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7月14日星期三

谢选骏全集第128卷: 书评文论

 书评文论

Book Review


《外星看地球》第28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28


2021年4月第一版

April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128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128


(另起一页)


内容提要

这里的七十篇文章,展示了对于各种书籍和文化现象的分析评论——与《外星看地球》的其他五十九卷大约六千多篇文章类似,这七十篇文章也是在互联网上发表过的。其主题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且提出不同的看法。


Synopsis

The seventy articles here show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on various books and cultural phenomena—similar to more than 6,000 articles in the other 59 volumes of "Looking at the Earth from Extraterrestrials". These 70 articles are also on the Internet. Announced on. The main themes are to look at the problem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put forward different views. 


(另起一页)


“外星看地球”,就是“超越地球观察地球”——从一个“对等的位置”而非“从属的位置”来看地球上发生的林林总总的现象。


上帝宗教 God Religion《外星看地球》第1卷

宗教战争 Religious Wars《外星看地球》第2卷

天子与人 The Son of Heaven and Human《外星看地球》第3卷

全球策 Global Strategy《外星看地球》第4卷

G2-中美联合体 G2-Chimerica《外星看地球》第5卷

两个世纪的内战 Two Centuries of Civil War《外星看地球》第6卷

病毒瘟疫 Virus Plague《外星看地球》第7卷

从暴民到暴君 From Mob to Tyrant《外星看地球》第8卷

党府论 On the Party Government 《外星看地球》第9卷

废垃论 On Human Waste《外星看地球》第10卷

历史人物 Historical Figure《外星看地球》第11卷

书面人物 Written Characters《外星看地球》第12卷

新闻人物 News People《外星看地球》第13卷

共产党 Communist Party《外星看地球》第14卷

政权杀戮 Regime Killing《外星看地球》第15卷

国家妖孽 National Devil《外星看地球》第16卷

科学与文化战 Science and Culture War《外星看地球》第17卷

历史力学 Historical Mechanics《外星看地球》第18卷

六四余波 The Aftermath of June 4th Massacres《外星看地球》第19卷

蒙古后清黄俄黄犹 Yellow Russian Yellow Jewish《外星看地球》第20卷

民主攘扰 Democratic Disturbance《外星看地球》第21卷

民族交汇 Ethnic Intersection《外星看地球》第22卷

难民行为学 Refugee Behavior Science《外星看地球》第23卷

权力碰撞 Power Clash《外星看地球》第24卷

人民主权与种族主义 People's Sovereignty and Racism《外星看地球》第25卷

社会窃取 Social Steal《外星看地球》第26卷

猪义社会 Pig Right Society《外星看地球》第27卷

书评文论 Book Review《外星看地球》第28卷

台湾中国 Taiwan China《外星看地球》第29卷

网络主权不是主权网络 Internet sovereignty not a sovereign Internet《外星看地球》第30卷

(另起一页)


目录

001、《史记》不是司马迁写的,而是司马迁编的

002、《般若波罗密心经》(Prajbaparamita)要加问号来读

003、为何叫《般若心经》而非《智慧心经》?

004、《当中国统治世界》误解了我的光辉思想

005、《古兰经》就是《我的奋斗》

006、《古兰经》就是纳粹读物

007、《河殇》为什么会“肤浅”

008、《黑色雅典娜》拾人牙慧

009、《红灯记》改名《红灯区》——中国反对运动活像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

010、《金瓶梅》为何不负责任、艺术失真

011、《金瓶梅》为何充满败笔

012、《金瓶梅》作为“非人的物语”

013、《狂人日记》百年胡话——鲁迅没有人类学常识

014、《零点哲学》为纪念“八九六四”而匿名出版

015、《人类简史》的作者似懂非懂我的《全球政府》了

016、《史记》和《竹书纪年》都是千古骗局

017、《孙文越飞宣言》首次出让外蒙给苏联

018、《统治史》的作者太老了

019、《尉缭子》不一定不是伪书

020、《我的奋斗》其实是赫斯的作品

021、《永乐大典》是婊子的牌坊、《四库全书》是狗嘴里的象牙

022、《约翰福音》应该纳入中国大学课本

023、《竹书纪年》是一部暴力革命的教程

024、《资本论》胡言乱语因为是雾霾产生的毒品

025、埃及妖后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

026、奥威尔的1984太落伍了

027、奥威尔是一头自供的共产党蠢猪

028、从《河殇》到《疫苗之殇》到《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

029、从《西方的没落》到《全球化的陷阱》不到百年

030、反资本论(Anti-Das kapital)

031、焚书坑儒的《资治通鉴》——从第一战国到第二战国

032、疯子的画作、基督的仁慈

033、古今《竹书纪年》史料价值之争

034、韩非子的吏治理论适应了狗官现实

035、韩非子为何该死——《说难》批判

036、尊孔读经与第三期中国文明

037、红色资本家按照《资本论》设计任意抽取红奴血汗

038、华盛顿农庄就是莫洛博士岛

039、杰福瑞斯(Robert Jeffress)没有读过新约全书

040、解龙将军预言的《岩浆》正在成为现实

041、〇与虚无的叙事

042、论断唐诗的人自己躺尸

043、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是婊子的牌坊

044、马可波罗游记是十字军东征的挽歌

045、普罗提诺《九章集》及其埃及巴比伦的影响

046、书商的诡诈、操纵、垄断

047、书商推荐的100本书都是商品

048、睡虎地《秦简》堪比共产党《宪法》

049、四书五经合辑是朱熹的猪嘻行动

050、通缉令下的写作

051、文身是航海民族的特征——英国人竟然是百越的兄弟民族

052、文学兴盛是半开化民族的收获

053、武侠小说是亡国奴的呻吟

054、希特勒《我的奋斗》就是纳粹的《古兰经》

055、小说《大典》为电子监控大做广告

056、以夷变夏的历史解读——《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

057、这本书才是真正的《天安门文件》

058、百年马拉松势必与共产主义决裂

059、俄苏文学让人亡国灭种

060、中共壮大之谜——“社会主义大家庭”是罗斯福总统创建的

061、无神论的流行让美国出现了《毒疫》

062、西方草创,中国整合

063、《神曲》玩世不恭、混世魔王

064、码字贵族的恐惧

065、仁义礼智信的起源哪里

066、圣女贞德与纽伦堡审判——《审判圣女贞德》是对纽伦堡审判的反思

067、英国人把小说当作了先知书

068、语无伦次的“敦煌学”

069、汉八旗为何比满八旗更凶残

070、中英文发音相似词语

(另起一页)

书评文论

Book Review


《外星看地球》第28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28



【001《史记》不是司马迁写的,而是司马迁编的】


《清华、简揭示楚国名称由来》)(2012-03-18 湖北日报)报道:

清华简,指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由校友捐赠的战国竹简。

这批竹简于2008年7月被运到清华大学后,校方立即组织专家,用3个月对它们进行了清理保护。经科学测定:清华简年代属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战国中期偏晚,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结果一致。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所长罗运环,作为楚文化与简帛研究专家,应邀参与了清华简的学术研讨。

“简的数量一共有2388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整简比例很大,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罗运环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这批竹简的性质是书籍,很多内容前所未见。简上一般都有文字,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上的墨书文字出于不同书手,风格不尽一致,大多精整清晰。

“简的整个释读整理过程,预计费时10年以上。”罗运环说,目前,清华大学已经整理并出版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贰两部。每部又分上、下两册,上册为竹简原简照片,并在旁边注有释文,下册则是对上册释文的进一步解读分析。“清华简,为我们推开了一扇了解楚国历史的窗户。”

部分记载楚国历史

“很多人认为,既然是楚简,一定就是写楚国或者与楚国相关的内容。”罗运环说,其实不然。楚简只是说明简为楚国人所用。所有清华简中,涉及到楚国的内容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已经整理出版的两部清华简中。

清华简《壹》共有9篇,共16支简。前8篇属于《尚书》或类似文献,只有末1篇《楚居》是专写楚国历史的。《楚居》是清华大学专家起的名字,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关于楚国始祖及始居地等方面的记载,在前面三段内容里;二是关于楚国历代国君以及都城等方面,但以都城为主,详细记录了楚国都城的迁徙。罗运环认为,“此篇最后一段有楚悼王死后的谥号‘悼哲王’,表明《楚居》作于楚肃王之世。”

清华简《贰》共23章,有138支简。因其有纪年性质,又称《系年》,相当于《竹书纪年》。其中,书中有13章所记载的内容涉及楚国。“有一细节可以推论这批简文为楚人所书。”罗运环认为,“第22章用楚王纪年的形式,记述诸侯朝周王于周及晋、越、齐等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如果不是楚人所书,就不会用楚纪年。”

揭示楚国名称由来

“《楚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罗运环说,作为出土文献,《楚居》地位相当于传世文献《史记》中的《楚世家》。相较而言,《楚居》成书的年代更早,原始性更强,记载上至楚国先祖季连,下到战国中期偏早的楚肃王时期,涉及到37位楚公楚王的居处及迁徙等内容。

《楚居》面世,使中国先秦时期的国君世系,第二次得到出土文献系统证明。此前,只有《殷本纪》被甲骨文证实。《楚居》证实了《楚世家》的内容,两者所载史实,“大同小异”,再次为没有得到证明的《夏本纪》增加了可信度。

楚国为何称楚?这一命题一直为学界和世人所关注。《楚居》讲述了楚国名称的由来。

《楚居》中有这样一段对楚先君穴熊的记载:穴熊的妻子妣厉,生子丽季时难产,剖腹产后死去,丽季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条包裹埋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母,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自古以来,楚国有楚、荆、楚荆、荆楚之称,多认为荆与楚皆直接得名于荆条的荆。”罗运环表示,《楚居》记载楚国名称的来历史实清楚明白,很有说服力,值得信赖。

为楚国史研究提供细节

“《楚居》与清华简《贰》,为楚国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细节。”罗运环说。

纠正了传世文献中的不足。如《史记》记载,春秋初年楚国国君宵敖与焚冒是父与子的关系,而《楚居》记载则相反,“焚(蚡)冒酓(熊)率自徙居焚。”至宵嚣(敖)酓鹿自焚徙居宵。至武王酓达(通)自宵徙居免。”《楚居》对楚都迁徙的表述象链条一样,环环相套,清晰有序,绝无笔误可能。因此,“《楚世家》颠倒了他们的父子关系,焚冒应是父,宵敖是子。”

楚国都城为何称郢?《楚居》记载,武王从“宵”迁都到“免”后,“众不容於免,乃溃疆浧之波而宇人焉,抵今曰郢。”这句话的大意为,“免”人口发展很快,城区不能容纳,武王就在“免”附近的的“疆浧”填湖来扩展城区居住地。“疆浧”原来有水,所以字从水作“浧”;填湖后成为陆地,就从“阝”,写作“郢”。

长期以来,楚国都城郢都和更早的丹阳颇多争议。《楚居》表明,西周时期的丹阳和春秋时期的郢都因国君迁徙较频繁,应存在多处遗址,但大体不出汉水以西地区,为进一步探讨楚都及早期楚文化提供了文字资料。

又如,传世史料记载,桃花夫人息妫为息国夫人时,被蔡国国君调戏;而清华简《贰》第五章记载,“蔡哀侯妻之”,显然,蔡国国君行为比调戏更为恶劣。

再如,传世史料记载,著名美女夏姬没有名字,仅称之为夏姬。清华简《贰》中,她的名字为“少(孔)”。(文/图 记者 杨念明 实习生 南静) 

谢选骏指出:“《楚居》面世,使中国先秦时期的国君世系,第二次得到出土文献系统证明。此前,只有(史记)《殷本纪》被甲骨文证实。《楚居》证实了(史记)《楚世家》的内容,两者所载史实,‘大同小异’,再次为没有得到证明的《夏本纪》增加了可信度。”——这说明什么情况?这说明“《史记》不是司马迁写的,而是司马迁编的”。《史记》里纯属司马迁写作的,仅仅是“太史公曰”——相当我的“谢选骏指出”。

我十七岁的时候通读过司马迁的《史记》,那是因为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梁启超七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史记》,我想自己七岁的时候只能看看三国演义的小人书连环画,转眼十七岁了还没有读过《史记》,于是在工余时间发愤读之。由于读过,197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我因报考“先秦至隋”专业,作文考试现场看见命题为“我喜欢的一本书”,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自己如何阅读《史记》的故事,以便向考官展示自己对于史记的熟悉程度。(类似的技巧,后来在面试的时候,我故意把礼乐发音为“Li Luo”。有个考官纠正我,我得以告诉他,我这样发音,是因为看到1936年世界书局版的《四书五经》里,朱熹的《论语集注》在“乐”字后面专门注音为“音洛”。我说完之后,举座五个考官一起默然,然后我趁机展示自己对于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

读过《史记》,不难发现每篇末尾多有一段“太史公曰”,有时文中也有掺入。当初以为是司马迁的历史结论,后来自己也写书了,才发现其实只有这段才是司马迁自己的干货,前后的叙述其实都是太史公改编过的历史材料——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焉!”

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周道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经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与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差以豪氂谬以千里’。故‘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渐久矣’。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者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恶之名。为人臣子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其实皆为善为之而不知其义被之空言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指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大过予之受而不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虙戏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降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已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矣而不用有国者耻也;主上明圣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谬矣。”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今上本纪》第十二。《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诸侯年表》第五《高祖功臣年表》第六《惠景间功臣年表》第七《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王子侯者年表》第九《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吴太伯世家》第一《齐太公世家》第二《鲁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陈杞世家》第六《卫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晋世家》第九《楚世家》第十《越世家》第十一《郑世家》第十二《赵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韩世家》第十五《田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陈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荆燕王世家》第二十一《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绛侯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第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传》经一《管晏列传》第二《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司与穰苴列传》第四《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伍子胥列传》第六《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商君列传》第八《苏秦列传》第九《张仪列传》第十《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穰侯列传》第十二《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平原虞卿列传》第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六《魏公子列传》第十七《春申君列传》第十八《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乐毅列传》第二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田单列传》第二十二《鲁仲连列传》第二十三《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刺客列传》第二十六《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黥布列传》第三十一《淮阴侯韩信列传》第三十二《韩王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田儋列传》第三十四《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张丞相仓列传》第三十六《郦生6贾列传》第三十七《傅靳崩阝成侯列传》第三十八《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爰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田叔列传》第四十四《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魏其武安列传》第四十七《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平津主父列传》第五十一《匈奴列传》第五十二《南越列传》第五十三《闽越列传》第五十四《朝鲜列传》第五十五《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循吏列传》第五十九《汲郑列传》第六十《儒林列传》第六十一《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游侠列传》第六十四《佞幸列传》第六十五《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日者列传》第六十七《龟策列传》第六十八《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五帝本纪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

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帝启嗣立有扈违命。五子作歌太康失政。羿浞斯侮夏室不竞。降于孔甲扰龙乖性。嗟彼鸣条其终不令!

殷本纪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於书诗。契为子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孔子曰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简狄吞乙是为殷祖。玄王启商伊尹负俎。上开三面下献九主。旋师泰卷继相臣扈。迁嚣圮耿不常厥土。武乙无道祸因射天。帝辛淫乱拒谏贼贤。九侯见醢砲格兴焉。黄钺斯杖白旗是悬。哀哉琼室殷祀用迁!

周本纪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毕”毕在镐东南杜中。秦灭周。汉兴九十有馀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后稷居邰太王作周。丹开雀录火降乌流。三分既有八百不谋。苍兕誓众白鱼入舟。太师抱乐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简刑措。南巡不还西服莫附。共和之後王室多故。檿弧兴谣龙漦作蠹。穨带荏祸实倾周祚。

秦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柏翳佐舜皁斿是旌。蜚廉事纣石椁斯营。造父善驭封之赵城。非子息马厥号秦嬴。礼乐射御西垂有声。襄公救周始命列国。金祠白帝龙祚水德。祥应陈宝妖除丰特。里奚致霸卫鞅任刻。厥後吞并卒成凶慝。

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於唐虞之际受土赐姓。及殷夏之间微散。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

项羽本纪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高祖本纪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

吕太后本纪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孝文本纪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呜呼岂不仁哉!

孝景本纪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孝武本纪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後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

三代世表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於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於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十二诸侯年表: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呜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後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絪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於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同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於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六国年表: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义位在籓臣而胪於郊祀君子惧焉。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脩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是後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於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於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於戎翟至献公之後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故禹兴於西羌汤起於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余於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後有君子以览观焉。

秦楚之际月表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於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於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後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脩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後乃放弑。秦起襄公章於文、缪献、孝之後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於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桀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於闾巷合从讨伐轶於三代乡秦之禁適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襃有德也;太公於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厉、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虽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馀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穀、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於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吴楚时前後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於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馀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戹塞地利彊本幹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时世得览。形势虽彊要之以仁义为本。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後见於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於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後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馀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於当世之禁云。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於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後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贤影响风云潜契。高祖应箓功臣命世。起沛入秦凭谋仗计。纪勋书爵河盟山誓。萧曹轻重绛灌权势。咸就封国或萌罪戾。仁贤者祀昏虐者替。永监前修良惭固蒂。

惠景闲侯者年表

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着令甲称其忠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至孝惠帝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竟无过为籓守职信矣。故其泽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数人。及孝惠讫孝景间五十载追修高祖时遗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咸表始终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也。惠景之际天下已平。诸吕构祸吴楚连兵。条侯出讨壮武奉迎。薄窦恩泽张赵忠贞。本枝分荫肺腑归诚。新市死事建陵勋荣。咸开青社俱受丹旌。旋窥甲令吴便有声。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於祖考矣。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膺荆荼是征”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连境征伐哉!自是後遂出师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庆天下赖之。

礼书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太史公曰: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有以辨至察有以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小人不能则也。礼之貌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其貌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故绳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错则不可欺以方员;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於是中焉房皇周浃曲得其次序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礼因人心非从天下。合诚饰貌救弊兴雅。以制黎甿以事宗社。情文可重丰杀难假。仲尼坐树孙通蕝野。圣人作教罔不由者。

乐书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於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於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名显邻州争以相高。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於鲁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剌时犹莫之化。陵迟以至六国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於丧身灭宗并国於秦。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其馀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於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於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於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乐之所兴在乎防欲。陶心暢志舞手蹈足。舜曰箫韶融称属续。审音知政观风变俗。端如贯珠清同叩玉。洋洋盈耳咸英馀曲。

律书

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兒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太史公曰:旋玑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十二子锺律调自上古。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也。合符节通道德即从斯之谓也。

自昔轩后爰命伶纶。雄雌是听厚薄伊均。以调气候以轨星辰。军容取节乐器斯因。自微知著测化穷神。大哉虚受含养生人。

历书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於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少昚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菑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无纪历数失序。尧复遂重黎之後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夭疫。年耆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王者所重也。

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於天俯则法类於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幽厉以往尚矣。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其文图籍禨祥不法。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至天道命不传;传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不著。

封禅书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意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後有君子得以览焉。若至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

礼载“升中”书称“肆类”。古今盛典皇王能事。登封报天降禅除地。飞英腾实金泥石记。汉承遗绪斯道不坠。仙闾、肃然扬休勒志。

河渠书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濬川。爰洎後世非无圣贤。鸿沟既划龙骨斯穿。填阏攸垦黎蒸有年。宣房在咏梁楚获全。

平准书

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故书道唐虞之际诗述殷周之世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禹贡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汤武承弊易变使民不倦各兢兢所以为治而稍陵迟衰微。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彊君。自是以後天下争於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後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彊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於秦卒并海内。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於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饟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古者尝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犹自以为不足也。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平准之立通货天下。既入县官或振华夏。其名刀布其文龙马。增算告缗裒多益寡。弘羊心计卜式长者。都内充殷取赡郊野。

吴太伯世家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太伯作吴高让雄图。周章受国别封於虞。寿梦初霸始用兵车。三子递立延陵不居。光既篡位是称阖闾。王僚见杀贼由专诸。夫差轻越取败姑苏。甬东之耻空惭伍胥。

齐太公世家

太史公曰:吾適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太公佐周实秉阴谋。既表东海乃居营丘。小白致霸九合诸侯。及溺内宠衅锺蟲流。庄公失德崔杼作仇。陈氏专政厚货轻收。悼、简遘祸田、阚非俦。沨沨馀烈一变何由?

鲁周公世家

太史公曰:余闻孔子称曰“甚矣鲁道之衰也!洙泗之间龂龂如也”。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隐桓之事;襄仲杀適立庶;三家北面为臣亲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

武王既没成王幼孤。周公摄政负扆据图。及还臣列北面歔如。元子封鲁少昊之墟。夹辅王室系职不渝。降及孝王穆仲致誉。隐能让国春秋之初。丘明执简襃贬备书。

燕召公世家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後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召伯作相分陕而治。人惠其德甘棠是思。庄送霸主惠罗宠姬。文公从赵苏秦骋辞。易王初立齐宣我欺。燕哙无道禅位子之。昭王待士思报临菑。督亢不就卒见芟夷。

管蔡世家

 太史公曰:管蔡作乱无足载者。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赖同母之弟成叔、厓季之属十人为辅拂是以诸侯卒宗周故附之世家言。

太史公曰:余寻曹共公之不用僖负羁乃乘轩者三百人知唯德之不建。及振铎之梦岂不欲引曹之祀者哉?如公孙彊不脩厥政叔铎之祀忽诸。

武王之弟管、蔡及霍。周公居相流言是作。狼跋致艰鸱鸮讨恶。胡能改行克复其爵。献舞执楚遇息礼薄。穆侯虏齐荡舟乖谑。曹共轻晋负羁先觉。伯阳梦社祚倾振铎。

陈杞世家

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谓至矣!禅位於夏而後世血食者历三代。及楚灭陈而田常得政於齐卒为建国百世不绝苗裔兹兹有土者不乏焉。至禹於周则杞微甚不足数也。楚惠王灭杞其後越王句践兴。

盛德之祀必及百世。舜、禹馀烈陈、杞是继。妫满受封东楼纂系。阏路篡逆夏姬淫嬖。二国衰微或兴或替。前并後虏皆亡楚惠。句践勃兴田和吞噬。蝉联血食岂其苗裔?

卫康叔世家

太史公曰:余读世家言至於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

司寇受封梓材有作。成锡厥器夷加其爵。暨武能脩从文始约。诗美归燕传矜石碏。皮冠射鸿乘轩使穀。宣纵淫嬖衅生伋、朔。蒯聩得罪出公行恶。卫祚日衰失於君角。

宋微子世家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於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襃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殷有三仁微、箕纣亲。一囚一去不顾其身。颂美有客书称作宾。卒传冢嗣或叙彝伦。微仲之後世载忠勤。穆亦能让实为知人。伤泓之役有君无臣。偃号“桀宋”天之弃殷。

晋世家

太史公曰: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灵公既弑其後成、景致严至厉大刻大夫惧诛祸作。悼公以後日衰六卿专权。故君道之御其臣下。固不易哉!

天命叔虞卒封於唐。桐珪既削河、汾是荒。文侯虽嗣曲沃日彊。未知本末祚倾桓庄。献公昏惑太子罹殃。重耳致霸朝周河阳。灵既丧德厉亦无防。四卿侵侮。晋祚遽亡。

楚世家

太史公曰:楚灵王方会诸侯於申诛齐庆封作章华台求周九鼎之时志小天下;及饿死于申亥之家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势之於人也可不慎与?弃疾以乱立嬖淫秦女甚乎哉几再亡国!

鬻熊之嗣周封於楚。僻在荆蛮荜路蓝缕。及通而霸僭号曰武。文既伐申成亦赦许。子圉篡嫡商臣杀父。天祸未悔凭奸自怙。昭困奔亡怀迫囚虏。顷襄、考烈祚衰南土。

越王勾践世家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彊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後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越祖少康至于允常。其子始霸与吴争彊。槜李之役阖闾见伤。会稽之耻勾践欲当。种诱以利蠡悉其良。折节下士致胆思尝。卒复雠寇遂殄大邦。後不量力灭於无彊。

郑世家

太史公曰:语有之“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甫瑕是也。甫瑕虽以劫杀郑子内厉公厉公终背而杀之此与晋之里克何异?守节如荀息身死而不能存奚齐。变所从来亦多故矣!

厉王之子得封於郑。代职司徒缁衣在咏。虢、郐献邑祭祝专命。庄既犯王厉亦奔命。居栎克入梦兰毓庆。伯服生囚叔瞻尸聘。釐、简之後公室不竞。负黍虽还韩哀日盛。

赵世家

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废適子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岂不缪哉!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赵氏之系与秦同祖。周穆平徐乃封造父。带始事晋夙初有土。岸贾矫诛韩厥立武。宝符临代卒居伯鲁。简梦翟犬灵歌处*女。胡服虽强建立非所。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魏世家

太史公曰:吾適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於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

毕公之苗因国为姓。大名始赏盈数自正。胤裔繁昌系载忠正。杨干就戮智氏奔命。文始建侯武实彊盛。大梁东徙长安北侦。卯既无功卬亦外聘。王假削弱虏於秦政。

韩世家

太史公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於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馀世宜乎哉!

韩氏之先实宗周武。事微国小春秋无语。後裔事晋韩原是处。赵孤克立智伯可取。既徙平阳又侵负黍。景赵俱侯惠又僭主。秦败脩鱼魏会区鼠。韩非虽使不禁狼虎。

田敬仲完世家

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後;及完奔齐懿仲卜之亦云。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

田完避难奔于大姜;始辞羁旅终然凤皇。物莫两盛代五其昌。二君比犯三晋争强。和始擅命威遂称王。祭急燕、赵弟列康、庄。秦假东帝莒立法章。王建失国松柏苍苍。

孔子世家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適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之胄出于商国。弗父能让正考铭勒。防叔来奔邹人掎足。尼丘诞圣阙里生德。七十升堂四方取则。卯诛两观摄相夹谷。歌凤遽衰泣麟何促!九流仰镜万古钦躅。

陈涉世家,似乎没有“太史公曰”,就引一段“谢选骏指出”如下:

[我曾经以“三句话代表三种人格”——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其言论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苟富贵,无相忘”、“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让我当时十五岁的女儿来猜测三人的成败。结果她竟然猜中刘邦胜而陈、项败(她在纽约读中小学,对中国历史极为陌生)。我问她何其然也?她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是小人物争取权力的欲望,最多位极人臣,无法君临天下。(验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苟富贵,无相忘”、“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确然。)“彼可取而代也”有独裁帝王之志,可是却以对方(秦始皇)为参照系,以“取代”为目标,不免受到掣肘甚至封顶,无法超越对方。“大丈夫当如是也”虽然粗鄙贪婪,但只求目的、不择手段,可以胜任领袖角色。我不得不承认她的“Common sense”有理。]

外戚世家太史公曰:秦以前尚略矣其详靡得而记焉。汉兴吕娥姁为高祖正后男为太子。及晚节色衰爱弛而戚夫人有宠其子如意几代太子者数矣。及高祖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而高祖後宫唯独无宠疏远者得无恙。

楚元王世家

太史公曰: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使楚王戊毋刑申公遵其言赵任防与先生岂有篡杀之谋为天下僇哉?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也!

汉封同姓楚有令名。既灭韩信王於彭城。穆生置醴韦孟作程。王戊弃德与吴连兵。太后命礼为楚罪轻。文襄继立世挺才英。如何赵遂代殒厥声!兴亡之兆所任宜明。

荆燕世家

太史公曰:荆王王也由汉初定天下未集故刘贾虽属疏然以策为王填江淮之间。刘泽之王权激吕氏然刘泽卒南面称孤者三世。事相重岂不为伟乎!

刘贾初从定三秦。既渡白马遂围寿春。始迎黥布绝间周殷。赏功胙士与楚为邻。营陵始爵勋由击陈。田生游说受赐千斤。权激诸吕事荣身。徙封传嗣亡於郢人。

齐悼惠王世家

太史公曰:诸侯大国无过齐悼惠王。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之无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及後分裂固其理也。

汉矫秦制树屏自彊。表海大国悉封齐王。吕后肆怒乃献城阳。哀王嗣立其力不量。硃虚仕汉功大策长。东牟受赏称乱贻殃。胶东、济北雄渠辟光。齐虽七国忠孝者昌。

萧相国世家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後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萧何为吏文而无害。及佐兴王举宗从沛。关中既守转输是赖。汉军屡疲秦兵必会。约法可久收图可大。指兽踪其功实最。政称画一居乃非泰。继绝宠勤式旌砺带。

曹相国世家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後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曹参初起为沛豪吏。始从中涓先围善置。执珪执帛攻城略地。衍氏既诛昆阳失位。北禽夏说东讨田溉。剖符定封功无与二。市狱勿扰清净不事。尚主平阳代享其利。

留侯世家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筴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原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陈丞相世家

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曲逆穷巷门多长者。宰肉先均佐丧後罢。魏楚更用腹心难假。弃印封金刺船露裸。间行归汉委质麾下。荥阳计全平城围解。推陵让勃裒多益寡。应变合权克定宗社。

绛侯周勃世家

太史公曰: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绛侯佐汉质厚敦笃。始击砀东亦围尸北。所攻必取所讨咸克。陈豨伏诛臧荼破国。事居送往推功伏德。列侯还第太尉下狱。继相条侯绍封平曲。惜哉贤将父子代辱!

梁孝王世家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於天子。然亦僭矣。

五宗世家太史公曰:高祖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黄金印。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拟於天子。自吴楚反後五宗王世汉为置二千石去“丞相”曰“相”银印。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後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

景十三子五宗亲睦。栗姬既废临江折轴。阏于早薨河间儒服。馀好宫苑端事驰逐。江都有才中山禔福。长沙地小胶东造镞。仁贤者代浡乱者族。兒姁四王分封为六。

三王世家

太史公曰:古人有言曰“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故王者壃土建国封立子弟所以襃亲亲序骨肉尊先祖贵支体广同姓於天下也。是以形势彊而王室安。自古至今所由来久矣。非有异也故弗论箸也。燕齐之事无足采者。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甚可观也是以附之世家。

伯夷列传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管晏列传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哙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後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夷吾成霸平仲称贤。粟乃实廪豆不掩肩。转祸为福危言获全。孔赖左衽史忻执鞭。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老子韩非列传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庄蒙栩栩申害卑卑。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司马穰苴列传

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襃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燕侵河上齐师败绩。婴荐穰苴武能威敌。斩贾以徇三军惊惕。我卒既彊彼寇退壁。法行司马实赖宗戚。

孙子吴起列传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孙子兵法一十三篇。美人既斩良将得焉。其孙膑脚筹策庞涓。吴起相魏西河称贤;惨礉事楚死後留权。

伍子胥列传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嗟彼伍氏被兹凶慝!员独忍诟志复冤毒。霸吴起师伐楚逐北。鞭尸雪耻抉眼弃德。

仲尼弟子列传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教兴阙里道在郰乡。异能就列秀士升堂。依仁游艺合志同方。将师宫尹俎豆琳琅。惜哉不霸空臣素王!

商君列传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

苏秦列传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於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季子周人师事鬼谷。揣摩既就阴符伏读。合从离衡佩印者六。天王除道家人扶服。贤哉代、厉继荣党族。

张仪列传

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彊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於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仪未遭时频被困辱。及相秦惠先韩後蜀。连衡齐魏倾危诳惑。陈轸挟权犀骋欲。如何三晋继有斯德。

樗里子甘茂列传

太史公曰:樗里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称其智故颇采焉。甘茂起下蔡闾阎显名诸侯重彊齐楚。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後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彊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严君名疾厥号“智囊”。既亲且重称兵外攘。甘茂并相初佐魏章。始推向寿乃攻宜阳。甘罗妙岁卒起张唐。

穰侯列传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於天下天下皆西乡稽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羁旅之臣乎!

穰侯智识应变无方。内倚太后外辅昭王。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齐挠楚破魏围梁。一夫开说忧愤而亡。

白起王翦列传

太史公曰: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递为秦将拔齐破荆。赵任马服长平遂阬。楚陷李信霸上卒行。贲、离继出三代无名。

孟子荀卿列传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尝君列传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靖郭之子威王之孙。既彊其国实高其门。好客喜士见重平原。鸡鸣狗盗魏子、冯暖。如何承睫薛县徒存!

平原君虞卿列传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於後世云。

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笑姬从戮义士增气。兵解李同盟定毛遂。虞卿蹑蹻受赏料事。及困魏齐著书见意。

魏公子列传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信陵下士邻国相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颇知硃亥尽礼侯嬴。遂卻晋鄙终辞赵城。毛、薛见重万古希声。

春申君列传

太史公曰:吾適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硃英之谓邪?

黄歇辩智权略秦、楚。太子获归身作宰辅。珠炫赵客邑开吴土。烈王寡胤李园献女。无妄成灾硃英徒语。

范睢蔡泽列传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睢、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於天下者固彊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戹恶能激乎?

应侯始困讬载而西说行计立贵平宠稽。倚秦市赵卒报魏齐。纲成辩智范睢招携。势利倾夺一言成蹊。

乐毅列传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昌国忠谠人臣所无。连兵五国济西为墟。燕王受间空闻报书。义士慷慨明君轼闾。间、乘继将芳规不渝。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清梠凛凛壮气熊熊。各竭诚义递为雌雄。和璧聘返渑池好通。负荆知惧屈节推工。安边定策颇、牧之功。

田单列传

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適人开户;後如脱兔適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

初淖齿之杀湣王也莒人求湣王子法章得之太史嬓之家为人灌园。嬓女怜而善遇之。後法章私以情告女女遂与通。及莒人共立法章为齐王以莒距燕而太史氏女遂为后所谓“君王后”也。

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蠋贤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以王蠋之故。已而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於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遂经其颈於树枝自奋绝脰而死。齐亡大夫闻之曰:“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於燕况在位食禄者乎!”乃相聚如莒求诸子立为襄王。

军法以正实尚奇兵。断轴自免反间先行。群鸟或众五牛扬旌。卒破骑劫皆复齐城。襄王嗣位乃封安平。

鲁仲连邹阳列传

太史公曰: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於诸侯谈说於当世折卿相之权。邹阳辞虽不逊然其比物连类有足悲者亦可谓抗直不桡矣吾是以附之列传焉。

鲁连达士高才远致。释难解纷辞禄肆志。齐将挫辩燕军沮气。邹子遇谗见诋狱吏。慷慨献说时王所器。

屈原贾生列传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平行正以事怀王。瑾瑜比洁日月争光。忠而见放谗者益章。赋骚见志怀沙自伤。百年之後空悲吊湘。

吕不韦列传

太史公曰:不韦及嫪毐贵封号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闻之。秦王验左右未。上之雍郊毐恐祸起乃与党谋矫太后玺卒以反蕲年宫。吏攻毐毐败亡走追斩之好畤遂灭其宗。而吕不韦由此绌矣。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

不韦钓奇委质子楚。华阳立嗣邯郸献女。及封河南乃号仲父。徙蜀惩谤悬金作语。筹策既成富贵斯取。

刺客列传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

曹沫盟柯返鲁侵地。专诸进炙定吴篡位。彰弟哭市报主涂厕。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

李斯列传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人臣极位。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

蒙恬列传

太史公曰:吾適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筑万里安边。赵高矫制扶苏死焉。绝地何罪?劳人是。呼天欲诉三代良然。

张耳陈馀列传

太史公曰: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後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大伯、延陵季子异矣。

张耳、陈馀天下豪俊。忘年羁旅刎颈相信。耳围钜鹿馀兵不进。张既望深陈乃去印。势利倾夺隙末成衅。

魏豹彭越列传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魏咎兄弟因时而王。豹後属楚其国遂亡。仲起昌邑归汉外黄。往来声援再续军粮。徵兵不往菹醢何伤。

黥布列传

太史公曰:英布者其先岂春秋所见楚灭英、六皋陶之後哉?身被刑法何其拔兴之暴也!项氏之所阬杀人以千万数而布常为虐。功冠诸侯用此得王亦不免於身为世大僇。祸之兴自爱姬殖妒媢生患竟以灭国!

九江初筮当刑而王。既免徒中聚盗江上。再雄楚卒频破秦将。病为羽疑归受汉杖。贲赫见毁卒致无妄。

淮阴侯列传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沈沙决水拔帜传餐。与汉汉重归楚楚安。三分不议伪游可叹。

韩信卢绾列传

太史公曰:韩信、卢绾非素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遭汉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称孤。内见疑彊大外倚蛮貊以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穷智困卒赴匈奴岂不哀哉!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及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周昌疑之疵瑕颇起惧祸及身邪人进说遂陷无道。於戏悲夫!夫计之生孰成败於人也深矣!

韩襄遗孽始从汉中。剖符南面徙邑北通。穨当归国龙雒有功。卢绾亲爱群臣莫同。旧燕是王东胡计穷。

田儋列传

太史公曰: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

秦项之际天下交兵。六国树党自置豪英。田儋殒寇立市相荣。楚封王假齐破郦生。兄弟更王海岛传声。

樊郦滕灌列传

太史公曰:吾適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余与他广通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若此云。

圣贤影响云蒸龙变。屠狗贩缯攻城野战。扶义西上受封南面。郦况卖交舞阳内援。滕灌更王奕叶繁衍。

张丞相列传

太史公曰:“张苍文学律历为汉名相而绌贾生、公孙臣等言正朔服色事而不遵明用秦之颛顼历何哉?周昌木彊人也。任敖以旧德用。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太史公曰:深惟士之游宦所以至封侯者微甚。然多至御史大夫即去者。诸为大夫而丞相次也其心冀幸丞相物故也。或乃阴私相毁害欲代之。然守之日久不得或为之日少而得之至於封侯真命也夫!御史大夫郑君守之数年不得匡君居之未满岁而韦丞相死即代之矣岂可以智巧得哉!多有贤圣之才困戹不得者众甚也。

张苍主计天下作程。孙臣始绌秦历尚行。御史亚相相国阿衡。申屠面折周子廷争。其他娖々无所明。

郦生陆贾列传

太史公曰:世之传郦生书多曰汉王已拔三秦东击项籍而引军於巩洛之间郦生被儒衣往说汉王。乃非也。自沛公未入关与项羽别而至高阳得郦生兄弟。余读6生新语书十二篇固当世之辩士。至平原君子与余善是以得具论之。

广野大度始冠侧注。踵门长揖深器重遇。说齐历下趣鼎何惧。6贾使越尉佗慑怖相说国安书成主悟。

傅靳蒯成列传

太史公曰: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皆高爵从高祖起山东攻项籍诛杀名将破军降城以十数未尝困辱此亦天授也。蒯成侯周緤操心坚正身不见疑上欲有所之未尝不垂涕此有伤心者然可谓笃厚君子矣。

阳陵、信武结从汉。动叶人谋功实天赞。定齐破项我军常冠蒯成委质夷险不乱。主上称忠人臣鸧腕。

刘敬叔孙通列传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輓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厦藉众幹裘非一狐。委辂献说釂蕝陈书。皇帝始贵车驾西都。既安太子又和匈奴。奉春、稷嗣其功可图。

季布、栾布列传—袁盎晁错列传

太史公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於楚身屦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季布、季心有声梁、楚。百金然诺十万致距。出守河东股肱是与。栾布哭越犯禁见虏。赴鼎非冤诚知所处。

袁盎晁错列传

太史公曰:袁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慷慨。遭孝文初立资適逢世。时以变易及吴楚一说说虽行哉然复不遂。好声矜贤竟以名败。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後擅权多所变更。诸侯难不急匡救欲报私雠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袁丝公直亦多附会。揽辔见重卻席翳赖。朝错建策屡陈利害。尊主卑臣家危国泰。悲彼二子名立身败!

张释之冯唐列传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二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冯公近之矣。

张季未偶见识袁盎。太子惧法啬夫无状。惊马罚金盗环悟上。冯公白味哉论将。因对李齐收功魏尚。

万石张叔列传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其万石、建陵、张叔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塞侯微巧而周文处讇君子讥之为其近於佞也。然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万石孝谨自家形国。郎中数马内史匍匐。绾无他肠塞有阴德。刑名张欧垂涕恤狱。敏行讷言俱嗣芳躅。

田叔列传

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义不忘贤明主之美以救过。仁与余善余故并论之。

扁鹊仓公列传

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後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上池祕术长桑所传。始候赵简知梦钧天。言占虢嗣尸蹶起焉。仓公赎罪阳庆推贤。效验多状式具于篇。

吴王濞列传

太史公曰:吴王之王由父省也。能薄赋敛使其众以擅山海利。逆乱之萌自其子兴。争技难卒亡其本;亲越谋宗竟以夷陨。晁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袁盎权说初宠後辱。故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山海不以封。“毋亲夷狄以疏其属”盖谓吴邪?“毋为权反受其咎”岂盎、错邪?

吴楚轻悍王濞倍德。富因采山衅成提局。憍矜二志连结七国。婴命始监错诛未塞。天之悔祸卒取奔北。

魏其武安侯列传

太史公曰: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筴而名显。魏其之举以吴楚武安之贵在日月之际。然魏其诚不知时变灌夫无术而不逊两人相翼乃成祸乱。武安负贵而好权杯酒责望陷彼两贤。呜呼哀哉!迁怒及人命亦不延。众庶不载竟被恶言。呜呼哀哉!祸所从来矣!

窦婴、田蚡势利相雄。咸倚外戚或恃军功。灌夫自喜引重其中。意气杯酒辟睨两宫。事竟不直冤哉二公!

韩长孺列传

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壶遂官至詹事天子方倚以为汉相会遂卒。不然壶遂之内廉行脩斯鞠躬君子也。

安国忠厚初为梁将。因事坐法免徒起相。死灰更然生虏失防。推贤见重贿金贻谤。雪泣悟主臣节可亮。

李将军列传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猿臂善射实负其能。解鞍卻敌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惜哉名将天下无双!

匈奴列传

太史公曰: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襃忌讳之辞也。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

獫狁、薰粥居于北边。既称夏裔式憬周篇。颇随畜牧屡扰尘烟。爰自冒顿尤聚控弦。虽空帑藏未尽中权。

卫将军骠骑列传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君子豹变贵贱何常。青本奴虏忽升戎行。姊配皇极身尚平阳。宠荣斯僭取乱彝章。嫖姚继踵再静边方。

平津侯主父列传

太史公曰:公孙弘行义虽脩然亦遇时。汉兴八十馀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平津巨儒晚年始遇。外示宽俭内怀嫉妒。宠备荣爵身受肺腑。主父推恩观时设度。生食五鼎死非时蠹。

南越列传

太史公曰:尉佗之王本由任嚣。遭汉初定列为诸侯。隆虑离湿疫佗得以益骄。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其後亡国徵自樛女;吕嘉小忠令佗无後。楼船从欲怠傲失惑;伏波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成败之转譬若纠墨。

中原鹿走群雄莫制。汉事西驱越权南裔。陆贾骋说尉他去帝。嫪后内朝吕嘉狼戾。君臣不协卒从剿弃。

东越列传

太史公曰: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於民哉何其久也!历数代常为君王句践一称伯。然馀善至大逆灭国迁众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犹尚封为万户侯由此知越世世为公侯矣。盖禹之馀烈也。

句践之裔是曰无诸。既席汉宠实因秦馀。驺、骆为姓闽中是居。王摇之立爰处东隅。後嗣不道自相诛锄。

朝鲜列传

太史公曰:右渠负固国以绝祀。涉何诬功为兵。楼船将狭及难离咎。悔失番禺乃反见疑。荀彘争劳与遂皆诛。两军俱辱将率莫侯矣。

卫满燕人朝鲜是王。王险置都路人作相。右渠差涉何上。兆祸自斯狐疑二将。山、遂伏法纷纭无状。

西南夷列传

太史公曰:楚之先岂有天禄哉?在周为文王师封楚。及周之衰地称五千里。秦灭诸候唯楚苗裔尚有滇王。汉诛西南夷国多灭矣唯滇复为宠王。然南夷之端见枸酱番禺大夏杖、邛竹。西夷後揃剽分二方卒为七郡。

西南外徼庄蹻通。汉因大夏乃命唐蒙。劳洸、靡莫异俗殊风。夜郎最大邛、筰称雄。及置郡县万代推功。

司马相如列传

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余采其语可论者著于篇。

相如纵诞窃赀卓氏。其学无方其才足倚。子虚过吒上林非侈。四马还邛百金献伎。惜哉封禅遗文卓尔。

淮南衡山列传

太史公曰:诗之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信哉是言也。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此非独王过也亦其俗薄臣下渐靡使然也。夫荆楚僄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

淮南多横举事非正。天子宽仁其过不更。轞车致祸斗粟成咏。王安好学女陵作诇。兄弟不和倾国殒命。

循吏列传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太史公曰: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子产病死郑民号哭。公仪子见好布而家妇逐。石奢纵父而死楚昭名立。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

奉职循理为政之先。恤人体国良史述焉。叔孙、郑产自昔称贤。拔葵一利赦父非愆。李离伏剑为法而然。

汲郑列传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人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河南矫制自古称贤。淮南卧理天子伏焉。积薪兴叹伉直愈坚。郑庄推士天下翕然。交道势利翟公怆旃。

儒林列传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於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彊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於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適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馀君无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後世学者多录焉。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後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於战国懦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於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於当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於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故孔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夫齐鲁之间於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後诸儒始得脩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於是喟然叹兴於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於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後言诗於鲁则申培公於齐则辕固生於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齐鲁自胡毋生於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孔氏之衰经书绪乱。言诸六学始自炎汉。著令立官四方鸧腕。曲台坏壁书礼之冠。传易言诗云蒸雾散。兴化致理鸿猷克赞。

酷吏列传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於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高后时酷吏独有侯封刻轹宗室侵辱功臣。吕氏已败遂侯封之家。孝景时晁错以刻深颇用术辅其资而七国之乱怒於错错卒以被戮。其後有郅都、宁成之属。

太史公曰:自郅都、杜周十人者此皆以酷烈为声。然郅都伉直引是非争天下大体。张汤以知阴阳人主与俱上下时数辩当否国家赖其便。赵禹时据法守正。杜周从谀以少言为重。自张汤死後网密多诋严官事浸以秏废。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赡何暇论绳墨之外乎!然此十人中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足以为戒方略教导禁奸止邪一切亦皆彬彬质有其文武焉。虽惨酷斯称其位矣。至若蜀守冯当暴挫广汉李贞擅磔人东郡弥仆锯项天水骆璧推咸河东褚广妄杀京兆无忌、冯翊殷周蝮鸷水衡阎奉朴击卖请何足数哉!何足数哉!

太上失德法令滋起。破觚为圆禁暴不止。奸伪斯炽惨酷爰始。乳兽扬威苍鹰侧视。舞文巧诋怀生何恃!

大宛列传

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条枝西入天马内向。葱岭无尘盐池息浪。旷哉绝域往往亭障。

游侠列传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于戏惜哉!

游侠豪倨藉藉有声。权行州里力折公卿。朱家脱季剧孟定倾。急人之难免雠于更。伟哉翁伯人貌荣名。

佞幸列传

太史公曰:甚哉爱憎之时!弥子瑕之行足以观後人佞幸矣。虽百世可知也。

传称令色诗刺巧言。冠璘入侍傅粉承恩。黄头赐蜀宦者同轩。新声都尉挟弹王孙。泣鱼窃驾著自前论。

滑稽列传

孔子曰:“六艺於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

滑稽鸱夷如脂如韦。敏捷之变学不失词。淳于索绝赵国兴师。楚优拒相寝丘获祠。伟哉方朔三章纪之。

日者列传

太史公曰: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着之。

龟策列传

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後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决疑无不见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以为後世衰微愚不师智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道散而无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於精神也。或以为昆蟲之所长圣人不能与争。其处吉凶别然否多中於人。至高祖时因秦太卜官。天下始定兵革未息。及孝惠享国日少吕后女主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虽父子畴官世世相传其精微深妙多所遗失。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奇者为右无所阿私数年之间太卜大集。会上欲击匈奴西攘大宛南收百越卜筮至预见表象先图其利。及猛将推锋执节获胜於彼而蓍龟时日亦有力於此。上尤加意赏赐至或数千万。如丘子明之属富溢贵宠倾於朝廷。至以卜筮射蛊道巫蛊时或颇中。素有眦睚不快因公行诛恣意所伤以破族灭门者不可胜数。百僚荡恐皆曰龟策能言。後事觉奸穷亦诛三族。

夫摓策定数灼龟观兆变化无穷是以择贤而用占焉可谓圣人重事者乎!周公卜三龟而武王有瘳。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晋文将定襄王之位卜得黄帝之兆卒受彤弓之命。献公贪骊姬之色卜而兆有口象其祸竟流五世。楚灵将背周室卜而龟逆终被乾谿之败。兆应信诚於内而时人明察见之於外可不谓两合者哉!君子谓夫轻卜筮无神明者悖;背人道信祯祥者鬼神不得其正。故书建稽疑五谋而卜筮居其二五占从其多明有而不专之道也。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於助衰养老岂不信哉!

货殖列传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輓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博戏恶业也而桓用富。行贾丈夫贱行也而雍乐成以饶。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胃脯简微耳浊氏连骑。马医浅方张里击锺。此皆诚壹之所致。

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

货殖之利工商是营。废居善积倚巿邪赢。白圭富国计然强兵。倮参朝请女筑怀清。素封千户卓郑齐名。

[]

太史公自序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適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適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习道论於黄子。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为法。六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後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翟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愤且卒。而子迁適使反见父於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纪。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於变;礼经纪人伦故长於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於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於风;乐乐所以立故长於和;春秋辩是非故长於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釐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後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蒙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谬矣。”

於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縲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

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作夏本纪第二。

维契作商爰及成汤;太甲居桐德盛阿衡;武丁得说乃称高宗;帝辛湛湎诸侯不享。作殷本纪第三。

维弃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实抚天下;幽厉昏乱既丧酆镐;陵迟至赧;洛邑不祀。作周本纪第四。

维秦之先伯翳佐禹;穆公思义悼豪之旅;以人为殉诗歌黄鸟;昭襄业帝。作秦本纪第五。

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二世受运子婴降虏。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惠之早霣诸吕不台;崇彊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蠲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作孝文本纪第十。

诸侯骄恣吴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厉之後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不纪;而谱牒经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後之意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春秋之後陪臣秉政彊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秦既暴虐楚人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嬗事繁变众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有司靡踵彊弱之原云以世。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

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景之间维申功臣宗属爵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北讨彊胡南诛劲越征伐夷蛮武功爰列。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既彊七国为从子弟众多无爵封邑推恩行义其埶销弱德归京师。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维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

乐者所以移风易俗也。自雅颂声兴则已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所从来久矣。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比乐书以述来古作乐书第二。

非兵不彊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作律书第三。

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更相治间不容翲忽。五家之文怫异维太初之元论。作历书第四。

星气之书多杂禨祥不经;推其文考其应不殊。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作天官书第五。

受命而王封禅之符罕用用则万灵罔不禋祀。追本诸神名山大川礼作封禅书第六。

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决渎通沟。作河渠书第七。

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於机利去本趋末。作平准书以观事变第八。

太伯避历江蛮是適;文武攸兴古公王迹。阖庐弑僚宾服荆楚;夫差克齐子胥鸱夷;信嚭亲越吴国既灭。嘉伯之让作吴世家第一。

申、吕肖矣尚父侧微卒归西伯文武是师;功冠群公缪权于幽;番番黄爰飨营丘。不背柯盟桓公以昌九合诸侯霸功显彰。田阚争宠姜姓解亡。嘉父之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依之违之周公绥之;愤文德天下和之;辅翼成王诸侯宗周。隐桓之际是独何哉?三桓争彊鲁乃不昌。嘉旦金縢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克纣天下未协而崩。成王既幼管蔡疑之淮夷叛之於是召公率德安集王室以宁东土。燕之禅乃成祸乱。嘉甘棠之诗作燕世家第四。

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大任十子周以宗彊。嘉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王後不绝舜禹是说;维德休明苗裔蒙烈。百世享祀爰周陈杞楚实灭之。齐田既起舜何人哉?作陈杞世家第六。

收殷馀民叔封始邑申以商乱酒材是告及朔之生卫顷不宁;南子恶蒯聩子父易名。周德卑微战国既彊卫以小弱角独後亡。喜彼康诰作卫世家第七。

嗟箕子乎!嗟箕子乎!正言不用乃反为奴。武庚既死周封微子。襄公伤於泓君子孰称。景公谦德荧惑退行。剔成暴虐宋乃灭亡。喜微子问太师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既崩叔虞邑唐。君子讥名卒灭武公。骊姬之爱乱者五世;重耳不得意乃能成霸。六卿专权晋国以秏。嘉文公锡珪鬯作晋世家第九。

重黎业之吴回接之;殷之季世粥子牒之。周用熊绎熊渠是续。庄王之贤乃复国陈;既赦郑伯班师华元。怀王客死兰咎屈原;好谀信谗楚并於秦。嘉庄王之义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鼋鳝与处既守封禺奉禹之祀。句践困彼乃用种、蠡。嘉句践夷蛮能脩其德灭彊吴以尊周室作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桓公之东太史是庸。及侵周禾王人是议。祭仲要盟郑久不昌。子产之仁绍世称贤。三晋侵伐郑纳於韩。嘉厉公纳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维骥騄耳乃章造父。赵夙事献衰续厥绪。佐文尊王卒为晋辅。襄子困辱乃禽智伯。主父生缚饿死探爵。王迁辟淫良将是斥。嘉鞅讨周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毕万爵魏卜人知之。及绛戮干戎翟和之。文侯慕义子夏师之。惠王自矜齐秦攻之。既疑信陵诸侯罢之。卒亡大梁王假厮之。嘉武佐晋文申霸道作魏世家第十四。

韩厥阴德赵武攸兴。绍绝立废晋人宗之。昭侯显列申子庸之。疑非不信秦人袭之。嘉厥辅晋匡周天子之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完子避难適齐为援阴施五世齐人歌之。成子得政田和为侯。王建动心乃迁于共。嘉威、宣能拨浊世而独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脩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於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之统纪於後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成皋之台薄氏始基。诎意適代厥崇诸窦。栗姬偩贵王氏乃遂。陈后太骄卒尊子夫。嘉夫德若斯作外戚世家十九。

汉既谲谋禽信於陈;越荆剽轻乃封弟交为楚王爰都彭城以彊淮泗为汉宗籓。戊溺於邪礼复绍之。嘉游辅祖作楚元王世家二十。

维祖师旅刘贾是与;为布所袭丧其荆、吴。营陵激吕乃王琅邪;怵午信齐往而不归遂西入关遭立孝文获复王燕。天下未集贾、泽以族为汉籓辅。作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已平亲属既寡;悼惠先壮实镇东土。哀王擅兴怒诸吕驷钧暴戾京师弗许。厉之内淫祸成主父。嘉肥股肱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人围我荥阳相守三年;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与信定魏破赵拔齐遂弱楚人。续何相国不变不革黎庶攸宁。嘉参不伐功矜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於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於易为大於细。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六奇既用诸侯宾从於汉;吕氏之事平为本谋终安宗庙定社稷。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於权;吴楚之兵亚夫驻於昌邑以戹齐赵而出委以梁。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七国叛逆蕃屏京师唯梁为扞;偩爱矜功几获于祸。嘉其能距吴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既王亲属洽和诸侯大小为籓爰得其宜僭拟之事稍衰贬矣。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三子之王文辞可观。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

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埶理。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维建遇谗爰及子奢尚既匡父伍员奔吴。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鞅去卫適秦能明其术彊霸孝公後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患衡秦毋餍而苏子能存诸侯约从以抑贪彊。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国既从亲而张仪能明其说复散解诸侯。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者魏厓之功。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破荆灭赵王翦之计。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好客喜士士归于薛为齐扞楚魏。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争冯亭以权如楚以救邯郸之围使其君复称於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於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以身徇君遂脱彊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者黄歇之义。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能忍卼於魏齐而信威於彊秦推贤让位二子有之。作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率行其谋连五国兵为弱燕报彊齐之雠雪其先君之耻。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能信意彊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於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湣王既失临淄而奔莒唯田单用即墨破走骑劫遂存齐社稷。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能设诡说解患於围城轻爵禄乐肆志。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结子楚亲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曹子匕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义不为二心。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於海内斯为谋。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填赵塞常山以广河内弱楚权明汉王之信於天下。作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收西河、上党之兵从至彭城;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项羽。作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以淮南叛楚归汉汉用得大司马殷卒破子羽于垓下。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楚汉相距巩洛而韩信为填颍川卢绾绝籍粮饷。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诸侯畔项王唯齐连子羽城阳汉得以间遂入彭城。作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攻城野战获功归报哙、商有力焉非独鞭策又与之脱难。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汉既初定文理未明苍为主计整齐度量序律历。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结言通使约怀诸侯;诸侯咸亲归汉为籓辅。作郦生6贾列传第三十七。

欲详知秦楚之事维周緤常从高祖平定诸侯。作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徙彊族都关中和约匈奴;明朝廷礼次宗庙仪法。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能摧刚作柔卒为列臣;栾公不劫於埶而倍死。作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作袁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

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讷於言敏於行务在鞠躬君子长者。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守节切直义足以言廉行足以厉贤任重权不可以非理挠。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後世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维仲之省厥濞王吴遭汉初定以填抚江淮之间。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吴楚为乱宗属唯婴贤而喜士士乡之率师抗山东荥阳。作魏其武安列传第四十七。

智足以应近世之变宽足用得人。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勇於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欲知彊弱之时设备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汉既平中国而佗能集杨越以保南籓纳贡职。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吴之叛逆瓯人斩濞葆守封禺为臣。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燕丹散乱辽间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籓葆塞为外臣。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请为内臣受吏。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於无为。作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子长国之以填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正衣冠立於朝廷而群臣莫敢言浮说长孺矜焉;好荐人称长者壮有溉。作汲郑列传第六十。

自孔子卒京师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间文辞粲如也。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民倍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既通使大夏而西极远蛮引领内乡欲观中国。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救人於戹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夫事人君能说主耳目和主颜色而获亲近非独色爱能亦各有所长。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流世俗不争埶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为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观其大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闚其要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於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曰:“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於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於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後世圣人君子。第七十。

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谢选骏指出:大家参详一下上面的《太史公曰》,是否可以明白“《史记》不是司马迁写的,而是司马迁编的”这样的道理?因为除了上述的“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自己写的只外,别的“史实”只可能是他援引复述的,不可能是他杜撰写作的——否则的话,司马迁就是小说家而不是历史家了!按照同样的道理,在这部《外星人看地球》的宏伟著作中,只有“谢选骏指出”是我自己写的,别的记载都是我援引复述的——因为我这里展现的,不是虚拟的小说议论,而是发生的社会历史。



【002《般若波罗密心经》(Prajbaparamita)要加问号来读】


(一)

司马迁说撰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宋邵雍认为:“学不究天人,不足谓之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哲学即“天人之学”。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界十分关注的一个基本论题。

在秦汉以前,历代中国哲学家无不把“穷天人之际”作为他们思想学说的基本内容与最高目标。无论是商周之际的“以德配天”,《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是孟子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荀子的“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制天命而用之”,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折射出古代哲学家对天人问题的极大关注。但总的说,传统的天人关系论始终在现象界打转,祇是触击到本体论(Ontology)但没有深入本体论,更没有从本体世界反转过来颠覆现象世界。因为天人合一的“天”,并非本体,而是现象,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正如古代中国的上帝也并非创造者而祇是管理者。所以魏晋南北朝以前历代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大致不出荀子“明天人之分”与董仲舒“天人感应”两路主张。佛、道二教兴盛以后,思想界出现了一些新概念、新命题的讨论,儒学思想却因缺少新意而呈衰微状,天人关系论也颇受冷落。直至宋明的“性天一理”,王夫之的“尽人道合天德”,依然大致如此。 

在中国文明中,首次从现象世界出发,进入并探讨本体世界的奥秘,并反转两个世界、力求在二者之间建立可以认知的逻辑联系者,当推佛经。人若得照光明世界即本体界,反观自己陷入的障碍世界即感官界,则不免洞悉人生意义的虚幻性质,结果产生了否定感官世界的消极态度。这样的消极,是由感官的本性(有)被本体的本质(空)所洞彻之后,产生的恍然自失。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积极的,是悟通了感官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虚无。这可举出那部二百多字但影响深远的《般若波罗密心经》(Prajbaparamita)为例: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谢选骏第一次读此经文,正在日本流离颠沛,一天晚上信手拾来,展卷开阅,顿觉豁然开朗,惊叹世间竟有如此文字,可以贯通现象与本体,反转两者及其关系,助人颠覆现象世界,进入本体的光明。

“心经”的心,具有中心、核心的意思,也指人的本心、真心。正如佛教学者夏莲居先生总结的:二百多字的《心经》可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等二十五字;再可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可剩一个“照”字。在我们看来,所谓“照”,就是观照、理解、反转、颠覆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关系,虽然尚未直接进入本体的神秘。如此,可说《心经》确是大乘佛理的要领。

在汉文大藏经的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宝积部、涅盘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律部、释经论、毗昙部、中观部、瑜伽部、论集部、经疏部、律疏部、论疏部、诸宗部、史传部、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古逸部、疑似部等将近三千经卷中,最有哲学意味并深入本体世界的,当属般若部,而般若部的翘楚又当推那部简短的影响深远的《般若波罗密心经》。有一种说法认为,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五千字的《金刚经》,而《金刚经》再可浓缩为二百六十字的《心经》,《心经》的一个“照”字,可以概括六百卷大般若经,所谓“破微尘出大千经卷”。 

(二)

谢选骏指出:只是我那时还不懂得:要对《般若波罗密心经》(Prajbaparamita)的每一句,都加上一个问号。这样才更为深刻。如果仅从肯定的方面去读,品位也就不免低下了。试读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加上问号来读《般若波罗密心经》(Prajbaparamita)的每一句,感觉果然非凡!加上问号,更为深刻,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为什么对《般若波罗密心经》(Prajbaparamita)的每一句,都加一个问号来读,这样才更为深刻呢?因为《般若波罗密心经》(Prajbaparamita)自称为智慧,而不自称为信仰;《般若波罗密心经》(Prajbaparamita)自称为人间的知识,而不自称为天国的启示——这样,就不可带有肯定的绝对,而只能交付相对的怀疑,并且“搁置判断”了。否则岂不流于自相矛盾?姑且不说虚妄不真与狂妄自大了。如果虚妄不真,就不是般若波罗密了,不是君子日新其德的知识了,不是触类旁通的智慧了。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指“到”,“多”是语尾的拖音,属于语气助词,翻译为“了”[有时“多”也可省略],将它们结合起来翻译成汉文则是“到彼岸了”。 所以原词指的是“智慧到彼岸了“。 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至彼岸。)



【003为何叫《般若心经》而非《智慧心经》?】


《达赖喇嘛:为何叫《般若心经》而非《慈悲心经》?》(2018年10月05日 转载西藏之声)报道:

达赖喇嘛尊者在达兰萨拉向台湾信众传法,再度强调透过闻、思、修来获得智慧的重要性。尊者并指出,佛陀二转法轮所讲授的《般若经》中的《般若心经》——意即智慧心经,为何不叫慈悲心经?就是因为要用智慧来断除三障烦恼,仅有慈悲也无法达到,若靠祈祷的方式更无可能。

今天(10月4日)达赖喇嘛尊者继续于达兰萨拉向台湾信众弘法。与昨天一样,法会全程由蒋扬仁钦现场进行华语口译。

尊者今天开示说,佛陀用无比智慧获得证悟,而他的追随者如龙树、陈那等大师都透过对经典的学习,对所闻的内容反复思维、再去反复修行,如此以闻、思、修的方式让自己精通三藏,最后成为大学者兼大成就者;不只有学问,更有内心的证量。

以这种方式持续的佛陀法脉,流传到中国、斯里兰卡、泰国、蒙古、西藏等亚洲各国。尊者指出,直至今天,龙树菩萨等那烂陀圣哲仍然备受佛教徒尊重,并无其他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著作所诠释的内容对信众产生极大助益。

佛陀初转法轮教授四圣谛,弟子们思维能力与智慧变强后,想要了灭谛与道谛的含义。在这种因缘聚合下佛陀二转法轮,为弟子们讲解《般若经》。

“平时大家念诵的迴向文‘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一开始说到为了能够断除三障烦恼,我要让自己的智慧真明了。如果三障烦恼只是透过祈祷的方式消灭的话,那就不要什么‘智慧真明了’,只要‘愿消’就好。就是因为智慧而了知真相,我们才可以知道,原来三毒烦恼的根本是颠倒执,而且可以断除。因此我们必须要透过了知真相智慧的升起,去对治三毒的根本——无明。如果不了解一切的诸法,就没有把法圆满自他二利的事业。”

尊者指这段迴向文非常深奥,智慧真明了,就是《般若经》所诠释的最主要内容。平常所念诵的《般若心经》就是其中一本。“我们会听到《般若(智慧)心经》,但是不会听到《慈悲心经》,因为佛教修行最主要是以智慧为主,尤其是我们主要以一切遍知来讲佛陀的益功德。即便善良的这颗心很重要,但还是以智慧为主。”

尊者今天也强调应该翻译那些暂无中文版本的佛经,并鼓励大家认真学习已经译成中文的《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等教典。

寂护论师当年向藏王赤松德赞建议:藏人有自己的语言,所以梵文中的大教典应该译成藏文,让藏人们不需依赖梵文来学习大教典,而是以自己的语言去学习,这才是长久之道。尊者同样向华人法友开示:“我不是叫你们一定要学习藏文,现在已经有中译版的大教典,你们要好好学习,在理解词义方面可以搭配藏译版来学习。”

谢选骏指出:达赖喇嘛说“《般若经》中的《般若心经》——意即智慧心经,为何不叫慈悲心经?就是因为要用智慧来断除三障烦恼,仅有慈悲也无法达到,若靠祈祷的方式更无可能。”但是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般若心经》为何不叫《智慧心经》呢?

至于寂护论师,更是一个门外大汉。他当年向藏王赤松德赞建议:“藏人有自己的语言,所以梵文中的大教典应该译成藏文,让藏人们不需依赖梵文来学习大教典,而是以自己的语言去学习,这才是长久之道。”他哪里懂得,真正的经典必须要从原文理解,除非我不理解只想断章取义地发挥!

为何《般若心经》要叫《般若心经》而非《智慧心经》?因为般若不是智慧!般若就是般若,这是无法翻译成中文汉字的。

显然,达拉喇嘛并不理解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说:“我不是叫你们一定要学习藏文,现在已经有中译版的大教典,你们要好好学习,在理解词义方面可以搭配藏译版来学习。”

这太离谱了。原始佛经是无法完全翻译成中文汉字的,而如果“在理解词义方面可以搭配藏译版来学习”,那不是错上加错,胡乱弹琴了吗?其结果,当然就是产生了喇嘛教,离开原始佛教比汉传佛教更加遥远了。所以《般若心经》不能叫做《智慧心经》。



【004《当中国统治世界》误解了我的光辉思想】


(一)

当我在2004年2月开始推出本书《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On Global Governmen──Glob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Central Kingdom Civilization)》时,许多人都说我疯了。“怎么可以这样说呢?”他们纷纷质问。

然而现在仅仅过了十一年,“当中国统治世界”就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梦魇了。

这说明,人们的目光多么短浅。

然而,问题并未到此结束。

目光的短浅仍然以误解的方式继续着。

《〈当中国统治世界〉与〈中国文明整合世界〉》一文解释了这些误解的一些侧面:

[编者按:马丁·雅克,一个之前默默无闻,突然因为一本名为《当中国统治世界》(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的书2010年出版,而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2010年出版的《当中国统治世界》晚于谢选骏《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2004年电子版,传播迅速)六年、晚于《中国崛起 美国衰落》(小国时代,2007年)三年,可是却基本上却误解了“中国文明整合世界”与“中国统治世界”之间的根本区别。]

1930年代,埃德加·斯诺长途跋涉去延安,并在那里采访了毛泽东,后来写了《西行漫记》,改变了西方对中国如火如荼的的共产主义运动的看法。斯诺当时算不算名人我们不知道,就算是名人,也仅仅是海外有名了,因为当时的中国还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没有他为中共大唱赞歌的自由。

1971年,斯诺上了天安门,站在毛泽东身边。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他是谁了。当然,毛泽东那个时候是要向华盛顿示好,而尼克松和基辛格马上就领会了毛泽东的意图。于是,有了1972年尼克松到中国的破冰之旅。再后来,中国成立了所谓“三S研究会”,专门研究三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美国人,他们分别为斯诺(Edgar Snow)、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和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 

今天的中国好像又有了一个新的来自海外的“三剑客”,与之前的“三S”一样,将来对他们的评价可能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的外国人。他们分别是《江泽民传》的作者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中国大趋势》的作者纳斯比特(John Naisbitt)和《当中国统治世界》的作者雅克(Martin Jacques)。 

那么,马丁在他的书里究竟写了写什么呢?《马丁·雅克眼中的中国》向读者展示了海外和海内对此书的评价。] 

1949年之前,中共忙于打天下,无暇顾及海外对中共的认知。期间有三个美国人来到延安,通过跟中共领导人的接触,他们对为什么中共是中国的未来更加了然于胸。这三位美国人分别是斯诺(Edgar Snow)、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和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斯诺的《西行漫记》、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和斯特朗与毛泽东的谈话(毛在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说法)使得外部世界对中国有了更好地了解。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中国曾经成立了一个“三S研究会”。

建国之后,还没有哪位西方作家关于中国或中国领导人的著作获得三“S”那样的地位。2008年,另一位美国人被中国媒体誉为“当代斯诺”,他就是曾在华尔街打拼的罗伯特·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他的《江泽民传》在中国与美国同时出版,名噪一时。2009年,另一位美国著名未来学学者约翰·纳斯比特(John Naisbitt)经过长期“调研”和“深度访谈”,写出了《中国大趋势》,并在法兰克福书展同时以中文版和英文版展出。 

2010年以中国为主题并赢得中国人赞赏的,则是英国作家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和他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文明的终结》(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 2009)。它一经面世,即在海外引起广泛争论,在国内更是赞誉不断,中文版发行后迅即成为畅销书。 

中共建国时马丁·雅克才四岁,不知道是在曼彻斯特大学读本科时还是在剑桥的国王学院读博士时,雅克皈依了马克思主义。雅克是自1977年面世到1991年停刊的英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今日马克思主义》的编辑。之后,雅克成了《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再后来,他成为《独立人报》的副总编。20世纪80年代,雅克写了几本关于英国政治的书,似乎都没有引起什么反响。自从2009年他的《当中国统治世界》问世之后,雅克名声鹊起,先后在日本爱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教授或高级研究员,并成为英国《卫报》和《新政治家》的专栏作家。 

本文旨在介绍马丁·雅克的观点及海外和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他的著作解读,并试图确定雅克的观点在“中国模式”的走向和未来这场辩论中的位置。 

马丁·雅克的观点 

雅克认为全球化就等同于西方化是一种谬论。“9·11”恐怖分子对世贸大厦的袭击凸显了西方文明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而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意味着西方文明的衰落和中国文明的崛起。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是会越来越像西方,还是会走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并“最终以其特有的方式改变这个世界”?雅克认为,中国之所以会走一条不同的路,主要是因为中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国家。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有不同的发展逻辑。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国家的庞大,中国有一种其他民族国家所欠缺的对多样性的容忍。作为一种文明的守护者,它既可以与西方国家搞好关系,也可以和与西方文明不同的其他国家成为朋友。因此,中国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与西方文明接轨。“这个世界原本就是由异彩纷呈的历史和文化所组成。欧洲(和它的主要旁支——美国)也只是在近两百年时间里掌握着世界的领导权,那样一个时代现如今正在终结。这世界远远不是西方普世主义的盛行,而是一个不同的现代性角逐的时代。”在雅克看来,中国是继英、美之后第三个可以改天换地的国家,“如果说英国曾经是海上霸权,美国是空中和经济霸权,那么中国将是一个文化霸权。”

也许雅克不仅仅是在标新立异,而是通过这本书宣泄自己对西方制度的不满。2010年6月,他曾对《南都周刊》的一位记者说:“我实在对自己的国家以及整个西方文明厌倦了。”对中国的政治走向,雅克也有大胆的预测:“我不认为中国政治将来会变得像我们一样,有一天他们可能也会有投票,有多党制,政府可能会更有代表性,必须更负责任,但中国永远不会跟我们一样,因为他们国家的结构历史上就是不一样的。”尽管雅克在书中对中国的赞美呼之欲出,但他并不是对中国没有任何批评。他认为中国人有一种大中华帝国的心态(Middle Kingdom Mentality),有这种心态的人不太愿意接受外来者进入自己的社会。这种反移民或者瞧不起弱小民族的心理也许会成为阻挠中国成为大国的绊脚石。

西方人如何评价雅克的作品 

雅克的同事、《卫报》的专栏作家维尔·赫顿(Will Hutton)坚决反对他的观点。《卫报》曾经发表了他们二位就此书观点所开展的通信对话。赫顿在其中一封信里说:“我个人认为,通过一个国家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的观念在经验和哲学上都是错误的。'文明国家'是个空洞的构造:所有国家都有文明,文明中都包含着一些张力,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自由和权威。假如你说中国民族成分比较单纯,你的读者将会如何理解你这爆炸性的论断?”他还说,“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模式是存在功能障碍的。它不仅仅是贪污腐败和环境危机。(中国)的发展严重失衡且缺少创新。它急需可以容纳商业和创新的机制与未来敢于进行物质消费的信心。”

美国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副院长杜克雷(Clayton Dube)认为,雅克给自己的书安了一个耸人听闻的书名不过是为了卖书赚钱,他忽略了许多中国面临的挑战和现行制度的缺陷。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执行主编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不同意雅克关于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势不可挡的论断,并提出中国的奇迹也可能是一时的泡沫。曾任美国副助理国务卿、现为剑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史蒂芬·哈尔珀(Stephen Halper)最近出版了与雅克的书大唱反调的《北京共识》,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看不到北京会统治美国的情景”。一篇发表在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网站的文章认为,看《当中国统治世界》一类的书,你很容易以为未来属于亚洲,亚洲今天或许拥有最具活力的经济,但在思想领袖方面却不可能扮演与美国同样鼓舞人心的角色,别相信关于美国衰落的夸张宣传,美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自我修复机制十有八九将使它从当前的挫折中恢复过来,从新德里到东京,亚洲的精英们继续指望山姆大叔对北京保持戒备。8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杰佛理·瓦斯特罗姆(Jeffrey Wasserstrom)在《时代周刊》的一篇书评中,把《当中国统治世界》划入所谓“大话中国”一类的书。他说,这类书煽情,书名耸人听闻,还有两个令人讨厌的毛病:第一,声称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第二,用简单的方法解读复杂的问题。 

“软实力”概念的发明人、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没有直接评论雅克的书,但他多次著文指出中国还远远没有到统治世界的时候。2010年5月,他在《金融时报》发表的一篇时评中指出:“相比之下,今天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并且其政策重心乃是侧重在国内事务以及经济发展上。虽然在威权国家中,中国的这种'市场列宁主义'的经济模式(即所谓的'北京共识')能够增强其软实力,但在民主国家中却适得其反。”

曾任《纽约时报》北京分社负责人、现为该报外电副总编的约瑟夫·康(Joseph Kahn),在其2010年1月3日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书评中指出,雅克的书的观点的确发人深省,但是他对雅克对中国的具体国情的了解不敢恭维。康说,雅克虽然到过中国,但是他的书主要取材于书籍和报章杂志,因此,读者在他的书里看不到“城市沸腾的文化、农民的抗议、最高领导层人的换代、环境污染、城市交通堵塞、楼市及股市泡沫、腐败及官僚作风等等。这些问题无疑也是人类未来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赛斯·费森(Seth Faison)是约瑟夫·康在北京的前任,返回美国后专门报道与中国相关的新闻并为讨论中国问题的著述撰写书评。2009年12月20日,他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的书评。在书评中,费森指出雅克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范式。传统观念认为要实现现代化,一国必须推行民主、财政透明和问责制。在雅克看来,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不是采用西方模式的结果。尽管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选举制度、独立的司法体系和自由的汇率制度,但它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因此,雅克预测中国日后将成为引领世界的超级大国,到那时,中国将根据自己的核心利益制定世界游戏规则。费森认为雅克出色地解释了中国发展的历史和经济原因,但他并未对未来中国引领的新的国际秩序加以定义及描述。费森对雅克关于世界将回到从前中国君临世界并接受小国朝贡的制度(tributary system )心存疑惑。他还认为雅克关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的解释缺乏理论依据,雅克的书缺少学术著作应有的实证主义的方法,书中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的描述虽然读起来很有趣,但是没有什么证据。最让费森失望的是,雅克的书没有对“中国模式”是不是可以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做出充分的论述。

查理·霍尔(Charlie Hore)在英国的《社会主义评论》(Socialist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对《当中国统治世界》的书评。他不仅认为雅克的书从头至尾渗透着一种对权力的崇拜,让人不寒而栗,还指出雅克的书对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与事实相左。不仅如此,中国目前的外向型经济并不能维持中国的经济增长。霍尔还指出,如果雅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的描述含糊不清,那么他对文化和民族主义的论述就更成问题。霍尔在书评的结尾还揭了雅克的“短”,作为《今日马克思主义》的主笔,雅克曾为英国工党的急剧右转提供了理论支持。撒切尔是雅克心目中的英雄。中国今天的领导人跟大搞资本主义的撒切尔可谓异曲同工。

艾德瑞安·米科尔斯(Adrain Michaels)于2009年七月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发表了一篇评价《当中国统治世界》的文章。他认为雅克的书刚好与威尔·赫顿所著的《墙书》(Writings on the Wall)的观点相反。赫顿认为中国所谓的崛起不过是向西方看齐,真正的崛起必须在将一直由西方倡导的市场竞争、选举政府、权力制衡、尊重民意、信息公开、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制度化后才能大功告成。赫顿看到的是中国发展的矛盾和困境,雅克看到的是西方霸权的终结。米科尔斯认为雅克对中国只有通过学习西方才能繁荣昌盛的观点的批判是正确的,因为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印度除外)都没有实行普选。英国是在崛起之后才给予其公民平等的投票权。不过,米科尔斯认为雅克书中的事实错误俯拾即是,并举出不少例子。

裴敏欣既算是中国人,也算是美国人,他对雅克的书可谓嗤之以鼻。在一篇发表在美国《新闻周刊》上题为“为什么中国不会统治世界”的文章中,他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中国还没有统治世界的资格、心态和技术。他在文章中写道:“如果中国如此强大,为什么它没有在解决全球问题上充当更多的领导角色?中国官员出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世界会议上,其观点和获得的支持也颇受关注,但他们始终保持低调,只专注于捍卫本国国家利益,忽略了可借以展示软实力的机会。”裴敏欣还说,其实,也只有这些隔岸看热闹的西方人对中国的所谓“崛起”不亦乐乎,中国领导人自身对中国的现实有极为清醒的认识:“诚然,危机让中国缩小了与对手(尤其是美、日)之间的经济差距。大众对中国全新力量的肯定让中国领导人沐浴在全球聚光灯下,并可向国内公众炫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但中国领导人并不糊涂,他们十分清楚所面临的挑战有多严峻,也十分清楚时运可能说变就变。如果外国人也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好了。”

中国学者如何评价马丁·雅克的书 

中国媒体对马丁·雅克可谓青睐有加,因为他说出了如果是中国自己说就有狂妄和自大嫌疑的话,迎合了中国官方提倡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组织翻译出版此书的中信出版社对此书畅销的可能性没有任何疑虑,目标是销售30万册。该书出版四个月后,中信出版社请作者来中国促销。尽管此书的中文版封面上标注有吴建民、胡鞍钢、阎学通等文化名人对此书的倾力推荐,但中国学者对此书的反应却基本趋于冷淡。媒体工作者安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书的批评毫不留情。他认为马丁·雅克的论调与很多西方学者大相径庭。“他们最大的分歧在于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延续性,是否会因为特殊情况而被打断。如果仅仅基于短期数据来投射到长期,企图对未来进行预测,这种研究方法和跳大神没什么区别。不管是中国崩溃论还是中国崛起论,这两者的方法论在这一点上是共通的。我们既然能批判中国崩溃论一塌糊涂,那么也一样可以批判马丁·雅克的中国统治论是错误的。”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对于像雅克这样对中国的发展大唱赞歌的作者一律嗤之以鼻。他说:“这些人在中国最有问题的时候忽悠你,让一大帮人觉得中国都特别好,研究什么中国崛起的模式,说什么这个模式很牛之类,真是特别恶心。我们身在其中的人都觉得现在中国有大问题,结果却来这么一帮人忽悠得你沾沾自喜。” 

曾为出版人的莫之许认为此书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读者不必去读。“我们都已经关注中国问题长达数十年了,如果是知名经济学家的意见,我们还会严肃对待一下,这样的流行写作就算了,和《中国不高兴》没什么区别。” 不过,莫之许认为雅克的书所以畅销是因为国内有需求。“中国这十几年发展了,大家就想确认位置,寻找自己的地位。这是人的基本的、不可避免的心理需求。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我们需要在他人的眼光中看到自己,找到自己国家的位置,也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郑永年对雅克的书的分析相对客观。他认为雅克的书有两个致命的误区:第一,即使中国崛起了,她也不会“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中国的体系始终是开放的,讲究包容性,这与西方体系的排他性完全不同”;第二,朝贡体系的复活是不可能的,“雅克犯了一个经验错误。在朝贡体系中,中国是赔本的,总是贸易赤字的,而现代体系是以市场为原则来建立的,中国不可能退回到以前的体制”。17 本书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博士张莉也认为:“中国在复兴朝贡体系方面根本不具备环境或者说根本不具备能力。”18 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中国的“对外援助”其实就是变相的朝贡体制。

在解释马丁·雅克的书为何在国内和国外畅销的现象时,媒体人士潘启雯说:“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关注以及受到某些人的谩骂和赞扬,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它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视角,与'中国崩溃论'等不同,它在相当程度上更'积极'地看待中国,与'中国模式论'相比,它也表现得更为'乐观';其二,对于国内某些群体,特别是痴迷于'大国崛起'的人,无疑提供了一个最新而有力的外来证据。”

“中国模式”果真可以纵横四海吗 

马丁·雅克的书显然把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深入了一层。他的书告诉读者,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模式,这种模式从中国长达几千年的文明中不断汲取取之不竭的养分,随着以“中国模式”为主导的经济改革的成功,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所面临的不可转嫁和扭转的经济危机的到来,中国将鲲鹏展翅,扶摇直上,并“统治世界”。其实,这是误解了“中国文明整合世界”与“中国统治世界”之间的根本区别。

雅克的这种观点不仅受到西方学者的批驳,更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国内的学者所反对。随着批评的甚嚣尘上,雅克本人也开始修正自己的观点了。2010年7月5日,《经济参考》的记者采访雅克,开门见山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书名?”雅克似乎失去了他在书中的流畅和铿锵,他说:“坦白讲,我自己低估了这个问题。我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可能源自于自己的无知。现在想起来如果当时跟中国的朋友讨论一下这个题目是否合适,就不会自己做决定。今天来看这个题目对或不对,我也不知道。这件事情我不能责备任何人,毕竟是自己的错误,是自己忽视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一个“老外”对中文著作和中国事务“望文生义”和“不求甚解”的结果。

更早一些时候,当《南都周刊》的记者问他这个问题时,马丁·雅克变得十分激动,竖着指头对记者说:“你听我说,不要打断我——这是因为中国永远不可能真正统治整个世界。美国没有,英国没有,中国也无法统治世界。”在之后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雅克显然冷静了许多。他说:“这部书的书名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它指的是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雅克在中国呆的时间越长,似乎对自己的论点就越没有信心,他自己勾勒的“中国模式”纵横四海的远景和愿景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了。《经济参考》2010年7月5日发表的采访雅克的题目是“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当被问到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时,雅克说:“中国社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会对中国经济改革造成影响,如果这种不均等加剧的话,一定会激化不满的情绪,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7月12日发表的采访雅克的题目是“政改要及时,一旦落后于时代就可能造成动荡”。在采访的最后,《瞭望东方周刊》的记者问:“你认为政府是中国模式的核心一环,现在中国舆论界一个很强大的声音是呼吁中国要更快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政府权力过大的问题,你对此有何看法?”雅克说:“随着社会变革越来越快,我们的确要进行政治改革,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意味着社会变革的速度也会很快,如果不能及时改革政治体制,就很难适应需求。现在许多西方国家,政府也是落后于时代的。一旦这样,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到时候处理起来就会更加困难。西方有句谚语,‘早缝一针比最后多缝九针要好’,政治体系也是如此。”

话说成这样,雅克已经对自己最重要的观点——中国的发展可以对所谓的普世价值(西方价值)置之不理——釜底抽薪了。显而易见,越来越担心未来中国的不稳定和可能出现动乱的雅克,已经开始反思自己“当中国统治世界”的命题了。当然,这只是一个中短期的问题,从中长期的观点看,中国文明整合世界,不仅可能,而且正在发生。

…………

从上述的引文和讨论都可以看出,相关的概念都是在本书出现好几年以后才开始在全球范围流行的。

不仅如此,谢选骏2007年发表的《小国时代》一书,也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全球社会,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显然,一个新的时代,会随着一个新的思想一起诞生的。

(二)

另有《为什么22世纪中国才能统治世界》一文,写得要比比马丁·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更加得体:

温特(Alexander Wendt)参照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国家利益区分为生存、独立、经济财富和集体自尊。

如果按照生存、独立、经济财富和集体自尊这四个阶段看,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处在“生存”阶段;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处在“独立”阶段;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依然处在“经济财富”阶段,二十一世纪下半叶,中国才能进入“集体自尊”阶段。

那么显然,只有超越了“集体自尊”的阶段,中国才能以博大的胸襟统治世界。

如果将国家看作是“人”的话,国家也有“等级需求”倾向。国家只有在低一级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高一级需求。沿用温特的国家利益区分,生存、独立、经济财富是国家低层次的需求,本文称之为国家的低端需求;集体自尊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国家荣誉,是国家高层次的需求,称为高端需求。 

法里德·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在Munk辩论的开篇语和结束语里,和犹太人亨利·基辛格一起反驳了21世纪将属于中国的观点。

他们认为:中国不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导力量有以下三个原因:经济,政治和地缘政治。

在经济方面,他们认识到一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远保持直线上升。中国看起来正要接管世界,但是日本当年也有过这样一段时期。当时的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也被告知,世界将被日本统治。但结果并不是这样。

在连续20-25年保持每年9%的增长率后,大多数亚洲四小龙国家的增长速度减慢到了6%或5%。我并不是在预测什么中国的崩溃。我只是在说,中国同样要遵守大数法则,它会在某个时候降低到一个慢一些的增长率——也许会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得多的国家,而比其他国家稍晚一些。

但是同样应当指出的是,中国经济体系中存在大量的低效能。他们有巨大的房地产泡沫。他们增长的效率极低。就外国直接投资而言,中国每月获得的量相当于印度一年的总量。但中国的增长速度仅比印度快两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如果考虑下中国增长的质量,它其实并没有看上去的那样让人惊叹。他们进行着大量的投资——许多机场、八车道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但是如果你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不那么引人赞叹了。

中国还有另一个严重的问题。联合国刚刚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在接下来25年内会出现人口统计上的“雪崩”。它的人口将会减少4亿。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正在人口减少的国家同时拥有主导世界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如果你想知道人口减少的国家是什么样子,你可以看看日本。

在政治方面,假设中国真的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它有执行你所需要的那种领导力的政治能力吗?别忘了,虽然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数十年,我并没有看到任何一种宏大的、支配性的设计。你需要拥有某种政治能力才能够执行那样的领导力。

统治中国的政治体制现在正处在危机中。还不清楚,它接下来要经历的阶段是不是跟现在的保持一致。中国还有一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当它创造出中产阶级时,它会做什么,以及如何回应这些中产阶级的期望。

台湾在经历类似的过程时,你看到的是向民主政体的转型;南韩在经历这个过程时,你看到的也是向民主政体的转型。但是这些转型并不容易。它们都相当的血腥和混乱。

在地缘政治方面,他们认为大家虽然喜欢谈论亚洲的崛起,但是根本没有亚洲这个东西。有的是中国、日本、印度。而且这些国家彼此都不太喜欢对方。

你将会看到,随着中国崛起,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南韩和其他国家都会产生情绪高涨的回应。你已经开始看到这样事情的出现。中国并不是在真空中崛起。在它崛起的大陆上有很多很多的竞争者。

我们西方世界正在经历一场自信危机。当我们面对这类新型的与以往不同的挑战,同时又面对正在崛起和前进的国家时,这种危机就会经常发生。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过去常常写作关于他如何认为由于我们的软弱和易变,而苏联有远见并且有战略性,所以美国永远都不能经受住苏联的挑战。那时的我们短视而且愚蠢。但是不管怎样,最终的结果却还不错。(译注:乔治·凯南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始创人。)

我认为用同样的方式去看待中国是一种趋势——他们有这样非凡的长远目光,而我们是笨拙的傻瓜。有一个美妙的故事概括了这一点:

当被人问到,“你怎么看待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据说‘中国总理’周恩来回答道:“现在评论为时尚早。”

每个人都在想,“噢,天哪,他真是个天才;他思考是那样长远——达到了几百年。”

事实是,在故事发生的1973年,周恩来说的是1968年的法国革命——一场学生革命。在那时说“现在说来为时尚早”是非常理性的。(但决不是什么“天才”,除非傻瓜。)所以不要认为中国人是有战略眼光的策划者,而我们是笨蛋。经历过来自德意志帝国、苏联和纳粹德国的挑战,我们想法设法笨拙地走到了一个领先位置。

事实上,我认为你会发现的是,美国和北美正在为这新世界创造一个卓越的模范。

我们正在成为第一个全球性的国家,一个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地区有着不同肤色、信条和宗教信仰的人民,并且找到方法来利用他们的才能,建立一个共同的梦想的国家。它就发生在这里,它吸引来全世界的人。

不要对自由和开放社会失去信心。

……

法里德·扎卡里亚在Munk辩论的开篇语和结束语里,和犹太人亨利·基辛格上面的分析对不对呢?

当然不对。

因为,他们只是知道“根本没有亚洲这个东西”,却还不知道“根本没有中国这个东西”——除非你用发展的、未来时态的观点看问题,否则,中国还没有诞生呢!

现在的所谓中国,就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两个鸟蛋,是分裂国家,不是真正的中国。

法里德·扎卡里亚在Munk辩论的开篇语和结束语里,伙同犹太人亨利·基辛格这同样是两个鸟蛋的鸟蛋大概不知道:大陆和台湾这个现代南北朝并不等于中国,南北朝统一起来以后才是“中央国家”。

发展的、未来时态的中国,能不能在二十一世纪统领世界,那就像它能不能在二十一世纪出现一样,还是一个未来的谜,现在谁能断言它呢?

除非是上帝,不过上帝的秘密,是永远不会向人类敞开的。尤其是向法里德·扎卡里亚和犹太人亨利·基辛格这样的“人”。

为什么二十一世纪不会属于中国?

如果中国能够统一起来,能够收复蒙古和西伯利亚并把日韩东南亚变成了自己的后院,就像美国征服了墨西哥并把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后院那样,二十一世纪就会属于中国!

同样。从《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On Global Government──Glob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Central Kingdom Civilization)》的角度看,《为什么22世纪中国才能统治世界》一文,写得虽然比马丁·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更加得体,但是还是不得要领的:因为《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开宗明义地宣告过了:

这里的“中国”不是指“China”(“支那”),而是指“the Central Kingdom”,即“中央王国”。“中国文明”(“the Central Kingdom Civilization”)是一个思想主权的概念,不是一个国家主权的概念,“中国文明”可以由任何一个民族来代表和推行,而不必拘泥于现在的中国人。这就好像是闪米特人发展了苏美尔文明,拉丁人发展了希腊文明,秦人发展了华夏文明。

也就是说,“中国文明”并不等于“支那(秦)文明”,虽然它也不一定会排除支那(秦)文明。

“中国文明”,就是能够支配全球的那个中心地带的文明。

这在古代中国的“王城”得到了最为精彩的体现。

那就是“天下四方之王的文明”、天子文明。

(三)

2011年1月2日谢选骏曾在《世界不必担心中国统治》一文中写道:

(1)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其实,世界不必担心中国统治。

虽然我一贯主张“中国文明整合世界”,但那指的是一种文明的模式整合世界,而不是指一个国家统治其他国家,这是第一。第二呢,“中国文明整合世界”中的“中国文明”指的是“the Central Kingdom Civilization”,即“中央国家的文明”;而不是“Chinese Civilization”即“华人的文明”。因此,领导这一整合运动的,可以是任何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可以是任何一个国际组织。

这样看来“中国文明整合世界”与我们这里所说的“世界不必担心中国统治”并不冲突,不仅不冲突,还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中国威胁论”所担心的“中国统治”,只是一种华人的统治,甚至只是一种苏联前殖民地、社会主义大家庭前卫星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治。

此外,我还要提请大家注意:不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华人尤其是华人大众,其实都是一个相对缺乏政治能力的群体,其受他人统治的时间,远远多于统治他人的时间。例如近代以来,华人就受到西方列强、日本军阀、苏联党阀的轮番统治,直到现在也没有走出苏联统治的阴影。而历史著名且具决定作用的的秦朝、隋朝、元朝、清朝,都是华人受他人统治的典型事例。

虽然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有几分相似,虽然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有几分相似,但是中国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接近罗马人,还不如说接近希腊人。接近罗马人的是函谷关以西的秦人,而不是函谷关以东的中原人,关东的中原人,更像东欧的希腊人而不是西欧的罗马人。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楚汉之争”是一种变相的“楚秦之争”,也就是说,是仇恨秦朝的项羽,败给了亲近秦朝的刘邦。尽管击败秦朝的是项羽,但是刘邦通过招降纳叛的方式收揽了秦朝的残余势力,造成了统一战线,然后各个击破项羽的反秦武装,终于继承了秦始皇的衣钵,当上了“皇帝”。而“皇帝”这个臭名昭著的称号,原来并不是反秦英雄“西楚霸王”项羽想要的。

(2)

看一看“罗马征服地中海大事记”,在想想秦朝的征服史,也许颇具启发。

布匿战争的起源:

前288年,一群意大利来的雇佣军Mamertines占领了西西里岛东北角的墨西拿(Messina)。Mamertines翻译为玛尔美提,意思是战神之子,他们原本是叙拉古僭主jiàn zhu阿加托克利斯的雇佣兵,玛尔美提是他们的自称(所谓僭主就是那些完全无视过去的任何政体及其传承、而凭借强权取得统治地位的独裁者),阿加托克利斯死后,这些号称玛尔美提的强盗劫掠西西里各城,是反面人物。

玛尔美提们杀了墨西拿所有的男人,占有女人为妻,以这个城市为基地,骚扰附近的乡村和城市,包括独立的城市叙拉古(Syracuse)。前265年,叙拉古的喜厄隆二世(Hiero II)即位僭主,决定清除这批人,出军围攻墨西拿。玛尔美提们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救。开始时候,罗马并不想帮助他们。一来他们是占领别人领土的侵掠者,二来罗马在前271年刚刚打败一批造反的职业军人,也不想帮这种人。但是狡猾的迦太基立刻同意,很快派军队来到墨西拿。罗马也因此不得不参战了,因为他们怕迦太基占领西西里岛,离意大利太近。罗马和玛尔美提们联盟,前264年派兵到西西里岛,逼迫叙拉古加入他们的联盟。这是罗马军队第一次在意大利半岛以外的活动。三方联盟稳定之后,只有罗马和迦太基继续冲突,争抢西西里岛。

公元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前264年罗马军队开进西西里,揭开战幕。罗马先后占领墨西拿和阿格里琴托,迫使叙拉古与之结盟。但在海上迦太基却占优势。罗马人迅速建立一支舰队。在公元前260年的米列海战中,装有接舷吊桥的战舰组成的罗马舰队获胜。公元前256年罗马海军又在埃克诺穆斯海角大胜。同年罗马远征军在非洲登陆,但以失败告终。此后主要战场移到西西里,罗马在陆战中略占上风。公元前241年,罗马海军以新建的两百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大败迦太基舰队于埃加迪群岛附近。迦太基被迫求和,将西西里及其附近利帕里群岛让给罗马,赔款三千两百塔兰特(十年内偿清)。罗马遂在西西里建立第一个行省。公元前 238年罗马乘迦太基雇佣军暴动之机,又出兵强占了撒丁和科西嘉,于公元前227年将两岛置为一行省。第一次布匿战争长达二十三年,罗马胜利之后,取代迦太基成为地中海中最强国。战争结束之后,两国经济和人口都大伤元气,之后多年才恢复。

公元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之战):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失败之后,因失去地中海里的西西里岛,开始向欧洲西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发展,主要推动者是迦太基将军哈米尔卡,他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镇压了国内暴乱,然后出兵西班牙,并在西班牙发展了九年,这个哈米尔卡是汉尼拔的父亲,汉尼拔在二十五岁继成了父亲和姐夫传下的使命。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迦太基军队包围与罗马结盟的西班牙城市萨贡托(Saguntum),围困八个月,占领该城。罗马警告汉尼拔不可穿过埃布罗河。汉尼拔无视此警告,继续领军向东北进军。罗马令迦太基交出汉尼拔受审,被拒绝之后宣战。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开始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元老院决定派遣执政官格奈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率军前往伊比利亚。但汉尼拔先发制敌,于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动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抵到陶拉西亚一带的帕杜斯河(波河)谷地。迦太基军队在五个半月的时间内行军一千六百余公里,沿途克服了险恶的天然障碍和许多部落的抵抗。出敌不意,在提契诺河和特雷比亚河(意大利北部)战役中击溃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的罗马军队。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军队侵入意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诺湖畔的狭窄隘口巧妙设伏,歼灭盖约·弗拉米尼统率的罗马军队。公元前216年,在坎尼会战中罗马军队(约七万人)被汉尼拔军队(五万人)包围、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坎尼战役的胜利是汉尼拔的重大战绩。

于是坎尼战役之后,闻风丧胆的罗马人不敢和汉尼拔发生任何正面交锋,只敢派出小部队骚扰敌军,耗尽汉尼拔的精力,动摇其军心。其后几年内,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与罗马打了几场显著的胜仗,于公元前212年彻底摧毁两支罗马军队,并在公元前208年的一场战役中杀死了两名罗马执政官,但他至终无法取得任何关键性的胜利。汉尼拔的胜利只是限于在南部意大利,并没有根本上摧毁罗马的军事力量。相反他孤悬敌境,给养和兵源都得不到补充,战斗力逐渐下降。从公元前212年起,主动权转到罗马人手中。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夺回原在意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亚和马其顿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罗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的主要基地之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鲁巴企图从伊比利亚驰援汉尼拔,但因在梅塔夫尔战役公元前207年中被击溃,而告失败。反罗马同盟因罗马人屡屡获胜而日趋瓦解。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领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于扎马战役击败汉尼拔。迦太基人战败。

公元前149年—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摧毁了迦太基城。前149年,罗马出兵八万四千,围攻迦太基城,两年不克。前147年,新任执政官小西庇阿亲自指挥,断绝迦太基与外界的联系,消耗城中粮食。次年春发动总攻,终于将其攻克。迦太基五万残存居民沦为奴隶,城市也被付之一炬。罗马完全吞并了迦太基,将其地设为阿非利加省。

马其顿战争

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于公元前338年大败希腊联军,进而控制了全希腊。腓力二世死后,其子亚历山大即位。 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开始东征,进入小亚细亚、叙利亚、巴比伦和埃及,征服了波斯帝国,又挥兵东进伊朗和中亚,直达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的部将争夺地盘,将其帝国一分为三,即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王国。

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7年,罗马人在特拉西梅诺湖惨败的消息传到马其顿王宫,这是汉尼拔的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的一次重要胜利,历史上最激烈的歼灭战之一。马其顿王腓力五世大喜过望,他梦想着征服世界的伟业,匆忙草草地与埃陀利亚人缔结和约,腾出手来全力西进。他迅速组建了一支轻型快艇舰队,于公元前216年春开进亚得里亚海。罗马舰队迫使腓力五世迅即撤退,但他的目标已经明确。腓力五世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与汉尼拔结盟。公元前215年夏,罗马人截获了腓力的使者和秘密文件,得知了马其顿欲与迦太基结盟的情报。元老院立即命令正在塔兰托的行政长官拉维努斯加强对腓力的监视。并配给他五十艘战船,以便在必要时越海去伊利里亚。

拉维努斯于公元前211年与埃陀利亚人结盟,相约埃陀利亚人立即与腓力展开陆战,所获领土归己,罗马人提供海军支持,并分得部分浮财和人、畜等战利品。不久,许多希腊城邦纷纷加入这个联盟。腓力非但不能在意大利帮助汉尼拔,反而把战火引到了希腊,使自己陷入重围。 公元前207年,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率军南下入意大利,罗马人忙于本土战争在希腊也无所作为。埃陀利亚人已无力单独与马其顿对抗。公元前206年,埃陀利亚人与马其顿签约议和。公元前205年,罗马人决定放弃战争,罗马与腓力议和。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结束。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05年,埃及托勒密四世死去,宫中惑乱。埃及的衰弱,勾起其他两方的贪欲。公元前203—202年冬,马其顿的腓力五世和叙利亚的安条克三世缔结密约,瓜分埃及在欧洲和亚洲的势力范围。安条克在这场交易中获利更大些。 公元前202年春,安条克扑向叙利亚南部。腓力攻下了与埃陀利亚有盟约的奇乌斯,激怒了埃陀利亚人,也使安条克大为不满,进而导致罗德斯人决定与腓力对着干。几经胜负,罗德斯人决定向罗马求援。罗马元老院决定参战。战争的头两年,双方都无大的建树。不久,埃陀利亚放弃观望态度,站到罗马人一边。阿卡亚联盟却不肯在此时伸手拉腓力一把。罗马人没费多大力气便占了马其顿西部地区,并劫掠了爱琴海岸和马其顿沿海的财物。 公元前197年,腓力在费里的基诺斯开发里山与罗马人决战,使腓力的军队损失过半。腓力至此除了无条件接受罗马的要求,别无选择。根据条约,马其顿退出希腊,交出几乎所有的战船,交回俘虏和逃亡者,同时赔款1000塔兰特。

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前179年,腓力的儿子帕休斯继承马其顿王位,企图重振马其顿雄风,到前168年,帕休斯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罗马执政官保罗斯始终注意马其顿的动向,马其顿的势力渐次恢复,再次成为罗马的心病。公元前168年,罗马和马其顿双方巡逻队在马其顿皮达附近相遇发生冲突并越演越烈,最后衍变为战争。罗马人在皮达战役中大败马其顿军。狼狈逃回首都的马其顿王帕休斯,连烧毁文件的功夫都没有,又继续出逃,最后被迫投降。马其顿战争结束。

叙利亚战争

又称安条克战争。罗马与塞琉古王国国王安条克三世的战争。安条克三世(“大王”)素有领土野心,当罗马与马其顿进行战争之际,他于公元前197年-公元前196年从小亚细亚越过赫勒斯滂,谋取马其顿领有的色雷斯地区。罗马向东方扩张后要求安条克三世退出所占地盘,遭到拒绝。公元前192年,安条克进军希腊,与罗马发生正面冲突,叙利亚战争爆发。次年在温泉关,安条克被罗马人打败,退回亚洲。公元前190年,在小亚细亚的马格尼西业附近再次与罗马军队交战,败于西庇阿兄弟。公元前188年和约规定:安条克三世放弃所占色雷斯和小亚细亚土地,12年内赔偿罗马1.5万塔兰特(攸卑亚布值),并交出战象和大部分舰船,结果,希腊化大国叙利亚(中国史籍中称“条支”)渐失重要地位。

科林斯之战

科林斯位于连接大陆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科林斯地峡上,西面是科林斯湾,东面是萨罗尼科斯(Saronikos Kolpos)。位于雅典西南方78公里。科林斯地峡两侧是山脉。在古代,船只要穿过地峡的话,需要动用拉车把船从地峡的一边拉到另一边的海岸;公元前3000—前2000年古希腊人即已定居科林斯。公元前6世纪后期,科林斯加入了伯罗奔尼撒同盟。在希波战争的早期阶段,科林斯积极参加了温泉关、普拉蒂亚 、萨拉米斯和米卡列战役。公元前395—前387年 ,科林斯与阿尔戈斯、忒拜、雅典等城邦结盟,在波斯支持下进行了反对斯巴达的科林斯战争。公元前338年以后 ,基本上从属于马其顿。公元前196年罗马打败马其顿,宣布科林斯“独立”。公元前146年,科林斯为罗马所灭,居民大批沦为奴隶,城市被彻底摧毁。公元前46年凯撒重建科林斯,成为罗马治下的亚该亚行省的中心。

罗马打败马其顿王帕休斯后,曾支持帕休斯的希腊城邦也受到打击。甚至仅仅是没有及时表态支持罗马的亚细亚联盟也受到追究。罗马人表面上慷慨给予希腊人自由,但许多对罗马怀有不满情绪的希腊贵族被判处死刑。当罗马人打败马其顿王腓力五世,希腊人视之为解放者,而二十年后,整个希腊世界对罗马积怨甚深。前148年,马其顿出现一个自称是帕休斯儿子的人,建立反罗马政权,消息传到罗马,罗马大军立即南下镇压,在皮达这个打败帕休斯的同一地点,轻易打败了这个反罗马政权。更大的反抗已经酝酿,前146年以科林斯为首的希腊十个城邦重建亚细亚同盟,对抗罗马。这个亚细亚同盟在前198年罗马和腓力五世的战争中曾经站在罗马一方,现在他们对抗的是罗马。前146年,罗马派使者到科林斯要求科林斯退出亚细亚同盟,科林斯妇女将垃圾投掷到他们身上,罗马人极其愤怒,派大将穆米奥率军前往希腊。罗马军队好不费力的攻占了科林斯城。罗马元老院决定给希腊人一个永远的教训,命令穆米奥焚毁科林斯城。战后,希腊失去独立的地位,成为罗马一个行省,穆米奥留下当总督。他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一个坦诚好学的人,在希腊任职十年,走了许多地方,深为博大精深的希腊文折服,非常悔恨当初对科林斯城的焚毁、劫掠和破坏。岂止一个穆米奥,当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后,整个罗马都醉心于希腊文化,科林斯式柱头的廊柱成为罗马最流行的建筑式样!一句话,希腊成为罗马的时尚。单从军事上看,罗马攻克科林斯微不足道,但从世界历史和文化上看,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宣告了古希腊城邦时代的终结,也宣告了罗马对希腊文化的接受。罗马大诗人贺拉斯说“罗马征服了希腊,但希腊文化征服了罗马”。从而形成了以希腊-罗马文化为核心的西方古代文化,这一文化构成了后来西方世俗文化的渊源和基础。

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科林斯之战……很像秦灭六国的战争。秦灭六国,并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而是忽必烈、满洲人、日本人、斯大林那样的征服和侵略。

(3) 

再来看看促使罗马接受希腊文化所造就的“东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的主宰文化是希腊文化。希腊语不但是日常用语,而且是教会、文学和商业的共同语言。对于当时的罗马人来说,今天对“西部的拉丁帝国”和“东部的希腊帝国”的区分,以及今天所强调的东部的帝国并不是“真正”的罗马帝国,并不重要。罗马帝国是一个多语言的帝国,东罗马并不例外。在这个国家里有希腊人、弗拉赫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埃及人、叙利亚人、依利里亚人和斯拉夫人,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希腊文化从帝国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条克、以弗所、塞萨洛尼基和亚历山大传向全国。

尽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拜占庭人已经将自己视为罗马人了,就像汉人自视为秦人的继承者,而不是六国的继承者自居。对东罗马的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他们周围的国家(东方的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俄罗斯)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假如有人将他们称为“希腊人”,那么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希腊人”在这时已经被认为是“原始人”了。

拜占庭帝国(或写作拜占廷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帝国的首都为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西班牙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也曾经是帝国的国土。

关于拜占庭帝国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拜占庭帝国成立的标志。德国拜占廷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拜占廷帝国的起始纪年。还有观点认为拜占庭帝国开始自公元395年,即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时起。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拜占庭帝国起始的标志。

拜占庭帝国本为罗马帝国的东半部,以拉丁语和拉丁文化为基础,但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东正教为立国基础,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新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但是,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其本国民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直到16世纪德国历史学者为了区分而引入了“拜占廷帝国”作为称呼,并被现代史学上所使用。

拜占廷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国家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拜占廷帝国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克,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历时一千余年的东罗马帝国就此灭亡。

在我看来,东罗马帝国之灭亡于奥斯曼帝国与明帝国之灭亡于满洲帝国有些相似。尽管在文化上,清朝继承了明朝,而奥斯曼的回教文化却取代了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文化。

一直到17世纪,“东罗马帝国”都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个帝国的正式称呼。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Hieronymus Wolf)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廷历史学家手稿》(Corpus Historiae Byzantinae)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献,引入了“拜占廷帝国”(Imperium Byzantinum)这个叫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17世纪之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来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罗马帝国东半部与中世纪的、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

(5)

希腊人缺乏政治能力,但是在马其顿人、罗马人的统治下,希腊人竟然也能造就一个“千年帝国拜占庭”。

中国人也缺乏政治能力,但是在秦人、鲜卑人、蒙古人、满洲人、日本人、苏联人的统治下,中国人竟然也能造就一个“两千年绵延不绝的专制传统”。从秦始皇到毛泽东,与其说是体现了一个“中华帝国”,不如说是“中华遭到帝国占领”。袁世凯也许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这个名副其实的“中华帝国”首领,就是靠着和日本商讨缔结“二十一条”才得以实现其春秋大梦的。毛泽东不也是如此,通过《中苏同盟条约》才得以窃据中国的?

所以我说:世界不必担心中国统治。那即使有,也绝对不会是现在,不会是二十一世纪。

实际上,中国自己现在(2011年)还正在遭受别人的统治呢。

这样一个被人统治的中国,又怎么可能统治世界呢?

…………

在2015年6月的第三版的本书中,这一点似乎还没有过时。

谢选骏

书名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On Global Government──Glob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Central Kingdom Civilization)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地址

3101 Hillsborough St.

Raleigh, NC 27607-5436

USA

免费电话

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

ISBN: 978-1-329-16472-7

2015年第三版

June 2015 Third Edition

谢选骏:《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内容简介《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目录《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前言《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一章 历史的鸟瞰《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二章 文明的形态《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三章时代的沉沦《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五章 戏剧性转折《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六章 总结二十世纪《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七章 欧洲的退潮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八章 审问浮士德《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九章 质疑人本主义《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十章 超人的破相《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十一章 个人主义《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十三章 战国的沉思《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十四章 欧洲殖民体系的终结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十五章 种族特质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十六章 性别问题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十七章 全球危机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十八章 教族:种姓制度还是礼制?《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十九章 蒙古人与罗马人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二十章 宗教的声音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二十一章 宗教的战略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二十二章 哲学王者《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二十三章 胜利者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二十四章 天子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二十五章 大改组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二十六章 礼的精神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二十七章 礼的形式《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二十八章 新文化战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二十九章 文化战的战略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三十章 王道与霸道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三十一章 间接统治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三十二章 中庸之道《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三十三章 全球政府的临近《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三十四章 全球中枢《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三十五章 天下与国家《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三十六章 地外文明《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三十七章 全球秩序的教化基础《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三十八章 全球秩序的教化基础《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三十九章 历史教的医治功能《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四十章 历史教的命运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四十一章 孔孟荀的见证《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四十二章 尚书经典整合全球《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四十三章《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四十四章《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四十五章 王国时代诸子《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四十六章 帝国时代诸子《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第四十七章《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第四十八章

中国文明整合世界·书后漫记

中国文明整合世界·援引及参考书目

中国文明整合世界[附录之一]

中国文明整合世界[附录之二]

中国文明整合世界[附录之三]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2015年6月第三版后记

Sunday, May 24, 2015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2015年6月第三版后记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On Global Government──Glob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Central Kingdom Civilization

[附录之四]

2015年6月第三版后记



【005《古兰经》就是《我的奋斗》】


《“储存分享《古兰经》音视内容,可被”三级暴恐“论处”》(2017年11月23日 转载自由亚洲)报道:

中国公安部已将在手机中存储的伊斯兰教《古兰经》确定为“三级暴恐”音视频。青海一名回族男子不久前通过手机软件与人分享《古兰经》,11月9日被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行政拘留10天。公安在处罚通知书上指其与人分享古兰经的MP3格式文件早被公安部确定为三级暴恐音视频。两周前,新疆一名哈萨克族男子因与哈国亲友联系,被刑事拘留。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男子马成才与人分享《古兰经》音频,被警方以“持有暴恐音视频”,处以行政拘留。海外社交网站推特网民古懿本周二(11月21日)在其个人账号发帖称,一回族人分享古兰经音频,被陕西西安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0日。其所传播古兰经文件被公安部确定为三级暴恐音视频,而其分享行为被网警发现并确定上网宽带账号和身份。古懿同时上传的一份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处罚决定书称,马成才(23岁),利用快牙软件分享古兰经的MP3文件11个,这些文件被公安部确定为三级暴恐音视频。现决定给予马成才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

近三个月,新疆各地公安正在大规模收缴《古兰经》以及祈祷垫子等伊斯兰教用品,并且限制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移民土耳其及哈萨克斯坦。

11月6日,新疆巴里坤县大红柳峡乡花儿刺村哈萨克族村民朱马别克.哈布勒,因与哈萨克斯坦亲友联系而被捕。一哈萨克人本周三对自由亚洲电台说,朱马别克是在乌鲁木齐被抓的:

“11月6日在乌鲁木齐被捕的,因为警察看他手机里面与哈萨克斯坦人有很多联系。我给你他弟弟的手机号”。

朱马别克的弟弟其后对本台记者证实,他哥哥已被乌鲁木齐警方刑事拘留。

另外,现已取得哈国国籍的哈萨克人热依杂.卡弯和她的丈夫公玉孙.芭班(39岁),今年9月3日经霍尔果斯口岸时护照被中国边防人员没收,夫妇俩被软禁在家乡吉木萨尔县亲戚家。而今年9月被捕的哈萨克族女发型师梅热古丽.玛力克,因收到姐姐阿纳尔古丽.玛力克从哈国汇去的一万元人民币,已被乌鲁木齐警方刑事拘留。

阿纳尔古丽对本台记者说,她将前往北京向中国外交部了解案情并为其妹妹讨回公道:

“我的亲妹妹梅热古丽.玛力克被抓已经两个月了,现在我所有的亲戚,包括我的妹夫到警察局去了三、四次,但是警察没有说明原因,也没有给我们拘留通知书。她现在正在哺乳期,我现在再也等不下去了。今天我跟英国的BBC(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联系了。我最后的行动就是去北京外交部”。

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发言人迪里夏提表示,中国政府将古兰经纳入暴恐范围是对伊斯兰教的亵渎,也反映中国针对伊斯兰教穆斯林所采取的极端政策正在进一步扩大,可能引发令人难以估计的动荡。

谢选骏指出:“将古兰经纳入暴恐范围”,其实就是把穆罕默德的《古兰经》当做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来处理了。这说明,现在的中共政府在全面封网的前提下,自己并没有闭目塞聪。何以见得?因为早在2014年,网上就有宣告传言:

穆罕默德的《可兰经》(《古兰经》、《骨烂经》)就是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伊斯兰教就是法西斯、纳粹主义!

