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7月14日星期三

谢选骏全集第146卷: 与事

 与事

WITH (THINGS)


《外星看地球》第46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46



2021年5月第一版

May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146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146


(另起一页)


内容提要

这是我正在进行的思想实验和语言探索——本书所列的文章,标题都由“与(事)”构成,看看聚合一处,可以产生怎样的效果、并且触发怎样的思维。——例如,“政府发钱与黑社会裸贷”。因此说,“白道”“黑道”虽然各行其道,但却殊途同归——为了他们各自的生存。


Synopsis

This is my ongoing thought experiment and language exploration-the titles of the articles listed in this book are all composed of "WITH (THINGS)". Let’s see what kind of effects and triggers can be produced when they are gathered together Thinking. ——For example, government "relief funds" WITH underworld "naked loans". Therefore, although the "groundworld" and the "underworld" have their own ways, they have achieved the same goal by different routes. ——For their own survival.


(另起一单页)


“外星看地球”,就是“超越地球观察地球”——从一个“对等的位置”而非“从属的位置”来看地球上发生的林林总总的现象。



(以上黑体)


上帝宗教 God Religion《外星看地球》第1卷

宗教战争 Religious Wars《外星看地球》第2卷

天子与人 The Son of Heaven and Human《外星看地球》第3卷

全球策 Global Strategy《外星看地球》第4卷

G2-中美联合体 G2-Chimerica《外星看地球》第5卷

两个世纪的内战 Two Centuries of Civil War《外星看地球》第6卷

病毒瘟疫 Virus Plague《外星看地球》第7卷

从暴民到暴君 From Mob to Tyrant《外星看地球》第8卷

党府论 On the Party Government 《外星看地球》第9卷

废垃论 On Human Waste《外星看地球》第10卷

历史人物 Historical Figure《外星看地球》第11卷

书面人物 Written Characters《外星看地球》第12卷

新闻人物 News People《外星看地球》第13卷

共产党 Communist Party《外星看地球》第14卷

政权杀戮 Regime Killing《外星看地球》第15卷

国家妖孽 National Devil《外星看地球》第16卷

科学与文化战 Science and Culture War《外星看地球》第17卷

历史力学 Historical Mechanics《外星看地球》第18卷

六四余波 The Aftermath of June 4th Massacres《外星看地球》第19卷

蒙古后清黄俄黄犹 Yellow Russian Yellow Jewish《外星看地球》第20卷

民主攘扰 Democratic Disturbance《外星看地球》第21卷

民族交汇 Ethnic Intersection《外星看地球》第22卷

难民行为学 Refugee Behavior Science《外星看地球》第23卷

权力碰撞 Power Clash《外星看地球》第24卷

人民主权与种族主义 《外星看地球》第25卷

社会窃取 Social Steal《外星看地球》第26卷

猪义社会 Pig Right Society《外星看地球》第27卷

书评文论 Book Review《外星看地球》第28卷

台湾中国 Taiwan China《外星看地球》第29卷

网络主权不是主权网络 Internet sovereignty not a sovereign Internet《外星看地球》第30卷


(另起一单页)


文明杀手 Civilization Killer《外星看地球》第31卷

香港事变 Hong Kong Incident《外星看地球》第32卷

犹太渗透 Jewish Penetration《外星看地球》第33卷

战场经济 Battlefield Economy《外星看地球》第34卷

哲学辐射 Philosophy Radiation《外星看地球》第35卷

政治抢夺 Political Robbery《外星看地球》第36卷

联邦制就是更为彻底的封建制 The federal system is a more thorough feudal system《外星看地球》第37卷

美国会发生第二次内战吗 Will there be a second civil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 《外星看地球》第38卷

美国与中国 America and China《外星看地球》第39卷

美国和外国 United States and Foreign Countries《外星看地球》第40卷

中国论 On China《外星看地球》第41卷

中国社会超不稳定 The Extremely Unstable Structure of Chinese Society《外星看地球》第42卷

中外关系 Sino-Foreign Relations《外星看地球》第43卷

自然自我自杀自由 From Nature to Freedom《外星看地球》第44卷

与人 WITH (HUMAN)《外星看地球》第45卷

与事 WITH (THINGS)《外星看地球》第46卷

和 HARMONY《外星看地球》第47卷

是 BE《外星看地球》第48卷

就是 SAME AS《外星看地球》第49卷

不是 NOT《外星看地球》第50卷

不 DO NOT《外星看地球》第51卷

不懂不了不如 NON《外星看地球》第52卷

不会不能不要不知不死 NOWAY《外星看地球》第53卷

十不 NEITHER《外星看地球》第54卷

为何 FOR WHAT《外星看地球》第55卷

什么为什么 WHY WHAT《外星看地球》第56卷

如何怎样怎么也 HOW《外星看地球》第57卷

所谓 SO CALLED《外星看地球》第58卷

多个 MULTIPLE《外星看地球》第59卷

一个 ONE《外星看地球》第60卷


(另起一单页)


目录

001、ABC神学与洋泾浜英语

002、COVID 19与2019年预言

003、爆发力与持久力决定了肉食与素食

004、哺乳动物与世态炎凉

005、超杀眼神与鼠目寸光

006、车祸与种族的关系

007、创新社会与私人财富

008、创造权与所有权

009、大西洋与大西洲

010、地理与地缘

011、登山与朝圣

012、电灯与无神论——爱迪生是商人不是发明家

013、俄国的复国与中国的再次沦陷

014、俄国占领的远东与外蒙古都离不开中国的滋养

015、反民主与伪民主

016、非战之罪与战争罪行

017、概率的频率与周期

018、革命的必然与结果的偶然

019、隔代继承与昭穆制度

020、共享单车与共产中国

021、狗命与狼命

022、狗眼与狼眼

023、股市市值与股市资金的实际比例

024、广告与神话混为一谈了

025、海纳百川与长城精神

026、黑色历史与红色历史

027、黑死病与虚无主义

028、互助与互害

029、家族主义与资源配置

030、假新闻与假现实

031、假新闻与真新闻

032、教皇国与乌托邦

033、精神分析与希腊神话

034、考古家与盗墓贼的诅咒

035、理解力与创造力是此起彼伏的关系

036、历史的神话与现实

037、良心与恐惧

038、流氓国家与国家流氓

039、楼市与亡国奴

040、马列化与土著化都在“去中国化”

041、慢性谋杀与急性谋杀

042、美国与垃圾

043、民主与专制之间

044、名校名牌与亡国奴性

045、挪威的绝望——“圆柱人生塔”与纳粹死亡营

046、诺贝尔肝癌奖与诺贝尔恐怖奖

047、帕金森定律与帕金森症都是“老化的结果”

048、帕累托法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

049、拍脑袋与瞎指挥

050、炮舰政策与强权意志

051、铺满了鲜花与死亡的道路

052、沙特阿拉伯与回教共产主义

053、煽情的抖音与抖音的煽情

054、上川岛与下川岛

055、社会创新与私人财富

056、时间与神话

057、实战与花枪

058、甩锅与被甩锅

059、托管地与避难地

060、威权主义与民主制度的交叉道路

061、文明古国与外来统治

062、文明没落与稿费版权

063、无神论与欢乐颂

064、五眼联盟与中华世界

065、五月花号的神话与现实

066、武昌起义与武汉起疫的地理基础

067、西藏密宗与佛教

068、西域包含了西方与东方

069、消费与施舍

070、行为与后果

071、姓名学与极端主义

072、选举与外行——外交政策为何缺乏连贯性

073、印度支那与大东亚圣战

074、战国中山国与海上琉球国

075、真冒险与假冒险的界限何在

076、政府“发钱”与黑社会“裸贷”

077、政府的保密与公众的灾难

078、政教分离与政教合一的历史循环

079、英美的差异是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差异

080、中兴事件与大国解体

081、盐疗与腌肉

(另起一页)

与事

WITH(THINGS)


《外星看地球》第46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46



【001、ABC神学与洋泾浜英语】


网文《揭秘:中国人最早怎样学英语》报道:

莎士比亚曾在《哈姆雷特》中深情吟诵: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现在中国人也要高声呐喊:To learn or not to learn,that's a question!中国人对于英语的复杂情结已然在教育战线上愈演愈烈。清末以来,英语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另一方面,加强母语教育、减少英语学习负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香港在大学推广英语教学,北京将缩减高考英语的分值。学还是不学?抑或是怎么学?除了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外,英语学习还应该包含更多的内容。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大英帝国特使——马戛尔尼伯爵曾奉命觐见乾隆皇帝,请求互通商贸,却吃了闭门羹,无奈悻悻而返。走时,马戛尔尼抛出一句狠话:“中国在鞑靼人的奴役下,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失望与讽刺之情溢于言表,果不其然,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终于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吉利的商品、货物和资本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随之而来,当然还有英语。

伪满皇族:九五之尊 “压力山大”

清廷的自大与保守,让世人诟病不已。但在伪满清国二百多年的基业中,有2.5位皇帝曾大胆地张开双臂拥抱欧罗巴文化。前者是一手缔造“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其次是在积贫积弱的国运中试图通过“戊戌变法”来扭转时局的光绪皇帝,剩下的半个皇帝就是“亡国之君”宣统了。

康熙在与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逐渐意识到精通俄语与拉丁语人才的重要性。回京后,于1708年设立“内阁俄罗斯文馆”,让八旗子弟“专习俄罗斯文字,以备翻译”。到雍正年间,又从四译馆中分出“西洋馆”,“招满洲青年专修拉丁文”,以《华夷译语·拉氐诺话》作为教材。《华夷译语》本是洪武年间官方编纂的一部蒙汉对译辞书,后来逐步扩充收录语种,成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外文译汉文的官方辞书。可笑的是,《华夷译语》沿袭了历史上汉译佛经的体例——外文词条都是以汉文注音,如“Don't answer at random”注音为“洞脱,唵五史为,阿脱,而蓝道姆”,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两个世纪后,康熙的八世孙光绪皇帝就聪明多了。极具维新思想的光绪英语学习热情很高,每日清晨四点就开始上课,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表现出相当的悟性,但口语却糟糕至极。他计划用英语做新年献词,并致函各国公使。无奈,公使们不给面子,纷纷婉言谢绝。虽然不得已身为“傀儡”,但这位思想开明又颇具叛逆精神的青年单单是敢于以身作则、带头学英语的胆识就值得人们称赞。他以九五之尊带头学习“呕哑嘲哳难为听”的“蛮语”,提高了英语在宫中的地位,紫禁城内很快掀起了学英语的时尚,就连慈禧老佛爷最后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1917年6月,张勋率领五千辫子兵在北京拥护溥仪复辟。虽然复辟闹剧很快消停了下去,但是小皇帝的教育问题却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李鸿章之子李经迈适时向小朝廷推荐苏格兰人庄士敦担任帝师,教授溥仪英语。溥仪对英语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第一年主要学习英文单词和一些浅显的口语对话,用的课本是《英文法程》;随后开始读《伊索寓言》、《金河王》、《爱丽丝漫游记》以及许多英文的短篇故事和西洋历史、地理;庄士敦还会把日常用语、童话、成语故事和很多儒家经典名言翻译成英文,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溥仪的英语水平进步很快,最后能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庄士敦相当满意。幼年时的英文学习,给溥仪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1945年东京审判时,溥仪面对法官的英文质询,对答如流,不需要戴同声传译的耳机。

学校:中西并进 “寄托”美国

康熙皇帝设立的四译馆和俄罗斯文馆最终成了“摆设”。到了晚清,在外交场合,清政府不得不雇用外国人担任翻译。这些外国人往往是各国使节的翻译,也可能是在华的传教士,但有一点共性是,他们在谈判过程中总是使用各种伎俩为本国谋利益。迫于这种情况,清廷在人奏请下,率先在京沪穗三地设立了同文馆,致力于培养精通外语的高级人才。除此之外,各地的水师、船政、铁道等学堂也纷纷开展外语教学。

京师同文馆于1861年首先设立英文馆。在英语教学上,直接移植当时正在欧洲盛行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中英文互译练习来学习和掌握英语。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浅解辞句、练习句法、翻译条子”,到了高年级,课程则扩大为“翻译选编、翻译公文、练习译文”等内容。同时,学生还得不断地翻译西方书籍,成绩显著者可以得到不菲的奖励。

并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后,这种英文学习法仍没有多大改观。茅盾先生曾回忆他在北京大学预科求学时的经历:“那时候学英语,不像现在从发音规则学起、循序渐进,我们认、读、写英文字像认、读、写汉文方块字一样,先生硬教,学生硬记,天天默写单词,天天背课文……”

不久后,北京大学的老冤家——清华学堂从游美肄业馆中脱胎了。作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必须保证毕业生直接升入美国大学后,能够顺利地适应在美生活和学习,因此,这里的英文教学直接采用美国模式,学校实行严格的考试和淘汰制,定期举行期考、月考,每日都有口试,口试成绩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如果学生国学不及格,西学及格,仍然可以毕业;如果西学没有及格,国学即使分数再高也毕不了业。同时,清华学堂还非常注重英语氛围的营造,校园内的演讲会、辩论会、戏剧、演出等大多数都是用英文进行,各类告示与刊物也全用英文书写,甚至在校医院看病、唱校歌都得使用英语。在这种沁润似的英语教学法培养下,清华园先后走出了“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和“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

在官办学堂如火如荼地培养新式人才之时,教会学校也在中国各地悄然生长。作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大型西式学校,马礼逊学校对中国传统私塾教育持批判态度,校长布朗自诩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训练整个人,包括德、智、体”,因而马礼逊学校的英语教学注重系统性和计划性,并能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在教学上,学校反对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做到“不须远征,而自能使学生明白了解”。表现优秀的学生,更有机会赴美留学,中国留学的先驱、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官员:“佶屈聱牙” 汉字注音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是中国维新思想的先驱。他很早就意识到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为此,他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

为了获得关于西方的第一手资料,55岁时,林则徐开始自学英语。怎奈当年没有音标,林则徐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一年十二个月的名称、常用的专有名词、英文数词、各种外币单位及英美等国驻粤官员的姓名都在林则徐的背诵范围内,但佶屈聱牙的英语发音着实让林则徐为难了一番,为了便于记忆,他利用汉字给英文单词注音,比如在China的后边注上“柴诺”,doctor后注“诺克拓”,trade注“吐烈”。

到了晚清,皇权已被架空,国家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汉族地主阶层的手中。虽然李鸿章丧权辱国,但他仍然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是著名外交家,他不会外语,却深谙“临时抱佛脚”之道:每每出使之前,都会找翻译学几句寒暄语,现学现卖,倒也应酬得来。

有一次出使沙俄之前,李鸿章又请来翻译,想重操故技。怎奈俄汉发音差异巨大,李鸿章怎么也记不住。最后,索性直接在随身携带的扇子上,用汉语记录了俄语发音:“请坐——杀鸡切细”(Садитесь),“谢谢——四包锡箔”(Спасибо),“再见——大四位达理也”(Досвидания)等等。虽说方法不考究,但沟通效果却不差。二战后的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也用现学的俄语向斯大林打招呼,结果斯大林听了之后毫无反应,倒是苏方的翻译打破僵局,询问丘吉尔:“首相阁下,您说的英语,怎么我一句也听不懂呢?”

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就将这种用汉语注音学习法发扬至极。《翁文恭公日记》记载:“诣总理衙门,群公皆集。未初,各国来拜年。余避西席,遥望中席,约有廿余人,曾侯与作夷语,啁啾不已。”毕竟不是正规的教育,虽然此时的曾纪泽可以“啁啾不已”,但是真正的美国人说他的英语确实“流利但不合文法”。

文人:口诵笔译 终成“温拿”

政客们纷纷攘攘,东一棒槌、西一榔头的汉字注音学习法,只能Chiglish味儿十足。真正值得当代人追逐崇拜的,应当是民国的学院派文人。

虽说“辫子教授”辜鸿铭屡屡被自由主义者们骂成“老古董”,但在英文水平上,讥讽者们却很难望其项背。辜鸿铭10岁时就随义父布朗在苏格兰接受严格的德文和英文教育。布朗虽是英国人,但他的教法更神似中国的私塾教育——死记硬背。他要求辜鸿铭背诵《浮士德》,却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这样,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糊涂地把一部《浮士德》背了下来。到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

之后,辜鸿铭开始了半月学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英文学习计划。天资聪明的辜鸿铭越背越快、过目不忘,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翁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此时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此时打下的扎实基础,对辜鸿铭日后在古希腊文、拉丁文、法文、俄文、意大利文等九种语言文字上的建树功不可没。辜鸿铭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语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英语的妙法,他回答得很简单:“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作为一名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学者和文学家,林语堂的英语学习法自有其特点,朴朴素素、简简单单地总结起来,就是注重口语训练。林语堂认为学英语必须有全句的观念,“不能专念于单字。学时须把全句语法、语音及腔调整个读出来”;“口讲必须重叠练习”,使“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吸收英文的句法,久而久之,自然顺口。到了顺口之时,英文句法已在不知不觉之间学来,比写作时算什么主格宾格强得多了”;“口讲的话都是自自然然说出来的,少有堆砌奇字、矫揉造作之弊,因为口讲应答之间,不容你刻意求工”。

对于沪上小姐张爱玲来说,提高英文的好方法就是不断地把自己的习作由中文译成英文,再由英文译成中文,并尽量避免重复的词句。反反复复,英语水平就会大有提高。张爱玲在港大的求学岁月里,将这种翻译学习法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为了让英文写得地道纯熟,她狠狠心三年没用中文写东西,甚至通信用的也是英文。留过洋的姑姑对她的英文功底很是佩服,说她,“无论是什么英文书,她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译本物理或是化学书。”三年工夫没有白费,看来,正应了张爱玲在《十八春》里说的那句话——“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商人:英汉夹杂 “洋泾浜”语

当中国人在地球的一端摇头晃脑地背诵着“How do you do”时,地球的另一端,美国人早已用“Long time no see”相互寒暄。昔日的古典雅言正在逐渐淡出美国人的口语,Chinglish竟成了一时的风尚。其实,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英语,最早可以上溯到中国商人的口齿间。

自《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中国东部沿海及长江沿线各港口陆续开放。一时间,外商云集,仅上海一地,刚刚开埠一个月,就有11家洋行,1847年增至39家,1854年激增至120多家。贸易量的不断攀升,让中国各地的商贩们趋之若鹜。

然而,由于精通商贸英语的外事人才紧缺,也为了能顺利跻身上流社会,商人们不得不硬着头皮自己学起了英语。在与外商交谈时,连估带猜、中英夹杂,再融入些上海口音,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混合语。因为当时上海的商业机构多聚集在英法租借的界河洋泾浜的两岸,于是人们把这种“四不像”似的语言称为“洋泾浜英语”。

商人们说的洋泾浜英语中有着深刻的汉语烙印,姚公鹤先生就曾说过:“洋泾浜话者,用英文之音,而以中国文法出之也。”“洋泾浜”英语把rice(大米)说成lice,把fish(鱼)说成fis,把have(有)念成hab,very few 念成welly few。若是说起整句话来,现代的人估计更是摸不着头脑,曾有一位年轻的先生去拜访两位女士,中国仆人很严肃地告诉他:That two piecey girls no can see. Number one piecey top side makee washee,washee. Number two piecey go outside,makee walkee,walkee(那两位姑娘您现在一个都不能见。年龄大的一位正在楼上洗澡,年龄小的一位不在家,请您赶紧走开,赶紧走开)。

即便如此,但千万别以为“洋泾浜英语”就是下里巴人的专利。董桥先生曾提到他有一次跟老上海喝茶,听到邻座有人很谦虚地对他的茶友说:“我只会说洋泾浜英文!”那老上海忍不住小声说:“他也配?”哈哈,可见正宗的洋泾浜也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的专用语!

当然,“洋泾浜英语”并非上海特有,在广州、澳门、哈尔滨、台湾等地也出现了汉语与当地通行外语相结合的洋泾浜语。1949年之后,中国各地相继解放。在上海,洋泾浜英语也丧失生存土壤,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不要以为“洋泾浜英语”就此绝种,你早上吃的“吐司”(toast)、喝点“咖啡”(coffee)、抽的“雪茄”(cigar)、坐的“的士”(taxi)、穿的“派克大衣”(parka)都是“洋泾浜”。当然,你很快还会在英语中见到dama(大妈)与tuhao(土豪)。

谢选骏指出:“中国人最早怎样学英语”并不孤立,在“中国人怎样信基督教”的领域,也有类似现象出来。这就是我所说的“ABC神学”。“ABC神学”认为中国古代也有自发产生的基督教,甚至《四书五经》里就有,这可比正宗的基督教产生的时间还早,如此说来,基督教也就是中国人发明的了。还有人认为,《老子》里的“圣人”就是“耶稣基督”,因为《老子》的作者肯定是在公元前,那么《老子》就不仅是“第五福音书”了,而且是“最早的福音书”了。凡此种种,都属于“ABC神学”。“ABC神学”来自“ABC考证法”,其特点是:

“文献A中的象形文字X,在文献B中,看起来象是象形文字Y,而Y在文献C中看起来又象是象形文字Z,那末,X和 Z便可以互相替代。许多中国学者用这种寻求方法,在解释古代文献方面创造了奇迹。但同时,这种方法的滥用,却使他们得出了完全不可靠的结论。”

“ABC神学”建立在“ABC考证法”的基础上,用中国哲学和中国宗教来解读西方哲学和基督教义——这不是和用汉字来注音英语,异曲同工吗?

ABC神学与洋泾浜英语,本是半路出家者的无奈,但千万不要停留在这种无奈里,更不要自欺欺人,把这种无奈当做一种自豪,否则就会永远长不大了,永远长不大并非长生不老,只会变成侏儒。



【002、COVID 19与2019年预言】


《肺炎疫情:电影〈传染病〉纯属巧合还是好莱坞预言成真》(BBC 2020年3月11日)报道:

2011年,一批英美电影大明星主演了有中国背景的《传染病》(Contagion),似乎早已预言了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席卷全球的灾难。好莱坞影片《传染病》(Contagion)2011年公映时票房表现一般,但现在不但再度走红,还比当初要火爆,据信主要原因是当下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10年前影片的情节和今天的现实有不少令人惊诧的相似之处。但那是纯属巧合呢,还是编剧导演先知先觉?

这部片子有不少影星,有中国元素,还似乎警世预言般预见到了武汉新冠肺炎疫情,还对时下这场席卷全球的灾难提出过警告。

在这部影片中,由好莱坞明星格温妮斯·帕特罗(Gwyneth Paltrow,又译桂莉芙·柏德露)饰演的一名女商人到中国出差时感染了一种神秘而致命的病毒后不治身亡。之后,病毒在全球流行,世界各地爆发医疗卫生危机。《传染病》中的病毒、传染、防疫、假药、人性的光辉和阴暗,有不少都在2020年新冠疫情中得到折射。

而在新冠病毒疫情开始席卷欧美之际,帕特罗2月26日在从美国飞往巴黎的飞机上,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贴出了一张自己戴着口罩的照片。她发帖说:“在去巴黎的路上。偏执?审慎?恐慌?冷静?大疫?宣传?帕特罗只不过是在飞机上戴着这个东西睡觉了。”这位有600万Instagram粉丝的女演员写道:“我演过这部电影。保持安全。不要握手。经常洗手。”好莱坞大明星格温妮斯·帕特罗和马特·达蒙等出演了《传染病》。 

电影和现实的相似之处——电影《传染病》的故事和10年后发生的现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帕特罗饰演的角色在跟一位香港厨师握手时传染了名为MEV-1的病毒;这名厨师曾经处理过一只被蝙蝠感染的屠宰猪。然后,她成为超级传染者,乘飞机飞回家,病得很重,没多久就病故,她的儿子受感染后很快也去世了。但是,由马特·达蒙(Matt Damon)饰演的丈夫被发现对这种病毒有免疫力。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医疗卫生专家认为,新冠肺炎始于中国武汉市的动物对人的传播,2019年12月疫情爆发。人们甚至认为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最初的宿主也是蝙蝠,就像2002-03年的萨斯疫情一样。然后,它通过另一个物种传染人类。

病毒传染问题——目前关于到底是什么动物传染给人的问题并没有共识(电影《传染病》中是猪),但中国专家们曾表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可能是这次疫情的一个传染源。

与目前称为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株一样,电影中虚构的病毒也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或接触受污染的表面传播的。

电影中的虚构病毒和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病毒都导致呼吸系统问题,但电影中MEV-1病毒是基于一种称为Nipah的真实病毒的衍生物,它不是来自同一系列的病毒Covid-19。

如同电影《传染病》一样,一些医疗卫生专家认为,新冠病毒开始于中国武汉市的动物对人的传播。 

病死率比较——目前新冠病毒疫情远没有电影中虚构病毒那么致命。在影片中,角色经常提到25%的死亡率,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新冠病毒Covid-19的病死率目前被认为在3.4%左右。在电影《传染病》中,MEV-1一个月内在全世界造成2600万人死亡。现实中,疫情在中国首次爆发3个月后,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数尚未达到4000人。

与电影《传染病》最近似的历史疫情,是1918-1920年的西班牙流感大爆发,当时有超过5000万人死亡。如同电影《传染病》一样,在蝙蝠身上发现新冠病毒。 

防疫措施——电影《传染病》中,当专家怀疑爆发了疫情时,流行病情报机构(这是一个真正的组织)的工作人员被派去识别和隔离感染者。在电影中,美国芝加哥市被封锁隔离。在现实中,中国大规模封城抗疫,意大利现在也全国封城,试图控制新冠病毒蔓延。

电影《传染病》10年后突然重新受到影迷关注,让斯科特·伯恩斯大吃一惊;电影剧本是他写的。他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编写《传染病》一片的最初想法是表明现代社会容易受到这种疫情爆发的冲击。

社会恐惧和连锁反应——伯恩斯说,电影《传染病》和新冠病毒疫情之间有无相似性并不重要。他说,更重要和更有意义的是社会反应、恐惧的传播以及这种影响的连锁反应。他也许指的是电影《传染病》中一个特定的角色:一个名叫艾伦·克鲁姆维德的阴谋论博主。

这个由英国影星裘德·洛(Jude Law)扮演的克鲁姆维德散布关于该病毒的毫无根据的谣言,并推动销售一种假药和疗法。在现实生活中,零售巨头亚马逊最近宣布,由于卖家谎称某些商品有助于阻止或治疗新冠病毒Covid-19,该公司已经阻止了超过100万件第3方商品的销售。

美国著名电视推销员吉姆·巴克与纽约州当局发生了争执,此前他推广了用银子制成的补品,作为治疗新冠病毒的方法。目前的新冠疫情还引发了一连串的假新闻,例如,病毒最初是作为化学武器开发的。《传染病》的编剧伯恩斯自己成了阴谋论的目标。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一些人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到他,指责他是控制世界事务的秘密组织的成员。伯恩斯说,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和病毒一样泛滥和危险。电影《传染病》里的病毒致死率目前远高于新冠病毒。 

科学依据——电影《传染病》目前大受欢迎的程度,原因之一是伯恩斯致力于使这个故事从科学角度更可信。在编写剧本时,他曾与病毒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和世卫组织专家进行了讨论。他们给他的一些建议令人心惊。伯恩斯对媒体表示,当他与这一领域的专家交谈时,他们都说,疫情不是是否爆发的问题,而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谢选骏指出:伯恩斯不懂的是,虽然从生物学上说,瘟疫的发生是迟早的事,甚至不可避免;但是,人类对此作出的反应却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就武汉病毒或“COVID 19”我想说的是,“COVID 19”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周年的2019年预言”却是惊人一致的!“COVID 19”和“2019年预言”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网文《甩锅甩出了个中国病毒》(思想之芦 2020-03-19)报道:

中国政府的甩锅战疫,栽赃新冠病毒来源于美国,引起了美国总统川普的愤怒。川普多次明确地把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 川普不是讲究政治正确的人,他寻求的是一个明确、鲜明的符号,能够标明病毒来源何方。其他名字Coronavirus、SARS-CoV-2、2019-nCoV、Covid-19等等,又麻烦,又拗口,而Chinese Virus简洁明快,好记方便。

Covid-19不太好记,但是如果理解成 Chinese Outputed Virus in December 2019, 即中国输出病毒于2019年12月的缩写,就会帮助记忆。

一般来说,简洁,好记的名字最后会流行,所以中国病毒这个叫法也许会流行。当然中国病毒很多,包括生物的、政治的。这个名字有点儿泛指,不如叫中国冠状病毒或者武汉病毒。

别跟我扯什么世卫组织说不要污名化。这场世界级疫情已经证明世卫组织已经完败,只会背书中国。WHO就是CHO (Chinese Health Organization)。

中国驻俄国大使张汉晖前两天刚发完文说:“我们不应忘记,1918年始于美国、带走近亿人生命的西班牙流感让全世界陷入了长期挣扎,埃博拉、猪流感也让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 西班牙流感的政治正确的名字是1918年流感(1918 influenza pandemic)。中国老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喜欢中国病毒这个名字,那就别叫西班牙流感。另外埃博拉病毒也是以非洲刚果的埃博拉河命名的。

顺便提一句,1918年流感的起源地还存在争议。当时几乎是在全球同时爆发,有三个主要的起源地:美国堪萨斯州, 一个位于法国的英国兵营和中国的东北。当时的对流行病的医学跟踪系统没有建立, 历史记载也不完整。考虑当时洲际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邮轮,传播速度不快,真正的起源地很难说。

用病毒和疾病的起源地命名一种病毒和疾病是国际惯例:比如2009年H1N1又叫墨西哥流感,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以西尼罗河命名,莱姆病(lyme)以起源地美国康涅狄格州的Old Lyme县命名,还有前面提到的西班牙流感,埃博拉病毒等等。当地人并没有玻璃心,提出抗议。人人都知道这只跟发源地有关系,不会因此对某一国家,民族或者地区的人产生歧视。

谢选骏指出: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根据圣经启示的“巴比伦之囚”和“苏联七十年”的现代历史,而得出了“2019年中国七十年巨变主题”!——不过就是连我也没有想到,2019年预言竟然是通过武汉病毒——“COVID 19”实现的!所以圣经这样说——“耶和华说:‘我的意念不是你们的意念,你们的道路也不是我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在上帝面前,我永远只有敬畏。



【003、爆发力与持久力决定了肉食与素食】


《揭秘:为什么素食者女多男少?》(BBC 2020年2月20日)报道:

素食人数越来越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素食者(vegetarian)或是纯素食者(vegan)。素食饮食正在横扫全球日益流行起来。人们选择素食或是纯素食出于各种原因,有人觉得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更加健康,还有人选择素食是出于爱护动物以及环保理念等等。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素食或是纯素食者当中,女性人数大大多于男性,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24%的纯素食者是男性。而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北欧的瑞典还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以及全世界的各个角落,男性素食或是纯素食者的人数大大少于女性。当然, 其中原因是多层面的。

男性形象——我们先以2012年麦当劳在中国推出的一个广告片为例。广告中的主角是典型的阳刚男子。他雄伟矫健、怜香惜玉又镇定自如。片尾,在音乐的衬托中该名男子咬了一口汉堡,字幕随之出现:百分之百男子汉,百分之百纯牛肉。从这则广告足以看出其寓意,男人与肉的不解之缘。其实,心理学家们早就注意到纯素食者中女多男少的现象。他们也给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解释。

其中一个可能性与“岌岌可危的男子汉”形象有关,男性总是担心自己不够男子汉。无疑,这就让那些想吃素的男子望而却步,他们担心食素有可能影响自己作为男子汉的形象。因为,从传统上来讲男子是肉食动物,它符合人们对男性的一贯印象。

历史原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心理学家海涅(Steven Heine)认为,这与人类过去的狩猎历史有关。海涅表示,肉一直与危险相关,因为过去人们是通过狩猎来获取肉食的。肉也是一种珍贵食物,特别是在过去的父权制社会中,它象征着一种地位,所以男性有食肉的优先权。同时,19世纪的市场营销也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女性去餐馆就餐已经被社会所接受。于是,餐馆和广告商们赶紧磋商哪种食物更适合女性。最后他们决定,甜点和沙拉更适合女性,牛排则适合男性。这种思维似乎一直被延续到今天。此外,海涅在研究中还发现,如果开一个清单,把一个男性所喜欢的素食产品列出来,然后再详细叙述一下此人的性格和特点,就足以让人觉得此人不够男性化。有些男性也担心如果他们在餐馆中只点沙拉人们会怎么想?

美国另外一位心理学家托马斯女士赞同以上观点。托马斯女士的研究还发现,人们通常认为纯素食男子缺乏男人气。但是,如果人们知道某人是因为身体关系,比如消化问题不得不改吃素食,那人们的态度则会有所改变,不会那么苛刻。

女性更富同情心——女性当中素食者人数更多与女性更富同情心有关,特别是涉及到动物的福祉。别忘了,动物权益保护团体中女性比例高达75%。2018年,美国心理学家泽姆勒(Carolyn Semmler)女士做了一个试验,看看如何解决食肉和爱动物这一两难的问题。泽姆勒女士和她的同事共招集了460名志愿者,并把他们分为两组。研究人员让这两组志愿者选择一道羊肉菜肴。研究人员给其中一组志愿者提供的用餐信息完全是其单纯的营养价值;但是给另一组志愿者提供的信息包括这些小羊是如何饲养和屠杀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有关这些小羊的视频资料。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在开始和结束时填写他们对肉食的感受和态度,看看是否发生改变。“结果非常有意思,” 泽姆勒女士说。

首先,所有女性在了解了动物和肉食之间的信息后感觉都很不好,但男性基本上不受什么影响。其次,在研究结束后,女性总的来说对肉食的兴趣有所减少,但男性却更加想吃肉了。究其原因,其中的一些男子表示,他们认为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想说服他们少吃肉,甚至将来不让人吃肉。基于这个原因,他们表示趁着现在还能吃肉,一定要多吃点。但是,却没有任何一名女性志愿者有这种想法。泽姆勒女士认为,我们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揭开女性纯素食人数更多之谜。

男女态度有别——美国贝拉明大学(Bellarmine University)的罗特格贝尔(Hank Rothgerber)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这跟女性更可能使用“回避”策略有关,即避免把肉食与动物联系起来。但泽姆勒女士的研究显示,男性则更直截了当。他们承认自己喜欢动物,但同时也喜欢吃肉。男人否认动物会感受到痛苦,还用吃肉能让身体更健康作理由,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而吃肉是食物链的一部分。因为男女对吃肉采取的策略不同,因此女性在参加上述的研究时再也无法回避肉食与动物之间的联系,而男性则继续吃肉。最后,还有所谓的“社会主宰理论”。该理论表明,当男性联想起肉是由动物制成时,他们可能会觉得肉食更具吸引力,因为它增强了男性的统治地位和优越感。这与人类的等级社会有关。

肉与主导地位之间的联系不仅涉及动物,而且还延伸至我们自己的物种,即人类。人类学家佩吉·桑迪(Peggy Sanday)1980年代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该研究比较了一些以狩猎为主和以采集野果/野菜为主的两个部落的权力结构。以狩猎为主的文化主要是以肉食为主;以采集食物的部落则是以素食为主。结果发现,以肉食为基础的社会往往更加重男轻女,而以植物为主的社会通常更加平等。当然,正如前面泽姆勒女士所说,人们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真正揭开女性纯素食者之谜。

但总的来说,男女两性之间同理心的差异、男女在对待是否该吃肉这一问题所采取的不同战术以及男性担心吃沙拉会削弱他们的男子汉气都不无关系。最后,有一点是清楚的,随着全球素食人数的上升以及渐成气候,女性素食者显然遥遥领先,占了上风。

谢选骏指出:上述作者相当愚蠢,竟然不懂男性喜欢肉食是因为其爆发力的缘故,相比之下,爆发力不足的女性则更多需要素食,因而女性比男性更有耐心,更富持久力。爆发力与持久力,就是肉食与素食的重点所在。



【004、哺乳动物与世态炎凉】


世态本来就是炎凉的,但是哺乳动物却自小生活在一种恒温的关照之下,于是忘记了宇宙的这一常态。

世态炎凉: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世态:人情世故;炎:热,亲热;凉:冷淡。

世态炎凉:这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人生的绝境中,所体会出来的。他在《指南录·杜架阁》里写道:“昔趋魏公子,今世霍将军,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也索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则表明文天祥虽死,他的经验还是被亡国奴们记住了。 

世态炎凉,阐述了人与人之间有钱有势有权就巴结,反之则冷淡远离的世俗社会的现实。这与“众生平等”的梦想相去甚远,但却是动物世界的实际情况。有人指出:“甚至于家庭成员之间都会表现的如此,丈夫挣下钱了回到家里就很欢喜,否则就面如阴云笼罩;虽然说,妻子希望丈夫能干点,希望嫁之可以过上个小康生活,但是这种喜怒流露于性的心态的确反映出了世俗中人性丑陋的一面。”还有就是作为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普通人一旦儿女的表现不很如意,父母就啰嗦指责甚至谩骂,这其实也是一种世态炎凉的势利。

只是在哺乳动物的某些阶段,幼仔需要抚养的时候,世态炎凉才会暂时受到抑制: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纲(拉丁语: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因其身体被兽毛覆盖,中国古代动物学将其统称为毛虫。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根据这个事实,不难发现,儿童比较容易受到宽容,因为儿童尚能激发哺乳动物的爱护本能。

最早的哺乳动物由似哺乳爬行动物中的兽孔目演化而来。真正的哺乳动物在中生代的三叠纪末期出现,进入新生代后哺乳动物取代恐龙占据生态位优势,演化出今天多样化的哺乳动物种群。

根据目前人类掌握的化石证据,哺乳动物被认为最早出现在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的三叠纪,并于新生代开始繁盛,成为陆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动物至今。

这就是被人称颂的“母爱”的来历。

早期哺乳动物,三尖齿兽目的戈壁锥齿兽,繁衍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有化石证据表明在三叠纪中期,一些兽孔目动物的头骨开始产生了许多新特征。爬行动物由多块骨头构成的下颌演变成单块牙骨,牙齿也从单一外形的牙齿演变为根据在口腔内的位置而具备多种形状。颊骨弓变得更为发达以支持咀嚼肌强化的需要。它们身体的骨骼变得轻盈灵活,四肢直立而不是如同爬行动物一般向体侧伸展。它们具备发育良好的皮毛,因此可能是恒温动物。可以认为它们是正处在过渡到真正的哺乳动物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在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早期的哺乳动物与恐龙几乎在同一时期正式出现了。所以,进化论是错误的,哺乳动物不是由恐龙进化来的。当时君临陆地的大小恐龙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生态位,而早期的哺乳动物的体型微不足道,主要靠昆虫等生息在丛林中的小型猎物维生。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可能因为气候变化而迅速灭绝,而哺乳动物则具备恒温特性,而且他们的小型躯体减少了热量的散失,帮助它们在低温和黑夜中存活了下来。

在古近纪之前所有的哺乳动物体型很小,尽是一类体长12厘米左右,与老鼠体型相仿的小型捕猎者。进入新生代后恐龙式微,于是哺乳动物得以占据更多的生态位,并迅速演化出具备丰富多样性的成千上万个不同物种来。在5000万年前就出现了早期的蝙蝠和鲸;等到了4000万年前,如今在哺乳纲下面的各个目就都基本出现了。

到了第四纪,哺乳动物已经成为陆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动物。虽然冰河期让包括猛犸象在内的一批大型的哺乳动物遭到灭顶之灾,但大部分能存活至今的物种一直就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里是多样化程度最高的一类。他们的身体结构应生存环境的需求而高度特化。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的体重(150吨)差不多是最小的凹脸蝠(2克)的7000万倍。他们的外形也是千奇百怪。例如长颈鹿进化出了2米多长的脖子和能从嘴里伸出45厘米的舌头;大象有一条像人手一样灵活的鼻子;海豚长得跟鱼一样;蝙蝠像鸟类一样为了在空中飞翔而有一双翅膀。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物种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作为一类恒温动物,他们能在较寒冷的环境里保持活动能力,而汗腺等器官可以帮助他们在炎热的环境里控制体温,故能适应各种不同温度和地形的生存环境。从热带草原上的羚羊到极地的北极熊再到高山上的鼠兔和沙漠中的骆驼,到处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虽然他们主要在陆地上生活,也有一些种类已经适应在陆地以外的环境中生活,如飞行的蝙蝠和在海洋里生存的海豹、海豚等。

许多大型哺乳动物一般只会生产少量后代,通过长时间对后代的小心抚育来提高后代的存活几率。而老鼠和兔子等小型哺乳动物一年就可以繁殖2-3代,如果繁殖的幼体全部存活将超过1000只,它们通过这样的快速繁殖来作为物种的一种自我防御方式,提高最终的生存率。澳大利亚本没有兔子,后来欧洲的殖民者带来了24只兔子,在意外野化后现已成为横扫全大陆的入侵物种。

由于哺乳动物的雌性需要对后代幼体进行哺乳,因此家庭的存在变得更加重要,易于形成各色社会群体。多数哺乳动物具备适应能力强、智能较高、行为复杂、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的特点,因此能表现出许多社会行为。它们中有组成庞大复杂社会群体生活的,也有独来独往的。一般来说,植食性动物比肉食动物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化倾向。哺乳动物的社会群体随着环境、季节、繁殖、作息和食物的充足程度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狼、狮子、某些灵长类等会根据家族组成小型群体。而有蹄类动物如羚羊、斑马等则会组成数目巨大的群体,通过鱼群效应、相互协助等方式降低个体被捕食的危险。如猫鼬的群体有明确的分工,一些个体在进食的时候另外一些就在放哨。

一些哺乳动物的社群里存在等级制度,如狼群、象群会有一只雌性的首领带领,斑鬣狗的群体根据等级的划分会有严格的进食先后顺序。群体会因为各种原因(繁殖、争斗、食源不足等)发生成员的加入和离开。大型食草动物中一批常见年轻雄性形成一个单身汉群体,如非洲象。而其他的一些物种则会出现性成熟的雄性游离到其他群体交配的现象,如虎鲸。

哺乳动物的社群里所存在的等级制度,正是人类“阶级社会”的来源。这与哺乳动物的母爱显然不同,所以让人觉得世态炎凉。但是,等级制度和阶级社会其实与母爱是互相依存的。因为所有的母爱都是极其自私的,都在发挥着强化等级制度和阶级社会的作用。



【005、超杀眼神与鼠目寸光】


《超杀眼神!瞪一眼的超然力量》(2016年10月7日 BBC)报道:

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纪念1973年政变的游行示威中,一名示威者用双眼紧盯着防暴警察。

眼神就是力量。要想拥有摄人心魄的如炬眼神,从而降服他人的意志和身体,就必须具备坚强的纪律和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炯炯有神的双眼能够把我们自己镌刻在现实画卷之中,从而强化我们在世界上的存在。

最近,摄影记者卡洛斯·维拉·曼西拉(Carlos Vera Mancilla)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记录下了眼神的力量。1973年9月11日,阿古斯托·皮诺切特(Augusto Pinochet)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时任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这张照片摄于纪念这起军事政变43周年的游行示威中。照片上,一位年轻的示威者毫无惧色地和一名全副武装的防暴警察四目相对,她充满蔑视的目光穿透了警察的面罩。

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位于圣地亚哥公墓门外,这里不仅埋葬着阿连德,还建有皮诺切特统治时期失踪者纪念馆。这张照片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异议人士和政府秩序之间的截然对立。警察和示威者二者瞳孔之间的目光碰撞让我们信服,眼神绝不是一种被动行为,而是一种具有强大变革能力的力量,一种根本性的能量。

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说,“所有伟大而优美的作品都来自无边黑暗中的惊鸿一瞥。”尽管我们时常讨论“看”与“做”、“被动”与“主动”之间的类别差异,但是拉斯金清楚地知道,注视本身就是行动的一种,同时也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写下了如下诗句:“一切目睹耳闻的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它们既有想象所造,也有感觉所知。”当某种事物被观察到后,它就会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不可磨灭的某种其他事物,与此同时,观察者将其打上深深的个人烙印。

在2010年作品《艺术家现场》中,生于贝尔格莱德的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画廊观众对目而视。在这张摄于本周的照片中,示威者和警察之间目光对撞,所产生的画面冲击力甚至远胜更为激烈的肢体冲突,这无疑再次证实了“眼神具备超凡力量”这一论断。在艺术世界里,观众们早已熟知:眼神的重要性仅次于艺术家所描绘的画面主题——这种理念早已被生于贝尔格莱德的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h)2010年作品《艺术家现场》所颠覆。

这次表演场地位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画廊。在持续整整736个小时多的表演时间里,阿布拉莫维奇与任何愿意坐在她对面的观众四目相对,相互凝视着对方的双眼。人类的眼神此刻不再是从属于绘画、雕塑、电影的一个元素,而在生理和心理上像一个首次被发现的微观粒子一样被分离开来,它就像在追溯我们的一项能力,只有依靠这项能力,我们才得以在这个世界上获得生存。

谢选骏指出:这种希特勒一般的超杀眼神,其实就连鸟类也有——它们在孵蛋的时候,正是如此死盯移动的对手,凝神准备……但是当对方猛然一动,它们就落荒而逃了。鼠辈也是如此——它们目光炯炯地,企图有所行动,但终究不过是鼠目寸光罢了。人间的超凡魅力领袖也大抵如是。自然界所承认并尊重的,只是纯然的暴力,超杀眼神只对无力者管用。否则的话,恐龙现在还统治世界呢。



【006、车祸与种族的关系】


车祸与种族,这两者之间有关联吗?

当然有。因为不同的种族性格差异很大,行为方式泾渭分明,因此种族因素对车祸比率产生很大影响。

(一)

网文《从美国的种族问题谈起》无意中涉及了这个问题,但却给出了错的答案:

一、

这次美国总统大选,川普放言无忌,挑战政治正确,引发广泛争议。我们知道,所谓政治正确,本来是美国的一些精英试图加给全社会的一套语言规则或禁忌,旨在反对歧视、保护弱势群体。政治正确脱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九十年代变得相当流行。

政治正确反对各种歧视,首先是反对种族歧视。因为在美国,种族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

美国的种族问题严重吗?严重。就像是美国的车祸严重一样。在美国,每年死于车祸的多达五万余人,平均每天差不多有一百五十人。然而,美国的车祸为什么这么严重?是美国的公路质量特别差吗?是美国人开的汽车特别差吗?是美国的交通规则最不健全吗?是美国人开车最不遵守规则吗?不是,都不是,是因为美国的车太多。同样地,美国的种族问题严重是因为美国的种族最杂最多。事实上,美国在种族问题上的法律和规则是相当公平的;相比之下,一般美国人的种族歧视观念也是比较淡薄的。但是美国的种族问题依然很严重,就因为美国的种族太杂太多。

就拿我居住的纽约市为例。纽约是世界上最不寻常的城市。在纽约,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政治倾向,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就在我家附近的艾姆赫斯特街区,其居民据说来自一百四十几个国家。911世贸大厦的遇难者有两千多人,据统计来自多八十个国家。在这么多民族混居的地方,不同族裔发生摩擦的机会太多了,有这种或那种种族歧视太可以理解了。

下面,我打算从几个方面讨论一下种族歧视的成因。

1964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纪念碑前,发表了他的伟大演说《我有个梦想》。其中一段讲到:“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这话说得多好啊。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会真心赞同。问题是,即使我们真心赞同,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也很难做得到。

原因很简单。看肤色很容易,一眼就看见了,想不看见都不行。看清一个人的品格何其难。如果不靠特殊的情境和事件,那就需要长期的近身接触。如果我们生活在熟人社会,大家都朝夕相处,彼此都知根知底,我们比较容易做到,不是根据皮肤的颜色,而是根据品格的优劣来评判别人以及被别人评判。然而在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太大了,我们与之打交道的人,绝大多数是陌生人;我们不断地与之不同程度互动的,是那些我们了解很少、甚至见都没见过的人,而且这些互动常常是一辈子也只有一两次。对于这千千万万的陌生人或者半生不熟的人,我们无法看清他们的品格;但是在很多情境下,生活又要求我们必须迅速对别人作出判断,以便决定我们用什么态度去对待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只好贴标签了。我们就只好根据某些简单的、一目了然的标记或线索进行归类,再根据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匆匆地给别人做出评判。肤色既然是最容易看到的标记,这就怪不得人们往往会根据肤色做评判了。这实在是很无奈的。

例如性别歧视。假如有一男一女两个学生报考物理系研究生,考分都一样,教授只能取一个。这个教授很可能就会录取那位男生。因为根据他的知识和经验,女性的数理能力一般不如男性。虽然这位女生的考分也很高,但日后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殊不知那位女生有居里夫人那样的天才。如果这位教授和两个考生都很熟悉,那么他就很清楚这个女生远比那个男生更优秀,当然应该录取这位女生。可是这个教授对两个考生都同样陌生,他只能根据一张考卷来决定取舍,所以他只好贴标签,到头来就犯了歧视女性的毛病。

二、

社会认同理论告诉我们,人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某种特性,把自己归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由此产生和这个群体荣辱与共的感觉,并且和其他的个体或群体区别开来。

在这里,我们用来归类的特性,可以是先天的,如种族、肤色、性别,也可以是后天的,如文化(包括语言)、国籍、职业或身份、宗教信仰、政治观点或党派。在这些归类的特性中,有些特性是不可改变的或基本上不可改变的,如种族、肤色、性别,有些是可以改变的,如职业或身份、宗教信仰、政治观点或党派。

一个人具有的特性很多,因此他可以根据不同的特性而把自己归属于不同的群体,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有多种社会认同。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会对自己的某一种认同特别有感受,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又会对另一种认同特别有感受。比方说,我在中国的时候,对自己是黄种人、是汉人的感受就很淡,因为社会认同就是根据某种特性和别人、和别的群体相区分,我既然生活在黄种人、生活在汉人的汪洋大海之中,周围几乎没有其他肤色、其他民族的人,我的黄种人或汉人的特性一点也不“特”,和周围的人一点没有“别”,所以我就不会对自己是黄种人是汉人特别有感受。等我到了美国后,周围大多数人都是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我对自己是黄种人是汉人就特别有感受了。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不消说,这种感受只有人在异国他乡才会产生。如果是在家乡在本乡,整天见到的全都是老乡,没有人会因此而整天眼泪汪汪的。

因为人总是要把世界分为“我们”和“他们”,这就可能引发“我们”和“他们”的矛盾与冲突。在主义流行时,按主义分,在阶级斗争理论流行时,按阶级分。过去不少人以为,仅仅由于人类分裂不同的阶级,所以社会才充满冲突;一旦阶级消灭,人类社会便会达到永久的和谐。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看法靠不住。阶级很难消灭。而且,除了阶级的分别外,还有宗教的分别、文化的分别、语言的分别、种族的分别,它们都可能构成彼此冲突的原因。一位美国议员讲过一句俏皮话:“即便有一天,全人类都是相同的人种、相同的宗教、相同的语言、相同的肤色,我也会在中午前想出另一个偏见出来。”这话是不是也有它的道理呢?

有这样一句古老的索马里谚语:“我和索马里反对这个世界;我和我的部落反对索马里;我和我的家族反对我的部落;我和我的兄弟反对我的家族;我反对我的兄弟。”这句谚语表明,对手和同志都是相对而言的。面对更大的对手,原来的对手就成了同志,眼前没有对手了,原来的同志就成了对手。这也就是说,“我们”和“他们”都是相对而言的。面对新的、更大的“他们”,原来的“他们”就成了“我们”,眼前没有“他们”了,原来的“我们”就又分成了“我们”和“他们”。

我们把自己归类于某个社会群体,和别的群体区分开来,由此形成了“我们”与“他们”;我们总是对“我们”的人和事更关心,更感到亲切,而对“他们”的人和事就不大关心,就没有多少亲近感。这都不算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很多人建立社会认同,常常会通过歧视别的群体达到提高自我认同的目的。简言之,很多人就是喜欢拉帮结派,然后党同伐异,从而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很多偏见就是由此发生的,很多歧视就是由此发生的。种族歧视不是唯一的歧视,也未必是最严重、最恶劣的歧视,但是由于种族的差异、肤色的差异是最一望而知、最一目了然的,是最不容易掩盖,也最不容易改变的,因此就是最顽固的一种歧视,最难克服、最难根除的一种歧视。

三、

常听一些在美国的华人抱怨,他们说美国并不像是它标榜的那么种族平等,种族歧视现象还是时有所闻,至于在私下里抱有种族偏见的就更普遍了。所以他们忿忿地说,美国人标榜的种族平等实际上是虚伪的。

这种抱怨当然是有根据的,但可惜把事情的逻辑顺序给说反了。正确的说法是:你看,在美国,有那么多人在骨子里抱有种族偏见,但是公开表现出来的种族歧视却并不太多,而且在制度上法律上几乎做到了种族平等。这该是多么不简单。

如果你要说这是虚伪,这种虚伪岂不是很好吗?要是这么多怀有种族偏见的美国人把他们的偏见都赤裸裸地表现为公开的种族歧视,还要把这种歧视公然写进法律定成制度,那敢情倒是不虚伪了,那岂不是更糟吗?

如果我们对人类社会持一种清醒的、现实的态度,正视人性的种种弱点,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要让世人彻底克服种族偏见几乎是不可能的(想想你自己和你的朋友有几个能做到),我们充其量只能建立一种肯定种族平等的制度和法律,形成一种肯定种族平等的主流舆论,从而限制种族歧视的恶性发作,减少公开的种族歧视现象。

如果你考虑到怀有种族偏见的人是那么多,真正不带种族偏见的人是那么少,而这优秀的少数居然能成功地说服多数,把他们的正确主张变成法律,形成制度,而且还造成主流舆论,使那些心怀偏见的人即便暗地里不以为然表面上却不得不随声附和,即便要搞种族歧视也不得不披上其它冠冕堂皇的外衣而不敢公然为之因此大受限制,你就该知道这是人类理性多么了不起的胜利,你就该为之惊讶赞叹了。

既然一般人的种族偏见是如此根深蒂固,顽劣难除,种族平等的思想又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呢?那无非是利用了人性中的虚伪或曰伪善。法国作家拉罗什福科有句名言:“伪善是邪恶向德性所表示的一种敬意。”邪恶要装出有德性的样子,这说明邪恶自知理亏心虚,这说明邪恶知道邪恶若不加掩饰就在社会上吃不开,这说明社会上存在着来自德性的巨大压力,所以伪善实际上是邪恶向德性表示敬意。美国学者格兰特(Ruth W.Grant)进一步指出:在政治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上,伪善不但是邪恶向美德的致敬,而且它本身就可能是美德,如果和其它可能的替代相比的话。换言之,由于人性的不完美,在某些问题上,能让一般人在公开场合下表现得比较好(即伪善)也就很不错了。如果你硬要祛除这种伪善,你并不能得到真善,而只能导致真恶,彻底的恶。

最后,回到政治正确的问题上来。如前所说,所谓政治正确,是美国的一些精英试图加给全社会的一套语言规则或禁忌,旨在反对歧视、保护弱势群体。政治正确脱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九十年代变得相当流行。如果我们了解到原来美国的种族歧视,包括对华人的歧视有多普遍多严重,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当年民权运动的成就和政治正确话语的流行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只不过就像俗话说的:“教人如同扶醉汉,扶得东倒又西歪。”在一种错误倾向被纠正时,常常又会引出另一种相反倾向的错误。政治正确这一套搞过了头,也造成很多弊端,那当然也是需要纠正的。

谢选骏指出:上文把美国的车祸死亡人数归结为“车多”,是错误的。因为车多车少只能造成死亡总数的多少,不能造成死亡率的差异。下面一表,读者可以自己思考。

(二)

本表中有关各国交通事故死亡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的报告。

国家或地区/每年每10万乘客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每10万车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报告,2013年数据)

 阿富汗 15.5 722.4 n/a 4734 2013 

 阿尔巴尼亚 15.1 107.2 n/a 478 2013 

 阿尔及利亚 23.8 127.8 n/a 9337 2013 

 安道尔 7.6 7.9 n/a 6 2013 

 安哥拉 26.9 992 n/a 5769 2013 

 阿根廷 13.6 24.3 n/a 5619 2013 

 亚美尼亚 18.3 18.2 n/a 546 2013 

 澳大利亚 5.4 7.3 5.2 1252 2013 

 奥地利 5.4 7.1 5.8 455 2013 

 阿塞拜疆 10.0 83 n/a 943 2013 

 巴哈马 13.8 36 n/a 52 2013 

 巴林 8.0 19.6 n/a 107 2013 

 孟加拉国 13.6 1020.6 n/a 21,316 2013 

 巴巴多斯 6.7 16.9 n/a 19 2013 

 白俄罗斯 13.7 32.9 n/a 1282 2013 

 比利时 6.7 10.7 7.3 746 2013 

 伯利兹 24.4 26 n/a 81 2013 

 贝宁 27.7 8177.2 n/a 2855 2013 

 不丹 15.1 167.2 n/a 114 2013 

 玻利维亚 23.2 205.2 n/a 3476 2013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7.7 76.7 n/a 676 2013 

 博茨瓦纳 23.6 91.6 n/a 477 2013 

 巴西 23.4 50.3 55.9[3] 41,059 2013 

 保加利亚 8.3 17.2 n/a 601 2013 

 布吉纳法索 30.0 328.1 n/a 5072 2013 

 佛得角 26.1 229 n/a 130 2013 

 柬埔寨 17.4 107.2 n/a 2635 2013 

 喀麦隆 27.6 1385.1 n/a 6136 2013 

 加拿大 6.0 9.5 6.2 2114 2013 

 中非 32.4 4336.5 n/a 1495 2013 

 乍得 24.1 497 n/a 3089 2013 

 智利 12.4 51.1 n/a 2179 2013 

 中国 18.8 104.5 n/a 261,367 2013 

 哥伦比亚 16.8 83.3 n/a 8107 2013 

 刚果(布) 26.4 1063 n/a 1174 2013 

 库克群岛 24.2 40.2 n/a 5 2013 

 哥斯达黎加 13.9 38.4 n/a 676 2013 

 科特迪瓦 24.2 828.9 n/a 4924 2013 

 克罗地亚 9.2 21.1 n/a 395 2013 

 古巴 7.5 133.7 n/a 840 2013 

 赛普勒斯 5.2 9.2 n/a 59 2013 

 捷克 6.1 8.5 13.9 654 2013 

 刚果(金) 33.2 6405.4 n/a 22,419 2013 

 丹麦 3.5 6.7 4 196 2013 

 多米尼克 15.3 44.7 n/a 11 2013 

 多米尼加 29.3 94.9 n/a 3052 2013 

 厄瓜多尔 20.1 183.8 n/a 3164 2013 

 埃及 12.8 148.7 n/a 10,466 2013 

 萨尔瓦多 21.1 163.7 n/a 1339 2013 

 厄立特里亚 24.1 2171.5 n/a 1527 2013 

 爱沙尼亚 7.0 11.8 n/a 90 2013 

 衣索比亚 25.3 4984.3 n/a 23,837 2013 

 斐济 5.8 58.9 n/a 51 2013 

 芬兰 4.8 4.4 4.8 258 2013 

 法国 5.1 7.6 5.8 3268 2013 

 加彭 22.9 196.4 n/a 383 2013 

 冈比亚 29.4 998.7 n/a 544 2013 

 格鲁吉亚 11.8 54 n/a 514 2013 

 德国 4.3 6.8 4.9 3540 2013 

 加纳 26.2 443.1 n/a 6789 2013 

 希腊 9.1 12.6 n/a 1013 2013 

 危地马拉 19.0 114.7 n/a 2939 2013 

 几内亚 27.3 9462.5 n/a 3211 2013 

 几内亚比绍 27.5 751.9 n/a 468 2013 

 圭亚那 17.3 864.4 n/a 138 2013 

 宏都拉斯 17.4 1021.7 n/a 1408 2013 

 匈牙利 7.7 20.7 n/a 765 2013 

 冰岛 4.6 6.1 4.7 15 2013 

 印度 16.6 130.1 n/a 238,562 2013 

 印尼 15.3 36.7 n/a 38,279 2013 

 伊朗 32.1 92.7 n/a 24,896 2013 

 伊拉克 20.2 151.2 n/a 6826 2013 

 爱尔兰 4.1 7.6 3.9 188 2013 

 以色列 3.6 9.7 5.3 277 2013 

 意大利 6.1 7.3 n/a 3753 2013 

 牙买加 11.5 61.7 n/a 320 2013 

 日本 4.7 6.5 8 5971 2013 

 约旦 26.3 151.4 n/a 1913 2013 

 哈萨克斯坦 24.2 101.4 n/a 3983 2013 

 肯尼亚 29.1 640.7 n/a 12,891 2013 

 基里巴斯 2.9 86.9 n/a 3 2013 

 科威特 18.7 34.2 n/a 629 2013 

 吉尔吉斯斯坦 22.0 127.3 n/a 1220 2013 

 老挝 14.3 67.5 n/a 971 2013 

 拉脱维亚 10.0 24.8 n/a 205 2013 

 黎巴嫩 22.6 64.8 n/a 1088 2013 

 赖索托 28.2 474.8 n/a 584 2013 

 利比里亚 33.7 133.4 n/a 1448 2013 

 利比亚 73.4 128.2 n/a 4554 2013 

 立陶宛 10.6 16.1 n/a 320 2013 

 卢森堡 8.7 10.7 n/a 46 2013 

 马其顿 9.4 49.1 n/a 198 2013 

 马达加斯加 28.4 2963 n/a 6506 2013 

 马拉维 35.0 1310.4 n/a 5732 2013 

 马来西亚 24.0 29.9 12.6 7129 2013 

 马尔地夫 3.5 19.5 n/a 12 2013 

 马里 25.6 1352.5 n/a 3920 2013 

 马尔他 5.1 6.8 n/a 22 2013 

 马绍尔群岛 5.7 141.8 n/a 3 2013 

 毛里塔尼亚 24.5 228.7 n/a 952 2013 

 模里西斯 12.2 35.6 n/a 158 2013 

 墨西哥 12.3 43 n/a 15,062 2013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1.9 24 n/a 2 2013 

 摩纳哥 - - n/a 0 2013 

 蒙古 21.0 88.4 n/a 597 2013 

 蒙特内哥罗 11.9 36.8 n/a 74 2013 

 摩洛哥 18.0 209 n/a 6870 2013 

 莫桑比克 31.6 1507 n/a 8173 2013 

 缅甸 20.3 250.8 n/a 10,809 2013 

 纳米比亚 23.9 196.4 n/a 551 2013 

 尼泊尔 17.0 399.8 n/a 4713 2013 

 荷兰 3.4 6 4.5 574 2013 

 新西兰 6.0 8.4 6.7 272 2013 

 尼加拉瓜 15.3 164.3 n/a 931 2013 

 尼日尔 26.4 1491.1 n/a 4706 2013 

 奈及利亚 20.5 615.4 n/a 35,621 2013 

 挪威 3.8 5.2 4.4 192 2013 

 阿曼 25.4 85.3 n/a 924 2013 

 巴基斯坦 14.2 283.9 n/a 25,781 2013 

 帛琉 4.8 14.1 n/a 1 2013 

 巴拿马 10.0 38.4 n/a 386 2013 

 巴布亚新几内亚 16.8 1306.5 n/a 1232 2013 

 巴拉圭 20.7 114.7 n/a 1408 2013 

 秘鲁 13.9 99.3 n/a 4234 2013 

 菲律宾 10.5 135 n/a 10379 2013 

 波兰 10.3 15.8 n/a 3931 2013 

 葡萄牙 7.8 13.7 n/a 828 2013 

 卡塔尔 15.2 50.9 n/a 330 2013 

 韩国 10.4[4] 23.2 18.2 5382 2015[5] 

 摩尔多瓦 12.5 61.8 n/a 437 2013 

 罗马尼亚 8.7 31.4 n/a 1881 2013 

 俄罗斯 18.9 53.4 n/a 27,025 2013 

 卢旺达 32.1 3521.1 n/a 3782 2013 

 圣卢西亚 18.1 2103.3 n/a 33 2013 

 圣文森及格瑞那丁 8.2 31.7 n/a 9 2013 

 萨摩亚 15.8 171.9 n/a 30 2013 

 圣马力诺 3.2 1.8 n/a 1 2013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31.1 5454.5 n/a 60 2013 

 沙乌地阿拉伯 27.4 119.7 n/a 7898 2013 

 塞内加尔 27.2 956.4 n/a 3844 2013 

 塞尔维亚 10.4 34.5 n/a 735 2013 

 塞舌尔 8.6 43 n/a 8 2013 

 塞拉利昂 27.3 2414.2 n/a 1661 2013 

 新加坡 3.6 20.2 n/a 197 2013 

 斯洛伐克 6.6 13.7 n/a 360 2013 

 斯洛维尼亚 6.4 9.5 7.6 132 2013 

 所罗门群岛 19.2 240 n/a 108 2013 

 索马利亚 25.4 4480.5 n/a 2664 2013 

 南非 25.1 133.9 n/a 13,273 2013 

 西班牙 3.7 5.3 7.8 1730 2013 

 斯里兰卡 17.4 70.9 n/a 3691 2013 

 苏丹 24.3 2872.8 n/a 9,221 2013 

 苏里南 19.1 49.7 n/a 103 2013 

 斯威士兰 24.2 1667.4 n/a 303 2013 

 瑞典 2.8 4.7 3.5 272 2013 

 瑞士 3.3 4.7 4.3 269 2013[6][7][8][9] 

 塔吉克斯坦 18.8 374.9 n/a 1543 2013 

 泰国 36.2 74.6 n/a 24,237 2013 

 东帝汶 16.6 295.8 n/a 188 2013 

 多哥 31.1 3653.4 n/a 2123 2013 

 汤加 7.6 98.1 n/a 8 2013 

 千里达及托巴哥 14.1 58.9 n/a 189 2013 

 突尼西亚 24.4 154.4 n/a 2679 2013 

 土耳其 8.9 37.3 n/a 6687 2013 

 土库曼斯坦 17.4 107.8 n/a 914 2009 

 乌干达 27.4 836.8 n/a 10,280 2013 

 阿联酋 10.9 38.2 n/a 1021 2013 

 英国 2.9 5.1 3.6 1827 2013 

 坦桑尼亚 32.9 1073.7 n/a 16,211 2013 

 乌克兰 13.5[2] 35.3 n/a 5099 2012[10] 

 美国 10.6 12.9 7.1 34,064 2013 

 乌拉圭 16.6 28.5 n/a 567 2013 

 乌兹别克斯坦 11.2  n/a 3240 2013 

 瓦努阿图 16.6 300 n/a 42 2013 

 越南 24.5 55 n/a 22,419 2013 

 叶门 21.5 436.6 n/a 5248 2013 

 尚比亚 24.7 670.9 n/a 3586 2013 

 辛巴威 28.2 429.8 n/a 3985 2013

谢选骏指出: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的车祸死亡率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车多车少只能造成死亡总数的多少,不能造成死亡率的差异。显然,造成死亡率差异的,由其他因素。

那么,这是否因为美国人均占有车辆较多的原因呢?从下表可以看出,美国的人均占有车辆率,是其他发达国家的四倍之多。这可能造成了美国的道路拥挤,但究其原因不是因为“车多”,而是因为“路挤”,是基础设施过于落后所致。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种族成分复杂,是其车祸率远远超过了那些种族比较单一的发达国家。这一区别在美国的教育方面也是一目了然的。

(三)

各国人均汽车拥有量列表,每千人拥有汽车数目。所有数字包括汽车,越野车,廂型車,和商用车,不包括摩托车和其它两轮机动车 。

2009年各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示意图 

排名

国家与地区/每千人汽车拥有量[1]

1  美國 2670 2009[2] 

2  摩納哥 812 2010[3] 

3  列支敦斯登 796 2008[4] 

4  卢森堡 749 2008[4] 

5  馬爾他 743 2011[5] 

6  澳大利亚 730 2011年一月[6] 

7  冰島 724 2005[4] 

8  新西蘭 718 2009[2] 

9  文莱 696 2007[2] 

10  義大利 690 2010[7] 

11  關島 677 2004[8] 

12  賽普勒斯 659 2008[2] 

13  德國 634 2008[4] 

14  加拿大 620 2009[9] 

15  西班牙 608 2008[4] 

16  波多黎各 596 2009[2] 

17  芬兰 591 2008[4] 

18  日本 589 2009[2] 

19  挪威 578 2009[4] 

20  法国 575 2007[4] 

21  斯洛維尼亞 566 2009[4] 

22  瑞士 562 2008[4] 

23  奥地利 561 2008[4] 

24  比利時 558 2008[4] 

25  立陶宛 555 2009[4] 

26  丹麥 549 2006[4] 

27  愛爾蘭 542 2006[10] 

28  葡萄牙 537 2010[11] 

29  卡塔尔 532 2007[2] 

30  英國 525 2008[4] 

31  荷蘭 523 2008[4] 

32  瑞典 522 2008[4] 

33  巴林 509 2008[2] 

34  波蘭 508 2009[4] 

35  科威特 495 2009[2] 

36  捷克 485 2008[4] 

37  爱沙尼亚 474 2008[4] 

38  拉脫維亞 459 2009[4] 

39  希臘 451 2008[4] 

40  黎巴嫩 434 [11] 

41  克罗地亚 384 2009[2] 

42  韩国 379 2011[12] 

43  保加利亚 375 2009[4] 

44  千里達及托巴哥 353 2007[2] 

45  马来西亚 350 2009[2] 

46  斯洛伐克 348 2009[4] 

47  以色列 342 2011[13] 

48  沙烏地阿拉伯 336 [11] 

49  阿根廷 314 2007[2] 

50  阿联酋 313 2007[2] 

51  蒙特內哥羅 309 2011[14] 

52  匈牙利 301 2009[15] 

53  中華民國 台灣 297 2010[16] 

54  利比亞 290 2007[2] 

55  白俄羅斯 282 2007[2] 

56  苏里南 282 2009[2] 

57  墨西哥 276 2009[2] 

58  俄羅斯 271 2011[2] 

59  巴西 259 July 2011[17] 

60  塞爾維亞 252 2009[2] 

61  羅馬尼亞 230 2011[2] 

62  安地卡及巴布達 230 2009[2] 

63  圣基茨和尼维斯 223 [11] 

64  阿曼 215 2007[2] 

65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204 2008[2] 

66  乌拉圭 200 2009[2] 

67  哈萨克斯坦 199 2009[2] 

68  巴巴多斯 188 [11] 

69  伯利兹 178 2007[2] 

70  斐济 175 2008[2] 

71  伊朗 175 2010[18] 

72  汤加 174 [11] 

73  智利 174 2009[2] 

74  塞舌尔 173 2007[2] 

75  烏克蘭 167 2009[2] 

76  圣卢西亚 166 [11] 

77  哥斯达黎加 166 2009[2] 

78  模里西斯 166 2009[2] 

79  泰國 165 July 2011[19][20] 

80  多米尼克 163 [11] 

81  南非 162 2009[2] 

82  瑙鲁 159 [21] 

83  新加坡 156 2009[2] 

84  馬其頓 155 2009[2] 

85  阿尔及利亚 154 2010 [22] 

86  约旦 154 2009[2] 

87  委內瑞拉 147 2007[2] 

88  基里巴斯 146 2007[2] 

89  摩尔多瓦 146 2009[2] 

90  土耳其 142 2009[2] 

91  巴拿马 141 2009[2] 

92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35 2008[2] 

93  多米尼加 128 2009[2] 

94  格瑞那達 122 [23] 

95  阿尔巴尼亚 120 2009[2] 

96  牙买加 120 2007[2] 

97  危地马拉 117 2007[2] 

98  格鲁吉亚 116 2007[2] 

99  中国 114 2014[24] 

100  突尼西亞 114 2008[2] 

101  辛巴威 114 2007[2] 

102  博茨瓦纳 113 2007[2] 

103  土库曼斯坦 106 2008[2] 

104  亞美尼亞 105 2007[2] 

105  纳米比亚 103 2009[2] 

106  宏都拉斯 97 2007[2] 

107  圭亚那 95 2008[2] 

108  佛得角 94 2007[2] 

109  巴拉圭 91 2009[2] 

110  阿塞拜疆 89 2007[2] 

111  斯威士兰 89 2007[2] 

112  薩爾瓦多 84 2007[2] 

113  香港 83 [25] 

114  巴哈马 82 2007[2] 

115  印尼 79 2009[2] 

116  萨摩亚 77 2007[2] 

117  蒙古 72 2008[2] 

118  哥伦比亚 71 2009[2] 

119  摩洛哥 70 2007[2] 

120  玻利维亚 68 2007[2] 

121  秘魯 68 2009[2] 

122  厄瓜多尔 63 2007[2] 

123  叙利亚 63 2009[2] 

124  吉尔吉斯斯坦 59 2007[2] 

125  尼加拉瓜 58 2009[2] 

126  瓦努阿圖 54 [11] 

127  伊拉克 50 [11] 

128  斯里蘭卡 47 2009[2] 

129  不丹 47 2008[2] 

130  埃及 43 2008[2] 

131  安哥拉 40 2007[2] 

132  巴勒斯坦 39 2008[2] 

133  古巴 38 2008[2] 

134  塔吉克斯坦 38 2007[2] 

135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37 2007[2] 

136  乌兹别克斯坦 37 [26] 

137  葉門 35 2007[2] 

138  科摩罗 33 2007[2] 

139  加纳 33 2007[2] 

140  几内亚比绍 33 2008[2] 

141  菲律賓 33 2009[2] 

142  奈及利亞 31 2007[2] 

143  阿富汗 29 2009[2] 

144  吉布提 28 [11] 

145  苏丹 27 2007[2] 

146  马达加斯加 26 2009[2] 

147  刚果(布) 26 2007[2] 

148  馬爾地夫 24 2009[2] 

149  肯尼亚 23 2009[2] 

150  塞内加尔 22 2008[2] 

151  贝宁 21 2007[2] 

152  柬埔寨 21 2006[2] 

153  老挝 20 2007[2] 

154  科特迪瓦 20 2007[2] 

155  尚比亞 20 2009[2] 

156  印度 18 2009[2] 

157  喀麦隆 14 2007[2] 

158  加彭 14 [27] 

159  马里 14 2009[2] 

160  赤道几内亚 13 [28] 

161  巴布亚新几内亚 13 [11] 

162  越南 13 2007[2] 

163  巴基斯坦 13 2009[2] 

164  海地 12 [11] 

165  莫桑比克 12 2009[2] 

166  布吉納法索 11 2009[2] 

167  厄立特里亚 11 2007[2] 

168  朝鲜 11 [29] 

169  尼泊尔 9 [11] 

170  马拉维 8 2007[2] 

171  尼日尔 8 2009[2] 

172  乌干达 8 2009[2] 

173  坦桑尼亚 7 2009[2] 

174  冈比亚 7 2007[2] 

175  緬甸 7 2009[2] 

176  布隆迪 6 2007[2] 

177  塞拉利昂 6 2008[2] 

178  乍得 6 2006[2] 

179  刚果(金) 5 2007[2] 

180  几内亚 5 [11] 

181  毛里塔尼亚 5 [11] 

182  卢旺达 5 2009[2] 

183  中非 4 [11] 

184  賴索托 4 [30] 

185  衣索比亞 3 2007[2] 

186  索馬利亞 3 [11] 

187  利比里亚 3 2007[2] 

188  孟加拉国 3 2009[2] 

189  所罗门群岛 3 [31] 

190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2 2007[2] 

191  多哥 2 2007[2] 

谢选骏指出: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人均占有车辆较多的原因,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因为国土广大,因为这个对比只适合于西欧和日本,不适合于和美国一样甚至更加广人稀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那么,什么原因使得美国人均占有车辆率大大超过其他发达国家包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相比之下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虽然也和美国一样国土辽阔,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国家的人均占有车辆率,其实接近其他人烟稠密的发达国家。)

这里面的因素当然很多,但种族竞争、互相攀比的因素,显然推动了许多“不必要的私家车”出现。例如,相当一部分私家车,就是为了周末兜风而产生的。这种互相攀比的风气,是缺乏贵族主义传统的平民社会,特别容易产生的。

(四)

最后还要说一句,什么叫伪善?

“伪善”根本不是“邪恶向德性表示敬意”,那应该叫做礼貌。相反,伪善是“披着羊皮的狼”,是“真恶通过德性的掩护而畅行无阻”。例如,文雅的连环杀手之所以能够得逞,靠的就是伪善的掩护,他们比凶相毕露的真恶打手,危险得多。伪善,是为了从事更大的邪恶,而进行的伪装。



【007、创新社会与私人财富】


(一)

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s),是一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创造性行动。如果这种行动,或者服务,可以自我生长并实现模式扩散,它就是一种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伴随着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s)而兴起的一种社会活动,但它不仅是NGO、社会企业的行为,还可以是政府及商业机构的创新活动。

背景/社会创新

层出不穷的商业创新(包括产品和服务中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使整个社会的财富持续增加,全体人类的福祉也随之增长。然而,商业创新在显示其强大力量的时候,其漏洞和局限也被相应放大。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尽管地球上的财富一直以加速度增长,但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那些基本问题——贫困、疾病、劣质甚至根本没有的教育等等——并没有随财富的增加而相应地减少或减轻,在某些区域,甚至有加剧之势。

经济繁荣的阳光并不能照遍每个社会的角落。

在交通、通信方面,人类能享受到便利是19世纪的科幻小说家(如凡尔纳)完全不能想象的,然而在医疗保健的改善方面,则远没有相应程度的提高。且不说贫困人口始终面临的缺医少药的境况,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医疗也一直是困扰政府的巨大难题。

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甚至是更加致命的问题又出现了,比如气候危机。商业创新在创造巨量财富的同时,也在快速毁灭人类的“公共财富”——作为所有财富根基的地球的宜居性。对财富追逐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合成谬误”,正在变成一种集体性的自杀游戏。

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也在以各自的方式,对财富和资源进行调配,以增进公共福祉。但随处可见的低效和浪费迫使人们反省:现有调配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模式是成问题的。比如,欧美国家对世界贫困地区历年来的援助总额超过3400亿美元,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实施援助的人在被救助者的需求识别、调动和利用各方资源的能力,以及保持财务健康度上都存在着严重问题。

面对贫困、疾病和环境危机,虽然还不能说“钱不成问题”,但比钱更成问题的是如何使用这些钱。所以比尔盖茨一方面将自己的钱捐出来,并且劝导更多的富人也像他这样做,另一方面,他提出要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具创造性”地管理财富的方式,让财富真正成为人类抵挡或尽可能减少各种灾祸、增进人类整体福利的手段,而不是标识富人身家和政客政绩的数字。

普通的商业创新往往只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创造私人财富。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私人财富的一部分转化为公共福祉?我们立即想到的答案可能是捐赠。但这也只解决了一半的问题(甚至可能一半都不到),捐出来的钱只是资本,必须要有一种放大机制,将这些有限的资本尽可能放大,成为巨大的公共财富。这个过程,盖茨称之为“更具创造性的资本主义”。

定义/社会创新

定义所谓“创造性”有两个要点。第一,是建立一种资源集合器和财富放大器,大大提高现有资源的产出。这其实就是创新——把资源从低产出向高产出转移。按熊彼特的经典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一种前所未有的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资源是一个常量,当它被代入到不同的函数式时,其“得数”(即产出)也会随之不同,如果有一种新函数式的“得数”明显超过其他函数的“得数”,那它就叫做创新。

熊彼特所定义的创新都是在生产经营领域,但在非生产经营领域,也可能存在这样的函数式和新组合。这就是盖茨所说的“创造性”第二个要点:这种资源集合器和财富放大器是以公共财富而不是私人财富为指向的。这种与商业创新内核相同但指向不同的创新,就叫做“社会创新”。

作用/社会创新

以维基百科的出现来说明社会创新的作用。给人们提供随时可以查询的权威的知识库,是编纂出版百科全书的初衷。集中知识精英,定期出版并更新这个包罗万象的知识库,的确是一种创举,其对科学和教育的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它的局限也是明显的。首先,它要求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一个商业出版机构是难以完成如此浩大的出版工程的(所以出版百科全书被视为一个国家国力强大的标志)。其次,它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受到重大的局限,因为深度和广度和常常是矛盾的,如尼葛洛庞帝所说的,如果同时顾及二者,一本书可能会有一公里厚。所以它既要舍弃广度,又要舍弃深度。而且,一套百科全书的出版周期相当漫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更新周期是15年),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年代,一套百科全书出版之际,就是它的部分内容过时之日。另外,如此大部头的书价格昂贵,而且极不便于携带。很多需要这部书的人根本买不起它,即使买得起,也不能随时随地查阅。这就是说,大百科全书虽然满足了人们的某些需求,但对沉默的大多数来说,有大量尚未满足的需求。

社会创新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满足弱势和相对弱势的人尚未满足的需求。我们看到,传统百科全书的诸多局限和缺憾,都被另一种创新形态的百科全书所克服了。它的出现,几乎不需要成本,广度和深度的矛盾对它来说并不存在,由于它几乎是零成本的,任何人都无需付出成本就能随时随地使用它,它每日每时每秒都在更新。虽然与传统百科全书相比它也存在权威性不够、内容良莠不齐,但它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机制,它的优势如此明显,它正在成为泽及所有人的知识工具。

把在传统背景下无法成为资源的资源汇聚成资源,创造与成本极不对称的巨大效益,而且打破商业的门槛,惠及所有需要它的人——社会创新的优势在维基百科中得以集中体现。

与商业的关系/社会创新

社会创新是“非商业的”,但它不是“反商业的”。它将成为非营利性组织运行的灵魂,它不是非营利组织的专利,作为创造公共财富最有潜力的方式,它可以被政府、企业采用。比如,源于某些非营利性卫生组织创造的优良的医疗管理流程正在被政府纳入到公共医疗中去,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再比如,自由软件、开放源代码本来是一种社会运动,但被企业引入到商业模式中以后,在增加公共福利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企业在社会创新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商业创新中植入社会担当的因素,或者把慈善的诉求植入到商业战略中,实现战略性慈善,另一方面,企业将商业活动中积累的资源、项目运作和管理能力注入到某项社会项目(不管这个项目是由自己还是由其他机构启动的)中,使该项目最终效益最大化。

发展情况/社会创新

目前,社会创新在国外也处于探索阶段。在运作方式上,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色——强调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高度互联互通。按运作模式来分,社会创新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树木型”,一种是“蜜蜂型”。前者有稳定的组织型态、治理结构和运营流程和活动范围,分阶段、分步骤运营各种项目,社会企业就属于这种类型。后者是没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它往来于各种资源拥有者之间,募集资源,激活资源,以项目管理(制片人模式)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创新。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合纵连横,将人际网络化与技术网络融为一体,以创新性的运营模式促成资源的互联互通,谋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衍生概念——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社会创新

由社会创新这个概念可以推演出两个相关概念——社会企业家精神和社会企业。一个人,无论他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还是政府公务员或社会工作者,只要他是以创新的方式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它都是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相比之下,社会企业的含意要狭窄一些。它是指以商业管理的方式,以创新性的方案解决社会问题,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始终保持正向现金流的企业。不同社会企业的股东可能是有不同身份的主体(政府、企业和非营盈利机构),但在经营目的的社会导向和经营手段的商业性上是共通的。

谢选骏指出:社会创新是“非商业的”,但如果不“反商业”,就会进入商业的陷阱。在“一切向钱看”的现代中国,有可能实现社会创新吗?

(二)

网文《私人财富不敌美国 中国无缘领全球经济》(2016-12-04 林孟编译)报道:

美国“真正清晰的世界”网站发表华府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史剑道(Derek Scissors)的文章说,川普当选总统,引起有关中国即将引领世界经济的大量评论。

有翔实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重要性在下降。最重要的指标是净私人财富,那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以及其军事或社会开支等公共领域可使用资源的单一最佳尺度。“瑞士信贷银行”追溯了直到2000年的数据资料,新的估计是,2016年年中,美国的私人财富是84.8万亿美元,中国的私人财富则是23.4万亿美元。美国的私人财富过去一年增加了1.7万亿美元,进一步扩大了与中国的差距。而且实际上,中国的私人财富从2015年年中,在总量和所占份额上都开始下降。中国私人财富占全球的份额,从9.5%下跌到9.1%,表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美国私人财富占全球的比例将近三分之一。

2000年年底,中国的私人财富只有4.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4%。而当时美国的私人财富是42.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36.2%。中国从那时开始缩窄与美国的私人财富差距。到2009年底,美国私人财富份额降到26.9%的低点。但到2013年底,中国私人财富的份额开始停止增长。过去三年间,美国份额增长都超过中国。

在公共经济领域,美、中两国政府都背负沉重的公共或半公共债务,都拥有大量难以估价的土地。但中国政府拜大型国企所赐,欠下多得多的公共金融债务。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4万亿美元的债务广受瞩目,但国企的债务比此数超出两倍有余,加上隐瞒未报的,可能更高。美国在私人资产方面的巨大优势,则受到公共领域的债务削弱。

中共封锁中国债务问题的报告。美国联储局2016年年中估算的美国净国民财富是74.3万亿美元。中国的公共资产2016年年中超过19万亿美元。加上难以估算的国有土地价值,中国的净国民财富约为27.4万亿美元。在2016年年中,和美国的差距缩小到47万亿美元。

数十年来,中国的GDP高速增长。2015年,美、中两国的GDP差距缩小到7万亿美元。但GDP反映的是经济活力,而不是繁荣成功。例如,一座建筑反复拆掉重建,每次都可为GDP添砖加瓦。目前中国的GDP通常报道为6.5%,除了必须剔除房地产泡沫,独立观察家看到私人财富停止增加,政府也承认债务连续6年增加。所以中国经济虽然非常活跃,但成效并不显著。

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一度是时髦的问题。但现在更让人感兴趣的是,超越何时发生。答案是在几十年内不会发生,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就算私人财富的估算存在较大误差,中国也没有条件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原因是中共早在2006年底就放弃了市场化改革,同时加速国家主导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的表现从那以后很快开始变差,至今仍然停滞。

一度接受市场导向改革的中国,可能倒退回2000年的状况,在经济规模上再次慢慢逼近美国(如果美国不解决自身的问题,逼近的速度更快)。但美、中两国私人财富的差距超过60万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扩大。在目前和未来许多年,中国可以领导全球经济的想法,已被数十万亿美元打消,纯属无稽之谈。

网民哀嚎:

鄙视五毛 28分钟前

楼下相当大,美国劫富济贫,再加上政府举债济贫,底层百姓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党国号称人民共和国,说的比唱的好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但是对底层百姓的扶持,号称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远远不如资本主义的美国,也不如对岸的中华民国。你看到的党国有钱人都是城市人口靠几套房产发达的。那些背井离乡来到沿海地区打工的亿万农民工们却没有那么富裕,待遇还不如美国的非法移民,而他们才是托起中国的功臣。

无云夜空 今天 04:11

目前而言,资产总数还不是关键问题,问题在科技,文化,体制,中美差距还是蛮大的。当然如果一定要看数字,那么中国很快会赶上。

谢选骏指出:社会创新如果不“反商业”,就会进入商业的陷阱。社会创新即使“反商业”,迟早也会落入商业的平庸。——这就是私人财富的魔力。



【008、创造权与所有权】


网文《所有权逻辑与创造权逻辑——与剩余价值有关的两个逻辑》(石开石 2017-11-27)说:

所有权逻辑是以“谁所有归谁”为大前提的逻辑,创造权逻辑是以“谁创造归谁”为大前提的逻辑。

在原始社会,因为物归部落群体共有,不存在这两个逻辑。

私有制社会产生后,在没有交换前,遵循创造权逻辑;在交换后遵循所有权逻辑。也就是说所有权逻辑与创造权逻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逻辑,而是在不同条件下应用的逻辑。

我们将所有权逻辑的大前提细化一下:

在某事物已经交换(所有权转移)的前提下,某事物归所有权人所有。

我们将创造权逻辑的大前提细化一下:

在某创造物尚未交换(所有权未转移)是为自己创造的前提下,某创造物归创造人所有。

换句话说:

在某创造物已经交换(所有权转移)是为他人创造的前提下,某创造物归所有权人所有——所有权逻辑。

创造权逻辑成立的前提是创造权权利没有被交换或者说创造是为自己创造时。

所有权逻辑和创造权逻辑是私有制社会确定物权的规范。创造权逻辑可以视为所有权逻辑的一个特例——己所有归己所有。法律一般对所有权逻辑的大前提进行了规定。

在资本论中,出现了剩余价值这个概念。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劳动的使用权(所有权之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权利之一)是可以交换的,人的劳动权利所有权归自己,所有权之一的使用权可以交换。资本家用工资买断了劳动力的使用权(一般规定劳动时间和劳动定额),为了说明问题方便,这里假设工资是合理的。

剩余价值不涉及归谁所有的定义应为:总价值扣除成本费用的剩余(是所有权中包含的收益权)。

根据所有权逻辑和创造权逻辑的大前提,可以推出剩余价值归所有权人所有。如果归创造权人所有,违背了所有权逻辑和创造权逻辑的大前提。

由于创造权逻辑的大前提未交换或为自己创造是隐含的默认的不是明文规定的,所以在应用创造权逻辑时,容易被忽略。结果得出了剩余价值归雇佣工人所有的结论。剩余价值归雇佣工人所有是从不成立的大前提推出的,自然不能成立。

假设剩余价值归雇佣工人所有,那么投资者将得不到投资收益,相当于投资者将资金送给了雇佣工人,这显然不符合所有权逻辑的大前提。

前面假设,工资是合理的。但是这只是假设。在马克思时代,工资不合理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存在少付工资,而这部分少付工资也变成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时,这部分剩余价值是应该归雇佣工人所有的。资本家如果占有了这部分剩余价值,那就是实打实的剥削。凡是通过减少应付工资增加剩余价值的其相应部分都应该归雇佣工人所有。

如果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定义为“总价值中应该归雇佣工人的工资但却被资本家占有未给而转化为利润的价值”。剩余价值理论就成立了。这样也不违反所有权逻辑和创造权逻辑。

(这是社会主义者的观点。)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抹杀了资本的风险,因为他吃的是恩格斯提供的软饭,没有实际进行资本运作的经验,丝毫不懂得资本家会破产自杀,工人却没有这样的风险——资本的风险越高,利润越大;没有风险的资本就没有利润,所以国家担保的银行存款利息赶不上通货膨胀的幅度,实际上等于没有利息。

网文《雇员发明创造的所有权问题》(2011-09-08)则说:

总体来说,如果某人发明一项新产品或提出一个新的想法,他就对这项发明或想法拥有所有权(包括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然而,也有一种特例,就是个人在受雇于他人、组织或公司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某项产品或某种想法。这种情况下,对于所有权的拥有问题,有许多因素和许多可能性需要考虑。

所有权雇主所有(Hired to Invent)

许多情况下,公司招聘雇员是以解决问题或从事发明创造为目的。公司支付工资给个人,并提供个人发明创造新产品或新想法的设备、数据和其它必需品。雇员的发明创造行为是在雇佣职责范围之类的,公司对发明创造的产品或想法拥有完全的所有权和其它相关权利。

雇员的权利

然而有时,雇员的职位类型不属于Hired to Invent。例如,他可能是一名销售员,在自己的私人时间内想出一种改进产品的生产或销售的方法,如果他确实是在私人时间内完成,且没有使用雇主的任何设备,就应该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拥有完全的所有权。

对这一观点争议最大的地方就在于,很多人认为雇佣关系的存在是个人进行发明创造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雇佣关系中,个人通过不断接触产品和专业的技术才能在头脑中产生新的想法。但是一般来说,法庭规定仅有这项条件,雇主不会得到任何权利。

雇主权(Shop Rights)

其实,有时以上所述的界定是很模糊的。例如,雇员可能在下班时间还留在公司使用雇主提供的设备从事项目研究。他的发明创造是在自己的私人时间内进行内,并且不属于工作职责,但是他使用了雇主的场地和材料。

这种情况下,雇主拥有“雇主权”。“雇主权”是指雇主对新发明的产品或想法拥有非唯一的、免版税的使用权。也就是说发明者对新发明的产品或想法持拥有权,可以将这个产品或想法进行出售,但是雇主也拥有合法的使用权,而不需要承担任何经济责任。

(这是资本主义者的观点。)

谢选骏指出:创造权与所有权往往是冲突的,因为这两种权利往往分属于不同的人格历史。善于创造的人不善于经营,善于经营的人不会创造——从爱迪生到苹果产品,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创造权与所有权,本身也成为商品交易的对象。



【009、大西洋与大西洲】


大西洋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大西洲则是远古文明的传说——它们之间会有联系吗?

(一)

《南极"末日冰川"碎裂 十年提升海平面3米》(2018-05-01 北美留学生日报)报道:

在2004 年灾难大片《后天》的一开始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在一片已经极度融化的南极冰川上,古气候学家杰克·霍尔与同事弗兰克和杰森在冰川上考察时,亲眼目睹整个拉森冰架全部断裂。

电影《后天》 图源:网络

杰克随后将有关全球变暖调查的发现在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研讨会上作出报告,声明两极冰川的融化已经阻断了北大西洋洋流的暖洋流,而这种情况若继续持续下去,将会在未来形成另外一个冰河时期。

但参加会议的各国元首对此感到荒谬,美国副总统雷蒙·贝克甚至把杰克的理论当作笑话看待。因为没有及时作出足够的准备,人类就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而现在,后天的开头的一幕在南极,竟然真实的上演了!!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世界上最危险的冰川”——思韦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这个位于南极西侧大冰盖将会碎裂,并且很可能导致在十年内提升海平面3米!

思韦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也被科学家们称为“南极冰盖的致命弱点”,是南极最大的冰川之一。它位于南极州的西部,面积达到182,000平方公里,几乎快赶上整个英国的国土面积了。

南极西部冰盖是最后一纪冰河时期的遗迹。半个世纪以来,气候科学家们一直将其视为人类文明上方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是南极大冰盖又一次致命的危机,上一次是在去年9月。

当时,南极西部的松岛冰川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形成了一个长达28公里,宽9公里,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的大型冰山。短短一个月,这块巨大的冰山破裂并形成了20多个比较小的冰山,可怕的是,并且这些冰山正在一更快的速度崩解,而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崩解为众多碎片的冰山将会导致冰川融化的更快。

要知道,南极最大、移动速度最快的两个冰川之一,除了松岛冰川,就是思韦茨冰川。

最关键的是,它们阻挡着南极西南侧冰盖厚达3.2公里的冰块,防止它们流入海洋而造成全球海平面的升高。但现在,两座冰川的快速融化,每一堵新增的悬崖都比原来更高更重,不堪重压。如果它们完全崩塌,后果不堪设想。

思韦茨冰川位于阿蒙森海。它高达4000米(13,100英尺厚),被科学家认为是预测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关键。

而现在,思韦茨冰川面临的是海洋变暖所带来的极大的不稳定,尽管它的内部位于海平面两公里(1.2英里)以下,但在海岸边缘的部分,冰川的底部已经非常浅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思韦茨冰川经历了明显的退缩。

从1992年到2011年,思韦茨冰川的接地线的中心退缩了将近14公里(9英里)。

自1973年以来,该地区全年的冰雪排放量增加了77%。

圣安德鲁斯研究环境变化的教授Doug Benn补充道:“由于漂浮的冰舌融化的增加,思韦茨冰川一直在变薄并且在加速变薄。”“我们担心的是,分崩离析的冰舌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大大加速冰雪消融的速度,并对海平面产生重大影响。”

去年,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大学的罗博·德孔托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戴维·波拉德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首次将海洋冰盖不稳定性的最新研究纳入南极大陆模型。

根据他们的模型,松岛冰川和思韦茨冰川20到50年之内会不可避免地崩塌,巨大的冰山将像冻僵的士兵一样从南极倾泻到海洋里,造成全球海平面的升高。

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两个冰川的崩塌将造成海平面升高91厘米,而最有可能升高183厘米。如果升高91厘米,美国的新奥尔良、纽约和迈阿密将发生更频繁的洪涝灾害,马绍尔这样的太平洋岛国将丧失大部分领土!

如果海平面升高183厘米,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将有1200万人流离失所,世界上最脆弱的大城市,如上海、孟买和胡志明市,将可能从地图上被抹去!

最坏的情况,如果全球海平面可能升高达3.35米,所有沿海城市都将被淹没,全世界将有数亿人失去居住地,飓风和洪水肆虐,人类文明将遭受重大打击!

《后天》的场景,也许真的会发生!!

纽约大学地球科学家David Holland说,“对于下个世纪全球海平面变化,思韦茨冰川几乎是整个故事的关键所在。”

思韦茨冰川,是最近计算机模拟研究预测南极可能使本世纪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倍的原因的关键部分。

但它位于一个极其偏远的地区,而决定冰川退缩速度的关键地区——海洋,冰和基岩在2600英尺深处相遇的“接地线”——仍然很少被研究。

可以说,它是人类探索地球上最困难的地方之一。

为了解决冰川问题和海平面上升的巨大威胁,一场前所未有的美英联合项目启动,只为研究末日冰川!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将在未来几年内,共同完成部署到思韦茨冰川的六个实地任务。并且将由两个计算机建模项目支持,以处理来自这些任务的数据。并且,这场英美联合研究项目共耗资2000万英镑(合2750万美元) 。据消息传说,除了研究本身2500万美元,可能还有2500万美元用于后勤支持。

简直是超大手笔了!

在这场计划里,科学家将通过飞机,破冰船,拖拉机,直升机和其他车辆运送到偏远的思韦茨冰川,并在恶劣的环境中支持他们。大约有100名科学家以各种身份参与了该项目,来研究冰川可能崩溃的速度以及如何影响全球海平面。

这是有史以来对南极冰川进行的最详细的研究之一!

我们期待能有好的研究结果,避免《后天》末日景象的发生。期待人类,还能有更好的明天!

(二)

亚特兰蒂斯(Atlantis,意为“Island of Atlas”,“阿特拉斯的岛屿”),又译阿特兰蒂(提)斯。位于欧洲到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大西洋之岛,一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国家或城邦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据称其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

公元前350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在古希腊广泛流传。在对话录中,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第一次描绘了亚特兰蒂斯。2011年时,一支考古队声称他们已找到了亚特兰蒂斯的位置:在西班牙南部的泥滩之下。2013年12月,葡萄牙西边海域发现海底金字塔,疑似亚特兰蒂斯遗迹。

传说中亚特兰蒂斯以海洋之神的子民自居,对大海有着强烈的崇拜,它与利莫里亚文明(Lemuria)并存于当时的地球,利莫里亚文明位于现今澳大利亚东北方向的一块古大陆上。两个文明在一万年前先后沉陷于灭世洪水之中。

背景

亚特兰蒂斯(Atlantis),又译阿特兰蒂斯,又称大西洲、大西国,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并非这里的居民,而是来自天上。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

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存在一片大陆,这片大陆已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引发巨大灾难的是大规模的地震及其后产生的海啸。火山灰导致整个地中海地区数周之内都处于黑暗之中,远在英国的植物也受到影响。地震的威力相当于当时轰炸广岛的原子弹的爆炸威力的4000倍。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遗迹,似乎在印证此假说。人们把这片大陆称为“大西洲”,把孕育史前文明的国度称为“大西国”。科学界沿用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重生周期

根据玛雅历法的预言传说,地球人类所生存的世界,共有五次毁灭和重生周期——每一周期即所谓的“太阳纪”,并认为在每一纪结束时,都会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毁灭悲剧。

第四个太阳纪是宗德里里克Tzontlilic(亚特兰蒂斯文明),又称光的文明,是继承上一个文明。这里用继承,不用延续是因为,亚特兰蒂斯是来自猎户座的殖民者。

他们拥有光的能力使火雨的肆虐下引发大地覆灭。

早在利莫里亚文明时期亚特兰蒂斯就建立了。

后来这两个文明之间还打过战争

亚特兰蒂斯(Atlantis),又译阿特兰蒂斯,在梵蒂冈城国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众国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

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于饥饿。

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

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

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

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真的存在过一片大陆,这片大陆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这片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

而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遗迹,似乎在印证着这个假说。

在民间的说法中,人们把这片陆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着史前文明的那个国度叫做“大西国”。

其实,科学界早就给这片神秘消失的大陆命名了,那就是沿用了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的建筑成同心圆状,互相用舰只分隔开。随着越来越深入,身份限制也越严格。

在圆环内圈是最重要的庙宇和保留地。城市的建筑美妙地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韵味。镀金的圆屋顶,由于风力和温度的不同,会发出和谐的声音。通常是三个音节。对于亚特兰蒂斯来说,三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线条会重复三次,建筑群由三组类似的建筑组成,三个金字塔组成的塔群。

古老传说

有关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始于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柏拉图最晚年的著作《克里特阿斯》(Critias)和《提迈奥斯》(Timaeus)两本对话录中都有提及。

在柏拉图的提示中,有这样的话:“在梭伦九千年前左右,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岛,从那里你们可以去其它的岛屿,那些岛屿的对面,就是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这就是‘亚特兰蒂斯’王国”。当时亚特兰蒂斯正要与雅典展开一场大战,没想到亚特兰蒂斯却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灾,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没入海底,成为希腊人海路远行的阻碍。

一些研究柏拉图哲学的学者对亚特兰蒂斯的存在抱否定态度,原因:

一、他们认为柏拉图目的是提倡“理想国”的概念,为了让人更容易明白才会虚构出亚特兰蒂斯的故事。

二、他想勉励当时腐败的雅典后裔,所以告诉他们自己的祖先曾与“理想人”(亚特兰蒂斯人)勇敢奋战,打败传说中的海洋帝国,证明雅典人具有超越全人类的实质与力量。希望借此令腐败的雅典子孙振奋起来。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塞冬。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塞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于是波塞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阿特拉斯”,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塞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冬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塞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塞冬神殿中的母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在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故事中,还暗示柏拉图时代以前的希腊,所使用的文字与柏拉图时代的希腊文字不同。

考证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神话,柏拉图只不过借它比喻雅典社会的价值观,但不少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希望找到,还它一个真相。

塞浦路斯说

一名自称神话学及古代研究专家的美国探险家罗伯特·萨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书《发现亚特兰蒂斯》中则认为有其事,并以柏拉图的描述作为其研究的主要依据。他说柏拉图提供了亚特兰蒂斯的“具体线索”,当中45个线索显示它位于塞浦路斯南部海域,并称海洋影像图显示的塞浦路斯古代地貌与柏拉图描述相符合。萨氏更说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图曾提及过的地点,包括一个长方形平原,中间就是亚特兰蒂斯城。

他的理论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时曾发生“洪水大灾难”,令到地中海于现时直布罗陀海峡的地方连接大西洋。这个说法同柏拉图说有个大洪水“吞没”亚特兰蒂斯岛,以及曾经大洪水的说法相符合。

克里特说

另一个说法,认为亚特兰蒂斯在克里特岛。

因为英国考古学家埃文斯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现了位于克里特岛上的大规模遗迹,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个圆环状小岛“锡拉岛”(又名圣多里尼/桑多里尼)上发现了描绘现在已成为内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经是一个小岛的证据,因此有人怀疑锡拉岛正是亚特兰蒂斯传说的由来,因为据研究,约公元前15世纪(也就是柏拉图年代的900年前),锡拉岛上的圣多里尼火山发生了一次大爆发,爆发导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毁灭,也引发了海啸,这次火山喷发使得原本仰赖贸易的迈诺安文明受到了重大打击,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说的人认为,柏拉图(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亚斯或最初听到这故事的希腊人索隆)把数字弄错了,因此整个数字夸大了十倍以上,900年变成了9000年,4万平方里变成了40万平方里,所以才变成了这样的传说。

南极说

支持此说的人以考古学家兼作家葛瑞姆·汉卡克以及兰斯·弗列里亚斯为代表。此说是认为亚特兰蒂斯应该是在南极半岛,并以“地壳滑动说”来解释亚特兰蒂斯的毁灭,认为亚特兰蒂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灾难,紧接而来的是严寒,从而导致亚特兰蒂斯人放弃了自己的故乡,南极半岛随后也被厚厚的冰层覆盖。

直布罗陀说

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地理学教授科林那·吉亚德(Collina-Girard)认为柏拉图在书中描述的“亚特兰蒂斯”位于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一带。

科林那研究了人类于19000年以前从欧洲向北非移民的历史,认为在亚特兰蒂斯大陆存在的时期,直布罗陀海峡有高于海平面的陆地存在,而亚特兰蒂斯大陆就在今日的安达鲁西亚与摩洛哥之间。

爱尔兰说

瑞典地理学家乌尔夫·埃林森于2004年出版的《地理学家眼中的亚特兰蒂斯:勘探仙境之国》一书中认为,爱尔兰岛即为亚特兰蒂斯大陆。主要论点来自于柏拉图所描述的岛国大小及地貌与爱尔兰岛极为相似,并且两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亚特兰蒂斯沉没的传说可能来自于公元前6100年,冰河时期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许多沿岸岛屿。长时间的以讹传讹将小岛的沉没夸大为毁灭性的灾难。

加的斯说

有研究者认为亚特兰蒂斯位于西班牙的加的斯附近。2011年,由哈特福大学(Hartford University)教授弗罗恩德(Richard Freund)在位于西班牙加的斯(Cadiz)北部的多纳那国家公园(Donana National Park)沼泽地的考古发现,认为此地即是因海啸而毁灭的亚特兰蒂斯

城市构造

亚特兰蒂斯的建筑成同心圆状,互相用舰只分隔开。随着逐步深入中心,身份限制逐渐严格。

圆环内圈是最重要的庙宇和保留地。城市建筑的美妙之处令人感受音乐韵味。镀金的圆屋顶,由于风力和温度不同,发出和谐的声音。对于亚特兰蒂斯,三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线条重复三次、建筑群由三组类似建筑组成、三个金字塔组成塔群。城市每一层的街道都呈对角线分布,从海滨一角到另一角,地下尚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地下长廊。

亚特兰蒂斯(阿特兰提斯)首府是波赛多尼亚(海神市),代表大西洲的精粹——是文化、艺术和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这是一座纪念碑式的城市,是其它国家的典范。

综览

传说中城市的经典模式,由一系列浮于海上的同心圆连接而成,一层层由低到高排列向中心。中心部分是大本营,直径接近2.5千米。

连接两个同心圆层的海洋通道景观,从城市内部朝外观望,可以见到城市的另一层:亚特兰蒂斯的内海区域。右边有座灯塔,两座金属雕塑支撑着巨大的灯,背景是天空中的三辆飞车及中心城市的一些庄严建筑。阶梯的最高处,雕塑头上的翅膀显而易见,在亚特兰蒂斯艺术中代表生生不息。城市的整体设计极尽可能体现各种艺术的巅峰,阶梯通向一座综合院校。

城市中心的辉煌建筑具有天文学意义。城市的中心地带,镀金的音乐圆顶是天象馆和其他一些公众建筑,并非所有人都有权进入中心城市中到处布满的巨大山洞。紧贴入口的是金牛座标志,以及男人和公牛。

祖母绿精细雕刻成透明,城市主要法典写在上面,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和土语。祖母绿安放在一个地下房间严密看守,是亚特兰蒂斯最神圣的地方。

离城市不远的山谷中掩埋着亚特兰蒂斯的国王。这是个很深的山谷,专用作墓地,墓碑上记录其人的一生。这里不仅埋葬官员也有艺术家。山谷在山之上,有许多已经绝种的史前动物。

社会结构

亚特兰蒂斯文明十分发达,社会已经有了明确的阶级划分;人口大约有1200万;农业的分工细致,适宜的气候可以每年收获两次;有了系统的文字;已经开始使用贵金属和合金;远洋贸易繁荣至极。

公共设施

相传亚特兰蒂斯拥有大量的公用建筑,如波塞冬神殿、寺庙、圆形剧场、竞技场、公共浴池等。军事组织极为严密,国土分为9万个军事区域,每个区域设一名指挥官,负责调度12名战士、两匹战马、一辆战车及所需的一切供给。

神秘力量

在亚特兰蒂斯史前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学成就是能源系统。

埃德加·凯西留下十分详尽的催眠透视记录。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其为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能吸收阳光并将其转变为能源。设置在波塞迪亚(亚特兰蒂斯首都)太阳宫中央能源所内,创造了20世纪人类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将其集中、增强,以不可直视的强光向世界传播。

亚特兰蒂斯人不仅有将光线发展成动力能源的文明,同时尚能使人体再生及返老还童,致使亚特兰蒂斯人犹如生活在天堂(学者有争议)。此超文明于公元前1.2万年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欧石为中心的能源系统发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摇动,巨大的大陆沉没,幸存下来的人迁移他方,亚特兰蒂斯人就此消失。这个大陆承担着不可思议的命运。凯西的催眠透视如此预言:“亚特兰蒂斯被水淹没的地域,是在佛罗里达外海比米尼岛附近,人们将会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积的泥沙下发现寺院。” “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罗里达比米尼岛的附近,将重新浮出亚特兰蒂斯,它的一部分会在1968-1969年之间被发现。” 凯西于1940年作出此预言,当时无人相信。

1968年,确实在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发现两座石造建筑,此即当今称为“比米尼大墙”的海下遗迹。1969年7月,在北比米尼发现古代希腊样式的装饰用大理石圆柱。自此以后,海底部分开始隆起,凯西的预言似乎开始实现。

理想国

柏拉图在《对话录》中,记录由其表弟柯里西亚斯叙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柯里西亚斯是苏格拉底的门生,曾在对话中三次强调亚特兰蒂斯的真实性。柯里西亚斯说,故事是其曾祖父从一位希腊诗人索伦(Solon,约公元前639—前559)处听到。索伦在古希腊七圣者中极有睿智,在一次埃及之旅时从埃及老祭师处听到亚特兰蒂斯之说。对话录中的记载大意如下:

在地中海西方遥远的大西洋上,有一个高度文明的巨大大陆。大陆出产黄金白银,所有宫殿都由黄金墙根及白银墙壁的围墙围绕。宫内墙壁镶满黄金,金碧辉煌。有设备完善的港埠及船只,尚有能载人飞翔的物体。其势力并不局限于欧洲,还远及非洲大陆。有幅壁画发现于阿克罗提里城,此城于3500年前因圣多里尼火山爆发而埋没,1967年自火山灰中挖掘出来,似乎描述正前往北非贸易的船队。在一次大地震之后,沉落海底,其文明随之消失。

柏拉图在两千年前述说的这个岛屿,令人向往,但无人能提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因为亚特兰蒂斯消失在一场火山爆发引发的大地震及洪水之后,顷刻之间沉入海底。据柏拉图的记述,由于亚特兰蒂斯文明程度极高,国势富强,逐渐腐化,遂发动征服世界的战争,但被强悍的雅典士兵打败。这种背弃上帝的行为,导致天神震怒,唤起大自然的力量,消灭了罪恶之岛。

亚特兰蒂斯位于“海洛克斯之柱” (直布罗陀海峡)外的大西洋中,其强大的权力不仅限于周边的大西洋诸岛,还远达欧洲、非洲和美洲。

亚特兰蒂斯岛海岸险峻,中央是宽阔肥沃的平原,首都波塞多尼亚十分繁华,市中心有壮丽的王宫和守护神波塞冬的神殿,四周建有三层的环状运河。最外侧的运河宽500米,可通行大型船只,运河都以宽100米的水陆和外海衔接。

神殿是以黄金、白银、象牙或闪闪发光的称为“欧立哈坎”的金属装饰,岛上所有建筑物都以当地开凿的白、黑、红色的石头建造,美丽壮观。

环状都市外有宽广的平原,四周被深30米、宽180米、全长1800公里的沟渠环绕。内侧的运河,以每18公里纵横交错的方式围绕,如同棋盘的格子整齐方正。人们用此水种植谷物蔬菜,通过运河将产品运至消费地区。

在水路和海相接之处有3座港口。港口附近居民密集,船只和商人络绎不绝。

科学证据/海底发现

1665年,阿塔那斯·柯切尔神甫首次提出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大西国遗迹的理论。后来几个世纪的发现证实其设想。

1898年夏,有一艘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间敷设电缆。突然间海底电缆发生断裂,船上的工人马上投入抢修工作。出事地点在亚速尔群岛之前900公里处,水深3100米。人们发现海底具有陆地山脉的特点,其表面除谷底外没有淤泥,岩石顶端呈锋利的尖状。船员们带回一块岩石,这块“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矿业学院。

“玄武玻璃”引起法国地质学家皮埃尔·泰尔米埃的极大兴趣。这块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未变硬,在空气中却坚硬起来。因此泰尔米埃得出结论:这块岩石曾受到大气压力,因为在此地,海底岩石过去曾同周围地区一样露出水面;显然,发生的地壳激变使此处下陷3000米;欧洲同美洲之间曾经有过一块陆地,在激烈的地质变动时消失。

地图启示

20世纪初,在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发现一张古代世界地图,上面清楚地绘出整个美洲和南极洲的位置和轮廓,旁边标注:“参照古代地图原本,绘制于14世纪。”

直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人们才知道美洲。而这张14世纪从古人之处仿制的世界地图,竟然画出世界大陆、大洋全貌,当时尚未发明精确的罗盘定位装置,无法远航,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毫无疑问,该图的原本由史前人类绘制,在十四世纪重新发现并根据其绘制古世界地图。

学者发现在这张古地图上,南极洲的轮廓和南极大陆有较大差别,而美洲大陆和美洲的形状几乎完全一致。这个谜团直到卫星遥感技术出现,拍摄到冰层以下南极大陆面貌之后才圆满解开。当把远古地图上的南极洲与卫星测绘的冰川下的南极大陆图样相比较时,发现二者惊人地一致!也就是说,史前人类绘制的是没有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当时的南极大陆是一片温暖的土地。

南极洲在几百万年以前是一块温暖湿润的大陆。因为南极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南极洲边缘发现古代陆生动植物化石,说明几百万年前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繁多的动物。

既然史前时期的南极洲是一片生机盎然的世界,那里一定会有人类居住,至少他们已经能准确地绘制世界航海图。于是有学者大胆提出——南极洲是否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

此说并未引起多少重视。因为南极大陆在大西洋的对岸,与传说中亚特兰蒂斯位置差别太大,而且当时人们不知道南极大陆急剧降温的原因,以致一个发达的“南极文明”绝灭得未遗留任何痕迹。

地图启示的假设,根据南极洲在史前时期的气候特征,我们其实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假设。就是史前时期地球的轴心与现在并不一致,如右图试推测,当时地球的自转轴心并不稳定,或者说未进入可以产生恒定自传运行的轨道,那么史前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将不能够被现今的气候变化理论所正确解释。如果这一假设成立,那么当时的两极并非两极,赤道的位置也可能跟现今的不一致。这样假定史前时期南极洲所在的气候区是相对较低的纬度,那么南极洲有温带甚至是热度的气候特征就并不奇怪了,随之产生的高度发达的文明也成为了可能。

北极冻原

19世纪初,在接近北极圈的西伯利亚和跨越北极圈的新西伯利亚半岛的永久冻土地带,发现大量冻存完整的大型哺乳动物遗骸,其中主要是猛犸象、犀牛和河马等巨兽。这些动物都是温带的物种,为何聚集到一起,奔向北极“自寻死路”?学者分析动物胃里的食物,发现竟然有未消化的温带草本植物。

动物当年经历了一个“速冻保鲜”过程,这是古代全球气候巨变的确凿证据。表明当时发生了一场全球性的气候剧变——从温带气候骤然变成极地气候,巨变发生在1.1万年前。 

地球大气层的热量相对平衡,单纯局部气候的巨变是不存在的。地球的另一端——南极大陆原来也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肯定了上述判断。

地壳位移论

1953年哈佛大学教授查尔斯·哈普古德,提出“地壳位移理解”——地球科学基础问题的关键。地壳位移论得到爱因斯坦的认可,但该理论至今尚未得到主流科学界认可。

爱因斯坦在序言中的论点如下:

1. 南极洲并非一直被冰雪覆盖,在某个时期气候曾经温暖得多;

2. 当时的气候温暖是因为其不在南极,而是在南极以北2000英里处,置身于气候寒冷的南极圈之外;

3. 这块大陆漂移至南极圈内的位置是地壳位移进程的结果,此进程与板块构造学和大陆漂移学说不可混为一谈,是指地球的整个外壳有时可能发生移位,整个地壳在外面运动;

4. 此观点设想地壳位移使南极洲南移,这块大陆逐渐变冷形成冰层并扩展至现今的范围和厚度;

哈普古德的理论在非正统学术界有极大影响,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结合其理论指出史前文明亚特兰蒂斯在现今的南极洲,兰德·佛列姆·亚斯等科学家受其理论影响。

南极洲假说

根据哈普古德的假说,有学者经过细致的计算,描述了1.1万年前全球地质的灾难:在漫长的历史中,两极不对称的冰山越长越大,其不均衡的离心力,拉转岩浆上的地球外壳,把两极甩出南北极圈。

欧亚大陆板块的最北端——西伯利亚和新西伯利亚半岛,从北温带冲向北极,数小时滑行2000英里、相对地心转动30°至现今的位置。气温骤然下降,温带平原上的猛犸象、犀牛、河马等巨兽,很快冻死在零下40°以下的酷寒之中。

在地球的另一端——南极,原来位于南半球温暖潮湿的南极大陆——亚特兰蒂斯,被推入南极圈。因为南极比北极更冷,一个发达的人类文明消失,随后普降的冰雪形成今天的南极冰川。

原来两极的冰山,被推进温带后迅速融化,造成全球降温和海平面陡然上升。近海陆地被淹没,局部出现洪水;由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整体转动,造成岩浆的搅动和板块之间的错动,全球性的海啸和局部火山喷发、地震不可避免。

在这场地球浩劫中,当时的人类文明毁于一旦。幸存下来的人失去亚特兰蒂斯的消息,加上当时暴涨的海水吞没大片陆地,人们误认为亚特兰蒂斯覆灭在大西洋之中。

在中国大陆也能找到各大板块滑转的旁证:中原地区丰富的大象化石,如人们熟知的“黄河象”,以及在成都地区发现的“象群化石”。大象本是亚热带物种,说明那些地区原来位于亚热带,随着欧亚大陆板块冲向北极,那些地区也从亚热带闯进北温带。象群不能适应新的气候条件,或者死亡或者迁移回亚热带,很快在中原绝迹。

有学者在“全球性证据”一致的基础上提出南极洲即当年的亚特兰蒂斯假说。

存在的问题

尽管南极洲假说找到了一些证据,但是仍然存在不能解释的问题。

首先,时间差异较大。历史和考古学发现,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全世界500多个古老民族,各自都有传承下来的记忆——一致的“大洪水”。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把这次人类文明开始的时间纪元称为“洪荒时代”。地球岩石圈的整体滑转,虽然会造成全球性的洪水,但时间是1.1万年前。而各民族流传下来的集体记忆是6千多年前。

其次,位置差别太大。亚特兰蒂斯是大西洋中间一块孤立的大陆,而南极洲在大西洋的彼岸。在西方位置看,南极洲和亚特兰蒂斯的方向大体一致。而在南美洲位置看,南极洲和南美洲人传说的“大西洋中的母大陆”方向差别太大。如果地壳板块整体滑转,各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应该基本不变。如果南极洲真是“母大陆”,南美洲人就不会传说其沉入大西洋。因为南极洲离南美洲较近,相对位置未变。

再次,在所有古老民族的传说中,都无大洪水泛滥时大幅降温的记载。说明这次人类的祖先未经历冲向北极的全球性天灾,在时间上两者错开。然而有的古老民族世代相传的记述和“经史”中,流传着两期甚至三期人类文明更替的记忆:上上次人类文明结束于“骤然降临的严寒”,上一次结束于“大洪水”。这个记忆与地球板块滑转的推断,在时间和效果上一致。

亚特兰蒂斯仍在大西洋底沉睡,依然难觅踪迹。也许有朝一日打开南极大陆冰山,就能发现更早一期人类文明的完整档案。

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人类文明在天灾中更替的演变,却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史前文明说,在对“谜一样的历史遗迹”的科学探索中诞生,通过逻辑论证,突破传统观念的框架发展起来。

考古踪迹/海底探测发现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海域、巴哈马群岛和佛罗里达半岛等附近海底,接连发现轰动全球的奇迹。

1967年,美国一飞行员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低空飞行时,发现水下几米处有一巨大长方形物体。次年,美国一考察队在安德罗斯岛附近海下发现一座古代寺庙遗址,长30米、宽25米,呈长方形;在比米尼岛附近海下5米处发现一座平坦的经加工的岩石大平台。考察队由此断定,在遥远的过去巴哈马群岛一带曾经存在一座岩石修筑的大陆城市。科学家还在大西洋底发现其它岩石建筑,其中有防御工事、墙壁、船坞和道路等。海底建筑的排列和形状,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非常一致。科学家推测,消失的古代大西洲(国)———亚特兰蒂斯,可能沉没在大西洋底。

1968年,在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几名潜水员发现一条用巨石铺设的大道——用长方形和多边形的平面石头砌成的大道,石头的大小和厚度不一,但排列整齐,轮廓鲜明。

20世纪70年代初,一群科学研究者来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从800米深的海底取出岩心,经过科学鉴定,此地在12000年前确为一片陆地。现代科技推导出来的结论同柏拉图的描述惊人的一致。

1974年,前苏联的一只海洋考察船在大西洋海底拍摄8张照片——一座宏大的古代人工建筑。

1979年,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使用先进仪器,在百慕大三角海底发现金字塔,塔底边长300米,高200米,塔尖离洋面仅100米,比埃及金字塔大。塔下部有两个巨大的洞穴,海水以惊人的速度从洞中流过。

1985年,两位挪威水手在百慕大三角海区之下发现一座古城。拍摄的照片上有平原、纵横的大路和街道、圆顶房屋、角斗场、寺院、河床等,与柏拉图的描绘相同。

海面科考船在古巴近海,声纳扫描的结果令人震惊——海底的白色巨石方阵排列整齐,整个图像如同一座被海水突然吞没的城市废墟,方圆16Km2。科学家保罗·温威格说,发现一个异常难解之谜,大自然不可能摆出如此规则的巨石方阵。温威格的一位同事透露,在该海域内发现8座类似巨型金字塔建筑,金字塔按轴线分布规律。至于其它巨石阵,可以隐约区分“城市广场”、“大厦”和“公共设施”之类。

2013年5月,巴西和日本在海底发现类似亚特兰蒂斯的大陆,其位置与柏拉图所言一致。日本认为亚特兰蒂斯的存在早于人类出现,尚须进一步确定。

2013年12月,在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海底,一名渔夫以声纳探测法,在特塞拉岛和萨欧米格岛之间,发现一座高60米、宽8000米的海底巨大金字塔,位于海面之下40米,四面棱线正好朝向正东、正西、正南与正北,与吉萨金字塔类似。亚速尔群岛是位于北美、欧亚以及非洲大陆之间的连接点。葡萄牙海军获悉展开探勘,作进一步研究。

比米尼大墙

1967年,飞行员罗伯特·布拉什飞越百慕大地区巴哈马群岛中的安德罗斯岛和比米尼岛,发现水面之下几米处有一个长方形的灰色物体,几何图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识到是人类的建筑物,于是拍下照片。照片送给法国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勒彼科夫曾经从飞机上见到同一海域有一个400米长的长方形物体,还见到一些笔直的线条以及圆形及形状规则的物体。勒彼科夫带着照片找到曼森·瓦伦丁教授。瓦伦丁立即组织一支探险队奔赴现场考察。

巴哈马群岛的大礁带水并不深,因此水面下的物体比较容易看清。探测队果然找到照片上的物体:一道30厘米厚的“墙”,周围积满泥沙,是一座长30米、宽25米的建筑物的地基。为了仔细观察,勒彼科夫把自己设计的配备有广角镜自动摄影机的一个航行器交给一支专门小组使用。

1968年9月2日,探测队发现水底有一片由扁平的长方形或多边形石块铺成的宽阔石板地面,地面上的石块每条边有5米长,厚度从50-150厘米,估计每块石头重25吨。整个石板地面长70米、宽10米。卡纳克说,地面是由大块齐整岩石用一种类似水泥的东西胶合起来的。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物取名为“比米尼大墙”。

勒彼科夫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道,墙的正面十分挺拔,墙上石块十分平整,整个建筑牢固平稳。石块内侧有一些痕迹,据考证是工具凿琢遗留。数千年上万年,墙竟然顶住了海浪侵蚀和飓风袭击。随后,一支新的探测小组发现上层石块是盖在4根柱子上的。从此考古学家肯定发现的“墙”是人工建筑。

人们进行了多次探测,证实了原先的设想。1971年,探测者们在东墙脚下打开一些洞,发现下面还有一层石块,由6公分的水泥浇砌于第一层岩石之下。人们推测这可能是一个未知的高度文明社会的遗迹。

1968年以来,人们不断地在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码头、城墙、门洞等,与英国南部索尔兹伯里的史前遗迹巨石阵和蒂林特巨石城墙十分相像。

根据长在这些建筑上的红树根化石,表明其至少有12000年的历史。海底建筑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石砌街道宽阔平坦,路面由一些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石块排列成各种图案。

1967年,美国的“阿吕米诺”号潜水艇在佛罗里达、佐治亚、南卡罗来纳群岛沿岸曾发现一条“海底马路”。“阿吕米诺”号装上两个特殊的轮子之后,就能像汽车奔驰在平坦的马路上前进。1974年,苏联的一艘“勇士号”科学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成功拍摄了8张海底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楚了看出,除腐烂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脉、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阶梯等。这些照片足以证明,此处曾经是陆地并且有人类居住过。

同时,美、法科学家在百慕大三角区的西部海域发现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据测量其底边长300米、高200米,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还要古老。所有这一切表明:曾经存在一个古代大陆及其文明社会埋葬于大洋底下。种种迹象表明这些石块极有可能是亚特兰蒂斯遗址。果真如此,亚特兰蒂斯文明曾经高度发达。生物学家、人种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以及考古学家证明:从亚速尔群岛到百慕大群岛,人们在海底发现的大片遗迹,昔日曾经是露出水面的大地。

大西洲文明

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位于大西洋中心附近。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亚特兰蒂斯大陆,其上有华美宫殿和守护神波塞冬(希腊神话中的海神)的壮丽神殿。

首都波赛多尼亚的四周,建有双层环状陆地和三层环状运河。在两处环状陆地上,尚有冷泉和温泉。除此之外,大陆上还建有造船厂、赛马场、兵舍、体育馆和公园等。

此即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描绘的亚特兰蒂斯景象。从此之后,这座“理想国”成为众人心中向往的神圣乐土。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英国学者史考特·艾利欧德指出,亚特兰蒂斯在当时已经达到人类文明的巅峰。

19世纪中期,美国考古学家德奈利经过毕生努力,出版了研究成果《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因此而被誉为“科学性的亚特兰蒂斯学之父”。德奈利一共提出有关亚特兰蒂斯大陆的13个纲领。

1、远古时代大西洋中确有大型岛屿,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

2、柏拉图记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3、亚特兰蒂斯是人类脱离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4、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特兰蒂斯人口渐增,于是迁居至世界各地;

5、圣经《创世纪》中描述的“伊甸园”即亚特兰蒂斯;

6、古代希腊及北欧传说中的“神”,即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

7、埃及和秘鲁神话中,留存亚特兰蒂斯崇拜太阳神的遗迹;

8、亚特兰蒂斯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

9、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亚特兰蒂斯;

10、欧洲文字中许多字母的原形,源自亚特兰蒂斯;

11、亚特兰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和欧洲各民族的祖先;

12、大约12000年前,亚特兰蒂斯因巨大变动而沉没于海中;

13、少数居民乘船逃离,遗留上古关于大洪水的传说。

德奈利的13个纲领,似乎可以回答包括《圣经》记事在内的人类活动的疑问。

古埃及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找到奇异的“印记”。在玛雅人的陵墓壁画中,可以轻易找到与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图案。这样的“巧合”不胜枚举,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和习俗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由于相距十分遥远,至今尚未找到其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证据,而且还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有理由相信它们之间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远古时代高度文明遗留下来的“印记”!

尽管没有证据证明大西洋海底存在古大陆文明,但是亚特兰蒂斯依然被部分人坚信。

记录之殿

亚特兰蒂斯移民建造,里面放置了亚特兰蒂斯的历史和科技文明。麦克马伦认为:太阳升起的时候,斯芬克斯的皇冠会在地上形成一道阴影。这个阴影的地方就是记录之殿所在的地方。 

谢选骏指出:大西洋是现代全球文明的发源地,而大西洋又与大西洲的传说密不可分。不巧的却是,大西洲即使存在也不幸陆沉了——这种悲剧场景是否预示了源于大西洋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未来?如果欧洲像大西洲一样消失了,那么谁能继起于世界呢?



