,圆周如削,肤体美焉。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惟会益工。《遁甲开山图》曰:五龙见教,天皇被迹,望在无外,柱州昆仑山上。荣氏注云:五龙治在五方,为五行神。五龙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方为十二部,法五龙之迹,行无为之化,天下仙圣治。在柱州昆仑山上,无外之山在昆仑东南万二千里,五龙、天皇皆出此中,为十二时神也。《山海经》曰: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其神陆吾,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然六合之内,其苞远矣,幽致冲妙,难本以情,万像遐渊,思绝根寻。自不登两龙于云辙,骋八骏于龟途,等轩辕之访百灵,方大禹之集会计。儒、墨之说,孰使辨哉!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山海经》曰: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中。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谓此矣。径积石而为中国河,故成公子安《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释氏《西域记》曰: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而《经》文在此,似如不比积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水经注卷二 河水二
又南入葱岭山,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
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一源西出捐毒之国葱岭之上。西去休循二百余里,皆故塞种也。南属葱岭,高千里。《西河旧事》曰:葱岭在敦煌西八千里,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也。河源潜发其岭,分为二水,一水西径休循国南,在葱岭西。郭义恭《广志》曰:休循国居葱岭,其山多大葱。又径难兜国北,北接休循,西南去厨宾国三百四十里。河水又西径罽宾国北。月氏之破,塞王南君罽宾,治循鲜城。土地平和,无所不有,金银珍宝,异畜奇物,逾于中夏,大国也。山险,有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人畜同然。河水又西径月氏国南。治监氏城,其俗与安息同。匈奴冒顿单于破月氏,杀其王,以头为饮器。国遂分,远过大宛,西居大夏,为大月氏;其余小众不能去者,共保南山、羌中,号小月氏,故有大月氏、小月氏之名也。又西径安息国南,城临妫水,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有商贾车船行旁国,画革旁行为书记也。河水与蜺罗跂噘水同注雷翥海。释氏《西域记》曰:蜺罗跂噘出阿耨达山之北,西径于阗国。《汉书西域传》曰: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又西径四大塔北。释法显所谓糺尸罗国,汉言截头也。佛为菩萨时,以头施人,故因名国。国东有投身饲饿虎处,皆起塔。又西径揵陀卫国北。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邑。佛为菩萨时,亦于此国以眼施人,其处亦起大塔。又有弗楼沙国,天帝释变为牧牛小儿,聚土为佛塔,法王因而成大塔,所谓四大塔也。《法显传》曰:国有佛钵,月氏王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持钵去,置钵象上,象不能进;更作四轮车载钵,八象共牵,复不进。王知钵缘未至,于是起塔留钵供养。钵容二斗,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贫人以少花投中便满;富人以多花供养,正复百千万斛,终亦不满。佛图调曰:佛钵,青玉也,受三斗许,彼国宝之。供养时,愿终日香花不满,则如言;愿一把满,则亦便如言。又案道人竺法维所说,佛钵在大月支国,起浮图,高三十丈,七层,钵处第二层,金络络锁县钵,钵是青石。或云悬钵虚空。须菩提置钵在金机上,佛一足迹与钵共在一处,国王、臣民,悉持梵香、七宝、壁玉供养。塔迹、佛牙、袈裟、顶相舍利,悉在弗楼沙国。释氏《西域记》曰:揵陀越王城西北有钵吐罗越城,佛袈裟王城也,东有寺。重复寻川水,西北十里有河步罗龙渊。佛到渊上浣衣处,浣石尚存。其水至安息,注雷翥海。又曰:握陀越西,西海中有安息国。竺枝《扶南记》曰:安息国去私诃条国二万里,国土临海上,即《汉书》天竺安息国也。户近百万,最大国也。《汉书西域传》又云:梨靬、条支临西海。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也。或河水所通西海矣。故《凉土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禹记》所云昆仑者焉。张骞使大宛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达于昆仑也。河水自葱岭分源,东径边舍罗国。释氏《西域记》曰:有国名伽舍罗逝。此国狭小,而总万国之要道无不由。城南有水,东北流,出罗逝西山。山即葱岭也。径岐沙谷,出谷分为二水。一水东流,径无雷国北。治卢城,其俗与西夜、子合同。又东流径依耐国北。去无雷五百四十里,俗同子合。河水又东径蒲犁国北。治蒲犁谷,北去疏勒五百五十里,俗与子合同。河水又东径皮山国北。治皮山城,西北去莎车三百八十里。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南源导于阗南山,俗谓之仇摩置,自置北流,径于阗国西。治西城,土多玉石,西去皮山三百八十里,东去阳关五千余里。释法显自乌帝西南行,路中无人民,沙行艰难,所径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达于阗。其国殷庶,民笃信,多大乘学,威仪齐整,器钵无声。城南十五里有利刹寺,中有石靴,石上有足迹,彼俗言是辟支佛迹。法显所不传,疑非佛迹也。又西北流,注于河,即《经》所谓北注葱岭河也。南河又东径于阗国北,释氏《西域记》曰:河水东流三千里,至于阗,屈东北流者也。《汉书西域传》曰:于阗已东,水皆东流。南河又东北径杆弥国北。治扞弥城,西去于阗三百九十里。南河又东径精绝国北。西去阗弥四百六十里。南河又东径且末国北,又东,右会阿耨达大水。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兰海者也。其水北流径且末南山,又北径旦未城西。国治且末城,西通精绝二千里,东去鄯善七百二十里,种五谷,其俗咯与汉同。又曰:且末河东北流径且未北,又流而左会南河,会流东逝,通为注滨河。注滨河又东径鄯善国北。治伊循城,故楼兰之地也。楼兰王不恭于汉,元凤四年,霍光遣平乐监傅介子刺杀之,更立后王。汉又立其前王质子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百官祖道横门,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恐为前王子所害,国有伊循城,土地肥美,愿遣将屯田积粟,令得依威重。遂置田以镇抚之。敦煌索励,字彦义,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贰师将军,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劢厉声曰:王尊建节,河堤不溢,王霸精诚,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劢躬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鼓噪欢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其水东注泽,泽在楼兰国北扞泥城。其俗谓之东故城,去阳关于六百里,西北去乌垒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国千八百六十五里,西北去车师干八百九十里。土地沙卤少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蓖苇、柽柳、胡桐、白草。国在东垂,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故彼俗谓是泽为牢兰海也。释氏《西域记》曰:南河自于阗东于北三千里,至鄯善入牢兰海者也。北河自岐沙东分南河,即释氏《西域记》所谓二支北流,径屈茨、乌夷、禅善,入牢兰海者也。北河又东北流,分为二水,枝流出焉,北河自疏勒径流南河之北。《汉书西域传》曰:葱岭以东,南北有山,相距千余里,东西六千里,河出其中。暨于温宿之南,左合枝水,枝水上承北河于疏勒之东;西北流径疏勒国南,又东北与疏勒北山水合;水出北溪,东南流径疏勒城下。南去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释氏《西域记》曰:国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于宫中供养。汉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己校尉,为匈奴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侧涧傍水,自金蒲迁居此城,匈奴又来攻之,壅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饮之。恭乃仰天叹曰:昔贰师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之。有顷,水泉奔出,众称万岁。乃扬水以示之,虏以为神,遂即引去。后车师叛,与匈奴攻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卒同生死,咸无二心。围恭不能下,关宠上书求救,建初元年,章帝纳司徒鲍昱之言,遣兵救之。至柳中,以校尉关宠分兵入高昌壁,攻交河城,车师降,遣恭军吏范羌将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丈余,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大恐,羌遥呼曰:我范羌也。城中皆称万岁,开门相持涕泣。尚有二十六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相依而还,枝河又东径莎车国南。治莎车城,西南去蒲犁七百四十里。汉武帝开西域,屯田于此。有铁山,出青玉。枝河又东径温宿国南。治温宿城,土地物类,与鄯善同。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于此,枝河右入北河。北河又东径姑墨国南,姑墨川水注之,水导姑墨西北,历赤沙山,东南流径姑墨国西。治南城,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土出铜铁及雌黄。其水又东南流,右注北河。北河又东径龟兹国南,又东,左合龟兹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其水南流径赤沙山。释氏《西域记》曰: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高大清净。又出山东南流,枝水左派焉。又东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东南流,注北河。东川水出龟兹东北,历赤沙、积梨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龟兹城。音屈茨也,故延城矣,西去姑墨六百七十里。川水又东南流径于轮台之东也。昔汉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于此。搜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轮台以东,地广,饶水草,可溉田五千顷以上,其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收获与中国同。时匈奴弱,不敢近西域,于是徙莎车,相去千余里,即是台也。其水又东南流,右会西川枝水,水有二源,俱受西川,东流径龟兹城南,合为一水。水间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其水东南注东川,东川水又东南径乌垒国南。治乌垒城,西去龟兹三百五十里,东去玉门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汉使持节郑吉,并护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也。其水又东南注大河。大河又东,右会敦薨之水,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山海经》曰:敦薨之山,敦亮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东流,分为二水,左水西南流,出于焉耆之西,径流焉耆之野,屈而东南流,注于敦薨之渚。右水东南流,又分为二,左右焉耆之国。城居四水之中,在河水之洲,治员渠城,西去乌垒四百里。南会两水,同注敦薨之浦。东源东南流,分为二水,涧澜双引,洪湍濬发,俱东南流,径出焉耆之东,导于危须国西。国治危须城,西去焉耆百里。又东南流,注于敦薨之薮。川流所积,潭水斯涨,溢而为海。《史记》曰:焉耆近海多鱼鸟;东北隔大山与车师接。敦薨之水自西海径尉犁国。国治尉犁城,西去都护治所三百里,北去焉耆百里。其水又西出沙山铁关谷,又西南流,径连城别注,裂以为田。桑弘羊曰:臣愚以为连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国,即此处也。其水又屈而南,径渠犁国西。故《史记》曰:西有大河,即斯水也。又东南流,径渠犁国。治渠犁城,西北去乌垒三百三十里。汉武帝通西域,屯渠犁,即此处也。南与精绝接,东北与尉犁接。又南流注于河。《山海经》曰: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盖乱河流自西南注也。河水又东径墨山国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河水又东径注宾城南。又东径楼兰城南而东注。盖坺田士所屯,故城禅国名耳。河水又东注于泑泽,即《经》所谓蒲昌海也。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龙城,故姜赖之虚,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荡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晨发西门,暮达东门。法其崖岸,余溜风吹,稍成龙形,西面向海,因名龙城。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坚也。行人所径,畜产皆布毡卧之,掘发其下,有大盐,方如巨枕,以次相累,类雾起云浮,寡见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东连三沙,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盐泽之称也。《山海经》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之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者也。东去玉门阳关千三百里,广轮四百里。其水澄渟,冬夏不减,其中洄湍电转,为隐沦之脉。当其澴流之上,飞禽奋翮于霄中者,无不坠于渊波矣。即河水之所潜,而出于积石也。
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河自蒲昌,有隐沦之证,并间关入塞之始。自此,《经》当求实致也。
河水重源,又发于西塞之外,出于积石之山。《山海经》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永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也。山在西羌之中,烧当所居也。延熹二年,西羌烧当犯塞,护羌校尉段熲讨之,追出塞,至积石山,斩首而还。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径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于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东北历敦煌、酒泉、张掖南。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敦煌,酒泉,其水甘若酒味故也;张掖,言张国臂掖,以威羌狄。《说文》曰: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县,下大夫郡。至秦,始置三十六郡,以监县矣。从邑,君声。《释名》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黄义仲《十二州记》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至尊也。郡守专权,君臣之礼弥崇。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为元首,邑以载民,故取名于君,谓之郡。《汉官》曰: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河径其南而缠络远矣。河水自河曲,又东径西海郡南。汉平帝时,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远方,讽羌献西海之地,置西海郡,而筑五县焉,周海亭隧相望。莽篡政纷乱,郡亦弃废。河水又东径允川,而历大榆、小榆谷北。羌迷唐、钟存所居也。永元五年,贯友代聂尚为护羌校尉,攻迷唐,斩获八百余级,收其熟麦数万斛,于逢留河上筑城以盛麦,且作大船,于河峡作桥渡兵,迷唐遂远依河曲。永元九年,迷唐复与钟存东寇而还。十年,谒者王信、耿谭,西击迷唐,降之,诏听还大、小榆谷。迷唐谓汉造河桥,兵来无时,故地不可居,复叛,居河曲,与羌为仇,种人与官兵击之。允川去迷唐数十里,营止,遣轻兵挑战,因引还,迷唐追之,至营因战,迷唐败走。于是西海及大、小榆谷,无复聚落。隃糜相曹凤上言:建武以来,西戎数犯法,常从烧当种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与诸种相傍,南得钟存,以广其众,北阻大河,因以为固,又有西海鱼盐之利,缘山滨河,以广田畜,故能强大,常雄诸种。今党援沮坏,亲属离叛,其余胜兵,不过数百,宜及此时,建复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广设屯田,隔塞羌胡交关之路,殖谷富边,省输转之役。上拜凤为金城西部都尉,遂开屯田二十七部,列屯夹河,与建成相首尾,后羌反,遂罢。案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百五十步,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
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
河水右径沙州北。段国曰:浇河西南百七十里有黄沙,沙南北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西极大杨川。望黄沙,犹若人委于糒于地,都不生草木,荡然黄沙,周回数百里,沙州于是取号焉。《地理志》曰:汉宣帝神爵二年,置河关县,盖取河之关塞也。《风俗通》曰:百里曰同,总名为县。县,玄也,首也,从系倒首,举首易偏矣。言当玄静,平谣役也。《释名》又曰:县,悬也,悬于郡矣。黄义仲《十三州记》曰:县,弦也,弦以贞直,言下体之居,邻民之位,不轻其誓,施绳用法,不曲如弦,弦声近县,故以取名,今系字在半也。汉高帝六年,令天下县邑城。张晏曰:令各自筑其城也。河水又东北流,入西平郡界,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东北,济川水注之,水西南出滥读,东北流入大谷,谓之大谷水。北径浇河城西南,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径浇河故城北,有二城东西角倚,东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宋少帝景平中,拜吐谷浑阿豺为安西将军、浇河公,即此城也。河水又东北径黄川城,河水又东径石城南,左台北谷水。昔段熲击羌于石城,投河坠坑而死者八百余人,即于此也。河水又东北径黄河城南,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河水又东北径广违城北,右合乌头川水,水发远川,引纳支津,北径城东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径邯川城南。城之左右,历谷有二水,导自北山,南径邯亭,注于河。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径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径临津城北、白土城南。《十三州志》曰:左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为缘河济渡之处。魏凉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塞于白土,即此处矣。河水又东,左会白土川水,水出白土城西北下,东南流径白土城北,又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竖,竞势争高,远望,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谓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之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窟,其怀道宗玄之士,皮冠净发之徒,亦往栖托焉。故《秦川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亮,南安人也。下封有水,导自是山溪水,南注河,谓之唐述水。河水又东得野亭南,又东北流,历研川,谓之研川水。又东北注于河,谓之野亭口。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凤林,山名也,五峦俱峙。耆彦云:昔有凤乌,飞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秦州记》曰:枹罕原北名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河水又东与漓水合,水导源塞外羌中,故《地理志》曰:其水出西塞外,东北流,历野虏中,径消铜城西,又东北径列城东。考《地说》无目,盖出自戎方矣。左合列水,水出西北溪,东北流径列城北,右入漓水,城居二水之会也。漓水又北径可石孤城西,西戎之名也。又东北,右合黑城溪水。水出西北山下,东南流径黑城南,又东南,枝水左出焉。又东南入漓水。漓水又东北径榆城东,榆城溪水注之。水出素和细越西北山下,东南流径细越川,夷俗乡名也。又东南出狄周峡,东南右合黑城溪之枝津,津水上承溪水,东北径黑城东,东北注之榆溪,又东南径榆城南,东北注漓水。漓水又东北径石门口,山高险峻绝,对岸若门,故峡得厥名矣。疑即皋兰山门也。汉武帝元狩三年,骠骑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谓是山之关塞也。应劭《汉书音义》曰:皋兰在陇西白石县塞外,河名也。孟康曰:山关名也。今是山去河不远,故论者疑目河山之间矣。漓水又东北,皋兰山水自山左右翼注漓水。漓水又东,白石川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山下,东南流,枝津东注焉。白石川水又南径白石城西而注漓水。漓水又东径白石县故城南,王莽更曰顺砾。阚駰曰:白石县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漓水径其北。今漓水径其南,而不出其北也。漓水又东径白石山北。应劭曰:白石山在东。罗溪水注之。水出西南山下。东入漓水。漓水又东,左合罕南溪水。水出罕西,东南流径罕南注之。《十二州志》曰:广大贩在枹罕西北,罕在焉。昔慕容吐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而创居于此。漓水又东径枹罕县故城南。应劭曰:故枹罕侯邑也。《十三州志》曰:枹罕县在郡西二百一十里。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漓水又东北,故城川水注之,水有二源,南源出西南山下,东北流径金纽大岭北,又东北径一故城南,又东北与北水会。北源自西南径故城北,右入南水。乱流东北注漓水。漓水又东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水上承白石川,东径白石城北,又东绝罕溪,又东径枹罕城南,又东入漓水,漓水又东北出峡,北流注于河。《地理志》曰:漓水出白石县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河水又径左南城南。《十二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者也,津亦取名焉。大河又东径赤岸北,即河夹岸也。《秦州记》曰: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东,洮水注之。《地理志》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桃水源。《山海经》曰:白水出蜀。郭景纯注云:从临桃之西倾山东南流入汉,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台,西倾之异名也。洮水东北流,径吐谷浑中。吐谷浑者,始是东燕慕容之枝庶,因氏其字,以为首类之种号也,故谓之野虏。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是龙须,而无樵柴。洮水又东北流径洮阳曾城北。《沙州记》曰:嵹城东北三百里有曾城,城临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上遣行车骑将军马防与长水校尉耿恭救之,诸羌退聚洮阳,即此城也。洮水又东径洪和山南,城在四山中。洮水又东径迷和城北,羌名也。又东径甘枳亭,历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洮水又东径临跳县故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洮水又东北流,屈而径索西城西。建初二年,马防、耿恭从五溪祥谷出索西,与羌战,破之,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部都尉居之,俗名赤水城,亦曰临洮东城也。《沙州记》曰:从东洮至西洮百二十里者也。洮水又屈而北,径龙桑城西而西北流。马防以建初二年,从安故五溪出龙桑,开通旧路者也,俗名龙城。洮水又西北径步和亭东,步和川水注之。水出西山下,东北流出山,径步和亭北,东北注洮水。洮水又北出门峡,历求厥川,蕈川水注之。水出桑岚西溪,东流历桑岚川,又东径蕈川北,东入洮水。洮水又北历峡,径偏桥,出夷始梁,右合蕈垲川水。水东南出石底横下,北历蕈垲川,西北注洮水。洮水又东北径桑城东,又北会蓝川水。水源出求厥川西北溪,东北流径蓝川,历桑城北,东入洮水。洮水又北径外羌城西,又北径和博城东,城在山内,左合和博川水。水出城西南山下,东北径和博城南,东北注于洮水。洮水北径安故县故城西。《地理志》,陇西之属县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郡南四十七里,盖延转击狄道安故五溪反羌,大破之,即此也。洮水又北径狄道故城西。阚駰曰:今曰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流。又北,陇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滥水也。水出鸟鼠山西北高城岭,西径陇坻。其山岸崩落者,声闻数百里,故扬雄称响若坻颓是也。又西北历白石山下。《地理志》曰:狄道东有白石山。滥水又西北径武街城南,又西北径狄道故城东。《百官表》曰:县有蛮夷谓之道,公主所食曰邑。应劭曰: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应劭曰:有陇堆在其东,故曰陇西也。《神仙传》曰:封君达,陇西人,服炼水银,年百岁,视之如年三十许,骑青牛,故号青牛道士。王莽更郡县之名,郡曰厌戎,县曰操虏也。昔马援为陇西太守,六年,为狄道开渠,引水种秔稻,而郡中乐业,即此水也。滥水又西北流,注于洮水。洮水右合二水,左会大夏川水。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乱流,径金纽城南。《十三州志》曰:大夏县西有故金纽城,去县四十里,本都尉治。又东北径大夏县故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顺夏。《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又东北出山,注于洮水。洮水又北,翼带三水,乱流北入河。《地理志》曰:洮水北至枹罕,东入河是也。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金城,郡治也。汉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又更允吾为修远县。河水径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东径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盐池北,故阚駰口:其西即湟水之源也。《地理志》曰:湟水所出。湟水又东南流径龙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十三州志》曰:城在临羌新县西三百一十里。王莽纳西零之献,以为西海郡,治此城。湟水又东南径卑禾羌海北,有盐池。阚駰曰:县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谓之青海,东去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东流径湟中城北,故小月氏之地也。《十二州志》曰:西平、张掖之间,大月氏之别,小月氏之国。范晔《后汉书》曰:湟中月氏胡者,其王为匈奴所杀,余种分散,西逾葱岭,其弱者南入山,从羌居止,故受小月氏之名也。《后汉西羌传》曰:羌无弋爱剑者,秦厉公时,以奴隶亡入三河,羌怪为神,推以为豪。河、湟之间多禽兽,以射猎为事,遂见敬信,依者甚众。其曾孙忍,因留湟中,为湟中羌也。湟水又东,右控四水,导源四溪,东北流注于湟。湟水又东径赤城北,而东入经戎峡口,右合羌水。水出西南山下,径护羌城东,故护羌校尉治。又东北径临羌城西,东北流,注于湟。湟水又东径临羌县故城北。汉武帝元封元年,以封孙都为侯国,王莽之监羌也。谓之绥戎城,非也。湟水又东,卢溪水注之。水出西南卢川,东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径临羌新县故城南。阚駰曰:临羌新县在郡西百八十里,湟水径城南也。城有东、西门,西北隅有子城。湟水又东,右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东北流注之。左会临羌溪水。水发新县西北,东南流,历县北,东南入湟水。湟水又东,龙驹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山下,东北流径龙驹城,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长宁川水注之。水出松山,东南流径晋昌城,晋昌川水注之。长宁水又东南,养女川水注之。水发养女北山,有二源,皆长湍远发,南总一川,径养女山,谓之养女川。阚駰曰:长宁亭北有养女岭,即浩亹山,西平之北山也。乱流出峡,南径长宁亭东。城有东、西门,东北隅有金城,在西平西北四十里。《十三州志》曰六十里,远矣。长宁水又东南与一水合,水出西山,东南流。水南山上,有风伯祠,春秋祭之。其水东南径长宁亭南,东入长宁水。长宁水又东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牛心川水注之,水出西南远山,东北流,径牛心堆东,又北径西平亭西,东北入湟水。湟水又东径西平城北。东城,即故亭也。汉景帝六年,封陇西太守北地公孙浑邪为侯国。魏黄初中,立西平郡,凭倚故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湟水又东径土楼南。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阚駰曰: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者也。今在亭东北五里。右则五泉注之,泉发西平亭北,雁次相缀,东北流至土楼南,北入湟水。湟水又东,右合葱谷水。水有四源,各出一溪,乱流注于湟。湟水又东径东亭北,东出漆峡,山峡也。东流,右则漆谷常溪注之,左则甘夷川水入焉。湟水又东,安夷川水注之。水发远山,西北流,控引众川,北屈径安夷城西北,东入湟水。湟水又东径安夷县故城。城有东、西门,在西平亭东七十里。阚駰曰四十里。湟水又东,左合宜春水。水出东北宜春溪,西南流至安夷城南,入湟水。湟水又东,勒且溪水注之。水出县东南勒且溪,北流径安夷城东,而北入湟水。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号也。阚駰曰:金城河初与浩亹河合,又与勒且河合者也。湟水又东,左则承流谷水南入,右会达扶东、西二溪水,参差北注,乱流东出,期顿、鸡谷二水北流注之。又东,吐那孤、长门两川,南流入湟水。六山,名也。湟水又东径乐都城南,东流,右合来谷、乞斤二水,左会阳非、流溪、细谷三水,东径破羌县故城南。应劭曰:汉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门。《十二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门前东过。六谷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注。湟水又东南径小晋兴城北,故都尉治。阚駰曰: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湟水又东与阁门河合,即浩亹河也。出西塞外,东入塞,径敦煌、酒泉、张掖南,东南径西平之鲜谷塞尉故城南,又东南与湛水合。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岭下,东源发于白岸谷,合为一川。东南流至雾山,注阁门河。阁门河又东径养女北山东南,左合南流川水,水出北山,南流入于阁门河。阁门河又东径浩亹县故城南。王莽改曰兴武矣。阚駰曰:浩,读阁也。故亦曰阁门水,两兼其称矣,又东流注于湟水。故《地理志》曰,浩亹水东至允吾入湟水。湟水又东径允吾县北为郑伯津,与涧水合,水出令居县西北塞外,南流径其县故城西。汉武帝元鼎二年置,王莽之罕虏也。又南径永登亭西,历黑石谷南流,注郑伯津。湟水又东径允街县故城南。汉宣帝神爵二年置,王莽之修远亭也。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或试挠破之,寻平成龙。畜生将饮者,皆畏避而走,谓之龙泉,下入湟水。湟水又东径枝阳县,逆水注之。水出允吾县之参街谷,东南流径街亭城南,又东南径阳非亭北,又东南径广武城西,故广武都尉治。郭淮破叛羌,治无戴,于此处也。城之西南二十许里,水西有马蹄谷。汉武帝闻大宛有天马,遣李广利伐之,始得此马,有角为奇。故汉武帝《天马之歌》曰:天马来兮历无草,径千里兮循东道。胡马感北风之思,遂顿羁绝绊,骤首而驰,晨发京城,夕至敦煌北塞外,长鸣而去,因名其处曰候马亭。今晋昌郡南及广武马蹄谷盘石上,马迹若践泥中,有自然之形,故其俗号曰天马径,夷人在边效刻,是有大小之迹,体状不同,视之便别。逆水又东径枝阳县故城南,东南入于湟水。《地理志》曰:逆水出允吾东,至枝阳入湟。湟水又东流,注于金城河,即积石之黄河也。阚駰曰: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释氏《西域记》曰:牢兰海东伏流龙沙堆,在屯皇东南四百里阿步于,鲜卑山。东流至金城为大河。河出昆仑,昆仑即阿耨达山也。河水又东径石城南,谓之石城津。阚駰曰:在金城西北矣。河水又东南径金城县故城北。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汉书集注》,薛瓒云:金者,取其坚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汤池之言矣。王莽之金屏也。《世本》曰:鲧作城。《风俗通》曰:城,盛也,从土,成声。《管子》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出县之南山。案耆旧言:梁晖,字始娥,汉大将军梁冀后。冀诛,入羌。后其祖父为羌所推,为渠帅而居此城。土荒民乱,晖将移居枹罕,出顿此山,为群羌围迫,无水,晖以所执榆鞭竖地,以青羊祈山,神泉涌出,榆木成林。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又东过榆中县北,昔蒙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案《地理志》,金城郡之属县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榆中在金城,即阮嗣宗《劝进文》所谓榆中以南者也。
又东过天水北界,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世谓之子城川。又北径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羌豪迷吾等万余人,到襄武、首阳,平襄、勇士,抄此苑马,焚烧亭驿,即此处也。又曰:苑川水地,为龙马之沃土,故马援请与田户中分以自给也。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十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于河也。
又东北过武威姐围县南,河水径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径其县南,又东北入河也。
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地理志》曰:满福也,属国都尉治,王莽更名之曰纪德。有水出县西,世谓之二十八渡水。东北流,溪涧萦曲,途出其中,径二十八渡,行者勤于溯涉,故因名焉。北径其县而下注河。又有赤晔川水,南出赤蒿谷,北流径赤晔川,又北径牛官川。又北径义城西北,北流历三城川,而北流注于河也。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
河水东北流径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汉武帝元鼎三年,幸雍,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即于此也。王莽更名之曰乡礼也。李斐曰:音赖。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径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北径麦田城西,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北径麦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河水又东北径于黑城北,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苦水也。水出高平大陇山苦水谷。建武八年,世祖征隗嚣,吴汉从高平第一城苦水谷人,即是谷也。东北流径高平县故城东。汉武帝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治也。王莽更名其县曰铺睦。西十里有独阜,阜上有故台,台侧有风伯坛,故世俗呼此阜为风堆。其水又北,龙泉水注之,水出县东北七里龙泉。东北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出秦长城,城在县北一十五里。又西北流径东、西二土楼故城门,北合一水。水有五源,咸出陇山西。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湫水北流,西北出长城北,与次水会,水出县西南四十里长城西山中,北流径魏行宫故殿东。又北,次水注之。出县西南四十里山中,北流径行宫故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县西南四十八里,东北流,又与次水合。水出县西南六十里酸阳山,东北流,左会右水,总为一川。东径西楼北,东注苦水。段颎为护羌校尉,于安定高平苦水讨羌零,斩首八千级于是水之上。苦水又北与石门水合。水有五源,东水导源高平县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水出县西百二十里如州泉,东北流,右入东水,乱流左会三川,参差相得,东北同为一川,混涛历峡,峡,即陇山之北垂也,谓之石门口,水曰石门水,在县西北八十余里。石门之水又东北注高平川。川水又北,自延水注之。水西出自延溪,东流历峡,谓之自延口,在县西北百里。又东北径延城南,东入高平川。川水又北径廉城东。按《地理志》,北地有廉县。阚駰言,在富平北。自昔匈奴侵汉,新秦之土,率为狄场,故城旧壁,尽从胡目。地理沦移,不可复识,当是世人误证也。川水又北,苦水注之。水发县东北百里山,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径三水县西,肥水注之。水出高平县西北二百里牵条山西,东北流,与若勃溪合。水有二源,总归一读,东北流入肥。肥水又东北流,违泉水注焉。泉流所发,导于若勃溪东,东北流入肥。肥水又东北出峡,注于高平川,水东有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本属国都尉治,王莽之广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议郎张矣为安定属国都尉,治此。羌有献金马者,矣召主簿张祁入于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入粟,不以入怀。尽还不受,威化大行。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故《地理志》曰县有盐官。今于城之东北有故城;城北有三泉,疑即县之盐官也。高平川水又北入于河。河水又东北径胸卷县故城西。《地理志》曰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
水经注卷三 河水三
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为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河水又北径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县城,王莽名郡为威戎,县曰持武。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尺,大十围,梢至十余丈。天子嘉之,赐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在河诸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故老宿彦云,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骡韵之谬,遂仍今称,所未详也。河水又径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径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径典农城东,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旷。河水又东北径廉县故城东。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与枝津合。水受大河,东北径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入河,今无水。《尔雅》曰:灉反入。言河决复入者也。河之有灉,若汉之有潜也。河水又东北径浑怀障西。《地理志》,浑怀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二齐平,徙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矣。南去北地三百里。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河水东北径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百四十里。河水又北径临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谓推武也。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径沃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伎渠东注以溉田,所谓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县,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阚駰谓之窳浑泽矣。
屈从县北东流,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绝梓岭,梁北河是也。东径高阙南。《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闭,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闭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四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高阙。即此处也。河水又东径临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刘贤为侯国,王莽之监河也。
至河目县西,河水自临河县东径阳山南。《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径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南屈径柯目县,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皆北假也。《史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取高阙据阳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东径临戎县故城北,又东径临河县南,又东径广牧县故城北。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径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河水又南径马阴山西。《汉书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史记音义》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今山在县北,言阴山在河南,又传疑之,非也。余案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他异山。故《广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义、志之僻也,阴山在河东南则可矣。河水又东南径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为武符者也。案《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又案《魏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长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瓒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也。
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河水自朔方东转,径渠搜县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县,中部都尉治,王莽之沟搜亭也。《礼三朝记》曰:北发渠搜,南抚交趾。此举北对南。《禹贡》之所云析支、渠搜矣。河水又东,径西安阳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漳安矣。河水又东,径田辟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屈东过九原县南,河水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文虏也。河水又东径原亭城南。阚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东径宜梁县之故城南。阚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河水又东径稒阳城南,东部都尉治。又径河阴县故城北,又东径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获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通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秦始皇逐匈奴,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筑亭障为河上塞。徐广《史记音义》曰:阴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临洮,东暨辽海,西并阴山,筑长城及开南越地,昼警夜作,民劳怨苦,故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冤痛如此矣。蒙恬临死曰:夫起临洮,属辽东,城堑万余里,不能不绝地脉,此固当死也。
又东过临沃县南,王莽之振武也。河水又东,枝津出焉。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东北,即怀朔镇城也。其水自障东南流,径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径稠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地理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障,河水决其西南隅。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东径塞泉城南而东注。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大河东径咸阳县故城南。王莽之贲武也。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水出塞外,西径定襄武进县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曰伐蛮,世祖建武中,封赵虑为侯国也。白渠水西北径成乐城北。《郡国志》曰:成乐,故属定襄也。《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白渠水又西径魏云中宫南。《魏土地记》曰:云中宫在云中县故城东四十里。白渠水又西南径云中故城南。故赵地。《虞氏记》云: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县曰远服矣。白渠水又西北径沙陵县故城南,王莽之希恩县也。其水西注沙陵湖。又有芒干水出塞外,南径钟山。山即阴山。故郎中侯应言于汉口阴山东西千余里,单于之苑圃也,自孝武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阴山,过之,未尝不哭。谓此山也。其水西南径武皋县,王莽之永武也。又南径原阳县故城西,又西南与武泉水合,其水东出武泉县之故城西南,县即王莽之所谓顺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径北舆县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王莽之甫利也,故此加北。旧中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广陵有舆,故此加北。疑太疏远也。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径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跋涉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芒干水又西南,径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径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水西南流,历谷,径魏帝行宫东。世谓之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惟台殿而已。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南流径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之辞也。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即广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注两夏,堂字绮井,图画奇禽异兽之象。殿之西北,使得焜煌堂,雕楹镂桷,取状古之温室也。其时,帝幸龙荒,游鸾朔北。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著委诚,重译拜阙,陛见之所也。故殿以广德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树碑,勒宣时事,碑颂云:肃清帝道,振慑四荒。有蛮有戎,自彼氏羌,无思不服,重译稽颗。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碑阴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逻等从巨姓名,若新镂焉。其水历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祖北巡,亲所径涉。县在山南,王莽之槙陆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似非关究也。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定襄郡,汉高帝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过县,王莽更名椅桐者也。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吴东山,西径故里南,北俗谓之契吴亭。其水又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水出东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真山,水亦取名焉。东北流,径中陵县故城东,北俗谓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州志》曰: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东山,北俗谓之贷敢山,水又受名焉。其水西北流,注于中陵水。中陵水又西北流,径善无县故城西。王莽之阴馆也。《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治。《地理志》,雁门郡治。其水又西北流,右会一水。水出东山下,北俗谓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流径锄亭南,又西流径土壁亭南,西出峡,左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谓之沃水。又东径沃阳县故城南,北俗谓之可不埿城,王莽之敬阳也。又东北径沃阳城东,又东合可不埿水,水出东南六十里山下,西北流注沃水。沃水又东,径参合县南。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陉在县之西北,即《燕书》所谓太子宝自河西还师参合,三军奔溃,即是处也。魏立县以隶凉城郡,西去沃阳县故城二十里。县北十里,有都尉城。《地理志》曰:沃阳县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谓之阿养城。其水又东合一水,水出县东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谓之灾豆浑水。西北流,注于沃水。沃水又东北流,注盐池。《地理志》曰:盐泽在东北者也。今盐池西南去沃阳县故城六十五里,池水徵渟,渊而不流,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地理志》曰:泽有长丞。此城即长丞所治也。城西三里有小阜,阜下有泉,东南流注池,北俗谓之大谷北堆,水亦受目焉。中陵川水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于连岭北。水出沃阳县东北山下,北俗谓之乌伏真山,水曰诰升袁河。西南流径沃阳县,左合中陵川,乱流西南与一水合,北俗谓之树颓水。水出东山下,西南流,右合诰升袁水,乱流西南注,分谓二水。左水枝分南出,北俗谓之太罗河;右水西径故城南,北俗谓之昆新城。其水自城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大罗水注之,水源上承树颓河,南流西转,径武州县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武州县在善无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水亦藉称焉。其水西南流,一水注之。水导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径城西,北俗名之曰故槃回城。又南流注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左得湳水口。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东观记》曰:郭伋,字细侯,为并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老小相携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数百小儿各骑竹马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曰:闻使君到,喜,故迎。伋谢而发去,诸儿复送郭外。问:使君何日还?伋计日告之。及还,先期一日,念小儿,即止野亭,须期至乃往。其水又东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汉冲帝时,羌湳狐奴归化,盖其渠帅也。其水,俗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咸水出长城西咸谷,东入湳水。湳水又东南,浑波水出西北穷谷,东南流注于湳水。湳水又东径西河富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东流入于河。河水左合一水,出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其山岩层岫衍,涧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渀电泄,震天动地。昔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马彪曰: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西历山寻河,并无过峘,至是乃为河之巨险,即吕梁矣,在离石北以东可二百有余里也。
又南过西河圁阳县东,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归新。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东径其县南。《地理志》曰:圁水出西,东入河。王莽更曰黄土也。东至长城,与神衔水合,水出县南神衔山,出峡,东至长城,入于圁。圁水又东径鸿门县。县,故鸿门亭。《地理风俗记》曰:圁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火从地中出。圁水又东,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谷,东南流,注圁水。圁水又东径圁阴县北。汉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阴矣。又东,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东北流,入于圁。圁水又东径圁阳县南,东流注于河,河水又东,端水入焉。水西出号山。《山海经》曰:其木多漆棕,其草多穹穷,是多圁石,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河水又南,诸次之水入焉,水出上郡诸次山。《山海经》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是山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象蛇。其水东径榆林塞,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薮矣。缘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北。故谓广长榆也。王恢云:树榆为塞。谓此矣。苏林以为榆中在上郡,非也。案《始皇本纪》,西北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然榆中在金城东五十许里,阴山在朔方东,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汉书音义》,苏林为失是也。其水东入长城,小榆水合焉。历涧西北,穷谷其源也。又东合首积水,水西出首积溪,东注诸次水,又东入于河。《山海经》曰:诸次之水,东流注于河,即此水也。,河水又南,汤水注之。《山海经》曰:水出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也。
又南离石县西,奢延水注之。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山海经》所谓生水出孟山者也。郭景纯曰:孟或作明。汉破羌将军段颎破羌于奢延泽,虏走洛川。洛川在南,俗因县土谓之奢延水,又谓之朔方水矣。东北流,径其县故城南。王莽之奢节也。赫连龙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并造五兵,器锐精利,乃咸百炼,为龙雀大鐶,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甚珍之。又铸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驼、龙虎,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则今夏州治也。奢延水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黑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涧,东南历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台交兰水。水出龟兹县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北流与镜波水合,水源出南邪山南谷,东北流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径肤施县,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径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汉高祖并三秦,复以为郡。王莽以汉马员为增山连率,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司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东入五龙山。《地理志》曰:县有五龙山、帝原水。自下亦为通称也。历长城东,出于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出西北平溪东南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其水东流,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其水东北流入长城,又东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与白羊水合,其水出于西南白羊溪,循溪东北,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入于河。《山海经》曰:生水东流注于河。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水出陵川北溪,南径其川,西转入河。河水又南得离石水口,水出离石北山,南流径离石县故城西。《史记》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者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绾为侯国,后汉西河郡治也。其水又南出西转径隔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忠为侯国,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语讹,尚有千城之称。其水西流,注于河也。
又南过中阳县西,中阳县故城在东,东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滨于河也。
又南过土军县西,吐京郡治,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胡、汉译言,音为讹变矣。其城圆长而不方,汉高帝十一年,以封武侯宣义为侯国。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上多产名驹骏,同滇池天马。其水西北流,至其城东南,土军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龙泉水又北屈径其城东,西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契水,傍溪东入穷谷,其源也。又南至禄谷水口,水源东穷此溪也。河水又南得大蛇水。发源溪首,西流入河。河水又南,右纳辱水。《山海经》曰:辱水出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阴多铁,阳多玉,其水东流,注于河。俗谓之秀延水。东流得浣水口,傍溪西转,穷溪便即浣水之源也。辱水又东会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发,而东北注辱水。辱水又东南,露跳水出西露溪东流,又东北入辱水,乱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左合信支水,水发源东露溪,西流入千河。河水又南,左会石羊水,循溪东人,导源穷谷,西流注于河。
又南过上郡高奴县东。
域谷水东启荒原,西历长溪,西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孔溪口。水出孔山南,历溪西流,注于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二丈许,南北直通,故谓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河水又右会区水。《山海经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世谓之清水,东流入上郡长城。径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老人谷,傍水北出,极溪便得水源。清水又东得龙尾水口,水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龙尾溪,东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会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东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径高奴县,合丰林水,《地理志》谓之洧水也。故言高奴县有洧水,肥可,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项羽以封董翳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汉高祖破以县之,王莽之利平矣。民俗语讹,谓之高楼城也。丰林川长津泻注,北流会清水。清水又南,奚谷水注之,水西出奚川,东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注于河。河水又南,蒲川水出石楼山,南径蒲城东。即重耳所奔之处也。又南历蒲子县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广《晋纪》称,刘渊自离石南移蒲子者也。阚駰曰:蒲城在西北,汉武帝置。其水南出,得黄卢水口,水东出蒲子城南,东北入谷,极溪便水之源也。蒲水又南合紫川水,水东北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川水。紫川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水。河水又南合黑水,水出定阳县西山,二源奇发,同泻一壑,东南流径其县北,又东南流,右合定水,俗谓之白水也。水西出其县南山定水谷,东径定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定水之阳也。定水又东注于黑水,乱流东南入于河。
水经注卷四 河水四
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彼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又有燕完水注之,异源合舍,西流注河。河水又南得鲤鱼,历涧东入,穷溪首便其源也。《尔雅》曰:鳝,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非夫往还之会,何能便有兹称乎?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水东出羊求川,西径北屈县故城南。城,即夷吾所奔邑也,王莽之朕北也。《汲郡古文》曰:翟章救郑,次于南屈。应劭曰:有南,故加北。《国语》曰:二五言于献公曰:蒲与二屈,君之疆也。其水西流,注于河。河又南为采桑津。《春秋》僖公八年,晋里克败狄于采桑是也。赤水出西北罢谷川东,谓之赤石川,东入于河。河水又南合蒲水。西则两源并发,俱导一山,出西河阴山县,王莽之山宁也。阴山东麓,南水东北与长松水合,水西出丹阳山东,东北流,左入蒲水,蒲水又东北与北溪会,同为一川,东北注河。河水又南,丹水西南出丹阳山,东北径冶官东。俗谓之丹阳城,城之左右,犹有遗铜矣。其水东北会白水口,水出丹山东,而西北注之,丹水又东北入河。河水又南,黑水西出丹山东,而东北入于河。河水又南至崿谷,傍谷东北穷涧,水源所导也,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于河。昔魏文侯筑馆洛阴,指谓是水也。
又南过皮氏县西,皮氏县,王莽之延平也,故城在龙门东南,不得延径皮氏,方届龙门也。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
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岸上并有庙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识,一碑是太和中立。《竹书纪年》,晋昭公元年,河赤于龙门三里。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京房《易妖占》曰:河水赤,下民恨。河水又南,右合畅谷水,水自溪东南流,径夏阳县西北,东南注于河。河水又南径梁山原东。原自山东南出至河,晋之望也,在冯翊夏阳县之西北,临于河上。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晋侯以问伯宗,即是处也。《春秋谷梁传》曰:成公五年,梁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召伯尊遇辇者不避,使车右鞭之。辇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远矣。伯尊因问之,辇者曰:君亲缟素,率群臣哭之,斯流矣。如其言而河流。河水又南,崿谷水注之,水出县西北梁山,东南流,横溪水注之。水出三累山,其山层密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案《尔雅》,山三成为昆仑丘。斯山岂亦昆仑丘乎?山下水际,有二石室,盖隐者之故居矣。细水东流,注于崿谷。侧溪山南有石室,西面有两石室,北面有二石室,皆因阿结牖,连扃接闼,所谓石室相距也。东厢石上,犹传杵臼之迹,庭中亦有旧宇处,尚仿佛前基;北坎室上,有微涓石溜,丰周瓢饮,似是栖游隐学之所。昔子夏教授西河,疑即此也,而无以辨之。溪水又东南径夏阳县故城北,故少梁也。秦惠文王十一年,更从今名矣。王莽之冀亭也。其水东南注于河。昔韩信之袭魏王豹也,以木罂自此渡。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径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俗谓之子夏庙。陶水又南径高门南,盖层阜堕缺,故流高门之称矣。又东南径华池南。池方三百六十步,在夏阳城西北四里许。故司马迁《碑文》云:高门华池,在兹夏阳。今高门东去华池三里。溪水又东南径夏阳县故城南。服虔曰:夏阳,虢邑也,在太阳东三十里。又历高阳宫北,又东南径司马子长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太史公自叙》曰:迁生于龙门。是其坟墟所在矣。溪水东南流入河。昔魏文侯与吴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于此也。河水又南,徐水注之。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径汉武帝登仙宫东,东南流,绝强梁原。右径刘仲城北,是汉祖兄刘仲之封邑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阳,国名也,高祖八年,侯刘仲是也。其水东南径子夏陵北,东入河。河水又南径子夏石室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河崖,即子夏庙室也。
又南过汾阴县西,河水东际汾阴脽。县故城在脽侧,汉高帝六年,封周昌为侯国。《魏土地记》曰:河东郡北八十里有汾阴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脽丘,上有后土祠。《封禅书》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丘是也。又有万岁宫,汉宣帝神爵元年幸万岁宫,东济大河,而神鱼舞水矣。昔赵简子沉栾徼于此,曰:吾好声色,而是子致之;吾好士,六年不进一人,是长吾过而黜吾善,君子以为能谴矣。河水又径阳城东。周威烈王之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汾阴脽阳,即此城也。故有莘邑矣,为太姒之国。《诗》云:在之阳,在渭之涘。又曰: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谓此也。城北有瀵水,南去二水各数里,其水东径其城内,东入于河。又于城内侧中,有瀵水东南出城,注于河。城南又有瀵水,东流注于河。水南犹有文母庙,庙前有碑,去城十五里。水,即水也,县取名焉。故应劭曰:在水之阳也。河水又南,瀵水入焉。水出汾阴县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开源,濆泉上涌,大几如轮,深则不测,俗呼之为瀵魁。古人壅其流以为陂水,种稻,东西二百步。南北百余步,与阳瀵水夹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潜相通。故吕忱曰:《尔雅》,异出同流为瀵水。其水西南流,历蒲坂西,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径陶城西。舜陶河滨,皇甫士安以为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南去定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称,盖从此始之。南对蒲津关。汲冢《竹书纪年》,魏襄王七年,秦王来见于蒲坂关,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
又南过蒲坂县西,《地理志》曰:县,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城。应劭曰:秦始皇东巡,见有长坂,故加坂也。孟康曰:晋文公以赂秦。秦人还蒲于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薛瓒注《汉书》曰:《秦世家》以垣为蒲反。然则本非蒲也。皇甫谧曰: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今城中有舜庙,魏秦州刺史治。太和迁都罢州,置河东郡,郡多流杂,谓之徙民。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酝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滫浆焉,别调氛氲,不与他同,兰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贡,选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语。索郎反语为桑落也,更为籍征之隽句,中书之英谈。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有舜井。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妫水,西径历山下,上有舜庙。周处《风土记》曰:旧说,舜葬上虞。又《记》云:耕于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余案周处此志为不近情,传疑则可,证实非矣。安可假木异名,附山殊称,强引大舜,即比宁壤,更为失志记之本体,差实录之常经矣。历山、妫、汭,言是则安,于彼乖矣。《尚书》所谓釐降二女于妫汭也。孔安国曰:居妫水之内。王肃曰:妫汭,虞地名。皇甫谧曰:纳二女于妫水之汭,马季长曰:水所出曰汭。然则汭似非水名,而今见有二水异源同归,浑流西注入于河。河水南径雷首山西,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阚駰曰:蒲坂,尧都。按《地理志》曰:县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事有似而非,非而似,千载吵邈,非所详耳。又南,涑水注之,水出河北县雷首山。县北与蒲坂分,山有夷齐庙。阚駰《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独头山,夷齐所隐也。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攒茂丘阜,俗谓之夷齐墓也。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穆天子传》曰:壬戌,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觞天子于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于是也。昔赵盾田首山,食祁弥明翳桑之下,即于此也。涑水又西南流,注于河,《春秋左传》谓之涑川者也,俗谓之阳安涧水。
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
汲郡《竹书纪年》曰: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春秋左氏》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壁授公子曰:臣负羁纵,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璧于此。子推笑曰:天开公子,子犯以为功,吾不忍与同位,遂逃焉。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汉书地理志》:旧京兆尹之属县也。左丘明《国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开山图》曰: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所谓巨灵赑屭,首冠灵山者也。常有好事之士,故升华岳而观厥迹焉。自下庙历列柏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谓之北君祠,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请焉。从此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谓之石养父母,石龛、木主存焉。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客人,穴空,迂回顿曲而上,可高六丈余。山上又有微涓细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上者皆所由陟,更无别路,欲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窗也。出井东南行二里,峻坂斗上斗下,降此坂二里许,又复东上百丈崖,升降皆须扳绳挽葛而行矣。南上四里,路到石壁,缘旁稍进,径百余步。自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曰胡越寺,神像有童子之容,从祠南历夹岭,广裁三尺余,两箱悬崖数万仞,窥不见底,祀祠有感,则云与之平,然后敢度,犹须骑岭抽身,渐以就进,故世谓斯岭为搦岭矣。度此二里,便届山顶。上方七里,灵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庄于涧;一名太上泉,东注涧下。上宫神庙近东北隅,其中塞实杂物,事难详载。自上富东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岭,东南望巨灵手迹,惟见洪崖、赤壁而已。都无山下上观之分均矣。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濩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径通谷,世亦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者也。或说因水以名地也。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坂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黄巷以济潼矣。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也。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故《西京赋》曰:岩险周固,衿带易守,所谓秦得百二,并吞诸侯也。是以王元说隗嚣曰: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其弊足霸矣。郭缘生《记》曰:汉末之乱,魏武征韩遂、马超,连兵此地。今际河之西,有曹公垒。道东原上,云李典营。义熙十三年,王师曾据此垒。《西征记》曰:沿路逶迆,入函道六里,有旧城,城周百余步,北临大河,南对高山。姚氏置关以守峡,宋武帝入长安,檀道济、王镇恶,或据山为营,或平地结垒,为大小七营,滨带河险,姚氏亦保据山原陵阜之上,尚传故迹矣。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南则河滨姚氏之营,与晋对岸。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径皇天原西。《周固记》:开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汉世祭天于其上,名之为皇天原。上有汉武帝思子台。又北径闅乡城西。《郡国志》曰:宏农湖县有闅乡。世谓之闅乡水也。魏尚书仆射闅乡侯河东卫伯儒之故邑。其水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径闅乡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出南山,北径皇天原东。《述征记》曰:全节,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矣。《西征赋》曰:咸征名于桃原者也。《晋太康地记》曰:桃林在闅乡南谷中。其水又北流注于河。
又东过河北县南,县与湖县分河。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注于河。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水北出于薄山,南流径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晋献公灭魏,以封毕万。卜偃曰:魏大名也,万后其昌乎?后乃县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县也。今城南、西二面并去大河可二十余里,北去首山十许里,处河山之间,土地迫隘,故《魏风》著《十亩》之诗也,城内有龙泉,南流出城,又南,断而不流。永乐溪水又南入于河。余按《中山经》,即渠猪之水也。太史公《封禅书》称,华山以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徐广曰:薄坂县有襄山。《山海经》曰:蒲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东则渠猪之山,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如准《封禅书》,二水无西南注河之理。今诊蓼水,川流所趣,与共水相扶,永乐溪水导源注于河,又与渠猪势合。蒲山统目总称,亦与襄山不殊。故扬雄《河东赋》曰:河灵矍踢,掌华蹈襄。注云:襄山在潼关北十余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溪水,即渠猪之水也。河水自河北城南,东径芮城。二城之中,有段干木冢。于木,晋之贤人也,魏文侯过其门,式其庐,所谓德尊万古,芳越来今矣。汲冢《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匪直大荔,故芮也,此亦有焉。《纪年》又云: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斯城亦或芮伯之故画也。河水右会槃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北径汉武帝思子宫归来望恩台东,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径湖县故城北。昔范叔入关,遇穰侯于此矣。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圆三百仞。武王伐纣,天下既定,王巡岳渎,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之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湖水又北径湖县东,而北流入于河。《魏土地记》曰:宏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胡。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晋书地道记》、《太康记》并言胡县也。汉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地理志》曰: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黄帝升龙也。《山海经》曰: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柟,多竹箭,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其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故《三秦记》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若有军马经过,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人马不得过矣。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宏农县南石堤山,山下有石堤祠。铭云:魏甘露四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领宏农太守、南平公之所经建也。其水北流,径其亭下。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不如之翟。汉武帝尝微行此亭,见馈亭长妻。故潘岳《西征赋》曰:长征客于柏谷,妻睹貌而献餐。谓此亭也,谷水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右合门水,门水,即洛水之枝流者也。洛水自上洛县东北于拒阳城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水也。门水又东北历阳华之山,即《山海经》所谓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又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水东有城,即关亭也,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堡,世亦谓之刘、项裂地处,非也。余按上洛有鸿胪围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谓斯川为鸿胪涧,鸿关之名,乃起是矣。门水又东北历邑川,二水注之。左水出于阳华之阴,东北流,径盛墙亭西,东北流,与右水合。右水出阳华之阳,东北流,径盛墙亭东,东北与左水合。即《山海经》所谓姑之水出于阳华之阴,东北流注于门水者也。又东北,烛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衙岭,世谓之石城山,其水东北流,径石城西,东北合右水;右水出石城山,东北径石城东,东北入左水。《地理志》曰:烛水出衙岭下谷。《开山图》曰:衙山在函谷山西南。是水乱流,东注于姑之水。二水悉得通称矣。历涧东北出,谓之开方口。水侧有阜,谓之方伯堆。宋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等,与建威将军柳元景北入,军次方伯堆者也。堆上有城,即方平所筑也。又东北径邑川城南,即汉封窦门之故邑,川受其名,亦曰窦门,城在函谷关南七里。又东北,田渠水注之。水出衙山之白石谷,东北流径故丘亭东,是薛安都军所从城也。其水又径鹿蹄山西,山石之上有鹿蹄,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刊。历田渠川,谓之田渠水,西北流注于烛水。烛水又北入门水。水之左右,即函谷山也。门水又北径宏农县故城东。城即故函谷关校尉旧治处也,终军弃繻于此。燕丹、盂尝亦义动鸡鸣于其下,可谓深心有感,志诚难夺矣。昔老子西入关,尹喜望气于此也。故赵至《与嵇茂齐书》曰:李叟入秦,及关而叹。亦言《与嵇叔夜书》及关尹望气之所,异说纷纶,并未知所定矣。汉武帝元鼎四年,徒关于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弘农郡治。王莽更名右队。刘桓公为郡,虎相随渡河,光武问而善之。其水侧城北流而注于河。河水于此,有浢津之名。说者咸云,汉武微行柏谷,遇辱窦门,又感其妻深识之馈,既返玉阶,厚赏赍焉,赐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窦津是也。故潘岳《西征赋》云:酬匹妇其已泰,胡厥夫之谬官,袁豹之徒,并以为然。余案河之南畔,夹侧水濆有津,谓之浢津。河北县有浢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从门始,盖事类名同,故作者疑之。《竹书》、《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考其沿历所踵,路直斯津,以是推之,知非因门矣,俗或谓之偃乡涧水也。河水又东,左合一水,其水二源疏引,俱导薄山,南流会成一川。其二水之内,世谓之闲原。言虞芮所争之田,所未详矣。又南注于河。河之右,曹水注之,水出南山,北径曹阳亭西。陈涉遣周章入秦,少府章邯斩之于此。魏氏以为好阳。《晋书地道记》曰:亭在弘农县东十三里。其水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菑水注之。水出常烝之山,西北径曲沃城南,又屈径其城西,西北入河。诸注述者,咸言曲沃在北,此非也。魏司徒崔浩以为曲沃地名也。余案《春秋》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处此以备秦。时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为积古之传矣。河水又东得七里涧,涧在陕城西七里,故因名焉。其水自南山通河,亦谓之曹阳坑。是以潘岳《西征赋》曰:行于漫渎之口,憩于曹阳之墟。袁豹、崔浩亦不非其地矣。余按《汉书》,昔献帝东迁,逼以寇难,李傕、郭汜追战于弘农涧,天子遂露次曹阳。杨奉、董承,外与傕和,内引白波、李乐等破傕,乘舆于是得进。复来战,奉等大败,兵相连缀四十余里,方得达陕。以是推之,似非曹阳。然以《山海经》求之,菑、曹字相类,是或有曹阳之名也。河水又东合潐水,水导源常烝之山。俗谓之为于山,盖先后之异名也。山在陕城南八十里。其川二源双导,同注一壑,而西北流注于河。
又东过陕县北,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有崖水出南山北谷,径崖峡,北流与干山之水会。水出于山东谷,两川合注于崖水。又东北注橐水,橐水北流出谷,谓之漫涧矣。与安阳溪水合,水出石崤南,西径安阳城南。汉昭帝封上官桀为侯国。潘岳所谓我徂安阳也。东合漫涧水。水北有逆旅亭,谓之漫口客舍也。又西径陕县故城南,又合一水,谓之渎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橐水又西北径陕城西,西北入于河。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晋败之大阳者也。津亦取名焉。《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是也。东则咸阳涧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陕津注河。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王莽更名黄眉矣。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咸悚惕焉。西北带河,水涌起方数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没处。又云,石虎载经于此沉没,二物并存,水所以涌,所未详也。或云:翁仲头髻常出,水之涨减,恒与水齐。晋军当至,髻不复出,今惟见水异耳,嗟嗟有声,声闻数里。案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皆铭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李斯书也。故卫恒《叙篆》曰:秦之李斯,号为工篆,诸山碑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自阿房徙之未央宫前,俗谓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梦铜人泣,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后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阳,重不可胜,至霸水西停之。《汉晋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虎取置邺宫。苻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苻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中,于是金狄灭。余以为鸿河巨渎,故应不为细梗踬湍;长津硕浪,无宜以微物屯流。斯水之所以涛波者,盖《史记》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献帝东迁,日夕潜渡,坠坑争舟,舟指可掬,亦是处矣。
又东过大阳县南,交涧水出吴山,东南流入河,河水又东。路涧水亦出吴山,东径大阳城西,西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径大阳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晋献公十有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献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地理志》曰:北虢也,有天子庙,王莽更名勤田。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城在大河之阳也。河水又东,沙涧水注之,水出北虞山,东南径傅岩,历傅说隐室前。俗名之为圣人窟。孔安国《传》,傅说隐于虞、虢之间。即此处也。傅岩东北十余里,即巅軨坂也,《春秋左传》所谓入自巅軨者也。有东、西绝涧,左右幽空穷深,地壑中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谓之为軨桥也。傅说佣隐,止息于此,高宗求梦得之是矣。桥之东北有虞原,原上道东,有虞城。尧妻舜以嫔于虞者也。周武王以封太伯后虞仲于此,是为虞公。《晋太康地记》所谓北虞也。城东有山,世谓之五家冢,冢上有虞公庙。《春秋谷梁传》曰:晋献公将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晋国之宝也。曰:是取中府置外府也。公从之。及取虢灭虞,乃牵马操璧,璧则犹故,马齿长矣。即宫之奇所谓虞,虢其犹辅车相依,唇亡则齿寒,虢亡,虞亦亡矣。其城北对长坂二十许里,谓之虞坂。戴延之曰:自上及下,七山相重。《战国策》曰:昔骐骥驾盐车上于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此盖其困处也。桥之东北山溪中,有小水西南庄沙涧,乱流径大阳城东。河北郡治也。沙涧水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左合积石、土柱二溪。并北发大阳之山,南流入于河。是山也,亦通谓之为薄山矣。故《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監,己丑,南登于薄山窴軨之隥,乃宿于虞是也。
又东过砥柱间,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沈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待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亦或作江、沅字者也,若因地而为名,则宜在蜀及长沙。案《春秋》,此二土井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无因而骋其勇矣。刘向叙《晏子春秋》,称古冶子曰:吾尝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从而杀之,视之乃鼋也。不言江、沅矣。又考史迁记云:景公十二年,公见晋平公;十八年,复见晋昭公。应轩所指,路直斯津。从鼋砥柱事或在兹。又云观者以为河伯,贤于江、沉之证。河伯本非江神,又河可知也。河之右侧,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谓之鸭桥也。历涧东北流,与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风雨矣。言山径委深,峰阜交荫,故可以避风雨也。秦将袭郑,蹇叔致谏而公辞焉,蹇叔哭子曰:吾见其出,不见其入,晋人御师必于崤矣,余收尔骨焉。孟明果覆秦师于此。崤水又北,左合西水,乱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干崤之水注焉。水南导于干崤之山,其水北流,缠络二道。汉建安中,曹公西讨巴、汉,恶南路之险,故更开北道,自后行旅,率多从之。今山侧附路有石铭云:晋太康三年,宏农太守梁柳修复旧道。太崤以东,西崤以西,明非一崤也。西有二石,又南五十步,临溪有恬漠先生《翼神碑》,盖隐斯山也。其水北流注于河。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群山叠秀,重岭干霄。郑玄案《地说》,河水东流,贯砥柱,触阏流,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余案,郑玄所说非是,西河当无山以拟之。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汉鸿嘉四年,杨焉言从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镌广之。上乃令焉镌之,裁没水中,不能复去,而令水益湍怒,害甚平日。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寇慈,帅工五千人,岁常修治,以平河阻。晋泰始三年正月,武帝遣监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帅众五千余人,修治河滩,事见《五户祠铭》。虽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涛波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鲜不踟蹰难济,故有众峡诸滩之言。五户,滩名也,有神祠,通谓之五户将军,亦不知所以也。
又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
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世亦谓之清营山。其水东南流,出峡,峡左有城,盖古关防也。清水历其南,东流径皋落城北。眼虔曰:赤翟之都也。世谓之倚毫城,盖读声近转,因失实也。《春秋左传》所谓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者也。与倚毫川水合,水出北山矿谷,东南流注于清。清水又东径清廉城南,又东南流,右会南溪水,水出南山而东注清水。清水又东合干枣涧水,水出石人岭下,南流,俗谓之扶苏水。又南历奸苗北马头山,亦曰白水原,西南径垣县故城北。《史记》,魏武侯二年城安邑至垣,即是县也。其水西南流,注清水。水色白浊,初会清流,乃有玄素之异也。清水又东南径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亭丘。晋迁宋五大夫所居也。清水又东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与教水合,水出垣县北教山,南径辅山。山高三十许里,上有泉源,不测其深,山顶周圆五六里,少草木。《山海经》曰:孟门东南有平山,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又是王屋之次,疑即平山也。其水南流,历鼓钟上峡,悬洪五丈,飞流注壑,夹岸深高,壁立直上,轻崖秀举,百有余丈,峰次青松,岩悬赬石,于中历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绮分,望若图绣矣。水广十许步,南流历鼓钟川,分为二涧:一涧西北出,百六十许里,山岫回岨,才通马步。今闻喜县东北谷口,犹有于河里,故沟存焉,今无复有水。一水历冶官西,世人谓之鼓钟城。城之左右,犹有遗铜及铜钱也。城西阜下有大泉,西流注涧,与教水合,伏入石下,南至下峡。《山海经》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即是山也。其水重源又发,南至西马头山东截坡下,又伏流南十余里,复出,又谓之伏流水,南入于河。《山海经》曰:教山,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是水冬于夏流,实惟于河也,今世人犹谓之为干涧矣。河水又与畛水合。水出新安县青要山,今谓之疆山,其水北流入于河。《山海经》曰:青要之山,畛水出焉。即是水也。河水又东,正回之水入焉,水出騩山,疆山东阜也。东流,俗谓之疆川水,与石瓜畴川合。水出西北石涧中,东南流注于疆川水。疆川水又东径疆冶铁官东,东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合庸庸之水,水出河东垣县宜苏山,俗谓之长泉水。《山海经》曰:水多黄贝,伊洛门也。其水北流,分为二水,一水北入河,一水又东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径平阴县北。《地理风俗记》曰:河南平阴县,故晋阴地,阴戎之所居。又曰:在平城之南,故曰平阴也,三老董公说高祖处,陆机所谓皤皤董叟,谟我平阴者也。魏文帝改曰河阴矣。河水又会濝水,水出垣县王屋山西濝溪,夹山东南流,径故城东,即濝关也。汉光武建武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濝关、天井关,击赤眉别濝,皆降之。献帝自陕北渡安邑,东出濝关,即是关也。濝水西屈,径关城南,历轵关南,径苗亭西。亭,故周之苗邑也。又东流注于河。《经》书清水,非也。是乃濝水耳。又东至邓。
洛阳西北四十二里,故邓乡矣。
水经注卷五 河水五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王申,公朝于王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执卫侯。是会也,晋侯召襄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二州志》:河阳别县,非温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涓为侯国,王莽之河亭也。《十三州志》曰:治河上,河,孟津河也。郭缘生《述征记》曰:践土,今冶坂城。是名异《春秋》焉,非也。今河北见者,河阳城故县也,在冶坂西北,盖晋之温地,故群儒有温之论矣。《魏土地记》曰: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河。河水右径临平亭北。《帝王世纪》曰: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河水又东径洛阳县北,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题云:洛阳北界,津水二渚,分属之也。上旧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今不知所在。郭颁《世语》曰:晋文王之世,大鱼见孟津,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中渚,河平侯祠即斯祠也。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济北贞王子刘遂为侯国,王莽之所谓治平矣,俗谓之小平也。有高祖讲武场,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置北中郎府,徙诸徒隶府户,并羽林虎贲领队防之。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上有夷齐之庙,前有二碑。并是后汉河南尹广陵陈导、洛阳令徐循与处士平原苏腾、南阳何进等立,事见其碑。又有周公庙,魏氏起玄武观于芒垂,张景阳《玄武观赋》所谓高楼特起,竦跱岧峣,直亭亭以孤立,延千里之清飙也。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春秋左传》曰:日在北陆而藏冰。常以十二月采冰于河津之隘,峡石之阿,北阴之中,即《邠诗》二之日凿冰冲冲矣。而内于井室,所谓纳于凌阴者也。河南有钩陈垒,世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会处,《尚书》所谓不期同时也。紫微有钩陈之宿主,斗讼兵阵,故遁甲攻取之法以所攻神,与钩陈并气下制,所临之辰,则决禽敌,是以垒资其名矣。河水子斯,有盟津之目。《论衡》曰:武王伐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风波毕除,中流,白鱼入于舟,燔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尚书》所谓不谋同辞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尚书》所谓东至于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晋阳秋》曰:杜预造河桥于富平津。所谓造舟为梁也。又谓之为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畿,以帝将幸许,试楼船,覆于陶河,谓此也。昔禹治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及子朝篡位,与敬王战,乃取周之宝玉沉河以祈福。后二日,津人得之于河上,将卖之,则变而为石;及敬王位定,得玉者献之,复为玉也。河水又东,溴水入焉。《山海经》曰:和山,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阳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是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吕氏春秋》曰: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遇大风雨,迷惑,人于民室。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盖是山之殊目矣。今于首阳东山,无水以应之,当是今古世悬,川域改状矣。昔帝尧修坛河、洛,择良议沈,率舜等升于首山,而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相谓:《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五老乃翻为流星而升于昴,即于此也。又东,济水注焉。又东过巩县北,河水于此有五社渡,为五社津。建武元年,朱鲔遣持节使者贾强、讨难将军苏茂,将三万人,从五社津渡,攻温。冯异遣校尉与寇恂合击之,大败,追至河上,生擒万余人,投河而死者数千人。县北有山临河,谓之崟原丘,其下有穴,谓之巩穴,言潜通淮浦,北达于河。直穴有渚,谓之鲔渚。成公子安《大河赋》曰:鱣鲤王鲔,春暮来游。《周礼》,春荐鲔。然非时及他处则无。故河自鲔穴已上,又兼鲔称。《吕氏春秋》称武王代纣至鲔水,纣使胶鬲候周师,即是处矣。
洛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洛水于巩县东径洛汭,北对琅邪渚,入于河,谓之洛口矣。自县西来,而北流注河,清浊异流,皦焉殊别。应玚《灵河赋》曰:资灵川之遐源,出昆仑之神丘,涉津洛之阪泉,播九道于中州者也。
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自洛口又东,左径平皋县南,又东径怀县南,济水故道之所入,与成皋分河,河水右径黄马坂北,谓之黄马关。孙登之去,杨骏作书与洛中敌人处也。河水又东径旋门坂北,今成皋西大坂者也。升陟此坂,而东趣成皋也。曹大家《东征赋》曰: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者也。河水又东径成皋大伾山下,《尔雅》曰:山一成谓之伾。许慎、吕忱等并以为丘一成也。孔安国以为再成曰怔,亦或以为地名,非也。《尚书禹贡》曰过洛伾,至大伾者也。郑康成曰:地喉也,沇出伾际矣。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矣。伾北,即《经》所谓济水从北来注之者也。今济水自温县入河,不于此也。所入者,奉沟水耳,即济沇之故渎矣。成皋县之故城在伾上,萦带伾阜,绝岸峻周,高四十许丈,城张翕险,崎而不平。《春秋传》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即东虢也。鲁襄公二年七月,晋成公与诸侯会于戚,遂城虎牢以逼郑求平也。盖修故耳。《穆天子传》曰:天子射鸟猎兽于郑圃,命虞人掠林。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言之东虢,是曰虎牢矣。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为关,汉乃县之。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观,临河岧岧孤上。景明中,言之寿春,路值兹邑,升眺清远,势尽川陆,羁途游至,有伤深情。河水南对玉门。昔汉祖与滕公潜出,济于是处也。门东对临河,侧岸有土穴,魏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战经二百日,不克。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容防捍,潜作地道取井。余顷因公至彼,故往寻之,其穴处犹存。河水又东合汜水,水南出浮戏山,世谓之曰方山也。北流合东关水。水出嵩渚之山,泉发于层阜之上,一源两枝,分流泻注,世谓之石泉水也。东为索水,西为东关之水。西北流,杨兰水注之,水出非山,西北流注东关水。东关水又西北,清水入焉。水自东浦西流,与东关水合,而乱流注于汜。汜水又北,右合石城水,水出石城山。其山复涧重岭,敧叠若城,山顶泉流,瀑布悬泻,下有滥泉,东流泄注。边有数十石畦,畦有数野蔬。岩侧石窟数口,隐迹存焉,而不知谁所经始也。又东北流注于汜水。汜水又北合鄤水,水西出娄山,至冬则暖,故世谓之温泉。东北流径田鄤谷,谓之田鄤溪水,东流注于汜水。汜水又北径虎牢城东。汉破司马欣、曹咎于是水之上。汜水又北流注于河。《征艰赋》所谓步汜口之芳草,吊周襄之鄙馆者也。余案昔儒之论,周襄所居在颍川襄城县,是乃城名,非为水目,原夫致谬之由,俱以汜郑为名故也,是为爽矣。又案郭缘生《述征纪》,刘澄之《永初记》,并言高祖即帝位于是水之阳,今不复知旧坛所在,卢谌、崔云,亦言是矣。余案高皇帝受天命于定陶汜水,不在此也。于是求坛,故无仿佛矣。河水又东径板城北,有律,谓之板城渚口。河水又东径五龙坞北,坞临长河。有五龙祠。应劭云:昆仑山庙在河南荥阳县。疑即此祠,所未详。又东过荥阳县北,蒗渠出焉。
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渠也。汉平帝之世,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门闾故处,皆在水中。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水形便。景陈利害,应对敏捷,帝甚善之,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以钱帛。后作堤,发卒数十万,诏景与将作谒者王吴治渠。筑堤防修塌,起自荥阳,东至于乘海口,千有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开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水门,更相回注,无复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显名,王吴及诸从事者,皆增秩一等。顺帝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渠,咸曰金堤。灵帝建宁中,又增修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河水又东北径卷之扈亭北。《春秋左传》曰:文公七年,晋赵盾与诸侯盟于扈。《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二年,河绝于扈,即于是也。河水又东径八激堤北。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太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河水又东径卷县北。晋、楚之战,晋军争济,舟中之指可掬,楚庄祀河告成而还,即是处也。河水又东北径赤岸固北,而东北注。又东北过武德县东,沁水从西北来注之。
河水自武德县,汉献帝延康元年,封曹叡为侯国,即魏明帝也。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大发卒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枣野,武作《瓠歌》。谓断此口也。今无水。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石勒之袭刘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为神灵之助,号是处为灵昌津。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壁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壁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赵建武中,造浮桥于津上,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流去,用工百万,经年不就。石虎亲阅作工,沉璧于河,明日,壁流渚上,波荡上岸,遂斩匠而还。河水又径东燕县故城北,河水于是有棘津之名,亦谓之石济津,故南津也。《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晋将伐曹,曹在卫东,假道于卫,卫人不许,还自南河济,即此也。晋伐陆浑,亦于此渡。宋元嘉中,遣辅国将军萧斌率宁朔将军王玄谟北入,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守石济,即此处也。河水又东,淇水入焉。又东径遮害亭南。《汉书沟洫志》曰:在淇水口东十八里,有金堤,堤高一丈。自淇口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处也。河水又东右径滑台城北。城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旧传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郑廪延邑也。下有延津。《春秋传》曰孔悝为蒯聩所逐,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是也。廪延南故城,即卫之平阳亭也。今时人谓此津为延寿津。宋元嘉中,右将军到彦之,留建成将军朱修之守此城。魏军南伐,修之执节不下,其母悲忧,一旦乳汁惊出,母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如此,吾儿必没矣,修之绝援,果以其日陷没。城,故东郡治。《续汉书》曰:延熹九年,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疏曰:《春秋》注记未有河清,而今有之。《易乾凿度》曰:上天将降嘉应,河水先清。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天垂异,地吐妖,民厉疾,三者并作而有何清。《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以为异。河者,诸侯之象,清者,阳明之征,岂独诸侯有窥京师也?明年,宫车宴驾,征解渎侯为汉嗣,是为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也。
又东北过黎阳县南,黎,侯国也。《诗式微》,黎侯寓于卫是也。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径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王莽之黎蒸也。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故刘桢《黎阳山赋》曰:南荫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颂灵。昔慕容玄明自邺率众南徙滑台,既无舟楫,将保黎阳,昏而流澌,冰合于夜中,济讫,旦而冰泮,燕民谓是处为天桥津。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戴延之谓之逯明垒,周二十里,言逯明,石勒十八骑中之一,城因名焉。郭缘生曰:城,袁绍时筑。皆非也。余案《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郑董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枳道与郑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台,尚谓之鹿鸣台,又谓之鹿鸣城。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鸣者也。济取名焉,故亦曰鹿鸣津,又曰白马济。津之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故济取名焉。袁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关羽为曹公斩良以报效,即此处也。白马有韦乡、韦城,故津亦有韦津之称。《史记》所谓下修武,渡韦津者也。河水旧于白马县南泆通濮、济、黄沟,故苏代说燕曰:决白马之口,魏无黄济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者也。金堤既建,故渠水断,尚谓之白马渎,故渎东径鹿鸣城南,又东北径白马县之凉城北。《耆旧传》云:东郡白马县之神马亭,实中层峙,南北二百步,东西五十许步,状丘斩城也。自外耕耘垦斫,削落平尽,正南有躔陛陟上,方轨是由。西南侧城有神马寺,树木修整。西去白马津可二十许里,东南距白马县故城可五十里,疑即《开山图》之所谓白马山也。山下常有白马群行,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注》云:山在郑北,故郑也,所未详。刘澄之云:有白马塞,孟达登之长叹。可谓于川土疏妄矣。亭上旧置凉城,县治此。白马渎又东南径濮阳县,散入濮水,所在决会,更相通注,以成往复也。河水自津东北径凉城县。河北有般祠。《孟氏记》云:祠在河中,积石为基,河水涨盛,恒与水齐。戴氏《西征记》曰:今见祠在东岸,临河累石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无灵,不如孟氏所记,将恐言之过也。河水又东北,径伍子胥庙南,祠在北岸顿丘郡界,临侧长河,庙前有碑,魏青龙三年立。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述征记》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出焉,《汉书沟洫志》曰:河之为中国害尤甚,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二渠以引河。一则漯川,今所流也;一则北渎,王莽时空,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故渎东北径戚城西。《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率师,纳卫太子蒯聩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顿丘卫国县西戚亭是也,为卫之河上邑。汉高帝十二年,封将军李必为侯国矣。故渎又径繁阳县故城东。《史记》,赵将廉颇代魏取繁阳者也。北径阴安县故城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封卫不疑为侯国。故渎又东北径乐昌县故城东。《地理志》,东郡之属县也,汉宣帝封王稚君为侯国。故渎又东北径平邑郭西。《竹书纪年》,晋烈公二年,赵城平邑;五年,田公子居恩伐邯郸,围平邑;九年,齐田肸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史记》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县氏焉。郭东有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城。《公羊》曰:袭,邑也。说曰:袭,陷矣。《郡国志》启:五鹿,故沙鹿,有沙亭,周穆王丧盛姬,东征舍于五鹿,其女叔届此思哭,是曰女之丘,为沙鹿之异名也。《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后王翁孺自济南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当之。王氏为舜后,土也,汉火也。王禁生政君,其母梦见月入怀,年十八,诏入太子宫,生成帝,为元后。汉祚道污,四世称制,故曰火土相乘而为雄也。及崩,大夫扬雄作讳曰:太阴之精,沙鹿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者也。献帝建安中,袁绍与曹操相御于官渡,绍逼大司农郑玄载病随军,届此而卒。郡守已下受业者,衰绖赴者千余人。玄注《五经》、谶纬、候历、天文经通于世,故范晔《赞》曰:孔书遂明,汉章中辍矣,县北有沙丘堰,堰障水也。《尚书禹贡》曰:北过降水。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风俗通》曰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禹贡》沇州,九河既道,谓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句盘、鬲津也,同为逆河。郑玄曰:下尾合曰逆河。言相迎受矣。盖疏润下之势,以通河海。及齐桓霸世,塞广田居,同为一河。故自堰以北,馆陶、廮陶、贝丘、鬲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汉世河决,金堤南北离其害,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穿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汉北,亡八枝者也。河之故渎,自沙丘堰南分,屯氏河出焉。河水故渎东北径发于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北。王莽之所谓戢楯矣。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破右贤王功,封其子登为侯国。大河故渎又东径贝丘县故城南。应劭曰:《左氏传》,齐襄公田于贝丘是也。余案京相璠、杜预并言在博昌,即司马彪《郡国志》所谓贝中聚者也。应《注》于此事近违矣,大河故渎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南。《地理志》之所谓盾也,王莽改曰厝治者也。汉安帝父孝德皇,以太子被废为王,薨于此,乃葬其地,尊陵曰甘陵,县亦取名焉。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曰甘陵。是周之甘泉市地也。陵在渎北,丘坟高巨,虽中经发坏,犹若层陵矣,世谓之唐侯冢。城曰邑城,皆非也。昔南阳文叔良,以建安中为甘陵丞,夜宿水侧,赵人兰襄梦求改葬,叔良明循水求棺,果于水侧得棺,半许落水。叔良顾亲旧曰:若闻人传此,吾必以为不然。遂为移殡,醊而去之。大河故渎又东径艾亭城南,又东径平晋城南。今城中有浮图五层,上有金露盘,题云:赵建武八年,比释道龙和上竺浮图澄,树德劝化,兴立神庙。浮图已坏,露盘尚存,炜炜有光明。大河故渎又东北径灵县故城南。王莽之播亭也。河水于县别出为鸣犊河。河水故渎又东径鄃县故城东。吕后四年,以父婴功,封子佗袭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善陆。大河故渎又东径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径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径平原鬲县故城西。《地理志》曰:鬲,津也。王莽名之曰河平亭,故有穷后羿国也。应劭曰:鬲,偃姓,咎繇后。光武建武十三年,封建义将军朱祜为侯国。大河故渎又北径修县故城东,又北径安陵县西。本修之安陵乡也。《地理风俗记》曰:修县东四十里有安陵乡,故县也。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水合。一水分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径馆陶县东,东北出。《汉书沟洫志》曰:自塞宣防,河复北决于馆陶县,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成帝之世,河决馆陶及东郡金堤,上使河堤谒者王延世塞之,三十六日堤成,诏以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以延世为光禄大夫。是水亦断。屯氏故渎水之又东北,屯氏别河出焉。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径信成县,张甲河出焉。《地理志》,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于信成县者也。张甲河故渎北绝清河于广宗县,分为二渎,左渎径广宗县故城西,又北径建始县故城东。田融云:赵武帝十二年,立建兴郡,治广宗,置建始,兴德五县隶焉。左渎又北径经城东、缭城西,又径南宫县西,北注绛渎。右渎东北径广宗县故城南,又东北径界城亭北,又东北径长乐郡枣强县故城东。长乐,故信都也,晋太康五年,改从今名,又东北径广川县,与绛渎水故道合。又东北径广川县故城西,又东径棘津亭南。徐广曰:棘津在广川。司马彪曰:县北有棘津城,吕尚卖食之困,疑在此也。刘澄之云:谯郡酇县东北有棘津亭,故邑也,吕尚所困处也。余案《春秋左传》,伐巢、克棘、入州来,无津字。杜预《春秋释地》又言,棘亭在酇县东北,亦不云有津字矣。而竟不知澄之于何而得是说?然天下以棘为名者多,未可咸谓之棘津也。又《春秋》昭公十七年,晋侯使荀吴帅师涉自棘津,用牲于洛,遂灭陆浑。杜预《释地》阙而不书。服虏曰:棘津,犹孟津也。徐广《晋纪》又言,石勒自葛陂寇河北,袭汲人向冰于枋头,济自棘。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以为即石济南津也。虽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沿途隐显,方土可验。司马迁云:吕望,东海上人也,老而无遇,以钓干周文王。又云: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七十,则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为帝师。皇甫士安云:欲隐东海之滨,闻文王善养老,故入钓于周。今汲水城亦言有吕望隐居处。起自东海,迄于酆雍,缘其径趣,赵、魏为密,厝之谯、宋,事为疏矣。张甲故渎又东北至修县东会清河。《十三州志》曰:张甲河东北至修县入清漳者也。屯氏别河又东,枝津出焉,东径信成县故城南,又东径清阳县故城南,清河郡北,魏自清阳徙置也。又东北径陵乡南,又东北径东武城县故城南,又东北径东阳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更之曰胥陵矣,俗人谓之高黎郭,非也。应劭曰: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故县也。又东散绝,无复津径。屯氏别河又东北径清河郡南,又东北径清河故城西。汉高帝六年,封王吸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甘陵郡东南十七里有清河故城者,世谓之鹊城也。又东北径绎幕县南,分为二渎:屯氏别河北渎东径绎幕县故城南,东绝大河故渎,又东北径平原县,枝津北出,至安陵县遂绝。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北径重平县故城南。应劭曰:重合县西南八十里有重平乡,故县也。又东北径重合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定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刘越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饶安县东南三十里有定乡城,故县也。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入阳信县,今无水。又东为咸河,东北流径阳信县故城北。《地理志》,渤海之属县也。东注于海。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绝大河故渎,又径平原县故城北,枝津右出,东北至安德县界,东会商河。屯氏别河南渎又东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县遂绝。屯氏别河南读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即《地理志》所谓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行五百六十里者也,东北径安德县故城西,又东北径临齐城南。始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故城得其名也。又屈径其城东,故读广四十步,又东北径重丘县故城西。《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同盟于重丘,伐齐故也。应劭曰,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故县也。又东北径西平昌县故城北。北海有平昌县,故加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封王长君为侯国。故渠川派,东入般县为般河。盖亦九河之一道也。《后汉书》称公孙瓒破黄巾于般河,即此渎也。又东为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其水冬清而夏浊,渟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般渎又径般县故城北,王莽更之曰分明也。东径乐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故都尉治。伏琛、晏谟言平原邑,今分为郡。又东北径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屯氏河故渎自别河东径甘陵之信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安帝更名安平。应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屯氏故渎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北,又东径灵县北,又东北径鄃县,与鸣犊河故渎合,上承大河故渎于灵县南。《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者也。东北径灵县东,东入鄃县,而北合屯氏渎。屯氏渎兼鸣犊之称也。又东径鄃县故城北,东北合大河故渎,谓之鸣犊口。《十三州志》曰:鸣犊河东北至修入屯氏,考渎则不至也。
又东北过卫县南,又东北过濮阳县北,瓠子河出焉。河水东径铁丘南。
《春秋左氏传》哀公二年,郑罕达帅师,邮无恤御简子,卫太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卫太子自投车下,即此处也。京相璠曰:铁,丘名也。杜预曰:在戚南河之北岸,有古城,戚邑也。东城有子路冢,河之西岸有竿城。《郡国志》曰:卫县有竿城者也。河南有龙渊宫,武帝元光中,河决濮阳、汜郡十六,发卒十万人塞决河,起龙渊宫。盖武帝起宫于决河之傍,龙渊之侧,故曰龙渊宫也。河水东北流而径濮阳县北,为濮阳津。故城在南,与卫县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宣房堰。粤在汉世,河决金堤,涿郡王尊,自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决坏,尊躬率民吏,投沉白马,祈水神河伯,亲执圭璧,请身填堤,庐居其上,民吏皆走,尊立不动而水波齐足而止,公私壮其勇节。河水又东北径卫国县南,东为郭口津。河水又东径鄄城县北。故城在河南十八里,王莽之鄄良也,沇州旧治。魏武创业始自于此。河上之邑最为峻固。《晋八王故事》曰:东海王越治鄄城,城无故自坏七十余丈,越恶之,移治濮阳。城南有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庙南有艾碑。秦建元十二年,广武将军、沇州刺史、关内侯安定彭超立。河之南岸有新城。宋宁朔将军王玄谟前锋入河所筑也。北岸有新台。鸿基层广高数丈,卫宣公所筑新台矣,《诗》齐姜所赋也。为卢关津。台东有小城,崎岖颓侧,台址枕河,俗谓之邸阁城。疑故关津都尉治也,所未详矣。河水又东北径范县之秦亭西。《春秋经》书筑台于秦者也。河水又东北径委粟津,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也。左会浮水故渎,故渎上承大河于顿丘县而北出,东径繁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县有繁渊,《春秋》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侯盟于澶渊。杜预曰: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繁渊也,亦谓之浮水焉。昔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赵南至浮水繁阳。即是渎也。故渎东绝大河,故渎东径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京相璠曰:今卫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今属顿丘县。浮水故渎又东南径卫国邑城北。故卫公国也,汉光武以封周后也。又东径卫国县故城南。古斟观。应劭曰:夏有观扈,即此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率师伐我,围观,观降。浮水故渎又东径河牧城而东北出。《郡国志》曰:卫本观故国,姚姓,有河牧城。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戴延之谓之武水也。河水又东径武阳县东、范县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东阿县北,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河水右历柯泽。《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孙文子败公徒于阿泽者也。又东北径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出流注。河水枝津东出,谓之邓里渠也。
又东北过茌平县西,河自邓里渠东北径昌乡亭北,又东北径碻磝城西。《述证记》曰:碻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其城临水,西南崩于河。宋元嘉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平碻磝,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谟令毁城而还,后更城之。魏立济州,治此也。河水冲其西南隅,又崩于河,即故茌平县也。应劭曰: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地,故曰茌平也,王莽之功崇矣。《经》曰大河在其西,邓里渠历其东。即斯邑也。昔石勒之隶师欢,屯耕于茌平,闻鼓角碑铎之声,于是县也。西与聊城分河。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径东阿县故城北。故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县出佳缯缣,故《史记》云秦昭王服太阿之剑,阿缟之衣也。又东北径临邑县,与将渠合。又北径茌平县东,临邑县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北流径四渎津,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东分济,亦曰济水受河也。然荥口石门水断不通,始自是出东北流,径九里与清水合。故济渎也。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也。昔赵杀鸣犊,仲尼临河而叹。自是而返曰,丘之不济,命也。夫《琴操》以为孔子临狄水而歌矣。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船揖颠倒更相加。余案临济,故狄也。是济所径,得其通称也。河水又径杨墟县之故城东,俗犹谓是城曰阳城矣。河水又径茌平城东,疑县徒也。城内有故台,世谓之时平城,非也。盖在、时音相近耳。
又东北过高唐县东,河水于县,漯水注之。《地理志》曰:漯水出东武阳。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西北径武阳新城东。曹操为东郡所治也。引水自东门石窦北注于堂池,他南故基尚存。城内有一石甚大,城西门名冰井门,门内曲中,冰井犹存。门外有故台,号武阳台,匝台亦有隅雉遗迹。水自城东北径东武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武水之阳,王莽之武昌也,然则漯水亦或武水矣。臧洪为东郡太守,治此。曹操围张超于雍丘,洪以情义,请袁绍救之,不许,洪与绍绝。绍围洪,城中无食,洪呼吏士曰:洪于大义,不得不死,诸君无事,空与此祸。众泣曰:何忍舍明府也。男女八千余人,相枕而死。洪不屈,绍杀洪。邑人陈容为丞,谓曰: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绍又杀之,士为伤叹。今城四周,绍围郭尚存。水匝隍堑,于城东北合为一渎,东北出郭,径阳平县之冈成城西。《郡国志》曰:阳平县有冈成亭。又北径阳平县故城东。汉昭帝元平元年,封丞相蔡义为侯国。漯水又北绝莘道城之西。北有莘亭。《春秋》桓公十六年,卫宣公使伋使诸齐,令盗待于莘,伋、寿继殒于此亭。京相璠曰:今平原阳平县北十里,有故莘亭,阨限蹊要,自卫适齐之道也。望新台于河上,感二子于夙龄,诗人乘舟,诚可悲矣。今县东有二子庙,犹谓之为孝祠矣。漯水又东北径乐平县故城东。县,故清也。汉高帝八年,封窒中同于清,宣帝封许广汉少弟翁孙于乐平,并为侯国。王莽之清治矣,汉章帝建初中,更从今名也。漯水又北径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鲁仲连所谓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者也。漯水又东北径清河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甘陵,故清河。清河在南十七里,今于甘陵县故城东南,无城以拟之。直东二十里有艾亭城,东南四十里有此城,拟即清河城也。后蛮居之,故世称蛮城也。漯水又东北径文乡城东南,又东北径博平县故城南。城内有层台秀上,王莽改之曰加睦也。右与黄沟同注川泽。黄沟承聊城郭水,水泛则津注,水耗则辍流。自城东北出,径清河城南,又东北径摄城北。《春秋》所谓聊摄以东也。俗称郭城,非也。城东西三里,南北二里,东西隅有金城,城卑下,墟郭尚存,左右多坟垅。京相璠曰:聊城县东北三十里有故摄城,今此城西去聊城二十五、六里许,即摄城者也。又东径文乡城北,又东南径王城北。魏太常七年,安平王镇平原所筑,世谓之王城。太和二十三年,罢镇立平原郡,治此城也。黄沟又东北流,左与漯水隐覆,势镇河陆,东出于高唐县,大河右边,东注漯水矣。桑钦《地理志》曰:漯水出高唐。余按《竹书》、《穆天子传》称,丁卯,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以祭淑人,是曰祭丘;己巳,天子东征,食马于漯水之上。寻其沿历径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盖津流所出,次于是间也。俗以是水上承于河,亦谓之源河矣。漯水又东北径援县故城西。王莽之东顺亭也。杜预《释地》曰:济南祝阿县西北有援城。漯水又东北径高唐县故城东。昔齐威王使肸子守高唐,赵人不敢渔于河,即鲁仲连子谓田巴曰: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者也。《春秋左传》哀公十年,赵鞅帅师伐齐,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杜预曰:辕即援也。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漯水又东北径漯阴县故城北。县,故犁邑也,汉武帝元光三年封匈奴降王,王莽更名翼成。历北漯阴城南。伏琛谓之漯阳,城南有魏沇州刺史刘岱碑。《地理风俗记》曰:平原漯阴县,今巨漯亭是也。漯水又东北径著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崔氏城北。《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于崔者也。杜预《释地》曰: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漯水又东北径东朝阳县故城南。汉高帝七年,封都尉宰寄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南阳有朝阳县,故加东。《地理志》曰:王莽之修治也。漯水又东径汉征君伏生墓南。碑碣尚存,以明经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隐焉。汉兴,教于齐、鲁之间,撰《五经》、《尚书大传》,文帝安车征之。年老不行,乃使掌故欧阳生等受《尚书》于征君,号曰伏生者也。漯水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古邹侯国,舜后姚姓也。又东北径东邹城北。《地理志》,千乘郡有东邹县。漯水又东北径建信县故城北。汉高帝七年,封娄敬为侯国。应劭曰: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城,都尉治故城者也。漯水又东北径千乘县二城间。汉高帝六年,以为千乘郡,王莽之建信也。章帝建初四年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改为乐安郡。故齐地。伏琛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水之别名也。又东北为马常坑,坑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海之饶,兹焉为最。《地理风俗记》曰: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绝流。《书》浮于济、漯,亦是水者也。
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
《地理志》:杨虚,平原之隶县也。汉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将闾为侯国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经》次于此,是不比也。商河首受河水,亦漯水及泽水所潭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坑。径张公城西,又北,重源潜发,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商河又北径平原县东,又径安德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南,又东径般县故城南,又东径乐陵县故城南。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侍中史子长为侯国。商河又东径朸县故城南。高后八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张乡。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朸乡城,故县也。沙沟水注之,水南出大河之阳,泉源之不合河者二百步,其水北流注商河,商河又东北流径马岭城西北,屈而东注南转,径城东。城在河曲之中,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是城。商河又东北径富平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乐安亭。应劭曰:明帝更名厌次。阚駰曰:厌次县本富平侯、车骑将军张安世之封邑。非也。案《汉书》,昭帝元凤六年,封右将军张安世为富平侯。薨,子延寿嗣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尉氏县安陵乡,故富平县也,是乃安世所食矣。岁入租千余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堪久居先人大国,上书请减户。天子以为有让,徙封平原,并食一邑,户口如故,而税减半。《十三州志》曰:明帝水平五年,改曰厌次矣。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封元顷为侯国。徐广《音义》曰:《汉书》作爱类。是知厌次旧名,非始明帝,盖复故耳。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祠有神验。水侧有云城,汉武帝元封四年,封齐孝王子刘信为侯国也。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丛沟,东流倾注于海。沟南海侧,有蒲台,台高八丈,方二百步。《三齐略记》曰:鬲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上蟠蒲系马,至今每岁蒲生,萦委若有系状,似水杨,可以为箭。今东去海三十里。北水世又谓之百薄渎,东北流注于海水矣。大河又东北径高唐县故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废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卫为少傅。齐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杀公子牙于句渎之丘,卫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县也,齐之西鄙也。大河径其西而不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大河又北径张公城。临侧河湄,卫青州刺史张治此,故世谓之张公城。水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河水又北径平原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故平原郡治矣。汉高帝六年置,王莽改曰河平也。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水东北过高唐,高唐,即平原也。故《经》言,河水径高唐县东。非也。按《地理志》曰:高唐漂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焉,明平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河盛则委泛,水耗则辍流。故沟又东北历长堤,径漯阴里北,东径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薄。河水又东北径阿阳县故城西。汉高帝六年,封郎中万訢为侯国。应劭曰:漯阴县东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故县也。
又东北过漯阳县北,河水自平原左径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径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故城南,为厌次河。汉安帝永初二年,剧贼毕豪等数百乘船寇平原,县令刘雄,门下小吏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与贼合战,并为贼擒。求代雄,豪纵雄于此津。所辅可谓孝尽爱敬,义极君臣矣。河水右径漯阴县故城北,王莽之巨武县也。河水又东北为漯沃津,在漯沃县故城南,王莽之延亭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魏改为后部亭,今俗遂名之曰右辅城。河水又东径千乘城北。伏琛之所谓千乘北城者也。
又东北过利县北,又东北过甲下邑,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于海。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径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坑注济。《经》言济水注河,非也。河水自枝津东北流,径甲下邑北,世谓之仓子城。又东北流,入于海。《淮南子》曰: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尚书禹贡》曰: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所导,非禹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又以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又徙东郡,更注渤海。是以汉司空掾王璜言曰: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数百里。故张折云:碣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者半。王璜之言,信而有征;碣石入海,非无证矣。
水经注卷六 汾水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蒙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联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径一城东。凭墉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代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径汾阳县故城东,川土宽平,峘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强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在斯,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隥萦行,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汉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案司马彪《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资承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自都虑至羊肠仓,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无算。拜邓训为谒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具言肃宗,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以为训积善所致也。羊肠即此仓也。又南径秀容城东。《魏土地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径洛阴城北,又西径盂县故城南。《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盂丙为盂大夫。洛阴水又西,径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闉故壁尚在。洛阴水又西南径阳曲城北。《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径阳曲城西南注也。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题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曰:大卤,太原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罏也。《谷梁传》曰: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太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土地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径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词,祠前有碑,庙宇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
又南,洞过水从东来注之。汾水又南径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京相璠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南,即洞过水会者也。
又南过大陵县东,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即于此县也。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十余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渭之邬城泊。许慎《说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阳县北沙,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又会婴侯之水,《山海经》称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舍,注于婴侯之水,乱流径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岭,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径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径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余祁矣。贾辛邑也。辛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双中之则笑也。王莽之示县也。又西径京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致城矣。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故《国语》曰: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并植于晋国,不免其身,智不足称。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吾其随会乎?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径中都县故城南,城临际水湄。《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婴侯之水,径邬县故城南,晋大夫司马弥牟之邑也。谓之邬水,俗亦曰虑水。虑、邬声相近,故因变焉。又西北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径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晋文公求之不得,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因名斯山为介山。故袁山松《郡国志》曰:界休县有介山、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霣于地,故作桂树为。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璠玙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汾水又西南径界休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东有征士郭林宗、宋子浚二碑。宋冲以有道司徒征,林宗县人也。辟司徒,举太尉,以疾辞。其碑文云:将蹈洪崖之遐迹,绍巢由之逸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建宁二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痛,乃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云。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干、扶风马日磾等,远来奔丧,持朋友服。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余门人著锡衰者千数。蔡伯喈谓卢子干、马日磾曰: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惟郭有道,无愧于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尉所筑也。
又南过冠爵津,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故彘县也,周厉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
历唐城东,薛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多力见知。周武王伐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焉。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鸟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祀,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祈祷,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径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彘水又西流径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甫径霍城东,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晋国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又径赵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径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又南过杨县东,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西南径霍山南,又西径杨县故城北。晋大夫僚安之邑也。应劭曰:故杨侯国。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径杨城西,不于东矣。《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过高梁邑西,黑水出黑山,西径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西流注干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北径浮山东,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径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汾水又南径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汉高帝十二年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
又南过平阳县东,汾水又南径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今平阳郡治。汾水又南径平阳县故城东,晋大夫赵晁之故邑也。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阳郡,治此矣。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魏土地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刘渊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龙纽。其文曰:有新宝之印,王莽所造也。渊以为天授,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汾水南与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尚书》所谓壶口冶梁及岐也。其水东径狐谷亭北,春秋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又东径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汾水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晋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西北有晋襄公陵,县,盖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更名曰干昌矣。
又南过临汾县东,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鈃隥也。《穆天子传》曰:乙酉,天子西绝鈃隥,西南至盬是也。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西径尧城南,又西流入汾。
又屈从县南西流,汾水又径绛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武王二十五年,绛中地,西绝于汾。汾水西径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尺,裁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径魏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矣。又西径王泽,浍水入焉。
又西过长修县南,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出焉,东注于汾,今无水。又西南径魏正平郡北,又西径荀城东。古荀国也。《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古水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径长修故城南,汉高帝十一年以为侯国,封杜恬也。有修水出县甫,而西南流入汾。汾水又西径清原城北,故清阳亭也。城北有清原,晋侯蒐清原,作三军处也。汾水又径冀亭南。昔臼季使过冀野,见邵缺耨,其妻饁之,相敬如宾,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径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非也。梗阳在榆次不在此。案《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斯,其胄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径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
又西过皮氏县南,汾水西径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鄈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文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扬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于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案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曰:在西河界休县者是也。汾水又西径耿乡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为河所毁,故《书》叙曰:祖乙圮于耿。杜预曰:平阳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盘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迁毫。晋献公灭耿,以封赵夙,后襄子与韩、魏分晋,韩康子居平阳,魏桓子都安邑,号为三晋,此其一也。汉武帝行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于斯水之上。汾水又西径皮氏县南。《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爱率师伐我,围皮氏,翟章率师救皮氏围,疾西风。十三年,城皮氏者也。汉河东太守潘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故渠尚存,今无水也。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书》谓之汾阴脽。应劭曰:脽,丘类也。汾阴男子公孙祥望气,宝物之精上见,祥言之于武帝,武帝于水获宝鼎焉。迁于甘泉宫,改其年曰元鼎,即此处。
水经注卷六 浍水
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浍水东出绛高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浍山。西径翼城南。案《诗谱》言:晋穆侯迁都于绛,暨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也。后献公北广其城,方二里,又命之为绛。故司马迁《史记年表》称:献公九年,始城绛都。《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晋士城绛以深其宫是也。其水又西南合黑水,水导源东北黑水谷,西南流径翼城北,右引北川水,水出平川,南流注之,乱流西南入浍水。浍水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竹书纪年》曰:庄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作为文公也。又有贺水,东出近川,西南至浍交入浍。又有高泉水,出东南近川,西北趣浍交注浍。又南,紫谷水东出白马山白马川。《遁甲开山图》曰:绛山东距白马山。谓是山也。西径荧庭城南,而西出紫谷,与乾河合,即教水之枝川也。《史记白起传》称涉河取韩安邑,东至乾河是也。其水西与田川水合,水出东溪,西北至浍交入浍。又有于家水出于家谷。《竹书纪年》曰: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有范壁水出于壁下,并西北流,至翼广城。昔晋军北入,翼广筑之,因即其姓以名之。二水合而西北流,至浍交入浍。浍水又西南与绛水合,俗谓之白水,非也。水出绛山东,寒泉奋涌,扬波北注,悬流奔壑,一十许丈。青崖若点黛,素湍如委练,望之极为奇观矣。其水西北流注于浍。应劭曰:绛水出绛县西南,盖以故绛为言也。《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水灌晋阳,不没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国,今乃知之。汾水可以浸安邑,绛水可以浸平阳。时韩居平阳,魏都安邑,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时足接于车上,而智氏以亡。鲁定公问:一言可以丧邦,有诸?孔子以为几乎,余睹智氏之谈矣,汾水灌安邑,或亦有之;绛水灌平阳,未识所由也。
西过其县南,《春秋》成公六年,晋景公谋去故绛,欲居郇瑕。韩献子曰:土薄水浅,不如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遂居新田,又谓之绛,即绛阳也,盖在绛、浍之阳。汉高帝六年,封越骑将军华无害为侯国。县南对绛山,面背二水。《古文琐语》曰: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至于浍上,见乘白骖八驷以来,有大狸身而狐尾,随平公之车,公问师旷,对首阳之神,有大狸身狐尾,其名曰者,饮酒得福,则徼之,盖于是水之上也。
又西南过虒祁宫南,宫在新田绛县故城西四十里,晋平公之所构也。时有石言于魏榆,晋侯以问师旷,旷曰:石不能言,或凭焉。臣闻之,作事不时,怨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言也。今宫室崇侈,民力雕尽,石言不亦宜乎!叔向以为子野之言,君子矣。其宫也,背汾面浍,西则两川之交会也。《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浍绝于梁。即是水也。
又西至王泽,注于汾水。
晋智伯瑶攻赵襄子,襄子奔保晋阳,原过后至,遇三人于此泽,自带以下不见,持竹二节与原过,曰,为我遗无恤。原过受之于是泽,所谓王泽也。
水经注卷六 涑水
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山也。其水东径大岭下,西流出谓之唅口。又西合涑水。郑使子产问晋平公疾,平公曰:卜云台骀为祟。史官莫知,敢问。子产曰: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季曰实沈,不能相容。帝迁阏伯于商丘,迁实沈于大夏。台骀,实沈之后,能业其官,帝用嘉之,国于汾川。由是观之,台骀,汾、洮之神也。贾逵曰:汾、洮,二水名。司马彪曰:洮水出闻喜县。故王莽以县为洮亭也。然则涑水殆亦洮水之兼称乎?