穆斯林就是纳粹分子、日本鬼子。

清真寺就是纳粹党部、靖国神社。

麦加、麦地那就是柏林、东京。

如果允许穆斯林每天都要朝向柏林(希特勒首都)或林茨(希特勒故乡)或狼穴(希特勒军营)的方向大声喧哗、聚众高声崇拜希特勒五六次——反法西斯战争怎么可能取得胜利?!

大家试想,如果日本鬼子、天皇分子可以在全世界到处建立靖国神社,每天都要朝向东京“皇居”的方向大声喧哗、聚众高声崇拜天皇老鬼五六次——全世界还会有和平吗?!

反恐战争要想取得根本胜利,一定要禁止印刷、传播、宣扬、祈祷、崇拜阿拉伯版本的《我的奋斗》,那就是要禁止印刷、传播、宣扬、祈祷、崇拜穆罕默德杜撰的《可兰经》!

否则,反对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战争怎么可能取得胜利?

只有正名了,反恐才顺利!

只有赢得了思想战,反恐才顺利!

这是正名!

这是人道主义的需要!

总而言之,不借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经验,就无法赢得反恐战争的胜利!

[以上参见 https://twitter.com/china_crusader]

可以想见,为何中国“反恐”比欧美“反恐”更为成功?因为中国采取了“斩草除根”的方法。相比之下,欧美只是“治标不治本”,只反行为恐怖,不反思想恐怖,所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006《古兰经》就是纳粹读物】


《新疆大批收缴《古兰经》禁售哈萨克商品》(2017-9-28东方日报)说:

中共十九大临近,新疆地区全方位加强管控,据报当地公安部门自上周开始,在清真寺收缴穆斯林的《古兰经》和做礼拜用的垫子等宗教用品。

据境外传媒报道,新疆喀什、阿克苏、伊犁及昌吉等地,上周起展开清查伊斯兰宗教用品的大规模行动。伊犁州阿勒泰地区一名哈萨克族人周三(27日)表示,一周内当地各级政府官员或居委会职员,要求穆斯林主动上缴《古兰经》、祈祷用的垫子。

另外,新疆公安部门数年前曾发出通知,禁止维吾尔族人出售、佩戴有新月标志的商品,包括文化衫等,惟该限制已扩大到哈萨克族人。昌吉州公安局上周五(22日)发出内部通知,要求立即排查辖区内涉及哈萨克的标志。阿勒泰地区一名哈萨克族人透露,当地已禁止出售哈国商品,有店铺受影响而停业。

谢选骏指出:有人主张,《古兰经》就是纳粹读物,而且是纳粹主义的先行者——

[《曹长青按语推荐:即使被追杀,也要讲真话》说,年52岁的荷兰自由党(该党在2010年的选举中赢得国会24个席位)主席维尔德斯(Geert Wilders)以直言批评伊斯兰教闻名。他的名言是:“我不憎恶穆斯林,我憎恶伊斯兰教”。“有温和的穆斯林,但没有温和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是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制止伊斯兰化,欧拉伯及荷拉伯只是早晚的事。一个世纪前,荷兰有约50个穆斯林,到今天已经有约100万穆斯林在这个国家了。最终会怎样?我们知道我们正在走向欧洲及荷兰文明的终结。”维尔德斯曾在一封公开信中称《古兰经》是一本“法西斯书籍”,主张荷兰应该把《古兰经》比照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样禁止。

维尔德斯跟前穆斯林(曾信奉伊斯兰)的勇敢女性苏尔丹(Wafa Sultan)一样,也是认为,西方跟伊斯兰的冲突,是先进与落後,现代和原始,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换言之,是对与错的冲突。维尔德斯明确指出,“亨廷顿是错误的,这不是文明的冲突,这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他认为“伊斯兰和自由完全不相容”,“伊斯兰越少,世界越好!”

伊斯兰分子扬言要杀掉维尔德斯,他被基地组织、巴基斯坦的塔列班,攻入伊拉克的伊斯兰国(ISIS)等列入要全球追杀的“死亡名单”。他和妻子孩子都受到荷兰警方24小时的全天候保护。

面对伊斯兰分子的追杀威胁,维尔德斯毫无畏惧,2015年5月3日,他受邀到美国德州Garland举办的“穆罕默德艺术展暨漫画赛”上发表演讲,更是痛批伊斯兰和其先知穆罕默德。这场艺术展,受到伊斯兰分子威胁,两名来攻击艺术展的伊斯兰分子被警察击毙。

维尔德斯的演讲不断赢得掌声,其演讲视频在网络广泛流传。感谢中文网络的乔华莘博主把它译成了中文,使华人读者有机会一睹反抗伊斯兰思想专制的西方勇士们的风采和勇气。]

[曹长青网站特此转载推荐如下]

荷兰政治家基尔特·维尔德斯在穆罕默德艺术展暨漫画赛上的主题演讲

朋友们好!

感谢大家到来。来到孤星之州德克萨斯,感觉非常好。德州旗帜上的孤星,代表了西方自由世界今天需要的一切:蔑视、自豪与独立。

我们今晚会聚德州加兰,不是偶然的。正是这里,三个月以前,查理周刊大屠杀后不久,伊斯兰分子集会,要求限制言论自由。他们要禁止他们认为是侮辱性的漫画、书籍和电影。

我们的回答很明确:

别和德州捣乱!

别和自由的西方捣乱!

别和言论自由捣乱!

朋友们,请允许我感谢帕梅拉·盖勒组织这次展览。帕梅拉是位杰出的女性。我心中只有几个英雄,帕梅拉绝对是其中之一。让我们给她热烈的掌声!

朋友们,你们都是胜利者。今晚在这里出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仅仅是因为你们出席。

这次穆罕默德竞赛的漫画家和参与者都做了卓越的工作。你们所有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十分勇敢。伊斯兰对给穆罕默德画像判处死刑,但这并没有吓到你们,更没有阻止你们,因为你们相信言论自由。为此我给你们鼓掌。

但竞赛只能有一个获奖者。你们已经知道,他是波什·福斯丁。

波什清楚言论和漫画的含义,他曾经是,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痊愈了的穆斯林”。

我很多年前就了解波什的优秀作品,他塑造了一个反对圣战的超级英雄,小猪人(Pigman)。我要祝贺他以勇敢和优秀的作品在今天的竞赛中胜出。

今晚在这个房间里的每一个人,有你,有我,我们的声音很清楚:我们绝不允许野蛮,我们永远不许伊斯兰夺走我们的言论自由!永不!

我从自己的经历就知道要坚守这份自由有多麽危险。我知道说出伊斯兰的真相,是多麽危险。

我在基地组织、巴基斯坦塔利班和ISIS恐怖分子的死亡名单上,因为我告诉人们,伊斯兰的真相。伊斯兰已经向我们宣战,向我们的犹太-基督文明宣战。伊斯兰要剥夺我们的自由和权利。伊斯兰和自由完全不相容。

我是个政治家,但漫画家,比如我的两个好朋友,丹麦漫画家科特·韦斯特加德和瑞典艺术家拉尔斯·维尔克斯,也在死亡名单上。他们都曾遭到追杀。

另一个在这个名单上的人是法国杂志《查理周刊》的编辑、漫画家夏尔伯。我们都知道,他和九个同事一月份在巴黎被那个仇恨宗教的信徒杀害。根据伊斯兰沙利亚法,他们的罪名和你们一样。

给穆罕默德画像的罪过,中伤伊斯兰所谓先知的罪过,在那个死亡宗教里,都是可以判死刑的。

为了向他们表明,我们不会让伊斯兰规定我们的法律,我们在这里参加穆罕默德漫画展;

我们在这里蔑视伊斯兰;我们在这里捍卫我们的权利,坚守言论自由。

你们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总统罗纳德·里根曾经说过:“自由从来离灭亡不超过一代人的时间。它无法经血脉传承,我们只能去争取、去保卫,然后交给孩子们继续。”

我很高兴地指出,参观这些漫画,还没有人死亡。

这证明,不像圣战,漫画不杀人。漫画不会杀害圣战者,但圣战者杀害漫画家。这就是巨大的差别,我们永远不应忘记。

亨廷顿是错误的。这不是文明的冲突,这是文明和野蛮的冲突。

我们的犹太-基督教文化比伊斯兰文化优越得多。

我可以举出万千理由。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有幽默感,他们没有。伊斯兰没有幽默感。

1979年,阿亚图拉.霍梅尼曾在广播中就这个问题做了一整期节目。他说:“安拉造人,不是要让他们有趣的。伊斯兰没有笑话。”他还说:“伊斯兰教中没有幽默,伊斯兰教中没有有趣。”

这一次,阿亚图拉是正确的。伊斯兰不允许言论自由,因为言论自由会表明伊斯兰的邪恶和错误。伊斯兰又不允许幽默,因为幽默会表明它的愚蠢和可笑。

朋友们,你们身在美国,无比幸运,因为你们有宪法第一修正案。在欧洲,追捕我们的,不仅是圣战者,还有当局也是如此。在荷兰,我因为说出伊斯兰的真相,被拉进法庭,控以传播仇恨言论。我被判无罪,但现在当局又再一次起诉我。

我们被骚扰,但伊斯兰国的同情者却安然无事。去年夏天,他们走上海牙街头,打出卐字旗和ISIS的旗帜。他们叫嚣“处死犹太人。”知道怎麽样吗?当局无动于衷。我们的领袖无能,统治荷兰、欧洲和美国的是绥靖者。我们必须改变潮流,我们一定会改变潮流。我们需要新的领袖,捍卫我们的言论自由,并抵抗西方世界的伊斯兰化。

今天,许多西方领袖要我们闭嘴。

我们谈论伊斯兰真相时,他们说是伊斯兰恐惧症。

漫画家给穆罕默德画像时,他们指责是在挑衅。

数年前,在我的国家,荷兰,警方甚至突击搜查漫画家的家。

2012年,奥巴马总统在联大致辞中说:“未来绝不属于诽谤伊斯兰先知的人。”

但我们说:未来绝不属于伊斯兰!

你听到吗?奥巴马先生?我们对伊斯兰说不!

与奥巴马总统和他的欧洲同仁不同,我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我们放弃幽默和言论自由的那天,就是我们无法作为自由和独立人民存在的那天。

那天永远不会来临。

这就是这次展览的全部!

从这里,我们向奥巴马总统和他的同仁发出信息:我们永不屈服!

我们不会被伊斯兰吓倒。

我们不会拿起刀剑斧钺闯入别人家中。但我们也不会寂静无声。

面对恶魔无动于衷就是邪恶。这不是我们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拿起画笔,我们必须说出真相。我们面对的敌人决心用一切手段摧毁西方世界,把我们传统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犹太-基督教价值观全部化为乌有。明确一点:如果我们失败,我们就将被奴役。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全力捍卫我们的自由。这是要挺身而出的时刻,这是履行我们责任的时刻。

与其向恐惧屈服,并接纳伊斯兰不许给穆罕默德画像的禁忌,我建议,我们不如更进一步:消除恐惧的根源!

让我们的社会去伊斯兰化!

不再有伊斯兰,不再有清真寺,不再有伊斯兰经校。是弘扬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时候了。

让我们把自己从暴虐中解放出来。这是今天我们举办这个展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让我们在全美和自由世界各地举办类似的展览。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到欧洲。我们需要帕梅拉·盖勒到世界各处。我邀请您把这个展览带到荷兰,我将协助您在荷兰议会大厦展出这些漫画。

我们绝不允许伊斯兰限制自由!

我们永不向麦加的方向弯腰!

我并不是说没有温和的穆斯林。幸运的是,的确有穆斯林不遵照伊斯兰的禁令生活。

但没有温和的伊斯兰!

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但今天大部分恐怖分子都是穆斯林。

所以我们说:伊斯兰越少,越好!

伊斯兰教义要求全世界15亿人以穆罕默德为榜样。

他领导著一群强盗,抢劫、强奸和屠杀了数以百计的民众。

史书描述了那些非人的盛筵。其中一次是627年在麦地那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穆罕默德本人也是杀戮者之一。面对今天伊斯兰恐怖分子的暴虐,不难找到激励他们的是谁。

就是穆罕默德,我们不得不实话实说,就是那个军阀、杀人犯、恋童癖。

一旦成为穆斯林,就无法回头。虽然《世界人权宣言》说每个人都有权“改变自己的宗教或信仰”,在伊斯兰,离教只有死刑。

那让我们揭露穆罕默德。让我们向世界展示伊斯兰的真相。让我们支持像波什这样希望脱离伊斯兰的穆斯林,把他们从恐惧中解放出来。

叛教者是英雄,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值得全世界热爱自由的人们的支持。

穆罕默德手持刀剑战斗并使民众恐惧。

我们手持画笔与穆罕默德及其信徒斗争。

最终会证明,画笔比刀剑更伟大。

穆罕默德的信徒用屠杀与我们斗争,今天,在这里,在加兰,我们用幽默战斗,因为屠杀就是奴役,幽默却是解放。

让我最后引述伟大的德克萨斯州开国先驱山姆·休斯顿的名言:“德克萨斯还不懂得对任何压迫屈服,不管来自何方。”

让他的话语激励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永不屈服于伊斯兰的野蛮。

谢谢大家。

(2015/05/14 发表)

谢选骏指出:奥巴马是一个地下穆斯林,而且不在美国出生,但他却通过魔鬼的谎言窃取了美国总统的白宫——从此美国一败涂地,第三美国宣告瓦解了。



【007、《河殇》为什么会“肤浅”】


看许多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人们不免会觉得“肤浅”。其实不是这些作品肤浅,而是影视的形式限制了表达,使得文学名著的内涵无法得以全面的展现。再加上视觉具有“喧宾夺主”的作用,往往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所以反倒固化了观众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而让人觉得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肤浅了。

作为一部“电视政论片”,《河殇》也不能免除影视作品的这一特点。

在1988年“电视政论片”《河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不久,就有朋友问我:谢选骏,你怎么会去搞这么肤浅的东西?我就向他们解释说,这是影视作品,不是学术专著,是为了普及和刺激而牺牲了周延和深刻。

《苏晓康:中国比25年前更糟》(2014年6月4日 齐之丰 魏之)报道:

苏晓康六四事件25周年前夕接受美国之音专访。25年前,苏晓康是中国名人。他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影响巨大的电视片《河殇》的“总撰稿人”。

《河殇》播出之后,在中国引起巨大的反响,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当中影响尤其深远。那部电视片引起许多中国人的思考,也使许多人追问中国过去一百年来始终不能像世界发达国家那样走上现代化的正轨,这是否是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河殇》的播出不仅在中国社会引起广泛的文化和政治讨论、辩论,也引起中国执政党共产党党内保守派、强硬派的不满甚至愤怒。中共强硬派认为,《河殇》所表现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对中共意识形态的一种危险的颠覆。

1989年以学生为先导的中国民众要民主、反腐败的抗议运动兴起之后,苏晓康同其他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在中共当局和学生之间进行调停。

在那年的5月下旬,中共当局决定出动军队对民主抗议活动进行镇压。苏晓康也被当局认定为鼓动和操纵学生抗议活动的“黑手”之一,被列入秘密通缉抓捕的黑名单。

在中共当局调遣野战军部队1989年6月4日杀入北京、镇压和平抗议者之后,苏晓康逃出中国大陆,逃到香港。后来辗转来到美国。

在六四天安门事件25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苏晓康接受美国之音的采访,表示虽然现在看当时《河殇》对中国文化的审视评价未免肤浅,但理解当今中国、理解中国的历史依然不能不把中国的文化纳入考虑范围之中。

苏晓康认为,今天的中国比25年前的中国情况更糟。

*莫名其妙上黑名单*

记者问:“你被中国执政党共产党说成是煽动1989年学生民主运动的黑手之一。中共对你发出通缉。25年过后,今天你对中共的说法有什么感觉,什么看法?”

苏晓康答:“这其实是共产党的一贯的做法啦,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但在19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期间,(中共前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提出所谓改革时期的新政策,宣布没有阶级斗争了,宣布阶级斗争结束了,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是他所谓的政策。

但是,后来发生了天安门事件。现在大家一般说天安门事件是学生主导的民主运动。但我认为就是一种抗议,一种街头抗议。也可以说是执政党的一种政治危机。只有有问题了,老百姓才会上街。但在中国,总是学生会领先上街。但(中共党内强硬派)他们不能接受。他们一定要认定学生是被藏在他们背后的‘长胡子’的人操纵的。于是,他们就要拼命地找所谓的‘黑手’。

我当时的情况是,我因为电视片《河殇》在当时中国大陆的名气非常大,而(已故的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曾经表示对《河殇》欣赏。于是,在赵紫阳和邓小平在如何处理天安门事件的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之后,尤其是在天安门镇压之后,中共当局讨论制定通缉名单以便抓人,据说是(中共元老、本来就对《河殇》感到非常恼火的)王震把我放到通缉名单上。

当时通缉名单有21个学生,3个工人,7个知识分子。最前面的是(主张实行民主的中国科学家)方励之和(他的妻子)李淑娴夫妻俩。后面的7个知识分子是不同的人放上去的。我据说就是王震要求放上去的。

后来这个问题就成了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直到今天,对我们的通缉还是有效。你人死了算拉倒,要是活着,就要还在名单上,不能拿下来。总而言之,我上了通缉名单,就是因为《河殇》的原因。”

*中国文化再认识*

问:“关于《河殇》,自天安门事件发生25年来,你觉得你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有改变吗?更具体说,你还觉得中国跟当今世界文明世界格格不入,主要是因为中国属于所谓的大河文明,而不是海洋文明吗?”

答:“当时我们的思考是那样的一个水平。现在看来当然是很肤浅啦。

不过,《河殇》是一个电视片,它基本上不是学术性的东西。电视片的一个重要的手法是要突出一个符号,要有强烈的情感诉求。也就是要把思想性的东西转化为影像的东西。所以,这里就要借用大符号,也就是文化符号。

《河殇》就提出了好几个文化符号,比如,龙,黄河本身,以及长城,等等。这个电视片在这个手法的运用上是很成功的。直到今天,共产党要搞一个宣传性的电视片,还是在学《河殇》。

至于谈到你刚才提到的中国和世界普实价值不和谐的问题,中国今天依然如此。我们当时就这么批评中国。这里的问题跟中国文化有多少关系当然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从学术上讲。但它们必定是有关系的。你说完全没有关系,不可能嘛。

包括我们看到今天的世界上伊斯兰跟西方文明的冲突,这跟两个文明的毛病都有关系。中国的问题跟晚清以来,跟中国近代以来文化的衰落有关,这是毫无问题的。我们当时结论一点也没有错。

那么今天中国共产党始终拒绝普适价值。普适价值实际上是在1980年代之后才提出的。在此之前,西方国家、国际社会主要提的就是人权,并没有把涵盖范围更大的普适价值提出来。

我想说的是,中共拒绝普适价值,跟中国文化,跟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大家可以去研究。但是今天中共拒绝普适价值,就是跟六四有关,就是六四的一个逻辑后果。我们将来谈六四问题,我还可以谈这一点。”

问:“你刚才提到了文化跟政治的关系。我想顺着这个问题再问一下。有批评者说,你当年主笔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片《河殇》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文不对题。因为南朝鲜北朝鲜是一种传统文化,西德和东德是一种传统文化,台湾和中国大陆都是一种文化。但两边文明发展截然不同,可见传统文化不能左右一个国家的发展。对这种批评,你如何看?”

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用另外一个方式来问。你刚才提到,东西德也好,南北韩也好,包括以前的南北越,这里面有一个共产主义制度的问题,共产党的问题。

你刚才提到的这些例子,正好都涉及共产党。东西德也好,南北韩也好,南北越也好,都是共产党阻碍发展。那些国家有一半被共产党掌握了,另一半是资本主义的,实行民主制度,市场经济。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这么问。

但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共产党到了中国,或者说共产党到了苏联,这是否跟文化有关系?我觉得还是我刚才说的,一定是有关系。苏共和中共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在教条上,在意识形态上有相同之处,但是在深部,在许多方面,他们跟各自的传统文化脉络是有关系的。”

*中国比过去更糟*

问:“在你看来,今天的中国比25年前的中国好在什么地方?坏在什么地方?总起来说,今天的中国比25年前的中国是更好还是更坏?”

答:“当然是更坏了。这是毫无问题的。

因为中国现在经济起飞了,钱多了,这就好了吗?你好看钱都在谁手里。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是比过去有一定的改善。但中国老百姓被欺负得不行,农民随时房子就会被拆掉,地就被征走。这是20多年前没有的。

所以说,中国现在的情况跟25年前相比,我的总结是两个丧失。一个是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家园可能会永远丧失,就是因为这25年掠夺性的经济高度发展。

现在的权贵集团是拿走利润,留下垃圾。你看现在中国大的生态环境现在已经完全被毁坏了。我们原来还没有看到江河污染,洞庭湖,鄱阳湖干了。后来再有北京的雾霾,而且越来越有严重。现在已经弄得大家对北京的污染几乎是没有人再敢说中国的环境没有问题了。

我现在要强调的是,现在的环境问题是超越目前人类的智慧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现在的知识无法解决环境破坏的问题。中国现在所面临的环境破坏灾难不知道有多么严重。

有人说,工业革命,十八世纪以来,西方的环境也有很大的破坏,现在他们的环境都修复了,等等等等。老实说,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这个问题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没有解决。因为环境问题是超出人类的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大。

中国今天的环境破坏,不知道比西方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破坏严重多少倍。中国的主要问题是掠夺性。这是第一个丧失。

第二个丧失是这25年来,中国人的心灵被掏空了。他不准你有信仰。人的道德大滑坡。这就是说中国人的心灵家园也没有了。这两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六四的结果。”

问:“假如你现在可以自由返回中国居住,工作,你愿意回去吗?”

答:“我顶多回去看看,但不能回去长住了。因为那里的大环境已经不是我们可以做事的了。即便是中国社会在政治上变成了一个代议制民主制度,至少还需要十年二十年才会形成正规的可以运作的政治制度。

另外,整个社会还需要恢复,整个文化需要回复。我想,这样的过程就更长了。我今年已经65岁了。我不可能把自己最后这一点时间赔上。我就愿意在外面呆着。我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可以在外面写我的书。

读者评论:

不具名 2014年6月5日 0:31

与阮铭一样都混成这样了还,还忽悠64,中国大陆的年轻人还相信混的到板子的人的话吗,别跟王丹、魏京生之流混了,他们还能啃几年美国、台湾给的骨头哦。

不具名 2014年6月4日 9:16

是越来越糟,光说哪有用?和中共每年搞得3.15一样、热乎一阵没影子了。

不具名 2014年6月4日 4:57

我怎么觉得现在的中国比25年前好多了,25年前我家刚有个18寸的黑白电视,现在我家里是50寸电视。 

不具名 2014年6月5日 2:35

很得意吧?生活在猪圈的感觉是外面没法比啊?

不具名 2014年6月4日 11:22

现在的中国比250年前好多了,有电灯,有汽车。不用马车和蜡烛了。哈! 

不具名 2014年6月4日 9:48

你的电视也是西方国家发明的,你能在这里评论也是拜民主国家所赐,和你的党妈妈没半毛钱关系!!!! 

111 2014年6月4日 8:39

猪和人是有区别的,人有思想,而猪只知道吃饱了等着挨宰。你到底是属于什么? 

不具名 2014年6月4日 7:38

关键是你的奴隶地位变了没?

张恺 2014年6月4日 11:31

你们是什么东西呢?总是说别人是猪、奴隶。这就是你们所向往的普世价值和言论自由吗?鄙视!!!! 

不具名 2014年6月4日 2:57

呻吟管用的话还用看毛片么?别呻吟了啦,人早就爽呆了。

不具名 2014年6月4日 7:40

政治流氓能谈出什么正经话来?

不具名 2014年6月4日 12:04

经济的发展是怎么来的?

1. 巨量超发人民币

2. 挖光地下资源

3. 环境污染 

不具名 2014年6月4日 12:00

25年前这么说,今年这么说,25年后还这么说。什么时候能说对呢。

不具名 2014年6月4日 11:55

VOA今年特别卖力,把以前不出来的人都拉出来上镜头。这些人很多国内连名字都不熟悉,更不要说什么影响力。他们25年就说中国完了,中共马上要垮台了,这些预言什么时候能实现,美国的智库都不相信。 

虞 (中国(共产轴心)) 2014年6月4日 11:18

《河殇》对我们的影响巨大深远得无以言表,六四屠城之后,《河殇》查禁之后,解说词手抄本在民间流传,本人就抄写五遍之多,影响一小圈人。中国的民主自由解放运动,屠城之后更深入广泛了,也从天安门枪声响起那时,民众就认清了中共绑匪的反人民反人权反人类反人性的本质,是党卫军的坦克自毁专政合法性的根基,即,这个非民选的非法的极权特权中共八旗统制集团,是这个人类星球最大最邪恶最嗜血最淫暴的政教合一的共惨轴心!! 

维基揭秘 (China) 2014年6月4日 11:13

中共强权专制法西斯六十多年使中国人既失去物质家园又失去精神家园,没了信仰、没了道德、权钱主义。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举步维艰、坎坷多舛一方面是由于中共当局的严密控制和恐怖高压,一方面与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形成的奴性和儒家中庸文化不无关系,人们应该清楚的是:韩台的民主变革都是在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强力支持或强大压力下发生的。 

苏晓康的确老了 (他以前说的是对的,但今天反而糊涂了) 

2014年6月4日 8:39

记者提问说:“问:“你刚才提到了文化跟政治的关系。我想顺着这个问题再问一下。有批评者说,你当年主笔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片《河殇》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文不对题。因为南朝鲜北朝鲜是一种传统文化,西德和东德是一种传统文化,台湾和中国大陆都是一种文化。但两边文明发展截然不同,可见传统文化不能左右一个国家的发展。对这种批评,你如何看?” 苏晓康在回答是却不如当年河殇纪录片解说词回答了。显然苏老了。其实,台湾、南北朝鲜、东西德的确已经民主转型了,但是中国的问题在于,体量太大是前者们不可比的。中共就是以体量大的13亿人做人质,才能无恶不作的,西方却无可奈何,但中国本质上还是奴才文化造成的。 

田力 (中国) 2014年6月4日 8:27

苏某是睁着眼睛说瞎话,除开坏境比25年前差外,我看其余都比25前好!不过苏某这么说也有体谅他的地方,因为他要吃饭,当然要讨好一些人,有时是言不由衷。

不具名 2014年6月4日 9:49

你发这条,主子付你多少钱?呵呵。

不具名 2014年6月4日 9:55

五毛,你说自己呢!好可怜!要发十条才有五块呢,马上就要不够买一个馒头了。

谢选骏指出:苏晓康是报告文学作家,观察敏锐,文笔犀利,但是文史哲方面不是他的专长。当年我们在一起讨论《河殇》的思路时,我就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我才受命写作《河殇第一稿》。我去他家的时候,发现他的书柜里有许多现代作品和一些翻译的书,但是没有一本中国的古书。这一点与远志明倒是很像,所以他们两人倒是比较谈得来。这也使得他们对于中国问题的理解缺乏深度。所以在他们批判传统的时候,就以为中国的传统很简单,就像1980年代的共产党中国那样。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对的,我告诉他们中国的传统十分丰富,我们需要回到祖辈文化,进行中国的文艺复兴。所以,我批判传统是有分寸的,是指桑骂槐的。他们不是,他们是一刀切的。例如,就上面的话题说,苏晓康凭借他的聪明知道中国和苏联先后陷入共产党统治是有其文化原因的,但却说不出这些原因具体是什么。而对历史比较熟悉的人就会知道,这是因为中苏两国都有蒙古统治的背景,甚至都有蒙古统治遗留下来的共同血脉,所以有些中国人看到苏联人就觉得那个亲哪,因为他们的祖上都是被蒙古人杂交过的。所以他们知道“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他们现在努力挣扎,无非就是想避免这个历史的宿命。所以,我给《河殇》的第一稿命名是“走出黄河心理”,也就是“走出延安精神”的隐喻。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激怒了共产党当权派。而关于对“龙”、“黄河心理”、“长城精神”的批判,也都来自谢选骏的主意。后来,《河殇》激起了八九民运(《人民日报》对此定性为“《河殇》是反革命暴乱的蓝图”。),而八九民运直接推动了“苏东波”,导致共产党阵营的全面瓦解。这个巨大的历史功勋(它起码解除了苏联对中国的地缘威胁)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深刻的历史共振——原因是蒙古帝国旧有板块的内部裂变。

[据历史记载:蒙古第二次西征(1236-1242年)于窝阔台汗在位时期发动,以拔都为主帅,先后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基辅罗斯,进而灭亡位于东欧平原的基辅罗斯,而后击溃波兰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波西米亚与捷克、摩拉维亚与斯洛伐克、奥地利大公国联军、大败匈牙利王国、打败保加利亚第二帝国,远达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前锋已经进军到今东北意大利)、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这个范围,岂不是正好画出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阵营吗?所以,成吉思汗的各族后代那么热爱“斯大林同志”这头怪胎,即使被他残害了,临死还高呼“XXX万岁”,这也是延安精神。]

如果《河殇》不知道思考这一点,那就是真的很肤浅了。



【008、《黑色雅典娜》拾人牙慧】


《黑色雅典娜——西方文明起源争论》(刘禾|2012/03/28 大樗树下)报道:

波纳尔认为,我们所熟悉的那个"言必称希腊"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实际上是十八世纪以来的欧洲学者、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语文学家编出来的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故事。 

言必称希腊——凡说及西方文明,这总是难免的。 

当年梅光迪等人发起《学衡》杂志,昌明国粹,就曾拿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翻开首期的封面,两位先知的肖像立时赫然入目,不能不令人生出几分敬意。如今回头再看学衡派和新文化运动的那场笔墨官司,一条线索清晰可见,即它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对知识的争夺,争夺的焦点是:谁掌握了西方文明之真髓?为了论证新文化提倡者在西学上的浅薄,学衡派反复地引用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著述,其要点大致为:十六世纪以来,特别是个人主义出现以后,西方的主流文化有一种趋势,那就是对古典人文主义的背叛;因此,中国人不须"膜拜卢骚以下之狂徒","冒进步之虚名,而忘却故有之文化",而应发扬国粹,"再求进而研究西洋自希腊以来真正之文化"云云。(《学衡》一九二二年第三期) 

白璧德要是能活到今天,欧美学界的最新动态一定会叫他看得目瞪口呆。一九八七年到九一年之间,马丁· 波纳尔(Martin Bernal)先后发表了他的《黑色的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源泉》(Black Athena:The Afroasiatic Root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一书的头两卷。不曾料想,这个四卷本的著作还没有写完,就已经牵动了欧美学界的中枢神经,给历来被西方人引以为骄傲的希腊"真正之文化"带来了一次严重的挑战。人们不安地意识到,古希腊文明同亚利安人之间的那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血缘关系,可能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神话。这种不安自然会带来几分好奇,作者马丁· 波纳尔究为何许人也(哪里杀出一个程咬金)?说来也巧,此人倒和中国有些特殊的缘分,因为波纳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古文字学者,精通古希腊文、埃及文、希伯来文和科普特文,而且还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专家,曾撰写了《刘师培与国粹》〔"Liu Shih-p'ei and National Essence"〕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到一九○七年》[Chinese Socialism to 1907〕等著作。中国的国粹运动和古希腊文明,这两个彼此毫不相干的题目,在波纳尔的学术生涯中竟然获得某种内在的联系,它们好像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走上了对欧洲文化霸权的批判。 

波纳尔的语言天赋和渊博的学问,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中国,都属罕见。他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英国犹太人,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过蒙巴顿将军的顾问;祖父则是大名鼎鼎的古埃及文专家,曾编过一部埃及语词典,这本权威著作至今还是有关专家的必读书。波纳尔本人通晓多种语言文字,除了上面提到的汉语、古希腊文、古埃及文和希伯来语等以外,还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越南语等。多年来,他一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担任教授,主讲政治学和中国政治。六、七十年代期间,波纳尔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并参加编辑了:《越南及其工会成员》〔Vietnam and Trade Unionists]和《亚洲的劳工:一个新的篇章?》[Labour in Asia:A New Chapter?〕等书,同时还撰写了上面提到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七十年代以后,他开始全力投入对西方古典传统的研究,从考古学和词源学入手,钻研闪米特文化、古埃及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为《黑色的雅典娜》一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他还完成了一部词源学专门著作,叫做《卡德摩字母--公元前一四○○年字母系统向爱琴海地区和西域的传入》(Cadmen Letters:The Transmission of the Alphabet to the Aegean and Further West Before 1400B.C.)。 

《黑色的雅典娜》第一卷发表于一九八七年,并荣获了九○年度全美图书奖。这本书对十八世纪以来的欧洲人文学术传统(一七八五——一九八五)做了深刻的回顾和反省。作者在对大量史料做了周密的考证以后,揭示出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了的事实,即我们所熟悉的那个"言必称希腊"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实际上是十八世纪以来的欧洲学者、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语文学家编出来的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故事。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持种族偏见,敌视犹太人和亚非民族,而他们生产出来的"知识"却顽固地影响着后人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认识。波纳尔在书中对这些学者做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其中包括佛里德利奇 ·奥古斯特 ·伍尔夫、乔治 ·葛罗特、卡尔·布里根、瑞思 ·卡本特等。他指出,上述人文学者十分忌讳有色种族对白色种族的"污染",因此,不肯承认非洲文化和闪米特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并且在学术著作中竭力抹煞埃及与迦南对古希腊文明形成的贡献。这些人认为,希腊文明的起源始于公元前十四至十三世纪之间印欧语系的白人种族由北方的迁入,而不是早期非洲和亚洲文明的流变。每逢碰到古文献中记载的希腊人自己对埃及和迦南的科技、哲学和政治学说的种种描述,以及后者在爱琴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时,这些学者又是怎样自圆其说的呢?有办法。他们将此方便地归入神话之列。波纳尔给这种文化理论起了一个恰当的名称,叫做"亚利安模式"(The Aryan Model)。 

《黑色的雅典娜》第二卷在去年出版。与上卷不同,作者在这本长达七百多页的厚书里全力做了一件事:运用大量具体而又详实的考证,去推翻他所批评的那种"亚利安模式"。这无异于在太岁头上动土。于是,从牛津大学到哈佛大学,许多人文学者都一下子被卷入争论的旋涡。《纽约书评》、《新闻周刊》以及许多专业的和通俗的刊物也都纷纷响应。这场争论颇耐人寻味,因为人们这里关心的虽是一个学术问题,即埃及对古希腊文明的形成到底起过怎样的作用?但是很显然,一部分人义愤填膺的程度似乎又大大超出了他们的学术利益。比如,艾米丽·弗默尔 (Emily Vermeule)在今年三月给《纽约书评》写的一篇题为《颠倒乾坤》(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的文章中,就对波纳尔进行了直接的人身攻击,因为她不能原谅:"一个有名望的中国专家跑到古代地中海研究领域来干什么?"文中还引了弥尔顿《失乐园》中的诗句,影射波纳尔是那个花言巧语的魔鬼撒旦。(但是弗默尔弄错了。因为她所引的那段诗句并非出自魔鬼撒旦之口,而是一个名叫毕利奥Belial的小魔鬼。——这是一位读者写信给《纽约书评》指出的。透过许多读者来信,可窥见这场争论的刺激性:认真商榷者有之,口诛式的恶意文字亦有之)弗默尔等传统西方学者的这种恼怒当然是有理由的——波纳尔的书严重地亵渎了西方文明。但是,这个亵渎却很难驳倒,因为该书通过考古和词源学研究,发现了大量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忽略的亚非文明曾塑造希腊文明的证据。如,希腊语有一半以上的词汇来自埃及语或闪米特语。再如,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克里特文化,据波纳尔的推测,可能是埃及人到那里殖民的结果。这种推论当然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因此引起了种种质疑,成为一大悬案。但不论是通过殖民还是什么别的途径,波纳尔举出了语言、建筑、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大量证据,说明公元前二一○○至一一○○年,也就是希腊文明形成期间,非洲文明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源头。一句话,雅典是黑色的。 

曾有人问作者,写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回答是,他要煞一煞"欧洲人在文化上的跋扈心态"。这一煞不要紧,波纳尔身不由己地加入了一场规模更大的文化批评,因为,自从七十年代末爱德华·萨伊德发表了《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以来,欧美人文学界兴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就始终把西方的文化霸权作为批判对象。到目前为止,这个批判已经给西方学术研究的格局带来了剧烈的改观。波纳尔的著作从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了这场批评,因此它引起震撼是不足为怪的(《黑色的雅典娜》另外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一部分黑人人类学的学者发起的黑人中心运动。美国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捍卫者对此感到焦虑,并及时地阐明了针锋相对的立场)。 

过去的十几年中,欧美的人文学科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下究竟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黑色的雅典娜》一书以及它掀起的波澜,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的机会。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后殖民主义理论,不妨说它是后结构主义介入文化批评之后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学术动向。例如,萨伊德和帕忒 ·察特杰(Partha Chatterjee)就深受福科的影响,他们把东西方文化比较理论看作是知识和权力运作的场所;佳娅特丽 ·C·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ovorty Spivak)曾将德里达的《语法学》译成英文,使得解构主义成为瓦解西方中心主义的一柄利剑;霍米·巴巴(Homi Bhabha)则把拉康的精神分析用来重读法农(Fanon),寻求在东西文化冲突中建立新的主体意识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这些著名学者都不是白人,他们是从西方以外的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的。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的理论研究之所以在欧美学界引起高度的重视,恰恰是因为他们对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传统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而不是与之认同。 

以美国而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业已覆盖多种学科和领域,包括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理论(包括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少数民族研究、还有其它所有冠以文化批评之名的学术研究。目前,代表这些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往往都有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渗透。在这种情势下,人们已经不可能大谈文化(无论是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还是东西文化之比较),却不去深究这些概念和方法里面包藏的知识前提,如话语场、知识的历史性和临时性、以及人们在知识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复杂关系。萨伊德批评的"东方主义"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东方主义"曾替西方生产出大量的关于"东方人"(the Oriental)的知识,西方人正是通过这种知识取得了自己对于东方的文化优势;与此同时,这个知识的生产过程又被充分地透明化,使人无法看到它本来的历史痕迹。后结构主义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的重视,在萨伊德和其他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的研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些学者不仅关注某一个文化如何生产关于另一个文化的知识,并如何通过这样的知识实行文化霸权,而且还对生产这些知识的具体学科、学术、研究范畴以及学者本人的立场(文化的、种族的、阶级的、性别的,等等)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出了大量的反省。波纳尔在《黑色的雅典娜》的第一卷中正是这样做的。 

应当指出,萨伊德和斯皮瓦克等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批评老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被压迫者反抗压迫者的情结。这种情结与他们本人的境遇有密切联系(后殖民主义批评家中的绝大部分人来自前英法殖民地,或者是在欧美受歧视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理论也由此获得极大的感染力,并即刻汇入西方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反叛传统。但是,此情结又迫使他们面临一个难以逃脱的困境,因为当这些人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西方,反复强调东方人受压迫,没有自己的声音的时候,他们其实在另一个层面上又肯定了西方人对知识的垄断。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们自己的学术实践中,比如,萨伊德、斯皮瓦克、巴巴等人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欧美文本中有关东方的"知识"上,却很少留心除英语或法语以外的学术研究。阿拉伯人和印度人通常是作为某种修辞、隐喻或象征,而不是以平等的学者身分进入他们的讨论,好像那边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学术传统、更没有自己的知识主体(或发言权),于是,一切言说行为都被笼罩在西方人的统治下。 

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 

我认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批判,是必要的,甚至是相当迫切的。但这种批判必须超越苦大仇深的境界,才能趋向成熟。印度历史学家帕忒 ·察特杰的 《国家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Nationalist thought and the Colonial World)一书已经在方法论上朝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作者把目光从西方转向印度的语境,研究的是西方现代国家理论如何在殖民地时期进入印度知识分子的话语,而当地知识分子又如何运用它去抵抗殖民者的统治,以达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目的。这种研究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知识运作的复杂性:跨文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不能不使西方理论失去它原有的意义,而在新的语境中生发出新的意义;这就意味着,西方的文化霸权可能通过某种中介产生出新的知识和权力的关系来,譬如,印度独立后,"现代性"的理论立刻沦为彻头彻尾的国家话语,其主要功能是替现代国家权力做合法性的诠释。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批判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对现代化的反省。在此之前,法兰克福学派一直代表这方面最有权威的声音。但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的批评重点在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流弊,例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强调的"文化工业"对人的异化作用。可是,他们的理论一旦离开欧洲启蒙主义传统对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关怀,离开对人之"完整性"的乌托邦式的寄托,就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对现代性进行更深入的批评。至八十年代,哈伯马斯曾试图用公共领域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等概念,去突破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主义哲学思想的依赖。但是,这位哲学家在对"现代性工程"(the project of modernity)做出新的阐释并与之认同时,完全忽略了欧洲文化霸权在生产现代性理论和有关知识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结果他的"现代性工程"又一次成为替欧洲文化霸权制造合法性的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也检讨现代性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它做到了欧洲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文化批评理论力所不及的事,那就是,把现代性、民族国家、知识生产和欧美的文化霸权都同时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野,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同于西方人的立场,不同于西方人的眼光,不同于西方人的历史角度。有了这种立场、眼光和角度,不仅世界的文明发展史必然要重写,而且,人类向何处去?未来的文明又当怎样构想?这类问题就不一定由现在的西方人说了算。东方、南方、北方都要有自己的声音。当然,不同于西方的立场、眼光和角度前人不是没有尝试过,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国粹主义和中国从晚清到五四以后的几次国粹运动,无一不是以批评现代化和发扬本位文化为出发点的。但是,当国粹派将现代化/西方和本位文化/东方对立起来的时候,国粹的概念就不仅成为反对现代化的工具,而且成为狭隘的国家主义的另一说法。相比之下,后殖民主义理论则对民族国家持一种谨慎的批判态度,既不与之认同,也不简单地否定。同样地,它对现代性的批评,也不事先假定一个优于现代化的本位文化,而是着眼于有关的知识与权力生成的历史环境。这是一种非本质主义的历史观。从这个观点出发,国粹、本位文化和现代化等,就不再是需要个别地单独界说的客观事实,而是在知识与权力运作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些相互关联并相互制约的历史概念。在中国,这些概念由于实践的需要而共同进入现代性理论,并在不同的时期构成了不同的话语场,因此,围绕西学和国学的争论,实质上是不同派别为了各自的政治或其它目的所进行的争取话语权威的斗争。例如,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和国学保存会诸人提倡的国粹概念与五四后的学衡派的主张就有甚大差别。前者为了反满抗清和抵御列强的需要,提出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章太炎《演说录》,《民报》第六号)后者为了对抗新文化运动,采取了相反的态度,西学上"言必称希腊",国学上则尊崇孔儒,而且两学彼此呼应,互为因果。温故知新,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对知识的争夺在今天的话语场内仍在激烈地进行,因此,话语实践、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现代性理论中的各种概念和范畴的运作,就不能不成为理论思考的当务之急。 

我想,《黑色的雅典娜》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知识远比人们想象的要狡猾。 

谢选骏指出:上文愚昧,因为他竟不知道,早在《黑色雅典娜》1987出版第一卷之前一年,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的比较》就已经出版了。其中明确写道——

[“第一代文明”埃及没有产生过真正完整的史诗;同为第一代文明的苏美尔(Sumeria)有了雏型的史诗,“第二代文明”巴比伦有了成熟的史诗;“第三代文明”希腊有了伟大的史诗。这里的发展线索是有迹可循的,直接的证据就来自地下的泥板文书。]

[埃及、中国都属于相对自发的、独立起源的第一代文明;希腊、北欧则属于继承性和派生型的第三、第四代文明。]

[如以中国与希腊神话的这种差异而言,可能是由于中国文明属自发性强的第一代文明,希腊文明属于继承性强的第三代文明。因此,中国人把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自己的文化超人;希腊人多从各先进文化圈──从第一代文明米诺斯(Minoan)、埃及;从第二代文明迈锡尼(Mycenae)、赫梯(Hittite)、巴比伦等──承袭了诸多的遗产,从生产工具到精神财富,甚至风俗习惯,最后把这些有外来背景的“文化”当作“天神的恩赐”。若就军事和政府系统而言,赫梯人可与埃及和巴比伦媲美,但就文化而言,他们对文明的贡献则是比较次要的。约在公元前1200年,赫梯国家被称为“海上民族”的侵略者击溃。因此之故,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文化多为人类英雄(“历史人物”)所创造,而希腊神话则归因于天神。结果不意造成中国人容易固步自封、甚至习惯自我崇拜的恶习,如新儒家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1020─1077年]:《四句偈》)这是承袭《论语》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圣人三段式,但由于加入“为天地立心”佛教本体论,已经乖离了儒家的“敬天”思想,甚至比庄子“与造物者游”还要张扬过分,达到了乖谬的地步。]

由此可见,《黑色雅典娜》拾人牙慧。



【009、《红灯记》改名《红灯区》——中国反对运动活像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


网文《民运如何学习瓦文萨?驳胡平关于中国反对运动的谬论》(曾节明 2019.10.11 己亥甲戌庚辰秋阳下午发表)报道:

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反对运动,胡平有三大谬论:

一是“见好就收,见坏就上”论,因为胡平所定义的“好”与“坏”的标准模糊,而且“好”与“坏”往往在进行时态下难以判断,更兼现在的街头运动,越来越发展为并无统一指挥的“无大台”运动,因此胡平的“见好就收,见坏就上”理论,不具有操作性,徒然成为胡平类人鼓吹运动退场,为中共维稳的理论。

 诸君请平心静气回首看看,从“占中”到“反送中”……胡平是不是在始终以“见好就收”为由,竭力鼓吹运动退场——好不好都要收?

二是主张中国反对派应当学习波兰前反对派领导人瓦文萨的“聪明”。瓦文萨的聪明是什么?胡平说:瓦文萨在每次运动受到挫折之后,总是自问:是不是有些地方我们做得不够聪明?然后下次行动时汲取教训,尽量(不要)激怒专制当局,以免招致镇压。

胡平主张中国反对派学习瓦文萨,是一条根本行不通的死路,因为波共(波兰统一工人党)与中共的专制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共的专制下,中国反对派根本没有学习瓦文萨的空间。

波共是前东欧国家共产党中的最开明者,曾旅居波兰六年的中国异议学者亲口告诉我:即便在波共统治最严酷的时期,也比中共的统治开明。波共始终容留天主教会势力的存在,而且容忍波兰天主教会接受教皇的管理,甚至容许教皇进入波兰主持弥撒仪式……作为共产党国家中第一个反对派组织,瓦文萨领导的团结工会能够在波兰长期公开存在,瓦文萨本人大搞罢工和工运示威活动,又成立“团结工会”,挑战波共的执政地位,居然只坐了两年牢——1981年第二次被抓后,坐牢期间还得到波共总理雅鲁泽尔斯基的秘密会见……波共的这些相对开明,在中共统治下是不可想象的。

在中共专制下,绝无宗教自由,毛泽东时代“三教齐灭”,邓小平“改革开放”后恢复的宗教,都是由中共严密控制的“爱国”宗教,宗教的负责人都是共产党的公务员,中共一直镇压基督教家庭教会,更不容许教皇对中国天主教徒的丝毫影响……虽然说八十年代,在领导人胡耀邦、赵紫阳个人开明的影响下,中共的专制一度有所松动,但反对派的活动空间,仍远不比波共统治下的波兰。“六四”屠杀后,中共重新大力强化极权,江泽民强调:把一切不稳定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中,胡锦涛要求:“防微杜渐”、“滴水不漏”,并创立了国保“大维稳”系统,习近平叫嚣“亮剑”、意识形态主动出击……中国反对派不要说空间,连缝隙都越来越没有了!

而瓦文萨的“聪明”,是建立在波共相对开明的基础上,想要以“聪明”的方式,与专制当局周旋,是需要以一定活动空间为条件的;象“六四”后的中共那样,堵死产生“道义领袖”的任何空间,试问你如何“周旋”,你的“聪明”有什么用?瓦文萨大搞工运,成立成员上千万的反对党,只被短暂地监禁,得享充分地自由之身,能够从容查找不足,以便下次做得“更聪明”,中共则直接让中国地瓦文萨们进牢里检讨,而且再无下一次机会!

试看,中国的“和理非”楷模刘晓波,比瓦文萨低调得多,也温和得多,却遭中共判刑11年,“被癌症”死于狱中,刘晓波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始终以“和理非”抗争,而且未免授中共抓人把柄,一直不成立组织的高智晟律师,照样被中共折磨得九死一生,迄今人间蒸发,尚不知在何处……请问胡平先生,高智晟该如何学习瓦文萨?

2011年秦永敏先生出狱后,非常低调,连“民运”都不提了,创建一个“玫瑰团队”,刊贴的都是些宪政启蒙维权改良的东西,简直“和理非”得不能再和理非,但仍然于2015年,被习近平当局以“接受境外采访过多”、“写文章过多”为由,投入监狱,再次判处十年以上重刑。

请教胡平先生,秦永敏当如何学习瓦文萨?秦永敏是不是应每天闭门盘腿打坐,才算“聪明”?

胡平鼓吹中国反对派学习瓦文萨的“聪明”,与当年张伯笠鼓吹“八九”学领学习印度甘地,是类似的荒唐,中国“八九民运”之所以万不能学习甘地的绝食运动,因为甘地所面对的英国殖民当局,是有底线的统治者,这与草菅人命的中共邓小平、陈云一伙是完全不同的,邓小平、陈云本来就恨不得杀了你们这些“动乱分子”,还怕你们绝食而死?他们怕的是你们绝食而死,死得太慢了!

学习是要具备条件的,因为中共与波共的重大差别,中国反对派根本就不具备学习瓦文萨的条件,刘晓波的悲剧,也证明了此路不通,胡平却喋喋不休地鼓吹中国反对派学习瓦文萨,这客观上是在忽悠中国反对派走死路。

三是鼓吹反对运动要“守法”,并以国际社会也有禁止蒙面游行地法律为由,在《禁蒙面法》出台之前,就一再指责香港反对派。

然胡平在一再指责港人蒙面游行示威“不负责任”地同时,却对港警地蒙面包头、甚至遮盖警号的不负责任,选择性的失明。的确,西方国家也有禁止蒙面示威的而法律,但哪个西方民主国家有容许警察执法时蒙面、遮盖警号的法律??

“反送中”游行之初,抗争港民并未蒙面,港人之所以蒙面,完全是林郑月娥政府对和平示威者暴力镇压、狂抓滥捕逼迫的结果,胡平对此却视而不见。胡平单方面鼓吹游行者不要蒙面,要“公开”、“透明”,实际上是鼓吹香港抗争者去自投罗网,以为港警抓人提供方便。胡平一方面拼命鼓吹反对派“守法”,一方面却对中共在公民权利方面遍制恶法视而不见,比如:中共国虽有游行示威法,又有规定游行示威需向警方报批的恶法,而“六四”以来,中共当局对游行示威申请非但不批准,反而普遍抓捕和迫害游行示威的申请者,以至于现今在大陆申请游行示威,等同于申请“不示威游行”,等于自我暴露、自投罗网……请问胡平,遵守这样的法律,游行示威还搞得成么?这不是自首又是什么?

再则,习近平当局现在非但钳制言论变本加厉,还推出了禁止“翻墙”的恶法,反对派若按胡平的主张,去守这样的法,还能做事吗?守这样的法,不是等于自己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耳朵堵起来吗?而且还省去了中共亲自动手的麻烦。若是这样,还算什么反对派?可见,胡平的“守法论”,就是忽悠反对派无所作为,就是在帮中共维稳。

谢选骏指出:所谓“中国反对运动”为何?见仁见智。难怪七十年来一事无成。何为一条“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在毛泽东的样板戏《红灯记》中,两只共产党员互相检举,其中一个叫做李玉和的,斥责另外一个叫做王连举的,就是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因为后者熬打不过,投靠了日本的蝗军。后来通过毛泽东的狗婆娘江青同志的大力传播,“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特质“叛徒”而言。可叹共军连蝗虫军队都打不过,后来多亏美军的两只原子弹,蝗军才会降伏在地。当然,《红灯记》这种戏剧也能问世,实在出于毛泽东愚蠢的无知,他的狗头里没有自由世界的红灯区,只有共产共妻的红色娘子军,否则打死这个穿着圆口布鞋的湖南老帽,他也不敢如此命名他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了。不过现在我可以保证,无人问津的《红灯记》如果改名《红灯区》,适当捋顺一下剧情,就会“大大叫座”——不仅可以摘下奥斯卡金像奖,也可以拿下诺贝尔文学奖了。



【010、《金瓶梅》为何不负责任、艺术失真】


《金瓶梅》为何不负责任、艺术失真?因为它的匿名写作可以肆无忌惮地胡编乱造。

明朝小说《金瓶梅》,又名《金瓶梅词话》,中国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之一,中国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作者署为兰陵笑笑生。由于详细描述了古代市井平民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历来研究的学说不少,通称金瓶梅学。

作者匿名

兰陵是山东峄县(今枣庄市)旧称,关于作者最盛行的说法是“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但也有许多人持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可以推测出的:

作者是嘉靖时代的文人,因为作品中出现文人的语气;

补作吴语,作者应该是江南人;

袁宏道的《觞政》成于万历三十四年以前,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袁中郎《觞政》,以《金瓶梅》配《水浒传》为外典,余恨未得见。”可知《金瓶梅》的成书,是在嘉靖末年到万历(1573年-1620年)中期。

《金瓶梅》传播开来之后,学术界对于其作者一直有不同观点,有五大说:王世贞说、屠隆说、徐渭说、李开先说、王稚登说。

目前,中国大陆山东学者王夕河表示他研究出《金瓶梅》的作者是“丁惟宁”,其观点认为:“兰陵笑笑生”就是山东方言“莲庐修修生”,而此人正是丁惟宁。成为今日的一种新说。

亦有《金瓶梅》是丁纯开笔,丁惟宁完篇,丁耀亢订正,由祖孙三代完成的说法。

内容

小说从《水浒传》中引出,根据《水浒传》中西门庆勾引潘金莲,杀潘夫武大郎,最后被武松所杀的情节展开,略加改动,描写了西门庆从发迹到淫乱而死的故事。

《金瓶梅》的书名从小说中西门庆的三个妾和宠婢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实际上有更深一层涵义,即“金”代表金钱,“瓶”代表酒,“梅”代表女色。

《金瓶梅》像写日记一样,它的故事是逐年逐月展开的。《金瓶梅》开篇说“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表明《金瓶梅》写的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恰好《金瓶梅》前六回写的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的故事是从《水浒传》中抄袭来的,读者早已知道《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政和年间,于是更加深信不疑地认为《金瓶梅》写的真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

主题

《金瓶梅》赤祼祼描绘情欲,以表现纵欲无度必然毁灭的主题,警惕世人不要因淘空身子而丧命。

文学价值 

《金瓶梅》是一部描写市井人物的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它还是第一部细致的描述人物生活、对话及家庭琐事的小说,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人认为,虽然由于小说中有性描写,使它对市井之民构成了吸引;但只有对传统文化有相当认知的人,才能够真正读懂读透它。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明末李渔将《金瓶梅》连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四大奇书”。

不久,又被清初著名文艺理论家张竹坡称为“第一奇书”。清代刘廷玑说:“深切人情事务,无如金瓶梅,真称奇书。欲要止淫,以淫说法;欲要破迷,引迷入悟……而文心细如牛毛茧丝,凡写一人,始终口吻酷肖到底……结构铺张,针线缜密,一字不漏,又岂寻常笔墨可到哉!”清代张潮的《幽梦影》里曾说:“水浒传为怒书,西游记为悟书,金瓶梅为哀书。”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同时说部,无以上之”[7]。郑振铎说:“如果净除了一切秽亵的章节,《金瓶梅》仍不失为一部第一流的小说。”老色鬼毛泽东认为《金瓶梅》描写了真正的明朝历史。

夏志清说:“对西门庆油枯灯尽的骇人叙述……实际上给人的印象是: 他被一个无情无义而永远不知满足的女性色情狂谋杀了”——“潘金莲因其以胜利者的姿态在一个垂死者的身上抽取最后几下快乐而毫不顾及西门庆其人,暴露出自己是一个极端堕落的可诅咒的人物。”。

夏志清称《金瓶梅》是迄今为止他所讨论的小说中“最令人失望的一部”,指《金瓶梅》中插入过多的词曲、笑话和现成故事,这种继承说书的形式与它的独创故事的内容难以协调,因而削弱了小说的力量。他认为《金瓶梅》前八回只是《水浒传》的延伸,而中间部分的七十回,即从第九回到七十九回,潘金莲进入西门府后的故事,才是本书的精华,为小说中的“小说”,而最后二十一回是一堆没有太大相关的故事拼凑而成的。

据美国学者韩南(Patrick Hanan)对《金瓶梅》所引用之小说、话本、戏曲、史书等作了系统的溯源,他认为《刎颈鸳鸯会》和《志诚张主管》(《张主管志诚脱奇祸》)、徐昌龄文言短篇小说《如意君传》都曾被《金瓶梅》借用,《〈金瓶梅〉素材探源》一书中考证,《金瓶梅》苗员外遇害一事,取材至公案故事《港口渔翁》,最早见于《百家公案全传》故事。至于《金瓶梅》所借用的题材有小说话本十种、戏曲十四种、清曲(合套曲和散曲)一百四十种,还有宋史及其它说唱文学作品。其来源可归纳为八类:宋明史实、《水浒传》、文言色情小说、公案小说、白话短篇小说、戏剧剧本、民间散曲小调、佛教“宝卷”等。韩南在“结论”写道:“《金瓶梅》的作者无视文史学家对各种体裁判定的分界线,不论是正史、小说、戏曲,也不论是长篇、短篇,只要与作者的想象力相近,都在录取之列。作者还从当时流行的口头文学中吸取某些技巧,表现了他借用传统手段的愿望。小说是作为读物提供给读者,而不是演唱给听众,由于《金瓶梅》如此出色地接受了多种文学形式,尽管作了大量的借用,它仍然超过前期的文学作品。我们还应该看到小说作者为使抄录来的段落满足自己的创作意图所作的改动。只有分析出哪些引文不得不改动,哪些改动后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未达到引导出给读者所期望的东西时,我们才能探索出这部小说的独创性。”

禁毁

由于《金瓶梅》人书充斥大量的性描写,所以明末的董其昌称“决当焚之”,在历代屡遭禁毁。顺治九年有小说禁令:“坛间书贾,只许刊行理学、政治有益文业诸书,其它琐语淫词,及一切滥刻窗艺社稿,通行业禁,违者重究治”。乾隆初年闭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文说:“《水浒》、《金瓶梅》,诲盗诲淫,久干例禁。”

1930年代,上海曾经印刷出版了三个版本的《金瓶梅词话》,出版商在进行标点的同时均进行了删节;不过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宣部和租界当局都没有禁止出版。

中共建政之后,毛泽东大力推荐说:“《金瓶梅》可供参考,就是书中污辱妇女的情节不好。各省委书记可以看看。”陈云后来说,毛泽东因此为中共培养一大批衣冠禽兽。

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删除性描写相关内容的《金瓶梅》“洁本”。2008年新版时仍有所删减,但删减内容比前版减少了很多。台湾也一度禁止出版《金瓶梅》,但在开放书禁后,允许发行《金瓶梅》原本。

洁本的发行在学术界看法不一。一些人认为,删节的性描写对全书的文学价值没有任何影响;而另一些人认为,洁本的发行破坏著作完整性,使一些生动、深刻的刻画变得味道全无,严重影响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版本

《金瓶梅》的版本,包括十卷词话本和二十卷崇祯本。

词话本为《新刻金瓶梅词话》,存世十卷本《金瓶梅词话》刻本为: 

台北故宫藏本(完整):对日抗战前夕,中土本连同其它北平故宫珍贵文物运美国保存。1965年美国交还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

日本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藏本(完整)

日本德山毛利氏栖息堂藏本(完整)

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本(残本,二十三回)

崇祯本为二十卷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存世约十五部,包括残本、抄本及混合本。批评本在回目和内容上对原词话本做了较大的增删改。 

《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

历代对《金瓶梅》评注较著名的有明朝的李渔、清初的张竹坡和清末的文龙。

《金瓶梅词话》梅节重校本

现今最完整全本一百回无删节《金瓶梅词话》是金学家梅节的校本,1987年出版全校本,1993年出版重校本。1998年出版限印200部线装手抄的校定本,后于2007年将校定本交由里仁书局出版印刷本。

兰陵笑笑生《全校万历本金瓶梅词话》梅节校点 全校本 新式标点 附二百幅明版插图 附校记五千多条 星海文化 四册 1987 ISBN 978-962-7279-02-0

兰陵笑笑生《梅节重校本金瓶梅词话》梅节校订 陈诏黄霖注释 重校本 新式标点 附注释 附二百幅明版插图 无校记 梦梅馆 四册 1993 ISBN 9627784018

兰陵笑笑生《梦梅馆校定本金瓶梅词话》(线装手抄本) 梅节校订 陈少卿抄阅 梦梅馆校定本 附二百幅明版插图 限印200部 梦梅馆 二函二十一册 1998 ISBN 9627784019

兰陵笑笑生《梦梅馆校本金瓶梅词话》(印刷本) 梅节校订 陈诏黄霖注释 梦梅馆校本 新式标点 附注释 附二百幅明版插图 里仁书局 三册 2007 ISBN 978-986-6923-24-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完整版、双版本、简体横排) 董玉振主编并写序,以崇祯本为主体(包括全部评点,二百幅插图,以北大本为底本),将词话本中与崇祯本不同内容附录在后,使得一套书包含两大版本的内容,读者避免选择版本困惑。新加坡南洋出版社,上下册。 2003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2016年第三版。 ISBN 978-981-095-317-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附吴晗《金瓶梅与王世贞》 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 (洁本)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综合了各家考证的成果,校订十分详细,但对内容仍有少量删减。

插图

胡也佛的《金瓶梅秘戏图》之西门庆和李瓶儿

崇祯本《金瓶梅》加入了200幅插图,每回两幅,依回目上下两句而画,放在卷首。插图的刻工包括安徽人黄建中、黄诚之等。画中人物的服饰属明代而并非宋代风格。其后的版本则把全部插画集为一小卷,放在全书之首。

谢选骏指出:《金瓶梅》名气很大,但却不登大雅之堂,不能和其他几部“古典文学名著”的长篇章回小说相提并论,这是为何?这是因为,《金瓶梅》是一部“不负责任”的作品。为何说《金瓶梅》不负责任?因为作者没有署名,表明作者不愿对此负责。作者都不愿负责的作品,就像一个爹妈都不愿意认领的孩子,其中必有不同之处,而且往往以负面因素居多。《金瓶梅》这部连作者都不愿沾边的作品,在写作的时候必然肆无忌惮,可以胡说八道。而所有猜测其作者的“考证”因此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金瓶梅》的真实作者,才写作他愿意署名的作品、因而也是愿意负责的作品的时候,体现的肯定是不同的文风和内容,是其人格的其他侧面。而《金瓶梅》却由于匿名的缘故,则甚至夸大扭曲了作者原有的人格,所以也就造成了极大的艺术失真。正是这种肆无忌惮的漫画式样的艺术失真,恰恰构成了让其研究者们感到困惑和因困惑而着迷的地方。



【011、《金瓶梅》为何充满败笔】


在《〈金瓶梅〉为何不负责任、艺术失真》一文里,谢选骏曾经写道:

《金瓶梅》为何不负责任、艺术失真?因为它的匿名写作方式,使得作者失去了任何约束,结果导致肆无忌惮地胡编乱造。

明朝小说《金瓶梅》,又名《金瓶梅词话》,中国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之一,中国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作者署为兰陵笑笑生。由于详细描述了古代市井平民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历来研究的学说不少,通称金瓶梅学。

作者匿名

兰陵是山东峄县(今枣庄市)旧称,关于作者最盛行的说法是“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但也有许多人持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可以推测出的:

作者是嘉靖时代的文人,因为作品中出现文人的语气;

补作吴语,作者应该是江南人;

袁宏道的《觞政》成于万历三十四年以前,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袁中郎《觞政》,以《金瓶梅》配《水浒传》为外典,余恨未得见。”可知《金瓶梅》的成书,是在嘉靖末年到万历(1573年-1620年)中期。

《金瓶梅》传播开来之后,学术界对于其作者一直有不同观点,有五大说:王世贞说、屠隆说、徐渭说、李开先说、王稚登说。

目前,中国大陆山东学者王夕河表示他研究出《金瓶梅》的作者是“丁惟宁”,其观点认为:“兰陵笑笑生”就是山东方言“莲庐修修生”,而此人正是丁惟宁。成为今日的一种新说。

亦有《金瓶梅》是丁纯开笔,丁惟宁完篇,丁耀亢订正,由祖孙三代完成的说法。

内容

小说从《水浒传》中引出,根据《水浒传》中西门庆勾引潘金莲,杀潘夫武大郎,最后被武松所杀的情节展开,略加改动,描写了西门庆从发迹到淫乱而死的故事。

《金瓶梅》的书名从小说中西门庆的三个妾和宠婢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实际上有更深一层涵义,即“金”代表金钱,“瓶”代表酒,“梅”代表女色。

《金瓶梅》像写日记一样,它的故事是逐年逐月展开的。《金瓶梅》开篇说“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表明《金瓶梅》写的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恰好《金瓶梅》前六回写的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的故事是从《水浒传》中抄袭来的,读者早已知道《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政和年间,于是更加深信不疑地认为《金瓶梅》写的真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

主题

《金瓶梅》赤祼祼描绘情欲,以表现纵欲无度必然毁灭的主题,警惕世人不要因淘空身子而丧命。

文学价值 

《金瓶梅》是一部描写市井人物的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它还是第一部细致的描述人物生活、对话及家庭琐事的小说,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人认为,虽然由于小说中有性描写,使它对市井之民构成了吸引;但只有对传统文化有相当认知的人,才能够真正读懂读透它。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明末李渔将《金瓶梅》连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四大奇书”。

不久,又被清初著名文艺理论家张竹坡称为“第一奇书”。清代刘廷玑说:“深切人情事务,无如金瓶梅,真称奇书。欲要止淫,以淫说法;欲要破迷,引迷入悟……而文心细如牛毛茧丝,凡写一人,始终口吻酷肖到底……结构铺张,针线缜密,一字不漏,又岂寻常笔墨可到哉!”清代张潮的《幽梦影》里曾说:“水浒传为怒书,西游记为悟书,金瓶梅为哀书。”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同时说部,无以上之”[7]。郑振铎说:“如果净除了一切秽亵的章节,《金瓶梅》仍不失为一部第一流的小说。”老色鬼毛泽东认为《金瓶梅》描写了真正的明朝历史。

夏志清说:“对西门庆油枯灯尽的骇人叙述……实际上给人的印象是: 他被一个无情无义而永远不知满足的女性色情狂谋杀了”——“潘金莲因其以胜利者的姿态在一个垂死者的身上抽取最后几下快乐而毫不顾及西门庆其人,暴露出自己是一个极端堕落的可诅咒的人物。”。

夏志清称《金瓶梅》是迄今为止他所讨论的小说中“最令人失望的一部”,指《金瓶梅》中插入过多的词曲、笑话和现成故事,这种继承说书的形式与它的独创故事的内容难以协调,因而削弱了小说的力量。他认为《金瓶梅》前八回只是《水浒传》的延伸,而中间部分的七十回,即从第九回到七十九回,潘金莲进入西门府后的故事,才是本书的精华,为小说中的“小说”,而最后二十一回是一堆没有太大相关的故事拼凑而成的。

据美国学者韩南(Patrick Hanan)对《金瓶梅》所引用之小说、话本、戏曲、史书等作了系统的溯源,他认为《刎颈鸳鸯会》和《志诚张主管》(《张主管志诚脱奇祸》)、徐昌龄文言短篇小说《如意君传》都曾被《金瓶梅》借用,《〈金瓶梅〉素材探源》一书中考证,《金瓶梅》苗员外遇害一事,取材至公案故事《港口渔翁》,最早见于《百家公案全传》故事。至于《金瓶梅》所借用的题材有小说话本十种、戏曲十四种、清曲(合套曲和散曲)一百四十种,还有宋史及其它说唱文学作品。其来源可归纳为八类:宋明史实、《水浒传》、文言色情小说、公案小说、白话短篇小说、戏剧剧本、民间散曲小调、佛教“宝卷”等。韩南在“结论”写道:“《金瓶梅》的作者无视文史学家对各种体裁判定的分界线,不论是正史、小说、戏曲,也不论是长篇、短篇,只要与作者的想象力相近,都在录取之列。作者还从当时流行的口头文学中吸取某些技巧,表现了他借用传统手段的愿望。小说是作为读物提供给读者,而不是演唱给听众,由于《金瓶梅》如此出色地接受了多种文学形式,尽管作了大量的借用,它仍然超过前期的文学作品。我们还应该看到小说作者为使抄录来的段落满足自己的创作意图所作的改动。只有分析出哪些引文不得不改动,哪些改动后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未达到引导出给读者所期望的东西时,我们才能探索出这部小说的独创性。”

禁毁

由于《金瓶梅》人书充斥大量的性描写,所以明末的董其昌称“决当焚之”,在历代屡遭禁毁。顺治九年有小说禁令:“坛间书贾,只许刊行理学、政治有益文业诸书,其它琐语淫词,及一切滥刻窗艺社稿,通行业禁,违者重究治”。乾隆初年闭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文说:“《水浒》、《金瓶梅》,诲盗诲淫,久干例禁。”

1930年代,上海曾经印刷出版了三个版本的《金瓶梅词话》,出版商在进行标点的同时均进行了删节;不过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宣部和租界当局都没有禁止出版。

中共建政之后,毛泽东大力推荐说:“《金瓶梅》可供参考,就是书中污辱妇女的情节不好。各省委书记可以看看。”陈云后来说,毛泽东因此为中共培养一大批衣冠禽兽。

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删除性描写相关内容的《金瓶梅》“洁本”。2008年新版时仍有所删减,但删减内容比前版减少了很多。台湾也一度禁止出版《金瓶梅》,但在开放书禁后,允许发行《金瓶梅》原本。

洁本的发行在学术界看法不一。一些人认为,删节的性描写对全书的文学价值没有任何影响;而另一些人认为,洁本的发行破坏著作完整性,使一些生动、深刻的刻画变得味道全无,严重影响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版本

《金瓶梅》的版本,包括十卷词话本和二十卷崇祯本。

词话本为《新刻金瓶梅词话》,存世十卷本《金瓶梅词话》刻本为: 

台北故宫藏本(完整):对日抗战前夕,中土本连同其它北平故宫珍贵文物运美国保存。1965年美国交还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

日本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藏本(完整)

日本德山毛利氏栖息堂藏本(完整)

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本(残本,二十三回)

崇祯本为二十卷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存世约十五部,包括残本、抄本及混合本。批评本在回目和内容上对原词话本做了较大的增删改。 

《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

历代对《金瓶梅》评注较著名的有明朝的李渔、清初的张竹坡和清末的文龙。

《金瓶梅词话》梅节重校本

现今最完整全本一百回无删节《金瓶梅词话》是金学家梅节的校本,1987年出版全校本,1993年出版重校本。1998年出版限印200部线装手抄的校定本,后于2007年将校定本交由里仁书局出版印刷本。

兰陵笑笑生《全校万历本金瓶梅词话》梅节校点 全校本 新式标点 附二百幅明版插图 附校记五千多条 星海文化 四册 1987 ISBN 978-962-7279-02-0

兰陵笑笑生《梅节重校本金瓶梅词话》梅节校订 陈诏黄霖注释 重校本 新式标点 附注释 附二百幅明版插图 无校记 梦梅馆 四册 1993 ISBN 9627784018

兰陵笑笑生《梦梅馆校定本金瓶梅词话》(线装手抄本) 梅节校订 陈少卿抄阅 梦梅馆校定本 附二百幅明版插图 限印200部 梦梅馆 二函二十一册 1998 ISBN 9627784019

兰陵笑笑生《梦梅馆校本金瓶梅词话》(印刷本) 梅节校订 陈诏黄霖注释 梦梅馆校本 新式标点 附注释 附二百幅明版插图 里仁书局 三册 2007 ISBN 978-986-6923-24-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完整版、双版本、简体横排) 董玉振主编并写序,以崇祯本为主体(包括全部评点,二百幅插图,以北大本为底本),将词话本中与崇祯本不同内容附录在后,使得一套书包含两大版本的内容,读者避免选择版本困惑。新加坡南洋出版社,上下册。 2003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2016年第三版。 ISBN 978-981-095-317-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附吴晗《金瓶梅与王世贞》 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 (洁本)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综合了各家考证的成果,校订十分详细,但对内容仍有少量删减。

插图

胡也佛的《金瓶梅秘戏图》之西门庆和李瓶儿

崇祯本《金瓶梅》加入了200幅插图,每回两幅,依回目上下两句而画,放在卷首。插图的刻工包括安徽人黄建中、黄诚之等。画中人物的服饰属明代而并非宋代风格。其后的版本则把全部插画集为一小卷,放在全书之首。

谢选骏指出:《金瓶梅》名气很大,但却不登大雅之堂,不能和其他几部“古典文学名著”的长篇章回小说相提并论,这是为何?这是因为,《金瓶梅》是一部“不负责任”的作品。为何说《金瓶梅》不负责任?因为作者没有署名,表明作者不愿对此负责。作者都不愿负责的作品,就像一个爹妈都不愿意认领的孩子,其中必有不妥之处,而且往往以负面因素居多。《金瓶梅》这部连作者都不愿沾边的作品,在写作的时候必然肆无忌惮,可以胡说八道。而所有猜测其作者的“考证”因此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如果《金瓶梅》的真实作者,写作他愿意署名的作品、因而也是愿意负责的作品的时候,体现的肯定是不同的文风和内容,从而展现其人格的其他侧面。而《金瓶梅》却由于匿名的缘故,则甚至夸大扭曲了作者原有的人格,所以也就造成了极大的艺术失真。正是这种肆无忌惮的漫画式样的艺术失真,恰恰构成了让其研究者们感到困惑和因困惑而着迷的地方。

……

现在,我换一个更为深刻的角度,来看看“《金瓶梅》为何充满败笔”——

《金瓶梅》只有动作描写,没有感觉描写,可谓一部“古典的动作片”。

但是,《金瓶梅》只有第三人称的动作描写,没有第一人称的感觉描写,体现了一种只有物质没有精神的文化习俗。这在很多中国杀人犯的临终忏悔时也有充分的表现——他们都对自己的家人表示“对不起”,而很少对受害人的家人表示“对不起”。这种没有缺乏内心活动的文化习俗,同样反映在《金瓶梅》之中。因此《金瓶梅》物化了自己的人物,书中的主角成为没有心理活动的行尸走肉。杀人犯和金瓶梅,在反省的意义上都是缺乏人性的。

毛泽东认为,《金瓶梅》描写了真正的明朝历史。这说明他眼里只有物质没有精神,缺乏人性的反省,几乎和只知敌我动物没有区别。

这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迷误,以下这些言论同样体现了人性反省的缺乏:

1、清代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说:“深切人情事务,无如金瓶梅,真称奇书。欲要止淫,以淫说法;欲要破迷,引迷入悟。……而文心细如牛毛茧丝,凡写一人,始终口吻酷肖到底。……结构铺张,针线缜密,一字不漏,又岂寻常笔墨可到!”

2、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同时说部,无以上之。”

3、郑振铎说:“如果净除了一切秽亵的章节”,《金瓶梅》“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

可以说,正是这种缺乏内心洞察的文化环境,培养了毛泽东这类怪胎。

这似乎表明,华人没有“换位思考”的能力,也无因此产生的良知,因此不会懂得为对方考虑一下——这可能才是中国陷入周期动荡不安的关键原因。

这个特点在文学上的体现,就是缺乏人物心理的刻画,因为作者自己没有良心,也就无从发现作品人物的内心,更加无法刻画出来了。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也因为我上述的“发现”的呈现出来——

为何《金瓶梅》充满败笔,而其他几部“古典长篇小说”却不那么显著?

在谢选骏看来,这是因为,缺乏感觉描写和心理刻画虽是中国小说的通病,但是在短篇小说里,这一毛病比较隐蔽,到了长篇小说里才变得的显著起来。而在《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甚至《红楼梦》里,由于人物众多、场景复杂,而使得缺乏感觉描写和心理刻画的败笔,隐藏起来了。可是到了《金瓶梅》里,这一点就变得突出了。因为按照《金瓶梅》的素材,写个中短篇就绰绰有余了,拿来写作长篇,就变得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



【012、《金瓶梅》作为“非人的物语”】


物语是传统日本文学的一种体裁,原意为“谈话”,后引伸为故事、传记、传奇等意思,是一种扩大化了的、具有散文性质的、用来叙述故事的文学体裁,可与史诗相比较。

物语与日本口语传统有密切关系,并且大部分都与小说性的故事有关,即使在复述历史事件时也是如此。许多经典日本小说作品都以“物语”的形式表达,比如《源氏物语》等。“物语”几乎可以包含所有的日本文学体裁。

这种文学体裁盛行于9世纪到15世纪,10世纪和11世纪则是其鼎盛时期。根据《风叶和歌集》(一本13世纪的日本诗歌集)的记载,在13世纪,至少有198本物语体裁的书流传。其中,大概有40部作品流传到现在。

当欧洲和其他外国文学作品在后期为日本人所知的时候,“物语”一词开始被用作具有相似性的外国作品的日语标题。例如,《双城记》以《二都物语》的名称命名,《天方夜谭》则为《千一夜物语》,以及最近的《魔戒》被译作《指轮物语》等等。

现在,“物语”一词也常被借用在中文表达之中。

谢选骏指出:其实,“物语”一词并非现在才被借用在中文表达之中,而是早就渗透在中国古典小说之中了。例如,既然是“物语”,就不是“人言”,亦非“鬼话”——《金瓶梅》就是这样“只有动作,没有感情”、“只有物件、没有想象”的物语。



【013、《狂人日记》百年胡话——鲁迅没有人类学常识】


(一)

《距今550年前 秘鲁出土全球最大儿童献祭墓地》(2018年04月28日 中时电子报 李靖棠)报道: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新闻网(CBS)报导,秘鲁考古团队日前在特鲁希略(Trujillo)郊区,发现一处距今约550年前、全球最大的儿童献祭牺牲墓地,墓地中散布着140多名儿童与200头羊驼(llamas)的遗骸,相关发掘结果,也已透过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对外发布。

国家地理频道表示,据专家研判,从位置和时间推断,该墓地应属于南美前印加文化之一、世人相对陌生的奇穆王国(Chimu civilization)遗址。报导中指出,「相比之下,印加、玛雅、阿兹特克等文明,从西班牙殖民时间至今,就一直不断发掘多处活人献祭牺牲的地点;但如今却在一处我们都尚未厘清细节的古文明发源地上,发现了这处全球最大的儿童献祭墓地,希望有助于科学家更进一步梳理奇穆文明。」

秘鲁考古团队发现,一处葬有140名孩童和200头羊驼遗骸的墓地。此次挖掘由国家地理频道负责,由秘鲁的普列托(Gabriel Prieto)和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教授范拉诺(John Verano)领军,从2011年在当地一座3,500年歷史的庙宇旁,发现42具儿童与76具羊驼遗骸开始。经过多年研发与挖掘,考古团队从遗骸身上的布料与绳索,测定其年代约在公元1,400至1,450年之间。

报导中指出,「孩童遗骸中可发现,几乎都在胸骨的位置,有错位的状况。」学者研判,很可能是被切开和挪动,藉此完成仪式中取出心臟的动作。这批被牺牲的孩童,年龄落在5至14岁之间,下葬全面面向西边;而一旁的羊驼骸骨,则属于小于18个月大的羊驼,屠宰后遗骸则全部面向东边。从墓地的规划、遗骸摆放和位置,范拉诺教授表示,「这绝对是一场有系统、具备仪式性质的牺牲。」

现代人对奇穆文化的认识,多半来自于一份1604年作者不详的编年史。记载中,奇穆王国繁荣兴盛于公元1,100至1,470年,都城为昌昌,直到1470年,被印加帝国首领图帕克·印加·尤潘基(Túpac Yupanqui)灭亡为止。共经历十代国王,主要活动于今日秘鲁西北部省份。

《秘鲁发现史上最大的儿童献祭证据》(2018年04月27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报道:

考古学家在秘鲁发现了美洲地区、也可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大规模儿童献祭的证据。

据《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称,在据说550年前奇穆文化存在时代的一个仪式上将140多名儿童和大概200匹幼驼作为祭品。献祭遗址位于秘鲁北部万查科地区一座俯瞰太平洋的悬崖上。据该杂志称,本次科研活动自2011年起持续至今,当时科学家们发现了42具儿童和76匹美洲驼的遗骸。迄今发现了140多具5-14岁儿童的遗骸。

如果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证明是正确的,那么此地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儿童祭祀地。这一地位暂时属于大神庙,它建于1325年,位于目前墨西哥首都境内。此处发现有42名儿童献祭和埋葬的证据。

谢选骏指出:古代中国也有许多童男童女的献祭记载。例如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所示。印加儿童木乃伊显示,古印加帝国也将儿童当成祭品。

(二)

网文《古印加儿童的献祭方式》报道:

在古印加帝国,有个非常残忍的献祭方式,印加儿童木乃伊就是哪个时候的产物,就是将儿童活埋,来安抚他们口中所谓的神明。在20世纪末期考古学家在秘鲁的安第斯山脉中发现了两具印加儿童木乃伊,被取名为胡安妮塔。也揭开了古印加儿童木乃伊的未解之谜。

在古印加帝国,人们为了安抚他们口中所谓的神明,会将无数的孩子杀死,或者活埋来献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印加儿童木乃伊就是哪个时候的产物,在古印加帝国儿童的献祭方式有两种。

1、将儿童割喉

在献祭的过程中先将儿童的头部打破,然后将其割喉,任由孩子的血液流进献祭台,手段非常残忍。在那个时候古印加帝国不知道有多少儿童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2、直接活埋

古印加帝国儿童的献祭第二种方式就是直接将儿童活埋来献祭。有时还一起活埋很多,但大多数的时候是2个一男一女像搭配。(谢选骏指出:古代中国也有许多童男童女的献祭记载。例如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所示。)在20世纪末在秘鲁尤耶亚科峰通过挖掘出一个古墓发现了两具印加儿童木乃伊,正是一男一女,此次发现充分的证明了当时古印加残忍的献祭手段。

秘鲁发现印加儿童木乃伊

在1995年的时候,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狂风肆虐,导致安第斯山脉中的一座活火山爆发,在山脉中发现了一个被岩浆融化的冰墓,考古学家立即前往墓穴,在墓穴中发现一具印加儿童木乃伊。在2004年的时候在秘鲁首都郊区又是发现了很多儿童的骸骨,根据对骨骼的研究,发现这些遗骸都是古印加帝国时期。也是证明了印加儿童木乃伊是他们用来献祭的祭品。

在对印加儿童木乃伊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最关注的还是这些儿童是怎么死亡的。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儿童木乃伊有些是安静的死去,有些则是非常残忍的被杀害。

在有些印加儿童死亡之前,通过对他们衣服上呕吐物和腹泻物的检测发现,他们会被喂一种叫做“胭脂树”引发幻觉的药物,然后对其进行捆绑,从而导致这些儿童全身肋骨折断,骨盆脱臼,导致窒息身亡。

而有些印加儿童则是被活埋的,在他们活埋之前,祭司让他们服用木米啤酒和可可叶,等到他们昏睡之后再进行活埋。一睡就不会再醒来。通过这些印加儿童木乃伊,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印加帝国的祭司活动是多么的可怕,这些孩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遭受着巨大的恐惧和折磨。

网文讨论说:

[在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中,我们通常会有困惑——上帝为什么下这个骇人听闻的命令?亚伯拉罕为什么如此决绝?通过圣经我们看到,上帝最终阻止亚伯拉罕杀以撒,并且为他准备了代替的羔羊,也保存了以撒的生命。而且,上帝阻止亚伯拉罕杀死自己的儿子,但他却为了爱我们,让耶稣基督做罪人的替罪羔羊,让我们通过耶稣基督就领受到上帝牺牲、舍己、绝对、无条件的爱!而亚伯拉罕之所以如此决绝,乃是因为他知道上帝必不会杀以撒,因为上帝曾经应许过,从以撒生的才要成为你的后裔,而当时以撒尚未结婚没有后裔,所以亚伯拉罕相信,如果以撒在没有后裔的情况之下就永远死去,那么上帝的应许就要落空了;同时他又相信上帝是信实的,说到做到的。因此他的结论是,上帝要么阻止我杀以撒,要么让以撒死而复活。因为他对上帝有这样的信心,所以才如此决绝。这可以从圣经得到证实:“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後裔。’他以为上帝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彷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希伯来书》11:17-19)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重点在上帝借此事来磨练亚伯拉罕的信心与顺服,就像他今天也常磨练基督徒的信心与顺服一样。上帝是如此爱他的百姓(包括亚伯拉罕和以撒),他要让他们经历考验之后,能够活出圣洁、喜乐、满足、丰盛、荣耀、感恩、仁爱的生命出来。如同圣经所说的:“上帝啊!你曾试验我们,熬炼我们,如熬炼银子一样。你使我们进入网罗,把重担放在我们的身上,你使人坐车轧我们的头。我们经过水火,你却使我们到丰富之地”(《诗篇》66:10-12)。另外,因为耶稣基督已经一次献祭就平息了上帝的怒气,所以上帝已经不再要求我们献祭了。而且上帝在圣经中的启示已经完全,不再有新的启示出现,更不再启示要求人杀自己的儿子。]

[没什么区别,以儿童献祭是当时闪族各部落的普遍做法,献祭是本分,不让你献了反而是种恩典(贵族特权),而且结合出埃及前希伯来人的上帝击杀了埃及所有长子这个段子可以看出,这帮闪族蛮子不仅拿本部落的儿童献祭,还喜欢杀敌人儿童献祭。即使到后来闪族的另一支腓尼基人移民北非建立迦太基依然死性不改,迦太基城里的儿童人祭把见血眼开的罗马人都恶心到了。

编辑于 2016-11-16]

[亚伯拉罕献祭以撒,仅仅是因为他信仰上帝,知道上帝是至善又是全能的,他的应许不会落空。亚伯拉罕从上帝得到的应许是,就是这个要被献祭的以撒的后代会承受迦南地。以撒这个童子,被杀了烧了,他怎么还会有后代去承受迦南地呢。亚伯拉罕坚持相信上帝,以为至善全能信实的上帝能让以撒从死里复活,所以他就去献以撒,他也真的领回了如同从死里复活的以撒。亚伯拉罕以信心的行为,表示他以上帝为义,于是,上帝也以亚伯拉罕为义。把儿子献为祭物,死里复活,都是在很多年后上帝的儿子耶稣身上成就。上帝和亚伯拉罕谁更残忍?谁更有义?谁更有爱?迦南人也是挪亚的子孙。他们本有敬虔的祖先,领受献祭的仪式,甚至对人祭就是预表上帝的羔羊耶稣有模糊知识。但他们把上帝的荣耀变成虚慌,丢弃上帝去拜诸巴力假神,就是用石头木头金银所雕刻的偶像,又贪婪要得土地的出产,为了丰收而去拜摩洛巴力,甚至杀害自己的儿女。他们所作的是出于自己的邪恶,故意不认识上帝,也是出于撒旦的虚慌。他们所献的与上帝的话无关,与上帝的应许无关。而是罪人的邪恶,以及他们后代对邪恶因循的罪恶传统。你若有一定社会经验,就会知道,最邪恶的东西,往往是从最神圣的东西而来,恶人出于恶意扭曲一下就会造成最大的邪恶。关于这方面有不少名人名言(恕我暂时不能记起这些名句,你若经常读东西,以后一定知道我所言不虚)。发布于 2016-11-12]

[楼上说亚伯拉罕知道神不会让他杀死自己儿子的,那么我就看不明白这个事儿。这个事件让我概括一下:首先号称全知全能的神要试探亚伯拉罕,于是神让亚伯拉罕杀死自己的儿子,但是亚伯拉罕知道神不会让他杀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就把自己的儿子带到山上去了。当他要下手的时候,神派天使阻止了他,并为他准备了羔羊。我的问题是:1、神为什么要试探亚伯拉罕,神不是全知全能的吗?2、神为什么要用他不会让亚伯拉罕做,并且亚伯拉罕也知道神不会让他做的事情来试探他。更看不懂的是:雅各书1:13 "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会试探人。创世纪22:1 "这些事以后,神试探亚伯拉罕。编辑于 2016-11-16]

[在刚刚结束的共和党大会上,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黑人牧师马克·伯恩斯带领全场党员、群众为特朗普祷告祈福。他的祷词铿锵有力,震慑邪佞,荡涤灵魂,祷出水平,祷出风格,祷出了决不妥协的基督徒精神!我要祷告并祝福(特朗普),为何,因为我们要推选唐纳德.特朗普,他笃信耶稣基督之名,共和党员啊,吾辈应精诚团结,因为我们的敌人并非共和党员,而是希拉里克林顿和民主党,让我们一同祈祷,天父,上帝,耶稣之名,主啊,我们满怀感恩,感谢唐纳德特朗普的诞生,我们感激您对他的指引,您将他赐予这个世界,来凝聚这个世界,这个党,这个国家,我们团结一心,必可战胜民主党自由派,避免分崩离析,因为我们是美利坚合众国,我们是上帝指引下的保守党,吾辈必将挫败所有对我们的攻击,请保守唐纳德特朗普,赐他以圣言,赐他以安宁,赐他力量与权柄,让他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下届总统,以耶稣之名,如你笃信不移,请跟我念,阿们!]

[1、主要区别一:就是结局不同。上帝阻止了亚伯拉罕献祭。迦南的神没有阻止迦南人献祭。这两个相对的结局说明了,上帝不愿牺牲人类来献祭。2、主要区别二:上帝让亚伯拉罕献以撒为祭的目的,是为预表上帝要用自己的儿子——耶稣来献祭,以此拯救人类。迦南人献祭目的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大的(作恶)能力。发布于 2016-11-13]

[活人献祭,足以让人毁掉三观。亚伯拉罕献以撒,结果虽然虚惊一场,但的确是信仰经历中最令人恐惧与战栗的事件。

神最终没有让亚伯拉罕献祭他的儿子。然而,神的儿子却确凿无疑地被弃绝在了十字架上。这个事实比亚伯拉罕献子更加惊心动魄。发布于 2017-06-12]

[读过经文。亚伯拉罕的神是向他显现的神,指导他的人生,切实保护了他,与他有言语行为的交流,他献祭以撒是神对他的指示。迦南人的神与迦南人是什么样的互动我不了解,主观认为是宗教崇拜,他们献祭孩童是什么原因什么目的更不了解。细节上亚伯拉罕是老来得独子,迦南人不知道。亚伯拉罕是真实的意欲杀以撒献祭,迦南人的献祭,孩子是死了还是举行某种仪式而不死不知道。个人看只有情势紧迫的时候人才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企图挽回,平安稳妥中生个孩子烧了,这太难理解,尤其古人长子有特别的意义,人求神赐下子嗣,这与拿人献祭的逻辑存在矛盾,除非特别的情况吧。发布于 2016-11-13]

谢选骏指出:亚伯拉罕献祭以撒被上帝阻止,可以看做“上帝禁止了儿童祭祀”。这个故事的功能就在于它的仪式性——下面我会说道,类似的仪式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所以人殉的传统始终无法彻底断绝。

(三)

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例,它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讽刺了满清礼教和华人陋俗,被认为是较早的现代白话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更早一年的1917年5月,陈衡哲白话小说《一日》已经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了。

其中鲁迅透过一个“狂人”的日记,揭露中国社会的家族制度和礼俗毒害,指出中国社会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却都写有“吃人”两个字。最后,日记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号。鲁迅自己说:“《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我自己知道实在不是作家;现在的乱嚷,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我想,中国总该有天才,被社会挤倒在底下——破破中国的寂寞。”

但是鲁迅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所以小说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来表达的。日记前言以文言文书写,为日记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写,说日记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愈。日记则以白话文书写,为作者患病时的所见所闻。作者写道古书上的“仁义道德”,字缝里却是“吃人”两个字,也写道古书中(或扭曲历史传说、凭空想象出来的)人吃人事件。作者畏惧村上的人,以为他们要把他吃了。接着他也认定他大哥准备和村人合伙吃他。他想起才五岁就逝世的妹妹,认为是被大哥吃了,而自己也无意地从大哥准备的饭菜中吃了妹妹的肉。——“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日记的结尾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

谢选骏指出:从上述不难看出——鲁迅不仅怯懦,而且缺乏人类学常识,他因此不知世界各个民族都会经过“人吃人”和“儿童祭祀”的发展阶段,而以为是中国的特例。他更不知,唯有圣经的上帝用一个明确的仪式,禁止了这一习俗;所以没有经历过这一仪式化的禁止过程的中国宗教,才始终无法进入真正的圣洁。



【014、《零点哲学》为纪念“八九六四”而匿名出版】


网文《“零点哲学”是什么意思?》报道:

零点哲学 

作者:玄峻 丛书名: 

出版社:敦煌文艺 ISBN:780587332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 版次:7 

页数: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印次:1 

拼音代码: 

哲学

匿名

09-09-08  匿名提问 发布 

2个回答 

时间

投票

das191 

守岁,也就是晚上不睡觉,等待新一年的到来。为什么要守岁呢?天津市民俗专家尚洁解释说,“岁”,中国古代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

据《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就连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因而,可以推断,“年”是丰收喜庆的日子,而过年则是对丰年的庆贺和祈祷。

旧时腊月三十夜晚,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家长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们跑到户外放鞭炮、烟花,妇女们则要忙着准备包饺子的面和馅。忙罢,全家老少围炉而坐,边吃干货、瓜果,边说古论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谓之“守岁”。据说,守岁的风俗在晋代就已十分流行。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此外,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尚洁说,如今除踩岁习俗已被大规模的燃放鞭炮替代外,守岁和压岁的风俗仍十分流行。 

09-09-08 | 添加评论 | 打赏 

◆◆

molihua2005 

零点哲学  

一个零点,意味着一个明天,意味着无数个明天。一个零点,不仅意味着一个“1-23点”,而是指示着一万个“1-23点”。

一条同向零点的归途……

抹掉一切,从零开始。

一切自我而始,一切以我而终……

我开创圆周,我是一个零。

零点——子午之线的交合点,一刹那那间,子与午,混一了。

09-09-08 | 添加评论 | 打赏 

◆◆

谢选骏指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三十年过去了,让我自己来现身说法吧——《零点哲学》是为纪念“八九六四”的划时代意义,而匿名出版的。



【015、《人类简史》的作者似懂非懂我的《全球政府》了】


《人类简史作者:疫情过后,全球将活在另一个世界》(自由亚洲 2020-04-06)报道:

新冠肺炎下,全球有不少国家均以不同的科技方式防疫,对国民进行监控。不过有国际著名历史学者于《金融时报》撰文,形容疫情过后全球将生活在另一世界中,并指出紧急措施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忧虑监控常态化,认为这是“极权主义监视与公民赋权之间的选择”。

为了控制新冠肺炎蔓延,各国都正采用不同的方式监察或追踪一些怀疑确诊者、检疫人士等。例如在香港,从政府公布数字显示,由2月头至3月中已超过5万人接受强制家居检疫,一些检疫人士需要戴监测手环、并用手机应用程式配合电子手环,透过人工智能(AI)及大数据分析各种讯号变化,进一步核实接受检疫的人是否身处家中。

而在中国,多个省市都动用了人脸辨识相机系统、监视器及监控无人机来侦测隔离者的动向。另外印度就根据手机GPS系统追踪确诊患者与密切接触者的轨迹。一些西方国家亦关注到以科技防疫的方式,亦正在评估仿效,试图利用手机即时定位资料,追踪确诊者的动向,希望防疫工作更有效。

不过在防疫的同时,亦引起隐私保护的问题,开始有人讨论,就算疫情结束,这些紧急措施他日会否成为政府进一步监控人民的藉口,有学者就提出了相关的观点。曾撰写著作《人类简史》的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 (Yuval Noah Harari) 上月末在《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长文《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形容全球面对新冠肺炎下,各国政府未来几周所提出的决策,除了影响医疗系统,还将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并指“风暴将过去,人类将继续存在,我们大多数人仍将活着,但将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尤瓦尔.赫拉利续解释,现在许多短期的紧急措施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控制疫情,一些政府通过严密监视人们的智能手机,使用数以百万计的面部识别摄像头,并迫使人们检查并报告其体温和医疗状况。例如以色列部署监视技术以追踪冠状病毒患者,而该技术通常用于与恐怖分子作战,不过即使议会拒绝该措施但以色列总理则以“紧急命令”的方式实行。一些以往需要花费数年时间进行审议的决定,现在几小时内即可通过,尤瓦尔.赫拉利相信这会加快了历史进程。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新冠肺炎可能将是人类监控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不仅可以令至今拒绝使用大规模监视工具的国家,出现监控正常化,更重要的是监控从“皮肤上”急剧转变为“皮肤下”,例如在生物识别监控下,透过监视体温、血压和心率变化等同时亦可知道一个人的情绪。尤瓦尔.赫拉利续指,临时措施有持久保持下去的巨大惯性,尤其考虑到新的紧急状态可能会再次出现。他强调现在于紧急情况下,的确要利用这些新技术抗疫,但同时要建立人们对科学、公共当局和媒体的信任,而不是建立一个监督制度。这是“极权主义监视与公民赋权之间的选择”。

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长文《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他谈到疫情结束后,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对目前各国没有统一行动的计划,反而各自为战、竞相关闭边境的担忧。这篇文章非常发人深省,强烈推荐。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人类简史》的作者

人类现在正面临全球危机。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危机。

各国政府在未来几周内做出的决定,可能会在未来数年内改变世界。它们不仅将影响我们的医疗保健系统,还将影响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我们必须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但还应考虑到这些行动的长期后果。在不同方案之间做选择时,我们不仅要问自己,如何克服眼前的威胁,而且还要问问自己,风暴过后我们将居住在什么样的世界上。

是的,风暴将过去,人类将继续存在,我们大多数人仍将活着,但将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许多短期的紧急措施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紧急措施的性质,它们加快了历史进程。通常情况下,可能需要花费数年时间进行审议的决定,现在几小时内即可通过。不成熟甚至危险的技术投入使用,因为不采取任何行动的风险更大。整个国家都在大型社会实验中充当豚鼠。

每个人都在家工作,并且仅远程交流时会发生什么?整个学校和大学都上网时会发生什么?通常情况下,政府、企业和学校永远不会同意进行此类实验。但现在不是正常时期。

在危机时刻,我们面临两个特别重要的选择。第一个是在极权主义监视与公民赋权之间的选择。第二个问题是在民族主义孤立与全球团结之间的选择。

皮下监视——为了遏制这种流行病,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某些准则。有两种主要方法可以实现此目的。一种方法是政府监视人民,并惩罚违反规则的人。如今,人类历史上首次,技术可以一直监控每个人。五十年前,克格勃无法每天24小时追踪2.4亿苏联公民,也不可能有效处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克格勃依靠人类特工和分析师,不可能跟踪每个公民。但是现在,政府可以依靠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强大的算法,实现这个目标。

在与冠状病毒的斗争中,一些政府已经部署了新的监视工具。通过严密监视人们的智能手机,使用数以百万计的面部识别摄像头,并迫使人们检查并报告其体温和医疗状况。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最近授权以色列安全局,部署监视技术以追踪冠状病毒患者,该技术通常用于与恐怖分子作战。当议会拒绝批准该措施时,内塔尼亚胡提出了一项"紧急命令"。

你可能会争辩说,这些并没有新意。近年来,政府和公司都在使用越来越先进的技术来跟踪、监视和操纵人员。但是,如果我们不谨慎的话,现在的这种流行病可能将是人类监控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不仅因为它可以使迄今为止拒绝使用大规模监视工具的国家,出现监控正常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表明监控从"皮肤上"急剧转变为"皮肤下"。以前,当你的手指触摸智能手机的屏幕并单击链接时,政府想知道你的手指到底在单击什么。但是对于冠状病毒,政府关注的重点已经转移,现在政府希望知道你的手指的温度及其皮肤下的血压。

紧急布丁——监控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如今已成为日常新闻。作为一项思想实验,请考虑一个假设的政府,该政府要求每个公民每天都要佩戴生物特征识别手环,以监测24小时的体温和心率。所得数据通过政府算法进行存储和分析。这些算法甚至会在症状出现之前就知道你生病了,并且他们还将知道你去过哪里以及遇到了谁。感染链可以大大缩短,甚至完全切断。可以说,这样的系统可以在几天之内停止流行病的蔓延。听起来很棒,对吧?