【010、地理与地缘】


地理与地缘不同,地理没有改变,地缘却改变了。

改变地缘的是技术发展。所以“地理决定论”不对,但“地缘决定论”却又是对的了。

可是,看看《1990年以来中国地理学之地缘政治学研究进展》(Progress of geopolitics of Chinese geography since 1990)所描述的,中国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里,却没有一点技术对于地缘关系的影响的研究:

1 引言

社会需求是科学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一门学科的生长、发育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支撑。地缘政治学是一门经邦济世之学,从诞生之日起其命运总是与大国间的此起彼伏和兴衰更替紧密相联。在20世纪,英国走向衰微方有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德国迎来勃兴始出豪斯霍弗(Karl Haushofer),美国寻求霸权遂生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21世纪的今天,全球财富和战略资源分配格局已发生巨变,以中国为首的亚洲正开始步入世界舞台中心,西方主导下的地缘政治格局正遭遇挑战,全球政治经济空间重构似乎已成一种必然。历史地看,这一波由中国崛起所牵动的世界权力中心转移和国际格局变动,必将对国内地缘战略研究提出新的理论诉求,并为中国地缘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带来崭新的历史机遇。

国家地缘大思维的养成需要多学科孵育,尤其需要有国际政治学和地理学的智力支持。地缘政治学脱胎于政治地理学,既建立在地理学广阔深厚的学术土壤中,又植根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思想积淀中,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性。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并进而影响着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动。在国际范畴内,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民族国家,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必然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活动舞台,生存和发展于特定的地缘环境之中。由此,地理因素构成了国际关系存在和演进的空间基础。这种血缘关系决定了地理学尤其是世界地理学,可在中国地缘政治研究和国家地缘战略的构建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2 崛起的中国需要地缘大思维

2.1 国际格局变动要求中国修正地缘战略

大国竞争始于“庙算”,不谋万世者无以谋一时,不谋天下者无以谋一域,因此任何大国都要因应对内外挑战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大战略(grand strategy)。大战略是对历史的总结、当前的把握和未来的选择,是定国之途、安邦之道,是民族最高生存智慧的升华与凝结。从本质看,大战略的内核是国家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展开生存竞争的地缘战略。基于结构现实主义的西方战略理论认为,战略环境是制约大战略制定的首要因素,而国际体系内部的力量分布结构——国际格局又是影响战略环境的关键变量,一国在国际“权力金字塔”中的位置直接决定着该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即决定着该国的战略抉择。在当今现实世界,尽管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还将持续,但全球经济长期失衡已在这种相对稳定的旧格局中孕育着重大变革的契机。近十年来,西方在内政外交上错误百出、积重难返,而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先后通过制度变迁走上了复兴之路,亚洲在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中的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一个由中国所主导的亚太地理—政治新格局已初见端倪。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在新的地缘环境下评估自己面对的战略威胁、拥有的战略资源和可能的战略机遇,重新确立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国家安全目标,即修正与重构自己的国家大战略。这就为中国地缘科学界提出了时代课题: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变动的空间效应是什么,秩序重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风险与挑战,未来世界会不会形成中美“双头”空间结构,这种变化将对亚太地缘战略关系产生什么影响等。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显然需要国内地缘政治学的持续、深入发展为条件。

2.2 面对外部遏制要求中国找准突围方向

结构现实主义认为,资源稀缺条件下大国关系先天具有“零和”性,当新的大国崛起时,霸权国家通常会本能地动用战略资源对其进行围堵,从而诱发国际冲突和国际局势动荡。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把此逻辑称为“大国政治的悲剧”。早在1997年,美国学者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和门罗(Ross Munro)就指出中国与美国必有一战;2005年,美国战略家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更是认为中美是否必有一战已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美国如何打击中国。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利用亚洲小国对中国的猜忌,以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为支轴,努力编织针对中国的战略围堵网,运用多种手段阻挠中国崛起。大国博弈的历史经验显示,后发大国的最终命运不外乎有两种:要么打破围堵并完成崛起,要么被霸权国家扼杀在崛起的摇篮中。中国是个有着战略抱负的民族,伟大的民族不可能被永远地塞进狭小的空间内。崛起的中国必须打破西方的围堵,这既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为维护人类公平正义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在中国和平崛起大战略的总体框架内,地缘政治学者需要回答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面对美国及其同盟体系的围堵,中国实施战略突围的地理方向在哪里?显然这又包括如下子课题:如何评价中国崛起的地缘条件,美国在亚太战略资源投放有什么样的空间特征,其对华围堵的薄弱环节在哪些国家,中国如何配置资源进行战略反制等。

2.3 克服民族惰性要求中国树立地缘目标

现代组织行为学在解释组织惰性(organizational inertia)时指出,由于人性的缺陷,组织的持续成功会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保持既定行为方式和消极应对环境变化的倾向,使组织成为过去辉煌的牺牲品①(①组织惰性产生的机制:一是由于不断取得成功,许多组织及其领导者会在功绩面前产生懈怠心情,由此丧失继续奋斗的愿望;二是由于不断取得成功,组织中逐渐形成了相互一致的规范、制度、文化和领导模式,不愿意打破他们认为构成成功的一切,进而形成对外部新生事物的抵制心态;三是由于不断取得成功,为组织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优越的环境条件反过来造成组织丧失进取动力,并让组织为自己的惰性行为赢得借口。)。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民族国家显然亦无法回避自身惰性的问题。19世纪末的德国完成了统一,并进入到欧洲“发达国家”的行列,但在韦伯看来此时的德国在政治上并未成熟,因其国民普遍陷入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软乎乎的幸福主义”之中,从而使德意志民族丧失了政治进取心( 1895年5月,韦伯在题为“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的演讲中,对统一后德意志民族中滋生的“政治市侩主义”和“经济学看问题的方式”提出强烈批评,并指出“摆在德意志民族面前的任务就是要加紧打造一个新的‘政治民族’”。)。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初步改变了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与百年前的德国相似,今天的中国亦不能算作一个成熟的民族,因为在政治上似乎出现了一股“改革疲劳症”。突出表现在:在国家尚未实现统一、大批疆土不断遭受侵蚀之际,国内却出现了精英阶层安于现状、普通民族追求感官享受、利益分配结构趋于固化、政治体制改革难以启动等问题。“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成熟民族总是善于建立自我警醒、自我激励机制,来防范自身意志的懈怠。对于进入战略转型期的中国来说,亟需树立一个宏大的外部战略目标来消弭大众分歧,凝聚社会共识,整合民族资源,统摄国家发展,用外部目标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内部变革走向深入。如上文所述,大战略在本质上还是地缘战略,因此国内学者应思考一个问题:在和平发展持续多年之后,中国应确立什么样的地缘战略目标来引导中国崛起。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理学之地缘政治学研究进展

综观中国的世界地理研究发展,可以分为“兴起—繁荣—衰落—起势”四个阶段,即建国至20世纪60年代末的“无知造学科”阶段、70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前的“任务带学科”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初的“市场推学科”和90年代末至今的“形势促学科”阶段。相应的研究重点从世界国家或区域的科普介绍到为国家和平发展的出谋划略。然而在二战沦为法西斯扩张理论的地缘政治学,至90年代初在中国才被“解禁”,没有经历“繁荣”,就伴随着中国世界地理研究的每况愈下,接近衰亡。可喜的是,近年来在相关世界地理学者的长期坚持与努力下,地缘政治研究在21世纪引起中国地理学界的广泛重视,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基础理论与框架体系研究

随着人们对不同空间尺度诸种地缘政治关系与地缘空间格局的认识、探讨与研究的日趋深化与拓展,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体系与学科建设引起了包括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学者的广泛思辨。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与概念解析、学科起源与发展历程、学科特点与方法论及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等。一些学者认为,地缘政治最基本的内核是地理要素,即地理位置、国土幅员、邻国、地形与气候、资源以及距离。认识地缘政治学基本的地理要素,是正确把握、运用地缘政治学的先决条件;地理学理应成为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性学科。于国政基于多年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合作的研究,将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纳入统一框架,提出构建地缘学一级学科的思想,并对地缘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及学科框架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详述探讨。

3.2 大国地缘战略与全球政治格局研究

3.2.1 大国地缘战略 苏联解体与中国的有力崛起,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为了适应冷战后新形势的需要,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先后制定了新的地缘战略。其中美国的主要目标是限制中国,以及防止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复兴。因此如何反遏制、反突围成为中国世界地理学者地缘政治考量的重心,主要集中于运用独特的空间视角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的演进,美国对华战略的层次架构,以及从“遏制—突破”角度研究中国的应对之策等。作为中国最大邻国和最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俄罗斯的全球地缘战略变动及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是中国地理学者较为关心的话题。90年代末以来,中国地理学者深入研究了俄罗斯“东进”的背景与动机、俄罗斯东北亚地缘战略走向等。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能源问题牵动着当代政治与经济全局,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战略演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3.2.2 热点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使得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同时西欧和日本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和中国的快速崛起,“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多方“强权”交错的“真空”或“薄弱”地带成为地缘政治研究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亚、亚太和北极地区:作为欧亚大陆的中心,加之“9·11”事件的影响,中亚因其独特而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成为当前国际政治令人瞩目的焦点。中国地理学者在中亚地缘政治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9·11”事件后的中亚地缘政治新格局、中亚地缘政治势力的利益诉求以及中亚地缘政治的走势;还有一些学者对里海的国际法状态、西方对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战略、阿富汗的政治军事地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中国的崛起,加上南中国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海上通道,使得“破碎地带”的亚太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斗争的焦点地区。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中国、印度、东盟为代表的亚太新兴经济体继续群体性成长,在世界各大地缘经济板块之中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使得亚太的国际战略地位“水涨船高”,美、日、欧都先后调整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加大对亚太战略资源的投入,亚太格局可谓瞬息万变。中国地理学者尤其关注亚太地区政治格局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地缘政治问题皆有涉及。研究内容涉及亚太地缘格局的特点与变迁、大国地缘战略东移的背景与原因、区域地缘环境的定量评估方法与实践等。在全球资源、能源短缺的今天,北极地区蕴藏的丰富资源已为国际社会所认识,并成为关注焦点。气候迅速变暖使得北极资源开发和航道的商业运营逐渐走向现实,“蓝色圈地运动”的步伐加快,北极地缘政治关系日趋复杂。由于北极航线对于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北极地缘政治格局分析与北极航道的经济论证成为中国地理学者新的研究课题,引起了一大批学者的关注。李振福等较为关注北极航线的地缘战略研究,先后采用多种定量技术方法对北极航道的地缘政治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理论的假设前提和中国北极航线的地缘政治策略,为建立中国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3.2.3 中国和平崛起的地缘战略 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在内部改变中国人自己的命运,还将在外部改变全球战略资源分配格局、重组国际政治的权利基础,从而影响着未来人类的基本走向。20世纪90年代初,在地缘政治学复兴之际,中国地理学者就着眼于地缘政治新形势下的中国地缘战略研究,提出中国应坚持全方位、等距离、独立自主的对外战略,并应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进入21世纪,中国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架构成为地理学者较为关心的话题,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地缘外交方略与对策、中国边界地缘线的划分与中国安全环境的空间结构等。

中国是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中国的崛起必然要实现从陆权大国向海权大国的转变。然而基于中国是一个海洋地理相对不利的国家的现实和历来重陆轻海的战略思维,导致建国以来围绕海洋权益的中国与周边国家争端时而发生。基于领土争端与国家主权的海洋战略与海洋权利研究是中国地理学者从地理学角度为国家安全保障提供策略的一大视角。早在20世纪70年代,为配合外交斗争的需要,中国地理学者就从历史、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力证南海和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科院地理所也先后完成了《世界岛国的海域测算》和《东海、黄海和南海大陆架量算》等报告文件。近几年,以钓鱼岛、南海为主的领土与边界争端问题持续发酵,围绕南海和钓鱼岛的权益博弈成为事关亚太安全格局与秩序重构的重大问题。“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可谓是西方大国及周边国家遏制中国“走出去”的两个支撑点。中国地理学者一方面以史为据力证及提供解决争端的思路,一方面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其背后的国际战略态势,提出相应对策。

3.3 中国周边地缘环境与地缘经济合作研究

3.3.1 东北亚 冷战结束对东北亚地区的地缘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该地区正在形成一个由美国、日本、中国和俄罗斯四个主要的权力核心所主导的,多元化的战略新格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亚太地区的地缘经济合作有了快速发展。自90年代以来,中国地理学者对东北亚多边贸易合作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重点集中于东北亚多边经济合作的方向、投资模式与区位选择、规模与发展政策等,其中围绕图们江地区的东北亚地缘经济合作与图们江通航研究也引起了中国地理学者的高度关注。图们江地区的地缘经济研究是东北师范大学的长期传统与特色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包括图们江地区的经济资源特点、国际合作开发模式、合作通航的困局与出路等。

3.3.2 中亚 作为中国与其他势力的战略缓冲区,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事关中国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新疆地区。中国地理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中国与中亚地缘经济合作的相关问题,如赵璜通过对哈萨克斯坦经济现状及其与俄罗斯、西方国家和伊斯兰世界关系的分析,全面阐述了中哈经贸联系的历史、现状和前景。进入21世纪,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中国与中亚的全方位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于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区域经贸合作的制度建设、合作领域一度成为中国地理学者研究的热点。

3.3.3 东南亚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问题在90年代中期就引起了中国地理学界高度的关注,其中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开发模式与实践策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论题包括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政策协调机制等。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不仅掀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地缘经济合作的高潮,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地理学者开始研究中国与东南亚的地缘经济合作领域、合作影响及对策等问题,如谢忠考等就中国与东盟石油合作的新领域与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中国与东盟在石油贸易、油路安全以及石油设备贸易和合作勘探方面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这些研究详尽分析了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特点,为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3.3.4 南亚 南亚处于欧亚大陆外缘新月形地带的中间地带,扼守亚洲和大洋洲通向欧洲和非洲的水上交通要道,靠近波斯湾产油区,直接攸关中国的“通道安全”。进入新世纪,中国和南亚地区经济都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双边政治关系友好,经济互补性强,两国企业界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十分高涨。中国地理学者从西南边疆与南亚地区开展边境贸易的角度,研究云南、西藏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方向、内容与模式等。次旦桑珠在综述西藏与南亚地区往来的历史及双方经济基础后,提出了构建西藏—南亚边境贸易的对策;蔡定昆等在分析中印地缘政治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这些分析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对中国开展与南亚经济合作都是有益的参考。

3.4 全球资源地缘格局与中国资源战略研究

3.4.1 全球资源地缘格局 近年来,全球资源地缘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表现在资源总量空间分布的变迁,还表现在资源需求、供应和贸易格局的剧烈转变,更体现在资源能源对各国政治、经济影响程度的跳跃式提升。在地缘经济时代,资源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因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有丝毫的降低,相反随着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表现得更加突出。针对当前世界资源格局,中国地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如徐小杰的油气安全地缘政治学说(徐小杰把北非、中东、里海、中亚、西西伯利亚等主要石油供应地区划分为“大油气心脏地带”,把西欧、中欧地区、东亚地区和南亚地区等油气消费地区划分在“内新月形油气需求地带”,认为这就是世界油气资源地缘经济版图。) 和郝丽莎等的世界石油资源圈层结构论④(④ 郝丽莎等以石油探明储量为考查指标,分析了世界石油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特征,认为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多中心的圈层结构,其中波斯湾储油层和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储油层分别是东西半球的油极,核心地位不断强化。)。还有一些学者就世界资源分布的时空特征、世界资源地缘格局演进与大国资源战略、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地区的形势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讨论,认为世界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储、产、销的空间失衡是导致世界石油市场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而沙特—里海—西伯利亚—加拿大石油轴心地带变幻莫测的地缘政治变动更加剧了石油供需格局的脆弱性。李红强等从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对中亚地区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驱动机制,并探讨了能源与地缘政治演变的相互作用。

3.4.2 中国资源安全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耗竭性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非耗竭性资源的破坏性开采,使得中国资源安全面临着巨大考验,众多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急剧攀升。然而,在中国进口资源的过程中,却常常受到别国掣肘。部分国家甚至以资源为地缘政治争夺的武器和手段,企图遏制中国发展。显然,中国资源安全战略研究已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科学命题。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地理学者就世界石油格局变动下中国能源的供应与保障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论题包括以石油为主的中国能源问题与能源安全战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资源合作与竞争等方面。中国地理学者就中国能源问题与能源安全的研究相对较全面,涉及到能源的供、储、运诸多方面,广泛认为中国在能源安全领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巨大需求与自给不足的矛盾加剧资源能源进口依赖度的不断攀高;国内能源储备不足及安全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中国在面对能源危机时变得更加脆弱;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能源运输通道容易受他人所制;石油产油国接连不断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使得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研究更加迫切等。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地理学者也一致认为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能源安全维护措施,如能源来源多元化、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机制、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等。还有一些学者重点探讨了中国与周边地区在能源、铁矿石、农产品、森林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与竞争态势。如周晓波等从能源合作的角度对中非、中俄石油合作的前景、战略意义、重点合作区域进行了探讨;张晓芳等从能源竞争的角度对中日东海油气争端的背景、原因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对中国的能源安全都是有益的参考。

4 成就与问题

4.1 主要成就

4.1.1 学科队伍不断壮大 十多年来,中国地缘政治学科的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都有所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多层次、跨学科沟通平台的建立,更为学者捕捉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激发新颖独到的学术灵感提供了便利,学术氛围明显改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12年初成立“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国周边地缘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更是自2012年起,每年定期举办“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标志着中国地缘政治学从此由自发发展阶段进入到自觉发展阶段。

4.1.2 学术成果逐年增多 从1990年到2013年,国内学者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推出了100多部以地缘政治或地缘经济为主题的学术专著,基本上结束了基础理论学习只能依赖外国专著的历史。据中国知网统计,从1990年到1994年的5年中,全国主要刊物中以“地缘政治”命题的文章共有124篇,以“地缘经济”命名的有37篇,而从2010年到2013年的3年内则分别达到了7392篇和476篇,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了25%。其中,1991年苏联解体、1995-1996年美日重新定义《美日安保条约》和台海危机爆发、1999年北约入侵南斯拉夫、2001-2003年美国发动中东战争等,都成为刺激中国地缘政治学科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在此过程中,《世界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逐步成长为中国地缘政治科学研究的三大学术重镇,1990年至今三大刊物分别刊载以“地缘”命题的学术论文76篇、56篇和35篇,基本覆盖了中国地缘政治研究的各个领域。

4.1.3 重大领域有所突破 过去十多年,国内地缘政治研究深化了对地缘政治空间机制的探索,积极尝试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学术领域上,在坚持原有传统阵地(如大国地缘战略研究、国家地缘关系研究、热点地区政治格局研究、全球资源地缘格局研究等)的基础上,又开辟了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等新领地;在分析视角上,从过去片面重视微观行为体(尤其是大国)的作用,转变为更加重视国际体系的功能;在研究方法上,从过去侧重于政治现象的空间描述,转变为重视对国际政治演进的空间机制的研究。

4.1.4 社会影响迅速提升 广大地缘政治学者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紧紧抓住关系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密切跟踪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加强现实性、对策性研究,为推动中国大外交事业发展发挥了思想库作用。地缘政治学者积极参加一系列国家重大决策的讨论和重要文件的起草,完成一批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的研究课题,并且每年推出大量研究报告,编发大量关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信息稿件,其中有多篇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或被有关部门采用(如杜德斌等完成的“当前涉我海洋权益争端形势及我应对思路”、“日本陷能源困境,我宜警惕其在东海挑起事端”等专家咨询意见,获教育部领导批示,并上报中办、国办。)。

4.2 主要问题

第一,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学术共同体处于分裂状态。当前中国的地缘政治研究基本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地理学的,一条是政治学的,统一的学科理论体系并未建成。国际关系学者通常觉得地理学总是在粗糙地介绍一些国际政治理论;而地理学学者有时发现国际关系专业的论文不着边际,难以落地生根。跨学科研究需要对各个学科基本知识和研究现状均有所把握,更需要融合两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并能使之相互应用,而这种复合型的学者并不多见。目前,冠之以“地缘政治”的文章比比皆是,但这些文章不是地理学的就是国际关系学的,能触及地缘政治深层本质的并不多,更鲜有能从学理层面进行逻辑推演的。

第二,学科定位不清晰,学科发展潜力受限。目前学界尚未就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关系达成共识。1984年苏联学者斯皮琴科的《政治和军事地理学》一书被介绍到中国不久,国内学者将政治地理学定义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国家与地区等各种类型的领土内与领土间的政治活动现象的地理分布或空间布局的一门学科”。在中国现行的学科分类体系中,地缘政治学被划归政治学原理之下的三级学科;而在“面向21世界世纪课程教材”里,地缘政治学则成为《政治地理学》的一个专章。学科定位不清导致研究对象模糊、思维模式冲突和研究方法混乱,因此制约了地缘政治学向纵深发展。

第三,地理学的基础性学科优势名不副实,优秀成果不足。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以来国内出版的有关“地缘”为主题的著作超过百部,有关论文近万篇,但这些成果基本上是由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完成的。不仅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作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研究的基础性学科优势已经名不副实,而且从自身来看,“地缘”在地理学领域中的研究也已濒临衰亡。作为地理学的七大期刊,自1990年以来,刊发关于“地缘”的论文比例基本在1%以下,一些期刊甚至出现长达十年零刊发的状况。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地理学界从事地缘研究的人员极少,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这种状况与地理学作为地缘政治学母体学科的地位极不相符,与中国地理学庞大的学科队伍和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谢选骏指出:地理与地缘不同,地理没有改变,地缘却改变了。改变地缘的是技术发展。所以“地理决定论”不对,但“地缘决定论”却又是对的了。

举例来说,工业革命和机动船舶的技术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地缘,不仅让偏僻的岛国日本一跃成为亚洲交通枢纽,而且让中国沿海地区从原来的渔村成为经贸前线和工业基地。相反内地的运河周边却趋于衰落了。

再举例来说,此后一百多年兴起的互联网络,再次改变了中国乃是世界的地缘关系,使得许多荒僻之地成为度假胜地,使得许多价值发生重大改变。

这些都是技术决定地缘的事例,而上述“研究”,却“言不及义”,可见其落后落伍之至。

2017年6月27日



【011、登山与朝圣】


以下数字显示了截至2015年10月,丧命于珠峰的人数:有6人死于前往大本营途中;36人死于大本营;120人死于准备途中;11人死于撤退途中;90人死于下山途中;20人死于登顶途中。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016年6月8日发表的题为《触目惊心!珠峰之上死尸遍野的严酷现实》的报道称,想要征服珠峰的登山者们必须面对一个可怕的事实:一旦身有不测,自己的尸首通常会长久地留存在山上。报道称,目前,已有200多具死者的遗体留存在珠峰之上:这是因为,一旦登山者不幸遇难,他们的尸首往往很难回收。此番情景正如蕾切尔·努维尔去年所写的那样:“登山者和夏尔巴人的尸体被太阳晒得发白,面目狰狞,四肢扭曲,有的隐藏在冰川的裂缝中,有的掩埋在崩落的积雪下,还有的直挺挺地横陈在积水盆地的斜坡上。”而珠峰顶峰更是出现尸体堆积,以至于在某些情形下,为了登顶,登山者不得不跨过其中部分尸首。

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报道称,在四天之内,又有三名登山者遇难,他们分别是:来自印度的苏巴什·保罗、来自荷兰的埃里克·奥里以及来自澳大利亚的玛丽亚·斯特赖敦。此外,报道还称,保罗的同伴们自5月21日起失踪,至今踪迹未明。

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已经被征服过太多次了,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就将其致命的危险性抛诸脑后。虽然许多登山者葬身于暴风雪或摔落山谷,但对于其他登山者而言,光是这样的海拔高度,就已经让人吃不消了。在珠峰顶峰附近的“死亡地带”里,登山者的身体机能已经瘫痪,同时,大脑思维也停滞,由此而产生的就是极度的嗜睡和决策上的失误。

为了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珠峰的危险,以下数字显示了截至2015年10月,丧命于珠峰的人数:有6人死于前往大本营途中;36人死于大本营;120人死于准备途中;11人死于撤退途中;90人死于下山途中;20人死于登顶途中。

有时候,死亡事故太过频发引发不安,以至于登山活动被迫暂时停止。但是,总有一些甘冒风险的登山公司想大赚一笔。而且,那些用生命去“世界屋脊”朝圣的登山者们似乎永远不乏跃跃欲试的后继者。

谢选骏指出:人们似乎觉得:1、惟有经历过世俗的富足感并因此而幻灭之后,因此而登山看见变容,人才更能涤除玄览、拜见主宰。2、教义与仪式像是山,遵循教义、履行仪式,仿佛登山:在山上,观看日出日照,气象万千,清晰无碍。但是《约翰福音》说了:“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看来,这么多人冤枉死了——因为山上空空如也,除了稀薄的空气,什么也没有。



【012、电灯与无神论——爱迪生是商人不是发明家】


我发现,著名的发明家其实都是商人而不是发明家,不论苹果、脸书、微软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不仅现在,过去也是依然如此,例如爱迪生——

电灯,即用电作能源的人造照明用具,能将电转化为光,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常见的电灯种类有白炽灯、荧光灯、LED灯等。

其工作原理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以提供照明的设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流通过灯丝(钨丝,熔点达3000℃以上)时产生热量,螺旋状的灯丝不断将热量聚集,使得灯丝的温度达2000℃以上,灯丝在处于白炽状态时,就像烧红了的铁能发光一样而发出光来。灯丝的温度越高,发出的光就越亮。故称之为白炽灯,从能量的转换角度看,电灯发光时,大量的电能将转化为热能,只有极少一部分可以转化为有用的光能。电灯发出的光是全色光,但各种色光的成份比例是由发光物质(钨)以及温度决定的。比例不平衡就导致了光的颜色的偏色,所以在白炽灯下物体的颜色不够真实。(即显色性不高)

最早实用的电灯是白炽灯,但早在白炽灯诞生之前,英国人汉弗莱·戴维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了弧光灯,但这种弧光灯亮度太强产热太多又不耐用,一般场所根本无法使用。

1854年,移民美国的德国钟表匠亨利·戈贝尔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丝,制成了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电灯,持续亮了400个小时,不过他并没及时申请专利。1860年,英国人约瑟夫·斯旺也制成了碳丝电灯,但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直到1878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斯旺自己的屋子是英国用电照明的第一所私人住宅。

1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电灯专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气,以通电的碳杆发光,但他们没有足够财力继续完善这项发明,于是在1875年把专利卖给了爱迪生。爱迪生购入专利后尝试改良灯丝,终于在1880年制造出能持续亮1200个小时的碳化竹丝灯。不过,美国专利局判爱迪生的碳丝白炽灯发明落于人后,专利无效。打了多年的官司后,亨利·戈培尔赢得专利,最后爱迪生从戈贝尔贫困的遗孀手上买下专利。在英国,斯旺控告爱迪生侵犯专利,后来他们在法庭之外和解,于1883年在英国建立一家联合公司。斯旺后来把他的股权及专利都卖给了爱迪生。爱迪生显然是商人而不是真的发明家。

20世纪初,碳化灯丝被钨丝取代,钨丝白炽灯沿用至今。1938年,荧光灯诞生1998年白光LED灯诞生。

效能比较

大部分电灯会把消耗能量中的90%转化成无用的热能,只少于10%的能量会成为光。相比之下,萤光灯(Fluorescent lamp,亦称光管) 的效率高很多,接近40%,所产生的热只是相同亮度的白炽灯的六分一。故此很多地方,特别是夏天需要空气调节的商场、大楼都会使用萤光灯照明以节省电力。小型的萤光灯(节能灯泡)把萤光灯及启动电子结合,使用标准电灯泡的接口,用以替代普通白炽灯泡。例如一个26瓦的节能灯泡,发出的亮度为11瓦,热量为15瓦。发出相同亮度11瓦的白炽灯泡耗电多四倍,达100瓦;放出热量多六倍,达90瓦。

很多家居内的电灯仍然是以普通电灯为主。卤素灯泡渐渐变得较为流行,特别是光源需要集中的情况,例如家居的射灯,汽车车头灯,经常会使用卤素灯泡。良好的卤素灯泡可以达到15%的效率。它是将电灯的普通玻璃换成更耐热的石英玻璃(卤素灯的温度很高,在2100度左右),并在灯泡中充入卤族元素气体(碘或溴),就是卤素灯了。卤素和钨利用温差在灯泡内部进行分解与合成的循环,以延长灯丝寿命。但是石英玻璃并不能像普通玻璃那样隔离紫外光。所以,如果你长时间暴露在它的紫外光照射下,皮肤会变成古铜色。

白炽灯发黑原因

在电灯内发亮的是钨丝,钨丝可以在很高的温度下保持稳定而不会融化,而是直接升华成气体,等关灯后,温度下降,钨气又重新凝华成固体覆在了灯泡内壁上,因为钨是黑色固体,所以白炽灯用久了以后,钨在灯内壁反复累积,灯泡就会变黑了。电灯是有寿命的,一般发黑后,寿命也就不长了,黑色的灯泡会影响照明质量,而且也不美观,所以用时间太长发黑的灯泡不如尽快换掉,尤其是显眼位置,需要良好照明的地方要尽早的换,以免灯泡突然坏掉而没有备用灯泡,影响的正常的照明和生活,造成各种不便。

电灯的寿命跟灯丝的温度有关,因为温度越高,灯丝就越容易升华(钨直接变成钨气),当钨丝升华到比较细瘦时,通电后就很容易烧断,从而结束了灯的寿命。所以,电灯的功率(瓦数)越大,寿命就越短。

种类用途

照明电光源一般分为白炽灯、气体放电灯和其他电光源三大类,在绿色照明工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光源。

白炽灯(Incandescent lamp)的特点:广泛被人使用的一种光源,它能散发出温暖晕黄的光线,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灯泡。它的价格便宜,显色性好(Ra=100)、开灯即亮、可连续调光、结构简单。因此,钨丝灯泡也具有多变的式样以搭配不同的灯具。然而,钨丝灯泡的寿命并不长久,光效低,也不省电,它还会发出不低的温度,所以不可以距离纸张、纺织品或朔胶制品太近。用途:居室、客厅、大堂、客房、商店、餐厅、走道、会议室、庭院。运用方式:台灯、顶灯、壁灯、床头灯、走廊灯等。

卤钨灯(tungsten halogen lamp)是填充气体内含有部分卤族元素或卤化物的充气白炽灯。具有普通照明白炽灯的全部特点,光效和寿命比普通照明白炽灯提高一倍以上,且体积小。用途:会议室、展览展示厅、客厅、商业照明、影视舞台、仪器仪表、汽车、飞机以及其它特殊照明。

荧光灯(俗称日光灯)

特点:光效高、寿命长、光色好。

荧光灯有直管型、环型、紧凑型等,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节能照明光源。

用直管型荧光灯取代白炽灯,节电70~90%,寿命长5~10倍;

对直管型荧光灯进行升级换代,节电15~50%;

用紧凑型荧光灯取代白炽灯,节电70~80%,寿命长5~10倍;

气体放电灯(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lamp-HID)

高强度气体放电灯有:荧光高压汞灯、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

高压汞灯

特点:寿命长、成本相对较低。

用途:道路照明、室内外工业照明、商业照明。高压钠灯

特点:寿命长、光效高、透雾性强。

用途:道路照明、泛光照明、广场照明、工业照明等。

卤化物灯

特点:寿命长、光效高、显色性好。

用途:工业照明、城市亮化工程照明、商业照明、体育场馆照明以及道路照明等。陶瓷金卤灯

特点:性能优于一般金卤灯。

用途:商场、橱窗、重点展示及商业街道照明。

低压钠灯

特点:发光效率特高、寿命长、光通维持率高、透雾性强,但显色性差。

用途:隧道、港口、码头、矿场等照明。

高频无极灯(electrodeless lamp)

特点:超长寿命(40000~80000小时)、节能、无电极、瞬间启动和再启动、无频闪、显色性好。

用途:公共建筑、商店、隧道、步行街、高杆路灯、保安和安全照明及其他室外照明。

卤素灯(Halogen lamp),亦称钨卤灯泡,是白炽灯的一种。原理是在灯泡内注入碘或溴等卤素气体。在高温下,蒸发的钨丝与卤素进行化学作用,蒸发的钨会重新凝固在钨丝 上,形成平衡的循环,避免钨丝过早断裂。因此卤素灯泡比白炽灯更长寿。此外,卤素灯泡亦能以比一般白炽灯更高的温度运作,它们的亮度及效率亦更高。不过在 这温度下,普通玻璃可能会软化。因此卤素灯泡需要采用熔点更高的石英玻璃。而由于石英玻璃不能阻隔紫外线,故此卤素灯泡通常都而需要另外使用紫外线滤镜。卤素灯泡上的水晶玻璃如果有油,会造成玻璃上温度不一,减低灯泡的寿命。因此换卤素灯泡时要避免人手触及灯泡的玻璃。

用途:汽车前灯,宾馆/酒店大厅,展台照明。

LED灯发光原理

50年前人们已经了解半导体材料可产生光线的基本知识,第一个商用二极管产生于1960年。LED是英文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缩写,它的基本结构是一块电致发光的半导体材料,置于一个有引线的架子上,然后四周用环氧树脂密封,起到保护内部芯线的作用,所以LED的抗震性能好。

LED结构

发光二极管的核心部分是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的晶片,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之间有一个过渡层,称为p-n结。在某些半导体材料的PN结中,注入的少数载流子与多数载流子复合时会把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把电能直接转换为光能。PN结加反向电压,少数载流子难以注入,故不发光。这种利用注入式电致发光原理制作的二极管叫发光二极管,通称LED。 当它处于正向工作状态时(即两端加上正向电压),电流从LED阳极流向阴极时,半导体晶体就发出光线,光的强弱与电流有关。

LED光源的特点

电压:LED使用低压电源,供电电压在6-24V之间,根据产品不同而异,所以它是一个比使用高压电源更安全的电源,特别适用于公共场所。

效能:消耗能量较同光效的白炽灯减少80%

适用性:很小,每个单元LED小片是3-5mm的正方形,所以可以制备成各种形状的器件,并且适合于易变的环境

稳定性:10万小时,光衰为初始的50%

响应时间:其白炽灯的响应时间为毫秒级,LED灯的响应时间为纳秒级

对环境污染:无有害金属汞

颜色:发光二极管方便地通过化学修饰方法,调整材料的能带结构和带隙,实现红黄绿篮橙多色发光。

价格:LED的价格比较昂贵,较之于白炽灯,一只LED的价格就可以与几只白炽灯的价格相当,而通常每组信号灯需由上300~500只二极管构成。现代显示屏使用LED做背光源的显示技术。

无绳灯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2007年6月10日进行了“无绳灯泡”的实验。由索尔贾希克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两个铜丝线圈充当共振器,一个线圈与电源相连,作为发射器;另一个与台灯相连,充当接收器。结果,他们成功地把一盏距发射器2.13米开外的60瓦电灯点亮。而且试验显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对人类无害,因为电磁场只对能与之产生共振的物品有影响。

相关信息

中国的第一盏电灯出现在清光绪五年四月初八 (1879年5月28日),,当时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作的电气工程师英国人毕晓浦(J. D. Bishop)在境内乍浦路一幢仓库里,以10马力(7.46千瓦)蒸汽机为动力,带动自激式直流发电机发电,点燃碳极弧光灯,由此,宣告电灯在中国开始投入使用。

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购买美国制造的发电设备,在南京路江西路北角(今华东电业管理局)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并在外滩一带串接15盏电灯。夜幕下,眩人眼目的弧光灯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市民翘首围观。

上世纪50年代,在鼓浪屿上,每天晚上只要电灯暗了一下立马又亮起来,人们就知道是8点整了。人们可以使用充氮气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发明项目

“重力电灯”依靠重力产生电力,其亮度相当于一个12瓦的日光灯,且使用寿命长。

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克雷·毛尔顿,在弗吉尼亚科技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他的研究课题是一种使用发光二极管制成的灯具,这种灯具被命名为“格拉维亚”,它事实上是一个高度略大于4英尺(约1.21米)、由丙烯酸材料做成的柱体。这种灯具的发光原理是:灯具上的重物在缓缓落下时带动转子旋转,由旋转产生的电能将给灯具通电并使其发光。

这种灯具的光通量为600至800流明(相当于一个12瓦日光灯的亮度),持续时间为4小时。要打开灯具,操作者只需将灯上的重物从底端移到顶部,将其放进顶部的凹槽里。让重物缓缓下降,只需几秒钟,这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即被点亮。

克雷·毛尔顿说,操作这种灯当然要比按开关麻烦,但仍可接受,而且更显有趣,这就好比给一款古典的钟表上弦或悠然自得地冲上一杯可口的咖啡。毛尔顿估计,格拉维亚灯具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200年以上。这种名为“格拉维亚”的灯具已经申请并获得了专利。

节电技巧

选用节能灯:日光灯比白炽灯节电。20瓦日光灯的亮度甚至赛过40瓦白炽灯(出来的更好的环保节能产品LED日光灯2瓦就可以替代40瓦的白炽灯。4瓦就完全可以替代20瓦的普通日光灯及20瓦的普通节能灯)。

充分利用反射与反光:如给灯配上合适的反射罩可进步照度。利用室内墙壁的反光加白色墙也可进步照度20%左右。

常保持灯泡及灯罩的清洁,确保最高照明及灯光反射效果。

安装高度要合适。如20瓦的日光灯,若装1米高,照度是60勒克司;0.8米高是93.75勒克司。高度适当放低就可减少瓦数,节约用电。(只有LED有部门商家可以做到 若安装2米高,照度是200勒克司左右;3米高大概有96200勒克司左右)所心说用LED照明灯产品来节能照明长短常有用的。

谢选骏指出:我还发现,不论巧合还是因果,电灯发明以后,无神论就逐渐变成主流思想了。有人认为,这是“科学战胜愚昧”的体现。可是我想,如果一种思想需要借助外力(例如点灯等人工照明工具)来壮胆才能立足,它能是真实无误的吗?如果说,人们一旦失去了人工照明的帮助就不能摆脱上帝,那么人工照明和电力系统,岂不就是人类的新的上帝和偶像崇拜的新来源了吗?



【013、俄国的复国与中国的再次沦陷】


俄国的复国与中国的再次沦陷,共有两次:一次是从蒙古征服所造成的沦陷中,俄国复国,中国也复国建立了明朝;但是明朝接着沦陷于满清。一次是从共产党征服所造成的沦陷中,俄国复国了,中国迄今依然没有复国。

这里面的区别,还可以从另外一个细节看得出来:满清和中华民国都遭到日本入侵,而同时期的沙俄和苏联却扮演了侵略中国的角色。

所以,共产党在中国的统治,正如满清在中国的统治,都是建立在“引导外部力量奴役汉人费拉居民”的基础之上的。对政府这样的费拉居民,日本军队的一个班,就可以占领中国的一个县城,就可以强迫费拉们修炮楼、送吃的、送花姑娘……这样的费拉居民,接受共产党统治一点都不奇怪。他们是“皇军来了迎皇军”、“国军来了迎国军”、“共军来了迎共军”的拉拉队、机器人,“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他们的理想。

网文《二战中首个沦陷的国家,与中国无冤无仇,为何帮日本侵略中国》(2017-10-18 麻辣历史大讲堂)说: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使得中国人民在战争的夹缝中苟延残喘,而日本更是在之后加紧侵略继续残害无辜百姓,可就在这时有一个国家竟然公开支持日本,和日本统一战线侵略中国。不过谈起这个国家的下场,今天的民众都一致认为这是他们自找的结果,如果他们安分守己或许今天的世界国家格局就是另一番局面了。 

这个国家就是波兰。波兰的复国离不开德国人的帮助。历史上的波兰国力达到只要他一跺脚,整个欧洲都要震三震的情况,可惜在历史的变迁中,却不断被他国瓜分瓦解,更是在1795年,1807年两次战役之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到了关键的1916年,德国政府为了继续侵略的脚步,打破战线僵持不下的局面,德国政府主动许诺称愿意帮助波兰复国,于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为了本国的政权不被瓦解,不得不低头被迫与德国签订了和约。 

可是复国后的波兰并不吸取教训、老老实实听从同盟国的安排,而是在之后的和会上卖力的讨好日本、羞辱中国,可尽管波兰一片赤诚之心,当时的日本又如何看得上刚刚复国的波兰?波兰军始终不忘自己是因为什么两次灭国的,也就是这个原因,复国后的波兰想方设法报复敌国,可是中国和波兰向来没什么瓜葛,他这么做又图了什么?当时的波兰脑子还不傻,知道自己只有和日本联手才能实现自己的野心,不然刚刚复国什么都没有的波兰又怎么实现自己的野心。于是波兰日本蛇鼠一窝,为了拿下远东战场,波兰才会不遗余力的帮助日本破解中国军事密码残害百姓。 

可惜,波兰的行为被世界各国看在眼中,引起公愤的波兰又一次被苏联和德国联手消灭了,可怜的波兰在消失了一个世纪之后又把自己玩死了,如果在一战复国的波兰乖乖听从德国的安排,或者只是当个缩头乌龟或许也不会惹怒德国,成为了在二战中首个沦陷的国家,更使得纳粹对波兰的人民犯下大屠杀的罪行。当时的波兰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是这个结果。 

谢选骏指出:作者只是怨恨波兰,却没有想想,为何像波兰这样的垃圾国家都敢于欺负中国?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也。这个道理适用于波兰,同样适用于中国。中国的再次沦陷,为此提供了注解。因为,甚至波兰都从共产党统治下复国了,而中国却欲振乏力。可怜的东亚病夫。



【014、俄国占领的远东与外蒙古都离不开中国的滋养】


《远东继续衰败 俄更加戒备中国》(2018年9月20日 转载VOA)报道:

俄远东地区居民住房状况不好。雅库特地区首府雅库特市中心的陈旧居民住宅显示,虽然俄罗斯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远东地区发展,但当地继续衰败。远东地区的许多社会指标落后俄罗斯其他地区。当地人口继续外流,人均寿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酗酒和车祸成为远东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远东衰败也让俄罗斯更加戒备中国。

普京重视远东 分发土地鼓励移民

与中国相接壤的远东地区是否发展直接涉及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最近10多年来,俄罗斯领导人特别重视远东地区。总统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经常去那里访问。

俄罗斯还专门成立了远东发展部,在政府内阁中特别设立了主管远东事务的副总理职务。为了吸引更多人去远东定居,莫斯科还鼓励那些在海外定居的俄罗斯人移民远东。几年前更推出了“一公顷土地”政策,向俄罗斯公民免费发放一公顷远东地区的土地。

交通补贴 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当局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为从遥远的远东飞往俄罗斯中部地区昂贵的航空机票提供补贴等。

当局还推出措施吸引投资和资金促进远东发展。在与中国相接壤的滨海边疆区等地,设立了10多个类似中国经济特区的“超前经济发展区”,并推出了建立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以及试图吸引中国投资,帮助中国东北地区货物运输的“滨海-1”号和“滨海-2”号走廊等项目。

所有措施都收效甚微 远东人口继续减少

但所有这些举措目前都收效甚微。远东地区人口继续减少。当地的各项社会发展指标远远落后俄罗斯其他地区。

普京总统最近在远东主要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主持召开了讨论远东事务的国务会议。普京说,远东人口外流虽然有所减缓,但人们仍然离开远东,形势依然严峻。摆在远东地区面前最首要的任务是解决人口问题,应先把人口数量稳定下来,然后再增加。

首要任务阻止远东人口外流

普京说,去年从远东流出的人口数量要比流入的人口数量多出1万7千人,特别让人担心的是,在那些离开远东的人中,70%都是工作年龄。

俄罗斯商界人士常抱怨,目前在远东开办企业和经营项目除了遇到腐败和官僚体制的麻烦外,另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是就是很难招到工作人员。

普京:死亡率高 人们离开远东因不喜欢当地生活条件

普京在这次会议上表示,远东人口外流正值当地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但人们离开远东显然是因为不喜欢今天那里的生活条件。普京说,远东所面临的众多问题涉及住房保障,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通讯质量低,体育和文化设施不足,交通基础设施状况不好,以及城市和居民点的衰落等。普京说,另一个让人不安的问题是,远东地区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他说,在远东,人们的寿命仅能刚好活过70岁,也低于全国水平。降低当地人口死亡率是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酗酒和车祸是远东居民头号死因

参加会议的俄罗斯卫生部副部长雅科夫列娃说,心血管疾病目前是俄罗斯人的头号死因。但远东地区的情况却与全国有所不同。除了心血管疾病外,酗酒和车祸等外来因素是当地人的头号死因。她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能占俄罗斯全国死亡率的30.2%,但在黑龙江对岸的阿穆尔州,酗酒和车祸等外来因素却能占死亡率的36%,在雅库特地区则为35%。

问题成堆 破旧房屋率全国最高

参加会议的俄罗斯其他政府高官还提到,远东地区的大量公路仍然是土路,没有沥青混凝土覆盖,当地也严重短缺各种医院,偏远地区居民点的医疗设施极难维持,还面临着医务人员不足等问题。

远东地区破旧房屋的数量在全国也处在最高水平。远东发展部部长科兹洛夫说,远东的特殊情况使在当地建造住房昂贵,而且建造周期也很长。

俄罗斯交通部部长吉特里赫说,把航空燃油运到远东各地机场非常昂贵。当地航空燃油的价格要比俄罗斯中部地区贵10%到40%。

后贝加尔人口副增长 衰败景象让议长震惊

俄罗斯上议院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几个月前访华时,她曾顺道访问了与中国相接壤的后贝加尔边疆区首府赤塔。她对赤塔市的衰败破旧,市中心道路坑洼不平,许多地方人行道甚至没有路边石感到震惊。

后贝加尔地区的当地官员表示,当地许多道路仍是土路,不少居民住房中没有上下水,而且后贝加尔边疆区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教师和医务人员都严重缺乏。

远东前景不看好

一名俄罗斯中国问题学者说,当地严重缺乏道路、桥梁、机场等基础设施,吸引外资开发远东成为空谈。

滨海边疆区活动人士扎加鲁伊科说,许多当地人都觉得莫斯科中央政府离远东非常遥远,人们对未来前景都不看好。扎加鲁伊科:“我们这里的问题太多了,许多问题根本没法解决。多年来,当局能做的仅是承诺,包括在选举时的一些承诺,仅此而已。”

俄媒提醒威胁 中国有无限资源获取远东

一家俄罗斯主要互联网媒体最近发表社论说,当局必须想办法制止远东人口外流,否则远东将面临来自中国的真正威胁。社论说,与官媒所宣传的西方威胁相比,中国人移民和获得远东才是真正威胁,因为中国对此拥有无尽的人力和财政资源。

百年心病 守住远东不容易

一名俄罗斯资深外交官说,他60年代上大学时苏联就曾号召开发远东,可见开发远东是老大难问题。

一百多年前满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后,沙俄政府立刻感受到了中国可能崛起的压力。为了保住刚刚到手的远东地区,沙俄政府兴建了西伯利亚大铁路。

谢选骏指出:为何俄占远东会继续衰败?因为俄占远东与外蒙古一样,都离不开中国的滋养。这在航海时代与在古代的农业和手工时代是一样的,那里在万年以来的文明史中,从来都是作为中原的边区,而焕发活力的。俄国占领的远东与外蒙古都离不开中国的滋养,这是一个地缘事实。哥萨克匪帮可以霸占西伯利亚,却没有能力开发它,这是一个地理问题——因为那里离开欧亚大陆的西端欧洲遥远,离开欧亚全大陆的东端中国较近。



【015、反民主与伪民主】


《大家谈中国:什么是真正的民主?》(BBC 2014年12月4日)报道:

占中,在一个大陆的学生的眼里,似乎是一种非常无奈的举动,但是香港的症结在于“裙带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类似于拉美化的二元财富分配体系,导致了民怨。但是指望用非法的运动去争取自己的权益,我不明白这样把程序正义放在哪里?

再退一步说,整个华人社区(大陆,台湾,香港)都缺少对法律的尊重,台湾的太阳花运动,香港的占中,都是非法的活动,而中国的法律有时候还与宪法打架,这让人不禁怀疑,华人为什么做不到守法。而且以前的民主典范,香港与台湾都进入了民粹化(populism)的境地,这对于国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其实更共产的平均主义没什么分别。一个公司也是没有领导团队,是无法正常运作的,民粹化的国家必然是低效的代名词,中国大陆这么多年的失败经验已经说明了平均主义是没有前途的,为什么香港台湾还要步后尘呢?

民主是个很简单的词语,一句话少数服从多数,那么是反占中反应了多数人的想法,这么久了,都没有看到一个统计数据,西方媒体所擅长的调查(survey or poll)我是什么都没有看到。而且很多时候民主和回应的政府(responsive government)都被大家混淆了,美国是民主国家,但是现在的政府却在很多决议之前都是举步维艰,不是一个回应公民需求的政府,很多人都没有看清这一点。

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也时常与美国学生争论,中国大陆到底要不要民主。其实福山(Fukuyama)在讲演中明白说,中国的3亿中产阶级或许都不希望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很多美国人,或者西方民众都觉得选举是对的,中国应该有民主选举,但是其实这个想法是完全不自洽的(self-consistent),因为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很多时候都是被“洗脑”的,一个被洗脑的国家,进行的选举,选出来的会是什么领导人呢?然后他们会继续质疑中国选举的合法性,那么中国为什么要进行选举,满足西方的评价呢?

如果中国真的一人一票的选举,我觉得离民族主义(nationalism)也不远了,哪怕我已经在美国介绍教育五年了,但是我依旧能强烈地感受自己的爱国情怀,何况是别人呢,这样的选举,比如选出一个民族主义的领导人,或许我们还会与日本,越南发生战争。所以大陆缺少的并不是民主,而是缺少法治,依法治国(rule by law)才是像中国走向更好明天的一步,希望这一次法学出生的习近平可以有改变,可以希望中国也能生产一些日本一样的好看的普法的电视剧,例如(legal high,胜者即是正义),让民众早些明白法治的好处。

网民哀嚎:

A:作为大陆80后无党派人士,我要说:民主目前在大陆行不通!原因分析:一、根本性质:没有绝对的民主!这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二、党政原因:1、任何党派都不存在绝对民主,即使它被称谓“民主党”。2、大陆为一党专政。一党专政就是对政权的绝对掌握,何况还持有军政。世界上没有存在民主的军队。三、人性原因:1、人性是自私的,最为突出的是对利益的追求。这又涉及到完美主义论,利益和民主往往背道而驰。2、地域差异:种族和民族,这是挡在民主面前的两座大山。种族歧视,民族歧视,甚至地域地区歧视得不到根本上的消除,民主就无法实现。(太大的我不说,仅以中国来说,举个例子,台湾人、香港人歧视大陆人,而大陆上的上海人又歧视其他省市的人,白领歧视蓝领,蓝领歧视灰领,强者歧视弱者,上层歧视下层等等,当这些歧视存在,那么民主如何实现?若是台湾人执政,那么台湾人的民主诉求就会得到更多的满足。)三、中国国情:1、没有统一,民主就不能实现。大陆和台湾就统一问题争执不下,那么两方就会对民众的力量加以掌控和诱导,这就会削弱民主力量。2、共产党的长期影响。如一列火车,共产党便是火车头,他取得了民心,带领中国大陆民众停止了战乱,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使大陆开始极速富强。尽管其中有许多波折,甚至使大陆综合国力倒退过十数年。但是只要这个火车头没有腐锈到散架,大陆民众依旧会舍弃部分民主诉求,而继续跟随。3、大陆整体民众“素质”参差不齐。这个“素质”是多方面的,比如:知识的掌握,法制的观念,道德的底线等等。4、封建中庸思想的影响。大陆民众思想属于“安逸派”,与世无争、得过且过、容易满足,谁能帮他们解决温饱的同时还能让他们活得安逸,他们就跟随谁。有人说这是奴性,也有人说这是人性。我翻墙而来,路过,留下“浅浅脚印”。

B:民主不是只有選舉而已,沒有人權,法治這兩個要件就根本不可能有民主。這些概念對生長在中國的人來說實在不容易了解。既便是能到美國來唸書的人也仍然很難悟出箇中的道理,原因無它,因為在他生長的過程中從未經歷過民主的洗禮,而在共產黨不斷的洗腦下,他已經根深蒂固的將一些錯誤的認知烙印在腦海之中。Rule by law 跟 Role of law在共產黨的誤導下變成一個翻譯"法治",民主則被解釋成民粹。自由被汙衊為無法無天,所有原本該有的原意全部被共產黨給曲解了,從版主對台灣太陽花學運跟香港佔中的錯誤認知可以清楚的看出這種貽害。太陽花學運是因為執政者漠視民意,在代議政治失靈的情況下,學生們只得以衝撞體制的方式來阻擋違反民意的法案通過,香港的佔中行動又何嘗不一樣?如果共產黨允許港人自由選擇他們的特首,佔中人士又何必餐風露宿,苦佔街頭呢?坦白講,共產黨是最沒有資格批評這些民主運動的人,他們當年奪權時用的是百分之百的暴力,如果時空轉移,我真很難想像共產黨會不會像台灣太陽花學生或香港佔中人士一樣和平理性。

C:虽然不完全同意,但是多数观点反映出了心声。首先澄清,我是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在讨论中国实行民主和法治这个话题的。很多人,包括上面的很多台湾人香港人,虽然了解民主的基本理念,但是有时候实在太过理想了。我同意一个政府的合法性是由人民自愿被统治的意愿而来,也同意法律在国家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是民主与法治的基本理念。但是具体到一个国家地区或社会,民主与法治的表现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随着环境的改变,实际上不存在一个固定的pattern。如果一个社会的选民都是理性的,对政治经济人权都有相当大程度的理解,民主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体制。但事实不是这样,拿中国大陆来说,很大一批人虽然偶尔骂骂政府,但是他们其实根本不关心政治,也根本没有什么素养和能力去选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剩下的人,不少人只会批评,却拿不出什么建设性意见;还有就是,由于各种原因,我感到国内现在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风气非常强,这样的情况下选出的人只能把国家和民族推向战争边缘和社会动乱的前线。多数人的暴力和独裁政府其实都是龙潭虎穴。太平天国还主张过‘平民权’呐,这就是典型的没文化人的民主,其实比清廷好不到那去。很多人,外国人,香港台湾人在批评中国的时候其实不了解中国的现状,文化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我是从大陆来的,以后还会回去,没人比我更希望中国的体制能变得更好。但只能慢慢来,先从法治开始,教导人们尊重法律,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接着开始一些启蒙和讨论,等有基础有共识了,修宪修法,推动改革。

谢选骏指出:什么是真正的民主?在我看来,真正的民主就是“ABC各说各话”,甚至是“各行其是”。但是任何社会的结构都是需要强制性的,所以极端地说,“民主也是一种反民主”或曰“民主也要诉诸反民主”。

网文《费拉(网络词汇)》报道:

费拉也做法拉欣,英语为Fellah,德语为Fellache。源于阿拉伯语,指在古埃及文明没落之后,依然在尼罗河领域耕作的农民。反民主政治作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借用该词描述所有伟大文明没落之后的民族(如罗马之后的意大利,日不落帝国之后的英吉利),网络上引申为没落或堕落的同义词,做形容词用。如:费拉不堪可被理解为堕落不堪。

谢选骏指出:上文以偏概全,因为最大的费拉群体就在中国,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所演义的。法西斯是反民主,共产党是伪民主,那么,谁是真民主呢?要知道,“费拉”这个词汇是我在2001年首先引入中文网络的,后来费拉大众把“费拉”给用烂了,于是我独创了一个“废垃”以示区别——我认为这个做法就是“真民主”的典范。



【016、非战之罪与战争罪行】


非战之罪,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不是我打仗水平不行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 意思是说,是天要亡我项羽啊,不是我打仗水平比不过刘邦啊。

[示例]:《梁书·侯景传》:“臣涡阳退衄,非战之罪,实由陛下君臣相与见误。”

其实跟原文的上一句连在一起看就很明显了: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也就是说,是老天要我死,不是我不会打仗。后来就被引申为并非个人过错而导致不幸结果啰。 多少有些推卸责任的意味。

战争罪行,是“武装冲突时违反战争法或国际人道法的行为”,包括“谋杀、虐待、或将被占领土上的平民居民驱逐至劳改营”,“谋杀或虐待战俘”,杀害人质、“肆意摧毁城镇和村庄,以及任何不具备正当军事或民事必要性的破坏。”

类似的概念,如背信弃义,已经作为文明国家间的习惯法存在多个世纪,但这些习惯法规则首次作为国际法写入法典是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约》。战争罪的现代理念在纽伦堡审判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1945年8月8日《纽伦堡法庭宪章》中的定义为基础,成为纽伦堡原则。除了战争罪,《纽伦堡法庭宪章》还定义了反和平罪和危害人类罪,这两种罪行也常常发生在战争期间并与战争罪同时出现。

《海牙第四公约》第22条(战争法: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1907年10月18日)规定“交战者在损害敌人的手段方面,并不拥有无限制的权利”,而且上个世纪,许多其他条约都引入了对交战者施加限制的明确法律规定(另见有关战争法的国际条约)。有些条款,例如海牙公约、日内瓦公约以及危害种族罪公约中的一些条款,被视为习惯国际法的一部分,对各方都具有约束力。其他条款只对部分人员具有约束力,条件是他们所属的交战国是施加限制的条约的缔约国。

定义

战争罪的非正式定义包括违反战争法所规定的保护条款的行为,也包括未能遵守战斗程序和规则的行为,例如攻击出示和平停战旗帜的人,或使用该旗帜作为发动袭击的战争诈术。《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第42条明确禁止攻击从被毁飞机上跳伞的人以及落地后投降的人,所以袭击通过降落伞部署的敌军并不构成战争罪。 。战争罪包括对战俘或平民的虐待行为。战争罪有时是大规模谋杀和种族灭绝行为的一部分,但根据国际人道法这些罪行更多属于危害人类罪的范畴。

战争罪在国际人道法中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等国际法庭所管辖的领域。另外还有最近的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以及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这两个法庭是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八章设立的。

根据纽伦堡原则,战争罪与反和平罪不同,后者是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历史/早期案例

1474年,彼得·冯·哈根巴赫(Peter von Hagenbach)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特别法庭的审判,这是第一次“国际”战争罪审判,也是第一次对指挥责任的审判。他被定罪并砍头,因为“作为一名骑士,他应有责任防止”惨剧发生,但他认为自己是在“听从命令”。

《海牙公约》

《海牙公约》是分别于1899年和1907年在荷兰海牙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和平会议上达成的国际条约。加上1864年和1909年日内瓦第一和第二公约,这些条约是现世国际法诞生初期的第一批正式阐述战争法和战争罪的条约。

《日内瓦公约》

《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所通过的4部相关条约的总称,在作战行为方面代表了国际法的法律基础。2006年,《日内瓦公约》获得全球所有国家的通过,但一些签署国常常违反《日内瓦公约》的规定,或利用法律规定的模棱两可之处,或通过政治斡旋来规避法律程序和原则。

所有公约都于1949年得到了修订和扩展。

日内瓦第一公约: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 (最初通过是在1864年,最后修订在1949年)

日内瓦第二公约: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 (最初通过是在1906年)

日内瓦第三公约:战俘待遇 (最初通过是在1929年,最后修订在1949年)

日内瓦第四公约:战时保护平民(最初通过是在1949年,以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的部分内容为基础)

莱比锡战争罪审判

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于1921年对数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官进行了战争罪的审判。

纽伦堡法庭宪章/1945年纽伦堡审判

以1945年8月8日《纽伦堡法庭宪章》中的定义为基础,战争罪的现代理念在纽伦堡审判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参见纽伦堡原则)。除了战争罪,《纽伦堡法庭宪章》还定义了反和平罪和危害人类罪,这两种罪行也常常发生在战争期间并与战争罪同时出现。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946年5月3日,东京战争罪法庭(通称为东京审判)开庭审判日本帝国领导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犯下的三种罪行:A级(反和平罪),B级(战争罪)和C级(危害人类罪)罪行。

中国抗日战争

日军也在中国犯下了大量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

中国国共内战

如中华民国立法院院长梁肃戎,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谈到民主联军驱赶百姓当炮灰的做法,而中共方面也指责国民政府方面犯对本国国民犯下了若干罪行,一些地方县志和相对独立的媒体也记录和报道过一些情况,如一二一血案、台湾二二八事件、在重庆大屠杀中对大量非共产党员的民主人士屠杀之行为、在进攻解放区时采取三光战术(烧、杀、抢、掠、抓壮丁。

中共指控国军在战斗中驱赶着一群赤背裸体的女人站在城墙上向共军喊话,阻止共军攻城,被解放军讽刺为“婊子战术”。而解放军则在长春围城时候活活饿死几十万百姓。中共却在1948年宣布蒋介石以下数十人为战犯。

2002年国际刑事法院

2002年7月1日,根据条约设立于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创立,用于起诉该日期及之后犯下的战争罪。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和以色列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对国际刑事法院进行了批评。但美国仍担任该法院的观察员。《罗马规约》第12条规定:如果非缔约国公民因在缔约国领土上犯下的罪行而被起诉,法院对他们也具有管辖权。

但法院仅对“作为一项计划或政策的一部分所实施的行为,或作为在大规模实施这些犯罪中所实施的行为”具有管辖权。

2003年红色高棉战争罪法庭

联合国与柬埔寨王国政府在2003年6月签署协议决定成立柬埔寨法院特别法庭,对被指在1970年代后期在柬埔寨犯下了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及危害人类罪等罪行的前红色高棉高级领导人进行审判。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人道法发展,鼓励和支持各国际法庭的建立用以惩治战争罪。该组织尽一切努力督促各国和冲突各方遵守相关国际条例,遵守《日内瓦公约》规定,并参与了“设立常设国际刑事法院的谈判工作”。

谢选骏指出:战争本来就是罪行,为什么还要另外专门设立一个“战争罪行”?古代只有“非战之罪”,现代却有了“战争罪行”。这正是“罪上加罪”。结果就产生了“正义战争”的说法,而拒绝战争反而成为现代意义的“非战之罪”了。



【017、概率的频率与周期】


《玛雅文明未解之谜:尤卡坦半岛神秘圆环的秘密》(2019年2月12日 BBC)报道: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考古学家们在仔细研究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卫星图像时,发现了一个令他们相当意外的图案——一个直径约200公里、形状近乎完美的大圆环。

天然水井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旅游的主要胜地,这些蓝色的地表坑洞散布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当你徒步穿越尤卡坦半岛广袤的平原时,随处可见这些水坑。尤卡坦半岛好似一个弯曲的狗腿,位于墨西哥东部边缘,岛上是一些低矮干燥的森林。但是从空中俯瞰,这些天然水坑串聚一起竟形成了一个图案——一个半圆弧线。仿佛有人用圆规在墨西哥海湾画圆,但画了一半,弧线就越过陆地没入了海水中。

天然井是当地玛雅人的饮用水来源。考古学家在探索曾经统治半岛的玛雅文明最后的结局时,发现这些天然水坑环绕尤卡坦半岛的首府梅里达和港口城市西撒尔和普拉格罗索而分布形成一个园形。1988年,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举行的一次科学会议上,研究人员向其他卫星专家展示了他们的发现,大家都对天然水坑这神秘分布感到困惑不解。

观众席上一位名叫奥坎波(Adriana Ocampo)的科学家是当时美国宇航局的一名年轻的行星地质学家。这种圆环图案顿时惊醒了她所受的科学训练的直觉。

现年63岁的奥坎波解释说,她看到的不仅是一枚圆环,还像一个靶心。奥坎波说,“我在看到幻灯片的一瞬间恍然大悟。觉得这太神奇了,自己的想法肯定错不了。我欣喜若狂,但必须保持冷静,因为当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我的观点。”奥坎波现在是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露茜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计划于2021年向木星轨道发射一艘宇宙飞船。

奥坎波走到这些科学家们面前,心怦怦直跳,问他们是否考虑过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个可能性。这次撞击发生在6600万年前,留下了的疤痕至今仍清晰可见。

30年后,她笑着说:“他们当时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奥坎波的偶然发现是科学界相互就此展开讨论的开始,为最后达成一致结论奠定了基础。如今,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这个圆环就是一个直径12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形成的陨石坑。这颗小行星坠落在尤卡坦半岛,难以想象的剧烈爆炸使岩石都变成了液体。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来自美洲、欧洲和亚洲的科学家团队一直在努力填补剩下的空白。他们现在相信撞击瞬间形成了一个30公里深的火山口。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池塘,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就是一颗被抛入池塘中的石子。中心区的反弹在瞬间形成了一座高山,是珠穆朗玛峰的两倍高,但随后就崩塌了。地球在灾难发生后的几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遮天蔽日的灰烬导致长达一年多的黑夜,气温降至冰点,地球上约75%的生命都因此丧生,恐龙几乎全部灭绝。

如今,撞击的中心点,即想象中的圆规固定之处,也就是6600万年前一度隆起形成山峰的地方,被埋在希克苏鲁伯港地下一公里的地方。

希克苏鲁伯港这个小镇只有几千人口,低矮的楼房被漆成黄色、白色、橙色和赭色,环绕着一个朴素的城镇广场。这种广场在该地区许多上镜但不起眼的尤卡坦村庄里都能看到。这座小镇没什么人知道,只有寥寥可數的一些恐龙爱好者来这里“朝圣”。他们会沿着崎岖多刺的灌木丛内蜿蜒的小路往前走,但常常会在临近的小镇奇克苏鲁伯普韦布洛的地方迷路。那里距离内陆有半小时车程。

即使他们最终走到了正确的小镇希克苏鲁伯港(这里从著名的普拉格罗索Progreso度假胜地出发沿着白沙滩海岸线以东要走7公里),也几乎找不到任何指示说,这是地球上过去1亿年间最重大、最具灾难性事件之一的现场。漫步在主广场,你会看到当地孩子画的恐龙。附近儿童游乐场的攀爬架和滑梯上放置着原色的硬塑料蜥脚类动物。唯一的纪念碑在主广场的教堂前,是用混凝土制成的卡通骨头造型的石碑,放置在一个像祭坛的基座上,基座上绘有多种恐龙。

在奥坎波的发现于1991年发表之前,国际社会对尤卡坦半岛的这一地区毫无兴趣。如今,在希克苏鲁伯港和南下45公里的尤卡坦半岛首府梅里达之间,于2018年9月建起了一座博物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科学博物馆。这是墨西哥政府和该国最大的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合作的项目,旨在让人们回到6600万年前那一瞬间——一颗直径12公里的小行星改变了世界历史,结束了巨大野兽持续了千百万年的统治。博物馆希望,通过加深当地人民对发生在这里的远古地质年代大灾难的认识,能吸引游客来探索尤卡坦半岛的史前历史。尤卡坦半岛还有著名的玛雅历史景点如奇琴伊察(Chichen Itza)和狂欢派对城市坎昆(Cancun)。

奥坎波表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及其周边地区应受到全世界更多关注。奥坎波出生在哥伦比亚,小时候移居阿根廷,15岁时来到美国。这颗小行星虽然给这一地区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但却使另一个物种获益良多——千百万年后,当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灭绝后,人类开始进入生物的演化史。

没有这次灾难,人类很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她说, “人类因此具有优势,能够竞争、蓬勃发展,我们最后也确实做到了。”

导致恐龙绝种的小行星撞击究竟在地球何处,科学家为此曾探索长达10年,奥坎波的发现终於一锤定音。那个恍然大悟的瞬间是她与太空科学领域的传奇人物休梅克(Eugene Shoemaker)合作后获得的直觉。休梅克是美国地质学家先驱,被认为是行星科学领域的奠基者之一。在他逝世后的第21年,他的骨灰被埋在了月球上,全世界仅此一人。在休梅克的指导下,奥坎波知道这种近乎完美的圆圈不太可能是来自地球本身的任何力量造成的,这个圆圈可能为地球地质变化提供研究线索。

上世纪80年代初,加利福尼亚的一对父子路易斯(Louis)和阿尔瓦雷斯(Alvarez)提出了一种被称为阿尔瓦雷斯小行星撞击理论的观点,认为是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灭绝。奥坎波说:“但那个时候,这个观点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从这对父子首次提出这个观点,到最后成为科学界共识,整个过程犹如集体拼图,各自独立研究的科学家把自己零散的想法提出来,拼在一起,经常会有重叠,而奥堪波所做的,就是放上最后一张拼板,完成了拼图任务。

例如,早在1978年,地球物理学家彭菲尔德(Glen Penfield)就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扎诺古拉(Antonio Camargo-Zanoguera)合作,飞越了包括希克苏鲁伯港(Chicxulub Puerto)在内的加勒比海水域。他用磁力仪扫描海面,寻找石油的迹象,结果却发现了这个巨大陨石坑另一半的水下部分。但科学界无法拿到这些证据,因为它们属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

事实上,第一个将尤卡坦环与阿尔瓦雷斯小行星撞击理论联系起来的人是一位名叫拜尔斯(Carlos Byars)的德克萨斯记者。他在1981年为《休斯顿纪事报》(Houston Chronicle)写了一篇文章,讨论尤卡坦环和阿尔瓦雷斯理论之间是否有联系。拜尔斯后来和一个叫希尔德布兰德(Alan Hildebrand)的研究生分享了他的理论,这个研究生在检查了海地的一层岩石之后找到了彭菲尔德。他们两人共同确定了这个巨大圆坑不是火山口,而是小行星撞击产生的陨石坑。奥坎波说,“比尔斯是第一个把碎片拼在一起的人。竟然是一个新闻记者第一个发现!当你把所有的碎片拼在一起时,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它还能让我们了解地球以外的生命。从这个陨石坑所获得的知识也帮助了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探测器的研究。好奇号于2012年登陆火星,在过去6年里一直在研究火星的环境和地质。

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喷射物,与小行星撞击火星时发现的碎片相比较,两者有相似之处,这表明火星的大气层曾经比现在要厚得多,更接近于维系地球生命的地球大气层。奥坎波说:“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就可以为未来做好准备,这很重要。这个陨石坑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火星的地质演化。”但是,关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尽管有了博物馆,墨西哥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为世界历史遗产,但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信息仍然埋藏在地下,游客和当地人所见有限。由于这次撞击的时间太久远,游客们几乎看不到什么珍贵的东西,只能看到为数不多的残余,最令人惊叹的就是天然井。你可以和鱼儿在水井中游泳,可欣赏水中悬空的树根。但是游客们可能不知道,之所以有这种奇幻的地质景象,是因为在小行星撞击时,地底深处的岩石被撞出地表。在这个岩石断层线,千百万年来水滴石穿,最终凿出了这些天坑。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奥坎波发现尤卡坦圆环是陨石坑起,她已来过尤卡坦半岛多次。当被问及人们是否意识到了尤卡坦半岛的重要性时,她显得闷闷不乐。她回答说,“简单来说,并没有。我们需要做得更好,需要利用教育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多么特别。”

奥坎波还是拉丁美洲行星科学教育的支持者。她说:“他们(当地人民和政府)正在努力补充基础知识。如果真的有用,那就太好了。这儿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方。”

谢选骏指出:“这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方”为何不能成为一个热门地点?我认为不是由于无知,而是出于恐惧——人们不敢意识到世界末日真的存在!不敢意识到我们的一切出于如此偶然的概率!概率决定了脆弱的生命周期。例如,车祸的概率决定了每天必须要有多少人死去,这落实到了具体人员的身上就变成了他的世界末日和生命周期。所以无神论者不得不被迫承认自己的偶然性质,以及自己的一切意义其实是毫无意义的。而如果想要避免这样的虚无主义,就需要用某种目的论来突破偶然论,用某种方向感来突破概率论——而真正的宇宙方向感又只能来自于无法证明的造物主。除此还有有什么办法呢?



【018、革命的必然与结果的偶然】


《1917-2017:俄罗斯面对十月革命遗产的纠结》(2017年12月12日 转载法广RFI 瑞迪)报道:

2017年是俄罗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这场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权,颠覆了二十世纪的国际关系。但百年后的今天,这次革命的起源地却没有任何大张旗鼓的纪念活动。恰恰相反,俄罗斯人对于百年纪念应该纪念什么显然并无共识。有人强调“十月革命”百年,但也有人只笼统地提及“俄罗斯革命”百年。命名的区别掩饰着俄罗斯人面对1917年的动荡历史的不同解读。今天的公民论坛节目邀请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俄罗斯及中欧国家研究负责人F Daucé女士,向大家介绍俄罗斯围绕百年纪念的争议以及当今俄罗斯朝野面对十月革命历史记忆的种种纠结。

法广:关于这次百年纪念,有人只说“十月革命”百年纪念,也有人说“俄罗斯革命”百年纪念。这是否只是名称上的区别?所说的百年纪念是否是同一回事?

F. Daucé : 1917年的俄罗斯历史比较复杂。这一年有两场革命。先有“二月革命”,后有“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导致了沙皇制度的垮台,皇权体制至此终结。“十月革命”则是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百年后的今天,2017年的所有讨论都围绕着应当继承或应当排斥哪一部份革命遗产。事实上,我们在当今俄罗斯看到的,是那些承认二月革命的遗产、但拒绝十月革命遗产的人,与那些──正相反──强调十月革命遗产的人之间的争论。所以才会有这种命名上的区别。

法广:就是说1917年一年之间,俄罗斯发生了两次革命,那这两次革命之间是怎样一种因果关系?十月革命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系列事件发展的必然,还是说,在历史长河中,它更是一次断裂?

F. Daucé : 十月革命的意义对于历史学者来说非常重要,相关的讨论始终还在继续,因为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长时间的历史变迁的结果,这当然更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对他们来说,十月革命终结了俄罗斯资产阶级主导的历史阶段,是一个历史循环的结束。但其他政治人物和历史学者则认为,所谓十月革命只是一次普通的政变,布尔什维克上台只是利用了当时临时政府的解体,利用了政权当时遇到的种种困难。就是说在如何解读十月革命问题上,我们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更是那些比较接近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另一派则更接近自由派人士。

法广:如何理解二月革命的重要性呢?

F. Daucé : 首先应当将二月革命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背景下,因为在革命发生的时候,沙皇俄国正卷入战争,处境非常不利,政权因此处于混乱解体状态。二月革命是俄罗斯自由派精英夺取了政权,不是底层的劳苦大众夺取政权的行动。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最初的政治纲领是在国内推动自由化,解除言论审查,也就是恢复部分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也正是在二月革命的背景下,临时政府计划组织立宪会议选举,以便在1918年为俄罗斯制定一部民主宪法。但这个民主进程随十月革命的发生而终止。

法广:如果二月革命不是一次劳苦大众夺取政权的行动,随后而来的十月革命是否获得了广泛的民间支持呢?

F. Daucé : 我觉得应当将夺取政权和夺取冬宫区分开来。夺取冬宫的行动的确是一伙 武装活动人士的行为,并不是像后来在电影和这之后的纪念活动中刻意表现的那样是一次大规模的民众行动,在这些电影和纪念活动中,十月革命被描绘成一次人民发起的大规模行动。事实不是这样,夺取冬宫就是一小拨武装活动人士的行动。

但是,很明显,这些布尔什维克成功利用了民众的不满,得以与一些阶层的民众联合起来,尤其是那些要求停止战争的士兵,还有那些生活条件极其困苦的妇女。就是说这些革命先锋队成功地联合起不同的民间力量。这也是他们后来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法广:但是1918年1月,布尔什维克政府宣布解散立宪会议,引发大规模民间抗议,抗议活动遭到镇压。这是否也显示这个政权也并非享有民间的广泛支持呢?

F.Daucé : 其实,在解散立宪会议之前,立宪会议选举的结果就已经显示布尔什维克只是少数派。在新当选的立宪会议中,他们只获得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席位,而这次选举活动当时总体被认为是公平、公正。十月革命后刚刚上台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因此面对一个缺少多数支持的立宪会议。随之而来的就是解散立宪会议,政府开始动用暴力和镇压。从那时起,为了巩固布尔什维克政权,暴力和镇压越来越频繁。

法广:武装夺取政权以及暴力稳固政权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后来(持续三年)的内 战?

F. Daucé : 后来的内战既是十月革命的结果,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无关系。一战期间,很多人都被动员去了前线,手中都有武装,所以,内战可以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是以旧政权的支持者为首的力量与新的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支持者之间的对立。分析这场内战的一个难点,在于那些支持旧政权的力量也有很多为所欲为的暴行,这也是这些力量后来失败的一个原因。

法广:那么在今天的俄罗斯,十月革命留下怎样的记忆呢?

F. Daucé : 如今在俄罗斯,围绕这场革命的历史遗产,有很多难以理清的纠结。一方面,就政府而言,政府没有大张旗鼓地安排纪念活动;另一方面,在在野的政治力量中,那些民主派或自由派,他们也不认同十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的后果:这场革命导致了1937年大清洗年代的白色恐怖。所以,面对1917年的历史记忆,很多人感觉非常不自在,政府担心革命的理念重新出现,反对派则在揭露1917年革命的极权倾向导致了后来的恐怖时代。两方面都不想谈论这段革命历史。虽然社会上间或有人提议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但这些建议更来自个人,更注重根据日记、书信、老照片等个人资料,讲述个人或家庭经历,避开对十月革命意义的讨论,从个体的视角,回顾十月革命历史。

共产主义在俄罗斯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法广:马克思主义是十月革命的主导思想。如今,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是否还有市场呢?

F. Daucé : 俄罗斯共产党仍然在活动,但支持者不多,他们在杜马(议会)有大约三十个席位,这个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仍然坚持苏维埃时代的路线,他们的网站上有时候甚至还会引述斯大林理论。今年11月7日,唯一举办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的政党,就是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他们虽然是少数派,但也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与执政当局合作。

就执政当局来说,他们并不想批判苏维埃时代遗产,而是希望重建一个宏大的历史叙述,既包含沙皇制度,也包含苏维埃历史,普京关于历史论述的讲话表达的都是不要把沙皇时代与苏维埃时代的辉煌对立起来。但是在这个大历史讲述中,十月革命其实很有争议。1917年的革命首先是沙皇制度的垮台。而在政府试图构建的大历史的延续中,十月革命则是一次历史断裂。这也是为什么“十月革命”对于俄罗斯当权者来说很有些不知道如何言说才好。

法广:第一个共产主义政权在俄罗斯诞生,如何理解这个政权在存在70年后,在今天的俄罗斯已经无从立足?

F. Daucé:的确,共产主义在俄罗斯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至于其中原因,我们不能忽视1991年前后,戈尔巴乔夫的开放政策。这也是一次历史的断裂。戈尔巴乔夫曾想找出一个既能继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但又能纳入一定程度的自由主义的模式。1985年到1991年这段时间,俄罗斯社会关系极为紧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模式开始解体。此后的民主过渡进程也十分困难。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的共产模式解体,而自由民主模式也失去了信誉。从这种形势中衍生出来的更是一种民族主义模式。要知道,11月7日,也就是苏联时期的十月革命节,如今在俄罗斯联邦已经不再是公休节日。2005年,普京将公休假日改为11月4日,称为俄罗斯民族团结日,纪念17世纪的俄罗斯在一系列动乱之后终于达成的统一。

作者注:

1/布尔什维克夺取冬宫的行动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25日至26日夜间,因此被称作十月革命。但这一天是公历11月7日。

2/自2005年起成为俄罗斯民族团结日的11月4日纪念的是,1612年击败攻打俄国的波兰军队的一次莫斯科起义。这次起义揭开了俄罗斯历史上的罗曼诺夫王朝的序幕。罗曼诺夫王朝被看作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其间,彼得大帝的西化革新政策推动了俄罗斯政治的现代化转型。叶卡捷琳娜二世时的俄罗斯已经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但罗曼诺夫王朝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沙皇尼古拉二世1917年随二月革命的发生而被迫退位。普京选择这一天为民族团结日与他重振俄罗斯帝国辉煌的雄心不无关系。

3/由苏联共产党而来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目前是俄罗斯最大的在野党,但很少对普京政权的政策发表异议。其领导人久加诺夫在2012年的总统选举中获得了17%的支持。

谢选骏指出:上面的叙事虽然不够完整,但还是可以看出“革命的必然与结果的偶然”什么是“革命的必然”?那就是旧政权无法再支撑下去了。什么是“结果的偶然”?那就是新政权落在谁的手里以及如何建立新政权——这个结果是偶然的。虽然,一般说来,都给落在最会忽悠与最能组织的人和集团手里。等到百年过去,比较长期的历史才会显露出来,这时候,“结果中的偶然因素”逐渐消失退去了。可以设想,即使没有十月革命,俄国也不会开化得比2017年更好。



【019、隔代继承与昭穆制度】


邓小平“隔代指定接班人”被视为中共继承制度的一大发明,其实,那不过是从历代王朝的“昭穆制度”里拿来的,其创新无非在于把死人配享转化为活人继位:

“昭穆”的命名是因为,南向的一列正面朝阳而明亮,故称“昭”,昭有明义;北向的一列正面背光而冥昧,故称“穆”,穆有冥义。在这里,昭穆仅仅是左右的代称而已。另外,春秋时期的昭穆还有尊卑的含义。古人尚左而下右,南向为尊,北向为卑,都有这种意味。昭穆制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二辈制族外婚”:每个氏族内男女各有两个辈份,两个氏族同辈异性才可以通婚,子女的世系按母亲的世系决定。父子属于不同氏族,是昭穆制的根本意义。

后来昭穆制逐渐得以演化,上古时代宗庙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和亲疏远近。

昭穆制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且有一定的配享制度。《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在这种宗庙数量的排列顺序上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地位越高的人其宗庙中可以供奉的祖先就越多,相反,地位越低的人其宗庙中所供奉的祖先就越少,以此通过宗庙和祖先数量的多少来象征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

周代规定天子可以为七位祖先立庙祭祀,始祖庙居中,周人奉后稷为始祖,始祖是不参与昭穆排列的,以下先王按左昭右穆排辈分,周朝真正建立是在武王姬发的时候,但他的父亲文王姬昌是周朝基业的奠基人,而且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商,功德至伟,所以就以他的庙为昭祧庙;武王是他的儿子,就应该居穆位,享穆祧庙,武王也有伐商大功,所以昭祧庙与穆祧庙与始祖庙三庙万世不毁。以下就依辈分左昭右穆排,如果超过了四庙,就依次把前面的昭庙、穆庙毁掉,把神主(牌位)移进始祖庙仍按昭穆序位排列,叫做“亲尽而毁”,为新去世的王按昭穆序位立新庙。总之,这七庙是三个永久的庙和四个依次迭毁又新建的庙组成,昭穆所序的就是世代辈分。

隔代继承与昭穆制度的连接点:隔代继承意味着“继承者属于不同政治集团”,正如昭穆制度渊源于“父子属于不同氏族”。

隔代继承与昭穆制度的共同点:隔代指定继承意味着“不同派系的轮流执政”,以便扩大统治基础、容纳不同路线。正如昭穆制度渊源于“父子属于不同氏族”,扩大部落联盟、容纳不同母系。

隔代继承与昭穆制度的不同点:把死人配享转化为活人继位。

邓小平“隔代指定接班人”被视为中共继承制度的一大发明,其实,那不过是从历代王朝的“昭穆制度”里拿来的,其创新无非在于把死人配享转化为活人继位:

考虑到邓小平(1904年—1997年)的童年是在满清帝制下度过的,而且邓小平还经历了“西太后”和“光绪帝”分葬东陵西陵”的“国丧”,并为之披麻戴孝、嚎啕痛哭,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按照同样的道理,头上曾经披戴满洲猪尾巴长达十八年(1893年—1911年)并朝满清“帝位”日日磕头的毛泽东,会在文革中推行个人崇拜,也就可以理解了。

摘自《思想的诞生(谢选骏文革日记、作文书信及后反思)》

http://www.xiexuanjun.com/



【020、共享单车与共产中国】


《被遗弃的10000具“尸体”,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视觉志 2019-07-06)报道:

最近,「垃圾」成了一个热词。

当全国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上海开展的垃圾分类时,却忘了有一大片「垃圾坟场」已经被我们悄悄遗忘。

在那里,共享单车的“尸体”早已堆积如山。

共享单车变成「共享坟场」。

01

曾经无意看到了自由摄影师吴国勇先生拍摄的一组照片——《无处安放》。

里面呈现的画面让人震惊。

坐标:上海浦东

这是摄影师拍到的最大的共享单车坟场,有超过10万辆共享单车整齐划一地排列在闲置的土地上。

坐标:厦门同安一号

你无法想象,在这里共享单车的堆积高度竟然达到七八米,有两层楼那么高。

坐标:深圳罗湖

一名城管队员骑着一辆共享单车,在四处巡视。这里大概有8万辆被废弃的共享单车。

坐标:东莞万江

这是一条断头路上的共享单车坟场,路中间的绿化带被附近的居民开垦,种上了蔬菜。

坐标:武汉菜甸

密密麻麻的共享单车被野草覆盖,一些完好的单车时不时发出蜂鸣声。

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缠绕在一起,堆成一个个的山谷。

看似绚烂至极,实则“尸骨”遍地。

数以万计的共享单车被废弃,任由风吹雨淋。

共享风暴过后,仅剩一片狼藉,资源的浪费让人触目惊心。

02

但你能想得到吗?

正是这些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的垃圾,却改变了无数缅甸孩子的命运。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缅甸有55%的儿童生活在贫困之中,有一半的孩子17岁之后,就不再上学。

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学校离家太远,他们不得不辍学。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

缅甸是一个农业大国,村庄分布零散,但是政府无力为每个村庄都修建学校。

但是很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自行车这样的交通工具,校车更是连听都没听说过。

所以孩子们每天不得不早晨6点起床,穿过村庄、田地、小河……徒步一两个小时去学校上课。

一到下雨天,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就要更长。

很多家庭穷到连个伞都没有,这些孩子就不得不用塑料片遮雨。

这一切,都被一个Mike Than Tun Win(迈克丹顿温)的人看在眼里。

他是当地的一个商人,小时候就跟着父母移民到新加坡。学成归来之后,他又回到缅甸创业。

尽管自己已经过上了别人羡慕的生活,但当他看到这些孩子,徒步几小时只为上学时,他为这些孩子感到难过。

他想,如果能减少孩子走路上学的时间,他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完成学业。

而这,也是孩子们摆脱贫穷的唯一机会。

今年2月,迈克听到oBike和ofo宣布计划放弃国际市场,当时他就意识到机会来了。

于是3月份,他就发起了“减少走路”计划。

他向退出新加坡市场的oBike和ofo公司,购买1万辆共享单车,再运回缅甸。

这些车全部捐给了那些家里贫穷,走路要超过2公里的孩子。

所购买的共享单车,有一半是他自掏腰包,其余是一些企业赞助。

本来,迈克想把这些车都买下来,但他的朋友一听,也都纷纷加入了进来。

这些单车的平均价格约20新元(约合100元人民币),但是为了适应缅甸孩子的需求,迈克他们又进行了改造。

他们给自行车都加上了后座,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载着弟弟妹妹一起上学了。

此外,原来的电子锁也都去掉了,换上了普通的手动锁。

再加上运输配送的费用,每辆单车的成本约35美元(约合人民币240元)。

有了自行车之后,孩子们花在路上的时间被大大缩短。

不少孩子开心地说:

“我不需要那么早起床了。”

“我也不需要走两个小时的路了。”

“我再也不会辍学了。”

迈克说,“这仅仅是个开始。”

他还计划在5年内发放10万辆自行车,缩短更多孩子走路上学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完成学业。

至于为什么要执着于“少走路”运动,他给出的回答是,教育是穷人家的孩子改变贫穷的最好途径。

03

让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看到的几条新闻:

根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学府二段的一处拆迁工厂内,堆积如山的报废小黄车被压扁装车。

它们等待被废品厂已每辆15元的价格被收走。

图源:华西都市报

根据《北京晨报》报道,累计注册用户超过400万的小鸣单车,申请破产清算。

11万用户押金未退还,公司账户仅剩35万,负债高达5000多万元。

采购价700元1辆的单车,只能以12元的价格贱卖。

根据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报道,在南京栖霞区寅春路附近,有很多共享单车被“肢解”,压缩成了一个个铁饼。

垃圾处理中心工人:这个就当废铁卖了……

一边是资源的过度浪费,一边是资源的过度稀缺。

这样的反差,无不叫人唏嘘。

04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造成如今满地狼藉?

2015年,第一批共享单车,出现在北京街头。由此,引发各路资本的疯狂追逐。

一时间,各种共享单车纷纷挤入这一赛道。

业者为了抢占市场,盲目增加和投放共享单车的数量。

一夜之间,可以说是车山车海。

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报道,2017年中国市场上预设投放了总数接近2000万辆的共享单车。

很明显,市场饱和了。

经济学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叫供需平衡,当供大于求的时候,问题也就产生了。

果不其然,共享单车的神话很快破灭。

2017年至2018年初,悟空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等相继倒闭……超过50家雷同模式的公司相继死亡。

而死亡背后,有多少企业真正愿意为资源的浪费买单?

如今,只剩下一辆辆的废弃单车和一片片的单车坟场。

它们被遗忘在城市的角落,无人问津。

记得胡玮炜说过,“有一次我们的单车被扔到河里,就像凶杀现场一样。

是啊,看着这些无辜的共享单车,谁不心疼呢?

共享单车本是一件好事,显然这种资源的浪费的行为,早早背离初衷。

据媒体调查显示,这些车子报废之后,会产生接近30万吨的重金属。

但因为这些金属的回收价格太低,竟然很少有回收业者愿意接受。

曾经的宝贝,现在的垃圾。简直荒诞至极。

Mike Than Tun Win发起的“减少走路”计划,给无数缅甸孩子带去了希望,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无数响亮的耳光。

经济利益下催生的共享单车,没有为创造者带来巨大价值,便被无情抛弃在废车场。

可是,某天那里却传来了笑声,荒凉的单车坟墓,却成了无数孩子最甜的梦。比起那些急功近利的企业,以及千万辆单车的闹剧,也许这才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事情。 

谢选骏指出:中国人“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废垃性格”,决定了共享单车的兴衰也决定了共产中国的兴衰。有一天,当共产中国像共享单车一样遭到废垃大众的遗弃时,健忘的废垃们一定忘了,我早就预见到了这“一地鸡毛”的一天。那时,所有的共产党员都会宣称自己从来就痛恨共产党,自己也是共产党的受害者——那时,不知哪个国家会收留这些人渣,就像缅甸现在收留破旧自行车一样。大概只有共产党天天咒骂的美国会收留逃亡的共产党分子,就像现在收留了共产党的离退休干部一样。



【021、狗命与狼命】


网文《狗在野外会否野化成狼?》报道:

若迁走草原上的狼再将等量的各种狗放在草原上,在相对理想条件下经过多年迭代,狗会否野化成狼?包括不同品种的狗互相交配的情况。

镜像问题:动物园里的狼几代之后会变成狗吗?相关问题:把小狗放到野外自生自灭,几代后会变成狼吗?

答案是,不会!

先上结论吧:它们在外观上和狼不一样,习性上会接近于狼但也和狼不一样,而且很可能它们的适应能力比狼还要强。

之前 @一个男人在流浪 提到了澳大利亚的Dingo(澳洲野狗)。其实除了出名的dingo之外,很多地区都有feral dog就是野化的家犬。现在野犬的分布区已经遍布全世界,分布区甚至比狼在历史最鼎盛时期的分布区还要高。几乎有人的地方就有野狗。这些野狗很多时候会依靠人类的垃圾为生,但在很多地区,这些野狗已经懂得猎杀各类野生动物,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强,数量也在暴涨。

哥斯达黎加的野狗群。大大小小什么都有!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英国海盗达尔文在这里曾经进行过生物调查和研究),当地数量不详的大量野狗成为了当地野生动物的杀手。这些野狗中最常见的是竟然是西伯利亚哈士奇。来自北极的二哈,在一个赤道地区的海岛作威作福,这是一种怎么样的适应能力!这些野狗除了吃垃圾之外,大量捕食野生鸟类,海鬣蜥,海狮以及陆龟。

在印度:成群结队的野狗可以猎杀有蹄类,主要是鹿。简直就和野狼无异。当然它们可以很轻易地接近人类村庄。当地老百姓对它们也比较友好,不会像狼一样被人追杀。

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90%以上的奶羊死亡都归咎于野狗;在衣阿华和宾夕法尼亚的报告中,49%和67%的家羊袭击死亡事件是因为野狗攻击。同时,野狗也猎杀野生动物,从white-tailed dear, fallow deer, axis deer等鹿类 到松鼠、兔子、水鸟,连近一吨的大型驼鹿都能干死。野狗还在夏威夷等州造成了大量的西瓜、玉米等作物的破坏。荤素搭配、百无禁忌。

虽然野狗有时候也会被更大型的野生动物猎杀,但基本上还是怼天怼地怼世界。而且,这些野狗和它们祖先一样,也重要是夜间行动,也增加了人类对付它们的难度。

更厉害的是,它们还和狼杂交,与狼群融合。全美大概有20万到30万只杂交的狼狗后代。狗也和郊狼coyote杂交,后代通常比郊狼更具攻击性。(大家一起唱:我们都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但是,更常见的是,野狗与狼产生竞争。虽然狼在个体或者小群体上常常更强,但狗的基数远远高于狼。在意大利南部,狼VS野狗的数量比是250VS80000!简直就是温泉关的斯巴达勇士对抗波斯大军的样子。在缺少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意大利的狼很有可能被野狗完全消灭。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而且,相比狼来说,野狗对于人的威胁要大得多。在南欧,成群结队地野狗常袭击人类。2009年,一个德国游客在西西里被野狗咬死;在印度被野狗咬死也是时有发生;我在东西伯利亚做研究的时候,就听说两起人被狗咬死的事件。野狗会更接近人类的领地,甚至主动接近人类(它们知道人类不可怕),而狼通常会躲避人类(尽管在东欧很多小城,狼在夜晚会到城里来觅食)。所以说:善待你们家的狗狗。要是你把它们丢弃了,有一天它的后代可能成群结队的过来咬你哦~

汪汪!要善待我噢!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野狗都能活得很好~在意大利,科学家发现有些野狗的捕猎成功率太低,导致大量饿死。而成功率低的原因是,这些狗子一见到猎物就“汪汪汪”乱叫,一路追一路叫。一群只会吼的战五渣,根本不懂得什么战术,离着还有三百米就开大的~猎物自然就被吓跑了。不过,总体来说,放狗归山之后,狗能够成功占据狼的位置。因为,它们懂得与人类的关系,所以它们可能成为比狼更成功的“野生动物”。

谢选骏指出:看来狗命比狼命更强大。因为,现在的地球已经没有多少“自然环境”了——野生环境已经多多少少替代为人造环境,或受人造环境影响的“伪野生环境”,野狗这种“伪野生动物”在其中自然也就如鱼得水了。



【022、狗眼与狼眼】


《狗狗眼神卖萌难以抗拒 操纵人类的进化“伎俩”》(2019年6月19日 BBC)报道:

求关注。求爱心。可谁真正知道这个脑子里在想什么? 

狗狗定睛注视着你的时候,那无辜无邪、楚楚动人而又似乎在恳求、诉说什么的眼神,被称为“小狗眼”,总能让人心生爱怜,就像看到萌态可掬的小宝宝。

但是狼没有这种眼神。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或许是狗能成为人类宠物而狼不可以的原因之一,奥秘则可以用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来解释。

狗狗眼部有一圈肌肉,可以让它们做“媚眼”、“萌眼”和讨人喜欢的表情。有一组肌肉负责让狗狗模仿婴儿般的眼部表情,触发人类的“爱怜的本能”。

这种“小狗狗眼”是宠物狗和主人之间的心灵纽带。

过去也曾有科学家研究发现,狗狗的眼神和表情令人难以抗拒,但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

现在,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卡明斯基博士( Juliane Kaminski)和她的团队找到了解剖学意义上的解锁钥码,从肌体构造层面解答了为什么狗狗的眼睛那么传神的问题。

他们发现狗狗眼睛周围的肌肉组织具有神奇的功能,狗狗动用这组肌肉来展现所谓的“表情眉”,由此“营造出与人类相似的交流沟通假象”。

卡明斯基博士和同时合作的研究报告说,狗狗们进行这种操作时,人类内心似乎生出一种难以遏制的冲动要照顾、安抚它们。

狗狗眼部肌肉以一种特定方式运动,使得它们的眼睛显得就像婴儿大睁的双眼,而且很像人在伤心时候的表情。

而具有这种眼神表情的狗类似乎更能激发人类”下意识的“眷顾、保护本能。

从物种进化角度来看,这种互动让”萌眼“狗占了优势,它们的这个肌体构造特点在代代繁衍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卡明斯基博士说:“有强大的证据表明狗在跟狼分离,被人类驯化后, 逐渐进化生发出这种能扬眉瞠目的肌肉”。

她和团队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来自解剖学和比较心理学领域的英美学者的研究显示,狗的面部这种结构性变化,是在与人类相伴的几千年里逐渐完成的。

曾经有研究发现,当人类注视狗狗时,狗狗会做出“小狗眼”的卖萌表情,说明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动作,而且就是做给人看的。

报告联合作者,解剖学家巴罗斯教授(Anne Burrows)指出,从生物进化意义上讲,狗狗的眼部肌肉构造变化速度很快,这很可能因为狗狗和人类的互动密切有直接关系。

俗话说, 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狗通人性,狗和人心灵相通,也许不无道理。

研究团队还不忘提醒一句,狗都知道面部表情对于社交至关重要,知道什么样的眼神能招来关注爱抚,这说明社交场合的眉眼表情是多么重要。

谢选骏指出:狗眼与狼眼的区别,使得狗比狼繁殖的更多,“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了。但是傻瓜们不要忘记,狗毕竟还是畜生,而且还是狼的同类——例如,狼狗就是狗和狼交配所得的动物。因为狗和狼属于学名为Canis lupus的同一个物种,因此狼狗与骡子不同,并非杂种,故牠们具生育能力。在古代,狼狗只会因母狗在发情期时逃走与公狼交配而得到。现时人工培育的主要狼狗品种则有:1、Saarloos狼狗:德国牧羊犬和动物园内的狼的后代,以配种者Leendert Saarloos(1884年11月16日-1969年1月13日)命名。比捷克斯洛伐克狼狗更有责任感。2、捷克斯洛伐克狼狗:德国牧羊犬和喀尔巴阡狼的后代,在1955年在捷克斯洛伐克进行的一个生物学实验培育出来。所以,当主人不在家的时候,饥饿的狗还是会把主人的孩子吃掉;甚至主人无力的时候,饥饿的狗也会把主人给咬死吃掉。因为当主人倒下来的时候,他就不再是提供食物的主人,而是一堆可供狗啃食的鲜肉了!这比狗粮更鲜美吧——这就是狗眼中的世界。这就是成语“狼心狗肺”的来源吧。而且,狗有时比狼更残忍恐怖,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按照类似的道理,秘书造反有时人民革命更加残忍恐怖——因为他们就在领导身边。



【023、股市市值与股市资金的实际比例】


(2015年8月26日 首发)

《夺路狂逃!投资者大规模撤离全球股市》(2015年08月22日 华尔街见闻)报道:

夺路狂逃!全球投资者撤离股市。过去一周,全球股市资金流出规模高达83亿美元,为15周以来的最大规模。

全球股市上周上演了一幕幕“灾难大片”,引发投资者竞相出逃。美银美林报告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引发市场更多焦虑情绪,投资者纷纷转向货币基金、国债等避险资产,过去一周,全球股市资金流出规模高达83亿美元,为15周以来的最大规模。

美银美林的报告同时指出,大规模撤离令新兴市场股市基金资金流出规模高达60亿美元,为连续第七周出现这种情景,这也是五周以来的最大撤出规模。新兴市场债务类基金资金流出规模达25亿美元,为2014年1月以来的最大规模。

21日公布的中国8月财新制造业PMI初值显示,该数据正以2009年以来罕见的速度萎缩,从而加剧了股票抛售。上证综指上周累计跌幅达11.54%,为七周最大跌幅。全球股市上周的表现则可能是今年以来最糟糕的。

受糟糕中国经济数据刺激,投资者纷纷涌入避险资产,黄金持续反弹,美国国债收益率下跌。美银美林援引资金流向监测机构EPFR数据指出,上周追踪国债和公债的基金出现25亿美元资金流入。此类基金已连续第七周出现资金流入,为2012年11月以来资金持续流入的最长时间。

货币市场基金资金流入规模达82亿美元,为2014年11月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资金流入。贵金属类基金吸引了1800万美元资金流入,这种流入已经持续了两周。欧洲和日本股市基金资金流入37亿美元,但这种形势可能受到新兴市场资产抛售的感染而不太可能持续下去。

以美元计价,新兴市场股市今年累计下挫15%,货币大幅贬值且多种货币跌至数年最低水平。货币贬值幅度在3%以上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高达17个。

全球股市近来一片惨绿,但分析师指出,股市暴跌对已开发国家的冲击有限,新兴市场的处境堪忧,新兴市场不仅遭遇商品需求下滑的问题,人民币重贬后,出口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据分析,新兴市场在历经多灾多难的上半年后,下半年处境可能更形艰困:货币贬值、股市与作为经济命脉的商品行情都挫跌,马元与南非币兑美元的汇价更跌至多年来低点。

分析人士指出,未来的观察重点在9月。市场将密切关注美国数据对联准会(Fed)升息讨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9月初发布的就业数据。投资人也一样注意中国,人民币预料还会再贬值,而人民币的贬值速度将决定新兴市场面临的挑战规模。

《陆股召唤全球股市一片绿,全球股市市值蒸发超过3万3千亿美元》(法广RFI 2015年08月22日)报道:

本周是大陆股市大跌并引发欧美股市下跌的一周,大陆工业产值的不利数字使周五的全球股市一片绿色。

21日,沪指再度重挫4.27%。截至周五,沪指已经累计跌超11%。巨震行情下,A股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

大陆股市危机四伏,欧洲经济不振和一些经济下行的数字都显示全球经济以及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不好的预期,使得昨天的美国道琼斯和纳斯达克股指的分别下跌3,12%和3,52%,道琼指数重摔超过500点,写下近4年来最大跌幅,道琼一周中已经跌掉超过1000点。

以科技股为主的那斯达克100指数收盘重挫4.3%,2个交易日来大跌近7%,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双日跌幅。

大陆当局闪电放贬人民币,引发新兴市场卖压,已经造成全球股市市值蒸发超过3万3千亿美元。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导)

谢选骏指出:这次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可以看见“股市市值与股市资金的实际比例”。

2015年8月17日到2015年8月21日这一周的“股灾”,全球股市资金流出规模不过只有83亿美元,但是,它所造成的股市市值下跌,却超过3万3千亿美元。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距是397.59倍数。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股市市值”就像“牛皮”一样,是虚拟的、吹出来的,是典型的“纸面财富”。

而普通投资者,却是用自己的流血流汗的劳动时间换来的真实财富,去交换这些虚值高达397.59倍“纸面财富”的。难怪股票市场上百分之九十五的散户“投资人”最后都会血本无归。“投资”成为“扔钱”的代号,而不是“圈钱”的代号。

2015年5月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消息,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截至4月底合计增加至将近75万亿美元(约100万亿新元),创下了历史新高。《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主要国家推行货币宽松政策的背景下,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地的股价均创出历史高位,这使得股票总市值扩大至可匹敌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合计的规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算,201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将达74.5万亿美元,而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的统计和全球股价指数推算,全股票球总市值截至4月底达到74.7万亿美元,两者不相上下。

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75万亿美元,这听起来似乎十分庞大,不过拿上面的397.59倍数来除以一下,就发现那里不过只有1886.36亿美元的实际资金存在。除以全球70亿人口,平均每个人的投资不过也就是26.95美元。而说到底,只要有1886.36亿美元的资金流出股市,全球股市的纸面价值将归零。当然,这样的事情很难发生,因为总有些人会在不同的时候出手接盘、投入资金的。结果,股市就成了厮杀博弈的战场。

回到实际面。

据说全球股灾使得富豪身价大蒸发,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统计,2015年8月17日到2015年8月21日这一周的股灾,使全球最有钱的400位大富豪包括“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全球商品交易龙头嘉能可(GLENCORE)以及执行长葛莱森堡(Ivan Glasenberg)等人,财产合计蒸发1820亿美元,而单就黑色星期五这一天(2015年8月21日)其损失就760亿美元。

不过按照上述的397.59倍“纸面财富比例”来衡量,他们的实际财富损失,不过只有1820亿美元除以397.59,或760亿美元除以397.59,分别为4.57亿或1.91亿,平均一个人才损失114.25万美元或47.75万。

接下来的黑色星期五这一天(2015年8月24日),同样根据彭博富豪指数,股市动荡令世界最富有的400人,一日之间身家缩水24%,即1240亿美元!现在他们的财富总和仅为3860亿美元。

按照上述的397.59倍“纸面财富比例”来衡量,这400个家庭2015年8月24日这一天的实际损失不过只有3.118亿,而他们的总共剩下来的3860亿美元,其实只有9.70亿的含金量。平均到每个家庭头上,只有2,425,000。所谓亿万富豪,其实不过是百万富豪而已。其余的纸面财富,不过是各国央行大力灌水注资所造成的泡沫罢了。

附录一

《全球股市总市值增至近75万亿美元 匹敌全球GDP》(2015-05-06 中国新闻网)报道: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消息,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截至4月底合计增加至将近75万亿美元(约100万亿新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主要国家推行货币宽松政策的背景下,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地的股价均创出历史高位,这使得股票总市值扩大至可匹敌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合计的规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算,201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将达74.5万亿美元,而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的统计和全球股价指数推算,全股票球总市值截至4月底达到74.7万亿美元,两者不相上下。

股票总市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衡,被视为衡量股价过热情况的指标,因受到美国著名投资者巴菲特的关注,也被称为“巴菲特指标”。

全球股票总市值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的1999年,以及金融危机前的2006年至2007年曾一度超过全球国内生产总值。

全球股票总市值在2007年10月金融危机前,创下64万亿美元为顶峰,随后便下降。在2013年11月过后,股票总市值终于回到上一个峰值并刷新记录。在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下,日美欧股价持续走高,中国股市最近也因为对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迅速上涨。

附录二

《全球股灾 富豪身价大蒸发》(2015-08-23)报道:

过去1周对全球投资人而言,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以中国为震央掀起的波动如海啸袭击全球金融市场,21日以“黑色星期五”的炫风达到高潮,美股道琼工业指数狂泻530点,就世界级富豪,短短1周身价就蒸发了1820亿美元。

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统计,过去一周的股灾使全球最有钱的400位大富豪包括“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全球商品交易龙头嘉能可(GLENCORE)以及执行长葛莱森堡(Ivan Glasenberg)等人,财产合计蒸发1820亿美元(约5.98兆元台币),而单就周五1天其损失就760亿美元(2.5兆元台币)。

统计今年来全球富豪们在经历“黑色星期五”,光是这一天,财产总额就缩水740亿美元(2.5兆元台币)。

中国富豪受到港股空头及人民币贬值影响损失也不遑多让,26名中国最有钱的富豪1周财产就蒸发188亿美元(约6180.68亿元台币),才刚登上华人首富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光是他1个人身价就大减35亿美元(约1150.66亿元台币)。 



【024、广告与神话混为一谈了】


《19年前比尔盖茨15个预言 全都实现了》(2018-01-19 商业内幕网)报道称:

在19年前,比尔盖茨在他的书中做了15个大胆的预言,这些预测在当时可能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是有人指出:盖茨的预测实在准确。以下是盖茨在近20年前所做的15个预测以及它们现在在如何接近现实。

1、价格对比网站

盖茨的预测:“自动价格对比服务将被开发出来,允许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站看到价格,从而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地找到所有产业最便宜的产品”

现状:人们可以在谷歌或者亚马逊上轻而易举地搜索某个产品,并且找到不同的价格。诸如NexTag、PriceGrabber、甚至微软自己的Bing Shopping等网站的建立目的都是进行价格对比。

2、移动设备

盖茨的预测:“人们将随身携带允许他们不断保持联系以及随时随地处理电子商务的小设备。通过这些设备他们将能够看新闻、看自己预定的航班、获得金融市场信息以及做任何事情。”

现状: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音箱、头戴设备等让用户在任何时候获得现有的所有信息。

3、即时付款和互联网金融以及通过网络获得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盖茨的预测:人们将通过互联网支付账单、关注自己的财务状况以及与医生沟通。

现状:科技无法像Uber改变交通运输那样改变医疗保健行业,但是诸如ZocDoc这类旨在令找医生和预约看病更容易的网站却能。One Medical、Forward等初创公司试图通过提供在线会员和数据驱动的医疗保健服务来改变医生的办公地点。

而且像Kaiser Permanente这样的健康维护机构现在也通过智能手机提供视频聊天医疗咨询服务。此外,人们现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贷款,通过网站和应用程序进行付款。

4、个人助理和物联网

盖茨的预测:个人助理将被开发出来。它们将以智能的方式连接和同步用户所有的设备,不管它们在家还是在办公室,并且允许设备之间交换数据。该设备将能够查看用户的电子邮件或者通知,然后呈现用户需要的信息。

当用户去商店时,他可以告诉个人助理自己要准备的菜单,然后个人助理将生成一张需要购买的原材料清单。它还能将用户的安排通知用户所有的设备,允许它们自动调整以配合用户的行动。

现状:诸如Google Assistant、Amazon Alexa等虚拟语音助手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渠道获取用户信息。与此同时,Nest等智能设备能够收集用户每日生活方式数据,自动调整室内温度。

5、在线室内监控

盖茨的预测:用户房子内的持续视频观察将变得很普遍,当用户不在家有客人来访时能通知用户。

现状:这已经越来越普遍了。Canary、Ring、Netgear和Nest等公司都生产了能让用户通过手机调阅室内监控视频的摄像机,当有人出现在视频中摄像机便会发送推送警报给用户。

6、社交媒体

盖茨的预测:用户的亲朋好友的私人网页将很普遍,允许他们聊天和讨论活动安排。

现状:“私人网页”并没有发生。但是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Snapchat、Line、Slack和大量的应用让客户能够轻而易举地与大大小小的群体联系。

7、自动优惠推广

盖茨的预测:软件知道用户何时预订了行程并且利用这一信息推荐目的地活动。它能够推荐活动、产品折扣信息等。

现状:Expedia和Kayak等旅游网站基于用户过去的购买数据提供优惠。谷歌和Facebook能够基于用户的位置和兴趣推送优惠广告。短租民宿在线平台Airbnb提供目的地特色活动和产品信息,可以让用户在目的地像当地人一样生活。

8、现场直播体育网站

盖茨的预测:在电视上看体育赛事的时候,一些服务将允许用户在线讨论比赛进展,并且能够参与谁将获胜的投票。

现状:许多社交媒体网站都能够做到这点,其中Twitter是佼佼者——它甚至还尝试串流一些游戏。人们还能在ESPN等体育网站上实时发布评论。

9、智能广告

盖茨的预测:设备将拥有智能广告功能。它们将知道用户的购买倾向,并且向用户展示为用户的喜好量身定制的广告。

现状:看看Facebook或者谷歌上的广告——大多数在线广告服务都有其特色,通过这些服务,广告者能够基于点击历史、兴趣和购买模式等信息为客户提供针对性广告。

10、在电视直播期间链接网站

盖茨的预测:电视直播将包括到相关网站的链接和补充用户所观看的视频的内容。

现状:现在几乎每一条广告都有标注,让观众点击链接到一个网站,或者扫描二维码添加到图片分享。现在看直播没有网站链接是很罕见的。

11、在线讨论区

盖茨的预测:城乡居民将能够基于网络讨论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例如当地政策、城市规划、安全等。

现状:大多数新闻网站都有评论区,在那里人们可以进行实时讨论,许多网站还有论坛,人们可以提问或者回答特定问题。

12、互联网在线社区

盖茨的预测:在线社区将不会受到用户的位置影响,而会受到用户兴趣影响。

现状:所有类型的新闻网站和在线社区都以主题为核心。许多新闻网站还扩展到囊括单独的垂直频道,对给定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报道等。

13、项目管理软件

盖茨的预测:期待组团的项目经理们将能够上网,描述项目,然后收到符合他们要求的可用之人的推荐信。

现状:在企业领域包括Slack、Asana和Trello在内的大量猎头软件正改变了企业招聘、组建队伍和分配工作的方式。与此同时,诸如Fiverr、Gigster等公司帮助企业联系他们需要的人才。

14、在线招聘

盖茨的预测:类似地,找工作的人们将能够通过填写兴趣、需要和特殊技能等信息在网上找到就业机会。

现状:LinkedIn等网站允许用户上传简历,基于兴趣和需要找工作,而招聘者则能基于特殊技能信息进行人才搜索。

15、企业社区软件

盖茨的预测:企业将能够投标工作,不管它们在找建设项目、电影制作还是广告活动。这对于那些想要外包工作、寻找新客户的大型公司而言很有效。

现状: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让企业找工作的市场。然而许多所谓的自由职业服务平台,如Upwork 和Fiverr等,允许自由职业者们和小企业找客户。与此同时,Craigslist仍然是小企业互相联系和找工作最喜欢去的网站。

谢选骏指出:比尔盖茨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但不是一个实际的发明家。他的多数预言,不过是商业广告。有幸被他言中的少,哪有不幸而没有言中的多呢?言多必失的同时,也有言多必中的一面,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希腊神话中人类可以上天,就说希腊人发明了滑翔机;也不能因为埃及神话中法老可以复活,就说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就包含着基因复制的技术。在这种意义上,广告与神话,确实有其有相似之处。当然我并不否认盖茨的头脑中有着霍金那样的病态失控的想象力,不信你看看他和霍金,长相都越来越像了。



【025、海纳百川与长城精神】


《不是外国领土 大马拆除中国工业园围墙》(2018-08-27 美国之音)报道: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近日表示,中国在马来西亚一处工业园区周围建围墙,违反马来西亚法律,应该予以拆除。一带一路推行5年来,沿线国家主权、经济自主等敏感问题,实为一带一路的隐忧。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北京人大会堂的记者会上讲话。(2018年8月20日)

中国正在加大马力开动宣传机器,纪念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新华社长篇报道“大道致远,海纳百川”,以文学语言颂扬一带一路,不谈严峻的现实话题。

“中国墙”违法

马来西亚当地媒体“当今大马”说,总理马哈蒂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谈到要拆除中国在马一处工业园区的围墙。该媒体的马哈蒂尔谈话中译文显示,马哈蒂尔对这堵中国的“长城”颇有微词。他说:“正如我们在中国时会尽可能遵循他们的法规一样,我们也期待中国人在大马时,能遵守我们的法规。”马哈蒂尔表示,工业园区不是外国领土,同样需要遵从大马法律。产业园用绵延的围墙把自己封闭起来,还阻挡大马人进入的作法,并不符合大马的法规。

关丹产业园

争议园区是指关丹产业园区,2013年2月5日,该园区在中马两国领导人见证下开园,那里是马来西亚第一个国家级产业园区,位于该国东海岸经济特区关丹市,距首都吉隆坡约260公里。该园区第一个入住的是两家中国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年产350万吨联合钢铁项目。不过,报道说,该园区最有名的是它约9公里长的围墙。

实为“飞地”

中国独立媒体人高瑜对美国之音说:“当地马来西亚人戏称它是‘中国长城’,围墙内只许中国人进,还不许中国工人出,把中国建设工人也圈在里边。不管是马国的官员也好,还是马国的议会议员都不许进,更甭说马国的普通居民,除非是它雇佣的当地劳动者,能够凭着工作证…… (关丹工业园)这就成了中国的飞地了。马哈蒂尔明确地对李克强讲,不能再出现新的殖民关系。”

“拿掉围墙”

报道援引马哈蒂尔的话说,“假设那里发生罪案,那我们就有责任(执法)。执法不能是工业园区业主的责任。” 马哈蒂尔表示,“我们需要拿掉围墙,因为在我们国家那是错误的做法。”

预计马中双方可能将就马哈蒂尔访华时提到的这个园区围墙问题具体磋商,因为马哈蒂尔说,会谈时中方并没有说“不”。这件事同马哈蒂尔宣布取消220亿中资在马投资项目一起,构成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敏感议题,涉及的是沿线国家的主权、经济自主。

殖民主义隐忧

对此,高瑜说:“马哈蒂尔明确地对李克强讲,不能再出现新的殖民关系。他把中国现在的一带一路,不管是同中国周边国家,还是其他洲的国家,所建立的这种关系,称之为新殖民主义,这对习近平来讲是很打脸的问题。我认为,马哈蒂尔提出的问题,不光是马国,在其他国家也会发生。因为这就是中国用新殖民主义,或者韩国所说的债务帝国主义,将来将产生很大的矛盾,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议。”

不同舆论

网上有评论说,建墙恶习成瘾,到别国也要修围墙,搞“国中之国”,这下子踢到铁板;另有评论说,当一个国家能从另外一个国家开辟出一片法外之地时,说好听了,这是殖民主义的胜利,说不好听了,这就是侵略。

不过,对关丹工业园围墙和“国中国”问题,持不同立场的舆论也有。有网友本身在关丹工业园工作,她说,有当地马来人和菲律宾人盗窃园区财产,不建墙控制,不得了。

报道援引马来西亚民政党副主席刘华才的话说,马哈蒂尔缺乏敏感度,因为这番言论可能进一步引发中国对马来西亚的不满。他还说,关丹马中产业园建起高墙,保持园区安全并没有问题,世界上也有其他工业园筑起围墙,保护园区安全的案例。他强调,工业园筑起高墙,不意味着大马对这片土地失去主权。

另外,与关丹产业园有股份关系的东怡保工程公司说,所谓“万里长城”其实只是园内钢铁厂外墙,而不是整个园区的围墙。

谢选骏指出:新华社长篇报道“大道致远,海纳百川”,把自己比作得道的大海,把别国比作朝拜的百川,授人以柄,其愚可嘉。《河殇》播出三十年以来,共产党中国貌似学会面向深蓝,但却依然秉持长城精神前往海外,土八路开洋荤,焉有不败之理。难怪网民哀嚎——“天朝人哪里不盖围墙?中南海围墙,政府机关围墙,学校围墙,派出所围墙,学校围墙,医院围墙,工厂围墙,公园围墙,长城围墙,互联网也围墙。这是天朝人自古因不安全感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改不掉。”呜呼哀哉。



【026、黑色历史与红色历史】


《美国黑历史:恩将仇报的「感恩节」》(查攸吟)说:

十一月第4个星期四,每年一度的感恩节。每逢这个时刻,众多中外电商企业便会一拥而上,铺天盖地宣传来自美洲大陆的感恩节文化,同时还接力推销各种当红时令的「特惠商品」。

但实际上,感恩节这个节日对于美国人来说,充满了讽刺的色彩。这一切,要从感恩节的来历说起。遥想数百年前,那些背井离乡的欧洲清教徒甚是精明,懂得趋利避害。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第一次来到陌生的美洲大陆,和当地土著搞好关系就是首要任务之一。

「五月花」号的乘客之一、后来成为普利茅斯殖民地第二任总督的威廉·布雷德福在回忆录《普利茅斯开拓史》中,是这样记录殖民者们与印第安人的最初遭遇:「当地印第安人发现新来的移民者后,对其充满了好奇、虽然没有直接发起攻击,但是经常偷偷出没,偷走殖民者的一些金属工具。殖民者不胜其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一个叫斯昆托的人出现。」

▲描绘「五月花」号乘客登陆情景的画作,绘制于1877年前后 

斯昆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印第安人,但是却学会了英语。在十余年前,他还在南方的时候便被西班牙殖民者抓住,卖做奴隶。这之后便辗转去了欧洲,最后流落英国。在英国的十余年间,他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同时还听懂不少北美土话。因为这个特长,斯昆托被英国殖民地企业招募,并被派往北美首个欧洲殖民点詹姆斯镇。

当「五月花」号靠岸时,斯昆托恰好在当地。于是,这个有能力沟通殖民者和原住民的印第安人自发前来交涉,并在几天后将瓦帕浓部落的酋长马萨索带到了普利茅斯。一同运来的,还有那些被「好奇」的土著顺走的工具。在热情接待了当地头号人物一行后,主持签署《五月花号公约》的普利茅斯殖民者首任总督约翰·卡弗与马萨索签署了一份和平协议,协约规定:清教徒与印第安人之间不得互相伤害,互相掠夺,印第安人居民到访时,应把弓箭背在背后。这样一来,初来乍到的清教徒就得到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

▲描绘印第安人领袖马萨索与白人签署和平条约场景的铜版画 

这时,漫长的旅途消耗了普利茅斯首批移民的绝大部分精力,而随船而来的粮食也所剩无几了。所以,瓦帕浓部落为了表示善意,主动提供了一些食物。而斯昆托选择留在普利茅斯,帮助这群新来的殖民者在荒地上站稳脚跟。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个会说英语的印第安人教会了移民们如何种植印第安玉米,而种子则来自瓦帕浓部落的友好馈赠。当然,光有种子是没法长庄稼的,毕竟这群殖民者来之前美洲没几个正经的农夫,而种植条件又与欧洲有很大区别。所以,熟悉当地环境的斯昆托又派上了用场。他告诉殖民者们,由于土地荒置太久,必须经过施肥才能种植庄稼。至于如何收集肥料这一方面,除了人类的粪便外,用鱼发酵施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到了气候转暖的4月,殖民者在斯昆托的带领下下海捕鱼,上好的大鱼用来烹饪或者晒干储存,而小鱼杂鱼则成了肥料。

▲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大恩人」——印第安人斯昆托 

一年时间中,体力逐渐恢复的移民者在斯昆托的帮助下,终于将拓荒生活纳入了正轨。在殖民地周围的荒野里,他们甚至捕捉到不少火鸡。这些肉质饱满又不难捕捉的笨鸟是上佳的蛋白质来源。到了次年的11月,当年的收成全部入库后,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清教徒们居然过上了横渡大西洋前所设想的「自我管理」和「自给自足」式的自由生活。但在这其中,最令人「惊奇」的,给予他们如此多帮助的竟然是一群连上帝都不信的土人!不过,根据教徒们的逻辑,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象征着主万能的见证啊……

在1621年11月末的一天,普利茅斯殖民地决定举行庆祝活动感谢主的恩惠。而作为实际替主办了这件事的代表,斯昆托和瓦帕浓部落的印第安人也有幸成为了座上宾。主宾一起享用了以火鸡、鱼、玉米和南瓜为原料烹制的大餐。此后两天,又一起进行了歌舞和竞技等娱乐活动。

这便是现今「感恩节」的由来。从表面上看,真是一副远方来的定居者遇上乐善好施的原住民似的景象。然而,印第安人们不知道,他们在这些客人的眼里都是异教徒,天堂的大门是不会向他们打开的……

▲描绘第一次「感恩节」庆典的油画,绘于1914年 

瓦帕浓族长马萨索于1661年去世,权力最后传给二儿子梅塔科迈特。这个部族曾惨遭殖民者带来的天花肆虐,损失了60%的人力。但由于和掌握火器并有较强组织能力的清教徒殖民地结盟,瓦帕浓族长逐渐在和其它印第安部族的斗争中取得优势,人口逐步增长。但殖民者的增长速度比土人更快。在40年时间里,从北面的麻萨诸塞湾到南边的切萨皮克湾一线,来自欧洲的殖民者从几千人扩张到几十万规模。仅新英格兰地区就有人口5万之多。殖民者好似瘟疫一样,从海岸地区开始不断向着内陆渗透,逐步侵占着印第安人的土地。美洲大陆上,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利益纠纷日益明显,摩擦一再发生。

最终将双方推向决裂的,是一个叫约翰·萨萨蒙(John Sassamon)的土人。

萨萨蒙是一位皈依基督教的印第安人,而且对殖民者忠心耿耿。为此,他多次提前向殖民地报告同族发起袭击的消息。不久之后,萨萨蒙的背叛行为被同胞发觉,遂遭到处死。而痛失一条好狗的殖民者当然不肯罢休,就此为借口逮捕了3名瓦帕浓人。1675年7月初,殖民地法庭开始审判这三名印第安人的「谋杀罪」。以当时英国的法律,要想定谋杀罪必须要有至少两名人证。但是,那个此前曾经强迫原住民遵守英国法律的法庭,这一次却变通了起来,殖民者不再遵守其后代反复吹嘘的「程序正义」,在只有一名认证的情况下强行给三人定了罪。

1675年7月23日,三名印地安人被送上绞刑架。瓦帕浓人积蓄已久的怒火由此爆发。全面战争开始了,而首当其冲的是殖民者的牧场。因为殖民者在放牧时,时常纵容牛群随意啃食和践踏印第安人栽种的玉米。土人们最初仍留有余地,只是持械砍杀牛只,并未针对殖民者进行人身伤害。但一个惊慌失措的殖民者守卫却很不识相地朝人群开了枪。很遗憾的是,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拿的只是一柄前装燧发枪,而不是配了800发弹链的M134。这一枪不但没有阻止疯狂的土人,还把印第安人彻底激怒,立刻围上来乱棍齐下。这位守卫和其它8名工人当场打死,另有2个受重伤。

▲当一名惊慌失措的守卫对前来打砸的印第安人开火后,场面彻底失控 

由于事态已经失控,瓦帕浓人族长梅塔科迈特也就横下一条心,和殖民者彻底决裂了。他当即命令信使飞报各个联盟部落,宣布立即起事。多个殖民地当即出动民兵镇压。但是,在豁出命来造反的印第安人面前,几十甚至上百民兵的小部队完全不算个事。几天之内,印第安人武士连续击溃两拨殖民地民兵的反击,杀死近百人,并一路追赶溃逃的民兵,焚烧沿路的殖民者房舍和村庄。

到了这一年的秋天,整个新英格兰地区已经是烽火处处。有十余个部族计上万名印第安武士参加到了瓦帕浓部族发起的暴动中,四处打击当地以英国籍人为主的殖民者们。11月,印第安人已经摧毁了整个上游康乃狄克河谷,兵锋所到之处一片废土。而到1676年3月,他们甚至杀到了距离波士顿和普罗维登斯不足20英里的地区。面对空前严峻的形势,新英格兰各殖民地政府不得不联合起来颁发了美洲史上的首份征兵条例。

▲描绘殖民地民兵与印第安人交战的画作 

尽管有大量男性逃避兵役,但殖民地毕竟人多势众。很快就组织了数支上千人的民兵队伍,开赴康乃狄克河谷一线迎击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也逐渐因为食物匮乏和疾病等问题失去锋芒。当年6月,民兵在河谷地区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重创了土人的军队。这一系列变化彻底扭转了战局,使造反的印第安人逐渐身处绝地。

1676年初冬的一天,梅塔科迈特迎来了他的命运。在丛林中与英国人周旋并陷入绝境的酋长,被一个身边叛节的印第安人从背后打了一枪。随后,他被殖民地民兵活捉。怒火万丈的殖民者立即杀掉了梅塔科迈特,并把他的尸体肢解成数块丢弃在荒野里任由野兽吞食。发泄完了后,民兵不忘记然把梅塔科迈特的头颅带回请功。1676年冬天降临的时候,在那个曾经举行过感恩节庆典的广场边,当年参加庆典的马萨索酋长儿子的脑袋,被高高挑了起来挂在旗杆上。

从1621年马萨索酋长与斯昆托等印第安人对殖民者伸出援手,到感恩节的诞生,再到五十年后马萨索酋长的二儿子梅塔科迈特被斩首、首级在曾经举办感恩节庆典的广场上公开示众。命运在给这些引狼入室的印第安人开了一个残酷玩笑的同时,也让殖民者所称颂的感恩节变成一个无比讽刺的节日。

时至今日,印第安人的悲剧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感恩节,也因为各种声势浩大的商战,转化为一个充满商业意味的全民狂欢。

谢选骏指出:上文作者,号称“国内知名历史学者,曾为《突击》杂志主力撰稿人,近代史、军史研究专家。查攸吟著作颇丰,出版过多部军事专著,广受好评,包括《血腥的民主:美国建国真相大揭秘》、《日俄战争全史》、《巅峰与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水面舰队的巡洋作战》”……他写的这些“黑色历史”,给我的印象是似曾相识。像什么呢?他自己可能并不知道。因为他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过在我这个具有反思能力的头脑看来,他所说的美国的黑色历史,其实很像他没有想到的中国的红色历史——欧洲殖民者就像共产党人,美洲印第安原住民就像中国农民。中国农民救了共产党一命,共产党无情无义地反咬一口……从毛泽东1927年上山打游击到他1976年毙命,这五十年间就像美国殖民历史的翻版。美国的感恩节,与其说是像中国的中秋节,还不如说像是中国的“七一建党节”。呵呵。当然,它不是红的,而是黑的,紧接着就是黑色星期五。



【027、黑死病与虚无主义】


网文《黑死病的故事》(黑死病 影评)说:

过去两千年里,三场大规模的鼠疫给世界带来了任何一场战乱或传染病都无法比拟的空前绝后的社会和经济动荡。

第一场鼠疫(542到543年间)发生在还是东罗马帝国都城的君士坦丁堡,它打破了查士丁尼一世恢复帝国统一的梦想。

第二场鼠疫肇始于1346年。截至到1352年鼠疫消退,它让中古时代的欧洲和中东的人口在极短时间内从一亿减少到八千万。这场被后世称作“黑死病(Black Death)”、“大灭绝(Great Dying)”或“大瘟疫(Great Pestilence)”的浩劫给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的地球人口长期增长的进程横切了一刀,其造成的人口损失要一百五十年才得以恢复。有学者认为这就是马尔萨斯预言中所说的大自然的调节机制;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大瘟疫不仅是人口增长的积极抑制因素,更是打破马尔萨斯僵局的一个外生因素,为欧洲社会格局沿着全新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古时代的人们对瘟疫的传染性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它的成因却一无所知。多数人仍相信它是由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中一些不干净的成分引起的。今天,黑死病肆虐世界的六百多年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第二场大瘟疫是由第一场瘟疫(查士丁尼瘟疫)中残留下来的微生物源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源由西向东传播,在局部地区被保存下来,寄生在野鼠、旱獭和黑鼠等生活在中亚广大高原上的啮齿类动物身上。感染上瘟疫的老鼠们跟随沙漠旅行商队,沿着贯穿亚洲和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从中亚里海被带到了克里米亚半岛。在克里米亚,它们登上货船,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把瘟疫撒播到污秽肮脏、人口聚居的城市。

著名的“彩衣吹笛人(Pied Piper of Hamelin)”的传说很可能就是源自遭鼠疫重创的德国城镇。相传1284年6月26日,德国城镇哈莫尔恩正值老鼠泛滥。一位吹笛人来到这里并答应帮城里人驱逐这些老鼠,报酬是一千枚金币。他用美妙的笛声将老鼠们催眠,把它们领到河边,老鼠们便排着长队乖乖地自投河中。事后镇长却食言,只给了吹笛手五十枚金币,还嘲笑他异想天开。吹笛手脸色一沉,再次吹起了他的魔笛,这回被催眠的不是老鼠,而是全镇的孩子们。吹笛手把孩子们领进了山脚下的一个山洞,从此就消失了。19世纪格林兄弟把这个传说写成了童话,还给它赋予了一层寓意:邪恶专门降临在不遵守诺言的人的身上。(谢选骏指出:这种诅咒可能促进了欧洲信用制度的兴起。)

黑死病和佛罗伦萨这座城市联系密切,这是因为佛罗伦萨在那些年里遭受了最沉重的打击,因此黑死病有时也称“佛罗伦萨瘟疫”。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乔万尼·薄伽丘目睹了当时的情形:“鼻血是死亡的前兆;男人和女人先是在大腿内侧和腋下生出无名的肿块,有的像苹果和鸡蛋一样大……肿块从这两处地方蔓延到全身;然后出现黑色斑点,尤其是手臂和大腿上,密密麻麻;几乎所有出现症状的人三日内必死,侥幸活着的人聚集到安全的房子里,把自己关起来,小心翼翼地苟活。”瘟疫的传染性使人们相信唯一安全的措施是与病者完全隔绝。病者固然是传染源,但人们并不明白真正的罪魁是他们身上的微生物;知识的匮乏使当时简陋的公共卫生措施如扬汤止沸一般无效。1374年威尼斯共和国命令所有即将靠岸的船只被拴在岸边,船员连同货物一起要在海上滞留四十天,以避免瘟疫的传入。“四十”的意大利语是quaranta,英语中的“隔离(quarantine)”即由此演变而来。不久,全欧的港口都效法威尼斯,“隔离”政策被推而广之,却无法阻挡瘟疫的大举入侵,原来老鼠们是沿着拴船的绳索上的岸。由士兵们组成的防疫封锁线(cordon sanitaire)严格限制着人们在城里的活动路线和范围,某种程度上控制了瘟疫的传播。然而,有成员染病的家庭常常被困在房子里不得外出,导致原本健康的家庭成员也被殃及,因此死者数目有增无减。相比之下,更有效的措施包括焚烧死者的病衣和被褥,将死者掩埋并喷洒碱液。可悲的是,公众对疾病的无知致使不少外乡人成了散播瘟疫的替罪羔羊,这之中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对犹太人的怪罪和大规模迫害。黑死病还给欧洲的社会和宗教面貌带来了变革:采邑制度开始衰落,劳动阶层的流动性增强,商人和工匠们的地位提高,从而促进了行会的建立;同时,罗马天主教廷在灾难降临时的束手无力使其在人心中的权威开始动摇,民众对基督教信仰开始失去信心。十四世纪这场鼠疫的可怖情景被生动地记录在一大批艺术作品里,如尼德兰画家老勃鲁盖尔的《死神之凯旋》,薄伽丘的故事集《十日谈》,和加谬的小说《鼠疫》,更有二十世纪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七封印》。

这场黑死病并没有完全彻底地在欧洲大陆销声匿迹。1347年到1722年之间,瘟疫在欧洲间歇性地流行过数次,这些都是在没有通过商队传播的情况下爆发的。在英格兰岛,1361到1480年间每隔二到五年瘟疫就要肆虐一次。1630年米兰有一半的人口陨灭在瘟疫中。1656年和1720年,瘟疫分别消灭了热那亚人口的60%和马赛人口的30%。

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鼠疫发生在1860年代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云南。战乱造成的人口流动使瘟疫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并搭载着先进的远洋轮船,迅速地扩散到世界各地。这第三场鼠疫的杀伤力造成了约两亿人遇难。

现在我们来聚焦黑死病,具体看一下这场浩劫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十二世纪初叶,欧洲人口在黑暗时代达到稳定数量之后便开始加速增长。曾经导致人口增长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低效的收割,和随时可能发生的饥荒。新的农作物的引进,风力资源和水力资源的开发,马轭和铧式犁等技术的应用,都大大刺激了农业的发展。货币的使用取代了原始的易货贸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镇的形成,人口也随之增长并聚集。但是到了13世纪,欧洲的气候突然趋向于阴冷,农业生产跟不上人口增长,使得这一百年里各地的饥荒频仍,结果就是贫穷与饥饿包围着每一个拥挤肮脏的城镇。城里人每天和大黑老鼠生活在一起是司空见惯的事;不仅如此,在往来于城市的货船上人和老鼠也是近距离接触;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老鼠。这些黑鼠是瘟疫最易侵袭的对象,当它们死后,船上的人类就自然成了下一个侵袭目标。

直到不久以前,根据阿拉伯语文献,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黑死病最初起源于里海以东地区,蒙古的东部,云南或西藏。但较新的研究指出,1330和1340年代有关中国疫情的文献记载中对疾病的描述过于模糊,不足以将其确定为鼠疫,此外还缺少印度同一时期有关瘟疫的可靠文献,所以要确定黑死病真实的发源地和传播线路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古代中国和蒙古的资料。不过,已知最早的有关这场瘟疫的确凿证据将黑死病的爆发锁定在1346年的蒙古金帐汗国,今天里海的北部和西部。这场鼠疫向西的传播路线是非常清楚的。它于1346年冬天到达克里米亚,从那里开始了两个巨大的圆形路线。其中一只路线以逆时针方向,朝着南方和东方挺进。这一路鼠疫于1347年秋天抵达埃及,沿尼罗河蔓延,1348年初袭击塞浦路斯和罗得岛,同年夏天经过地中海沿岸城市和巴勒斯坦:加沙、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阿勒颇,然后向东抵达圣城麦加、亚美尼亚,1349年止步于巴格达。同时期的另一只路线在跨越的距离和历时长度上都更加宽广。这一路以顺时针方向,朝着西方和北方行进,最后又转向东方。根据意大利的编年史记载,瘟疫于1347年在卡法、热那亚、西西里、和亚历山大等多个港口城市爆发,从那里扩散到突尼斯、意大利内陆、和普罗旺斯,并于次年横扫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剑指法、德、瑞、奥等国,并远涉英格兰群岛。从英国出发的货船又把瘟疫带到斯堪的纳维亚。1350年瘟疫蔓延至德国北部、瑞典、和波罗的海地区,1351年攻至波兰北部,并在其后的两年里侵袭俄罗斯,鞭长远及莫斯科,就此完成了一个巨大的巡回路线,像绞索一样捆住整个欧洲。

尽管黑死病最凶狠的浪潮持续了长达七年之久,但沿途并没有太多的城市和地区遭受了瘟疫持久的打击。瘟疫像海浪一样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沿途经过的地区,却又迅速地离开这些地区,奔向下一个目标。因此每个地区遭受黑死病打击的时间平均仅为五到六个月。有很多原因解释这个现象:最主要的是,鼠疫是一种季节性传染病,主要在温暖的季节和地区爆发,因此黑死病最猖獗的时期以春天和夏天为主,到了年终疫情就减弱了。因此,在春天爆发瘟疫的意大利中部地区普遍比在八月和九月爆发瘟疫的法国北部和弗兰德斯地区遭受了更惨烈更持久的打击。不过,最不幸的当然要数埃及和普罗旺斯这些反复经历瘟疫爆发的地区了。

锡耶纳的一个居民当时记录到:“父亲抛弃儿女,妻子抛弃丈夫,瘟疫好像能通过呼吸和视线传递一样。他们就这么死了,没有人埋葬他们,因为根本找不到人,友情和金钱都不好使了。尸体都被堆积到几个大土坑里,我就亲手埋了我的五个孩子。死人太多了……那些半掩的尸体被饿狗从土里拽出来,撕碎……”恐慌的蔓延打断了正常生产和经济运作,人们背井离乡,社区一片混乱。不过黑死病也有它积极的作用:它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它使财富得以重新分配,导致经济的多样化,它还使人们重新审视了传统的盖伦派医学理论,点燃了现代传染病学理论的火种。

瘟疫让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从原来的40岁骤减到20岁。各地组织起了卫生机构,这些机构为了有效地防疫不惜采取践踏公民权力的措施。病者被视为敌人,与健康人隔离。他们被安置到远离市区的病房(pest house)中,经常和老鼠锁在一起,没有人照看,也没有食物,只有自生自灭。人死之后就被草草掩埋,生前的衣物被焚烧。这种苛刻的隔离制度让90%的外来船员困死在海上,但像威尼斯这种地方还是逃不过被瘟疫灭城的命运。人们对当地的宗教领袖失去信念,很多人踏上了朝拜之旅,流落他乡自寻生路,然而这些散落他乡的人又把瘟疫的种子带到别处。这种情况下,各地组织起了防疫封锁线,大门禁闭,阻止外来人口的流入。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瘟疫的流行,但是这样一来就出现很多社会问题。隔离措施限制了人身自由,还制造了很多冤案、歧视和仇恨。城镇里的陌生人、麻风病人、乞丐、穷人、妓女、还有犹太人首当其冲成为散播瘟疫的“罪魁”。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瘟疫引发的大规模反犹和排犹运动。反犹运动在欧洲从来不是新鲜事,早在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就有过惨烈的屠杀犹太人事件。瘟疫的横行令各地的反犹主义情绪重新燃起,人们普遍相信瘟疫是由犹太人在井里投毒引起的,于是大批的犹太人聚居地被灭绝,犹太人像动物一样被斩杀。在基督教世界和穆斯林世界,犹太人成为了公敌。教廷和王公们起初不认同这种做法,亚维农教廷的克勉六世召告天下停止排犹,但到了1348年秋天,形势无法控制,各地政府干脆承认并正式讨伐犹太人的“罪行”,这就让排犹运动更为猖獗。在斯特拉斯堡,1349年2月14日一个晚上就活活烧死了当地半数的犹太人。在弗莱堡,所有犹太人都被锁进木屋里活活烧死。意大利北部,政府命令犹太人在衣服上戴上黄色的大卫之星以便区分。由于犹太人传统上被禁止拥有地产,所以很多犹太人不得不从事另人憎恶的金钱交易和放贷,于是杀犹太人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一劳永逸地摆脱债务。全欧洲只有波兰还算个例外,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宠爱的妃子是个犹太人,卡齐米日本人又需要精明的犹太人协助政事,于是他便敞开大门吸纳逃亡的犹太人。因此在之后几个世纪里,波兰和俄罗斯东部的犹太人在当地人口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个比重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又被大幅度削减,原因大家都懂。

一个有五万人口的城市每天大约死掉五百人,而经常和死人打交道的僧侣的死亡率最高。这些神的仆人如此不堪一击,无疑让教会在人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使教廷的权威受损。罗马教廷对此的解释是,人心不古,罪孽横行,末日降临,大瘟疫就是神对人们的惩戒,所以教廷也无能为力。在瘟疫的恐慌中,人们转而对一些拥有法力的民间神产生兴趣。这些深知灾民疾苦的守护神(patron saint)们拥有治愈疾病的法力和宽悯慈悲的心,对基督教上帝的威信构成了挑战,由此还引发出历时长久的围绕宗教之本质的争论。守护神里的代表人物一个是圣·赛巴斯蒂安,另一个是圣·洛克。圣·洛克是否确有其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关于他的文字记述可以追溯到1414年威尼斯人文学者弗朗西斯科·狄耶多的记载。洛克1295年出生在法国的蒙彼利埃,出生时胸前有个红色的十字胎记。洛克年轻时便救助穷人;在前往罗马朝圣的途中,所到之处都是瘟疫,他手抚患者的肿块,顷刻之间便可消退病痛。不过,洛克自己最终染上了瘟疫,被他出生的城市驱逐,死于1327年。在欧洲的绘画作品中,圣·洛克常被描绘成肩跨背包手持棍子的朝拜者,一只手指向大腿内侧的肿块,这是人们对他的功绩最好的见证。对教廷的另一种挑战来自一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民间运动,这就是中世纪令人匪夷所思的执鞭抽打者(Flagellants)。这个运动起源于东欧,在德国和法国盛极一时。这些人以成百上千记,列队隆重地穿过每一个城镇的主要干道。他们身穿深色衣服,头戴面具,手持一把镶有铁头的皮鞭,不断抽打自己的前胸和后背(我们在戈雅的绘画和伯格曼的电影中可以见到)。这些鞭打者与代表正统文化的教会形成对立,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非主流文化。他们对这种异常的举动有着自己的诠释,那就是通过自我体罚来减轻人间的罪孽,从而得到神的宽恕。教皇克勉六世起初是支持这个运动的,但是随着它日益壮大,教皇恐其难以控制,在1349年颁布了禁止令。鞭打者运动在短时间内对人心灵的改造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时间人们开始检讨自己的过错,强盗和小偷们主动归还赃物;但总体来看却弊大于利。犹太人是这个运动中的牺牲品,其时对他们的迫害成为19世纪大规模迫害犹太人运动的先驱。1349年法兰克福,鞭打者们冲进犹太人场所,煽动平民对他们进行屠杀。在布鲁塞尔,仅仅是鞭打者到来的讯息就引发对当地六百名犹太人的屠戮。黑死病造成的直接伤亡,加上由黑死病引发的反犹主义运动中的间接伤亡,使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犹太人消失,犹太人的主要分布转移到今天的波兰和立陶宛地区。

火烧犹太人

黑死病还影响了人类的医学。中世纪社会的医疗从业者被分为四类:一种是只钻研理论但从不实际操作的学院派医师;一种是从学徒一步步成为专业救治人员的外科医生,他们是救死扶伤的主力军;另一种是理发师,负责放血和小手术;最后一种是民间的医师,多数为女性。学院派医师接受的是古希腊盖伦派医学理论。盖伦和在他之前的希波克拉底都相信人体中有四种体液,分别是血液、黑胆汁、黄胆汁、黏液;当这四种体液的比重失调时,人就会生病。但黑死病看起来并不像与体液有关,这就让公众对传统学院派医学产生很多质疑,这些医学士的后继之人转而进入其他临床领域如解剖学。外科医生们面临的则是另一钟窘境。这些人的装束很有趣,他们头戴眼镜和鸟喙型面具(鸟喙里装有香料或香水以防吸入所谓的不干净的空气),身穿打蜡的皮大衣。如此全副武装也无法保住多数外科医生的性命,这些人的死亡率在所有医护人员中是最高的,也因此,老百姓对他们的工作能力评价不高。说到这儿顺便提一下我们今天常用的香水。事实上,香水最初就是被用来“净化”空气的。今天所说的“古龙水”(eau de cologne)因为产自德国科隆而得名。这款香水的另一个名称是“4711”,据说正是当年发明古龙水的家庭的门牌号。言归正传,在这样一种情形下,理发师们成为了医疗界的“新宠”,放血等小手术是当时最普遍的治疗方法,放血也因此成为了后世理发师们的主要职责之一。今天理发店使用的红蓝白相间的转动标志,就分别象征了人体的动脉和静脉。外科手术的勃兴导致传统盖伦派医学的衰落,把医学界关注的重心引向新兴的人体解剖和传染病学。逐渐地,非常缓慢地,医学领域产生了理念上和实践上的变革,可以说这些变革都是由黑死病促动的。

意大利医生吉罗拉摩·弗兰卡斯特罗(Girolamo Fracastoro,1478–1553)是最早提出传染理论的人之一。他在《论传染物和传染病》一书中说,细菌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传播传染病,分别是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他给教皇保罗三世作御用医生时,曾建议教皇将特伦拖会议迁移到博洛尼亚以躲避当时的疫情,他的医学理论亦被教皇采纳。但是,其时的医学界并不重视他的观点,弗兰卡斯特罗的理论被埋没三个多世纪,直到十九世纪被微生物学先驱路易·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重新发现。

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越来越多,这些遇难者中也包括了大量的读书人,这就给培养律师、医生和教士等知识分子的大学体系带来了冲击。大学生源和大学的数量骤减:1348年以前全欧有三十所大学;大瘟疫接近尾声时,至少有五所大学完全地消失了。防疫封锁线等制度限制了学生到外地上大学的机会,因此就产生了很多本地大学。例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就以此为契机建立了四个新学院,全部学院都由虔诚的富人出资,旨在帮助清贫的读书人和教士。大学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维也纳、布拉格、海德堡、和全欧各地,学生们不必跑到巴黎和博洛尼亚也可以接受教育。大瘟疫对于教育界的影响不仅于此,各地大学的建立削弱了几大教育中心的传统地位,引发了课程上的改革,授课语言趋向于用本地白话。

黑死病带给社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两个字:瘫痪。贸易停滞,通货膨胀,日用品价格暴涨。正打得不可开交的英法两国(百年战争)不得不于1349年商议停火,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健全男人补充军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士兵这个行业的收入是最高的。兵源的减少迫使人们改进武器技术,配备具有更大杀伤力武器的士兵可以成功地对付数量上占优的敌人。

欧洲的社会和经济秩序亦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领主们的土地由他们的农奴来耕种。农奴们携家眷居住在由芦苇、草皮和泥土搭建的茅屋所组成的小小村落里。通常,茅屋有两间,一间住人,一间养牲畜;房屋里的地面铺上树叶和干草,房屋中间用石头垒出一个点篝火的平台。因为没有窗户或烟囱,生火产生的浓烟通过房顶的孔洞或者敞开的门释放出去。屋里的家具就只有一张简单的桌子,几个凳子,一个储物箱,和几张大木板拼凑出来的床铺。每个茅屋旁边都有半英亩自留地,外加鸡圈和猪圈,附近的小河里还养着鸭和鹅。人和牲畜的粪便被用作肥料;大型耕地动物如马和牛由全村的农户分享使用。这基本上就是中世纪欧洲农村的面貌了。