西过周阳邑南,其城南临涑水,北倚山原。《竹书纪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周有白兔舞于市。即是邑也。汉景帝以封田胜为侯国。涑水西径董泽陂南,即古池,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即斯泽也。涑水又与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山海经》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草多藷、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郭景纯曰:盐贩之泽即解县盐池也。案《经》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注于涑水也。
又西南过左邑县南,涑水又西径仲邮北,又西径桐乡城北。《竹水纪年》曰: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乃返者也。《汉书》曰:武帝元鼎六年,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者也。涑水又西与沙渠水合,水出东南近川,西北流注于涑水。涑水又西南径左邑县故城南,故曲沃也。晋武公自晋阳徙此,秦改为左邑县,《诗》所谓从子于鹄者也。《春秋传》曰:下国有宗庙,谓之国。在绛曰下国矣,即新城也。王莽之洮亭也。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浚,轻津无缓,故诗人以为激扬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水侧,即狐突遇申生处也。《春秋传》曰:秋,狐突适下国,遇太子,太子使登仆曰:夷吾无札,吾请帝以畀秦,对曰:神不歆非类,君其图之,君曰诺,请七日见我于新城西偏。及期而往,见于此处。故《传》曰:鬼神所凭,有时而信矣。涑水又西径王官城北,城在南原上。《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四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故有河曲之战是矣。今世人犹谓其城曰王城也。
又西南过安邑县西。
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余案《礼》,天子诸侯,台门隅阿相降而已,未必一如《书》传也。故晋邑矣,春秋时,魏绛自魏徙此。昔文侯悬师经之琴于其门,以为言戒也。武侯二年,又城安邑,盖增广之。秦始皇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东郡。王莽更名洮队,县曰河东也。有项宁都,学道升仙,忽复还此,河东号曰斥仙。汉世又有闵仲叔,隐遁市邑,罕有知者,后以识瞻而去。涑水西南径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他,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径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海外西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郭景纯曰:言群巫上下灵山,采药往来也。盖神巫所游,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岭上,有巫咸祠。其水又径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盬。长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一十六里,从盐省古声。吕忱曰:夙沙初作煮海盐,河东盐池谓之盬。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谓之盐水,亦谓之为堨水。《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地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径,南通上阳,北暨盐泽。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晋谋去故绛,大夫曰:郇、瑕,地沃饶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盐池也。土俗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本司盐都尉治,领兵千余人守之。周穆王、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故杜预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
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
涑水又西径猗氏县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晋败秦于令狐,至于刳首,先蔑奔秦,士会从之。阚駰曰:令狐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县南对泽,即猗顿之故居也。《孔丛》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也。涑水又西径郇城,《诗》云郇伯劳之,盖其故国也。杜元凯《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余按《竹书纪年》云:晋惠公十有四年,秦穆公率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挚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盟于军。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桑泉、臼衰并在解东南,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与《竹书》不殊。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乡俗名之为郇城,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氏单文孤证矣。涑水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春秋》,晋惠公因秦返国,许秦以河外五城,内及解梁,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径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春秋》僖公三十年,秦、晋围郑,郑伯使烛之武谓秦穆公曰: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者也。京相璠曰:今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涑水又西南径张阳城东。《竹书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者也。《汉书》之所谓东张矣。高祖二年,曹参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孙遬军东张,大破之。苏林曰:属河东,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盐道山。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郭景纯云:世所谓鸯浆也。发于上而潜于下矣。厥顶方平,有良药。《神农本草》曰:地有固活、女疏、铜芸、紫菀之族也。是以缁服思元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路出北,势多悬绝,来去者咸援萝腾崟,寻葛降深,于东则连木,乃陟百梯方降岩侧,縻锁之迹,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水自山北流五里而伏,云潜通泽渚,所未详也。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干陶县东北,东入于汾。
水经注卷六 文水
文水径大陵县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地,东南注文水。文水又南径平陶县之故城东,西径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文水又南径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爱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矣。雨泽丰谢,则通入文水。文水又南径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湖,在县直东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潴城。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潴,盖即水以名城也。文湖又东径中阳县故城东。案《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西河有中阳城,旧县也。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水西出狐岐之山,东径六壁城南,魏朝旧置六壁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仍置西河郡焉。胜水又东合阳泉水,水出西山阳溪,东径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于胜水。胜水又东径中阳故城南,又东合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
水经注卷六 原公水
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县,故秦置也,汉高帝更封沂阳侯婴为侯国,王莽之兹同也。魏黄初二年,分太原,复置西河郡。晋徙封陈王斌于西河,故县有西河缪王司马子政庙。碑文云:西河旧处山林,汉末扰攘,百姓失所。魏兴,更开疆宇,分割太原四县,以为邦邑,其郡带山侧塞矣。王以咸宁三年,改命爵上,明年十二月丧国。臣大农阎崇、离石令宗群等二百三十四人,刊石立碑,以述勋德。碑北庙基尚存也。又东入于汾。水注文湖,不至汾也。
水经注卷六 洞过水
洞过水出沾县北山,其水西流,与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过水,洞过水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归一川,东流南屈,径受阳县故城东。案《晋太康地记》,乐平郡有受阳县,卢谌《征艰赋》所谓历受阳而总辔者也。其水又西南入洞过水。洞过水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之。洞过水又西与原过水合,近北便水源也。水西阜上有原过祠,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忧结宿情,传芳后日,栋宇虽沦,攒木犹茂,故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于洞过水也。
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榆次县,故涂水乡,晋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晋侯筑箎祁之宫,有石言晋之魏榆。服虔曰:魏,晋邑:榆,州里名也。《汉书》曰榆次,《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矣。王莽之太原亭也。县南侧水有凿台,韩、魏杀智伯瑶于其下,刳腹绝肠,折颈招颐处也。其水又西南流,径武灌城西北。卢谌《征艰赋》曰:径武馆之故郛,问厥途之远近。洞过水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过泽。泽南,途水注之,水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径萝蘑亭南,与蒋谷水合,水出县东南蒋溪。《魏土地记》曰:晋阳城东南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乡。水自蒋溪西北流,西径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杜预《释地》曰:城在阳邑南,水北即阳邑县故城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也。西入于汾,出晋水下口者也。
刘琨之为并州也,刘曜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过,即是水也。
水经注卷六 晋水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王援桐叶为圭,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王曰:余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县有晋水,后改名为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用礼,有尧之遗风也。《晋书地道记》及《十三州志》并言晋水出龙山,一名结绌山,在县西北,非也。《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又东过其县南,又东入于汾水。
沼水分为二派,北读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战国,襄子保晋阳,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三版,与韩、魏望叹于此,故智氏用亡。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灌溉。汉未赤眉之难,郡椽刘茂负太守孙福匿于城门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即是处也。东南出城流,注于汾水也。其南渎于石塘之下伏流,径旧溪东南出,径晋阳城南,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经》书晋苟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曰:大卤,晋阳县也,为晋之旧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赵鞅以晋阳叛,后乃为赵矣。其水又东南流入于汾。
水经注卷六 湛水
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湛水出轵县南原湛溪,俗谓之堪水也。是盖声形尽邻,故字读俱变,同于三豕之误耳。其水自溪出南流。
东过其县北,又东过波县之北,湛水南径向城东而南注。
又东过毋辟邑南,原《经》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间关也,是乃《经》之误证耳。湛水自向城东南径湛城东。时人谓之椹城,亦或谓之隰城矣。溪曰隰涧。隔城在东,言此非矣。《后汉郡国志》曰河阳县有湛城是也。
又东南当平县之东北,南入于河。
湛水又东南径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矣。
水经注卷七 济水一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于秦泽。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孔安国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齐,度也,贞也。《风俗通》曰: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余按二济同名,所出不同,乡原亦别,斯乃应氏之非矣。今济水重源出轵县西北平地。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以济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原城。其水南径其城东故县之原乡。杜预曰:沁水县西北有原城者是也。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流水注之。水出西南,东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径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为衍水,即沇水也。衍、沇声相近,转呼失实也。济水又东南,径絺城北而出于温矣。其一水枝津南流,注于湨。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为白涧水,南径原城西。《春秋》,会于湨梁,谓是水之坟梁也。《尔雅》曰:梁莫大于湨梁。梁,水堤也。湨水又东南径阳城东,与南源合,水出阳城南溪。阳亦樊也。一曰阳樊。《国语》曰:王以阳樊赐晋,阳人不服,文公围之。仓葛曰:阳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君而残之,无乃不可乎?公乃出阳人。《春秋》,樊氏叛,惠王使虢公伐樊,执仲皮归于京师。即此城也。其水东北流,与漫流水合,水出织关南,东北流,又北注于湨,谓之漫流口。湨水又东合北水,乱流东南,左会济水枝渠。湨水又东径钟繇坞北,世谓之钟公垒。又东南,涂沟水注之。水出轵县西南山下,北流东转,入轵县故城中,又屈而北流出轵郭。汉文帝元年,封薄昭为侯国也。又东北流注于湨。湨水又东北径波县故城北。汉高帝封公上不害为侯国。湨水又东南流,天浆涧水注之。水出轵南皋向城北,城在皋上。俗谓之韩王城,非也。京相璠曰:或云今河内织西有城,名向,今无。杜元凯《春秋释地》亦言是矣。盖相袭之向,故不得以地名而无城也。阚駰《十三州志》曰: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国也。《传》曰,向姜不安于莒而归者矣。汲郡《竹书纪年》曰: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即是城也。其水有二源俱导,各出一溪,东北流,合为一川,名曰天浆溪。又东北径一故城,俗谓之冶城,水亦曰冶水。又东流注于湨。湨水又东南流,右会同水,水出南原下,东北流径白骑坞南。坞在原上,为二溪之会,北带深隍,三面阻险,惟西版筑而已。东北流径安国城西,又东北注湨水。湨水东南径安国城东,又南径毋辟邑西,世谓之无比城,亦曰马髀城,皆非也。朝廷以居废太子,谓之河阳庶人。湨水又南注于河。
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又东过其县北,济水于温城西北与故渎分,南径温县故城西。周畿内国,司寇苏忿生之邑也。《春秋》僖公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周襄王以赐晋文公。济水南历貌公台西。《皇览》曰:温城南有虢公台,基趾尚存。济水南流注于河。郭缘生《述征记》曰:济水河内温县注于河,盖沿历之实证,非为谬说也。济水故渎于温城西北东南出,径温城北,又东径虢公冢北。《皇览》曰:虢公冢在温县郭东,济水南大冢是也。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径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
屈从县东南流,过隤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济水故渎东南合奉沟水,水上承朱沟于野王城西,东南径阳乡城北,又东南径李城西。秦攻赵,邯郸且降,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胜,分家财飨士,得敢死者三千人,李同与赴秦军,秦军退。同死,封其父为李侯。故徐广曰:河内平旱县有李城。即此城也。于城西南为陂水,淹地百许顷,兼葭萑苇生焉,号曰李陂。又径隤城西,屈而东北流,径其城北,又东径平皋城南。应劭曰:邢侯自襄国徙此。当齐桓公时,卫人伐邢,邢迁于夷仪,其地属晋,号曰邢丘。以其在河之皋,势处平夷,故曰平皋。瓒性《汉书》云:《春秋》,狄人伐邢,邢迁夷仪,不至此也。今襄国西有夷仪城,去襄国百余里,平皋是邢丘,非国也。余案《春秋》宣公六年,赤狄伐晋,围邢丘。昔晋侯送女于楚,送之邢丘,即是此处也,非无城之言。《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司马彪《后汉郡国志》云:县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矣。汉高帝六年,封砀郡长项佗为侯国,赐姓刘氏,武帝以为县。其水又南注于河也。与河合流,又东过成皋县北,又东过荥阳县北,又东至砾溪南,东出过荥泽北。
《释名》曰: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晋地道志》曰: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尚书》曰:荥波既潴。孔安国曰,荥泽波水已成遏潴。阚駰曰:荣播,泽名也。故吕忱云:播水在荥阳。谓是水也。昔大禹塞其淫水而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济水分河东南流。汉明帝之世,司空伏恭荐乐浪人王景,字仲通,好学多艺,善能洽水。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吴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吴所修故渎也。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明帝永平十五年,东巡至无盐,帝嘉景功,拜河堤谒者。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宁四年十一月,黄场石也,而主吏姓名,磨灭不可复识。魏太和中,又更修之,撤故增新,石字沦落,无复在者。水北有石门亭,戴延之所云新筑城,城周三百步,荥阳太守所镇者也。水南带三皇山,即皇室山,亦谓之为三室山也。济水又东径西广武城北。《郡国志》,荥阳县有广武城,城在山上,汉所城也。高祖与项羽临绝涧对语,责羽十罪,羽射汉祖中胸处也。山下有水,北流入济,世谓之柳泉也。济水又东径东广武城北,楚项羽城之。汉破曹咎,羽还广武,为高坛,置太公其上,曰:汉不下,吾烹之。高租不听,将窖之。项伯曰:为天下者不顾家,但益怨耳。羽从之。今名其坛曰项羽堆。夹城之间,有绝洞断山,谓之广武涧。项羽叱娄烦于其上,娄烦精魄丧归矣。济水又东径敖山北,《诗》所谓薄狩于敖者也。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皇甫谧《帝王世纪》曰仲丁自毫徙嚣于河上者也。或曰敖矣。秦置仓于其中,故亦曰敖仓城也。济水又东合荥渎,渎首受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口石门也,而地形殊卑,盖故荥播所导,自此始也。门南际河,有故碑云:惟阳嘉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谒者王海,疏达河川,遹荒庶土,往大河冲塞,侵啮金堤,以竹笼石葺土而为堨,坏隤无已,功消亿万,请以滨河郡徒,疏山采石垒以为障,功业既就,徭役用息,未详诏书,许诲立功府卿,规基经始,诏策加命,迁在沇州,乃简朱轩授使司马登,令缵茂前绪,称遂休功,登以伊、洛合注大河,南则缘山,东过大伾,回流北岸,其势郁,涛怒湍急激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蚁孔之变,害起不测,盖自姬氏之所常蹙。昔崇鲧所不能治,我二宗之所劬劳于是。乃跋涉躬亲,经之营之,比率百姓,议之于臣,伐石三谷,水匠致治,立激岸侧,以捍鸿波,随时庆赐说以劝之,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程有毕,斯乃元勋之嘉课,上德之宏表也。昔禹修九道,《书》录其功;后稷躬稼,《诗》列于《雅》。夫不惮劳谦之勤,夙兴厥职,充国惠民,安得湮没而不章焉。故遂刊石记功,垂示于后。其辞云云:使河堤谒者山阳东缗司马登,字伯志;代东莱曲成王海,字孟坚;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邓方,字德山;怀令刘丞,字季意;河堤椽匠等造。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颂。石铭岁远,字多沦缺,其所灭,盖阙如也。荥渎又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次东得宿须水口,水受大河,渠侧有扈亭水,自亭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宿须在河之北,不在此也,盖名同耳。自西缘带山隰,秦、汉以来,亦有通否。济水与河浑涛东注,晋太和中,桓温北伐,将通之,不果而还。义熙十二年,刘公西征;又命宁朔将军刘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激湍东注,而终山崩壅塞,刘公于北十里更凿故渠通之。今则南渎通津,川涧是导耳。济水于此,又兼邲目。《春秋》宣公十三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在敖北。济水又东径荥阳县北。曹太祖与徐荣战,不利,曹洪授马于此处也。济水又东,砾石溪水注之。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地理志》曰:荥阳县,冯池在西南是也。东北流,历敖山南。《春秋》,晋、楚之战,设伏于敖前,谓是也。径虢亭北,池水又东北径荥阳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经》云济出其南,非也。济水又东,索水注之,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东关水同源分流,即古胸然水也。其水东北流,器难之水注之。《山海经》曰:少陉之山,器难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侵水。即此水也。其水北流径金亭,又北径京县故城西,入于旃然之水。城,故郑邑也。庄公以居弟段,号京城太叔。祭仲曰:京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北有坛山冈。《赵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献荥阳,因以为坛。台冈也。其水乱流,北径小索亭西。京相璠曰,京有小索亭。《世语》以为本索氏兄弟居此,故号小索者也。又为索水。索水又北径大栅城东。晋荥阳民张卓、董迈等遭荒,鸠聚流杂保固,名为大栅坞。至太平真君八年,豫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东开广旧城,创制改筑焉。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邑,省州置郡。索水又屈而西流,与梧桐涧水合,水出西南梧桐谷,东北流注于索。斯水亦时有通塞,而不常流也。索水又北屈,东径大索城南。《春秋传》曰:郑子皮劳叔向于索氏。即此城也。《晋地道志》所谓京有大索、小索亭。《汉书》京、索之间也。索水又东径虢亭南。应劭曰:荥阳,故虢公之国也,今虢亭是矣。司马彪《郡国志》曰:县有虢亭,俗谓之平桃城。城内有大冢,名管叔冢。或亦谓之为号咷城,非也。盖号、虢字相类,字转失实也。《风俗通》曰:俗说高祖与项羽战于京、索,遁于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之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鸠,故作鸠杖以扶老。案《广志》,楚鸠一名嗥啁,号眺之名,盖因鸠以起目焉,所未详也。索水又东北流,须水右入焉。水近出京城东北二里榆子沟,亦曰柰榆沟也,又或谓之为小索水。东北流,木蓼沟水注之,水上承京城南渊,世谓之车轮渊。渊水东北流,谓之木蓼沟。又东北入于须水。须水又东北流,于荥阳城西南北注索。索水又东径荥阳县故城南。汉王之困荥阳也,纪信曰:臣诈降楚王,宜间出。信乃乘王车出东门,称汉降楚。楚军称万岁,震动天地,王与数十骑出西门得免楚围。羽见信大怒,遂烹之。信冢在城西北三里。故蔡伯喈《述征赋》曰:过汉祖之所隘,吊纪信于荥阳。其城跨倚冈原,居山之阳,王莽立为祈队,备周六队之制。魏正始三年,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割河南郡县,自巩阙以东,创建荥阳郡,并户二万五千,以南乡筑阳亭侯李胜,字公昭,为郡守。故原武典农校尉,政有遗惠,民为立祠于城北五里,号曰李君祠。庙前有石蹠,蹠上有石的,《石的铭》具存。其略曰:百族欣戴,咸推厥诚。今犹祀祷焉。索水又东径周苛冢北。汉祖之出荥阳也,令御史大夫周苛守之,项羽拔荥阳获苛,曰:吾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侯,能尽节乎?苛瞋目骂羽,羽怒,烹之。索水又东流,北屈西转,北径荥阳城东,而北流注济水。杜预曰:旃然水出荥阳成皋县,东入汳。《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郑,右师涉颖,次于旃然,即是水也。济渠水断汳沟,惟承此始,故云汳受旃然矣。亦谓之鸿沟水,盖因汉、楚分王,指水为断故也。《郡国志》曰:荥阳有鸿沟水是也。盖因城地而变名,为川流之异目。济水又东径荥泽北,故荥水所都也。京相璠曰:荥泽在荥阳县东南,与济隧合。济隧上承河水于卷县北河,南径卷县故城东,又南径衡雍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西济于济隧。杜顶阙其地,而曰水名也。京相璠曰:郑地也。言济水荥泽中北流,至衡雍西,与出河之济会,南去新郑百里,斯盖荥播、河、济,往复径通矣。出河之济即阴沟之上源也,济隧绝焉。故世亦或谓其故道为十字沟。自于岑造八激堤于河阴,水脉径断,故渎难寻,又南会于荥泽。然水既断,民谓其处为荥泽。《春秋》,卫侯及翟人战于荥泽,而屠懿公宏演报命纳肝处也。有垂陇城,济渎出其北。《春秋》文公二年,晋士毅盟于垂陇者也。京相璠曰:垂陇,郑地。今荥阳东二十里有故垂陇城,即此是也。世谓之都尉城,盖荥阳典农都尉治,故变垂陇之名矣。渎际又有沙城,城左佩济读。《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九年,工会郑釐侯于巫沙者也。渎际有故城,世谓之水城。《史记》: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入北宅。即故宅阳城也。《竹书纪年》曰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釐于郑者也。《竹书纪年》:晋出公六年,齐、郑伐卫,荀瑶城宅阳。俗言水城,非矣。济水自泽东出,即是始矣。王隐曰:河决为荥,济水受焉,故有济堤矣,谓此济也。济水又东南径厘城东。《春秋经》书,公会郑伯于时来,《左传》所谓厘也。京相瑶曰:今荥阳县东四十里有故厘城也。济水右合黄水,水发源京县黄堆山,东南流,名祝龙泉,泉势沸涌,状若巨鼎扬汤。西南流,谓之龙项口,世谓之京水也。又屈而北注,鱼子沟水入焉,水出石暗涧,东北流,又北与濏濏水合。水出西溪东流,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溪水历二树之间,东流注于鱼水,鱼水又屈而西北注黄水。黄水又北径高阳亭东,又北至故市县,重泉水注之。水出京城西南少陉山,东北流,又北流径高阳亭西,东北流注于黄水。又东北径故市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阎泽赤为侯国,河南郡之属县也。黄水又东北至荥泽南,分为二水:一水北入荥泽,下为船塘,俗谓之郏城陂,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竹书》、《穆天子传》曰:甲寅,天子浮于荥水,乃奏《广乐》是也。一水东北流,即黄雀沟矣。《穆天子传》曰:王寅,天子东至于雀梁者也。又东北与靖水枝津合,二水之会为黄渊,北流注于济水。又东过阳武县南,济水又东南流入阳武县,历长城东南流,蒗渠出焉。济水又东北流,南济也,径阳武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阳桓矣。又东为白马渊,渊东西二里,南北百五十步,渊流名为白马沟。又东径房城北。《穆天子传》曰天子里甫田之路,东至于房,疑即斯城也。郭《注》以为赵郡房子也。余谓穆王里郑甫而郭以赵之房邑为疆,更为非矣。济水又东径封丘县南,又东径大梁城北,又东径仓垣城,又东径小黄县之故城北。县有黄亭,说济又谓之曰黄沟。县,故阳武之东黄乡也,故水以名县。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粹宫招魂幽野于是。丹蛇自水濯洗,入于梓宫,其浴处有遗发焉。故谥曰昭灵夫人,因作寝以宁神也。济水又东径东昏县故城北。阳武县之户牖乡矣,汉丞相陈平家焉。平少为社宰,以善均肉称,今民祠其社。平有功于高祖,封户牖侯,是后置东昏县也,王莽改曰东明矣。济水又东径济阳县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济水之阳,故以为名,王莽改之曰济前者也。光武生济阳宫,光明照室,即其处也。《东观汉记》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济阳县,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熟,因名曰秀。
又东过封丘县北,北济也。自荥泽东径莱阳卷县之武修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年,郑子然盟于修泽者也,郑地矣。杜预曰:卷东有武修亭。济水又东径原武县故城南,《春秋》之原圃也。《穆天子传》曰:祭父自圃郑来谒天子,夏,庚午,天子饮于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郑是也。王莽之原桓矣。济渎又东径阳武县故城北,又东绝长城。案《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竹书纪年》云是梁惠成王十五年筑也。《郡国志》曰:长城自卷径阳武到密者是矣。济读又东径酸枣县之乌巢泽,泽北有故市亭。《晋太康地记》曰:泽在酸枣之东南,昔曹太祖纳许攸之策,破袁绍运处也。济读又东径封丘县北,南燕县之延乡也,其在《春秋》为长丘焉。应劭曰:《左传》,宋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是也。汉高帝封翟盱为侯国。濮水出焉。济渎又东径大梁城之赤亭北而东注。
又东过平丘县南,北济也。县,故卫地也。《春秋》鲁昭公十三年,诸侯盟于平丘是也。
县有临济亭,田儋死处也。又有曲济亭,皆临侧济水者。
又东过济阳县北,北济也,自武父城北。阚駰曰:在县西北,郑邑也。东径济阳县故城北。圈称《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地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汉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应劭曰:济川,今陈留济阳县是也。
又东过冤朐县南,又东过定陶县南,南济也。济渎自济阳县故城南,东径戎城北。《春秋》隐公二年,公会戎于潜。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是也。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济水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南。吕后元年,封楚元王子刘执为侯国,王莽之济平亭也。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家南。冉,秦宣太后弟也,代客卿寿烛为相,封于穰,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富于王室。范雎说秦,秦王悟其擅权,免相,就封出关,辎车千乘,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谓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济水又东北径定陶恭王陵南。汉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后建平二年崩,上曰:宜起陵于恭皇之园,送葬定陶贵震山东。王莽秉政,贬号丁姬,开其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公卿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后坟及丁姬家,二旬皆平。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于丁姬竁中,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仪墓,又谓之长隧陵。盖所毁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坟墓,事与书违,不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坟南,魏郡治也。世渭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盖恭王之陵寝也。济水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侧城东注。县,故三鬷国也,汤追桀,伐三鬷,即此。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之邑,故曹国也。汉宣帝甘露二年,更济阴为定陶国,王莽之济平也。战国之世,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变姓名寓于陶,为朱公。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治产致千金,富好行德,子孙修业,遂致巨万。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又屈从县东北流。
南济也。又东北右合菏水,水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沟。又东径陶丘北。《地理志》曰:《禹贡》,陶丘在定陶西南。陶丘亭在南,墨子以为釜丘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者也。《尚书》所谓菏水自陶丘北,谓此也。菏水东北出于定陶县北,屈左合菏水,菏水西分济渎,东北径济阴郡南。《尔雅》曰,济别为濋。吕忱曰:水决复入为氾,广异名也。氾水又东合于菏渎。昔汉租既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汇水之阳。张晏曰:氾水在济阴界,取其氾爱弘大而润下也,沮水之名,于是乎在矣。菏水又东北,径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渠上承黄沟,东北合菏而北注济渎也。
水经注卷八 济水二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春秋左传》傅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巨野泽。南为菏水,北为济读,径乘氏县与济渠、濮渠合。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径煮枣城南。《郡国志》曰:冤朐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十二年,封革朱为侯国。北济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吕都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北。汉景帝中六年,以济水出其北,东注分梁于定陶,置济阴国,指北济而定名也。又东北与濮水合。水上承济水于封丘县,即《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駰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方三里。濮水又东径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于酸枣县。故杜预云: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竹书纪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汉世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枣野,今无水。其故读东北径南、北二棣城间。《左传》襄公五年,楚子囊伐陈,公会于城棣以救之者也。濮渠又东北径酸枣县故城南,韩国矣。圈称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郡,酸枣以棘名邦,故曰酸枣也。《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故台赋叙》曰:酸枣寺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故老云:韩王听讼观台,高十五仞,虽楼榭泯灭,然广基似于山岳。召公大贤,犹舍甘棠,区区小国,而台观隆崇,骄盈于世,以鉴来今,故作赋曰:蔑丘陵之逦迤,亚五岳之嵯峨。言壮观也。城北韩之市地也。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韩相侠累,遂皮面而死,其姊哭之于此。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濮水北积成陂,陂方五里,号曰同池陂。又东径胙亭东注。故胙国也。富辰所谓邢茅昨祭周公之胤也。濮渠又东北径燕城南。故南燕始姓之国也。有北燕,故以南氏县。东为阳青湖,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径桃城南,即《战国策》所谓酸枣、虚桃者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而东注于濮,俗谓之朝平沟。濮渠又东北,又与酸水故渎会。酸渎首受河于酸枣县,东径酸枣城北、延津南,谓之酸水。《竹书纪年》曰:秦苏胡率师代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者也。酸渎水又东北径燕城北,又东径滑台城南,又东南径瓦亭南。《春秋》定公八年,公会晋师于瓦,鲁尚执羔,自是会始也。又东南会于濮,世谓之百尺沟。濮渠之侧有漆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者也。或亦谓之宛濮亭。《春秋》: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杜预曰:长垣西南,近濮水也。京相璠曰:卫地也,似非关究,而不知其所。《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遭。泽北有坛陵亭。亦或谓之大陵城,非所究也。又有桂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亦曰桂陵。案《史记》:齐威王使田忌击魏,败之桂陵,齐于是强,自称为王,以今天下。濮渠又东径蒲城北,故卫之蒲邑。孔子将之卫,子路出于蒲者也。《韩子》曰:鲁以仲夏起长沟,子路为蒲宰,以私粟馈众。孔子使子贡毁其器焉。余按《家语》,言仲由为邱宰,修沟读,与之箪食瓢饮,夫子令赐止之,无鲁字。又人其境,三称其善,身为大夫,终死卫难。濮渠又东径韦城南,即白马县之韦乡也。史迁记曰:夏伯豕韦之故国矣。城西出而不方,城中有六大井,皆隧道下,俗谓之江井也。有驰道,自城属于长垣。濮渠东绝驰道,东径长垣县故城北。卫地也,故首垣矣。秦更从今名,王莽改为长固县。《陈留风俗传》曰:县有防垣,故县氏之。孝安帝以建光元年封元舅宋俊为侯国。县有祭城,濮渠径其北。郑大夫祭仲之邑也。杜预曰: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者也。圈称又言长垣县有罗亭,故长罗县也,汉封后将军常惠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莽更长罗为惠泽,后汉省并。长垣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猪处也。又有长罗冈、蘧伯玉冈。《陈留风俗传》曰:长垣县有蘧伯乡,一名新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曹大家《东征赋》曰: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蓁蓁。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向其丘坟;惟令德之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昔吴季札聘上国,至卫,观典府宾亭父畴,以卫多君子也。濮渠又东分为二渎,北濮出焉。濮渠又东径须城北。《卫诗》云:思须与曹也。毛云:须,卫邑矣。郑云:自卫而东径邑,故思。濮渠又北径襄丘亭南。《竹书纪年》曰:襄王七年,韩明率师伐襄丘。九年,楚庶章率师来会我,次于襄丘者也。濮水又东径濮阳县故城南。昔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而死矣。后卫灵公将之晋,而设舍于濮水之上,夜闻新声,召师涓受之于是水也。濮水又东径济阴离狐县故城南,王莽之所谓瑞狐也。《郡国志》曰:故属东郡。濮水又东径霞密县故城北。《竹书纪年》:元公三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濮水又东北径鹿城南。《郡国志》曰:济阴乘氏县有鹿县乡,《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盟于鹿上。京、杜并谓此亭也。濮水又东与句渎合,读首受濮水枝渠于句阳县东南,径句阳县故城南。《春秋》之谷丘也。《左传》以为句渎之丘矣。县处其阳,故县氏焉。又东入乘氏县,左会濮水与济同入巨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阳南入巨野,亦《经》所谓济水自乘氏县两分,东北人于巨野也。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巨野薛训渚,历泽西北,又北径闞乡城西。《春秋》桓公十有一年,《经》书公会宋公于阚。《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阚亭。《皇览》曰:量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冢高七尺,常十月祠之,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为蚩尤旗。《十三州志》曰:寿张有蚩尤祠。又北与济渎合,自渚迄于北口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温以太和四年率众北人,掘渠通济。至义熙十二年,刘武帝西入长安,又广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谓之桓公渎,济自是北注也。《春秋》庄公十八年,《经》书夏公追戎于济西。京相瑶曰:济水自巨野至济北是也。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郭缘生《述证记》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注济。或谓清即济也。《禹贡》:济东北会于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泽北则清口,清水与汶会也。李钦曰:汶水出太山莱芜县,西南入济是也。济水又北径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处也。刘澄之引是山以证梁父,为不近情矣。山之西南有吕仲悌墓。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厕岸也。古老言,此桥东海吕母起兵所造也。山北三里有吕母宅,宅东三里即济水。济水又北径须朐城西,城临侧济水,故须朐国也。《春秋》傅公二十一年,子鱼曰:任、宿、须朐、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杜预曰须朐在须昌县西北,非也。《地理志》曰:寿张西北有朐城者是也。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山西有冀州刺史工纷碑,汉中平四年立。济水又北径微乡东。《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京相瑶曰:《公羊传》谓之微。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有微子冢。济水又北分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谓之马颊水者也。
又北过须昌县西,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盖迁都须昌,朐是其本。秦以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封赵衍为侯国。济水于县,赵沟水注之。济水又北径鱼山东,左合马颊水。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西流,赵沟出焉,东北注于济。马颊水又经桃城东。《春秋》桓公十年,《经》书公会卫侯于桃丘,卫地也。社预曰: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即桃丘矣。马颊水又东北流径鱼山南。山,即吾山也。汉武帝《瓠子歌》所谓吾山平者也。山上有柳舒城,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之,有终焉之志。及其终也,葬山西,西去东阿城四十里。其水又东注于济,谓之马颊口也。济水自鱼山北径清亭东。《春秋》隐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京相瑶曰:今济北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者也。是下济水,通得清水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是故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以为固。即此水也。
又北过谷城县西,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齐桓公以鲁庄公二十三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记》曰: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各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县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径谷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径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又西北人济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言彼也。济水又北径周首亭西。《春秋》文公十有一年,左丘明云:襄公二年,王子成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即是邑也。今世谓之卢子城,济北郡治也。京相瑶曰:今济北所治卢子城,故齐周首邑也。
又北过临邑县东,《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王莽之谷城亭也。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隐公五年,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于此也。京相璠曰:石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盖水渎流移,故侧岸也。济水又北径平阴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侯沉玉济河,会于鲁济,寻湨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者也。杜预曰城在卢县故城东北,非也。京相璠曰: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济,故渎尚存。今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即《春秋》所谓守之广里者也。又云,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师旷、邢伯闻鸟乌之声,知齐师潜遁。人物咸沦,地理昭著,贤于杠氏东北之证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济水右迤,遏为湄湖,方四十余里。济水又东北径垣苗城西,故洛当城也。伏韬《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当者也。宋武帝西征长安,令垣苗镇此,故俗又有垣苗城之称。河水自四渎口东北流而为济。《魏土地记》曰:盟津河别流十里与清水合,乱流而东,径洛当城北,黑白异流,泾渭殊别,而东南流注也。
又东北过卢县北,济水东北与湄沟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济。《尔雅》曰:水草交曰湄,通谷者微。犍为舍人曰:水中有草木文合也。郭景纯曰:微,水边通谷也。《释名》曰: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济水又径卢县故城北,济北郡治也。汉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盖以济水在北故也。济水又径什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祝阿人孙什,将家居之,以避时难,因谓之什城焉。济水又东北与中川水合,水东南出山在县之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大山人位,半水出山在县,西北流径东太原郡南,郡治山炉固,北与宾溪水合。水出南格马山宾溪谷,北径卢县故城北、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水合,谓之格马口。其水又北径卢县故城东,而北流入济,俗谓之为沙沟水。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水导源太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故车频《秦书》云:符坚时,沙门竺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阁,虽素饰不同,并以静外致称。即此谷也。水亦谓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流径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径猎山东,又西北枕祝阿县故城东,野井亭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经》书齐侯唁公于野井是也。《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左传》所谓督阳者也。汉兴,改之曰阿矣。汉高帝十一年,封高邑为侯国,王莽之安成者也。故俗谓是水为祝阿涧水,北流注于济。建武五年,耿弇东击张步,从朝阳桥济渡兵,即是处也。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他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陂水上承东城,历把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径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径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又北,历水枝津。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径东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泺水又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也。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与晋郤克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矣。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即华水也。北绝听渎二十里,注于济。
又东北过台县北,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径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巨合水又北合关卢水,水导源马耳山,北径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原水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原渊。北径谭城东,俗谓之布城也。又北径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齐桓之出过谭,谭不礼焉,鲁庄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灭之。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济南郡治也,汉文帝十六年,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名乐安。其水又北径巨合城东,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发为侯国。其水合关卢水,西出注巨合水。巨合水西北径台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侯国,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白野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径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巨合水又北,听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于巨合水,乱流又北入于济。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径台城东,又西北入于济水。
又东北过管县南。
济水东径县故城南。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右纳百脉水,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其水西北流,径阳丘县故城中。汉孝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世谓之章丘城,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径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脉水又东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有杨渚沟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西北径土鼓城东,又西北径章丘城东,又北径宁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也。
又东过梁邹县北,陇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亦谓之为左阜水,西北径其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故资名焉。其水又南屈,西人陇水。陇水北径其县,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东北径萌山西,东北入于陇水。陇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水南出长白山东柳泉口。山,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盂子》曰:仲子,齐国之世家,兄戴禄万钟,仲子非而不食,避兄离母,家于於陵,即此处也。其水又径於陵县故城西,王莽之於陆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则乡侯侯霸之子昱为侯国。其水北流注于陇水,陇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瑶曰:济南梁邹县有袁水者也。陇水又西北径梁邹县故城南,又北屈径其城西。汉高祖六年,封武虎为侯国,其水北注济。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
又东北过临济县南,县,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名,以临济故。《地理风俗记》云:乐安太守治。晏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水,南城即被阳县之故城也,北枕济水。《地理志》曰:侯国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罢,军之罢也。《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上子敬侯刘燕之国也。今渤海侨郡治。济水又东北,迆为渊诸,谓之平州。漯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之会城,非也。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侯国也,王莽曰鸿睦也。应劭曰: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济水又东北径高昌县故城西。案《地理志》,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世谓之马昌城,非也。济水又东北径乐安县故城南。伏琛《齐记》曰: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水。指此为博昌北城,非也。乐安与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齐城六十里,乐安越水差远,验非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宛县人,不得为博昌明矣。济水又径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史迁曰:献公徙薄姑。城内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齐景公饮于台上,曰:古而不死,何乐如之。晏平仲对曰:昔爽鸠氏始屠之,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又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之乐。即于是台也。济水又东北径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利县西,《地理志》,齐郡有利县,王莽之利治也。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也。
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巨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曰:济自荣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辍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
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东南右合黄沟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径已氏县故城西,又北径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北径楚丘城西。《郡国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杜顶云,楚丘在成武县西南,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城楚丘以迁之。故《春秋》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即《诗》所谓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故郑玄言,观其旁邑及山川也。又东北径成武城西,又东北径郈城东。疑郈徙也,所未详矣。又东北径梁丘城西。《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宋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又东北于乘氏县西而北注菏水,菏水又东南径乘氏县故城南。县,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风俗记》曰:济阴乘氏县,故宋乘丘邑也。汉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买为侯国也。《地理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唯陵入淮。《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泽也。《尚书》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无泗水之文。又曰:导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駰《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泽水淼漫,俱钟淮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泗名矣。然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可以终归泗水,便得擅通称也。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详也。
又东过昌邑县北,菏水又东径昌邑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县,故梁也。汉景帝中六年,分梁为山阳国,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以封昌邑王髆,贺废,国除,以为山阳郡,王莽之巨野郡也。后更为高平郡,后汉沇州治。县令王密,怀金谒东莱太守杨震,震不受,是其慎四知处也。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杭州刺史河东薛季像碑,以郎中拜判令,甘露降园。熹平四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殿前树,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相与褒树,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陵杨叔恭碑,从事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建和十年,尚书右丞拜沇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刊石颂德政,碑咸列焉。
又东过金乡县南,《郡国志》曰:山阳有金乡县。菏水径其故城南,世谓之故县城北有金乡山也。
又东过东绢县北,菏水又东径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墓北有石庙。菏水又东径东缗具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十三州记》曰:山阳有东缗县,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年,封冯异长子璋为侯国。
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
菏水东径重乡城南,《左传》所谓臧文仲宿于重馆者也。菏水又东径武棠亭北,《公丰》以为济上邑也。城有台,高二丈许,其下临水,昔鲁侯观鱼于棠,谓此也。在方与县故城北十里。《经》所谓菏水也。菏水又东径泥母亭北。《春秋左传》僖公七年,秋,盟于宁母,谋伐郑也。菏水又东与巨野黄水合,菏泽别名也。黄水上承巨泽诸陂,泽有蒙淀、盲陂。黄湖水东流,谓之黄水,又有薛训诸水,自渚历薛村前,分为二流,一水东注黄水,一水西北入泽,即洪水也。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裹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鳞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黄水又东径巨野县北。何承天曰,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置戍于此城,城之所在,则巨野泽也。衍东北出为大野矣,昔西狩获鳞于是处也。《皇览》曰:山阳巨野县有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髀冢等。传言蚩尤与黄帝战,克之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黄水又东径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经》书焚咸丘者也。水南有金乡山,县之东界也。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也。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汉司隶校尉鲁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篆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咨议参军周安穆拆败石床,各取去,为鲁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官。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两壁峻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门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谓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雕镂,然治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所未详也。东南有范巨卿冢,名件犹存。巨卿名式,山阳之金乡人,汉荆州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号为死友矣。黄水又东南径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夏后氏之任国也。汉章帝元和元年,别为任城在北,王莽之延就亭也。县有诗亭,《春秋》之诗国也,王莽更之曰顺父矣。《地理志》,东平属县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刘隆为侯国。其水谓之桓公沟,南至方与县,入于菏水。菏水又东径秦梁,夹岸积石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东巡所造,因以名焉。菏水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干泗水。
泽水所钟也。《尚书》曰:浮于淮、泗,达于菏是也。《东观汉记》曰:苏茂杀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其精兵突至湖陵,与刘永相会,济阴山阳济兵于此处也。
又东南过沛县东北,济与泗乱,故济纳互称矣。《东观汉记安平侯盖延传》曰:延为虎牙大将军,与永等战,永军反走,溺水者半,复与战,连破之,遂平沛、楚,临淮悉降。延令沛修高祖庙,置啬夫、祝宰、乐人,因斋戒祠高庙也。
又东南过留县北,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宋邑也,《春秋左传》所谓侵宋吕留也。故繁休伯《避地赋》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留乡者也。张良委身汉祖,始自此矣,终亦取封焉。城内有张良庙也。
又东过彭城县北,获水从西来注之。
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获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不径其北也,盖《经》误证。
又东南过徐县北,《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曰徐调,故徐国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僵王葬之徐中,今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于此,所谓不违心许也。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
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
水经注卷九 清水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冷洞观,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宁也,亦曰南阳矣。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故应劭《地理风俗记》云:河内殷国也,周名之为南阳。又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徐广、王隐并言始皇改。瓒注《汉书》云:案《韩非书》,秦昭王越赵长平,西代修武,时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余案《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修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于宁是也。汉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遬为侯国,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称大。小修武在东,汉祖与滕公济自玉门津,而宿小修武者也。大陆即吴泽矣。《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具东北界沟,分枝津为长明沟。东径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径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雍,文之昭也。京相璠曰:今河内山阳西有故雍城。又东南注长明沟,沟水又东径射犬城北。汉大司马张扬为将杨丑所害,眭固杀丑屯此,欲北合袁绍。《典略》曰: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将军字菟,而此邑名犬,菟见大,其势必惊,宜急去,固不从。汉建安四年,魏太祖斩之干此。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守之。沇州叛,太祖曰:惟种不弃孤。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公曰:惟其才也。释而用之。长明沟水东入石涧,东流,蔡沟水入焉,水上承州县北,白马沟东分,谓之蔡沟。东会长明沟水,又东径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吴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阳县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为二水。南为苟泉,北则吴渎,二渎双导,俱东入陂。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南有皇母、马鸣二泉,东南合注于吴陂也。次陆真阜之东北,复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参差次合,南注于陂。泉在浊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浊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际泽,侧有隤城。《春秋》隐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苏忿生之田,攒茅、隤十二邑与郑者也。京相瑶曰:河内修武县北有故隤城,实中。今世俗谓之皮垣,方四百步,实中,高八丈。际陂,北隔水十五里,俗所谓兰丘也,方二百步。西十里又有一丘际山,世谓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茅也。杜预曰:二邑在修武县北,所未详也。又东,长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径十三里,重源浚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径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萎,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其水又南径邓城东,名之为邓渎,又谓之为白屋水也。昔司马懿征公孙渊还达白屋,即于此也。其水又东南流径隤城北,又东南历泽注于陂。陂水东流,谓之八光沟,而东流注于清水,谓之长清河,而东周永丰坞,有丁公泉发于焦泉之右。次东得焦泉,泉发于天门之左、天井固右。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余,更无所出,世谓之天门也。东五百余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客人,东南入,径至天井,直上三匹有余,扳蹑而升,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释僧训精舍,寺有十余僧,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杂树疏颁,有一石泉,方丈余,清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口,旧是隐者念一之所,今无人矣。泉发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谓之焦泉也。次东得鱼鲍泉,次东得张波泉,次东得三渊泉,梗河参连,女宿相属,是四川在重门城西并单川南注也。重门城,昔齐王芳为司马师废之,宫于此,即《魏志》所谓送齐王于河内重门者也。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阳陂,次东又得卓水陂,次东有百门陂,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汉高帝八年,封卢罢师为共侯,即共和之故国也。共伯既归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仙者孙登之所处,袁彦伯《竹林七贤传》,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其水三川南合,谓之清川。又南径凡城东。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曰:共县有凡亭,周凡伯国。《春秋》隐公七年,《经》书,王使凡伯来聘是也。杜预曰: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与前四水总为一渎,又谓之陶水,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东周新丰坞,又东注也。
东北过获嘉县北,《汉书》称越相吕嘉反,武帝元鼎六年,巡行于汲郡中乡,得吕嘉首,因以为获嘉县。后汉封侍中冯石为侯国。县故城西有汉桂阳太守赵越墓,冢北有碑。越字彦善,县人也。累迁桂阳郡、五官将、尚书仆射,遭忧服阕,守河南尹,建宁中卒。碑东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沦毁莫记。清水又东周新乐城,城在获嘉县故城东北,即汲之新中乡也。
又东过汲县北,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是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纣之乱,屠隐市朝,遁钓鱼水,何必渭滨,然后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磻溪之名,斯无嫌矣。清水又东径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桥石崩褫,余基尚存。清水又东与仓水合。水出西北方山,山西有仓谷,谷有仓玉、珉石,故名焉。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诗》所谓坶野洋洋,檀车煌煌者也。有殷大夫比于冢,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于之墓。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太和中,高祖孝文皇帝南巡,亲幸其坟,而加吊焉,刊石树碑,列于墓隧矣。雹水又东南入于清水。清水又东南径合城南,故三会亭也,似淇、清合河,放受名焉。清水又屈而南径凤皇台东北南注也。
又东入于河。
谓之清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地理志》曰:清河水出内黄县南,无清水可来,所有者惟钟是水耳。盖河徒南注,清水渎移,汇流径绝,余目尚存。故东川有清河之称,相嗣不断,曹公开白沟,遏水北注,方复故渎矣。
水经注卷九 沁水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沁水即涅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靡谷,三源奇注,径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谷远县,王莽之谷近也。沁水又南径陭氏县故城东,刘聪以詹事鲁繇为冀州,治此也。沁水又南历陭氏关,又南与水合,水出东北巨骏山,乘高泻浪,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西南流注于沁。沁水又南与秦川水合,水出巨骏山东,带引众溪,积以成川,又西南径端氏县故城东。昔韩、赵、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县,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又南过阳阿县东,沁水南径阳阿县故城西。《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径濩泽。《墨子》曰:舜渔濩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径濩泽县故城南,盖以泽氏县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者也。其水际城东注,又东合清渊水,水出其县北,东南径濩泽城东,又南入于泽水。泽水又东得阳泉口,水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渊而不流,其水东径阳陵城南,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六年,封卞訢为侯国。水历嶕峣山东,下与黑岭水合,水出西北黑岭下,即开瞪也。其水东南流径北乡亭下,又东南径阳陵城东,南注阳泉水。阳泉水又南注濩泽水。泽水又东南,有上涧水注之,水导源西北辅山,东径铜于崖南,历析城山北,山在濩泽南,《禹贡》所谓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数十步外多细竹。其水自山阴东入濩泽水。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径建兴郡西,又东南流径午壁亭东,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涧八丈,环涛毂转,西南流入于沁水。沁水又南五十余里,沿流上下,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茏茂密,奇为翳荟也。
又南出山,过沁水县北,沁水甫径石门,谓之沁口。《魏土地记》曰: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左径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也。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中郎将之所造也。按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行沁水,源出铜鞮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泛滥,岁功不成。臣辄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余枚。臣以为累方石为门,若天旸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农府给人工,勿使稽延,以赞时要。臣孚言。诏书听许。于是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枋,故石门旧有枋口之称矣。溉田顷亩之数,间二岁月之功,事见门侧石铭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沁水又径沁本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晋地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东径沁水亭北,世谓之小沁城。沁水又东,右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淳渊,南流为台淳水,东南入沁水。沁水又东,倍涧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
又东过野王县北,沁水又东,邗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异名也。《淮南子》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险固,德能覆也,内贡回矣,使吾暴乱,则伐我难矣。君子以为能持满。高诱云:今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县西北上党关。《诗》所谓徒殆野王道,倾盖上党关。即此由矣。其水南流径邗城西,故邗国也。城南有邗台,《春秋》值公二十四年,王将伐郑,富辰谏曰:邗,武之穆也,京相璠曰: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邗城,邗台是也。今故城当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汉武帝封李寿为侯国。邗水又东南径孔子庙东。庙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以旧字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抬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以宣尼大圣,非碑颂所称,宜立记焉。云仲尼伤道不行,欲北从赵鞅,闻杀鸣铎,遂旋车而反,及其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岭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辕处也。余按诸子书及史籍之文,并言仲尼临河而叹曰:丘之不济,命也。夫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碑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斯言是矣。盖孔氏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矣,非谓回辕于此也。邗水东南径邗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邗城东南七、八里,盖京氏之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详。其水又南流注于沁,沁水东径野工县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绝而韩之野王降。始皇拔魏东地,置东郡,卫元君自濮阳徙野王,即此县也。汉高帝无年,为殷国,二年为河内郡,王莽之后队,县曰平野矣。魏怀州刺史治,皇都迁洛,省州复郡。水北有华岳庙,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诸,青青弥望,奇可玩也。怀州刺史顿丘李洪之之所经构也。庙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以和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东,朱沟枝津入焉。又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具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会绝水。《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故《地理志》曰:杨谷,绝水所出。东南流,左会长平水,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东南流径其县故城。泫氏之长平亭也。《史记》曰:秦使左庶长王齕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使廉颇为将,后遣马服君之子赵括代之。秦密使武安君白起攻之,括四十万众降起,起坑之于此。《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壁旧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其水东南流,注绝水。绝水又东南流径泫氏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绝水东南与泫水会,水导源县西北该谷,东流径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南径泫氏县故城南,世祖建武六年,封万普为侯国。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矣。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县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丹水又径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东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流巨输,渊深不测,濒藻茭芹,竟川含绿,虽严辰肃月,无变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西,所谓长平白水也,东南流历天井关。《地理志》曰: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高关,太元十五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去长子百六十里。白水又东,天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径鄈城西。城在山际,俗谓之期城,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山阳有鄈城。京相璠曰: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转,光沟水出焉。丹水又西径苑乡城北,南屈东转,径其城南,东南流注子沁,谓之丹口。《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击。即此水也。沁水又东,光沟水注之,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人沁水。沁水又东南流径成乡城北,又东径中都亭南,左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长明沟水出焉。又南径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州县北,县,故州也。《春秋左传》隐公十有一年,周以赐郑公孙段。韩宣子徙居之。有白马沟水注之,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径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注于沁也。
又东过怀县之北,《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怀。春秋时,赤翟伐晋围怀是也。王莽以为河内,故河内郡治也。旧三河之地矣。韦昭曰:河南、河东、河内为三河也。县北有沁阳城,沁水径其甫而东注也。
又东过武德县甫,又东南至荣阳县北,东入于河。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北,自枋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其水又东南,于野工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径野工城南,又屈径其城东而北注沁水。朱沟自枝渠东南,径州城南,又东径怀城南,又东径殷城北.郭缘生《述征记》曰: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印治之,非也。余案《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即是城也,然则殷之为名久矣,知非从印始。昔刘曜以郭默为殷州刺史,督缘河诸军事,治此。朱沟水又东南注于湖。湖水右纳沙沟水,水分朱沟南派,东南径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今城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内轵人,徒家莲勺,鸿嘉元年,禹以老乞骸骨,自治冢奎,起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近延陵,奏请之,诏为徒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于彼,此则非也。沙沟水又东径隰城北.《春秋》值公二十五年,取太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相璠曰:在怀县西南。又径殷城西,东南流入于陂,陂水又值武德县,南至荥阳县北,东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谓是沟为济渠。故班固及阚駰并言济水至武德入河。盖济水枝渎条分,所在布称,亦兼丹水之目矣。
水经注卷九 淇水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枷山。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积隍涧,倾澜涝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暖若雾合。又东北,沾水注之。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隐天,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淇水。淇水又径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北流注于淇。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径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径石楼南,在北陵石上,练垂禁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水也。又东径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淇水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菀水,右则淇水,自元甫城东南径朝歌县北。《竹书纪年》,晋定公十八年,淇绝于旧卫,即此也。淇水又东,右合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老人晨将渡水而沉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晨寒也。纣乃于此斫胫而视髓也。其水南流东屈,径朝歌城南。《晋书地道记》曰:本沫邑也。《诗》云:爱采唐矣,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纣都在《禹贡》冀州大陆之野。即此矣。有糟丘、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晋的曰:《史记乐书》,纣作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故墨子闻之,恶而回车,不径其邑。《论语比考谶》曰:邑名朗歌,颜渊不舍,七十弟子掩目,宰予独顾,由蹙堕车。来均曰:子路患宰予顾视凶地,故以足蹙之使堕车也。今城内有殷鹿台,纣昔自投于火处也。《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武庚于兹邑,分其地为三,曰邶、鄘、卫,使管叔、蔡叔、霍叔辅之,为三监。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径其墟,父母之邦也,不胜悲,作《麦秀歌》。后乃属晋。地居河、淇之间,战国时皆属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余风。汉以虞诩为令,朋友以难治致吊,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径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合,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径骆驼谷,于中透迆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断,返水捍注,卷复深隍,隍间积石千通,水穴万变,观者若思不周,赏情乏图状矣。其水东径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故《卫诗》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尔雅》曰;归异出同曰肥。《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水少,所归枝散而多,似肥者也。犍为舍人曰:水异出流行,合同曰肥。今是水异出同归矣。《博物志》谓之澳水。《诗》云:瞻彼淇澳, 竹猗猗。毛云: 王刍也;竹,编竹也。汉武帝塞决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寇询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余万,以输军资。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惟王刍编草不异毛兴。又言,澳,限也。郑亦不以为津源,而张司空专以为水流入于淇,非所究也。然斯水即《诗》所谓泉源之水也。故《卫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卫女思归。指以为喻淇水左右,盖举水所人为左右也。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口,东流径黎阳县界,南入柯。《地理志》曰:淇水出共,东至黎阳入河。《沟洫志》曰: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是也。汉建安九年,魏武王千水口下大坊木以成堰,遏淇水东人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仿头。是以卢湛《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自后遂废。魏熙平中复通之,故渠历仿城北,东出今读,破故竭。其堰,悉铁柱木石参用,其故渎南径仿城西,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水流上下更相通注,河清水盛,北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东流,径妨城南,东与菀口合。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东、菀城西,屈径其城南,又东南流历土军东北,得旧石逗。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惟通并为二水,一水西注淇水,谓之夭井沟,一水径土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南分东入同山陂,溉田七十余顷。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菀水东南入淇水。淇水右合宿胥故渎,渎受河于顿丘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北会淇水处立石堰,遏水令更东北注。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故苏代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即指是渎也。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沟,径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孙豹救晋,次于雍榆者也。淇水又北径其城东,东北径同山东,又东北径帝喾冢西。世谓之顿丘台,非也。《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又北径白祀山东,历广阳里,径颛顼冢西。俗谓之殷王陵,非也。《帝王世纪》曰:颛顼葬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大冢者是也。淇水又北屈而西转,径顿丘北,故阚駰云:顿丘在淇水南。《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顿丘,《释名》谓一顿而成丘,无高下小大之杀也。《诗》所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者也。魏徙九原、西河、土军诸胡,置土军于丘侧,故其名亦曰土军也。又屈径顿丘县故城西。《古文尚书》以为观地矣。盖太康弟五君之号曰五观者也。《竹书纪年》,晋走公三十一年城顿丘。《皇览》曰:顿丘者,城门名,顿丘道,世谓之殷。皆非也。盖因丘而为名,故曰顿丘矣。淇水东北径在人山东、牵城西。《春秋左传》定公十四年,公会齐侯、卫侯于牵者也。杜预曰:黎阳东北有牵城。即此城矣。淇水又东北径石柱冈,东北注矣。
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
淇水又东北径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白沟又北,左合荡水。又东北流径内黄县故城南,县右对黄泽。《郡国志》曰:县有黄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陈留有外黄,故加内,《史记》曰赵廉颇伐魏取黄,即此县。
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
白沟自县北径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聚。《春秋》昭公十年,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戏阳是也。白沟又北径高城亭东,洹水从西南来注之。又北径问亭东,即魏界也,魏县故城。应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城内有武侯台,王莽之魏城亭也。左与新河合,洹水枝流也。白沟又东北径铜马城西,盖光武征铜马所筑也,故城得其名矣。白沟又东北径罗勒城东,又东北,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
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又东北过清渊县西,白沟水又东北径赵城西,又北,阿难河出焉。盖魏将阿难所导,以利衡渎,遂有阿难之称矣。白沟又东北径空陵城西,又北径乔亭城西,东去馆陶县故城十五里。县,即《春秋》所谓冠氏也,魏阳平郡治也。其水又屈径其县北,又东北径平恩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馆陶之别乡也。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地理志》,王莽之延平县矣。其水又东过清渊县故城西,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渊之名矣。世谓之鱼池城,非也。其水又东北径榆阳城北,汉武帝封太常江德为侯国。文颖曰:邑在魏郡清渊。世谓之清渊城,非也。
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
清河东北径广宗县故城南。和帝永元五年,封皇太子万年为王国。田融言,赵立建兴郡于城内,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猜河之右有李云墓,云字行祖,甘陵人,好学,善阴阳,举孝廉,迁白马令。中常侍单超等,立掖庭民女毫氏为后,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云上书移副三府曰:孔子云,帝者,谛也,今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是帝欲不谛乎?帝怒,下狱杀之。后冀州刺史贾琼使行部过柯云墓,刻石表之,今石柱尚存,俗犹谓之李氏石柱。清河又东北径界城亭东。水上有大梁,谓之界城桥。《英雄记》曰:公孙瓒击青州黄中贼,大破之,还屯广宗。袁本初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绍将麴义破瓒于界城桥,斩瓒。冀州刺史严纲又破瓒殿兵于桥上,即此梁也。世谓之鬲城桥,盖传呼失实矣。清河又东北径信乡西。《地理风俗记》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清河又北径信成县故城西。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赵置水东县于此城,故亦曰水东城。清河又东北径清阳县故城西。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景帝中三年,封皇子乘为王国,王莽之平河也。汉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鲜于冀为清河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后守赵高计功用二百万,五官黄秉、功曹刘适言:四百万钱。于是冀乃鬼见白日,道从入府,与高及秉等对,共计校定,为适、秉所割匿,冀乃书表自理其略,言高贵不尚节,亩垄之夫,而箕踞遗类,研密失机,婢妾其性,媚世求显,偷窃很鄙,有辱天官,易讥负乘,诚高之谓,臣不胜鬼言。谨因千里驿闻,付高上之。便西北去三十里,车马皆灭不复见,秉等皆伏地物故。高以状闻,诏下,还冀西河田宅妻子焉。兼为差代,以弭幽中之讼。汉桓帝建和三年,改清河为甘陵王国,以王妖言,徙,其年立甘陵郡,治此焉。
又东北过东武城县西,清河又东北径陵乡西。应劭曰: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故县也。后汉封太仆梁松为侯国,故世谓之梁侯城,遂立侯城县治也。清河又东北径东武城县故城西。《史记》,赵公子胜,号平原君,以解邯郸之功,受封于此。定襄有武城,故加东矣。清河又东北径复阳县故城西。汉高祖七年,封右司马陈胥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乐岁。《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故县也。世名之曰槛城,非也。清河又东北流,径枣强县故城西。《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云: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国也。应劭《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县西北五十里,有枣强城,故县也。又北过广川县东,清河北径广川县故城南。阚駰曰: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也。水侧有羌垒,姚氏之故居也。今广川县治。清河又东北径历县故城南。《地理志》,信都之属县也,王莽更名曰历宁也。应劭曰: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故县也。今亭在县东如北。水济尚谓之为历口渡也。
又东过脩县南,又东北过东光县西,清河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阻深堤高鄣,无复有水矣。又径脩县故城南,屈径其城东。脩音条,王莽更名之曰脩治,《郡国志》曰:故属信都。清河又东北,左与横漳枝津故渎合,又东北径脩国故城东。汉文帝封周亚夫为侯国,故世谓之北脩城也。清河又东北径邸阁城东,城临侧清河。晋脩县治,城内有县长鲁国孔明碑。清河又东至东光县西,南径胡苏亭。《地理志》,东光有胡苏亭者也。世谓之羌城,非也。又东北,右会大河故渎,又径东光县故城西。后汉封耿纯为侯国。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人入渤海,公孙瓒破之于东光界,追奔是水,斩首三万,流血丹水。即是水也。
又东北过南皮县西,清河又东北,无棣沟出焉。东径南皮县故城南,又东径乐亭北。《地理志》之临乐县故城也,王莽更名乐亭。《晋书地道志》、《太康地记》:乐陵国有新乐县。即此城矣。又东径新乡城北。即《地理志》高乐故城也,王莽更之曰为乡矣。无棣沟又东分为二渎,无棣沟又东径乐陵郡北,又东屈而北出,又东转径苑乡县故城南,又东南径高成县故城南,与枝渎合。枝渎上承无棣沟,南径乐陵郡西,又东南径千童县故城东。《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故重也,一作千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河间献王子刘阴力侯国。应劭曰:汉灵帝改曰饶安也,沧州治。枝渎又南东屈,东北注无棣沟。无棣沟又东北径一故城北,世谓之功城也。又东北径盐山东北入海。《春秋》僖公四年,齐、楚之盟于召陵也,管仲曰:昔召康公赐命先君太公履,北至于无棣,益四履之所也。京相璠曰:旧说无棣在辽西孤竹县。二说参差,未知所定,然管仲以责楚无棣在此,方之为近,既世传已久,且以闻见书之。清河又东北径南皮县故城西。《十三州志》曰:章武有北皮亭,故此曰南皮也,王莽之迎河亭。《史记惠景侯者年表》云:汉景帝后七年,封孝文后兄子彭祖为侯国,建安中,魏武擒袁谭于此城也。清河又北径北皮城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谓之合口。城谓之合城也。《地理风俗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即是城矣。
又东北过浮阳县西,清河东北流,浮水故渎出焉。按《史记》,赵之南界有浮水焉,浮水在南,而此有浮阳之称者。盖浮水出入,津流同逆,混并清漳二读,河之旧道,浮水故迹,又自斯别,是县有浮阳之名也。首受清河于县界,东北径高成县之苑乡城北,又东径章武县之故城北。汉景帝后七年,封孝文后弟窦广国为侯国,王莽更名桓章。晋太始中立章武郡,治此。浮水故渎又东径箧山北。《魏土地记》曰:高成东北五十里有筐山,长七里。浮渎又东北径柳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刘阳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高成县东北五十里有柳亭,故县也。世谓之辟亭,非也。浮渎又东北径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注于海。应劭曰:浮阳县,浮水所出入海,朝夕往来,日再。今沟无复有水也。清河又北分为二渎,枝分东出,又谓之浮渎。清河又北径浮阳县故城西,王莽之浮城也。建武十五年,更封骁骑将军平乡侯刘歆为侯国,浮阳郡治。又东北,滹沱别渎注焉,谓之合口也。
又东北过邑北,水出焉。
又东北过乡邑南,清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径汉武帝故台北。《魏土地记》曰:章武县东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去六十里,基高六十丈,俗云,汉武帝东巡海上所筑。又东注于海。清河又东北径纻姑邑南。俗谓之新城,非也。又东北过穷河邑南,清河又东北径穷河邑南。俗谓之三女城,非也。东北至泉州县,北入滹沱。《水经》曰:笥沟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自下为派河尾也,又东,泉州渠出焉。
又东北过漂榆邑,入于海。
清河又东径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即城异名矣。《魏土地记》曰:高城县东北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咸煮海水,藉盐为业。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
水经注卷九 荡水
荡水出河内荡阴县西山东,荡水出县西石尚山,泉流径其县故城南,县因水以取名也。晋伐成都王颖,败帝于是水之南。卢谌《四王起事》曰:惠帝征成都王颖,战败时,举辇司马八人,辇犹在肩上,军人竟就杀举辇者,乘舆顿地,帝伤三矢,百僚奔散,唯侍中秘绍扶帝,士将兵之,帝曰:吾吏也,勿害之。众曰: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斩之,血污帝袂。将洗之,帝曰:嵇侍中血,勿洗也。此则嵇延祖殒命之所。
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羑水出荡阴西北韩大牛泉。《地理志》曰:县之西山,羑水所出也。羑水又东径韩附壁北,又东流径羑城北,故羑里也。《史记音义》曰:牖里在荡阴县。《广雅》:牖,狱犴也。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圜土。昔殷纣纳崇侯虎之言,囚西伯于此。散宜生、南宫括见文工,乃演《易》用明否泰始终之义焉。羑城北,水积成渊,方十余步,深一丈余。东至内黄与防水会,水出西山马头涧,东径防城北,卢湛《征艰赋》所谓越防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羑水,又东历黄泽入荡水。《地理志》曰:羑水至内黄入荡者也。荡水又东与长沙沟水合,其水导源黑山北谷,东流径晋鄙故垒北。谓之晋鄙城,名之为魏将城,昔魏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军于是处。故班叔皮《游居赋》曰:过荡阴而吊晋鄙,责公子之不臣者也。其水又东,谓之宜师沟,又东径荡阴县南,又东径枉人山,东北至内黄县,右入荡水,亦谓之黄雀沟。是水,秋夏则泛,春冬则耗。荡水又径内黄城南。陈留有外黄,故称内也。东注白沟。
水经注卷九 洹水
洹水出上党泫氏县,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也。
东过隆虑县北,县北有隆虑山,昔帛仲理之所游神也。县因山以取名。汉高帝六年,封周灶为侯国。应劭曰:殇帝曰隆,故改从林也。县有黄华水,出于神园之山黄华谷北崖上。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门带,带即山之第三级也,去地七里,悬水东南注壑,直泻岩下,状若鸡翘,故谓之鸡翘洪。盖亦天台,赤城之流也。其水东流至谷口,潜入地下,东北十里复出,名柳渚,渚周四五里,是黄华水重源再发也。东流,苇泉水注之,水出林虑山北泽中,东南流,与双泉合,水出鲁般门,东下流入苇泉水。苇泉水又东南,流注黄华水,谓之陵阳水。又东,入于洹水也。
又东北出山,过邺县南,洹水出山,东径殷墟北。《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昔者项羽与章邯盟于此地矣。洹水又东,枝津出焉,东北流径邺城南,谓之新河。又东,分为二水,一水北径东明观下。昔慕容隽梦石虎啮其臂,寤而恶之,购求其尸,而莫之知。后宫劈妾言,虎葬东明观下,于是掘焉,下度三泉,得其棺,剖棺出尸,尸僵不腐,隽骂之曰:死胡,安敢梦生天子也!使御史中尉阳约数其罪而鞭之。此盖虎始葬处也。又北径建春门,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旧桥首夹建两石柱,螭矩趺勒甚佳。乘舆南幸,以其作制华妙,致之平城东侧西阙,北对射堂,绿水平潭,碧林侧浦,可游憩矣。其水西径魏武玄武故苑。苑旧有玄武池,以肄舟楫,有鱼梁、钓台、竹木、灌丛,今池林绝灭,略无遗迹矣。其水西流注于漳。南水东北径女亭城北,又东北径高陵城南,东合坰沟,又东径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陂东西三十里,南北注白沟河,沟上承洹水,北绝新河,北径高陵城东,又北径斥丘县故城西。县南角有斥丘,盖因丘以氏县,故乾侯矣。《春秋经》书,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也。汉高帝六年,封唐厉为侯国,王莽之利丘矣。又屈径其城北,东北流注于白沟。洹水自邺东径安阳县故城北。徐广《晋纪》曰:石遵自李城北入,斩张豺于安阳是也。《魏土地记》曰:邺城南四十里有安阳城,城北有洹水东流者也。洹水又东至长乐县,左则枝沟出焉。洹水又东径长乐县故城南。按《晋书地理志》曰:魏郡有长乐县也。
又东过内黄县北,东入于白沟。
洹水径内黄县北东流,注于白沟,世谓之洹口也。许慎《说文》、吕忱《字林》,并云洹水出晋、鲁之间。昔声伯梦涉洹水,或与己琼瑰而食之,泣而又为琼瑰,盈其怀矣。从而歌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后言之,之暮而卒。即是水也。
水经注卷十 浊漳水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东过其县南,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于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径长子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即长子之异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从县东北流,陶水南出陶乡,北流径长子城东,西转径其城北,东注于漳水。
又东过壶关县北,又东北过屯留县南,漳水东径屯留县南,又屈径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之。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为滥水也。东径屯留县故城南。故留吁国也,潞氏之属。《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孙蒯于纯留是也。其水东北流入于漳。故桑钦云:绛水出屯留西南,东入漳,漳水又东,冻水注之,水西出发鸠山,东径余吾县故城南。汉光武建武六年,封景丹子尚为侯国。冻水又东径屯留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史记》,赵肃侯夺晋君端氏而徙居之此矣。其水又东流注于漳。故许慎曰:水出发鸠山入漳,从水,东声也。漳水又东北径壶关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吕后元年,立孝惠后宫子武为侯国。汉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讼卫太子,即色人也。县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也。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瞪山,东流与专池水合,水出八特山,东北流入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南合女谏水,水西北出好松山,东南流,北则苇池水与公主水合而右往之;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焉。乱流东南,注于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径李憙墓,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李氏以太和元年立之。其水又东径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临岫壑,东、西、北三面,阻袤二里,世谓之断梁城,即故县之上虒亭也,铜鞮水又东径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汉高祖破韩王信于此县。铜鞮水又东南流径顷城西,即县之下虒聚也。《地理志》曰:县有土虒亭,下虒聚者也。铜鞮水又南径胡邑西,又东屈径其城南,又东径襄垣县,入于漳。漳水又东北流径襄垣县故城南,王莽之上党亭。潞县北,县,故赤翟潞子国也。其相丰舒有俊才,而不以茂德,晋伯宗数其五罪,使苟林父灭之。阚駰曰: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余案《燕书》,王猛与慕容评相遇于潞川也。评障锢山泉,鬻水与军,入绢匹,水二石,无他大川,可以为浸,所有巨浪长湍,惟漳水耳。故世人亦谓浊漳为潞水矣。县北对故台壁,漳水径其南。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为台壁。慕容垂伐慕容永于长子,军次潞川,永率精兵拒战,阻河自固,垂阵台壁,一战破之,即是处也。漳水于是左合黄须水口,水出台壁西张讳岩下。世传岩赤则土罹兵害,故恶其变化无常,恒以石粉污之令白,是以俗目之为张讳岩。其水南流,径台壁西,又南入于漳。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仁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有涅水西出覆甑山,而东流与西汤溪水合,水出涅县西山汤谷,五泉俱会。谓之五会之泉,交东南流,谓之西汤水,又东南流注涅水。涅水又东径涅县故城南,县氏涅水也。东与白鸡水合,水出县之西山,东径其县北,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东南,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西南,径武乡县故城西,而南得清谷口。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西南与鞸鞛、白壁二水合,南入武乡水,又南得黄水口,黄水三源,同注一壑,东南流与隐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隐室山,东南注黄水。又东入武乡水。武乡水又东南注于涅水。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樟水。漳水又东径磻阳城北,仓谷水入焉。水出林虑县之仓谷溪,东北径鲁班门西。双阙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北径偏桥东,即林虑之娇岭抱犊固也。石隥西陛,陟踵修上五里余,隥崿路中断四五丈,中以木为偏桥,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桥之名矣。自上犹须攀萝们葛,方乃自津,山顶,即庾衮眩坠处也。仓谷溪水又北合白木溪。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木川,东径百晦城北,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又东径林虑县之石门谷,又注于仓溪水。仓溪水又北径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东径葛公亭北而东注矣。
又东过武安县,漳水于县东,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注之,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
又东出山,过邺县西,漳水又东径三户峡为三户津。张晏曰:三户,地名也,在梁期西南。孟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四十里。又东,汗水注之,水出武安县山,东南流径汗城北。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破章邯于是水。汗水东注于漳水。漳水又东径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渭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武城即期城矣。漳水又东北径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魏文帝《述征赋》曰: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字。漳水右与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水发源邯山东北,径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枝水,故曰邯会也。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旁犹有沟渠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其水又东北入于漳。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陆氏《邺中记》云:水所溉之处,名曰堰陵泽。故左思之赋魏都,谓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魂武之攻邺也,引漳水以围之。《献帝春秋》曰:司空邺城围周四十里,初浅而狭,如或可越,审配不出争利,望而笑之,司空一夜增修,广深二丈,引漳水以注之,遂拔邺。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后属晋,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汉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王莽更名魏城。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魏武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径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径止车门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富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堰下,注之隍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屈柱跌瓦,悉铸铜为之,金漆图饰焉。又徙长安、洛阳铜人,置诸宫前,以华国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平坦略尽。《春秋古地》云:葵丘,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未详、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台成,命诸子登之,并使为赋。陈思王下笔成章,美捷当时。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修闻变,车马未至,便将宫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钟繇曰: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卿何来也?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时人以为美谈矣。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屋上起五层搂,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然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左思《魏都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骼天。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今相州刺史及魏郡治。漳水自西门豹祠北径赵阅马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每讲武于其下,升观以望之,虎自台上放鸣镝之矢,以为车骑出入之节矣。漳水又北径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于此陌。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约诸三老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至时,三老、廷掾,赋敛百姓,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子。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于河中。有顷曰:何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豹磬折曰: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豪长趣之,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又慕容俊投石虎尸处也。田融以为紫陌也。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为佛图澄先造生墓于紫陌,建武十五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处也。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今地有遗桑,塘无尺雉矣。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漳水又东径梁期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汉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骠骑王浚遣乌丸渴末径至梁期,候骑到邺,成都王颖遣将军石超讨末,为末所败于此也。又径平阳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者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有平阳城。即此地也。
又东过列入县南,漳水又东,右径斥丘县北,即裴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地理风俗记》曰:列入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县也。漳水又东北径列入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入者也。于县右合白渠故渎,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径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拘涧水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洪湍双逝,澄映两川。汉景帝时,七国悖逆,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邯郸,相捍七月,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其水东入邯郸城,径温明殿南。汉世祖擒王郎、幸邯郸昼卧处也。其水又东径丛台南。六国时,赵王之台也。《郡国志》曰:邯郸有丛台。故刘劭《赵都赋》曰: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者也。今遗基旧墉尚在。其水又东历邯郸阜,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曰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故赵郡治也,《长沙耆旧传》称,桓楷为赵郡太守,尝有遗囊粟于路者,行人挂囊粟于树,莫敢取之,即于是处也。其水又东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又东,澄而为渚,渚水东南流,注拘涧水,又东入白渠,又东,故渎出焉。一水东为泽渚,曲梁县之鸡泽也。《国语》所谓鸡丘矣。东北通澄湖,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枝分右出,即邯沟也。历邯沟县故城东,盖因沟以氏县也。《地理风俗记》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故县也。又东径肥乡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渠道交径,互相缠魔,与白渠同归,径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漳是也。
又东北过斥漳县南,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漳津故渎水断,旧溪东北出,涓流濗注而已。《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者也。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又东北径平恩县故城西。应劭曰:县,故馆陶之别乡,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王莽更曰延平也。