缺点当然是,这种恐怖的新监视系统一旦具有合法性的后果。例如,如果你知道我单击的是 Fox News 的链接而不是 CNN 的链接,则可以提示你一些有关我的政治观点甚至个性的信息。但是,如果你可以在我观看视频时监视我的体温、血压和心率变化,则可以了解使我发笑、使我哭泣以及使我真正非常生气的原因。

重要的是要记住,愤怒、喜悦、无聊和爱是生物现象,就像发烧和咳嗽一样。识别咳嗽的相同技术也可以识别发笑。如果公司和政府开始大量收集我们的生物识别数据,他们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那么他们不仅可以预测我们的感受,还可以操纵我们的感受,并向我们出售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从产品到政治观点。生物识别监控将使Cambridge Analytica 公司的数据黑客策略看起来像石器时代。想象一下2030年的朝鲜,那时每个公民都必须每天24小时佩戴生物识别手环。如果您听取了伟大领袖的演讲,而手环发现你有愤怒的迹象,那么你就完蛋了。

当然,政府可以将生物特征识别,作为紧急情况下采取的临时措施。一旦紧急情况结束,这些措施就会取消。但是,临时措施有持久保持下去的巨大惯性,尤其考虑到新的紧急状态可能会再次出现。例如,我的祖国以色列在1948年的独立战争期间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通过了一系列临时措施,包括从新闻审查、没收土地到制作布丁的特殊规定(我没骗你)。独立战争早就赢得了胜利,但以色列从未宣布过结束紧急状态,并且也没有废除了1948年的许多"临时"措施(紧急布丁法令倒是于2011年被废除)。

即使在冠状病毒的感染者降至零的情况下,一些渴望获取公民数据的政府也可能会说,由于害怕第二次冠状病毒流行,或者因为中部非洲正在出现新的埃博拉病毒,他们需要保持生物特征监测系统继续运行。因为……你懂的。近年来,在我们的隐私问题上,一场激烈的战斗一直在进行。冠状病毒危机可能是这场战斗的转折点。因为当人们在隐私和健康之间做出选择时,他们通常会选择健康。

肥皂警察——实际上,要求人们在隐私和健康之间进行选择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我们可以并且应该同时享受隐私和健康。我们可以选择保护我们的健康的同时,阻止冠状病毒流行,而不是通过建立极权主义的监视制度,我们也可以选择增强公民的权力。最近几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精心实施了一些最成功的遏制冠状病毒流行的措施,它们虽然使用了跟踪应用程序,但更多地依赖于广泛的测试、诚实的报告以及有见识的公众的自愿合作。

集中监控和严厉惩罚并不是使人们遵守有益规则的唯一方法。当人们被告知科学事实,并且人们信任公共当局告诉他们这些事实时,即使没有"老大哥"看着他们的肩膀,公民也可以做正确的事情。一个有上进心和知识渊博的人群通常比受过训练的无知人群要强大得多。

肥皂洗手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人类卫生学上最伟大的进步之一。这个简单的动作每年可以挽救数百万的生命。虽然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直到19世纪,科学家才发现用肥皂洗手的重要性。以前,即使是医生和护士,也无需洗手就从一台外科手术转到另一台外科手术。今天,数十亿人每天洗手,不是因为他们害怕警察正在监控,而是因为他们了解事实。我用肥皂洗手是因为我听说过病毒和细菌,我知道这些微小的生物会引起疾病,并且我知道肥皂可以清除它们。但是要达到这种合规与合作水平,你需要信任。人们需要信任科学、信任公共权威以及信任媒体。在过去的几年中,不负责任的政治家故意破坏了对科学、公共当局和媒体的信任。现在,这些同样不负责任的政治家可能会倾向于走专制主义的道路,争辩说我们不能信任公众会做正确的事。

通常,已经侵蚀了多年的信任不能在一夜之间重建。但现在不是正常时期,在危机时刻,思想也会迅速变化。多年以来,你的兄弟姐妹之间可能会发生激烈的争吵,但是当发生紧急情况时,你突然发现了隐藏的信任和友善,并急于互相帮助。要建立人们对科学、公共当局和媒体的信任,而不是建立一个监督制度,现在并不为时已晚。我们当然也应该利用新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应该赋予公民权力。我完全赞成监控自己的体温和血压,但不应该使用这些数据来创建一个功能强大的政府。相反,这些数据应该使我能够做出更明智的个人选择。

如果我可以一天24小时追踪自己的病情,我不仅会了解自己是否对他人构成健康危害,而且还会了解哪些习惯对我的健康有所帮助。而且,如果我能够访问和分析有关冠状病毒传播的可靠统计数据,我将能够判断政府是否在告诉我真相,以及它是否在采取正确的政策来对抗流行病。每当人们谈论监视时,请记住,相同的监视技术通常不仅可以由政府用于监视个人,而且可以由个人用于监视政府。因此,冠状病毒的流行是对公民身份的主要考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选择信任科学数据和医疗保健专家,而不是相信毫无根据的阴谋论和自私自利的政治家。如果我们未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放弃了我们最宝贵的自由,相信只有听任政府监控才是维护我们健康的唯一途径。

我们需要一项全球计划——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重要选择是在民族主义孤立与全球团结之间做选择。流行病本身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都是全球性问题,只有全球合作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为了战胜病毒,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信息。这是人类相对于病毒的最大优势。中国可以向美国传授许多有关冠状病毒及其应对方法的宝贵经验,一位意大利医生清晨在米兰发现的东西很可能晚上在德黑兰挽救生命。当英国政府对几项政策犹豫不决时,它可以从一个月前已经面临类似困境的韩国人那里获得建议。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种全球合作与信任的精神。

各国应该愿意公开地分享信息,谦虚地寻求建议,并且应该信任所收到的数据和见解。我们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努力来生产和分销医疗设备,尤其是测试套件和呼吸机。与其每个国家都尝试在本地进行生产并囤积任何设备,不如在全球范围内协调一致地努力,就可以大大加快生产速度,并确保可以更公平地分配救生设备。正如各国在战争中将关键产业国有化一样,人类与冠状病毒的战争可能会要求我们将关键的生产线"世界化"。较少冠状病毒病例的富裕国家,应该愿意向较多病例的较贫穷国家提供宝贵的设备,并相信如果以后需要帮助,别的国家也会同样帮助自己。

我们可能会考虑采取类似的全球努力来召集医务人员。当前受影响较小的国家可以派遣医务人员到世界上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以帮助他们,并获得宝贵的经验。如果未来流行病的发病重点转移了,帮助就会开始朝相反的方向流动。

经济方面也非常需要全球合作。考虑到经济和供应链的全球性,如果每个政府在完全不顾其他政府的情况下做自己的事情,结果将是混乱和危机加深。我们需要一项全球行动计划,而且要快速行动。

另一个要求是达成全球旅行协议。所有国际旅行暂停数月之久,将造成巨大的困难,并阻碍与冠状病毒的战争。各国需要进行合作,以便至少允许一小撮重要的旅客继续过境:科学家,医生,记者,政治人物,商人。这可以通过对旅行者在本国进行的预检查达成全球协议来实现。如果你知道只有经过严格检查的旅客才可以乘坐飞机,那么你会更愿意接受他们进入你的国家。

不幸的是,目前各国几乎没有做任何这些事情。国际社会陷入了集体瘫痪。房间里似乎没有大人。人们原本希望在几周前看到全球领导人紧急会议,以制定一项共同的行动计划。七国集团领导人仅在本周组织了一次电视会议,但并未制定任何此类计划。

在先前的全球危机(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4年埃博拉疫情)中,美国担当了全球领导者的角色。但是现任美国政府已经放弃了领导人的职务。它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它更关心美国的伟大而不是关心人类的未来。

这个政府甚至放弃了它最亲密的盟友。当它禁止所有来自欧盟的旅行时,它都没想到要事先通知欧盟,更不用说与欧盟商讨这一严厉措施了。据称,美国曾向一家德国制药公司出价10亿美元,购买了新的 Covid-19 疫苗的垄断权,这使德国感到震惊。即使美国现任政府最终改变了立场,并提出了一项全球行动计划,也很少有人会追随一个从不承担责任,从不承认错误,并将所有责任归咎于他人,荣誉归咎于自己的领导人。

如果美国留下的空白没有其他国家填补,那么阻止当前的流行不仅更加困难,而且这种空白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毒害国际关系。然而,每次危机也是一个机会。我们必须希望,当前的流行病将帮助人类认识到全球不团结带来的严重危险。

人类需要做出选择。我们是走全球团结的道路,还是继续各据一方?如果我们选择不团结,这不仅会延长危机,而且将来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灾难。如果我们选择全球团结,这将不仅是对抗冠状病毒的胜利,也是抗击可能在21世纪袭击人类的所有未来流行病和危机的胜利。

谢选骏指出:作者似乎懂得了“全球计划”的重要性,却还是不懂全球计划需要一个执行机构,那就是我的全球政府。所以我说,“《人类简史》的作者似懂非懂我的《全球政府》了。”如果连《人类简史》的作者这么聪明博学的人也还是似懂非懂我的《全球政府》,那么就可以想见,主权国家的各国属民们,还将承受多大多久的苦难了。



【016、《史记》和《竹书纪年》都是千古骗局】


《与《史记》内容背道而驰的《竹书纪年》,谁才是千古骗局!》(2018-01-23)报道:

大家都知道,《史记》被史学家一直称为正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更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巨作。而孔子被封为孔圣人之后,历朝历代更是追捧《史记》为中华正统,鲁迅先生更是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史记》真的是秉公之作吗?小度认为,封建帝王为了自己的统治,宣传儒家思想,并不那么完美。

而编年体的古书《竹书纪年》为何被大部分学者所排斥,尤其是在古代,更是被天下读书人称为伪书。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竹书纪年》。

在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盗墓,得到墓冢的竹简数十车,皆以古文(比当时通用的文字还要古的战国文字)记载,史称"汲冢书"。其中有记载夏商周年间的史书十三篇,晋人初名之"纪年"(又称"汲冢纪年")。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奉命将散乱的竹简排定次序,并用当时通用的文字考订释文,遂有初释本竹书纪年。又称"荀和本"。凡十三篇,按年编次,叙夏、商、周三代,接以晋国、魏国排次。

古人又为何对这本书如此排斥呢,甚至到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竹书纪年》?那是因为其中的内容跟《史记》的记载千差万别,我们来看一看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在该书是如何记载的:

1、舜囚禁尧,最后把尧杀死,夺取帝位;

2、舜大肆消灭尧的死党,将其称为四凶,其中就包括禹的父亲;

3、禹据夏地抗舜,最终击败舜,将其流放到苍梧,舜遂死在苍梧;

4、禹死,启即位,益密谋夺位,结果被启杀掉;

5、伊尹杀商王自立,后被杀;

6、商王文丁杀周文王父季历;

7、共和元年。不是周公、召公联合执政,而是诸侯国共国伯和代周天子执政,而称“共和行政”;

8、周文王被纣王拘押,不是因为崇侯虎进了谗言,而是周文王与纣王发生军事冲突,败而受俘;

9、周武王乘纣王主力东征东夷,进而偷袭商都。

是不是亮瞎了大家的眼睛,这简直和《史记》背道而驰。更是违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如何能被古人接受。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这部书的依据有三:一是传说。西周以前的事,其实全部是传说,因为没有历史的文字材料。这个部分,价值不太大。二是春秋时代的部分,因为有了《春秋》这部书,所以价值也不算大。三是战国部分,由于是当时的纪年,所以价值之大,如同《春秋》一个样。这部书,仍可以纠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关于战国史事的错误。

那么小度就借此反问,既然都说西周以前的事是编写的,无史料记载。那么《史记》的三皇五帝也是瞎掰的,那么凭什么就是真的,而《竹书纪年》就是假的。孟子也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至少小编看来,如果就因为《竹书纪年》的内容太过惊世骇俗就认定为伪书,未免太过儿戏,也不能让人信服。

有人认为,上古时代根本不是儒家说的那么淳朴,而是与后世宫廷政治一样的血腥,但是儒家根据自己的见解,为了宣传古世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与今世的"礼崩乐坏"相比较,不惜篡改古史,搞什么"一字褒贬"、"为尊者讳"等等,孔子因此就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可见春秋笔法误人,一至于斯。儒家所谓"为圣者讳","为尊者讳","一字褒贬"等等手法为后世史学家所法,历史的真相也在这些史学家橡皮泥式的笔法中变得面目全非。

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从黑暗到光明,从野蛮到优雅,而儒家笔下却总是倒置的,古人如何如何文明,古人如何如何禅让,古人如何如何贤明,实在是让人费解。竹书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不是古人文明,贤明,而是更黑暗,更血腥,刀光剑影之间的残酷斗争,你死我活的以命相博,决然不是儒家的仁义之道。而且《竹书纪年》著世于魏襄王时代,那时候正是战国时期,各国相对独立,伪造历史也没有用,骗不了其他人,所以小度更倾向于《竹书纪年》的真实。

当然,《竹书纪年》肯定替代不了《史记》,小度也不是说竹书内容全为真实。小度只是想告诉大家,《史记》为历史正典,因为时代性质,在封建王朝,就算再直言的史官也不可能不为封建帝王服务。古书所述内容,需要我们去挖掘考证,还历史一个公道,而不是要某家之言所愚昧,同古人一样晃晃无知。至少《竹书纪年》被古人斥为伪书,只是古人在儒家思想的教义下,过于离经叛道,而不敢读。

谢选骏指出:从“真实历史”的角度看,可以说《史记》和《竹书纪年》都是千古骗局——就像我们经历过的当代,一旦落墨为史,无不呈现为“漫画的骗局”。

网文《〈竹书纪年〉完全颠覆了〈史记〉的记载!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文史道 2019-03-28)报道:

西晋咸宁年间,一个盗墓贼,在盗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时发现了数十车记满古文的竹简,无意间解开了一段颠覆认知的历史。

晋人奉命将散乱的竹简排定次序,并用当时通用的文字考订释文,其中记载夏商周年间的十三篇史书,被命名为"纪年",后人称之为《竹书纪年》。

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夏朝到魏襄王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成书年限大概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

由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的史官合作而成,比司马迁的《史记》要早了大约两百年,对于研究先秦历史有着极大的帮助。

对于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竹书纪年》与通常的史书有着很大的不同,总结起来有三个特点:

一是重视构筑历史的时间及空间组成。二是重视描述三皇五帝时期的权力争夺,尤其是贯穿于其中的政治阴谋。三是大量记载王朝中央与周边其他部族的和、战关系。

先秦史学作品中,有关三皇五帝这一时期历史的记录,成书最早且叙述相对集中的是《尚书》。

《尚书》的特点是记言,对其中所涉人物的事迹及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都关注甚少,即使有记录,也极为简略。

这里面有历史叙述的技巧还不成熟的原因,也是相关资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足所致。

然而,成书于战国偏晚期的《竹书纪年》在叙述此段历史时,却花费了很大的笔墨试图构筑出相对完整的历史时空。

传统史学界并不认同《竹书纪年》,历代史学家对其嗤之以鼻,称之为"异书"。因为《竹书纪年》所载实在太过骇人,其内容与《史记》几乎是背道而驰,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历史观。

尧舜禅让故事,是儒家宣扬的最高统治权力和平过渡的典范,《竹书纪年》的记载则完全不同。

舜为获取帝位,首先是趁帝尧年老,将其囚禁。为防其子丹朱作乱,舜软硬兼施,一方面切断帝尧与丹朱之间的联系,使丹朱不知其父尧已遭囚禁;另一方面,为稳住丹朱,又假意为其立城。而一旦大权在握,地位巩固,舜即出尔反尔,将城夺回,永绝后患。

在《竹书纪年》的描述中,舜完全是一位擅长玩弄政治手腕的阴谋家形象。有意思的是,《竹书纪年》还记载了周人始祖后稷在帝舜篡位过程中所扮演的“帮凶”角色。因为将丹朱流放到丹水的执行者,就是后稷。显然,后稷在《竹书纪年》中,其圣人形象也被完全颠覆,成为帝舜篡位的合谋者。

发生在夏初的“益干启位,启杀之”故事,实际是舜夺尧位的翻版—— 都是以臣干君,只是结果不同:舜成功地击败了储君丹朱,而益则为储君启所杀。

发生在夏王朝末期所谓夏桀元妃末喜氏因遭遗弃而与敌国之臣伊尹“勾结”并终以弱夏的故事,表现的完全是战国时期常见的“国际”阴谋。

《竹书纪年》的出现,冲破了儒家的整个古代历史体系,自然是不会为当时已经主导史学界的儒家学者们所认同。但是值得注意的时,《竹书纪年》虽然比儒家史书更加贴近人性,但其真实性同样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历史,毕竟不是人们亲眼所见的现实。

……

关于尧舜禅让学说,历史上向来有两种说法,大相径庭。战国时期有大量讨论,不待竹书纪年而知。所以竹书纪年并没有改变儒家的历史观,更不要说颠覆了。

竹书纪年为战国时期的作品,无可厚非。可是战国史官,对于尧舜禹汤的记载就可靠吗?不好说。因为那些故事对于战国人来说也已经一两千年前的事了。那些故事研究成为传说了。

我们只能认为竹书纪年与史记所记载不同,不能认定哪一个就是真实的。

孔子对于历史研究是相当严谨的,他一生遍观史料文献。而且孔子们对学问也是直言不讳的发问。如果孔子对于史料有故意修改,尤其是尧舜禹这么严重的问题,孔子不会默而不言的。

这些本不是历史所争论的对象。即便是竹书纪年出来了。大家对于禅让还是篡位也没有太多争论。因为韩非子本来就有记载。孟子对此事也有辩论。所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得讨论。

谢选骏指出:别说战国人论三皇五帝可以胡说八道,现代人谈国共两党也是语无伦次——由此可见事情一斑。更何况在我看来,三皇五帝本身就是“神话的历史化”——就像秦始皇帝的的名号也仅仅是一个暴君的杜撰。

网文《〈史记〉和〈竹书纪年〉之异同》报道:

首先,先介绍一下两本书的基本情况。

《史记》就不用多说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竹书记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记载自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根据《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束皙》记载,在晋武帝太康二年,不准(音Fǒu Biāo)的汲郡人盗墓,得到墓冢的竹简数十车,皆以古文(比当时通用的文字还要古的战国文字,或说"蝌蚪文",或说"古文",或说"小篆",不一而足)记载,史称"汲冢书"。其中有记载夏商周年间的史书十三篇,晋人初名之"纪年"(又称"汲冢纪年")。

《竹书记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即晋人荀勗﹑和峤考订释义的"初释本",卫恒、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至宋明时期的"今本"和清代的"古本",在初释本、考正本也渐渐散佚后,今本被清儒斥为伪书。现今较为精准的是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由于《竹书记年》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所以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代经史之上。但由于其所记载的内容冲破了儒家古代历史体系,完整本又在在宋代进一步亡失,导致后代的疑古派和古史辨派怀疑其真实性,更有甚者甚至怀疑《竹书》为伪书。清代朱右曾所著的《汲冢纪年存真》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纪年》亡失原因:"学者锢于所习,以与《太史公书》及汉世经师传说乖牾,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越六百余岁而是书复亡。"

其次,根据考古发现和科学解释,似乎《竹书纪年》比《史记》可信度高。

1、关于商代:《殷本纪》说商代三十一王,而《纪年》说“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殷墟甲骨文证明商代确系二十九王;《殷本纪》认为中宗是太戊,而《纪年》以为中宗为祖乙,与殷墟甲骨文发现的“中宗祖乙” 的称谓却完全相合;《殷本纪》以为盘庚自河北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至帝乙时才迁都今之殷墟,而《纪年》以为自盘庚到帝辛均居殷,“更不徙都”。殷墟甲骨文证明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康丁等确在殷墟,并不在河南的所谓汤之故居;又如《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无“王亥”之名,而《纪年》载:“殷王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对此,王国维说:“王亥之名,竟于卜辞见之。其事虽未必尽然,而其人则却非虚构。”

2、关于战国年代的记载:《史记》所记战国年代往往混乱矛盾﹐如齐桓公午的在位年数,《史记》的《六国年表》和《田敬仲完世家》两处都说在位六年﹐而《纪年》作十八年,《陈侯午敦》的铭文记载陈侯午十四年的事,郭沫若曾据此断言:“有本铭之‘十又四年’,足证《纪年》为是,而《史记》实非。”

诸如此类,《纪年》还有不少地方与传统记载大异﹐但经过出土文物的核实后比较接近史实。

再次《竹书纪年》与《史记》记载迥异之处,乃至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史学观,长久被儒家学派斥为异端邪说,导致《纪年》长久不为世人所知,逐至遗失,需要后世的史学家费大力气去考证才得以略窥全貌。

目前双方的主要冲突表现在“禅让制”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远古尧舜盛世上:

1、尧是禅让,还是舜夺尧位。《纪年》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三条记载,脉络非常清晰。《韩非子·说疑》更是一言以蔽之:"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2、益和启谁夺王位。传统儒家的孟子说法是禹禅让给益,启不服气,益控制不了局面就避位,启当权建立夏。《纪年》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后,“益干启位,启杀之。” 真相是禹没有正式的传位给益,夏部落中作为禹助手和东夷部势力代表的益自立并打算逮捕启,启发动支党和益对战。启益战争几乎是朱舜战争的翻版,区别是最后由于禹的声望取得的支持,39岁正值盛年的启战而胜之,杀死益称王。

3、伊尹辅佐大甲,还是自立为王。《纪年》载“伊尹夺大甲王位,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不过,《纪年》关于伊尹与大甲关系的记载,令人生疑。如果伊尹夺位,流放大甲,大甲潜出后又杀了伊尹,那么,根据甲骨文和历史文献记载,历代商王皆隆重祭祀伊尹就说不通了。若是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压,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相。当然,究竟如何,还要加以考究。

……

最后,综上所述,从总体看,《纪年》在某些方面的历史记载,比《史记》可信度高。一来春秋笔法误人,儒家所谓"为圣者讳","为尊者讳","一字褒贬"等等手法为后世史学家所法,历史的真相也在这些史学家橡皮泥式的笔法中变得面目全非;二来《史记》的成书时代较晚,虽然太史公秉笔直书的精神不下于古史官,但限于材料来源和个人价值偏好,追述先秦历史必会有失实之处。

启良先生在《中国文明史》中写道:在人类的政治史上,如此美好的“禅让”不能不让人醉心。特别在奉行家天下的古代中国,此种政权更迭的模式更具有道德上的魅力。历代儒生对此津津乐道,原因也就在于试图以此模式规范王朝政治,并以尧、舜、禹的人格引导君王们厉行德治。

事实上,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竹书纪年》更加贴近人性,人类绝对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由血腥走向儒雅,所以在先秦时代,黑暗,血腥,刀光剑影之间的残酷斗争,你死我活的以命相博,才应该是主旋律。

谢选骏:《史记》和《竹书纪年》都是千古骗局——尤其《史记》,是帝国时代的产物,完全以独裁者为核心。难怪毛贼鲁迅抬举《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比较下来,编年体则属于多元化的时代,所以到了北宋这个“第二期中国文明的战国时代”,《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再度兴起,并非偶然也。



【017《孙文越飞宣言》首次出让外蒙给苏联】


谢选骏指出:《孙文越飞宣言》首次通过文字,出让外蒙给苏联,大家可以参看下列文本。

《孙文越飞宣言》

越飞君此次在沪,曾与孙逸仙博士谈数次,关于中俄关系各重要事件,意见一致,而以下列数端尤著:

(一)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党主义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上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可使此项共产主义或苏维埃制度实施成功之情形存在之故。此项见解,越飞君完全同感,且以为中国最重要最迫切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关于此项大事业,越飞君并向孙博士保证,中国当得到俄国国民最挚热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

(二)为明了此等地位起见,孙逸仙博士要求越飞君再度切实声明1920年9月27日俄国对中国通牒中所列之原则。越飞君当即重新确认此项原则,并向孙博士切实宣称:俄国政府准备且愿意根据俄国抛弃帝政时代对华一切条约及强夺权利之基础,另行开始中俄交涉。上述各条约中,包括关于中东铁路之各项条约及协定在内(关于此路之管理,上述通牒中第7条曾特别叙述之)。

(三)因承认全部中东铁路问题,只能于适当之中俄会议始克满意解决,故孙逸仙博士以为就目前的实际情况,宜于该路之管理之上,觅一相当办法,且与越飞君同意现行铁路管理法,只能由中俄两国政府不加成见,协商暂时改组。但不得损害两方之真实权利及特别利益。同时,孙逸仙博士以为此点应与张作霖将军商洽。

(四)越飞君向孙逸仙博士切实宣称(孙博士对此层完全满意):俄国现政府决无亦从无欲在外蒙实施帝国主义政策,或使其脱离中国之意思与目的。孙博士因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缘为中国实际利益与必要计,中国北京政府庸弱无能,无力阻止因俄兵撤退后白俄反对赤俄之阴谋与敌对行为之发生,而酿成一种较目下尤为严重之局面。

越飞君与孙博士以最为亲挚与有礼之情形相别,彼将于离日本之际,重来中国南方访问,然后赴北京。

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六日 上海 (孫逸仙、越飛簽字)

附录

网文《孫文越飛宣言北京背景》报道:

《孫文越飛宣言》是孫中山與蘇聯副外長越飛(Adolf A.Joffe)1923年1月16日於上海見面後,於1923年1月26日所共同發表的宣言,主要內容包括要共同努力促成中國的統一,而強調共產主義和蘇維埃制度,在當時尚不適用於中國,并同意苏俄军队继续留驻外蒙古。

背景

該宣言的背景是,孫中山在第二次護法失敗後被迫離開廣東,居住在上海,試圖獲得蘇聯的援助,以利於中國國民黨的改組以及將來北伐統一的工作。而蘇聯亦希望聯合國民黨來促成中國革命的發生,於是由時為駐華全權代表的越飛到上海與孫會面,會後發表此宣言。此發表宣言之後,在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努力遊說之下 ,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宣言於1月26日發表,共四條。首條稱要共同努力促成中國的統一,而強調共產主義和蘇維埃制度,在當時尚不適用於中國。次條越飛重申蘇聯準備及願意放棄沙俄時代對中國一切不平等條約,另行商議訂立新約。第三條關於當時中東鐵路管理問題。第四條越飛重申蘇聯無意令外蒙古獨立於中國之外。

宣言內容

越飛君此次在滬,曾與孫逸仙博士會談數次,關於中俄關係各重要事件,意見一致,而下列數端尤著:

孫逸仙博士以為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上均不能引用於中國,因中國並無可使此項共產主義或蘇維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形存在之故。此項見解,越飛君完全同意,且以為中國最重要最迫急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一之成功,與完全國家的獨立之獲得。關於此項大事業,越飛君並向孫博士保證,中國當得俄國國民最摯烈之同情,且可以俄國援助為依賴。 

為明瞭此等地位起見,孫逸仙博士要求越飛君,再度切實聲明,一九二零年九月二十七日俄國對中國通牒中所列舉之原則。越飛君當即重行確認此等原則,並向孫博士切實宣稱:俄國政府準備且願意根據俄國拋棄帝制政府時代對華一切條約及強索權利之基礎,另行開始中俄交涉。上述各條約中,包括關於中東路之各項條約及協定在內。(關於此路之管理,上述通牒中第七條,曾特別敘述之。) 

因承認全部中東鐵路問題,只能於適當之中俄會議始克滿意解決。故孫逸仙博士以為目前的實際情況,宜於該路之管理上覓一相當辦法,且與越飛君同意現行鐵路管理辦法,只能由中俄兩國政府不加成見,協商暫時改組,但不得損害兩方之真實權利與特殊利益。同時,孫逸仙博士以為此點應與張作霖將軍商洽。 

越飛君向孫博士切實宣稱:(孫博士對於此層,完全滿意)俄國現政府,決無,亦從無欲在外蒙實施帝國主義政策,或使其脫離中國之意與目的。孫博士因此,以為俄國軍隊不必立時由外蒙撤退,緣為中國實際利害與必要計,中國北京現政府庸弱無能,無力防止因俄兵撤退後,白俄反對赤俄之陰謀與抵抗行為之發生,而釀成一種較目下尤為嚴重之局面。 

越飛君與孫逸仙博士以最親摯有禮之情形相別,彼將於離日本之際,重來南方,然後赴北京。

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六日 上海 (孫逸仙、越飛簽字)

谢选骏指出:《孙文越飞宣言》承认共產主義和蘇維埃制度不適用於中國,但却同意苏俄军队继续留驻外蒙古——这是何道理?这是出让外蒙给苏联,其卖国之甚,甚于袁世凯二十一条矣!其结果,就是导致中国赤祸延绵百年了。



【018、《统治史》的作者太老了】


《世界各国政治得失——芬纳〈统治史〉第一卷读后》(2014年09月05日苦茶贵州大学)报道:

《统治史》/[英] 芬纳著 马百亮 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8.00

萨缪尔·E·芬纳,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执教于贝利奥尔学院,后任基尔大学政治学教授,1966年开始任曼彻斯特大学政治学系主任,1974年回到牛津大学并任格拉斯顿讲座教授。芬纳还曾任英国政治学会主席和国际政治科学协会副主席(1965-1969)。芬纳一生博学多产、著作等身,代表作有《马背上的人:军事力量在政治中的作用》(1962)、《比较政府:政治学研究导论》(1974)和三卷本《统治史》。芬纳在1982年开始撰写《统治史》时已经退休,1987年,芬纳在一场心肌梗塞后幸免于难,此后,他在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坚持写作,且进展迅速,直到1993年去世。去世前《统治史》已完成计划中36章的34章。《统治史》由芬纳的夫人凯瑟琳·芬纳及杰克,海沃(JackHayward)进行编辑后出版。

在这部《统治史》的导论中,芬纳开门见山地说明了他选择案例的四个取舍原则,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的大小和规模,以及该政府在组织技术和统治理念上对后世所产生影响的大小。(中译序2)根据这个标准,芬纳在世界范围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政权进行政治学框架分析,他的分析框架的核心是一个简单的分类系统。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性质(如组织形式、执政能力、合法性基础、所受到的制约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四种力量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宫廷、教会、贵族和广场。这四个词汇都是转喻。最为简单地说,宫廷指的是专制政治,教会指的是神权政治,贵族指的是精英政治,而广场指的是大众政治。在当代社会,宫廷与广场的组合就形成了集权国家,而贵族与广场结合则形成了代议制政府。在人类历史中,这四种力量中的任何一个都很难完全排斥其他力量而全面控制政府,实施统治,因此,大多数政府或多或少都是混合型的。(中译序4)

如何才能对于上述政权的统治能力进行评价呢?芬纳认为可以通过防御、内部法律与秩序、税收与勒索、公共建设与福利和权利与公民身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在他看来决定一个政治建构成功的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复存在;人们会利用某一政治建构的一些特性去为自己或者自己所代表的某一群体去谋取特殊利益,从而使一个本来运转良好的制度走向低效和腐败。因此,任何政府建构,即使是在一个时期内被看作是很完美的建构,都会走向衰败。尽管如此,历史上的崩溃与黑暗时代还是有着不同的概念。崩溃是指一个原本统一的国家的分解,不一定牵涉到技术、教育、文化或政体的变化,虽然它有可能会导致这些特征的退化和粗俗化。(概念性序言33)而黑暗时代则是指以前的文明不再以可以辨识的形式存在,以前的技术、文化和统治形式都消失了,社会明显更加贫困。(概念性序言34)

我们根据芬纳提供的上述政体与分析框架,来看看希腊、罗马和中国三个典型性的政制个案,看看芬纳是如何评价这三种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的。

一种新的统治模式仿佛突然就出现了,没有国王,也没有上帝,只有公民自己建立的共和国。这些希腊人所使用的词汇我们非常熟悉,下面这些政治术语都是他们创造的:“君主制”、“独裁”、“僭主制”、“专制”、“贵族政治”、“寡头政治”,当然还有“民主政治”。(第二章 最早的共和国:希腊人,P336)

可以看出,芬纳对于希腊政治哲学传统的继承,虽然芬纳提出要超越现代政治评价的框架,根据历史具体的治理情况进行政治学分析,但是他还是不能免俗地将历史上的希腊城邦政制看做了现代政治学的来源。并高度评价了希腊这种没有君权和神权的民主政制。

雅典的政治体制组织并不严密,缺少有组织的政党和压力集团,也没有官僚和大臣,但它也不像表面看来那样完全是随机的。举国皆盲的时候,一目能视者就可以为王了,对于雅典这些半职业化的政客们来说情况就是如此。(第二章 最早的共和国:希腊人387)

当然,芬纳并不是一味称赞希腊的民主政制,同样也分析了民主政制缺乏严密组织和政治训练的一面,这造成了希腊政治中缺乏专业的政治人。无怪乎柏拉图经常会嘲笑雅典是由各种各样的民人组成的,而缺乏真正的政治家了。

希腊的城邦虽然雄心万丈,但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无法扩张自己,只能在别处以殖民地的形式进行复制。如果它扩张,其公民就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有人也许会认为还有第三种选择,即联盟,这个也尝试过,但依然无法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他们不得不放弃公民大会的统治,如果理论上并非如此,实际上已经是这样了。他们还太弱小,无法捍卫自己的独立。不仅如此,城邦内部的发展也对民主不利。在外部打击和内部衰败的夹攻之下,城邦作为一种特殊的政体模式最终走向了末路。(第三章 城邦的终结,395)

很明显,缺乏政治经验并不是希腊政制最大的缺陷,芬纳认为城邦政治最致命的弱点在于他无法扩张自己,只能通过殖民的形式进行复制。一旦他大规模扩张,那么原有的城邦民主政治形式就无法真正维持下去,最后只能在外来的波斯帝国和内部的斯巴达竞争中走向衰败和末路。

芬纳分析的下一个西方典型政体是罗马共和国,与雅典的民主政制不同,罗马实行的是寡头统治,贵族之间为了争夺主要职位而斗争,这些职位如执政官和执法官。事实上他们之间存在一种轮流关系,谁对选举他们的公民大会更有吸引力,谁就可以当选。公民大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候选人不是这个贵族,就是那个贵族。和雅典人不同,罗马人尊重官阶和财富,心甘情愿地接受附属和扈从的角色。(第四章罗马共和国416)

芬纳对于罗马政制看法更为平实,认为他是典型的贵族政制,贵族之间通过争夺职位而斗争,贵族之间存在轮流统治的关系。与希腊人的竞争关系不同,罗马人更加尊重官阶和财富,服从政治下的法律统治。

罗马共和国无意之中“发明”了权力制衡机制,它并非建立在某种明确的、公认的原则之上。如果说他们也发现了政府体制背后的某种原则,这种原则也和制衡机制大相径庭,即“混合政体”。在其《论共和国》和《论法律》中,西塞罗呼应波利比乌斯在其《历史》第六卷中的说法,将罗马政体的精神和优势归因于君主统治因素(执政官)、贵族统治因素(元老院)和民主因素(公民大会)的结合体。按照常理,它应该吸收每一个因素的长处,避开每一个因素的弊病。(第四章 罗马共和国,426)

在芬纳看来,罗马共和国最大的贡献在于发明了权力制衡机制,具体说就是发明了混合型政体,既包括君主制的因素(执政官)、贵族制因素(元老院)和民主因素(公民大会)的结合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与其说继承的是希腊的政治遗产,不如说是从罗马人那里学习来的共和政治。当然,这样的政体很明显并不能阻止凯撒和屋大维的权力扩张,也不能阻止小布什和奥巴马签署国家安全法,来扩大君主的权力。

最后谈一下芬纳眼中的中国政治体制,看惯了西方汉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都不免带有现代性的有色眼镜,但是芬纳这位专业的政治学家,却对中国传统政治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价。对于芬纳的分析,作为有历史修养的国人都能看得懂。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希腊以来的西方传统完全不同。事实上,二者是截然相反的。它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与主流的社会价值体系相辅相成,这在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政府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在西方更是不曾出现过。因此,中国稳定、持久的社会政治体系与躁动不安的西方相比,后者更依赖于自由行动与个人责任;而前者则依赖于集体,每一个人都要为其他人的错误承担责任。后者孕育出了公民,前者却只有臣民。西方传统体现了人类在法律和上帝面前平等的概念。而华夏国家则与之相反,它一开始就强调年轻人要遵从年长者,女人遵从男人,男人遵从父亲,父亲遵从祖先,然后一切都要遵从皇帝。(第五章 华夏国家的形成 475)

汉代这些特征仅只是一个政府治理的架构和开端。唐宋时期,儒家官僚机构重组为士绅统治阶层。但是在汉代衰亡之前,它完全被制度化了,并成为汉之后400年分裂时期后续国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蛮夷的征服者也认识到,只有接受这一制度,中国人才能接受其统治的合法性。于是,出现了三个后果:首先,官僚化的中央集权国家幸存了下来,没有出现向封建分封制的逆转;其次,在接受官僚机构的过程中,新的统治者们接受了儒家传统,所有的仪礼都需要儒家学说。儒家传统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因为它包含了中国的诗赋、历史以及中国的宇宙论和政治科学。“五经”成为与西方《圣经》一样的经典;最后,一切以“上天”为中心的概念被保留了下来。因此,“天下一统”成为帝国的理想。(第五章 华夏国家的形成553)

上述就是笔者从芬纳《统治史》卷一中获得的一点阅读心得,在此之外,我还想将芬纳这部著作与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从而看出中西学者在对政制分析问题上的异同。

这里我要重复一遍,列举这份发明清单,我不想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以为统治史的发展是按照一种线型演进的模式进行的。实际上这是本书最不愿意给人留下的印象。死胡同如此之多,断裂和倒到退到野蛮状态的情况如此之频繁和广泛。如果将整个过程看成是不断向前的演进,这完全是误入歧途。(概念性序言96)

在芬纳眼中,并不存在某种线性的历史主义发展,根据具体历史上的政制进行具体的分析才是这部书的重要特色。可以说,上面我们对于芬纳《统治史》卷一的回顾就能看出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与芬纳相同,在五十年代钱穆在讲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时候,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此种意见,我将称之曰“历史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前言3

钱穆在这里提出,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上的政制得失,而不是依据现代政治学的观点,对于传统政治进行抨击。应该遵从真实的“历史意见”,而不是对“时代意见”随波逐流。此外,钱穆提出对于政制得失提出四个批判范畴,即政府的组织、考试与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这与芬纳提出的防御、内部法律与秩序、税收与勒索、公共建设与福利和权利与公民身份,有着非常重要的相似性。

如何评价芬纳《统治史》这样一部著作呢?

在译序中,赵鼎新认为,新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是西方政治学的主导理论,而以博弈论和统计学为核心的定量方法则是西方政治学的主导方法。芬纳显然对这些理论和方法持保留意见。西方主流政治学非常现实,因而也是十分短视的学科。他们普遍轻视历史,有一种“只有当历史能为现实服务时我们才会服务于历史”的劲头(尼采语)。因此,像《统治史》这样一部以上下五千年政治为研究对象的,实际上采用历史社会学方法的巨著,就成为西方20世纪政治学领域的一个绝唱。(中译序13)

对于西方政治不必多谈,关于中国政治问题上,就曾经有学者评价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基本上是跟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作为基本材料进行的综述,缺乏对于一手材料的运用。芬纳显然更多从中国的翻译的二手材料入手,结合当时学界的研究成果。但是他似乎对于中国历代的政书缺乏了解,并没有采用过历代的《会要》,也没有阅读过杜佑的《通典》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这样就不免对于中国政制的理解,停留在海外汉学对于中国政治的描述上,虽然不会有太多的张冠李戴,但是还是会有启蒙运动后的“停滞论”和“伦理治国”的印象。

芬纳这部《统治史》从写作上,可以说得上是一次冒险,如果仅就政治哲学的角度也许还会轻松一些,而如果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世界各国的政制得失,那么就得面临海量的历史文献,还要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学框架才能完成。芬纳显然已经尽力完成了这部作品——尽管还有两章未完成,但是在面对现代政治问题上,他似乎放弃了对于历史政制得失分析的框架,而是采取分析现代政治是如何成长扩张,而对现代政治的得失缺乏犀利的评价。在他看来,面对欧洲兴起的现代政治,世界各国要不选择悲惨地接受统治,要不选择模仿最终走向现代政治。但我想说,历史太久,我们活得太短,还不到对于现代政治盖棺论定的时候。

谢选骏指出:《统治史》(the history of government)的中文译名是个误译,大概是为了营销而故弄玄虚。直接翻译成《政府史》大概担心买的人不多?可惜的是,这位作者写作的时候太老了,是在大学退休退休之后,利用余热写的,没有写完人就死了,可见其笔力不逮也。其作者塞缪尔·爱德华·芬纳(Samuel Edward Finer,22 September 1915 – 9 June 1993)是一位教授,教授政治学和历史学,七十岁退休以后才还是写作《政府史》。可惜七十七岁就去世了。如果他能牺牲一点物质利益,正常退休就来写此书,或许质量更好把。所以说,做事还是要趁早,不能太老。



【019、《尉缭子》不一定不是伪书】


网文《尉缭子》报道:

(一)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疑古派一直认为《尉缭子》是伪书,《尉缭子》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尉缭子》残简出土后,学者们发现残简有6篇与今存《尉缭子》相合,伪书一说已遭到大多数人否定。另有唐魏徵《群书治要》辑《尉缭子》4篇,对考校此书均有重要价值。

对于《尉缭子》一书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关于《尉缭子》的成书年代,《汉书·艺文志》已注明“六国时”。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一批竹简中,发现若干《尉缭子》残简。经整理后,其内容与今本大体相符,银雀山汉墓已被断定为西汉武帝初年墓葬,其随葬竹简的书写时间当然还要早些。从其书写中不避讳汉初几个皇帝的名字如“邦”、“恒”、“启”、“彻”等来看,竹简书写时间应在汉以前。而竹简书写时间又必定在该书已经广为流传之后,那么,成书年代自然还应更早。所以《汉书·艺文志》注明“六国时”是可信的。 

本来,《尉缭子·天官第一》就有“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句。因此一般都认为尉缭是梁惠王时人。但由于史书中,梁惠王时并无有关尉缭其人的记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却记载有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有个大梁人尉缭,被秦始皇任为国尉。因此,有人就认为《尉缭子》可能是秦始皇时的尉缭所著。这个问题至今尚在争论中,在没有发现更多的证据前,一时尚难定论。但我们认为,梁惠王于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距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5年)约八十多年,两个尉缭不可能是同一个人。既不是同一个人,那么,如果是秦始皇时的尉缭写的,为什么他与素始皇的谈话,偏要说成是与梁惠王的谈话呢?是托古吗?相隔只几十年,也谈不上“古”。托名吗?秦始皇的威名比“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梁惠王显赫得多,身为秦国国尉的尉缭又何必要去托一个史无记载的尉缭之名呢?而且书中所谈的内容多是强调“务农战”、“修号令”、“明刑赏”、“审法制”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山东六国变法图强的政治思想,这些主张,对梁惠王来说,无疑是力挽危局的有效办法。而对于早经商鞅变法,已经强大起来,正力图征服六国的秦始皇来说,则近于无的放矢的陈词滥调了。特别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载尉缭说秦王之词:“以秦王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纵,翕而出不意,此乃知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勿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这些已为秦王所采用,并收到实效的谋略,却不见有一点反映于《尉缭子》书中,可见秦尉缭与《尉缭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此外,书中提到吴起与秦战而颂扬吴起,也说明《尉缭子》一书不可能是秦始皇时的尉缭所作,而是梁惠王时的尉缭所作。

有一说法是在尉缭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均在魏国担任国尉一职,尉缭亦在秦国担任国尉一职,《尉缭子》一书并非尉缭一人所著,而是在尉缭太爷开始,经四代人努力才完成的。《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杂家”《尉缭》29篇,“杂家”兼合儒墨名法之说;“杂家”《尉缭》属“商君学”,除论述军事外,还应论及政治和经济——它虽谈兵法,却并非兵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杂家”《尉缭子》5卷。这都和今存《尉缭子》的内容和卷数相同,可见今存《尉缭子》即“杂家”《尉缭子》。宋人将“杂家”《尉缭子》收入《武经七书》,归入兵家。所以后人多误认《尉缭子》为兵家之书。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列在“杂家类”的《尉缭》有29篇,列在“兵形势家类”的《尉缭》有31篇。由于班固没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予说明,而流传至今的《尉缭子》仅有24篇,与上述两种《尉缭》的篇数均不相符,这就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困难。也正式因为这个原因,关于《尉缭子》的著录及其版本,成为了历代学者研究该书是集中讨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银雀山竹简《尉缭子》出土以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更加热烈、深入了,但是至尽仍然未能形成一致意见。

《尉缭子》共五卷二十四篇,南宋刻行的《武经七书》本最早。《汉书·艺文志》杂家收录了《尉缭子》二十九篇。唐朝初年的《群书治要》中节录了《尉缭子》四篇。1972年,山东临沂的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也有和《尉缭子》相符的竹简书六篇。从这几篇的情况来看,现在流传版本的文字有很多删节和讹误,篇名常和竹书不合,但基本上没有后人增加的内容。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四库全书》本。

《清芬堂丛书》本。

《百子全书》本。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群书治要》本。

《太平御览》本。

《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本。

竹简残本——1972年出土的,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二)

《尉缭子》从人性论的视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辟治国思想,如“民非乐死而恶生也”,“委积不多则士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不劝;武士不选则众不强;器用不便则力不壮;刑罚不中则众不畏”,后一句话可以作为尉缭子经国治军思想的总纲领。《尉缭子》受到《六韬》或者当时其他黄老道家治国理论的影响,提出治国应当使人无欲,无欲则没有争夺,没有争斗就没有犯罪和战争,那么天下就太平了,即“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欲心去,争夺止,图图空”。

《尉缭子》反对军事上相信“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的迷信观念,强调政治、经济对军事的决定性作用,其理论水平很高。后半部《重刑令》以下十二篇,对研究战国时代的军法颇有帮助,所以有人把此书作为兵书来看待研究。 

《尉缭子》的思想大体上接近法家,反对孔孟的亲亲原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治国和治军,某些思想显得非常残暴,全文处处可见“诛杀”这样的词汇,并且大力倡连坐保甲制度。有意思的是尉缭却非常推崇德、仁义,提出“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告诫君主“杂学不为通儒”,言外之意他的理论才是最有用的理论。

《尉缭》现存24篇,1~12篇主要论述战争和政治,13~24篇讲军令和军制。

天官 第一

兵谈 第二

制谈 第三

战威 第四

攻权 第五

守权 第六

十二陵 第七

武议 第八

将理 第九

原官 第十

治本 第十一

战权 第十二

重刑令 第十三

伍制令 第十四

分塞令 第十五

束伍令 第十六

经卒令 第十七

勒卒令 第十八

将令 第十九

踵军令 第二十

兵教上 第二十一

兵教下 第二十二

兵令上 第二十三

兵令下 第二十四

今本《尉缭子》共分五卷。

卷一: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威”、4篇,主要论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攻城与作战的原则,主张行事不应依靠鬼神,而应依赖人的智慧。它认为,国土广阔而得到充分利用,国家就富足;人口众多而得到治理,国家就井然有秩。国家富足而井然有秩,不必动用武力,就可以威制天下。而要使人民富足,就必须亲近、安抚流民,开辟荒芜,发展农业。要使国家治理,就必须使人民明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使人民唯有努力耕耘,才能丰衣足食,唯有奋力作战,才能得到爵位。经济上的富足和政治上的贤明是军事上强大的基础和保证。它又认为,通向胜利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加强战备,料敌如神,使敌军丧失士气,分崩离析,以致不战而胜,这是以"道"取胜。二是法制、赏罚明察,人民有必战之心,这是以"威"取胜。三是击破敌军,夺占敌国的土地,这是以"力"取胜。军队的战斗力全在士气的高低,所以要战胜敌人,就应激励全军的士气。要激励士气就应从政治和经济入手,重视和搞好人民的生活,用爵位勉励人民,等等。它指出,建城邑应从军事、政治和经济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建城前首先应衡量土地的肥瘠,决定是否有必要在此兴建城邑。如决定兴建,那就应使城邑和所辖土地的大小相适应,使城邑的大小和人口相适应,使人口的多少和粮食的供应相适应。如能做到以上三点,就能使城邑防守坚固,依托城邑作战就能取胜。

卷二:包括 “战权”“守议”、“十二陵”、“武议”、“将理”、5篇,主要论述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守城的原则。攻城的原则是:没有把握攻破敌城,就不去攻打它。如要攻城,就必须有坚定的决心,集中兵力,出敌不意,深入其境,包围并切断敌城与外部的联系,实施猛攻,使敌措手不及,乘虚攻克敌城。它还指出,临阵作战的原则是: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和敌军交战。在敌寡我众的情况下,应依靠兵多势众的军事优势战胜敌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就要使用权谋战胜敌人。关于守城的原则,它认为一是不能只守城墙,援军抵达后,可与守军内外夹击敌军,也可以牵制敌军主力,减轻守军压力,使其得以保持补给线的畅通,增强抵抗力。如外无援军,守军应把握时机,不时出击,以削弱敌军,打破封锁,出奇兵战胜敌人,而不能死守待毙。三是为做到攻守两全,守军必须分为守备部队和出击部队两部分。出击部队不担任守备任务,守备部队也不承担出击任务。关于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它认为,战争可用来禁止不义,讨伐和剪除暴乱,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所以,用兵不进攻无过失的城市,不杀无罪之人。这样,军队所到之处,农民不会离开土地,商人不会离开店铺,士大夫不会离开官府,兵不血刃,就天下亲和归附。

卷三:包括“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6篇,主要讲述用兵的原则、军队的纪律和奖惩制度。如用兵作战要善于先发制人,做到虚虚实实,说有却无,说无却有,决心坚定,争取主动,明察敌情,然后发兵决战。又如它主张统率百人和千人以上的将吏战败或举城降敌,或弃军逃跑,除本人处死外,还要受到抄家和全家为奴等惩罚。在军营内,中、左、右、前、后各军按编制分设营地,彼此隔绝,禁止往来,违者处死。营内道路纵横,每120步设一岗哨,管制行人来往,不是持有将帅符节的人,一律不准通行。打柴放牧,必须整队行动。士兵以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属,100人为闾,实行联保连坐制。凡有士兵违犯禁令,同伍、同什、同属、同闾有人揭发,就全伍、全什、全属、全闾免罪。知道而不揭发,就全伍、全什、全属、全闾一齐受罚。将吏从什长到左、右将军,也都实行联保连坐。凡有人犯禁违法,也都是揭发者免罪,知道而不揭发的,与其同罪。

卷四:包括“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5篇,主要叙述战场法纪、部队的编组、标志和指挥信号,以及行军序列。如战斗中伍内伤亡与斩获相当的功罪相抵;有斩获而无伤亡的,有赏;有伤亡而无斩获的,同伍的都处死,并惩办其家族。战斗中各级将吏如有伤亡或无伤亡,也按上述原则奖惩其部下。为便于识别,各单位按旗帜、羽毛和所佩徽章颜色的不同加以区别。全军按金鼓信号统一进退。君主一旦任命将帅,下令用兵,将帅就应指定军队集结的时间和地点,迟到的按军法严惩。为保守秘密,只要大军没有出发,在宣布戒严的地区不准任何人通行。军队开拔后,在大军前面50公里处行进的是先遣部队——踵军,踵军前50公里处行进的是前卫部队——兴军,兴军又派出小股部队——分卒,任务是抢占军事要点,追击败退的敌人。

卷五:包括“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4篇,主要论述军队的训练和取胜之道。关于军队的训练,它认为应先讲清金鼓旗帜的作用,然后训练士兵按信号变换队伍和使用武器。训练时先进行单兵训练,然后不断增加训练人数,最后以全军联合演习来结束训练。它认为,战争是"凶"、"逆"之事,但又是不可废除的。用兵应本乎仁义,以讨伐暴乱。政治和军事是文为"种",武为"植",文为里,武为表的关系。明白这一点,就能预知胜败。政治可以使人分辨利害安危,武力可以用来进攻强敌,保卫自己。为驱使全军拼死作战,它主张以严刑重罚禁止士兵逃亡,使吏卒在战斗中互相救助,并借此树立威信,使士兵服从命令,做到号令明白,攻守得宜。

战争观

《尉缭子》将战争区分为“挟义而战”和“争私结怨”两大类(《攻权》,《续古逸丛书》本,下同),支持“诛暴乱,禁不义”的战争,反对“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的战争。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封建统一,“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认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认识到政治是根本,军事是枝干,是政治的发展和表现;认为经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因而注重耕战,把发展农业作为治国之本;商业对战争胜负有重大影响,“市者,所以给战守也”,“夫提天下之节制,而无百货之官,无谓其能战也”。同时,又认为军事上的胜利会促进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战胜于外,福产于内”(《兵谈》,汉简本)。主张慎战,反对轻率用兵,要“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尉缭子》受到《六韬》或者当时其他黄老道家治国理论的影响,提出治国应当使人无欲,无欲则没有争夺,没有争斗就没有犯罪和战争,那么天下就太平了,即‘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欲心去,争夺止,图图空’。”这似乎不是战国竞争的思想,而是秦汉大乱之后的思想。上文又说,“《尉缭子》残简经整理后,其内容与今本大体相符,银雀山汉墓已被断定为西汉武帝初年墓葬,其随葬竹简的书写时间当然还要早些。从其书写中不避讳汉初几个皇帝的名字如‘邦’、‘恒’、‘启’、‘彻’等来看,竹简书写时间应在汉以前。”这似乎是说战国的写法,而非汉朝的写法。但是,作者却没有从文字书法的角度,去看看银雀山汉墓《尉缭子》残简的文字书法,到底是战国的货色还是汉朝的货色。事实上,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字体属于早期隶书,当是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18年(西汉文、景至武帝初期)书写成的。如果那是汉朝的货色,似乎不能单以避讳与否进行断代。因为汉朝初期对避讳的规制远远今人记忆所及的满清时代严格。,例如,甚至到了避讳更为严格的东汉时代,郑玄《毛诗笺注》的依然还有“天下邦国,至于困穷”的写法,言及汉高祖(刘邦)名讳而并未受到查处。据说,“避讳”一词最早出自《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倣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 《淮南子》是汉代杂家著作,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及诸儒大山、小山之统编著。西汉刘向校定,名之《淮南》。刘安生卒年为公元前179至公元前122年,与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字体书写时代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18年正好同时——由此可以想见,那时的避讳制度尚未严格。从这种角度看,似乎也不能排除“《尉缭子》不一定不是伪书”。也就是说,《尉缭子》还有可能是西汉人捏造的战国作品,或者秦火之后由西汉人追记所得的“先秦”作品。



【020、《我的奋斗》其实是赫斯的作品】


经销商广告《“Mein Kampf 我的奋斗”——世界上最危险的书,你敢读吗?》(德语助手 2016-07-25)写道:

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一书的版权归巴伐利亚州政府所有的期限即将期满,德国政界为这本“禁书”在德国书店公开销售展开争论。而这一问题在世界其他国家看来并不引发争议。一起来了解一下。

Am liebsten signiert 亲笔签名版最受欢迎

Von Hitlers Hetzschrift gab es spezielle Sonderausgaben - als Hochzeitsgeschenk oder für die deutsche Beamtenschaft. Sie waren in der Regel handsigniert. Solche Exemplare sind bei Sammlern aus aller Welt besonders beliebt - und sie zahlen dafür Summen im fünfstelligen Eurobereich.

希特勒的这部具有煽动性的著作《我的奋斗》的合订本曾作为结婚礼物送给新婚夫妇和政府官员。带有希特勒亲笔签名的版本尤其受到世界各地收藏爱好者的欢迎。为此,收藏者甚至花费数万欧元。

Arabische Variante 阿拉伯语版

Diese arabische Ausgabe stammt aus dem Jahr 1950. Auf dem rückseitigen Cover ist das Hakenkreuz gleich mehrfach abgebildet.

阿拉伯语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可追溯到1950年。在该版本的底页出现多个纳粹标志。

"Mon Combat"《我的奋斗》(法语)

Links eine 1939 erschienene Ausgabe von Adolf Hitler mit der Aufschrift: "Jeder Franzose muss dieses Buch lesen." Die Empfehlung - oder Warnung - stammt von Frankreichs Marschall Hubert Lyautey, der im Ersten Weltkrieg Kriegsminister war und sp?ter in den Kolonien diente. Er starb lange bevor Hitler den Zweiten Weltkrieg anzettelte. Rechts im Bild ist eine sptere Ausgabe zu sehen.

1939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封面上写着:“每个法国人必读此书。”这句类似推荐或警句的话语出自路易·赫伯特·利奥泰(Marschall Hubert Lyautey)。他曾在一战中任法国陆军元帅,也是一名殖民军人。希特勒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赫伯特·利奥泰去世。图片右侧是《我的奋斗》的又一版本。

"Ein Werk der modernen Welt" 新时代的作品

Hitler hat lange versucht, Grobritannien zu erobern - vergeblich. Der Kampfeswille der Briten blieb ungebrochen. So sehr sie den deutschen Diktator verabscheuten - mit der Verffentlichung seines Buches nach dem Krieg hatten sie keine Probleme. Diese Werbung preist es als eines der meistdiskutierten Werke der modernen Welt an und empfiehlt gleichzeitig edle Einbnde.

希特勒一直企图征服大不列颠,但最终他的计划破产。英国人是如此憎恶这位德国独裁者,以至于战争结束后,在当地出版该书并没受到任何阻碍。图片上是《我的奋斗》一书的宣传广告,称这是当代世界引发讨论最多的作品之一,并推出精装版。

Mein Kampf - ganz in Rot 红色版本

Wohl in kaum einem Land gibt es so viele Sammler von Kriegsdevotionalien wie in den USA. Auch Hitlers "Mein Kampf" ist stark nachgefragt. Startgebote bei Versteigerungen fangen meist bei 35.000 Dollar an.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一样拥有众多战争纪念品收藏家。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在美国的需求量也很大。拍卖会的起拍价大部分在3.5万美元左右。

Hitler in Afganistan 希特勒在阿富汗

Bei Kabuls Straenhndlern kann man "Mein Kampf" ganz legal erwerben - ebenso wie entsprechende Poster.

在喀布尔街头,人们可以公开购买到合法销售的《我的奋斗》及相关海报。

Kandidat auf der Buchmesse 书展上的候选人

In Serbiens Hauptstadt Sarajevo wurde "Mein Kampf" 2013 auf der Buchmesse angeboten - allerdings in einer kommentierten Fassung.

《我的奋斗》塞尔维亚语译本曾出现在2013年萨拉热窝(Sarajevo )举行的国际书展上——尽管该版本是评论版《我的奋斗》。

Hitler im Schaufenster 橱窗里的希特勒

Wer durch die Straen Tiranas schlendert, kann sich schon mal Auge in Auge mit Hitler wiederfinden. In Albaniens Hauptstadt steht "Mein Kampf" wie selbstverstandlich im Schaufenster diverser Buchladen.

如果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Tirana)散步,人们便可以在街头的橱窗里看到“希特勒的身影”。在地拉那的一些书店里,《我的奋斗》一书被“堂而皇之”的摆在书架上。

了解完之后,你想读一读这本书吗? 

谢选骏指出:《我的奋斗》表面上是由纳粹德国头目希特勒口授的,实际上是由其同僚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的。初稿时,希特勒这条奥地利流浪狗只有能力为之取名为《四年来同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因为希特勒他都不太清楚这本书到底都写了一些什么内容。它之所以能够影响二战前后的德国年轻人,就是因为这是一本“元首著作”,由此可见德国人的愚蠢。

鲁道夫·赫斯后来如何呢?疯了!由此可见,《我的奋斗》确实是一部疯子的作品,就像梵·高的绘画一样。而希特勒本人,不过是成功地推销了这部作品的经销商。

《我的奋斗》其实是赫斯的作品,希特勒不过是个不很成功的喜剧演员,希特勒只是为了证明《我的奋斗》是自己的作品,就冒冒失失地进攻俄国(苏联),而没有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在这一点上,希特勒远远比不上成功拿下了俄国的蒙古人。由此可见,日耳曼人远远不及蒙古人具有军事才华,更加不及汉人——日耳曼人被汉朝的手下败将匈奴人赶来赶去地逃命,就像草原上的牛羊一样。《我的奋斗》其实是赫斯的作品——如果德国按照赫斯的方针仅仅针对苏维埃俄国,就不会一败涂地了。



【021、《永乐大典》是婊子的牌坊、《四库全书》是狗嘴里的象牙】


《三亿多字竟片纸不存 《永乐大典》正本遭遇了什么?》(2017年03月06日 王鼎吉)报道:

原标题:煌煌一部《永乐大典》遭何劫难,怎连一张纸也没留下?

说起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型图书,很多人都会想到《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永乐皇帝直接主导编纂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成祖朱棣下了一道诏谕

1403年盛夏的南京,明成祖朱棣刚刚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了一道诏谕。

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是起兵把自己的侄子、朱元璋亲选继位的建文帝赶下台(下落不明)后,登上皇帝宝座的。

朱棣的这道诏谕,用白话来说是这样的:

天下自古至今所有的事物,都分散收载在各种书籍之中,这些书籍品种多、文字长,从中寻找可供参阅的内容很不容易。我想将各种书籍中所载的事物,以分类的方法放在一起,用在韵目下分列单字的方法,编集在一部书中,这样查考起来就像探囊取物那样方便……你们要按照我的意思,凡是自有书籍以来,所有经、史、子、集百家的书,甚至于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方面的言论,都将它们辑录到这部书中来,不要怕内容繁多而浩大。

朱棣一代豪杰,气魄很大。他要编的这本书,气魄也很大。

朱棣的设想并不算独创,他要求编的其实是一种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种工具书,它是从许多种古籍中辑录某些章句、片段甚至是全书,或分门别类、或按字顺加以编纂而成,目的是为了便于查检和使用,从中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就内容广泛这一点来说,类似于今天的百科全书,但更恰当地说,类书是百科资料汇编。

我国编纂类书的做法起源于三国时的曹魏,也是由皇帝首创并组织实施的。曹操次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诏令文士们集五经群书,以分类辑录的方法编纂一部类书,定名为《皇览》,总字数达到800余万字。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

自此以后,类书的编纂盛行于唐、宋各代。其中唐代著名的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事类集》四大类书,宋代著名的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四大类书。据各种古代书目记录,从三国至清代中期1600年间,产生的类书有六七百种之多。

历代类书的编排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按类别编排,大多数类书采用这种编排方式,但分类方法各不相同;第二大类是按韵目编排,按照皇上朱棣的明确要求,《永乐大典》就是采用这种编排方式进行编纂的。

解缙接到旨意后,立刻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班子,加紧编纂,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于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将书编成。明成祖十分高兴,将这部类书定名为《文献大成》。

一遍不行来第二遍

明成祖仔细翻阅了《文献大成》后,觉得这部类书还不尽符合当初他的旨意,和他的意愿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又下令重修。这一次他加强了编纂领导班子的力量,增派了曾辅助他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官封太子少师的姚广孝大和尚,与解缙等人一起来做这件事,而编纂人员一举增加到2000多人。

可以说,修纂《永乐大典》荟萃了全国各方面的优秀人材,当时有人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这种盛况。

朝廷对编纂者在工作上、生活上也提供了不少优裕条件。明成祖让编辑人员到皇家图书馆阅读图书,还令人分赴各地不计价值搜购图书,以致大典收入的典籍总数达七八千种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类书。为了上班行走方便,把编纂者安置在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居住,并由光禄寺负责伙食,“朝暮酒撰”。为了编纂工作夜以继日地进行,特发给“膏火之费”,“仍免朝谒”。

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全书于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定稿,由姚广孝领衔进呈,明成祖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定稿后,由抄书者誊抄全书,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全书抄写完毕。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共约3.7亿字。

《永乐大典》抄写的文字端庄工整,格式统一,装帧精美,一律是包背装,书皮用黄色丝织品包裹。开本很大,书长50.3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左右,显得很有气派。板框用手工描制,红色,高35.7厘米,宽23.4厘米,半页8行,每行28字。正文墨书,引书的书名用朱笔,有红色句读。

特别要指出的是,《永乐大典》所辑各书均保持原书面貌,不改动书中的文字内容,与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对有些书的内容任意删改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永乐大典》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四日,明成祖颁布了迁都诏,宣告自永乐十九年(1421年)一月一日起,北京成为明王朝的新都。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原稿仍存放在南京文渊阁,明代中期毁于大火。正本则迁藏至北京皇宫中的文楼(即现在故宫午门的东角楼)。

正本踪迹皆无成了谜

大典修成一百多年后,到了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世宗十分喜爱《永乐大典》,案头常置数册供随时翻阅。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皇宫奉天门、三大殿和午门发生火灾,嘉靖皇帝命人抢运《永乐大典》,一夜之中竟为此事3次下达谕旨,足见他对这部类书的高度重视。

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逃过此劫。经此一事,嘉靖帝考虑到这部千辛万苦编纂的巨著,仅此一部,万一遭到不幸根本无法补救。因此,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他下令让徐阶、高拱、张居正监督抄书生109人重抄一部,严格按照永乐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按规定誊抄3页,每册录毕,于册后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等衔名,以示职责。全部重录工作直到六年后的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这就是副本。在副本即将抄写成的前一年,也就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

十分蹊跷的是,在重录副本工作完成之后,正本不知从何时起不知去向了。史学家对正本的失佚产生了各种猜测,它最后的下落至今成为历史之谜。一般认为这部正本可能毁于明清政权变动之际,有的说得更具体,认为是毁于李自成撤出北京,下令烧毁皇宫之时。

然而,在世界各地现存的所有《永乐大典》遗本,包括一些残页在内,都是当年重抄的副本,特征十分明显:纸张是嘉靖年间特有的白棉纸,书后还有抄书生、重录总教官的名字。体量如此巨大的煌煌一部《永乐大典》正本,即便遭到了什么劫难不幸,怎么会连一张纸也没有留存下来呢?

嘉靖皇帝的随葬品?

中华书局的张枕石先生以及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栾贵明先生却提出了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已作为嘉靖皇帝的随葬品葬入永陵地宫。他们认为,嘉靖当年急着要重录一部副本,就是为他将来寿终正寝时以正本作为随葬品做好准备。

栾贵明仔细研究了《明实录》发现,《永乐大典》重录完成与嘉靖帝的丧葬大体是同时。嘉靖帝于1566年12月驾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说,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三个月时间。而到了4月15日,继位的隆庆帝才赏赐《永乐大典》重录人员。“重录究竟完成在何时,史无明载。而这正是谜点。”

如果现代人要运完全部的《永乐大典》,要运满4卡车才行。而在明代,并没有现在的发达交通工具,他们只能靠马车拉。为何嘉靖帝死后3个月才入葬永陵?大胆的推断便是:在这段时间里,隆庆帝忙着把《永乐大典》正本放进永陵,以了却嘉靖帝的心愿,一直到嘉靖帝入土为安后,隆庆帝才有时间处理《永乐大典》的副本。“甚至重录工作或许都没有完成,而诡称完成,从而造成了副本的先天缺少,也并不是不可能。”

但是,也有人对“正本殉葬说”提出质疑,认为从明朝的丧葬制度来看,不可能将这部22937卷的巨著葬入永陵地宫。

几种说法不一,正本的下落至今仍是个谜。不管怎样,正本亡佚,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对《四库全书》编纂作用大

《永乐大典》副本抄成之后,存放在被称为“石室金匮”的皇史宬内。皇史宬在皇宫的西侧,建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石室”四周的石墙厚有6米,两扇殿门是两块整石,每扇石门重5000公斤。大殿中有内为樟木、外包铜皮制成的152个“金匮”,放置在1.42米高的须弥座上,副本就存放在这些“金匮”之内,既能防水,又能防火,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永乐大典》副本自明隆庆迄清康熙这150多年里,一直贮藏在皇史宬,至清雍正年间又移藏至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内。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利用《永乐大典》辑佚古籍,曾清点副本,发现已丢失1000多册,计2422卷,乾隆曾下令查找,结果是一本也没有找到。即使这样,余存的《永乐大典》在《四库全书》的编纂中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永乐大典》中辑得佚书516种,其中388种收入《四库全书》,128种列为总目存目。

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对《永乐大典》的管理是比较严的,其间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纂修官黄寿龄私自将其中6册带回家去阅读,结果被盗贼偷走,此事呈报乾隆后,乾隆非常气恼,下令立即缉查,步军统领尚书英廉不敢懈怠,在全城进行搜缉,后在御河桥边复得,是偷盗者见查得紧,又偷偷地放置在这里的。黄寿龄因此事被罚俸3年。从此以后,严禁携带《永乐大典》外出。

乱世书劫

清代末年屡遭劫难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之后,对《永乐大典》的管理逐渐松懈下来。至嘉庆、道光年间,官员又伺机挟带偷窃,并将所偷之书以每册10两银子的价格卖给洋人,因此,到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清点《永乐大典》时,所存不足5000册;到了光绪三年(1877年),只剩下3000余册;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年),只剩下800余册。这些丢失的《永乐大典》都属监守自盗,例如大臣文廷式以借读《永乐大典》为名,盗走了100余册;翰林院的人在下班回家时,将一本本《永乐大典》挟在衣物中携带出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坐落在东交民巷的翰林院处在战火之中。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永乐大典》代替砖块,构筑工事,或纵火焚烧,一时仅存的《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

翰林院劫后《永乐大典》仅剩64册,被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清末大臣陆润庠运回府中。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第一科科长的周树人(即鲁迅先生)的建议和努力下,获教育部同意,并呈请国务院批准后,教育部派员去陆润庠处将这64册劫余的《永乐大典》取回,4册存放于教育部图书室供展览,60册送交京师图书馆保存。京师图书馆经多方征集,到1934年,已改名为北平图书馆的馆藏《永乐大典》增加到93册。由于局势动荡,1933年5月,教育部电令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本、《永乐大典》、明代实录等古籍南迁,北平图书馆即选择一部分善本典籍(包括《永乐大典》)运往上海,存放于公共租界仓库,并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负责管理。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经代理馆长袁同礼、上海办事处钱存训通过驻美使馆和美国联系后,选取了3000种书(其中有60册《永乐大典》)运到美国,交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1965年这批书(包括《永乐大典》)均被运往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乐大典》得到各方的捐赠,国内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通过,将所属东方图书馆所藏21册《永乐大典》全部赠送给北京图书馆(即原北平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和广东文管会也分别将4册和3册《永乐大典》赠送给北京图书馆。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先后三次将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劫走的64册归还了我国。至今为止,国家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共有161册。现世界各地尚有《永乐大典》400余册,星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

谋生不易

“投笔从戎”原是抄书人

从简策版牍时期开始,社会上就开始出现了以代人抄书为生的穷读书人。东汉、三国时,将这些代人抄书的文人叫作“佣书”,是对被雇佣抄写图书的文人的一种称呼。纸写书代替了简策版牍之后,从事这种“佣书”职业的文人逐渐增多。到了唐朝,对从事抄书的人叫作“抄书人”“楷书手”。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也仍然需要抄书人,一是抄写在纸上之后才能据此雕版;再就是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雕版印刷,有些书仍以写本书的形式出现,这些书仍需要抄书人。

抄书是一项既要求高而又相当辛苦的工作,偶尔抄抄也还可以,如果长年累月伏案抄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首先要求抄书人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字字工整,一笔不苟;更要求抄写正确,不误写、不丢字落句。此外,作为受雇于官府或私人的抄书人,必须按规定完成每天抄写字数的“定额”。既要求写得好,又要求写得多,天天埋头抄写,其辛苦之状是可想而知的了。

在我国历史上曾有几位著名人士,在他们发迹之前,因贫穷落魄而以“佣书”谋生,如东汉名将班超还留下了“投笔从戎”的故事。

我国有两部最大的写本书,一部是《四库全书》,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写本书,其次就是《永乐大典》。同样是写本书,但编纂方式不同,《四库全书》是丛书性质的,而《永乐大典》是类书性质的。这两部卷帙浩繁的最大的写本书,全都是用手工抄写而成,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网民哀嚎:

有比《永乐大典》字数更多的书吗?

全书3.7亿字,有一万多卷。 我搜了一下什么《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等,都只有几千万字,零头都不到。这书貌视数千人之力,编了几年,而且有朱棣的大力支持。

不知道单从规模上,有没有书能与这本书相提并论的?

有人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四库全书采选,收录的书不过3000多种。永乐大典达到了七八千之多,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古籍种类。这是因为乾隆皇帝与永乐皇帝不同,没有兼收并蓄的胸怀,加之满清刚刚坐稳江山,对宋、明几代指斥谩骂北方少数民族的言辞十分忌讳。所以在辑佚中坚持儒家正统观念,凡佛道、戏曲、小说等概不辑录,对于牵涉违碍的言辞也毫不留情面,一概删去。有些科技、军事方面的发明怕洋人学去,也都丢掉。所以四库全书简直是政治指导下文化阉割的产物。因此很多历史爱好者常骂乾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刽子手,这样删那样删,给传承的破坏相当大。

永乐大典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一部金字塔顶点上的旷世大典,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很多古籍如果不是因为永乐大典早就失传了。在这里引用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写下的一段话: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而成。

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更为难得的是,以解缙为首的明代知识分子们以广博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思想,采集了几乎所有珍贵的文化资料,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朱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郑重的为这部伟大的巨作命名——《永乐大典》

现在,我终于可以说,在我的统治下,编成了一部有史以来最大、最全、最完美的书!终有一天,我会老去,但这部书的光荣将永远光耀着后代的人们,告诉他们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

光荣!但这绝不仅仅是朱棣的光荣,这是属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光荣!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曾经光耀四方,强盛一时,也曾曲膝受辱,几经危亡。但我们最终没有屈服,我们的文明传承了下来,并引领着我们顽强的站立起来。

永乐大典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要感谢这部书,因为如果没有它的诞生,很多古代书籍,今天的我们将永远也看不到了。

如果要给这些书开个书单,恐怕会很长,在此我们只列举其中一些书目,让大家了解此书的重要意义,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后全部失传,直到清代时,方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流传于世上。

所以我们说,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金字塔。

其实单论字数的话,四库全书的字数据说比永乐大典更多,四库全书字数约为8亿字,永乐大典约3.7亿字。明清时代是中国类书和丛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除了这两部书之外,另外还有陈梦雷等人修撰的《古今图书集成》,这是现存的最大一部类书,这三部书的字数和卷数如下:

永乐大典:字数3.7亿,卷数22937卷;

古今图书集成:字数1.6亿,卷数10000卷;

四库全书:字数9.9亿,卷数79000卷(文津阁和文渊阁数目不同);

至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百科全书,实际上是不能和类书这种书等量齐观的,百科全书要求以尽量权威的资料说明一个概念,而类书是要将一个词汇相关的资料全部纳入书中,存量上要比百科全书更大,而且不列颠百科全书从上世纪20年代改为美国出版之后,已经渐渐走向市场化(字数减少以便于阅读体验),真的要去比较字数,可能19世纪末的第九版《不列颠》可以满足题主。

永乐大典的消亡和明朝当时的处置不当有直接的关系,倘若将当年的永乐大典也如同四库全书一样抄写数部分散各地保存,并允许各地学子参阅,而不是100多年只有一部正本——那么,永乐大典的命运很可能比现在仅存800卷不到要好得多。

至今我们幸运的是,四库全书删改禁毁的文献,大部分还有保留存世,详情可见《四库禁毁丛书》,但是有一些书籍出于学派学术争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渐渐消亡,才是最可惜的,此类书诸如《竹书纪年》、《世本》、《墨子》等。

我一直认为,书是不会因为禁毁而消亡的,只要有愿意保存它的人它就会延续生命。

反正我不知道还有哪个,我看明朝那些事中永乐大典完成时,当年明月的描述的那种磅礴大气的感觉,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看到后来大部分都未保存下来时伤心的无以复加,那时候有印刷机就好了——现在看到完整的永乐大典,那是什么概念!

谢选骏指出:网民的伤心大可不必,因为《永乐大典》再好,也不过是杂种屠夫朱棣的胯下之物,其实质无异于婊子的牌坊——《永乐大典》的失传,说明了婊子的牌坊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正如,《四库全书》再好,也不过是(满蒙)狗嘴里吐出的(中国)象牙,残破不堪,所以需要《四库禁毁丛书》予以镶嵌补充。



【022、《约翰福音》应该纳入中国大学课本】


(一)《圣经创世记》与中国初中教材

共产党中国的一本语文教材竟然录入《圣经创世记》部分章节。这意味着泥足巨人即将崩溃!

2016年6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北京报道:

《圣经》(Bible)已成为中国反西方言论的最新目标,一本语文教材录入《创世纪》(Book of Genesis)部分章节的事情引发了强烈反对。

根据官方报纸《北京青年报》(Beijing Youth Daily)的采访,这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对自己收录《圣经》中上帝创造宇宙的故事进行了辩护,他们表示,他们将一则著名的西方故事收录到教材中,是希望学生可以从神话角度开阔视野。

尽管中共对政府批准的可供民众做礼拜的教堂进行严格控制并经常打压,但中国的基督徒人数增长得很快。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杨凤岗认为,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基督徒人数最多的国家。

数千万基督徒选择去“地下教会”做礼拜,而不是去政府监督的教堂。中国天主教爱国会(Chinese Catholic Patriotic Association)不承认教宗,中国政府对公民效忠外国权威心存疑虑。然而,中国对于传播福音却并不陌生: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圣经》印刷企业。

作为更广泛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正在修订中小学课程表。

(二)《圣经》引起魔鬼的战栗

《圣经》进入中国语文教材,是二十一世纪乃至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自然引起了人文主义者们的恐慌。

他们用各种匿名上阵,大肆诋毁。

例如有的说:“的确不妥,有人问为何选盘古开天地可以,上帝创造世界就不行,我认为作为教材应尽量选择今天已经没有宗教意义(但仍有文化意义)的神话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如希腊,北欧,印度神话……”其实,这个说法十分无知,因为希腊、北欧、印度神话,都不是现代文明的源头,只有圣经才是现代文明的源头——不读圣经,如何进入现代文明的堂奥!

只有一个“不是匿名”的诋毁者,那就是“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官微@思想火炬”,它说:“(圣经写入语文教材)不仅与全面依法治国背道而驰,更深层次凸显出教育部把全国统一语文教材改革为放开文科教材编订权是危害国家文化统一的彻底错误政策。”这个官腔似乎从反面证明了:《圣经》进入中国语文教材,是中国已经具备了初步文明程度的体现,是中国能够获得思想自由的体现。

(三)《圣经》与“西方神话”

世界上只有“希腊罗马神话”或“中国日本神话”,而没有什么“西方神话”。

但是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却违背了这一常识说,一篇关于北京语文教材将《圣经》中某篇章内容录入其中的帖子引发网络热议。不少网友对北京语文课改教材第13册把《上帝创造宇宙》这篇基督教《圣经》内容被定为神话故事列入教材纷纷发表评论。

为此,北青报记者致电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与相关工作人员了解中发现,此部课本确为《北京语文课改教材第13册》(七年级上半学期使用),出版时间为十年前。

此名工作人员称,语文课标中有神话、传说这一类,其中中国的传统神话传说纳入过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等内容,而在此这次的课改教材中选择加入一些“西方的神话”故事,于是就将《圣经》中的《创世记》部分篇幅纳入了课本中,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从神话角度开阔一下视野,了解一些西方名著中的神话故事。

显然,“《圣经》=西方神话”这不是事实。否则,就不会在“十年以”才引起轩然大波。

(四)《约翰福音》纳入中国大学课本

如果说,《圣经创世记》纳入中国初中教材是一个已成的事实,那么《约翰福音》纳入中国大学课本就将成为未来中国的方向。因为《约翰福音》构成了西方文明(而不是子虚乌有的“西方神话”)的内在基础。

1、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

2、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为他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

3、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4、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5、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

6、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你怎么说,你们必得自由呢?

Jhn 8:34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

Jhn 8:35 奴仆不能永远住在家里,儿子是永远住在家里。

Jhn 8:36 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

Jhn 8:37 我知道你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你们却想要杀我。因为你们心里容不下我的道。

Jhn 8:38 我所说的,是在我父那里看见的。你们所行的,是在你们的父那里听见的。

Jhn 8:39 他们说,我们的父就是亚伯拉罕。耶稣说,你们若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就必行亚伯拉罕所行的事。

Jhn 8:40 我将在神那里所听见的真理,告诉了你们,现在你们却想要杀我。这不是亚伯拉罕所行的事。

Jhn 8:41 你们是行你们父所行的事。他们说,我们不是从淫乱生的。我们只有一位父就是神。

Jhn 8:42 耶稣说,倘若神是你们的父,你们就必爱我。因为我本是出于神,也是从神而来,并不是由着自己来,乃是他差我来。

Jhn 8:43 你们为什么不明白我的话呢?无非是因你们不能听我的道。

Jhn 8:44 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

Jhn 8:45 我将真理告诉你们,你们就因此不信我。

Jhn 8:46 你们中间谁能指证我有罪呢?我既然将真理告诉你们,为什么不信我呢?

Jhn 8:47 出于神的,必听神的话。你们不听,因为你们不是出于神。

Jhn 8:48 犹太人回答说,我们说,你是撒玛利亚人,并且是鬼附着的,这话岂不正对吗?

Jhn 8:49 耶稣说,我不是鬼附着的。我尊敬我的父,你们倒轻慢我。

Jhn 8:50 我不求自己的荣耀。有一位为我求荣耀定是非的。

Jhn 8:51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人若遵守我的道,就永远不见死。

Jhn 8:52 犹太人对他说,现在我们知道你是鬼附着的。亚伯拉罕死了,众先知也死了。你还说,人若遵守我的道,就永远不尝死味。

Jhn 8:53 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还大吗?他死了,众先知也死了。你将自己当作什么人呢?

Jhn 8:54 耶稣回答说,我若荣耀自己,我的荣耀就算不得什么。荣耀我的乃是我的父,就是你们所说是你们的神。

Jhn 8:55 你们未曾认识他。我却认识他。我若说不认识他,我就是说谎的,象你们一样,但我认识他,也遵守他的道。

Jhn 8:56 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

Jhn 8:57 犹太人说,你还没有五十岁,岂见过亚伯拉罕呢?

Jhn 8:58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Jhn 8:59 于是他们拿石头要打他。耶稣却躲藏,从殿里出去了。

谢选骏指出:信耶稣的犹太人尚且如此,难怪不信耶稣的犹太人会沦为魔鬼的子孙了。立此为马克思主义者鉴。

(五)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在基督里

有文章指出:

美国中学实行宽松的选课制,语文课也更像是“阅读分享课”。虽然美国大学入学对写作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学都不设有专门的写作课程,而是通过阅读各种体例的作品、写书评等锻炼出来。至于语文课上读什么书,也由任课教师自己来开书单,无论教育部还是学校,都不会印发统一教材。

一个班的学生同时读一本作品、并且进度也相当,是美国人熟悉的“读书会”式语文教育。但美国一些学区却大胆地引进了“工作坊”式的语文课,这意味着学生自己选择想读的书,并跟同学们分享。曾主张学生只该读“精华读物”英文文学教授Mark Bauerlein就表示,学生读《哈利·波特》还是狄更斯都无所谓,关键是在信息时代保持阅读的习惯。

美国一中学“工作坊”式的语文教学——法国一直很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法语的热爱,活跃的法国语文课让小学生们着迷。与美国类似,法国中学的文学课程没有统一的国家教材,学校根据教育部定立的大纲自主选择课本。受多年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念影响,法国的语文教育曾长期被等同于文学教育,16至20世纪的经典纯文学作品,尤其是法国和法语区的经典小说、诗歌和戏剧,都是法国中学教师热衷选择的教材。从巴尔扎克到雨果、从拉封丹到拉伯雷,几乎每一个法国文学分支都可能涉猎,文科的学生还要完整阅读如兰佩杜萨的《豹》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朱丽叶》等译作。

为了应对中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文学课的现象,法国教育部把电影引入文学课程,将学生感兴趣的性、浪漫和反叛精神引入日常课堂。法国教育部官员认为,他们选择的电影能帮助正经历青春期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在已公布的200部经典电影中,中学生将能在老师陪同下观看法国电影《轻蔑》(Le Mépris)中的男女主角“调情”,以及《赤胆威龙》(Rio Bravo)的枪战,并以自己的角度进行解读。除了经典法国文学作品,法国学生还须阅读萨特和加缪等看上去对中学生而言过于艰深的哲学作品。2010年,法国中学会考作文,要求考生解释霍布斯《利维坦》(英国政治哲学巨著)和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哲学家)的《神学大全》节录。

日本语文书的内容涉及内容极其广泛,如尊重生命、环保、维护人权、保持社会福利、热爱家乡、安全和防灾等,都非常贴近生活。日本国语教材选文的来源也很宽泛,不光有文学家的经典名著,还有行业精英的大手笔或“心灵鸡汤”。比如有的教材选了国宝级名医日野原重明的随笔《想要对你说》,有的选了绘本作家木村裕一的《乘风飞翔》。日本的语文教材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语言和写作的能力。

在“不在吃饭就在思考”的德国,对语言学习的重视度往往高于数学。20世纪90年代,德国曾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目的是为了让教育“更适应社会发展”。在包括语文在内的科目,教材选取还专门加入了更多展现社会“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的内容,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释社会现象。

除了文学还涉及大量的政治、地理、历史、生活常识、心理、人文等方面的内容,德国学生不是为了语言而学语言,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别人交流思想,把语言作为生活中的工具,通过语言学习来认识世界和自我。

过去很长时间,中国高度重视教育的政治职能,课程设置统一,教材统一,完全是由国家来承担相关工作,随着教育观念与教育治理观念的改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学校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教材的出版发行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家变成多家,甚至几十上百家,给了学校与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随之而来的,是教材也变得五花八门,“过于西化”的担心之外,我们自己有些教材的泥沙俱下,质量不高,令人担忧。正如一位读者留言所说,对外来文化应该怀有一颗包容之心,但同时更重要的事是发扬和传承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很多国学经典被人误解,甚至被媒体歪曲来搏眼球,诸子都要哭了。(文/观察者网 张红日)2015年10月26日

谢选骏指出:上述“多元选择”为何不能成为中国教育的借鉴?例如,中国确实需要补一补宗教教育的课程:

Col 1:15 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Col 1:16 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

Col 1:17 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

Col 1:18 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Col 1:19 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

Col 1:20 既然借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借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

……

Col 2:9 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

Col 2:10 你们在他里面也得了丰盛。他是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歌罗西书 Colossians)

谢选骏指出:如果不能理解上述的奥秘,中国学子甚至无法获得科学研究上的真正突破。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



【023、《竹书纪年》是一部暴力革命的教程】


网文《古本竹书纪年今存原文》报道: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王國維)

古本竹書紀年原文 戰國

目录

五帝紀

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

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

顓頊產伯鯀,是維若陽,居天穆之陽。

堯元年景子。

( 一云甲子 )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于平陽。

舜囚堯,复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后稷放帝子丹朱。

命咎陶作刑。( 咎音皋 )

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龍生于廟,日夜出,晝日不出。

夏紀

禹都陽城。

《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陽翟也。

禹立四十五年。

益干啟位,啟殺之。

益為啟所誅。

后啟殺益。

夏后開舞九招也。

啟征西河。

啟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

太康居斟尋。

太康居峕尋。

羿亦居之。

帝相即位,處商丘。

帝相元年,徵淮夷。

后相即位,二年,徵黃夷。

后相七年,于夷來賓。[于一作干。]

相居斟灌。

後少康即位,方夷來賓。

帝寧居原,自遷于老丘。

柏杼子徵于東海及王壽,得一狐九尾。

伯杼子往于東海,至于三壽,得一狐九尾。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來禦,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后芬發即位,三年,九夷來禦。

槐三年,九夷來禦。

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鬥。

后芬立四十四年。

后荒即位,元年,以玄圭賓于河,命九東狩于海,獲大鳥。

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璧賓于河,狩于海,獲大魚。[荒= 芒]

后芒陟位,五十八年。

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 君綿臣也。

河伯僕牛,皆人姓名托寄也。

后洩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帝洩二十一年,加畎夷等爵命。

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立十九年。

其弟立,是為帝扃。

胤甲居于河西,天有妖鍵(同現) ,十日並出。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運照無窮。

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並出。

胤甲居西河,天有孽,日並出。

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祅孽,十日並出。

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

后昊立三年(帝皋也)。

后發一名后敬,或曰發惠(其子立,為桀)。

后發即位,元年,諸夷賓于王門,再保庸會于上池,諸夷入舞。

發元年,諸夷賓于王門,獻其樂舞。

桀又居之。(居西河)

不窋之晜孫。

◎ 苕華琬琰

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

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

而 棄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

末喜氏以與伊尹交,遂以間夏。(末喜是為妹喜)

桀伐岷山,得女二人,曰琬,曰琰。

桀愛二女,斲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也。

桀伐懡山,懡山莊王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

桀受二女,無子,斷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

后桀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

桀愛二人,女無子焉,斲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 是琰,而棄其元妃于洛,曰妹喜。

桀伐懡山,獻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

桀受女,刻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

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

桀愛二女,無子,刻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

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

桀愛二女,無子,刻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

夏桀作傾宮、瑤台,殫百姓之財。

桀築傾宮,飾瑤台。

桀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

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為湯所放。

(周書曰:禪)

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殷紀

湯有七名而九徵。

外丙勝居亳。

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

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 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也。

伊尹即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 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太甲唯得十二年。

沃丁絢即位,居亳。

小庚辯即位,居亳(即太庚也)。

小甲高即位,居亳。

雍己骸即位,居亳。

仲丁即位,元年,自亳遷于囂。

仲丁即位,徵于藍夷。

外壬居囂。

河亶甲整即位,自囂遷于相。

徵藍夷,再徵班方。

祖乙勝即位,是為中宗,居庇。

帝開甲逾即位,居庇。

祖丁即位,居庇。

南庚更自庇遷于奄。

陽甲即位,居奄。

和甲西征,得一丹山。

盤庚旬自奄遷于北蒙,曰殷。

盤庚遷于此汲冢,曰殷虛。

南去鄴三十里。

盤庚自奄遷于殷。

殷在鄴南三十里。

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墟。

南去鄴四十里。

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兩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 離宮別館。

殷時已有應國。

小辛頌即位,居殷。

小乙斂居殷。

祖庚躍居殷。

帝甲載居殷。

馮辛先居殷。

庚丁居殷。

武乙即位,居殷。

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武乙賜地三十里,玉十獴,馬八疋。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武乙三十五年,周俘狄王。

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

太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絕。

太丁四年,周人伐餘無之戎,克之。

周王季命為殷牧師。

武乙即位,周王季命為殷牧師。

太丁四年,周伐餘無之戎,克之。

太丁命公季為牧師。

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太丁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文丁殺季歷。

帝乙處殷。

二年,周人伐商。

帝辛受居殷。

畢西于豐三十里。

殷紂作瓊室,立玉門。

帝辛受時,天大曀。

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

周紀

周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此唐代一行《歷議》所引,“庚寅”二字為一行推算所得,非《紀年》原文。]

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

西夷諸侯'即《牧誓》之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也。”

武王親禽帝受于南單之台, 遂分天之明。

周武王親禽受于南單之台。

武王年四十五。

王陟,年五十四

武王年五十四

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

晉侯築宮而美,康王使讓之。

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 餘) 年不用。

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 遇大兕。

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

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貫紫微。

其年,王南巡不返。

穆王元年,築祗宮于南鄭。

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

“ 傳云自武王至穆王享國百年,謂武王在位十七年,成王三十七年,康王二十六年,昭王十九年,至穆 王元年,共享國百年也。”

穆王所居鄭宮、春宮。

北唐之君來見,以一驪馬是生綠耳。

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積羽千里。

天子北征于犬戎,取其五王以東。

西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王遂遷戎于太原。

穆王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鳥之所憩。

穆王西征,至于青鳥所解。

穆王十七年,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

其年來見,賓于昭宮。

穆王見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 有鳥甹人。”

穆王(五)十七年,西王母來見,賓于昭宮。

穆王十七年,西征于崑崙丘,〔遂〕見西王母。

周穆王十七年,西征,至崑崙丘, 見西王母,王母止之。

穆王十七年,西征,至于崑崙丘, 見西王母,乃宴。

留昆國見 《輯校》作“ 留昆”,附于“無年世可系者”。

穆王十七年,起師至九江,以黿為梁。

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師,至于九江,比黿鼉為梁。

周穆王七年,大起師,東至于九江,架黿鼉以為梁。

周穆王四十七年,伐紆,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比黿以為梁。

周穆王伐大越,起九師,東至九江,駕黿鼉以為梁也。

周穆王三十七年,伐荊,東至九江,比黿鼉為梁而渡。

穆王三十七年,王起六師,至于九江,伐楚。

穆王南征,君子為鶴,小人為飛鴞。

穆王西征,還里天下,億有九萬里。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

懿王元年,天再啟。

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獻瓊玉,賓于河,用介圭。

夷王三年,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

夷王獵于杜林,得一犀牛。

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獲馬千匹。

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

厲王無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殺秦仲之族。

王命伐戎,不克。

秦無歷數,周世陪臣。

厲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

共伯和干王位。

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為戎所殺。

王乃召秦仲子莊公,與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卻。

宣王三十年,有兔舞鎬。

宣王四十年,有兔舞鎬。

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

[列此役于宣王三十一年]

周宣王三十三年, 有馬化為狐。

“ 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是歲有馬化為狐。”

五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

[列于宣王三十六年。]

二年,晉人敗北戎于汾隰,戎人滅姜侯之邑。

[列于宣王三十八年。]

明年,王徵申戎,破之。

[列于宣王三十九年。]

十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

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為太子。

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太子。

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實。

盟于太室。

伯盤與幽王俱死于戲。

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

幽王既死,而 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于攜。

周二王並立。

幽王死,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王子餘,二王並立。

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

晉紀

鄭桓公厲王之子。

晉文侯二年,周宣王子多父伐鄶,克之。

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曰桓公。

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侯所殺。

以本非適,故稱“攜王”。

莊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

莊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

作為文公。

( -722 )魯隱公及邾莊公盟于姑蔑。

[ 在曲沃莊伯十二年正月。]

鄭莊公殺公子聖。

[列于莊伯十二年。]

紀子伯、莒子盟于密。

[在魯隱公二年。列于莊伯十三年。]

晉武公元年,尚一軍。

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

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請成于翼,至桐乃返。

[列于曲沃武公元年]

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出奔魏。

晉武公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

[在魯桓公四年]

晉武公九年,戎人逆芮伯萬于郟。

魯桓公、紀侯、莒子盟于區蛇。

[在魯桓公十二年。列于晉武公十六年。]

鄭殺其君某。

[ 在魯桓公十八年。

列于晉武公二十二年。]

齊襄公滅紀郱、鄑、郚。

齊襄公滅紀遷紀。

[在魯莊公元年。

列于晉武公二十三年。]

齊人殲于遂。

[在魯莊公十七年。

列于晉武公三十九年。]

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

晉武公滅郇,以賜大夫原(點) 〔黯〕,是為郇叔。

[列于三十九年。]

晉獻公二年春,周惠王居于鄭。

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為蜮射人。

衛懿公及赤翟戰于洞澤。

[在魯閔公二年。

列于晉獻公十七年。]

鄭棄其師。

[在魯閔公二年。

列于晉獻公十七年。]

晉獻公十有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

虢公醜奔衛。

獻公命瑕父、呂甥邑于虢都。

[在魯僖公五 年]

重耳出奔。

[在魯僖公四年。

列于晉獻公二十一年。]

晉獻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晉,周陽有白兔舞于市。

穆公十一年,取靈邱。

隕石于宋五。

[在魯僖公十六年。列于晉惠公六年。]

惠公見獲。

[在魯僖公十五年。列于晉惠公六年。]

晉惠公十五年,秦穆公率師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晉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率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師。

狐毛與先軫禦秦,至于 廬柳,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次于郇,盟于軍。

周襄王會諸侯于河陽。

[在魯僖公二十八年。

列于晉文公五年。]

文公城荀。

[列于文公五年]

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城張陽南鄭。

[在魯僖公三十年。列于文公五年]

晉襄公六年,洛絕于泂。

齊國佐來獻玉磬、紀公之甗。

[在魯成公二年。列于晉景公十一年。]

楚共王會宋平公于湖陽。

[列于晉厲公元年後。或附于“無年世可系者”。]

晉昭公元年,河赤于龍門三里。

昭公六年十二月,桃杏花。

晉定六年,漢不見于天。

楚囊瓦奔鄭。

[在魯定公四年。

列于晉定公六年。]

晉定公十八年,青虹見。

燕簡公後次孝公,無燕獻公。

[列于晉定公十八年後]

晉定公二十年,洛絕于周。

晉定公二十五年,西山女子化為丈夫,與之妻,能生子。

其年,鄭一女而生四十人,二十死。

晉定公二十八年,淇絕于舊衛。

晉定公三十一年,城頓丘。

宋殺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

又曰:宋大水,丹水壅不流。

晉出公五年,澮絕于梁。

晉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絕不流。

晉出公六年,齊、鄭伐衛。

荀瑤城宅陽。

晉出公十年十一月,于粵子句踐卒,是為菼執。

衛悼公四年卒于越。

[應在晉出公之十年也。]

于粵子句踐卒,次鹿郢立,六年卒。

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

[此未詳何年,次于晉出公十六年後]

晉出公十九年,晉韓龍取盧氏城。

晉出公二十年, 智伯瑤城高梁。

燕成侯名載。

智伯滅,在燕成公二年也。

[燕成公元年當晉出公二十一年。]

晉出公二十二年,河絕于扈。

[注: 史記: 晉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知伯,盡併其地。

”索隱:“如《紀年》之說,此乃 出公二十二年事。”]

出公二十三年奔楚,乃立昭公之孫,是為敬公。

越王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為盲姑, 次朱句立。

[列于晉敬公三年。]

[州勾即朱勾、翁。]

魏文侯初立,在晉敬公十八年。

[列于敬公六年。]

晉幽公七年,大旱,地長生鹽。

晉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擊。

幽公十三年,魯季孫會晉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

夫人秦嬴賊公于高寢之上。

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泫氏。

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

于粵子朱句三十四年滅滕。

[列于晉烈公元年。]

燕文公二十四年卒,簡公立。

[列于晉烈公元年]

秦肅靈公,昭子子也。”

史記索隱:“《紀年》及《系本》無'肅' 字。

[列于烈公元年。]

晉烈公四年,越子朱句滅郯,以郯子鴣歸。

于粵子朱句......三十五年滅郯。

[列于晉烈公二年。]

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

晉烈公四年,趙城平邑。

晉烈公五年,田公子居思伐趙鄙,圍平邑。

齊宣公〔四〕十五年,田莊子卒。

[列于晉烈公五年。]

齊宣公〔四〕十五年,......明年,立田悼子。

[係于晉烈公六年]

秦簡公九年卒,次敬公立。

[當以《史記》為正。]

晉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

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孫,公孫會以廩丘叛于趙。

田布圍廩丘,翟角、趙孔屑、 韓師救廩丘,及田布戰于龍澤,田布敗逋。

齊宣公五十一年,公孫會以廩丘叛于趙。

十二月,宣公薨。

悼子卒,乃次立田和。

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伐齊,入長城。

韓景子立,名處。

[列于晉烈公十二年]

魏紀

燕簡公立十三年,而三晉命邑為諸侯。

國大風,晝昏,自旦至中。

明年,太子喜出奔也。

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

[ 列于魏文侯四十六年。]

魏文侯五十年卒。

[魏文侯五十年卒時應在晉烈公二十年。]

魏武侯元年,封公子緩。

[公子緩,武侯之子、惠成王之弟公仲緩也。]

魏武侯元年,當趙烈侯之十四年。

秦敬公立,十二年卒,乃立惠公。

秦敬公立十三年,乃至惠公。

[列于魏武侯二年,當晉烈公二十二年。]

以晉孝公為晉桓公。

魏武侯十一年,城洛陽及安邑、王垣。

宋悼公在在位十八年。

齊康公二十二年,田侯剡立。

[列于魏武侯十三年]

越王翳三十三年,遷于吳。

[列于魏武侯十七年。]

房子,《竹書紀年》作魴子。

[《存真》列于魏武侯二十年,作“趙與中山公戰于訪子”。]

于粵子翳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諸咎弒其君翳;十月,粵殺諸咎粵滑,吳人立孚錯枝為君。

[列于魏武 侯二十年。]

明年,大夫寺區定粵亂, 立初無餘之。

[列于魏武侯二十一年。]

魏武侯二十一年,韓滅鄭,韓哀侯入于鄭。

[或列于魏武侯二十二年。]

◎ 韓哀受弒

晉桓公邑哀侯于鄭。

韓山堅賊其君哀侯,而立韓若山。

魏武侯二十二年,晉桓公邑哀侯于鄭。

韓哀侯、趙敬侯並以晉桓公十五年卒。

[列于魏武侯二十三年。]

十年,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

[列于魏武侯二十二年。]

宋桓侯璧兵立。

( 史記作宋闢公) [列于魏武侯二十四年]

魏武侯以晉桓公十九年卒。

魏武侯二十六年卒。

燕簡公四十五年卒[當魏武侯二十六年]

梁惠成王元年,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于屯留。

晉桓公二十年,趙成侯、韓共侯遷桓公于屯留。

已後更無晉事。

惠成王元年,晝晦。

[在周烈王六年]

七(年)〔月〕,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

“ 武侯元年,封公子緩。

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而惠王伐趙,圍濁陽。

七年,公子緩如邯鄲以 作難。”

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

... 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趙,圍濁澤。

梁惠成王元年,鄴師敗邯鄲師于平陽。

梁惠成王敗邯鄲之師于平陽。

梁惠成王二年,齊田壽率師伐趙,圍觀,觀降。

惠王二年,魏大夫王錯出奔韓也。

梁惠成王三年,鄭城邢丘。

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

惠王命秦子向為藍田君。

梁惠成王命太子向為藍田君。

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龍門三日。

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賈率師伐鄭,韓明戰于陽,我師敗逋澤北。

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樑。

梁惠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樑也。

惠王之六年,自安邑遷于大樑。

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

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

田齊桓公十一年弒其君母。

[列于魏惠王七年]

越王莽安十二年,寺區弟思弒其君莽安,次無顓立。

[列于梁惠成王七年]

惠成王七年,雨碧于郢。

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長十丈有餘,高尺半。

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鄲,取列人。

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鄲, 取肥。

梁惠成王八年,雨黍于齊 梁惠成王九年,與邯鄲榆次、陽邑。

梁惠王九年,晉取泫氏。

[注: 晉即魏也,以榆次、陽邑易泫氏也。]

梁惠成王九年,王會鄭厘侯于巫沙。

[鄭厘侯即韓昭侯]

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

梁惠成王十年,瑕陽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來歸。

東周惠公傑薨。

[列于惠成王十一年]

秦師伐鄭,次于懷,城殷。

[列于惠成王十一年]

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率師築長城于西邊。

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

梁惠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涅。

梁惠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 長子。

梁惠成王十三年,鄭厘侯使許息來致地:平丘、戶牖、首垣諸邑及鄭馳地。

我取枳道,與鄭鹿。

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鄭厘侯盟于巫沙,以釋宅陽之圍,歸厘于鄭。

田齊(幽)〔桓〕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

梁惠王十三年,當田齊桓公十八年,威王始見。

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厘侯來朝,皆在十四年。

[列于惠成王十四年。]

越王無顓八年薨,是為菼蠋卯。[列于惠成王十五年]

魯共侯來朝。

邯鄲成侯會燕成侯于安邑。[列于惠成王十五年]

惠王十五年,遣將龍賈築陽池以備秦。

是梁惠成王十五年築也。

[自亥谷以南鄭所城矣。]

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伐鄭,圍焦城,不克。

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城上枳、安陵、山氏。[民一作氏]

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取漆富丘,城之。

梁惠成王十六年,齊師及燕戰于泃水,齊師遁。

惠成王十六年,邯鄲四曀,室壞多死。

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 衛公孫倉會齊師,圍我襄陵。

梁惠成王十七年,齊田期伐我東鄙,戰于桂陽,我師敗逋。

梁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梁于桂陵。

梁惠成王十七年,東周與鄭高都、利。

宋剔城肝廢其君璧而自立也。

[列于惠成王十七年]

梁惠成王十七年,鄭厘侯來朝中陽。

惠成王十七年,有一鶴三翔于郢市。

“ 姬”亦作“□”。

[韓昭侯十年,韓姬弒其君悼公。]

梁惠成王十八年,惠成王以韓師敗諸侯師于襄陵。

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

公會齊、宋之圍。

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玄武、濩澤。

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築防以為長城。

衛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其後有子南固、子南勁。

勁朝于魏,惠成王如衛,命子南為侯。

[魏惠成王二十一年王如衛,命子南為侯]

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

[列于惠成王二十年]

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戶郛。

[列于惠成王二十年]

粵子無顓薨,十年,楚伐徐州。

[列于惠成王二十五年]

魏章率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

[列于惠成王二十四年]

[注: 魏章魏公族,後仕秦為庶長,擊楚于丹陽,卒歸于魏而卒]

孫何取□陽。

[列于惠成王二十四年]

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絳中地○,西絕于汾。

作逢澤。

' 秦孝公會諸侯于逢澤陂。

[為惠成王二十八年]

魏惠王二十八年,與齊田□戰于馬陵。

齊威王十四年,田□伐梁,戰馬陵。

梁惠王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敗梁于馬陵。

[一說,當梁惠王二十八年。]

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穣疵率師及鄭孔夜戰于梁赫,鄭師敗逋。

二十九年五月,齊田□伐我東鄙;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鄲伐我北鄙。

王攻衛鞅,我師敗績。

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齊田□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

梁惠王二十九年,秦衛鞅伐梁西鄙。

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

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衛鞅于鄔,改名曰商。

衛鞅封于鄡。

[秦封商鞅在魏惠文王三十年。]

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

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于薛,改名徐州。

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遷于薛,( 故)〔改〕名曰徐州。

秦與魏戰岸門。

[當惠成王三十二年]

秦蘇胡率師伐鄭,韓襄敗秦蘇胡于酸水。

[列于惠成王三十二年]

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

魏惠王亦有後元。

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改元後十七年卒。

鄭昭侯武薨,次威侯立。

[列于惠成王後元二年]

韓昭侯之世,兵寇屢交

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列于惠成王後元三年]

鄭威侯七年,與邯鄲圍襄陵。

五月,梁惠王會威侯于巫沙。

十月,鄭宣王朝梁。

[鄭威侯即鄭宣王 ( 是韓主也) 。列于惠成王後元九年。]

衛嗣君即衛孝襄侯也。

惠成王後元九年,衛嗣君立

十年,齊田肸及邯鄲、韓舉戰于平邑,邯鄲之師敗逋,獲韓舉,取平邑、新城。

韓舉,趙將。

其敗當韓威王八年。

[列入惠成王後元十年]

當惠王之後元十一年,作'平阿'。

梁惠王後元十三年,會齊威王于鄄。

梁惠王後元十三年四月,齊威王封田嬰于薛。

十月,齊城薛。

......嬰初封彭城。

梁惠王後元十四年,薛子嬰來朝。

梁惠王後元十五年,齊威王薨。

燕人伐趙,圍濁鹿。

趙武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于勺梁。

[列于惠成王後元十五年]

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

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

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

魏哀王四年,改宜[晉]

陽曰河雍,改向曰高平。

今王四年,碧陽君之諸禦產二龍。

子之殺公子平。

[列于今王五年。]

[齊伐燕之役在周赧王元年,燕王噲七年,齊宣王六年。]

齊人禽子之而醢其身也。

[列于今王五年。]

立燕公子職。

[列于今王五年]

周隱王二年,齊地暴長,長丈餘,高一尺。

楚景翠圍雍氏。

韓宣王卒。

秦助韓共敗楚屈丐。

又云:齊、宋圍魏縣煑棗。

[列于今王七年]

齊宣王八年,殺王后。

[列于魏今王七年。]

襄王七年,韓明率師伐襄丘。

魏襄王七年,秦王來見于蒲膎關。

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 焉。

褚里疾圍蒲,不克,而秦惠王薨。

[列于今王八年。]

八年,翟章伐衛。

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

張儀于梁安僖王九年五月卒。

[ 列于今王九年。

一說當為十一年。]

襄王十年,楚庶章率師來會我,次于襄丘。

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風,河水溢酸棗郛。

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孫爰率師伐我,圍皮氏,翟章率師救皮氏圍。

疾西風。

魏襄王十三年,城皮氏。

秦內亂,殺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壯。

[列于今王十三年。]

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

[列于今王十五年]

翟章救鄭,次于南屈。

[列于今王十五年]

作晉陽、封谷。

十六年,秦拔我蒲阪、晉陽、封谷。

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

魏救山,塞集胥口。

[列于今王十七年]

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于釜丘。

楚入雍氏,楚人敗。

[魏哀王十九年。]

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稱諡,謂之今王。

《汲冢紀年》所記終于哀王二十年。

附文

無年世可系者

帝王之沒皆曰'陟'。

獲君曰'止',誅臣曰'刺',殺其大夫曰'殺'。

執我行人。

王恢,一,魏思成王時。

王莽,一,魏惠王時人。

以上五條皆為唐代以前著述所引《紀年》,應可信從,唯或為隱括之詞,或屬簡略過甚,即強為編次, 亦無年可系,因附于此。

存疑

舜篡堯位,立丹朱城,俄又奪之。

堯禪位後,為舜王之。

舜禪位後,為禹王之。

后桀之亂,畎夷入居豳、岐之間。

太丁十一年。

太丁崩,在位三年。

紂六祀,周文王初禴于畢。

周自穆王以下都于西鄭。

周孝王七年,厲王生,冬大雹,牛馬死,江漢俱動。

厲王無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徵之,不克。

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

伯和篡位立,故有大旱。

其年,周厲王奔彘而死,立宣王。

懿王元年,天再啟。

漢殤帝昇平二年,天一夕再啟于鄭,又有天裂,見其流水人馬。

四年而滅虢。

晉文侯十四年,鄭滅虢。

晉莊伯元年,不雨雪。

晉莊伯二年,翟人俄伐翼,至于晉郊。

晉莊伯八年,無雲而雷。

十月,莊伯以曲沃叛。

晉惠公二年,雨金,至六年,秦穆公涉河伐晉。

燕成侯名載。

幽公十二年,無雲而雷,至十八年,晉夫人秦嬴賊君于高寢。

晉烈公二十三年,國大風,晝昏,自旦至中。

明年,太子喜出奔也。

梁惠成王八年,雨黍于齊。

十八年,趙又敗魏桂陵。

上二年,魏敗韓馬陵。

陰司馬敗燕公子翌于武垣。

梁四公子,......一人姓□名傑,天齊人,......昭明太子曰:......傑出。 《文昌雜錄》卷六。

宋景公□。

梁惠王乃是齊愍王為東帝,秦昭王為西帝時。

訂補

帝王之沒皆曰陟。

黃帝死七年,其臣左徹乃立顓頊。

堯元年丙子。

堯元年景(丙)子。

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

[鄄城東北五里有堯城]

舜既囚堯,偃塞丹朱于此,使不得見。

[濮陽有偃朱城]

后稷放帝丹朱于丹水。

舜帝葬蒼梧。

癸北氏虞帝之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之出也,一曰宵明,一曰燭光。

龍生廣,夏冰,雨血,地坼,及日夜出,晝不見。

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龍生于廟,日夜出,晝日不出。

不居陽翟。

黃帝至禹,為世三十。

禹立四十五年。

帝啟曰會。

啟登後九年,舞九韶。

既征西河。

西河,后啟徵之。

啟二十九年,年九十八。

[《真誥》卷一五引《竹書》雲:'啟即位三十九,亡年七十八。']

太康居斟尋。

乃失邦。

羿、桀皆居斟尋。

徵淮、畎。

注:淮夷、畎夷。

《紀年》雲:元年。

后相即位,元年,乃徵畎夷。

二年,徵風、黃夷。

七年,于夷來賓。

相居斟灌。

方夷來賓,獻其樂舞。

后少康即位,方夷來賓。

自少康已後,世服王化,遂賓于王門,獻其樂舞。

帝寧居原,自原遷于老王。

夏柏杼子之東征,獲狐九尾。

帝槐,一曰芬,是為祖武,立三歲而東九夷來禦。

注:畎、于、方、黃、白、赤、玄、風、陽凡九夷。

帝槐二十有六歲陟。

紀年作四十四年。

[注: 《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后芬立四十四年。']

芒如之元年,首以玄圭賓于河。

東狩于海,獲大魚。

[《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后芒即位,元年,以玄圭賓于河。

東狩于海,獲大魚。']

后亡陟,年五十八。

[《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后芒陟位,五十八年。']

帝洩二十有一歲,六夷來禦,于是始加爵命。

注:畎、白、赤、玄、風、陽之六夷也。

《紀年》乃云:繇 是服從。

后洩二十歲陟。

《紀年》作二十一。

帝不降六歲,伐九苑。

[《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帝不降五十有九歲陟。

《紀年》作六十九。

帝廑一名胤甲。

帝廑一曰頓,立二十歲而陟,子胤甲立。

胤甲在位四十歲,後居西河,天有祅孽,十日並照于東陽,其年胤甲陟。

后昊立三年。

帝敬發一曰惠,是為后敬。

[注: 《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后發一名后敬,或曰發惠。']

夏帝敬發,其始即繼,諸夷式賓,獻其樂舞,維在元年。

帝履癸又命扁伐岷山氏,岷山莊王以二女禦焉。

愛而無子,乃刻之苕華,而放元妃于洛。

注:二女曰琬,曰琰,刻名苕華之玉。

桀飾傾宮,起瑤台,作瓊室,立玉門。

關龍逢,......其在《竹書》,始以為諫瑤台。

......逮汲冢張華書則更以為諫長夜之宮,而薦之以必亡之 語。

桀末年,社坼裂。

[注: 《太平御覽》卷八八〇引《書紀年》曰:'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為湯所放。']

並窮、寒四百七十二年。

[注: 《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湯七年九徵。

[注: 《太平御覽》卷八三引《紀年》曰:'湯有七名而九徵。']

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

仲壬崩而立太甲,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

伊尹即位,太甲三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注: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引《紀年》雲:'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 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庇,祖乙勝即居之。

[注: 《太平御覽》卷八三引《紀年》雲:'祖乙勝即位,是為中宗,居庇。']

南庚更自庇遷奄。

盤庚旬自奄遷于北塚,曰殷虛。

武王年五十四。

[注: 《真誥》十五引《竹書》作“年四十五”]

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貫于紫微。

其年,王南巡不返。

□ ,穆王伐之,大起九師,東至九江,蚖蟬為梁,在江東矣。

《紀年》雲在四十七年。

[注: 《太平御覽》卷三0五引《紀年》:'周穆王四十七年,伐紆,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比黿以為 梁。']

共伯和即干王位。

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奔魏。

晉武公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而東之。

周桓王十二年秋,秦侵芮。

冬,王師、秦師圍魏,取芮伯而東之。

晉武公九年,戎人逆之郟。

[注: 《水經 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九年,戎人逆芮伯萬于郟。']

周桓王十七年,楚及巴伐鄧。

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

晉獻公十九年,會虞師伐虢,滅夏陽,虢公醜奔衛,乃命瑕父、呂甥邑于虢都。

' 次于郇'者,或云邠之三水栒邑,非也。

[注: 《水經·涑水注》引《竹書紀年》雲:'晉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率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 臼衰,皆降于秦師。

狐毛與先軫禦秦,至于廬柳,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次于郇,盟于軍。']

句踐以晉出公十年卒,鹿郢立,是為鼯與,六年卒。

盲姑立,是為不壽,十年卒。

朱旬立,是為王翁,三 十七年卒。

王翳立,三十六年卒,子諸咎殺之。

諸枝立,是為孚錯枝。

一年,其大夫寺區定亂,立初無餘。

十二年,寺區之弟思復弒其君莽而立無顓八年。

晉出公二十二年,河絕于扈。

越王朱句二十年,滅滕。

梁惠九年,晉取泫氏,即《汲書》趙獻子城泫氏者。

[注: 《水經·沁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泫氏。

'《太平御覽》卷一六三引《竹 書紀年》曰:'梁惠王九年,晉取泫氏。']

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

梁惠成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鄈。

梁惠成二年,齊田壽帥師伐趙,圍觀,觀降。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

惠成七年,雨[碧]

于郢。

梁惠成八年,雨[骨]

于赤髀,後國飢兵疫。

長子,紂大史辛申國,今潞之長子縣,《紀年》之尚子也。

按,梁惠成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

秦封衛鞅于鄔,改曰商。

在梁惠成王三十年。

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向,二月城陽、向。

更名陽為河雝,向為高平。

魏襄王六年,秦取我焦。

殷王子亥賓于有易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師于河伯伐有易,锪之,殺綿臣。

[注: 《山海經·大荒東經註》引《竹書》曰:'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 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

應,《汲古文》雲,商時國。

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

秦伐鄭,次于懷,城殷。

《紀年》作魴,即高邑之地。

注:《十道志》雲:高邑,趙房子也。

[注: 《太平御覽》卷一六一引《十道志》曰:'高邑縣,趙房子之邑。

《竹書紀年》作“魴子”。']

楚吾得及秦師伐鄭,圍綸。

翟章救鄭,次南屈者。

谢选骏指出:看看上面的血腥记录,确实可以说,《竹书纪年》是一部暴力革命的教程。“人类文明就是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的历史”,这一观念似乎应该出自中国。



【024、《资本论》胡言乱语因为是雾霾产生的毒品】


流亡英国的德国犹太人卡尔马克思一生只写了唯一一本“学术著作”《资本论》,而且没有能够写完!为什么他没有能够写完?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因为无法自圆其说了,因为其中充满了神经质的胡言乱语。为什么《资本论》充满了神经质的胡言乱语?

原来,那是因为马克思在英国“首毒”伦敦市生活,结果吸进了过多的有毒气体造成的。

网文《马克思一家子的悲剧:妻女死于伦敦雾霾》写道: 

1882年,马克思带领一家子去移居到英国伦敦,他在伦敦生活了三十多年事件,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间,既用在写作资本论等革命理论巨篇,也用在了为英国伦敦人民吸霾了。之后,在伦敦雾霾最严重的时候,他的妻子与女儿分别死于癌症与肺病……本文摘自风传媒,作者吴祚来,原题为《马克思一家子被伦敦毒雾给毁了》

(谢选骏指出:这里“1882年”有年代错误,1882年已经接近马克思死期。)

题记:马克思一家子为什么不幸?

特别是马克思家的孩子多病或早夭,近日我通过伦敦污染年代的比对发现,马克思家庭不幸,是因为伦敦毒雾,燕妮更是死于1880-1881年的伦敦毒雾!本文引用或转用的均是公开的史料与信息,本文的唯一可能的贡献,是发现了伦敦污染是造成马克思家庭不幸的根本原因。而环境污染对马克思一家的致命影响,学界似乎无人关注或提及。

这篇文章是想通过一个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的家庭在伦敦污染灾害中的不幸,引发人们对污染灾害的关注与重视,不做其它解读与引申。

1

查阅到的资料显示,伦敦在冬季空气污染最早的记录甚至可追溯到1813年,随后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1892年和1952年等年份又多次发生非常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我们还知道从1849年移居这里到1883年3月14日逝世,马克思在此生活了34年,也就是说,马克思一家子经历了伦敦最严重的雾霾就达三次(其它年份当然也有污染),即1873、1880、1882年,没多少人能想到吧,这样,马克思主义的这位创始人、导师,逃离了欧洲大陆,带领一家子去帮助英国伦敦人民吸霾达三十多年时间,生命中最美好的时间,既用在写作资本论等革命理论巨篇,也用在了为英国伦敦人民吸霾了。

不知道当时有没有德国的爱国者们骂马克思,离开了祖国,你神马都不是。当然,如果真有人骂他,马克思的回答会非常简单,无产阶级没有祖国。

1980年代,中国学界最热点话题是马克思主义异化论,异化论源起于中国学界热烈讨论一本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论”简单地说,就是人创造的对象物,本来是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但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或创造结束后,发现这个对象物产生了异已于人类的力量,它不是造福于人类,而是造恶于人类。

1980年代的学界为什么非常热心研究马克思的这篇并不长篇大论的手稿呢?

主要原因就是其异化观点,学界或当时的公共知识分子们发现,某些力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并成为国家社会的异已力量,必须正视,必须改变,必须反思。

马克思在这篇《手稿》中说: “一方面所发生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精致化,在另一方面产生着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和最彻底的、粗糙的、抽象的简单化,或者毋宁说这种精致化只是再生产相反意义上的自身。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在工人那里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

动物都需要新鲜的空气,但工人在污染的企业中劳作,似乎连新鲜的空气都不需要了,不仅工人如此,整个社会都如此,为了经济发展,为了生活富足,开足马力生产,挖掘,开发,建设,最后不仅没有了新鲜的空气,连蓝天也没有了,毒雾霾开始肆虐,雾霾就是人类亲手创造的最大的异已力量,成为整个国家的公害。

有学者翻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恩列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发现马恩有大量关于城市工业污染的叙述:

恩格斯:“曼彻斯特周围的城市是一些纯粹的工业城市……到处都弥漫着煤烟。”

曼彻斯特工人聚居区的境况更差:“总是把一切工厂的煤烟都吹到这方面来。光让工人去吸这些煤烟!”“这里的空气由于成打的工业烟囱冒着黑烟,本来就够污浊沉闷的了……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肮脏恶臭的环境中,在这种似乎是被故意毒化的空气中,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们,的确不能不降到人类的最低阶段。”

当然不仅仅是曼彻斯特,其它英国工业城市特别是伦敦也一样,“在大城市的中心,在四周全是建筑物、新鲜空气全被隔绝了的街道上和大杂院里……一切腐烂的肉皮菜帮之类的东西都散发着对健康绝对有害的臭气,而这些臭气又不能自由地散出去,势必要把空气搞坏。”

“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工业中差不多一切生产部门的主要需要,都是比较纯洁的水。但是工厂城市把一切水都变成臭气冲天的污水。”

马克思:“位于城市中最糟的区域里的工人住宅,和这个阶级的一般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就成了百病丛生的根源。”

2

相关资料显示:1848 年3 月3日,马克思接到比利时当局限今24小时内离境的命令。夜里,警察突然闯进马克思家中,借口马克思没有身份证逮捕了他。马克思被拘留 18 个小时后才被释放。马克思勿忙离开了布鲁塞尔。

而这一时间段,马克思的生活非常穷窘,妻子燕妮承担着主要家庭生活的照料,他伴随马克思从布鲁塞尔、巴黎到伦敦的流亡生活,直到1867年资本论系列第一本出版以后,家庭财政状况才有所改善。

马克思与燕妮共生育有7个孩子(一说六个),但是只有3个女儿爱琳娜, 燕妮和劳拉活了下来。他们来到了伦敦,生活在一套只有两间狭窄房间的公寓内,长子海涅出生不久便夭折,马克思把孩子的死视为“资本主义罪恶制度下,穷人悲惨境遇的牺牲品”(显然,他没有意识到污染对孩子夭折的致命原因)。可不幸的是,两年后,又遭次子弗朗西斯卡夭折。1852年,马克思在他的书中写道:“我的妻子病了,女儿珍妮病了,我无法而且从来无法请医生为她们诊治,更无钱买药。上周,我还能为孩子们买土豆和面包,可今天,我又能为他们买什么呢?”