这种中世纪的村落大多围绕着一大片土地而修建,土地属领主拥有,由农奴们负责开垦耕作。领主们住在具备防御功能的大型庄园里。农奴们为领主艰辛奔波,自己的衣食毫无定数,每年税务的多寡有时只在领主一时的兴致而决定。领主们主宰着这些可怜的不识字的农民们的司法权。这种封建庄园制度随着金钱取代劳力服务而慢慢解体。具体到实际中,就是金钱取代劳力赋税,农奴们还付给领主们一定数量的地租。但是由于相当数量的农民泯灭于黑死病中,领主们如果不想让他们的土地荒废,只有两个选择:花高价钱雇佣劳力,或者把土地出租给邻村或城镇里生存下来的农民。政府有时会和领主们钩肩搭背,用法律强制农民们免费劳作。但是时间一长,随着农民数量在瘟疫中递减,这种政策在农民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抗力,例如1381年英国的农民暴动。暴动虽然失败了,领主们却也做出了让步,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了劳动力他们就半点收入都没有。为此他们又想出了个新法子:土地仍由他们拥有,但现在他们雇佣专职的管家来管理土地并征收赋税。这样一来,缴税的农民们就成了领主土地上的佃农。随着疾病和死亡进一步消耗着劳动力资源,佃农们不得不招募人手来帮助工作,这些人来自没有土地的流民和城镇中活下来的人。就这样,领主们的土地由佃农和无业流民耕作,久而久之,封建庄园制度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为了弥补高昂开销所造成的利润损失,领主们不停地获取和兼并土地,而佃农们也开始依靠各种手段来降低自己的劳动密集度,比如铧式犁的使用,把农田改为牧场等等。特别是在英国,羊毛的高昂利润促使农田被改为牧场,有些地方甚至全部田地都被用来养羊。

以前曾被用来磨小麦的风车,现在用来纺布、锯木、和推动火炉的风箱。在英国,羊牧业的发达超过了所有农作物的耕种,羊毛成了英国繁荣强大的基石。但是,佃农们却时时面临着飚升的地租。英国王室又不失时机地在领主们头上施加各种名目的税收,而这些税目最终都落在了小民的肩上。此番情境流露于那时侯的民间口头文学里,比如这首题为《Baa Baa Black Sheep》的儿歌:“Baa Baa Black Sheep, have you any wool? Yes, Marry, have I, three bags full: One for my master, one for my dame and one for the little boy that lives in the lane.” 这里,农民的收成三分之一上缴国家,即儿歌所说的“my master”,三分之一上缴给领主,也就是“my dame”,最后三分之一才属于象征着小民百姓的“little boy”。

那些早期把农田改为牧场的农户随着财富的积累变得越来越有家势。借着各地诸侯贵族疯狂地争夺土地而造成的无政府状态(最终全面爆发了15世纪长达三十年之久的玫瑰战争,以都铎王朝的最终胜利而结束),这些畜牧农户从失势或落败的贵族手中买进了大片大片的土地,一时间成为了财聚一方的羊毛大户,时有“羊毛男爵”之称。与此同时,城镇中劳动力的减少使得那些仅存的劳动人口在谈判桌上占据了优势,他们的工资也相应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不过,仍然有很多城镇居民被牧场上丰厚的利润吸引到了农村。至此,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水平在根本上改观了,劳动人口的流动性也大大提高。在几百年的时间跨度中,黑死病在英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进程中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以至于到了16世纪,领主和农奴的关系基本上不复存在了!当然,彻底瓦解封建采邑制度还是几个世纪之后的事了。

政权们企图控制工资的增长,却在城镇和乡间播下了反对的种子。这引发了经济学上所谓的生产要素的替换:由于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维持产出不变时,引起的生产要素间的相互替代——廉价的土地和资本代替了昂贵的劳动力。除非农场主配置额外的资本,如牛和种子,否则农民们不愿意接受租赁契约。在城镇里,工具和机器取代了人力。有时昂贵的劳动力刺激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活字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明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由于瘟疫持续减少着各行各业的行会成员的数量,行会们不得不扩大成员招募的范围,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只有通过血缘和亲友等关系进入行会的规矩被废除。同时,工人入会以后的学徒期也缩短了。加速的会员周转和扩大的招募范围,伴随着技术的下滑和产品质量的下降。在制书行业,抄写员们无法应付人口识字率的提升所带来的巨大的书籍需求量。面对这些挑战,即能节省劳力又能保证质量的技术手段应运而生。1453年,约翰内斯·古藤堡奠定了活字印刷术。

另一方面,规模经济被用在远洋运输事业上。加大船只的体积和减少船员的数量能够让运输船队在海上航行更长的距离,缩短港口间往来所需的时间;但这就需要更先进的造船工艺和导航技术,还有新的商业的创立,如保障货物安全的海上保险业。由此,商人、银行家、和工匠阶层在历史舞台上崛起;经济更加多元化,资本更为集约地利用,技术创新更为重要,财富也得到重新分配。贵族阶层发现他们的地位逐渐被动摇,在很多方面不得不向普罗大众让步。欧洲社会和经济的这张大网开始变化,其中黑死病的作用是不可抹煞的。

前面说到欧洲人对黑死病的传染性是有了解的,但是即便弗兰卡斯特罗的传染病理论被人接受,当时也不具备找出瘟疫根源的条件,因为这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手段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医学观念上的改变。当时提出的新理论是,身体可以遭受细菌和微生物的入侵,后来简称“微生物理论”,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首次可以观察到这些微生物。有两个学派的思想——一个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另一个是德国人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将微生物理论深入人心,而且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这两位“微生物猎手”都是彼此强劲的对手。

第三次大规模鼠疫在中国华南爆发后,巴斯德派遣助手——瑞士出生的法国殖民地医疗队成员亚历山大·耶尔辛(Alexandre Yersin,1863–1943)–到香港采集并分离瘟疫的病菌。耶尔辛抵达香港后,只被安排在病房外的走廊上工作,他带来的所有实验器材和实验动物都放在那里。起初他不得参观停尸房,经过上下打点之后,他才被允许在停尸房逗留几分钟。这几分钟里,耶尔辛检查了一个刚刚死去的水手,他用无菌针挑破了尸体大腿内侧的肿块,提取了一些液体。然后,他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这个液体取样,并把它接种到带来的豚鼠身上,又把剩下的液体样本寄回巴黎巴斯德研究院。1894年6月24日,耶尔辛写信给巴斯德,汇报液体中的细菌为杆状菌(Bacillus),在革兰氏测试中呈阴性(Gram negative),他最后断言,“毫无疑问这就是导致瘟疫的微生物!”几天后,接种病菌的豚鼠都死了,耶尔辛在它们身上分离出了同样的细菌。耶尔辛始终好奇香港大街上、医院里和走廊里大量的死老鼠是从何而来,他在对这些死老鼠做同样的处理后发现它们身上的细菌和水手身上的细菌是一样的,由此他判断这个细菌同时可以感染人类和鼠类。

大约这个时候,罗伯特·科赫也确信华南的瘟疫是由微生物造成的,于是他派遣了日本同事北里柴三郎(Shibasaburo Kitasato,1853–1931)和一大批助手和器材去调查这件事。北里柴三郎从一个水手的手指上提取了一个细菌样本,但观察后却发现它属于革兰氏阳性,而且柴三郎未能证明他的细菌能够在人类和动物身上引发同样的疾病。命运也许对柴三郎开了个玩笑,致使他提取的病菌恰恰不是他要找的鼠疫菌。至此,导致鼠疫的革兰氏阴性杆状菌以它的发现者耶尔辛的名字所命名——Yersinia pestis。(关于鼠疫菌的发现,目前有其他的说法。北里柴三郎实际上也提取到了鼠疫菌,但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成果始终没有耶尔辛的那样轰动,因此医学界一直以来都把鼠疫菌的发现主要归功于耶尔辛。不过,柴三郎作为鼠疫菌的共同发现者,其功劳是不可否定的。)

发现鼠疫菌后,接下来就是了解它是如何在老鼠和人类之间传播的。这个问题的答案由一位法国军医保尔–路易·西蒙德(Paul-Louis Simond,1858–1947)发现。西蒙德当时正被巴斯德派遣到越南和印度做耶尔辛的后续工作。他注意到在一所羊毛加工厂的车间里不仅有死去的老鼠,在这个车间工作的二十名劳工也死于瘟疫,然而那些不在此车间工作也未与老鼠发生接触的劳工们却安然无恙。他怀疑这个车间死去的劳工和老鼠之间一定存在着某个媒介,而这个媒介很可能就是跳蚤。此外,他还注意到健康的老鼠时常梳理自己的皮毛,身上鲜有跳蚤,而得病的老鼠就没有精力去梳理皮毛,身上有很多跳蚤;这些老鼠死后,跳蚤一定转移到了新的健康的寄主身上,这里就包括了人类。为了证实这个推断,西蒙德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他在一个罐子里放了一只病鼠,在它上方悬挂了一个铁丝笼子,里面放了一只健康的老鼠。尽管两只老鼠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健康的老鼠还是受到了跳蚤的传染(西蒙德认为跳蚤可以轻易跳到四英寸高)。作为对照实验,西蒙德把一只身上祛除了跳蚤的病鼠和一群健康的老鼠放在同一个罐子里,结果没有一只健康的老鼠得病;随后,当他把跳蚤放入罐子里后,健康的老鼠无一不染病而死。1898年6月2日,西蒙德在给巴斯德的信中写到瘟疫传播的问题解决了。

目前,人类感染的鼠疫多数为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鼠疫耶氏菌(Y. pestis)通常先在鼠类或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流行,然后再通过鼠、跳蚤的叮咬传播到人类身上。细菌扩散到淋巴结(腋窝、脖颈、鼠蹊部)处,使该部位的组织松软、膨胀,这些膨胀的淋巴结就是我们所见的鼠疫的标志性症状:肿块(bubo)。肿块出现后大约三天,人体开始发烧,人的精神陷入昏沉状态,皮肤出血后会留下黑色斑点。一说这些黑色斑点正是“黑死病”这个名称的由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黑死病”实际上是“pestis atra”一词的谬译,而这个词正确的意思应为“恐怖的疾病”。肿块体积逐渐增大,然后破裂,造成剧痛。症状出现后的二到四天,人就可能死亡。

不过,有些时候细菌会进入血液,而不会发展出肿块,这第二类情况称为败血性鼠疫(septicemic plague)。败血性鼠疫的症状体现在发高烧、浑身发冷、头痛、浑身不适、大量出血,最后死亡。败血性鼠疫的死亡率要比淋巴腺鼠疫的死亡率高。

另有一种情况,细菌沿着血液进入肺部的肺泡里,引发鼠疫性肺炎,或称肺鼠疫(pneumonic plague)。肺鼠疫是唯一一种可以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鼠疫,其主要表现为痰中带血,血痰中满是细菌。人在咳嗽和吐痰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包含了高传染性细菌的空气飞沫,呼吸到这些空气飞沫的人就会被传染。肺鼠疫是最具杀伤力的鼠疫,感染者在24小时内就有可能丧生,黑死病中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可能就是这种鼠疫。

有人指出儿歌“Ring around the rosies, a pocket full of posies, Achoo! Achoo! We all fall down”指的就是英国17世纪的鼠疫:这里的“rosies”也许是身上呈现的粉色皮疹,“posies”是用来驱赶恶气的撒了香精的花束,“Achoo! Achoo!”代表人的咳嗽和喷嚏,“We all fall down”自然就象征了死亡。不过,这个说法最早出现于1961年,而且在1881年以前找不到这首儿歌存在的证据,所以这首儿歌与鼠疫相关的说法恐怕站不住脚。

鼠疫耶尔辛氏菌

鼠疫耶氏菌是致病率最高的细菌之一,它作用在老鼠上的半数致死量(LD50)仅为一个细菌!一般来说,鼠疫菌通过跳蚤的叮咬在鼠类之间传播,但它能够在腐朽的尸体里生存数天,在冻僵的尸体里能够存活几年之久!鼠疫菌高致病率的原因目前还不很清楚,但是我们已经确知它的几个毒力因子。鼠疫耶氏菌的基因位于一个染色体和三个质体上,它们控制着细菌繁殖中所需的几种蛋白质的制造。一种简称Yops(Yersinia outer proteins)的表面蛋白质可以保护细菌不被人体的白血细胞所吞噬,从而摆脱寄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另一种蛋白质(实为一种毒素)专门杀死寄主的细胞。还有一种蛋白质可以分解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使细菌得以通过血凝块,畅通无阻地在寄主体内移动。

上面描述的是人体内的细菌形态,跳蚤体内则另有一种形式。小型哺乳动物如城市中和树林中的老鼠、松树、草原土拨鼠、野兔、田鼠、草原狼、和家猫都是鼠疫耶氏菌的主要寄生对象。有超过八十种跳蚤担当了传播瘟疫的携带者。跳蚤在吸食寄主血液的过程中,把细菌注入到寄主体内。这些细菌在跳蚤前胃里的血凝块中繁殖,这些满附细菌的血凝块阻塞了跳蚤的吸血器官,致使吸食来的血液无法输送到跳蚤的中肠。结果就是,跳蚤总是感到饥饿,于是便不停地反复叮咬寄主的身体;每一次叮咬都把鼠疫菌注入到伤口里,由此便引发了感染。鼠疫耶氏菌也可以给跳蚤带来麻烦,那些前胃被血凝块堵塞的跳蚤会迅速饿死。身为寄主的哺乳动物死亡以后,体温会下降,跳蚤对此做出的反应就是离开寄主,寻找新鲜的恒温寄主。但是当大量的鼠类灭绝时,这些跳蚤不得不转移到它们通常不太偏爱的人类身上,于是大规模疫情就可能爆发。

鼠疫耶氏菌被细分为三个生化变种:古代型(Antiqua),中古型(Medievalis),和东方型(Orientalis)。基于史料和流行病学的记载,目前活跃在非洲的古代型耶氏菌可能是第一次大规模鼠疫泛滥中鼠疫菌的后代,活跃在中亚的中古型耶氏菌可能是第二次大规模泛滥也就是黑死病中的鼠疫菌的后裔,而引发第三次大规模鼠疫并且仍然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鼠疫菌为东方型耶氏菌。在过去的一千五百年到两万年里,随着地球人口的增长而导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上的变化,使得鼠疫菌也经历了进化。农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也促使某些鼠类的繁衍更加强盛。鼠类数量的增长、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变化,引发了鼠疫菌从原先在肠内的、食源性质的、无毒害的假结核耶尔辛氏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到最终的鼠疫耶氏菌的进化过程。这一进化过程包含了几种遗传基因的变化:一个影响氯化高铁血红素的储存的基因造成跳蚤的吸血器官堵塞,从而增强了跳蚤传播细菌的能力;其它基因的产物(如磷脂酶D和组织性纤维溶酶原激活剂)加速了哺乳动物体内血液的散布,使跳蚤具备更强的传染力。

今日,淋巴腺鼠疫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已大大降低,但鼠疫远没有被根除。瘟疫在非洲、亚洲、南北美洲的一些地区成为地方性疾病。从1983年到1997年,24个国家向世界卫生组织汇报了总共28,570个病例,包括2,331起死亡。1997年由14个国家汇报的病例总数为5,419个,其中有274起致死。时疫发生在1991年和1997年的马达加斯加,1994年的马拉维、津巴布韦和印度,还有1996年的赞比亚和中国。美国在1997年发生了4个病例和1起死亡。

越南战争中频繁的瘟疫疫情可能和美军使用的毁林武器有关,毁林措施使得众多野生动物无家可归,移动到人类的聚居区,导致人畜混杂。在美国,一些城镇和野外的接壤处也出现过瘟疫疫情,因为这些地区多有啮齿类哺乳动物活动,如松鼠和老鼠,其中不乏病菌携带者。传染还可能发生在与野外动物有过接触的家庭宠物身上,这些家庭宠物同样可以把跳蚤传播到人身上。在美国,近来多有兽医传染上鼠疫的病例,想来和家庭宠物脱不开干系。对鼠疫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视察野生种群、监控啮齿类动物的死亡数量和频率、向公众公布瘟疫的活动区域、降低住宅区对鼠类的吸引、对鼠类的洞穴施用杀毒剂或安装饵站来灭除跳蚤。有时灭鼠剂也被用到。但是,由于森林鼠疫和兽类病本身的性质,鼠疫只能控制,而无法根除。

现在,随着交通的便利,肺鼠疫越发难以控制。如果乘客有发烧、咳嗽、浑身寒冷等症状,而恰恰又来自鼠疫多发地区,那就应当对其隔离或进行治疗。自从耶尔辛发现鼠疫菌以来,对鼠疫的诊断步骤几乎不曾改变过:革兰氏染色测试(Gram staining),培植肿块或血痰中的细菌取样。鼠疫菌也可以在实验室的血液琼脂和麦康基琼脂上培育。如果不加以医治,鼠疫患者的身体状况可能会迅速恶化,三到五天后死亡。鼠疫未经医治的话,死亡率为50%。今天,各种各样的抗生素都对淋巴腺鼠疫有效,如链霉素(streptomycin),庆大霉素(gentamycin),磺胺药物(sulfonamide),和四环素(tetracycline)等等。四环素和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可以作为预防剂使用。目前还没发现鼠疫菌有什么抗药性。早期的药物用的是耶尔辛从马的身上提取的血浆,这还是他把1894年香港瘟疫时的鼠疫菌注射到马的身上后得到的。

哈夫克伊纳

历史上第一个鼠疫疫苗由俄国人哈夫克伊纳(Waldemar Haffkine,1860–1930)研发。哈夫克伊纳,一个犹太人小学校长的儿子,出生并受教于俄罗斯的奥德萨。在奥德萨大学就读期间,他受到免疫学家梅契尼可夫(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影响。哈夫克伊纳致力于对抗反犹主义的斗争中,曾因为加入犹太人自卫联盟而遭到沙俄当局逮捕,后来由于梅契尼可夫的干预而获释。完成学位后,哈夫克伊纳试图在奥德萨大学寻求教职,但未能成功,原因是他拒绝受洗。1889年他移居巴黎,加入到梅契尼可夫在巴斯德研究院的霍乱疫苗的研发工作中来。1896年鼠疫在印度爆发后,哈夫克伊纳来到孟买,次年他用杆状菌制作出了有效的疫苗。但是在1902年,成千上万接受过疫苗的患者中不幸有十九人病死,这给哈夫克伊纳的事业造成了重大挫折。虽然后来查明事故是由于另一名医生用错了细菌而致使疫苗受到污染,不幸的是,哈夫克伊纳事业上的损伤已经无法挽回,他四处求职而不得,无奈改头换面,在印度从事起其他职业。1914年,哈夫克伊纳退休返回法国。1927年,他再一次踏上故乡奥德萨的土地,但经历了赤色革命后的俄国锻造出的新的反犹主义环境,使他很难适应。他回到法国,在那里度过了残年。

现在有两种瘟疫疫苗通过考核适用于人体。一种是被福尔马林杀死的全细胞疫苗,最早用于1942年;另一种是前苏联从1939年开始使用的活疫苗。

历久沧桑,曾经横扫欧亚大陆达半个千年之久的黑死病最终消退了,时至今日它消退的原因仍然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也许人类的卫生和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了,也许鼠类的数量不像古代那样庞大了,或许鼠疫菌的毒杀力渐渐减弱了。当初造成鼠疫升级成为黑死病的原因是什么呢?密集的人口与动物混居,庞大且易受病菌侵袭的鼠类族群,低下的公共卫生水平,知识的匮乏,老鼠的死亡,以及肺鼠疫的传播等等,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造就了黑死病的滔天祸劫。黑死病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的无知和盲目可能导致误解、歧视、迫害;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地影响。

谢选骏指出:在中国,大家知道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由于瘟疫流行引起的。这不仅促进了《古诗十九首》那样的虚无主义思潮,而且导致东汉的颠覆、三国的形成、魏晋的颓废、五胡乱华等第一期中国文明灭亡的重大事件。

虚无主义不仅是文明的归宿,也是疾病的产物;不仅病人容易产生虚无厌世的思想,大规模传染病也日益导致末日论和虚无主义的流行。例如,黑死病对中世纪的欧洲艺术就产生了类似的影响。比如在绘画、音乐和文学中,死亡题材大量涌现等等。这刺激了虚无主义的思想流行,表现在艺术方面就是喜欢画各种有死人头的静物,或者美女旁边摆个骷髅沉思。

一般虚无主义的画都有明显的寓意,例如下边的花代表生命沙漏代表时间流逝,中间的骷髅寓意死亡,意思很明显了谁也无法阻止鲜活的生命走向死亡,警惕时间的流逝。还有用玻璃杯代表人生的享乐,书本和笔代表知识,指南针代表探索精神,指南针下的钥匙寓意启迪,熄灭的油灯表示生命无常死亡随时降临。意思就是生命有限所以不能沉溺于欲望要不断学习探索才有拯救之路。再如尼德兰画家老勃鲁盖尔的《死神之凯旋》,薄伽丘的故事集《十日谈》,和加谬的小说《鼠疫》,更有二十世纪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七封印》。

虚无主义思想主要表现有两点,一面是对生命无常、死亡永恒的叹息,要及时行乐,例如《古诗十九首》就是。另一面是宗教性的想要超越死亡——死亡既然随时降临,所以要有虔诚,准备升天,放纵欲望纯属空虚。



【028、互助与互害】


网文《互助论》报道:

《互助论》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活动家和理论家克鲁泡特金在1902年发表的一部代表作。书名全译是《互助:一个进化的因素》(Mutual Aid:A Factor of Evolution)。全书是作者1890年至1896年间在伦敦陆续发表在英国《十九世纪》杂志上单篇论文的结集。全书共分八章。它是克鲁泡特金用无政府主义观点写成的一部社会发展史。

诞生背景

巴黎创办的《新世纪》在从1908年1月25日至6月13日的第31至51号上,断断续续刊载了李石曾署名“真”译出的《互助(进化之大原因)》,系《互助论》前3章,这可以说是该书最早的一个中文节译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互助论》又在欧洲盛行。于是,中国不少知识分子也“弃其物竞天择之口头禅,而谈互助矣。”一时间,“互助”之说竞相流传。黄凌霜在《自由录》1917年第1集上以《竞争与互助》为题,批判“物竞天择”之说,大肆赞扬《互助论》为“精辟宏富,集格致之大成”。

1921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丛书集成的丛书《共学社丛书》的《社会经济丛书》中收入周佛海译的《互助论》,1921年12月初版,1923年10月已出第3版,1926年6月4版,1933年1月5版。这是《互助论》的第一个中方全译本。

1929年朱冼将《互助论》全本译出,经巴金校阅,1939年6月由平明书店初版,朱译本至1948年12月发行了3版。朱冼在译本中增写了《中国人的互助》一章。

由于互助论的科学性及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修正与反思,使新世纪派和天义派接受了这种观点,并在国内大力宣传。但互助论能在中国产生较大的社会道德效应则应归功于新世纪派的传播。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动物之间的互助

第二章 动物之间的互助(续)

第三章 蒙昧人之间的互助

第四章 野蛮之间的互助

第五章 中世纪城市中的互助

第六章 中世纪城市中的互助(续)

第七章 我们现代人之间的互助

第八章 我们现代人之间的互助(续)

结论

附录

1.蝴蝶、蜻蜓等的群

2.蚂蚁

3.繁殖的联合

作者简介

生平

克鲁泡特金出生于莫斯科,他的父亲是世袭的鲁里克亲王,母亲是一位将军的女儿,他的母亲博览群书,具有自由思想。1857年,15岁的克鲁泡特金进入圣彼得堡的士官生学校,这个学校是由100多个贵族子弟组成,是一种军事学校,受命于皇宫。他在这里一直待到1862年,这个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尤其是法国历史和百科全书,他开始对俄国农民的现状感兴趣,受到自由革命的文学影响很大。1862毕业后他要到部队服役,士官生学校的学生有自己选择具体部队的权力,他选择去西伯利亚哥萨克团,作为赤塔省长的副官,后来又成为驻伊尔库斯克的东西伯利亚省长的哥萨克事务助理。1864年,克鲁泡特金被任命对中国满州地形进行考察,他的考察一直深入到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1867年他离开部队回到圣彼得堡,进入圣彼得堡大学,成为俄国地理学会地理分会的秘书,1873年他出版了一部著作,指出当时亚洲地图中山脉走向从北向南是错误的,应该是从西南向东北的走向。1871年他考察了芬兰和瑞典的冰川沉积。其时俄国地理学会任命他为秘书,被他拒绝,并放弃贵族继承权,他回到圣彼得堡,加入了革命党。1872年他访问瑞士,在日内瓦加入了社会主义的“国际工人协会”,接触了更为激烈的“汝拉山区钟表工人联盟”,形成了无政府主义的观念,回到俄国后,他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74年,他被捕入狱,两年后越狱逃跑。1876年逃往英国;以后又去瑞士,加入了汝拉联盟;1877年前往法国巴黎,帮助成立社会主义运动;1878年,回到瑞士,他为汝拉联盟编辑出版刊物《起义》和其他几种宣传革命的小册子。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瑞士政府应俄国要求将克鲁泡特金驱逐出境。他到了法国的托农,然后移居伦敦,一年后回到托农。很快法国政府将他逮捕,在里昂经过特殊法律的审判,一参加国际工人协会罪判5年监禁,但经他在法国议会的支持者不断地游说,1886年提前释放。他后来定居在伦敦附近达3年。1902年,他出版了《互助论:进化的一种要素》,虽然达尔文主义认为自然界的法则是适者生存,但在动物世界存在另一种重要的法则——合作。动物组成群体更利于生存竞争,在群中年长的动物更容易生存下来,因此更能积累经验,不会互助合作的动物类,更容易灭亡。他为1910年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了有关无政府主义和其他方面的条目。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后,克鲁泡特金返回俄罗斯,1917年6月,75岁高龄的克鲁泡特金返回圣彼得堡受到热烈的欢迎,他拒绝了临时政府为他提供的教育部长职务,致力于写《伦理学史》,1921年在莫斯科附近的季米特洛夫村逝世,葬于诺沃德维奇公墓,成千上万的人打着无政府主义的黑旗为他送葬。为了纪念他,苏联政府将远东的一座城市命名为克鲁泡特金。

影响

克鲁泡特金主张进化的重要因素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因此人类社会应该发展成分散的、非政治的、合作的社会,人们不受政治、宗教、军队的干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他提出的无政府共产主义主张取消私有财产和不平等的收入,按需分配,主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他认为要实现这种理想,需要从教育青少年入手,青少年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堂加劳动和户外考察。他主张对监狱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应以教育为主,惩诫为辅。克鲁泡特金一生公正无私,心怀坦荡,从不计较权力和物质利益,受到许多人的敬佩。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评价他在生活中实现了托尔斯泰追求的理想。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他是自己见到的仅有两位真正快乐的人之一。

主要著作

-《互助论:进化的一种因素》

-《田野、工厂和工场》

-《夺取面包》

-《法国大革命》

-《在俄国和法国的监狱中》

-《伦理学史》(未完成)

-《革命者回忆录》

-《冰河时代研究》

-《关于欧亚大陆的讨论》

-《聆听,无政府主义者!》

-《向青少年呼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动物之间的互助

第二章 动物之间的互助(续)

第三章 蒙昧人之间的互助

第四章 野蛮之间的互助

第五章 中世纪城市中的互助

第六章 中世纪城市中的互助(续)

第七章 我们现代人之间的互助

第八章 我们现代人之间的互助(续)

结论

附录

1.蝴蝶、蜻蜓等的群

2.蚂蚁

3.繁殖的联合

原文摘录 

在矿工和海员中,由于他们的共欧诺个职业和每天的互相接触,有着一种休憩相关的情感,而危险的环境又使他们养成了勇敢大胆的精神。相反地,在城市中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因而人们养成了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的勇敢精神也很少有机会发挥,所以便消失或赚到其他地方去了。

网民哀嚎:

1、有用辟谷不辟肉蜗牛 2018-05-13

不敢评分 作为海盗党没有买到这书,看了下载的PDF,网络免费共享算不算新的一种无ZF主义?

2、有用Mysterion 2012-10-15

中译本序言看起来极为有趣。

3、有用Stoicism  2019-06-29

太深刻的议题,国家职能吞没了互助的义务,现代国家的崛起摧毁了人情。这本书也可以当作一个有趣的思想训练,如何看待管理的意义、看待自发团体和互助背后基本精神,很多利他事件背后的复杂动机、达尔文主义基础等等。

4、有用星河~努力煮粥  2007-12-28

政府,社会,生物的反应。

5、有用A_Optumus  2012-01-22

不要管那个序就是了

6、白衣卿相  2010-05-16 18:36:51

读书笔记一

点开豆瓣的评论页,丝毫不敢造次,毕恭毕敬的写读书笔记,对于我,真是第一次。对互助的信仰源于对克鲁泡特金学说的尊敬和肯定,也是对克氏人格作风的崇拜和认同。克鲁泡特金称自己的学说是自由共产主义,世间流行称其为无政府共产主义,并将其视为无政府主义者的主要学术。

7、某贤者の羊  2021-01-21 21:11:52

新的视角

阅读大卫·格雷伯的《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后就感受到了无政府主义与人类学的渊源之深,读克氏《互助论》更加深了这种印象,受长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和宏大叙事影响,很少注意到过村落公社和行会与历史进程的关系。本书视角真正从底层的微观视角展开历史论述。

8、熊2猫叔叔  2010-05-24 11:41:29

伟大的本质——仅看了序言和目录,于是能肯定的是,这个世界永远会有伟大的各类思想存在,他们存在于不同的历史年代,他们不同层次,却都是伟大的。但是由于不同的年代所需要的历史不同,因此他们会被蒙蔽,会被掩盖。我从不同的角度去视觉出互助的因果,而恰好在此看到克鲁泡特金的著作。

9、驳岸人  2019-09-21 00:43:09

简要摘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类为了基本的生存而聚合,而后结成社会发展成氏族。氏族完全建立在“共有”的属性上,“人人为大家”即氏族内部最高标准。但这种团结只限于同一氏族内部。氏族碍于近亲繁衍的弊端而逐渐衍生出“家庭”,家庭的分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个人财富的积累,也就消除了氏族的“共有”。

谢选骏指出:关于“互助与互害”这个话题,我想说的是——实际上标榜“为人民服务”最甚的地方,理应说是“互助模范”,其实却是“互害行为”最多的地方。由此可见,互助与互害,是一面两体——互助越多,互害也就越多也!



【029、家族主义与资源配置】


网文《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研究》指出:

家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的特征表现为,“泛家族”式吸纳、“关系取向”式信任、“以亲制疏”式监督、“家长”式管理、特殊与普遍主义相融合、“恩威并施”式奖惩、“群体差别”式晋升、“子承父业”式传承。本文建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管理制度相结合,建立匹配的企业文化,并将文化制度化,信任制度化作为改善对策。

一、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的特征

1、泛家族化的人力资源吸纳原则

在考察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现况时发现进入家族企业管理层的不只是家族成员,也有很多“生人”。他们与家族成员一起参与企业的决策,对企业忠诚,并得到业主的信任。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家族主义”不足以刻画中国人的行为取向,中国的家族主义实际上具有一种明显的“泛化”趋势。“泛化”是指人们将在家族中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推广到家族以外的组织活动中。中国人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将家族中的结构形态、关系理论、处事方式推广或带入这些非家族性的团体或组织。如:推广到地缘、学缘、神缘、业缘中去。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管理日趋复杂,很多家族成员的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开始引进社会人力资本。为了使“生人”为企业忠心卖命,家族成员会通过人情交往、结亲、结拜等手段将“生人”泛化为家族成员,使这些“生人”变成“自己人”,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这就是中国的家族企业普遍存在的“泛家族化”现象。

泛家族成员对企业有着很高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减少了代理成本和契约订立成本,也使家族企业有较高的凝聚力。家族成员大多经历过创业的艰辛,有着“勤俭持家”的美德,能自觉控制管理费用,杜绝浪费。但泛家族主义也会影响企业吸纳外部人力资源。“生人”成为“自己人”要通过联姻、结拜、认干亲等形式才能实现,然而这些途径的可利用率很低。即使“生人”进入了企业,若想晋升到管理层,需要在忠诚和信任上付出很大努力。

2、关系取向的人力资源信任原则

福山认为中国人对外人的不信任阻碍企业发展成为持续经营的大规模企业。但是他没有说明为什么中国人对外人不信任。外人的本质在于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信任。即中国人对他人施与信任的关键在于关系。本文称之为关系取向的信任。关系并不仅限于亲属,还包括朋友、同学、老乡、战友等。

关系取向的信任成因为在关系群体之中存在着信用的制约。信用制约是指处于关系群中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信誉、威望会影响到他今后在群体中的交往。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随着个人能力、社会地位、信誉的增加,在群体中的影响力会增加。个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帮助。因为个体之间的密切关联性,个体的信誉行为会很快被全体成员所了解,如果行为人违反了群体的行为标准做出败德行为,他会受到群体内全体成员的轻视,在关系网络中的影响力降低。长远来看,则会失去发展机会、他人的信任、尊重,甚至被群体边缘化。因此中国人不怕也不担心关系群体中的人对自己或者企业犯下败德行为,信任由此产生。

很多家族企业喜欢任用乡亲,因为如果聘用者在企业出现欺骗、不守制度行为,业主可以找到他的家人或亲戚朋友。家人和亲戚朋友会因为此人不道德的行为感觉羞耻,没面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每个人都有不辱没家门的压力,因此会降低被聘者的败德行为。即使被聘者冲破家族声誉的压力做了错事,企业可以通过他的家族朋友将损失追讨回来。学缘、业缘、神缘更是如此。

中国人遵循心理契约,心理契约受道德、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约束,依靠集体的道德评价来生效。而西方社会信赖文本契约,契约在制定时双方就对彼此的权利义务做了规定。如果双方之间出现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情况可以诉之于司法机关,由司法做出公正的判定。判定执行后双方之间利益和心理都趋于平衡,其他人则没有评价判断的权利。因此中国人的关系群体的信誉制约力要大于西方。

关系是有弹性的,因此信任也可以延展扩大。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提到“信任产生生产力”。“生人”通过改变关系与家族之间建立了信任。得到信任的员工视信任为一种恩惠,能激励员工为企业奉献。此外,关系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彼此之间沟通顺畅,甚至一个眼神和语气就能传递信息,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但关系化信任易形成“宗派主义”和“圈子文化”现象,非关系成员易产生受歧视感,降低了积极性,进而放缓了职业经理人的引进。

3、家长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

业主有着家长式的权威,为防止自己的权力和权威被侵犯,企业业主在权力控制及员工管理上展示出中国人特有的行为方式。业主对下属的控制表现在:

首先,员工分类管理。业主根据忠诚、亲疏、能力、认同因素将员工分为不同的类型。在家族群体中根据认同和能力两个指标划分,分为:认同——能力强、认同——能力差。“认同——能力强”的家族成员是企业的经营核心,业主会将这类员工安置在重要岗位。“认同——能力差”的家族成员是事业辅佐伙伴,这类员工对企业有高度的责任感,但由于能力差会被任命为非核心部门的经理,如:行政后勤部门。这有助于企业节约成本、降低资源消耗。对业主或企业不认同的家族成员则不会被选择进入企业。

根据忠诚和能力将“生人”分为:忠诚——能力强、忠诚——能力差、不忠诚——能力强、不忠诚——能力差。“忠诚——能力强”的员工是事业伙伴,担任专业技能岗位。但能力越高对企业的威胁越大,为防范权力过大,业主会安排家族成员作为辅助。“忠诚——能力差”的员工是业主的耳目眼线。他们随时将企业内部的消息传递给业主,以便业主对下属控制和分化,是业主重要的信息来源。“不忠诚——能力强”的员工有着很强的能力,由于工作时间短或认同度不够,在忠诚度上并没有达到业主的要求,因此会有“忠诚——能力差”的员工作为领导。一方面,可以监督此类员工,以防做出对企业不利行为。另一方面,两者能力上能互补可使工作开展下去。“不忠诚——能力差”的员工则不会进入企业中高层,只能作为企业基层边际人员。

其次,派系分化管理。企业内部由于利益、管理思路、亲疏不同会分为不同的派系。为了巩固业主手中的权力,业主会鼓励这种派系斗争,甚至有时会主动分化下属形成派系,以达到双方之间的权力制衡。其行为表现为:首先,业主不会公开表露出对某一方或某一个下属的信心和信任,私下则会向每一个下属都表示自己对他的信任和厚爱。其次,业主不会让某一派系长时间占据上风,他会根据时机转变自己的“宠信”群体,并将之表露出来以遏制某一派系的势力,防止动摇了业主的控制权。再次,业主不会让某一下属或派系知道自己的全部计划,以防下属掌握控制权[2]。最后,安排“耳目眼线”随时汇报内部信息,以便做出制衡和管理。

再次,模糊的意图表达。中国人讲话含蓄、中立,听者要去猜,去领会话语含义。业主模糊地表达一方面给自己留有余地,一旦决策出现失误可将责任归到下属身上,保持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可以判断下属是否值得信任。业主可以根据下属任务执行情况看出下属是否能透彻理解自己的意思,是否能够从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些方面都展示出下属对企业的忠诚度。

最后,选择性的信息分享。作为企业最高决策人,业主掌握着企业全部信息。但是业主不会让下属了解全部信息,而是让他们了解一部分。业主将何种资讯告诉哪个家人有高度选择性,有时就是用以表达对某些家人的偏爱。下属为完成任务不得不时时事事请教业主,以免出错。下属对业主的依赖维护了业主的权威,保障了业主的控制权。

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业主掌握着第一手的全局的信息,进而能够迅速决策、把控全局,避免走向“内部人控制”。此外,有利于决策快速达到认同,提高执行力。但是过分依赖家长式管理,容易使企业随着权威力量的消失走向没落。没有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很多企业会伴着创业者的离去而失去重心,管理混乱一片。

4、“以亲制疏”式的人力资源监督原则

“以亲制疏”是指企业在安排一些岗位时将自己人安排在外人周围做副手或者做监察工作。储小平的研究结果表明家族企业有着明显的以亲制疏的动机。

首先,“生人”一般被安排在绩效容易量化、机密程度较低的岗位。如:技术部门、生产部门、行政部门,如表1所示。这些岗位工作内容清晰具体,信息不对称程度低,交由“生人”担任业主比较放心。

表1  家族企业中由“生人”担任的岗位(%)

技术和质检部门 生产部门 财务部门 人事部门 营销部门 总经理助理 副总经理 分公司 

76.79 75.12 69.64 66.07 64.29 46.43 48.21 41.07 

(图表来源:储小平,职业经理与家族企业的成长[J].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其次,对于任用“生人”的岗位,业主会安排一些家族成员作为他们的副手。如:财务、人事、营销、采购等岗位的机密程度较高,由家族成员担任的几率比较大。但是如果家族成员不能胜任,业主会任用“生人”。但业主会安排家族成员辅助“生人”进行监督管理。即可以使家人学习“生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监督“生人”,也可以使两者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有利于整合人力资源。如表2所示。

表2  由家族成员与外人共同负责的好处(%)

通过家族成员来监督 让家族成员更好的学习 让他们相互竞争 中层经理辞职时,有人接替 其他 

20.69 55.17 48.28 13.79 6.9 

5、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相结合的人力资源使用原则

在选聘经理人员时根据管理能力和专业素质任用是普遍主义,根据此人是某人的亲属任用则是特殊主义。家族企业毕竟不是家族,若不讲究效率,只讲人情和关系也是不可思议的。但完全转化为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还需要一段时间,现阶段家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方式表现为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相融合。

首先,在人员选聘上,家族企业会以市场交易方式吸纳外部人力资源,同时以能力为标准选择家族成员进入企业。考虑到忠诚及认同度等方面,对家族成员能力的要求要比“生人”低些,显示出特殊主义基础之上的普遍主义。其次,在人员管理上日益趋向一视同仁。少数私营企业虽然在所有权上保持家族制,但在用人上却极力淡化家族制,大力倡导能力至上,比如:太太药业集团、浙江金义集团、浙江正泰集团等。再次,在制度约束和奖惩上,家族成员同“生人”一样接受制度的约束。否则会导致“生人”严重不满,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失误以及经营思路的差异,业主对家族成员会很包容,但对“生人”则会怀疑、否定。不同的家族企业在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结合程度上有差异,融合得好有利于家族企业的发展,反之会导致官僚风气,这样的企业也会遭到市场淘汰。

无论是亲情、忠诚还是能力都是人力资源的贡献要素。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结合同时看重亲情、忠诚、能力,将它们同视为企业资源进行联合管理,充分利用每一种类型员工的优势,弥补劣势,进而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最大效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但是两者结合的好坏依赖业主的宏观控制能力,有不稳定性。

6、恩威并施的人力资源奖惩原则

很多家族企业没有客观标准和流程进行绩效评价,全凭业主的主观判断,通过对业绩突出者施“恩”,对业绩较差者施“威”的方式奖惩。

首先,绩效评价主观性大,得奖者得恩惠。很多家族企业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全凭管理者现场指挥。管理的变通性及分工的柔性化加大了绩效考评的难度,因而绩效的高低都靠管理的评价。因为没有标准衡量绩效,员工无法判断个人绩效,只能等业主的判定。那些得到奖励和表扬的员工认为业主赏识自己,这种伯乐式的赞赏就是一种恩惠。

其次,大量使用绩效报酬。家族企业大量应用绩效奖金或红包奖励业绩突出者。实质上就是与员工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表明业主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让员工分享老板的财产权益,表现出业主对员工的恩惠[4]。

再次,物质之外的恩惠。对员工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培养员工,帮助能力欠佳者,不轻易辞掉不合适的员工;对企业做出过贡献想开拓自己事业的员工给予财务上的支持。

最后,对业绩不佳者,业主会严厉批评惩罚。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讲绩效,家族企业内部也不养闲人,即使是家族成员也不能浑浑噩噩地工作。因此业主对员工的要求都比较严格,绩效标准也较高,若表现不好就会重罚、当众批评甚至是骂人。表面看来有些惩罚不科学甚至不尊重人,但是在家族企业中却非常有效。中国人十分注重面子的维护,当众被批评或被骂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对中国人的激励性很强。员工会因为人情因素感觉没有做好事情,对不起业主。因此,业主发“威”对家族企业的员工能起到惩戒的效果。

但是这样的奖惩方式由于很大主观性和随意性,容易造成标准不一,执法不严的现象。长期下去容易导致员工的不公平感,挫伤工作的积极性,易使亲情和人情落空。

7、群体差别式的人力资源晋升原则

“我”是家庭中的家长也是企业的业主。“我”会根据关系远近将周围的群体分为“家人”、“朋友”、“乡亲”、“生人”四种关系群体。每种关系群体晋升所依赖因素是不同的。

“家人”依据能力(C)和认同(S)进入企业高层。家族成员一旦被选择进入企业,一般都居于高层。所以“家人”能够入企业就是晋升。只有能力强、对企业认同度高的“家人”会被业主选择进入企业。但对家人的能力要求相对低些,业主愿意花时间培养。认同则主要是家人对业主的管理观念、行为作风的认同。后期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家人与业主不能相互认同而导致夫妻离异、兄弟反目、断绝亲属来往等问题,因此“家人”对业主的价值观念、行为作风的认同就成了是否进入(晋升)企业的重要因素。

“朋友”可以通过改变关系(R)或提高忠诚度(L)获得晋升。如图1左边箭头L及通过圆心箭头R所示。能与业主创业的“朋友”一般都具有较强能力,但是业主对其信任要低于“家人”,因此“朋友”一般担任中层管理者。“朋友”若想进入高层可通过改变关系(R)提高业主的信任。改变关系可以通过与业主之间的人情交往、认亲、结亲等方式达到。另一途径则是提高忠诚度(L),两种途径归根结底都是提高业主的信任度。

“乡亲”和“生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取晋升:同时提高能力(C)和忠诚度(L)或者改变关系(R)。“乡亲”由于与“我”的地缘关系,其信任程度自然要高于“生人”,因此基层管理者职位通常由有能力的“乡亲”担任。“生人”担任基层员工,有能力的“生人”也可晋升到基层管理者。“乡亲”和“生人”如果想晋升到更高的职位,需要有较高的忠诚(L)。他们可以通过C+L路线晋升到中高层。另一种方式则是改变关系,如图1穿过同心圆的箭头R线路所示。

8、“子承父业”式的企业接班人传承原则

历史上的中国人饱受外族侵略、官府欺压、连年战争之苦,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人有着很深的保存家庭资产以备不时之需的观念。家庭是承担痛苦和灾难的基本单位,也是保存财产的最好方式,因此我国大多数的家族企业选择“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此外,不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也是子承父业的承继方式形成的外部原因。浙江的万象、横店,江苏的红豆、华西,在权力交接期间都采用了“子承父业’的方式[5]。 

在缺乏制度保障的环境下,让家族企业生硬地脱离家族制走两权分离的道路是很危险的。西安海星科技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荣海就说:“在1993年的时候,我在公司里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包括亲戚、同学、朋友都清除出了企业,但是后来发现,家族式管理在中国有它的道理”。在职业经理人市场和内部制度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子承父业式是最为保险的传承方式。子承父业式继承降低了职业经理人败德风险,保证了家族企业文化的延续,两权的统一降低代理成本,能使经营目标在两代之间迅速达成共识。

为了使家族企业承续下去,业主很重视接班人的培养,主要通过高等教育、在企业基层训练等方式培养接班人。尽管如此也不能保证其商业能力。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是高等学府无法培养出来的。一旦接班人缺乏企业家才能,家族企业就可能出现危机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二、改善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的对策

1、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管理制度的相互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之间并不只有冲突性,也有契合和互补性。研究海外华人企业发展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在海外华人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推作用。海外华人企业在注重人情关系的同时,也重视企业内部的制度规范。流传和宣扬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伦理多数只是流传于口号,没有落实到行为中去,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制度的支持。如: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群体至上等。所以传统文化作用的发挥要将扬弃改造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起来。

例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仁爱”思想要求人们要有恻隐之心,含有尊重人、助人、爱人的含义。“仁爱”中爱人助人的思想与现在企业中尊重个人、团队合作等精神相似,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但是儒家的“仁爱”是含有差别的爱,是讲究尊卑有序的爱。“克己复礼,仁在其中”,“仁”是建立“礼”之上的。而“礼”教导人们遵守行为规范,维持有差别和阶级的礼数,故“仁爱”是一种有差别的泛爱。所以,我们要抛弃“仁爱”中的差序思想,将“爱人”的精神发展推广到家族以外,提倡人人平等、尊重和发展个性,从而在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中彰显个性。又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情关系,人情关系在一定范围能起到降低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作用,但若没有制度的约束,人情就会泛滥失去控制。所以必须建立理性的制度规范,将人情因素纳入制度框架中,不完全抛弃人情,但要抑制人情的范围和深度。如:在招聘、绩效考核、职位晋升等方面制定出科学的制度,业主要带头遵守制度。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对企业员工表现出关爱和关心,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可以通过提高福利以及温情的文化氛围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这样既能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又能提高员工的凝聚力。

2、建立制度化信任机制

首先,用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家族企业缺乏对家族外的人员的信任,主要原因是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无法约束员工的行为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信任和重用也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的管理,经常会发生技术人员带走设计或销售人员带走客户的现象。这些方面,家族企业可以学习西方现代化企业的做法。例如:对于如何防止技术人员带走设计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惠普的做法[7]。

惠普所有的科研部门一直都执行“科研记录本”的制度,即技术人员所有的发明创造,包括思路、草图等原始素材必须写在专门的科研记录本上。科研记录本上每一页都有号码,就像发票一样是连号的,员工不可以撕掉其中的任何一页。在员工刚入公司的时候都要与公司签订职业发明协议。规定:员工在惠普公司工作期间,不管是上班时间还是业余时间,所发明的与公司业务相关的任何技术、产品,其知识产权都属于公司。对科研部门的员工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如何使用科研记录本,如何管理科研记录本,何时领取、何时交回科研记录本,什么样的数据、资料、草图等内容必须写到科研记录本上。如果不按照公司的要求写到科研记录本上会有什么样惩罚。通过内部审计对科研记事本的记录工作进行监督调查。一旦发现有人未把技术发明、产品设计(包括想法和草图)写在科研记录本上,就视情节轻重严肃处理:轻则警告,重则开除。制度制定出来之后严格遵守是最重要的环节,业主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制度。长期下去才能形成良好的遵守制度的文化氛围。

其次,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内部监督机制首先要在工作流程上设置相互监督的制度。严格设置每一个层级经理人员的签字权,并在每一层签字权上设置监督人员,一般是签字人的上级主管。其次要建立公司内部的中介组织,定期对相关部门进行审计、检查。例如成立公司的内部审计部。在选择审计人员时要选择各个职能的专业人员,熟悉各个职能的工作流程,知道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一旦审计出现问题可视情节严重性给予除名,处罚,降级等惩罚。实行领导首问责任制,出现问题领导首先要承担责任,接着就是直接触犯规定的员工。

再次,以关系运作作为制度信任的基础。既然关系是中国人信任的重要条件,那么在建立制度化信任的过程中就不能忽略关系的建立。法制手段与关系运作并非相互排斥而是能够共存的。以关系为基础,同时辅以法规建设,关系和法制同时重视,才能建立适应中国文化特色的制度化信任。乔健总结了当代中国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六种方法:袭(承袭已有的关系资源),认(主动与他人确认共同的关系基础,如认老乡),拉(没有既有关系或既有关系太远时努力拉上,强化关系),钻(通过各种手段接近权威人物),套(如套交情、套近乎等),联(扩展关系网)。其实关系运作还包括情感性的方法如:像相互尊重、思想交流、感情沟通、培养共同爱好、情感上沟通、工作上信任、生活上照顾等。

3、建立家族成员退出机制

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日益复杂,家族成员的管理能力与企业需要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要消除家族企业用人唯亲的不利影响,就要引导不称职家族成员的退出企业。引导家族成员退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股权分割式。将企业分为100份,根据服务年限、贡献大小、原始出资额、是否持有经营权等条件确定成员的股份。非家族成员可以通过股票认购或贡献赠与等方式获得股份。新的管理团队可由董事会民主选出,不称职的家族成员不再给予经营控制权。此种方法能够使那些只关注收益的家族成员放弃控制权。第二,预期认购项目控制权。企业将未来预期发展的项目成立不同的项目公司,家族成员可以用现有公司的股份来换取项目公司的控制权,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认购的控制公司。可以释解家族成员对原有公司的控制权,也可以让家族成员成就自己的事业。此方法对于那些控制欲强的家族成员较为适用。第三,终身领薪式。只要家族成员愿意退出企业都可以在退出之后领取公司的补助。补助金额可以是固定也可浮动。但是我国的很多企业“舍不得这份工资”。其实与不称职的家族成员留在企业中造成的损失相比,终身领薪所花费的成本要少很多。第四,集团重组或多元化。借收购或多元化阶段进行人事改革,可将不称职的家族成员退出企业,引进专业的经理人。例如:在组建新公司时严格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理论建立,严格限制家族成员的进入。如果新公司的业务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也可以将公司的核心业务向新公司转移,慢慢脱离家族企业的“外壳”。第五,派遣学习或转任监督。年轻的家族成员可鼓励其学习深造或到其他知名的公众公司工作以提升个人能力,学成后要通过一定的考核才能进入企业。后继乏力的创业元老,让他们担当督导工作,给与高待遇,慢慢从企业中淡出。

4、加快职业经理人的泛家族化

将职业经理人泛家族化并不是一种倒退而是适应文化背景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尚未健全的制度环境的一种补充。家族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将职业经理人泛家族化。

首先,通过姻亲、干亲、结拜等方式将“生人”家族化。一旦“生人”成为准家族成员,企业业主就无需花费精力去悉心维护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减少业主的人情交往压力,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其次,人情利双管齐下。家族企业业主对“生人”培养教育、尊重赏识、生活上的帮助都会使“生人”有一种“欠人情”的心理压力,这份压力会使他们为企业忠诚和奉献。但是只是人情的交往往往还不足以建立起长久的信任关系,还要加入利益关系,使“生人”在经济利益上与家族企业休戚相关,从而为泛家族关系加上双保险。如:分配股权、利润分享等方法。再次,把握好信任与监控的尺度。泛家族化增加了双方的信任感,但不能盲目信任,对职业经理人也要施以适当的监控。要把握好信任与监控的尺度:第一,不要急于给职业经理人分派重任。在引进初期,业主可以将职业经理人安排一些易于监督和观察的部门工作,待两三年的考核期过后再委以重任。第二,完善对职业经理人的监督制度。如建立董事会监督机制以及审计制度。设立熟悉业务的董事会,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定期审计,以监督职业经理人,避免走向内部人控制局面。第三,运作过程的监管不能太紧。如果董事会事无巨细,执行制度过于机械,其结果只能是既束缚了经理人的手脚,又使经理人心理不舒服,感到企业根本不信任他,从而失去了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5、建立匹配的企业文化并将文化制度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绝大多数员工当下认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在此价值观念下形成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行为准则。制度和管理者的行为风格是形成文化主要影响因素。有什么样的制度约束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制度是调节员工心态和价值观的指挥棒。

家族企业的文化建设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对企业文化的误读。很多业主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宣传和倡导的口号,宣传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认为宣传是产生企业文化产生的根本。事实上,员工的行为规范、工作心态是受制度影响的,制度上没有体现出文化,宣传也是于事无补。甚至,如果宣传的文化与实际存在的文化相差较大,很容易引起员工的反感和排斥。其次,文化的定位不能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企业文化应该在综合考虑行业特点、管理风格、员工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定位,否则不仅没有激励约束作用反而降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一个处于零售行业的企业将文化定位为“速度创造价值,精细产生效益”并不合适所处的行业特点。零售业需要耐心细致解决好顾客的需求,而追求速度则会导致一味追求销售量增长,而忽略顾客的需要。

塑造健康的企业文化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并是不宣传口号,文化的内涵要体现在制度之中,让员工从制度中领会文化。其次,合理定位企业文化。中国家族企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要将传统文化吸纳到企业文化中。忽视或者抵触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不明智的。中国传统的家文化有着勤俭、互助、关爱、包容等内容,我国的家族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家文化的特质,建立温情、团结、关爱的企业文化。在吸引传统文化因素的同时结合行业特点、管理者的价值理念以及员工特点塑造出符合企业特质的文化。其次,企业文化制度化。在制度中渗透和强化文化的理念,文化形成制度,使制度由他律转变成自律。国内很多企业将文化定位为“以人为本”,然而什么是“以人为本”,众说纷纭,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理解去解释,结果以人为本成了理想和目标而不是实际存在的文化。然而惠普文化的“以人为本”从不刻意强调,却是处处体现[7]。惠普每年在对薪资、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进行调整之前,都要举行沟通会议征求各级管理者的意见,让各级管理人员理解公司的政策。这样管理人员才能把公司的政策、计划和方案准确地传达给员工。在中国惠普,为了聆听员工的声音,还有一项制度,叫做“喝咖啡的时间”,即每个高层管理人员和各分公司的总经理每个月必须找6—8名员工座谈一次,每次时间不少于两小时。之后要写出一个沟通报告。报告一般涉及到座谈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员、历时多长,涉及哪些话题,哪些问题已经给予答复,哪些还没有答案等等,然后将那些没有答案的重大问题和意见整理出来,拿到公司的决策委员会上去讨论。惠普尊重员工、善待员工的文化在其制度中体现出来,使员工切身体会到文化的内涵,使文化形成一种制度约束,进而文化和制度之间相互交融影响。

[参考文献]

[1] 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2] 钟永平: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础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3.

[3] 储小平:职业经理与家族企业的成长[J].管理世界,2002(4).

[4] 徐华:华人企业中的家族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5] 吴学谦、李兰、王广路:中国家族企业用人唯亲的根源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3(23).

[6] 陈育琴: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

[7] 高建华:笑着离开惠普[M].商务印书馆,2006.

[8] 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2).

[9] 陈贵超: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理论新构建——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商场现代化,2007(490).

[10] 阎世平: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11] Bian yanjie:Guan xi and allocation of jobs in urban China[M].American:The China Quarterly,1994.

[12] Akira Suehiro:Family business reassessed[J].The Developing Economies,1993(12).

[13] Jose Tomas Gomez Arias :A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pproach to guan xi[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8.

[14] Wong siu-Lun(黄绍伦).Chinese entrepreneurs and business Trust in Business[J].Network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991.分

……

谢选骏指出:

中国的基本国情如果要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家族主义”。这是中国与世界“个人主义主流社会”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源。

在政治上,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体现为专制与民主之间的冲突;在教育上,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体现为强制灌输与启发创新之间的冲突;在经济上,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体现为政府控制与市场导向之间冲突;在文化上,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体现为传宗接代与个人享乐之间冲突;……上面这篇文章,从一个局部问题入手,揭开了中国家族主义的冰山一角。写得很好。

早在1986年出版的《《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的比较》一书中,我就提醒过:

中国民族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神系,以综合原始神话的各族系,以构造统一的神话体系。这表明,在中国民族精神的最隐秘处,民族主义不及家族主义那么强烈。只有氏族族源神话而缺乏人类共源神话,表明中国神话的世界观中缺乏世界眼光和全人类的兄弟情谊。孔子所在时代古老的神话世界观已经衰微了,他的视野无疑比神话产生时代人们的视野更宽阔,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但四海之外呢?他却没有说。孔子打量“四海之内”与四海之外,用的似乎不是同一种眼光。这显然不合全球时代的需要。

带有超实用热情的英雄崇拜是大史诗的心理基础。而狭隘的氏族、家族祖先崇拜在当道者的政治利用下固可兴盛一时,但长远视之,却在无形中损害了那些英雄业绩彪炳于世的先人们的形象。王室或“贵族之家”的祖先崇拜、祖地崇拜乃至祖国崇拜,用人为手段炮制出来的有限热情,也是一种“预支的热情”。它实际上堵塞了后世统治者尤其是扮演“革命者”角色的新统治者和整个民族对这些“英雄──精神上的祖先”继续崇拜的道路。

家族至上的传统观念,既是社会交往受族系局限的标志,也是全社会共趋的英雄崇拜的心理障碍。在家族意识的牢笼下,甚至连改朝换代这样的社会政治大变动,也会被视为多少带有私人性质的“易姓”。在中国,国家的公共事务带与皇族的家族事务搅在一起。皇族内乱,常常引起社会政治的大变乱,如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直接引出“五胡乱华”;反过来,社会危机有时也以皇族内部的矛盾形式体现出来,如汉景帝、梁武帝时代的诸王与皇朝的血腥仇杀。这种家族心理在西方式公民精神的观照之下,是很难理解的,但这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事实。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关于“天下”的世界观念。但这磅礴的精神表象的底里,却隐藏着家族势力的分立和祖先的阴魂压迫着活人的生活这一苦涩的社会现实。家族传统削弱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成为生活中最强固的信条之一。家族制度使中国难以形成民族性的英雄崇拜。既然“英雄”的归宿不过是他们的家族(设家庙以“荣宗耀祖”),又怎能激起全社会超越家族利益的崇拜呢?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时,以家族为基础和出发点,也以家族为归宿。“荣宗耀祖”是社会上通行无阻的理想;修葺祖庙是一个人取得社会成功的标志。皇帝的祖庙则是国家重要的营造项目。这和未能形成以追求技术的物质力量为使命的中心城市有关。在这些城市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跨家族的公民精神,而不是从原始氏族观念直接发展过来的家族意识。梭仑(Solon)变法后的雅典城邦、罗马共和国、文艺复兴前后的意大利城邦,以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其重商业性质和追求效率的风格,不同程度地打破了家族的网络而从各种渠道汇集力量。其结果是公民意识和英雄崇拜的发达。中国不是这样。在文明社会崛起的过程中,氏族组织没有被彻底摧毁,而是改良为家族政治。这就造成了“亲亲”的亲族团体至上的精神,公民精神始终未能充分发育。在家族主义的重负下,民族主义即使在现代中国,依然流于空洞的口号。

在古代中国甚至在现代中国和当代中国,国家是由几个家族控制把持的,其中“皇族”也就是军阀首脑家族的份量,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地方上的州县,也被几个大家族控制着;市井、乡里则由土豪、恶霸的家族任意横行。把“国”与“家”并称,原是出于对家族政治的认识,有其坚实的经验基础!这样的专制国家,社会的力量都在各大、小家族和各派系势力的互相抗衡、角逐中消耗掉了,故显出一种静态的、僵持的“稳定”,一种缺乏外扩的动态力量的“和平”。要想彻底改变这个社会的结构十分困难,但要征服它却不那么难。因为它的内部缺乏有效的社会性团结,各地方、各家族、各派系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去抵御外来侵略。

英雄崇拜则能有效地激发整个社会群体共通的热情。英雄崇拜的热潮,是生长中的社会正在寻求出路的表现。崇拜什么类型的英雄,即意味着采取了什么样的生长形式。英雄是外扩的、创造型的,他的使命是引导整个社会群体向前走,而不是精于维系各地区、各家族、各派系之间的现有平衡。社会需要英雄,而不需要家长。英雄不以“救世主”的身份凌驾于社会群体之上,而以出类拔萃的才能和同志式的姿态出现在人民面前,他充满着创造的活力,而非禁锢的权力。当这样的英雄唤醒了民族那沉睡中的青春──新的史诗时代,也许会真的来临,以新的热情,鼓舞社会群体走向历史的征程……

现在三十年过去了……我还想进一步指出:

家族主义适应小生产,在全球化过程中,造成重复浪费的资源配置。甚至可以说,中国的雾霾与此也都大有关系。

可悲的是,中国迄今为止无法超越家族主义的牢笼,例如所谓的“中国虎妈”,就是家族主义在个人主义社会的垂死挣扎。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家族主义也非一无可取。例如中国人口众多,就要归功于它,或归罪于它。因为家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是祖先崇拜,它宣扬人丁兴旺可以让亡灵享福。所以为了确保未来的鬼域,需要规划甚至牺牲当下的快乐。

亡灵与王陵,正巧谐音,只是一个偶然吗?显然不是。因为亡灵还要通过王陵,继续统治,继续控制资源配置。



【030、假新闻与假现实】


报载《希来利怒批假新闻泛滥 威胁美国民主及无辜生命》说希来利警告假新闻泛滥:美国前国务卿加总统落选人希来利2016年12月8日对“假新闻盛行”提出严正警告,并称假新闻泛滥的现象已对真实世界造成影响,必须加以解决以保护美国民主。

民主党希来利上月在美国总统大选爆冷败给共和党的川普,多名川普的批评者认为,脸书及其他社交媒体上假新闻窜流的趋势,或影响选举结果。希来利于出席参议院少数党领袖里德的卸任仪式时表示:“如今很显然的是,所谓的假新闻会对真实世界造成影响……这无关政治或党派偏见,生命已受到威胁。”

希来利指出,过去一年大量充斥在社群媒体的恶意假新闻及假宣传的泛滥现象所构成的“危险”必须迅速获得解决。她说:“私领域及公部门的领导人加强保护民主及无辜生命,至关重要。”

希来利于发言后拒针对记者询问假新闻是否使其败选的问题置评。

一则假新闻几乎于上周日酿成死伤。一名男子持枪进入华盛顿一家比萨餐厅,声称要调查一则假新闻。而此假新闻指出,该比萨餐厅是虐童集团的大本营,且希来利及其一名资深顾问亦涉入此一虐童集团。

……

谢选骏指出:克林顿王朝的接班人如此痛恨假新闻原来是有其如此具体的道理的。但是她没有指出的是:除了假新闻,还有假现实。假现实是某些人可以营造的,比假新闻的危害更大。在国际上,专制主义国家是一种典型的假现实,在美国国内,操纵选举也是一种典型的假现实。其他诸如贪污舞弊、内线交易盛行,都是假现实的体现。但是,有谁能说他们不在支配社会呢?假新闻其实也是对于假现实的抵抗与反讽——因为正是谣言了创造历史!



【031、假新闻与真新闻】


谢选骏曾经指出:奥巴马的出生纸张真的是假的,但是绝大多数美媒对此都闭口不谈。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这个事件发生几年以来。绝大多数美国媒体都闭口不谈这个话题。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到了像金融黑洞一样“大到不能倒”了。有人因此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十分失望。这又是何苦呢?毕竟,在美国还是可以谈论这个事情。

网文《奥巴马出生证随权力一齐失效》2016年12月18日报道:

这年头媒体都为尊者讳,但新一季真相出得实在太快,让追美剧的颇有压力。本来奥巴马出生证已尘埃落定,连特朗普都闭嘴不谈了。可奥巴马仍不识相公然声称俄罗斯干涉大选而特朗普知情,而实际权力中心早已倒向特朗普之后,出生证奇案的最新版本出炉也就不奇怪了。

先是些小网站报道一个小角色——美国亚利桑那州警长乔·阿尔帕约(Joe Arpaio)2016年12月15日召开记者招待会宣称,多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奥巴马的出生证明文件是伪造的。然后youbute公开演示白宫公开版本的出生证明是多么拙劣的PS产品(民主党你们就算没听说过美图秀秀啥的,至少打印出来再扫描一次这种土技巧应该掌握吧)。他5年的调查中发现奥巴马出生证有“9处伪造”,包括日期戳的角度,打印的字母和文字等,他进而认定,奥巴马的出生证“部分复制”了一个出生在夏威夷的女人的相关材料。

最后是肯尼亚政府关于奥巴马的出生证明和当初夏威夷卫生部官员莫名其妙飞机失事+新心脏病挂掉的事情被再次翻出来……现在你们该知道为什么民主党和奥巴马政府拼死也要让希拉里上台了吧,因为只有他们屁股下的排泄物需要一个更有经验的屁股来继续盖住……

cnn的头条评论很到位,双方都脱掉了手套(赤膊上阵)。候任总统和侯赛因总统互撕得不可开交……

youtube网友现场直播拆解奥巴马的假出生证明,这份文件的来源是白宫官网。

http://video.weibo.com/show?fid=1034:8e75125e5c146bd0577330ef7679023e

Video Player

http://www.bitrmb.net:1080/bitex/wp-content/uploads/2016/12/002lJz6ajx077ev2rKQw01040100deCv0k011.mp4

离“退休”只剩一个来月了,奥巴马可能面临晚节不保的尴尬局面。

亚利桑那州马里科帕县警长乔·阿帕欧(Joe Arpaio,好像还是个奥巴马维护的墨西哥名字)在一个小型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奥巴马的出生证明可能是伪造的!

就是这位84岁的老爷子,经过历时近5年的调查,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

整场发布会持续了大约1个小时,阿帕欧和他的同伴表示,他们在对夏威夷的9份出生证明文件调查后发现:

奥巴马的出生证明是Ctrl C+ Ctrl V的,原信息属于一名叫Johanna Ah Nee的女性!

阿帕欧还强调,他们的调查结论得到了两个来自不同地区专家的支持。不过,在发布会结束后,他们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提问。

阿帕欧最后表示,他们会在这个月内把相关材料递交给联邦政府。

若出生证明确系伪造,奥巴马就摊上大事了。因为根据美国宪法:

只有在美国出生的人才有资格竞选总统!

也就是说,如果情况属实,奥巴马在白宫这八年根本就不该存在!

这是怎么回事?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奥巴马出生地的疑问,早在他2008年竞选总统时就有了。

我们都知道,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是美国人。按照官方说法,他的父母在就读夏威夷大学期间相识并相恋,后在檀香山(夏威夷首府)生下奥巴马。不过,因父亲前往哈佛大学求学,两人婚姻破裂,奥巴马暂时由母亲独自抚养。

在奥巴马宣布参选总统后,一些人开始质疑他的真实出生地。当时有一种说法,认为奥巴马是在肯尼亚出生的,而非夏威夷。

甚至还有一位民主党法官以他出生记录有疑点为由,要求法院颁布禁令禁止奥巴马参选,但被法院驳回。

而在民主党内初选时,奥巴马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希拉里也屡屡以此攻击奥巴马,质疑他根本没有参选总统的资格。

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后来公布了一份出生证明,显示奥巴马是在1961年8月4日晚出生在檀香山的。

但这反而招致更多的质疑。

质疑者认为,奥巴马团队公布的出生证只是副本,与夏威夷州正规的出生证明有所区别,因为副本上既没有说奥巴马出生在哪家医院,也没有接生医生的姓名!

出生地疑点没能阻止奥巴马当上总统,但质疑声仍在民间蔓延。

在奥巴马第一个任期内,夏威夷的卫生部门不断收到要求查询他出生证明的申请。不过根据夏威夷州法律:

在未经当事人的许可下,任何人不得公开当事人的出生文件。

然而在奥巴马宣布竞选连任时,这个话题再度被翻出来。

一开始,奥巴马在公开场合被问及此事,总是一副“我才不会无聊到对这种事做回应”的姿态,但事态的发展显然超出他的预料。

2011年4月13日,马里科帕县所在的亚利桑那州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总统候选人必须证明自己是美国公民,否则其姓名不得列入选票中。

这被认为是明显针对奥巴马,意在阻止他的连任。不过这项法案5天后被亚利桑那州州长否决了。

半个月后,白宫不得不出来回应了。

4月27日,白宫出示了奥巴马完整版的出生证明文件。据当时的白宫新闻发言人卡尼透露,奥巴马对自己出生地引发争议一事感到“困惑”和“不解”,并认为因这种事情引起争议对国家和政坛都有害处。

但这并没有堵住质疑者的嘴。

当时还是房地产商人的特朗普就是一名坚定的“奥巴马出生地怀疑论者”。就在今年的总统大选辩论中,特朗普还多次就此向奥巴马“开炮”,认为他根本没资格当总统。

一个“极可靠的信源”告知我办公室及我本人,奥巴马的出生证明是假的!

在美国民间,跟特朗普持相同看法的人并不少。他们坚定地认为,奥巴马为了竞选总统,篡改了出生地、伪造了出生证明。

英语中甚至专门诞生了一个专有名词来指代这类人:birther。

阿帕欧就是一位坚定的birther。

就在白宫公布奥巴马出生证明后不久,他和几名“志同道合”的birther成立一个小型的非营利机构,开始了长达5年的调查。

阿帕欧从1993年开始担任马里科帕县的警长,被称为“全美最强硬的警长”,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在打击非法移民上的强硬作风引起不少争议。

不过,阿帕欧选在在此时公布对奥巴马出生证的明调查结果也招致了一些质疑。

就在过去的11月,他第七次竞选马里科帕县警长失败,任期将于明年1月结束。此外,他还受到联邦检察官的指控:

藐视联邦法院明令其禁止对拉丁裔移民(包括合法的)的不正当执法。

有人指责他这么做,一是为了出名,二是给自己捞取政治资源。

在最新福布斯权力人物榜上,特朗普从去年的第72位蹿升到第二,而去年的亚军奥巴马下跌至48位。

好残酷的世界哟。

……

谢选骏指出:不论真相如何,反正白宫自己网站上的“奥巴马出生证”,显然是伪造的。如果说这白宫自己网站上的“奥巴马出生证”也是黑客篡改的,那么是否还有一个真实的“奥巴马出生证”的原件存在呢?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这个事件发生几天以来。绝大多数美国媒体都闭口不谈这个话题。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到了像金融黑洞一样“大到不能倒”了。

有人因此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十分失望。

这又是何苦呢?

毕竟,在美国还是可以谈论这个事情。

这就是“盎格鲁撒克逊式的伪善”。所以有的马屁精说:“有伪善总比没有伪善好。”民主总比专制好。因为廉洁的专制不是人类可以做到的。

这就是“兼听则明”,其反面就是“偏听则暗”了。

知道人类认知特点的就知道:真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义。因为即使“真实的目击”,不同的目击者所描述的事件过程,也常常完全两样和多样。



【032、教皇国与乌托邦】


基督教历史上有两大名人,同时也是两大罪人: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不单是乌托邦之祖,而且是教皇国之父;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竟敢对上帝和天国进行定义,简直狂妄而且匪夷所思。——谢选骏

(一)

教宗国(拉丁语:Civitas Ecclesiae;意大利语:Stato Pontificio、Stato della Chiesa;又译为教皇国、教皇领)是南欧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是由教宗统治的世俗领地。1861年,教宗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1870年,罗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王国,教宗国领土退缩至梵蒂冈城。教宗庇护十一世时期,时任义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罗马教廷枢机主教加斯佩里签订《拉特兰条约》,罗马教廷正式承认教宗国灭亡,由梵蒂冈城国取而代之。

国名

教皇国并没有正式的国名,其常见的拉丁语(教皇国官方语言)名称是“Civitas Ecclesiae”,意即“隶属于教会的诸邦国”,所以也译为“教皇领”;教皇国在意大利语中有多种名称,例如“Lo Stato Ecclesiastico”、“Lo Stato Pontificio”、“Lo Stato della Chiesa”、“Gli Stati della Chiesa”、“Gli Stati Pontificii”。其中“Gli Stati della Chiesa”和“Gli Stati Pontifici”意为“教会的诸邦国”、“教皇的诸邦国”。此处的“邦国”为复数形式,也就是说,教皇国并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是由许多昔日的独立或半独立城邦、小国和贵族领地构成的共同体。

起源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会处于非法状态,直至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期方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后,由于罗马皇帝和贵族的捐赠,基督教会的财产得以飞速增长。君士坦丁大帝将拉特兰宫赠给教会,这成为教会最早收到的一笔重大捐赠。除了房产之外,在意大利本土及罗马帝国各行省,捐赠给教会的地产和财富也不断增加。不过,教会是作为私人领主占有这些土地的,并不拥有这些赠土的主权。 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遭到蛮族的不断入侵,于476年被东哥特人灭亡。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领土陷入无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基督教会组织起来,在罗马主教的治理下,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地区事实上的世俗统治者。

公元6世纪后,教皇国的雏形开始出现,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东罗马帝国对意大利展开一系列征服活动,破坏教皇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伦巴底人将东罗马势力逐出意大利。虽然此时的罗马主教(教皇)在名义上还要臣服于东罗马皇帝,但是罗马教会的相对独立使得罗马主教有资本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廷皇帝相抗衡,罗马主教格历高里二世甚至开除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纪,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落,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对东罗马势力所不及的罗马城周围地区展开统治,并利用军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贿赂)来抵抗伦巴底人的进攻。在罗马教会的努力下,伦巴底人停止南下,转而集中攻打亚平宁半岛北部以拉文纳城为核心的拜占廷总督辖区。728年,伦巴底国王路易特普兰德将拉丁地区的一些乡村和城镇捐献给罗马主教,这些土地(被称为“Patrimonium Petri”,即“伯多禄的遗产”)成为教皇国的立国基石。

丕平献土

751年,东罗马在意大利的领土最终全部沦丧于伦巴底人之手。罗马地区(此时已经发展为罗马公国)彻底切断和东罗马帝国的联系。教皇司提反二世通过向法兰克人领袖“矮子”丕平大献殷勤,从而解除伦巴底人的威胁。司提反采取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动,包括批准后者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而自立为王。司提反还封丕平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丕平率军在754年进入意大利。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平定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然后将其作为对教会的奉献赠送给罗马教皇。在781年,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宣布教皇为这些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丕平奉献的土地包括拉文纳的原东罗马总督辖区,贝内文托公国的一部分,托斯卡纳,科西嘉,伦巴底,中意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区——里米尼(Rimini)、佩萨罗(Pesaro)、法诺(Fano)、西尼加利亚(Senigallia)和安科纳(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丕平的献土扩大教皇的统治区域,然而也带来一个法理上的问题:既然教皇所统治的领土是由法兰克帝国所赠,那么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应地成为法兰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君士坦丁献土”

为了提高教皇国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继承人日后利用这一献土行为来控制教廷的可能,罗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间大胆伪造一份被称为“君士坦丁献土”的文献(拉丁语: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试图宣布教皇国所拥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纪时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献给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一世的。该文献说,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尔维斯特一世通过祈祷为其治好麻风病后接受洗礼,并在受洗后的第四天就决定将帝国都城罗马捐赠给基督教会,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东罗马营建新都。该文献还断言,君士坦丁大帝不仅向罗马主教捐赠意大利中部地区,而且还捐献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领土,并授予教皇及其后任者对其进行世俗统治的权力。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从另一方面解决教皇国法律地位的难题。查理大帝死后,其帝国在9世纪分裂为三部分。虽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以法兰克国王直系继承人自居的历代法国国王往往宣布自己为教廷的世俗保护者,甚至将教廷和教皇由罗马搬迁至亚维农(Avignon),但是在欧洲却不再有哪位皇帝或国王可以以法兰克帝国唯一继承者的身份对教皇国提出宗主权要求。

查理曼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罗马教会和法兰克人的合作在800年达到顶峰。在此之前,像东方的君士坦丁堡教会一样,罗马教皇和罗马教会要听从东罗马皇帝。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认为是上帝在人间的宗教事务代表,而罗马(东罗马)皇帝是上帝在人间的世俗事务代表。基督教会和人民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皇帝,即罗马皇帝。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废,以及其母亲伊琳娜皇太后自立为罗马女皇(797年—802年在位),使得罗马教会有理由拒绝承认君士坦丁堡统治者的最高权威。罗马教会宣称,罗马皇帝的名义在希腊人(即拜占廷人)中已经不存在,因此罗马教皇、所有的主教、法兰克元老院和罗马城的所有长老经过商议,决定把法兰克国王加冕为皇帝,使罗马帝国永远传承下去。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查理一世加冕为“受上帝委托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皇帝奥古斯都陛下”(Karol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Imperator Romanum),即查理曼。

罗马教会认为,将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并不是宣告西方基督教世界从此与东罗马帝国分庭抗礼。在他们看来,476年西罗马末帝被废黜,并不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是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归一,东罗马帝国重新成为单一的、没有分裂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意味着罗马帝国的正统皇统从“新罗马”——君士坦丁堡重新返回罗马城。

但是,因为东罗马帝国的皇统并未就此中断,所以此后基督教世界出现两个并立的最高统治者,一个在君士坦丁堡,一个在罗马。他们并不像过去的东西罗马帝国皇帝那样和平并立,而是彼此指责对方是僭越者,宣布自己是唯一真正而合法的基督教会和人民的领袖。从这一点来说,利奥三世通过为查理大帝加冕,使罗马教会摆脱东罗马皇帝。

不过,虽然800年的法兰克帝国御玺上写着“罗马帝国的再生”的字样,但是此后由罗马教会所加冕的历代神圣罗马皇帝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是基督教会的主宰,神圣罗马皇帝也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可以插手干预教会事务。相反,教皇可以干涉世俗事务,通过将皇帝革除教籍的方式插手政务,此外,在罗马教会所拥有的中意大利地区的土地上,教皇也成为不折不扣的世俗君王。

从10世纪起,教皇国的声望因一系列事件而下降。首先,从思齐三世至若望十二世在位时期,罗马城贵族中的几个妇女通过成为教皇情妇而掌握教廷大权,她们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儿子,都被立为教皇(比如教皇思齐三世与其情妇玛尔西亚所生的儿子若望十一世和孙子若望十二世)。从903年到963年的这段时期因此被称为“淫妇政治”(Pornocracy)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教皇的政令只能在罗马城周边地区施行。其次,教皇国延续伦巴底王国的封建体系,在教皇的领地上有许多伯爵和侯爵的封建采邑,他们都是几近独立状态的领主。

到10世纪中叶,日耳曼王奥托一世征服北意大利的领土。教皇约翰十二世将其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诞生(此时尚无“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名,至康拉德二世时始称“罗马帝国”,至腓特烈一世时,为了与“神圣罗马教会”的名称相抗衡,方始称“神圣罗马帝国”)。作为回报,奥托颁布“Diploma Ottonianum”(奥托法令),承诺维护教皇国的独立。虽然如此,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教皇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仍然时不时地发生摩擦。每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想将其权力施展到意大利时,就要和教廷及教皇国发生冲突。皇帝对教皇的控制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亨利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反对他的教皇额我略六世。德国人克莱孟二世被选为新教皇,并为亨利三世加冕。亨利三世一直掌握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

教廷与帝国的冲突在他在位时期达到顶峰

1073年4月21日,亚历山大二世去世,额我略七世被选为教皇,他主张教权高于皇权,教皇与神圣罗马皇帝之间的冲突,在他与亨利三世的继承人亨利四世之间延续。1076年,额我略七世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此后发生有名的卡诺莎之行。一直到1198年教宗诺森三世成为教皇,教皇权利达到最大化,可随意废立皇帝,成为高于皇权的象征。

霍亨斯陶芬王朝绝嗣后,神圣罗马皇帝不再随意插手教廷事务,教皇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进入相安无事的状态。到14世纪初,教皇国像其他意大利邦国一样,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文艺复兴时期

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亚历山大三世和尤利乌斯二世这二位教皇统治时期,教皇国的领土再度获得大幅扩充,并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但是,教皇对其大多数领地的统治仍是有名无实的,教皇国各个城邦的真正主子仍是当地的王子、贵族。直至16世纪,教皇才得以直接统治教会名义下的所有地区。

从1305年到1378年,教廷迁到法国西南的阿维尼翁,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政治附庸。尽管如此,位于意大利的教皇国仍然是教皇名下的领地,而且阿维尼翁城及其周围地区也成了教皇国的一部分,直至法国大革命时期才重归法国。

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国并不能被视为一个真正的国家,而是若干个各自以教皇为最高领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国的松散组合。有些城邦拥有自己的次一级领主,有些城邦(比如罗马)则没有。大体来讲,教皇同这些小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其他西欧国家中封建国王与自由市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世俗君主与之竞争,教会成为这些城邦的最高权威。

至文艺复兴时期,伦巴底和托斯卡纳地区的众多意大利城市已经脱离其主教和神圣罗马皇帝而独立,成为较强大的城市共和国(比如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米兰和热那亚),这些国家的市民基础是安分的、勤奋的工匠,在他们之上有一个富裕的、从事商业的中产阶级,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使这些共和国积累大量财富。但是,在教皇国,尤其是在罗马城里,缺乏这样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由于长期的荒废,教皇国的核心——罗马所在的拉齐奥地区——土地不能得以利用,物产贫瘠;罗马的位置不好,不利于经商;它也没有工业,没有什么可以生产的货物,也没有市民或中产阶级。公民被分为三个等级:军人阶级(包括古代贵族的残余);僧侣阶级;以及下等阶级(主要是贫穷的平民)。第一个阶级分为若干党派,以几个大家族为其领袖。教皇是后两个阶级的领袖,但也往往是这几个大家族中的一员。直到14世纪,教皇国的内部历史仍是这些党派间彼此斗争、以及贵族阶级与僧侣阶级之间此消彼长的权力斗争的历史。

但是,古罗马共和制的残余在教皇国中仍然存在。1337年,教皇本笃十二世从罗马市民手中接受元老和大将的头衔,以及共和国执政官的称号。1347年,在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中,教皇公证员科拉·迪·里恩佐被任命为罗马城的保民官,他实行一些改革,抑制贵族们的过分行为。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教皇国(绿色)在1700年的最大领土范围,包括在南意大利的飞地贝内文托和蓬泰科尔沃,以及在法国南部的沃克吕兹县和亚维农。

到18世纪末,归于教皇名下的领土疆域达到颠峰。这些土地包括拉丁姆(即今日的拉齐奥地区)、翁布里亚、马尔凯,向北囊括拉文纳、费拉拉、波隆那,直抵罗马涅地区。在南方,教皇在那不勒斯王国拥有两块飞地,即贝内文托和蓬特科沃。在法国,教皇拥有阿维尼翁城和罗纳河以东的领土(Comtat Venaissin)。

法国大革命给罗马教廷带来极大的损失。1791年,教皇在法国的领地被法国吞并。1796年,法国军队侵入意大利时,教皇国的北方领土也被法国吞并,并成为内阿尔卑斯共和国的一部分。1798年,法军长驱直入教皇国腹地,攻占罗马城,并成立罗马共和国。教皇庇护六世被俘,流放到法国。

1800年,反法同盟与法国达成和议,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此后法国恢复教皇国,庇护七世返回罗马。但是,1808年,法军再度进攻教皇国,并将其彻底灭亡。罗马城和教皇国的西半部被并入法国,东半部则并入以拿破仑为国王的意大利王国。

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教皇国被重建。此后的历任教皇在教皇国内推行一系列保守政策。直至庇护九世时期,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教皇国方开始着手进行一些自由化改革。

意大利民族统一战争 

拿破仑战争标志着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意大利、德意志等族的民族意识被唤醒,意大利人要求民族统一的呼声日高。但是,在维也纳会议之后,意大利恢复昔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且北部的伦巴底、威尼斯等地区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

1848年,欧洲爆发自由主义革命,其首先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1848年11月15日,教皇国司法大臣佩雷里诺·罗西(Pellegrino Rossi)被暗杀,次日罗马市民走上街头游行,要求教皇国实行社会改革、指定民主政府、以及对奥地利宣战。11月24日晚,教皇庇护九世化装为普通教士逃离罗马,前往两西西里王国避难。教廷主教卡洛·穆扎雷利(Carlo Emanuele Muzzarelli)组成留守政府,随后颁布一些自由化的新法令,教皇因此拒绝承认该政府,并在流亡地组建新政府。

为了将教皇迎回罗马,罗马市长组成一个代表团,前往教皇避难地加埃塔城堡,但教皇拒绝返回罗马。罗马城中首次出现没有政府的情况,因此市民在1849年1月21日举行首届自由选举,以组成制宪会议,年满21岁的男性都可以投票。2月8日,制宪会议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以三人执政委员会为元首,教皇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罗马共和国的宪法宣布宗教自由,给予犹太人平等地位,废除死刑,还取消重税、新增工作职位。意大利爱国者及军人朱塞佩·加里波底组织一支名为“意大利军团”的志愿军,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武装部队。教皇向天主教国家求救,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遂联合奥地利出兵干涉。6月29日,法军进入罗马城。

法奥军队此后继续追击加里波第军团,迫使加里波第率众前往圣马力诺避难,并将其军队解散。庇护九世在1850年4月重返罗马。法国军队驻扎在罗马城中,以保护教皇。

此役后,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既包括撒丁王国和萨伏伊王室为核心的君主主义者,也包括众多的共和主义者——将教皇国视为意大利统一的绊脚石。法皇拿破仑三世则将教皇国作为其插手干涉意大利事务的筹码,一方面支持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一方面则继续扶植和保护教皇国政权。

1859年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后,撒丁王国从奥地利手中收复伦巴底地区,加里波第则在两西西里王国发动革命,推翻波旁家族的君主。加里波第试图在南意大利建立共和国,但是撒丁王国请求法国出兵,将意大利南部纳入自己的版图。在得到法国的允许后,撒丁军队于1860年挥师南下,先在当地居民的配合下征服教皇国东部三分之二的领土,随后进入两西西里王国。当年年底,这些被征服的领土都被撒丁王国正式吞并,统一的意大利王国正式诞生。此时教皇国仅剩下以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为中心的三分之一领土。1861年3月,意大利王国宣布罗马为新首都。但是由于法国驻军的存在,意大利无法收复罗马城。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驻扎在罗马的法国军队撤回国内。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不必再顾忌法国的威胁,将教皇国纳入意大利版图的时机已经到来。他先派特使向教皇庇护九世送去密信,并提出一个保全教廷脸面的解决方案:意大利军队以“保护教皇”的名义和平进驻罗马城。但是这个提议被教皇拒绝,因此意大利于1870年9月10日对教皇国宣战。意大利军队在9月11日越过边界,缓慢地向罗马城推进。进军速度非常缓慢,以等待外交协调解决的可能。

虽然教皇国仅拥有一支为数甚微的军队,但庇护九世还是下令进行抵抗,以造成这样的法理事实,即教皇国是被意大利以武力入侵、而非和平接管所征服的。9月19日,意军包围罗马城。1870年9月20日,经过3个小时的炮轰,意军在罗马城的奥利留城墙上轰塌一个缺口,随后进入罗马城,在阿庇亚大道上举行盛大的入城式,教皇国首都被占领造成实质上的灭亡(但于1929年签署《拉特兰条约》后,教皇才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

此后,经过公民投票,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并入意大利,意大利王国的首都旋即从佛罗伦萨迁到罗马。49名意大利士兵和19名教皇国士兵在这场战役中丧生。

“梵蒂冈囚徒”与拉特兰条约

在攻陷罗马城之前,作为和谈的条件之一,意大利王国曾经提议以台伯河为界,将河西“利奥城墙”以内的西半部罗马城保留给教皇,并允诺教廷可以在此城内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是这个提议遭到庇护九世的拒绝。

罗马城被意大利吞并后,教廷在罗马城以及意大利各地的地产、宫殿、庄园纷纷被没收,连教皇的正式宫殿——奎里纳尔宫也被没收,成为意大利皇宫。庇护九世退缩至梵蒂冈城堡内,并宣布自己为“梵蒂冈之囚”,以示对意大利强行吞并教皇国的抗议。在“梵蒂冈之囚”这段时间里,教皇将自己禁锢在梵蒂冈城堡内,其活动范围最远只达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入口,教皇也不再巡幸其主座教堂——位于罗马城另一端的圣约翰拉特兰教堂,以及罗马郊外的行宫。

由于教皇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不过在与国际往来上是以圣座的身份和许多国家互派外交使节,并作为一个国家得到各国的承认。意大利的共和主义者如加里波第等人建议进军梵蒂冈城,完全消灭掉教皇的世俗权力,但是这个提议在意大利国内没有被占优势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接受,梵蒂冈城继续保持独立状态,而意大利也无法完全无视这一事实。庇护九世之后的历代教宗均敌视新的意大利王国,甚至不准信徒担任意大利王国的公职。

所谓“梵蒂冈之囚”时期从1870年一直延续至1929年。此时意大利统一已有59年,教廷对意大利的长期敌视和抵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1929年2月11日,教皇庇护十一世的代表与意大利王国代表在罗马的拉特兰宫签署解决双方悬案的最终协议,即《拉特兰条约》。

根据《拉特兰条约》的规定,教廷最终承认意大利的统一以及罗马成为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王国承认教皇在梵蒂冈城堡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世俗统治权力,梵蒂冈城堡成为独立的梵蒂冈城国。此外,条约还规定天主教及教会在意大利的政治地位,意大利王国对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没收的教会财产进行最终赔偿。从法理上说,延续11个世纪的教皇国在1929年2月11日这一天正式灭亡,由梵蒂冈城国取而代之。

谢选骏指出:基督教历史上有两大名人,同时也是两大罪人——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不单是乌托邦之祖,而且是教皇国支之父。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竟敢对上帝和天国进行定义,简直匪夷所思。

(二)

网文《为什么乌托邦是个错误? ——重读五百年前的〈乌托邦〉》说: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我们》(1924)、《美丽新世界》(1932)、《一九八四》(1949),在国内深受欢迎,但它们批判的对象——500年前的《乌托邦》(1516)却鲜有问津。有人会说,历史已经证明了乌托邦是个错误,不用再费心思读那本旧书。那为什么乌托邦是个错误呢?有人指着书中某个段落,“在规定的午餐及晚餐时间,听到铜喇叭号声,全部居民便前来厅馆聚集用膳。各厅馆的伙食经理按时到市场聚齐,根据自己掌管的开伙人数领取食品”,如此压制人性和自由就是错误。若这般回答,那就仍然没有抓住《乌托邦》的要义。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在重读《乌托邦》之前,必须先了解其创作的历史背景——文艺复兴运动。

1.文艺复兴的起源 

昆廷·斯金纳在《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卷)》书中回顾了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史。1085年意大利城市比萨选举产生执政官政府,12世纪末北意大利主要城市转变为独立的共和国并取得了事实独立。但根据罗马民法典,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才是他们唯一的统治者,各城市共和国仍然是帝国的附庸,因此时常遭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干涉或入侵。为了抵抗入侵,各城市结成同盟并拉拢罗马教皇势力,暂时保住了独立。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教皇觊觎世俗统治并力图操纵各城市的内部政治。13世纪中叶,教皇英诺森四世宣称,“基督教社会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以教皇为其最高领袖的统一的单一体”。1302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训喻,“基督教社会中有两把剑,一把是神灵的剑,一把是世俗的剑,有必要使其中一把剑置于另一把剑之下,因此世俗的权力应该从属于神灵的权力”。

被皇帝和教皇两股势力撕扯的北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不得不思考两个问题:一,皇帝和教皇统治是否合法?二,城市共和政体是否有理论依据?

针对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的合法性,巴托鲁斯(1314-1357)通过重新解释罗马民法典予以否定。他认为,如果法律与事实相冲突,那就必须使法律符合事实。事实上,各城市长期以来是由行使它们自己的统治权的“自由的人民”统治,可以说这些人便是国君本身,不再需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来担当统治者角色。

针对教皇统治的合法性,马尔西里奥(1275-1342)在《和平的保卫者》(1324)引述了耶稣被问起“是否应向罗马政府纳税”时说的一句话,“凯撒之物要还给凯撒,上帝之物要还给上帝”(马可福音12:17)。这说明耶稣创建的教会根本不能被看作是一个职权机构,只是一个信仰者的集会,因而教会的主要执行权力不在教皇而在由所有基督教徒组成的宗教大会,并且应被限定于精神领域。

至于城市共和政体的理论依据,众人将目光投向城邦共和时代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著作。

2.重现的古典著作 

基督教在欧洲确立统治地位后,认为只需要一本《圣经》,众多古希腊和古罗马著作被焚毁或被封禁,反而在东方得到了保留。12世纪初,亚里士多德著作阿拉伯译本通过当时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渗入欧洲,不久拉丁文译本问世,在13世纪中叶能看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道德学,伦理学(1243),政治学(1250)等著作。尽管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学说与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412-427)所阐释的经典基督教政治生活格格不入,例如奥古斯丁认为政治社会是拯救人类罪恶的神授秩序,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达到纯世俗目的的纯人类的创造;奥古斯丁认为现世是为来世做准备,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城邦中生活并生活得好就足以成立为理想,不需要乞灵于超出这种理想的任何更深层的宗旨。但仍然有神学家如阿奎那(1225-1274)意识到亚里士多德思想对于构建基督神学体系有所帮助,故而着力研究其作品。于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通过罗马法研究和经院哲学课程等形式渗入意大利。

另外,13世纪初文学运动和修辞学教学愈来愈致力于研究和模仿古典著作,14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学者如彼特拉克(1304-1374)在欧洲各修道院的图书馆里系统查找他们喜欢的古典作家的更多著作,如西塞罗,塔西佗,修昔底德。初期他们只是借用古典著作的写作技巧和框架来修饰文章的辞藻,但渐渐地他们关注的重点从著作形式转向内容,以往被鄙夷的古罗马文明以一种全然不同的文化面貌出现,赞扬共和国为古罗马最黄灿烂的时代,并成为西塞罗共和理想的热烈拥护者。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古罗马共和时期的著作,人文主义者如此总结共和理想。世间万物并不都是天意使然,人实际上有力量获得崇高的美德;也有责任以追求美德作为他们一生的主要宗旨;追求美德在现世中表现为实现和平及和谐的最高价值政治生活;实现最高价值政治生活的基础在于保证由人民自己来发挥“和平的保卫者”的作用,即共和才能实现最高价值政治生活。于是他们找到了城市共和政体的理论依据。

3.城市共和的兴衰 

虽然找到了城市共和的理论依据,但13世纪末以来各城市共和国的独立和自由面临着威胁。以佛罗伦萨共和国为例,13世纪城市中的政界分为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齐柏林派和支持罗马教皇的盖尔非派,1269年教皇派获胜。胜利后不久,1295年政界又分为不愿受制于教皇的“白党”和希望借助教皇势力翻身的“黑党”,1301年教皇支持黑党屠杀反对派,但丁即在此次行动后被驱逐出佛罗伦萨。除了受到皇帝和教皇外部势力的影响,佛罗伦萨共和国内部也四分五裂,一方面是平民为争取其地位得到承认而奋斗,另一方面是权贵们力争维持他们的寡头政权,1378年爆发了以梳毛工为代表的下层人士反抗以布商和布厂主为代表的上层人士的梳毛工起义。此后佛罗伦萨在共和政府和僭主政府之间摇摆。1382-1433年为奥比奇家族统治,1434-1494年美蒂奇家族成为僭主,1494-1512年驱逐美蒂奇家族后成立共和国,1512-1527年美蒂奇家族重新掌权,1527-1530年短暂恢复共和,1530年美蒂奇家族重获权力,并于1532年成立了佛罗伦萨大公国。

为什么共和政体如此不堪一击?人文主义者指出内讧问题是威胁各城市共和国自由的主要危险,不同宗派与阶层之间的内斗才使得外界力量有机可趁或迫使共和政府转向僭主政府。而解决内讧的关键在于“全体人民成为统治者,原则上避免了自相残杀的斗争”。1301年佛罗伦萨执政官孔帕尼演说中曾提到,“若想最为有效地维护城市共和国传统思想——共和与自由,人民必须将个人的和宗派的利益搁置一边,并逐渐将他们个人的幸福与整个城市的幸福等同起来”。

但在实践中,他们发现很难统一个人幸福与城市幸福,因为个人过分热衷追逐私人财富,腐化堕落从而丧失了共和的品质。富人们,包括贵族,商人和其他暴发户,以国家的名义并打着国家的旗号谋取个人的利益,对公众福利漠不关心,导致共和美德无以为继。

因此,文艺复兴运动后期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统一个人幸福与城市幸福从而实现共和”。

二,《乌托邦》的回答

“如何统一个人幸福与城市幸福从而实现共和”的问题飘洋过海来到英格兰,身为伦敦市司法官的托马斯·莫尔1516年拾起了这个漂流瓶,并以《乌托邦》书中的隐喻做出回答。

《乌托邦》分为两部,前一部主要借拉斐尔·希斯拉德(莫尔根据希腊语自创的名字,可解释为“空谈的见闻家”)之口吐槽英格兰政治经济局势,国王过于追求武功,庞大的常备军费用开支巨大;朝廷大臣自以为是,不屑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贵族们眼见羊毛价格上涨,纷纷圈地驱赶农民;无地可耕作的农民,或成为游民被管禁起来,或沦为盗窃犯被执行死刑。

第二部承接上一部介绍希斯拉德提及的乌托邦岛。岛上的每个城都不愿扩张自己的地方,因为“乌托邦人认为自己是土地的耕种者,而不是占有者”。农业生产方面,城市人和农村人轮流耕作土地,将近收获时农业飞拉哈(类似生产队队长)通知城市官员应派遣下乡的人数,几乎在一个晴天飞快地全部收割完毕。

在城市,凡年龄体力适合于劳动的男女都要参加六小时的劳动,以务农为主业,再学一门手艺,空闲时间可参加学术探讨或集体娱乐活动。每一户的户主在公有仓库觅取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所需要的物资,不付现金,无任何补偿。集体用餐,禁止喧哗。每隔十年用抽签方式调换房屋,因为“任何地方都没有一样是私产”。

政治方面,选举产生飞拉哈,再匿名投票选举总督和议事会。官员主要的和几乎唯一的职掌是务求做到没有一个闲人,大家都辛勤地干他们的本行。议事会调剂各地区的资源,以有余济不足。对外作战时,因为已经储存了大宗金银,可以只招募国外雇佣兵或者收买其他国家来保家卫国。宗教信仰上容许每人选择自己的信仰,不能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责罚。

总而言之,乌托邦的特色包括财产公有,义务劳动,物质丰富,按需分配,民主选举,信仰自由。莫尔认为,“任何存在私有制的地方,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因此达到普遍幸福的唯一道路是一切平均享有,公平分配产品,平等承担义务”,如若取消了私有制,那么城市幸福即是个人幸福,个人幸福即是城市幸福。

三,《乌托邦》的错误之源

《乌托邦》试图通过消灭私有制来统一个人幸福与城市幸福,但却忽略了诸多问题。例如,农业生产中城市人和农村人轮流耕作土地,如何有效管理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的流动时,如何协调城市工作任务的前后交接,这些问题莫尔没有考虑到。按需分配时,户主如何确定自己及家人需要的额度,是否可能产生粮食浪费的问题。“任何地方都没有一样是私产”,那么也就意味着一切财产都是无具体的主人,使用房屋时不一定会爱惜。有些问题或许可以依靠居民的高尚道德而得以解决,但有些问题却无法诉诸于人力,例如为了加强管理而增设的职能部门只会愈发臃肿。消除私有制的乌托邦岛很可能如奥威尔笔下的《动物庄园》(1945)那般,虽然农场里的动物们驱逐了农场主,但带领革命的猪又成了新的农场主。

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强制消除私有制从而强制统一个人幸福与城市幸福”。私有制的消除意味着自由市场的消除(这也是为何乌托邦里没有货币,至多以物易物),资源之间的调配完全依靠议事会这一人为因素来协调。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里已经证明了市场这一只无形的手才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要求居民拥有极高的道德素养,一丝不苟的努力劳动才能保证公有仓库的富足,“不多拿公家一根线”的精神才有维持公有仓库的持续,生产和消费的两头都要求集体优先,即使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现在也很难实现。

因此,消灭私有制反而会增加生产管理成本,打击劳动积极性;高尚道德也无法保证公有仓库的丰富,甚至道德沦为姿态形式而无实质内容,这两点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上已经得到证明。

四,尾声

或许应该试着走另一条路——“个人利益基础上协商达成公共利益”,即在保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协商公共事务,比如居民小区内路灯维修费用的合理分摊。当然,这条路在实践中也会有诸多难题,但至少承认私有制已成为大势所趋(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的《物权法》保护私有财产权),目前更多的精力可放在“如何在个人利益基础上形成公共利益的共识以及实践公共利益”。

历史上有诸多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描绘,例如《道德经》里的小国寡民,《礼记·礼运》中“路不拾遗与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桃花源记》的武陵桃花源,《理想国》中以集体为先的卫士和哲人王组建的城邦,但这些终究都只是理想,从现实走到理想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不只是消除私有制和提高人类道德这般简单。并且也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所追寻的理想道路是否正确,因为在理想社会背后的并不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人间地狱。

谢选骏指出:教皇国的现实与乌托邦的梦想之间,多少有些关系。教皇国本来应该就是理想国家,但其实却不是。所以乌托邦的细节就被设计出来了,用来弥补教皇国的不足。其结果则是造成了基督教的崩坏,而其初始,却是在奥古斯丁和阿奎那那里奠定的。



【033、精神分析与希腊神话】


精神分析与希腊神话似乎并不想干,其实却是脱胎而来。阉割与恋母仇父,童年的梦与潜意识创伤,由此可见,不论佛洛依德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其实都非真正的犹太悍匪。

精神分析与希腊神话的关系,除了耳熟能详的恋母情节还有什么自希腊神话延伸出的概念?

(一)

心理学上的很多名词其实都来自希腊神话。“心理学”这个字 psychology,便是来自希腊神话里的一位公主赛琪 Psyche,意为“灵魂”。Narcissus(纳西斯)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位美少年,他拒绝了其他女神的追求。因为纳西斯爱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他为了拥抱自己的形象,溺水而死,又有一说,是纳西斯憔悴而死。就在他死后的湖边,生出了一丛紫蕊白瓣的花,后来人们称为水仙花。“水仙花”的英文正是narcissus,而“自恋”的英文narcissism也是源于这个希腊神话。Narcissus complex是“精神分析”谈到的自恋情结(纳西斯/水仙花情结),而严重的narcissism也被描述为心理学的自恋人格症状。恋父情节:女孩恋父憎母的本能愿望称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得名于参与杀死自己生母的希腊神话人物厄勒克特拉。Pygmalion是位雕塑家,他用象牙雕刻女人像后,竟深深地爱上了她,祈求上苍赋予雕像生命。爱神维纳斯(Venus)受其真诚感动,使雕像变成活人,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心理学有一名词为Pygmalion Effect(比马龙效应;期待效应),意即个人行为表现,常受别人预期影响,别人期望他如何,他将会变得如何。

(二)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希腊诸神》认为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奉的诸神给人的感觉是:渡厄劫难,感化众生。那么希腊诸神给我的感觉却如同婴儿般耍着自己的小性子:嫉妒、仇恨、贪婪、博爱(甚至于说性滥交)。希腊诸神也不像三大宗教那般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而更多是出现在西方艺术作品和悲剧文学中。因此,希腊诸神对我来说总是有种莫名的美感。

首先来谈谈希腊神王。

在希腊神话里有三代神王:乌洛诺斯、克洛诺斯、宙斯。乌洛诺斯始终与地母神盖亚性交,迫害出身的神子。而克洛诺斯却因为其父的诅咒,惧惮自己的权利被取代,吞噬姐姐瑞亚所生的孩子。因此,我们似乎在克洛诺斯和宙斯的身上,感受到在出生时所遭受的迫害,感受到父子之间的相互嫉妒。

乌洛诺斯

在希腊神话里,神王乌洛诺斯无时无刻不在地母神盖亚性交,这样的一种行为,似乎更像婴儿最原始的冲动——贪婪。神王乌洛诺斯的贪得无厌的欲望,已经远远超出地母神盖亚所能给予。在无意识的层面上,其实神王乌洛诺斯的目标在于破坏性的内摄——掏空、吸干、吞噬乳房。当盖亚怀有其他神子时,乌洛诺斯出于对母亲乳房的原初嫉羡,让他泯灭了对于其他客体的同情和爱,甚至于不顾盖亚的感受,将神子束缚在其体内。而克洛诺斯和提坦神族,我们可以理解为地母神盖亚裂解出来的部分客体。而这部分客体以克洛诺斯为代表,最终阉割了乌洛诺斯的贪婪欲望,推翻乌洛诺斯的神权。

克洛诺斯

如果说乌洛诺斯还是躺在母亲怀抱的小婴儿,那么克洛诺斯的年龄也只是比他稍长点的大婴儿。克洛诺斯在一出生就强烈感受到来自父亲的迫害焦虑,在其内部建立好客体的能力势必会有所削弱,进而影响到自我和超我的形成。在希腊神话中,克洛诺斯恰好是时间的创造力和破坏力的结合体,时空创造与破坏之神。据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克洛诺斯有着精神分裂性的特质。虽然克洛诺斯最终联络盖亚,阉割掉了乌洛诺斯的生殖器,推翻了其父的残暴统治。但是,神王克洛诺斯对权利的痴迷以及吞噬神子们的做法,似乎更类似于对于父母双亲贪婪而又破坏性的吞噬。

宙斯

在我看来,宙斯是三代神王中,相对来说心智最成熟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对子女的态度温顺、对于女性的温柔、对人间秩序的维持和对于人类统治的公正。。希腊神话里,宙斯总是多情,甚至于滥情。他是会背着天后赫拉,与神界和人间的女子发生关系。比如:勒托、墨提斯、迈亚、欧罗巴。即使摄于天后的威力,宙斯仍会使用各种手段去接近自己中意的女子:幻化成金雨、苍鹰、甚至于公牛。虽然,三代神王对性交有着几近病态的痴迷。但是宙斯不同于前两代神往的是,其性交对象并不总是天后。我们似乎就能感受到前两代神王更像还在襁褓中的婴儿,眼里的世界全是父母。而对于宙斯来说,他似乎找到了父母之外的客体。或许,仍旧遭受到父母双亲早期迫害焦虑的影响,神王宙斯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了某种不安全感,内部好客体的建立也势必会受到影响,自体好部分的信任也会受到干扰。结果,宙斯不可避免的感受到孤独,以及不断变化客体寻找亲密。在现代人中,我们似乎仍能看到宙斯的影子。比如,美国总统克林顿,以及那些有着[性成瘾]的人。由于能内摄瑞亚这样的一个好客体,我们也不难理解宙斯的超我具有温柔的一面,其对于子女和女性的态度亦不再是迫害。比如说: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儿子法厄同出于好奇而骑上太阳战车,险些酿成大祸,而幸得宙斯相救。而宙斯要求的回报,也只是为儿子阿波罗争取太阳战车而已。

赫拉

与希腊神话最早结缘与小时候的一部动画。故事里的男主人公——赫拉克勒斯,从一出生就被天后嫉妒和迫害。而恰恰就是这样,让我觉得这妇人怎会这般令人生厌。可是,随着对希腊神话的了解,才发现善妒的赫拉,却活得如此这般真实。作为婚姻和习俗的保护者,妇女的守护神,在面对这样一个始乱终弃、风流成性的宙斯,善妒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但是,如果更深入赫拉的精神世界,我们似乎能从她的身上,看到俄狄浦斯情结的残留。与宙斯的关系,更好比父女之间的关系。当看到父亲,被自己以外的女性(尤其是妈妈)抢走时,女孩内心所产生了破坏性的嫉妒。在希腊神话里,我们能看到赫拉对于宙斯情人及私生子的迫害比比皆是。比如:在提坦巨人的女儿勒托即将临盆之际,赫拉下令任何岛屿和陆地不得接受。最终还是在海神波塞冬的帮助下,勒托临盆与特洛斯岛。以及赫拉对于赫拉克勒斯的对迫害等。

雅典娜

关于雅典娜,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吉祥物以及屹立在雅典娜卫城深山的帕特农神庙。帕特农神庙又称贞女庙,因此,雅典娜又是贞女神。在希瑰丽浪漫的希腊神话里,关于雅典娜的故事,最富传奇色彩的要属她的出生了。在《荷马史诗》的记载中,诗人荷马从来不提及雅典娜的母亲,似乎雅典娜就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女英雄。在王以欣教授提到过雅典娜的出生是作为神王宙斯和天后赫拉的一个赌注而诞生。这个赌注是两位神界最高的神,谁也不依靠谁,看谁生出的神子更完美。宙斯生出了雅典娜,而天后生出的却是又瘸又丑的匠神——赫淮斯托斯。而在赫西俄德的《神谱》中,关于雅典娜的出生也十分荒诞离奇。赫西俄德写到在宙斯联络其兄弟姐妹打败克洛诺斯后,接收到了爷爷乌洛诺斯和奶奶盖亚的预言,称他与墨提斯所生之子必然有超过宙斯的权利和力量。害怕的宙斯将墨提斯所孕之子,如同其爷爷和爸爸一样,吞入腹中。尽管如此,雅典娜却依旧如同被铁扇公主吞进肚子的孙猴子一般,在宙斯的体内闹腾不已,最后直接从宙斯的额头跳出来,光彩耀人。

正是由于雅典娜这样的一个荒诞的出生经历,其在“结合父母”形象的过渡阶段必然是紊乱的。如果在婴儿内部建立的“结合父母”形象(即母亲包含着父亲的阴茎或是整个父亲,父亲包含着母亲的乳房或是整个母亲:父母在性交时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幻想也促成了“有阴茎的女人”这样的观念),这一点已被证明为许多具有精神病性质的焦虑情境的基础。对于雅典娜认同父亲能生育小孩的事实,也必定会导致认同自己是拥有阴茎的女孩。在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忒亚》的第三部剧目《复仇女神》中,雅典娜女神艾瑞阿帕格斯法庭(雅典的一座小山,古希腊最高法庭的所在地)中,面对奥瑞斯忒亚和复仇女神厄里倪俄斯的判决中,讲到:“我不是由母亲胎生的,我是从父亲宙斯额间跳出来的孩子,是一名男性姑娘。我不知道婚姻,却天生是男人(尤其是英雄和皇权的)的庇佑女神。”并且在雅典娜的雕塑中,我们不难看到雅典娜总是如此的一个形象出现:英姿飒爽,头戴战盔,身着胸甲,左手持盾,右手执矛,圣蛇随伺左右的戎装女战士。秀丽的面庞透着阳刚之美,眉宇间英气逼人,给人凌然不可侵犯的感觉。简直就如同神界的花木兰一般。

无论是在民间传说还是神话故事里,雅典娜女神总是与蛇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我们可以从帕特农神庙的木质的黄金象牙雕像看出来:雅典娜女神一手执矛,一手执盾,而在盾的旁边围绕着一条大蛇。蛇是作为雅典娜女神的一个象征物。而蛇经常在我们的无意识层面,却常常作为是阴茎的象征物。据此,我们不难理解雅典娜作为一个“有阴茎的女人”的形象而出现。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精神世界,似乎可以理解雅典娜为何选择成为“贞女神”。据此,我们可以认为雅典娜对于女性,尤其是崇拜者贞操的强调,不是源于自爱,而更多的是对于自己女性位置甚至于母亲早期不在场的不认同。

关于雅典娜与蛇的联系中,我常常无法绕过“蛇发女妖”美杜莎。美杜莎的形象常常是:一头令人胆寒的蛇发,以及能将男人石化的邪恶之眸。我的推测是:帕特农神庙的女祭司,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更类似于喂食雅典娜乳汁的母亲,而雅典娜更像是一个婴孩。由于早期母亲的不在场,惧惮于早期迫害焦虑的唤醒,雅典娜势必会理想化美杜莎。而当美杜莎被海神波塞冬奸污后,我们便不难理解雅典娜其暴怒之程度——将温柔美丽的美杜莎,迫害成一具人见人怕的女妖。在诸神之战中,珀尔修斯更是在雅典娜的指点下,最终将美杜莎的头砍下,献祭给雅典娜。

阿尔忒弥斯

在希腊神话中,女战神雅典娜、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和女灶神赫斯提亚是希腊的三大贞女神。在我认为,阿尔忒弥斯与雅典娜的贞女观是不同的。在阿尔忒弥斯身上残留的是反向俄狄浦斯情结。首先,雅典娜的形象是英姿飒爽,大有神界花木兰的风范,而阿尔忒弥斯的装扮却相对唯美、柔和许多(故此,阿尔忒弥斯也是圣洁的月亮女神)。我们从这似乎能推测出其对于父亲缺失的不认同,而雅典娜却恰好是完全认同,甚至于理想化宙斯的(这主要表现在:有人认为雅典娜代表的就是宙斯的思想)。其次,她的出生并不如同雅典娜那般,生育的只有父亲。阿尔忒弥斯在其成长过程中缺父亲的缺失,导致其对于爱神阿芙洛狄忒的青年男女的反抗和轻蔑。在卡利斯被宙斯诱奸后,其命运如同美杜莎一般,并没有得到阿尔忒弥斯的同情,反遭驱逐。尽管阿尔忒弥斯的出生不同于雅典娜,但是,两位贞女神在出生所遭受的迫害,真可谓同病相怜。

阿波罗

2004年,雅典奥运会选取了雅典娜和阿波罗(又称福玻斯)作为吉祥物。而阿波罗追求月桂女神达芙妮的故事,更是为广为流传。按照后世总结,阿波罗是希腊人心目中理想的美男子,寄托了古希腊人对男性美的理想,即青春、阳光、英俊、健美、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具有完美的气质和人格。在史诗《阿尔戈英雄纪》中,英雄们在提尼亚斯岛靠岸的时候,阿波罗忽然向他们显现:

“勒托的儿子出现在他们面前,他正从遥远的

吕西亚北上到人数众多的北风之北的部族那里,

簇簇金发在他的两颊边灵动地摇摆,

左手拿着银弓,箭袋挂在肩上垂到背后,

整个岛屿都在他的脚下颤抖,海浪也

翻腾起来,一直垂到内陆。英雄们

见到他的时候感觉惶惶然不知所措,

没有人敢正视神明那闪亮的双眼。

他们低垂着头、眼看着地,直到

阿波罗飞过空中,远远地

在海平面上消失。”

尽管阿波罗的形象如此完美,但阿波罗跟孪生姐姐一样,都表现着反向俄狄浦斯情——对女人的憎恨、追求女性的失败以及对宙斯的完全顺从。下面这段文字便是以他对女性生育力的轻蔑为特征的:

“不曾在自贡的黑暗中孕育,

她却是一朵生命之花,因为女神

从来不会生育……(指雅典娜)

尽管男子们都称她是孩子的母亲,

她却不是真正的生养者,她只是

照料着生命的种子。那播种的人

才是唯一的生养着……”

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当阿波罗杀死巨蟒皮同之后,由于小瞧爱神厄洛斯,而导致了第一段感情的失败——与月桂女神达芙妮的爱情。在追求达芙妮的爱情失败后,又陆续陷遭遇到玛尔珀塞、卡珊德拉、西彼拉的拒绝。与宙斯不同的是,阿波罗在追求感情的道路上似乎是波澜坎坷。虽然遭受到连续的打击,但是,阿波罗并不总是失败的——比如克瑞乌萨。只是没在克瑞乌萨怀孕后,阿波罗却像其父一样,抛弃妻子返回神界。同时,对于女性的追求,也开始转向男性青年。据此,我们不难在阿波罗的身上看到反向俄狄浦斯情结。

在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忒亚》的第二部曲《奠酒人》中,主人公奥瑞斯忒亚接受到来自阿波罗的神谕:如果不杀死王后克吕泰默斯特拉,他便会遭受到来自于阿波罗更严厉的惩罚。很难想象一向光明磊落的阿波罗,为何会逼奥瑞斯忒亚做出此等灭绝人伦的事(尽管王后克吕泰默斯特拉杀死丈夫阿伽门农以及豢养情人埃葵斯托斯的事,也同样有违人伦)。但是,阿波罗在此的态度却多显严厉和专横。而我认为阿波罗和奥瑞斯忒亚对于父亲都有相同的一点:完全认同并理想化。因此,我们不妨假设奥瑞斯忒亚是阿波罗投射在外的一个客体,假借奥瑞斯忒亚之手,来惩处那些谋杀父辈之人。

当然,在阿波罗身上的艺术创造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其司掌光明、青春、医药、畜牧、音乐等。尤其是阿波罗是缪斯之祖。在其身上的音乐造诣已超凡出世。当然,在希腊诸神中,能与阿波罗比肩的除了神使赫尔墨斯之外,无人能出其右。

阿芙洛狄忒

如果说雅典娜是贞女之神,那么阿芙洛狄忒则司掌男女情爱。在后世中,人们丝毫不吝啬对于阿芙洛狄忒的歌颂。尤其以卢浮宫的展馆之宝: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代表。在这尊雕像面前,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它更是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在希腊神话中,阿芙洛狄忒是集爱与美于一身的女神。关于女神的出生,有着不同的说法。在赫西俄德的《神谱》中说到:第一代神王乌洛诺斯在被克洛诺斯阉割后,其生殖器飘向大海,而在生殖器的周围环绕的是乌洛诺斯的精液和浪花泡沫,而这幻化成了阿芙洛狄忒。因此,在赫西俄德的版本中阿芙洛狄忒与雅典娜一样,都是没有母亲的。而在《荷马史诗》的记载中,阿芙洛狄忒却是由神王宙斯与狄俄涅所生之女。

阿芙洛狄忒司掌人类与诸神的爱情,却惟独做不了自己婚姻的主。在奥维德的《变形记》当中,阿芙洛狄忒作为神王夫妇对于匠神赫淮斯托斯的承诺,而委身下嫁于他。一个美艳不可方物、风情万种,一个又瘸又丑、不懂风情。简直就是希腊版的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在希腊神话中,爱神阿芙洛狄忒与希腊诸神都有染。而爱神这样一个风情的个性,我认为与雅典娜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着共同点的。他两的出生经历中都没有母亲,在结合双亲的形象阶段中,都是固着的。早期阶段,原初客体的不在场,无疑增强了婴儿的迫害焦虑,而其对于母亲的憎恨和失望导致其逃离向父亲以及父亲的阴茎。但同时对于母亲的怨恨和失望转移到了父亲身上,也同样导致了其在于男性关系的满足上的紊乱,也是阿芙洛狄忒的“滥情”的原因之一。

狄奥尼索斯

在我的眼里,酒神狄奥尼索斯和中国竹林七贤的嵇康,都同属于那种放浪形骸,狂放不羁的君子。如果,我们回顾狄奥尼索斯的成长史,难免唏嘘其坎坷波折。狄奥尼索斯是神王宙斯和塞墨勒公主在底比斯所生的儿子。只是,狄奥尼索斯在一出生时不仅母亲离世,而且,也遭受善妒的天后的迫害。为了避免天后的迫害,不得已宙斯将狄奥尼索斯变成了牛,并命令赫尔墨斯照顾狄奥尼索斯。在希腊神话里,酒神的信徒都同狄奥尼索斯一般极其狂热。如对于底比斯国王巴克科斯的惩罚,就可见一斑。

其实,我们不难在现实的生活里找到酒神疯狂的缩影——最典型的是嗜酒痴狂的人。这样的人大多和酒神一样,人生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而最原初的偏执分裂位的过渡欠缺,导致了他们当再度面对人生的挫折时,强烈的再次体会到了早期生命阶段的迫害焦虑。这时不得不逃避到酒精的享乐里,理想化自己酒后美好的生活。但无疑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人,自我其实并不强大,甚至于说脆弱。也只有在酒精(酒神)的庇护下,他们才能得到心安。这心理可以在邪教的信徒里找到。

尽管只分析了奥利匹斯神山的7位大神。但,希腊神话里的诸位大神,个性鲜明,有着自身的小性格。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分析,总能从他们的荒诞离奇的故事里,嗅到精神分析的些许味道(潘多拉魔盒,读者可试从客体关系学派的角度去分析)。

(三)

为什么弗洛伊德和拉康说学习精神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研读希腊悲剧?

希腊悲剧包括但不仅限于:Sophocles: Antigone, Electra, Oedipus,Philoctetes Aeschylus: P…显示全部

最近正好学到了关于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解读古希腊神话的一些内容,也读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可以回答一部分这个问题。

(重新读时,觉得我这段的定义下得太武断,可无视。)首先希望能明确一下标题所言的“古希腊悲剧”。我似乎没有查到弗洛伊德的原话。因此我对古希腊悲剧这个概念有些疑问。对于古希腊悲剧的起源,罗念生先生在他的全集第二卷中提到,“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颂,那是一种乡村歌舞。歌队由五十个‘羊人’组成,其中一个是歌队长,他回答歌队的问话,讲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事。”在我的理解中,古希腊悲剧是一种对既有神话和神话人物的重述和一定意义上的再加工,并且掺杂有许多作者个人的价值观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内,而且可能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例如在《俄瑞斯忒亚》中对公正的价值判断就受到了埃斯库罗斯自己的思想和当时古希腊的政治因素的影响,或者《波斯人》弘扬的爱国情怀。因此,我以为可研读的不仅限于古希腊悲剧。

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提出梦是潜意识中的欲望的投射。而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文化的“梦”就是古希腊文化中欲望的投射,将那些如果真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会被谴责的事用诗歌、用戏剧的方式表现出来,是古希腊人将自己ego的部分转移出来的一种形式。即,将古希腊文化理解成人,而将神话理解为让本我(ego)突破repression barrier的“梦”。而古希腊文化,相比起我们当今的文化来说,总体地说,道德观是比较“原始”的,repression barrier所处的位置和现在社会上的是不一样的。对于道德的标准这类问题,希腊人仍然在探索之中(我们现在大抵也是吧)。仍然以《俄瑞斯忒亚》为例子,判断克吕泰涅斯特拉弑夫和俄瑞斯忒亚弑母两个行为哪个更为公正时,相对于复仇女神所代表的、当时的传统的母式社会观念、血缘关系观念和Miasma[1],埃斯库罗斯通过奥林匹亚诸神提出了另外一种关于正义的定义。另外,对于性,古希腊人并不如今天这样避讳,对裸体是欣赏的态度;或者说,也许更接近《机器人叛乱》里提到的自发式系统。

从也许更接近ego的古希腊神话中,弗洛伊德抽象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这也许与尼采为什么会提出酒神崇拜也有共通之处。)而在读古希腊神话时,也就是对古希腊人作为一个总体的精神分析。

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现在并不是学界主流,但是反过来,用这种方式来理解古希腊神话,来了解古希腊的文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或者再延伸一下说,用精神分析法来理解现在的文也许也是可行的。从言情小说中的玛丽苏、汤姆苏成分,到修仙小说中的人成仙的奋斗历程和种种艳遇,也许也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梦”和投射,也许我们也能从其中分析出我们现在的文化潮流。

(四)

《从精神分析视角解读阿波罗神话》说,精神分析是理解和解释文学神话的重要工具。运用精神分析的概念,通过分析潜意识和隐藏意义可以解释文学著作中的各种神话事件。狄俄尼索斯和阿波罗的神话生活有其各自的时代和文化特点,但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元素——母亲。但与狄俄尼索斯神话所体现出的母子关系(即拯救母亲的儿子)不同,阿波罗神话所体现的是杀害母亲的儿子。

如果说狄俄尼索斯代表人类内心潜藏的欲望,阿波罗则代表人类的理智、聪慧和远大理想。然而,与酒神狄俄尼索斯不同,阿波罗作为太阳神的神话地位是通过弒母行为获得的,即杀害黑暗世界的统治者和死亡代表大地女神,这使其成为杀害“母亲”的儿子。

阿波罗的双性恋特征较为复杂

阿波罗神话十分强调男性与女性的双重性,正如生与死的双重性一样。例如,阿波罗的孪生姐姐阿尔忒弥斯(Artemis)作为助产士帮助阿波罗的出生,起到了母亲般给予生命的作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阿波罗具有两个母亲——勒托(Leto)和阿尔忒弥斯。这两个人物是双重性的重要体现,阿尔忒弥斯主动而有攻击性,勒托则更为被动和女性化。阿波罗授命于阿尔忒弥斯以射杀科洛尼斯(Coronis),其原因便是两者的双重性:阿尔忒弥斯是比阿波罗更具男性气质的女性,是拥有弓和箭的女猎人;而阿波罗是具有女性气质的音乐家,弹奏七弦竖琴。这种孪生姐弟的相互关系是其双性恋的经典表达。

双性恋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与狄俄尼索斯不同,阿波罗的双性恋更为复杂。他在心理上是两性的,既是同性恋也是异性恋。首先,他的爱多数为自恋式的,即他爱与其相似的男人。他对同性的爱具有“自恋式客体选择”(narcissistic object choice)的特征,这一特征在现代同性恋者的心理中发挥同样的作用。其次,阿波罗是一名风流浪子,他有许多风流韵事,并对那些拒绝他的女孩尤其感兴趣。因此,即使当女性成为他的爱人,他却把她们当作敌人来征服。如阿波罗对女神达芙妮(希腊神话中河神之女)的追求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五)

《从精神分析视角解读狄俄尼索斯》说,追求永恒是狄俄尼索斯的终身使命,其永恒既表现为生命的循环,也表现在他与母亲的关系上,这主要表现在他为母亲的永恒所进行的斗争上,即所谓的“拯救”母亲,而这种斗争只有通过解决其自身的双性恋才可获得成功。

精神分析是理解和解释文学神话的重要工具。弗洛伊德是将精神分析运用到文学领域的第一人,《梦的解析》打开了神话这扇封闭的大门。在所有的文化环境中,母子关系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并深植于神话的潜意识力量的根源。狄俄尼索斯神话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主题:狄俄尼索斯的双性恋特征及其追求永恒的斗争。追求永恒是神话的一部分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狄俄尼索斯追求永恒的方法与双性恋有着密切的关系。

狄俄尼索斯的双性恋特征在古代的参考资料中已然可见,尤其表现在其别名的使用上,如他被称为“缺乏真正男子气概的男人”、“女子气的”。凯伦依在《希腊诸神》一书中提出,这些名字来源于“神的双性恋的神秘故事中”。她将狄俄尼索斯认同为树,双性恋特征意味着具有能够自体繁衍后代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狄俄尼索斯将男性和女性的两极特质融合进其人格中,可以通过一种自体繁殖的生物过程获得永恒。

狄俄尼索斯是两性的,其双性恋特征存在于自身之内并通过投射表现出来。他不断地与其女性气质作斗争,并反复使用投射,以“双重性”取代其女性气质,如巴克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等同于狄俄尼索斯)是其女性个性的另一面。“双重性”贯穿于狄俄尼索斯神话,尤其表现为情感上的矛盾,如男人既强壮又软弱、既让人爱又令人恨、既杀戮又拯救等。女人亦是如此。此外,除了与女性气质作斗争,狄俄尼索斯同时也为其自身的男性气质作斗争。作为“女性之神”,他具有强大的权力,能够控制女性的行为与意识,但其所有的活动都要避免惹怒和违抗父亲宙斯,甚至表现出一种保护性的态度。狄俄尼索斯本身就具有双重性格,他给人带来欢乐和迷醉,但同时又残忍而易怒,正如酒一样。因此,可以说狄俄尼索斯是“双重性”最古老的原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剧人物的始祖。

追求永恒是狄俄尼索斯的终身使命,其永恒既表现为生命的循环,即出生—生存—死亡—重生的循环,同时也表现在他与母亲的关系上,即与母亲分离,而后又与之重聚,并主要表现在他为母亲的永恒所进行的强烈斗争上,即所谓的“拯救”母亲。

狄俄尼索斯出生的复杂性便是其追求永恒斗争的表现之一。如所谓的“口腔—腹部的”版本,即宙斯吞下狄俄尼索斯的心,塞墨勒饮下宙斯为其准备的饮剂而怀孕并生育狄俄尼索斯。无论如何,自从狄俄尼索斯过早地从其凡人母亲塞墨勒的体内脱离,他便面临着为永恒作斗争的任务。他热切地渴望一个母性的子宫以及与平凡母亲的联结和统一,他至死所追求的都是与母亲的统一,而这只能在他们同时“神化”时才可实现,即永恒母亲的永恒儿子。

狄俄尼索斯为永恒的斗争扩展了传统意义上的永恒概念。他既在为自己的永恒作斗争,也在为其凡人母亲的永恒作斗争,而这种斗争只有通过解决其自身的双性恋才可获得成功。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是狄俄尼索斯矛盾冲突的两个主要方面。首先,他必须使整个凡人世界相信他是神;其次,为了母亲的永恒,他必须通过毁灭母亲的凡人世界以使其从凡人的过去中解放出来,如此,他才能够为母亲的神性打开大门。他表现为一位伟大的社会革命者和人类历史上的首个女性主义者,以解放那些被奴役的女性。在追求永恒的斗争中,他同时也在为认同父亲而斗争。就俄狄浦斯情结而言,狄俄尼索斯没有杀害父亲的欲望,其对永恒的渴望无疑包括对神圣父亲的认同。或许,这一俄狄浦斯欲望存在于其潜意识心理之中,如无视宙斯的永恒,但他与父亲的关系并无“俄狄浦斯的”特征,且没有对其与母亲的关系造成影响。

(六)

谢选骏指出:从上述不难看出,弗洛伊德虽然是犹太人,却对希腊文化情有独钟,所以,关于“犹太人创造近代欧洲文化”(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的说法,其实是个误解,因为这些犹太人,不过是寄生在欧洲文化里的虫子。包括斯宾诺莎在内。

精神分析与希腊神话似乎并不相干,其实却是脱胎而来。阉割与恋母仇父,童年的梦与潜意识创伤,由此可见,不论佛洛依德还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论爱因斯坦还是斯宾诺莎,其实都非真正的犹太悍匪,而是欧洲文明的寄生虫。



【034、考古家与盗墓贼的诅咒】


《兵马俑——征服世界的军队》(BBC 2017年5月10日)报道:

1974年3月,在位于陕西省省会西安市东北面一小时车程的地方,农民杨志发跟着他的五个兄弟还有其他村民在一块种了石榴和柿子树的地里打井。他们的铲子突然碰到了一个他们误以为是佛头的陶制人头。在几个月内,成群的考古学家和官员就来到了现场。

这几位农民碰到的东西,后来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片地下面埋藏着数以千计真人大小精心雕刻的武士陶俑,其年代被断定为公元前3世纪,正值史上首位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统治中国的时期。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去世,享年49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将处于战争状态的诸国统一为一个国家——也许兵马俑在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末期才被发现是幸运的。1969年,狂热的红卫兵人为破坏了位于北京城以外的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1563-1620年在位)。万历皇帝与他的两位皇后的尸骸被拖到了墓门处,被当众谴责并被烧毁。这也是在中国开始投资旅游与新的博物馆之前的数年发生的,1976年中国大约建设了4000座博物馆。

秦始皇沉迷于寻求长生不老,曾派遣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真人大小的兵马俑军团的发现让中国和整个世界激动万分。兵马俑于2007年9月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在接下来的六个月内,有超过85万名观众前去参观。只有1972年埃及法老图坦卡蒙(Tutankhamun)的宝藏展览吸引了更多观众。一些兵马俑现在正随来自32家中国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的其它160件艺术作品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展出,展览名为"帝国时代:秦汉时期的中国艺术",我们可以期待名符其实的观众大军。

马俑确实很特别。埋入地底时,陶俑在镶砖坑道中排列着阵势,看似每个陶俑都有自己的个性,虽然他们蓄须的面孔源自十个基本原型。秦始皇的兵马俑是不同部件装配起来的,最初身上有着红色、蓝色、粉色和金色的彩绘,而如今这些陶俑身上的颜色已经被氧化。时间和自然力量也毁坏了他们手中所持的兵器。

有趣的是,这些陶俑武士巨大数量以及他们使用的兵器都表明他们是通过某种早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制造出来的。然而,是否我们没法对秦始皇期待更多了?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帝王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通过实施统一的书写、货币、重量和度量衡体系将庞大的帝国整合为一体,并且笔直地开凿运河和修筑道路。为了保护帝国的北部边境,秦始皇还开始修筑万里长城。

同样,秦始皇还野心勃勃地寻求永生。他派遣一位大臣远赴海外寻找仙药,而这位大臣再也没有回来。了解到上古地君王和贤人们通过服食丹砂(cinnabar,其实是水银的硫化物)活过了10,000多年,这位帝王开始饮用拌着蜂蜜和水银的酒。

秦始皇被埋葬在一座巨大的陵墓中,时至今日尚未开启,这座陵墓被兵马俑的军队所围绕——据推测秦始皇死于汞中毒,在他49岁去世时他拥有了一切,但是他恢弘的地下陵墓尚未完工。如果他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永远进行统治,那么他可以在死后将继续当皇帝直至世界的尽头。

每年有超过150万人参观西安的兵马俑考古遗址——而兵马俑也为全世界的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秦始皇陵的规模,古代城市的格局依然令人感到震惊不已,其核心是一座高达100米(328英尺)的锥形山陵。始皇陵的山陵依然清晰可见,只是仅有原高的不到一半,并且长满绿色的蔬菜。按照中国传统风水的说法,整个地形是一条吉祥的龙形,而山陵位于眼位。

对于8,000件兵马俑而言,排列整齐地拱卫在陵墓外围,是守卫始皇地下帝国的卫兵。而这些秘密将依然被保守多年,因为陵墓依然封闭。

全世界地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学家都赞同开启始皇陵将是一场灾难,当暴露在空气中时,陵墓的损害将无法修复。在发掘兵马俑的早期过程中,兵马俑彩绘的脸部和军服之下的清漆在15秒内开始打卷。不仅如此,根据公元前2世纪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记载,他对秦始皇陵的记载被证实比现代历史学家想象的还要准确,水银灌注的河流环绕着皇帝的墓室。如果是这样,进入那里将非常危险。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这里的土地含有不同寻常高浓度的汞,虽然皇帝的臣子们能否制造出如此多的液态汞依然是猜测。 

如果出于担心损坏陵墓中确定埋藏的宝藏,没人打算进入甚至或者进行探查,还有更多让它维持原样的理由。根据司马迁记载,机械的弩弓护卫着墓室入口和通道。他们真的存在吗?他们是否已经腐烂——或者镀了铬——从而依然能够嘶鸣着穿透黑暗朝着冒充印第安那·琼斯(Indiana Joneses)的血肉之躯发射致命弩箭?

在新的技术被发现之前,秦始皇陵的秘密将始终是个谜。同时陵墓外围的兵马俑军队也包裹在猜想之中。随着20世纪70年代更多的坑道被发现,成群的兵马俑,与真实大小的马拉战车,也随着将军和高级官员的陶俑一起发现。头带发髻的步兵为许多博物馆参观者所熟知——兵马俑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征服了世界——此后又加入了站姿和跪姿的弓箭手、挥舞长矛的战车手、大力士、杂耍人、舞者、乐师以及精美的青铜天鹅、鸭子与鹤的雕像。

从某些尸骨上提取的DNA样本表明皇帝庞大的劳工群中某些人有欧洲血统。是否古代希腊人教给中国人如何雕刻像菲狄亚斯(Phidias)和雅典帕台农神殿的(Parthenon)侧墙上所雕刻的华丽人像和马匹?能确定的是,在修建秦始皇陵之前,中国尚未发现与兵马俑及骑兵的战马类似的雕像。

杨志发1974年在他的地里发现了三座陶俑,地里还埋藏另外7,000多个——我们只能等待这一震撼之处有更多的发现,其秘密最初由杨志发和他的兄弟和村民在43年前发现。与兵马俑不同,这七人一直在挣扎求生,这些农民没能从他们的发现中获得什么益处。出于发展旅游业的目的,他们的土地被征收。1997年,被贫困和疾病折磨的王朴智上吊自杀。其后三年内,杨文海和杨严新由于无业而且负担不起医药费,在50岁出头就去世了。

2007年,杨全一的妻子刘西群(他们的家已经被拆毁)告诉《南华早报》她丈夫害怕他和他的兄弟们"会遭受某种厄运,并且依然觉得当初也许就该把这些兵马俑丢在地下。"

谢选骏指出:这也许就是“考古学家的诅咒”——确实的,考古学是世界上作为缺德的职业之一,通过掘墓盗宝、打搅死人的安宁来获得自己的生计。不过,考古学也是最为公平的交易之一,因为它所盗取的都是生前巧取豪夺、死后还霸占山林的墓主,从而体现了自然的报应。正因考古的双重功能,所以有人因为考古而富足了甚至成为专家,有人因为考古而穷蹙了甚至死于非命。至于盗墓贼和考古学家的区别,大概就是上过学和没有上过学的区别吧——前者犹如马克思,后者犹如毛泽东。

《 盗墓贼不是考古学家,却总是能将宝藏找到,马未都:别小看他们》(2020-08-26 搜狐)报道:

说起盗墓贼来,也是很稀奇的,也都能想得到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来。这些人也都是一些很神奇的群体,如今不少的盗墓题材的小说与电影也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所讲述的也都是盗墓贼的那些故事。虽说这些人在做的一些事情,都有点让人很排斥,都是在伤害文物,是一种偷窃的行为,但是他们的身上还是有让人羡慕的一个特点存在的。

这些盗墓者总是可以铤而走险,毫不顾忌价值的去盗取古墓。不过,许多人也都疑惑一个事情,盗墓贼与考古学家之间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为何却总是能将古墓找到,而考古学家就没有这样的本领呢?其实,马未都就曾经说过,千万别在小看这些人。其实,盗墓贼是很厉害的群体,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期里,在北京八宝山的附近,就有人发现到了崂山汉墓,这是一个亲王等级的汉墓。

最让人感到意外的就是,发现陵墓的人是盗墓贼。马未都身为一位收藏家,自自然也就不会丢弃这样的考古事情。马未都表示,发现汉墓的两个盗墓贼,并没有使用任何的专业器材,而是在当地搭建了凉棚,凭借肉眼就观察到了汉墓的存在。但是为何,用肉眼就可以查看周边到底有何东西呢?虽说马未都的说法听起来比较夸张,实际上就是对风水学的一种研究。

古代的人在厚葬的时期里,都是很封建迷信的,一定要找寻到一个地域好的位置,风水要好。盗墓的安歇人,在从事盗墓之前,对风水学也是有着许多研究的,另外,这些人为了能够谋得利益,也会愿意付出一切的代价,仔细,长时间的去进行研究,因此也就获得了如此强大的技术。

不过,盗墓贼总是不按照常规的套路出牌。他们是可以凭借自己的本事,可以凭借风水行的研究,找寻到古墓。另外,他们对历史、文物、地理上的学识也是研究都很透彻的。因此,才能分辨出来,到底哪种古墓才最有价值。虽说这些人看起来还是很聪明,也有着许多的技能存在的,但是他们却没有,让自己的聪慧头脑,用到正确的地方。

虽说盗墓的这些人,远远有着比考古学家还要有业务能力,但是毕竟职业都是不当的,做出的事情而已都是违法的,所以也都不被人们认可。马未都之前也曾说过,千万不能小看这些人,他们也是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方向。虽说盗墓的人与考古学家之间谋求的是不同的东西,但是共同点都是为了找寻到文物。不过,若是盗墓贼能将自己身上的这些本量,全部的教给考古学家的话,那就再合适不过了。两者相结合在一起的话,想必也都是可以为研究文物,做出一定都贡献吧。其实,如今考古学家的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正在不断的打压着那些盗墓贼的嚣张与蛮横。

谢选骏:考古家和盗墓贼本为同行,就像警察和罪犯的对立统一那样。

《〈与废墟为伴〉:真实的考古学家与来自遗迹的诱惑》(2016-06-07 华网)报道:

来做一道填空题:请用三个形容词形容你印象中的考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答案是“神秘”“惊险”“遥不可及”还是“夺宝奇兵”“古墓丽影”or”盗墓笔记”……?