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巨鹿县东,衡漳故渎东北径南曲县故城西。《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应劭曰: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又径曲周县故城东。《地理志》曰:汉武帝建元四年置,王莽更名直周。余按《史记》,大将军郦商以高祖六年封曲周县为侯国,又考《汉书》同。是知曲周旧县,非始孝武。啸父冀州人,在县市补履数十年,人奇其不老,求其术而不能得也。衡漳又北径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昔武王伐纣,发巨桥之粟,以赈殷之饥民。服虔曰:巨桥,仓名。许慎曰:巨鹿水之大桥也。今临侧水湄,左右方一二里中,状若丘墟,盖遗囤故窖处也。衡水又北径巨鹿县故城东。应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尚书》曰:尧将禅舜,纳之大麓之野,烈风雷雨不迷,致之以昭华之玉。而县取目焉,路温舒,县之东里人,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泽中,取蒲牒用写书,即此泽也。巨鹿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巨鹿郡。汉景帝中元年,为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以封赵敬肃王子为平于国。世祖中兴,更为巨鹿也。郑玄注《尚书》引《地说》云:大河东北流,过绛水千里,至大陆为地腹,如《志》之言大陆在巨鹿。《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巨鹿。与信都相去不容此数也。水土之名变易,世失其处,见降水则以为绛水,故依而废渎,或作绛字,非也。今河内共北山,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入河,近所谓降水也。降读当如郕,降于齐师之降,盖周时国于此地者,恶言降,故改云共耳。又今河所从去大陆远矣,馆陶北屯氏河,其故道与?余按郑玄据《尚书》,有东过洛油,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推次言之,故以淇水为降水,共城为降城,所未详也。稽之群书,共县本共和之故国,是有共名,不因恶降而更称。禹著《山经》,淇出沮洳。淇澳《卫诗》,列目又远,当非改绛,革为今号。但是水导源共北山,玄欲成降义,故以淇水为降水耳。即如玄引《地说》,黎阳巨鹿,非千里之径,直信都于大陆者也。惟屯氏北出馆陶,事近之矣。按《地理志》云:绛水发源屯留,下乱漳津。是乃与漳俱得通称,故水流间关,所在著目,信都复见绛名,而东入于海。寻其川脉,无他殊渎,而衡漳旧道,与屯氏相乱,乃《书》有过降之文,与《地说》千里之志,即之途致与《书》相邻,河之过降,当应此矣,下至大陆,不异《经》说,自宁迄于巨鹿,出于东北,皆为大陆。语之缠络,厥势眇矣。九河既播,八枝代绝。遗迹故称,往往时存,故鬲、般列于东北,徒骇渎联漳、绛,同逆之状粗分,陂障之会犹在。按《经》考渎,自安故目矣。漳水又历经县故城西,水有故津,谓之薄落津。昔袁本初还自易京,上已届此,率其宾从,禊饮于斯津矣。衡漳又径沙丘台东。纣所成也,在巨鹿故城东北七十里,赵武灵王与秦始皇并死于此矣。又径铜马祠东,汉光武庙也。更始三年秋,光武追铜马于馆陶,大破之,遂降之。贼不自安,世祖令其归营,乃轻骑行其垒,贼乃相谓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遂将降人分配诸将,众数十万人,故关西号世祖曰铜马帝也,祠取名焉。庙侧有碑,述河内修武县张导,字景明,以建和三年为巨鹿太守,漳津泛滥,土不稼穑,导披按地图,与丞彭参、掾马道嵩等,原其逆顺,揆其表里,修防排通,以正水路,功绩有成,民用嘉赖。题云:《漳河神坛碑》。而俗老耆儒,犹揭斯庙为铜马刘神寺,是碑顷因震裂,余半不可复识矣。又径南宫县故城西。汉惠帝元年,以封张越人子买为侯国,王莽之序中也。其水与隅醴通为衡津。又有长芦淫水之名,绛水之称矣。今漳水既断,绛水非复缠络矣。又北,绛渎出焉,今无水,故渎东南径九门城南,又东南径南宫城北,又东南径缭城县故城北。《十三州志》召:经县东五十里有缭城,故县也。左径安城南,故信都之安城乡也。更始二年,和戎卒正邳彤与上会信都南安城乡,上大悦,即此处也。故渎又东北径辟阳亭。汉高帝六年,封审食其为侯国,王莽之乐信也。《地理风俗记》曰:广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故县也。绛渎又北径信都城东,散入泽渚,西至于信都城,东连于广川县之张甲故渎,同归于海。故《地理志》曰:《禹贡》,绛水在信都东入于海也。又北过堂阳县西,衡水自县,分为二水,其一水北出,径县故城西。世祖自信都以四千人先攻堂阳降水者也。水上有梁,谓之旅津渡,商旅所济故也。其右水东北注,出石门。门石崩褫,余基殆在。谓之长芦水,盖变引葭之名也。长芦水东径堂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堂水之阳。《谷梁传》曰:水北为阳也。今于县故城南,更无别水,惟是水东出,可以当之,斯水盖包堂水之兼称矣。长芦水又东径九门城北,故县也。又东径抉柳县故城南。世祖建武三十年,封寇恂子损为侯国。又东屈北径信都县故城西,信都郡治也,汉高帝六年置。景帝中二年,为广川惠王越国,王莽更为新博,县曰新博亭,光武自蓟至信都是也,明帝水平十五年,更名乐成,安帝延光中,改曰安平。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青龙三年立。城南有献文帝《南巡碑》。其水侧城北注,又北径安阳城东,又北径武阳城东。《十三州志》曰:抉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故县也。又北为博广池,池多名蟹佳虾,岁贡王朝,以充膳府。又北径下博县故城东,而北流注于衡水也。又东北过扶柳县北,又东北过信都县西。
扶柳县故城在信都城西,衡水径其西。县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也。衡水又北径昌城县故城西。《地理志》,信都有昌城县。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差为侯国。阚駰曰:昌城本名阜城矣。应劭曰: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城,故县也。世祖之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宗亲子弟据邑以奉世祖是也。又径西粱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故县也。世以为五梁城,盖字状致谬耳。衡漳又东北径桃县故城北。汉高祖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王莽改之曰桓分也。合斯洨故渎,斯洨水首受大白渠,大白渠首受绵蔓水,绵蔓水上承桃水,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世谓之曰桃水,东径靖阳亭南,故关城也。又北流,径井陉关下,注泽发水,乱流东北径常山蒲吾县西,而桃水出焉,南径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流径桑中县故城北。世谓之石勒城,盖赵氏增城之,故擅其目,俗又谓之高功城。《地理志》曰:侯国也。桃水又东南流,径绵蔓县故城北,王莽之绵延也。世祖建武二年,封郭况为侯国。自下通谓之绵蔓水。绵蔓水又东流,径乐阳县故城西,右合并陉山水,水出井陉山,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径陈余垒西,俗谓之故壁城。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其水又屈径其垒南,又南径城西,东注绵蔓水。绵蔓水又屈从城南,俗名曰临清城,非也。《地理志》曰:侯国矣。王莽更之曰畅苗者也。《东观汉记》曰:光武使邓禹发房子兵二千人,以铫期为偏将军,别攻真定宋子,余贼拔乐阳禀肥垒者也。绵蔓水又东径乌子堰,枝津出焉。又东,谓之大白渠,《地理志》所谓首受绵蔓水者也。白渠水又东南径关县故城北。《地理志》,常山之属县也。又东为成郎河,水上有大梁,谓之成郎桥。又东径耿乡南,世祖封前将军耿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又东径宋子县故城北,又谓之宋子河。汉高帝八年,封许瘛为侯国,王莽更名宜子。昔高渐离击筑佣工,自此入秦。又东径敬武县故城北。按《地理志》,巨鹿之属县也。汉元帝封女敬武公主为汤沐邑。阚駰《十三州记》曰: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故县也。今其城实中,小邑耳,故俗名之曰敬武垒,即古邑也。白渠水又东,谓之斯洨水。《地理志》曰:大白渠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者也。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又东南径和城北。世谓之初丘城,非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郎中公孙昔为侯国。又东南径贳城西,汉高帝六年,封吕博为侯国。百尺沟东南散流,径历乡东而南入泜湖,东注衡水也。斯洨水自枝津东径贳城北,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縻渊。渊水左纳白渠枝水,俗谓之洨水,水承白渠于藁城县之乌子堰。又东径肥累县之故城南,又东径陈台南,台甚宽广,今上阳台屯居之。又东径新丰城北。按《地理志》云:巨鹿有新市县,侯国也。王莽更之曰乐市,而无新丰之目,所未详矣。其水又东径昔阳城南。世谓之曰直阳城,非也,本鼓聚矣。《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三月,鼓人请降,穆子曰:犹有食色,不许。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也。贾怠无卒,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也。有死义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返,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既献而返之。鼓子又叛,荀吴略东阳,使师伪,负甲息于门外,袭而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者也。《十三州志》曰:今其城,昔阳亭是矣。京相璠曰:白狄之别也。下曲阳有鼓聚,故鼓子国也。白渠枝水又东径下曲阳城北,又径安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侯国也。又东径贳县,入斯洨水。斯洨水又东径西梁城南,又东北径乐信县故城南。《地理志》,巨鹿属县,侯国也。又东入衡水。衡水又北为袁谭渡,盖谭自邺往还所由,故济得厥名。
又东北过下博县之西,衡水又北径邬县故城东。《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即此是也。故王莽改曰秦聚也。《地理风俗记》曰:县北有邬阜,盖县氏之。又右径下博县故城西,王莽改曰闰博。应劭曰:太山有博,故此加下。汉光武自滹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以。遇白衣老父曰: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世祖赴之,任光开门纳焉,汉氏中兴始基之矣。寻求老父不得,议者以为神。衡漳又东北历下博城西,逶迆东北注,谓之九。西径乐乡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乐丘也。又东,引葭水注之。
又东北过阜城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滹沱河会。《经》叙阜城于下博之下,昌亭之上。考地非比,于事为同。勃海阜城又在东昌之东,故知非也。漳水又东北径武邑郡南,魏所置也。又东径武强县北,又东北径武隧县故城南。按《史记》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斩首十万,即于此处也。王莽更名桓隧矣。白马河注之,水上承滹沱,东径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径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衡漳又东径武邑县故城北,王莽之顺桓也。晋武帝封子于县以为王国,后分武邑、武隧、观津为武邑郡,治此。衡漳又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上承武强渊,渊之西南,侧永有武强县故治,故渊得其名焉。《东观汉记》曰:光武拜王梁为大司空,以为侯国。耆宿云:邑人有行于途者,见一小蛇,疑其有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沦为湖,县长及吏咸为鱼矣。今县治东北半里许落水。渊水又东南结而为湖,又谓之郎君渊。耆宿又言:县沦之日,其子东奔,又陷于此,故渊得郎君之目矣。渊水北通,谓之石虎口,又东北为张平泽。泽水所泛,北决堤口,谓之张刀沟,北注衡漳,谓之张平口,亦曰张平沟。水溢则南注,水耗则辍流。衡漳又径东昌县故城北,《经》所谓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东相,盖相、昌声韵合,故致兹误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为东昌矣。衡漳又东北,左会滹沱故渎,谓之合口。衡漳又东北,分为二川,当其水泆处,名之曰李聪涣。
又东北至乐成陵县北别出,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出县北者,乃滹沱别水,分滹沱故渎之所缠络也。衡漳又东,分为二水,左出为向氏口,渎水自此决入也。衡漳又东,径弓高县故城北。汉文帝封韩王信之子韩隤当为侯国,王莽之乐成亭也。衡漳又东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聪涣,东北为柏梁溠,东径蒲领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广川惠王子刘嘉为侯国。《地理风俗记》云:修县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故县也。又东北会桑社枝津,又东北径弓高城北,又东注衡漳,谓之柏梁口。衡漳又东北,右会桑社沟,沟上承从陂,世称卢达从薄,亦谓之摩诃河。东南通清河,西北达衡水。春秋雨泛,观津城北方二十里,尽为泽薮,盖水所钟也。其渎径观津县故城北,乐毅自燕降赵,封之于此,邑号望诸君,王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东径窦氏青山南,侧堤东出。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冢也,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故民号曰青山也。又东径董仲舒庙南。仲舒,广川人也,世犹谓之董府君祠,春秋祷祭不辍。旧沟又东径修市县故城北。汉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居宁也。俗谓之温城,非也。《地理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县也。又东会从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社渊。从陂南出,夹堤东派,径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径通。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川,一川北径弓高城西面北注柏梁溠,一川东径弓高城南。又东北,杨津沟水出焉。衡水东径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河间郡治。《地理志》曰:故赵也。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景帝九年,封子德为河间王,是为献王。王莽更名,郡曰朔定,县曰陆信。褚先生曰:汉宣帝地节三年,封大将军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封子开于此,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王,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乐成陵也。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池北对层台,基隍荒芜,示存古意也。
又东北过成平县南。
衡漳又东径建成县故城南。按《地理志》,故属勃海郡。褚先生曰,汉昭帝元凤三年,封丞相黄霸为侯国也。成平县故城在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间献王子刘礼为侯国,王莽之泽亭也。城南北相直。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水自陂东径阜城南。《地理志》,勃海有阜城县,王莽更名吾城者,非《经》所谓阜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径建成县,左入衡水,谓之杨津口。衡漳又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又东北入清河,谓之合口,又径南皮县之北皮亭,而东北径浮阳县西,东北注也。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平舒县南,东入海。清漳径章武县故城西,故邑也。枝渎出焉,谓之水。东北径参户亭,分为二渎。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枝水又东注,谓之蔡伏沟。又东积而为淀。一水径亭北,又径东平舒县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东。《地理志》,勃海之属县也。《魏土地记》曰:章武郡治,故世以为章武故城,非也。又东北分为二水,一右出为淀,一水北注滹沱,谓之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水经注卷十 清漳水
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淮南子》曰:清漳出谒戾山。高诱云:山在沾县。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俗谓之沾山。后汉分沾县为乐平郡,治沾县。水出乐平郡沾县界。故《晋太康地记》曰:乐平县旧名沾县。汉之故县矣。其山亦曰鹿谷山,水出大要谷,南流径沾县故城东,不历其西也。又南径昔阳城。《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杜预曰: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者是也。其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北水东南流,径其城东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径文当城北,又东北径梁榆城南,即阏与故城也。秦伐赵阏与,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奢纳许历之说,破秦于阏与,谓此也。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涅县有阏与聚。卢谌《征艰赋》曰:访梁榆之墟郭,吊阏与之旧都。阚駰亦云:阏与,今梁榆城是也。汉高帝八年,封冯解散为侯国。其水左台北水,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轑水出轑阳县西北轑山,南流径轑阳县故城西南,东流至粟城,注于清漳也。
东过涉县西,屈从县南,按《地理志》,魏郡之属县也。漳水于此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
水经注卷十一 易水
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易水出西山宽中谷,东径五大夫城南。昔北平侯王谭,不从王莽之政,子兴生五子。并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岳赞》云:五王在中,庞葛连续者也。易水又东,左与子庄溪水合,水北出子庄关,南流径五公城西,屈径其城南。五公,即王兴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憙侯,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秀才为唐侯。所谓中山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二城并广一里许,俱在冈阜之上,上斜而下方。其水东南入于易水。易水又东,右会女思谷水,水出西南女思涧,东北流注于易,谓之三会口。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与樊石山水合,水源西出广昌县之樊石山,东流径覆釜山下,东流注于易水。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径渐离城南,盖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易水又东径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左得濡水枝津故渎。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云:易水径故安城南城外东流。即斯水也。诱是涿人,事经明证。今水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故傅逮《述游赋》曰:出北蓟,历良乡,登金台,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芒。盖谓是处也。易水东流而出于范阳。
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易水径范阳县故城南。秦末,张耳、陈余为陈胜略地,燕、赵命蒯通说之,范阳先下是也。汉景帝中二年,封匈奴降王代为侯国,王莽之顺阴也。昔慕容垂之为范阳也,戍之即斯。意欲图还上京,阻于行旅,造次不获,遂中。易水又东与濡水合,水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东流与源泉水合,水发北溪,东南流注濡水。濡水又东南径樊于期馆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濡水又东南流径荆轲馆北,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可栖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濡水又东径武阳城西北,旧堨濡水,枝流南入城径柏冢西,冢垣城侧,即水塘也。四周茔域深广,有若城焉。其水侧有数陵,坟高壮,望若青丘,询之古老,访之史籍,并无文证,以私情求之,当是燕都之前故坟也,或言燕之坟茔,斯不然矣。其水之故渎南出,屈而东转,又分为二渎。一水径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矣。其一水东出注金台陂,陂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余,方可四十步,陂北十余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广字,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昭王札宾,广延方士,至于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连下都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古迹,似符宿传矣。濡水自堰又东径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之,水出遒县西白马山南溪中,东南流入濡水。濡水又东至塞口,古累石堰水处也。濡水旧枝分南入城东大陂,陂方四里,今无水。陂内有泉,渊而不流,际池北侧,俗谓圣女泉。濡水又东得白杨水口,水出道县西山白杨岭下,东南流入濡水,时人谓之虎眼泉也。濡水东合檀水,水出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泉水会,水出石泉固东南隅,水广二十许步,深三丈。固在众山之内,平川之中,四周绝涧阻水,八丈有余。石高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匹,壁立直上,广四十五步,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轨,仅通人马,谓之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杨寺,是白杨山神也。寺侧林木交荫,丛柯隐景,沙门释法澄建刹于其上,更为思玄之胜处也。其水南流注于檀水,故俗有并沟之称焉。其水又东南流,历故安县北而南注濡水。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故《地理志》曰: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至范阳入濡水。阚駰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渠。许慎曰:濡水入涞。涞、渠二号,即巨马之异名。然二易俱出一乡,同入濡水,南濡。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又并乱流入涞,是则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东径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阚駰曰:涿郡西界代之易水。而是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其东谓之石虎冈,范晔《汉书》云:中山简王焉之窆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冈。山之东麓,即泉源所导也,《经》所谓阎乡西山。其水东流,有毖水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司马彪《郡国志》曰,雹水出故安县。世祖令耿况击故安西山贼吴耐蠡符雹上十余营,皆破之。即是水者也。易水又东径孔山北,山下有钟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篝火寻沙,入穴里许,渡一水,潜流通注,其深可涉,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疑路,必有历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也。其水又东径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历送荆陉北,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焉,世代已远,非所详也。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人传闻之听。易水又东流屈径长城西,又东流南径武隧县南,新城县北。《史记》曰:赵将李牧伐燕,取武隧方城是也。俗又谓是水为武隧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史记赵世家》云:孝成王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与燕,燕以葛城,武阳与赵。即此也。亦曰汾水门,又谓之梁门矣。易水东分为梁门陂,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北接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易水自下,有范水通目。又东径范阳县故城南,即应劭所谓范水之阳也。易水又东径樊舆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条为侯国,王莽更名握符矣。《地理风俗记》曰: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故县也。易水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唯徐卢于容城,皆为侯国,王莽更名深泽也。易水又东,埿水注之,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埿洞口,水侧有浑埿城,易水径其南,东合滱水。故桑钦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易水又东径易京南。汉末,公孙瓒害刘虞于蓟下,时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赵建武四年,石虎自辽西南达易京,以京障至固,令二万人废坏之。今者,城壁夷平,其楼基尚存,犹高一匹,余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楼,即瓒所保也。故瓒《与子书》云:袁氏之攻,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即此楼也。易水又东径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阚駰称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于易水上。《燕丹子》称,荆轲入秦,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和之,为壮声,士发皆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疑于此也。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仆为侯国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易水径县南,鄚县故城北,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是以班固、阚駰之徒,咸以斯水谓之南易。
又东过泉州县南,东入于海。
《经》书水之所历,沿次注海也。
水经注卷十一 滱水
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即沤夷之水也,出县西北高氏山。《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者也。其水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其水又南径候塘,川名也。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东南流径兴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敧倾而不正,故世以敧城目之。水自原东南注于滱。滱水又东,莎泉水注之,水导源莎泉南流,水侧有莎泉亭,东南入于滱水。滱水又东径灵丘县故城南。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县,古属代,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臧昊上请别属也。瓒注《地理志》曰:灵丘之号,在武灵王之前矣。又按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九年,败齐于灵丘,则名不因武灵王事,如瓒《注》。流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历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径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南则秀嶂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车驾沿溯,每出是所游艺焉。滱水西流,又南转东屈径北海王详之石碣南,御射碑石柱北而南流也。
东南过广昌县南,滱水东径嘉牙川,有一水南来注之,水出恒山北麓,稚川三合,径嘉牙亭东而北流,注于滱水。水之北山,行即广昌县界。滱水又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困行轩,故关受其名焉。关水出西南长溪下,东北历关注滱。滱水南,山上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于东圃。东北二面,岫嶂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无潜甲,行李所径,鲜不徘徊忘返矣。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
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滱水又屈而东合两岭溪水,水出恒山北阜,东北流历两岭间,北岭虽层陵云举,犹不若南峦峭秀,自水南步远峰,石隥逶迤,沿途九曲,历睇诸山,咸为劣矣,抑亦羊肠、邛崃之类者也。齐宋通和,路出其间。其水东北流,注于滱水。又东,左合悬水,水出山原岫盘谷,轻湍浚下,分石飞悬,一匹有余,直灌山际,白波奋流,自成潭渚。其水东南流,扬湍注于滱。滱水又东流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也。关尉治北平而画塞于望都东北,去北平不远,兼县土所极也。滱水于是,左纳鸿上水,水出西北近溪,东南流注于滱水也。
又东过唐县南。
滱水又东径左人城南。应劭曰: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县有雹水,亦或谓之为唐水也,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记》所云望都县有委粟关也。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以城中有唐水,因复谓之为广唐城也。《中山记》以为中人城,又以为鼓聚,殊为乖谬矣。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中山郡治。京相璠曰:今中山望都东二十里有故中人城。望都城东有一城名尧姑城,本无中人之传,璠或以为中人,所未详也。《中山记》所言中人者,城东去望都故城十余里,二十里则减,但苦其不东,观夫异说,咸为爽矣。今此城于卢奴城北如西六十里。城之西北,泉源所导,西径郎山北,郎、唐音读近,实兼唐水之传。西流历左人亭注滱水。滱水又东,左会一水,水出中山城北郎阜下,亦谓之唐水也。然于城非在西,俗又名之为雹水,又兼二名焉。西南流入滱,并所未详,盖传疑耳。滱水又东,恒水从西来注之。自下滱水兼纳恒川之通称焉。即《禹贡》所谓恒、卫既从也。滱水又东,右苞马溺水,水出上曲阳城东北马溺山,东北流径伏亭。《晋书地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中山记》曰: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二关势接,疑斯城即是关尉宿治,异目之来,非所详矣。马溺水又东流注于滱。滱水又东径中人亭南。《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晋荀吴率师侵鲜虞及中人,大获而归者也。滱水又东径京丘北,世谓之京陵,南对汉中山顷王陵,滱水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王陵,坎下有泉源,积水亦曰泉上岸。滱水又东径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坟并列者是。滱水又东径乐羊城北,《史记》称魏文侯使乐羊灭中山,盖其故城中山所造也,故城得其名。滱水又东径唐县故城南,此二城俱在滱水之阳,故曰滱水径其南。城西又有一水,导源县之西北平地,泉涌而出,俗亦谓之为唐水也。东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为湖,俗谓之唐池。莲荷被水,嬉游多萃其上,信为胜处也。其水南入小沟,下注滱水,自上历下,通禅唐川之兼称焉。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于此城取中人乡,则四十也。唐水在西北入滱,与应符合,又言尧山者,在南则无山以拟之为非也。阚駰《十三州志》曰:中山治卢奴,唐县故城在国北七十五里。駰所说北则非也。《史记》曰:帝喾氏没,帝尧氏作,始封于唐。望都县在南,今此城南对卢奴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古知今,事义全违,俗名望都故城则八十许里,距中山城则七十里,验途推邑,宜为唐城。城北去尧山五里,与七十五里之说相符。然则俗谓之都山,即是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亦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又无山以应之,是故先后论者,咸以《地理记》之说为失。又即俗说以唐城为望都城者,自北无城以拟之,假复有之,途程纡远,山河之状全乖,古证传为疏罔。是城西北豆山西足,有一泉源,东北流径豆山下合苏水,乱流转注东入滱,是岂唐水平?所未详也。又于是城之南如东十余里,有一城,俗谓之高昌县城,或望都之故城也。县在唐南,皇甫谧曰:相去五十里。稽诸城地,犹十五里,盖书误耳。此城之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帝王世纪》曰:尧母庆都所居,故县目曰望都。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也。唐亦中山城也,为武公之国,周同姓。周之衰也,国有赤狄之难,齐桓霸诸侯,疆理邑土,遣管仲攘戎狄,筑城以固之。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周王问太史余曰:今之诸侯,孰先亡乎?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所以异禽兽也。今中山淫昏康乐,逞欲无度,其先亡矣。后二年果灭。魏文侯以封太子击也,汉高祖立中山郡,景帝三年为王国,王莽之常山也。魏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兴三年,改曰定州,治水南卢奴县之故城。昔耿伯昭归世祖于此处也。滱水之右,卢水注之,水上承城内黑水池。《地理志》曰卢水出北平,疑为疏阔;阚駰、应劭之徒,咸亦言是矣。余按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百步,东西百余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池水东北际水,有汉中山王故宫处,台殿观榭,皆上国之制,简王尊贵,壮丽有加,始筑两宫,开四门,穿北城,累石为窦,通池流于城中,造鱼池、钓台、戏马之观,岁久颓毁,遗基尚存,今悉加土,为利刹灵图。池之四周。居民骈比。填褊秽陋,而泉源不绝。暨赵石建武七年,遣北中郎将始筑小城,兴起北榭,立宫造殿,后燕因其故宫,建都中山小城之南,更筑隔城,兴复宫观,今府榭犹传故制,自汉及燕。池水径石窦,石窦既毁,池道亦绝,水潜流出城,潭积微涨,涓水东北注于滱。滱水又东径汉哀王陵北。冢有二坟,故世谓之两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孙,康王之子也。滱水又东,右会长星沟,沟出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渚水东流又合洛光水,水出洛光沟,东入长星水,乱流东径恒山下庙北。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此旧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晋、魏改有东西二庙,庙前有碑阙,坛场列柏焉。其水又东径上曲阳县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狩礼废,邑郭仍存。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故此为上矣。王莽之常山亭也。又东南流,胡泉水注之,水首受胡泉,径上曲阳县南,又东径平乐亭北,左会长星川,东南径卢奴城南,又东北,川渠之左有张氏墓,冢有汉土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东北合滱水,水有穷通,不常津注。
又东过安憙县南,县,故安险也。其地临险,有井涂之难,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应为侯国,王莽更名宁险,汉章帝改曰安憙,《中山记》曰:县在唐水之曲,山高岸险,故曰安险;邑丰民安,改曰安憙。秦氏建元中,唐水泛涨,高岸崩颓,城角之下有大积木,交横如梁住焉。后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从。余考记稽疑,盖城地当初,山水渀荡,漂沦巨栰,阜积于斯,沙息壤加,渐以成地,板筑既兴,物固能久耳。滱水又东径乡城北,旧卢奴之乡也。《中山记》曰:卢奴有三乡,斯其一焉,后隶安吝。城郭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碑。
又东过安国县北,滱水历县东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南流径解渎亭南。汉顺帝阳嘉元年,封河间孝王子淑于解渎亭为侯国,孙宏,即灵帝也。又东南径任丘城南,又东南径安郭亭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传富为侯国。其水又东南流,入于滹沱。滱水又东北流径解渎亭北而东北注。
又东过博陵县南,滱水东北径蠡吾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饶阳之下乡者也,自河问分属博陵。汉安帝元初七年,封河间王开子翼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更为侯国也。又东北径博陵县故城南,即古陆成。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贞为侯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博陵县,《史记》蠡吾故县矣。汉质帝本初元年,继孝冲为帝,追尊父翼陵曰博陵,因以为县,又置郡焉。汉末,罢还安平,晋太始年复为郡,今谓是城为野城。滱水又东北径侯世县故城南,又东北径陵阳亭东,又北,左会博水,水出望都县,东南流径其县故城南,王莽更名曰顺调矣。又东南,潜入地下。博水又东南循渎,重源涌发。东南径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竹书纪年》曰: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者也。今广昌东岭之东有山,俗名之曰浊鹿逻。城地不远,土势相邻,以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详也。博水又东南径谷粱亭南,又东径阳城县,散为泽渚。诸水潴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婉丱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绿水,掇抬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望矣。世谓之为阳城淀也。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郡国志》曰:蒲阴县有阳城者也。今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其水又伏流循渎,届清梁亭西北,重源又发。博水又东径白堤亭南,又东径广望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忠为侯国。又东合堀沟,沟上承清梁陂。又北径清凉城东,即将梁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朝平为侯国。其水东北入博水。博水又东北,左则濡水注之,水出蒲阴县西昌安郭南。《中山记》曰:郭东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稽诸传记,无闻此处,世代云远,异说之来,于是乎在矣。其水自源东径其县故城南,在渚回湍,率多曲复,亦谓之为曲逆水也。张晏曰:濡水于城北曲而西流,是受此名,故县亦因水名而氏曲逆矣。《春秋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曲逆是也。汉高帝击韩王信,自代过曲逆,上其城,望室字甚多,曰:壮哉!吾行天下,惟洛阳与是耳。诏以封陈平为曲逆侯。王莽更名顺平。濡水又东与苏水合,水出县西南近山,东北流径尧姑亭南,又东径其县入濡。濡水又东,得蒲水口,水出西北蒲阳山,西南流,积水成渊,东西百步,南北百余步,深而不测。蒲水又东南流,水侧有古神祠,世谓之为百祠。亦曰蒲上祠,所未详也。又南径阳安亭东。《晋书地道记》曰:蒲阴县有阳安关,盖阳安关都尉治。世俗名斯川为阳安扩。蒲水又东南历扩,径阳安关下,名关皋为唐头坂。出关北流,又东流径夏屋故城,实中险绝。《竹书纪年》曰: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者也。其城东侧,因阿仍墉筑一城,世谓之寡妇城,贾复从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转,故有是名矣。其水又东南流径蒲阴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城在蒲水之阴。汉章帝章和二年,行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改曰蒲阴焉。水右合鱼水,水出北平县西南鱼山,山石若巨鱼,水发其下,故世俗以物色名川。又东流注于蒲水,又东入濡。故《地理志》曰:蒲水、苏水,并从县东入濡水。又东北径乐城南,又东入博水,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称矣。《春秋》昭公七年,齐与燕盟于濡上。杜预曰:濡水出高阳县东北,至河间鄚县入易水,是濡水与滹沱、滱、易互举通称矣。博水又东北,徐水注之,水西出广昌县东南大岭下。世谓之广昌岭,岭高四十余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达其上岭,故岭有五回之名,下望层山,盛若蚁蛭,实兼孤山之称,亦峻竦也。徐水三源奇发,齐泻一涧,东流北转径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径南崖下,水阴又有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径东崖下,水际又有一碑。凡此三铭,皆翼对层峦,岩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云:皇帝以太延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径五回之险邃,览崇岸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之,飞矢逾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碑阴皆列树碑官名。徐水东北屈径郎山,又屈径其山南,众岑竞举,若竖鸟翅,立石崭岩,亦如剑秒,极地险之崇峭。汉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蛊出奔,其子远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徐水又径郎山君中子触锋将军庙南,庙前有碑,晋惠帝永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壬寅;发诏锡君父子,法祠其碑。刘曜光初七年,前顿丘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阳平邑振等,共修旧碑,刻石树颂焉。徐水又径北平县,县界有汉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诏书,遣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郡县分境,立石标界,具揭石文矣。徐水又东南流历石门中,世俗谓之龙门也。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乘崖,倾涧泄注,七丈有余,渀荡之音,奇为壮猛,触石成井,水深不测,素波自激,涛襄四陆,瞰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东南出山径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子也。其水又东流,汉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破之于顺水北,乘胜追北,为其所败,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骑王丰,于是授马退保范阳。顺水,盖徐州之别名也。徐水又东径蒲城北,又东径清苑城。又东南与卢水合,水出蒲城西,俗谓之泉头水也。《地理志》曰北平县有卢水,即是水也。东径其城,又东南,左入徐水。《地理志》曰:东至高阳入博,今不能也。徐水又东,左合曹水,水出西北朔宁县曹河泽,东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东径邢安城北,又东南入曹河。曹水又东南径北新城县故城南,王莽之朔平县也。曹水又东人于徐水。徐水又东南径故城北,俗谓之祭隅城,所未详也。徐水又东注博水。《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东至高阳入于博,又东入滱、《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滱是也。
又东北入于易。
滱水又东北径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地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郡国志》曰:高阳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滱水又东北径阿陵县故城东,王莽之阿陆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将军任光为侯国。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
水经注卷十二 圣水
圣水出上谷,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调也。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径大防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篝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穴经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是水东北流入圣水。圣水又东径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余,潜源东出,又东。颓波泻涧,一丈有余,屈而南流也。
东过良乡县南,圣水南流,历县西转,又南径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径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圣水又南与乐水合,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东南流,历县西而东南流注圣水。圣水又东径其县故城南,又东径圣聚南,盖藉水而怀称也。又东与侠河合,水出良乡县西甘泉原东谷,东径西乡县故城北,王莽之移风也,世谓之都乡城。案《地理志》,涿郡有西乡县而无都乡城,盖世传之非也。又东径良乡城南,又东北注圣水,世谓之侠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沟也。
又东过阳乡县北,圣水自涿县东与桃水合,水首受涞水于徐城东南良乡,西分垣水,世谓之南沙沟,即桃水也。东径逎县北,又东径涿县故城下与涿水合,世以为涿水,又亦谓之桃水,出涿县故城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数泉同发,东径桃仁墟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则是桃水也,或曰终仁之故居,非桃仁也。余案《地理志》,桃水上承涞水,此水所发,不与《志》同,谓终为是。又东北与乐堆泉合,水出堆东,东南流注于涿水。涿水又东北径涿县故城西注于桃。应劭曰:涿郡,故燕,汉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郡,盖氏焉。阚駰亦言是矣。今于涿城南无水以应之,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应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县,余案涿水自涿鹿东注漯水。漯水东南径广阳郡与涿郡分水,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为名;当受涿水通称矣,故郡、县氏之。但物理潜通,所在分发,故在匈奴为涿耶水,山川阻阔,并无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经隐显相关,遥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桃水又东径涿县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晋大始元年,改曰范阳郡。今郡理涿县故城,城内东北角有晋康王碑,城东有范阳王司马虓庙碑。桃水又东北与垣水会,水上承涞水,于良乡县分桃水,世谓之北沙沟。故应劭曰:垣水出良乡,东径垣县故城北。《史记音义》曰:河间有武垣县,涿有垣县。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赐为侯国,王莽之垣翰亭矣,世渭之顷城,非也。又东径顷,亦地名也,故有顷上言,世名之顷前河。又东,洛水注之,水上承鸣泽渚,渚方十五里。汉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鸣泽者也。服虔曰:泽名,在逎县北界。即此泽矣。西则独树水注之,水出逎县北山,东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出良乡西山,东南径西乡城西,而南注鸣泽渚。渚水东出为洛水,又东径西乡城南,又东径垣县而南入垣水。垣水又东径涿县北,东流注于桃。故应劭曰:垣水东入桃。阚駰曰:至阳乡注之。今案经脉而不能届也。桃水东径阳乡,东注圣水。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径广阳县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东南径广阳县故城南,东入广阳水,乱流东南至阳乡县,右注圣水。圣水又东南径阳乡城西,不径其北矣。县,故涿之阳亭也。《地理风俗记》曰: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后分为县。王莽时,更名章武,即长乡县也。案《太康地记》,涿有长乡而无阳乡矣。圣水又东径长兴城南,又东径方城县故城北.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刘放为侯国。圣水又东,左会白祀沟,沟水出广阳县之娄城东,东南流,左合娄城水,水出平地。导源东南流,右注白祀水,乱流东南径常道城西。故乡亭也,西去长乡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东南入圣水。圣水又东南径韩城东。《诗韩奕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郑玄曰:周封韩侯,居韩城为侯伯,言为猃夷所逼,稍稍东迁也。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之寒号城,非也。圣水又东南流,右会清淀水,水发西淀,东流注圣水,谓之刘公口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东入于海。
圣水又东径勃海安次县故城南。汉灵帝中平三年,封荆州刺史王敏为侯国。又东南流注于巨马河而不达于海也。
水经注卷十二 巨马水
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东径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矣,魏封乐进为侯国。滦水又东北径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径东射鱼城南,又屈径其城东。《竹书纪年》曰: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穷、射字相类,疑即此城也,所未详矣。涞水又径三女亭西,又径楼亭北,左属白涧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积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东北流,谓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则通津委注,谓之白涧口。涞水又东北,桑谷水注之,水南发桑溪,北注涞水。涞水又北径小黉东,又东径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涞水又东北历紫石溪口与紫水合,水北出圣人城北大亘下,东南流,左会磊砢溪水,盖山崩委涧,积石沦隍,故溪涧受其名矣。水出东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径圣人城东,又东南,右会檐车水,水出檐车硎,东南流径圣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涞水又东南径榆城南,又屈径其城东,谓之榆城河。涞水又南径藏刀山下,层岩壁立,直上干霄,远望崖侧,有若积刀,镮镮相比。咸悉西首。涞水东径徐城北,故渎出焉,世谓之沙沟水。又东,督亢沟出焉。一水东南流,即督亢沟也;一水西南出,即涞水之故渎矣。水盛则长津宏注,水耗则通波潜伏,重源显于逎县,则旧川矣。
东过逎县北,涞水上承故渎于县北垂,重源再发,结为长潭,潭广百许步,长数百步,左右翼带涓流,控引众水,自成渊渚。长川漫下十许里,东南流径逎县故城东。汉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为侯国,王莽更名逎屏也。谓之巨马河,亦曰渠水也。又东南流,袁本初遣别将崔巨业攻固安不下,退还,公孙瓒追击之于巨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东南径范阳县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东南过容城县北,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其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沟水注之,水上承涞水于涞谷,引之则长津委注,遏之则微川辍流,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东南流径逎县北,又东径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又东径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县故属广阳,后隶于涿。《郡国志》曰:县有督亢亭。孙畅之《述画》有《督亢地图》,言燕太子丹使荆轲赍入秦,秦王杀轲,图亦绝灭。《地理书上古圣贤冢地记》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县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风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无崖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谓也。其水自泽枝分,东径涿县故城南,又东径汉侍中卢植墓南,又东,散为泽渚,督亢泽也。北屈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南径广阳亭西,而南合枝沟,沟水西受巨马河,东出为枝沟,又东注白沟,白沟又南,入于巨马河。巨马河又东南径益昌县,护淀水右注之,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径临乡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千云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淀水又东南径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水。巨马水东径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也。又东,八丈沟水注之,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东南径安次城东,东南径泉州县故城西,又南,右合滹沱河枯沟,沟自安次西北,东径常道城东、安次县故城西,晋司空刘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东南至泉州县西南,东入八丈沟,又南入巨马河,乱流东注也。
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北,东入于海。
《地理志》曰: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河。河,即濡水也,盖互以明会矣。巨马水于平舒城北,南入于滹沱,而同归于海也。
水经注卷十三 漯水
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波历涧,东北流出山,径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兴三年,齐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漯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县西北上平,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云:其水潜通,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余,澄渟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清水流潭,皎焉冲照,池中尝无斥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渊衔出,若会稽之耘鸟也。其水阳熯不耗,阴霖不滥,无能测其渊深也。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于池侧,忽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乾泉,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镜洁,不异大池。桑乾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狄语音讹,马、磨声相近故尔。其水东径马邑县故城南。于宝《搜神记》曰: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一地,周旋反覆,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之为马邑。或以为代之马城也,诸记纷竞,未识所是。汉以斯邑封韩王信,后为匈奴所围,信遂降之。王莽更名之曰章昭。其水东注桑乾水,桑乾水又东南流,水南有故城,东北临河,又东南,右合漯水,乱流枝水南分。桑乾水又东,左合武州塞水,水出故城,东南流出山,径日没城南,盖夕阳西颓,戎车所薄之城故也。东有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在黄爪阜北曲中。其水又东流,右注桑乾水。桑乾水又东南径黄瓜阜曲西,又屈径其堆南。徐广曰:猗卢废嫡子曰利孙于黄瓜堆者也。又东,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东南流径桑乾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受厥称焉。又东北,左合夏屋山水,水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径故城北,所未详也。又西北入桑乾枝水,桑乾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陶县之故城,故曰南池也。南池水又东北注桑乾水,为漯水,自下并受通称矣。漯水又东北径石亭西,盖皇魏大赐三年之所经建也。漯水又东北径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阜上有故宫,庙楼榭基雉尚崇,每至鹰隼之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升眺之逸地矣。漯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径巨魏亭北,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径繁畤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又北径巨魏亭东,又北径剧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里。其水又东注于漯水,漯水又东径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余里,东流径故城南,北俗谓之独谷孤城,水亦即名焉。东合旋鸿池水,水出旋鸿县东山下,水积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溪,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里,南北四里,北对凉川城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虽隔越山阜,鸟道不远,云霞之间常有。西南流径旋鸿县南,右合如浑水。是总二水之名矣。如浑水又东南流径永固县,县以太和中,因山堂之目以氏县也。右会羊水,水出平城县之西苑外武州塞,北出东转,径燕昌城南。按《燕书》,建兴十年,慕容垂自河西还,军败于参合,死者六万人。十一年,垂众北至参合,见积骸如山,设祭吊之礼,死者父兄皆号泣,六军哀恸,垂惭愤呕血,因而寝疾焉。舆过平城北四十里,疾笃,筑燕昌城而还,即此城也。北俗谓之老公城。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径方山南,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跌,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如浑水又南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百步,南北二百步。池渚旧名白杨泉,泉上有白杨树,因以名焉,其犹长杨、五柞之流称矣。南面旧京,北背方岭,左右山原,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如浑水又南径北宫下,旧宫人作薄所在。如浑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历诸池沼,又南径虎圈东,魏太平真君五年,成之以牢虎也。季秋之月,圣上亲御圈上。敕虎士效力于其下,事同奔戎,生制猛兽,即《诗》所谓袒裼暴虎,献于公所也。故魏有《捍虎图》也。又径平城西郭内,魏太常七年所城也。城周西郭外有郊天坛,坛之东侧有《郊天碑》,建兴四年立。其水又南屈,径平城县故城南。《史记》曰:高帝先至平城。《史记音义》曰在雁门,即此县矣。王莽之平顺也。魏天兴二年,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堂南对白台,台甚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箓秘籍,悉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由也。其水夹御路,南流径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谏,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绮分,故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又南径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众彩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径永宁七级浮图西,其制甚妙,工在寡双。又南,远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公私引裂,用周园溉,长塘曲池,所在布濩,故不可得而论也。一水南径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台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高城若丘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也,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故《汉书》称上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为匈奴所围处,孙畅之《述画》曰:汉高祖被围七日,陈平使能画作美女,送与冒顿,阏氏恐冒顿胜汉,其宠必衰,说冒顿解围于此矣。其水又径宁先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柱也。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亲所经见,柱侧悉镂云矩,上作蟠螭,甚有形势,信为工巧,去《子丹碑》则远矣。其水又南径平城县故城东,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阳,以为恒州。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三成,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圆基,令互相枝梧,以版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圆,制如明堂,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亲降,受箓灵坛,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神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固,白登亦继褫矣。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架悉结石也。装制丽质,亦尽美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祗洹舍于东皋,椽瓦梁栋,台壁櫺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所恨惟列壁合石,疏而不密。庭中有《祗洹碑》,碑题大篆,非佳耳。然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跱相望,法轮东转,兹为上矣。其水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南径藉田及药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如浑水又南与武州川水会,水出县西南山下,二源翼导,俱发一山,东北流,合成一川,北流径武州县故城西,王莽之桓州也。又东北,右合黄水,水西出黄阜下,东北流,圣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东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注武州川,又东历故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广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东方朔《神异传》云:南方有火山焉,长四十里,广四、五里,其中皆生不烬之木,昼夜火然,得雨猛风不灭。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余,细如丝,色白,时时出外,以水逐而沃之则死,取其毛绩以为布,谓之火浣布。是山亦其类也,但卉物则不能。然其山以火从地中出,故亦名荧台矣。火井东五六尺,又东有汤井,广轮与火井相状,热势又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沾濡露结,故俗以汤井为目。井东有火井祠,以时祀祭焉。井北百余步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崖下有风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袭裘,寒吹陵人,不可暂停。而其山出雏乌,形类雅乌,纯黑而姣好,音与之同,缋采绀发,觜若丹砂,性驯良而易附,丱童幼子,捕而执之,赤觜乌亦曰阿雏乌,按《小尔雅》,纯黑反哺,谓之慈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雅乌;白脰而群飞者,谓之燕乌;大而白脰者,谓之苍乌。《尔雅》曰:斯,卑居也。孙炎曰:卑居,楚乌。犍为舍人以为壁居。《说文》谓之雅。雅,楚乌。《庄子》曰:雅,贾矣。马融亦曰:贾,乌也。又案《瑞应图》,有三足乌、赤乌、白乌之名,而无记于此乌,故书其异耳。自恒山已北,并有此矣。其水又东北流注武州川水,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径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川水又东南流出山。《魏土地记》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州塞口者也。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溉诸园池。苑有洛阳殿,殿北有宫馆。一水自枝渠南流东南出,火山水注之,水发火山东溪,东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热同樵炭也。又东注武州川,径平城县南,东流注如浑水。又南流径班氏县故城东,王莽之班副也。阚駰《十二州志》曰: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谓之去留城也。如浑水又东南流注于漯水。漯水又东径平邑县故城南,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地理志》属代,王莽所谓平胡也。《十三州志》曰:城在高柳南百八十里。北俗谓之丑寅城。漯水又东径沙陵南,魏金田之地也,事同曹武邺中走矣。漯水又东径狋氏县故城北,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百三十里,俗谓之苦力干城矣。漯水又东径道人县故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道仁也。《地理风俗记》曰:初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因以为城名矣。今城北有渊,潭而不流,故俗谓之为平湖也。《十三州志》曰: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十里,所未详也。漯水又东径阳原县故城南,《地理志》,代郡之属县也,北俗谓之比狋州城。漯水又东,安阳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潭中,北俗谓之太拔回水,自潭东南流注于漯水。又东径东安阳县故城北。赵惠文王三年,主父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此即章封邑,王莽之竟安也。《地理风俗记》曰:五原有西安阳,故此加东也。漯水又东径昌平县,温水注之,水出南坟下,三源俱导,合而南流,东北注漯水。漯水又东径昌平县故城北,王莽之长昌也。昔牵招为魏鲜卑校尉,屯此。漯水又东北径桑乾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城北,王莽更名之曰安德也。《魏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验,《经》言出南,非也,盖误证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年代乌丸,入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正于此也。漯水又东流,祁夷水注之,水出平舒县,东径平舒县之故城南泽中。《史记》,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予燕易平舒。徐广曰:平舒在代,王莽更名之曰平葆,后汉世祖建武七年,封扬武将军马成为侯国。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记》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西南五里,代水所出,东北流,言代水非也。祁夷水又东北径兰亭南,又东北径石门关北,旧道出中山故关也。又东北流,水侧有故池。按《魏土地记》曰: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池西北有代王台,东去代城四十里。祁夷水又东北得飞狐谷,即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苏林据郦公之说,言在上党,即实非也。如淳言在代,是矣。晋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魏土地记》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关水西北流径南舍亭西,又径句琐亭西,西北注祁夷水。祁夷水又东北流径代城西,卢植言:初筑此城,板干一夜自移于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泽中营城自护,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为治城。圆匝而不方,周四十六里,开九门,更名其故城曰东城。赵灭代,汉封孝文为代王。梅福上事曰:代谷者,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谷中之地。上谷在东,代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曰厌狄亭。《魏土地记》曰:城内有二泉,一泉流出城西门,一泉流出城北门,二泉皆北注代水。祁夷水又东北,热水注之,水出绫罗泽,泽际有热水亭。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祁夷水又东北,谷水注之,水出昌平县故城南,又东北入祁夷水。祁夷水右会逆水,水导源将城东,西北流径将城北。在代城东北十五里,疑即东代矣,而尚传将城之名。卢植曰:此城方就而板于自移。应劭曰:城徙西南,去故代五十里,故名代曰东城。或传书倒错,情用疑焉,而无以辨之。逆水又西,注于祁夷之水,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祁夷水东北径青牛渊,水自渊东注之。耆彦云: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恻,而水周多莲藕生焉。祁夷水又北径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东城,而非所详也。又径昌平郡东,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又北,连水入焉,水出瞀瞀县东,西北流,径瞀瞀县故城南,又西径广昌城南。《魏土地记》曰:代南二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即实非也。《十三州记》曰:平舒城东九十里有广平城,疑是城也。寻其名状,忖理为非。又西径王莽城南,又西,到刺山水注之,水出到刺山西。山甚层峻,未有升其巅者。《魏土地记》曰:代城东五十里有到刺山,山上有佳大黄也。其水北流径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西北注连水。连水又北径当城县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斩陈稀于当城,即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也。又径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水。祁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祁夷水又北径桑乾故城东。而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县,北至桑乾入漯是也。漯水又东北径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径空侯城东,《魏土地记》曰: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其水又东北流注漯水。漯水又东径潘县故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駰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径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洴泉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漯水又东径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漯水又东径下洛县故城南,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魏土地记》曰:去平城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尧庙。漯水又东径高邑亭北,又东径三台北,漯水又东径无乡城北。《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今改宜乡也。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字,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人于漯水。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东南流径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去远矣。《地理志》曰:中部都尉治。于延水出县北塞外,即修水也。修水又东南径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河头,河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又东径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径延陵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俗指为琦城。又东径罗亭,又东径马城南,又东注修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门,在高柳北,高柳在代中,其山重峦叠,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其水东南流径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三年虏赵王,迁以国为郡,王莽之所谓厌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为侯国,昔牵招斩韩忠于此处。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于代为西北也。雁门水又东南流,屈径一故城,背山面泽,北俗谓之叱险城。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而为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北可二十余里,广十五里,蒹葭藂生焉。敦水注之,其水导源西北少咸山之南麓,东流径参合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敦水又东, 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径故城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故《山海经》曰:少咸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谓斯水也。雁门水又东北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与神泉水合,水出苇壁北,水有灵焉,及其密云不雨,阳旱愆期,多祷请焉。水有二流,世谓之比连泉,一水东北径一故城东,世谓之石虎城,而东北流注阳门水,又东径三会亭北,又东径西伺道城北,又东,托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苇壁北,东径阳门山甫托台谷,谓之托台水,汲引泉溪,浑涛东注,行者间十余渡,东径三会城南,又东径托台亭北,又东北径马头亭北,东北注雁门水。雁门水又东径大宁郡北,魏太和中置,有修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修水东流注于雁门水也。《地理志》有于延水而无雁门、修水之名,《山海经》有雁门之目,而无说于延河,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矣。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藂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于延水又东径冈城南,按《史记》,蔡泽,燕人也,谢病归相,秦号冈成君。疑即泽所邑也,世名武冈城。于延水又东,左与宁川水合,水出西北,东南流径小宁县故城西,东南流注于延水。于延水又东,径小宁县故城南,《地理志》宁县也。西部都尉治,王莽之博康也。《魏土地记》曰:大宁城西二十里有小宁城,昔邑人班丘仲居水侧,卖药于宁百余年,人以为寿。后地动宅坏,仲与里中数十家皆死,民人取仲尸弃于延水中,收其药卖之,仲被裘从而诘之,此人失怖,叩头求哀。仲曰:不恨汝,故使人知我耳,去矣!后为夫余王驿使来宁,此方人谓之谪仙也。于延水又东,黑城川水注之,水有三源,出黑土城西北.奇源合注,总为一川,东南径黑土城西,又东南流径大宁县西而南入延河。延河又东径大宁县故城南。《地理志》云:广宁也,王莽曰广康矣。《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北百三十里有大宁城。于延水又东南径茹县故城北,王莽之谷武也,世谓之如口城。《魏土地记》曰:城在鸣鸡山西十里,南通大道,西达宁川。于延水又东南径鸣鸡山西。《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延河东流,北有鸣鸡山。《史记》曰: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遂磨等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夜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为鸣鸡山。《魏土地记》云:代城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赵襄子既害代王,迎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刺而死。使者自杀,民怜之,为立神屋于山侧,因名之为磨笄之山。未详孰是。于延水又南径且居县故城南,王莽之所谓久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曰:于延水东至广宁入沽。
又东过涿鹿县北,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径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抪陆也。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水导源县之东泉。《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涿水又东径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流杂。涿水又东北径祚亭北,而东北入漯水。亦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谓之涿邪水。地理潜显,难以究昭,非所知也。漯水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谓之沧河也。水出长亭南,西径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平乡川水注之,水出平乡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北径阴莫亭,在居庸县南十里。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水。《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八十里有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庙。耆旧云,山下亦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其名。今山下导九十九泉,积以成川。西南流,谷水与浮图沟水注之,水出夷舆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沧水又西南,右合地裂沟,古老云,晋世地裂,分此界间成沟壑。有小水,俗谓之分界水,南流入沧河。沧河又西径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治。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有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径其县南,南注沧河。沧河又西,右与阳沟水合,水出县东北,西南流径居庸县故城北,西径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竟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颔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也。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此水炎热倍甚诸汤,下足便烂人体。疗疾者要须别引消息用之耳,不得言。大翮山东,其水东南流,左会阳沟水,乱流南注沧河。沧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记》曰:牧牛泉西流,与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称矣。清夷水又西,灵亭水注之,水出马兰西泽中,众泉泻溜归于泽,泽水所钟,以成沟读。渎水又左与马兰溪水会,水导源马兰城,城北负山势,因阿仍溪,民居所给,惟仗此水,南流出城,东南入泽水。泽水又南径灵亭北,又屈径灵亭东,次仲落鸟翮于此,故是亭有灵亭之称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夷水。清夷水又西与泉沟水会,水导源川南平地,北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束马悬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径沮阳县故城北,秦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调,县曰沮阴。阚駰曰:涿鹿东北至上谷城六十里。《魏土地记》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水又屈径其城西,南流注于源水。漯水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洪。又东南出山,漯水又南出山,瀑布飞梁,悬河注壑,漰湍十许丈,谓之落马洪,抑亦孟门之流也。漯水自南出山,谓之清泉河,俗亦谓之曰干水,非也。漯水又东南径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过广阳蓟县北,漯水又东径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漯水又东北径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径其北,盖《经》误证矣。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武王封召公之故国也,秦始皇二十三年灭燕,以为广阳郡,汉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名燕国,王莽改曰广有,县曰代戎。城有万载宫、光明殿,东掖门下,旧慕容俊立铜马像处。昔慕容廆有骏马,赭白有奇相,逸力至俊,光寿元年,齿四十九矣,而骏逸不亏。俊奇之,比鲍氏骢,命铸铜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颂其旁,像成而马死矣。大城东门内道左,有魏征北将军建成乡景侯刘靖碑。晋司隶校尉王密表靖,功加于民,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九月二十日刻石建碑,扬于后叶矣。漯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水,西注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源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戴处也。其水又东入漯水,漯水又东径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蓟城中。景明中造浮图建刹,穷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寻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坟,基趾磐固,犹自高壮,竟不知何王陵也。漂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径燕王陵北,又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漯水。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
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颖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魏遣张、乐进围雍奴,即此城矣。笥沟,潞水之别名也。《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东流与潞河合。漯水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藉涓流,方成川甽。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为微津,散漫难寻故也。
水经注卷十四 湿余水
湿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故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其水历山南径军都县界,又谓之军都关。《续汉书》曰:尚书卢植隐上谷军都山是也。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也。
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湿余水故渎东径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而为潭,谓之湿余潭。又东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导源西北千蓼泉,亦曰丁蓼水,东南流径郁山西,谓之易荆水。公孙瓒之败于鲍丘也,走保易荆,疑阻此水也。易荆水又东,左合虎眼泉水,出平川,东南流入易荆水。又东南与孤山之水合,水发川左,导源孤山,东南流入易荆水,谓之塔界水。又东径蓟城,又东径昌平县故城南,又谓之昌乎水。《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东流注湿余水。湿余水又东南流,左合芹城水,水出北山,南径芹城,东南流注湿余水。湿余水又东南流径安乐故城西,更始使谒者韩鸿北徇承制,拜吴汉为安乐令,即此城也。
又北屈东南至狐奴县西,入于沽河。
昔彭宠使狐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自是县矣。湿余水于县西南东入沽河。故《地理志》曰:湿余水自军都县东至潞南入沽是也。
水经注卷十四 沽河
沽河从塞外来,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水注之,水发镇北大谷溪,西南流,径独石北界,石孤生,不因阿而自峙。又南,九源水注之,水导北川,左右翼注。八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称,其水南流,至独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径独石西,又南径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又东南,尖谷水注之,水源出镇城东北尖溪,西南流径镇城东,西南流注大谷水,乱流南注沽水。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岩壁升耸,疏通若门,故得是名也。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径一故亭东,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酒南径赤城东,赵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为燕所败,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溪水之名,藉以变称,故河有赤城之号矣。沽水又东南与鹊谷水合,水有二源,南即阳乐水也,出且居县。《地理志》曰:水出县东南流径大翮山、小翮山北,历女祁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祁县也。世谓之横水,又谓之阳田河。又东南径一故亭,又东,左与候卤水合,水出西北山,东南流径候卤城北,城在居庸县西北二百里,故名云候卤,太和中,更名御夷镇。又东南流注阳乐水。相乐水又东南傍狼山南,山石白色特上,亭亭孤立,超出群山之表。又东南径温泉东,泉在山曲之中。又径赤城西,屈径其城南,东南入赤城河。河水又东南,右合高峰水,水出高峰戍东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而东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径渔阳县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黄颁谷,故亦谓之黄颁水,东南流注于沽水。沽水又南,渔水注之,水出县东南平地泉流,西径渔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在渔水之阳也。考诸他说,则无闻,脉水寻川,则有自。今城在斯水之阳,有符应说,渔阳之名当属此,秦发闾左戍渔阳。即是城也。渔水又西南入沽水。沽水又南与螺山之水合,水出渔阳城南小山。《魏土地记》曰:城南五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沽水。沽水又南径安乐县故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封刘禅为公国。俗谓之西潞水也。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湿余水合,为潞河;沽水西南流径狐奴山西,又南径狐奴县故城西。渔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教民种殖,百姓得以殷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阳重沟水注之,水出狐奴山,南转径狐奴城西,王莽之所谓举符也。侧城南注,右会沽水。沽水又南,湿余水注之。沽水又南,左会鲍丘水,世所谓东潞也。沽水又南径潞县为潞河。《魏土地记》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也。
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漯水入焉,俗谓之合口也。又东,鲍丘水于县西北而东出。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清河者,派河尾也。沽河又东南径泉州县故城东,王莽之泉调也。沽水又东南合清河,今无水。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沦,同归于海。故《经》曰派河尾也。
水经注卷十四 鲍丘水
鲍丘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鲍丘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径九庄岭东,俗谓之大榆河。又南径镇东南九十里西密云戍西,又南,左合道人溪水,水出北川,南流径孔山西,又历密云戍东,左合孟广水,水出下, 甚层峻,峨峨冠众山之表。其水西径孔山南,上有洞穴开明,故土俗以孔山流称。水又西南至密云戍东,西注道人水,乱流西南径密云戍城南,右会大榆河。有东密云,故是城言西矣。大榆河又东南流,白杨泉水注之,北发白杨溪望离,右注大榆河。又东南,龙刍溪水自坎注之,大榆河又东南出峡,径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径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名匡德也,汉明帝改曰盐田,右承治,世谓之斛盐城,西北去御夷镇二百里。南注鲍丘水,又南径奚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敦德也。鲍丘水又西南径犷平县故城东,王莽之所谓平犷也。又南合三城水,水出臼里山,西径三城,谓之三城水。又径香陉山,山上悉生槁本香,世故名焉。又西径石窟南,窟内宽广,行者依焉;窟内有水,渊而不流,栖薄者取给焉。又西北径伏凌山南与石门水合,水出伏凌山,山高峻,岩鄣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事同《离骚》峨峨之咏,故世人因以名山也。一水西南流注之,是水有桑谷之名,盖沿出桑溪故也。又西南径犷平城东南,而右注鲍丘水。鲍丘水又东南径渔阳县故城南,渔阳郡治也。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更名通潞,县曰得渔。鲍丘水又西南流,公孙瓒既害刘虞,乌丸思刘氏之德,迎其子和,合众十万,破瓒于是水之上,斩首一万。鲍丘水又西南历狐奴城东,又西南流注于沽河,乱流而南。
又南过潞县西,鲍丘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漯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径梁山南,又东北径刘靖碑北。其词云: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漯水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人,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晦。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陆费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高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晋元康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宏,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勋,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逢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余焉。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繈负而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之谓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遇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纪勋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焉。事见其碑辞。又东南流,径蓟县北,又东至潞县,注于鲍丘水。又南径潞县故城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汉光武遣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是县也。屈而东南流,径潞城南。世祖拜彭宠为渔阳太守,治此。宠叛,光武遣游击将军邓隆伐之,军于是水之南,光武策其必败,果为宠所破,遗壁故垒存焉。鲍丘水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纤曲淆十余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也。
又南至雍奴县北,屈东入于海。
鲍丘水自雍奴县故城西北,旧分笥沟水东出,今笥沟水断,众川东注,混同一渎,东径其县北,又东与泃河合,水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西北流径平谷县,屈西南流,独乐水入焉。水出北抱犊固南,径平谷县故城东。后汉建武元年,光武遣十二将追大枪五幡及平谷,大破之于是县也。其水南流入于泃。泃水又左合盘山水,水出山上,其山峻险,人迹罕交,去山三十许里,望山上水,可高二十余里,素湍皓然,颓波历溪,沿流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水。泃水又东南径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水出北山,山在傂奚县故城东南,东南流径博陆故城北,又屈径其城东。世谓之平陆城,非也。汉武帝玺书,封大司马霍光为侯国。文颖曰:博大陆平,取其嘉名而无其县,食邑北海、河东。薛瓒曰:按渔阳有博陆城,谓此也。今城在且居山之阳,处平陆之上,匝带川流,面据四水,文氏所谓无县目,嘉美名也。洳水又东南流径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泃河。沟河又南径紻城东,而南合五百沟水,水出七山北,东径平谷县之紻城南,东入于泃河。泃河又东南径临泃城北,屈而历其城东,侧城南出。《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即是水也。泃水又南入鲍丘水。鲍丘水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上承滹沱水于泉州县,故以泉州为名。北径泉州县东,又北径雍奴县东,西去雍奴故城百二十里,自滹沱北入其下,历水泽百八十里,入鲍丘河,谓之泉州口。陈寿《魏志》曰: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径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水。鲍丘水又东,庚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并西出山,东流注庚水。昔田子泰避难居之,众至五千家。《开山图》曰: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按注云:其木色黑似炭而无叶,有石赤色如丹,以二石相磨,则火发,以然无灰之木,可以终身,今则无之。其水又径徐无县故城东,王莽之北顺亭也。《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东北百一十里有徐无城。其水又西南与周卢溪水合,水出徐无山,东南流注庚水。庚水又西南流,泃水注之,水出右北平俊靡县,王莽之俊麻也。东南流,世谓之车泃水。又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即温源也。养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过的故也。《魏土地记》曰:徐无城东有温汤。即此也。其水南流百步,便伏流入于地下,水盛则通注。泃水又东南径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汉中平四年,渔阳张纯反,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大守阳纮。中平五年,诏中郎将孟益率公孙瓒讨纯,战于石门,大破之。泃水又东南流,谓之北黄水,又屈而为南黄水,又西南径无终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处也。又于是山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社,即阳公之故居也。《搜神记》曰:雍伯,洛阳人,至性笃孝,父母终殁,葬之于无终山,山高八十里,而上无水,雍伯置饮焉,有人就饮,与石一斗,令种之,玉生其田。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壁一双,媒者致命,伯至玉田求得五双,徐氏妻之,遂即家焉。《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爱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人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居于县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后潞徙于西山之下,阳公又迁居焉,而受玉田之赐,情不好宝,玉田自去。今犹谓之为玉田阳。于宝曰:于种石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之地,名曰玉田,至今相传云。玉田之揭,起于此矣,而今不知所在,同子《谱叙》自去文矣。蓝水注之,水出北山,东流屈而南,径无终县故城东。故城,无终子国也。《春秋》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绛纳虎豹之皮,请和诸戎是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王莽之所谓北顺也。汉世李广为郡,出遇伏石,谓虎也,射之饮羽,即此处矣。《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其水又南入水, 水又西南入于庚水。《地理志》曰: 水出俊靡县南,至无终东入庚水。庚水,世亦谓之为水也。南径燕山下,悬岩之侧有石鼓,去地百余丈,望若数百石国,有石梁贯之,鼓之东南,有石援桴,状同击势。耆旧言,燕山石鼓,鸣则土有兵。庚水又南径北平城西,而南入鲍丘水,谓之口。鲍丘水又东径右北平郡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鲍丘水又东,巨梁水注之,水出土垠县北陈宫山,西南流径观鸡山,谓之观鸡水。水东有观鸡寺,寺内起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盖以此土寒严,霜气肃猛,出家沙门,率皆贫薄,施主虑阙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托焉。其水又西南流,右合区落水,水出县北山,东南流入巨梁水。巨梁水又南径土垠县故城西,左会寒渡水,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至县,右注梁河。梁河又南,涧于水注之,水出东北山,西南流径土垠县故城东,西南流入巨梁水。巨梁水又东南,右合五里水,水发北平城东北五里山,故世以五里名沟,一名田继泉,西流南屈,径北平城东,东南流注巨梁河,乱流入于鲍丘水。自是水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条分,往往径通,非惟梁河、鲍丘归海者也。
水经注卷十四 濡水
濡水从塞外来,东南过辽西令支县北,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又西北径御夷故城东,镇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则连渊水注之,水出故城东,西北流径故城甫,又西北径绿水池南,池水渊而不流。其水又西屈而北流,又东径故城北,连结两沼,谓之连渊浦。又东北注难河,难河右则汗水人焉,水出东坞南,西北流径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野,镇东北二百三十里,西北入难河,濡、难声相近,狄俗语讹耳。濡水又北径沙野西,又北径箕安山东,屈而东北流,径沙野北,东北流径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濡水又东北流径孤山南,东北流,吕泉水注之,水出吕泉坞西,东南流,屈而东,径坞南东北流,三泉水注之,其源三泉雁次,合为一水,镇东北四百里,东南注吕泉水。吕泉水又东径孤山北,又东北,逆流水注之,水出东南,导泉西流,右屈而东北注,木林山水会之,水出山南,东注逆水,乱流东北注濡河。濡河又东,盘泉入焉,水自西北,东南流,注濡河。濡河又东南,水流回曲,谓之曲河。镇东北三百里。又东出峡入安州界,东南流径渔阳白檀县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县北蛮中,汉景帝诏李广曰:将军其帅师东辕,弧节白檀者也。又东南流,右与要水合,水出塞外,三川并导,谓之大要水也。东南流径要阳县故城东,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术矣。要水又东南流,径白檀县而东南流,人于濡。濡水又东南,索头水注之,水北出索头川,南流径广阳侨郡西,魏分右北平,置今安州治。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右力溪水,亦曰西藏水,东南流出溪,与幡泉水合。泉发州东十五里,东流九十里,东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东藏水注之,水出东溪,一口东藏水,西南流出谷,与中藏水合,水导中溪,南流出谷,南注东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东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乱流右会龙泉水,水出东山下,渊深不测,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三藏水又东南流,与龙刍水合,西出于龙刍之溪,东流入三藏水。又东南流径武列溪,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余仞,牧守所经,命选练之士,弯张弧矢,无能届其崇标者。其水东合流入濡。濡水又东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安乐县丁原山,南流径其县故城西,本三会城也。其水南入五渡塘,于其川也,流纤曲,溯涉者频济,故川塘取名矣。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与高石水合,水东出安乐县东山,西流历三会城南,西入五渡卅,下注濡水。濡水又东南径卢龙塞。塞道,自无终县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东至清陉。卢龙之险,峻坂索折,故有九缘之名矣。燕景昭元玺二年,遣将军步浑治卢龙塞道,焚山刊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记事功,其铭尚存。而庾杲之注《扬都赋》言,卢龙山在平冈城北,殊为盂浪,远失事实。余按卢龙东越清陉,至凡城二百许里,自凡城东北出,趣平冈故城可百八十里,向黄龙则五百里,故陈寿《魏志》,田畴引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余里径白檀,历平冈,登白狼,望柳城。平冈在卢龙东北远矣。而仲初言在南,非也。濡水又东南径卢龙故城东,汉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顿所筑也。濡水又南,黄洛水注之,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南,洛水合焉,水出卢龙塞西,南流注濡水。濡水又屈而流,左得去润水,又合敖水,二水并自卢龙西注濡水。濡水又东南流径令支县故城东,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辽西郡令支隶焉。《魏土地记》曰:肥如城西十里有濡水,南流径孤竹城西,右合玄水。世谓之小濡水,非也。水出肥如县东北玄溪,西南流径其县东,东屈南转,西回径肥如县故城甫,俗又谓之肥如水。故城,肥子国。应劭曰:晋灭肥,肥子奔燕,燕封于此,故曰肥如也。汉高帝六年,封蔡寅为侯国。西南流,右会卢水,水出县东北沮溪,南流,谓之大沮水。又南,左合阳乐水,水出东北阳乐县溪。《地理风俗记》曰:阳乐,故燕地,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魏土地记》曰:海阳城西南有阳乐城。其水又西南入于沮水,谓之阳口。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发冷溪,世谓之冷池。又南得温泉水口,水出东北温溪,自溪西南流,入于小沮水。小沮水又南流与大沮水合,而为卢水也。桑钦《说卢子之书》言:晋既灭肥,迁其族于卢水。卢水有二渠,号小沮、大沮,合而入于玄水。又南与温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玄水。《地理志》曰:卢水南入玄。玄水又西南径孤竹城北,西入濡水。故《地理志》曰:玄水东入濡,盖自东面注也。《地理志》曰:令支有孤竹城,故孤竹国也。《史记》曰:孤竹君之二于伯夷、叔齐,让国于此,而饿死于首阳。汉灵帝时,辽西太守廉翻梦人谓己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辽海漂吾棺椁,闻君仁善,愿见藏覆。明日视之,水上有浮棺,吏嗤笑者皆无疾而死,于是改葬之。《晋书地道志》曰:辽西人见辽水有浮棺,欲破之,语曰:我孤竹君也,汝破我何为?因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肥如县南十二里,水之会也。
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
濡水自孤竹城东南径西乡北,瓠沟水注之,水出城东南,东流注濡水。
濡水又径故城南,分为二水,北水枝出,世谓之小濡水也。东径乐安亭北,东南入海。濡水东南流,径乐安亭南,东与新河故渎合,渎自雍奴县承鲍丘水东出,谓之盐关口。魏太祖征蹋顿,与泃口俱导也,世谓之新河矣。陈寿《魏志》云:以通海也。新河又东北绝庚水,又东北出,径右北平,绝泃渠之水,又东北径昌城县故城北,王莽之淑武也。新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渎东南入海。新河自枝渠东出合封大水,谓之交流口。水出新安平县,西南流径新安平县故城西,《地理志》,辽西之属县也。又东南流,龙鲜水注之,水出县西北,世谓之马头水,二源俱导,南合一川,东流注封大水。《地理志》曰:龙鲜水东入封大水者也。乱流南会新河,南注于海。《地理志》曰:封大水于海阳县南入海。新河又东出海阳县与缓虚水会,水出新安平县东北,世谓之大笼川,东南流径令支城西,西南流与新河合,南流注于海。《地理志》曰:缓虚水与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东与素河会,谓之白水口,水出令支县之蓝山,南合新河,又东南入海。新河又东至九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东径海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摇毋余为侯国。《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也。新河又东与清水会,水出海阳县,东南流径海阳城东,又南合新河,又南流十许里,西人九挝注海。新河东绝清水,又东,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东,左迤为北阳孤淀,淀水右绝新河,南注海。新河又东会于濡。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絫县,王莽之选武也。絫县并属临渝,王莽更临渝为冯德。《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王莽改曰揭石也。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三齐略记》曰: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发发东趣,疑即是也。濡水于此南入海,而不径海阳县西也。盖《经》误证耳。又按《管子》,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发,谓左右曰:见前乎?左右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马前,岂有人若此乎?管仲对曰:臣闻岂山之神有偷儿,长尺人物具,霸王之君兴,则岂山之神见。且走马前,走,导也;袪衣,示前有水;右袪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从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大济,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今自孤竹南出,则巨海矣,而沧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耳之川若赞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洪波也。
水经注卷十四 大辽水
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西,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王莽之长说也。屈而西南流径襄平县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辽东郡,治此。汉高帝八年,封纪通为侯国,土莽之昌平也,故平州治。又南径辽队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顺睦也。公孙渊遣将军毕衍拒司马懿于辽队,即是处也。
又东南过房县西,《地理志》:房,故辽东之属县也。辽水右会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县东南,北流西北屈,径广成县故城南,王莽之平虏也,俗谓之广都城。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南石城山,东流径石城县故城南。《地理志》,右北平有石城县。北屈径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魏书国志》曰: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袁氏所厚,故袁尚归之。数入为害,公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余里,未至柳城二百里,尚与蹋顿将数万骑逆战,公登白狼山望柳城,卒与虏遇,乘其不整,纵兵击之,虏众大崩,斩蹋顿,胡、汉降者二十万口。《英雄记》曰:曹澡于是击马鞍干马上作十片。即于此也。《博物志》曰:魏武于马上逢狮子,使格之,杀伤甚众,王乃自率常从健儿数百人击之,狮子吼呼奋越,左右咸惊,王忽见一物从林中出如狸,超上王车轭上,狮子将至,此兽便跳上狮子头上,狮子即伏不敢起。于是遂杀之,得狮子而还。未至洛阳四十里,洛中鸡狗皆无鸣吠者也。其水又东北入广成县,东注白狼水。白狼水北径白狼县故城东,王莽更名伏狄。白狼水又东,方城川水注之,水发源西南山下,东流北屈,径一故城西,世谓之雀目城,东屈径方城北,东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径昌黎县故城西,《地理志》曰:交黎也,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禽虏也。应劭曰:今昌黎也。高平川水注之,水出西北平川,东流径倭城北,盖倭地人徒之。又东南径乳楼城北,盖径戎乡,邑兼夷称也。又东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自鲁水注之,水导西北远山,东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径龙山西,燕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福地也,使阳裕筑龙城,改柳城为龙城县十二年,黑龙、白龙见干龙山,皝亲观,龙去二百步,祭以大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悦,大赦,号新宫曰和龙宫,立龙翔祠于山上。白狼水又北径黄龙城东,《十二州志》曰:辽东属国都尉治昌辽道有黄龙亭者也,魏营州刺史治。《魏土地记》曰:黄龙城西南有白狼河,东北流附城东北下,即是也。又东北,滥真水出西北塞外,东南历重山,东南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出,东流分为二水,右水,疑即渝水也。《地理志》曰:渝水首受白狼水,西南循山,径一故城西,世以为河连城,疑是临渝县之故城,王莽曰冯德者矣。渝水南流东屈,与一水会,世名之曰伦水,盖戎方之变名耳。疑即《地理志》所谓侯水北入渝者也。《十二州志》曰:侯水南入渝。《地理志》盖言自北而南也。又西南流注于渝。渝水又东南径一故城东,俗曰女罗城,又南径营丘城西。营丘在齐而名之于辽、燕之间者,盖燕、齐辽迥,侨分所在。其水东南入海。《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外南入海。一水东北出塞为白狼水,又东南流至房县注于辽。《魏土地记》曰:白狼水下人辽也。又东过安市县西,南入于海。
水经注卷十四 小辽水
《十三州志》曰:大辽水自塞外西南至安市入于海。又玄菟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县,故高句丽,胡之国也。汉武帝元封二年,平右渠,置玄菟郡于此,王莽之下句丽。水出辽山,西南流径辽阳县与大梁水会,水出北塞外,西南流至辽阳人小辽水。故《地理志》曰: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郡国志》曰:县,故属辽东,后入玄菟。其水西南流,故谓之为梁水也。小辽水又西南径襄平县为淡渊,晋永嘉三年涸。小辽水又径辽队县人大辽水。司马宣王之平辽东也,斩公孙渊于斯水之上者也。
西南至辽队县,入于大辽水也。
水经注卷十四 浿水
浿水出乐浪镂方县,东南过临浿县,东入于海。
许慎云:浿水出镂方,东入海。一曰出浿水县。《十三州志》曰:浿水县在乐浪东北,镂方县在郡东。盖出其县南径镂方也。昔燕人卫满自浿水西至朝鲜。朝鲜,故箕子国也。箕子教民以义,田织信厚,约以八法,而下知禁,遂成礼俗。战国时,满乃王之,都王险城,地方数千里,至其孙右渠。汉武帝元封二年,遣楼船将军杨朴、左将军荀彘讨右渠,破渠于浿水,遂灭之。若浿水东流,无渡浿之理,其地今高句丽之国治,余访蕃使,言城在浿水之阳。其水西流径故乐浪朝鲜县,即乐浪郡治。汉武帝置。而西北流。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增地县入海。又汉兴,以朝鲜为远,循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考之今古,于事差谬,盖《经》误证也。
水经注卷十五 洛水
洛水出京兆上洛县遭举山,《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尸水注之,水北发尸山,南流入洛。洛水又东得乳水,水北出良余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会于龙余之水,水出蛊尾之山,东流入洛。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山海经》曰: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径于阳虚之下。《山海经》又曰: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也。《河图玉版》曰:仓颌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洛水又东历清他山,东合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门水出焉。《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洛水又东,要水入焉,水南出三要山,东北径拒阳城西,而东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与获水合,水南出获舆山,俗谓之备水也。东北径获舆川,世名之为舆川,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径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博物志》曰:洛出熊耳,盖开其源者是也。东北过卢氏县南,洛水径隖渠关北,隖渠水南出隖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两分,川流半解,一水西北流,屈而东北,入于洛。《山海经》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荀渠,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山也。故《他说》曰:熊耳之山,地门也,洛水出其间。是亦总名矣。其一水东北径隖渠城西,故关城也。其水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晋韩龙取卢氏城。王莽之昌富也。有卢氏川水注之,水北出卢氏山,东南流径卢氏城东,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翼合三川,并出县之南山,东北注洛。《开山图》曰: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亦通谓之石城山。山在宜阳山西南,千名之山,咸处其内,陵阜原隰,易以度身者也。又有葛蔓谷水,自南山流注洛水。洛水又东径高门城南,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庞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木城者也。洛水东与高门水合,水出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枝津,水上承洛水,东北流径石勒城北,又东径高门城北,东入高门水,乱流南注洛。洛水又东,松阳溪水注之,水出松阳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径黄亭南,又东合黄亭溪水,水出鹈鹕山。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猿徒丧其捷巧,鼯族谢其轻工,及其长霄昌岭,层霞冠峰,方乃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溪水东南流历亭下,谓之黄亭溪水,又东南入于洛水。洛水又东得荀公溪口,水出南山荀公涧,即庞季明所入荀公谷者也。其水历谷东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东径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义熙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所届,次于洛阳,命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洛水又东,库谷水注之,水自宜阳山南。三川并发,合为一溪,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得鹈鹕水口,水北发鹈鹕涧,东南流入千洛。洛水又径仆谷亭北,左合北水,水出北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侯谷水出南山,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径龙骧城北,龙骧将军王镇恶,从刘公西入长安,陆行所由,故城得其名。洛水又东,左合宜阳北山水,水自北溪南流注洛。洛水又东,广由涧水注之,水出南山由溪,北流径龙骧城东,而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右得直谷水,水出南山,北径屯城。西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城西有坞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邑池县治,南对金门坞,水南五里,旧宜阳县治也。洛水右会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北径金门坞,西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合款水,其水二源并发,两川径引,谓之大款水也,合而东南入于洛。洛水又东,黍良谷水入焉,水南出金门山。《开山图》曰:山多重固在韩。建武二年,强弩大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即此也,而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左合北溪,南流入于洛也。
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大阴谷水南出太阴溪,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合白马溪水,水出宜阳山,涧有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以物色受名也。溪水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有昌涧水注之,水出西北宜阳山,而东南流,径宜阳故郡南,旧阳市邑也,故洛阳都典农治,此后改为郡。其水又南注于洛。洛水又东径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固,一合之名,起于是矣。刘曜之将攻河南也,晋将军魏该奔于此,故于父邑也。洛水又东合杜阳涧水,水出西北杜阳溪,东南径一合坞,东与槃谷水合,乱流东南入洛。洛水又东,渠谷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东北流径云中坞,左上迢遰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渠谷水又东北入洛水。臧荣绪《晋书》称,孙登尝经宜阳山,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共传说。太祖闻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籍因大啸,登笑曰:复作向声,又为啸。求与俱出,登不肯,籍因别去。登上峰行且啸,如萧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籍怪而问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声。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余按孙绰之叙《高士传》,言在苏门山,又别作《登传》。孙盛《魏春秋》亦言在苏门山,又不列姓名。阮嗣宗感之,著《大人先生论》,言吾不知其人,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交。阮氏尚不能动其英操,复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又东北过宜阳县南,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渑池矣。又东南径宜阳县故城西,谓之西度水,又东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径宜阳县故城南。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寡人欲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朽矣。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城,故韩地也,后乃县之。汉哀帝封息夫躬为侯国,城之西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大将等,奉玺绶剑壁处。世祖不即见,明日,陈兵于洛水见盆子等,谓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上叹曰:卿庸中皦皦,铁中铮铮也。洛水又东与厌染之水合,水出县北傅山大陂,山无草木,其水自陂北流,屈而东南注,世谓之五延水。又东南流径宜阳县故城东,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南,黄中涧水出北阜,二源奇发,总成一川,东流注于洛。洛水又东,禄泉水注之,其水北出近溪。洛水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井谷,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水出西北尹谷,东南往之,共水又西南与左涧水会,水东出近川,西流注于共水。共水又南与李谷水合,水出西北李溪,东南注蓁水。蓁水发源蓁谷,西南流与李谷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谓之石头泉,而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黑涧水南出陆浑西山,历于黑涧,西北入洛。洛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东南与长涧水会,水出北山南人临亭水,又东南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又东北出散关南,洛水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此是也。洛水又东与豪水会,水出新安县密山,南流历九曲东,而南流入于洛。洛水之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疏,故以石墨名山矣。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东出关,绝惠水,又径清女冢南,冢在北山上。《耆旧传》云:斯女清贞秀古,迹表来今矣。枝渎又东径周山,上有周灵王冢。《皇览》曰: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盖以王生而神,效谥曰灵。其冢,人祠之不绝。又东北径柏亭南,《皇览》曰周山在柏亭西北,谓斯亭也。又东北径三王陵东北出,三王,或言周景玉、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子朝作难,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帝王世纪》曰:景王葬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而复传言在此,所未详矣。又悼、敬二王,稽诸史传,复无葬处。今陵东有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枝渎东北历制乡,径河南县王城西,历郊鄏陌。杜预《释地》曰:县西有郏鄏陌,谓此也。枝渎又北入谷,盖经始周启,渎久废不修矣。洛水自枝渎又东出关,惠水右注之,世谓之八关水。戴延之《西征记》谓之八关泽,即《经》所谓散关,鄣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即杨仆家僮所筑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阳。东南流与瞻水合,水东出娄涿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水又东南,谢水北出瞻诸之山;东南流,又有交触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惠水又南流径关城北,二十里者也。其城西阻塞垣,东枕惠水。灵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五营士屯都亭,置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盂津等八关,都尉官治此,函谷为之首,在八关之限,故世人总其统目,有八关之名矣。其水又南流入于洛水。《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阳,而南流注于洛。谓是水也。洛水又与虢水会,水出扶猪之山,北流注于洛水。之南,则鹿蹄之山也,世谓之非山。其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水发于东麓,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河南县南,《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孝经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南有甘洛城,《郡国志》所谓甘城也。《地记》曰:洛水东北过五零陪尾,北与涧、瀍合,是二水,东入千金渠,故渎存焉。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往之。