马克思对3个女儿在贫困生活中成长,一直深感内疚,其中,他觉得最对不住的是长女珍妮。1862年,他在书中写道:“珍妮的年龄不小了。在她这个年龄,已经能够感受到全家生活的重担以及贫困的境遇。我想这就是她生病的主要原因。”(他还是没有意识到,污染对孩子健康的重大影响)

马克思当时可能不知道,面对污染,只有逃离重污染区,求医问药有多大用处?一旦污染致病,即便在一百年之后,可能也是无解。

1867年夫人燕妮被诊断患上癌症,她于1881年12月2日在伦敦去世,享年67岁。

他们的女儿珍妮1883年1月,她死于肺结核,年仅39岁(一生也受尽了病痛折磨,根本原因应该还是污染导致。)。

让我们看看燕妮与珍妮因病去逝的时间,会发现,他们都病逝于残酷的伦敦之冬,这是伦敦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还有,1881、与1883这两个年份之前一年,即,1880年污染最严重,第二年冬天,燕妮病逝,1882年污染最严重,1883年,珍妮病逝,而且是肺病。珍妮的去世,给了马克思最后一击,两个月后与世长辞了(马克思的去逝,因此与污染有间接的关联性)。

马克思3个女儿中,劳拉寿命最长,她和保罗生育的3个孩子都先后夭折了。1911年,劳拉和保罗饱受着贫困的煎熬,而且对于长期的斗争生活产生了厌倦,在寓所双双自杀(一直饱受严重的污染伤害,会不会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至于马克思的小女儿埃莱诺,有着十分幸福的童年时光。在她的记忆中,父亲会经常和她们嬉笑玩耍、讲故事,在她的眼中,父亲是无以伦比的故事天才(可惜没有关于污染的痛苦记忆留存下来)。埃莱诺一直留在马克思的身边,当他的私人秘书。1898年春,由于丈夫爱德华久治不愈,埃莱诺极度消沉、抑郁,两人决定一起服毒自杀。3月13日,埃莱诺身着白裙,先服下毒药离开人世,而其夫几年后才病逝。

马克思女仆海伦·德穆恩曾有过一个私生子腓特烈,1851年,腓特烈·德穆恩出生不久,就被托付给一对工人夫妇收养。腓特烈的学费由恩格斯提供(名义上是恩格斯的孩子)。1895年,在他去世之前,恩格斯还是将真相告诉了腓特烈,他后来当上了一名技术机械师,在伦敦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他于1929年去世,享年78岁。据说他是惟一活着看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马克思的孩子。

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用英文书写的两句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哲人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说明世界,而且重要的是要去变革它”。

现在人类面临的大问题是,全世界有产者联合起来,应对环境生态的严重污染,哲人们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说明世界被污染的原因,而最重要的是要去改变它。

……

谢选骏指出:上面的文章虽然有些粗疏,但总体上说得不错。当然它没有指出的是,在如此严重的夺命毒气之下,马克思所写作的《资本论》,怎么可能不带有严重的乃至病态的偏见呢?马克思自己不是说了吗,他的存在决定了他的意识?至于马克思的老伙计恩格斯,也当如是观也。他虽然是个万恶的资本家,但毕竟还是和他的姐妹花以及工人们一起,吸着毒气。所以他的学说也像马克思一样散发着犹太、德国和英国的三料混合毒气。他还帮马克思“完成了”不能自圆其说的《资本论》——这毒气迄今为止已经毒害了人类一百多年。

一个吸着雾霾的人,他的头脑可能正常吗?

举一个例子,《资本论》论一千道一万,就是没有说资本的利润是来自风险的。资本与其说留着工人的血还不如说流着资本家的血——资本家们失败了破产了会上吊自杀的,而工人们却不会因为受到剥削而自杀。工人只会流汗,不敢流血,所以无法升到资本家阶级。如果工人革命了、流血了,就能做资本家了——而且是大资本家,超级资本家,垄断资本家。流血越多,资本越大!



【025、埃及妖后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


《美艳少妇玩转世界三大巨头,权力颠峰却被迫自杀?》(2017-04-07搜狐网)报道:

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在西方历史上被称为旷世艳妇。关于她的美貌,有历史学家评论:如果她的鼻子再长一寸或者短一寸,世界历史都会因此改变。

埃及艳后的故事广为流传,莎士比亚为此专门写过一部悲剧《克里奥帕特拉和安东尼》。历史上的埃及艳后其实有点生不逢时。她虽然17岁就继承了王位,但在埃及这样一个母系君主制的国家,女人不能单独执政。她要成为女王必须和她的直系亲属结婚,比如嫁给自己的弟弟甚至自己的儿子。

碰巧这时的埃及国王,也就是克里奥帕特拉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是一个非常专权的君王。在别人的蛊惑下,他把埃及艳后给流放了。政治的博弈总是充满了玄机,恰巧这时,声名显赫的凯撒率领他的罗马大军来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当时,亚历山大港是埃及王国最富庶的港口,横跨亚非欧,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凯撒此行除了作为征服者,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追杀对手庞培。托勒密十三世见此,为了讨好凯撒自作主张杀害了庞培,然后把他的首级装在陶罐里作为礼物献给凯撒。没想到心高气傲的凯撒对此并不买账,托勒密十三世只好悻悻而归。

邂逅凯撒,埃及艳后掌实权

一切都被克里奥帕特拉看在眼里。是夜,她命人用地毯把自己包裹起来,然后作为礼物送进了凯撒的行宫。就像荆轲刺秦中“图穷匕首见”一样。当然,这次送来的是一份货真价实的美艳大礼。当凯撒拿着宝剑,小心的打开地毯的时候,一个赤身裸体的美艳妇人展现在他的面前。

凯撒有一句名言: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而今天世界同样流传一段名言:男人通过征服世界征服女人,女人只需征服男人,就能征服世界。身经百战的强人,和心机美艳的女王之间,注定要演绎一场爱恨情仇。

凯撒因为长途征战,身体患有非常严重的痉挛,按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应该是一种癫痫。人前威武的大将军一旦病发便痛苦不堪,凯撒尤其担心自己在众人面前失态。但这个秘密被克里奥帕特拉发现。善解人意的埃及艳后仿佛找到了对手的痛点,她对凯撒好言安慰,并请埃及的各种名医为凯撒治疗。一来二去,两人情投意合,走到了一起。

有凯撒的撑腰,埃及王国的权力天平迅速向克里奥帕特拉的一边倾斜。悖弱的托勒密十三无力抵挡凯撒的罗马大军,最后战败溺死在尼罗河。

时日即久,克里奥帕特拉怀上了凯撒的孩子。但凯撒在罗马一大把情人,还有自己正牌的老婆。按现在的说法,克里奥帕特拉连小三都不算,最多是个小四、小五。但是埃及艳后岂是等闲之辈?生完孩子后,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身旁的侍女,抱着摇篮里的婴儿当众送到凯撒面前。当时,凯撒正在召开军事会议。众目睽睽下,凯撒看到一个红扑扑粉嘟嘟的小男孩出现在自己面前,这极大激起了这个中年男人的慈爱之心。他一下子抱起了这个孩子,而根据罗马律令,当众抱起摇篮中的婴儿就意味着承认你是他的生身之父。由此,埃及艳后和凯撒生的儿子被明确了身份——他将作为凯撒的儿子,有机会成为罗马的继承人,他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凯撒·里昂。

凯撒四处征战,不能在埃及艳后的身边久陪。埃及艳后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勇敢的追随凯撒到罗马,在进入罗马城时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华贵的埃及仪仗让世人惊叹,在众人的欢呼中,大家对这位异邦女王充满了仰慕和赞叹。这惊到了凯撒,看着已经长大的儿子,凯撒五味杂陈。

经过酝酿,凯撒对罗马元老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要当做罗马的皇帝。但当时罗马共和国是民主政体,尽管凯撒战功勋著,但势力强大的元老院对此并不买账。双方相持不下,最后反对派假意妥协,借开会为名,把凯撒骗到元老院,然后群起刺杀。一世英雄凯撒就此亡命。

凯撒死后,孤儿寡母的埃及艳后没办法在罗马立足,只得灰溜溜回到埃及。失去了罗马的支持,克里奥帕特拉的权力基础再度变得脆弱。这时,凯撒之前的副将安东尼开始登上舞台。他成功说服元老院,厚葬凯撒的同时,开始通缉那些刺杀凯撒的敌人,最终将凶手一一绳之以法。但安东尼也面临一个问题,他没办法独享权力——屋大维和他分庭抗礼。

色诱安东尼,美人重回权力巅峰

屋大维是凯撒的甥外孙,但凯撒把他收为养子,并且在遗嘱中宣布屋大维是凯撒的继承人。当然凯撒死于非命,这份遗嘱到底是不是屋大维伪造,谁也难说。因为按理,凯撒最喜欢他和埃及艳后生的小儿子凯撒·里昂。但政治不允许身单力薄者胜出。这时,庞大的罗马帝国被划分了势力范围。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西部,安东尼统治罗马帝国东部。

安东尼率领他的大军沿着凯撒的足迹,重新回到阿拉伯半岛开拓疆土。但这里远离罗马的权力中心,强盛的罗马军队缺乏有效的后勤补给。埃及本是担任这一任务最好的选择,但碍于情面,安东尼不肯率先向埃及艳后低头。但此时和安东尼结盟,对埃及艳后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克里奥帕特拉计上心来。她造了一艘华丽的花船,据说黄金为桨,美女摇橹,船上轻纱幔帐,歌舞随行。伴随流光溢彩的表演,这艘船像尼罗河的女妖般,停在了安东尼的军营外。

安东尼移步上船,埃及艳后再次使出美人计,如此既照顾了安东尼的面子,又使双方自然走到了一起。春风几度,两人美美过了好一阵幸福时光。安东尼夜夜笙歌,乐不思蜀。埃及艳后给他先后生了三个孩子,第一个是双胞胎,第二次生了一个儿子。

英雄难过美人关,这时得意的安东尼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他把罗马大军辛苦打下的疆土送给了埃及艳后。权力就怕中有间隙,如果他是一个人独裁,可能别人敢怒而不敢言。但别忘了还有一个和他共同执政的屋大维。于是,屋大维极尽挑拨之能事,在罗马元老院和罗马公民中间,散布安东尼卖国的消息。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此时埃及艳后为了争名分,逼迫安东尼和自己的妻子离婚。而这个妻子,正是屋大维的姐姐。这更激怒了屋大维,同时在罗马人看来,安东尼实属不仁不义。他不仅将罗马的土地送给外人,还在道德上无情无义。

即然撕破了脸,索性兵戎相见来个痛快。隶属屋大维的罗马军队对身处埃及的安东尼进行了征讨。本来安东尼以逸待劳稳操胜券,但他放弃自己陆战的优势,执意在海上给屋大维迎头痛击,没想遭遇埋伏。偏巧这时,埃及艳后误以为安东尼战败,遂只身逃离战场。安东尼见爱人离自己而去,无心恋战,乘小艇尾随。出此情景,战场的天平迅速发生了偏移。安东尼大败。当安东尼仓惶爬上埃及艳后的旗舰时,虽然一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却永久丢掉了一名将军应有的荣誉。

屋大维乘胜追击,这时的安东尼虽然还有残兵败将,但已剩残灰。在决战前一晚,安东尼的军队发生了叛逃。仿佛身体被掏空的安东尼成了光杆司令,走投无路间又逃走去找埃及艳后。但此时的克里奥帕特拉自身难保,不愿再见他。安东尼只得拔剑自刎。

屋大维无情,一代女王香消玉殒

本来埃及艳后还心存侥幸,妄图故技重施,用美貌再次打动屋大维,但谁知屋大维无动于衷,并不上钩。他要把埃及艳后用战车带回罗马示众。感到末日来临的克里奥帕特拉把自己锁在陵墓里。她叫来侍女送进一个无花果果篮,里边藏有一条剧毒的毒蛇。最后她让毒蛇咬自己的乳房,埃及艳后自杀而死。事后,两个忠心耿耿的侍女也被发现死在她身旁。

对此历史有几种揣测,有人怀疑是屋大维下毒手。因为按毒蛇的毒性,不可能让三个人同时丧命。接下来,屋大维充分暴露了他人性残暴的一面。为了根除后患,他下令杀死埃及艳后和凯撒的儿子凯撒·里昂,后来又失踪了埃及艳后和安东尼生的三个孩子。

《埃及艳后的长子是谁的儿子?凯撒大帝不认,屋大维却要追杀》(历史调茶局 2017-12-15)报道:

众所周知,埃及艳后才貌出众,聪颖过人,不仅人长的颇具话题性,精彩的感情生活也让众多人感到好奇。埃及艳后在古埃及无疑是一位焦点人物,特别是和凯撒和安东尼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更是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三个人纠结的感情史中,最精彩的一笔莫过于埃及女王宣称自己的儿子凯撒里昂是凯撒大帝的儿子!但是凯撒大帝却不认!这究竟是为何呢?

在凯撒大帝的遗嘱中,明显能够看出,凯撒大帝根本没有提到自己和埃及艳后所生的孩子,而是将自己大部分的遗产都给了自己侄女的儿子屋大维,还有几个人也平分了他的财产,究竟为何凯撒大帝对凯撒里昂如此绝情呢?甚至亲儿子还不如自己的亲戚重要,自己的儿子一分钱的遗产都没有继承。

有人猜测,是因为凯撒里昂是私生子,古罗马制度不允许私生子继承。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都知道古罗马和欧洲的王室是不同的,虽然欧洲王室不准私生子继位,但是古罗马相对来说,较为开放,因为屋大维也曾经将皇位传给自己的继子提比略,所以凯撒大帝让自己的亲儿子来继承遗产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凯撒大帝不愿意让凯撒里昂继承!

唯一能够解释凯撒大帝如此不待见“亲儿子”的理由只有一个,凯撒里昂并非凯撒大帝的儿子,因为自始至终,这都是埃及艳后的一面之词,凯撒家族的人不相信,罗马人也不相信。除了一个人愿意承认凯撒里昂是凯撒大帝的亲儿子,那就是对埃及艳后有求必应的安东尼。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又推翻了上述的结论,屋大维在打败了安东尼和埃及艳后之后,将安东尼和埃及艳后所生的孩子抱回来领养,却单单将凯撒里昂给杀掉了!这似乎又指向了屋大维为了排除和自己竞争宝座的人,杀掉了凯撒里昂,这难道又暗示屋大维也承认了凯撒里昂的确是凯撒大帝的儿子?

谢选骏指出:众所周知,柏拉图的《理想国》取自埃及的范例,虽然埃及妖后是马其顿人的后裔,但其在文化上确实多多少少埃及化了。埃及妖后把帝制的元素注入凯撒的患有癫痫症的脑袋,从而强烈地影响了罗马的社会,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建立。历史如此周折,但哲学家的夙愿还是落到了实处。埃及妖后在不其然之间,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埃及妖后怎样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说“哲学家治国”,埃及妖后就是个哲学家,连征服了地中海世界的凯撒都被她给征服了。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埃及妖后死了,但是她的无耻灵魂没有死,而是传给了杀死她的屋大维,后者开辟了罗马的元首制——一步步深化了柏拉图的理想国。那是由埃及精神主导的!埃及文明的模型就通过罗马人的肉体整合了地中海!



【026、奥威尔的1984太落伍了】


网文《乔治 奥威尔:多一个人读《一九八四》,这世界上就多了一个自由的灵魂》(教书匠阿伦)报道:

Born Eric Blair in India in 1903, George Orwell was educated as a scholarship student at prestigious boarding schools in England. Because of his background—he famously described his family as “lower-upper-middle class”—he never quite fit in, and felt oppressed and outraged by the dictatorial control that the schools he attended exercised over their students’ lives. After graduating from Eton, Orwell decided to forego college in order to work as a British Imperial Policeman in Burma. He hated his duties in Burma, where he was required to enforce the strict laws of a political regime he despised. His failing health, which troubled him throughout his life, caused him to return to England on convalescent leave. Once back in England, he quit the Imperial Police and dedicated himself to becoming a writer.

乔治·奥威尔于1903年出生于印度,回英国定居后,就读于英国著名的寄宿学校,上学期间还获得了奖学金。由于家庭背景不同——他将其描述为“中下层阶级”——他在所有学生中显得不太合群,学校对学生生活采取专断控制型管理方式,他对此感到极其压抑和愤怒。从伊顿公学毕业后,奥威尔并没有选择继续上大学,而是去英国殖民地缅甸当了一名警察。他厌恶这份工作,因为工作要求他将苛刻的法律法规付诸在当地民众身上,他鄙视法律背后的这种政权体制。工作期间,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最后在修养期间回到了英国,健康问题也自此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一个长久的隐患。回到英国后,他辞去了帝国警察的职务,决定成为一名专职作家。

Inspired by Jack London’s 1903 book The People of the Abyss, which detailed London’s experience in the slums of London, Orwell bought ragged clothes from a second-hand store and went to live among the very poor in London. After reemerging, he published a book about this experience, entitled 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He later lived among destitutecoal miners in northern England, an experience that caused him to give up on capitalism in favor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1936, he traveled to Spain to report on the Spanish Civil War, where he witnessed firsthand the nightmarish atrocities committed by fascist political regimes.

杰克·伦敦1903年出版的《深渊中的人们》一书,让奥威尔对伦敦贫民区的生活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奥威尔从一家二手商店买了一些旧衣服,开始与伦敦的贫民一起生活。后来,回归正常生活后,他便以这段经历为题材写就了《巴黎伦敦落魄记》一书。随后,经过与英格兰北部贫困的煤矿工人相处,他放弃了资本主义信仰,转而支持民主社会主义。1936年,他远赴西班牙,参与西班牙内战报道,亲眼目睹了法西斯政权下噩梦般的暴行。

Unlike many British socialist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Orwell was not enamored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its policies, nor did he consider the Soviet Union a positiv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ossibilities of socialist society. He could not turn a blind eye to the cruelties and hypocrisies of Soviet Communist Party, which had overturned the semifeudal system of the tsars only to replace it with the dictatorial reign of Joseph Stalin. Orwell became a sharp critic of both capitalism and communism, and is remembered chiefly as an advocate of freedom and a committed opponent of communist oppression. His two greatest anti-totalitarian novels—Animal Farm and 1984—form the basis of his reputation. Orwell died in 1950, only a year after completing 1984, which many consider his masterpiece.

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众多的英国社会主义者不同,奥威尔并不是苏联及其政权的追随者,也从未将苏联视为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代表。他目睹了苏联共产党的残酷和伪善,尽管苏联共产党推翻了沙皇的半封建制度,却同样以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的独裁统治取而代之。奥威尔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被视为自由的倡导者和共产主义压迫的坚定反对者。他最经典的两部反极权主义小说——《动物庄园》和《1984》——奠定了他的声望。奥威尔于1950年去世,一年前他刚刚完成了《1984》,许多人将这部作品视为他最后的杰作。

1.prestigious

adj. 享有声望的,受尊敬的,地位显赫的

2.dictatorial

adj. 独裁的,专政的;专横傲慢的

3.regime

n. 政权,政体;社会制度;管理体制

4.slum

n. 贫民窟;脏乱的地方v. 去贫民窟;将就适应

5.ragged

adj. 衣衫褴褛的;粗糙的;参差不齐的

6.destitute

adj. 穷困的 n. 赤贫者v. 使穷困;夺去

7.nightmarish

adj. 可怕的;恶梦似的;不愉快的

8.enamor

v. 使迷恋,使倾心

9.semifeudal

adj. 半封建的

谢选骏指出:现在还在谈论奥威尔的《1984》,真是太落伍了!因为那个英国共产党预见不到现在的万维网络,他所谈论的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监控,不懂横向联系,更不懂得自下而上的发功使力。而我们现在,则是一个意识到了并且宣告了的思想主权的时代!

网文《乔治·奥威尔》报道:

乔治·奥威尔(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和《1984》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其中《1984》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都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中震颤。他将悲喜剧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奥威尔的卓异之处就在于,并非仅仅用小说来影射个别的人与政权,而是直接揭露语言的堕落。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他因作品中的深刻思想,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有评论家如此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每个时代的人对此都充满了构思和遐想,努力去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富裕、和谐的世界。“乌托邦”是人类对未来美好向往的一个代名词。

但是,未来就一定就会真的美好吗?

谁也说不清楚。

王小波曾写到“对我来说《1984》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我们已经身历,且不断重演,万变不离其宗。但是今天,我们依然要感谢奥威尔,虽然他指出了一种黑暗的世界模型,触动人心,发人深省,但他的启示让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和精英对自由、平等、民主、富强倍感珍惜,大家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美好的东西。

很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新时代,它不是《1984》里所描述的黑暗世界,《1984》注定是面镜子,它将影响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很多人。

谢选骏指出:奥威尔和王小波都是小说家,不是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的落伍不奇怪,但跟着他们一起落伍那才奇怪了。

网文《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著长篇小说)》报道: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 

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62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册,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2015年11月,该作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内容简介

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话”—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telescreen)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语,简称英社(IngSoc)。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群众)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军备和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持秩序、镇压和严刑拷打,真理部负责宣传、文教和篡改历史,富裕部负责生产和分配。按照新话,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

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 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作品目录

第1章 打倒老大哥

第2章 思想本身就是犯罪

第3章 无产者不是人

第4章 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第5章 孤生

第6章 我爱你

第7章 黄金乡

第8章 独自去偷欢

第9章 他们终于来了

第10章 仇恨周

第11章 我们是死者

第12章 在友爱部里

第13章 101号房

第14章 改造温斯顿

第15章 权力即上帝

第16章 热爱老大哥

创作背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经受过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个权威性文献。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竟失败了。没有死于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两部名作《动物庄园》和《1984》(NineteenEighty-Four,1949)创作。

创作历程

奥威尔从1945年开始创作《1984》,但因为疾病,小说的大部分是1948年他在苏格兰Jura岛写下的。最初奥威尔将小说命名为“欧洲的最后一个人”(The Last Man in Europe),但是他的出版商,弗里德里克·沃伯格(Frederic Warburg)出于营销需求建议他换一个书名。奥威尔没有反对这个建议,但他选择1984这个特别的年份的原因并不为人所知。对于1984这个名字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将他写作这本书的那一年(1948年)的后两位数颠倒过来,成为了可以预见的未来的1984年,另一种说法是他借此暗指费边社(一个社会党组织,创立于1884年)成立一百周年。此外,还有说法称他暗指杰克·伦敦的小说《铁蹄》(其中一个政治势力于1984年登上权力舞台)、彻斯特顿( G. K. Chesterton )的《诺丁山的拿破仑》(the Napoleon of Notting Hill,亦设定在1984年)或者他的妻子奥莎丝尼诗(Eileen O'Shaughnessy)的一首诗,诗名为“本世纪的终点,1984”,甚至有说法称奥威尔原本准备的书名是1980,但是由于疾病,小说的完成变得遥遥无期,他感到有必要将故事推入更远的未来,因此命名为1984。

《1984》于1949年6月8日由“塞克尔和沃伯格”公司出版。虽然奥威尔从1945年即开始创作《1984》,但小说的大部分是1948年他在苏格兰Jura岛写下的。这本小说有至少两位文学上的前辈。奥威尔熟悉俄国作家扎米亚京1921年的小说《我们》,他曾阅读此书的法文译本并在1946年写过评论。有报道指出奥威尔曾说他用此书作为他下一部小说的模型。批评家大多同意《我们》对《1984》产生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响。奥威尔亦为凯瑟琳·布德肯 (Katharine Burdekin) 1937年的《反乌托邦》(或称”敌托邦”)和《Swastika Night》着迷,并从中借用了描写未来世界的极权主义国家的主题,在这样的国家中在禁书中零散的碎片以外所有“真实的”历史都已经被抹去。

人物介绍

温斯顿·史密斯(Winston Smith):主人公,外围党员,在真理部记录司从事篡改历史的工作。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所处的社会产生怀疑。温斯顿的反抗具有西方传统人文主义色彩,他的名字让人想到二战期间领导英国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首相丘吉尔。温斯顿坚信客观真实的存在,他厌恶自己在真理部从事的篡改历史事件报道的工作。他反思自己真实的现实生存状况,感知自己的思维和表达都出现了障碍。在一个众人皆醉的环境中,温斯顿以写日记的方式与自我进行对话和辩论、确认自己的世界观。日记还是温斯顿通过重温、反省过去进行自我治疗的方式。他在造访了一位老年妓女后,试图通过日记舒缓自己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因为“他终于把他写下来了”。同时,日记也成为他试图反抗极权统治的理论试验场,他第一次在日记中写下了小说中重复出现多次的主旨句:“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身上”。可以说遇见裘莉亚之前,日记就是他的整个精神世界。

裘莉亚(Julia):温斯顿的情人,出于爱的本能对党的说教产生怀疑。裘莉亚不仅是“非知识分子”,而且身上具有无产者的一些特质:只关心个人,语言粗俗,大胆追求自然性爱。她是“奥威尔刻画得最丰满、最有吸引力的女性主角之一”。在温斯顿看来,她年轻、美丽、性感,满嘴粗话也显得自然而健康,富有曲线的身体充满了生命力。裘莉亚引导着温斯顿的反抗意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带领温斯顿重新发现和回归对生命和自然的审美感受力。她选择的林中幽会地点正是温斯顿梦中的自然理想国—“黄金乡”。她领着他在林中聆听一只画眉在歌唱。鸟儿的鸣叫既没有原因,也没有对象,一向理性的温斯顿感到疑惑。“可是画眉鸣叫不止,逐渐把他的一些猜测和怀疑驱除得一干二净。这好像醍醐灌顶……他停止了思想,只有感觉在起作用。”在裘莉亚的引导和鸟鸣的启发下,温斯顿对现实的感知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具备了“脑”,更具备了“心”。 

老大哥(Big Brother):大洋国的名义领袖,但书中自始至终没有真正出现这个人物,他的存在始终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和人们膜拜的对象。“老大哥”是大洋国的领袖,在小说的描写中他从未出现过,但是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与这位“老大哥”息息相关。他用所谓的理论控制着大洋国民众的思想,使大洋国的每一个人都彻彻底底地臣服于他。在小说中,主人公温斯顿是大洋国真理部的官员,是“老大哥”的部下,专门负责篡改历史。主人公温斯顿逐渐对“老大哥”的统治产生怀疑,并且参加了反对“老大哥”的秘密组织,但是温斯顿经过友爱部的清洗,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受了疯狂的摧残,最终不得不臣服于“老大哥”,并且成为了“老大哥”的忠实信徒。

小说的语言特色就是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当中的。作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利用语言的滑稽和夸张,深刻地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让读者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明白了极权主义的恐怖。在刻画“老大哥”这一形象时,作者利用语言的力量细致地刻画了个人独裁造成的社会悲剧。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主人公温斯顿被改造成为“老大哥”的信徒,不但没有怨恨,而且心中更加热爱这位大洋国的领袖。这一结局实际上就是讽刺在极权主义盛行的国家,个人是没有自由的,只能忠实地服从于国家领袖。

温斯顿在真理部主要负责篡改历史和消除与旧历史有关的证据,作者奥威尔就是想通过温斯顿的这种行径来表现“老大哥”的个人独裁统治和极权主义社会的黑暗。“老大哥”及其部下通过这种篡改历史的方式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忘记历史,在思想中只存在“老大哥”这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异己分子和企图保留历史的人是非常残忍的。小说的作者就是想运用反讽的语言风格来尽可能地刻画出“老大哥”的形象,通过这个象征着极权主义的人物来揭示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 

奥勃良(O'Brien):核心党员,思想警察,参与对温斯顿的拷打。爱麦虞埃尔·果尔德施坦因(Emmanuel Goldstein):传说中革命的敌人,早年大洋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之一,后来背叛革命成为革命的敌人。他是大洋国“两分钟仇恨”中的仇恨对象。

其他角色

阿朗逊、琼斯和鲁瑟福(Aaronson, Jones, Rutherford):被杀的前党领导。在处决后被作为叛徒写入历史,遗臭万年。

安普尔福思( Ampleforth )::温斯顿的同僚,擅长修改诗歌韵文。

却林顿先生(Mr. Charrington):表面上是一间贫民区店铺的东主,实际上是思想警察的成员。

凯瑟琳( Katharine ) :温斯顿的妻子,党的追随者。本书完结时并未提及她是否在世,因书中提及她和温斯顿已于数年前分开。

马丁( Martin ):奥勃良的仆人。

派逊斯(Parsons):温斯顿的邻居,因梦呓中出现反党言论而被自己的子女告发。

赛麦(Syme):温斯顿聪明的伙伴,是新话词典的编辑者,后来因他思想太清晰、知道得太多,且露骨地看出党编写新话词典的目的,被人间蒸发掉了。赛麦的蒸发讽刺斯大林的大清洗。

作品鉴赏/作品主题

在这部作品中,奥维尔深刻分析了极权主义社会,并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未来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

《一九八四》中,作者借小说主人公温斯顿的心理及语言描写,表达了一种对民众麻木心理的“恨铁不成钢”愤懑,仿佛大洋国的所有人只有他自己意识到了自己所深处的社会的罪恶嘴脸,其他人却都置若阁闻,漠不关心。作者的文字间总流露着一种对极权统治,对乌托邦理想的讽刺,虽然最终的结局是失败的,但其中的斗争过程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小说中一系列的精辟的语言“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自由即奴役”、“正统思想就是没有意识”等等,充分表达作者内心思想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警钟。主人公温斯顿与裘利亚的地下爱情,虽然没能经受住严刑的拷打,但这爱情绽放的火光给予我们以人性向善的美好希望,温斯顿与裘利亚的爱情失败了,但他们毕竟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曾经绽放过,可以想见,未来的类似的爱情终将绽放并结出硕果。

存在是能够自由选择的,个体在存在中所进行的反抗能够证实个体存在,实现个体价值。但是在奥威尔眼中,所有的反抗都是徒劳的。小说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敢于向极权统治当局发出挑战的反抗者,他对大洋国当局的所有一切都进行了嘲讽,他试图通过了解过去、寻获爱情和参加兄弟党等行动发起反抗,以此来证明自己还活着。但这一切在奥威尔眼中都显得那般荒谬,他想要了解的过去早已经被统治者改得而口全非,他所寻求的爱情也在老鼠的疯咬下变得苍白无力,而他的盟友也被统治者改造成了正统民众。温斯顿的所有反抗都以失败告终。尽管在小说中作者表达了对反抗行为的赞赏,但作为一个旁观者,奥威尔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嘲讽,因为奥威尔清楚地知道,温斯顿越是反抗,就越接近死亡。奥威尔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尽管人们的生存环境是荒诞的,但人们却毫无办法,只能在悲观绝望的境遇中对自我存在加以冷嘲热讽,对荒诞存加以强烈否定,而这恰是小说《一九八四》的价值核心所在。  

艺术特色/新话

在小说中,新话是一种大洋国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而专门发明的新语言,是大洋国的官方语言。为了能够保证新话更好地实行下去,大洋国的领袖以及他的部下们专门编写了《新话词典》,他们计划用新话替代旧语言,这样就能很好地控制大洋国民众的思想。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是传递思想的载体。如果控制了语言,就相当于控制了思想,也就维护了个人的独裁统治,保证了民众绝对忠实于独裁者。虽然新话还不能彻底地代替旧的语言,但是它已经开始实行。比如,《泰晤士报》的重要文章都必须用新话写,不允许用旧的语言。

人物形象

负面英雄,也就是所谓的反英雄,指的是那些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式人物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天差地别的人。在作者的笔下,那些或是精神不正常地出现幻觉,或是天真幼稚又一厢情愿地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或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或是阴险狡诈无耻至极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是反英雄式人物。这些唐·吉坷德式的人物在精神方面往往带有病态倾向,因而在闹出笑话的同时也带给人心酸。作者借这种人物形象来投射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人的成长所带来的影响。 

《一九八四》采取了人物形象的陌生化处理。在小说《一九八四》中,以人物形象刻画为重点的创作风格,为反乌托邦小说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价值。此外,“陌生化”人物形象的典型树立也充分体现了小说“陌生化”特色,比如温斯顿的典型刻画就树立了经典“反英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有两类,即核心人物温斯顿和其他人物。温斯顿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标志着反乌托邦小说向现实关怀和生命价值表达的转向。温斯顿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比如自我独立和意志自由,但也存在着许多致命点,比如行动力弱,反抗力不强。网此外,相关人物之间的微妙转移也集中体现了陌生化的文本特征,小说《一九八四》中其他人物的关系脉络主要分为两条,即茱莉亚、奥勃良两人同温斯顿之间的人物关系变化,这两条关系脉络共同成为文本复线,更迭出现,产生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视角

小说《一九八四》所采用的叙事视角主要以全知视角为主,并集中体现于人物出场描写、人物内心描写和人物梦境描写三个方面。在小说《一九八四》中,叙事者基本处于隐身状态,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但有时会借由人物视角进行叙事,以此来提高小说表现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全知叙述者用人物意识来实现聚焦,而人物视角是有限的,与叙述者的全知不同,它属于限知,而这种叙事视角又被称之为“人物有限视角”。

讽刺

首先,小说《一九八四》的讽刺基本是政治性讽刺。将政治写成艺术是奥威尔最根本的文学诉求,小说《一九八四》通过预言形式再现了未来极权社会,对极权主义统治下的社会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阴森恐怖、极度压抑的大洋国。暗示了现实社会中极权统治的存在,散发着浓厚的政治寓言气息。

尽管极权统治无处不在,但是在作者眼中,极权统治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它无法深入人心,只有依靠暴力手段来实现对社会的操控。在小说中,奥威尔对极权统治予以了强烈的讽刺,揭露了极权暴力的无力。大洋国统治者为了推行极权统治,全面安插了思想警察,电幕处于全天开放状态,对大洋国的党员进行监视监控。但就算在如此森严恐怖的极权统治下,温斯顿依然进行了无畏抗衡,并在日记中写下了“打倒老大哥!”的语句。最后他被抓捕,在遭受了一系列身体和精神的摧残后,最终选择了妥协,并在心里爱上了老大哥。尽管极权统治非常恐怖,但却无法深入人心,他只能利用暴力手段操控和统治民众,非常艰难地维持当局统治。作者奥威尔通过《一九八四》,对极权统治的无力予以了淋漓尽致的讽刺,表达了浓厚的蔑视和仇恨之情。

其次,奥威尔的讽刺带有强烈的悲剧性,传统的英国讽刺文学主要以积极乐观为主,但小说《一九八四》却呈现了完全悲剧的讽刺,处处散发着压抑和恐怖的气息。温斯顿的抗争也最终在“双重思想”的洗脑下失败,最终笃信了老大哥。小说《一九八四》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极权主义统治下的社会——大洋国,大洋国看似极端荒谬,恐怖异常,但深入思考和仔细观想,却又如此的真实。因为作者通过预言的方式再现了未来的一九八四,是对现实社会某些因素极度夸张后的结果。主人公温斯顿原本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看透了大洋国当局对百姓进行心理操控的丑陋嘴脸,但最终他也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因为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极权统治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小说《一九八四》中,到处都充斥着绝望悲观的气息。

最后,奥威尔的讽刺主要表达了对荒诞存在的强烈否定。小说《一九八四》通过预言形式再现了未来极权社会,在这个充满荒诞和恐怖的大洋国中,读者每时每刻都感受着丝丝寒意。尽管主人公温斯顿进行了抗争,但最终结果却荒诞可笑:老鼠劝说温斯顿妥协,使其从心理上屈从和笃信了老大哥。由此可见,个体存在毫无价值可言,就算温斯顿进行了不懈抗争,想要证明思想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最终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不难发现,通过《一九八四》,奥威尔透露出对现实荒诞存在的一种否定。

作品影响

《1984》与1932年英国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通常也被认为是硬科幻文学的代表作。

《1984》已经被翻译成至少62种语言,而它对英语本身亦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书中的术语和小说作者已经成为讨论隐私和国家安全问题时的常用语。例如,“奥威尔式的”形容一个令人想到小说中的极权主义社会的行为或组织,而“老大哥在看着你”(小说中不时见到的标语)则意指任何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的监视行为。

《1984》被广泛认为是奥威尔的代表作,不仅文中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其中的语言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部小说被翻译成至少62种语言,奥威尔在本文创造的一些新词,例如“犯罪思想”(thoughtcrime)、“新语”(newspeak)、“双想”(doublethink)、“老大哥”(Big Brother)、犯罪停止(crimestop)等已收进词典。 在已故作家王小波先生的《白银时代》里成为某种象征。

《1984》曾在一段时期内被视为危险和具有煽动性的,并因此被许多国家(不单是有时被视为采取“极权主义”的国家)列为禁书。本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之一,此外还在1984年改编成电影上映。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21世纪出版的畅销小说《1Q84》即向该书致敬,体现了《1984》的巨大影响力。

这部作品被译为60余种文字,并获得包括美国时代周刊“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在内的多项奖项。

出版信息/中文译本

1985年,《一九八四》,董乐山译,花城出版社、志文出版社(1991)、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993年,《1984》,邱素慧译,万象文库出版社

2001年,《一九八四》(英汉对照全译),刘子刚译,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1年,《一九八四》,林淑华译,小知堂出版社

2001年,《1984》,刘绍铭译,东大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2002年,《一九八四》,藤棋、金滕译,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2年,《一九八四/上来透口气》,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

2006年,《一九八四》,王忆琳,崇文馆出版社

2009年,《一九八四》,邱素慧、张靖之译,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

2010年,《一九八四》,周静,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1984》,富强译,群言出版社

2011年,《1984》,林东泰译,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1年,《1984》,林敏译,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年,《一九八四》,唐建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

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他的影响已经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如果说,贯穿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谢选骏指出:奥威尔的《1984》太太太过时了!它的情景,比文革惨案、六四屠杀,都远远不及。可以说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矣!(“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语出三国时期竹林七贤阮籍。《晋书·阮籍传》记载:“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意指秦末时代无英雄,使刘邦小子成了豪杰。)奥威尔要是能活到现在,就什么也算不上了。



【027、奥威尔是一头自供的共产党蠢猪】


《四十六年前反潮流黄帅复活 毛泽东的魔咒应验了吗?》(2019年4月0日 首发)报道:

四十六年前反潮流黄帅复活 毛泽东的魔咒应验了吗?

现在是一年中最好季节和月份,春季和人间四月天,但中国知识分子似乎没有欣赏樱花的心情,而是感到寒冷刺骨。

在许章润教授被停止停课后,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写了一首“信天游”来表达他的心情: 三月里刮起数九的风,满树的桃花结成冰。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清华园出了个许先生。这么大的锅里放不下几颗米,这么大的校园容不下一个你;这么旺的柴火烧不热一锅水,这么长的绳子拴不住你的嘴!

旅美学者吴祚来先生说,习近平时代“把一流的书生都弄成了民间艺术家”,“张维迎成了信天游歌手,贺卫方在家里写书法,于建嵘带着他的狗儿子流浪去画画,孙立平驱车游天下成了一流的摄影家。许章润不会歌不会画,只能扮演古儒说真话。”

近日,一篇题为《雾霾天气可能缓解》的文章引发了舆论浪潮。文章来自一名清华学生。他在文章披露自己3月25日已向清华大学纪委、监察室举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吕嘉教授,并公开了他的举报信。该学生认为吕教授课题言论完全背离马列主义,涉嫌“反党违宪”;公开宣扬主观唯心主义和二元论,歪曲辩证唯物主义,鼓吹宗教文化;曲解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并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反对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人民当家作主,反对消除私有制,反对公有制;污蔑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成果;还“不加甄别地公开引用伪造的证据、数据”。该学生急切希望“学校可以尽快监督检查吕嘉老师的言论”,并进行严肃处理。他说,百花是要齐放的,毒草是要不得的。扫除这样的毒草,社会主义信仰之花才能更为鲜艳繁茂。他盼望上级机关尽快对吕嘉老师进行处理,逐步扫除思政课上的牛鬼蛇神!

吕嘉教授到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传播了哪些反对马列主义的、反党违宪的言行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吕教授在课程中讲述了以下观点:

第一,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吕教授认为独立精神是思想自由的前提,“我”是精神的本体。

第二,主张文化传承的保守主义

他认为,“我”都只有在先哲思想引领下才能健康成长。

第三,人生观不是科学世界观

他说,正确的人生观就是正确的人的观念。如果人的世界观真成了科学世界观,意味着人以失去保持自我的能力,在精神上为更高智能生命所奴役。

第四,西方文明源于基督教文化

他认为,西方国家最主要的思想教育形式西方文明仍为基督教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主流。

第五,质疑集体主义、人民当家作主、消灭私有制观念

仅就人民当家作主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化生产必须有少数人管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并不能改变事情的本质。人民名义上是生产资料和社会的主人,现实中却不是也无法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

综上可见,吕嘉教授所讲述的道理并不高深,都是一些哲学常识。与中学政治课本的洗脑观点不同,是在说正常的人话。但该学生的观点却让我们惊诧莫名,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马列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基础。一个人若对马列主义有信仰,首先就应该认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例如,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决定于物质,同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是按照客观规律不断演变着的。但是,在吕嘉老师的课堂从吕嘉的课程内容中,我们却看到了完全相反的世界观。”该学生把中学政治课本的观点当成真理记进了脑子,并且绝不质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只是一种非主流学术观点,人类哲学思想汗牛充栋。作为学生本应该兼收并蓄,如果中学课本的话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并且你已经倒背如流,你就没有必要到大学学习。

这里,我要讲一件往事。1953年12月,北京准备建立的中科院中古研究所,邀请陈寅恪先生出任所长一职。陈寅恪先生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学术研究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他提出二条要求,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信奉马列主义,不参加学习政治。二是请毛泽东和刘少奇给为此写个书面承诺。回顾历史,我们不禁感叹,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清华大学学生的思想认识仍停留在文革时代,到底是学生脑子出了问题还是中学教育全然失败呢?但问题还不仅限于此,该学生即使不赞成老师的观点,可以与老师讨论,但为什么要将老师污蔑成牛鬼蛇神,置之死地而后快呢?臭名昭著的红卫兵如何又阴魂附体?

历史学者章立凡表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毛泽东发动的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当局鼓动学生斗老师,揪斗所谓的“反动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最后那些造反斗老师的人大都没有好下场。张先生的话让我把思绪带到了七十年代,想起了反潮流女英雄黄帅。

1973年,正在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学习的黄帅与班主任老师发生的争执竟升级成了一个小学生反抗“师道尊严”和“修正主义复辟”的政治风暴。黄帅在日记中表达了对班主任老师批评的不满,在招致老师“报复”后,黄帅投书给《北京日报》。1973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加“编者按”转发了《北京日报》的《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之后,黄帅作为“反潮流革命小闯将”家喻户晓。全国各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运动。在这股“反潮流”的风暴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严格要求,统统被指为搞“师道尊严”,“复辟”、“回潮”;许多教师被迫作检查、受批判。但是,很快,伴随着文革的结束,黄帅的风光也不再,她的父母也遭受审查,父亲甚至被关进监狱。黄帅此后一直对自己的历史保持沉默。2017年12月10日郁郁寡欢的黄帅去世,享年57岁。

黄帅对老师不满而投书人民日报尽管不太理性,但她毕竟是个小学生。以后以她的名义掀起的政治风暴并不能责怪她,因为她只不过是一个被中共利用的工具。文革结束后,她也就像一把旧夜壶被抛弃。这场运动改变了黄帅的一生,使其心灵备受摧残,郁郁寡欢。但今天告密的清华大学学生却是一个成年人。该事件也发生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他却采取告密构陷老师的下流行径,且毫无羞耻感,公开举报信,邀功请赏,令人扼腕长叹。但我们把责难都加在这个学生身上也不公平,因为真正应该谴责的是推行极权主义的当权者和打击言论自由,实行愚民教育的中共,是他们让我们的民族一次次蒙羞。

在我们结束本次节目时,一个消息又让我们心寒如冰,中宣部正式成立了传媒监管局,英国作家奥威尔的经典小说《一九八四》所描绘的情景、话语浮现在我们眼前。“谁能控制话语,就能控制思想,谁能控制思想,就能控制一切”。尽管已经是四月天,但中国的春天没有来。独裁者毛泽东死前许下的“文化大革命七八年再来一次” 的魔咒是要应验了吗? 

谢选骏指出:事实证明,奥威尔是一头自供的英国共产党蠢猪。他所断言的“谁能控制话语,就能控制思想,谁能控制思想,就能控制一切”,完全来自他在1930年代积累的共产党经验,是一个完全落空的共产党自供。但是后来,毛猪泽东就按照这个共产党教条给人洗脑,印刷了比大便纸还多的“语录”,企图达到“控制话语,控制思想,控制一切”的目的。但是事实证明毛猪集团失败了——思想是超越语言的。思想主权无须言论自由予以提携。例如我的思想,正是在毛猪集团最为猖獗的1970年代早期酝酿成熟的。这是奥威尔这头以为控制言论就可以消灭思想的共产党蠢猪绝对想象不出来的。如果控制言论就能消灭思想,那么就不会改朝换代了,红色江山就垂直万世了……这可能做到吗?要知道,“怎么来的就怎么去”——这才是我所看到的历史真相。



【028、从《河殇》到《疫苗之殇》到《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


《被官方封杀的文章 中国人最绝望的一天》(2018-07-25 知乎专栏)报道: 

2018年上半年可以这样概括——

头等舱的早已收拾金银细软跑到对面船了。二等舱的问“好像感觉有触礁感?” 三等舱的依然在吃喝玩乐,谈养生或玩艳遇。下等舱的还在算着每月分批要还的船舱费。在底层大舱里一帮傻子还在瞎逼自豪:厉害了,我的船!

今天,底层大舱恐怕再也喊不出声了。

一、

过去一周,对于全国千万p2p投资者来说,是惊心动魄的7天。

一个星期炸掉100多平台,其中不泛一些排名在百强榜上的老牌平台,恐慌挤兑已经形成规模,一时间到了风声鹤唳地步。

杭州,曾经是人人向往天堂,是互联网金融领路人。没想到,城里一夜间多了几十万金融难民,瞬间成了人间地狱。

杭州的黄龙体那么大地方,塞满了密密麻麻被割的韭菜。这些成千上万的可怜韭菜,唱着国歌,拉着横幅,大多数都有“血汗钱”、“主持公道”等字样。

有人好奇问他们,16%那么高利息,明明是传销,为什么还要买。

他们痛心疾首答道:p2p平台都有国企、政府部门做背书,我们很信任他们,结果出事了。他们认为自己不贪婪,有着对标的信任的评判标准。

有的人拉着横幅,跪在政府门前,依然在相信青天大老爷为他们伸冤。

还有人意图以极端手段“给政府和人大代表们压力”。其中有火钱理财受害者号召十几个受害者一起去楼顶以跳楼相要挟,并安排老人送茶送饭下跪号呼,必能达成效果。不过这样的计划,以无人支持告终。

这群中国人恐怕是最贪婪,也是最单纯的一群人了。

老韭菜不暇自哀,而新韭菜哀之;新韭菜哀之而不鉴之,亦使新韭菜而复哀新韭菜也。

二、

P2P骗走他们养老钱,看病钱,学费,舆论上依然波澜不惊,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人民有着极强的耐操力。能忍就忍,于是事情慢慢就过去了。

天朝人底线就是活着,只要有口饭就不会大大闹事。

唯独这次假疫苗事件,这点天朝人民特别不耐操。兽爷那篇《疫苗之王》刷屏的背后,就是千万家长的愤怒与恐惧。

成大生物疫苗的报价是149元,长春长生的报价则是239元,而且还要比成大生物多打一针。

生物制药行业的朋友说:

活了这么久,竟然见到价格更高、针次更多的产品,把价格更低、针次更少的行业老大给压下去。

长生生物2017年销售费用为5.83亿元,也就是说25个销售人员每人的销售费用是2330万元,是康泰生物的4倍,是成大生物的47倍。

劣币驱逐良币,可想而知里面多有腐败。

2017年11月,长生生物被检查出疫苗指标不符合规定,结果没收了库存186支(这库存数……),罚款300多万。25万儿童受害。

兽爷文章提到的几个公司,除了山东孩子,上海儿童种疫苗是逃不掉的,你的百白破不是打这个公司就是打那个公司的,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圈子的,一个地方出来的,市场份额最大的几个。

你只要打国产疫苗,逃是逃不掉的,不信回家翻疫苗本看看。只能说孩子们辛苦了。

三、

大家可能忘了:在2016年,就有一篇文章《疫苗之殇》刷屏整个网络。

这篇作品完成于几年前,作者当时在南方都市报,旧文说的是假疫苗事件,而山东疫苗则是疫苗没有冷链保藏,造成疫苗可能失效。

如果当时政府能彻查全国疫苗质量问题,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事发生。

然而利益集团能量太大,这些吃人血馒头的人纷纷抨击南方都市报,大家可以记住他们丑陋面目。

首先发难是这位和菜头:

《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这篇在网路上如病毒一样弥漫扩散、入脑入心。

流氓男神级别的科普作家方舟子老师,同样以俯视的姿态,悲悯着那些缺乏科学素养的群众,教训甚至威胁着相关媒体和记者。

当然,还少不了这位环球时报:

我想问下环球时报,中国的疫苗业到底是毁在谁手里的?毁在朋友圈么?是啊,只要没人讨论,没人知道,中国怎么会有过期疫苗和假疫苗存在呢?

更讽刺的事,今年6月,中国药品监督发布一则声明:迷信进口疫苗毫无必要 部分国产疫苗指标高于欧美

这下脸都被打肿了吧。

最让人绝望的是,疫苗造假毒害国人罚酒三杯,偷用洋药拯救国人判刑七年。

2018年1月5日,这位上海美华丁香妇儿门诊部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因决定采购、销售和接种未经国家药监等部门批准进口、未经依法检验的1.3万支疫苗,被以销售假药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200万元。

是不是跟《我不是药神》某个隐喻很像:张院士卖假药十几年没事,改卖真药半年被抓。

假疫苗有了批号就是真疫苗,真疫苗没有批号就是假疫苗。妖精有了后台就可以被收编不死,没有后台一棒打死。

四、

有人说,疫苗事件,如果再没有几个人头落地,中国制药行业就算彻底完蛋了。

还记得鸿毛吗,还不是一样没事。

说到这里,兽爷那篇文章已经永远消失世上了。

打进口疫苗,在未来继喝进口奶粉之后成为国内中产家庭的另一项身份标榜。

至于那些打不起或者没门路打进口疫苗的家长,以后恐怕会大概率被一些人嘲笑不够努力,以至于他们的孩子只配得上国产疫苗。

不过也符合三架马车战略。不催垮你的身体,怎么拉动医疗这架马车呢,相信其他两架马车会爆出更大新闻。

中国人真的很耐操的,像房价,污染,医疗等人们只是抱怨几声。但即使这样,有些人却一直触碰孩子这个底线,红黄蓝,三鹿奶粉,疫苗……一次比一次狠……底线一点点被打破。

结语:

早上去碧桂园维权,中午到跑路的P2P公司催债,下午为自己后代流泪,晚上还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共克时艰’。

一天看尽一生,苦逼的中产擦干一把辛酸泪,举目四望,还能逃往何方?

谢选骏指出:读了上文的文字,大家可以想一想了——

1988年,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河殇》,当时被批判说是“骂祖宗”,第二年被打成“反革命暴乱的蓝图”,遭到取缔,作者全部通缉下狱。

在2016年,就有一篇文章《疫苗之殇》刷屏整个网络。

到了2018年的现在,“《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这篇在网路上如病毒一样弥漫扩散、入脑入心。”

我想问问大家,是“骂祖宗”好呢,还是“断子孙”好呢?



【029、从《西方的没落》到《全球化的陷阱》不到百年】


《他不用一兵一卒 就让十几亿中国人中圈套?》(2018-08-30 环球网)报道: 

人,只会被自己热爱的东西毁掉。

有篇网文,最近两年隔断时间就被翻新热传一阵。它的内容,读起来让人心惊胆战:

建国快70年了,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但在这繁荣昌盛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危机。

什么危机?我们中了一个美国人精心酝酿并经营了20多年的大阴谋,一个叫“奶头乐”的陷阱。

在传说中,这个阴谋的设计者是布热津斯基,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大战略家。他不用一兵一卒,就让十几亿中国人中了圈套,陷在“奶头乐”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说得如此严重,但这个“奶头乐”真那么吓人吗?

可怕的“奶头乐”

刀哥遍查材料,发现这个“奶头乐”比较靠谱儿的来源,是一本名叫《全球化陷阱》的书。

这本书出版的1996年,围绕“全球化”的研究还没现在这么热,谈它负面效应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偏偏是两个不满40岁的的德国《图片报》记者,汉斯-彼得·马丁和哈拉尔特·舒曼,先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两人并没什么学术背景,但书一出来,却在全球范围内大卖,一时洛阳纸贵。

书的一个大卖点,是前一年9月,他们在美国旧金山的费尔蒙特大饭店,旁听了一场内部圆桌会议。据说会议高度保密,只邀请了3名媒体记者,他俩就在其中。

在马丁和舒曼的“独家描述”中,这个会议很高大上,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出面组织,出席者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政治家、经济和科技界人物,包括老布什、撒切尔夫人、索罗斯、比尔·盖茨等,有500多人。

大人物聚一起,自然是谈大事:讨论全球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如何引导人类走向21世纪。

说是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都谈,但在两位作者的记述中,与会者一上来就表达了他们共同的担忧,即全球化将导致一个“20:80社会”的到来。

什么是“20:80社会”?简单说,就是在全球化竞争中,只有20%的人最后会赢,分享收益,剩下80%则成为LOSER,在全球化时代被抛下。

出现“20比80”现象,不足以让与会精英们担忧。真正让他们忧心的是:如果那80%的人在挫败与失落中怒了,要造20%人的反,可怎么办?

这时,“奶头乐”理论出场了。布热津斯基,以他一如既往的冷峻和现实主义考量,献上计策:

给那80%的人嘴里塞上“奶头”,灌之以大量娱乐、游戏和其他感官刺激节目或内容,使他们沉浸其中、无暇思考,忘掉现实中的落魄境遇。

英文中,奶头是titty,娱乐是entertainment,布热津斯基的“妙计”,就被称为“tittytainment”,“奶头乐”之意。

在《全球化陷阱》中,两位德国记者对那场会议的描写生动细致,但那些细节,甚至那场会议是否真举行过,再没有任何其他公开材料佐证。

刀哥请教几位学者,都说听说过这种说法,但没见到过那个会议的其他记录,学界也很少有人严肃研究这个“奶头乐”。

中国学者何新曾在2002年3月的《香港(专题)商报》上发文,详述1995旧金山的“费尔蒙特饭店会议”,但他所引的出处,也是马丁和舒曼的书。

中国人中了圈套吗

在为数不多的那几篇网文中,“奶头乐”则被说成了国际关系的一种黑色理论:

美国已经用上了这招儿,把它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战略,用以影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保护美国代表的那20%人的利益。

可怕的是,中国看似已经中招了。

作为例证,那些网文回忆,正是在布热津斯基提出“奶头乐”战略的1996年,中国大步迈入流行偶像时代。那之前,国人普遍崇拜革命先烈、钱学森陈景润们,那之后,国人偶像就变成了天王天后、小鲜肉们。

综上所述,“奶头乐”战略大概也是阴谋论的一种,在非正式的场合流传,得不到证实。把流行文化或娱乐,统统装进“奶头乐”的黑色理论,也不严谨。

但“奶头乐”战略提到的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对当前大众文化种种乱象的反思和警醒。

大众文化,包括娱乐内容,满足了亿万普通民众浅层次的文化需求,让人们获得感官上的享受,同时也让人沉迷其中,丧失意志。全民娱乐的国家,是不会有未来的。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大国。

琢磨“奶头乐”的这几天,刀哥每次地铁上下班,都注意观察下身边的人。

多半时候,这边睡眼蒙登的年轻小伙儿在翻“虎扑篮球”,那边妆容精致的美女戴着耳机在玩消消乐,或看新更的《延禧攻略(电视剧)》,另外一些有点社会敏感度的,在浏览新闻APP或公号。只要车厢不剧烈晃动,他们的视线很少离开手机。

这样的场景无处不在,甚至你我自己,也经常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它的组成部分。 

抖音、快手们你来我往,歌王争霸刚结束又来了好声音,这边《如懿传》一开播,那边《延禧攻略》立改日更。你争我夺,都是抢个“流量”。

流量是啥?就是你我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

这个一个内容无限的时代,有限的只是我们的时间。这话,再深刻不过了。

无处不在的娱乐,在网络时代被进一步放大。那么多综艺节目和网剧更新等着去看,还有什么时间45度角仰望星空,又有多少时间放空自己,安心读本书呢?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文字培养理性思维,视频图像诉诸感性思维。以电视为代表的图像取代文字,标志着感性思维正取代理性思维。

出版《娱乐至死》是1985年,那时光是对着电视,波兹曼就已如此警惕。要是现在,浸身在这个网络长视频、短视频轮番轰炸的年代,不知他会作何感想。他一定以为自己的预言成真了,人类真忘记如何思考了。

1995年旧金山“费尔蒙特饭店会议”,布热津斯基提出“奶头乐”战略,如果真的存在,也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

20年间,我们没被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喂倒、“奶”倒,却沉溺在自己生产的泛娱乐化环境中,自己把自己“奶头乐”了。 

仅是成年人如此,就已让人忧心。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们的世界也在被侵蚀,网络尤其游戏的低龄化情况严重。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上提案,建议推动网游分级。她说,2017年我国手机游戏用户达到5.83亿人,但防沉迷等保障机制一直没跟上。

而且,游戏玩家的门槛越来越低,大量中小学生把网游当成最主要的兴趣爱好。以“王者荣耀”为例,它的玩家中11到20岁青少年的比例竟高达54%。

这也难怪,刀哥不久前发的文章《农村孩子,正成批地被手机游戏废掉》,引起那么多关注。

“被短视频废掉的岂不是更多”“别说农村孩子了,一本大学生都被毁了无数”……文末留言中,这样的担忧很多。更有人直接指出: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一说,正在中国变成现实,其危害绝不亚于鸦片!

让人毛骨悚然的预言

在《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描述了两种“同样令人毛骨悚然的预言”。

一种是奥威尔在《1984》中提出的,人们将遭受某种外来压迫,被剥夺接触信息的权力,想读书都读不到。

另一种则截然相反。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被淹没在信息和无聊琐事的汪洋大海,他们不愿读书,甘愿享受充斥着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庸俗文化。 

1984年早就过去了,奥威尔式预言终究没有实现,我们没被自己憎恨的东西毁掉。

但赫胥黎式的呢?他说,我们可能因为享乐而失去自由,最后毁于自己热爱的东西。

谢选骏指出:俗话说“得了便宜还卖乖”,上文就是。吃了别人的奶,却说奶妈别有用心想害他。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有的贫困生,不仅不对资助者感恩,而且怀恨,恨资助者没有把全部资产都给他。上文作者便是也。难怪有人拆穿他了——“呵呵,一看就是历史不及格的主儿瞎变出来的东东,不懂得经济发展会导致社会享受消费生活的概念,所谓物质主义杀死了上帝,也是解释这个现象。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人们消费的内容是不同的罢了。类似中国现在的消费主义现象,所有发达国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都有过。这种消费主义具有进一步刺激经济的作用,因为增加了资金流通渠道,和加速了周转,并不是坏事。而且这种现象是有时效的,下一代人就会有不同的消费对象和内容,因为客观上经济发展速率会降低,人们暴富的机会减少,社会对消费的hype会降低。看看其他发达国家,比如亚洲的,就知道了。”实际上,奶头乐和娱乐至死,都是“西方的没落”所致。从《西方的没落》到《全球化的陷阱》不到百年,而《全球化陷阱》和《西方的没落》都是德国人的作品——这也许不是偶然的,因为德国已经失去了组织世界帝国的资格。对于他们的心智来说,剩下的当然只有“没落”和“陷阱”了。他们的碎片,也只能和东欧难民(布热津斯基、基辛格)一起到美国来爬上高位,川普家族就是其中的成功者。幸好还有中国大陆还有几只臭虫,模仿《全球化陷阱》,出了本《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总算有个陪葬德国的亚洲猕猴了,小日本后继有人乎——《中国可以说不》跟屁虫了《日本可以说不》。但我却看到,从《西方的没落》到《全球化的陷阱》不到百年,西方却从“整合世界失败”沦落到了“等着接受整合”的状态。



【030、反资本论(Anti-Das kapital)】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本论》(Das kapital)仅只把资本当作一个独立的实体和过程来予以研究,这就犯了一个相当低级的错误。

因为,资本不是自在的、自主的,资本只是社会控制的一个手段,是强权势力通过各种方式的组合,迫使人们予以接受的一套社会机制的子系统。

社会控制有多种手段,首先是暴力强制,法律是其中的一种形式,然后是习惯、道德、伦理、宗教等都是社会控制的形式。但是,使得所有这些权力得以调和与转化的,却是资本,是软暴力。而资本往往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通俗地说,货币就是钱。正因为钱就是软暴力,所以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连阎王老子也收钱,因为只有软暴力,才能使人由衷地服从。

软暴力形成了“赏”,硬暴力形成了“罚”。

为什么要恩威并用?

因为,软暴力先行,硬暴力随后;先给点“赏”,然后继之以“罚”。

形成了“罚”。

为什么先礼后兵?

因为礼也是一种软暴力。

由此可见,货币要转化成为资本,则需要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的支持,例如法律、组织、道德、风俗甚至于政治正确。

1、没有法律的支持,货币会沦为“黑钱”、“赃款”。

2、没有组织的支持,货币会沦为“游资”、“浮财”。

3、没有道德的支持,货币会沦为“不义之财”。

4、没有风俗的支持,货币会沦为“众矢之的”。

5、没有政治正确的支持,货币会沦为“血汗工厂”。

依据上述的逻辑,可以说,钱是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但不是充分手段。

只有在一个“法律、组织、道德、风俗甚至于政治正确互相配合”的“法治社会”里,货币才能有效转化为资本。所以在人类社会里,只有具备上述条件的社会,才能发展出资本主义,而不是金钱万能泛滥。

(二)

(1)

谢选骏的《反资本论》(Anti-Das kapital)指出——资本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此书拆穿了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谋制造的谎言。

(2)

卡尔·马克思写作、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编辑的《资本论》(Das Kapital,1867—1894年)是一本永远也无法完成的著作,因为它不能自圆其说,卡尔·马克思自己也无计可施,最后只能抱恨死去。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虽然编辑了,也无法使其圆满。

(3)

《资本论》(德语:Das Kapital)是马克思用德语写作、由恩格斯等编辑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第一卷初版于1867年。这部作品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对日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有着深远影响。

[谢选骏指出:可是这种“深远影响”却是一种“深远的错误影响”,它所鼓动的革命使得人类误入歧途。事实证明,马恩的的《资本论》只是为了证明早于《资本论》二三十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里的政治欲望,因此严格地说,《资本论》陈述的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而是先入为主的成见和伪科学。]

(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以及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辩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不懂,一个科学的结论,不是用“辩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就可以得出的。科学的结论,需要通过可以重复的实验。]

(5)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是马克思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马克思早年受过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训练,熟悉西方古典诗歌和哲学。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哲学本质的比较。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三段论”式的分析框架(商品流通的“一般形式”C-M-C,以及“高级形式”M-C-M,其中C代表商品,M代表货币)深受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影响。马克思关于机器和奴隶制等的观点也有着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痕迹。

[谢选骏指出:这些专业学者的看法是实事求是的。这些事实说明,马克思本质上不是一个“向前看”的革命者,而是一个“向后看”的反动派。反动派并没有什么不好,革命者也不见得就好,问题是,马恩二人以反动派的身份来扮演革命者,就把他们主导的国际共产主义,引入了一个死胡同,使他们的革命变成了一种最为血腥的反革命。结果在俄国类似恢复了农奴制度,在中国类似进行了蛮族入侵。]

(6)

尽管马克思对商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相当关注,他在《资本论》书中却坚持用“客观的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法则”,分析其根源,并预测其未来发展。他的目标是揭示资本积累背后的动力,解释消费、竞争、地租、资本的集中、劳动工资的增长、工作环境的变化、金融系统的运作,以及利润率的递减趋势等诸多经济现象,并分析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谢选骏指出:但是,马恩二人却把“资本”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完全没有涉及社会控制的其他领域,其目的,仅仅是为了用1867年的材料去证明1848年《共产党宣言》。]

(7)

马克思首先讨论了商品和价值的定义。商品是供交换用的劳动产品。同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一样,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物”,具有客观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构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商品进行交换时,商品的交换价值得以体现。马克思否认商品交换价值的主观性,认为不同商品间可以交换,是因为有某种客观的衡量标准来确定不同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批判继承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衡量不同商品价值量的唯一标准。这里的劳动,指抽象意义上生产商品所付出的人的劳动。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错了。商品的价值虽有“客观的有用性”,却不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物’”。局部地说,劳动可说是衡量不同商品价值量的标准,但是,这需要有其他社会控制条件的支持,包括硬暴力和软暴力。]

(8)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源于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异化。资本家按照市场价格支付劳动者工资,但劳动者在规定工时内所生产商品的实际价值超过了所获的工资。这部分超出工资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将这部分价值称为“剩余价值”。由于资本家垄断了生产资料,劳动者无法独立地进行生产,故只能出售自身劳动力,供资本家剥削。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大错特错。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人性中特有的创新和贪婪,至于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异化,只是创新和贪婪的一种社会控制的形式。所以,资本家不能垄断生产资料,劳动者也可以转化为资本家。]

(9)

马克思认为,资本只有不停地榨取劳动力,才能获得发展。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会刻意压低劳动者的工资,使工资保持在一个仅能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生存、并使人口得以增长的较低水平。新增的劳动人口为资本的再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剥削对象。由于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竞争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逐渐失势,被强势的企业吞并或击垮。这导致小资产阶级逐渐沦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在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无产阶级的比例则相应上升。这导致社会最终被割裂为两个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老牛弹琴”、毫无创意,按照他的胡说八道进行“辩证分析”,不仅“资本只有不停地榨取劳动力,才能获得发展”,也可以说“文明只有不停地榨取劳动力,才能获得发展”、“哲学只有不停地榨取劳动力,才能获得发展”、“诗歌只有不停地榨取劳动力,才能获得发展”、“孩子只有不停地榨取父母的劳动力,才能获得发展”……卡尔马克思,你说的是人话吗?]

(10)

马克思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而不是表现为阶级矛盾的社会矛盾。“矛盾运动(gegenstzliche Bewegung)的根源是劳动的二重性”,并不单纯表现为劳动与资本,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斗争。马克思借用黑格尔的术语,将这种运动描述为阶级“背后”更深层次矛盾的体现。这种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样,《资本论》并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计划,而着重构建了关于潜在的社会革命的爆发条件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一手创造出了自己的掘墓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体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另一方面,生产率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并导致了利润率的降低。这导致了“生产过剩下的短缺”。其具体表现是,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因为工资水平较低,无力购买新增的大量商品,导致商品积压,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反复发生。该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掳获了小知识分子的头脑,就是因为他用犹太人做生意时候的精明狡猾,掩盖了他的目的。所以《资本论》并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计划,而着重构建了关于潜在的社会革命的爆发条件的理论。以此“科学论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先入为主”地宣告了的,资产阶级一手创造出了自己的掘墓人。]

(11)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它在为消费者提供有用性的同时,又为商品生产者带来利润。由于商业交换本身并不必然受到道德约束,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以及主观的道德价值与客观的经济价值的分离。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在这里剽窃了卢梭关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使得道德败坏”的论调,其实卢梭这样说也毫无新意,因为中国的老子道德经早在2000年前就这么助长了,卢梭不过鹦鹉学舌、老调重弹,偏偏粗通文墨的法兰西第戎科学院。(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卢梭的参赛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和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获得头等奖。)但是,马克思竟然会认为自己比老子和卢梭还会高明一点,他竟然想熊掌和鱼两样都要。]

(12)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但是,马克思也在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即便人们认识、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能幻想通过改变上层建筑,促成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的主要问题是“不通人性”。《资本论》的主要问题是“只见资本不见人”。事实证明,“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恰恰不同于自然科学”,因为人不是物,人有原罪。]

(13)

《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论·第三卷》:总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资本论·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也被译为《剩余价值学说史》)。

[谢选骏指出:大家看看,这个四卷熊文里面,还有一点点关于人性的分析吗?马克思指导下的共产主义社会,正因为不通人性,而导致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屠杀。结果如何呢?改造全部失败,只有屠杀和饥荒载入史册。]

(14)

《资本论》第一部出版于1867年,在马克思去世前已经完成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的草稿,由恩格斯完成最后的编辑出版工作,在1885年、1894年相继出版。第四部叫做《剩余价值理论》是由卡尔·考茨基在1905年-1910年编辑出版,其他部分手稿都是几十年以后出版的。有论者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按照层层递进的辩证逻辑撰写的,因为出版周期长达一个世纪,在人们能获得全书之前,已经根据最早出版的《第一卷》形成了所谓“经典化、公式化”的理解,从而妨碍了人们对马克思真正意图的理解。

[谢选骏指出:这种“善意的误解”是想“舍车马而保将帅”。其实,真正的马克思是他在思想成熟的三十岁所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人们应该从《共产党宣言》去理解《资本论》。]

(15)

波劳厄(S. S. Prawer)在其著作《卡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1978年出版)中评价,认为《资本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谢选骏指出:波劳厄的吹捧,无意中透露了一个“邪恶的秘密”——《资本论》只是一部宣传品,难怪《资本论》在中国可以成为中宣部的指导手册。]

(16)

马克思的经济批判源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该理论认为商品价值有客观标准可循。而边际主义则认为,某件商品是否有价值,其价值多少,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并不相同。也就是说,价值本身是主观的。他们认为价值由(完全主观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边际主义的这种价值论,本质上属于效用论,和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价值不可简单类比。

(17)

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的所谓科学社会主义缺乏可证伪性,不能视作科学。尽管马克思的理论并不成功,但无可否认他创作态度的真诚。从人类思想进步的角度看,马克思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证明一个错误可以伟大到何等地步。他也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真诚”和“敏感”。

[谢选骏指出:卡尔·波普尔的这番自相矛盾的论述,说明他根本不懂马克思其人。一个投机虚伪的人。可能创造真诚的理论吗?正因为卡尔·波普尔矛盾,所以他评价马克思的“伟大的错误”之说法,我们也就姑妄听之了。其实呢,马克思的“伟大”,只有“在小人国里才能显示出来”。]

(18)

今天,很多经济史学看重《资本论》在思想史和经济史上的文献价值。而历史和现实则证明了资本论的价值(比如近年来的经济危机中,资本论的销量大幅上升)。

[谢选骏指出:这仅仅说明人类具有“病急乱投医”的生物本能。]

(19)

皮克提(Piketty,T)认为,《资本论》有必要做系统性与批判性的继承,但马克思主义者的暴力革命与阶级斗争不应该被提倡。

[谢选骏指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废物利用”,是一种“垃圾回收的环保工作”。但是,《资本论》真有资格成为一种“再生纸”吗?]

(20)

1937年初,郭大力翻译《资本论》的工作得到了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支持。由中共直接领导的、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出版机构——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后由郭大力和王亚南译为中文,1938年由三联书局出版。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根据,全部局限于欧洲。对于欧洲以外,他用“亚细亚生产方式”一语带过。其实欧洲以外,才是社会常态,欧洲反倒是人类的特例,是许多偶然因素凑巧合成的。也正因如此,其他社会事务从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的。就像我们不学英语,是绝对不可能自发地就会英语的一样。更何况,即使天生的英国人,如果不学英语,也只能以其他的语言作为母语,因为学习英语必须一个适当的环境。

马克思无法理解这一点,因为他是一个没有祖国、没有母语的人。他处于多种语言混杂的边缘地带,所以误以为——语言不需学习,自发就会;因此,资本主义也不需环境,可以自然进化。所以毛泽东接着胡说,如果没有欧洲文明的影响,中国也可以自发地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果他的晚年一天到晚忙于“割资本主义的尾巴”。]



【031、焚书坑儒的《资治通鉴》——从第一战国到第二战国】


《〈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中华读书报姜鹏2015-06-14)报道:

一、《通鉴》里为什么没有李白

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什么?他会发现,《资治通鉴》中居然没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资治通鉴》给予唐朝历史如此高的关注度,却为何只字不提李白?是《资治通鉴》的作者们疏忽了吗?把这个疑问暂时搁在一边,让我们继续在《资治通鉴》中寻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又会发现了什么?我们会发现,杜甫的运气比李白好一点点。为什么是好一点点?因为杜甫的名字至少在《资治通鉴》中被提到了一次。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也就意味着杜甫事实上在《资治通鉴》中也没有出现过,只不过被别人提到了一次,因为他的名句“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颇受不得志的政治家们的青睐。

深入核查后,读者们会发现,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杜甫,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比如屈原。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当然不是以司马光为首的《资治通鉴》编纂团队的疏忽。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疏旷“网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记》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显然,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

《资治通鉴》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貌似“疏漏”的现象,如果这并不是真正的疏漏,那它背后的合理性又是什么?我们先来算一笔帐。《资治通鉴》篇幅的确巨大,总字数约三百万不到。但大家不要忘了,它所记述的历史时段上起春秋战国之际,下至宋代建立以前,纵横一千四百余年。平均下来,每年只能占用2000字左右。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在位五十四年间,外服四夷,内强皇权,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走向。这么重要的历史时期,《资治通鉴》只给它六卷篇幅,平均一卷讲述九年,每卷不超过两万字。我们全面抗战打了八年,试想,若规定用两万字的篇幅把抗日战争叙述一遍,我们能讲什么?把主要战役,指挥将领,牺牲多少同胞罗列一遍,大概也不止两万字。然而《资治通鉴》就在两万字不到的篇幅里,把汉武帝时代波澜壮阔的九年给讲完了,何等惜墨如金!

这样看下来,《资治通鉴》的篇幅成为一个相对的问题。和一般著作比,煌煌三百万言,当然算巨著。但和它所承担的任务与内容比,三百万字却已经是节省到不能再节省的地步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相对性?这和上文提到,屈原、李白、杜甫等历史名人不见于《资治通鉴》又有什么关系?先来看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分别能解答我们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尤其是中晚唐以后,历经战乱,皇帝以及宰相等最高统治阶层成员,开始日益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形成阅读、讨论历史的稳定传统。这一传统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巩固。但传统的史书,即便是最重要的那部分,积累到宋代中期,分量也已经非常大。今天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治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直到《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仅这十九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话中所描述的情况,“迁固(指司马迁和班固)以来,文字繁多”。找个读书专业户,认认真真每天读五万字,读完这些书要花一年时间。以致用为目的的读史,犹需细致认真,不能流于泛泛观览,要做到学与思并行。若用这种方法一丝不苟地读史,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间把这些书读遍?

这就引出了司马光在前段引文中提及的第二个话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古往今来的这些历史作一次提炼、总结,缩减篇幅,留下最精华的部分,以便以皇帝为首的帝国高级管理人员有可能对它进行仔细阅读。这就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由来。压缩历史、选取叙述对象,必然需要有标准。把什么内容保留下来,什么内容剔除出去,都应该按照这个标准来确定。而标准的制定,又与写作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司马光讲得很清楚,他编这部《资治通鉴》,是为了给皇帝等国家高管提供历史参考,便于他们汲取历史经验以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平。这就是《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根据这一目的来选择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进入《资治通鉴》,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忽略,其标准自然也就不难定义。用司马光的原话说,就是“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这就是《资治通鉴》选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最为简要的标准说明,它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衰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及名人轶事。

李白、杜甫不见载于《资治通鉴》,符合这个标准,因为他们不是政治人物。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只选取他一篇短短的《谏猎赋》,也符合这个标准。因为《子虚》《上林》辞藻再华丽,也与治国无关;《谏猎赋》的文字虽然相对平实且篇幅短小,却从一个角度提出了帝王行为规范的问题,与治道有关,故能被《资治通鉴》相中。

二、文学家的历史与政治家的历史

《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已被之前的十几部王朝史,和其他各类史学著作叙述过。司马光并不是简单地把这些历史事件从以前的本书上剪裁过来,拼拼凑凑形成一本新书。对于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事件,司马光同样会抱着极为审慎的态度,予以重新检查。检查的目的,除了进一步核对历史真实性之外,还要考虑以往的历史叙述,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有利于后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如果以前的历史学家,出于种种原因,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时超出了政治理性范畴,司马光必然会对相关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诠释。

举一个例子。《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商山四皓”的故事。所谓“商山四皓”,指的是四位隐居在商山的老人。刘邦晚年因宠爱戚夫人的缘故,想废掉原来的太子(即他与吕雉的儿子刘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郁闷而惶恐的吕雉以及吕氏家族其他成员跑去找留侯张良支招,张良表示自己在这件事无力回天。《史记》这样记载张良对吕氏的答复:“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氏认为刘邦能对张良言听计从,所以才去找他出主意。张良却说,当初刘邦重视他的谋划,不过是因为在与项羽的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罢了。张良的自知之明在于,他知道自己在刘邦心目中的不可或缺性,只有在那样的环境下才能得到体现。现在天下安定,对刘邦来说不可或缺的,是能歌舞侍寝的戚夫人,而不是他张良。因此张良认为,刘邦因为宠爱戚夫人的缘故而要改易太子,不是他能够劝说改变得了的。

或许是出于对身陷困境的吕氏和刘盈的同情,张良还是给他们支了一招。张良对他们说:“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这四人就是所谓的“商山四皓”。刘邦什么都搞得定,就是搞不定这四个人。这四位年长的高人一致认为刘邦是个没文化的流氓,言语举止粗鲁,所以他们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但刘邦就像一个追求不到心爱的姑娘而寝食难安的小伙子一样,对越是搞不定的人,就越是仰慕。张良说,如果你们愿意牺牲些金玉璧帛,让太子亲自写信,言辞尽量谦卑,礼节尽量周到,派位能说会道的辩士去固请,四位老人应该会下山。等他们来了以后,让他们时时跟随太子入朝。刘邦知道以后,必然会因太子能搞定这四个人而高看太子一眼,说不定对保住太子的位置倒是有所帮助。

吕氏按照张良的建议去做了,果然敦请到了这四位高人。《史记》是这样描述刘邦第一次看到这四人时的情景的:

上破布归,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问之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起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氏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

这是一段绝妙的文字。司马迁把故事背景安置在刘邦击败英布、回朝大摆庆功宴席之时。刘邦在生命最后一年里,先后铲除了当年并肩打天下的三位异姓诸侯王韩信、彭越、英布。尤其是擒斩英布一战,可以说标志着刘氏天下真正的形成。虽然忍受着病痛的煎熬,但对终于能安心地把天下交给自己儿子的刘邦来说,此刻的心情应该是无比愉快的。孰料久请不至的“商山四皓”突然出现在这个场合,给刘邦原本愉悦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司马迁首先用简洁而有力的文字描写了四人的外貌:“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如果不注明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笔下,有些读者大概会误以为这是在引《西游记》里的文字。“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多么酷似太白金星或太上老君的形象。而八十多岁的人,在今天来说稀松平常,但在人均寿命三十岁还不到的汉朝初年来说,能看到八十多岁的人,是何等稀奇的事。何况,这一下子就是来四个。自然引起刘邦和一班功臣们的诧异。

在通报姓名之后,刘邦才知道跟随太子前来参加庆功宴的四位奇异的老人,原来就是自己仰慕已久却始终召请不至的商山四皓。此时的刘邦,就像一个在得知心爱的姑娘委身他人之后非要问个为什么的年轻人,问这四位老人,为什么不应他这位皇帝的招聘来当官,却跟太子玩到了一块?四老的回答很直接爽快,坦率地批评了刘邦是个没有文化且言语粗鲁的人,言下之意就是说,像我们这样的高洁之士,和你是玩不到一块去的。太子的情况就不同了,四人用六个字评价了太子刘盈:仁孝、恭敬、爱士。除了表示只有太子这样高素养、高品味的上层人物才有资格和他们一起玩之外,四老还用一句“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把太子在天下高洁之士心目中的形象抬得很高。

听完这番解释后,刘邦深感无奈,只能说,那以后就麻烦你们好好调教、保护我这个儿子了。四人在敬了刘邦一杯酒之后,也起身走了。刘邦在目送他们离开的过程中,把戚夫人叫到身边,指着四人的背影对她说:你看,连我都请不到的人,太子却能轻松搞定,看来太子羽翼已经丰满,废是废不掉了。于是为了安慰哭泣悲伤的戚夫人,刘邦让戚夫人再次舒展起曼妙的舞姿,并亲自为她和唱带有浓厚乡音的歌曲。舞罢歌尽,刘邦在闷闷不乐之中结束了这次庆功宴会,最终竟没有换太子。

“商山四皓”在短短几分钟出场时间里,就挫败了刘邦。令人发噱的是,这四位老人其实什么都没做,只不过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不懂礼貌的刘邦数落了一通。不可一世的刘邦就这么让更换太子的计划流产了。这就是《史记》告诉我们的故事,司马迁用它来解释刘邦为什么没有废成太子。这个故事非常精彩,足以令闻者倾倒。但奇怪的是,这么著名的故事,却未被同样关注刘邦晚年太子之争的《资治通鉴》采纳。为什么?司马光提了一个问题:

高祖刚猛伉厉,非畏搢绅讥议者也……若决意欲废太子,立如意,不顾义理,以留侯之久故亲信,犹云非口舌所能争,岂山林四叟片言遽能柅其事哉!借使四叟实能柅其事,不过污髙祖数寸之刃耳,何至悲歌云“羽翮已成,缯缴安施”乎?

大家不觉得这个故事太富有戏剧性了吗?想想刘邦是什么性格?刚猛伉厉,狡猾反复;不读书、没文化,轻视儒生;不畏舆论,关键时刻甚至会用亲人的性命做赌注。这就是刘邦。怎么突然就变得畏惧名义、景仰高人了呢?四位仰慕已久却从未谋面的老先生,短短几分钟的出场,就能让刘邦抛开了对戚夫人的恩爱与承诺?那他还是听说项羽要烹煮自己的父亲时,说出“幸分我一杯羹”的刘邦嘛?司马光认为,这“不科学”。

故事的精彩性往往与真实性不成比例。传统史学中,名声再卓著的作品,也难免会出现为追求故事的绘声绘色而牺牲其真实性。《史记》文学性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中的“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但从史学角度讲,其真实性如何,却历代均有质疑。比如,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蓝本也出自《史记》。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基本上已经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否定,因其内在矛盾太明显,也与更早的典籍《左传》所记载的内容出入太大。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史记》中往往有这类华而不实的故事。

显然,“商山四皓”的故事也被司马光归入华而不实之列,故未予采用。问题是,在否定了司马迁的文本之后,《资治通鉴》又是如何解释刘邦最终未换太子这件事的呢?大家不要忘了,司马光不仅仅是史学家,他还是北宋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作为一名政治家,司马光敏锐地察觉到了当时朝廷上就这一事件存在的分歧。《资治通鉴》在叙述时,特别强调大臣们对废立太子的反对,从大臣态度的角度来解释刘邦为什么打消废太子的念头。比如,《资治通鉴》吸收了当时御史大夫周昌反对这件事的记录。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身份不低。周昌是一个口吃,说话比较费劲,有意思的是这个人脾气还特别急、特别暴。口吃的人,越是着急,越是生气,越是说不出话。即便如此,周昌还是要在刘邦面前表达自己强烈的反对意见。周昌对刘邦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资治通鉴》卷十二)“期期”就是用来形容周昌说话时结巴的样子。周昌又着急又想说话,又期期艾艾讲不清楚的样子,把刘邦也逗乐了。

此外,《资治通鉴》又采用了当时儒学大臣叔孙通对此事的反对。叔孙通为人以圆滑著称,但因为他是太子的老师,所以在保护太子这件事上表现得非常有原则性。叔孙通是学者,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给刘邦讲述了很多只偏私爱、不顾国家长远利益,由废立太子而导致国破家亡的典故。最后叔孙通对刘邦说:“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资治通鉴》卷十二)叔孙通说太子是维系天下安危的根本,因为当具有权威的老皇帝去世的时候,必需要有一个众人认可的太子来继承皇位,才能确保政权平稳过渡。如果老皇帝死的时候没有太子,或者太子不孚众望,就很有可能引起实力派人物对皇位的争夺,这样就会导致天下大乱。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权力结构呈金字塔形。有很多野心家绞尽脑汁,想走到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如果允许有野心、有实力的人随意争夺这个顶端权力,势必造成社会秩序崩坏,乃至于连年战火、民不聊生。所以儒家政治伦理特别强调权力秩序,不允许随意僭越、篡夺。但旧君主的生命总会终结,权力需要向下移交,为确保权力平稳过渡,必须在君主生前确定继承人。继承人的产生,需要经历合理的程序。一经产生之后,若无大的过失与不妥,必须保持其地位的稳定性,这是权力秩序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条。所以随意变易太子无异于动摇国本,这可不是儿戏之事。

借助叔孙通的发言,《资治通鉴》最终对这件事作了总结:“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资治通鉴》卷十二)赵王就是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除了之前提到的周昌、叔孙通等人,大臣反对废太子的非常多,而且很多人都和刘邦激烈地争执过,包括张良也反对这件事。所以刘邦知道,即便自己废了现在的太子,改立赵王,大臣们不拥护赵王,那赵王日后也是不能成事的。如果激起吕氏集团(吕雉的兄弟和她妹夫樊哙都是握有兵权的人)与戚夫人、赵王之间的火并,反而有导致国家动荡的危险,所以刘邦打消了废易太子的念头。尽管刘邦读书不多,人也粗鄙,但他毕竟是经历过这么多风浪,且有一定远见的政治家。这点后果他当然预料得到。

虽然司马迁离刘邦的时代更近,但司马光的解释显然更为合理。常理状态下,人的行为不会离逻辑很远。司马迁的故事显然偏离了逻辑摆动的合理范畴。人们总以为离历史现场更近的史学家讲述的历史,会更符合真实,其实未必然。司马迁能在整体上带给我们那个时代的感觉,却不能保证每个故事的真实性。相比之下,司马光对刘邦不废太子的解释,朴实无华,从故事性的角度看,缺乏精彩性,但它更可信。之所以说这个朴实无华的解释更具有合理性,是因为司马光已经提醒我们:政治事件的结局要从政治思维、政治力量对比的角度予以考量,而不要沉湎于那些精彩离奇却不着边际的故事。

前文已经提醒过大家,考察司马光身份的时候,不要忘了,他不仅是史学家,还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政治家之一。司马光二十岁考中进士,此后历仕北宋中期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最后薨在宰相的位置上。他的政治思想、政策取向对不对,可以另外讨论。但无疑,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里面,他是最懂政治的。他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历史给未来提供借鉴,以迎来更好的政治。宋神宗为《资治通鉴》所作的序中写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往事为鉴,有助于归纳、提炼治国的道理,这就是“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以提供治理经验为目的,以政治家的眼光重新选择、解释历史,这就是《资治通鉴》最大的特点,有别于以往的所有史学著作。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区分《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差别,可以这样说:《史记》是文学家笔下的历史,《资治通鉴》是政治家笔下的历史。

《资治通鉴》成书后,模仿、续写的作品很多,但没有一部能像《资治通鉴》那样成功。原因即在于,那些作者没有一个像司马光那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以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所以,在浩若烟海的传统史学著作中,挑一部最适合于提炼治国理政经验的史书,那没有比《资治通鉴》更合适的作品了。

谢选骏指出:上文显然没有明白,北宋标志第二期中国文明进入了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一部《资治通鉴》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史学体现——司马光删去屈原、李白、杜甫等历史记录,显然是一种“没有文化的态度”,这当然并不等于说司马光本人没有文化,但起码说明他不重视文化在“治理社会”之中的作用,可见其目光的短浅狭隘,心胸的保守局限。但尽管如此,司马光其人还是有些历史感的,这种模模糊糊的历史感推动着他,做出了“从第一战国到第二战国”的选材范围,来为第二次战国时代,解开了第一次战国时代的序幕。这是在无意识中的作用,却产生了有意识的《资治通鉴》。

网文《资治通鉴 讨论》报道: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英文译名为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作品鉴赏/立场主题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

《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艺术特色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司马光没有交代。

《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这为后人胡思乱想提供了口实,如竺可桢就建议梵语学者用梵语破译这套术语。更有人藉此宣称中国人祖先来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或古埃及。

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阏逄”——编者注)、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所以,司马迁和司马光所使用的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属于“皇纲”性质,故而被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以表示历史的正统。

作品失误

《资治通鉴》虽被誉为“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但《资治通鉴》本身也有很多错误,如史家严耕望指出《资治通鉴》对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列顺序有误;两《唐书》将“特勤”误为“特勒”,《资治通鉴》对此并无纠正,将错就错,《资治通鉴》卷一六四:“土门自号伊利可汗,号其妻为可贺敦,子弟谓之特勒。”

《通鉴考异》:“诸书或作特勤,今从刘昫《旧唐书》及宋祁《新唐书》。高安陈汝奇在《陈氏甘露园长书四论》认为《资治通鉴》将只见诸野史的杨贵妃、安禄山之事纳之正史而失之客观。又如唐代宦官鱼弘志,《新唐书》仇士良传作“鱼弘志”,《旧唐书》偶有误为“鱼志弘”,《资治通鉴》卷245大和九年十一月壬戍作鱼志弘,《资治通鉴》卷246作开成五年正月己卯又作鱼弘志,相互混淆。

《晋书》载吕光的第一个年号“太安”,而《资治通鉴》记载为“大安”。再如《资治通鉴》记年方式多有不当之处,如齐人伐燕的时间(前313年),司马光舍《史记》的纪传体,未据《纪年》详加考查,只增加齐威王十年,减少齐湣王十年,以求与《孟子》记载齐宣王伐燕的事迹相同,宋朝朱熹经考订认为是齐湣王十年,据今人考证,实际上为齐宣王七年,另乐毅伐齐中也有不少错误。

又如《资治通鉴》在记述隋炀帝西巡行程中均出现诸多失误,六月二十三日以后由张掖前往焉支山的时间提前到高昌王六月十七日到达张掖的当天。《通鉴》卷十五(汉纪七)文帝后二年:“八月,戊戌,丞相张苍免。”但据《二十史朔闰表》文帝后二年八月丁卯朔,月内无戊戌。吴玉贵著有《资治通鉴疑年录》归纳出《通鉴》纪时所发生错误,共计得出八百八十八例,可补此方面的缺失。

其中的很多内容,是道听途说,如“王莽毒死汉平帝”,这是新莽末年起义者所编造的谣言,被司马光等人当做信史来写,是很不负责任的。

宋朝的朱熹在《朱子语类》的〈历代一〉中,有直接的批评:“温公不喜权谋,至修书时颇删之,奈当时有此事何?只得与他存在。若每处删去数行,只读著都无血脉意思,何如存之,却别作论说以断之。”又说:“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之类多矣。”明代严衍熟读《资治通鉴》,著有《资治通鉴补》,列举通鉴有七病(漏、复、紊、杂、误、执、诬)。

近人岑仲勉认为《通鉴》对牛僧孺说“失一维州,无害其(吐蕃)强”的评价有偏颇之嫌,司马光还不惜歪曲事实,玩弄文字游戏。岑仲勉还写有《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自称纠正《通鉴》的谬误,共670余条。

《资治通鉴》也有不少缺点,如《资治通鉴》着重于政治与军事的着墨,对于经济方面记载不多,如载“租庸调制”仅“初定租、庸、调法,每丁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二十余字,《通鉴记末本末》只收录两则与经济有关的史料,至于文化、艺术、宗教谈得更少。

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等,《通鉴》皆不取,但对于“诗赋有所讥讽”者则采之,如卷一百四赵整作歌、卷一三四百姓为袁粲作歌。杜甫这样的人物,甚至只提到一次。柳宗元是政治人物,文学地位虽小于杜甫,司马光却把他的《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两篇大作收录起来。

《通鉴》写白居易很多,因为他是翰林学士,多次上书,时时评论朝政。晚唐藩镇割据,朝廷姑息,司马光对杜牧的文章十分欣赏,曾将《注孙子序》、《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五文摘入《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又如韩愈,乃文起八代之衰,积极捍卫儒家道统的文人,但却对其学术文化贡献只字不提,只收录其《谏迎佛骨表》及《送文畅师序》。

《资治通鉴》又专记鸠摩罗什译经,却不记玄奘译经,又详细记载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三次大规模的禁佛毁佛事件;记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却不记隋代开进士科取士,凡与政治无关者,多不录取。顾炎武说:“此书本以资治,何暇录及文人?”

作品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中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作品评价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清代学者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作品版本

宋本

1.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下绍兴府余姚县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诸种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一版本。

2.清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认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园群书经眼录》认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号为景祐本者。

明刊本

1.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

2.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并版本。

3.元刻明修补本:明天启刻本,陈仁锡评阅,附刻刘恕《外纪》、胡三省《辨误》、薛应旆《宋元通鉴》与《甲子会要》,陈仁锡序;陈仁锡评阅本,明天启六年白口本,附薛应旆《宋元通鉴》,有墨印眉批朱笔圈点。

清刻本

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兴文署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修补本。

2.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

3.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该版本附毕沅《续资治通鉴》。

民国刊本

1. 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附《通鉴释文》十二卷。

2.百衲本:书题作《百衲本宋本资治通鉴》,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本。

3.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

4.影印宋刻本,《四部丛刊》初编,民国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备要》,民国二十五年铅印。

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的注本最为人称道,现为最通行版本。

翻译本

(台湾)黄锦鋐等译《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8年,没有古人的夹注)

沈志华、张宏儒主编《资治通鉴文白对照》(中华书局出版,2009年)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记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谢选骏指出:上文胡说“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但是这一胡说也触及到了“战国的焦虑”。因为,中国的官史都是“为了巩固当时的政权”,何以独独《资治通鉴》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显然,因为战国的格局使得北宋并非真正的统一帝国,而这一“北宋作为战国成员之一”的特殊压力,也使得北宋君臣特别突出地注意政治军事的事务。结果就形成了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没有文化的态度”——这一态度与辽金元的野蛮压力十分相称,也与秦始皇的“反文化态度”一脉相承。因为司马光以后所发生的蒙古统一中国各部,正是秦始皇统一中原各国的翻版。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把《资治通鉴》叫做“焚书坑儒的《资治通鉴》”。因为这部“焚书坑儒的《资治通鉴》”,正是“第二战国对第一战国的历史回顾”——它向我展示了“从第一战国的焚书坑儒到第二战国的《资治通鉴》”这一中国文明史周期的巨大脉络。正因《资治通鉴》如此焚书坑儒,毛泽东这头不学无术但是贪吃权术的蠢猪,才会闷头乱啃《资治通鉴》,把自己养得如此肥头大耳,直到做成了一块天安门广场上充满了化学毒素的腊肉。同样,也只有像我这样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发现者,才能捋顺上述历史的纵横脉络。



【032、疯子的画作、基督的仁慈】


网文《车行普罗旺斯——追踪梵高》说:

之前梵高于牧人只是一个名字、印象派也只是一个画派。为梵高惊诧始于十一年前的大都会,《向日葵》差点惊掉牧人的下巴:那是两朵剪下来的向日葵,已近枯萎却仍然带着太阳的光芒,流光溢彩的金色又被吸进明亮刺眼的蓝色漩涡。

想象一下:一间不大的起居室里放了一张小桌,剪下的向日葵被放在蓝桌布上,午后的斜阳从小窗打到桌布,于是空中的尘埃有了颜色,向日葵边缘枯萎的花瓣也跟着飞舞起来。

夸张的几近怪异,却又真实的不可思议,这也许就是印象派。

再见梵高是六年前在巴黎的奥赛,是《罗纳河上的星夜》!在梵高炽热的心中,星亮的像太阳;于是夜有了色彩,黑夜的河岸也有了色彩;在普罗旺斯九月的季风(你必须亲临其境才能体会什么是“普罗旺斯九月的风”)搅动下,黄色的灯、绿色的星、蓝色的夜都起了漩涡,罗纳河跟着摇动起来。

其后在巴黎罗丹美术馆、安省艺术画廊、华盛顿国家艺术画廊、纽约现代美术馆,一次次跟梵高不期而遇。

显然,牧人粉梵高。

不过牧人粉的全是梵高1887年以后作品。三年以后,他用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痛苦的一生。

仅仅三年,他绘制了令世人震惊的五六百幅油画和水彩。是什么让这位天才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喷发出如此巨大的创作能量?

1887年,梵高在巴黎;1888—89年,梵高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1889—90年,梵高在普罗旺斯的圣雷米;1890年7月,梵高在巴黎北部去世。

梵高粉要去梵高高峰期的普罗旺斯,追踪梵高的足迹是必须的!

在阿尔勒追踪梵高

追踪梵高的第一站是阿尔勒居所:黄房子。

巴黎的生活让不善言辞的梵高心力交瘁,而普罗旺斯明亮的阳光点燃了梵高激情燃烧的内心。

在给弟弟提欧Theo的信里,梵高这样描述他印象中的黄房子:

“亲爱的提欧,

…信里附上一卷素描,好像是12幅。其中包括画在黄纸的一间忙碌的小咖啡馆,一个公园入口的草坪,还有背景里的一栋房子、像信里画的这个。

今天我租下了这栋房子的右翼,含四个房间,两大两小;外墙漆成黄色,房间内是白色的,阳光充沛。

May 1,1888”。

“亲爱的提欧,

…第30号画的是那座房子,在硫磺般的太阳和钴蓝的天空下。这样的场面非常难画,不过这也正是我想征服这类场景的原因;因为,阳光下的这些黄房子以及绝佳新亮的蓝色,实在太漂亮太壮观了,就连地面也是黄的。… 左边那栋房子是粉的,绿色百叶窗。有一颗大树为它遮荫,这是我每天晚餐的餐厅。我的邮递员朋友住在左边那条街的街尾,在两座铁路桥之间。

Sept 28,1888”。

后人对黄房子的怀古、描述不计其数,但是没有人比梵高描述的更准确优美;既然已经有最好的,自不须牧人续貂。

为迎接好朋友高更,梵高花了很多时间布置黄房子,甚至为此绘制了多幅油画,包括自画像、座椅、扶手椅、多幅向日葵和卧房;作为回馈,高更绘制了《画向日葵的梵高》。

《画向日葵的梵高》把握了梵高作画时介于“天界”和“梦游”之间的状态,梵高对这幅画的评价是:“那当然是我,不过是癫狂态的我”。

二战期间黄房子被炸毁,梵粉们只能对着黄房子后面那栋四层楼房以及老照片磋叹凭吊了。

黄房子:昔和今

黄房子距罗纳河只有数步之遥。黄房子已经布置完毕,好朋友高更就要来了,他们商定一齐探讨印象之路。

晚餐之后梵高散步到河畔,漫天的繁星在罗纳河两岸汽灯的映衬下色彩斑斓。梵高心中满是喜悦和激情,周围一切都被颜色取代:海蓝石般的天际里,巨熊座Great Bear闪烁着绿色和粉色,金黄色的汽灯在季风的扭曲下混杂了赤褐金和青铜绿;河水成了皇蓝,河岸成了淡紫。风把这些颜色卷成漩涡,再把近前那对情侣紧紧地包裹起来。

这一切构成了梵高对《罗纳河上的星夜》的印象。

我们到河边的时候艳阳高照,看到的只有淡绿的河水和赤白的天际。

1888年12月,高更的离去深深刺激了亢奋中的梵高,暴怒中他割掉了自己的左耳,被送到阿尔勒医院治疗。他的房东及附近的居民连署驱逐梵高,他被迫住在医院(直到第二年五月)再也不能回家了。

作为对治疗师Ray医生的感谢,梵高绘制了一幅肖像送给医生;医生看后以为肖像太过离谱,随手送给别人了。几经周转,这幅肖像现在收藏于普希金国家美术馆,估值五千万美元。

阿尔勒医院早已不复存在,现在成了梵高艺术中心。庭院保留了《阿尔勒医院中庭》的原貌,拱廊依旧涂成黄色,鲜花依旧盛开,游人在梵高绘画复制品前拍照,或去中央喷泉一探究竟,至于梵高在这里的孤独和苦痛,大多数人似乎不知道也不介意。

“阿尔勒有负于梵高”,离开这里时牧嫂说。

1988年5月,梵高曾在车站咖啡馆Café de la Gare小住。咖啡馆位于曾经的古罗马广场,带一个大型露天咖啡座,带顶篷的那种;那段时间梵高喜欢晚上支起画架,饮咖啡、观人潮,涂抹画布。在高悬的汽灯下,天是蓝的树是绿的墙是黄的;“夜幕不再是黑的,终于有这样一幅画了!”,梵高说。

夜幕下的咖啡馆大概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咖啡馆了,虽然它只是一座露台、虽然它只是一幅画、虽然它只是一种印象。

为配合梵高的印象,业主干脆将石灰岩外墙漆成黄色,车站咖啡馆也改名为梵高咖啡馆了。

“他们(阿尔勒)从来没有接纳梵高,有的只是利用”,牧嫂说。

晚上,我们再度来到河边,希望寻回那片印象。不过,河岸沙滩被游船码头取代、汽灯被电灯取代,物不是人已非,只能依靠《罗纳河上的星夜》去想象昔日的罗纳河了。

唯一不变的是普罗旺斯的劲风。

1890年7月27日傍晚,梵高在巴黎北部的瓦兹河畔欧韦Auvers-sur-Oise被左轮手枪击中胸部;他自己带伤走回居所,声称他希望杀死自己;两天后死于伤口感染。关于梵高的死因,一般的结论是自杀;但是也有人认为是他杀,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梵高不希望说出枪击者。

梵高一生写了900多封信,大部分是写给弟弟提欧Theo的。梵高短暂的一生孤独且贫困,唯一的挚友和经济来源就是弟弟提欧;因为不能接受哥哥的死,在梵高死后半年,提欧也在自责中离世;梵高和提欧均葬在瓦兹河畔欧韦。梵高信件影印件及英文翻译见 http://vangoghletters.org/vg 。

如果说梵高还有一个一直相信并支持他的朋友的话,就是阿尔勒邮政局长何塞鲁兰Joseph Roulin 了。梵高为鲁兰全家画了几十幅肖像,包括何塞的儿子阿曼徳Armand。刚刚面世的电影《至爱梵高Loving Vincent》就是围绕阿曼徳为了一封投递不出的信而展开的。

梵高和高更作为室友仅有两个月,其后两人交恶,高更于12月23日离开黄房子,而梵高住院后被附近居民连署驱逐、不能回家了。

圣雷米St.Remy-de-Provence是个迷人的小镇,整洁的街道、优雅的商店,还有喷泉和一座很大的教堂。

但这不是我们来圣雷米的原因。

我们来这里是因为圣保罗修道院和避难所St. Paul Monastery&Asylum,因为梵高在避难所住了一年并绘制了143幅油画。

在TI(游客中心)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拿出一幅地图告诉我们左侧那条路就是梵高大道,圣保罗修道院在前方一公里左右。

我们决定走过去。

梵高大道有专门的人行道,人行道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铜质”文森特”标牌,绝不会走错。两侧先是高大的梧桐树,房屋稀少以后则是大片的橄榄园,最棒的是沿路有几十幅油画板,每幅油画板都有一幅梵高名画和他的信件片段,阐述他对创作的诠释,加深理解又忘记疲累。

圣雷米,走梵高大道!

走走停停,半个小时后我们到修道院入口了。

先是一条很长的路,两侧的墙是碎石泥浆砌成,挂着梵高在这里避难时的画作。

我们最先在《鸢尾花Irises》前驻足。

1889年5月8号,在阿尔勒医院住了五个月后,梵高来到圣雷米的避难所接受治疗。因为弟弟提欧的努力,院方在卧房旁为他配了一间工作室;心无旁骛的梵高马上开始了创作,《鸢尾花》就是他最早的作品。

梵高的画从素描开始。他用素描来研究人和物的物理学特征,之后再化为印象;但是他的几幅鸢尾花均无素描,所以他的这些画的初衷可能是研究。跟一般的研习不同的是,它们“美丽躁动,洋溢着清新的气氛和活力,极度吸引眼球strikes the eye from afar. The Irises are a beautiful study full of air and life”,所以九月份在巴黎的独立艺术家画展上赢得好评,这也是梵高第一次在画展上引人注目。

眼前的这幅《鸢尾花》以蓝色调为主,全不似典型鸢尾花的紫色,连花叶也绿中偏蓝;与之对应的是左上角的一束野菊,那是梵高最喜爱的赭黄色。黄蓝相接处,一簇白色喷薄而出,或许彷徨、忧郁,又有些躁动,但绝对是狂傲不羁卓尔不群。

这枝白色的鸢尾花是梵高自己么?

梵高去世后,这幅画曾以300法郎被收购,直到百年后的1989,盖蒂博物馆以5300万美元将其永久收藏。

梵高卧室在避难所二楼,一张单人铁床、一张小桌、两把木椅,不可或缺的画箱,还有一把扶手椅供画家休息。小窗对着后花园,被铸铁栅栏圈着,在中午的强光下,修道院的薰衣草田和远方的柏树依稀可见。

在看护的陪同下,梵高白天可以在避难所附近自由活动绘画,晚上则必须回到这个十余平米的小房间。他在这里囚居了一年!

四壁关不住想象的翅膀。

他想起了阿尔勒的黄房子和黄房子里的卧房(见《追踪梵高——阿尔勒》篇),那是他历时三个月亲自设计的:浅蓝色的墙、绿色的窗,木床是新鲜黄油色(用梵高的话说,“the yellow of fresh butter”),与之相配的床罩是猩红色,简单却让他安静。思念让梵高展开画布,凭想象又画了两幅《阿尔勒的卧室》。

《阿尔勒的卧室》展示了梵高对颜色的诠释,特别是在蓝、红、绿色背景下的橘黄色。这三幅画吸收了日本浮世绘风格,无阴影和失衡的透视突出画家要展示的物体:床,“看着画面让我心态平和、不再胡思乱想”。

卧房的对面展示了避难所对精神病人的一些“治疗”用具包括冷水浴缸,更多的是图片展示。

仅仅在一百多年前,人们还认为精神病就是“疯子”,没有药物控制,所谓的治疗就是体罚:枷锁、铁链、捆绑、禁锢,难怪精神病梵高在圣雷米画出了《绕圈的囚犯》。

到底谁是精神病?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真的进步了吗?那些同志转化培训营是怎么回事?

梵高躁动不安的灵魂在修道院是否能得到片刻安宁?

追踪梵高不能不追踪圣雷米的《星夜》。这幅画不仅是梵高最好的作品、印象派里程碑式的作品,不少人甚至认为祂是西方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油画之一。

晚上,梵高回到自己的卧房。在这里他不能外出、不能绘画,然而画家好奇的心却无法休息,于是他透过那扇不足一平米的铁窗感受外面自由的世界,再把他的感受画到笔记中。“透过铁栅窗,我能看到一块圈起来的四方麦田,恰如凡·戈因画中所见,朝阳悬在麦田上方,金光闪烁”,”凌晨,在太阳升起之前,我在窗前呆了很久。天空荡荡、除了巨大的晨星”。

白天,梵高把记忆中的星夜移到画布上:空中的星云如海浪一般卷起回落,将远方的Alpilles山一波一波愈卷愈高,残月昏黄。令人惊恐不安画面中,柏树拔地而起直入天际,树梢右上是那颗明亮的晨星。

晨星、柏树和尖顶教堂给沉睡的小镇带来应得的宁静。

欧洲文化中,柏树象征逝去的生命;墓地中最多的树木也是柏树。

梵高要通过这株直达晨星的柏树表达什么吗?他是不是要借助那棵柏树抵达希望的晨星?

“希望在星空里”、“我们以死亡为翼、抵达星际”,梵高回答。

谢选骏指出:上文的作者似乎悲天悯人,却没有足够的脑子想一想——为何中国的精神病院里培养不出一个梵高?其实很简单。因为中国没有基督精神的庇护,没有耶稣宝血的遮盖。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邪恶,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法国可能比今天的中国还要贫穷,但毕竟他们容忍了一个疯子的存在,没有剥夺他画画的权利,没有褫夺他的言论自由。正因为上文的作者不懂这些,所以他只会谴责一百年前的甚至今天的法国人,不会反思过去的中国人更不会帮助今天的中国人?