在国内影视作品冲击下,很多人可能会将“考古”和“盗墓”联系在一起。而考古领域的朋友每每谈此就会痛心疾首义愤填膺。现在的你是不是脑子里蹦出了无数考古印象,却又感到深不可测?好奇是人类特有的天性,越是朦胧,你一定越好奇。考古究竟为何物?真实的考古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本《与废墟为伴》是国内罕见的,几乎是唯一的,关于考古学家考古生活的纪实文学。

这是一本让你看过之后笑中带泪的书,这是一本颠覆过去刻板印象的书。他们不是盗墓贼,不会随便挖点什么就发大财,也不会有事没事就去打僵尸。他们不害怕毒蛇猛兽,面对小小飞虫却落荒而逃;他们四海为家,能徒手复原千年前传说中的美酒,但迫于生计可能在自行车店打零工。这是一封写给考古学家的情书,带你重回考古现场,重新发现考古学家们的奇闻异事与真实生活。

危险世界中的考古学

《夺宝奇兵》系列影片将考古刻画的犹如英雄史诗,而实际考古中的考验比电影中还要多。《与废墟为伴》一书中记录了他们经历过的危急时刻:颈间盘着25分钟内会把人毒死的大蛇,野外遭遇蜘蛛和蝎子在身上爬行和非洲杀人蜂的围攻;他们也曾经历与非法文物交易市场的生死博弈,遭遇部落争斗甚至灌木丛起火。考古,一场持久的考验。考验着韧劲、耐心和智慧,比起平淡无奇、按部就班的人生,考古学家的生活充满了异域的情调和无惧的勇气。

不见天日,尘土为友

勇气是为危险准备的嫁衣。而除了不可避免又倒霉催的遇上“胆量考验”,日常考古其实常常与寂寞相伴。探寻四方的途径单调艰辛,又脏又累。和想象中的寻宝不同,他们研究的多是“不起眼”的东西,从石器和破罐到尘土。他们追寻遗物的来龙去脉,及一切蛛丝马迹来判断是垃圾还是具有考古价值的宝贝。他们随身的装备极其简单,他们挖一个探方可能需要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有一点点线索,就足以让他们欢呼雀跃,举杯庆祝,更多的时候则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这却毫不阻碍他们从破烂和废墟中探寻历史的真相。

上天屠龙,在地打虎

野外考古有限的条件使他们不得不掌握许多本领以适应生活。“等世界末日来临时,你就会想要认识几位考古学家了,因为我们既会生火,又会捕食,还会建造高山堡垒。”书中还记录了难得的水下考古。而这种技能却恰好给枯燥艰苦的生活平增了很多欢乐。《与废墟为伴》中不止一次讲到苦中作乐的场景,读着觉得满腔热血甚至会满眼热泪。他们在野外自己宰割绵羊,用石器打制工具切割生羊,架火炙烤,然后感慨“嚯,黑曜石作为锤石居然比现代刀具还锋利好用!”

或许,你早就知道中国北方曾是游牧民族的领地,长城就是为了防御他们进攻而建。游牧民族多是逐水草而居,他们的每一次迁徙,都会留下一些痕迹,但考古学家们为什么至今仍在长城以北的地方寻找石犁呢?要知道,石犁的使用者只会是古代的农民,而非牧民。想必在史前时期,在北京的东北方向聚居的人们,无论是什么种族,都应该是农民。

新的考古发现和不断进步的科学一直在校正我们已知的历史。

你的确可以质疑历史。战争多数情况下是由胜利的一方来记录的,所以记载难免偏颇。但如果你面对的是具体的事物,就没有质疑的理由了,因为它们都是由考古学家小心发掘出来的,他们的年代可以被真实测定。而这本《与废墟为伴》,忠实记录了考古学家工作和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并将带你与考古学家一起深入考古发掘现场,带你重新认识真实的考古学家。他们将还原历史的痕迹。建筑、坟墓、骨头、陶器、武器、塑像、垃圾堆,甚至还有破罐子里的残留物。

几百年前在这里劳动的人,终于可以向我们诉说他们的故事了。除了猎奇宝物窥探秘密,《与废墟为伴》更让人震撼的是:关注考古人的状态和命脉。还原历史真相是理性的;而接触历史的皮肤是却感性无比。

谢选骏指出:“与废墟为伴”是想在里面挖到宝贝,在这种意义上,《与废墟为伴》其实就是“与宝贝为伴”。难怪,考古家和盗墓贼连饭都不吃了,连命都不要了。



【035、理解力与创造力是此起彼伏的关系】


《中科院调查 30年1000余高考状元下场悲惨》(2017-03-10 中外学术情报)报道说:

[摘要]调查结果:“恢复高考以来的10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

中科院震惊调查:30年1000余高考状元下场悲惨,无一成为行业领袖。面对这种情况,不禁有人问到: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一、高考状元有用吗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10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了什么?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

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可见全社会联手放出来的应试教育魔鬼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重犯!

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别说文科课程、就是数理化生等理科课程,能有几个老师认真、扎实地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

中国相关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首先,他们成为高考头名,只是应试教育会作题的“状元”而已,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计划性较强,但是在动手操作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多少反映。也就是说,高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应试能力,而应试能力不能衡量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能力。

其次,高考状元们喜欢在学习知识中追求完美无缺,追求无所疏漏,在考试中过分看重分数,使思维处在了僵化的神经质般的模式上。这种思维反映到将来的工作上,他们也只是过分看重僵死的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又视学习现成知识为一种享受,而对其它则看得比较淡漠,而这种思维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

第三,许多高考状元们对来自上方的指令,往往能够苛刻地按要求完成,而在完成任务时往往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思维是对来自应试教育做现成试题而又想获得完美答案的一种重复。

第四,高考状元们只是在应试上取得了暂时的成功,而他们却又往往以这一次成功引以为一生的骄傲。过分地回顾过去,却丧失了以后为更高远目标努力的动力。

第五,高考状元们的家庭背景往往不太理想。他们在学习上心无旁骛,梦想摆脱某种困境。一旦实现理想,却又陷入了没有目标的窘境,而在就业上却又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更为理想的指导,结果好多人也就听天由命。

三、我们的反思: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

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是的,科学和艺术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诚如钱老说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几位成功的学习者还有一个共性:平时最喜欢的事都是读书。读书使人智慧。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我曾看到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越聪明,你表达思想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我始终认为,读书是养心的智慧。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那将会让孩子受用终身。

最后,还是想说那几句老话: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

谢选骏指出:在《激励你一生的警句格言》(王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里,收录了一句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写下的话:“一切在文化史上留下重要足迹的人,都不是按本来样态去善解人意的诠释家,而是独树一帜的创造者。”——这可以回答上述文章所提出的问题。这句话写作的时候,正是高考状元最受社会尊重的时候1980年前后。当时也是有感而发。蓦然回首,二三十年年过去了,这句话在《激励你一生的警句格言》一书里,已经排在德谟克利特之后、梁簌溟之前,谢选骏似乎已经成为古人也就是历史人物了。几年之前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我猛然觉得自己似乎早已死去了。所以,我从那以后,我在感觉中,都是以“后谢选骏”的身份在发言,或者说,以“谢选骏后学”的身份在发言了。感谢互联网络,提供了这种确确实实“前无古人”的可能性。



【036、历史的神话与现实】


网文《高俅原是苏东坡书童,那些你不知道的十六大历史真相》报道: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古代历史在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能知道点,但真正知道很细的人不多,由于中国古代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古代发生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事情,然而史料并不一定就是真实,下面的这些中国古代历史真相,你都知道吗?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一、中关村原为太监养老院

中关村,几十年前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村”。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改名为“中关村”。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二、汉朝皇帝流行双性恋

汉高祖、汉惠帝喜欢美女也喜欢俊秀少年郎;汉高祖宠妾无数还有一位特别男宠籍孺;汉惠帝沉迷女色之外还有男宠闳孺之流,涂脂敷粉待侍宫中;汉文帝与邓通、赵同、北宫伯子的同性之恋。邓通被文帝视为梦中人。汉武帝后宫佳丽成千上万的同时也有男宠韩嫣和李延年。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三、孔子是微博体开创者

《论语》是最早微博集:1、每条论语都未超过140字;2、言简意赅、寓意深刻;3、较为碎片化,多为孔子晒心情,交流哲理;4、互动性强,经常和子贡、颜回、子路等进行回复互动;5、孔子拥有3000多粉丝,其中72人为加V大号。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四、“吃醋”的由来源自唐朝

房玄龄做了22年宰相,是贞观之治的重要缔造者。唐太宗为表其功,特赐美女两名。然后此举惹恼了宰相夫人,不准美人进家。李世民给她两个选择:一是领回美女;二是喝下御赐“毒酒”。刚烈的房夫人当场饮下“毒酒”后,方知是一杯醋。太宗无法,只得收回美人,“吃醋”一说由此传开。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五、高俅原是苏东坡书童

高俅原是苏东坡的小史,即书童,为人乖巧,擅长抄写。苏轼调任中山府时,就把他送给了小王都太尉王诜王晋卿。有次王诜要送端王赵佶一把修鬓角的篦子刀,由高俅送去。恰逢端王正在蹴鞠,高俅借机大秀球技,因此深得赵佶喜欢,从此留在端王身边。赵佶继位宋徽宗后,高俅更是节节高升。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六、宋代女子十四不嫁要罚款

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娶,女子三岁嫁;明太祖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那是要罚款的。譬如,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有 女儿十五岁以上至三十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唐代对于男子二十岁以上,女孩十五岁以上还没有配对结婚的也要处罚。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七、阎王原来不是一个人

一直以为阎王是一个人,原来是十个人。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轮回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八、魏晋时期男人必须长得像美女才叫美

魏晋时期,男人必须长得像美女才会被称赞,柔婉的女性美是美男标准。因此,魏晋老少爷们拼命向“伪娘”线路上走。贵族士子们,几乎人人镜子不离身,每天 打粉、涂口红、喷香水,到了不化妆就不见人的地步。当时着名的伪娘有:文学家曹植、潘安、书法家王羲之……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九、明朝皇帝虽荒淫但无软骨头

明朝的皇帝虽一些是荒淫无道,但却没有一个是软骨头!大明朝共276年,从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天子殉国,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隆武战死沙场,绍武被俘绝食自杀。明末内忧外患中,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闯王,对关外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十、宋代规定:官员不得进酒肆,无论公私款,都要被弹劾

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鲁肃简公为谕德,公易服微行,饮於一酒肆。真宗问曰:“何故私入酒肆”公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曰:“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十一、黄花闺女的来历

古时未婚女子梳妆打扮时,喜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而“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十二、“二锅头”的来历

清代中叶,京师烧酒作坊为了提高烧酒质量,蒸酒时,需将蒸馏而得的酒汽,经第一次锡锅内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头”和经第三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尾”提出做其它处理。因为第一锅和第三锅冷却有物质成分,所以只摘取经第二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故起为“二锅头”。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十三、宋代住房保障制度:开封廉租房每间月租106元

楼店务,后改叫“店宅务”,负责管理维修国有房产,并向公众招租。瞅着有点眼熟吧!相当于现在的廉租房。当时,首都开封共有1192间公共住房,每间月租170文(106.25元RMB)。京畿之地,天子脚下,普通民众租得起吗?这是一种住房保障制度,完全能租得起。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十四、古代中国四大别称:神州,九州,华夏,中原

1、神州,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2、华夏,原指中原地区,后复包举全 部领土而言。3、九州,古代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梁、雍和豫州。4、中原,中华文明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十五、义和团曾使用“阴门阵”

1900年,庚子之变中,义和团包围使馆,为了对付洋人的大炮,组织了一帮妓女脱光衣服,把阴部对准大炮,美其名曰“阴门阵”。但事实上,这种阵法对洋人一点效果也没有,而义和团一经受挫后便开始溃退,甚至四处焚掠。

十六大历史真相之十六、“后”原本是帝王的称号

见到后字,总会联想到皇后、太后等。但上古时代,后字代表男性,是权力的化身,帝王的象征,天子的称号。后在周朝以前是帝王 的称号,那时天子之妻为妃,后作为帝王称号共延用了360多年。至周朝,妃才改称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子称皇帝,皇帝的正妻就叫做皇后了。

谢选骏指出:苏东坡的高俅,不是水浒传的高俅,否则苏东坡岂不成了恶霸?这就是历史的神话与现实之一。

网文《真高俅:因苏东坡而发迹,知恩图报,掌权二十余年得善终》(王玄陵)报道:

高俅是被小说家给写坏了,或者说,他是为《水浒传》这本经典名著做出了突出贡献。

古代的读书人都讲究一个“生前身后名”,有的时候“身后名”要比活着时候的名声要重要的多,这是那个时候读书人“生命的意义”。

从小说的结构上来说,《水浒传》的作者需要有一个典型的奸臣开篇,以揭示“乱自上起”的故事开端。但是,作为历史有背景的小说家来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要尽量的避开真实的历史人物。

假如说,作者以蔡京或童贯来担任这样一个“一号奸臣”的角色,那么后面写道的大量情节,可能就会跟这两个人的真实历史经历相冲突,这样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作者选来选去选中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高俅,高俅很适合作为这个“一号奸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天子近臣,是实权派,但是《宋史》中没有给他列传,正史上也很少有关于他的事迹记载。

我们之所以知道高俅是天子近臣、实权派,是因为《宋史·徽宗本纪》中提到了一句话,说“政和七年,高俅被正式任命为太尉”,这是关于高俅唯一确实可信的历史记录,至于他是忠是奸我们不知道。后来南宋时期有一个人叫王明清,他鉴于宋朝南渡后,大量的历史资料都遗失损毁,所以苦心搜集写了一本《挥麈录》,上面有一篇关于高俅的小传,这个小传对高俅的发迹史写的很明白:

1、“(高俅)本东坡先生小史,笔扎颇工。”

2、苏东坡外放到中山做官,于是就把高俅推荐给了曾巩,曾巩以故推辞,苏东坡又把他推荐给了王晋卿。

3、王晋卿和端王赵佶关系密切,有一日,端王遇到了在殿庐值班的王晋卿,说自己忘了带篦刀子,要借王晋卿的篦刀子一用。后发现王晋卿的篦刀子样式非常喜欢,王晋卿就说这个样式的篦刀子总共做了两把,还有一把新的没用过,晚间会差人送到端王府上。

然后,高俅就被派到端王府去送篦刀子,恰好遇到了端王在园子里蹴鞠,高俅就在一边在旁边等待一边目不转睛的看球。端王就问高俅:“你也会踢球吗?”高俅说:“能啊”,高俅陪端王踢得很开心,于是就被端王赵佶给留下了,高俅一跃成为了端王的家人。

4、端王登基,是为宋徽宗,高俅深得其宠信,几年内就遍历禁军三衙,登堂拜相,掌管禁军二十余年。

看上面这个履历我们应该会似曾相识,没错,《水浒传》中高俅的履历就是根据这个说法来写的,只不过不管是《宋史》还是《挥麈录》中都没有关于高俅是奸臣的评语,而施耐庵先生为了让高俅肩负《水浒传》开篇的重任,把高俅重塑成了一个不学无术、靠运气上位的奸臣。

事实上,根据《挥麈录》中的“高俅传”,高俅非但不是奸臣,反而在人品上颇有可圈可点之处。高俅权势盈天,全族人一荣具荣: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坐。子侄皆为郎。潜延阁恩幸无比,极其富贵。苏轼多年宦海浮沉,后来曾经遭到几番贬谪,但是高俅始终不忘苏轼对他的恩情。每当遇到苏轼的子弟进京,高俅都会派人慰问,给予格外的照顾。后来徽宗南下避难,身边的奸臣像童贯、梁师成之流都被诛,只有高俅安然无恙,最后老死在家、得以善终。由此也可见,高俅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忠臣,但至少也算不上大奸大恶之辈。

高俅的恶名,都是拜《水浒传》作者所赐。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没有《水浒传》,又有几个人能知道高俅呢?

谢选骏指出:姑且不论是否奸恶,高俅都是“鞋匠治国”、“叫花子掌权”、“外行领导内行”的模范人物。所以水浒传把屎盆子扣在高俅的头上也不算冤枉他过多了。宋徽宗如此用人,岂能不亡?这就是历史的神话与现实。



【037、良心与恐惧】


网文《文革杀人现场目击记——勿忘5·16五十周年》(刘放 2016年5月16日)报道:

文革过去已近半个世纪,许多当事人都已逝去。最近社会上对文革的评价呈现多元复杂,因时间久远,人们对这些历史印象模糊,日渐淡忘。有些年轻人甚至将文革这场劫难想象为美好乌托邦。一些为文革翻案的言论也时常见诸于媒体。文革的真相到底如何?现在好像是越来越说不清了。

然而历史事实应该是很清楚的。人们只要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事实,只要是个正常人,对这些是非、黑白就应不难作出判断。

作为过来人,我曾亲眼目睹文革的杀戮,其血腥场面终生难忘。

一、

那是在1968年。这一年农历闰八月,民间有传言“闰七不闰八,闰八动刀杀”。春夏之交,一连数晚天现扫帚星。老人们都说这是大凶之年。

此时文革已进入第三年,全国陷入武斗。中央号召各地革命造反派大联合,但无人听令,局面近乎失控。毛泽东拿出杀手锏,一怒而治天下。中共中央接连发出“七三”、“七二四”布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毛泽东也向全国发出了“专政是群众的专政”的最新指示。

“清理阶级队伍”在当时的语境中即是镇压和清洗,“群众专政”则是杀戮的代名词。这样,一场杀戮运动在全国各地展开。这些都是一种“跟风”行动。文革最大特点是群众运动,群众运动就靠跟风。这股杀人风潮像瘟疫那样四处蔓延,无人制止,无人敢于阻挡。这是当时的绝对政治正确,文革的原则是越左越革命。

秋季,这股风也传到我们家乡。先是听到传闻,某某县开始杀人了。接着又传闻某某公社也开始杀人了。于是,我们公社也开会落实执行清理阶级队伍,并要求各生产大队落实公社党委、革委会的决议。各大队党支部、贫下中农领导小组也连夜开会部署行动。

八月里一个月黑风高夜,12点整,全公社突击行动,基干民兵们对地、富、反、坏、右等所有阶级敌人家庭实行抄家。虽然进入文革以来,抄家已是家常便饭,但这一次势头不同,所有民兵都荷枪实弹,气氛紧张。那些“重点对象”都被连夜捆绑关进大队部。

经过数天的审讯,一切就绪,列出了首批要杀的阶级敌人名单。这些会议都是绝密的,规定谁也不许走漏风声(当然还是没有不透风的墙)。

这一天,公社召开万人大会,通知规定谁都不得缺席。会场就在公社门前的篮球场,球场边上有个土台,有电影队来了、剧团来了就在此放电影、演戏。公社开万人大会,这里就是会场,土台就成了主席台。说是万人大会,其实来的人没有那么多,全社一万多人口,除去老人小孩,参加者有那么几千人。就是这球场也是容不下上万人的。但当时开会都说是万人大会,这样就显得声势浩大。

土台正前方拉着一条横幅,斗大的字写着:某某公社批判斗争大会。会场上黑压压站着、或席地坐着参加大会的社员们。主席台上和会场周围都站着荷枪实弹的民兵,气氛相当紧张肃穆。以往开这样万人大会,不管台上谁在讲话,下面总是吵吵嚷嚷;而这一次,数千人居然鸦雀无声。连孩子都不敢哭叫。人们都知道今天要发生什么事。风声早就传出了。

全社的“五类分子”今天也集中在这里,他们齐齐跪在最前面的土台脚下,每个人胸前都挂着一块硬纸皮做的牌子,写着他们自己的名字和身份标识,如“狗地主某某某”,名字上画着红色叉叉。他们的脑袋则令人发笑,一个个都被剃成阴阳头,或十字头。几个武装民兵在他们后面走来走去监督着,民兵们手持一根皮带,不时抽打他们一下,杀他们的威风。

高音喇叭嗡嗡尖响几下,公社书记宣布批斗大会开始。奏东方红,敬祝领袖万寿无疆、副统帅永远健康!书记又带头,大家一齐念毛主席语录,内容都是选好的,如:“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等等。然后,书记做了一个简短的动员讲话,说今天批斗大会就是要实行群众专政,消灭敢于顽抗的阶级敌人。

然后,公社武装部长高声宣布:把阶级敌人带上来!

几个武装民兵押解着十几个五花大绑的“阶级敌人”,从舞台一侧缓缓走出,逐次跪在土台前面。他们除了胸前挂着牌子,每人头上还戴一顶高高的纸帽,有男的也有女的。此时有人领头高呼口号:“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专政是群众的专政!”等等。台上台下,口号声响彻云霄。

仔细看了下这些跪在台上的人,他们的脖子被麻绳勒的紧紧的,一个个塌拉着头,脸色死灰,有的浑身战抖,大概都知道末日临头了。这些人中,有些是认得的,那是我们大队的,平日都叫什么婶什么伯;有一个是住在镇上的,为我们族叔。赶集时,村人都喜欢在他家落脚,喝点茶水,寄放点东西杂物。都是乡里乡亲,平时都感觉挺和善的人,今天突然间就变成了“专政”对象。我至今依然记得其中几个人的名字(如有文革研究者需要,我可以提供这些资料)。

接着,各生产大队的干部代表纷纷上台作批判发言,揭发这些阶级敌人的罪行,宣布他们的罪状。干部们一个个义愤填膺,磨拳擦掌,说这些阶级敌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这些罪行大同小异。如:恶毒攻击领袖、攻击文化大革命(多为平日牢骚怪话,被人告发);对大跃进、人民公社不满;多种自留地、破坏抓革命促生产;写反动日记、记变天账(这种指控多有牵强附会,比如说日记上写“最近天气严寒”就被指映射社会主义制度,等等)。最严重的是在某个阶级敌人家砖墙内抄到一排步枪子弹(这房子住过数代人,天知道是谁留下的子弹)。实际上,这些人也许在生活中有点小毛病,也许处世不慎有时会得罪人。也有些人与生产队干部间有房屋、土地等小经济利益纠纷。

发言结束,口号声四起,大家同仇敌忾。此时气氛已达到火热的高潮。台上有个公社干部对着麦克风,高声发问:“大家说这些阶级敌人该不该打?”

台上台下一齐呼应:“该打!”

干部又问:“该不该杀?

台上台下又是一片声:“该杀!”

此时早已准备好的一伙人挥舞木棒、扁担、锄头柄等涌上舞台,对准跪着的阶级敌人乱棍齐下。一时血肉横飞,鬼哭狼嚎,像杀猪场那样,尖叫声、哭声、哀嚎声响成一片。跪着的阶级敌人纷纷倒地,他们身上的纸牌、纸帽被打碎,纸片满台飞舞。台上还有人吹着哨子指挥,有人一声一声喊起号子:“一,二,三,四,五,六-------”打人的棒棍声也渐渐齐整起来,合着号子一起一落。期间,台下群众中也不时有人跃上土台,接过棒棍参与打杀。

这一刻恍如时空穿越,人类又回到茹毛饮血的蒙昧荒蛮时代。洪荒时代人类野蛮打杀同类,也许是为了生存。人类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无数次血腥杀戮。但在和平环境里如此屠杀同类,应是绝无仅有(希特勒屠杀的是异族)。今天出现的屠戮,是出于莫名其妙而又冠冕堂皇的政治理由。

这样约莫打了十几二十分钟,嚎叫声渐小,都不大听得见了。打人者棒棍也慢慢停了下来。土台上横七竖八趟着那些阶级敌人,他们浑身是血,有的头脸都打得稀烂,花白的脑浆流了出来,涂在泥土上,也溅落在打人者的衣裤上。有一个人耳朵被打脱,仍连着皮挂在脸庞上。地上到处是血,在八月的阳光下,血很快凝固,变成黑色。整个会场飘散着血腥味。闻到血腥味的苍蝇一成群结队飞扑过来吮吸人血。人群中有人在呕吐。

我注意到在打杀过程中,台下许多人都低下头不敢看,尤其妇女们。呼喊口号时,不少人也是随着大家举手,口一张一合,没有发出多少声音。“物伤其类”是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本能。人们感情复杂,内心惶恐,但都不敢表露。更无人敢则声。

文革结束后,有不少人质问:为什么那么多在场者不敢站出来说话?为什么没有人上前制止?可以告诉你们的是,在文革那种环境中,如果谁站出来,谁就将粉身碎骨!这道理三言两语是无法说清楚的。

也有人就此问题问过著名作家萧军,为什么文革时他在批判会上受尽凌辱,却仍然忍受得住,没有反抗——因为萧军身强体壮,精通武艺,且性格刚烈。萧军是这么回答的(大意):当时的确想过拼死一搏。以他的武功,杀死几个也不是不可能的。但考虑到,一是这样死了毫无价值;二是现场陪斗的一百多难友会因此被连累全部打死。再说那些红卫兵本身也是受害者,他们也是无辜的。

有一则关于赫鲁晓夫的传闻,也同样能说明问题。赫鲁晓夫在某大学礼堂做批判斯大林暴政的报告,有人传上来一张纸条,质问:你当时在干什么?赫鲁晓夫环视台下,问:这是谁写的?良久无人出声。赫鲁晓夫笑道,我当时就像你那样!

我自己当时就站在台下。而且站得很靠前,近距离目睹了一切。我也属于不得不举手,也不得不张开口的那类人。我不是黑五类子女,但家里也笼罩着恐惧阴云,我父亲已被其单位揪出批斗。作为一个弱小者,我政治上很早熟,不像我的同龄人那样相信一切,对当时的文革和政治,已经有自己的看法。面对眼前的杀戮,我心如刀绞。但确实没有飞蛾扑火的勇气。而我选择近距离观察,见证了这一场历史惨剧。

再说说那些杀人者。他们中大部分是基干民兵,是奉命行事。有些是学校回乡的红卫兵。他们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革命立场。也有些人是想乘此争取表现,想捞点好处(自发从台下冲上去的多属此种人)。还有些人平日与死者有隙,公报私仇。有某个“阶级敌人”的亲侄子,也上去打他的亲叔。也看到一个二流子,还有一个弱智傻子也上去参与打杀。参与打杀的人不下几十个,“专政是群众的专政”名副其实。

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们并非天生就是恶棍。他们在家里也许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乖儿子。他们也并非愚昧没有文化。这些人都具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他们杀人是以革命的名义。这种现象,就是德国哲学家汉娜-阿特伦所称的“平庸之恶”。他们服从领导,崇拜领袖,无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平庸到了丧失了独立思想的能力,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本质和意义。可以说,整个文革期间的杀戮、迫害,大都为这种“平庸之恶”。

就人性而言,人都有善、恶一面,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在“恶”的环境中,通过“恶”的诱因,人的邪恶一面就会表现出来。文革让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淋漓尽致表露无遗。

回到杀人现场。人都杀死了,当然就宣布散会。人们各散西东。远地来的社员们拿出自带的干粮,边吃边赶路回家。最边远的,有30多里的山路。按规定,开万人大会生产队给记工分,他们也就权当是出了一天勤,打了一天工。

自明、清以来,到民国、土改、三反五反,凡处死的犯人都埋在镇子后面小山岗上。已勒令了几十个比较强壮的五类分子负责抬尸,四人抬一个,每人抓住一只手或脚,像蚂蚁搬家那样往山上爬。但人们发现有些“死人”并未完全死去,有的还能睁开眼睛,有的还在哼哼唧唧发出呻吟声。看来木棒等冷兵器的确效果不好。公社领导商量后决定,给他们补一枪。这吸引了许多孩子们跟着上山看热闹。

十几个已死或未死的阶级敌人被放置平躺在山岗上,一路排开。山岗上草木茂盛,还开着几枝鲜艳的秋杜鹃。开枪的是一个中年民兵,他是退伍军人,参加过朝鲜战争,是一个汽车兵。虽未直接打仗,到底经历过战争,胆子大。只见他嘴含一支香烟,边吸边给步枪上子弹。他若无其事地举枪,好像没怎么瞄准,在一米左右距离射击。“叭!”一声枪响,子弹射入其中一个人的胸膛,弹洞里徐徐冒出一缕青烟,洞口空空的,却没有冒出鲜血来。原来用的是开花子弹,背部的出弹孔有碗口大,血都流在下面了。

接连补了好几枪,打死了好几个人。但他的枪法也并不太准。有几个补了枪的人仍不断气。有一个女人,是四十多岁的地主婆,连补了两枪还张口说胡话,我听她在小声念着:“初一,初二,初三------”应该是数的农历,但不知她是什么意思。

还有一个人,被开花弹打去半边脸,连同半个上颚和半个下巴都打飞了,剩下的半个嘴巴却仍然一张一开的,喉咙里咕噜咕噜直往外冒血泡。只得又补了一枪。我怀疑这个民兵自己也害怕了,手打颤,所以打不准要害。有个当赤脚医生的民兵接过他的枪,打死了最后一个。

然后,也是那些抬尸的五类分子们,就近在旁边挖坑,把这些人草草掩埋了。没有人来收尸,他们的家属连看也不准来看。

事后我回到家,躺倒在床。数天吃不下饭。这是我头一次看杀人,而且是近距离仔细地看。母亲采了菖蒲、葛藤、艾蒿煮了水给我洗澡,说是驱邪。

这样杀人的事毕竟比较轰动,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话题,街头巷尾,村村落落到处都在谈论。人们传说着不同版本的所见所闻,谨小慎微地隐喻表达看法。晚上孩子哭叫,大人也会以此吓唬孩子,至孩子不敢夜啼。

据传闻,那天参与杀人者回到家里大都被父母、老婆责骂,当然是关起门暗中骂。那个当赤脚医生的民兵,更被他母亲打了几巴掌,他母亲又哭又闹,说她不知是哪辈子作下的孽,迫儿子跪着当空为那些死人烧了纸钱。私下里没有多少人赞同这种屠戮。即使在文革中,应该说大多数人都良心未泯。普通百姓仍固守着传统是非善恶道德观念。

但不可否认,文革是道德沦丧、重新走向野蛮的开始。

凑巧的是,约两个多月后,那个中年退伍军人一天突然暴毙。他先是肚子剧痛,急忙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人都传说是遭报应,死魂索命来了。此事到处传得沸沸扬扬。类似的话题多少年后还不时被乡人提及,以告诫年轻人。30年后,那个赤脚医生的儿子也因车祸横死,他家自此绝了后。人们又将此事与他当年杀人相联系,说是天报应,只是来迟与来早的问题。当然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迷信,说人家至今躺在天安门广场都没啥事,不是还好好的?

据说,当年公社党委计划还要杀第二批第三批。但十月里中央突然发了紧急文件,严禁杀人。这才刹住了各地杀人歪风。否则不知还有多少人头落地。

许多研究文革的专家学者都注意到,在文革中找不到一纸毛泽东或中央同意或命令杀人的文件、指示。也就是说,这全是基层干部的错误领会和理解,杀人风潮是群众自发行为。一句“群众运动”就推得干干净净。而1968年的杀人风潮正是在《七三》、《七二四》布告和毛泽东最新指示发表之后发生的。正是这些文件、指示的含糊措辞,及意向性误导,酿成了这场灾难。杀了那么多人却不留痕迹,这是杀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厚黑的极致。

文革杀人始于1966年。如北京大兴县,自8月27日至9月1日,该县的十三个公社,四十八个大队,先后杀害"四类分子"及其家属共三百二十五人。最大的八十岁,最小的仅三十八天,有二十二户被杀绝。

自此之后,文革不同程度的杀戮从未停止过。至1968年形成高潮。仅湖南道县,1968年被杀死的“五类分子”及其家属(包括老人、小孩、孕妇)就有4519人。还有326人被迫自杀。

以当时中央的权威,以毛泽东的威望,及早发一个“最新指示”,或发一个中央文件严禁杀人,是完全可以制止这种杀人风潮的。因此很可能有人在这方面拿捏火候,把握制止杀人的时机。

也不可否认,在这种风潮中,民众的整体素质,个人的道德素养,有没有良知、善念都大有关系。事实上文革杀人的程度在全国很不平衡,有的地区是重灾区,有的地方就杀得少。举例说,我们邻近有个公社,在这场风潮中一个人都没有杀。原因是公社书记的母亲很善良,长年吃斋念佛。她再三告诫儿子:不许杀人。书记是个孝子,果然遵母命,没有杀害一个人。产生这样的悲剧,许多人也都负有责任。全民都值得反思。

文革后,这个公社书记得到表彰。但也没有被提拔重用。其他杀死了人的公社,书记都不同程度做了检讨,但很少有人被起诉或追究责任。因为这种屠戮都是集体行动,从来“法不治众”。就是公社、大队的杀人名单,也是集体议定。所以文革这类罪恶很难得到清算。

整个文革中究竟杀死了多少人?至今仍是个谜。1980年邓小平对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永远也统计不了,因为死的原因各种各样,中国又是那样广大,总之,人死了很多”。 国内外研究文革的专家学者统计出来的数字各有不同。根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合编的《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事实》载,1984年5月,中央经过两年零七个月的全面调查、核实,重新统计的“文革”有关数字是:420万余人被关押审查;172万8千余人非正常死亡;13万5千余人被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死刑;武斗中死亡23万7千余人,703 万余人伤残;7万多个家庭整个被毁。

谢选骏指出:“据传闻,那天参与杀人者回到家里大都被父母、老婆责骂,当然是关起门暗中骂。那个当赤脚医生的民兵,更被他母亲打了几巴掌,他母亲又哭又闹,说她不知是哪辈子作下的孽,迫儿子跪着当空为那些死人烧了纸钱。私下里没有多少人赞同这种屠戮。即使在文革中,应该说大多数人都良心未泯。普通百姓仍固守着传统是非善恶道德观念。”——从上文所述不难看出,良心与恐惧确实相关,没有恐惧就不会有良心,而“大无畏的革命者”就应该是“没有良心的禽兽”,所以他们才能没有恐惧。

如此看来,信上帝的人起码是害怕上帝的人,这是由于人的原罪决定了的。如果一个人不怕上帝,他就不会信上帝,他也不会有良心。没有恐惧就没有良心,这是由人性决定了的。

一个具有恐惧感的人,才会推己及人,从而产生怜悯,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良心。良知良能,绝不像虚伪的儒家所说的,是天生的本能。



【038、流氓国家与国家流氓】


《北师大“逆潮”驳回对教授举报 方方发文致敬》(2020-5-9 中央社)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近日驳回一个针对该校教授言论的举报案后,"武汉日记"作者方方昨晚发文致敬,并呼吁湖北大学等校应学习北师大,保护好自己的教授,不被网路流氓绑架。

中国"五毛"网军近期对方方朋友圈发动围剿,凡是发文支持方方或是被方方转发文章的教授,均遭大批网军起底过去言行,并向所属大学举报。这波迫害言论自由的猎巫行径越演越烈,迄今未见官方介入表态。

继湖北大学教授梁艷萍、海南大学已退休的诗人教授王小妮被校方宣布调查后,哈尔滨师范大学官方微博7日晚间宣布,关于网路出现该校历史文化学院教师于琳琦在其个人社群平台发布有关不当言论一事,已成立调查组深入调查。

4月26日,于琳琦在其微博"林奇视角"发文称:"我总是能看到社会进步,并为之欣慰。比如现在,中国此前没有一次对真实的追求,像对方方日记这样。"于琳琦因此遭到网军起底举报曾发表多篇批评共产党、马克思并侮辱革命先烈的言论;他原本在微博发表超过6千则文章,目前已删除一空。讽刺的是,于琳琦被举报的微博文章,并未因为内容不当遭网管删除。

不过五毛网军猎巫行动,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踢到铁板。被网军锁定的北师大教授张曙光发文指出,5日上午去学院开会,是疫情以来本学期召开的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为一位被"告状"告到教育部的老师形成决议,类似正在湖北大学和海南大学发生的揭批事件,只是没有被捅到网上而已。他指出,全体委员对告状揭发信声称这位老师的研究"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搞乱青年人的思想"等结论,明确表示反对,甚至不屑,是无限的"上纲上线"。一致的结论是该老师在这方面"不存在政治问题"。

对此,方方8日晚间在微博发文说,非常高兴地看到很多人都在向北师大的老师们致敬;她也要向北师大的老师们表达敬意:"你们太了不起了!"方方说,"也特别期待湖北大学、海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能够向北师大学习,像北师大一样,保护好自己的教授,不被网路流氓绑架,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展示中国大学本该有的品格"。方方并批评网路流氓把与他们观点不同者的微博一翻10年,找出与现时代有差异的只言片语,然后去博主单位举报,用扣帽子打棍子的方式,以霸蛮的口气,公开强行要求校方处理,"下手之恶毒之下流,完全突破做人底线"。

谢选骏指出:方方所批评的“网路流氓”为何能够横行无忌?因为他她们不是不守网路规范的网络流氓,而且为政府工作的五毛流氓,也就是一种“国家流氓”。那么,方方为何模糊焦点,把守纪律的国家流氓称作不守纪律的网络流氓呢?这是因为,方方在退休之前,正是共产党豢养的作协主席,也就是一种莫言式的国家流氓。因此,她就像方励之拒绝谴责1957年以前尤其是1949年以前的共产党一样,不能谴责中国大陆的国家流氓。方励之如果谴责了1957年以前尤其是1949年以前的共产党,就等于谴责了方励之他自己;方方如果谴责了中国大陆的国家流氓,就等于谴责了方方她自己了。

《因“言论”被中共“算账”的高校教师全名单》(2020-05-08 杂家LTHY)报道:

据湖北大学官方微博消息,关于网友反映湖北大学文学院教师梁艳萍在其个人社交平台发布有关不当言论一事,学校高度重视,已经成立了调查组,正在进行深入调查,将视调查情况依纪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梁艳萍,女,湖北大学教授。1961年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1994年考取湖北大学文艺学研究生,师从涂怀章教授。1997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7月留校任教,从事文学美学、文学批评、文艺创作美学的教学与研究。2005年"高校写作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与三峡大学合作)项目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文艺论文奖。

近两年来,因“言论不当”而受到处理的高校教师越来越多,如山东建筑大学邓相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杰鹏副教授、山东工商学院李默海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谭松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翟桔红副教授、北京建筑大学许传青副教授、厦门大学周运中教授和尤盛东教授、贵州大学杨绍政教授等。

澎湃新闻报道:(2017年)1月5日,中共山东建筑大学委员会作出了《关于邓相超错误言论行为的处理意见》。《关于邓相超错误言论行为的处理意见》称,经查,邓相超多次在其新浪个人微博中贴发错误言论,性质恶劣,问题严重,影响很坏。经山东建筑大学党委研究决定,对邓相超作出了以下处理:

1.即日起对邓相超作停职检查处理,待山东省政府参事解聘,山东省政协常委免职后,依法依规办理退休手续,并责令其在一定范围内做出深刻检查,停止其在校内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不得以山东建筑大学教师身份从事各类社会活动。

2.依规给予邓相超相应行政处分。2017年7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作出“关于给予史杰鹏解聘处理的决定”,解聘理由是史杰鹏“长期在网络上发表错误言论”,“2017年4月以来,史杰鹏违背自己的承诺,再次频繁通过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继续发布不当言论,与主流价值观不一致,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身份不符。史杰鹏逾越意识形态管理红线,违反政治纪律,给学校声誉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2017年7月,谭松被重庆师范大学开除。“在重庆师范大学教西方文化的谭松认为,自己被开除,不仅是因为他在课堂上牵扯到历史与新闻的讲话偏离了‘正确路线’,背离如今日益严格的党性原则,更与自己近年对于1950年代川东土改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有关。”“谭松承认他当初调查川东土改时,那些血腥惨烈的场面他自己也难以承受,但他要抢救历史,拒绝让血腥的历史真实被吞噬和淹没。”

2017年8月1日,山东工商学院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我校高度重视李默海副教授在网络上发布错误言论的情况。学校党委立即采取措施,核实情况,对其进行严厉批评,并责令其停职检查。当事人李默海承认了错误事实,并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学校党委将在进一步查明情况后,按程序依法依规依纪对其做出严肃处理。

2018年4月25日,许传青因所谓宣扬“精日言论”,被行政记过处分。北京建筑大学在处分决定中说:许传青在讲授《概率论》课堂中,将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进行不恰当对比,宣泄个人不满,课后被学生举报并通过微信群、微博等社交平台曝光,造成较恶劣的社会影响。

2018年5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对翟桔红进行了处理,决定对她记过处分、开除党籍、调离教学和科研岗位,并提报发证机关取消她的教师资格。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呈给教育部的报告中指出,翟桔红于4月25日在一节政治学课堂上,在教授“政府结构与功能”题目时, “错误解释中国宪法修改情况,错误介绍中国国企产权制度, 妄议中国人大制度,片面介绍其他国家地区的政治制度,在学生当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2018年7月,尤盛东被厦门大学解聘。“厦门大学教授尤盛东最近因言论遭解聘事件发酵,数百名学生网上联署声援,要求厦大校方改变解聘决定。”现年已71岁的尤盛东教授承认,的确因校方所称的“偏激”言论而遭解聘,不过校方没有说明其所说的“偏激”具体何意,据悉是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举报导致他被解聘。

2018年8月,杨绍政被贵州大学开除。网上流传一份《贵州大学关于给予杨绍政开除处分的决定》,该决定说:“杨绍政经常在课堂上讲与课程无关内容,长期在网络上发表和传播政治性错误言论,编撰大量政治性有害文稿,在学校有关领导和学院多次教育帮助,不思悔改,继续发表错误言论。

2018年9月1日,厦门大学官网发布消息称:学校认为,周运中无视学院的教育帮助,在微博上多次发表错误言论,歪曲历史事实,损害党和国家形象,伤害国人感情,逾越师德师风底线,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影响,与厦门大学教师的身份严重不符。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及《厦门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条例》,学校研究决定解除与周运中的聘用关系。

就在最近海南大学声明对海南大学对王小妮不当言论进行核查,其本人已清空微博全部内容。

谢选骏指出:上述“处分”清楚说明——网络流氓的背后是国家,因此是国家流氓;同时也说明,国家流氓的背后是流氓国家,换言之,是流氓国家支持着国家流氓的存在。

《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洗脑》(2020-05-08 德国之声 )报道:

一则以广告形式发布的朗诵《后浪》在中国社交网络引发热议。时评人长平指出,大凡专制国家,年轻人都被鼓励要懂得感恩与赞美。

大凡民主国家,代际政治都很紧张,年轻人对老一代充满愤怒;大凡专制国家,年轻人都被鼓励要懂得感恩与赞美。

2017年德国联邦议院大选之后,左翼的年轻选民差点让默克尔无法组阁。到了2019年欧洲议会大选,年轻人主导的气候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十五岁的瑞典少女格雷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领导的气候改变运动"星期五为未来"(Friday for Future)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其实它正是代际政治的一个典范:年轻人控诉老一代对未来不负责任。

在美国,年轻人和现任总统川普之间的全面冲突创造了历史记录,可惜他们选择另一位年长者伯尼·桑德斯作为自己的代言人,预埋了失败的结局。今年初的台湾总统大选,更是年轻人和父母之间的一场艰苦的肉搏战。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背后的中国影子,增添了中年轻人保卫民主自由的悲壮。

与此形成对照的风景是,北朝鲜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士见到领导人激动得涕泪长流;中国的年轻人一边翻墙痛骂美国,一边歌唱"习大大爱着彭麻麻"。

历史的镜头再拉远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八十年前的日本年轻人正跟着军政府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德国的年轻人斗志昂扬,高唱着"我们年轻人朝着太阳前进,深信不疑"。

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可以尽情享受?正如《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作者古多·克诺谱所言: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把忠于"元首"和乐于为"元首"做出牺牲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同样,不是所有的士兵都把齐步走看做是惟一合理的走路姿势。因此,专制政权必须创造出一套洗脑的系统,用隔绝、镇压、恐吓、谎言与欺骗来维持。

一则以广告形式发布的朗诵《后浪》在中国社交网络上蹿红。所有人都明白,这则登上了央视的朗诵,绝非只是一则简单的广告,而是针对年轻人的政治宣传。演员何冰充当的朗诵者满怀激情地称赞年轻人,但是到底在称赞什么,却让人不明不白,因为其中充满了谎言与矛盾。何冰说:"我看着你们 满怀羡慕","所有的知识 见识 智慧和艺术……可以尽情地享用"。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世界上最大的搜索网站谷歌,最大的网络百科辞典维基百科,最大社交平台推特和脸书,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全都被“404”(失踪),如何尽情地享用?

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政府?尤其让人惊讶的是,朗诵竟然宣称" 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在一个连支持一下《方方日记》都会被人肉搜索出来批斗的时代,选择的权利从何谈起?朗诵的重点是:"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这里故意省去、但人所共识的宾语是"政府"。模糊政府与人民、政党与国家、权力与个人之间的区别,正是专制宣传的一种"话术"。

有网民讽刺说,"鲁迅活在今天,一定是弱小的人了,最强大的应该是李莲英。"其实,正如我前面所说,按照这个标准,民主国家、自由社会的所有年轻人都是弱小的,因为他们总是"习惯嘲讽与否定"。朗诵的最后,何冰激情地宣告:"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有网民为他补充完整说:"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搁浅。"摇滚歌手崔健曾经指出: "只要天安门上还挂着毛主席像,我们都还是同一代人。"不要忘记,毛泽东留下过最抒情的称赞年轻人的语录:"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在他的统治下,中国饿死、斗死和冤死的人数多达几千万。

谢选骏指出:上述各家言论无一懂得,没有西方国家的默许和赞助,中共是无法崛起的。那么,西方国家为何默许和赞助中共的崛起呢?按照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招供,因为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不同于法西斯和纳粹的浪漫主义和反理性主义——正是这种哲学上的共同,使他们可以沆瀣一气——不仅合作击败了轴心国,而且可以合作瓜分世界,形成两个阵营,让平民百姓“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里洗脑”。啊METOO佛!



【039、楼市与亡国奴】


《深圳房价全球第二贵 70年收入可购一套房》(2016年09月16日 凤凰网)报道:

美国经济咨询公司Longview Economics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随着过去一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的疯狂上涨,深圳已成为全球房价第二贵的城市,仅次于加州圣何塞。分析显示,深圳典型住宅的价格已达到80万美元左右,房价收入比为70倍。

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合理的房价收入比为4到6之间。Longview Economics的研究显示,对于深圳普通市民,家庭70年的全部收入方可购买一套住房,这与大陆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差距。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2015年度《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排行榜》显示,房价收入比排名前十位是:深圳27.7、上海20.8、北京18.1、厦门16.6、福州14.7、太原12.2、天津11.7、杭州11.3、南京11.3、广州11.1。

自2015年初以来,深圳的房价平均上涨76%,从去年4月开始加速上涨,当时A股正接近高点。北京和上海的情况相似,尽管不像深圳那么极端。Longview首席执行官沃特林表示:“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比伦敦还要贵。股市爆炸性上涨,然后又戏剧性下跌。那些资金必须寻找去处,很多流向了楼市。”

谢选骏指出:Longview首席执行官沃特林的这一诊断,显然只是一个极其的原因:“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比伦敦还要贵。股市爆炸性上涨,然后又戏剧性下跌。那些资金必须寻找去处,很多流向了楼市。”那么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一种不知死活的蚂蚁精神。这种精神曾经受到毛老妖的表扬,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结果“八亿人民八亿兵”,把共产党中国变成了一个“蓝蚂蚁大国”。但是,蚂蚁精神也是中国历次亡国的要素。这种精神堪称一种“群体的疯狂短视”。它可以解释为何一个泱泱大国明朝,可以在几年之内迅速亡于一个边境部落。它也可以解释为何满清始终不愿意改革。它还可以解释庚子拳乱、八国联军、辛亥革命、北伐、抗日、解放、文革、八九屠城、楼市疯狂……这是一种费拉现象,一种群龙无首的金蛇狂舞,一种拿血肉当作资本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是我所说的这个道理不是一般人能够明白的。在蚂蚁社会里,还是蚂蚁的短视比较流行——

《中国楼市狂涨只因贷款不尽滚滚来》(美国之音 2016年9月12日)报道:

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中,最值得珍视的是婚姻,最容易破碎的是金钱关系。然而中国此时出现世界上最荒唐的景象:为了炒房赚钱,人们不惜亲手粉碎婚姻,夫妻之间美其名为假离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出于三点:百业萧条,唯有政府与银行大力关照的房地产业香火独旺,人们认为唯一不会化成流水的资产就是房产;银行不断为泡沫化的楼市输入资金;地方政府需要继续卖地以获得财政收入,就得营造房市繁荣景象。

银行“房抵贷”,继续吹胀房地产市场泡沫——9月5日,财新网的一篇《“房抵贷”加杠杆火热 最高额度无上限》惊动了国内财经评论界。该文指出,持续放量的按揭贷,是本轮一、二线城市楼市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所谓“房抵贷”,是指借款人以房产抵押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依照贷款惯例,按揭贷款额度须在“房抵贷”中扣除,也被称作“二次抵押贷款”。部分大银行把房抵贷额度控制在300万元以内,农行的上限是1000万元。中小银行更为宽松,例如华夏银行房抵贷最高可贷2000万元,城商行的房抵贷业务没有上限。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借款人将其名下房产抵押至房金所的合作金融机构,通过房金所提出借款申请,从而获得投资人的出借款。投资人将获得最高9.5%的年收益。如果借款人逾期还款,房金所合作金融机构为借款人代偿本息。目前房金所官网显示,其合作机构为中保国信。

用大白话来说,房抵贷就是抵押了房子再去买,一套房涨到1000万元,就能给出700万元的贷款。农行、建行、民生、中信等多家银行均推出了“房抵贷”这一金融产品,参与房抵贷者即使名下仍有贷款未结清的房屋,只要还款一年以上,就可以申请二次抵押。除房抵贷之外,消费贷、首付贷、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产品,都成为楼市杠杆资金的来源。

房抵贷:银行与客户合谋的庞氏骗局——银行推出这项业务的背景是:经济走弱,企业不再轻易贷款,小企业是贷不到款,大企业是不愿意贷款。银行要业绩,于是就将业务集中到了个人房贷这一业务上。股市房市上涨,导致资产贬值,为了不让储蓄缩水,有点余力的人就想花钱买房保值赚钱。据说,银行对房抵贷业务做了压力测试,结果是:即使房价下跌30%-40%,银行也不会有损失。

这种操作,无异于政府装聋作哑,放纵银行与申请房贷者同谋玩庞氏骗局。庞氏骗局的本质就是设计一个宣称能够获得高收益的投资活动,吸引大量投资者参与其中。目前房产价值已经严重泡沫化,例子就是房子的性价比,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的一套三房公寓如果变现,其套现的钱可在美国大多数城市买一套面积大得多的独立花园别墅。申请房贷者将其实并不值那么多钱的房子用来作抵押套出大笔现金去炒房,是希望在玩击鼓传花的风险传递游戏中获益。

国人多有投机爱好,有空子不钻就觉得心里难受。有人在文章中举例,当房产中介告知人们,只要把合同价格做高,700万的房子,花点小钱贿赂,与银行信贷员合谋把评估价弄成1000万,这样你原来能贷款490万,自己要先出210万,现在价格到1000万了,你直接就能贷款700万。所以相当于0首付,然后你把原来的210万拿来每月还贷款,3年内房价涨了,房子一卖,就能大赚一笔。

正是在“无风险套利”的吸引下,不少人如飞蛾扑火般向中国房市投资。本来在努力充当推手的政府看到其中的风险玩大了,又开始限购,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中国形成多年的猫鼠游戏,所以中国人以假离婚手段应对,绕开一户只能有一套普通住房的规定,照买不误。

据《经济观察报》9月4日报道,今年3月,上海市推出限购令,从紧实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一个家庭二套普通房首付不低于五成,二套非普通首付不低于七成。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催生了上海离婚买房潮,这些人之所以选择暂时结束婚姻,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买房名额以及更低的首付和契税。有人指责这些人贪财,但有评论者指出,上海居民为了购买住房而开始的离婚潮虽然出于利益驱动,但却是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市场而不愿意采取经济杠杆遏制房价疯狂上涨的结果。

上海买房离婚潮完全是重演2011年历史。2011年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宏观调控,公布了《新国八条》,规定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当年上海离婚件数高达4.78万件,2012年为5.29万件,2013年暴增到6.96万件,2014年6.15万件。这种高泡沫时期在房市中投机的行为,被评论者形象地称之为在“房市大火中的爬与撞”。

政府希望通过转嫁风险延迟或化解危机——政府这样玩火,是因为只有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庞氏游戏,才能够化解金融危机。正如我在《庞氏增长”,经济舵手换人是否有救?》一文中谈到的,金融地产榨干了中国经济,第一、金融经济的畸形膨胀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第二、金融业利润占中国经济利润的80%,挤压了实体经济利润,让实体经济无利可图。2015年的11万亿新增贷款,主要流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基础设施、房地产行业。

刘煜辉在《跨越时空的思考:反思金融杠杆之殇》一文中很直白地指出:在中国,高负债部门主要是国有企业和类政府经济组织。为了挽救经济杠杆,延滞风险的爆发,过去几年,中国政府主要从两个方向来处理:

一是让居民户加杠杆,目的是拯救濒临悬崖的地方财政,因为房地产是中国地方政府的融资机制的特殊安排(生命线)。驱动储蓄承接地产商的债务,然后转化为房地产投资,最终才能变成地方政府的各种收入;

二是释放大量长期信用维持地产和平台的债务链,比方说债务置换(用长期、低息的负债大量去置换短期、高息的负债)、不允许银行从僵尸产业中抽贷、包括债转股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让经济系统的癌细胞向金融系统转移。

房地产这把火还能玩多久?——分析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不能只依靠金融地产的专业知识,因为那是一个权力之手不停介入并操纵的市场;也不能相信中共掌门人令出必行,比如习近平最近在G20峰会的讲话中称:“单纯依靠财政刺激政策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增长不可持续”,道理上非常正确,但如果听者居然相信中国政府能够管住自己那只权力之手,痛改前非,放弃财政刺激、超发货币等“发展经济”的老套路,那是你too young, too simple。

中国的房价之高、过剩房地产(鬼城)之多,全世界独此一家,而这种房地产市场之所以能够撑下去,在于中国国有银行持续不断为购房者提供炒房基金。所有人都明白,中国房地产与金融系统是中国经济危机的爆发点,危机迟早会降临,不能确定的只是危机爆发的时间。开发商、银行、炒房客、卖地的地方政府都在做房市,最后是限购令与房价疯涨并存不悖。今年7月,深圳、南京、上海新房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1.4%、35%和33.1%。7月国内人民币贷款增量达4636亿元,其中标明居民房贷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量高达4773亿元,占信贷总额的比重已经超过100%。

专业分析者纷纷指出,中国房贷收入比增长非常快,2015年底的居民房贷收入比已高达0.46,超过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水平;房贷销售比达到了50%左右,接近美国次贷危机前的数据。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房价依然飞涨。

这是一场所有杠杆使用者与央行的一场对赌。炒房者都希望不要成为最后的接棒者,想赌一把运气。房地产开发商赌的是让自己不死在地方政府之前,比如任志强认为开发商不会先死,因为开发商现在还有13000亿现金,通常一万亿能维持一年,最多不开工;地方政府赌的是自己与中央政府父子同体,党爹央妈怎么也不能让“儿子”们死在前头,无人尽孝。

2015年,中国股市没有听从万能的党中央召唤,最后是政府与股民双输。在房市这场杠杆使用者与央行的对赌中,参与者想平安着陆已经很困难。

谢选骏指出:《美国之音》发出了亡国奴的哀嚎——它睡不着怪床,把房价上涨归咎于贷款!《美国之音》里的亡国奴哪里知道,这是由于共产党征服者可以随意规定地皮价格所导致的“房价上涨”!



【040、马列化与土著化都在“去中国化”】


《中国人的台北故宫 也要“台湾化”》(2018-07-16 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

新院长要让台北故宫“台湾化”。

台北故宫新任院长陈其南16日正式上任。他宣称重要任务之一是“故宫台湾化”,在岛内引发关注。

台北故宫新任院长陈其南,昨天下午举行媒体茶叙。

陈其南16日称,因为历史的转折与巧合,保存故宫文物变成“台湾人的责任”,故宫要像大英一样,“做古文明的继承者”,替后代、全世界保留“世界文明的资产”。“不管你认不认同中华文化,都能够欣赏故宫文物。”

至于怎么把故宫变成“台湾人的故宫”,陈其南称首先是把故宫“土著化”,通过博物馆“塑造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有没有可能让每个来故宫的人都以台湾为骄傲?”陈其南还称,“要让人即使主张台独,也可以重视中华文物”

台北故宫副院长李静慧举例称,以往看待翠玉白菜只会专注于它的玉及做工,顶多再讲一下这是清朝瑾妃的嫁妆,但现在陈其南希望“台湾化”,未来可以用社会情境的脉络把它跟嫁妆有关的文物一起展出,借此连结人们的情感。

“中央社”称,今年71岁的陈其南是美国耶鲁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其“本土”色彩及论述能力深受李登辉器重。陈其南本人16日谈到,担心对岸看到他的政治色彩,不愿意合作。

谈到是否与北京故宫合作,陈其南称,“只要他们不排斥,我们愿意继续合作”。他表示担心对岸看到他的政治色彩,“不愿意跟们合作”。他想藉此次茶叙告诉对岸“没有不爱中华文物”。

“联合新闻网”称,台北故宫近年来在与北京故宫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而陈其南的政治色彩浓厚,掌管“政治敏感度高”的台北故宫,未来恐怕争议不断。

谢选骏指出:“台湾化”是一种“去中国化”,“马列化”也是一种“去中国化”——马列化在前,台湾化在后,台湾化就是一种“土著化”。现在台独这样一来,海峡两岸就都先后完成了“去中国化”——第二期中国文明的中国,已在“现代南北朝”的分裂夹击下彻底灭亡了。这样也好,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创造中国”的绝大机会了——那就是创造第三期中国文明的第三中国!那就首先体现为一个基督教化的中国!



【041、慢性谋杀与急性谋杀】


《制止当局对郭飞雄的慢性谋杀》2017年8月3日报道说:

4月26日上午,郭飞雄的姐姐杨茂平到监狱探视郭飞雄,发现郭飞雄的身体状况相当差,呈现出大病重病在身的明显体征,便血,口腔出血,行走和坐立不稳;4月19日曾大出血。家属多次要求狱方为郭飞雄进行体检,但都遭到粗暴拒绝。在之前两个月,2月29日,杨茂平探视郭飞雄,当时郭飞雄的身体状况就已经很差了,瘦得体重只有过去的五分之三,吃不好睡不好,几次坐下去站不起来。再联系到此前郭飞雄被关押看守所时,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没有得到一次放风。象这样长时期的刻意的虐待,不可能仅仅是出自个别狱卒的恶毒,只可能是出自高层的授意。我们有理由认定,当局在对郭飞雄实行慢性谋杀。

郭飞雄无疑是当今中国人权民主运动的一面旗帜。自2005年4月以来,郭飞雄先后四次刑拘,两度入狱;十一年间,三年在维权第一线,八年在监牢中。2005年,郭飞雄投入了太石村村民维权运动。如果我们说太石村村民的维权运动是中国民间维权运动的里程碑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说郭飞雄的行动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树立了知识人与草根相结合,展开大规模集体抗争的范例。

2013年,郭飞雄参加了南周事件的街头声援,现场展示“新闻自由,宪政民主”为主打的政治标牌并发表正式的政治演讲,把原本是同情、声援南周人的个案性诉求上升为全面的公民政治诉求,使这场街头集会成为直接争取自由民主的标志性事件。在监狱中,郭飞雄虽饱受折磨,但英勇不屈,是真正的硬汉,令人钦敬。由于郭飞雄的行动能力、组织能力和道德勇气给人的印象太强烈,以至于不少人对他的思想和论说缺少足够的重视。这里,我特地向大家推荐在这次审判中郭飞雄的辩护词和上诉书。这两篇文字都是在看守所的恶劣环境下写成的,共计约七万字,不但把当局妄加的罪名驳得体无完肤,而且还深入透彻地阐明了维权运动的意义、宪政民主的理念以及他自己从事政治反对运动的深沉动机。在郭飞雄身陷囹圄,被剥夺行动能力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阅读他的思想,领会他的信念和理想,以及战略主张、策略主张,并从中吸取道义精神力量。

习近平上台以来,中国的人权状况进一步恶化。当局执行了一个名叫“拔旗行动”的计划,对各个领域里人权活动的领军人物一概打压。郭飞雄的遭遇就是例证。连日来,国内和海外都发起了紧急声援行动,国际人权组织也纷纷提出强烈抗议。在郭飞雄的案例中,当局妄加罪名,判刑监禁,这本身就已经非常恶劣了,而罔顾起码的人道,刻意虐待折磨,更是不可容忍。我们必须进一步动员起来,制止当局对郭飞雄实行慢性谋杀,要求当局立即对郭飞雄进行体检,保外就医。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谢选骏指出:我很担心,这样“进一步动员起来,制止当局对郭飞雄实行慢性谋杀,要求当局立即对郭飞雄进行体检,保外就医。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压力,会把慢性谋杀变成急性谋杀。按照刘晓波的事例来看,这种呼吁不仅无助于改善狱中人的处境,反而迫使监狱当局为了及早摆脱这种口头的国际压力,而尽量采取“一了百了”的方式,尽早结束谋杀过程。也许,如果那两位外国医生没有提出要把刘晓波带走,刘晓波的病情还不会如此迅速地趋于恶化,那样刘晓波也就可以多活些日子了。显然,如果刘晓波没有诺贝尔奖的光环,也就不会遭到海葬的命运。如果说,几个月以前人们还不知道刘晓波会是这样的遭遇,那么现在大家应该清楚了,郭飞雄随时可能遭到这样的待遇,因此为了郭飞熊的安全,还是停止这样无济于事而且可能适得其反的“口头捞人”的呼吁吧。



【042、美国与垃圾】


《在美国当垃圾工什么体验?时薪仅16美元受尽剥削》(2018-01-27 网易科学人)报道: 

虽然入夜后各种私营垃圾车在纽约街头无处不在,然而垃圾工人们的工作很少为常人所知。他们为了微薄的薪资而冒着巨大的危险工作。潜在的危险很容易被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掩盖,超速行驶的垃圾车,垃圾袋里飘出的异味都可能威胁到人的健康乃至生命。普通市民坐享干净光鲜的都市生活,不曾想到背后是底层人士的艰苦付出。 

垃圾回收是世界上最高危的工作之一。在美国纽约市夜晚的街道上,辛苦的工作同时也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斗。

去年11月某日将近凌晨5点钟的时候,一辆垃圾车在布朗克斯空荡荡的街道上闯红灯行驶。车上的两名工人工作进度迟后了,他们接到老板怒气冲冲的电话:“你们走到哪儿了?加快速度,别浪费这么长时间。”这辆垃圾车是Action Carting垃圾处理公司下属的133辆垃圾车其中的一辆,Action Carting是纽约城规模最大的垃圾处理公司之一,负责16,700处站点的垃圾搜集和回收。

纽约市区街道限速每小时25英里(约合40公里),这辆车以20英里的速度闯过又一个红灯。就在一周之前,附近发生了一辆垃圾车撞死行人的事故,肇事车辆是另一家垃圾处理公司的垃圾车。车辆拐到逆行道上,准备靠近下一个垃圾站点。工人争分夺秒尽可能低在黎明到来之前拾起更多垃圾,日出之后交通开始拥堵,不方便垃圾车工作。“你们应该在12小时之内走完整条线路,而不是14小时。”老板常这样提醒他们。

每天工作10-14小时,每周工作6天,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公司每月都会举行安全会议,那些在工作时间打盹的司机的视频被车内摄像头拍下来,在全体员工面前播放。“精疲力尽的人打瞌睡也要被公开展示,而个人对此无能为力。”一位Action公司员工说。由于担心被报复,所有接受采访的员工请求保持匿名。

“我知道公司历史上肯定发生过管理人员催促员工的情况,他们不应该这么做。一旦被发现有怂恿员工闯红灯或超速,该管理人员将被解职。但你必须在安全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这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难题。你总不能对员工说‘嘿,慢慢来就好,能干多少干多少’。”Action Cartin公司CEO罗恩·贝加米尼说。他表示遇到违反规定的情况,员工可以拨打匿名举报电话。至于员工队伍中广泛存在的劳累过度和驾驶疲劳等问题,贝加米尼回应这是困扰整个行业的难题。

在纽约垃圾处理界的世界中,Action公司被认为是业界代表。Action向普通垃圾装载工提供16美元的时薪,司机起薪略高,为23美元,这一工资待遇远高于其他同类公司。Action雇员有自己的工会。与普通垃圾处理公司不同的是,Action公司还提供反光工作服并定期举行安全会议。不过尽管如此,自2008年以来,该公司的垃圾车导致多起事故,造成5名行人死亡。

在纽约市,2017年私营环卫车共造成7人死亡。相比之下,2014年以来市政环卫车却没有造成任何死亡事故。其中原因不免让人好奇。

垃圾回收是美国致死率第五高的工作——比担任警察或消防员的危险系数还要高。排在第一位的最危险工作是伐木工,其次是渔民、飞行员和屋顶工。垃圾回收工作包括驾驶垃圾车搜集城市垃圾,运到转运站和回收中心进行处理,以及最终填埋到地下。在整条工作线上,平均每周有一名环卫工人死亡。2016年全美环卫工人死亡案例中有82%发生在私营企业。

纽约市的垃圾清理在白天和黑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景象。白天,市政环卫部门的7200名身穿工作服的清洁工像邮递员一样挨家挨户接受住宅垃圾。这些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平日加班和清雪工作薪水是平常时薪的1.5倍,周末加班还有双倍工资。环卫部基本工资的中位数为6.9万美元,外加医疗保险、养老金,一年四周带薪休假和无限期的病假。环卫部的工人大部分是全职且加入了公会,其中55%为白人,绝大部分(91%)为男性。

但是,黄昏降临之后街道上换成另一幅景象。来自250多家私营环卫公司的垃圾车穿过街道,从大小商铺和办公大楼掏走垃圾进行回收。这些夜间清洁工负责清理的垃圾占到全部城市垃圾的一半以上。

由于每个企业都可以自主选择垃圾清理商,所以同一个晚上可能有几十辆垃圾车经过同一个街道。ProPublica与国家研究所经过调查发现,以洛克菲勒中心附近的一个街区为例,27家垃圾处理公司服务87家大大小小的商铺。美国有许多城市的垃圾处理工作都实行这种公私合作:政府处理居民住宅垃圾,商业垃圾则归私营企业。但考虑到纽约的商业发达程度,这里的私营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十分巨大。

许多垃圾处理公司以极低的薪水——比如每趟工80美元——招人,不提供医保,也没有加班费或退休金。根据纽约市市长比尔·白思豪(Bill de Blasio)在2016年发表的一份报告,行业中雇佣临时工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些垃圾工每年收入不到3.5万美元,其中超过60%是少数族裔,拉丁裔占一半以上,黑人约占1/3。许多工人没有参加工会,司机多数是全职,而辅工通常是临时工,工作时间不稳定,有些是偶尔打零工养家糊口。2016年5月,纽约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通过研究发现,私营垃圾处理行业拖欠工资的现象十分猖獗。

Five Star Carting是纽约第三大垃圾处理公司,为1.04万客户提供服务,该公司就曾因拖欠工资多次被纽约州劳工部点名批评。2015年,两名Five Star雇员因向市议会作证揭露低薪待遇和工作条件差而遭到解雇。后来工会人士和市医院到Five Star总部门口抗议,两人才恢复了工作。Five Star公司拒绝了就此事接受采访的请求。

虽然入夜后各种私营垃圾车在纽约街头无处不在,然而垃圾工人们的工作很少为常人所知。他们为了微薄的薪资而冒着巨大的危险工作。潜在的危险很容易被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掩盖,超速行驶的垃圾车,垃圾袋里飘出的异味都可能威胁到人的健康乃至生命。普通市民坐享干净光鲜的都市生活,不曾想到背后是底层人士的艰苦付出。

2016年7月的一个炎热的周四夜里,记者琪拉·费德曼(Kiera Feldman)第一次对#1 Waste and Recycler公司的一辆垃圾车进行跟踪调查。经过多次不依不饶的请求之后,一位垃圾车司机终于同意让记者随他体验一趟夜班工作。司机这么做是冒风险的,他可能因此遭到解雇。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愿意带领记者看一看他所工作的世界。一晚上的体验成为此后一系列复杂调查的起点,费德曼在接下来的十八个月里采访多位司机、辅公、监管人员、业主和行业专家,梳理了成千上万页的民事和刑事记录,审查数百份公开请求的文件,并着手建立了一个联邦卡车年审记录的数据库。

当时纽约正经历14年来的最漫长难耐的热浪袭击。垃圾车司机阿莱克斯·卡班(Alex Caban)从位于布鲁克林皇冠高地的公寓出发,他利索地穿上黑色T恤,黑色长裤和黑色皮革工作靴。一些垃圾中的脏水会把浅色服装弄得很脏,作为一名三年资历的垃圾清洁工,卡班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太过不堪。

卡班开面包车去公司的停车场,路上吃些香蕉干作为食物。公司的垃圾车停在布鲁克林太平洋街的一个工业区,除了垃圾车之外,那片铁丝网围起的空地上还停着各种货车、公共汽车。卡班之所以喜欢开自己的车去上班,是因为一夜的工作之后,他难免会沾上一身垃圾味,坐地铁会让别的乘客退避三舍。“人家还以为你是流浪汉呢。”卡班皱眉说道。今年45岁的卡班有着波多黎各人特有的活力,思维敏锐且健谈。金丝眼镜和光头——在工作时则穿上纽扣领衬衫和宽檐帽——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10岁。

卡班到达停车场后,他的辅工助手比拉(Bilal)已经在那里等候。比拉今年18岁,是一名也门移民(他要求半匿名,故本文中隐去他的姓)。卡班负责开车,比拉则负责将垃圾装入车厢。两人驾驶的这辆绿色垃圾车相当陈旧,尾灯有几处损坏,司机旁边的车门已损坏,斜挂在旁边。

同每个垃圾车驾驶员一样,卡班被载具各种各样的故障弄的苦不堪言。在卡班担任垃圾车司机最初的5周时间里,断断续续遇到了各种恼人的故障。某天晚上变速箱出了问题,几天后散热器和压实机出了毛病。这辆10轮垃圾车自重约20吨——装满垃圾后整重超过40吨,卡班打趣称,每次干完活能顺利开回停车场都是一次小小的胜利。

工作时间从下午6点开始,次日早晨8点结束。卡班从坏掉的车门一侧进入驾驶室,比拉也上了载具。发动机轰鸣,车身开始震颤,排气管喷出一股黑烟,卡班将垃圾车驶入克拉森大道,坏掉的车门在夜风中摇摇晃晃。

急着赶工增加了这项工作的危险性。一辆车每晚要清理数百个垃圾堆,有时甚至超过1000个,行驶下来的路程能超过130公里。记者所接触的司机抱怨,任务路线太长,根本无法在交通部规定的11小时内完成。美国法律规定,卡车司机连续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11小时,两次工作之间必须休息10个小时。但是,为了完成任务数,许多司机选择超时驾驶,在两班工作之间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2016年8月,已经连续两班倒——工作时间加起来超过23小时——的Queens County Carting运输公司司机威廉·邦德(William Bonds)因疲劳无法在两天后再度上工而被解雇。其实在第一班工作时,邦德已经出现了打瞌睡的现象。他担心自己会因疲劳驾驶而造成人命事故。他的雇主在听证会上承认邦德每周工作时间通常在60到80小时。公司调度员称若遇到夜班司机人手不足的情况,他们会让白班司机连续上工。

一位行政法官认为自觉精疲力尽,无法继续开车的邦德有充分理由拒绝加班。雇主公司因职工待遇被起诉,邦德是案件的原告之一。

另外,私营环卫企业垃圾车车况堪忧也是影响职工安全的另一个因素。纽约市政府和联邦汽车运输安全管理局在一次调查中发现,纽约市最大的50家私营环卫公司下属的垃圾车有53%存在安全隐患。其中14家公司在之前两年间从未接受过检查。全美范围内,亦有21%的商业卡车达不到上路标准。

整个行业似乎对这些安全问题并不伤心。十月份,环卫公司老板、说客和市政官员联合举办安全研讨会。在发言中,行业公司更多地将事故责任推卸给路人,而非主动承担责任。“我们一直在谈行业该如何做,难道就不该教导那些骑自行车的人,他们也应该遵守同样的交通规则。”Action Carting公司安全经理比尔·法列塔(Bill Falletta)说,Action Carting的一辆卡车在7月22日撞死了一名骑自行车的27岁路人。之后,一位市政官员解释称——尽管这听上去可能有反直觉——狭窄的街道理应更安全,因为它限制了交通流量。行业说客戴维·白德曼(David Biderman)举手反对,反问是否狭窄的自行车道能限制骑车人的速度。最后三方达成的共识似乎是,那些两轮交通工具才是真正的威胁。

市议会议员安东尼奥·雷诺索(Antonio Reynoso)在11月27日的听证会上表示:“我原期待看到更多改变,结果并未如愿。”

现实生活中,对速度和效率的考量总是优先于安全。在7月的那个夜晚,记者跟随卡班的卡车体验了一次垃圾清理工工作的艰辛。两人的任务路线上包括500个垃圾汇集点,从西兰花农场到高级市场,再从地铁到富尔顿熟食店。一路下来,装了各种垃圾的车厢冒出温热难闻的垃圾味道。

司机和辅工配合得当是高效完成任务的基础。每到达一个垃圾站点,比拉从车尾踏板上跳下,争分夺秒地跑向垃圾堆,将垃圾袋从路边扔到街上。与此同时,卡班不断调整车尾朝向和位置,配合比拉将垃圾袋丢入车厢。

像比拉这样的熟工,知道如何配合以提高装车效率。如果一条街上有多个垃圾汇集点,他不会等待驾驶员,而是先行将每个停靠点的垃圾整理好。卡班自己开车前进,顺便将一些重量轻的垃圾袋装上车,然后绕圈回去两人一起将比较重的垃圾袋装车。

每位司机的助手并不固定,经常出现变更。一个好的助手能将15小时的工作在10小时完成。卡班对比拉的效率赞不绝口,称他是公司的最佳助手。“每次他都让我赞叹不已。”卡班说。比拉熟谙设置停靠点的艺术,他熟悉路线,知道何时何地小跑提高速度。

两人的工作程序像精心编排的戏剧,两人全神贯注,行动迅速高效,不肯懈怠一分一秒。在维罗纳街,比拉将一个垃圾袋从一辆吉普车上抛过,卡班在另一边接住垃圾袋,并将它扔到车厢里。就像一次完美的空中接力。类似的巧妙配合还有许多,卡班形容和比拉一起工作令人愉悦。

比拉有一张婴儿脸,嘴角常挂笑容。他自称18岁,但看上去要更年轻些。比拉身穿一条蓝白条纹的马球衫,他和卡班两人都没穿反光背心,他们称公司没有为他们提供任何安全装备。接受采访的工人也说这是业界普遍存在的做法。卡班和比拉的手套都是自己买的,那种指端带防滑垫的薄布工作手套,15美元1包3副,使用寿命只有一到两周。这种布手套并不能防止垃圾袋中偶有的玻璃等尖锐物,但工人宁愿冒着被扎伤的风险也不愿戴厚实的皮革手套。原因是厚手套防滑性不够,让他们的装车效率大打折扣。

自20世纪初以来,私营环卫企业已经成了纽约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一开始是私营环卫企业负责商业区,市政卫生部负责住宅区和其他一些商业场所。1957年,政府认为商业垃圾太麻烦遂甩手让人。市场格局突变,所有的企业需要付款请私营环卫公司来清理垃圾。见到有利可图,黑手党很快依照势力范围将整个城市的街道瓜分,并通过伪投标实内定的方式获得合同。

每辆垃圾车“拥有”特定的路线和站点,越界收垃圾会被认为是抢生意。两大黑手党家族吉诺维斯(Genovese)和甘比诺(Gambino)通过勒索、威胁和暴力手段推行这一财产权利制度,阻止外来企业进入这一市场。1993年,全美最大的垃圾处理公司之一勃朗宁·费里斯(BFI)谋求打入纽约市场,某日公司高管早晨醒来在自家门口发现一个血淋淋的狗头,狗嘴巴里衔着一张字条:“欢迎来到纽约。”

“暴徒掌控着商业卡车行业,这已是40年来公开的秘密。”律师丹尼尔·卡斯尔曼(Daniel Castleman)解释说。卡斯尔曼曾担任曼哈顿区检察长罗伯特·摩根索(Robert Morgenthau)办公室的调查主管,此外他还是美剧《黑道家族》的剧本顾问,甚至还在剧中客串了一位联邦检察官的角色。卡斯尔曼表示《黑道家族》的剧情虽为虚构,但另一方面也是现实社会的代表与缩影。“托尼·索普拉诺(剧中一位反派)掌控卡车行业可是有理据的。”

摩根索办公室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这个行业进行了一次卧底调查。一名纽约警局探员混入布鲁克林一家卡车公司扮演卧底,另有警员分别扮作建筑承包商和费里斯公司的员工。秘密录音证实了黑帮割据的存在,这些犯罪团伙通过暴力和威胁手段控制着垃圾回收的生意。1995年,首起案件被提上法庭,最终有72名被告被指控:卡车公司、公司老板、费品贸易协会及其领导,以及牵扯出的黑帮头头和打手。

1996年,纽约市通过了《地方法第42条》,并建立了商业诚信委员会(BIC),希望以此打击黑帮势力。废品处理行业抗议此次改革,但他们针对《地方法第42条》的起诉并未成功。

检察机关端掉了犯罪团伙。许多团队头头被关进监狱,他们的财产被冻结,并且被判终身不得再进入卡车货运行业。其他一些未被起诉的从业者也签字保证不再重操旧业,一部分人将他们的公司迁出纽约或者干脆卖掉。

但是,许多人在此耍了心眼,他们只是将公司转给妻子或儿子,变相继续待在这个行业。BIC的协议只是要求从业者必须有“良好的性格、诚实且正直”,并为对其亲属是否有历史污点作出限制。虽然人们会说父罪不及子,但相信这种说辞的善良人显然对纽约卡车行业缺乏了解。

以托斯卡诺家族为例。1975年,一家名为TNT Carting的公司是当时纽约城55家运输公司之一,在政府严打黑帮时期,TNT公司承认用暴力手段控制市场。TNT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托马斯·J·托斯卡诺及其弟弟尼古拉斯。其后托马斯创建了Mr. T Carting运输公司,几十年过去新公司已经成为纽约第五大运输公司。如今老托马斯仍然担任礼仪性角色,公司实际运营交由他的孙子托马斯·N·托斯卡诺管理。被禁止从事运输业的尼古拉斯·托斯卡诺也通过另建公司的方式从操旧业。

时代变迁,当年的许多黑势力背景的公司通过转型存活下来。面对人们对黑公司洗白的质疑,纽约废物管理协会发言人卢佩·托德-麦迪纳(Lupe Todd-Medina)表示:“20多年来,该市商业诚信委员会规范了行业运营,并且在深入的资格审查之后授予从业执照,这一系列举措恢复了行业的自由竞争,为客户提供高水平服务。”

话虽如此,但行业中潜藏的问题并未一扫而空。2012年BIC阻止Mr. T Carting公司雇佣一位有贩毒前科的工人,后者表示不满,并提起上诉,不过未能胜诉。托马斯·N·托斯卡诺指责BIC将那位可怜人推向失业和饥饿,但后来BIC的跟踪发现该员工被另一家卡车公司雇用。

2016年,为了解决纽约废品行业重重乱象,白思豪(Bill de Blasio)市长提出将城市划分成片区,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每个片区由一家公司单独负责。市政府预计,如此可以减少68%的垃圾车上路,同时也能减少64%的汽车尾气排放,在提高垃圾回收效率、保障工人安全的同时让城市街道更安全、更洁净。这也算是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经验,包括西雅图、圣何塞和洛杉矶在内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实行了垃圾分区回收,回收效率和工人工资都由此得到提高。

往届市政府也尝试过推行划区分治,但碍于行业阻力而未能最终实行。如今,虽然白思豪政府支持分区治理,但实行之前需要得到市议会立法通过,而行业诸公司肯定会在其中进行阻挠。2016年,卡车公司斥资29.8万美元发动游说攻势“NYRWM”,称划区分治过于武断和随意,不尊重客户的选择权,行业就业和企业成本都将受到负面影响。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白思豪政府似乎打算不顾行业反对执意推行改革。公共卫生部门已经聘请了专家顾问团为纽约市制定分区方案。确切的分区数量尚未确定——洛杉矶将整个城市划分为11个区,每个区域由一家公司负责——这意味着纽约市250家垃圾清理公司中的大多数将无生意可做,面临倒闭或被兼并的命运。2016年的一份研究显示,纽约前20家公司占据着80%的垃圾处理市场,剩下200多家争抢剩下的那部分少的可怜的一点份额。

在卡班看来,旧时代反而是垃圾处理的“黄金时代”。只要一个人踏实干,他就能赚到足够多的钱,购车买房,送自己孩子上大学。在纽约一家垃圾处理公司上夜班,基本上能享受到卫生部门白班工人的所有福利。那时候所有的垃圾处理公司都在同一个工会:Teamsters Local 813。每隔三年,工会都会在喜来登酒店租一个大厅开会,工人们有可以要求提高待遇、清雪加班费三倍支付、带薪休假以及退休金。

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那场大规模反黑起诉运动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大量非工会公司伺机涌入,集体谈判成了过去。“他们赶走了黑帮,但工人却受到更严酷的剥削。”工会组织者阿兰·亨利(Allan Henry)说。

新成立的私营公司不承认此前的工会,转而成立自己的独立工会,员工被锁定在低薪和低福利的岗位上。一个名为LIFE 890的工会就是一个例子,纽约多家大型垃圾处理公司都在这个工会,其中包括Boro-Wide Recycling、Liberty Ashes和Five Star Carting。

1988年,一位名叫约翰·N·蒙杰洛(John N. Mongello)的男子在妻子所购的一栋住宅中建立了这个工会并管理工会成员的医疗保险计划。2016年,蒙杰洛给自己开出19.9万美元的年薪,他的女儿杰西卡也获得10.3万美元。工会每年向蒙杰洛妻子名下的一家公司支付9万美元的场地租赁费用。此外,蒙杰洛全家——妻子、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均在工会担任职务。向劳工部提交的资料显示,仅经营费用就消耗了医疗保险基金的45%。蒙杰洛中饱私囊的行为并非首次。1987年,当时蒙杰洛还在另一个工会担任主席时,就因作伪证和妨碍劳工听证会而被联邦起诉。1985年,蒙杰洛认罪伏法,被判处360个月的缓刑和小额罚款。

与此同时,那些参与LIFE 890的公司的工人却表示他们对自己所在的工会所知甚少,也很少见到工会代表。就工会所起的作用而言,它也很难说称得上是为工人谋福利的组织。Liberty Ashes公司中的工人所签署的LIFE 890合约中规定的起薪仅比最低时薪标准略高了0.25元。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公司老板更愿意选择LIFE 890。去年,LIFE 890试图取代Teamsters成为Planet Waste公司的工会,该公司老板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倾向于选择LIFE 890,理由是旧工会Teamsters的养老金计划可能导致公司破产。随后公司员工投标加入了LIFE 890。

2014年,Five Star公司员工因不满薪资待遇对公司提起集体诉讼。令人意外的是,LIFE 890工会代表选择站在公司管理层一边,而不是像人们所理解的工会那样捍卫工人权利。“尼诺总是及时回复我的邮件,开诚布公探讨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案。”工会代表评价公司联合创始人时说道。2016年,公司在未承认负有责任的情况下同意支付赔偿金,61名员工共获得40万美元的补偿。那些参与LIFE 890工会的员工不在补偿范围之内,因为工会协议要求所有矛盾只能私下仲裁解决,不可闹到法院。

LIFE 890的名字再度出现在曼哈顿联邦法院受理的一起拖欠加班费的案件。被告的Liberty Ashes公司认为原告员工提起诉讼并不合法,因为合同中规定所有薪资争议只能通过仲裁程序解决。事实上,LIFE 890是在在提交证据前数周才在雇工合同中增加了相关规定,而Liberty Ashes公司律师坚持这些追加条款对前员工一样适用。面对这般公司和工会合谋压榨工人的伎俩,法官理查德·苏利文(Richard Sullivan)在2017年2月的听证会上表示质疑:“雇主通过工会剥夺前员工权利,在我看来,这至少是反直觉的。”

当ProPblica记者就LIFE 890的做法咨询前纽约州有组织犯罪工作组负责人罗纳德·戈德斯托克(Ronald Goldstock)时,对方在邮件回复中引用了一篇有关“劳工敲诈勒索”的法律评论,并表示这显然是利用工会权利谋取私利,属于检察官的职责范畴。

这些独立运作的工会拉低了整个行业的工资水平。1985年,一名辅工的起薪时每小时16美元。如今在#1 Waste公司,即便像卡班这样的资深司机也得不到这么高的工资。

太阳还没完全落山,卡班就已经疲惫不堪了。周日和周一和他搭配的辅工是个新手,完全不知道路线,两人每晚要干14.5个小时,直到8:30才能收工。每周六天高强度工作下,任何人都无法获得足够睡眠。卡班回到家倒头就睡,下午起床不一会儿又到了上工时间。每周六是他仅有的轮休时间,干完了一周的活,此时他已是精疲力尽浑身酸痛,完全不想出门。如此日复一日,在工作以外的时间,他很少有机会与人聊天。

卡班负责Marcy、DeKalb和Bedford三地之间的区域,每个工作日的晚上,卡班的垃圾车沿着一条迂回的路线贯穿其中。为了赶时间,一路上闯过的红灯连自己也数不清。

如果说卡班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地方,那就是他只负责搜集垃圾袋,不涉及大型垃圾箱。之前他在其他公司负责过搜集垃圾箱,回想这一工作的危险程度仍让他心有余悸。根据纽约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说法,起重机将沉重的垃圾箱“甩”入车厢是一个具有很大潜在隐患的操作,重量巨大的垃圾箱很容易滑向驾驶室一方,时有司机因此丧生的报道。

三年工作下来,卡班从头到脚伤痕累累。在左腿上有一道深深的疤痕,这是拜垃圾袋里的玻璃渣所赐。右腿膝盖下面也有玻璃渣留下的伤痕。在膝盖下面还有一道伤痕,那是已经工作到凌晨5点疲惫不堪的他试图跳上匆忙开走的垃圾车却不慎踩空时留下的。随后卡班还给记者看了他发际线后面大约4英寸的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伤痕:一个挂钩从垃圾箱上滑落,砸开了他的头骨。还有一次比较严重的受伤:由于配合不当,一名工友突然搬动垃圾箱,砸到了卡班的手,卡班就此失去了右手食指的一个指节。

此类“开颅断指”的工伤绝非个例,一位名叫希德尼·马松(Sidney Marthone)的海地移民为Five Star Carting公司工作,在清理一个破损的垃圾箱时左手中指被割断。“如果你提出安全投诉,你就别想干了。”他无奈地说。

像马松这样的伤残工人还有很多,记者调查到有三位Liberty Ashes公司的工人在同一辆垃圾车上失去了手指。员工们表示,公司内编号11的垃圾车上原本有一道用于固定垃圾箱的安全闩,但Liberty Ashes公司的垃圾箱的尺寸相对于垃圾车明显过大,安全闩无法起作用。于是公司干脆拿掉了安全闩,而不是花钱升级设备,却全然不顾这对员工人身安全埋下隐患。2010年至2016年间,同一辆车上发生了三次员工因工伤截断手指事件。

纽约尚没有直接负责废品回收工健康和安全的机构。这其中涉及的环节也相当复杂:市卫生局只负责监督废品本身,环保局负责废品转运站的管理,州交通局负责检查卡车,商业诚信委员会负责调查从业人员背景和颁发营业许可,防止出现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

最后只有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来管这件事,不过这个机构明显人手不足:67名职员要负责纽约州数百万工人。该机构2016年研究发现,废品处理公司“经常性地违反职业安全与卫生条例”的要求。依照规定,前文中Liberty Ashes公司移除安全闩的做法明显属于违规行为,但该公司却从未因此受到警告或处罚。

安全闩缺失的后果不只是工人断几根手指,还有可能造成人命。2014年,Flag Container Services公司的一位员工被滑落的垃圾箱砸死,事故原因正是因为他所驾驶的垃圾车没有装备安全闩。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对该公司罚款7000美元,这是相关法律允许的最高额度。

既然公司不作为,员工们只好使用各种自创的伎俩来防范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伤害。前Five Star公司工人罗德尼·迈尔斯(Rodney Miles)说:“你必须知道保持距离。”他指的是预估刹车距离。迈尔斯谈到自己的经验:若卡车以不超过25英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刹车距离估计在五个车身的长度。空载还好,一辆满载的车刹车需要更谨慎。曾经有两次,由于无法紧急刹车,迈尔斯驾驶的垃圾车撞上了路边的其他汽车。某天晚上,汽车的一个轮子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脱落。还有一次,汽车刹车和方向盘同时失灵,幸亏迈尔斯运气好,既没有撞到别人,自己也没受伤。联邦汽车运输安全管理局检查发现,Five Star公司旗下的卡车竟有69%不符合安全标准。

不论公司规模大小,纽约的垃圾车员工遇到过各种汽车不靠谱的事。Queens County Carting公司的司机Ernesto Waight称自己遇到了换挡杆莫名其妙自动倒档和轮胎脱落。Brooklyn Queens Expressway员工Wilson Perez有一次在工作途中发现汽车刹车失灵,上报情况后,公司负责人让他无论如何也要把车开回公司停车场。另一位工人Carl Orlando遇到过仪表盘着火和冬天制动管路冻结失灵的情况,他不得不撞上路边电线杆才将车停下来。

不过关于公司汽车的车况,公司老板们却有另一种能说法。Queens County老板驳斥那些指责其卡车不安全的说法,并补充道“不久前我们还对整个车队进行了换新。”他还表示公司不会让司机继续驾驶已被发现存在故障隐患的车辆。然而根据联邦汽车运输安全管理局的数据,在过往的16次检查中,该公司的卡车有12次安全不达标。

联邦运输部要求卡车运营商提供车辆的维修检查记录,但Orlando和Perez两位工人透露他们的老板Anthony LaPuma伪造这些记录。检修日志上写的全是“一切良好”,运输部也信以为真。

2007年,LaPuma因不正当竞争被告上法庭。他试图通过纵火、偷窃垃圾箱以及死亡威胁来兼并竞争对手。他在法庭上承认自己曾犯伪造商业记录的罪名,这在美国法律中是一项重罪。

晚上7:30,卡班驾驶垃圾车沿着富兰克林大道向南行,在一个十字路口倒车,收取面包店旁边的垃圾。车辆行驶中辅工比拉贴身站在卡车尾部,增加了被撞到和摔伤的可能性,全美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已记录多起此类事故。

垃圾车开到克拉森大道的普特南熟食店,卡班将垃圾袋装入车厢后会匆匆走入店内取一瓶水,用阿拉伯语和店主聊上几句。阿拉伯语是他当年在监狱中自学的一门外语。

入狱的经历让他无法找到更好的工作,他知道除了垃圾车司机之外,还有很多他能胜任的工作更轻松,报酬更高,但他无缘从事。比如,他无法作为私家车司机加盟Uber,他向纽约出租车和轿车委员会申请驾照也被拒绝。“所以你看,我是被迫在这种公司工作的。”他说。

对卡班这样有入狱经历的人而言,为私营垃圾处理公司打工是少数他们能从事的工作之一。卡班出狱后开始在布鲁克林地区一家名为Viking Sanitation的垃圾处理公司工作。没有培训,直接上车从辅工做起,这是整个行业一贯的入职方式。他从其他工友那里学习如何装车和操控绳索,经过两年的磨砺,他从车尾晋升到驾驶室,考过了卡车驾照,成为一名垃圾车司机,薪水也从每晚120美元涨到200美元。后来他转投到了#1 Waste公司开车,每周工作6天,通常每晚的驾驶时间超过10小时,一周能挣上1000美元。

卡班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到纽约市卫生局工作,不过这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奢望而已,他自知犯罪前科让这个梦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成为一名正式的卫生局垃圾搜集员,每天上居民区搜集垃圾是最令人垂涎的市政工作之一。2015年,超过6.8万人参加招聘考试,最终只有500人获得聘用。升职加薪再加上客观的加班费,一名熟练的卫生局工人一年能挣到9万美元以上。每周工作5天,每周双休,干得好还有机会向上升迁,这项工作为那些没有大学学历的美国人提供了一个过上舒适中产阶级生活的机会。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接触的垃圾工人们像羡慕彩票中奖者那样羡慕卫生局工人。当然市政卫生工作不是没有危险,但是卫生局的工人在正式上岗前会有数周的培训,安全条例也严格执行。近年来,迫于Teamsters工会的压力,卫生局的垃圾车取消了较危险的车尾辅工岗位。

白班和夜班最大的区别体现在步调上。市政府的垃圾工从来不会步履匆匆,而是像寻常一样“走”着办公。相比之下,私营垃圾处理企业的工人不仅工作时间更长,所处理的垃圾也更多。“我们疯狂工作流血流汗,那些卫生部的人却好似闲庭信步。我真希望也能像他们那样啊。”卡班曾经的工友安东尼·卡莫纳(Anthony Carmona)说。

虽然卡莫纳同样羡慕市政工人的工作待遇,但他自己的情况已经比普通垃圾工人好很多。他经熟人介绍得以进入纽约市第二大私营垃圾处理企业IESI公司。IESI是加入Teamsters工会的公司,新员工起薪每小时22.4美元。IESI工人的工作量依然繁重,但工人们有一笔可观的退休金可期待。基本工资加上加班费,一名辅工一年可挣到7万至8.5万美元,而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每年可以挣8万至11万美元。此外员工还享有医疗保险、带薪休假和病假。卡莫纳在平日辛苦上班,工作之余还有时间和金钱度过惬意的假期。

另一位工友的境遇与卡莫纳形成鲜明对比。海德的工作时间被公司削减,从原来的每周三天到后来的每周两天再到现在的每周一天,而且这一天具体是周几也不固定,让海德几乎不可能另谋工作。如今海德境况窘迫,几乎无力负担自己的公寓。

在这个行业中,每个人都渴望休息一下,但最终只有很少人能如愿以偿。“我可能会死在卡车上。”海德对未来一脸悲观。

在夜幕初降时,卡班尚且会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红灯停车,仔细观察左右道路后再前进。晚上9点,卡班在普拉斯基街的一家熟食店门口停车,这是昨天晚上老板新给他加的一个站点——通过短信通知。任务点一天比一天多,可薪水还是老样子。

卡班在经过加油站时停车加油,这是当晚工作4小时后的首次休息。卡班将眼镜推到额上,玩了一会手机游戏。与此同时比拉负责将62加仑的柴油注入车底油箱。油箱没有箱盖,卡班让比拉用一根皮筋和塑料袋将油箱口扎紧。

晚上10点左右,卡班驶向Hi-Tech废品回收站,这是纽约60个垃圾中转站之一。其余的中转站有一半位于黑人和拉丁裔居住的地区。Hi-Tech中转站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仓库,垃圾车将城中垃圾汇集到此地,然后由长途卡车运送到数百英里之外的垃圾填埋场和回收中心。

以Hi-Tech中转站为标志,卡班的夜间工作可分成上下两段,后半夜的工作主要是在曼哈顿一代搜集废弃纸板。纸板废品不能和普通废品混在一辆车上。有时,工作路线会正好颠倒:普通废品在曼哈顿区,而纸板在布鲁克林区。有些站点可能周三是纸板,周一和周四是普通垃圾,或者普通垃圾只在周二才有。一名司机需要记住其中复杂的转变。

一个人是如何记住所有的路线和变化而不弄混呢?“你会学会的,相信我。如果学不会,你就不会得到这么多生意。”卡班说。挑剔的客户会抱怨遗留在原地发臭的垃圾,或者一堆久未清理的纸板。

卡班在皮特街上的多家商铺面前停车装垃圾,他随身携带一把半公分的小刀以便切割过长的纸板方便打包装车。通常情况下纸板比普通垃圾更轻,不过有时也会有很重的纸板包,需要两个人才提得动。幸运的是今天晚上的纸板并不重,比拉一个人就够了,不需要劳他下车。

为了在晚上保持清醒,卡班有自己的一套应对策略:小困喝咖啡,咖啡不管用的时候喝红牛,实在困到不行了就喝一种名为“5-小时能量”的强效功能饮料。

随着夜色更深,街道变的瘆人的安静。这也是卡班随身携带刀具的另一层考虑。某天晚上,两人在曼哈顿一条荒凉的街道上停车,三个流氓跳出来抓住比拉就打,卡班持刀上前解救。

漫漫长夜。有时在路上偶遇其他垃圾车,双方会鸣笛示意。“我们知道彼此都在这个非人的环境中挣扎奋斗。”他说。

在夜晚结束时,闯了半夜红灯的卡班又切换到遵守交通规则的状态,此时的他已极度疲倦,趴在方向盘上都能睡着。

卡班赶在凌晨4:30之前将垃圾车开会停车场。卡班和比拉两个人因为提前收工而欣慰,他们在10个半小时内完成了整晚的工作,尽管两个人此时都精疲力尽。

回到家里,洗澡睡觉。准备第二天晚上再做同样的事情。

夏季到来,垃圾工人也迎来工作最繁重的季节。纽约人的消暑消费产生了更多的城市垃圾,一辆垃圾车在一个夏夜所搜集的垃圾可能比冬季多上5吨甚至10吨。

当记者尝试在夏末时节再度联系卡班时,他说自己说话的力气都没了,无法接受采访。最终,记者和卡班失去了联系。

去年秋天,记者得知卡班被关入监狱。渴望了解其中原委的记者来到纽约雷克岛监狱探望,卡班对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卡班的麻烦始于2016年8月,当时他得到一个机会,去另一家垃圾处理公司赚更多钱。“我真不该离开#1 Waste。”后来的事让卡班后悔做了这个决定。

新公司的两位同事总是用拉丁腔嘲讽他,终于在8月31日这一天,情绪失控的卡班拿随身携带的刀刺伤了其中一位嘲讽者。“我已不再是他们那样年轻力壮,我本不想打架。”卡班解释道。

卡班因此被捕,但随后被保释。之后他辗转在几家垃圾处理公司工作,他先是重新回到#1 Waste,某天晚上,他驾驶的那辆没有后视镜的车撞上了后面一位女士新买的大众汽车。他在老东家的日子也到头了。

时间来到次年春天,卡班在一家名叫Yankel的公司落脚。公司老板是个守时的犹太人,所有员工在周五日落之前准时收工。卡班得以享受此前难得的周末双休。他在这家公司驾驶一辆带拉臂的工程卡车,之前他都是人工抬垃圾箱,现在可以用机械臂装车。卡班在社交网络上贴出自己和新车的照片,“这车闻起来就像新的一样。”卡班兴奋地跟朋友讲。

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卡班再次出庭,承认犯有三级轻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他于2017年6月开始服刑。

卡班在监禁期间为一家面包店打工,每小时挣50美分。闲暇时间用来锻炼、睡觉祈祷以及阅读。卡班告诉记者,比拉,他从前的那位助手已经升职为一名垃圾车司机。

现年46岁的卡班想到自己的未来仍然充满忧虑。如果出狱后继续从事垃圾工的工作,每周六天累死累活地干活,哪有时间社交和约会呢?就算约会吃饭,卡班担心自己也肯定会在饭桌上昏睡过去。“不能再这么单身下去了。”这也是许多垃圾工人心中所想。他们担心自己到头来一事无成,只有糟糕的人际关系和破裂的婚姻。

卡班期待着重获自由那一天的到来。他想着自己或许会先干垃圾车司机的活挣一些钱,但他最终还是希望能通过A类驾照,成为一名真正的商业卡车司机。或许和朋友一起买下一块店面,独立做些生意。干了这么多年之后,他希望自己垃圾工的生涯赶紧结束。

谢选骏指出:上文用“纽约垃圾工”来代称“美国垃圾工”,大错特错矣。道理很简单,在许多方面,纽约最为移民为主的世纪都会,都是“非美国的”。据我所知,在美国的多数地方,垃圾工都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因为他们并不像纽约客那样唯利是图——经常找些借口刁难居民。



【043、民主与专制之间】


《2.7亿印度尼西亚人如何对抗假讯息——给台湾的一门课》(刘致昕/李雪莉 2019年5月03日 RFA)报道:

前网军、23岁的拉赫曼(Rahmen,化名),描述选举期间网络作战的细节

跨国信息战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第一条捷运在3月底开通。对于1.5公里路程要塞车半小时的城市来说,这是人们开口必谈的大事。即便基础建设让人民对总统佐科威(Joko Widodo)有7成以上的执政满意度,但此次总统大选他的得票率仅拿到5成5。

对佐科威来说,地面基础建设的成功并没让他轻骑过关,因为网络上的战役烽火连天。印度尼西亚传播及信息科技部(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OMINFO)是这场战役的监管者,也是最近身的观察者。

“完全就是个战场!” KOMINF职员波尼塔(Bonita),打开Facebook、Twitter、WhatsApp、Instagram、YouTube,向我们细数,“(敌对政治阵营)两边的人就在上面对骂,每一天都有新的丑闻、新的谣言,然后每天人们就跟着新的话题吵架。”

过去9年,印度尼西亚网络用户从200万飙升至1.43亿人,2020年前,会再新增5,000万个网络用户。2015年,佐科威大力推动全国4G普及化,加上低价手机出笼,将整个国家一半以上的人口推上社交网站。对Facebook、WhatsApp来说,印度尼西亚都是全球前5大市场。

印度尼西亚4G发展至今4年,催生各种网络经济和创新服务。Grab、Go-Jek(在东南亚地区提供租车、共乘服务的手机App,提供与Uber类似的服务)满街都是。麦肯锡顾问公司报告指出,2017至2022年间,印度尼西亚电子商务产业规模将成长8倍,达550亿美元(约新台币1.6兆元)。

但网络发展的阴暗反面,则是每天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

《报导者》记者抵达雅加达的那周,一座广场上的半裸雕像,被极端伊斯兰团体包上布巾。即便伊斯兰人口占印度尼西亚8成6,这样的人口多数依然没能让他们感到安全。另一位总统候选人,佐科威的敌手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认为,民主体制不适合印度尼西亚,多元文化不符合伊斯兰教义。于是“把印度尼西亚还给穆斯林”的吶喊,在Facebook、WhatsApp一直传。

根据KOMINFO统计,2018年8月,印度尼西亚社交平台被举报并澄清的谣言有25则,但到2019年3月,这个数字超过400则。

由印度尼西亚政府成立的「假新闻小姐」(Miss Lambe Hoaks)录像现场

“印度尼西亚的网络普及得太快,但对于信息的教育跟不上,”创新治理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里纳尔迪(Mohammad Rinaldi)忧心地说,“2014年开始,社交网站就成为煽动人们情绪、影响人们认知的工具。人们从来没问过,上面的言论是真的民意,还是网军的互相对话?”

答案,23岁的拉赫曼(Rahmen,化名)知道。

网军告白:一切都是写好的脚本

现职为银行网络营销专员的拉赫曼,过去一年半的时间,是带领10~15人网军的小队长。每一天,他们必须产制各种内容,从部落格文章、社交网站照片、文字贴文、影片等;每个组员手下都有100个以上的账号,帮助制造声量。他们也监控社交网站,写舆情报告,再依照客户的目标,拟定脚本,进攻、带风向。

选举时期,下单的多半是候选人和政党,网军甚至必须赶紧从朋友圈拉来人手。“像我们10个人的小队,一个月(雇用成本)大概要1亿印度尼西亚盾(约新台币22万元),”拉赫曼回忆,在2017年的选举中,各阵营网军规模,是用一栋、一栋建筑来算,24小时不停班。

拉赫曼强调,他们不做假新闻。离职前,他升任为“核稿人”,负责把关每一则贴文,确保没有不实信息。他们从可信赖的媒体抄材料,然后改写部分内容,成为产出。他说:“假的东西,会落下把柄,造成客户的麻烦,是大忌。”

但网络上这么多不实信息,如果不是网军制造,究竟是哪来的?

“网军(buzzers)分成两种,一种是像我们一样,受雇的,一种是志愿性质的,”他解释,志工不在乎真假,“重点是享受自由,他们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这是社群媒体带给他们(说话不必负责)的假象,很可怕!”

政治受雇者与志工两股力量,在“客户”直接下单与间接鼓动下,在网络上合流,将声量推到最大。“民众以为那是网络上面的讨论,其实那就是我们在跟彼此说话,”拉赫曼说。

拉赫曼和多数受访的网军们说,他们从对话的时间、选定的主题、讨论的方式是搭腔或是争吵,都是写好的脚本。

雇用网军的,还不只是政治人物、政党、政治公关,只要你有具体目的,任何人都能上门下单谈生意,如杀人犯与警察。

2016年,一名女嫌犯涉嫌在咖啡中加入氰化物,毒杀好友;司法审判过程中,嫌犯聘用了拉赫曼所属公司的竞争对手,在社交网站上指称警方诬陷、法院误判。警方也不遑多让,高层找上拉赫曼的老板,要求反击,几个网军小队以接力赛的方式,最终,女嫌被判有罪,刑期长达20年。

铺天盖地的恶意讯息,造就最火爆选举

这种铺天盖地、谁都想操作风向的渴望,让网军成为茁壮的产业,快速侵蚀这个年轻的民主国家。

从2017年至今,印度尼西亚连3年举办各级选举,2019年,现任总统佐科威与普拉博沃第二次对决。

2014年的总统大选,佐科威创下纪录,素人背景出身的他,打败由保守势力、军方支持的普拉博沃;第二次总统大选的对决,普拉博沃持续指称佐科威为亲中、共产党、反穆斯林,不新鲜的谣言,却能多次发功。因为,他们击中了印度尼西亚人心中的恐惧与不平。

而说佐科威是共产党,更是瞄准了印度尼西亚社会中的禁忌。

1965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起政变失败,遭到苏哈托(Suharto)血洗式的清洗,苏哈托并发起对全国洗脑式的灌输反共思想,将其视为威胁印度尼西亚生存的敌人。从此,共产党成为禁忌话题。这个谣言逼得佐科威出面澄清,共产党被解散的那年,他才3岁。

今年,面对政治现实,被视为改革派的佐科威,选择了75岁的伊斯兰领袖作为副手,并大力打击网络谣言。

谣言有那些?例如,有支持在野阵营的女性在Facebook贴出脸部肿胀照片,声称被执政党(注:印度尼西亚斗争民主党(Partai Demokrasi Indonesia Perjuangan))支持者痛殴,在野阵营开记者会大力挞伐,却被网友戳破是整形手术后的照片。也有谣言说对中资友善的执政党,要移进1万名中国劳工,抢走工作机会。

另一则谣言甚至让印度尼西亚选举委员会半夜召开记者会。讯息指出,一艘货柜船载来700万张来自中国的选票,上头已注记盖选现任总统佐科威。睡眼惺忪的记者被要求跟着选委会亲访码头,证明没有700万张选票的存在。

网络谣言同样没放过在野阵营。对吸引年轻人、商人背景的年轻副总统候选人桑迪阿加·乌诺(Sandiaga Uno),一则谣言说他批评印度尼西亚运动员身体差、赢不了亚运,还有谣言声称外表帅气的他有多位女性伴侣。

两方交火之下,造就印度尼西亚史上最火爆的选举。最后,佐科威惊险地在4月17日以55%的得票率胜选。

平台被政府压着,开始进入管理

Twitter与数位鉴识研究室(Digital Forensic Research Lab, DFRLab)近期共同发布报告,他们发现在印度尼西亚总统大选前一个月,以#JokowiLagi(佐科威连任)发起的贴文中,有四分之一都来自自动化操作,在短时间内大量发布相同讯息,“一切发生在几分钟内——这不是由一个人透过不同应用程序操作,就是由一个紧密的网络协力而成的。”显示佐科威阵营也在操作网军。

而Facebook也在选前5天,移除了234个粉丝专页、账号、社团,原因是有大量攻击佐科威并推崇竞争对手的讯息。这些言论鼓吹仇恨、极端化的政治讯息。

DFRLab报告指出,“由印度尼西亚国内发起的这些活动和幕后操作者,试图误导受众,掩饰他们真实身分以及真实目的。他们用假的账号,常态性地张贴地方、政治新闻,包括即将到来的选举,和‘所谓的’选举丑闻、‘所谓的’政治人物失言等。”

这些粉丝专页扣掉可能彼此重复的追踪者,大约只剩17,000人追踪,但他们能够控制的社团超过100个,「他们传播谣言、用讯息分裂社会的潜力,仍然相当地大,」DFRLab如此作结。

印度尼西亚政府与民间怎么打击假新闻?

假新闻让印度尼西亚社会冲突越演越烈,遇上选举更是几乎把国家分为两半。两年前开始,印度尼西亚推出长、中、短期三大策略方针,正式对不实信息宣战。

KOMINFO是打击假新闻最关键的部门,他们的核心工作有两块:一是核实网络上的谣言,二是向大众传播,破解假新闻。

舞台剧的肢体语言配上儿童剧的声音表情,“嘿!嘿!嘿!欢迎来到假新闻小姐的节目,今天,又有什么谣言呢?”“假新闻小姐”(Miss Lambe Hoaks)针对当周5条网络谣言,每周2次、各5分钟,一一破解。

“来,我们还要再拍一个给TikTok(抖音)的影片。”10平米的摄影棚,挤进10个工作人员,摄影师、后制、演员到提供脚本的幕僚,他们,都是KOMINFO的公务员。他们试图用民众可接受的娱乐方式,利用最亲民普及的平台,消毒假新闻。

而作战的最核心,则是一座连在地媒体都没进去过的战情室(War Room),这里有上百人,24小时轮班方式核实网络可疑的讯息。

20个人以U字型整齐排列,对着的是一整个墙面高的大屏幕,显示最新的不实讯息。战情室的打造从2017年开始,试图以人工智能方式,找出可能的不实讯息。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测试,由程序机器人与人类合组的部队,才终于登上战场。

每天,由机器人按照建立的关键词与过去累积的谣言数据库,从网上的公开信息爬出可能的不实讯息,加上民众从Twitter、WhatsApp举报的可疑谣言,有时一天多达一千条的可疑讯息列表。

KOMINFO发言人社笃(Ferdinandus Setu)说,百人团队里头包括史学家、护理师、宗教学者等,按专长,他们负责处理各领域的谣言,并提供事实和可信的信息来源,作为对照。一旦发现谣言,再透过与9大网络平台建立的协议,以热线通报平台业者。理想状况是,平台收到注记为假的讯息列表后,调降该讯息的触及率、标示为可疑信息,或是直接通报张贴人、甚至下架。

但,即使是享有Facebook第4大市场、Twitter第9大市场地位的印度尼西亚,理想与现实,还是有差距。

第一,事实无人闻问。战情室每周公布核实报告,但看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是假新闻小姐“诞生”的原因。靠着“每日谣言”专栏,以及每周产制两支5分钟影片,经营YouTube、Instagram、TikTok,出现在KOMINFO的Twitter和Facebook粉丝专页,希望能抓到读者眼光。

第二,战情室运作的机制其实引发更多人的不安。所谓人工智能是如何运作?哪些关键词需要监控?爬出来的不实信息,有没有以保护执政团队为优先?机制的透明度不足,所谓打假的工具,一转身,可能就成了政府审查言论自由的工具。加上KOMINFO的前身,正是印度尼西亚30年独裁统治中管控信息的单位,这些,都让即使是提供了核实数据对照的打假报告,也被贴上问号。

因为核实效果有限,印度尼西亚政府为求短期效果,与警方合作。透过刑法、信息传播法中既有法条的延伸,以保护宗教、管控色情内容、毁谤等名义,警察带头,大举对散播信息者进攻。尤其在2017年,反钟万学的大型抗议之后,警方接连对拥有30万的穆斯林网军(Muslim Cyber Army)、结合黑客与机器人程序的大型网军集团Saracen开罚,但同时,各地也传出人权分子、异议人士、LGBT民众,因为网络上言论,而接连入狱,或是网络被封锁。

媒体法律救助中心执行长瓦优丁(Ade Wahyudin)批评,对于网络不实信息,印度尼西亚需要打造一部新的法律,用既有法律延伸,定义的不清楚、诠释的模糊,将成为特定人士互相攻讦的工具。立新法的过程必须由公民团体、平台业者参与,且全程透明。

公民团体站出来:从网红学校、亲子教育培养网民

对长期研究网军产业的里纳尔迪来说,“政府能做的、最该做的,不是自己下场,而是打造一个生态系。”

他的话,印度尼西亚政府是听进去了。在假新闻小姐、百人核实、AI抓谣言、修法判刑之外,更重要的是,是长期解方:建立生态系。

我们走进“网红学校”,看见这个年轻的民主国家,试图响应社群时代挑战的决心。他们正在培养“网民(Netizen)”。

这是一场已经走过52座城市、全国参与人数达13万的民间启蒙运动。台上,领头的是网红。星期六的上午,现场上百名大学生,一边吃着现场发的餐盒,一边被几个网红们逗得哈哈大笑。“即使我们只有20个追踪者,我们还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当一个意见领袖(influencer)啊!”台上网红分析完自己如何抓住眼球后,回答大学生的疑问。

这场由民间发起,结合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与教育部门的运动,取名为SiberKreasi,是印度尼西亚文「网络」与「创造」二字的结合。2017年发起时,由25个民间组织合作,如今,已有97个跨部门单位,出钱、人、力,要在各地重建“网络”。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很懂得使用网络了,但当你看他们的行为的时候,你只想摇头。”东尼(Donny B.U.)是KOMINFO的特别顾问,公民团体出身的他带领这场启蒙运动,如今被政府特聘为顾问。在这场运动里,有网红学校、亲子数字教养、教师教学手册、传统产业数字化等学程,供各地民众选择。

以数字教养为例,讲师从网络使用对小孩子大脑的伤害谈起,而后先检视父母的网络使用行为,然后针对亲子、夫妻间,对于数字装置的使用时间、习惯、生活公约等,一一盘点,确保数字装置不在家庭生活里造成冲突或是隔阂,而后,再谈数字上瘾、社交网站滥用,以及假新闻等议题。

另一例是网络冲突的处理,由Search For Common Ground组织担任讲师。他们把真实世界的冲突与社交网站上的对话做对比。“要接受冲突,冲突一定存在,但不一定伴随着暴力。”Search For Common Ground计划专员普特莉(Hertiana Putri)解释,网络上的言论,常常因为匿名性或是无真实的人际关系,出现偏激的火爆争执,甚至连好朋友,也因为社交网站上的对话无效,从此不互相往来。

Search For Common Ground带领着百位学生,重头检视自己在社交网站上怎么跟网友对话,把交互方式分成竞争、回避、妥协、合作、顺应五种,提醒他们从对话结果回推,再决定在网络上要怎么留言、互动。“网络最棒的一件事,是你还可以想一下,不是吗?”普特莉笑问。

SiberKreasi像是一场大型补课一般,在网络普及之后,才走访各地提醒人们网络怎么用。他们连地震灾区都去了,“是在地要求我们去的,最脆弱的地方,最容易受谣言影响,”东尼回忆。但站在第一线的他们,也必须响应人们对假新闻的政治臆测,领有政府补助、网络企业赞助的他们,总是在活动的一开始强调,“我们不是要告诉你要投谁,而是不管你的投票和各种决定是什么,请确保你不是受谣言影响的。这是为了保护你自己的权益。”

面对满天飞的谣言战,东尼坦承,教育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见到成效,“人们常常挑战我们说,办这些活动有什么用,人们还不是照看(谣言)?”

“这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这是给人们声音,建立伙伴关系,然后影响政策制定者,”他肯定地说。透过SiberKreasi,平台业者、政府、民间组织、教育部门,终于坐下来对话了,且他们对彼此的资源、业务、立场,也透过轻松的活动,有真正的交换跟理解。所谓的“生态系”,正在长成。

这场运动的结果明显可见。今年3月通过修法,数位素养重回国小、国中、高中课纲;SiberKreasi的课程内容即将出版成书,累积了多方教学资源、各地需求的SiberKreasi,也成为印度尼西亚2.7亿人的数字教养教育舵手,由他们打造的教材,今年下半年走进校园。

对东尼来说,SiberKreasi最大的贡献,是突显民间团体在网络治理讨论里的重要性。

其实,SiberKreasi的开始,来自一群对政府失望的老师。2013年,政府从课纲中砍掉了信息教养的课程,理由是不需要再教民众如何使用计算机、网络。「政府以为数字教育,只是技术上的教学,」东尼解释,于是老师们开始集结,成为压力团体,在各部门间游说,直到假新闻议题一把火烧到总统,政府才真正开始重视数字教育中的素养议题。

政策的形成,尤其是关于科技,民间总是走在政府之前,而当各种网络应用开始实际影响社会,政府就会遇上治理机制的急迫考验。这一点,东尼很有经验。

2002年,当印度尼西亚还只有一千万个网络用户时,东尼就已在街上号召群众,要重建网络。当时,网络方兴未艾,但网上色情、赌博,却抢走了印度尼西亚民众的眼光,政府不知道该怎么办,竟喊出封锁网络的口号,引起家长们的共鸣。东尼在路边摆摊到处演讲,呼吁人们看到网络发展带来的其他好处,并请政府重新思考政策。

17年之后,他的声音依然还在,头发已灰白的他,这一次与SiberKreasi的老师们连手,将政府拉回正轨。

这场来自印度尼西亚民间的运动,提醒包括台湾在内,全球饱受假新闻威胁的民主国家,因应社交媒体时代,数字素养与网民的培养有多重要。

各国纷纷立法,台湾要走哪条路?

对台湾来说,在打击假讯息的行动与层级上,已较其他国家晚一、两年。一来是小国市场难以约束跨国社群平台自律,二来,台湾政府直到去年底才有积极行动。如今,行政院政务委员罗秉成被推上火线。

「有人讲它是无烟硝的战争,一点都没有错。」谈起假新闻,行政院政务委员罗秉成这么说。

4月中旬,在《报导者》办公室里,我们专访了罗秉成。当社会仍以“假新闻”来思索这个新挑战时,罗秉成以“信息操纵”的层级形容这场战役,“因为讯息不一定涉及真假,但那些意图操控、运用假账号及提高声量的作法,其实影响更剧烈——它伤害的是我们的认知——(这场仗)我们没有失败的余地。”

“国安、恐攻、选举”三大领域的信息战,是影响各国最重要的三大领域。罗秉成说,台湾遭遇最严重的信息操纵就是“买台湾”,类似(购买后形成)代理人战争,像近期买粉专的事件,他说这以前已经观测到,知道有些用顾问公司的名义搜集很多账号或个资,或成立很多账号,或是人家把机器人送给他,他来操作,别人付钱、他收钱,很难查。

买了几个粉丝专页,如同戴上面具,像是四川变脸一样,面对不同使用者,换上不同的脸,坐拥几个山头的粉丝。最终,只要透过粉专、不实信息,一个社会里头的公民就像是幕后藏镜人的佣兵,要他们生气、要他们上街,甚至要他们投票,都有可能。经历过2018年选举与公投,台湾社会对于不实信息所造成的社会冲突,伤口都还在发热。面对10个月后的选举,有些人已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

能做些什么呢?

法律人出身的他,在研究各国法令后,希望行政院能在近日针对选举期间的不实谣言订出草案。他希望最想学习的对象是在去年订定出《反信息操纵法》(La loi contre la manipulation de l'information )的法国。

法国的《反信息操纵法》,其法律规定在选前3个月,候选人或政党、检察官、相关利害关系人,对可能影响选举的不实言论或谣言,可向法院申请一个紧急的禁令,这个禁令由法院在2天内裁定。为什把时间压缩在2天?因为整个假讯息散布的速度太快,所以法官48小时要处理出来。

他认为在假讯息战里,人们比较「有感」的伤害或危险,是即将到来的选举。2018年12月,台湾行政院通过的《公职人员选罢法》和《总统副总统选罢法》修正草案,增订关于境外资金禁止刊登选举广告,及要求选举广告实名化,包括在网络上,平台对于资金要合理查证等等。这些修法跟防假不一定全然有关,但与信息操纵有关系,因为禁止境外用广告信息的方式来影响国内的政治选举和公投。

罗秉成说,在网络不实言论这一块,希望内政部提出像法国《反信息操纵法》法规,由法院对网络假新闻发紧急禁制令。因为网络这一块有实时性的问题,需要一个特别的法。

但这个向法国《反信息操纵法》学习的立法方向,目前内政部正在提出草案,但罗秉成认为目前的草案条文有几个问题:它们把时间压缩在选前28天内,而且只限缩管理政治广告。但他希望是,第一,纳入广告型和非广告类型,第二,选举不可能只发生在28天发生,所以希望更扩大到选前3个月内都纳入规范。他坦承,要法官在48小时内辨明真假,难度高,但他也强调,这场仗,“我们没有失败的余地”,即便草案提出,引起社会各方的讨论也很值得。

虽然行政院之前的修法已引发外界一些质疑,认为政院是借机限制与打压言论自由。罗秉成正在审查中的之修法,若要更往前推进、积极管理,恐将引发更大争议与阻力。但这也是从印度尼西亚、法国、德国等民主国家遇到的两难,当政府积极而强力的介入时,都会引起言论审查与假讯息危害之间平衡的议论。

从印度尼西亚社会在网军的撕裂与民间连手对抗假讯息的过程中,其实证明了网络治理中,公民团体、平台、政府,必须平等合作且缺一不可,处理假新闻势必经历各种尝试与冲撞。在这场无烟硝战争的号角,台湾除了法律,需要更多科技与网民一起入阵,才有防御的可能。

谢选骏指出:印度尼西亚是个回教国家,目前处于民主与专制之间的灰色地带,其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开放的程度,都远远不及台湾——现在,此文竟然假借“如何对抗假讯息”的名义,要拿印度尼西亚来给台湾上一门课,还号称是自由亚洲,真是不可理喻也!民主社会需要的不是网络监控和网络内战,而是司法独立和落实法治!



【044、名校名牌与亡国奴性】


网文《研究:白人宁为鸡首 华人喜当凤尾》说:

密西根大学研究显示,华人倾向于选择就读名校,即使当该校中下等级学生都行,而白人则较愿意在普通大学当绩优生。

最新发表在"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期刊"(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的一份研究指出,由于成长文化的影响,使白人在选择就读学校与工作时,倾向于当"小池塘里的大青蛙",而白人比较喜爱跳入"大池塘中当小青蛙",而这种"白人宁为鸡首,华人喜当凤尾"的调查结果,或可诠释为何华人总是热中追求"名校"与"大企业"的现象。

这份由密西根大学社会心理系博士生吴恺荻担任主研究员的"青蛙、池塘与文化:入门选择变数"(Frogs, Ponds, and Culture: Variations in Entry Decisions)报告,调查了600多名白人与华人学生,在选择就读学校时,是会选"到十大名校去当中下排名前十的学校当中下程度的学生",还是"待在普通大学当绩优生";此外也询问受访者,找工作时,会选择去"全球前十大公司做个螺丝钉",还是在"一般企业成为出类拔萃的职员"。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到名校后学业表现可能会欠佳,但58%的华人,仍倾向选择就读排名前十的学校;而白人只有29%做相同选择。 在职场选择上,将近三成的华人(27%)倾向到全球十大公司任职,有同样意愿的白人仅14%。

研究者分析,由此可见美国学生喜欢在小池中当大鱼,而华人则更加愿意做大池中的小鱼。吴恺荻29日表示,根据调查,其实不论白人华人,都意识到做"鸡首"具有一定优势,但最后做决定时,往往会受到"是否符合文化期望"而影响。她也解释,这份研究并没有暗示中国人不想做"鸡首",只是亚洲文化比西方文化对个人选择的影响力更大。吴恺荻说,由于对"名牌"的追求,许多中国留学生无不卯足劲抢进美国顶尖大学,但依据1980年到2011年间全球100强公司总裁毕业大学分析,拥有常青藤大学学位的比例正逐渐减少。她提到,当然这并非要中国学生不应选择顶尖大学就读,而是最好先考虑自己挤入名校当"凤尾"后,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谢选骏指出:华人喜欢名牌,不是由于追求品质,而是因为喜欢攀比。从统计数字来看出来,是白人的两倍之多。喜欢攀比,造成从众心理和趋炎附势。

《服兵役换身份取消 美逾千名华人将被遣返》说(2017-06-29 09:41:05):

据记者当地时间28日了解,因Mavni计划(注:美国陆军的“紧缺人才征兵计划)于去年被取消,导致至少2000名已经签约的华人身份无着落,将面临被遣返。

Mavni项目起始于2008年小布什政府期间。该计划主旨是招募合法的非绿卡非公民在美外籍人士入伍,被招募者需具有军队需要的重要技能,比如某领域保健专家或某语言专家等。一旦被招募,将获得美国公民身份。

Mavni主要面对的是大学本科或更高学历的毕业生或某一领域特别优秀的在校学生。起初每年招募1000人,需在军队服役一年,至2014年每年扩招至5000人,而服役年限也变更为4年。

在2016年期间,奥巴马政府曾经提出DACA(Action for Childhood Arrivals)计划,即年轻的非法移民也可以被招募,引起反对。而MAVNI则于2016年9月被中止(closed indefinitely),不再招募新人。

至于已经签约的、处于过渡期的人,遭遇了大麻烦,陷入身份尴尬的境地。

“在这些处于尴尬境地的人中,大约有我们2000左右的华人,他们已经签约,有的还卖了房子带着家属迁徙到服役区域。而MAVNI政策的改变,使得这些人既失去了之前留美的合法签证,又难以继续服兵役以获得新身份,他们被‘卡’在这里,不知何去何从。他们向国防部了解情况,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很可能面临被遣返”,特朗普亚太顾问王湉说,“他们(面临麻烦的华人群体)联系到我,希望能协助维权,我只能帮助他们向总统请愿。”

在王湉准备提交的请愿书中,提到了这些人目前面临的困境,“奥巴马政府出台的新政策,使得已经签约的人获得身份的过程无限期延长”。按照之前的计划,他们服役前必须经过一个培训过程(Basic Combat Training,BCT)。这个过程完成后可以获得身份。

而新的政策在“通过”BCT之前,增加了不同部门介入审查等项目,使得看似简单的培训变成很可能最终无法完成的过程,而这些人将不能正常进入服兵役阶段,也难以获得身份。

谢选骏指出:华人喜欢追求名牌、炫耀、攀比、从众、投机、趋炎附势、见风转舵,常常造成不必要的拥挤,造成“哄抢”、“机会缺少”、“一位难求”的紧张局面。其实不是机会缺少,而是哄抬物价造成的,中国房价的疯涨,也是由于类似的心理背景。这种“一窝蜂”和“鸟兽散”的混合,也是中国朝秦暮楚、一再亡国的深层原因。



【045、挪威的绝望——“圆柱人生塔”与纳粹死亡营】


挪威相当阴冷,是凶残的北欧海盗的故乡,难怪挪威人的内心充满绝望。这一绝望的体现,就集中在维吉兰雕塑公园。

维格朗雕刻公园简称“雕刻公园”,位于奥斯陆城内,由挪威雕刻家古斯塔夫·维格朗在1906~1943年间的雕刻作品组成,占地80公顷,按几何图形设置,共有192座雕像和650个浮雕。这些雕塑作品绝大部分为裸体,有石雕,也有铜雕,个个栩栩如生。桥的栏杆上装饰着58座青铜雕像。奥斯陆也被称为“雕刻之城”,因为这不是一个适合活人居住的地方。

(一)

维吉兰雕塑公园(Vigelang Park)又被称为福洛格纳( Frogner Park),位于奥斯陆的西北部。公园占地近50公顷,并以挪威雕塑师古斯塔夫·维吉兰的名字命名,园内有192座裸体雕塑,所有的雕塑中共有650个人物雕像,雕像由铜、铁或花岗岩制成。

公园有 192 座雕塑,总计有 650个人物雕像。这些由铜、铁和花岗石制成的雕像,在公园内虽然雕像比比皆是,但是多而不乱,错落有致。园里有一条长达850 米的中轴线,正门、石桥、喷泉、圆台阶、生死柱都位于轴线上,主要雕像、浮雕分布其间。石桥两侧各有 29 座彼此对称的铜雕。喷泉四角,各有5 幅树丛雕,四壁为浮雕,中央是托盘群雕。圆台阶

周围是匀称的 36 座花岗岩石雕,中央高耸着生死柱。全部雕像,形成几幅美丽的几何图案,匀称和谐,浑然一体。公园里所有雕像的中心思想,集中突出一个主题——人的生与死。如喷泉四壁的浮雕,从婴儿出世开始,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反映人生的全过程。而四角的树丛雕,一角是天真活泼的儿童,一角是情思奔放的青年,一角是劳累艰苦的壮年,一角是垂暮临终的老年,组成人生的 4 幅画面。圆台阶的 36 座石雕,也是从婴儿出生开始的,游人依次环行,渐渐看到人生各个时期的形象:孩子们在捉迷藏,少年们在扭打玩耍,情人在窃窃私语,老人们熬度暮年,环绕一周,到第 36 座死亡球塔为止。石桥两边的护栏上,安放着反映日常生活的 58 座青铜雕像,塑造了许多青年男女和儿童。体格雄健的男子、绰约多姿的少女和纯真无邪的儿童组成了大组群雕。它们有的在尽情地跳舞,有的在谈情说爱,也有丈夫打骂妻子儿女的……维吉兰在这组雕像群中,穿插了一个新的主题思想——父亲与孩子们在一起。相传 20 世纪初期,在西方男人们的心目中,料理家务、养儿育女和经营“后方”乃是妻子们的事。他们一方面向往成家立业,另一方面却又不甘心陷入家庭生活的网套。他们厌烦婚后的生活,企图挣脱妻子儿女们的纠缠。但现实生活像一团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将他们和家人盘绕在一起。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嚎啕大哭的小男孩雕像,只见他跺着双脚,挥动着胳膊,仿佛寻求父母之爱。圆台阶中心的生死柱,无论在艺术技巧上,或是思想内容上,都算得上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它是维吉兰花费 14 年心血雕成的。石柱高达 17 米,周围上下刻满了 121 个裸体男女浮雕。柱上死者惨相目不忍睹,有夭折的婴儿,不幸的青年,披头散发的妇女,骨瘦如柴的老人。这根“生死柱”描绘了世人不满于人间生活而向“天堂”攀登时,相互倾轧和相互扶掖的情景。人们有的沉迷,有的警醒,有的挣扎,有的绝望,组成了一个陡峭上升的旋律,令人惊叹不止。

(二)

入口在公园东侧临Kirkeveien 大道,一进入口即有一条信道直通公园中心,沿坡道步行约五分钟,即可看到一座宏伟的桥梁横跨于池塘。此公园的雕刻可分成五个区域,第一个即为桥上作品,在桥上的四个角落,有花岗岩柱,其中三条,雕着男人勇斗巨蜥蜴的景象,剩下的一条则雕着女人拥抱蜥蜴的景象,而桥的栏杆上,则装饰着58座青铜雕像,由老到少,由男至女,表露着不同的内心世界,人生百态在此表露无遗,为1926年到1933年之间的作品。

桥下的池塘畔为儿童游乐区,在池水之上有八个赤裸的婴孩所组成的青铜像。过桥前进,可见一座喷水池,池水中央有六个巨大的男人雕像捧着喷水池,周缘则是四个雕像,象征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分别为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喷水池周围的铺道,以黑白花岗岩拼成马赛克式的图样,且设计成颇有趣味的迷宫图,全长约三公里,据说是维吉兰用来象征人生的错综复杂。在喷水池后面的小山丘上有一座高塔,维吉兰称之为“幻影世界”(Monolitten) 塔高17公尺,由上而下,有121个不同姿态的男女老少雕像,是园内最美妙的雕刻作品,维吉兰花了将近二十年的岁月才完成,其意在表达人生的历程,塔顶的婴孩及骸骨,表示人生的两个极端,自此而下是人生的演变转化过程。

谢选骏指出:这些雕塑,体现了北极动物的虚无主义,他们把人生仅仅看做一个与禽兽无异的生命过程,所以,一切雕像全是裸体,毫无礼义廉耻这些文明的附加。步行其中,最大的感受就好像到了猴山,看到的几乎全是裸猿。“维吉兰雕塑公园”其实就是“裸猿雕塑公园”。作为人类,这是真正的绝望,因为我毕竟相信,挪威人还是人,不是猿。

但是无可讳言,我认为这些令人绝望裸猿,是纳粹灭绝营的灵感来源。这不仅因为北欧海盗是纳粹的精神偶像,而且因为挪威人的绝望与德国人的屠杀之间其实具有逻辑关系——那就是人生没有禽兽以外的特殊意义,除非用禽兽不会的死亡艺术,才能让人类和禽兽区别开来。

“裸猿雕塑公园”,体现了欧洲人文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最深绝望。在其最后一年的“圆柱人生塔”上,北欧人众都像蛆虫般的纠缠在了一起,活像纳粹死亡营里的尸体横陈堆砌,令人作呕的程度无与伦比。



【046、诺贝尔肝癌奖与诺贝尔恐怖奖】


“诺贝尔肝癌奖”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得了诺贝尔奖就等于得了肝癌,这就使得诺贝尔奖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晦气的诺贝尔肝癌奖,现在好了,连西方各国的领导人都不愿再和诺贝尔奖打交道了,没有一个人敢于向中国领导人进一言…

下面说说诺贝尔恐怖奖——

《刘晓波获得战犯希特勒与恐怖分子宾拉登一样的海葬待遇》说: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大哥刘晓光下午在记者会上表示,刘晓波已经举行海葬,骨灰由家属撒落大海。刘晓光表示,有关安排符合家人心愿、细致、周到,非常完美出乎意料,体现党和政府对刘氏一家的人文关怀。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中国大陆异议人士刘晓波的遗体今早火化后,骨灰已于中午撒落大海。刘晓波兄长刘晓光在大陆官方记者会上说,后事处理方式是根据刘晓波遗孀刘霞及家人的要求。

沈阳市政府下午安排刘晓波的大哥刘晓光会见记者,但刘霞没有现身。

根据香港无线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刘晓光首先在记者会上说,刘霞因为身体虚弱,未能出席记者会。

他指出,刘晓波的骨灰已经撒落大海,并说刘晓波的身后事处理方式都是刘霞及家人提出的要求,政府给予了「圆满兑现」。他说,选择海葬是因为刘晓波喜爱海洋,刘氏家族的人也认同海葬的好处,可以节省土地等。刘晓光又说,自己作为刘家的长兄,有话事权,因此带领全部亲属决定死后选择海葬,并说有关决定是发自内心的意愿。他又感谢当局按照家属的心愿来处理刘晓波的后事,形容处理细致、周到甚至「完美」,出乎意料。

刘晓光发表有关谈话后就先行离开,没有回答记者提问。在刘晓光离开后,沈阳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向记者简报了刘晓波的海葬情况。发言人说,早上8时左右,刘晓波的遗体在殡仪馆举行了简单的告别式并进行火化。中午12时许,刘霞及其他家人乘船抵达撒骨灰的地点,刘霞把骨灰伴随着黄色和白色的菊花撒落大海。

刘晓波的家属也把菊花撒往大海。之后,他们乘搭的船只在附近围绕一圈,向刘晓波作最后告别。发言人说,把刘晓波的骨灰海葬是刘霞及刘晓光的决定,而海葬也是辽宁当地的风俗。在记者会上,当局播放了刘霞把丈夫骨灰撒入大海的片段。

……

谢选骏指出:海葬是苏联给希特勒骨灰安排的下葬方式,也是美国给宾拉登安排的下葬方式,就这样,现在也成为共产党中国给刘晓波安排的下葬方式……刘晓波由此成为战犯和恐怖分子了。诺贝尔肝癌奖与诺贝尔恐怖奖的授勋仪式还没有结束,还有新鲜的:

《「根据家属意愿」 刘晓波遗体已火化》2017年7月15日报道说:

沈阳市官方发布的照片显示,刘晓波的遗孀刘霞捧着刘晓波的照片。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13日傍晚因肝癌去世,沈阳市府15日上午举行记者会,指根据家属意愿,以及北方风俗,遗体已于当天早晨火化,并进行简短告别式。

香港商业电台引述沈阳政府新闻新发言人指,刘晓波太太刘霞出席告别式时情绪低落,由弟弟刘晖掺扶,刘晓波哥哥刘晓光及弟弟刘晓暄,及多名刘晓波生前好友,都出席告别仪式,他们向刘晓波遗体三鞠躬,遗体之后按家属意愿火化,工作人员随后将骨灰盒捧出来,刘霞把骨灰盒紧紧抱在怀中。

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当日稍早报导,刘晓波妻子刘霞尚未和任何亲属联络,而当天早上所有人在沈阳的刘晓波家属的手机都关机或进入语音信箱。报导分析,这些亲属前一天的电话还能拨通,只是无人接听,显示中国当局15日已经切断刘晓波所有亲属的联络方式,结果没过多久,医院便证实刘晓波遗体已进行火化。

沈阳司法局于14日下午发布一段题为「刘晓波救治经过」的短片,称医院全力救治刘晓波,尽心服务其家属,而且讯息发布「及时、公开、透明,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这一长约六分钟的短片,一开始讲述刘晓波出生日期、被控罪名及入狱时间和地点。全片分四部分,分别为「全力救治患者生命」、「抢救无效死亡」、「尽心服务患者家属」及「坚持讯息公开透明」,内容包括刘晓波卧床、院方及外国医生与刘晓波妻子刘霞会面的情况以及刘晓波家属亲笔书写感谢信等。

对于友人无法联系刘霞,中新社引述「有关部门」称,刘霞是中国公民,中国有关部门会依法保护她的合法权利;「刘霞现在是自由的」,但她刚刚失去亲人,正在悲伤中,尽量让刘霞在刘晓波后事处理期间不受干扰,是家属的希望,也是人之常情。报导说,刘晓波保外就医期间,刘霞一直在沈阳,依其本人意愿随时到病房陪护、探视。刘晓波临终前,刘霞及多位亲属均在场。刘死亡后,有关部门与刘霞及刘晓波的大哥等多位亲属,就处理后事相关事宜进行沟通,总的考虑是尊重家属意愿,尊重死者当地风俗习惯。有关方面应家属请求,可提供必要的帮助。

至于病情为何急速恶化?报导引述主治医生、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云鹏表示,刘晓波是罹患低分化型肝细胞癌、恶性度高,早期很难发现,绝大多数发现都是晚期,且病情进展迅速,肝细胞癌是按周发展。

结果就是「根据家属意愿」,刘晓波遗体已火化……

谢选骏指出:显然,诺贝尔恐怖奖在此还戴上了人性化亲情化的面具……看来,现在的中国确确实实开始了“创新活动”,不仅敢于向西方列强真正说不,而且能叫西方国家不敢开口;不仅能把诺贝尔革新为诺贝尔肝癌奖、把诺贝尔和平奖还原为诺贝尔恐怖奖,还能让恐怖奖更加温馨,甚至完美得有些残酷,因残酷而显得更加迷人。九千万党员的中国,就此开始行走在希望的原野上了!