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浩》曰: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凑。方六百里,因西八百里,为千里。《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司马迁《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挚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汉高祖始欲都之,感娄敬之言,不日而驾行矣。属光武中兴,宸居洛邑,逮于魏、晋,咸两宅焉。故《魏略》曰:汉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上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长沙耆旧传》云:祝良,字召卿,为洛阳令。岁时亢旱,夭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水起,甘雨登降。人为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沱下雨。则县司及河南尹治,司隶,周官也,汉武帝使领徒隶,董督京畿后,因名司州焉。《地记》曰: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会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蘸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昔王子晋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浮丘同游伊洛之浦,含始又受玉鸡之瑞于此水,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洛水又东,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径合水坞,而东北流注于公路涧。但世俗音讹,号之曰光禄涧,非也。上有袁木固,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五里,有一水,渊而不流,故溪涧即其名也。合水北与刘水合,水出半石东山,西北流径刘聚,三面临涧,在猴氏西南,周畿内刘子国,故谓之刘涧。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合水又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过偃师县南,洛水东径计素渚,中朝时,百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名。又直偃师故县南,与猴氏分水。又东,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导源少室山,西流径穴山南,而北与少室山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休水。休水又左会南溪水,水发大穴南山,北流入休水。休水又西南北屈,潜流地下,其故渎北屈出峡,谓之大穴口,北历覆釜堆东,盖以物象受名矣。又东届零星坞,水流潜通,重源又发,侧缑氏原,《开山图》谓之缑氏山也。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鹄斯阜,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展,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远,莫能辨之。刘向《列仙传》云:世有萧管之声焉。休水又径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所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休水又西转北屈,径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空密陵元侯郑袤庙碑,文缺不可复识。又有晋城门校尉昌原恭侯郑仲林碑,晋泰始六年立。休水又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东径百谷坞北。戴延之《西征记》曰:坞在川南,因高为坞,高十余丈,刘武王西入长安,舟师所保也。洛水又北,阳渠水注之。《竹书纪年》,晋襄公六年,洛绝于涧。即此处也。洛水又北径偃师城东,东北历中,水南谓之南,亦曰上也。径訾城西,司马彪所谓皆聚也,而水注之,水出北山溪,其水南流,世谓之温泉水。水侧有僵人穴,穴中有僵尸,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曰:有此尸,尸今犹在。夫物无不化之理,魄无不迁之道,而此尸无神识,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未若正形之速迁矣。水又东南,于皆城西北东入洛水。故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谷水东入洛,谓之下。故有上、下之名,亦谓之北,于是有南、北之称矣。
又有城,盖周大夫肸之旧邑。洛水又东径訾城北,又东,罗水注之,水出方山罗川,西北流,蒲他水注之,水南出蒲陂,西北流合罗水,谓之长罗川。亦曰罗中也,盖肸子罗之宿居,故川得其名耳。罗水又西北,白马溪水注之,水出嵩山北麓,径白马坞东,而北入罗水。西北流,白桐涧水注之,水出嵩麓桐溪,北流径九山东,又北,九山溪水入焉。水出百称山东谷,其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仲长统曰:昔密有卜成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境,谓是山也。山际有九山庙,庙前有碑云:九显灵府君者,太华之元子,阳九列名,号曰九山府君也。南据嵩岳,北带洛澨,晋元康二年九月,太岁在戌,帝遣殿中中郎将、关内侯樊广,缑氏令王与,主簿傅演,奉宣诏命,兴立庙殿焉。又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云:将军姓伊氏,讳益,字隤敳,帝高阳之第二子伯益者也。晋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建立堂庙,水平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石立颂,赞示后贤矣。其水东北流入白桐涧,又北径袁公坞东,盖公路始固有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北流注于罗水。罗水又西北径袁公坞北,又西北径潘岳父子墓前。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岳碑题云: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碑云:君遇孙秀之难,阖门受祸,故门主感覆醢以增恸,乃树碑以记事。太常潘尼之辞也。罗水又于訾城东北入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
洛水又东,明乐泉水注之,水出南原下,三泉并导,故世谓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师次于明溪者也。洛水又东径巩县故城南,东南所居也,本周之畿内巩伯国也。《春秋左传》所谓尹文父涉于巩,即于此也。洛水又东,浊水注之。即古黄水也,水出南原。京相璠曰:訾城北三里有黄亭,即此亭也。《春秋》所谓次于黄者也。洛水又东北,涧水发南溪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水也。京相璠曰:巩东地名坎欲,在泂水东。疑即此水也。又径盘谷坞东,世又名之曰盘谷水。司马彪《郡国志》,巩有坎欿聚。《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欿。服虔亦以为巩东邑名也。今考厥文若状焉,而不能精辨耳。《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并言在巩西,非也。其水又北入洛,洛水又东北流,人于河。《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人河是也。谓之洛欿,即什谷也。故张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谓此川也。《吏记音义》曰:巩县有谷水者也。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壁,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字。尧帝又修坛河、洛,择良即沉,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逝,赤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尧,又东沉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舜又习尧礼,沉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至于稷下,荣光休至,黄龙卷甲,舒图坛畔,赤文绿错以授舜。舜以禅禹,殷汤东观于洛,习礼尧坛,降璧三沉,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济于坛。黑乌以浴,随鱼亦上,化为黑玉赤勒之书,黑龟赤文之题也,汤以伐桀,故《春秋说题辞》曰: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王者沉礼焉,《竹书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盖洛水之神也。昔夏太康失政,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于是地矣。
水经注卷十五 伊水
伊水出南阳鲁阳县西蔓渠山,《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魏山。《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伊水自熊耳东北径鸾川亭北,姦水出姦山,北流际其城东而北入伊水。世人谓伊水为姦水,姦水为交水,故名斯川为鸾川也。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其深浅也。伊水又东北径东亭城南,又屈径其亭东,东北流者也。东北过郭落山,阳水出阳山阳溪,世人谓之太阳谷,水亦取名焉。东流入伊水,伊水又东,北鲜水入焉,水出鲜山,北流注于伊。伊水又与蛮水合,水出卢氏县之蛮谷,东流入于伊。
又东北过陆浑县南,《山海经》曰:滽滽之水,出于厘山,南流注于伊水。今水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水,即滽滽之水也。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杜预《释地》曰:山在县南。阚駰《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南八十许里。《周书》,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春秋》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服虔曰:三涂、大行、轘辕、崤、渑,非南望也。京相璠著《春秋土地名》,亦云:山名也。以服氏之说,涂,道也。准《周书》南望之文,或言宜为轘辕、大谷、伊阙,皆为非也。《春秋》,晋伐陆浑,请有事于三涂。知是山明矣。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儿山之南七溪山,上有西王母祠,东南流注于伊水。又北,蚤谷水注之,水出女儿山之东谷,东径故亭南,东流入千伊水。伊水又东北径伏流岭东,岭上有昆仑祠,民犹祈焉。刘澄之《永初记》称,陆浑县西有伏流坂者也。今山在县南崖口北二十里许,西则非也。北与温泉水合,水出新城县之狼皋山西南阜下,西南流会于伊水。伊水又东北径伏睹岭,左纳焦涧水,水西出鹿髆山,东流径孤山南。其山介立丰上,单秀孤峙,故世谓之方山,即刘中书澄之所谓县有孤山者也。东历伏睹岭南,东流注于伊。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都也。寻郭文之故居,访胡昭之遗像,世去不停,莫识所在。其水有二源,俱导而东注虢略。在陆浑县西九十里也,司马彪《郡国志》曰县西虢略地,《春秋》所谓东尽虢略者也。北水东流合侯涧水,水出西北侯溪,东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径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阶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流,左合南水,水出西山七谷,亦谓之七谷水。阻涧东逝,历其县南,又东南左会北水,乱流,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纯注云:禅,一音暖,鲧化羽渊而复在此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水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威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山,东径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宗均碑南。均字文平,县人也。其碑,太始三年十二月立。其水又东流入于伊。又有明水出梁县西狼皋山,俗谓之石涧水也。西北流径杨亮垒南,西北合康水,水亦出狼皋山,东北流径范坞北与明水合,又西南流入于伊。《山海经》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是也。伊水又与大戟水会,水出梁县西,有二源,北水出广成泽,西南径杨志坞北与南水合,水源南出广成泽,西流径陆浑县南。《河南十二县境簿》曰:广成泽在新城县界黄阜。西北流,屈而东,径杨志坞南;又北屈径其坞东,又径坞北。同注老倒涧,俗谓之老倒涧水,西流入于伊。伊水又北径新城东与吴涧水会,水出县之西山,东流南屈,径其县故城西,又东转径其县南,故蛮子国也。县有鄤聚,今名蛮中是也,汉惠帝四年置县。其水又东北流,庄于伊水。伊水又北径当阶城西,大狂水入焉,水东出阳城县之大山。《山海经》曰:大之山多琈之玉。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其中多三足龟,人食之者无大疾,可以已肿。狂水又西径纶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者也。左与倚薄山水合,水北出倚薄之山,南径黄城西,又南径纶氏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狂水。狂水又西,八风溪水注之,水北出八风山,南流径纶氏县故城西,西南流入于狂水。狂水又西得三交水口,水有三源,各导一溪,并出山南流合舍,故世有三交之名也。石上菖蒲,一寸九节,为药最妙,服久化仙。其水西南流注于狂水。狂水又西径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南流径武林亭东北,又屈径其亭南,其水又西南径湮阳亭东,盖藉水以名亭也,又东南流入于狂。狂水又西径湮阳城南。又西径当阶城南,而西流注于伊。伊水又北,土沟水出玄望山西,东径玄望山南,又东径新城县故城北,东流注于伊水。伊水又北,板桥水入焉,水出西山,东流入于伊水。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西山,东流径邥垂亭南。《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秋,周甘歜败戎于邥垂者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预《释地》曰: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亭。司马彪《郡国志》曰:新城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里,遗基存焉。京相璠曰:旧说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党有高都县。余谓京论疏远,未足以证,无如虔说之指密矣。其水又东注于伊水。伊水又北径高都城东。徐广《史记音义》曰:今河南新城县有高都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东周与郑高都利者也。又来儒之水出于半石之山,西南流径斌轮城北,西历艾涧,以其水西流,又谓之小狂水也。其水又西南径大石岭南,《开山图》所谓大石山也。山下有《大石岭碑》,河南隐士通明,以汉灵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于山堂立碑,文字浅鄙,殆不可寻。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南,而刘澄之言在洛东北,非也。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王隐《晋书》曰: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阳山请雨,总尽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即是山也。来儒之水又西南径赤眉城南,又西至高都城东西入伊水,谓之曲水也。
又东北过伊阙中,伊水径前亭西。《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阳西南五十里伊阙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读为泉,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也。昭公二十六年,赵鞅使女宽守阙塞是也。陆机云:洛有四阙,斯其一焉。东岩西岭,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侧灵岩下,泉流东注,入于伊水。傅毅《反都赋》曰: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已下。盖记水之涨减也。右壁又有石铭云:元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轨,部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斩岸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
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伊水自阙东北流,枝津右出焉。东北引溉,东会合水,同注公路涧,入于洛,今无水。《战国策》曰:东周欲为田,西周不下水,苏子见西周君曰,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民皆种他种,欲贫之,不如下水以病之,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是东周受命于君矣。西周遂下水,即是水之故渠也。伊水又东北,枝渠左出焉,水积成湖,北流注于洛,今无水。伊水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径圜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建之。《后汉书郊祀志》曰:建武二年,初制郊兆于洛阳城南七里,为圜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其外坛,上为五帝位,其外为谴,重营皆紫,以像紫宫。按《礼》,天子大裘而冕,祭皞天上帝于此,今兖冕也。坛壝无复紫矣。伊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鲮鳢,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马迁谓之人鱼,故其著《史记》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鲵鱼也。
水经注卷十五 瀍水
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县北有朁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泽北对原阜,即裴氏墓茔所在,碑阙存焉。其水历泽东南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朁亭之处也。即潘安仁《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
东与千金渠合,《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斯水也。东南流,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东南流,注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
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
水经注卷十五 涧水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是山曰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地理志》曰:涧水在新安县,东南入洛。是为密矣。东北流历函谷东坂东,谓之八特板。东南入于洛。
孔安国曰:涧水出渑池山,今新安县西北有一水,北出渑池界,东南流径新安县,而东南流入于谷水。安国所言当斯水也。然谷水出渑池,下合涧水,得其通称,或亦指之为涧水也。并未之祥耳。今孝水东十里有水,世谓之慈涧,又谓之涧水。按《山海经》则少水也,而非涧水,盖习俗之误耳。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流历郏山,于谷城东而南流注于谷,旧与谷水乱流,南人于洛。今谷水东入千金渠,涧水与之俱,东入洛矣。或以是水并为周公之所相卜也。吕忱曰:今河南死水。疑其是此水也。然意所未详,故并书存之耳。
水经注卷十六 谷水
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玉。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汉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亦或谓之彭池,故徐广《史记音义》曰:黾,或作彭。谷水出处也。谷水又东径秦、赵二城南。司马彪《续汉书》曰:赤眉从黾池自利阳南,欲赴宜阳者也。世谓之俱利城。耆彦曰:昔秦、赵之会,各据一城,秦王使赵王鼓瑟。蔺相如令秦王击缶处也。冯异又破赤眉于是川矣,故光武《玺书》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嵎,收之桑榆矣。谷水又东径土崤北,所谓三崤也。谷水又东,左会北溪,溪水北出黾池山,东南流注于谷。疑即孔安国所谓涧水也。谷水又东径新安县故城南,北夹流而西接崤黾。昔项羽西入秦,坑降卒二十万于此,国灭身亡,宜矣。谷水又东径千秋亭南,其亭累石为垣,世谓之千秋城也。潘岳《西征赋》曰: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旬之期。谓是亭也。又东径雍谷溪,回岫萦纡,石路阻峡,故亦有峡石之称矣。谷水历侧,左与北川水合,水有二源,并导北山,东南流合成一水,自乾注巽,入于谷。谷水又东径缺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余,故得是名矣。二壁争高,斗耸相乱,西瞻双阜,右望如砥。谷水自门而东,广阳川水注之,水出广阳北山,东南流注于谷。南望微山,云峰相乱。谷水又径白超垒南,戴延之《西征记》云:次至白超垒,去函谷十五里,筑垒当大道,左右有山夹立,相去百余步,从中出北,乃故关城,非所谓白超垒也。是垒在缺门东十五里,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迹尚存。谷水又东,石默溪水出微山东麓石默溪,东北流入于谷。谷水又东,宋水北流注于谷。谷水又东径魏将作大匠田丘兴墓南,二碑存焉。俭父也。《管辂别传》曰:辂尝随军西征,过其墓而叹,谓士友曰:玄武藏头,青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应灭族。果如其言。谷水又东径函谷关南,东北流,皂涧水注之,水出新安县,东南流径田丘兴墓东,又南径函谷关西,关高险狭,路出廛郭。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居关外,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徒关于新安,即此处也。昔郭丹西入关,感慨于其下曰:不乘驷马高车,终不出此关也。去家十二年,果如志焉。皂涧水又东流入于谷。谷水又东北径函谷关城东,右合爽水。《山海经》曰:白石山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世谓之纻麻涧,北流注于谷,其中多碧绿。谷水又东,涧水注之。《山海经》曰:娄涿山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涧水出焉,北流注于谷。挚仲治《三辅决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谷二水之交,作五门客,因舍以为名。今在河南西四十里。以《山海经》推校,里数不殊仲治所记,水会尚有故居处。斯则涧水也,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言是水也。自下通谓涧水为谷水之兼称焉。故《尚书》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而无谷水之目,是名亦通称矣。刘澄之云:新安有涧水,源出县北,又有渊水,未知其源。余考诸地记,并无渊水,但渊、涧字相似,时有字错为渊也。故阚駰《地理志》曰:《禹贡》之渊水,是以知传写书误,字谬舛真,澄之不思所致耳。既无斯水,何源之可求乎?谷水又东,波水注之。《山海经》曰:瞻诸山西三十里娄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波水出于其阴,世谓之百答水,北流注于谷,其中多茈石、文石。谷水又东,少水注之。《山海经》曰:瞻诸山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少水出于其阴。控引众溪,积以成川,东流注于谷,世谓之慈涧也。谷水又东,俞随之水注之。《山海经》曰,平蓬山西十里廆山,其阳多琈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之孝水也。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是水在河南城西十余里,故吕忱曰:孝水在河南。而戴延之言在函谷关西。刘澄之又云出檀山。檀山在宜阳县西,在谷水南,无南入之理。考寻兹说,当承缘生《述征》谬志耳。缘生从戍行旅,征途讯访,既非旧土,故无所究,今川澜北注,澄映泥泞,何得言枯涸也。皆为疏僻矣。
东北过谷城县北,城西临谷水,故县取名焉。谷水又东径谷城南,不历其北,又东,洛水枝流入焉,今无水也。
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
河南王城西北,谷水之右有石碛,碛南出为死谷,北出为湖沟。魏太和四年,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停流以成湖渚,造沟以通水,东西十里,决湖以注瀍水。谷水又径河南王城西北,所谓成周矣。《公羊》曰:成周者何?东周也。何休曰:名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地理志》曰:河南河南县,故郏、鄏地也。京相璠曰:郏山名;鄏地邑也。卜年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是为王城。其城东南名曰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故谓是地为鼎中。楚子伐陆浑之戎,问鼎于此;《述征记》曰:谷、洛二水,本于王城东北合流,所谓谷、洛斗也。今城之东南缺千步,世又谓之谷、洛斗处,俱为非也。余按史传,周灵王之时,谷、洛二水斗,毁王宫,王将堨之,太子晋谏王,不听,遗堰三堤尚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人城郏,穆叔如周贺。韦昭曰:洛水在王城南,谷水在王城北。东入于瀍。至灵王时,谷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子洛;两水相格,有似于斗,而毁王城西南也。颍容著《春秋条例》言,西城梁门枯水处,世谓之死谷是也。始知缘生行中造次,入关经究故事,与实违矣。考王封周桓公于是为西周,及其孙惠公,封少子于巩为东周,故有东西之名矣。秦灭周,以为三川郡,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汉以为河南郡,王莽又名之曰保忠信卿:光武都各阳,以为尹。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谷水又东流径乾祭门北,子朝之乱,晋所开也,东至千金堨。《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洛阳记》曰:千金堨旧堰谷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堨竭。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渠上立堨,堨之东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白庚戌造筑此堨,更开沟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坚也,必经年历世,是故部立石人以记之云尔。盖魏明帝修王、张故绩也。堨是都水使者陈协所造。《语林》曰:陈协数进阮步兵酒,后晋文王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水历堨东注,谓之千金渠。逮于晋世,大水暴注,沟渎泄坏,又广功焉。石人东胁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常流上三丈,荡坏二堨,五龙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啮,每涝即坏,历载消弃大功,今故无令遏,更于西开泄,名曰代龙渠,地形正平,诚得为泄至理。千金不与水势激争,无缘当坏,由其卑下,水得逾上漱啮故也。今增高千金于旧一丈四尺,五龙自然必历世无患。若五龙岁久复坏,可转于西更开二堨、二渠。合用二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毕。代龙渠即九龙渠也。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永嘉初,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公私赖之。水积年渠堨颓毁,石砌殆尽,遗基见存,朝廷太和中修复故堨。按千金堨石人西胁下文云:若沟渠久疏,深引水者当于河南城北、石碛西,更开渠北出,使首狐丘。故沟东下,因故易就碛坚,便时事业已讫,然后见之。加边方多事,人力苦少,又渠堨新成,未患于水,是以不敢预修通之。若于后当复兴功者,宜就西碛,故书之于石,以遗后贤矣。虽石碛沦败,故迹可凭,准之于文,北引渠东合旧渎。旧渎又东,晋惠帝造石梁于水上,按桥西门之南颊文,称晋元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门,除竖枋,更为函枋,立作覆枋,屋前后辟级续石障,使南北入岸,筑治嫩处,破石以为杀矣。到三年三月十五日毕讫。并纪列门广长深浅于左右巷,东西长七尺,南北龙尾广十二丈,巷渎口高三丈,谓之皋门桥。潘岳《西征赋》曰:驻马皋门。即此处也。谷水又东,又结石梁,跨水制城,西梁也。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径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石季伦《金谷诗集叙》曰:余以元康七年,从太仆出为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备具。金谷水又东南流入于谷。谷水又东径金墉城北,魏明帝于洛阳城西北角筑之,谓之金墉城。起层楼于东北隅,《晋宫阁名》曰: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上架木为榭,故白楼矣。皇居创徙,宫极未就。止跸于此。构宵榭于故台,所谓台以停停也。南曰乾光门,夹建两观,观下列朱桁于堑,以为御路。东曰含春门,北有门,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屋台置一钟以和漏鼓,西北连庑函荫,墉比广榭。炎夏之日,高视常以避暑。为绿水池一所,在金墉者也。谷水径洛阳小城北,因阿旧城,凭结金墉,故向城也。永嘉之乱,结以为垒,号洛阳垒,故《洛阳记》曰:陵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者也。又东历大夏门下,故夏门也。陆机《与弟书》云: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造,门内东侧,际城有魏明帝所起景阳山,余基尚存。孙盛《魏春秋》曰:景初元年,明帝愈崇宫殿雕饰观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及五色大石于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于时百役繁兴,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已下,莫不展力。山之东,旧有九江,陆机《洛阳记》曰:九江直作圆水。水中作圆坛三破之,夹水得相径通。《东京赋》曰: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今也山则块阜独立,江无复仿佛矣。谷水又东,枝分南入华林园,历疏圃南,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缁石为口,工作精密,犹不变古,璨焉如新。又径瑶华宫南,历景阳山北,山有都亭堂上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南面射侯,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岩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游观者升降阿阁,出入虹陛,望之状凫没鸾举矣。其中引水飞皋,倾澜瀑布,或枉渚声溜,潺潺不断,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飙暂拂,则芳溢于六空,实为神居矣。其水东注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华台,殿基悉是洛中故碑累之,今造钓台于其上。池南直魏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是黄初中所立也。其水自天渊池东出华林园,径听讼观南,故平望观也。魏明帝常言,狱,天下之命也,每断大狱,恒幸观听之。以太和三年,更从今名。观西北接华林,隶簿昔刘桢磨石处也。《文士传》曰:文帝之在东宫也,宴诸文学,酒酣,命甄后出拜,坐者咸伏,惟刘桢平视之。太祖以为不敬,送徒隶簿。后太祖乘步牵车乘城,降阅簿作,诸徒咸敬,而桢拒坐,磨石不动。太祖曰,此非刘桢也,石如何性。桢曰:石出荆山玄岩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秉坚贞之志,雕之不增文,磨之不加莹,禀气贞正,禀性自然。太祖曰:名岂虚哉?复为文学。池水又东流入洛阳县之南池,池,即故翟泉也,南北百一十步,东西七十步。皇甫谧曰: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春秋》定公元年,晋魏献子合诸侯之大夫于翟泉,始盟城周。班固、服虔、皇甫谧咸言翟泉在洛阳东北,周之墓地。今案周威烈王葬洛阳城内东北隅,景王冢在洛阳太仓中,翟泉在两冢之间,侧广莫门道东,建春门路北.路,即东宫街也,于洛阳为东北。后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大其城,并得景王冢矣,是其墓地也。及晋永嘉元年,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二鹅出,苍色者飞翔冲天,白色者止焉。陈留孝廉董养曰:步广,周之翟泉,盟会之地,今色苍胡象矣,其可尽言乎?后五年,刘曜、王弥入洛,帝居平阳。陆机《洛阳记》曰:步广里在洛阳城内,宫东是翟泉所在,不得于太仓西南也。京相璠与裴司空彦季修《晋舆地图》,作《春秋地名》,亦言今太仓西南池水名翟泉。又曰:旧说言翟泉本自在洛阳北苌宏城,成周乃绕之。杜预因其一怔,谓必是翟泉,而即实非也。后遂为东宫池。晋《中州记》曰:惠帝为太子,出闻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侍臣贾允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蟆,在私地为私虾蟆。令曰:若官虾蟆,可给廪。先是有谶云:虾蟆当贵。昔晋朝收愍怀太子于后池,即是池也。其一水自大夏门东径宣武观,凭城结构,不更增墉,左右夹列步廊,参差翼跂,南望天渊池,北瞩宣武场。《竹林七贤论》曰:王戎幼而清秀,魏明帝于宣武场上为栏苞虎牙,使力士袒裼,迭与之搏,纵百姓观之。戎年七岁,亦往观焉,虎乘间薄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亭然不动。帝于门上见之,使问姓名而异之。场西故贾充宅地。谷水又东径广莫门北,汉之谷门也。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垅也。《魏志》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合见孟津,侍中辛毗谏曰:若九河溢涌,洪水为害,丘陵皆夷,何以御之?帝乃止。谷水又东屈南,径建春门石桥下,即上东门也。阮嗣宗《咏怀诗》曰:步出上东门者也。一曰上升门,晋曰建阳门。《百官志》曰:洛阳十二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东观汉记》曰:郅恽为上东门候,光武尝出,夜还,诏开门欲入,恽不内,上令从门间识面,恽曰:火明辽远。遂拒不开,由是上益重之。亦袁本初挂节处也。桥首建两石柱,桥之《右柱铭》云,阳嘉四年乙酉壬申,诏书以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使中谒者魏郡清渊马宪监作石桥梁柱,敦敕工匠尽要妙之巧,攒立重石,累高周距,桥工路博,流通万里云云。河南尹邳崇、丞渤海重合双福、水曹掾中牟任防、史王荫、史赵兴、将作吏睢阳申翔,道桥掾成皋卑国,洛阳令江双,丞平阳降监掾王腾之,主石作右北平山仲,三月起作,八月毕成。其水依柱,又自乐里道屈而东出阳渠。昔陆机为成都王颖入洛败北而返,水南即马市,旧洛阳有三市,斯其一也。亦嵇叔夜为司马昭所害处也。北则白社故里,昔孙子荆会董威辇于白社,谓此矣。以同载为荣,故有《威辇图》。又东径马市石桥,桥南有二石柱,并无文刻也。汉司空渔阳王梁之为河南也,将引谷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故以坐免。后张纯堰洛以通漕,洛中公私穰赡。是渠今引谷水,盖纯之创也。按陆机《洛阳记》、刘澄之《永初记》言,城之西面有阳渠,周公制之也。昔周迁殷民于洛邑,城隍逼狭,卑陋之所耳。晋故城成周以居敬王,秦又广之,以封不韦,以是推之,非专周公可知矣。亦谓之九曲渎,《河南十二县境簿》云:九曲渎在河南巩县西,西至洛阳。又按傅畅《晋书》云:都水使者陈狼凿运渠,从洛口入注九曲至东阳门。是以阮嗣宗《咏怀诗》所谓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岑:又言遥遥九曲间,裴徊欲何之者也。阳渠水南暨阊阖门,汉之上西门者也。《汉宫记》曰:上西门所以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戍,故以丹镂之。太和迁都,徙门南侧。其水北乘高渠,枝分上下,历故石桥东入城,径望先寺,中有碑,碑侧法《子丹碑》作龙矩势,于今作则佳,方古犹劣。渠水又东历故金市南,直千秋门右,宫门也。又枝流入石逗伏流,注灵芝九龙池。魏太和中,皇都迁洛阳,经构宫极,修理街渠,务穷隐,发石视之,曾无毁坏。又石工细密,非今之所拟,亦奇为精至也,遂因用之。其一水自千秋门南流径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二门衡栿之上,皆刻云龙风虎之状,以火齐薄之,及其晨光初起,夕景斜辉,霜文翠照,陆离眩目。又南径通门、掖门西,又南流东转,径阊阖门南。案《礼》,王有五门,谓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路门一曰毕门,亦曰虎门也。魏明帝上法太极于格阳,南宫起太极殿于汉崇德殿之故处,改雉门为阊阖门。昔在汉世,洛阳宫殿门题,多是大篆,言是蔡邕诸子。自董卓焚宫殿,魏太祖平荆州,汉吏部尚书安定梁孟皇善师宜官八分体,求以赎死。太祖善其法,常仰系帐中爱玩之,以为胜宜官。北宫榜题,咸是鹄笔,南宫既建,明帝令侍中京兆韦诞以古篆书之。皇都迁洛,始令中书舍人沈含馨以隶书书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节令江式以大篆易之。今诸桁榜题,皆是式书。《周官》,太宰以正月悬治法于象魏。《广雅》曰:阙,谓之象魏。《风俗通》曰:鲁昭公设两观于门,是谓之阙,从门,欮声,《尔雅》曰:观谓之阙。《说文》曰:阙,门观也。《汉官典职》曰:偃师去洛四十五里,望朱雀阙,其上郁然与天连,是明峻极矣。《洛阳故宫名》有朱雀阙、白虎阙、苍龙阙、北阙、南宫阙也。《东观汉记》曰:更始发洛阳,李松奉引车马奔触北阙铁柱门,三马皆死。即斯阙也。《白虎通》曰: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今阊阖门外夹建巨阙,以应天宿,虽不如礼,犹象而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矣。《广雅》曰:复思谓之屏。《释名》曰:屏,自障屏也;罦思在门外,罦复也。臣将入请事于此,复重思之也。汉末兵起,坏园陵罦思,曰无使民复思汉也。故《盐铁论》曰:垣阙罦思。言树屏隅角所架也。颖容又曰:阙者,上有所失,下得书之于阙,所以求论誉于人,故谓之阙矣。今阙前水南道右,置登闻鼓以纳谏。昔黄帝立明堂之议,尧有衢室之间,舜有告善之旌,禹有立鼓之讯,汤有总街之诽,武王有灵台之复,皆所以广设过误之备也。渠水又枝分,夹路南出,径太尉、司徒两坊间,谓之铜驼街。旧魏明帝置铜驼诸兽于阊阖南街,陆机云:驼高九尺,脊出太尉坊者也。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也,作九层浮图,浮图下基方十四丈,自金露槃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虽二京之盛,五都之富,利刹灵图,未有若斯之构。按《释法显行传》,西国有爵离浮图,其高与此相状,东都西域,俱为庄妙矣。其地是曹爽故宅,经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爽窟室,下入土可丈许,地壁悉累方石砌之,石作细密,都无所毁,其石悉入法用,自非曹爽,庸匠亦难复制此。桓氏有言,曹子丹生此豚犊,信矣。渠左是魏、晋故庙地,今悉民居,无复遗墉也。渠水又西历庙社之间,南注南渠。庙社各以物色辨。方《周礼》,庙及路寝,皆如明堂,而有燕寝焉。惟祧庙则无,后代通为一庙,列正室于下,无复燕寝之制。《礼》,天子建国,左庙右社,以石为主,祭则希冕。今多王公摄事,王者不亲拜焉。咸宁元年,洛阳大风,帝庙树折,青气属天,元王东渡,魏社代昌矣。渠水自铜驼街东径司马门南,魏明帝始筑,阙崩,压杀数百人,遂不复筑,故无阙门。南屏中旧有置铜翁仲处,金狄既沦,故处亦褫,惟坏石存焉。自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往来之禁,一同两汉。曹子建尝行御街,犯门禁,以此见薄。渠水又东径杜元凯所谓翟泉北,今无水。坎方九丈六尺,深二丈余,似是人功而不类于泉陂,是验非之一证也。又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王室定遂徒居,成周小,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之,泉源既塞,明无故处,是验非之二证也。杜预言:翟泉在太仓西南,既言西南,于洛阳不得为东北,是验非之三证也。稽之地说,事几明矣,不得为翟泉也。渠水历司空府前,径太仓南,出东阳门石桥下,注阳渠。谷水自阊阖门而南径土山东,水西三里有坂,坂上有土山,汉大将军梁冀所成,筑土为山,植木成苑,张璠《汉记》曰:山多峭坂,以象二崤,积金玉,采捕禽兽,以充其中,有人杀苑兔者,迭相寻逐,死者十三人。南出径西阳门,旧汉氏之西明门也,亦曰雍门矣。旧门在南,太和中以故门邪出,故徙是门。东对东阳门。谷水又南径白马寺东。昔汉明帝梦见大人,金色,项佩白光。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始以榆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此榆后移在城内愍怀太子浮图中,近世复迁此寺,然金光流照,法轮东转,创自此矣。谷水又南径平乐观东,李尤《平乐观赋》曰:乃设平乐之显观,章秘伟之奇珍。华峤《后汉书》曰:灵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采华盖高十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奇兵骑士数万人,天子住大盖下。礼毕,天子躬擐甲,称无上将军,行阵三匝而还,设秘戏以示远人。故《东京赋》曰: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古人以良金铸其象。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今于上西门外无他基观,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巍然广秀,疑即平乐观也。又言皇女稚殇,埋于台侧,故复名之曰皇女台。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董卓销为金,用铜马徙于建始殿东阶下,胡军丧乱,此象遂沦。谷水又南径西明门,故广阳门也。门左枝渠东派入城,径太社前,又东径太庙南,又东于青阳门右下注阳渠。谷水又南,东屈径津阳门南,故津门也。昔洛水泛泆漂害者众,津阳城门校尉将筑以遏水,谏议大夫陈宣止之曰:王尊臣也,水绝其足,朝廷中兴,必不入矣。水乃造门而退。谷水又东径宣阳门南,故苑门也。皇都迁洛,移置于此,对阊阖门南,直洛水浮桁。故《东京赋》曰:溯洛背河,左伊右瀍者也。夫洛阳考之中土,卜惟洛食,实为神也。门左即洛阳池处也。池东旧平城门所在矣,今塞。北对洛阳南宫,故蔡邕曰: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洛阳诸宫名》曰,南宫有謻台临照台。《东京赋》曰:其南则有謻门,曲榭邪阻城洫。《注》云:謻门,冰室门也;阻,依也;洫,城下池也。皆屈曲邪行依城池为道。故《说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矣。謻门即宣阳门也,门内有宣阳冰室,《周礼》有冰人,日在北陆而藏之西陆,朝觌而出之。冰室旧在宣阳门内,故得是名。门既拥塞,冰室又罢。谷水又径灵台北,望云物也。汉光武所筑,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尝宴于此台,得鼮鼠于台上,亦谏议大夫第五子陵之所居,伦少子也,以清正,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台,或十日不炊,司隶校尉南阳左雄,尚书庐江朱孟兴等,皆伦故孝廉功曹,各致礼饷,并辞不受,永建中卒。谷水又东径平昌门南,故平门也。又径明堂北,汉光武中元元年立。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为辟雍也。谷水又东径开阳门南,《晋宫阁名》曰:故建阳门也,《汉官》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琅琊开阳县上言:县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因刻记年月日以名焉。何汤字仲弓,尝为门候,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内,朝廷嘉之。又东径国子太学石经北,《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记》曰:古者,家有塾,党有痒,遂有序,国有学。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左学、右学,周人之东胶、虞庠。《王制》云: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故有太学、小学,教国之子弟焉,谓之国子。汉魏以来,置太学于国子堂。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扬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义焉。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绝矣。鲁恭王得孔子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言大篆出于周宣之时,史籀创著。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及胡母敬,又改籀书谓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许氏《字说》专释于篆,而不本古文,言古隶之书起于秦代,而篆字文繁,无会剧务,故用隶人之省,谓之隶书,或云即程邈于云阳增损者,是言隶者,篆捷也。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宏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桐棺前和外隐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明帝又刊《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堂溪典等名。《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石经》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年,用作工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元年八月作毕。碑南面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石经》北有晋《辟雝行礼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石经》沦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怃焉。考古有三雝之文,今灵台太学,并无辟雝处。晋永嘉中,王弥、刘曜入洛,焚毁二学,尚仿佛前基矣。谷水于城东南隅枝分北注,径青阳门东,故清明门也,亦曰税门,亦曰芒门。又北径东阳门东,故中东门也。又北径故太仓西,《洛阳地记》曰:大城东有太仓,仓下运船常有千计。即是处也。又北入洛阳沟。谷水又东左边为池,又东右出为方湖,东西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故水衡署之所在也。谷水又东南转屈而东注,谓之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谷水又东注鸿池陂,《百官志》曰:鸿池,池名也,在洛阳东二十里,丞一人,二百石。池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中又有东西横塘,水溜径通,故李尤《鸿池陂铭》曰:鸿泽之陂,圣王所规,开源东注,出自城池也。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涧。晋《后略》曰:成都王颖使吴人陆机为前锋都督,伐京师,轻进,为洛军所乘,大败于鹿苑,人相登蹑,死于堑中及七里涧,涧为之满。即是涧也。涧有石梁,即旅人桥也。昔孙登不欲久居洛阳,知杨氏荣不保终,思欲遁迹林乡,隐沦妄死,杨骏埋之于此桥之东,骏后寻亡矣。《搜神记》曰:太康末,京、洛始为折杨之歌,有兵革辛苦之辞。骏后被诛,太后幽死,折杨之应也。凡是数桥,皆累石为之,亦高壮矣,制作甚佳,虽以时往损功,而不废行旅。朱超石《与兄书》云: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题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桥经破落,复更修补,今无复文字。阳渠水又东流径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庙在北山上,成公绥所谓偃师西山也。山上旧基尚存,庙宇东向,门有两石人对倚,北石人胸前铭云:门亭长石人。西有二石阙,虽经颓毁,犹高丈余。阙西,即庙故基也。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复可识,子安仰澄芬于万古,赞清徽于庙像,文字厥集矣。阳渠水又东径毫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曰殷,此始也。班固曰:尸乡,故殷汤所都者也。故亦曰汤亭。薛瓒《汉书注》、皇甫谧《帝王世纪》,并以为非,以为帝喾都矣。《晋太康记》、《地道记》,并言田横死于是亭,故改曰尸乡,非也。余按司马彪《郡国志》,以为春秋之尸氏也。其泽,野负原夹,郭多坟陇焉。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袁氏《王陆诗叙》:机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若民居者,因往逗宿,见一少年,姿神端远,与机言玄,机服其能而无以酬折,前致一辩,机题纬古今,综检名实,此少年不甚欣解。将晓,去,税驾逆旅,妪曰:君何宿而来?自东数十里无村落,止有山阳王家墓。机乃怪怅,还睇昨路,空野霾云,攒木蔽日,知所遇者,审王弼也。此山即祝鸡翁之故居也。《搜神记》曰:祝鸡翁者,洛阳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年余,鸡至于余头,皆有名字。欲取,呼之名,则种别而至。后之吴山,莫知所去矣。谷水又东径偃师城南。皇甫谧曰:帝喾作都于亳,偃师是也。王莽之所谓师氏者也。谷水又东流注于洛水矣。
水经注卷十六 甘水
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水之所导,发于山曲之中,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掌焉。
东北至河南县南,北入洛。
甘水发源东北流,北屈径一故城东,在非山上,世谓之石城也。京相璠曰:或云甘水西山上,夷污而平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指谓是城也。余按甘水东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世谓之鉴洛城,鉴、甘声相近,既故甘城也,为王子带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焉。甘水又与非山水会,水出非山东谷,东流入于甘水。甘水又于河南城西北入洛。《经》言县南,非也。京相璠曰:今河南县西南有甘水,北入洛。斯得之矣。
水经注卷十六 漆水
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
《山海经》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盖自北而南矣。《尚书禹贡》、太史公《禹本纪》云:导渭水东北至径,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孔安国曰:漆、沮,一水名矣,亦曰洛水也,出冯翊北。周太王去邠,度漆逾梁山,止岐下,故《诗)云: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又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是符《禹贡》、《本纪》之说。许慎《说文》称,漆水出右扶风杜阳县岐山,东入渭,从水,黍声。又云:一曰漆城池也。潘岳《关中记》曰:关中有泾、渭、灞、浐、酆、鄗、漆、沮之水,酆、鄗、漆、沮四水,在长安西南鄠县,漆、沮皆南注,酆、鄗水北注。《开山图》曰:丽山西北有温池。温池西南八十里岐山,在杜阳北。长安西有渠,谓之漆渠。班固《地理志》云:漆水在漆县西。阚駰《十三州志》又云:漆水出漆县西,北至岐山,东入渭。今有水出杜阳县岐山北漆溪,谓之漆渠,西南流注岐水。但川土奇异,今说互出,考之经史,各有所据,识浅见浮,无以辨之矣。
水经注卷十六 浐水
浐水出京兆蓝田谷,北入于灞。
《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浐水。浐水又北历蓝田川,北流注于灞水。《地理志》曰:浐水北至霸陵入霸水。
水经注卷十六 沮水
沮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祋祤县北,东人于洛。
《地理志》曰:沮出直路县西,东入洛。今水自直路县东南,径谯石山东南流,历檀台川,俗谓之檀台水,屈而夹山西流,又西南径宜君川,世又谓之宜君水。又得黄嵚水口,水西北出云阳县石门山黄嵚谷,东南流注宜君水。又东南流径祋祤县故城西,县以汉景帝二年置,其水南合铜官水,水出县东北,西南径铜官川,谓之铜官水。又西南流径祋祤县东,西南流径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注宜君水。宜君水又南出土门山西,又谓之沮水。又东南历土门南原下,东径怀德城南,城在北原上。又东径汉太上皇陵北,陵在南原上,沮水东注郑渠。昔韩欲令秦无东伐,使水工郑国间秦凿泾引水,谓之郑渠,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所谓瓠中也。《尔雅》以为周焦获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亦秦之利。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皆亩一钟,关中沃野,无复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命曰郑渠。渠渎东径宜秋城北,又东径中山南。《河渠书》曰:凿泾水自中山西。《封禅书》: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将荐之甘泉,鼎至中山,氤氲有黄云盖焉。徐广《史记音义》曰:关中有中山,非冀州者也。指证此山,俗谓之仲山,非也。郑渠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郑渠故渎又东径嶻薛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水。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又东南出原,注郑渠。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径原东与沮水合,分为二水,一水东南出,即浊水也,至白渠与泽泉合,俗谓之漆水,又谓之为漆沮水。绝白渠,东径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城,即栎阳宫也。汉高帝葬皇考于是县,起坟陵,署邑号,改曰万年也。《地理志》曰:冯翊万年县,高帝置,王莽曰异赤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栎阳,今万年矣。阚駰曰:县西有泾、渭,北有小河。谓此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径郭城西与白渠枝渠合,又南入于渭水也。其一水东出,即沮水也,东与泽泉合,水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谓是水为漆水也。东流径薄昭墓南,冢在北原上。又径怀德城北,东南注郑渠,合沮水。又自沮直绝注浊水,泵白渠合焉,故浊水得漆沮之名也。沮循郑渠,东径当道城南。城在频阳县故城南,频阳宫也,秦厉公置。城北有频山,山有汉武帝殿,以石架之。县在山南,故曰频阳也。应劭曰:县在频水之阳。今县之左右,无水以应之,所可当者,惟郑渠与沮水。又东径莲芍县故城北,《十二州志》曰:县以草受名也,沮水又东径汉光武故城北,又东径粟邑县故城北,王莽更名粟城也。后汉封骑都尉耿夔为侯国。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
水经注卷十七 渭水一
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三源合注,东北流径首阳县西,与别源合,水南出鸟鼠山渭水谷,《尚书禹贡》所谓渭出鸟鼠者也。《地说》曰:鸟鼠山,同穴之枝干也。渭水出其中,东北过同穴枝间,既言其过,明非一山也。又东北流而会于殊源也。渭水东南流径首阳县南,右得封溪水,次南得广相溪水,次东得共谷水,左则天马溪水,次南则伯阳谷水,并参差翼注,乱流东南出矣。
东北过襄武县北,广阳水出西山,二源合注,共成一川,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南径襄武县东北,荆头川水入焉,水出襄武西南鸟鼠山荆谷,东北径襄武县故城北。王莽更名相桓,汉护羌校尉温序行部,为隗嚣部将苟宇所拘,衔须自刎处也。其水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常若东南,不东北也。又东,枲水注之,水出西南雀富谷,东北径襄武县南,东北流入于渭。《魏志》称:咸熙二年,襄武上言,大人见,身长三丈余,迹长三尺二寸,白发,著黄单衣巾,拄杖,呼民王始语云,今当太平。十二月,天禄永终,历数在晋。遂迁魏而事晋。又东过镡道县南,右则岑溪水,次则同水,俱左注之。次则过水右注之,渭水又东南,径源道县故城西。昔秦孝公西斩戎之源王。应劭曰:源,戎邑也。汉灵帝中平五年,别为南安郡。赤亭水出郡之东山赤谷,西流径城北,南人渭水。渭水又径城南,得粟水,水出西南安都谷,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新兴川水出西南乌鼠山,二源合舍、东北流与彰川合。水出西南溪下,东北至彰县南。本属故道候尉治,后汉县之,永元元年,和帝封耿秉为侯国也。万年川水出南山,东北流注之。又东北注新兴川。又东北径新兴县北,《晋书地道记》,南安之属县也。其水又东北,与南川水合,水出西南山下,东北台北水,又东北注于渭水。渭水又东径武城县西,武城川水入焉。津源所导,出鹿部西山,两源合注,东北流径鹿部南,亦谓之鹿部水。又东北,昌丘水出西南丘下,东北注武城水,乱流东北注渭水。渭水又东入武阳川。又有关城川水出南,安城谷水出北,两川参差注渭水。渭水又东,有落门西山东流,三谷水注之,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水。有落门聚,昔冯异攻落门,未拔而薨。建武十年,来歙又攻之,擒魄嚣子纯,陇右平。渭水自落门东至黑水峡,左右六水夹往。左则武阳溪水,次东得土门谷水,俱出北山,南流入渭。右则温谷水,次东有故城溪水,次东有间里溪水,亦名习溪水,次东有黑水,井出南山。北流入渭,渭水又东出黑水峡,历冀川。
又东过冀县北,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则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径平襄县故城南,故襄戎邑也。王莽之所谓平相矣。其水东南流,历三堆南,又东流南屈,历黄槐川,梗津渠,冬则辍流,春夏水盛则通川注渭。次则牛谷水,南入渭水。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国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汉成帝鸿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鸣,声隐隐如雷,有顷止,闻于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鸡皆鸣,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著崖胁,去地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则有兵,是岁,广汉钳子攻死囚,盗库兵,略吏民,衣绣衣,自号为仙君,党与漫广,明年冬伏诛,自归者三千余人。信而有征矣。其水北径冀县城北。秦武公十年,伐冀戎,县之。故天水郡治,王莽更名镇戎县曰冀治,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改曰汉阳郡,城即隗嚣称西伯所居也。后汉马超之围冀也,凉州别驾阎伯俭潜出水中,将告急夏侯渊,为超所擒,令告城无救。伯俭曰大军方至,咸称万岁。超怒,数之。伯俭曰:卿欲令长者出不义之言乎?遂杀之。渭水又东合冀水,水出冀谷,次东有浊谷水,次东有当里溪水,次东有托里水,次东有渠谷水,次东有黄土川水,俱出南山,北径冀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出岑峡,入新阳川,径新阳下城南,溪谷,赤蒿二水,并出南山。东北入渭水。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陇山,其水西流,右径瓦亭南。隗嚣闻略阳陷,使牛邯守瓦亭,即此亭也。一水亦出陇山,东南流,历瓦亭北,又西南合为一水,谓之瓦亭川。西南流,径清宾溪北,又西南与黑水合,水出黑城北。西南径黑城西,西南流,莫吾南川水注之。水东北出陇垂,西南流,历黑城南,注黑水。黑水西南出悬镜峡,又西南入瓦亭水,又有水自西来会,世谓之鹿角口。又南径阿阳县故城东。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侵陇右,汉阳长史盖勋屯阿阳以拒贼,即此城也。其水又南与燕无水合,水源延发东山,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左会方城川,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径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径成纪县。故帝大皞庖牺所生之处也。汉以为夭水郡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又东,潜源隐发,通入成纪水,东南入瓦亭水。瓦亭水又东南,与受渠水相会,水东出大陇山,西径受渠亭北,又西南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流,历僵人峡。路侧岩上有死人僵尸峦穴,故岫壑取名焉。释鞍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僵尸倚窟,枯骨尚全,唯无肤发而已。访其川居之士,云其乡中父老作童儿时,已闻其长旧传此,当是数百年骸矣。其水又西南与略阳川水合,水出陇山香谷西,西流,右则单溪西注,左则阁川水入焉。其水又西历蒲池郊,石鲁水出东南石鲁溪,西北注之。其水又西历略阳川,西得破社谷水,次西得平相谷水,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蹄谷水,并出南山,北流于略阳城东,扬波北注。川水又西径略阳道故城北,埿渠水出南山,北径埿峡北,入城。建武八年,中郎将来歙,与祭遵所部护军王忠、右辅将军朱宠将二千人,皆持卤刀斧。自安民县之杨城。元始二年,成帝罢安定滹沱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从番须回中,伐树木,开山道,至略阳,夜袭击嚣,拒守将金梁等,皆杀之,因保其城,隗嚣闻略阳陷,悉众以攻歙,激水灌城。光武亲将救之,嚣走西城,世祖与来歙会于此。其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盖嚣所堨以灌略阳也。川水西得白杨泉,又西得蒲谷水,又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龙尾溪水,与蒲谷水合,俱出南山飞清,北入川水。川水又西南得水洛口,水源东导陇山,西径水洛亭,西南流,又得犊奴水口,水出陇山,西径犊奴川,又西径水洛亭南,西北注之,乱流西南,径石门峡,谓之石门水,西南注略阳川。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之后,有帝女蜗焉,与神农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径显亲县故城东南,汉封大鸿胪窦固为侯国。自石宕次得虾蟆溪水,次得金黑水,又得宜都溪水,咸出左右,参差相入。瓦亭水又东南合安夷川口,水源东出胡谷,西北流历夷水川,与东阳川水会,谓之取阳交。又西得何宕川水,又西得罗汉水,并自东北西南注夷水。夷水又西径显亲县南,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东南,得大华谷水,又东南,得折里溪水,又东,得六谷水,皆出近溪湍峡,注瓦亭水。又东南出新阳峡,崖岫壁立,水出其间,谓之新阳崖水,又东南注于渭也。
又东过上邦县,渭水东历县北邽山之阴,流径固岭东北,东南流,兰渠川水出自北山,带佩众溪,南流注于渭。渭水东南与神涧水合。《开山图》所谓灵泉池也,俗名之为万石湾。渊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罹其毙。渭水又东南,得历泉水,水北出历泉溪,东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南,出桥亭西,又南得藉水口,水出西山,百涧声流,总成一川,东历当亭川,即当亭县洽也。左则当亭水,右则曾席水注之。又东与大弁川水合,水出西山,二源合注,东历大弁川,东南流注于藉水。藉水又东南流,与竹岭水合,水出南山竹岭,二源同泻,东北入籍水。藉水又东北径上邦县,左佩四水:东会占溪水,次东有大鲁谷水,次东得小鲁谷水,次东有杨反谷水,咸自北山流注藉水。藉水右带四水,竹岭东得乱石溪水,次东得木门谷水,次东得罗城溪水,次东得山谷水,皆导源南山,北流入籍水。藉水又东,黄瓜水注之,其水发源黄爪西谷,东流径黄爪县北,又东,清溪白水左右夹注。又东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历涧北流,泉溪委漾,同注黄瓜水。黄爪水又东北历赤谷,咸归于藉。藉水又东,得毛泉谷水,又东径上邦城南,得核泉水,并出南山,北流注于藉。藉水,即洋水也。北有濛水注焉,水出县西北邽山,翼带众流,积以成溪,东流南屈,径上邦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邦,故邦戎国也。秦武公十年,伐邽县之,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诗》所谓西戎板屋也,濛水又南注藉水。《山海经》曰:邽山,邽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洋,谓是水也。藉水又东得阳谷水,又得宕谷水,并自南山北入于藉。藉水又东合段溪水,水出西南马门溪,东北流合藉水。藉水又东入于渭。渭水又历桥亭南,而径绵诸县东,与东亭水合,亦谓之为桥水也,清水又或为通称矣。水源东发小陇山,众川泻注,统成一水,西入东亭川.为东亭水,与小祗、大祗二水合。又西北得南神谷水,三川并出,东南差池泻注。又有埋蒲水,翼带二川,与延水并西南注东亭水。东亭水又西,右则叹沟水,次西得宕谷水,水出东南,二溪西北流,注东亭川。东亭川水,右则温谷水,出小陇山,又西,莎谷水出南山莎溪,西南注东亭川水。东亭川水又西得清水口,水导源东北陇山,二源俱发,西南出陇口,合成一水,西南流,历细野峡,径清池谷,又径清水县故城东。王莽之识睦县矣。其水西南合东亭川,自下亦通谓之清水矣。又径清水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秦水西径降陇县故城南,又西南,自亥、松多二水出陇山,合而西南流,径降陇城北,又西南注秦水。秦水又西南,历陇川,径六盘口,过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咸谓之秦川。又西,羌水注焉。水北出羌谷,引纳众流,合以成溪。水星会,谓之小羌水。西南流,左则长谷水西南注之,右则东部水东南入焉。羌水又南入清水。清水又西南得绵诸水口,其水导源西北绵诸溪,东南有长思水,北出长思溪,南入绵诸水。又东南,历绵诸道故城北,东南入清水。清水东南注渭。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水出西南径谷之山,东北流,与横水合,水出东南横谷。西北径横水圹,又西北入泾谷水。乱流西北,出泾谷峡,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邦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皇甫谧云生寿丘,丘在鲁东门北,未知孰是也。其水北流注泾谷水。泾谷水又西北,白城溪东北流,白娥泉水出其西,东注白城水。启城水又东北入泾谷水。泾谷水又东北,历董亭下。杨难当使兄子保宗镇董亭,即是亭也。其水东北流注于渭。《山海经》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也。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北流,白水出东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阳水。伯阳水又西北历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渭水又东历大利,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水南出刑马山,北历平作,西北径苗谷,屈而东径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盖李耳西入,往径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渭水东南流,众川泻浪,雁次鸣注,左则伯阳东溪水注之,次东得望松水,次东得毛六溪水,次东得皮周谷水,次东得黄杜东溪水,出北山,南入渭水。其右则明谷水,次东得丘谷水,次东得丘谷东溪水,次东有钳岩谷水,并出南山,东北注渭。渭水又东南,出石门,度小陇山,径南由县南,东与楚水合,世所谓长蛇水。水出汧县之数历山也。南流,径长蛇戍东。魏和平三年筑,徙诸流民以遏陇寇。楚水又南流,注于渭。阚駰以是水为汧水焉。渭水又东,汧汗二水入焉。余按诸地志,汧水出济县西北,阚駰《十三州志》与此同,复以汧水为龙鱼水,盖以其津流径通,而更摄其通称矣。渭水东入散关。《抱朴子神仙传》曰:老子西出关,关令尹喜候气,知真人将有西游者,遇老子,强令之著书,耳不得已,为著《道》、《德》二经,谓之《老子》书也。有老子庙。干宝《搜神记》云:老子将西入关,关令尹喜好道之士,睹真人当西,乃要之途也。皇甫士安《高士传》云:老子为周柱下史,及周衰,乃以官隐,为周守藏室史,积八十余年,好无名接,而世莫知其真人也。至周景王十年,孔子年十七,遂适周见老聃。然幽王失道,平王东迁,关以捍移,人以职徒,尹喜候气,非此明矣。往径所由,兹焉或可。渭水又东径西武功北,俗以为散关城,非也。褚先生乃曰: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蜀口栈道近山,无他豪,易高者是也。渭水又与扞水合,水出周道谷北,径武都故道县之故城西。王莽更名曰善治也。故道县有怒特祠,《列异传》曰:武都故道县有怒特祠,云神本南山大梓也。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代之,树疮随合,秦文公乃遣四十人持斧斫之,犹不断,疲士一人,伤足不能去,卧树下,闻鬼相与言曰:劳攻战乎?其一曰足为劳矣。又曰:秦公必持不休。答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于子何如?乃默无言,卧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随所所以灰跋,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其水又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渭水又东南,右合南山五溪水,夹涧流注之。又东过陈仓县西。
县有陈仓山,山上有陈宝鸡鸣祠。昔秦文公感伯阳之言,游猎于陈仓,遇之于此坂,得若石焉,其色如肝,归而宝祠之,故曰陈宝。其来也自东南,晖晖声若雷,野鸡皆鸣,故曰鸡鸣神也。《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黄帝孙、舜妻盲冢祠。有羽阳宫,秦武王起。应劭曰:县氏陈山。姚睦曰:黄帝都陈言在此。荣氏《开山图注》曰:伏牺生成纪,徙治陈仓,非陈国所建也。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使昭乡人靳祥说之,不下。亮以数万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今研水对亮城,是与昭相御处也。陈仓水出于陈仓山下,东南流注于渭水。渭水又东与绥阳溪水合,其水上承斜水,水自斜谷分注绥阳溪,北届陈仓,入渭。故诸葛亮《与兄瑾书》曰: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渭水又东径郁夷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有汧水祠。王莽更之曰郁平也。《东观汉记》曰:隗嚣围来歙于略阳。世祖诏曰:桃花水出,船槃皆至郁夷,陈仓分部而进者也。汧水入焉。水出汧县之蒲谷乡弦中谷,决为弦蒲薮。《尔雅》曰:水决之泽为汧。汧之为名,实兼斯举。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岩嶂高险,不通轨辙。故张衡《四愁诗》曰:我所恩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潭涨不测。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而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龙鱼水,自下亦通谓之龙鱼川。川水东径汧县故城北。《史记》,秦文公东猎汧田,因遂都其地,是也。又东历泽,乱流为一。右得白龙泉,泉径五尺,源穴奋通。沦漪四泄,东北流,注于汧。汧水又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峰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地理志》曰:吴山在县西,古文以为汧山也。《国语》所谓西虞矣。山下石穴,广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悬波侧注,漰渀震荡,发源成川,北流注于汧。自水会上下,咸谓之为龙鱼川。汧水又东南,径隃麋县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昔郭歙耻王莽之征,而遁迹于斯。建武四年,光武封耿况为侯国矣。汧水东南历慈山,东南径郁夷县[北],平阳故城南。《史记》秦宁公二年,徙平阳。徐广曰:故郿之平阳亭也。城北有《汉邠州刺史赵融碑》,灵帝建安元年立。汧水又东流,注于渭。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今人谓之丸谷,石壁深高,幽隍邃密,林障秀阻,人迹罕交。东南隅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水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其水清泠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维堆城七十里。渭水又东径积石原,即北原也。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司马懿屯渭南。雍州刺史郭淮策亮必争北原而屯,遂先据之。亮至,果不得上。渭水又东径五丈原北。《魏氏春秋》曰:诸葛亮据渭水南原,司马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者,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亮果屯此原,与懿相御。渭水又东径郿县故城南。《地理志》曰:右辅都尉治。《魏氏春秋》,诸葛亮寇郿,司马懿据郿拒亮,即此县也。渭水又东径郿坞南。《汉献帝传》曰:董卓发卒筑郿坞,高与长安城等,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愚如此。
水经注卷十八 渭水二
又东过武功县北,渭水于县,斜水自南来注之。水出县西南衙岭山,北历斜谷,径五丈原东。诸葛亮《与步骘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水出武功县,故亦谓之武功水也。是以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其水北流注于渭。《地理志》曰:斜水出衙岭北,至郿注渭。渭水又东,径马冢北。诸葛亮《与步骘书》曰: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渭水又径武功县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地理志》曰: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杜预以为中南也。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杜彦达曰: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山上有谷春祠。春,栎阳人,成帝时病死而尸不寒,后忽出栎南门及光门上,而入太白山。民为立祠于山岭,春秋来祠,中上宿焉。山下有太白祠,民所祀也。刘曜之世,是山崩,长安人刘终于崩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字,曰:皇亡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咢西小衰困嚣丧。呜呼!呜呼!赤牛奋靷其尽乎!时群官毕贺。中书监刘均进曰:此国灭之象,其可贺乎?终如言矣。渭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杜彦达曰:可治百病,世清则疾愈,世浊则无验。其水下合溪流,北注十三里,入渭。渭水又东,径漦县故城南。旧邰城也。后稷之封邑矣,《诗》所谓即有邰家室也。城东北有姜漦祠,城西南百步有稷祠,郿之漦亭也。王少林之为漦县也,路径此亭。亭长曰:亭凶杀人。少林曰:仁胜凶邪,何鬼敢忤?遂宿。夜中,闻女子称冤之声。少林曰:可前来理。女子曰:无衣,不敢进。少林投衣与之。女子前诉曰:妾夫为涪令,之官过宿此亭,为亭长所杀。少林曰:当为理寝冤,勿复害良善也。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见。明告亭长,遂服其事,亭遂清安。渭水又东径雍县南,雍水注之。水出雍山,东南流,历中牢溪,世谓之中牢水,亦曰冰井水,南流径胡城东。俗名也。盖秦惠公之故居,所谓祈年宫也。孝公又谓之为橐泉宫,按《地理志》曰在雍。崔駰曰:穆公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皇览》疥言是矣。刘向曰:穆公葬无丘垄处也。《史记》曰:穆公之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良臣子车氏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赋《黄鸟》焉。余谓崔駰及《皇览》谬志也。惠公、孝公并是穆公之后,继世之君矣,子孙无由起宫于祖宗之坟陵矣。以是推之,知二证之非实也。雍水又东,左会左阳水,世名之西水。水北出左阳溪,南流径岐州城西。魏置岐州刺史治。左阳水又南流,注于雍水,雍水又与东水合,俗名也。北出河桃谷,南流,右会南源,世谓之返眼泉。乱流南,径岐州城东,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之中,南则两川之交会也。世亦名之为淬空水。东流,邓公泉注之,水出邓艾祠北,故名曰邓公泉。数源俱发于雍县故城南。县故秦德公所居也。《晋书地道记》以为西虢地也。《汉书地理志》以为西虢县。《太康地记》曰:虢叔之国矣,有虢宫,平王东迁,叔自此之上阳为南虢矣。雍有五峙祠,以上祠祀五帝。昔秦文公田于汧、渭之间,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以为上帝之神,于是作鄜畤,祀白帝焉。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祀青帝焉。灵公又于吴阳作上畤,祀黄帝,作下畤,祀炎帝焉。献公作畦畤于栎阳而祀白帝。汉高帝问曰:天有五帝,今四何也?博士莫知其故。帝曰:我知之矣,待我而五。遂立北畤,祀黑帝焉。应劭曰:四面积高曰雍。阚駰曰:宜为神明之隩,故立群祠焉。又有凤台、凤女祠。秦穆公时,有箫史者,善吹箫,能致白鹄、孔雀。穆公玄弄玉好之,公为作凤台以居之。积数十年,一旦随凤去,云雍宫世有箫管之声焉。今台倾祠毁,不复然矣。邓泉东流注于雍,自下虽会他津,犹得通称。故《禹贡》有雍、沮会同之文矣。雍水又东径召亭南,世谓之树亭川,盖召、树声相近,误耳。亭故召公之采邑也。京相璠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后汉郡国志》曰:郿县有召亭。谓此也。雍水又东南流,与横水合。水出杜阳山。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东南流。左会漆水,水出杜阳县之漆溪,谓之漆渠。故徐广曰:漆水出杜阳之岐山者,是也。漆渠水南流,大峦水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淮南子》曰,岐水出石桥山,东南流。相如《封禅书》曰:收龟于岐。《汉书音义》曰:岐,水名也,谓斯水矣。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横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径岐山西,又屈径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又历周原下,北则中水乡成周聚,故曰有周也。水北即岐山矣。昔秦盗食穆公马处也。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东注雍水。雍水又南,径美阳县之中亭川,合武水。水发杜阳县大岭侧,东西三百步,南北二百步,世谓之赤泥岘,沿波历涧,俗名大横水也。疑即杜水矣。其水东南流,东径杜阳县故城,世谓之故县川。又故虢县有杜阳山,山北有杜阳谷,有地穴,北入,亦不知所极,在天柱山南。故县取名焉;亦指是水而摄目矣,即王莽之通杜也。故《地理志》曰:县有杜水。杜水又东,二坑水注之;水有二源,一水出西北,与渎水合,而东历五将山,又合乡谷水。水出乡溪,东南流入杜水,谓之乡谷川。又南,莫水注之。水出好畤县梁山大岭东,南径梁山宫西,故《地理志》曰:好畤有梁山宫,秦始皇起。水东有好畤县故城,王莽之好邑也。世租建武二年,封建成大将军耿弇为侯国。又南径美阳县之中亭川,注雍水,谓之中亭水。雍水又南径美阳县西。章和二年,更封彰侯耿秉为侯国。其水又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洛谷之水,出其南山洛谷,北流径长城西。魏甘露二年,蜀遣姜维出洛谷,围长城,即斯地也。
又东,芒水从南来流注之。
芒水出南山芒谷,北流径玉女房。水侧山际有石室,世谓之玉女房。芒水又北径盩厔县之竹圃中,分为二水。汉冲帝诏曰: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盩厔芒竹,即此也。其水分为二流,一水东北为枝流,一水北流注于渭也。
水经注卷十九 渭水三
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
渭水径县之故城南。《汉书集注》,李奇谓之小槐里。县之西城也。又东与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于竹圃。东北流,又屈而北入于渭。渭水又东北径黄山宫南,即《地理志》所谓县有黄山宫,惠帝二年起者也。《东方朔传》曰: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故世谓之游城也。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径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经证。然庄周著书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是非不死之言。人禀五行之精气,阴阳有终变,亦无不化之理。以是推之,或复如传。古人许以传疑。故两存耳。就水历竹圃,北与黑水合。水上承三泉,就水之右,三泉奇发,言归一渎,北流左注就水,就水又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合田溪水,水出南山田谷,北流径长杨宫西,又北径盩厔县故城西。又东北与一水合,水上承盩厔县南源,北径其县东。又北径思乡城西,又北注田溪。田溪水又北流注于渭水也。县北有蒙笼渠,上承渭水于郿县东,径武功县为成林渠。东径县北,亦曰灵轵渠,《河渠书》以为引堵水。徐广曰:一作诸川,是也。渭水又东径槐里县故城南。县,古犬丘邑也,周懿王都之。秦以为废丘,亦曰舒丘。中平元年,灵帝封左中郎将皇甫嵩为侯国。县南对渭水,北背通渠。《史记秦本纪》云: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秦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又大赤三日。《洪范五行传》云:赤者,火色也,水尽赤,以火沴水也。渭水,秦大川也,阴阳乱,秦用严刑败乱之象。后项羽入秦,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为三秦。汉祖北定三秦,引水灌城,遂灭章邯。三年,改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也,世谓之为大槐里。晋太康中,始平郡治也。其城递带防陆,旧渠尚存,即《汉书》所谓槐里环堤者也。东有漏水,出南山赤谷。东北流径长杨宫东,宫有长杨树,因以为名,漏水又北历苇圃西,亦谓之仙泽。又北径望仙宫。又东北,耿谷水注之,水发南山耿谷,北流与柳泉合。东北径五柞宫西。长杨、五柞二宫,相去八里,并以树名宫,亦犹陶氏以五柳立称。故张晏曰:宫有五柞树。在盩厔县西。其水北径仙泽东,又北径望仙宫东,又北与赤水会,又北径思乡城东,又北注渭水。渭水又东合甘水,水出南山甘谷,北径秦文王萯阳宫西,又北径五柞宫东,又北径甘亭西。在水东鄠县。昔夏启伐有扈,作誓于是亭。故马融曰:甘有扈南郊地名也。甘水又东得涝水口。水出南山涝谷,北径汉宜春观东,又北径鄠县故城西。涝水际城北出,合美陂水。水出宜春观北。东北流注涝水。涝水北注甘水而乱流入于渭。即上林故地也。《东方朔传》称:武帝建元中微行,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夜漏十刻乃出,与侍中、常侍武骑、待诏及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下,故有期门之号。且明入山下,驰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罴。上大欢乐之。上乃使大中大夫虞邱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属之南山以为上林苑。东方朔谏,秦起阿房而天下乱,因陈泰阶六符之事。上乃拜大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卒起上林苑。故相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称乌有先生、亡是公而奏《上林》也。
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
丰水出丰溪西,北流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为枝津,一水西北流又北交,水自东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径灵台西,又北至石墩,注于渭。《地说》云:渭水又东,与丰水会于短阴山内。水会,无他高山异峦,所有惟原阜石激而已。水上旧有便门桥,与便门对直,武帝建元三年造。张昌曰:桥在长安西北,茂陵东。如淳曰,去长安四十里。渭水又径太公庙北。庙前有太公碑,文字虢缺,今无可寻。渭水又东北与鄗水合,水上承鄗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诗》云:考卜维王,宅是鄗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构沦虢,今无可究。《春秋后传》曰:使者郑容入柏谷关,至平舒置,见华山有素车白马,问郑容安之?答曰:之咸阳。车上人曰:吾华山君使,愿托书致鄗池君。子之咸阳,过鄗池,见大梓下有文石,取以款列梓,当有应者,以书与之。勿妄发,致之得所欲。郑容行至鄗池,见一梓下,果有文石,取以款梓。应曰:诺。郑容如睡,觉而见宫阙,若王者之居焉。谒者出,受书,入,有顷,闻语声言:祖为死。神道茫昧,理难辨测,故无以精其幽致矣。鄗水又北流,西北注,与盩厔池合。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于鄗。《毛诗》云:鄗,流貌也。而世传以为水名矣。郑玄曰:丰鄗之间,水北流也。鄗水北径清泠台西,又径磁石门西。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故专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之以示神,故亦曰胡门也。鄗水又北,注于渭。渭水北有杜邮亭,去咸阳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嗟乎!有制胜之功,惭尹、商之仁,是地即其伏剑处也。渭水又东北径渭城南,文颖以为故咸阳矣。秦孝公之所居高宫也。献公都栎阳,天雨金。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出。至孝公作咸阳,筑冀阙,而徙都之。故《西京赋》曰:秦里其朔,实为咸阳。太史公曰:长安,故咸阳也。汉高帝更名新城。武帝元鼎三年别为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之阳。王莽之京城也。始隶扶风,后并长安。南有鄗水注之,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其地即杜之樊乡也。汉祖至栎阳,以将军樊哙灌废丘,最赐邑于此乡也。其水西北流径杜县之杜京西,西北流径杜伯冢南。杜伯与其友左儒仕宣王,儒无罪见害,杜伯死之,终能报恨于宣王。故成公子安五言诗曰:谁谓鬼无知,杜伯射宣王。鄗水又西北径下杜城,即杜伯国也。鄗水又西北,枝合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合于高阳原,而北径河池陂东,而北注鄗水。鄗水又北与昆明故池会,又北径秦通六基东。又北径鄗水陂东,又北得陂水。水上承其陂,东北流入于鄗水。鄗水又北径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合。水上承池于昆明台,故王仲都所屠也。桓谭《新论》称,元帝被病,广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暑。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冰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池台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环以十炉火。不言热,又身不汗。池水北径鄗京东,秦阿房宫西。《史记》曰: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小,乃作朝宫于渭南,亦曰阿城也。始皇先作前殿阿房,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直抵南山。表山巅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度渭,属之咸阳,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关中记》曰: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庭中受十万人。其水又屈而径其北.东北流注堨水陂。陂水北出,径汉武帝建章宫东,于凤阙南,东注泬水。泬水又北径凤阙东。《三辅黄图》曰:建章宫,汉武帝造,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其东凤阙,高七丈五尺,俗言贞女楼,非也。《汉武帝故事》云:阙高二十丈。《关中记》曰:建章宫圆阙,临北道,有金凤在阙上,高丈余,故号凤阙也。故繁钦《建章凤阙赋叙》曰:秦汉规模,廓然毁泯,惟建章凤阙,岿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观也。泬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一水北径神明台东。《傅子宫室》曰:上于建章中作神明台、并于楼,咸高五十余丈,皆作悬阁,辇道相属焉。《三辅黄图》曰:神明台在建章宫中,上有九室,今人谓之九子台,即实非也。泬水又径渐台东。《汉武帝故事》曰: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渐,浸也,为池水所渐。一说,星名也。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凤,高五丈,饰以黄金,楼屋上。椽首,薄以玉璧,因曰璧玉门也。泬水又北流注渭,亦谓是水为泬水也。故吕忱曰:泬水出杜陵县。《汉书音义》曰:泬,水声,而非水也。亦曰高都水。前汉之末,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泬水入长安城,故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竟连五杜。土山渐台,像西白虎。即是水也。
又东过长安县北,渭水东分为二水。《广雅》曰:水自渭出为泶,其犹河之有雍也。此渎东北流,径《魏雍州刺史郭淮碑》南。又东南合一水,径两石人北。秦始皇造桥,铁镦重不能胜,故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以祭之,镦乃可移动也。又东径阳侯祠北,涨辄祠之。此神能为大波,故配食河伯也。后人以为邓艾祠。悲哉!谗胜道消,专忠受害矣。此水又东注渭水。水上有梁,谓之渭桥,秦制也,亦曰便门桥。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辅黄图》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南有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有令丞,各领徒千五百人,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桥也。旧有忖留神像。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令其人出。忖留曰:我貌很丑,卿善图物容,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与言曰:出头见我。忖留乃出首,班于是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还没水,故置其像于水,惟背以上立水上。后董卓入关,遂焚此桥。魏武帝更修之,桥广三丈六尺。忖留之像,曹公乘马见之,惊,又命下之。《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乃求归。秦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桥不为发。又一说,交龙扶舆而机不发。但言今不知其故处也。渭水又东与泬水枝津合,水上承泬水,东北流径邓艾祠南,又东分为二水,一水东入逍遥园,注藕池。池中有台观,莲荷被浦,秀实可玩。其一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径长安城北。汉惠帝元年筑,六年成,即咸阳也。秦离宫无城,故城之。王莽更名常安。十二门,东出北头第一门,本名宣平门,王莽更名春王门正月亭,一曰东都门,其郭门亦曰东都门,即逢萌挂冠处也。第二门本名清明门,一曰凯门,王莽更名宣德门布恩亭。内有藉田仓,亦曰藉田门。第三门本名霸城门,王莽更名仁寿门无疆亭。民见门色青,又名青城门,或曰青绮门,亦曰青门。门外旧出好瓜。昔广陵人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此门,瓜美,故世谓之东陵瓜。是以阮籍《咏怀诗》云: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拒阡陌,子母相钩带。指谓此门也。南出东头第一门,本名覆盎门,王莽更名永清门长茂亭。其南有下杜城。应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第二门本名安门,亦曰鼎路门,王莽更名光礼门显乐亭。北对武库。第三门本名平门,又曰便门,王莽更名信平门诚正亭。一曰西安门,北对未央宫。西出南头第一门,本名章门,王莽更名万秋门亿年亭,亦曰光华门也。第二门本名直门,王莽更名直道门端路亭,故龙楼门也。张晏曰:门楼有铜龙。《三辅黄图》曰:长安西出第二门即此门也。第三门本名西城门,亦曰雍门,王莽更名章义门著义亭。其水北入,有函里,民名曰函里门,亦曰突门。北出西头第一门,本名横门,王莽更名霸都门左幽亭。如淳曰:横音光,故曰光门。其外郭有都门,有棘门。徐广曰:棘门在渭北。孟康曰:在长安北,秦时宫门也。如淳曰:《三辅黄图》曰棘门,在横门外。按《汉书》,徐厉军于此,备匈奴。又有通门、亥门也。第二门,本名厨门,又曰朝门,王莽更名建子门广世亭,一曰高门。苏林曰:高门,长安城北门也。其内有长安厨官在东,故名曰厨门也。如淳曰:今名广门也。第三门本名杜门,亦曰利城门,王莽更名进和门临水亭。其外有客舍,故民曰客舍门,又曰洛门也。凡此诸门,皆通逵九达,三途洞开,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出右入,为往来之径。行280 者升降,有上下之别。汉成帝之为太子,元帝尝急召之。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西至直城门,方乃得度。上怪迟,问其故,以状对。上悦,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也。渭水东合昆明故渠,渠上承昆明池东口,东径河池陂北,亦曰女观陂。又东合泬水,亦曰漕渠。又东径长安县南,东径明堂南。旧引水为辟雍处,在鼎路门东南七里。其制上圆下方,九宫十二堂,四向五室。堂北三百步,有灵台,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立。渠南有汉故圜丘,成帝建始二年罢雍五峙,始祀皇天上帝于长安南郊。应劭曰:天郊在长安南。即此也。故渠之北,有白亭、博望苑,汉武帝为太子立,使通宾客,从所好也。太子巫蛊事发,斫杜门东出。史良娣死,葬于苑北,宣帝以为戾园,以倡优千人乐思后园庙,故亦曰千乡。故渠又东而北屈,径青门外,与泬水枝渠会,渠上承泬水于章门西。飞渠引水入城。东为仓池,池在未央宫西。池中有渐台,汉兵起,王莽死于此台。又东径未央宫北。高祖在关东,令萧何成未央宫。何斩龙首山而营之。山长六十余里,头临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坚,云昔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迹,山即基,阙不假筑,高出长安城。北有玄武阙,即北阙也。东有苍龙阙,阙内有阊阖、止车诸门。未央殿东有宣室、玉堂、麒麟、含章、白虎、凤皇、朱雀、鹓鸾、昭阳诸殿,天禄、石渠、麒麟三阁。未央宫北即桂宫也,周十余里,内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梁台,旧乘复道,用相径通。故张衡《西京赋》曰:钩陈之外,阁道穹隆属长乐与明光,径北通于桂宫。故渠出二宫之间,谓之明渠也。又东历武库北。旧樗里子葬于此,樗里子名疾,秦惠王异母弟也,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葬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云:我百岁后,是有天于之宫夹我墓。疾以昭王七年卒,葬于渭南章台东。至汉,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直其墓。秦人喭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是也。明渠又东径汉高祖长乐宫北,本秦之长乐宫也,周二十里,殿前列铜人,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殿之东北有池,池北有层台,俗谓是池为酒池,非也。故渠北有楼,竖汉京兆尹司马文预碑。故渠又东出城,分为二渠,即《汉书》所谓王渠者也。苏林曰:王渠,官渠也,犹今御沟矣。晋灼曰:渠名也,在城东覆盎门外。一水径杨桥下,即青门桥也。侧城北,径邓艾祠西,而北注渭,今无水。其一水,右入昆明故渠,东径奉明县广城乡之廉明苑南。史皇孙及工夫人葬于郭北,宣帝迁苑南,卜以为悼园,益园民千六百家,立奉明县以奉二园。园在东部门。昌邑王贺自霸御法驾;郎中令龚遂骏乘,至广明东都门是也。故渠东北径汉太尉夏侯婴冢西。葬日,柩马悲鸣,轻车罔进,下得石椁,铭云:于嗟滕公居此室!故遂葬焉。冢在城东八里,饮马桥南四里,故时人谓之马冢。故渠又北,分为二渠,一水东径虎圈南,而东入霸,一水北合渭,今无水。
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辋谷水,二水合而西注,又西流入埿水。埿水又西径峣关北,历峣柳城。东西有二城,魏置青埿军于城内,世亦谓之青埿城也。秦二世三年,汉祖入自武关,攻秦,赵高遣将距于峣关者也。《土地记》曰:蓝田县南有峣关,地名晓柳,道通荆州。《晋地道记》曰:关当282 上洛县西北。埿水又西北流入霸。霸水又北历蓝田川,径蓝田县东。《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力蓝君,盖子向之故邑也。川有汉临江王荣冢。景帝以罪征之,将行,祖于江陵北门,车轴折,父老泣曰:吾王不反矣!荣至,中尉郅都急切责王,王年少,恐而自杀,葬于是川。有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矜之。霸水又左合浐水,历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是也,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上有四出道以泻水,在长安东南三十里。故王仲宣赋诗云: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汉文帝尝欲从霸陵上,西驰下峻坂。袁盎揽辔于此处。上曰:将军怯也?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圣人不乘危。今驰不测,如马惊车败,奈高庙何?上乃止。霸水又北,长水注之。水出杜县白鹿原,其水西北流,渭之荆溪。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之斫槃谷,次东有苦谷,二水合而东北流,径风凉原西。《关中图》曰:丽山之西,川中有阜,名曰风凉原,在磈山之阴,雍州之福地。即是原也。其水傍溪北注,原上有汉武帝祠。其水右合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次东有孟谷,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次东有土门谷,五水北出谷,西北历风凉原东,又北与西川会,原为二水之会,乱流北径宣帝许后陵东北,去杜陵十里。斯川于是有狗枷之名。川东亦曰白鹿原也。上有狗枷堡,《三秦记》曰:丽山西有白鹿原,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大狗来下,有贼则狗吠之,一堡无患,故川得厥目焉。川水又北径杜陵东。元帝初元元年,葬宣帝社陵,北去长安五十里。陵之西北,有杜县故城。秦武公十一年县之。汉宣帝元康元年,以社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王莽之饶安也。其水又北注荆溪,荆溪水又北径霸县,又有温泉入焉。水发自原下,入荆溪水,乱流注于霸,俗谓之浐水,非也。《史记封禅书》,文帝出长门,《注》云:在霸陵县。有故亭,即《郡国志》所谓长门亭也。《史记》曰:霸、浐、长水也,虽不在祠典,以近咸阳秦、汉都,泾、渭、长水,尽得比大川之礼。昔文帝居霸陵,北临厕,指新丰路示慎夫人曰:此走邯郸道也。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凄怆悲怀,顾谓群巨曰: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释之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曰:善!拜廷尉。韦昭曰:高岸夹水为厕。今斯原夹二水也。霸水又北会两川,又北,故渠右出焉。霸水又北径王莽九庙南。王莽地皇元年,博征天下工匠,坏撤西苑、建章诸宫馆十余所,取材瓦以起九庙,算及吏民,以义入钱谷,助成九庙。庙殿皆重屋。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庙半之。为铜薄栌,饰以金银雕文,穷极百工之巧,褫高增下,功费数百巨万,卒死者万数。霸水又北径帜道,在长安县东十三里。王莽九庙在其南。汉世,有白蛾群飞,自东都门过枳道,吕后拔除于霸上,还见仓狗戟胁于斯道也。水上有桥,谓之霸桥。地皇三年,霸桥木灾,自东起,卒数千以水泛沃救不灭,晨焚夕尽。王莽恶之,下书曰:甲午火桥,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明圣祖黄虞遗统受命,至于地皇四年为十五年,正以三年终冬,绝灭霸驳之桥,欲以兴成新室,统一长存之道。其名霸桥,为长存桥。霸水又北,左纳漕渠,绝霸右出焉。东径霸城北,又东径子楚陵北。皇甫谧曰:秦庄王葬于芷阳之丽山。京兆东南霸陵山,刘向曰:庄王大其名,立坟者也。《战国策》曰:庄王字异人,更名子楚,故世人犹以子楚名陵。又东径新丰县,右会故渠。渠上承霸水,东北径霸城县故城南。汉文帝之霸陵县也,王莽更之曰水章。魏明帝景初元年,徙长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人有见蓟子训与父老共摩铜人曰:正见铸此时,计尔日已近五百年矣。故渠又东北径刘更始冢西。更始三年,为赤眉所杀,故侍中刘恭,夜往,取而埋之。光武使司徒邓禹收葬于霸陵县。更始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鲍永,持节安集河东,闻更始死,归世祖,累迁司隶校尉。行县,经更始墓,遂下拜,哭尽哀而去。帝问公卿,大中大夫张湛曰: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帝乃释。又东北径新丰县,右合漕渠,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也。以渭水难漕,命齐水工徐伯发卒穿渠引渭。其渠自昆明池南傍山原,东至于河,且田且漕,大以为便。今无水。霸水又北径秦虎圈东。《列士传》曰:秦昭王会魏王,魏王不行,使朱亥奉壁一双。秦王大怒,置朱亥虎圈中。亥瞋目视虎,毗裂,血出溅虎,虎不敢动,即是处也。霸水又北,入于渭水。渭水又东,会成国故渠。渠,魏尚书左仆射卫臻征蜀所开也。号成国渠,引以浇田。其渎上承汧水于陈仓东,东径郿及武功、槐里县北。渠左有安定梁严冢,碑碣尚存。又东径汉武帝茂陵南,故槐里之茂乡也。应劭曰:帝自为陵,在长安西北八十余里。《汉武帝故事》曰:帝崩后,见形谓陵令薛平曰:吾虽失势,犹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磨刀剑乎?自今以后可禁之。平顿首谢,因不见。推问陵旁,果有方石,可以为砺,吏卒常盗磨刀剑,霍光欲斩之。张安世曰:神道茫昧,不宜为法。乃止。故阮公《咏怀诗》曰: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丘。陵之西而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夫人兄延年知音,尤善歌舞,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常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上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曰:延年女弟。上召见之,妖丽,善歌舞,得幸,早卒。上悯念之,以后礼葬,悲思不已,赋诗悼伤。故渠又东径茂陵县故城南。武帝建元二年置。《地理志》曰:宣帝县焉,王莽之宣成也。故渠又东径龙泉北,今人谓之温泉,非也。渠北故坂北即龙渊庙。如淳曰:《三辅黄图》有龙渊宫,今长安城西有其庙处,盖宫之遗也。故渠又东径姜原北。渠北有汉昭帝陵,东南去长安七十里。又东径平陵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昭帝置。王莽之广利也。故渠之南有窦氏泉,北有徘徊庙。又东径汉大将军魏其侯窦婴冢南,又东径成帝延陵南,陵之东北五里,即平帝康陵坂也。故渠又东,径渭陵南。元帝永光四年,以渭城寿陵亭原上为初陵,诏不立县邑。又东径哀帝义陵南。又东径惠帝安陵南,陵北有安陵县故城。《地理志》曰: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渠侧有杜邮亭。又东,径渭城北。《地理志》曰:县有兰池宫。秦始皇微行,逢盗于兰池,今不知所在。又东径长陵南,亦曰长山也。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风俗通》曰:陵者,天生自然者也,今王公坟垅称陵。《春秋左传》曰:南陵,夏后皋之墓也。《春秋说题辞》曰:丘者,墓也,冢者,种也,种墓也。罗倚于山,分卑尊之名者也。故渠又东径汉丞相周勃冢南,冢北有亚夫冢。故渠东南谓之周氏曲,又东南径汉景帝阳陵南,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渭水又东,径霸城县北,与高陵分水。水南有定陶恭王庙、傅太后陵。元帝崩,傅昭仪随王归国,称定陶太后。286 后十年,恭王薨,子代为王。征为太子,太子即帝位,立恭王寝庙于京师,比宣帝父悼皇故事。元寿元年,傅后崩,合葬渭陵。潘岳《关中记》,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共陵也,诸侯皆如之。恭王庙在霸城西北,庙西北即傅太后陵。不与元帝同茔,渭陵非谓元帝陵也,盖在渭水之南,故曰渭陵也。陵与元帝齐者,谓同十二丈也。王莽奏毁傅太后冢,冢崩,压杀数百人。开棺,臭闻数里。公卿在位,皆阿莽旨,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傅后冢,二旬皆平,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今其处积土犹高,世谓之增墀,又亦谓之增阜,俗亦谓之成帝初陵处,所未详也。渭水又径平阿侯王谭墓北,冢次有碑。左则泾水注之。渭水又东,径鄣县西,盖陇西郡之鄣徙也。渭水又东,得白渠技口,又东与五丈渠合。水出云阳县石门山,谓之清水。东南流,径黄嵌山西,又南入祋祤县,历原南出,谓之清水口。东南流,绝郑渠,又东南,入高陵县,径黄白城西,本曲梁宫也。南绝白渠,屈而东流,谓之曲梁水。又东南,径高陵县故城北,东南绝白渠枝渎,又东南,入万年县,谓之五丈渠。又径藕原东,东南流,注于渭。渭水右径新丰县故城北,东与鱼池水会。水出丽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在秦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池水西北流,径始皇冢北。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扩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后宫无子者,皆使殉葬,甚众。坟高五丈,周回五里余。作者七十万人,积年方成。而周章百万之师已至其下,乃使章邯领作者以御难,弗能禁。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北对鸿门十里。池水又西北流,水之西南有温泉,世以疗疾。《三秦记》曰:丽山西北有温水,祭则得入,不祭则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生疮,始皇谢之,神女为出温水,后人因以浇洗疮。张衡《温泉赋序》曰:余出丽山,观温泉,浴神井,嘉洪泽之普施,乃为之赋云。此汤也,不使的人形体矣。池水又径鸿门西,又径新丰县故城东,故丽戎地也。高祖王关中,太上皇思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立城社,树枌榆,令街庭若一,分置丰民,以实兹邑,故名之为新丰也。汉灵帝建宁三年,改为都乡,封段颎为侯国。后立阴槃城。其水际城北出,世谓是水为阴槃水,又北绝漕渠,北注于渭。渭水又东,径鸿门北,旧大道北下坂口名也。右有鸿亭。《汉书》:高祖将见项羽。《楚汉春秋》曰:项王在鸿门,亚父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气冲天,五色采相缪,或似龙,或似云,非人臣之气,可诛之。高祖会项羽,范增目羽,羽不应。樊哙杖盾撞人入,食豕肩于此,羽壮之。《郡国志》曰:新丰县东有鸿门亭者也。郭缘生《述征记》,或云,霸城南门曰鸿门也。项羽将因会危高祖,羽仁而弗断。范增谋而不纳,项伯终护高祖以获免。既抵霸上,遂封汉王。按《汉书注》,鸿门在新丰东十七里,则霸上应百里。按《史记》,项伯夜驰告张良,良与俱见高祖,仍使夜返。考其道里,不容得尔。今父老传在霸城南门数288 十里,于理为得。按缘生此记,虽历览《史》、《汉》,述行涂经见,可谓学而不思矣。今新丰县故城东三里有坂,长二里余,堑原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谓之鸿门。孟康言在新丰东十七里,无之。盖指县治而言,非谓城也。自新丰故城西,至霸城五十里,霸城西十里,则霸水,西二十里则长安城。应劭曰:霸水上地名,在长安东三十里,即霸城是也。高租旧停军处,东去新丰既远,何由项伯夜与张良共见高祖乎?推此言之,知缘生此记乖矣!渭水又东,石川水南注焉。渭水又东,戏水注之。水出丽山冯公谷,东北流,又北径丽戎城东。《春秋》晋献公五年,伐之,获丽姬于是邑。丽戎,男国也,姬姓。秦之丽邑矣。又北,右总三川,径鸿门东,又北径戏亭东。应劭曰:戏,宏农湖县西界也。地隔诸县,不得为湖县西。苏林曰:戏,邑名,在新丰东南四十里。盂康曰:乃水名也,今戏亭是也。昔周幽王悦褒拟,姒不笑,王乃击鼓举烽,以征诸侯。诸侯至,无寇,褒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又举烽以征诸侯,诸侯不至,遂败幽王于戏水之上,身死于丽山之北。故《国语》曰:幽灭者也。汉成帝建始二年,造延陵为初陵,以为非吉,于霸曲亭南更营之。鸿嘉元年,于新丰戏乡为昌陵县,以奉初陵。永始元年,诏以昌陵卑下,客土疏恶,不可为万岁居,其罢陵作,令吏民反故,徙将作大匠解万年燉煌。《关中记》曰: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取土东山,与粟同价,所费巨万,积年无成,即此处也。戏水又北分为二水,并注渭水。渭水又东,泠水入焉。水南出肺浮山,盖丽山连麓而异名也。北会三川,统归一壑,历阴槃、新丰两原之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酋水南出倒虎山,西总五水,单流径秦步高宫东,世名市丘城。历新丰原东,而北径步寿宫西,又北入渭。渭水又东得西阳水,又东得东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俱北入渭。渭水又东径下邦县故城南。秦伐邦,置邦戎于此,有上邦,故加下也。渭水又东与竹水合。水南出竹山,北径媚加谷,历广乡原东,俗谓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得白渠口。大始二年,赵国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出于郑渠南,名曰白渠。民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即水所始也。东径宜春城南,又东南径池阳城北,枝渎出焉,东南历藕原下,又东径鄣县故城北,东南入渭。今无水。白渠又东,枝渠出焉。东南径高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辅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太康地记》谓之曰高陆也。车频《秦书》曰:苻坚建元十四年,高陆县民穿井,得龟,大二尺六寸,背文负八卦古字,坚以石为池,养之,十六年而死,取其骨以问吉凶,名为客龟。大卜佐高鲁梦客龟言,我将归江南,不遇,死于秦。鲁于梦中自解曰:龟三万六千岁而终,终必亡国之征也。为谢玄破于淮肥,自缢新城浮图中,秦祚因即沦矣。又东径栎阳城北。《史记》,秦献公二年,城栎阳,自雍徙居之。十八年雨金于是处也。项羽以封司马欣为塞王。按《汉书》,高帝克关中,始都之,王莽之师亭也。后汉建武二年,封骠骑大将军景丹为侯国。丹让,世祖曰:富贵不还故乡,如衣锦夜行,故以封卿。白渠又东,径秦孝公陵北,又东南径居陵城北,莲芍城南,又东注金氏陂,又东南注于渭。故《汉书沟洫志》曰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是也。今无水。
又东过郑县北,渭水又东径峦都城北,故蕃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290 契居著。阚駰曰:蕃在郑西。然则今峦城是矣,俗名之赤城,水曰赤水,非也。苻健入秦,据此城以抗杜洪。小赤水即《山海经》之灌水也,水出石脆之山,北径萧加谷于孤柏原西,东北流与禺水合,水出英山,北流与招水相得,乱流西北注于灌。灌水又北注于渭,渭水又东,西石桥水南出马岭山,积石据其东,丽山距其西,源泉上通,悬流数十,与华岳同体。其水北径郑城西,水上有桥,桥虽崩褫,旧迹犹存,东去郑城十里,故世以桥名水也。而北流注于渭,阚駰谓之新郑水。渭水又东径郑县故城北。《史记》,秦武公十一年,县之。郑桓公友之故邑也。《汉书》薛瓒《注》言,周自穆王已下,都于西郑,不得以封桓公也。幽王既败,虢、侩又灭,迁居其地,国于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无封京兆之文。余按迁《史记》,考《春秋》、《国语》、《世本》言,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庶弟友于郑。又《春秋》、《国语》并言桓公为周司徒,以王室将乱,谋于史伯而寄帑与贿于虢侩之间。幽王霣于戏,郑桓公死之。平王东迁,郑武公辅王室,灭虢、侩而兼其土。故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乃迁封于彼。《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谓公孙获曰:吾先君新邑于此,其能与许争乎?是指新郑为言矣。然班固、应劭、郑玄、皇甫谧、裴頠、王隐、阚駰及诸述作者,咸以西郑为友之始封,贤于薛瓒之单说也,无宜违正经而从逸录矣。赤盾樊崇于郭北设坛,把城阳景王,而尊右挍卒史刘侠卿牧牛儿盆子为帝。年十五,被发徒跣,为具蜂单衣,半头赤帻,直綦履。顾见众人拜,恐畏欲啼,号年建世。后月余,乘白盖小车,与崇及尚书一人相随,向郑,北渡渭水,即此处也。城南山北有五部神庙,东南向华岳。庙前有碑,后汉光和四年郑县令河东裴毕字君先立。渭水又东与东石桥水会,故沈水也。水南出马岭山,北流径武平城东。按《地理志》,左冯翊有武城县,王莽之桓城也。石桥水又径郑城东,水有故石梁。《述征记》曰郑城东西十四里,各有石梁者也。又北径沈阳城北,注于渭。《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沈阳县,王莽更之曰制昌也。盖藉水以取称矣。渭水又东,敷水注之。水南出石山之敷谷,北径告平城东。耆旧所传,言武王代纣,告太平于此,故城得厥名,非所详也。敷水又北径集灵宫西。《地理志》曰:华阴县有集灵宫,武帝起。故张昶《华岳碑》称汉武慕其灵,筑宫在其后。而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粮余水注之。水南出粮余山之阴,北流入于渭,俗谓之宣水也。渭水又东,合黄酸之水,世名之为千渠水。水南出升山,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径平舒城北。城侧枕渭滨,半破沦水,南面通衢。昔秦始皇之将亡也,江神素车白马,道华山下,返壁于华阴平舒道,曰:为遗镐池君。使者致之,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沉壁也。即江神返壁处也。渭水之阳,即怀德县界也。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怀德县故城也,世谓之高阳城,非矣。《地理志》曰:《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铸九鼎处也。王莽更县曰德驩。渭水又东,径长城北,长涧水注之。水南出太华之山,侧长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水。《史记》,秦孝公元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
又东过华阴县北,洛水人焉,阚駰以为漆沮之水也。《曹瞒传》曰:操与马超隔渭水,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地多沙,不可筑城。娄子怕说:今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一宿而成。操乃多作缣囊以堙水,夜汲作城,比明,城立于是水之次也。渭水径具故城北,《春秋》之阴晋也。秦惠文王五年,改曰宁秦。汉高帝八年,更名华阴。王莽之华坛也。县有华山。《山海经》曰: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华状,西南有小华山也。韩子曰:秦昭王令工施钩梯,上华山,以节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尝与天神博于是。《神仙传》曰:中山卫叔卿尝乘云车,驾白鹿,见汉武帝,帝将臣之,叔卿不言而去。武帝悔,求得其子度世,令追其父。度世登华山,见父与数人博于石上,勅度世令还。山层云秀,故能怀灵抱异耳。山上有二泉,东西分流,至若山雨滂湃,洪津泛洒,挂溜腾虚,直泻山下。有汉文帝庙,庙有石阙数碑。一碑是建安中立,汉镇远将军段煨更修祠堂。碑文,汉给事黄门侍郎张昶造,昶自书之,文帝又刊其二十余字,二书存垂名海内。又刊侍中、司隶校尉钟繇,宏农太守田丘俭姓名,广六行,郁然修平。是太康八年,宏农太守河东卫叔始为华阴令,河东裴仲恂,役其逸力,修立坛庙,夹道树柏,迄于山阴,事见永兴元年华百石所造碑。渭水又东,沙渠水注之。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长城。城自华山,北达于河。《华岳铭》曰:秦、晋争其祠,立城建其左者也。郭著《述征记》,指证魏之立长城,长城在后,不得在斯,斯为非矣。渠水又北注于渭。《三秦记》曰:长城北有平原,广数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尺。渭水又东,径定城北。《西征记》曰:城因原立。《述征记》曰:定城去潼关三十里,夹道各一城。渭水又东,泥泉水注之。水出南山灵谷,而北流注于渭水也。渭水又东合沙渠水,水即符禺之水也。南出符石,又径符禺之山,北流入于渭。东入于河。《春秋》之渭油也。《左传》闵公二年,虢公败犬戎于渭队。服虔曰:队谓汭也。杜预曰:水之限曲曰汭。王肃云:汭,入也。吕忱云:汭者,水相入也。水会即船司空所在矣。《地理志》曰:渭水东至船司空入河。服虔曰:县名,都官。《三辅黄图》有船库官,后改为县。王莽之船利者也。
水经注卷二十 漾
漾水出陇西氏道县。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常璩《华阳国志》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冢山,会白水,径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按沔水出东狼谷,径沮县入汉。《汉中记》曰:.冢以东,水皆东流,.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冢为分水岭。即此推沔水无西入之理。刘澄之云:有水从阿阳县,南至梓潼、汉寿,入大穴,暗通冈山。郭景纯亦言是矣。冈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泽而流,与汉合。庾仲雍又言,汉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径至关城合西汉水。故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至葭萌人汉。又曰:始源曰沔,是以《经》云漾水出氐道县东至沮县为汉水,东南至广魏白水。诊其沿注,似与三说相符,而未极西汉之源矣。然东西两川,俱受沔、汉之名者,义或在兹矣。班固《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汉有二源,东出氐道,西出西县之.冢山。阚駰云: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又言,陇西西县.冢山,在西,西汉水所出,南入广魏白水。又云:漾水出豲道,东至武都入汉。许慎、吕忱并言,漾水出陇西豲道,东至武都为汉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诸川,无水南入,疑出豲道之为谬矣。又云:汉,漾也,东为沧浪水。《山海经》曰: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江。然东西两川,俱出.冢而同为汉水者也。孔安国曰:泉始出为漾,其犹蒙耳。而常璩专为漾山漾水,当是作者附而为山水之殊目矣。余按《山海经》,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于丑涂之水。《穆天子传》曰:天子自春山西征,至于赤乌氏。己卯,北征,庚辰,济于洋水,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乃献良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逢固受之。天子乃赐之黄金之鹿,戏乃膜拜而受。余以太和中,从高祖北巡,狄人犹有此献。虽古今世殊,而所贡不异。然川流隐伏,卒难详照,地理潜闷,变通无方,复不可全言阚氏之非也。虽津流派别,枝渠势悬,原始要终,潜流或一,故俱受汉、漾之名,纳方土之称,是其有汉川、汉阳、广汉、汉寿之号,或因其始,或据其终,纵异名互见,犹为汉漾矣。川共目殊,或亦在斯。今西县.家山,西汉水所导也,然微涓细注,若通幂历,津注而已。西流与马池水合,水出上邦西南六十余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余吾来渊之异,故因名焉。《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流,左得兰渠溪水,次西有山黎谷水,次西有铁谷水,次西有石耽谷水,次西有南谷水,并出南山,扬湍北注;右得高望谷水,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黄花谷水,咸出北山,飞波南入西汉水,又西南,资水注之。水北出资川,导源四壑,南至资峡,总为一水,出峡西南流,注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得峡石水口,水出苑亭西草黑谷。三溪西南至峡石口,合为一渎,东南流,屈而南注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径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阳,窦融等悉会。天水震动,隗嚣将妻子奔西城,从杨广。广死,嚣愁穷城守,时颍川贼起,车驾东归,留吴汉、岑彭围嚣。岑等壅西谷水,以缣幔盛土为堤,灌城,城未没丈余。水穿壅不行,地中数丈涌出,故城不坏。王元请蜀救至,汉等退还上邦。但广、廉字相状,后人因以人名名之,故习讹为杨廉也,置杨廉县焉。又东南流,右会茅川水,水出西南戎溪,东北流,径戎丘城甫。吴汉之围西城,王捷登城,向汉军曰: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无二心,愿诸将亟罢,请自杀以明之。遂刎颈而死。又东北流,注西谷水,乱流东南,入于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径始昌峡,《晋书地道记》曰:天水始昌县,故西城也。亦曰清崖峡。西汉水又西南,径宕备戍南,左则宕备水自东南,西北注之。右则盐官水南入焉。水北有盐官,在.冢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其水东南径宕备戍西,东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出南山穷溪,北注汉水。又西南,兰皋水出西北五交谷,东南历祁山军,东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南,径祁山军南,鸡水南出鸡谷,北径水南县西,北流注于汉。汉水又西,建安川水入焉。其水导源建威西北山,白石戍东南,二源合注。东径建威城南,又东与兰坑水会,水出西南近溪,东北径兰坑城西,东北流注建安水。建安水又东径兰坑城北,建安城甫,其地故西县之历城也。杨定自陇右徙治历城,即此处也,去仇池百二十里,后改为建安城。其水又东合错水,水出错水戍东南,而东北入建安水。建安水又东北,有雉尾谷水,又东北,有大谷水,又北,有小祁山水,并出东溪,扬波西注。又北,左会胡谷水,水西出胡谷,东径金盘、历城二军北,军在水南层山上。其水又东注建安水。建安水又东北,径塞峡。元嘉十九年,宋太祖遣龙骧将军裴方明伐杨难当,难当将妻子北奔,安西参军鲁尚期追出塞峡,即是峡矣。左山侧有石穴洞,人言潜通下辨,所未详也。其水出峡西北流,注汉水。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冢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径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在上邦西南二百四十里。《开山图》曰:汉阳西南有祁山,溪径逶迤,山高岩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今此山于众阜之中,亦非为杰矣。汉水又西南,与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甲谷,东北流注汉水。汉水又西径南蚜北蚜中。上下有二城相对,左右坟垅低昂,亘山被阜。古谚云:南蚜北蚜,万有余家。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汉水西南径武植戍南。武植戌水发北山,二源奇发,合于安民戍南,又南径武植戍西,而西南流,注于汉水。汉水又西南,径平夷戍南,又西南,夷水注之。水出北山,南径其戍,西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径兰仓城南,又南,右会两溪,俱出西山,东流注于汉水。张华《博物志》云:温水出鸟鼠山,下注汉水。疑是此水,而非所详也。汉水又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世俗名之为阶陵水,非也。汉水又东南,得北谷水,又东南得武街水,又东南得仓谷水,右三水并出西溪,东流注汉水。汉水又东南径瞿堆西,又屈径瞿堆南。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298 覆唾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嵚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汉武帝元鼎六年开,以为武都郡。天池大泽在西,故以都为目矣。王莽更名乐平郡,县曰循虏。常璩、范晔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地方百顷,即指此也。左右悉白马氐矣。汉献帝建安中,有天水氐杨腾者,世居陇右,为氐大帅。子驹,勇健多计,徙居仇池。魏拜为百顷氐王。汉水又东合洛谷水,水有二源,同注一壑,径神蛇戍西。左右山溪多五色蛇,性驯良,不为物毒。洛谷水又南径虎馗戍东,又南径仇池郡西,瞿堆东,西南入汉水。汉水又东合洛溪水,水北发洛谷,南径威武戍南,又西南与龙门水合,水出西北龙门谷,东流与横水会,东北穷溪,即水源也。又南径龙门戍东,又东南入洛溪水,又东南径上禄县故城西,修源浚导,径引北溪,南总两川,单流纳汉。汉水又东南径浊水城南,又东南会平乐水,水出武街东北四十五里,东驰。南溪导源东北流,山侧有甘泉,涌波飞清,下注平乐水。又径甘泉戍甫,又东径平乐戍南,又东入汉,谓之会口。汉水东南径修城道南,与修水合。水总二源,东北合汉。汉水又东南于槃头郡南,与浊水合。水出浊城北,东流与丁令溪水会。其水北出丁令谷,南径武街城西,东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径武街城南,故下辨县治也。李琀、李稚以氐王杨难敌妻死,葬阴平。袭武街,为氐所杀于此矣,今广业郡治。浊水又东,宏休水注之。水出北溪,南径武街城东,而南流注于浊水。浊水又东径白石县南。《续汉书》曰:虞诩为武都太守,下辨东三十余里有峡,峡中白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春夏辄濆溢,败坏城郭。诩使人烧石,以醢灌之。石皆碎裂,因镌去焉。遂无泛溢之害。浊水即白水之异名也。浊水又东南,埿阳水北出埿谷,南径白石县东,而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与仇鸠水合,水发鸠溪,南径河池县故城西,王莽之乐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浊水。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合,水出河池北谷,南径河池戍东,西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两当水注之。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西南径故道城东,魏征仇池,筑以置戍。与马鞍山水合。水东出马鞍山,历谷西流,至故道城东,西入故道水。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水出北洛埿山南。南流径唐仓城下,南至困冢川,入故道水。故道水又西南历广香交,合广香川水,水出南田县利乔山,南流至广香川,谓之广香川水。又南注故道水,谓之广香交。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冈山,尚婆水注之。山高入云,远望增状,若岭纤曦轩,峰枉月驾矣。悬崖之侧,列壁之上,有神象若图,指状妇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圣女神,至于福应愆违,方俗是祈。水源北出利乔山,南径尚婆川,谓之尚婆水。历两当县之尚婆城南,魏故道郡治也。西南至秦冈山,入故道水。故道水又右会黄卢山水,水出西北天水郡黄卢山腹,历谷南流,交注故道水。故道水南入东益州之广业郡界,与沮水枝津合,谓之两当溪,水上承武都沮县之沮水渎,西南流,注于两当溪。虞诩为郡漕谷市在沮,从沮县至下辨,山道险绝,水中多石,舟车不通,驴马负运,僦五致一。诩乃于沮受僦直,约自致之。即将吏民按行,皆烧石木,开漕船道。水运通利,岁省万计,以其僦廪与吏士,年四十余万也。又西南,注于浊水,浊水南径槃头郡东,而南合凤溪水,水上承浊水于广业郡,南径凤溪,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阙,汉世有凤凰止焉,故谓之风凰台,北去郡三里。水出台下东南流,左注浊水。浊水又南注汉水。汉水又东南历汉曲,径挟崖,与挟崖水合。水西出担潭交,东流入汉水。汉水又东,径武兴城南,又东南与北谷水合,水出武兴东北,而西南径武兴城北,谓之北谷水。南转径其城东,而南与一水合,水出东溪,西流注北谷水。又南流,注汉水。汉水又西南,径关城北,除水出西北除溪,东南流入于汉。汉水又西南,径通谷,通谷水出东北通溪,上承漾水,西南流,为西汉水。汉水又西南,寒水注之。水东出寒川,西流入汉。汉水又西,径石亭戍。广平水西出百顷川,东南流注汉。又有平阿水,出东山,西流注汉水。汉水又径晋寿城西,而南合汉寿水。水源出东山,西径东晋寿故城南,而西南人于汉水也。