【033、古今《竹书纪年》史料价值之争】


《今本〈竹书纪年〉史料价值之争》(2018年07月26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

西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一座战国墓出土大量古简。经当时学者整理、考订,成书75篇,其中《纪年》12篇,史称《汲冢纪年》或《竹书纪年》。《竹书纪年》记述夏代至战国史事,西周以后采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则用魏国纪年,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实为战国时魏国史书。晋、唐时期,《竹书纪年》有13卷,后在流传中亡佚。后代学者为恢复其原貌,从宋代以前古籍中辑录出断语残篇,形成古本《竹书纪年》(以下简称“古本”)。此外,明代开始流传两卷本《竹书纪年》,称为今本《竹书纪年》(以下简称“今本”)。围绕今本的真伪和价值,学界有两次较大争论:第一次从清代中期到民国初年,主要在中国学者间展开;第二次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争论遍及海内外。

清中期到民国初年对今本的认识

今本最迟在明代中期已出现,清代学者对它信疑参半。信者使用它来证史,并专门考订、注释今本。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和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考证出今本所依据的文献出处,尤其是徐文靖在笺注中指出今本中沈约注并见于《宋史·符瑞志》,但他们并没有怀疑今本系伪书。1812年,陈逢衡写成《竹书纪年集证》,这是清代对今本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同时,一些学者则认为今本为伪书,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今本《竹书纪年》乃是宋以后人伪托,非晋时所得本。”乾隆年间编订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详列证据,认为今本是“明代人抄合诸书以为之”。姚振宗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推测是明朝天一阁主人范钦伪造而成。道光年间,朱右曾在《汲冢纪年存真·序》中罗列出12条证据,求证今本是伪书,并指出“不知何年何人,捃拾残文,依附《史记》,规仿紫阳《纲目》,为今本之《纪年》”。受其影响,1917年王国维发表《今本〈竹书纪年〉考证》,对信任今本的学者提出质疑,并用惠栋辨伪《古文尚书》的方法,把今本的“伪文”逐一析出。现以帝禹夏后氏几条为例,以窥梗概(前为今本原文,后为王国维考证)

(八年)秋八月,帝陟于会稽。(《史记·夏本纪》:“十年,帝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禹立四十五年。(《预览》八十二引古本《纪年》如此。今本既云“八年,帝陟”又云“禹立四十五年”足见杂综诸书,未加修正)

因此,王国维认为:“且其所出,本非一源,古今杂陈,矛盾斯起。既有违异,乃生调停,纠纷之因,皆可剖析。夫事实既具他书,则此书为无用;年月有多杜撰,则其说为无征,则废此书可。”

王国维的观点影响了许多学者,今本系《竹书纪年》原本的看法逐渐消失。受疑古思潮的影响,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竹书纪年》出土后即作伪,西晋学者借古书来非尧舜、薄汤武,宣扬自己的政治看法。(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今本非伪书说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力图证明今本并非王国维所说的“无用无征”伪书,他们认为王国维重点在于证伪,似有预设的前提,即今本的出现不早于元明时期。这些学者则着力求证今本并非仅见于元明,而始出于宋代或更早。他们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有分歧,但一致认为今本虽经后人窜改、增饰,然与《竹书纪年》一脉相承。

陈力《今本〈竹书纪年〉研究》(《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8期,1985年)反驳《竹书纪年》亡佚的说法,并历述南宋以后未被征引的《竹书纪年》条文,说明南宋以来《竹书纪年》流传过程,以此来确定今本与《竹书纪年》有密切关系。杨朝明(《〈今本竹书纪年〉并非伪书说》,《齐鲁学刊》1997年第6期)对比今本、古本中西周时期周厉王以前22条材料,发现今本与古本相差不大。推测今本“即使不是直接采自汲冢原简,也会取自散佚之前的古本《纪年》”。张富祥则认为,“今本来源于唐代开元年间整理国家藏书时,由当时所保存的古本《竹书纪年》不完整本及历来所积存的一些附录性注释资料,统加整理,改变和增补而纂辑成书的”(《今本〈竹书纪年〉纂辑考》,《文史哲》2007年第2期)。他肯定今本史料价值,并利用今本来考证夏商周年表。

美国学者倪德卫《三代年代学之关键:今本〈竹书纪年〉》(《经学研究论丛》第10辑,学生书局,2002年)指出,今本可能是《竹书纪年》原本的一个副本,即西晋学者整理的一部尚未完成的本子派生而来,并利用今本求证西周诸王实行“两元年”(第一个元年是新君即位;第二个元年是新君守丧完毕,正式登基)。倪德卫的假说得到夏含夷的支持,夏含夷《也谈武王的卒年——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文史》第29辑,中华书局,1988年)以荀勖《穆天子传序》中“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为假说基点,推理今本在编排上存在错简,把周成王纪年的竹简误置于武王纪年末尾,他发现类似的错简共有4条,只有原本竹简整理者才能犯这样的错误,借此证明今本是从最初的整理本流传下来。

今本伪书说

另外一些学者继续否定今本,他们除阐发先辈辨伪方法和观点外,进一步从历法、列王年数、思想倾向、著作体例以及具体史料的辨析等方面,证明今本是后人增益重编。

邵东方《〈竹书纪年〉研究论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从《竹书纪年》未亡佚辩、编年体例辩、今本注文义例考、今本重辑考、今本编定于宋代说辩、今本史料价值辩等六个方面辩难,分析陈力为今本“翻案”证据并不充分。此外他也和夏含夷讨论对“错简问题”的一些看法:按照夏含夷假说,把周武王十五年、十六年的内容共四十字设定为一简,其他有关周武王的条目则按每简四十字格式重编,发现第1简开头为“元年春正月王即位”,把今本此句前“成王名诵”丢掉了。这不符合史书惯例,如加上“成王”二字,第1简超过40字,照此排列到错简之行,难以安排。

另外,邵东方进一步从思想倾向和著述体例方面讨论今本真伪问题,他指出,今本有关灾异、感应的记载较少符合宋代以后的史学特征。又列举今本对古本记载“舜篡尧位,尧为舜所囚”“益干启位,启杀之”等事件的改写,显现今本儒家正统观念倾向。从著述体例上,今本记事东周以前较详细,作为魏国史书,今本安排很不合理,暴露了晚出的事实。

从著述体例上思考今本真伪的还有李学勤《从〈系年〉看〈纪年〉》(《光明日报》2012年2月27日),他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系年》和古本记载西周末年幽王宠信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导致王朝灭亡的史实比较,发现“《纪年》《系年》叙事体例彼此相似,有些像所谓‘纪事本末’,而不是如《春秋》那样逐年胪列。今本《纪年》则把古本这一段割裂,分裂于幽王五年、八年、十一年和平王二十一年,显然是不对的”。

张培瑜《〈大衍历议〉与今本〈竹书纪年〉》(《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从天文和年代学角度,发现今本新增的某些天象并非《竹书纪年》原有,而是宋元以后学者增加的。所增年月和岁名,多依据《大衍历议》而今本编者又不熟悉历法历术,其年代方枘圆凿,扞格难通。

以前学者多侧重古本的辑佚和今本的辨伪,程平山《〈竹书纪年〉考》(中华书局,2013年)的研究范围远超以往,他系统梳理《竹书纪年》学术史,考证了《竹书纪年》的版本、流传具体情况,揭示今本来源与伪谬及其难以被信任和利用。

总之,虽然今本系《竹书纪年》原书的看法早已被否定,但围绕今本真伪与价值问题展开的争论,仍在激励学术界不断探索。

谢选骏指出:“今本《竹书纪年》史料价值之争”,其实不仅限于今本,古本《竹书纪年》其实也有类似的史料价值之争——所以我统而观之,名之曰“古今《竹书纪年》史料价值之争”。

网文《伟大的史书〈竹书纪年〉》(朱渊清 2005-10-04)报道:

秦始皇焚书,真正产生灭绝性后果的是战国除秦之外各国史记的被毁。然而西晋初年,这种损失居然出人意料地得到了些微的弥补。

西晋初年,汲郡有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了魏王的墓冢,结果发现了古书共有10万余字。不准入墓时,"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并烧竹简照取宝物。后来官府前往,又"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所以,这批竹简在自然残损之外又更增加了人为的破坏。这批竹简被称为汲冢书。西晋一流的学者们整理了汲冢书,其中居然就发现了魏国的史书,这部再现于世的珍贵史书被称为《竹书纪年》。

汲冢书出土时间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种说法是咸宁五年(279),这一说法以《晋书·武帝纪》为代表,《汗简·略叙》、张怀瓘《书断》也持此说。《史记·周本纪》正义"咸和五年"也应是"咸宁五年"之误。

一种说法是太康元年(280),最早有这一说法的是当时的大学者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孔颖达疏引王隐《晋书》也同此说,《北堂书钞》卷101引王隐《晋书》、今本《晋书·卫恒传》、《晋书·律历志》以及《隋书·经籍志》也都持此说。

另有一种说法是太康二年(281),主持整理汲冢书的荀勖在为另一本汲冢出的书《穆天子传》写的《序》中持此说,《晋书·束皙传》、《太平御览》卷749、《北堂书抄》卷57引王隐《晋书》、《初学记》卷12引傅畅《诸公赞》也持此说。另外,太康十年汲令范阳卢无忌立石的《齐大公吕望碑》也是这一说法。

最后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康八年(287),《尚书·咸有一德》正义有此说。

四说中太康八年说不可信,太康初年说则较为可信。情况很可能是太康元年不准盗掘了汲冢,而汲冢书上缴官府则在太康二年。

汲冢墓主是谁?同样存在不同说法。晋代汲郡,现在的河南汲县西南,抗战前发掘的山彪镇大墓也在这一带。这个地方战国时是魏地。根据《晋书·武帝纪》、《律历志》、荀勖《穆天子传序》、卫恒《四体书势》,魏襄王是墓主。而王隐《晋书·束皙传》则认为墓主当是魏安厘王。今人朱希祖以为也不能排斥其他可能的存在。至今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说。

汲冢出书之后,西晋政府极为重视,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由于出土古文(当时也称为科斗文)的释读不易,众多的学者参与了整理研究。先后参加整理研究的有荀勖、和峤、谴勋、张宙、傅瓒、束皙、王接、卫恒、王庭坚、潘滔、挚虞、谢衡、续咸等,作《春秋经传集解》的杜预也曾经研讨过汲冢书的内容,郭璞还为出土的《穆天子传》作了注。

据《隋书·经籍志》,"帝命中书监荀勖、令和峤撰次为十五部八十七卷"。但据《晋书·束皙传》,为十六部七十五卷。《隋志》所据是荀勖的《中经新簿》,部卷不同实际是因为这批书籍经过荀勖、束皙两次整理的缘故。这里就根据《晋书·束皙传》略述汲冢所出之书。

《纪年》13篇。内容束皙认为是记录夏以来一直到周幽王被犬戎所灭,然后接以晋国历史,等三家分今,又以魏国史事接续,至安厘王二十年为止。束皙将此书看成是魏国的史书,大略与《春秋》多相呼应。但两者之间有大出入的,如根据《纪年》纪录:夏代记年多于殷代。益因为抢夺启的王位,所以启杀益;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迥异于传统认为的和谐谦让,《纪年》记载的这些王位争斗充满血腥。自周受命到穆王是一百年,而不是周穆王百岁。周幽王亡国,共伯和摄行天子事,也不是所谓的周、召共和,等等。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也说,《纪年》,起自夏、殷、周三代,都是关于帝王之事。晋国纪年起自殇叔,然后是文侯、昭侯,一直到曲沃庄伯。晋庄伯十一年十一月,也就是《春秋》的起始年代即鲁隐公元年正月,用的都是夏正,编年相次。等到晋国灭亡,独记魏国之事,下至魏哀王二十年,说明这是魏国的史记。《纪年》也就是我们今天通常说的《竹书纪年》。《晋书·束皙传》所记有二个较大的错误:"13篇"据朱希祖先生考证当是"12篇";"安厘王"当是"襄王"。

《易经》2篇。这实际就是《周易》。

《易繇阴阳卦》2篇。内容和《周易》略同,但《繇辞》部分则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于远国也。"

《卦下易经》1篇。内容与《周易·说卦》略相似但有异。

《公孙段》2篇。这是公孙段与邵陟两人论《易》的书。

《国语》3篇。内容是关于楚国、晋国的事。

《□名》3篇。内容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

《师春》1篇。这是一本将《左传》中关于卜筮的内容抄集出来的书,"师春"大概是抄集者的人名。

《巢语》11篇。这是一本关于各国卜梦妖怪的相书。唐代的刘知己对这本书评价很高,他在自己的史学名著《史通》中多次提到这部书,认为它实际上有史书的性质。

《梁丘藏》1篇。内容是先叙魏国的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

《缴书》2篇。内容是"论弋射法。"

《生封》1篇。"帝王所封。"

《大历》2篇。大概是邹衍《谈天》一类的东西。

《穆天子传》5篇。是关于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的故事。周穆王好巡守,得盗骊、绿耳这样的好马,命造父为御手,以观四荒。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见西王母。当时的大学者郭璞曾为这部书做注。对于《穆天子传》的性质后来颇多争论,或以为是实录起居注一类,或以为是小说类。笔者浅见,《穆天子传》是战国初魏方士敷衍周穆王故事而成,虽非信史,却有本事。尤其是卷1、卷2,多可徵信。历史上穆天子确有西行之事,但民国初年不少学者认为穆天子一直游历到了欧洲,恐怕也太过甚其辞。

《图诗》1篇。这是"画赞之属也。"

《杂书》19篇。包括"《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汲冢出土的书籍完整传承至今的是《穆天子传》5卷及附于其后的《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1卷。

《竹书纪年》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受命整理竹简者荀勖等认为,"今王"即是魏襄王。至于《纪年》的起始,《史记·魏世家》集解引荀勖说:"和峤云《纪年》起于黄帝。"当时荀勖虽是领衔校理,但实际的工作恐怕和峤作的更多。和峤的这一意见很可能就是首次整理的结论。

由于竹简散乱,以及战国文字"于时即已不能尽识,其书今复阙落,又转写益误",再加上首次整理的结论并非没有争议,所以晋惠帝时就有学者重新整理《竹书纪年》,永平元年(291)秘书监挚虞延请世习古文的卫恒重新"考正"竹书。但秘书丞卫恒的工作尚未完成即在政治斗争中被杀。他的朋友佐著作郎束皙听说卫恒出事,自本郡赴丧,并续成其事。新考正本《纪年》的时间起于夏禹。至于汲冢墓主,卫恒、束皙则认为是魏安厘王。

王隐《晋书·荀勖传》早已亡佚,但根据类书《太平御览》所引该书,荀勖当时整理竹书,隶定古文之外,还曾亲自撰次注写。另外,《北堂书钞》也引了王隐《晋书·荀勖传》,根据这条资料,我们知道,荀勖及其手下整理者还以自己的知识"注写"了简文。这种"注写"很可能是随文附注,但也相当可能是以当时的历史知识补足了某些阙简残文。很明显的例子是和峤认为《纪年》起自黄帝,而杜预平吴归来获睹汲冢书时,以及束皙等人重新整理时,就认为《纪年》起自夏禹。

比起最初的整理者,卫恒是古文字专家,束皙能继承其业,也一定有这方面的学识。《晋书·束传》:"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析,皆有义证。"宋人高似孙《纬略》也说:"时束皙任著作郎,得竹书,随义注解,皆有识证。"在卫、束的整理中,他们也发现残简有不便理解处,所以"随义注解"。唐代陆淳《春秋炎赵集传篡例》卷1:"其书’郑杀其君某’因释曰’是子 ’、’楚囊瓦奔郑’因曰’是子常’,率多此类。"这种随义注解的痕迹即使在后人辑佚的古本《竹书纪年》中还是可以发现。比如:"帝王之没皆曰陟。"显然,这是一句解释性的注文。这种"随义注解"或者在整理者只是作为附注而随文写入。但至少在唐代已经篡入正文而很难分别了。

不管是利用现有的知识补足正文,还是纠正、注解正文,结果居然出现了与所有整理者热切的愿望相反的不幸,《竹书纪年》亡佚了。这是文献整理带来的悲剧。出土文献整理首先是要尽量保持它的原貌;其次才是独立的整理研究,而这种整理研究必须是可以随时区分于原件的。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实践这一点,只能为出土文献带来灭绝之灾。

《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就已经亡佚,但荀勖和束皙的二次整理本仍继续传抄流行。直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宋代的《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也逐渐散佚。

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一般称为“今本”。清人如《四库》馆臣、钱大昕、崔述等指为伪书,1917年,王国维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将今本作伪之来源一一指出,今本《竹书纪年》总体年代框架上是本伪作已成定案。最近有人再次提出这一问题,如四川大学的陈力先生和美国汉学家倪德卫、夏含夷,但并没有构成根本威胁的有力举证。古人重新编定一本失佚的古书时也许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是在造伪,他会利用自己所有的知识来构架安排千辛万苦找到的各种残文断简、吉光片羽。所以评价一本象《竹书纪年》这样的编年史是辑佚还是作伪,关键应该是看总体年代框架的可信度。

今本《竹书纪年》的成书时代和作者,清人姚振宗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但,南宋初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引《竹书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字外,与今本全同,故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即已出现。

清嘉庆间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开始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称为"古本"。此后,王国维在朱书的基础上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又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新辑录为《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内容方面又有新的考证和补充,这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古文《竹书纪年》辑佚本。

被整理的汲冢书不止是一种,只有《穆天子传》至今完好存在。个中原因至少有一点是明显的,《穆天子传》并没有象《竹书纪年》那样为整理者看重,所以很多不认识的古字只是作了隶定而并没有改成今字,这些隶定不识的古字今天还全部保存在《穆天子传》,今人还可以继续对这些字进行释读(陈炜湛先生就作过这方面工作)。《穆天子传》只有郭璞一家之注,一直到清代才有了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人,如檀萃、洪颐煊、陈逢衡、郝懿行、丁谦等。

《竹书纪年》的情形完全不同,许许多多的晋代学者在竹简刚一出土就参与了整理研究,众多学者补足、纠正、注解了正文。并且就其中问题展开了争论,比如王接、王庭坚、潘滔、挚虞、谢衡等人相互间就曾经发生过论难。

陈梦家先生曾经说:"纪元后279-281年之间在汲郡所出的《竹书纪年》,乃纪元前297-296所作魏国的史记。汲冢竹简的发现,和安阳甲骨的发现,就古史的材料而说,有着几乎同等的重要性。"《竹书纪年》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是魏国史官作的史书。古代史记的再现是令众多晋代大学者兴奋的真正原因。

作为战国的古史书,《竹书纪年》是最可珍贵的资料。清代朱右曾就利用它来校订《史记》。《史记》由于秦始皇焚烧了除秦以外的各国史书,所以记战国年代往往混乱矛盾,如齐国的桓公陈午,《六国年表》、《田敬仲完世家》两处都说在位六年,《纪年》作十八年,《陈侯午敦》记载有陈午十四年事,证明《史记》错误。陈梦家、杨宽等重定战国年表,所根据的也基本上是《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已经成为重建战国年代学的主要依据。

《竹书纪年》对春秋史事记载多与《春秋》相一致。如:《竹书纪年》:"鲁隐公及邾庄公盟于姑蔑。"《春秋·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竹书纪年》:"齐人歼于遂。"《春秋·庄公十七年》同。《竹书纪年》:"惠公见获。"《春秋·僖公十五年》:"获晋侯。"《竹书纪年》:"楚囊瓦奔郑。"《春秋·定公四年》:"楚囊瓦出奔郑"。

关于商周史实,《竹书纪年》很多记载与甲骨文、金文符合。比如:"(殷)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与《史记·殷本纪》等以中宗为太戊不同,但却和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称谓相合。有些地方《竹书纪年》与传统记载有很大不同,比如"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等,但传统史书很可能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本着"为尊者讳"之类的精神而作过改动,反不如《竹书纪年》的记载来得可信。杜预曾就《竹书纪年》所记"太甲杀伊尹"事说:"此为大与《尚书》叙说大甲事乖异,不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将此古书亦当时杂记,未足以取审也。"将责任推给了传《尚书》的老博士伏生。

《竹书纪年》有关夏代世系的记载基本与《史记·夏本纪》相合。并且,《竹书纪年》还记载了它书不载的夏代史事,如夏与诸夷的关系;所记夏代各王的都邑,也比其他文献更为详尽。

《竹书纪年》可以与不同来源的资料多方印证,说明古史记载的可信度相当之高。作为一本魏国的史书,《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珍贵无比。最近刚告完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文献资料上很大程度上就依据了《竹书纪年》。

(摘自《再现的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一书, 朱渊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谢选骏指出:有人用史记来否定古本《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犹如有人用古本《竹书纪年》来否定今本《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因为说穿了,这些史书都不是史料,而是在加工史料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史著。既然是史著,就不能没有立场、观点、取舍,就不能拥有可靠的史料价值了。



【034、韩非子的吏治理论适应了狗官现实】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经四》说:“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说在摇木之本与引网之纲。故失火之啬夫,不可不论也。救火者,吏操壶走火,则一人之用也;操鞭使人,则役万夫。故所遇术者,如造父之遇惊马,牵马推车则不能进,代御执辔持策则马咸骛矣。是以说在椎锻平夷,榜檠矫直。不然,败在淖齿用齐戮闵王,李兑用赵饿主父也。”

其大意为:

君主是依靠严守法令,责求臣下完成任务来建立功业的人。只听说官吏虽然胡作非为而仍有自行守法的民众,没听说民众作乱时仍有自行依法办事的官吏,所以明君致力于管理好官吏而不去管理民众。有关的解说在摇树要摇干、拉网要拉纲的故事里。所以失火时主管官员的作用是不能不弄清的。救火时,主管官员自己提壶赴火,只能起一个人的作用;如果拿着鞭子指挥,就能驱使上万的人去救火。所以对待法术,就像造父遇到惊马一样,别人牵马推车还是不能前进,而他夺过缰绳和马鞭代为驾奴,就能使几匹马一齐奔驰向前。因此这种说法可以借榔头、砧石用来整治不平,榜檠用来矫正不直的道理加以解释,不然的话,失败就会如同淖齿在齐国掌权而杀死齐闵王,李兑在齐国掌权而饿死主父。

谢选骏《〈韩非子〉论稿》写道:

《韩非子》包含了许多生机盎然的历史故事,记载和描绘了各类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他们各具个性的语言,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五花八门的思想言行等等,在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穿插之下,都成了论证韩非思想的插话与佐证。作者通过这些人物之口,或借助于这些人物的活动,有力地揭示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在这些故事的前面或后面,作者又往往直抒胸臆,用以点破或阐发故事中所暗含的“微言大义”。我们把这种论理方法,叫做“史论结合法”。

史论结合法有多种表现形式,因内容的需要而在所变化,而每一类型又都有不同的用途,效果也因之而异。它把文学手法和历史题材杂糅在一起,冶文、史、哲于一炉,阐述了作者的社会改革观念。除了少数几篇笔记性的论文之外,史论结合法到处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它活跃了文章的气氛,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也使作者的思想显得含蓄,从而获得普遍的社会历史意义。

史论结合法的第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以论带史”。它的主要特徵是作者先道出自己的思想(即论,韩非自称为“经”),然后列举若干历史故事(即史,韩非自称为“说”)以为佐证,这些故事解释并深化了“论”中的思想,并用故事的生动性和读者群对故事的熟悉或是爱好,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内储说下·经一》:

“权借──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下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外内为用则人主壅。”

这是“经”部中的“论”。接下来就是“经”部中的“史”,构成“经”部向“说”部的过渡:

“其说:在老子之言失鱼也。是以故人富久语,而左右鬻怀刷。”“其患:在胥僮之谏厉公。与州候之一言,而燕人之浴矢(屎)也。”

在“说”部中,用五个故事(即史例)连环来阐发经义(即论点):前两个故事讲从“权借”受益,后三个故事讲从“权借”受害。而这五个故事分别采自以下的典故,造成人物寓言:

(1)《老子》上六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里借用老子的话说明统治者不可离开权柄之“渊”,否则权势即将枯败。

(2)靖郭君做了章国的宰相,他经常和以前的朋友聊天,朋友因此致富,因为能和宰相谈话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另外,他也曾赐给侍从一些小礼物,但侍从因此权重,因为礼物虽轻,但却是宰相所赐,侍从可以仗势欺人了。韩非用这故事说明权势和“吏势”在生活中和政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晋厉公为了夺回失去的政柄,听从胥僮长鱼矫的进谏,诛杀了郤氏三卿(郤錡、郤犨、郤至)。胥僮认为过于宽大,将招后患,劝厉公乘胜“尽之”,将栾书、中行偃等“分裂势力”一鼓荡平,但厉公却不忍下手,结果终为诸卿所害。

(4)佞臣州侯,做了楚襄王的宰相,权倾一时,独断专行,反倒引起君王的猜疑。襄王向近臣了解州侯的行径,但因州侯的威势太大,连近臣们都说他的好话,襄王因而为权臣所蔽。

(5)燕人李季经常出门旅行。他的妻子与人私通时,他却突然回来了。眼看奸情即将败露,他的妻子心生一计:令奸夫裸而出逃,却嘱咐家人都说未见有人裸体跑出。由于众口一词,又由于所见甚怪,李季竟中了奸计,相信自己所见不真,而为了祛除这“幻象”的不吉,他还心甘情愿地用“五牲之矢(屎)浴之”。整个故事富于戏剧性。

纵观五个故事连环,作者首先以《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教义,说明所谓“权借”──权力的暗中转移,是当权者的最大危险。然后用靖郭君的故事说明“权借”现象的无所不,提请人们留意于此种危险的悄悄降临。接下来用晋厉公故事说明反“借”现象必须坚决、彻底,否则,当权者必将面临末日。最后,分别用州候和燕人的故事说明了“如出一口”的舆论,在权力争夺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语言魔力。作者以此明确地揭示了:舆论是权力的一种形态,权力可以制造舆论,而受到操纵的舆论也可以产生更大的权力。他用泼辣的笔调描述了“燕人”遭到众口烁金的谎言欺骗,并被浇了一头大粪的遭遇;指出舆论为政治家造福,同时却对人民构成严重危害,从而强烈地暗示:当权者应极度重视操纵舆论一如操纵其他权力工具,以免反过来被舆论伤害。

仅此五则故事作为连环,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权借”现象的多方面特徵,对“权借”现象的审判,通过故事中的生动形象,得到了言外的宣读,从而使读者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唤醒了生活体验方面的共鸣。这不仅使其理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广泛的启发,也给有意运用权借术或有意反对权借术的人们,提供了具体而详尽的历史经验。

《外储说》也遵循着这种论理方式。如《右下·经五》用了四个故事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因势之理,则不劳而成”的道理;从法家的立场尤其是从韩非自己的体验去阐发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权术思想。

第一个故事,用兹郑子“踞辕而歌”的轻松意态,说明“因势之理”包括“有术以致人”。第二个故事,用赵简主出税时“勿轻勿重”的决策,说明“因势之理”包括对“中庸之道”的善用,并用“薄疑问赵简主”时的巧妙对话方式,说明“因势之理”还包括察言观色,在人际交往中使用心理战术等权变。第三个寓言则以“齐桓公微服以巡民家”的故事,说明“因势之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缓和社会矛盾;当权者只有节制自己的奢欲,才能保持强大的内力。第四个故事,用“延陵卓子乘苍文挑龙之乘”而进退不得的窘态,说明“因势之理”应该勿使“民中立而不知所由”。作者于此,借善御者造父的口以圣人自居,叹息天下的骚乱失度。他暗示只有建立新国家的全面专政,以独裁君主的无上之境,才能消弥战乱。

这些例子告诉人们:“储说”中的历史故事,决非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也不仅是某个论点的附注,故事本身已经化为系统论点的一部分。如果略去这些历史故事(史)不读,只读“经”(论),作者的思想脉络是难以捉摸的。思想的本质寓于语言的细节──许多重要的差异往往通过貌似不重要的细微差异显示出来。这一点在《韩非子》的史论结合法里体现得明显不过了。

史论结合法的第二种类型,我们姑且称之为“以史引论”。它的主要特徵是先描述一个历史故事,然后从中引出一个针对性很强的思想结论。这个结论表面上是针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言论、行为而发,但却具有广泛的社会批评意味,这种类型主要出现在《难》篇中。

“难”,顾名思义是诘难,即反驳、批判。历来将《难》分成四篇,其实并不精确。在我看来,四篇《难》其实一体。它共含有二十八单元,每单元基本上独立,各由一“史”一“论”两部分组成。这里的“史”不是史家笔下的“信史”,而是思想家意欲一吐为快的那个结论的引子兼靶子。这里的“论”,亦不是史学家的客观评论,而是法家立场鲜明的政论。总之,目的不是论史,而是借史以寄寓作者自己的思想。于此,历史成了寓言,成了富于中国色彩的寓言故事。

例如:其中第一单元的前丰部分(史),以舅犯与雍季两人截然对立的意见为引子,导出晋文公的奇怪行为:“用其谋而后其赏,不用其谋而先其赏”。随后,故事结束于仲尼的议论中:“文公之霸,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这史部算是后面论部的伏笔,整个单元的重心最终还是落在后来居上的论部上。

在论部,作者以独立而鲜明的立场展开了思想批判。首先,从逻辑上予以驳难:“季雍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因大小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多,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指出雍季的回答实为一种偷换命题的诡辩。继之又从思想上对文公展开诘难:“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于诈敌而已──‘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明确指责了晋文公之愚,并批判了孔子对文公的赞扬,在锐利逼人的批判高潮中一举结束了论部。

可以看出,史论结合的驳难方法使文章的气势波澜四起,运用这个手法,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样针锋相对的批驳,是有意识地利用驳论效果以强化读者的印象与感受。如果不用史论结合方法,而直接陈述急功近利的思想,那就不免显得浅薄、俗气,并失去其思想的尖锐性和针对性,也难于把法家重典治乱世的急迫感发挥到如此充分的境地。

被列入《难四》的那部分诘难文字另有一个特点,即每一单元都在一段史事之后发表议论。如最后一个单元,叙述一个侏儒见灵公并以“说梦”的方式劝其摒退雍锄、弥子瑕等佞臣,而起用司空狗一类的贤臣,结果获得了成功。然后,作者运用“炀己”的理论对这个受到称颂的故事进行反诘,所谓“炀己”是指臣下势力对君主地位潜在威迫。通过对“去其所爱而用其所贤”理想模式的深刻剖析,韩非指出,“用贤”有时不仅达不到好的效果,反会给当权者个人招致失去屏障的危险结局:“夫去其所爱而用其所贤,未免使一人炀己也。”这也许可以揭示,朝廷里为什么常常是小人得势。

第二段议论深化了而不是否定了这一主旨,进而揭示了一个新的命题:“不加知而使贤者炀己则必危;而今已加知矣,虽则炀己,必不危矣!”表明了作者的一贯思想:君主对臣下必须“有术以御之”。经过这样的转折利用,原有“炀己”倾向的臣下,对当权者个人的权位就不是一种威胁,而成为一种正面的辅佐力量了。

可以看出:这两段议论并非有人所认为的是两派后学的各自发挥,而是一种重重深化的论理术的实际运用。这种双层议论的否定之否定,较之单层议论的肯定或是否定,更显得曲折深入。它充分利用了“史”的部分所提示的启示力量,使同一个故事具有了更深一层的内涵。

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一类以论带史的故事,都是正面材料;第二类以史引论的故事,则作为反面材料来使用。作者对前者的态度是肯定的、赞许的;对后者的态度是否定的、非议的。基于这个区别,产生了一个微妙而深刻的差异:第二类型所援引的历史故事,几乎全部属于春秋时代或更古的时代。而第一类型所援引的历史故事,绝大多数属于战国当代。这标志着两种不同的“时代精神”,也表明韩非对后者有所偏爱。韩非,毕竟是战国精神的人格化身。

《十过》篇可能是个例外,从体例上说虽属第一类型,但其援引的十则故事却被视为过恶──因而竟有九则属于春秋时代。只有一则例外地属于战国时期,作者是借用它来批判自己祖国(韩国)的腐败现象,可算一个特殊的例外。对史料的这种精细选择,说明史论结合法到了韩非手中,已是相当完善、相当系统的论理方法,甚至在史料的取舍上也显得如此富于规律性。

史论结合法的第三种类型,也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以史入论”。它的主要特徵是用些生动妥贴、感染力强的历史故事,穿插于长篇政论之中,使本来平直刻板的政论波澜迭起,妙趣横生,仿佛令人感到了远古的智慧,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作者早已为你安排好了的思路,只要一旦步入这思想的胡同,你就无法不走下去而一直走到作者构造的语言王国。

《韩非子》的长篇政论,如《说难》、《五蠹》、《显学》、《奸劫弑臣》、《说疑》等篇,都广泛采用了历史故事,它们与短篇政论极少穿插历史故事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

《说难》在这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它的“论”部五百余字,而“史”部也有四百字左右。“史”部又有两段:第一段述“郑武公伐胡”的故事,辅之以“宋有富人”寓言;第二段述“弥子瑕有宠于卫君”的故事,两段之末都附有作者的议论,其效果是,在无形之中,将两个故事化作一个完整的论政过程。这种形式的史论结合法,似乎比前两种类型更为直接。它既非驳斥批判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以显示自己的见解;也非借助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以建立自己的学说;而是使史论完全融汇贯通,从而形成一气呵成的整体。

《显学》第三大段的开头,就采用了这一手法: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闻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本段旨在说明片面性认识的危害。连孔子这样的智者,只凭一点片面的印象也无法对事物的真值作出准确判断(“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这个故事穿插得是那样巧妙,以致使人难以分辨哪是故事,哪是议论。在《显学》的结尾处,作者又再次运用这一手法论证自己的观念:“昔禹决江浚河而民聚瓦石;子产开亩树桑,郑人谤訾。禹利天下,子产存郑,皆以受谤。”显然,这两个小故事只是为“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这一思想结论提供历史根据。先巧妙地埋设下两个“史实”,作为上述结论的有力伏笔。这种论理术造成的传统是如此强大,以致后人专门为此制作了一个名词以供概括之用:“借古讽今”。所谓借古,即借古之史事;所谓讽今,即针砭今之非理。二者合,即“以史入论”=“借古讽今”。

《五蠹》的情形更其明显。除了开头长篇的历史追述外,还有三段史论结合的实例以资运用。第一段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的故事说明“世异则事异”的道理。

第二段用舜舞干戚而平服苗民,共工之战却要用武力争胜的故事说明“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的道理,并引出──“故曰:事异则备变”──的结论。读来很觉生动。

第三段用子贡为鲁国向齐国进行游说失败的故事,说明“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的道理──典型的以史入论、借古讽今。三段史实的后面都继之以作者的议论。和《说难》的情形相似,其作用是使故事情节化为论理过程。

《奸劫弑臣》中这类例子更多。最长的故事达二百八余字,零星的则不胜枚举。因为“奸”、“劫”、“弑”这类不幸事变在历史上的宫闱深处发生得特别频繁,古代史官又对此特别留意,故而引用起来俯拾即是。同样,里面的故事作为论证过程也达到了引人入于胜境的功能。《说疑》一气列数了五十四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论证的需要被分作五大类,以此“历史”作为其学说的注脚,言之凿凿,有根有据。

史论结合的论证方法由来已久。

《殷书·盘庚》中有“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的记载,这可视作“史论结合法”的文献萌芽。《周书·无逸》追述了殷王中宗、高宗、祖甲勤奋兴邦的故事,并与后来诸殷王的故纵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然后又援引周的太王、王季、文王“不遑暇食”的生活风范,说明“无逸”即力戒懒惰,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最后警醒当权者说:“呜呼!嗣王其鉴于兹。”显然,这已属于比较显著的史论结合法的例子。至于《孟子》“言必称尧舜”,《庄子》“以重言为真”、《荀子·成相》中大量的谈古道今……都可看做是史论结合法的较早试验。

本来,在言谈和文章中广用历史故事,是先秦诸子的普遍风尚,《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多方运用并非信史而是作者选择加工过的历史寓言式的材料,从而形成系统的史论结合法。和《韩非子》差不多同时问世的《吕氏春秋》也广泛采用了史论结合法,但它的类型基本上偏重于“以史入论”一种。

较之《韩非子》所具备的三大类型,显得颇为单调。这表明《韩非子》更寓于创造性。对这一创造的原动力的研究表明,《韩非子》有系统地以论为主、以史为辅地运用了这一论理方法,为的是迅速地创立鼓吹新中国专政的理论体系。

《韩非子》的这一经验,对后世政论散文的发展,有一示范作用。即如刘向的《说苑》、《新序》也采摭既成的历史故事,然后再按自己的思想意图分门别类:作者的思想由各类的标题表现出来。刘向的《说苑》、《新序》这两本书是把历史故事的寓言意向,全部溶化到故事的叙述中去,不再另用宣言。因而,从此演化出一种新的论理方法:“史中涵论”。而韩婴的《韩诗外传》则明确地用“传曰”来为历史寓言破解题意,这也是出于解说诗经的需要。因为所谓《韩诗外传》,正是对韩婴其人对《诗经》的系统解释,这种解释比毛诗更加接近修齐治平的政治挂帅。

当然这些形态不同的发展除了《韩非子》的影响外,也受到《吕氏春秋》、贾谊《新书》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把它看作中国论理术的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趋势。韩非的历史寓言,则是扮演了一个承先启后的角色。

好。言归本题“韩非子的狗官立场”。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经四》中的“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其大意为“只听说官吏虽然胡作非为而仍有自行守法的民众,没听说民众作乱时仍有自行依法办事的官吏”。这很有名气,说出了“吏治”的重要,但是言过其实,却也变得有失偏颇了。

谢选骏指出:在我看来,好的官吏经过充分的训练,就像狗一样忠诚,不可胡作非为。同时,狗一样的官吏在民众作乱的时刻,仍要自行依法办事,不可一同作乱或以暴易暴。

由此可见,韩非子时代的官吏大抵缺乏良好的职业训练,这就使得韩非子的吏治理论也跟着发生了错误。结果呢?韩非子的吏治理论缺乏狗官标准,向饿狼现实让步了。韩非子对付这些饿狼官吏的办法,不是去训练他们,而是要让君主变得比他们更加凶恶阴险——结果就让整个社会竞赛沉沦,直到秦始皇并吞六国。然后二世祸乱天下,汉朝变得更加野蛮。



【035、韩非子为何该死——《说难》批判】


《韩非子·说难》卖弄了种种说辞,却没有提到种种说辞都只是一种说辞,都不代表真实——因此,他这样做的实际后果就是抬高了自己言论的价值,而愚弄了他的听众作为受体的思想主权。其结果,就是自我神化的韩非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命。

网文《说难(韩非作品)》报道:

说难,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shuì nán,指的是游说进言的困难与应对策略。《说难》,作者韩非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即主君)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

其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

《说难》是从分析宣传游说的对象——人主的心理反应入手(按:对上的宣传,这是古代宣传与现代宣传的一大区别),而备言宣传游说的危难(按:旧注本篇备论“谏说”;谏说也就是对上的宣传游说)。但是韩非并没有在危难面前却步。他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而法家本来是顺应战国时势而产生发展的政治理论学派。法家离开宣传游说人主以外便一无所用其技。相反,研究宣传游说人主的理论和技术,倒是关系到它自身的存亡。

那么,韩非在游说人主方面究竟研究出些什么样的有效方法呢?若按《说难》文,其大旨可归之于三句话,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文章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备言说难,后半部分细言说成。讲说难,第二大段的内容和文采尤堪注意。“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以下,一连排举了七条“如此者身危”,即因宣传游说失当而招致身首异处的危险,不禁使人毛骨悚然!

《说难》一文,《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是全文照录的。《索隐》由此说《说难》“其书词甚高,故特载之”云。若就表达形式而言,《说难》一文确能代表韩非文章那种分析透彻、解剖不留情而又峭拔挺峻、气吞山岳的风格;但就内容主旨而言,未必“甚高”。至于司马迁破格照录全文,则《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明明两次慨叹韩非明知宣传游说之难,而“终死于秦,不能自脱”的悲剧;我们知道,司马迁自己也是为了李陵事向汉武帝说谏而受到耻不欲生的“宫刑”的(见《报任安书》)。因此,司马迁的慨叹悲韩、《史记》的“特载”,或许是同声相求、同病相怜而借为抒愤的缘故吧。

韩非生于战国时期韩国的王室之家,他本是韩国的一个王室公子。自小他就喜欢刑名法术方面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的本质则来源于黄老学说。韩非聪明博学,可惜的是他从小口吃,不善言辞,但他善于著书写文章。他和李斯是同学,曾经一同求学于荀卿,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韩非看到韩国在和诸侯国的战争中越来越削弱,自然很是着急,同时为了展现自己的才华,他数次上书进谏韩王,陈述自己的主张,但韩王始终不愿任用韩非。得不到韩王的重视,韩非自然十分郁闷。在郁闷之余,为了从古往今来的变化中得到启示,他开始了写作,先后写成了《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十余万字。特别是《说难》这篇文章,其对“难”描述之深刻让司马迁叹为观止,为此司马迁专门在《史记》里予以转载。然而就是这个韩非,虽然对“难”有着深刻的认识,但他自己却不能从后来的难中脱身,以致身死于秦。

事情是这样的:有人把韩非的文章传到了秦国,秦王在看到了《孤愤》《五蠹》之后,深为叹服,他很想见见写这些文章的人,他说如果能和这个人交往,就是死都没有遗憾了,可见韩非的文章影响力还挺大。李斯在一旁就告诉秦王说这是韩非写的,为了得到韩非这个人,秦王于是赶紧派兵攻打韩国。韩王一开始不任用韩非,到了这个时候才着急起来,于是连忙派遣韩非出使秦国。韩非来到秦国,一见之下,秦王十分高兴,然而可能因为韩非是韩国王室之人,所以秦王并没有重用他。前面说过,在荀卿那求学的时候,李斯就知道自己不如韩非,因此韩非留在秦国对李斯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隐患,李斯怕将来秦王要是任用韩非的话,只怕他自己就地位难保了,所以他就想把韩非给除掉。与李斯有这种的想法还有一个叫姚贾的人,他也害怕韩非会威胁到自己,所以这两人就合伙陷害韩非。二人于是在秦王跟前大掰歪理,说什么韩非将来会是秦国的祸患,说得秦王信以为真。这个秦王本来就是一时心血来潮,所以他也没多想,就派人把韩非抓起来投进了大牢。李斯于是抓住这个机会,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自杀。韩非想面见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但却已经没有机会了。过了一段时间,秦王后悔那样对待韩非,但等到他派人去赦免韩非的时候,已经晚了,韩非已经死了。

就这样,韩非死在自己的同学手上,他满腹的才学没能得到展现,后世的人只能从他所写的文章中领略他的风采了。

谢选骏指出:说李斯背着秦王杀死韩非,岂不太小看了秦王的暴虐。如果李斯真的那样干了,他可能活到秦始皇死的那一天吗?我看秦王讨厌韩非,就像韩王讨厌韩非的理由一样,都是被韩非的博学善变给刺伤了。韩非不懂,她既然写了书,就不再能够做官了,因为他的灵魂已经曝光了。

网文《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陈炎)报道:

韩非子(约前281年~前233年)是我国战国时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马基雅维里(Machiavelli,1469~1527)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两人民族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的影响。然而这两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又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出身贵族:韩非子是韩国宗室的公子;马基雅维里的祖辈是佛罗伦萨的贵族,曾经出过十三名政府首长和五十三名执政官。相似的家庭背景使他们都对政治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第二,他们都身处动荡的年代:韩非子生活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马基雅维里生活在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那波利王国和教皇辖地五国争雄的时期。动荡的岁月都使他们渴望获得政治的变革和永久的秩序。第三,他们不仅都面临动荡的年代,而且都身处弱小的国家: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也是第一个被强秦所灭的国家;佛罗伦萨不仅受教皇辖地的蚕食,而且成为法国和西班牙这两个大国在意大利角逐的牺牲品。自己的国家被列强欺凌的历史,使得他们二人饱尝了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并试图“观往者得失之辨”,探索战争的原因、国家的秘密。第四,他们都渴望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当政者,成为智囊式的人物:韩非子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劝其励精图治、变法图强,并写下《说难》、《孤愤》,以抒发不见容于时的愤懑;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则是专门奉献给洛伦佐.梅迪奇殿下的礼物。第五,他们的思想都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毁誉不一的评价:韩非子集法、术、势于一体的政治哲学,既被誉为秦王统一中国的思想武器,也被视为秦朝暴政行为的思想渊薮;马基雅维里对君主权力的理解和对共和政治的分析,既被誉为西方政治哲学的奠基石,也被视为欧美“霸道”思想的策源地……。

凡此种种的相同之处,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三个问题:首先,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究竟有哪些学理上的贡献?换句话说,他们在人类的政治学说史上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其次,在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思想动机?换句话说,他们是从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出发去看待和理解政治生活的?最后,在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的学术思想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是否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局限?换句话说,在民族国家尚未解体、全球图景已然展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如何反思和超越以往的政治哲学?

对于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便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一)

早在韩非子之前,中国古代已有许多思想家在思考和研究政治问题了,但这些思考和研究常常与宗教、道德,乃至经验和习俗混杂在一起,难以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为了强调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商代的统治者不仅制造了“君权神授”的神话传说,而且在进行生杀予夺、攻伐征战等一切政治事务时都必须求筮问卜,从而使政治成为宗教的附庸。正如陈梦家在《商代的神话和巫术》中所言:“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长。”[1]这一切,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卜辞》和《易经》中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经·大雅·文王》)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的行为方式不同,周初的统治者吸取了商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配天”的维新主张。他们认为,“天”或“帝”不是哪一族独有的神,而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因而天命属于谁,就要看谁的德行能够配得上天意。所谓“德”主要包括“敬天”、“敬宗”、“保民”三项基本内容,也就是要求统治者尊崇天命、敬奉祖宗、爱护臣民,做有德有道之君。这种将“崇帝”改变为“尚德”的维新主张,自然有着历史的进步意义,然而在这种环境下,刚刚从宗教怀抱中挣脱出来的政治,却又成了道德的附庸。

韩非子生活在周朝政权已然解体的战国时代,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的时代里,上帝已不起作用,道德也无能为力,严酷的政治环境使他既不满于商人的宗教信仰主义,也不满于周人的道德理想主义,而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政治功利主义的思维路径。一方面,他讽刺那些相信鬼神、依赖卜筮来治理国家的愚蠢做法,认为“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征》)另一方面,他也拒绝那些陈腐的道德说教,指出其“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韩非子·难言》)“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饿者不活;今待尧、舜之贤乃治当世之民,是犹待粱肉而救饿之说也。”(《韩非子·难势》)在破除了宗教信仰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基础上,韩非子将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慎到之“势”的思想熔为一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论学说。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文明的社会都必须具有行为规范,否则便会天下大乱。这种行为规范的建立,主要来自于宗教、道德、法律三个方面。韩非子既然抛弃了宗教信仰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就只能寄希望于法律了。然而韩非子所推崇的“法”,并不像古希腊的“梭伦变法”或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那样,是由“公民大会”协调不同利益群体所达成的社会契约,而是由国君强加给臣民的行动准则。在他看来,“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三难》)这种“立法于君”的思想虽然具有强烈的独裁色彩,但却有着“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的积极意义。与儒家所倡导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的等级制度不同,法家至少在君王之下,是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韩非子·有度》)的。因此,在韩非子看来,“法”是立国之本,是君王协调众生、规范臣民的行为规范。而这种行为规范,有着超越宗法等级的普遍意义。

君主掌握控制朝政,仅仅依靠“法”是不够的,还要运用“术”。所谓“术”是指控制操作上下级关系的技巧、手段。“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合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韩非子·难三》)“法”是刚性的,是一视同仁的;“术”是柔性的,是因人而异的。“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于堂;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不得满室。”(《韩非子·难三》)换言之,“法”是看得见的规则,“术”是看不见的手段。在韩非子看来,君王用“术”的最高境界,不是亲历亲为、率先垂范,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效力:“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臣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韩非子·主道》)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手段和策略,韩非子的“术”包括所谓刑名之术、察奸之术等具体内容:“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韩非子·定法》)

众臣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为君王效力呢?是因为君王手中掌握着赏善罚恶的生杀大权,有着充分的权力资源。“君持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治也;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八经》)所以韩非子在强调“法”、“术”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势”的运用,主张:“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韩非子·八经》)所谓“势”,既是一种政治资本,也是一种权力资源,君王如果失去了这些资本和资源,便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不载于势,则功不立,名不遂。”(《韩非子·功名》)因此,一个真正的统治者,必须牢牢掌握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政治资本和权力资源,形成对臣下的威慑力、对百姓的统治力。

总之,在韩非子看来,“法”是行为规范,“术”是交际技巧,“势”是权力运作,只要处理好这三项内容,即可以驾驭任何复杂的政治局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作为行为规范的“法”、为交际技巧的“术”,还是作为权力运作的“势”,都不是依赖某种宗教信仰或伦理信念而确立的,而是根据利害关系而确定的。与那些强调上下同德、君臣一志的信仰与说教不同,韩非子从不讳言君臣之间的利害冲突:“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韩非子·难三》)正是由于君王与臣民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利益纷争,才需要用“法”来治理,用“术”来调节,用“势”来驾驭。而在这些利益纷争之中,韩非子的立场又总是站在君王一边的。唯其如此,他才极力主张立法权归君王所有,统治术为君王所用,权力资源为君王掌控。这种集“法”、“术”、“势”于一体的理论模式显然符合了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因而才被秦王所用。从这一意义上上讲,韩非子不仅在理论上使政治脱离了宗教和道德的羁绊,从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学说;而且在秦王统一六国并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极为重要的政治作用。

与韩非子的情况大致相同,早在马基雅维里之前,西方的古希腊时代虽已出现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专著,但在整个中世纪,政治则沦为道德和宗教的婢女。于是,作为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之“文艺复兴”的一部分,马基雅维里使政治学起死回生,再度成为独立于道德和宗教的思想体系。正像马克思所评价的那样:“从近代马基雅维里……以及近代的许多思想家谈起,权力都是作为法的基础的,由此,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道德,所剩下的是独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张,其他没有别的了。”[2]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3]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基雅维里赢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的学术地位。正如斯塔克在为《马基雅维里主义》一书所写的《英译本编者导言》中所说的那样,“马基雅维里不仅是现代政治的鼻祖,也是现代历史主义的鼻祖。”[4]

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马基雅维里一生撰写了两本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君主论》对君主制度进行了解剖,《论李维》对共和制进行了分析。在前一部著作中,马基雅维里以大量的事实作为例证,不仅分析了君主国的种类及其延续的方式,而且分析了君主如何利用自己或他人的武力而获得权力的先例,甚至还分析了君主如何利用邪恶的伎俩而获得权力的途径;他不仅分析了市民与君主的关系,而且分析了教会与君主的关系,尤其分析了军队与君主的关系;他不仅分析了君主受到赞扬或责难的原因,而且分析了君主表现仁慈或残酷的理由,除此之外,他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君主维护政权的手段和技巧……。而在后一部著作中,马基雅维里则通过对李维《罗马史》前十卷的评注,研究了罗马的起源与共和国的种类,研究了执政官、护民官、元老院之间的矛盾,研究了谁是共和国的主导者、侵夺者、守成者?研究了在权力制衡中的自由及其限度,研究了宗教信仰和社会舆论对国家的影响,研究了经济行为和军事行为与政权的关系,研究了君主的暗弱和权力的腐败对国家的影响……。

如果我们简单地浏览前一部著作,很可能会认为马基雅维里是一个君主制的狂热的追随者;如果我们粗略地翻阅后一部著作,很可能会认为马基雅维里是一个共和制的积极的捍卫者;进而言之,我们甚至会认为有两个不同立场的马基雅维里。但是,当我们认真地阅读并比较这两部著作之后,我们便会发现,一方面,“《君主论》讨论的主题是由于意大利腐败,内忧外患混乱状态不得不采取的君主政体制,《李维史论》则着重阐扬作者理想的以古罗马共和国制度为楷模的共和制。”[5]另一方面,“《君主论》比表面看上去有着更多的共和主义倾向,同样,《论李维》也有着更多的君主论倾向,它把专制和共和制融为一体,对古典时代和基督教的道德观有着更多的批判,所以,它的原创性,要多于它给人的表面印象。”[6]作为一个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既不是君主制的推崇者,也不是共和制的捍卫者,在他看来,人类的各种政治制度是在不断发展和蜕变的:“君主制易于蜕变为专制统治,贵族制易于蜕变成寡头制,民主制变得肆无忌惮,亦非难事。”[7]“因此我要说,上述类型皆有弊端,三种好的短命,三种坏的恶劣。故精明的法律实施者,在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后,便会避开这些类型,择一兼容并包的统治形式,认定其更为稳固而持久;在同一城邦内兼行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它们可以相互守卫。”[8]在他看来,历史上这种理想的混合政体,既有古希腊时代的斯巴达,又有古罗马时代的共和国:“它只综合了上述三种体制中的两种,即君主制和贵族制的品质,故仍需为民治留出一席之地。因此,当罗马贵族由于下面谈到的原因而变得傲慢自大时,平民起而反抗他们。这种反抗并未全盘推倒重来,仅限于给平民留出他们应该得到的地盘,执政官和元老院仍握有相当大的权力,在共和国里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地位。护民官的创设即由此而来,由于三种统治形态各得其所,此后共和国的国体更加稳固。命运对它如此眷顾,虽然经历了从君主统治到贵族统治再到平民的统治,其过程和原因一如上述,但它在授权于贵族时,未全然放弃君主制的品质;在授权于平民时,亦未攫尽贵族的权力。在这一混合体制下,它创建了一个完美的共和国。”[9]如此说来,马基雅维里并不是某种政治制度的单一追随者,而是各种政治权利相互平衡的现实主义者。

与韩非子不同时的是,马基雅维里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无条件地站在君主的立场上,将“法”、“术”、“势”的运作集于一人,而是更多地考虑到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与韩非子相同的是,马基雅维里也彻底摆脱了以往的宗教信仰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从而走上了一条政治现实主义的道路。在他那里,政治制度的支撑点和政治活动的出发点既不是道德,也不是信仰,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因此,“马基雅维里对古典时代和基督教的道德与信仰的批判,既见于《君主论》,也见于《论李维》;这种批判意味着不但要让君主国的统治者,也要让共和国或其领袖,摆脱这种道德或信仰。”[10]进而言之,马基雅维里关于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制衡的理论,甚至对近代西方社会“三权分立”的学说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

政治如果不仅仅是一种权谋和伎俩,而能够被称之为“思想”或“哲学”之类的学说,其背后必然会暗藏着一些深刻的东西。这些深刻的东西,便是对人类本性的理解和人类社会的预期。在抛弃了宗教信仰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幻想之后,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政治理论建立在“人性恶”的哲学基础之上,并提出了有关各自社会的理想预期。

我们知道,先秦时代最早主张“人性恶”的是韩非子的老师荀子。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在荀子“性恶论”的影响下,韩非子进一步揭示了人性中自私、阴暗的一面,他指出:“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韩非子·备内》) 在这种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中,要保持社会的安宁和政治的稳定,仅仅依靠礼教是不够的,而要同时运用 “法”、“术”、“势”才行。因此,在韩非子的著作中,既没有宗教的信仰,也没有伦理的温情,有的只是赤裸裸的权利关系:“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韩非子·备内》) “夫驯乌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禄,不得无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禄,服上之名,焉得不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必须承认,敢于正视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并将这种关系作为政治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有其现实主义的积极因素。因为说到底,政治就是一中处理和研究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行为和学说。然而也不难看出,这种法术与权术并举、阳谋与阴谋兼施的思想,又反映出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阴暗的一面,因而它既是韩非子思想中有用的因素,又是其有害的因素。事实上,韩非子本人的最终被害,也正是这种因素所产生的后果。

“上帝不包办一切,这样就不至于把我们的自由意志和应该属于我们的一部分光荣夺去。”[11]尽管与韩非子的文化背景不同,马基雅维里所要着力反对的不是封建迷信和血缘伦理,而是基督教信仰;然而,与韩非子大致相同的是,在驱逐了宗教信仰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之后,“马基雅维里希望证明,人类能够主宰以往的哲学家认为无法主宰、被宗教交由上帝处理的事务。”[12]因此,“他只能把人类的必然因素,作为政治的原始动力,不必顾及人类的虔诚。”[13]在马基雅维里看来,我们无法对抗自然赋予我们的禀性,而这种禀性,就是私欲。“因为关于人类,一般的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14]“人若不是因迫不得已而争斗,便会因野心而争斗,盖那方寸之间,野心之盛,使他无论擢升于何等高位,它也不会放过他们。此乃上天造人之时,便令其欲壑难填,守成乏术。”[15]从这种“性恶论”的思想出发,马基雅维里也像韩非子一样,毫不掩饰地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并毫不讳言地怂恿君主使用权术。他指出:“任何人都认为,君主守信,立身行事,不使用诡计,而是一本正直,这是多么值得赞美呵!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表明:那些曾经建立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却不重视守信,而是懂得怎样运用诡计,使人们晕头转向,并且终于把那些一贯守信的人们征服了。因此,你必须懂得,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方法是运用法律,另一种方法是运用武力。第一种方法是属于人类特有的,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属于野兽的。但是,因为前者常常有所不足,所以必须诉诸后者。因此,君主必须懂得怎样善于使用野兽和人类所特有的斗争方法。”[16]“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厕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所以,一个君主如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者不使用这一手。”[17]“因此事情必须是这样安排:当人们不再信仰的时候,就依靠武力迫使他们就范。”[18] “你要显得慈悲为怀、笃守信义、合乎人道、清廉正直、虔敬信神,并且还要这样去做,但是你同时要有精神准备作好安排:当你需要改弦易辙的时候,你要能够并且懂得怎样作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做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19]

多么活生生的权力计较!多么赤裸裸的尔虞我诈!读韩非子或马基雅维里的著作,即使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能够使人毛骨悚然!然而读者或许会问:既然这二人对人性抱有如此绝望的态度,又是什么信念促使他们进行政治研究呢?换句话说,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或社会预期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所生活的历史环境中去。

我们知道,作为先秦诸子的殿军,韩非子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用他自己的话说:“上古竟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面对已然瓦解的东周王朝,孔子所谓“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孟子所谓“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孟子·梁惠王下》)的言论也显得过于陈腐,此外如墨子的“非攻”思想、老庄的“无为”之术都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结束战乱、实现统一、获得秩序,韩非子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一位英明的君王身上,用“法”、“术”、“势”三者将其武装起来,以实现其宏图大业。正像他自己所标榜的那样:“而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群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愚人不知,顾以为暴。”(《韩非子·和氏》)在韩非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是恶的,所以只能以恶制恶,通过残暴的手段来获得稳定的秩序。

同样处在战乱年代的马基雅维里,也极为渴望有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来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完整。在《君主论》一书的结尾处,这位一向冷酷的学者却不无深情地说:“我无法表达,在备受外国蹂躏的一切地方,人们将怀着怎样的热爱、对复仇雪恨的渴望、多么顽强的信仰,抱着赤诚,含着热泪来欢迎他!”[20]马基雅维里不仅所处的环境与韩非子相似,他所采取的政治策略与韩非子也颇为相同:“以毒攻毒,‘美德’肩负逼退‘命运’的任务。‘命运’是恶毒的,‘美德’在别无他法时,也必须恶毒。这很明白地表达了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真正精神来源,那就是如下声名狼藉的信条:在国家的行为中,甚至肮脏的手段也是有理的,只要关系到赢得或维持国家必需的权势。”[21]“正是在整个这一环境中,‘国家理由’的全部本质——有纯洁的与污浊的、崇高的与可鄙的两类成分混合而来的本质,获得了一种无情的表达。”[22]

由此看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获得秩序,从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国家秩序,是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对人类社会的共同预期。在这个“国家理由”的神圣旗帜下,人们无需信奉宗教的权威和伦理的观念,而只能依靠自然赋予我们的智慧和勇气;人们既可以接受不同的制度,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人们可以循规蹈矩,也可以为所欲为……这便是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对人类政治生活的理解。

(三)

千百年过去了,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却并被有过去。他们不仅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以后的政治实践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韩非虽然身死于秦,但他的学说实为秦所采用,李斯、姚贾、秦始皇、秦二世实际上都是他的高足。”[23]不仅如此,尽管汉代先后推行了黄老思想和独尊儒术,法家自此而失去了在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但是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阳儒而阴法”的现象却长期存在。在很多帝王心目中,儒家的信仰是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的,法家的手段却只能悄无声息地实施。如此看来,尽管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没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那么显赫,但却同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秦汉已降,在学术上研究韩非子的人更是不绝如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韩非学”。从实践区域上看,“韩非学”已经大大超出了政治生活,而深入到经济生产、企业管理、人际交往等相关领域;从学术内容上看,“韩非学”既包含对法律、规则、制度的研究,也包含对沟通策略、交际技巧、管理手段的认识。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对马基雅维里的热情也一直持续不断,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马基雅维里主义”。弗里德里希·迈内克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一书中指出:“如果有人要一时间采用‘主义’这讨人嫌的命名办法的话,就可以将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体系称作自然主义、意志主义和理性主义三位一体。”这种以自然欲求为动力、权力意志为基础、理性分析为特色的思想,不仅成为西方诸多学派政治理论的共同基础,而且成为西方许多国家政治实践的指导思想。

但是,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既是有用的,又是有害的。因此,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对其二者的思想又都是有所保留、有所批判的。抛开那些出自道德义愤的谴责不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上看,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也确实存在着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他们都将自己的理论原点建立在“人性恶”的假设之上,但是这一假设是很值得怀疑的。从分析哲学的角度上看,由于我们不能从个别的经验和事例中概括出普遍的人性,有关人类的本性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既不能证伪又不能证实的“伪命题”。因此,建立在这一命题之上的思想体系也同样是值得怀疑的。如果我们站在比较中庸而辩证的立场上,承认人性中既有“恶”的因素,也有“善”的因素,那么政治哲学就应该兼具“法治”与“德治”、“制衡”与“互助”的双重内涵。从这一意义上讲,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至少是不全面的。其次,他们都将自己的政治追求定位在“国家理由”之上,但是这一定位也是值得怀疑的。尽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民族国家的存在有其合理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内部上讲,国家既可以为民众的生活提供安全与秩序,也可能造成对民众的统治和奴役。由于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只强调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甚至无条件地把后者作为前者存在的必要代价和前提,因而都有着“极权主义”的政治倾向。难怪郭沫若曾将二者相提并论:“韩非就是这样的一个极权主义者,他的议论实在足以使欧洲中世纪的麦迪威理(Machiavelli,1469~1527)减色,而德国的查拉图斯屈拉们也当沦为弟子。”[24]迈克尔也曾批判马基雅维里:“他对国家是何等敬仰,对一个个的人又是何等鄙视!”[25]从外部讲,国家既可以成为保护某个民族的安全屏障,也可能成为侵略其他民族的强权势力。“创立‘国家理由’这个名目当然很好,但在这么做时,一个人就创设了两类理性。其中一类是扭曲、荒谬和肆无忌惮的,适用于任何劫掠和丑行;它被冠以‘国家理由’之名,被付托给各国政府。另外一类则是简明、直接和坚定不移的,它被完全驱逐出了治理国家的大业,局限于仅仅处理司法问题。”[26]尤其是在民族国家尚未解体、全球图景已然展开的今天,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很容易成为“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面对今天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那些出自“国家理由”的征战和讨伐不是很值得我们反思吗?

总之,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虽然民族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但在政治理论的建构上却都摆脱了以往的宗教信仰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走上了一条政治功利主义的道路。他们不仅使政治脱离了宗教和道德的羁绊,成为一种独立的学说;而且都将其建立在“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之上。他们的政治哲学不仅在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都对“极权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政治行径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受到了后人毁誉不一的评价。在民族国家尚未解体、全球图景已然展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比较和研究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体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而且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政治哲学的支点与内涵。

[1]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和巫术》,《燕京学报》第20期,第5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8页。

[4]弗里德里希·迈内克《马基雅维里主义》,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7页。

[5]潘汉典《君主论·译者序》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4页。

[6]哈维·曼斯菲尔德《导论》,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7]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8]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9]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10]哈维·曼斯菲尔德《导论》,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1]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4页。

[12]哈维·曼斯菲尔德《导论》,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13]哈维·曼斯菲尔德《导论》,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14]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0页。

[15]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16]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3页。

[17]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7页。

[18]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7页。

[19]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5页。

[20]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6页。

[21]弗里德里希·迈内克《马基雅维里主义》,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96页。

[22]弗里德里希·迈内克《马基雅维里主义》,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88页。

[23]郭沫若《十批判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页。

[24]郭沫若《十批判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25]弗里德里希·迈内克《马基雅维里主义》,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92页。

[26]弗里德里希·迈内克《马基雅维里主义》,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11页。

(最后修改日期: 2013-06-04 16)

谢选骏指出:上文谈论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却没有脱离俗套,没有看到这两个人的口是心非——上文作者和他所援引的人们都没有看到,“对国家是何等敬仰,对一个个的人又是何等鄙视”的现象,并非出自韩、马二人的的真心,而是缘于他们的卖点。韩马二人都是假装爱国爱君主,而他们的国家和君主也都看透了他们嘴脸,所以始终不肯启用他们。韩、马二人的愚蠢就在于,不知理论应该脱离实际,知识必须高于应用。他们既想充当思想家,还想充当活动家,结果两头都够不着,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韩、马哪里知道,搭上了性命还算是他们的幸运,因为他们毕竟讲了别人不敢讲的话。但同时,也因为他们这些话具有谋财谋官的动机,而丧失了理论应有的纯粹性质。



【036、尊孔读经与第三期中国文明】


网文《大日本蝗(皇)军主导的回到“孔子的时代”》这样写道:

喜多诚一(1886.12.20-1947.6.7),昭和时期的陆军大将,长期搞特务活动。

一百多年来,在强制中国人尊孔读经方面没有谁比一度曾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做得更有成效。

自辛亥革命第二年(1912)学校废除读经以来,只在袁世凯当皇帝那几天恢复了一下,此后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蒋介石,不管他们怎样鼓吹尊孔复古,还是无力全面在学校恢复读经。

日本帝国主义可就不同了,他们是把尊孔读经作为“奠定东亚新秩序之基础”,以武力作后盾,与一次次治安强化运动密切配合,作为一项基本战略通过其扶植的傀儡政权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行的。

1938年2月,伪华北临时政府秉承日本华北方面军的旨意,命令各日军占领省份恢复春秋上丁两祭和孔子诞辰祭祀。之后,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规定了八条学校的训育方针,其主要内容是:“尽力提倡中国固有之美德,以领导学生之思想趋于正轨”,“善用中国固有之家族精神,以敦风纪而固国本”,“阐发修齐治平之道,以儒家经义为依归,摒弃外来之功利主义”。他们把“提倡孔孟学说,贯彻王道主义”作为指导教育的纲领,规定低年级必须读孝经,高年级和中学要读四书。

为了培养骨干教员,开办小学教员训练所,以“经学概论”和日语为主要课程。强令各学校设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修身课,在他们编写的课本中,强调“中国从来为家族制,不适用共产主义之无家族制;中国崇尚旧道德,不容打破礼仪廉耻之存在;中国为农业国,根本不适合共产主义……提倡发扬‘护乡’、‘爱家’、‘敬老’、‘扶幼’、‘节孝’等中国固有之美德。”

日本人深谙中国儒家伦理的精髓和要义,很明白这些东西无论怎样灌输,也灌输不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只会把他们驯化成任其驱使的奴隶。而五四以后的新文化,他们则怕得很,从教材中删除得干干净净,不要说鲁迅,就连胡适也在被禁之列。

第一是扶植一个“孔子时代”的政权取代九月份成立的临时性的“京津治安维持联合会”,作为统治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富和资源的工具。

1937年12月14日,所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喜多精心挑选的自王克敏以下十余名政府委员,清一色是北洋政府的旧军阀、旧官僚和清朝遗老,是一批笃信儒教的顽固守旧人物。

当代某年迈国学大师为当年日本没能完全战胜中国以至大和民族没有变成中国第五十七个民族而感到遗憾,也是这个意思。

儒家的投降主义理论,其根本的性质仍然是一种依附于皇权加官权的文化,所宣扬的仍然是一种极端的实用主义加机会主义的人生哲学。

这就是历代儒家的投降主义理论。这个傀儡政府以北洋时期的五色旗为国旗,以《卿云歌》为国歌,以蓝袍青马褂为礼服,恢复春秋两季的祭孔大典,鼓吹立儒教为国教,全面向“孔子的时代”的传统回归。

成立新民会,作为思想教化和民众动员的工具。伪华北临时政府成立才十天,新民会就在喜多诚一导演下宣告成立。那天,北京城内各区奉命扎牌楼,放焰火,大大庆祝了一番,足见日本人对这个组织的重视。

新民会的中央机构设在北京,会长由王克敏兼任,副会长是以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闻名的张之洞之子张燕卿,中央指导部部长是“平生慕孔孟”的缪斌,实权则掌握在次长早川三郎,总务部长小泽开策等日本人手中。

中央机构成立后,迅速向下发展,省、市、道县、区、乡、学校、机关、团体,都建立了新民会的组织机构,其触角伸向了日伪统治下的各个领域,职能也随之扩大,具有了“华北治安自卫、组织国民等特殊性质”,所以日军赞赏它“一向是治安强化运动的核心实践团体”,“对于治安地区的巩固和扩大起了很大作用。”(见《华北治安战》)新民会的指导思想叫作“新民主义”。

“新民”这个词也是喜多捉摸出来的,他觉得“王道”一词有点古老,对青年号召力不大,而儒家精义具备于《大学》之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章句》有言:“程子曰‘亲当作新’”,喜多从这里找到了他觉得满意的替换词。

有了名称,还需要阐释和发挥,这个任务落在了新民会理论家缪斌头上。他写了一篇长文,题目就叫“新民主义”,从“礼治主义”、“德治主义”、“生产主义”和“平天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证,指出要经过九道程序来实行这个“主义”,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亲乡、治国、平天下,前五项为“克己”,后四项为“复礼”。文章特别强调重礼、敬上和孝顺。

缪斌还写了一首歌词,其中“学宗孔孟行王道,人做新民在中华”两句,可以说是这篇文章主旨的概括。为了培养干部,新民会成立才半个月就成立了新民学院,院址在宣内国会街现在的新华社那里。王克敏兼院长(挂名),关东军退役中将佐藤三郎为副院长,孔子为“院神”。礼堂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夫子之神位”,上悬“仰之弥高”的匾额,每年春秋两季全体学员要徒步从宣武门到安定门附近的孔庙参加伪政权的祀孔典礼。除了经费由伪华北临时政府提供,学院一切活动直接听命于日本华北派遣军。毕业学员大部分派到各级新民会任职。

发动声势浩大的祭孔尊孔活动,在全社会造成儒学复兴的景象。喜多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推动这一活动的开展,一是伪政权,二是新民会,三是会道门。民国时期会道门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是民间的秘密宗教,有的则是由一些失意政客发起、经当时的政府批准备案、主要流行于中上流社会的准宗教组织如同善社、救世新教、万国道德总会等等,他们的教义大多是儒释道“三教归一”“各教为辅,孔教为宗”。所有会道门都有极强的封建宗法性和对权势的依附性,往往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把持,也往往为日本人所利用。

日本人很重视会道门的工作,间谍头目土肥原贤二就加入了安青帮对其操纵和利用,一贯道由于投靠日伪并被其利用而出现了1937—1945八年发展的极盛期。尊孔复古对这三方面的人物都驾轻就熟,主子一声令下,很快就把声势造起来了。

由伪市政府出面,令全市放假一日举行盛大的秋丁祀孔,各机关科长以上人员均须参加。据当时媒体报道,国子监孔庙内“冠盖云集,蓝袍青马褂触目皆是,盛极一时”,“名流萃集,不可胜数”,“主祭官市长江朝宗步行上台阶,虽年逾古稀,而步履矫健,不让壮年,……于古乐悠扬中,率全体人员按照礼仪行礼,庄严万方,……数次行三跪九叩礼,无露倦容者”。礼仪之完备、正宗,远远超出当今之祭孔者。

接着是由救世新教总会举办纪念孔子圣诞纪念典礼,“特柬请平市地方维持会各组委员顾问以及日方驻平各机关领袖,届时到会观礼”,上午“先由会长吴佩孚主祭,副会长江朝宗陪祭”,下午“招待各界,计到会者主人方面有吴佩孚陆宗舆各董事,地方维持会西田顾问,……及日方根本特务机关长、今井武官等二百余人”,“在鼓乐齐鸣中,依次皆至孔子神位之前行礼,沉静肃穆,礼毕相率到礼堂开讲演会”。

江朝宗在讲演中痛诉“民国以来,误于一般盲从趋时之士,但知欧化,致令学校废经,从此数千年文化先进之邦,反成无教之国,无怪举国若狂,天下大乱不已也。”今井武官“希望到会诸位努力实行孔子的学说。”西田顾问大讲“良心”,谓“大学所讲,……根本问题,在于良心。”倒是根本特务机关长说到了点子上:“我们不要向远处去求,只要能实行孔子之道,中日双方的真正提携亲善,立时即可以实现的。”

与此同时,万国道德总会举办了“经学讲习班”,面向社会系统地宣扬孔教,主讲人是钱桐之流的文化汉奸。教育界的一些无耻之徒,更是闻风而动,各区中小学纷纷在教室悬挂孔子圣像并在报纸上发表宣言,号召“我国民众,本中日提携精神,恢复昔日固有之文化,维护旧道德”。

新民会成立后,进一步把这项活动推向经常化,定期在青少年中组织讲演比赛和作文比赛,获奖者不仅得到可观的奖品,还登报上电台。讲演比赛一般在中央(中山)公园新民堂(中山堂)举行,1938年第一次讲演的题目大学组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新民主义的解析”、“王道政治诠释”,中小学组的题目是“新民青年何以要孝顺父母”、“何谓新民”等等。

修改学校教学内容,恢复读经。日本侵略者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奴化教育,把尊孔读经看作“奠定东亚新秩序之基础”。日军所到之处,总是以极高的效率建立教育和宣传机构,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控制。华北统一的伪政权建立以前,各地方维持会都奉命设立了文教组,负责学校教育和教材的审定。日军8月8日进驻北平,16日维持会就提出了《各级学校教科书修订案》并于次日成立了“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原定8月28日开学,因教材修订未完成而推迟到9月20日。在教学内容上,遵照日军“特令”,以“提倡孔孟学说,贯彻王道主义”为指针,删除了原有教材所有不属于“孔子的时代”的内容,20世纪前3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全部被抹掉或颠倒了,而代之以在各级学校全面恢复读经。

在教学内容上,遵照日军“特令”,以“提倡孔孟学说,贯彻王道主义”为指针,删除了原有教材所有不属于“孔子的时代”的内容,20世纪前3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全部被抹掉或颠倒了,而代之以在各级学校全面恢复读经。小学有《孝经》、《论语》、《孟子》,中学有《大学》、《中庸》、《礼记》,专科以上有《书经》、《易经》。教材一下子印不出来,古旧书摊上此类书籍被抢购一空。

伪币上印的人头像是孔子的画像。日伪每年都要进行祭孔活动。学校中把原来的“公民”课改为“修身”课,其内容全是宣扬封建礼教的。将新文化运动中被批判的儒家文化大张旗鼓的摆上台面,颇有重演1916年将孔教演变为国教的味道。

通过读经,在青少年中倡导爱家、敬老、节孝等“中国固有之美德”,强化“中国固有之家族精神”,“以领导学生之思想趋于正规,而为建设东亚新秩序之始基”。一位担任过汉奸殷汝耕“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顾问的日本人曾表示:“改革殷汝耕的政府只需两年工夫,而改革中国人的思想则需十年。”可见强令青少年读经对日本侵略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日军在其巩固占领的农村地区推行大乡制,大力扶植乡绅势力,强化绅权,乡长几乎清一色是乡绅。他们是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的载体、乡村宗法制度的支柱和“专制政治的基础”,近代以来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日本侵略者在其占领区实行“以华制华”的依靠力量,只能是这个阶级。记得那时候县里的日本顾问,很“礼贤下士”,积极主动地和有点名气的乡绅交朋友。我们村一位乡绅死了父亲大办丧事,日本顾问坐着小汽车赶来吊唁,在灵前行九十度鞠躬大礼。这位乡绅兜里总揣着日本顾问写给他的信,时不时得意地拿出来显摆一下:“你看,这是小林顾问给我写的。”不过,他还算是开明的一类。八路军来了,一夜之间摧毁了大部分伪大乡,许多死心塌地事敌的大乡长被镇压,他没有什么明显的罪行躲过了这一劫,后来掩护过抗日政府的工作人员,成为统战对象。只是对八路军撕下村里小学教室里的孔夫子圣像当场烧掉一事,他颇不以为然,据说还为此痛哭过。

 上述这一切说明,喜多诚一为把中国拉回到“孔子的时代”所作的努力是全方位的,初期确实取得了可见的表面成果,但后来情况不妙。先说农村,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日军只能控制点线,拿北京来说,日军实际上能控制的只有现在六环以内的地区,广大农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不仅没有退回“孔子的时代”,而是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敌伪控制下的城市,当初所做的“回到孔子的时代”的种种努力很难继续深入下去,有点像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一样虎头蛇尾。太平洋战争爆发特别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伟大转折以后,日本侵略者军事上节节失利,越来越被动,喜多诚一也不知跑哪去了。人们都知道日本投降是早晚的事,那些汉奸们过一天算一天,哪还有足够的精气神去尊孔复古?再加上人们无言的抵制,到了1943年以后,学校尊孔读经活动已名存实亡。

在汪精卫叛国前,日本人建立伪政权,所搜罗的大多是清朝遗老和北洋军阀时期的官僚政客,所谓的旧派人物。这些人都是孔孟信徒,一向顽固地站在五四运动的对立面,鼓吹尊孔读经,阻挠社会变革,极端惧怕和仇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共最坚决,把儒家道统的存废看得比国家民族的命运更重要。清朝遗老、国学大师罗振玉,效忠于清王朝,为复辟帝制不惜勾结日本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任多种要职。

清末进士、《童蒙养正诗选》的增补者、北洋军阀政府内务总长王揖唐,是伪华北临时政府的创始人和首脑之一,华北政务委员会中“三巨头”汉奸之一的王揖唐,这位前清最后一届科考的进士,华北伪政府的委员长,对于利用“国学”推广奴化教育更是不遗余力。一边配合日本人在华北大搞“强化治安运动”屠杀和残害抗日民众,一边积极利用国学奴化国人,不但建立了伪政府下的“国学院”,还在暑假期间举办幼儿训练班,抓紧对青少年的奴化灌输。

王揖唐多次协助日寇主持治安强化运动,屠杀抗日军民,并亲赴日本叩谒天皇和参拜靖国神社,之后写表忠诗“八紘一宇浴红风,旭日萦辉递藐躬。春殿从容温语慰,外臣感激此心同”向日寇献媚,无耻之极。清末举人、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王克敏,曾任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在日本主子面前奴颜婢膝,就职典礼上声言要“绝对排除共产主义,发扬东亚道义”。

梁鸿志,清末巨儒梁章钜之子,从小饱读诗书,儒学功底深厚,曾任北洋政府秘书长,日军一占领上海就卖身投靠成了头号大汉奸,“南京大屠杀”后踏着三十万同胞的鲜血在南京出任伪维新政府行政院长,至死不知悔悟,临刑前还留下一句不便转述的极其下流的“名言”,充分暴露了所谓礼仪廉耻背后藏着的是多么卑污龌龊的内心世界。

大汉奸伪新民会会长缪斌不属于北洋系,从其临刑前所赋的“浩气归太真,丹心照万民。平生慕孔孟,死作和平神”这首诗来看,也是一个孔孟信徒。

日本帝国主义确实需要在被其奴役的民族中培植一种 “民族精神”以巩固其统治,光靠军事扫荡是不够的。上面这些人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民族精神的活标本,而中国传统的孔孟之道则是他们可资利用的现成的精神文化资源。

有趣的是,北洋军阀中多少有点骨气、在外敌面前大体上守住了一个中国人起码的道德底线的倒是那些出身行伍、儒学功底不太深的人。

吴佩孚只是个秀才,22岁投身行伍。段祺瑞只在兵营里念过几天私塾,16岁就入伍了。尽管他们双手沾满人民的鲜血,抗战爆发后犹豫动摇,不仅没有丝毫的抗日行动,吴佩孚还给汉奸齐燮元当了个挂名的顾问以自保,但毕竟在日寇收买利诱下没有完全投入敌人怀抱犯下新的罪行。

举这些例子决不是说儒学修养越深越没骨气,人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儒学大师中也不乏有良好政治操守的人物。

但是,上述这些汉奸的丑恶表演,恐怕也不能说和他们由一定的文化背景形成的世界观、历史观完全没有关系,要不,日本帝国主义干吗要专门物色这种色彩的人物充当傀儡并把尊孔读经作为“奠定东亚新秩序之基础”呢?

所以那些鼓吹儒家思想如何如何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叫人笑掉大牙!这些个儒生叛国乱天下,就是图个富贵荣华!

那些鼓吹儒学能提升人们道德的胡说八道,完全是在欺骗善良的百姓们。

看无能的满清,西方只用了很小的人力,就已经踏足中华。而本是学中国的小日本也看准这老大哥没货了,抛弃不学了,去搞明治维新,得以日后的侵华。

儒生此都在做个什么呢?除了几个有志人士,不得不去学别人的思想,八国联军还没到天津,所谓能修身治国的一个个跑得最快,大多数儒生不是围那破烂满清王朝转,就是给洋人带路。到抗日时一些以汪精卫为首的大才儒生都还搞着曲线救国,卖国有理。

如此破烂不堪的国度,人民不得不觉醒,五四期间人民受够了这种所谓骗人文化,人民怒吼着,选择了提倡平等,以民为主的思想救了中国。

喜多诚一没能把中国拉回到“孔子的时代”,蒋介石没能把中国拉回到“孔子的时代”。

现在海内外个别残留的孔教徒和一批文化保守主义者正在做着这种努力,前景如何?人们将拭目以待。

谢选骏指出:虽说“日本是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先锋部队”,但这部队毕竟是失败告终,为什么?就是因为日本没有得到第三期中国文明的精髓——基督教,只靠徒有其表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是无法获得新生的。近代日本,虽然在技术层面西方化了,但是在精神层面却没有基督教化。他们的“和魂洋才”只是用西方精神改造了神道教,却没有贯彻基督精神,所以在关键时刻不能支持他们去开创新的文明。而在中国,儒学连神道教的现代改造都没有做到,结果只能把位置留给“三民主义”、“共产主义”这些更为“基督教化”的东西。但这些半吊子的“庸俗基督教”是没有办法在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的——我认为,只有彻底的基督教化,才能让第三期中国文明全面展开一个正确的方向。

(至于二十一世纪开始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尊孔读经和复古主义,只是第三期中国文明从共产党野蛮化过程中苏醒的第一步,为全面基督教化进行一个热身运动,如果停留在此,那就无异于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夭折了。)



【037、红色资本家按照《资本论》设计任意抽取红奴血汗】


《报告:中国顶端群体的收入疯狂增长》(2019-04-14 综合新闻)报道:

中共所谓的“经济改革”早已沦为“经济掠夺”。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中国顶端群体的财政收入过去几十年来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占国民收入总体的比例几乎翻翻,成为中国收入增长的最大受益者。

据美国之音的报道,伦敦政治经济学院4月12日发布报告,1978年,中国收入最高10% 的群体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27%,2015年上升到41%;收入最低50%的群体在社会收入总体中的比例从1978年的27%下降到2015年的15%。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收入最高1%的顶尖群体在社会总收入中占据的比例1978年只占6%,2015年却上升到大约14% ,且中国顶尖1%收入群体的分配增长率在这段时间的35年中是全球最高的,达到令人震惊的8.6%,远高于美国的4%和法国的1.4%。

报导引述改变中国网站总编曹雅学的评论说,中国虽然不是资本主义,但也不是社会主义,权贵资本主义应该是中国的真实写照。

曹雅学指出,中国的“权贵资本主义”比正统资本主义更糟糕,因为权力和资本联姻,造成权钱利益交换,权力阶层可以强行征用土地,运用行政手段强行拆迁,并获得优厚的贷款,进行商业开发。造成中国顶尖阶层在短时间内聚敛巨大的财富,连子女都可以分享。

她说,广大平民尽管也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但全球化的最大红利主要是流向拥有特权的顶尖阶层,造成社会收入的不均。

报导还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计划本月15日发布的社会收入不均调查报告也明确指出,中国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要超过美国、英国和德国西方国家。而造成中国收入不均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那些掠夺市场改革的长期存在的机构”。

早在2012年, 英国《金融时报》就曾撰文披露中共新权贵家族的聚财之道。文章称,今天中国的贫富差距比任何其它经济体都要大,而中国大部分的财富都集中在少数的权贵大家族手中。与此同时,中国的腐败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要严重。

文章以被免职的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为例说,薄熙来家族所控制的资产高达一亿美元,而据与薄家关系密切的人士称,薄家实际的财富要比这个数字大得多。

文中称,中国一、两百家政治权贵垄断着中国绝大部分财富,因为在中国有权既可有钱。一位长期在中国的资深外交家透露,中国的一切都是由大约200个最有权有势的家族控制。

早前,也有报导称,中国0.4%的富人掌握了中国70%的财富。

香港媒体曾披露华润、中银、中信、光大、招商等在香港、澳门的中资集团,和35个省、部在香港、澳门窗口集团的高级管理层中,75%至80%是中共官二代,官三代及其亲属,95%以上都是超过六年任职期限的规定。

早前网传的一份内部秘密报告《关于社会稳定、和谐状况调查研究》,称大陆基尼系数2012年上半年达到0.613,已突破联合国规定的危机临界点,社会各种不稳定风险加剧,矛盾升温、激化,随时会爆发、突发规模性动乱。

《取消快递员底薪刘强东:京东物流只够再亏两年》(2019年4月15日 转载综合新闻)报道:

京东物流公司日前取消快递配送员底薪引发争议。京东集团创办人刘强东今天凌晨发布内部信件表示,公司只够再亏2年,「我相信所有京东配送兄弟都不希望公司倒闭」。

京东物流日前决定,取消配送员底薪,配送员的工作从派送信件包裹为主,要改变为增加主动跟客户讨工作、提高揽件数量,引发外界抨击变相减薪。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执行长刘强东喜欢称公司员工为「兄弟」,只是,最近这兄弟之称听起来颇为沈重。先是12日在朋友圈发文称自己要为「18万兄弟背后那18万个家庭负责」,但是「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15日凌晨又发内部信给「配送兄弟们」,解释京东物流调整薪资的原因。

新浪网报导,刘强东在信中称,京东物流2018年全年亏损超过人民币23亿元(约新台币103.5亿元),且是第12年亏损;如果扣除京东零售的内部订单,京东物流去年亏损总额超过28亿元。他说,这两年对公司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两年,如果照这样亏下去,京东物流融资来的钱只够再亏两年,相信所有京东配送员都不希望公司倒闭。

刘强东强调,为了挽救公司,只能增加揽收单量、增加公司外部收入,或者将内部成本包含员工的五险一金和福利待遇「降低到和市场上其他快递公司一样的水平」。

他希望员工学会适应变化,工资减少的能向业绩好的同事多学习,因为「表现特别优秀的配送员一个月可以挣4、5万,甚至最高的有人一个月工资超过了8万元」,这在过去的薪资结构下是不可能的。

不过,报导引述一名京东配送员工表示,自己打算再做一个多月就辞职,因为「活变多了、工资变少了」,实领金额比过去少了一、两千元。

这名配送员说,他目前兼职当滴滴网约车的司机,尽管网约车给司机的奖励金和补贴也在减少,但他认为还是比原本工作划算。

《刘强东夫妇协议曝光 章泽天离婚分5元》(2019-04-14 多维)报道:

中国京东集团董事长刘强东因在美国性侵事件多次传出已经与妻子章泽天离婚。日前,有业内人士称,如果刘强东离婚,章泽天将分得共同财产5元人民币。

综合媒体4月14日报道称,此前4月4日,网传刘强东章泽天将于当晚宣布离婚的消息,随即传言被京东方面否认。报道称,因章泽天近期卸任重庆嫩绿茶艺有限公司的控股董事席位一事,导致人们猜测章泽天是否退出京东管理层,进而推想两人已经离婚。

据了解,刘强东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事件后,每隔一段时间,类似桥段就会上演一番。只是这一次,继今年2月JD+智能奶茶馆关门后,又有章泽天卸任刘强东间接持股的重庆嫩绿茶艺有限公司董事职务,让婚变传闻更加确信。

资料显示,嫩绿茶艺成立于2015年9月,该公司注册资本超3,800万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8美元),2015年刘强东通过北京因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间接持股,章泽天出任嫩绿茶艺董事一职。

对于章泽天的退出,曾获章泽天夫妇私人投资的inWE因味茶发布官方声明称:“由于持股比例的调整,inWE因味茶退出了重庆嫩绿茶艺有限公司的控股董事席位,章泽天女士也不再担任该公司董事一职。这是正常的商业调整。”

据报道,早在3年前,2015年与奶茶妹妹章泽天结婚时,刘强东就为自己的婚姻投了一份“保险”。

2015年8月8日,刘强东、章泽天二人领证。就在曝光领证前一天,2015年8月7日,京东在发布财报时宣布,经由京东集团董事会决议,批准2015年5月份针对公司董事长兼CEO刘强东的一项“为期10年的薪酬计划”。该计划的详细内容为:“公司董事长兼CEO刘强东在计划规定的10年内,每年基本工资为1元,且没有现金奖励。但根据京东的股权激励计划,刘强东已经被授予2,600万股A类股权,每股执行价为16.70美元。而在这10年内,公司不得再向刘强东授予额外股权。”

业内人士称,这意味着刘强东提前预支了自己10年的工资和奖金,总价值约为26.5亿元,未来10年的收入为10元。而这26.5亿元为刘强东的婚前财产,如果刘强东此间与奶茶妹妹离婚,那么奶茶妹妹将分得共同财产5元。

据天眼查数据,截至4月10日,尽管章泽天已卸任重庆嫩绿茶艺有限公司董事职务,但还在刘强东、京东系下的10家公司任职,甚至任董事长。

谢选骏指出:上述种种说明,红色资本家预先使用非法手段将公司的资产掏空,然后借口亏损任意抽取红奴血汗——因为红区的奴工只是不能说话的工具,甚至只是一堆可以随地丢弃的废垃,没有表达异议的权利,只能任由抽血,甚至被迫出卖器官维持生计。红色资本家任意抽取红奴血汗——这就是按照《资本论》的教唆而“中国崛起”的幕后故事。这就是《资本论》无中生有、自我实现的“总设计”了。



【038、华盛顿农庄就是莫洛博士岛】


网文《华盛顿礼仪规范110条》报道:

真的可以这么说,大自然和运气再没能有如此完美结合,创造出这样一个伟大的人。 ——杰斐逊《关于华盛顿》1814年

1745年,14岁的乔治·华盛顿在弗吉尼亚弗雷德里克斯堡上学时,开始在一本《写作形式》的笔记本上抄写“人与人交往与谈话时的礼仪规则” (英汉对照)110条规则。

这些规则最早是1595年的一些法国僧侣编纂的。1640年出版了英译本,题献给一位医生12岁的儿子 。

高贵的气质从礼仪细节开始。这本手抄的小册子伴随了华盛顿整整一生,直到他67岁去世,对他的品格形成及他所具有的高贵气质和绅士风度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华盛顿110条 大多数规则仍可用来指导今天人们的行为,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人际交往中最核心的部分:自己言行对他人的影响,而不是仅关注自己狭小的天地。这些规则倡导对他人的尊重,反过来也会让我们自己更加自尊自爱。给自己的言行制定一些规范,自己做出一点小的牺牲,会让我们更好地和别人相处,让我们拥有高贵的言谈举止,并因此影响我们的内心与行动。

Richard Brookhiser 在他的书《建国之父:华盛顿再认识》中写道:现代西方世界所有的礼仪规范都来自贵族。礼貌就是指在朝堂之中合适的行为举止;骑士/绅士风度来自骑士制度。但是华盛顿把自己贡献给把美国从一个朝廷中解放出来的事业,这些言谈举止还有必要吗?可以这样理解,撰写这些规则的僧侣,抄写它们的年轻人,其实是在创造一种人人平等的礼仪体系。华盛顿已经做好准备将这种体面的言谈举止向全国推广。另一位写华盛顿的作家Parson Weems 说得对:“不奇怪为什么人人尊重他,因为他尊重每一个人。”

1.和别人在一起时,自己在言谈举止方面必须尊重他人。

2.在公众场合,不要随便把手放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上,最好不要总是把手露在外面。

3.不要把那些可能会吓着朋友的东西给他们看。

4.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不要自己哼唱,也不要用手指或脚敲打东西,或者用脚踢什么东西。

5.如果要咳嗽、擤鼻涕、打喷嚏或是打哈欠,是要想法悄悄处理,而不要弄出很大声音;打哈欠时不要说话,而是应该用手绢或是手遮住脸并扭过头去。

6.别人讲话时,不要打瞌睡;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应当沉默时,不要讲话;别人停下来后,不要自己径直走开。

7.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脱衣服,也不要一边穿衣服一边就走出卧室。

8.看演出或是坐在壁炉前时,有风度的表现是给后来的人让一个地方,并且低声说话。

9.不要往壁炉里吐东西,既不要在壁炉前弯腰烤手取暖,也不要把脚放在上面,尤其是炉 子前放桌烤肉的时候。

10.坐着时,把双脚平稳地放在一条水平线上,不要跷二郎腿或是双腿交叉。

11.不要把自己置于众人的目光之下,也不要啃指甲。

12.与别人交谈时,不要摇晃头、脚或腿,眼睛不要瞟来瞟去;不要挑眉撇嘴,也不要离他人太近,以免唾沫溅到别人的脸上。

13.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捻死虱子、跳蚤等等这样的小虫子,看到任何脏东西或是黏痰之类,应快速地把脚踩在上面。若是看到同伴身上有脏东西,应私下里帮他擦掉;若是脏东西在自己衣服上,要向帮你弄掉的人表示感谢。

14.不要背对别人,尤其是在与别人说话时;当别人看书写字时,不要摇晃书桌,不要靠在别人身上。

15.要把指甲剪短并保持清洁,双手和牙齿也要保持清洁,尽管不必过分把注意力集中存在这些事情上面。

16.不要鼓腮帮子、不要把舌头伸出来舔手或胡子,不要撅嘴唇或是咬嘴唇,也不要把嘴巴张得太大或是闭得太紧。

17.不要奉承别人,不要和不喜欢与别人玩的人一起玩。 

18.和别人在一起的时,不要看信、读书或看报纸;如果确有必要做上述事情,也一定先请求离开。如果没有事先得到别人的允许,不要走近或看别人的书或写的东西;别人写信时,也不要离得太近。

19.脸色和蔼,但是在严肃的场所要严肃一些。

20.身体的姿态要与所谈论的话题相宜。

21.不要斥责别人性格中的缺点,不要津津乐道于这些小事,也不要把这些放在心上。

22.别人遇到不幸,不要面露喜色,即使他是你的对手。

23.看到罪犯被惩罚,内心里也许是很高兴的,但对受难的人总是要表示一丝同情。

24.在公共场所,不要笑声过大或是笑得过火。

25.避免过多的废话以及一切做作的虚礼,尽管这些东西不能被忽略。

26.对那些享有荣誉的人,比如贵族、法官、牧师等人,要脱下帽子,向他们鞠躬致敬,鞠躬的深浅取决于当地良好教养的风俗以及那个人的品德。与你相仿的人 中间,不要总是希望别人先向你致意。而不必要的脱帽致敬会被视为做作,在言语上向别人致意或是再致意的方式要遵循最常见的习惯。

27.和别人寒暄时仍戴着帽子是不礼貌的,同样急于把帽子戴上也是不礼貌的,而最好是在被要求戴上以后,但最多不要等到第二次要求;这里谈论的得体的问候行为在坐座位时也应遵守,参加典礼落座时要是没有区界开来就麻烦了。

28.坐着时,如果有人来和你说话,即使对方是你的下级也要站起来;给他们安排座位时,一定要符合他们各自的身份。

29.迎面碰到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尤其是在门口或是笔直的通道处,要停下来、后退,以便让对方先通过。

30.在很多地方,并排走路时,右手边的人往往是地位最高的,这样你就应该走在你所尊敬的那个人的左边;要是三个人一起走,最受尊敬的人应该是中间;如果两个人沿墙边一起走,靠墙一边通常留给最值得尊敬的一方。

31.一个人即使在年龄、财产或是荣誉上都远远超过他人,他在自己的住所里或别的地方也应给一个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年龄比自己小的人一个位子,而不是应排斥他,但是也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

32.在你的住所里,对于地位与你相仿或是没有比你低多少的人,要把重要的位置让给他,而对方则应首先对这种提议进行婉拒,然后即使他意识到自己坐在那里不合乎身份也应该接受下来。

33.有身份或任高职者在各个方面拥有优先权,但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的,应该尊重在出身或其他方面与自己平等的人,虽然这人没有担任任何公职。

34.与别人谈话时,应先让别人开口,尤其是和上司说话时,决不能自己首先开口!

35.与商人谈话时一定要做到内容简短而全面。

36. 对技术人员不用有太多的礼节,只须给予他们深深的敬意,而那地位高的人应该对他们谦恭有礼而不应该态度傲慢。

37.跟地位高的人说话时,不要弓着身子,不要盯着他的脸看,也不要离他太近,至少保持足足一步的距离。

38.看望病人时,如果自己不是医生,切忌越俎代庖。

39.给别人写信或与别人谈话时,称呼要符合这个人的地位及其当地习惯。

40.不要和上司争论,而是要谦虚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41.不要对同事指手画脚,因为这样做往往给人以傲慢的感觉。 

42.交谈时的礼仪应符合对方身份,将一个乡下人和一位王子同样对待是十分可笑。

43.别人沮丧或是悲伤的时候不要表现地很高兴,因为这种强烈的反差情绪会加重他人的痛苦。

44.如果一个人已经尽其所能,即使没有成功,也不要责备他。

45.向别人提建议批评时,要认真考虑一下场合:是当众还是私下提出,现在还是另找时间提出,此外,还要注意措辞。在批评别人时,不要露出一点愤怒的神情,口气应该温和一些。

46.不论在何时何地,对于别人所给予的劝诫而不是过后的惩罚都要表示感谢,并在适当的时机向他致谢。

47.不要嘲笑或讥讽任何重要的事情;不要开尖刻的玩笑;如果你要说幽默或诙谐的话,首先要控制自己不要笑出来。

48.如果你想为某事去谴责别人,自己在这方面必须没有错误。因为榜样比规则更具有说服力。

49.不要用责备的口吻谈论任何人,也不要诅咒或辱骂别人。

50.不要轻信有关贬低他人的传言。

51.不要让自己穿的衣服味道难闻,有破洞或是沾有灰尘,至少每天要检查一下是否刷干净了,不让自己接触不干净的东西。

52.穿着要朴素,要追求自然而非他人的羡慕。遵循地位相仿者的时尚,根据不同场合,做到衣着整齐,礼貌待人。

53.别在街上跑,也别走得太慢;走路时,不要张着嘴巴,也不要甩胳膊;不要用脚踢土或是用脚尖走路,也不要做跳舞的姿势。

54.不要学孔雀,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看自己打扮是否得体,鞋子是否合适,袜子是否整治,衣服是否漂亮。

55.不要在街上或是房间里吃不合时令的东西。

56.如果你看重自己名声的话,一定要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其和品质恶劣的人交往,不如一个人独处。

57.无论在什么地方,只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如果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要与他紧挨着走。而是走在他稍后一点儿,并且保持住这种距离,使他很容易与你交谈。

58.说话时不要带有恶意或忌妒,因为这是一种温顺与值得称赞的性格。无论遇到何种可能会惹你生气的事情,都要保持理智。

59.在下属面前从不说有失体面的话,也不做违反道德戒律的事。

60.不要不怀好意地鼓动朋友去发现他人的秘密。

61.在成年人或有学问的人中间,不要谈低级或肤浅的事情。也不要在知识水平低的人中提很难的问题或谈一些深奥的话题,或者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62.在欢乐的时刻或吃饭时不要说哀伤的事情,不要谈悲伤的事情,如死亡与受伤;如果别人提到这些事情要尽力改变话题。只对自己亲密的朋友谈论自己的梦想。

63.不应该用所得的成果或是极风趣的品评来评价自己,更不用说财产或是宗族出身。

64.如果没人感兴趣,不要开玩笑。不要大笑,此外笑也要分场合。切忌幸灾乐祸,即使的确有可笑之处。

65.不要说一些伤害他人的话,无论是开玩笑还是郑重其事。不要嘲笑别人,尽管他们的确有可笑之处。

66.待人切忌鲁莽,要友好,有礼貌。向别人问候时不要犹豫,要先听别人讲话了,然后再做回答。应该谈话时,不要深思不语。

67.不要贬低别人,也不要过分赞扬人。

68.不去不清楚自己是否受欢迎的地方。如果别人没有请你提建议,切莫自告奋勇。如果别人想听一下你的意见,陈述要简短。

69.如果两个人在争论,不要顽固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要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

70.不要责备别人的缺点,因为你的父母、老师与上司都有缺点。

71.不要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也不要对这些缺点追根求源。应该和朋友私下里讲的话不要对别人说。

72.与他人在一起时一定要讲母语,切忌讲外语;要向有教养的人学习,不要流于庸俗;要认真对待庄重的事情。

73.说话之前要三思,发音要准确,不要急于说话,讲话时思路要清晰。

74.别人说话,要认真听讲,不要打扰其他听众。如果说话人举棋不定,不要帮助他,也不要向他提醒,除非他希望你这样做。不要打断他,在他讲完后,再提问。

75.别人谈话时,不要去找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你意识到因你的到来而使别人的谈话中止时,应该非常有礼貌地恳请别人继续交谈。若是你在谈话时,一个有地位的人到来,则应该重复一下刚才你们所谈的事情。

76.与人交谈时,不要用手指指着正和你说话的人,也不要离对方太近,尤其是不要太贴近对方的脸。

77.有事与别人打交道时要选好时机,不要在别人面前交头接耳。 

78.不要把别人进行比较;如果赞扬某人的英雄行为,不要用同样的话来称赞另一个人。

79.如果一件事你不知道是否属实,不要轻易告诉别人。在谈论你听说的事情时,不要总是说出你是听谁讲的。不要揭露秘密。

80.在交谈或阐述自己观点时,切忌单调乏味,冗长,啰嗦,除非你认为周围的人很乐于倾听。

81.不要对别人的事情好奇,也不要在别人私下谈话时走过去。

82.不要做你没把握的事;但是一定要遵守诺言。

83.讲事情时,不要感情用事或者轻举妄动,不管听者有多么卑鄙。 84.当上司和别人说话时,要认真听,不要插话或发笑。

85.当谈话的人都比你有身份时,不要主动说话,除非有人向你提问,此时则应挺直身子站起来,摘下帽子,然后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

86.在辩论中,既不要急于战胜对方,也不要让所有人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听大多数人的判断,当这些人是辩论的评判人时更应该如此。

87.与别人交谈时,态度沉着镇定,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不要在别人的措辞上进行反驳。

88.谈话时,切忌单调乏味,离题次数不能太多,也不要把同一件事情重复讲多次。

89.不要恶意攻击不在场的人,因为这样做不公正。

90.在餐桌上吃肉时,既不要咳嗽、吐痰,也不要擤鼻子,除非不得已。

91.不要表现出对所吃食物的过分兴趣,也不要食相贪婪。要用刀子切面包。别把身体倚在桌子上,也不要挑剔食物。

92.不要把盐弄得到处都是,切面包时不要把刀子弄得很油腻。 

93.要用肉食待好餐桌上的每一个人,不要让客人有对主人不满意的地方。

94.把面包浸在果酱里吃时,要把面包弄成一次能够放进嘴里的小块。不要在桌上用嘴吹热汤,放在那里,让它自己变凉后再喝。

95.不要用刀子把肉送进嘴里,不要把水果派里的果核吐在盘子里,也不要把任何东西扔到桌子底下。

96.吃肉时把身子弯得太低是不合身份的,要保持手指的清洁,如果脏了,马上用餐巾的一角把它们擦干净。

97.吃东西时先把前面的一口咽下,再把别的东西放进嘴里,不要让切好的每一小份食物比嘴还大。

98.嘴里塞满东西时不要喝饮品,也不要交谈,眼睛不要盯着自己喝的东西。

99.喝饮品时不能太慢或是太快,在喝饮品的前后都要把嘴擦干净,喝的时候不要弄出很大声音,这是不文明的。

100.不要用桌布、餐巾、刀或叉子清理牙齿,如果有人这样做,递给他一支牙签。

101.有别人在场时不要漱口。

102.现在不时兴用餐时频频叫人家吃东西,也不需要每次喝酒时都敬酒。

103.有别人在场时,吃饭时间不要比别人长。吃饭时不能把胳膊放在桌子上,而只能把手放上去。

104.在社交场合,应该由最重要的人先打开餐巾,先开始吃肉,然后这个人应该及时敏捷地将肉吃完,这样就使最慢的人也有时间吃得好。

105.无论发生什么事,吃饭时都不要生气;即使有理由生气,也不要表现出来;表情要欢快,尤其是有陌生人在场的情况下,良好的气氛能助人开胃。

106.不要自己坐在餐桌的上座,但是如果你应该坐上座或者房子的主人请你坐上座,不要过于谦让,以免给在场的其他人带来不快。

107.如果餐桌上有人交谈,要留心听。插话的时候嘴里不要有食物。

108.当你谈到上帝或其品质时,一定要郑重其事,满怀敬意;要听从父母的教诲,即使他们是穷人。

109.在娱乐的时候要像一个男子汉,而非像一个罪犯。

110.要努力保持那被称为自己良心的天堂之火在你的胸中燃烧不止。

谢选骏指出:小时候偷读了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莫洛博士岛》,当时中译本序言说那是讽刺法西斯主义的,其实,《莫洛博士岛》写作的时候,共产主义专政还没有诞生,更遑论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

《莫洛博士岛》,原书名:The Island of Doctor Moreau,原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故事讲述一个英国青年爱德华在船难时被一艘船救起,航向一座小岛,被船员弃在岛上,无意中发现岛的主人莫洛博士(Doctor Moreau)。莫洛博士是一位学者兼外科医生,曾经因为残忍动物实验被伦敦学术界驱逐后,来到这荒岛上继续进行实验。莫洛博士借由外科手术改造各种动物,让它们直立和吃熟食,将它们变成兽人。莫洛博士同时又训练这些动物遵守纪律,像是不伤害人类、不四足行走、不吃生食等等,莫洛博士则自封岛主、国王和上帝的角色。

爱德华初期对此感到恐惧,但最后成为莫洛博士的助手,结果莫洛博士太躁进以致兽人失控,莫洛博士因而遭到杀害,兽人也一个接一个恢复兽性,爱德华变成被猎杀的对象。

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年9月21日—1946年8月13日),又译作赫伯特·乔治·韦尔斯,英国著名小说家,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的科幻小说对该领域影响深远,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入侵”、“反乌托邦”等都是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主流话题。

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一举成名,随后又发表了《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等多部科幻小说。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预言家,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撰写了《基普斯》《托诺-邦盖》《波里先生和他的历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预测》《世界史纲》等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

威尔斯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历史、社会及政治等各个领域,是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谢选骏指出:在看过《华盛顿礼仪规范110条》之后,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作为一个英国人,嘲笑和挖苦脱英独立的美国是很自然的——莫洛博士岛上让野兽背诵戒律教条的场景,很可能是在影射《华盛顿礼仪规范110条》;尤其是其中对于猩猩和各种兽类的人为改造,更可能是在挖苦美国的多种族现实。如果说,“华盛顿农庄就是莫洛博士岛”,那么二十世纪的政治讽刺小说《动物农庄》,岂不是抄袭了前人的智慧。



【039、杰福瑞斯(Robert Jeffress)没有读过新约全书】


《CNN:福音派视美使馆迁耶路撒冷为预言实现 与政治无关》(陈韵涵 2018年05月15日)报道:

美国把驻以色列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对许多福音派信徒而言,为预言的实现,无关政治。图为巴勒斯坦民众翻过铁丝篱芭到以境抗议。(Getty Images) 

美国14日在以色列建国70周年当天启用驻耶路撒冷大使馆,对许多福音派信徒而言,美迁馆为预言的实现,无关政治,但引领开场祷告的牧师杰福瑞斯(Robert Jeffress)却引发争议;杰福瑞斯曾批评摩门教为「异端」,信奉摩门教的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穆尼(Mitt Romney)在使馆揭幕前,痛批杰福瑞斯为「宗教自大」,不适合在揭幕典礼上致辞。

「圣经说,这块土地属于犹太人。」杰福瑞斯还说:「若你恪守伊斯兰信条,死后会下地狱。」

杰福瑞斯是川普总统顾问和达拉斯浸信会牧师,他根据圣经的严格解释,反对以巴两国方案;他虽然是以色列总理内唐亚胡的坚定盟友,但他曾因为说包括犹太人在内的所有非基督教徒将不会上天堂,而饱受批评。

美国福音派在1980年雷根总统当选时涉入政坛,2016年大选约81%福音教徒投给川普;随着福音派的势力在国内扩大,他们与以色列的政治关系更形巩固。

哈吉曾公开表示,以色列建国与圣经预言和耶稣再临息息相关。

许多福音派信徒也如此认为,他们视圣经为虔诚行为指南,揭示圣经里神对历史的计画,提醒所有人,他们的神过去怎么做,以及未来将如何;对许多保守派的福音派信徒而言,耶路撒冷无关政治,而是对巴勒斯坦或两国方案的和平计画。耶路撒冷攸关预言、圣经和末日。

罗穆尼13日晚间推文写道:「杰福瑞斯曾言,‘犹太教徒无法获得救赎’、‘摩门教是来自地狱的异端’,并曾以类似言论形容伊斯兰教。如此宗教自大的人,不应该在美国驻耶路撒冷使馆典礼上带领祈祷。」

杰福瑞斯是川普总统顾问和达拉斯浸信会牧师,他否认自己是宗教自大者,但坦言认为摩门教是个「错误」,并称美南浸信会为「邪教」。

他说:「摩门教在历史上从未被基督教义认可,人们可能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但此观点对我来说是独特的。」杰福瑞斯与许多信奉基督教锡安主义的福音派信徒一样,大力支持以色列和美使馆迁往耶路撒冷的决定,但美国此举遭巴勒斯坦及许多外国政府批评。

谢选骏指出:显然,杰福瑞斯(Robert Jeffress)贵为教会首领虽然说了不少正确的东西,但却好像没有读过新约全书,至少没有真正读懂——因为福音书和使徒书信都明明白白地记载着,旧约时代犹太人的地位,已经被新约时代的基督徒的地位取代了。在这种意义上,基督徒而不是犹太人才是“耶稣基督走过的地方”的真正主人——所以从那以后,“耶稣基督走过的地方”不再叫做“以色列”,而叫做“圣地”了。在圣地,基督徒会有一种“浪子回家”的感觉,和耶稣基督在一起的感觉油然而生了。

《美驻耶路撒冷使馆开馆暴力吞噬加沙 各方反应》(2018年5月15日法广)报道:

在加沙地带与以色列交界地区发生的冲突致使至少5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星期一,成千上万巴勒斯坦人抗议美国在耶路撒冷开设新的驻以色列大使馆,在加沙地带和以色列交界的边境地区与以军爆发冲突,导致数十名巴勒斯坦人丧生,两千多人受伤。

就在美国和以色列官员庆祝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新馆开馆的同时,在不到1百公里以外的地方爆发了暴力抗议活动。以色列军方表示,抗议者人数超过4万人,巴勒斯坦卫生官员表示,有55名示威者死于实弹枪击和催泪瓦斯,2800人受伤。。

这是自从2014年爆发与以色列的战争以来,加沙地带伤亡最大的一天。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5月14日表示,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保卫自己的边界,以军是“针对哈马斯的自我防卫”。内塔尼亚胡还表示,哈马斯恐怖组织要摧毁以色列,向边界派去了好几千人,想冲破安全围栏,以此达到他的目的。我们将继续果断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和我们的公民。

法国总统府14日晚表示,法国谴责在加沙发生的暴力。土耳其决定召回该国驻以色列大使。土耳其总统艾尔多安指责以色列在加沙实施“国家恐怖主义”和“种族灭绝”。科威特要求联合国安理会5月15日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南非决定召回该国驻以色列大使。

白宫发言人沙阿表示,“哈马斯应当对整个局势负责,我们应当看清这一点。”他谴责哈马斯“采取恶意行动”推动针对以色列国以及美国把驻特拉维夫大使馆搬迁到耶路撒冷的抗议活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使馆仍然在特拉维夫。

此外,阿拉伯联盟决定5月16日召开特别会议商讨美国大使馆搬迁至耶路撒冷问题。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14日正式将美国大使馆迁至耶城。这个行动引爆以巴世仇,双方冲突情势升高。美国白宫代表团,包括总统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 (Ivanka Trump)、女婿库什纳 (Jared Kushner)以及美国财长姆努钦(Steve Mnuchin),5月14日和以色列政府代表一同参与了耶路撒冷美国大使馆揭幕仪式。

谢选骏指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先后强占了圣地,自以为得计,却使得那里成为他们不断流血的伤口,因为他们玷污了耶稣基督走过的地方。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犹太复国主义的横行霸道,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强占行为的矫枉过正,因为圣地绝对不该属于侵略者的,圣地应该属于上帝的子民,也就是耶稣基督的信徒。



【040、解龙将军预言的《岩浆》正在成为现实】


《闷烧中的北极:人类要如何面对环境浩劫》(BBC 2019年10月17日)报道:

北极就在我们眼前发生着变化:冰盖正在融化,林木线向北移动,饥饿的北极熊在城市里游荡。由于气候变化,该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其它地区的两倍。这主要是由于阳光反射率的变化——反射阳光的冰雪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吸收光照热量的海面和土壤。这就形成了一种正向循环机制,即热量螺旋上升,造成更多热量累积。这个现象十分危险。

现在,北极不仅冰雪渐融,它还出现了野火。

西伯利亚大规模的森林火灾持续了三个多月,产生的烟尘云霾面积相当于整个欧盟。400多万公顷针叶林被大火吞噬,俄罗斯军队前往救灾。整个地区的人们都被浓烟呛得透不过气来,浓烟蔓延到了阿拉斯加乃至其它地方。就连格陵兰、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方森林也发生了大火。

尽管北极圈内熊熊大火的图片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震惊,但美国蒙大拿大学(University of Montana)火灾生态学家伊格拉(Philip Higuera)认为,这并不令人意外。

“我并不感到意外——这些都是我们几十年来一直预测会发生的事情,”他说。

2016年,伊格拉团队便基于复杂的计算机模型预测到2100年北方森林和北极苔原的火灾将增加四倍。

他说,一个关键的临界点是30年来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3.4摄氏度。在1971年到2000年之间,阿拉斯加的大部分冻土带已经接近这一临界值,因此对气候变暖尤其敏感。伊格拉说,随着未来几十年气候继续变暖,接近或超过这个临界点的地区数量可能会增加。

在西伯利亚冻土带上,大规模的森林大火威胁着附近的居民区,该地区被浓烟和灰尘所笼罩——伊格拉说;“在北极圈地区,我们得到的重要信息是,在你开始看到苔原燃烧的时候,会有不同的阈值,就像一个二元开关。这种阈值关系是北极对气温如此敏感的部分原因:在数年内该地区保持在这个阈值以下,在我们的火灾警戒线之下;然后,随着温度的变化,它突然开始燃烧。”

尽管火灾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自然组成现象,包括在遥远的北方——它们促进生物多样性和营养循环,但北极发生如此大规模的火灾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极不寻常的。伊格拉说:“这表明我们人类正在干扰这个系统。改变全球气候对生态系统是非常大的冲击。”

火灾爆发的部分原因是累积的热量使土壤干燥,并使永久冻土融化。但也有更令人惊讶的原因,比如气候变暖导致更多的雷击,引发更多的森林火灾。

缓慢燃烧

“在阿拉斯加今夏炎热和烟雾缭绕的环境中做实地考察,你可以感受到不同地方受火灾的影响。”娜塔莉(Sue Natali)说。娜塔莉是伍兹霍尔研究中心(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的副研究员。这家机构位于马萨诸塞州,专门研究气候变化和解决方案。“你还可以看到多年前发生的火灾所造成的长期影响。由于之前的火灾导致冻土融化,我们正在行走的地面发生了坍塌。”

在西伯利亚冻土带,有超过100万公顷的森林被大火吞噬,通过灭火来控制灾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说烧焦的永久冻土还不算什么,今年夏天她看到了更令人震惊的事情。“我在一个被烧毁的湿地工作,”娜塔莉说。

大火正影响整个北部的生态系统。空气被污染,地方性的干旱;而生态系统的一个反应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植被和树木的新组合正在生长。例如,去年的一份报告发现,北极地区气候变暖,以及随之而来的植被变化,已经导致北美驯鹿的数量锐减了一半,原因是无法找到正常的食物来源——苔藓地衣。

北极大火对全球气候也有巨大影响。北方森林和北极苔原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3%,并保有全球土壤碳含量的50%左右,比地球所有植被中储存的碳还要多,其大小与大气中的碳含量相当。因为北方气候非常寒冷,微生物的生长和分解速度比热带要慢得多,所以碳被储存在永久冻土层中,而不是通过植被生长返回到营养循环中。

换句话说,如果森林被烧毁,冻土带融化,我们大气中碳的含量就会急剧增加,即使是全球最齐心协力的减少碳排放的努力也会无济于事。大量的碳原本被锁在北极森林的树木、落叶层和土壤中,如今通过火灾释放到大气中——加拿大安大略省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的生物学家图雷斯基(Merritt Turetsky)解释说:“北方相当于全球的一个巨大冰箱,储存着来自大气的碳。”她专门研究永久冻土层是如何融化的。正如她所描述的,固态土地变成一坨“大汤团”。多年来,北方地区一直在发生房屋倾斜和道路坍塌。

现在,我们看到曾经坚实的土地正在燃烧。泥炭地的火灾的特点主要是无焰闷烧,这种燃烧在地表的落叶淤积层蔓延开来,速度缓慢,大约每周半米,而不是像森林火灾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不是窜上树的那种火焰,”图雷斯基说。“这些是缓慢移动的无焰之火,它们穿过苔藓、树叶淤泥和其他所有沉积在森林浅层地表的东西。”

这些火不仅比雷击更容易被引燃,而且在寒冷和潮湿的环境中能持续更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泥炭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气体甲烷。随着气候变暖,北方的土壤和泥炭变干,潜在的火灾便更有可能发生。

在2015年的一篇论文中,图雷斯基解释了闷烧的火灾如何对全球气候造成更大威胁。它们燃烧的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能将热量更深地传递到土壤和永久冻土中,总体上消耗的含碳燃料是普通火灾的两倍。

森林火灾产生的烟雾可以蔓延到广阔地区,甚至污染其他大陆的空气——“不幸的是,你根本没有办法派出一架灭火飞机,装满水或灭火剂,来扑灭火灾——灭火专家现有的工具只能应对这些大规模的明火火灾,对付闷烧火灾根本无效,”图雷斯基说。

更令人不安的是,降雨对于灭火也无助益。她说:“你需要大量的降水才能把火扑灭,但是如果雨量仅仅适中,根本无益。而且那往往伴随着闪电,引爆泥炭中的甲烷,会把东西炸飞,情况变得更糟。”

沉在地底的碳源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图雷斯基和她的同伴认为,北方森林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并形成碳沉积,再通过干燥和燃烧释放碳,从而成为碳源。换句话说,北方森林不仅没有起到遏制气候暖化的作用,引发的火灾反而会极大地加剧全球变暖。并不是所有的土壤碳都能在森林大火中燃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反复的火灾后“遗留碳”在土壤中积累。但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北方森林大火的规模和程度增加,这种“遗留碳”被释放到大气中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图雷斯基解释说:“真正的坏消息是,大火可以穿透地表,深入数千年前从大气层转化至地下的旧碳层。10万年前的碳被释放回大气,这才是真正的正向反馈和加速循环。虽然偶尔的火灾是北方森林的自然调节机制,但这并不是北极地区的常规特征。它可能会在未来发生,人类正在加剧这种可能。”

森林大火之后,幼苗在烧焦的土地上生长,重新造林;北极附近的森林中,落叶松、桦树和针叶树的平衡正在发生变化——如果说,想象北极地区都可以发生火灾,还不足以带来思维的转变,那么更大的心理突破,是要理解北极地区的大部分火灾实际上是在地下发生的。

阿拉斯加关注北方森林科学家联盟(Alaska's Boreal Forests at 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肯德尔碳保护研究员(Kendall Fellow for Protecting Carbon)菲利浦(Carly Philips)说:“更好的是要理解,是生态系统中什么物质着了火——泥炭、淤泥和土壤表层下的物质在燃烧,可能改变人们对北极火灾的理解。”该联盟是一个50年前创立非盈利的机构,旨在利用科学改善人类健康和保护地球。

这些火灾在地表下闷烧,能够持续整个冬天,并在春季突然出现在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因此它们的绰号是“僵尸火灾”。他们既不明显,却也没有熄灭。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融化的冻土、甲烷的释放、干燥的泥炭、正在消失的冰层、悄无声息的闷烧火灾,当然还有气候变暖,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北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伍兹霍尔的娜塔莉描述了2012年至2016年在西伯利亚进行的一项实地实验。她和同事们在西伯利亚不同程度地烧灼一片片土地,等待观察落叶松幼苗生长的难易程度。到2017年,在中度和高度焦化的土地上,落叶松幼苗的数量是其它地块的五倍,这意味着在被森林大火夷为平地的土地上,新物种将会越来越多。

阿拉斯加夏季的大火正在对该地区更广泛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这可能意味着北极的景观从针叶林转变为更低纬度常见的落叶乔木。图雷斯基说:“在北方地区,由于针叶林在火灾后无法恢复,我们已经看到落叶林在那里大量生长。定义里北方标志性的生态结构可能正在改变。”

全球影响

寒带和北极地区的剧烈变化,将以不止一种方式影响整个地球。“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个地区的火灾会影响世界其它地区的空气质量,”欧洲森林火灾信息系统(European Forest Fire Information System)哥白尼大气监测局(Copernicus Atmosphere Monitoring Service)的资深科学家帕林顿(Mark Parrington)说。他们的监测跟踪了从阿拉斯加到五大湖的烟尘云团;阿尔伯塔省的大火导致欧洲天空发红;加拿大北极圈飘来的烟雾到达欧洲的北极地区,甚至更远。帕林顿说,我们需要观察这些火灾产生的黑色颗粒,即碳灰,落回地球的位置,以了解它们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如果它们沉积在冰雪上,将减少反照率,导致更多的阳光和热量被吸收,加速全球变暖。他说,哥白尼大气监测局有一些数据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但迫切需要更多数据。

除了做更多的研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有可能阻止这些火灾蔓延吗?很多人并不乐观,伊格拉就是其中之一。他说:“我们不可能在未来阻止这样的火灾发生。这就像我们无法阻止飓风来袭。”由于该地区偏远,幅员辽阔,缺乏基础设施,即使扑灭零星火灾都极其困难。但专家表示,并非每一场火灾都应该被扑灭;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需要将解决问题的焦点转向别处。图雷斯基说:“消耗资金去扑灭北方的每一场火灾,这并非有效方法,也不可行。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全面减缓气候变化,不是10年或15年后才开始做。”“而是现在就开始做。”

谢选骏指出:现在就开始做也没有用了!因为这是一种不可违逆的命运。因为解龙将军早在三十九年前(1980年)做出的预言的《岩浆》,早就说出了这样的前景!