不过从积极方面看,可以告慰刘晓波的是,他虽然未能得到毛泽东纪念堂的待遇,却有文革帮凶周恩来、六四屠夫邓小平的海葬哀荣——

海葬(Burial at sea),水葬的一种,又分为将尸体烧成骨灰(先火葬处理),撒向大海;和直接把死者沉在海中两种。多见于临海国家的传统或海军。

最早起源于北欧海盗,仪式十分的简单,以小船载尸,挂上风帆,驱使西行,任其在大海中漂游。后来,在逐年的演化中,便为军队所用。

舰上人员死亡的时候若尸体无法运回陆地安葬,则会在海上举行海葬仪式。海葬典礼通常在日出或日落前举行,若为战地特殊状况,亦可于夜间举行。

当举行海葬典礼之时,全体舰员将在后甲板上列队,将遗体包殓好并绑上重物,放置于木板上,当告别仪式完毕后将木板稍倾斜,尸体随之滑入海中。

2007年7月,香港举行历来首次海葬仪式,死者亲友将先人的骨灰撒落大海,直至2009年12月30日,只有五百多宗。为鼓励市民多使用不占土地资源的海葬,食环署于2010年1月23日起,斥资十万至二十万元,每周六免费出海一次,供市民于东龙洲海域进行海葬仪式,期望日渐改变市民的传统观念。

特殊的海葬

中国领导阶层周恩来及邓小平先后卒于1976年与1997年,中共中央遵照其遗嘱将遗体火化并将骨灰洒入海中;传统上,在中共历史上获得崇高地位的领导人物(如部分国共内战参与者、八大元老及十大元帅成员),有时会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毛泽东的尸体则展览于毛主席纪念堂的水晶棺中),而周邓两人是历代中共领导阶层中少数未设立实体墓碑或棺木下葬的人物。

2011年5月,基地组织领导人宾·拉登被美军海豹部队第六分队袭杀,为防止宾·拉登的坟墓变成日后恐怖分子朝圣的圣地,美国政府舍弃了伊斯兰习用的土葬(尸身要朝向麦加方位),于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将其海葬于北阿拉伯海。但是拉登所属伊斯兰教派一般使用土葬(只立碑石,不能有任何标记),美国此举被视为亵渎伊斯兰教派传统。

当然,从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看,对刘晓波的海葬也是一种侮辱。

刘晓波毕竟不是北欧海盗。虽然他也崇尚西方的价值。

也许,海葬刘晓波,就是对挪威这个北欧海盗的祖国所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的一个回敬,由此,“诺贝尔和平奖”就显得格外地阴森恐怖了,“诺贝尔和平奖”就真的等于“诺贝尔恐怖奖”了。

“诺贝尔恐怖奖”的奖励方式就是海葬。以后,还有人敢要这样的“和平”吗。



【047、帕金森定律与帕金森症都是“老化的结果”】


(一)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亦称“官场病”或“组织麻痹病”——

帕金森定律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业务的扩展或其他原因而出现的一种现象,这一效应使得企业的机构迅速膨胀资源浪费员工积极性下降。 

帕金森定律的内容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至上而下,一级比一级庸人多,最终产生出机构臃肿的庞大管理机构。由于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管理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那么这个帕金森定律,注定要起作用。也就是有这样一个公式: 

K是通过任命下属谋求晋升的工作人员数;L代表任职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差异;m是用于答复部门内部的各种文件的人员——小时数;N是所辖实际单位数;X将是每年所需要的新的工作人员数。当然,数学家将会认识到,为了发现增长的比例,他们必须用X乘以100,并且除以上一年的人员总数,即:其中,Y表示原有人员总数。这一数字证明恒定在5.17%~6.56%之间,而不考虑所完成的工作量(即使没有被完成)发生的任何变化。 

帕金森这个公式揭示了各部门用人越来越多的秘密:部门负责人宁愿找两个比自己水平低的助手也不肯找一个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下属。这样必然陷入机构越多越大,扯皮越多而人员增加也越多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形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扯皮推诿,效率低下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个定律也可这么来看,对于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他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将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名水平低的助手。对于这位不称职的管理者来说,第一条出路是走不得的,那样他会失去许多利益;第二条路同样也不能走,因为那样会使自己多出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看来只有选择第三条路最为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而自己则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 同时也没有人成为自己晋级的障碍,而下级既然能力不济,他们又会上行下效,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帕金森定律警示的道理 

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庸人占据着高位的现象也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这样就会在官场中形成类似的“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现象,鲜花就好比是那些公司中的领导职位,牛粪就是那些公司中平庸的领导者,而这种“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危害是极其大的。例如有一个水利局实行银行代发工资两个月后,职工们竟发现多出了34张“嘴”,有34名非水利局职工,却拥有水利局职工的工资帐户。后经查实,这多出的34张“嘴”都是水利局干部的亲属,其中21人是水利局副科级以上干部的子女亲属。这其中有含饴弄孙的老人,目不识丁的农妇,甚至还有9名是正在学习的大中专学生。宁夏西海固地区同心县,曾经是以“苦甲天下”而闻名的,但就是在那里,这种帕金森现象十分常见,在同心县部分干部违法乱纪,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那些能力平庸的人又大量超编进入行政机构,致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吃“皇粮”的人数畸形膨胀。冗员吃空了财政预算、补贴,就连专项资金也被挪用……这种“贫困的腐败”,引发了一连串的咄咄怪事——在这个仅有33万人口的贫困县里,吃“皇粮”者高达1.1万人,全县超编人员高达2800多人。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支超编大军中,有大批“拿着俸禄不上朝”的“挂职干部”,轮流上班的“轮岗干部”, 10来岁的“娃娃干部”,四五岁的“学龄前儿童干部”。县烈士陵园只有3座墓碑,但却供养着20名管理人员,难怪有人嘲讽是“20个活人守着3个死人”。机构、人员过多过滥而造成的效率低下,几乎成了一些地方的通病,而少数“懒和尚”当主持而产生的“食客者众”,更成了这些部门的“痼疾”。 

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帕金森定律要发生作用,必须同时满足下面四个缺一不可条件: 

第一:必须要有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必须有其内部运作的活动方式,其中管理要在这个组织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样的组织很多,大的来讲,各种行政部门,帕金森曾在书中举出英国海军编制的例子;小的来讲,只有一个老板和一个雇员的小公司,都存在着管理的组织。 

第二:寻找助手以达到自己目的的不称职的管理者本身不具有对权力的垄断性。这就是说权力对这个管理者而言,可能会因为做错某件事情或者其他人事的原因而轻易丧失。这个条件是不可少的,否则就不能解释何以要找两个不如自己的人做助手而不选择一个比自己强的人,这样也就不会产生“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现象。 

第三:这个管理者能力极其平庸,他在组织中的角色扮演不称职,如果称职就不必寻找助手,否则就不能解释他何以要找几个助手来协助。 

第四:这个组织一定是一个不断自我要求完善的组织,正因为如此,才能不断地吸收新人来补充管理队伍,也才能符合帕金森关于人员编制增长的公式。 

可见帕金森定律,必须在一个拥有管理职能,不断追求完善的组织中,担负着和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平庸的管理角色,且不具备权力垄断的人群中才起作用。那么反弹琵琶,一个没有管理职能的组织,比如网络虚拟学术组织,兴趣小组之类,不存在帕金森定律阐释的可怕顽症。一个不思进取,抱守陈规的组织,不必要引进新人,自然也没有帕金森定律的困扰。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他不害怕别人攫取权力,也不会去找比他平庸的人做助手。一个能够承担他的管理角色的人,没有必要找一个助手,也不存在帕金森定律的情况。 

通过上述条件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权力的危机感,是产生帕金森现象的根源。恩格斯曾经说过:“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人作为社会性和动物性的复合体,因利而为,是很正常的行为。假设他的既有利益受到威胁,那么本能会告诉他,一定不能丧失这个既得利益,这也正是帕金森定律起作用的内因。一个既得权力的拥有者,假如存在着权力危机,不会轻易让渡自己的权力,也不会轻易的给自己树立一个对手。在不害人为标准的良心监督下,会选择两个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助手,这种行为是自然而然,无可谴责。 

比如说有一个私营企业主,(他公司的土地,产权全部属于企业主所有。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公司有些名气了),现在越来越感到在管理上力不从心了。显然,此时需要有人来协助他。于是企业主向各种媒体发了征聘广告,应征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这样的人才: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完了MBA课程,而且有长达十年的管理经验(姑且不论他为何来这样企业的原因,假设就是自己愿意来这里效力),业绩良好,显然是十分得力的人选。这个私营企业主会不会聘任他呢?这个老板可能会飞快的想:公司的土地是我的,所有产权都是我的,这就意味着这个人来我这里是“无产阶级”,他纯粹是为我打工,干得好我可以继续留他,给他很高的待遇,干得不好我可以辞退他,无论他如何出色和卖力的工作,他不能坐我的位置,老板永远是我。一番盘算以后,这个高智商,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就被留下来,老板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完全不受帕金森定律的影响。这是一个拥有绝对权力人的作法。接着,这个企业继续发展,终于产生了企业经营的突破,业务范围扩大了,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高材生由于所学已经过时,又没有找时间很好的“充电”,离退休只有五年了,现在感到力不从心,现在需要助手协助他。于是他向各种媒体发出征聘广告,各种人才络绎不绝涌来。其中有两个老板比较看重,一个是某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写了很多的文章,理论功底极为深厚,实践经验却非常匮乏;另一个颇有实干家的手腕和魄力,拥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操作经验。老板拿不定主意,叫他选择,这时候就盘算开了,最后的结果是,选择了那个刚出校门的研究生。 

所以说要想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必须把管理单位的用人权放在一个公正、公开、平等、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上,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最需要注意的,是不将用人权放在一个可能直接影响或触犯掌握用人权的人的手里,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帕金森定律并非是老调重弹,缺乏新意,这个定律把我们一些行政机关用人现状刻画得入木三分。一些心术不正的首长,以权谋私,“举贤不避亲”,竟把那些缺乏基本业务素质的亲属故旧,或欺上瞒下,或弄虚作假,或交换提携弄到自己所任职把掌的部门。于是乎,“七姑八舅”一个个执掌了“帅印”,亲属嫡系一个个占据着要害岗位,而一个个有能力的干才,或因有些“野心”,或因有些真本领“气焰”有点“嚣张”,而受到轻用、不用,甚至倍受压制,其结果,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一个私欲膨胀的行政首长,为一个个低能儿开启了大门,却把一批批有为之人拒之门外,于是平庸战胜了才俊,“牛粪”得到了“鲜花”。 

帕金森定律举例分析

关于人员增加的论证,帕金森是拿政府机关开刀的。在他的书中假设了一种状况:一个公务员A,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在他自己看来,工作任务太重了,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然而,这很有可能是他人过中年后精力衰退的自我感觉。A面对这种情境,有三种方式可以解决所谓“工作过度”的问题。第一,他申请辞职;第二,他申请让公务员B来分担自己的工作;第三,他可要求增加两个助手公务员C和D。从人之常情来判断,A只会选择第三个方案。因为他若辞职,以前就白干了,养老金就泡汤了。如果用B来分担他的工作,两人就平起平坐了,上司退休时,A就给自己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所以,A会坚持增加C和D当自己的助手(如果只有一个助手,就同用B来分担工作效果—样)。两个或者更多助手之间会相互牵制,而控制权则牢牢掌握在A手里。C也抱怨工作太累,A给他指派两个助手E和F。同时,为了摆平关系,还会给D也委派两名助手G和H。在此,帕金森点出了机构膨胀的第一个动力:官员想要给自己增加助手,而不是对手。 

到此,原来一个人的工作现在由七个人来承担。而实际上,A比以前更加累了。一份文件要在每个人的手上转一圈,E接到后认为这事归F管,F便写一个草案给C,C修改一番后向D征询意见,D见G在休假,就叫H处理。H添了几句话后,经D签字,又回到C手里,c据H的意见改动几处后上交给A。而A正思虑重重,有很多烦心事。明年他将要接替w的职位,所以他得在C和D之间物色一个接班人。尽管G不太符合休假条件,但他不得不同意G的休假请求。他有点担心H.应该让H去休假,因为H身体不太好.还有如F的增加工资问题.E的内部调动问题.D的办公室婚外恋问题,G和F的人际关系冲突问题等等。谱如此类的问题总在A的心头萦绕。那份文件传到他的手里,他向来是一丝不苟的,所以尽管忙也得仔细修改文稿。他删除了C和H的废话.修改了几处语法错误,抱怨了一通年轻人办事的不细致,总算完成了文件。等到A下班,已经暮色苍茫。工作的过分辛苦,使他增添了缕缕白发。机关中的人员,总是互相给对方添事,人一多,做同样工作所藉的时间比以前更长了,没有人闲着,都忙得不可开交。由此,帕金森提出了机构膨胀的第二个动力: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 

帕金森结合英国政府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定律做了说明。从1914年到1928年,英国海军官员人数,从2000人增加到3569人,以每年5 6%速度递增。而在此期间,由于《华盛顿海军协定》的限制.海军规模在减小,1928年的海军士兵人数是1914年的三分之二,军舰数是1914年的三分之一。从1935年到1954年,这种状况还在发展。这一期间,英国海军部的人员从8118人.上升到33788人,而此段时间英国海军的地位在不断下降。殖民部从372人增加到1661人,而这正是大英帝国殖民地迅速减少的夕阳残照时期。据此,帕金森认为。无论政府工作量是增是减,甚至是消失,雇员数量都受到帕金森定律的支配而增长。

帕金森定律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权力扩张引发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官场传染病”。 

如何消灭帕金森定律的负作用是共产党中国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建国初期,一个县的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几百人,而现在则有上千人乃至几千人。庞大的行政管理开支必然落到每个纳税人身上,过多的行政干预必然制约经济的发展,让下层的人没事找事。在计划经济时代,有的公社连每株玉米的间距多少厘米都要制订计划,还要层层落实,确实大大地辛苦。然而,由于土壤肥瘠、气候旱涝等诸多因素,谁也不买领导的账。 

还有一则计划经济时代的真实笑话,说上海某厂盖厕所,报告经过层层审批,经费总算批下来了,但只够盖一间的,经过厂领导反复研究拍板,先盖一间男厕所,至于女厕所,只有明年再说了…… 

帕金森定律都影响到了厕所建设,方便的事不方便了,的确该引起重视,应反复讨论研究、制定切实计划加以解决。 

帕金森定律的另一种解释 

帕金森定律是时间管理中的一个概念。 

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

(二)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白帕金森病被收录其中。

疾病简介

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首先对此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一般的辅助检查多无异常改变。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左旋多巴制剂仍是最有效的药物。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良好的护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虽然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也无法治愈疾病,但有效的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D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

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年龄老化

P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PD多在60岁以上发病,这提示衰老与发病有关。资料表明随年龄增长,正常成年人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会渐进性减少。但65岁以上老年人中PD的患病率并不高,因此,年龄老化只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自90年代后期第一个帕金森病致病基因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PARK1)的发现以来,目前至少有6个致病基因与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但帕金森病中仅5~10%有家族史,大部分还是散发病例。遗传因素也只是PD发病的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ngston等发现一些吸毒者会快速出现典型的帕金森病样症状,且对左旋多巴制剂有效。研究发现,吸毒者吸食的合成海洛因中含有一种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的嗜神经毒性物质。该物质在脑内转化为高毒性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并选择性的进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促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学者们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PD的致病因素之一。在后续的研究中人们也证实了原发性PD患者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在黑质内有选择性的下降。一些除草剂、杀虫剂的化学结构与MPTP相似。随着MPTP的发现,人们意识到环境中一些类似MPTP的化学物质有可能是PD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是在众多暴露于MPTP的吸毒者中仅少数发病,提示PD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其他

除了年龄老化、遗传因素外,脑外伤、吸烟、饮咖啡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或降低罹患PD的危险性。吸烟与PD的发生呈负相关,这在多项研究中均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咖啡因也具有类似的保护作用。严重的脑外伤则可能增加患PD的风险。

总之,帕金森病可能是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理生理

帕金森病突出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以及黑质残存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Lewy body)。出现临床症状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至少在50%以上,纹状体DA含量减少在80%以上。除多巴胺能系统外,帕金森病患者的非多巴胺能系统也有明显的受损。如Meynert基底核的胆碱能神经元,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脑干中缝核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以及大脑皮质、脑干、脊髓、以及外周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下降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多巴胺浓度的显著降低与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智能减退、情感障碍等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到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主诉,它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运动症状。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约70%的患者以震颤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精神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手部静止性震颤在行走时加重。典型的表现是频率为4~6Hz的“搓丸样”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的一只手经常抖动,越是放着不动越抖得厉害,干活拿东西的时候反倒不抖了。遇到生人或激动的时候也抖得厉害,睡着了就不抖了。”

肌强直(rigidity)

检查者活动患者的肢体、颈部或躯干时可觉察到有明显的阻力,这种阻力的增加呈现各方向均匀一致的特点,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为“铅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患者合并有肢体震颤时,可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转动齿轮,故称“齿轮样强直” (cogwheel rigidity)。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的肢体发僵发硬。”在疾病的早期,有时肌强直不易察觉到,此时可让患者主动活动一侧肢体,被动活动的患侧肢体肌张力会增加。

运动迟缓(bradykinesia)

运动迟缓指动作变慢,始动困难,主动运动丧失。患者的运动幅度会减少,尤其是重复运动时。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运动迟缓可表现在多个方面。面部表情动作减少,瞬目减少称为面具脸(masked face)。说话声音单调低沉、吐字欠清。写字可变慢变小,称为“小写征”(micrographia)。洗漱、穿衣和其他精细动作可变的笨拙、不灵活。行走的速度变慢,常曳行,手臂摆动幅度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步距变小。因不能主动吞咽至唾液不能咽下而出现流涎。夜间可出现翻身困难。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常常将运动迟缓误认为是无力,且常因一侧肢体的酸胀无力而误诊为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因此,当患者缓慢出现一侧肢体的无力,且伴有肌张力的增高时应警惕帕金森病的可能。早期患者的典型主诉为:“我最近发现自己的右手(或左手)不得劲,不如以前利落,写字不像以前那么漂亮了,打鸡蛋的时候觉得右手不听使唤,不如另一只手灵活。走路的时候觉得右腿(或左腿)发沉,似乎有点拖拉。”

姿势步态障碍

姿势反射消失往往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现,患者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患者典型的主诉为 “我很怕自己一个人走路,别人稍一碰我或路上有个小石子都能把我绊倒,最近我摔了好几次了,以至于我现在走路很小心。”姿势反射可通过后拉试验来检测。检查者站在患者的背后,嘱患者做好准备后牵拉其双肩。正常人能在后退一步之内恢复正常直立。而姿势反射消失的患者往往要后退三步以上或是需人搀扶才能直立。PD患者行走时常常会越走越快,不易至步,称为慌张步态(festinating gait)。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经常越走越快,止不住步。”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冻结现象,表现为行走时突然出现短暂的不能迈步,双足似乎粘在地上,须停顿数秒钟后才能再继续前行或无法再次启动。冻结现象常见于开始行走时(始动困难),转身,接近目标时,或担心不能越过已知的障碍物时,如穿过旋转门。患者典型的主诉为:“起身刚要走路时常要停顿几秒才能走的起来,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就迈不开步了,尤其是在转弯或是看见前面有东西挡着路的时候。”

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患者除了震颤和行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外,还可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疲劳感也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感觉身体很疲乏,无力;睡眠差,经常睡不着;大便费劲,好几天一次;情绪不好,总是高兴不起来;记性差,脑子反应慢。” 

诊断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根据隐袭起病、逐渐进展的特点,单侧受累进而发展至对侧,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和行动迟缓,排除非典型帕金森病样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对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有效则更加支持诊断。常规血、脑脊液检查多无异常。头CT、MRI也无特征性改变。嗅觉检查多可发现PD患者存在嗅觉减退。以18F-多巴作为示踪剂行多巴摄取功能PET显像可显示多巴胺递质合成减少。以125I-β-CIT、99mTc-TRODAT-1作为示踪剂行多巴胺转运体(DAT)功能显像可显示DAT数量减少,在疾病早期甚至亚临床期即可显示降低,可支持诊断。但此项检查费用较贵,尚未常规开展。

英国脑库帕金森病诊断标准见表1。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一般可采用H&Y(Hoehn & Yahr)分级来评估(见表2)。

表1 UK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

第一步:诊断帕金森综合征

运动减少:随意运动在始动时缓慢,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逐渐降低

同时至少具有以下一个症状:

A 肌肉强直

B.静止性震颤(4-6Hz)

C.直立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功能,小脑及本体感觉功能障碍造成)

第二步:帕金森病排除标准

反复的脑卒中病史,伴阶梯式进展的帕金森症状

反复的脑损伤史

确切的脑炎病史

动眼危象

在症状出现时,正在接受神经安定剂治疗

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

病情持续性缓解

发病三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

核上性凝视麻痹

小脑征

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

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语言和行为障碍

锥体束征阳性(Babinski征+)

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

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

MPTP接触史一种阿片类镇痛剂的衍生物

第三步:帕金森病的支持诊断标准。具有三个或以上者可确诊帕金森病

单侧起病

存在静止性震颤

疾病逐渐进展

症状持续的不对称,首发侧较重

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非常好(70-100%)

应用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异动症

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以上(含5年)

临床病程10年以上(含10年)

符合第一步帕金森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若不具备第二步中的任何一项,同时满足第三步中三项及以上者即可临床确诊为帕金森病。

表2 帕金森病H&Y分级

0=无体征

1.0=单侧患病

1.5=单侧患病,并影响到中轴的肌肉

2.0=双侧患病,未损害平衡

2.5=轻度双侧患病,姿势反射稍差,但是能自己纠正

3.0=双侧患病,有姿势平衡障碍,后拉试验阳性

4.0=严重的残疾,但是能自己站立或行走

5.0=不能起床,或生活在轮椅上

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主要需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帕金森综合症相鉴别。帕金森综合症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原发性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综合症、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和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症。症状体征不对称、静止性震颤、对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敏感多提示原发性帕金森病。

帕金森叠加综合症

帕金森叠加综合症包括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D)等。在疾病早期即出现突出的语言和步态障碍,姿势不稳,中轴肌张力明显高于四肢,无静止性震颤,突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左旋多巴无反应或疗效不持续均提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可能。尽管上述线索有助于判定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诊断,但要明确具体的亚型则较困难。一般来说,存在突出的体位性低血压或伴随有小脑体征者多提示多系统萎缩。垂直注视麻痹,尤其是下视困难,颈部过伸,早期跌倒多提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不对称性的局限性肌张力增高,肌阵挛,失用,异己肢现象多提示皮质基底节变性。

(三)

谢选骏指出:

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首先详细了描述一种病症,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较少见——后人将这个病用这位医生的名字命名。叫做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本来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发现者的姓氏正好巧合——但是在我的直觉里,从一开始,它们两者就有关联!那是什么呢?那就是“老化”!!帕金森定律与帕金森症都是“老化的结果”。这一巧合恐怕就是一种我所看到的命运吧。



【048、帕累托法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

网文《广泛存在的帕累托法则》这样写道: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他从事经济学研究时,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财富的收益模式。

帕累托的研究结果是如果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那幺就可以预测,其中10%的人拥有约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习惯上,80/20讨论的是顶端的80%而非底部的20%。

后人对于这项发现有不同的命名,例如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80/20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等。80/20法则典型的模式会显示:80%的产出,来自于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起因;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

在商业世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呈现出许多80/20法则的现象;

——20%的产品和20%的客户,涵盖了约80%的营业额。

——20%的产品和顾客,通常占该企业80%的获利。

——20%的罪犯施行了所有罪行的80%。

——20%的汽车狂人,引起80%的交通事故。

——20%的已婚者,占离婚人口的80%。那些不断再婚又再离婚的人,扭曲了统计的数字,让人对婚姻的忠诚度大感悲观。

——20%的孩子,达到80%的教育水准。

——在家中,20%的地毯面积可能有80%的磨损。80%的时间里,你穿的是你所有衣服的20%。如果你有一只保安警报器,80%的错误警示是由20%的原因造成。

——80%的能源浪费在燃烧上,只有20%的可以传送给车辆。

又如: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耗尽的;世界财富的80%,为25%的人所拥有;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

种种事例表明,80/20法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至今人们对它还知之甚少。

(李汉昭文摘自《百姓》)

(二)

《无处不在的80/20》说: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在他所从事的经常研究中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

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分的所得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在今天看来,这并没有什幺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他同时还发现两件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一是:某一个族群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和该族群所享有的总收人或财富之间,有一微妙的不平稳关系。

帕累托真正感到兴奋的是另一发现,那就是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让他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都见过这种现象。不论是早期的英国,还是其它国家,甚至从早期的资料中,他都发现这相同的模式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

从帕累托的研究中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如果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那就可以预测,其中10%的人拥有约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在这里,重要不是百分比,而是一项事实:财富在人口的分配中是不平衡的,这是可预测的事实。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20(就统计来说,精确的80/20关系不太可能出现),习惯上,80/20讨论的是顶端20%而非底部的20%。今天人们所熟知的80/20法则,是一种量化的实证法,用以计量投入和产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后人对于他这项发现给予了不同的命名,例如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80/20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以上的这些名称,在本章中一律称为80/20法则。

80/20法则主张:一个小的诱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产出或酬劳。就字面意义来看,即指你所有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所付出的20%。因此,对所有实际的目标,我们4/5的努力──也就是大部分付出的努力,只与成果有一点点的关系。这种情况看似有违常理,却非常普通。所以,80/20法则指,出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以及努力和报酬之间,原本就存在一种不平衡。80/20法则提供这个不平衡现象一个非常好的衡量标准;80%的产出,来自于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起因;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

在商业世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呈现出许多80/20法则的现象,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

──20%的产品,或20%的客户,涵盖了企业约80%的管理额。

──20%的罪犯占所有犯罪行为的80%。

──20%的汽车狂人,引起80%的交通事故。

──20%的已婚者,占离婚人口的80%(那些不断再婚又再离婚的人,扭曲了统计数字)。

──20%的孩子,享受80%的高水平教育。

──在家中,20%的地毯面积可能有80%的磨损。80%的时间里,你穿的是你所有衣服的20%。如果你有一辆摩托车,出现的80%的故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

──80%的能源浪费在燃烧上,只有其中20%的可以应用到车辆中,而这20%的投入,却回报以100%的产出!

──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消耗。

──世界财富的80%,为25%的人所拥有。

──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

总而言之,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平衡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一股情况下,大的产出或报酬是由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产生的。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或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往往存在着一种不平衡。若从数学方面考虑这种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

种种事例都表明,80/20法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人们对此却知之甚少。

动了手脚的骰子

约瑟夫.福特说过:“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手脚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去弄清楚,他是用什幺手法动了手脚的,我们又应如何使用这些手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帕累托首先发现了80/20法则,并且学籍其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的一些局限性,这一法则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尽管当时也有其它的一些经济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有两位实力相当但截然不同的先驱者开始运用80/20法则,并引起了世界轰动。

吉普夫,哈佛大学的语言教授。1949年,他发现了“最省力法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省力法则”实际上是对帕累托法则的进一步发展与阐释。吉普夫法则认为:资源(人、货物、时间、技能,或任何有生产力的东西)总是会自我调整,以求将工作量减少,其中大约20%~30%的资源,与70%~80%的资源活动有关。

吉普夫教授通过人口统计、书籍、文献与工业行为,来证明这种一致且重复出现的不平衡现象。例如,他分析了1931年费城20个街区内发出的结婚证书,发现其中70%的婚姻,产生于该街区中30%的人身上。

另外,他还总结出了高效的办公原则:使用频率较高的东西比较靠近我们。而聪明的秘书早就知道,常用的档案不必归档!“

80/20法则的另一位先驱是伟大的质量导师,罗马尼亚裔的美国工程师朱伦,他是20世纪50~90年代质量革命的幕后功臣,在他口中,80/20法则有时被称为“帕累托法则”,或“关键少数规则”。

朱伦在1924年加入西屋电器(WesternElectic),西屋是贝尔电话公司负责制造的分部。他担任公司的工业工程师,并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产品品质中所隐含的80/20法则。

在他的工作过程中,他广泛使用了80/20法则,并辅以其它的统计方法,用以提升产业与生活消费品的可信度与价值。朱伦的《质量管理手册》一书在1951年出版,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在书中他大加颂扬了80/20法则。

数以千计的80/20法则例子在我们周围发生,每一则事例,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人类的每一次成长与进步,都是靠我们去积极地把握!

朱伦同时发现,财富分配也是不均的。这在其它的许多事例中得到证实:如犯罪行为在犯罪分子身上的公布,意外事件在危险因素中的分布等等。同时这种不均等分布法则,还能解释其它各种平衡的分布。

当时,美国大部分的企业家都对朱伦的理论缺乏兴趣。1953年,朱伦应邀前往日本演讲,获得热烈的反响。于是他留住日本,与几家日本公司合作,并将其理论应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朱伦才受到西方的尊重。于是他重返故土,并为美国工业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朱伦的倡导和实践下,80/20法则开始成为全球品质革命的中心思想。

信息革命的铁律

在实施80/20法则上,著名的计算机公司IBM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家公司。由于这种法则的应用,在20世纪60~70年代,大部分计算机系统专家都开始重视80/20法则。1963年,IBM发现,一部计算机约80%的执行时间,是花在20%的执行指令上,所以公司立刻重新编写它的操作代码,并取得成功。因此,比起其它竞争者的计算机,IBM计算机更高效,更快捷。

其它个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公司,如苹果、莲花和微软,也纷纷运用80/20法则,来提升自己计算机的品质,以吸引新一代客户──包括了原先对计算机敬而远之的“计算机盲”。

20世纪60年代初由计算机业带动的信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它有助于改变企业的内在管理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发迹了整个社会的品质。因此,80/20法则是信息革命的关键力量,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

也许是因为与品质革命几乎处于同一时期。所以,信息革命中的计算机和软件专业人员一般都熟悉80/20法则,并且都善于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

渐渐的,软件业在运用80/20法则的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94年发明RISC就是一例:RISC是以80/20法则的某一种变化为基础。这条法则假定,大部分的软件花了80%的时间执行20%的程序。RISC处理器通过删除不重要的80%,来让其余的20%达到最佳表现,并保持在一个芯片内,借此节省成本。RISC为软件作的贡献,相当于RISC(从前的主要系统)在硬件上的贡献。

一位开发者说:“企业界长期以来一直遵守80/20法则。软件界更是如此,80%的产品只施展出它20%的效用。”

信息革命使用了80/20法则中的“选择”和“单一”两个重要的概念。正如一位信息业的主管所表述:“不要考虑太多!另第一步就计划到九重天上去。因为投资的报酬方式往往会遵守80/20规则,80%的效益,会在整个系统最简单的20%中产生,最后20%的好处,则来自系统中最复杂的80%.”

麦金塔在发展麦金塔牛顿掌上型计算机时,就运用了80/20法则。设计牛顿掌上型计算机的工程师,正是运用了稍微修正过的80/20法则,便可以使一个人用0.1%的词汇量,来足以完成掌上型计算机50%的功能。

无论你要的是哪一种转变,有效的信息处理,都该把重心集中在20%的或更少的主要需求上。

发现20%的核心商品

日常生活中,如果80%的人习惯用右手,而20%的人习惯用左手,这与80/20法则没有任何关系,不能用80/20来衡量。应用80/20法则时,必须有两组资料,两组资料的总数各为100%,其中一组所测量的值,是一个由不同事物所导致的变量。体现在产品和利润的关系上,就应该统计每一种产品在前一段时间的表现,即扣除了所有的成本后,各产品创造出的利润。这就需要你知道整个公司的全部成本,并把日常费用分摊给每一种产品。

如果依照营业额的百分比来分配,就会产生误差。因为以产品的价值而言,产品生产的难易程度不同,销售员花在每个产品上的时间不同,对产品推广宣传的付出出有所不同。

这样,当把日常费用分摊在每一种产品上,你就会发现,角些产品(或者说20%)虽然只占营业额的少数,但利润却非常可观;大部分(或者说80%)产品的利润十分微薄;还有一些产品,在分摊了费用之后则会出现亏损现象。

对于从事商品销售的公司,80/20法则也同样适用。

因此,公司应该善于发现20%的核心商品,在那些能创造高利润的产品上下功夫。简单地说,就是发现我们经营中的招牌产品和占据着重营业额的商品。

但并不是,说只要牢固掌握了这20%核心商品,余下的就可以无所谓地随便对待。80/20只是让你更多地关注于重要核心商品,如果不知道这一经营规则,很有可能做出盲目发售新商品的愚蠢行为。

当然,它们之间精确的关系可能不是80/20,80/20只是基准点。

(三)

网文《帕累托原则》(史奴门 发表于 2006-5-25):

帕累托原则(Pareto principle),是由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帕累托而来,是说在任何一组东西之中,最重要的通常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是一种量化的实证方法,用以计算投入和产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这项原则被后人冠以多种名字,比如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80/20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有时候又称做“重要的少数”、“微不足道的多数”,或80对20定律。帕累托法则又被称为80比20的法则、犹太法则等。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及社会学学者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在他所从事的经常研究中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分的所得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在今天看来,这身并没有什幺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他同时还发现两件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一是:某一个族群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和该族群所享有的总收人或财富之间,有一微妙的不平稳关系。帕累托真正感到兴奋的是另一发现,那就是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让他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都见过这种现象。不论是早期的英国,还是其它国家,甚至从早期的资料中,他都发现这相同的模式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 

从帕累托的研究中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如果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那么就可以预测,其中10%的人拥有约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在这里,重要不是百分比,而是一项事实:财富在人口的分配中是不平衡的,这是可预测的事实。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20(就统计来说,精确的80/20关系不太可能出现),习惯上,80/20讨论的是顶端20%而非底部的20% 。 

帕累托原则认为:一个小的诱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产出或酬劳。就字面意义来看,即指你所有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所付出的20%。因此,对所有实际的目标,我们4/5的努力──也就是大部分付出的努力,只与成果有一点点的关系。这种情况看似有违常理,却非常普通。所以,帕累托原则指出,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以及努力和报酬之间,原本就存在一种不平衡。帕累托原则提供这个不平衡现象一个非常好的衡量标准;80%的产出,来自于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起因;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 

在商业世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呈现出许多帕累托原则的现象,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 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20%的产品,或20%的客户,涵盖了企业约80%的管理额。20%的罪犯占所有犯罪行为的80%。20%的汽车狂人,引起80%的交通事故。20%的已婚者,占离婚人口的80%(那些不断再婚又再离婚的人,扭曲了统计数字)。20%的孩子,享受80%的高水平教育。在家中,20%的地毯面积可能有80%的磨损。80%的时间里,你穿的是你所有衣服的20%。如果你有一辆摩托车,出现的80%的故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80%的能源浪费在燃烧上,只有其中20%的可以应用到车辆中,而这20%的投入,却回报以100%的产出。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消耗。世界财富的80%,为25%的人所拥有。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 

总而言之,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平衡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一股情况下,大的产出或报酬是由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产生的。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或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往往存在着一种不平衡。若从数学方面考虑这种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种种事例都表明,80/20法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人们对此却知之甚少。

重要的东西只占了很小部分,它的比例是80比20,因此,只需集中处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20%那部分,就可以解决全部的80%。也可以说,以课来说,没有必要完成八成,只要将重要的二成做好就可以了。不论是工作或是念书,多少都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将应做的事全部完成。因此,若不先从重要的事开始,结果会演变成什么正事也没做。打算全部完成的完美主义者,往往到最后什么也没做好。

能应用这个80比20法则者,事情过多的烦恼就会消失。首先,尽可能地早点处理重要的事,不必将所有事情一个个地完全处理。即使剩下的事到后来出了什么麻烦,也不会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重要的工作应该要先完成,这个法则,不仅适用学生、上班的人,对所有的人都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

在我们知道“帕累托法则”之前,就已有和这法则近似的经验。例如300页的教科书,考题不会是从这中间平均出题,而是从重要的部分出来。以科学方法就能求得80比20的数字出来,而令人觉得“掌握了正确的工作方法,效率确实大大地提高了。”

我们应经常将这个法则运用在工作上。

因此,在销售公司里,大约20%的推销员带回来80%的新生意。在一次讨论会里,20%的人通常发表80%的谈话。在一家公司里,20%的人请假占总请假日数的80%。在一间教室里,20%的学生利用了教师80%的时间。这项定律可以运用在各种不计其数的生活里。

帕累托原则也极有助于应付一长列有待完成的工作。面对着一长列工作,看起来常常是不可能一一完成,我们难免心存畏惧,于是大多数的人在还没有做之前就感到泄气,或者先做最容易的,把最困难的留到最后,结果永远办不到最难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只要做到其中两三项,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好处,那就会对我们大有帮助。因此,列出这两三项,各花上一段时间集中精力把它们完成。不要因为没有把其中所有工作全部完成而感到不舒服。如果你所决定的优先次序是正确的,那么最大的好处,已经由你所选择去做的的两三项中获得。

因此,当你面临很多工作,而不知如何着手时,就应该记着帕累托原则。你要问你自己哪些事项是真正重要的,就不会偏离首要工作而去做次要工作。

附:商报(http://www.siongpo.com/):社会财富不均无法改变 

198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在进行经济学研究时﹐注意到十九世纪英国人财产和收益模式。发现社会80%财富落在20%人手中﹐而其中50%财富由5%人拥有﹐财富分配是极之不均衡的。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大部分国家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仍是如此。由于最先由帕雷托发现﹐今天全世界都称此一财富分配极不均衡的现象为帕雷托法则。过去西方政府透过税制企图改变帕雷托法则﹐前苏联及中国产党亦企图改变帕雷托法则。结果证明﹐社会财富分配一旦离开帕雷托法则﹐经济便停滞不前。换言之均富论只能存在理想主义中﹐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出现的(一时出现社会经济便进入停滞期)。 

以1973年至95年美国为例﹐扣除通胀一般人实际收入上升36%﹐但蓝领阶级工人收入扣除通胀实际收入下降14%﹐即80%美国人收入上升了﹐20%美国人收入下降了﹔新增收入大部分集中在居于社会上层20%人口手中﹐其中64%更集中在5%人口上。换言之﹐社会愈富有﹐财富愈集中在20%人口手中﹐其中50%或以上的财富﹐集中在少数5%人口手中。经济愈繁荣﹐富者必然愈富﹑贫者生活水准亦提升﹐但所占社会资源比例反而下降﹐不可能产生均富现象。

(四)

谢选骏指出:上述“帕累托法则”的理论认为,能力强的人们积极谋求巩固和提高其社会地位,就形成了社会的阶级。阶级地位低的集团中,特权分子为了力求上升到上层社会,不断发挥并使用其能力,因而提高了能力,在上层社会中,则存在着相反的趋向。结果,地位低的阶级中最有能力的人进而争夺上层社会人士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上层社会优秀分子的循环运动。——这个“帕累托法则”其实就是中文所谓的“身世浮沉”——上层堕落,下层崛起,交替运动,兴衰不已。在我看来,不仅一个社会内部如此,不同的社会之间也是这样……所以就有了“文明与野蛮的交替出现”。也就是说,“文明社会堕落、野蛮社会崛起”,乃是世界历史的普遍现象。由此可见,帕累托法则不仅与社会主流的形成密切相关,而且它也可以推广为广泛的生物现象,甚至物理现象。帕累托法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也见证了文明社会何以必然衰落,蛮族入侵为何屡屡得逞。



【049、拍脑袋与瞎指挥】


《中国着手应对“一带一路”债务问题》(2019-05-05 FT中文网)报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上周现身洛杉矶米尔肯研究院全球会议(Milken Institute Global Conference)时,她参加的会议主题为“过渡时期”(Time of Transition)。

但她谈到的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与IMF或其经济预测并无关联,而是出现在她被问及中国受到争议的全球基础设施计划——“一带一路”倡议(BRI)的时候。她出人意料地表现出了一丝乐观。

拉加德对4000名金融界人士表示,IMF“已经连续数周与中方合作……解释债务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她特别提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近期举行的“一带一路”峰会上承诺,将创建一个新的框架,使中方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的数千亿美元贷款在财政和环境方面都更具可持续性。

“他们现已宣布(这一框架)……这令人鼓舞。”她充满热情地说。一家多边机构的高级官员对此表示赞同,私下称:“中方立场最近发生了变化——他们终于开始认真地与我们讨论(一带一路)债务。”

一些金融家可能对此不屑一顾。中国政府善于围绕全球化作出表面承诺,而且有鉴于中国政府过去10年的表现,习近平似乎只是在空谈债务的可持续性。

在贫穷国家,中国将大量资金投向了(通常)服务于自身利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一些项目造成了各种环境和社会问题。但真正令人震惊的,是这场债务狂潮的混乱和不透明程度,因为这些贷款是由相互竞争的中资机构和国有企业发放。

这一现实打破了人们对中国人按计划行事的固有印象,使外界难以追踪这些贷款的规模和条款,以及易受影响的国家面临的真实债务负担。

鉴于过去10年新兴市场报告的债务迅速膨胀的速度,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令人担忧。一家多边机构的高级官员指出:“问题不只是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不知晓这些债务的规模。中国人自己也不清楚。”

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债务负担造成的痛苦:西方分析人士估计,24个国家正在竭力偿还这些债务,8个国家——蒙古、黑山共和国、巴基斯坦、老挝、马尔代夫、吉布提、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近或已经实际违约。

以(我曾生活过的)塔吉克斯坦为例。该国过去依赖世行、IMF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的贷款。但据报道,过去10年,来自中国的贷款占到塔吉克斯坦外债增加额的五分之四。几乎没有当地人认为塔吉克斯坦会偿还,据报道,该国已将土地和矿产划给中国抵债。但由于形势如此不明朗,IMF和世行一直不愿介入。

无怪乎,这种债务困境招致了拉加德以及美国支持的世行新任行长戴维·马尔帕斯(David Malpass)的指责。但这也是拉加德上周的言论引发关注的原因。随着债务压力攀升,中国正面临来自马来西亚等国越来越多的公开批评(和尴尬)。中国同时也在蒙受亏损:荣鼎咨询(Rhodium)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至少38笔“一带一路”贷款——价值约500亿美元——进行了重组;16笔进行了债务勾销,11笔延长还款期限。

到目前为止,这一过程一直通过临时安排的双边、秘密的方式进行。然而,西方多边机构的官员对我表示,中方在对埃塞俄比亚一笔铁路贷款进行重组以及与赞比亚进行谈判时,非正式地咨询了他们。外界越来越希望,这样的做法将为测算债务规模方面的合作铺平道路。他们还在讨论共同制定环境标准,以及可能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为样板,改善“一带一路”贷款的治理。

认为这些做法将很快带来真正透明度的想法是天真的;这些做法也不会促使中国接下来迈出一大步,加入由负责任债权国组成的巴黎俱乐部(Paris Club)。此外,尚不清楚白宫——以及马尔帕斯——将如何回应。

但全世界应该为这些预示改变的迹象喝彩,并大力鼓励——尤其是在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在其他很多方面恶化之际。毕竟,应对债务问题的第一步是测算问题有多大。但愿这能在全球信贷周期转向之前完成。

谢选骏指出:西方人好愚蠢啊,他们现在才“打破了对中国人按计划行事的固有印象”!他们以为中国的贪腐都是按照计划来进行的吗?他们哪里知道,中国的“经济奇迹”只是一系列偶然因素的综合凑成,并非一个天才头脑的运筹帷幄所致。实际上,所谓的计划经济,就是一大堆胡乱拍脑袋与一系列可笑瞎指挥的杂凑——其特点,就是不计代价的乱交学费和不顾后果的劳民伤财。



【050、炮舰政策与强权意志】


《孟晚舟案疑只瞄准加国 北京讨好美国》(2018-12-19 法广)报道:

因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案发酵传中国可能抓捕了第3名加拿大人之际,传出中国大批购买美国大豆为即将召开的中美贸易对话会议铺垫氛围消息。作为贸易停战协议的一部分,中国开始第二轮采购美国大豆。中国一家国有企业昨天交易购买了约90万吨大豆,总价值超过3亿美元,将于明年1月至3月出货。美国大豆出口委员会发言人证实了中国的采购,路透社今天说,中国开始贸易战暂停以来的第二轮美国大豆采购。四位了解交易情况的交易员以及美国大豆出口协会(USSEC)称,中国进口商周二重返美国大豆市场,着手两国同意暂停贸易战以来的第二轮采购。

这些交易再次证明,中国正在兑现购买美国农产品的承诺,这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月早些时候达成的一项贸易战休战协议的一部分。

这轮新的采购提振了周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指标大豆期货价格,不过中国采购速度慢于预期限制了涨势。

尚不清楚中国会购买多少大豆。上周,中国多家国有公司订购了逾150万吨美国大豆,船期从1月至3月不等,为六个月来中国首次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

一位交易商说,中国国有企业周二购买了15批船货,或约90万吨,发货日期为1-3月,交易价值超过3亿美元。

据路透社说,美国大豆出口协会(USSEC)一位发言人证实中方恢复采购,这位人士引述在中国的消息来源,但不清楚购买数量。

美国太平洋西北部和美湾出口终端大豆价格上涨1.5%,新一波采购行动促使出口商争抢由铁路或驳船从中西部产区运出来的供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上涨约0.3%。

自12月1日习特会以来,销售量一直令交易商失望,他们本预计会有大得多的采购量,以吸收美国创记录大量收成产生的庞大大豆库存。而特朗普上周在路透专访中表示,中国正在购买“大量”美国大豆。报道说,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报复性关税的措施依然在实施,这限制了中国民间大豆进口商向美国采买的兴致。

中国去年进口了3,170万吨美国大豆,占美国出口量的近60%,交易额达到122.5亿美元。

特朗普周一称,他已批准发放120亿美元农户资助计划中的第二批款项。

报道指,近日的采购对农户没有多大帮助,但在下一轮美中贸易谈判前,确实展现了善意的姿态。美国在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移和工业补贴方面,对中国有许多抱怨。

谢选骏指出:许多中文翻译者不求甚解,把尼采的“强权意志”翻译成为“权力意志”,文理不通。实际上,强权意志来自炮舰政策,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自弱肉强食,目前的中美关系当作是解。

《加拿大外交部宣布其第三名公民在中国被捕》(2018年12月19日 转载法广RFI 呢喃)报道:

加拿大国家邮报本周三引述该国外交部的消息称,华为孟晚舟事件之后,第三名加拿大公民在中国被捕。中国外交部表示不知情。

继前外交官员康明凯和企业家斯帕沃在中国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被逮捕之后,加拿大方面宣称其第三名公民日前在华被捕。这一消息首先由加拿大国家邮报报道,引述该国外交部的消息称“已经在本周二确认,加拿大第三名公民受到中国政府的拘押,但无法证实该事件和华为首席财务官风波相连”。加拿大外交部一名发言人表示“出于信息保护的考虑,无法透露更多细节,但的确涉事的是一位加拿大公民”。在同一篇报道中,加拿大国家邮报称,暂时无法获取这第三名被中国逮捕的加拿大公民的身份信息,但“第三方消息显示,这不是一名外交官员,在中国也没有生意”。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表示:“加拿大将保护被关押的加拿大公民,我们寻求知道他们被逮捕的原因,并将和中国合作,向中国表示这是不可接受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本周三的例行记者会上对加拿大方面所宣布的其第三名公民在华被捕的消息表示不知情。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处于取保候审的阶段,她被禁止离开加拿大,等待明年年初举行的听证会,届时她或将被裁定需被引渡到美国,接受美国指控其违反对伊朗制裁的相关审讯,若罪名成立,最高可被判刑三十年。

谢选骏指出:炮舰政策与强权意志的背后,必须要有一个航母舰队,加拿大不懂这点,所以两面不是人了。

网文《尼采的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的具体内涵与意义是什么?》(作者:Seigentlich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585821/answer/187418482)解答说:

“权力意志”,英文是will to power,德文是Will zu Macht,will 理解为desire,zu 最好理解为朝向/towards,Macht无论质还是量都不是永恒固定的状态。 中文“权力意志”中的“权力”翻译得不是很好,容易引起普通人的误解,好像will to power和政治权力有关似的,其实指的是一种强力。但也不要简单在心理学上将“权力意志”理解为欲望、心理活动、人的意愿,更不要理解成物理学意义上的力量。“权力意志”揭示的是:人在本质上是一直要追求力量的,追求到后会释放,如果人失去力量就又会不断追求新的力量。这个权力意志不断上升/人不断汲取力量再释放的过程没有尽头,人需要不断地克服任何阻力/自我克服(self-overcoming)

尼采认为任何一种存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一种权力意志:

“道德”归根结底是权力意志的各种形态。power本来就是需要向上/释放的,如果力量无法释放/不能征服自己和所在的环境,力量就会反过来塑造自己的内心,不断开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孕育了我们的各种道德观。(很大程度上,权力意志不能向外扩张,是因为强有力的外在组织形式——国家,尼采认为国家是突然出现的,导致人的权力意志一下子没法向外扩张,只能内在化;如果国家是缓慢地出现的,人就可以适应,不会克服不了阻力了。)

任何认识knowing都是一种权力意志,truth只是我们设定的结果。一般而言,哲学(家)当然是要追求真理truth的,并且认为knowing并不认识knowing自身,我们认识的是truth。尼采指出: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knowing 和truth二者是等同的。柏拉图以来metaphysics的哲学都没有意识到:我们所有的认知/认识knowing 都只是一种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Will zu Macht(追求力量的意愿),truth也不过是权力意志所创造、设定的,真理和上帝一样是人类的发明(尼采有一本著作《人性,太人性的》就是讲这一点)。

哲学自然也是一种权力意志。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过:一切都是权力意志,哲学是一种最强的权力意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哲学要追求truth,而truth真理是绝对不可调和的、排他性的、独断的(我认为我是真的,那么你一定是假的),要规定人生活的意义、规定全盘性的东西,完全不能怀疑。哲学家要追求的就是这种最高最神圣的东西。

从根本而言,尼采说的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就是一种interpretation。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客观自在的东西,德国古典语文学界曾经试图要把文本text和解释interpretation区分开来,好像存在独立自在的text似的,但尼采说无论是文本text还是解释interpretation,都是will to power;will to power既是文本,又是文本的解释——用康德的话来说,既是本原thing in itself又是现象appearance。任何life都是在不断的解释Interpretating,即giving meaning/creating meaning,这样的creating meaning与已有的meaning有冲突和克服,要克服既有的所有meaning,这个过程没有终点。在这个意义上life就是will to power。也就是说,权力意志本身是要追求意义和价值的,但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是永恒的超越/值得生命完全否定自己来追求,如果这样的话,生命就会衰退,导致虚无主义。一切意义和价值都是临时的,等待另外一个价值来覆盖/改写。无论人/自然世界,都处于不断地再解释、再评估、再否定的过程(比如柏拉图-基督教-马克思共产主义等等,它们给人提供了目的、意义、用处、价值、功能,但会被新的will to power改写、取代,说明新的任何一种解释都是一种will to power,没有一个自在的end。)

尼采提出了“视角主义”这个概念,意为life必然是视角主义的,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世界,没有离开自己life 的客观真理知识。如果要追求客观性,life一定处于degeneration衰败的状态,will to power再也不能为自己提供perspective。真正的客观性就是在视角之中。(只有用权力意志这种interpretation,才能克服本体与现象等二元对立的观念,因为权力意志本身就是perspective。)

总而言之,尼采认为life=will to power=interpretation。最高的权力意志体现在有限生命不断重复时都能热爱生命到这个程度:我的生命一次不够,我希望有来世,希望再活再活一辈子,哪怕每次生命重复、一点都不变化。

作者:Aster Dracul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585821/answer/537510824

来源:知乎

因为Macht(权力)这个概念马上就会使人产生负面的联想。正因为如此,我国学者一般都不愿将 der Wille zur Macht 译为“权力意志”,而是译为“强力意志”,甚至“冲撞意志”等等,以避免误解。但既然 der Wille zur Macht 是尼采的核心概念,自然不能光从字面意义上来考虑它的译法,更要根据它在尼采哲学中的特殊意义来决定如何翻译为好。张汝伦以为译为“权力”更能突出Macht一词的涵义。他说:“做主人,就是有权力,而不是一般的力或强力。有力者或有强力者未必是主人,只有有权力者才是主人。只有有权力,而不是强力,才能为自己设定条件,即价值。因此,der Wille zur Macht 只有译为‘权力意志’才能将这一术语言所蕴含的征服、掌控、克服和支配的意蕴表达出来。”

这里所谓的权力并非指政治权力,也非指武力的物理强制力,而是指一种蕴涵一切可能、突破一切阻碍、积极向上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完全由本能驱使,权力意志指的不仅是生命的原则,还是创造过程的原则,或者不如说生命就是创造的过程。权力意志实际就是生命力。为什么这种力量是世界和人的根本呢?尼采并没有做过多的本体论论证。权力意志与其说是形而上学的本体,不如说是一种经验的概括,带有假设性质。在他的眼里,世界处于万类竞长、生生不息的状态,这就已经证明了能动的生命意志的普遍存在和支配作用。

我们看到,叔本华在说明意志的本体地位时,尚且使用了类比推理,但尼采不需要任何理性的推理和证明。权力意志虽然是来自他自己主观体验的经验假说,但它的真理性在尼采看来却不成问题,无须讨论。他说:“如果一个哲学家总是把生命的权利看成是一个问题,那么就要对他的哲学家资格提出异议,给他的智慧打上问号。对生命的肯定或否定归根到底不可能是真的,生命只能作为表征而有价值,仅仅作为表征而被考察。”就是说,对生命的态度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价值判断;我们根据生命经验来判断生命的价值,这虽然是经验假说,但与知识性的经验假说不同,这是生命对自身的肯定,是强者的自我设定。

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是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但他不同意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认为生命的本质并非追求生存,而是发挥其生命力。它由此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尼采所说的权力意志是指宇宙万物所共有的释放和扩张自己力量的欲望,进行创造的欲望,占有、支配他物的力量。尼采把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当作人的一切认识和行动的动力和标准,这意味着把权力意志当作动力和标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认为权力意志决定了在人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从各种肉体的过程到最高级的精神活动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尼采由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进而推论出生物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生物有机体摄取营养就是为了表现其生命力而去占有和吞噬环境。不仅具有生命的有机物的本质是权力意志,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的本质也都是权力意志。例如物理学中所讲的引力和斥力的对立其实就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的争夺;化学中讲的分解和化合无非是一种权力意志“侵占”、“征服”另一种权力意志。总之,从人到动物、动物到植物以至无机界,一切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权力意志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抗强欺弱的关系,强弱权力之争构成了整个宇宙的过程。与叔本华不同,尼采不仅不赞成、而且竭力反对将意志世界看作杀现象世界之外的自在之物的世界。

他的权力意志论是用人和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生命(生命力)来解释它们的生成变化,而不是把生命当作具体的、现实的人和物之外或之后的实在、或者说自在之物。人及其世界虽然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但权力意志又是处于人和世界的存在本身之中。在尼采看来,叔本华由于把生存意志当作自在之物,势必把意志和人的关系看作一种外在关系。人在意志面前仍像在“世界本质”、“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神”面前一样处于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人对于“意志”只能抱着一种顺应、否定、放弃的消极态度,只能用否定、放弃甚至毁灭生命来克服意志。尼采企图克服叔本华的这种消极悲观倾向。

他认为,人作为权力意志或者说作为非理性的生命力与人的现实存在不是分裂的。人的欲望、激情、本能冲动与人的肉体存在及人的思想和行动是构成个人存在的统一整体。这样的人将不再是叔本华所说的那种因受求生意志的支配而消极被动的人,而是不断地创造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积极主动的人。人生诚然是痛苦的,但这是悲剧的,而不是悲观的。为了使意志主义由叔本华式的消极被动的哲学变成积极主动的哲学,尼采反对把人的意志归结为自我保存,而主张要增长、改善、超越、创造自身。他认为,如果把生命意志仅仅归结为自我保存,那就会使人因循苟且、无所作为、逆来顺受,最后必然悲观厌世。

而如果把“增长”、“改善”、“超越”本身当作意志的本质,那就会使人积极主动。尼采认为人不能满足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尼采之提出要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也正是基于对人生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一种肯定,因为重估意味着重建,而重建正意味着人的奋发有为。人之给予事物以意义,意味着给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也就给了自己以意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但他又强调权力意志不是一种目的论的本原,权力意志并不朝向某种确定的目的,它作为一种不断改善、扩张、增长的生命力、冲力并无确定的终极的方向。它永远不是作为一种确定的存在物、实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不断的生成、变化的活动、倾向而存在。

而这一点正是它不能是一种单纯地追求自我保存,即求生的意志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只是单纯的自我保存、求生,那倾向、活动九会停滞,生命就会终结。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尼采不满意达尔文进化论,因为进化论把生命理解为自我保存,并且过分地强调了外在因素的作用。尼采的权力意志主张个人为了发挥自己的权力意志可以而且应当支配、征服、剥夺、同化异己者、把异己者当作自己的工具、沦为自己的奴隶来说,它极易为反动势力所利用,后来的法西斯主义者等反动派也正由此把尼采当作其理论先驱。在尼采眼里,世界在本质上、根源上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权力意志。首先,权力意志是一切现实生命都具有的“追求权力的意志”。

作为世界本质的权力意志是与现实感性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意志力量,而不是传统形而上学那种超感性的、非生命的概念。其次,权力意志来自于人对世界的直观体验,而不是那种通过概念思辨而得到的东西。在尼采看来,当我们通过世界的万类竞长、生生不息的状态而体验到一种追求更大力量的生命意志的普遍存在和支配作用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这种体验而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权力意志。权力意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感性世界是唯一真正的世界,它是一个充满矛盾、异质性、偶然性和无序性的世界,是充满着激情、欲望和痛苦的世界。万物处在一个生成、流变和往复之中。

在尼采看来,意志是这个世界的本原,但意志并不因此就建立起另一个高于现实的理想世界。与叔本华相比,尼采的意志并不贬低、否定这个现实的感性世界,相反,意志要肯定这个世界,要使这个感性世界神圣化。按照尼采的哲学思想,将意志削弱到近乎于零的状态实际是弱者的表现,是奴隶的行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尼采对叔本华的艺术观持批判态度。在尼采看来,一切感性的东西都是最真实的、欲求也不例外。欲求恰恰是需要肯定和追求的东西。不满、有缺陷的欲求恰好是刺激充盈、饱满的意志去创造的现实性因素。权力意志在本性上总是不断地追求更大的权力,不断向自身的更高阶段跃升,从而它总是要超越自己的现存状态。

谢选骏指出:上文已经临门但还没有入门,因此他指从哲学角度探讨哲学,没有从生命角度探讨哲学——其作者甚至不懂,尼采的大学时代是个“英国狂”粉丝,喜欢穿戴英国服饰、模仿英国腔调,因为尼采是达尔文主义者,就像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一样。因此我主张,与其把“will to power”(德文Will zu Macht)翻译成为强权意志,还不如直接翻译成为“炮舰政策”!



【051、铺满了鲜花与死亡的道路】


《通往地獄的路總是鋪滿善意的鮮花》(Huli Follow May 8, 2017)报道:

在課堂上睡了整整三個小時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句話,我也只記得這一句。

那時候的我覺得這句話有種違反常理的美感,通往地獄的不是荊棘之路嗎?在我心中幻想的場景是先經過一條漫長的道路,兩旁皆是那些在地獄受苦之人,他們衣不蔽體、頭髮凌亂,就像古裝劇裡面被監禁已久的囚犯。耳朵聽到的儘是哀嚎與哭泣聲以及烏鴉的悲鳴,地獄的字典裡似乎不存在笑聲這二字。遠方,紅色的太陽流著黑色的血,暗紅色的光照射著大地,而他們被光射中的地方開始冒煙、灼傷,有的甚至不怕死的用雙眼直視著那豔陽,眼睛被燒的焦黑,接著熔化成灰、隨風飄散在空中,只剩下空洞的眼窩掛在臉上。

經過了這段血紅色的路,到達岸邊,冥河的擺渡人卡隆在那邊靜靜的守著,連身式的斗篷將他整個人罩住,陰影也把臉遮蔽,唯一看見的是那雙毫無靈魂的眼睛,在交付給卡隆渡資以後,就乘上限載兩人的小船出發。水是黑色的,但不如墨汁般的黑,而是帶有一點紅色,隱約可以看到船身旁邊總是有許多雙粗糙不堪的手在沈溺之際掙扎著,試圖抓住浮木或是任何觸碰到的東西,卻什麼也抓不到。

這樣的景象才是我心中的地獄。這種道路怎麼會充滿鮮花?

那晚,剛練完逼霸渴死的我疲累的躺在床上準備入眠,接著,在半夢半醒之際,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安安你好」

是誰?我勉強睜開眼睛,先是一束強光襲來,我下意識的轉頭避開,等自己的眼睛稍微適應亮度之後再轉過身來。太陽高掛、晴空萬里,些許半透明的白雲點綴著淺藍色的天空。我躺在柔軟的油綠色草皮上,往四周一看,眼見之處皆是相同的景象,除了綠色的草地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如果要拿實際的東西來舉例,就像windows XP的預設開機畫面那樣。美的多麼不自然。

「安安你好」

那聽起來像小朋友般的聲音又再次出現,我環顧四周,依舊被鮮綠的草皮包圍著,空無一物。

正當我納悶著這聲音的來源時,眼前忽然出現一個奇妙的…物體?是一個紅色的小惡魔。想到這裡,我就想到之前曾經聽哲學系的朋友說過,他們的課程內容就有著一隻小惡魔,想到這巧合,我嘴角上揚了25度。

「沒錯,我就是那個Evil Spirit,也是你口中講的小惡魔。如果你的哲學好夥伴沒有蹺課的話,他或許還會告訴你更多關於我的事。但由於我無法完全認知到你的心靈,所以我決定還是先告訴你有關地獄的事。」

幹,我不知不覺來到地獄了嗎?但是這場景哪裡像是地獄了?比較像是天堂吧!還是說,眼前這個小惡魔是在欺騙我的感官知覺,這邊只是「看起來」像是天堂,實際上是地獄,我眼前所見都不是真實的。

「我是在欺騙你沒錯阿,你眼前所見的確不是事實,只是這景象真的是地獄。因為你還沒死,所以無法親自來地獄走一遭,我只好利用我的能力欺騙你的感官知覺,讓你看見地獄的景象。來吧!我帶你四處晃晃」

我想,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深刻體驗到什麼是相對論。我覺得我的身體沒有在動,但我看見的景象卻如跑馬燈般跑過,好像我坐在車子上一樣。我仔細想了一下,應該是我所看見的景物在動,而我是靜止的。依據相對的概念,所以我才會覺得是我在動。

穿過油綠色的寬廣草地之後,是佈滿著五顏六色鮮花的地方,紫一塊、紅一塊,甚至還有按照彩虹所順序排列的花海,每朵花都綻放的恰如其分,不會太妖豔也不會太柔斂,還看的到端紫斑蝶在黃色花海附近繞阿繞的,飛累了就…直接睡覺,相信花海一定覺得沒有問題,因為這花海很大片。我還是不懂這邊怎麼會是地獄而不是天堂。

「我們要來到地獄的中心了」

嗯,去你媽的地獄的中心,這分明是台北市中心吧!高樓大廈櫛比鱗次,這裡比台北市更像台北市。眼前的電視牆上顯示的時間已經過了午夜兩點,這座城市卻燈火通明,一盞盞的燈光照亮著天空,原以為光害會阻擋著群星的光芒,但意外的仰望天空,還是能看到閃閃發亮的星空以及閃耀的牛奶路。賭場、夜店、旅館、遊樂中心、網咖,我能想到的娛樂設施這邊應有盡有,一家接著一家的開,而且無需擔心客滿的問題,因為你總是能找到下一家有位子的店,就某種程度來說,就像希爾伯特的旅館那樣。車水馬龍的道路上都是私家轎車,而且都是高級車款,在這裡,好像每個人都是有錢人,或是說,這世界根本不需要錢這個東西,所有的服務都是免費的,無論是吃一頓高級餐館,或訂製一套合身的帥氣西裝,甚至是在家裡佈置小型電影院,都無需用到錢。儘管已經午夜,但街上的行人仍舊像是尖峰時刻的西門町那般多,令人訝異的是,無論男女老幼都洋溢著滿滿的幸福,都面帶微笑的緩緩走著。

在這邊,沒有生活的壓力與工作的煩惱,沒有人在乎Gettier’s problem是否解決,沒有人預測天氣,預測下一次颱風的路徑(因為這邊永遠都是好天氣),沒有人讀書(甚至在這世界上沒有書這種東西),也沒有人在網路上爭論念哲學系的目的以及以後的出路(因為學校之類的教育機構完全不存在)。新聞上報的不再是食品安全問題以及政治鬥爭、國際情勢,取而代之的是娛樂資訊與遊玩指南。

紙醉金迷、放浪形骸。這八個字我覺得最能形容…地獄?這邊到底為什麼是地獄?

「你剛剛都把理由講出來了,你還沒發覺嗎?我要先去夜店找妹子玩了,再見」

我突然覺得,我好像有點理解了。

「動資打資動資打資」

熟悉的聲音響起,那是我自己錄的逼霸渴死鈴聲,我拿起手機看了看時間,凌晨4:44,嚇出我一身冷汗。

下窗之後打開房間的燈,我拿起擺在房間角落的空箱子,開始把psp、xbox、wil等等的娛樂產品丟進箱子,把小時候玩的玩具也一併放進去,接著拿去樓梯間的垃圾桶丟掉。

我打開電腦,把LOL的帳號刪掉、把快樂水族箱的魚全部賣掉之後移除,也開啟手機把神魔之塔的卡片全部賣掉,接著移除遊戲。

我終於懂得,為什麼那邊是地獄了。

在那裡,人已經失去了人所具有的理性的功能,只剩下純粹的動物性而已,所以他們享樂、他們揮霍,他們以為自己擁有了快樂,但那只是動態的、毫無價值的虛假的歡樂,在那裡沒有文學可以陶冶身心,也沒有哲學能夠與自己對話、思辨。空洞的生活,空虛的玩樂。千百種的娛樂終究有限,而在地獄是無限的靈魂總有一天會開始覺得無趣、失落,你能想像那種感覺嗎?一成不變的生活。我們擁有文學,可以用不同種的角度去理解,有無限多的詮釋方法;我們擁有科學,新的發現或是突破總能激勵人心;我們擁有數學,尚未破解的證明題給我們繼續研究數學的動力,哪怕是一點的進步都能夠得到真正的歡樂。但是他們呢?擁有的只是虛假的、表面的歡樂,是那總有一天會感到厭煩,感到無趣的歡樂。從那之後,歡樂就不再是歡樂,而是永無止盡的痛苦。

通往地獄的路總是鋪滿善意的鮮花。

我靜靜坐在書桌前,打開以前我厭惡的工程數學課本,開始用心的計算每一道習題。

谢选骏指出:铺满了鲜花的道路如果不是铺满了钱币,就一定铺满了死亡与哀悼。在更为戏剧性的场景中,鲜花与钱币,死亡与哀悼,正好同时出现在墓地,以及出殡的途中。



【052、沙特阿拉伯与回教共产主义】


《沙特必须停止输出伊斯兰极端主义》(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4年8月25日)报道:

每天,我会和全球10亿穆斯林一起,朝着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方向祷告。但在我去圣城麦加和先知穆罕默德的安息地麦地那时,我却满怀痛苦地被迫离开。让我痛苦的,是在伊斯兰教发源地肆虐的极端主义势力。非穆斯林被禁止进入沙特王国的这片地区,因此,影响着每年前往朝拜的1300万穆斯林的观点和作法,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审视。

沙特阿拉伯曾向联合国捐款1亿美元(约合6亿元人民币),资助一个反恐机构。这是一笔受欢迎的捐赠,但同时,沙特阿拉伯拒绝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轮值理事国席位。沙特王国这种半参与、半拒绝的姿态,反映了该国在应对逊尼派伊斯兰激进主义问题上处于一种内在的瘫痪状态:希望结束暴力,却又不去面对激进者引以为据的萨拉菲主义。

得明确一点,基地组织(Al Qaeda)、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Syria,简称ISIS)、博科圣地(Boko Haram)、青年党(Shabab)等都是暴力的逊尼派萨拉菲组织。50年来,沙特阿拉伯一直是全球逊尼派萨拉菲主义的官方赞助者。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约有90%属于逊尼派,他们大部分不是萨拉菲派。萨拉菲主义被认为过于严格、拘泥于字面意思、偏离主流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其他宗派只占全球穆斯林总人数的10%,而萨拉菲信徒和其他原教旨主义者则占了全世界穆斯林的3%。

不同于大部分逊尼派,萨拉菲派是伊斯兰教的“福音派”,希望穆斯林和其他人改信他们那种“更纯正”的宗教。他们认为,自己信奉的伊斯兰教没有受到现代性的污染。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沙特政府的大力支持。沙特政府任命使者前往其驻穆斯林国家的大使馆任职,这些使者会劝说他人改信萨拉菲主义。沙特王国还允许顺从的伊玛目以要人的身份参与一年一度的麦加朝圣,并为穆斯林世界联盟(Muslim World League)和世界穆斯林青年大会(World Assembly of Muslim Youth)等极端保守的组织提供资金。

9·11后,在美国的压力下,这种全球性的资金扶持来源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枯竭,但在沙特王国,萨拉菲主义的堡垒依然很牢固,强硬地实行着过时的伊斯兰教法惩罚措施,而这些惩罚措施早已被大部分穆斯林摒弃。仅自8月4日以来,沙特阿拉伯就有19人被斩首,近一半人是因为非暴力的罪行。

人们理应对伊斯兰激进分子斩首詹姆斯·福利(James Foley),以及ISIS的其他罪行感到义愤填膺,但人们忽略了沙特阿拉伯允许的公开斩首处决。一旦这样的暴行得到沙特王国的授权,其他地方也将它当成了常态,并形成了间接的激励。当这么做的国家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时,它释放的信号是很强烈的。

2005年他住在沙特阿拉伯最开明的城市吉达。那一年,为了让封闭的沙特萨拉菲派思想开放起来,阿卜杜拉国王支持同信奉其他宗教的人进行对话。在他去的那间清真寺,神职人员利用周五的祷告布道活动,以这种对话将伊斯兰教与“假宗教”相提并论为由,禁止进行这种对话。他说,这是滑向自由、民主和性别平等的斜坡,是西方异教徒的堕落作法。

国王与萨拉菲派神职人员的矛盾是沙特阿拉伯无法进行改革的关键因素。国王推崇现代化,但他与他的顾问又不希望打破沙特王室与瓦哈比派(一种朴素的伊斯兰教形式,与萨拉菲派类似)创始人之间延续了270年的部落协议。这个1744年的沙漠条约现在必须被废止。

神职人员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甚至连沙特人气最旺的Twitter账号都属于宗教人物:比如穆罕默德·阿里菲(Muhammad al-Arifi)这样的极端主义神职人员。去年,他因为宣扬殴打妻子和对犹太人的憎恨而被封号。他的关注者有940万。沙特王国还有一支宗教警察部队,他们的作用就是确保女性戴面纱、禁止年轻情侣见面,并保证商店不展示“下流的”杂志封面。在麦加和麦地那这两座圣城,如果女性不小心进入只允许男性进入的区域,或者她们的裙子不符合萨拉菲派的庄重标准,宗教警察就会用鞭子抽打她们。先知穆罕默德绝不会认可这种伊斯兰教。

萨拉菲派的不包容政策导致麦加和麦地那的伊斯兰传统遭到破坏。ISIS现在正在轰炸神殿,但那也是从1925年的先例中学来的——当时,在瓦哈比派的授意下,沙特王室摧毁了麦地那加纳特·巴奇(Jannat Al-Baqi)公墓一座拥有1400年历史的坟墓。过去两年,残暴的萨拉菲派也在实施同样的宗派破坏,他们炸毁了从利比亚到巴基斯坦、从马里到伊拉克的神殿。真主党(Hezbollah)武装人员甚至还会进入叙利亚保护圣地。

沙特的学校和大学里的教科书也会教授这个派别的伊斯兰教义。麦地那大学(University of Medina)从世界各地招生,然后用偏执的萨拉菲主义教导这些学生,随后再把他们送往巴尔干半岛、非洲、印尼、孟加拉国和埃及等地的穆斯林社区,于是这些曾在沙特受训的强硬派就会前去根除当地温和的伊斯兰教派。

除了把伊斯兰教法当做国家法律来奉行,宗教极端主义还有什么?这正是伊斯兰国试图利用它的权力所做的事。人们必须挑战这种试图用一种对伊斯兰教法的生硬理解来进行管理的非伊斯兰的、不切实际的错误观念,否则无论联合国机构做什么努力,都无法对抗伊斯兰恐怖主义。

沙特阿拉伯创造了一个萨拉菲派恐怖主义的怪物。现在,它不能把杀死这头野兽的任务交给联合国。沙特必须面对国内极端主义的神学和意识形态根源,从麦加和麦地那开始。对伊斯兰教的发源地进行改革,那将是在这场全球性的观念战争中打败极端主义的关键一步。

谢选骏指出:上文的作者埃德·侯赛因是一个穆斯林,他也认识到了伊斯兰教发源地肆虐的极端主义势力。事实上,沙特阿拉伯作为回教的发源地,怀有一种类似于国际共产主义的野心,想用暴力推进世界革命、实现回教的全球一体化。

网文《沙特为何成为恐怖分子的温床?》(德国之声 2003年5月14日)报道:

就在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问沙特前的几小时,恐怖分子在沙特首都进行恐怖袭击,矛头直指那里的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美国方面认为,这又是他们的死对头本拉登手下的基地组织所为。而基地组织已经渗透在沙特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次恐怖行动显然是为了给鲍威尔来个下马威。

20世纪80年代中期,沙特国王改变了他的官方名称。由“神圣国王”改为“伊斯兰两个圣地的仆人”。这样,沙特阿拉伯国王在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地位就提高了,成为一个重要人物。(谢选骏指出:这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哈里发的真空”,为伊斯兰国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当时,利雅得和华盛顿都对这一变化表示了欢迎,因为这于双方都有切实的利益。王室成员也很乐意看到沙特国王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领袖。面对伊斯兰内部的反对派,他们有了更多的安全保障。至少在形式上可以这样看:任何对王室的攻击都可以被认为是对伊斯兰世界的攻击。

而对美国人来说还有更为重要的一面:他们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共产主义及其代表苏联。尽可能地限制苏联对石油丰富而冲突不断的中东地区的影响。(谢选骏指出:美国的政客们不懂,这实际上是为一个“回教的苏联”、“回教的共产国际”铺平了道路。)

为了反对共产主义,沙特阿拉伯给予从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一直到摩洛哥所有伊斯兰政党以财政支持。而阿富汗正是沙特籍国际恐怖分子本拉登的大本营。只是本拉登当时“圣战”的矛头指向的不是美国,而是苏联。因此他受到了美国和沙特阿拉伯两方面的赞扬。就是说,只要本拉登是在与苏联对抗,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能得到利雅得和华盛顿的支持。

可是事情会转化的。在共产主义崩溃后,美国在由沙特阿拉伯支持的伊斯兰极端分子眼中丧失了价值。而美国和以色列是当今国际穆斯林极端分子的两个头号敌人。美国从9.11事件中汲取了教训。它要求沙特王室放弃对伊斯兰组织的支持。因为在参与9.11恐怖袭击的19个伊斯兰极端分子中,就有15个是沙特阿拉伯人。这给美国人敲了警钟。

但请神容易送神难。而沙特阿拉伯本身也实行了几十年极端保守的,近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统治政策。相比之下,伊朗的统治都要开明得多。

沙特王室时不时也表示要改变现状,实行改革。但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表示只是做表面文章给美国看而已。事实上,沙特政府根本就没有具体的政治计划来实现美国在中东地区所要求的“民主化”。虽然沙特政府常常谈论要引进议会制度等等,但距离真正的民主,保守的沙特阿拉伯要比那一地区的大多数国家还要远得多。

另外一个问题是,基地恐怖组织成员已经渗透在沙特阿拉伯的社会之中。本拉登的组织不仅在不同的地区受到支持,也受到不同社会阶层的支持,包括富裕阶层。如果沙特政府不想给它的统治造成伤害的话,就不能不正视这一点。如果沙特政府引进民主意识,那么基地组织和其它一些类似组织就会指责它放弃基本宗教原则,是伊斯兰的叛徒。而这样的指责在沙特很容易产生共鸣。因为沙特已经进行了几十年近乎原教旨主义的宣传。

利雅得政府曾希望,不参与伊拉克战争,美国军队撤出沙特阿拉伯等事件能够使那些激进分子找不到攻击的理由,至少他们的指责不会那么尖锐。而现在来看,他们的希望完全落空了。

事实的一面是,大多数沙特阿拉伯人支持本国政府和沙特王室。但同时他们也要求变革及社会现代化。而另一方面,也有极少数人是基地组织的追随者。这些极端分子不惜使用暴力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包括自杀性袭击。而正是这些人给沙特社会造成持久的威胁。令人惊讶而对沙特阿拉伯又非常典型之处在于,这些极端分子使用几乎与沙特王室和政府一样的宣传用语。

谢选骏指出:这些极端分子与沙特王室和政府,本来就是一体两面。他们都是在国际共产主义甚嚣尘上、垂死挣扎的1980年代开始成长并同流合污的。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一种“回教共产国际”——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哈里发运动。



【053、煽情的抖音与抖音的煽情】


《美国女孩用抖音把亲爹送进监狱 视频点击2千万》(2020-09-18 陌上美国)报道:

人们总是在失去和即将失去某个东西的时候,才会对它格外地珍惜。两个月前,我听说川普政府要在美国封禁抖音海外版TikTok,于是,从来没上过TikTok的我,特意下载了这个软件,偶尔刷一下。

TikTok在美国很火,但是它一直离我很远。当得知这个社交软件有可能从美国消失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如果不参与一下, 以后可能会有遗憾。毕竟曾有许许多多人使用过它,喜欢过它。我赶紧去这个TikTok的世界踩一下,也算到此一游。

一个多月前,我闲来无事,就又打开TikTok刷起来。大概是因为之前几次,我在看到小猫小狗的时候多停留了一点时间,所以这一天,我看到的视频大多是可爱的宠物们,让我心情大好,时不时乐出声来。

突然,我刷到这样一个视频。视频的画面质量很差,拍摄的歪歪斜斜。这是一段几十秒的录像,看上去有些年头了。拍录像的是一个小女孩,她似乎是拿了父亲的摄像机,还不太会使用。

在视频中,小女孩的姐姐爱丽莎光着脚站在远方的树下。她对小女孩喊:“莎拉,爸爸是个变态。”

那个男人不置可否,捡起身边的两只拖鞋,扔给爱丽莎。当他回头看见莎拉还在录像的时候,把录像机夺了过来:“你竟然还在录?” 然后他对爱丽莎喊:“爱丽莎是个愚蠢的白痴。”

如果单看视频,这就是小孩子在90年代偷偷拍的一小段录像。爱丽莎和父亲的话,虽然用词不雅,但是两个人的语气都不是特别严肃和紧张。视频里似乎是他们在郊外远足的画面,小女孩一边录像,一边天真地嬉笑着。

但是,不知为何,这个视频令我感到非常的不舒服,有些脊梁骨发凉。我又一次重放视频,并仔细看图像上的文字说明:“1997年,我拍摄了这个视频。那个男人是我的父亲,树旁边的女孩是我的姐姐爱丽莎·特尼。我没听进去她的话,没有人听进去了。四年后,她失踪了。我们的父亲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是唯一的嫌疑人。正义还没有到来。请倾听孩子们关于受到虐待的话,不要后悔莫及。”

那一天,刷TikTok的我,在一堆聪明可爱的宠物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有些奇怪的视频。我没有去深究这个视频背后的故事,但是毫无疑问,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几个星期后,我在开车上班的路上,在广播里,听到一个新闻,说某人被起诉谋杀了自己的继女。

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那段抖音。尽管我没记住那个女孩的名字,也不知道她们的爸爸叫什么,但是一种直觉告诉我,那天被捕并被起诉的,就是那个父亲,那个被爱丽莎称为”变态“的父亲。

录像,姐姐、失踪、父亲,抖音……

这是一段近20年的旅程。莎拉,当年的小女孩,把自己的亲生父亲,送进了监狱。

最后让她成功的,就是上面这段几十秒的视频。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爱丽莎3岁那年,她的妈妈带着她和哥哥改嫁给迈克尔·特尼。迈克尔自己还有三个大男孩,这个重组家庭居住在亚利桑那的凤凰城,爱丽莎也被特尼先生正式收养。两年以后,莎拉出生。

一家人过着普普通通的平静日子。四个大男孩逐渐成人,离开了家。爱丽莎9岁那年,她和莎拉的妈妈因为癌症不幸去世,当时,莎拉只有4岁。

从那以后,爱丽莎和莎拉,就和父亲迈克尔相依为命。

爱丽莎和莎拉相差5岁,又是同母异父。小的时候两个人就像所有的兄弟姐妹那样打打闹闹,争抢东西,随着两人逐渐长大,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2001年,爱丽莎已经是个17岁的大姑娘了,她有了男朋友,学习之余也去餐馆打工,12岁的莎拉也上了初中。

5月17日,是学校暑假前的最后一天,莎拉的年级组织了集体游玩,而爱丽莎结束了高中junior year,也和同学们约好晚上好好狂欢一下。

那天,莎拉在学校等待她的父亲来接她,她父亲却迟迟没有出现。后来,她父亲匆匆赶来,告诉她:爱丽莎不见了。莎拉用父亲的手机一遍遍地打爱丽莎的电话,但是一直没人接。他们回到家中,冲进爱丽莎的房间,发现屋子乱七八糟,她的手机则在梳妆柜上。

他们还发现了一张爱丽莎留下的纸条。上面写道:” 爸爸和莎拉:你今天送我到学校之后,我决定去加州。莎拉,你说你不想和我在一起,你如愿以偿了,我走了!这就是我在攒钱的原因。爸爸,我从你那里拿了300元。“

迈克尔特尼说,他中午提前去学校接了爱丽莎,两人一起吃了午饭,吃饭的时候两人争吵起来,爱丽莎不喜欢继父对她管的太严。后来爱丽莎气呼呼回到自己的房间。几个小时之后他去房间里,发现她已经不见了。

那天晚上,迈克尔向警察报告爱丽莎”离家出走“了。由于爱丽莎一直对加州心怀向往,曾经跟莎拉说过自己梦想有一天生活在那里,而且她们的姨妈就住在加州,加上那一天又是学校的最后一天,之后就是暑假,所以,所有的人都相信,爱丽莎就是离家出走了,去了加州。

一个星期后,迈克尔跟警察说,自己接到来自爱丽莎从加州打来的电话,哭诉这些年他太严厉,说自己再也不想见到他。

这个电话,迈克尔说是加州街头一个付费电话亭打过来的。电话公司和警方都无法追查这个电话。而爱丽莎也没有去找她的姨妈。

就这样,爱丽莎的案子就被定性为”离家出走“。而17岁,在美国已经算是准成年,可以开车、打工、谈恋爱,这个年龄赌气出走也不是稀罕事。

只是,谁都没想到,爱丽莎从此再也没出现过。

爱丽莎不见了之后,12岁的莎拉继续和父亲生活,并逐渐习惯没有姐姐的日子。迈克尔则到处寻找爱丽莎,还去了加州好几次,满街张贴寻人启事。

几年过去了,爱丽莎毫无音讯。

2006年,一个名叫托马斯·海默(Thomas Hymer)的佛罗里达连环杀手承认谋杀了爱丽莎。他说他遇到了逃跑的爱丽莎,两人混在一起,吸毒,寻欢作乐,后来他在旅店杀了爱丽莎,并将她碎尸抛弃。

凤凰城警方接到弗罗里达方面的信息后,开始对爱丽莎周围的人进行调查。负责人员访问了200多人。但随着调查深入,杀手托马斯·海默的阐述漏洞百出,许多事实根本对不上。后来,警方认定他只不过是想恶作剧。

但是,警方也逐渐发现许多疑点。比如他们注意到爱丽莎离开家后从未动过她银行账户中的1860美元。她从未使用过自己的社会安全号码,这意味着她既未工作也未在学校读书。她也从未联系过任何朋友或任何其他家庭成员。

越来越多的疑点落到迈克尔的头上。迈克尔声称那天他和爱丽莎吃中饭的时候,爱丽莎说想跟男朋友分手,但是,那天爱丽莎离校之前曾经去了男朋友的教室,跟他说她爸爸来接她了。爱丽莎跟好朋友们都说晚上要一起派对,她的情绪和表现,根本不是一个要和男朋友分手,要离家出走的样子。

迈克尔在自己的房屋内外安放了许多隐藏的摄像头,并且在家里的座机上安装了记录设备。但是,当警察索要当天的录像的时候,迈克尔说,他已经看了那天的录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洗掉了。而当问起爱丽莎失踪后给他打的那个电话时,他说电话录音机在那个早晨被关闭了。

许多人都谈起迈克尔对爱丽莎有很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他经常跟踪爱丽莎,不断盘问她跟谁说过话。爱丽莎的男友和迈克尔的几个儿子,都怀疑他曾经性侵犯过爱丽莎。

2008年底,警方搜查了迈克尔的房屋,他们的发现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在他的家里,警察发现了26个自制炸弹,大量的武器,详细的恐怖袭击计划,还有许许多多的录像带,录音带。

古怪的是,警察还发现了爱丽莎写下的与迈克尔的“合同”,合同声明她从没被迈克尔性侵。

2009年,迈克尔首次接受ABC的采访,谈论爱丽莎,为自己辩护。面对主持人的所有逼问,他都给与否认。

2010年,他因为非法持有武器和爆破物而被判处10年徒刑。

2017年,他服刑7年后被提前释放。

莎拉的生活一直非常不顺。她4岁失去母亲,12岁的时候姐姐失踪。到了17、8岁,父亲又成为犯罪嫌疑人。但是,她的父亲一直非常宠爱她,对她几乎百依百顺。所以,她一直坚决地认为自己的父亲是无辜的。父亲入狱后,她还想方设法地想解救父亲,给他脱罪。

可是,不知什么时候,怀疑的种子在她心中慢慢地发芽。也许是因为她长成大人了,只有用一个成年人的眼光,才能看出许多蹊跷来。

就像前面那段她和姐姐、父亲一起的录像。当时录视频的她,天真无邪地嬉笑。而长大的她,听到姐姐对她说:"爸爸是个变态”,这时的感受已经完全不同。

父亲在监狱的七年中,莎拉看了大量的她父亲拍摄的录像带。她父亲跟踪爱丽莎去她工作的地方,拍摄她的一举一动。家里的隐藏摄像头也拍摄了爱丽莎的许多隐私。莎拉越看越心惊。

几年中,莎拉的想法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她的姐姐再也不会回来了,是自己的父亲杀害了她。

从此,她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为爱丽莎伸张正义。

2010年,迈克尔出狱。莎拉身上藏着录音机去见了她父亲。她质问父亲是否杀害了爱丽莎,迈克尔回答:“等到了我临死的那一天,我就告诉你答案。” 莎拉追问为什么现在不告诉答案,迈克尔挑衅地说:“你已经知道答案了,不是吗?”

在莎拉的心中,她的确已经知道了答案:自己的亲生父亲,是杀害姐姐的凶手。

为姐姐伸张正义的道路非常艰难。由于时间已久,又缺乏实质性的证据,警方不愿为这个案件再花精力。莎拉不得不单枪匹马,试图以自己的力量,引起社会的重视,从而促使警方重审这个案件。

她在YouTube、Instagram、脸书、推特上都专门开设了账号,还开通了广播频道,不断地谈论这个案件,把她从录像带、录音带里发现的可疑线索都一一披露,并呼吁网友们转发。

几年下来,她的努力收效甚微。每条帖子也许会有几百、上千个点击,通过她了解到案件的人都同意她的说法,但是谁也无法进一步推动这个陈年旧案。

2020年4月,美国疫情爆发期间,在家隔离的莎拉,下载了TikTok。

事后回想起来,莎拉承认抖音的巨大作用。“TikTok那种阴郁的幽默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觉得没有其他平台可以给我那样表现力了。”

4月份,她发了第一条视频。

6月9日,她第一次发了和父亲、姐姐在郊外的那段录像。6月28日,她再次发了那段录像。

那一次,这条视频点燃抖音,获得了2000多万的点击!

她前后共发了四次那段视频,一共有3000多万人观看。

她在其他社交媒体上苦苦经营几年,花费无数心血,都不如她在抖音上几个月的影响。

一个帖子有几千,上万人阅读,与有3000万人阅读,是完全不同的数量级。

这3000万人,几乎占了美国人口的十分之一。里面有律师、法官、警察、社会工作者、记者、曾经的性侵受害人……

还有千千万万的吃瓜群众,他们关注、同情、转发、声援……

短短时间,一条爆炸的抖音帖子,给这个悬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也形成了一个媒体热点。记者们开始报道和挖掘这个案件,就连其他国家的媒体都发了文章关注这个事件。

2020年8月20日,眼含热泪的莎拉在抖音上宣布:她的父亲刚刚被捕,并以二级谋杀罪被指控杀害了爱丽莎。

众多的媒体,包括莎拉本人,都认为是TikTok,帮助莎拉赢了这一战。

TikTok,在有的人眼里,是收集情报的工具;在一些人看来,是浪费事件的精神鸦片;在众多使用者眼中,是放松自己的娱乐方式。

而对于莎拉来说,TikTok,让她把杀害姐姐的凶手送入监狱。

目前,关于这个案件新的细节还都没有公布,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些证据,让检察官下定决心起诉迈克尔特尼。

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都是值得庆祝的一个结果。

有这样一个说法:正义有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对于爱丽莎和莎拉来说,这一场正义迟了19年。

19年的疑案,无数日日夜夜的思念、疑问、挫折、幻想,此时此刻,终于有了着落。

爱丽莎不会回来了。

她的朋友、亲人、同学,都可以在心里正式地和她告别了。

她的男友,19年来,从没有结婚,也几乎没有谈过恋爱。当年17岁的男孩和女孩,曾经计划过以后结婚生子,幸福一辈子。如今,他是否可以放下了呢?

她的哥哥们,曾经怀疑过父亲的恶行,但是从来没有正式指控他。他们是否放下心中的愧疚不安了呢?

她的妹妹莎拉,近几年来,顶住极大的压力,连续不断地向社会发出声音,坚持不懈地为姐姐寻求正义。今年,她也31岁了。

Maricopa县检察官Allister Adel在8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莎拉·特尼,你为姐姐爱丽莎寻求公道的毅力和承诺,证明了姐妹之间的爱。由于这种爱,爱丽莎的光芒从未熄灭,她一直生活在你与社区分享的故事和照片中。你在这段旅途中所展示的激情,将使对爱丽莎的记忆永远长存。”

对莎拉来说,这个胜利,只是第一步。

她给姐姐爱丽莎树立的大型标牌,还矗立在凤凰城高速路旁。

如今,在抖音上有一百万粉丝的莎拉,开始动用自己的影响,寻找其他失踪的青少年。

这个故事,看上去是抖音创造的奇迹,但是背后,不光是一个妹妹的爱,更是一个人心中的公义。

为了公义,可以19年不停地追求事实的真相。

为了公义,可以把罪犯送入监狱,即使那个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为了公义,3000万人,站在了一个女子身后。

为了公义,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个伸张正义的故事,如果不和抖音被禁的时事挂起钩来,就会比较单纯。可以是一旦把“伸张正义”和“抖音被禁”加在一起进行宣传,那个味道可就全变调了,让人感到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这就构成了“煽情的抖音与抖音的煽情”的双重变奏了!共产党的大外宣啊,真是国内国外的双重标准。



【054、上川岛与下川岛】


(一)上川岛

上川岛(Shangchuan Island 或 St. John's Island),位于中国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外海,海岸线长139.87公里,总面积为137.3平方公里,西面为下川岛。西方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在上川岛逝世。

葡萄牙古文献中常见的古地名,位于澳门附近。明朝中叶为外国商人的聚散地,不少葡萄牙商人在岛上居住,为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前,在中国沿岸最早的据点之一。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政府封锁该岛,改为开放澳门附近的浪白澳作为临时对外贸易港口。

1552年9月,耶稣会士圣方济各·沙勿略神父抵达上川岛,等候船只载他前往广州,但在同年12月3日病逝在岛上。其坟墓建在北部大脑山西麓,并建有门楼,上面有写着“圣方济各.沙勿略墓园”的横额,墓碑上写着“康熙三十八年方济各·沙勿略”。

环境

上川岛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岛屿,人口1.5万。距山咀码头18公里,全岛面积157平方公里,拥有总长达30多公里的沙滩,其中以东海岸的金沙滩(5.2公里)飞沙滩(4.8公里)银沙滩(800米)为度假旅游的上乘宝地,三者之间相隔仅1公里,而最受欢迎的是飞沙滩。

交通

要前往上川岛,可从江门市内的台山出发,转车到山嘴码头(约1.25小时),再转快速小船(约0.5小时)到达上川岛。

棋盘山

棋盘山又名“七盘山”,位于岛上西南部,其山势险峻,曾是明末清初张保仔反清红色帮的大本营、传说张保仔在此处藏存有大量的金银财宝。此外,棋盘山有大量栩栩如生的山景石林,是游客访古寻宝、登高爬山之处。

沙堤渔港

沙堤渔港是广东省三大渔港之一,位于上川岛南部,从飞沙滩坐车仅20分钟便可到达。“渔港晚霞”为其一独特景观,同时还可进行垂钓、龙舟竞赛、环岛游、体验渔家生活等活动,享有大陆“维多利亚港”的美誉。而香港天文台的华南海域天气报告中所指的“沙堤以南”,就是沙堤渔港。

方济各纪念园

为纪念天主教来华传教第一人——方济各·沙勿略而建,现内设教堂、纪念碑、石像等。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天主教澳门教区在该岛立有一块中葡文字的石碑,并建有小敎堂纪念沙勿略。1920年,由澳门敎会发起,东南亚敎会集资在该岛建起一座西班牙风格的敎堂。1937年二战,日寇蝗军占据该岛,敎堂及坟地被毁。教堂于1980年代初重建,被天主教视为圣地,天主教徒不断来此朝圣。

圣方济各·沙勿略神父的遗体已分别移去印度果阿,其中一手臂骨安置罗马耶稣教堂,另一安置在澳门圣若瑟修院圣堂,供敎徒及游客凭吊。

网文《为什么中国最早的朝圣地是上川岛?》说:

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12月3日,中国传教主保圣方济各·沙勿略,为来中国传扬基督福音,壮志未酬,病逝在中国南大门的上川岛。

上川岛位于广东省台山县,是我国南海离大陆十多公里的一个小岛,东西最宽处约十公里,南北二十多公里,它是从印度洋经北部湾进入我国广东沿海城市的必经之路。

上川岛因天主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的墓穴遗址而闻名,坟墓在岛上的一座小教堂旁,教堂也是以方济各·沙勿略的名字命名的,近年来有不少国内外天主教友专程前来祭拜。

被誉为“东方宗徒”的圣方济各·沙勿略(St.Francis Xavier),1506年4月7日生于西班牙的纳瓦尔。1540年9月27日入耶稣会,成为耶稣会的首批传教士,赴东方传教。圣方济各·沙勿略作为耶稣会东方使团的总负责人,在他的努力下,天主教在印度、东南亚各国、日本等地逐步发展起来。他真正称得上是教会多元化和全球化的首位倡导者。1552年方济各·沙勿略来华,同年12月3日病逝。

16世纪上半叶,沙勿略这位西班牙神父以过人的勇气,只身突破重重障碍,穿越汪洋,来东方传教。沙勿略坚韧的意志和空前的举措,开启了欧亚——东西方积极互动与文化交流,载入史册并具影响深远。

沙勿略十多年的福传生涯中,劝导了三万多人领洗入教,他曾到过日本,最后来到广东上川岛。由于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他无法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只能眼望着中国大陆与世长辞。

正如圣经所说,一粒麦子死了,才能结出丰富的籽粒来。此后的耶稣会传教士们,继承了圣方济各·沙勿略的遗志,勇敢地接受了向中国传播福音的使命。在沙勿略去世后,自明神宗万历年到清康熙乾隆200余年间,共有500位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从事福传工作。这些传教士都学术等身,他们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西方,从而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之风,更开创和发扬了中国天主教光辉灿烂的历史。

方济各·沙勿略去世后,遗体发出异香,并平息了正在马六甲全城发生的瘟疫。

1622年,方济各·沙勿略被教宗封为圣徒,列入圣品,他是中国天主教历史上第一位圣人。

教会于1700年在圣人逝世的地方建造了圣堂,从此上川岛成了我们中国天主教最早的朝圣地,至今已有310年历史。

网文《上川岛朝圣记》说:

圣方济各沙勿略庆日又将来临了。2006年是我们上海教区为纪念圣人诞辰五百周年特别举行的福传年,以追随圣人芳表广传福音。值此纪念大圣之际,我们三位教友相约乘上了南下广州的列车,跨越数省,穿过重山,经28个小时的颠簸,抵达广州主教座堂。

11月25日是耶稣君王节,我们参与了6点钟本堂谢神父的早弥撒后,由修女带领我们参观朝拜了维修尚待竣工的石室主教座堂,拜望了甘副主教。甘副主教亲切地告诉我们:“今天是主日,也有神父在岛上朝圣做弥撒,你们去得正好。”他还指点给我们去圣地的方向、路线和墓地等情况。

曾经宏伟气派的主教座堂,如今满堂彩色玻璃窗,修复如故,可与上海徐家汇的主教座堂相媲美。魏修士介绍说:“矗立在市中心壮丽的大教堂,在市民心中原是一所神秘的历史性文物,如今圣堂尚未正式对外开放,络绎不绝的市民就赶来参观,先睹为快,一饱眼福,这正好也是无声福传的好机会。”

从大堂到海珠广场的地铁入口处仅200米左右。火车站地铁出口过马路不远,即是省长途汽车客运站,票价45元的班车经过4小时左右的全程高速就到了台山市。深秋冬初之交,上海地区已是万花凋谢落叶满地百草枯萎,而华南大地,一路望去到处百花争艳,树木苍翠,田野和山间一片绿油油,毫无冬临景色,不论宅边、田间和路旁栽满了香蕉树,犹如春夏之交的江南各地,风光特别秀丽。

台山是个不大的旅游城市,上川岛和下川岛是该市所辖新开发的旅游胜地。故从台山市到渡口山咀港,每半小时放一班车,1小时左右就可抵达山咀港码头,交通十分便捷。山咀港换乘快艇,花37元半小时就到了上川岛码头。航程途中往北望去,小白鸽似的圣方济各堂辉映在风光秀丽海水碧芒,群山连绵树林茂密的上川东南方。啊,感谢主的恩佑,感谢圣人的赐福使我们能来南中国海上的旅游胜地上川岛。不远数千里来朝圣的我们,内心的感恩激动和欣慰之情,实难于言表。

上了岸后,有各式各样的出租车接送游客,十分钟左右就到达了岛西南的圣方济各堂的山脚下,我们一路拜着苦路上山,建造一新的乳白色圣堂屹立在山巅。步入圣堂,有神父教友正在诵经祈祷,得知我们由上海赶来就如亲兄妹般欢乐激动,遂不约而同地唱起了“爱使我们相聚在一起”和学唱了赞颂圣人的传统圣歌“大圣神父兮,教宗钦使,东亚宗徒兮,来救世。丕扬耶稣兮,劳苦不避……”大家怀着同一目标,为追寻着传教主保圣方济各沙勿的芳踪而走到一起来。新圣堂刚落成不久,祭台上方为手持十字架的圣人全身雕像,正中祭台前是纪念圣人遗骸的石柜。大家跪在墓前,口亲石柜,抒发对圣人的怀念和默祷。绕过圣堂右侧庭院,从堂后拾级而上,就是当年所建的圣堂原址和存放过圣尸的石墓。墓碑上写着“耶稣会士大圣方济各沙勿略于大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之冬升天”。在旁刻着“此墓是在1987年夏由海外华侨、港澳教友、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菲律宾天主教友及香港嘉诺撒修女等捐款重修,特注鸣谢。”据出租车司机告知,香港特首曾荫权夫妇每年总要来上川岛朝圣献仪。

我们敬谒圣墓后,在碑前一起合影留念。那天我们相聚在一起的朝圣者有来自内蒙、黑龙江、甘肃、江西、福建、广东、上海等地的神父教友和一位西班牙的女教友。此次朝圣,激励了我加倍敬礼圣人的热忱和福传心火。我们多么有幸地走过了圣人足迹所到之处和最后一站。圣人远涉重洋,在传教路上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中华大地上负有福传使命的年轻一辈,应该积极投身到福传事业中去,争取更多的教外人领洗入教,以完成圣人未了的遗愿。

网文《上川岛朝圣有感》说:

十月金秋,阳光明媚,我们一行来到上川岛朝圣,也是今天,我们释奥期的结束了,结束了历时将近一年的慕道班课程,所以,今天是个特别有意义的日子。

岛上海水清澈,依山望海,腹地广阔,背负青山茂林,但我们今天来的目的不是游玩,而是要瞻仰圣徒。

圣徒沙勿略的墓堂就在半山上,一小块地方,墓堂简洁而庄严,墓堂背后是一条石阶的山路,也是基督的14处拜苦路,站在墓前,抬头望着这个普通的传教士,啊,一个西班牙的传教士,竟在16世纪,一个还不知东方是怎样一回事的时代,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抛开荣华富贵,为了一群不认识的人能接受到耶稣基督的真光,甚至舍弃了生命,客死他乡,这是出自何等崇高的爱。

想想,是什么使他放弃一切而听从主的差遣,是爱,只对信仰的执着,是什么让耶稣自愿被盯死在十字架上,是爱,是无私的大爱。

爱与付出给人带来与欲望满足同等、甚至远高于它的幸福感。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真挚的爱与付出是实现了你的存在。而在我们付出的同时,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沙勿略46岁就在上川岛病死了,未能踏足大陆,终生遗憾,但他的灵魂却上了天,在天上的到大大的福报。

再回头看看我们是如何爱别人的,我们在社会,吃亏一次二次,第三次就觉得自己不得了,很伟大,很容忍了。相比一下伟大圣人对爱的理解和执着与付出。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啊。

我们是一名基督徒,已成为主的儿女,继承了主的基业,所以我们要传福音,这样我们父的基业,我们的教会才能生机勃勃,延续下去。是的,传福音的脚步是多么美妙,但却也是艰难的,尤其在中国,在现今这个充满世俗的社会,大家只看重眼前的利益,金钱,不知感恩,缺少信仰的社会。传福音是有点难,但相信主在我们内,有主的爱,有圣神帮助,我们还担心什么呢,相信主,依靠主,像伯多禄一样,大胆宣讲。做光做盐,让所有人都能走近耶稣,一同沐浴在主爱的阳光下。

(二)下川岛

下川岛位于中国广东省台山市南部,川山群岛西部。面积98.68平方公里,人口1.68万人。著名的旅游胜地,有“东方夏威夷”、“中国普吉岛”、“广东芭提雅”之称。岛南部的王府洲海滨旅游度假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网文《台湾男人蜂拥而至 大陆一岛成荒淫岛》说:

位于广东外海的下川岛,岛上聚集了二千多名来自大陆各地的妓女,除了惯例提供的性服务,各种荒淫的玩法,也应有尽有,甚至到附近无人岛上裸泳、大演春宫秀,女孩们也奉陪到底。

这种具有日、韩特色的"代妻"服务,每天只收人民币四百元,近年来成为台湾买春团的热门路线,每年近十万人次的台湾男人涌入寻欢。本刊全程随团采访下川岛,现场直击。

距离飞机起飞还有二小时,去年才刚退伍的小张,果然听从领队行前会的交代,准时到了机场等候。看我胸前别着同家旅行社的牌子,从苗栗北上的小张,趋前跟我搭讪,他说在军中服役时,就对下川岛久闻大名。

买春团 识途老马多

越是识途老马来得越晚。已参加过二次"下川岛五天四夜游"的小郑,一来就和领队熟练地攀谈起来。看看我们这群菜鸟,三十八岁的小郑不禁得意地说:"这是我今年第三次进攻下川,上一趟去玩了三天,打了二十一炮,这一次一定要破纪录!"大家听着都笑了;嫖客间感情的建立,真的十分神速。

谈笑间,团员陆续来到。一位老先生在远处张望了一下,随即挥手和领队打招呼。"不会吧!"我心里暗暗叫苦,七十岁的老先生也要去,"不会闹出人命吧?"看到我讶异的表情,领队拍拍我的肩膀说:"人生七十才开始。"位于广东外海的下川岛,近年来在台湾买春界声名鹊起,每年有十几万台湾买春客慕名而至。标榜"一人一室"的"下川岛五天四夜游",团费不到新台币一万五千元,台湾北中南每天就有三、四十个团出发,其中不少是上了年纪、食髓知味的识途老马。

相见欢 牵手进旅馆

由台湾飞往澳门,经珠海乘四小时的车,再由山嘴码头搭快艇进下川岛;五天四夜的行程,对体力的确是一大考验。

从山嘴港开往下川岛的船,无论是平常或是假日,都是班班客满。不怎麽大的候船厅,挤得水洩不通,清一色的男性游客,手提着简单的轻便行李;一旁的小贩,说着生硬的台语,向游客叫卖着台湾槟榔。

一名嚼着槟榔的肥胖台湾人,故意用台语大声向身边的友人说:"怎麽这样久,到那里全身都软了,还有力气做?"整个候船厅的人都笑了。

大约三十分钟,船到达下川岛独龙湾,一辆辆在岸边等候多时的中型面包车,将游客一批批载往度假区。车子开到"王府洲度假区"门口停下,许多游客一下车,就有熟识的小姐扑上相拥,彷彿情侣久别重逢一般,随后手牵手进入旅馆。

妙龄少女在妈妈桑的带领下,成群结队直接上酒店敲门促销。

下川岛走低价路线,淫客往往会一次叫上几个小姐,大玩一对二、一对三游戏。

度假区 化身大妓院

我们这些没有人迎接的游客,则是被一群群年轻小姐与妈妈桑围着,不一会功夫,几乎每个人都招架不了,各得其所。不过,也有几名没挑中小姐的客人当场抱怨:"小姐都长成这款,叫我怎样吃得下去。"一旁的导游立刻上前安抚说:"下川小姐的姿色可能比不上珠海的,但是都很敬业,想怎麽玩都可以,挑一个试试就知道了。"

王府洲度假区内简直就是一个大妓院,饭店内供客人钦点的小姐,提供二十四小时的"全陪"服务,除了"惯例"提供的性服务外,还要为客人按摩、洗衣服、收拾行李;若是客人兴起想到附近海湾垂钓或裸泳,女孩们也要奉陪到底。这种具有日、韩特色的"代妻"服务,每天只收人民币四百元,遇上非假日,还可讨价还价,难怪台湾的买春客趋之若鹜。

台湾客到大陆各地买春并不稀奇,但下川岛肆无忌惮的玩法,却在买春客间留下特殊的口碑,也成就了下川"荒淫岛"的名号。

充当"代妻"的小姐,除了提供客人性服务,也为客人洗内衣裤,完全满足嫖客的大男人心态。

肯花钱 什么都能玩

才第二天,就有些精疲力竭的小陈,竟藉口:"天气太热,所以刚才在酒店门口叫了一位小姐到房间,边看电视边叫小姐帮我吹喇叭。"另一名已连发十次的李先生,尽管弹尽援绝,可是心里又痒,索性替友人出钱叫小姐,自己则躲在衣柜里偷窥友人做爱,过干瘾。

台湾客在岛上荒淫的玩法更不只于此,只要有钱,在房间玩起3P(一对二)、4P(一对三)游戏的大有人在。酒店妈妈桑说,上星期有一位台湾客人大手笔,一次叫了十六个小姐服侍,过着像皇帝般的生活。

由于到下川岛淫乱的台湾客,五十岁以上的占了绝大多数,纵使借助药物,也往往后继无力;为让这些"欧吉桑们"不虚此行,来自四川的小鱼儿说:"只要是点我的客人,我都会跟他们玩‘冰火五重天’,首先嘴里含一口热茶,再帮他们吹箫,接着马上再换一杯冰水,朝着男人的‘那话儿’一口含下,如此的热胀冷缩下,叫他们不射也难!"

发廊外 莺燕忙拉客

除了饭店内的妓女外,王府洲度假区内的发廊,也充斥着等待嫖客上门的小姐。二十多家发廊,里面小姐没一个会洗头,有的发廊里甚至连一瓶洗发水都没有;酒店食肆外也坐满了小姐等待客人钦点,女人打量男人的眼神毫不遮掩。据估计,下川岛上"常驻"的妓女约有二千多名,由于僧多粥少,竞争十分激烈。走在街上,女孩们除了坐在发廊门外拉客之外,妈妈桑也亲自带着小姐巡街兜客,只要见到男士经过,便会勐抛媚眼,甚至在十公尺外肆无忌惮地高声招呼:"喂,靓仔,要不要小妹。"

就算客人已有其他女伴,妈妈桑依旧死缠烂打,拼命推销:"靓仔,你看这个好不好,功夫很好,波很大的,包你满意…嗯,先谈一下吧,试一试,不满意,一分钱都不用收。"

无人岛 疯狂性游戏

下川岛另一个令买春客趋之若鹜的原因,就是可以玩中国大陆绝无仅有的"荒岛裸泳"。前往无人岛的,通常都是买春客私下带小姐乘船出海,由于舟艇颠簸,年老的游客大多兴致不高,情愿在椰林下搓搓抱抱。

第二天午餐后,同团几个年轻人,就花了二百元人民币雇船前往,在离下川岛不远的无人岛上,除了船夫外不见任何人烟,才抵岸边,小张身旁的小姐立刻跳进水中,随即脱下自己的上衣,挥舞着向岸上的小张大喊:"快下来玩,水好凉哦!"此时小张也迫不及待将全身衣服扒光,跃进海中裸泳。

同行的小王则留在岸上,与小姐在沙滩上追逐,两人边跑边脱,隐没在远方的沙丘后;放浪形骸的作风,在无人岛上展露无遗。

下川岛附近有许多无人岛,嫖客无须担心外接干扰,肆无忌惮与小姐裸泳戏水。

老上校 下川振雄风

王府洲度假区内的海滩上,随时可见顶着啤酒肚的中年男子,牵着少女散步的画面,其中,不少白发苍苍的"爷孙配"镜头,格外引人注目。同团的简老先生,今年已高龄六十八,脸上及手上全是老人斑。挽着一位年约二十岁的四川妹漫步海滩,他直说:"年轻真好、年轻真好!"简老先生开心地哈哈大笑,前排牙齿都掉光了。

简老先生说,这里的小姐纯朴、没有什麽心机,给她们几百块钱,什麽都可以做,有时看上两、三个,全都带出去,一起陪吃、陪睡,还用不到一千块。"在椰林大道的另一角,今年八十多岁、陆军上校退役的张老伯,右手拄着一支柺杖,左手牵着一位十七岁大的少女,以一口外省音的国语,对少女描述台湾的荣景。说着说着,不自觉说起当年剿匪的英勇事蹟,少女不知是真心还是矫情,露出一脸敬仰的眼神,聆听老上校描述丰功伟业,张老伯的脸上,洋溢着久久未见的青春风采。

保护费 公安不临检

事实上,在下川的小姐,外貌在中国算是中下,一年内带台湾买春团到下川近三十次的马克分析:"这里之所以吸引‘台湾炮兵团’最大原因就是小姐便宜,在珠海叫一个小姐要七、八百元,在下川可以叫两个。"

马克说:"不要看下川女孩长的不怎麽样,却是让台湾男人沉船最多的地方,很多客人来了以后,都像着了魔似的,一来再来。"

下川岛的色情事业,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主要还是仰赖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来自深圳、担任台湾"炮兵团"导游已达三年的梁敏说:"下川岛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在这里,你可以完全放松,根本不用担心公安随时会临检,这里的公安都是靠收取保护费过日子的。"

下川岛色情昌盛,连西藏人也来分一杯羹,摆摊卖虎鞭、鹿茸等壮阳品。

台湾客 带动经济飞

在台湾公卖局服务的蔡先生说:"在这里,可说是天高皇帝远,就算省政府派人扫荡,都要坐几十分钟船,上岸也要坐半个钟头车到度假区,只要一通电话通知度假区大门,嫖客与妓女将身子冲干净,都还有时间,根本不用怕!"

台湾买春团大举入侵下川岛,只是近两、三年的事。其实,下川岛早在一九九一年就开发了。专带台湾团的导游林丽嫦透露,当时盖好的度假式酒店设备简陋,入住率一直不高,后来台湾团大举进驻后,才真正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目前,岛上的观光收入七十﹪来自台湾游客。

下川岛色情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当地的周边行业。一年多前到下川旅游的高雄人阿丑,看准"炮兵团"对补品的需求,在岛上开了第一家蛇店,推出各种蛇餐并标明壮阳补精疗效,吸引不少嫖客来这里补充战力。

补战力 百步蛇三吃

高高壮壮的阿丑,自己不吃蛇肉,却不断推崇蛇胆酒的功能。他形容,"很多客人跟我反映,喝了一杯蛇胆酒,回去洗个热水澡,全身血液热了起来,那边也就有反应了。"

说话同时,几名台湾客人带着小姐来吃蛇,老闆勐力推销百步蛇,直说有客人吃了百步蛇,连洗肾都不用洗了,经过老闆大力介绍,同团的台湾人要了一条百步蛇三吃,等上菜时,一名客人贴着小姐耳朵说了几句,弄得小姐淫荡的笑着,打着台湾人直说:"坏死了!"除了食补外,岛上每一家酒店柜台,都卖有各式各样的壮阳药,据导游透露一粒人民币一百元的威而钢,是台湾嫖客的最爱,大陆产的"威而钢妙哥"也是买春客人常买的药。

败风俗 污染全下川

下川岛原是一个渔村,居民以捕鱼与种田为主,近二年,靠着一批批台湾买春团来此,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也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在镇上经营正规美发店的方老闆抱怨:"我们隔壁的小香,中学还没毕业就被人搞大肚子,都是看多了你们这些台湾人和小姐亲密动作,有样学样才会这样。"

下川岛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村民怕被人闲话,多半不敢到度假区找小姐,摩托车司机小陈说:"我曾经喜欢过度假区里上班的一个湖北女孩,但是怕村人笑话,还是不敢跟她来往,要是有人想跟小姐交往,恐怕也只得偷偷摸摸。"

由于来下川买春的台湾回头客很多,每天在码头都可以看到小姐为恩客送行的镜头。

伤离别 炮兵累返台

在码头边,来自湖南的小霞,才刚刚送走一位台湾恩客。虽然长像一看就是从乡下出来的,但小霞手上却有几个固定的台湾熟客。她说:"送行是接待熟客基本的工夫",有空的时候,她甚至还会直接到珠海去接台湾客人,让这些恩客感动莫名。小霞擦拭刚刚未干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哭有什麽难的,只要想像你的衣食父母就要走了,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

经过长达四天的"炮战"后,每个团员都已是疲累不堪,不过,返途中,大家仍不时地彼此交换心得、吹嘘战绩。小郑得意地说:"我四天共打了二十六炮,终于破纪录了!"初次造访的小张也不像刚来时那般腼腆,他四天共换了八个小姐。

台湾老嫖客偏爱小处女

台湾到下川岛的买春客,以中老年人居多,由于迷信采阴补阳之说,使得当地处女需求十分殷切,在供不应求的情形下,许多大陆农村的小女孩,就这样被骗到下川来卖淫。

现年十四岁、来自湖南的姑娘婷婷,大概是下川岛最年轻的妓女。踩着十几公分高的辣妹鞋,婷婷平日都在海边拉客维生。

婷婷到下川才半年多,同乡骗她说要到外地打工,可是从家乡出发,又是车又是船,到了岛上才知道是做"小姐",当时十三岁的婷婷,根本发育没有完全,连月经都没有,就被一位台湾阿公以四千元"开苞"了。

之后,同乡把钱全部拿走,婷婷连家都回不得,只有待在岛上当小姐赚车费;做了一阵子,婷婷发现钱好赚,竟不想回家了。

岛上有许多像婷婷这样经历的女孩,都是在家乡种田难以生存,同乡藉口到城里打工,之后被骗到岛上失去贞操,在无奈情况下,继续卖淫为生。

台胞携手建设荒淫岛

在台湾的买春界,海南、珠海都曾是红极一时的热门路线;近二年,下川岛才以淫乱程度及廉价等因素,青出于蓝,取而代之。

下川岛上有二十九家稍具规模的旅馆和十多家餐厅,其中七成是台资企业,旅游每年可为岛上带来二亿人民币收入。

据估计,人口近二万人的下川岛,约有二千多名妓女常驻,其中七成来自湖南,其次是四川人。由于地方政府多加规范,妓女行情平稳,"短打"收费人民币二百元,四百元可以陪客人二十四小时。

目前,台湾专门经营下川岛旅游的业者,约有三十多家。据业者统计,台湾平均每天都约有三百多人跟团到下川旅游,另外有数十人则以自由行方式前往。

(三)

谢选骏指出:上川岛与下川岛,两个富于寓意的名字。上川岛与下川岛,可以说是两重天了。上川岛代表了人的文明向顶上的努力,下川岛代表了人的沉沦向底下的放纵。当今中国,就挣扎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也许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挣扎;也不仅仅是今日的现象——而是人性在神性与兽性之间的持续摇摆。这一摇摆,构成了文明的动力,也构成了生命的谣曲……它们综合为某种“史诗”,从过去的《吉尔加美什》到未来的《风雅颂》……未来的《风雅颂》,不是把过去的《风》《雅》《颂》一锅煮了,食古不化,而是把三代文明合而为一,回归祖辈的文化,把荣耀归于上帝,奉耶稣基督的名。



【055、社会创新与私人财富】


社会创新与私人财富之间,有无关联?从中美两国的对比看来,似乎有的。如果有,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呢?

《私人财富不敌美国 中国无缘领全球经济》(2016-12-04  林孟编译)报道:

美国“真正清晰的世界”网站发表华府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史剑道(Derek Scissors)的文章说,川普当选总统,引起有关中国即将引领世界经济的大量评论。

有翔实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重要性在下降。最重要的指标是净私人财富,那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以及其军事或社会开支等公共领域可使用资源的单一最佳尺度。“瑞士信贷银行”追溯了直到2000年的数据资料,新的估计是,2016年年中,美国的私人财富是84.8万亿美元,中国的私人财富则是23.4万亿美元。美国的私人财富过去一年增加了1.7万亿美元,进一步扩大了与中国的差距。而且实际上,中国的私人财富从2015年年中,在总量和所占份额上都开始下降。中国私人财富占全球的份额,从9.5%下跌到9.1%,表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美国私人财富占全球的比例将近三分之一。

2000年年底,中国的私人财富只有4.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4%。而当时美国的私人财富是42.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36.2%。中国从那时开始缩窄与美国的私人财富差距。到2009年底,美国私人财富份额降到26.9%的低点。但到2013年底,中国私人财富的份额开始停止增长。过去三年间,美国份额增长都超过中国。

在公共经济领域,美、中两国政府都背负沉重的公共或半公共债务,都拥有大量难以估价的土地。但中国政府拜大型国企所赐,欠下多得多的公共金融债务。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4万亿美元的债务广受瞩目,但国企的债务比此数超出两倍有余,加上隐瞒未报的,可能更高。美国在私人资产方面的巨大优势,则受到公共领域的债务削弱。

中共封锁中国债务问题的报告。美国联储局2016年年中估算的美国净国民财富是74.3万亿美元。中国的公共资产2016年年中超过19万亿美元。加上难以估算的国有土地价值,中国的净国民财富约为27.4万亿美元。在2016年年中,和美国的差距缩小到47万亿美元。

数十年来,中国的GDP高速增长。2015年,美、中两国的GDP差距缩小到7万亿美元。但GDP反映的是经济活力,而不是繁荣成功。例如,一座建筑反复拆掉重建,每次都可为GDP添砖加瓦。目前中国的GDP通常报道为6.5%,除了必须剔除房地产泡沫,独立观察家看到私人财富停止增加,政府也承认债务连续6年增加。所以中国经济虽然非常活跃,但成效并不显著。

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一度是时髦的问题。但现在更让人感兴趣的是,超越何时发生。答案是在几十年内不会发生,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就算私人财富的估算存在较大误差,中国也没有条件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原因是中共早在2006年底就放弃了市场化改革,同时加速国家主导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的表现从那以后很快开始变差,至今仍然停滞。

一度接受市场导向改革的中国,可能倒退回2000年的状况,在经济规模上再次慢慢逼近美国(如果美国不解决自身的问题,逼近的速度更快)。但美、中两国私人财富的差距超过60万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扩大。在目前和未来许多年,中国可以领导全球经济的想法,已被数十万亿美元打消,纯属无稽之谈。

网文《社会创新》报道:

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s),是一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创造性行动。如果这种行动,或者服务,可以自我生长并实现模式扩散,它就是一种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伴随着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s)而兴起的一种社会活动,但它不仅是NGO、社会企业的行为,还可以是政府及商业机构的创新活动。

层出不穷的商业创新(包括产品和服务中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使整个社会的财富持续增加,全体人类的福祉也随之增长。然而,商业创新在显示其强大力量的时候,其漏洞和局限也被相应放大。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尽管地球上的财富一直以加速度增长,但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那些基本问题——贫困、疾病、劣质甚至根本没有的教育等等——并没有随财富的增加而相应地减少或减轻,在某些区域,甚至有加剧之势。

经济繁荣的阳光并不能照遍每个社会的角落。

在交通、通信方面,人类能享受到的便利是19世纪的科幻小说家(如凡尔纳)完全不能想象的,然而在医疗保健的改善方面,则远没有相应程度的提高。且不说贫困人口始终面临的缺医少药的境况,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医疗也一直是困扰政府的巨大难题。

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甚至是更加致命的问题又出现了,比如气候危机。商业创新在创造巨量财富的同时,也在快速毁灭人类的“公共财富”——作为所有财富根基的地球的宜居性。对财富追逐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合成谬误”,正在变成一种集体性的自杀游戏。

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也在以各自的方式,对财富和资源进行调配,以增进公共福祉。但随处可见的低效和浪费迫使人们反省:现有调配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模式是成问题的。比如,欧美国家对世界贫困地区历年来的援助总额超过3400亿美元,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实施援助的人在被救助者的需求识别、调动和利用各方资源的能力,以及保持财务健康度上都存在着严重问题。

面对贫困、疾病和环境危机,虽然还不能说“钱不成问题”,但比钱更成问题的是如何使用这些钱。普通的商业创新往往只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创造私人财富。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私人财富的一部分转化为公共福祉?我们立即想到的答案可能是捐赠。但这也只解决了一半的问题(甚至可能一半都不到),捐出来的钱只是资本,必须要有一种放大机制,将这些有限的资本尽可能放大,成为巨大的公共财富。

定义所谓“创造性”有两个要点。第一,是建立一种资源集合器和财富放大器,大大提高现有资源的产出。这其实就是创新——把资源从低产出向高产出转移。按熊彼特的经典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一种前所未有的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资源是一个常量,当它被代入到不同的函数式时,其“得数”(即产出)也会随之不同,如果有一种新函数式的“得数”明显超过其他函数的“得数”,那它就叫做创新。

社会创新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满足弱势和相对弱势的人尚未满足的需求。我们看到,传统百科全书的诸多局限和缺憾,都被另一种创新形态的百科全书所克服了。它的出现,几乎不需要成本,广度和深度的矛盾对它来说并不存在,由于它几乎是零成本的,任何人都无需付出成本就能随时随地使用它,它每日每时每秒都在更新。虽然与传统百科全书相比它也存在权威性不够、内容良莠不齐,但它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机制,它的优势如此明显,它正在成为泽及所有人的知识工具。

把在传统背景下无法成为资源的资源汇聚成资源,创造与成本极不对称的巨大效益,而且打破商业的门槛,惠及所有需要它的人——社会创新的优势在维基百科中得以集中体现。

社会创新是“非商业的”,但它不是“反商业的”。它将成为非营利性组织运行的灵魂,它不是非营利组织的专利,作为创造公共财富最有潜力的方式,它可以被政府、企业采用。比如,源于某些非营利性卫生组织创造的优良的医疗管理流程正在被政府纳入到公共医疗中去,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再比如,自由软件、开放源代码本来是一种社会运动,但被企业引入到商业模式中以后,在增加公共福利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企业在社会创新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商业创新中植入社会担当的因素,或者把慈善的诉求植入到商业战略中,实现战略性慈善,另一方面,企业将商业活动中积累的资源、项目运作和管理能力注入到某项社会项目(不管这个项目是由自己还是由其他机构启动的)中,使该项目最终效益最大化。

由社会创新这个概念可以推演出两个相关概念——社会企业家精神和社会企业。一个人,无论他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还是政府公务员或社会工作者,只要他是以创新的方式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它都是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相比之下,社会企业的含意要狭窄一些。它是指以商业管理的方式,以创新性的方案解决社会问题,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始终保持正向现金流的企业。不同社会企业的股东可能是有不同身份的主体(政府、企业和非营盈利机构),但在经营目的的社会导向和经营手段的商业性上是共通的。

谢选骏指出:不难发现,在“社会创新与私人财富”之间,似乎有种连带关系,姑且不说因果关系。从中美两国的对比看来,这种关联似乎是:社会创新能力似乎和私人财富成为正比。所以在社会创新程度较高的美国,其私人财富的占有度也较高。难怪在没有私人财富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没有了社会创新能力,沦为僵硬的化石社会。当然,专制社会里的官僚资本、权贵资本,也许无法归入真正的私人财富——因为第一,官僚资本、权贵资本不是通过创新而是通过盗窃、掠夺、垄断而获得的;第二官僚资本、权贵资本可以被一夕夺走,就像它们的来到一样突然和不可预测。



【056、时间与神话】


《人类最终能否战胜时间》(2018年9月13日 BBC)报道:

美国诗人施瓦茨(Delmore Schwartz)曾写道:“时间就是燃烧我们的火焰”。我们出生,活着,然后死去。但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我们一直沉迷于任何能战胜时间的可能性,从睡美人的童话故事到科幻小说中的时间停滞场和休眠假死。

1971年,哈菲尔(Joseph Hafele)和基廷(Richard Keating)在飞机上放置了四个原子钟,然后让飞机绕地球飞行两次,第一次向东飞行,第二次则向西飞。然后将两次飞行的原子钟与作为正常参考值的原子钟进行比较,发现时间出现差异。

正如哈菲尔-基廷实验证明的那样,时间流逝的速度会依情境和态况而改变。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助理教授麦克(Katie Mack)说,“如果你以超级相对论的速度旅行,这种速度接近光速,或靠近黑洞(且是在不被它破坏情况下),你经历的时间流逝将少于他人的时间。”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会经历时间膨胀,因此他们的衰老速度比地球上的人要慢一点。麦克解释道,“他们在航天旅行时移动速度很快,所以受到狭义相对论的影响,另外他们也离地球更远,因此地球的引力效应也较小”。

然而,这种时间膨胀只数以秒计而已。为了获得显著的时间膨胀,将需要极其巨大的引力场或近光速的旅行。两者目前都是不可行的。

尽管有喜剧色彩,但科幻系列《红矮星号》为时间停滞场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理论; “正如X射线不能通过铅一样,时间也不能穿透停滞场。所以,虽然你存在,但你若身在停滞场中即不存在于时间中,你本身也将不复存在。”这一点,以及剧中设计的一些技术可行性,使得剧中角色李斯特(Lister)都不禁评论道,“真的这么简单吗?”。虽然如此,却发人深省。

时间可能是相对的,但时间仍然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一个基本存在。《红矮星号》的共同创造者雷洛(Doug Naylor)说,“X射线和铅是一回事,但时间和停滞场则不是那么的简单。时间可以是十分狡猾的。正如口腔的细菌可以绕过角落,除非你遇到一个牙医,否则它永远不会被抓住”。

改变时间观念比停止时间要容易得多。麦克说。“你可以在体验时间时有差异很大的感受,虽然时间其实并没有停止”。

美国国防研究机构的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目前正在研究生物停滞技术,以在分子水平上减缓身体新陈代谢的速度。生物停滞会延长所谓的“黄金时刻” 即受伤后必须接受医疗照顾的关键时间。

生物技术办公室的项目经理贝格利(Tristan McClure-Begley)博士解释道,生物停滞旨在减缓生命运作的速度。“我最初构思这个计划是要探索各种潜在技术,从分子药理学到生物兼容性的材料化学和工程本质的无序蛋白质等。”

通过减慢化学物的反应时间,生物停滞还可能延长血库和其他药物的保质期。贝格利解释道,“生物停滞技术最紧迫的潜在应用之一是保护和储存治疗性生物分子,如疫苗,抗体和酶。能够可靠地保持这些产品的功能,而无需昂贵而繁琐的冷冻链(冷冻储存),这是该计划的主要目标”。

然而,生物停滞目前仅用于医疗紧急情况,而非长期使用。我们需要向大自然寻求长期解决方案的灵感。

生物停滞会延长所谓的"黄金时刻" 即士兵受伤后必须接受医疗照顾的关键时间。 

一些生物,如木蛙,具有被称为隐生现象(cryptobiosis)的能力,这是一种令所有新陈代谢过程明显停止的能力,但新陈代谢停止木蛙仍然是活的。这种能力使木蛙能够被冻结后还能存活。其他动物,如熊,会进入冬眠,此时它们的新陈代谢会大大减慢,然后在几个月后苏醒过来。

人类已经在医学上尝试运用这种技术,尽管程度要小得多。在心脏骤停或脑损伤的情况下,可使用治疗性低温冷却受伤患者,使其处于低代谢状态几天,让身体有时间恢复。

基于这种治疗,美国宇航局正在开发冬眠技术以帮助宇航员完成火星任务。

冬眠的过程分为两个关键阶段:初期冷却期,包括辅以镇静剂作用,以及随后的升温/清醒期。SpaceWork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及运营官布莱德福德(John Bradford)解释道,“在临床治疗中,您会使用很重的镇静剂量并使用侵入式冷却系统以进入冬眠,但我们正在研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镇静剂量并简化冷却过程的新药物”。

已经证明,将我们的体温降低5°C可以让我们减少50%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我们体内的化学反应过程)以维持生命。布拉德福德说,“冬眠的动物活得更久,所以有一个恢复因素。考虑到新陈代谢率下降50%,如果你处于这种状态六个月,将需要一个恢复期,可能是三个月。然而,这方面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动机,如果有的话,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量化这种影响有多大。”

冬眠技术也可用于等待器官捐赠的患者。

上述技术会降低新陈代谢率,但能做到科幻小说的假死吗?科幻小说中最着名的是人体冷冻法,将身体冷冻至约-190°C(-310°F),目的是在未来让患者复活。

然而,将某人置于低温状态比简单地冻结要复杂得多。英国研究人体冷冻法的斯提芬斯(Victoria Stevens) 说,“我们冲洗血液,然后给患者注入低温保护液”。

“低温不是将实验对象变成冰冻固态,而是变成玻璃态,从而减少冰晶对实验对象的破坏。”所谓玻璃态是指物质在液态状态下快速冷却,其分子未能形成晶体的一种冻结状态。

人体冷冻法仅在心脏停止跳动时使用。其设想是,将来医学充分发展先进到可以复活和治疗。斯提芬斯说:“目前还没有人能冻结后成功复活,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技术,如果我们成功研究出这个技术,那么我们可能不再需要在一开始进行低温保存。”

虽然已有数百种冷冻保存法,但人体冷冻法是一个极端的过程。斯提芬斯承认,“这是一个完全实验性的发展,尚未达成结论”。

2001年,13个月大的诺德拜(Erika Nordby)被困在雪中并进入冬眠状态大约两个小时,然后成功复活。在那两小时的时间中,诺德拜没有心跳,被认为是临床死亡。这让我们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开发出休眠假死的技术,但诺德拜个案是一个还不能复制的孤立事件。

由于时间是我们现实的一个基本存在,我们不可能停止时间的流逝,就如我们不能阻断深度和宽度的空间一样。此外,实际的时间膨胀将需要复杂的工程和能量要求,这在现实仍然是不可行的。生物工程能否成为这种看似不可能的解决方案,最终让我们成功战胜时间?“也许”,贝格利说。“但在近期是不可能发生的。”

谢选骏指出:时间不是相对的,而是一个神话,也就是说,时间是一个主观的思想,而非一个客观的事实。所以,任何神话都离不开时间的运行。



【057、实战与花枪】


《美军2架B52战略轰炸机“飞近”广东沿海》(2018-04-25 环球网)报道:

据台媒4月25日报道,美国空军两架B-52战略轰炸机呼号HERO01和HERO02,24日从关岛起飞,经巴士海峡飞抵东沙岛东侧附近折返,距中国广东海岸最近处仅250公里。台“军事专家”称,美军此举是为了回应解放军近期频繁绕台进行远洋军事训练。

最先爆出该消息的是一个长期观察美军机动态,在推特以Aircraft Spots为名的粉丝专页,并且该专页还发布了美军机的飞行轨迹图以及Aircraft Spots推特原文……报道称,台“军事专家”则认为此举显然是美机美军机的飞行路线是典型的攻击航线,用以回应中国解放军近日频繁进行的远洋训练。目前美军方面并未对此事作出回应。

《北京对台再发警告!美国赶紧大呼反对》(2018-04-25  美国之音)报道:

中国政府星期三对台湾发出警告说,最近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军事演习已经对台湾传达清晰明确信息,“如果‘台独’势力继续恣意妄为”,北京将会“进一步采取行动”。

中国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北京的例行记者会上做出上述表态,不过他没有说明进一步行动是什么。马晓光同时还警告美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国“坚决反独任何外部势力插手干涉”。

对于马晓光这个最新警告,美国国务院东亚事务局发言人卡迪那·亚当斯(Katina Adams)星期三在回覆美国之音的电邮声明中说,“美国持续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能力及其相关战略意图缺乏透明度感到担忧。美国反对任一方采取旨在改变现状的单方面行动,包括任何武力或其他形式的胁迫手段。”声明说,“台海和平稳定事关美国深远和持久的利益,重要的是台海两岸理解这些好处,并致力于建立一个让台海持续和平稳定的基础。美国鼓励北京与台北当局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寻求一个台湾海峡两岸人民都能接受的和平解决分歧的方式。”

马晓光在记者会上,指明台湾行政院长“赖清德的‘台独’言论,进一步对台海和平稳定进行公然挑衅”,并称“这个责任必须由民进党当局承担”。他说,“解放军军演传达的信息十分清晰明确”,中国有意志、能力和信心“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自台湾的民进党政府上台后,中国增强对台湾的军事压力,在台湾周边海域、空域的军机、军舰演习多达数十次,近日在福建泉州外海进行实弹射击演习的同时,还加上轰六战机穿越台湾临近空域,台湾政府认为这是中国“刻意”对台湾的施压骚扰,企图挑起台海及区域紧张,破坏台海和平。

不过马晓光反驳这种说法,指称中国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是针对台湾的“‘台独’势力及其活动”,要民进党当局“不要混淆视听”。他说,民进党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放任纵容‘台独’活动,这才是改变现状”。他还表示,台海局势日趋严峻复杂,除了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外,也和“外国势力企图打‘台湾牌’”有关,不过中国有能力与自信“挫败一切挑衅两岸关系的行为”。

在北京发出最新警告后,台湾政府星期三也做出即时回应,要中国“切勿再生事端”。

主管大陆事务的陆委会在一个声明中说,中国的军事施压与威胁“是对台海与区域和平现状的挑衅与破坏”,台湾人民不会接受,中国大陆不应该将误判形势所造成的后果归咎台湾,“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径”。声明说,台湾人民坚持既有主体意识,不容许中共当局任意诋毁批评,正告对岸“切勿再生事端”,只有放弃武力恐吓,透过务实沟通对话,才有可能化解两岸分歧。

《加拿大突发狠!猛然在中国背后捅出一刀》(2018-04-25 睿看台)报道:

当看到媒体报道,说4月24日加拿大参议院投票通过加参议员吴清海提出的涉南海问题动议。结果,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发言人对此进行了评论,称在南海形势降温趋缓、日益向好的情况下,各方聚焦合作,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共同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而有些外部势力,则总想兴风作浪,挑动是非,破坏来之不易的南海和平稳定局面,破坏地区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加拿大不是南海问题当事国,有关人士并不了解南海问题经纬,打着尊重国际法和维护航行飞越自由的幌子对中国妄加指责,企图把加拿大拖下浑水,这是不负责任的。其目的不过就是对当前发展顺利的中加关系投下阴影。但这是徒劳的,并终将失败。

当看到这样的消息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好笑!加拿大这不是狗拿耗子吗?南海距离加拿大那么远,加拿大想当流氓也没那实力,通过这种动议,这不是吃饱饭没事干撑的吗?加拿大参议院通过这样的决议又有什么现实效果?特别是在南海局势向好的情况下还这么干,这显然是没事找事。“吃屎都没赶上热乎的”这句话虽然粗俗,但此时用在加拿大参议院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南海局势已经降温了,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怎么突然加拿大参议院干出这等事呢?这是闲得无聊吗?其实,这事背后虽然有闲得无聊的成分,但也有文章。

如果大家注意,会发现提出这一动议的是参议员吴清海。吴清海,听起来像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但事实上这位是一个越南裔人,出生在柬埔寨,越战期间曾经在南越政府任职。所以,他提出这一动议,本质上是站在越南立场指责中国的一种行为。直白说,就是这位越南裔试图借加拿大给中国施压。到底背后有没有越南政府在操作不好说,但他的这一动议完全越南立场倒是没错的。

只是,在现阶段提出这样的动议,除了让人觉得无聊之外,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效果。加拿大能影响到中国?非常可笑!非常幼稚!越南如果在这方面还想搞一些投机,那么将来吃亏的就一定是自己了。至于加拿大,你是负责搞笑的吗?