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与羌水合。白水西北出于临洮县西南西倾山,水色白浊,东南流与黑水合,水出羌中,西南径黑水城西,又西南入白水。白水又东径洛和城南,洛和水西南出和溪,东北流,径南黑水城西,而北注白水。白水又东南径邓至城南。又东南与大夷祝水合,水出夷祝城西南,穷溪,北注夷水。又东北合羊洪水,水出东南羊溪,西北径夷祝城东,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于夷水。夷水又东北入白水,白水又东,与安昌水会,水源发卫大西溪,东南径邓至安昌郡甫,又东南,合无累水,无累水出东北近溪,西南入安昌水。安昌水又东南人白水,白水又东南,入阴平,得东维水,水出西北维谷,东南径维城西,东南入白水。白水又东南,径阴平道故城南。王莽更名摧虏矣,即广汉之北部也。广汉属国都尉治,汉安帝永初三年分广汉蛮夷置。又有白马水,出长松县西南白马溪,东北径长松县北,而东北注白水。白水又东,径阴平大城北,盖其渠帅自故城徙居也。白水又东,偃溪水出西南偃溪,东北流径偃城西,而东北流入白水。白水又东,径偃城北,又东北,径桥头。昔姜维之将还蜀也,雍州刺史诸葛绪邀之于此,后期不及,故维得保剑阁,而钟会不能入也。白水又与羌水合,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称矣。白水又东,径郭公城南。昔郭淮之攻廖化于阴平也,筑之,故因名焉。白水又东,雍川水出西南雍溪,东北注白水。白水又东,合空冷水,傍溪西南,穷谷,即川源也。白水又东南与南五部水会。水有二源,西源出五部溪,东南流,东源出郎谷,西南合注白水。白水又东南,径建昌郡东,而北与一水合,二源同注,共成一溪,西南流入于白水。白水又东南,径白水县故城东,即白水郡治也。《经》云汉水出其西,非也。白水又东南,与西谷水相得,水出西溪,东流径白水城南,东南入白水。白水又南,左会东流水,东入极溪,便即水源也。白水又南径武兴城东,又东南,左得刺稽水口,溪东北出,便水源矣。白水又东南,清水左注之。庾仲雍曰:清水自祁山来,合白水,斯为盂浪也。水出于平武郡东北,瞩累亘下,甫径平武城东,屈径其城南,又西历平洛郡东南,屈而南径南阳侨郡东北,又东南,径新巴县东北,又东南径始平侨郡南,又东南径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张载铭曰:一人守险,万夫趦趄。信然。故李特至剑阁而叹曰:刘氏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不奴才也?小剑水西南出剑谷,东北流径其戍下,入清水。清水又东南,注白水。白水又东南,于吐费城南,即西晋寿之东北也。东南流,注汉水。西晋寿,即蜀王弟葭萌所封,为苴侯邑,故遂名城为葭萌矣。刘备改曰汉寿,太康中又曰晋寿。水有津关。段元章善风角,弟子归,元章封笥药授之,曰:路有急难,开之。生到葭萌,从者与津吏诤,打伤,开笥得书,言其破头者,可以此药裹之。生乃叹服,还卒业焉。亦廉叔度抱父柩自沉处也。
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
巴西郡治也,刘璋之分三巴,此其一焉。阚駰曰:强水出阴平西北强山,一曰强川。姜维之还也,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败之于强川,即是水也。其水东北,径武都、阴平、梓潼、南安入汉水。汉水又东南,径津渠戍东,又南径阆中县东。阆水出阆阳县,而东径其县南,又东注汉水。昔刘璋之攻霍峻于葭萌也,自此水上。张达、范强害张飞于此县。汉水又东南,得东水口,水出巴岭,南历獠中,谓之东游水。李寿之时,獠自牂柯北入,所在诸郡,布满山谷。其水西南,径宋熙郡东,又东南径始平城东,又东南,径巴西郡东,又东入汉水。汉水又东,与濩溪水合,水出獠中,世亦谓之为清水也。东南流,注汉水。汉水又东南,径宕渠县东,又东南,合宕渠水,水西北出南郑县巴岭,与槃余水同源派注,南流,谓之北水,东南流,与难江水合,水出东北小巴山,西南注之。又东南流,径宕渠县,谓之宕渠水,又东南,入于汉。
又东南过江州县东,东南入于江。
涪水注之。庚仲雍所谓涪内水者也。
水经注卷二十 丹水
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一名高猪岭也。丹水东南流,与清池水合,水源东北出清池山,西南流,入于丹水。
东南过其县南。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地道记》曰:郡在洛上,故以为名。《竹书纪年》,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又东径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岭上有四皓庙。丹水自仓野,又东历兔和山,即春秋所谓左师军于兔和,右师军于仓野者也。
又东南过商县南,又东南至于丹水县,入于均。
契始封商。《鲁连子》曰:在太华之阳。皇甫谧、阚駰并以为上洛商县也。殷商之名,起于此矣。丹水自商县东南流注,历少习,出武关。应劭曰:秦之南关也,通南阳郡。《春秋左传》哀公四年,楚左司马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者也。京相璠曰:楚通上洛阨道也。汉祖下析、郦,攻武关。文颖曰:武关在析县西百七十里,宏农界也。丹水又东南流入臼口,历其戍下。又东南,析水出析县西北,宏农卢氏县大蒿山。南流径修阳县故城北,县即析之北乡也。又东入析县,流结成潭,谓之龙渊,清深神异。耆旧传云:汉祖入关,径观是潭,其下若有府舍焉。事既非恒,难以详矣。其水又东径其县故城北,盖《春秋》之白羽也。《左传》昭公十八年,楚使王子胜迁许于析是也。郭仲产云:相承言此城汉高所筑,非也。余按《史记》楚襄王元年,秦出武关,斩众五万,取析十五城。汉祖入关,亦言下析、郦,非无城之言,修之则可矣。析水又历其县东,王莽更名县为君亭也。而南流入丹水县,注于丹水,故丹水会均,有析口之称。丹水又东南,径一故城南,名曰三户城。昔汉祖入关,王陵起兵丹水,以归汉祖,此城疑陵所筑也。丹水又径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师所戍也,《春秋》之三户矣。杜预曰:县北有三户亭。《竹书纪年》曰: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户郛者是也。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网而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渊中。丹水东南流,至其县南。黄水北出芬山黄谷,南径丹水县,南注丹水。黄水北有墨山,山石悉黑,绩彩奋发,黝焉若墨,故谓之墨山。今河南新安县有石墨山,斯其类也。丹水南有丹崖山,山悉赬壁霞举,若红云秀天,二岫更为殊观矣。丹水又南,径南乡县故城东北。汉建安中,割南阳右壤为南乡郡。逮晋封宣帝孙畅为顺阳王,因立为顺阳郡。而南乡为县,旧治酇城。永嘉中,丹水浸没,至永和中,徙治南乡故城。城南门外,旧有郡社柏树,大三十围。萧欣为郡,伐之,言有大蛇从树腹中坠下,大数围,长三丈,群小蛇数十,随入南山,声如风雨。伐树之前,见梦于欣,欣不以厝意,及伐之,更少日,果死。丹水又东,径南乡县北。兴宁未,太守王靡之改筑今城。城北半据在水中,左右夹涧深长。及春夏水涨,望若孤洲矣。城前有晋顺阳太守丁穆碑,郡民范宁立之。丹水径流两县之间,历于中之北,所谓商于者也。故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谓以此矣。《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即此水也。又南合均水,谓之析口。
水经注卷二十一 汝水
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地理志》曰:出高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南阳鲁阳县之大盂山。又言:出弘农卢氏县还归山。《博物志》曰:汝出燕泉山,并异名也。余以水平中,蒙除鲁阳太守,会上台下,列山川图,以方志参差,遂令寻其源流。此等既非学徒,难以取悉,既在径见,不容不述。今汝水西出鲁阳县之大盂山蒙柏谷,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西即卢氏界也。其水东北流,径太和城西,又东流径其城北。左右深松列植,筠柏交荫,尹公度之所栖神处也。又东届尧山西岭下,水流两分,一水东径尧山南,为滍水也,即《经》所言滍水出尧山矣。一水东北出为汝水,历蒙柏谷,左右岫壑争深,山阜竞高,夹水层松茂柏,倾山荫渚,故世人以名也。津流不已,北历长白沙口,狐白溪水注之。夹岸沙涨若雪,因以取名。其水南出狐白川,北流注汝水,汝水又东北趣狼皋山者也。
东南过其县北,汝水自狼皋山东出峡,谓之汝阨也。东历麻解城北,故鄤乡城也,谓之蛮中。《左传》所谓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者也。杜预曰:城在河南新城县之东南,伊洛之戎,陆浑蛮氏城也。俗以为麻解城,盖蛮、麻读声近故也。汝水又径周平城南。京相璠曰:霍阳山在周平城东南者也。汝水又东,与三屯谷水合,水出南山,北流,径石碣东。柱侧刊云河南界。又有一碣,题言洛阳南界。碑柱相对,既无年月,竟不知何代所表也。其水又北流,注于汝水。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泽中。安帝永初元年,以广成游猎地假与贫民。元初二年,邓大后临朝,邓骘兄弟辅政。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于时,马融以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材之用,无或可废,作《广成颂》云:大汉之初基也,揆厥灵囿,营于南郊。右三涂,左枕嵩岳,面据衡阴,背箕王屋,浸以波、溠,演以荣、洛。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神泉侧出,丹水、涅池。怪石浮磐,耀焜于其陂。桓帝延熹元年,校猎广成,遂幸函谷关。其水自泽东南流,径温泉南,与温泉水合。温水数源,扬波于川左,泉上,华宇连荫,茨甍交拒,方塘石沼,错落其间。颐道者多归之。其水东南流,注广成泽水。泽水又东南入于汝水。汝水又东,得鲁公水口。水上承阳人城东鲁公陂。城,古梁之阳人聚也,秦灭东周,徙其君于此。陂水东南流,合于涧水,水出北山,南流注之,又乱流,注于汝水。汝水之右,有霍阳聚。汝水径其北,东合霍阳山水,水出南山。杜顶曰:河南粱县有霍山者也。其水东北流,径霍阳聚东。世谓之华浮城,非也。《春秋左传》哀公四年,楚侵梁及霍。服虔曰,梁、霍,周南鄙也。建武二年,世祖遣征虏将军祭遵攻蛮中山贼张满,时厌新、柏华余贼合,攻得霍阳聚,即此。霍阳山水又径梁城西。按《春秋》,周小邑也,于战国为南梁矣。故《经》云,汝水径其县北,俗谓之治城,非也,以北有注城故也。今置治城县,治霍阳山。水又东北流,注于汝水。汝水又左合三里水,水北出梁县西北,而东南流,径其县故城西,故惮狐聚也。《地理志》云:秦灭西周,徙其君于此,因乃县之。杜预曰:河南县西南有梁城,即是县也。水又东南,径注城南。司马彪曰:河南梁县有注城。《史记》魏文侯三十二年,败秦于注者也。又与一水合,水发注城东坂下,东南流注三里水。三里水又乱流入于汝。汝水又东径成安县故城北。按《地理志》,颍川郡有成安县,侯国也。《史记建元以来功臣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鼎五年,校尉韩千秋击南越,死,封其子韩延年为成安侯。即此邑矣。世谓之白泉城,非也,俗谬耳。汝水又东,为周公渡,藉承休之徽号,而有周公之嘉称也。汝水又东,黄水注之。水出梁山,东南径周承休县故城东,为承休水。县,故子南国也。汉武帝元鼎四年,幸洛阳,巡省豫州,观于周室,邈而无祀。询问耆老,乃得孽子嘉,封为周子南君,以奉周把。按《汲冢古文》,谓卫将军文子为子南弥牟,其后有子南劲。《纪年》,劲朝于魏。后惠成王如卫,命子南为侯。秦并六国,卫最后灭。疑嘉是卫后,故氏子南而称君也。初元五年,为周承休邑。《地理志》曰:侯国也,元帝置。元始二年,更曰郑公。王莽之嘉美也。故汝渡有周公之名,盖藉邑以纳称,世谓之黄城,水曰黄水,皆非也。其水又东南,径白茅台东,又南径梁瞿乡西,世谓之期城,非也。按《后汉书》,世祖自颍川往梁瞿乡,冯鲂先诣行所,即是邑也。水积为陂,世谓之黄陂。东转,径其城南,东流,右合汝水。
又东南过颍川郏县南。
汝水又东与张磨泉合,水发北阜,春夏水盛,则甫注汝水。汝水又东,分为西长湖,湖水南北五十余步,东西三百步。汝水又东,扈涧水北出大刘山,南径木蓼堆东、郊城西,南流入于汝。汝水又右,迤为湖。湖水南北八九十步,东西四五百步,俗谓之东长湖,湖水下入汝,古养水也。水出鲁阳县北将孤山北长冈下。数泉俱发,东历永仁三堆南。又东径沙川,世谓之沙水,历山符垒北,又东径沙亭南,故养阴里也。司马彪《郡国志》曰:襄城有养阴里。京相璠曰:在襄城郏县西南。养,水名也,俗以是水为沙水,故亦名之为沙城,非也。又城处水之阳,而以阴为称,更用惑焉。但流杂间居,裂溉互移,致令川渠异容,津途改状,故物望疑焉。又右会堇沟水,水出沛公垒西六十许步。盖汉祖入关,往征是由,故地擅斯目矣。其水东北注养水,养水又东北入东长湖,乱流注汝水也。汝水又径郊县故城南,《春秋》昭公十九年,楚令尹子瑕之所城也。滶水注之。水出鲁阳县之将孤山,东南流。许慎云:水出南阳鲁阳,入父城,从水,敖声。吕忱《字林》亦言在鲁阳。滶水东入父城县,与桓水会。水出鲁阳北山,水有二源,奇导于贾复城,合为一渎。径贾复城北,复南,击郾所筑也。俗语讹谬,谓之寡妇城,水曰寡妇水。此渎水有穷通,故有枯渠之称焉。其水东北流至父城县北,右注滶水,乱流又东北至郏,入汝。汝水又东南,左合蓝水。水出阳翟县重岭山,东南流,径纪氏城西,有层台,谓之纪氏台。《续汉书》曰:世租车驾西征,盗贼群起。郊令冯鲂为贼延哀所攻,力屈。上诣纪氏,群贼自降,即是处,在郏城东北十余里。其水又东南流,径黄阜东,而南入汝水。汝水又东南流,与白沟水合,水出夏亭城西,又南径龙城西。城西北即摩陂也,纵广可十五里。魏青龙元年,有龙见于郊之摩陂,明帝幸陂观龙,于是改摩陂曰龙陂,其城曰龙城。其水又南入于汝水。汝水又东南与龙山水会,水出龙山龙溪,北流,际父城县故城东。昔楚平王大城城父以居太子建,故杜预曰:即襄城之父城县也。冯异据之,以降世祖,用报巾车之恩也。其水又东北流,与二水合,俱出龙山,北流注之,又东北入于汝水。汝水又东南,径襄城县故城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楚灵王筑。刘向《说苑》曰:襄城君始封之日,服翠衣,带玉佩,徙倚于流水之上,即是水也。楚大夫庄辛所说处。后乃县之。吕后元年,立孝惠后宫子义为侯国,王莽更名相成也。黄帝尝遇牧童于其野,故嵇叔夜赞曰:奇矣难测,襄城小童,倦游六合,来憩兹邦也。其城南对汜城,周襄王出郑居汜,即是此城也。《春秋》襄公二十六年,楚代郑,涉汜而归。杜预曰:涉汝水于汜城下也。晋襄城郡治。京相璠曰:周襄王居之,故曰襄城也。今置关于其下。汝水又东南流,径西不羹城南。《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其畏我乎?《东观汉记》曰:车骑马防以前参药,勤劳省闼,增封侯国襄城羹亭千二百五十户,即此亭也。汝水又东南,径繁丘城南,而东南出也。
又东南,过定陵县北。
湛水出犨县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历鱼齿山下,为湛浦,方五十余步,《春秋》襄公十六年,晋伐楚,报杨梁之役。楚公子格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遂侵方城之外。今水北悉枕翼山阜,于父城东南,湛水之北,山有长阪,盖即湛水以名阪,故有湛阪之名也。湛水又东南径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阳县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湛水又东,于汝水九曲北,东入汝。杜预亦以是水为湛水矣。《周310 礼》:荆州,其浸颖、湛。郑玄云未闻,盖偶有不照也。今考地则不乖其土,言水则有符经文矣。汝水又东南,径定陵县故城北。汉成帝元延三年,封侍中、卫尉淳于长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定城矣。《东观汉记》曰:光武击王莽二公,还到汝水上,于涯,以手饮水,澡颊尘垢,谓傅俊曰:今日疲倦,诸君宁备也?即是水也。水右则滍水左入焉,左则百尺沟出矣。沟水夹岸层崇,亦谓之为百尺堤也。自定陵城北,通颍水于襄城县,颖盛则南播,汝泆则北注,沟之东有澄潭,号曰龙渊,在汝北四里许,南北百步,东西二百步,水至清深,常不耗竭,佳饶鱼笋,湖溢,则东注漷水矣。汝水又东南,昆水注之,水出鲁阳县唐山,东南流,径昆阳县故城西。更始元年,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又驱诸犷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世祖以数千兵徼之阳关,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入昆阳。世祖乃使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与十三骑出城南门,收兵于郾。寻、邑围城数十重,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人负户而汲。王凤请降,不许。世祖帅营部俱进,频破之。乘胜,以敢死三千人,径冲寻、邑兵,败其中坚于是水之上,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会大雷风,屋瓦皆飞,莽兵大溃。昆水又屈径其城南。世祖建武中,封侍中傅俊为侯国。故《后汉郡国志》有昆阳县,盖藉水以氏县也。昆水又东,径定陵城南,又东,注汝水。汝水又东南,径奇頟城西北。今甫颍川郡治也。水出焉,世亦谓之大水。《尔雅》曰:河有雍,汝有濆。然则濆者,汝别也。故其下夹水之色,犹流汝阳之名,是或濆、之声相近矣,亦或下合、颍,兼统厥称耳。
又东南,过郾县北。
汝水径奇頟城西,东南流。其城衿带两水,侧背双流。汝水又东南流,径郾县故城北,故魏下邑也。《史记》,楚昭阳伐魏,取郾是也。汝水又东,得醴水口,水出南阳雉县,亦云导源雉衡山,即《山海经》云衡山也。郭景纯以为南岳,非也。马融《广成颂》曰面据衡阴,指谓是山,在雉县界,故世谓之雉衡山。依《山海经》,不言有水。然醴水东流,历唐山下,即高凤所隐之山也。醴水又东南,与皋水合,水发皋山。郭景纯言,或作章山。东流注于醴水。醴水又东南,径唐城北,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城盖因山以即称矣。醴水又屈而东南流,径叶县故城北。《春秋》成公十五年,许迁于叶者也。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唐勒《奏土论》曰:我是楚也,世霸南土,自越以至叶垂,弘境万里,故号曰万城也。余按《春秋》,屈完之在召陵,对齐侯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杜预曰:方城,山名也,在叶南,未详孰是。楚惠王以封诸梁子高,号曰叶公,城即子高之故邑也。叶公好龙,神龙下之。河东王乔之为叶令也,每月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显宗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舃。乃诏尚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每当朝时,叶门下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民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欲召我耶?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无知者。百姓为立庙,号叶君祠。牧守每班录,312 皆先谒拜之。吏民祈祷,无不如应,若有违犯,亦立能为祟,帝乃迎取其鼓,置都亭下,略无复声焉。或云:即古仙人王乔也,是以干氏书之于神化。醴水又径其城东,与烧车水合,水西出苦菜山,东流侧叶城南,而下注醴水。醴水又东,径叶公庙北。庙前有《沈子高诸梁碑》。旧秦、汉之世,庙道有双阙、几筵。黄巾之乱,残毁颓阙。魏太和、景初中,令长修饰旧宇。后长陈晞以正始元年立碑,碑字破落,遗文殆存,事见其碑。醴水又东,与叶西陂水会。县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谓楚国方城以为城者也。山有涌泉,北流,畜之以为陂,陂塘方二里。陂水散流,又东,径叶城南,而东北注醴水。醴水又东,注叶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诸梁之所堨也。陂水又东,径阳县故城北。又东径定陵城东南,与芹沟水合。其水导源叶县,东径阳城北,又东径定陵县南,又东南流注醴。其水径流昆、醴之间,缠络四县之中,疑即吕比所谓岘水也。今于定陵更无别水,惟是水可当之。醴水东径郾县故城南,左入汝。《山海经》曰:醴水东流注于水也。汝水又东南流,径邓城西。《春秋左传》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者也。汝水又东南流, 水注之。
又东南,过汝甫上蔡县西。
汝南郡,楚之别也。汉高祖四年置,王莽改郡曰汝汾。县故蔡国,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于蔡。《世本》曰: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称上。《竹书纪年》曰:魏章率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者也。永初元年,安帝封邓骘为侯国。汝水又东,径悬瓠城北。王智深云:汝南太守周矜起义于悬瓠者,是矣。今豫州刺史汝南郡治。城之西北,汝水枝别左出,西北流,又屈西东转,又西南会汝,形若垂瓠。耆彦云:城北名马湾,中有地数顷,上有栗园,栗小,殊不并固安之实也。然岁贡三百石,以充天府。水渚,即栗州也。树木高茂,望若屯云积气矣。林中有栗堂、射埻,甚间敞,牧宰及英彦,多所游薄。其城上西北隅,高祖以太和中幸悬瓠,平南王肃起高台于小城,建层楼于隅阿,下际水湄,降眺栗渚,左右列谢,四周参差竞峙,奇为佳观也。又东南,过平舆县南。
溱水出浮石岭北青衣山,亦谓之青衣水也。东南径朗陵县故城西。应劭曰:西南有朗陵山,县以氏焉。世祖建武中,封城门校尉臧宫为侯国也。凑水又南屈径其县南,又东北。径北宜春县故城北。王莽更名之为宣孱也。豫章有宜春,故加北矣,元初三年,安帝封后父侍中阎畅为侯国。溱水又东北,径马香城北,又东北,入汝。汝水又东南,径平舆县南,安成县故城北。王莽更名至成也。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矣。汝水又东南,陂水注之,水首受慎水于慎阳县故城南陂。陂水两分,一水自陂北,绕慎阳城四周城堑。颍川荀淑遇县人黄叔度于逆旅,与语移日,曰:子,吾师表也。范奕论曰: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疵吝,将以道周性全,无得而称乎?堑水又自渎东北流,注北陂。一水自陂东北流,积为鲷陂。陂水又东北,又结而为陂,世谓之窖陂。陂水上承慎阳县北陂,东北流,积而为土陂。陂水又东为窖陂。陂水又东南流,注壁陂。陂水又东北为太陂。陂水又东,入汝。汝水又东南,径平陵亭北,又东南,径阳遂乡北。汝水又东,径栎亭北。《春秋》之棘栎也。杜预曰:汝阴新蔡县东北有栎亭。今城在新蔡故城西北,城北314 半沦水。汝水又东南,径新蔡县故城南。昔管、蔡间王室,放蔡叔而迁之。其子胡,能率德易行,周公举之为卿士,以见于王。王命之以蔡,申吕地也。以奉叔度祀,是为蔡仲矣。宋忠曰:故名其地为新蔡。王莽所谓新迁者也。世祖建武二十八年,封吴国为侯国。《汝南先贤传》曰:新蔡郑敬字次都,为郡功曹。都尉高懿厅事前,有槐树,白露类甘露者。懿问掾属,皆言是甘露。敬独曰:明府政未能致甘露,但树汁耳。懿不悦,托疾而去。汝水又东南,左会澺水。水上承汝水别流于奇颔城东,东南流为练沟,径召陵具西,东南流注,至上蔡西冈北,为黄陵陂。陂水东流,于上蔡冈东为蔡塘。又东径平舆县故城南,为澺水。县,旧沈国也,有沈亭。《春秋》定公四年,蔡灭沈,以沈子嘉归。后楚以为县。《史记》曰:秦将李信攻平舆,败之者也。建武三十年,世祖封铫统为侯国。本妆南郡治,昔费长房为市吏,见王壶公,悬壶郡市,长房从之,因而自远,同入此壶,隐沦仙路,骨谢怀灵,无会而返。虽能役使鬼神,而终同物化。城南里余有神庙,世谓之张明府祠,水旱之不节,则祷之。庙前有《圭碑》,文字紊碎,不可复寻。碑侧有小石函。按《桂阳失贤画赞》,临武张熹字季智,为平舆令。时天大旱,熹躬祷雩,未获嘉应,乃积薪自焚。主薄侯崇,小吏张化,从熹焚焉。火既燎,天灵感应,即澍雨。此熹自焚处也。澺水又东南,左迤为葛陂,陂方数十里。水物含灵,多所苞育。昔费长房投杖于陂而龙变所在也,又劾东海君于是陂矣。陂水东出为鲷水,俗谓之三丈陂,亦曰三严水。水径鲷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鲷水之阳。汉明帝水平中,封卫尉阴兴子庆为侯国也。县有葛陵城,建武十五年,更封安城侯铫丹为侯国。城之东北,有楚武王冢,民谓之楚王琴,城北祝社里下,土中得铜鼎,铭曰楚武王,是知武王隧也。鲷陂东注为富水,水积之处,谓之陂塘,津渠交络,枝布川隰矣。澺水自葛陂东南,径新蔡县故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汝,汝水又东南径下桑里,左迤为横塘陂,又东北为青陂者也。汝水又东南,径壶丘城北,故陈地。《春秋左传》文公九年,楚侵陈,克壶丘,以其服于晋,是也。汝水又东,与青陂合,水上承慎水于慎阳县之上慎陂,左沟北注马城陂,陂西有黄丘亭。陂水又东,径新息亭北,又东为绸陂。陂水又东,径新息县,结为墙陂。陂水又东,径遂乡东南,而为壁陂。又东为青陂,陂东对大吕亭。《春秋外传》曰:当成周时,南有荆蛮、申、吕,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吕亭,故此称大也。侧陂南有青陂庙,庙前有陂,汉灵帝建宁三年,新蔡长河南缑氏李言上请修复青陂。司徒臣训、尚书臣袭,奏可洛阳宫,于青陂东塘南树碑。碑称青陂在县坤地。源起桐柏淮川,别流入于潺湲。径新息墙陂,衍入褒信界,灌溉五百余顷。陂水又东,分为二水,一水南入淮,一水东南径白亭北,又东径吴城南。《史记》,楚惠王二年,子西召太子建之子胜于吴。胜入居之,故曰吴城也。又东北屈径壶丘东,而北流注于汝水,世谓之薄溪水。汝水又东,径褒信县故城北,而东注矣。
又东至原鹿县,汝水又东南径县故城西。杜预《释地》曰:汝阴有原鹿县也。
南入于淮。
所谓汝口,侧水有汝口戍,淮、汝之交会也。
水经注卷二十二 颍水
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汉高帝二年,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山海经》曰:颍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阳城县阳乾山,今颍水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春秋》颍考叔为其封人。其水东北流。中水导源少室通阜,东南流,径负黍亭东。《春秋》定公六年,郑伐冯、滑、负黍者也。冯敬通《显志赋》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许由于负黍。京相璠曰:负黍在颍川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也。亦或谓是水为本,东与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故作者互举二山,言水所发也。《吕氏春秋》曰:卞随耻受汤让,自投此水而死。张显《逸民传》、嵇叔夜《高士传》并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东南过其县南,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导源崈高县东北太室东溪。县,汉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谓之崧阳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顶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为二十八浦也。旸旱辍津,而石潭不耗,道路游憩者,惟得餐饮而已,无敢澡盥其中,苟不如法,必数日不豫,是以行者惮之。山下大潭周数里,而清深肃洁。水中有立石,高十余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缁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畅幽情。其水东南径阳城西,石溜萦委,溯者五涉,故亦谓之五渡水。东南流入颍水。颀水径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亦周公以上圭测日景处。汉成帝永始元年,封赵临为侯国也。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尧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许由墓焉。山下有牵牛墟。侧颍水有犊泉,是巢父还牛处也。石上犊迹存焉。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颍川大守朱宠所立。颍水径其北,东与龙渊水合,其水导源龙渊,东南流,径阳城北,又东南入于颍。颍水又东,平洛溪水注之。水发玉女台下平洛涧,世谓之平洛水。吕忧所谓勺水出阳城山,盖斯水也。又东甫流,注于颍。颍水又东出阳关,历康城南。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康乡侯。此即臻封邑也。
又东南过阳翟县北。
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颍水又径上棘城西,又屈径其城南。《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代郑,城上棘以涉颍者也。县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颓基尚存,旧遏颍水枝流所出也,其故渎东南径三封山北,今无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时人谓之嵎水,东径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钩台也。《春秋左传》曰夏启有钩台之飨是也。杜预曰;河南阳翟县南有钩台,其水又东南流,水积为陂,陂方十里,俗谓之钩台陂,盖陂指台取名也。又西南流,径夏亭城西,又屈而东南,为郏之靡陂,颍水自堨东径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子此,为夏国。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曰:河南阳城,阳翟则夏地也。《春秋经》书,秋,郑伯突入于栎。《左传》桓公十五318 年,突杀檀怕而居之。服虔曰:檀伯,郑守栎大夫,栎,郑之大都。宋忠曰:今阳翟也。周未,韩景侯自新郑徙都之。王隐曰:阳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侧水有《九山祠碑》。丛柏犹茂,北枕川流也。又东南过颍阳县西,又东南过颍阴县西南。应劭曰:县在颍水之阳,故邑氏之。按《东观汉记》,汉封车骑将军马防为侯国。防,城门校尉,位在九卿上,绝席。颍水又南径颍乡城西。颍朗县故城在东北,旧许昌典农都尉治也。后改为县,魏明帝封侍中辛毗为侯国也。颍水又东南径柏祠曲东,历冈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马彪曰:襄城县有汾丘。杜预曰:在襄城县之东北也。径繁昌故县北,曲蠡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坛受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台。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坛也。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也。颍水又东南流,径青陵亭城北。北对青陵陂,陂纵广二十里,颍水径其北,枝入为陂,陂西则漷水注之,水出囊城县之邑城下,东流注于陂,陂水又东人临颍县之狼陂。颍水又东南流,而历临颍县也。
又东南过临颍县南,又东南过汝甫强县北,洧水从河南密县东流注之。
临颍,旧县也。颍水自县西注,小水出焉。《尔雅》曰:颍别为沙。
郭景纯曰: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也。亦犹江别为沱也。颍水又东南,径皋城北。郎古皋城亭矣。《春秋经》书,公及诸侯盟于皋鼬者也。皋、泽字相似,名与字乖耳。颖水又东径阳城南。《竹书纪年》曰:孙何取阳。强城在东北,颍水不得径其北也。颍水又东南, 水入焉,非洧水也。
又东过西华县北,王莽更名之曰华望也,有东故言西矣。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邓晨为侯国。汉济北戴封,字平仲,为西华令,遇天旱,慨治功无感,乃积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远近叹服。永元十二年,征太常焉。县北有习阳城,颍水径其南,《经》所谓洧水流注之也。
又南过女阳县北。
县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阚駰曰:本汝水别流,其后枯竭,号曰死汝水,故其字无水。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未必一如阚氏之说,以穷通损字也。颍水又东,大水注之。又东南径博阳县故城东。城在南顿县北四十里,汉宣帝封邴吉为侯国,王莽更名乐嘉。
又东南过南顿县北,水从西来流注之。
水于乐嘉县入颍,不至于顿。顿,故顿子国也,周之同姓。、《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陈,纳顿子于顿是也。俗谓之颍阴城,非也。颍水又东南径陈县南,又东南左会交口者也。
又东南至新阳县北,范渠水从西北来注之。
《经》云蒗渠者,百尺沟之名别也。颍水南合交口,新沟自是东出。
颍上有堰,谓之新阳堰,俗谓之山阳堨,非也。新沟自颍北东出,县在水北,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阳。今县故城在东,明颍水不出其北,盖:《经》误耳。颍水自堰东南派,径项县故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鲁灭项是矣。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上承平乡诸陂,东北径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春秋左传》所谓顿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徒南,故曰南顿也。今其城在顿南三十余里。又东径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项县故城也。旧颍州治。谷水径小城北,又东径魏豫州刺史贾逵祠北。王隐言祠在城北,非也,庙在小城东。昔王凌为宣王司马懿所执,届庙而叹曰:贾梁道王凌,魏之忠臣,惟汝有灵知之。遂仰鸩而死。庙前有碑,碑石金生。干宝曰:黄金可采,为晋中兴之瑞。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颍水又东,侧颍有公路城。袁术所筑也,故世因以术字名城矣。颍水又东,径临颍城北。城临水,阙南面。又东径云阳二城间,南北翼水,并非所具。又东径丘头。丘头南枕水,《魏书郡国志》曰:宣王军次丘头,王凌面缚水次,故号武丘矣。颍水又东南流,于故城北,细水注之。水上承阳都陂,陂水枝分,东南出为细水,东径新阳县故城北,又东南径宋县故城北。县即所谓郪丘者也,秦伐魏娶郪丘,谓是邑矣。汉成帝绥和元年,诏封殷后于沛,以存三统。平帝元始四年,改曰来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于此,故号新郪,为宋公国也,王莽之新延矣。细水又甫径细阳县,新沟水注之。沟首受交口,东北径新阳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吕青为侯国、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阳。今无水,故渠旧道而已。东入泽渚,而散流入细。细水又东南径细阳县放城南。王莽更之曰乐庆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为侯国。细水又东南,积而为陂。谓之次塘,公私引裂,以供田溉。又东南流,屈而西南人颖。《地理志》曰:细水出细阳县东南入颍。颍水又东南流,径胡城东,故胡子国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胡,以胡子豹归是也。杜预《释地》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也。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洛,城东三十里,世谓之大水也。东南径召陵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城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清深。阚駰曰:召者,高也。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又东南径征羌县,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将来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阙駰引《战国策》,以为秦昭王欲易地,谓此非也。汝水别渎又东径公路台北,台临水方百步,袁术所筑也。汝水别沟又东径西门城,即南利也。汉宣帝封广陵厉王子刘昌为侯国。县北三十里有孰城,号曰北利。故渎出于二利之间,间关女阳之县,世名之死女。县取水名,故曰女阳也,又东径南顿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鲖阳城北,又东径邪乡城北,又东径固始县故城北。《地理志》:县,故寝也。寝丘在南,故藉丘名县矣。王莽更名之曰闰治。孙叔敖以土浸薄,取而为封,故能绵嗣。城北犹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别汝又东径蔡冈北。冈上有平阳侯相蔡昭冢。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石阙,阙前有二碑,碑字论碎,不可复识。羊虎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东北流径胡城南”而东历女阴县故城西北。东人颍水。颍水又东径女阴县故城北。《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汝坟也。县在汝水之阴,故以汝水纳称。城西有一城,故陶丘乡也,汝阴郡治。城外东北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乡,所未详。又东南至慎县,东南入于淮。颍水东南流,左合上吴、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细陂,南流注于颖。颖水又东南,江肢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南径慎城西,侧城南流入于颍。颍水又径慎县故城南,县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吴。《春秋左传》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刘赐为侯国。颍水又东南径蜩郭东,俗谓之郑城矣。又东南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盖颍水之会淮也。
水经注卷二十二 洧水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东南流,径一故台南,俗谓之阳子台。又东径马岭坞北,坞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洧水东流,绥水会焉,水出方山绥溪,即《山海经》所谓浮戏之山也。东南流,径汉宏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域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累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旧引绥水南人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但物谢时沦,调毁殆尽。夫富而非义,比之浮云,况复此乎?王孙、士安斯为达矣。绥水又东南流,径上郭亭南,东南注洧。洧水又东,囊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节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丈余,悬水散注。故世士以沥滴称,南流入洧水也。
东南过其县南。
流水又东南流,与承云二水合,俱出承云山,二源双导,东南流注于洧。世谓之东、西承云水。情水又东,微水注之。水出微山,东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径密县故城南。《春秋》谓之新城。《左传》僖公六年,会诸侯伐郑,围新密,郑所以不时城也。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温仁宽雅,恭而有札,人有认其马者,茂与之,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遂挽车而去。后马主得马,谢而还之。任汉黄门郎,迁密令,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洧水又左会璅泉水,水出玉亭西,北流注于洧水。洧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水出玉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又东北注于洧。洧水又东合武定水,水北出武定冈,西南流,又屈而东南流,径零鸟坞西,侧坞东南流。坞侧有水,悬流赴壑,一匹有余,直注涧下,沦积成渊。嬉游者瞩望,奇为佳观。俗人睹此水挂于坞侧,遂目之为零鸟水。东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与虎牍山水合,水发南山虎牍溪,东北流入洧。洧水又东南,赤涧水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径皇台冈下。又历冈东,东南流注于洧。南水又东南流,潧水注之。洧水又东南径郐城南。《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聩,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四曰莱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难,予安逃死乎?史伯曰:虢、郐,公之民,迁之可也。郑氏东迁,虢、郐献十邑焉。刘桢云:郐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邻于虢,都荣之南,左济右洛,居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徐广曰:郐在密县,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东径阴权北,水有梁焉,俗谓是济为参辰口。《左传》襄公九年,晋代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是也。杜预曰:阴坂,洧津也。服虔曰:水南曰阴。口者,水口也。参、阴声相近,盖传呼之谬耳。又晋居参之分,实沈之土。郑处大辰之野,阙伯之地,军师所次,故济得其名也。又东过郑县南,潧水从西北来注之。
洧水又东径新郑县故城中。《左传》襄公元年,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是也。《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周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城内有遗祠,名曰章乘是也,洧水又东,为洧渊水。《春秋传》曰: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即此潭也。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径郑城南。城之南门内,旧外蛇与内蛇斗,内蛇死。六年,大夫傅瑕杀郑子纳厉公,是其征也。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庄姜恶公寤生,与段京居。段不弟,姜氏无训。庄公居夫人于城颍。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泄泄之慈有嘉,融融之孝得常矣。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所谓潧水,非也。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径华城西。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韦昭曰:华,国名矣。《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十五万。可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黄水东南流,又与一水合。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分,泉流派别,东为七虎涧水,西流即是水也。其水西南流,注于黄水,黄即《春秋》之所谓黄崖也。故杜预云:苑陵县西有黄水者也。又东南流,水侧有二台,谓之积粟台,台东即二水之会也。捕獐山水注之,水东出捕獐山,西流注于黄水。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之东北,与黄沟合。水出捕獐山,东南流至郑城东,北入黄水。黄水又东南,径龙渊东南,七里沟水注之,水出隙候亭东南平地,东注,又屈而南流,径升城东,又南历烛城西,即郑大夫烛之武邑也。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东南过长社县北,洧水东南流,南濮、北濮二水人焉,濮音仆。洧水又东南与龙渊水合,水出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律渠辍流。其渎中泉,南注东转为渊,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又东径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春秋》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是也。后社树暴长,故曰长社,魏颖川郡治也。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于南城西侧,修立客馆。版筑既兴,于土下得一树根,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长暴茂者也。稽之故说,县无龙渊水名,盖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长社北界有禀水。但是水导于隍堑之中,非北界之所谓。又按京、社地名,并云:长社县北有长葛乡。斯乃县徙于南矣。然则是水即禀水也。其水又东南径棘城北。《左传》所谓楚子伐郑,救齐,次于棘泽者也。禀水又东,左注洧水。洧水又东南,分为二水,其枝水东北流庄沙,一水东径许昌县。故许男国也,姜姓。四岳之后矣。《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见许男于洧上者也。汉章帝建初四年,封马光为侯国。《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失天下。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也。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朗帝太和中造,准价八百余万。洧水又东,人汶仓城内,俗以是水为汶水,故有汶仓之名,非也,盖洧水之邸阁耳。洧水又东径鄢陵县故城南。李奇曰:六国为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于此。汉高帝十二年,封都尉朱濞为侯国。王莽更名左亭。洧水又东,鄢陵陂水注之,水出鄢陵南陂东,西南流,注于洧水也。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洧水自鄢陵东径桐丘南,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非也。洧水又屈而南流,水上有梁,谓之桐门桥,藉桐丘以取称,亦言取桐门亭而著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详也。洧水又东南,径桐丘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代郑。郑人将奔桐丘,即此城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颖川,许昌城东北,京相璠曰:郑地也。今图无,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固洧水之北防也。西面桐丘,其城邪长而不方,盖凭丘之称,即城之名矣。洧水又东径新汲县故城北。汉宣帝神雀二年。置于许之汲乡曲洧城,以河内有汲县,故加新也。城在洧水南堤上。又东,洧水右迤为濩陂。洧水又径匡城南,扶沟之匡亭也。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谓之大穴口也。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洧水自大穴口,东南径洧阳城,西南径茅城东北又南,左合甲庚沟。沟水上承洧水于大穴口,东北枝分,东径洧阳故城南,俗谓之复阳城,非也。盖洧、复字类音读变。汉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为侯国,其水又东南,为鸭子陂。陂广十五里,余波南入甲庚沟,西注洧,东北泻沙。洧水又南径一故城西,世谓之思乡城,西去洧水十五里,洧水又右合濩陂水,水上承洧水于新汲县,南径新汲县故城东,又南积而为陂。陂之西北,即长社城。陂水东翼洧堤。西面茅邑,自城北门列筑堤道,迄于此冈,世尚谓之茅冈。即《经》所谓茅城邑也。陂水北出,东入洧津,西北纳异流。
又东过习阳城西,折入于颍。
洧水又东南径辰亭东,俗谓之田城,非也。盖田、辰声相近,城亭音韵联故也。《经》书:鲁宣公十一年,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也。京相璠曰:颍川长平有故辰亭。杜预曰:长平县东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南,或杜氏之谬,《传》书之误耳。长平东南涝陂北畔,有一阜,东西减里,南北五十许步,俗谓之新亭台。又疑是杜氏所谓辰亭,而未之详也。洧水又南径长平县故城西,王莽之长正也。洧水又南,分为二水,枝分东出,谓之五梁沟,径习阳城北,又东径赭丘南,丘上有故城。《郡国志》曰:长平故属汝南县,有赭丘城,即此城也。又东径长平城南,东注涝陂。洧水南出,谓之鸡笼水,故水会有笼口之名矣。洧水又东径习阳城西,西南折入颍,《地理志》曰:洧水东南至长平县入颍者也。
水经注卷二十二 潩水
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流而为陂,俗谓之玉女池。东径怪山北,《史记》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家。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杜元凯言不忘本。际庙旧有一枯柏树,其尘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成林,列秀青青,望之,奇可嘉矣。潩水又东南径长社城西北,甫濮、北濮二水出焉。刘澄之著《永初记》云:《水经》,濮水源出大騩山,东北流注泗,卫灵闻音于水上。殊为乖矣。余按《水经》为潩水,不为濮也。是水首受潩水,川渠双引,俱东注洧。洧与之过沙,枝流派乱,互得通称。是以《春秋》昭公九年,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京相璠曰:以夷之濮西田益也。杜预亦言,以夷田在濮水西者与城父人。服虔曰。濮,水名也。且字类音同,津澜邈别,不得为北濮上源。师氏传音于其上矣。潩水又南径钟亭西,又东南径皇台西,又东南径关亭西,又东南径宛亭西,郑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潩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径胡城东,故颍阴县之狐人亭也。其水南结为陂,谓之胡城陂。潩水自枝渠东径曲强城东,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台七女冈北,皇陂即古长社县之浊泽也。《史记》魏惠王元年,韩懿侯与赵成侯合军伐魏,战于浊泽是也。其肢北对鸡鸣城,即长社县之浊城也。陂水东南流、径胡泉城北,故颍阴县之狐宗乡也。又东合胡城陂水,水上承皇陂,而东南流注于黄水,谓之合作口。而东径曲强城北,东流入潩水。时人谓之敕水,非也。敕、潩音相类,故字从声变耳。潩水又径东西武亭间,两城相对,疑是古之岸门,史迁所谓走犀首于岸门者也。徐广曰颍阴有岸亭,未知是否。潩水又南径射大城东,即郑公孙射犬城也,盖俗谬耳。潩水又南,径颍阴县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陈群为侯国。其水又东南径许昌城南,又东南,与宣梁陂水合,陂上承狼陂。于颍阴城西南,陂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里。《春秋左传》曰楚子伐郑,师于狼渊是也。其水东南入许昌县,径巨陵城北,郑地也。《春秋左氏传》庄公十四年,郑厉公获傅瑕于大陵。京相璠曰:颍川临颖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宣梁陂也。陂水又东南人潩水。潩水又西南流径陶城西,又东南径陶陂东。
东南入于颍。
水经注卷二十二 潧水
潧水出郑县西北平地,潧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东南流,径贾复城西。东南流,左合水,水出贾复城东,南流注于潧。潧水又南,左会承云山水,水出西北承云山,东南历浑子冈东注,世谓冈峡为五鸣口,东南流,注于潧。潧水又东南流,历下田川,径郐城西,渭之为柳泉水也。故史伯答桓公曰: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若克虢、郐,君之土也。如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潧洧,修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谓此矣。潧水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余,其下积水成潭,广口十许步,渊深难测,又南注于洧,《诗》所谓溱与洧者也,世亦谓之为郐水也。
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自郐、潧东南,更无别渎,不得径新郑而会洧也。郑城东人洧者,黄崖水也。盖《经》误证耳。
水经注卷二十二 渠沙水
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济乱流,东径荥泽北,东南分济,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县境便睹斯卉,穷则知逾界。今虽不能,然谅亦非谬。《诗》所谓东有圃草也。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径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禹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等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故《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干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又有一读,自酸枣受河,导自濮读,历酸枣,径阳武县南出,世谓之十字沟,而属于渠。或谓是读为梁惠之年所开,而不能详也。斯浦乃水泽之所钟,为郑隰之渊薮矣。渠水右合五池沟。沟上承泽水,下流注渠,谓之五池口。魏嘉平三年,司马懿帅中军讨太尉王凌于寿春,自彼而还,帝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者也。今其地为五池乡矣。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八年,楚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右回梅山。杜预曰:在密东北。即是山也。其水自溪东北流,径管城西。故管国也,周武王以封管叔矣。成王幼弱,周公摄政,管叔流言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公赋《鸱鴞》以伐之,即东山之师是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救郑,楚次管以待之。杜预曰京县东北有管城者是也。俗谓之为管水。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注黄雀沟,谓之黄渊,渊周百步。其一水东越长城,东北流,水积为渊,南北二里,东西百步,谓之百尺水。北入圃田泽,分为二水。一水东北径东武强城北。《汉书曹参传》:击羽婴于昆阳,追至叶,还攻武强,因至荥阳:薛瓒云,按武强城在阳武县。即斯城也。汉高帝六年,封骑将庄不识为侯国。又东北流,左注于渠,为不家水口也。一水东流,又屈而甫转,东南注白沟也。渠水又东,清池水注之。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径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所谓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也。故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七虎涧水注之。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派,律川趣别,西人黄雀沟,东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又东北流,紫光沟水注之,水出华阳城东北,而东流,俗名曰紫光涧。又东北注华水。华水又东径棐城北,即北林亭也。《春秋》丈公与郑伯宴于棐林,子家赋《鸿雁》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棐林以伐郑,楚救郑,遇于北林。服虔曰:北林,郑南地也。京相璠曰:今荣阳苑陵县有故林乡,在新郑北,故曰北林也。余按林乡故城,在新郑东如北七十许里,苑陵故城在东南五十许里,不得在新郑北也。考京、服之说,并为疏矣。杜预云:荥阳中牟县西南,有林亭,在郑北。今是亭南去新郑县故城四十许里。盖以南有林乡亭,故杜预据是为北林,最为密矣。又以林乡为棐,亦或疑焉。诸侯会棐楚遇于此,宁得知不在是而更指他处也?积古之传,事或不谬矣。又东北径鹿台南冈,北出为七虎涧,东流,期水注之。水出期城西北平地,世号龙渊水。东北流,又北径期城西,又北与七虎涧合,谓之虎溪水,乱流东注,径期城北,东会清口水。司马彪《郡国志》曰:中牟有清口水。即是水也。清水又东北,白沟水注之。水有二源,北水出密之梅山东南,而东径靖城南,与南水合。南水出大山,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水,即承水也。《山海经》曰:承水出太山之阴,东北流,注于役水者也。世亦谓之靖涧水。又东北流,大水注之。水出大山东平地。《山海经》曰:太水出于大山之阳,而东南流注于役水,世谓之礼水也。东北径武陵城西,东北流,注于承水。承水又东北人黄瓮涧,北径中阳城西。城内有旧台甚秀,台侧有陂池,池水清深。涧水又东,屈径其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郑釐侯来朝中阳者也。其水东北流,为白沟,又东北径伯禽城北,盖伯禽之鲁往径所由也。屈而南流,东注于清水,即潘岳《都乡碑》所谓自中牟故县以西,西至于清沟,指是水也。乱流东径中牟宰鲁恭祠南,汉和帝时,右扶风鲁恭,字仲康,以大尉掾迁中牟令。政专德化,不任刑罚,吏民敬信,蝗不入境。河南尹袁安疑不实,使部掾肥亲按行之,恭随亲行阡陌,坐桑树下,雉止其旁。有小儿,亲曰:儿何不击雉?曰:将雏。亲起曰:虫不入境,一异;化及鸟鲁,二异;竖子怀仁,三异。久留非优贤,请还。是年,嘉禾生县庭。安美其治,以状上之。征博士、恃中,车驾每出,恭常陪乘。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故能遗爱自古,祠享来今矣。清沟水又东北径沈清亭,疑即博浪亭也。服虔曰:博浪,阳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所未详也。历博浪泽,昔张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车于此。又北分为二水,枝津东注清水。清水自枝流北注渠,谓之清沟口。渠水又左径阳武县故城南,东为官渡水,又径曹大祖垒北。有高台,谓之官渡台,渡在中牟,故世又谓之中牟台。建安五年,太祖营官渡,袁绍保阳武。绍连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相御,合战不利。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垒,公亦起高台以捍之,即中牟台也。今台北土山犹在,山之东悉绍旧营,遗基并存。渠水又东径田丰祠北,袁本初惭不纳其言,害之。时人嘉其诚谋,无辜见戮,故立祠于是,用表袁氏覆灭之宜矣。又东,役水注之。水出苑陵县西,隙候亭东。世谓此亭为郤城,非也,盖隙、隙声相近耳。中平陂,世名之埿泉也,即古役水矣。《山海经》曰:役山,役水所出,北流注于河。疑是水也。东北流径苑陵县故城北、东北流径焦城东,阳丘亭西,世谓之焦沟水。《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围焦城,不克,即此城也。俗谓之驿城,非也。役水自阳丘亭东流,径山民城北,为高榆渊。《竹书纪年》,梁惠成壬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城上积、安陵山民者也。又东北为酢沟,又东北,鲁沟水出焉。役水又东北,埿沟水出焉。又东北为八丈沟,又东,清水枝律注之,水自沈城东派,注于役水。役水又东径曹公垒南,东与沫水合。《山海经》云:沫山,沫水所出,北流注于役。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即沫水也。东北流,径中牟县故城西。昔赵献侯自耿都此。班固云:赵自邯郸徙焉。赵襄子时,佛胖以中牟叛,置鼎于庭,不与己者烹之,田英将寨裳赴鼎处也。薛瓒注《汉书》云:中牟在春秋之时,为郑之堰也。及三卿分晋,则在魏之邦土,赵自漳北,不及此也。《春秋传》曰:卫侯如晋,过中牟,非卫适晋之次也。《汲郡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此中牟不在赵之东也。按中牟当在漯水之上矣。按《春秋》齐伐晋夷仪,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未可胜也。齐师克城而骄,遇之必败,乃败齐师。服虔不列中牟所在。杜预曰今荥阳有中牟,回远,疑为非也。然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里流移,宁可一也?兵车所指,径纡难知。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赵自西取后止中牟。齐师伐其东鄙,于宜无嫌,而瓒径指漯水,空言中牟所在,非论证也。汉高帝十一年,封单父圣为侯国。沫水又东北,注于役水。昔魏太祖之背董卓也,间行出中牟,为亭长所录。郭长公《世语》云:为县所拘,功曹请释焉。役水又东北径中牟泽,即郑太叔攻萑蒲之盗于是泽也。其水东流,北屈注渠。《续述征记》所谓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也,渠水又东流而左会渊水,其水上承圣女陂,陂周二百余步,水无耗竭,湛然清满,而南流注于渠。
渠水又东南而注大梁也:又东至浚仪县,渠水东南径赤城北,戴延之所谓西北有大梁亭,非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即此城也。左则故渎出焉。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责断故渠,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谓之梁沟。又东径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于战国为大梁,周梁伯之故居矣。梁伯好土功,大其城,号曰新里。民疲而溃,秦遂取焉。后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秦灭魏以为县。汉文帝封孝王于梁,孝王以土地下湿,东都睢阳,又改曰梁。自是置县,似大梁城广,居其东城夷门之东。夷门,即侯赢抱关处也。《续述征记》以此城为师旷城,言:郭缘生曾游此邑,践夷门,升吹台,终古之迹,缅焉尽在。余谓此乃梁氏之台门,魏惠之都居,非吹台也,当是误证耳。《西征记》论仪封人即此县,又非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余谓故汳沙为阴沟矣。浚之故曰浚,其犹《春秋》之浚诛乎?汉氏之浚仪水,无他也,皆变名矣。其国多池沼,时池中出神剑,到今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之剑也。渠水又北屈,分为二水。《续述征记》曰:汳沙到浚仪而分也。汳东注,沙南流。其水更南流,径梁王吹台东。《陈留风俗传》曰:县有仓颉、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泽,泽中出兰蒲,上多俊髦,衿带牧泽,方十五里,俗谓之蒲关泽,即谓此矣。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略存故迹。今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矣,其台方百许步,即阮嗣宗《咏怀诗》所谓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堕,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余,世谓之乞活台,又谓之繁台城。渠水于此,有阴沟、鸿沟之称焉。项羽与汉高分王,指是水以为东西之别。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是也。故尉氏县有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皆藉水以立称也。今萧县西亦有鸿沟亭,梁国难阳县东,有鸿口亭,先后谈者,亦指此以为楚,汉之分王,非也。盖《春秋》之所谓红泽者矣。渠水右与氾水合,水上承役水于苑陵县。县。故郑都也。王莽之左亭县也。役水枝津,东派为埿水者也,而世俗谓之氾沟水也。《春秋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所谓东氾者也。其水又东北径中牟县南,又东北径中牟泽,与渊水合,水出中牟县故城北,城有层台。按郭长公《世语》及干宝《晋纪》,并言:中牟县故魏任城玉台下池中,有汉时铁锥,长六尺,入地三尺,头西南指不可动,正月朔自正,以为晋氏中兴之瑞,而今不知所在。或言在中阳城池台,未知焉是。渊水自池西出,屈径其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汜。氾水又东径大梁亭南,又东径梁台南,东注渠。渠水又东南流,径开封、县,睢、涣二水出焉。右则新沟注之。其水出逢池,池上承役水于苑陵县,别为鲁沟水,东南流,径开封县故城北。汉高帝十一年,封陶舍为侯国也。《陈留志》称:阮简,字茂宏,为开封令。县侧有劫贼,外白甚急数,简方围棋长啸。吏云:劫急。简曰:局上有劫亦甚急。其耽乐如是。故《语林》曰: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或亦谓之为手谈,又谓之为棋圣。鲁沟南际富城,东南入百尺陂,即古之逢泽也。徐广《史记音义》曰:秦使公于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汲郡墓《竹书纪年》作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斯其处也。故应德琏《西征赋》曰:驾衡东指,弭节逢泽。其水东北流为新沟。新沟又东北流,径牛首乡北,谓之牛建城。又东北注渠,即沙水也。音蔡,许慎正作沙音,言水散石也。从水少,水少沙见矣。楚东有沙水,谓此水也。
又屈南至扶沟县北,沙水又东南,径牛首乡东南,鲁沟水出焉,亦谓之宋沟也。又径陈留县故城南。孟康曰: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矣。鲁沟水又东南,径圉县故城北。县苦楚难,修其干戈,以圉其患,故曰圉也。或曰边陲之号矣。历万人散。王莽之篡也,东郡太守翟义兴兵讨莽,莽遣奋威将军孙建,击之于圉北,义师大败,尸积万数,血流溢道,号其处为万人散,百姓哀而祠之。又历鲁沟亭,又东南至阳夏县故城西。汉高祖六年,封陈豨为侯国。鲁沟又南人涡,今无水也。沙水又东南径斗城西。《左传》襄公三十年,于产殡伯有尸,其臣葬之于是也。沙水又东南径牛首亭东。《左传》桓公十四年,来人与诸侯伐郑东郊,取牛首者也,俗谓之车牛城矣。沙水又东南,八里沟水出焉。又东南径陈留县裘氏乡裘氏亭西,又径澹台子羽冢东,与八里沟合。按《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县襄氏乡,有澹台子羽冢,又有子羽祠,民祈祷焉。京相璠曰: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未知孰是。因其方志所叙,就记缠络焉。沟水上承沙河,而西南流,径牛首亭南,与百尺陂水合。其水自陂,南径开封城东三里冈,左屈而西流南转,注八里沟。又南得野兔水口。水上承西南兔氏亭北野兔陂。郑地也。《春秋传》云:郑伯劳屈生于兔氏者也。陂水东北入八里沟,八里沟水又南径石仓城西,又南径兔氏亭东,又南径召陵亭西,东入沙水。沙水南径扶沟县故城东。县,即颍川之谷平乡也。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焉。建武元年,汉光武封平狄将军朱鲔为侯国。沙水又东与康沟水合,水首受洧水于长社县东,东北径向冈西,即郑之向乡也。后人遏其上口,今水盛则北注,水耗则辍流。又有长明沟水注之,水出苑陵县故城西北,县有二城,此则西城也。二城以东,悉多陂泽,即古制泽也。京相璠曰:郑地。杜预曰:泽在荥阳苑陵县东,即《春秋》之制田也。故城西北平地出泉,谓之龙渊泉。泉水流径陵丘亭西,又西,重泉水注之,水出城西北平地。泉涌南流,径陵丘亭西,西南注龙渊水。龙渊水又东南,径凡阳亭西,而南入白雁陂。陂在长社县东北,东西七里,南北十里,在林乡之西南。司马彪《郡国志》曰:苑陵有林乡亭。白雁陂又引渎南流,谓之长明沟,东转北屈,又东径向城北,城侧有向冈,《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师于向者也,又东,右迤为染泽陂,而东注于蔡泽陂。长明沟水又东径尉氏县故城南,圈称云:尉氏,郑国之东鄙。弊狱官名也。郑大夫尉氏之邑。故栾盈曰:盈将归死于尉氏也。沟渎自是三分,北分为康沟,东径平陆县故城北。高后元年,封楚元王子礼为侯国。建武元年,以户不满三千,罢为尉氏县之陵树乡。又有陵树亭,汉建安中,封尚书苟攸为陵树乡侯。故《陈留风格传》曰:陵树乡,故平陆县也。北有大泽,名曰长乐厩。康沟又东径扶沟县之白亭北。《陈留风俗传》曰:扶沟县有帛乡帛亭,名在七乡十二亭中。康沟又东径少曲亭。《陈留风俗传》曰:尉氏县有少曲亭,俗谓之小城也。又东南径扶沟县故城东。而东南注沙水。沙水又南会南水。其水南流,又分为二永。一水南径关亭东,又东南流,与左水合。其水自枝渎南径召陵亭西,疑即扶沟之亭也。而东南合右水,世以是水与鄢陵陂水双导,亦谓之双沟。又东南人沙水,沙水南与蔡泽陂水合。水出鄢陵城西北。《春秋》成公十六年,晋、楚相遇于鄢陵,吕錡射中共王目,王召养由基,使射杀之。亦子反醉酒自毙处也。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陂水东径匡城北,城在新汲县之东北,即扶沟之匡亭也,亭在匡城乡。《春秋》文公元年,诸侯朝晋,卫成公不朝,使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即此邑也。今陈留、长垣县南有匡城,即平丘之匡亭也。襄邑又有承匡城,然匡居陈、卫之间,亦往往有异邑矣。陂水又东南至扶沟城北,又东南入沙水。沙水又南,径小扶城西,而东南流也。城即扶沟县之平周亭,东汉和帝永元中,封陈敬王子参为侯国。沙水又东南径大扶城西,城即扶乐故城也。城北二里有《袁良碑》,云:良,陈国扶乐人。后汉世祖建武十六年,更封刘隆为扶乐侯,即此城也。涡水于是分焉,不得在扶沟北,便分为二水也。
其一者,东南过陈县北。
沙水又东南径东华城西,又东南,沙水枝渎,西南达洧,谓之甲庚沟,今无水。沙水又南与广漕渠合,上承庞官陂,云邓艾所开也。虽水流废兴,沟渎尚伙。昔贾逵为魏豫州刺史,通运渠二百里余,亦所谓贾侯渠也。而川渠径复,交锗畛陌,无以辨之。沙水又东径长平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陈城北,故陈国也,伏羲、神农并都之。城东北三十许里,犹有羲城实中,舜后妫满,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器用,妻以元女大姬,而封诸陈,以备三格。太姬好祭祀,故《诗》所谓坎其击鼓,宛丘之下。宛丘在陈城南道东。王隐云:渐欲平,今不知所在矣。楚讨陈,杀夏征舒于栗门,以为夏州后。城之东门内有池,池水东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许步,水至清洁而不耗竭,不生鱼草。水中有故台处,《诗》所谓东门之池也。城内有《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文字剥缺,不可悉识。其略曰:惟兹陈国,故曰淮阳郡云云,清惠著闻,为百姓畏爱,求贤养士,千有余人,赐与田宅。吏舍,自损俸钱,助之成邸。五官掾西华陈骐等二百五人,以延熹二年云云,故其颂曰:修德立功,四县回附。今碑之左右,遗塘尚存,基础犹在。时人不复寻其碑证,云孔子庙学,非也。后楚襄王为秦所灭,徙都于此。丈颖曰西楚矣,三楚斯其一焉。城南郭里,又有一城,名曰淮阳城,子产所置也。汉高祖十一年,以为淮阳国。王莽更名郡为新平,县曰陈陵,故豫州治。王隐《晋书地道记》云,城北有故沙,名之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漕运所由矣。沙水又东而南屈,径陈城东,谓之百尺沟。又南分为二水,新沟水出焉。沟水东南流,书水注之,水源上承涝陂。陂在陈城西北,南暨荦城,皆为陂矣。陂水东流,谓之谷水,东径涝城北,王隐曰荦北有谷水是也。牵即怪矣。《经》书公会齐、宋于桂者也。社预曰:柽即牵也,在陈县西北,为非。柽,小城也,在陈郡西南。谷水又东径陈城南,又东流入于新沟水,又东南注于颍,谓之交口,水次有大堰,即古百尺堰也。《魏书》:《国志》曰,司马宣王讨太尉王凌,大军掩至百尺堨,即此堨也。今俗呼之为山阳堰,非也。盖新水首受颖于百尺沟,故堰兼有新阳之名也,以是推之,悟故俗谓之非矣。
又东南至汝南新阳县北,沙水自百尺沟,东径宁平县之故城南。《晋阳秋》称:晋太傅东海王越之东奔也,石勒追之,焚尸于此。数十万众,敛手受害,勒纵骑围射,尸积如山。王夷甫死焉。余谓俊者所以智胜群情,辨者所以丈身袪惑,夷甫虽体荷俊令,口擅雌黄,污辱君亲,获罪羯勒,史官方之华、王,谅为褒矣。沙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都陂。明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枝津,东出径汝南郡之宜禄县故城北,王莽之赏都亭也。明水又东北流注于陂,陂水东南流,谓之细水。又东径新阳县北,又东,高陂水东出焉。沙水又东,分为二水,即《春秋》所谓夷濮之水也。枝津北径谯县故城西,侧城人涡。沙水东南径城父县西南,枝津出焉,俗谓之章水。一水东注,即濮水也。俗谓之艾水,东径城父县之故城南,东流注也。
又东南过山桑县北,山桑故城在涡水北,沙水不得径其北明矣,《经》言过北,误也。又东南过龙亢县南,沙水径故城北,又东南径白鹿城北,而东注也。又东南过义成县西,南纻入于淮。
义成县故属沛,后隶九江。沙水东流,注于淮,谓之沙汭。京相璠曰:楚东地也。《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楚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社预曰:沙,水名也。
水经注卷二十三 阴沟水
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渠,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故渎东南径卷县故城南,又东径蒙城北。《史记》秦庄襄王元年,蒙骛击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疑即骛所筑也,干事未洋。故渎东分为二,世谓之阴沟水。京相璠以为出河之济,又非所究。俱东绝济隧,右渎东南径阳武城北,东南绝长城,径安亭北,又东北会左渎。左渎又东绝长城,径垣雍城南。昔晋文公战胜于楚,周襄王劳之于此。故《春秋》书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吕氏春秋》曰,尊天子于衡雍者也。《郡国志》曰:卷县有垣雍城,即《史记》所记韩献秦垣雍是也。又东径开光亭南,又东径清阳亭南,又东合右渎,又东南径封丘县,绝济渎,东南至大梁,合蒗渠。梁沟既开,蒗渠故读实兼阴沟,浚仪之称,故云出阳武矣。东南径大梁城北,左屈与梁沟合,俱东南流,同受鸿沟沙水之目。其川流之会,左渎东导者,即水也。盖津源之变名矣。故《经》云:阴沟出蒗渠也。
东南至沛为濄水。
阴沟始乱蒗,终别于沙,而濄水出焉。水受沙水于扶沟县。许慎又曰: 濄水首受淮阳扶沟县蒗渠,不得至沛,方为濄水也。《尔雅》曰:为洵。郭景纯曰:大水泆为小水也。吕忱曰:洵, 水也。水径大扶城西。城之东北,悉诸袁旧墓,碑字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大守腾、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自余殆不可寻。水又东南径阳夏县西,又东径邈城北。城实中而西有隙郭。水又东径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乡也。《春秋》宣公二年,宋华元与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获华元。《左传》曰:华元杀羊食士,不及其御,将战,羊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遂御人郑,故见获焉。后其地为楚庄所并。故圈称曰:大棘,楚地,有楚太子建之坟,及伍员钓台,池沼具存。水又东径安平县故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大棘乡,故安平县也。士人敦惷,易以统御。水又东径鹿邑城北,世谓之虎乡城,非也。《春秋》之鸣鹿矣。杜预曰:陈国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水之北,有《汉温令许续碑》。续字嗣公,陈国人也,举贤良,拜议郎,迁温令。延熹中立。水又东径武平县故城北。城之西南七里许,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题云:《虞君之碑》,讳诩,字定安,虞仲之后。为朝歌令,武都大守。文字多缺,不复可寻。按范晔《汉书》: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祖为县狱吏,治存宽恕,尝曰子公为里门,子为丞相,吾虽不及于公,子孙不必不为九卿,故字诩曰升卿,定安盖其幼字也。魏武王初封于此,终以武平华夏矣。水又东径广乡城北。圈称曰:襄邑有蛇丘亭,故广乡矣,改曰广世。后汉顺帝阳嘉四年,封侍中挚填为侯国、即广乡也。水又东径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人谷,谓死也。水又东南屈,径苦县故城南。《郡国志》曰:《春秋》之相也。王莽更名之曰赖陵矣。城之四门,列筑驰道,东起赖乡,南自南门,越水直指故台,西面南门,列道径趣广乡道西门驰道。西届武平北门驰道,暨于北台。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谷水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东,东径承匡城东。《春秋经》书:夏,叔仲彭生会晋郤缺于承匡。《左传》曰:谋诸侯之从楚者。京相璠曰:今陈留襄邑西三十里,有故承匡城。谷水又东南,径已吾县故城西。《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也,杂以陈、楚之地,故梁国宁陵县之徙种龙乡也。以成哀之世,户至八九千,冠带之徒,求置县矣。永元十一年,陈王削地,以大棘乡、直阳乡,十二年,自鄢隶之,命以嘉名曰已吾,犹有陈、楚之俗焉。谷水又东径柘县故城东。《地理志》淮阳之属县也。城内有柘令许君《清德颂》,石碎字紊,惟此文见碑。城西南里许,有《汉阳台令许叔种碑》,光和中立;又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掾许婴碑》,婴字虞卿,司隶校尉之子,建宁元年立;余碑文字,碎灭不复可观,当似司隶诸碑也。谷水又东径苦县故城中,水泛则四局隍堑,耗则孤律独逝。谷水又东径赖乡城南。其城实中,东北隅有台偏高,俗以是台在谷水北,其城又谓之谷阳台,非也。谷水自此东人水。水又北径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顿。石阙南侧,魏文帝黄初三年,经谯所勒;阙北东侧,有孔于庙,庙前有一碑,西面,是陈相鲁国孔畴建和三年立;北则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 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间。水又屈东,径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赖乡之东。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自是无郭以应之。水又东,径谯县故城北。《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谯,城顿而还是也。王莽之延成亭也。魏立谯郡,沇州治。沙水自南枝分,北径谯城西,而北注。水四周城侧,械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庙北有二石阙双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矩,上罦罳已碎。阙北有圭碑,题云,《汉故中常侍长乐大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立。碑阴又刊诏策,二碑文同。夹碑东西,列对两石马,高八尺五寸,石作粗拙,不匹光武隧道所表象马也。有腾兄冢。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颖川太守曹君之碑》,延熹九年卒,而不刊树碑岁月;坟北有其元子炽冢,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长水校尉曹君之碑》。历太中大夫、司马、长史、侍中,迁长水,年三十九卒,熹平六年造。炽弟胤家,家东有碑,题云:《汉谒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立。城东有曹太祖旧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魏书》曰:太祖作议郎,告疾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射猎,以自娱乐。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上有青云如车盖,终日乃解,即是处也。后文帝以延康元年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坛前树碑,碑题云:《大飨之碑》。碑之东北, 水南,有谯定王司马士会冢。冢前有碑,晋永嘉三年立。碑南二百许步,有两石柱。高丈余,半下为柬竹交文,作制极工。石榜云:晋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扬州、江州诸军事、安东大将军、谯定王河内温司马公墓之神道。水又东径朱龟墓北,东南流。冢甫枕道有碑,碑题云,《汉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龟字伯灵,光和六年卒官,故吏别驾从事史右北平,无终年化中平二年造。碑阴刊故吏姓名,悉蓟、涿及上谷、北平等人。水东南径层丘北,丘阜独秀,巍然介立,故壁垒所在也。水又东南,径城父县故城北,沙水枝分注之。水上承沙水于思善县,世谓之章水,故有章头之名也。东北流径城父县故城西,侧城东北流入于。水又东径下城父北。《郡国志》曰:山桑县有下城父聚者也。水又屈径其聚东郎山西,又东南屈,径郎山南。山东有垂惠聚,世谓之礼城。袁山松《郡国志》曰:山桑县有垂惠聚,即此城也。水又东南径阳城北。临侧水,魏大和中,为州治,以盖表为刺史,后罢州立郡,衿带遏戍。水又东南径龙亢县故城南,汉建武十三年,世祖封傅昌为侯国。故语曰:沛国龙亢至山桑者也。水又屈而南流,出石梁。梁石崩褫,夹岸积石,高二丈,水历其间。又东南流,径荆山北,而东流注也。
又东南至下邳淮陵县,入于淮。
濄水又东,左合北肥水。北肥水出山柔县西北泽薮,东南流,左右翼佩,数源异出同归,盖微脉涓注耳。东南流,径山桑邑南,俗谓之北平城。昔文钦之封山桑侯,疑食邑于此。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放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义士门生沛国萧刘定兴立。北肥水又东径山桑县故城南,俗谓之都亭,非也。今城内东侧,犹有山亭桀立,陵阜高峻,非洪台所拟。《十三州志》所谓山生于邑,其亭有桑,因以氏县者也。郭城东有《文穆冢碑》,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征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迁九江、彭城、陈留三郡,光和中卒。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吕虔等立。北肥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瑕陂。陂水又东南径瑕城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师还及瑕,即此城也。故京相璠曰:瑕,楚地。北肥水又东南径向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向国也。《世本》曰: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京相璠曰:向,沛国县,今并属谯国龙亢也。杜预曰: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为侯国,即此城也。俗谓之圆城,非。又东南径义成南,世谓之褚城,非。又东入于, 水又东注淮,《经》言下邱淮陵入淮,误矣。
水经注卷二十三 汳水
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阴沟即蒗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云:丹、沁乱流,于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称,河济水断,汳承旃然而东,自王贲灌大梁,水出县南,而不径其北,夏水洪泛,则是渎津通,故渠即阴沟也。于大梁北又曰浚水矣。故圈称著《陈留风俗传》,曰浚水径其北者也。又东,汳水出焉。故《经》云:汳出阴沟于浚仪县北也。汳水东径仓垣城南,即浚仪县之仓垣亭也。城临汳水,陈留相毕邈治此。征东将军荀晞之西也,逸走归京,晞使司马东莱王赞代据仓垣,断留运漕。汳水又东径陈留县之鉼乡亭北。《陈留风俗传》所谓县有鉼乡亭,即斯亭也。汳水又径小黄县故城南。《神仙传》称:灵寿光,扶风人,死于江陵胡罔家,罔殡埋之。后百余日。人有见光于此县,寄书与罔。罔发视之,惟有履存。汳水又东径鸣雁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卫侯伐郑,至于呜雁者也。杜预《释地》云:在雍丘县西北。今俗人尚谓之为白雁亭。汳水又东径雍丘县故城北,径阳乐城南。《西征记》曰:城在汳北一里,周五里,雍丘县界。汳水又东,有故渠出焉,南通睢水,谓之董生决。或言,董氏作乱,引水南通睢水,故斯水受名焉。今无水。汳水又东,枝津出焉,俗名之为落架口。《西征记》曰:落架,水名也。《续述征记》曰:在董生决下二里。汳水又径外黄县南,又东径莠仓城北。《续述征记》曰:莠仓城去大游墓二十里。又东径大齐城南。《陈留风俗传》曰:外黄县有大齐亭。又东径科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县有科禀亭,是则科禀亭也。汳水又东径小齐城南。汳水又南径利望亭南。《风俗传》曰:故成安也。《地理志》:陈留,县名。汉武帝以封韩延年为侯国。汳水又东,龙门故渎出焉。渎旧通睢水,故《西征记》曰:龙门,水名也。门北有土台,高三丈余,上方数十步。汳水又东径济阳考城县故城南,为菑获渠。考城县,周之采邑也,于春秋为戴国矣。《左传》隐公十年秋,宋、卫、蔡伐戴是也。汉高帝十一年秋,封彭祖为侯国。《陈留风俗传》曰:秦之谷县也。后遭汉兵起,邑多灾年,故改曰菑县。王莽更名嘉谷。章帝东巡过县,诏曰:陈留菑县,其名不善。高祖鄙柏人之邑,世宗休闻喜而显获嘉应亨吉元符,嘉皇灵之顾,赐越有光列考武皇,其改菑县曰考城。是渎盖因县以获名矣,汳水又东径宁陵县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秋,会于沙随,谋伐郑也。杜预《释地》曰:在梁国宁陵县北沙阳亭。是也,世以为堂城,非也。汳水又东径黄蒿坞北。《续途征记》曰:堂城至黄蒿二十里。汳水又东径斜城下。《续述征记》曰:黄蒿到斜城五里。《陈留风俗传》曰:考城县有斜亭。汳水又东径周坞侧。《续述征记》曰:斜城东三里。晋义熙中,刘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缘汳故沟。斩树穿道七百余里,以开水路,停泊于此,故兹坞流称矣。汳水又东径葛城北,故葛伯之国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汤问曰:何为不祀?称:无以供祠祭。遗葛伯,葛伯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牺牲。汤又遗之,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粢盛。汤使毫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又率民夺之,不授者则杀之。汤乃伐葛。葛于六国属魏。魏安釐王以封公于无忌,号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在宁陵县西十里。汳水又东径神坑坞,又东径夏侯长坞。《续述征记》曰:夏侯坞至周坞,各相距五里。汳水又东径梁国睢阳县故城北,而东历襄乡坞南。《续述征记》曰:西去夏侯坞二十里。东一里即襄乡浮图也,汳水径其南,汉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树碑,以旌厥德。隧前有狮子、天鹿,累砖作百达柱八所。荒芜颓毁,雕落略尽矣。
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入睢阳城中。
汳水又东径贳城南。俗谓之薄城,非也。阚駰《十三州志》以为贯城也,在蒙县西北。《春秋》僖公二年,齐侯、朱公。江、黄盟于贯,杜预以为贯也。云:贳、贯字相似。贯在齐,谓贯泽也,是矣,非此也。今于此地,更无他城在蒙西北,惟是邑耳。考文准地,贳邑明矣,非毫可知。汳水又东径蒙县故城北,俗谓之小蒙城也。《西征记》: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色也,为蒙之漆园吏,郭景纯所谓漆园有傲吏者也。悼惠施之没杜门干此邑矣。汳水自县南出,今无复有水,惟睢阳城南侧,有小水南流,人于睢。城南二里,有《汉太傅掾桥载墓碑》。载字元宾,梁国睢阳人也。睢阳公子,熹平五年立。城东百步,有石室,刊云:汉鸿胪桥仁饲。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而无碑志,不知何时建也。汳水又东径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毫也,所谓景薄为北毫矣。椒举云:商汤有景毫之命者也。阚駰曰:汤都也。毫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皇甫谧以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汤居毫,与葛为邻,是即毫与葛比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宁陵去偃师八百里,不得童子馈饷而为之耕。今梁国自有二毫,南毫在谷熟,北毫在蒙,非偃师也。古文《仲虺之浩》曰:葛伯仇饷,征自葛始,即孟子之言是也。崔駰曰:汤冢在济阴薄县北。《皇览》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部长卿按行水灾,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今征之回渠亭,有汤池征陌是也。然不经见,难得而详。按《秦宁公本纪》云:二年伐汤,三年与毫战,毫王奔戎,遂灭汤。然则周桓王时,自有毫王号汤,为秦所灭,乃西戎之国,葬于征者也,非殷汤矣。刘向言殷汤无葬处为疑。杜预曰: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箕子冢,今城内有故冢方坟,疑即社元凯之所谓汤冢者也。而世谓之王子乔冢。冢侧有碑,题云:《仙人王子乔碑》。曰:王子乔者,盖上世之真人,闻其仙不知兴何代也。博问道家,或言颖川,或言产蒙,初建此城,则有斯丘,传承先民,曰王氏墓。暨于永和之元年冬十二月,当腊之时夜,上有哭声,其音甚哀。附居者王伯怪之,明则祭而察焉。时天鸿雪,下无人径,有大鸟迹在祭祀处,左右咸以为神。其后有人著大冠,绛单衣,杖竹,立冢前,呼采薪孺子伊永昌,曰:我,王予乔也,勿得取吾坟上树也。忽然不见。时令泰山万熹稽故老之言,感精瑞之应,乃造灵庙,以休厥神。于是好道之俦,自远方集,或弦琴以歌太一,以罩思以历丹丘,知至德之宅兆,实真人之祖先。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牺牲致礼,祠濯之敬,肃如也。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乃与长史边乾遂树之玄石,纪颂遗烈。观其碑文,意似非远,既在径见,不能不书存耳。
水经注卷二十三 获水
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汉书地理志》曰:获水首受甾获渠,亦兼丹水之称也。《竹书纪年》曰:未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丹水壅不流。盖汳水之变名也。获水自蒙东出,水南有《汉故绎幕令匡碑》。匡字公辅,鲁府君之少子也。碑字碎落,不可寻识,竟不知所立岁月也。获水又东径长乐固北,己氏县南,东南流径于蒙泽。《十三州志》曰:蒙泽在县东。《春秋》庆公十二年,宋万与公争博,杀闵公于斯泽矣。获水又东,径虞县故城北,古虞国也。昔夏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者也,王莽之陈定亭也。城东有《汉司徒盛允墓碑》。允字伯世,梁国虞人也。其先奭氏,至汉中叶,避孝元皇帝讳,改姓曰盛。世济其美,以迄于公。察孝廉,除郎,累迁司空、司徒,延熹中立。墓中有石庙,庙字倾颓,基构可寻。获水又东南径空桐泽北。泽在虞城东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冬,宋景公游于空泽,辛已,卒于连中。大尹左师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者矣。获水又东径龙谯固,又东合黄水口,水上承黄陂,下注获水。获水又东入栎林,世渭之九里柞。获水又东南径下邑县故城北。楚考烈王灭鲁,顷公亡,迁下邑。又楚、汉彭城之战,吕后兄泽,军于下邑。高祖败,还从泽军。子房肇捐地之策,收垓下之师,陆机所谓即下邑者也。王莽更名下治矣。获水又东径砀县故城北。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玉莽之节砀县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斩山作郭,穿石为藏,行一里,到藏中,有数尺水,水有大鲤鱼,黎民谓藏有神,不敢犯神。凡到藏皆洁斋而进,不斋者至藏,辄有兽噬其足,兽难得见,见者云似狗,所未详也。山上有梁孝王祠。获水又东,谷水注之,上承砀陂,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诸陂散流,为零水、滚水、清水也,积而成潭,谓之砀水。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余年,后入砀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旁,设屋祠,果乘赤鲤鱼出,人坐祠中,砀中有可万人观之,留月余,复人水也。陂水东注,谓之谷水,东径安山北,即砀北山也。山有陈胜墓,秦乱,首兵伐秦,弗终厥谋死,葬于砀,谥曰隐王也。谷水又东北注于获水。获水又东历蓝田乡郭,又东径梁国抒秋县故城南,王莽之予秋也。获水又东历洪沟,东注,南北各一沟,沟首对获,世谓之鸿沟,非也。《春秋》昭公八年,秋,蒐于红。杜预曰:沛国萧县西有红亭,即《地理志》之县也。景帝三年,封楚元王子富为侯国,王莽之所谓贡矣。盖沟名音同,非楚汉所分也。又东过萧县南,睢水北流注之。
萧县南对山,世谓之萧城南山也。戴延之谓之同孝山,云:取汉阳城侯刘德所居里名目山也。刘澄之云:县南有冒山。未详孰是也。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获,世谓之西流水,言水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为名也。余尝径萧邑,城右惟是水北注获水,更无别水,疑即《经》所谓睢水也。城东西及南三面,临侧获水,故沛郡治,县亦同居矣。城甫旧有石桥耗处,积石为梁,高二丈,今荒毁殆尽,亦不具谁所造也。县本萧叔国,宋附庸,楚灭之。《春秋》宣公十二年,楚伐萧,萧溃,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抚之,士同挟纩,盖恩使之然矣。萧女聘齐为顷公之母,郤克所谓萧同叔子也。获水又东历龙城,不知谁所创筑也。获水又东径同孝山北。山阴有楚元王冢,上圆下方,累石为之,高十余丈,广百许步,经十余坟,悉结石也。获水又东,净净沟水注之。水上承梧桐陂。西北流,即刘中书澄之所谓白沟水也。又北入于获,俗名之曰净净沟也。又东至彭城县北,东入干泗。
获水自净净沟东径阿育王寺北,或言楚王英所造,未所详也。盖遵育王之遗法,因以名焉。与安陂水合,水上承安陂余波,北径阿育王寺侧,水上有梁,谓之玄注桥,水旁有石墓,宿经开发,石作工奇,殊为壮构,而不知谁冢,疑即澄之所谓凌冢也。水北流,注于获。获水又东径弥黎城北。刘澄之《永初记》所谓城之西南,有弥黎城者也。获水于彭城西南,回而北流,径彭城。城西北旧有楚大夫龚胜宅,即楚老哭胜处也。获水又东,转径城北而东注泗。水北三里有石冢被开,传言楚元王之孙刘向冢,未详是否。城,即殷大夫老彭之国也。于春秋为宋地,楚伐宋并之,以封鱼石崔于。季珪《述初赋》曰:想黄公于邳圯,勤鱼石于彭城。即是县也。孟康曰:旧名江陵,为南楚,陈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文颖曰:彭城,故东楚也。项羽都焉,谓之西楚,汉祖定天下,以为楚郡,封弟交为楚王都之。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王莽更之曰和乐郡也,徐州治。城内有汉司徒袁安、魏中郎将徐庶等数碑,并列植于街右,咸曾为楚相也。大城之内有金城。东北小城,刘公更开广之,皆垒石高四丈,列堑环之。小城西又有一城,是大司马琅邪王所修,因项羽故台经始,即构宫观门阁,惟新厥制。义熙十二年,霖雨骤澍,汳水暴长,城遂崩坏。冠军将军,彭城刘公之子也,登更筑之,悉以砖垒,宏壮坚峻,楼橹赫奕,南北所无。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河东薛安都举城归魏,魏遣博陵公尉苟仁、城阳公孔怕恭援之,邑阁如初,观不异昔。自后毁撤,一时俱尽。间遗工雕镂,尚存龙云逞势,奇为精妙矣。城之东北角,起层楼于其上,号曰彭祖楼。《地理志》曰:彭城县,古彭祖国也。《世本》曰:陆终之子,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彭祖城是也。下曰彭租冢。彭祖长年八百,绵寿永世,于此有冢,盖亦元极之化矣。其楼之侧,襟汳带泗,东北为二水之会也。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水经注卷二十四 睢水
睢水出梁郡鄢县,睢水出陈留县西蒗渠,东北流。《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浚仪狼汤水也,《经》言出鄢,非矣。又东径高阳故亭北。俗谓之陈留北城,非也。苏林曰:高阳者,陈留北县也。按在留故乡聚名也。有《汉广野君庙碑》。延熹六年十二月,雍丘令董生,仰余徽于千载,遵茂美于绝代,命县人长照为文,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辍洗分餐,咨谋帝猷,陈郑有啄鹿之功,海岱无牧野之战,大康华夏,绥静黎物,生民以来,功盛莫崇,今故字无闻,而单碑介立矣。《陈留风俗传》曰:郦氏居于高阳,沛公攻陈留县,郦食其有功,封高阳侯。有郦峻,字文山,官至公府掾。大将军商有功,食邑于涿,故自陈留徙涿。县有鉼亭鉼乡。建武二年,世祖封王常为侯国也。睢水又东径雍丘县故城北。县,旧杞国也。殷汤周武以封夏后,继禹之嗣。楚灭杞,秦以为县。圈称曰:县有五陵之名、故以氏县矣。城内有夏后祠。昔在二代,享祀不辍。秦始皇因筑其表为大城,而以县焉。睢水又东,水积成湖,俗谓之白羊陂。陂方四十里,右则奸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肢水,东北径雍丘城北,又东分为两渎、谓之双沟,俱入白羊陂。陂水东合洛架口,水上承汳水,谓之洛架水,东南流入于睢水。睢水又东径襄邑县故城北,又东径雍丘城北。睢水又东径宁陵县故城南。故葛伯国也,王莽改曰康善矣。历鄢县北,二城南北相去五十里,故《经》有出鄢之文。城东七里,水次有单父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二碑,汉光和中立也。东过睢阳县南,睢水又东径横城北。《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乐大心御华向于横。
杜预曰:梁国睢阳县南,有横亭,今在睢阳县西南,世谓之光城,盖光、横声相近,习传之非也。睢水又径新城北,即宋之新城亭也。《春秋左传》文公十四年,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盟于新城者也。睢水又东径高乡亭北,又东径毫城北。南毫也,即汤所都矣。睢水又东径睢阳县故城南。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以嗣殷后,为宋都也。昔宋元君梦江使乘辎车,被绣衣,而谒于元君,元君感卫平之言,而求之于泉阳,男子余且,献神龟于此矣。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砀郡。汉高祖尝以沛公为砀郡长。天下既定,五年为梁国。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为梁王,太后之爱子,景帝宠弟也。是以警卫貂侍,饰同天子,藏珍积宝,多拟京师,招延豪杰,士咸归之,长卿之徒,免官来游。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观,台苑屏榭,势并皇居,其所经构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阳曲》,创传由此始也。城西门,即寇先鼓琴处也。先好钓,居睢水旁,宋景公问道不告,杀之。后十年,止此门,鼓琴而去。宋人家家奉事之。南门曰卢门也。春秋华氏居卢门,里叛。杜预曰:卢门,宋城南门也。司马彪《郡国志》曰: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亦曰升台焉。当昔全盛之时,故与云霞竟远矣。《续述征记》曰:回道似蠡,故谓之蠡台。非也。余按《阙子》,称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之,矢逾于盂霜之山,集于彭城之东,余势逸劲,犹饮羽于石梁。然则蠡台即是虎圈台也,盖宋世牢虎所在矣。晋太和中,大司马桓温入河,命豫州刺史袁真开石门。鲜卑坚戍此台,真顿甲坚城之下,不果而还。蠡台如西,又有一台,俗谓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凉马台。台东有曲池,池北列两钓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东,又有一台,世谓之雀台也。城内东西道北,有晋梁王妃王氏陵表,并列二碎,碑云:妃讳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也,齐北海府君之孙司空东武景侯之季女。咸熙元年,嫔于司马氏,泰始二年,妃于国。太康五年薨。营陵于新蒙之,大康九年立碑。东即梁王之吹台也。基陛阶础尚在,今建追明寺故宫东,即安梁之旧地也。齐周五六百步,水列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北城凭隅,又结一池台,晋灼曰: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亦或言兔园在平台侧。如淳曰:平台,离宫所在。今城东二十里有台,宽广而不甚极高,俗谓之平台。余按《汉书梁孝王传》称王以功亲为大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复道自宫东出杨之门。左阳门,即睢阳东门也,连属于平台则近矣,属之城隅则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故齐随郡王《山居序》所谓西园多士,平台盛宾,邹马之客咸在,《伐木》之歌屡陈;是用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谢氏赋雪,亦曰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今也歇堂沦字,律管埋音,孤基块立,无复曩日之望矣。城北五六里,便得汉大尉桥玄墓,冢东有庙,即曹氏盂德亲酹处。操本微素,尝候于玄,玄曰:天下将乱,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操感知己,后经玄墓,祭云:操以顽质,见纳君子,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约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言,非至亲笃好,胡肯为此辞哉!凄怆致祭,以申宿怀。冢列数碑,一是汉朝群儒,英才哲士,感桥氏德行之美。乃共刊石立碑,以示后世。一碑是故吏司徒博陵崔列、廷尉河南吴整等,以为至德在己,扬之由人,苟不皦述,夫何考焉?乃共勒嘉石,昭明芳烈。一碑是陇西枹罕北次陌砀守长骘,为左尉汉阳豲道赵冯孝高,以桥公尝牧凉州,感三纲之义,慕将顺之节,以为公之勋美,宜宣旧邦、乃树碑颂,以昭令德。光和七年,主记掾李友字仲僚作碑文。碑阴有《右鼎文》,建宁三年拜司空。又有《中鼎文》。建宁四年拜司徒。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拜大尉。《鼎铭》文曰:故臣门人,相与述公之行,咨度体则,文德铭于三鼎,武功勒于征钺,书于碑阴,以昭光懿。又有《钺文》称,是用镂石假象,作兹征钺军鼓,陈之于东阶,亦以昭公之文武之勋焉。庙南列二往,柱东有二石羊,羊北有二石虎。庙前东北,有石驼,驼西北有二石马,皆高大,亦不甚雕毁。惟庙颓构,粗传遗墉,石鼓仍存,钺今不知所在。睢水于城之阳,积而为逢洪陂。陂之西南有陂,又东合明水。水上承城南大池,池周千步,南流会睢,谓之明水,绝睢注涣。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萌渚,菁菁实望,世人言粱王竹园也。睢水又东,径谷熟县故城北。睢水又东,蕲水出焉。睢水又东,径粟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成富。睢水又东,径太丘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故敬丘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恭王子节侯刘政为侯国。汉明帝更从今名。《列仙传》曰:仙人文宾,邑人,卖靴履为业,以正月朔日,会故妪于乡亭西社,教令服食不老。即此处矣。睢水又东,径芒县故城北。汉高帝六年,封耏跖为侯国。王莽之传治。世祖改曰临睢。城西二里,水南有《豫州从事皇毓碑》,殒身州牧,阴君之罪,时年二十五。临睢长平舆李君,二千石丞,纶氏夏文则,高其行而悼其殒,州国咨嗟,旌闾表墓,昭叙令德,式示后人。城内有《临睢长左冯翊王君碑》,善有治功,累迁广汉属国都尉,吏民恩德。县人公府掾陈盛孙,郎中兑定兴、刘伯鄜等,共立石表政,以刊远绩。县北与砀县分水。有砀山。芒、砀二县之间,山泽深固,多怀神智。有仙者涓子、主柱,并隐砀山得道,汉高祖隐之。吕后望气知之,即于是处也。京房《易候》曰:何以知贤人隐?师曰:视囚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贤人隐矣。
又东过相县南,屈从城北,东流,当萧县南,入于陂。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改曰沛郡,治此。双武帝元狩六年,封南越桂林监居翁为侯国,曰湘成也。工莽更名,郡曰吾符,县曰吾符亭。睢水东径石马亭。亭西有汉故伙波将军马援墓。睢水又东径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国府园中,犹有伯姬黄堂基。堂夜被火,左右曰:夫人少避。伯姬曰:妇人之义,保傅不具,夜不下堂。遂遇火而死,斯堂即伯姬焚死处也。城西有伯姬冢。昔郑浑为沛郡太守,于萧、相二县,兴陂堰,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睢水又左合白沟水,水上承梧桐陂,陂侧有梧桐山,陂水西南流,径相城东,而南流注于睢。睢盛则北流入于陂,陂溢则西北注于睢,出入回环,更相通注,故《经》有入陂之文。睢水又东径彭城郡之灵壁东,东南流。《汉书》,项羽败汉王于灵壁东,即此处也。又云东通谷泗。服虔曰:水名也,在沛国相界,未详。睢水径谷熟,两分睢水而为蕲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谓兼称。谷水之名,盖因地变,然则谷水即睢水也。又云汉军之败也,睢水为之不流。睢水又东南径竹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笃亭也。李奇曰:今竹邑县也。睢水又东与澕湖水合,水上承甾丘县之渒陂,南北百余里,东西四十里,东至朝解亭,西届彭城甾丘县之故城东。王莽更名之曰善丘矣。其水自陂南系于睢水,又东睢水南,八丈故沟水注之。水上承蕲水而北会睢水,又东径符离县故城北。汉武帝元狩四年,封路博德为侯国,王莽之符合也。睢水又东径临淮郡之取虑县故城北。昔汝南步游张少失其母,及为县令,遇母于此,乃使良马踟蹰,轻轩罔进,顾访病姬,乃其母也。诚愿宿凭,而冥感昭征矣。睢水又东合乌慈水,水出县西南乌慈渚,潭涨东北流,与长直故渎合。读旧上承蕲水,北流八十五里,注乌慈水。乌慈水又东径取虑县南,又东屈径其城东,而北流注于睢。睢水又东径睢陵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刘楚为侯国,王莽之睢陆也。睢水又东,与潼水故渎会。旧上承潼县西南潼陂,东北流,径潼县故城北,又东北径睢陵县下会睢水。睢水又东南流,径下相县故城南。高祖十二年,封庄侯泠耳为侯国。应劭曰:相水出沛国相县,故此加下也。然则相又是睢水之别名也,东南流入于泗,谓之睢口,《经》止萧县,非也。所谓得其一而亡其二矣。
水经注卷二十四 瓠子河
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县北十里,即瓠河口也。《尚书禹贡》:雷夏既泽,雍沮会同。《尔雅》曰:水自河出为雍。许慎曰:雍者,河雍水也。暨汉武帝元光三年,河水南泆,漂害民居。元封二年,上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于是上自万里沙还,临决河,沉白马、玉壁,令群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虑殚为河。弹为河兮地不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蚊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潺浸,北渡回号汛流难。搴长茭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隤竹林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口,筑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宫。故亦谓瓠子堰为宣房堰,而水亦以瓠子受名焉。平帝已后,未及修理,河水东浸,日月弥广。永平十二年,显宗诏乐浪人王景治渠筑堤,起自荥阳,东至千乘,一千余里。景乃防遏冲要,疏决壅积,瓠子之水,绝而不通,惟沟渎存焉。河水旧东决,径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殷相土又都之。故《春秋传》曰: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也。卫成公自楚丘迁此。秦始皇徙卫君角于野王,置东郡,治濮阳县,濮水径其南,故曰濮阳也。章邯守濮阳,环之以水。张晏曰:依河水自固。又东径咸城南。《春秋》僖公十三年,夏,会于咸。杜预曰:东郡濮阳县东南,有咸城者是也。瓠子故渎,又东径桃城南。《春秋传》曰: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济,尽曹地也。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或谓之洮也。瓠渎又东南径清丘北。《春秋》宣公十二年,《经》书楚灭萧,晋人、宋、卫、曹同盟于清丘。京相璠曰:在今东郡濮阳县东南三十里,魏东都尉治。
东至济阴句阳县,为新沟。
瓠河故渎,又东径句阳县之小成阳,城北侧渎。《帝王世纪》曰: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二说各殊,以为成阳,近是尧冢也。余按小成阳在成阳西北半里许实中,俗喭以为囚尧城,士安盖以是为尧冢也。瓠子北有部关县故城:县有羊里亭,瓠河径其南,为羊里水,盖资城地而变名,犹《经》有新沟之异称矣。黄初中,贾逵为豫州刺史,与诸将征吴于洞浦,有功,魏封逵为羊里亭侯,邑四百户,即斯亭也。俗名之羊子城,非也,盖韵近字转耳。又东,右会濮水枝津,水上承濮渠,东径沮丘城南。京相璠曰:今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六国时沮楚同音,以为楚丘,非也。又东径浚城南,西北去濮阳三十五里。城侧有寒泉冈,即《诗》所谓爱有寒泉,在浚之下。世谓之高平渠,非也。京相璠曰:濮水故道,在濮阳南者也。又东径句阳县西,句渎出焉。濮水枝渠又东北径句阳县之小成阳东垂亭西,而北入瓠河。《地理志》曰:濮水首受泲沛于封丘县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者也。又按《地理志》:山阳郡有都关县,今其城在廪丘城西。考地志,句阳、廪丘,俱属济阴,则都关无隶山阳理。又按《地理志》,成都亦是山阳之属县矣。而京、杜考地验城,又并言在廪丘城南,推此而论,似《地理志》之误矣,或亦疆理参差所未详。瓠渎又东径垂亭北。《春秋》隐公八年,宋公、卫侯遇于犬丘,《经》书垂也。京相璠曰:今济阴句阳县小成阳东五里,有故垂亭者也。
又东北过廪丘县,为濮水。
瓠河又左径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故《史记》曰:武王封弟叔武于成。应劭曰:其后乃迁于成之阳,故曰成阳也。《地理志》曰;成阳有尧冢灵台,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乡曰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笋,不敢采捕。前并列数碑,栝柏数株,檀马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径通,皆以砖砌之,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栎联荫,扶疏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庙,羊虎倾低,破碎略尽,于城为西南,在灵台之东北。按郭缘生《述征记》,自汉迄晋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叙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妃祠。见汉建宁五年五月,成阳令管遵所立碑,文云:尧陵北,仲山甫墓南,二冢间有伍员祠。晋大安中立一碑,是永兴中建,今碑祠并无处所。又言尧陵在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东南六里尧母庆都冢,尧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考地验状,咸为疏僻,盖闻疑书疑耳。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迤泽之东北,有陶墟,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河也。郑玄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余谓郑玄之言为然。故扬雄《河水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于河之岩。今雷首山西枕大河,校之图纬,于事为允。士安又云:定陶西南陶丘,舜所陶处也。不言在此,缘生为失。瓠河之北,即廪丘县也。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廪丘者,春秋之所谓齐邑矣,实表东海者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干龙泽,田师败通是也。瓠河与濮水俱东流,《经》所谓过廪丘,为濮水者也。县南瓠北,有羊角城,《春秋传》曰:乌余取卫羊角,遂袭我高鱼,有大雨,自窦入,介于其库。登其城,克而取之者也。京相璠曰:卫邑也。今东郡廪丘县南,有羊角城。高鱼鲁邑也,今廪丘东北,有故高鱼城。俗谓之交鱼城,谓羊角为角逐城,皆非也。瓠河又径阳晋城南。《史记》,苏秦说齐曰:过卫阳晋之道,径于亢父之险者也。今阳晋城在廪丘城东南十余里,与都关为左右也。张仪曰:秦下甲攻卫阳晋,大关天下之匈。徐广《史记音义》云:关一作开,东之亢父,则其道矣。瓠河之北,又有郕都城。《春秋》隐公五年,郕侵卫。京相璠曰:东郡廪丘县南三十里,故郕都故城。褚先生曰:汉封金安上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城谷者也。瓠河又东,径黎县故城南,王莽改曰黎治矣。盂康曰:今黎阳也。薛瓒言:按黎阳在魏郡,非黎县也。世谓黎侯城,昔黎侯寓于卫,《诗》所谓胡为乎泥中。毛云:泥中,邑名,疑此城也。土地污下,城居小阜,魏濮阳郡治也。瓠河又东,径底县故城南。《地理志》:济阴之属县也。褚先生曰:汉武帝封金日待为侯国,王莽之万岁矣,世犹谓之为万岁亭也。瓠河又东径郓城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公自沙随还,待于郓。京相璠曰:《公羊》作运字,今东郡廪丘县东八十里,有故运城,即此城也。
又北过东郡范县东北,为济渠,与将渠合。
瓠河自运城东北径范县,与济濮枝渠合,故渠上承济渎于乘氏县,北径范县,左纳瓠渎,故《经》有济渠之称。又北,与将渠合,渠受河于范县西北,东南径秦亭南。杜预《释地》曰:东平范县西北,有秦亭者也。又东南径范县故城南,王莽更名建睦也。汉兴平中,靳允为范令,曹太祖东征陶谦于徐州,张邈迎吕布,郡县响应。程昱说允曰:君必固范,我守东阿,田单之功可立。即斯邑也。将渠又东会济渠,自下邀谓之将渠,北径范城东,俗又谓之赵沟,非也。
又东北过东阿县东,瓠河故渎,又东北,左合将渠枝渎。枝渎上承将渠于范县,东北径范县北,又东北径东阿城南,而东入瓠河故渎,又北径东阿县故城东。《春秋经》书:冬,及齐侯盟于柯。
《左传》曰:冬盟于柯,始及齐平。杜预曰:东阿即柯邑也。按《国语》,曹沫挟匕首劫齐桓公返,遂邑于此矣。
又东北过临邑县西,又东北过在平县东,为邓里渠。
自宣防已下,将渠已上,无复有水,将渠下水首受河,自北为邓里渠。
又东北过祝阿县,为济渠。
河水自四渎口出为济水,济水二渎合而东注于祝阿也。又东北至梁邹县西,分为二。
脉水寻梁邹,济无二流,盖《经》之误。
其东北者为济河,其东者为时水,又东北至济西,济河东北入于海,时水东至临淄县西,屈南过太山华县东,又南至费县,东人于沂。
时,即耏水也,音而。《春秋》襄公三年,齐晋盟于耏者也。京相璠曰:今临淄,惟有水西北入济,即《地理志》之如水矣。耏、如声相似,然则水即耏水也。盖以与时合,得通称矣。时水自西安城西南,分为二水,枝津别出,西流,德会水注之。水出昌国县黄山西,北流径昌国县故城南。昔乐毅攻齐有功,燕昭王以是县封之,为昌国君。德会水又西北五里,泉水注之。水出县南黄阜,北流径城西北入德会,又西北,世谓之沧浪沟,又北流注时水。《地理志》曰:德会水出昌国西北,至西安人如是也。时水又西,径东高苑城中而西注也。俗人遏令侧城南注,又屈径其城南。《史记》,汉文帝十五年,分齐为胶西王国,都高苑。徐广《音义》曰:乐安有高苑城,故俗谓之东高苑也。其水又北注故渎,又西,盖野沟水注之,源导延乡城东北,平地出泉。西北径延乡城北。《地理志》:千乘有延乡县,世人谓故城为从城,延、从字相似,读随字改,所未详也。西北流,世谓之盖野沟,又西北流,径高苑县北,注时水。时水又西径西高苑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丙倩为侯国,王莽之常乡也。其水侧城西注。京相璠曰:今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通济。其源上出盘阳,北至高苑,下有死时,中无水。杜预亦云:时水于乐安枝流,旱则竭涸,为春秋之干时也。《左传》庄公九年,齐鲁战地,鲁师败处也。时水西北至梁邹城,入于济。非济入时,盖时来注济,若济分东流,明不得以时为名。寻时,济更无别流,南延华费之所,斯为谬矣。
水经注卷二十四 汶水
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其县南。
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六十许里。《地理志》,汶水与淄水俱出原山西南入济,故不得过其县南也。《从征记》曰:汶水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鸤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艰。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意谓麦丘所栖愚公谷也。何其深沉幽翳,可以托业抬生如此也。余时径此,为之踌蹰,为之屡眷矣。余按麦丘愚公在齐川谷犹传其名,不在鲁,盖志者之谬耳。汶水又西南径赢县故城南。《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赢,成婚于齐也。
又西南过奉高县北。
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泰山郡治也。县北有吴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赢博之间,即此处也。《从征记》曰:赢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自昔恒蠲民户洒扫之,今不能。然碑石糜碎,靡有遗矣,惟故跌存焉。
屈从县西南流,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淮南子》曰:汶出弗其。高诱曰:山名也,或斯阜矣。牟县故城在东北,古牟国也,春秋时,牟人朝鲁,故应劭曰:鲁附庸也。俗谓是水为牟汶也。又西南径奉高县故城西,西南流注于坟。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东南流,径泰山东,右合天门下溪水:”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马第伯书云:光武封泰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如无道径,遥望其人,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乃知是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直上七里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应劭《汉官仪》云: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东,浚波庄壑,东南流,径龟阴之田。龟山在博县北十五里,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望山而怀操,故《琴操》有《龟山操》焉。山北即龟阴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南流,历中下两庙间。《从征记》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闭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余,广八尺。树前在大井,极香冷,异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谍,而水旱不减。库中有汉时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又有石虎。建武十三年,永贵侯张余上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其水又屈而东流,又东南径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阯。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把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上,如带图也。古引水为辟雍处,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山海经》曰:环水出泰山,东流庄于汶。即此水也。环水又左入于汶水。汶水数川合注,又西南流径徂徕山西。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广雅》曰:道梓松也。《抱朴子》称《玉策记》曰:千岁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又称天陵有偃盖之松也,所谓楼松也,《鲁连子》曰:松枞高十仞而无枝,非忧正室之无柱也。《尔雅》曰:松叶柏身曰枞。《邹山记》曰: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徕之山也。赤眉渠师樊崇所保也,故崇自号尤徕三老矣。山东有巢父庙,山高十里。山下有陂水,方百许步,三道流注,一水东北沿溪而下,屈径县南,西北流,人于汶。一水北流,历涧,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径阳关亭南。《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纥自阳关者也。又西流入于汶水也。
过博县西北。
汶水南径博县故城东。《春秋》哀公十一年,会吴伐齐取博者也。灌婴破田横于城下。屈从其城南西流,不在西北也。汶水又西南径龙乡故城南。《春秋》成公二年,齐侯围龙,龙囚顷公嬖人卢蒲就魁,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取龙者也。汉高帝八年,封谒者陈署为侯国。汶水又西南径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汶水又西南径阳关故城西。本钜平县之阳关亭矣。阳虎据之以叛,伐之,虎焚莱门而奔齐者也。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西南流,径菟裘城北。《春秋》隐公十一年营之, 公谓羽父曰: 吾将归老焉。故《郡369国志》曰:梁父有菟裘聚。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县北有梁父山。《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父,故县取名焉。淄水又西南径柴县故城北。《地理志》:泰山之属县也。世谓之柴汶矣。淄水又径郕县北。汉高帝六年,封董渫为侯国。《春秋》,齐师围郕,郕人伐齐,饮马于斯水也。昔孔子行于郕之野,遇荣启期于是,衣鹿裘,被发琴歌三乐之欢,夫子善其能宽矣。淄水又西径阳关城南,西流注于汶水。汶水又南径矩平县故城东,而西南流。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者也。今汶上夹水有文姜台。汶水又西南流,《诗》云汶水滔滔矣。《淮南子》曰:狢渡汶则死,天地之性,倚伏难寻,固不可以情理穷也。汶水又西南径鲁国汶阳县北,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公十二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左传》曰:平杞,莒也。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恭屯于汶上,城门基堑存焉,世谓之阙陵城也。汶水又西径汶阳县故城北而西注。
又西南过蛇丘县南,汶水又西,洸水注焉。又西径蛇丘县南,县有铸乡城。《春秋左传》宣叔娶于铸。杜预曰:济北,蛇丘县所治铸乡城者也。
又西南过刚县北,《地理志》:刚,故阐也,王莽更之曰柔。应劭曰:《春秋经》书:齐人取讙及阐。今阐亭是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阐在刚县北,刚城东有一小亭,今刚县治,俗人又谓之阐亭。京相璠曰: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未知孰是。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泰山,西南流,径汶阳之田。齐所侵也。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蛇水又西南径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非矣。蛇水又西南径夏晖城南。《经》书:公会齐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谓之夏晖城。盖《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齐侯送姜氏于下讙,非礼也。世有夏晖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汶水又西,沟水注之,水出东北马山,西南流,径棘亭南。《春秋》成公三年《经》书: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左传》曰:取汶阳之田,棘不服,围之。南去汶水八十里。又西南径遂城东。《地理志》曰:蛇丘,遂乡,故遂国也。《春秋》庄公十三年,齐灭遂而戍之者也。京相璠曰:遂在蛇丘东北十里,杜预亦以为然。然县东北无城以拟之,今城在蛇丘西北,盖杜预传疑之非也。又西径下讙城西而入汶水。汶水又西径春亭北。考古无春名,惟平陆县有崇阳亭,然是亭东去刚城四十里,推璠所《注》则符,并所未详也。
又西南过东平章县南,《地理志》曰:东平国,故梁也。景帝中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王莽之有盐也。章县按《世本》,任姓之国也,齐人降章者也,故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汶水又西南,有泌水注之,水出肥成县东北原,西南流,径肥成县故城南。乐正子春谓其弟子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焉。左径句窳亭北。章帝元和二年,凤凰集肥成句窳亭,复其租而巡泰山,即是亭也。泌水又西南径富成县故城西,王莽之成富也。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南径桃乡县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世以此为鄣城,非,盖因巨新之故目耳。
又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
汶水自桃乡四分,当其派别之处,谓之四汶口。其左二水双流,西南至无盐县之郈乡城南。郈,昭伯之故邑也,祸起斗鸡矣。《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叔孙氏堕郈,今其城无南面。汶水又西南径东平陆县故城北。应劭曰:古厥国也,今有厥亭。汶水又西径危山南,世谓之龙山也。《汉书宣元六王传》曰: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东平王云及后谒曰:汉世石立,宣帝起之表也。自之石所祭,治石象报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建平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杀,后谒弃市,国除。汶水又西合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淀,陂水之异名也。淀水西南出,谓之巨野沟。又西南径致密城南。《郡国志》曰: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也,即夫子所宰之邑矣,制养生送死之节,长幼男女之礼,路不拾遗,器不雕伪矣。巨野沟又西南入桓公河,北水西出淀,谓之巨良水,西南径致密城北,西南流注洪渎。次一汶,西径郈亭北.又西至寿张故城东,潴为泽渚。初平三年,曹公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战死于此。其右一汶,西流径无盐县之故城南,旧宿国也。齐宣后之故邑,所谓无盐丑女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侯,即此邑也。王莽更名之曰有盐亭。汶水又西径郈乡城南。《地理志》所谓无盐有郈乡者也。汶水西南流,径寿张县故城北。《春秋》之良县也。县有寿聚,汉曰寿良。应劭曰:世祖叔父名良,故光武改曰寿张也。建武十二年,世祖封樊宏为侯国。汶水又西南,长直沟水注之。水出须昌城东北谷阳山,南径须昌城东,又南,漆沟水注焉。水出无盐城东北五里阜山下,西径无盐县故城北。水侧有东平宪王仓冢,碑阙存焉。元和二年,章帝幸东平,把以太牢,亲拜祠坐,赐御剑于陵前。其水又西流注长直沟,沟水奇分为二:一水西径须昌城南入济,一水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流入济,故《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济。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余按诱说是,乃东汶,非《经》所谓入济者也,盖其误证耳。