解龙将军《岩浆》目录

封面

一、解龙将军敬告读者

二、辽宁人民出版社

解龙将军《岩浆》出版说明

第一章 中华流氓共和国最后一位愤世嫉俗者

一,贪污腐败“捞世界”

二,党社会,黑帮国

三,三个强盗世界

四,中国的新逐鹿

五,心里的革命

六,渴血的中国

第二章 预言者和他的预言

一,发情的狮子

二,中国的第三洪水时代

三,来自西方的罪业

四,返销给原产地的“哀第米敦书”

五,替西方的罪业收拾残局

六,宿命的黑暗

第三章 史前状态

一,古代沉闷,现代污染

二,史前状态的破毁

三,生存竞争,魔鬼的呓语

四,华山的崩溃

五,黄山的自杀

六,中国的冲击

第四章 流氓国家

一,宿命宿命

二,盲流起义

三,“中国向何处去?”

四, 穷人的真理

第五章 瘟疫之乡

一,白种牲口,东亚病夫

二,瘟疫的深化

三,恶魔的微笑

四,中国瘟疫的泛宇宙性

五,瘟疫是还债

第六章 历史之母

一,黄河的国度

二,洪水----新潮

三,洪水不是猛兽

四,洪水创造历史

五,崩溃的力量

六,末世的人民

第七章 火神无形

一,云的军旅,雾的兵团

二,魍魉世界的太阳

三,太阳世纪的奇景

四,太阳世纪的哲学

五,火神净化腐尸

六,加倍的报应

第八章 盲流先声

一,死风

二,解放运动……

三,圣洁的妖魔

四,风声雨声读书声

五,肉刑、连坐、 灭族

六,死刑是永恒的拯救

第九章 赤地汪洋

一,荒凉的夏季

二,死亡的德音

三,红色中国赤地千里

四,沙漠的中国

五,汪洋大道

六,中国的警告

第十章 死生交界

一,灭他九族

二,硕大孤星

三,历史真相

四,奴工复国

五,走出沙漠

六,世界需要你们

第十一章 没落西方

一,狡狯愚顽

二, 风满楼宇

三, 灾异论纲

四,中国演变

五,真假洋鬼, 竖起耳朵!

六,正告西方

第十二章 六段谶语与《岩浆》后记

一,四连环,催命符

二,打劫等于救国

三,光明正大的阴谋诡计

四,冲决罗网的民族

五,地狱里的信仰

六,行动吧,中国!

后记 我们展望

附录:1981年美国合众社发自北京的报道

谢选骏指出:解龙将军1980年预言的《岩浆》2019年正在成为现实!



【041、〇与虚无的叙事】


《数字“0”的演变史:这可能和印度还有佛教都有关系》(BBC 2019年2月21日)报道:

印度数学家的很多发现,比西方早了多个世纪。和中国一样,印度在很久以前就发现了十进制的好处。

早在公元三世纪,印度人就已经在使用十进制。

他们当时的数字系统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一样,数字所在的位置表示数位:个、十、百、千、万……如此类推。

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发展出十进制的,但是他们无疑对此进行了细化,使之更臻完美,为数字一到九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然后,他们还发明了一个新的数字:0。

零不再等于“没有”

在已知史料当中,数字“零”最早有明确记载的使用是在九世纪,但是它很可能在那之前几百年就已经被人类所使用。

在印度中央邦的瓜廖尔堡(Gwalior Fortress)一个小寺庙的墙上,就记录着这样一个奇怪的数字。

这座印度城堡当中的一座寺庙,就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数字“0”的地方。 因为它是数字“零”的所在地,于是也就成为了数学迷的一个朝圣地。

令人惊讶的是,在印度人记下这个数字之前,它并不存在。

世界上最早的数字“0”,发现于印度寺庙的墙上。 

在古埃及,在美索不达米亚,在古代中国,都存在着“零”这个概念,但当时都是以一个符号或者一个空白位置的形式存在。

真正将它变成一个有明确意义的数字的,是印度人。

是这一个概念性的飞跃,使人类数学发生了变革。

在“减”去计数用的石子之后,地上就会留下一个类似圆圈的印记。 

自此之后,以非常高效的方式组出天文数字成为了可能。

印度人如何想到了“0”的概念?

我们永远都无法确定这一点,但是有可能,这个概念以及用以表示“零”的符号,最初是来源于在地上用石子算数的计算方式。

当石子被拿开,沙土上就会有一个石子留下了圆形印记,代表了一种从有到无的过程。

但是,这个数字的发明,还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原因。

一个在佛教和印度教当中的神圣手印,在梵语当中就是代表虚无、开放和空间的意思。 

关于“无”和“永恒”的概念,是古代印度人信仰体系当中的一部分。

在佛教和印度教的传播和教育当中,都信奉“无”的概念。

于是,一种热心信奉“无”之概念的文化,为“零”找到一个归宿,就不应该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

数字“0”的发明给数学带来了飞跃。 

印度人甚至用梵语中一个用来表示哲学上“虚无”概念、读音为“shunya”的字,来表示这个新的数学概念。

从无到无穷

印度著名数学家婆多摩笈多(Brahmagupta)早在7世纪就展示过数字零的一些主要属性。

他的一些与零相关的基本规则,至今仍然在全世界的课堂上讲授。

1 + 0 = 1

1 - 0 = 1

1 x 0 = 0

不过,当婆多摩笈多用0去除1的时候,他就遭遇到了难题。

什么数字乘以0会等于1?

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无穷。

无穷的概念帮助解决了以0作分母的数学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让零作分母具备任何合理性。

而这一个进步也是一个印度数学家的功劳——巴斯卡拉(Bhaskara)在12世纪设计了这个概念。

再进一步

如果你将一个水果切成两半,你就有两块水果。

如果你将它切成三块,就有三块水果。

一直切下去的话就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小的块。

最终,你会得到无穷多的块数。

巴斯卡拉就由此推理出,1除以0就是无穷大。

最终,一切的除法都会达到无穷远。 

不过,用0做的计算,还要比这更进一步。

如果我们接受3减去3等于0,那3减去4呢?

你似乎会什么都没有,但是印度人却意识到,那是一种新的“没有”:负数。

印度人之所以能够得出负数和零的概念,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将这些理解成是抽象的概念。

在印度人的信仰当中,数字是一个抽象概念。 

数字不仅是用作计算和测量的工具,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飘浮在宇宙中,不受制于摸得着的真实世界。

这样一种思路,带来了数学思想上的大爆炸。

X和Y

印度人对数学的抽象理解,为解决二次方程带来了新方法。

婆多摩笈多对于负数的理解让他看到,二次方程将永远有两种解决方法,其中一种可能是负数。

他进一步通过两个变量(X和Y)来解决方程式。

西方直到1657年才走出这一步——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Pierre de Fermat)提出了他的解答方法,但他不知道,他的印度同行在一千年前就已经找到了答案。

费马在1657年“解决”了二次方程的问题。 

婆罗摩笈多还为了表达这种等式计算而开发了一套新的语言。

在实验如何表达他的计算方法时,他用两种颜色名称的字头来代表两个变量。

于是就有了我们一直沿用至今的X和Y。

另一个无穷的数字

印度数学家们还研究了三角函数,并得出新发现。

古代印度的天文学家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出了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我们都知道,是希腊人最先发展出了一套几何与代数之间互换的概念体系。

但是印度人将此往前推进了一步。

他们应用三角函数来研究他们周围的世界,包括航海和测量空间距离。

例如,印度数学家测量了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π是数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印度数学家还解出了数学领域里其中一个最神秘的数字:圆周率(π)。

π就是一个圆形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率。

这个数字在所有数学计算当中都会用到,在工程与建筑当中尤其有用,因为每一种涉及弧线的测量都会用到π。

在很多个世纪里,数学家都在探索π的准确值。

到了六世纪,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Aryabhata)得出了一个非常准确的估算值:3.1416

他也用这个值测量了地球的周长,得出的数值是39968公里——与我们今天所知道的40075公里非常接近。

Pi准确值的计算方法,仍然被看作是由欧洲人取得的成就。 

数学家马德哈瓦(Madhava)则发现,通过增加和减少分数,就可能确定Pi的精确值。

这是一个至今仍然在全世界很多大学里教授的公式,但人们往往认为它是在17世纪由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发现的。

(二)

《印度的“虚无”概念 当今信息技术的源头》(2018年9月3日 BBC)报道:

佛教和印度教将虚无作为其教义的一部分。 

瓜里尔(Gwalior)是印度中部一个人口稠密的城市。在市中心的高岗上,一座公元8世纪建造的堡垒拔地而起,其规模在印度名列前茅,这就是中世纪风格的瓜里尔堡垒。目光穿过高耸的圆顶塔尖、繁复的雕刻、缤纷的壁画,你会发现一座公元9世纪的小寺庙,从那坚硬的岩石中雕琢而出。

查图胡杰寺(Chaturbhuj Temple)与印度其他古寺差不多,不过有一点,这里是数字"零"的起点。在寺庙墙壁上雕刻的铭文中,有一个清晰可见的数字——"270"。这座寺庙因此闻名,这是世上已发现的、最为古老的书写数字"零"。

数字零的发明是数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奠定了微积分的基础,成就了物理学、工程学和许多现代技术。不过印度文明是如何创造出这项对现代印度,乃至现代世界都至关重要的发明呢?

在印度瓜里尔堡垒里的一座寺庙中,可以找到最古老的书写数字"零" 。 

从虚无中来

我想起印度著名神话学家帕塔纳伊克(Devdutt Pattanaik)有一次作TED演讲,讲述了亚历山大大帝到访印度的故事。这位世界征服者显然遇到了他所谓的"修行者",一个赤裸的智者,可能还是一名瑜伽行者,正坐在岩石上盯着天空。亚历山大大帝问他:"你在做什么?" 

"我在感知虚无。你在做什么?"修行者回应。

"我在征服世界。"亚历山大说。

他们都笑了,彼此觉得对方是荒废生命的傻瓜。

早在瓜里尔寺庙墙上铭刻那个最早的"零"之前,就有了这个故事。不过修行者对虚无的冥想也的确和这个数字的发明有关。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不同,印度人早就在哲学上对虚无这个概念敞开思想。瑜伽等活动的发明也是为了激励冥想,并清空净化心灵。而且,佛教和印度教都将虚无这个概念作为其教义的一部分。

ZerOrigIndia基金会又称"零计划",总部位于荷兰,其秘书长戈贝兹(Peter Gobets)博士研究了数字零的起源。他在一篇关于"零"的发明的文章中指出:"数字零(梵语中读作'shunya')可能起源于同时代的虚无哲学,又称Shunyata(一种让观感和思想从人的想法中解脱出来的佛教教义)"。

此外,印度这个国家很早以前就开始对复杂的数学着迷。早期的印度数学家沉迷于庞大的数字,当古希腊人只能计算到一万时,印度人已经达到数万亿。可以说两地对无穷大的概念完全不同。

印度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阿耶波多(Aryabhata)出生于公元476年,婆罗门吉多(Brahmagupta)出生于公元598年,他们都被认为是最早正式描述现代小数位值系统的人,并最早提出零符号使用规则。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瓜里尔是第一个把零写作圆圈的地方,不过在一种称为巴赫沙利(Bhakshali)手稿的古老印度卷轴中,出现了一个占位符点标记。最近对其进行碳素测定年代,发现可追溯到公元三、四世纪。现在,这个符号被认为是最早有历史记录的零。

数学中的零(梵语中的"shunya"),可能源于清空心灵的佛教教义Shunyata。 

牛津大学网站引用了本校数学教授杜索奥(Marcus du Sautoy)的一段话:"零作为一个独立的数字,从巴赫沙利手稿中的占位符点标记演变而来,可谓是数学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现在知道早在公元3世纪,印度数学家就已经埋下这个影响现代世界的伏笔。研究结果显示,几个世纪来印度次大陆的数学是如此充满活力。"

但同样有趣的是,为什么零没能在别的地方繁衍出来。一种理论认为,一些文化对虚无概念持负面看法。比如欧洲基督教早期曾有一段时间,宗教领袖禁用了零,因为他们觉得,上帝代表万物一切,那么代表虚无的符号一定属于魔鬼。

所以也许印度就是有一种能耐,产生关于零的相关创意,创造出冥想和数字零的印度精神智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相关的创意同样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风格的硅谷

当你开车驶出印度班加罗尔(Bengaluru)的坎皮高达国际机场(Kempegowda International Airport),前往市中心,在大约37公里外就能看到一些大型标志,在印度农村显得有点突兀。这些标志宣告了现代印度的新神,一些处于数字革命尖端的公司。英特尔、谷歌、苹果、甲骨文、微软、Adobe、三星、亚马逊都在班加罗尔设有办事处,此外还有印度本土的大公司Infosys和Wipro。 

整洁光亮的机场、全新闪耀的标志,为城市转型打起了第一盏信号灯。 在信息技术行业来到班加罗尔之前,这里被称为花园城市班加罗尔。现如今,成了印度硅谷班加罗尔。

上世纪70年代起,为了扩大卡纳塔克邦(Karnataka)的电子产业,班加罗尔一直是一个单一的工业园区、电子城,这也为今天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该市现在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园区,是该国近四成信息技术行业的所在地。据预测,到2020年,班加罗尔可能超过硅谷,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中心,拥有200万信息技术人才、600万间接工作岗位,和800亿美元的信息技术出口。 

预计2020年,班加罗尔电子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中心。 

现代数字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于两种状态——"开"和"关"。"开"状态赋值为'1',而"关"状态赋值为'0',也就是零。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董事兼科学和天文学历史学家卡克(Subhash Kak)教授说,"二进制数系统也是在印度发明的,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公元前二、三世纪,有一位叫平加拉(Pingala)的音乐学家发明了二进制,不过当时是用于韵律。" 

拉巴克植物园(Lalbagh Botanical Gardens)是班加罗尔的文化地理中心,是"老班加罗尔"的象征,也是当地人首选的必看景点。植物园最初设计于1760年,后来经过改造,呈典型的维多利亚风格,园内有150种玫瑰,19世纪后期还仿造伦敦著名的水晶宫建造了一座玻璃馆。拉巴克是亚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中的瑰宝,也是对旧日迷醉的一段回忆,当时的班加罗尔是殖民时期英国公务员退休后最喜欢的地方。他们建造了配有大花园的古雅小屋,在温和的气候和清闲的小镇上,静静地消磨自己的退休时光。 

班加罗尔是亚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而拉巴克植物园则是城里的瑰宝。 

然而,随着城市雄心勃勃地扩张,基础设施不足,老班加罗尔正在消失。从1991到2001年这10年间,班加罗尔的人口增长了38%,现在是全球排行第18位的人口大市,拥有1200万人口。各种信息技术园区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工作者不停涌入,基础设施始终跟不上步伐,因此毫无疑问,班加罗尔的交通是全印度最糟糕的。

印度大都市的标志就是混乱拥堵,而严重程度在班加罗尔达到了顶峰,在那里开车一小时,可能只能前进3公里。尽管如此,居民们仍然无畏地坚持下去,觉得住得离高科技公司越近越好,甚至直接住在里面。人们创业、设计软件、为世界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和技术。很难想象有多少计算机芯片、二进制信息和程序来自班加罗尔,有多少电脑和设备在这里生产和使用。至于这里输入输出过多少二进制的零,更是无法想象。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始于印度,始于虚无。

谢选骏指出:英国人虽然失去了印度,还是喜欢把他们的前殖民地吹得神乎其神。因为,他们竟然说公元前二三世纪的印度人发明了二进制——而丝毫不懂《周易》的阴阳八卦图的二进制却要比这早上了几千年。看来,〇与虚无的叙事,本身就是一种〇与虚无啊。



【042、论断唐诗的人自己躺尸】


《〈全唐诗〉10首“巅峰之作”,诗仙李白排名垫底》(综合新闻 2020-01-17)报道: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的繁盛时代,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的实力有多强大,无论是国力还是军事力量在当时都是影响盛大的。而且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唐朝的鼎盛文化——唐诗。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被我们一代传一代的诵读,说起来耳熟能详的大概要数李白的诗最多,比如《静夜思》。

中国历来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最繁盛的时代,就是数量上来看都是惊人的,《全唐诗》收录2529位诗人的诗作42863首,就是在这个4万首唐诗中,又有哪几首属于唐诗的“巅峰之作”呢?

中华书局曾经做了一次《唐诗排行榜》的调研,这次参与调研的是专门从事文学方面的专家、教授,采用的是现代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出了唐代到现代,各个名家学士对所有唐诗的点评,古今结合评选出10首最经典的“巅峰之作”。

这次评选极具看点,因为我们最熟知的诗仙李白竟然排名垫底,就是诗圣杜甫也是位居靠后的名次,第一名真的是想不到!

第十名:《蜀道难》——李白——“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和畏惧心理。“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寥寥数字,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的刻画出来。诗仙李白的借景抒情简直就是把人带到当时的情境之中,伸张有力,妙哉妙哉!

第九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道出了距离不能割舍友情,恰当的比喻,大胆的想象,经典的内涵使得这句话被我们一代传一代的沿用至今,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第八名:《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我漫步到这个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进高高的树林里。一条婉转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草树木遮盖的一所禅房。山光明亮,鸟儿高兴地歌唱着,深潭的倒影,使人的心灵变得空空的。万物好像都变得非常寂静,只留下山寺里的钟声回荡在山涧里。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奇妙,意在言外,引人入胜之境中。

第七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这首诗写的很含蓄,很委婉,它的艺术特点在于触景生情,情在景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精致写的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虽在写景,但是却表达了诗人正当年,愿为国家效力的愿望。《唐诗归》:钟云:此诗,人之其雄大,不知其温厚。

第六名:《登柳州城楼》——柳宗元——这是一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这句诗写的是近处所见,真切而又细致,就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有比兴的手法。

第五名:《登岳阳楼》——杜甫——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头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照,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初白庵诗评》:杜甫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孟作亦在下风。

第四名:《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其实也应算得上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了诗人登楼所观看到的雄伟壮美、气势磅礴的景象。后两句更是超过我们的想象,诗人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决心登上人生高峰的壮志表现的简练而又蕴含哲理,连子艺术实在是妙哉!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

第三名:《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全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

第二名:《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本首诗的意境很美妙,也很能把人带入情境之中,我读这首诗,就感觉很清新但是又有着浓浓的感情在内。《王孟诗评》: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

第一名:《黄鹤楼》——崔颢——《黄鹤楼》这首诗是被评价最大的,有三个单项第一:一是古代选本选录次数第一;二是历代点评次数第一;三是现当代文学史录入次数第一。

传说李白过黄鹤楼,想作诗一首,但看到崔颢的此诗李白惊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在唐代诗人的诗作中,唯有崔颢的诗得到过李白如此叹服的赞誉,那么这首诗肯定也会受到众人的评价之高。宋代著名的诗歌理论批评家严羽高度评价过此诗,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谢选骏指出:论断唐诗的人言下之意自己比唐诗还高,可以给唐诗打分,这种可笑的态度只是他自己“躺尸”,和“唐诗”毫无关系。这有点类似德国混蛋马丁路德说:“全本圣经就像手中的戒指,而罗马书正如戒指上的钻石。”他竟敢如此分析圣经、评判轻重,好像他是老师,圣经是作业——真可以说是日耳曼狗胆包天了。于是有的小混蛋就跟着大混蛋起哄说,“如果圣经是一只金戒指,罗马书就是镶嵌在戒指上的钻石,而第八章却是钻石上金光闪烁的切点。”这可真是狗胆涂地了。虽然唐诗不是神圣的东西,但论断者也要“撒泡尿看看自己”吧。

附录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 你们这些嘲笑王、杨、卢、骆是轻薄为文的人,现在你们的身与名都已寂灭无闻了;而被你们哂笑的四杰之诗,恰如长江黄河一样久远地流传不息。

[出自]  杜甫  《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释:

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著名的作家,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诗风清新、刚健,一扫齐、梁颓靡遗风。

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

轻薄(bó):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

哂(shěn):讥笑。

尔曹:你们这些人。

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像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译文: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初唐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赏析:

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时期崇尚辞藻浮华艳丽的余习。“轻薄为文”,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史炳《杜诗琐证》解释此诗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诗中以“卢王”来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思是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自南朝齐梁以来,随着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统治阶级的绮丽之风渐行渐盛,与之相伴的则是文学领域上的迷失。

其实,平心而论,六朝以来,我们的文学依旧在发展,在进步。

魏晋时期,是人性开始觉醒的时代。这其中,陶渊明功不可没,他一个人的升华,一个人的醉心山水,让后世千万万的士子们有了精神的依托。

《世说新语》开创了笔记体小说的体例,是一部前古未有的旷世杰作。

《文心雕龙》总结了南齐之前中国历代的文学写作理论与文体,恢宏而朴素,可谓是集前人之大成,传后世之杰作。

昭明太子,这个令人感到遗憾的早逝才子所带领编纂的《昭明文选》,精选南梁之前所有文学大家之名作,流传甚广。

永明体,南齐年间兴起的新诗体,开创了与古体诗不同的范例。其讲究平仄、韵律、对偶的格式一扫晋宋以来的晦涩,诗文清丽可读,并为日后的近体诗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有四六体,也就是影响后世深远的骈文,也兴起于魏晋。其文由对句成行,修饰华丽,词藻绚烂,读来亦是文采飞扬,妙不可言。

有着这样杰出的文学贡献,魏晋南北朝文学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时代使命。然而,顽疾也随着文学新体裁的发展而显现,这是做为新事物出现的骈文与永明体不可避免的问题。

至梁陈年间,永明体逐渐发展臻熟,发展成为更加绮丽的宫体诗;骈文日益兴盛,其风头远胜古文。

然而,越是风头正盛,其不足愈加明显,但可悲的是竟无人察觉。

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把毕生的精力才情纠结在了平仄韵律上,而全然不顾诗文本身的空洞无物,不知所谓。自诗经与楚辞开创诗歌的现实与浪漫主义流派以来,诗,即为咏物、咏情之托;文、赋,自先秦诸子与两汉以来,它长于叙事,抒情述理。而宫体诗与骈文在发展中则远离了这条正路。这就好比一棵大树,人们精心地打扮树枝末杈,让它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却对树干的蛀空置之不闻,长久以往,中华的诗歌,必将有那倒塌散架的一天。

扶正这棵大树为它开始填补空心,是隋灭陈一统中国的几十年后。

初唐,宫体诗依旧盛行,上官仪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将用词、对句和平仄声韵的技巧抬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史称“上官体” ,为后世的律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可不谓一份功劳。但是,过分的流于形式,苛求华美,陷于骈体之中不能自拔,被繁琐的“六对” 、“八对” 绑缚,而疏忽内容意义使诗歌在上官仪等人的带路下愈加华美至极,愈加讲究至极,然其空洞无物,脱离实际流于轻浮的弊端也越撕越大。假若长久以往,诗歌文章被形式和词藻所绑缚,穿上虽美观于外但浅薄于里的衣裳,而离生活越来越远,逐渐变为少数人的玩物,其穷途末路、停滞不前之日也许不远矣。

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位轻权微的初唐四杰站了出来,用实际行动来挽救中华文学的危厦。王勃率先明确反对“上官体” ,杨、卢、骆三人随即投身其中,他们的诗文开始走向质朴,视野变得开阔,杨炯写出了边塞诗的雄健,王勃卢照邻的辞赋铿锵有力,骆冰王写下了当时罕见的长篇诗赋。四人的词句虽然仍有齐梁之风残存,但已确实独树一帜,开始摆脱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轻浮文学,从题材,文风,感情,形式各方面上全面的冲击初唐时期浮夸的文坛。

说实话,初唐四杰并没有太多拿得出手来比肩后世名家们的作品。王勃虽才华横溢,有滕王阁序、滕王阁诗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样的千古佳作与名句流传至今,熠熠生辉,但终究因为生命的短暂而匆匆逝去,其文学地位恐尚不及百年之后同样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李贺李长吉。骆宾王所著诗文为四人之中最多者,更是少有才名,但由于宗室战争中的失败而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只徒留曾经的豪语“试看今日城中,竟是谁家天下” 。杨炯卢照邻两人更是默默无闻,除去初唐四杰一称之外,在千年之后的唐代文学评论之中二人几无一席之地可容!

然而,开创者终究是开创者,他们承上启下,扭转了初唐的文学风气。我们有理由去宽恕他们诗文上或多或少的不成熟,毕竟是他们,引领了一个声名赫赫,灿烂千古的时代。

就像杜甫满怀敬意的尊崇四人,驳斥那些讥讽四人的文人,并为四人写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千古名句一般,初唐四杰为文学的进步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足以让他们的名字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不被流水般的时间卷走而销声匿迹。他们永远地立在唐初的文坛上,作为一群正确道路上的探索者、先行者得到后人给他们应得的赞赏。

谢选骏指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都懂的这个道理,现代中国人却是不懂——这是因为文明衰落了、种族混杂了。现代中国人早已不是古代中国人的后裔,而是一堆在唐诗面前只会自己躺尸的废垃了。



【043、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是婊子的牌坊】


网文《奥勒留》报道:

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拉丁语:Marcus Aurelius,121年4月26日-180年3月17日),全名为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安敦宁·奥古斯都(拉丁语: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拥有凯撒称号(拉丁语:Imperator Caesar)的他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个皇帝,于161年至180年在位。有“哲学家皇帝”的美誉。 

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其统治时期被认为是罗马黄金时代的标志。他不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思想家,有以希腊文写成的关于斯多葛哲学的著作《沉思录》传世。在整个西方文明之中,奥列里乌斯也算是一个少见的贤君。 

奥列里乌斯于121年4月26日生于罗马,在一个很有政治势力以及富有的家庭中长大。小的时候就被当时的罗马皇帝哈德良注意到,因而得到特殊的教育。六岁即升为骑士阶级,七岁入学于罗马的萨利圣学院(Salii),并在这里得到各种文化中精英的教育。真正把奥列里乌斯推入政坛的是前朝皇帝哈德良,他认养安敦宁·毕尤为嗣子,条件是安托宁同等认养奥列里乌斯。 

奥列里乌斯在161年3月7日与其弟弟路奇乌斯·维鲁斯一同继承皇位,是罗马帝国首度出现两帝共治,不过多数时候由他定夺。统治期间战争不断,帝国边界受到外来侵略的威胁,并且国内自然灾害频发。他取得了对安息的战役(162—166年)的胜利,但是班师回朝的军队带来了瘟疫,传染疾病泛滥整个帝国。同时日耳曼人也开始入侵罗马帝国。但他最终成功地把日尔曼人游掠部族赶出罗马领土。然而,维鲁斯后来因病在169年死于返回罗马的途中,年仅39岁。由于这些战争,奥列里乌斯在位时国库亏空超前,皇帝的生活也日渐拮据。妻子据说贞守不严,儿子们也都属无能之辈。北方战争爆发后,奥列里乌斯死于西元180年3月17日潘诺尼亚(不过有些报导指出他死于舍米安)。他的骨灰被带回罗马,安置在哈德良的陵墓,王位由其子康茂德继承。 

谢选骏指出:尽管奥勒利乌斯被人认为是位性格温和、博学多才的贤君,但是他却一反传统,阴谋策划,由其绝不成器的儿子康茂德继承大位,显示了极为卑鄙的两面派性格。由此可见,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就是一个婊子所建立的牌坊。所以,其作者极力一样反对基督教,并利用权力大肆迫害基督徒,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现代的书商广告:

《沉思录》(Meditations),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思考者为古罗马在位皇帝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安托尼努斯。

权威译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一位古罗马皇帝的人生感悟,时至今日仍影响着一代代领导人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温家宝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美]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

★马克·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法]雷朗

★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是折中主义与宗教的斯多葛主义的里程碑。——[德]文德尔班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何怀宏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的伟大名著。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展开)热门划线

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51 人

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50 人

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41 人

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而现在清除这一判断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37 人

判断每一符合你本性的言行,不要受来自任何人的谴责或话语的影响,而如果做或说一件事是好的,不要把它想做对你是无价值的。因为那些人有他们特殊的指导原则,遵循着他们特殊的活动,你不要重视那些事情,而是直接前进,遵从你自己的本性和共同的本性,遵循两者合而为一的道路。我按照本性经历所发生的事情,直到我倒下安息,直到我呼出的气息化为我每日吸入的那种元素,直到我倒在这块大地上——我的父亲从它收集种子,我的母亲从它获得血液,我的奶妈从它吸取奶汁,在许多年里我从它得到食物和饮料的供应;当我践踏它,为许多的目的滥用它时,它默默地承受着我。30 人

我们应当在我们的思想行进中抑制一切无目的和无价值的想法,以及大量好奇和恶意的情感。27 人

你管别人是怎样看你呢,只要你将以你的本性所欲的这种方式度过你的余生你就是满足的。25 人

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他不从他自己的恶逃开——这的确是可能的;他竟要从别人的恶逃开——而这是不可能的。23 人

使你自己不成为任何人的暴君也不成为任何人的奴隶。21 人

当你做了一件好的事情,另一个人由此得益,你为什么要像傻瓜一样寻求除此之外的第三件事——得到做了一件善行的名声或获得一种回报呢?21 人

谢选骏指出: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是婊子的牌坊,所以一切假公济私的诡诈之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喜欢它,用来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



【044、马可波罗游记是十字军东征的挽歌】


十字军东征(拉丁语:Cruciata;伊斯兰世界称为法兰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的战役,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侵占圣地的穆斯林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

谢选骏指出:我注意到,正是在1290年代十字军彻底失败并惨遭结束之后,西方出现了“马可波罗现象”。这肯定不是一个巧合,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没有十字军东征的结束所引起的巨大精神真空,马可波罗是无从一炮而红的。

我还注意到,马可波罗是威尼斯人,而在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公元1202—1204年)以后,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就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所以失去圣地的惨败和痛苦,不能不在威尼斯人的内心蒙上一层阴影,马可波罗游记从此阴影勃发而出,正是发挥了心理治疗的作用。

马可·波罗(Marco Polo,威尼斯旅行家、商人)1254年9月15日出生于克罗地亚考尔楚拉岛,威尼斯旅行家、商人,著有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于1324年1月8日逝世。而他的著作年代,正好是1254—1324年的1290年代。

根据马可·波罗本人自述(马可·波罗的狱友所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以下关于其本人经历的描述,均来自《马可·波罗游记》),其关于中国的经历的描写,在中西方史学界尚存有一定争议,而且争议双方都不能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来过或者未来过中国。

人物经历

马可·波罗1254年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据称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约四年,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Rustichello da Pisa)写出《马可·波罗游记》(Il Milione)。但其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却引发了争议。

《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见闻录》)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1949年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他的经历激发了哥伦布和其他不少旅行家。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基于他的游记。马可·波罗还影响了欧洲的地图制作,导致了弗拉·毛罗地图的出现。

主要作品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元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

尽管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存在有一些漏洞和谬误,以至于有些人藉此草率地认为其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为纯粹的杜撰,照《马可·波罗游记》根本到不了中国,但是不能否认这个传奇人物及其作品在史学界、文学界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16世纪,意大利收藏家、地理学家赖麦锡(Ramusio)说,马可·波罗在1299年写完《游记》,“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注:Lach,p.35.)。在1324年马可·波罗逝世前,《马可·波罗游记》已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广为流传。现存的《马可·波罗游记》有119种各种文字的版本。在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这一方面,《马可·波罗游记》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的广泛复兴。

元朝时,中外交往很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马可·波罗行纪》 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旅游纪实,兼及途径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全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他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见闻,记载了元初的政事、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等,尤其详细记述了元大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它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东方之行

马可·波罗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1949年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国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

探险历程 

1271年,即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木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

马可·波罗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名叫阔阔真的蒙古公主从泉州出海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元史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则认为,在元朝供职的17年间,马可·波罗常被忽必烈派到帝国各地执行机密任务。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同年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马可·波罗游记》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地图,是参考游记制作的。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扬帆远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事实上,美洲大陆的发现纯属意外,因为游记的忠实读者哥伦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国。当时欧洲人相信,中国东面是一片广阔的大洋,而大洋彼岸,便是欧洲老家了。

马可·波罗东方之旅已经过去700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依然震撼着人们心灵,激励着人们不断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进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在由他所开辟的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上,并使之不断延伸拓展,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走向一个和谐的世界。马可·波罗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至于他是出生在科尔丘拉,还是别的什么地方,似乎并不太重要。

与眼镜的故事

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它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西方国家,眼镜的最早出现是在13世纪末叶。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Marco Pol6),他曾旅居中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庭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庭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说及小字的记载。

相关争议

他是否来过中国?

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国内外“肯定论者”之所以肯定或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人们对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的善意解释。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某些内容若非亲身经历是不可能知道得那样详细具体的。

不过,也有 一些学者认为,《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都是在重述一些尽人皆知的故事,比如元朝的远征日本、王著叛乱、襄阳回回炮、波斯使臣护送阔阔真公主等。

尽管如此,《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某些内容使学者们很惊奇。比如,《马可·波罗游记》关于杭州的记载说,杭州当时称行在,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业兴隆,有12种行业,每种行业有12000户。城中有一个大湖(即西湖),周围达30 英里,风景优美。这些记载在《乾道临安志》和《梦梁录》等古籍中得到了印证。其它的如苏州的桥很多,杭州的人多。《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都相当地详细、具体。这些材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不可能从道听途说中得到的,

国际上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学派,即肯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肯定论者”和怀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怀疑论者”。两方激烈争辩。其实这种争辩意义不大。提起哥伦布,可能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发现了美洲。不过,这只是我们后人的想法,就哥伦布本人来说,他至死都认为他发现的不是美洲,而是印度,所以,他坚持称他航海中于美洲附近所见到的第一片陆地为“西印度群岛”。哥伦布不是个骗子,马可·波罗也不是有意要撒谎,他可能像克鲁纳斯所认为的那样,只到过中亚的某些国家,而他则把这些国家当成了中国。不过,绝大多数人还是相信他到过中国。

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国内外学者们都承认,《马可·波罗游记》在开拓东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我们又何必去计较马可·波罗是谁呢?其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方交通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据2011年8月11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英国媒体10日引述意大利一组考古学家的调查结果称,大探险家马可·波罗事实上从来没有真正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是道听途说的汇集。英国《每日邮报》9日称,如果这一理论被证明正确,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探险家之一的马可·波罗就是一个“骗子”。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9日报道,考古学家们认为,马可·波罗更有可能是从波斯商人处获悉了有关中国、日本和蒙古帝国的“二手故事”。然后,他将这些故事同其他零碎的信息汇集在一起,这就是畅销书《马可·波罗游记》的来源。考古学家指出,《马可·波罗游记》在描述忽必烈1274年和1281年两次远征日本部分存在矛盾和不准确性。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的丹尼尔·彼得雷拉说:“马可·波罗混淆了两次远征的细节,在对第一次远征的记述中,他描述元军舰队离开朝鲜、抵达日本海岸前遭到台风打击。但那发生在1281年,如果他真的是一名所谓的见证者,他会混淆时间跨度长达7年的两场战役吗?”此外,在书中的不少部分,马可·波罗用波斯文标注中国和蒙古地名。彼得雷拉对一家意大利历史杂志表示,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马可·波罗游记》的质疑也变得越来越多。其他考古学家也表示,马可·波罗宣称曾在忽必烈的宫廷中担任使者,但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任何现存的蒙古或中国古书记载中。

此前,也有英国学者质疑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1995年,英国历史学家弗朗西斯·伍德著书称,马可·波罗事实上没有到过黑海以外地区,当时在中国很常见的一些东西,如四大发明、筷子、裹脚布和长城等,马可·波罗都没有提到过。伍德还表示,威尼斯的档案中也根本没有提到波罗家族同中国有直接接触。她说:“在《马可·波罗游记》整个原稿中,只有18个句子用第一人称书写。与其说这是一个人的记述,更像是中世纪欧洲人的远东知识资料库。”

马可·波罗是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称17岁时开始游历世界,在中国生活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当时富饶中国的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3年4月18日,一尊以马可·波罗为原型创作的铜雕艺术作品在中国江苏省扬州市揭幕。据当地文化部门介绍,马可·波罗曾经在扬州为官三年,作为文化商人和交流使者,马可·波罗在当地的宣传、文化等方面做过不少贡献。在江苏省扬州市建有马可·波罗纪念馆。

是否伪作

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以来,700年来关于他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一直不断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是否伪作?

早在马可·波罗活着的时候,由于书中充满了人所未知的奇闻异事,《马可·波罗游记》遭到人们的怀疑和讽刺。关心他的朋友甚至在他临终前劝他把书中背离事实的叙述删掉。之后,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对东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马可·波罗游记》中讲的许多事物逐渐被证实,不再被目为荒诞不经的神话了。但还有人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发生怀疑。

直到19世纪初,学术界开始有人站在学者的角度批判此书,并质疑马可·波罗。德国学者徐而曼是最早提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的论证,认为所谓他在元朝17年的历史完全是荒诞的捏造,为游记而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是为了传教士和商人的利益,借以激发感化蒙古人的热情以便到中国通商而创作的。并且说,波罗一家最远不过到达大布哈里亚 (Bucharia) 境内,关于蒙古帝国的情况是从曾到过该地的商人们口中听来的;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及埃塞俄比亚的叙述则抄自阿拉伯著作。1965年,德国汉史学家福赫伯则列举了许多疑点,如扬州做官、襄阳献炮等疑点加以印证。1979年,美国学者J.W.Haeger(海格尔)翻检《马可·波罗游记》全文,撰成《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内证中看到问题》一文提出质疑。1982年,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英国学者C.Clunas(克雷格·克鲁纳斯)《探险家的足迹》的一文,提出四条疑问对波罗到过中国一说提出质疑。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学者也有不少人质疑马可·波罗。不过都是写些短文或在其他论文中附带提及。1995年,英国学者Frances Wood(吴芳思)博士经过多年研究,把所有的疑问写成了一本书《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而成为“ 怀疑论者”的代表。

国内“肯定论者”以杨志玖先生为代表。他从40年代起就不断地同国内外的“怀疑论者”进行论战。国外许多学者也认为或承认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以及《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其代表性人物是德国的傅海波、英国的亨利·玉尔和法国的伯希和。在19世纪的90年代,英国的马可·波罗研究专家亨利·玉尔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中一一列举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存在的缺陷和失误。他认为《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的记载有多处缺陷,如根本没有记载任何关于长城、茶叶、妇女缠足、用鹭鸶捕鱼、人工孵卵、印刷书籍、中国汉字及其它奇技巧术和怪异风俗等等,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如中国的地名多用鞑靼语或波斯语、记载成吉思汗死事及其子孙世系关系失误、攻陷襄阳城等等。但是他没有怀疑过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一事实。德国的马可·波罗研究专家傅海波曾经说过,“不管怎样,在没有举出确凿证据证明马可·波罗的书只是一部世界地理志,其中有关中国的几章是取自其它的、也许是波斯的资料(他用了一些波斯词汇)

以前,我们只好作善意解释,假定(姑且认为)他还是到过中国。”法国的东方学家伯希和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为《马可·波罗游记》作了大量的注释,但对马可·波罗书中的疏失也是表示谅解的,基本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质疑与辩驳

面对质疑,值得奇怪的是中国史学家们的态度耐人寻味。国学大师钱穆的回答妙趣横生,或许代表了他们普遍的想法和观点。他说他“宁愿”相信他真的到过中国,因为他对马可·波罗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因此真正对上述质疑“奋起”进行说明和批驳的,也仅有杨志玖教授等寥寥数人。双方利用报纸、电视、著作、学术研讨会等各种手法进行了上百年激烈争辩。双方质疑与辩驳集中为四点。其他质疑和辩驳都是在四点基础上的扩展。总结如下:

A、自称深受大汗信任,还担任过官职。但没有任何东方史籍有一条关于马可·波罗的记载。

怀疑论者: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无数学者查阅数十年,没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肯定论者:为反驳史书中没有关于马可·波罗记载的疑问,杨教授皓首穷经,终于在永乐大典残片《站赤》中找到一条记载“兀鲁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马二八往阿鲁浑大王位下”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一致,从而可以证明他是到过中国的。但是这是所有史书皓首穷经找到的仅有的一条孤证。并且《马可·波罗游记》说蒙古忽必烈汗因他识海路,让他带领这个使团,把蒙古的公主护送去波斯完婚,而这条孤证中并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

怀疑论者:“然而用明朝的史书证实元朝的人物明显让人难以信服,更重要的是:这条记载中和其他史书一样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只能说明此事与他的叙述一致,不过是他讲述尽人皆知的故事(如远征日本和王著行刺)罢了,而不能证明马可·波罗与此事有任何联系,更不能作为他到过中国的直接证据。”(注:北京青年报2004-08-13)

肯定论者:杨志玖先生几乎在他的所有批驳性论文中都提到这条“确凿证据”,用它来作为批驳“怀疑论者”的致命武器。这段公文虽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马可·波罗,但至少能够说明《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关于他们随从波斯使臣离华回国的内容有着一致的地方。学者们根据这条材料后来还推断出马可·波罗他们由中国泉州从海道回国的具体时间在1291年初。对于这一条材料,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汉文文献中发现的唯一的有关马可·波罗的间接记录。这也是国内外“肯定论”学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用这条材料来抵挡一下“怀疑论”学者的穷追猛打了。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没有任何一本元朝史书找不到哪怕一条可供考证的记录。包括他自称扬州做官三年,扬州地方志里同样无从考稽。关于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做总管三年的谎言,史书和扬州地方志都没有记载。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其时也许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因为他在游记中写到了产盐区长卢、海门和真州,关于盐务的小官是不会记入史籍的。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是色目人,色目人作为元朝的贵族阶级“二等人”,他也自称在扬州地方上担任总管。即使不担任要职,可扬州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元代大小官员,包括外国人的详尽名单,仍然没有找到他的记录。

肯定论者:后人将马可·波罗的原话“奉大汗命‘居住’扬州三年”误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扬州三年”造成了误会。

怀疑论者:仅仅“居住”扬州为何要“奉大汗命”,他“居住”扬州三年做什么?而他三年对繁华扬州的印象仅仅是除了出产马饰外“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肯定论者:作为一个商人,他对马饰有特别兴趣,至于其他,是属于记载疏忽。

B、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只字未提,如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用鸬鹚捕鱼等等

怀疑论者:而这些事物在同一时期的波斯商人的游记以及1792年英国马噶尔尼访华回国后游记都有记载。

肯定论者:没有提到长城,是因为元长城已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况且元长城土木结构并非明长城砖石结构那样引人注目,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

怀疑论者:金人修建的金长城(也叫金界壕)受战乱损坏并不严重。如果马可·波罗真的游遍中国,必然要数次经过长城,不可能视而不见。而同时代的元名臣张德辉曾记载“北上漠北途中,有长城颓址,望之绵延不绝”;王恽写道:“恒州西南十里外有北界壕,尚宛然也”。

肯定论者:没有提到茶叶是因为蒙古人不喜饮茶,因此马可·波罗对此也无印象。

怀疑论者:忽必烈于1268年开始榷买蜀茶,1275年逐渐榷江南各地之茶,1276年设立常湖等处茶园都提司“采摘茶芽,以供内府”;而8—9世纪西域商人苏来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则明确提到了茶。

肯定论者:关于汉字书法和印刷术,马可·波罗不认识汉字,故对中国汉字书法和印刷术不会做记载。

怀疑论者:然而当他写书的时候,尤其是欧洲处于手抄书本的年代,必然会联想到中国神秘的汉字书法和先进的印刷术,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法国传教士鲁不鲁乞乞《东游记》却记载了中国的书法和印刷术。

肯定论者:对于筷子、缠足、鸬鹚等等,17年来,马可·波罗只用刀叉,没见过筷子;17年来,他从没见过任何一个缠足的妇女;他是城里人,而不是渔民等等。

怀疑论者:其他外国人如14世纪英国旅行家曼德维尔在《爵士游记》中、1862年退役的英国裕尔上校在《中国和通向中国之路》里,对这些事物都有提及。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游记》也许有过记载,但它成书后经过无数人传抄,也许是传抄中的失误,或者原稿散失。

C、襄阳献炮是明显有违史实的捏造。除此之外,还捏造了一系列史实。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蒙军久攻襄阳不下,于是他献出了威力巨大的抛石机,迫使襄阳守将出降。事实是1273年蒙军攻襄阳时,他还在来中国的路上,而献抛石机的自然也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玛因和阿老瓦丁,《元史·方伎传》:“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天历三年以疾卒。”白纸黑字,写得十分清楚。

肯定论者:亦思马因会不会就是马可·波罗

怀疑论者:《元史》上说得很清楚,亦思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亦思马因的儿子布伯这个名字听起来倒是与“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与马可·波罗画等号,因为他卒于天历三年。“天历”是元文宗图贴睦耳的年号,天历三年是公元1330年,马可·波罗则卒于公元1324年。更能说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点证据是:马可·波罗死在了欧洲,而布伯却卒于中国。

肯定论者:这是后人传抄《游记》时随意添加的。因为马可·波罗的手稿已经流失了。

怀疑论者:书中道听途说的痕迹比比皆是,李松寿之乱的时间整整推后十年;把成吉思汗的病死说成是膝上中箭而死;将传说中的非洲的祭司王约翰嫁接成为忽必烈外孙阔里吉思的祖父,而记载的脱脱被那海打败的事居然发生在他回国之后,

肯定论者:书中所有的猜测、臆断和错误都是在传抄中后人的过失。

怀疑论者:《游记》中记载了镇江的基督教堂和一些“可疑的”、“战战兢兢、躲躲闪闪”的基督徒。而元朝迫害基督徒找不到任何一本史料证明。

肯定论者:他们其实是摩尼教徒,因为该教被认为是邪教,不敢公开活动,这一记载翔实生动,没到过中国是不可能掌握这样的第一手资料的。这正说明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怀疑论者:但是中国人把摩尼教看作邪教还是元朝末年的事,蒙元初期政府对各种宗教采取优容的态度,对各教一视同仁。对各教的分歧提倡以辩论的方式分优劣,更不采取灭教这样极端的迫害措施。忽必烈曾说:“世上常奉预言人,我都致敬礼。”因此即使是摩尼教徒在一个宽松的宗教氛围中,根本用不着“战战兢兢、躲躲闪闪”。

D、《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马可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懂蒙古语和汉语,在意大利用法文写成此书,书中很多名称却偏偏采用波斯语,我们注意到,当时来往的商人们以波斯人居多,可以证明游记内容是听来的。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是色目人。他在元朝打交道也是色目贵族。他本人也是属于色目贵族。所以他不知道中国的很多名称的汉文叫法,只知道波斯语叫法。

E、其他的一些疑点

1.书中几乎很少提到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也从未提到过他们的生意,没有提到过在中国符合他们身份的任何经商活动,恰恰说明他们没有到过中国,所以经商也无从谈起。

2.马可·波罗回国时没有携带任何中国特有的东西,威尼斯珍宝馆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其实是十四世纪的德化白瓷,与他毫无关系,而他带回的一些宝石倒是波斯的特产。

3.书中的叙述描写充满了夸张失实的情节、信口妄说的逸事,其中许多地方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夸张而令人吃惊的。动辄使用“百万”这个词,以至于人们送他“百万先生”的外号加以揶揄和讽刺。

4.1999年美国组成一个科学考察队,重走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不过是用现代交通工具代步,然而旅程同样十分艰辛。考察结束后,10位考察队员和22位提供后援的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可·波罗通过这条路来中国“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全程网上直播,一万名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的网民看过直播后举行投票,65%认为他根本没有到过中国。

德国汉学家最新研究说明:马可·波罗的确来过中国

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家福格尔的最新研究说明,历史学上颇有争议的马可·波罗的确来过中国。

自十八世纪中以来,学界与民间对马可·波罗是否真正到过中国一直存有争议。怀疑者认为这位欧洲中世纪(中国元朝时期)的威尼斯人很可能只到过黑海岸的拜占庭(今土耳其)或波斯(今伊朗),在那里见到了一些经丝绸之路去过中国的商人、阅读了一些现已失传的有关中国的记载,在此基础上杜撰了一本传记,描述自己在中国的虚构经历。然而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教授福格尔(Hans Ulrich Vogel)最新出版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方面的新证据》一书,通过对中文、日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大量文献的研究,有力地说明:不但怀疑者的一切疑问都可以解释,而且马可·波罗传记中很多对中国的描述是独一无二并且十分准确的,足以证明其真实性。

该书首先列举并评述了相信与怀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双方至今为止提出过的论点与论据。例如怀疑者质问“马可·波罗为何从未提及过中国长城?”——事实上中西方历史学界早有共识,认为元朝以前的古长城那时已经完全残破而不再受人关注,而现今举世闻名的明长城自然尚未出现。另一个常见的质疑是“为何在现存的中国文献中找不到任何对马可·波罗的记载?”——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文献性质与密度的严重误判,因为即使是同一时期罗马教皇本笃十二世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

该书随后详细阐述了一个至今被学界忽略了的课题,即马可·波罗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详细描述。傅汉思发现在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根本找不到像马可·波罗一样准确而详尽的描述,说明这些独家描述确实来自于他本人的经历。

谢选骏指出:我站在怀疑论者和肯定论者之外,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马可波罗游记的真伪就不是重点了。重点是它为何流行?我认为,这是因为,这部游记,正是在十字军彻底失败并惨遭结束之后的1290年代以后出现的,这肯定不是一个巧合,因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没有十字军东征的结束所引起的巨大精神真空,马可波罗是无从一炮而红的。我还注意到,马可波罗是威尼斯人,而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公元1202—1204年)以后,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就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所以失去圣地的惨败和痛苦,不能不在威尼斯人的内心蒙上一层阴影,马可波罗游记从此阴影勃发而出,正是发挥了心理治疗的作用。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称《马可波罗游记》为“十字军东征的挽歌”。

随着君士坦丁堡在一百五十年以后的陷落,当丝绸之路被穆斯林彻底控制之后,又过了三四十年,绝望的热内亚人哥伦布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留下了300多条读书笔记,然后开始了他到亚洲去发致富财的梦想,踏上了“向西方前往东方”的环球旅行。他的海洋航行,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直到今天,尚未扭转。

马可波罗游记是十字军东征的尾声,却是地理大发现的序曲。在十字军东征的结束,到地理大发现的开始,欧洲人度过了最为封闭的两百年。这期间,他们就靠这部真假难辨的东西聊以度日的。其可怜程度堪比满清军事占领封锁下的中国。十字军东征之后,骗子与强盗横行世界矣。



【045、普罗提诺《九章集》及其埃及巴比伦的影响】


“菲利根据自己的原则进行取舍、着重、详略的痕迹。最令史家不满者,可能是坡菲利甚至没有提供传主的起码信息:国籍、出生地、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实际上坡菲利对于普罗提诺28岁之前几乎没谈什么事。目前学者们大致推定普罗提诺可能是埃及人,但不知道他究竟是希腊化埃及人,还是定居埃及的希腊人。不过,可以肯定他的文化背景完全是希腊的。他对埃及文化几乎没什么真正的知识。据坡菲利记载,普罗提诺 28岁时突然对哲学发生了很大热情(谢选骏指出:那么他28岁之前应当不在专门从事哲学工作——但也可能读过哲学一点,就像禅宗六祖惠能一样?),于是来到当时东、西方文化汇集的亚历山大里亚,遍访名师,攻读哲学。亚历山大里亚虽然云集各派哲学教师,普罗提诺一次次求教的结果却总是令他失望。后来经友人介绍,投入阿摩尼乌斯 (Amonius)门下,方感到振奋不已:“这正是我要找的人。”结果一学就是十一年。

(一)

普罗提诺(Plotinus,又译柏罗丁;204年—270年)新柏拉图学派最著名的哲学家,更被认为是新柏拉图主义之父。

普罗提诺出生于埃及,青年时在亚历山大港求学,并一直居住到39岁。他的老师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立人安莫尼乌斯·萨卡斯。 大部分关于普罗提诺的记载都来自其弟子波菲利(Porphyry,公元232—304年)于301年所编纂的普罗提诺的《六部九章集》(the Six Enneads)》)的序言中。

哲学史家只说“普罗提诺生于埃及。233年师从亚历山大城的新柏拉图主义的创立人安莫尼乌斯·萨卡斯学习哲学,并一直居住到39岁,曾参加罗马远征军,其目的是研习东方哲学”,却没有探究普罗提诺的原产地埃及对其思想的影响,殊为可怪。

这是因为,大部分关于普罗提诺的记载都来自他的学生波菲利(公元232-304年)所编纂的普罗提诺的《六部九章集》的序言中。这不可避免地片面化、理想化了其人其思。根据传说,普罗提诺虽然出生在埃及,但基本在希腊的文化传统中接受教育;而且,其祖先毫无疑问来自希腊。但是这些人似乎忘记了,不仅普罗提诺,而且柏拉图也都深受埃及思想影响,例如“理想国”里的胡言乱语都是以埃及为蓝本的。

(二)

《九章集》的售卖广告说:

1、普罗提诺(Plotinus,公元204——270年)是晚期希腊哲学中的无可争议的大师级人物,堪称整个古代希腊哲学伟人传统最后一位辉煌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厂之间700年中最伟大的哲学家。普罗提诺继承了希腊哲学的创造性的、积极的、肯定的那一方面传统,在许多方面深化与系统化,开创出这一传统最后一个富于哲学思辨深度与广度的博大体系,为希腊思想史划上了圆满的、令人无憾的终止符。他的思想中闪动着西方文化史中新的因素乃至现代的冈素。《九章集》是普罗提诺五十四篇论文的汇总,是以“非体系”的方式写出的“体系”。每篇论文都围绕某个具体观点而演绎“体系”的全部内涵,其思想的“密度”、多层次叙事的“维度”、文字所无法掩饰的生命“力度”以及“自我”直观的“深度”叹为观止。普罗提诺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理性所能够达致的颤栗,使“神秘”不因为表述的“神秘”而真正地“神秘”,并以哲学的方式呈现了宗教所要溯及的情怀。

2、普罗提诺生活的时代,是有史以来最悲惨的时代之一。这个时期,大多数人低下了头,把命运交给了神,只有少数人在黑暗中点燃人性的火种,宣称人的生命归宿在于人自己。普罗提诺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学者对普罗提诺关于恶的思想争论不休,为什么世界会有恶?仅仅因为我们不能忍受人类永遭不幸?时代越是不幸,人们越是盼望永恒的幸福。我们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世界在生命与历史的尽头等着我们。但问题是,如果我们不知道恶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如何能够克服它,如何能够走向美好的希望之乡呢?事实上,对苦难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了每个时代追求幸福的方式。

3、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普罗提诺的思想有很深的误解,以为他有类似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这部分是由于普罗提诺著作的出版执行人,他的学生坡菲利的编辑工作所误导的结果。坡菲利将普罗提诺的所有著作按六卷、每卷九章的数学神秘主义作了编排,按照人论(第一卷)、论自然(第二卷)、论无形体的事物,如命运、神意和守护灵等等(第三卷)、论灵魂(第四卷)、论三本体(第五卷)、论太一或至善(第六卷。Loeb丛书鉴于篇幅又将第六卷分为两卷,因此有七集。然而,第六、七集实属同一卷)。这种编排容易误导人们以为普罗提诺似乎有黑格尔式的从自然到绝对精神演进的哲学体系,后面几卷在重要性上也超出前面数卷。然而,如果了解普罗提诺本人的写作顺序,就可以发现根本不是如此。

普罗提诺的写作年表可以有力地证明普罗提诺是按“主题”写作,而非按体系写作。例如,坡菲利收在第六卷的“论至善或太一”是普罗提诺早年的作品,相反排在第一卷的“论恶的本性”却是他临死前的作品。这非常重要。“论恶的本性”讨论痛苦、福址与心灵宁静的关系,这是哲学家身患致死疾病时写的论文,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把它想成是优游林下的闲暇之作,而能体会到哲学家的言、思和行的整全品质。

当然,也不是说《九章集》是没有内在关联的论文集。普罗提诺的所有论文都关联太一、理智以及灵魂纯一的主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洞察。如果阅读了《九章集》全部,就会发现它们似乎总在重复同一个主题,反复地就此作直观呈现。因此,普罗提诺的任何一篇著作都是对于他的整体思想的阐释,只是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从不同的角度,思想的呈现侧面或隐或显,或浓或淡而已。用坡菲利的话来说,他的早期著作略嫌单薄,晚年的著作则已经精力有所不逮,中期的作品思想蕴含的广度和力度都达到了顶峰。

4、《九章集》作为罗马帝国时期新柏拉图学派哲学家普罗提诺的代表作,大部分内容是普罗提诺在自己创办的学校中对听众提出的问题所作的解答,后来由他的弟子波菲利编纂而成。共6集,每集含9篇,故名《九章集》。全书总共54篇论文,各篇独立成章。全书在结构上并非统一的整体,内容主要论述哲学问题,同时也论及伦理学、美学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具有浓厚宗教神秘主义成分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其核心是关于“太一”和“流溢”的理论。书中认为太一是绝对超越的神,它超出一切思想和存在之上,又是一切存在物的源泉和最终原则,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太一是绝对的浑一,它排除任何杂多和区别、运动和静止;太一不在时间空间之中,它是不受限制的、永恒的、不变动的,没有过去或未来,永远是自我同一的。太一超越于一切对立面、一切规定性,太一是不能通过人们普遍的思维活动用一般存在物的规定性来理解和表达的,是人们的语言文字所不能名状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三位一体。此书详细阐述了太一“创造”万物的过程。这种创造不是有意志有意识的活动,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凭借一种先天的必然性原则,即一种无法表达的力量,使较少完满的东西从较多完满的东西之中产生。太一是绝对完满的,一切不完满的东西由它而生。

(三)

普罗提诺临死之前,关于“恶”有专门的论文阐释,这集中在《九章集》一卷第八章:

一、恶的问题的提出(Enn.I.8.1)

二、善的领域(Enn.I.8.2)

1.太一,它就是善是一切事物的本原和规范

2.理智,它不是空洞欠缺的而是有内容的

3.灵魂,观照理智和太一的灵魂是善的

4.本节的结论和遗留的问题:两个世界的划分  

三、恶的领域(Enn.I.8.3-7;9)

1.恶的本质(Enn.I.8.3)

2.形体中的恶(Enn.I.8.4-5)

3.恶的必然性(Enn.I.8.6-7)

4.识别恶的方法(Enn.I.8.9)

四、反驳不同的意见(Enn.I.8.8,10-15)

1.形式不是恶的原因(Enn.I.8.8)

2.正因为质料没有性质才是恶的(Enn.I.8.10)

3.邪恶不在于灵魂缺乏善(Enn.I.8.11-12)

4.恶不是障碍(Enn.I.8.13)

5.恶不是灵魂的虚弱(Enn.I.8.14)

6.恶必定存在,但戴着“黄金镣铐”(Enn.I.8.15)

《九章集》自己说呢,比太阳辐射出光,火发热,雪生寒等等。这一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流出的是“奴斯”即纯粹的思想或心智。奴斯中存在着类的和个体的理念,奴斯也是永恒的、超时间的。从奴斯流出的是灵魂,先是世界灵魂,然后是个别的人的灵魂,较高级的世界灵魂接近奴斯,较低级的世界灵魂是现象世界的灵魂,较低级的个别的人的灵魂则降落,与肉体结合,个体灵魂在肉体死后依然存在。最后阶段是物质界。物质是宇宙的最低阶段,是太一、奴斯的对立面。如果说流溢过程好比光线辐射,越向外越暗淡,那么物质就是没有光线的黑暗,是作为物体的基质而存在的,但它不是具体的存在,具体存在的只是物体。物质是恶的原则,与善根本对立。物质世界萦回着各种恶。人生目的是要摆脱这个物质世界,真正的德性是要求与神同化,这也是人的灵魂本性所要求的。为此必须使人的灵魂“上升”,这种上升既有伦理学的又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

首先要使灵魂摆脱肉体和感知的控制,得到“净化”;然后灵魂转向奴斯,致力于哲学和神学;最后灵魂进入一种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任何两重性的绝对统一的“出神州入迷”的状态,由此达到与神融为一体。这时主体与客体完全浑然一体,没有任何分离。这种与宇宙本体的神秘结合是最高的德性,也是最高的认识。但这种境界持续的时间很短,而且是很难达到的。该书还提出了一套关于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它主张美并不来自物质世界,而来自神所流溢出来的理念,人的灵魂将理念赋予事物或材料,使之具有一定的形式,成为美的艺术品。故美也不离开人的灵魂。灵魂与神合一,达到最高的真、善和美。《九章集》提出的上述理论不仅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进一步发挥,而且吸取了毕达哥拉学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阿学派中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综合物。同时它还吸收了奥尔弗斯教和东方宗教的许多因素,充满着神秘主义色彩。

(四)

普罗提诺建立了系统的新柏拉图学派的理论。他主张世界的本原是“太一”,即神;太一创造万物的过程表现为“流溢”的过程。和圣经的“思想创世”比较起来,这显然是一种埃及创世思想和巴比伦创世思想的混合产物。《九章集》的三个基本理论“太一”说、“流溢”说、“灵魂解脱”说,第二第三都是巴比伦式的和埃及式的。

在希腊哲学的翻译里,“太一”具有两个特性:

1、太一的超越性。这也就是所谓普罗提诺的“否定神学”。太一的本质是无限。因此只能用否定的、排除的方式来暗示,不能用肯定的、指出的方式来明喻。

2、太一的创造性。这是普罗提诺的肯定的、积极的“神学”。

《九章集》中《导言一》:普罗提诺建立了系统的新柏拉图学派的理论。他主张世界的本原是“太一”,即神;太一创造万物的过程表现为源溢的过程。他把理论世界归纳为太一,绝对完美,放射除了心智和灵魂,而灵魂的一部分以追逐心智为目标,另一部分在有形的物质躯体。太空是空无一物的,因为万物皆由他而生;所以太一就是“道”,是“〇”,而不是“1”。

〇不是没有,〇是一个起点。

而普罗提诺所得到的最为显著的埃及影响,则是来自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这位希腊化的犹太人斐洛认为,上帝是太一,他是独一的、永恒的、无限的、自足的,他既在万物之外又在万物之中。上帝的长子是逻各斯,是第二位的神,它是世界和人类理性的原型,它既是创造世界万物的力量,又是上帝和世界的中介。人类生活的目标就是观照上帝,人的灵魂只有通过禁欲修行才能从肉体和这个世界解脱出来达到与神同一的神秘的“迷狂”境界。斐洛对普罗提诺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Chadwick所指出的,“在许多方面上,斐洛看起来都像是普罗提诺的蓝图。”

(五)

谢选骏指出:“他(普罗提诺)对埃及文化几乎没什么真正的知识”的说法,其实是一叶障目的。因为不要说普罗提诺他在埃及长大,甚至他的老前辈柏拉图也是从埃及获取灵感的!例如,我们能说“美国思想”没有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影响吗?我们能说“俄国思想”没有蒙古人和鞑靼人的影响吗?

谢选骏丝毫也不怀疑,产地对于哲学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例如,正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所说的:“作为神秘主义者波斯人也很出色,但其他回民却不是这样。现尚存在的苏菲派可以有很大自由来神秘地和寓意地解释正统伊斯兰教义;该派或多或少带些新柏拉图主义的意味。希腊影响最初传到回教世界,是经由景教教派,但他们的世界观却绝对不是纯粹希腊式的。公元481年他们在埃德撒的学校为东罗马皇帝芝诺所封闭;以后其学者遂迁往波斯,并在那里继续他们的工作,但也不无受到波斯影响。阿拉伯哲学家一般说来是百科全书式的杂家:他们对于炼金术,占星术,天文学,动物学,以及对于举凡我们可以称为哲学的知识都感觉兴趣。他们被狂热与顽迷的群众以怀疑的眼光注视着;他们的安全(当他们安全的时候)多亏那些比较开明的王子的保护。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有两位回教哲学家:一是波斯人阿维森纳,一是西班牙人阿威罗伊。前者闻名于回教徒,后者则闻名于基督教徒中间。”

而这两个地方,正好是回教世界的两个边缘,这说明,“伊斯兰文明”的产生,不是由于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而是在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鞭长莫及的地方,由非阿拉伯人和非伊斯兰教,在边缘里硬挤出来的。

普罗提诺主张有神论,同时主张迷信与法术。他不是基督徒,但他的哲学深受基督教影响,因此才反过来对当时基督教的教父哲学产生了影响,但这也使得教父哲学不可避免地异教化了。历史就是如此复杂纠结的。



【046、书商的诡诈、操纵、垄断】


《纸质书复兴背后的玄机》(FT中文网 2017年2月9日)报道:

2017年2月近来纸质书市场显现的回温迹象,被普遍誉为爱书人的坚守战胜了冰冷的技术。但这并非故事的全部。 

10年前,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在纽约推出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的时候宣称,“图书经过高度的演变,非常适合阅读,它很难被取代”。这位亚马逊(Amazon)的创始人说得对:今年春季,它将会在曼哈顿开一家书店,尽管Kindle掀起了数字阅读风暴。

如今到处都有图书复兴的迹象。英国连锁书店“水磨石”(Waterstones)在6年亏损后,去年恢复盈利。美国纸质图书销售增长3%,同时那些电子书的销售下降。数字技术没有推动出版业爆发音乐、电视和新闻领域的那种革命,我们仍然喜欢读书。图书持续受欢迎,被普遍誉为温暖人心的传统价值故事胜过了冰冷的技术。然而,这并非故事的全部。它同样可以被解读为亚马逊成长的故事:如果你降价,人们就会更多购买,如果你提价,他们就会减少购买。

顾客喜欢纸质书的触感:美国人平均每年阅读12本书,其中大部分是纸质书。但他们也青睐低价,不喜欢电子书相对昂贵的事实。以约翰·格里沙姆(John Grisham)的新畅销书《吹口哨的人》(The Whistler)为例,它本周在亚马逊的精装本售价为14.47美元,而Kindle上的售价是14.99美元。

这是新的现实:企鹅兰登书屋(Penguin Random House)和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等出版商的电子书售价往往超过精装本和简装本。贝索斯不再像10年前那样,为了推广Kindle而将畅销书打折到9.99美元,使电子书比纸质书更便宜。现在正好颠倒了过来:亚马逊青睐纸质书。

换言之,我们见证的不是爱书人对亚马逊数字霸权的革命,而是贝索斯改变了其战术。一位分析师表示,亚马逊去年在美国的纸质书销量比2015年多3500万本,从其老对手巴诺(Barnes & Noble)那里夺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美国独立书店销量增长200万只是一个次要数字。

这让那些见证了过去10年亚马逊与主要出版社无情争斗的人们感到困惑,贝索斯试图颠覆出版业,而出版商则试图遏制他。贝索斯甚至让美国政府站到他这一边:2012年,美国政府对苹果(Apple)和大型出版商提起反垄断诉讼,指控他们合谋操纵电子书价格。

但在竭力争取电子书和纸质书相同定价方式的权利后,贝索斯做出了让步。亚马逊两年前与出版商签署了新的协议,限制电子书打折,随后价格上涨。精装书和简装书之所以相对便宜,是因为亚马逊对它们进行了打折;电子书之所以昂贵是因为它们的折扣较少。

这意味着,行业在经历了10年的扰乱后达到了竞争均衡,主要交战方——一方是亚马逊,另一方是5家大出版社——达成了停战。它们不能正式签署停战协议,因为那将会引发新的反垄断行动,但它看起来就是停战,纸质书复兴就是它们缓和的一部分。

这对亚马逊来说非常明智。该公司投资推出并发展了Kindle,如今在电子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巴诺已停产Nook电子书阅读器,iPhone被用于其他活动而非阅读电子书。就当初利用廉价电子书推广Kindle来说,现在已经没有那么急迫,斩获一些利润是理性的。

无论是数字的还是纸质的,图书一直比其他种类的媒体更加稳定。音乐曾面临好几波扰乱:最初是盗版,随后是人们听单曲而非唱片,最后是人们从购买转向订阅Spotify等提供商的服务。图书不是这样,Enders Research的道格拉斯·麦凯布(Douglas McCabe)表示:“我们看书是一次看一本书,每本书都能让我们看好几天。”

谢选骏指出:从上文看起来,根本没有什么“纸质书复兴”,有的不过只是书商的诡诈、操纵、垄断,所造成的市场假象。这些奸诈的商人通过人为地抬高电子书的售价、压低纸质书的售价来操纵市场、玩弄读者的思想感情。实际上,二十年前我就看出:纸质媒体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一千年前印刷术的兴起一样。现在需要提高的,不是纸质媒体的数量,而是电子媒体的质量。



【047、书商推荐的100本书都是商品】


《全世界都在读亚马逊推荐的这100本书,你读过几本?》(亚马逊 2017-06-20)报道:

之前设计癖给大家推送过设计师必须读的 30 本工业设计书,今天再给大家推荐一百本,没错!就是一百本。近日亚马逊推荐给全世界读者一生必读的 100 本书,内容包罗万象,绝对能丰富你的脑容量。虽不能让你马上就出口成章,但多读点书总有用处。尤其是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可能一部已经读过了,下面就来看看这100本书中,你读过几本吧!

1、乔治·奥威尔《1984》

《1984》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奥威尔刻画了一个恐怖的、令人感到窒息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揭示了任何形式下的极权主义必将导致人民甚至整个国家成为悲剧。

2、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霍金的《时间简史》想必大家很熟悉了,很多人的书架上都有这么一本讲述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书籍,可以说这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读物啦!

3、戴夫·艾格斯《一个惊人天才的伤心之作》

这本书重新定义了21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是一名大四学生的感人回忆录。

4、伊斯梅尔·比亚《长路漫漫:一个童兵的回忆》

致力于提升儿童人权的ishmael beah,娓娓道出90年代发生于狮子山共和国的险恶内战,描绘出童兵眼中战争的丑陋模样,以及他们如何被训练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又如何透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帮助脱离了械斗残杀的生活,学会原谅自己,最终重拾人性。这本书所有人都应该读读,因为它能启示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和责任。

5、雷蒙·斯尼奇《坏的开始:或者,孤儿!》

孩子们的世界是怎样的?他们又做了什么?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儿童世界。

6、马德琳·英格《时间的皱纹》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这样评价这本书,「书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代表了美国的创造精神」。这本青少年图书火爆全球,销量1000万册,并获得世界两大青少年文学最高奖项。

7、艾丽斯·门罗《1968–1994精选故事》

这本书汇集了近30年的历史和背景,汇集了28个故事,展现了作者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情感力量。

8、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梦游仙境:镜中奇遇记》

一个独一无二的女孩成人礼,一段地下世界的全新历险,超级少女心的书,小公主必备。

9、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惊天大阴谋》

当年家喻户晓的「水门事件」。

10、弗兰克·麦考特《安吉拉的灰烬》

这是一个普通爱尔兰贫民的回忆录。作者弗朗克.麦科特出生于大萧条时期一个到美国不久的爱尔兰家庭,后又举家迁回爱尔兰。父亲马拉奇是个不可救药的酒鬼,经常把工资和救济金在小酒馆喝光,母亲安吉拉含辛茹苦,在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艰难贫困中抚养了六个孩子,其中一对双胞胎和一个女儿先后夭折……弗朗克.麦科特活了下来并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着这一切……

11、朱迪·布鲁姆《上帝,你在吗?是我,玛格丽特》

一个11岁的孩子向上帝祈祷她渴望长大成人的愿望。

12、安·帕奇特《美声》

不同的角色都知道音乐是他们唯一的共同语言,「美声」平衡了他们的爱情和危机。

13、托妮·莫里森《宠儿》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个苦涩又带有紧张悬念的故事,讲述了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十八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和塞丝、塞丝的女儿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她不但加倍地向母亲索取着爱,还纠缠和引诱塞丝的情人,扰乱和摧毁着母亲的生活……

14、克里斯多弗·麦克杜格尔《天生就会跑》

爱好跑步但频受脚痛痛苦的Christopher Vogler,一次偶然得知在墨西哥的铜峡谷隐居着史上最强的长跑族群塔拉乌马拉人。听说他们能活下来,是因为父辈跑得比鹿快,父辈能活下来,是因为祖父跑得比阿帕奇人的战马快……于是Christopher Vogler穿越峡谷,寻找并一睹这支与世隔绝的部族的真面貌。他学习了塔拉乌马拉人的跑法,脚伤不治自愈,写下《天生就会跑》这本书。

15、艾维奇·丹迪凯特《呼吸,眼睛,记忆》

这部小说见证了整个民族的传统、苦难和智慧。

16、约瑟夫·海勒《第22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是一条没法违背的军规:他规定了所有人不能离开军队,除非他得了神经病,但得了精神病的人怎能去要求离开呢?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反战长篇小说,作者用诙谐嘲讽的笔调,放大了一幅人情讽刺画。

17、罗尔德·达尔《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由Johnny Depp主演的电影版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电影是从1964年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小查理来到了小镇上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上,然后发生了一连串的奇遇故事。这是一本既写给孩子又写给大人的书,书中除了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还告诉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

18、E·B·怀特《夏洛特的网》

这是一本关于友谊、磨难的童话书,2006年上映了电影版,配音演员阵容强大,有朱莉娅·罗伯茨、欧普拉、卡西·贝兹……《夏洛特的网》在欧美的地位可以与《小王子》媲美。

19、亚伯拉罕·韦尔盖塞《为斯通开刀》

一对孪生兄弟在埃塞俄比亚革命边缘徘徊,你会发现两个兄弟的命运和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布琳·布朗《活出感性:直面脆弱,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布琳·布朗在TED演讲《脆弱的力量》,拥有超过600万次的点击量,她在网络上人气颇高。这一次,布琳·布朗根据自己十二年开拓性的研究,消除了「脆弱是弱点」的文化神话,从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夫妻关系、消費观念等面向,提出4个快乐生活的关键步骤,帮助纠结于生活不完美的大家远离苦恼。

21、杰夫·金尼《小屁孩日记1》

美国乃至世界儿童的真实生活以及情感世界是怎样的?这本书就可以给你答案。

22、弗兰克·赫尔伯特《沙丘》

一切会思考的机器被摧毁后,宇宙的焦点重回人类之间的争夺。人类竞相抢夺的「香料」的唯一产地是行星厄拉科斯,于是这里上演着权术与背叛、恐惧与仇恨、希望与梦想……这是科幻巨匠Frank Herbert的传奇代表作,被列在每个人「一生必读」的书单上。

23、雷·道格拉斯·布莱伯利《华氏 451 度》

描写了一个恐怖世界,在这个极度压制思想自由的世界里,所有的书要被禁,消防员的工作不是灭火而是焚书。小说主人公已经当了十年消防队员,不过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个奇特的女孩,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疑虑,直至对这个世界发起挑战。而书名「华氏451度」,在小说中正代表了纸张起火的温度。布莱伯利创作此书的动机,是为了表达对麦卡锡主义的抗议与不满(麦卡锡曾将众多书籍列为禁书,禁止图书馆出借),他将现实问题放大,且将时代投射到未来。

24、亨特·汤普森《恐惧拉斯维加斯》

作品充满了酒吧斗殴情节和狂热之梦的故事情节,讲述了狂热的公爵和他的代理人在1970年代的美国加州引发了一系列医药浩劫的故事。

25、吉莉安·弗琳《消失的爱人》

尼克和艾米是别人眼中的完美恩爱夫妻,艾米每天都会用日记来记录婚后生活,每个结婚纪念日也都精心设计充满惊喜的寻宝游戏,来维系和丈夫的亲密关系,但平淡无味的生活还是不可阻挡地到来了。在他们结婚五周年纪念日当天,艾米离奇失踪,尼克通过媒体深情告白,疯狂寻找消失的爱人,然而艾米的日记却告诉大家凶手是……婚姻、爱情、生命,这是一个让你看了耸然动容的故事。

26、玛格莉特·怀兹·布朗《晚安,月亮》

《月亮,晚安》是一本以孩子的感官视角写的睡前故事书,该书自1947年发行至今,仍在国际出版界长踞畅销书排行榜中,被纽约公共图书馆选入「本世纪具有影响力的经典书籍之一」。作者玛格莉特虽然没有结过婚,也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却对孩子,特别是幼儿期的孩子的心理、情绪和兴趣有着深刻的认识。她为孩子们写了10多本童书,还与一群好友一起为儿童文学的教育、创作与出版努力付出着。

27、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

故事背景发生在1812年圣诞节前夕到1840年冬天,通过主人公孤儿Pip跌宕起伏的生活,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Great Expectations意思是「一笔遗产」,中文译为「远大前程」,其实这个「远大前程」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这部著作也是狄更斯在经历了很多后,成熟思想认识的凝聚。

28、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枪炮、病菌与钢铁》讲述了现代世界及诸多不平等形成的原因,指出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否定了人种决定论。

29、J.K.罗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可以说陪伴了90后一代人的成长,《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于1997年6月英国出版,2001年同名电影上映。

30、杜鲁门·卡波特《冷血》

《冷血》是关于一桩震惊全美的血案的纪实文学,全书通过四个部分,剥茧抽丝般地探索案件的实质。它不是一般的凶杀报道,也不是一部情节曲折的侦探小说,它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分析了社会、家庭、环境对青年凶犯的生活、思想、感情的影响,促使人们去思考美国青少年畸形发展的社会问题。

31、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

这部短篇小说集包含了9个故事,主要讲述了美国印度移民的生活、困惑、情感、追求,故事结构设置巧妙,每一篇都堪称精品。

32、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小说」,首次出版于1952年,可以说它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的黑人,竭尽全力想得到别人的承认,想「使人看见他」。他尝试去做「老实的黑人」,试图在美国工业里为自己寻找一席之地,;他加入过「兄弟会」,使自己依附于左派政治……但是这些事情没有一件让他进入理想的精神文明,所以他现在想要做个地下人。

33、克里斯·卫尔《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这是一本经典的成人绘本,也是一本「图像小说」,克里斯·韦尔用干净且缜密的手法绘图,将小小的人物埋在小小的画格中。

34、安东尼·伯尔顿《厨室机密:烹饪深处的探险》

身兼大厨和小说家双重身份的安东尼,决定通过这本书把他的故事分享出来,你会看到他有趣又充满激情的厨房故事。

35、雷蒙德·A·穆迪《生命不息》

每当犯错,主人公的生命就会戛然而止,然后陷入新的轮回。也因为这样,她一次次经历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残酷的时刻,也一次次承受失去至亲的悲苦,直到她意识到,只有做正确的事,才能结束这可怕的轮回。

36、萝拉·英格斯·怀德《草原小屋》

如果你想了解孩子眼中十九世纪的美国生活画面,那《草原小屋》会为你展现,艰苦充满爱和美好,一家人历尽艰难困苦,却始终自信乐观,互助互爱。

3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该作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

38、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

39、路易斯·厄德里克《爱药》

《爱药》采用了特殊的叙事形式,全书的故事有二十多个,六个人物用第一人称讲述了十三个故事,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了七个,一个故事的叙事者是另一个故事的被叙事者,一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另一个故事的次要人物……小说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主题上,由「爱的疗药」贯穿。

40、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

在这本书中,维也纳医科大学心理精神病学终身教授弗兰克尔博士,介绍了他发现意义疗法的经历。

41、戴维·赛达瑞斯《有一天说我漂亮》

在这本书中,世界是残酷的,这里的细节会让你大吃一惊。

42、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中性》

主人公斯蒂芬尼德斯14岁的时候发现自己是一个两性人,这一年她决心不做女孩,剪短头发,来到旧金山寻找新出路。

43、萨尔曼·鲁西迪《午夜之子》

本书从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到一个时代的动乱变革,从古老印度的梵天诸神到现代印度甘地夫人的政治团体,从印巴分治的历史真实到充斥预言、征兆、特异功能的虚幻世界……

44、迈克尔·刘易斯《魔球:逆境中致胜的智慧》

這是一個以小见大、麻雀变凤凰的真实故事,一支在外界并不被看好的球队,却不断赢得比賽,最後成為大联盟中最有价值的球队,写下棒球史上的传奇。

45、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人性的枷锁》

据说读懂了此书,你就如同和毛姆来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书中包容了爱情、亲情、友情、校园、艺术、理想,描绘了在重重枷锁中,苦寻自由而难得,最终发现这都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46、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在路上」不仅是一个狭义的旅行文化的定义,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路上」背后真正的东西是什么,这里会为你还原。

47、伊萨克·迪内森《走出非洲》

作家叙述了1914年至1931年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生活,回忆了非洲的自然景色、动物和人,从中你可以感受到非洲的风土人情。

48、玛嘉·莎塔碧《我在伊朗长大》

作者以当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为背景,用客观的眼光叙述了国王被推翻、两伊战争等事件,介绍了一个人们眼中不同的「伊朗」。

49、菲利普·罗斯《波特诺的抱怨》

一位犹太男子羞恥卻又狂放的自我告白。

50、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

51、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出版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

52、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宰场》

这是一部独特的反战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对敌无害、对友无益的患精神分裂症的主人公毕利,通过这个傻乎乎的主人公的感受,一方面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残暴,另一方面抨击盟国轰炸德累斯顿的野蛮行为。

53、多丽丝·卡恩斯·古德温《仁者无敌:林肯的政治天才》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林肯和他生活的整个时代,以及他如何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化对手为良伴、化宿敌为诤友的故事。

54、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

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讲述了贵族青年纽兰·阿彻尔与两位女性梅·韦兰和她的表姐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之间无法抉择的故事。

55、迈克尔·查邦《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

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一部以假乱真的美国漫画史,两个小人物携手开创英雄漫画热潮的神奇历程,三次跌宕起伏的人生大冒险。

56、马尔克姆·X和亚历克斯·哈利《马尔科姆自传》

马尔科姆·X曾被称为美国最危险的人,他向世界挑战去讲述他所经历的真相。

57、马克斯·苏萨克《偷书贼》

本书讲述了一个忍不住偷书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你会在这本书里发现书会如何振奋灵魂。

58、朱诺特·迪亚兹《奥斯·沃精彩小传》

这是一部关于作家祖国多米尼加共和国一个普通家庭历史变迁的小说,其中穿插了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近代历史,作者还将暴力与欲望融入其中。

59、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

这本书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60、詹姆斯·麦克布莱德《水的颜色》

詹姆斯·麦克布莱德是一个生活在布鲁克林黑人区的男孩,他知道他的母亲是与众不同的,每当他向妈妈问起这个问题时,妈妈总是简短地回答:「我只不过是肤色略为浅一点罢了」……当然他的妈妈还做了很多伟大的事情。

61、乔纳森·弗兰岑《纠正》

小说从多侧面描摹了美国文化,以一个美国小镇为中心,叙述了一对美国老年夫妇伊妮德和艾尔弗雷德在城郊的生活,及三个孩子各自在准备回家团聚,并面对各自生活中的「纠正」时的情景。

62、埃里克·拉森《白城恶魔》

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记录了芝加哥1893年世界哥伦布博览会的前前后后,故事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芝加哥城市总建筑师、一手策划博览会的Daniel Burnham,另一个是美国史料记录的第一个系列杀人犯H.H.Holmes。

63、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阁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出心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64、约翰·格林《命运的错》

故事将集青春、励志、爱情融于一体,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重要课题。

65、洛伊丝·劳里《记忆传授人》

本书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一本鼓励青少年自主思考与行动的读物,故事发生在一个乌托邦世界里,这里一切事情都在控制之中,大家所要做的事情早在一开始就被确定好,没有改变的可能。当12岁的乔纳思成为新任的「记忆传授人」之后,他发现支撑这个社会的是谎言,于是他决定要改变一切。

66、菲利普·普尔曼《黑暗物质:黄金罗盘》

12岁的莉拉·贝拉奎亚意外得到一个黄金罗盘,为了寻找被拐走的好友,阻止邪恶力量,她在强大盟友的帮助下,飞向北极,故事充满奇幻色彩。

67、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伟大的盖茨比》

白手起家的盖茨比不懈追求心中的爱情梦想,却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如烟花般幻灭,莱昂纳多出演了电影版,喜欢的不要错过。

68、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女仆的故事》

这是一部未来小说,描写的是未来的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主人公在未来21世纪初的亲身经历,其间夹杂着大量对20世纪80年代生活的回忆与反思。

69、A.A.米尔恩《小熊维尼的房子》

这里有萌萌的童话故事!

70、苏珊·柯林斯《饥饿游戏》

在荒蛮的野外环境中,每个人都想置你于死地,你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来吗?24人参加竞赛。只有一人能够存活……

71、丽贝卡·思科鲁特《永生的海拉》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科学家们都叫她「海拉」,她是黑人,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她死于子宫癌,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成为医学史上最早经人工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但是她和家人却毫不知情……美国科普作家瑞贝卡·思科鲁特记述了拉克斯一家从震惊、愤怒到骄傲的动人历程,也揭开了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

72、玛丽·卡《说谎者俱乐部:回忆录》

73、雷克·莱尔顿《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

波西·杰克逊系列将希腊古神话与21世纪现代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想象奇特,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奇幻世界。

74、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成书于1942年的《小王子》可以说是很多人的枕边读物。小王子住在一颗只比自己大一丁点儿的小行星上……后面的故事你们应该都知道了。

75、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一个优雅有礼的酒鬼和一个贫穷高贵的私家侦探相遇,会发生怎样一种友谊?一连串谋杀的背后真相又是怎样的?

76、劳伦斯·赖特《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

一本让你全面了解9·11恐怖袭击事件来龙去脉的书籍。9·11事件后,杂志《纽约客》启动了一项庞大的计划,计划在埃及、沙特、阿富汗、巴基斯坦、德国、西班牙等地,对数百个消息源进行采访、分析,来揭示基地组织与9·11事件的来龙去脉,记者劳伦斯·赖特受命出发,这本书也是他历时5年、长达500多页的深度报道。

77、J.R.R.托尔金《指环王》

《魔戒》三部曲已经吸引了无数粉丝,要知道这部巨著最初只是起源于作者托尔金哄儿子睡觉的床边故事,后来逐渐演变成庞大的奇幻文学体系。

78、奥利弗·萨克斯《错把妻子当帽子》

本书诉说了24个神经失序患者神奇的遭遇和经历,作者Oliver Sacks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神经病学专家,他擅长纪实文学的形式,将脑神经病人的临床案例写成一个个深刻感人的故事。

79、迈克尔·波伦《杂食动物的困惑》

「晚餐吃什么?」十年前,Michael Pollan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向我们发问,在本书中,他对食物选择进行了精彩的探索。

80、诺顿·贾思特《幻象天堂》

无聊的主人公踏上了神话般的旅程,在此过程中,他遇到了数不清的古怪角色。

81、芭芭拉·金索沃《毒木圣经》

普莱斯牧师带着妻子和四个女儿从美国来到比属刚果,把种子、蛋糕粉和圣经带进了遍布毒木的丛林,牧师眼里,这里是一片蛮荒之地,有许多需要救赎的灵魂。然而,他不但没能拯救那些「无知」的土著,反而将一家人带入了危险之中。

82、罗伯特·卡罗《权力掮客:罗伯特摩西斯和纽约的衰败》

这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本关于城市的书,并讲述了关于权力和人格的相互作用。

83、汤姆·沃尔夫《合适人选》

这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史诗巨著,一个壮观的冒险故事,以及对美国第一批征服太空的真正英雄主义和勇气的记述。

84、科马克.麦卡锡《路》

核子战争爆发十年后,地球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幸存下来的人多数同类相食,少数则孤独地挣扎求生,在这种荒凉绝望的境遇中,一对父子行走在求生之「路」上,生存还是放弃人性?

85、唐娜·塔特《校园秘史》

书中直面人性罪恶,在暴烈而冲动的青春期,那些本以为自己做过什么事都会被原谅的少年们,在「邦尼死了几个星期后,才意识到事情有多么严重……」

86、斯蒂芬·金《闪灵》

书中所谓的「闪灵」,是指一种超感预知的特异能力。这部悬疑小说中,具有闪灵能力的正是一个小男孩。

87、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88、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

这是海明威在192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也因为这部作品,他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故事讲述了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两个人的爱情也出现了种种问题,最终夫人回到了巴恩斯身边,但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了。

89、蒂姆·奥布莱恩《士兵的重负》

这是一部关于越战的经典作品,出版于1991年,被誉为「最值得看的战争小说之一」,也是反映美国越战真像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千千万万士兵身上的故事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影子……

90、艾瑞·卡尔《饥饿的毛毛虫》

这是一本充满诗情与创意的图画书,是一个关于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故事,现在这个红脑袋、绿身子、高高弓起走路的毛毛虫,已经是世界上二千多万个孩子的好朋友了。

91、肯尼斯·格雷厄姆《杨柳风》

这是这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书中描述了河鼠、鼹鼠、獾、蛤蟆这几只动物的生活,它们都曾为了追求新鲜、刺激、冒险的生活离开家园,但最终都在家的召唤下回归了家园和自我,书中处处透露出大自然蕴含的质朴理念,充满诗意。

92、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

这是村上春树篇幅最长的小说三部曲,作品色彩诡异,虚实交叉,充满悬念,喜欢村上春树的读者不要错过。

93、约翰·欧文《盖普眼中的世界》

主人公盖普的未婚妈妈,用特别的方式抚养他长大,扩展他的视野,还花钱让他和妓女一起过夜……在作者的笔下,盖普的世界虽是个想象的世界,但却充满了恐惧与快乐、愤怒与爱、复杂与纯真。

94、琼·狄迪恩《奇想之年》

新年夜的前一晚,约翰和狄迪恩夫妇俩从医院探望女儿回来,在桌边准备吃饭的时候,约翰突发冠心病,就在一瞬间,狄迪恩失去了共同生活四十年的丈夫。这是一本充满力量的纪实作品,记录了狄迪恩生命中艰难的一年,讲述内心的痛苦无助,展现了一个人历劫后的重生与成长。

95、钦努阿·阿契贝《瓦解》

这是一部非洲部落英雄的悲剧史诗,奥贡喀沃是尼日利亚伊博部落的重要人物,在他生活的时代,白人首次出现在视野里,由于傲慢和恐惧,他最终被驱逐出自己的部落……

96、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三个孩子因为小镇上的几桩冤案经历了猝不及防的成长,痛苦与迷惑,悲伤与愤怒,也有温情、感动。这本书是英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小说之一,并获得了1961年普利策奖。

97、劳拉·希伦布兰德《坚不可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存,恢复和救赎的故事》

这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励志小说,作者历时7年,对主人公路易·赞贝里尼进行了75次采访,并大量翻阅资料,还原了一段尘封85年之久的记忆,主人公的故事也激励着无数人,为他们点燃生活的希望。

98、杰奎琳·苏珊《迷魂谷》

三位女主人公都怀着梦想来到纽约创业,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然而她们却难逃命运之网,最后纷纷染上毒瘾,走向幻灭。《迷魂谷》从侧面反映了好莱坞纷繁的内幕,透视了女性种种无奈的命运。这本书还是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超级畅销书,被多次搬上舞台和银幕。

99、谢尔·希尔弗斯坦《人行道的尽头: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与画》

任何孩子想得到,大人们已经遗忘的,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艺术天才谢尔用他独特的视角展现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来冲击你的想象神经!

100、莫里斯·桑达克《野兽国》

《野兽国》描绘了一个调皮男孩迈克斯的故事:他与妈妈大闹了一场,没吃晚饭就被关进了自己的房间,于是他考试用自己狂野的幻想来进行反抗、发泄……在野兽国里,他成了野兽之王,成了一个征服者,正是通过这种幻想,迈克斯的负面情绪得到了安抚。

《野兽国》的特别之处正是在于,它开启了儿童图书反映儿童阴暗心理并引导孩子走出心理问题的先河,成为世界文学研究者们经久不衰的研究话题。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共勉!

谢选骏指出:上面100本书有些也许“不错”,但是一旦由书商推荐出来,就成为商品了!不是每一种商品都适合每一个人的——进一步看,如果被商品塑造,那么还可能超出市场价值、创造人类历史吗?



【048、睡虎地《秦简》堪比共产党《宪法》】


《朱元璋诏书出土 完好无缺 足以颠覆〈明史〉》(2020-12-06 武品文史)报道:

考古发掘以及文物征缴是证实历史真相最有利的证据,也确实是如此,其实许多的史书并非都是当朝编写,大多都是后世编写,比如著名的《史记》,虽然在撰写的时候已经做到严谨,但司马迁毕竟没有亲身体会,所记载的内容多少都会存在一些误差,这个时候考古研究就可以弥补这种误差。

比如我们熟知的陈胜吴广起义,根据《史记》记载,起义原因是由于连降暴雨而导致陈胜吴广无法按时服徭役,但是迟到就是杀头的死罪,所以被逼无奈之下选择的造反。但湖北秦朝古墓发掘出的《睡地虎秦墓竹简》中,就包含了秦朝当时的法律法规,其中对徭役迟到也有明确的说明,只需罚一些钱财而已,如果是天气等不可抗拒的情况迟到还可以免除责罚。

以此我们可以看出,考古研究是对史书记载最好的印证,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则是一份出土的明朝洪武年间的诏书,而这份诏书也证实了《明史》中,对于开国元勋孙兴祖的记载是错误的,其中错误的时间更是横跨了整整20年,下面就让笔者带领大家走进这段历史。

说起这份诏书之前,要先简单的了解一下《明史》中的记载。按照明史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之时,身边有许多立下卓著功勋的大臣,他们个个文韬武略,帮助朱元璋东征西讨,所以在明朝创立之后就对这些大臣进行封赏,而开国元勋也是多达21位之多,并且兴建“功臣庙”,让这些功臣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在这些功臣列位中,燕山候孙兴祖排在最后一位。

孙兴祖为人非常低调,所以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但他其实非常勇猛且鲜有对手,为朱元璋立下的功劳也不少,比如毗陵攻城战、宣城攻城战以及攻克元朝大都的战役等。也正因如此,朱元璋开国之后,把他列为了开国元勋的行列。

然而天妒英才,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时候,孙兴祖在和北元作战时不幸阵亡,时年35岁,朱元璋得此消息非常的伤心,为表彰他的功绩,又追封他为燕山候。这就是《明史》中对于孙兴祖这段历史的记载。

然而河北省,发现一份洪武二十七年的诏书,这份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三年,燕山侯兴祖征以都宁夏回还。九月,老疾而终。

根据这段描述可以判断,孙兴祖并非战死而是病死,时间也相差整整20年,因为这是一份带有明朝玉玺的诏书,并非伪造,那么也就足以推翻《明史》对于孙兴祖的死因记载。

回到原点,历史的许多著作虽然有着不少的漏洞和错误,但绝大部分还是能够做到真实严谨,特别是像《史记》之类的历史典籍,创造了高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叙述方式,其中传记体结构的创新,也是给后人带来了极大的研究价值。

现如今的考古研究技术也是越来越先进,许多历史真相和谜底也慢慢被揭开,在结合对应的史书进行研究,才会给人们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真实的历史。

谢选骏指出:关于《史记》与《秦简》的歧义,还有更加详细的说明——

网文《把工作带进坟墓,云梦睡虎地秦简》(苏家酒窖)报道:

酿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品回味悠长千百人间情。

一卷秦简,一名小吏,挑战司马迁的《史记》,挑战你的历史常识。

丧葬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而殉葬自然也是丧葬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除去最为人所熟知的“活人陪葬”“陶俑陪葬”和现代发掘的古墓中较为常见的“金银珠宝陪葬”之外,古代人也经常会把自己生前朝夕相伴的一些物品,例如文献书籍之类,代入墓穴当中一起埋葬。

陪葬的竹简书卷——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于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出土他的墓穴埋葬的是一个名叫“喜”的秦朝基层官吏。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他把大批生前工作所用的书简一起带入了墓穴当中。这些书简数量庞大,内容繁杂,一共1155枚,其中80枚为残片,其余保存较为完好,上面记载了大约四万余文字。1975年12月,随着墓穴的开掘,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跨过了千年的历程,来和今人见面。

云梦睡虎地竹简上的文字都是用墨笔书写的秦朝隶书,是战国晚期到秦朝初年被写就的,上面的文字展现了秦朝传篆书向隶书逐渐转变的情况。对于研究先秦时期汉字形态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中国汉字书法有着非同小可的价值。

竹简上面的内容涉及广泛,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 这些内容包括了当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占卜等重要内容。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都提供了十分详实可靠地资料。在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这里我们仅仅举几个和法律相关的珍贵之处,为大家当做例证。

1.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上面有着全世界最早的法医记录,竹简上面上记载了缢死、流产、外伤检验等且还规定了检验缢死者的方法。这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法医记录。是后世了解秦朝社会法治状况的重要依据。

2.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是世界上最早的刑事侦查书籍。《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共25节,3000余字,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以文书格式出现,具体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

3.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田律》部分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保护环境法律条文。《田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保护环境的条款,规定:早春二月,不许到山林中砍伐树木;不到夏季七月,不许烧草以及采摘刚发芽的植物;不许捕捉幼鸟幼兽,不能毒杀水生动物,也不能用陷阱或网捕捉野生动物及鸟类。

除了这些可以提现秦朝社会法制化的先进条文,竹简上面有关于法律的记载还给后人了解历史的真相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史记》是太史公司马迁所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国史学研究当中堪称第一信史,然而这部史学著作在很多历史问题上却都是采用的二手的研究资料,即很多内容都是司马公查找前人记载和传说总结得出的,古代的条件使得此书撰写过程当中缺少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因此出现诸如“项羽火烧阿房宫”之类的勘误也是很正常的。再加上司马迁自身本来就是汉朝人,难免也会有一些主观观点影响《史记》一书的真实性,而一手研究资料《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所记载的真实的秦朝法律,揭示了《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一处错误。

《史记 陈涉世家》一文记载了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反抗秦朝保证的历史事件,在《史记》记载的这个故事当中,大泽乡民工因为暴雨延误工期,按照严苛的秦律,应当处斩,所以陈胜吴广才揭竿而起,起义造反。但是在秦朝文物《睡虎地秦律竹简》中,却对相关的法律有着如下的详实记载:“失期三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水雨,除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朝廷征兵,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而延误行程的罚二副铠甲,晚到3-5天的应受斥责,晚到6-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者罚一副铠甲。但是若是下雨、大雪等自然原因的是不受到惩罚。根据这段文字的描述来看,陈胜吴广路遇大雨,延误期限完全是可以免除处罚的。可见秦朝法律并没有太史公所认为的那样严苛,不近人情。

作为屯长,陈胜不可能不知道秦律中关于该事件的相关内容。不过,他仍然撒谎,用杀头鼓动农民起义。这段历史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权谋纷争,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无论如何,《睡虎地秦律竹简》的记载确实是推翻了《史记》中的部分内容,足以显现这部竹简对于考察历史事实方面的重要作用。

出土《睡虎地秦律竹简》的墓穴的主人“喜”,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做了一辈子工作。他的职业生涯恰好处于秦始皇攻伐六国,统一天下的几十年间,正是因为他平凡而认真的工作,我们才得以对这个千年以前的庞大帝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见证了那个年代风起云涌帝国崛起的历史的一部分。

“喜”是大秦帝国时代潮流中的一颗小棋子,直到他去世,秦王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治下有这样一位官吏。但正因无数个喜的兢兢业业,坚持律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争潜力,为秦国吞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基础,才有了我们今天繁荣璀璨的中华文化。始皇帝象征是中华文明前进的步伐,而“喜”这样的小吏则是支撑这种步伐的地面,这样的小人物坚挺的为历史的发展打下基础,积蓄力量。又在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记录历史走过的步态,让后人们可以对前世的兴衰有所了解。

《睡虎地秦律竹简》所体现的难以置信的和谐的文明的更迭,全世界只有中华文明一家所拥有,这件文物无愧于难以置信之名。

谢选骏指出:我觉得上文作者是个书呆子,不了解“睡虎地《秦简》”堪比“共产党《宪法》”——这两个“革命朝代”都是口是心非、“说一套做另外一套”最后到了“指鹿为马”的辨证法行家。相信“秦律”,犹如相信“中共宪法”,是书呆子;依据秦律研究历史犹如依据中共文献研究历史,可能堕入五里雾中矣!

网民哀嚎:

1、hardlyconfused 2020年12月07日 04:34

将《明史》和《史记》相提并论是缺乏史学常识的。《史记》是司马迁拼了命写的泣血之作。到《明史》的作者们早没有了这种气节。为解释朱棣造反,连朱棣的妈都改了。所以《明史》不那么可靠。

如果出土的毛时代的红朝法律,国家主席是终身制的

如果出土的邓江胡的红朝法律,国家主席不是终身制的

如果出土的习的红朝法律,国家主席又是终身制的

如果一百年后回头看,反而更清楚——司马迁也就是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约100年写的,当时他有的史料应该相当多,如果写错,同行也会指出,比现在出土的东西应该更值得相信。

2、睡虎地秦简和史记陈涉世家有矛盾吗?感觉普遍忽视了秦朝民众识字率的问题,现在法盲尚且大有人在,想要让秦朝的民众都能通晓法律,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民众所了解到的秦法,都出自于官吏的解释,或者都没人和你解释,所以在民众对官吏和法律的信任度下降到冰点时,什么样的恶意推测都不为过。

3、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十几年前就被锤烂的《睡虎地秦简》时至今日仍被知乎秦粉当做圣经?对于陈胜吴广阴谋论这些不太了解。但对于睡虎地秦简有两处记载,显示迟到并不是斩。一:秦简记载:“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貲一盾;过旬,貲一甲。水雨,除兴。” 即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遇水雨,则免除,不受任何处罚。有说这是徭役的规定不适合兵役。二:但《秦简法律答问》中有相关兵役的规定,记载显示也只是打板子而不是砍头。《秦简法律答问》原文:“不会,治(笞);未盈卒岁得,以将阳有(又)行治(笞)。今士五(伍)甲不会,治(笞)五十;未卒岁而得,治(笞)当驾(加)不当?当。 ” 翻译文:“不报到,处治是笞打;未满一年被捕获回来,因游荡罪应再笞打。今士卒甲不报到,处治是笞打五十;未满一年被捕获回来,应否加打?应当。意思很明确:总的规定是“不报到,处治是打竹板。兵卒不报到,处治是打竹板50;如果兵卒逃跑未满一年被捕获回来,处治是多打板子。可以看出,当时遇雨迟到这种情况是打板子或罚,并不是砍头。因为记载很明确,征的兵役不报到处治也是打板子,并不是砍头。从秦简记载看,陈胜吴广他们遇雨迟到这种情况应该不是砍头。

4、共产主义接班人:首先,单靠睡虎地秦简肯定是不足以确认陈胜吴广有没有撒谎。其次,“失期,法皆斩”的真实性在学术界也是有争议的。具体可参考朱锦程先生的《秦制新探》。最后,我对陈胜吴广反秦没什么意见。且从反秦势力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攻入咸阳周边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没有陈胜吴广,也肯定会有其他人掀起反秦的旗帜。当时的秦廷对关东的掌控力简直低到令人发指。我是祖龙粉,戍律和徭律我还是分的清的。秦法确有其严苛不近人情之处,秦也确有其丰功伟绩,二者不矛盾。这样的秦是配有粉丝的。而我也认可秦的治理有其失当之处,这也并不妨碍我继续爱秦爱祖龙。至于你说到的那种秦粉,自然也是存在的,粉丝滤镜撒,只看到想看到的,有了利于“爱豆”的史料,也就和着自己心意解读,鲜有人能脱离这个局限,尤其对于普通的,业余的,没有系统学习过史学方法论的,代表大多数人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而我也是普通历史爱好者的其中一员。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赞同您提到的部分秦粉的做法(在理智上),既然热爱一样东西,还是要尽己所能地去求真务实;但在情感上,我理解他们。而且我也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或许还没有走完),我也曾经因为睡虎地,赵正书等新材料激动不已,觉得终于可以给我大秦稍微洗一洗了。但是现在我正在学习着,尽量去全面客观辩证地研读各种或互相抵晤,或互为补充的资料。算起来,粉祖龙粉秦也有十年了。然而,对于历史,我仍是个业余的。正因为如此,我不敢轻易批评某个观点,或持有某个观点的一类人。更加不敢鄙夷和嘲讽,那样做的话,自我感觉未免太好了些,与你嘲讽和鄙夷的对象,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谁又比谁更专业多少?谁的认知不是循序渐进的呢?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而一类人这个概念,往往是非常主观的,也容易以偏概全,没有一个或一些秦粉可以代表所有秦粉。只是一些行为出现多次,便不自觉地将他们划归为一个群体,群体就是个宾语,有了宾语,批评才有了对象。这就好比刷剧时弹幕上时常被骂的“你们”。你们是谁呀?你们何其无辜。知乎秦粉罪不至此。扯得远了。回归正题。总结起来原因很简单,一来人的认知是有限的,人也都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正确全面的,这就不免让认知更有限些;二来嘛,语文课本告诉我们,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滤镜也大抵是人之常情。如果对象是身边人,那还怪可爱的~只是放在历史粉这件事上,就格外扎眼些,毕竟历史是求真的。

5、至于你说的睡虎地秦简,更是一种插科打诨的说法。在法学界有一种很常见的司法解释方法——当然解释,通俗点说就是举轻以明重。没错,这批竹简里边是没有考证到戍役失期会有什么后果,但是对比秦法关于徭役的具体、详细、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定,更为重要的戍役又怎么可能会是“失期,法皆斩”?而且更关键是,不少人肯定了睡虎地秦简那段是仅限于规定徭役之后,就想当然的以为只要是戍役就肯定是失期法皆斩了……其实要想考证秦法的优劣并不难,因为在变法之初,强烈阻挠破坏变法的是贵族,底层百姓倒是翘首以盼。所以秦末混乱的局面并不是遵秦法的问题,反而恰恰是不遵秦法、破坏秦法所导致的。陈胜吴广是服兵役,有带队的军官和士兵,下大雨,路途遥远,带队的军官迟到肯定会被处罚,然后被上司认为无能,他必然想办法赶路。他为了赶路,想办法让大家同心协力快点走,这必然不可能,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吓唬他们,不想死就快点走。我想大多数文盲是不懂这些的,他们会认为长官说的对,被陈胜吴广一忽悠就信了,反了。造反的时候,哪怕军官说,我是骗你们的,迟到不会杀头,下面的人也不信,已经晚了。你没从这个角度想过?