谢选骏指出:上述三则动向,在在给人一种“实战与花枪”的区隔……至于谁是“实战”谁是“花枪”,也许见仁见智,但过些时候就会分晓了。



058、甩锅与被甩锅】


《共和党“甩锅中国”策略的头号敌人:特朗普》(BBC 2020年4月20日)报道:

特朗普总统说,他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在加剧,但他也在努力与中国保持关系。华盛顿——战略再清晰不过了:从密集上福克斯新闻台的共和党议员,到特朗普总统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的新广告,再到小唐纳德·特朗普推文中的尖锐批评,共和党试图把责任归咎于中国,来转移人们对政府备受批评的新冠病毒应对措施的关注。

这个大流行病已经造成超过3.4万美国人死亡,失业率飙升至大萧条以来的最高水平,共和党人越来越相信,把中国抬升为对病毒传播负责的头号敌人,并且利用美国对北京日益增长的敌意,也许是挽救这场艰难选举的最好办法。陷入艰难选战的共和党参议员正在准备谴责中国的广告。像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和乔希·霍利(Josh Hawley)这样有将来当总统抱负的保守派人士,正在竞相对这个最先出现新冠病毒的国家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党内官员在公开和私下场合都在挥舞民调数据,希望特朗普能与北京对抗。

特朗普自己的竞选助手也支持这一策略,他们在上周发布了一则攻击性广告,把稳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小约瑟夫·R·拜登(Joseph R. Biden Jr.)描绘成对中国态度软弱的人。这则广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亚裔人士的形象,包括前华盛顿州州长、华裔美国人骆家辉(Gary Locke),人们普遍认为这则广告是在煽动排外情绪。“特朗普总是在遇到牛鬼蛇神才会成功,而中国就是完美的牛鬼蛇神,”共和党资深策略师克里斯·拉奇维塔(Chris LaCivita)说。但是,共和党的计划还有一个潜在的障碍,那就是该党的领导人本尊。

特朗普急于继续推进贸易谈判,对进一步扰乱市场感到不安,并渴望在美国依靠中国制造商提供救命的医疗用品之际,保护自己与习近平主席的关系,因此他一再搅乱共和党对中国的指责。总统强调他1月就发布了对中国的旅行限制,来反驳外界对他应对疫情反应迟缓的批评,但他一再称习近平是朋友,称自己同这个专制政府进行的是“诚信交易”。他在与习近平通话后,还放弃了不时将该病毒称为“中国病毒”的做法。但私下里,他却对这个国家大发牢骚。北达科他州参议员凯文·克莱默(Kevin Cramer)表示,他在周四的一次电话交谈中告诉特朗普,南达科他州暴发疫情的肉类加工厂属于一家中国企业集团。据克莱默说,总统的回应是,“我烦透了中国。”

特朗普在中国问题上发出的相互矛盾的信息是否会伤害他在选民中的地位,还有待观察。选民们已经多次看到总统就同一问题说出对立观点,却没有像其他这样做的政治人物那样受到伤害。虽然特朗普的团队知道,他自己的话会被用来反对他,但他们相信,将他的历史与拜登的历史进行对比,结果对他是有利的。

周二,在每日例行记者会上,特朗普坦率地谈到了他对待中国立场背后的交易逻辑。被问到他怎能一边盛赞北京自我标榜的透明度,一边批评世界卫生组织助长他所谓的 “中国的不实信息”时,总统回答:“好吧,我和中国达成了一个贸易协议,中国应该在我们的国家花费2500亿美元。”“我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他补充道。

然而,在周五,他假定中国是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最多的国家——其实是美国,后来他说:“我对中国不满意。”他在周六重申了这一说法,称中国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它所报告的数字,而且这种病毒“本可以在开始之前就在中国被阻止”。但他继续对习近平表示恭敬,说:“我不想让我喜欢的国家和领导人感到难堪,但你们必须看到这些数字。”

尽管总统有着截然不同的公开说法,但其竞选策略的核心,是操纵人们因新冠病毒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生的愤怒,将其转移到一个许多美国人已经心怀警觉的对手身上。这一战略包括努力利用中美关系来打压拜登,共和党人认为他很软弱,因为他去年的言论淡化了中国带来的地缘政治挑战,共和党人还声称拜登的儿子亨特(Hunter)在中国从事高薪酬工作。(拜登的律师说,小拜登的工作是没有报酬的。)

拜登则批评特朗普对中国的热情言论。周五,他的竞选团队发布视频,指责总统没有向习近平施压,让美国疾控中心前往中国,而且“比起担心病毒,他更担心保护与中国签订的贸易协议”。在与记者的电话会议上,拜登的高级顾问安东尼·J·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指出,今年1月和2月,“总统盛赞中国和习主席超过15次”。他认为这些恭维是因为政府不希望“冒着中国拒不执行(两国1月份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风险”。特朗普经常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大加赞赏,以期达成贸易协议。

在过去的竞选中,两党候选人都曾把矛头指向中国。但随着美国进入总统大选季,从武汉传播开来的病毒也开始在美国各地蔓延,这一次双方的言辞要尖锐得多——人们越来越担心这会助长仇外情绪和对亚裔美国人的歧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主要奉行国际主义的民主党和传统上对商界友好的共和党,都试图把对方描绘成受北京控制的——但这只能说明是选举动机在作祟。

曾担任驻华大使的骆家辉在一次采访中说,华盛顿显然存在着“日渐增长的反华情绪”。他说,关于北京对新冠病毒的处理需要有一个“事后剖析”,但目前看来,特朗普自己在中国问题上的态度和缓,对中国政府抵挡疫情暴发最初几个月的应对所招致的批评,是起到了帮助的。特朗普在中国问题上的矛盾言论,不仅说明了他是一个不可靠的政治讯息传达者,还说明了他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期以来模棱两可的态度。四年前竞选总统时,他誓言要对中国强硬,但他并不是志在孤立中国人,而是要与他们合作——尤其是从中美关系中为美国赚更多钱。

这个目标促使他经常奉承习近平,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在他的马阿拉歌庄园,他热情洋溢地描述了他们通过“你从未见过的全世界最美味的巧克力蛋糕”拉近关系的故事。总统与中国达成重大贸易协议的希望,得到了他的一群顾问的支持,包括财政部长史蒂文·马努钦(Steven Mnuchin),他经常在与白宫强硬派的内部斗争中占上风。但是随着新冠病毒死亡人数的增加和经济停摆,民意调查显示,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之负面已经达到空前的水平。

特朗普的竞选活动最近进行了一项涵盖17个州的民意调查,据一位听取了该调查通报的共和党人士称,有77%的选民认为中国掩盖了新冠病毒疫情的严重程度,79%的选民表示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真实透露感染和死亡的规模。然而,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上周的一项调查,这些民意调查数据还显示,有65%的美国人表示他们认为特朗普对疫情做出的反应为时已晚。

对于总统来说更加不利的是,在共和党私下进行的一些民意调查显示,他在密歇根州等关键州的地位有所下降,根据看到最近一次民意调查结果的共和党策略师表示,他在该州的支持率遭受了两位数的下降。因此,当拜登开始集结民主党各方时,特朗普的支持率出现了危险信号,准备参加竞选的共和党参议员发现所募集的竞选资金远远落后于他们的民主党对手。这导致共和党内紧迫感日益加剧,认为总统应该搁置他通过与中国和解获利的希望。蒙大拿州共和党参议员史蒂夫·戴恩斯(Steve Daines)说:“贸易协议在这种时候不是一个合适的讨论话题。”他说,疫情凸显了美国对中国的依赖,这与1970年代石油危机中被中东挟制如出一辙。“这暴露了我们在个人防护用品和关键药物上对中国的依赖。”

在首个参议员任期中的密苏里州参议员霍利也谴责了中国,呼吁一个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委员会来确定该病毒的来源,并要求允许美国受害者起诉中国政府。“这是这一代人的9·11,”霍利说,他还希望特朗普“继续施加高压”。他说,共和党人应将此问题作为今年秋季的重点,并要展示“我们是如何通过对抗中国人从危机中突破出来,变得更强的。”阿肯色州人科顿在对华问题上的态度之鲜明,在共和党内少有能及。他在年初就发出过关于病毒的警告,当时没有多少立法者关注此事,并且他一直在敦促参议院候选人将中国作为其竞选活动的核心。“中国导致病毒在世界范围内肆虐,他们应该为此付出代价,”科顿说。“国会和总统应该共同致力于让中国承担责任。”科顿在去年竞选活动中进行的私人调查结果显示,两党均对中国怀有恶感,这增强了他的信念,他的高级助手上个月与特朗普竞选团队的助手取得了联系,称他们计划在原定举行的初选之前在俄亥俄州发布广告,就中国问题对拜登发起攻击。但是,据了解该对话的共和党人士说,特朗普的竞选团队表示没有什么兴趣与其合作。

阿肯色州参议员汤姆·科顿一直在敦促参议院候选人将中国作为其竞选活动的核心。然而,现在特朗普的竞选活动实际上对科顿的广告进行了再利用,在一则广告中抨击前副总统拜登及其儿子。支持特朗普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美国优先”在摇摆州播出了相同主题的广告,内含拜登在2011年的视频,称“中国的崛起是有正面意义的。”而总统的大儿子小唐纳德在Twitter上发布了该视频,并给这位前副总统取了一个新绰号:“北京拜登”。“美国优先”主席布莱恩·O·沃尔什(Brian O. Walsh)表示,该策略建立在选民多年来对中国的担忧之上。“远在新冠病毒疫情之前,中国问题就已经是整体思考的一部分了,因为我们知道它的重要性和相关性,”沃尔什说。“只是这一次变得更重要、更相关了。”

外部民主党团体美国桥(American Bridge)周五展开了一项1500万美元的广告宣传,以回应共和党的攻击,广告痛斥特朗普将医疗物资送往中国,并且初期曾称赞中国的疫情应对。北达科他州的克雷默说,民主党人一旦被认为是在袒护中国,是要担政治风险的。但他承认,特朗普“有关习近平的言论令人困惑”。“我要是敢跟一个共产党领导人那么近乎就麻烦了,”克莱默说。“但是总统知道,他需要照顾到这么一个受众。”

谢选骏指出:北达科他州参议员凯文·克莱默(Kevin Cramer)为何会对特朗普有关习近平的言论感到困惑?因为这个蠢蛋不懂,甩锅的人需要被甩锅的人,否则他就甩不成锅了;但是有时诡异的事情也就因此发生了——甩锅的人还需要保护被甩锅的人,以便能够持续不断地甩锅下去……因为十分明显,一旦他把被甩锅的人给甩死了,他也就无法继续甩锅了。为了避免临时更换甩锅对象的尴尬,甩锅的人有时还会特别热情地保护被甩锅的人。至于BBC,那就更加愚蠢了,因为它竟然把特朗普称为“共和党‘甩锅中国’策略的头号敌人”——而不知道特朗普才是一个头号甩锅者!因为他是美国疫情泛滥的罪魁祸首。



【059、托管地与避难地】


“台湾”,作为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南北朝的南朝根据地,与“江左”作为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南北朝的南朝根据地,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2017年1月4日网文《曾称台湾为“托管地” 台26万件“蒋介石档案”全数解密四月上线》说,台湾国史馆3日召开“国史馆档案史料查询新制说明会”,其中,受瞩目的26万件“蒋中正总统档案”,在最后一批清查结果函请各机关解密后,将陆续开放数位档案,预计今年4月底完全上线。包括蒋介石于1949年责斥台湾省主席陈诚,并直言台湾是托管地的书信,也可以透过网络阅览。

馆长吴密察表示,“蒋档”是国史馆里使用率最高的资料,共分为11个系列,31万件,其中有5万件已经公布;另有26万件,机密档案共16万件,国史馆从去年10月起,分3梯次函请各机审酌解密。预计今年4月除了部分私人照片、书信因著作权或相关权益约定等因素,需到馆阅览外,其余大部分都可以于互联网阅览。

此外,国史馆也提供“关于蒋中正电责陈诚记者会中“台湾为剿共堡垒”发言失当以中央政策为主张免为人误解”资料,(文件日期1949年1月12日)。信中,蒋介石对陈诚表示:

“关于蒋中正电责陈诚记者会中‘台湾为剿共堡垒’发言失当,以中央政策为主张,免为人误解”第一页

“关于蒋中正电责陈诚记者会中‘台湾为剿共堡垒’发言失当,以中央政策为主张,免为人误解”第一页

“台湾陈主席(诚)。昨电谅达。刻阅报并承重要同志来谈,对弟在记者席上谈话皆多责难,实令中无言以对,且闻弟对何浩若许多主张属其转达在京同志,此种作风仍是过去一套,毫未有自反改过之意,殊为弟危也。若经过已往重大教训而竟对如此之大失败犹不反省,对于本身之处境亦不顾及,此不仅不能成为政治家,而且令人徒增悲叹与绝望也。须知此时何时,台湾何地,尚能任吾人如往日放肆无忌,大言不惭乎。台湾法律地位与主权,在对日和会未成以前,不过为我国一托管地之性质,何能明言做为剿共最后之堡垒与民族复兴之根据也,岂不令中外稍有常识者之轻笑其为狂呓乎。今后切勿自作主张,多出风头,最要当以中央之主张为主张,如对记者所言则与中元文告完全背反,使中外人士对弟有莫名其妙之感,务望埋头苦干,思过自责,再不受人嫉忌,力避为人指摘,则公私幸甚。中O手起 子侵府机”

吴密察说明这份文件的时代背景指出,当时蒋中正还没到台湾,对于台湾省主席陈诚对外面提到台湾的地位,蒋介石觉得并不精准,因此,写信给陈诚,告诉他不能这样讲。

“关于蒋中正电责陈诚记者会中‘台湾为剿共堡垒’发言失当,以中央政策为主张,免为人误解”第二页

“关于蒋中正电责陈诚记者会中‘台湾为剿共堡垒’发言失当,以中央政策为主张,免为人误解”第二页

吴密察表示,1945年8月15日,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日本在台湾军队根据太平洋军区司令麦克阿瑟令,就地向中国战区司令投降。虽然已经停战,但中、日两国自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宣战,“虽然停战”,但“不是已经解除两国战争状态”,台湾的地位需等到中、日两国签订和约后才确定。吴密察表示,这份资料并非密件,过去已经有人使用过,今天只是拿出来举例。

此外,国史馆也透露,蒋档中有1300多件“党务类”文件仍无法上网,民众必须亲自到馆阅览、抄录或复制。

吴密察解释,蒋中正的大溪档案以前一直放在蒋中正在大溪的别馆,经几次搬迁,搬到阳明山,后来蒋中正过世,经过一段时间,档案进到国史馆,当时的档案有一类叫“党务类”,国民党认为党务类应该由他们分走;国史馆曾去谈,“实体摆你们那边没关系,至少让我们扫描”,也因为双方曾有合作,所以党务类国史馆有数位档。

……

谢选骏指出:“台湾”,作为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南北朝的南朝根据地,与“江左”作为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南北朝的南朝根据地,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台湾是“托管地”,江左室避难地,托管地与避难地虽然大小不等,但终究都为中国保留了文明的种子。幸甚至哉。

所谓邓小平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复制台湾的富强经验到大陆,除了多党制和政治民主、思想自由以外。也就是把山寨对象,从苏联变成了台湾。

所以说,蒋毛之争,蒋介石在军事上输了,在政治上却是赢了,毛泽东建设的国家机器,虽然强悍有力,最后不得不走上了蒋介石铺设的道路,不亦悲乎。

因此台湾,从托管地、避难地、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地。



【060、威权主义与民主制度的交叉道路】


《美国大选2020:威权主义与民主制度角力之下,中国到底需要谁赢》(BBC  2020年10月21日)报道:

中国已成功控制疫情,其经济恢复程度在世界上一枝独秀。长期以来,美国大选对于中共的领导人来说,既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是恼怒的根源。可以说,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民主活动,北京的政府官员总会密切关注。这也无形地提醒着这个国家的14亿人,在自己的政治路线上没有太多选择,中国媒体对美国大选的报道因此受到严格控制。

不过,此次美国大选到来之际,新冠疫情仍在不断蔓延,全球经济遭到重创,政治两极化加剧,中国察觉到有些事情已发生了变化。似乎突然间面临合法性危机的不是中国的威权主义,而是西方的民主制度。作为这个世界上最自由和富裕的经济体,美国曾被认为可以凭借其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更有力地抗击疫情,但现在已远远落后。

中国尽管在初期对疫情的隐瞒被认为暴露了其体制的固有弱点,后期却通过一个严厉集权国家的庞大权力,有效而畅通无阻地对民众进行核酸检测或隔离。这里的工厂、商店、餐馆和学校都已开门营业,公共交通上的乘客人数略低于普通水平。中国是今年唯一一个预计将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感受“新常态”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任何公共讨论的情况下完成的。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社会的运作过程截然相反,任何人都不被允许对任何级别的政府决策者投出一张有意义的赞成或反对票。过去的一些基本面正在发生改变,这种感觉正达到顶峰。中国的政治体制不但没有暴露出弱点,还显示出优势,这种反差让中国长出了一口气。“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个月举行的一场表彰抗疫卫生工作者和英雄的活动中表示。

用来佐证这条信息的,是中国官方电视台新闻报道中充斥着的严峻的统计数字,讲述着美国不断恶化的卫生灾难,以及抗议活动、反对者和大选活动混乱的画面。

潜台词似乎是,谁能赢得大选似乎并不重要,重点是美国政治体制出了毛病,它的局限性暴露了出来,它在世界舞台上的力量和威望正在下降。

在本月举行的北京车展上,亮丽灯光映衬着炫目的消费品。再也没有比这一幕更好的视觉隐喻能形容中国对其体制日益增长的信心了。

这也是思考这个时代的一个很好角度:在中美关系中,经济合作应该取代意识形态对抗。

在大型展览中心举办的这个展会,是新冠全球大流行以来全球举办的首个主要车展,证明了中国抗击疫情的胜利。除了人们仍佩戴的口罩,现场和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并无两样。手上拿着各式各样宣传册的人潮簇拥在展台周围,肆意与站在车旁身着紧身裙的模特摆姿势拍照,就像是很古老时代的回忆。

如果说这场车展是中国遏制疫情能力的体现,那么它也证明了一些更深层次和更长期的问题——它有能力将全球贸易的大潮引向自己的方向。

北京车展是自新冠全球大流行以来,世界上首个主要车展。车展中最贵的汽车之一是一款浅绿色的全电动SUV,价格为人民币55万元(8万美元)。“红旗”轿车,这是一个以稳重和苏联风格著称的豪车品牌。“我们应该支持我们自己国家制造的品牌,”一名男子一边检查前排乘客座位上的皮饰,一边对我说。

这源于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所带来的象征意义,当年正是他开启了美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1972年,在尼克松对北京展开历史性访问时,他乘坐传统的红旗车沿着车辆寥寥的道路行驶。这是两国交往的开始,这种互动后来持续了40多年。自那以后,几乎每一位美国总统都相信,中美交往不仅有利于中国和在中国获利的跨国公司,也有利于美国和整个世界。

有人认为,这不仅会促进全球繁荣,还将使中国融入自由的全球秩序,甚至促进中国接受国内政治改革的可能性。但实际上,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它唯一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在全球舞台上夺回自己应有的地位。

到2016年美国大选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出口国。然而,它也被指从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机密盗窃,并打算实施一场可能是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单个种族的监禁。

在2016年那场竞选中,对于跟中国进行日益增长的贸易和接触是否明智这一问题,日渐式微的共识出现破裂。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竞选第一任期时,向他的蓝领阶层选民表示,奉行极度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背弃其对自由贸易的承诺,让自己得以成为一个超级经济大国。他认为,在失业问题上,中国让美国工人处境更糟,而非更好。他带着这个论调一路入主白宫,从此天翻地覆。在特朗普与中国展开以牙还牙式的贸易战的巅峰期,共有3620亿美元的商品遭受惩罚性关税。

今年,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实施一连串政治压力,同时加大经济制裁。红旗展台前那辆闪闪发光的中国产绿色SUV吸引了不少这个一党制国家受益者的目光时,我问其中一位,他希望谁能赢得美国大选?“可能是拜登吧,”他说,“我讨厌特朗普。”“因为他对中国太苛责了?”我问道。“有点,”他回答,“我觉得他是个疯子。”中国领导人可能越来越觉得,美国民主已经过了保质期,但如果他们必须做出选择,他们是否也会高兴地看到特朗普败北?

这当然是美国情报界的评估,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性,以及他对中国政府的严厉批评,意味着共产党领导层宁愿他败选。但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你问我中国的利益所在,”他说,“我会倾向于选特朗普,而不是拜登。”“不是因为特朗普对中国利益的损害会比拜登小,而是因为他对美国的损害肯定会比拜登大。”

在特朗普上任伊始,他曾多次表示与习近平有着良好的关系。这是一个迹象,体现了为互利而建立更紧密经济联系的想法已经恶化到何种程度。著名的中国观察人士现在准备开诚布公地表示,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衰落符合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大国的利益。虽然一些观察人士认为,早在疫情爆发和特朗普上台之前,中国就相信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将会终结,但变化是,中国已准备好将它拿到台面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朗普成为更好选择的原因,绝不是因为他支持民主理念,而是因为他常被视为这些理念的拒绝者和破坏者。例如,他对新闻自由的指责之声,对于敌视独立监督,并有意使互联网进一步屈从于其意愿的中国政府来说,就像音乐一样悦耳。

特朗普与拜登就中国疫情问题交火,事实核查谁真谁假

虽然特朗普政府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批评愈发强烈,但其动机似乎是出于对贸易和经济利益的狭隘考虑。特朗普的前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John Bolton)称,特朗普曾对习近平表示,他支持习近平对维吾尔人的严厉镇压。但特朗普本人否认这一说法。

尽管他嘲笑乔·拜登(Joe Biden)此前支持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但相比之下,北京方面担心的可能是拜登,后者可能为维护民主价值做出更多努力。与奉行孤立主义的特朗普相比,拜登在修复与民主盟友的关系、通过建立联盟向中国施压方面也更占优势。

在一些美国学者眼中,克里斯蒂安·纪(Christian Ji)是华盛顿以中国学生为目标的排外政策的牺牲品之一。作为一名在亚利桑那州学习计算机科学的交换生,由于美国政府对数百名与中国军方有联系的大学的中国研究人员实施入境禁令,他在上月被吊销了签证。因为这项法令本身旨在将本科生拒之门外,而不适用于纪先生,他的签证后来获得恢复。

尽管这段经历让他对特朗普总统感到愤怒,但并没有改变他对美国的看法。“我真的很喜欢美国的环境,”当我们在北京的一家茶馆见面时,他告诉我。“这里的污染比中国少,教学更多地基于想法。在中国,人们更关注对或错。”

这提醒我们,尽管中国越来越相信西方民主正处于危机之中,但美国的价值观仍受到许多中国人的尊重。

如果民主灯塔真的已黯然失色,那么你可能会疑惑,2018年美国有36万中国学生,是美国在华学生人数的30倍多,这是为何?

中国的宣传攻势将战胜疫情标榜为体制优势的证据,但这只是表象。中国领导人也清楚,一些民主国家也成功地控制了疫情,比如日本、新西兰和韩国。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即便一些国家为疫情依然焦头烂额,但人们仍有理由对开放社会最终学习、适应和纠错的能力持乐观态度。虽然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可能会使控制流行病变得更加困难,但一个可以将人们“铐在家里”的制度不太可能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乌托邦。因此,中国认为疫情加速了一个“多极”世界的到来,在这个世界中,中国的威权准则与民主准则同等重要,这可能更像是一厢情愿,而非历史预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美国总统重申自由世界秩序的信念,并重返世界舞台,这在短期内对中国可能会好得多。拜登很可能承诺在人权问题上向中国施压。他已称习近平为“恶棍”,这表明华盛顿的共识已发生相当大的转变。但他可能会在关税问题上采取更为温和的立场,他将更愿意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寻求合作,中国可能会利用这些合作来发挥优势。

中国的统治者并不必从任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们正在考虑的是一个时代的终结。美国重树普世价值引领者地位,并重现山巅之城的辉煌,才是他们最担忧的。

谢选骏指出:威权主义在灾难时其最能显示其优越性,但却不利于和平发展;民主制度则正好相反。问题是,世界上和平时期多,而灾难时期(天灾、战争、革命)少。所以总的来说,民主准则有用的时候威权准则有用的时候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需要更多的民主准则(当然不是像共产党那样的大民主),而美国需要更多的威权准则(当然不是像川普这样的胡作非为)——以此形成某种“威权主义与民主制度的交叉道路”。威权主义与民主制度的交叉道路,可能才是汉朝、罗马帝国、阿拔斯王朝得以成功的秘诀。



【061、文明古国与外来统治】


在我看来,文明古国似乎注定要遭受外来统治。

中国表面上比埃及、巴比伦甚至希腊(亡于回教)、印度(亡于回教)幸运,保持了王朝的延续和史籍的完整,但那是由于“中国概念”和“汉字载体”起了作用,就“古国”的意义,还是亡国了的。一次亡于蒙古,一次亡于满洲。这其中的机理,大约和“合久必分”相似,叫做“兴久必衰”、“多行夜路必逢鬼”,难怪近代华人把欧洲人叫做“洋鬼子”、日本人叫做“东洋鬼子”,因为那是些新兴民族,专门靠蚕食老大发家致富的。

网文《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只有中国延续下来?》说:

四大文明古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简称。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文明分别指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同一时期的爱琴海文明未被包含其中。

四大文明古国都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印度代表了恒河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代表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中国即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明,而巴比伦只是两河文明的一个重要时期。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穆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古巴比伦

巴比伦古城,它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在古巴比伦国最出色的国王汉漠拉比死后,巴比伦不断受到外族的进攻,历经了500多年战乱,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才在尼布甲尼撒领导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然而,88年后,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人彻底毁灭。

战争,能破坏文明,王朝更替能消亡或转化文明。没战争就没王朝更替,没王朝更替就没古巴比伦文明消亡。

古埃及

我认为古埃及消亡的最大原因是他们的文明是祭司文明,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在神职人员手中,普通老百姓不识字,也不能在学校里上学。所以一旦被占领,祭司阶层一垮,没人传承文明。

古埃及消亡的其他几个因素:其一,尼罗河的水位;二,地方的动荡;三,和其他国家和城邦的商贸中断。埃及最后被阿拉伯人占领,文明被阿拉伯文明取代。

古印度

关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突然”消亡,其中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入侵的文明非常先进,而社会都会向进步的方向发展,所以造成了前一种文明的消亡。另一种情况是入侵的文明具有极强的毁灭性或唯一性。

因为中途政权的侵入,他族文化也被带进了古印度,他们被那时的侵略者被迫学习他族文化,于是自己文化就没能很好的传程下来。即使有些文字等记载,因为长时间的不使用,因此现在几乎没人理解那些记载,所以他们的文化就此败落。

古中国的延续

1、地理因素:封闭性和区域性。东临大海,西北是沙漠,西南是高山,南方是原始森林。唯一的威胁就是北方游牧部落,所以筑长城,且游牧部落的文化落后于中原。

2、政权形式:中央集权,政治相对稳定

3、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强,很多次的入侵外来文化被传统文化所同化,相对强势。祖先崇拜的传统: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国有国史,家有家谱,地方有地方志。

4、中国的人口优势,汉民一直在数量上远超入侵民族。

5、朝代更新频繁,不利于对文化的大量变更。

6、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自给自足。对于外来的侵略,表现出的是强力反弹,有限扩张。

7、中国的外儒内道是关键,儒家在规范社会,维护稳定有一套方法,儒家的政治思想把当权者和老百姓的关系比作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加上忠孝的观念和一整套相对应的制度设计,非常有利于统治阶级,即使是外来的统治者也乐于采纳。因此国家虽然没有了,但文明却保存下来了,很有包容性。道家哲学:老子的“以柔克刚”的辩证法,庄子的“活命哲学”,在屡屡亡国之际,是中国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以前提倡自我牺牲精神,受到过批判。

8、中国自汉代就成功赶上世界先进文明,从隋唐到明朝的一千年间,中国遥遥领先。

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之中国独有的文化氛围,使中华文明长久的延续下去。虽然在这其中有几次外族入侵,但是最终中华民族的根没有断,直到现在还顽强的开枝散叶。

谢选骏指出:上述文字类似“中华复兴宣言”,不见得合乎历史。

网文《中国算不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就说,在中国的教科书里,称古代中国和古埃及、古巴比伦(也是泛指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这种说法在官方一直是主流。但网络时代来临后,一些不同的声音通过网络出现,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说法,只是梁启超1900年为提振民族自信心提出来的,并未得到国际主流学术界认可。因为中国的文字、青铜器、城邦出现的历史只有三千多年,在全世界古文明中并不突出,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史都有五千年以上,同时期的古中国黄河流域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初中历史书中有大家熟悉的半坡遗址),古代中国是配不上“四大”的。

古中国甲骨文:“公元前14——11世纪”,按3250年计算;

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在大约6000年前就已经有了象形文字”,按6000年计算;

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按5200年计算;

古印度印章文字:“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古印度居民就创造了印章文字”,按5500年计算。(注:以上为学者依靠文字发展规律及相关证据考证的该文明“成熟的文字体系出现时间”,有其他考证结果的欢迎提出,但请附上证据。)

照这样看来,就文字历史(文字的出现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言,古中国甲骨文和其他三个不在一个量级,是否应该称为“三大文明古国”呢?(要并称X大必须是同一量级(请勿混淆中文中的量级和数量级)。“三大”中历史最短的楔形文字,5200/6000=0.87,而3250/6000=0.54,要把这些数据并列难度比较大,最起码在数轴上画出来,差距会比较明显。)

甚至,连古希腊的文字都要来得比甲骨文早(大约公元前20世纪,按4000年计算),而公元前9世纪(按2900年算),古希腊也已经有了《荷马史诗》这样的过万行文字的长篇史诗巨著。

谢选骏指出,这样也好,看来中国的起源比希腊还晚,这样一来,中国作为“最年轻的文明古国”,大概还可以多蹦跶一些世纪。所以我提出了“第三期中国文明”、“中国文明整合全球”等等学说。



【062、文明没落与稿费版权】


西方文明的没落与稿费版权制度的建立直接相关。

中国文学的堕落是稿费版权出版管制的直接后果。

西方文明为何趋于没落了?因为西方思想失去了活力。西方思想为何失去活力了?在我看来就是稿费和版权制度给害的——商业主义和大众购买,杀死了他们的上帝、文明的灵魂,并让社会走向费拉化。

(一)

版权(英文名称:copyright)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它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

版权(copyright)是用来表述创作者因其文学和艺术作品而享有的权利的一个法律用语。

版权是对计算机程序、文学著作、音乐作品、照片、电影等的复制权利的合法所有权。除非转让给另一方,版权通常被认为是属于作者的。大多数计算机程序不仅受到版权的保护,还受软件许可证的保护。版权只保护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保护思想本身。算法、数学方法、技术或机器的设计均不在版权的保护之列。

从语源学上讲,版权不仅表示复制权,而且表示对作品本身及其载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有时也与文学艺术产权交替使用。与英语版权一词相对应的法语是droit d'auteur,德语是Urheberrecht,西班牙语是derecho de autor。这些名词直接指明了权利的受益人,译成汉语为“作者的权利”。为了保障作者因创作作品获得正当权益,协调作品的创作者、传播者和广大公众因作品的传播和使用而产生的法律关系,鼓励作者创作,促进作品传播,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世界上已有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版权制度。

原始概念

印刷术发明以前,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抄,抄本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情况,那时还少见。印刷术,特别是公元11世纪40年代毕升的活字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一件作品可以印制多册出售,作品载体的复制品──图书成为印刷商谋取利润的商品。为了垄断某些作品的印制与销售,印刷商将待印的作品送请官府审查,请求准许其独家经营。中国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刻印的四川眉州人王充所著《东都事略》,目录页上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的声明。

从那以后,唐宋文明的创新功能就趋于萎缩了。当然,更重要的因素当推元明清的大一统限制了思想的传播和产生。

在欧洲,公元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以后,1469年威尼斯共和国授予书商乔万尼·达施皮拉为期 5年的印刷图书的特权。封建帝王和地方官吏发现,通过审查待印的作品,可以禁止新思想的传播,1556年英国女王玛丽一世批准伦敦印刷商成立书商公司,对于该公司成员出版的图书授予垄断权,但同时规定,图书必须送皇家审查,并在该公司注册,方可印刷发行。未经注册,擅自印行,由皇家星法院惩处。由官府授予印刷商垄断某些作品的出版权,或下令禁止翻印他人已经出版的作品,并不标志着原始版权概念的形成,相反,这不是保护作者的垄断,而是保护官府的垄断。

此种制度并非“原始版权制度”,而是“原始新闻出版审查”,仅仅有利于统治者和印刷商,与作品的创作者毫无关系,实际上是一种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新闻检查。所以,它并没有危害文明的发展。

为什么保护官府的垄断不会危害文明的发展,保护作者的垄断反而会危害文明的发展呢?因为前者只是激发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斗志,后者却用金钱服饰和瓦解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斗志。

现代概念

子虚乌有的“原始版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700多年,在欧洲延续了200多年。

17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哲学家J.弥尔顿、J.洛克等人提出的“人生来自由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新思想的冲击下,以王室为中心的封建垄断制度开始动摇。经过城市革命,代表城市利益的议会制取代了代表土地的君主专制,王室授予印刷商的垄断权亦随之废除。在英国,王室授予书商公司的印刷特权废除后,书商和印刷商援引文学产权的理论要求对其印刷的图书给予一定形式的法律保护。1709年1月11日下院提出了一项议案,要求在一定期限内将图书的印刷发行权授予作者或作品原稿的购买者,这项提案成为1710年4月10日生效的《安妮女王法令》。该法令规定:凡已经出版的图书,自法令生效之日起21年内作者有权重印该书;尚未出版的图书,作者享有28年的出版权。《安妮法令》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它废除了王室给书商颁发印刷许可证的封建垄断制度,承认作者有权支配和处理自己的作品,使其成为版权主体,标志着现代版权概念的形成。18世纪末,法国城市革命取得胜利,“天赋人权”的口号给版权又注入了新的内容──作品是作者人格的延伸,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维护其人格的精神权利。承认作者既享有经济权利又享有精神权利的1791和1793年的法国版权法,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版权概念。

但是这些时候,版权还没有和金钱直接挂钩,所以对文明创新的危害程度不是太大。

(二)

著作财产权的种类在过去一百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原先较单纯的出版权、演出权,因电影的发明而有公开上映权、因广播及电视的发明而出现公开播送权,时至今日因因特网的普及化,公开传输权随之而生,除了这些一个接着一个出现的新型态著作权利,另外一些较传统的权利也由于人类生活型态的转变而发生变化,例如因为国际间的交流日渐频繁,著作物在各地区以及国际间的散布权问题获得重视;著作物所有人以往基于所有权拥有将该物出租的权利,规模有限,对于著作权人的利益影响不大,但由于大型连锁租书店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著作权人的利益,从而使得著作物的出租权亦须被顾及。

一般来说,著作权人对于著作享有若干项基本权利,其中有一些是专属权利。他们享有使用、或根据议定的条件许可他人使用其作品的专属权。

传统的著作权通常为两种极端,一端是“保留所有权利”,另一端则是“不保留任何权利”(即公有领域,public domain)。知识共享则试图在两者中间广大的灰色地带保有弹性,使得创作者可以“保留部分权利”。知识共享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授权形式及条款组合,创作者可与大众分享创作,授予其他人再散布的权利,却又能保留其他某些权利。知识共享的诞生是为了避免现代知识产权以及版权法在信息共享方面的问题。

(三)

以下几个要素是在研究“文明没落与稿费版权”问题时,不得不思考的:

1、公共利益与版权限制

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对版权的限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但一般说来,世界各国都从立法上承认了下列限制,包括:在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面授过程中表演版权作品;图书馆和档案馆为保存版本、更换毁损藏书或者其他合法目的而制作作品复制件;为盲人制作演绎作品。可以预言,这类限制在网络时代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屡遭诟病的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也试图在版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因而规定了限制版权的条款,使得图书馆和档案馆可以出于上述目的制作作品的数字复制件以及印刷和传真复制品。该法案还授权国会图书馆进行相关研究,以帮助国会确定从促进远程教育的角度考虑,应如何制定版权规则。有时基于公共利益的理由可以援引合理使用制度为在法律程序中(如作为与正在辩论的事实有关的证据)或者为了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如证明某一毒品的效力)复制版权作品的行为提供正当性辩护,在立法或修订法律的过程中有关机关适当复制相关法学作品和实证材料则更是一种正当的行为。

2、促进竞争与版权限制

竞争政策也可以为版权限制提供依据。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能够促使市场主体生产或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或服务,而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却赋予权利人某种垄断地位,使得作品的供给量低于竞争状态,供给价格则高于竞争价格,导致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下降,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无谓损失。这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如果过强的版权保护导致超出法定程度的垄断,就必须对版权进行适当的限制。比如,在美国版权法中,有两例属于基于竞争政策的版权限制制度:其一,针对音乐版权人的强制许可,以便有更多的企业制作某一音乐作品的录音带;其二,针对广播信号权利人的强制许可,以便他人通过有线系统被动转播被广播的材料。美国的合理使用抗辩有时也用于促进市场竞争,如在Sega v. Accolade (Sega v. Accolate, 977F.2d 1510(9th Cir. 1992)。)案的审理中,法院认定虽未得到授权但具有开发具备兼容性程序之合法目的的解构他人程序的行为属于合理使用。正如该案所表明的,当信息表现为数字形式时,竞争政策问题会不时浮出水面。而美国司法部针对微软公司提起的反垄断诉讼,实际上也是试图通过对微软公司通过软件版权而获得的强大市场垄断地位进行限制以促进竞争。

3、弹性机制与版权限制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立法者很难准确预测将会出现怎样的新技术、人们将如何使用这类技术以及版权法应如何应对。正如学者所指出的:“法律试图跟上技术的发展,而结果却总是技术走在前头,这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规律。”这样,当立法机关对特定案件的情势并没有表示明确的态度时,法院就常常采用合理使用制度作为一种弹性机制,以便平衡这类案件中版权人和其他当事人的利益。例如在1984年Sony v. Universal City Studios案的判决中,美国最高法院明确指出,应推定非商业性私人复制行为属于合理使用,“不必为了保护对作者的创作激励而禁止对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没有明显影响的私人复制行为,对这种非商业性使用作品行为的禁止只会阻碍人们获得作品的思想,而不会带来任何收益。”而在Lewis Galoob Toys Inc.案的审理过程中,法庭支持原告发行一种“游戏精灵”的权利,这使得任天堂游戏的用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有一些临时性的变化,而在Religious Technology Center案中,法庭认定,在线服务提供者自动张贴源于用户的因特网信息的行为属于合理使用。上述案例都成功地利用版权限制法理解决了法律不时与高新技术发展脱节的矛盾,使得版权法保持面向未来的适度弹性和灵活性。

4、市场失灵与版权限制

“市场失灵”是解释版权限制依据的经典理论之一。根据这一理论,版权法之所以不愿意扩大版权保护范围以彻底禁止私人使用,不但不追究在理论上有可能构成侵权的行为,反而将其认定为合理使用,是因为立法者认识到过高的交易成本使得版权人与使用者之间难以达成任何协议。这样,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而言,对于社会来说,得到半条面包(社会公众自由使用作品而版权人得不到使用费收入)比什么都得不到要强(即社会公众不能自由使用作品,版权人也得不到使用费收入)。也就是说,当为达成许可而进行谈判的交易成本远远超出交易的预期收益(既可以表现为许可收入,也可以是其他利益,如名声或者商誉的提高)时,就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这时,人们自然可以援引合理使用抗辩。

那么,在网络时代,这种“市场失灵”是否依然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从表面上看,在数字网络环境下,适度的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的存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交易成本,使得版权人有可能按照使用或者复制作品的次数和时间收费,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理论失去存在的基础。而实际上,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更不用说一整套网上支付交易系统的运行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上述成本对于大量市场价值不高的普通作品而言,足以构成“市场失灵”的充足理由。事实上,许多为私人目的复制作品的行为要么没有明显的经济上的重要性,要么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如便利研究工作而被认定为正当。更何况,虽然网络的触须正在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由于经济、地理和人们自身的原因如存在视力、智力障碍,网络终究有其局限,对于某类地区、某类群体,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网络失灵”。这样,网络与市场“双重失灵”的存在使得版权限制制度依然有相当的适用空间。

5、反共地悲剧与版权限制

一些学者试图运用经济学上“反共地悲剧”理论为网络时代的版权限制制度进行辩护。“反共地悲剧”是与“共有地悲剧”相比较而存在的经济学理论模型,“共有地悲剧”和“反共地悲剧”分别以两种极端的情形来说明保证土地(其实可以被视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资源的代表)适度开发利用的理想产权架构:没有产权保护会导致土地过度开发利用甚至资源枯竭,如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使人们失去牧场,即所谓“共有地悲剧”;而在土地上存在过多过强的权利甚至权力又会阻碍资源的充分利用,如现实中多个部门共同掌握土地等资源的审批权,各种权利/权力相互牵制,最终导致土地长期荒废,这就是“反共地悲剧”。

上述理论模型同样适用于作品和版权保护。数字网络技术使得作品管理和版权交易的成本下降,减少了基于“市场失灵”的版权限制,但一方面,版权过于充分的“行使”会增加作品使用者的成本、减少作品的使用量从而对社会不利,因为对于社会来说,作品的价值就在于使用,另一方面,过强的版权保护也会阻碍新作品的创作,这是由于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都必然会牵涉到对许多在先作品的利用,存在于在先作品的过多过强的版权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网,必然阻碍甚至窒息作品的创作,陷入一种“反共地悲剧”。这就说明,不管在哪个时代,我们都必须追求一种版权适度保护模式,维系版权保护与限制的动态平衡。

6、使用者权与版权限制

早在前网络时代,为对抗作者享有的版权,一些学者就明确提出,包括读者和其他作品使用者在内的社会公众享有一种“使用者权”。根据这种观点,合理使用不仅是一种消极抗辩,更是社会公众享有的积极权利。也就是说,一旦版权人将其作品在公众中传播,对该作品的合理使用就成为公众享有的一种“权利”。版权法只是授予版权人在有限时间内的有限权利,而将所有其他权利包括合理使用权都保留给公众,这已成为版权保护史上一脉相承的传统并体现在网络时代的典型案例中。例如,1992年,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判决Accolade公司出于兼容目的解构Sega公司软件代码的行为属于合理使用行为。此后,为达到兼容效果而解构他人软件就成为一种权利。而在另外一个案例中,美国最高法院指出,如果版权法要实现其促进知识进步的宪法目标,就必须为合理使用留出合适的空间。因此,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合理使用是公众享有的一种如此强有力的权利,以致于可以根本不考虑旨在排除合理使用的合同条款或者技术保护措施的限制。

总之,版权保护与版权限制,恰如版权天平两端的砝码,任何一端砝码的不当增减固然会导致天平暂时失衡,而完全去掉“版权限制”的砝码则势必摧毁版权天平本身。正如经济学家所津津乐道的,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对经济学而言,“有所改变的只是答案而不是问题本身。”对于版权法来说也是如此:在网络时代,版权天平还是那架天平,砝码还是那两种砝码(即“版权保护”与“版权限制”),立法者的任务也依然是保持天平的平衡,有所改变的只是天平两端托盘中的砝码数量以及为维持平衡而增减砝码的频率。

谢选骏指出:综上所述,就不难理解:现代文明的没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金钱的腐蚀,而在精神腐蚀的过程中,稿费与版权又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为了抗拒这一腐蚀,谢选骏的所有写作都不收稿费。

同样,为了保持流水不腐的状态,谢选骏的所有作品都自动放弃本人的版权私有。

西方文明的没落与稿费版权制度的建立直接相关。

中国文学的堕落是稿费版权出版管制的直接后果。

西方文明为何趋于没落了?因为西方思想失去了活力。西方思想为何失去活力了?在我看来就是稿费和版权制度给害的——商业主义和大众购买,杀死了他们的上帝、文明的灵魂,并让社会走向费拉化。



【063、无神论与欢乐颂】


《安乐死前夕 104岁澳人瑞哼唱贝多芬》(2018年5月11日 转载中央社)报道:

104岁澳洲科学家古道尔(David Goodall)昨天在媒体前轻快唱了几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还说他很期待终于获准今天在瑞士结束生命。

古道尔没有不治之症,但说他近几年生活质量大不如前,还说他希望一死了之。

法新社和澳洲新闻网站news.com.au报导报导,古道尔在瑞士北部城市巴塞尔(Basel)一间旅馆的小房间内告诉大批前来采访的电视和平面记者说:「我不想再延续生命。」

古道尔曾获澳洲勋章(Order of Australia),他昨天穿着一件印有「老得很不堪」(Aging Disgracefully)字样的毛衣说:「一个人应可自由选择死亡,如果死亡是在适当的时间点。」

路透社报导,他说:「过去一两年我能力大不如前,过去6年视力退化,我不想延续生命,我很高兴明天有机会做个了结。」

古道尔不准在澳洲寻求协助来结束生命,因此不得不前来瑞士。他对这点很不满意。

他表示,希望他个案引发的关注能刺激澳洲和其他国家重新思考相关立法。

澳洲禁止医助自杀或安乐死,不过维多利亚省去年11月率先通过法律,允许绝症患者结束生命,法律2019年6月生效。

古道尔1914年在英国伦敦出生,1948年移居澳洲,在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担任讲师。身为干燥灌丛领域的专家,古道尔同时在英国工作,在美国多个大学也握有学术职位。

古道尔昨天在记者会上明显有听力问题,很难听清楚记者的问题,但用麦克风重述后,他能清楚且钜细靡遗的回答问题。他表示,他这趟瑞士结束生命之旅所引发的媒体关注,让他有一种「压力感」。

他昨天说:「我不觉得与任何其他人的选择有关。」「明天结束生命是我自己的选择。」

古道尔没多去想最后一餐要吃什么,说他烹饪的选择日趋受限。他没考虑用音乐伴他走上死亡之路,但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会很不错,接着开口哼唱了一小段。

古道尔说他不是没有遗憾,「还有很多事我想去做,但为时已晚,我甘愿留下这些事没去做」。

美联社报导,巴塞尔市议员费佛(Annemarie Pfeifer)担心,绝症之外的医助自杀日益广泛,有朝一日恐被用来「施压」体弱老人来结束生命。

她说:「我们必须谨慎面对生命。」「如果巴塞尔有死亡之城的名声,对这个城市并不好。」

瑞士联邦统计局表示,医助自杀数量快速成长,9年前是297起,到了2015年,数字多出3倍以上来到965起。去年案例中,近15%不到65岁。

珍惜生命,自杀不能解决问题,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须谘商或相关协助可拨生命线专线「1995」或张老师服务专线「1980」。

谢选骏:贝多芬的欢乐颂,是首异教乐曲,目无上帝,因为它竟然鼓吹“欢乐女神,圣洁美丽”,还号召“一切人类成兄弟”,简直糟蹋了他们爹妈所吃的耶稣基督的宝血。因此,无耻的欢乐颂,最适合无神论者的纵欲狂欢。

网文《欢乐颂(贝多芬作品)》报道:

又称《快乐颂》(德语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而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欧洲委员会会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

席勒的《An die Freude》最早创作于1785年,并收录于隔年出版的杂志《Thalia》中,这首诗是共济会的诗歌。席勒于1803年对《An die Freude》进行修改,删减了部分词句,贝多芬在第九号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所使用的歌词,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 die Freude》为基础。

创作背景

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 结。1=F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而为人所知。贝多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3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第九交响曲》是于1822年秋天开始进入创作阶段的。但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作曲家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实《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他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手稿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按照合同,这部作品原本应该放到英国的伦敦去首演,但是贝多芬依然觉得音乐之都维也纳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种状况,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进行。这时候维也纳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切的感情。贝多芬为此回心转意,开始筹划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对乐团乐手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度,需要乐手有扎实的功底和优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声的交响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段落令当时参加首演排练的歌唱家的表现不够完美,而使贝多芬恼怒。综合这些因素,第一次合练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表现上的难度。但是对艺术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逐渐有了起色,并且越来越好!终于,在1824年5月7日,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

乐曲歌词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

还是让我们的歌声

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欢乐!欢乐!

啊!朋友,不要这些调子!

还是让我们提高我们的歌声

使之成为愉快而欢乐的合唱!

欢乐!欢乐!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欢乐,天国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姬;

我们如醉如狂,

走进你的圣地。

习俗使人各奔东西,

凭你的魔力手相携,

在你温存的羽翼下,

四海之内皆兄弟。

谁能作个忠实朋友,

献出高贵友谊,

谁能得到幸福爱情,

就和大家来欢聚。

真心诚意相亲相爱

才能找到知己!

假如没有这种心意

只好让他去哭泣。

谁算得上非常幸运,

有个朋友心连心,

谁有一个温柔的妻子,

请来同聚同欢庆!

真的,只要世上还有

一个可以称知己,

否则离开这个同盟,

让他偷偷去哭泣。

在这美丽大地上

普世众生共欢乐;

一切人们不论善恶

都蒙自然赐恩泽。

它给我们爱情美酒,

同生共死好朋友;

它让众生共享欢乐

天使也高声同唱歌。

一切众生吸吮欢乐,

在自然的怀抱里,

她那玫瑰色的足迹,

善人恶人同追觅,

甜吻,美酒,生死之交,

都是欢乐所赐予,

虫豸也和神前的天使,

一同享受着生命。

欢乐,好像太阳运行

在那壮丽的天空。

朋友,勇敢的前进,

欢乐,好像英雄上战场。

欢喜,好像太阳飞行

在天上壮丽的原野里,

兄弟们,赶你们的道路,

快乐地,像英雄走向胜利。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朋友们,在那天空上,

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亿万人民虔诚礼拜,

拜慈爱的上帝。

啊,越过星空寻找他,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拥抱吧,万民!

这一吻送给全世界!

兄弟们,星空的高处,

定住着慈爱的天父。

万民,可曾跪倒?

可曾认识造物主?

越过星空寻找吧,

他定在星际的尽头!

反复: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朋友们,在那天空上,

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灿烂光芒照大地!

反复:

拥抱吧,万民!

这一吻送给全世界!

兄弟们,星空的高处,

定住着慈爱的天父。

拥抱吧,万民!

这一吻送给全世界!

欢乐,天国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姬。

欢乐,天国的火花!

英文版

Come! Sing a song of joy

for peace shall come, my brother!

Sing! Sing a song of joy

for men shall love each other!

That day will dawn just as sure

as hearts that are pure,

are hearts set free.

No man must stand along

with outstretched hands before him.

Reach out and take them in yours

with love that endures

forever more.

Then sing a song of joy

for love and understanding.

Come! Sing a song of joy

of freedom! Tell the story!

Sing! Sing a song of joy

for mankind in his glory!

One mighty voice that will bring

a sound that will ring

forever more.

Then sing a song of joy

for love and understanding.

Come! Sing a song of joy

of freedom! Tell the story!

Sing! Sing a song of joy

for mankind in his glory!

One mighty voice that will bring

a sound that will ring

forever more.

Then sing a song of joy

for love and understanding.

Sing! Sing a song of joy

for mankind in his glory! 

乐曲赏析

进场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浑厚、低沉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给人一种深沉、平静的感觉;旋律演奏了一次之后,中提琴进场重复旋律,旋律行进到中音部,主题曲稍亮的音色给旋律带来一种明快的感觉,低音部则退到后面和木管一起伴奏;中提琴演奏完旋律之后也退到伴奏,接着小提琴加入了,小提琴如歌般的声音欢唱着,让旋律真的活起来了;小提琴声部简单重复了旋律后,旋律行进到乐队齐奏,这时铜管、木管吹奏主旋律,其他各声部伴奏,场面宏大,由前面的平静、深沉的快乐进入到了万众欢腾的场面,欢乐颂的主旋律贯穿始终。

《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1822-1825),Op.125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Op.125

第一乐章

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隐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艨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

第二乐章

表现人类在战胜了众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蓬勃发展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之后。而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人类与自身存在的丑恶的东西的斗争又变的渐渐突出,这种与自身的斗争不同于与自然界的斗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贝多芬坚信人类最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第二乐章是以光明必胜的坚定信念而结束。

第三乐章

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和思念。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第四乐章

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似乎在说:不要这些陈旧的东西,要创新,要前进。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欢乐颂》主题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弦乐器和整个乐队,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欢乐颂主题变奏之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由男中音领唱:“啊!朋友们。不要唱旧的调子.让我们畅快、欢乐地唱起来吧。”于是“欢乐颂”在领唱的带动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乐队。欢乐颂歌词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贝多芬采用来表现了他的理想。在这儿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觎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

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

社会影响

《欢乐颂》是欧盟盟歌,已被写入《欧盟宪法》。欧盟之父理查德·尼古拉斯·冯·康登霍维-凯勒奇建议了《欢乐颂》作为欧盟盟歌。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8岁开始登台演出,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1792年,他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包括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他的作品受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谢选骏指出:欧盟把“欢乐颂”作为盟歌,可见欧盟基本上属于一个异教联盟,不再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了。这样的结果,就是欧洲的异教化。随着欧洲的异教化,世界基督教的重心,势必发生历史性的转移。



【064、五眼联盟与中华世界】


《华为CFO孟晚舟被扣指向“五眼联盟” 或令美中关系再现危机》(新京报/美国之音 2018年12月6日)报道:

共产党国企“华为”副总裁兼CFO孟晚舟于12月1日在温哥华被扣,且很可能被引渡到美国“纽约东区”法院受审。

12月5日晚,加拿大联邦司法部发言人麦克莱奥德(Ian McLeod)证实了这一报道,并称美方系以“涉嫌违反美国对伊朗贸易制裁禁令”的理由,要求加拿大方面逮捕并引渡孟晚舟的。

由于孟晚舟本人在被扣时要求发布禁令,禁止公布有关此次事件的进一步细节并获得批准,加拿大暂时无法提供更多信息。有关孟晚舟的假释听证会将于当地时间12月7日举行。

华为任正非之女孟晚舟被加拿大警察扣押一事,一经媒体报道即成为世界舆论焦点。国内媒体认为,该事件背后的国际背景或是关键因素。报道称,近年美方借美、英、澳、新、加“五眼联盟”(Five Eyes)情报共享体系”活跃在国际政坛。

中国国内媒体认为,“五眼联盟”多次以“联盟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为由排挤打压,包括华为在内中国高科技企业,其中包括阻挠其参与联盟各国移动通信设备、技术投标等行为。

近一段时期的相关事件:8月23日,澳大利亚政府以“安全”为由禁止华为参与该国5G网络相关建设;11月28日,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宣布将华为剔除在其5G网络设备、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名录之外;12月5日,英国电信集团表示,他们不仅将步澳、新后尘,还会把已在其3G、4G移动网络中使用的华为设备移除。如此一来,仍未明确在5G网络建设中让华为“出局”的加拿大就成为“五眼”的众矢之的。

公开报道显示,2018年早些时候,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和民主党参议员华纳(Mark Warner)联名致信加拿大联邦总理杜鲁多(Justin Trudeau),希望后者效仿澳大利亚的行动,即让华为在其国5G网络建设中出局。

2018年8月下旬,加拿大情报局(CSIS)两名前任局长法登(Richard Fadden)、埃尔科克(Ward Elcock)和联邦通讯安全机构(CSE)前负责人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联名发表报告,称“加拿大不应将5G设备合同给予华为”。

12月3日,加拿大情报局现任局长维涅沃(David Vigneault)在演讲中公开宣称“警惕5G网络安全问题”,并将“安全威胁”矛头直接指向华为。

孟晚舟被扣事件曝光后,美国参院军事和金融委员会成员、共和党参议员本·萨斯(Ben Sasse)则对加拿大逮捕孟晚舟的做法表示“赞赏和感谢”,并指责华为是“中国国营公司”。

孟晚舟被捕或令美中关系再现危机

美中关系在20国集团峰会上刚现一线曙光之后,又被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的阴云所笼罩。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星期四记者会上就这一事件一连回应9个相关问题,不断重复中国对美国和加拿大所表达的要求立即澄清,立即释放等所谓中国的严正立场。

纽约时报星期四报道说,孟晚舟被捕后申请了媒体禁制令,加拿大司法部因此不能发表评论。此外,美国司法部及提起指控的纽约东区联邦检察官办公室的新闻代表也拒绝发表置评。报道还说,在被问及与习近平共进晚餐时特朗普总统对逮捕孟晚舟一事是否知情时,白宫未立即给出回应。

美资大型投行富瑞周四发表报告指出,即使孟晚舟不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中国也不会容忍一个企业的全球首席财务官被捕。

投资者因担心美中关系会因此而进一步恶化,中国股市沪综指周四大跌1.6%,美国股指期货星期四也在前两天重挫之后继续走跌。

证券公司开源证券的分析师杨海对路透社说,市场担心华为事件不仅影响科技股,而且会影响刚刚显露了合作态度的中美关系。他说,今后即使中美之间争端得以解决,摩擦也会不断地发生,主要是影响了市场的情绪。

任正非虽然只持有华为1.4%的股权,但路透社的报道说, 公司内部人士指出,他仍然牢牢地控制着公司,参与公司各种重大决策。

任正非极为低调,但人们在法国媒体《巴黎竞赛画报》上个月的一期专访中,罕见地看到了任正非和他家人的照片,其中包括他的另外一个女儿Annabel Yao,以及他的现任妻子姚玲。

20岁的Annabel Yao是孟晚舟同父异母的妹妹,在哈佛大学攻读电脑专业。Annabel Yao有多年芭蕾学习经历,在接受《巴黎竞赛画报》采访时她受邀参加了一次顶尖奢华晚会——巴黎名媛舞会(Le Bal)。

华为的官网在有关孟晚舟的简短介绍中称,孟晚舟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有硕士学位,1993年加入华为。该介绍还说, 从2005年起,孟晚舟主导在全球建立了五个共享中心,并在2007年起,她负责实施了与IBM合作的、长达八年的华为IFS(集成财经服务)变革。她被普遍认为很可能会成为华为的接班人。

孟晚舟在2013年第一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她称自己在华为的第一份工作是秘书,负责接电话。孟晚舟还说,她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她的丈夫不在通讯领域工作,不是华为的高管。加拿大司法部发言人称,孟晚舟是12月1日被拘留的,法庭聆讯定于周五进行。

谢选骏指出:涉嫌走私的孟晚舟被捕后申请了媒体禁制令,加拿大司法部因此不能发表评论——这显然比涉嫌强奸的刘强东待遇更高。说明国企就是比民企要牛的多多。但是五眼联盟的存在,却凸显了共产党中国的孤立无援。“五眼联盟”是所谓“英语世界”的联体,类似汉字文化圈的“中华世界”——共产党中国如果不能整合汉字文化圈的“中华世界”的其他成员,例如日本、朝鲜、越南、台湾、新加坡,如何与英语世界对抗呢。而要联合汉字文化圈的“中华世界”,必先抛弃陈腐的马列主义。是所至嘱。



【065、五月花号的神话与现实】


网文《虚构的〈五月花号公约〉与“美国精神”神话》(郑韶武 2019-06-25 汪元 2019.06.01 转帖发表在 文化散论)报道:

把《五月花号公约》说得天花乱坠,有什么历史事实依据吗?原来记载《五月花号公约》事件的唯一根据,源自英国的一部来历不明的小册子。换句话说,这部《五月花号航海日志》就是所谓英国清教徒分离派在登陆美洲前于海上签订《五月花号公约》之说的唯一依据。而其来历并无确切证据。

《五月花号公约》与“美国精神”的起源“五月花号公约”非同小可,据说它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可以与英国《大宪章》、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相伯仲,美国几百年的根基就建立在这个公约之上,信仰、自愿、自治、法律、法规这些关键词几乎涵盖了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公约全文如下:

[“以上帝的名起誓,阿门。大不列颠、法兰西及爱尔兰国王、信仰的捍卫者——詹姆斯国王陛下的忠实臣民,暨在本公约上署名的众人,蒙上帝的恩典,为了上帝的荣耀,并促进基督信仰与国家的荣誉,远航至弗吉尼亚北部开辟首个殖民地。根据本公约,一同在上帝面前庄严盟誓,彼此联合,共同组成公民政治体,为了保持良好秩序及推动实现前述的目标,需不时制定、颁布法案或拟定公正的法律、法规、法令、宪章框架及设立管理机构,并对殖民地普遍适用,我们承诺将完全服从并遵守。11月11日,鳕鱼角,签名为证,时英格兰、法兰西及爱尔兰等18世国王、苏格兰54世国王詹姆士陛下在位。主后1620年”[详见[美]威廉·布拉福德《普利茅斯开拓史》吴丹青中译本第77-78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五月花公约》的主要精神是要建立一个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实行自治的共和政体,为每个成员提供平等、自由、选举等民主权利。因此,《五月花公约》被看作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契约文件。”[王波主编《美国重要历史文献导读——从殖民时期到十九世纪》第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中国知识分子对《五月花号公约》的认知[“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的,是1620年的‘五月花事件’。‘五月花号’是一条船的名字,有一批英国人乘这条船到了普茨茅斯,就在后来称为‘新英格兰’的东北角的大西洋边上了岸。在他们下船之前,大家说怎么办呢,上去之后怎么样互相帮助生活下去呢?于是经过讨论通过了一项公约,就是《五月花号公约》,它是一个民主集体的雏形。先没有政府,大家共同服从某些条例、某些规则,然后选出一个人来管事。这样就开始了在这块大陆上的生存和开发。所以到北美的移民,开头的时候是没有政府的。那么为什么后来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呢?因为到北美洲的移民多数是从英国去的,于是英国国王顺水推舟派了个总督去,北美洲就算是英国的殖民地了。英国其他的殖民地大多是派了军队去征服了当地的人再进行统治,而对北美这块地方却没有征服就把它说成是英国的领土,一个海外的领地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那些当地人,本来自己就是从英国去的,觉得也未尝不可,总要有一个类似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服从了。”[资中筠《美国十讲》第1讲“美利坚合众国的由来”第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资中筠女士曾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为著名的美国问题研究专家,她的说法基本上可以代表当前中国学术界对美国民主起源的一般认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的正统观点基本一致。

五月花号乘客在船上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1620年11月11日,经过在海上66天的漂泊之后,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的大帆船向美洲陆地靠近。船上有102乘客。他们的目的地本是哈德逊河口地区,但由于海上风浪险恶,他们错过了目标,于是就在现在的科德角外普罗温斯顿港抛锚。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

[“登陆美洲之前,清教徒就解决了治理问题,而这个问题此前在最初阶段困扰着詹姆斯敦殖民地。通过根据他们的船命名的《五月花号公约》(the Mayflower Compact),清教徒们发誓效忠英国君主,发誓‘订立契约并组成一个民众自治团体’。换句话说,清教徒们将实行自治。不久,清教徒选举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为他们的总督。”[[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571-1689》中译本第147页,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英格兰在北美的第二块殖民地——普利茅斯[“幸运的是,詹姆斯敦殖民地多灾多难的历史并没有在英国人的第二块北美殖民地重演,这里所说的第二块殖民地是指1620年建立的普利茅斯殖民地。建立普利茅斯殖民的缘起并不在于对发财的渴望,而是在于当时遍布欧洲的宗教争端。16世纪,英国已改信新教。然而到17世纪初,一些英国新教徒认为英国国教会(the Church of England)过于腐败。这些倍感失望的新教徒里面有一部分人,即清教徒(the Puritans),选择留在英国教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净化教会;而其他人,即分离派[又称脱离国教者。](the Separatists),认为英国教会已经无可救药,于是他们决定从英国教会中分离出去。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的人属于分离派。”[[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571-1689》中译本第146-147页,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签订“五月花号公约”的主体来自英格兰穷乡僻壤的一伙村民[“17世纪初,一群来自英国诺丁汉郡(Nottinghamshire)斯克鲁比村(the village of Scrooby)的脱离国教者离开英国前往荷兰,他们定居在莱顿(Leiden)。然而,分离主义者很快就发现,他们在荷兰的经济机会有限,并且他们的孩子正在丧失英国根源,被荷兰文化同化。于是,他们决定离开荷兰,前往美洲寻求与世隔绝的清净。在回英国短暂待了一段时间之后,102名分离主义者,即后来被称为‘清教徒’(Pilgrims)[Puritans和Pilgrims都称为“清教徒”,但二者有区别。Puritans是指16和17世纪英国新教中一个派别的成员,他们主张严格的宗教原则,同时对英国教堂的仪式及教义加以简化。Pilgrims特指1620年移居美洲的英国清教徒移民前辈。因此,Puritans泛指清教徒,而Pilgrims特指早期移民到美洲的清教徒。]的人,于1620年9月从英国普利茅斯港出发,前往新大陆。12月底,他们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这块殖民地位于今天的马萨诸塞州,它的名字就是根据他们的出发地英国的普利茅斯港命名的。”[[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571-1689》中译本第146-148页,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这里的“斯克鲁布市”,就是英国诺丁汉郡(Nottinghamshire)斯克鲁比村(the village of Scrooby)的异译,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该村远离伦敦,处于英格兰的边缘村落,离海岸很远。

英格兰殖民者登陆美洲之前在船上议定了未来美国制度?原来乘“五月花号”船只到北美的这些殖民者都是英格兰一个偏远小村庄的村民,这些村民们在欧洲宗教改革的大潮中,对英国官方教派不满,于是要躲避到世外桃源的美洲去过自己的信仰生活。

这百余名避难的村民,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流的一只小船中,没有顺利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船内并没有足够的食物与淡水,不时还要受到狂风与暴雨的袭击,随时有葬身鱼腹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都会想该如何逃命,而这只小船上的村民们,作为虔诚的宗教徒,却想到另一番人类伟大事业,签订一份公约,创造一项世俗文明的现代国家制度。这可能吗?

英格兰清教徒分离派属于无政府主义极端教派[“詹姆斯一世即位的时候,‘清教派’这个名词还没有很精确的意义,而是泛用于多种事物和人们的名词。首先,这是国教会内部的一种倾向。大多数清教徒仍在国教会之内,他们在神学观点上与国教会没有重大的差异,要他们留在会内,只需在教仪和教规方面作小小的改革就行。其中有一部分左派,他们人数远较稀少,愿意模仿苏格兰教会,以苏格兰长老会的国教会代替英国的国教会。最后,还有一些趋于极端的小宗派,他们是宗教中的无政府主义者,希望听任每一群教徒自由解决自己的事,这就是以后教友会、公理会和浸礼会的前身。大致来说,清教主义与其说是神学上的异议,不如说是对于道德和行为的一种特殊态度,关于教规和世俗政治的一种不同的思想。清教徒在政治上的激进主义是他与上帝和社会的关系的自然结果。他是上帝选民的一个,即是特受神恩者的一个。……他们这一班人与遭天谴的世俗人的分别,就在他们的笃信先定论。清教徒既是上帝的选民,他们就觉得自己必然胜利,而他们的敌人就是上帝的敌人。”[[英]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中译本上册第293-294页,三联书店1976年3月。]]创建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是英格兰清教徒分离派吗?这个说法说不通。首先,该船102名乘客中真正的英国分离主义清教徒不到12人,所占比例很小。

“五月花号”船“3分之1的乘客,是莱登组合教会的成员,而原来的斯克鲁布市分离组合教会的成员,还不超过12人。”[莱登市的清教徒移民原来是从荷兰乘坐另一只船出发,到达英国南安普敦港时,才与“五月花号”船会合,共同赴美。在中途,荷兰船乘客把船丢弃,搬到“五月花号”上。——译者。([苏]阿·符·叶菲莫夫《美国史纲(1492年-19世纪70年代)》庚声中译本第67页,根据三联书店1962年4月第1版第2次印刷本重排,1972年北京第1次印刷)]

其次,荷兰莱登组合教会的成员占3分之1,就是30多名,是英格兰分离派12名的3倍,因此这船乘客与其说是英格兰教徒,不如说是荷兰教徒。如果说是荷兰教徒,那历史就得要改写了。因此,美国的民主体制来源于英国清教徒分离派的说法不能成立。

“五月花号”清教徒既是受迫害者又是施害者[“‘五月花’号的旅客并不是朝圣者,他们是英国的瓦匠、裁缝、搓绳匠、铁匠和修车匠,他们憎恨别人所崇拜的天主教教义,为了离开它才离开英国。……他们没有办法聊慰自己的艰苦乏味的生活,只能相信他们受难是为了唯一真正的信仰,还由此得出结论说,其他的人都是错误的。谁要是含蓄地说清教徒的所作所为并不完全正确,便会由于观点不同而遭到虐待,不是被无情地鞭笞一顿赶到荒野里,就是被割去耳朵和舌头,还要驱赶出境,除非他们万幸逃到邻近瑞典和荷兰的殖民地藏起来。这块殖民地对宗教自由和宽容事业毫无贡献。”[[美]房龙《宽容》中译本第22章“新的天国”第304-306页,三联书店1985年9月第1版。]]“五月花号”赴美殖民并非宗教行为[“传统的见解认为,1620年在现在普利茅斯市(麻萨诸塞州)所在地建立移居区的‘清教徒移民先辈’,开辟了英国对北美殖民的一个新阶段,这就是说,前此的殖民乃起于经济的原因,而现在则开始了因宗教的动机而移民北美的时代。当然,在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时,宗教的动机曾具有某些意义,但并不起决定的作用。殖民地的起源,是和反对英国国教的教派,即罗伯特·布朗的门徒决定迁出英国一事有关联的。在英国,布朗的拥护者被迫害,被监禁,有些则被处以绞刑。于是一批分离派教徒布朗主义者,乃从斯克鲁布(在诺丁汉郡)迁居到荷兰的莱登市,他们后来便被称为清教徒移民。这是1609年的事。他们在荷兰住了12年,后又决定迁往美洲。但是,莱登的布朗主义者所参加的事业,却具有典型的商业性质。由70个伦敦商人所组成的一批人,集得资金7千镑,并从那已成立的伦敦公司取得在该公司的北美土地上建立单独的殖民地的特许权。这一特许权状是在1619年6月9日取得的。1620年9月,‘五月花号’船载运乘客102人从普利茅斯启航,于10月到达可德角(在普罗温斯顿附近)。但应该指出,总共只有三分之一的乘客,是莱登组合教会(教会团体)的成员,而原来的斯克鲁布市分离派组合教会的成员,还不超过12人。1620年12月21日,清教徒移民建立了新普利茅斯殖民地。在第1个冬天,就死去了44个殖民者,几达殖民者人口的半数。他们变成了饥饿和疾病的牺牲者。有些则被狼群撕食。妇女尤其忍受不了殖民地的生活条件。在最初的4个月内,18个已婚妇女中,即死了14个。新普利茅斯的殖民地,以及后来建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这一部分的各殖民地,取名为新英格兰。”[[苏]阿·符·叶菲莫夫《美国史纲(1492年-19世纪70年代)》庚声中译本第70-71页,根据三联书店1962年4月第1版第2次印刷本重排,1972年北京第1次印刷。]]英格兰海外殖民的工具——“民间公司”[“还在1606年间,英国设立了伦敦和普利茅斯两个公司。伦敦公司取得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北纬34度至41度间移民的权利,普利茅斯公司则取得北纬38度至45度间移民的权利;而该两公司均可在下述条件下于38度至41度间建立移民区,即它们的移民区相距不得少于一百英哩。当时曾任命了一个皇家委员会,以管辖伦敦公司及普利茅斯公司的董事会。根据设立该两公司的国王特许状,那片预订殖民的北美地区被命名为维吉尼亚,以纪念‘处女女王’伊丽莎白[维吉尼亚为Virginia一字的音译,“Virgin”一字义为处女,伊丽莎白有“处女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称,故云。——译者]。后来只有北美大西洋岸的一个英国殖民地还保留着这个名称。”[[苏]阿·符·叶菲莫夫《美国史纲(1492年-19世纪70年代)》庚声中译本第66-67页,根据三联书店1962年4月第1版第2次印刷本重排,1972年北京第1次印刷。]]英格兰政府缺乏资金,不得不利用民间资本开展殖民活动。英国居民穷愁潦倒,因此才愿意离乡背井到移居到海外。

英格兰清教徒在印第安人帮助下尝试务农[“始祖移民们自到达马萨诸塞第二天开始,就受到印第安人的帮助。”[[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马万利中译本第81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正如早先弗吉尼亚的殖民地一样,清教徒们并没有为在北美洲荒野的艰难生活做好准备。1620年与1621年之交的那个冬季,最初的102名清教徒中有44人死亡。如果没有当地土著人的慷慨帮助,很可能整个殖民地都将消失。一个名叫斯匡托(Squanto)的波塔克斯特印第安人(Pawtuxet Indian)提供了很大帮助。斯匡托以前被一支英国远征队绑架,回到北美洲之前,他在英国待了若干年,他在美洲教清教徒们种植诸如玉米之类的本地作物。虽然清教徒们缺乏农业、打猎和捕鱼方面的实际训练,但他们展示出坚强的决心,即使没有繁荣发展,但至少设法生存了下来。他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自给农业。”[[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571-1689》中译本第146-148页,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12月份,这些人在美洲海岸的科德角湾建立了普利茅斯城。他们开始了前人在弗吉尼亚同大自然进行过的艰苦斗争。这里没有大宗的产品,他们靠着艰苦的劳动和对上帝的信仰而生存下来。伦敦的资助者没有获得任何利润。1627年,他们卖出普利茅斯的股票,普利茅斯殖民地从此开始自主。新英格兰就是这样诞生的。”[[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中译本上册第2卷第12章第588页,新华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印第安土著对英国殖民者的接济——虚构“感恩节”的故事[“‘我们现在称作「合众国」的这个国家’的神话起源于普利敦斯岩,时间是在1620年。下面是摘自《美国的传统》的一段代表性描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险之后,‘始祖移民’们在普利茅斯港口选了一块陆地定居下来。不幸的是,他们到那的时间是12月,他们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然而,印第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印第安人为他们提供食物,教他们种植粮食。天气转暖的时候,殖民者们开始种植粮食、钓鱼、打猎,并为冬天做好准备。在收获了第一季庄稼之后,他们与自己的印第安朋友庆祝了第一个感恩节。我的学生们都还知道,在英格兰,‘始祖移民’们曾因宗教信仰的不同遭受迫害,后来迁到荷兰。据学生们所说,‘始祖移民’们乘坐‘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并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这是宪法的雏形。”[[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马万利中译本第69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感恩节”的来历[“感恩节的真实历史揭示了一些令人尴尬的事实。‘始祖移民’们并没有引进新的传统,东方的印第安人几个世纪以来都懂得在秋天庆祝丰收。尽管乔治·华盛顿划出几天作为全国感恩的日子,我们现在的感恩节却只上溯到1863年。在内战期间,联邦需要一切爱国主义精神,这样的纪念仪式应能鼓起这种热情,于是林肯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始祖移民’们与感恩节没有关系,只是到了19世纪90年代,‘始祖移民’们才被纳入这一传统之中。由此可见,直到19世纪70年代,他们才以‘始祖移民’为人所知。……在《种族与昭昭天命》一书中,雷金纳德·霍斯曼证明,‘上帝在我们一边’的思想如何被用来证明盎格鲁—撒克逊人自认为的相对于墨西哥人、土著美洲人、太平洋各民族、犹太人,甚至天主教徒的优越性的。[Reginald Horsman,Race and Manifest Destin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5.]今天,当教科书以‘始祖移民’的历史来鼓吹种族优越时,它们是在使学生不能向其他文化学习,也不能和其他民族相处。”[[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马万利中译本第8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感恩节”感谢瘟疫?[“对于美洲印第安人不经意间提供的帮助,始祖移民们从一开始感谢的就是上帝,而不是美洲印第安人。”[[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马万利中译本第81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感恩节是我们全国人民感谢上帝的恩赐的节日。庆祝之隆重,超过‘独立日’和‘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等这类弘扬爱国精神的节日,表达了我们的民族优越感。比如,我们已经知道,詹姆斯国王和早期的‘始祖移民’领导人感谢瘟疫,因为那说明上帝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与感恩节相关的那些文化原型——上帝站在我们一边、从蛮荒到文明、从无序到有序、辛勤劳动以及‘始祖移民’的优良品质——都仍然从我们的教科书中散发出来。”]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迈克尔·多瑞斯(1945-1997)说:

[“试想一下,实质上,感恩节的那些标准食谱,没有一项包含了哪怕一盎司的真实性、历史准确性和任何跨文化观念,那么,为什么感恩节还会如此深入人心呢?对于美国人的心智来说,难道有必要通过不断压榨并贬低受害者来为自己的历史正名?”[[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马万利中译本第67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殖民者在北美存活下来是因为受到印第安人的接济,后来美国人想出了“感恩节”,感谢的却不是印第安人、而是上帝——因为上帝带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瘟疫;当这些殖民者大规模屠灭印第安人的时候,他们所感谢的也是上帝,他们认为从印第安人手中所夺取的美洲土地——殖民者的“迦南”——是上帝给这些殖民者基督徒的应许之地,而屠灭美洲原住民则是上帝的意愿,其大肆屠杀原住民的行为不过是照章办事。其所照之章——《旧约》中对此反复进行陈述:上帝給予以色列选民以迦南应许之地,并协助选民们屠灭迦南的异教徒(原住民)。

《五月花号公约》的说法来自何处?把《五月花号公约》说得天花乱坠,有什么历史事实依据吗?原来记载《五月花号公约》事件的唯一根据,源自英国的一部来历不明的小册子。

[“1844年,英国牛津主教撒母耳·威伯福斯出版了《圣公会在美洲》一书,书中摘录了他从伦敦主教图书馆抄录的未经出版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这部手稿的资料,但在图书馆的书签上被记作《五月花号航海日志》,列入‘伦敦教区历史及教会文件公共纪录——殖民地及大不列颠海外财产’项下。”[[美]威廉·布拉福德《普利茅斯开拓史》吴丹青中译本「译者前言」第6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这部《五月花号航海日志》哪里来的呢?

据说这部《五月花号航海日志》原来是由普林斯牧师保存在波士顿老南教堂(Old South Meeting House)的、威廉·布拉福德所写《普利茅斯开拓史》手稿。

[“在美国独立战争初期,殖民地军队在围困波士顿的战役中获胜(1776年),将英军驱逐出波士顿,但大量财物被英军洗劫运走,据信,其中就包括这部手稿。”[[美]威廉·布拉福德《普利茅斯开拓史》吴丹青中译本「译者前言」第6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这里说“据信”,其实就是据猜测的意思,究竟是不是那么回事,没有确切证据。

换句话说,这部《五月花号航海日志》就是所谓英国清教徒分离派在登陆美洲前于海上签订《五月花号公约》之说的唯一依据。而其来历并无确切证据。

19世纪另一部作品:《新英格兰回忆录》(波士顿,1826年)研究新英格兰早期历史的纳撒尼尔·莫尔顿开宗明义说[《新英格兰回忆录》,波士顿,1826年;另见哈钦森:《马萨诸塞殖民地史》,波士顿,第2卷,第440页。[页码有误]]:

[“我一直认为,把我们祖辈在建立这块殖民地时蒙受上帝如此多方面、如此仁慈的关怀,用文字记录下来,使后代永远记住上帝的仁慈,乃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凡是我们见到的,凡是我们从祖辈那里听到的,都应当叫我们的子女知道,以使我们的后代懂得赞颂上帝,使上帝的仆人亚伯拉罕的后裔和上帝的选民雅各的子孙永远记住上帝的奇妙作为(《诗篇》第105篇第5、6节)。要使他们知道上帝如何把葡萄带到荒野,如何栽上葡萄而把异教徒撵走,如何整备出种葡萄的用地,而把秧苗的根深深植入土内,以及后来又如何让葡萄爬蔓而布满大地(《诗篇》第80篇第13、15节)。不仅如此,还要他们知道上帝如何引导他的子民走向他的圣所,而定居在他遗赐的山间(《出埃及记》第15章13节)。这些事实一定要使他们知道,以使上帝得到他应得的荣誉,让上帝的荣光也能被及作为工具为他服务的圣徒们的可敬名字。”[[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译本董果良中译本第41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1月第1版。]]在19世纪初,有一种需要,将英格兰在北美洲殖民的历史粉饰成一种庄严的宗教行为。新英格兰殖民地与其它殖民地不同论,就是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之下被炮制出笼的。

英格兰清教徒赴美殖民者故事的《新英格兰回忆录》版本[“鼓舞着这位作者的信念,加强了他的语言的分量。现在,在读者的眼里,如同在作者的眼里一样,这些人已经不是飘洋过海去撞大运的一小撮冒险家,而是被上帝亲自撒在一片预定的大地上的伟大民族的种子。作者接着又以这样的方式描述了最初几批移民的去国离乡情景:‘于是,他们离开了自己休养生息的这座城市(德尔夫特-哈勒夫特),但他们是心安理得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此生是朝圣者和异乡人。他们不留恋世间的东西,而是眼望上苍,认为那里才是他们亲爱的故乡,上帝已在那里为他们准备了神圣的城市。他们终于到达停着船只的港口。一大群不能与他们同行的亲友,也情不自禁地陪他们来到这里。大家一夜没有睡觉,在倾吐友情、诚恳交心和表达基督徒的真正慈爱的谈话中度过一夜。第二天,他们上船了,可是亲友们还想在船上陪伴他们一会儿。就在这个时候,大家深深地叹息,双眼泪如雨下,长时间地拥抱,虔诚地祈祷,使陌生人都为之感动。开船的信号发出来了,他们都跪了下来,他们的牧师眼泪汪汪,仰望天空,祈求上帝赐福。最后,他们相互道别,而这次离别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将是永别。’这批移民约有150人,其中还有一些妇女和儿童。他们的目的是在赫德森河岸建设一个殖民地。但是,他们在大西洋中漂泊了很长时间之后,却被迫在新英格兰的不毛海岸,即在今天建立起普利茅斯镇的地方登陆。朝圣者们上岸时登上的那块巨石,今天依然可见。”[这块巨石已经成为合众国的崇拜物。我曾看到美国的一些城镇精心保存的此石的碎块。这不是十分清楚地表明人的力量和伟大完全存在于他们的心灵之中吗?这是一块曾被一些苦命人的双脚踏过片刻的石头,这块石头应当名垂不朽,它在吸引一个伟大民族留念。人们敬仰它的碎块,在离它遥远的地方保存着从它身上敲下来的小块。有多少高楼大厦用这些小块做了基石?谁不对它们表示崇敬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中译本上卷第42-43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1月第1版2014年8月21刷)]]这里想表明,英格兰清教徒殖民者与欧洲一般殖民者之区别;但这种区别是后来虚构出来的,欧洲的殖民者其实是一丘之貉。

英格兰清教徒美洲登陆之后[“我方才提到的这位历史家说:‘但在我们大篇长叙之前,我们要略述一下这群苦命人上岸后的情景,赞美赞美上帝拯救他们的恩德。他们现已渡过宽阔的大西洋,到达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但既无亲友来迎接他们,又无房屋来供他们栖身。当时正值隆冬,而知道我们这里的气候的人都熟悉冬天是凛冽的,这里常有狂风来袭。在这样的季节,到熟悉的地方去旅行都有困难,更不用说在一无所知的海岸上安家了。他们的周围满目凄凉,一片荒芜,到处都有野兽和野人。他们不知道这些野人有多么凶狠和有多少人数。大地已经封冻,上面布有树林和灌木丛。到处都是未开化的野蛮景象。他们回头望去,只是把他们与文明世界隔开的那片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为了能够得到一点慰藉和希望,他们只能仰首求天。’[《新英格兰回忆录》第35页[及以下几页]][后一段是对莫尔顿原文的释义]”[[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中译本上卷第43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1月第1版2014年8月21刷。]]《五月花公约》“登陆后签约说”[“不要认为清教徒的虔诚仅仅是说在嘴上,也不要以为他们不谙世事的道理。正如我在上面说过的,清教的教义既是宗教学说,又是政治理论。因此,移民们在刚刚登上纳撒尼尔·莫尔顿描述的不毛海岸,第一件关心的事情就是建立自己的社会。他们立即通过一项公约,内称[建立罗得岛州的移民在1638年,创业于纽黑文的移民在1637年,康涅狄格的首批居民在1639年,普罗维登斯的创立者们在1640年,先后以书面形式定出社会契约,并经全体当事人一致通过。参看皮特金著作第42页和第47页。[指皮特金《美国政治和社会史》,共2卷,1828年,纽黑文]]:‘我们,下面的签名人,为了使上帝增光,发扬基督教的信仰和我们祖国的荣誉,特着手在这片新开拓的海岸建立第一个殖民地。我们谨在上帝的面前,对着在场的这些妇女,通过彼此庄严表示的同意,现约定将我们全体组成政治社会,以管理我们自己和致力于实现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参看《新英格兰回忆录》第37页及以下几页。]此事发生于1620年。从此以后,移民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在查理一世在位期间,震荡不列颠帝国的宗教和政治激情,每年都把一批批各派教徒赶到美洲海岸去。在英国,清教徒的主力一直是中产阶级,而大部分移民也正是来自这个阶级。新英格兰的人口迅速增加,而当等级制度仍在祖国将居民强行分为不同阶级的时候,殖民地却出现了社会的各部分日益均质化的新景象。这种在古代不敢梦想的民主,已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之中强大无比地和全副武装地冲了出来。”[[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中译本上卷第43-44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1月第1版2014年8月21刷。]]“登陆后签约说”早于海上“五月花号船内签约说”19世纪的经典著作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1835年)不知道所谓的“五月花公约”;9年之后,英国牛津主教撒母耳·威伯福斯《圣公会在美洲》(1844)出版,引用《五月花号航海日志》第1次出现“五月花公约”之说。

《五月花号航海日志》是一部伪书——《五月花号航海日志》据说就是威廉·布拉福德《普利茅斯开拓史》的手稿。然而,从内容上来看,这完全是一部伪书。

第一,《普利茅斯开拓史》的作者威廉·布拉福德是“五月花公约”的起草人之一,据说他是英格兰诺丁汉郡(Nottinghamshire)斯克鲁比村(the village of Scrooby)的一个村民,很早就成了孤儿,早年生活主要在乡村务农,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12岁时却能读懂英文版《圣经》,其后通过自学精通了荷兰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对神学、哲学、史学、文物也都有很深的研究。到了美洲第2年开始做了新普利茅斯总督,并且连续做了30年总督。这样的身世编得太离谱,难以令人相信。

第二,《普利茅斯开拓史》编得太详尽、太具体,对当时英国历史、欧洲历史及美洲历史背景的了解与陈述太现代,明眼人一望可知真伪。

第三,“五月花号”成员名单——编造神谱的行为。

“五月花号”成员名单。英格兰偏远村民有姓氏吗?

20世纪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时间、出席人名单都考证不出来,“五月花号”成员有全体名单及简历,越具体就越假。

第四,当时实际上还不存在所谓的耶诞纪年。[参看[美]威廉·布拉福德《普利茅斯开拓史》吴丹青中译本相关章节,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登陆后签约说”也不靠谱“登陆后签约说”始见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所引用的《新英格兰回忆录》(波士顿,1826年),在19世纪回忆17世纪的事,200多年前的事如何回忆?这本身就说不通。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先有《新英格兰回忆录》(波士顿,1826年)为英美殖民地的历史涂脂抹粉,再由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将其理论化,最后造出一部伪书——威廉·布拉福德的《普利茅斯开拓史》手稿——作为“决定性的证据”将其坐实。

“五月花号”之后其他新教徒所开拓的马萨诸塞殖民地[“正如斯克鲁比的会众集体移居荷兰那样,多塞特的另一批清教徒在约翰·怀特牧师的鼓励下,决心移居新大陆。这个计划起初遇到了困难,后来在伦敦和东部各郡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他们热衷于贸易和捕鱼,对移民也感兴趣。有势力的反对派贵族向他们提供了援助。他们步弗吉尼亚的后尘,根据皇家的特许证成立了一个公司,最后定名为‘新英格兰马萨诸塞海湾公司’。这个消息迅速传开,不少人表示愿意移居美洲。有一批人先行一步,在普利茅斯北边的塞勒姆建立了定居点。1630年,该公司派出的总督约翰·温思罗普带着1千人随后赶去。他是这次冒险活动的主要人物。他的书信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不安情绪,也说明他为什么把家眷也带上茫茫无际的万里航程。他在谈到英格兰时写道:‘我确信,上帝不久将对英国的大地实行严厉的惩罚。不过请不要担心。……如果上帝认为移居对我们有利,他会为我们和其他人提供栖身之处和避难所。……教会要逃到遥远的荒漠,这说明灾难即将临头。’温思罗普选择的‘荒漠’在查尔斯河畔,殖民地的首府也迁到这个沼泽遍布的地区。波士顿城就是在这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在以后的一个世纪里成为反对英国统治的中心,长期以来一直是美洲的文化明珠。”[[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中译本上册第2卷第12章第588-589页,新华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马萨诸塞海湾公司摆脱英格兰的控制[“马萨诸塞海湾公司根据它的规章是个联合股份公司,完全是为了进行贸易而成立的。塞勒姆殖民点在第一年里受伦敦的控制。但不知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特许证上面没有说明马萨诸塞海湾公司要在何处开会。一些清教徒股东意识到,他们可以顺利地把公司、董事会和一切机构迁到新英格兰。董事会开会作出了这一重大决定。马萨诸塞自治殖民地从这个股份公司里脱胎而出。掌握公司大权和大片土地的清教徒采取了查理国王实行专制以前的代表制。约翰·温思罗普在这段时间统治着这个殖民地。它迅速发展,在1629至1640年之间,殖民者人数从3百猛增到1万4千。公司的力量为普通移民提供了可观的前景。在英国,雇农的生活往往是艰难的。在新大陆,每一个新来的殖民者都可以得到土地,享受着自由,不受英国那些压迫农民、禁止劳动力流动的种种法规的限制。”[[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中译本上册第2卷第12章第589-590页,新华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英格兰在北美殖民地的“五朵金花”[“到1640年,英国已在北美洲建立了五个主要的殖民地。弗吉尼亚在名义上是国王直辖的殖民地,1624年弗吉尼亚公司的特许证取消后,它便由枢密院的一个常务委员会管辖,这种管辖有些名不副实,第一批清教徒建立的普利茅斯殖民地缺少资本,尚未发展起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正在兴起,另外两个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康涅狄格殖民地和罗得岛殖民地。”[[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中译本上册第2卷第12章第591页,新华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五月花号”所开创的殖民地被邻近的其他清教徒所吞并[“在普利茅斯殖民地北面不远处,清教徒在1630年建立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the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大量清教徒带着充足的物质补给来到这里(一开始有1000人,头15年有超过两万人)。他们在今波士顿所在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大本营,然后迅速向四面八方扩展。1691年,清教徒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正式吞并了普利茅斯清教徒殖民地。”[[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571-1689》中译本第148页,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据点,在几十年后被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所吞并,其间盛行的依然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给美国政治留下什么特别的精神遗产。

新英格兰清教徒殖民者的野蛮行径:剥取土著居民头盖皮[“在像西印度那样专营出口贸易的种植殖民地,以及在像墨西哥和东印度那样任人宰割的资源丰富人口稠密的国家里,土著居民所受的待遇当然是最可怕的。但是,即使在真正的殖民地,原始积累的基督教性质也是无可否认的。那些谨严的新教大师,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100镑,每俘获一个男子得105镑,每俘获一个妇女或儿童得50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50镑!数十年后,殖民制度对这些虔诚的新教徒们的背叛祖国的子孙进行了报复。在英国人的唆使和收买下,他们被人用短战斧砍死了。英国议会曾宣布,杀戮和剥头盖皮是‘上帝和自然赋予它的手段’。”[[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第821-822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基督教殖民制度残暴无比[“关于基督教殖民制度,有一位把基督教当作专业来研究的人,威·豪伊特曾这样说过:‘所谓的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无耻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威廉·豪伊特《殖民和基督教。欧洲人对待所有殖民地人民的通俗历史》1838年伦敦版第9页。关于对奴隶的待遇,在沙尔·孔德的《立法论》(1837年布鲁塞尔第3版)中收集了很多材料。要想知道资产者在其能够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世界的地方,把自己和工人变成了什么,就必须仔细研究这部著作。([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第820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英国与法国在北美殖民情况的对比[“英法两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有着明显不同。法国占有的土地多于英国,但英国殖民地的人口密度却高于法国。18世纪中叶,法属北美殖民地的定居者还不到五万人;而英属北美殖民地虽小,其人口总数却是前者的四十倍。费城(Philadelphia)是当时世界第二大英语城市,仅次于伦敦。英国国内的过剩人口都渴望移民北美,而法国人普遍对前往新大陆毫无兴趣。另外,新法兰西殖民地经济基础不牢,主要依赖和当地印第安人之间的零星贸易;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随着农业、贸易、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日趋繁荣。英属殖民地居民的生活比他们的法国邻居们更为独立自主,这一点在不久之后令他们的宗主国深感切肤之痛。和北美殖民地不同,英法两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情况相似度更高。庄园主们遥控着大型种植园的生产,保证咖啡豆、靛蓝和烟草等诸多热带产品的稳定供应,欧洲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很大。最有力的证据便是食糖的需求。18世纪的欧洲人嗜糖成瘾,他们对甜品的热情经久不衰。1713年至1792年间,英国进口了价值1.62亿英镑的商品,几乎全部是糖——产地为英属西印度殖民地,远高于从印度和中国进口商品的价值总额。仅在牙买加一地,食糖的年均出口额就达六十万英镑。食糖最大的产地海地属于法国。难怪加勒比海上的这些岛屿会被冠以‘帝国明珠’(jewels of empire)之称。”[[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689-1799》中译本第77-78页,新世界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法国人比英国人境况好,俗话说“好出门不如赖在家”,因此,同是到海外去殖民,尽管法国人口比英国多,而愿意离乡背井的人却比英国少得多。

美洲的第一位政治思想家——建立“宗教自由”中心[“剑桥大学的学者罗杰·威廉斯被大主教劳德赶出校门。他沿着传统航线来到新大陆,在马萨诸塞定居下来。在他看来,那里的教会和英国圣公会一样专横。他不久就同当局发生冲突,成为在这个海外殖民点居住的、力图躲避迫害的理想主义者和下层民众的领袖。当地的行政官认为他煽动人们闹事,决定把他送回英国。他得到消息后及时逃走。投奔他的人逐渐增多,在马萨诸塞以南建立了普罗维登斯城。另外一些从马萨诸塞逃出或放逐出来的人在1636年也到达他的殖民点。这个殖民点后来发展成罗得岛殖民地。他是美洲的第一位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殖民者,也影响了英国的改革派。在许多方面,他的思想是约翰·弥尔顿的政治思想的先兆。他使教会完全摆脱了世俗政府,而罗得岛殖民地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完全实现宗教自由的唯一中心。这个崇高的事业是靠生产和销售烧酒来维持的,这块殖民地的兴旺发达也是以此为基础的。”[[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中译本上册第2卷第12章第590-591页,新华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罗杰·威廉斯不满马萨诸塞新教教会的专横,于是自己在罗得岛殖民地建立一个“宗教自由”中心。

美国政教分离的“宽容”原则出现于英国开始殖民两个世纪之后[“在差不多两个世纪的教士专制以后,涌现了新的一代,他们是各种形式的教士统治的公开可怕的敌人,认为政教分家是很必要的,厌恶前人把宗教和政治混为一体。这个发展过程很缓慢,却很有点运气,直到大不列颠和它的美国殖民地的敌对爆发之前危机才出现。结果是,撰写美国宪法的人不是自由思想者就是旧式加尔文主义的秘密敌人,他们在这个文件里注入了颇为现代化的原则,经过验证,这些原则在维持共和国的和平稳定中有巨大价值。”[[美]房龙《宽容》中译本第22章“新的天国”第306-307页,三联书店1985年9月第1版。]]从加尔文到普利茅斯的新教“道统”后世所编的新英格兰普利茅斯的道统出自加尔文宗。

[“加尔文途径日内瓦,并受邀停留。在此,他开始组建‘上帝之城’,使日内瓦成为吸引欧洲各地新教流亡者的一块磁石,让他们接受加尔文教义的洗礼,然后再返回各自国度去促进该教义的传播。在一代或两代人的时间内,加尔文主义就传播到苏格兰,那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伟大的传教士约翰·诺克斯(约1510-1572年)。然后又传至英格兰,并从那里被带到新英格兰的普利茅斯。”[[美]罗宾·W温克、〔美〕L.P.汪德尔《牛津欧洲史》中译本第1册第214-215页,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4月。]]清教徒的集体概念是美利坚国家神话的核心[“历史上有关清教徒的集体概念,在英格兰暗淡不明,在美国则自相矛盾。新大陆的清教徒移民,一方面思想风气为人指谪,一方面又被敬为‘移民开疆之父’——许多根本与他们无关的事情,更被归成他们的功劳。”[巴森《从黎明到衰颓:五百年来西方文化生活》中译本第359、381页,台北猫头鹰出版2006年7月。]]19世纪中叶,爱尔兰难民逃亡美洲的“棺材船”[“曾有刚出狱的两个人,隔天又被送进牢里,罪名是试图‘闯入监狱’。唯一减少的暴力犯罪是强奸,因为潜在的犯罪者已无力犯案。数十万绝望的民众搭上所谓的‘棺材船’逃离家园。一名乘客回忆当时的惨状:‘大家蜷缩在拥挤、阴暗、令人窒息的船舱里,地上满是秽物,空气中充满刺鼻的异味,除了身体极其不适,精神也受到重创。’移民船一路上不断往海里投入死尸,仿佛在为航线做记号似的。绝大多数移民前往美国与加拿大。魁北克圣罗伦斯河上的格斯岛(Grosse·le)隔离区收容了大批病人与饥民。……”[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丈量的世界史》黄煜文中译本第290页,台湾卫城出版2013年7月。]]19世纪英国人移民到美洲的旅途如此,须知19世纪中叶的运载工具是蒸汽机动船,而17世纪初被称作“五月花号”的清教徒难民船是帆船,情况会更加严峻。在这样的旅途环境中,经过几个月的航行、“五月花号”却没有减员、绝不可能;在这样既污秽不堪又缺少食物、淡水,并且没有能够按照原先计划到达弗吉尼亚公司属地,当时这一伙来自一个英格兰偏远村落的难民们处在生死不明的境况中,却在所乘坐的“五月花号”小帆船内签订了具有改变人类历史的“自由、民主”公约!这就是美国所谓“民主精神”起源的故事。

假使起“始祖移民”于地下,一定会被自身故事所逗笑[“在我手头的兰登书屋字典中,关于普利茅斯殖民者的词条标题不是‘始祖移民’,而是‘始祖移民之父’(Pilgrim Fathers)。直到近来,国会图书馆同样把其关于普利茅斯的馆藏置于‘始祖移民之父’编目之下,当然,‘之父’一词是大写的,意为‘我们的国父’,而不是‘始祖移民’孩子的爸爸。……1880年前后,普利茅斯岩获得了符号性的地位。当年,一些好事的城镇居民把水边的两块地连在一起,在周围建立了希腊式的神庙。今天,这座神庙成为圣地,《五月花号公约》也成为神圣的文本,我们的教科书像《国教公祷书》一样,表达着感恩节这一公民仪式背后的含义。在瓦莱里安·佩吉特为威廉·布莱德福德的著名史书《普利茅斯种植园》所作的序言中,十分突出‘始祖移民’历史中的宗教特征:这一小群英国人自身并未想过自己是英雄和圣贤,但欧洲人却把目光投向他们,从他们身上汲取勇气,一步一步地前行。对于他们的子孙后代来说,自由的理想之火如此清晰,如此旺盛……我们一直在思考的这一历史事件,导致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并且首先是导致了这个国家典型的人文精神的树立,为此,‘始祖移民’们将自己牺牲在人子的祭坛上。[Valerian Paget,序言,Bradford’s History of the Plymouth Settlement,1608-1650(New York:McBride,1909),xvii。]在这场祭祀中,‘始祖移民’们不仅奠定了合众国的起源,而且激励了欧洲的民主精神,或许,还激发了今天全世界的全部的善!我猜想,早期的殖民者们,无论分离主义者还是英国国教徒,都会被逗笑了。”[[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马万利中译本第8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董并生”,详见林鹏、诸玄识、董并生专著《西方中心论批判》三卷本之三《普世篇——文明的怪胎》。原标题《虚构的北美殖民故事——《五月花号公约》的神话》。]殖民故事——《五月花号公约》的神话》。]

在这场祭祀中,‘始祖移民’们不仅奠定了合众国的起源,而且激励了欧洲的民主精神,或许,还激发了今天全世界的全部的善!我猜想,早期的殖民者们,无论分离主义者还是英国国教徒,都会被逗笑了。”[[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马万利中译本第8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详见:林鹏、诸玄识、董并生专著《西方中心论批判》三卷本之三《普世篇——文明的怪胎》

谢选骏指出:上文频频援引马、恩二厮的著作,说明作者是一介马仔。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西方中心论的时候,只敢拿“五月花号的神话”来说事,不敢拿“共产主义运动的神话”进行分析。更深一层看,马仔们其实是在用联共(布)党史和中共党史的特点,来透视分析“五月花号的神话”的。也许,这些马仔是在通过“批判五月花号的神话”,来映射批判联共(布)党史和中共党史皆是伪造的?

网文《一次航行,美国的开国起源神话》(永兴奇人 2019.02.16)报道:

如果想要追溯美国的历史,就不得不提起一次航行。那就是1620年9月16日从英国普利茅斯港出发的五月花号货船,英文名Mayflower,五月花号是英国3桅盖轮船,长19.50米, 宽7.95米, 吃水3.35米,排水量180吨,于1615年下水。当时货船出发的时候,乘客有102名,船员大概有25到30名之间。在大海中航行了66天,1620年11月21日,五月花号到达今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镇。

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可否认,那就是五月花号并不是第一艘到达北美的移民船。在最初美国十三州里,历史最为悠久是弗吉尼亚州。在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时代,英国曾先后于1578年1587年分别授权两个英国贵族汉弗莱·吉尔伯特和沃特·罗利去组织移民到北美大陆建立定居点,但是以失败告终。在1606年12月,弗吉尼亚公司在伦敦组织三艘商船前往北美,三艘船共105人,这些人在北美建立第一个定居点。所以相比较于弗吉尼亚的历史,五月花号的航行只是一次普通的航行,那又是为什么这次航行变成美国开国神话的起源呢?

虽然现在现在很多表述里面将五月花号的乘客全部说为清教徒,但是实际上大约只有一半是清教徒,而另外一半是受雇的工匠、仆人、来新大陆讨生活的人。而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这批清教徒,要知道清教徒这些人是有信仰和掌握知识的人,清教徒也是是新教的一支,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在五月花号的航行结束后,面对崭新的大陆和未来的生活,清教徒和乘客该如何选择生活呢?于是船上的41名男性乘客签署一份文件,这就是《五月花公约》,正是这份公约使得五月花号的航行成为此后美国历史起源的象征。那么这份公约究竟写了些什么呢?

我摘录一份比较符合原文的中文版——

“以上帝的名义,阿门。吾等签约之人,信仰之捍卫者,蒙上帝恩佑的大不列颠、法兰西及爱尔兰国王詹姆斯陛下的忠顺臣民——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吾王与基督信仰和荣誉的增进,吾等越海扬帆,以在弗吉尼亚北部开拓最初之殖民地,因此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公民团体。为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并发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总体利益的一应公正和平等法律、法规、条令、宪章与公职,吾等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据此于耶稣公元1620年11月11日,吾王英格兰、法兰西、爱尔兰等十八世暨苏格兰第五十四世君主陛下在位之年,在科德角签署姓名如下,以资证明。”

五月花公约之所以成为一份十分著名的文件,就是因为它里面含有的一些思想,这些成为民主政治和人民主权思想的理论源泉。第一个就是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之一,比如日常所知的法律,也就是权利和义务相协调。所有人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一个自治的社会,用共同准守的契约来作为自身行为规范的准则。第二是政府也就是行政组织是由自治团体认可。因为社会是由自治,而不再是君权神授的国王统治,也就是在这份文件里体现殖民地清教徒的思想,那就是社会是自治群体自我管理,所有的机构应该出自民意,而非国王这类神权代表。第三是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对自治群体的自我权力的保护,也是自治群体自我履行义务的体现。法律的制定是民众制定的,个人和群体都必须服从法律,这样子才能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同时对于法律的准守是出于自愿,而不是迫于压力。以上这便是这份文件的价值之一,要知道美国的宪法源泉便是由此而来。此后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流传也是在这里得到了启发。

五月花号的一次航行,给北美带来了清教徒,这些英国清教徒不服从英国政府,他们用自己分裂派的思想,在北美大陆,创建了一个国家叫做美国。五月花号也带来了清教徒的思想,这种思想成了美国立国思想起源的一部分,后来逐步演化为西方所信奉的普世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五月花号的航行成为美国的开国起源神话的原因所在。

谢选骏指出:任何怀疑主义者都会承认,“五月花号的航行”这个事件大约确有其事的,这被我称之为“五月花号的现实”。人们所争议的,主要是许多的细节真实与否,这被我称之为“五月花号的神话”。这两个方面加起来就构成了“五月花号的现实与神话与神话”。了解人类心理的人们都知道,记忆和回忆、描述和传承,都是主观的产物,而非客观的存在,所以“刻舟求剑”不仅是愚蠢的,而且还是不可能的。二十世纪的“长征故事”、“英雄事迹”,都被在在证实是子虚乌有,何况四百年前的“五月花号”——要想证实就像要想证伪,都是何其难哉。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因此,一切和政权相关的历史,其实都有其神学的结构——不仅“五月花号的历史”如此,别的任何历史也不得不如此。但是另外一面,神话同时也是现实的体现,不仅现代的政权神话如此,古代的宗教神话也是如此——我在1986年出版的《神话与民族精神》里已经对此有所阐述了。



【066、武昌起义与武汉起疫的地理基础】


《武汉人向同胞大声呐喊:别妖魔化我们 不是我们的错》(RFI 2020-01-26)报道:

“武汉是武汉肺炎的病源,没错! 但武汉人不是中国人吗?武汉人不是人吗? 请不要妖魔化我们!”自武汉封城,流落出去或有武汉背景的人遭到本国人歧视,悲愤之余大声呐喊。“武汉疫情不是武汉人的错,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中国当局在一个深夜突然宣布武汉封城,猝不及防的武汉人或者湖北人从此有了第一次体会到同胞歧视的滋味,尤其跑到外边临时避难的,或武汉人在外面工作的,从外地回去探亲的,只要听到跟“武汉”沾边,那个眼光横扫! 在社交网络上,那些无知的嘲讽受难的武汉人,更是不计其数。

这种歧视有两种,一种是官方行为,一种是民间行为。首先来自官方,湖北首府武汉封城后,整个湖北省差不多陷入封省状态,周边省份,江西、河南、湖南都竖起路障,封锁了湖北的出路,接下来就看重庆和安徽怎么做了。给人的感觉好像湖北省已经独立了出去。

官方如此一来,种种歧视,无所不用其极。官媒在喊“武汉加油”,实际情形是武汉的车开出去要加油并不容易,网络上公布的一个照片,是湖北石油赤壁市南港加油站24日发布的告示:“紧急通知,根据市政府通知,各加油站务必落实如下防控措施,第一条:“武汉牌照一律不许加油”,这还是属于一个省的。

至于民间的不通人情的议论,轻则讽刺,重则歧视的更是难计其数。在一个微信朋友圈,有人问:“湖北不让回,全国不给留,在路上的武汉人怎么办?”另一位呼吁:“不要再对武汉穷追不舍,求生的欲望人人都有,拿出一点尘封的人性,拿出一点久违的善良,拿出一点对生命的尊重”。

一位“赫赫有铭”的诉苦:“我是湖北人,我们的城市生病了,又因为管理者的疏忽大意,病情加重了,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为了保一国而封一城,我们理解了,配合了。以为老实待在家里不出门就可以心安理得了,但是随着疫情的扩散,全国人民对我们的嫌弃,排斥,谩骂让我们的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位网名说,她孩子的同学一家会河南老家过年,“全村人不分男女老少轮流来他们家门口,喊着让他们滚回武汉。孩子才八岁,不理解这些人要干什么这是他家乡的亲人啊,怎么突然之间一个个变得凶神恶煞,恶语相加……”

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显示,一家湖北籍到了陕西眉县鼎盛大酒店,住不了酒店,旅客质问柜台,我们没有回过湖北,凭什么不给我们住酒店,你们收到了谁的通知,不给我们湖北人开房间,我们愿意接受检查,但不能排斥我们湖北人。

新京报报道,多地武汉返乡人员配合调查后个人信息被泄露,包括姓名、家庭住址、电话、身份证号、返回车次,甚至高考成绩信息,表格中各个老乡群和小区群里传播,不少人反映被陌生人通过电话、微信骚扰。“因为自己身份证是武汉的,无法办理酒店入住,还有在武汉打工的回乡者,被父老乡亲堵在家里喊话,让他们‘滚回武汉’,我们目前无法确认这些网友留言是否完全客观,但这种‘谈鄂色变’的‘恐鄂心态’确乎存在。”“而这种对武汉人乃至湖北人的标签化、妖魔化,将这场原本应一致对外的‘抗疫战’变成了一场内耗。”

有位网友愤怒地评论:感觉对武汉人很像1939年的犹太人,到处被盘问,查户口。人性在灾难面前暴露无遗,不苛求出现多少英雄,至少多保留点人性。

有人质问:“将少部分人排除在外,大部分人就安全了吗?”零零发写到:不是每一个到过湖北的人都是病毒,更不是每一个“湖北人”都是病毒……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以人种或者籍贯或者户口之类的东西,对一类人进行驱赶或者禁入……以邻为壑,最后就是分崩离析……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和无知。

北京学者荣剑评论:说实话,改造这个党我有信心,用不了十年,它不转型就自己完蛋,大概率和苏共一样的命运。但改造国民性我没有信心,被毒化得太久了,至少需要进化五十年,更有可能是一百年,网上有人说,中国人不爱国,就是不爱中国人,看看目前各省对武汉人所采取的封堵措施,真正是以邻为壑,哪有什么同胞之心! 法学教授张雪忠评论:“今天我们野蛮对待武汉人,湖北人,明天就会轮到我们被野蛮对待,这个国家也很难进入文明状态”。

全家在武汉的斯伟江律师在一个封城后的晚上八点到夜雨阴冷,行人极少的长江边走了一圈,面对这座一百多年来发生过极其重大历史性事件的城市,感慨万千:“这个城市,面临如此大的挑战,上一次大概是一百多年前。地方大员,一夜之间,颟顸面目,暴露无遗,别看平时神五神六,一遇考验,原形毕露。一切最终都会过去,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谢选骏指出:大家不是排斥武汉人、湖北人,而是恐惧他们的携带的病毒及其背后神秘的病毒研究所!——武汉人、湖北人,也许是一场医学事故甚至细菌战的受害者!

《易中天:读懂与众不同的武汉》(2020年1月27日 博讯)报道:

武汉三镇很难评说。这当然并非说武汉是一个“最说不清的城市”。没有什么城市是“说不清”的,武汉就更是“说得清”,只不过有些“不好说”,有点“小曲好唱口难开”而已。因为武汉这座城市确实有些特别。现在几乎可以肯定,当年上帝创造武汉三镇时,如果不是头脑发昏,便一定是别有用心。因为他为武汉选择或者说设计了中国最好同时也是最坏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这种“最好同时也最坏”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这样一种“最好同时也最坏”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也就暗示了武汉将会有中国最好但也可能最环的前途。武汉现在便正在这两种前途之间徘徊,害得研究武汉文化的人左右为难。的确,无论从哪方面说,武汉都是一个矛盾体。它甚至无法说是“一个”城市或“一座”城市,因为它实际上是“三座”城市,——武昌、汉口、汉阳。三城合而为一,这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属罕见。而特快列车在一市之中要停两次(直快则停三次),恐怕也只有武汉一例。这曾经是武汉人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另一件让武汉人引以为自豪的事则是在武汉架起了长江第一桥),并认为据此便足以和其他城市“比阔”。事实上武汉也是中国少有的特大城市之一,它是上海以外又一个曾经被冠以“大”字的城市。“保卫大武汉”,就是抗战时期一个极为响亮的口号。事实上那时如果守住了武汉,战争的形势是会发生一些变化的。不过,当时的国民政府连自己的首都南京都守不住,又哪里守得住武汉?

但不管怎么说,武汉的“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国内不多的几个可以和北京、上海较劲比大的城市。可惜,“大武汉”似乎并未干出很多无愧于这一称号的“大事业”。它的成就和影响,不要说远远比不上北京、上海,便是较之那个比它边远比它小的广州,也差得很远。甚至在省会城市中,也不算十分出色。在过去某些时期,武汉一直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东西。既没有领导消费潮流的物质产品,也罕见开拓文化视野的精神产品。除街道脏乱、市民粗俗和服务态度恶劣外,在全国各类“排行榜”上,武汉似乎都难列榜首(不过近几年来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已大为改观,尤其市内交通的改善已今非昔比,市民的文明程度也有所提高)。这就使得武汉在中国城市序列中总是处于一种十分委屈的地位,也使武汉人极为恼火,甚至怨天怨地、骂爹骂娘,把一肚子气,都出在他们的市长或外地来的顾客头上。无疑,武汉不该是这样。它原本是要成为“首善之区”的。

一、差一点成为首都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武汉的地理特征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其中,“一线”即京广线,“两江”即长江、汉水,“三镇”即汉口、汉阳、武昌,“五方杂处”则指“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汉口竹枝词》)的武汉市民构成。其余几句,大体上是说武汉地处国中,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具有文化上的特殊优势云云。具有这样地理文化优势的城市,原本是该当首都的。

《吕氏春秋》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如果不是用纯地理的、而是用文化的或地理加文化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这个“天下之中”,就该是武汉(从纯地理的角度看则是兰州,所以也有主张迁都兰州者),而不是北京。无论从地理上看,还是从文化上看,北京都很难说是中国的中心。它偏在所谓“十八行省”的东北一隅,远离富庶的南方经济区,对于需要严加防守的东海、南海、西北、西南又鞭长莫及。无论从政治(统领控制)、经济(赋税贸易)、文化(传播交流)哪方面看,定都北京,都不怎么方便。惟一的好处似乎是相对安全,但也未必。一旦“拱卫京畿”的天津卫失守,皇上和老佛爷也只好赶忙到西边去打猎(当时把光绪和慈禧的仓皇出逃称为“两宫西狩”)。看来,元、明、清三朝的定都北京,都多少有点“欠妥”。然而元主清帝系从关外而入主中原者,北京更接近他们民族的发祥地,而明成祖朱棣的封地原本就是北京。他们的定都北京,可以说是理所当然。何况北京也有北京的优势。它“北枕居庸,西恃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在这里可以遥控东北,兼顾大漠,独开南面,以朝万国,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确实是理想的帝都。

新中国的定都北京当然经过了周密的考虑,而武汉也曾经是北京、南京之外的首选。南京的落选自不难理解,而北京的当选也在情理之中。——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只有北京才“最像首都”。定都北京,至少是顺应民心的。至于定都北京后的种种不便,则为当时人们始料所不及。现在,这种种不便随着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已越来越明显。于是,迁都的问题,也就开始不断地被人提起。武汉就没有那么多麻烦。

除了“不像首都”外,武汉的条件确实要好得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是真正的“国之中”。中国最主要的省份和城市,全都在它周围。南有湖南、江西,北有河南、陕西,东有安徽,西有四川,此为接壤之省份,而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贵州甚至甘肃,距离亦都不远,则“十八行省”得其大半矣。从武汉北上京津,南下广州,西去成都,东至上海,大体上距离相等。到长沙、南昌、合肥、南京、杭州、郑州则更近。何况,武汉的交通又是何等便利!扬子江和京广线这两条中国交通的主动脉在这里交汇,“九省通衢”的武汉占尽了地利。东去江浙,南下广州,不难走向世界;北上太原,西人川滇,亦可躲避国难。正所谓“进可攻,退可守”,无论制内御外,都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其实,从地理地形上看,武汉也未必“不像首都”。“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毛泽东这两句词,写尽了大武汉吞吐山河的气势。有此气势的城市在中国并不太多。郑州太开阔,成都太封闭,而杭州又太秀气。南昌、长沙、合肥也气象平平,深入腹地或偏于一隅的贵阳、昆明、兰州、太原、济南、福州更难有提纲挈领、睥睨天下的气势。然而武汉却有。大江东去,两山雄踞,虽不及北京的山川拱卫,南京的虎踞龙蟠,却也龟盘蛇息,得“玄武之象”。“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种雄浑气象,不也天下少有、他处罕见总之,由于武汉地处华中,也许无法成为“坐北朝南”的帝都,却未必不能做新中国的首都。不要说它那“九省通矿的交通便利更有利于国家的管理(包括政令通达和调兵遣将),至少也不会像北京那样发生水资源危机,要兴修”引滦入京“的大工程。

所谓武汉“不像首都”,一个重要的原因,大约就是它那三镇鼎立的格局。在传统的观念看来,首都应该是中心,应该像北京那样,呈中心向外辐射状。如果像武汉那样三镇鼎立,岂非暗示着”分裂“?此为大不吉利。再说,三镇一起来当首都,怎么安排似乎也不好摆平。

其实,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这种格局,才是首都的理想状态。综观世界各国,首都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无非两大类型。一种是单纯型的,即政治中心与经济、文化中心疏离。首都就是首都,不承担别的任务,不具备别的功能,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另一种则是复合型或综合型的,即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或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相重叠,或者既是政治中心,同时又是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如日本首都东京、法国首都巴黎、俄国首都莫斯科、意大利首都罗马、埃及首都开罗。如果选择前一种类型,自不妨另选区位适中、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而又易于重新规划建设的小城。如果选择后一种类型,则武汉实为首选之地。以武汉为首都,可以将工商业基础较好的汉口发展为经济中心,将文教业基础较好的武昌发展为文化中心,而在原先基础较为薄弱、易于重新规划的汉阳建设政治中心。三个中心同在一市而分居三镇,能进能退,可分可合,既可以相互支持、补充,又不会相互干扰、牵制,岂非”多样统一“,合乎”中和之美“?

何况武汉还有那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决非那些干巴巴光秃秃的工商业城市可比。东湖秀色,珞珈青峦,琴台遗韵,红楼倩影,既有历史遗产,又有革命传统。登黄鹤楼远眺,江城景色一览无遗。晴川阁下,新枝历历;鹦鹉洲上,芳草萋萋。一桥飞架南北,三镇通达东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紫气南来,云集了四海英雄豪杰。登此楼,观此景,你会感叹:江流浩荡,大地葱宠,湖山俊秀,人文斐然,天下之美,尽在于此矣!这样地灵人杰的地方,不是正好做首都武汉的文化地位也不一般。从历史和地域两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大略可以分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两大系统。北方文化又称中原文化,细说则有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等。再往远说,还应该包括西域文化、蒙古文化。南方文化则包括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岭南文化、滇黔文化和闽台文化等。其中,影响最大者,也就是中原、荆楚、吴越、巴蜀。这四大文化,气质不同,风格各异,精神有别,既对峙冲突,叉渗透交融。武汉恰恰是东西南北四大文化风云际会的交锋点。一方面,它是由长江连接贯通的荆楚、吴越、巴蜀三大文化的中间地段;另方面,它又是南方文化”北伐“的先头部队和北方文化”南下“的先开之门。不难想象,武汉一旦获得了北京那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广纳精英延揽人才的文化特权,也一定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气势恢弘的崭新文化。

事实上,武汉文化早就不是纯粹的荆楚文化。它已经具有某种综合、融合的性质。有一个笑话也许能说明这一点。这笑话是武汉人说的。他们说,就像武汉本来要定为首都一样,武汉话本来也是要定为普通话的。道理也很简单:中国人是”汉人“。”汉人“不说”汉话“,说什么?这话的可笑之处,在于把”武汉话“简化为”汉话“,又把”汉话“等同于”汉语“。不过武汉人并不把它当笑话讲,我们也不把它当笑话听。因为武汉话确实有点”普通话“的意味。它是北方语系,南方口音,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共同特征,而且很容易向北方方言过渡(汉剧极其接近京剧就是证明)。北方人听得懂,南方人也听得懂;北方人容易学,南方人也容易学。除不太好听外,并无明显缺陷,定为普通话,也就没有什么不妥。

这就是武汉它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矿的交通枢纽,文化上“四海呼应”,军事上“六路齐观”,经济上“八面玲珑”,和全国各地都“十指连心”。看来,武汉还真有资格当首都。

可惜,历史好像不太喜欢武汉。

事实上,武汉曾经好几次差一点就当成了首都,至少曾短时间地当过首都。按照多少可以给武汉人一点面子的说法,第一次大概是三国时期。当时东吴的孙权打算迁都武昌,却遭到臣民们的反对,道是“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结果,弄得武汉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就只有一样“武昌鱼”可以称道,而且还不如人家的“建业水”。更何况,那“武昌”还不是这“武昌”,——孙权拟迁都者,其实是湖北鄂城,而不是现在武汉三镇中的那个武昌。1926年,北伐军攻克江夏,改江夏县为汉口市,随后中央政府即由广州迁都武汉,武汉成为首善之区。1927年,宁汉分裂,汪精卫在武汉和蒋介石唱对台戏,可惜并未弄成气候,南京独占鳌头,而武汉仅仅只弄到了一个“特别市”的头衔。抗战期间,武汉又曾当了几天战时首都。然而武汉很快就失守,重庆成了陪都。南京、重庆和武汉同饮一江水,结果人家一个当了首都,一个当了陪都,只有武汉夹在当中,两头不沾边,实在够窝囊的武汉,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运气不佳”。

甚至直到现在,武汉的“运气”仍不能说是很好。历史没有给它很好的机遇,它自己似乎也没有很好的作为。据方方说,曾经一度有人将武汉(主要指汉口)称作“东方芝加哥”,谓其繁华其现代和美国那“哥们”差不多。可惜“叫了几次没什么人反应,也就没有叫开来”(《武汉这个地方》)。方方热爱武汉,很想为武汉人争面子,就说没叫成也不坏,因为叫成了也只是个“二哥”。但她仍坚持说武汉的知名度“恐怕仅次于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天津、广州六城”,而且还很为武汉排在第七不平。然而在我看来,只怕连“老七”的排名似乎都乐观了一点。武汉的知名度确实曾经是很高的。只不过那多半是老皇历。比如湖南搞农民运动时,便有地主逃难“一等的跑上海,二等的跑汉口,三等的跑长沙”之说。可惜现如今“人心不古”人们提起武汉,已不再肃然起敬,不怎么把它当了不起的大城市看。当然,知道武汉的人还是很多。但他们的“有关知识”却少得可怜:一是武汉热,是“三大火炉”之一;二是武汉人惹不起,是“九头鸟”。——都不是什么好词儿。

说起来,武汉是有点委屈有点窝囊。它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作过大贡献有过大功劳的。可现在它似乎不那么风光。当广州和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行“文化北伐”时,它瞻前顾后(看北京,看广州);当上海以浦东开发为契机,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建设的“龙头老大”,而重庆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时,它东张西望(看上海,看重庆)。它看到了什么它看到东(上海)南(广州)西(重庆)北(北京)都在发展,而自己夹在当中,却大大落伍。有着辛亥首义之功的武汉,有着能当首都条件的大武汉,现在却只有一个“大而无当”的大城市框架,而且“高不成,低不就”,既大不起来,又小不下去。

也许,事情到了这个份上,武汉人就不该抱怨运气,埋怨别人,而该好好想想自己长年在外工作、对各大城市市民习气领受颇多的武汉市人大代表王新国就曾很有感慨地说:“武汉人爱到处晃,干事也晃晃,’荷花‘晃掉,’莺歌‘晃哑。我几次看到在街头喝汽水的小青年,喝完了把瓶子砸在马路上。这连小市民都算不上。至于过完早乱扔碗,随便过马路、吵架、抖狠,都不是现代化大都市应有的现象。”(1999年2月2日《新闻信息报》)无疑,武汉没当上首都也好,不那么风光景气也好,都不该由武汉市民来负责。——这里面有极其复杂的多种原因,不是哪个人负得了责的。但武汉人的性格没帮上什么忙,甚至帮了倒忙,却也是事实。比如,在武汉生活,随时都要准备吵架;而在武汉的国营大商场购物,也很少有心情愉快的时候。“售货员们永远恶劣的态度和永远懒散的作风,使你觉得他们站在那些柜台里所要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让你满心不快地走出他们的店门”(方方《在武汉购物》)。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了这种恶劣,对那些态度好得出奇的商店反倒起疑,怀疑他们要推销假冒伪劣的产品。很多人都说,武汉人的性格就是这样的,其实他们人很好。我也认为武汉人很好,甚至很可爱,然而却让外地人受不了,于是,我们就想问一句:武汉人的性格究竟是怎么搞的?

二、武汉人的性格“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武汉人的名声似乎不好。这有点像上海人。不过,上海人名声不好,是因为他们自视太高,看不起人;武汉人名声不好,则是因为他们火气太大,喜欢骂人。说起来,武汉人骂人的“水平一,大概算得上全国第一。本书前面引用过的民谣里,就有”武汉人什么娘都敢骂“这一句。武汉市的”市骂“很多,最常用和最通用的主要是”婊子养的“(次为”个板马“),使用频率比咱们的”国骂“(他妈的)还高。武汉并非中国妓女集中的地方,不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婊子养的“?真是怪事!

其实,这句话,有时也不一定是、甚至多半不是骂人,只不过表示一种语气,甚或只是一种习惯用语,什么意思也没有。比方说,武汉人称赞一本书或一场球赛好看、一场游戏或一件事情好玩,就会兴高采烈地说:“个婊子养的,好过瘾呀!”夸奖别人长得漂亮或事情做得漂亮,也会说:“个婊子养的,好清爽呀!”甚至当妈妈的有时也会对子女说:“你个婊子养的”;或者说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会说“他个婊子养的”。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中吉玲的姐姐们就是这样相互称呼的。每到这时,吉玲妈就会不紧不慢满不在乎地提醒一句:“你妈我没当过婊子。”想想也是,武汉人这样说话,如果认真算来,岂非自己骂自己?不过武汉人既然“什么娘都敢骂”,当然也就敢骂自己的娘。一个连自己的娘都敢骂的人,当然也就所向无敌,没人敢惹。

这就和上海人很有些不一样。上海人是“派头大,胆子小”。平常没事的时候,一副“高等华人”的派头,不把外地人放在眼里,一旦外地人凶起来,“乖乖隆地洞”,立刻就“退兵三舍”,声明“君子动口,不好动手的喏”。武汉人可没有这么“温良恭俭让”。他们不但敢“动口”,而且也敢“动手”。武汉人到上海,看上海人吵架,常常会不耐烦:“个婊子养的,吵半天了,还不动手!”他们觉得很不过瘾。

的确,武汉人的敢动手,也是全国有名(但仍逊于辽宁人)。“文革”中,他们可是连江青的特使都打,因此,正如全国都有点讨厌上海人(但不害怕),全国也都有点害怕武汉人(但不讨厌)。讨厌而不害怕,所以讽刺上海人的笑话小品不少;害怕而不讨厌,所以讽刺武汉人的笑话小品不多,尽管背地里也不少嘀咕。其实,武汉人不但火气大,而且“礼性”也大。武汉人说话,一般都会尊称对方为“您家”(吵架时例外),相当于北京人的“您”,实际上也是“您”字的音变,读作nia,和nin非常接近(武汉话之属于北方语系,此即证明)。不同的是,武汉话的“您家”还可以用于第三人称,比如“他您家”,相当于“他老人家”。同样,一句话说完,也总要带一个“您家”,作为结尾的语气并表示尊敬,也相当于北京人的“您哪”。北京人讲究礼数,开口闭口,每句话后面都得跟个“您哪”:“多谢您哪!回见您哪!多穿点衣裳别着了凉您哪!”武汉人也一样:“劳为(有劳、偏劳、多谢)您家!好走您家!明儿再来您家!”你说礼性大不大。

不过,在北京人那里,“您”是“您”,“您哪”是“您哪”,一用于称呼,一用于后缀,不会混乱。而武汉人则不论是“您”还是“您哪”,通通都是“您家”。结果就闹出这样的笑话来。一个武汉人问:“您家屋里的猪养得好肥呀,么时候杀您家?”对方答:“明儿杀您家。”两个人都很客气、讲礼,但结果却好像两个人都挨了骂。

只要使用“您家”,不管是用于称呼,还是用于后缀,都是“敬语体”。这一点和北京话大体上一样。但如果长辈对晚辈说话也用起“您家”来了,则可能会有挖苦讽刺之意。当然,北京人在“损人”时也会使用“您”这个字。比如买东西嫌贵,卖主白眼一翻:“您哪,自个儿留着慢慢花吧!”这种用法武汉也有:“不买就算了响!您家们味儿几大响!”但不难听出,北京人的话里透着股子蔑视,武汉人的话里则是气哼哼的所以,武汉人虽然也会“损人”(准确地说是“挖苦”),却更喜欢痛痛快快地骂人。骂人多过瘾呀!不用“您家”长“您家”短的,一句“娘子养的”,就什么意思都清楚武汉人虽然十分讲礼(只限于熟人),却并不虚伪。相反,他们还极为憎恶虚情假意、装模作样的做派,称之为“鬼做”,有时也叫“(口者)”(音ze)。“(口者)”这个字,字典上没有,是武汉独有的方言。它和上海话中的“嗲”有相近之处又大不相同。上海话中的“嗲”,至少并不都是贬义,比方说“老嗲咯”就是“非常好”的意思。武汉人之所谓“(口者)”却绝无“好”意,最多只有“娇嗲”的意思。比如一个有资格撒娇的儿童(一般限于女孩)十分娇嗲可爱,武汉人也会赞赏地说:“这伢好(口者)呀!”而极尽撒娇之能事,则叫“(口者)得滂醒”。但更多的用法,却是对“撒娇”、“发嗲”的一种轻蔑、讽刺和批判,尤其是指那些根本没有资格撒娇、发嗲或摆谱,却又要装模作样、忸怩作态者之让人“恶心”、“犯酸”处。遇到这样的情况,武汉人就会十分鄙夷地说:“你(口者)个么事?”或“闯到鬼了,屁大一点的办事处,他个婊子养的还(口者)不过!”看来,武汉人之所谓“(口者)”,大概略似于台湾人所谓“作秀”。所以武汉人也把“(口者)”和很“(口者)”的人叫做“庄秀梅”,也是有“作秀”的意思。不过,“作秀”作的都是“秀”,“(口者)”作的却不一定是“秀”,甚至根本“不是东西”;“作秀”虽然假,却或者有观赏性,或者能糊弄人,“(口者)”却既无观赏性,也不能糊弄人,只能让人恶心。所以,说一个人“(口者)里(口者)气”,绝非好评。

武汉还有一句骂人的话,叫“差火”。所谓“差火”,也就是不上路、不道德、不像话、不够意思、不懂规矩、不好说话、爱挑毛病、做事不到位等意思的一种总体表示。因为做饭如果差一把火,就会煮成夹生饭,所以差火又叫“夹生一,也叫”半调子“。在武汉话里,”他个’板马‘蛮夹生“、”他个’板马‘蛮差火“,或”莫差火“、”你个婊子养的夹生么事“等等,意思都差不多。夹生饭不能吃,半调子不好听。一个人,如果不好说话,不好相处,不够意思,就会被认为是差火、夹生,他在武汉人中间也就很难做人。

那么,什么人或者说要怎样做才不”夹生“或不”差火“第一要”仗义“,第二要”大方“,第三要”到位“。武汉人很看重朋友之间的友谊,真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一个人,一旦有难,找武汉的朋友帮忙,多半能够得到有力的帮助。如果你是他们的”梗朋友“,则能得到他们的拚死相助。武汉人所谓”梗朋友“,相当于北京人的”铁哥们“。”梗“这个字,有人认为应该写作”耿“,即忠心耿耿的意思。我却认为应该写作”梗“。因为武汉话中的”geng“,首先有”完整“之意。比方说一个东西要保持完整,不能掰开、折断、切碎,武汉人就会说:“莫掰,要geng的”。查遍同音字,也只有表示植物之根、枝、茎的“梗”字约略近之。植物的根、枝、茎在被折断掰断之前,当然是“梗的”。所以,梗,在武汉话中,又有“地道”之意。比如某个人不折不扣地是个糊涂虫,武汉人就会说:“这个老几’活梗地‘是个’糊溏‘(关于”糊溏“,以后再解释)。”所谓“活梗地”,也就是地地道道地、不折不扣地。“铁哥们”当然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朋友,也是没有半点含糊、一点也不夹生的朋友,同时还是可以把自己完整地、全身心地交付出去的朋友,因此是“梗朋友”。

和武汉人交“梗朋友”,说易不易,说难不难。说不难,是因为武汉人对朋友的要求并不高。他们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图对脾气、够意思。说不易,则因为人家是“梗的”,你也得是“便的”。在武汉人看来,交朋友就得“一根灯草点灯——没(读如”冒“)得二心”,不能“码倒搞”(做假)、“诈倒裹”(吹牛),更不能“抽跳板”。“抽跳板”也叫“抽跳”。它有“过河拆桥”的意思,但比“过河拆桥”内容更丰富。“抽跳”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朋友搭好了跳板,因为讲义气,让你先上,然而你上去后却把跳板抽走了,害得朋友上不来;二是你答应给朋友搭跳板,甚至已经搭了,但临到朋友准备上时,你却把跳板抽走,害得朋友希望落空,而且想补救也来不及。显然,无论哪一种,都是差火、夹生、半调子,简直不是东西。严格说来,巴抽跳“已是背叛。如果竟然出卖朋友,则叫”反水“,那就会成为一切朋友的公敌,最为武汉人所不耻,连”婊子养的“都不如照理说,武汉人这个要求并不高。

不错,不吹牛、不扯谎、不抽跳、不反水,这些要求是不高,只能算作是交朋友的起码道德要求。而且,不但武汉人会这样要求,其他地方人也会这样要求。所以,能做到这些,还不能算是”梗“。所谓”梗“,就是完整地、全部地、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朋友,包括隐私。这就不容易但武汉所谓”梗朋友“是有这个要求的。至少,当你的”梗朋友“有事来找你帮忙时,你必须毫不犹豫和毫无保留地全力以赴,连”哽“都不打一个。

打不打”哽“,是看一个朋友”梗不梗“的试金石。所谓”打哽“,原本指说话卡壳。一个人,如果有所犹豫,说话就不会流畅。所以,打不打”硬一,也就是犹豫不犹豫。不犹豫就不打硬,也就不(口者)。反之,则是(口者)。一个小女孩(口者)一下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大男人也(口者),就会遭人耻笑,因为那往往也就是“不够意思”的意思。如果朋友来找你帮忙,你居然还“(口者)不过”,那就不但是“不够意思”,而且是“差火”到了极点,简直就是“婊子养的”。

不“打哽”,也就是“爽朗”,武汉话叫“唰喇”。对于一个武汉人来说,“唰喇”与否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意味着一个人够不够意思和有没有意思,而且甚至决定着一个人会不会被人看得起。比如你对一个武汉人介绍另一个人说“那个人一点都不’唰喇‘”,这个武汉人的眼里马上就会露出鄙夷蔑视的目光。

“唰喇”的本义是“快”。比如要求动作快一点,武汉人就会说“搞’唰喇‘点”。要求决定快一点,也会说“搞’唰喇‘点”。如果如此催促还不“唰喇”,那就是“(口者)”显然,这里说的“快”,还不是或不完全是“快捷”,而是不要拖泥带水、犹犹豫豫,是心理上的快而非物理上的快。所以“唰喇”就是“爽朗”、“爽快”。武汉人读作“唰喇”,不知是爽朗、爽快一词的音变,还是一个象声词,——书翻得很快,唰喇;箭射得很快,唰喇;衣襟带风,出手很快,也唰喇。不过,从武汉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性格看,我怀疑那是拔刀子的声音。

快则爽,叫“爽快”;爽则朗,叫“爽朗”。爽朗是武汉人性格的核心。也就是说,如果要用一两个字概括武汉人的性格,那就是“爽朗”。爽朗之于武汉人,犹如精明之于上海人。精明是上海人的族徽,爽朗则是武汉人的旗帜。上海人崇拜精明,因此有一系列鄙夷不精明者的词汇,如戆大、洋盘、阿木林、猪头三、脱藤落攀、搞七廿三等。武汉人崇尚爽朗,也有一系列批判不爽朗者的词汇,如夹生、差火、半调子、(口者)不过等都是。此外还有“扳俏”。所谓“扳俏”,也就是北方人说的“拿把”,亦即没来头和没道理地摆谱拿架子。别人给他四两颜色,他就当真开个染房。朋友有事来找他,也要打官腔,或者扭捏拿把不肯痛痛快快答应。这时,武汉人就会既愤怒又轻蔑地说:“老子把他当个人,他倒跟老子扳起悄来“扳俏不可取,嘀哆也要不得。所谓”嘀哆“,也就是唠叨、啰咦、粘乎、婆婆妈妈、拉拉扯扯,有时也包括瞻前顾后、想法太多等等,总之是不爽快。比如你做一件事情半天拿不定主意,武汉人就会说:“莫’嘀哆‘,搞’唰喇‘点。”又比如到有关部门去办事,办事人员又看材料又看证明还要盘问半天,武汉人也会评论说:“这个人蛮’嘀哆‘。”显然,这里的“嘀哆”,已不是“唠叨”不过,就批判谴责的程度而言,“嘀哆”要较“差火”为轻。嘀哆是性格问题,差火是道德问题;嘀哆让人不耐烦,差火则简直不是人。

属于不爽朗的还有尖、沤气、憔气等。沤气和偿气都是生气,但不是一般的生气,而是憋在心里生闷气。因此会沤出病来,使人憔悴;而“憔气古怪”则指心胸狭窄、想不开、小心眼儿、爱耍小脾气等毛病。这也都是不够爽朗的意思。“尖”则是小气。武汉人要嘲笑一个人小气,就会说:“这个人尖死!”外地人往往弄不清武汉话里的这个“尖”宇,以为是“奸”,其实不然。武汉人把“奸滑”叫做“拐”,“尖”则是小气、吝啬。因为爽朗者都大方,不爽朗则小气。小而至于“尖”,可见小气到什么程度。

除为人“唰喇”外,做事到位也很重要。因为差火的本义就是“不到位”;而做事“不到位”,也很容易把事情弄“夹生”。这样一来,弄不好就会把人得罪到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的严重。要知道,武汉人可是连骂人都十分到位的。不信你去听武汉的泼妇骂街,那可真是淋漓尽致,狗血喷头,什么话都骂得出来。所以,你如果做人做事不到位,夹生半调子,那就一定会挨骂,而且会被骂得十分“到旷。

于是武汉人做事就会”铆起搞“。比如”铆起写“、”铆起讲“、”铆起吃“等等。有人把”铆起“写成”卯起“,是不确的。方方说”铆起“的意思是”使劲“、”不停“、”没完“《有趣的武汉话》),也没说全。”铆起“最重要的意思,是死死咬住、不依不饶,就像被铆钉铆住一样,因此是”铆起“而不是”卯起“。如果仅仅只是”不停“,则叫”紧“。比如,”你紧搞么事(口沙)!“”紧搞“只是不停地搞,”铆起搞“则还有一股韧劲,其程度较”紧搞“为重。武汉人的”铆起“也不同于成都人的”雄起“。”雄起“即勃起、坚挺,”铆起“则有坚持不懈、坚韧不拔之意。”雄起“乃勃然奋起,”铆起“乃力求到位。这也是两地人性格不同所致:成都人(火巴),故须”雄起“;武汉人燥,故须”铆起“。比方说:“醒倒媒。”从某种意义上讲,“醒倒媒”也是“铆起搞”之一种,是一种特殊的“铆起搞”。醒,也许应该写作“擤”。方方说,“醒”有“痞”的意思。其实,“醒”这个字在武汉话中意思非常复杂微妙。比如“滂醒”是“厉害”(如“(口者)得滂醒”就是“(口者)得厉害”),“醒黄”则是“扯淡”(如“闹醒黄”就是“胡日鬼”)。“醒里醒气”虽然就是“痞里痞气”,却不是一般的“痞”,而是那种涎着脸、赖着皮、纠缠不休又嬉皮笑脸的“痞”,有点擤鼻涕的味道。

倒,在武汉话中是一个常用的助词。说的时候,要读轻声。它的意思,相当于“什么什么样地”,如“诈倒裹”、“码倒搞”等等。码,有做假、装门面等意思。比如一个人其实货色不多,便只好把全部货色都码起来充大。所以,“码倒搞”就是假模假式、虚张声势地搞。“诈倒裹”,则是自吹自擂、狐假虎威地“裹”。裹,在武汉话里有纠缠、理论、撕掳、掺和等多种意思。比如纠缠不清就叫“裹不清白”。诈倒裹,也就是冒充什么什么的来掺和。由此可知,“醒倒媒”就是厚着脸皮没完没了地来纠缠。媒,应写作“迷”。武汉人读“迷”如“媒”。比如舞迷就叫“舞媒子”,戏迷就叫“戏媒子”。迷,可以是迷恋,也可以是迷惑。“醒倒迷”中的“迷”,当然是迷惑。因其最终是要达到某种目的,也可以谐其音写作“媒”。方方写作“醒倒霉”,似可商榷。因为“媚”非目的而是手段,其意已含在“醒”字之中;目的是拉扯、纠缠,故应写作“迷”或“媒”。

崇尚“唰喇”的武汉人最受不了“醒倒媒”。不理他吧,纠缠不休;发脾气吧,拳头又不打笑脸。最后只好依了他拉倒。当然也有先打招呼的:“莫在这里’醒倒媒‘,(东西)不得把(给)你的。”但如果坚持“醒倒媒”下去洲仍有可能达到目的。所以方方说“醒倒媒”是武汉人的一种公关方式,这是不错的。武汉人脾气硬,不怕狠,却对牛皮糖似的“醒倒媒”无可奈何。其实,“醒倒媒”恰恰是武汉人性格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武汉人的性格不但包括为人爽朗,仗义、大方,还包括做事到位。要到位,就得“铆起搞”,包括“铆起醒倒媒”。所以,武汉人还不能不吃这一套。

总之,武汉人的性格中有韧性、有蛮劲,也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这种精神和爽朗相结合,就形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武汉人的这种性格甚至表现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在三伏天也要吃油炸食品的。在酷热的夏天,武汉人依然排队去买油饼油条。厨师们汗流浃背地站在油锅前炸,食客们则汗流侠背地站在油锅前等,大家都不在乎。有个笑话说,一个人下了地狱,阎王把他扔进油锅里炸,谁知他却泰然自若。阎王问其所以,则答曰“我是武汉人”。武汉人连下油锅都不怕,还怕什么?