水经注卷二十五 泗水
泗水出鲁卞县北山,《地理志》曰,出济阴乘氏县。又云:出卞县北。《经》言北山,皆为非矣。《山海经》曰:泗水出鲁东北。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路径洙、泗,因令寻其源流。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谢息纳季孙之言,以孟氏成邑与晋而迁于桃。杜预曰: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陶处也,井曰舜井,皆为非也。墟有漏泽,方十五里,渌水澂渟,三丈如减。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盖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复有妫亭之名矣。阜侧有三石穴,广圆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则数夕之中,倾陂竭泽矣。左右民居,识其将漏,预以木为曲洑,约障穴口,鱼鳖暴鳞,不可胜载矣。自此连冈通阜,西北四十许里,冈之西际,使得泗水之源也。《博物志》曰:泗出陪尾。盖斯阜者矣。石穴吐水,五泉俱导,泉穴各径尺余。水源南侧有一庙,栝柏成林,时人谓之原泉祠,非所究也。泗水西径其县故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曰:闻守卞者将叛,臣率徒以讨之是也。南有姑蔑城。《春秋》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者也。水出二邑之间,西径郚城北。《春秋》文公七年,《经》书: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须句,遂城郚。杜预曰:鲁邑也,卞县南有郚城备邾难也。泗水自卞而会于洙水也。
西南过鲁县北,泗水又西南流,径鲁县,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北为洙渎。《春秋》庄公九年,《经》书:冬,浚洙。京相璠、服虔、杜预并言:洙水在鲁城北,浚深之,为齐备也。南则泗水。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于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领徒之所也。《从征记》曰:洙、泗二水,交于鲁城东北十七里。阙里背洙面泗,南北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阃。北门去洙水百步余。后汉初,阙里荆棘,自辟,从讲堂至九里。鲍永为相,因修飨祠,以诛鲁贼彭丰等。郭缘生育泗水在城南。非也。余按《国语》: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罟弃之。韦昭云:泗在鲁城北。《史记》、《冢记》、王隐《地道记》咸言,葬孔子于鲁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夫子冢。《春秋孔演图》曰: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赤爵衔书上,化为黄玉,刻曰:孔提命,作应法,为赤制。《说题辞》曰:孔子卒,以所受黄玉葬鲁城北,即子贡庐墓处也。谯周云:孔子死后,鲁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余家,命曰孔里。《孔丛》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诸孔氏封五十余所,人名昭穆,不可复识。有铭碑三所,兽碣具存。《皇览》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诸异树,不生棘木刺草,今则无复遗条矣。泗水自城北,南径鲁城西南,合沂水。沂水出鲁城东南尼丘山西北,山即颜母所祈而生孔子也。山东十里有颜母庙。山南数里,孔子父葬处,《礼》所谓防墓崩者也。平地发泉,流径鲁县故城南。水北东门外,即爱居所止处也。《国语》曰:海鸟曰爱居,止于鲁城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祭之,展禽讥焉。故《庄子》曰:海鸟止郊,鲁侯觞之,奏以广乐,具以太牢,三日而死,此养非所养矣。门郭之外,亦戎夷死处。《吕氏春秋》曰:昔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宿于郭门外,寒愈甚,谓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我与子衣,子活。我国士也,为天下惜。子不肖人,不足爱。弟子曰:不肖人,恶能与国士并衣哉?戎叹曰: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半夜而死。沂水北对稷门。昔圉人荦有力,能投盖于此门,服虔曰:能投千钩之重过门之上也。杜预谓走接屋之桷,反覆门上也。《春秋》僖公二十年,《经》书:春,新作南门。《左传》曰:书不时也。杜预曰:本名稷门,僖公更高大之,今犹不与诸门同,改名高门也。其遗基犹在,地八丈余矣。亦曰零门。《春秋左传》庄公十年,公子偃请击宋师,窃从雩门蒙皋比而出者也。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曾点所欲风舞处也。高门一里余道西,有《道儿君碑》,是鲁相陈君立。昔曾参居此,枭不入郭。县即曲阜之地,少昊之墟。有大庭氏之库,《春秋》竖牛之所攻也。故刘公于《鲁都赋》曰:戢武器于有炎之库,放戎马于巨野之坰。周成王封姬旦于曲阜,曰鲁。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薛郡,汉高后元年为鲁国。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台,今虽崩夷,犹高数丈。台西百步,有大井,广三丈,深十余丈,以石垒之,石似磬制。《春秋》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帅费入攻鲁,公入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也,台之西北二里,有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南四里许,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顷,所居之堂,后世以为庙。汉高祖十三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自秦烧《诗》、《书》,经典沦缺。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之,希有见者。于时闻堂上有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向,夫人隔东一间东向。夫子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朴,云平生时物也。鲁人藏孔子所乘车于庙中,是颜路所请者也。献帝时,庙遇火,烧之。水平中,钟高意为鲁相,到官,出私钱万三千文,付户曹孔治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履。男子张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壁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几前。孔子寝堂床首,有悬瓮。意召孔,问:何等瓮也?对曰:夫子瓮也,背有丹书,人勿敢发也。意曰:夫子圣人,所以遗瓮,欲以悬示后贤耳。发之,中得素书,文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钟离意。璧有七,张伯藏其一。意即召问伯,果服焉。魏黄初元年,文帝令郡国修起孔子旧庙,置百石吏卒。庙有夫子像,列二弟子执卷立侍,穆穆有询仰之容。汉、魏以来,庙列七碑,二碑无字。栝柏犹茂。庙之西北二里,有颜母庙,庙像犹严,有修栝五株。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闭。北百余步,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东西廊庑别舍,中间方七百余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台之基岸悉石也。遗基尚整,故王延寿赋曰:周行数里,仰不见日者也。是汉景帝程姬子鲁恭王之所造也。殿之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咸结石为之,《诗》所谓思乐泮水也。沂水又西径圜丘北,丘高四丈余。沂水又西流,昔韩雉射龙于斯水之上。《尸子》曰;韩雉见申羊于鲁,有龙饮于沂。韩雉曰:吾闻之,出见虎,搏之,见龙,射之,今弗射,是不得行吾闻也。遂射之。沂水又西,右注泗水也。
又西过瑕丘县东,屈从县东南流,漷水从东来注之。
瑕丘,鲁邑,《春秋》之负瑕矣。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囚诸负瑕是也。应劭曰:瑕丘在县西南。昔卫大夫公叔文子升于瑕丘,遽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死则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瑷请前。刺其欲害民良田也。瑕丘之名,盖因斯以表称矣。曾子吊诸负夏,郑玄、皇甫谧并言卫地,鲁、卫虽殊,土则一也。漷水出东海合乡县。汉安帝永初七年,封马光子朗为侯国。其水西南流入邾。《春秋》哀公二年,季孙斯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是也。漷水又径鲁国邹山东南,而西南流,《春秋左传》所谓峄山也,邾文公之所迁。今城在邹山之阳,依岩阻以墉固,故邾娄之国,曹姓也。叔梁纥之邑也,孔子生于此。后乃县之,因邹山之名以氏县也。王莽之邹亭矣。京相璠曰:《地理志》,峄山在邹县北,绎邑之所依以为名也。山东西二十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有如数间屋处,其俗谓之峄孔。遭乱,辄将家入峄,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晋永嘉中,太尉郗鉴将乡曲保此山,胡贼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峄,名曰郗公峄。山北有绝岩,秦始皇观礼于鲁,登于峄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铭山岭,名曰昼门,《诗》所谓保有凫峄者也。漷水又西南径蕃县故城南。又西径薛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夏车正奚仲之国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改名徐州。城南山上有奚仲冢。《晋太康地记》曰:奚仲冢在城南二十五里山上,百姓谓之神灵也。齐封田文于此,号孟尝君,有惠喻。今郭侧犹有文冢,结石为郭,作制严固,莹丽可寻,行人往还,莫不径观,以为异见矣。漷水又西,径仲虺城北。《晋太康地记》曰:奚仲迁于邳,仲虺居之,以为汤左相。其后当周,爵称侯,后见侵削,霸者所继为伯,任姓也。应欲曰:邳在薛。徐广《史记音义》曰:楚元王子郢客,以吕后二年,封上邳侯也。有下故此为上矣。《晋书地道记》曰: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漷水又西至湖陆县,入于泗,故京相璠曰:薛县漷水,首受蕃县,西注山阳湖陆是也。《经》言瑕丘东,误耳。
又南过平阳县西,县,即山阳郡之南平阳县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齐田肸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者也。王莽改之曰黾平矣。泗水又南径故城西,世谓之漆乡;应劭《十三州记》曰:漆乡,邾邑也。杜预曰:平阳东北有漆乡。今见有故城,西南方二里,所未详也。
又南过高平县西,洸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泗水南径高平山,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其山最高,顶上方平,故谓之高平山,县亦取名焉。泗水又南径高平县故城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封丞相魏相为侯国。高帝七年,封将军陈锴为橐侯。《地理志》:山阳之属县也。王莽改曰高平。应劭曰:章帝改。按本《志》曰王莽改名,章帝因之矣。所谓洸水者,洙水也,盖洸、洙相入,互受通称矣。又南过方与县东,汉哀帝建平四年,县女子田无啬生子。先未生二月,儿啼腹中,及生不举,葬之陌上。三日,人过闻啼声,母掘养之。
菏水从西来往之。
菏水,即济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泽也。而东与泗水合于湖陵县西六十里谷庭城下,俗谓之黄水口。黄水西北通巨野泽,盖以黄水沿注于菏,故因以名焉。
又屈东南过湖陆县南,涓涓水从东北来流注之。
《地理志》:故湖陵县也,菏水在南,王莽改曰湖陆。应劭曰:一名湖陵,章帝封东平王苍子为湖陆侯,更名湖陆也。泗水又东,径郗鉴所筑城北,又东,径湖陵城东南。昔桓温之北入也,范懽擒慕容忠于此,城东有《度尚碑》。泗水又左会南梁水。《地理志》曰:水出著县。今县之东北,平泽出泉若轮焉,发源成川,西南流,分为二水。北水枝出西径蕃县北,西径膝城北。《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薛侯曰: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者也。汉高祖封夏侯婴为侯国,号曰滕公。邓展曰:今沛郡公丘也。其水又溉于丘焉。县故城在滕西北,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按《地理志》即滕也。周懿王子错叔绣文公所封也。齐灭之,秦以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恭王子刘顺为侯国。世以此水溉我良田,遂及百秭,故有两沟之名焉。南梁水自枝渠西南,径鲁国蕃县故城东,俗以南邻于漷,亦谓之西漷水。南梁水又屈径城南,应劭曰:县,古小邾邑也。《地理志》曰,其水西流,注于济渠,济在湖陆西,而左注泗,泗、济合流,故《地记》或言济入泗,泗亦言入济,互受通称,故有人济之文。阚駰《十三州志》曰:西至湖陆入泗是也。《经》无南梁之名,而有涓涓之称,疑即是水也。戴延之《西征记》亦言湖陆县之东南,有涓涓水,亦无记子南梁,谓是吴王所道之渎也。余按湖陆西南,止有是水。延之盖以《国语》云,吴王夫差起师,将北会黄池,掘沟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于济。以是言之,故谓是水为吴王所掘,非也。余以水路求之。止有泗川耳。盖北达沂西,北径于商鲁而接于济矣,吴所浚广耳。非谓起自东北受沂西南注济也。假之有通,非吴所趣,年载诚眇,人情则近,以今忖古,益知延之之不通情理矣。泗水又南,漷水注之,又径薛之上邳城西,而南注者也。
又东过沛县东,昔许由隐于沛泽,即是县也。县盖取泽为名,宋灭属楚,在泗水之滨,于秦为泗水郡治。黄水注之。黄水出小黄县黄乡黄沟。《国语》曰:吴子会诸侯于黄池者也。黄水东流,径外黄县故城南。张晏曰:魏郡有内黄县,故加外也。薛瓒曰:县有黄沟,故县氏焉。圈称《陈留风俗传》曰:县南有渠水,于《春秋》为宋之曲棘里。故宋之别都矣。《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宋元公卒于曲棘是也。宋华元居于稷里。宣公十五年,楚郑围宋,晋解扬违楚,致命于此。宋人惧,使华元乘闉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曰:寡君使元以病合,弊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城下之盟,所不能也。子反退一舍,宋楚乃平。今城东闉上犹有华元祠,祠之不辍。城北有华元冢。黄沟自城南,东径葵丘下。《春秋》僖公九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宰孔曰: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晋侯乃还,即此地也。黄沟又东注大泽,蒹葭萑苇生焉,即世所谓大荠陂也。陂水东北流,径定陶县南,又东径山阳郡成武县之楚丘亭北,黄沟又东径成武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成安也。黄沟又东北径郜城北。《春秋》桓公二年,《经》书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左传》曰:宋督攻孔父而取其妻,杀殇公而立公子冯,以郜大鼎赂公,臧哀伯谏为非礼。《十三州志》曰:今成武县东南有郜城,俗谓之北郜者也。黄沟又东径平乐县故城南,又东右合泡水,即丰水之上源也。水上承大莽陂,东径贳城北,又东径已氏县故城北,王莽之已善也。县有伊尹冢。崔駰曰,殷帝沃丁之时,伊尹卒,葬于薄。《皇览》曰:伊尹冢在济阴已氏平利乡。皇甫谧曰:伊尹年百余岁而卒,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亲自临丧,以报大德焉。又东径孟诸泽。杜预曰: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又东径郜城县故城南。《地理志》:山阳县也,王莽更名之曰告成矣,故世有南郜、北郜之论也。又东径单父县故城南。昔宓子贱之治也,孔子使巫马期观政,入其境,见夜渔者,问曰,子得鱼辄放,何也?曰:小者,吾大夫欲长育之故也。子闻之曰:诚彼形此,子贱得之善矣。惜哉!不齐所治者小也。王莽更名斯县为利父矣。世祖建武十三年,封刘茂为侯国。又东径平乐县,右合泡水。水上承睢水于下邑县界,东北注一水。上承睢水于杼秋县界,北流,世又谓之瓠卢沟,水积为渚。渚水东北流,二渠双引,左合沣水,俗谓之二泡也。自下沣泡,并得通称矣。故《地理志》曰:平乐,侯国也。泡水所出,又径丰西泽,谓之丰水。《汉书》称高祖送徒丽山,徒多亡。到丰西泽,有大蛇当径,放剑斩之,此即汉高祖斩蛇处也。又东径大堰,水分为二。又东径丰县故城南,王莽之吾丰也。水侧城东北流,右合枝水,上承丰西大堰,派流东北,径丰城北,东注沣水。沣水又东合黄水,时人谓之狂水,盖狂、黄声相近,俗传失实也。自下黄水又兼通称矣。水上旧有梁,谓之泡桥。王智深《宋史》云:宋太尉刘义恭于彭城,遣军主稽玄敬北至城觇候魏军,魏军于清西望见玄敬士众,魏南康侯社道俊引趣泡桥,沛县民逆烧泡桥,又于林中打鼓,俊谓宋军大至,争渡泡水,水深酷寒,冻溺死者殆半。清水,即泡水之别名也。沈约《宋书》称魏军欲渡清西,非也。泡水又东径沛县故城南。秦末兵起,萧何、曹参迎汉祖于此城。高帝十一年,封合阳侯刘仲子为侯国。城内有汉高祖庙,庙前有三碑,后汉立庙基,以青石为之,阶陛尚存。刘备之为徐州也,治此,袁术遣纪灵攻备,备求救吕布,布救之。屯小沛,招灵请备共饮,布谓灵曰:玄德,布弟也,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乃植戟于门,布弯弓曰:观布射戟,小枝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一发中之,遂解。此即布射朝枝处也。《述征记》曰:城极大,四周堑通丰水。丰水于城南东注泗,即泡水也。《地理志》曰:泡水自平乐县东北至沛入泗者也。泗水南径小沛县东。县治故城南垞上,东岸有泗水亭,汉祖为泗水亭长,即此亭也。故亭今有高祖庙,庙前有碑,延熹十年立。庙阙崩褫,略无全者。水中有故石梁处,遗石尚存。高租之破黥布也,过之,置酒沛宫,酒酣歌舞,慷慨伤怀曰:游子思故乡也。泗水又东南流,径广戚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元年,封刘择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力聚也。泗水又径留县,而南径垞城东。城西南有崇侯虎庙,道沦遗爱,不知何因而远有此图。泗水又南径床大夫桓冢西。山枕泗水、西上尽石,凿而为冢,今人谓之石郭者也。郭有二重,石作工巧。夫子以为不如死之速朽也。
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陆东基堪中,其石尚光洁可爱。泗水又南,获水入焉,而南径彭城县故城东。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当是孟浪之传耳。泗水又径龚胜墓南,墓碣尚存。又经亚父冢东。《皇览》曰:亚父家在庐江县郭东居巢亭中。有亚父井,吏民亲事,皆祭亚父于居巢厅上。后更造祠于郭东,至今祠之。按《汉书项羽传》,历阳人范增,未至彭城而发疽死,不言之居巢。今彭城南,有项羽凉马台,台之西南山麓上,即其冢也。增尔慕范蠡之举,而自绝于斯,可谓褊矣。推考书事,墓近于此也。
又东南过吕县南。
吕,宋邑也。《春秋》襄公元年,晋师伐郑及陈,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是也。县对泗水,汉景帝三年,有白颈乌与黑乌群斗于县,白颈乌不胜,堕泗水中,死者数千。京房《易传》曰:逆亲亲厥妖,白黑鸟斗时,有吴楚之反。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也。昔宋景公以弓工之弓,弯弧东射,矢集彭城之东,饮羽于石梁,即斯梁也。悬涛崩渀,实为泗险,孔子所谓鱼鳖不能游。又云悬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今则不能也。盖惟岳之喻,未便极天明矣。《晋太康地记》曰:水出磬石。《书》所谓泗滨浮磬者也。泗水又东南流,丁溪水注之。溪水上承泗水于吕县,东南流,北带广隰,山高而注于泗川。泗水冬春浅涩,常排沙通道,是以行者多从此溪,即陆机《行思赋》所云:乘丁水之捷岸,排泗川之积沙者也。晋太元九年,左将军谢玄,于吕梁遣督护闻人奭,用工丸万,拥水立七拖,以利运漕者。
又东南过下邳县西,泗水历县,径葛峄山东,即奚仲所迁邳峄者也。泗水又东南径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故东海属县也。应劭曰:奚仲自薛徙居之,故曰下邳也。汉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都之,后乃县焉,王莽之闰俭矣。东阳郡治。文颖曰:秦嘉,东阳郡人。今下邳是也。晋灼曰:东阳县本属临淮郡。明帝分属下邳,后分属广陵。故张晏曰:东阳郡,今广陵郡也,汉明帝置下邳郡矣。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四碑。南门谓之白门,魏武擒陈宫于此处矣。中城,吕布所守也。小城,晋中兴北中郎将荀羡郗昙所治也。昔泰山吴伯武少孤,与弟文章相失二十余年,遇于县市,文章欲欧伯武,心神悲恸,因相寻问,乃兄弟也。县为沂、泗之会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径其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南径刚亭城,又南至下邳入泗,谓之武原水口也。又有桐水,出西北东海容丘县东南,至下邳入泗。泗水东南径下相县故城东,王莽之从德也。城之西北,有汉太尉陈球墓,墓前有三碑,是弟子管宁、华歆等所造。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破之,拔取虑、睢陵、夏丘等县,以其父避难,被害于此,屠其男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自是数县人无行迹,亦为暴矣。泗水又东南,得睢水口。泗水又径宿预城之西,又径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县也,王莽更名之曰康义矣。晋元皇之为安东也,督运军储而为邸阁也。魏太和中,南徐州治,后省为戍。梁将张惠绍北入,水军所次,凭固斯城,更增修郭堑,其四面引水环之,今城在泗水之中也。又东南入于淮。
泗水又东径陵栅南。《西征记》曰:旧陵县之治也。泗水又东南径淮阳城北。城临泗水,昔訢丘斩饮马斩蛟,眇目于此处也。泗水又东南径魏阳城北。城枕泗川,陆机《行思赋》曰:行魏阳之在渚。故无魏阳,疑即泗阳县故城也,王莽之所谓淮平亭矣。盖魏文帝幸广陵,所由或因变之,未详也。泗水又东径角城北,而东南流注于淮。考诸《他说》,或言泗水于睢陵入淮,亦云于下相入淮,皆非实录也。
水经注卷二十五 沂水
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郑玄云:出沂山,亦或云临乐山。水有二源,南源所导,世谓之柞泉;北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俱东南流,合成一川。右会洛预水,水出洛预山,东北流注之。沂水东南流,左合桑预水,水北出桑预山,东注于沂水。沂水又东南,螳蜋水入焉。水出鲁山,东南流,右注沂水。沂水又东径盖县故城南,东会连绵之水。水发连绵山,南流,径盖城东而南入沂。沂水又东径浮来之山,《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即公来山也。在邳乡西。故号曰邳来之间也。浮来之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会甘水而注于沂。沂水又南径爆山西,山有二峰,相去一里,双峦齐秀,圆峙若一。沂水又东南径东莞县故城西,与小沂水合。孟康曰:县,故郓邑,今郓亭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吉为东莞侯。魏文帝黄初中,立为东莞郡,《东燕录》谓之团城,刘武帝北伐广固,登之以望王难。魏南青州治。《左氏怜》曰:莒鲁争郓,为日久矣。今城北郓亭是也。京相璠曰: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非也。《郡国志》:东莞有郓亭,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莞城矣。小沂水出黄孤山西,南流径其城北,西南注于沂。沂水又南与间山水合,水出闾山,东南流,右佩二水,总归于沂。沂水南径东安县故城东,而南合时密水,水出时密山。春秋时莒地。《左传》,莒人归井仲于鲁,及密而死是也。时密水东流,径东安城南。汉封鲁孝王子强为东安侯。时密水又东南流入沂。沂水又南,桑泉水北出五女山,东南流,巨围水注之。水出巨围之山,东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堂阜水入焉,其水导源堂阜。《春秋》庄公九年,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杜顶曰: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者是也。堂阜水又东南注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径蒙阴县故城北,王莽之蒙恩也。又东南与崮水合,水有二源双会,东导一川,俗谓之汶水也。东径蒙阴县,注桑泉水。又东南,卢川水注之。水出鹿岭山,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诸葛泉源,斯奔乱流径城阳之卢县,故盖县之卢上里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刘豨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著善矣。又东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右合蒙阴水。水出蒙山之阴,东北流。昔琅邪承宫避乱此山,立性好仁,不与物竟,人有认其黍者,舍之而去。其水东北流,人于沂。沂水又南径阳都县故城东。县,故阳国也。齐同盟,齐利其地而迁之者也。汉高帝六年,封将军丁复为侯国。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东流,径阳都县南,东注沂水。沂水又左合温水,水上承温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
南过琅邪临沂县东,又南过开阳县东。
沂水南径中丘城西。《春秋》隐公七年。夏,城中丘。《左传》曰:书不时也。沂水又南径临沂县故城东。《郡国志》曰:琅邪有临沂县,故属东海郡。有治水注之。水出泰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治水所出。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武水出焉,盖水异名也。东流,径蒙山下,有祠。治水又东南径颛臾城北。《郡国志》曰:县有颛臾城,季氏将伐之,孔子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社稷之臣,何以伐之为?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便近于费者也。治水又东南流,径费县故城南。《地理志》:东海之属县也。为鲁季孙之邑,子路将堕之,公山弗扰师袭鲁,弗克。后季氏为阳虎所执,弗扰以费畔,即是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贺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顺从也。许慎《说文》云,沂水出东海费县东,西入泗,从水,斤声。吕忱《字林》,亦言是矣。斯水东南所注者,沂水在西,不得言东南趣也,皆为谬矣。故世俗谓此水为小沂水。治水又东南径访城南。《春秋》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把而祀周公,使宛归泰山之祊,而易许田。杜预《释地》曰:祊,郑祀泰山之邑也。在琅邪费县东南。治水又东南流,注于沂。沂水又南径开阳县故城东。县,故鄅国也。《春秋左传》昭公十八年,邾人袭鄅,尽俘以归,各鄅子曰,余无归矣,从帑于邾是也。后更名开阳矣。《春秋》哀公三年,《经》书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者是矣,县故琅邪郡治也。又东过襄贲县东,屈从县南,西流,又屈南过郯县西。
《鲁连子》称陆子谓齐滑王曰:鲁费之众臣,甲舍于囊贲者也。王莽更名章信也。郯,故国也,少昊之后。《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公与之宴,昭子叔孙湣问曰:少吴鸟名官,何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矣。黄帝、炎帝以云火纪官,太皞以龙纪,少皞瑞凤鸟,统历鸟官之司,议政斯在,孔子从而学焉。既而告人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者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越子末句灭郯,以郯子鸪归。县,故旧鲁也。东海郡治。秦始皇以为郯郡。汉高帝二年,更从今名,即王莽之沂平者也。
又南过良城县西,又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春秋左传》曰: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吴子辞水道不可以行,晋乃还。是也。《地理志》曰:良城,王莽更名承翰矣。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妃。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圮上,即此处也。建元二年,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
水经注卷二十五 洙水
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地理志》曰:临乐山、洙水所出,西北至盖,入泗水。或作池字,盖字误也。洙水自山西北径盖县。汉景帝中五年,封后兄王信为侯国。又西径泰山东平阳县。《春秋》宣公八年冬,城平阳。杜预曰:今泰山平阳县是也。河东有平阳,故此加东矣。晋武帝元康九年,改为新泰县也。西南至卞县入于泗。
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尸子》曰:孔子至于暮矣而不宿,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故《论语比考谶》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矣。西北流,注于洙水。洙水又西南流于卞城西,西南入泗水。乱流西南,至鲁县东北,又分为二水。水侧有故城,两水之分会也。洙水西北流,径孔里北,是谓洙泗之间矣。春秋之浚洙,非谓始导矣,盖深广之耳。洙水又西南,枝津出焉。又南径瑕丘城东,而南入石门,古结石为389水门,跨于水上也。西南流,世谓之杜武沟。洙水又西南径南平阳县之显间亭西,邾邑也。《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经》书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者也。杜预曰:平阳北有显闾亭。《十三州记》曰:山阳南平阳县,又有闾丘乡。《从征记》曰:杜谓显闾,闾丘也。今按漆乡在县东北,漆乡东北十里,见有闾丘乡,显间非也。然则显间自是别亭,未知孰是。又南,洸水注之。吕忱曰:洗水出东平阳,上承汶水于刚县西、阐亭东。《尔雅》曰:汶别为阐,其犹洛之有波矣。洸水西南流,径盛乡城西。京相璠曰:刚县西南,有盛乡城者也。又南径泰山宁阳县故城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共王子刘恬为侯国,王莽改之曰宁顺也。又南,洙水枝津注之。水首受洙,西南流,径瑕丘城北,又西径宁阳城南,又西南入于洸水。洸水又西南,径泰山郡乘丘县故城东。赵肃侯二十年,韩将举与齐魏战于乘丘,即此县也。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将夜为侯国也。洸水又东南流,注于洙。洙水又南至高平县,南入于泗水。西有茅乡城,东去高平三十里。京相璠曰:今高平县西三十里,有故茅乡城者也。
水经注卷二十六 沭
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东南流,径邳乡南,南去县八十许里。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故俗谓之半城。沭水又东南流:左合岘水。水北出大岘山,东南流,径邳乡东,东南流注于沭水也。
东南过其县东,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东出诸县西箕山,刘澄之以为许由之所隐也,更为巨谬矣。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东南过莒县东,《地理志》曰:莒子之国,盈姓也,少昊后。《列女传》曰:齐人杞梁殖袭莒,战死,二其妻将赴之,道逢齐庄公,公将吊之。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无罪,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敢与郊吊。公旋车吊诸室,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云:殖死,妻援琴作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城为之堕。即是城也。其城三重,并悉祟峻,惟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尸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国亡。无知之难,小白奔焉。乐毅攻齐,守险全国。秦始皇县之。汉兴,以为城阳国,封朱虚侯章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阳因为琅邪国,以封皇子京,雅好宫室,穷极伎巧,壁带饰以金银。明帝时,京不安莒,移治开阳矣。沭水又南,袁公水东出清山,遵坤维而注沭。沭水又南,浔水注之。水出于巨公之山,西南流,旧堨以溉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浔水又西南流入沭,沭水又南与葛陂水会。水发三柱山,西南流,径辟土城南,世谓之辟阳城。《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节侯刘壮为侯国也。其水于邑,积以为陂,谓之辟阳湖。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南过阳都县东,入于沂。
沭水自阳都县又南,会武阳沟水。水东出仓山,山上有故城,世谓之监宫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钉为侯国也。其城因山为基,水导山下西北流,谓之武阳沟。又西至即丘县,注于沭。沭水又南径东海郡即丘县,故《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经》书:齐侯、郑伯如纪,城祝丘。《左传》曰:齐郑朝纪,欲袭之。汉立为县,王莽更之曰就信也。《郡国志》曰:自东海分属琅邪。阚駰曰:即祝鲁之音,盖字承读变矣。沭水又南径东海厚丘县,王莽更之曰祝其亭也。分为二渎,一渎西南出,今无水,世谓之枯沭。一渎南径建陵县故城东,汉景帝六年,封卫绾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付亭也。沭水又南径建陵山西。魏正光中,齐王之镇徐州也,立大堨,遏水西流,两渎之会,置城防之,曰曲沭戌。自堨流三十里,西注沭水旧渎,谓之新渠。旧渎自厚丘西南出,左会新渠,南入淮阳宿预县,注泗水。《地理志》所谓至下邳注泗者也。《经》言于阳都入沂,非矣。沭水左渎自大堰水断,故渎东南出,桑堰水注之。水出襄贲县,泉流东注沭渎,又南,左合横沟水,水发渎右,东入沭之故渎。又南暨于遏,其水西南流,径司吾山东。又径司吾县故城西。《春秋左传》,楚执钟吾子以为司吾县,王莽更之曰息吾也。又西南至宿预注泗水也。沭水故渎,自下堰,东南径司吾城东,又东南历柤口城中。柤水出于楚之祖地。《春秋》襄公十年,《经》书公与晋及诸侯会吴于柤。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逼阳县西北有租水沟,去逼阳八十里。东南流,径傅阳县故城东北。《地理志》曰:故逼阳国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会于柤。晋荀偃、士匄请伐逼阳而封宋向戌焉。荀营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固请,丙寅,围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鄹人纥抉之以出门者。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盂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主人县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绝之,坠,则又县之。苏而复上者三。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徇于军三日。诸侯之师久于逼阳,请归。智伯怒曰:七日不克,尔乎取之,以谢罪也。荀偃、士匄攻之,亲受矢石,遂灭之,以逼阳子归,献于武官,谓之夷俘。逼阳,妘姓也。汉以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齐孝王子刘就为侯国,王莽更之曰辅阳也。《郡国志》曰:逼阳有柤水。柤水又东南,乱于沂而注于沭,谓之柤口,城得其名矣。东南至朐县,入游注海也。
水经注卷二十六 巨洋水
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泰山,即东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其水北流,径朱虚县故城西。汉惠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东入海。丹水由朱虚丘阜矣,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岘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类,音从字变也。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径剧县故城东,东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东丹水也。北径县,合西丹水而乱流,又东北出径渏薄涧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而为清,水盛则北注,东南流,屈而东北流,径平寿县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谓之鱼合口。丹水又东北径望海台东,东北注海,盖亦县所氏者也。
又北过临朐县东,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冶泉祠。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小东有一湖,佳饶鲜笋,匪直芳齐芍药,实亦洁并飞鳞。其水东北流入巨洋,谓之熏冶泉。又径临朐县故城东。城,古伯氏骈邑也。汉武帝元朔元年,封菑川懿王子刘奴为侯国。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焉。城上下沿水,悉是刘武皇北伐广固,营垒所在矣。巨洋又东北径委粟山东,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东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径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山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郭缘生《续述征记》曰:逢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声闻数十里。洋水历其阴而东北流,世谓之石沟水。东北流,出于委粟山北,而东注于巨洋,谓之石沟口。然是水下流,亦有时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澜无辍,亦或谓之为龙泉水。《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今于此县,惟是渎当之,似符群证矣。巨洋水又东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东流注于巨洋水。巨洋水又北会建德水,水西发逢山阜,而东流入巨洋水也。
又北过剧县西,巨洋水又东北合康浪水,水发县西南山,无事树木,而圆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齐都赋》曰岭镇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又东北径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后改曰剧,故《鲁连子》曰:朐剧之人,辩者也。汉文帝十八年,别为菑川国,后并北海。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错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俞县也。城之北侧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耿弇破张步于临淄,追至巨洋水上,僵尸相属。即是水也。巨洋又东北径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咸谓之为马陵,而不知谁之丘垄也。巨洋水又东北径益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涤荡也。晏谟曰:南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代公孙渊,北徙丰人住于此城,遂改名为南丰城也。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西北流,径北益都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又东北过寿光县西,巨洋水自巨淀湖东北流,径县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鲤为侯国。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巨洋又东北流,尧水注之。水出剧县南角崩山,即故义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为角扇山,亦名为角林山,皆世俗音讹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剧县有义山,蕤水所出也。北径山东,俗亦名之为青山矣。尧水又东北径东西寿光二城间。应劭曰:寿光县有灌亭。杜预曰:在县东南,斟灌国也。又言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营陵县之下流,东北径城东,西入别画湖,亦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东北入海。斟亭在溉水东,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谓之故郡城。山谓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志》:桑犊,北海之属县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径斟亭西北,合白狼水。按《地理志》:北海有斟县。京相璠曰:故斟寻国,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溉水又北径寒亭西,而入别画湖。《郡国志》曰:平寿有斟城,有寒亭。薛瓒《汉书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后,改曰卫。斟寻在河南,非平寿也。又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序》曰:太康失国,兄弟五人,徯于河汭,此即太康之居,为近洛也。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五观,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皇甫谧曰:卫地。又云:夏相徒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穷后既仗善射篡相,寒促亦因逢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浇,因其室而有豷。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绛曰: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干戈。是以伍员言于吴子曰: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是也。有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于鬲氏。今鬲县也。收斟灌、斟寻二国之余烬,杀寒浞而立少康,灭之,有穷遂亡也。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以土推传,应氏之据亦可按矣。尧水又东北注巨洋。伏琛、晏谟并言,尧尝顿驾于此,放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自剧东北,至寿光入海。沿其径趣,即是水也。又东北入于海。
巨洋水东北径望海台西,东北流。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故城西北八十里,古县;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详也。按《史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赏为侯国。又东北注于海也。
水经注卷二十六 淄水
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经》有原山之论矣。《淮南子》曰:永出自饴山,盖山别名也。东北流,径莱芜谷,屈而西北流,径其县故城南。《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汉末,有范史云为莱羌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禹贡》所谓莱夷也。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余按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淄水又西北,转径城西,又东北流,与一水合。水出县东南,俗谓之家桑谷水。《从征记》名曰圣水。《列仙传》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为府小史,才巧,举手成器。山岑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史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造县阁,意思横生,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问以自固,食芝草,饮神泉,七十余年。淄水来山下,呼宗族得六十余人,命上山半,水出尽漂一郡,没者万计。小史辞迫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阁而去。后百余年下,卖药齐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谓之莱芜口,东北流者也。
东北过临淄县东,淄水自山东北流,径牛山西,又东径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水在齐八祠中,齐之为名起于此矣。《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其水北流,注于淄水,淄水又东径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基圆坟,咸高七尺,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淄水又东北径荡阴里西。水东有冢,一基三坟,东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之坟也。晏子恶其勇而无礼,投桃以毙之。死,葬阳里,即此也。淄水又北径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王莽之齐陵县也。《尔雅》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武王以其地封大公望,赐之以四履,都营丘为齐。或以为都营陵。《史记》周成王封师尚父于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莱侯与之争营丘。逆旅之人曰:吾同时难得而易失,客寝安,殆非就封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至营丘。陵亦丘也。献公自营丘徙临淄。余按营陵城南无水,惟城北有一水,世谓之白狼水,西出丹山,俗谓凡山也,东北流,由《尔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为营丘矣。营丘者,山名也。《诗》所谓子之营兮,遭我乎峱之间兮。作者多以丘陵号同,缘陵又去莱差近,咸言太公所封。考之《春秋经》书,诸侯城缘陵。《左传》曰迁杞也。《毛诗》郑注,并无营字,瓒以为非近之。今临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内,周回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故有营丘之名,与《尔雅》相符。城对天齐渊,故城有齐城之称。是以晏子言始爽鸠氏居之,逢伯陵居之,太公居之。又曰:先君太公筑营之丘,季札观风,闻齐音曰: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田巴入齐,过淄自镜。郭景纯言齐之营丘,淄水径其南及东也,非营陵明矣。献公之徙,其犹晋氏深翼名绛,非谓自营陵而之也。其外郭,即献公所徙临淄城也,世谓之虏城。言齐湣王伐燕,燕王哙死,虏其民实诸郭,因以名之。秦始皇三十四年,灭齐为郡,治临淄。汉高帝六年,封子肥于齐为王国,王莽更名济南也,《战国策》曰:田单为齐相,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出,不能行,坐沙中,单乃解裘于斯水之上也。
又东过利县东,淄水自县东北流,径东安平城北。又东径巨淀县故城南。征和四年,汉武帝幸东莱,临大海,三月耕巨淀,即此也。县东南则巨淀湖,盖以水受名也。淄水又东北径广饶县故城南。汉武帝元鼎中,封菑川靖王子刘国为侯国。淄水又东北,马车渎水注之。受巨淀,淀即浊水所注也。吕忱曰:浊水一名溷水,出广县为山,世谓之冶岭山。东北流,径广固城西。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四周绝涧,阻水深隍,晋永嘉中,东莱人曹嶷所造也。水侧山际,有五龙口。义熙五年,刘武帝伐慕容超于广固也,以藉险难攻,兵力劳弊,河间人玄丈说裕云:昔赵攻曹嶷,望气者以为漫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必陷。石虎从之,嶷请降。降后五日,大雨,雷电震开。后慕容格之攻段龛,十旬不拔,塞口而龛降,降后无儿,又震开之。今旧基犹存,宜试修筑。裕塞之,超及城内男女皆悉脚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为晋所擒也。然城之所跨,实凭地险,其不可固城者在此。浊水东北流,径尧山东。《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庙在山之左麓,庙像东面,华宇修整,帝图严饰,轩冕之容穆然,山之上顶,旧有上祠,今也毁废,无复遗式。盘石上尚有人马之迹,徒黄石而已,惟刀剑之踪逼真矣。至于燕锋代锷,魏铗齐鋩,与今剑莫殊,以密模写,知人功所制矣。西望胡公陵,孙畅之所云:青州刺史傅弘仁,言得铜棺隶书处。浊水又东北流,径东阳城北,东北流,合长沙水。水出逢山北阜,世谓之阳水也。东北流。径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譬头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何。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但恨此本时有通塞耳。阳水东径故七级寺禅房南。水北则长庑遍驾,迥阁承阿,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钵间设,所谓修修释子,眇眇禅栖者也。阳水又东径东阳城东南。义熙中,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世以浊水为西阳水故也。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昔在宋世,是水绝而复流,刘晃赋《通津》焉,魏太和中,此水复竭,辍流积年,先公除州,即任未期,是水复通,澄映盈川,所谓幽谷枯而更溢,穷泉辍而复流矣。海岱之士,又颂通津焉。平昌尨民孙道相颂曰:惟彼渑泉,竭逾三龄,祈尽圭壁,谒穷斯牲,道从隆替,降由圣明。耋民河间赵嶷颂云:敷化未期,元泽潜施,枯源扬澜,涸川涤陂。北海郭钦曰:先政辍津,我后通洋。但颂广文烦,难以具载。阳水又北屈径汉城阳景王刘章庙东,东注于巨洋。后人堨断,令北注浊水。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二水浑流,世谓之为长沙水也,亦或通名之为泥水。故晏谟、伏琛为《齐记》,并云东阳城既在渑水之阳,宜为渑阳城,非也。世又谓阳水为洋水,余按群书,盛言洋水出临朐县,而阳水导源广县,两县虽邻,川土不同,干事疑焉。浊水又北径臧氏台西,又北径益城西,又北流注巨淀。《地理志》曰:广县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淀,巨淀之右,又有女水注之。水出东安平县之蛇头山,《从征记》曰:水西有桓公冢,甚高大,墓方七十余丈;高四丈,圆坟围二十余丈,高七丈余,一墓方七丈;二坟;晏谟曰:依《陵记》非葬礼,如承世故,与其母同墓而异坟,伏琛所未详也,冢东山下女水,原有桓公祠,侍其衡奏魏武王所立,曰:近日路次齐郊,瞻望桓公坟垄,在南山之阿,请为立祀,为块然之主。郭缘生《述征记》曰:齐桓公冢,在齐城南二十里,因山为坟,大冢东有女水,或云齐桓公女冢在其上,故以名水也。女水导川东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则水生,政薄则津竭。燕建平六年,水忽暴竭,玄明恶之,寝病而亡。燕太上四年,女水又竭,慕容超恶之,燕祚遂沦。女水东北流,径东安平县故城南。《续述征记》曰:女水至安平城南,伏流十五里,然后更流,北注阳水。城,故酅亭也。《春秋》鲁庄公三年,纪季以酅入齐。《公羊传》曰:季者何?纪侯弟也。贤其服罪,请酅以奉五祀,田成子单之故邑也。后以为县,博陵有安平,故此加东也。世祖建武七年,封菑川王子刘茂为侯国。又径东安平城东,东北径垄丘东,东北入巨淀。《地理志》曰:菟头山,女水所出,东北至临淄,人巨淀,又北为马车渎,北合淄水。又北,时渑之水注之。时水出齐城西北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如水也。亦谓之源水。因水色黑,俗又目之为黑水。西北径黄山东,又北历愚山东,有愚公冢。时水又屈而径杜山北。有愚公谷,齐桓公时,公隐于谷,邻有认其驹者,公以与之。山即杜山之通阜,以其人状愚,故谓之愚公。水有石梁,亦谓之为石梁水。又有水注之。水出时水东,去临淄城十八里,所谓中也。俗以水为宿留水,西北入于时水。盂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故世以此而变水名也。水南山西,有王歜墓,昔乐毅伐齐,贤而封之,歜不受,自缢而死。水侧有田引水,溉迹尚存。时水又西北径西安县故城南。本渠丘也,齐大夫雍廪之邑矣。王莽更之曰东宁。时水又西至石洋堰,分为二水,谓之石洋口。枝津西北至梁邹入济。时水又北径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水注之。水出齐城西南,世谓之寒泉也。东北流,直申门西,京相璠、杜预并言申门,即齐城南面西第一门矣,为申池。昔齐懿公游申池,邴歜、阎职二人,害公于竹中。今池无复仿佛,然水侧尚有小小竹木,以时遗生也。左思《齐都赋注》:申池,在海滨齐薮也。余按《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伐齐,戊戌,伐雍门之萩。己亥,焚雍门,壬寅,焚东北二郭,甲辰,东侵及潍,南及沂,而不言北掠于海。且晋献子尚不辞死以逞志,何容对仇敌而不惩,暴草木于海嵎乎?又炎夏火流,非远游之辰,懿公见弑,盖是白龙鱼服,见困近郊矣。左氏舍近举远,考古非矣。杜预之言,有推据耳。系水傍城北流,径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当战国之时,以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邹衍、淳于髠、田骈、接子、慎到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论议,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十人。刘向《别录》以稷为齐城门名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门下,故曰稷下也。《郑志》,张逸问《书赞》云:我先师棘下生,何时人?郑玄答云:齐田氏时,善学者所会处也,齐人号之棘下生,无常人也。余按《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盟于稷门之外。汉以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史记音义》曰:欲以继踪齐稷下之风矣。然棘下又是鲁城内地名。《左传》定公八年,阳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上东门,战于南门之内,又战于棘下者也。盖亦儒者之所萃焉。故张逸疑而发问,郑玄释而辩之,虽异名互见,大归一也。城内有故台,有营丘,有故景王祠,即朱虚侯章庙矣。《晋起居注》云:齐有大蛇,长三百步,负小蛇,长百余步,径于市中,市人悉观,自北门所入处也。北门外东北二百步,有齐相晏婴冢宅。《左传》:晏子之宅近市,景公欲易之,而婴弗更,为诫曰:吾生则近市,死岂易志。乃葬故宅,后人名之曰清节里。系水又北径临淄城西门北,而西流径梧宫南。昔楚使聘齐,齐王飨之梧宫,即是宫矣。其地犹名梧台里。台甚层秀,东西百余步,南北如减,即古梧宫之台。台东即阙子,所谓宋愚人得燕石处。台西有《石社碑》,犹存。汉灵帝熹平五年立,其题云梧台里。系水又西径葵丘北。《春秋》庄公八年,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京相璠曰:齐西五十里,有葵丘地,若是,无庸戍之。僖公九年,齐桓会诸侯于葵丘,宰孔曰:齐侯不务修德而勤远略。明葵丘不在齐也。引河东汾阴、葵丘,山阳西北葵城,宜在此,非也。余原《左传》连称、管至父之戍葵丘,以瓜时为往还之期。请代弗许,将为齐乱,故令无宠之妹,候公于宫。因无知之绌,遂害襄公。若出远无代,宁得谋及妇人,而为公室之乱乎?是以杜预稽《春秋》之旨,即传安之注于临淄西,不得舍近托远,苟成己异,于异可殊,即义为负。然则葵丘之戍,即此地也。系水西左迤为潭,又西径高阳侨郡南,魏所立也。又西北流注于时。时水又东北流,渑水庄之。水出营城东,世谓之汉溱水也。西北流,径营城北。汉景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刘信都为侯国。渑水又西径乐安博昌县故城南。应劭曰:昌水出东莱昌阳县,道远不至,取其嘉名。阚駰曰:县处势平,故曰博昌。渑水西历贝丘。京相璠曰:博昌县南近渑水,有地名贝丘,在齐城西北四十里。《春秋》庄公八年,齐侯田于贝丘,见公子彭生,豕立而位。齐侯坠车伤足于是处也。渑水又西北人时水。《从征记》又曰:水出临淄县北,径乐安博昌南界,西入时水者也,自下通谓之为渑也。昔晋侯与齐侯宴,齐侯曰有酒如渑,指喻此水也。时水又屈而东北,径博昌城北。时水又东北,径齐利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巨淀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广饶县故城北,东北入淄水。《地理风俗记》曰:淄入濡。《淮南子》曰:白公问微言曰:若以水投水,如何?孔子曰:淄、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谓斯水矣。
又东北入于海。
淄水入马车渎,乱流东北,径琅槐故城南,又东北径马井城北,与时渑之水,互受通称,故邑流其号。又东北至皮丘坑入于海,故晏谟、伏琛并言淄渑之水,合于皮丘坑西。《地理志》曰:马车渎至琅槐入于海。盖举县言也。
水经注卷二十六 汶水
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竹书》又云: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侵我伐长城者也。伏琛、晏谟并言水出县东南峿山,山在小泰山东者也。北过其县东,汶水自县东北,径郚城北。《地理风俗记》曰:朱虚县东四十里,有郚城亭,故县也。又东北径管宁冢东。故晏谟言:柴阜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墓前有碑。又东北径柴阜山北。山之东有征士邴原冢,碑志存焉。汶水又东北,径汉青州刺史孙嵩墓西,有碑碣。汶水又东径安丘县故城北。汉高帝八年,封将军张说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莽之诛郅也。孟康曰:今渠丘亭是也。伏琛、晏谟《齐记》并言莒渠丘亭在安丘城东北十里,非矣。城对牟山,山之西南有孙宾硕兄弟墓,碑志并在也。
又北过淳于县西,又东北入于潍。
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春秋》桓公六年:冬,州公如曹。《传》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也。其城东北,则两川交会也。
水经注卷二十六 潍水
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琅邪,山名也,越王句践之故国也。句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
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以为郡。城即秦皇之所筑也。遂登琅邪大乐之山,作层台于其上,谓之琅邪台。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余,傍滨巨海。秦王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于琅邪山下,复十二年。所作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刊石立碑,纪秦功德。台上有神渊,渊至灵焉。人污之则竭,斋洁则通。神庙在齐八祠中。汉武帝亦尝登之。汉高帝吕后七年,以为王国。文帝三年,更名为郡,王莽改曰填夷矣。潍水导源潍山。许慎、吕忱云:潍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潍水出覆舟山。盖广异名也。东北径箕县故城西,又西,析泉水注之。水出析泉县北松山东,南流径析泉县东,又东南径仲固山东,北流入于潍。《地理志》曰:至箕县北入潍者也。潍水又东北径诸县故城西。《春秋》文公十二年,季孙行父城诸及郓。《传》曰:城其下邑也。王莽更名诸并矣。潍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东去常山三十里,涓水发于其阴,北径娄乡城东。《春秋》昭公五年,《经》书夏莒牟夷,以牟娄防兹来奔者也。又分诸县之东,为海曲县,故俗人谓此城为东诸城。涓水又北注于潍水。
东北过东武县西,县因冈为城,城周三十里。汉高帝六年,封郭蒙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祥善矣。又北,左合扶淇之水,水出西南常山,东北流注潍。晏、伏并以潍水为扶淇之水,以扶淇之水为潍水,非也。按经脉志,潍自箕县北,径东武县西,北流合扶淇之水。晏谟、伏琛云:东武城西北二里潍水者,即扶淇之水也。潍水又北,右合卢水,即久台水也。《地理志》曰:水出琅邪横县故山,王莽之令丘也。山在东武县故城东南,世谓之卢山也。西北流,径昌县故城西,东北流。《齐地记》曰:东武城东南有卢水,水侧有胜火木,方俗音曰柽子,其木经野火烧死,炭不灭。故东方朔云:不灰之木者也。其水又东北流,径东武县故城东,而西北入潍。《地理志》曰:久台水东南至东武入潍者也。《尚书》所谓潍、淄其道矣。
又北过平昌县东,潍水又北径石泉县故城西,王莽之养信也。《地理风俗记》曰: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有石泉亭,故县也。潍水又北径平昌县故城东,荆水注之。水出县南荆山阜,东北流径平昌县故城东。汉文帝封齐悼惠王肥子印为侯国。城之东南角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通。物坠于井,则取之荆水,昔常有龙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谓之龙台城也。荆水又东北流,注于潍。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许慎《说文》言水出灵门山,世谓之浯汶矣。其水东北径姑幕县故城东。县有五色土,王者封建诸侯,随方受之。故薄姑氏之国也。阚駰曰:周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周公灭之,以封太公。是以《地理志》曰:或言薄姑也。王莽曰季睦矣。应劭曰:《左传》曰薄姑氏国,太公封焉。薛瓒《汉书注》云:博昌有薄姑城。未知孰是。浯水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浯水又东北流,而注于潍水也。
又北过高密县西,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水有二源,西源出奕山,亦曰鄣日山。山势高峻,隔绝阳曦。晏谟曰:山状鄣日,是有此名。伏琛曰:山上鄣日,故名鄣日山也。其水东北流,东源出五弩山,西北流,同泻一壑,俗谓之百尺水,古人堨以溉田数十顷。北流径高密县西,下注潍水,自下亦兼通称焉。乱流历县西碑产山西。又东北,水有故堰,旧凿石竖柱,断潍水,广六十许步,掘东岸,激通长渠,东北径高密县故城南。明帝永平中,封邓震为侯国。县南十里,蓄以为塘,方二十余里,古所谓高密之南都也,溉田一顷许。陂水散流,下注夷安泽。潍水自堰北,径高密县故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别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王莽之章牟也。潍水又北。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于此。信夜令为万余囊,盛沙以遏潍水,引军击且,伪退,且追北,信决水,水大至,且军半不得渡,遂斩龙且于是水。水西有厉阜,阜上有汉司农卿郑康成冢,石碑犹存。又北径昌妥县故城东。汉明帝永平中,封邓袭为侯国也。《郡国志》曰:双安帝延光元年复也。
又北过淳于县东,潍水又北,左会汶水,北径平城亭西,又东北径密乡亭西。《郡国志》曰:淳于县有密乡。《地理志》,皆北海之属县也。应劭曰:淳于县东北六十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乡亭,故县也。潍水又东北径下密县故城西。城东有密阜。《地理志》曰:有三户山祠。余按应劭曰:密者水名,是有下密之称。俗以之名阜,非也。
又东北过都昌县东,潍水东北径逢萌墓。萌,县人也,少有大节,耻给事县亭,遂浮海至辽东,复还,在不其山隐学。明帝安车征萌,以佯狂免。又北径都昌县故城东。汉高帝六年,封朱轸为侯国。北海相孔融,为黄巾贼管亥所围于都昌也,太史慈为融求救,刘备持的突围其处也。又东北入于海。
水经注卷二十六 胶水
胶水出黔陬县胶山北,过其县西,《齐记》曰:胶水出五弩山,盖胶山之殊名也。北径祝兹县故城东。汉武帝元鼎中,封胶东康王子延为侯国。又径扶县故城西,《地理志》,琅邪之属县也。汉文帝元年,封吕平为侯国。胶水又北径黔陬故城西。袁山松《郡国志》曰:县有介亭。《地理志》曰:故介国也。《春秋》僖公九年,介葛卢来朝,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问之,果然。晏谟、伏琛并云县有东西二城,相去四十里有胶水,非也。斯乃拒艾水也。水出县西南拒艾山,即《齐记》所谓黔艾山也。东北流,径柜县故城西,王莽之祓同也,世谓之王城。又谓是水为洋水矣。又东北流,晏,伏所谓黔陬城西四十里有胶水者也。又东入海。《地理志》:琅邪有柜县,根艾水出焉。东入海,即斯水也。今胶水北流径西黔陬城东,晏、伏所谓高密郡侧有黔陬县。《地理志》曰:胶水出邞县,王莽更之纯德矣,疑即是县,所未详也。
又北过夷安县东,县,故王莽更名之原亭也。应劭曰:故莱夷维邑也。太史公曰:晏平仲莱之夷维之人也。汉明帝永平中,封邓珍为侯国。西去潍水四十里。胶水又北径胶阳县东,晏、伏并谓之东亭,自亭结路,南通夷安。《地理风俗记》曰:淳于县东南五十里,有胶阳亭,故县也。又东北流,左会一水,世谓之张奴水。水发夷安县东南阜下,西北流,历胶阳县,注于胶。胶水之左为泽渚,东北百许里,谓之夷安潭。潭周四十里,亦潍水枝津之所注也。胶水又东北,径下密县故城东,又东北,径胶东县故城西。汉高帝九年,别为国。景帝封子寄为王国,王莽更之郁袟也,今长广郡治。伏琛、晏谟言胶水东北回,达于胶东城北百里,流注于海。又北过当利县西北,入于海。
县,故王莽更名之为东莱亭也。又北径平度县。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衍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利卢也。县有土山,胶水北历土山,注于海。海南,土山以北,悉盐坑相承,修煮不辍,北眺巨海,杏冥无极,天际两分,白黑方别,所谓溟海者也。故《地理志》曰:胶水北至平度入海也。
水经注卷二十七 沔水一
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口,沔水一名沮水。阚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县亦受名焉。
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沔水又东南,径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所谓沔汉者也。《尚书》曰: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嵎山也。东北流,得献水口。庾仲雍云:是水南至关城,合西汉水。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也。故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矣。沔水又东径白马戍南、浕水入焉。水北发武都氏中,南径张鲁城东。鲁,沛国张陵孙。陵学道于蜀鹤鸣山,传业衡,衡传于鲁。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烘道之费,米限五斗,故世号五斗米道。初平中,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濬谷,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余。浕水又南径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沔水又东径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难解。沔水又东,径沔阳县故城南。城,旧言汉祖在汉中,萧何所筑也。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中王位于此。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厥状时传。南对定军山,曹公南征汉中,张鲁降,乃命夏侯渊等守之。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遂斩渊首,保有汉中,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臣闻周人思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怀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亮德轨遐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实赖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始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茔东,即八阵图也。遗基略在,崩褫难识。沔水又东径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固,保而居之,力苻坚所败。后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守此城。城东容裘,溪水注之,俗谓之洛水也。水南导巴岭山,东北流。水左有故城,凭山即险,四面阻绝。昔先主遣黄忠据之,以拒曹公。溪水又北径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阳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清检,出佳鳠;一曰浊检,出好鲋,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度水南径阳平县故城东,又南径沔阳县故城东,西南流,注于汉水。汉水又东,右会温泉水口。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汤汤,望之则白气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黄气,赴集者常有百数。池水通注汉水。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其水南注汉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远望山坟,嵬嵬状高,及即其所,裁有坟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有小水北流入汉,谓之女郎水。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径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尤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径涉者,浮梁振动,无不遥心眩目也。褒水又东南径三交城,城在三水之会故也。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矣。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逮桓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同郡王升,嘉厥开凿之功,琢石颂德。以为石牛道。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蜀都赋》曰:阻以石门,其斯之谓也。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所谓北出褒斜。褒水又南径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矣,汉昭帝元凤六年置。褒水又南流,入于汉。汉水又东径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余丈,四面临平,形若覆瓮。水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亦谓之流杂城。汉水又东径汉庙堆下。昔汉女所游,侧水为钓台,后人立庙于台上。世人睹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传呼乖实,又名之为汉武堆,非也。
东过南郑县南,县,故褒之附庸也。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
怀王衰弱,秦略取焉。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汉中郡,因水名也。《耆旧传》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大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即汉中郡治也。汉高祖入秦,项羽封为汉王。萧何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墉漆井,皆汉所修筑。地沃川险,魏武方之鸡肋,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绪镇南郑而还。晋咸康中,梁州刺史司马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治也。自齐、宋、魏咸相仍焉。水南,即汉阴城也,相承言吕后所居也。有廉水出巴岭山,北流径廉川,故水得其名矣。廉水又北住汉水。汉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流,百姓四时祈祷焉。俗谓之獠子水,夹溉诸田,散流左注汉水。汉水又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汉水又东径胡城南。义熙十五年,城上有密云细雨,五色昭彰,人相与谓之庆云休符。当出晓而云霁,乃觉城崩,半许沦水,出铜钟十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阳,归之宋公府。南对扁鹊城,当是越人旧所径涉,故邑流其名耳。汉水出于二城之间,右会磐余水。水出南山巴岭上,泉流两分,飞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汉津,谓之磐余口。庾仲雍曰:磐余去胡城二十里。汉水又左会文水,水即门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长老云:杜阳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门,故号其川为门川,水为门水。东南流,径胡城北。三城奇对,隔谷罗布,深沟固垒,高台相距。门水右注汉水,谓之高桥溪口。汉水又东,黑水注之。水出北山,南流入汉。庾仲雍曰:黑水去高桥三十里。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指谓是水也,道则百里也。
又东过成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
常璩《华阳国志》曰:蜀以成因为乐城县也。安阳县故隶汉中,魏分汉中,立魏兴郡,安阳隶焉。涔水出西南而东北人汉。左谷水出西北,即婿水也。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婿乡,水口婿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学道得仙,入云台山,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吠云中,惟以鼠恶,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肠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公房升仙之日,婿行未还,不获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为信然。因号为婿乡,故水亦即名焉。百姓为之立庙于其处也,刊石立碑,表述灵异。婿水南历婿乡溪,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山高百余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濬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婿水又东径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余丈,周回数亩。元嘉六年,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得一砖,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墩。世人疑是项伯冢。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婿水径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又东南径大成固北。城乘高势,北临婿水,水北有韩信台,高十余丈,上容百许人。相传高祖斋七日,置台设九宾礼,以礼拜信也。婿水东回南转,又径其城东,而南入汉水,谓之三水口也。汉水又东会益口,水出北山益谷,东南流,注于汉水。汉水又东至城南,与洛谷水合。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长安,其水南流,右则水注之。水发西溪,东南流,合为一水,乱流南出,际其城西,南注汉水。汉水又东径小成固南。州治大成固,移县北,故曰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通照汉水,东历上涛,而径于龙下,盖伏石惊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涛之名。龙下,地名也。有丘郭坟墟,旧谓此馆为龙下亭。自白马迄此,则平川夹势,水丰壤沃,利方三蜀矣。度此溯洄从汉,为山行之始。汉水又东径石门滩,山峡也,东会西水,水北出秦岭西谷,南历重山。与寒泉合。水东出寒泉岭,泉涌山顶,望之交横似若瀑布,颓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原风雨之池。其水西流入于西水。西水又南注汉,谓之西口。汉水又东径妫虚滩。《世本》曰: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虚,故后或姓姚,或姓妫,妫姚之异,是妄未知所从。余按应劭之言,是地于西城为西北也。汉水又东径猴径滩,山多猴猿,好乘危缀饮,故滩受斯名焉。汉水又东径小大黄金南。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险折七里。氏掠汉中,阻此为戍,与铁城相对,一城在山上,容百余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许人,言其险峻,故以金铁制名矣。昔杨难当令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姜宝据铁城。宋遣秦州刺史萧思话西讨,话令阴平太守萧垣攻拔之,贼退酉水矣。汉水又东,合蘧蒢溪口。水北出就谷,在长安西南,其水南流,径巴溪戍西,又南径阳都坂东。坂自上及下盘折十九曲,西连寒泉岭。《汉中记》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峻崿百重,绝壁万寻,既造其峰,谓已逾崧岱,复瞻前岭,又倍过之。言陟羊肠,超烟云之际,顾看向途,杳然有不测之险。山丰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树木,十围皆倒,山殚民阻,地穷坎势矣。其水南历蘧蒢溪,谓之蘧蒢水,而南流注于汉,谓之蒢口。汉水又东,右会洋水,川流漫阔,广几里许。洋水导源巴山,东北流,径平阳城。《汉中记》曰:本西乡县治也。自成固南入三百八十里,距南郑四百八十里。洋川者,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高祖得而宠之,夫人思慕本乡,追求洋川米,帝为驿致长安。蠲复其乡,更名曰县,故又目其地为祥川,用表夫人载诞之休祥也。城即定远矣。汉顺帝永光七年,封班超以汉中郡南郑县之西乡为定远侯,即此也。洋水又东,北流入汉。谓之城阳水口也。汉水又东历敖头。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险凑。魏兴安康县治,有戍统领流杂。汉水又东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岩岭下。又南枝分,东注旬水,又南径蓰阁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也。又东南历直谷,径直城西,而南流注汉。汉水又东径直城南,又东径千渡,而至虾蟆頧,历汉阳口,而届于彭溪龙灶矣,并溪涧滩碛之名也。汉水又东,径晋昌郡之宁都县南,县治松溪口。又东径魏兴郡广城县,县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盐井,食之令人瘿疾。汉水又东径鱼脯谷口,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谷而分界也。
又东过西城县南。
汉水又东径鳖池南鲸滩,鲸,大也。《蜀都赋》曰: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云昏者也。汉水又东径岚谷北口,嶂远溪深,涧峡险邃,气萧萧以瑟瑟,风而飕飕,故川谷擅其目矣。汉水又东,右得大势,势阻急溪,故亦曰急势也。依山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护吉挹所治,苻坚遣偏军韦钟伐挹,挹固守二年不能下,无援遂陷。汉水右对月谷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故孟达与诸葛亮书,善其川土沃美也。汉水又东径西城县故城南。《地理志》:汉中郡之属县也。汉未,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故西城县之故城也。氏略汉川梁州,移治于此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汉水又东为鱣湍,洪波渀荡,漰浪云颓。古耆旧言,有鱣鱼奋鳍溯流,望涛直上,至此则暴鳃失济,故因名湍矣。汉水又东合旬水,水北出旬山,东南流,径平阳戍下,与直水枝分东注,径平阳戍,入旬水,旬水又东南径旬阳县,与柞水合。水西出柞溪,南流径重岩堡西,屈而东流,径其堡南,东南注于旬水。旬水又东南径旬阳县南。县北山有悬书崖,高五十丈,刻石作字,人不能上,不知所道。山下有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名曰马迹山。旬水东南注汉,谓之旬口。汉水又东径木兰寨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回数里,左岸垒石数十行,重垒数十里,中谓是处为木兰寨,云:吴朝遣军救盂达于此矣。汉水又东,左得育溪,兴晋、旬阳二县分界于是谷。汉水又东合甲水口,水出秦岭山,东南流,径金井城南,又东径上庸郡北,与关祔水合。水出上洛阳亭县北青泥西山,南径阳亭聚西,俗谓之平阳水。南合丰乡川水,水出弘农丰乡东山,西南流径丰乡故城南。京相璠曰:南乡淅县,有故酆乡,《春秋》所谓丰浙也。于《地理志》属弘农,今属南乡。又西南合关淅水。关祔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甲水又东南径魏兴郡之兴晋县南,晋武帝太康中立。甲水又东,右入汉水。汉水又东为龙渊,渊上有胡鼻山,石类胡人鼻故也,下临龙井渚,渊深数丈。汉水又东径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为白石滩。县故《春秋》之锡穴地也,故属汉中,王莽之锡治也。具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数十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恒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汉水又东径长利谷南,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也。汉水又东历姚方,盖舜后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
水经注卷二十八 沔水二
沔水又东过堵阳县,堵水出自上粉县,北流注之。
堵水出建平郡界故亭谷,东历新城郡。郡,故汉中之房陵县也。世祖建武元年,封邓晨为侯国。汉末以为房陵郡。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立以为新城郡,以盂达为太守,治房陵故县。有粉水,县居其上,故曰上粉县也。堵水之旁有别溪,岸侧土色鲜黄,乃云可啖。有言饮此水者,令人无病而寿,岂有信乎?又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侧水谓之白马塞。盂达为守,登之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上堵吟》,音韵哀切,有恻人心,今水次尚歌之。堵水又东北径上庸郡,故庸国也。《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庸,小国,附楚,楚有灾不救,举群蛮以叛,故灭之以为县,属汉中郡。汉末又分为上庸郡,城三面际水。堵水又东径方城亭南,东北历山下,而北径堵阳县南,北流注于汉,谓之堵口。汉水又东,谓之涝滩,冬则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谚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言二滩阻碍。又东过郧乡南,汉水又东径郧乡县南之西山,上有石虾蟆,仓卒看之,与真不别。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地理志》曰:有郧关,李奇以为郧子国。晋太康五年,立以为县。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梁、益二州,分境于此,故谓之琵琶界也。
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水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余按《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郢,地连纪鄀。咸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考按经传,宜以《尚书》为正耳。汉水又东为佷子潭,潭中有石碛洲,长六十丈,广十八丈,世亦以此洲为佷子葬父于斯,故潭得厥目焉,所未详也。汉水又东南径武当县故城北,世祖封邓晨子棠为侯国。内有一碑,文字磨灭,不可复识,俗相传言是《华君铭》,亦不详华君何代之士。汉水又东,平阳川水注之。水出县北伏亲山,南历平阳川,径平阳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沔水又东南径武当县故城东,又东,曾水注之。水导源县南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上山,山形特秀,又曰仙室。《荆州图副记》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焉。曾水发源山麓,径越山阴,东北流注于沔,谓之曾口。沔水又东径龙巢山下。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广员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木,隆冬不凋。
又东南过涉都城东北, 故乡名也。按《郡国志》,筑阳县有涉都乡者也。汉武帝元封元年,封南海守降侯子嘉为侯国。均水于县人酒,谓之均口也。
又东南过酇县之西南,县治故城南临沔水,谓之酇头。汉高帝五年,封萧何为侯国也。薛瓒曰:今南乡酇头是也。《茂陵书》曰在南阳,王莽更名南庚者也。
又南过谷城东,又南过阴县之西,沔水东径谷城南,而不径其东矣。城在谷城山上,《春秋》谷伯绥之邑也。墉闽颓毁,基堑亦存。沔水又东南径阴县故城西,故下阴也。《春秋》昭公十九年,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是也。县东有冢。县令济南刘熹,字德怡。魏时宰县,雅好博古,教学立碑,载生徒百有余人,不终业而天者,因葬其地,号曰生坟。沔水又东南得洛溪口,水出县西北集池陂,东南流,径洛阳城,北枕洛溪,溪水东南注沔水也。
又南过筑阳县东,筑水出自房陵县,东过其县,南流注之。
沔水又南,泛水注之。水出粱州阆阳县。魏遣夏侯渊与张沔下巴西,进军宕渠。刘备军泛口,即是水所出也。张飞自别道袭张于此水, 败,弃马升山,走还汉中。泛水又东径巴西,历巴渠北新城、上庸,东径泛阳县故城南,晋分筑阳立。自县以上,山深水急,在渚崩湍,水陆径绝。又东径学城南,梁州大路所由也。旧说,昔者有人立学都于此,值世荒乱,生徒罔依,遂共立城以御难,故城得厥名矣。泛水又东流注于沔,谓之泛口也。沔水又南径阙林山东,本郡陆道之所由。山东有二碑,其一即记阙林山,文曰:君国者不跻高堙下,先时或断山冈,以通平道,民多病,守长冠军张仲瑜乃与邦人筑断故山道,作此铭。其一《郭先生碑》,先生名辅,字甫成,有孝友悦学之美,其女为立碑于此,无年号,皆不知何代人也。沔水又南径筑阳县东,又南,筑水注之。杜预以为彭水也。水出梁州新城郡魏昌县界,县以黄初中分房陵立。筑水东南流径筑阳县,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时有见此石根,如竹根而黄色,见者多凶,相与号为承受石,所未详也。筑水又东径筑阳县故城南,县故楚附庸也。秦平鄢郢,立以为县。王莽更名之曰宜禾也。建武二十八年,世祖封吴盱为侯国。筑水又东流注于沔,谓之筑口。沔水又南径高亭山东,山有灵焉,士民奉之,所请有验。沔水又东为漆滩,新野郡山都县与顺阳,筑阳分界于斯滩矣。
又东过山都县东北,河南有固城,城侧沔川,即新野山都县治也。旧南阳之赤乡矣,秦以为县。汉高后四年,封卫将军王恬启为侯国。沔北有和城,即《郡国志》所谓武当县之和城聚,山都县旧尝治此,故亦谓是处为故县滩。沔水北岸数里,有大石激,名曰五女激。或言:女父为人所害,居固城,五女思复父怨,故立激以攻城。城北今沦于水。亦云:有人葬沔北,墓宅将为水毁,其人五女无男,皆悉巨富,共修此激以全坟宅。然激作甚工。又云:女嫁为阴县佷子妇,家赀万金,而自少小不从父语。父临亡,意欲葬山上,恐儿不从,故倒言葬我著渚下石碛上。佷子曰:我由来不奉教,今从语。遂尽散家财,作石冢,积土绕之,成一洲,长数百步。元康中,始为水所坏,今石皆如半榻许,数百枚聚在水中。佷子是前汉人。襄阳太守胡烈有惠化,补塞堤决,民赖其利。景元四年九月,百姓刊石铭之,树碑于此。沔水又东,偏浅,冬月可涉渡,谓之交湖。兵戎之交,多自此济。晋太康中得鸣石于此水,撞之,声闻数里。沔水又东径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酒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又东过襄阳县北,沔水又东径万山北,山上有《邹恢碑》,鲁宗之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一碑沉之岘山水中,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也。故张衡《南部赋》曰: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万山之异名也。沔水又东合檀溪水。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东为鸭湖,湖在马鞍山东北,武陵王爱其峰秀,改曰望楚山,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北径汉阴台西,临流望远,按眺农圃,情邈灌蔬,意寄汉阴,故因名台矣。又北径檀溪,谓之檀溪水。水侧有沙门释道安寺,即溪之名,以表寺目也。溪之阳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悉人居。故习凿齿《与谢安书》云:每省家舅,纵目檀溪,念崔、徐之交,未尝不抚膺踌躇,惆怅终日矣。溪水傍城北注,昔刘备为景升所谋,乘的颅马西走,坠于斯溪。西去城里余,北流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阳矣。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也。其土,古鄢、鄀、卢、罗之地,秦灭楚,置南郡,号此为北部。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为襄阳郡。荆州刺史治,邑居殷赈,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城南门道东有三碑,一碑是《晋太傅羊祜碑》,一碑是《镇南将军杜预碑》,一碑是《安南将军刘俨碑》,并是学生所立。城东门外二百步刘表墓,太康中为人所发,见表夫妻,其尸严然,颜色不异,犹如平生。墓中香气远闻,三四里中,经月不歇。今坟冢及祠堂犹高显整顿。城北枕沔水,水中常苦蛟害。襄阳太守邓遐,负其气果,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斩蛟,流血丹水,自后患除,无复蛟难矣。昔张公遇害,亦亡剑于是水。后雷氏为建安从事;径践濑溪,所留之剑,忽于其怀跃出落水,初犹是剑,后变为龙,做吴均《剑骑诗》云:剑是两蛟龙。张华之言,不孤为验矣。沔水又径平鲁城南。城,鲁宗之所筑也,故城得厥名矣。东对樊城。樊,仲山甫所封也。《汉晋春秋》称: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观,有一老父,独耕不辍。议郎张温使问焉,父笑而不答,温因与之言,问其姓名,不告而去。城周四里,南半沦水,建安中关羽围于禁于此城,会沔水泛溢三丈有余,城陷,禁降。庞德奋剑乘舟,投命于东冈。魏武曰:吾知于禁三十余载,至临危授命,更不如庞德矣。城西南有曹仁记水碑,杜元凯重刊其后,书伐吴之事也。
又从县东屈西南,淯水从北来注之。
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北有三洲,东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士元居汉之阴,在南白沙,世故谓是地为白沙曲矣。司马德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字,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岂待还桂柁于千里,贡深心于永思哉。水南有层台,号曰景升台,盖刘表治襄阳之所筑也。言表盛游于此,常所止憩。表性好鹰,尝登此台,歌《野鹰来曲》,其声韵似孟达《上堵吟》矣。沔水又径桃林亭东,又径岘山东,山上有桓宣所筑城,孙坚死于此。又有《桓宣碑》。羊祜之镇襄阳也,与邹润甫尝登之,及祜薨,后人立碑于故处,望者悲感,杜元凯谓之堕泪碑。山上又有《征南将军胡罴碑》,又有《征西将军周访碑》,山下水中,杜元凯沉碑处。沔水又东南径蔡洲,汉长水校尉蔡瑁居之,故名蔡洲。洲东岸西有洄湖,停水数十亩,长数里,广减百步,水色常绿。杨仪居上洄,杨顒居下洄,与蔡洲相对,在岘山南广昌里。又与襄阳湖水合,水上承鸭湖,东南流径岘山西,又东南流注白马陂水。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郁所居也。又作石洑逗,引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鱼池,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大道,东北二边,限以高堤,楸竹夹植,莲芡覆水,是游宴之名处也。山季伦之镇襄阳,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恒言此是我高阳池。故时人为之歌曰:山公出何去,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其水下入沔。沔水西又有孝子墓。河南秦氏,性至孝,事亲无倦,亲没之后,负土成坟,常泣血墓侧。人有咏《蓼莪》,氏为泣涕,悲不自胜。于墓所得病,不能食,虎常乳之,百余日卒。今林木幽茂,号曰孝子墓也。其南有蔡瑁冢,冢前刻石为大鹿,状甚大,头高九尺,制作甚工。沔水又东南径邑城北,习郁襄阳侯之封邑也,故曰邑城矣。沔水又东合洞口,水出安昌县故城东北大父山,西南流,谓之白水。又南径安昌故城东,屈径其县南,县,故蔡阳之白水乡也。汉元帝以长沙卑湿,分白水、上唐二乡为春陵县。光武即帝位,改为章陵县,置园庙焉。魏黄初二年,更从今名,故义阳郡治也。白水又西南流,而左会昆水。水导源城东南小山,西流径金山北,又西南流径县南,西流注于白水。水北有白水陂,其阳有汉光武故宅,基址存焉,所谓白水乡也。苏伯阿望气处也。光武之征秦丰,幸旧邑,置酒极懽。张平子以为真人南巡,观旧里焉。《东观汉记》曰:明帝幸南阳,祀旧宅,召校官子弟作雅乐,奏《鹿鸣》,上自御埙篪和之,以娱宾客,又于此宅矣。白水又西合浕水,水出于襄乡县东北阳中山,西径襄乡县之故城北。按《郡国志》,是南阳之属县也。浕水又西径蔡阳县故城东,西南流注于白水,又西径其城南。建武十三年,世祖封城阳王祉世子本为侯国。应劭曰:蔡水出蔡阳,东入淮。今于此城南,更无别水,惟是水可以当之。川流西注,苦其不东,且淮源阻碍,山河无相入之理,盖应氏之误耳。洞水又西南流注于沔水。又东过中庐县东,维水自房陵县维山东流注之。
县,即春秋庐戎之国也。县故城南,有水出西山。山有石穴出马,谓之马穴山。汉时,有数百匹马出其中,马形小,似巴滇马。三国时,陆逊攻襄阳于此穴,又得马数十匹,送建业。蜀使至,有家在滇池者,识其马毛色,云其父所乘,马对之流涕。其水东流百四十里,径城南,名曰浴马港。言初得此马,洗之于此,因以名之。亦云乘出沔次浴之,又曰洗马厩。渡沔宿处,名之曰骑亭。然候水诸蛮,北遏是水,南壅维川,以周田溉,下流入沔。沔水东南流,径犁丘故城西,其城下对缮州,秦丰居之,故更名秦洲。王莽之败也,秦丰阻兵于犁丘。犁丘城在观城西二里。建武三年,光武遣征南岑彭击丰,四年朱祐自观城擒丰子犁丘是也。沔水又南与疏水合,水出中庐县西南,东流至具北界,东入沔水,谓之疏口也。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鲮鲤,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碛上自曝,膝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或曰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厌可小小使,名为水虎者也。
又南过县东北,沔水之左,有骑城,周回二里余,高一丈六尺,即骑亭也。县,故楚邑也。秦以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封黄极忠为侯国。县南有黄家墓,墓前有双石阙,雕制甚工,俗谓之黄公阙。黄公名尚,为汉司徒。沔水又东径猪兰桥。桥本名木兰桥,桥之左右,丰蒿荻,于桥东刘季和大养猪,襄阳大守曰:此中作猪屎臭,可易名猪兰桥。百姓遂以为名矣。桥北有习郁宅,宅侧有鱼池,池不假功,自然通洫,长六七十步,广十丈,常出名鱼。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楚时,于宜城东,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汉南郡太守王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之木里沟,径宜城东而东北入于沔,谓之木里水口也。
又南过宜城县东,夷水出自房陵,东流注之。
夷水,蛮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蛮水。夷水导源中庐县界康狼山,山与荆山相邻。其水东南流,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径罗卅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夷水又东南流,与零水合,零水即沶水也。上通梁州没阳县之默城山,司马懿出沮之所由。其水东径新城郡之沶乡县,县,分房陵立,谓之沶水。又东历軨乡,谓之軨水。晋武帝平吴,割临沮之北乡,中庐之南乡,立上黄县,治軨乡。沶水又东历宜城西山,谓之沶溪。东流合于夷水,谓之沶口也。与夷水乱流东出,谓之淇水。径蛮城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春秋》莫敖自罗败退,及鄢,乱次以济淇水是也。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城西陂谓之新陂,覆地数十顷。西北又为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极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东入城。城,故鄢郢之旧都,秦以为县,汉惠帝三年,改曰宜城。其水历大城中,径汉南阳太守秦颉墓北,墓前有二碑。颉,鄀人也,以江夏都尉出为南阳太守。径宜城中,见一家东向,颉住车视之,曰:此居处可作冢。后卒于南阳,丧还至昔住车处,车不肯进,故吏为市此宅,葬之,孤坟尚整。城南有宋玉宅。玉,邑人,隽才辩给,善属文而识音也。其水又径金城前,县南门有古碑,犹存。其水又东出城,东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又人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诸田,余水又下入木里沟。木里沟是汉南郡太守王宠所凿,故渠引鄢水也,灌田七百顷,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县有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名士居其中,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于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号为冠盖里,而刻石铭之。此碑于永嘉中始为人所毁,其余文尚有可传者。其辞曰:峨峨南岳,烈烈离明。实敷俊义,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此山以建安三年崩,声闻五六十里,雉皆屋雊。县人恶之,以问侍中庞季,季云山崩川竭,国土将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荆州,沔南雕散。沔水又径鄀县故城南,古鄀子之国也。秦、楚之间,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县南临沔律,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台。县北有大城,楚昭王为吴所迫,自纪郢徙都之,即所谓鄢、鄀、卢、罗之地也,秦以为县。沔水又东,敖水往之。水出新市县东北,又西南径太阳山,西南流径新市县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水出大洪山而西南流,径襄阳鄀县界西南,径狄城东南,左注敖水。敖水又西南流注于沔,寔曰敖口。沔水又南径石城西,城因山为固,晋太傅羊祜镇荆州立。晋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沔水又东南与臼水合,水出竟陵县东北聊屈山,一名卢屈山,西流注于沔。鲁定公四年,吴师入郢,昭王奔随,济于成臼。谓是水者也。
又东过荆城东,沔水自荆城东南流,径当阳县之章山东。山上有故城,太尉陶侃伐杜曾所筑也。《禹贡》所谓内方至于大别者也。既携带沔流,寔会《尚韦》之文矣。沔水又东,右会权口。水出章山,东南流径权城北,古之权国也。《春秋》鲁庄公十八年,楚武王克权,极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是也。东南有那口城。权水又东入于沔。沔水又东南与扬口合,水上承江陵县赤湖。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也。城西南有赤坂冈,冈下有渎水,东北流入城,名曰子胥渎,盖吴师入郢所开也,谓之西京湖。又东北出城西南,注于龙陂,陂,古天井水也,广圆二百余步,在灵溪东,江堤内。水至渊深,有龙见于其中,故曰龙陂。陂北有楚庄王钓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九丈。陂水又径郢城南,冻北流,谓之扬水。又东北,路白湖水注之。湖在大港北,港南曰中湖,南堤下曰昏官湖,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荒谷东岸有冶父城,《春秋传》曰: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谓此处也。春夏水盛,则南通大江,否则南迄江堤,北径方城西。方城即南蛮府也。又北与三湖会,故盛弘之曰:南蛮府东有三湖,源同一水,盖徙治西府也。宋元嘉中,通路白湖下注扬水,以广运漕。扬水又东历天井北,井在方城北里余,广圆二里,其深不测。井有潜室,见辄兵。西岸有天井台,因基旧堤,临际水湄,游憩之佳处也。扬水又东北流,东得赤湖水口,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来会同。湖东北有大暑台,高六丈余,纵广八尺,一名清暑台,秀宇层明,通望周博,游者登之,以畅远情。扬水又东入华容县,有灵溪水,西通赤湖水口,已下多湖,周五十里,城下陂他,皆来会同。又有子胥渎,盖人郢所开也。水东人离湖,湖在县东七十五里,《国语》所谓楚灵王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者也。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台于章华之上。韦昭以为,章华亦地名也。王与伍举登之。举曰:台高不过望国之氛祥,大不过容宴之俎豆。盖讥其奢而谏其失也。言此渎,灵王立台之曰漕运所由也。其水北流注于扬水,扬水又东北与柞溪水合,水出江陵县北,盖诸池散流、咸所会合,积以成川。东流径启宗之垒南,当驿路,水上有大桥,隆安三年,桓玄袭殷仲堪于江陵,仲堪北奔,缢于此桥。柞溪又东注船官湖,湖水又东北入女观湖,湖水又东入于扬水。扬水又北径竟陵县西,又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扬水也。巾水出县东百九十里,西径巾城。城下置巾水戍,晋元熙二年,竟陵郡巾水戍得铜钟七口,言之上府。巾水又西径竟陵县北,西注扬水,谓之巾口。水西有古竟陵大城,古郧国也。郧公辛所治,所谓郧乡矣。昔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即此也。秦以为县,王莽之寄平矣。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刘隆为侯国。城旁有甘鱼陂,《左传》昭公十三年,公子黑肱为令尹,次于鱼陂者也。扬水又北注于沔,谓之扬口,中夏口也。曹太祖之追刘备于当阳也,张飞按矛于长坂,备得与数骑斜趋汉津,遂济夏口是也。沔水又东得浐口,其水承大浐、马骨诸猢水,周三四百里,及其夏水来同,渺若沧海,洪潭巨浪,萦连江沔。故郭景纯《江赋》云:其旁则有朱浐、丹漅是也。
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夏水从西来注之。
即堵口也,为中夏水。县,故亭,《左传》若敖娶于是也。《禹贡》所谓云土梦作,故县取名焉。县有云梦城,城在东北。沔水又东径左桑,昔周昭王南征,船人胶舟以进之。昭王渡沔,中流而没,死于是水。齐、楚之会,齐侯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屈完曰:君其问诸水滨。庾仲雍言:村老云:百姓佐昭王丧事于此,成礼而行,故曰佐丧。左桑,字失体耳。沔水又东合巨亮水口。水北承巨亮湖,南达于沔。沔水又东得合驿口,庾仲雍言:须导村耆旧云:朝廷驿使,合王丧于是,因以名焉。今须导村正有大敛口,言昭王于此殡敛矣。沔水又东,谓之横桑,言得昭王丧处也。沔水又东,谓之郑公潭,言郑武公与王同溺水于是。余谓世数既悬,为不近情矣。斯乃楚之郑乡,守邑大夫僭言公,故世以为郑公潭耳。沔水又东得死沔,言昭王济沔自是死,故有死沔之称,王尸岂逆流乎?但千古芒昧,难以昭知,推其事类,似是而非矣,沔水又东与力口合,有溾水,出竟陵郡新阳县西南池河山,东流径新阳县南,县治云杜故城,分云杜立。溾水又东南,流注宵城县南大湖,又南入于沔水,是曰力口。沔水又东南,溾水入焉。沔水又东径沌水口,水南通县之太白湖,湖水东南通江,又谓之沌口。沔水又东径沌阳县北,处沌水之阳也。沔水又东径临嶂故城北,晋建兴二年,太尉陶侃为荆州,镇此也。
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
庾仲雍曰:夏口亦曰沔口矣。《尚书禹贡》云:汉水南至大别入江。
《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吴师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丰县南。杜预《释地》曰:二别近汉之名,无缘乃在安丰也。按《地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阪。南与江合,则与《尚书》、杜预相符,但今不知所在矣。
水经注卷二十九 沔水
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尚书禹贡》汇泽也。郑玄曰:汇,回也。汉与江斗,转东成其泽矣。又东北出居巢县南,古巢国也。汤伐桀,桀奔南巢,即巢泽也。《尚书》周有巢伯来朝。《春秋》文公十二年,夏,楚人围巢。巢,群舒国也。舒叛,故围之。永平元年,汉明帝更封菑丘侯刘般为侯国也。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水导巢湖,东径乌上城北,又东径南谯侨郡城南,又东绝塘径附农山北,又东,左会清溪水,水出东北马子砚之清溪也。东径清溪城南,屈而西南,历山西南流,注栅水,谓之清溪口。栅水又东,左会白石山水,水发白石山西,径李鹊城南,西南注栅水。栅水又东南,积而为窦湖,中有洲,湖东有韩综山,山上有城。山北湖水东出,为后塘北湖,湖南即塘也。塘上有颖川侨郡故城也。窦湖水东出,谓之窦湖口。东径刺史山北,历韩综山南,径流二山之间,出王武子城北,城在刺史山上。湖水又东径右塘穴北,为中塘,塘在四水中。水出格虎山北,山上有虎山城,有郭僧坎城,水北有赵祖悦城,并故东关城也。昔诸葛恪帅师作东兴堤,以遏巢湖,傍山筑城,使将军全端、留略等,各以千人守之。魏遣司马昭督镇东诸葛诞,率众攻东关三城,将毁堤遏,诸军作浮梁,陈堤上,分兵攻城。恪遣冠军丁奉等,登塘鼓噪奋击,朱异等以水军攻浮梁。魏征东胡遵军士争渡,梁坏,投水而死者数千。塘即东兴堤,城亦关城也。栅水又东南径高江产城南,胡景略城北,又东南径张祖禧城南,东南流,屈而北径郑卫尉城西。魏事已久,难用取悉,推旧访新,略究如此。又北委折蒲,浦出焉。栅水又东南流注于大江,谓之栅口。
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经》所谓石城县者,即宣城郡之石城县也。牛渚在姑熟、乌江两县界中,于石城东北减五百许里,安得径牛渚而方届石城也?盖《经》之谬误也。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其一又过毗陵县北,为北江。《地理志》,毗陵县,会稽之属县也。丹徒县北二百步有故城,本毗陵郡治也。旧去江三里,岸稍毁,遂至城下。城北有扬州刺史刘繇墓,沦于江。江即北江也,《经》书为北江则可,又言东至余姚则非,考其径流,知《经》之误矣。《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东出,径吴国南,为南江。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东径石城县北。晋太康元年立,隶宣城郡。东合大溪。溪水首受江北,径其县故城东,又北入南江。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水出县南郎山,北流为贵长池。池水又北注于南江。南江又东,径宣城之临城县南,又东合泾水,南江又东,与桐水合。又东径安吴县,号曰安吴溪。又东,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阳山下,径陵阳县西,为旋溪水。昔县人阳子明钓得白龙处。后三年,龙迎子明上陵阳山,山去地千余丈。后百余年,呼山下人,令上山半,与语溪中。子安问子明钓车所在。后二十年,子安死,山下有黄鹤栖其冢树,鸣常呼子安,故县取名焉。晋咸康四年,改曰广阳县。溪水又北,合东溪水,水出南里山,北径其县东。桑钦曰:淮水出县之东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历蜀由山,又北,左合旋溪,北径安吴县东。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县南有落星山,山有悬水,五十余丈,下为深潭。潭水东北流,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南江之北,即宛陵县界也。南江又东径宁国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江又东径故鄣县南,安吉县北。光和之末,天下大乱,此乡保险守节,汉朝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乡以为安吉县。县南有钓头泉,悬涌一仞,乃流于川。川水下合南江,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湖口。南江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郭景纯《江赋》曰:注五湖以漫漭。盖言江水经纬五湖而苞注太湖也。是以左丘明述《国语》曰:越伐吴,战于五湖是也。又云范蠡灭吴返,至五湖而辞越,斯乃太湖之兼摄通称也。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放曰五湖。韦昭曰:五湖,今太湖也,《尚书》谓之震泽;《尔雅》以为具区,方圆五百里,湖有苞山,《春秋》谓之夫椒山,有洞室,入地潜行,北通琅邪冢武县,俗谓之洞庭。旁有青山,一各夏架山,山有洞穴,潜通洞庭。山土有石鼓,长丈余,鸣则有兵。故《吴记》曰:太湖有苞山,在国西百余里,居者数百家,出弓弩材。旁有小山,山有石穴,南通洞庭,深远莫知所极。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今宫亭湖也。以太湖之洞庭对彭蠡则左右可知也。余接二湖俱以洞庭为目者,亦分为左右也,但以趣瞩为方耳。既据三苗,宜以湘江为正,是以郭景纯之《江赋》云:爱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潜达旁通,幽岫窈窕。《山海经》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谢康乐云:《山海经》浮玉之山,在句余东五百里,便是句余县之东山,乃应入海。句余,今在余姚鸟道山西北,何由北望具区也?以为郭于地理甚昧矣。言洞庭南口有罗浮山,高三千六百丈。浮山东石楼下,有两石鼓,叩之清越,所谓神钲者也。事备《罗浮山记》。会稽山宜直湖南,又有山阴溪水入焉。山阴西四十里,有二溪:东溪广一丈九尺,冬暖夏冷;西溪广三丈五尺,冬冷夏暖。二溪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广五丈余,而温凉又杂,盖《山海经》所谓苕水也。北径罗浮山,而下注于太湖,故言出其阴,入于具区也。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亦谓之三山湖,又谓之洞庭湖。杨泉《五湖赋》曰:头首无锡,足蹄松江,负乌程于背上,怀太吴以当胸,昨岭崔嵬,穹隆纡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用言湖之苞极也。太湖之东,吴国西十八里,有岞岭山。俗说此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进近吴。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皆有石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牵山也。太湖中有浅地,长老云是笮岭山蹠。自此以东差深,言是牵山之沟。此山去太湖三十余里,东则松江出焉,上承太湖,更径笠泽,在吴南松江左右也。《国语》曰:越伐吴,吴御之笠泽,越军江南,吴军江北者也。虞氏曰:松江北去吴国五十里,江侧有丞、胥二山,山各有庙。鲁哀公十三年,越使二大夫畴无余、讴阳等伐吴,吴人败之,获二大夫,大夫死,故立庙于山上,号曰丞、胥二王也。胥山上今有坛石,长老云,胥神所治也。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也。松江自湖东北流,径七十里,江水歧分,谓之三江口。《吴越春秋》称: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者也。此亦别为三江五湖,虽名称相乱,不与《职方》同。庾仲初《扬都赋注》曰: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江而三也。《吴记》曰: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溪,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谷水出吴小湖,径由卷县故城下。《神异传》曰:由卷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县有童谣曰:城门当有血,城陷没为湖。有老妪闻之,忧惧,旦往窥城门,门侍欲缚之,妪言其故。妪去后,门侍杀犬,以血涂门。妪又在见血,走去不敢顾。忽有大水长,欲没县。主簿令干入白令,令见干,曰:何忽作鱼?于又曰:明府亦作鱼。遂乃沦陷为谷矣。因目长长城水曰谷水也。《吴记》曰:谷中有城,故由卷县治也,即吴之柴辟亭,故就李乡槜李之地,秦始皇恶其势王,令囚徒十余万人污其土,表以污恶名,改曰囚卷,亦曰由卷也。吴黄龙三年,有嘉禾生卷县,改曰禾兴。后太子讳和,改为嘉兴,《春秋》之槜李城也。谷水又东南径嘉兴县城西。谷水又东南径盐官县故城南,旧吴海昌都尉治。晋太康中分嘉兴立。《太康地道记》吴有盐官县。乐资《九州志》曰:县有秦延山,秦始皇径此,美人死,葬于山上,山下有美人庙。谷水之右有马皋城,故司盐都尉城,吴王濞煮海为盐,于此县也。是以《汉书地理志》曰:县有盐官。东出五十里有武原乡,放越地也,秦于其地置海盐县。《地理志》曰:县故武原乡也。后县沦为柘湖,又徙治武原乡,改曰武原县。王莽名之展武。汉安帝时,武原之地又沦为湖,今之当湖也,后乃移此。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故山得其名焉。谷水于县出为澉浦,以通巨海。光熙元年,有毛民三人,集于县,盖泛于风也。
又东至会稽余姚县,东入于海。谢灵运云:具区在余暨,然则余暨是余姚之别名也。今余暨之南,余姚西北,浙江与浦阳江同会归海。但水名已殊,非班固所谓南江也。郭景纯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然浙江出南蛮中,不与岷江同。作者述志,多言江水至山阴为浙江。今江南枝分历乌程县,南通余杭县,则与浙江合。故阚駰《十三州志》曰:江水至会稽与浙江合。浙江自临平湖,南通浦阳江,又于余暨东,合浦阳江,自秦望分派,东至余姚县又为江也。东与车箱水合,水出车箱山,乘高瀑布,四十余丈,虽有水旱,而澍无增减。江水又东径黄桥下。临江有汉蜀郡太守黄昌宅,桥本昌创建也,昌为州书佐,妻遇贼相失,后会于蜀,复修旧好。江水又东径赭山南。虞翻尝登此山四望,诫子孙可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南则不昌也。然住江北者,相继代兴,时在江南者辄多沦替。仲翔之言为有征矣。江水又经官仓,仓即日南太守虞国旧宅,号曰西虞,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是地即其双雁送故处,江水又东径余姚县故城南,县城是吴将朱然所筑,南临江津,北背巨海,夫子所谓沧海浩浩,万里之渊也。县西去会稽百四十里,因句余山以名县。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江水又东径穴湖塘,湖水沃其一县,并为良畴矣。江水又东注于海,是所谓三江者也。故子胥曰:吴越之国,三江环之,民无所移矣。但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伙,故川旧渎,难以取悉,虽粗依县地,缉综所缠,亦未必一得其实也。
水经注卷二十九 潜水
潜水出巴郡宕渠县,潜水盖汉水棱分潜出,故受其称耳。今爰有大穴,潜水入焉。通冈山下,西南潜出,谓之伏水,或以为古之潜水。郑玄曰:汉别为潜,其穴本小,水积成泽,流与汉合,大禹自导汉疏通,即为西汉水也。故《书》曰:沱潜既道。刘澄之称白水入潜,然白水与羌水合入汉,是犹汉水也。县以延熙中分巴立宕渠郡,盖古责国也,今有责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责民所居。汉祖入关,从定三奏,其人勇健,好歌舞,高祖爱习之,今《巴渝舞》是也。县西北有余曹水,南径其县,下注潜水。县有车骑将军冯绲、桂阳大守李温冢。二子之灵,常以三月还乡,汉水暴长,郡县吏民,莫不于水上祭之,今所谓冯李也。
又南入于江。
瘦仲雍云:垫江有别江,出晋寿县,即潜水也。其南源取道巴西,是西汉水也。
水经注卷二十九 湍水
湍水出郦县北芬山,南流过其县东,又甫过冠军县东,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水甚清彻,东南流径南阳郦县故城东,《史记》所谓下郦析也。仅武帝元朔元年,封左将黄同为侯国。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涧之异名也。源旁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司空王畅、太傅袁隗、太尉胡广,并汲饮此水,以自绥养。是以君子留心,甘其臭尚矣。菊水东南流入于湍。湍水又径其县东南,历冠军县西北。有楚堨,高下相承八重,周十里,方塘蓄水,泽润不穷。湍水又径冠军县故城东,县本穰县之一阳乡、宛之临駣聚,汉武帝以霍去病功冠诸军,故立冠军县以封之。水西有《汉太尉长史邑人张敏碑》,碑之西有魏征南军司张詹墓。墓有碑,碑背刊云: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钢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自后古坟旧冢,莫不夷毁,而是墓至元嘉初,尚不见发。六年,大水,蛮饥,始被发掘。说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以金钉。墓不甚高,而内极宽大,虚设白揪之言,空负黄金之实。虽意铜南山,宁同寿乎?湍水又径穰县为六门肢。汉孝元之世,南阳太守邵信臣,似建昭五年断湍水,立穰西石塌。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竭也,溉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余顷。汉未毁废,遂不修理。晋太康三年,镇南将军杜预复更开广,利加于民,今废不修矣。六门侧又有六门碑,是部曲主安阳亭侯邓达等,以太康五年立。湍水又径穰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魏武故城之西南,是建安三年,曹公攻张绣之所筑也。
又东过白牛邑南,湍水自白牛邑南,建武中,世祖封刘嵩为侯国。东南径安众县故城南,县本宛之西乡,汉长沙定王子康侯丹之邑也。湍水东南流,涅水注之。水出涅阳县西北歧棘山,东南径涅阳县故城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封路最为侯国。王莽之所谓前亭也。应劭曰:在涅水之阳矣。县南有二碑,碑字紊灭,不可复识,云是《左伯豪碑》。涅水又东南径安众县,竭而为陂,谓之安众港。魏太祖破张绣于是处,与荀或书曰:绣遏吾归师,迫我死地。盖于二水之间以为沿涉之艰阻也。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湍水。
又东南至新野县,湍水至县西北,东分为邓氏陂。汉太傅邓禹故宅,与奉朝请西华侯邓晨故宅隔陂,邓飏谓晨宅略存焉。
东入于淯。
水经注卷二十九 均水
均水出析县北山,南流过其县之东,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声氏县熊耳山,山南即修阳、葛阳二县界也。双峰齐秀,望若熊耳,因以为名。齐桓公召陵之会,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马迁皆尝登之。县即析具之北乡,故言出析县北山也。均水又东南流径其县下,南越南乡县,又南流与丹水合。
又南当涉都邑北,南入于沔。
均水南径顺阳县西,汉哀帝更为博山县,明帝复曰顺阳。应劭曰:县在顺水之阳,今于是县则无闻于顺水矣。章帝建初四年,封卫尉马廖为侯国。晋太康中,立为顺阳郡县。西有石山,南临均水。均水又南流注于沔水,谓之均口者也。
故《地理志》谓之淯水,言熊耳之山,淯水出焉。又东南至顺阳,入于沔。
水经注卷二十九 粉水
粉水出房陵县,东流过郢邑南,粉水导源东流,径上粉县,取此水以渍粉,则皓耀鲜洁,有异众流,故县水皆取名焉。
又东过谷邑南,东入于沔。
粉水至筑阳县西而下注于沔水,谓之粉口。粉水旁有文将军冢,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修丽。闾丘羡之为南阳,葬妇,墓侧,将平其域,夕忽梦文谏止,羡之不从。后羡之为杨佺期所害,论者以为文将军之祟也。
水经注卷二十九 白水
白水出朝阳县西,东流过其县南,王莽更名朝阳为厉信县。应勘曰:县在朝水之阳。今朝水径其北而不出其南也。盖邑郭沦移,川渠状改,故名旧传,遗称在今也。
又东至新野县南,东入于淯。
水经注卷二十九 比水
比水出比阳东北太胡山,东南流过其县南,泄水从南来注之。
太胡山在比阳北,如东,三十余里,广圆五六十里,张衡赋南都,所谓天封太狐者也。应劭曰:比水出比阳县,东入蔡。《经》云:泄水从南来注之。然比阳无泄水,盖误引寿春之沘泄耳。余以延昌四年,蒙除东荆州刺史,州治比阳县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流注于比,非泄水也。《吕氏春秋》曰:齐令章子与韩、魏攻荆,荆使唐蔑应之,夹比而军,欲视水之深浅,荆人射之而莫知也。有刍者曰:兵盛则水浅矣。章子夜袭之,斩蔑于是水之上也。比水又西,澳水注之。水北出茈丘山,东流,屈而南转,又南入于比水。按《山海经》云:澳水又北入视,不注比水。余按吕忱《字林》及《难字》、《尔雅》,并言水在比阳,脉其川流所会,诊其水土津注,宜是水,音药也。比水又西南,历长冈旧月城北,比水右会马仁陂水,水出阴北山,泉流竞凑,水积成湖,盖地百顷,谓之马仁陂。陂水历其县下西南,堨之以溉田畴。公私引裂,水流遂断,故读尚存。比水又南径会口,与堵水枝津合。比水又南与渲水会。澧水源出于桐柏山,与淮同源,而别流西注,故亦谓水为派水。澧水西北流,径平氏县故城东北,王莽更名其县曰平善。城内有《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澧水又西北合浚水,水出湖阳北山。西流北屈,径平氏城西,而北入澧水。澧水又西注比水。比水自下,亦通谓之为派水。昔汉光武破甄阜、梁丘赐于比水西,斩之于斯水也。比水又甫,赵、醴二渠出焉:比水又西南流,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渐大。城周回侧水,申伯之都邑,《诗》所谓申伯番番,既入于谢者也。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即其国也。然则是水即谢水也。高岸下深,浚流徐平,时人目之为淳水。城戍又以渟为目,非也。其城之西,旧棘阳县治,故亦谓之棘阳城也。谢水又东南径新都县,左注比水。比水又西南流,径新都县故城西,王莽更之曰新林。《郡国志》以为新野之东乡,故新都者也。
又西至新野县,南入于淯。
比水于冈南,西南流,戍在冈上,比水又西南,与南长、坂门二水合。
其水东北出湖阳东隆山。山之西侧有《汉日南大守胡著碑》。子珍,骑都尉,尚湖阳长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庙堂皆以青石为阶陛。庙北有石堂,珍之玄孙桂阳太守场,以延熹四年遭母忧,于墓次立石祠,勒铭于梁,石宇倾颓,而梁字无毁。盛弘之以为樊重之母畏雷室,盖传疑之谬也。隆山南有一小山,山权有两石虎相对夹隧道,虽处蛮荒,全无破毁,作制甚工,信为妙矣。世人因谓之为石虎山。其水西南流,径湖阳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廖国也。《竹书纪年》曰: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者矣。东城中有二碑,似是《樊重碑》,悉载故吏人名。司马彪曰:仲山甫封于樊,因氏国焉,爱自宅阳,徒居湖阳,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世祖之少,数归外氏,及之长安受业,赍送甚至。世祖即位,追爵敬侯。诏湖阳为重立庙,置吏奉祠。巡词章陵,常幸重墓。其水四周城溉,城之东南,有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城南有数碑无字。又有石庙数间,依于墓侧,栋字崩毁,惟石壁而已,亦不知谁之胄族矣。其水南入大湖,湖阳之名县,藉兹而纳称也。湖水西南流,又与湖阳诸陂散水合,谓之板桥水。又西南与醴渠合,又有赵渠注之。二水上承派水。南径新都县故城东,两读双引,南合板桥水。板桥水又西南与南长水会。水上承唐子襄乡诸陂散流也。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汉光武自新野屠唐子乡,杀湖阳尉于是地。陂水清深,光武后以为神渊。西南流于新野县,与板桥水合,西南注于比水。比水又西南流,注于淯水也。
水经注卷三十 淮水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替山,东北过桐柏山,《山海经》曰:淮出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尚书》:导淮自桐柏。《地理志》曰,南阳平氏县,王莽之平善也。《风俗通》曰: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释名》曰:淮,韦也。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尔雅》曰:淮为浒。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阚駰言复阳县,胡阳之乐乡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东观汉记》曰:朱祐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碑,是南阳郭苞立。又二碑,并是汉延熹中守、令所造,文辞鄙拙,殆不可观。故《经》云东北过桐柏也。淮水又东径义阳县,县南对固成山。山有水,注流数丈,洪涛灌山,遂成巨井,谓之石泉水,北流注于淮。淮水又径义阳县故城南,义阳郡治也,世谓之白茅城,其城圆而不方。阚駰言晋太始中,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林、平氏、义阳四县,置义阳郡于安昌城。又《太康记》、《晋书地道记》,并有义阳郡,以南阳属县为名。汉武帝无狩四年,封北地都尉卫山为侯国也。有九渡水注之,水出鸡翅山,溪涧潆委,沿溯九渡矣。其犹零阳之为九渡水,故亦谓之为九渡焉。于溪之东山有一水,发自山椒下数丈,素湍直注,颓波委壑,可数百丈,望之若霏幅练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淮。
东过江夏平春县北,淮水又东,油水注之。水出县西南油溪,东北流径平春县故城南。汉章帝建初四年,封子全力王国。油水又东曲,岸北有一土穴,径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入于油水,乱流南屈,又东北注于淮。淮水又东北径城阳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为侯国。王莽之新利也。魏城阳郡治。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晋车骑将军祖逖自陈留将家避难所居也。其水东径城阳县北,而东入于淮。淮水又东北流,左会湖水,傍川西南出,穷溪得其源也,淮水又东径安阳县故城南,江国也,赢姓矣。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人灭江,秦伯降服出次,曰:同盟灭,虽不能救,敢不矜乎?汉乃县之。文帝八年,封淮南厉王子刘勃为侯国。王莽之均夏也。淮水又东,得溮口水源,南出大溃山,东北流,翼带三川,乱流北注溮水。又北径贤首山西,又北出,东南屈,径仁顺城南,故义阳郡治,分南阳置也。晋太始初,以封安平献王罕长子望,本治在石城山上,因梁希侵逼,徙洽此城。梁司州刺史马仙琕不守,魏置郢州也。昔常珍奇自悬瓠遣三千骑援义阳行事庞定光,屯于溮水者也。溮水东南流,历金山北,山无树木,峻峭层峙。溮水又东径义阳故城北,城在山上,因倚陵岭,周回三里,是郡昔所旧治城。城南十五步,对门有天井,周百余步,深一丈。东径钟武县故城南,本江夏之属县也。主莽之当利县矣。又东径石城山北,山甚高峻。《史记》曰:魏攻冥阨。《音义》曰:冥阨或育在县葙山也。案《吕氏春秋》九塞,其一也。溮水径县故城南,建武中,世祖封邓邯为侯。案苏林曰:音盲。狮水又东径七井冈南,又东北注于淮。淮水又东至谷口。谷水甫出鲜金山,北流,瑟水注之。水出西南具山,东北径光淹城东,而北径青山东,罗山西,俗谓之仙居水,东北流注于谷水。谷水东北人于淮。