6、我是秦粉,“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听着就提气,但我也从来没认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是阴谋论。你说得那些人,不是“粉”,是“脑残粉”。脑残者无药可医也,何必在意?作为你口中的秦粉,我一直坚持陈胜吴广起义的正义性。同时,我也坚持秦王朝并不是残暴的,我的祖先秦始皇不是残暴的,秦朝的律法是公平公正的。《睡地虎秦简》记载的是正确的,陈胜吴广起义时说的失期当斩也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了呢?作为秦粉,我对秦王朝也算是有民科类的研究,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吧。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长达550年漫长的战乱,让天下的百姓过上了和平稳定安康没有战乱的日子,在秦始皇当政的十几年里,六国的百姓没有一次起义,没有一次暴乱,唯有张良的博浪沙而已。哪个百姓不希望和平呢?哪怕再苦再累,只要还能活下去,总不会作乱的。秦始皇北逐匈奴,南平百越,通直道,修长城,作阿房宫,巡游天下,只要是在公平公正的《睡地虎秦简》记载的律法之下,老百姓还是有盼头的,至少每个人都有上升的机会。秦始皇死后,继位的胡亥任用赵高,在一帮儒生的建议下,变更了秦朝的律法(变更后的制度如同春秋奴隶制时期的礼制,可以参照西汉后期的王莽改革),毫无公平公正可言,天下的百姓基本都没有了希望,短短一年之内,逼得天下皆反。陈胜吴广虽为六国遗民,但早已适应了秦法,胡亥不教而诛,变更秦法,诛杀了他的兄弟,铲除秦始皇时期的大臣,杀戮秦国高级官员的嫡系子嗣,天下又要回到春秋时期的那种儒家所向往的礼制时代,黔首百姓焉能不反?不反就是要成为奴隶啊。

7、如何评价伴随睡虎地秦简的无限粉秦风?(阿喀琉斯):自从睡虎地秦简发掘出来以后,一堆无脑粉可是找着主心骨了,秦律严谨,比现在都科学,陈胜吴广是法盲因为写了误期怎么罚。我就想问第一,按秦律,胡亥该继位吗?第二,赵高该摄政吗?走程序了吗?第三,按律应该好几年好几年的找几十万劳动力修非经济性工程吗?雄才大略,蚂蚁看乞丐也是雄才大略,你们深入分析问题了吗? 刚占领六国,应该直接把秦律强加在他们几千年的规则之上吗?光秦一地百万民好管,七国数百万民呢?有这么管的吗?作为征服者,你能指望秦兵对六国平等看待吗?你是包工头,上头催的紧,小工迟到,你会按规定只扣几百块钱还是加揍一顿以后还使绊子穿小鞋?别强调秦律怎么怎么样参见上边。 你是小工,此去做工九死一生,现在搞建筑还有伤亡指标当时得啥样?隋修大运河民工多惨,你,你家,会不会掏钱送礼?然后全都下雨下雪,干不干了?不杀一儆百? 一个个有个秦简可是找着主心骨了,那解释解释为什么它被淘汰了?上过大学吗老师教没教旧事物为什么被新事物取代?秦始皇死早了?六国无知?天妒英朝?多大人了信这些历史虚无主义。事没办好,不找自己原因,逮着两个看着爽的地方就开吹?刚打完仗,四境未定,直接照搬法律就算了,不休养生息,还穷兵黩武,还大兴土木,都是要命的事,秦律先进,怎么不说来个国家政策审核机制?一个封建王朝,不管是以法为主还是以德为主,通通是为皇帝一人服务,这就证明了它不可能具有先进性也不可能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完全依法治国,一个个还在这吹。

网文《来自2000年前的“罗翔法考”?云梦睡虎地秦简和它背后的故事》(西夏Wayne@bigfun社区)报道:

来自2000年前的“罗翔法考”——云梦睡虎地秦简和它背后的故事——1975年12月,湖北孝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几位农民在下地干活的时候,竟挖掘出大量陶土碎片。这样的场景,对于孕育了古老荆楚文明的当地人来说并不算稀奇,所以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里也许将会发现震惊世界的秘密。

在迅速上报文物部分之后,当地政府很快将这里保护起来,并调拨经验最丰富的考古工作队。随后事实证明,农民们的预感非常正确,12座秦代古墓相继被发现,超过1100枚秦代竹简得以重见天日,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

尤其是M11号秦墓,其墓主人虽是一位名为“喜”的秦代小吏,终其一生都籍籍无名,然而他的陪葬品却在2000多年后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1155枚竹简和80片残片,收录了包括《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钞》《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日书》乙种在内共计十篇文献资料。毫不夸张地说,在“云梦睡虎地秦简”被发现之前,世人还从未有机会如此直观地揭开秦代法律的面纱。而且更令人惊讶地是,在对云梦睡虎地秦简进行翻译和解读之后,学术界才意识到近2000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对秦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或许有着太多的误解。

一切的变化,始于商鞅——不过,虽然今天的主角是“云梦睡虎地秦简”,但我们的时间线却还要从“喜”的时代再向前推将近100多年。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来自魏国的商鞅两度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在秦国推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的变法,以求国家富强。

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在变法过程中,让“法”成为推进一切的核心力量。为此,他事无巨细地制定了大量法律,大到设立县制奖励军功,小到事关民生的度量衡——而为了能让民众对法律信服,商鞅上演了立木为信、黥公子虔师公孙贾等戏码,自此秦国上下无不对新法信服。

商鞅所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成功将秦国打造为一架高度集权的战争机器,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为其服务,给统一六国的战争提供了大量资源。所以,变法带来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秦国在短短数十年年的时间里,从战国西狄之地的小国,迅速成长为七雄当中最可怕的存在,直至嬴政时代结束战国乱世。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自此一扫六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仅仅14年后子婴就自贬帝号向刘邦投降,不可一世的秦帝国自此灭亡。

在后世的历史评论家眼中,秦之所以如此“短命”,其根源便在于商鞅所设立的众多严苛法律,而这种观点甚至延续到20世纪——直到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才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颠覆性的秦律。

秦律,全面而又先进——有关于秦律的认识,很多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来自于《史记·陈涉世家》。除了那句流传千古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外,还有司马迁在文中记下的“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法皆斩,这个无比严苛的结局,似乎成为促使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但是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考古资料却显示,秦朝法律条文其实写得非常明白:“水雨,除兴。”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如果徭役期间遇到降雨,可以免除这次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徭律》也同时规定,徭役最高迟到10天以上,也不过是处罚上交一具盔甲。仅此而已。

换言之,如果按照正常情况,陈胜、吴广因大雨迟到,大概率是直接免除刑罚,最多也不过是上交一套盔甲,完全不可能出现“失期,法皆斩”。

不过,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考虑到刘邦建立汉朝时也有过“秦苛法酷刑,以暴虐为天下始”的反思——所以我们可以猜测,秦二世和赵高上台之后的一通“刑上加刑”的骚操作,最终导致了秦朝苦心经营100多年的法制崩坏。但在二世之前,由商鞅奠基的秦朝法律,确实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秦国规定身高不足六尺可以免除刑罚。我知道屏幕前的各位在想些什么,但秦六尺换算到今天不过1.3米-1.4米之间,小孩子的身高而已。

这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可能比黄金还重要的古代,秦朝希望通过保护未成年人,来确保国家在未来能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虽然用身高作为判断未成年人的标准可能有失偏颇,但这确实是中国古代法制的一大进步,而且直到秦朝灭亡2000多年后的1991年,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才颁布。

不仅如此,2000多年前的秦人,还充分考虑到了环境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譬如在《田律》当中就规定,不得伤害幼鸟幼兽,不得使用毒物或陷阱捕杀动物。甚至法律还细化规定,早春二月不得进入山林砍伐树木,夏季不得采摘刚发芽的植物,而今天看来都是可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知法懂法,对我们的启示——法律既然颁布,可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知晓呢?当然我们也都知道,普法一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今天,我们有“张三狂魔罗翔老师”和“北大还行撒贝宁”,以及一大批一线法律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普法工作,而回首2000多年前的秦朝,则是无数类似“喜”这样的小吏向民众推行法律。

从M11号墓出土的《编年纪》显示,喜于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3年)担任县吏,终期一生都在与秦律打交道——要知道,古人对于陪葬物可谓是非常重视,而喜选择用十种法律相关的竹简陪葬,足可见其对于秦律的热忱。因为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五音难正六律”,法律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这个意义,对于2000多年前的古人如此,对于当下的我们亦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中央积极成立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不断推进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是,想真正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就要让大众明白我们有什么法,如何通过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严格来说,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难历程,可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努力去做的。

我想,这种跨越2000多年的法治精神,也许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之一吧。

谢选骏指出:上文哪里懂得,如果从“人民共和国”的名目看,中共政权可能非常民主;而从中共宪法推论,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可是事实正好相反。所以我说,睡虎地《秦简》堪比共产党《宪法》——如果从这些逐渐去推论,秦始皇大概就是世界上最仁慈的君主了。

网文《睡虎地秦简》报道:

《效律》部分条文,现藏于南通中国审计博物馆——云梦睡虎地秦简,亦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为1975年12月于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记录当时的法律及公文,经整理的竹简内容,被收入《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此批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珍贵史料,也是校核古籍的依据。

据考证,该墓的主人是“喜”,生前曾担任过县的令吏,参与过“治狱”,这些竹简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根据工作需要对秦朝的法律和法律文书所作的抄录。

内文

睡虎地秦墓竹简计1155枚,残片80枚,现将其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日书》甲种与《日书》乙种。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

《秦律十八种》

计202简,位于墓主身体右侧,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18种,律名或其简称写于每条律文尾端,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每种律文均为摘录,非全文。

《田律》:农田水利、山林保护方面的法律。

《厩苑律》:畜牧饲养牛马、禁苑林囿的法律。

《仓律》:国家粮食仓储、保管、发放的法律。

《金布律》:货币流通、市场交易的法律。

《关市律》:管理关和市的法律。

《工律》:公家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

《均工》: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

《工人程》:手工业生产定额的法律。

《徭律》:徭役征发的法律。

《司空(律)》:规定司空职务的法律。

《军爵律》:军功爵的法律。

《置吏律》:设置任用官吏的法律。

《效(律)》:核验官府物资财产及度量衡管理的法律。

《传食律》:驿站传饭食供给的法律。

《行书》:公文传递的法律。

《内史杂》:内吏为掌治京城及畿辅地区官员的法律。

《尉杂》:廷尉职责的法律。

《属邦》:管理所属少数民族及邦国职务的法律。

《效律》

计61简,位于墓主腹部,简长27厘米,宽0.6厘米。标题写在第一支简的背面。规定了对核验县和都官物资帐目作了详细规定,律中对兵器、铠甲、皮革等军备物资的管理尤为严格,也对度量衡的制式、误差作了明确规定。

《秦律杂抄》

计42简,位于墓主腹部,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猎律》、《牛羊课》、《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等墓主人生前抄录的11种律文,其中与军事相关的律文较多。

《法律答问》

计210简,位于墓主颈部右侧,简长25.5厘米,宽0.6厘米。以问答形式对秦律的条文、术语及律文的意图所作解释,相当于现时的法律解释。主要是解释秦律的主体部分(即刑法),也有关于诉讼程序的说明。

《封诊式》

计98简,位于墓主头部右侧,简长25.4厘米,宽0.5厘米。标题写在最后一支简的背面。简文分25节,每节第一简简首写有小标题,包含:《治狱》、《讯狱》、《封守》、《有鞫》、《覆》、《盗自告》、《□捕》、《盗马》、《争牛》、《群盗》、《夺首》、《告臣》、《黥妾》、《迁子》、《告子》、《疠》、《贼死》、《经死》、《穴盗》、《出子》、《毒言》、《奸》、《亡自出》等,还有两个小标题字迹模糊无法辨认。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则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

《叶书》计53简,位于墓主头下,简长23.2厘米,宽0.6厘米。简文分上、下两栏书写,逐年记载秦昭王元年(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秦灭六国之战大事及墓主的生平经历等。

《语书》计14简,位于墓主腹下部,简长27.8厘米,宽0.6厘米。标题写在最后一支简的背面。

《为吏之道》计51简,位于墓主腹下,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内容主要是关于处世做官的规矩,供官吏学习。

《日书》甲种《日书》计166简,位于墓主头部的右侧,简长25厘米,宽0.5厘米,两面书字。乙种《日书》计257简,位于墓主的足部,简长23厘米,宽0.6厘米,最后一简简背有“日书”标题。甲种《日书》载有秦、楚纪月对照。

谢选骏指出:睡虎地《秦简》堪比共产党《宪法》——难怪有人抱怨,“时至今日,秦粉仍喜欢拿《睡虎地秦简》来否定陈胜吴广起义的正义性,将陈胜吴广描绘成欺骗老百姓的野心家,而把秦王朝塑造成为百姓累死累活却惨遭百姓背叛的悲情政权。”在我看来,这些秦粉其实就是毛粉,他们既然能把汉奸当作救星,也就能把暴君当作菩萨了。这些家伙,果然把毛泽东画成了观音菩萨的样子。真是太太太可笑了。



【049、四书五经合辑是朱熹的猪嘻行动】


网文《四书五经》报道: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左传》。《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在近代,《四书》还被编入小学教科书。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中庸》

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造造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身。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宜尔妻孥。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吲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拚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则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攒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祖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祖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谛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之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怯,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文王,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乎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誉于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养生,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诗曰:衣锦尚炯。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不愧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斧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子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化民,末也。诗曰:德遒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宋代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贡献很大。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两汉以后学五经,两宋以后学四书。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尚书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也可能是项羽火烧咸阳造成流失,亦或秦二世之后战乱流失。虽然始皇的“法治”与《诗书》中的“王道”治国有偏差,以始皇的狡猾肯定会留下私自享受的部分,不可能尽行毁灭,咸阳应存有“诗书”的正本,所谓“焚书坑儒”不过是政治需要,就想文革,不能“焚掉所有书籍,坑杀所有儒生”。),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 《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 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这样写道: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他引用古人的话指出,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责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礼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数人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于汉初。 《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也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 辅助周王的大官,相传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也当过周王的师保。在令尊、令彝铭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种官职的总称,即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诸侯和方国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侧,协助周王处理政务。 周王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务有密切的关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儿子伯禽也曾任过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处于人神之间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职官吏。太史这一职位,就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周初毕公高曾任过太史,称为“作册毕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也是重要的职务。 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有专职,所以总称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司空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职事的。 司马则是管理军赋的职官。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相当,合称“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属,如属于司马的有师氏、虎臣和专管马的走马(趣马)等等,构成专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贿的,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专门的官吏。这些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统治区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所以称为“四方”,具体地指侯、甸、男等诸侯,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权。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成为方伯,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头衔,如周公和召公就是这样。 所谓“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无论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加工的结果。 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总的说来,它是从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而来的,不过周朝的机构更加庞大了,体制也越系统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贵族,又是宗亲,三位一体,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体系。直至封建社会,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还有它的影响作用。《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经》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包含《周易》,就是各种变化,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它也是中医之子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门槛。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分为三部,炎帝部落所编用成为连山易,黄帝部落所编用成为归藏易,而另一部则由周文王写为《周易》。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卦,流行于夏朝,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盛行于商朝,2005年,《连山》与《归藏》都已失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一大损失。《连山》与《归藏》是占卜之书,《周易》则是周文王以伏羲八卦为基,卦卦相合,形成了阐述宇宙一切物质事物运转消亡规律的六十四卦。 又由周文王改写,孔子也曾为《易经》编写过《十翼》。

《易经》本是反映变化的哲学古书,长久以来被用随机数选取作筮辞用。中国的易经博大精深,高煜翔多年的《易经》研究,提倡辨证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用物理的方法来诠释易经。

《麟经》

孔子所著《春秋》一书本名《麟经》,相传孔子编纂此书时,有一猎户背一奇形怪兽请教孔子所猎者为何物,孔子见状大惊曰:麒麟本是太平兽,缘何生来不逢时。自此便停著《春秋》,三年后孔子亡故。后人以此典故称孔子所著《春秋》为《麟经》,奉为四书五经之一。

之所以以“春秋”一词命名史书,而非“冬夏”,是因五行学说中,“春秋”之位相应“东西”二方,东为木、西为金,金木为篆,故可标禀历史;金木为实,故可以史为鉴。有此缘故,故名“春秋”。而“冬夏”二季相应为“水火”,是阴阳变化之极,变化不定,故此不以此立说,亦不称物为“南北”也。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也难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还有“赋”、“比”、“兴”这三个修辞手法。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分为风 、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

《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公羊传》与《谷梁传》是为解春秋之笔法,释《麟经》之精妙,但于《麟经》并无后续纪年。《左传》 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是孔子所著《麟经》之续,同为鲁国编年体史书,故与《麟经》并列。《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乐经》

于战国时期失传。传说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被焚毁。

流毒影响

朱熹编辑的“四书五经”,几乎与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相似了。四书五经被用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传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乃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谢选骏指出:

朱熹是一个大胆狂徒,寡廉鲜耻至极,因为他竟然敢把“四书”放在“五经”前面,这岂不是乱了纲常?!再说了,用“四书”去诠释“五经”不是绝不可行,问题是怎能把“子书”放在“经书”之上?因为五经六经乃是诸子百家的源头,不是任何一家(例如儒家)可以独占的。用儒家的四书去独占中国的五经,这简直是一个儿子霸占了一堆子女的父母,而且还骑在父母头上——这不仅乱套乱伦了,而且毫无常识的。就是基督教的圣经,也没有把“新约”放在“旧约”前面。就是回教的《可兰》也是基于阿拉伯人的野蛮状态,而孔孟时代的中国并不是穆罕默德时代的阿拉伯世界那样没有经典的野蛮社会(所以阿拉伯人才会勉强听从一个文盲的洞中梦话)。

何况,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本来就不伦不类。这个四书虽被认为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但毕竟不是统一体裁……这个所谓的 “四子书”,完全是朱熹自己的私意汇编,只是在元明清的这些强盗政权的卵翼之下,才在中国流毒将近千年——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年)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可以说,朱熹的乱伦得逞,正是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难怪元朝会沿袭并且扩大了这一乱伦结果,为空前黑暗的明清两朝做了铺垫。

……

可悲的是,到了民国以后,《四书》还被编入小学教科书,可见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脱离死去的第二期中国文明的泥潭,尚未步入第三期中国文明的起飞阶段。

正是为了反击朱熹小子的这一狂乱悖逆的“猪嘻”行为,我在写作《论语翻新升级版》的时候,也把我写的《翻新升级版》放在孔门写的《论语》前面——让我写的《翻新升级版》也骑在了《论语》头上——用的就是朱熹小子的这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狂乱悖逆的“猪嘻”方法,以毒攻毒,以便给它消消毒。

正如我在《三哲论——个性的锋芒》(Three Philosophies - the Edge of Personality)一书中指出的,子书属于“个性的锋芒”,就是个人挑战传统,其体现之一,就是个人哲学挑战传统宗教,这其实也是思想主权在质疑并修正国家主权——这是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几百年就已经开始了的。这个“轴心时代”的奥秘就在于文字的普及,文字首次记录了个性的脉动,从而揭开了哲学的篇章。例如印度的《奥义书》、欧亚的《诺斯替福音》、中国的《庄子》,可以分析印度、欧亚(欧洲和中东)、中国这三个地区的独特哲学。儒家也不例外于上述,“四书”不过是子书,不可置于经书之上;退一步讲,即使把四书这些子书升格为经书了,也不可置于五经之前——否则就是典型的强盗行动了。

现在,是还原“四书五经”这一排列组合的“强盗行动”的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三哲论——个性的锋芒》

(Three Philosophies - the Edge of Personality)

全书总序:个人挑战传统

第一部

导论:思想陷阱《奥义书》

第一章:千年不衰的奥义书

第二章:奥义书的种类

第三章:奥义书宗教哲学

第四章:评《五十奥义书》

第五章:“梵我一如”的演绎和意义

第六章:《奥义书》书中的轮回和业

第七章:《奥义书》中的美论和美的形态论

第八章:吠陀奥义书对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影响

第九章: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奥义书思想

第十章:结合佛教谈谈《奥义书》中的轮回思想

第十一章: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心识”观念比较

第十二章:奥义书与大乘佛教中相关思想比较

附录1:依沙奥义书

附录2:歌者奥义书

附录3:羯陀奥义书

附录4:曼都卡奥义书

第二部

第一章:诺斯替主义

第二章:基督教的诺斯替主义

第三章:新柏拉图主义与诺斯替

第四章:诺斯替主义与摩尼教

第五章:诺斯替神话体宇宙论

第六章:诺斯替、存在与虚无

第七章:科学的诺斯替主义

第八章:“天下何思何虑”是虚无主义的极致

第九章:只有虚无主义可以安慰我们

附录:诺斯替福音之一

附录:诺斯替福音之二

附录:诺斯替福音之三

附录:诺斯替福音之四

附录:略论犹大福音

第三部

前言:超越庄子

第一章:庄子与柏拉图的《斐多篇》

第二章:庄子哲学与禅宗

第三章:释迦牟尼与庄子的学说有何异同

第四章:《庄子》与印度的寓言譬喻相似性研究

第五章:“天道”之为“圣道”

第六章:从思想主权看《庄子·内篇》之得失

第七章:从思想主权看《庄子·外篇》之得失

第八章:从思想主权看《庄子·杂篇》之得失

第九章:庄子学园大概更受欢迎

后记:庄子的恶意

全书后记:三哲论的由来

全书附录:三经论及心经的翻新升级

书名

三哲论——个性的锋芒

Three Philosophies - the Edge of Personality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地址

3101 Hillsborough St.

Raleigh, NC 27607—5436

USA

免费电话

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

ISBN: 

定价

US$

2018年1月第一版

January 2018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九十一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XCI 



【050、通缉令下的写作】


(零点哲学──圆形世界象第十章)

五色海第四卷·北方黑色──冬天的书

一、生命之谷 

500

生命之谷的尽头,矗立着一座祭坛,每个人各用不同的名号,去称呼它,每个人沿着不同的幽径,去逼近它。现代中国的名号是是:只有豪门而没有贵族的荒场,只有装潢而没有气质的祭坛,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的人们。 

501

对他者来说,你永远都只是你在他那里的价值、功能、用途、吸引力而已。当然,这也包括相反的函数。在他者那里,你的整体、本体,全都消解了,更不用说你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了。他尊重你的极限程度,一如尊重他自己的某一个器官;他仇恨你的极限程度,一如仇恨一个谋财害命的鬼魅。他爱你,是因为他自己的某种感觉,而你恰巧来到这里并激醒了他的这一感觉!这个生命的世界,垂涎三尺的现象遮蔽了一切。 

502

生命的世界,发出三种震波:音乐、语言、动物的吼声。人在最情急的时候,是以动物的嘶鸣来表达;人在最优雅的时候,是以音乐──“天上的声音”──来絮叨;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才说话。所以,最好的书籍(指文字写成的)是音乐式的,最差的书籍是标语口号式的,只有一般化的书籍,才以语言的方式在认真说话。如果真有天堂、地府的话,我想,天庭一定是以音乐说话,而地府肯定充满了撕心裂肺的嚎叫?──就像是现代音乐那样。 

503

电影是有音乐的,生活却没有乐曲的伴奏。音乐堪称“生命的本质”,因为它是直捷提供感觉的一种艺术;而生命在性质上只是一种感觉体、甚且只是一种感觉而已。音乐把生命的神韵给抽象出来了,电影则把生命的神韵镀抹在生活那枯燥的骨骸上,使无聊的过程本身成了一种娱悦。要是人们将音乐射入生活,从而以一种观赏电影的心情来品味自己的“日子”,该有多好啊!──那么平庸刻板,那么毫无新意地重复了亿万次的灰烬,也能生出光辉来。 

504

性格决定反应的模式,关系决定反应的强度,而环境因素则限制反应或鼓励反应,除此之外,大约人人都太相似了!真不愧为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陶冶并淘汰下来同一个物种!“不要苛求并谴责别人,先看看你自己的样子吧!” 

观念、信仰,习惯、琐事,伴侣、打岔,以及熟悉的环境等等,冲淡了人的孤独感,替人的深壑搭上了条条彩虹……“多美丽神奇”,诗人说。“这是通向天堂的路”,武士说。庸众则认为那是雌雄蛇神在交配。可是谁要是真地“实践”上去了,他跌下来的时候一定更是晚景凄凉。 

505

幸福,就是一种被麻痹状态,那时,你暂时遗忘了生命的重负,甚至忘记了自己!一心朝向太阳,是向日葵的陶醉,这既给了我烧灼痛苦,又给了我流淌的灵感,我是该远离你,还是该亲近你?该敌视,还是该仰慕?生活在主流还是生活在支流更能麻醉自己?这似乎已经无关紧要,唯有理想主义的激励,才能拯救我们不断下坠的灵魂。如果我们扼杀了自己的灵魂,就能活得轻松愉快一些,那么,会有百分之几的人愿意以幸福的名义,让灵魂死去?什么?百分之百! 

二、论本体 

506

“本能”与“我们论述的本体”,是一回事?我们作为生命形式,论述的本体只能是“我们的感想”。这感想的唯一真实性,仅在于它发自我们的真诚,对自然的归化。这就落入庄子与禅宗的窠臼中了,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尼采的那些思想,庄子、禅宗、陆象山──曾以中国方式表述过。这算是一个危机吗?社会性的哲学表述,如果离开了自然科学发现的常识,则变为难解的天书。尤其对于“可能的新哲学”而言,从哲学到哲学的论证,只会使人莫名其妙? 

我想采取这样一种构造:先用各种常识来说明“我们对本体的感想”。然后,再推翻这些说明,公开宣布就连“我们的本体”、“我们对本体的感想”也是不可能完善起来的表述……从而,使所有的“论证”和“说明”──统统变在一种象征性的东西。 

我想,对于处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夹缝之中苟延残喘的现代中国人──上述的做法是否更为可取的路?我们尤其需要知道:文化是生成中的、因而是“反逻辑”的;只有文献才是相对静止的、“合乎逻辑”的。 

507

历史是无善恶的。 

善恶是人生之谷里的一种选择。在狭窄的人生之谷里,只有进与退的抉择,没有旁鹜的自由。一些人把前进视为罪恶而称颂后退或停留;一些人把前进视为善德而攻击后退与停留的企图。但在那寥廓无际、圆融一体的历名之天上,却不存在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则。历史之天,那是被没有法则的法则、被创造法则的动态,所鼓荡着的“更大宇宙”。 

508

对世界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可以根据宇宙的阴阳关系做出解答了: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的!因为蛋的“鸡”蛋性质(这应不言而喻),已决定了蛋只能由鸡生出。否则,那就不是鸡的蛋,而是别的蛋,是那些尚非是鸡的禽类所生之蛋。根据进化论的假设也可以得出似的结论:鸡类是从别的鸟类的蛋中突变、孵化出来的怪胎发展过来的。而宇宙之易也恰恰是:阴生阳,阳生于阴。 

509

人真是孤独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为了掩饰这灾份尴尬,为了慰抚这份酸楚,他发明了友谊(不同于互相利用的经济关系)与爱情(不同于专门交配的性欲关系),以资排遗寂寞。他是多么迫切地渴望幻觉,为此,他常认真地炮制假象。“观念的奴隶”──这就是“人”的别名? 三、论圣人 

510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无奈,人生最大的骄傲亦莫过于无奈。历史上一切具有震撼力的圣人(中国模式)、先知(希伯莱模式)、哲学家(希腊模式)──都是如此悲哀和这般骄傲的。所以我们可以把“精神人物”简称为“无奈者”。 

人之至境,既不是来自悲哀,也不是来自骄傲;而是得自悲哀与骄傲的交合:悲哀中的骄傲;骄傲中的悲哀!这就是“无为”的古意? 

511

支持文天祥的肯定是一种童年时代被植入的道义性,所谓“深刻”,不妨理解为“生命早期的刻入”。以文天祥的聪颖、明智及其生存状态上的放达,本该明了“死去原知万事空”,既然如此又何必执著,以生命代价去博得一点死后的虚名呢?何不学习百万汉奸、亿万顺民,一起走下首阳山,用“皇军万岁”的夹道欢迎,热烈迎接忽必烈的人民军队呢?那么,该如何解释“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呢?

我以为,那种道义性与牺牲精神,是文天祥之“晚年的理性”为“早年的非理性”所作的诠释,是“早期深刻的道义性”在为自己没落的黄昏所寻求的一种支援意识;而不是类似“大无畏的唯物主义者”们为自己计算好的“故名钓誉的行为”。 

512

亚当·斯密说:“科学是对狂言最好的解毒剂”。但他没有说,科学的狂热和科学的狂言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被评价为恶德的那些玩艺儿,诸如忘恩负义、得寸进尺、喜新厌旧、投机背叛、不择手段、贪得无厌……实际上在人的文明甚至人类本身诞生之前就存在了。这种生物世界的奥秘,看来不是人和文明所能消灭的。正如枝叶对根部是无能为力的,根部对土壤也是如此。 

人越老,体验到的恐怖和绝望乃致濒死的感觉也就越多。人因而变得更胆怯、更明智、更富于自制力。除非,这位老人是怀有某种深刻信念的人,如文天祥或基督教的使徒保罗,他们不再回顾失败,而是一心仰望迟早的胜利,所以变得一往无前。 

513

民主主义的领袖们并不具有民主主义的暴民所具有的那种蛮勇,而更多自保性与散漫性。所以当危机来临时,就作鸟兽散了。他们缺乏一种真正的责任感,这种牺牲精神原是尼采所谓“主人道德”、“贵族性征”的标志。 

514

人是一种经常会“心痛”或是“心痒”的生灵。所以,各色人等、各位个性的人实际上都在不约而同地追求“自己的麻醉剂”,以便止疼,以便在“过度的醒觉”面前后退。对饥饿的人来说,食物是一种麻醉剂。对情种或色狼而言,性伴侣就是麻醉剂;而贫贱之人则视金钱、权位为人生最大的慰藉(还是麻药!)。对复杂的头脑,穷凶极恶的高智能活动是何等快乐呀。而诗人的痛苦,则须写作来镇定。 

有不同的人,所以便需要不同的麻醉剂,传教士追求上帝与天国,嬉皮士追求流浪与海洛因。而在不同的空气(“文化”)中,同一种麻药的效力也会发生变化的!不同的文化选择不同的麻药。信仰是救治“心痛”或是“心痒” 的良药。

515

绝大多数的欲望,都附属于一个器官。如食欲附属于胃,性欲附属于生殖系统。温暖欲附属于皮肤,安全欲附属于眼睛和耳朵。追求声誉的欲望附属于脑部。只有占有欲是不属于肉体的,它完全是一种心性之欲。占有欲的这一抽象特性,决定了它既是最高贵的,也注定了它是最为自我折磨的──因为它的走向是没有边界的;这种不断破坏领地现状的领地意志,不是一种自我折磨又是什么?它的最大愿望,就是攫取那攫取不到的对象,从而陷入超脱不了的“魔道”。 

516

不论是《旧约》中的先知还是《新约》中的使徒,为了信守他们与上帝达成的协约,为了在精神世界中采取主动的攻势,就不期而同地在世俗生活中采取了被动的守势。在这种意义上,他们真是“不像一个男子”!仿佛是些第三性的、无性的人物。这正是斯宾格勒在《西方的衰落》中所分析的那种“僧侣型人格”。他们与顶天立地男子汉式的“贵族型人格”的差别,就在于后者恰是世俗生活的宠儿和征服者……贵族是女性世界的征服者,僧侣是女性世界所拒绝的。所以,管理世界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贵族型人格的身上,但指导世界和创造历史的任务,却得由僧侣型人格来负荷。

先知啊,你的含义是孤独,所以你必须学会孤独。为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为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奇迹,为了一个民族的生死,你必须安贫乐道,信守你早已立下的誓言。

517

女性世界,这是与精神世界对立的世俗生活世界,尽管女子中也不乏颇富才具的“才女”,但任何才女都不可能像男子那样,懂得“摒绝爱情”这一至要性。多数女子从未有过这一经历:为了信念而拒绝世俗生活的诱惑。因为信念乃是“领地意识”的产物;而领地意识则是雄性的特点。

四、真的作者 

518

没有受到“诱惑”或被震撼得失去常态,就不必硬作文章。因为无诱惑无震撼的境界,同样令人羡慕!甚至是更加令人羡慕。无诱惑无震撼而硬作文章,不仅拙劣,而且过程痛苦。惟有诱惑和震撼,才是美妙的,听从诱惑,才是大手笔。这样的诱惑,当然包括宗教的诱惑、得救的诱惑、天国乐土的诱惑。 

真的作者,意即受到诱惑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实际上是些变相的心理自述。因此,这些作品实际上构成一种回忆和自我安慰。若说他们作品的客观效果“可以欺人”的话──那么它们首先是一种“成功的自欺”?自欺方能更好地欺人。只有从这个角度去研究“真的作家”们的作品──对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等等:才能获得一种准确无误的透视感,一种月色澄明般的普照感。 

一个真的作者也就是以写作为乐而不是为生的人,他的作品首先是写给自己心理历程的一束鲜花、写给自己生命征途的一块碑记。因此,他在作品中着力表现的,往往是自觉缺乏的,他用此法来实现心灵的自我克服。 

“和为贵”的宣扬者往往在流离颠沛的倾轧中渡过了一生。而“无为”的鼓吹者如老子最后却“不知所终”。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当然,我们必须把那些为了市场需要而写作的“伪作家”、“以写作为生的爬虫”排除于此列之外……他们的作品是不是写心情而是写肠胃。 

真的作者渴望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对人世无所留恋的心理状态,一只看破红尘的智慧眼。一种“不顾后果”的亡命精神,赌徒般最后一搏的热忱。 

519

“海明威式的人物”和“海明威式的精神”,实在是神经衰弱的症状。人生的诸多磨难,无法通过“海明威式”的疯狂与痉挛来解决,除非那是把猎枪塞入自己的口腔,然后──扣动扳机!

520

一个“人类学家”而不是一个“人学专家”,那么他的工作领域似乎应该包括: 

(1)研究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与人的处境; 

(2)当代世界文明的景观以及中国的命运; 

(3)我们在这一片乱麻之中最好扮演什么角色。 

五、当代游魂 

521

谁只配做一个隐士?谁受不了世俗的刺激,结果对世俗生活种种罪恶的“反击”,反倒形成了“特殊的罪恶”。难道这种作为“罪恶之果”的“超级新罪”可以当作一种荣耀?或是一个高贵的标志?

归隐乎!归隐乎!!我终于在现代做成了一个古代的隐士。这是我十七岁时的梦想。那时我还想出家做一个小和尚,在撞钟健身之余,可以猛啃经书。这样就可以逃避世俗生活,可以逃避猫头鹰(毛泽东)的政治学习。

522

谁确实感到自己的脆弱?谁希望自己变得更坚强一些,更麻木一些,更亡命一些:那么,就请变成一只书虫,而不要变成一个自作多情的诗人。 

523

旅游的最大收获并非游乐,而是在与陌生环境的接触中,“体味自由精神”。这时,你特别能感受到“人”是一种多么高贵的生灵,因为在旅行中你仿佛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所以,最能收效的旅行当然只能是“孤游”!谢朓就很懂此中的真味,他在《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中写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这说明他是真正领会了旅游的神髓。

但当代人却完全误用了旅行。他们把旅行变成了一种购物消费甚至娱乐炫耀。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感到的精神负担甚至比日常的闭锁生涯中更为沉重了!在炫耀中,自由的、独与天地往来的精神,终被窒息! 

524

在房间里散步,是完全起不到散步作用的。因为散步的功能本不在那周而复始的腿部机械动作,而在于消除焦虑。而室内散步,却充满讽刺意味地向你宣示:这房间是根本走不出去的,你的焦虑是无法消除而只能加剧的。 

文明就是一间房。它是人走不出去的一间房。人只能在房间这头走到房间那头,靠那头的希望来在想象中消除这头的焦虑。但这只对笨人有用。对聪明的人而言,他还没有走到那头,就知道那头本和这头一样,代替焦虑的还是焦虑!所以,他只有尝试用“分析焦虑”来消解焦虑,也就是说,用思想的散步代替行动的进取,用脑的奔驰代替腿的散步。这种尴尬的“进化”很能说明,为什么随着文明(而不是“文化”)的发展,“分析”之风日炽。因为此时此刻的“分析”,已经成了天资聪颖的人们唯一能进行的挣扎了。而等待着愚笨的人们的,这时就只剩下沉沦。

沉沦就是大众化,就是放弃判断和人性。像团体旅行那样,以异乎寻常的步调一致奔赴沟壑,仿佛沟壑里有着永生!这是产生“救世主态度”的时代,正是在这精神的感召下,旅客们以快乐的心情走向车毁人亡。你能说他们可怜吗! 

525

啊,体育!你的目的就是把人变成做一架超级机器?如果灵巧只是用于用作观赏的目的,你说这到底是灵巧,还是呆板?

“散仙”是中国体育的精髓性观念。它是与欧洲体育的群体性、机械性、训练性完全不同的一种文化。它注重的是个体性、灵异性、气质性。仿佛它知道他人的目光,使你的灵巧变成带着镣铐的舞蹈。 

526

人生是具体的,具体到了无法解脱的地步,于是“宇宙的永恒压制”被发现出来。用来对抗“宇宙的永恒压制”的,是“零点式的态度”: 

真正的坚忍,彻底的无所谓,十分的麻木,以及勇敢的出击,亡命的冲锋等等,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日程生活。难怪现代人对毒品的需要如此强烈! 

六、论梦想

527

在各种题材中,最难描写的大约就是梦了。而在一切描写梦的艺术形式中,电影这种“综合艺术”大约最为得心应手。但是,再杰出的电影高手也只能表现梦的心境所涌现的情节,却难于表达些情节、景观所据以生成的那个精髓:梦者的心境。这种极度欢快的眼泪,极度压制的沮丧,极度开朗的傻气,极度睿智的雄思,都是电影艺术永远无法问津的。导演先生,你只善写作,何能传神? 

528

“我不是喜欢你写的东西,而是喜欢看你写东西时的神态;我不是喜欢你的谈话,而是喜欢听你说话时的声音”。 

“难道真是如此吗?如果那些东西和谈话真的对你一点吸引力没有甚至招你反感的话,你会喜欢炮制它的神态与传达它的声音吗?” 

“当然不会的。但我更喜欢那神态与声音。” 

“哦,我明白了。你是害怕那些东西和谈话了,害怕自己的浅陋与不解被它们给揭露出来,像小溪害怕进入湍流因而完全淹没自己,你也对真正进入这些东西与谈话的主题怀有一种被淹没的恐惧,一种歇斯底里。所以,你便十分狡猾地把有关智慧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有关爱情的问题……这就是女性的知智慧?” 

上面是我假设的“萧伯纳和女演员的通信”。而真实的通信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女演员给萧伯纳写信求婚,说如果能生出“一个头脑像你而面容像我的孩子”将多么好。萧伯纳回信说,但是如果不幸生出一个面容像我而头脑像你的孩子,那该怎么办呢?

529

“别人”是作为“外物”而被认识的。尽管,这是些会说话的、甚至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外物。──正如古希腊人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现代人批判了奴隶制度,从此出发,他把“会说话的工具”升格为“会说话的股份”。 

530

人在悲剧中,方能体味悲剧的真韵。否则,人就只能欣赏悲剧而成为观众;而无法体验悲剧而进入角色。 

531

运用“对于一种欲望的极力渴求”──来冲淡“另一种欲望对于我的压迫”,这是意志力的辉煌业绩之一。但这并不构成“解脱”,这,只是反压制力形式的转换。 

这种转换心理学称之为“移情”,但它并不能总是成功。因为欲望既然存在,就不可能毫无表现。即使欲望的大部分能量被转移了,但它的残余却仍然发挥着与它的“量”不成比例的巨大甚至剧烈作用。

反压制力的这种形式向那种形式的过渡与转换──需要一门精深高妙的“艺术”来予以完成。只有大艺术家甚至天生的大艺术家而不是那些具体的艺人──“文艺工作者”──才能成全它。 

七、论爱情

532

互置一下:当你对某人在某事上所扮演的角色深感不满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处境与他的处境互置之后,你是否依然对那一角色不满?如果是的,那一角色就是不可原谅的;否则,就是可以原谅的。 

我这样说是因为我考虑到,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实际上是无法直接进行比较的。例如,有人拿丈夫(或妻子)和情夫(或情妇)作比,就会发生人性剖断上的严重失误。补救的办法是,你把这两个人格所处的角色互置一下,然后再进行比较。于是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事:有人费尽心机和原配仳离而与情人情妇结成婚约,结果发现,后任比前任更加难缠;这并不是“有意的欺骗”,而是“处境的改变”使之然也。 

533

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最脆弱的,人在脆弱的时候最容易落入情网。而“原发性的恋爱”与“原发性的脆弱”相加,是最为灾难性的。

男子可以在任何年龄爱上一个有过任何经历的女人,并达到迷狂的程度。女人则不然,她只在内心深处委身给她偶然碰上的第一个男子。不论是爱与恨,或是淡然,这男子便成了她终身的创伤、终身的偶像。 

534

有的尚不能保持,失去的又怎能追而复得?从这种意义说,“失恋”是不可弥补的永久性创伤。失恋不仅指男女恋性的中断,且可以泛指一切“无奈的失去”之情。真正的失恋之后,人只能在新的情境下,寻求代偿性的麻痹,以求忘却旧情罢了。

“与妓女交往没意思,与贞女交往太沉重,与半贞半假的良家妇女交往又觉得太是繁琐。”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在1989年的广州监狱中对我如是说。然而要是反过来,妓女、贞女、良家妇女,又会怎样看待他呢? 

535

那种固执,那般专注,那种对死亡的迷恋和震惧,那般无遮无拦的联想,那般无以名状的淡淡哀愁,还有那刻骨铭心的神往──“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每个人的躯体内部都藏有大剂量的人性秘密。这些“内涵”生带来,死带去,很少有幸运的人能将自己的秘密实现出来,更少有人能在实现之后再开掘出来,来一番“自我发现”,并通过符号垂诸未来。因为这些潜能是紧紧闭锁着的,是需要另一个人用他的潜能为钥匙,来激活并打开的。没有那样的一个人,没有那样一串复杂得如同密码的钥匙,你的秘密只能永锁胸间。

不同的人,打开不同的潜能,有如不同的钥匙,打开不同的锁。而你的一生能碰上一些怎样的人以及在什么时候碰上什么样的人,这可真是偶然中的偶然、巧得不能再巧的“缘份”了啊!所以,你的有些潜能是永远无从发掘、显现的,而有些呢,却由于过度的诱惑而被夸张得变了形。 

536

人类的明智和坚忍的一个证据,就是他终于确立了婚姻制度。可卡因的沉迷者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压抑”,是不可避免的代价,正如为了安全,人类的集团化是不可避免的“进步”!如果人的性禁忌真的像犹太人渴望在异族社会里推行的性解放那样完全解除了一切顾忌,甚至一如小赫胥黎在他的《奇妙的新世界》中所想象的那样完全彻底的共产共妻,那么,“新世界”就是文明遭到肢解、彻底颓废僵化的样板戏。不信,我们就看一看“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怎样停滞与黑暗的吧! 

537

《蝴蝶梦》(利百加,Rebekah)的主题是在说:纯洁而没有堕落之“烙印”的女子,才能拯救一个男子的灵魂? 

538

选择强健富有的配种,是生物择偶的第一准则。而人类的爱情有时却睽离这一法则,追求弱种甚至追求病态,这是为什么?这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1)受到社会的规约,守着自己的份; 

(2)人的心气易受摧折,从而背离自己的原始之爱; 

(3)人的自尊使他产生了自欺倾向,“葡萄是酸的!” 

这说明人完全是个“活在感觉中的生命”,只有“当感觉凝滞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永恒的存在”,只有在这样的瞬间,才会诞生思想、理性、哲学甚至诗、音乐! 

539

从一个老人的嘴里吐出来的“爱情”,是令人恶心的;一个垂死的专制暴政所施行出来的仁政,亦然。

八、论翻译

540

任何评价都不是“客观的”,都不是独立于评价者的。相反,任何评价都或多或少地表明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它都着着实实地反映了评价者是如何估价自己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不一定是直接的关系,但这起码体现为一种力量对比。

541

五段日常批语的翻译:

“他是个恶棍”──(他比我厉害,我又拿他毫无办法。)

“她是个荡妇”(──她已和(或许可能和许多人乱来,但却没和我乱来过。) 

“他是个小人、十分庸俗”──(他办得到许多不无益处的小事,可我却办不到。) 

“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做到此事,不过……(“这有什么了不起”一语后面,往往紧跟着“不过”) 

“我年轻时也有过理想”──(我并不一直都是个毫无念头的低级动物;更非生来如此的贱货!虽然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头彻底的牲口。) 

当人们说“他有野心”,也就是说“他”对现有处境并不满意并亟欲改变。也就是说“他”尚未彻底承认自己的臣属地位并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不幸遭遇…… 

542

中国人的崇德思想与日本人的效忠思想不可同日而语。崇德是抽象的,效忠是具体的。效忠的对象可以是错误的,但是那效忠还是对的。崇德则不然,它否定错误的效忠,使得一个错误的民族无所适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商人的效忠,而不同于武士的效忠。中国人的理想与其说是秦始皇还不如说是吕不韦,那位商人政治家。他不仅是“著作等身”,而且还是“造王者”,不仅精神造王,还肉体造王,虽然按照太史公的说法他是用了偷梁换柱的窃贼手段,但后来两千年间却成为所有“中华英才”的师法对象!如此个人至上的做法,最后很难不演变为互相出卖的民情风俗。老实的人对此叹惜说“人生来就是要被出卖的?为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和各种各样的理由”……于是逃兵在中国成为“机灵”的代词,汉奸成为“识时务”的冠冕,而“荣誉感”则成了一种挖苦! 

543

书,是载体──超越了时空与自我。一本好的书,采纳中外、贯通古今,它的风度诱使人的精神日新不已,步出一己的封闭,通往无垠世界的讯息库──读书,从此成了进入智慧海的不二法门。

在古代圣典中,上帝对虔诚的信徒挪亚说:“你和你的全家都要进入方舟。因为再过七天,我要在地上降雨四十昼夜,把我所造的各种活物,都从地上除灭……。”

洪水,是人类面对的多重挑战;方舟,是人类超越洪水的载体。人生旅途上的书籍,尤如洪水中的方舟,──它与世浮沉、与时推移,但却矢志不渝地指认着自己文化的、超渡的使命。 

在经验的世界中,令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正是凭藉了书舟的超渡力。 

一本书,堪称一座小小的方舟,一个助人跋涉于艰难时世的精神飞行器;它又沟连多人的心思,作成群体的纽带。 

一套丛书,就是一连串精神方舟的系列;它透视现心灵的漩涡,脱开紧闭的茅塞,是个无形的共济场。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认为,读书者对书的态度应该是:“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其“深思”的目的,在书籍本文的意蕴;“慎取”则在于求索主体的需要。二者不可偏废。弗兰西斯·培根则更在《新工具》中,以近代化的思索点破了人与书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人类智慧所构成的“洞窟作用”。即,当人们失慎于书时,它就难免对人构成可能的危害。史称梁元帝“读书误国”,是为如此这般史鉴,是为迷于书海无穷而忘却书舟颠覆的超越者鉴。

书的功用,不在于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模式,而在展示了幅幅动态的流图。一本书的论证方式可以因时间的流易而变得陌生,其结论也可以渐渐化为陈腐,但它所呈现的精神活性及其流线,却同样可以是常新的:活力比结晶更长久。 

动态化的书籍观,以强健的时代感获得了明晰的方向,它无意去退藏于密、膜拜坚硬不变的真理,而是前来与读者们同解生机盎然的文化之谜。 

就我们的“文化哲学丛书”而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际上朝向同一的方位。这,就是通过精神领域的运动、转形与升化,去实现复兴中国的梦想。这三个“面向”的主体,并非他人的文化结晶,而是我们自己的社会需要。这需要召唤已被大一统体制抑制已久的民族活力,催促坚韧的中国民族再度觉醒,抵达世界文化的前沿地带。一百五十年以来,那些在苟活中担荷苦难与再生的“中国的脊梁们”,不正是如此努力的?通过对现代知识和民族精神的双向性认同,通过把握开放与自强间的最佳交叉点──中国民族正在逼近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抚今追昔,不难发现,在古代中国的灵性洞天中,就曾以易形无穷而永葆其神的鲲鹏,去象征中国的心,去象征中国精神那勤于探索、不知疲倦的活力:“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正是这主体的活力,才使我们在面对浩瀚无已的新潮文化时,不知惶惑、不知退缩。中国的心,在东亚舞台上曾经“水激三千里”,取得过“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煌煌成就,可惜一统的沉寂窒息了百年激荡,惟有奇迹可使鲲鹏再度复活,把巨大无匹脉息,投射到我们的丛书中──“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544

真神只有一位,所以德国妖人音乐家瓦格纳的“女武神之骑”中的女声独唱与合唱──就宛如女妖之声,毫无我们理解之中的“神”的气息……

九、论革命

545

“那次革命事件毁了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全部生活,扭捩了我的全部命运。”老人说。“那怎么可能呢!毁掉了的再建起来不就得了吗!”少年说。“毁掉的心境是再也建立不起来的。那革命事件的冲击波揭开了被遮覆的真相,宣告了你苦心经营的生活是多么脆弱、无聊且虚幻啊!从此,你的命运不得不改道而行──你怎么能走在一座已经跨掉的桥上呢!而世界上任何桥梁又都是‘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垮掉的”老人说。

要是没有其他时空中传来的乐音,我们这个时代就会像月亮上那样荒凉了,根本找不到一个像样的人可以谈话,没有同路人,没有引导者,没有一个可以寄托相思的对象……然而幸哉!这种荒凉状态也是人类文明史以来不常有的“异象”。如果说物以稀为贵的话,那么,这种“贵相”又将播下什么样的龙种呢?

荒凉的时代,荒芜的人群,荒废的情思。在这些大荒之中,会生出反抗荒凉的生命?就像沙漠植物,出于干旱,反抗干旱。 

546

人的“中期目标”常常是以牺牲短期目标并改变长期目标为代价。结果会发生两种情况: 

(1)中期目标支配了人的日常生活,从而使人异化为目标的奴隶; 

(2)中期目标偷偷被提升为长期目标(特别当你力量所限,一再推延中期目标的达成),结果使人“玩物丧志”,把手段变成了目的。 

人是一种适应力极强的生灵,所以,他不仅能为自己的处境镀金,而且总是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论。人生来注定就是要流血的:红的或黑的,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以这种藉口或以那种藉口。

547

在革命中,好多原先互不相识、飘零四方的游民走到一起来了。在这聚合过程中,他们开始了净化并完成了结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等级制度。又一座人体的金字塔诞生了。接着他们堕落了,露出了饿蚊子的疯狂来……这帮风花雪月之徒!这伙“随欲主义者”!他们玩玩这个,逛逛那个,一切神秘感都破毁了。他们谈谈这个,说说那个,一切价值感都尽行涂炭。他们的力量,在于成帮结伙,但这也注定是他们的致命伤,所以他们永远不能长久地共事,稍有起色,就内讧开来。 

以上这些形形色色的压制源及其发出的无孔不入之压制力──作用于“历史气候的调整者”身上,就会化为巨大的反压制力。这些反作用力,及其夺人心魄、乱人眼目的表现形式──正是发自他们特有的心理海洋。这些海洋,映现着、改造着无机世界、有机世界、乃至社会世界的洋洋大观。这一“打破”这一肃清,就意味着更加深入的革命。 

548

革命,是反压制力量最激烈的表现。革命,是反压制力量喷发的最高巅极。革命,不仅要打破有形的既定压制,也要打破心理上的悟性压制。 

革命是壮烈的。它是悲剧的最高潮,它作为悲剧的结束者和句号来到世间。 

革命,决不仅仅是一个描述政治运动的术语。也不仅是描述社会运动、文化运动、经济运动、军事运动,以及人间可能出现的剧烈运动的区区术语。 

549

有文明的类型这一意义上的革命。有人类学意义上的革命。 

还有生物学意义上的革命──现代人喜欢用达尔文主义来理解这种革命,说它是“生物物种进化的一个个里程碑”…至于真实与否,只有他们晓得了。 

就“现代科学”的视野而言:还有生命起源意义上的革命。而不是“物种起源”──“生命起源”必将成为生物学倾注最大关心的最大谜底……地质变动的革命。陆海升沉的冲天骚动……地球起源、形成;是星系诞生、澌灭──这又是何等壮观的革命!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伟大交替更迭!──那里有着新艳刺目的朝阳冉冉升起…… 

这些,就是我们这些现代智人的视野所窥见的“革命”……他确实不同于“猿人社会”!

即以“人民革命”为例。人民革命其实就是“人海战术”,是强大的反制力量。但它一旦爆发出来,马上就成为压制性力量。反压制要求某种形式的压制来补充自己!革命的历程越长,革命所容纳的杂质越多──它的压制倾向就越明显,它的惰性就越重,它的污秽就越是沉浊。朝气蓬勃的时候过去了,代之而来的是新公式化、模型化、老公猩猩化……年轻的弹性消失殆尽。反制力变成压制力。

新的转机又开始酝酿;新的力量又开始消长。新的努力骚动了。革命,又是普遍的。《周易》曾赞叹说:“革而信之,文明以悦。”明确指出革命是文明的刷新者。“革而当,其悔乃亡”,明确指出恰当的革命乃是涤除不祥的有力手段。革命,不仅是一个西洋输入的概念,中国人,对它有最古老而又最深刻的论述。《周易》集中表述了这一理解:“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因为革命,乃是来自宇宙的某种节奏。在它肆无忌惮、目空一切的运动中──流露出宇宙的最高情感。 

不只是社会界,不只是心理界,不只是生物界──而是遍及宇宙每一个物理角落:都闪烁着革命的奇辉。没有革命,便没有明天的生活;没有革命,“存在”,就成为不可理喻又难以摆脱的超级暴君了。革命,都是好的。变化,都是可喜的。不论革命与变化给我们带来多少痛苦:它毕竟在荆棘丛生的“存在”中,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路。没有革命,宇宙将沦为永久的黑暗。在这种意义上,创世的上帝,乃是最大和最初的革命者! 

550

革命,还是沟通并转换有形的社会压制和心理的社会压制的唯一手段。 

陀斯陀也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们的“净化”与“正义”,都应受到解咒,因为它们不同于革命,而是对于生命本身的诅咒。在我看来,根本就不应该有形诸笔墨的“规律”、根本就不应该有什么束缚生命力的“原则”、“理想”。“束缚生命力”,就是“反革命”,就是反对生命力量的伸张。在我看来,只有生命力量的伸张才是正义,只有生命力量的扩张才是净化。除此之外的“净化”与“正义”,都意味着对生命的病态限制,都意味着这些年轻时代恶棍,到了晚年却要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阻止年轻人像陀斯陀也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们他们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样鬼混。陀斯陀也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们的精神衰落,已经成为社会的梦魇。 

551

正确的东西,只能诉之于正确的人格。高贵的东西,只能诉诸高贵的人格。而“规律”、“原则”、“理想”……若想成为有价值的──势必依附于某一有价值的、有具体生动内容的人格。否则,它们就流于空洞面虚妄了。

没有“客观上的净化”;正如没有客观的正义一样。们都是某种伟大人格或超群神格的鸡毛蒜皮! 

552

在模仿西方生活和引进西方文明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俄国人比日本人显得从容不迫,他们因而造出了一大批文化上的副产品:什么普希金、莱蒙托夫,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陀斯陀也夫斯基以及托尔斯泰…… 

日本人,则显得匆匆忙忙。因而没有什么文化上的造就值得“炫耀”。他们的文化副产品,就其创意而言最多只是二、三流的,甚至是三、四流的。即使其始作俑者也是意不在此的。 

至于中国人,则是惊惶失措、乱做一团……因此,在中国变革的中国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没有文化上的创造可以言得;反倒彻底失去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真正的民间艺术。“民族的”的一词,在中国已经堕落为权势者们的梨园儿女了!     

十、《零点哲学》后记

553

All the darkness of the world cannot extinguish the light of a single candle. 

——Francis of Assissi 

这是教会圣徒法兰西斯的话,大意是:整个世界的黑暗也不能毁灭一支蜡烛的光辉。

而《庄子》笔下的圣王却不懂这一点,这大约体现了东西方精神的差异:《逍遥游》说“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中国人的精神注重“天下”,欧洲人的精神注重“灵魂”——此东西方精神差异之源?

我几乎是怀着“感恩的心情”,写完了以上所有。

这并不只是个人的倾吐,而是代表了中国现代生存状态下必定会涌起的精神潮涌。

它澎湃,它迟滞,它周流,它也会凝固下来。这时,一种多么强烈的空虚感袭击了我此刻的心境!

我终于意识到,我这就不得不和八年以来陪伴我的旅程的这些“思想纸牌”握别了!

不是因为我放弃了它们,而是因为我修订了它们从而完成了它们!

写完了,“作品”就不属于你了,而成了你的身外之物。

有的人写书,只写结论,只写那些为使读者接受其结论而操纵的论证过程;有的人则把整个思考过程向读者也向自己呈现出来。前者显得光滑而后者似乎矛盾;前者凝重而后者富于动态;前者是“说完了”,而后者是一种探索。

──愿我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因为我想把读者当作活人,而不仅仅当作对象。

思想其实是不可凝固的。写在纸上的思想恰如刻在碑上的铭文一样──都不再是思想,而是遗烬。

写完一本书,尤如关悼一座大厅的灯。以后,游览者就得用自己的心灯去照亮这厅里的展品了。

1990年初黑沉沉的除夕夜,零点时

五色海第四卷

北方黑色──冬天的书

零点哲学──圆形世界象

(1982─1990年)

(结束)



【051、文身是航海民族的特征——英国人竟然是百越的兄弟民族】


《不列颠的名字来自祖先对纹身的热爱》(BBC 2016年12月8日)报道:

1881年,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未来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只有16岁。在这一年,他在日本横滨让一名纹身师在他手臂上纹上了一条红蓝双色的巨龙,此后纹身被大多数少年视为是成人礼。

当时,英国本土的报纸在长达几个星期的时间里一直流传着:这位年轻的皇室成员在很快就会带着最新流行的纹身回来。有几篇报道称,这位王子在鼻子下方纹上了一个大大的箭头。这些报道写得头头是道,以至于王子的母亲、丹麦公主亚历山德拉给他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以示诫勉。

王子没有在面部纹身。他在受到明治天皇接见时首次公开了手臂纹身,让这个当时的流行趋势受到了皇家认可。

于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让日本数百年来第一次向西方打开了贸易大门。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了对日本商品和文化迅速膨胀的需求。富有的欧洲贵族们浑身上下满戴着各色日本饰品回到国内。现在,王子纹身的新闻在英国、法国乃至美国迅速掀起了纹身热潮:纹身已经成为社会地位,以及对日本商品购买力的标志。

"在当时,未来国王的纹身是一起知名事件。当时还出现了一幅乔治在1893年婚礼上展现纹身的假想图,"埃塞克斯大学当代艺术讲师马特·洛德(Matt Lodder)说。"当时人所共知的是,如果你很有钱并且去过日本,那么最好在回国前给自己纹身。"

1881年在日本长崎,一位纹身师正在给欧洲游客纹身。图中有两名艺妓正在备茶。

尽管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乔治开创了一个新风尚,但其实在一千多年前,从凯撒大帝时代起,英国就曾经不断引领着世界纹身艺术的潮流。

在横跨奥地利和意大利两国的阿尔卑斯山区,科学家们发现了生活在5,000年前奥茨冰人(Otzi the Iceman)木乃伊,并在木乃伊身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纹身图案。在欧洲,是早期不列颠人推动了纹身艺术的流行:罗马人于公元前55年入侵英伦三岛后发现本地人身上都纹有漂亮夺目的图案。凯撒大帝在高卢之战后写道,"所有不列颠人都用靛蓝染料把皮肤染成青色,这样他们就战斗中显得更加凶神恶煞。"从此,不列颠人在整个欧洲得到了一个绰号"Pretani"——凯尔特语词汇,意指"染色"或"纹身"。这正是Britain(不列颠)一词的起源。

有人认为,当时的不列颠人只是用染料给皮肤染色,没有纹身。后来的罗马学者也同样认为凯撒大帝看到的只是墨水涂在皮肤上而已。"岛上很大一块面积住着野蛮人,他们从小就在身上画上各种动物的图样。小孩长大以后,身上的动物图样也会变大,"公元3世纪的加伊乌斯·朱利叶斯·索利努斯(Gaius Julius Solinus)写道。"他们在四肢上划出伤口,然后把四肢浸入染料,让染料充分地渗入伤口,从而锻炼人的毅力。"当诺曼人于1066年登上不列颠岛时,他们也注意到了不列颠人的纹身癖好。12世纪,编年史学家-马姆斯伯里的威廉记载了诺曼人抵达不列颠岛后,最先从本地人那里学到的习俗之一就是纹身。

然而,英国现代纹身史是从南北美洲的殖民活动开始的。探险家、私掠船船长马丁·弗罗比舍(Martin Frobisher)在1576-1578年间对美洲大陆开展过多次探险;他发现,在从目前的加拿大到美国西南部的广大区域,纹身在各个土著印第安部落都非常盛行。

1577年,弗罗比舍抓获了3名因纽特人并把它们带回英国,从布里斯托尔到伦敦做巡回展览-并且在宫廷上向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展示。英国公众对因纽特人的纹身艺术大感惊奇。为了缓解人们的恐惧,画家约翰·怀特(John White)受邀绘制了因纽特俘虏的画像。作为对照,他同时根据古罗马学者的记载绘制了古代不列颠人的想象图。

"根据记载,他精确绘制了古代不列颠人的图像,这些古代不列颠人的身上都纹着神秘的图案,"洛德说。"男人们的腹部纹着雄狮,女人则纹着太阳和花朵。绘制这些古人图像的原因是希望表明因纽特人和我们也没太大差异。"

"弗罗比舍从美洲带回的因纽特人激发了16世纪英国和整个欧洲对于纹身艺术的巨大兴趣。前往巴勒斯坦圣地的朝圣活动的逐渐商业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西方朝圣者带着纹身印记从耶路撒冷回到祖国已经成为一种习俗-纹身就是朝圣的标志,"洛德说。"当时以朝圣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但是从现存的绘画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在手臂上的纹身面积都非常大,看起来就像足球比赛服的袖子。"

在整个 16、17和18世纪,纹身在英国简直无处不在,甚至成为了法庭辩论的焦点。1739年1月,《伦敦晚报》(London Evening Post)报道了法庭发现一名15岁的窃贼胸部有暴力题材纹身的事件。"他的胸部用印度墨水纹着一个人。这人一手拿刀,另一只手里的手枪正在从枪口发射子弹,这人嘴里冒出一句话'去死吧!'"新闻报道以令人窒息的文笔写道。"这个流氓不想让人看到他的纹身,但却被人偶然发现。法庭由此命令他在庭上脱下衣服展示纹身。看到这么年轻的流氓身上纹着这么暴力的图案,所有人都被震惊了。"

目前仍然有不少狂热的纹身艺术追随者,朝圣者纹身的传统一直持续到19世纪。1862年,威尔士亲王——也就是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国王——在耶路撒冷秘密纹了一个十字架图案。但是"tattoo"一词直到近代才被引入英语词典,这是詹姆斯·库克船长18世纪末在太平洋岛屿探险的遗产。而该词早在16世纪末期就已经成为英语词汇,"beating a tattoo"意指"打鼓"。直到库克船长于1769年远航到塔希提岛之前,描述纹身艺术的相应词汇一直是"Pricking"、"marking"或"staining"。在塔希提语里,"tatau"一词指用上面插满针的长木棒敲打另一根木棒的游戏。库克船长在日记里记录下了这个游戏,然而,经过很多人辗转流传后,这个词最终以"tattoo"的拼写形式成为一个英语词汇。

这幅1844年的版画表现了帕劳群岛的土著居民,其中有纹着纹身的帕劳国王阿坝.图乐(Abba-Thulle)。除了创造了纹身的现代名称外,英国人还在西方世界首次实现了纹身的大规模商业化。人们对日本旅游纹身兴趣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一个吸引了全世界注意力的法律案件都在纹身商业化的过程中扮演了加速器的作用。

1854年,贵族罗杰·泰和伯恩(Roger Tichborne)在海上失踪,人们认为他已经死于一场海难。然而12年后,他奇迹般地在澳大利亚重新出现,并搭乘船只返回了伦敦。然而,他的兄弟姐妹们却感觉他不像是真的泰和伯恩。泰和伯恩的母亲去世后,他继承了家族财产。他的兄弟姐妹起诉了他,控告他是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

发生在1870年代初的泰和伯恩案件曾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为世界各地的报纸所广泛报道。这个案件曲折离奇的过程堪称现实版的狄更斯小说。法庭调查发现,早在寄宿学校上学时,泰和伯恩的朋友就已经给他纹上了纹身图案;当法庭要求他展示自己的纹身时,他却傻了眼。这个冒牌的泰和伯恩实际上是一个屠夫的儿子,名叫阿瑟·奥尔顿(Arthur Orton)。他最终被判处14年有期徒刑。

媒体对这一案件的疯狂追逐极大地提高了纹身的知名度,有些报纸甚至说,所有儿童都应该去纹身以防备他们在海上失踪。企业家萨瑟兰·麦克唐纳(Sutherland Macdonald)决定利用这个商机大捞一把。

麦克唐纳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他曾经参与过祖鲁战争,战争期间他通过帮战友纹身赚钱并熟悉了纹身技术。战后,他在以时尚著称的伦敦西区开了一家土耳其浴室,并且提供商业化纹身服务。这是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纹身店。

"英国人对东方的好奇心成就了他的生意,"洛德说,麦克唐纳拥有的土耳其浴室给他帮了大忙:"当时日本商品在欧洲各地十分紧俏,在这样一个同样具有'东方式情调'的场所,那些赤身裸体的富裕浴客就成了最好的纹身顾客。"

1880年代,乔治王子在麦克唐纳的店里做了纹身,从而使后者名声大噪,其纹身生意也快速膨胀。麦克唐纳以艺术家自称,并且服务过包括有钱阔佬和丹麦国王、巴提亚拉邦王公等名人,他和他的纹身店都成为波兰、法国、德国甚至新西兰报纸的报道对象。在客户们对复杂的纹身图案-从欧洲沙龙绘画到打猎场景-提出更高的要求后,麦克唐纳于1890年发明了自动纹身机- 1年后,一台类似机器在美国获得了专利。

纹身目前在大西洋两岸依然十分流行。英国贵族阶层对纹身的追求很快传播到了北美:1897年,《纽约先驱者报》宣布"纹身热已经从伦敦传到了纽约"。当时,美国中产阶级无不以追逐英国上层社会风尚为荣,纹身艺术在纽约迅速流行开来。

几乎每过10年,大西洋两岸就会宣布出现了纹身这一"新"潮流;近期调查表明,有多达三分之一的英国年轻人中有纹身。现在很少有人对纹身大惊小怪,而凯撒大帝时代浑身纹满各色图案的不列颠人也绝对不会。

谢选骏指出:不列颠是纹身的意思,所以英国人才对日本的纹身如此着迷?其背后的原因,这两个分处欧亚大陆两端的岛民,和航海生活十分密切。而文身呢,恰恰是航海民族的特征。例如,中国百越民族的“文身”,就是一种以龙蛇一类水族为图腾的遗俗。

《〈信念的活史:文身世界〉序言》报道:

文身,可以说是人类原始精神世界的一种突出现象,它已成为现代文化大类学日益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正像人类原始精神世界中的其它现象一样,文身起源于原始文化,但并未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而销声匿迹。相反,它源远流长的存在,向人们显示了一部活史,一部活在人类肉体上的造型史,一部镌刻着痛苦与意志的精神现象学。文身的世界,还显示了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间奇异的不平衡性──文化常能超越产生了它的社会母胎,而获得程度不等、形态各异的“永恒性”它像一个载体,超渡精神于物质的引力场。

具象地说,文身还是什么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释文身为:“在人体上绘成或刺成带颜色的花纹或图形”──这仅及文身的现象层次而未人其功能层次,可谓粗浮不精;但却也在不经意间反映了社会上对文身这一重要文化现象的了解状况。

从文明人的立场看,文身带有某种自戕的意味。这种有计划地刺伤皮肤以至使之发炎、变色的原始艺术和原始巫术的混合体,展现了人类精神现象学和人类精神史中的复杂内涵。

现象与功能不同,前者是一种存在,后者则是对存在的解释。在读者就要接触的这本小书中,作者除去向人们展示了文身世界的种种现象之外,还介绍了对文县功能的五种解释:美饰说、尊荣说、吸引说、巫术说、标志说。标志说是较为后起的一种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前面的几种解释。本书作者也是人体赞同此种解释的。泛泛地说标志,则标志仍是现象层次中的存在物;只有揭示了(即解释了)文身标志可能具有的普遍意义,才能进而确认它的社会和心理功能。因此,关键不在于文身是一种标志,而在于文具是什么标志?──通过对各种文身现象的综合分析,我们将看到,文身是生活信念的标志。

在原始民族物我浑一的图腾制中,在文化民族区别等级身份和社会集团(如许秘密会社)的智性努力中,以及在费拉民族亚文化的职业群体和个人爱好中──无不贯穿着一根谱线:它向人倾诉着文身者形形色色的生活信念。倾诉了文身者为体现这种信念而忍受的巨大痛苦──这种忍受痛苦的能力本身也就是一种信念使然。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信念,民族英雄岳飞的母亲,曾在岳飞的背部刺下了“精忠报国”四字,勉励他从事以身许国的卫国战争。这是一项典型的中国式文身。岳母采取刺字的方式而不是文化人惯用的题赠方式,当然和岳飞母子出身于社会下层有关;但也表明,直接刺刻在人体上的符合比之印在身外之物上的符号(如写在纸上的墨迹),对当事人具有远为深刻的心理暗示力。岳飞母子的文身活动,揭示了文身现象确实具有的普遍功能:社会的与心理的“言志”功能。以此,文身成为生活信念的自白。

通过文身,人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个符号。通过约定的含义,他被附加了一种象征性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象征力量是通过其内在力量的节流而获得的。而内在力量的节流,是通过英雄考验式的磨难而实现的。正因为如此,艾身活动在古代往往也是和成年仪式联系在一起,甚至是以之为轴心的。它从童年开始,在青年时代达到高潮,贯穿人的整个前半生,结果是造就了一个奇异的人体符合系统。应该说,在任何一种文县样式及其具体解释下(美饰的、尊荣的、吸引的、巫术的……),都展开了同一个现实:作为文身者的当事人,受到了某种外来力量的干涉,并在此力量的控制下心甘情愿地、身不由已地驯服于归化的精神。对归化精神的不同类型,人们完全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作出多重的、甚至是相互交叉的解释。

我个人的解释是,即便是那些显得毫无生活信念,完全以娱乐为目的的现代文身者,也还是通过文身活动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信念,尽管你不妨把这种信念叫做“追求感官刺激的”。否则,你就很难设想他会忍受巨大的痛苦以换得文身之美,更难设想他仅仅是为了单纯的自虐而施行文身。为了“好玩”而进行文身,则他的生活信念则是追求“好玩”;这也许可以被斥为玩世不恭,但你却不能否定这也是一种生活信念。作为一种直接铭刻在身体上的符号,文身沟通了人的灵与肉。通过文身,人们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信念,还显示了社会归属的趋向。安德烈·马尔罗(Andre Malraux)曾经指出,在世界历史上缺乏任何联系的不同地区和民族中,在他们各自文刺身体时所运用的纯粹的装饰画和线条画之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艺术心理学》第二卷)对此,可以提出两类解释:

一,史前文化的统一性,即人类文化是由一个源头散布开的,所以在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民族文化(文身是其一种表现)之间,必有相似。人类学家索勒斯(William J Sollas)在《古代的猎手及其现代的代表》(1924年)一书中就是这么主张的。

二,人类生理心理的相似性,即认为基本的装饰图案在感觉原理上是以本能为基础的。艺术理论家巴恩斯(AlbertBarnes)在《绘画的艺术》中就此写道:“这种装饰美之所以有感染力,大概因为它能满足我们自由而愉快的感知活动的一般要求。我们的感官需要适当的刺激,什么刺激都无妨,……装饰就能迎合并满足运用官能以寻愉悦的需要。”(第29页)

无疑,这两种穷本追源的解释,都不失为十分深刻并且富于哲理意味的。我们希望,人类知识有一天能进展到足以验证上述两项假设的程度。但如果我们后退一步,也许现在对问题就可以看得更清晰一点。这就是,暂且搁置一下虚无飘渺的发生学或起源的问题,就可以发现,即便是纯粹装饰性的线条画,其相似性的基础,依然是社会集团的划分!艺术史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们尽可以找到看起来互无交通的地区间的“相似形式”,但常识却告诉人:这些“相似形式”毕竟只是问题的一面,不足以抹煞区域与民族间精神表象相异的另面。相异,就是集团化的直接结果;而文身的一大功能,恰恰是区别人类集团──就像是现代人的制服和标志一样:而这一区分的功能,也正是支持人们去施行文身的强烈动机之一。集团化的生活,构成了人类意志的一项动力。至少是为人的意志,提供了一个有形的规范。

人体,尽管对自我而言高于一切,对他者而言则不过是一个符号的体系。所以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可以在《存在与虚无》中断言,“他人”只不过是“我的地狱”。人体不仅是创造符号的物理媒介,而且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身体语言,如发情,手势,舞蹈,自古以来就渗入入的生活,影响人际关系,迄今不衰。这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入际关系的物化程度已经多么深刻。美国学者苏珊·朗格(Susan K·Langer)在《情感与形式》中写道,“现实生活中,姿势是表达我们各种愿望、意图、期待、要求和情感的信号和征兆。因为它们可以被有意地控制因此可以像声音那样被精心编入一套确定的和紧密相联的符合体系中,这是一种真正的推论式语言。语言互不相通的人们,往往凭借这种简捷的交流方式,表达他们的主张,问题和判断。“因为,姿势(即身体语言)已构成生活行为的一部分,对他者而言,“它是一种可见的运动,但不是一种物体的运动,不是周围的滑动、波动、旋转,而是被当作生命运动看到和了解的。”(以上见该书第11章:《虚幻的力》)

身体语言比起声音语言来,在阐述理性方面虽有不及,但在传达意志上,却有过之。因为人的视觉比所学更发达,诉诸视觉的形象语言当然就更接近本能的层次。

也许由于职业眼光的定格作用,符号学家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人是符号的生物”,因为很显然,人的思想(这体现为人的语言,包括直观的、造型的语言),是通过符号即对世界进行符号化,去认识世界(包括自思和自我观照照中的自我)的。于是,人的创造物在这里获得了较人为高的本体性。人反而沦为此等本体的附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是人在说语言,而是语言通过人在说它自己。”透现在文身活动中,人称施行了文身术的人们为“文身者”即“文身的人”,于是,“文身”也就成了他的本质。

人到底是不是“符号的生物”?

我们说,不是;因为其他生物也有自己的符号。从直接意义上,人仅只握有符号而已,但他并未变成符号。但从间接意义上,握有符号本身,也使人自身多少有些符号化了。这就是“异化”,是人的符号化,是在使用工具的同时自身的工具化。而文身,则是符号化、工具化的具象体现,一种不乏美感的体现。

人原非隶属于符号的生物,但由于文明,由于集团化,由于经济的压力──他所行、所思甚至所欲、所惧的一切,都与符号结了缘。这比文身运动更为广泛,但又不乏有趣的相似性。当人们看见一个妇人长得很顺眼,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她具有某种美好的性格;而当嫫母被纳入符号化了的视觉模式,人们就会想到这是资质平庸的形象化。其实,这两项判断或解释,常被经验证明是错误的。因为生活是无法遵循任何一种形式逻辑的。符号化的视觉模式,近乎“成见”。在这里,姣好的或丑陋的面容,不同的身体与风度,都被理解成了一种符号,成了推理程序中的数据,成了类似文身图样的那种据以判断入的外在依据。

身体语言是一项形象语言,而如文身或服饰之类则是附着于人体的另一类形象语言,是固定于活动着的人体而本身却相对稳定的形象语言。但文身的、服饰的语言,毕竟以其不断更迭的丰富性,构成了一套无所不包的符号系统。

1000年之后,当人们回顾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将会为服饰时尚的迅速变幻而感到眼花缭乱。时装变化双轨交错:一是不同文化集团的服饰在空间上呈现的变化;一是同一文化集团在时间上呈现的变化;最后则是两种变化的大规模交汇。这些变化是如此迅速,结果,撇开质地与裁剪的水平不谈,现代服饰在样式与颜色上已超越一切阶级与集团甚至民族与国家的分野。嬉皮士、雅皮士、牛仔裤,代表的只是一种文化的倾向,却不仅仅是集团化的社会势力。这就是现代文化的奇特性,这就是现代文化语言的结构化。

服饰本无意义,但习俗给服饰以意义,这意义对人生作出了规定。人通过服饰使自身的意义明显起来。服饰因此获得了实质性。《礼记·王制》篇说,天子的使命之一是“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给服饰以国家典礼、历法、法律、礼乐制度同等的位置,可见重视程度。《王制》篇还把改革制度和服饰的尝试,看作叛逆一种行为。(“革制度、衣服为畔,畔者君讨。”)《礼记·月令》篇记载,天子的服色还必须与季节的变化相一致:春季着青衣,夏季着朱衣,秋季着白衣,冬季着黑衣,而黄衣则是常服。显然,天子服色的规定,已不再局限于社会示范的功能上,而是扩及与宇宙节律的终极协调。这种神秘观念,赋予服饰以宇宙法则的言语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天子用服饰的语言,对自然说话。

与文身相比,文明社会中服饰的社会规范性更强,因为它在公众生活中更为可见,意义遂更明显。随着文明化,文身越来越成为一项私人的“言志”象征或小集团的归化标志。原始社会(图腾制)中的文身功能,让渡给了封建社会(等级制)中的服饰功能。“正服色”成了社会意识形态规范的重要方面。这也正是改朝换代社会政治变动,必与“易服色”的文化改革相联系的心理基础。

例如,随着大一统长城时代的衰落、解体,中国服饰的意义也起了变化:审美内容被突出了,并被逐步推向首位。我们不再因为不肯穿满人的服装就被杀头了,这就是“时装运动”兴起的历史大背景,也是以“好玩”为动机去实行文身活动的历史大背景。例如,我们注意到,在西欧社会的传统时装中心巴黎,时装大潮的争奇斗妍,是在反等级制的人权大革命之后开始高涨的;而法国革命前流行于贵族小圈子以内的时装竞赛,也对封建制度的瓦解给予了一臂之力。当然,这是封建贵族们始料不及的,他们是身不由已地加入这一历史的行列的。

人权社会是建立在经济分权的基础而非政治专利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大变革不可能不影响人的服饰观。所以,现代社会的来到,也就表现为服饰制度的解体,表现为时装热潮滚滚而来。

两个社会两种服饰观,表明服饰确如文身一样,是人的语言。可以脱下的服饰表达了各种的文化精神,正如不可脱下的文身图式同样表达了多重的文化精神。文身世界,悄然广延在身体与服饰的语言之间。与身体符号和服饰符号所拥有的功能相比,文身这个符号体系及其功能在现代文明中多少有些秘而不宣的味道。这是因为,这是一个退化中的世界,是一个逐渐被服饰取代了的世界。但即便如此,文身活动毕竟还是凝缩着人的生活信念,这使文身世界从时间的意义说构成了一部“信念的活史”。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身活动,诉说着各自的生活信念,飘载着各自的生活形态。只要你深入到文身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些图样和装饰决不是缺乏意义的。最起码,这体现了一种原始的勇毅和悠久的传统。而经过恰当的转化(解释),它就能变为另一种动力。

文身活动不是突发的或一蹴而就的心血来潮。尤其是全身型的文身,它必须经年累月才能完成。仅从毅力的角度看,它毕竟不失为惊人之举。它不仅是艺术,不仅需要技术,而且还需要稳定的信念作为支撑,去完成这一工作。不论你怎样评价文身这一现象本身,你都不得不承认,这种有计划刺伤人体的原始艺术,对人的意志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没有信念,谁能忍受一种长期的、周而复始的痛苦?像是文身那样?

这是从积极方面去看待文身。

若从消极方面分析方向的功能,则发现“异化”的悲喜剧,早在史前时代就开始了。文身,不就是人的非人化象征吗?刺上龙纹,不就是祈求人为龙子吗?刻上凤凰,不就是念祷己为禽王吗?文身所造就的,正是一种原始文化意义上的“符号人”。

“符号人”可以有两解,一是“对人进行符号化”,一是“符号化了的人”──这分头体现了“符号”一词的动词性和名词性。前者具体落实为文明的进程、节律;后者则为文明的结果。因为这种因果联系,这两种状况都可以构成理性批判的对象。因为主要产生于文明社会的理性批判的锋芒,向来都是指向文明社会所产生的种种恶果(它并不是简单指向原始的淳朴或“野蛮”),仿佛一种自体免疫系统,以此抵消或平衡自体的弊端。

但现在发现,“符号化”的意向早在文明社会诞生之前就有了。这将为现代思想家们提供一些什么启发?

分析一下文身现象和造成它的心理基础吧,“把人变成符号”、“符号化了人”的根源,并不在现代生产方式的压力下,不在文明社会分工的细密化进程中;而在原始人类的集团化的压力下,在神话与巫术意识的古老躁动中。神话与巫术的意识,渴望无止境地地提升入,从而把入提升为超人即非人。这就是原始文化中的异化冲动,是古代一切宗教的基本冲动。

现代文明和现代生产方式的外表,与神话、巫术和宗教是大不相同的;但在要求无止境地提升人并把人集团化即把人类区别为分割为对立的集团方面,则有着精神上的一致,它同样在不顾一切地渴望提升人的活动中,把人改造(而不再仅仅是“幻想”)为超人即非人。

这就是现代文明中的异化冲动,是各种冒充科学的非理性狂热,各种披上了学理外衣的妖术。──它的历史性进化,是从观念的幻想世界跃变到了实存的改造涡流。道路与方法变了,目标与真理则一。

对文身这个奇特的世界,你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它就展现在那里,说着无声的故事。这些故事,对现代人类的求知欲是既感遥远又很切近的。在古代神话里,有一种灵活的人可以懂得鸟语兽言;而现在,通过努力,你即将通晓文身的图案与形象所包含的讯息,并理解它。

(徐一青、张鹤仙:《信念的活史:文身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谢选骏指出:《信念的活史:文身世界》一书是我推荐出版的,所以出版方要求我为它写个序言,以便增进其说服力。我照做了。也因此开始了解“民俗的文身”竟然影响了高级文化。以至于大英帝国竟然是纹身产物。英国人竟然是百越的兄弟民族。



【052、文学兴盛是半开化民族的收获】


文学兴盛是半开化民族的收获,所以近代俄国行而中国不行,古代楚国行而三晋不行。

未开化民族像小母鸡还不能生蛋,已开化民族想老母鸡已经生不了蛋了。

第八篇文学兴盛原因论

“普遍信仰”的解体和文学兴盛的关系

(从先秦两汉的文学发展状况看)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天末怀李白》

杜甫的“名人名言”,似乎把“文学”这一崇高的事业,和“魔鬼”(魑魅)相提并论。文学的使命似乎不在这个世界,而在另一世界的永恒。

相反,大多数人则主张文学具有应该拥有崇高的社会使命,甚至有益于政治教化。根据这种“政治教化论”,我曾经撰文说:

“中国文学如同中国文化,之所以成其庞大面积和历久传统,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同化功能和凝聚性质。这种功能起源于“中国”的信念,“中国的信念”则来自中国文化不断扩张、光被四表的奇特命运。甚至在中国亡国的时代,其文化仍在扩散中。如,蒙满时代就是如此。这种奇特的命运可能与中国独一无二的地理形势大有关系──它既不像埃及那样地域狭小,又不像巴比伦那样四面受敌,不像欧洲那样支离破碎;更不像那样印度是一个漏斗、敌人可以源源不断从五河地区入侵,而整个半岛相形之下显得毫无纵深防御能力。当然,中国也不像美洲的印第安人那样由于彻底的隔离状态而孤陋寡闻。如果把黄种人的美洲包括进来,中国就不再处于世界的边缘,而好像处在世界的中心。在文化上则处在整个“大西方”(从印度、中亚、两河流域到埃及、欧洲的“整个西域”)世界之外。

这样的中国,容易形成强大的同化功能和不屈不挠的独立意志。这样的中国,既能不断吸收可以健身的养份,又可不被异端所同化并吞,从而彻底异化。这样的中国,能以自我为中心,来同化一切异己势力,不断推陈出新,奠立新的文化周期。

“甚至连‘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也有‘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雄心壮志:‘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兴废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李白《古风其一》)从这诗头尾来看,李白似乎钟情于成为孔子第二。还有学者认为李白早年以匡济天下为己任,志不在删述,故此诗可能作于晚年。”

但是最近,经过对于“普遍信仰的解体和文学兴盛的关系”的思考与研究,我发现情况有异:

传统中国所鼓吹的“文学为政治服务”、“文章诗歌为教化服务”的目标,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普遍信仰的解体似乎是文学兴盛的必要条件,而普遍信仰的强化则直接导致文学的衰落。从这种意义说,“文学为政治服务”、“文章诗歌为教化服务”,岂不就是文学的自杀?

一、从先秦至隋文学看文学盛衰的原因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就几个基本概念的定义略谈一下。

1、普遍的信仰

“普遍信仰”是指统治阶级赞助或宣扬的某种宗教或官方哲学,这种宗教或官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社会麻痹作用”,所以也被当时的多数人所接受并信仰,故曰“普遍信仰”。

例举。殷商时代的史料不足。西周的礼制的基础是天命论,天命观就是西周的普遍信仰。一方面,这种信仰似从殷代损益而来;另一方面,这种信仰又不同于后被孔子孟轲之流所损益的新天命观。这一普遍信仰的衰微及沦丧史从诗经中可以明白地看出。董仲舒的新神学和东汉的谶纬之学。

以后代而论,明清的理学可算一种普遍信仰。从“普遍信仰”这一角度视之,“宋明理学”这一提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理学虽然起源于宋代并大盛于宋代,但作为“普遍信仰”来说,只能叫做“明清理学”。虽然它在清代几乎没有什么新发展。

佛教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未曾作为“普遍信仰”存在过。即使它在南北朝期间的某些时代曾被列为国教。这不是因为它的外来性,而是因为它从未不曾统一过当时的各种思想潮流,儒学和道学与儒教的斗争即使在后者被列为国教时的未消歇。在这一点上,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远远不能与基督教在欧洲的地位及回教在西亚北非的地位相提并论,也比佛教在日本在藏蒙、东南亚逊色许多。最后作为两汉儒学这一“普遍信仰”的继起者出现的,不是佛教,而是综合了儒(两汉以来)、佛(各派)而新生的理学。

2、文学的兴盛

文学,作为整个文化体系(也可叫做“上层建筑”或叫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盛衰兴亡的曲线是与整个文化体系的盛衰兴亡的曲线大致相同的。从来没有整个文化状况趋于衰落而文学的兴盛独能长享其祚的史例。

定义。所谓“文学的兴盛”究竟用何种尺度来衡量?质言之,文学的兴盛决不能以文学作品的数量多寡来论定。数量丰产的时代,可以称为“文学繁荣的时期”,这是从商业的角度,印刷工业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文学作品本身来说的。反之,文学兴盛期的主要标志乃是作品给予后世文学以及文化的其余方面的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文学给予后世的影响愈大(一般讲愈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给予后世的影响也就愈大),也就愈被后人视为“兴盛”。所以,文学兴盛与否的尺度在于文学是否有创造性,是否有丰盈的为后人取法的创造性。而决不在乎文学作品的数量。 

例举。众所周知,明朝诗歌创作的总量远胜过唐诗,可是历来的人们只谈到唐诗的兴盛而从未谈到明诗的兴盛;同样,清朝的词曲创作的总量也较宋朝为多,然而人们总认为“宋词”的兴盛是远在“清词”之上的。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文学史上,一个伟大作家的主要活动时期通常都在一般被认为是文学“兴盛”的时代。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A、伟大作家一般都是具有巨大创造性的人,他们的创造性使哪个时代的文学“兴盛”(据前之定义);B、“兴盛”的程度可以由伟大作家的程度(他的创造性、他的影响力等等)予以度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尽管楚辞的作品作家数量远逊于汉赋的作品作家的数量──我们仍有充分理由认为楚辞时代的文学比汉赋时代的文学更为“兴盛”。

3、为什么就“先秦两汉”而谈?

因为先秦两汉尚未掺进佛教的因素,所以问题还不太复杂。否则,就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讲清的了。而且,根据定义,佛教本身既不被视为“普遍信仰”,则将佛教盛行期也列入这一讨论的范围似乎无此必要了。在东汉之末,普遍信仰的解体已是明显的事实了。随着这一解体,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山水诗等等相继兴起。正因为佛教未能成为“普遍信仰”,萧纲的宫体诗和玉台新咏式的齐梁文学才能繁荣起来──从而为隋唐文学打下了基础。(这也使得佛教在中国的命运不同于基督教在欧洲的命运,但类似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的命运。)后者受齐梁文学的影响与受历代文学的影响是相等的(诸如:诗经、战国、两汉、建安、正始……)。此不必讳言也。所以,谈到汉末的建安文学就已经足以预见此后一千年文学兴盛的主要条件了。直到明代重建了“普遍信仰”,文学的衰微才变得势不可免了。我们只要想一下,明朝政府与违禁小说展开的斗争,就可以理解这一原理了。

在谈这个原理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先说明一下,在先秦时代,哲学、史学、文学尚未有严格的界限。先秦期的“文学作品”,除了《诗经》及《楚辞》这两部诗集以外,几乎没有纯粹的文艺性。现代人一般将先秦散文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也就是承认了先秦散文是分属哲学与历史的门下。即使连《山海经》或《穆天子传》这类作品,也不能把它视为纯粹的文艺性创作。可是当我们研究文学盛衰问题时,却只好把先秦的散文作为文学来谈,或主要作为文学来谈。限于篇幅,不得不将其哲学方面的价值及历史学方面的价值,暂时略去,以便集中精力来研讨其文学方面的价值──先秦文学与普遍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般说来,哲学、史学、文学这几个骈枝的盛衰一般都是同起同落的。文学总是随着整个文化状况的兴盛而兴盛的,也总是随着整个文化状况的衰落而衰落。个别的例外不仅不能否定这一规律,而且往往是在证明这一规律。所以,在下面的篇幅中,本文仅只涉及文学问题。但实际上也适用于整个文化问题。(只是仅从文学史中援例以明)。

4、文学与信仰是背道而驰的

很明显,西周时代是有“普遍信仰”的,这一信仰的产生过程可能颇为复杂,但是它的确立并成为当时文明社会的“普遍信仰”,则是在姬发一举灭殷之后与姬旦“制礼作乐”之前的那段时间里。这个“普遍信仰”的内核就是“天命论”。同样明显的是,在周初的“天命论”是带有极浓的“天子崇拜”的宗教色彩的。它不同于孔子理性主义的天命论,而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式的天命论似乎倒更接近些。

《大雅·文王》中赞颂文王说:“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丕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这里宗教色彩浓厚的天命论,很好地体现出西周时代普遍信仰的性质来。别的不说,仅就《周颂·时迈》中这样写道:“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这首颂诗的完整程度,可以使我们把它看做对“宗教天命论”(即西周的普遍信仰)最早和最全面的论述了。

这种信仰在西周末期以前一直都很稳固。可是到了东辽前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一时期的“风雅”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不是没有道理的。如《小雅·雨无正》曰:“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小雅·节南山》则公然说:“昊天不惠,降此大戾。”竟然公开咒骂上帝的不施恩惠──这不能不被视为西周普遍信仰的“宗教天命观”正在走向衰颓。因为《诗经》中包含这类诅咒的“变雅”太多了,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社会思潮的体现。

由于先秦文学以《诗经》开其幕,所以,我们先从《诗经》来看。谁都不否认,《诗经》中最少文学价值的就是《周颂》。当然,《周颂》开创了一种诗歌形式,这有意义,姑不论这种形式是否“民间吟咏”。作为《诗经》的最早部分,它的文学价值也不可能高于以后的作品。但是参看一下诗经其余各部产生的大致年代,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西周前期的作品包括周颂、少数大雅和少数风诗;西周后期的作品包括有,多数大雅、小雅和少数风诗;东周的作品(除了商颂、鲁颂)基本上是风诗。

从这种区分来看一下,就发现风诗的真正兴起似乎是在作为西周普遍信仰的“宗教天命观”衰落以后的事。而大雅及小雅中最富于人民性也最富于艺术性的部分似乎也是在西周后期,即普遍信仰已经衰落的年代兴起的。

5、礼乐制度的真正含义

西周“普遍信仰”的基础不是“大西域”流行的教会制度,而是文武周公开辟的“礼乐制度”;其卫道者们不是“教士”,而是“大夫”。所谓“刑不上大夫”实具护卫礼制基础的功效。所谓“大西域”,就是从印度、两河流域直到埃及、欧洲的“中国以西”。它们的教会制度体现为一种广义的神庙权力政治。甚至连后起的阿拉伯与伊斯兰教世界的清真寺制度也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西周礼制在文化上的体现不是神权,而是“学在官府”。一直到春秋末年,文化才从官方的管制下解放出来。显然,“学术下于私人”的历史现象是与经济上的承认“私人”经济大有关系的。例如,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就标志着“私人”经济权的成立。而开创“私学”的孔子则诞生于“初税亩”之后的四十三年(前551年),由此可见其中的关系。“学在官府”的礼制是随着“初税亩”的来临而崩溃的。而“学在官府”则是保障普遍信仰的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学在官府”的时期,(即春秋前期)尽管普遍信仰已由于社会发展而摇摇欲坠了,但仍能维持其统治。

自从孔子开创了“学术下于私人”的私学之后,西周普遍信仰的“宗教天命观”就宣告解体了。孔子尽管小心翼翼地用唯理主义的天命观偷换了神秘的宗教天命观,但这并不能挽救西周普遍信仰的崩溃命运,相反只是促进了这一进程。

孔子的理性主义(不语乱力怪神,祭神如在等)是普遍信仰破裂的消息。

“德”,本是某种相对独立的精神状态、相对稳定的意志倾向。在先秦时代,他还没有被庸俗地加以道德化。“德”与善恶根本无缘。“德”的价值是力的价值,是凝聚力、固执力、持久力、同化力的价值──这是一个绝对值。

随着科学的展开,“士”在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因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士”的需要量愈来愈大,“物以稀为贵”──于是“士”的地位才得以上升。前人有以“养士”的现象作为文学兴盛的一大原因,其实,统治阶级的“养士”活动根本不足以导致文学兴盛,反而易使文学的正常发展受到干扰甚至控制,甚至使文学商业化……因为从原则上说,被养的士远不如自养的士,更富独立精神,所以庄子不肯致仕。

私学的成立,士的四处活动,都是普遍信仰解体以后的现象。这之后就是文学的不断兴盛。文学的不断兴盛是伴随着普遍信仰的不断衰落、不断瓦解一同展开的。因为普遍信仰的衰落及瓦解是一个不间断的进程,决不是一瞬间的山崩。这也是一个“启蒙”过程。

6、文学兴盛与经济繁荣

不断把文学兴盛的原因简单地归之于社会经济的繁荣,是极为荒谬的。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西汉鼎盛期(武帝宣帝时代)的社会经济远比分裂而陷于长期战争的战国时代更为繁荣,可是文学上却没有出现一个堪与匹敌的兴盛期。

那么,这是不是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国教政策所导致的呢?并不像是。因为在武帝“罢黜百家”之前,文学上也没有能超过战国时代的一般成就,且莫说是最高成就了。

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一般说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是文学(及文化)衰落的原因,而是结果。由于统一,文学(文化)的自由发展已经缺乏必要的社会空间了,而只能起到危害统治利益的作用,所以自由发展的末日也就来到了。

由此可以看出,启蒙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理性主义,二,怀疑主义。这可以叫做“启蒙运动的二拍子”。首先起来反抗普遍信仰的必然是理性主义,而不是怀疑主义。因这时普遍信仰还较顽固,启蒙者的见识及胆量都还为之压抑。怀疑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极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则是羞答答的怀疑主义。怀疑主义终将导致反理性主义及新信仰主义。于是新的普遍信仰的影子又在蠢蠢欲动……

总之,我们可以把普遍信仰的崩溃划成这么一条线索:理性主义(部分地怀疑)──怀疑主义(即怀疑一切)。

文学兴盛与经济繁荣,毫无关系。

7、致命的线索

从诸子散文来看,从《论语》的理性主义到《庄子》的怀疑主义就完成了这条线索,从诗歌发展看,从小雅、大雅、国风中的部分怀疑到《九章》《天问》的全然怀疑,再到《离骚》的绝望情绪,就构成了这条线索的全貌。影响也就较小。此外我们必须注意:人的心灵对方向性的感受是很奇特的,“方向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种主观感受(不论是空间上的方向性还是抽象观念上的方向性):一般说来,“有创造性”的作品都给人以“强烈的方向感”(不是政治上的“倾向性”),而被人认为“平庸”、“无创意”的作品都很少给人“方向感”。

由此可见,“普遍信仰”是与“文学兴盛”互相矛盾的这是两条互相反对的曲线,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彼此对抗,互为消长──共同交织出了一幅文化(包括文学)盛衰图。

文化创新(文学亦然──因为文学的兴盛实在离不开整个文化形态的兴盛)的盛期是普遍信仰开始全面崩解的前夕。随着普遍信仰的全面崩解,文化就逐步趋于衰落。质言之:普遍信仰作为“文化创新”(即特定意义上的、与“普遍信仰”对立的文化。否则,“普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的对立面──若不维系其存在,则文化亦将衰落──从而导致新的普遍信仰的兴起和旧的文化创新的消亡……

难怪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悲叹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980年1月27日)

二、从先秦至隋文学看伟大作家的要素

1、从政则殆的天才

为什么文学家与诗人若从政则殆?为什么,不是才尽就是身穷?对此,我们总结出两条规律:

A、创新的文学天然具有反社会、反道德的倾向。

B、危机文学表面上不是这样,因为它企图“力挽狂澜”。但实际上,因为狂澜已经成为乱世的主流。所以,力挽狂澜的危机文学,在本性上依然是反社会、反道德即“反潮流”的。

危机文学产生于社会实际分裂,秩序实际走向崩溃的大背景;因此它的反倾向、即它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崇高道德原则的执著肯定(托尔斯泰、屈原、维吉尔)──实际上还是对流行观念的某种背离。

“伟大的作家”具有以下的文学要素:

A、严肃的主题和独到的思想(对危机的反应)。

B、创造性的形式和特殊的风格(对表现危机这一需要的反应)危机往往是独特的;对危机的反应也需要独特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以胜已任。

2、作家与危机

作家讲述的多是危机。伟大作家与危机文学有时仿佛孪生子。

伟大的文学是悲剧性的,而非深刻的喜剧性的。至少也是喜剧其表、悲剧其里的。喜剧若无悲剧基础(深含悲剧性而外露),则难免流于庸俗。

A、有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危机文学。

B、人们似乎天生就对危机有较深的敏锐性和感受力。

C、危机感是许多伟大作品得以问世的动(能)源。似乎只有危机才能真真地打动人,感化人,陶铸人。

D、作为伟大文学的动源──是“危机感而不是客观的危机”(虽然它确实存在)。一种危机的存在,若不能引起受害者相应的危机感──危机文学并不会产生。

危机的深刻性与不可救药之处──正在于它已麻痹了人们的感觉。使社会愈来愈深地陷入它的无底洞。一、二先知的寥寥呼声甚至根本不为别人听到……

3、艺术的春夏秋冬

就某个特定的文化圈子而言──艺术的发展似乎有某种周期性:

春天的艺术──

缺乏自我意识,很少反省性。往往直抒胸臆,少受固定成规的束缚。许多民间文学如国风、乐府和希腊—印度—冰岛的史诗……都是其代表。

夏天的艺术──

具有一种远大而不落俗套的直觉。而且表现得恰到好处。常能流芳千古。流派的兴起。

秋天的艺术──

流派的垄断日趋严重。独创性多流于形式方面。理论与创作的争霸时代。但后者眼见得日益衰渴。

冬天的艺术──

道德说教压倒了艺术表现。

“文化圈子”因时因地不同。有时作为一个贵族文化,它只包有一个民族的某一部分居民。有时作为一个市民文化,它包有一个民族的大部分居民。有时作为一个无产者文化,它包有好些民族的大部分居民。

4、艺术无道德

艺术无道德正如科学无国界。

伟大的艺术家们往往“表现得有道德”。而不是“真的有道德”。艺术的冲动若是真地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久而久之就会消匿于无形了。他们之所以往往“表现得有道德”;而且这道德水准还远远高出一般人──可以用两点来解释:

A、失意与被压迫感迫使他们以道德上的标榜起而反抗。

B、艺术家矫饰习惯和夸张本能使之然也。艺术与道德是不可调和地对立着。这一对立的根据之一就是:艺术家们的高尚道德总是对社会道德构成破坏性影响。而道德──如果离开其社会职能还剩下些什么呢?思想家的自制自我标榜为一种道德;却不是一种真实的道德。

C、为什么越伟大的作家就越“绝望”?庄子与屈原作为战国散文与诗的两大巨匠,在“越伟大的作家就越‘绝望’”的意义上,只是偶然现象?还是普遍规则?

D、从一方面言之,只有绝望才能成其伟大。绝望则不仅来自生活的失败,更是信仰的崩溃;伟大的人对生活的失败不难接受,对信仰的崩溃则难以容忍。

诚然,一切伟大作家莫不有其生活信条,但这些信条并不是从别人那里承接而来,而是通过自己痛苦的生涯中发展起来的。伟大的人为什么会痛苦,(然后才从自己的痛苦中开出创造的灿烂之花)?因为普遍的、社会共有的信仰已在他心目中崩溃了,他因为“不信”而痛苦,又为痛苦所驱使去寻求新的信仰──所以伟大作家的一生,无非是寻求新的信仰的一生。

从另方面言之,伟大的人必然绝望:世界是如此局促狭小,如此乏味单调:创新的人要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最终讲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创新的人由于其天生的慧敏与睿智很容易就窥破普遍信仰所包含的虚幻性──这往往是拿普遍信仰的教条与现实生活的艰辛做了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由于这种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幻灭”,他才得以开始孤独的但创新的旅程。

科学无国界。艺术无道德。

1980年3月31日(全文结束)

[这是在五个月前起草完毕并被迅速驳回的硕士毕业论文构想。这是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学研究”的曙光!可惜中国社会科学院里面还没有人能理解!!悲夫!现在的中国学术界死气沉沉……1980年8月21日大病初愈]

是的,文学虽然不同于学术,而且早于学术的发展,但二者之间还是一脉相承的。

思想的切割

(早期的短论与中期的散篇)

 Thoughts that Diffentiate (Essays and Random Writings 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以上用斜体)

1971年至1989年

2016年第一版

谢选骏

内容简介

《思想的切割》搜集了谢选骏写于1971年─1989年间的短论与散篇,显示其思想的切割过程,其中不乏生涩、稚嫩,但也具有棱角和闪光。分为构思与提纲、短论、散篇三个部分。

Synopsis

The book Thoughts that Differentiate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and writings written between 1971 and 1989, and reflects differentiations of the author's thoughts, which may be choppy and naive, but nevertheless pointed and sparkling. The book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outlines, essays and random writings.

为什么不写书?光读不写有什么意思?写作,是最好的宣泄。它能使人相对战胜时间。我把一切感觉都写到书里去了。我不想写具体的东西,而想说一些更普遍的东西。因为这比较不容易过时和毁灭。天才啊天才,就像生命的末梢一样精美和脆弱。

目录

第一部分

构思与提纲

(01)《小店草简》

(02)《狼山纪行》

(03)《中国社会之所以发展缓慢》

(04)《愚民政策,流患无穷》

(05)《写作计划》

(06)《尝试“禅坐”》

(07)《拟作标题》

(08)《中国人对天子的憧憬》

(09)《贵族·超人·天才》

(10)《元首的意志》

(11)《君子的美德》

(12)《原理与实践》

(13)《三年祭》

(14)《天命主义》

(15)《我的伦理学》

(16)《理想主义》

(17)《社会民主》

(18)《民族社会主义》

(19)《谢选骏的新诗格律》

(20)《〈周易〉漫想》

(21)《周易的玄思》

(22)《略论作为“原始寓言”的〈易经〉》

(23)《“真”“善”与“诚”“伪”》

(24)《党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格斗能力》

(25)《“同等学历资格”》

(26)《独身的可贵》

(27)《观念与禀性》

(28)《道德论》

(29)《一束怪论》

(30)《爱情论》

(31)《咸有一德》

(32)《热情论》

(33)《痛苦与成熟》

(34)《犯罪论》

(35)《“夜气”论》

(36)《民主略论》

(37)《论幸福》

(38)《大人论》

(39)《山海经》与《庄子》

(40)《手记五条》

(41)《略论中国古代寓言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线索》

(42)《永久和平》

(43)《幻想天子》

(44)《黄山温泉》

(45)《冬眠潜忆》

(46)《有信有情》

(47)《〈天子书〉的大结构》

(48)《整个世界的思潮竟如此相近》

(49)《宿命》

(50)《五卷灵感》

(51)《理喻部分和隐喻部分》

(52)《新的思想要求新的表现形式》

(53)《系统构思》

(54)《五色海》

(55)《对中国文化高级观念的理解》

(56)《对“天子”命运的沉思》

(57)《太极书》

(58)《胜利者的书》

(59)《天子如何实现自己的普世目标》

(60)《最好批判就是详加注解》

(61)《汉唐式“社会民主”的复活》

(62)《复色思想》

(63)《人与太极的关系》

(64)《新五经》

(65)《圣书》与《天书》

(66)《天子与历史》

(67)《孤独者的书》

(68)《胜利者全书》

(69)《天子的时间》

(70)《五色思想的光海》

(71)《蓝色的思想》

(72)《橙色的思想》

(73)《红色思想》

(74)《黑色的思想》

(75)《白色的思想》

(76)《完全相反的两种倾向》

(77)《犹太化、印度化和中国化》

(78)《简单的生活》

(79)《“天才论”》

(80)《阴阳的世界》

(81)《零点哲学》

(82)《我政治思想发展之梗概》

(83)《〈庄子〉:宇宙精神的“变形记”》

(84)《扬恶论》

(85)《文化运动》

(86)《中国文化百题》

(87)《对中国文化的 “重新理解”》

(88)《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

(89)《零点哲学》再思

(90)《生命之谷·孤独者》

(91)《跨越数种体裁的“集成”》

(92)《中国神话》

(93)《造反者的书》

(94)《革命论》

(95)《中国象征论》

(96)《黄金时代的重来:论礼制的天下统治》

(97)《永恒者的书》

(98)《零点哲学》要旨

(99)读“读《读书》记”

(100)《文学与人类学》

(101)《反对“历史教”》

(102)《晨梦:“新王国”的线索》

(103)《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三阶段》

(104)《上帝与中国》

(105)《三十年以来我形成的民族国家论》

第二部分

短论八章

第1篇  写作论

第2篇  文体论

第3篇  读书论

第4篇  文字改革论

第5篇  质疑郭沫若

第6篇  伟大作家的要素

第7篇  文学兴盛原因论

第8篇  历史哲学的曙光

第三部分

散篇

第01篇  梦录

第02篇  中国的梦魇

第03篇  论顺序

第17篇  1980年代的故事

第18篇  我从东山来

第19篇  那一年的气氛怪诞异常

第04篇  尘蒙之光──新儒家的彼岸

第05篇  反太极图说──《荒漠·甘泉:文化本体论》的主题思想之一

第06篇  飞越大洋的快艇

第07篇  天子:中国文化模型的枢纽

第08篇  论传统

第09篇  创造之歌

第10篇  书论

第11篇  历史场中的人──人类文化精神的节律

第12篇  玄奘的现实意义

第13篇  读《新归约全书》看“救世主态度”

第14篇  毛泽东像章的来历

第15篇  《河殇》:世纪的对话

第16篇  《恋人絮语》与文明的衰落

第17篇   1980年代的故事

第18篇  我从东山来

第19篇  那一年的气氛怪诞异常

书名

思想的切割

(早期的短论与中期的散篇)

 Thoughts that Diffentiate (Essays and Random Writings 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以上用斜体)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地址

3101 Hillsborough St.

Raleigh, NC 27607-5436

USA

免费电话

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

ISBN: 

2016年6月第一版

June 2016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五十三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LIII



【053、武侠小说是亡国奴的呻吟】


《射雕英雄传英译「权力游戏」 那「九阴真经」翻成啥?》(联合新闻网2017年10月28日)报道:

盛行华人圈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左图,取材自iRead灰熊爱读书网),将发行首部英译本。 

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预计明年2月发售第一卷英译本,整部小说分12卷发行。英文版介绍为贴近英语系读者,还特别说这是一部中国版「冰与火之歌:权力游戏」(Game of Thrones)。

在过去,曾有读者自发翻译部分章节上传网路,但未购买版权,也未经专业编辑出版。这次英译版发行,简介还提到,金庸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作者之一」,作品在全球销售超过一亿册。澎湃新闻网报导,英译本由英国出版社Maclehose Press出版,第一卷「英雄诞生」(A Hero Born)计画于2018年2月22日发售,定价14.99英镑(约20美元)。

译者 2006年在牛津攻读中国研究

第一卷的译者为英国人Anna Holmwood(郝玉青)。郝玉青说,「我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始于2006年在牛津大学攻读当代中国研究硕士期间。2010年第一次尝试翻译中文小说,从那之后就开始致力翻译和推广中国文学。」2012年,郝玉青开始翻译「射雕英雄传」。在翻译「射雕英雄传」前,她曾作为一位出版经纪人与诸多中国作家合作,包括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麦家、徐则臣等。

射鵰第二卷 再加入一位帮手同译

起初只是翻译一些片段,她用这些试译的内容与她所准备的金庸材料,向一家英国的版权代理商出版社推荐这本书。正式翻译期间,郝玉青大部分时候住在杭州,在她看来,那是「回到古老的临安」。「翻译这部小说是个长期且复杂的工程」,郝玉青表示,「第二卷的翻译我请来另一位译者Gigi Chang做帮手。尽管那时第一卷已经译完,但有人一起讨论和分享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在此之前 金庸已有三部完整英译本

这是金庸小说首次由英国出版社出版。此前,金庸小说的完整英译本仅三部,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雪山飞狐」英文平装版(1993年1版/1996年2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鹿鼎记」(2004年)和「书剑恩仇录」(2004年)英文精装版。

其中「雪山飞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英文译者是香港学者莫锦屏(Olivia Mok);「鹿鼎记」(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的译者是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书剑恩仇录」(The Book and the Sword )的译者是英国记者晏格文(Graham Earnshaw)。

「射雕英雄传」已被翻过 但未能完成

闵福德(John Minford)和学生赖慈云(Sharon Lai)曾于1996年开始合译「射雕英雄传」,但最终并未完成。此次翻译出版「射雕英雄传」的Maclehose Press是英国Quercus电子书出版集团旗下的独立出版品牌,以「阅读世界」为宗旨,致力于将各种语言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出版。

「九阴真经」怎么翻? 书迷引颈期待

报导称,相较于金庸小说在华人圈内广泛流传,其英译本的数量显得单薄,这是中国文学翻译失衡的一个缩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武侠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度比不上东亚文化圈,「侠」、「江湖」、「武功」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是英译的难点。这一次,西方的译者和读者会如何理解「武穆遗书」、「九阴真经」和「降龙十八掌」,令人充满期待。

中国文学「走出去」 拉近与他国距离

长期以来,西方看待中国的视角存在较大的认知偏差,这源于不了解所产生的隔阂。不论是过度丑化还是盲目美化,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奈伊(Joseph Nye)说,在资讯时代「软实力」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随着中国文学不断「走出去」,外界了解就越深,认同也就越多,越能与中国文学和文化「平等对话」。

英译者:武打很难译流畅

澎湃新闻网刊登专访郝玉青的报导。郝玉青表示,大家都认为最难的部分是翻译那些武功招数的名称,「但对我而言最困难的部分是如何让这些武功招数『打』得流畅。」

据报导,郝玉青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瑞典人,先生则是台湾人。郝玉青的母语是英文,自小又向母亲学瑞典语,牛津大学求学期间开始学中文,从事英语、瑞典和中文之间的翻译工作。

郝玉青说,2005年她第一次到中国,很快就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回英国后便入学牛津攻读当代中国研究硕士。她曾多年从事中文图书版权经纪工作,金庸是她一直想引荐到西方的作家。

另外,当被问到西方人是否能理解「侠」文化时,郝玉青说,从中古欧洲时期的骑士传奇文学到19世纪的小说「三剑客」、「撒克逊英雄传」(又译艾凡赫),到近期的奇幻文学,都有「侠」的元素。

她认为,金庸小说创造了一个世界,在中国掀起流行,读者们很容易沉浸在他的小说中。虽然对西方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有些陌生的地方,但本身就很会说故事的金庸小说反而让这些陌生的文化变成一种新鲜感。

谢选骏指出:作者不懂,武侠小说是亡国奴的意淫的呻吟,英国殖民强盗是无法理解的,现在英国人还想翻译,说明他们的帝国梦断了,于是要逃避到武侠梦里去。就像写下了《撒克逊英雄传》司各特,本身就是一个苏格兰的亡国奴,而且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因为瘸腿而幻想“武侠梦”。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第一代准男爵 FRSE(Sir Walter Scott, 1st Baronet,1771年8月15日-1832年9月21日),18世纪末苏格兰著名历史小说家及诗人。

司各特出生在爱丁堡牛门附近一个小巷里。18个月时患小儿麻痹症而有腿萎缩。为了养病他在1773年被父母送到苏格兰边境靠近斯梅洛姆塔的祖父的农场生活。12岁时进爱丁堡大学。他十分欣赏德国的“狂飙文学”,翻译过德国著名民谣《莱诺尔》。1802年司各特出版《苏格兰边区歌两集》。1805年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最后一个吟游诗人之歌》问世。此后他投资印刷行业。1808年出版诗歌《玛米恩》,以后他创作了《湖边夫人》、《特里亚明的婚礼》、《岛屿的领主》等一系列诗歌。他最后一部长诗是《无畏的哈罗尔德》。

司各特的诗充满浪漫的冒险故事,深受读者欢迎。但当时拜伦的诗才遮蔽了司各特的才华,司各特转向小说创作,从而首创英国历史小说,为英国文学提供了30多部历史小说巨著。最早的一部历史小说《威佛利》1813年出版,其取材于苏格兰。司各特关于英格兰历史小说有脍炙人口的《撒克逊英雄传》(或译为“艾凡赫”、“劫后英雄传”)等,关于欧洲史的小说有《昆丁·达威尔特》及《十字军英雄记》等。司各特的小说情节浪漫复杂,语言流畅生动。后世许多优秀作家都曾深受他的影响。

1826年,他投资的印刷厂倒闭,司各特承担了11万4000英镑的全部债务。他拼命地写作,还清了债务。过分紧张的工作使他的身体垮了下来。

谢选骏指出:这就应了一句古话:“要钱不要命”。武侠小说、战争文学,大多都是亡国奴的病态呻吟。



【054、希特勒《我的奋斗》就是纳粹的《古兰经》】


《希特勒著作〈我的奋斗〉:世界上最危险的书?》(2016年2月8日 BBC)报道:

《我的奋斗》版权到期,从理论上讲,任何人都可以在德国再版这本书。

“他们想用它来取代《圣经》。”在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的一间安静的阅览室里,珍本专家斯蒂芬·凯尔纳 (Stephan Kellner) 低声讲述纳粹党人如何将一本杂乱无章、冗长难懂的书(半回忆录、半政治宣传)变成第三帝国的核心意识形态。

《我的奋斗》版权到期,这意味着,从理论上讲,任何人都可以在德国再版这本书。BBC广播4台的一个节目探讨对于这本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书籍之一,德国政府怎么处理。

2015年首次播出的“出版还是焚毁”(Publish or Burn)节目的制作人称,它仍是一本危险的书。约翰·墨菲(John Murphy)说:“在历史上希特勒是一个被低估的人;人们也低估了这本书。”1936 年,墨菲的祖父首次将这本书完整地翻译成英语版本。墨菲说:“我们有必要严肃对待它,因为版权自由后,人们可能误读这本书。尽管希特勒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了这本书,但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已实施,如果人们当时能够更多地关注它,可能就会意识到其中的威胁。”

1923年慕尼黑“啤酒馆”(Beer Hall)暴动失败后,希特勒因叛国罪入狱,在狱中他开始编写《我的奋斗》,阐述他的种族主义、反犹太观点。十年后他重新掌权,该书成为纳粹主要宣传物,出版了 1200 万册;每对夫妇新婚后,都会收到国家发给的这本书,而该书的金箔版被摆放在高级官员家中的显眼位置。

二战结束时,美军占领了纳粹的埃那出版社 (Eher Verlag),巴伐利亚州政府继承了《我的奋斗》的版权。该政府保证了这本书只有在特别情况下才可以在德国翻印,但2015年12月该书版权到期,对于如何遏制这本书被任何人随意出版,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墨菲说:“巴伐利亚政府利用版权控制《我的奋斗》再版…那么版权到期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仍是一本危险的书,新纳粹分子已有所活动,而且没有相关时代背景,人们可能会误读这本书。”

注解版

是否有人想要出版这本书呢?《纽约客》(New Yorker) 杂志称:“整本书都是些言过其实、难于理解的句子、历史细节以及杂乱无章的意识形态,新纳粹分子和严肃的历史学家都倾向于避而远之。”

但这本书在印度广受有印度教民族主义倾向之政客的欢迎。曼彻斯特大学当代宗教与冲突方面的讲师阿特瑞伊·森 (Atrayee Sen) 在接受广播4台的采访时说:“如果去除反犹太主义的因素,这是一本非常励志的书,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深陷狱中,梦想着征服世界,并且将梦想付诸于行动。”

时代背景已不复存在,是那些反对再版的人担心的问题之一。在“出版还是焚毁”节目中,巴伐利亚州教育文化部发言人路德维希·昂格尔 (Ludwig Unger) 说:“这本书造成的后果曾是数百万人被杀害、数百万人遭受虐待、世界各地被战争波及。我们应牢记这一点,在阅读某些段落时,标注恰当的批判性历史评论。”

《我的奋斗》版权到期后,慕尼黑当代历史研究所推出了新版本,新版中不仅包括原著内容,还增加了对遗漏之处和歪曲事实部分的评论注解。到目前为止,已收到 15,000 份订单,已印刷 4000 册。该研究所所长安德里亚斯·维尔盛 (Andreas Wirsching) 说:“新版本揭露了希特勒那些充满粉饰的虚假言论和彻头彻尾的谎言。”一些纳粹主义受害者反对这种做法,大屠杀幸存者也提出批评,随后巴伐利亚州政府取消了对该研究所的支持。

但限制出版可能不是最好的办法。《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版文章写道:“要防止年轻一代滋生纳粹萌芽,最好是让他们公开面对希特勒的言论,而不是让希特勒的言论在非法的阴暗环境中滋生。”

该评述版书的联合编辑克里斯蒂安·哈特曼 (Christian Hartmann) 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这本书不只是史料来源,而且是一种象征。我们想一次性彻底毁灭这种象征。”

墨菲认为,想在全球范围内禁止这本书是不可能的。“巴伐利亚州政府的表态很关键,这比能否真正限制该书更加重要。尽管在现代社会,政府无法阻止人们接触到这本书,但他们必须表明立场。

“出版还是焚毁”节目称,该州计划利用法律来起诉煽动种族仇恨的人。路德维希·昂格尔说:“在我们看来,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具有煽动性。假如这本书落入不法之徒手中,会十分危险。”

谢选骏指出:希特勒《我的奋斗》就是纳粹的《古兰经》。为什么?因为第一,纳粹主义和伊斯兰教一样,都是一种军事运动,意识形态不过是其烟幕。因为第二,《我的奋斗》和《古兰经》一样,都是一本个人著作,不像圣经那样出自多人之手,较少极端化的偏颇。因此,在“极端化”上,甚至佛经和古代神话也要缓和得多——因为它们同样不是个人著作。换言之,把个人著作当作行动指南是十分危险的,例如把马恩全集或列宁全集当作行动指南,就会造成比法西斯主义更为严重的二十世纪的空前灾难。希特勒《我的奋斗》这本纳粹主义的《古兰经》也是如此。但是,上文作者却没有用同样的观点看待《马恩全集》和《列宁全集》,显然是别有用心的差别对待……而且,英国还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巢穴,不遗余力地培养自己的掘墓人,难怪大英帝国的衰落如此迅速。



【055、小说《大典》为电子监控大做广告】


《脑电波监控,中国科技治国再添神器?》(2018年5月1日 转载voa)报道:

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通用五菱汽车工厂,员工在一条生产线上工作(2016年6月19日)。而在中国的有些生产线上,例如杭州中恒电气公司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戴着用于监控他们脑电波的帽子。

中国作家王力雄的小说《大典》中描绘了一种叫造梦仪的装置,通过改变人的脑电波来改变人的行为。只要在一定距离内向对象发送特定的电脉冲,就会让行暴者失去斗志。 这项发明深得当权者欢心。国家“梦工程”为制造第一批造梦仪拨发巨款,希望以此应付日渐增多的群体性事件。

这个听来像是天方夜谭的故事如今在中国似乎越来越趋近于现实。中国多个地方的工厂、国有企业、军队员工的脑电波据报受到当局监控。

香港《南华早报》星期一(4月30日)以杭州中恒电气公司为例报道说,表面看来,这家公司的生产线和其它公司别无二致。身穿制服的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制作着复杂的电信元件。但是这家工厂的一个重大不同是,工人们戴着用于监控他们脑电波的帽子。管理人员根据这些数据感知工人的情绪,从而调整生产进度,提高工作效率。

这篇报道说,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从2014年起开始对员工使用情绪监控技术,此后盈利增长了约20亿人民币。

报道还说,中国十几家工厂和企业都在使用中国政府资助、由宁波大学研发的一种名叫Neuro Cap的大脑监控技术。

同一天,美国网站“商业内幕”的报道提及上海帝仪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项产品。这家公司为北京到上海的高铁司机生产一种配备感应器的特制大檐帽,可以根据司机的脑电波判断其疲劳程度,甚至可以在其打瞌睡时发出警报。

早在两年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上海科技网就曾报道过这项技术。报道称,这种采集脑电波信号的柔性芯片安装在火车司机大檐帽的内测前部。大檐帽内还装有一个小盒子,内含算法软件和存储器,能对采集到的脑电波实时分析处理,将结果通过网络传输到铁路局管理中心。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南华早报》说,脑波监控技术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但是中国将其应用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报道称,使用这类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和“维护社会稳定”。

从人脸识别、声纹识别、DNA采集到可穿戴脑电波、情绪监控设备……中国当局的“天网”恢恢下似乎又增添了一批新科技神器。

谢选骏指出:如此看来,是中国政府的电子监控在前,小说《大典》描绘的造梦仪装置在后;那么如此说来,小说《大典》并无先见之明,只是事后聪明——小说《大典》,这是在为共产党电子监控做广告?还是为进一步深化电子监控出谋划策?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此书作者出身于共产党的家庭。这种刁民,连骨头都是红的。



【056、以夷变夏的历史解读——《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 

致漂流瓶的发现者

序 经与史

壹 原始丰饶

一 巫与德

二 邑与国

三 无形态战争

四 秩序的涌现

贰 历史的黎明

一 天命无常

二 封建与宗法

三 军事殖民与地缘政治

四 周礼社会的各等级自由

叁 通向盛夏之路

一 诸夏与夷狄

二 文明共同体的宪制秩序与世界秩序

三 游士与启蒙者

四 礼崩乐坏

肆 革命时代

一 军国主义与群众的解放

二 暴秦与历史的终结

三 贵族的反动和毁灭

四 天汉与诸夏的灰烬

伍 严冬将临

一 秋收时节的世界帝国

二 儒士与法吏

三 新莽与王道的最后破产

四 家族征服帝国

陆 蛮族的世界

一 汉魏君统在江东的传承与灭亡

二 蛮族与士族

三 吏治国家的复活与强化

四 部落与军户

柒 优孟衣冠

一 士族的没落与科第的兴起

二 蛮族佣兵的兴起和没落

三 残唐五代的藩镇、宪制与共同体

四 东亚世界体系

捌 吏治国家的没落

一 士绅社会的荣耀与残缺

二 蛮族输入秩序

三 流氓无产者的天下

四 垂死文明的战利品争夺者

玖 东亚的地方化

一 新春秋时代的世界秩序:殖民主义在远东

二 诸夏沦为蛮夷

三 新战国时代的挑战者、顺应者和投机者

四 罗马与万国

跋 读史早知今日事 什么是中国? 中国和历史上的华夏文明是什么关系?未来中国应是怎样?中国应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这是探讨中国问题的前提与关键之所在。在这个问题上,不少先贤都付出 过艰苦的努力,各美其美,也不少佳作,但遗憾的是,全书贯之以宪制为维度撰写中国史的作品,却未曾得见。

著名青年学者王晓渔在评价刘仲敬的《民国纪事本末》时曾提到:刘仲敬是休谟六卷本《英国史》的译者,如果能以宪制的维度撰写一部宪制中国史(不仅是中国宪制史),会很让人期待,这不仅仅关乎过去。

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一书,我们可以确信地说:这就是我们希冀的一部真正的宪制中国史。这是一次重建认知结构的尝试,以 “经”与“史”为主轴,借助源远流长的两希(希伯来和希腊)文明价值和日耳曼-撒克逊宪制体系,厘清华夏文明(兼及远东诸文明)盛衰成败的线索。

我们这里完全可以自信地说,本书必将传之久远!