他们当然“什么娘都敢骂”

三、生命的劲歌武汉人敢骂,也敢哭。

我常常怀疑,武汉人的心理深层,是不是有一种“悲剧情结”。因为他们特别喜欢看悲剧。楚剧《哭祖庙》是他们钟爱的剧目,而他们喜欢听的湖北大鼓,我怎么听怎么像哭腔。认真说来,楚剧不是武汉的“市剧”,武汉的“市剧”应该是汉剧。然而武汉人似乎更爱听楚剧。除嫌汉剧有点正儿八经(汉剧近于京剧)外,大约就是楚剧哭腔较多之故。——武汉人的这种“悲剧情结”是从哪里来的也许是直接继承了屈骚“长太息以掩涕兮”的传统吧!然而同为楚人的湖南人,却不好哭。有一次,我们为一位朋友送行,几个武汉人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抱头痛哭,而几个湖南人却很安静和坦然。湖南人同样极重友情,却不大形于颜色。他们似乎更多地是继承了楚文化中的玄思传统、达观态度和理性精神,把人生际遇、悲欢离合都看得很“开”。要之,湖南人(以长沙人为代表)更达观也更务实,湖北人(以武汉人为代表)则更重情也更爽朗。所以,武汉人办丧事,往往哭得昏天黑地,而长沙人却会请了管弦乐队来奏轻音乐,好像开“舞会”。“舞会”开完,回家去,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因此,务实的长沙人不像武汉人那样讲究“玩味儿”。“玩味儿”是个说不清的概念,但肯定包括摆谱、露脸、爱面子、讲排场等内容在内。说到底,这也是咱们中国人的“国癖”。但凡中国人,都多多少少有些爱面子、讲排场的。但似乎只有武汉人,才把它们称之曰“味”而视之为“玩”。武汉人喜欢说“玩”这个字。比如谈恋爱,北方人“搞对象”,武汉人则叫“玩朋友”。这话叫外地人听了肯定不自在,武汉人却很坦然,谁也不会认为是“玩弄异性”。

这就多少有些“艺术性”实际上,武汉人的“玩味儿”是很讲究可观赏性的。比方说,大操大办婚礼就是。婚礼的大操大办,同样也是咱们的“国癖”,不过武汉人却别出心裁。他们的办法,是雇请“麻木的士”游街。所谓“麻木的士”,其实也就是三轮车。因为驾车者多为喝酒七斤八斤不醉的“酒麻木”,故美其名曰“麻木的士”。举行婚礼时,就由这些“麻木的士”满载从冰箱彩电到澡盆马桶之类的嫁妆,跨长江,过汉水,浩浩荡荡游遍武汉三镇,成为武汉市一大“民俗景观”。之所以要用“麻木的士”而不用汽车,是因为“麻木的士”有三大优点:第一,载物较少,用车较多,可以显得浩浩荡荡;第二,车身较低,便于观看,可以尽情摆阔;第三,车速较慢,便于游览,既可延长游街时间,又便于路上闲人一饱眼福。总之是极尽表演之能事。在武汉人看来,只有这样,“味儿”才玩得过瘾,玩得足。

不过,虽然是“玩”,武汉人却玩得认真。因为谁也不会觉得那“味儿”是可要可不要的东西。所以,当一个武汉人在“玩味儿”的时候,你最好去捧场。即便不能捧场,至少也不要拆台。否则,武汉人就会祝你为“不懂味”。而一个“不懂味”的人,在武汉人眼里,就是“夹生半调子”,甚至“差火”到极点,不和你翻脸,就算对得起你事实上,武汉人的讨厌“(口者)”,也多半因于此。在武汉人看来,一个人要想“玩味儿”或“要味儿”,就不能“(口者)”;而一个人(尤其是男人),如果居然“(口者)不过”,就肯定“不懂味”。什么是“玩味儿”?“玩味儿”就是“派”,就是“唰喇”,怎么能“(口者)”?(口者)、尖、瘫腔(贪生怕死),都是“掉底子”(丢脸)的事。所以,为了面子,或者说,为了“玩味儿”,武汉人就往往不惜打肿了脸来充胖子,甚至不惜吵架打架。比方说,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抖狠”(逞凶、找碴、耀武扬威或盛气凌人,也是“要味儿”的方式之一),这个人就会跳将起来说:“么事呀!要味要到老子头上来了!”后面的事情,也就可想而知。

武汉人的“玩味儿”,还有许多难以尽说的内容。甚至他们的骂人,没准也是“玩味儿”或“要味儿”,正如旧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的“大兵黄”,坐在酒缸沿上“开骂”和“听骂”也是“一乐子”一样。事实上,骂人也不易。一要敢骂,二要会骂。如果有本事骂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谁说不是“味儿”,不是“派儿”?武汉人这种文化性格的形成,有着历史、地理、文化甚至气候诸方面的原因。

武汉的气候条件极差。上帝给了它最坏的地形,——北面是水,南面是山。夏天南风吹不进来,冬天北风却顺着汉水往里灌。结果夏天往往持续高温,冬天却又冷到零下。武汉人就在这大冷大热、奇冷奇热、忽冷忽热中过日子,其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其心情之恶劣可想而知,其脾气之坏当然也可想而知。所以,武汉人有句口头禅,叫“烦死人了”。当一个武汉人要诉说一件不太开心的事,或要表示自己的不满时,往往会用这句口头禅来开头。比如等人等不来,就会说:“烦死人了的,等半天了,这个鬼人还不来!”要表示讨厌某人,也会说:“这个人蛮烦人。”不过这些话也可以反用。比如一个妻子也可以这样夸奖她的丈夫:“他这个鬼人,晓得有几(多么)烦人“或:“你说他嘀哆不嘀哆,非要我把那件呢子衣服买回来穿,烦死人了!”这里说的“烦”,其实就是乐嘴巴上说“烦死人了”,只怕心里倒是“不厌其烦”呢!

看来,武汉人是和烦恼结下不解之缘了:好也烦,环也烦,乐也烦,烦也烦,反正是烦。说起来也是不能不烦。1999年“两会”期间,武汉市人大代表团《新周刊》说武汉是“最市民化的城市”而引发了一场讨论。江岸区人大代表王丹萍说:“天热太阳大,外面脏乱差,怎么会有好心情?人说女人一白遮百丑,武汉女人难有这福分,动不动就灰头灰脸,跟进城的农民似的。”的确,气候的恶劣,条件的艰苦,生存的困难,都很难让人心情舒畅。难怪武汉街头有那么多人吵架了,烦嘛!

事实上武汉人也确实活得不容易。武汉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武汉的生活条件也相当糟糕。冬天,北方有暖气,南方有艳阳;夏天,北方有凉风,南方有海风。武汉夹在中间,不南不北,不上不下,什么好处都没有。别的地方,再冷再热,好歹还有个躲处。武汉倒好:夏天屋里比外面还热,冬天屋里比外面还冷。冬天滴水成冰,夏天所有的家具都发烫,三台电风扇对着吹,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那么,就不活了么?当然要活下去!冬天在被窝里放个热水袋,夏天搬张竹床到街上睡。于是,一到盛夏之夜,武汉的街头巷尾,便摆满了竹床,男赤膊女短裤,睡满一街,成为武汉一大景观。在如此恶劣条件下挺熬过来的武汉人,便有着其他地方人寻常没有的“大气”和“勇气”。你想想,武汉人什么苦都吃过,什么罪都受过,什么洋相都见过(包括在大街上睡觉),差一点就死了,还怕什么?当然连“丑”也不怕。因为他们赤膊短裤地睡在街上时,实在是只剩下最后一块遮羞布了,那么,又还有什么好遮掩的所以,武汉人最坦诚、最直爽、最不矫情、最讨厌“鬼做”。“鬼做”这个词是十分有趣的。它表达的似乎是这样一种人生观:是“人”,就不必“做”,只有“鬼”才“做”。既然不必“做”,那就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干什么,而不必顾忌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即便有人不以为然,他们也不会在乎,而只会大骂一句:“闯(撞)到鬼了!要(口者),到你自己屋里(口者)去!”同样,最坦诚、最直爽、最不矫情、最讨厌“鬼做”的武汉人,也有着不同于北京人的“大气”。如果说北京人的“大气”主要表现为霸气与和气,那么,武汉人的“大气”便主要表现为勇气与火气。北京人的“大气”中更多理性内容,武汉人的“大气”则更多情感色彩。他们易暴易怒,也易和易解;能憎能爱,也敢憎敢爱。他们的情感世界是风云变幻大气磅礴的:大喜大悲、大哭大笑,甚至大喊大叫(武汉人称之为“(口昂)”)。而且,爱也好,恨也好,哭也好,笑也好,都很唰喇,都很到位:哭起来铆起哭,笑起来铆起笑,吵起来铆起吵,骂起来铆起骂,真能“爱你爱到骨头里”,恨你也“恨到骨头里”,一点也不“差火”。这实在因于他们生存的大起大落,九死一生。武汉人生命中“垫底的酒”太多,生活中“难行的路”也太多,他们还有什么样的酒不能对付,还有什么样的沟沟坎坎过不去武汉人确实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因为武汉是“镇”。

镇,重兵驻守且兵家必争之天险也。武汉之所以叫“镇”,就因为它地处北上南下、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由于这个原因,武汉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阴云总是笼罩在武汉人的头顶上。所以武汉人“战备意识”特别强。他们好像总有一种好战心理,又同时有一种戒备心理。在与他人(尤其是生人和外地人)交往时,总是担心对方占了上风而自己吃了亏。公共汽车上磕磕绊绊,买东西出了点小问题,双方往往都立即会拉开架式,准备吵架,而且往往是理亏的一方以攻为守先发制人,摆出一副好斗姿势。结果往往还是自己吃亏,或两败俱伤。不信你到公共汽车上去看,挤撞了别人或踩了别人的脚,武汉人很少有主动道歉的。不但不道歉,还要反过来攻击别人:“你么样不站好(口沙)!”或:“怕挤就莫来搭公共汽车!”这种蛮不讲理的态度当然很难为对方所接受,而对方如果也是“九头鸟”,则一场好戏当然也就开锣。武汉街头上吵架的事特别多,商店里服务态度特别坏,原因大约就在这里。外地人视武汉人为“九头鸟”,认为他们“厉害”、“惹不起”,原因多半也就在这里。

上海人就不会这样。上海的公共汽车也挤。但上海人挤车靠“智”,占据有利地形,保持良好体势,则拥挤之中亦可得一方乐土,也不会发生“两伊战争”(盖“伊拉”与“伊拉”都能好自为之也)。武汉人挤车则靠“勇”,有力便是草头王,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而双边磨擦也就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因近年来武汉大力发展公交事业而已逐渐成为历史)。细想起来,大概就因为上海主要是“市场”,而武汉长期是“战场”。“上战场,枪一响,老子今天就死在战场上了!”林彪的这句话,道出了“九头鸟”的野性与蛮劲。敢斗者自然也敢哭。“老子死都不怕,还怕哭么!”难怪武汉人爱看悲剧和爱听哭腔所以,武汉人特别看不起胆小怕事(北京人叫“松货”)、逆来顺受(北京人叫“软蛋”)和优柔寡断(北京人叫“面瓜”)。所有这些“德行”,武汉人统称之为“瘫腔”。不过,“瘫腔”与“松货”、“软蛋”、“面瓜”有一点不同,就是可以拆开来讲。比如:“别个(别人)还冒(没)吼,他就先瘫了腔。”这样的人当然没人看得起。正如方方所说:“一个人遇事连’腔‘都’瘫‘了的话,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有趣的武汉话》)。因此,不但不能凸瘫腔“,而且还得梗着脖子死硬到底:“不服周(服输)!就是不服周!老子死都不得服周!”吃软不吃硬,宁死不服周,这大概就是“九头鸟性格”这种性格的内核,与其说是“匹夫之勇”,毋宁说是“生命的顽强”。因为所谓“九头鸟”,也就是生命力特别顽强的意思。你想,一鸟而九头,砍掉八个,也还死不了,等你砍第九个时,没准那八个又活了过来。事实上武汉也是“大难不死”。日本鬼子飞机炸过,特大洪水淹过,“十年动乱”差点把它整得瘫痪,但大武汉还是大武汉。的确,“不冷不热,五谷不结”。过分的舒适温馨可能使人脆弱绵软,恶劣的生存条件也许反倒能生成顽强的生命力。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武汉人不但有顽强的生命力,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用武汉作家池莉的话说,就是:“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这是池莉一篇小说的标题)。这无妨说也是一种达观,但这种达观和北京人不同。北京人的达观主要来自社会历史,武汉人的达观则主要来自自然地理。北京人是看惯了王朝更迭、官宦升迁、帮派起落,从而把功名富贵看得谈了;武汉人则是受够了大灾人祸、严寒酷暑、战乱兵燹,从而把生存活法看得开所以北京人的达观有一种儒雅恬淡的风度,而武汉人的达观却往往表现为一种略带野性的生命活力。武汉的小伙子不像北方汉子那样人高马大、魁伟粗壮,却也相当地“野”:敢打架,敢骂娘,各种冲动都很强烈。他们酷爱一种能够显示生命活力的、紧绷在身上的红布三角游泳裤。他们也往往会在炎热的夏夜赤膊短裤,成群结队地在街上走,大声吼唱各种歌谣,从“一个讶的爹,拉包车”直到种种流行歌曲,以宣泄他们过剩的生命活力。事实上,武汉人不达观也不行。

从某种意义上讲,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已经把武汉人逼到墙角了:躲没处躲,藏没处藏,就是想装孙子也装不了,再不达观一点,怎么活?所以,凡事都最好搞唰喇点,凡事也都最好能要点味。生活已经不易,再不搞唰喇点,不是自己烦自己生活已经缺油少盐,再不要点味,还能过下去什么是味?“味”这个字,在武汉话里有极为丰富的含义。除前面说的面子、排场、风光、体面等等外,还有“规矩”的意思。比如“不懂味”,有时也指“不懂规矩”。不过,当一个武汉人指责别人“不懂味”时,他说的可不是一般的规矩,而是特指“捧场”的规矩,即在一个人“要味”时让他觉得“有味”的规矩。懂这个规矩并能这样做的,就叫“就味”;不懂这个规矩和不能这样做的,则叫“不就味”。就味不就味,也是衡量一个武汉人会不会做人的重要标准。因不懂而“不就味”,尚可原谅(但也不招人喜欢);如果“懂味”而“不就味”,那就是“差火”这时,“要味”者就会视对方为故意冒犯或有意挑衅,因而反目翻脸,甚至大打出手,因为那个“婊子养的”实在“太不够意思”。

所以,味,又有“意思”的意思。要味,也叫“要意矿;就味,也叫”就意思“。如此,则”有味“就是”有意思“,”冒得味“就是”没意思“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一点”意思“都没有,那还能活下去当然不能。因此不能不要”味“。显然,武汉人之所谓”味“,说到底,就是让人觉得活著有意思的那个”意思“。武汉人是很看重这个”意思“的。虽然说”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但如果活得有意思,岂不更好?于是,武汉人就往往会把没意思的事变得有意思。我就曾在医院里遇到过一个典型的武汉人。这个武汉小伙子大概初为人父,看什么事都新鲜。看到护士给婴儿洗澡、打包,也觉得好玩,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好过瘾呀!洗毛毛(婴儿)像洗萝卜,包毛毛像叠’撇撇‘。”“撇撇”是每个武汉小男孩都玩过的一种自制玩具,由每个人自己用香烟盒叠成,技巧纯熟者可以叠得很快。把包婴儿说成是叠撇撇,既有赞其“技巧纯熟”的意思,也有言其“不当回事”的意思。妇产科的护士一天不知要包洗多少婴儿,自然见惯不怪,不怎么当回事,但让这个小伙子这么一说,一件本来没什么意思的事情,也就颇有点意思武汉人是很能把没意思的事变得有意思的。比如武汉的夏夜是很难熬的,因为一到下午六点,老天爷就会准时停风。曝晒了一天的街道余热经久不散,没有一丝穿堂风的室内更是酷热难当。要熬过这样一个长夜,是一件很没有意思的事情。然而武汉人却能把它变得有意思。太阳一下山,他们就开始往地上泼水,然后搬出自家的竹床,摆出清爽的小菜和绿豆稀饭,一家人吃得“欢喜流了的”。吃完饭,收拾了碗筷,洗个澡,街坊邻居都到露天地里来乘凉。打牌的打牌,下棋的下棋,看电视的看电视,更多的人则是“(口夸)天”。(口夸),音kua,读平声,是个象声字,即“几里呱拉”的意思。武汉人说话节奏快,频率高,因此不能叫“聊天”,只能叫“(口夸)天”。武汉人(口夸)呀(口夸)呀,(口夸)得星星都“笑眯了眼”,一个难熬的长夜也就意趣盎然武汉人确实很爱说话,也很会说话。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到了武汉人嘴里,往往就会变得有声有色。比如一件东西或一个地方被弄脏了,武汉人不说“太脏’,也不说”脏死了“,而说:“哟,么样搞的(口沙),搞得灰流了!”灰而至于“流”,可见有多脏。夸奖一个人漂亮,也可以这样说:“哟,好清爽呀,清爽流了!”清爽,也就是漂亮、派头、美。一个人的漂亮都“流溢”出来了,可见漂亮之至。又比如“抖狠”,是耀武扬威的意思,却比说“耀武扬威”生动得多。你想,一个人把“狠”都“抖”出来,是个什么样子?有点像全身的毛都乍了起来的好外公鸡吧?再说,一个人的“狠”(厉害)要“抖”出来后别人才知道,则其“狠”也有限。所以“抖狠”这个词是略带贬义的,情感色彩很浓,形象也很生动。其余如把孩子长个叫做“抽条”,把东张西望叫做“打野”,把趁机下台叫做“转弯”,把死不认错还要倒打一耙叫做“翻翘”,都十分形象、生动,富有动感。这也不奇怪。武汉人是“要味”的人,武汉话也就必然是“有味的话”。

的确,武汉话和北京话一样,都具有艺术性和戏剧性。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听北京话像听相声,怎么听怎么可乐;听武汉话则像听戏,有板有眼,铿锵有力。事实上武汉人的人生观中也确实有一种“戏剧性情结”。在他们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戏,就是一场自编自演又可供观赏的戏。演戏就是“玩味”,看戏就是“要味”,会看戏就是“懂味”,不会看戏就是“不懂味”,而不会演戏则是“冒得味”。因此,他们主张人生在世,应该活得有板有眼。有没有板眼是很重要的。在武汉人那里,一个人有本事、有能耐、有办法,就叫“有板眼”;而不知搞什么名堂就叫“搞么板眼”。‘所谓“搞么板眼”,也就是“演什么戏”的意思。显然,武汉人之所谓“板眼”,也就是戏曲中的节拍,就像“瘫腔一的”腔“是戏曲中的唱腔,”醒黄“的”黄“是戏曲中的皮黄(声腔)一样。醒,有一假”的意思。比如“醒倒迷(媒)”就不是真迷(真喜欢对方),只不过“醒倒迷”罢“醒黄”也一样。一个人,一本正经地上台了,大家都以为有什么好段子听。听了半天,却发现原来不是皮黄,而是“醒黄”。所以,武汉人便把“胡日鬼”、“瞎胡闹”之类称作“闹醒黄”。

一闹醒黄“也好,”有板眼一也好,都是演戏。戏演砸了,就叫“瘫了腔”;演假了,叫“闹醒黄”;不按角色行当台词剧本演,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则叫“开黄腔”。“闹醒黄”是“诈倒裹”,“开黄腔”是“码倒搞”,都是“不懂味”(不懂规矩)。这是不会有人捧场的。不但没人捧场,没准自己还会“掉底子”。

“掉底子”之于武汉人,是一件极为严重的事情。所谓“掉底子”,也就是“穿梆”、“露馅”。这当然是一件丢脸的事,所以“掉底子”即等于“丢面子”。不过,说“掉底子”可比说“丢面子”生动,也比说“丢面子”严重。因为“面子”是要安装在“底子”上的。如果连“底子”都掉了,那还有“面子”我在《闲话中国人》一书中说过,面子即面具,而面具是用来演戏的。既然是“演戏”,就得把“面子”装严实了,不能“露馅”。一旦露了马脚,那就不是“丢面子”,而是“掉底子”所以,一个人,在粉墨登场表演人生时,如果把“戏”演“砸”了,武汉人就会哄堂大笑:“好掉底子呀!”由是之故,心直口快的武汉人并不喜欢“岔把子”。所谓“岔把子”,就是说话不知轻重不看场合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武汉人就会说:“他是个’岔把子‘。”或“这个人’岔‘得很。”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岔得很”,他在武汉人中间同样是吃不开的。因为“岔把子”最不“懂味”,常常在别人“要味”的时候扫别人的兴:或者是半路“岔”了进来,害得“要味”的程序不能顺利进行;或者是把老底也端了出来,害得别人大掉其底子。但因为“岔把子”都是有口无心的,你心里有气还发作不得,所以很有些讨人嫌。比“岔把子”更讨厌的是“夹生苕”。所谓“夹生苕”,也就是又“夹生”又“愚蠢”的人。武汉人把傻叫做“苕”。苕,也就是红薯、地瓜。红薯烤熟蒸熟了,就是“糊”(武汉人读如“户”)的,也就是“糊涂”。所以,武汉人说一个人稀里糊涂,就会说:“他’糊‘得很”,或“这讶么样是个’糊‘的?”又因为熟红薯不但“糊”,而且“溏”,因此又把糊涂虫叫做“糊溏”。“岔把子”虽然“岔”,却不“糊”;“夹生苕”则不但“夹生”,而且“苕”。“苕”则“蠢”,“夹生”则“岔”,简直不可理喻。如果和他理论,非把你的底子掉光不可。

“岔把子”和“夹生苕”的共同特点,是“不够意思”。甚至也不是“不够意思”,而是根本就“没意思”。然而武汉人是不能“没有意思”的。他们不会像北京人那样“找乐子”,也不会像上海人那样给自己来点“小乐惠”。他们的括法,是向生活“要意思”,把单调枯燥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把艰难困苦的人生变得其乐无穷。

于是,武汉人便把生活变成了艺术。或者说,把他们九死一生的艰难人生和不太顺心的烦恼人生,变成了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值得“铆起唱”的生命劲歌。

四、可爱的武汉人

如此说来,武汉人还真可爱。

其实,武汉人是非常可爱的。外地人害怕武汉人,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武汉人。武汉人有武汉人的优点。

武汉人最大的优点是直爽。爱骂人,就是他们直爽的一种表现。尽管表现得不大文明,但却至少也说明他们喜怒哀乐胆敢形之于色,骨子里有一种率真的天性。这种天性使他们极其厌恶“(口者)”,厌恶“鬼做”,同时也就使他们不太注意修养,给人一种“少有教养”的感觉。武汉人说话直统统的,很少拐弯,也不太注意口气和方式。比方说,到武汉的机关单位去办事,门房会问:“搞么事的?”而不会问:“您是哪个单位,有什么事“甚至做生意,他们也不会说:“你看我们怎么合作?”而会说:“你说么样搞(口沙)!”这种说话方式,就很让外地人受不更让人受不了的,则是他们表示不同意见的时候。一般地说,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即便要发表不同意见,也要先作铺垫,比如“阁下所言极是,只不过”云云。武汉人可没有那一套。如果他不同意你所说的,那么,对不起,你的话还没说完,他就会一声断喝:“瞎款!”所谓“瞎款”,也就是“胡说”、“乱讲”、“扯淡”的意思。但如果你亲耳听过武汉人说这两个字,就会觉得它要比其他说法生硬得多。这其实也是直爽的一种表现,即因直而爽,因爽而快,其结果便是快人快语武汉人肚子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喜欢当面锣当面鼓,最痛恨“阴倒搞”(背地里搞小动作)。“阴倒搞”也叫“戳拐”,一般指背后告刁状,也指说坏话、散布闲言碎语等。与之相配套的另一个词是“找歪”,也就是找岔子、找麻烦、找不自在的意思。所以,一个武汉人如果发现有人“戳拐”,就会找上门去,毫不客气地说:“么样,想找老子的歪?”这个“戳拐一的人也就只好躲起来。因为一个喜欢”戳拐“的人,在武汉是不会有容身之地的。武汉人痛恨”阴倒搞“,所以他们有什么不同意见,也要痛痛快快地当面说出来,包括说你”瞎款“。这好像有点奇怪。武汉人不是挺讲究”就不就味“的怎么能这样不给人面子也许,武汉人并不认为这是”不就味“吧!至少,我在武汉生活多年,还没见过因说”瞎款“而翻脸的。相反,如果一个武汉人会当面说你”瞎款“,则多半是把你当作了自己人。因为这说明他和你之间没有芥蒂,没有隔阂,可以随便说话,包括说你”瞎款“。同样,说话”带渣滓“,也不会引起太多的麻烦。所谓”带渣滓“,也就是说话时带出骂人的话,又叫”带把子“。把,要读去声。方方说”带把子“就是”话中有话夹枪带棍的意思“(《有趣的武汉话》),其实不然。所谓”把子“,就是男性生殖器。因此”带把子“便有”见谁操谁“的意思。骂人的话,常常与”性“有关,这也是天下之通则。比如”他妈的“,就略去了后面”儿童不宜“的一个字。”个板马“,后面也省掉了两个字,也是”儿童不宜“的。所以,说话”带渣滓“、”带把子“,不太文明。

一般地说,和长辈说话,或者和重要人物(比如领导)说话,是不能”带渣滓“的。不但不能”带渣滓“,还得”您家“长”您家“短。吵架时最好也不要”带渣滓“,因为那会扩大事态。如果是平辈朋友熟人间说话,那就满口是”渣滓“而且,越是关系亲密,”渣滓“就越多。比方说两个好朋友见面,一个说:“你个婊子养的,这几时跑哪里去“另一个就会说:“找你老娘去“这实在很不像话,却没有武汉人会计较。另一件常常让外地人受不了的事是喝酒。武汉人极重友情,而且把喝酒看作是衡量友情深浅的试金石,谓之”感情浅,尝一点;感情深,打吊针;感情铁,胃出血。“武汉人酒量并不是最大的,难对付的是他们劝酒的方式。比方说,如果你不肯和他们一起大碗喝酒,他们就会不以为然地说:“又不是姑娘伢,(口者)个么事!”丝毫也不考虑对方听了以后,脸上是否“挂得住”。这就颇有些北方汉子的味道,大大咧咧,“缺心少肺”。

的确,一般地说,武汉人心眼不多,至少不像上海人那样精于算计,事事精明,或像福州人那样深于城府,处处周到。他们甚至常常会做蠢事,而且不讲道理。比方说,你到武汉的商店去买东西,问价的时候,如果碰巧那售货员心里不太痛快,便会白眼一翻:“你自己不晓得看!”这是一种很没有道理的回答,也是一种很不合算的回答。因为假设这件商品价值十元,回答“十块”,才说两个字;回答“你自己不晓得看”却是七个字。多说了五个字,还不落好。可武汉人不会去算这笔账。他们宁肯不落好,也要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的不耐烦。

所以,如果你了解武汉人,又不太计较他们“恶劣”的态度,那么,你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极好相处的。因为他们骨子里有一种率真的天性,有时甚至会有点像孩子(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像小伢”)。或者更准确一点说,像那种被惯坏了的骄横无礼的孩子。孩子总是比大人好相处一些。要紧的是以心换心,打成一片。如果你真的和他们成了“梗朋友”,那么,不也可以拍着他的肩膀揪着他的耳朵叫他“婊子养的”武汉人也像孩子一样爱玩。不过,武汉人的爱玩,又不同于成都人的爱耍。成都人的爱耍,是真的去玩,武汉人则往往把不是玩也说成是玩,比如“玩味”、“玩朋友”、“玩水”。玩水其实就是游泳。全国各地都有爱游泳的,但把游泳称之为“玩水”,好像只有武汉。武汉夏天时间长、气温高,江河湖泊又多,玩水遂成为武汉人的共同爱好。武汉人“玩水”的高xdx潮或者说壮举是横渡长江。这件事是毛泽东带的头。毛泽东不但开横渡长江之先河,还写下了“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名句,使武汉人大得面子,也大受鼓舞。于是横渡长江便成了武汉市每年一度的大事。不过这事可真不是好玩的,非水性极好不可。但武汉人却乐此不疲。因此我常想,幸亏武汉人只是爱“玩水”。要是爱“玩火”,那还得了。

武汉人像孩子的另一表现是不太注意吃相。他们吃起东西来,往往“直呵直呵”地。尤其是吃热干面。热干面是武汉特有的一种小吃,一般做早点,也有中午晚上吃的。做热干面工序很多。先要在头天晚上把面条煮熟,捞起来摊开晾凉,拌以麻油。第二天吃时,烧一大锅滚水,将面放在笊篱里烫热,再拌以芝麻酱、小麻油、榨菜丁、虾皮、酱油、味精、胡椒、葱花、姜米、蒜泥、辣椒(此为最正宗之做法,现在则多半偷工减料),香喷喷,热乎乎,极其刺激味觉。武汉人接过来,稀稀唆唆,吧答吧答,三下五去二,眨眼工夫就下了肚。第二天,又来吃,永远不会细嚼慢咽地品味,也永远吃不腻。所以有人说,爱不爱吃热干面,是区分正宗武汉人和非正宗武汉人的试金石。文革中,许多地方的知识青年都有自己的“知青之歌”,其中以南京的最为有名,词曲都有些伤感,作者也因此而遭通缉和批判。武汉的“知青之歌”却不伤感,也没有遭批判。因为武汉的“知青之歌”竟是:“我爱武汉的热干面。”爱热干面,是不好算作“修正主义”的,也扯不到“路线斗争”上去。

爱吃热干面,我以为正是武汉人性格所使然:爽快而味重,干脆而利落。他们处理人际关系,也喜欢像吃热干面一样,三下五去二,不(口者),不嘀哆,也不装模作样。的确,正如方方所说:“武汉人特别的真。”心直口快的性格使他们即便要说假话,也不那么顺当。尤其是,“当他认定你这个人可以一交时,他对你是绝对掏心掏肺地真诚。他为你帮忙不辞辛苦也不思回报,当然他可能在办事过程中大大咧咧、马马虎虎,但真诚之心却是随处可见的。”(《武汉人特别的真》)当然,武汉人并不“苕”(愚蠢),他们也欣赏“贼”(聪明)。比方说,他们要夸奖一个孩子,就会说:“呀,这伢好’贼‘呀!”当然要“贼”的,如果不“贼”,何以叫“九头鸟”?不过,一般地说,武汉人的“贼”,大多“贼”在明面上,一眼就能看穿。他们也会耍点小心眼,做点小动作,玩点小花招,在掏心掏肺的时候打点小埋伏,但往往一不小心就露出马脚来。因为他们的天性是率真的。所以,尽管他们也想学点狡滑,玩点深沉,无奈多半学不像玩不好,反倒被人骂作“差火”鄙作“(口者)”。

武汉人的好相处,还在于他们没有太多的“穷讲究”,——既不像北京人那样讲“礼”,又不像上海人那样讲“貌”。如果说要讲究什么的话,那就是讲“味”。武汉人的“味”确实是一种讲究:既不能没有或不懂,也不能太多或太大。“冒得味”是遭人痞的,“不懂味”是讨人嫌的,而“味太大”则又是会得罪人的。“你这个人还味大得很呀”,也就无异于指责对方端架子摆谱,不够意思。

由此可见,武汉人的处世哲学比较朴素,而且大体上基于一种“江湖之道”。武汉人的确是比较“江湖”的。他们远不是什么“最市民化”的一族。尽管武汉建市已经很久,武汉人也都多少有些市民气,但他们在骨子里却更向往江湖,无妨说是“身处闹市,心在江湖”,与北京人“身居帝都,心存田野”颇有些相似。这大约因为北京周边是田园,而武汉历来是水陆码头之故。码头往往是江湖人的集散地,江湖上那一套总是在码头上大行其道。久而久之,江湖之道在武汉人这里就很吃得开,武汉人也就变得有点像江湖中人。比如“拐子”这个词,原本是江湖上帮会中用来称呼“老大”的,武汉人却用来称呼自己的哥哥:大哥叫“大拐子”,二哥叫“二拐子”,小哥就叫“小拐子”。又比如“叶子”,也是江湖上的语言,指衣服。衣服穿在身上,一如叶子长在树上,关乎形象,也有装饰作用。由是之故,武汉人又把手表叫做“叫叶子”。因为手表也是有装饰作用的,但又有声音,因此是“叫叶子”。对于这些带有江湖气的话,武汉人都很喜欢,流传起来也很快。武汉人也像江湖中人一样有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念。比如他们把所有结过婚的女人统统叫做“嫂子”,这就无异于把她们的丈夫统统看作哥哥他们当然也像江湖中人一样爱“抱团儿”。这一点也和北京人相似。不过北京人的圈子和武汉人的圈子不大一样。北京人更看重身份和品类,武汉人则更看重恩怨。“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是武汉人的信念。在他们看来,一个分不清恩怨的人,也一定是分不清是非的人。

所以武汉人极重友情。重友情的人都记恩怨、讲义气、重然诺。这些特点武汉人都有。为了哥们义气,他们是不惮于说些出格的话,做些出格的事,甚至以身试法的。比如先前武汉街头常有的打群架就是。至于商店里服务态度恶劣,则因你不是他的朋友。如果你是他的朋友,那就不一样店里来了价廉物美的东西,他一定会告诉你。如果你一时没法来买,他会给你留着,并以恶劣的态度拒不卖给别人。反正,武汉人一旦认定你是朋友,就特别帮忙,特别仗义,不像某些地方的人,没事时和你套近乎,一旦有事,就不见踪影。他们也不像某些地方的人,看起来“温良恭俭让”,一团和气,满面笑容,心里面却深不可测。武汉人是爱憎分明的。他们的喜怒哀乐、臧否恩怨都写在脸上。这就好打交道。所以,不少外地人初到武汉时,多对武汉人的性格不以为然,难以忍受,但相处久了,却会喜欢武汉人,甚至自己也变成武汉人。

总之,武汉人是很可爱的。他们为人直爽,天性率真,极重友情。要说毛病,除爱骂人外,也就是特别爱面子,要味。所以,和武汉人打交道,一定要面子给足,顺着他的毛摸。苟能如此,你就会在他们粗鲁粗暴的背后体会到温柔。武汉人也基本上不排外。除不大看得起河南人外,武汉人很少以“大武汉”自居。对于外地文化和外来文化,武汉人的态度大体上比较开明。不排外,也不媚外,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海货、港货和汉货一样平等地摆在柜台上卖,京剧、豫剧、越剧和汉剧、楚剧一样拥有大批的观众,不像河南、陕西那样是豫剧、秦腔的一统天下。甚至武汉的作家们也不像湖南、四川、陕西那样高举“湘军”、“川军”、“西北军”的旗号在文坛上张扬。武汉,总体上说是开放的,而且历来是开放的。这种开放使得武汉人“既有北方人之豪爽,亦有南方人之聪慧一。或者说,”既有北人之蛮,亦有南人之狡一(方方《武汉人的性格是怎么搞的》)。这就无疑是一种文化优势有此文化优势,岂能不大展鸿图?

五、优势与难题

武汉的确应该大有前途。因为武汉虽然自然气候极差,历史气候不佳,文化气候却不坏。这无疑得益于武汉的地理位置。它的北边,是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南边,是屡次成为革命策源地、如今又是经济活力最强的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东边,是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上海;西边,则有得天独厚、深藏不露的成都。东西南北的“城市季风”,都会吹进武汉。哪怕只是吹过武汉,也“水过地皮湿”,多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何况,武汉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家必经之水陆码头。各路货物固然要从这里出进,各种文化也会在这里驻足,从而使武汉人的文化性格变得复杂起来。

事实上,武汉人的文化性格中,确有周边四邻的影响。比方说,西边巴人好斗,南边湘人倔犟,武汉人就有点又冲又犟。所以,维新和革命的领导者虽然是广东人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孙中山,首义第一枪却打响在武昌城。不过,武汉人虽然又好斗又倔犟,却不是“冲头”和“傻冒”,林语堂谓之“信誓旦旦却又喜欢搞点阴谋诡计”。武汉人很会做生意,生意场上公认“九头鸟”不好对付,这似乎有点像广州人和上海人;而武汉人之会做官、会做学问,则接近于北京人。至于“白云黄鹤”的仙风道骨,又颇似“多出神仙”的四川人。

的确,武汉文化东西结合、南北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即以饮食为例。武汉人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闽粤,厚重似徽鲁,其代表作“豆皮”即有“包容”、“兼济”的文化特点。武汉人在体格、性格上也兼东西南北之长。他们比南方人高大,比北方人小巧,比成都人剽悍,比上海人朴直,比广东人会做官,比山东人会经商,比河北人会作文,比江浙人会打架。总之是能文能武,能官能商。

武汉三镇的城市格局,也是官商并存,文武兼备。

三镇中市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汉口,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而且也和上海一样,曾经有过租界。它是我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接受外来文化的主要门户。作为一度独立的城市,它也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类新型城市中重要的一员,在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得风气之先。相对逊色的汉阳,则有着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也曾名驰一时。至于“文昌武不昌”的武昌,历来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湖广总督府曾设立于此,湖北省政府也至今设立于此。在武昌,还集中了众多的高等学府,无论数量还是水平都居于全国前列,而且名牌大学就有好几所。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几所国立大学之一,其朴素学风,素为学术界所看重。其他几所理工科大学,在各自的领域内,也都卓有盛名。武汉的学术事业,尤其是人文学科,曾号称与北京、上海成“鼎足之势”。一个老资格的开放口岸,一个高水平的文化重镇,再加上一个前途无量的后起之秀,武汉三镇,难道不是一种最佳的城市组合?这样美妙的组合,国内又有几个?

更何况,武汉的“运气”也并不那么坏。内陆开埠、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救国、解放中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武汉都扮演过重要角色。1949年后,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时期,它又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陆开放城市。此之谓“得天时”。地处国中,九省通衙,此之谓“得地利”。集三镇优势,合四海人文,此之谓“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尽占,武汉应该成为文化上的“集大成”者。然而事实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正如武汉原本可以成为首都却终于没有当上一样,武汉的学术文化事业也未能领袖群伦。岂但未能领袖群伦,连十分出色也谈不上。它的学术研究成就一般,文艺创作也成绩平平。人们像朝圣一样涌进北京,像观风一样看着上海,对南京也另眼相看,却似乎不大把武汉放在眼里。武汉的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从来没有成为过全国的中心,甚至哪怕是“热点”。武汉的学术文化事业只不过是武汉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人格塑造的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武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人格缺少自己的特色。北京有“京派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南京、成都的文化特色也都十分明显,广州便更是特色鲜明,就连一些不怎么样的小城镇也不乏独到之处。请问武汉文化有什么特色似乎谁也说不出。它“雅”不够,“俗”也不够,既不新潮,也不古朴,似乎什么味道都有一点,却又什么味道都没有。武汉人自嘲兼自慰的说法,叫“以无特色为特色”。然而如果表现不出特色来,岂非“不出色”?

事实上,武汉文化原本是应该“出色”而且也不难“出色”的。这个特色,就是前面说的“集大成”。这无疑需要大眼界、大气魄、大手笔,然而武汉人似乎胸襟不大,魄力不够,底气不足,手脚放不开。结果,东西南北的“城市季风”吹进武汉,只不过“吹皱一池春水”,却不能形成“扶摇羊角”,让武汉如鲲鹏般“直上九万里”。

最不喜欢“差火”的武汉人,在建设自己的城市文化和塑造自己的城市人格时,似乎恰恰“差”了一把“火”。这是武汉文化之谜,也是武汉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人格塑造的难题。这个谜得靠武汉人自己去解。这个难题也得靠武汉人自己去解决。而且,一旦解决,武汉便会让北京、上海、广州都刮目相看。

谢选骏指出:去过武汉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居民性格暴躁,充满恶意,喜欢街头斗殴,据说和那里的“火炉气候”有关。但是,在另外两个长江三火炉的南京和重庆,好像并非如此。所以,武汉人的性格也许另有成因——也许与“兵家必争”的杀戮历史因果相关。由于这种历史因果,2019——2020年这次瘟疫一起,“武汉起疫”的名声不胫而走,还把武汉人变成了“捂汗人”,以报武汉的一箭之仇。现在武汉人再也凶不起来了,成为人人躲避的过街老鼠。难道,火炉+杀戮——这就是武昌起义与武汉起疫的共同的地理基础吗?如果武汉真的做了首都,中国是否有望成为新的秦朝或罗马帝国——那里的人们表现得太好战了,但愿他们不是欺软怕硬的“假好战分子”。



【067、西藏密宗与佛教】


《可怕的西藏密宗真相》(灵芝师姐,快乐修行!2017-03-06)报道:

当代佛教内忧外患,分崩離析,只剩下表象的禅宗、密宗、净土宗,禅宗早已流于空谈,密宗则是荒诞不经,净土宗更是弥天大谎。却有很多道场打着禅净密三修的名义,诓骗无知的学佛人。佛教界巧立名目、荒腔走板的”天方夜谭”不胜枚举,对于这一类《皇帝的新衣》式的谎言,我愿以赤子之心告诉大家真相。

台湾媒体经常报导密宗喇嘛性侵女信徒的事件,由于女信徒不想让丈夫知道,通常会隐忍下来,曝光的性侵案件仅是冰山一角。密宗的无上瑜伽修行,实际上是与女信徒性交,密宗的核心教义:佛法修行最高成就的佛陀境界就是要性交而求得最强烈的快乐……如此荒唐的密宗,竟然拥有大批忠实信众,令人匪夷所思。

蒋经国自述到青海塔儿寺看到的情形:“那里喇嘛的私生活非常的坏。在那边差不多家里有三个儿子的,一定要送一个去做喇嘛,而那里的妇女,认为和喇嘛发生了性的关系,是最光荣,同时也可以赎去一切罪恶的。所以,那些喇嘛,差不多都染有梅毒。”密宗双修的结果非但不可能成佛,还会与弟子互相传染性病。

对于追求即身成佛的喇嘛而言,牺牲明妃的生命是必要的,不论这个明妃的身体多健康,一旦被懂得采阴补阳的喇嘛双修过,打开明妃的昆达里尼能量系统,大肆吸取女性能量,明妃没多久就会耗尽元气,甚至病死或是暴毙而亡。一些著名的喇嘛,通常会在他们闭关的后山设有一块坟地,专门埋葬这些明妃的尸体。

西藏密宗在全球的性侵案有增无减,部分受害女性不再躲在黑夜之中哭泣,而是勇敢走出来揭露喇嘛的恶形恶状。随着网路的日益发达,愈来愈多欧美曾担任喇嘛双修明妃的女性受害幸存者,现身说法,将藏密喇嘛的性交修行、鬼神巫术恐吓、邪恶教义摊在阳光下,以帮助更多女性免于无知而受害于喇嘛的双修密法。

谢选骏指出:台湾社会汉化不深,所以西藏宗教得以流行。清朝也有类似的现象,所以喇嘛教得以流行。

《英國獨立報特訪蘇格蘭宗教哲學家June Campbell》(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1999年2月10日 記者Paul Vallely)报道:

總有藏密宗徒說藏密是神聖無上的,藏密真的那麼神聖嗎?就讓我們看看蘇格蘭宗教哲學家June Campbell親身經歷吧!藉由她的書,《空行母:尋找藏傳佛教中女性之定位》(Traveller in Space:In Search of Female Identity in Tibetan Buddhism),蘇格蘭宗教哲學家June Campbell打開了許多道讓人可以誠實探討與深入辯論坦特羅密教教義的水閘門。她曾擔任過多名西藏喇嘛的翻譯員,其中還包括了她後來成為其秘密性伴侶的卡盧仁波切。這是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有關她的一份訪問報導。

I was a Tantric sex slave

The Independent. 10 February 1999. Paul Vallely

With her book, Traveller in Space:In Search of Female Identity in Tibetan Buddhism, the Scottish philosopher of religion, June Campbell, opened the floodgates for an honest and sound debate about Tantric Buddhism. She worked as a translator for Tibetan lamas, including Kalu Rinpoche, whose "Secret sexual consort" she became. Here we reproduce an article about her from the Independent.

(西藏密宗以男女雙修為根本修行,故不是佛教!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從來不曾宣說此雙身法。《十誦律》卷50:

「有五種施無福:施女人、施戲具、施畫男女合像、施酒、施非法語,是名五無福施。」 )

蘇格蘭宗教哲學家坎貝爾:

我是一個坦特羅密教(藏傳佛教)性奴隸~

I was a Tantric sex slave

總有藏密宗徒說藏密是神聖無上的,藏密真的那麼神聖嗎?就讓我們看看蘇格蘭宗教哲學家 June Campbell親身經歷吧!藉由她的書,《空行母:尋找藏傳佛教中女性之定位》,蘇格蘭宗教哲學家June Campbell打開了許多道讓人可 以誠實探討與深入辯論坦特羅密教教義的水閘門。她曾擔任過多名西藏喇嘛的翻譯員,其中還包括了她後來成為其秘密性伴侶的卡盧仁波切。在這裡我們重現了來自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有關她的一份訪問報導。

With her book,Traveller in Space: In Search of Female Identity in Tibetan Buddhism, the Scottish philosopher of religion, June Campbell, opened the floodgates for an honest and sound debate about Tantric Buddhism. She worked as a translator for Tibetan lamas, including Kalu Rinpoche, whose "secret sexual consort" she became. Here we reproduce an article about her from the Independent.

英國獨立報-1999年2月10號-記者Paul Vallely

The Independent - 10. February 1999 - Paul Vallely

June Campbell曾經是一位地位崇高的西藏喇嘛的多年性伴侶。她還曾被告知如果違背秘密誓言的話,將遭受死亡詛咒的威脅,但是話說回來,所謂的開悟或許真的脫不了這些事吧?

For years June Campbell was the`consort`of a senior Tibetan Buddhist monk. She was threatened with death if she broke her vow of secrecy. But then enlightenment can be like that.   

又是一雙黏土腳嗎?不,是人體解剖構造上的另一部分——而且是再肉質不過的一部分——所造成 的麻煩。當然,我想讀者們應該都不至於會誤認坦特羅密教中的雙修性行為會是一種坦率公開的活動,不過話再說回來,當你立誓出家成為一名禁慾的比丘尼時,任何一種形式的性行為想當初都不在你原先的計劃中吧。(※譯註:黏土腳:這個名詞特別用來喻指某些地位崇高,道貌岸然之人,其實暗中有公眾所看不見的弱點或 秘密!意味一個人的地位再神聖,站的再高,如果他的雙腳是黏土作的,那麼將很容易被打碎,打碎了自然就站不穩,必定要從高處跌下來,既不神聖也不高了!)

Feet of clay? No, it was a different part of the anatomy - and of all too fleshly substance - which caused the trouble. But, I suppose, you don`t expect Tantric sex to be a straightforward activity. Then again, sex of any kind isn`t really what you`re planning when you become a celibate nun.   

這是,June Campbell在演講開始時說的,自從她的書出版以來第二次被邀請為這個國家的佛教團體發表演說,《空行母》這本書在三年前問世出版, 而一點也不意外的,她所敘述的主題被當時的宗教界斥為異端,而她所遭受的責難亦可說是無人能過其右。因為在書中她不僅揭露了自己曾是西藏諸多「神聖」修行 人當中,一位轉世喇嘛——卡盧仁波切多年的秘密性伴侶,她還堅信這種關係的核心當中所隱藏的權力濫用更足以暴顯整個坦特羅密教(即喇嘛教)教義最極核心的缺失!

It was, said June Campbell as she began her lecture, only the second time she had been asked to give a talk to a Buddhist group in this country since her book. Traveller in Space came out three years ago. Small wonder. The topic of her talk was "Dissent in Spiritual Communities", and you don`t get much more potent types of dissent than hers. For she not only revealed that she had for years been the secret sexual consort of one of the most holy monks in Tibetan Buddhism - the tulku (re-incarnated lama), Kalu Rinpoche. She also insisted that the abuse of power at the heart of the relationship exposed a flaw at the very heart of Tibetan Buddhism.  

說實在的,乍聽之下這真是異端邪說。對外人而言,卡盧仁波切是西藏流亡在外諸多備受崇敬瑜伽 師—喇嘛當中的一個。身為自己寺院的住持, 他不僅早發誓禁慾,而且更以曾隱居潛修十四年而備享盛名。他的學生當中,很多都是西藏最高階層的喇嘛。而正如Ms.Campbell說的:「在西藏社會中,他的身份地位是無庸置疑的,而所有人也都樂於證明他的神聖不凡。」

This was heresy , indeed. To outsiders, the Rinpoche was one of the most revered yogi-lamas in exile outside Tibet. As abbot of his own monastery, he had taken vows of celibacy and was celebrated for having spent 14 years in solitary retreat. Among his students were the highest ranking lamas in Tibet. "His own status, was unquestioned in the Tibetan community", said Ms. Campbell, "and his holiness attested to by all".  

藏傳佛教世界這個圈子——不管它在西方時尚圈中已經如何傳播開來——本 質上都還是一個既封閉又緊密的圈子。儘管Ms.Campbell已經選擇將自己的陳述以一種頗為節制的方式,在她那本極為學術化而又以「尋找藏傳佛教中女 性之定位」為副標題的書中表達出來,仍然不免在這個封閉的圈子中激起被她形容為「憤怒與激動的原始流露」的強烈反彈。「我被痛斥謾罵成一名騙子,一個惡 魔!」她在上個禮拜於Sharpham,Devon的無派系佛學研究大學 (the nonsectarian College for Buddhist Studies)所發表的那場公開演講中這樣說:「在西藏佛教那個世界裡,他是一名聖人。而我對他的揭發就好像是宣稱天主教德蕾莎修女也會拍A片一樣!」

The inner circles of the world of Tibetan Buddhism - for all ist spread in fashionable circles in the West - is a closed and tight one. Her claims, though made in a restrained way in the context of a deeply academic book subtitled - "In Search of Female Identity in Tibetan Buddhism" - provoked what she described as a primitive outpouring of rage and fury. "I was reviled as a liar or a demon", she said during a public lecture last week at the nonsectarian College for Buddhist Studies in Sharpham, Devon. "In that world he was a saintly figure. It was like claiming that Mother Teresa was involved in making porn movies".   

但是,並非因為不敢面對這些反彈,而讓她整整等了十八年才出版這本書 《Traveller in Space》(Traveller in Space即藏語 dakini一辭的英譯,dakini是空行母的意思,這個名辭雖然看似頗有詩意,實則不過意指被邪淫本質的藏傳佛教喇嘛用來當作雙修性工具的女人)來揭發吐露真相。而是整 整花了十八年那麼久的時間,她才終於能夠克服這些經歷所造成的創傷。「有十一年之久我絕口不提這事,等到我決心要把它寫下來了,又花了我七年的時間去做研 究。我想作的是把我個人的經驗以及我對西藏社會中女性所扮演角色的瞭解編織聯繫起來,好讓自己能夠合理解釋過去那些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But it was not fear of the response which made her wait a full 18 years before publishing her revelations in a volume entitled Traveller in Space - a translation of dakini, the rather poetic Tibetan word for a woman used by a lama for sex. It took her that long to get over the trauma of the experience. "I spent 11 years without talking about it and then, when I had decided to write about it, another seven years researching. I wanted to weave together my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a mor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women in Tibetan society to help me make sense of what had happened to me."  

事情發生經過如下,六零年間嬉皮年代當June Campbell在蘇格蘭家鄉成為佛教徒後, 她接著就旅行到印度並在那裡出家成為比丘尼。隨後她又在一座西藏喇 嘛寺廟裡待了十年,遠比任何一位西方人士都還深入接近這個信仰中的神秘高層。最後她更成為藏密大師卡盧仁波切七十年代旅遊歐美時的隨身翻譯。「就是在那之 後,」Campbell說,「卡盧仁波切要求我成為他的性伴侶,與他雙身共修密法。」

(版主按:藏傳佛教的地位崇高的卡盧仁波切,這老色狼覬覦了十年才對她下手,可見一般修學密宗的女性,難以從初期就察覺喇嘛上師的異狀。最好的保身之道就是遇到喇嘛教的信徒即以三不政策對治:不接觸、不相信、不妥協。)

What happened was that , having become a Buddhist in her native Scotland in the hippie Sixties, she travelled to India where she became a nun. She spent 10 years in a Tibetan monastery and penetrated more deeply than any other Westerner into the faith`s esoteric hierarchy. Eventually she became personal translator to the guru as, during the Seventies, he travelled through Europe and America. It was after that, she said, that "he requested that I become his sexual consort and take part in secret activities with him".What happened was that , having become a Buddhist in her native Scotland in the hippie Sixties, she travelled to India where she became a nun. She spent 10 years in a Tibetan monastery and penetrated more deeply than any other Westerner into the faith`s esoteric hierarchy. Eventually she became personal translator to the guru as, during the Seventies, he travelled through Europe and America. It was after that, she said, that "he requested that I become his sexual consort and take part in secret activities with him".

只有一個第三者知道她與卡盧仁波切間的這種關係——一個侍從喇嘛——這個喇嘛也曾在Campbell所形容並參與的那種一女多男西藏密宗雙身共修關係中與她發生過性行為。「好幾年過後,我才醒悟到就 我當時所被 侵犯與利用到的程度來說,那早已構成是一種對性的剝削與糟蹋了。就年代上來說,坦特羅密教這種雙身修法要比正統佛教(顯教)還來的早。

而這種思想的來源則 可遠溯自古代印度教某些教徒所深信的——「在交媾當中男性若能保持精液不漏失,就能增強性愛快感並且延年益壽」。藏傳佛教(喇嘛教)以此為基礎,甚至更進 一步發展成深信「若將情慾導入修行當中,而非一味排斥情慾」,將可以讓修行人加速到達所謂開悟的境界!這種將情慾導入修行中的方法,在藏傳佛教中被視為極 端危險而又極端有效,可以讓修行人有機會在短短的一世中證悟成道,即身成佛。

(版主按:事實上男女雙身法是不可能修成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從來都未曾以此邪淫之外道法,說是佛法、是可以修行成就之法。不唯如此,佛陀還在經律中教誡大眾要遠離淫欲因緣,莫在寺廟裏擺設以男女交合之像(請參考舉證)。因為佛陀時代,婆羅門性力派外道就是以此種男女交合相作為修行,如今,此邪淫本質之外道法滲透到佛門之中,欲入篡正統,以自創「金剛乘」凌駕於大乘佛法之上,此乃末法亂像,眾生福薄、煩惱粗重,才會信受此法,去購買藏傳佛教之男女交合相雙身唐卡,將之高懸於堂廟之上,與清淨之佛菩薩並列,是殊乃可嘆也!

舉證1、《十誦律》卷50:「有五種施無福:施女人、施戲具、施畫男女合像、施酒、施非法語,是名五無福施。」(CBETA, T23, no. 1435, p. 363, b22-24)

略釋:佛說有五種布施是沒有福報可言的。一、布施女人供人淫欲、買春或修「雙身法」之用。二、布施遊戲嬉戲之器具。三、布施男女交合的畫像或雕像。四、布施酒。五、布施教人偷騙搶拐、淫人妻女、雙修成「佛」之言語文字方法等。

舉證2、《十誦律》卷48:「佛聽我畫柱塔上者善?佛言:除男女合像。餘者聽作。」(CBETA, T23, no. 1435, p. 352, a3-6)

略釋:佛陀允許我在寺廟裏的柱子上作畫好嗎?佛說:除了不允許畫男女交合之像,其餘畫什麼都允許。

舉證3、《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卷16:「房舍法中。不得作男女合像。」(CBETA, X43, no. 737, p. 429, c2 // Z 1:68, p. 484, b8 // R68, p. 967, b8)

略釋:出家人居住的房舍裏,不得有製作男女交合的畫像及雕像。   )

Only one other person knew of the relationship - a second monk - with whom she took part in what she described as a polyandrous Tibetanstyle relationship. "It was some years before I realised that the extent to which I had been taken advantage of constituted a kind of abuse". 

The practice of Tantric sex is more ancient than Buddhism. The idea goes back to the ancient Hindus who believed that the retention of semen during intercourse increased sexual pleasure and made men live longer. The Tibetan Buddhists developed the belief that enlightenment could be accelerated by the decision "to enlist the passions in one`s religious practice, rather than to avoid them". The stategy is considered extremely risky yet so efficacious that it could lead to enligthenment in one lifetime. 

資歷淺地位低的喇嘛因為有所受限而只能在冥想當中以觀想的方式進行這種男女雙身修法,但是正如Campbell書中所陳述的,那些號稱「大師」的高層喇嘛則自認已經達到能夠進行真正的男女合體雙修而不被情慾污染的境 界,在西藏所謂的密續(※譯註:特指密宗喇嘛自創的經典,與顯教經論不同)中,詳細地解說了這些號稱可以控制男性精液能量流動的瑜珈呼吸控制法與其它修行 法。所有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將精液能量(※譯註:意為陽性或男性能量,就外在而言,即表現為男性物質精液。一般人但依常識亦知不可能將精液轉移至 脊柱乃至頭部中!)沿著脊柱往上引導到頭部」。一位修行者如果累積越多的男性能量在頭部,就越被視為在智能與心靈上越優秀強壯。

Monks of a lower status confined themselves to visualising an imaginary sexual relationship during meditation. But, her book sets out, the "masters" reach a point where they decide that they can engage in sex without being tainted by it. The instructions in the so-called "secret" texts spell out the methods which enable the man to control the flow of semen through yogic breath control and other practices. The idea is to "drive the semen upwards, along the spine, and into the head". The more semen in a man`s head, the stronger intellectually and spiritually he is thought to be.

「『一般性行為的倒行逆施』恰足以一語道破密宗雙身修法中男女雙方的相對關係與地位。」

"The reverse of ordinary sex expresses the relative status of the male and female within the ritual."  

此外,在保持自己精液不漏失的情況下,男性甚至還可以藉由吸取雙修女伴的淫液而獲得額外的精 氣能量。這種「一般性行為的倒行逆施」,June Campbell說:「正足以說明雙身儀軌中男女雙方的相對關係地位,因為它清楚表明力量是從女方身上流失到男方的。」(※譯註:之所以稱為「一般性行為的倒行逆施」是因為在一般性行為當中,男方最終必將射精漏失精液,亦即所謂損失精氣能量!然而密宗雙身修 法卻「倒行逆施」,標榜精液可以不漏失,甚至還能反向逆引此一男性精液能量上傳至頭部!) 

(版主按:這些「倒行逆施」的理論完全不符合人體功能,亦非聖者身體之現象。因為這些性行為,不論有沒有射精,乃至回收到膀胱裏,只要是有性行為的發生,就會耗損人體的能量元氣,更何況密宗雙修長時間與女明妃交媾,所耗之能量元氣更甚拍A片之淫男淫女。除非雙修喇嘛能因雙修後而停止飲食,即表示其能量元氣不失,但我們卻觀察到密宗喇嘛長年大量食用牛羊肉食又飲酒,足以可見雙修洩與不洩都會大量耗損身體能量,不然為何雙修後還要睡覺吃東西呢? 

反而是節欲斷欲寡欲之人,由於減少能量之耗損,心地清淨,身體輕爽,自然可以減少食量,以素食為主,日中一食乃至數日方進一食,遑論如密宗開葷吃肉?例如土城廣欽老和尚入定三個月不食一滴一粒米,虛雲老和尚數日僅吃野草即可維生,身體輕飄,還可以草上飛,古今中外之雙修喇嘛誰能如此?)

More than that, he is said to gain additional strength from absorbing he woman`s sexual fluids at the same time as withholding his own. This "reverse of ordinary sex", said June Campbell, "expresses the relative status of the male and female within the ritual, for it signals the power flowing from the woman to the man".   

這種雙修法中男女地位的失衡是因為喇嘛大師們必定會堅持與他們進行雙修的「空行母」嚴守秘密——其目的不過在於讓喇嘛們可以完全掌握這些雙修的女伴—— 而更形惡化。JuneCampbell說:「這本書出版以來,我收到不少從世界各地曾遭受相同甚至更惡劣待遇的女性所寄來的信件。」

The imbalance is underscored by the insistence by such guru-lamas that their sexual consorts must remain secret, allowing the lamas to maintain control over the women. "Since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ve had letters from women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similar and worse experiences".

(自稱活佛將女哲學家當作性奴隷囚禁十年的 Kalu Rinpoche)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她繼續待在卡盧仁波切身旁將近三年之久呢?「個人的威望與地位!」這些與喇嘛上師進行雙修的女性相信她們自己是特別而且是神聖的!(※譯註: 因為只有她們能與「神聖尊貴」的喇嘛上師們進行秘密雙修,別的女人不能!)她們相信自己正踏入一個神聖的領域。這種神聖領域的踏入將為自己的來世帶來好運,而為了踏入這個神聖領域而與喇嘛上師們裸體進行雙修則是對自己信仰忠誠與否的一種考驗!這種宗教信仰、性、權力與秘密的混合能夠產生一種威力龐大的效應。結果正是造成一種讓人進退兩難的精神勒索情況,恰如另一個西藏喇嘛Beru Kyhentze Rinpoch所說的:「如果你自己上師的舉止看起來不像 一個覺悟者應有的行為,而你又覺得在這種情形下把他視為是一尊佛實在是很假道學的話,那麼你應該記住你自己的想法是不足憑恃的,而你所看到自己上師所犯的 那些明顯過失很可能正是你自己紊亂不過的心靈所顯現的倒影罷了……(要知道)如果你的上師以一種完美的狀態表現舉止時,他對你而言將成為遙不可及,而你也 將無法與他親近乃至溝通。所以啊,你的上師之所以表現出種種明顯過失其實是出於大慈悲心……他其實是在為你顯現你自己的過失啊!」

So why did she stay for almost three years? "Personal prestige. The women believe that they too are special and holy. They are entering sacred space. It produces good karma for future lives, an is a test of faith". The combination of religion, sex, power and secrecy can have a potent effect. It creates the Catch 22 of psychological blackmail set out in the words of another lama, Beru Kyhentze Rinpoche: "If your guru acts in a seemingly unenlightened manner and you feel it would be hypocritical to think him a Buddha, you should remember that your own opinions are unreliable and the apparent faults you see may only be a reflection of your own deluded state of mind...If your guru acted in a completely perfect manner he would be inaccessible and you would be able to relate to him. It is therefore out of your Guru`s great compassion that he may show apparent flaws... He ist mirroring your own faults".  

這種精神壓力對於那些「空行母」來說,通常因為她們必須發下毒誓保證決不洩漏與上師裸體雙修的秘密而隨之加強,就JuneCampbell而言,她就曾被告知如果違 誓洩漏她與上師進行裸體雙修的秘密的話,「瘋狂,災難甚至死亡」將可能隨之降臨於她身上!「我被告知說,與我進行雙修的卡盧仁波切,在上一輩子裡有個情婦 帶給他一些麻煩,為了除掉她,他就唸咒施術讓那位情婦生病乃至最後病重死亡!」

(版主按:全世界的社會新聞中,那些被色狼性侵的女子女童大多都被加害者恐嚇:若報警或告知父母,就把妳或妳家人殺死!手段如出一轍。密宗色狼亦是如此,希望社會大眾小心僅慎以免自己及家人受害。)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ist often increased by making the woman swear vows of secrecy. In addition June Campbell was told that "madness, trouble or even death" could follow if she did not keep silent. "I was told that in a previous life the lama I was involved with had had a mistress who caused him some trouble, and in order to get rid of her he cast a spell which caused her illness later resulting in her death.   

「當我開始解開自己舊心結的同時,我也開始質疑起了一切事。」 她說。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她所懷疑的對象已不僅僅是某位喇嘛上師的行為是否正確?而是更進一步的,他的法義思想是否根本就是有問題?她更開始懷疑起整個坦特羅密教的思想或許根本不過就是個大妄想,而密教無上瑜珈中的男女雙修根本也就跟一般男女的裸體作愛毫無兩樣!她甚至還懷疑起所謂的覺悟到底是否存在?而靜坐冥想那些修行是否有真實意義?「我體認到如果我真的想要重新尋回自我的話,我一定得完全地、徹底地拋開以前所有的那一切!」

There are those Buddhists, like Martine Batchelor - who spent 10 years as a Zen Buddhist nun in a Korean monastery and who now teaches at Scharpham College - who insist the religious techniques the Buddha taught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e sexist, patriarchal and oppressive culture of many Buddhist countries. But June Campbell is not convinced. "You have to ask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 and how a society structures itself," she said. In Tibetanism, power lies in the hands of men who had often been traumatised by being removed from their mother at the age of two and taken to an all male monastery. "Some were allowed visits from their mothers and sisters but always in secrecy - so that they came to associate women with what must be hidden".

谢选骏指出:西藏密宗实际上是一种唯物主义宗教,它用佛教的虚无主义来掩盖原始物欲。



【068、西域包含了西方与东方】


《强盛的波斯萨珊帝国:与罗马帝国平分西方世界》(2016-03-09 中华网)报道:

226年,古波斯的血脉复苏,祆教祭祀世家出身的阿达希尔推翻盛极一时的安息王朝,建立了第二波斯帝国,并以其祖父的名字为之命名:萨珊。

这个帝国“一出生就风华正茂”,阿达希尔一世遥尊古波斯帝王冈比西斯为先祖,打起光复波斯正朔的大旗,开疆拓土鼎定乾坤,又罢黜百家独尊祆教。一番文治武功之后,他致书罗马皇帝,说是波斯人民站起来了,从今以后我的地盘我做主,让欧洲人滚出亚洲去,把罗马皇帝惊得目瞪口呆。到了沙普尔一世,更不得了,西征亚美尼亚,逼得罗马帝国年过花甲的老皇帝瓦勒良亲征迎战,结果被沙普尔抓了俘虏。一辈子积德行善的瓦老皇爷跪地请降,据说还给沙普尔踩着当了一回上马石。后来他又被押到中东去和众战俘一道顶着烈日修水坝,波斯人把他的杰作命名为“班迪恺撒”——恺撒修筑的水坝,直到现在还健在,可绝不是豆腐渣工程。后来又出现了诸如沙普尔二世、巴赫拉姆五世等一批有作为的君主,把帝国打理得有声有色,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英杰辈出,国祚绵长,历代君主自称“万王之王”,威震西亚。法国的东方学家吉尔什曼对这个朝代的评价是“萨珊是波斯民族一千年来的顶峰,在贵霜帝国(印度)没落之后,除了远东,世界是由罗马和萨珊波斯平分的。”

库斯鲁登场

496年,波斯萨珊的教士和贵族集团无法容忍卡瓦德对马兹达克派的支持,要把他搞下了台,然后另立其弟扎马斯普为新君。卡瓦德被关入了莱萨皇家监狱,这里比阿布格莱布和关塔那摩还要戒备森严,被关进去的囚徒就相当于从世界上蒸发了,外面的人谁提到他们的名字,就要被处死,因此这里又叫永忘堡。

不过卡瓦德比他那些因得罪教士而被“永忘”的前辈们幸运,他手下的一个死士和皇后协力,将他从永忘堡中弄了出来,卡瓦德逃到邻邦嚈哒,两年后,借助他们的力量又夺回了皇位。

第二次掌权后,卡瓦德学得务实了许多,他对496年的逼宫事只诛了首恶没追究协从,对“窃据大位”两年的弟弟也加以宽恕,这一点作的比明英宗有风度。这时他对马兹达克派也没那么热心了,不再纵容他们闹事。几年之后,又结束了从他第一次登基就开始打的对拜占庭的战争。总之他低调处国事,专心生儿子。

卡瓦德有三个儿子:长子卡乌斯,是个马兹达克派的信徒,而且比他老爹要坚定得多;次子扎姆斯,双目失明(一说为独眼);幺子库斯鲁。他的译名五花八门,光笔者见到过的就有“科斯洛埃斯”(威尔斯《世界史纲》);“胡斯洛斯”(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哥士娄”(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库萨和”(《梁书》);,等等等等,不过关于他的绰号,各种译法都很统一:“灵魂不朽者”。

关于库斯鲁的出生年份,笔者孤陋,始终没能查到,但从他卒于579年来看,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期间诞生的。野史称他的母亲是一位平民出身的庶妃,这在讲究门第的萨珊朝似乎可能性不大,不过不管怎样他并非长子的事实,使他最初在继承权争夺中不占有利位置。

但库斯鲁后来却打赢了夺嫡之战,这要归功于他过人的政治天赋。他很早就敏锐地认识到,马兹达克派的主张断不可行:首先,马兹达克派的力量都在“基层”,而位高权重的教士贵族们却近在咫尺,想靠马兹达克来制衡朝中的巨头们,无异于求远水解近渴,这就是他老爸被搞下台的直接原因;其次,马兹达克讲的是“共·产”,而萨珊皇室正是波斯最大的寡头,这么共下去,早晚共到他们头上,纵容这些人做大,必是养虎为患。另外还有一点笔者猜测的原因,那就是大皇子卡乌斯是坚定的马兹达克派,库斯鲁既有夺嫡之志,自然要发展自己的执政基础,那就是马兹达克的死对头,教士集团。

事实证明库斯鲁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很快在教俗贵族集团中确立了声望,这些人不断地向皇帝进言说“三王贤”,而库斯鲁也不时向他老爸卡瓦德说马兹达克派的坏话。老年人总是疼爱幼子的,尤其是库斯鲁聪明伶俐,言谈和见识都深得老爸的“圣心”。另外,马兹达克最终会威胁到皇室这个道理,卡瓦德现在似乎也明白过来了,于是,在他执政的晚期,对马兹达克逐渐疏远。

兵发也门

在讲述库斯鲁子孙们的统治和萨珊波斯帝国的最终败亡之前,我们有必要回溯库斯鲁时代的一次对外征服。尽管在万王之王御宇四十八年间,这样规模的征伐不胜枚举,需用放大镜才能从库斯鲁庞大的武功纪中找出,但这一战在当时虽不惊人,却对日后的波斯国运乃至世界格局有着重要而微妙的影响,它就是大漠中万里风沙的清萍之末;它就是那只在天边扇动翅膀,却引发了地球彼端一场海啸的小小蝴蝶。

那是在575年,刚才我们已经谈到过那时的局势:拜占庭方面查士丁二世的挑战被打退,战事正朝着有利于波斯的方向发展;而在东边,新邻居西突厥汗国这群草原狼,因为他们的头狼室点密已是风烛残年,而众多野心勃勃的突厥部落首领正在谋划着夺取大位的明战暗战,所以对波斯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这时,库斯鲁的皇宫中来了一位访客,他自称名叫赛义夫,是也门希木叶尔王朝的末裔,他的国家被来自非洲的阿比西尼亚人侵占,王纲不振民生凋敝,他受也门父老之托,渡海来此晋谒万王之王,请求波斯举义兵助其复国。

当时阿拉伯半岛的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半岛北部散居着一些游牧部落,由于地处沙漠,交通和文化都不发达,不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这些部落也经常卷入波斯和拜占庭的争霸战,但多是作为佣兵参战,基本没有固定的政治立场可言,前文提到过,在库斯鲁对拜占庭发动的战争中,阿拉伯酋长阿拉芒达拉斯就曾充任波斯的先锋队;而拜占庭的查士丁尼也曾封敕过阿拉伯部落的酋长为叙利亚各阿拉伯部族的首领,助其治理东方。

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出产乳香、肉桂等香料,这些调味品在欧洲市场上非常抢手就像圣经里描写迦南流着奶和蜜一样,欧洲史学家称“阿拉伯的土壤全是馨香的”,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整个的阿拉比亚,都放出极佳美的芬芳……是乳香、没药、肉桂、桂皮等唯一的产地。生乳香的树是飞蛇所守护的。”这种伊阿宋与金羊毛式的浪漫主义笔风,可信度虽然值得推敲,但从见在欧洲人心目中南阿拉伯有如天堂。而且从这里是中国、印度的东方商品经海路销往欧洲的必经之路,传承自古代腓尼基人的航海技术也发达,因此物流汇集,人民富庶,以也门为中心,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古代南部阿拉伯文明,现在,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明遗产的也门萨那老城,还能隐约感受到当年的风流余韵。这里先后诞生过麦因、萨巴、希木叶尔等几个古老王朝,都曾盛极一时。

到了六世纪初,在红海彼岸的东非崛起了阿克苏姆帝国,他们征服了东非高原的大部分领土,并越过红海向阿拉伯半岛拓展势力,而此时的也门正遭遇天灾,全国的水利灌溉中枢系统马里卜水坝频频决口,洪水泛滥及随之而来的瘟疫、土质恶化,使得也门的希木叶尔王朝元气大伤。两国实力此消彼长,渡海来此的非洲人轻而易举地征服也门,他们在此间建立了殖民政权,利用也门扼守红海出口亚丁湾的地理位置,控制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希木叶尔王室成了他们的傀儡,到赛义夫向库斯鲁求援的575年,非洲人已在也门统治了整整五十年。

阿克苏姆帝国由阿比西尼亚人建立,阿比西尼亚就是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与当时那些骤然兴起的游牧民族不同,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度,相传,旧约中记载的那位曾和所罗门王有过一段露水姻缘的示巴女王就来自这里。这也是非洲唯一的基督教王国,很强调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属性,因此在基督教拜占庭与祆教波斯的争霸中,阿克苏姆是前者的天然盟友,他们占领也门,目的除了物质利益,还带有点传教的使命感。拜占庭也是阿克苏姆人征服也门的受益者,因为基督教世界的版图扩大,也因为红海航线控制在自己盟友的手中,拜占庭可以更方便地得到东方的货物。

参不透这层关系的赛义夫曾天真地跑到君士坦丁堡,求拜占庭的皇帝主持公道,遭到理所当然的拒绝后,他意识到了“敌人的敌人是我的朋友”,于是他来到泰西丰找拜占庭的天敌库斯鲁帮忙,而库斯鲁的答复让他觉得不虚此行——万王之王同义出兵。

赛义夫在当时的两大豪强间借力打力,这本是夹缝中的弱国求存的正途,但他碰到的是棋高一着的库斯鲁,他有自己的算盘:控制也门就等于控制了红海的入口,正可以借此截断拜占庭从海路获得丝绸的渠道,进一步扼制之,同时还能打击阿克苏姆的基督教异教徒,最妙的是这次出师有名,属于帮助也门人驱逐侵略者光复祖国,十足的正义之举,简直可以和海湾战争老布什帮科威特人驱逐萨达姆前后辉映,这一仗打下来,在也门建几个军事基地、捞一点外交特权,自然是不在话下,否则连年征战的库斯鲁,凭什么愿意替这个素昧平生的末路王子强出头?库斯鲁又不是活雷锋!你想玩驱虎吞狼,我正好将计就计。

另一方面,突厥的室点密可汗很快发现,他新征服的土地有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这就是粟特人,他们是那个年代的国际倒爷,中国史书上对他们的评价是“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之傍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到。”前面已经说到,当时的拜占庭经过查士丁尼的一番励精图治,国力日隆,罗马时代的奢靡之风也随之复活,居民崇尚东方的异域风情,对丝绸尤其怀有狂热的向往,其时,一磅中国蚕丝竟能卖出12两黄金的天价,居于丝绸之路上游的粟特商人早嗅到了此中的巨利,但由于波斯人的垄断,他们一直无法和拜占庭直接交易。现在,他们向新宗主室点密求助,希望借助突厥的力量打破垄断,把买卖做到拜占庭。室点密知晓了这个巨大的利润空间后,决定从中分一杯羹,一大杯。

丝绸之路的西段在波斯境内,突厥波斯交恶给粟特人贩运丝绸造成了极大不便,室点密于是遣使持书入波斯,对自己的便宜女婿库思鲁表示,希望冰释前嫌,允许粟特商人过境贩丝,共同繁荣经济增进睦邻友好云云。波斯方面的反应可想而知,深谙古希腊哲学的“哲人王”决不允许自己“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收购了突厥使团携带来的大量丝货,并当着他们的面付之一炬,以示不合作的决心。不死心的室点密又派来第二个使团交涉,这次库斯鲁采取了更极端的手段,将使者们全部毒死,并回复室点密说,他们死于水土不服。室点密自然不会相信,但此时他已经知道想通过和平手段开辟波斯商路是不可能的了,他决定采取游牧民族最擅长的方式——用弓马来解决问题。

与对付嚈哒人时一样,室点密想为自己找一个强有力的盟友,最佳选择自然是波斯的百年宿敌拜占庭。粟特商会的领袖马尼亚赫自告奋勇,愿意带着突厥大汗的书信秘密出使君士坦丁堡,以图“截断波斯右臂”。经过一年的跋涉,马尼亚赫使团翻越高加索山,渡过黑海,来到拜占庭境内,其时已是568年底,查士丁尼故去已有三年了,拜占庭新君查士丁二世接见了东方来客,对他们共讨波斯的建议很感兴趣,于是派遣宰相马尔硕斯作为拜占庭全权大使回访突厥。此人于次年在室点密的夏季行宫中,代表拜占庭与突厥签订了针对波斯的攻守同盟,室点密信誓旦旦地表示,愿意披坚持锐为王前驱,替拜占庭做掉波斯。且不管这番表态的含金量有多高,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拜占庭最擅长的“把游牧民族从狼驯化成牧羊犬”的战略又一次得手了,正如上个世纪他们对伊索利亚人做的那样。

得到了东方盟友的臂助,查士丁二世感到气粗胆壮,571年,已做好战争准备的查二宣布停止向波斯交付岁币,库斯鲁马上以对方违约为名派兵征讨,与此同时,突厥人在东线对波斯发起了攻势,作为牵制。但出乎查二预料,两线作战的波斯军仍令拜占庭招架不住,经过五个月的血战,拜占庭东方重镇、贝利撒留的扬名之地德拉城沦于波斯之手,轻启战端的查二此时不得不低头,奉上4万磅黄金求和,库斯鲁收钱撤兵,不过这次并没有签订停战协议,此后近二十年中,波斯拜占庭之间依旧龃龉不断,在579年库斯鲁之子霍尔木兹四世继位后战事又有扩大;至于东线,室点密发现拜占庭一触即溃,也就没有孤军深入,突厥在572年发动的进攻只是浅尝辄止,并未构成太大的威胁,不过从那以后,突厥人成为波斯帝国东部的边患,绵绵不绝。

后来,波斯曾有一个与突厥和解的天赐良机。那是在576年,西突厥的首领室点密去世了,他的继任者是达头可汗,此人是个典型的二世祖加自大狂,虽在中亚偏居一隅,连统驭西突厥诸部都做不到,却总以天下共主自居,觉得西方的拜占庭、东方的中国(隋)都是他的藩属,后来屡次与中国的隋朝较劲,颇有点不知“夜郎与汉孰大”的劲头,关于他的事迹,中国史书中多有记载,在此不加赘述。总之,他刚一上台就指责拜占庭招降纳叛,冒犯了突厥,因为他们与被突厥驱赶到东欧的阿瓦尔部落(柔然的一支)缔交,他对来访的拜占庭使节瓦伦丁大加折辱,强迫他以臣属之礼参加了室点密的葬礼,然后驱逐出境。接着就派手下博罕酋长率兵攻打拜占庭,突厥铁骑一度到达博斯普鲁斯海峡,并在此后的10年间,不停的对拜占庭进行侵扰。

但库斯鲁并没有借突厥与拜占庭反目的机会同二者中的任何一方休战,三国之间彼此敌对如故,而波斯又处于中间地带,吃了地理位置上的亏,两面挨打是免不了的了。可以说,572年拜占庭与突厥的联合军事行动并未奏效,但从战略高度上看,库斯鲁执政的末期,萨珊波斯陷入了四面树敌的境地,在库斯鲁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治下,波斯还可以应付,而一旦斯人逝去,他的继任者被留在仇敌环伺中,必将倍感艰辛,这正是接下来我们将看到的。

嚈哒人兵渡锡尔河,萨珊波斯成了他们新的打劫对象,427年,他们出兵进犯波斯,其时在位的波斯皇帝是巴赫拉姆五世,他闻知嚈哒人入寇,表面不动声色照常在宫中饮宴,任嚈哒人在东北边境抢掠,暗中亲率一支精兵秘密挺进到前线,截断嚈哒人后路,当侵略者大掠而还,行至波斯东部重镇木鹿时,伏兵四起,嚈哒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可汗阵亡,后妃被俘,抢来的财物尽失,不得已乞和。巴赫拉姆五世许和,并在边境立石碑,警告嚈哒人不许越界一步,大有“燕然勒铭”的威风。果然,终其一朝,嚈哒人不敢再犯。

但到了457年,库斯鲁的祖父俾路支一世接掌帝国之后,波斯先后三次大败于嚈哒,484年的最后一战中,俾路支也战死军前,波斯帝国屈辱地向嚈哒人纳贡称臣,割让阿姆河西南岸以及南方的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境内,中国史书称大夏)。此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嚈哒一直扮演着波斯宗主国和仲裁者的角色,前面提到过,库斯鲁的父亲卡瓦德一世当年遭遇宫廷政变被赶下台后,都要靠嚈哒军队的力量才夺回宫阙(498年)。这样算来,嚈哒还可以说是有惠于库斯鲁的家族,但那毕竟已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了,算来那时库斯鲁本人还没出生,自然也不会领这个情,况且,在一代雄主看来,这种守望相助之义远不如每年缴付给对方的高额“岁币”来得实际。因此库斯鲁早就在盘算着如何驱逐嚈哒,收复河中。

事实上,就在于拜占庭激战正酣的时候,库斯鲁已经着手实施了这一计划,在557年,刚刚经历了法息斯河口惨败的库斯鲁就已在东线用兵,这样两线作战,并不是他好大喜功或轻敌冒进,实在是库斯鲁看到了一个根绝嚈哒的良机——在嚈哒人的东北方,又出现了一个更加彪悍的游牧民族,这就是称雄于当时的西突厥汗国。

这个民族生来强悍,他们最初居于准噶尔盆地之北,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被柔然汗国统治,专司冶炼,柔然称之为“锻奴”,然而他们很快凭借冶铁技术,取得了军事装备上的优势,加上柔然汗国被中国的北魏政府不断打击,突厥乘势而起,552年,突厥的领袖阿史那土门宣布独立,并征讨故主柔然,仅用三年时间就灭了曾经雄踞整个蒙古高原的柔然汗国,并取而代之,建立了亚洲北部的霸权。后来突厥分为东西两部,伊犁河以西的称为西突厥汗国,首领是“突厥国父”阿史那土门之弟阿史那室点密。557年,向西拓展势力的西突厥不可避免地将手伸向河中地带。

此时占据河中70年的嚈哒人已没有了当年的战斗力,但辉煌的过去毕竟令人不敢小觑,西突厥的室点密可汗(东突厥的最高元首称可汗,西突厥的最高元首称叶护,但叶护一词较为冷僻,且在中国史书这两个称号常有混淆,为便于理解,此处一律称可汗)和波斯的库斯鲁都看到了这一点,他们都有志于争霸中亚,不愿贸然与嚈哒单挑,进而给对方一个卞庄刺虎的机会,因此,他们决定东西夹击,共讨嚈哒,说好了胜利后两国瓜分嚈哒国土,永结盟好。这种分配法与库斯鲁收复河中的计划相比是打了不少折扣的,但想到至少能收复阿姆河西南岸的土地,并消灭纠缠帝国七十余年的附骨之蛆嚈哒人,库斯鲁觉得这笔买卖还是做得。

于是,酝酿了没多久的军事行动于557年付诸实施。但是,由于库斯鲁的主力当时还在西北的高加索战场对付拜占庭,不能在对嚈哒的东线投入重兵,加上在嚈哒人半个世纪的积威之下,波斯士卒往往未战先怯。当然,这里或许还有库斯鲁想保存实力,不做给突厥人火中取栗的猫爪子的缘故,总之,波斯一线的战事进展不畅。

到了562年,从西线腾出手的库斯鲁加大了东方的攻势,腹背受敌的嚈哒人苦撑到565年,终于灭亡,残部向咸海西北逃遁,不知所终。嚈哒故地被西突厥和波斯瓜分,库斯鲁光复了阿姆河南岸和巴克特里亚,但河中的富庶和波斯兵面对嚈哒兵表现出的无能,就像一剂开胃药,刺激了室点密的胃口,他借口出力比波斯多,迅速派兵进占了整个阿姆河北岸,获得的战略利益远大于波斯。这已违背了当初双方的协议,但西突厥强大的实力使得室点密可以为这次违约开列出足够充分的理由,甚至就在565年当年,突厥已经开始向阿姆河南岸拓展势力了。

突厥和波斯热恋的时候,库斯鲁曾迎娶过室点密的一个女儿为妃,尽管他知道这种政治婚姻比今天影视明星之间的感情还要来得脆弱,但老丈人室点密以这种闪电速度背盟,还是让万王之王始料未及,这个变故加深了库思鲁对游牧民族的固有观点:“整个斯基泰人都不可信”。同时,他“光复故土”的声威不可避免的大大受挫。好在库思鲁深知“人主不可怒而兴兵”的道理,没有贸然大打出手,他决定转过脸去背对这个野蛮的新邻居,在做好防备的基础上,尽量避免与他们打任何交道。

他们为什么这样斗个不休?

普罗科比对库斯鲁时期波斯拜占庭战争的原因,有一个戏剧性的阐释:他说卡瓦德晚年想立库斯鲁为嗣,又恐他坐不稳江山,于是请求当时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查士丁尼的舅舅)收库斯鲁为养子,日后帮他上位,结果由于查士丁尼从中阻拦而被拒绝,库斯鲁怀恨在心,一上台就和拜占庭死掐。把战争原因归结为库斯鲁当不成拜占庭干儿子恼羞成怒,更像是普罗科比出于天朝上国心态的臆测,事实上库斯鲁早就确立了自己接班人的地位,他的哥哥们由于信仰(马兹达克派)和生理(失明)上的原因,在夺嫡之争中对他构不成威胁,反倒是历史上(408年)拜占庭皇帝阿卡迪乌斯曾向波斯皇帝耶兹德格德一世托孤。

有人说,所有的战争都是因为商人的失败引起的,起码从萨珊波斯和拜占庭身上看,这个论断是成立的,两国所谓的不共戴天的根本矛盾,看起来是土地问题,其实根源还是丝绸之路西段的贸易权,作为波斯,扼守着这条金路,大可以通过多开放互市口岸来赚取拜占庭人的银子。拜占庭也有利可图,他们西边仍有哥特、法兰克等诸多下线客户,等着丝路上来的madeinchina的丝绸之类的商品,如果不被基督教和祆教的意识形态之争搅混头脑,不打仗而是共同发财,那历史将完全是另一个样。而即使在两国关系最亲密的五世纪,也只有三处边境通商城市,这只能说明,他们实在太不会做生意了。

其实,这样的浅显之理库斯鲁、查士丁尼以及历代波斯拜占庭君主未必想不到,或许由于他们都太有使命感,太想重现居鲁士、大流士和凯撒、奥古斯都的雄风,于是才走上穷兵黩武的不归之路。库斯鲁是英主,他的内政给萨珊波斯带来了中兴,他的对外战争又把波斯引向疲敝,最终在他的子孙手中“强极必辱”,查士丁尼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放之四海而皆准。

东方的战与和

562年,库斯鲁一世与查士丁尼缔结了和约,与以往一样,仍然是拜占庭花钱买和平,这次的价码是黄金每年1.8万磅,而波斯军队撤出了为之浴血奋战了十三年的南高加索科尔奇斯王国。虽然从以往的经验看,两国间的这种条约就像是为了日后撕毁而签署的,但库斯鲁明白,年迈的查士丁尼此时已陷入夹杂不清的基督教宗派纷争,同时,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也在不断给他制造麻烦,更重要的是,他最得力的干将、曾令库斯鲁的大军不敢撄其锋芒的战神贝利萨留已经老去,而且功高震主,君臣间嫌隙渐生。这样的局势让库斯鲁坚信,这次的和约什么时候撕,由他说了算。

现在西陲已靖,库斯鲁的目光转向了东方:河中。

所谓河中,指的是中亚两条注入咸海的大河阿姆河(中国史书称乌浒水)与锡尔河(中国史书称药杀水)之间的地带,大致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这里水草丰茂土地肥美,在中亚的戈壁之中,更显得如同人间天堂,波斯民歌吟唱这方沃野道:“假如人间有个乐园,那就是这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600多年后,蒙古帝国的开国宰相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至此,感叹于河中之富庶,曾作过多首诗歌赞颂,其中有:“谁知西域逢佳景,万顷青青麦浪平。”“绿苑连延花万树,碧堤回曲水千重。”等句。

这样的膏腴之地,自然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每一位有抱负的君主,况且,这里本就是波斯人的故地,早在居鲁士大帝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阿姆河流域就已纳入版图;到了萨珊朝,“太宗”沙普尔一世(241年-272年在位)征服了整个河中,此后200余年间,这里一直是萨珊波斯与吐火罗诸族争夺的战场,疆域几易,但阿姆河流域大体是在波斯的控制之下。到了五世纪,局势一变,来自阿尔泰山的一个游牧部落加入了角逐,并显示出强大的实力,迅速兼并了从伊犁河谷、巴尔喀什湖、碎叶水(楚河)流域以及兴都库什山,到了427年,河中地带的北缘——锡尔河一带也已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这个民族的血统目前仍存疑,他们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嚈哒,波斯史学家叫他们“哈亚蒂拉陀”,后来的欧洲史家则称其为“白匈奴”,这个称谓已被证明是不贴切的,或许是由于匈奴王“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征伐印象过于深刻,欧洲人把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都看作匈奴。这里让我们沿用中国的叫法,姑且把他们称作嚈哒人。这是一个野蛮嗜杀的部落,中国的《北史》中载有旅行家宋云和尚对嚈哒人风俗习性的描述:“居无城郭,游军而治。以毡为屋,随逐水草……立性残暴,多行杀戮。不信佛法,好祀鬼神,生杀血食。”嚈哒人对佛教表现出极大的仇视,这对中亚和阿富汗的佛教文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以至于百年之后仍不能恢复生气,后来玄奘西游途径曾被嚈哒人蹂躏过的犍陀罗,当地人向他提起当年此地2/3的人口被嚈哒人屠杀掳掠,玄奘也证实了当地的寺庙被毁僧侣流离的惨状。不知《西游记》中专门迫害佛教徒的“车迟国”、“祭赛国”是不是以嚈哒人为原型的。

事实上贝利撒留占领西绍拉农之后本有机会继续挺进,突袭防备空虚的泰西丰,但他手下的阿拉伯杂牌军只对抢钱感兴趣,终日在邻近的波斯乡间四处掳掠,不想再前进了。更有戏剧性的是,贝利撒留的家里后院起火,他那位大他22岁的忘年太太安东妮娅,以55岁高龄老树逢春红杏出墙,与她的养子塞奥多西有了一腿(这一家子真够乱的),贝利撒留闻讯,一时英雄气短,顾不得什么泰西丰了,火速赶回家去平叛。普罗科比在《战记》中为此扼腕叹息,认为一劳永逸地解决波斯问题的良机就这样因为一个老妇功亏一篑,事实上,以贝利撒留当时的兵力进击泰西丰,未必能攻克,但极有可能会逼得库斯鲁收兵求和,从而提前结束这场战争。有趣的是,后来贝利撒留虽然命人处死了奸夫塞奥多西,但没把他夫人安东妮娅怎么样,事后一如既往的对她相敬如宾,令人叹服的同时大惑不解。“他对於她的耐心与忠诚,要么是在一个男人的性格之上;要么是在男人的性格之下”爱德华·吉本写道,这话说白了就是贝利撒留要么是个情圣,要么有严重的恋母情结。

542年,库斯鲁和贝利撒留终于在战场上直接面对面了,他们各领人马在伊拉克北部的爱德萨附近隔幼发拉底河对峙,贝利撒留手下只有万余杂牌军,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可是库斯鲁对这个三十出头的对手是在心怀忌惮,不敢贸然进攻。贝利撒留猜到库斯鲁的想法,遂展开攻心战,使出张飞在当阳桥用过的那招,虚置旗幡,跑马扬尘,同时贝利撒留派出1000骑兵从下游渡过幼发拉底河,袭扰波斯大军的补给线。库斯鲁军需不能久持,战之又恐不胜,最终决定议和,贝利撒留也知道空城计唱到这份上该见好就收了,于是同意双方罢兵,并按照库斯鲁的要求送了两名当地显贵的子侄去作为人质。

这一役,贝利撒留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拜占庭传为美谈。

此后三年中,波斯和拜占庭又在高加索山麓大战两场,小战无数,互有胜负,库斯鲁率军亲征,但他的军队始终没去进攻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原因有二:第一,当地正在闹鼠疫;第二,那里有贝利撒留在驻守。

545年,打得筋疲力尽的双方又一次媾和,拜占庭支付了2000磅黄金(一说5000磅),赎回被侵占的城市,合约有效期五年。

和平协议到期,双方又如约开打,高加索地区的小邦再一次成为导火索:拜占庭的属国科尔奇斯与君士坦丁堡决裂投向波斯。这个小国位于伊比利亚以西、黑海东岸,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主权在古波斯、古罗马、本都王国以及拜占庭间几度易手,也说不清究竟是谁的地盘。后来拜占庭人在这里修了军事基地,但由于地处偏僻天高皇帝远,这里的驻军军纪涣散经常滋扰当地人,就如今天在巴格达的美国大兵老爷们的作风差不多,军官总督也垄断当地贸易中饱私囊,百姓忍无可忍了,就觉得无需再忍,索性举国向波斯投降,请求库斯鲁派兵来驱逐拜占庭人。

有了这个天赐良机,库斯鲁派出8万大军进入科尔奇斯,在当地人引导下很快把拜占庭驻军逼退到城堡里,接下来的攻城战中又幸运地打死了敌军主帅,拜占庭士兵群龙无首很快溃散,波斯军队顺利占领科尔奇斯全境。

但波斯军人也不讲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比拜占庭人好不了多少,科尔奇斯德国王古巴泽斯后悔引狼入室,又想回归拜占庭怀抱。库斯鲁闻讯打算把他做掉,把科尔奇斯人举族内迁到波斯本土,改派自己的生产建设兵团来守卫这个战略要地,可惜行事不密,被古巴泽斯听到了风声,他连夜逃到邻近城邦的拜占庭军营,查士丁尼也增派了八千人的部队来,准备夺回科尔奇斯,接下来双方又开练。

经过六年鏖战,双方都死伤无数,到了555年,波斯军在法息斯河口要塞之战中损兵上万一败涂地,基本丧失了对科尔奇斯的控制力,随后打打停停直到562年再次议和,尽管波斯在这次战争中没占到上风,在停战协议上却得了不少便宜,这次的和平也维持的相对久一些,库斯鲁与查士丁尼这对六世纪的绝代双骄的较量到此为止。后来库斯鲁晚年时又敲打了拜占庭,不过那时查士丁尼已经辞世了。

次年,库斯鲁即位,要对付起兵夺权的大哥卡乌斯,而查士丁尼也准备对北非汪达尔人用兵,双方都不想再打,于是一拍即合,同意停战。拜占庭求和的意愿似乎更强,拍出11000磅黄金,作为和解费,双方于532年签了“永久和平协议”。

然而所谓永久和平,不过是库斯鲁和查士丁尼三度争雄的序曲而已。

库斯鲁与贝利撒留

539年年关将近的时候,库斯鲁已经把波斯治理得差不多了,而他的对手查士丁尼也把窃据西罗马故地的哥特人收拾得差不多了,哥特人的国王维蒂奇斯眼看支撑不住,就派人到泰西丰求助于库斯鲁,晓之以唇亡齿寒之理,请就波斯出兵夹击拜占庭。库斯鲁也知道查士丁尼手下两大良将贝利撒留和纳尔希斯这些年来在西方的征伐,深恐拜占庭平定了西方之后掉头向东,听了哥特使者的陈述后颇有先发制人出师西征之念。

转过年去,波斯拜占庭之间沙漠上的阿拉伯诸部落争抢地盘,亲波斯的酋长阿拉芒达拉斯又极力怂恿库斯鲁攻打拜占庭,动之以攻城略地之利。

现在那个永久和平协议在库斯鲁眼中已成了废纸一张,他决定先下手为强,直接攻打拜占庭本土。540年的春夏之交,库斯鲁率兵出泰西丰,沿幼发拉底河向西北挺进,沿途攻杀。或许因为这是库斯鲁第一次对外开战,他表现得不像个征服者,倒像个收保护费的,每到一座拜占庭的城下,总是派人勒索钱财,索要不到钱才发动进攻。这种打法是典型的一锤子买卖,虽然得地得钱,但既无法真正征服向他屈服的城市,更无法征服人心,为日后拜占庭反攻埋下了隐患。

当时由于查士丁尼的主力部队还在西线,东边的防御力量薄弱,波斯军队很快来到拜占庭东方重镇安条克城下,这座古城是拜占庭帝国在东方的战略要地,不容有失,而查士丁尼不知怎么想的,居然只派了300名士兵,由他的外甥日耳曼努斯率领去支援安条克。大概是他突然想到了当年温泉关300壮士力抗波斯百万大军的故事吧。

安条克是当年赛琉古地国的都城,建成已历600余年,经过数代经营,城防固若金汤,和温泉关相比犹有过之,而日耳曼努斯却完全不能和斯巴达王列奥尼达相提并论,这是个庸才,他那300人部队也不过是乌合之众。他到达安条克正赶上库斯鲁派人来讨钱,安条克富庶,人也就惜命,打算交一笔买命钱了事。日尔曼努斯义正严词地制止了媾和,“任何人都不能向敌人赎买皇帝的城市。”他赶走了库斯鲁的使者,宣布备战。

但是当库斯鲁兵临城下时,安条克人发现日尔曼努斯不过是个耗子扛枪窝里横的主儿,面对来敌他彷徨无计。安条克军民凭借着地利打退了波斯人的几次进攻,可是当波斯士兵刚一攻上城头,胜负还未最终分晓时,他马上弃城而逃,那300勇士夜一哄而散,安条克沦陷了。库斯鲁对这座城市胆敢抗拒他的天威大为火光,下令执行三光政策。安条克人倒足了霉。

540年,库斯鲁就这样带着他的铁骑军在拜占庭如入无人之境,直到541年,局势一变,因为贝利撒留回来了。

541年,贝利撒留只身来到他的成名之地德拉城,查士丁尼没给他派一兵一卒随行,让他就地招募军队组织反攻,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但贝利撒留硬是做到了。他招集被打散的残兵败将,又找到邻近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亲拜占庭的部落酋长,号召他们一同起抵抗波斯,这些人都受了库斯鲁及其盟友阿拉芒达拉斯的气,愿意相助贝利撒留,很快,一支由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伊比利亚人组成的部队在贝利撒留麾下集结待命。当时库斯鲁的部队还在拜占庭境内到处打劫,贝利撒留决定采用围魏救赵之策,直接入侵波斯本土,他率领着这支刚组建起来的兵团,轻装急进,于541年一举攻克了波斯的西绍拉农要塞,俘获波斯名将布莱斯沙姆斯,这是本次战争爆发以来拜占庭第一次主动出击并大获全胜。这一出杂牌军东征记让库斯鲁意识到碰着对手了。

库斯鲁的另一个聪明之处在于反思了马兹达克运动揭示的社会问题,他调整了税制,实行了浮动税率以及一些免税政策,减轻了三农负担,算是有惠于民。而对于马兹达克派,他上台以后虽然没有恢复这个教派的地位,但对其教徒的迫害立即停止,以便缓和矛盾,恢复国内稳定。

就这样,萨珊波斯最后的辉煌岁月——库斯鲁时代开始了。

千年冤家

从地理概念上说,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在乌拉尔山-高加索-黑海一线;但从政治和文化意义上来看,安纳托利亚和近东才是古代的欧亚边境。小亚细亚就不必说了,按照荷马史诗的说法,从打希腊人灭了特洛伊,这里就是欧洲势力范围了;而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长期以来就是罗马的直属领土,在罗马版图膨胀到极致的图拉真时代,边境线一直推进到幼发拉底河西岸,甚至还在河东岸设立了亚述省和美索不达米亚省——尽管这两个省和唐的羁縻州类似,很难做到有效管理,只是意淫的成分居多,在哈德良掌权后就撤销了。

当欧洲人出现在亚洲时,什么苏美尔、阿卡德、新旧巴比伦、亚述等一系列历史悠久的帝国,早已成为了明日黄花,代表东方与欧洲势力博弈的只能是波斯了。打薛西斯那辈起,波斯就和希腊人掐个没完,如果把这期间的波希战争看作欧亚争霸战的第一回合,把随后的亚历山大东征算作第二回合,把安息帝国抗击克拉苏的卡莱之战算作第三回合,那么现在,库斯鲁的萨珊波斯要代表亚洲和欧洲的老对手进行第四回合的较量了。

在527年,就是库斯鲁借屠杀马兹达克派确立地位之前的两年,在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有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查士丁尼一世。关于他的事迹,不是这里的小小篇幅所能表现的,简单的概括一下,可以说他奋罗马之余烈,驱长策于欧亚。在他统治拜占庭的38年里,东罗马帝国几乎光复了罗马帝国疆域,西边的哥特人,南边的旺达尔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尽管东方并不是查士丁尼的首要战略目标,当他东顾亚洲的图拉真旧地时,还是不可避免地与库斯鲁碰撞出火花。

君士坦丁堡到泰西丰,也就是从伊斯坦布尔到巴格达,这千里疆域,竟容纳不下两颗雄图伟略的王者之心。

库斯鲁即位的时候,萨珊波斯就正在和拜占庭干架。那场战争爆发在528年——查士丁尼接掌拜占庭的次年。战争的原因说来话长,仍要归结到库斯鲁的老爸卡瓦德身上。在当时,位于拜占庭和波斯交界地带的高加索地区,有若干小邦分别从属于这两大帝国,当时的高加索虽然贫瘠得鸟不拉屎(现在也好不了多少),但由于这里是抵御来自伏尔加大草原的游牧民族的战略要冲,故而波斯和拜占庭都对这里格外重视。防御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是两国的共同利益,因此波斯在这里接管了这里的防御工事,而拜占庭根据协议每年出资维护,拜占庭有钱,出手向来阔绰,这局面已经维持了近一个世纪。后来卡瓦德时常借此向拜占庭大敲竹杠,拜占庭的皇帝阿纳斯塔休斯终于不胜其烦,宣布不再支付这些要塞的防务费用,并在两国边境上修建了军事性质的德拉城堡,摆明了给卡瓦德脸色看,让他倍感不爽。

此外,拜占庭和波斯也存在领土争端,在高加索地区尤其尖锐。这里的诸多小国也都是墙头草性质,随着时局的变化在两大国间趋利避害。有一次,卡瓦德陛下心血来潮,要在他的属国伊比利亚(位于今天的格鲁吉亚一带,不是现在西班牙葡萄牙所在那个半岛,那时候西班牙还在西哥特人手里)搞移风易俗破四旧,不但在意识形态上逼迫这些基督徒改信祆教,日常生活上也要实行“波斯化”。别的还好说,但波斯人的殡葬方式让当地人受不了,波斯行的是“天葬”(和西藏的天葬差不多),卡瓦德也强迫当地人效仿,死了以后不准埋,一律弃尸荒野狼拉狗咬。

加在活人身上的高压政策,伊比利亚人还能忍,但死人的问题终于把他们逼得背弃波斯,倒向拜占庭。于是,两国不可避免的兵戎相见了。这场乱战持续了四年,战事可概括为简单的拉锯,乏善可陈。惟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一位少年将星横空出世,这就是拜占庭的战神贝利撒留。此人可以说是东罗马的霍去病,弱冠之年就统帅三军与波斯的百战之将争衡,后来又在亚平宁半岛和北非大破东哥特王国和汪达尔王国,擒其国王,立下不世之功,不过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且与本文主旨关系不大,在此不详加叙述了。贝利撒留第一次闪亮登场,就是在530年的德拉保卫战中击败了波斯骑兵。

529年,卡瓦德或许是感觉到自己来日无多,他下定决心,在向儿子交出帝国的指挥棒之前,把这根棒子上荆刺全部拔掉。这一年,卡瓦德召集了一场御前神学大辩论,双方是祆教的一批宗教权威和马兹达克派的头面人物,还有一些基督教的牧师做旁听,搞得极有排场。

但实际上,这场研讨会的主题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双方还没辩出个所以然,卡瓦德就裁定,祆教教士获胜,马兹达克落败,而且这场PK没有复活赛,输的一方就永世不得翻身。马兹达克派的辩手们全部被处死,这个教派也随即被宣布为异端邪说予以取缔,教产被抄典籍被焚,教徒们四散逃亡,这个本就比较低端的教派就此湮灭,变成了若干个面目全非的秘密社团。

卡瓦德对马兹达克从亲近到疏远直至绞杀,库斯鲁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有说法称这场诱杀就是库斯鲁直接操刀上阵的,但笔者没找到更多的佐证,不过不论此说确否,库斯鲁的确是清剿马兹达克派的受益者,屠杀事件之后,他在帝国政坛的地位扶摇直上,已经可以说是实际上的皇储了。

在这场“辩论”两年后的531年,卡瓦德驾崩,库斯鲁顺理成章地克承大统。他的马兹达克派大哥,北部泰伯斯坦地区的总督卡乌斯从封地起兵,试图夺位,但他不是库斯鲁的对手,兵败身亡,马兹达克派最后的翻盘机会就这样完蛋了。

历来君王于兄弟手足间愧德的不在少数,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有:中国的李世民杀过两个兄弟;法兰克的查理曼从弟弟遗孀孤儿寡母手中抢了伦巴第;奥斯曼帝国的“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最狠,曾把威胁他苏丹之位的幼弟活活摔死。

和这些后人相比,前辈库斯鲁也并不光彩,他在战场上干掉大哥之后,对瞎眼的二哥扎姆斯还是放心不下,不久就传出消息,说是一些贵族密谋拥立扎姆斯登基,随后,这些人和扎姆斯全家一起被处死。这一出是否又是库斯鲁自导自演,已经无从考证,不过“拥立扎姆斯”之说似乎比较离谱,因为根据萨珊朝的祖制,盲人是不能登上皇位的。

到目前为止,可以把库斯鲁定位为一个六亲不认的恶棍阴谋家,事实上后世史家对他也不乏非议,比如普罗科比说他是个“不安分”的家伙,而阿诺德·汤因比对他的评价是“比他父亲更滥用皇权”。但库斯鲁很快在治理国家方面拿出了成绩,让人忘了他私德上的污点——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啊。

库斯鲁和他“家父”卡瓦德刚上台的时候一样,很有些使命感,他在书信中自我期许:“我们深知,再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让整个民族痛感可怕了——那就是缺少一个好的国君。”

但与他那个动辄头脑发热的老爹不同,库斯鲁很善于思考,他虽借助教士和贵族们的力量上台,但并不甘于一直被他们摆布,库斯鲁公布了一项投教俗贵族集团所好的措施:归还马兹达克运动中被劫掠的财产,但这场大动乱持续了近十年,好多马兹达克教徒共来的产早就没了主,库斯鲁就将这些财富作为基金,来培养在马兹达克运动中失去父母的贵族青年,这些人由库斯鲁一手调教,学业有成了就充任国家公务员,久而久之,这个新的官吏系统成了库斯鲁的一支亲兵,他真正有了自己的力量了。

然后在军队系统,库斯鲁也效仿罗马皇帝戴克立先,采取了“军·队·国·家·化”的改革,组建了一支由国家发枪发饷的常备军,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再受制于地方贵族。又撤销了相当于“天下兵马督招讨”的大将军一职,代之以四大军区制,互相制约避免武人一家独大。有了自己的文武班底。库斯鲁不必再事事都看教士和贵族们的脸色了。

在文治上库斯鲁也颇有建树。他在位期间翻建的泰西丰白宫雄奇壮丽,是继波斯波利斯古代宫殿之后,波斯建筑史上又一巅峰之作,高达35米的石拱门今天仍可看见(这段资料来自伊拉克战争爆发前,这座遗址的命运现在如何笔者没有查证)。非物质遗产方面,库斯鲁简化了巴列维语字母,是波斯实现“书同文”,他更大的贡献在于,当雅典的最后一批学校被关闭时,他在他的宫廷里容留并礼遇了流落至此的希腊哲学家,此举多少为人类保留了一些来自古代的智慧遗产,以至于库斯鲁被希腊人看作柏拉图梦想遇到的“哲人王”。 

谢选骏指出:中国人所说的“西域”,其实包含了西方与东方。而且,这篇《强盛的波斯萨珊帝国:与罗马帝国平分西方世界》没有说的是,西域其实还包括了印度——也就是说,除了环太平洋的黄种人世界之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其实都是中国人所说的“西域”。如此一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其实就变成了“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了。



【069、消费与施舍】


表面上,消费与施舍是相对的,事实上,消费与施舍是相通的:你花掉一块钱,等于把这钱施舍给了卖家;你施舍了一块钱,等于从受施者那里购买了感激。

(一)消费与消费者主权

消费,有时俗称花钱、买东西等,是人类社会特有,指人类通过货币购买有形或无形商品或服务,并从中得到个人欲望满足。人类消费活动或许是心血来潮(例如人们路过餐厅,挑起食欲),也可能对某些消费习以为常(例如一些家庭每天都买报纸),然而消费或者购买牵涉到非常复杂的决策过程,消费者根据他的收入、个人喜好、社会习俗、甚至身边朋友、家人购买行为对消费者本人产生影响。有些消费本身也是带有“不可避免”性质的,例如购买食物解决温饱问题;有些消费则具有可选性,例如购买金银首饰和私人汽车。如果被购买的是昂贵货品,还会驱使消费者作出货品和替代品之间的比较,才会出现消费的行为。

消费者主权(consumer sovereignty)即是说在完全竞争市场的环境之下,市场内的产品价格由消费者决定。因为企业只会按照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MC=MR)的条件生产某一数量的产品,所以市场的均衡价格完全由消费者的需求所决定。消费者能够掌握决定价格的权力,被称为消费者主权。

(二)

施舍,指出于怜悯同情或积德思想,给穷人财物。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老有加惠,旅有施舍。”

[解释]出于怜悯同情或积德思想,把财物、时间或爱心送给需要的人比如穷人、乞丐或寺庙。

[例句]有一些人是靠富人施舍而生活的。

在路上经常能看到有许多人施舍乞丐。

1. 给人财物。

《左传·宣公十二年》:“老有加惠,旅有施舍。”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古人言‘施舍’者有二义……《左传》之‘施舍’皆赐予义。” 宋 叶适《郭氏种德庵记》:“大父施舍惠助,一乡所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伯皋 ,平生忠厚志诚,奉佛甚谨,性喜施舍。” 艾青《乞丐》诗:“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乌黑的手,要求施舍一个铜子。”

2. 亦作“施舍”。犹兴废。

《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施舍之道,宜无殊典。” 李贤注:“施舍,犹兴废也。”

3. 犹客舍。

《国语·周语中》:“国无寄寓,县无施舍。” 韦昭注:“施舍,宾客负任之处也。”

4. 免予服役。

《周礼·地官·小司徒》:“掌建邦之教法……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 郑玄注:“施,当为‘弛’。” 贾公彦疏:“施舍者,贵与老幼废疾不科役,故言弛也。”

所谓“施比受更有福”,就此而言可以理解为:作为富人而进行施舍,当然比作为穷人而接受施舍,更有福气。因为他损失的只是多余的财富,却换来了舒心的感激和骄傲的满足。

在这种意义上,慈善家其实是消费者。而不舍得捐款的人也不要紧,尽管消费去好了,那也是一种慈善行为。因为你的消费拯救了许多失业的工人、亏损的店主。



【070、行为与后果】


网文《斯金纳的强化理论》(Skinner's reinforcement theory)写道: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生于1904年,他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种奖章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上属于极端的行为主义者,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去推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他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是指为了使某种行为不断重复,减少或消除施于其身的某种不愉快的刺激。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 

开始,斯金纳也只将强化理论用于训练动物,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以后,斯金纳又将强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并用于人的学习上,发明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他强调在学习中应遵循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的原则,将大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循序渐进;他还将编好的教学程序放在机器里对人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弗隆的期望理论都强调行为同其后果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但弗隆的期望理论较多地涉及主观判断等内部心理过程,而强化理论只讨论刺激和行为的关系。 

激励强化理论的前提 

在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独树一帜。作为美国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斯金纳在把科学方法引入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他根据自己的实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提出了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强化理论。对于管理学来说,强化理论是对激励机制进行科学分析的理论平台。尤为重要的是,斯金纳通过大量实验,对强化的作用机理、强化物的分类与组合、强化的过程分析以及强化的操作技术性设计等,形成了系统的学说。其中的正强化优先观点,在现实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他发明的“斯金纳箱”,至今仍是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标志性工具。斯金纳志在改造社会,他关于用强化理论塑造新型人类社会的设想,不仅在学界,而且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范围。 

斯金纳近乎极端的科学化追求,试图用科学改造人文的思想方法,使他的理论成为学界争议的焦点。而正是这种争议,为包括管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张力,也为斯金纳奠定了大师级的声望。 

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人人皆知,但是如何使激励有效,却使许多富有经验的经理也挠头。从经济学的逻辑看,激励能否有效至少取决于以下前提: 

第一,激励所提供的东西是激励接受者所需要的东西,并且能引起激励接受者的获得欲望; 

第二,激励所提供的东西必须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说要使接受者获得某种独享; 

第三,激励效用是曲线而不是直线,收益和付出的关系有增有减,相关度有大有小有正有负,要合理运用,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在这些前提下,管理学家们提出过很多激励理论和模型,其中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激励强化理论的分类 

强化作用离不开强化物。所谓强化物(reinforcer)不一定是实物,也可以是行为、表情等等。只要在某种行为之后,这种行为本身或者由它带来的后果可以刺激该行为的再次出现,就属于强化物。强化物在塑造人们的行为上有着极大作用。 

一般来说,强化有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通过某种强化物,能使管理者期望的行为发生概率增大,行为者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得到提高,这就是正强化。反过来,通过某种强化物,能使管理者期望的行为发生概率减小,行为者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消退甚至丧失,这就是负强化。 

由此出发,斯金纳把强化物分为两种:正强化物(positive reinforcers)和负强化物(negative reinforcers)。 

正强化 

对正强化物的效用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层面是某一行为如果会带来行为者的愉快和满足,如给予食物、金钱、赞誉和关爱等,行为者就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另一个层面是某一行为如果能减少和消除行为者的不快和厌恶,如减少噪声、严寒、酷热、电击和责骂等,行为者也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 

负强化 

与此类似,对负强化物的效用照样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惩罚性强化物和消退性强化物。惩罚性强化物是指会给行为者带来不快的东西,能使行为者的行为倾向减弱;消退性强化物是指减少或取消令行为者愉快的东西,也能使行为者倾向于终止或避免重复该行为。  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的区分,不能想当然,而要以其效果确定。 

比如,限制一个孩子获得某种玩具的欲望,其效果很可能是极大地激发了这个孩子获得这种玩具的行为。现实中某些东西,越禁止反而越流行,实际上这种禁止就起着正强化作用。而不恰当地对某种行为进行言过其实的赞扬,很有可能引起反感而削弱这种行为,赞扬起的是负强化作用。有时候官方树立的先进模范反而收不到正面效果,就是这种机制。一个部下过于明显地逢迎上司,有可能会引起这个上司的反感。这些,都是值得激励研究注意的。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表面上截然相反的强化物,其强化作用却高度一致。如果对赌博进行强化分析,就不难发现,不论是输是赢,都会起到强烈的正强化作用。赢了,会刺激赌徒继续;输了,还会刺激赌徒继续。所以,单靠赌博本身的输赢,很难消退赌博行为。公司经营中,有些人偏爱投机方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投机方式不论后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产生类似赌博的正强化效应。 

从强化物效用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来讲,还可以进一步将强化物划分为初级强化物和条件强化物。初级强化物对有机体来说,往往是无条件的,它能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条件强化物需要通过初级强化物才能产生作用。任何一个中性刺激物,如果与初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使自身获得强化物性质。它是初级强化物的附属品。例如金钱,对小孩它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糖时,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强化效果。在这个例子中,糖果就是初级强化物,而金钱则是条件强化物,金钱的强化作用是由于与糖果的结合才获得的。作为管理者应该注意,初级强化物是最基本的,然而条件强化物是最常用的。二者的匹配和结合方式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激励强化理论与行为的关系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强化物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非理性的,斯金纳把这种强化行为称为“迷信”(superstition),也称为“非相倚强化”。 

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假如把给白鼠喂食的方式改为不是按压杠杆引发,而是每隔15秒固定送食一次,那么,白鼠在首次喂食之前的偶然动作就会形成“迷信”。如果白鼠正在作揖,它就会在此后不断作揖以求得食物;如果白鼠正在嗅通气孔,它则会不断嗅通气孔以求得食物。 

人类这种情况也十分多见,比如,天旱引发的祈雨行为,某个运动员对某种动作、某种服饰与获胜之间的看法以及由此而采取的行为等等,都属于迷信。迷信只有在多次无效的情形下,才会逐渐产生操作性消退。但是,只要有偶然性存在,迷信就不能彻底根除。 

要使正负强化能达到各自预期的效果,对强化物的恰当选择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在使用强化理论之前,首先要弄清是要对行为进行正强化还是进行负强化,然后针对行为者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在选择时,并不是强化物的数量越多越好。 

斯金纳认为,由于强化物的数量与对行为的强化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例,真正的强化物也可能被误用,因此,合理安排强化措施,比单一追求强化物数量更为重要。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强化物的合理配置问题。为此,斯金纳设计了“强化表”,对强化物合理安排做出了有益尝试。对于现实中的管理者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照搬斯金纳的强化表,而是参照和借鉴斯金纳的思路,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考虑各种特定的环境因素,对强化物的选择、搭配和使用作出符合理性的科学安排。 

此外,强化物效用的大小还与其接受者有关。一种强化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强化物运用是否恰当,而强化物运用是否恰当,又取决于强化物的作用对象接受与否。因此,在选择强化物时必须考虑到行为者的自身特征。比如,提升职务一般能够起到正强化作用,但是,在霍桑实验中曾经发现,某个女工拒绝了上级提升其职务的安排。理由很简单,在这个女工看来,提升职务有可能会破坏她同工友们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这个女工而言,工友之间的人际关系,远远要比职务提拔更重要。所以,在多数人身上能起到强化作用的提拔方式,对于这个女工却不是合适的强化物。当然,这个女工对强化物的认知,并不是心血来潮的怪癖,而是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她身上的反应。所以,管理中采用强化措施时,要以对员工状况的科学分析为前提。 

激励强化理论的组合运用 

一般而言,强化物的选择至少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管理者所能提供的强化物; 

第二,该强化物是管理对象所能接受的; 

第三,该强化物能够起到应有的强化效果。 

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强化物的选择,或许能找到很多有效的强化物。但人类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需要更大范围的强化物来进行激励。现实中的强化物,会受到资源稀缺性的限制以及使用成本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强化物的恰当组合来扩大选择范围。对于管理者来说,弄清这种组合十分重要,因为在最常见的强化物中,金钱总是有限的,即便是有权印发钞票的政府,滥发钞票也会贬值;提拔总是有数的,人人都提拔为经理,名片上的经理就会变成事实上的业务员;一种物品一旦不再稀缺,强化作用就会迅速消失,哪怕是不花成本的微笑,用多了笑脸也会失去激励效应。 

强化物的组合有两种方式:一是把本来就有强化作用的不同事物结合使用,只要恰当配置,可以产生出具有很大效力的强化物;二是把原本没有强化作用的事物按照行为关系结合使用,使它产生强化作用,这就是条件性强化物。条件性强化物的具体做法是,把一个中性刺激物与一个强化刺激物反复匹配联合,那么该中性刺激物就具备了强化的性质和作用。 

条件性强化物本来不具有强化作用。 

例如,在斯金纳的实验中,真正的强化物是食物。但是,如果每次实验都是先打开灯再给鸽子喂食,最后,中性的灯光就会成为条件性强化物。此时,灯光的作用和食物一样,均能使操作条件化。斯金纳指出,中性刺激物要获得这种强化性质,须遵守这样三条规则:一是中性刺激物与初级强化物的联系次数越多,它就越具有强化作用;二是中性刺激物与初级强化物出现的时间不应间隔太长;三是初级强化物如果不再出现,中性刺激物的强化力会迅速消失(类强化物不在此例)。 

如果某种条件性强化物与不止一种初级强化物相匹配,那么该条件性强化物便能通过这些初级强化物而具备多方面的强化作用,从而成为一个“类强化物”,也可称为概括性强化物。就是说,当一个中性物与两个以上的初级强化物形成联系时,它就会发生类化。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金钱,由于它与衣、食、住、行等初级强化物密切联系和匹配,因而具备了广泛的强化作用。斯金纳进一步指出,类强化物因为具有联系的广泛性,即使没有赖以为基础的初级强化物伴随出现,由于它总能同另外的初级强化物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所以,它的强化效果依然存在。 

在这种条件性强化物的组合中,需要注意的是,与中性刺激物相组合的初级强化物必须具有很大的强化力量。如果初级强化物本身没有足够的强化力量,就无法调动行为者的积极性,失去吸引力,与它组合的中性刺激物当然无效。所以,初级强化物存在着强化力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上,它能使与其组合的中性刺激物获得强化性质;在这个临界点之下,即使它本身还有一定强化作用,但与其组合的中性刺激物不能获得强化性质。 

激励强化理论的强化程式 

在实验中,斯金纳发现强化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强化的时间和比率不同,强化作用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所谓强化程式,就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预先安排形式。对此,斯金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强化类型表。 

根据这个强化类型表,一切强化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连续性强化,即每次行为都受到强化; 

二是间歇性强化,即只是部分行为受到强化。 

间歇性强化又可按照时间和比率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种: 

①固定间时强化,强化是定期的,如计时工资; 

②变动间时强化,强化是不定期的,如随时进行的奖励; 

③固定比率强化,强化按一定比率进行,如营业提成; 

④变动比率强化,强化按随机比率进行,如彩票得奖、赌博输赢等。 

连续性强化和间歇性强化的效用,从行为的消退角度来看不尽相同。斯金纳的实验表明,间歇性强化停止后产生的反应消退,远远低于数量相同的连续性强化停止后产生的反应消退。例如,如果只是偶然对儿童的良好行为给予强化,在停止强化后,这种良好行为保持的时间,要比每一次良好行为都给予强化保持的时间长得多。斯金纳认为,当手头的强化物很有限时,这一差别具有实际意义。对于管理者来说,弄清间歇性强化与连续性强化在反应消退上的差别,进而弄清不同的间歇性强化在反应消退中的精确数据,对于设计激励方案有着重要作用。 

间歇性强化的各自特点和不同效果如下: 

(1)固定间时强化:固定间时强化每隔一个固定时段进行一次,其效果受强化的大小、数量和及时性的影响。强化越大,数量越多,则反应概率越大。如果反应和强化物出现的时间之间有相当大的间隔,则反应概率较低。这种强化因间隔的固定性,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在强化物出现后,由于行为者知道短期内不能再得到强化,所以在每次强化之后的区间反应概率较低。当行为者觉得再次强化快要到来时,反应概率又会增加。例如,在计时工资制中,工资定时发放,在这段固定时间中,工人的反应并不会得到强化,工作的水平可能会下降。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厌恶性的条件强化物(如扣除薪金)来作为工资的补充。 

(2)变动间时强化:变动间时强化可以用来调节行为的发生概率,它能够消除强化物出现后的反应概率降低现象。由于这种强化程式没有一定的时间规律,随机性较大,行为者往往难以琢磨后续强化物出现的时间。因此,在它的作用下,能使行为者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水平。 

(3)固定比率强化:斯金纳认为,固定比率强化能产生很高的反应概率。因为在这种程式的刺激下,行为者的反应速率达到固定比率就会得到强化,行为的结果又促使反应速率进一步提高。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干扰,这种程式能使激励作用达到最大值。值得注意的是,斯金纳强调,采用这种程式的关键在于“比率不是太高”。因为他的研究表明,某一特定的行为人和某一特定的强化指标之间,比率是有限的。超过这一比率,行为就不能保持,而且会出现快速消退。这种情况被斯金纳称为“行为缺失”。之所以会发生行为缺失,是因为行为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固定比率过高,超出了行为人之所能,那么就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在初始时就无法达到规定的比率;二是在初始时虽然达到了比率,但后来无法持续达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肯定发生行为消退。在现实中,某些本来行之有效的业务提成或类似制度,由于后来不断“加码”而导致失效,就属于这种情况。 

(4)可变比率强化:可变比率强化是通过对受到强化的反应与未受到强化的反应之间比率的不确定性运用来进行激励的。这样,行为人对强化的力度(即自己的收益)不可预测。可变比率和固定比率的差别,同变动间时和固定间时的差别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所以,在理论上,它可以消除固定比率强化后所出现的反应消退现象。这种程式的比率幅度在变,但其平均值不变。所以,行为人的行为有可能得到高强化,也有可能得到低强化,或者很长时间得不到任何强化,而强化的平均值不变。行为人会根据这种随机性来调整自己,保持一种稳定的行为速率。 

斯金纳主张综合使用各种不同的强化程式。可以把比率强化和间时强化、固定强化和可变强化结合使用或者交替使用,从而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更好的调节。 

人类的行为,多数是经过强化而形成的操作性行为。也就是说,行为是可塑的。斯金纳把行为的可塑性作为他研究的依据,行为既然有可塑性,也就是说可以促使某种行为发生,或者抵制某种行为出现,这种愿望的实现恰恰是通过强化作用来实现的。与以往的理论不同处在于,斯金纳强调,强化作用不是取决于强化物的有无或大小,而是取决于强化物和行为的联系。相倚性联系的建立是强化不断延续的结果。 

激励强化理论的行为强化 

当一种行为发生后带来了强化物,最初的强化刺激就形成了。只要这种行为和强化多次重复,就能形成分辨性刺激,行为主体会自行区分相倚性联系。例如,微笑意味着赞许,而皱眉意味着异议,这种判断就是来自于经验归纳的分辨性刺激。一旦行为主体认知到了相倚性联系,那么这种行为的可操作性就已经建立了。随后,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的强度和频率来调节行为。假如这种行为是强化实施者所期望的行为,那么通过运用恰当的强化物,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导致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大;反之,假如这种行为不是强化实施者所期望的行为,那么通过不同的强化物,这种行为会受到负强化,从而导致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甚至为零。 

依据这个原理,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塑造的,而其塑造手段是通过强化来进行的。强化的效果,要受强化物种类的选择、强化方式的选择、强化程序的安排等因素影响。要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可以通过正强化物,使行为者得到这种行为的相应收益,使自己需求得以满足;反之,要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少,则可通过相应的负强化物来实现。 

强化理论具体应用的行为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如有的人更重视物质奖励,有的人更重视精神奖励,就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一次定得太高,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4)及时反馈。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一个人在实施了某种行为以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这样简单的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如果领导者对这种行为不予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所以,必须利用及时反馈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强化理论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具有机械论的色彩。但是,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因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将来是否重复发生。那么,与其对这种行为和后果的关系采取一种碰运气的态度,就不如加以分析和控制,使大家都知道应该有什么后果最好。这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 

对强化理论的应用,要考虑强化的模式,并采用一整套的强化体制。 

强化模式主要由“前因”、“行为”和“后果”三个部分组成。 

“前因”是指在行为产生之前确定一个具有刺激作用的客观目标,并指明哪些行为将得到强化,如企业规定车间安全生产中每月的安全操作无事故定额。 

“行为”是指为了达到目标的工作行为。 

“后果”是指当行为达到了目标时,则给予肯定和奖励;当行为未达到目标时,则不给予肯定和奖励,甚至给予否定或惩罚,以求控制职工的安全行为。 

强化的类型 

1、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第一种: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例如,企业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如奖金、休假、晋级、认可、表扬等),以表示对职工努力进行安全生产的行为的肯定,从而增强职工进一步遵守安全规程进行安全生产的行为。 

第二种: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若职工能按所要求的方式行动,就可减少或消除令人不愉快的处境,从而也增大了职工符合要求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例如,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告知工人不遵守安全规程,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得不到安全奖励,于是工人为了避免此种不期望的结果,而认真按操作规程进行安全作业。 

惩罚是负强化的一种典型方式,即在消极行为发生后,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慑性的手段(如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给人带来不愉快的结果,或者取消现有的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 

第三种: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消。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例如,企业曾对职工加班加点完成生产定额给予奖酬,后经研究认为这样不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不再发给奖酬,从而使加班加点的职工逐渐减少。 

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和自然消退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这三种类型的强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强化的体系,并成为一种制约或影响人的行为的特殊环境因素。 

强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反馈给行为主体这种间接方式来实现的。人们可根据反馈的信息,主动适应环境刺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2、积极强化律

有几种因素,具有能影响积极强化权变措施强度效果的潜力。可以笼统地把这此因素当作“定律”,因为它们有助于解释最佳强化的条件。 

(1)权变强化律。按照权变强化律,为了使某项强化措施取得最大效果,该强化措施必须只有在所想要的目标行为完成之后才采用。这是强化措施必需取决于职工行为的另一种说法。因此,按照此律,如果所想要的行为未完成而采用了某个强化措施,该强化措施就没有效果。要想确定是否遵循了此规律,只要问这个问题:该强化措施只是在目标行为发生时才采取的吗? 