又东过新息县南,淮水东径故息城南。《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败之者也。淮水又东径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为棋。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淮水又东,径新息县故城南。应劭曰:息后徙东,故加新也。王莽之新德也。光武十九年,封马援为侯国。外城北门内有新息长贾彪庙,庙前有碑。面南又有《魏妆南太守程晓碑》。魏太和中,蛮田益宗效诚,立东豫州,以益宗为刺史。淮水又东合慎水。水出慎阳县西,而东径慎阳县故城南,县取名焉。汉高帝十一年,封栾说为侯国。颍阴刘陶为县长,政化大行,道不拾遗,以病去官。童谣歌曰:悒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见思如此。应劭曰:慎水所出,东北入淮。慎水又东流,积为慎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与鸿部陂水散流。其破首受淮川,左结鸿陂。汉成帝时,翟方进奏毁之。建武中,汝南太守邓晨欲修复之,知许伟君晓知水脉,召与议之。伟君言:成帝用方进言毁之,寻而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敢败我濯龙渊?是后民失其利,时有童谣曰:败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当复。明府兴复废业,童谣之言,将有征矣。遂署都水掾,起塘四百余里,百姓得其利。肢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径息城北,又东南入淮。谓之慎口。淮水又东,与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于新息县北,东南流,分为二水。一水径深丘西,又屈径其南,南派为莲湖,水南流注于淮。淮水又左迤流结两湖,谓之东、西莲湖矣。淮水又东,右合壑水。水出白沙山,东北径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又东北流,与潭溪水合。水发潭谷,东北流,右会柴水。柴水又东径黄城西,故弋阳县也。城内有二城,西即黄城也。柴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柴口也。淮水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水首受陂水于深丘北,东径钓台南。台在水曲之中,台北有琴台。又东径阳亭南,东南合淮。淮水又东径淮阴亭北,又东径白城南,楚白公胜之邑也。东北去白亭十里。淮水又东径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分青陂东渎,东南径白亭西,又南于长陵戍东,东南入于淮,淮水又东北合黄水,水出黄武山,东北流,本陵关水注之。水导源木陵山,西北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径晋西阳城南,又东径光城南,光城左郡治。又东北径高城南,故弦国也。又东北径弋阳郡,东有虞丘郭,南有子肯庙。黄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黄口。淮水又东北径褒信县故城南,而东流注也。
又东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春秋》文公十年,楚王田于孟诸,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楚灭之以为县。汉高帝十二年,以封贲赫为侯国。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孙叔敖庙,庙前有碑。淮水又东北,淠水注之。水出戈阳县南垂山,西北流历阴山关,径二城间。旧有贼难,军所顿防。西北出山,又东北流,径新城戍东。又东北得诏虞水口,西北去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水出南山,东北流。径诏虞亭东,而北入淠水。又东北注淮,俗曰白鹭水。
又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
县即《春秋》之鹿上也。《左传》情公二十一年,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侍中、执金吾、阴乡侯阴识为侯国者也。又东过庐江安丰县东北,决水从北来注之。
庐江,故淮南也。汉文帝十六年,别以为国。应劭曰:故庐子国也。决水自舒寥北注,不于北来也。安丰东北注淮者,穷水矣,又非决水,皆误耳。淮水又东,谷水入焉。水上承富水,东南流,世谓之谷水也。东径原鹿县故城北,城侧水南。谷水又东径富肢县故城北,俗谓之成闾亭,非也。《地理志》:汝南郡有富肢县。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乡侯,王霸为富陂侯。《十三州志》曰:汉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阴置,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县也。谷水又东,于汝阴城东南注淮。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水首受富陂,东南流为高塘陂,又东,积而为陂水,东注焦陵陂。陂水北出为慎陂,肢水潭涨,引读北注汝阴,四周隍堑,下注颍水。焦湖东注,谓之润水。径汝阴县东,径荆亭北,而东入淮。淮水又东北,穷水入焉。水出六安国安风县穷谷。《春秋左传》楚救灊,司马沈尹戍与吴师遇于穷者也。川流泄注于决水之右,北灌安风之左,世谓之安风水,亦曰穷水。音戎,并声相近,字随读转。流结为陂,谓之穷陂。塘堰虽沦,犹用不辍,陂水四分,农事用康。北流注于淮。京相璠曰:今安风有穷水,北入淮。淮水又东为安风津。水南有城,故安风都尉治。后立霍丘戍,淮中有洲,俗号关洲,盖津关所在,故斯洲纳称焉。《魏书》、《国志》有曰:司马景王征田丘俭,使镇东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从安风津先至寿春。俭败,与小弟秀藏水草中。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斩之,传首京都。即斯津也。
又东北至九江寿春县西,沘水、泄水合北注之,又东,颍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淮水又东,左合批口。又东径中阳亭北,为中阳渡,水流浅碛,可以厉也。淮水又东流与颍口会。东南径苍陵城北,又东北流径寿春县故城西,县即楚考烈王自陈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庐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汉高帝四年为淮南国,孝武元狩六年复为九江焉。文颖曰:《史记货殖传》曰: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是为三楚者也。淮水又北,左合椒水。水上承淮水,东北流径她城南,又历其城东,亦谓之清水,东北流注于淮水,谓之清水口者,是此水焉。
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
淮水于寿阳县西北,肥水从城西而北入于淮,谓之肥口。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县、右出东南流径城父县故城南,王莽之思善也。县故焦夷之地,《春秋左传》昭公九年,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寔城父矣。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伍举授许男田。杜预曰:此时改城父为夷,故《传》寔之者也。然丹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言夷田在濮水西者也。然则濮水即沙水之兼称,得夏肥之通目矣。汉桓帝永寿元年,封大将军梁冀孙桃为侯国也。夏肥水自县,又东径思善县之故城南,汉章帝章和三年分城父立。夏肥水又东为高陂,又东为大慎陂。水出分为二流,南为夏肥水,北为鸡陂。夏肥水东流,左合鸡水,水出鸡陂,东流为黄陂,又东南流,积为茅陂,又东为鸡水。《吕氏春秋》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投之鸡水是也。鸡水右会夏肥水而乱流东注,俱入于淮。淮水又北径山硖中,谓之硖石。对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西岸山上有马迹,世传淮南王乘马升仙所在也。今山之东南石上,有大小马迹十余所,仍今存焉。淮水又北径下蔡县故城东,本州来之城也。吴季札始封延陵,后邑州来,故曰延州来矣。《春秋》哀公二年,蔡昭侯自新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也。淮之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对据。翼带淮濆。淮水东径八公山北,山上有老子庙。淮水历潘城南。置潘溪戍。戍东侧潘溪,吐川纳淮,更相引注。又东径梁城,临侧淮川,川左有湄城。淮水左迤为湄湖。淮水又右纳洛川于西曲阳县北,水分阎溪,北绝横塘。又北径萧亭东,又北,鹊甫溪水人焉。水山东鹊甫谷,西北流径鹊甫亭南,西北流注于洛水。北径西曲阳县故城东,王莽之延平亭也。应劭曰:具在淮曲之阳,下邳有曲阳,故是加西也。洛涧北历秦墟,下注淮,谓之洛口。《经》所谓淮水径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注者也,盖《经》之谬矣。考川定土,即实为非,是曰洛涧,非肥水也。淮水又北径莫邪山西,山南有阴陵县故城。汉高祖五年,项羽自该下,从数百骑,夜驰渡淮,至阴陵,迷失道左,陷大泽,汉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及之于斯县者也。案《地理志》,王莽之阴陆也。后汉九江郡治。时多虎灾,百姓苦之,南阳宗均为守,退贪残,进忠良,虎悉东渡江。
又东过当涂县北, 水从西北来注之。
淮水自莫邪山,东北径马头城北,魏马头郡治也,故当涂县之故城也。
《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禹墟在山西南,县即其地也。《地理志》曰:当涂,侯国也。魏不害以图守尉,捕淮阳反者公孙勇等,汉以封之。王莽更名山聚也。淮水又东北,濠水注之,水出莫邪山东北溪。溪水西北引渎,径禹墟北,又西流注于淮。淮水又北,沙水注之,《经》所谓蒗渠也。淮之西有平阿县故城,王莽之平宁也。建武十三年,世祖更封耿阜为侯国。《郡国志》曰:平阿县有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而扬涛北注也。《春秋左传》哀公十年,大夫对孟孙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王帛者万国。杜预曰:涂山在寿春东北。非也。余按《国语》曰:吴伐楚,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聘,且问之。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之,其骨专车,此为大也。盖丘明亲承圣旨,录为实证矣。又案刘向《说苑辨物》,王肃之叙孔子什二世孙孔猛所出先人书《家语》,并出此事,故涂山有会稽之名。考校群韦及方土之目,疑非此矣,盖周穆之所会矣,淮水于荆山北,水东南注之,又东北径沛郡义城县东。司马彪曰:后隶九江也。
又东过钟离县北,《世本》曰:钟离,赢姓也。应劭曰:县故钟离子国也,楚灭之以为县。《春秋左传》所谓吴公子光伐楚,拔钟离者也。王莽之蚕富也。豪水出阴陵县之阳亭北,小屈,有石穴,不测所穷。言穴出钟乳,所未详也。豪水东北流,径其县西,又屈而南,转东,径其城南,又北历其城东,径小城而北流,注于淮。淮水又东,径夏丘县南,又东,涣水入焉。水首受蒗渠于开封县。《史记》韩釐王二十一年,使暴救魏,为秦所败, 走开封者也。东南流径陈留北,又东南,西入九里注之。涣水又东南流,径雍丘县故城南,又东径承匡城,又东径襄邑县故城南,故宋之承匡襄牛之地,宋襄公之所葬,故号襄陵矣。《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鄯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十八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即于此也。西有承匡城,《春秋》会于承匡者也。秦始皇以承匡卑湿,徙县于襄陵,更为襄邑。王莽以为襄平也。汉桓帝建和元年,封梁冀子胡狗为侯国。《陈留风俗传》曰:县南有涣水,故《传》曰: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出焉,《尚书》所谓厥篚织文者也。涣水又东南径已吾县故城南,又东径鄫城北。《春秋》襄公元年,《经》书,晋韩厥帅师伐郑,鲁仲孙蔑会齐、曹、邾、杞,次于鄫。杜预曰:陈留囊邑县东南有鄫城。涣水又东南径邵城北,新城南,又东南,左合明沟,沟水自蓬洪陂东南流,谓之明沟,下入涣水。又径毫城北。《帝王世记》曰:谷熟为南毫,即汤都也。《十三州志》曰:汉武帝分谷熟置。《春秋》庄公十二年,宋公子御说奔毫者也。涣水东径谷熟城南。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歆为侯国。又东径杨亭北。《春秋左氏传》襄公十二年,楚子囊、秦庶长无地,伐宋师于杨梁,以报晋之取郑也。京相璠曰:宋地矣。今睢阳东南三十里,有故杨梁城,今曰阳亭也,俗名之曰缘城,非矣。西北去梁国八十里。涣水又东径沛郡之建平县故城南,汉武帝元凤元年,封杜延年为侯国,王莽之田平也。又东径酂县故城南。《春秋》襄公十年,公会诸侯及齐世子光于。今其地聚是也,玉莽之酇治矣。涣水又东南径费亭南。汉建和元年,封中常侍沛国曹腾为侯国。腾,字季兴,谯人也。永初中,定桓帝策,封亭侯,此城即其所食之邑也。涣水又东径銍县故城南。昔吴广之起兵也,使葛婴下之。涣水又东,苞水注之。水出谯城北白汀陂。陂水东流径酇县南,又东,径郸县故城南。汉景帝中元年,封周应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单城也。音多。又东径嵇山北,秘氏故居。嵇康本姓奚,会稽人也。先人自会稽迁于谯之酇县,改为嵇氏。取嵇字之上以为姓,盖志本也。《嵇氏谱》曰:谯有嵇山,家于其侧,遂以为氏。县,魏黄初中,文帝以酇城父、山桑、銍置谯郡,故隶谯焉。苞水东流入涣,涣水又东南径蕲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甀乡也。汉高帝破黥布于此县,旧都尉治,王莽之蕲城也。水上有古石梁处,遗基尚存。涣水又东径谷阳县,左会八丈故渎。渎上承洨水,南流注于涣。涣水又东径谷阳戍南,又东南径谷阳故城东北,右与解水会。水上承县西南解塘,东北流径谷阳城南,即谷水也。应肋曰:城在谷水之阳,又东北流注于涣。涣水又东南径白石戍南,又径虹城南,洨水注之。水首受蕲水于蕲县,东南流径谷阳县,八丈故渎出焉。又东合长直故沟。沟上承蕲水,南会于洨。位水又东南流,径洨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王莽更名其县曰肴城。应劭曰:洨水所出,音绞,《经》之绞也。洨水又东南,与涣水乱流而入于淮,故应劭曰:洨水南入淮。淮水又东至巉石山,潼水注之。水首受潼县西南潼陂。县故临淮郡之属县,王莽改曰成信矣。南径沛国夏丘县,绝蕲水,又南径夏丘县故城西,王莽改曰归思也。又东南流,径临潼戍西,又东南至巉石,西南入淮。淮水又东径浮山。山北对巉石山,梁氏天监中,立堰于二山之间,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溃坏矣。淮水又东径徐县南,历涧水注之。导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流,绝蕲水。径历涧戍西,东南流注于淮。淮水又东,池水注之。水出东城县,东北流,径东城县故城南。汉以数干骑追羽,羽帅二十八骑引东城因四聩山,斩将而去,即此处也。《史记》:孝文帝八年,封淮南厉王子刘良为侯国。《地理志》:王莽更名之曰武城也。池水又东北,流历二山间,东北入于淮,谓之池河口也。淮水又东,薪水注之。水首受睢水于谷熟城东北,东径建城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之多聚也。蕲水又东南,径蕲县。县有大泽乡,陈涉起兵于此,篝火为狐鸣处也。南则江水出焉。薪水又东南,北八丈故读出焉。又东流,长直故沟出焉。又东入夏丘县,东绝潼水,径夏丘县故城北,又东南径潼县南,又东流入徐县,东绝历涧,又东径大徐县故城南,又东注于淮。淮水又东历客山,径盱胎县故城南。《地理志》曰:都尉治。汉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刘蒙之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匡武。淮水又东径广陵淮阳城南,城北临泗水,阻于二水之间。《述征记》淮阳太守治,自后置戍,县亦有时废兴也。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往之。淮、泗之会,即角城也。左右两川,翼夹二水,决入之所,所谓泗口也。
又东过淮阴县北,中渎水出白马湖,东北注之。淮水右岸,即淮阴也。
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术向九江,将东奔袁谭。路出斯浦,因以为名焉。又东径淮阴县故城北。北临淮水,汉高帝六年,封韩信为侯国。王莽之嘉信也。昔韩信去下乡面钓于此处也。城东有两冢,西者,即漂母冢也。周回数百步,高十余丈。昔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下邳,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东一陵即信母冢也。县有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县城临江,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县为一都之会,故曰江都也。县有江水祠,俗谓之伍相庙也。子胥但配食耳。岁三祭,与五岳同。旧江水道也。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未口入淮。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高祖六年力荆国,十一年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曰广陵。王莽更名郡曰江平,县曰定安。城东水上有梁,谓之洛桥。中读水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不注樊梁湖。旧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二湖。西北出夹邪,乃至山阳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风,陈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径渡,渡十二哩,方达北口,直至夹邪。兴宁中,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故蒋济《三州论》曰,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敏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者也。自广陵出山阳白马湖,径山阳城西,即射阳县之故城也。应劭曰:在射水之阳。汉高祖六年,封楚左令尹项缠为侯国也。王莽更之曰监淮亭。世租建武十五年,封子荆为山阳公,治此,十七年为王国。城本北中郎将庾希所镇。中渎水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者也。
又东,两小水流注之。
淮水左径泗水国南,故东海郡也。徐广《史记音义》曰:泗水,国名。
汉武帝元鼎四年初置,都淩。封常山宪王子思王商为国。《地理志》曰:王莽更泗水郡为水顺,淩县为生淩,淩水注之,水出淩县,东流径其县故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淮,实曰淩口也。应劭曰淩水出县西南入淮,即《经》之所谓小水者也。
又东至广陵淮浦县,人于海。
应劭曰:淮崖也,盖临侧淮渎,故受此名。淮水径县故城东,王莽更名之曰淮敬。淮水于县枝分,北为游水,历朐县与沐合。又径朐山西,山侧有朐县故城。秦始皇三十五年,于胸县立石海上,以为秦之东门。崔琰《述初赋》曰:倚高舻以周眄兮,观秦门之将将者也。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徙此,云山上犹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珪之叙《述初赋》,言郁州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见一道人独处,休休然不谈不对,顾非已及也。邱其《赋》所云吾夕济于郁洲者也。游水又北径东海利成县故城东,故利乡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婴为侯国。王莽更之曰流泉。游水又北,历羽山西,《地理志》曰:羽山在祝其县东南。《尚书》曰:尧畴咨四岳得舜,进十六族,殛鲧于羽山,是为梼机,与驩兜、三苗、共工同其罪,故世谓之四凶。鲧既死,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是为夏郊,三代祀之。故《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者是也。游水又北径祝其县故城西。《春秋经》书:夏,公会齐侯于夹多。《左传》定公十年,公及齐平,会于祝其,实夹谷也。服虔曰:地二名。王莽更之曰犹亭。县之东有夹口浦,游水左径琅邪计斤县故城之西。《地理志》曰:莒子始起于此,后徙莒,有盐官,故世谓之南莒也。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县北,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十二字。游水又东北径纪鄣故城南。《春秋》昭公十九年,齐伐莒,莒子奔纪鄣。莒之妇人,怒莒子之害其夫,老而托纺焉。取其绅而夜缒,缒绝,鼓噪,城上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齐遂入纪。故纪子帛之国。《谷梁传》曰:吾伯姬归于纪者也。杜预曰: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城,即此城也。游水东北入海,旧吴之燕岱,常泛巨海,惮其涛险,更沿溯是渎,由是出。《地理志》曰:游水自淮浦北入海。《尔雅》曰:淮别为符。游水亦枝称者也。
水经注卷三十一 滍水
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尧之未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部赋》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大和城东北,溃水出焉。张衡《南都赋》曰:其川读则滍、澧、、浕,发源岩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总括急趣,箭驰风疾者也。滍水又历太和川,东,径小和川,又东,温泉水注之。水出北山阜,七源奇发,炎热特甚。阚駰曰:县有汤水,可以疗疾。汤侧又有寒泉焉,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虽隆火盛日,肃若冰谷矣,浑流同溪,南注滍水。滍水又东径胡木山,东流又会温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势奇毒。腐疾之徒,无能澡其冲漂。救痒者咸去汤十许步别池,然后可入。汤侧有石铭云:皇女汤,可以疗万疾者也。故杜彦达云:然如沸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饮,多少自在。四十日后,身中万病愈,三虫死。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即《南都赋》所谓汤谷涌其后者也。然宛县有紫山,山东有一水,东西十五里,南北二百步,湛然冲满,无所通会,冬夏常温,世亦谓之汤谷也。非鲁阳及南阳之县故也。张平子广言土地所苞,明非此矣。滍水又东,房阳川水注之。水出南阳雉县西房阳川,北流注于滍。滍水之北有积石焉,世谓女灵山。其山平地介立,不连冈以成高,峻石孤峙,不托势以自远,四面壁绝,极能灵举,远望亭亭,状若单楹插霄矣。北面有如颓落,劣得通步,好事者时有扳涉耳。滍水又与波水合,水出霍阳西川,大岭东谷,俗谓之歇马岭,川曰广阳川,非也。即应劭所谓孤山,波水所出也。马融《广成颂》曰:浸以波、溠。其水又南径蛮城下,盖蛮别邑也,俗谓之麻城,非也。波水又南,分三川于白亭东,而俱南入滍水。溃水自下兼波水之通称也。是故阚滍有东北至定陵入汝之文。滍水又东径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之鲁山也。昔在于楚,文子守之,与韩遘战,有返景之诚。内有《南阳都乡正卫为碑》。滍水右合鲁阳关水,水出鲁阳关外分头山横岭下夹谷,东北出入滍。滍水又东北合牛兰水。水发县北牛兰山,东南径鲁阳城东,水侧有《汉阳侯焦立碑》。牛兰水又东南,与柏树溪水合。水出鲁山北峡谷中,东南流径鲁山西,而南合牛兰水。又东南径鲁山南。阚駰曰:鲁阳县,今其地鲁山是也。水南注于滍。滍水东径应城南,故应乡也,应侯之国。《诗》所谓应侯顺德者也。彭水注之,俗谓之小滍水。水出鲁阳县南彭山蚁坞东麓,北流径彭山西,下有彭山庙,庙前有《彭山碑》,汉桓帝元嘉三年杜仲长立。彭山径其西北,汉安邑长尹俭墓东。冢西有石庙,庙前有两石阙,阙东有碑,阙南有二狮子相对,南有石碣二枚,石柱西南有两石羊,中平四年立。彭水又东北流,直应城南而入滍。滍水又左合桥水,水出鲁阳县北恃山,东南径应山北,又南径应城西。《地理志》曰:故父城县之应乡也。周武王封其弟为侯国。应肋曰:《韩诗外传》称:周成王与弟戏,以桐叶为圭,曰:吾以封汝。周公曰:天子无戏言。王乃应时而封,故曰应侯,乡亦曰应乡。按《吕氏春秋》云。成王以桐叶为圭,封叔虞,非应侯也。《汲郡古文》殷时已有应国,非成王矣。战国范雄所封邑也。谓之应水。滍水又东径犨县故城北。《左传》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是也。出于鱼齿山下。《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郑,次于鱼陵,涉于鱼齿之下,甚雨,楚师多冻,役徒几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矣。所涉即滍水也。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冢。冢前有碑,基西枕冈城,开四门,门有两石兽,坟倾墓毁,碑兽沦移。人有掘出一兽,犹全不破,甚高壮,头去地减一丈许,作制甚工,左膊上刻作辟邪字。门表堑上起石桥,历时不毁。其碑云:六帝四后,是咨是诹。盖仕自安帝,没于桓后。于时阍阉擅权,五侯暴世,割剥公私,以事生死。夫封者表有德,碑者颂有功,自非此徒,何用许为?石至十春,不若速朽,苞墓万古,只彰俏辱,呜呼!愚亦甚矣。滍水又东,滍水注之,俗谓之秋水,非也。水有二源,东源出其县西南践犊山东崖下,水方五十许步、不恻其深,东北流径犨县南,又东北屈径其县东,而北合西源水。西源出县西南颇山北阜下,东北径犨城西,又屈径其县北,东合右水,乱流北注于滍。汉高祖入关,破南阳太守吕滍于犨东,即于是地,滍水之阴也。滍水又东南径昆阳县故城北。昔汉光武与王寻、王邑战于昆阳,败之。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雨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皆乘尸而度矣。东北过颍川定陵县西北,又东过郾县南,东入于汝。
滍水东径西不羹亭南,亭北背汝水,于定陵城北,东入汝。
郾县在南,不得过。
水经注卷三十一 淯水
淯水出弘农卢氏县支离山,东南过南阳西鄂县西北,又东过宛县南,淯水导源,东流径郦县故城北。郭仲产曰:郦县故城在支离山东南,郦旧县也。三仓曰樊、邓、郦。郦有二城,北郦也。汉祖入关,下淅郦,即此县也。淯水又东南流历雉县之衡山,东径百章郭北,又东,鲁阳关水注之。水出鲁阳县南分水岭,南水自岭南流,北水从岭北注,故世俗谓此岭为分头也。其水南流径鲁阳关,左右连山插汉,秀木于云,是以张景阳诗云:朝登鲁阳关,峡路峭且深。亦司马芝与母遇贼处也。关水历雉衡山西南径皇后城西。建武元年,世祖遣侍中傅俊,持节迎光烈皇后于清阳。俊发兵三百余人,宿卫皇后道路,归京师。盖税舍所在,故城得其名矣。山有石室,甚饰洁,相传名皇后浴室,又所幸也。关水又西南径雉县故城南,昔秦文公之世有伯阳者,逢二童曰舀,曰被。二童,二雉也。得雌者霸,雄者王。二童翻飞,化为双雉。光武获雉于此山,以为中兴之祥,故置县以名焉。关水又屈而东南流,注于淯。淯水又东南流,径博望县故城东。郭仲产曰,在郡东北百二十里,汉武帝置。校尉张骞,随大将军卫青西征,为军前导,相望水草,得以不乏。元光六年,封春为侯国。《地理志》,南阳有博望县,王莽改之曰宜乐也。清水又东南径西鄂故城东。应助曰:江夏有鄂,故加西也。昔刘表之攻杜子绪于西鄂也,功曹柏孝长闻战鼓之音,惧而闭户,蒙被自覆,渐登城而观,言勇可习也。清水又南,洱水注之,水出弘农郡卢氏县之熊耳山。东南径郦县北,东南径房阳城北。汉哀帝四年,封南阳太守孙宠为侯国。俗谓之房阳川。又径西鄂具南,水北有张平于墓。墓之东,侧坟有《平子碑》,文字悉是古文篆额,是崔瑗之辞。盛弘之、郭仲产并云:夏侯孝若为郡,薄其文,复刊碑阴为铭。然碑阴二铭,乃是崔子玉及陈翕耳,而非孝若,悉是隶字,二首并存,尝无毁坏。又言墓次有二碑,今惟见一碑,或是余夏景驿途疲而莫究矣。水南道侧,有二石楼,相去六七丈,双峙齐竦,高可丈七八,柱圆围二丈有余,石质青绿,光可以鉴。其上栾护承拱,雕檐四注,穷巧绔刻,妙绝人工。题言: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阳西鄂人,有三女无男,而家累千金。父没当葬,女自相谓曰:先君生我姊妹,无男兄弟,今当安神玄宅,翳灵后土,冥冥绝后,何以彰吾君之德?各出钱五百万,一女筑墓,二女建楼,以表孝思。《铭》云:墓楼东,平林下,近坟墓,而不能测其处所矣。洱水又东南流,注于淯水,世谓之肄水,肄、洱声相近,非也。《地理志》曰:熊耳之山,出三水,洱水其一焉,东南至鲁阳入沔是也。淯水又南径预山东,山上有神庙,俗名之为独山也。山南有魏车骑将军黄权夫妻二冢,地道潜通。其冢前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树者也。清水又西南径史定伯碑南,又西为瓜里津,水上有三梁,谓之瓜里渡。自宛道途,东出堵阳,西道方城。建武三年,世祖自堵阳西入,破虏将军邓奉怨汉掠新野,拒瓜里,上亲搏战,降之夕阳下,遂斩奉。《郡国志》所谓宛有爪里津、夕阳聚者也。阻桥即桓温故垒处。温以升平五年,与范汪众军北讨所营。淯水又西南径晋蜀郡太守邓义山墓南,又南径宛城东。其城故申伯之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代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刘善曰: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今南阳郡治大城,其东城内有旧殿基,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阶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周百步,高五尺,盖更始所起也。城西三里,有古台,高三丈余,文帝黄初中南巡行所筑也。淯水又屈而径其县南,故《南都赋》所言淯水荡其胸者也。王莽地皇二年,朱鲔等共于城南会诸将,设坛,燔燎,立圣公为天子于斯水上。《世语》曰:张绣反,公与战败,子昂不能骑,迸马于公,而昂遇害。《魏书》曰:公南征至宛,临淯水,祠阵亡将士,歔欷流涕,众皆哀恸。淯水又南,梅溪水注之。水出县北紫山,南径百里奚故宅。奚,宛人也。于秦为贤大夫,所谓迷虞智秦者也。梅溪又径宛西吕城东。《史记》曰:吕尚先祖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受封于吕,故因氏为吕尚也。徐广《史记音义》曰:吕在宛县。高后四年,封昆弟子吕忿为吕城侯,疑即此也。又案新蔡县有大吕、小吕亭,而未知所是也。梅溪又南径杜衍县东,故城在西。汉高帝七年,封郎中王翳为侯国,工莽更之曰闰衍矣。土地垫下,湍溪是注,古人于安众竭之,令游水是储,谓之安众港。世祖建武三年,上自宛遣颍阳侯祭遵西击邓奉弟终,破之于杜衍,进兵涅阳者也。梅溪又南,谓之石桥水,又谓之女溪,南流而左注淯水。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者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盛弘之著《荆州记》以为三公置。余案淯水左右,旧有二澨,所谓南澨、北澨者,水侧之濆。聚在淯阳之东北,考古推地则近矣。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后汉未,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中贼,至此祠,为蠡立碑,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城西有孔嵩旧居。嵩字仲山,宛人,与山阳范式有断金契。贫无养亲,赁为阿街卒,遣迎式。式下车把臂曰:子怀道卒伍,不亦痛乎!嵩曰:侯赢贱役,晨门,卑下之位,古人所不耻,何痛之有?故其《赞》曰:仲山通达,卷舒无方,屈身厮役,挺秀含芳。
又屈南过淯阳县东,淯水又南入县,径小长安。司马彪《郡国志》曰:县有小长安聚。谢沈《汉书》称:光武攻清阳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长安,与甄阜战,败于此。淯水又西南径其县故城南。桓帝延熹七年,封邓秉为侯国。县故南阳典农治,后以为淯阳郡,省郡复县,避晋简文讳,更名云阳焉。淯水又径安乐郡北。汉桓帝建和元年,封司徒胡广为淯阳县安乐乡侯,今于其国立乐宅戍。郭仲产《襄阳记》曰:南阳城南九十里,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宅。广字彦辅,善清言,见重当时。成都王,广女婿,长沙王猜之。广曰:宁以一女而易五男。犹疑之,终以忧殒。其故居今置戍,因以为名。
又南过新野县西,淯水又南入新野县,枝津分派,东南出,隰衍苞注,左积为陂,东西九里,南北十五里,陂水所溉,咸为良沃。淯水又南与湍水会,又南径新野县故城西。世祖之败小长安也,姊元遇害。上即位,感悼姊没,追谥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即此邑也。晋咸宁二年,封大司马扶风武王少子歆为新野郡公,割南阳五属,棘阳、蔡阳、穰、邓、山都封焉。王文舒更立中隔,西即郡治,东则民居,城西傍淯水。又东与朝水合,水出西北赤石山,而东南径冠军县界,地名沙渠。又东南径穰县故城南,楚别邑也。秦拔鄢郢,即以为县,秦昭王封相魏冉为侯邑。王莽更名曰农穰也。魏荆州刺史治。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故谚曰: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业痰公昌。昔在晋世,杜预继信臣之业,复六门陂,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事见《六门碑》。六门既陂,诸陂遂断。朝水又东径朝阳县故城北,而东南注于淯水。又东南与棘水合,水上承堵水。堵水出棘阳县北山,数源并发,南流径小堵乡,谓之小堵水。世祖建武二年,成安侯臧宫从上击堵乡。东源方七八步,腾涌若沸,故世名之腾沸水。南流径于堵乡,谓之堵水。建武三年,祭遵引兵南击董訢于堵乡。以水氏县,故有堵阳之名也。《地理志》曰:县有堵水,王莽曰阳城也。汉哀帝改为顺阳。建武二年,更封安阳侯朱佑为堵阳侯。堵水于县,竭以为陂,东西夹冈,水相去五六里,古今断冈两舌,都水潭涨,南北十余里,水决南溃,下注为湾。湾分为二,西为堵水,东为荣源。堵水参差,流结两湖,故有东陂、西陂之名。二陂所导,其水枝分,东南至会口人比。是以《地理志》比水、堵水,皆言入蔡,互受通称故也。二湖流注,合为黄水、惟所受焉。径棘阳县之黄淳聚,又谓之为黄淳水者也。谢沈《后汉书》,甄阜等败光武于小长安东、乘胜南渡黄淳水前营,背阻两川,谓临比水,绝后桥,示无还心。汉兵击之,三军溃,溺死黄淳水者二万人。又南径棘阳县故城西。应劭曰:县在棘水之阳,是知斯水为棘水也。汉高帝七年,封杜得臣为侯国。后汉兵起,击唐子乡,杀湖阳尉,进拔棘阳,邓晨将宾客会光武于此县也。棘水又南径新野县,历黄邮聚。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进击秦丰,先拨黄邮者也,谓之黄邮水。大司马吴汉破秦丰于斯水之上。其聚落悉为蛮居,犹名之为黄邮蛮。棘水自新野县东,而南流入于涓水,谓之为力口也。棘、力声相近,当为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从读变,若世以棘子木为力子木是也。涓水又东南径士林东,戍名也,戍有邪阁。水左有豫章大肢,下灌良畴三千许顷也。南过邓县东,县故邓侯吾离之国也,楚文王灭之,秦以为县。淯水右合浊水,俗谓之弱沟水。上承白水于朝阳县,东南流径邓县故城南。习凿齿《襄阳记》曰:楚王至邓之浊水,去襄阳二十里。即此水也。浊水又东径邓塞北,即邓城东南小山也,方俗名之为邓塞,昔孙文台破黄祖于其下。浊水东流注于淯,淯水又南径邓塞东,又径城东,古子国也。盖邓之南鄙也。昔巴子请楚与邓为好,人夺其币,即是邑也。司马彪以为邓之聚矣。
南入于沔。
水经注卷三十一 (氵隐)水
(氵隐)水出强县南泽中,东入颍。
(氵隐)水出颍川阳城县少室山,东流注于颍水,而乱流东南迳临颍县西北,小(氵隐)水出焉。东迳临颍县故城北。(氵隐)水又东迳(氵隐)阳城北,又东迳(氵隐)强县故城南,建武元年,世祖封扬化将军坚镡为侯国。(氵隐)水东为陶枢陂,余按(氵隐)阳城在(氵隐)水南,然则此城正应为(氵隐)阴城而有(氵隐)阳之名者,明在南犹有(氵隐)水,故此城以阳为名矣。
颍水之南有二渎。其南渎东南流,历临颍亭西,东南入汝,今无水也,疑即(氵隐)水之故渎矣。汝水于奇頟城西,别东派,时人谓之大(氵隐)水,东北流,枝渎右出,世谓之死汝。别汝又东北,迳召陵城北,练沟出焉。别汝又东,汾沟出焉。别汝又东,迳征羌城北。水南有汾陂,俗音粪。汾水自别汝东注,而为此陂。水积征羌城北四五里,方三十里许。渎左合小(氵隐)水,水上承狼陂南流,名曰巩水。青陵陂水自陂东注之。东回又谓之小(氵隐)水,而南流注于大(氵隐)水。大(氵隐)水取称,盖藉(氵隐)沿注,而总受其目矣。又东迳西华县故城南,又东迳汝阳县故城北,东注于颍矣。又东径西华县故城南,又东径汝阳县故城北,东注于颖。
水经注卷三十一 灈水
灈水出汝南吴房县西北奥山,东过其县,北入于汝。
县西北有堂溪城,故房子国。《春秋定公五年》,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封之于棠溪,故曰吴房也。汉高帝八年,封庄侯杨武为侯国。建武中,世祖封泗水王歙子燀为堂溪侯。山溪有白羊涧,涧水旧出山羊,汉武元封二年,白羊出此涧,畜牧者祷祀之。俗禁拍手,尝有羊出水,野母惊扑,自此绝焉。涧水下合灈水。
灈东迳灈阳县故城西,东流入瀙水,乱流迳其县南。世祖建武二十八年,封吴汉孙旦为侯国。其水又东入于汝水。
水经注卷三十一 瀙水
瀙水出潕阴县东上界山。
《山海经》谓之视水也。郭景纯《注》:或曰,视宜为瀙,出葴山,许慎云:出中阳山,皆山之殊目也。而东与此水合,水出潕阴县旱山,东北流注瀙。瀙水又东北,杀水出西南大熟之山,东北流入于瀙。瀙水又东,沦水注之,水出宣山,东北流注瀙水。瀙水又东得奥水口,水西出奥山,东入于瀙水也。东过吴房县南,又东过灈阳县南。应劭曰:灈水出吴房县,东入瀙,县之西北,即两川之交会也。又东过上蔡县南,东入汝。
水经注卷三十一 潕水
潕水出潕阴县西北扶予山,东过其县南。
《山海经》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经》书扶予者,其山之异名乎?荥水上承赭水,东流,左与西辽水注合,又东,东辽水注之,俱导北山,而南流注于荥。荥水又东北,于潕阴县北左会潕水,其道稍西,不出其县南。汉以为县,其故城在山之阳,汉光武建武中,封岑彭为侯国。魏武与张绣战于宛,马名绝景,为流矢所中,分伤右臂,引还潕阴,即是地也。城之东有马仁陂。郭仲产曰;陂在比阳县西北五十里,盖地百顷,其所周溉田万顷,随年变种,境无俭岁。陂水三周其隍,故渎自隍西南而会于比,潕水不得复迳其南也。且邑号潕阴,故无出南之理,出南则为阳也。非直不究,又不思矣。潕水又东北,河水注之。水出雉衡山,东南迳建城东,建当为卷,字读误耳。《郡国志》云:叶县有卷城。其水又东流入于潕。潕水东北迳于东山西,西流入潕。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有溪水出黄城山,东北迳方城。《地理志》曰:叶县有方城。郭仲产曰: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寻此城致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苦菜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志矣。世谓之方城山水,东流注潕水。故《圣贤冢墓记》曰:南阳叶邑方城西有黄城山,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尸子曰: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盖于此也。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齐桓公云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城,曰方城,指此城也。潕水又东北,历舞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樊哙为侯国也。
又东过西平县北。县故柏国也。《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汉宣帝甘露三年,封丞相于定国为侯国。王莽更之曰新亭。晋《太康地理志》曰:县有龙泉水,可以砥砺刀剑,特坚利,故有坚白之论矣,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也。县出名金,古有铁官。
东过郾县南。郾县故城去此远矣,不得过。
又东过定颍县北,东入于汝。汉安帝永初二年,分汝南郡之上蔡县,置定颍县。顺帝永建元年,以阳翟郭镇为尚书令,封定颍侯,即此邑也。
水经注卷三十一 溳水
溳水出蔡阳县,溳水出县东南大洪山,山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槃基所跨,广圆百余里。峰曰悬钩,处平原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山下有石门,夹鄣层峻,岩高皆百许仞。入石门,又得钟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律细液,滴沥不断。幽穴潜远,行者不极穷深,以穴内常有风热,无能经久故也。溳水出于其阴。初流浅狭,远乃广厚,可以浮舟袱巨川矣。时人以损水所导,故亦谓之为溳山矣。溳水东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注于涢,谓之小涢水。而乱流东北,径上唐县故城南。本蔡阳之上唐乡,旧唐侯国。《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霜马,子常欲之,弗与,止之三年,唐人窃马而献之,子常归唐侯是也。溳水又东,均水注之,水出大洪山,东北流径土山北,又东北流入于溃水。溳水又屈而东南流。
东南过随县西,县故随国矣。《春秋左传》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者也。楚灭之以为县。晋武帝太康中立为郡。有搓水出县西北黄山,南径西县西,又东南, 水入焉。水出桐柏山之阳。吕忱曰:水在义阳。水东南径西县西,又东南注于, 水又东南径随县故城西。《春秋》鲁庄公四年,楚武王伐随。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搓,军临于随,谓此水也。水侧有断蛇丘,随侯出而见大蛇中断,因举而药之,故谓之断蛇丘。后蛇衔明珠报德,世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丘南有随季梁大夫池,其水又南与义井水合,水出随城东南,井泉尝涌溢而津注,冬夏不异,相承谓之义井,下流合溳。溳水又南流注于溳。溳水又会于支水,水溳亦出大洪山,而东流注于溳。溳水又径随县南,随城山北,而东南注。又南过江夏安陆县西,随水出随郡永阳县东石龙山,西北流,南回,径永阳县西,历横尾山,即《禹贡》之陪尾山也。随水又西南,至安陆县故城西,入于溳,故郧城也。因冈为墉,峻不假筑。溳水又南径石岩山北。昔张昌作乱,于其下笼彩凤以惑众。晋太安二年,镇南将军刘弘遣牙门皮初与张昌战于清水,昌败,追斩于江涘。即《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吴败楚于柏举,从之,及于清发,盖溳水兼清水之目矣。又东南流而右会富水,水出竟陵郡新市县东北大阳山。水有二源:大富水出山之阳,南流而左合小富水。水出山之东,而南径三王城东。前汉未,王匡、王凤、王常所屯,故谓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文字阙落,不可复识。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俗渭之大泌水也。又西南流径杜城西,新市县治也,《郡国志》以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故此加南,分安陆县立。又王匡中兴初,举兵于县,号曰新市兵者也。富水又东南流,于安陆界左合土山水,世谓之章水。水出土山,南径随郡平林县故城西,俗谓之将陂城,与新市接界,故中兴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号。又南流,右入富水,富水又东入于溳,溳水又径新城南。永和五年,晋大司马桓温筑。溳水又会温水,温水出竟陵之新阳县东泽中。口径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净可爱,靖以察之,则渊泉如镜,闻入声,则扬汤奋发,无所复见矣。其热可以鸡,洪测百余步,冷若寒泉。东南流注于溳水。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县西北潼山,东南流径其县南,县治石潼故城,城圆而不方。东入安陆,注于溳水。
又东南入于夏。
溳水又南,分为二水,东通滠水,西入于沔,谓之溳口也。
水经注卷三十二 漻水
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迳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西南入隋,又注漻。漻水又南迳隋县注安陆也。
南过安陆入于涢。
水经注卷三十二 蕲水
蕲水出江夏蕲春县北山。山即蕲山也。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历蕲山,出蛮中,故以此蛮为五水蛮。五水即谓蕲水、希水、巴水、及赤亭水、西归水,蛮左凭居,阻藉山川,世为抄暴。宋世、沈庆之于西阳上下,诛伐蛮夷,即五水蛮也。
南过其县西。晋改为蕲阳县,县徙江州,置大阳戍,从齐昌郡移治于此也。
又南至蕲口南,入于江。蕲水南对蕲阳州入于大江,谓之蕲口。洲上有蕲阳县徙。
水经注卷三十二 决水
决水出庐江雩娄县南大别山。俗名之为檀公岘,盖大别之异名也。其水历山委注而络其县矣。
北过其县东,县故吴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
备而还,是也。《晋书地道记》云:在安丰县之西南,即其界也。故《地理志》曰:决水出雩娄。
又北过安丰县东。决水自雩娄县北,迳鸡备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吴败诸侯之师于鸡父者也。安丰县故城,今边城郡治也。王莽之美丰也。世祖建武八年,封大将军、凉州牧窦融为侯国,晋立安丰郡。决水自县西北流,迳蓼县故城东,又迳其北,汉高帝六年,封孔藂为侯国也。世谓之史水。决水又西北,灌水注之,其水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即淮水也。许慎曰:出雩娄县。俗谓之浍水。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于江、灌之间,嘉林之中,盖谓此水也。灌水东北迳蓼县故城西,而北注决水,故《地理志》曰:决水北至蓼入准,灌水亦至蓼入决。《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灭舒蓼。臧文仲闻之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逮,民之无援,哀哉!决水又北,右会阳泉水,水受氵夫水,东北流迳阳泉县故城东,故阳泉乡也。汉献帝中,封太尉黄琬为侯国。又西北流,左入决水,谓之阳泉口也。
又北入于淮。俗谓之浍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屈,次于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水寻经,方知决口。盖灌、浍声相伦,习俗害真耳。
水经注卷三十二 沘水
沘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灊者,山、水名也。《开山图》灊山围绕大山为霍山。郭景纯曰:灊水出焉。县即其称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吴因楚丧,围灊是也。《地理志》曰沘水出沘山,不言霍山,沘,字或作淠。淠水又东北迳博安县,泄水出焉。
东北过六县东,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西北流左注渒水。淠水又西北迳马亭城西,又西北迳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楚人谓冢为琴矣。汉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王莽之安风也,《汉书》所谓以舒屠六。晋太康三年庐江郡治。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芍陂出焉。又北迳五门亭西,西北流迳安丰县故城西,《晋书地道记》:安丰郡之属县也,俗名之曰安城矣。
又北会濡水,乱流西北注也。北入于淮。水之决会,谓之沘口也。
水经注卷三十二 泄水
泄水出博安县,博安县《地理志》之博乡县也,王莽以为扬陆矣。泄水自县,上承沘水于麻步川,西北出,历濡溪,谓之濡水也。
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泄水自濡溪迳安风县,北流注于淠亦谓之濡口。
西北入于淮。乱流同归也。
水经注卷三十二 肥水
肥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吕忱《字林》曰:肥水出良余山,俗谓之连枷山,亦或以为独山也。北流分为二水,施水出焉。肥水又北径获城东,又北径获丘东,右会施水枝津,水首受施水于合肥县城东,西流径成德县,注于肥水也。
北过其县西,北入芍陂。
肥水自荻丘,北径成德县故城西,王莽更之曰平阿也。又北径芍陂东,又北径死虎塘东,芍陂渎上承井门,与芍陂更相通注,故《经》言入芍陂矣。肥水又北,右合阎涧,水上承施水于合肥县,北流径浚遒县西,水积为阳湖,阳湖水自塘西北径死虎亭南,夹横塘西注。宋泰始初,豫州司马刘顺帅众八千,据其城地。以拒刘勔,赵叔宝以精兵五千,送粮死虎,刘勔破之此塘。水分为二,洛涧出焉,阎浆水注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涧水于五门亭南,别为断神水,又东北径五门亭东,亭为二水之会也。断神水又东北径神迹亭东,又北,谓之豪水,虽广异名,事实一水,又东北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陂周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魏太尉玉淩与吴将张休战于芍陂,即此处也。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陂水北径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读。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注黎浆水,黎浆水东径黎浆亭南。文钦之叛,吴军北入,诸葛绪拒之于黎浆。即此水也。东注肥水,谓之黎浆水口。
又北过寿春县东,肥水自黎浆北径寿春县故城东为长濑津,津侧有谢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陆舟车,是焉萃止。又西北,右合东溪,溪水引渎北出,西南流径导公寺西。寺侧因溪,建刹五层,屋字间敞,崇虚掏觉也。又西南流注于肥,肥水又西径东台下,台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榭也。东侧有一湖,三春九夏,红荷覆水,引渎城隍,水积成潭,谓之东台湖,亦肥南播也。肥水西径寿春县故城北,右合北溪,水导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颓隍,水上长林插天,高柯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渊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内外引汲,泉同七净。溪水沿注西南,径陆道士解南。精庐临侧川溪,大不为广,小足闲居,亦胜境也。溪水西南注于肥水。北入于淮。
肥水又西分为二水,右即肥之故渎,遏为船官湖,以置舟舰也。肥水左渎,又西径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外有石梁。渡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三面阻水,佛堂设三像,真容妙相,相服精炜。是萧武帝所立也。寺西即船官坊,苍兕、都水,是营是作。湖北对八公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住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之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余登其上,人马之迹无闻矣,惟庙像存焉,庙中图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帐如平生,被服纤丽,咸羽扇裙彼,中壶枕物,一如常居。庙前有碑,齐永明十年所建也。山有隐室石井,皆崔琰所谓余下寿春,登北岭淮甫之道室,八公石井在焉。亦云:左吴与王春、傅生等寻安,伺诣玄洲,还为著记,号曰《八公记》,都不列其鸡犬升空之事矣。按《汉书》,安反,伏诛,葛洪明其得道,事备《抱朴子》及《神仙传》。肥水又左纳芍陂渎。渎水自黎浆分水,引渎寿春城北,径芍陂门右,北入城。昔巨鹿时苗为县长,是其留犊处也。渎东有东都街,街之左道北,有宋司空刘勔庙。宋元徽二年,建于东乡孝义里。庙前有碑,时年碑功方创,齐永明元年方立。沈约《宋书》言泰始元年,豫州刺史殷琰反,明帝假勔辅国将军,讨之,琰降。不犯秋毫,百姓来苏,生为立碑,文过其实。建元四年,故吏颜幼明为其庙铭,故佐庞珽为庙赞,夏侯敬友为庙颂,并附刊于碑侧。渎水又北径相国城东,刘武帝伐长安所筑也,堂字厅馆仍故,以相国为名。又北出城,注肥水。又西径金城北,又西,左合羊头溪水。水受芍陂,西北历羊头溪,谓之羊头涧水。北径熨湖,左会烽水渎,渎受淮于烽村南,下注羊头溪,侧径寿春城西,又北历象门,自沙门北出金城西门逍遥楼下,北注肥渎。肥水北注旧渎之横塘,为玄康南路驰道,左通船官坊也。肥水径玄康城西北流,北出,水际有曲水堂,亦嬉游所集也。又西北流,昔在晋世,谢玄北御苻坚,祈八公山,及置阵于肥水之滨,坚望山上草木,威为人状,此即坚战败处。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荷氏将亡之惑也。肥水又西北注于淮,是曰肥口也。
水经注卷三十二 施水
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湖。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水。施水又东迳合肥县城南,城居四水中,又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后著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及,流涕津渚。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迳湖口戍,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
水经注卷三十二 沮水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水,东南过临沮县界,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棘层云。
《山海经》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高诱云: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盖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谬证耳。杜预云:水出新城郡之西南发阿山,盖山异名也。沮水东南流,径沮阳县东南,县有潼水,东径其县南,下入沮水。沮水又东南径汶阳郡北,即高安县界。郡治锡城,县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义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沮水南径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青溪又东流入于沮水。沮水又屈径其县南。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也。沮水又东南,径当阳县故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坂即张翼德横矛处也。沮水又东南径驴城西,磨城东,又南径麦城西,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也。沮水又南径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沮水又南与漳水合焉。又东南过枝江县,东南人于江。沮水又东南径长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诅口也。
水经注卷三十二 漳水
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荆山在景山东一百馀里,新城沶乡县界。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漳水东南流,又屈西南,迳编县南,县旧城之东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阳城,移治许茂故城,城南临漳水。又南历临沮县之漳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于此。
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经》曰:洈水出东北宜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
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地理志》曰:《禹贡》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杨水,注于沔。非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一百馀里而右会沮水也。
水经注卷三十二 夏水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
又东过华容县南,县故容城矣。《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北临中夏水,自县东北,径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颖国。夏水又径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广身陪陵,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辞。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
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径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夏水又东,径监利县南。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径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韦昭曰: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备田具,以田江南之梦。郭景纯言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杜预云: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盖跨川亘隰,兼苞势广矣。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又东北径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干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郑玄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堵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传》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顶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水经注卷三十二 羌水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
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迳宕昌城东,西北云天池五百馀里。羌水又东南,迳宕昌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昔姜维之寇陇右也,闻钟会入汉中,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羌水又东南,阳部水注之。水发东北阳部溪,西南迳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东南迳武阶城西南,又东南迳葭芦城西,羊汤水入焉。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南迳北部城北,又东南迳五部城南,东南右合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发也。羌水又迳葭芦城南,又迳馀城南,又东南左会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为一水,屈而东南注羌水。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
东南至广魏白水县,与汉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南至垫江县,东南入于江。
水经注卷三十二 涪水
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
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径涪县西,王莽之统睦矣。臧宫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水上。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东南径绵竹县北。臧宫溯涪至于阳,公孙述将王元降,遂拔绵竹。涪水又东南,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东南流,人于涪。涪水又东南径江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人蜀,径江油广汉者也。涪水又东南,径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水会,水出广汉新都县,东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径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于江。
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
小广魏即广汉县地,王莽更名曰广信也。
水经注卷三十二 梓潼水
梓潼水出其县北界,西南入于涪。
故广汉郡公孙述改为梓潼郡。刘备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广汉以北,别为梓潼郡,以峻为守。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见大蛇入山穴,五丁引之,山崩,压五丁及五女,因氏山为五妇山,又曰五妇候,驰水所出。一曰五妇水,亦曰潼水也。其水导源南迳梓潼县。王莽改曰子同矣。自县南迳涪城东,又南入于涪水,谓之五妇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广魏南,入于垫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汉水,亦谓之为内水也。北迳垫江。昔岑彭与臧宫自江州,从涪水上。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骑,夹船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水者万馀人,水为浊流。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也。
水经注卷三十二 涔水
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北至安阳县,南入于沔。
涔水即鬵水也。东北流,迳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创筑,未知定所制矣。义熙九年,索邈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谓之南城。城周七里,衿涧带谷,绝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馀,磐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城固县治也。鬵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历其北,北至安阳左入沔,为三水口也。
水经注卷三十三 江水一
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江永自天彭阙东径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故其精则井络缠曜,江汉昞灵。《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书》曰:岷山导江,泉流深远,盛为四渎之首。《广雅》曰:江,贡也。《风俗通》曰:出珍物,可贡献。《释名》曰:江,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东北百四十里曰崃山,中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崃山,邛崃山也,在汉嘉严道县。一曰新道,南山有九折坂,夏则凝冰,冬则毒寒,王阳按辔处也。平恒言是中江所出矣。郭景纯《江赋》曰:流二江于崌、崃。又东百五十里曰崌山,北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山海经》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注大江。其中多怪蛇。江水又径汶江道。汶出徼外岷山西,玉轮坂下而南行,又东径其县而东注于大江。故苏代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谓是水也。又有湔水入焉。水出绵虒道,亦曰绵虒县之玉垒山。吕忱云: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郭景纯所谓玉垒作东别之标者也。县即汶山郡治,刘备之所置也。渡江有笮桥。江水又历都安县。县有桃关、汉武帝祠。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江人郫江、捡江以行舟。《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捡其左,其正流遂东,郫江之右也。眉山颓水,坐致竹木,以溉诸郡。又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邮在堰上,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蜀都赋》云西逾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观坂。从事何旅曰:今所安营,地名观坂,上观下反,其征不祥。不从,果为牙门张和所杀。江水又径临邛县,王莽之监邛也。县有火井、盐水,昏夜之时,光兴上照。江水又径江原县,王莽更名邛原也,都江水出焉。江水又东北径郫县下,县民有姚精者,为叛夷所杀,掠其二女。二女见梦其兄,当以明日自沉江中,丧后日当至,可伺候之,果如所梦,得二女之尸于水,郡、县表异焉。江水又东径成都县,县以汉武帝元鼎二年立。县有二江,双流郡下。故扬子云《蜀都赋》曰:两江珥其前者也。《风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其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劝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厉声以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江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亟,当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秦惠王二十六年,遣张仪与司马错等灭蜀,遂置蜀郡焉。王莽改之曰导江也。仪筑成都以象咸阳。晋太康中,蜀郡为王国,更为成都内史,益州刺史治。《地理风俗记》曰:华阳黑水惟梁州。汉武帝元朔二年,改梁曰益州,以新启犍为、牂柯、越巂,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初治广汉之雒县,后乃徙此。故李固《与弟圄书》曰,固今年五十七,鬓发已白,所谓容身而游,满腹而去,周观天下,独未见益州耳。昔严夫子常言:经有五,涉其四,州有九,游其八。欲类此子矣。初,张仪筑城,取土处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顷池是也。城北又有龙堤池,城东有千秋池,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西南两江有七桥,直西门郫江上,曰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吴汉入蜀,自广都令轻骑先往焚之。桥下谓之石犀渊,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后转犀牛二头,一头在府市市桥门,一头沉之于渊也,大城南门曰江桥,桥南曰万里桥,西上曰夷星桥,下曰笮桥。南岸道东有文学,始文翁为蜀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永初后,学堂遇火,后守更增二石室。后州夺郡学,移夷星桥南岸道东。道西城,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他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蜀有回复水,江神尝溺杀人,文翁为守,祠之,劝酒不尽,拔剑击之,遂不为害。江水东径广都县,汉武帝元朔二年置,王莽之就都亭也。李冰识察水脉,穿县盐井,江西有望川原,凿山崖度水,结诸陂池,故盛养生之饶,即南江也。又从冲治桥北折曰长升桥。城北十里曰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将人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人邛蜀,果如志焉。李冰沿水造桥,上应七宿,故世租谓吴汉曰:安军宜在七桥连星间。汉自广都乘胜进逼成都,与其副刘尚南北相望,夹江为营,浮桥相对。公孙述使谢丰扬军市桥出汉后,袭破汉,坠马落水,缘马尾得出,入壁。命将夜潜渡江就尚,击丰,斩之于是水之阴。江北则左对繁田,文翁又穿湔以溉灌繁田千七百顷。湔水又东绝绵洛,径五城界,至广都北岸,南入于江,谓之五城水口,斯为北江。江水又东至南安为壁玉律,故左思云东越玉津也。
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青衣水、沫水从西南来,合而注之。
县故大夜郎国,汉武帝建元六年,开置郡县。太初四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王莽更名郡曰西顺,县曰戢成。光武谓之士大夫郡。有江人焉。出江原县,首受大江,东南流至武阳县,注于江。县下江上,旧有大桥,广一里半,谓之安汉桥。水盛岁坏,民苦治功。后太守李严凿天社山,寻江通道。此桥遂废。县有赤水,下注江。建安二十九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此县藉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北山,昔者王乔所升之山也。江水又与文井江会,李冰所导也。自莋道与蒙溪分水,至蜀郡临邛县,与布仆水合。水出徼外成都西沈黎郡。汉武元封四年,以蜀都西部邛莋置,理旄牛道,天汉四年置都尉,主外羌,在邛峡山表。自蜀西度邛莋,其道至险,有弄栋人渡之难,扬母阁路之阻。水从县西布仆来,分为二流。一水径其道,又东径临邛县入文井水。文井水又东径江原县,县滨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里。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上有嘉谷山,下有蹲鸱,即芋也。所谓下有蹲鸱,至老不饥,卓氏之所以乐远徙也。文井江文东至武阳县天社山下,入江。其一水南径越巂邛都县西,东南至云南郡之青岭县,入于仆。郡本云川地也,蜀建兴三年置……仆水又南径永昌郡邪龙县而与贪水合。水出青蛉县,上承青蛉水,径叶榆县,又东南至邪龙入于仆。仆水又径宁州建宁郡,州故康降都督屯,故南人谓之屯下。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历双柏县,即水入焉,水出秦臧县牛兰山,南流至双柏县,东注仆水。又东至来唯县入劳水。水出徼外,东径其县,与仆水合。仆水东至交州交趾郡泠县,南流入于海。江水自武阳东至彭亡聚。昔岑彭与吴仅溯江水人蜀,军次是地,知而恶之。会日暮不移,遂为刺客所害。谓之平模水,亦曰外水。此地有彭冢,言彭祖冢焉。江水又东南径南安县,西有熊耳峡,连山竞险,接岭争高。汉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悬溉有滩,名垒坻,亦曰盐溉、李冰所平也。县治青衣江会,衿带二水矣,即蜀王开明故治也。来敏《本蜀论》曰:荆人鄨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县南有峨盾山,有蒙水,即大渡水也。水发蒙溪,东南流与俄水合。水出徼外,径汶江道。吕忱曰:渽水出蜀。许慎以为俄水也。出蜀汶江徼外。从水,我声。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大渡水又东人江,故《山海经》曰蒙水出汉阳西,入江滠阳西。
又东南过道县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又东,渚水北流注之。
县本人居之。《地理风俗记》曰: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秦纪》所谓僮之富者也。其邑,高后六年城之。汉武帝感相如之言,使县令南通道,费功无成,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其錾凿之迹犹存。王莽更曰治也,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县有蜀王兵兰,其神作大难江中,崖峻阻险,不可芽凿,李冰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岩,犹有五色焉。赤白照水玄黄,鱼从来,至此而止,言畏崖屿不更上也。《益部耆旧传》曰:张真妻,黄氏女也,名帛。真乘船覆没,求尸不得。帛至没处滩头,仰天而叹,遂自沉渊。积十四日,帛持真手于滩下出。时人为说曰:符有先络, 道有张帛者也。江水又与符黑水合,水出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县故犍为之属县也,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刘禅延熙中分以为郡。导源汾关山,北流,有大涉水注之。水出南广县,北流注符黑水,又北径道入江,谓之南广口。渚水则未闻也。
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县南,东南注之。洛水出洛县漳山,亦言出梓潼县柏山。《山海经》曰:三危在燉煌南,与岷山相接,山南带黑水。又《山海经》不言洛水所导。《经》曰出三危山,所未详。常璩云:李冰导洛通山水,流发瀑口,径什邡县。汉高帝六年,封雍齿为侯国,王莽更名曰美信也。洛水又南径洛县故城南,广汉郡治也。汉高祖之为汉王也,发巴渝之士,北定三秦。六年,乃分巴蜀,置广汉郡于乘乡。王莽之就都,县曰吾雒也。汉安帝永初二年,移治涪城,后治洛县。先是洛县城南,每阴雨常有哭声,闻于府中。积数十年,沛国陈宠为守,以乱世多死亡,暴骸不葬故也。乃悉收葬之,哭声遂绝。刘备自将攻洛,庞士元中流矢死于此。益州旧以蜀郡、广汉、健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隽乂,一州称望。县有沈乡,去江七里,姜士游之所居。诗至孝,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常以鸡鸣溯流汲江。子坐取水溺死,妇恐姑知,称托游学,冬夏衣服,实投江流。于是至孝上通,涌泉出其舍侧,而有江之甘焉。诗有田滨江泽卤,泉流所溉,尽为沃野。又涌泉之中,旦旦常出鲤鱼一双以膳焉,可谓孝悌发于方寸,徽美著于无穷者也。洛水又南径新都县,蜀有三都,谓成都、广都,此其一焉。与绵水合。水西出绵竹县,又与湔水合,亦谓之郫江也,又言是涪水。吕忱曰:一曰湔。然此二水俱与洛会矣。又径犍为牛鞞县为牛鞞水。昔罗尚乘牛鞞水,东征李雄,谓此水也。县以汉武帝元封二年置。又东径资中县,又径汉安县,谓之绵水也。自上诸县,咸以溉灌,故语曰:绵洛为没沃也。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谓之绵水口,亦曰中水。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洛会也。汉景帝六年封赵相苏嘉为侯国,江阳郡治也。故犍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刘璋立。江中有大阙、小阙焉。季春之月,则黄龙堆没,阙乃平也。昔世祖微时,过江阳县,有一子。望气者言江阳有贵儿象,王莽求之,而獠杀之。后世祖怨,为子立祠于县,谪其民罚布数世。扬雄《琴清英》曰: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后母谮之,自投江中。衣苔带藻,忽梦见水仙赐其美药,思惟养亲,扬声悲歌。船人闻之而学之。吉甫闻船人之声,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江水径汉安县北。县虽迫山川,土地特美,蚕桑鱼盐家有焉。江水东径樊石滩,又径大附滩,频历二险也。
又东过符县北邪,东南鰼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
县故巴夷之地也。汉武帝建元六年,以唐蒙为中郎将,从万人出巴符关者也,元鼎二年立,王莽之符信矣。县治安乐水会,水源南通宁州平夷郡鄨县,北径安乐县界之东,又径符县下,北入江。县长赵祉遣吏先尼和,以永建元年十二月诣巴郡,没死成湍滩,予贤求丧不得。女络,年二十五岁,有二子,五岁以还。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尚不得丧、络乃乘小船,至父没处,哀哭自沉。见梦告贤曰:至二十一日,与父俱出。至日,父子果浮出江上。郡、县上言,为之立碑,以旌孝诚也。其鰼部之水,所未闻矣,或是水之殊目,非所究也。
又东北至巴郡江州县东,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
强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潜水、渝水矣。巴水出晋昌郡宣汉县已岭山,郡隶梁州,晋太康中立,治汉中。县南去郡八百余里,故蜀巴渠。西南流历巴中,径巴郡故城南,李严所筑大城北,西南入江。庾仲雍所谓江州县对二水口,右则涪内水,左则蜀外水、即是水也。江州县,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好是也。及七国称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张仪等救苴侯于巴,仪贪巴、苴之富,因执其王以归,而置巴郡焉,治江州。汉献帝初平元年,分巴为三郡,于江州则永宁郡治也。至建安六年,刘璋纳蹇胤之讼,复为巴郡,以严颜为守。颜见先主入蜀,叹曰:独坐穷山,放虎自卫。此即拊心处也。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后乃徙南城。刘备初以江夏费观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都护李严,更城周十六里,造苍龙、白虎门,求以五郡为巴州治,丞相诸葛亮不许,竟不果。地势侧险,皆重屋累居,数有火害,又不相容、结舫水居者五百余家,承二江之会,夏水增盛,坏散颠没,死者无数。县有官橘、官荔枝园,夏至则熟。二千石常设厨膳,命士大夫共会树下食之。县北有稻田,出御米也。县下又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皜曜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故世谓之为江州堕林粉。粉水亦谓之为粒水矣。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常璩、庾仲雍并言禹娶于此。余案群书,咸言禹娶在寿春当涂,不于此也。又东至枳县西,延江水从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
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江水又东,右径黄葛峡,山高险,全无人居。江水又左径明月峡,东至梨乡,历鸡鸣峡。江之南岸有枳县治。《华阳记》曰:枳县在江州巴郡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庾仲雍所谓有别江出武陵者也。水乃延江之枝津,分水北注,径涪陵入江,故亦云涪陵水也。其水南导武陵郡,昔司马错溯舟此水,取楚黔中地。延熙中,邓芝伐徐巨射玄猿于是县。猿自拔矢,卷木叶塞射创。芝叹曰:伤物之生,吾其死矣。江水又东径涪陵故郡北,后乃并巴郡,遂罢省。江水又东径文阳滩,滩险难上。江水又东径汉平县二百余里,左自涪陵东出百余里,而届于黄石,东为桐柱滩。又径东望峡,东历平都,峡对丰民洲,旧巴子别都也。《华阳记》曰:巴子虽都江州,又治平都。即此处也。有平都县,为巴郡之隶邑矣。县有天师治,兼建佛寺,甚清灵。县有市肆,四日一会。江水右径虎须滩,滩水广大,夏断行旅。江水又东径临江县南,王莽之监江县也。《华阳记》曰:县在枳东四百里,东接胸忍。县有盐官。自县北入盐井溪,有盐井营户。溪水沿汪江。江水又东得黄华水口,江浦也,左径石城南。庾仲雍曰:临江至石城黄华口一百里。又东至平洲,洲上多居民。又东径壤涂而历和滩。又东径界坛,是地巴东之西界,益州之东境,故得是名也。
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
江水又东,右得将龟溪口。《华阳记》曰:朐忍县出灵龟,咸熙元年,献龟于相府,言出自此溪也。江水又东,会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县界,谓之阳溪。北流径巴东郡之南浦侨县西。溪硖侧,盐井三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桶,径五尺,修煮不绝。溪水北流注于江,谓之南集渠口,亦曰于阳溪口。北水出新浦县北高梁山分溪。南流径其县西,又南百里,至朐忍县,南入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朐忍尉治此。江水又东,右径汜溪口,盖江汜决入也。江水又东,径石龙而至于博阳二村之间,有盘石,广四百丈,长六里,阻塞江川,夏没冬出,基亘通诸。又东径羊肠虎臂滩。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江水又东,彭水注之。水出已渠郡獠中,东南流径汉丰县东,清水注之。水源出西北巴渠县东北巴岭南獠中,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县,又西入峡,檀井溪水出焉。又西出峡,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清水口。彭溪水又南,径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注于江,谓之彭溪口。江水又东,右径朐忍县故城南。常璩曰: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故城,跨其山阪,南临大江。江之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侧江濆。江水又东径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摊。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人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汤水下与檀溪水合,水上承巴渠水,南历檀井溪,谓之檀井水。下入汤水。汤水又南人于江,名曰汤口。江水又径东阳滩。江上有破石,故亦通谓之破石滩,苟延光没处也。常璩曰:水道有东阳、下瞿数滩,山有大小石城势,灵寿木及橘圃也。故《地理志》曰:县有橘官,有民市。江水又径鱼复县之故陵,旧郡治故陵溪西二里故陵村,溪即永谷也。地多木瓜树,有子大如,白黄,实甚芬香,《尔雅》之所谓楙也。江水又东为落牛滩,径故陵北。江侧有六大坟。庾仲雍曰:楚都丹阳所葬,亦犹枳之已陵矣,故以故陵为名也,有鱼复尉,戍此,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村侧有溪,溪中多灵寿木。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余鱼。溪水伏流径平头山,内通南浦故县陂湖。其地平旷,有湖泽,中有菱芡鲫雁,不异外江,凡此等物,皆人峡所无,地密恶蛮,不可轻至。江水又东,右径夜清而东历朝阳道口,有县治,治下有市,十日一会。江水又东,左径新市里南,常璩曰:巴旧立市于江上,今新市里是也。江水又东,右合阳元水,水出阳口县西南,高阳山东,东北流径其县南,东北流,丙水注之。水发县东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数丈,中有嘉鱼,常以春末游诸,冬初入穴,抑亦褒汉丙穴之类也。其水北流入高阳溪。溪水又东北流,注于江,谓之阳元口。江水又东径南乡峡,东径永安宫南,刘备终于此,诸葛亮受遗处也。其间平地可二十许里,江山迥阔,入峡所无。城周十余里,背山面江,颓塘四毁,荆棘成林,左右民居多星其中。江水又东径诸葛亮图垒南,石债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荡,岁月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磨灭殆尽。江水又东径赤岬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淮南子》曰:徬徨于山岬之旁。《注》曰:岬,山胁也。郭仲产曰:斯名将因此而兴矣。江水又东径鱼复县故城南,故鱼国也。《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与群蛮叛,楚庄王代之,七遇皆北,惟裨、鯈、鱼人逐之是也。《地理志》江关都尉治。公孙述名之为白帝,取其王色。蜀章武二年,刘备为吴所破,改白帝为永安,巴东郡治也。汉献帝兴平元年,分巴为二郡,以鱼复为故陵郡。蹇胤诉刘璋,改为巴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岬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又东傍东瀼溪,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窥之眩目。惟马岭小差委迤。犹斩山为路,羊肠数四,然后得上。益州刺史鲍陋镇此,为谯道福所围,城里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猿臂相牵,引汲然后得水。水门之西,江中有孤石,为淫顶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处矣。县有夷溪,即佷山清江也。《经》所谓夷水出焉。江水又东径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即降雨。常璩曰: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蜀都赋》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夏水回复,沿溯所忌。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史二千石径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此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狢兽渡汶而不生矣。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
水经注卷三十四 江水二
又东出江关,入南郡界。
江水自关,东径弱关、捍关。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弱关在建平、秭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捍,秦兼天下,置立南郡,自巫东上皆其域也。
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
江水又东,乌飞水注之。水出天门郡溇中县界,北流径建平郡沙渠县南,又北流径巫县南,西北历山道三百六十里,注于江,谓之乌飞口。江水又东径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县,以隶南郡。吴孙休分为建平郡,治巫城。城缘山为塘,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带傍深谷,南临大江,故夔国也。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溪水导源梁州晋兴郡之宣汉县东,又南径建平郡泰昌县南,又径北井县西,东转历其县北。水南有盐井,井在县北,故县名北井,建平一郡之所资也。盐水下通巫溪,溪水是兼盐水之称矣。溪水又南,屈径巫县东。县之东北三百步,有圣泉,谓之孔子泉。其水飞清石穴,洁并高泉,下注溪水。溪水又南入于大江。江水又东径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蛉衡、疑。其翼附群山,井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涂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力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大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江水又东径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缘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走径此门,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孙桓为逊前驱,奋不顾命,斩上夔道,截其要径,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恚而叹曰:吾昔至京,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于此。遂发愤而薨矣。
又东过秭归县之南,县故归乡,《地理志》曰:归子国也。《乐纬》曰:昔归典叶声律。宋忠曰:归即夔。归乡盖夔乡矣。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春秋》值公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灭之者也。袁山松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瑜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嬃蝉媛以署余也。县城东北,依山即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古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嬃庙,捣衣石犹存。故《宜都记》曰:种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指谓此也。江水又东径一城北,其城凭岭作固,二百一十步,夹溪临谷,据山枕江,北对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地理志》,以为吴之丹阳。论者云:寻吴楚悠隔, 缕荆山,无容远在吴境,是为非也。又楚之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矣。江水又东南径夔城南,跨据川阜,周回一里百一十八步,西北背枕深谷,东带乡口溪,南侧大江。城内西北角有金城,东北角有圆土狱,西南角有石井口,径五尺。熊挚始治巫城,后疾移此,盖夔徙也。《春秋左传》值公二十六年,楚令尹子玉城夔者也。服虔曰:在巫之阳,秭归归乡矣。江水又东径归乡县故城北。袁山松曰:父老传言,原既流放,忽然蹔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抑其山秀水清,故出俊异,地险流疾,故其性亦隘。《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信与!余谓山松此言,可谓因事而立证,恐非名县之本旨矣。县城南面重岭,北背大江。东带乡口溪,溪源出县东南数百里,西北入县。径狗峡西,峡崖龛中石,隐起有狗形,狗状具足,故以狗名峡。乡口溪又西北径县下入江,谓之乡口也。江水又东径信陵县,南临大江,东傍深溪,溪源北发梁州上庸县界,南流径县下,而注于大江也。
又东过夷陵县南,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两郡督邮争界于此,宜都督邮,厥势小东倾,议者以为不如也。江水历峡东,径宜昌县之插灶下,江之左岸,绝岸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望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薄舟崖侧,以余烬插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江水又东径流头滩,其水并峻激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江水又东径宜昌县北,分夷道很山所立也。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宜都记》曰:渡流头滩十里,便得宜昌县。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犹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脐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江水历禹断江南。峡北有七谷村,两山间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旧传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泻水,禹更开今峡口,水势并冲,此江遂绝,于今谓之断江也。江水出峡,东南流,径故城洲。洲附北岸,洲头曰郭洲,长二里,广一里,上有步阐故城,方圆称洲,周回略满,故城洲上,城周五里,吴西陵督步骘所筑也。孙皓凤凰元年,骘息阐复为西陵督,据此城降晋,晋遣太傅羊祜接援,未至,为陆抗所陷也。江水又东径故城北,所谓陆抗城也。城即山为墉,四面天险。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故其《记》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如凫雁矣。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秦令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应劭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王莽改曰居利。吴黄武元年,更名西陵也。后复曰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江水又东径白鹿岩。沿江有峻壁百余丈,猿所不能游。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白鹿岩。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故郭景纯《江赋》曰:虎牙桀竖以屹崒,荆门阙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者也。汉建武十一年,公孙述遣其大司徒任满、翼江王田戎,将兵数万,据险为浮桥,横江以绝水路,营垒跨山,以塞陆道。光武遣吴汉、岑彭将六万人击荆门,汉等率舟师攻之,直冲浮桥,因风纵火,遂斩满等矣。
又东南过夷道县北,夷水从佷山县南,东北注之。
夷道县,汉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王莽更名江南。桓温父名彝,改曰西道。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刘备改曰宜都。郡治在县东四百步。故城,吴丞相陆逊所筑也。为二江之会也。北有湖里渊,渊上橘袖蔽野,桑麻暗日,西望佷山诸岭,重峰叠秀,青翠相临,时有丹霞白云,游曳其上。城东北有望堂,地特峻,下临清江,游瞩之名处也。县北有女观山,厥处高显,回眺极目。古老传言,昔有思妇,夫官于蜀,屡愆秋期。登此山绝望,忧感而死,山木枯悴,鞠为童枯。乡人哀之,因名此山为女观焉。葬之山顶,今孤坟尚存矣。
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
江水又东,径上明城北。晋太元中,荷坚之寇荆州也,刺史桓冲徙渡江南,使刘波筑之,移州治此城。其地夷敞,北据大江。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吴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地理志》曰:江沱出西,东入江是也。其地故罗国,盖罗徙也。罗故居宜城西山,楚文王又徒之于长沙,今罗县是矣。县西三里有津乡,津乡,里名也。《春秋》庄公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应劭曰:南郡江陵有津乡。今则无闻矣。郭仲产云,寻楚御巴人,枝江是其涂。便此津乡殆即其地也。盛弘之曰:县旧治沮中,后移出百里洲,西去郡百六十里。县左右有数十洲,槃布江中,其百里洲最为大也。中有桑田甘果,映江依洲。自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楚谚云:洲不百,故不出王者。桓玄有问鼎之志,乃增一洲,以充百数。僭号数旬,宗灭身屠。及其倾败,洲亦消毁。今上在西,忽有一洲自生,沙流回薄,成不淹时,其后未几,龙飞江汉矣。县东二里,有县人刘凝之故宅。凝之字志安,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之为人,立屋江湖,非力不食。妻梁州刺史郭诠女,亦能安贫。宋元嘉中,夫妻隐于衡山,终焉不返矣。县东北十里,土台北岸有迤洲,长十余里,义熙初,烈武王斩桓谦处。县东南二十里,富城洲上,有道士范侪精庐。自言巴东人,少游荆土。而多盘桓县界。恶衣粗食,萧散自得,言来事多验,而辞不可详。人心欲见,歘然而对,貌言寻求,终弗遇也。虽径跨诸洲,而舟人未尝见其济涉也。后东游广陵,卒于彼土。侪本无定止处,宿憩一小庵而已。弟子慕之,于其昔游,共立精舍,以存其人。县有陈留王子香庙,颂称子香于汉和帝之时,出为荆州刺史,有惠政,天子征之,道卒枝江亭中。常有三白虎,出入人间,送丧逾境。百姓追美甘棠,以永元十八年,立庙设祠,刻石铭德,号曰枝江白虎王君。其子孙至今犹谓之为白虎王。江水又东会沮口,楚昭王所谓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又南过江陵县南。
县北有洲,号曰枚回洲,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北江也。北江有故乡洲。元兴之末,桓玄西奔,毛祐之与参军费恬射玄于此洲。玄子升,年六岁,辄拔去之。王韶之云:玄之初奔也,经日不得食,左右进粗粥,咽不能下。升抱玄胸抚之,玄悲不自胜。至此,益州都护冯迁斩玄于此洲,斩升于江陵矣。下有龙洲,洲东有宠洲,二洲之间,世擅多鱼矣。渔者投罟历网,往往挂绝,有潜客泳而视之,见水下有两石牛,尝为罾害矣。敌渔者莫不击浪浮舟;鼓枻而去矣。其下谓之邴里洲,洲有高沙湖,湖东北有小水通江,名曰曾口。江水又东径燕尾洲北,合灵溪水,水无泉源,上承散水,合承大溪,南流注江。江、溪之会有灵溪戍,背阿面江,西带灵溪,故戍得其名矣。江水东得马牧口,江水断洲通会。江水又东径江陵县故城南,《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盖即荆山之称而制州名矣。故楚也。子革曰:我先君僻处荆山以供王事,遂迁纪郢。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宫矣。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使白起拔鄢鄂,以汉南地而置南郡焉。《周书》曰:南,国名也。南氏有二臣,力钩势敌,竞进争权,君弗能制。南氏用分为二南国也。按韩婴叙《诗》云: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吕氏春秋》所谓禹自涂山巡省南土者也。是郡取名焉。后汉景帝以为临江王荣国。王坐侵庙壖地为宫,被征,升车,出北门面轴折。父老窃流涕曰:吾王不还矣!自后北门不开,盖由荣非理终也。汉景帝二年,改为江陵县。王莽更名郡曰南顺,县曰江陆。旧城,关羽所筑。羽北围曹仁,吕蒙袭而据之。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而退,杜元凯之攻江陵也,城上人以瓠系狗颈示之,元凯病瘿故也。及城陷,杀城中老小,血流沾足。论者以此薄之。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造。遵善于方功,使人打鼓,远听之,知地势高下,依傍创筑,略无差矣。城西有栖霞楼,俯临通隍,吐纳江流,城南有马牧城,西侧马径,此洲始自枚回,下迄于此,长七十余里,洲上有奉城,故江津长所治,旧主度州郡贡于洛阳,因谓之奉城。亦曰江津戍也。戍南对马头岸。昔陆抗屯此,与羊祜相对,大宏信义,谈者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矣。北对大岸,谓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江大自此始也。《家语》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风,不可涉也,故郭景纯云:济江津以起涨,言其深广也。江水又东径郢城南,子囊遗言所筑城也。《地理志》曰:楚别邑,故郢矣。王莽以为郢亭。城中有赵台卿冢,歧平生自所营也。冢图宾主之容,用存情好,叙其宿尚矣。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冈,盖因冈而得名矣。或言因楚王豫章台名,所未详也。
水经注卷三十五 江水三
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
江水左迤为中夏水,右则中郎浦出焉。江浦右迤,南派屈西,极水曲之势,世谓之江曲者也。
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入焉。
江水又东,涌水注之。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二水之间,《春秋》所谓阎敖游涌而逸者也。江水又径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吴陆抗所筑,后王濬攻之,获吴水军督陆景于此渚也。
又东南,油水从东南来注之。
又东,右合油口,又东径公安县北。刘备之奔江陵,使筑而镇之。曹公闻孙权以荆州借备,临书落笔。杜预克定江南,罢华容置之,谓之江安县,南郡治。吴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晋太康元年改曰南平也。县有油水,水东有景口,口即武陵郡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合。又东通澧水及诸陂湖,自此渊潭相接,悉是南蛮府屯也。故侧江有大城,相承云仓储城,即邸阁也。江水左会高口,江浦也,右对黄州。江水又东得故市口,水与高水通也。江水又右径阳岐山北,山枕大江,山东有城,故华容县尉旧治也。大江又东,左合子夏口。江水左迤北出,通于夏水,故曰子夏也。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江浦也。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北对虎洲。又洲北有龙巢,地名也,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五色无主。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生,性也,死,命也,何忧龙哉?于是二龙弭鳞掉尾而去焉,故水地取名矣。江水自龙巢而东,得俞口,夏水泛盛则有,冬无之。江之北岸,上有小城,故监利县尉治也。又东得清阳土坞二口,江浦也。大江右径石首山北,又东径赭要。赭要,洲名,在大江中,次北湖洲下。江水左得饭筐上口,秋夏水通下口,上下口间,相距三十余里。赭要下即杨子洲,在大江中,二洲之间,常苦蚊害。昔荆佽飞济此,遇两蚊,斩之,自后罕有所患矣。江之右岸则清水口,口上即钱官也。水自牛皮山东北通江,北对清水洲,洲下接生江洲,南即生江口,水南通澧浦。江水左会饭筐下口,江浦所入也。江水又右得上檀浦,江溠也。江水又东径竹町南,江中有观洋溠,溠东有大洲,洲东分为爵洲,洲南对湘江口也。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北,澧水、沅水、资水合东流注之。凡此诸水,皆注于洞庭之陂,是乃湘水,非江川。湘水从南来注之。
江水右会湘水,所谓江水会者也。江水又东,左得二夏浦,俗谓之西江口。又东径忌置山南,山东即隐口浦矣。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东接微落山,亦曰晖落矶。江之南畔名黄金濑,濑东有黄金浦,良父口,夏浦也。又东径彭城口,水东有彭城矶,故水受其名,即玉涧,水出巴丘县东玉山玉溪,北流注于江。江水自彭城矶东径如山北,北对隐矶,二矶之间,有独石孤立大江中,山东江浦,世谓之白马口。江水又左径白螺山南,右历鸭兰矶北,江中山也。东得鸭兰、治浦二口,夏浦也。江水左径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径乌黎口,江浦也,即中乌林矣。又东径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江水又东,左得子练口,北通练浦,又东合练口,江浦也。南直练洲,练名所以生也。江之右岸得蒲矶口,即陆口也。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其水东径陆城北,又东径下隽县南,故长沙旧县,王莽之闰隽也。宋元嘉十六年,割隶巴陵郡。陆水又屈而西北流,径其县北,北对金城,吴将陆涣所屯也。陆水又人蒲圻县北,径吕蒙城西。昔孙权征长沙零、桂所镇也。陆水又径蒲矶山,北入大江,谓之刀环口。又东径蒲矶山北,北对蒲圻洲,亦曰擎洲,又曰南洲,洲头即蒲圻县治也,晋太康元年置。洲上有白面洲,洲南又有澋口,水出豫章艾县,东入蒲圻县,至沙阳西北鱼岳山入江,山在大江中,扬子洲南,孤峙中洲。江水左得中阳水口,又东得白沙口,一名沙屯,即麻屯口也。本名蔑默口,江浦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余里,吴所屯也。又径鱼岳山北,下得金梁洲。洲东北对渊洲,一名渊步洲。江濆从洲头以上,悉壁立无岸,历蒲圻至白沙,方有浦,上甚难。江中有沙阳洲,沙阳县治也。县本江夏之沙羡矣。晋太康中改曰沙阳县。宋元嘉十六年,割隶巴陵郡。江之右岸有雍口,亦谓之港口。东北流为长洋港。又东北径石子冈,冈上有故城,即州陵县之故城也。庄辛所言左州侯国矣。又东径州陵新治南,王莽之江夏也。港水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洋口。南对龙穴洲,沙阳洲之下尾也。洲里有驾部口,宋景平二年,迎文帝于江陵,法驾顿此,因以为名。文帝车驾发江陵。至此黑龙跃出,负帝所乘舟,左右失色。上谓长史王昙首曰:乃夏禹所以受天命矣,我何德以堪之?故有龙穴之名焉。江水又东,右得聂口,江浦也,左对聂洲。江水左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江水东径大军山南。山东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也。江中有石浮出,谓之节度石。右则涂水注之,水出江州武昌郡武昌县金山,西北流径汝南侨郡故城南,咸和中,寇难南逼,户口南渡,因置斯郡,治于涂口。涂水历县西,又西北流注于江。江水又东径小军山南,临侧江津,东有小军浦。江水又东径鸡翅山北,山东即土城浦也。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
沌水上承沌阳县之太白湖,东南流为沌水,径沌阳县南,注于江,谓之沌口。有沌阳都尉治。晋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为荆州,镇此。明年徙林鄣。江水又东径叹父山,南对叹州,亦曰叹步矣。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江水又东径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地说》曰: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旁者也。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也。旧治安陆;权高帝六年置,吴乃徙此。城中有《晋征南将军荆州刺史胡奋碑》。又有平南将军王世将刻石记征杜曾事。有刘琦墓及庙也。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郤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治。昔魏将黄祖所守,遣董袭、凌统攻而擒之。祢衡亦遇害于此。衡恃才倜傥;肆狂猖于无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谓咎悔之深矣。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西而南矣,直鹦鹉洲之下尾。江水溠曰洑浦,是曰黄军浦,昔吴将黄盖军师所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会矣。船官浦东即黄鹄山。林涧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山下谓之黄鹄岸,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上则游目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实舟人之所艰也。对岸则人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太白湖,又东合滠口,水上承溳水于安陆县而东径滠阳县北,东流注于江。江水又东,湖水自北南注,谓之嘉吴。江右岸频得二夏浦,北对东城洲西,浦侧有雍伏戍。江之右岸,东会龙骧水口,水出北山蛮中。江之左有武口,水上通安陆之延头,宋元嘉二年,卫将军、荆州刺史谢晦,阻兵上流,为征北檀道济所败,走奔于此,为戍主光顺之所执处也。南至武城,俱入大江。南直武洲,洲南对杨桂水口,江水南出也,通金女、大文、桃班三治。吴旧屯所在,荆州界尽此。江水东径若城南。庾仲雍《江水记》曰:若城至武城口三十里者也。南对郭口夏浦,而不常泛矣。东得苦菜夏浦,浦东有苦菜山,江径其北,故浦有苦菜之名焉,山上有菜苦可食。江水左得广武口江浦也。江之右岸有李姥浦,浦中偏无蚊蚋之患矣。北对峥嵘洲,冠军将军刘毅破桓玄于此洲,玄乃挟天子西走江陵矣。
又东过邾县南,江水东径白虎矶北,山临侧江濆,又东会赤溪夏浦浦口,江水右迤也。
又东径贝矶北,庾仲雍谓之沛岸矣。江右岸有秋口,江浦也,又东得鸟石水,出乌石山,南流注于江。江水右得黎矶,矶北亦曰黎岸也。山东有夏浦,又东径上碛北,山名也,仲雍谓之大小竹碛也。北岸峰火洲,即举洲也。北对举口,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非也。举水出龟头山,西北流径蒙茏戍南,梁定州治,蛮田秀超为刺史。举水又西流,左合垂山之水,水北出垂山之阳,与弋阳淠水同发一山,故是水合之。水之东有南口戍,又南径方山戍西,西流注于举水。又西南径梁司、豫二州东,蛮田鲁生为刺史,治湖陂城,亦谓之水城也。举水又西南径颜城南,又西南径齐安郡西,倒水注之。水出黄武山,南流径白沙戍西,又东南径梁达城戍西,东南合举水,举水又东南历赤亭下,谓之赤亭水,又分为二水,南流注于江,谓之举口。南对举洲,《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吴、楚陈于柏举。京相璠曰:汉东地矣。江夏有溳水,或作举,疑即此也。左水东南流入于江。江浒曰文方口。江之右岸有凤鸣口,江浦也。浦侧有凤鸣戍。江水又东径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徒居于此,故曰邾也。汉高帝元年,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此。晋咸和中,庾翼为西阳太守,分江夏立。咸康四年,豫州刺史毛宝,西阳太守樊俊共镇之,为石虎将张格度所陷,自尔丘墟焉。城南对芦洲,旧吴时筑客舍于洲上,方便惟所止焉,亦谓之罗洲矣。
鄂县北,江水右得樊口,庾仲雍《江水记》云:谷里袁口,江津南入,历樊山上下三百里,通新兴、马头二治。樊口之北有湾。昔孙权装大船,名之曰长安,亦曰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与群臣泛舟江津,属值风起,权欲西取芦洲。谷利不从,乃拔刀急上,令取樊口薄舶船,至岸而败,故名其处为败舶湾。因凿樊山为路以上,人即名其处为吴造岘,在樊口上一里,今厥处尚存。江水又左径赤鼻山南,山临侧江川。又东径西阳郡南,郡治即西阳县也。《晋书地道记》以为弦子国也。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地,《世本》称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孙权以魏黄初元年,自公安徒此,改曰武昌县。鄂县徙治于袁山东,又以其年立为江夏郡,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至黄龙元年,权迁都建业,以陆逊辅太子镇武昌。孙皓亦都之,皓还东,令滕牧守之。晋惠帝永平中,始置江州,傅综为刺史,治此城,后太尉庾亮之所镇也。今武昌郡治。城南有袁山,即樊山也。《武昌记》曰:樊口南有大姥庙,孙权常猎于山下,依夕,见一姥,问权猎何所得。曰:正得一豹。母曰:何不竖豹尾?忽然不见。应助《汉官序》曰:豹尾过后,执金吾罢屯,解围。天于卤簿中,后属车施豹尾。于道路,豹尾之内为省中。盖权事应在此,故为立庙也。又孙皓亦尝登之,使将害常侍王蕃,而以其首虎争之。北背大江,江上有钓台,权常极饮其上,曰:堕台醉乃已。张昭尽言处。城西有郊坛,权告天即位于此,顾谓公卿曰:鲁子敬尝言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城东故城,言汉将灌婴所筑也。江中有节度石三段,广百步,高五六丈,是西阳、武昌界,分江于斯石也。又东得次浦,江浦也。东径五矶北,有五山,沿次江阴,故得是名矣,仲雍谓之五圻。江水左则巴水注之,水出雩娄县之下灵山,即大别山也。与决水同出一山,故世谓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南历蛮中,吴时,旧立屯于水侧,引巴水以溉野。又南径巴水戍,南流注于江,谓之巴口。又东径噡县故城南,故弦国也。《春秋》僖公五年秋,楚灭弦,弦子奔黄者也。汉惠帝元年,封长沙相利仓为侯国,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也。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为名。宋孝武帝举兵江州,建牙洲上,有紫云荫之,即是洲也。东会希水口,水出灊县霍山西麓。山北有灊县故城,《地理志》曰:县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岳庙。音潜。齐立霍州治此。西南流分为二水,枝津出焉。希水又南,积而为湖,谓之希湖。湖水又南流,径噡县东而南流注于江,是曰希水口者也。然水流急濬,霖雨暴涨,漂滥无常,行者难之。大江右岸有厌里口,安乐浦。从此至武昌,尚方作部诸屯相接,枕带长江。又东得桑步,步下有章浦,本西阳郡治,今悉荒芜。江水左得赤水浦,夏浦也。江水又东径南阳山南,又曰芍矶,亦曰南阳矶,仲雍谓之南阳圻,一名洛至圻,一名石姥,水势迅急。江水又东径西陵县故城南,《史记》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汉章帝建初二年,封阴堂为侯国。江水东历孟家溠。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径其北,即黄石矶也。一名石茨圻,有西陵县。县北则三洲也。山连延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东对黄公九矶,所谓九圻者也。于行小难,两山之间为阙塞。从此济于土复,土复者,北岸地名也。
又东过蕲春县南,蕲水从北东注之。
江水又得苇口,江浦也。浦东有苇山,江水东径山北。北崖有东湖口,江波左边,流结成湖,故谓之湖口矣。江水又东得空石口,江浦在右,临江有空石山,南对石穴洲,洲上有蕲阳县治。又东,蕲水注之。江水又东,径蕲春县故城南。世祖建武三十年,封陈俊子浮为侯国。江水又东,得铜零口,江浦也。大江右径虾蟆山北,而东会海口。水南通大湖,北达于江。左右翼山,江水径其北,东合臧口,江浦也。江水又左径长风山南,得长风口,江浦也。江水又东径积布山南,俗谓之积布矶,又曰积布圻,庾仲雍所谓高山也。此即西阳、寻阳二郡界也。右岸有土复口,江浦也。夹浦有江山,山东有护口,江浦也。庾仲雍谓之朝二浦也。
又东过下雉县北,利水从东陵西南往之。
江水东径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湾。又东径望夫山南,又东得苦菜水口,夏浦也。江之有岸,富水注之,水出阳新县之青湓山,西北流径阳新县,故豫章之属县矣。地多女鸟。《玄中记》曰:阳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农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又西北径下雉县,王莽更名之润光矣,后并阳新。水之左右,公私裂溉,咸成沃壤。旧吴屯所在也。江水又东,右得兰溪水口。并江浦也。又东,左得青林口,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矣。《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宋太始元年,明帝遣沈攸之西代子勋,伐栅青山,睹一童子甚丽,问伐者曰:取此何为?答欲讨贼。童子曰:下旬当平,何劳伐此?在众人之中,忽不复见。故谓之青林湖。湖有鲫鱼,食之肥美,辟寒暑,湖水西流,谓之青林水。又西南,历寻阳,分为二水:一水东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于江,《经》所谓利水也。右对马头岸,自富口迄此五十余里,岸阻江山。
水经注卷三十六 青衣水
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东与沫水合也。
县故青衣羌国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汉武帝天汉四年,罢沈黎郡,分两部都尉,一治青衣,主汉民。公孙述之有蜀也,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以为郡。安帝延光元年,置蜀郡属国都尉,青衣王子心慕汉制,上求内附。顺帝阳嘉二年,改曰汉嘉。嘉得此良臣也。县有蒙山,青衣水所发,东迳其县,沫水会于越巂郡之灵关道。青衣水又东,邛水注之,水出汉嘉严道邛来山,东至蜀郡临邛县,东入青衣水。
至犍为南安县,入于江。青衣水迳平乡,谓之平乡江。《益州记》曰:平乡江东迳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青衣水又东流注于大江。
水经注卷三十六 桓水
桓水出蜀郡岷山,西南行羌中,入于南海。
《尚书禹贡》,岷、蟠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郑玄曰:和上,夷所居之地也,和读曰桓。《地理志》曰: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尚书》又曰:西倾因桓是来。马融、王肃云:西治倾山,惟因桓水是来,言无他道也。余按《经》据《书》岷山、西倾,俱有桓水。桓水出西倾山,更无别流,所导者惟斯水耳。浮于潜、汉而达江、沔。故《晋地道记》曰:梁州南至桓水,西抵黑水,东限扞关。今汉中、巴郡、汶山、蜀郡、汉嘉、江阳、朱提、涪陵、阴平、广汉、新都、梓潼、犍为、武都、上庸、魏兴、新城,皆古梁州之地。自桓水以南为夷,《书》所谓和夷底绩也。然所可当者,惟斯水与江耳。桓水盖二水之别名,为两川之通称矣。
郑玄注《尚书》:言织皮谓西戎之国也。西倾,雍州之山也。雍、戎二野之间,人有事于京师者,道当由此州而来。桓是,陇坂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是,今其下民谓是坂曲为盘也。斯乃玄之别致,恐乖《尚书》因桓之义,非浮潜入渭之文。余考校诸书,以具闻见。今略缉综川流沿注之绪,虽今古异容,本其流俗,粗陈所由。然自西倾至葭萌,入于西汉,即郑玄之所谓潜水者也。自西汉逆流而届于晋寿界。沮漾枝津南,历冈穴,迤逦而接汉,沿此入漾,《书》所谓浮潜而逾沔矣。历汉川至南郑县,属于褒水。
溯褎暨于衙岭之南溪水,支灌于斜川届于武功,而北达于渭水。此乃水陆之相关,川流之所经,复不乖《禹贡》入渭之宗,实符《尚书》乱河之义也。
水经注卷三十六 若水
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
《山海经》曰:南海之内,黑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又云:灰野之山有树焉,青叶赤华,厥名若木。生昆仑山西,附西极也。《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木有十华,其光照下地。故屈原《离骚天问》曰:羲和未阳,若华何光?是也。然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黑水之间,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故水受其称焉。若水沿流,间关蜀土,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斯水,为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有圣德,二十登帝位,承少皞金官之政,以水德宝历矣。若水东南流,鲜水注之,一名州江。大度水出徼外,至旄牛道,南流入于若水。又径越巂大莋县入绳。绳水出徼外。《山海经》曰:巴遂之山,绳水出焉,东南流分为二水:其一水,枝流东出,径广柔县,东流注于江。其一水,南径旄牛道,至大莋与若水合,自下亦通谓之为绳水矣。作,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弥,蜀曰邛,汉嘉、越巂曰莋,皆夷种也。
南过越巂邛都县西,直南至会无县,淹水东南流注之。邛都县,汉武帝开邛巂置之。县陷为池,今因名为邛池,南人谓之邛河。河中有蚌巂山,应劭曰: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后复后叛,元鼎六年,汉兵自越巂水伐之,以为越巂郡,治邛都县。王莽遣任贵为领戎大尹,守之,更名为集巂也。县故邛都国也。越巂水即绳、若矣,似随水地而更名矣。又有温水,冬夏常热,其源可燖鸡豚。下汤沐洗,能治宿疾。昔李骧败李流于温水是也。若水又径会无县,县有骏马河,水出县东高山。山有天马径,厥迹存焉。马日行千里,民家马牧之山下,或产骏驹,言是天马子。河中有贝子胎铜,以羊祠之,则可取也。又有孙水焉。水出台高县,即台登县也。孙水一名白沙江,南流径邛都县,司马相如定西南夷,桥孙水,即是水也。又南至会无,入若水。若水又南径云南郡之遂久县,青岭水入焉。水出青蛉县西,东径其县下,县以氏焉,有石猪圻,长谷中有石猪,子母数千头。长老传言,夷昔牧此,一朝化为石,迄今夷人不敢往牧。贪水出焉。青蛉水又东,注于绳水。绳水又径三绛县西,又径姑复县北,对三蜂县,淹水注之。三绛一曰小会无,故《经》曰:淹至会无注若水。若水又与母血水合。水出益州郡弄栋县东农山母血谷,北流径三绛县南,北入绳。绳水又东,涂水注之。水出建宁郡之牧靡南山。县、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县东北乌句山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以解毒。百卉方盛,鸟多误食,乌喙口中毒,必急飞往牧靡山,啄牧靡以解毒也。涂水导源腊谷,西北流至越巂入绳,绳水又径越巂郡之马湖县,谓之马湖江。又左合卑水,水出卑水县,而东流注马湖江也。
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
朱提山名也。应劭曰:在县西南,县以氏焉。犍为属国也,在郡南千八百许里。建安二十年,立朱提郡,郡治县故城。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屈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牵而上,缘涉者若将阶天。故袁休明《巴蜀志》云: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蒙回,下临峭壑,行者扳缘,牵援绳索。三蜀之人,及南中诸郡,以为至险。有泸津,东去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晋明帝太宁二年,李骧等侵越巂,攻台登县,宁州刺史王逊遣将军姚岳击之,战于堂琅,骧军大败,岳追之,至泸水,赴水死者千余人。逊以岳等不穷追,怒甚,发上冲冠,帢裂而卒。按永昌郡有兰仓水,出西南博南县,汉明帝永平二年置。博南,山名也,县以氏之。其水东北流径博南山,汉武帝时,通博南山道,渡兰仓津,土地绝远,行者昔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仓津,渡兰仓,为作人!山高四十里。兰仓水出金沙,越人收以为黄金。又有珠光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黄、白、青珠也。兰仓水又东北径不韦县,与类水合,水出巂唐县,汉武帝置。类水西南流。曲折又北流,东至不韦县,注兰仓水。又东与禁水合。水自永昌县而北径其郡西,水左右甚饶犀象,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此水傍瘴气特恶。气中有物,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名曰鬼弹。惟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正月至十月,径之无不害人。故郡有罪人,徙之禁旁,不过十日皆死也。禁水又北注泸津水,又东径不韦县北而东北流,两岸皆高山,数百丈,泸峰最为杰秀,孤高三千余丈。是山于晋太康中崩,震动郡邑。水之左右,马步之径裁通,而时有瘴气,三月、四月,径之必死,非此时犹令人闷吐。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故诸葛亮表言:五月渡泸,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故也。《益州记》曰:泸水源出曲罗巂下三百里,曰泸水。两峰有杀气,暑月旧不行,故武侯以夏渡为艰。泸水又下合诸水而总其目焉,故有庐江之名矣。自朱提至道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羊官水,至险难。三津之阻,行者苦之,故俗为之语曰:栖溪赤水,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看都濩泚,住柱呼伊,庲降贾子,左担六里。又有牛叩头、马搏颊坂,其艰险如此也。
又东北至道县,入于江。
若水至道,又谓之马湖江,绳水、泸水、孙水、淹水、大渡水随决入而纳通称。是以诸书录记群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绳,亦咸言至道入江,正是异水沿注,通为一律,更无别川可以当之。水有孝子石,昔县人有隗叔通者,性至孝,为母给江膂水,天为出平石,至江膂中。今犹谓之孝子石,可谓至诚发中而休应自天矣。
水经注卷三十六 沫水
沫水出广柔徼外,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今夷人共营之,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罪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藏三年,不为人得,则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祐之也。
东南过旄牛县北,又东至越巂灵道到,蒙山南。灵道县一名灵关道,汉制:夷狄曰道。县有铜山,又有利慈渚。晋太始九年,黄龙二见于利慈。县令董玄之率吏民观之,以白刺史王濬,濬表上之晋朝,改护龙县也。沫水出岷山西,东流过汉嘉郡,南流冲一高山,山上合下开,水迳其间,山即蒙山也。
东北与青衣水合,《华阳国记》曰:二水于汉嘉青衣县东,合为一川,自下亦谓之为青衣水。沫水又东,迳开刊县,故平乡也,晋初置。沫水又东迳临邛南,而东出于江原县也。
东入于江。昔沫水自蒙山至南安西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为患。蜀郡太守李冰发卒,凿平溷崖。河神赑怒,冰乃操刀入水与神斗,遂平溷崖,通正水路,开处即冰所穿也。
水经注卷三十六 延江水
延江水出犍为南广县,东至牂柯鄨县,又东屈北流,鄨县故犍为郡治也,县有犍山,晋建兴元年,置平夷郡。县有鄨水,出鄨邑西不狼山,东与温水合。温水一曰煖水,出犍为符县,而南入黚水。黚水亦出符县,南与温水会,──阚骃谓之阚水──俱南入鄨水。鄨水于其县而东注于延水。延水又与汉水合,水出犍为,汉阳道山闟谷,王莽之新通也。东至鄨邑入延江水也。
至巴郡涪陵县注更始水。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也。延水北入涪陵水,涪陵水出县东,故巴郡之南鄙,王莽更名巴亭,魏武分巴立为涪陵郡,张堪为县,会公孙述击堪,同心义士选习水者,筏渡堪于小别江,即此水也。其水北至枳县入江,更始水东入巴东之南浦县,其水注引渎口石门,空岫阴深,邃涧闇密,倾崖上合,恒有落势,行旅避瘴,时有迳之,无不危心于其下。又谓之西乡水,亦谓之西乡溪,溪水间关二百许里,方得出山。又通波注远,复二百馀里,东南入迁陵县也。
又东南至武陵酉阳县,入于酉水。《武陵先贤传》曰:潘京世长为郡主簿,太守赵伟甚器之,问京:贵郡何以名武陵?京答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破。光武时移治东山之上,遂尔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云:高平曰陵,于是名焉。酉水北岸有黚阳县。许慎曰:温水南入黚。盖鄨水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称也。故县受名焉。西乡溪口在迁陵县故城上五十里,左合酉水,酉水又东际其故城北,又东迳酉阳故县南而东出也。两县相去,水道可四百许里,不得于酉阳合也。酉水东南至沅陵县,入于沅。
水经注卷三十六 存水
存水出犍为存阝马阝县,王莽之孱马阝也。益州大姓雍闿反,结垒于山,系马枊柱,柱生成林,今夷人名曰雍无梁林,口梁,夷言马也。存水自县东南流,迳牧靡县北,又东迳且
兰县北而东南出也。
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存水又东。迳牂柯郡之毋敛县北,而东南与毋欢水合,水首受牂柯水,东迳毋敛县为毋欢水,又东注于存水。存水又东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盖水变名也。
又东北至潭中县,注于潭。
水经注卷三十六 温水
温水出牂柯夜郎县,县故夜郎侯国也,唐蒙开以为县,王莽名曰同亭矣。温水自县西北流,径谈藁,与迷水合。水西出益州郡之铜濑县谈虏山,东径谈藁县,右注温水。温水又西径昆泽县南,又径味县,县故滇国都也。诸葛亮讨平南中,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建宁郡于此。水侧皆是高山,山水之间,悉是木耳夷居,语言不同,嗜欲亦异,虽曰山居,土差平和而无瘴毒。温水又西南径滇池城,池在县西,周三百许里,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似如倒流,故曰滇池也。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家马交之,则生骏驹,日行五百里。晋太元十四年,宁州刺史费统言:晋宁郡滇池县两神马,一白一黑,盘戏河水之上。有滇州,元封二年立益州郡,治滇池城。刘禅建宁郡也。温水又西会大泽,与叶榆仆水合。温水又东南,径牂柯之毋单县。建兴中,刘禅割属建宁郡。桥水注之。水上承俞元之南池。县治龙池洲,周四十七里。一名河水,与邪龙分浦,后立河阳郡,治河阳县,县在河源洲上,又有云平县,并在洲中。桥水东流至毋单县,注于温。温水又东南,径兴古郡之毋棳县东。王莽更名有棳也。与南桥水合。水出县之桥山,东流,梁水注之。梁水上承河水于俞元县而东南径兴古之胜休县,王莽更名胜棳县。梁水又东径毋棳县,左注桥水。桥水又东,注于温。温水又东南,径律高县南,刘禅建兴三年,分牂柯置兴古郡,治温县。《晋书地道记》治此。温水又东南,径梁水郡南,温水上合梁水,故自下通得梁水之称,是以刘禅分兴古之盢南,置郡于染本县也。温水东南,径镡封县北,又径来惟县东,而仆水右出焉。
又东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
秦桂林郡也。汉武帝元鼎六年,更名郁林郡。王莽以为郁平郡矣。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周礼》郁人掌器,凡祭醊宾客之事,和郁鬯以实樽彝。郁,芳草也,百草之华,煮以合酿黑黍,以降神者也。或说,今郁金香是也。一曰郁人所贡,因氏郡矣。温水又东径增食县,有文象水注之,其水导源牂柯句町县。应劭曰:故句町国也。王莽以为从化。文象水、蒙水与卢惟水、来细水、伐水,并自县东,历广郁至增食县,注于郁水也。
又东至领方县,东与斤南水合。
县有朱涯水,出临尘县,东北流,泿水注之。水源上承牂柯水,东径增食县而下注朱涯水。朱涯水又东北径临尘县,王莽之监尘也。县有斤南水、侵离水,并径临尘,东入领方县,流注郁水。
东北入于郁。
郁水即夜郎豚水也。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遂雄夷濮,氏竹为姓。所捐破竹,于野成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尝从人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白无水。王以剑击石出水,今竹王水是也。后唐蒙开牂柯,斩竹王首,夷獠咸怨,以竹王非血气所生,求为立祠。帝封三子为侯,及死,配父庙,今竹王三郎祠,其神也。豚水东北流,径谈藁县,东径牂柯郡且兰县,谓之牂柯水。水广数里,县临江上,故且兰侯国也。一名头兰,牂柯郡治也。楚将庄蹻溯沅伐夜郎,椓牂柯系船,因名且兰为牂柯矣。汉武帝元鼎六年开。王莽更名同亭。有柱浦关。牂柯亦江中两山名也。左思《吴都赋》云吐浪牂柯者也。元鼎五年,武帝伐南越,发夜郎精兵,下牂柯江,同会番禺是也。牂柯水又东南径毋敛县西,毋敛水出焉。又东,驩水出焉。又径郁林广郁县为郁水。又东北径领方县北,又东径布山县北,郁林郡治也。吴陆绩曰:从今以去六十年,车同轨,书同文。至大康元年,晋果平吴。又径中留县南,与温水合,又东入阿林县,潭水性之。水出武陵郡镡成县玉山,东流径郁林郡潭中县,周水自西南来注之。潭水又东南流,与刚水合。水西出样柯毋敛县,王莽之有敛也,东至潭中入潭。潭水又径中留县东,阿林县西,右入郁水。《地理志》曰:桥水东至中留入潭。又云:领方县又有桥水。余诊其川流,更无殊津,正是桥、温乱流,故兼通称。作者咸言至中留入潭,潭水又得郁之兼称,而字当为温,非桥水也,盖书字误矣。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径中留入郁,郁水东径阿林县,又东径猛陵县,泿水注之。又东径苍梧广信县,漓水注之。郁水又东,封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西,谢沭县东界牛屯山。亦谓之临水,东南流径萌渚峤西,又东南左合娇水。庾仲初云:水出萌渚峤南流入于临。临水又径临贺县东,又南至郡,左会贺水,水出东北兴安县西北罗山,东南流径兴安县西。盛弘之《荆州记》云:兴安县水边有平石,上有石履,言越王渡溪,脱履于此。贺水又西南流,至临贺郡东,右注临水。郡对二水之交会,故郡、县取名焉。临水又西南流,径郡南,又西南径封阳县东,为封溪水。故《地理志》曰:县有封水。又西南流入广信县,南流注于郁水,谓之封溪水口者也。郁水又东径高要县,牢水注之。水南出交州合浦郡,治合浦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平越所置也。王莽更名曰桓合。县曰桓亭,孙权黄武七年,改曰珠官郡。郡不产谷,多采珠宝,前政烦苛,珠徙交趾。会稽孟伯周为守,有惠化。去珠复还。郡统临允县,王莽之大允也。牢水自县北流径高要县,入于郁水。郁水南径广州南海郡西,泿水出焉。又南,右纳西随三水,又南径四会浦水,上承日南郡卢容县西古郎究浦,内漕口,马援所漕。水东南曲屈通郎湖,湖水承金山郎究,究水北流,左会卢容、寿泠二水。卢容水出西南区粟城南高山,山南长岭连接天障岭西。卢容水凑隐山绕西卫北,而东径区粟城北,又东,右与寿泠水合,水出寿泠县界。魏正始九年,林邑进侵至寿泠县,以为疆界,即此县也。寿冷县以水凑,故水得其名。东径区粟故城南。考古《志》并无区粟之名。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日南故秦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日南郡,治西卷县。《林邑记》曰:城去林邑步道四百余里。《交州外域记》曰:从日南郡南去,到林邑国,四百余里。准径相符,然则城故西卷县也。《地理志》曰:水入海,有竹可为杖。王莽更之曰日南亭。《林邑记》曰:其城治二水之间,三方际山,南北瞰水。东西涧浦,流凑城下。城西折十角,周围六里,一百七十步,东西度六百五十步,砖城二丈,上起砖墙一丈,开方隙孔。砖上倚板,板上五重层阁,阁上架屋,屋上架楼,楼高者七八丈,下者五六丈。城开十三门,凡宫殿南向,屋宇二千一百余间。市居周绕,阻峭地险。故林邑兵器战具,悉在区粟。多城垒,自林邑王范胡达始。秦余徙民,染同夷化,日南旧风,变易俱尽,巢栖树宿,负郭接山,榛棘蒲薄,腾林拂云,幽烟冥缅,非生人所安。区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望北辰星,落在天际,日在北,故开北户以向日,此其大较也。范泰《古今善言》曰:日南张重,举计入洛。正旦大会,明帝问:日南郡北向视日邪?重曰:今郡有云中、金城者,不必皆有其实。日亦俱出于东耳。至于风气暄暖,日影仰当,官民居止随情,面向东西南北,回背无定。人性凶悍,果于战斗,便山习水,不闲平地。古人云: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况绵途于海表,顾九岭而弥邈,非复行路之径阻,信幽荒之冥域者矣。寿泠水自城南,东与卢容水合,东注郎究,究水所积,下潭为湖,谓之郎湖浦口。有秦时象郡,墟域犹存。自湖南望,外通寿泠,从郎湖入四会浦。元嘉二十年,以林邑顽凶,历代难化,恃远负众,慢威背德。北宝既臻,南金阙贡,乃命偏将,与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陈兵日南,修文服远。二十三年,扬旌从四会浦口,入郎湖。军次区粟,进逼围城,以飞梯云桥,悬楼登垒。钲鼓大作,虎士电怒,风烈火扬,城摧众陷,斩区粟王范扶龙首,十五以上,坑截无赦,楼阁雨血,填尸成观。自四会南入,得卢容浦口。晋太康三年,省日南郡属国都尉,以其所统卢容县,置日南郡,及象林县之故治。《晋书地道记》曰:郡去卢容浦口二百里,故秦象郡,象林县治也。永和五年,征西桓温遣督护滕畯、率交、广兵伐范文于旧日南之卢容县,为文所败,即是处也。退次九真,更治兵,文被创死,子佛代立。七年,畯与交州刺史杨平,复进军寿泠浦,入顿郎湖,讨佛于日南故治。佛蚁聚连垒五十余里,畯、平破之。佛逃窜川薮,遣大帅面缚请罪军门。遣武士陈延劳佛,与盟而还。康泰《扶南记》曰:从林邑至日南卢容浦口,可二百余里。从口南发,往扶南诸国,常从此口出也。故《林邑记》曰:尽纮沧之徼远,极流服之先外,地滨沧海,众国津径。郁水南通寿泠,即一浦也。浦上承交趾郡南都官塞浦。《林邑记》曰:浦通铜鼓、外越、安定、黄冈心口,盖藉度铜鼓,即骆越也。有铜鼓,因得其名。马援取其鼓以铸铜马。至凿口,马援所凿,内通九真、浦阳。《晋书地道记》九德郡有浦阳县。《交州记》曰:凿南塘者,九真路之所经也,去州五百里。建武十九年,马援所开。《林邑记》曰:外越纪粟。望都纪粟出浦阳,渡便州至典由,渡故县至咸驩。咸驩属九真。咸驩已南,獐麂满冈,鸣咆命畴,警啸聒野。孔雀飞翔,蔽日笼山。渡治口,至九德。按《晋书地道记》有九德县,《交州外域记》曰:九德县属九真郡,在郡之南,与日南接。蛮卢舆居其地,死,子宝纲代,孙党服从吴化,定为九德郡,又为隶之。《林邑记》曰:九德,九夷所极,故以名郡。郡名所置,周越裳氏之夷国。《周礼》九夷,远极越裳。白雉象牙,重九译而来。自九德通类口,水源从西北远荒,径宁州界来也。九德浦内径越裳究、九德究、南陵究。按《晋书地道记》,九德郡有南陵县,晋置也。竺枝《扶南记》,山溪濑中谓之究。《地理志》曰:郡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大川,皆究之谓也。《林邑记》曰:义熙九年,交趾太守杜慧度造九真水口,与林邑王范胡达战,擒斩胡达二子,虏获百余人,胡达遁。五月,慧度自九真水历都粟浦,复袭九真。长围跨山,重栅断浦,驱象前锋,接刃城下,连日交战,杀伤乃退。《地理志》曰:九真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治胥浦县。王莽更之曰驩成也。《晋书地道记》曰:九真郡有松原县。《林邑记》曰:松原以西,鸟鲁驯良,不知畏弓。寡妇孤居,散发至老。南移之岭,崪不逾仞。仓庚怀春于其北,翡翠熙景乎其南,虽嘤欢接响,城隔殊非,独步难游,俗姓涂分故也。自南陵究出于南界蛮,进得横山。太和三年,范文侵交州,于横山分界。度比景庙,由门浦至古战湾,吴赤乌十一年,魏正始九年,交州与林邑于湾大战,初失区粟也。渡卢容县,日南郡之属县也。自卢容县至无变越烽火,至比景县,日中,头上景当身下,与景为比。如淳曰:故以比景名县。阚駰曰:比读荫庇之庇,景在己下,言为身所庇也。《林邑记》曰:渡比景至朱吾,朱吾县浦,今之封界。朱吾以南,有文狼人,野居无室宅,依树止宿,食生鱼肉,采香为业,与人交市,若上皇之民矣。具南有文狼究,下流径通。《晋书地道记》曰:朱吾县属日南郡,去郡二百里。此县民,汉时不堪二千石长吏调求,引屈都乾为国。《林邑记》曰:屈都,夷也。朱吾浦内通无劳湖,无劳究水通寿泠浦。元嘉元年,交州刺史阮弥之征林邑,阳迈出婚,不在。奋威将军阮谦之领七千人,先袭区粟,已过四会,未入寿泠,三日三夜,无顿止处。凝海直岸,遇风大败。阳迈携婚都部伍三百许船,来相救授。谦之遭风,余数船舰,夜于寿泠浦里相遇,暗中大战,谦之手射阳迈柁工,船败纵横。昆仑单舸,接得阳迈。谦之以风溺之余,制胜理难。自此还渡寿泠,至温公浦。升平三年,温放之征范佛于湾分界阴阳圻,入新罗湾,至焉下,一名阿贲浦,入彭龙湾,隐避风波,即林邑之海渚。元嘉二十三年,交州刺史檀和之破区粟,已,飞旍盖海,将指典冲,于彭龙湾上鬼塔,与林邑大战,还渡典冲。林邑入浦,令军大进,持重故也。浦西即林邑都也,治典冲,去海岸四十里。处荒流之檄表,国越裳之疆南,秦、汉象郡之象林县也,东滨沧海,西际徐狼,南接扶南,北连九德,后去象林、林邑之号。建国起自汉末,初平之乱,人怀异心,象林功曹姓区,有子名逵,攻其县,杀令,自号为王。值世乱离,林邑遂立,后乃袭代,传位子孙。三国鼎争,未有所附。吴有交土,与之邻接,进侵寿泠,以为疆界。自区逵以后,国无文史,失其纂代,世数难详,宗胤灭绝,无复种裔。外孙范熊代立,人情乐推。后熊死,子逸立,有范文,日南西卷县夷帅范椎奴也。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郎知检求,文大惭惧,起托云:将而石还,非为鱼也。郎至鱼所,见是两石,信之而去。文始异之。石有铁,文入山中,就石冶铁,锻作两刀。举刀向鄣,因祝曰:鲤鱼变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灵,文当得此,为国君王。斫不入者,是刀无神灵。进斫石鄣,如龙渊、干将之斩芦藁,由是人情渐附。今斫石尚在,鱼刀犹存,传国子孙,如斩蛇之剑也。椎尝使文远行商贾,北到上国,多所闻见,以晋愍帝建兴中,南至林邑,教王范逸,制造城他,缮治戎甲,经始廓略。王爱信之,使为将帅,能得众心。文谗王诸子,或徙或奔,王乃独立。成帝咸和六年死,无胤嗣。文迎王子于外国,海行取水,置毒子中。饮而杀之,遂胁国入,自立为王。取前王妻妾,置高楼土,有从己者,取而纳之,不从己者,绝其饮食而死。《江东旧事》云:范文,本扬州人,少被掠为奴,卖堕交州。年十五六,遇罪当得杖,畏怖因逃,随林邑贾人渡海远去,没入于王,大被幸爱。经十余年,王死,文害王二子,诈杀侯将,自立为王,威加诸国。或夷椎蛮语,口食鼻饮,或雕面镂身,狼裸种,汉魏流赭,威为其用。建元二年,攻日南、九德、九真,百姓奔迸,千里无烟,乃还林邑。林邑西去广州二千五百里,城西南角高山长岭,连接天鄣岭,北接涧。大源淮水出郍郍远界,三重长洲,隐山绕西,卫北回东,其岭南开涧,小源淮水出松根界,上山壑流,隐山绕南曲街回,东合淮流,以注典冲。其城西南际山,东北瞰水,重堑流浦,周绕城下。东南堑外,因傍薄城,东西横长,南北纵狭,北边西端,回折曲入。城周围八里一百步,砖城二丈,上起砖墙一丈,开方隙孔,砖上倚板,板上层阁,阁上架屋,屋上构楼。高者六七丈,下者四五丈。飞观鸱尾,迎风拂云,缘山瞰水,骞翥嵬崿。但制造壮拙。稽古夷俗,城开四门,东为前门,当两淮渚滨,于曲路有古碑,夷书铭赞前王胡达之德。西门当两重堑,北回上山,山西即淮流也。南门度两重堑,对温公垒。升平二年,交州刺史温放之,杀交趾太守杜宝别驾阮朗,遂征林邑,水陆累战,佛保城自守,重求请服,听之。今林邑东城南五里,有温公二垒是也。北门滨淮,路断不通。城内小城,周围三百二十步,合堂瓦殿,南壁不开,两头长屋,脊出南北,南拟背日。西区城内,石山顺淮面阳,开东向殿,飞檐鸱尾,青琐丹墀,榱题桷椽,多诸古法。阁殿上柱,高城丈余五,牛屎为埿。墙壁青光回度,曲掖绮牖,紫窗椒房,嫔媵无别,宫观,路寝,永巷,共在殿上,临踞东轩,径与下语。子弟臣侍,皆不得上。屋有五十余区,连甍接栋,檐宇相承。神祠鬼塔,小大八庙,层台重树,状似佛刹。郭无市里,邑寡人居,海岸萧条,非生民所处,而首渠以永安,养国十世,岂久存哉?元嘉中,檀和之征林邑,其王阳迈,举国夜奔窜山薮。据其城邑,收宝巨亿。军还之后,阳迈归国,家国荒殄,时人靡存,踌蹰崩擗,愤绝复苏,即以元嘉二十三年死。初,阳迈母怀身,梦人铺阳迈金席,与其儿落席上,金光色起、昭晣艳曜。华俗谓上金为紫磨金,夷俗谓上金为阳迈金,父胡达死,袭王位,能得人情,自以灵梦,为国祥庆。其太子初名咄,后阳迈死,咄年十九,代立,慕先君之德,复改名阳迈。昭穆二世,父子共名,知林邑之将亡矣。其城隍堑之外,林棘荒蔓,榛梗冥郁,藤盘筀秀,参错际天。其中香桂成林,气清烟澄。桂父,县人也,栖居此林,服桂得道。时禽异羽,翔集间关,兼比翼鸟,不比不飞,鸟名归飞,鸣声自呼,此恋乡之思孔悲,桑梓之敬成俗也,豫章俞益期,性气刚直,不下曲俗,容身无所,远适在南,《与韩康伯书》曰:惟槟榔树,最南游之可观,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长者之目,令人恨深。尝对飞鸟恋土,增思寄意。谓此鸟其背青,其腹赤,丹心外露,鸣情未达,终日归飞,飞不十千,路余万里,何由归哉!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风行象林,知耕以来,六百余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至于草甲萌芽,谷月代种,穜早晚,无月不秀,耕耘功重,收获利轻,熟速故也。米不外散,恒为丰国。桑蚕年八熟茧。《三都赋》所谓八蚕之绵者矣。其崖小水,常吐飞溜,或雪霏沙涨,清寒无底,分溪别壑,津济相通。其水自城东北角流,水上悬起高桥,渡淮北岸,即彭龙、区粟之通逵也。檀和之东桥大战,阳迈被创落象,即是处也。其水又东南流径船官口,船官川源徐狼外,夷皆裸身,男以竹筒掩体,女以树叶蔽形,外名狼,所谓裸国者也。虽习俗裸袒,犹耻无蔽,惟依瞑夜,与人交市睹中,奥金便知好恶,明朝晓看,皆如其言。自此外行,得至扶南。按竺枝《扶南记》曰:抉南去林邑四千里,水步道通。檀和之令军入邑浦,据船官口城六里者也。自船官下注大浦之东湖,大水连行,潮上西流。潮水日夜长七八尺,从此以西,朔望并潮,一上七日,水长丈六七。六日之后,日夜分为再潮,水长一二尺。春夏秋冬,厉然一限,高下定度,水无盈缩,是为海运,亦曰象水也,又兼象浦之名。《晋功臣表》所谓金潾清径,象渚澄源者也。其川浦渚,有水虫弥微,攒木食船,数十日坏。源潭湛濑,有鲜鱼,色黑,身五丈,头如马首,伺人入水,便来为害。《山海经》曰:离耳国、雕题国皆在郁水南。《林邑记》曰:汉置九郡,儋耳与焉。民好徒跣,耳广垂以为饰,虽男女亵露,不以为羞。暑亵薄日,自使人黑,积习成常,以黑为美。《离骚》所谓玄国矣。然则信耳,即离耳也。王氏《交广春秋》曰:朱崖、儋耳二郡,与交州俱开,皆汉武帝所置,大海中,南极之外,对合浦徐闻县,清朗无风之日,径望朱崖州,如囷廪大。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一日一夜而至。周回二千余里,径度八百里。人民可十万余家,皆殊种异类。被发雕身,而女多姣好,白皙,长发美鬓。犬羊相聚,不服德教。儋耳先废,朱崖数叛,元帝以贾捐之议罢郡。杨氏《南裔异物志》曰:儋耳、朱崖俱在海中,分为东蕃。故《山海经》曰:在郁水南也。郁水又南,自寿泠县注于海。昔马文渊积石为塘,达于象浦,建金标为南极之界。俞益期《笺》曰:马丈渊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有遗兵十余家不反,居寿泠岸南,而对铜柱。悉姓马,自婚姻,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号曰马流。言语饮食,尚与华同。山川移易,铜柱今复在海中,正赖此民以识故处也。《林邑记》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土人以之流寓,号曰马流,世称汉子孙也。《山海经》曰: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者也。应劭曰:郁水出广信东入海。言始或可,终则非矣。
水经注卷三十七 淹水
淹水出越巂遂久县徼外。吕忱曰:淹水,一曰复水也。
东南至晴蛉县。县有禺同山,其山神有金马、碧鸡、光景悠忽,民多见之。汉宣帝遣谏大夫王襃祭之,欲致其鸡、马、襃道病而卒,是不果焉。王襃《碧鸡颂》曰: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故左太冲《蜀都赋》曰:金马骋光而绝影,碧鸡悠忽而耀仪。
又东过姑复县南,东入于若水。淹水迳县之临池泽,而东北迳云南县西,东北注若水也。
水经注卷三十七 叶榆河
益州叶榆河,出其县北界,屈从县东北流,县故滇池叱榆之国也,汉武帝元封二年,使唐蒙开之,以为益州郡。郡有叶榆县,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呜呼啁哳,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
一岁六至,雉雀来吊,夜燃火伺取之。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鸟,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因名吊鸟。县之东有叶榆泽,叶榆水所钟而为此川薮也。
过不韦县,县故九隆哀牢之国也。有牢山,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孕,产十子。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九子惊走。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为九隆。及长,诸兄遂相共推九隆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生十女,九隆皆以为妻,遂因孳育,皆画身像龙文,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不与中国通。汉建武二十三年,王遣兵来,乘革船南下,攻汉鹿茤民。鹿茤民弱小,将为所擒,于是天大震雷疾雨,南风漂起,水为逆流,波涌二百余里,革船沉没,溺死数千人。后数年,复遣六王,将万许人攻鹿茤。鹿茤王与战,杀六王,哀牢耆老共埋之。其夜,虎掘而食之。明旦,但见骸骨,惊怖引去。乃惧,谓其耆老小王曰:哀牢犯徼,自古有之。今此攻鹿爹,辄被天诛。中国有受命之王乎?何天祐之明也。即遣使诣越巂奉献。求乞内附,长保塞徼。汉明帝水平十二年,置为永昌郡。郡治不韦县,盖秦始皇徙吕不韦子孙于此,故以不韦名县。北去叶榆六百余里,叶榆水不径其县,自不韦北注者,卢仓禁水耳。叶榆水自县南,径遂久县东,又径姑复县西,与淹水合。又东南径永昌邪龙县,县以建兴三年,刘禅分隶云南,于不韦县为东北。
东南出益州界,叶榆水自邪尤县东南,径秦臧县,甫与濮水同注滇池泽于连然、双柏县也。叶榆水自泽,又东北径滇池县南,又东径同并县南,又东径漏江县,伏流山下,复出蝮口,谓之漏江。左恩《蜀都赋》曰:漏江袱流溃其阿,汩若汤谷之扬涛,沛若蒙汜之涌波。诸葛亮之平南中也,战于是水之南。叶榆水又径贲古县北,东与盘江合。盘水出律高县东南盢町山,东径梁水郡北,责古县南。水广百余步,深处十丈,甚有瘴气。朱褒之反,李恢追至盘江者也。建武十九年,伏彼将军马援上言,从贲泠出贲古,击益州。臣所将骆越万余人,便习战斗者二千兵以上,弦毒矢利,以数发,矢注如雨,所中辄死。愚以行兵,此道最便。盖承藉水利,用为神捷也。盘水又东径汉兴县。山溪之中,多生邛竹,桄榔树,树出面,而夷人资以自给。故《蜀都赋》曰:邛竹缘岭。又曰,面有桄榔,盘水北入叶榆水,诸葛亮入南,战于盘东是也。入牂柯郡西随县北为西随水,又东出进桑关,进桑县,牂柯之南部都尉治也。水上有关,故曰进桑关也。故马援言从泠水道出,进桑王国至益州贲古县,转输通利,盖兵车资运所由矣。自西随至交趾,崇山接险,水路三千里。叶榆水又东南,绝温水,而东南注于交趾。过交趾泠县北,分为五水,络交趾郡中,至南界复合为三水,东入海。《尚书大传》曰,尧南抚交趾,于《禹贡》荆州之南垂,幽荒之外,故越也。《周礼》南八蛮,雕题、交趾,有不粒食者焉。《春秋》不见于传,不通于华夏,在海岛,人民鸟语。秦始皇开越岭南,立苍梧、南海、交趾、象郡。汉武帝元鼎二年,始并百越,启七郡,于是乃置交趾刺史以督领之,初治广信,所以独不称州。时又建朔方,明已始开北垂,遂辟交趾于南,为子孙基址也。泠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开,都尉治。《交州外域记》曰: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后汉遣伏波将军路博德讨越王。路将军到合浦,越王令二使者赍牛百头,酒千钟,及二郡民户口簿,诣路将军。乃拜二使者为交趾、九真太守。诸雒将主民如故。交趾郡及州本治于此也,州名为交州。后朱雒将子名诗,索泠雒将女名征侧为妻,侧为人有胆勇,将诗起贼,攻破州郡,服诸雒将,皆属征侧,为王,治泠县,复交趾、九真二郡民二岁调赋。后汉遣伏波将军马援将兵讨侧,诗走入金溪究,三岁乃得。尔时西蜀并遣兵共讨侧等,悉定郡县为令长也。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长十丈,围七八尺,常在树上伺鹿兽。鹿兽过,便低头绕之,有顷,鹿死,先濡令湿讫,便吞,头角骨皆钻皮出。山夷始见蛇不动时,便以大竹签签蛇头至尾,杀而食之,以为珍异。故杨氏《南裔异物志》曰:髯惟大蛇,既洪且长。采色驳荦,其文锦章。食豕吞鹿,腴成养创。宾享嘉宴,是豆是觞。言其养创之时,肪腴甚肥。搏之,以妇人衣投之,则蟠而不起,走便可得也。北二水:左水东北径望海县南,建武十九年,马援征征侧置,又东径龙渊县北,又东合南水。水自泠县东,径封溪县北。《交州外域记》曰: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滩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安阳王有神人,名皋通,下辅佐,为安阳王治神弩一张,一发杀三百人。南越王知不可战。却军住武宁县。按《晋太康记》县属交趾。越遣太子名始,降服安阳王,称臣事之。安阳王不知通神人,遇之无道,通便去,语王曰:能持此弩王天下,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通去,安阳王有女名曰媚珠,见始端正,珠与始交通。始问珠,令取父弩视之,始见督,便盗以锯截弩讫,便逃归报南越王。南越进兵攻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安阳王下船,径出于海。今平道县后王宫城见有故处。《晋太康地记》县属交趾。越遂服诸雒将。马援以西南治远,路径千里,分置斯县。治城郭,穿渠,通导溉灌,以利其民。县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状貆纯。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丽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断谷,穷年不厌。又东径浪泊,马援以其地高,自西里进屯此。又东径龙渊县故城南,又东,左台北水,建安二十三年,立州之始,蛟龙蟠编于南、北二津,故改龙渊,以尤编为名也。卢循之寇交州也,交州刺史杜慧度,率水步军晨出南津,以火箭攻之,烧其船舰,一时溃散,循亦中矢赴水而死。于是斩之,传首京师。慧度以斩循勋,封龙编侯。刘欣期《交州记》曰:龙编县功曹左飞,曾化为虎,数月,还作吏。既言其化,亦化无不在,牛哀易虎,不识厥兄,当其革状,安知其讹变哉?其水又东径曲易县,东流注于泿郁。《经》言于郡东界,复合为三水,此其二也。其次一水东径封溪县南,又西南径西于县南,又东径赢陛县北,又东径北带县南,又东径稽徐县,径水注之。水出龙编县高山,东南流入稽徐县,注于中水。中水又东径羸陵县南,《交州外域记》曰:县本交趾郡治也。《林邑记》曰:自交趾南行,都官塞浦出焉。其水自县东径安定县,北带长江,江中有越王所铸铜船,潮水退时,人有见之者。其水又东流,隔水有泥黎城,言阿育王所筑也。又东南合南水。南水又东南,径九德郡北。《交州外域记》曰:交趾郡界有扶严究,在郡之北,隔渡一江。即是水也。江水对交趾朱县,又东径浦阳县北,又东径无切县北。建武十九年九月,马援上言:臣谨与交趾精兵万二千人,与大兵合二万人,船车大小二千艘,自入交趾,于今为盛。十月,援南入九真,至无切县,贼渠降。进入余发,渠帅朱伯弃郡,亡入深林巨薮。犀象所聚,羊牛数千头,时见象数十百为群。援又分兵入无编县,王莽之九真亭。至居风县,帅不降,并斩级数十百,九真乃靖。其水又东径句漏县,县带江水,江水对安定县,《林邑记》所谓外越、安定、纪粟者也。县江中有潜牛,形似水牛,上岸斗,角软还入江水,角坚复出。又东与北水合,又东注郁,乱流而逝矣。此其三也。平撮通称,同归郁海,故《经》有入海之文矣。
水经注卷三十七 夷水
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昔凛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是以法孝直有言:鱼复捍关,临江据水,实益州祸福之门。夷水又东径建平沙渠县,县有巫城水,南岸山道五百里,其水历县东出焉。
东南过佷山县南,夷水自沙渠县入,水流浅狭,裁得通船。东径难留城南,城即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上里余,得石穴。把火行百许步,得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水旱不调,居民作威仪服饰,往入穴中,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说,往往有效,但捉鞭者不寿,人颇恶之,故不为也。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每乱,民人室避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昔巴蛮有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中之。又令各乘土舟,约浮者当以为君,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舟,从夷水下,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宿,旦化为虫,群飞蔽日,天地晦瞑,积十余日。廪君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乘土舟,下及夷城。夷城石岸险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叹,出崖为崩。廪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死,精魂化而为白虎,故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盐水即夷水也。又有盐石,即阳石也。盛弘之以是推之,疑即廪君所射盐神处也。将知阴石,是对阳石立名矣。事既鸿古,难为明征。夷水又东径石室,在层岩之上。石室南向,水出其下,悬崖千仞,自水上径望见。每有陟山岭者,扳木侧足而行,莫知其谁。村人骆都,小时到此室边采蜜,见一仙人,坐石床上;见都,凝瞩不转。都还招村人重往,则不复见。乡人今名为仙人室。袁山松云:都孙息尚存。夷水又东与温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夏暖冬热,上常有雾气,疡痍百病,浴者多愈。父老传此泉先出盐,于今水有盐气。夷水有盐水之名,此亦其一也。夷水又东径佷山县故城南,县即山名也。孟康曰:音恒,出药草。恒山今世以银为音也,旧武陵之属县。南一里即清江东注矣。南对长杨溪。溪水西南潜穴,穴在射堂村东六七里,谷中有石穴,清泉溃流三十许步,复入穴,即长杨之源也。水中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居民钓鱼,失陈所须多少,拜而请之,拜讫,投钩饵。得鱼过数者,水辄波涌,暴风卒起,树木摧折。水侧生异花,路人欲摘者,皆当先请,不得辄取。水源东北之风井山,回曲有异势,穴口大如盆。袁山松云: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春秋分则静。余往观之,其时四月中,去穴数丈,须臾寒飘卒至,六月中,尤不可当。往人有冬过者,置笠穴中,风吸之。经月还步杨溪,得其笠,则知潜通矣。其水重源显发,北流注于夷水。此水清泠,甚于大溪,纵暑伏之辰,尚无能澡其津流也。县北十余里,有神穴,平居无水,时有渴者,诚启请乞,辄得水。或戏求者,水终不出。县东十许里至平乐村,又有石穴,出清泉,中有潜龙,每至大旱,平乐左近村居,辇草秽著穴中。龙怒,须臾水出,荡其草秽,傍侧之田,皆得浇灌。从平乐顺流五六里,东亭村北山甚高峻,上合下空,空窍东西广二丈许,起高如屋,中有石床,甚整顿,傍生野韭。人往乞者,神许,则风吹别分,随偃而输,不得过越,不偃而输,辄凶。往观者去时特平,暨处自然恭肃矣。
又东过夷道县北,夷水又东径虎滩,岸石有虎像,故因以名滩也。夷水又东径釜濑,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刁斗,形色乱真,惟实中耳。夷水又东北,丹水注之。其源百里,出西南望州山,山形竦峻,峰秀甚高。东北白岩壁立,西南小演通行。登其顶平,可有三亩许,上有故城,城中有水,登城望见一州之境,故名望州山,俗语讹,今名武钟山。山根东有涌泉成溪,即丹水所发也。下注丹水,夭阴欲雨,辄有赤气,故名曰丹水矣。丹水又径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尝测其远近。穴中蝙蝠,大如乌,多倒悬。《玄中记》曰:蝙蝠百岁者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穴口有泉,冬温夏冷,秋则入藏,春则出游。民至秋,阑断水口,得鱼,大者长四五尺,骨软肉美,异于余鱼。丹水又径其下,积而为渊。渊有神龙,每旱,村人以芮草投渊上流,鱼则多死。龙怒,当时大雨。丹水又东北流,两岸石上有虎迹甚多,或深或浅,皆悉成就自然,咸非人工。丹水又北注于夷水,水色清澈,与大溪同。夷水又东北径夷道县北而东注。
东入于江。夷水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水经注卷三十七 油水
油水出武陵孱陵县西界,县有白石山,油水所出,东迳其县西,与洈水合。水出高城县洈山,东迳其县下,东至孱陵县入油水也。
东过其县北。县治故城,王莽更名孱陆也。刘备孙夫人,权妹也,又更脩之。其城背油向
泽。
又东北入于江。油水自孱陵县之东北,迳公安县西,又北流注于大江。
水经注卷三十七 澧水
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澧水自县东径临澧、零阳二县故界。水之南岸,白石双立,厥状类人,高各三十丈,周四十丈。古老传言,昔充县尉与零阳尉并论封境,因相伤害,化而为石,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废省,临澧即其地,县即充县之故治,临侧澧水,故为县名,晋大康四年置。澧水又东,茹水注之。水出龙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庄辛说楚襄王所谓饮茹溪之流者也。茹水东注澧水。
又东过零阳县之北,澧水东与温泉水会。水发北山石穴中,长三十丈,冬夏沸涌,常若汤焉。温水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东合零溪水,源南出零阳之山,历溪北注澧水。澧水又东,九渡水注之。水南出九渡山,山下有溪,又以九渡为名。山兽咸饮此水,而径越他津,皆不饮之。九渡水北径仙人楼下,傍有石形极方峭,世名之为仙楼。水自下历溪曲折,透迤倾注。行者间关,每所寨溯,山、水之号,盖亦因事生焉。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东娄水入焉。水源出巴东界,东径天门郡娄中县北,又东径零阳县,注于澧水。澧水又东,径零阳县南,县即零溪以著称矣。澧水又径渫阳县,右会渫水。水出建平郡,东径渫阳县南,晋太康中置。渫水又左合黄水,黄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溪,出雄黄,颇有神异。采常以冬月祭祀,凿石深数丈,方得佳黄,故溪水取名焉。黄水北流注于渫水。渫水又东注澧水,谓之渫口。澧水又东径澧阳县南,南临澧水,晋太康四年立天门郡治也。吴永安六年,武陵郡嵩梁山,高峰孤竦,素壁千寻,望之苕亭,有似香炉。其山洞开,玄朗如门,高三百丈,广二百丈,门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孙休以为嘉样,分武陵,置天门郡。澧水又东历层步山,高秀特出。山下有峭涧,泉流所发,南流注于澧水。
又东过作唐县北。
作唐县,后汉分孱陵县置。澧水入县,左合涔水。水出西北天门郡界,南流径涔坪屯,屯堨涔水,溉田数千顷。又东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东,澹水出焉。澧水又南径故郡城东,东转径作唐县南。澧水又东径南安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孱陵立。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于作唐县,东径其县北,又东注于澧,谓之澹口。王仲宣《赠士孙丈始诗》曰:悠悠澹澧者也。澧水又东,与赤沙湖水会,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沙口。澧水又东南注于沉水,曰澧口,盖其枝渎耳。《离骚》曰:沅有芷兮澧有兰。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
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谓之曰澧江口也。
水经注卷三十七 沅水
沅水出牂柯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
东过无阳县,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县对无水,因以氏县。无水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沅水东径无阳县,南临运水。水源出东南岸许山,西北径其县南,流注于熊溪。熊溪南带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风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山以移为名,盖亦苍梧郁州,东武怪山之类也。熊溪下注沅水。沅水又东径辰阳县,县有龙溪,水南出于龙峤之山,北流入于沅。沅水又东,滏水注之。水南出扶阳之山,北流会于沅。沅水又东,与序溪合,水出武陵郡义陵县鄜梁山,西北流径义陵县,王莽之建平县也,治序溪。其城,刘备之种归,马良出五溪,绥抚蛮夷,良率诸蛮所筑也。所治序溪,最为沃壤,良田数百顷,特宜稻,修作无废。又西北入于沅。沅水又东,合淑水,水导源椒溪,北流注沅。沅水又东径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县三山谷,东南流,独母水注之。水源南出龙门山,历独母溪,北入辰水。辰水又径其县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楚辞》所谓夕宿辰阳者也。王莽更名会亭矣。辰水又右会沅水,名之为辰溪口。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水又径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与西阳分山。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盘瓠者,高辛氏之畜狗也,其毛五色,高辛氏患犬戎之暴,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军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后,盘瓠遂行吴将军之首于阙下,帝大喜,未知所报。女闻之,以为信不可违,请行,乃以配之,盘瓠负女入南山,上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进,经二年,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其狗皮毛,嫡孙世宝录之。武水南流注于沅。沅水又东,施水注之。水南出施山,溪源有阳欺崖,崖色纯素,望同积雪。下有二石室,先有人居处其间。细泉轻流,望川竞注,故不可得以言也。施水北流会于沅。沅水又东径沅陵县北,汉故顷侯吴阳之邑也。王莽改曰沅陆。县北枕沅水。沅水又东径县故治北,移县治。县之旧城置都尉府。因冈傍阿,势尽川陆,临沅对酉,二川之交会也。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故武陵之充县西源山,东南流,在无阳故具甫,又东径迁陵故县界,与西乡溪合,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谓之西乡溪口。酉水又东径迁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迁陆也。酉水东径酉阳故县南,县故西陵也。酉水又东径沅陵县北,又东南径潘承明垒西,承明讨五溪蛮,营军所筑也。其城跨山枕谷。西水又南注沅水,阚駰谓之受水,其水所决入,名曰酉口。沅水又径窦应明城侧,应明以元嘉初代蛮所筑也。沅水又东,溪水南出茗山,山深回险,人兽阻绝,溪水北泻沅川。沅水又东,与诸鱼溪水合,水北出诸鱼山,山与天门郡之澧阳县分岭,溪水南流会于沅。沅水又东,夷水入焉。水南出夷山,北流注沅。夷山东接壶头山,山高一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有新息侯马援征武溪蛮停军处,壶头径曲多险,其中纡折千滩。援就壶头,希效早成,道遇瘴毒,终没于此。忠公获谤,信可悲矣!刘澄之曰:沅水自壶头枝分,跨三十三渡,径交趾龙编县东北,入于海。脉水寻梁,乃非关究,但古人许以传疑,聊书所闻耳。
又东北过临沅县南,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险四绝,昔有蛮民避寇居之,故谓之夷望也。南有夷望溪水,南出重山,远注沅。沅水又东得关下山,东带关溪,泻注沅渎。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壁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楫嬉游,徘徊爱玩。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峙,秀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绿萝蒙,颓岩临水,实钓渚渔咏之胜地,其迭响若钟音,信为神仙之所居。沅水又东径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沅水又东径临沅县南,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王莽更之曰监沅也。县南有晋征士汉寿人袭玄之墓。铭,太元中车武子立。县治武陵郡下,本楚之黔中郡矣。秦昭襄王二十六年,使司马错以陇蜀军攻楚,楚割汉北与秦,至三十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汉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王莽更之曰建平也。南对沅南县,后汉建武中所置也。县在沅水之阴,因以沅南为名。县治故城,昔马援讨临乡所筑也。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山西带修溪一百余里,茂竹便娟,披溪荫渚,长川径引,远注于沅。沅水又东入龙阳县,有澹水,出汉寿县西杨山。南流东折,径其县南。县治索城,即索县之故城也。汉顺帝阳嘉中改从今名。阚駰以为兴水所出,东入沅。而是水又东历诸湖,方南注沅,亦曰渐水也。水所入之处,谓之鼎口。沅水又东历龙阳县之汜洲,洲长二十里,吴丹杨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临死,敕其子曰:吾州里有木奴千头,不责衣食,岁绢千匹。太史公曰:江陵千树橘,可当封君。此之谓矣。吴末,衡柑成,岁绢千匹。今洲上犹有陈根余枿,盖其遗也。沅水又东径龙阳县北,城侧沅水,沅水又东合寿溪,内通大溪口,有木连理,根各一岸,而凌空交合。其上承诸湖,下注沅水。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
沅水下注洞庭湖,方会于江。
水经注卷三十七 泿水
泿水出武陵镡成县北界沅水谷,《山海经》曰:祷过之山,沅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是也。南至郁林潭中县,与邻水合。
水出无阳县,县故镡成也。晋义熙中,改从今名。俗谓之移溪,溪水南历潭中,注于泿水。
又东至苍梧猛陵县为郁溪,又东至高要县为大水。郁水出郁林之阿林县,东径猛陵县。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王莽之猛陆也。泿水于县左合郁溪,乱流径广信县,《地理志》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王莽之新广郡,县曰广信亭。王氏《交广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赢陛县移治于此。建安十六年,吴遣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将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苍梧太守长沙吴巨拥众五千,骘有疑于巨,先使渝巨,巨迎之于零陵,遂得进州。巨既纳骘,而后有悔,骘以兵少,恐不存立。巨有都督区景,勇略与巨同,士为用。骘恶之,阴使人请巨,巨往告景,勿诣骘。骘请不已,景又往,乃于厅事前中庭俱斩,以首徇众,即此也。郁水又径高要县。《晋书地理志》曰:县东去郡五百里,刺史夏避毒,徙县水居也。县有鹄奔亭,广信苏施妻始珠,鬼讼于交州刺史何敞处,事与斄亭女鬼同。王氏《交广春秋》曰:步骘杀吴巨、区景,使严舟船,合兵二万,下取南海。苍梧人衡毅、钱博,宿巨部伍,兴军逆骘于苍梧高要峡口,两军相逢于是,遂交战,毅与众投水死者,千有余人。
又东至南海番禺县西,分为二:其一,南入于海。
郁水分泿南注。
其一,又东过县东,南入于海。
泿水东别径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问云:何以名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禹,傥谓番山之禹也。《汉书》所谓浮牂柯,下离津,同会番禺,盖乘斯水而入越也。秦并天下,略定扬越,置东南一尉,西北一候,开南海以谪徙民。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召龙川令赵佗曰:闻陈胜作乱,豪桀叛秦,吾欲起兵,阻绝新道,番禺负险,可以为国。会病绵笃,无人与言,故召公来,告以大谋。嚣卒,佗行南海尉事,则拒关门设守,以法诛秦所置吏,以其党为守,自立为王。高帝定天下,使陆贾就立佗为南越王,剖符通使。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攻南越王,五世九十二岁而亡。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也。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骘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尉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佗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前后刺史、郡守,迁除新至,未尝不乘车升履,于焉逍遥。骘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筑立城郭,绥和百越,遂用宁集。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朝台在州城东北三十里。裴渊《广州记》曰:城北有尉伦墓,墓后有大冈,谓之马鞍冈。秦时占气者言,南方有天子气。始皇发民凿破此冈,地中出血,今凿处犹存。以状取目,故冈受厥称焉。王氏《交广春秋》曰:越王赵佗,生有奉制称藩之节,死有秘奥神密之墓。佗之葬也,因山为坟,其垅茔可谓奢大,葬积珍玩。吴时,遣使发掘其墓,求索棺柩,凿山破石,费日损力,卒无所获。佗虽奢潜,慎终其身,乃今后人不知其处,有似松、乔迁景,牧竖固无所残矣。邓德明《南康记》曰:昔有卢耽,仕州为治中,少栖仙术,善解云飞。每夕,辄凌虚归家,晓则还州。尝于元会至朝,不及朝列,化为白鹄,至阙前,回翔欲下,威仪以石掷之,得一只履,耽惊还就列,内外左右,莫不骇异。时步骘为广州,意甚恶之,便以状列闻,遂至诛灭。《广州记》称吴平,晋滕修为刺史,修乡人语修,虾须长一赤,修责以为虚。其人乃至东海,取虾须,长四赤,速送示修,修始服谢,厚为遣。其一水南入者,郁川分派,径四会入海也。其一即川东别径番禺城下,《汉书》所谓浮牂柯、下离津,同会番禺,盖乘斯水而入于越也。泿水又东径怀化县,入于海。水有鱼。裴渊《广州记》曰: 鱼长二丈,大数围,皮皆鑢物。生子,子小随母食,惊则还入母腹。《吴录地理志》曰: 鱼子朝索食,暮入母腹。《南越志》曰:暮从脐入,旦从口出。腹里两洞,肠贮水以养子。肠容二子,两则四焉。
其余水又东至龙川为涅水,屈北入员水。
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东历增城县。《南越志》曰:县多。,山鸡也。光采鲜明,五色炫耀,利距善斗,世以家鸡斗之,则可擒也。又径博罗县西界龙川,左思所谓目龙川而带坰者也。赵佗乘此县而跨据南越矣。员水又东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
东历揭阳县,王莽之南海亭,而注于海也。
水经注卷三十八 资水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谓之大溪水。东北径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县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代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大溪径建兴县南,又径都梁县南,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遂之邑也。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
东北过夫夷县,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径扶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
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义之邑也。夫水又东往邵陵水,谓之邵陵浦,水口也。
东北过邵陵县之北,县治郡下,南临大溪,水径其北,谓之邵陵水。魏咸熙二年,吴宝鼎元年,孙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于邵陵县,县故昭陵也。溪水东得高平水口,水出武陵郡沉陵县首望山,西南径高平县南,又东入邵陵县界,南入于邵水。邵水又东会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径邵阳南,县故昭阳也。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谓之邵阳水口。自下东北出益阳县,其间径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盖水变名也。
又东北过益阳县北,县有关羽濑,所谓关侯滩也。南对甘宁故垒,昔关羽屯军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之于是水。宁谓肃曰:羽闻吾咳唾之声,不敢渡也,渡则成擒矣。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茱萸江又东径益阳县北,又谓之资水。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然此县之左右,处处有深潭,渔者咸轻舟委浪,谣咏相和。罗君章所谓其声绵邈者也。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浅者四五尺,或三五丈,深者亦不测其深。古老相传,昔人以杖撞地,辄便成井。或云古人采金沙处,莫详其实也。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
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处,谓之益阳江口。
水经注卷三十八 涟水
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水出邵陵县界,南迳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一百六十里。控引众流,合成一溪。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馀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鬐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涟水又迳湘乡县,南临涟水,本属零陵,长沙定王子昌邑。涟水又屈迳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
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涟水自湘南县东流,至衡阳湘西县界,入于湘水也。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
水经注卷三十八 湘水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湘水又径零陵县南,又东北径观阳县,与观水合。水出邻贺郡之谢沭县界,西北径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
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洮水出县西南大山,东北径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拘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又东北过泉陵县西,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余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县甫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营水又西径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以托名焉。冯水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历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于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渚水北径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冯水又径营道县而右会营水。营水又西北屈而径营道县西,王莽之九疑亭也。营水又东北径营浦县南。营阳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置,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矣。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水出春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径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眷陵乡,盖因言溪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古老相传,言汉家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城东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东南三十里尚有节侯庙。都溪水又南径新宁县东,县东傍都溪,溪水又西径县南,左与五溪俱会。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会于县门,故曰都溪也。都溪水自县又西北流,径泠道县北,与泠水合。水南出九疑山,北流径其县西南,县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县也。泠水又北流注于都溪水,又西北入于营水。营水又北流,入营阳峡,又北至观阳县而出于峡,大小二峡之间,为沿溯之极艰矣。营水又西北,径泉陵县西,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贤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润,零陵郡治,故楚矣。汉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阳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实惟零陵。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陈球为零陵太守,桂阳贼胡兰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辄于内因地势反决水淹贼,相拒不能下。县有自上乡。《零陵先贤传》曰:郑产,字景载,泉陵人也,为白土啬夫。汉末多事,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子。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钱得除,更名白土为更生乡也。《晋书地道记》曰:县有香茅,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与应水合。水出邵陵县历山,崖瞪险阻,峻崿万寻,澄源湛于下,应水涌于上。东南流径应阳县南,晋分观阳县立,盖即应水为名也。应水又东南流,径有鼻墟南。王隐曰: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庙,言甚有灵,能兴云雨。余所闻也,圣人之神曰灵,贤人之精气为鬼,象生不慧,死灵何寄乎?应水又东南流而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得口,水出永昌县北罗山。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其水又东南径永昌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又东北径祁阳县南,又有余溪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其水扬清泛浊,水色两分。湘水又北与宜溪水合,水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新宁,故新平也。众川泻浪,共成一津。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径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于湘。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营阳春陵县西北潭山,又北径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于湘水也。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径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又东合略塘,相传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绿,作铜腥,鱼为之死。承水又东北径重安县南,汉长沙顷王子度邑也,故零陵之钟武县。王莽更名曰钟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钟武县西南表山,东流至钟武县故城南。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谓之承口。临承即故酃县也,县即湘东郡治也。郡旧治在湘水东,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其类也。湘水又北历印石,石在衡山县南,湘水右侧。盘石或大或小,临水,石悉有迹,其方如印。累然行列,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湘水又北径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峋嵝,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芙蓉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六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湘水又东北径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魏甘露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晋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十三州志》曰:日华水出桂阳郴县日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地理志》曰:郴县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径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洣水从东南来注之。又北过醴陵县西,漉水从东南来注之。
《续汉书·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因以为候。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有空泠峡,惊浪雷奔,濬同三峡。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始中立。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径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径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或作吉学字,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又径船官西,湘洲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湘水左径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径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陆,故楚南境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于《禹贡》则荆州之域。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请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佩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形制甚古。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家,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家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余年矣。湘水左合誊口,又北得石椁口,并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径三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也。湘水又径浏口戍西,北对浏水。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径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又北过罗县西, 水从东来流性。
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径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玉水焉。水出西北玉池,东南流注于锡浦,谓之玉池口。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注于锡,谓之三阳径,水南有三戍,又东北注于湘。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谓之门径也。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径口。又北得三溪水口,水东承大湖,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溪之目耳。又北,东会大对水口,西接三津径。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滞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硅不朽之传矣。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昔王子中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湘水又北径白沙戍西,又北,右会东町口水也。湘水又左合决湖口,水出西肢,东通湘渚。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径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径其县南,又北径其县故城下。县是吴主孙权立。纯水又右会汨水。汨水又西径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汨水又西,径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笛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径此,弭檝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汨水又西径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油矣,世谓之汨罗口。湘水又北,枝分北出径泪罗戍西,又北径磊石山东,又北径磊石戍西,谓之苟导径矣,而北合湘水。湘水自阳罗口,西北径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西对悬城口,湘水又北得九口,并湘浦也。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右会苟导泾北口,与劳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
湘水左会清水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之左径鹿角山东,右径谨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万石浦,咸湘浦也。侧湘浦北有万石戍。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右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湘水又北径金浦戍,北带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浦,出入多飘风暴雨。湖中有君山、编山。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其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则多风。秦王乃赭其山。汉武帝亦登之,射蛟于是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箎竹。两山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石岸有山,世谓之笛乌头石。石北右会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谓三苗之国,左洞庭者也。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邪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分湘浦,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夹山列关,谓之射猎,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水色青异,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
水经注卷三十八 漓水
漓水亦出阳海山,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湘、漓之间,陆地广百余步,谓之始安峤,峤即越城峤也。峤水自峤之阳,南流注漓,名曰始安水。故庾仲初之赋《扬都》云:判五岭而分流者也。漓水又南与沩水合,水出西北邵陵县界,而东南流至零陵县西,南径越城西。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赖恭自广信合兵小零陵越城迎步骘,即是地也。沩水又东南流,注于漓水,《汉书》所谓出零陵下漓水者也。漓水又南合弹丸溪,水出于弹丸山。山有涌泉,奔流冲激。山嵁及溪中,有石若丸,自然珠圆,状弹丸矣,故山水即名焉。验其山有石窦,下深数丈,洞穴深远,莫究其极。溪水东流注于漓水。漓水又南径始兴县东,魏元帝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南部,立始兴县。漓水又南,右会洛溪,溪水出永丰县西北洛溪山,东流径其县北,县本苍梧之北乡,孙皓割以为县。洛溪水又东南径始安县,而东注漓水。漓水又东南流,入熙平县,径羊濑山,山临漓水,石间有色类羊。又东南径鸡濑山,山带漓水,石色状鸡,故二山以物象受名矣。漓水又南,得熙平水口,水源出县东龙山,西南流径其县南,又西与北乡溪水合,水出县东北北乡山,西流径其县北,又西流南转,径其县西,县本始安之扶乡也,孙皓割以为县。溪水又南注熙平水,熙平水又西注于漓水。县南有朝夕塘,水出东山西南,有水从山下注塘,一日再增再减,盈缩以时,未尝愆期,同于潮水,因名此塘为朝夕塘矣。漓水又西径平乐县界,左合平乐溪口,水出临贺郡之谢沭县南历山,西北流径谢沭县西南,西南流至平乐县东南,左会谢沭众溪,派流凑合,西径平乐南。孙皓割苍梧之境,立以为县,北隶始安。溪水又西南流,注于漓水,谓之平乐水。
南过苍梧荔浦县,濑水出县西北鲁山之东,径其县西,与濡水合。水出永丰县西北濡山,东南径其县西,又东南流入荔浦县,注于濑溪,又注于漓水,漓水之上有关。漓水又南,左合灵溪水口,水出临贺富川县北符灵冈,南流径其县东,又南注于漓水也。又南至广信县,入于郁水。
水经注卷三十八 溱水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
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径县西,而北与武溪合。《山海经》曰:肄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入番禺西。肄水盖溱水之别名也。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径临武县西,谓之武溪。县侧临溪东,因曰临武县,王莽更名大武也。溪又东南流,左会黄岑溪水,水出郴县黄岑山,西南流,右合武溪水。武溪水又南入重山,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界。崖峻险阻,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霆天晦景,谓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东至曲江县安聂邑东,屈西南流。
泷水又南出峡,谓之泷口。西岸有任将军城,南海都尉任嚣所筑也。嚣死,尉佗自龙川始居之。东岸有任将军庙。泷水又南合泠水,泠水东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晋太元十八年,崩十余丈。于是悬涧瀑挂,倾流注壑,颓波所入,灌于泷水。泷水又右合林水,林水出县东北洹山。王歆之《始兴记》曰:林水源里有石室,室前磐石上,行罗十瓮,中悉是饼银。采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闷。晋太元初,民封驱之家仆,密窃三饼归,发看,有大蛇螫之而死。《湘州记》曰:其夜,驱之梦神语曰:君奴不谨,盗银三饼,即日显戮,以银相偿。觉视,则奴死银在矣。林水自源西注于泷水。又与云水合,水出县北汤泉。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顷即热。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西北合泷水。又有藉水,上承沧海水,有岛屿焉。其水吐纳众流,西北注于泷水。泷水又南历灵鹫山,山本名虎郡山,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晋义熙中,沙门释僧律,葺宇岩阿,猛虎远迹,盖律仁感所致,因改曰灵鹫山。泷水又南径曲江县东,云县昔号曲红,曲红,山名也,东连冈是矣。泷中有碑,文曰:自瀑亭至乎曲红。按《地理志》,曲江,旧县也。王莽以为除虏。始兴郡治。魏文帝咸熙二年,孙皓分桂阳南部立。县东傍泷溪,号曰北泷水,水左即东溪口也。水出始兴东江州南康县界石阎山,西流而与连水合,水出南康县凉热山连溪,山即大庾岭也。五岭之最东矣,故曰东峤山。斯则改装之次,其下船路,名涟溪。涟水南流,注于东溪,谓之涟口,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也。东溪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又西,邪阶水注之。水出县东南邪阶山。水有别源,曰巢头,重岭衿泷,湍奔相属,祖源双注,合为一川。水侧有鼻天子城,鼻天子,所未闻也。邪阶水又西北注于东江。江水又西径始兴县南,又西入曲江县,邸水注之。水出浮岳山,山蹑一处,则百余步动,若在水也,因名浮岳山。南流注于东江,东江又西,与利水合。水出县之韶石北山,南流径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历一纪。利水又南径灵石下,灵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广圆五百丈。耆旧传言,石本桂林武城县,因夜迅雷之变,忽然迁此,彼人来见,叹曰:石乃逃来。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曰灵石,其杰处,临江壁立,霞驳有若缋焉。水石惊濑,传响不绝,商舟淹留,聆玩不已。利水南注东江,东江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溱水自此有始兴大庾之名,而南入浈阳县也。
过浈阳县,出洭浦关,与桂水合。
溱水南径浈阳县西,旧汉县也,王莽之綦武矣。县东有浈石山,广圆三十里,挺崿大江之北,盘址长川之际。其阳有石室,渔叟所憩。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断道,不果。是以今行者,必于石室前泛舟而济也。溱水又西南,历皋口、太尉二山之间,是曰浈阳峡。两岸杰秀,壁立亏天。昔尝凿石架阁,令两岸相接,以拒徐道覆。溱水出峡,左则浈水注之,水出南海龙川县西,径浈阳县南,右注溱水。故应劭曰:浈水西入溱是也。溱水又西南,洭水入焉。《山海经》所谓湟水,出桂阳西北山,东南注肄入敦浦西者也。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一里水,其处隘,名之为观岐。连山交枕,绝崖壁竦,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时水洊至,鼓怒沸腾,流木沦没,必无出者。世人以为河怕下材。晋中朝时,县人有使者至洛,事讫,将还。忽有一人寄其书云:吾家在观岐前,石间悬藤,即其处也。但叩藤,自当有人取之。使者谨依其言,果有二人出外取书,并延入水府,衣不沾濡。言此似不近情,然造化之中,无所不有,穆满西游,与河宗论宝。以此推之,亦为类矣。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南,吴孙皓分四会之北乡立焉。
南入于海。
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
水经注卷三十九 洭水
洭水出桂阳县卢聚。
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迳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阳,南至四会是也。洭水又东南流,峤水注之,水出萌渚峤之溪,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书晦,忽化为石。斯诚巨异,难以闻信。但启生石中,执呱空桑,抑斯类矣。物之变化,宁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右合涟口,水源出县西北一百一十里石塘村,村之流水侧,有豫章木,本径可二丈,其株根犹存,伐之积载,而斧迹若新。羽族飞翔不息,其旁众枝,飞散远集,乡亦不测所如,惟见一枝,犹在含洭水矣。涟水东南流注于洭。洭水又东南流,而左与斟水合。水导源近出东岩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水。洭水又南迳阳山县故城西,耆旧传曰,往昔县长临县,辄迁擢超级,太史迳观言地势使然。掘断连冈,流血成川,城因倾阤,遂即倾败。阁下大鼓,飞上临武,乃之桂阳,追号圣鼓,自阳山达乎桂阳之武步驿,所至循圣鼓道也。其道如堑,迄于鼓城矣。洭水又迳阳山县南,县故含洭县之桃乡,孙皓分立为县也。洭水又东南流也。
东南过含洭县。应劭曰:洭水东北入沅。瓒注《汉书》沅在武陵,去洭远,又隔湘水,不得入沅。洭水东南,左合翁水。水出东北利山湖,湖水广圆五里,洁逾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谓之翁水山。口已下,东岸有圣鼓杖,即阳山之鼓杖也。横在川侧,虽冲波所激,未尝移动。百鸟翔鸣,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辄有虐疾。洭水又东南,左合陶水,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嵒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陶水西迳县北,右注洭水。洭水又迳含洭县西。王歆之《始兴记》曰:县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咸康中,郡民张鲂为县,有善政,白鹿来游,故城及冈并即名焉。
南出洭浦关为桂水。关在中宿县。洭水出关,左合溱水,谓之洭口。《山海经》谓之湟水。徐广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阳,通四会,亦曰漼水也。汉武帝元鼎五年,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征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别名也。
水经注卷三十九 深水
深水出桂阳卢聚。
吕忱曰:深水,一名邃水,导源卢溪,西入营水,乱流营波,同注湘津。许慎云:深水出桂阳南平县也。《经》书桂阳者,县本隶桂阳郡也。后割属始兴。县有卢溪、卢聚山,在南平县之南,九疑山东也。
西北过零陵营道县南,又东北过营浦县南,又西北过泉陵县,西北七里至燕室丘,入于湘。水上有燕室丘,亦因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测,号曰龙渊。
水经注卷三十九 钟水
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又北过钟亭,与漼水合。都山即都庞之峤也,五岭之第三岭也。钟水即峤水也。庾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漼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漼水,即桂水也,漼、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经》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山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悬注瀑布而下。北迳南平县,而东北流届钟亭,右会钟水,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
又北过魏宁县之东。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宁。县在桂阳郡东一百二十里。县南西二面,阻带清溪,桂水无出县东理,盖县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
又东北入于湘。
水经注卷三十九 耒水
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
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西北流径其县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濑,各数百步,濬流奔急,竹节相次,亦为行旅溯涉之艰难也。又西北径晋宁县北,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县东黄皮山,西南流历县南,又西北注于耒水。汝城县在郡东三百余里,山又在县东,耒水无出南山理也。又北过其县之西,县有渌水,出县东侠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谓之程乡溪。郡置酒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酃也。耒水又西,黄水注之。水出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黄水东北流。按盛弘之云:众山水出注于大溪,号曰横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干,俗亦谓之为贪泉,饮者辄冒于财贿,同于广州石门贪流矣。廉介为二千石,则不饮之。昔吴隐之挹而不乱,贪岂谓能渝其贞乎?盖亦恶其名也。刘澄之谓为一涯溪,通四会,殊为孟浪而不悉也。庾仲初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海。即黄岑水入武溪者也。北水入桂阳湘水,注于大江,即是水也。右则千秋水注之。水出西南万岁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钟乳。山上悉生灵寿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侧民居,号万岁村。其水下合黄水,黄水又东北径其县东,右合除泉水。水出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见底。暖处水白且浊,玄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水盛则泻黄溪,水耗则津径辍流。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汉高帝二年分长沙置。《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王莽更名南平,县曰宣风。项羽迁义帝所筑也。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虎郡。《东观汉记》曰:茨充,字子河,为桂阳太守,民惰懒,少粗履,足多剖裂,茨教作履。今江南知织履,皆充之教也。黄溪东有马岭山,高六百余丈,广圆四十许里。汉末,有郡民苏眈,栖游此山。《桂阳列仙传》云:眈,郴县人。少孤,养母至孝。言语虚无,时人谓之痴。常与众儿共牧牛,更直为帅,录牛无散。每至眈为帅,牛辄徘徊左右,不逐自还。众儿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眈曰:非汝曹所知。即面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涕泗。又说:年将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饮水,可得无恙。如是有哭声甚哀。后见眈乘白马,还此山中,百姓为立坛祠,民安岁登,民因名为马岭山。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郴口。耒水又西径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孤峰特耸,枕带双流。东则黄溪、耒水之交会也。耒水东流沿注,不得北过其县西也。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辄徘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又北过便县之西,县故惠帝封长沙王子吴浅为侯国,王莽之便屏也。县界有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千亩,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其余彼散流,入于耒水也。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东傍耒水,水东肥南,有郡故城。县有溪水,东出侯计山,其水清辙,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川之北有卢塘。塘他八顷,其深不测,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奋跃,水涌数丈,波襄四陆,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又云:大鱼将欲鼓作,诸鱼皆浮聚。水侧注。西北径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顺帝之世,捣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
又北过酃县东,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湖边尚有酃县故治,西北去临承县十五里。从省隶。《十二州志》曰: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酃县入湖也。
北入于湘。
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右注湘水,谓之耒口也。
水经注卷三十九 洣水
洣水出荼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
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太平山西北流,迳荼陵县之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诉之邑也。王莽更名声乡矣。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过攸县南。
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迳攸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县,入于洣水也。
又西北过阴山县南。
县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县上有容水,自侯昙山下注洣水,谓之容口。水有大穴,容一百石,水出于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迳其县东,又西迳历口。县有历水,下注洣水。谓之历口。洣水又西北,与洋湖水会。水出县西北乐薮冈下洋湖,湖去冈七里,湖水下注洣,谓之洋湖口。洣水东北有峨山,县东北又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迹,于其处得遗永,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咏在兹。览其馀诵,依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咏可念,故端牍抽札,以诠其咏。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峨岭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千载后,不知如。盖胜赏神乡,秀情超拔矣。
又西北入于湘。
水经注卷三十九 漉水
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
醴陵县,高后四年,封长沙相侯越为国。县南临渌水,水东出安城萍乡翁陵山。余谓漉、渌声相近,后人藉便,以渌为称,虽翁陵名异,而即麓是同。屈从县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于湘。
水经注卷三十九 浏水
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溪水合。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裨山,导源西北流,迳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又西北注于临湘县也。西入于湘。
水经注卷三十九 氵买水
氵买水出豫章艾县。
《春秋左氏传》曰:吴公子庆忌谏夫差,不纳,居于艾是也。王莽更名治翰。西过长沙罗县西。
罗子自枝江徙此,世犹谓之为罗侯也。氵买水又西流,积而为陂,谓之町湖也。
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
累石山在北,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人藉以名之。山在罗口北。氵买水又在罗水南,流注于湘,谓之东町口者也。
水经注卷三十九 赣水
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山海经》曰: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注于江,入彭泽西也。班固称南野县,彭水所发,东入湖汉水。庾仲初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虽称谓有殊,言归一水矣。故《后汉郡国志》曰:赣有豫章水。雷次宗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此源最远,故独受名焉。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焉。是为谬也,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远失其实矣。豫章水导源东北流,径南野县北。赣川石阻,水急行难。倾波委注,六十余里,又北径赣县东,县即南康郡治,晋太康五年分庐江立。豫章水右会湖汉水,水出雩都县,导源西北流,径金鸡石,其石孤竦临川,耆老云:时见金鸡出于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汉水又西北径赣县东,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过庐陵县西,庐陵县,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称:庐水西出长沙安成县。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即王莽之用成也。吴宝鼎中立,以为安成郡,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
又东北过石阳县西,汉和帝水平九年,分庐陵立。汉献帝初平二年,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治此。豫章水又径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清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又东北过汉平县南,又东北过新淦县西,牵水西出宜春县,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成为侯国,王莽之修晓也。牵水又东径吴平县,旧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牵水又东径新淦县,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湖汉及赣,并通称也。又淦水出其县下,注于赣水。
又北过南昌县西,旺水出南城县,西北流径南昌县南,西注赣水。又有浊水注之,水出康乐县,故阳乐也。浊水又东径望蔡县,县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晋太康元年,改为望蔡县。浊水又东径建成县,汉武帝元光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县出然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此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浊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于赣水。赣水又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中,太守长沙徐熙于墓隧种松,太守南阳谢景于墓侧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恩贤亭。松大合抱,亭世修治,至今谓之聘君亭也。赣水又北历南塘,塘之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孺子名稚,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黄琼辟,不就。桓帝问尚书令陈蕃:徐稚,袁闳谁为先后?蕃答称:袁生公族,不镂自雕。至于徐稚,杰出薄域,故宜为先。桓帝备礼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于庐前而去。众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赣水又径谷鹿洲,即蓼子洲也,旧作大艑处。赣水又北径南昌县故城西,于春秋属楚,即令尹子荡师于豫章者也,秦以为庐江南部。汉高祖六年,始命陈婴定豫章置南昌县,以为豫章郡治,此即陈婴所筑也。王莽更名县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刘歆云:湖汉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陈蕃为太守,署徐稚为功曹。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此即悬榻处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晋又名为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内有樟树,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应劭《汉官仪》曰:豫章樟树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树尝中枯,逮晋永嘉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咸以为中宗之祥也。《礼斗威仪》曰:君政讼平,豫樟常为生。太兴中,元皇果兴大业于南。故郭景纯《南部赋》云:弊樟擢秀于祖邑是也。以宣王祖为豫章故也。赣水北出,际西北历度支步,是晋度支校尉立府处,步即水渚也。赣水又径郡北,为津步,步有故守贾萌庙,萌与安侯张普争地,为普所害,即日灵见津渚,故民为立庙焉。水之西岸有盘石,谓之石头,津步之处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叠嶂四周,杳邃有趣。晋隆安末,沙门竺昙显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远而至者相继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旧说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风雨池,言山高濑激,激著树木,罪散远洒若雨。西有鸾冈,洪崖先生乘鸾所憩泊也。冈西有鹄岭,云王子乔控鹄所径过也。有二崖,号曰大萧、小萧,言萧史所游萃处也,雷次宗云:此乃系风捕影之论。据实本所未辨,聊记奇闻,以广井鱼之听矣。又按谢庄诗,庄常游豫章,观井赋诗。言鸾冈四周有水,谓之鸾陂。似非虚论矣。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甫塘,本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汉永元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增减,水至清深,鱼甚肥美。每于夏月,江水溢塘而过,民居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开塘为水门,水盛旱则闭之,内多则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赣水又东北径王步,步侧有城,云是孙奋为齐王镇此,城之。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郡东南二十余里,又有一城,号曰齐王城。筑道相通,盖其离宫也。赣水又北径南昌左尉廨西,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居此。后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赣水又北径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阤,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昔有人于此沙得故冢刻砖,题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没于水,所谓筮短龟长也。赣水又径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孙策所筑也。赣水又历钓圻邸阁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旧夏月,邸阁前洲没,去浦远,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运出之力,于渚次聚石为洲,长六十余丈。洲里可容数十舫。赣水又北径阳县,王莽之豫章县也。余水注之。永东出余汗县,王莽名之曰治干也。余水北至阳县注赣水。赣水又与鄱水合,水出鄱阳县东,西径其县南武阳乡也。地有黄金采,王莽改曰乡亭。孙权以建安十五年,分为鄱阳郡。鄱水又西流,注于赣。又有缭水入焉。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昏立。缭水东径新吴县,汉中平中立。缭水又径海昏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径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又北过彭泽县西,循水出艾县西,东北径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元年更从今名。循水又东北径永循县,汉灵帝中平二年立。循水又东北注赣水,其水总纳十川,同臻一渎,俱注于彭蠡也。北入于江。
大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
水经注卷三十九 庐江水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庐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开山图》曰:山四方,周四百余里,叠鄣之岩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故《豫章记》以庐为姓,因庐以氏,周氏远师,或托庐慕为辞,假凭庐以托称。二证既违,二情互爽。按《山海经》创之大禹,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又按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后吴猛经过,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猛又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换转,理难详矣。吴猛,隐山得道者也。《寻阳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窈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宝还,手牵弟子,令闭眼相引而过。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风采之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许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每登陟焉。其水历涧,径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隥险峻,人迹罕及。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贰,擘流为两。昔吴郡太守张公直自守征还,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指女戏妃像人。其妻夜梦致聘,怖而遽发,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合船惊惧,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进。公直方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复下己女于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傍有一吏立,曰:吾庐君主簿,敬君之义,悉还二女。故于宝书之于感应焉,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庐山记》曰:白水在黄龙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林表,望若悬素。注处悉成巨并,其深不测。其永下入江渊。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湖中有落垦石,周回百分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瑰异。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春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
水经注卷四十 渐江水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贡山水泽地所在,江水出三天子都,《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北径其县,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峰若剑杪。时有灵鼓潜发,正长临县,以山鼓为候,一鸣,官长一年,若长雷发声,则官长不吉。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汉成帝鸿嘉二年,以为广德国,封中山宪王孙云客王于此。晋太康中,以为广德县,分隶宣城郡。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浙江又北径歙县东,与一小溪合。水出县东北翁山,西径故城南,又西南入浙江。又东径遂安县南。溪广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水甚清深,潭不掩鳞,故名新定。分歙县立之。晋太康中,又改从今名。浙江又左合绝溪,溪水出始新县西,东径县故城南,为东西长溪。溪有四十七濑,濬流惊急,奔波聒天。孙权使贺齐讨黟、歙山贼,贼固黟之林历山,山甚峻绝,又工禁五兵。齐以铁杙椓山,升出不意,又以白棓击之,气禁不行,遂用奇功平贼。于是立始新之府于歙之华乡,令齐守之,后移出新亭。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安郡。溪水东注浙江。浙江又东北径建德县南。县北有乌山,山下有庙,庙在县东七里。庙渚有大石,高十丈,围五尺,水濑濬激而能致云雨。浙江又东径寿昌县南,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濑,濑皆峻险,行旅所难。县南有孝子夏先墓,先少丧二亲,负土成墓。数年不胜哀,卒。浙江又北径新城县,桐溪水注之。水出吴兴郡于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峻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浣龙池。他水南流径县西,为县之西溪。溪水又东南与紫溪合。水出县西百丈山,即潜山也。山水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夹水,有紫色磐石,石长百余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盖以倒影在水故也。紫溪又东南流,径白石山之阴。山甚峻极,北临紫溪。又东南连山夹水,两峰交峙,反项对石,往往相捍。十余里中,积石磊砢,相挟而上,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晖,名曰楼林。紫溪东南流,径桐庐县东为桐溪。孙权藉溪之名以为县目,割富春之地,立桐庐县。自县至于潜,凡十有六濑,第二是严陵濑。濑带山,山下有一石室。汉光武帝时,严子陵之所居也。故山及濑,皆即人姓名之。山下有磐石,周回十数丈,交枕潭际,盖陵所游也。桐溪又东北:径新城县入浙江。县故富春地,孙权置,后省并桐庐,咸和九年,复立为县。浙江又东北入富阳县,故富春也,晋后名春,改曰富阳也。东分为湖浦。浙江又东北径富春县南,县故王莽之诛岁也。江南有山,孙武皇之先所葬也。汉末,墓上有光,如云气属天。黄武五年,孙权以富春为东安郡,分置诸郡,以讨士宗。浙江又东北径亭山西,山上有孙权父冢。
北过余杭,东入于海。
浙江径县左,合余干大溪。江北即临安县界,水北对郭文宅,宅傍山面溪,宅东有郭文墓。晋建武元年,骠骑王导迎文,置之西园。文逃此而终,临安令改葬之。建武十六年,县民郎稚作乱,贺齐讨之。孙权分余杭,立临水县,晋改曰临安县,因冈为城,南门尤高。谢安莅郡游县,径此门,以为难为亭长。浙江又东径余杭故县南,新县北。秦始皇南游会稽,途出是地,因立为县。王莽之淮睦也。汉末陈浑移筑南城,县后溪南大塘,即浑立以防水也。县南有三碑,是顾扬、范宁等碑。县南有大壁山,郭文自陆浑迁居也。浙江又东径乌伤县北,王莽改曰乌孝,《郡国志》谓之乌伤。《异苑》曰: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欲令孝声远闻,又名其县曰乌伤矣。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塘县,谷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县,县是越之西鄙,姑蔑之地也。秦以为县。王莽之末理也。吴宝鼎中,分会稽立,隶东阳郡。谷水东径独松故冢下,冢为水毁,其砖文:筮言吉,龟言凶,百年堕水中。今则同龟繇矣。谷水又东径长山县南,与永康溪水合,县即东阳郡治也。县,汉献帝分乌伤立;郡,吴宝鼎中分会稽置。城居山之阳,或谓之长仙县也,言赤松采药此山,因而居之,故以为名。后传呼乖谬,字亦因改。溪水南出永康县。县,赤乌中分乌伤上浦立。刘敬叔《异苑》曰: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龟便言曰:游不量时,为君所得。担者怪之,载出,欲上吴王。夜宿越里,缆船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元绪,奚事尔也?龟曰:行不择日,今方见烹,虽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识性渊长,必致相困。令求如我之徒,计将安治?龟曰:子明,无多辞。既至建业,权将煮之,烧柴万车,龟犹如故。诸葛格曰:燃以老桑乃熟。献人仍说龟言,权使伐桑,取煮之即烂。故野人呼龟曰元绪。其水飞湍北注,至县南门,入谷水。谷水又东,定阳溪水注之。水上承信安县之苏姥布。县本新安县,晋武帝太康三年改曰信安。水悬百余丈,濑势飞注,状如瀑布。濑边有石如床,床上有石牒,长三尺许,有似杂采帖也。《东阳记》云:信安县有悬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漼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其水分纳众流,混彼东逝,径定阳县。夹岸缘溪,悉生支竹,及芳枳木连,杂以霜菊金橙。白沙细石,状如凝雪。石溜湍波,浮响无辍。山水之趣,尤深人情。县,汉献帝分信安立,溪亦取名焉。溪永又东径长山县北,北对高山。山下水际,是赤松羽化之处也。炎帝少女追之,亦俱仙矣。后人立庙于山下。溪水又东入于谷水,谷水又东径乌伤县之云黄山,山下临溪水,水际石壁杰立,高百许丈。又与吴宁溪水合。水出吴宁县下,径乌伤县入谷,谓之乌伤溪水。闽中有徐登者,女子化为丈夫,与东阳赵昞,并善越方,时遭兵乱,相遇于溪,各示所能。登先禁溪,水为不流。昞次禁枯柳,柳为生荑。二人相示而笑。登年长,昞师事之。后登身故,昞东入章安,百姓未知;昞乃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惊怪,昞笑而不应,屋亦不损。又尝临水求渡,船人不许。昞乃张盖坐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章安令恶而杀之,民立祠于永宁,而蚊蚋不能入。昞秉道怀术,而不能全身避害,事伺苌弘,宋元之龟,厄运之来,故难救矣。谷水又东入钱唐县,而左入浙江。故《地理志》曰:谷水自太末东北至钱唐入浙江是也。浙江又东径灵隐山,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其上开散,状如莲花。昔有道士,长往不归,或因以稽留为山号。山下有钱唐故县。浙江径其南,王莽更名之曰泉亭。《地理志》曰:会稽西部都尉治。《钱唐记》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斜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县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也。阚駰云:山出钱水,东入海。《吴地记》言,县惟浙江,今无此水。县东有定、包诸山,皆西临浙江。水流于两山之间,江川急浚,兼涛水昼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余。《吴越春秋》以为子胥、文种之神也。昔子胥亮于吴,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吴录》云:胥山在太湖边,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文种诚于越,而伏剑于山阴,越人哀之,葬于重山。文种既葬一年,子胥从海上负种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扬波者,伍子胥,后重水者,大夫种。是以枚乘曰:涛无记焉。然海水上潮,江水逆流,似神而非,于是处焉。秦始皇三十七年,将游会稽,至钱唐,临浙江,所不能渡,故道余杭之西津也。浙江北合诏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所憩,故有诏息之名也。浙江又东合临平湖。《异苑》曰:晋武时,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百鼓,打之无声,以问张华。华云: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言,声闻数十里。刘道民诗曰:事有远而合,蜀桐鸣吴石。传言此湖草壅塞,天下乱,是湖开,天下平。孙皓天玺元年,吴郡上言,临平湖自汉末秽塞,今更开通。又于湖边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余,刻作皇帝字。于是改天册为天玺元年。孙盛以为元皇中兴之符征,五湖之石瑞也。《钱唐记》曰:桓玄之难,湖水色赤,荧荧如丹。湖水上通浦阳江,下注浙江,名曰东江,行旅所从以出浙江也。浙江又径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以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浙江又东径柤塘,谓之柤渎。昔太守王朗拒孙策,数战不利。孙静果说策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柤渎去此数十里,是要道也。若从此出,攻其无备。破之必矣。策从之,破朗于涸陵。有西陵湖,亦谓之西城湖。湖西有湖城山,东有夏架山。湖水上承妖皋溪而下注浙江。又径会稽山阴县,有苦竹里,里有旧城,言句践封范蠡子之邑也。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浙江又径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客村。耆彦云:句践使工人伐荣楯。欲以献吴,久不得归,工人忧思,作《木客吟》。后人因以名地。句践都琅邪,欲移允常冢,冢中生分风,飞沙射人,人不得近。句践谓不欲,遂止。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湖南有覆斗山,周五百里,北连鼓吹山,山西枕长溪,溪水下注长湖。山之西岭有贺台,越入吴,还而成之,故号曰贺台矣。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峰之杰,陟境便见。《史记》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隥孤危,径路险绝。《记》云: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山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故《吴越春秋》云:句践语范蠡曰:先君无余,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又有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为茅山,又曰栋山。《越绝》云:栋犹镇也。盖《周礼》所谓扬州之镇矣。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山海经》曰:夕水出焉,南流注于湖。《吴越春秋》称覆釜山之中,有金简玉字之书,黄帝之遗谶也。山下有禹庙,庙有圣姑像。《礼乐纬》云:禹治水毕,天赐神女圣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云东游者多探其穴也。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存山侧,孙畅之《述书》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匮山,石形似匮,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远望山的状若射侯,故谓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为贵贱之准。的明则米贱,的暗则米贵,故谚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北则石帆山,山东北有孤石,高二十余丈,广八丈,望之如帆,因以为名。北临大湖,水深不测,传与海通。何次道作郡,常于此水中得乌贼鱼。南对精庐,上荫修木,下瞰寒泉。西连会稽山,皆一山也。东带若邪溪,《吴越春秋》所谓欧冶涸而出铜,以成五剑。溪水上承嶕岘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数亩,甚清深,有孤石临潭。乘崖俯视,猿狖惊心,寒木被潭,森沉骇观。上有一栎树,谢灵运与从弟惠连常游之,作连句,题刻树侧。麻潭下注若邪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汉世刘宠作郡,有政绩,将解任去治,此溪父老,人持百钱出送,宠各受一文。然山栖遁逸之士,谷隐不羁之民,有道则见,物以感远为贵,荷钱致意,故受者以一钱为荣,岂藉费也,义重故耳。溪水下注大湖。邪溪之东,又有寒溪,溪之北有郑公泉,泉方数丈,冬温夏凉。汉太尉郑弘宿居潭侧,因以名泉。弘少以苦节自居,恒躬采伐,用贸粮膳。每出入溪津,常感神风送之,虽凭舟自运,无杖楫之劳。村人贪藉风势,常依随往还,有淹留者,徒辈相谓,汝不欲及郑风邪?其感致如此。湖水自东亦往江通海,水侧有白鹿山。山北湖塘上旧有亭,吴黄门郎杨哀明居于弘训里,太守张景数往造焉,使开渎作埭,埭之西作亭,亭、埭皆以杨为名。孙恩作贼,从海来,杨亭被烧,后复修立,厥名犹在。东有铜牛山,山有铜穴,三十许丈,穴中有大树神庙。山上有冶宫,山北湖下有练塘里。《吴越春秋》云:旬践练冶铜锡之处。采炭于南山,故其间有炭渎。句践臣吴,吴王封句践于越百里之地,东至炭渎是也。县南九里有侯山,山孤立长湖中。晋车骑将军孔敬康少时,遁世栖迹此山。湖北有三小山,谓之鹿野山,在县南六里,按《吴越春秋》,越之麋苑也。山有石室,言越王所游息处矣。县南湖北有陈音山。楚之善射者曰陈音,越王问以射道,又善其说,乃使简士习射北郊之外。按《吴越春秋》,音死,葬于国西山上。今陈音山乃在国南五里。湖北有射堂及诸邸舍,连衍相属。又于湖中筑塘,直指南山,北即大越之国。秦改为山阴县,会稽郡治也。太史公曰:禹会诸侯计于此,命曰会槽。会稽者,会计也。始以山名,因为地号。夏后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为越。世历殷、周,至于允常,列于《春秋》。允常卒,句践称王,都于会稽。《吴越春秋》所谓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北界。山阴康乐里有地名邑中者,是越事吴处。故北其门,以东为右,西为左,故双阙在北门外。阙北百步有雷门,门楼两层,句践所造,时有越之旧木矣。州郡馆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时故物。句践霸世,徙都琅邪,后为楚伐,始还浙东。城东郭外有灵汜,下水甚深,旧传下有地道,通于震泽。又有句践所立宗庙,在城东明里中甘滂南。又有王笥、竹林、云门、天柱精舍,并疏山创基,架林裁宇,割涧延流,尽泉石之好,水流径通。浙江又北径山阴县西。西门外百余步有怪山,本琅邪郡之东武县山也,飞来徙此,压杀数百家。《吴越春秋》称怪山者,东武海中山也,一名自来山,百姓怪之,号曰怪山。亦云:越王无疆为楚所伐,去琅邪,止东武,人随居山下。远望此山,其形似龟,故亦有龟山之称也。越起灵台于山上,又作三层楼以望云物。川土明秀,亦为胜地。故王逸少云:从山阴道上,犹如镜中行也。浙江之上,又有大吴王、小吴王村,并是阖闾、夫差伐越所舍处也。今悉民居,然犹存故目。昔越王为吴所败,以五千余众,栖于稽山,卑身待士,施必及下。《吕氏春秋》曰: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自倍。所投即浙江也。许慎、晋灼并言江水至山阴为浙江。江之西岸有朱室坞,句践百里之封,西至朱室,谓此也。浙江又东北径重山西,大夫文种之所葬也。山上有白楼亭,亭本在山下,县令殷朗移置今处。沛国桓俨,避地会稽,闻陈业履行高洁,往候不见,俨后浮海,南入交州,临去,遗书与业,不因行李系白楼亭柱而去。升陟远望,山湖满目也。永建中,阳羡周嘉上书,以县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为吴,以东为会稽。汉高帝十二年,一吴也,后分为二,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其一焉。浙江又东径御儿乡,《万善历》曰:吴黄武六年正月,获彭绮。是岁,由拳西乡有产儿,堕地便能语,云:天方明,河欲清。鼎脚折,金乃生。因是诏为语儿乡。非也。御儿之名远矣,盖无智之徒,因藉地名,生情穿凿耳。《国语》曰:句践之地,北至御儿是也。安得引黄武证地哉?韦昭曰:越北鄙在嘉兴。浙江又东径柴辟南,旧吴楚之战地矣。备候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吴故从由拳、辟塞渡会稽,凑山阴是也。又径永兴县北,县在会稽东北百二十里,故余暨县也。应劭曰:阖闾弟夫概之所邑。王莽之余衍也。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县滨浙江,又东合浦阳江,江水导源乌伤县,东径诸暨县,与泄溪合。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凡有五泄。下泄悬三十余丈,广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登山远望,乃得见之。悬百余丈,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江水又东径诸暨县南,县临对江流,江南有射堂。县北带乌山,故越地也。先名上诸暨,亦曰何无矣。故《国语》曰:句践之地,南至句无。王莽之疏虏也。夹水多浦,浦中有大湖,春夏多永,秋冬涸浅。江水又东南径剡县,与白石山水会。山上有瀑布,悬水三十丈,下注浦阳江。浦阳江水又东流南屈,又东回北转,径剡县东,王莽之尽忠也。县开东门向江,江广二百余步,自昔耆旧传,县不得开南门,开南门则有贼盗。江水翼县转注,故有东渡、西汲焉。东南二渡,通临海,并泛单船为浮航。西渡通东阳,并二十五船为桥航。江边有查浦,浦东行二百余里,与句章接界。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有青溪、余洪溪、大发溪、小发溪,江上有溪,六溪列溉,散入江。夹溪上下,崩崖若倾,东有簟山、南有黄山,与白石三山,为县之秀峰。山下众流泉导,湍石激波,浮险四注。浦阳江又东径石桥,广八丈,高四丈。下有石井,口径七尺,桥上有方石,长七尺,广一丈二尺。桥头有磐石,可容二十人坐。溪水两旁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许丈,溪中相攻,赑响外发,未至桥数里,便闻其声。江水北径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浦阳江又东北径始宁县山之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酉有山,孤峰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通溪,寻上,于山顶树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洁。还复更寻,遂迷前路。言诸仙之所憩宴,故以坛宴名山。峤北有浦,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侵窃,必为蛇虎所伤。北则山与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事备谢康乐《山居记》。浦阳江自山东北,径太康湖,车骑将军谢玄田居所在。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趋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沓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堕水,甓有隐起字云:筮吉龟凶,八百年,落江中。谢灵运取甓诣京,咸传观焉。乃如龟繇,故知冢已八百年矣。浦阳江又东北径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周嘉上书,始分之。旧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晋中兴之初,治今处。县下有小江,源出山,谓之浦,径县下西流注于浦阳山,下注此浦。浦西通山阴浦而达于江。江广百丈,狭处二百步,高山带江,重荫被水,江阅渔商,川交樵隐,故桂掉兰枻,望景争途。江南有故城,大尉刘牢之讨孙恩所筑也。江水东径上虞县南,王莽之会稽也。本司盐都尉治,地名虞宾。《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孰是?县南有兰风山,山少木多石,驿路带山;傍江路边皆作栏干。山有三岭,枕带长江,苕苕孤危,望之若倾。缘山之路,下临大川,皆作飞阁栏干,乘之而渡,谓此三岭为三石头。丹阳葛洪遁世居之,基井存焉。琅邪王方平性好山水,又爱宅兰风,垂钓于此,以永终朝。行者过之,不识,问曰:卖鱼师,得鱼卖否?方平答曰:钓亦不得,得复不卖。亦谓是水为上虞江。县之东郭外有渔浦湖,中有大独、小独二山。又有覆舟山。覆舟山下有渔浦王庙,庙今移入里山。此三山孤立水中。猢外有青山、黄山、泽兰山,重岫叠岭,参差入云。泽兰山头有深潭,山影临水,水色青绿。山中有诸坞,有石健一所,右临白马潭。潭之深无底,传云创湖之始,边塘屡崩,百姓以白马祭之,因以名水。湖之南,即江津也。江南有上塘、阳中二里。隔在湖南,常有水患。太守孔灵符遏蜂山前湖以为埭。埭下开渎,直指南津。又作水楗二所以舍,此江得无淹溃之害。县东有龙头山,山崖之间有石井,冬夏常冽清泉,南带长江,东连上陂。江之道南有《曹娥碑》。娥父旴,迎涛溺死,娥时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号踊江介,因解衣投水,祝曰:若值父尸,衣当沉。若不值,衣当浮。裁落便沉,娥遂于沉处赴水而死。县令度尚,使外甥邯郸子礼为碑文,以彰孝烈。江滨有马目山,洪涛一上,波隐是山,势沦嵊亭,间历数县,行者难之。县东北上,亦有孝子杨威母墓。威少失父,事母至孝,常与母入山采薪,为虎所逼,自计不能御,于是抱母,且号且行,虎见其情,遂弭耳而去。自非诚贯精微,孰能理感于英兽矣。又有吴渎,破山导源,注于肯江。上虞江东径周市而注永兴。《地理志》云:县有仇亭,柯水东入海。仇亭在县之东北十里江北,柯水疑即江也。又东北径永兴县东与浙江合,谓之浦阳江。《地理志》又云:县有萧山,潘水所出,东入海。又疑是浦阳江之别名也,自外无水以应之。浙江又东注于海。故《山海经》曰:浙江在闽西北入海。韦昭以松江、浙江、浦阳江为三江。
水经注卷四十 斤江水
斤江水出交阯龙编县,东北至郁林领方县,东注于郁。
《地理志》云:径临尘县至领方县,注于郁。
容容、夜、湛、乘、牛渚、须无、无濡、营进、皇无、地零、侵离、侵离水出广州晋兴郡,郡以太康中分郁林置。东至临尘,入郁。
无会、重濑、夫省、无变、由蒲、王都、融、勇外,此皆出日南郡西,东入于海。容容水在南垂,名之,以次转北也。
右二十水,从江已南至日南郡也。
嵩高为中岳,在颖川阳城县西北。
《春秋说题辞》曰:阴含阳,故石凝为山。《国语》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崧。合而言之为崧高,分而名之为二室,西南有少室,东北有太室。《嵩高山记》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云有自然经书,自然饮食。又云:山有玉女台,言汉武帝尝见之,因以名台。
泰山为东岳,在泰山博县西北。
岱宗也。王者封禅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检之事焉。霍山为南岳,在庐江灊县西南。
天柱山也。《尔雅》云:大山宫,小山为霍,《开山图》曰:其山上侵神气,下固穷泉。
华山为西岳,在弘农华阴县西南。
《古文》之惇物山也。
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东南。
砥柱山在河东大阳县东河中。
王屋山在河东垣县东北也。
昔黄帝受丹诀于是山也。
大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
王烈得石髓处也。
恒山为北岳,在中山上曲阳县西北。
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也。
大禹凿其石,夹右而纳河,秦始皇、汉武帝皆尝登之。海水西侵,岁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
析城山在河东濩泽县西南。
大岳山在河东永安县。
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东南。
龙门山在河东皮氏县西。
梁山在冯翊夏阳县西北河上。
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
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
汧山在扶风汧县之西也。
陇山、终南山、惇物山在扶风武功县西南也。
西倾山在陇西临洮县西南。
《禹贡》中条山也。
冢山在陇西氐道县之南。
南条山也。
鸟鼠同穴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
郑玄曰: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鸟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鸟名为,似鸡而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鼠内而鸟外。孔安国曰:共为雌雄。杜彦达曰:同穴止宿,养子互相哺食,长大乃止。张晏言不相为牝牡,故因以名山。
积石在陇西河关县西南。
《山海经》云:山在邓林东,河所入也。
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
县在姑臧城北三百里,东北即休屠泽也,《古文》以为猪野也。其水上承姑臧武始泽,泽水二源,东北流为一水,径姑臧县故城西,东北流,水侧有灵渊池。王隐《晋书》曰:汉末,博士燉煌侯瑾,善内学,语弟子曰:凉州城西,泉水当竭,有双阙起其上。至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条茂,起学舍,筑阙于此泉。太守填水,造起门楼,与学阙相望。泉源徙发,重导于斯,故有灵渊之名也。泽水又东北流径马城东,城即休屠县之故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谓之马城河,又东北与横水合,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凉州治。《地理风俗记》曰:汉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迁于冀,晋徙治此。王隐《晋书》曰:凉州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及张氏之世居也,又增筑四城,箱各千步,东城殖园果,命曰讲武场,北城殖园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宫殿。中城内作四时宫,随节游幸,并旧城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门。大缮官殿观阁,采绮妆饰,拟中夏也。其水侧城北流,注马城河。河水又东北,清涧水入焉,俗亦谓之为五涧水也。水出姑臧城东,而西北流注马城河。河水又与长泉水合,水出姑臧东揟次县,王莽之播德也。西北历黄沙阜,而东北流注马城河,又东北径宣成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平泽、晏然二亭东,又东北径武威县故城东。汉武帝太初四年,匈奴浑邪玉杀休屠王,以其众置武威县,武威郡治。王莽更名张掖。《地理志》曰: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届此水流两分,一水北入休屠泽,俗谓之为西海;一水又东径百五十里入猪野,世谓之东海,通谓之都野矣。
合离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
合黎山也。
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
居延泽在其县故城东北,《尚书》所谓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与水流行也。亦言出钟山,西行极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两石相打,则水润。打之不已,润尽则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数丈,径日不灭。有大黑风,自流沙出奄之,乃灭,其石如初。言动火之事,发疾经年,放不敢轻近耳。流沙又径浮渚,历壑市之国,又径于鸟山之东,朝云国西,历昆山西南,出于过瀛之山。《大荒西经》云: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径夏后开之东,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焉。又历员丘不死山之西,入于南海。
三危山在燉煌县南。
《山海经》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圆百里,在鸟鼠山西,即《尚书》所谓窜三苗于三危也。《春秋传》曰: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瓜州,地名也。杜林曰:燉煌,古瓜州也。州之贡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瓜州之戎并于月氏者也。汉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南七里有鸣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
即冀县山,有石鼓,《开山图》谓之天鼓山。九州害起则鸣,有常应。
又云:石鼓山有石鼓,于星为河鼓,星动则石鼓鸣,石鼓鸣则秦土有殃。鸣浅殃万物,鸣深则殃君王矣。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
《汉书》以为渎山者也。
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
是山也,谷水出其北林也。
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
东条山也。卞和得玉璞于是山,楚王不理,怀璧哭于其下,王后使玉人理之,所谓和氏之玉焉。
内方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
《禹贡注》:章山也。
大别山在庐江安丰县西南。
外方山,崧高是也。
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
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
衡山在长沙湘南县南。
禹治洪水,血马祭衡山,于是得金简玉字之书。按省玉字,得通水理也。九江地在长沙下巂县西北。
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之东。
东陵地在庐江金兰县西北。
敷浅原地在豫章历陵县西。
彭蠡泽在豫章彭泽县西北。
《尚书》所谓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也。
中江在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
北江在毗陵北界,东入于海。
峄阳山在下邳县之西。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也。
县即王莽之犹亭也。《尚书》殛鲧于羽山,谓是山也。山西有羽渊,禹父之所化,其神为黄熊以入渊矣。故《山海经》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羽郊者也。
陶丘在济阴定陶县之西南。
陶丘,丘再成也。
菏泽在定陶县东。
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
菏水在山阳湖陆县南。
蒙山在太山蒙阴县西南。
大野泽在山阳巨野县东北。
大邳地在河南成皋县北。
《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邳,然则大邳山名,非地之名也。明都泽在梁郡睢阳县东北。
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县西南。其一在郫县西南,皆还入江。荆州沱水在南郡枝江县。
三澨地在南郡邔县北沱。
《尚书》曰:导汉水,过三澨。《地说》曰:沔水东行,过三澨合流,触大别山阪。故马融、郑玄、王肃。孔安国等,咸以为三澨,水名也。许慎言:澨者,埤增水边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左传》:文公十有六年,楚军次于句澨,以伐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师于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马戍败吴师于雍澨。昭公二十三年,司马薳越缢于薳澨。
服虔或谓之邑,又谓之地。京相璠、杜预亦云:本际及边地名也。今南阳、淯阳二县之间,淯水之滨,有南澨、北澨矣。而诸儒之论,水陆相半,又无山源出处之所,津途关路,惟郑玄及刘澄之言在竟陵县界。《经》云邔县北沱,然沱流多矣,论者疑焉,而不能辨其所在。
右《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凡六十。
谢选骏指出:我十几岁的时候初读《水经注》,惊叹古代中国有那么复杂的水系、那样丰富的水源,于是想象古代的水草丰茂和人杰地灵,慨叹当代的中国凋敝、万马齐喑,决心复兴文明、再造中国,让中国的秀美超乎欧洲。
网文《水经注》报道: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许多资料。
赏析
《水经注》一书首见于《隋书·经籍志》,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高抱相逢各绝尘, 水经山疏不离身”,可见唐代已大为流行。至北宋时已经缺5卷。清代王先谦认为郦道元注《水经》的目的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右”。《水经》记载的河流仅137条,大量的支流被忽略了;《水经注》则记录更小的支流,所以《注》里记述的大小河流竟多至1252条,是《水经》的近10倍,《渐江水》原本只有“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余杭,东入于海”十六字,《水经注》中的注解竟长达六千字。此外还有五百多处湖泊和沼泽,湖泊类型名称有14个,即湖、泽、海、坈、陂、浦、渊、潭、池、薮、渚、塘、淀、沼等。二百多处泉水和井水等地下水,伏流有三十余处,瀑布六十多处,岩溶洞穴四十六处,温泉三十一处,各种桥梁超过九十座,津渡亦有九十余处;建筑方面记有中外古塔三十多处,宫殿一百二十余处,各种陵墓二百六十余处,寺院二十六处。而且观察得也很仔细,例如对温泉温度分5个等级,依次为“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倍甚”和“炎热奇毒”。有些地方详细记下了河谷的宽度、河床的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等,如洞庭湖“湖水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华池“池方三百六十步”,黄河孟津河段的冰层厚度“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
〈河水〉一篇,专讲黄河及其上游水系,是《水经注》全书最长的一篇,凡五卷,占《水经注》全文的七分之一,《水经注》对二次黄河改道称之为“大河故渎”和“王莽河”。〈河水〉卷五甚至描述了古印度的恒河、印度河和孟加拉湾的水文地理。
《水经注》不仅讲河流,还详细记载了河流所经的地貌、地质矿物和动植物,所记矿物如金、银、铜、铁、锡、汞等,非金属矿物有雄黄、硫黄、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有20余种,岩石19种。《水经注》中记载了许多古生物残骸化石和遗迹化石,渭水上游成纪县(今甘肃庄浪县)僵人峡还有人类化石。后世可以从中了解古代的耕作制度、古代植物种类和植被分布,动物的地区分布及其活动的季节性,以及古人如何利用它们取得经济效益。《水经注》还载录了不少古代的陵墓以及墓前碑刻。
《水经注》所记载的地名高达二万处左右。清人钱大昕发现汉初分封的侯国,在班固的《汉书》中已经记载不完全了,但《水经注》里竟能索得十之六七。
郦道元写景文字,遣词精当,能以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不同性格的山水,仅就描写瀑布,它所用的词汇就有:泷、洪、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波、颓波、飞清等,多收录生动优美的故事神话、人物典故、民俗物产、人文遗迹、建置沿革、民间歌谣、谚语方言,“词组只字,妙绝古今”,引书多达437种,辑录汉魏金石碑刻350种。唐代李白、杜甫的诗篇里,都吸收了《水经注》的艺术滋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文章实脱胎于《水经注》。宋初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引用此书甚多。宋朝苏轼在《寄周安孺茶诗》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清朝人刘献廷称此书为“宇宙未有之奇书”。丁谦推此书为“圣经贤传”。
失误
《水经》因循黄河河源为昆仑山的错误,卷一说:“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海水。”唐代杜佑在《通典》说它“灼然荒唐”,宋代欧阳忞的《舆地广记》亦明确指出其黄河河源问题上的“纰缪”。卷十四《濡水》:有“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一语,并说:“然卑耳之川若赞溪者,亦不知所在也。”郦道元推断“赞水”在汉朝时已经“苞沦洪波”,清人赵一清还认为赞水是辟耳山的拘夏溪。事实上,这都是以讹传讹,“有赞水者”指的是赞引渡水之人,清人孙诒让指出此文见诸于房玄龄注《管子?小问》就解释过这个问题。
由于郦道元是北朝人,未必能亲临南方水系,记录不免简略,有不少错误;卷二十九〈沔水〉写沔水(今汉江)“又东至会稽余姚县,东入于海”,是重大错误;事实上,《水经注》记载的北方诸水,错误也不少。陈桥驿曾以卷十四《濡水》一篇为例,经“濡水从塞外来,东南过辽西令支县北”注中,注文对濡水发源的记载,即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又由于受到《山海经》、《穆天子传》的影响,《水经》甚至有荒诞不经的内容,例如称济水“三伏三见”,《尚书·禹贡》最早提出“三伏三见”的特性,甚至《梦溪笔谈》亦载:“今历下凡发地皆是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东阿亦济水所经”;卷三十九《庐江水》,则是一条不存在的河流,很明显是受到《山海经》的误导。郦道元以岷江为长江之发源,这是受到《尚书·禹贡》的误导。大陆郦学专家陈桥驿甚至认为郦道元并没有到过三峡,实是参考袁山松的《宜都记》。《水经注》喜引奇文,有时并不加以考订,清人全祖望称其“过于嗜奇,称繁引博”,凌扬藻也说“但嗜奇博,读者眩焉”,卷一还包括印度河和恒河的上源在内,也存在不少错误,明代杨慎称其“泛引佛经怪诞之说,几数千言,亦赘已”,周婴亦提出过批评:“皆蹑法显之行踪,想恒流之洄洑,其间水陆未辨,道里难明,所计差池,厥类亦众。”,黄宗羲亦称“开章河水二字注以数千言,援引释氏无稽,于事实何当,已失作者之意”;章巽在其《水经注和法显传》一文详列错误。《水经注》说:“洹水出上党泫氏县。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也”,也是错的,洹水应发源自河南省林州市的林虑山,最早在《后汉书·林虑》条下晋徐广作注即说:“洹水所出,苏秦会诸侯盟处”;光绪八年(1882年)山西《长子县志》即指出《水经注》的错误:“案洹水出林虑山,东流入淇,去长子甚远,郦注未核”。
郦学研究
明、清学者十分重视《水经注》,对研究《水经注》的学问称之“郦学”。郦学是指针对郦道元的《水经注》的研究,一般可分三大学派:考据学派、词章学派以及地理学派。另外还有一宗戴震校勘《水经注》时卷入抄袭赵一清成果的百年公案。目前陈桥驿著《郦道元评传》可视为研究郦道元的典范著作。
《水经注》不同版本中,以《永乐大典本》、《水经注笺》、《七校水经注》、《水经注释》、《水经注武英殿聚珍本》、《合校水经注》及《水经注疏》为最著名。胡适曾经用二十多年的光阴研究《水经注》,写有七十余篇的手稿,辑入《胡适手稿》一至六集。
谢选骏指出:“胡适曾经用二十多年的光阴研究《水经注》,写有七十余篇的手稿”——但是不知他有没有进行过地理考察?如果没有实地经验,只有文献梳理,那就不比郦道元更加高明了,也枉费了几十个“荣誉博士”的虚名。
书名
生杀之水
The Water of Life and Death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地址
3101 Hillsborough St.
Raleigh, NC 27607—5436
USA
免费电话
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
ISBN:
定价
US$最低
2021年2月第一版
February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九十四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XCIV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