(2)及时强化律。及时强化律说明,目标行为发生后,强化措施采取得越及时,则该强化措施对这一行为今后发生次数的影响便越大。一般说来,强化措施的采取应当尽实际可能与目标、行为的完成相一致。 

3、强化规模律。强化措施的数量或规模也会有影响。强化规模律是说,在某一目标行为发生之后,所采取的强化措施,其数量越大,则该强化措施对反应率的影响也越大。不过强化措施的数量或规模是相对的。重要的是应确定,强化的数量是否值得。对某一个人来说是大的强化措施,对另一个人则可能小了。 

4、强化疏化律。最后一条是强化疏化律,它说的是,使一个人对某一强化措施越疏化,越难于得到,越稀罕,这种强化措施对该项目标行为在未来的出现越具有影响。 

强化理论的应用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强化理论来指导安全工作,对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可起到积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关键在于如何使强化机制协调运转并产生整体效应,为此,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在企业中设置鼓舞人心的安全生产目标,是一种正强化方法,但要注意将企业的整体目标和职工个人目标、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等相结合,并对在完成个人目标或阶段目标中做出明显绩效或贡献者,给予及时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强化物),以求充分发挥强化作用。 

第二,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手段要慎重。负强化应用得当会促进安全生产,应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感受而出现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甚至发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因此,在运用负强化时,应尊重事实,讲究方式方法,处罚依据准确公正,这样可尽量消除其副作用。将负强化与正强化结合应用一般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注意强化的时效性。采用强化的时间对于强化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论,强化应及时,及时强化可提高安全行为的强化反应程度,但须注意及时强化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要进行强化。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由于人的个性特征及其需要层次不尽相同,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手段时,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第五,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应用安全目标进行强化时,定期反馈可使职工了解自己参加安全生产活动的绩效及其结果,既可使职工得到鼓励,增强信心,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修正所为。 

强化理论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强化理论对管理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即对正确的行为,对有成绩的个人或群体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对于不良行为,对于一切不利于组织工作的行为则要给予处罚。大量实践证明,奖惩结合的方法优于只奖不罚或只罚不奖的方法。 

2)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强调奖励与惩罚并用,并不等于奖励与惩罚并重,而是应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因为过多运用惩罚的方法,会带来许多消极的作用,在运用时必须慎重。 

3)及时而正确强化。所谓及时强化是指让人们尽快知道其行为结果的好坏或进展情况,并尽量的予以相应的奖励,而正确强化就是要“赏罚分明”,即当出现良好行为时就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出现不良行为时就给予适当的惩罚。及时强化能给人们以鼓励,使其增强信心并迅速的激发工作热情,但这种积极性的效果是以正确强化为前提的:相反,乱赏乱罚决不会产生激励效果。 

4)奖人所需,形式多样。要使奖励成为真正强化因素,就必须因人制宜地进行奖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其需要也各不相同,因而他们对具体奖励的反应也会大不一样。所以奖励应尽量不搞一刀切,应该奖人之所需,形式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奖励的效果。 

强化在教学中的运用

强化在教学中的运用要使强化发挥对学生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需重视以下问题: 

1.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 

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只有当学生主动地去认识强化时,才能领会教师的要求和期待,进而改进行为方式,使强化所提供的信息发生作用效果。也就是说,一切外部强化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活动才能被接受,“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缺少学生积极参与的强化将失去价值。 

②教师的威信———有效强化的重要条件。 

威信是教师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威信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能信赖,并自觉服从于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由亲和信而发自内心主动地接受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由亲和信,产生情感共鸣,同忧乐,共好恶。 

③强化物的性质———有效强化的必要条件。 

强化物是进行强化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称。一般而言,肯定性的强化物(表扬的话、亲切的笑容、满意的表情、奖品、竖起的大姆指,作业本的一朵小红花等)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接受和内化教师的要求;而否定性的强化物(批评的尖刻的字词、失望的神情、冷笑、嘲弄等)让学生紧张,产生心理压力(焦虑、烦燥、不安、忧郁、甚至攻击性行为)。虽然否定性强化物也有助于学生减少或改变某种行为。但其负面影响比肯定性强化物更为严重,故强化中以使用肯定性强化物为主,否定性强化物为辅。 

2.有效强化的基本原则。 

强化的原则指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进行强化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一致性原则,指教师对学生强化的内容、性质、标准要坚持一致,强化所提供的各种反馈信息要前后一致,避免相互矛盾。如某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而另一教师却对学生的这一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或是某教师今天表扬了学生的这一行为,明天又批评这一行为。如此这般,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此,强化要坚持一致性原则。教师首先得消除没有目的性的随心所欲的评价行为,克服不良情绪对强化的干扰。 

其次,教师要保证标准和方向上的统一。教师不能嘴上说好,行为、表情表现却是根本瞧不起;或嘴上说不好,而心理上赞赏不已并流露于言谈举止中。这种不一致,造成学生迷惑、混乱。最后,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确定共同的强化标准,形成教育的“合力”。 

(2)客观性原则,指强化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以致使强化不符合实际情况。只有客观科学地强化,才能切实反映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心悦诚服,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违反此原则就会扭曲强化的意义。强调客观性原则: 

第一,要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以达到强化的准确与恰当。 

第二,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成见效应。教师不能以自已的主观意愿和偏见来评价学生。 

第三,以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强化。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强化的某一种形式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强化要有针对性,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好的学生也会有不佳的行为表现,而差的学生也有好的行为表现。只要比过去有了进步,都应予以肯定;比过去有了退步,都应予以否定。 

第四,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崇高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能使教师关心、尊重、信任学生,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和强化过程中的主体,积极发挥强化的积极影响,减少负面影响、强化是促使学生行为进步的手段,并非整人的工具。 

(3)及时性原则,指教师在学生行为反应后及时给予信息反馈,以提高学生对强化的认识和理解。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践经验证明,教师提供反馈愈及时、具体、明确,则对行为的强化效果愈佳。及时的强化利于学生行为与强化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如果某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过长,介入一些不相关的行为和刺激,则使强化的指向不明,对行为的影响作用混淆紊乱。这要求评价要及时、明确。教师工作要细致、全面、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查缺补漏,适时恰当。 

(4)效能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强化对行为积极有效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论肯定性的或否定性的评价对学生都有利有弊。过多的肯定性评价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相应行为,但滋生傲慢、自满的心理,过多的否定性评价,能减弱或改变某些行为,产生消极的心理。 

强化理论的评价

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因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是否重复发生。管理人员的职责就在于通过正负强化手段去控制和影响职工的自愿行为。为此,管理人员为使某种行为重复出现,就应采取正强化的办法反复加以控制。如果要消除某些不利行为,就采取负强化的办法使之削弱。这种控制和改造职工的行为,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相反,它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 

但是,强化理论所说的控制,主要是指从外部加给人的环境因素。至于这种外部因素如何通过人的认识和心理而起作用,强化理论则没有着重地加以说明。 

谢选骏指出:人只能决定自己的行为,无法决定行为的后果,这其中的不确定性,使得人生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赌博。



【071、姓名学与极端主义】


所谓“姓名学”,是一种“命名的学问”,属于命理学的一支。

姓名学,无论研究派系之别,皆主要以求问者的生辰八字为改名造运之首要根据。尔后,研究者再以天格、人格、地格、外格、总格、天运五行、姓名总笔划为批注基础,以期经由姓名学为再造“后天运”之改名依据。

姓名学研究者认为:除了传统的算命以“知天命”为主之外,人类尚可经由其他方式来改变既有之运势,例如:‘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或经由改变习惯来改变个性,以致改变命运等。

上述之天格、人格、地格通称为“三才”;天格、人格、地格、外格、总格於姓名学通称为“五格”。姓名学各家主要差异有三:

姓名总笔划之吉凶关系 以《康熙字典》之“部首”笔划数,例如花字,包括部首的总笔划数是10

以现代人之“手写”笔划数,花字,以手写时,总笔划数是8

各格之五行相生克与天运五行之影响

五行纳音之生克关系

源流考据

中国北宋邵康节所著《皇极经世》书中论及五音、四声、字韵、数律。尔后,同于宋代之蔡九峰首创《八十一名数图》、《八十一数原图》、《蔡九峰皇极八十一数图》论笔划之吉凶。

明代万育吾编《三命通会》(可见诸于《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六百一卷,星命部汇考三十七之三十八,有《五音看命法》一章,全文约三百字简述,篇幅有限)。

近代“姓名学”始于日本维新时代中叶(1928年)的熊崎健翁,依据宋代蔡九峰著作稍加修订而宏扬新著《熊崎姓名学》于当代日本,授徒万人。

1936年,留学日本的日籍台湾留学生白惠文经熊崎氏同意,翻译为汉文《姓名之命运学》、《姓名学之奥秘》等(瑞成书局出版)。

中国的姓名学与伊斯兰极端主义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姓名学虽然中国的玩意儿,但却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人的命名对于他的处境会有深刻的影响,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以下新闻看来也说明了这一点:

《29个名字被禁,维族婴儿取名受限》(2017年4月26日,美国之音):

中国政府对新疆维吾尔族的婴儿取名施加限制,29个常用名字被纳入黑名单,理由是这些名字具有“分裂意义”,涉及公共安全。

《纽约时报》25日援引的这份《少数民族取名限制名称》,是由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发言人迪里夏提提供的,29个受限名称包括维族常见的伊玛木、萨达、吉哈德、穆哈卖提、阿吉和麦迪娜等。

根据台湾中央社本月19日公布的这份名单,一些姓名被视为与伊斯兰圣战有关,“属于公安限制起名”。穆加艾提被限制的理由是“为伊斯兰而战斗的人”、吉哈德是“为安拉圣战”。受限制的名字还包括君都拉(为安拉战斗的人)、穆哈买提(穆罕默德的名字)、萨达(宗教宣传者)和穆塔艾提(传道者);有些名字似乎与此无关,比如,塔里甫(有神学知识的人)、穆斯图玛(穆斯林女的名字)、伊马木(宗教向导)等,也被列为“公安限制起名”。

另外一半属于“工作中发现的名字”,包括穆斯里木(穆斯林男的名字)、巴格达提(伊拉克首都)、苏日艳(国家名)、喀依热(埃及的首都)、萨达木(伊拉克总统的名字)、吐尔克扎提(土耳其人)、吐尔克娜孜(土耳其的月亮)、艾孜哈尔(埃及宗教大学的名称)、依斯拉木(穆斯林)、艾热发提(麦加圣山名称)、麦迪娜(沙特阿拉伯的圣城)等。

《纽约时报》说,新疆乌鲁木齐和其他城市的安全官员确认了这份限制名单。部分接受采访的人说,如果当地居民不遵守,他们的孩子就可能丧失教育与健保等关键福利。英国《卫报》称,当地儿童如果起了受到限制的名字,就无法登记户口。

人权促进人士说,这份名单显示中国政府以反恐为名限制维吾尔人的公民权利,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迪里夏提说:“中国的政策愈发敌对。维吾尔人如果想给孩子起个想起的名字,就必须小心,避免受到政府的处罚。”

人权观察中国事务负责人苏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说,“这是中国政府对新疆民众实施的最新的一起可笑限制。”

谢选骏指出:这个限制并不可笑,因为它将改变许多人的命运。儿童所用的名字,会对他她的一生产生某种催眠作用。同时人的名字也会改变人的社会关系,因为社会的其他成员往往都是在接触到本人之前,首先接触到了这个人的这名字,因而形成了对于这个人的成见。例如,即使在“人权模范”的美国寻找工作,少数族裔的名字也往往较难获得录用。由此可见,名字的重要,不仅作用于当事人的心态,而且作用于他者的反应。



【072、选举与外行——外交政策为何缺乏连贯性】


《中美外交缺乏连贯性 导致摩擦不断》(2019-02-05 世界新闻网)报道:

众院外交委员会新任主席民主党恩格尔(Eliot Engel)5日,在华府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会议上表示,不论是解决美中贸易战或是建立健康长远的外交关系,美中两国的相处需要更多连贯性及稳定性。恩格尔表示,美中两国的外交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因此出现许多摩擦。恩格尔说,美中两国在国际上皆有不可忽视的力量,两国间的合作与互动影响国际局势;美中目前存在摩擦的主要原因是两国互动缺乏连贯性性和稳定性,若要达到健康稳定的美中关系,必须在交往和协谈中保持态度的前后一致,切勿仅为达到眼前利益而采取强硬手段。他表示,除了贸易战,美中两国在智慧财产权保护、信息安全等议题上仍需更多协商,不论中国是否侵犯美国技术,美国在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仍需中国的支援,美中关系涉及层面多,需要更多协调,建立稳定、互信的关系。

在边境安全问题上,恩格尔指出,若要真正解决移民问题,需要与主要的移民国家领导人建立良好沟通,了解移民原因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移民国家内部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消除国家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作为移民后代,恩格尔说,美国是一个帮助移民发展同时也获益于移民群体的国家,移民群体不应该成为美国的威胁,他们放弃本国熟悉的一切来到美国,面对陌生的语言和环境,追求梦想,不应被定义为"偷懒的人"(lazy people)。

对于众院外交委员会的未来发展,刚上任一周的主席恩格尔表示将会更注重"网路外交"(cyber diplomacy),随着科技的演变,信息安全和国际互信等议题在外交中显得更加重要。

谢选骏指出:美国与中国的的外交政策都是缺乏连贯性的,但是为何如此呢?那就是由于选举与外行的撕裂——美国外交政策缺乏连贯性是因为选举;中国的外交政策缺乏连贯性是因为外行领导内行。本质上也是一个“中国式的选举问题”——一朝天子一朝臣,或曰干部年轻化的更新换代。



【073、印度支那与大东亚圣战】


(一)

印度支那(英文:Indochina,法语:Indochine):简称印支,亦称中南半岛或中印半岛,指东南亚半岛,东临南海,西濒印度洋,因位于印度—中国之间,而被近代欧洲人方便记忆式命名。印度尼西亚(Indonesia)之名也是类似来的,该区域本来小国林立没有统一过、没有共名,荷兰在这些区域殖民建国,就称呼为印度岛国(尼西亚nesia表示岛国)或东印度群岛。

广义的印度支那半岛即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的马来亚部分和新加坡。欧洲用“印度支那”即“印度中国”这一词汇称呼现在的中南半岛。

中南半岛的南部也称“马来半岛”。狭义的中南半岛通常特指曾经是法国殖民地的“法属印度支那”,包括今日的越南、柬埔寨(旧称高棉)、老挝三国,简称“越老柬”;广义的中南半岛则指“东南亚半岛”,包括越老柬三国及缅甸、泰国(暹罗)、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地区及新加坡、槟城、马六甲等地。

“印度支那”一词是音译自法文“Indochine”,表示位于印度与中国之间并受两国文化影响的区域。中国、东南亚、欧美等地的华人普遍使用“中南半岛”一词,主要是因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支那”发展成为侮辱中国的词语,在于右任的倡议下,改用“中南半岛”,意思为“在中国以南的半岛”。

但是在国际以及学术领域(尤其是地理学、地质学界),仍使用“印度支那”一名-如印支构造期就是用“印度支那”的缩写“印支”命名的。

“印度支那战争”在西方语言中是用来称呼越南战争的。印度支那战争简称印支战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在亚洲印度支那半岛越、老、柬三国以越南战场为主体的两次局部战争,即印支三国的抗法战争(1946年至1954年7月)和抗美战争(1961年5月至1973年1月)。在共产党扩张的同时,也是印度支那人民反对西方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谢选骏指出:“印度支那”的称呼明明说出了中国的影响,但华人却不敢用,这是因为自卑感作祟。须知,不是“支那”这两个字侮辱了华人,而是华人自己的不争气,弄脏了“支那”这两个字。过去的华人不敢用“支那”这两个字,就像韩国人现在不敢用“汉城”这两个字一样,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当然,日本人也有类似的表现,例如他们不敢用“倭”这个字,而改用“和”这个字来称呼自己,因为他们在学会了中文以后,觉得“倭”这个字不如“和”这个字高贵,因为他们看懂了“和为贵”这个成语。

(二)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说,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日语:大東亜戦争肯定論)来自日本极端民族主义作家林房雄于1963年所出著作的标题,该理论主张日本对外扩张的战争(二战期间,日本方面称其为大东亚战争,其中包括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为争取亚洲解放的战争,而不是侵略战争。他认为:日本出兵亚洲欧美殖民地是为“驱逐西方列强势力”,“实现人种平等自由”;战后,东南亚各国纷纷争取独立也是间接受到大东亚战争的启发与鼓舞所致。

这一套思想于70年代开始逐渐为日本人所吸收,并且在1980年代日本借助经济实力跻身政治大国后逐渐抬头,成为众多右翼政治人物所信奉的意识形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也在同一时期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概念,厘清日本被污名化的历史责任,其后,一股反左翼思潮、主张由日本观点看待战争历史的运动迅速兴起。

1985年的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40周年,中曾根康弘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参拜靖国神社,首开二战后首相“正式参拜”的先例。

早期持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日本学者,会刻意忽略掉对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上的行为,而著重于强调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海域上所进行的舰队决战,意图将所谓的“支那事变”(1937-1941)与大东亚战争(1941-1945)进行切割。至于立场同情毛泽东的日本左派人士,则会在坚持日本对中国的战争为一场侵略行为的同时,将太平洋战争视为一场“帝国主义国家”战争看待,而允许在一定程度上,把与欧美国家对抗的日本军兵视为殖民地的“解放者”看待,并且与日本右派人士炮口一致的谴责美军在战争末期对日本本土的轰炸。

1990年代以后,持大东亚战争肯定论者开始对中日战争进行新的诠释,即指出日军于中国的军事行动并不是侵略的行为,而是基于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大陆蔓延,乃至于保护日本的经济生命线的一种“进出”。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者认为,日本于1931年出兵攻占中国东北的行动,除了阻止苏联势力向南扩张外,最重要的一大贡献就是协助东北居民实现了自己取得“民族自决”的愿望,在溥仪的领导下将满洲国建设成了一个满、汉、蒙、朝、日五大民族能够和谐相处的“王道乐土”,而当年的东北地区也是整个东北亚地区最繁荣的一个经济体,日本所遗留下的诸多基础建设直到现在都让当地百姓受惠无穷。

持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学者也认为,日本军队于1937年以后出兵中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保护日本侨民的安全;受到共产党反日宣传的刺激,中国境内不只出现了抵制日货的现象,甚至旅居当地的日本百姓也遭到暴民的攻击。

而在1937年7月发生卢沟桥事件之后,由日本所扶植训练的通州保安队更于当月29日向该城镇内的日本军民进行无差别屠杀,导致两百三十五名日本人惨死,这场通州事件迫使东京方面决定以更为强硬的态度来保护自己子民在中国境内的安全,以迫使蒋中正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屈服。

然而,蒋中正在西安事变后,却开始采纳联合共产党的路线,对日本在华的军事行动采用越来越强硬的姿态,迫使日本政府只能够采取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另外立一个亲日政权的方式,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国家利益在中国得到保障。

除了保护日本侨民外,持大东亚战争肯定者也认为,日本军队“进出”中国,同样也帮助饱受国共内战之苦的中国民众摆脱战乱,不仅逐渐恢复自五四运动后遭到抛弃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过上稳定与富足的生活。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在于由日本所扶持的汪精卫政权,成功的在日本军队协助下由1941年从欧美国家手中收回租界,这不仅让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大亚洲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同时也逼迫美英国家必须透过与重庆方面签署平等新约的方式来稳住蒋中正的国民政府留在抗日阵营中,因此中国能够摆脱帝国主义列强压迫的一个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得到日本方面的协助。

在这样的新战争观点中,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与新四军被视为给“大东亚新秩序”带来不稳定的乱源与土匪武装,而领导中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蒋中正,则被描述成了“西方白人帝国主义的走狗”与“亚洲人的叛徒”。

前日本航空自卫队幕僚长田母神俊雄就认为,日本并不是发动战争的侵略者,而是为蒋中正还有罗斯福两人所设计联手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幸受害者。

持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人士认为,所谓的珍珠港事件完全是日本在美国罗斯福总统苦苦相逼的情况下所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因为日本在遭受美国石油禁运的打击下,如果不及时对东南亚的欧美殖民地发动攻击,以取得当地天然物资的话,就必须要屈服于美国国务卿赫尔的压力,从包括中国东北在内的一切占领区中撤退,几乎等同于无条件投降。

其次,美国与英国不仅透过滇缅公路这条所谓的“援蒋路线”,对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提供战略物资,甚至还意图联合荷兰一同成立ABCD包围圈(American, British, Chinese, Dutch),这看在日本政府眼中已经构成了十足的挑衅。

1941年3月,美国政府正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而陈纳德将军所领导的飞虎队也于当年8月在云南昆明成立,一再的刺激日本人往对美国宣战的道路走去,事实上除了派遣一百架P-40与三百名来自陆军、陆战队与海军的空地勤人员在陈纳德指挥下组织所谓的飞虎队加入中华民国空军外,美国还有将B-17轰炸机派驻到中国与菲律宾,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的计划,因此持大东亚战争肯定论者认为这些事迹都已经给足了日本对欧美各国发动自卫战争的正当性。

持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人士认为,日军攻占香港、马来亚、荷属东印度、菲律宾、缅甸、新几内亚与索罗门群岛等英国、荷兰与美国的殖民地,有力的支援黄种人的独立与解放运动。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大败美英荷三国军队的优异表现,给予亚洲民族主义领袖与主义对抗的决心。这场战争在相当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战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赞成该理论的人认为印尼的民族主义者苏卡诺便是日军发动大东亚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原先遭到荷兰当局拘禁的他于1942年日军进攻苏门达腊期间获释,并且在第16军司令官今村均的协助下号召了一批独立运动的参与者,包括其得力助手穆罕默德·哈达成立了人民力量行动中心这个自治组织;他们在得到日本占领军的大力支援后开始大力推广印尼话,于三年内拥有一万三千个岛屿、一百二十种语言、在荷兰人三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之前从未统一过的殖民地,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官方语言。

战后,翁山接受了日军情报机构南机关领袖铃木敬司的建议,于曼谷组织了缅甸独立义勇军投入“解放国土”的战斗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大量的和尚用于搜集英军与中国远征军在当地活动的情报,并且协助日军切断滇缅公路,进而捕捉遭到击溃的英军与国军主力。取得了南方战意的胜利之后,日军陆续协助巴莫与翁山将军成立缅甸国,扶植劳威尔成立了菲律宾共和国,又帮助了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建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来声援仍在英国统治下的印度人民争取独立,同时还得到了东南亚唯一的主权独立国,即泰国的支持,这在大东亚战争肯定论者看来,充分体现了日本平等对待亚洲民族的诚意。

1943年11月5日到6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于东京召开大东亚会议,邀请汪精卫政权行政院院长汪精卫、满洲国的总理张景惠、泰国的代总理旺·威泰耶康·瓦拉旺亲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首领钱德拉·鲍斯、菲律宾第二共和国的总统劳威尔与缅甸国总理巴莫出席,被视为近代史上第一次全部由亚洲国家所参与的国际性会议;与会各国最后通过《大东亚共同宣言》,表示要将东亚各国自帝国主义中解放、建设共存共荣秩序、相互尊重自主独立、反对种族歧视。

到了1945年3月,即将战败的日军推翻了统治法属印度支那的维琦政府,从而促成了越南、寮国与高棉分别在保大皇帝、西萨旺·冯与诺罗敦·西哈努克的率领下脱离白人统治独立建国的结果,因而可以被视为日本推动亚洲独立运动的另外一大创举。

在胡志明的领导下,越南独立同盟会于越南广义省设立了一座军事学校,以传授他指挥下的游击队成员现代化的军事知识,乃至于地方上的行政经验,而根据加拿大学者克里斯多福·高沙(Christopher E. Goscha)的研究,至少有五千名日本军人以教官的身分在这所学校内受到了重用,并且为日后的北越政府训练出了四百名左右的军事将领与行政官僚。

谢选骏指出:“大东亚圣战”的概念,肯定是受到了一战只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所致。如果当时日本真有解放东亚民族的初衷,就不会先进攻中国十年,而后才进攻西方在东亚的殖民地了。可惜历史不是这样的,结果日本就犯下了历史性的错误。日本不仅战败瓦解,而且背上了侵略的罪名。如果日本不是先进攻中国十年,而是先团结中国,然后一起进攻西方在东亚的殖民地,日本就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即使失败了,日本也会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而成功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可惜小肚鸡肠的日本,只有民族国家的意识,缺乏再造文明的气度;只能充当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先锋部队,无法胜任第三期中国文明的主力部队。



【074、战国中山国与海上琉球国】


网文《中山国》报道: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来历,有说是周文王后裔毕万公的后裔,也有说是来自周文王封给弟弟虢叔的西虢国。西虢国历代国君世袭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职,同时有是三公之一,担负为周王朝南征北战、东讨西杀以惩罚不臣的任务,可能是周宣王时期虢国国君虢季子白北御猃狁﹐在内蒙古萨拉乌素河﹑榆溪河朔方城之后,其部分后裔就留在陕北了。

鲜虞之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该书记载,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问话时谈到,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封国,6个异性诸侯国,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蛮、东夷及西北的戎、狄国家或部落集团,其中就有鲜虞。春秋时期的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由几个部落组成,逐渐开始扩张势力。

公元前652年春,鲜虞出击邢国,次年又征伐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春秋中后期,鲜虞的主要敌人是晋国,晋国采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最后消灭鲜虞的战略。

公元前530年,晋将荀吴借道鲜虞进入鼓都昔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但并未灭掉鼓。当年8月,晋灭肥(在今河北省藁城县一带),俘国君绵皋,肥国旧地归属晋国。第二年冬,晋昭公得知鲜虞边境空虚,即以荀吴统率大军进,破鲜虞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峭岭)。

公元前527年秋,荀吴率军攻鼓,俘国君鸢鞮,使鼓成为晋的属国。六年后,鼓被彻底毁灭。公元前407年秋,鲜虞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报了晋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一箭之仇。公元前4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

《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春天,晋国拒绝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备专心对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晋国两次进攻鲜虞中山,报“获观虎”之仇。此后对鲜虞中山国,史书中兼称“鲜虞”、“中山”。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内讧后,中山从晋国的重压下获得喘息,开始介入列国纷争。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在今河北赵县境内),将之列入中山国版图。

前491年,晋大夫荀寅因晋内乱逃奔鲜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敌,但此时中山为了削弱晋国,将荀寅接纳到新占领的晋国属地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为报复中山国,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大破中山,这次进攻对鲜虞中山国的打击极为沉重,以至此后20馀年间史籍对中山国没有只字记载。其后,晋国又把矛头指向中山国的最后一个属国仇由,晋国的智伯(名荀瑶)诡计多端,唯恐仇由国路险难行,遂新铸大钟一口,诡称送给仇由国君,使仇由国“斩岸堙溪”以迎钟。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瑶的诡计,多次劝说国君,但仇由国君得钟心切,不听劝阻,七天之后仇由被灭。外围扫清后,晋国开始进攻中山国本土。

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前457年,晋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县境内),“一日下两城”,中山国受到致命的打击。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灭亡;前403年,赵、韩、魏被封为诸侯,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中山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复兴。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因此遭到魏国的进攻。魏国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击被立为魏国国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国的残馀退入太行山中。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馀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复兴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史记鳚赵世家》记载:“赵成候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顺平、唐县等地发现了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长城高处约有3米,宽0.5-2.5米,做法是两侧挖地基,砌石块做边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据专家推测,中山长城可能在中山国西北边界,沿今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于邢台西北。

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将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350馀年时间,宣告灭亡。中山国灭之后,其后人后来被秦国迁放太原,后逐渐由太原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并改姓为“易”,“易”姓为中山国王族的直系后代。中山国兴亡的警示战国时期,中山国在二百多年的峥嵘岁月之中,为燕赵的历史抒写了绚丽的篇章。中山国生于患难之中,被大国所欺而变强,为强国占领又复生,其不屈不挠、顽强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见。在强国包围之中发展经济、壮大自己,几乎跻身强国之列,其经济和文化之辉煌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70多年,就被赵国所灭,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中山国灭亡的深层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其小。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小国是可以利用强国之间的矛盾,争取时机,谋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中山国一开始也正是这样落而后起、死而复生的。

最早,中山国地处陕北,乃晋之附属小国。内忧外困,不断遭到卫国进攻。它没有坐等挨打,经数十年跋涉迁徙,于公元前506年左右进入河北。从今唐县开始,逐渐占据今保定和石家庄一带,才有了新的立足之地。这时已近春秋时期尾声,韩、赵、魏不但三家分晋,还要争夺中山。大约在公元前432年前后,中山成为赵的傀儡政权。然而中山人并没有屈服,于公元前414年乘赵国内乱,在顾(今定州市)重建独立政权。但为时不久,经过改革而强大的魏国在先后击败齐楚并占领秦西河之地后,派乐羊、吴起于公元前406年灭掉中山。

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国之辱,于公元前381年在齐国的支持下重新复国,迁都灵寿(今平山县三汲)。这次领导复国的桓公很有作为,几次打败赵国的进攻,疆土扩展至五百里,并修筑长城抵御外侵。从桓公开始,中山两代君主“身勤社稷”、“忧劳邦家”,自强自立,富国强兵。当时,列国以战车数量衡量国力,中山国被称为仅次于战国七强的“千乘之国”。这些史实足以证明,中山人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如果以桓公时期的势头发展下去,中山国是足以以弱胜强、弱而后强的。列国之天时并非先灭中山。中山国所占的地利,虽不比秦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野”,但倚太行之屏障,扼冀晋之咽喉,凭滹沱河(史称“小黄河”)之天堑,战守迁之便利优于赵国之邯郸而不亚于燕国之幽蓟。而且,石家庄和保定一带兼有太行山川和华北平原之利,发展农牧业生产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在石家庄地区及其以南一带,自殷商以来就是华夏族经营农业的地方,当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在平原浅山发展农牧业生产的经验。对此,中山人来到之后便兼收并包,并且注意学习、吸收中原地区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更需要指出的是,中山国统治者已经认识到“赋敛平则庶民附”,注意减轻农民负担而调动其积极性。同时,中山国还注重发展交通,陆路大道可以南接邯郸,北通燕涿,东到齐国国都,西北可到代国。境内河流众多,水运可通齐国。商贸发达,粮食贸易规模可观。《史记》称中山人“仰机利而食”,商业活动已相当普遍。交通和商贸带来活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此外,制陶业、木制业、丝麻业等均为中山国的重要经济部门,手工业以“多美物”着称,酿酒业已有相当发展。铜器冶铸和铁器冶铸工艺进步,技术水平很高。中山王墓出土的长方形铸铁大盆,重达126.4公斤,其铸件之大、用铁之多在国内发现的战国铁器中绝无仅有。在石家庄市区内市庄战国文化遗址(今省文化厅院内)出土的一批铁制工具,其中有的斧子是用高温液体还原法炼出的铁水浇铸的,有两件铁斧还经过淬火柔化处理。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较早使用退火柔化技术制造的铁质工具。更令世人惊叹的是精美绝伦的丝麻织品。在两座中山王墓出土的纺织品中,其纺织、刺绣工艺之精美,品种之丰富,在中国先秦遗址考古发掘史上首屈一指。

刻立于公元前四世纪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国碑碣文化的开山鼻祖;在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错金铜版“兆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筑平面设计图,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比例尺的建筑图。中山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错金银青铜器及器物上镂刻工整的长篇铭文,反映了中山文化的华丽风韵。一个区区小国,承受燕赵等四面包围的强大政治军事压力,边境战争不断,负担巨大的军费开支,在短短几十年之中,经济社会得到如此发展,技术获得如此进步,令人难以想像。

这足以说明,即使是小国,只要坚韧自立,励精图治,是能够富国强兵、由弱变强的。正如列国主要由于自身原因而被秦国所灭一样,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其自身,在于中山国统治者治国、治军、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误,在于思想衰退和政治腐败。这里,最使人扼腕痛惜的,是这个本来生于忧患的小国,面临敌国虎视眈眈、随时入侵的危机,却丢掉了忧患意识。桓公复国之后主政近四十年,其继承者成王后期,不是韬光养晦,吸取教训,却忘乎所以,自我膨胀。

公元前323年,魏、赵、韩、燕为了对抗秦、齐、楚三个大国,互相称王,同时为了离间中山国与齐国的关系,鼓动中山称王。中山成公头脑发昏,不顾齐国反对,非要称王不可。结果,图虚名而招实祸,失去了齐国这个比较可靠的支持者,使自己陷入孤立。中山称王之后,简直骄横起来。公元前314年,忘记赵国在后,竟然趁齐国出兵干预燕国内乱之机,大举进攻燕国。中山在这场战争中,“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甚至占领了燕下都。这样一来,中山国更是得意忘形。其实际“战果”,首先把燕国推向对立面,死敌增加了一个大国。而且,这种有利的形势并没能维持多久,由于各大国出面干涉,施加压力,齐军很快撤出燕国。中山以倾国之力夺取的大片土地又为燕国收回。中山国不能居安思危,当然无改革进取之心。当时,秦、赵、魏等国推行变法,改革弊政。赵武灵王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学习北方少数民族之长处,实行胡服骑射;为了对付秦国,曾装扮成使者,冒着风险去秦国探听虚实。而中山国在这样的严峻形势面前,不是卧薪尝胆,却醉心于孔墨学说。儒家和墨家思想是为拯救当时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社会苦难所开的药方。由于它不适应诸侯间所进行的兼并战争的需要,所以在列国中没有市场。而中山国却奉为治国之术。真正的法家治国之才不能引进,本国的智能之士被排挤出去,重用的“士”也多是平庸之辈,以致造成国内人才匮乏。列国都在奖励耕战,中山国却推行“贵儒学贱壮士”政策,致使“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很快出现“兵弱于敌,国贫于内”的局面。这种状况,能不加快亡国的步伐吗?

中山王不思进取,还表现在一心追求君王的虚幻体面和奢侈享乐的生活。诸如,不顾国家的安危,恣意行欢作乐,大修宫殿,大造陵墓。从对中山墓葬的发掘情况看,都设有墓道、积石、积炭,多层棺椁,内葬珍宝,外葬车马,并仿效赵、魏、燕大国的陵墓,都有高大的封土。君王贪图享受,必然亲近重用阿谀奉承之辈,造成政治腐败。中山王最宠信的是相邦司马喜,在陪葬之物上还刻有他的功绩。而司马喜擅政弄权,善搞阴谋诡计。季辛得罪了他,他令人暗杀季辛的仇人爰骞,却栽赃于季辛。中山王诛杀季辛,为他排除了异己。阴姬与江姬争夺王后之位。阴姬便重贿司马喜,求其帮忙。司马喜亲自跑到赵国,极力夸赞阴姬的美丽,诱劝赵王向中山索要阴姬;再跑回中山,又劝中山王赶快立阴姬为后,以绝赵王之望。中山王遂立阴姬。

《韩非子》说,司马喜“善于赵,尝以中山之谋微告赵王”。如果真是这样,司马喜还是一个大内奸。内奸为相,岂不亡国!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国民间也刮起严重的腐朽之风。《史记》说中山国“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其中,“跕屣”是一种足尖着地的舞步。能歌善舞,喜好聚会娱乐,不能说是不好的民风。但是与农夫“惰于田”、“战士怠于行阵”联系起来,可见好逸恶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王公大臣之家,无不行乐,民间好事之徒动辄杀人越货,挖坟盗墓,谁还思治国之事?当时的有识之士,从中山国的腐朽民风看到其政治腐败,断言中山即将亡国。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见条件成熟,便发动了吞兼中山的战役。腐败无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吓破了胆,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残喘。两年后,赵军再次进逼。

前296年,中山国都灵寿陷落。当然,国家有难,必有忠臣。在抵抗赵军过程中,中山人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吕氏春秋》),抵抗是十分顽强的。然而,大势去矣,中山国军民的鲜血再不能使中山国死而复生。赵国吞并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胜,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废掉并迁到肤施(今陕西省榆林之南),中山国最后灭亡。

谢选骏指出:农牧并举的中山国,盘踞河北一带,实开五胡乱华和安史之乱和辽金元清入主中国之先河。也可见得那个地方自古以来,夷化的传统就很深入。

(二)

海上琉球的中山国,位于日本九州岛西南方的大海中,为一群岛,琉球中山国是由琉球王国英祖王朝分裂出的三个地方割据之一,盘踞冲绳本岛。琉球王国在舜天王朝之前并没有国家,但从中山国开始,琉球王国为了与明朝通商,成为明朝的附庸国。同古代日本一样,关于其国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古史。《隋书》中即有《琉求传》。据1650年成书的该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一部国史《中山世鉴》称:“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隋书称:“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年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万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这就是说,中国隋朝时(581~617),该国始被称为琉虬,原名阿儿奈波。虬是龙的一种,以琉球群岛散布在大洋中的状态而言,谓之琉虬,实在非常形象。然而因为古代中国都将龙作为华夏帝王的象征,史官写史多有忌讳,所以《隋书》就将它改为同音的“琉求”。

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此乃成为正式名称。可见,连琉球国的国名也是中国取的。据《殊域周咨录》载,该诏书说:“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这份诏书除了以华夏自居中央,使用了中国历代皇帝习用的“蛮夷”之类词以外,毫无威胁恐吓的意思,是一种和平外交。因此,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首先领诏,并立刻派遣王弟泰期,与杨载一同来中国,奉表称臣。“由是,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见1725年琉球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二部正史《中山世谱》)继中山王后,琉球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继于翌年向中国皇帝称臣入贡。当时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征战。明太祖知悉后,又去诏云:“使者自海中归,言琉球三王互争,废弃农业,伤残人命。朕闻之不堪悯怜。”因此要求他们“能体朕意,息兵养民,以绵国祚”。后三王果然罢战息兵。

琉球国中山王与王妃

据琉球国史及各种史料记载,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明朝实行禁海,而为了与明朝通商,历代琉球王不得不被中国皇帝册封,确立依附关系或附庸关系。这种关系延续了整整五个世纪,即使是日本庆长十四年(1609)发生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县)岛津氏收复琉球,琉球国在受到萨摩制约的情况下,也始终未变。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赐闽人三十六姓”人琉。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琉球王国也曾主动请求赐人,如1606年,尚宁王受册封时,便请赐明人归化。如从中国去的蔡氏为蔡襄的后人,林氏为林和靖家族的后人。与此同时,琉球王还经常选派子弟到中国留学。

从明洪武五年(1372)以后,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的年号,先行用和号、和历。(直至清朝光绪五年(1879),日本“废琉置县”为止)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字结合日文假名书写的。

1609年,萨摩“以劲兵三千入其国,掳其王,迁其宗器,大掠而去”(《明史》)。当时琉球王侍从写的《喜安日记》记载:“有如家家日记,代代文书,七珍万宝,尽失无遗!”萨军将琉球王尚宁等百馀人俘至鹿儿岛,达三年五个月,逼迫尚宁王屈辱地承认向其“进贡”。同时还强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岛。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变中琉关系。如据《明史》记载,万历十四年(1616),“日本有取鸡笼山之谋(其地名台湾)”,当时忍辱负重的尚宁王在国家残破的情况下,依然不忘“遣使以闻”,通报中国防备日本侵略。清朝入主中原后,中琉册封关系继续保持,贸易和文化交流还更为扩大了。

中山国历代中山王

中山王(察度) (46)庚寅1350

中山王(武宁) (10) 丙子 1396

尚思绍 (15) 乙酉 1406

尚巴志(18) 辛丑 1421

尚忠(5) 己未 1439

尚思达 (5) 甲子 1444

尚金福 (4) 己巳 1449

中山王(尚泰久) (7) 癸酉 1453

世高王(尚德) (9)庚辰1460

金丸王(尚圆) (7) 己丑 1469

尚宣威 (1) 丙申 1476

尚真(50) 丙申 1476

尚清(29) 丙戌 1526

尚元 (17) 乙卯 1555

尚永 (16) 壬申 1572

尚宁(32) 戊子 1588

尚丰(20) 庚申 1620

尚贤(7) 庚辰 1640

尚质 (21) 丁亥 1647

尚贞 (41) 戊申 1668

尚纯 (1) 己丑 1709

尚益 (8) 己丑 1709

尚敬(34) 丁酉 1717

尚穆 (37) 辛未 1751

尚哲 (1) 甲寅 1794

尚溢 (8) 甲寅 1794

尚成 (2) 壬戌 1802

尚灏 (15) 癸亥 1803

尚育 (19) 戊子 1828

尚泰 (32) 丁未 1847

谢选骏指出:有人怀疑,战国中山国与海上琉球的中山国有些关系。不仅因为二者国名相同,而且因为战国中山国的最后一任国王叫做“尚”,偏巧海上琉球的中山国的国王都姓尚。



【075、真冒险与假冒险的界限何在】


网文《冒险》报道:

“adventure”,冒险,指的是一种非常刺激的、不同寻常的经历。通常是一次很大胆、风险很高、结果无可预料的任务——冒险可能是一些会造成身体伤害甚至死亡的高风险活动,比如旅行、探索、跳伞、登山、攀冰、水肺潜水、漂流等,或者是参与一些极限运动。这个词汇也可以用于描述任何具有金融风险、心理风险的企业行为,以及一些人生的重大决定等。

从动机上看,冒险经历所需要的心理唤起,既可以是负面的(如恐惧),也可以是正面的(如向往)。对于一些人来说,冒险是他们一生的主要追求。冒险家安德烈·马尔罗在他的《人类的现状》(1933年)中说,“人类若不冒险,谈何高贵?”(下面会说到,这显然是一种“假的冒险”)类似地,海伦·凯勒说,“生命不是勇于冒险,就是荒废生命。”(下面会说到,这才接近了“真的冒险”)。

谢选骏指出:在我看来,真冒险是为了求生,假冒险是为了刺激。

按照真冒险与假冒险的这一划分,“世界十大冒险运动例如徒手攀岩,蹦极,低空跳伞,高空飞越,高速赛车,潜水,登山,野外生存,速降滑雪,忍饥耐寒”等等,其实都属假的冒险,因为它们都是为了丰富生命而寻求刺激,而不是为了求生才去铤而走险。

不过,中国传统上的冒险概念,多属真的冒险——例如《北史·陈元康传》:“从神武于芒山,将战,遗失阵图,元康冒险求得之。”

①《后汉书·张禹传》:“闻车驾当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行,驿马上谏。”

②唐 沉颂 《送金文学还日东》诗:“冒险当不惧,皇恩措尔躬。”

③清 李渔《比目鱼·办贼》:“那焚巢捣穴之事,不但自家冒险,捐伤的性命也多。”

④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英雄冒险,胆大敢为,冥冥中亦象有风伯河神,当先引导,竟把那布库里雍顺送到一个安乐的地方。这是乘风破浪的模样。”

《没时间周游世界?那就来一场微冒险吧!》(六分钟英语BBC英语2018-04-01)报道:

Hello I’m Rob and welcome to 6 Minute English– the show that brings you an interesting topic and authentic listening practice.

大家好,我是罗伯,欢迎来到六分钟英语,节目将为你带来有趣的话题和地道的听力练习。

And don’t forget vocabulary to help you improve your language skills. I’m Neil by the way. And today we’re off on an adventure.

不要忘记还有帮助大家提高语言技能的词汇。顺便说一下,我是尼尔。今天我们将开启一场冒险。

点击播放 GIF 0.8M

Yes, but not a very big adventure, Neil. It’s just a mini or microadventure. But if you have wanderlust – a strong desire to travel, I think it may appeal.

是的,但并不是非常大的冒险,尼尔。它只是一场微型冒险或者说是微冒险。但是如果你有旅游癖——一种强烈的旅游欲的话,我觉得它或许会和你心意。

It will appeal to you Rob, because you love to travel. Haven’t you circumnavigated the globe? I mean go all the way round the world.

那对你有吸引力啊,罗伯,因为你热爱出行。你没有环游过世界吗?我指的是周游世界。

点击播放 GIF 0.3M

Almost Neil, but today’s mini-adventure doesn’t involve travelling too far from home. We’ll explore the topic more in a moment, but not before we’ve set today’s quiz question. So Neil do you know how far it is around the world measured the equator? In other words the circumference.It is approximately…a) 30,000 km b) 40,000 km, or c) 50,000 km?

差不多吧,尼尔。但是今天的微型冒险不涉及离家太远的出行。稍后我们将更多地探讨这个话题,但不是在我们提出今天的测验问题之前。所以尼尔,你知道以赤道来衡量,世界有多大吗?换句话说就是赤道周长是多少。它大概是a) 30000千米 b) 40000 千米 还是 c) 50000千米?

Well, I haven’t walked it, but I know it’s a long way, so I’ll go for c) 50,000 km.

好吧,我没有走过,但我知道是很长的一条路,所以我选c)50000千米。

Right, I shall keep you in suspense and tell you the answer at the end of the programme.Now our topic for discussion won’t be travelling so far. It’s about a new trend for small adventures.

好的,我会给你留下悬念,等到节目最后告诉你答案。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不是那么远的出行,它是小型冒险这种新潮流。

What you mean are shorter breaks, closer to home. They’re less expensive of course, but also instil a sense of adventure. That’s the feeling of doing a new, exciting and sometimes dangerous activity.

你指的是比较短暂的休息,离家较近。当然它们费用更加低廉,但是同样富有冒险感。那是在做新奇,刺激,间或危险的事情时的感受。

Well, adventurer, Alastair Humphreys has coined the phrase ’microadventures’ to describe this.To coin’ here means to use a word or phrase that no one has used before.

好吧,冒险家Alastair Humphreys杜撰了“微冒险”这个措辞来描述这种旅行。在这里"to coin"指的是使用之前从未被使用的单词或词组。

Now he’s someone, who goes on big trips and expeditions to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globe and writing books about his adventures. But he wanted to prove you don’t have to go far to find adventure.

现在他在全世界各个角落进行大型旅行和探险,并将自己的冒险经历写成书。但是他想要证明人们不必走那么远来寻求冒险感。

Let’s hear from him now, speaking on BBC Radio 4’s You and Yours programme about what he did. How did he describe his first microadventure?

现在让我们听一下他在BBC广播公司4频道的You and Yours节目中讲述自己所做过的事情。他是怎样描述自己的首次微冒险?

I’d been doing big adventures for years and I had this hunch that you didn’t need to go to the ends of the world to have some sort of adventure. You didn’t need to be in beautiful Patagonia to have the spirit of adventure. So I decided to try and prove my theory by doing the most boring, ugly adventure I could think of.

我做大型冒险很多年了,我有预感人们不必去远方来寻求某种冒险。你不必到美丽的巴塔哥尼亚来获得冒险感。所以我决定通过做自己所能想到的最无聊,最没有美感的冒险来尝试证明自己的理论。

And I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walking a lap of the M25 in the snow in January.And time and again, as I walked round the M25 I just kept thinking to myself this experience is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four years I spent cycling round the world.

我萌生出在一月的下雪天沿着M25(伦敦的城郊环形高速公路)行走的想法。在沿着M25走的时候,我自己常常想,这个经历其实和我环游世界的四年经历一般无二。

Smaller of course, a bit silly, but definitely felt like an adventure. And that’s when I really started to come up with the idea of microadventures.

当然要小一点,有一点点傻,但是绝对让人感觉像一场冒险。并且就是在那时我才真正开始有了微冒险的想法。

So a microadventure is a boring, ugly adventure?

所以微冒险是无聊的,毫无美感的?

No Neil. It may not be glamourous, but it is an adventure. He walked around the London orbital motorway called the M25 to prove his hunch that you don’t need to go far to find adventure. A hunch is an idea you have based on feelings, but there’s no proof.

不,尼尔。它或许不迷人,但却是一场冒险。他沿着被叫做M25的伦敦城郊环形高速公路行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预想——你不必远行来寻求冒险感。预感是基于自身感觉所存在一种想法,但是并无依据。

Well, his hunch was right. But walking alongside a motorway isn’t my idea of adventure.

好吧,他的预感是正确的。但是沿着环城高速走并不是我对于冒险的想法。

It doesn’t have to be, Neil. Just getting out on your bike and exploring somewhere in your locality that you haven’t visited before is an adventure. What about camping?

它并不一定要是你的想法,尼尔。骑上自行车外出,在当地探索之前并没有游览过的地方就是一场冒险。 野营怎么样?

Ah, yes, I do like to camp out. That’s a phrasal verb to mean sleep outside in a tent.You can be so close to nature and breathe in the fresh air.

啊,是的,我确实喜欢野营。那是一个动词词组,用来指代睡在户外的帐篷里。你可以离大自然如此亲近,并且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

Ah, yes. And you don’t need to go far for a camping adventure. And being out a night really adds to the sense of adventure. That’s what Alastair Humphreys believes.

是的,你不需要为了野营冒险去很远的地方。晚上待在外面确实增加了冒险感。Alastair Humphreys是那样认为的。

We humans are so boring these days. We so rarely spend time out in the darkness to see the stars and to see how the world feels different by night. I get a little bit nervous still. I still imagine ghosts.But that’s part of the charm of making a little frisson of adventure. And then in the morning the sun comes up, the birds sing, jump in a river, back on the bus, back to your desk for 9 o’clock.

人们现在过得如此无趣。我们很少在晚上出去看看星星,看看晚上的世界有什么不同。我仍然会有一点紧张。我还是会想象到有鬼。但是冒险中有点害怕也是它的部分魅力所在。然后早上太阳升起,鸟儿歌唱,人们跳进河里洗个澡,然后坐上巴士,在九点钟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

Seeing how the world feels at night is a nice idea. Getting a bit nervous, anxious maybe is part of the pleasure or enjoyment, what Alastair calls ’charm’.

在夜晚感受世界是一个好主意。有点紧张或焦虑也是你愉悦或者享受的一部分,Alastair把这叫做魅力。

I agree, and he used another word ’frisson’, meaning a sudden, strong feeling of excitement or fear.

我同意,并且他使用了另一个单词"frisson",指的是一种突然的,强烈的兴奋或恐惧。

My biggest fear would be returning to my desk for 9 o’clock! But Alastair is right, there is an adventure to be had on your doorstep - that means close to where you live.

我最大的恐惧就是在九点回到办公桌前。但是Alastair是正确的,在你的家门口就有冒险,那指的是离你住的地方近。

But only a small adventure Rob! Unlike an adventure round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Earth.

但只是一个小冒险,罗伯。不像那种绕地球一圈的冒险。

Yes, that was my question earlier. How far it is around the world measured the equator, in other words the circumference? It is approximately…a) 30,000 km b) 40,000 km, or c) 50,000 km?

是的,那是我早些时候问的问题。以赤道来衡量,世界有多大,换句话说就是地球一圈有多长?它大概是a) 30000千米 b) 40000 千米 还是 c) 50000千米?

And I said c) 50,000 km.

我说是50000千米。

Sorry Neil, too far. The Earth’s circumference has been calculated to be 40,075km. To travel that distance would be a major adventure.

抱歉,尼尔,太远了。人们计算出地球的周长是40075千米。出行那么远是一个大冒险。

OK, I think we should remind ourselves of the some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we’ve discussed today, starting withwanderlust– a strong desire to travel."Rob has wanderlust, he’s never at home!"

好吧,我认为我们应该回顾一下今天讨论过的单词和短语,从wanderlust开始——强烈的旅游欲。“罗伯有旅游癖,他从来不在家!”

That’s because I have a sense ofadventure. That’s the feeling of doing a new, exciting and sometimes dangerous activity. "Neil has no sense of adventure, because he likes his holidays to be planned out with no surprises!"

那是因为我有冒险精神。那是做新奇,刺激间或危险的活动时的感受。“尼尔没有冒险精神,因为他喜欢将自己的假期安排得没有任何惊喜。”

That’s a little unfair, Rob, I just like to be ’holiday happy’.That’s a term I’ve just coined, which means used a word or phrase that no one has used before. You can also say ’to coin a phrase’ after using an expression that is well known and possibly used too much.

那有点不公平,罗伯。我只是喜欢“假期乐”而已。那是我刚刚杜撰的一个词语,指的是使用之前从未被使用过的单词或词组。在使用一个大家熟知的,可能被大量使用的表达之后,你也可以说那是“套用一句老话”。

Next we heardhunch– that’s an idea you have based on feelings but there’s no proof. "I have a hunch Neil wants to go to the pub, he’s packing his bag!"

接下来我们听到了“hunch“,那是指基于人们自身感觉所存在的一种想法,但并无根据。“我有预感尼尔想要去酒吧,他正在收拾自己的包!”

Your hunch is correct, Rob. But not before we recap our next wordcharm-that’s part of the pleasure or enjoyment of something. "Part of the charm of going to the seaside is eating ice cream and walking down the pier."

你的预感是正确的,罗伯。但不是在我们回顾下个单词“charm“之前,那是指某事令人愉悦或享受的部分。“去海边的魅力在于吃冰激凌和漫步于码头。”

And finally we heard on yourdoorstep- that means close to where you live."There’s a pub right on your doorstep, so why don’t you make the most of it!"

最后我们听到的是"doorstep",那指的是离你住的地方近。“你家门口就有一家酒吧,你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

I intend to Rob, but first let me to remind you that you can learn English with us at bbclearningenglish.com. That’s it for today’s 6 Minute English. We hope you enjoyed it. Bye for now.

罗伯,我有这个打算,但是先让我提醒大家,你们可以和我们一起在bbclearningenglish.com网站学习英语。这就是今天的六分钟英语。希望你学得愉快。再见了。

Bye bye.

谢选骏指出:如果说“周游世界”只是一种“并非生存必须”的假冒险,那么“一场微冒险”就更假了。

《深度解析冒险游戏必不可少的几大元素,它们让“冒险”更有游戏性

游戏君橘子铲屎官 2020-01-03 5.1k 

很多玩家对冒险游戏其实不是很清楚,其实目前来说,很少就非常独立的以冒险为主题的游戏,绝大多数的冒险游戏都掺杂了rpg玩法,模拟玩法,和一些动作元素。比方下面这张图,可能在多数玩家的心中,觉得游戏的分类应该是这样的,其实不对,现阶段的游戏,其实是各个元素交织着的。

这个分类是不对的。

我们今天所讲的“冒险游戏”也是内含着多种玩法。

这样的分类才是正确的

什么是冒险游戏?

首先我们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一下,冒险游戏,最核心的两个字就是"冒险",因此这类游戏必然是带有"探索"性质的,既然有了"探索"的元素在,那么再往深推就是这类游戏,必然会有考验玩家的"寻找"和"分析"能力的部分,这样游戏才能在正常的逻辑线上展开。

OK,给大家做了最通俗的理解之后,我们来看看正规化语言对于"冒险游戏"的解释:

冒险游戏(Adventure Game)是电子游戏中的一种。冒险游戏游戏集中于探索未知、解决谜题等情节化和探索性的互动,强调故事线索的发掘,主要考验玩家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冒险游戏有时候很象角色扮演游戏(Role-Playing Game),但与角色扮演游戏不同的是,冒险游戏的特色是故事情节往往是以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开某些迷题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刻意强调谜题的重要性。

冒险游戏-黑魂3

从玩法和最终的呈现上来分类,冒险游戏一般分为文字类型的冒险游戏和动作类型的冒险游戏。

文字型的冒险游戏呈现的方式比较单一,通过文字的描述引导,在玩家的心中去构建一个场景,玩家通过"文字选项"的选择,进行游戏的推进,文字型的冒险游戏,其实更强调一种"心理上"的冒险,因为内含元素比较少,我们这里不做讨论。

动作型的冒险游戏则是我们今天文章讨论的重点。因为动作型的冒险游戏相比文字型来说,多了至关重要的一个元素——画面。别小看这一个元素,有了画面的呈现,游戏内容变得丰富了,可承载的其他元素也会有相应的增加。

核心元素设计

对于资深玩家来说,不管是纯粹意义上的冒险游戏,还是带有"冒险"元素的rpg(角色扮演)游戏,其实内置的元素很多是有高重合度的,也是通过这些元素的不同组合和相互协调,让每一款冒险游戏都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与吸引人的地方。

★地图:

对于冒险游戏,核心既然是冒险,就不能让玩家有一种针对某一元素机械重复"刷"的感觉,因为这样从本质上就违背了冒险的本意,更不能让玩家在一遍一遍的游戏循环中逐渐感觉越来越枯燥,基于这点,就需要不断的出现新的能够刺激玩家的东西。而地图元素是承担起这个目的最核心的一个元素。 在这里我们用一个更专业一点的词,就是——空间构架。

在冒险游戏中,对"地图"的第一点小要求就是要有足量的内容。

我们前文说过,为了让玩家有"冒险"的体验,必然不能有大连重复出现的元素,因此丰富的内容就必不可少。这个"足量的内容"不是指让玩家跑很远,在一张硕大的地图上探路,但其实上面只要寥寥几个可互动的元素——这样虽然满足了大地图的设置,规避了反复出现的游戏元素,但依旧没有"冒险"的因素在,优秀的冒险游戏地图,是基于视觉元素和地图交互元素上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黑魂1的地图就是非常经典的冒险游戏地图,整个地图实际上就是围成一团的一块区域,然而给玩家的感觉确是非常庞大的(并且还包含很多"原来这里还有路"的惊喜),这是非常经典的空间划分手法,因为除了极少数的专家,大多数人都是迷宫路痴,哪怕仅仅是平面迷宫,因为大多数人认路的极限是5~10次随机拐角,经历了多次的拐角前行后,如果还没有回到同样的地方,或者见到相似的建筑,就会有一种到达了另一个地方的错觉,而黑魂很巧妙的利用了这种空间错觉,再加上立体空间架构(大多数游戏依然还是平面空间架构),使得地图变得庞大并且充满惊喜。

黑魂1地图

好,第二点,对于冒险游戏玩家来说,地图中的第二点必不可少的小元素就是"惊喜"。

除了一路上会遭遇的紧急状况(机关,怪物,敌人,地形跌落等),地图本身也是会给玩家带来惊喜的,个人认为冒险最大的乐趣,在于不断的了解一个地方的奇妙结构,想象一下当初平平无奇的入口大厅,在长时间的冒险后,竟然发现大厅本身就有通往核心地带的捷径,是多么美妙的一种体验!

所以冒险游戏来说,最核心的元素就是"地图",虽然不同的冒险游戏都有自己不同的地图设计,但仔细观察其中奥秘,其实优秀的冒险游戏的地图设计都包含了我上文所说的两点元素。"地图"也是冒险游戏共同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任务系统/随机事件:

冒险游戏中另一个共通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任务系统",其中也包含了一些"随机事件",我们这里放在一起分析。

为什么"任务系统"会成为冒险游戏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呢,因为玩家需要一个"引导",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一个规定玩家必须去完成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任务,玩家在游戏中的自由度是不是会提升,与之带来的影响就是休闲度提升,玩家会迷茫自己在现阶段游戏中应该去做什么。

而任务系统的加入,通过派发给玩家一个任务,去引导他探索游戏,这是"冒险"的第一步。其次,任务的难度会随着玩家的游戏时长而进阶,玩家利用游戏中的资源,去攻克困难的任务,这是"冒险"的第二步。 通过这些"任务系统",给玩家指引了游戏的方向,让玩家在冒险的过程中快速上手,又用略艰难的任务,去满足玩家的挑战心理,也是冒险游戏的真谛。

同时要说的还有这些随机事件,随机事件的产生,是在玩家按部就班的去完成冒险的过程中被加入的,目的自然只有一个,增加游戏的随机感、刺激感和冒险性。

当然这里说一个公共知识点——任何事件在设计时,都需要考虑到玩家当前所能使用的解决方案。 这一点是每个游戏设计者都明白然而就是做不好的,因为大多数人往往将其理解为了——要考虑玩家手中所持有的解决方案,因此出现过不少反人类的设计——即使经过了内部测试依然很反人类。需要考虑到的是,即使你在设计上给了玩家足够的解决方案,也需要在实际表现让透露给玩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去处理这些事件,以及以正常人类的操作方式,是否可以完成解决动作。

比方说你突然给了玩家一个随机事件,而玩家认为这是他现阶段所解决不了的,那这个随机事件的制造其实就是游戏设计者弄巧成拙了,非但没有给玩家制造惊喜,让玩家觉得游戏更有趣了更有探索性冒险性了,反而会觉得这是单方面制造了一个麻烦。

总结来说就是在冒险游戏中,随机事件元素是一定会存在的,但设计的是否合理,则是衡量游戏是否成功的一个必要元素。

★采集/收集元素:

在冒险游戏和大部分有冒险元素的rpg游戏中,采集/收集系统也是必然会存在的元素,游戏中会通过"任务"或某些对话、场景透露给你一个需要收集的目标,通过采集和收集,去进行对游戏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玩家既踏出了游戏的第一步,又在这个游戏世界中去进行一种"冒险"的体验——在这个收集的过程中,玩家大概率会遇到游戏设计的一些"随机事件",将两者一结合,游戏难度有了些许提升,也让玩家感觉自己不是在玩一个单纯的"采集型生存游戏",有了冒险的感觉,恰恰印证了"冒险游戏"的本质。

核心玩法元素:

除了冒险游戏原始设计中的这些共通元素外,在游戏的核心玩法上,不管是什么主题的冒险游戏,也是有一套共有的特征的。这些核心玩法也是冒险游戏不可或缺的。

★养成:

在冒险游戏中,一定有的一个玩法是"养成系统",玩家不管是通过任务去进行自身的成长,还是通过地图冒险,打怪升级去提升自己的装备和能力,总之在这个玩法下,玩家自身的能力是始终在成长的,这就是"养成因素"。

不要觉得养成系统是一个很狭隘的概念,好像在某些养成系游戏里才有,恰恰相反,在硬核的冒险游戏里,玩家的自身成长的非常重要的。 设置玩家个人的成长系统,因为随着游戏的深入,可探索元素越来越多,从平衡性和合理性上来讲,玩家不可能一直以小白的身份,小白的装备闯荡天下。想探索更多的游戏内容,自身就要成长,怎么成长,去探险,去完成任务,于是这个"养成"玩法,成功的让上面的几个元素形成了一个闭环。

★自由度:

这一点其实不能很严谨的归类进核心玩法,不过说法相差不多,就不单独分类了。冒险游戏非常注重玩家的自由度,自由度的定义有很多:

一则是玩家可以做的事情(或者说是变数)多,二则是玩家不受到策划想法的限制。比如虽然有任务系统去规定玩家现阶段应该去做些什么,但其实并没有强硬的规定不完成该任务就不能进行额外操作。在冒险游戏中,玩家喜欢的就是"冒险",如果游戏过于死板的规定玩家一定要去做什么,不能去做什么,那一定就失去了让玩家在游戏中探险的本意,因此自由度高是冒险游戏非常共通的元素。

结语

纵观冒险游戏,其实核心元素就是这些,或以不同组合,或增减一些其他小元素,让冒险游戏焕发新光,让玩家觉得更好玩。

谢选骏指出:由此可以说:真冒险是必需品,雪中送炭,为了求生;假冒险是奢侈品,锦上添花,为了刺激。例如,赛车是假冒险,进军是真冒险。枪击野生动物是假冒险,武松打虎才是真冒险。旅行是假冒险,逃亡是真冒险。在这种意义说,世界上最假的冒险就是“冒险游戏”了;除非,玩家为此赌上了自己的身家,甚至赔上了自己的性命。“炒股票”也属于这个范围,因为它的虚拟足以让人丧命。



【076、政府“发钱”与黑社会“裸贷”】


《美国惠及百姓的“发钱”VS中共宣传的“自愿捐款”》(2020年4月9日 美国之音)报道:

2020年4月2日人们排队进入纽约市曼哈顿一家提供支票兑现公司。 

面对人类空前的病毒大流行给美国人民的生命和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美国政府日前出台至少2万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纾困遭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企业和行业。美国政府拯救民众和经济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而在疫情最早爆发的中国,尽管当局也采取各种措施为经济注入流动性和活力,为企业解燃眉之急,可是中国百姓,尤其是因疫情影响而陷入经济困境的湖北武汉等城市的百姓,却没有像美国纳税人那样得到政府的现金救助。

当代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冠状病毒大流行扩散到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继中国今年1月首先大爆发之后,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病例和死亡人数徒增,成为疫情爆发和蔓延的新“震中”。这场空前的新冠病毒疫情,不仅造成全球超过130多万人感染,7万6千多人死亡,更导致很多国家,尤其是那些疫情严重国家的文化、体育、教育、旅游、航运、餐饮等行业几乎全部停摆,数百万蓝领白领被解雇或被迫休无薪假。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完全被打乱。

在美国,人群聚集的文化、体育活动停办,飞机航班大幅减少或停飞,酒店无客人入住,餐厅无食客用餐,企业运营停摆,数百万人申请失业救济,商业和民众惶恐不安。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2.2万亿新冠救助法案——史上最大刺激计划惠及企业和纳税人?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摒弃两党政治,团结一致,在经济形势和疫情持续恶化之际,于3月底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刺激和纾困经济计划——“冠状病毒援助、救济和经济安全法”(CARES ACT)。政府拨款2万亿美元,救助失业工人,中低收入的百姓,以及因疫情而遭受严重打击的行业和企业。

在这项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刺激经济计划中,与美国老百姓最直接息息相关的是,政府向受疫情影响的美国纳税人派发1200美元。该法案具体规定,政府向调整后年总收入低于7.5万美元的纳税人一次性发放1200美元,联合报税不超过15万美元的夫妇将获得2400美元,每个儿童500美元。但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纳税人,每多出100美元,发放金额减少5美元,年收入高于9.9万美元及以上者封顶。

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常驻研究员凯尔·波默洛的测算, 在全美1.77亿报税人中(含联合报税),91.3%报税人,即1.62亿报税人,将平均得到1729美元,其中84.4%报税人将收到全款。联邦政府将为此拿出2920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20700亿元。

与美国政府大手笔出钱帮助美国纳税人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相比,在当初疫情特别严重的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尽管据称当局对确诊新冠病毒肺炎的病患给予免费救治,但是受疫情影响被禁止出门务工的当地人,尤其是那些蓝领工人,由于无法复工复产他们没有收入,陷入财务和生活困境。在这些普通百姓生活陷入困境,急需收入和政府救助时,中共当局没有出手相救,扶助他们,反而发出党中央号召,为防控疫情捐款。

中共党员“自愿”捐款做宣传——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2月26日,中共政治局常委全体成员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捐款。不过,报道没有提及每一位常委捐款的金额。新华社说,截至3月26日,全国已有7901万多名党员自愿捐款82.6亿元。在中国一党专制的体制里,党中央一声令下,全体党员必须绝对服从。尽管中共当局口口声声说是自愿捐款,但是一些捐款的普通党员说,所谓自愿捐款,实际上就是强迫捐款、摊派。党员要听党的命令,党号召了,谁敢不捐?

平均发钱和针对性救助——美国西顿大学商学院战略管理和国际商务系教授、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尹尊声认为,美国政府给老百姓“发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这对于仍然有工作的人来说,增加了消费能力,但是对于失业的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他认为这种纾困计划对振兴经济作用不明显,当务之急是迅速大量生产防控疫情和口罩、呼吸机等医疗设备,从而才能尽快控制疫情。尹尊声教授说,中国政府为了救治武汉,乃至整个湖北地区新冠肺炎患者暴增,动员全国各地数万名医护人员到湖北驰援,遏制疫情向其他省市扩散,这其中代价也是巨大的。他说,武汉被封城期间,居民的吃喝,尤其是那些经济能力差的居民,都被当地政府“包下来”。他认为,这种有针对性的“救助”,比美国按照收入“划线”平均分配的效果更好。

中国央行下调小银行准备金率,释放4000亿元流动性——需要指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财政和货币政策,抗击疫情给经济造成的影响。2月初,中国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超过万亿元逆回购操作,并调降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中国政府还提出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媒体报道说,在中国绝大多数省市新增冠状病毒病例持续数周为零之后,各地开始陆续复工复产。一些地方政府,如南京、苏州、杭州、济南等,为居民发放定向消费券,希望通过补贴居民消费来重振因前一段时间疫情歇业,关闭的行业。

中国有经济学家表示,政府用小额资金支出来发放消费券,对刺激居民的消费,推动经济尽快正常运转,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政府应该更多出台这种占用财政资源少,又能承担得起的举措。

谢选骏指出:美国政府“发钱”与中国政府“包养”,都不是无偿的,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还是出自国家债务,最终变成了全民的债务。这样一来,政府“发钱”就像黑社会的“裸贷”一样,进场容易出场难。

《川普高调赞赏女儿 然而媒体发现真相是骗局》(2020-04-08 中时电子报)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美国经济之际,美国总统川普7日语出惊人表示,他的女儿伊凡卡竟然创造了1,500万个工作机会。

新冠肺炎席捲美国,重创当地经济,千万美国人请领失业补助,美国总统川普7日却在一场企业视讯会议上,语出惊人表示,第一千金伊凡卡(Ivanka Trump)创造了1500万个就业机会,最后被打脸只是梦一场。

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导,周二,白宫一场小型企业视讯会议上,美国总统川普向各企业CEO表示政府有意额外提供约2,500亿美元贷款,以支持企业、避免裁员。随后他将焦点转向一旁的伊凡卡,当着与会CEO的面前,高调赞赏女儿一番。“我的女儿伊凡卡只想要人们有工作,我给她很多选项,结果她和你们当中的一些人创造了超过1500万个工作。”“他们不断在训练员工,这是以前没见过的事,她刚开始的目标是50万个工作,现在她的目标是超过1500万。”

不过美联社指出,在疫情之下许多企业摇摇欲坠的时刻,川普的这番话完全是个幻想、不符合事实。报导指出,即便在疫情大爆发之前,川普上任以来,也没有创造过这么多就业机会,甚至连一半都不到。7日川普与各CEO召开的小型企业视讯会议。川普此番话指的是由伊凡卡带领的一项白宫计划,初步获得各企业同意,在未来几年内陆续提供约1400万个培训机会,不过企业的承诺并不具有约束性。

美联社指出,工作培训并不代表实际的工作机会,该份计划也没有明确指出究竟有多少人已经接受训练。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40万人,各州为防范疫情扩散,早早就祭出禁足令,许多经济活动停摆,根据美国劳动部统计,过去2周初领失业补助金的人数已将近1,000万人,经济学家预估,5月初,美国的失业率恐会攀上10%、甚至更高。

谢选骏指出:美国政府申请了两万多亿的经费,却只打算拿出两千多亿来“发钱”——这等于人民借贷了两千多亿,却要偿还两万多亿!——这是多么惊人的高利贷比率。这种算计,堪比黑社会的“裸贷”。

网文《女大学生裸贷、肉偿震惊外媒:第一批95后,已被校园贷毁掉了》(精英说Elitestalk 2018-07-23)报道:

就在前不久,外媒曾报道过中国高校的一个乱象——不少女大学生以裸照作为担保,用以换取高额利率的贷款。还不上钱的时候,这些内容就会被放到网上,甚至被售卖获利。

裸照被曝光还不是最糟糕的,部分借贷者甚至会要求无力还钱的女孩通过裸聊、陪睡等方式进行“肉偿”,而有些姑娘竟然对此欣然接受。中国青年网曾对这些“裸贷”的姑娘做过统计——她们大多出生于1993-1997年,籍贯为三四线城市,且大多为在校学生。她们主动打“裸条”的动机很简单,也许就是想买个包或换部手机。

等到借款利滚利再也还不起,裸照也在网上流传的时候,她们才幡然醒悟,痛哭流涕,可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当消息传到海外,外媒对这种“用裸照换钱”的行为也是震惊不已。“为了担保贷款,女孩们提供裸照!”“女大学生用裸体自拍照换取网络贷款!”“高利贷者让学生提供裸照,赤裸裸的贪婪!”

然而,这些“大惊小怪”的海外媒体大概不会想到,所谓的“裸贷”,只不过是暗中肆虐在中国年轻人之间的“校园贷”乱象中的一种而已。当利益与欲望夹杂着逼向象牙塔,看似天真懵懂的青年学子,并非全部都能幸免。有人成为受害者,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人摇身一变成为加害者,在私利的裹挟下直入歧途;而在教育部明令禁止“校园贷”的今天,在暗流汹涌的贷款丛林中,依旧上演着狩猎的剧情……

生于95,死于校园贷——去年9月开学季,当同学们陆陆续续回到校园时,21岁的朱毓迪却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这个95后的大男孩,死于校园贷。当警方在汉江找到他的遗体时,才发现这个男孩的手腕上都是自残后的刀伤,触目惊心。在朱毓迪出事的前天,他给好友发了短信:“哥对不起你,哥先走了。” 而根据朱毓迪好友提供的线索,他轻生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校园贷。

果然,悲痛的朱毓迪父母发觉,儿子生前陆陆续续在10多个网贷平台上借了20多万,而他的贷款用途只是聚餐和还以前的贷款。从一笔几百块、几千块的贷款开始,利滚利一直累积到几十万,最后被逼得走上绝路,朱毓迪绝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22岁的大三学生小刘,也是在认清无力还贷的残酷现实后,在家中客厅自缢身亡。那天,小刘父母推门进屋,却发现一米八五的儿子背对他们“站”在客厅。走近一看,夫妻俩都崩溃了——孩子上吊了,身体已经凉透。在警方调查下,同样发现了小刘生前向22家网贷平台借款25万余元的记录。他的手机中,还有131条催款短信,“还不出钱就杀你全家”!这些跟校园贷牵扯不清、最终走上绝路的大学生,大多是因为相似的原因深陷校园贷泥淖。在家境一般的情况下,想瞒着父母买奢侈品,或是在同学面前“炫富”逞威风,而零门槛、来钱快的校园贷平台,就成了他们一致的选择。

而在挥霍完借来的钱财之后,他们往往也会陷入相似的怪圈——还不起贷款,于是就从别的贷款平台上借钱填补以前的窟窿,结果欠的钱与利息却越来越多,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还不上钱的焦虑与害怕被家人朋友察觉的恐慌中,他们中的有些人就此做出了极端的事。

有人从父母那里偷钱,有人从同学那里骗钱,更有人喝农药、跳楼、投江、上吊,让自己原本可以如春花般绚烂的年轻生命,彻底终结。我们很难统计这些年到底有多少人因校园贷的缘故而自杀,只是可以从各类媒体报道中隐约感觉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在悄然逝去。

让借贷者崩溃的校园贷利息到底有多高?某校园贷使用者花花(化名)算了一笔账:借17000元,分24期还款,每月需还916.7。分摊到每月,看上去似乎没那么夸张。可是仔细算起来,借款17000元,最终却要还22000元,年利率高达30%。要知道,普通银行一年贷款的年利率只有5%,这是足足六倍的差距。更夸张的例子,是借款6000元,第二天还利息500元,还不上罚300元,最终累积成上百万。

除了现金贷款之外,校园贷还有另外一种模式,那就是专门面向学生的分期购物网站。这些网站打着“零首付”、“免利息”的旗号,用那些光鲜亮丽的商品诱惑着你——来吧,这里你什么都买得起。只是在这背后,入坑的大学生们却不会知道,接踵而来的是作为变相利息的“服务费”以及未及时还款产生的“滞纳金”。当你发现自己所有的物欲,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满足,那些想要的东西踮一踮脚尖就可以够到,谁能肯定地讲,自己绝对不会动心?

校园贷是罪恶的吗?不一定。它成长于正规银行叫停校园贷与相关学生信用卡业务后的空白期,它的存在,本是为了迎合中国4000万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庞大市场。大多数校园贷平台在审核方面没有银行那么严格(有身份信息即可),也是为了满足普通学生的需要。在校园贷的使用者中,并不排除有合理使用、按时还款的正面例子存在——看上了一只喜欢的包,先分期贷款,随后通过勤工俭学、拿奖学金等方式还款,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大多数使用校园贷后出事的学生,基本都是能力配不上欲望的一群人。想要的东西太多,而愿意付出的却太少,当两者不相匹配时,最终就只有葬身于亲手挖出来的鸿沟。

“生于95,死于校园贷”,悲剧,无可避免。——当校园贷堕落为牟利工具——当有人成为校园贷的受害者,毁灭于膨胀的金钱与欲望之时,另外一些人,却坚信自己深谙校园贷规则,可以将其变为获利的工具。直到最后出事,他们还在认为:“我可以玩转校园贷,而不会成为被校园贷玩的那种人。”湖南工学院的李宁和武汉传媒学院的郑禹,就是两个绝佳的案例。虽然他们素不相识、相隔千里,却最终都毁在自己对校园贷的自信上。

在湖南工学院,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大四学生李宁,他开朗又稳重,还是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在临近毕业之时,学校里突然开始流传李宁“创业成功”的传言——许多学弟学妹看到他开豪车、抽昂贵的“中华”牌香烟,风光无限。从来没有人深究过,李宁到底为何会突然变得如此有钱,他所谓的“创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李宁的5位室友和若干名大一的学弟学妹都清楚,李宁请他们“帮过一个小忙”。这个“小忙”,只是让他们手持身份证拍张照片,给李宁提供一下他们的身份信息而已。面对同宿舍相处四年的兄弟和学校里小有名气的学长,这些人都稀里糊涂地答应了,无一拒绝。只是他们不知道,李宁拿他们的身份信息,就是为了从各大校园贷平台上套取现金。

骗局悄无声息地进行,正如越滚越大的雪球,在雪崩吞噬天地万物之前,一切都很平静。直到东窗事发时,大家才惊愕地察觉——这位看似敦厚老实的学生会主席、大四学长,拿着27个人的身份信息,套取了百万元校园贷。这个坑他自己肯定是填不上了,事发后,李宁已被刑拘,可他留下的却是数不清的问题——被骗学生每人将背负从1万元至7万元不等的校园贷贷款,而这个数字,正随着欠款超期天数的增加,慢慢滚动成一个令人恐惧的总额。

一位受害学生说,自己每天睁开眼睛,就要面对自己原本不知情的巨额债务和无穷无尽的催债电话,“现在看到陌生号码就发慌”。未来到底该怎么办,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与迷茫。用相同套路“玩转”校园贷的,还有武汉传媒学院的郑禹。有所不同的是,郑禹套取的并非现金,而是名牌手机。他拿着不属于自己的身份信息,去分期购物网站上购买手机,再把这些手机以略高于底价的价格售卖给“社会上的人”,从中赚取差价,美其名曰“互联网创业”。郑禹发明的模式也许可行,这种打擦边球赚差价的行为,一开始也没有那么“十恶不赦”。可在如洪水猛兽般的欲望中,他终究沦陷。

郑禹不再有耐心等待以正常价格售卖手机的缓慢过程,一拿到手机,他就迅速以“跳楼价”出售给不知情的人,以此换取现金;与此同时,他在学校里发展“下线”,将更多的人拉到校园贷平台,用他们的身份信息分期购买手机。29人,34部手机,22万余元,卷入了这场精心酝酿的骗局中。郑禹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踏着“掘金”的步伐,跟上了校园贷疯狂扩张的节奏,可他不知道,自己同样是“被玩”的那个。郑禹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而被他坑害的学生,至今仍承受着自己的一时愚蠢所带来的痛苦。

在李宁与郑禹的故事中,我们其实无法苛责校园贷平台本身的“恶”。说到底,它也只是个平台,但由于它的存在,越来越多懵懂无知的年轻人跳入了这片没有规则、只有欲望与欺骗的丛林,他们试图成为主人,却最终沦为奴隶。

事实上,对于衍生出无数恶性事件的校园贷,监管部门早就于去年按下了紧急暂停键。2017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网贷机构一律暂停在校大学生贷款业务。3个月后,教育部发言人重申——任何网贷机构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然而,即便在监管部门的严令禁止下,从事校园贷业务的机构依然在打着擦边球,悄悄潜伏在校园中,这其中不乏野心未灭的网贷平台,更不排除民间高利贷团伙以“校园贷”的名义,向学生们送去表面鲜美、实则有毒的“禁果”。

近期在网上疯传的一段视频,再次勾起了人们对校园贷不好的回忆——某校园贷的“催债人”找到借款学生家中,用脚飞踹他家的门。

借款人是在深圳某高职院校就读的小陈,他说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暴力催债的恐怖。在催债人员上门前,他还被这些人关过“小黑屋”,被面相不善的“黑社会”分子包围。

飞踢踹门、关小黑屋,并不是催债人对付借款者的唯一办法。据借款人家长王女士说,这些要债的人还会用“呼死你”进行电话轰炸,或是发信息恐吓,要把孩子打残、砍死,或是拿胶水堵住门锁、往门板上喷漆,无所不用其极。虽然没有平台愿意承认自己雇佣过所谓的“第三方催债机构”,更不愿意承认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大量违规行为,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暴力催债”,已成为与校园贷相伴相生的现实。

在教育部明令禁止校园贷之后,湖南台《经视大调查》栏目组记者还曾卧底过某家仍在运作的校园贷公司,揭开了催债内幕的冰山一角。

在这家主打“分期购买手机”的网贷机构中,20余名员工每天都面临着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利用公司特制的催收系统,用带有恐吓和威胁的语气,热火朝天地给欠款学生打电话。

当学生无法还清贷款时,他们就会接着骚扰欠款学生的家人,不把对方逼到崩溃决不罢休。该公司工作人员坦言,只是打恐吓电话进行骚扰,已经算“很轻”的了,他们还有更极端的手段,P裸照甚至“搞死、搞残”都不在话下。

如果说,充斥着利益与欲望却屡禁不止的校园贷,像一片雾气迷蒙的黑森林,那么随之而来的暴力催收,就像丛林中虎视眈眈、伺机扑倒猎物的野兽。丛林与野兽彼此依托,相伴相生,可悲的是,被狩猎的人竟还一无所知。

谢选骏指出:就在中国校园贷的“天才设计”出现前后,西方社会也兴起了一股“全民发钱”的热潮。我没有研究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我知道两者之间的相似——那就是凭借个人的身份信息,就可以拿到现金!至于偿还方式,中国和西方虽有不同,但却是同样惊人的高利贷!



【077、政府的保密与公众的灾难】


网文《行会的保密制度与公众利益,何者较为重要?》(2013-10-23 蕭皓聲老師)报道:

香港电视的发牌争议,引起全城讨论。这发牌事宜,已经历了三年零十个月,至今似乎大局已定。但是,政府只发免费牌照予有线电视及电讯盈科属下的电视台,而否决了王维基的香港电视,最终诱发新一波的政府管治危机。正如大家所见,事件的争议最大问题不在于审批结果本身,而在于背后的理据以及决策的过程。在此,本文只集中讨论行政会议保密制和公众利益之间的争议。

如果大家不善忘,此议题早已出现于一年前,唐英年在特首选举论坛中,披露梁振英曾在行会说过“总有一天要出动防暴队”,最终引来轩然大波。当时,唐英年备受压力,因为他作为指控的一方,就有举证的责任。但是,要举出行政会议的文件却是违反了保密制。所以,最终事件“不了了之”,而梁振英至此亦没有一个完整的交代。正如后来刘梦熊的叛变,梁振英至今仍没有任何正面回应,只称正在等待一个适当时机。一时之间,“行政会议有保密机制”和“事件进入司法程序,所以不宜评论”,成为了新任政府最强的挡箭牌。

要了解保密制度的法理依据,原来颇为困难。笔者翻查《基本法》第四章“政治体制”部份,全文“行政会议”一词出现了九次,都是说明该会的权力和角色,而没有提及保密制。与本次事件较有关系的在于第五十六条:“行政长官如不采纳行政会议多数成员的意见,应将具体理由记录在案”。另外,即使政府网页介绍行政会议时,亦没有提及保密制的法理地位。较能支持保密制的法理,大概就只是维护国家安全或是商业秘密等等。官方文件而言,只有行政会议成员的宣誓中找到相关句子。

由此可见,保密制本身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如果行政长官同意之下,他是有绝对的权力去“解密”。事实上,保密制可追溯于港英政府年代,因为英国的议会为内阁制,而外国的惯例之中,内阁会议则是需要保密的。当年,港英政府在政治局,同样设立行政会议,只不过在当年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仍低,只有少数华人精英能进入议会,亦即金耀基教授所说的“行政吸纳政治”。此制度令意见在社会“消失”,避免牵起社会对政策的讨论,所以民间对行政会议制度较少关注。

至此,花了一点篇幅去了解行政会议的权责以及保密制的基础,将有助我们分析保密制与公众利益的关系,而我认为在香港电视发牌事件而言,保密制已不足以成为挡箭牌,必须“循序渐进地”解释否决发牌的理据。

首先,政府指出保密制“行之有效”,这是香港政府近年很喜欢用的论点。不过,任何政策或制度经过时间的转变,都总会有一天变得不合时宜。如果所有制度“行之有效”就无需改革,可能今天仍是君主集权政体 (在中国也行之二千多年呀)。再者,政府所言“有效”亦不见得合乎事实,如今正是保密制之下,令人民产生“黑箱作业”的疑虑,由此可以判断保密制已经不再那么“有效”了。政府官员必须要认真反思何谓“有效,是方便自己工作?是能提升施政水平?还是能回应人民诉求?无论如何,事实摆在眼前,今天的社会和港英政府时期已有重大变化,公民意识抬头,并要求更大的政治参与空间和权力其次,保密制的原意是防止政策在酝酿阶段时公诸于世,引起利益输送的问题,例如多年前的梁锦松和近年的林奋强两个被“怀疑偷步”的事件。不过,当政策已经完成讨论,决策已正式公布之后,这个保密制就不是一个金刚箍了。特首有权向公众透露行会讨论的过程和理据。如果政府解释,保密制是要保护行政会议成员,有助于保护行会的自由讨论空间,使往后的政策仍可大鸣大放。这样,其实特首也有折衷的做法,就是只公布集体负责下的讨论过程和理据,而不必指名道姓地列出发言者。这是特首权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事,对保密制的“撤同唔撤之间仍有很大空间”。如果还认为开了先例就有雪球效应,往后会不断被要求解密,这就取决于行政会议日后是否仍会做出不合理和不合民意的决策了。

最后,是次争议突出了香港公民无法监察行政会议的事实。早在张震远及林奋强事件后,便有人提出要改革行政会议制度。因为现时行政会议内的30人,大概只有7人是曾经接受民选,而现任议员更可说少之又少,根本欠缺广泛代表性。如果要令10月20日游行的10万市民接受行会成员30人的决策,总不能只用一句“保密制”就轻易打发。毕竟,保密制的最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令政策有“更好的施政”,而量度政策质素的指标亦应包括符合人民诉求。而且,政府的发牌决定又的确称不上“良好施政”,到底是否乱搬龙门、黑箱作业、政治目的、破坏营商环境、保护既得利益者、惩罚过份进取者,这些质疑都有必要回答。而更不幸的是,即使行政会议施政不当,人民亦无法用选票向他们施压。

如今,市民提出的质疑大多有理有节,包括:市场可容纳四个还是五个电视台,为何交由30人决定,而不是交由自由市场决定?如果要考虑“市场可接受的能力”,则等同是在考虑现有的TVB和ATV能否接受市场震荡,这一思维背后岂不正正是维护既得利益者?政府一日没有全面的交待不发牌原因,一日都无法继续维持良好的管治,反而只是不断暴露行政会议没有代表性和脱离民意的现实。如果我们相信保密制是为了公众利益,而非“为保密而保密”,则这次的发牌风波,特首解密确是责无旁贷。

就让我们擦亮双眼,看“维基”如何“解密”吧!

谢选骏指出:上面说的虽是“行会的保密制度”,但实际上的黑手还是在政府。下面就看看政府的黑手是如何运作的。

《美国媒体是如何将政府逼疯的》(2006年10月8日 综合新闻)报道: 

1969年,美国国防部写出一份关于越战的绝密报告,总共7000页/47卷的“五角大楼文件”,一共只印了15份,全部编号,是国家最高机密级别。 

1971年,其中一个接触到文件的人,把文件复印,并且交给了《纽约时报》。《纽约时报》精心策划了一番,从6月13日开始连载“五角大楼文件”,每天整整六个版面,预计共10天。 

第二天,国防部震惊了。国防部和司法部立即要求报纸停止连载,说这是对国家安全至关紧要的高度机密资料,并且违反了美国刑法中的反间谍法。《纽约时报》立即发表声明,断然拒绝了国防部和司法部的要求,继续连载。并且在报纸上公开叫嚣:政府要求本报停止发表机密文件,遭到本报断然拒绝。 

在美国国防部压力下,美国司法部紧急起诉《纽约时报》,希望阻止《纽约时报》继续连载。这里有一个搞笑的细节:美国司法部副部长半夜三更开车出去,找到附近的警察局,为证据文件盖章公证。 

第三天,法庭紧急开庭,第一次法庭辩论开始,法庭上挤满了各个媒体的记者(看来美国连这种涉及国家机密的案件审理也是公开的)。司法部指控说,这样发表国防部秘密文件,会严重伤害我国的外交关系和国家利益,所以,至少应该命令纽约时报稍微延迟发表这份绝密文件(要求够低的了吧?)。纽约时报反对,说对出版物内容作“预检”,是违法的。

法官作出决定,对案件双方的对错不作任何判断,但是同意发出一个法庭禁令,要《纽约时报》延迟发表剩下的文章。但同时法官拒绝了司法部关于没收纽约时报的五角大楼文件的要求。法官要求双方都回去做准备,过两天再开庭听证。这个禁制令,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一份报纸在法庭命令下搁置发表一篇特定的文章。 

第四天,《纽约时报》刊登大标题:“应美国政府申请,法官下令纽约时报停止刊登越战文件,等待听证。”立即在全美引起一片哗然。 

第五天,《华盛顿邮报》经过努力也搞到了这份几千页的“五角大楼文件”。众多编辑经过一天一夜的紧急编辑,第二天(也就是《纽约时报》开始发表的第六天),《华盛顿邮报》开始连载“五角大楼文件”。 

当天下午,司法部向《华盛顿邮报》打电话,要求不要发表国家机密文件。《华盛顿邮报》断然拒绝。司法部又提出暂缓发表的要求,报社再次拒绝。 

两小后,司法部紧急向法院起诉《华盛顿邮报》违反反间谍法,说报纸明明知道这份文件是国家机密文件,可是仍然公开发表。最后,法庭宣布:支持完全彻底的新闻自由,并且批评司法部误用了反间谍法,因为反间谍法的本意从来也不是要提供一种对新闻界实行预检的标准。

司法部立即向联邦上诉法院上诉。上诉法院的辩论在晚上9点45分开始。司法部代表强调,华盛顿邮报是“非法占有”五角大楼文件,他要求上诉庭给政府一个机会。(好可怜啊) 

就在法庭辩论中,新一期连载了“五角大楼文件”的《华盛顿邮报》送到街头。同时,电讯稿也有了华盛顿邮报的样本,也就是说,几分种之内,全国几百种报纸都可以得到这一文件。

半夜1点,法庭宣布,《华盛顿邮报》应该立即停止发表文件。 

报社马上开始扯皮。他们立即向上诉庭发出一个请求,要求对裁决作出澄清:你们说的“立即停止发表”到底是什么意思。法官们只好马上作出澄清:既然第二期已经上街,这个命令只适用于第二期以后要发表的报道。

于是,新印出来的报纸就非常有趣了,头版左边是“五角大楼文件”的内容,而右边则是“联邦上诉法庭命令停止发表有关五角大楼文件”。

与此同时,司法部和《纽约时报》的官司还在打。就在同一时间,这边的法庭宣布了长达17页的判决:完全支持《纽约时报》。在裁决书中,法官指出:政府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这些文件会危及国家安全。反间谍法禁止传播国防情报,但是并没有把新闻报道包括在内,反间谍法根本就没有提到新闻报道。不过,法官仍然延长禁制令,给司法部一方有时间去上诉法院上诉。 

隔了一天后,星期一,司法部与《华盛顿邮报》的官司再次开庭。在听证会上,司法部派来了强大的证人队伍,有军队的军官,国家情报专家等等。可是每当这些证人说哪里是机密内容时,在场的记者就立即反驳说哪本杂志哪张报纸哪一页早有这个内容,这一情报早就被公众了解了。记者无所不知令人叹为观止。法官最后判司法部败诉,并且指出,和政府活动相比,“宪法第一修正案高于一切。”司法部的代表立即冲到楼上上诉法庭。两个小时以后,上诉法庭发布一条决定,定于明日下午两点,上诉法院的全体九个法官将听取辩论。在此以前,华盛顿邮报禁止发表五角大楼文件。

与此同时,纽约的联邦巡回上诉庭决定,纽约时报案将于明天下午两点由上诉法院的全体八名法官听证。在此以前,临时禁制令仍然有效。 

就这样,美国新闻界的两大报纸,将由17位联邦上诉法院的法官,在纽约和华盛顿两地,同时举行听证,以决定它们和政府就新闻自由与国家机密的对抗,谁胜谁负。

然而就在当天,《波士顿环球报》也得到了“五角大楼文件”的复印件,共1700多页。报社立即紧急动员记者,成立了突击专题组开始编辑报道。第一期连载报道在六小时之内就登上了报纸。 

第二天早上五点,报社接到美国司法部副部长电话,问是不是还会继续刊登连载,回答是肯定的。几个小时候后,司法部长亲自打电话给主编。非常客气地说:“波士顿环球报是不是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暂停发表五角大楼文件呢?”主编回答:“不。我们不能这样做。”司法部随即起诉波士顿环球报。波士顿的联邦地区法庭开庭。法官认为,鉴于发表“五角大楼文件”有潜在的危险,下令波士顿环球报把五角大楼文件交给法庭保管,在星期五法庭进一步听证以前,暂停发表。波士顿环球报大为震惊,因为对新闻界来说暴露资料来源是一件对名誉伤害极大的事情,他们到法庭据理力争。法官最后同意他们不交出来,但是命令他们把文件复印件放在银行保险柜里,只有两个主要负责人掌握钥匙。

当天傍晚,《芝加哥太阳时报》开始刊登“五角大楼文件”。 

随后,位于波士顿的《基督教科学鉴言报》以及其他十几家报纸都加入了发表“五角大楼文件”的行列。从而使得五角大楼文件一案不再是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对司法部的对峙,而是美国整个新闻界对政府的一场总体对抗。 

还是那天(6月22日),下午两点,在华盛顿与纽约两地,联邦上诉法院同时开庭分别审理司法部起诉《华盛顿邮报》和司法部起诉《环球时报》案,两地上诉法院全体法官到齐。这成为当时全国最引人注目的新闻。 

在纽约的上诉法庭,司法部陈述:本案其实就是一个“报纸得到了失窃的对国家防卫至关紧要的高度机密文件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发表它们?”的问题,或者说,“出于保护国家机密的目的,是否可以禁止报纸发表这样的军事和情报机密?”而纽约时报则反驳说,报纸在第一修正案之下的特权高于国会,高于行政当局,也不受司法的剥夺。 

司法部说,有国家就有机密,保护国家机密是政府的责任。他说,政府方面的证人已经证明,五角大楼文件中有一些信息是会危及国家安全的。

纽约时报递交了83页长的陈述,用来证明政府方面的证人没有能够证明五角大楼文件里的任何部分是不可发表的。纽约时报还指出,反间谍法从来就只针对通常意义的间谍案,从来没有用于针对新闻和出版。并说以前有人想把反间谍法扩大到新闻界,都遭到了国会的拒绝,认为这是宪法所不能接受的。

在法庭上,还有一些民间组织出席并向法庭提供陈述。这是美国上诉法庭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常用做法。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和全国紧急公民自由委员会的陈述说,政府的权力不能超越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新闻自由的保护。下级法庭的临时禁制令已经伤害了美国人民的利益,美国民众没有得知他们有权知道的信息。

在法庭辩论阶段,司法部请求法庭明白,“五角大楼文件”是失窃的政府财产,是通过政府雇员的违法失信才来到纽约时报手里的。而纽约时报的形势似乎不太好,最有力的武器说起来很简单:这是一件涉及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案件。根据听证过程和法官们的态度,报社预感到此案裁决前景不妙。

另一边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辩论华盛顿邮报一案,司法部派出了空前强大的队伍,联邦总检察长亲自担任司法部一方的代表,此人是最牛的,如果上诉到最高法院的案子中有一方是美国政府,通常就是这个人代表美国政府出庭。

华盛顿邮报和司法部在上诉法庭的陈述,双方的理由几乎和纽约的对阵一模一样。政府方面坚持,新闻界手里的文件是“失窃”的政府财产。而华盛顿邮报方面则坚持,报纸得到消息就有权发表。而不是政府方面说了就算。否则,政府方面大笔一挥,文件都盖上保密章,新闻界就无可奈何了。

司法部则坚持,政府方面也有权力来保护行政工作的完整性。他也提出了政府方面的提议,给政府45天时间来决定什么是可以发表的,什么是不可以发表的。 

华盛顿邮报坚决反对。“新闻界必须可以自由地用它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来探明真相。”

到晚上,华盛顿和纽约的联邦上诉法院不约而同作出继续延长禁制令到明天的决定。

第二天,两个法庭继续开庭听取证据。然后法庭休庭长考,准备裁决。

两个地方的联邦上诉法院的17位法官,知道自己身上责任重大,在下判断的时候却都有点犹豫。根据他们对宪法及其修正案的理解,他们都不愿担当“预检”和压制媒体的事情,他们知道从理论上讲,在美国的法律传统下,新闻业是有特权的。消息到了报社手里,那就是报社的事情,政府要保密,只能自己看牢自己的文件。但是,他们从直觉出发,又觉得五角大楼文件是从政府那儿“偷”出来的,不比一般的消息。 

纽约的上诉法院最终达成一项妥协,8位法官以5比3作出一项意见书,将案子退回重审,审查司法部一方提出的证据,以再次确定到底有没有什么信息是发表了会危及国家安全的。意见书说,到6月25日星期五,纽约时报就可以随意发表五角大楼文件中除了司法部一方在法庭上列出禁止发表的内容以外的任何部分。 

华盛顿的上诉法院的九个法官,相当一致地支持下级法官所作出的对华盛顿邮报有利的判决。他们在裁决书中指出,司法部提出的理由,不足以证明对报纸的禁制令是正当的。但是,上诉法院的裁决中同意将现有禁制令再一次延长,以便司法部有时间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 

6月24日星期四,纽约时报向联邦最高法院提出上诉,要求审查第二巡回法区上诉法院的裁决。几乎与此同时,司法部也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要求推翻华盛顿的联邦上诉法院的裁决。 

联邦最高法院一反常态,迅速作出了反应。6月25日,经由五位大法官提议,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将接受这两个上诉案,回答所有人都关心的新闻zi由对国家安全的问题。 

当6月25日星期五最高法院宣布接受这两个上诉,两案并一案来作出裁定的时候,正好也就是上诉法庭所裁定的时间线,即由司法部提出五角大楼文件中不可发表部分的清单,然后报纸可以发表任何其他部分。 

然而,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现在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他们要不要按照这一要求,照着司法部提出的清单,剔除清单中列出的内容,然后继续发表五角大楼文件中余下的内容? 

如果接受这种安排,这等于说,机密不机密,政府说了算。以后,当媒体得到一条新闻或一份内部消息的时候,需要遵循政府部门对此信息的保密分类,如果列为机密,你就不能发表了。这样的安排,从美国人的政治传统眼光来看,就是一种"预检",就是由政府单方面地无可抗争地确定了什么不可发表。 

而报纸现在争的就是这一条:报社自己决定什么是可以和不可以发表的,不受某个特定政府行政部门的约束。民众和政府必须处以一种对抗平衡的态势,才能够保证民众的权利不受蚕食。这种观念在美国成为常识。就象平民说"我不信任政府",说得理直气壮。 

反过来说,如果把能不能发表的判断权全部归于政府,政府盖上一个保密章报纸就不再能发表,权力的平衡就被打破了,政府的这种判断权就可能单方面地膨胀。 

考虑再三,最后,纽约时报拒绝司法部提出的不可发表的清单。纽约时报公开声明:“有条件地发表新闻,我们不会这样做。”华盛顿邮报一方,一开始是准备接受这一安排的。但是当司法部把清单交给两家报社的时候,他们吃惊了。 

司法部开出的保密清单,是如此庞大繁复,覆盖了“五角大楼文件”的大部分。如果按照这份清单的话,文章就会割得所剩无几。 

华盛顿邮报原来还有合作打算,现在终于拒绝了司法部的要求。 

司法部恼羞成怒,这两家报纸居然都不合作,而且都责备司法部。司法部发表声明说:司法部曾经一再地要求报社向法庭公布他们手上有哪些五角大楼文件,这两家报纸都予以拒绝。如果他们向法庭公布他们手上有什么文件,他们打算发表什么文件,那么我们司法部就会负起这个重担,来逐条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发表的,什么是不能发表的。可是他们不肯公布,而现在反过来责备司法部让他们的工作没法做。 

在这个具体冲突上,最集中地表现了,政府和报社对于民众知情权的理解有多么大的差距。看起来好象大家同意的原则是同一句话,“危及国家安全的机密是不应该公开发表的”。然而对“机密”的判断,政府方面和媒体方面的着眼点完全不同:政府方面是,只要有可能是机密就一定是机密,只要有一部分是机密就全是机密,只要有一刻是机密就长久是机密;而媒体方面是从民众的眼睛来看的,只要民众知道了不会出大事儿的就不是机密,民众有权知道的就不是机密,需要保密的那一刻过了就不是机密。

6月26日星期六早上6点,最高法院的听证开始了。

最高法院的听证过程虽然不经电视或电台转播,却从来就是公开的,公众不论什么身份,都可以去旁听,法庭内只有174个旁听席,但是到了这时,最高法院大楼前已经排了1500个人,都想有机会进去一睹这个历史场合。连一直在最高法院门口摆摊卖明信片纪念品的女士也放弃这个做生意的好机会,排到了队伍里。 在最高法院出庭辩论的,代表纽约时报是比盖尔,代表华盛顿邮报是格林顿,代表司法部的仍然是美国总检察官格列斯沃特。

在书面的陈述中,三方重复了他们各自在上诉法庭的理由。

司法部陈述,现在司法部并不想要完全阻挡新闻界发表五角大楼文件,只要求法庭发布一个相当狭窄有限的禁制令。特别有意思的是,司法部第一次公开承认,保密分类是政府行政机构内部的事情,新闻界不受这种方面的约束,就算盖了保密章,报社也可以不管。并且,报纸是怎么弄到这些保密资料的,是偷来的还是拣来的,也跟报纸能不能发表没有关系。但是司法部指出,此案中涉及的文件,存在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的可能,所以,以往禁止对报纸实行预检,政府只能在报纸发表以后追求事后惩罚,这样的规则对此案没有意义。因为事后即使政府寻求惩罚,对国家的伤害却已经造成。政府必须防止这种伤害发生。

纽约时报的陈述主要是根据宪法第一修正案对"事前约束"的概念提出强烈质疑。说国会从来没有立法让行政分支用"事前约束"的办法来对付新闻界和防止他们泄露秘密。并且指出:在新闻界和政府之间,政府是强大的,而新闻界只有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证的力量。要保持这两者的平衡是不容易的。对新闻界的压制和削弱,最终必然伤害到宪法第一修正案。

华盛顿邮报的陈述则直截了当地揭司法部的失误,指出司法部在此案进行中的立场和诉求不断在变,一开始甚至要引用反间谍法,而国会在1950年对反间谍法的修正案中,明确点明,不能用此法案来限制和预检新闻界。

最高法院的辩论是非常简短的,一般各方都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还包括大法官们随时打断律师的话,节外生枝地提出问题来。有意思的是,到辩论的阶段,三方都表现出一种温和而中庸的立场。

听证在下午一点就结束了,然后大法官们将退到后面去作出他们的裁决。到第三天星期一,首席大法官宣布,原来按日程要闭庭休假的最高法院,现在无限期推迟,一直推迟到此案作出裁决的时候。在这一段时间里,国会开始有机会接触五角大楼文件,而全国其他的二十来家大小报纸用各种可能在披露五角大楼文件的内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却在继续等待最高法院的裁决。

6月30日下午2点半,最高法院宣布它的裁决。除了一位大法官请假以外,最高法院的八位大法官在法官席上落座。

首席大法官伯格简短地宣布了一个没有经过签署的最高法院命令,宣布解除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发表五角大楼文件的禁制令。

最高法院并没有对这个案件发出一份裁决书,而是每个大法官各自写下了自己的意见,这样等于有了九篇意见书,其中六篇的意见是对新闻界有利的,而另外三篇是对政府的立场有利的或者是拒绝发表意见。

大法官PotterStewart的意见书里说:总统和政府有着的无可匹敌的强大权力,唯一能够约束他们的是获得充分信息的公民大众。所以,警觉的、无所不晓的、自由的新闻界本身,对实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目的是最为重要的。他说,"没有一个自由的、获得了充分信息的新闻界,就不可能有脱离蒙昧的人民。"雨果.布莱克大法官说: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禁制令,每拖延一秒钟都是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冒犯。美国的新闻自由,其目的是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只有一个自由的,不受约束的新闻界,才能揭露政府的欺瞒。最后,他抨击了政府机构的保密观念,他说,国家安全这个词过于宽泛,过于模糊,是不能进入以宪法第一修正案为基础的法律的。以牺牲代议制政府知情权为代价来保护军事和外交秘密,这种做法不会为我们共和国提供真正的安全。

大法官道格拉斯的意见书里说,发表五角大楼文件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是这不是对新闻界实行预先约束的理由。宪法第一修正案的首要目的是防止政府压制新闻界,约束信息流通。他回顾历史说,先辈们确立宪法第一修正案,就是为了防止有权势的人,利用早期反颠覆、反诽谤的法律来惩罚信息的传播。政府内部的秘密性,本质上是反民主的,是在维护官僚系统的过错。对公共议题的公开讨论和争辩,对我们国家的健康,至关重要。 

大法官布列南认为,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发出的临时禁制令就是错误的。在以后的类似案件中,政府必须证明,发表这样的新闻将"不可避免地、直接地、立即地"造成这样的灾难,相当于使已经在海上的船只遭遇灭顶,否则,就没有理由发出禁制令,即使是临时的禁制令。根据这样的标准,在本案中发出的所有禁制令,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都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 

大法官哈兰,布莱克蒙和首席大法官伯格投票反对最高法院多数意见。他们说,最高法院处理此案的时间太急促,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新闻自由的保障不是绝对的。但是,一个星期后,伯格在对美国律师协会的讲话中说,在新闻界拥有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新闻自由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上,最高法院其实没有分歧。

最高法院6比3的裁决,在全国新闻界引起了难以言说的激动。不管各报在此之前有没有参与报道五角大楼文件,现在都为最高法院的裁决欢呼。即使是过去最胆小的报纸也开始刊登“五角大楼文件”,通栏大标题到处可见。

在《华盛顿邮报》新闻室,等待最高法院公布裁决的时候,办公室一片寂静。只看到总编室的编辑帕特森从电报室冲出来,跳上桌子,向同事们大喊:"我们赢了!"顿时一片欢呼。

7月1日星期四的上午版,华盛顿邮报开始继续刊登五角大楼文件的系列报道。

在《纽约时报》报社,最高法院将宣布的时候,新闻室里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同事们互相拥抱,又跳又叫。纽约时报总编罗森塔尔说:"这是光荣的一天。我们赢了,我们赢得了发表的权利。"纽约时报随后的记者招待会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案件。随后,已经准备好的五角大楼文件系列报道开始继续刊登了。 

在波士顿,《波士顿环球报》的五角大楼文件资料都存在银行保险柜里。报社在等待最高法院公布裁决的时候,作出精心安排,一旦最高法院宣布解禁,他们就可以在银行下班关门以前把资料取出来。报社的一个助理编辑就站在银行保险柜门前等着。消息传到,他立即把资料从保险柜里取出。报社负责报道消防队新闻的记者,有一辆带警灯的车。他带着资料,亮着警灯,飞速把资料送往报社,准备继续发表关于五角大楼文件的报道。

由于最高法院的裁决,“五角大楼秘密文件”一案是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报纸业的胜利而告终的,并且成为一个里程碑案件,为此后报纸和政府在"谁决定新闻"的争议上制定了游戏规则:保密是政府行政机构内部自己的作业程序,如果你认为某个信息需要保密,那就管住自己的工作人员,管住自己的文件,不要泄漏;报纸媒体一旦得到信息,就由报纸媒体自己来判断是否发表。新闻自由是媒体的特权,媒体有权自己来判断新闻,并且保护新闻来源。《华盛顿邮报》后来在揭露水门事件的过程中,从白宫内部来源得到重要消息,这一消息来源,过了近三十年,至今没有公开。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以后的年头里,有一系列的案件裁决涉及新闻自由,涉及媒体的行为规则。新闻自由和国家安全,公众的知情权和个人的隐私权,商业广告的真实性和媒体的责任,政治广告和政党游戏规则,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反诽谤,新闻手段的合法性和侵权责任,等等,这些问题仍然会产生争议,必须由最高法院来作出裁定。最高法院在平衡和斟酌的时候,仍然明显地把民众的知情权,把新闻自由,把宪法第一修正案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谢选骏指出:《美国媒体是如何将政府逼疯的》一文,标题不当;应该改为《美国媒体是如何将政府变成健康的》——大法官说得对,美国的新闻自由,其目的是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它只有一个自由的,不受约束的新闻界,才能揭露政府的欺瞒。最后,他抨击了政府机构的保密观念,他说,国家安全这个词过于宽泛,过于模糊,是不能进入以宪法第一修正案为基础的法律的。以牺牲代议制政府知情权为代价来保护军事和外交秘密,这种做法不会为我们共和国提供真正的安全。……美国法官的这一看法,不仅适于美国,也适于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否则就无法解释美国何以成为头号强国。

有时,故意泄密还有助于增进国家安全。

2016年9月30日,美国国防部长卡特(Ash Carter)宣布,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军事部分正进入第三阶段。更重要他还强调,美军掌握了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新武器,会部署亚太地区。剑指中国意谓更加浓厚。

美国2011年推出该战略后,美军第一阶段注重更多的人员和装备投入,2015年第二阶段着重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并努力增强美国在地区的盟友和伙伴关系。

第三阶段,美军将更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派往亚太地区,包括F-35隐型战机、P-8反潜机和升级版的维吉尼亚级核潜舰,并大力发展新一代战略轰炸机、无人潜舰及太空和网路新技术。

美军部署和发展项目看似琳琅满目,但主要击毁三种力量:一是弹道导弹。二是可发射巡航导弹的载具,包括战机和船舰。三是影响美国“指管通情”能力的工具或技术。

美军终极目标是,战争爆发初始阶段,就让对手没有第一击攻击能力,尤其首先消灭对手弹道导弹。因为弹道导弹速度高达数至十数马赫,到达目标时间短,极难对付。对手中短程导弹,可对付美军基地,更宣称可击沉美军核心力量的航母。长程弹道导弹可威胁美国本土,更可击毁在太空的美国卫星,瘫痪美军优势的指管通情能力。

卡特公布美军第三阶段将部署正在生产的新一代隐型战略轰炸机即针对此,它将优先炸平对手弹道导弹基地、指挥中心。现役P-8反潜机和露面的无人潜舰,负责找出躲在水下的对手潜舰,予以击沉,以防它发射弹道或巡弋导弹。而维吉尼亚潜舰,原先可发射12枚巡弋导弹攻击对手指管通情基地,升级版则可发射40枚,增至三倍有余。

刚部署的F-35战机,除传统作战任务外,更重要是能伴随隐型轰炸机进入对手国境,参与消除对手弹道导弹攻击能力。

至于太空和网路战,美军从冷战时就掌握太空制高点,近来网路战,更成立司令部 大阵仗挑战对手。

而真正让对手担心还在,卡特说的「美军掌握了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新武器」将部署在亚太。

卡特卖这个关子目的,其实在威慑对手,不要挑战美国。

美军到底掌握了那些人们意想不到的新武器?这是关注美军未来战力发展的焦点。目前媒体公布,像具备登山、超负重、行进速度是士兵四倍的机器人。可装载在悍马车的雷射炮。巷战专用、枪管可折弯的步枪。可腾空飞起的军车等。这些是有形硬体。

意想不到的新武器更值得注意的恐怕是软体。美军为了挑战新对手、新环境,发挥新武器威慑,所建构的新作战组织、系统、指管通情等软体,可能才是更可怕的“新武器”。

谢选骏指出:政府以“保密”为借口,从事黑箱作业,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是家常便饭,甚至是“组织原则”和“国家制度”。但是在美国也有类似情况,不仅在大的方面如此,在小的方面也这样。2016年9月30日的新闻报道维吉尼亚州执行死刑的致命注射毒剂成本,在短短一年期间,竟从525元大幅增至1万6500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天方夜谭”呢?因为保密。原来,维州议会先前通过一项法律,允许该州从调制药店购买致命注射药物,而且这些药店的身份必须加以保密。从这之后,相关药价就大幅上升。这项法律是在7月1日生效的,而其理由竟然是——州议员们“担心”在制药公司停止参与全美死囚执行之际,维州的死刑也将无法执行。多么荒唐的借口。这些龟儿子议员,真不知道从制药厂分得了多少赃款。显然,政府的保密就是公众的灾难,不论这些政府是公的还是母的,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



【078、政教分离与政教合一的历史循环】


《法国长久政教分离但今出现“政治宗教” 堪忧!》(2018年4月18日 转载法广RFI 珍妮特)报道:

法国是传统天主教大国,但自1905年实施“政教分离”后,现今似乎出现政教之间缺乏对话。现今在法国,各个宗教的地位仍是引发各方争辩的大问题,似乎需要重新审视政教关系。因此有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举行一场与天主教界的对话。

法国总统马克龙前所未有地于本月9日前往位于巴黎、代表法国天主教橱窗的著名前西多会修道院的贝尔纳尔丹学院,会晤众位主教、天主教事务负责人、天主教协会及企业界文化界的代表,将近400名法国天主教重要人物出席了马克龙的接待会。

这也是共和国总统的史无前例创举,马克龙发表了令人亮眼的演说,这也是一场法国天主教与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公开对话。

这位法国总统试图修复天主教与国家之间,破损的关系,他也不能脱套地与其他总统一样,呼吁天主教人士更多致力于政治。

也是历史学家的法国高等社会学院主管祖贝尔(ZUBER)指出,法国出现接受多元化的困难

法国自第三共和建国以来以其实施世俗化政治以来,法国人对于世俗化的辩论就不断滋生,而且这个问题一直是那么会引起冲突。祖贝尔认为,在法国内部有接受多元化的困难,因此也就会把真理相对化而让步。这种困难曾出现在历史上的宗教革命时,与其他大部分欧洲国家相反地,法国之后出现了一大部分的天主教徒、人数够多的少数群体基督新教,以及几个犹太人小团体。这种多元化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往往国家扮演了过分迫害者角色,这些充分体现在旧王朝时代的一句格言,也就是: “独一国王、独一女王、独一信仰”,这句话可说贯穿了整部法国历史。

至于马克龙总统9日在前天主教修道院贝尔纳尔丹学院与法国天主教人士的讲话,往往被某些人极其仓促并政治化地解读,因而鄙视马克龙总统的这篇讲话;而他却是经过字斟句酌地发表了演说。

祖贝尔认为当极左派领袖梅郎雄在推特上写道,在教会与国家之间的连接在1905年就被切断时,这是一种偏离曲解了1905年法令的特有解读。而这条法令所说的是一种司法上的宗教与政治的分离,也就是,法律上不再承认教会机构是属于政府的,而且国家从今往后也不再拨经费支助教会。但这从未阻止法国政府与礼拜活动之间坚持保持关系。

现今一些法国要人宣告要把宗教驱逐出公共场所非常令人担忧,因为这是一种政治宗教的返回,另一种形式的宗教。这也导致从历史一路走来获得的宗教解放价值陷于危险中。祖贝尔说,正是因为如此,围绕着天主教教义与伊斯兰教教义的辩论停滞不前:他们的讲话不搭调,特别是在个人道德方面,有时候变成了与我们当今社会中的重大自由价值互相产生矛盾。

祖贝尔说,我不认为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可以有重大的摆平,平息,至少近期内不可能。另一方面,政治人物如同马克龙,强调世俗化如同宗教自由、信念自由及言论自由的保证。另一方面,另一种更多防卫的概念看到在世俗化中的抵消宗教诉求的可能性。他还说:“但我不确定,这种具有驱逐排他性及不容忍的看法是大部分法国人所认同的。

今天,不是世俗化陷入了危险中,而是一种由排他性的世俗化观念所导致的不同意见,造成的危险。

现今令人担忧的是,在法国,一个属于政治性的宗教又借尸还魂了,危害法国人从历史一路走来所获得的宗教解放价值。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政教分离与政教合一是一种历史的循环”,也就是说,政教分离与政教合一的进程,是交替进行的。政教不可能永远分离,正如政教不可能永远合一——政教分离会走向政教合一,政教合一也会走向政教分离。这,正如政治上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时候,你不去统治别人,别人就来统治你了。 



【079、英美的差异是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差异】


《由贞德被焚骨扬灰,看英国的绅士传统》(2017.8.14曾节明)报道:

太多的人羡艳英国人的绅士传统,殊不知英国人的绅士传统,实则是伪绅士的传统,这种伪绅士,在活活烧死贞德的一事当中,首次暴露无遗。

太多的人以为贞德是被法国自己人出卖的,是法国杀了她;其实她是被英国人谋杀的:

法国勃艮第人抓住她卖给英国人,是为了钱,而英国人则一定要她死,不收赎金,杀无赦。

对贞德的审判,一开始就是政治性的审判,英格兰摄政王贝德福公爵审判之前定调说:法国国王的宝座应该属于他的侄儿—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的,而贞德却破坏了这一切。

整场审判由英格兰政府出钱,担任法官的科雄主教有英国人指定,许多神职人员都是被强迫参加的,包括审问官Jean Le Maitre,其他一些人甚至遭到来自英格兰人的死亡威胁。

依据审讯的规定,贞德应该被监禁在由修女所看守的教会监狱,但英格兰人却卑鄙地将贞德监禁在一般由士兵看守的监狱中,使得贞德陷入遭强奸的风险当中。

狡诈的英国人还采取篡改庭审手抄记录(改得对贞德不利),威胁诱骗文盲贞德签署她完全看不懂的公开弃绝(abjuration,等于直接认罪)的流氓手段,终于成功地把贞德定罪为“异端”,至此“杀之有名矣!”

婊子立牌坊,全世界最高超的,莫过于英国人。

终于,1431年5月30日,在铅云密布法国卢昂的老集市广场上,扭转英法百年战争进程的天才处女贞德,被英国人送上了围堆着木柴的火刑台。她不断地祈祷著,并向旁边的神父请求让她握著一个小十字架、、.大火熊熊燃起,火光中,贞德凄厉地叫喊着上帝和基督的名字,但她的声音很快若了下去。几分钟后,英格兰人将烧焦的木炭拨开,现出了焦黑的女尸。

但是,精细的英国人又对贞德的尸体进行了二次焚烧,一来保证贞德被烧死;二来防止法国人收集她的尸骸,修建纪念物,激励法兰西民族的抗英斗志,就如同中共当局禁止刘晓波墓葬一样。

更令人发指的是:英格兰人将贞德剩余的灰烬,全部撒进了塞纳河中,就象今天的中共当局把刘晓波的骨灰全部撒入渤海一样。

英国人的精细和阴毒,显然有着满清和中共的影子,反映出人的罪性是跨越种族的。

对此,谢选骏先生古怪而深刻地指出:英国人把贞德的骨灰撒入塞纳河,就如同他们把纳粹的骨灰撒入莱茵河一样。

谢选骏意味深长的奇谈怪论,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看懂。因为人们不知道:对贞德、对纳粹的挫骨扬灰,都经典地反映出英国人的伪绅士传统。

英国人何以对二者都恨之入骨,恨得刻骨铭心,风度尽丧?是因为英国人都被二者打得落花流水,颜面丧尽前所未有。

在遭逢贞德之前,英国人已经占领巴黎和整个法国北方,英军所向披靡,征服法兰西指日可待,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栽在一个法国丫头的脚下,且一败再败,死伤无数,没有胜绩!

这才是令傲慢的英国人,羞愤得抓狂的地方!贞德怎么可能不是“女巫”呢!?这,就是英国人恼羞成怒、风度尽丧的来由。

1940年夏,仅一个多月时间,几十万英国陆军被打得丢下一万多具尸体,丢盔弃甲地逃回不列颠岛,而且还是在亲英分子希特勒网开一面的情况下。这是拿破仑鼎盛时期都没发生过的丑事,碰上纳粹时却发生了。

这就是英国人对纳粹恨之入骨的真正原因,只有政治傻瓜,才会以为那是英国人对纳粹的义愤。

英国人二战的胜利是搭美国便车的来的,他们其实是失败者,英国人心底清楚;也因为此种失败者的恼羞成怒,在1946年纽伦堡大审判上,英国人一定要处死邓尼茨,因为邓尼茨的潜水艇,击沉了太多英国舰船,让英国人尝到了刻骨铭心的滋味,差一点就击沉了整个不列颠岛(如果希特勒接受邓尼茨的建议,多造一些潜艇的话)。

英国人要处死邓尼茨的理由是:邓尼茨的潜艇在击沉了敌方舰船后,不救落水者。对此,机警的邓尼茨元帅没有否认,而是反控英国:同样的事对方也做过。

是厚道的美国人,把邓尼茨保了下来。

1945年5月,英军要枪毙两名十五、六岁的少年德国兵,因为这两人在德国北部的黑森林地区狙杀了上百名英军,后来两人向美军投降,又是厚道的美国人,把这两人保了下来。

1944年6月,德军机枪手海恩.塞弗罗一天之内,在诺曼底海滩射杀了两千多名美军,被俘后,美国人大度地原谅了他,赠他一个外号——“奥马哈海滩之兽”,让他活到了今天(八十多岁)。

要知道,当年因为英国人算计,美军在诺曼底登陆中担任了啃硬骨头的角色,伤亡最重,诺曼底阵亡的9368名美军将士,近四分之一是倒在塞弗罗的机枪下!

由此也可见,二战中谁是真绅士,谁是机关算尽的伪绅士老流氓。

希特勒看不透英国人的伪绅士,所以他成了一个愚蠢的亲英派,他在敦刻尔克纵虎归山,因为他不明白英国人虽然是吃软不吃硬的民族,也是全世界最现实、最识时务的民族,唯有消灭它的本钱,它才会老老实实地举手投降,他愚蠢地下令装甲集团军停止合围,让蒙哥马利和三十万英军免于被俘和横尸海滩,让当时深感大势已去的老贼丘吉尔,惊喜得笑掉了口中的雪茄!

纳粹的失败,铸就于希特勒的愚蠢,其愚蠢之一,就是没看透英国。

英国人机关算尽的伪绅士真流氓本性,在历史当中是狰狞偶见,但在“一战”之后,则赤裸裸全面暴露无遗:

1919年,在印度阿姆利则,英国人以一战的大杀器——马克辛重机枪,狂扫和平示威的印度人,制造阿姆利则大屠杀惨案;

1940年,丘吉尔下令轰炸德国弗莱堡,在西方首开空军滥炸平民纪录(首先恐袭平民的,是英国而不是德国);

1942年,英国人违背日内瓦公约,以细菌炸弹炸死统治捷克的纳粹海德里希,“一战”后开启对敌国使用生化武器的先例;

1942年法国迪耶普登陆战,英国算计加拿大人,啃硬骨头任务由加拿大军担任,而英军挑软柿子,结果遭德军强力打击时,英军又丢下友军抢先撤逃,导致3,623阵亡,其中绝大部分是加拿大军人,英军只伤亡了275人;

1944年诺曼底登陆,英国人算计美军和波兰军队,导致美国人和波兰人惨重:在市场花园行动中,英军丢下波兰军撤逃,导致三千多波兰伞兵倒在德军的枪口下;

1942年缅甸战役,对中国抗日一毛不拔的英国,以大西南通道为要挟,逼迫蒋介石政府派远征军入缅甸,以为诱饵吸引日军,掩护英军撤逃印度。结果中国远征军在遭受日军围攻时,英军不仅抢先逃跑,还炸断桥梁,烧毁物资,毁断中国军队退路和补给,阻挠孙立人部退入印度……导致戴安澜部全军覆没,国军伤亡十多万人;

这就是英国人对中国友军的“绅士风度”。

因蒋介石不支持英国对东南亚的殖民统治,老贼丘吉尔怀恨在心,1942年开罗会议,英国老贼指示军情特工,企图望蒋介石座机安装定时炸弹,因军统特工严密防备,而未能得逞;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在印度多次抢劫美国对华援助,美国援助蒋介石政府的二十亿美元物资,到达中国手里的不足两成。

这就是英国对盟国的“绅士风度”。

鲜有人知的是,英国出卖中华民国,在美国罗斯福政府之前:1944年12月,丘吉尔访问苏联,与斯大林达成了出卖中国的协定——英国支持苏联赤化中国;苏联支持英国继续占有香港和东南亚殖民地。这其实是1945年2月《雅尔塔协定》的基调;

英国人对中国的算计和坑害,其狡诈、卑鄙、下作、阴毒,世界上除了苏、俄之外,无出其右者。华人不应该忘记,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目的当然不是为汉人动摇满清),这是迄今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个恶例——以国家贩毒来改变贸易的恶例。

这其实也并不奇怪,英国的本质其实就是毒贩子。

流亡波兰六年的一平先生告诉我:波兰人普遍反感英国人,尤其痛恨丘吉尔,因为丘吉尔出卖了波兰,而英国算计和坑害波兰。

相比之下可知:那些崇拜英国和丘吉尔的华人是犯浑。

由历史可以看出:英国人只在胜利时有风度,所谓英国的绅士传统,其实就是婊子立牌坊的传统。

“一战”后的英国,之所以赤裸裸露出伪绅士老流氓的本性,其卑鄙无耻仅次于苏联,源自于大英帝国衰落的老羞成怒。

现在的英国,是足球流氓的大国,是欧洲献媚红色流氓极权的N0.1,《泰坦尼克》号中的绅士男风早已荡然无存了。

撒且夫人傲慢地声称:欧洲大陆是所有问题的制造者,而英语民族是所有问题的解决答案。

这句话应该改为:英国是所有问题的制造者,而欧洲大陆是英国的牺牲品之一,更为合适。

这世界上不存在一个英语民族。同样口操英语,英国人和美国人差别之大,就象美国英语和伦敦腔的不同一样。从英语和美语的差别可知:英国人轻快、机灵,却少了厚重和力度。

英国人秉承了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的贪暴和创造力,又习得温带岛国的轻快、机灵(实用主义)、吝啬、狭隘、冷漠,于是其祸害,就如同其创造力一样巨大。

由于对基督教没有虔信的传统(英国是最早踢开教皇的欧洲国家、也是西欧最早国王制服教权的国家),英国人的道德,更多来自于其平衡的天赋,而非来自于对彼岸的敬畏,这点与中国人很相似。

因此英国人的道德,更多来自于权衡和算计,而非真诚与敦厚。

这是英国人与美国人的根本区别。

英国人是西方民族中,与犹太人最为相似的民族,英国人犹太味十足,因此,英国人扶持犹太人复国,开启中东的乱局,不足为奇。

但与英国人不同的是,有道教传统的中国人懂得“人算不如天算”,英国人却无法明白这点。所以,英国人以机关算尽而兴,也因为机关算尽而衰。

贝苏尼网友发现,善不仅是道德,也是智慧,考察英、美两国在厚德载物上的差别,也可以明了美、英为何一兴一衰。

当然,比英国人,美国人的错误影响更大,这是因为美国国力的强大,美国人的愚蠢出错,和英国人的故意犯罪,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谢选骏指出:上文分析英国和美国的差异,很有意思。英国和美国的差异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差异,因为通过独立革命建国的美国,反对欧洲的封建主义和旧大陆的积习,力图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尽管某些旧大陆的积习,依然体现为白人至上和纳粹主义。本来美国是想建立与众不同的新型国家,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竟然成为全球第一,而且成为世界警察。由于这个意外的发展,世界得到了福利——美国是一个最不像帝国的帝国,一个最少强权意志的强权。这很美妙。但同时,也给世界留下了一个真空。虽然“只有当一个不想成为统治者的人成了统治者的时候,他的统治才可能是善的”(罗马元首奥勒留《沉思录》);但是“当一个不想成为统治国家的国家成了统治国家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处境和它所统治的世界可能就会发生严重问题了。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只有当一个不想成为统治者的人成了统治者的时候,他的统治才可能是善的”。

这是因为,“只有当一个不想成为统治者的人成了统治者的时候”,他才会因为没有“统治欲望”这一无比强烈的私欲,而变成一个魔鬼——这就是中国经验所说的“无欲则刚”。

其次,为什么“当一个不想成为统治者的人成了统治者的时候,他的统治还可能是善的”。

这是因为,“当一个不想成为统治者的人成了统治者的时候”,他可以运用官员来代劳,与此同时,他自己却不会因为好大喜功而让国家社会陷入困境。

(当然,这个里面要排除一些病态人格的例外情况,这些人格虽然不喜欢统治,却拥有别的极端欲望,甚至是不健康的欲望。结果造成了“玩物丧志”。)

现在,我们可以说说为什么“当一个不想成为统治国家的国家成了统治国家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处境和它所统治的世界可能就会发生严重问题了。”

这是因为,国家和个人不同,所以这就注定了一个“统治国家”无法雇佣其他(被统治)国家却执行它的强权意志、去维持世界秩序和人类的和平。

美国的历史所形成的国家性格,使他从来没有想去统治别国。所以一旦美国成为全球超强,必然会导致国际无政府状态。

在欧洲历史上,曾有两个帝国传统,都是从罗马帝国延伸下来的:

1、西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最后覆灭于纳粹第三帝国。

2、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罗马尼亚帝国)—尼西亚帝国—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帝国,最后同时覆灭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有上述可见,不同于德国、法国、俄国,英国在这两个传统中都没有份额。英国后来自称大英帝国,其实是占了印度帝国传统的便宜。

同时也可以看出,美国不仅与欧洲帝国传统无关,也不像英国那样和印度帝国传统有关;美国和一切帝国传统都是完全无关的。所以,无论如何反美的人,都只能说美国是“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因为美国确实不同于传统帝国。

于是问题来了: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是被传统帝国统治过的,包括拉丁美洲都先后受到美洲土著帝国和欧洲殖民帝国的统治。亚洲和非洲更不用说了。而所有被传统帝国统治过的国家,现在都受到了“一个不想成为统治国家的美国的统治”,在这个时候世界上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会发生“国际权力真空”甚至“国际无政府”这个严重的问题。

事实证明,仅仅靠联合国,只能吵架和诡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处境。



【080、中兴事件与大国解体】


《血泪教训 茅台和房地产 撑不起大国崛起》(2018-04-19 解局)报道:

特朗普一纸令下,价值600亿的中国通讯巨头——中兴就面临严重经营危机,这不得不令人唏嘘。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愈发深入,中国产业结构的软肋也开始逐步显露。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商务部仍一贯强硬:随时采取必要措施;美方不要自作聪明!但在行动上却仍有所保留:正审查高通并购恩智浦。

为什么很难绝决地回敬?

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不想动而是有所思虑。

就拿高通来说,现在中国的主流手机厂商用的都是高通旗下的芯片,逼的太紧,搞不好整个中国的手机产业都要崩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超英法追日韩赶美国,一路过五关斩六将,GDP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于是国人们就争先沉浸在歌舞升平中。

但真实情况是什么呢?

一纸罚令,就弄得举国惊慌,残酷的现实告诉让我们,中国以后的路还漫长的很。落后就要挨打依旧还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真理。

大国商战,说一千道一万都是扯淡,真正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终归还是说一不二的硬实力。靠送外卖,炒房地产,炒茅台,玩资本游戏……想屹立于世界激烈的竞争体系之中,无异于痴人说梦。

当下的中国,已经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转变为了人人奔小康的富国强国,经济总量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地区中位列第二,国力空前强盛。

在繁华盛世下,往往是暗流涌动。

政府、非金融企业、居民个人的债务风险持续走高,房地产的非理性繁华直接导致了楼市(专题)泡沫丛生,民营、私营企业缺乏活力,经济也在太平盛世下出现了“脱实向虚”的苗头,系统性金融风险隐现……

我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持续加码不假,我们有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荣耀也不假,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在现代高科技的技术竞争下,我们的尖端科技竞争力还是先天性薄弱。

半导体加工设备、半导体材料、超高精度机床、工业机器人、顶尖精密仪器、光学、发电用燃气机轮、脱销催化装置、工业水泵、企业级扫描仪、特殊类钢材、高端光缆、海底电缆、量子计算、量子通讯、太阳帆飞船……

这一件件设备,像一个个耳光在提醒着我们:过去专注劳动密集、微利化、低技术的制造业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创新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拿来主义已经严重过时。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前十大公司之中,美国有5席,连韩国都有2席。中国无一入围:

中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杀出重围,只能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通过自主研发,通过高端技术掌握住自己的命运。

毕竟只要被别人掐住了脖子,那就得踹息求饶。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次的“中兴事件”来的还不算晚。封锁,我们并不是没有经历过,在上个世纪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西方也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军事封锁、外交封锁、技术封锁,但一穷二白的国势下,我们一样弄出了“两弹一星”,一样顺利突围而出。

“中兴事件”注定会成为中国大国崛起路上的标志性事件,尽管这一次颇显被动,但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去搞技术,弄创新,用实际行动去说话,那么以中国今日的国势和中国人贯有的血性和悟性,我们一定会以更强大的面貌呈现在国际舞台上。

谢选骏指出:中兴事件,戏份十足,因为本来说好了是“中兴”的盛世,怎么一下子从“大国崛起”变成了“大国解体”?现在说说什么是“说一不二的硬实力”——说一不二的硬实力,就是自由人。没有自由的人,怎么可能硬的起来呢?没有人的自由,怎么会有软硬实力?二次大战为何同盟国胜利?因为那是为自由而战。不是那个法西斯鼻祖苏联的功劳。否则,苏联也不会短短不到半个世纪就宣告解体了。



【081、盐疗与腌肉】


网文《盐疗》报道:

盐疗——经加热的精盐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带给我们洁净的空气和健康的呼吸,使呼吸系统疾病有所消除,改善情绪、缓解精神紧张状况等。盐疗还可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对皮肤起到消炎、杀菌、快速治愈小伤口的作用,令肌肤柔滑细嫩。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病患者,可使其血液中硒、锌的浓度有所降低,减少疼痛,缓解病情。

简介

海水是盐的“故乡”,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类,其中百分之90左右是氯化钠,也就是食盐。另外还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碳酸镁及含钾、碘、钠、溴等各种元素的其他盐类。氯化镁是点豆腐用的卤水的主要成分,味道是苦的,因此,含盐类比重很大的海水喝起来就又咸又苦了。

治尿血,吐血,齿舌出血,目赤痛,风眼烂弦,牙痛。煎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揩牙或水化漱口、洗目。

盐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就是把有支气管疾病,哮喘等疾病的患者关在一个用盐盖的房子里呆上一小时左右,能够缓解等病状,效果很明显。

一周两次能清肺、化痰等。

什么是盐疗?

盐疗——经加热的矿物盐对人体有极大的益处,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带给我们洁净的空气和将康的呼吸,能有效改善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改善情绪波动、抑郁情绪、慢性疲劳,缓解精神紧张状况等。通过埋盐、盐袋热敷来软化皮肤角质层,深层清洁肌肤,祛除多余油脂和老化的角质层,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盐疗还可以对皮肤起到消炎、杀菌、快速治愈小伤口的作用,令肌肤柔滑细嫩。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病患者,可使其血液中硒、锌的浓度有所降低,减少疼痛,缓解病情。

盐疗机理——盐疗法是利用盐石和来自死海、喜马拉雅及其他地方的盐来帮助病人改善呼吸、加速身体康复、增强营养吸收和保健。放松疗法是与有益的负电荷微粒分不开的。盐疗汗蒸房内的空气包含硒、碘、钙、钾、镁和其他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天然盐中含有的微量元素。盐疗汗蒸房的目的就是获得并保持一种理想的微气候。

盐疗起源——早在二战期间,德国城市恩内佩塔尔的居民便将克鲁特盐洞当作防空洞。神奇的是,他们发现每次袭击时,在里面呆着的人很少咳嗽,而且呼吸更畅顺了。后来科学家证实,当时利用盐洞作防空洞的许多患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人都被治愈了,而健康者的免疫力得到加强,不再感冒了。欧洲人很早就将特别诊所设在盐洞中,以减轻病人的呼吸问题。这种疗法被称作“洞穴治疗”。

盐洞疗法是利用盐石和来自死海、喜马拉雅及其他地方的盐来帮助病人改善呼吸、加速身体康复、增强营养吸收和保健。放松疗法是与有益的负电荷微粒分不开的。盐洞内的空气包含硒、碘、钙、钾、镁和其他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天然盐中含有的微量元素。盐洞的目的就是获得并保持一种理想的微气候。这种微气候环境温度、湿度、离子成份稳定,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以色列人也推出了一种用盐来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方法,接受治疗的患者们普遍感到病情有所缓解。

以色列人凯斯滕巴姆的儿子在出生后不久就频频感染上呼吸道的疾病。为此,他带着孩子看了不少医生,也尝试了多种疗法,但效果却不怎么明显。最后,他想到了古老的“盐疗”。所谓“盐疗”,就是让患者呆在一间用盐建成的房屋中。由于盐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在干燥环境下,盐块还会分解成颗粒极小的盐粒,患者在这种环境下,通过呼吸可以缓解因哮喘和过敏等引发的呼吸困难的症状。由于儿子接受治疗后感觉效果不错,凯斯滕巴姆决定将“盐疗”引入以色列国内,如今凯斯滕巴姆的“盐疗”诊所共有15座用巨型盐块搭建的房间。一般患者只要每周来到这里做两次治疗就可以了。盐疗诊所的开办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盐疗功用——

1、消除疼痛和寒凉: 一位患者因患白喉留下的后遗症——肘、膝、脚踝等关节的寒冷与剧痛,一直困扰着。就是仲夏时节,睡觉时为了防止手脚寒冷,也必须盖着棉被并穿上袜子。在这种情况下,热得满身大汗无法入睡。但是,只要一将手脚或肩部露在棉被外,关节又会立即觉得寒冷、痛至骨髓,仍然无法安然入睡。医治无效,平日只好服用止痛药抑制疼痛。几经周折,后来采用盐疗法,就是在入浴之际,将自然盐涂抹在关节处,然后进行充分的按摩。除了每晚入浴时之外,每日早上仍需固定一次盐按摩,即将衣服袖子卷起,下摆系好,然后在膝关节及肘关节处抹上自然盐,轻轻地按摩。半个月后,就开始有好转,试着穿短袖,就不耶么怕冷了,疼痛也减轻了。严格坚持终于治愈了膝、肘关节疼痛、寒冷病症。

2、美容瘦身新时尚:用沐浴盐沐浴已成为世界美容的最新时尚,因为沐浴盐具有消除疲劳和美容的功能。使用时也非常简单:在浴缸内的热水中加进一些沐浴盐,就能达到满意的美容护肤效果。而日本也流行“食盐美容法”。据介绍,一般人经过一周左右的食盐美容,就能使面都呈现一种鲜嫩、透明的亮丽之感。有了盐疗功能的汗蒸房让您在不知不觉中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美容养颜,瘦身排毒,改善肌肤环境等等 。让您如临森林、瀑布般清新惬意!

3、放松精神加减压:是否觉得因为忙碌的工作,而累到有点腰酸背痛?是否觉得这段时间股市的大起大落,搞得人的神经超级紧绷?那么,就来盐疗汗蒸房放松放松吧!在这儿,您可以轻轻地呼吸着,享受着……

适应群体

盐疗屋的适用群体非常广泛,它可以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顾客,即使是儿童和孕妇也可以使用它。使用盐疗屋能让运动员和重体力负荷的人得到很好的恢复,一个疗程需要45-50分钟。在治疗过程中,顾客躺在沙发上,听着节奏缓慢的音乐,四周是暗淡的灯光,这些因素对人们的精神有很大的帮助,能让人感觉到全身充满了新的能量,慢慢的安静下来,拥有一个好心情,同量还能降低血压,深化和减缓呼吸,提高集中力,延缓皮肤的才华和皱纹。盐屋的客人,有的是结束一天繁重工作后希望放松的专业人士,有的是身体抱恙的普通人。

适应领域

☆开设一间独立的盐疗屋:可以选择门面、购物中心、地下设施、旅游场地、居民小区等开设,可以为人们提供这种养生服务,为儿童提供活动场所,为众多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并希望得到疗养的朋友提供场所。

☆在桑拿馆、沐浴场馆、会员俱乐部的部分休息场所建成盐屋,增加整体多样性,提高会馆的档次和设点

☆美容院、沐足馆建设成盐屋,让客人在按摩、美容的同时进行呼吸、疗养。

☆瑜珈健身场所:在类似的健身场所铺设这样的盐屋,更利于呼吸系统的通畅。

☆医院医院诊疗所:盐屋特别设置儿童活动区,让孩子游玩的同时进行呼吸疗养。

盐疗汗蒸房

盐屋就是利用天然喜玛拉雅矿盐建设而成的,具有保健康体功能的新型养生场所。我们推荐的有盐屋,盐疗屋,盐疗房,盐疗养生馆,盐道馆,矿盐康体馆等。

盐屋已经获得世界各地的公认和肯定。很多人很早就相信,只要坐在天然盐屋里就能减轻过敏、哮喘、湿疹、高血压、溃疡等症状,同时还有助于减压等功效疗效。在波兰,捷克共和国,意大利,匈牙利,芬兰,奥地利,德国和英国等国家都已修建了盐屋,而且定期到盐屋中休养已经成为他们健康幸福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谢选骏指出:盐疗让我想起了腌肉——既然盐能够防腐,为什么不能杀死病菌呢?例如,牙科医生认为,盐水漱口,其效果相当于使用消毒水。但是,其中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关键在于浓度的掌握。就像人不能不吃盐,但吃多了会致命的。而盐疗之所以可能,大概于人类起源于海洋生物,有一定关系吧。海猿的经历,使得人类的手脚有掌蹼,也使得人类的眼泪和汗水有盐,更使得人类的身上基本无毛,就像海狮海豹那样。但是人脱离祖先已久,哪里才是盐疗的适度呢?


(另起一页)


书名

与事

WITH (THINGS)


《外星看地球》第46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46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地址3101 Hillsborough St.Raleigh, NC 27607—5436 USA

免费电话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ISBN:

定价US$最低


2021年5月第一版

May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146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14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中央文革来到美国

  《“你好日子不多了!”川普批评者担心遭报复 或走或隐居…》(纽约资讯 2024-11-12)報道: 据NBC News 11月11日报道 川普政府前官员奥利维亚·特罗伊(Olivia Troye)曾在今年8月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谴责川普。最近,她在登机时,一名乘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