内容推荐 

本书从夏商周三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以“经”与“史”为关键词,选择各朝代在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关键点,以勾勒出其时代面貌,将中国古代 文明置于世界大历史的视野中,以一种全局性的理解,讲述华夏世界及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

“经”意味着正统性,是衡量价值的准绳;“史”意味着基于“经”的价值裁断和历史建构。在认识图景中,“经”是诸文明的限度,是认知图景的栋梁,文明本身 就是经义展开其内在可能性的过程,会有自己的青春期和严冬,会面临衰亡和再造。只有正确的历史认知才能避免对文明再造造成伤害。

本书眼界开阔,其言语充满智慧性,读之酣畅,给读者们攀登华夏文明的梯子以诸多启发。

作者简介 

刘仲敬,长于新疆,而独以川人自属。尝操宋慈故业,而自授史学。刀下阅尸,笔下著史,足可谓神来转身。昔以文言译休谟《英国史》四卷,开华文先河;著述《民国纪事本末》,亦可堪奇书。

刘仲敬《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第二章:历史的黎明 

1,天命无常

“化行南国”是周人针对江汉软腹部的侧翼包抄。“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是殷商在鬼方、羌方势力范围的总崩溃,对周人的重要性相当于后金攻取辽阳。观兵孟津事件如果存在,主要是针对东方诸侯的试探性外交活动。黎国的灭亡是牧野之战的热身运动,军事路线几乎完全相同。《牧誓》证明真正的军事行动只能信任少数核心盟国,后者全都来自西土。士师和夫子的训练和组织方式显然非常简单,只能适用于高度默契的小团体。师尚父像鹰一样飞翔在牧野上空,使他的盟军赞赏不已。这是羌人-牧羊人从羊群捕食者学到的战术:迅速的袭击和更加迅速的撤退,集中打击掉队者和弱者,避免正面进攻密集的阵形。这种方式能够奏效,说明对方军队的业余性质很强。纣王肯定没有迦勒底人已经发明的重装步兵方阵,武王也没有晋文公和士会进退有度的六师。周人不是凭籍封建制度征服东土,而是在军事殖民的动态运动中塑造了封建制度。

无论如何,武王最初没有修改世界秩序的计划。他似乎宁愿以武力仲裁者自居,在大邑商拥立新君。他的胜利有赖于殷商贵族的分裂,后者很可能将西部联盟视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仆从。纣王、萁子、微子、东夷的纠葛暗示,殷商所出的环渤海文化圈正在经历严重的危机。纣王无视持续两朝的西部败局,发动针对东夷的大战。后者原本是殷商的亲近者和支持者,后来又是复国战争的同盟者和大后方。殷商保守势力有理由期望:纣王的毁灭是结束危机的捷径,由此不难恢复美好的旧时代。武王在战前和战后都把自己描绘成古老习俗的维护者和修复者,谴责纣王信任新人和妇女的轻率倾向,自然不会毫无考虑。他如果真有改朝换代的期望或能力,就不会乞灵于这一套“保卫盘庚宪法”的理论了。周人晚出的材料将殷商描绘成相当堕落、不断堕落的族群,并不强调任何君主的邪恶负有特殊责任;但武王使用的材料坚持只有纣王及其违宪任用的平民和妇女有罪,声称宗室和贵族、尤其是微子一系亲周派都是忠实善良的人。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这场战争更多地具有内战和政变的性质,微子一系和周人大概早有默契。他们如此仇恨革命的亲属,宁愿让羊人(羌)及其姻亲(周)洗劫中商。

殷商保守派贵族对西部联军的看法,可能更接近于周平王和申侯对他们召来的蛮族盟友的看法。武庚的复辟政府很高兴看到革命君主和平民暴发户的垮台,指望西伯及其蛮族朋友满足于已经得到的奖赏。联军很好地完成了废昏立明的任务,应该回家了。三监入朝,可以视为新政府对功臣的奖赏。入朝就是诸侯对朝廷的承认,后来周平王对郑伯、虢公的奖赏与此非常相近。如果武王真的以为自己的地位高于朝歌,本应该征召殷商宗室入周为卿才对。微子后人迁宋以后,就承认了入周觐见的义务。姬性宗室这时入朝,更像是承认武庚政权的合法性,希望以重臣身份从内部控制新政权。武王平静地撤回关中,似乎认为预定目标已经实现。三监最初的说法(《史记》、《汉书》、《淮南子》、《逸周书》)将武庚包括在内(霍叔在《商君书》和古文《尚书》中取代了武庚),更加令人怀疑:武王所谓的监护可能不是周人对前朝的监护,而是殷商保守派政府及其蛮族盟军对纣王革新派残余势力的监护。武王回到宗周后,同样认为殷商仍然享有天命,以致敬畏之心形于辞色:“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在这种情况下,大邑商的新政府继续以世界统治者自居。三监觉得自己是新朝重臣,浸淫京师的高级文化,地位高于留守西部的穷亲戚,永远不会回去了。殷商两朝封国迁移的惯例是:新邦并不认为自己从属于老家的亲族,甚至不一定履行结盟和援助的义务。直至东周初年,虢公和东虢的关系仍然如此。殷商之际,封建制度尚未建立,各邦的关系更加松弛和混乱。三监对丰镐的贰心本来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周公的愤怒反倒更像别有用心的僭越。武王去世,幼子登基。东方的长辈在外交方面自行其是,即使在封建制度确定以后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周公其人是否确实存在,镐京黑暗的政治长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不得而知。(传说的周公以前,周人没有确定的继承权制度。)我们即使完全信任宗周新政府的指控,东方诸侯的罪行也只是散布流言。殷商-三监的“叛乱”至多是一场外交革命,疏远保守派的主要支柱----西部联盟,重修环渤海圈各邦的旧谊。武丁以来,殷商的外交政策始终在东西之间来回摆动。没有一方能长期占上风,纣王似乎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平衡才灭亡的。牧野之战时,东方诸侯没有给他任何支持。

所谓的“平叛”更像镐京方面的突然袭击,动机可能就是打破东西方交替和平衡的旧制度,树立后来《大东小东》抱怨的西部单方面优势。东方联盟的主力不是三监和大邑,而是奄、蒲姑和海岱各邦,颇能说明这次政变的真实性质。《大诰》宣称,殷商内部的保守派将会继续支持周人。果然,管、蔡和武庚几乎不战自溃。这说明殷商核心区的内部分裂多么严重,纣王的私智给自己的世系留下了灾难性的遗产。海岱文化圈才是真正的战场,他们和殷商保守派的矛盾显然超过了殷周矛盾。西军灭国五十,在海滨诛杀殷商最后一位英雄飞廉。奄人抵抗了三年,战争的惨烈显然远远超过了牧野。徐方降而复叛,终西周一朝始终构成镐京的心腹大患。徐偃王敢于跟周室分庭抗礼,汉东诸侯割地而朝的罗曼司一直流传到战国。东方人长期怀念他“行仁义而亡国”的英雄壮举,仿佛不列颠遗民怀念亚瑟王。

这一次,宗周全面谴责东方的享乐主义、平等主义和武断统治。从这些罪名看,东方文化已经发展到“文艺复兴”式的熟极而弊阶段。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魅力无穷,对管、蔡这样淳朴的乡下领主构成无法抗拒的诱惑。周人没有可能跟他们竞争,只能以理性和节制的名义予以排斥。他们的阶级制度已经崩坏,解放平民和妇女的革新家变得很有诱惑力。纣王以聪明绝顶著称,特别擅长提拔不守规矩的寒人,用诡诈的讼师手段歪曲习俗,从而对墨守成规的旧贵族施加残酷的专政。后者领教了刻骨铭心的痛苦,才会在此后的几十年内宁愿拥护保守的蛮族,也不愿让革新派有机会卷土重来。周人从他们的阶级斗争得出结论,一定要坚守健全的贵族政治原则,不能给“没有律法的下等人”翻身机会。他们的君主和新人已经尝到了通过践踏习俗、扩大武断权力的甜头,开始着手将臣民变成逆来顺受的被动居民和压榨对象。周人从中吸取教训:必须坚持个人武断所不及的稳定规范(“若恒”),规范必须源于普遍性传统才能稳定(“明德”),安定人民的规范依靠共同体习俗、而非私人判断(“乂民”)。后来的儒家支持礼治、反对名法,依据就是这些托名周公的经典原理。我们在这里特别要警惕常见的望文生义,因为礼治其实更接近西方所谓的习惯法只能发现、不能制定,名法更接近西方所谓的绝对主义武断立法、不顾成例。

三监之乱导致一系列地缘政治的剧变。卫国以世卿领袖的资格,永镇漳水流域。微子的世系取代纣王的世系,守护宋国宗庙和殷商发源地,永远断绝了革新派复兴的机会。东方大国奄和蒲姑的灭亡解放了她们长期压制的土著,使海岱的文明体系一度岌岌可危。因此,新诸侯齐、鲁的军事殖民不可或缺。齐人与莱夷的战争从太公望开始,直到景公一朝才大功告成。成周的营造格外重要,不仅因为地缘形势,而且因为洛邑构成了此后军事殖民的样板。武装殖民团由周人贵族和若干殷商氏族组成,后者的族长以世卿身份列席贵族团体;但其他殷民继续维持原有的祭祀、习俗和组织方式,周人的礼法对他们没有约束力。殖民团在战略要地建国(城)定居,无意干涉土著的习俗或建立混合社区,直到殖民地根基稳固,土著的精英阶级产生模仿周礼的冲动。于是,周礼构成封国各族群上层文化的熔炉。贵族团体不难相互沟通,而平民社区仍然长期泾渭分明。多种异质文化的交错和各等级的分治构成了春秋黄金时代的基本动力源。战国绝对主义将各族群和各等级碾成高度同质化的原子以后,华夏文化的生命力也就随之枯竭,从反面证明了礼乐文明的价值。

从殷遗民的角度看,殷周之变的杀戮并不是重要问题。至少,这几场战争并不是殷人习惯的战争更残酷。新秩序将他们的神圣宗族变成了嵌入封建制度的等级,这才是天崩地析的巨变,将他们的德性论和宇宙观置于无以为继的地位。他们变成了周礼社会的诸侯和公卿,巫术体系需要重大的简化和改造。《尚书》相关的各篇暗示:周人最初愿意让他们保留原有的氏族组织和生活习惯,但必须接受宗法制度和贵族政治的基本原则。礼乐是富有弹性的开封建体系放性体系,允许各族群的习惯法各自伸张自己的正义;但周式婚姻和继承制度构成的枢纽,事实上没有人能够长期自外而不损害阶级地位。宋人在春秋时代已经变成周礼的最忠诚维护者,孔子觉得很难依据他们的礼法判断殷礼。殷商传统给他们的民族性格留下了痕迹。战国诸子普遍认为他们愚蠢固执,是不可救药的形式主义者。鉴于战国的智者大多是炫耀私智的理性主义者,这种看法实际上意味着宋人特别虔诚、信念坚定。也就是说,“尚鬼”文化留下了自己的种子。

2,封建与宗法

周礼社会的封建关系从属于宗法关系,等级并不需要契约维护。只要礼法尚能发挥作用,同侪审判就是多余的。审判是亲亲之义失败后的紧急补救措施,正如战争是审判失败后的紧急补救措施(大刑用甲兵),性质上类似普通法所谓“法律不限制亟需(necessary)”的亟需,只能是武断的准战争权力。如果社会还能维持秩序,那就根本不需要也不应该举行审判。如果审判举行,那就证明秩序已经不可能维持。“刑”是周礼共同体针对外邦人的政治措施,只存在是否有效的问题,不存在是否公正的问题。公正意味着人人各得其分,这是礼学的内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体现了周代城邦的军事殖民本性,共同体孤悬在野人-土著-庶人的汪洋大海当中。贵族只有在叛国状态下才会脱离共同体,沦为刑法的对象。“大刑用甲兵”体现了兵刑文化,是礼法文明的必要补充。刑法既然属于政治的指南和兵法的旁支,当然不需要太具体的规范。相反,礼法的疏注永远不会有尽头。

宗法是各等级和各族群的衔接点,在数百年的互动和演进中自我强化,依靠血缘纽带的原始力量,反而成功地造成远东历史上第一个超越血缘的文明共同体——诸夏。王国维说:“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这里的道德必须理解为“婚姻和继承权制度的柔性规训”。周人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全都是多族群镶嵌的马塞克,没有宗法就不能片刻安宁。周羌世婚联盟是这种结构的原型,早在剪商成功以前就已经构成西部联盟的内核,犹如罗马-萨宾联盟之于意大利同盟。封建东土是西部成功经验的放大,确实解决了殷式殖民主义无法解决的血缘-巫术-德性边界问题。多元文化遗产的相互刺激对百家争鸣颇有贡献,遗风余韵及于战国。后人佩服宗法制度异乎寻常的生命力,才会觉得很有必要发明一个莱库古式的文化英雄,将周礼和封建的产生完全归功于他,甚至连东征的战功。他们为了衬托周公的伟大,不得不降低成王的年龄和地位,反而留下了一系列破绽。

天子为大宗,诸姬为小宗。诸侯为大宗,世卿为小宗。世卿为大宗,大夫为小宗。王室的血缘呈阶梯状下降和扩展。同姓不婚,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世卿、世卿与世卿、世卿与大夫、大夫与大夫互为甥舅。 

各族群精英阶级的血缘呈网络状混合,网络之下的平民退出了公共事务。任何新族群加入网络,只需要少数精英接受礼乐,大多数民众无需改变习俗。礼乐将仲裁权交给了周文王的继承者,保证宗周的和平笼罩各诸侯。任何一方如果不肯像楚人一样自认蛮夷,就不能擅自发动违礼的战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因为仪式和战争本来就是一回事。天子的仲裁权源于天命,是他们以德配天的奖赏,不是固有和永恒的。“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明德”之道在于“保民”,人事的性质大大加强。巫史由法术实验室的技术员变成政治箴言馆的管理员,不再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法术的操作权,政治重要性和自恋的性格锐减。西周一代的“史”发言,通常从援引先例开始,对照当前局势,通过格局的相似性预见未来。“资治通鉴”意义上的史学不仅直接起源于这种政治算命技术,而且根本目标仍然在此。

嫡长子继承权构成宗法制度的核心,非如此不足以建立正统性的客观标准,确定权位和产业的合法性。殷商和西周早期的继承制度缺乏稳定性,因此无法形成正统主义的规范性条件。君主对僭主的排斥,直接对应嫡长子排斥庶子的权利。在一夫多妻制的东方,宗法制度是阻止恶性竞争的主要壁垒。周人早在唐太宗之前,就明白了“大位不可以智取”的重要性。正统主义意味着人力对天意的敬畏、功德对出身的敬畏、智慧对原则的敬畏,恰好就是僭主政治“唯才是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反面。礼法是培养敬畏的学校,观念的柔性约束渐渐沉淀为制度的刚性约束。习俗渐渐内化为本能,“从心所欲而不越矩”的礼乐黄金时代就开始了。嫡系继承人既是殷周王室、诸侯公卿的血胤交汇所钟,又是公族和小宗共同的德性源泉,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将不断分支的树根深入越来越深的地下,盘根错节的潜在势力远远超过了地面上的有形力量。扶植公室的分枝往往消耗了公室原本可以独占的资源,使后者貌似软弱无力;然而只要分枝没有凋残殆尽,无论多么强大的突然袭击都不可能砍倒大树。绝对君主制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不能理解这种软弱的强大,因为他们强大的软弱完全依靠攫夺保护自己的缓冲力量。他们践踏脚下的散沙,因此觉得只有自己强大;然而因为他们脚下只有散沙,所以经不住任何觊觎者突然袭击。宗法制度将有机性赋予原本不会存在的共同体,绝对君主制依靠有机体瓦解为散沙释放的能量生存。

在当时人的观念中,世职的财产性质比物质资源更强。法器和武器密切对应血缘的德性和荣誉,私有性质极强。土地和食物的公共性质反而比较突出。土地供应并不紧张,分配单位是诸侯或氏族。井田制虽然并不可靠,但迁移和重新划分土地实属司空见惯,很难想象个人拥有脱离氏族的绝对土地所有权。“染指于鼎”的故事说明:贵族举行分享野味的宴享,符合礼法;如果个人独享,反而不合传统。西周封建依托血缘纽带,接近早期罗马,而非西欧封建。氏族和邦国都对土地享有某种模糊的权利,但氏族内部的权利边界模糊不清。周天子行使的仲裁权在性质上属于族长权,正义取决于当事各方在宗法-血缘树上的相对位置,物权的性质并不重要。私人所有权在战国时代登上历史舞台,主要依靠绝对君主富国强兵的变法。他们希望通过强化原子化个人对君主的直接依附,瓦解封建地方和血缘共同体的横向纽带,从而巩固郡县制的垂直管理体系。这种演化模式同样类似罗马,社会自由与政治自由负相关:共和国依靠小共同体对其成员的专制,维护大共同体的自由;个人依靠帝国的专制,摆脱了族权的束缚。

西周宗庙和族庙强调祭祀程序的简单朴素,将殷式和蛮夷的祭祀贬为“淫祠”。“淫”是夸张和过分的意思,没有色情的涵义。殷商需要宰杀三十各羌人的祭祀,现在献一匹马就算超高规格了。太庙满足于献牛,公妃的陪葬品不过肉酱而已。人殉有时死灰复燃,但每一次都遭到当时士大夫违背礼法的谴责。《诗经》将三良的殉葬描绘成惊人的暴行,其实殷王的葬礼通常都要十倍于此的武士自愿殉葬、百倍于此的人牲强制殉葬。不过,周人的文野之别远迈殷人。《诗经》的世界绝不是华夏的全部,更不是民间或底层,而是有教养的国际主义上流人士价值观。底层有更野蛮、原始、黑暗的力量,时时浮出水面,引起孔子阶级兄弟的反感。伊川野祭的故事告诉我们,礼乐文明的规训其实非常脆弱。郑卫之声之所以“淫”,原因肯定不是后世附会的私情题材,《诗经》充满了这类歌谣。“缺乏节制”的解释本身就浸淫周礼式的节制,巧妙地回避了说明“哪方面太过分”的必要。也就是说,问题内容属于这一类:即使谴责都会造成恶性示范的效果,只有不提才能消除坏影响。希腊密仪、酒神祭都是释放本能的野蛮仪式,在迷狂中撕裂野兽、吞吃生肉,甚至同样地对待人牲。萨满密仪召唤野兽精灵附体,行径同样怪诞、邪恶、血腥。桑间、濮上恰好就是类似希腊萨提尔、西伯利亚邪灵出没的场所,最适合厌恶外来文明的土著举行祖先的密仪。只有布尔乔亚的大学师生才会一厢情愿地以为:这里像未名湖和珞珈山一样,天然就是周朝小资谈情说爱的圣地。

民间的祭祀并不都是淫祠,家祭和社祭都属于礼乐文明能够规训和吸收的类型,构成地方性知识的蓄水池。国人的家祭和土著的家祭都是祖先崇拜,只是前者的谨饬肃穆更多体体现了贵族文化的自尊而已。社祭是乡人维系共同体的活动,通常以祈请风调雨顺为目的。乡人的概念就是平民放弃政治义务的产物,在殷商时代还不存在。远古的丰产仪式也需要血祭,但到周初已经越来越文明。诸侯允许“社”发展为有机共同体,构成下层国人和野人的文化联接点。周初,野人所居称遂不称乡。也就是说,族群差异仍然大于阶级差异。然而,春秋初年的国野之别已经变成了阶级差序的一部分。贵族阶级消失后,家祭和社祭遍及全民,余波延及两汉,构成大宗族重建的立足点。家祭程序简易,逐渐构成贵族文化的模仿和过渡。社祭粗鄙的功利主义有利于糅合来源不同的地方神谱,创造想象的地方共同体。礼乐文化灭亡后,这些散漫的民间组织实际上发挥了保存原始丰饶的功能。

宗法封建制将周人的势力范围纳入了虚拟的大家庭,自始就怀有借助亲亲、尊尊之义,降低战争烈度的动机。民兵训练虽然保存在地方四时祭祀的程序中,但形式多于实质。“六师”或“八师”的贵族性格和荣誉性质,直到春秋初年仍是平民可望而不可即的机构。女性完全退出了战争。殷人征发族人,人数超过全邑所有壮年男性。墓葬显示他们几乎人人经常使用和修理武器,巫史和女性都习惯于实战。周人大规模征发民兵,已经是春秋末季封建解体时期的事情,从来不曾征发妇女。《诗经》描绘的村社春秋二祭其实已经包含了后人艳称的“寓兵于农”训练,但气氛异常宁静和平,没有一点血腥或狂热的气氛。《七月》的生活周期内,没有给战争预期留下丝毫余地。殷人为狩猎占卜,比占卜风调雨顺更积极。周人恰好相反,狩猎捕鱼只是耕作的补充。无论上流社会还是村社,周代神灵的胃口都变小了。

殷商大部分时期,周人和大部分诸侯接受殷商的战争模式。狩猎的规模经常超过战争,如果这两者还能有任何区别的话。殷王时刻关怀各地诸侯狩猎的成绩,祭祀片刻不能缺少这些酒池肉林的原料。寻常田猎捕获的猛兽和人牲往往多达数百,诸侯的类似进贡络绎不绝。鬼方的大规模战争留下斩首数千,俘虏上万的骇人纪录。①这样的战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消失了,直到战国中叶才重新出现。西周时期,这种大规模狩猎的纪录都在边区,为数寥寥无几。捕获四白狼四白鹿就值得载入史册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西周的农业人口极大增长,淹没了天然狩猎场。农业群体依靠和平生殖优势和官方扶植的文化殖民主义,淹没、甚至替代了好战而人口不蕃的狩猎者群体,给中原居民的性格、体格、宗教生活和行为模式带来了深刻持久的影响。封建主义-礼乐文明和这种变化互为因果,互为表里。

西周-春秋天子和诸侯的祭司-国王性格即使仍然存在,也已经大大淡化。封建制度将巫史定义为领主的家臣。“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金文资料可以印证的乐师、医师地位相似。大部分真实存在的地官也是封建系统的一部分。保、傅、师、司马、尉氏、箴尹、士师、司直、司寇属于卿-士系统,纵非全部世袭,也是贵族的禁脔。只要任职者在官职之外另有特殊势力,官制就无法具备官僚制度的真正精神。关中出土的铭文资料显示:王畿的贵族通常既在王室办公机构附近的住宅定居,又在乡下的采邑扮演领主的角色。宰、寺、竖、府、雍、甸、阍属于家臣系统,然而封建制度的仆人往往也是世袭的,不可能没有特殊资格。如果说西周存在官僚帝国或官僚帝国的萌芽,地官和天官同样不能合格,只有封人之类“边境或领地代理官”可能构成封建制度的漏洞和补丁,为后世郡县制度留下了某种伏笔。当然,以周人的标准,除了军事后勤和军工生产部门,殷人的职官全都属于天官。周人的地官系统日益复杂,在人数和影响力方面都凌驾于天官之上,虽然尚不符合后世吏治国家的标准,至少可以视为一条通向吏治国家的走廊。后人托古改制,发明理性官制,取周不取殷,自然也有其道理。

3,军事殖民与地缘政治

宗周到成周的交通线构成周人殖民东土的枢轴,西六师和殷八师分别戍卫这两大焦点。这里的“殷八师”不是殷人的武装,而是因戍卫洛邑(殷遗)得名。这条道路穿过战国时期著名的崤函峡谷,大队人马的物资的转运极其困难。编钟铭文宣称,天子本人的旅途耗费了四十四天时间。这条要道通过大片无人区,两侧散布着许多不服王化的部族。相反,洛邑通向卫国的道路却是一派文明景象。这条道路沿着太行山南下,直抵黄河。据说,周公的二子在这里建立了凡国和胙国。文王的二子在原、雍二邑守护王畿的北门,直到落入晋人之手。这里就是日后光武起家的河内。他出于类似成王的理由,在黄河北岸部署黎阳大营,拱卫南岸的京师。成周的东迁政府放弃了河水北岸的据点,从此就一蹶不振。晋人一旦打开了太行山的门户,就迅速兼并了狄人灭卫后盘踞的殷商旧地,成长为超级大国。在河水南岸,东西二虢守卫成周两翼。虢公世世入朝为卿,充分证明了王室对他们的信任。在西周灭亡的惨变中,他们没有辜负历代先王的厚望。

殖民点从两周枢轴开始,向南北两侧呈扇形展开。唐叔(晋侯)和鄂侯(南阳)拱卫成周南北,绥靖玁狁和淮夷。后者不是封国,而是殷商旧族。在纣王的暴政时期,周文王和鄂侯同时遭到迫害。周人化行南国,几乎与此同时。显然,两国早就是剪商联盟的伙伴。没有鄂侯的保护,宗周通向江汉的通道就没有安全可言。成周建立后,南阳就是洛邑的软腹部。兵车长驱直入,没有任何天然障碍。一千多年以后,这种可能性仍然使曹公感到恐惧。鄂为大国,汉阳诸姬形同附庸,犹如波西米亚之于德意志。尤其可怕的是,鄂人垄断今天的大冶铜矿产区。江汉青铜器生产的技术优势,主要是在他们统治时期形成的。这种优势对当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产的意义,相当于十九世纪皇家海军对智利硝石的垄断。周鄂特殊关系一日尚存,楚人就不能横行汉东,淮夷就不能染指上游。

周人笼络鄂侯,无微不至。鄂侯御方鼎的金文说:天子将玉、马、矢赏赐给肱股重臣,还邀请他赴宴、会射。鄂侯作王姞簋包括两件器身,一件器盖,均铸有铭文:“鄂侯作王姞媵簋”和“王姞其万年子子孙永宝”,纪念天子迎娶鄂妃。鄂侯好铸宝器,本身就是炫耀实力的举动,因为同样的技术可以铸造兵器,他们又不缺乏战略物资——铜矿。正因为这样, 鄂人一旦反目,即成心腹之患。二者实为一事两面。厉王不君,鄂人怀贰。鄂侯御方引东夷、淮夷内犯,成周最大的噩梦终于出现了。周人罕见地忘记了礼仪性战争的规范,授权西六师和成周八师“无遗寿幼”。 拥有巨大兵工厂的邦国并不容易征服,王师无功。禹鼎告诉我们,天子只得依靠强藩的援助。武公以公车百乘、徒驭千人,虏鄂侯。此后,周人再也不敢将战略要地封赐外藩。宣王封元舅于南阳,以实江汉。平王东迁后,仍然不顾民怨,命令国人戍卫南阳。在这些事件中,南翼的重要性和封国的军事殖民意义暴露无遗。

海岱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犹如战国人士心目中的南方和美国人心目中的西部——有穷而无穷。王师诛飞廉于海隅,只是一次无以为继的炫耀性扫荡,根本不足以绥靖这片海洋般无边无际的地区。齐鲁封建东土,犹如西方姬羌联盟的镜像。齐国是前线探险家,承担了深入莱夷后方,准备长期抗战数百年,缓解大后方的压力。鲁国是东方诸侯的大本营、成周在殖民地的复制品,犹如法兰西与魁北克、英格兰与弗吉尼亚。滕国和郕国拱卫曲阜,他们的国君都是鲁国的宗族,从而实现了血缘和地缘的相互锁定。十几个姬姓诸侯守护曲阜与洛邑之间的道路,包括蔡、曹、茅、蒋、应,一路通向成周东门的东虢。这条新干道刻意绕过了亳邑-殷宋,后者原本是殷人在河水南岸的道路网中心。宋、陈、许、杞都是旧路网的核心节点,历史都比周人及其诸侯更加古老。在新的地缘布局中,他们都陷入了阑尾的位置。鲁、蔡诸姬在北方夺走了他们交通枢纽的地位,淮、汉诸姬在南方隔绝了他们的殖民前景。他们在周人安置的历史养老院内沉沉睡去,直到异军突起的楚人吞噬淮、汉诸姬,才爆发二度民族主义的热忱,企图在泗上诸侯的小天地内建立属于自己的微型国际体系。

汾水谷地是传说的唐虞发源地,似乎跟史前时代的周人颇有渊源。殷商覆亡前夜,这里沦为一系列残暴战争的台风眼。殷商讨伐西北蛮族的战争、周人辅弼殷商讨伐西北蛮族的战争、周人剪除殷商诸侯的战争相继扫过。如果这里曾经有过古老文化,现在也已经沦为蛮夷蹂躏的灰烬。晋国深入敌后,扮演了北方的前线探险家角色,而且地缘形势远为险恶。晋人身后没有鲁国这样的大本营。周围的霍、魏小邦形同附庸,发挥不了辅车相依的亲邦作用。晋人保卫两周,两周却不能支援晋人。王灵不及,拜戎不暇。然而,这支孤军无比重要。汾水河谷和渭水河谷是彼此相通的双子系统,几乎没有天然屏障可言,顺流而下就能轻易渡河,由汾水流域进入渭水流域。没有唐叔一系的牵制,戎人不难逆转牧野之战的路线,将战争带进王畿。相形之下,虢国以东的河水反而更难渡过。晋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特殊性,不大尊重宗法制度,始终跟戎狄文化关系暧昧。曲沃形成尾大不掉的格局,最终造成小宗灭绝大宗的惨变,远在东方诸侯发生类似事变之前。名法之学发源于这种异端的环境,并非偶然。不过,即使是晋国,战争的酷烈程度仍然远不及殷商时代。晋人表现出色时,也不过斩首二百余人、虏获兵车百余辆而已。

封建不是成、康设定的固定规划,而是动态展开的长时段运动。分封必定导致次级分封,这种指数型扩展正是封建的目的之一。然而,制度的成功经常构成制度解体的主因。王畿很快就陷入加洛林王朝式的困境,渭水流域不再有建立新采邑的空间了。殖民主义必须不断拓展,直到遭遇无法抗拒的阻力。厉王开创的做法是征发贵族的产业,填补赏赐造成的亏空。他最终遭到贵族集团的放逐,毫不足怪。封地的枯竭深刻地改变了天子和诸侯的关系,将仲裁者变成了掠夺者。厉王和荣夷公的专利政策显然不是孤立的暴政,而是挽回财政颓势的绝望尝试,很可能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穆王不顾祭公谋父忠谏,讨伐谨守传统的戎人。结果戎人不朝,开启了西方和北方的长期边患。然而,最大的打击来自南方。昭王南征不反,构成极限来临的最初征兆。周人立国形势,以西临东。江汉是最早和最重要的殖民区,南金(铜矿)的来源。楚人占据冶炼基地对周人造成的长期威胁,不逊于周人化行南国之于殷商。

宣王短暂的中兴以全线惨败告终,太原料民暴露了王室的虚弱和封建的瓦解。仲山父声称:“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籍,搜于农隙,耨获亦于籍,狝于既烝,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 宣王不予理睬,从反面证明这些旧制度早已名存实亡。人民寡少,当然不是人口减少的结果,而是王室直辖领地分封殆尽的结果。不过,王室的加洛林化并不意味着封建的结束。强大的诸侯取代天子,继续展开多中心的次级封建,直到他们陷入类似的困境。封建的绝境就是封建的最大成就,意味着居民点和文明体系最终覆盖了所有可供垦殖的土地。

大夫秦仲在渭水上游败死,周人丧失了泾河上游的高地。楚人伐鄂、伐申,周人丧失了鄂赣边界的铜矿。至此,犬戎和楚人为周人划定了边界。军事殖民的空间封闭之日,就是封建体系的内乱开始之日。没有封地的诸公子如果不能开拓新邦,就会在亲邦掀起破坏性的政潮。宣王不得不两次武力干涉鲁国的继承权,春秋时代的精神已经初见端倪。他一死,更加可怕的党争就在镐京宫廷内展开了。异性联姻曾经是周人同化和拓殖蛮夷的有效手段,现在变成失败者依靠蛮夷亲邦发动宫廷政变的捷径。幽王的亲邦褒国和平王的亲邦犬戎都是王畿内的半蛮族依附者,并不是漆之战或龚之战的入侵者。他们为自己的保护人效力,打击敌对的朋党。畿内诸侯之所以没有像前两次战役一样发兵迎击,不是因为遭到当时根本不存在的烽火戏弄,而是因为他们在王后党和嫡子党之间犹豫不决。“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平王及其党羽将政变歪曲为入侵,无疑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角色。

平王弑父的胜利激起了虢公的强烈反制,后者扮演了正统派领袖的角色。虢人宗族起源于控制渭水上游的战略要地(今天的宝鸡),克商以后又获得了两周走廊(今天的三门峡)的封地。王子余臣在正统派诸侯的支持下据携称王,距平王袭取的镐京不过数十里。“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平王和犬戎的联盟犹如身陷虢人两翼包围的陷阱,没有丝毫安全感可言。平王在这种地缘绝境下仓促东迁洛邑,无异于当时的敦刻尔克大逃亡,稍有迟缓就要全军覆没之虞。洛邑虽然也在虢国(三门峡)和东虢(荥阳)的夹辅之下,但他的盟友晋、郑已经对两国形成了反包围。相反,狭窄的渭水谷地缺乏远交近攻的条件。他将绝地留给犬戎,其意义相当于宣王将陇西沦陷区留给秦仲。如果依附者能够站住脚,就会不利于敌人;如果站不住脚,王室也不会受到更大损失。虢人果然大举进攻关中,给弑君者的西方盟友以沉重打击,同时将自己的后方暴露给弑君者更加危险的东方盟友。

两个朝廷的对抗持续了十一年或二十一年,才以弑君者的胜利告终。成周朝廷将自己反正已经无法享有的仲裁者权威廉价出售给野心最大的诸侯,购买了“晋、郑焉依”⑤的有利地缘形势。郑人剪除了东虢,为洛邑解除了肘腋之患。晋人和虢人结成世仇,几次交换他们在朝廷中的位置。斗争延续到晋献公时代,才以正统派孓遗的毁灭告一段落。东方诸侯在鲁国的示范下消极抵抗成周朝廷,直到携王遇害才无可奈何地放弃。自然,平王不可能因此而恢复宣王、幽王的信誉。诸侯相并、亲族相弑的时代开始了,解决了正统派无法解决的加洛林困境。礼乐中心和封建中心一起,从王室移向大诸侯。血泊中诞生的马基雅维利新人依靠践踏封建成例,重新获得了开疆拓土的力量。国际体系随着封建的解体而诞生,在斗争和混乱中发现了自己的规则。

4,周礼社会的各等级自由

近代社会的政治和法律自由直接源于西欧封建的各等级自由(liberty),宗教自由与liberty无关。liberty最正确的翻译不是“群己权界”,而是“私性契约特权”。封建之治,有私无公。罗马之公法,唯普世教会能用之。今人所谓列国,皆以近代各邦规模、版图逆推所得。时人心目之中,实无有界之英格兰王国或其他王国概念。王国不外乎国王及其同侪、各等级之多层次、多节点契约网络。各种特殊契约纵横交错,酷似大脑神经元网络,绝不如官僚科层制度之尊卑有序、单向流动。近代民主社会之多元性、网络性、去中心性,皆西欧封建之遗。自科层理性观之,无往而非野蛮混乱。司法讼费之外,朝廷别无正供。采邑之入,仅奉业主-国王私家之费。王事孔急,草率求助于若干自治团体,双方拟定各种特殊契约而已。

据谢尔登考证:自治市镇代表奉召赴御前,其初不以国会为名,亦不议王家大计或外埠之事。王有信用威望,市镇自然乐捐。筹款是否影响、如何影响第三方,则干卿底事、何预我邪?爱德华一世召集通国自治市镇,非但应召者不以为异;雄主之心,亦不过以为筹款多多益善而已。国会日后积累先例、蔚为巨川,在座诸公无一有此预见。终爱德华一世朝,下议院竟无集体行使同意权之例。各地代表仍然各自立约,不知何谓王国事务、何谓公共事务。卡特研究国会档案,断定各郡各市集体议事之例自爱德华三世十六年始有之。然此后各等级独立行动、目无余子,亦属司空见惯。集体议事仅以习惯为法源,依靠时间积累而渐次加强。欲求制度设计之规模优劣,则无从说起。甚至国会起源时间,武断确定于撒克逊入侵与都铎王朝之间任意一点,皆不患无词。

国会职能、议程,亦无非各种历史特殊事件积累而成。原始部落积累习俗,个人生活积累经验,皆无异于此。路径有异,积累自然不同。所谓自发秩序生成,不外乎如是。所谓不可复制性、不可重复性,亦不外乎如是,无需深文高义。吾人以英人所谓“健全常识”观之,任何科层制度之文明进步皆有自杀性。路径程序标准化肯定导致大多数个人和特殊经验知识损害或流失,得之于明者失之于暗。官僚帝国富其宫廷、弱其草野,终至早熟而先衰,拱手让位于草昧宽简之邦。学府先取知识于经验,终至理论谋杀经验,亦有其自然之理。文明取秩序于混沌,而混沌始终大于秩序。秩序一旦化为强制,混沌反噬指日可待。蛮族奉天承运,为混沌之代理人、自由之复辟者,其兴岂曰幸致?

周礼社会之礼法、等级,不幸鲜有私性契约性质。礼乐本身蕴涵广义的习惯法因素,但周礼社会宁愿选择实用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发展路径。或者不如说,先在条件使她很难有其他的选择余地。历史进入轴心时代:两希(希腊-希伯莱)文明已经非常古老和丰富,华夏文明仍然非常年轻而单薄。从时间上看,华夏文明只有两希文明的一半长。也就是说:东亚文明和两希文明的关系更接近于中美洲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关系,一开始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诸子百家仅仅相当于斯多葛派和其他各家哲人的学说,但明显缺乏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内容。相应地,东亚一开始就没有任何独立于政治的权力或组织中心。她没有教会和神学利益集团,没有自治或独立的城市,没有契约社会和法学家阶级。罗马帝国在其官僚化和东方化最严重的时代,以上三种力量仍然存在。蛮族入侵时期,以上三种力量保护了社会中间组织。蛮族入侵只是毁灭了官僚组织,恢复了多国体系,带来了比罗马迄今已知的历史和考古证据告诉我们:人类文明在六千年前产生于肥沃新月地带,也就是今天以色列到伊拉克的地区。耶利哥出土的小麦、宫室和城墙比半坡村的半地窖式村落古老得多。亚伯拉罕时代的乌尔城邦市民住在前后花园围绕的洋房里,西汉长安的列侯没有这样的待遇。大洪水时代的乌鲁克共和国,国王、贵族和平民展开了一系列雅典式、英格兰式的宪法斗争。一千年多后,文明扩散到希腊和印度。再过一千多年,文明扩散到欧洲和中国。第三个一千多年过去,文明扩散到西非和美洲。此后,新文明没有产生。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肥沃新月地带,所有的文明都是在原生文明的直接或间接刺激下产生的。西欧封建是人类最古老、最丰富文明的嫡系继承者,保障多中心化的三种力量是她得天独厚的遗产、而非自我作古的创造。华夏文明位于人类文明的边缘地带,年龄只相当于两希文明的一半,文明积累远为单薄。晚清士大夫为了保护误置的虚荣,试图将古典华夏描绘成古典诸文明平起平坐的一员,因此给诸夏设置了有失公正的苛刻标准。殷商没有犹太-基督教和罗马法的深厚沉淀,周礼社会的习惯自然产生不了普通法。

周礼社会的贵族训练包括庠、序、辟雍、泮宫多种名目。战国以后的儒家解释说:庠是国人的乡校,序是土著的乡校,辟雍是射、御的竞技场,泮宫是乐、舞的会所。祭祀、武士和社交的内涵融为一体,人格和举止互为表里。他们通常会主持家族的祭祀、封地的祭祀,组织同侪的民社。三者都有柔性规训小共同体的意味,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礼制具有类似西欧的“司法国”功能。毕竟,礼乐的教育意义多于法律意义。礼乐教人怎样适应最适社会地位,可以造就优秀的仲裁者,但自身并不构成仲裁的具体依据。春秋时期的成文法产生以前,各地肯定存在针对类似情况的习俗或惯例;但周人的阶级复杂性较低,没有分化出法学利益攸关集团。从演化模式的角度考虑,没有利益集团守护的演化路径最有可能废弃。相反,礼乐产生了强大的教育利益集团。儒家和这种集团形成了演化意义上的共生关系,挤占了习惯法利益集团一度似乎有可能占据的生态位和演化路径。

周礼社会的仲裁位于德教和甲兵之间,三者都以德性-巫术思维为基础。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是契约的后继,产生于确定的因果关系。交感巫术依靠内外环境的相关性模拟,对因果性的概念极为陌生。周礼的仲裁需要以下的条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礼乐发挥精神熏陶和指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具体情况的自由裁量权。裁量依据仲裁者对当事人性格和环境的综合模拟,裁断纯乎一心,优先考虑对人的规训后果,而非具体事务的后果。因此,周礼以粗不宜细。惯例的积累和细密化对礼乐的艺术-巫术效果有害,基于德教巫术的仲裁者艺术只能是一种依靠经验习得或传授的秘传心法。仲裁者应该具备巫师和艺术家的特征,而非法学家的特征。两条路径在起点相去不远,在终点就无法沟通了。原始礼法类似原始习惯法,犹如草本植物的幼苗出土时类似木本植物的幼苗;但习惯法每隔百年就会上升到新的高度,礼法却始终在相当于、甚至低于周礼的层次上横向蔓延展开。我们必须注意:真正的巫术绝对不是什么骗局,严格的程度不在科学之下。巫师在其经验训练的范围内,个案操作的效果并不比实验技术员更糟,问题在于不能重复和积累,因此集体效果不如实验人员,而且层次永远停留在初始水平上。例如:如果你根据体液学说或阴阳五行学说鉴别不同性格类型,相应地推断社交和博弈后果;就不能付诸实验证据,但推断的效果不见得会因此不可靠。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擅长用交感巫术知人论世,面对缺乏这种天赋和能力的其他人,经常能够获得重大利益。这种人如果生活在另一种社会中,很可能变成巫师。巫术思维不是周礼社会独有的特征,而是几乎所有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普遍的特征。在这方面,中美洲文明尤其酷似早期华夏文明。殷商的模式如果延续至近代,就会非常接近阿兹特克人。人类相信普遍性规则或契约,其实是非常困难和违反自然的事情。几乎所有儿童都是交感巫术的信徒和语言魔法的巫师,无需任何训练。相反,理性思维才是训练的产物。甚至许多教育薄弱和意志薄弱的成年人都会经常退回到巫术思维中,面临重大压力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目前已知的普遍性规则或契约传统,大部分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追溯到犹太人的一神教和律法传统。古代犹太人以此为认同标识,感到自己不同于多神教、巫术和人治的东方邻邦。然而,隔绝巫术思维的华夏文明几乎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概念。谁能想象一种用肺呼吸的鱼类呢?这种生物如果存在,大概应该属于某种遭到误解的鲸类吧。

早期希腊罗马存在强大的氏族组织。族长和家长在小共同体内部行使仲裁权,不逊于周礼。习惯法天真地信任家长对其亲族天然的善意,允许他们享有近乎无限的自由裁量权。然而,习惯法的演化动力并非来自族内纠纷。城邦和各部族、部族与其他部族、公民(家长)与其他公民的纠纷不断衍生更加复杂的习惯,迫使模糊的旧习明确化。城邦不是模拟和放大的家族,不能以族内仲裁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雄辩家、律师、法官的演化升级不可避免,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路径依赖。随着国家的强大和血缘共同体的瓦解,类似周礼的族内仲裁体系连极其次要的作用都消失了。周礼的基本精神在于家国同构,否则周文王及其继承者根本没有能力廉价维持“西周的和平”。较之规模相近的希腊罗马城邦,周代城邦内部的组织复杂度不高。诸侯和天子都是宗法家族的同构扩大,犹如马里亚纳海沟的巨型阿米巴xenophyophore,规模超过了某些多细胞生物,但内部结构仍然缺乏分化,初期演化的路径妨碍了后期的结构深化。

日耳曼人习惯法得以汇集和体系化,得益于多重司法权威的竞争刺激。十一世纪以前,政教二元性和教廷对罗马法的改造意义重大。教会法的示范作用足够强大,垄断作用又不够强大。政出多门的封建法庭大多依靠诉讼当事方的讼费为生,有总结和改良司法程序、尽可能吸引客户的强烈动机。亨利二世的普通法改革在这方面堪称典范,但绝不是唯一的典范。如果说宗法封建是一座整齐有序的阶梯金字塔,西欧封建就是一座三维网络构成的迷宫。前者只要确定了亲亲关系,就能确定相互的权利义务。宗法的目的之一就是杜绝跨越层次的多重联接,保证差序的稳定性。后者肯定包括大量跨越层次和节点的联接,许多节点的权利义务不能依据血缘关系确定。多层次契约关系相互锁定、相互冲突,不断制造宪法危机。任何领主都要有所准备,为不同契约义务的优先级顺序解释权而发动战争。差序永远不会稳定,封建网络会像神经元网络一样自行演化产生新的联接。联接密度跨越阈值的时候,系统就会发生相变。相反,宗法金字塔的单线差序性为以后的官僚金字塔准备了原型。血缘的尊卑结构解体后,武断的尊卑结构取而代之。在这两种情况下,契约及其解释都是不必要的。西欧封建是司法国,宗法封建是德化国。

周礼社会的贵族是精湛的巫师-表演艺术家,通过魅惑和催眠效应调节观众的心灵。节制和均衡的魅力超过力量和热忱,故曰“先王耀德不观兵”。文王的仲裁权不是基于古老的判例,而是依靠礼让之风的熏陶。各国君主无法抗拒德性的巨大魅惑,竞相以体贴和蔼的举止提升阶级地位,从而解决了战争解决不了的领土纠纷。大臣的任务是夔理天地,发挥自身的德性感染力,像优秀的音乐家调节舞者的步伐节奏一样,诱使各等级心悦诚服地各安本位。仲裁是德教不足的证明,必须以柔性规训代替自愿效仿。甲兵是仲裁失败的证明,必须以刚性规训代替柔性规训。然而,即使战争也是德教魅惑法术的一部分。惩罚的严厉程度并不取决于主角演员的罪行轻重,而是取决于广大观众的剧场效果。罪人可能得到与其罪行不相称的宽大或严惩,只要这样有利于德性影响力的最大化。纣王这种人之所以众恶所归,主要是演出的需要。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罪行仅仅属于个人。观众如果窃窃私语,那是导演或指挥艺术不够精湛的缘故。共同体出现任何混乱,都怪在上者德性不足。他应该根据交感巫术的原则,演出符合扰乱性质和程度的忏悔仪式。这些仪式能够恢复天地德性循环的平衡,犹如人牲能够平息殷商祖灵的怒火,血祭能够防止阿兹特克太阳的熄灭。

周礼社会的平民村社生活在不同节令祭祀规范的节奏中,祭祀包含教化村民配合天地德性循环的意义。春季不宜杀生,夏季不宜储藏。逆时而动,就会上干天和。他们将符合时令的物产送给领主,换取他们的保护;但他们没有自己的法庭或议事会,他们的习惯也约束不了领主。他们享有消极性质的自由,免除了高级政治的责任或负担,自己的社会组织不会解散重组。即使在易君、亡国、迁移的剧变中,他们的氏族和民社都会保持原状。他们不需要通过各等级会议之类的制度参与政务,只需要保护自己免遭其他等级的干扰。他们的军事义务即使存在,也是若有若无的。村社的祭祀往往不同于封国,像防火墙一样保护了他们自己的生活。野人和平民的区别是含混而暧昧的,很可能所有的平民都是野人浸染封国礼乐的结果。近郊的前野人融入封建体系较深,仅此而已。

周礼社会的百工地位介于国人(贵族)和野人(平民)之间,负责武器和其他战略物资的生产。殷商对战车和青铜武器的生产实施管制,周人也不例外。“国有六职,百工居其一焉。”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2003年庄李M9墓葬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以三鼎二簋、两马一车随葬,说明他们享有“士”的待遇。“殷民六族”之类的匠户构成技术人员的核心,像封建家臣一样世袭。他们人数虽少,但位居要害之地,组织模式和行动模式酷似贵族领导的附庸、家臣。楚人以子西、昭雎为工尹,以掌百工。这种管理模式相当于前任国务卿奉命主持原子能委员会,普遍大臣不能望其项背。推翻周厉王的政变中,他们和国人一起行动。推翻卫庄公的政变中,他们扮演了国人的领导者角色。王子带发动的政变中,他们发挥了核心作用。悼王不得不“盟百工于平宫”,争取他们的合作。他们在封建解体的混乱中发挥“关键少数”作用,不亚于1917年的彼得格勒铁路工会和1989年的波兰团结工会。

谢选骏指出:为什么我要说上面这个《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是“以夷变夏的历史解读”?因为此书主要是依据现代人对于欧洲历史的理解来建构中国古史及其传说时代的。所以说,这是“以夷变夏的历史解读”。但是,如果真的认为这就是古史的真相,那就太愚蠢了。



【057、这本书才是真正的《天安门文件》】


《独家:六四“最后的秘密” 香港出版中共机密文件再揭权力内幕》(魏安 斯影  BBC中文 2019年5月31日)报道:

1989年6月3日深夜至4日凌晨, 中共下令军队镇压学生民主运动,用武力驱赶占领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大学生,造成至少数百人伤亡。

如何收拾残局和中共有关“六四”问题的决策内幕一直是中共的最高政治秘密,民间对事件真相追求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党内文件不断以各种渠道公布出来。

“六四”30周年之际,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最后的秘密——中共十三届四中“六四”结论文档》,公布关于“六四”事件的又一批党内机密文件,展现“六四”镇压后,中共“统一思想”的过程,揭露高层权力运作的机制。

6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多位中共元老在会上做了讲话或书面发言,随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在西郊宾馆召开,489名中共党内元老和最高级别官员出席。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产生的文件,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这是中共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对“六四”事件定下结论。

“最后的秘密”

“六四”军队开枪20天后,于6月23-24日召开的此次中央全会的主要议题是支持邓小平的开枪决定,用中央全会的形式,撤销赵紫阳的总书记职务, 强化 “4.26 社论”对“八九学运”的定性,并集体“学习”邓小平关于“六四”事件的数个讲话和时任总理李鹏关于撤消赵紫阳职务的报告。

数天前举行的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元老讲话和高官发言以机密文件的形式发给参会官员,在会议结束时全面回收以确保对外保密。

《最后的秘密》一书收录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下发的27份文件,共209页。包括陈云、杨尚昆、李先念、薄一波、王震、聂荣臻、万里、彭真、胡启立、芮杏文等17名中共元老和高官口头讲话和书面表态会议记录。

邓小平5月31日和6月16日与高级领导人的谈话记录,以及北京市委李锡铭、市长陈希同和公安部长王芳的报告也在新书文件中。

这些从未公开的内部资料揭露了中共高层政治内幕。深入分析这批珍贵史料,可有助了解中共政权面临合法性危机时,身处中国最高权力小圈子的中共官员,如何主动或被迫忏悔、站队和表态,支持邓小平,批判赵紫阳。

“冒险”出版过程与真实性核实

铜锣湾书店事件之后,香港的政治类图书出版业几乎停滞,独立出版人面临极大政治和生存压力。

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新世纪出版社耗时数月对《最后的秘密》一书中披露的文件来源做了考证和说明, 表示本书中的文件由27份文本组成,共209页,全部来自“六四”天安门事件之后两次中共高层会议,即北京市委第六届全体扩大会议和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但从文件编号缺失5份可看出,本书涵盖文件并非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的全部。目前估计,缺少中共政治局常委乔石、田纪云和姚依林的讲话。

出版人鲍朴对BBC中文说:“稿件接收时中间人和最终来源为了安全,保密身份,因此来源不能作为出版的条件。是否决定出版最重要的是看稿件的内容,材料必须经过考证和认证,确认文件的真实性。”

出版社称除了对原始图像做了少许技术处理,“没有对文本进行任何选择、删除或更改”。身份未知的中间人向出版社的编辑提供了USB数字存储装置,原始文件中文字的缺陷没有加以修复,但出版社编辑发现,这些文件已经做了一些数字处理,比如删去了文件的编号和绝密标记。

据了解,文件被中共党内姓名不详的某高级官员复制并保存了多年,所有文件通过中介人提供,“没有附加或口头传达任何解释或说明”。

但BBC中文无法独立对文件进行核实。

此书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为之前面世的自传文献和其他官方文本,形成相互佐证,揭示在中共如何克服党章程序上的限制,强行罢免赵紫阳,合法化武力镇压学生运动,并在开枪后统一思想,为接下来中共的权力体系布局。

本书也成为《改革历程》和《李鹏六四日记》之后,民间获得的解读中共权力幕后高层运作的又一重要历史文献。

高官发言:“国内外敌人——该杀的杀,该判刑的判刑”

引人注目的是,在党内资历高于邓小平的元老陈云未出席会议,以书面的形式提交两句话:“一、赵紫阳同志辜负了党对他的期望。二、我同意中央对赵紫阳同志的处理”。陈云并未明确表示支持邓小平使用军队镇压的决定。

87岁的退休元帅徐向前说,学运的根本目的是“妄图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个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完全附庸于西方大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对于如何处理“敌人”,81岁的前军人和国家副主席王震言辞最为激烈,如果“镇压反革命暴乱就此完结,我很不赞成”。似乎没说过瘾,王震又提交了一份书面讲话(王震是唯一有两份发言稿的人),细数具体措施:“该杀的杀,该判刑的判刑,劳改、劳教一大批……戴了帽子的,劳改劳教的,一律吊销城镇户口,送到偏远地区,强制劳动。”

王震强调,“这次我们的方针是,一个不放过,一个不扩大。否则,不足以显示人民民主专政的威力。”

王震将赵紫阳重用或支持的改革派称为“象(注:原文)林彪那样的大小舰队”。他说这些人“控制一大批舆论工具,到处搞政治性沙龙、演讲和集会,甚至钻进党和国家的核心部门,占居重要岗位”。

王震用语强硬,接连两个四字词语和一连串并列短语描述他认为的严峻形势:“(他们)上下勾连,内外串通,长期以来进行思想的、舆论的、组织的准备和精心策划……发动利用社会上的流氓政治团伙和地主官僚、封建军阀反动阶级残余及社会渣滓,企图以动乱直至暴乱,达到推翻中国共产党(的目的)。”

针对“国外敌人”,宋平说:“美国多方插手,‘美国之音’每天造谣、煽动,唯恐中国不乱。”王震逐个列出了他所认为的海外势力如何影响学运:金钱收买、思想文化渗透、派遣特务、盗窃情报、制造谣言、挑起动乱、扶植内部敌对势力等,“除了直接出兵,什么都用上了”。

被邓小平临时授命,取代赵紫阳的江泽民, 以总书记的身份发言,借着对其上任起关键作用的《世界经济导报》事件,指责赵紫阳“采取资产阶级政客的态度”。

江泽民含糊了邓小平和保守派之间的分歧,向邓效忠,为自己在党内权力之路获得平衡。他的讲话文件中表示,“邓小平同志等老一代革命家健在,一般的工作,我们绝不打扰他们, 但是遇到重大问题,我们还是可以随时向小平同志请教,听取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意见”。

实质上已被软禁的赵紫阳参加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但没有被安排发言(赵紫阳资料照片)。 

实质上已被软禁的赵紫阳参加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但没有被安排发言。两天的会议时间,主要请所有参加会议的党内元老和中共最高官员逐一发言,表态批判。 邓小平只在第二天出席。 

据赵紫阳在其《改革历程》一书中记录,他坚持在最后进行自辩发言,发言时,与会者“面部紧张,急躁不安”。

正式表决时,据赵回忆,邓小平说,“到会的人,不管是不是政治局成员,都有权参加表决”。党内元老李先念接着说,“这是李鹏给大家的权利(因为李鹏是会议主持人)”。

在赵紫阳看来,这些十分“滑稽”的程序却意在“以势压人”。除赵之外,全体举手赞成。这场看似合法,但实际无视《党章》的会议,试图使中共镇压八九学运合法化。

被迫认错:“舆论失控”因赵而起

《最后的秘密》涵盖的机密文件还包括因反对镇压而遭到撤职的政治局常委胡启立,以及主管宣传的芮杏文和统战部部长阎明复。他们承认,在危机时执行了赵紫阳的指示。这暴露出党内80年代对新闻与文艺自由的不同路线。但不少“六四”研究者认为,他们的认错是迫不得已。

阎明复在讲话中说,自己在“八九”学运期间经历了从“比较清醒”到“严重模糊、矛盾重重”的过程。但5月19日戒严大会后,听了彭真、杨尚昆、李鹏、乔石的谈话,“特别是听了传达小平同志重要讲话,才又重新有了比较清醒认识”。

“八九”学运期间,5月20日北京戒严前,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争取到了极为短暂的新闻自由。在刊发党内宣传讲话的间隙,得以客观、公正地报道学运。

胡启立的讲话为此提供了事实依据。他说,“十二日,我按照紫阳同志的批示,向首都各大新闻单位主编传达了他的讲话”。他被迫承认,这次传达是“向新闻界烧了一把火”,令“错误的舆论导向”出现。

芮杏文也表示,他向首都新闻单位负责人传达了赵紫阳的批示,因而“给新闻单位负责人松了绑,使新闻宣传决了口,舆论失控越来越严重,直至完全失控”。

文艺思想上,芮杏文提到赵紫阳与邓小平的不同政策。他说,邓小平的出发点是,“党对文艺工作要按照文艺创作规律来管,不要乱管,不要乱干涉”。而赵紫阳则认为“少管、不管”。

揭秘的意义

基于此套机密文件和其他资料,对本书做了深入史料考证的“六四”亲历者和旅美作家吴禹论接受BBC独家采访时说:“新书完整呈现了一套罕见的历史资料,揭示了中共高层运作机制。在危机时刻,正是这种机制,完全无视任何事实、意识形态、一切法律或规章制度, 而确保独一无二的最高领袖掌握权力。这是中共执政的法宝。”

另一位为此书做了导言的美国政治学者黎安友评价:“本书所刊登的文件阐述了中共官方对邓小平10年改革,1989年危机以及之后党的方针的看法。 这一立场在其后三十年基本上保持不变, 并是现今习近平领导的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这些党内学习材料对了解和研究中国党内高层政治规则,1980年代高层严重政策分歧导致几近崩溃的困境、以及今天仍然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会。这些文件也为了解习近平治下当今共产党领导心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谢选骏指出:这本书才是真正的《天安门文件》。而二十年前那本由黎安友、林培瑞等人背书、翻译、出版的《天安门文件》(英語:The Tiananmen Papers),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伪劣产品。多数六四以后立即逃离中国大陆的人,才会相信那本伪书说的是真话——因为他们没有亲历清查运动,所以没有能力分辨真假了。



【058、百年马拉松势必与共产主义决裂】


网文《百年马拉松》介绍说:

尼克松政府以来,会说汉语的白邦瑞一直是美国政府中国问题专家。他在《百年马拉松》(The Hundred Year Marathon ,2015)书中指出,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中国领导人一直忽悠美国总统、内阁秘书长和政府中的分析人士与决策者,让他们错误地评估中国为一个值得美国支持的良性强权。这一秘密的忽悠战略是基于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艺术,利用大量的金钱、技术和支持军队的专家进行运作。中国共产党中的鹰派正采取这些措施赶上并最终超越美国。

白邦瑞称,中国的战略忽悠计划(Strategic Deception Program)是1955年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启动的,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中国是一个穷困、落后、不关心外界的国家。白邦瑞表示:“因为这种战略忽悠,美国认为必须帮助中国,向中国提供各类物资,以保证中国是个友好的国家,但这全错了!”白邦瑞还说,中国的忽悠战略是为了攫取全球经济主导权而服务的,中国军事实力建设只是忽悠战略的一部分。中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的能量正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全球性的“霸权”,并对外出口中国式的反民主政治体制,并在全球实施掠夺性的经济政策。

会说汉语的白宫中国问题专家白邦瑞,其本质还是美国的红脖子。

白邦瑞目前是哈德逊研究中心中国战略研究的主任,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新书中所包含的新细节是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批准出版的,其中包括之前保密的总统指示、中国叛变人员的证词和中国鹰派军事政治领导人的著作细节。

书中称,一直被美国视为自身战略大棋开局(gambits)的中美建交,并非由前总统尼克松的首席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主导。而是中国领导人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担心莫斯科的军事威胁而打出的美国牌,主导了中国在1969年到1970年首次开放。

政府已经从书的手稿中去除了一部分敏感内容,但整本书还是可以被视为近十年来,由美国官方授权的对中国忽悠战略披露的信息。“这本书是非常重要的,”白邦瑞表示,“它告诉中国政府的信息是:我们美国才没被忽悠呢!”

白邦瑞还称,中国政府中变节逃亡美国的人员交代,在中国因为政治风波陷入国际制裁的几年后,中国政府就成功地在1995年到2000年对美国进行游说(通过赠送礼品和招待旅游对关键人物对政策实施影响和干预,是美国体制所允许的),令美国国会批准了对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

当时的秘密忽(游)悠(说)正是美国认为中国人权状况很糟糕的状态下进行的,但中国依然成功的影响了美国领导人。白邦瑞探访了6名中国叛变人员,他们披露了这一战略忽悠的细节——这令人想起金灿荣教授在一档节目中的言论:美国最恨这些带路党了,他们忽悠了美国。

谢选骏指出:所谓的“带路党”都是共产党干部,因为只有共产党干部而且是低级以上的干部,才有资格成为“中国叛变人员”。

网文《对华间谍白邦瑞的心路历程——简介〈百年马拉松:中国取代美国称霸全球的秘密战略〉》(2016年12月28日 初晓) 

间谍的工作是和神秘、伪装分不开的。很难想象有哪位间谍能够公开自己工作中的失手、误判和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的损失。事情总有例外,有这样一位老牌儿间谍出了一本书,写下了自己间谍生涯中犯错、被忽悠的历史,这本书就是《百年马拉松——中国取代美国称霸全球的秘密战略》(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作者迈克尔·皮尔斯伯里(Michael Pillsbury),中文名字叫白邦瑞。

1969年,24岁的白邦瑞就被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发展成为间谍。当时他在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任职。这个办公室里汇集了全世界各国的工作人员,而白邦瑞是那里唯一的美国人。这位菜鸟间谍接受的第一份任务就是设法接近办公室里的苏联同事,从他们口中得到苏联最高当局对中国的看法。这是当时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博士交代下来的差事,以帮助他筹谋秘密接近中国的计划。从这一天开始,白邦瑞就开始了他长达四十多年对华间谍工作的生涯。从1990年代开始,他几乎每年都到中国访问,广泛接触中国的军方、学界和政府里的各阶层人士。中国方面其实也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但还是为他敞开了一些外界不能接触到的敏感资料,结识了一些身份敏感的中国人。这就使他在了解中国方面具有了别人所不具有的视野和人脉。白邦瑞汉语流利、精通中国文化,是美国情报界里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因此他对中国的看法和建议很受重视。他的公开身份横跨政、学两界,效力过从尼克松到奥巴马的历届美国政府。白邦瑞曾经在美国国防部当过高官,也曾经在美国参议院的各种委员会工作过。他担任过著名智库兰德公司的分析员,也在哈佛大学当过研究学者。白邦瑞目前是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的中国战略中心主任,并且是外交关系学会和战略研究国际研究所的成员。

这样一个履历完整、经验丰富、精通汉语的对华间谍,怎么会马失前蹄呢?

我们曾经介绍过,在美国的政府和民间,对如何处理美中关系分为“拥抱熊猫者”鸽派和“屠龙者”鹰派这两个流派。白邦瑞在他的书中承认:他曾经是一个坚定的“熊猫拥抱者”,多次建言美国政府要从技术上和军事上帮助中国,因为他相信: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中国就会走向民主,变得和美国一样。即使在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他的对华鸽派立场也没有改变。1997年,白邦瑞受邀来到广东省的东莞,参观那里的乡村基层民主选举。通过同当地村民直接用汉语交谈,他才发现所谓的民主选举根本就是作秀。在这之后,美国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委托他起草一份调查报告,主题就是中国如何欺骗美国。白邦瑞为此接触了一些绝密的情报和内部文件,同一些叛逃美国的中国前官员进行了交谈,这时候他才意识到:敢情他一直都在被中国人忽悠。中国人向他开放机密文件,介绍他认识中国军方和情报界的人士都是这种欺骗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要通过他来影响美国的决策者。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欺骗他呢?

在《百年马拉松》这本书中,白邦瑞论述了中国对美国和西方进行战略欺骗的历史和目标。他认为中国自从1949年毛泽东时代开始,就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那就是使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中国一定要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帮助,在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强大起来,所以中国一定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战略意图,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在2049年的时候一举超越美国。这就是“百年马拉松”的由来和全书的中心内容。

要说中国想要在2049年全面超越美国倒也不是全无根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任之初就提出过“两个一百年”的计划:在2021年中共成立100年的时候建成全面小康的社会,在2049年建国100年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所谓“伟大复兴”,必定是要恢复到从前的强盛地位。毕竟在千百年中,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清朝以前,中国的GDP要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只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衰落。一个民族要恢复往昔的昌盛和荣光本是人之常情,川普的竞选口号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但是要说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就心存取代美国霸主地位的野心,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因为中国当时非常贫穷。可是回想大跃进时期官方提出的“超英赶美”的口号,白邦瑞的说法似乎又不是无迹可寻。

白邦瑞在书中写道,这个在百年内超越美国的计划,并不是写在纸上,藏之于中南海那个保险箱中的秘密文件,而是置于中国历代领导人心中。他们从不怠懈,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奋斗,那就是雪洗百年国耻。他们要瞒天过海,向美国人示弱,不能引起这个超级大国的注意,还要得到美国人的全面帮助。为了论述中国人的战略欺骗艺术,白邦瑞从三十六计讲到孙子兵法,从战国争霸讲到吴越春秋,从中国人擅长的围棋讲到中国人对“势”的理解,从赤壁之战讲到其他以弱胜强的战例,总之一句话:千百年来,中国人已经把欺骗发展成了炉火纯青的艺术,是一种运用得淋漓尽致的战略手段。让白邦瑞痛心不已的是:帮助中国人实现超越美国伟大目标的恰恰是美国人自己!

在他的书中,白邦瑞用了不少篇幅来比较美国对苏联和对中国的不同。在冷战中,美国对付苏联是针锋相对、毫不容情。而美国对待中国却是感情复杂,硬不起来。这可能是因为不少美国人同情中国在近、现代史上被人欺负的遭遇。白邦瑞回忆自己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痛陈列强欺压中国的劣迹。这些同情中国的人中包括一些著名学者、外交家和前总统们,而他们对制定美国的对华政策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白邦瑞列举了美国对中国的五大认识误区:

同中国交往会带来美中之间的全面合作。事实上,中国在许多重要问题上都和美国唱反调,而同美国的敌人结成盟友。

同中国交往会让中国走在实现民主的路上。越来越多的美国对华专家已经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梦幻。中国的专制资本主义制度使得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地位更加牢固。

中国是一朵娇嫩的花朵,需要美国和西方的帮助。白邦瑞谈到自己访华的时候,那些中国的陪同人员毫不隐讳地大讲中国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各种严重问题,给美国人的印象是:如果美国强压中国搞民主选举和司法独立,就会使得中国垮掉,从而祸乱亚洲。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强劲得很,最早会在2018年超越美国的GDP。

中国也想变得和美国一样。美国人的傲慢自大使得他们相信别国都渴望变成美国。实际上,两国对战略问题的认识和思路截然不同。中国人非常自豪中华文化传统中那种能够把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欺骗艺术。

中国的鹰派们成不了气候。许多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都认为,那些活跃于中国各种媒体上的军界和学界的鹰派人物并不能代表中国的主流民意,而是一些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们。但是白邦瑞认为,这些鹰派言论恰恰正是代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民意,而且越来越成为媒体上的主流声音。

白邦瑞认为,这些对中国的迷思存在于美国和西方的学界、智库、金融机构和政府当中。他指斥有些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为了自己同中国的经济利益,为了害怕得不到去中国的签证或者得不到研究资助而不敢面对事实。白邦瑞之所以能够痛陈这些迷思和误区,就在于他本人就曾经是这些迷思的信奉者。而这种对中国误判的结果就是美国养虎为患,让中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迅速成长为一个强劲的对手。

当然,《百年马拉松》这本书也并不是一味罗列美国被中国人欺骗的惨痛教训,作者也提出了应对中国战略欺骗的方针:那就是学习中国的战略文化来反击中国的对美战略。白邦瑞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举出了12项美国应该采取的反击步骤,其中包括要认清中国真实的战略目标,制定出一整套对华竞争的战略计划等等。限于本文的篇幅,在这里不能详细介绍了。

《百年马拉松》一书在2015年出版后,得到包括中央情报局前局长伍尔西在内的一些专家学者的赞扬,但是也有人对他书中的观点不以为然。对一本书产生不同的看法本身是正常的学术现象,因为从书中的观点到修正美国的对华政策毕竟还有不小的距离。但是现在的情形有些不一样了:和《卧虎》的作者纳瓦罗教授一样,白邦瑞也是川普的外交策士之一,而且有消息说他可能会在川普总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中负责亚洲事务。不管这个消息是否属实,一些对中国持鹰派观点的“屠龙者”聚集在当选总统的大旗之下,肯定会为未来的美中关系带来变数。

谢选骏指出:我一直觉得,“百年马拉松”不能只从毛泽东算起,而应从孙中山算起。如果我们假定孙中山不是汉奸,毛泽东也不是汉奸——他们都是希望中国自主自强的民族主义者,那么,就可以说他们都是有意无意地欺骗了外部世界。例如,孙中山用大亚细亚主义欺骗日本人帮助他革命夺权,又用联俄容共欺骗苏联人帮助他从事北伐;毛泽东则用社会主义欺骗苏联人帮助他革命夺权,再用联合抗苏来欺骗美国给他援助。邓小平以后的领导人则继续毛泽东的战术,用中国的民主化来欺骗美国人帮助他们强化政权……这一切的欺骗,都是为了中国赢得时间,缓过一口气来,避免亡国灭种的惨剧。——如果他们不是汉奸,他们社会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卖中国,而是运用欺敌术(通过加入敌人的营垒而吸取敌人的能量)复兴中国,那么恕我直言,共产党中国最后势必与共产主义决裂,而回归中华民族的本位。

换言之,如果真有“百年马拉松”,若想成功的话,那么也是——中国可以玩弄马列主义,但却不能被马列主义所玩弄。正如中国可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是却不能被世界贸易组织所束缚。



【059、俄苏文学让人亡国灭种】


网文《胡耀邦說:「都去愛文學,我們會亡國!」》(胡志伟 2019年11月26日)报道: 

王蒙在香港人心目中是個有骨氣的文人,五十年前因寫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而被打成右派發配新疆十六年,平反後官至文化部長、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六·四後因拒絕去醫院慰問戒嚴部隊受傷官兵而被免職。他是個高產作家,每日最多寫一萬五千字,一邊做官還能每週出產一篇小說。十年前,他在自傳第二部《大塊文章》中的封面中自我介紹,此書「是有不少乾貨的」。本文就是介紹該書的精彩段落。

營救獄中作家 批准高行健出國

著名畫家黃苗子(白樺力作《苦戀》主人公的原型)曾在本港某報撰文說,王蒙主持文化部三年零五個月,雖無什麼政績,但對人還是好的。王蒙對此不服,他見了黃苗子說:「是我開放了營業性舞廳啊!」說王蒙對人好,確有不少例證。(1)一九八五年,吉林省《作家》雜誌編輯、詩人曲有源因參與民間文學刊物而被公安部門收審,其妻是個工人,生活困難。王蒙聞訊後,派《人民文學》編輯韓作榮去長春瞭解情況,然後以全國作協常務副主席的身份,同作協黨組書記張光年(〈黃河大合唱〉作詞者)聯名向中共中央上書,申述曲有源沒有犯罪也不是危險份子,沒有違法記錄,結果曲被開釋。(2)一九八八年,西德一個官方文化組織邀請高行健以畫家身份訪德半年,當時文化部外聯局以高曾以作家身份,訪問過德國,怎麼又成了畫家,故遲遲不肯批准。王蒙批示曰:「西德人承認他是畫家,並承擔一切費用,我們何必管那麼多?按法律規定,除有未了刑事、民事官司或服刑及掌握國家重大機密人物以外,都可以出國,外聯局的任務是將這些活動納入對外文化交流的總體格局,而不是分辨某某人的業務成就。再說,在外語中,畫家一詞也可作油漆匠解,根本沒有中文裏那種成名成家的輝煌含義」。如此這般,高行健被放行,從此沒有回國,還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王蒙做文化官,在對外文化交流時不免要說些體制內的官話,為中共當權派擋風擋雨,但他內心中對中共左王左將是很反感的。他當作協副主席時,要受文化部副部長賀敬之節制,賀某常常對他談及「文藝界特別是作協的不良風氣和言論等」,他總是且聽且淡化柔和化之,只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他從不認為作家們都比政治家更懂得政治,卻認為在政治上不必對作家們期待過高,一個潛心寫作的作家不可能是危險人物,也不可能是顛覆勢力,不可能是成事不足壞事有餘的政治投機醜類,所以並不響應在文學界開展嚴肅思想鬥爭的部署,也抵制與賀敬之之流心目中的「資產階級」浴血奮戰,更沒有成為賀所期待的一名披荊斬棘呐喊衝鋒的尖刀班長,只是虛與委蛇一番。

抨擊政治變色龍阮銘

王蒙的愛恨分明也表現在他對政治投機份子阮銘的抨擊。他說,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第四次全國文代會在北京舉行時,阮銘以受胡耀邦委託的名義,到場召集王蒙、劉心武、李子雲等談話。「阮銘秀美挺拔,長臉灰眸,傲慢自負,目光陰鷙,帶著一股冷氣,給人以與眾不同的印象。他不像領導,也不像幕府,倒像一個多次洗滌消毒後穿著工作服操著手術刀的外科醫生。談完,我告訴李子雲,這就是文革初期以魯迅文集的某個註釋有問題為由發難攻擊周揚的人。李說:我知道,他是壞人。」阮銘一九三一年生,一九四六年入黨。中共建政後歷任燕京、清華團委書記,一九五七年泰山壓頂將王蒙打成右派,時任團中央候補委員,文革時任中宣部機關文革主任。文革結束後任中央黨校理論部副主任,一九八三年因「文革三種人」被開除黨籍。一九八八年赴美,一九九七年任臺灣淡江大學客座教授,二○○四年任陳水扁的總統府國策顧問。像這類由深紅變深藍再變深綠的具有五十年以上中共黨齡之變色龍,在臺灣「揾食」且受扁政府重用的尚有兩三個,它們在什麼朝代都有好果子吃。

八十年代的清汙、反自由化決策的形成經過是怎樣的?王蒙提供了一些內部機密:「每次開會,文化部內一些元老、大家、權威都大罵通俗的、消費性的文藝活動。王朝聞(馬列主義文藝評論家,官至全國文聯委員)扭著身子學歌星,論證歌星們是何等地不堪;吳雪(曾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劇協第三屆副主席)乾脆提出:文藝這樣搞下去,中國會衛星上天紅旗落地;張庚(戲劇理論家,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則更是上綱上線地批判。文藝家革起命來政治家都會嚇一跳,因為他們富有激情,善於煽情,身心投入、聲音洪亮(尤其如果是演過話劇的話)、手勢感人、用詞精當,怎麼表達怎麼成功,而且記憶力好,像衛星紅旗之類的說法,還是當年反修九評時代流行起來的,經過文革,經過改革開放,一般人早就忘記了,但是我們的德高望重的文藝家們還牢記著,以此作為批判的重炮炮彈」。還有那個剛摘了帽子的丁玲,在京西賓館座談會上斥責文藝界「黨風很壞,文風很壞,學風很壞」,以此表示自己很延安、很毛主席、很老革命。作家李准說,丁玲缺少一位參謀:五十年代全黨全民反右,她被定為右派,自然要倒楣﹔到八十年代,人心反左,結果她老是跳出來反右,證明她是左派。丁玲還在魯迅文學院說:「你們算什麼思想解放,我那時候(在延安),一男一女高興了,搬到一起住就完了……」說得眾學員沒了脾氣。

吃飯有人陪,電話有人催,上班有人追,回家有人候

在王蒙筆下,共產黨的高幹並不是成日高舉一什麼、堅持什麼的鐵板一塊,他們私下所談的悄悄話,倘依「四項原則」來辦,統統應該送去秦城監獄,諸如:(1)五十年代胡耀邦說:「都去愛文學,我們會亡國!」(2)一位首長聽說王蒙要去文化部,乃對他說:「一個文化部長能不糟蹋文化就好了!」(3)一些省市文化廳局領導描述自己的生活是:「吃飯有人陪,電話有人催,上班有人追,回家有人候」,王蒙認為這些(土豹子出身的)廳局長沾了點文化一,也都個個能說會道起來了。(4)一位大人物在某高級場合說:「現在是搞資本主義的沒事,說資本主義的挨批」。(5)報告文學名家理由(其報告文學集《揚眉劍出鞘》曾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說:「同樣一個人,同樣是他或她的真實材料,你不編造一絲一毫,可以把他或她寫成英雄模範;同樣不編造一絲一毫,也可能把他或她寫成壞蛋」。王蒙的結論是:「作家就這麼偉大,就這麼可怕!」另一個當道的作家、寧夏文聯主席張賢亮常說:「我們這些人是三中全會路線的既得利益受益者」,王蒙認為張「說得粗鄙,但又絕對不是無稽之談」。(6)文革餘孽浩然(原名梁金廣,文革時因《艷陽天》、《金光大道》兩部小說深受江青賞識)則說:「作家都是人精人核兒!」(7)一位首長曰:有三個三七開要明白:第一,個人努力與出現機遇;第二,個人能力資質與是否被承認;第三,為領導服務與為人民服務,都是三七開。在這樣一個上下交徵利的國度,基層民情又是如何呢?王蒙引援內參的報導:(1)東北某地,大兒媳跳大神,斷定公公已被黑蛇精附體,於是全家把老爺子活埋。(2)四川一個山村,一青年自稱真龍天子,全村的人都把閨女送到「天子」身旁「奉枕席」,党的支部書記路過他家門口,看到眾人在給這位天子瞌頭,書記走過了卻誠惶誠恐返回去給「天子」瞌了頭。草民百姓如此愚昧無知,高級知識份子又如何?一位著名的作家說:「四人幫倒臺時我還壓在縣裏,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我口袋裏裝著兩篇小說來北京探聽情況,一篇是批鄧小平的,一篇是批極左的……你不管怎麼變,難不住咱們!」他還對記者說:「在文革被鬥得最狼狽的時候我對老婆說過:別看今天你老公落到如此境地,早晚有一天,你老公也會坐上小汽車!」這就難怪在八千萬人被屠宰的地域,竟無人揭竿而起,此無他,人人都想掙扎著當「人上人」當統治階級。二十多年過去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思想、品格水準仍無寸進,各級作協頻頻舉辦「筆會」——就是請一些作家到某風景地,吃吃喝喝,談談約稿,「有什麼不良傾向?至少是成全了不止一對野鴛鴦」。

《花花公子》刊登毛詩詞 國際筆會推崇《玉蒲團》

王蒙所自薦的「乾貨」確也不少:(1)美國愛阿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畫」邀請了一批又一批的貧窮兼閉塞的中國作家去美國從事四個月的創作、交流活動,主人家指名要請文壇硬漢蕭乾,作協外聯部遂增派外聯部頭頭畢朔望同行監視其言行,有一次蕭乾演講,肥胖的畢朔望竟失職打起了呼嚕。以後又傳出了畢朔望同洋人女性亂搞男女關係的蜚聞。(2)為了答謝「國際寫作計劃」的善意,全國作協邀請其主持人聶華苓與丈夫、詩人保羅·安格爾訪華並予以熱情接待。這一對仰慕中共的左傾夫婦把毛澤東詩詞譯成英語,介紹給美國讀者,但發表譯本的刊物,竟是中國大陸嚴禁進口的淫賤雜誌《花花公子》。王蒙不知道聶華苓夫婦介紹毛詩詞究竟有功還是有過,所幸鄧穎超接見了這對夫婦。(3)有一次王蒙陪同日本左翼作家井上靖去見政協主席鄧穎超,鄧對這位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說:「王蒙是一個好的作家,他文章寫得好,故而我們任命他當文化部長」,王蒙聽了驚訝不已。(4)義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維亞寫了十七部長篇小說、十二部短篇小說集、十部劇作、十部評論集和遊記,還當過國際筆會主席。這位有影響力的反法西斯英雄應邀訪華時,一見到王部長就說,他最喜歡讀中國古代(淫穢)小說《肉蒲團》,於是,原先安排的這位八旬老翁會見鄧小平日程被取消了,撰寫一本頌揚中共的書也告吹了。(5)八十年代天安門廣場還掛著馬恩列斯的巨幅畫像,「上面讓我們一批做意識形態工作的人員研究一下,研究的結果竟沒有一個人(包括我自己)敢說不掛,而是向後拖,說是等到什麼節日再摘吧,最後只好由最高領導講了話。其實讓我們討論,就是不準備再繼續掛下去了,是希望我們提出建議,為領導分一點憂、承擔一點責任。而我們辜負了領導的期望,就這麼點出息,硬是只能請總設計師自己出來打衝鋒。」

對於成日打小報告的左王左將,王蒙是憋了一肚子氣的。「有一個青年藝術劇院,設立了藝術總監一職,事後受到嚴厲批評,說是藝術總監的稱謂來自香港。這也使我不服,我說豈止藝術總監,國務院、總理、部長、書記、專員、董事長、經理等稱謂哪一個不是來自外國?要求絕對民族化,我們應改稱宰相、尚書、府台、道台、掌櫃的……」

谢选骏指出:胡耀邦放牛娃出身,脑袋里除了党八股之外没有墨水,他的开明也是共产党宣传的那一套,所以他只会屈服于邓小平的淫威,没有别的办法,比赵紫阳还不如——所以他不仅可以像赵紫阳那样保留党籍,还可以保留官职。于是呢,打着纪念胡耀邦死亡的旗号而起的学运,最后也只能血流成河地趴下了,不能像东欧那样揭竿而起,直捣共产主义的鞑靼巢穴。俄国文学一度流行中国,因为俄国和中国一样同受蒙古瘟疫的感染,同病相怜;但是俄国文学尤其是苏联文学流行中国的结果,最终是让中华亡国于马列主义的野蛮部落(共产国际)了。俄苏文学不仅让民族亡国,还可以让个人亡命——王蒙就是个活例。他由小说家而被提拔为“部长”,但他受到俄国文学的影响,还想保留文人的清高,殊不知中国的文人不是沙俄的土地贵族(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出身,而是皇帝的科举甚至党的干部出身,为了做官他们只有像狗一样活着,最多只能像海瑞、彭德怀、朱镕基一样,抬着棺材为自己壮行。所以也被叫做“棺员”。只有这样的棺员,才符合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螺丝钉哲学。



【060、中共壮大之谜——“社会主义大家庭”是罗斯福总统创建的】


《日本学者:中共与日军共谋对抗国军》(童倩BBC中文网驻东京特约记者2015年 12月25日)报道:

远藤誉手持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岩井英一的回忆录《回想的上海》。 

今年抗日战争结束七十周年之际,中台双方围绕国共两党当时谁才真正抗日发生争论。

虽然在中国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时,日本各大传媒均指出,在抗战胜利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诞生,当时中国的中央政府是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抗战的主流不是中共,但日媒也没有提出证据来说明共军在抗战中的表现。

今年11月,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远藤誉撰写的《毛泽东:与日军共谋的男人》一书在日本出版。作者远藤根据她收集的中国、台湾、日本三方面资料,来论证中国国民党军队抗日时,前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与日本驻上海的特务机关-岩井公馆合作打击国民党的史实。

远藤的这本书在出版后立即引起不少日本国民的关注,一个月内增印了5次。

日本《每日新闻》、《富士晚报》等媒体也就此书发表了书评,富士电视台、朝日电视台等更邀请远藤介绍其这本历史书。

远藤誉的书《毛泽东:与日军共谋的男人》正以一个月增印5次的速度在日本畅销。 

BBC中文网则成为了专访远藤誉的全球首家中文媒体。

远藤对BBC中文网记者说,她是读了《潘汉年传》等中国书籍后,开始怀疑中共的解释,然后着手准备写书的。她希望通过日本方面的资料来解开有关疑问,而结果则令她自己也震惊了。

中共特务与日本特务

《毛泽东:与日军共谋的男人》叙述说,“1937年日中全面战争开始后不久,毛泽东就向上海和香港派遣中共特务,与日本外务省旗下的特务机构‘岩井公馆’的岩井英一、设置日本陆军参谋部特务机构‘梅机关’的影佐祯昭等接触”。

远藤收集的中方资料对此解释说,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抗战胜利,收集日本秘密情报,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勇敢地与日军作战发挥了作用。

但远藤收集的岩井回忆录《回想的上海》中则明确说,“事实完全相反,是中共特务把通过国共合作得到的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队的情报提供给日方,目的存在弱化国民党的意图”。

远藤的书详细记述了1932年作为日本驻上海领事馆情报部副领事的岩井赴任后,因汉语流畅,负责接待记者中日双方20多名记者,包括后来被称作“五重间谍”的新声通讯社中国记者袁殊(袁学易)。当时中共报章上不时有岩井和影佐的名字,在延安的毛泽东也获悉。岩井还建议在上海加强收集情报工作、并获准设置了“公使馆情报部”。

1935年6月岩井解救了被国民党逮捕的袁殊,更增添了两人交情。岩井虽知袁殊多重间谍身份,但不介意并援助袁殊再次留学日本,直至西安事变后才回到中国。岩井本人也在1937年回国,1938年2月重返上海,目的是“早期结束军方挑起的战争”。

共产党人与岩井公馆

2002年旅美中国学者谢幼田的《中共壮大之谜》也根据中文资料叙述中共向岩井出卖国民党情报得以壮大的史实。 

岩井在上海领事馆设置了特别调查班,搜集蒋介石政府内部情报,寻求“讲和”的机会。岩井全权委托袁殊组织新党,并说:“为了达成全面和平的共存共荣日中新关系理念,不光是党名,还要以真正理解这一理念的民众、知识分子为对象,前身是蓝衣社、中统团、以及其它党派相关者,共产党员都不要紧”。

结果袁殊招募了大批中共地下党员,而所有经费由岩井取得公使馆情报部长河相达夫同意,由日方支付。不过最终新党运动演变成“兴亚建国运动”,并在袁殊建议下,兴亚建国运动总部起名“岩井公馆”。

这个时期,袁殊还把匿名为胡越明,直接在毛泽东指挥下从事特务活动的前中共特工头子潘汉年介绍给岩井,袁殊形容潘汉年地位相当于周恩来(中国前总理)。

岩井在《回想的上海》中描写首次见潘汉年的印象是“非常稳重的知识人,却又是潇洒的都市人而令人好感”。并回忆说,此后每次都是潘汉年求见、提供国民党政府和国军情报,且以岩井公馆作据点,扩大中共在香港的间谍活动。

日本情报费资助中共

岩井委托日本驻香港领事馆的小泉清一每月向潘汉年支付2000港元作为收购情报费,加上由潘汉年筹办多种定期出版的刊物费等,每次另支付潘汉年1万港元。

当时,2000港元相当于一名香港华人警员5年的薪水,而日本每年向潘汉年支付的费用相当于一名香港华人警员60年薪水,而且尚不包括刊物费,最终这笔可观的收入落入中共手中。

远藤在书中指出“这就是谢幼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前客座研究员)著书《中共壮大之谜》的中共壮大理由”,而日本支付的费用大部分源自外务省机密费,岩井回忆说,支付的总额达30多亿日元(超过2500万美元)。

1937年,面对入侵的日军,中共八路军和新四军希望抗战,但毛泽东则坚持只拿出10%兵力用于抗战。岩井《回想的上海》还披露,潘汉年通过袁殊向岩井提议,商谈共军与日军在华北战场上“停战”的事宜,岩井因不懂军事,把该建议转手影佐,潘汉年从此开始直接与日军接触。

曾著书谈在华经历

远藤1941年出生在中国长春,父亲在长春经营自己研制的戒毒药品“吉福德禄”的制药厂,父母都是日本人,本来还有哥哥和弟弟。但在1948年八路军围困长春之战中,远藤的哥哥和弟弟都饿死,而她也几近饿死并遭遇流弹受伤,导致两臂残疾。

1953年,12岁的远藤回到日本,又受到日本本地人的欺凌。她取得物理学博士以后,从1983年起从事指导中国留学生的工作至今,并从那时起还兼任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教授,上海交大客座教授。

1983年远藤在日本出版《不合理的彼方》,自述其当年在长春的生活经历,获得《读卖新闻》女性人类记录优秀奖。

后来,远藤应《读卖新闻》邀请,在1984年再著书《卡子——没有出口的大地》,描述她在中国12年的苦难经历。90年代,她希望此书译成中文版,可是中国出版社一直以“过于敏感”的理由拒绝和拖延此事,去年她觉得年事已高,不能再等下去,于是选择在台湾出版中译本。

“只想追求历史真相”

远藤对BBC中文网记者说,“我对中国爱恨交集,但到了这个年龄,我只想追求历史真相”。远藤说,《毛泽东:与日军共谋的男人》“最大的难题是找日本有关岩井的记载,我去了外务省和防卫省研究所都找不到,后来在网络上偶然看到岩井出版过回忆录《回想的上海》,于是开始找,并终于在网络上买到,我如获至宝!现在觉得我小时候没饿死、活到现在,就是为了找到这本书”。

当记者问到,日本是否也刻意抹去当年岩井与中共合作的记录,远藤则说“不是,岩井对中国来说重要,但日本当时对他重视不够”。

对于台海两岸官方有关谁是真正抗日力量的争论,远藤表示“日本不知道也不关心,我在防卫研究所里看战史资料,厚厚的一本防卫研究所编写的战史资料,居然是引用中共党史来编写,简直令人大失所望,所以我才要挖掘真相,来填补真实的历史空白”。

谢选骏指出:“日本防卫研究所里的战史资料,厚厚一本不过是引用中共党史来编写”,这固然说明日本人的眼界确实狭窄;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共壮大之谜也并非“与日军共谋”就可以获得解释——看看北朝鲜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共壮大”这主要还是美苏《雅尔塔协定》瓜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如果没有苏联把整个东北和日军的武装移交给中共,就像如果苏联没有占领三八线以北——共产党中国和共产党朝鲜都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大家庭”,其实都是罗斯福总统通过《雅尔塔协定》这个“远东慕尼黑”创建出来的!也正因为这样,“社会主义大家庭”最后也和美国这个连任四次、“比华盛顿和林肯还伟大”的窃国大盗的僭越任期一样,无疾而终!但从“我的奋斗”的角度看,不得不承认罗斯福这个小儿麻痹患者的强大之处,他和希特勒异曲同工,都是从最卑微的境地爬上了历史的巅峰,小人物就是这样创造历史的,难怪毛泽东会哀嚎,“小官,学生,工农兵,不喜欢大人物压迫他们,他们要革命。”而轮椅上的罗斯福,显然也属于此列的下陈,就像鞑虏公子纳兰性德一样。

网文《雅尔塔会议》报道:

雅尔塔会议(英语:Yalta Conference),又称雅尔达密约,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领袖——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大林于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期间,在苏联克里米亚雅尔塔里瓦几亚宫内举行之一次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方针,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会议是继1943年德黑兰会议后,第二次同盟国首脑会议,惟结论在1945年7至8月之波茨坦会议就有争议。许多人批评此次会议,使苏联及各国共产党得以控制中欧、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主要是会中罗斯福以及邱吉尔都未尊重战时被占领国家之期望,将被苏联“解放”之国家先交由联合国代管(联合国1945年10月才成立,甚至连联合国宪章于雅尔塔会议结束2个月后才签署。且战后盟军没有任何一方将位于欧、亚的曾被占领国交由联合国代管;联合国曾托管的11个地区,其中7个在非洲、4个在大洋洲)。此外,为争取苏联对日本宣战,包括帮助中国从日本关东军手中夺取满洲国,会中部份内容“侵犯”中国权益甚大。会前其他国家并不知情,故有“雅尔达密约”之称。

1944年6月,随着诺曼底登陆,盟军在德国西线展开大规模反攻,第三帝国已无力回天。1945年2月,美英认为有必要和苏联商讨德国战败后对欧的权力分配问题,并商讨下一步对日作战。对欧洲大陆,希望苏军加强对德攻势,基本原则以谁攻克的地区战后由谁控制,辅以对重要地区相互交换。在东南亚,美军在菲律宾开展一系列登陆战,开始把对日作战的重点从海战转向陆战;同期自1944年6月起对日本本土的B29大规模无差别轰炸效果有限,1945年2月4日李梅刚展开烧夷弹战术试验;在东亚大陆上中国军队尚与日军僵持,日军占领大片中国土地;而东北亚满洲地区则拥有大片土地,重工业设施,70万关东军尚未直接参战。因此美英希望苏联尽快转入对东北亚日军的进攻,打消日本依托东亚、东北亚,与盟国长期僵持并得以谈判的念头。

背景

1944年7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致函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史达林,希望再次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斯大林回信表示,他要亲自指挥苏军对德作战,不可出席。1944年10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赴莫斯科会晤斯大林,英苏单独讨论欧洲和巴尔干问题。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丘吉尔与斯大林之会谈(史称第四次莫斯科会议)。1944年12月,哈里曼奉命拜会斯大林,询问苏联有关参加对日作战及参战条件等事项。1944年底,三国一致同意三国首脑再次会晤。

在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三巨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斯大林聚集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之行宫里瓦几亚宫)举行会议。这是二战期间,继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之后,盟国领袖的第二次重要会议。罗斯福去世后,再举行波茨坦会议。

这次会议在苏联境内进行,是因为斯大林拒绝到黑海雅尔塔行宫以外开会。结果,丘吉尔和罗斯福必须再度远涉重洋。

会前未邀请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参加。一方面,斯大林向来讨厌蒋介石[来源请求];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此时对蒋介石失去信心。

概观

三巨头各自带来自己之议程。罗斯福希望游说苏联终止与日本不作战的协定、对日宣战,并且支持盟国在太平洋作战;邱吉尔希望斯大林在东欧战后能放弃部分控制权,“自由”选出“民主”政府;斯大林则认为战争中苏联付出巨大代价,希望控制东欧,因为对苏联的战略布局极重要。

还有,三方领袖尚须建立章程以管理战后的德国。1943年,威廉·克里斯林·布利特之论点预告“红色阿米巴变形虫”正进入欧洲。1943年12月底时,战线仍在苏联境内;到了1944年8月,苏联红军已经在波兰及罗马尼亚境内,且继续向西前进[3]。会议进行时,格奥尔吉·朱可夫元帅之部队已经到达柏林40英哩外地方,史达林自信可在会议上采取强势以争取条件,而罗斯福则希望史达林承诺苏联加入联合国。

“对于俄国人来说,波兰问题不仅是荣誉问题,而且是安全问题。在整个历史上,波兰一直是敌人入侵俄国的走廊,波兰是关系到俄国生死存亡之问题。”因此,斯大林清楚表达他对于波兰的所求是没有谈判空间:苏联将从波兰东部获得领土,而波兰将扩张西面领土作为补偿。在这个要求下,波兰西面数以百万计的德国人将要离开。尽管建立了一个共产党政府,斯大林答应波兰会有自由选举。1947年1月波兰举行选举,结果在1949年,波兰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有人认为罗斯福要求苏联对日宣战之焦虑是多余;事实上,斯大林很紧张能否一雪昔年日俄战争之失败;他也想得回昔年损失之领土,并扩张苏联的影响力及于东亚。

不过,对于罗斯福是否有意让红军登陆日本本土,就存在争议。后来1945年的战场情势有所变化,美军在2月雅尔塔会议后即在西太平洋开展2月硫磺岛战役、4月冲绳战役等一系列夺岛战,遭遇日军强烈抵抗,伤亡惨重,预计进攻日本本岛,需付出伤亡美军百万,英军五十万的代价。而李梅于2月提出的烧夷弹战术,在日本则取得比在欧洲使用的高空轰炸更好的效果,因此美国高层希望能以无差别战略轰炸迫使日本投降,而避免登陆战的巨大伤亡。德国U-234潜艇因德国战败,于5月在大西洋上浮,向盟国投降,所载运往日本的540kg氧化铀235被美军秘密截获并被用于曼哈顿计划,并可能成为以铀235为燃料的小男孩(Little Boy)原子弹的材料来源。继罗斯福之位的杜鲁门,认为使用原子弹即可结束战争,希望阻止红军攻进日本本土,使苏联无法如在德国般地瓜分日本的利益。事实上美国对日本本土的B29无差别轰炸,造成的伤亡比后来的原子弹攻击还要多,可用的原子弹也仅2枚,日本籍希望苏联中立,决心以满洲为依托,僵持、拒绝投降且最终迫使盟国与其谈判,使盟国无法如在德国般地瓜分日本的利益。无论如何,俄国人并没有因此解决当初日本南千岛群岛的主权问题至今。

“重建欧洲的秩序和国民经济的大前提是:彻底消灭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和由被解放的人民建立他们自己选择的民主体制。”

协定最重要是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这样保证盟国团结,盟国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和纳粹有任何谈判空间。战后德国和柏林将被分成四个占领区。在德国统一前,柏林将由四国占领。 德国被分裂,美英苏认为这是“今后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条件”。

斯大林同意法国将在德国和奥地利拥有第四个占领区,但必须成立于美国和英国区以外;并同意法国有资格进入同盟国对德国控制委员会。

德国将会进行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

德国战争赔款部份以强迫劳动形式来支付。

建立一个位于苏联之赔偿理事会。

波兰地位问题。盟国同意重组当时之波兰政府,加入其他组织,例如波兰临时政府进行民主选举,但排除了1939年所成立的波兰流亡政府参与其中。

波兰东部边界将按照寇松线,同时波兰将从德国得到西部领土补偿,而精确的边界将晚些决定。

斯大林承诺允许在波兰自由选举。

无视苏联和南斯拉夫战俘意愿,他们将会被送回国。

斯大林同意在击败德国以后三个月内,加入对日本作战。苏联战胜日本后,将可收复库页岛南部、获得千岛群岛,并保障其在大连港、中东铁路、南满铁路的利益,以及恢复俄罗斯海军在旅顺口的租赁作为报酬。

罗斯福得到斯大林承诺,苏联将加入联合国,同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均将享有否决权。

纳粹战犯都会惩处,并绳之以法。

将成立一个“决定分裂德国之委员会”。委员会将决定德国是否要分成六个国家,如果要分割,几个新德意志国家之间的边界和相互关系又将如何确定。

成立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取代失败的国际联盟。

会议协议

所有被解放之欧洲国家内应该举行民主选举。

4月在旧金山进行就联合国成立之会议。基本确定联合国组织方式,采纳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之主意。美国和英国同意当时属于苏联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联合国独立成员。

分裂德国,解散德军,德国不准再拥有军队。美英苏认为这是“今后和平和安全之必要条件”。

德国应该为“她对同盟国在战争中造成的之损失”负战争赔款。战争赔款可以以德国国家资源(机器、船只、企业所有等)、一段时间内应该支付的之偿款或劳动力的之方式赔偿。美国和苏联达成协议偿款总额约220亿美元。英国认为在当时偿款总额还无法估计。

暂时搁置战争罪问题。

一个“广泛民主临时政府”,应在波兰“尽快进行自由和不受他国控制、全民和秘密之选举”。

应在南斯拉夫建立一个保皇党和共产党联合政府。

暂时搁置关于意大利—南斯拉夫、意大利—奥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伊朗以及土耳其管理之黑海与地中海间之海峡使用之问题。

不论被俘苏联公民愿不愿意,一律遣返回苏联。

就未来德国问题之处理,雅尔塔协议相当含糊,用词也为后来诠释造就许多想像空间,亦有人认为这次会议为战后冷战之滥觞。

这次会议的结果,就事后来看,永远的改变了许多国家的命运(东欧诸国、南北韩分裂、中国国共内战),也悬留许多问题(南千岛群岛)至今尚未解决。

后果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欧洲战事结束前及罗斯福总统去世前,最后一次的重要会议。东欧大部分地区的纳粹军队已被红军消灭了,所以斯大林有条件和美英谈判,结果苏联在东欧得到一个梦寐以求之缓冲区。过程中,一些小国利益因为要保持盟军内部稳定而被牺牲,苏联继续统治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

雅尔塔会议促使苏联对满洲关东军发动进攻,而苏联曾承认满洲国,将满洲作为独立的敌对国看待,随后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苏联击败关东军后退出满洲为条件,允诺外蒙古在战后进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其前途。最后在苏联和中华民国监视下,公民投票赞成独立。1946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通知库伦方面,同意其独立;1947年7月28日,中华民国驻联合国代表徐淑希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演说,指责蒙古人民共和国军队入侵中国新疆,反对外蒙古加入联合国。1955年12月13日,中华民国代表在安理会否决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理由是全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1961年在美国和苏联的联合压力下,中华民国最终不得不在缺席的情况下让外蒙入联。

另一方面,雅尔达会议更造成了今日的领土、领海问题。邱吉尔、罗斯福为了要让苏联参战,同意了史达林的要求:“南库页半岛、北方四岛和部分的阿留申群岛归苏联所有,不得异议,苏联便参战。”在苏联参战之后又有部分反悔,造成了今日的北方四岛、钓鱼台列岛和靠近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几个离岛的经济海域、荷兰港外围的海底资源探勘等地的诸多国际问题。

经此会议后。苏联即对日宣战促成五日后日本投降(一次性出动89个师包括1,500,000人、3,704辆坦克、1,852辆自行火炮、85,819辆车辆及3,721架飞机,彻底地压垮日军已打算“举国玉碎”的顽抗意志),并出兵进攻日本关东军侵占的中国东北的嫩江省、黑龙江省和察哈尔省等地。在战后亦不退还给中华民国政府,而是交给扶植的中国共产党。当时东北没有国民政府所属的军队,跟从重庆国民政府的军队如东北军早已溃败入关,跟从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则在汪伪政府承认伪满洲国的背景下,转化为伪满军队,只有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坚持抗战14年,其间在未受重庆援助又遭日伪联军清剿的情况下数次几近灭绝,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扶植下几度壮大。1946年蒋介石要求苏联暂缓从东北撤军,3月22日苏联大使通知国民政府,4月底以前苏军将全部撤离东北,但国民政府的军队仍没有足够的兵力进入东北。

谢选骏指出:“社会主义大家庭”其实是吃里爬外的罗斯福总统创建的,所以罗斯福一死,冷战就开始了。慢慢地,随着冷战的深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就由盛而衰,最终走向历史性的失败了。中共壮大之谜——谜底在于“尼克松访华”,然后历届美国总统前赴后继,终于培育了代替苏联的“共产党中国的第二个三十年”。现在的美国后悔莫及,眼看北京大肆庆祝马客死冥诞200周年,担心社会主义大家庭死灰复燃。啊METOO佛。



【061、无神论的流行让美国出现了《毒疫》】


《医生、毒贩和制药公司是怎样毒害美国的》61(2018-08-28 中华读书报)报道:

知名调查记者贝丝·梅西(BethMacy)引起高度重视和广泛讨论的新著《毒疫:让美国成瘾的毒贩、医生和制药公司》(Dopesick: Dealers, Doctors, and the Drug Company that Addicted America)8月7日由利特尔布朗公司出版。

从“合法海洛因”……

《纽约时报》以《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药物危机》为题,将《毒疫》称为“叙事性新闻的杰作”。

从2012年开始,梅西走访美国多地,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乡村到富庶的城郊,从面貌各异的都市街巷到曾经牧歌般的农业小镇,考察美国人民与鸦片类药物上瘾症最近二十余年的苦斗史,探究它样发展成今天难以剪除并还在继续蔓延的全国性药物危机。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数字,仅在2016年,便有将近六万四千人死于鸦片类药物滥用。“你能看到农民、矿工,七十五岁的老爷爷卖掉自己拥有的一切。”她告诉《纽约时报书评》的播客节目,“过去十五年里,我们已经因药物过量死亡而失去了三十万人。我们还将在接下来的五年失去同样多的人。联邦一级却没有什么紧迫感。”

梅西首先拜访判监二十三年的毒贩罗尼·琼斯。他曾以弗吉尼亚州的伍德斯托克镇为基地,运营四通八达的毒品集团,向遍布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广大用户供应海洛因。毒品在这一带肆虐,如同瘟疫般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家破人亡的事例屡见不鲜。一位名叫克丽丝蒂·费尔南德斯的母亲失去了十九岁的独子杰西,他本是精力充沛的有为青年和前途无量的橄榄球运动员,却死于吸毒过量。费尔南德斯太太一直想知道,好端端的一个阳光男孩,为什么走上了吸毒的不归路。

《旧金山纪事报》8月10日刊登加布里埃尔·汤普森的书评,梳理梅西追踪少年染毒的历程。她一路上溯,发现很多人之所以成为瘾君子,最初都是因为一种名叫奧施康定(OxyContin)的强力止痛药。199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该药上市。它应用缓释技术,将止疼效果从四五个小时延长到十二小时。生产商普渡制药公司宣称它特别不易上瘾。“如果你按照处方服药,那么导致鸦片类成瘾的风险只有百分之一的一半。”普渡的发言人大卫·哈多克斯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奧施康定成了“合法的海洛因”。

……到杀人的海洛因

上市后一年内,滥用奧施康定的现象便已出现。服药者只需把药片含在嘴里吮吸,便可快速溶解包衣,立刻摄取十二小时用量的药力。弗吉尼亚州的圣查理是一个人口只有一百五十九人并且还在不断减少的小村子,村医阿特·范齐成了最早提出警告的人之一。到1998年,周边地区近四分之一的高中生吃起了奧施康定,因注射毒品而引发皮肤脓肿的病人开始光顾他的诊所。范齐给普渡公司的哈多克斯写信求助,并说:“我害怕这里就是前哨地带,一如艾滋病爆发初期的旧金山和纽约。”

范大夫的警告被雪崩般的营销活动淹没了。“就整个行业而言,医药公司对医生的直销开支在2000年达到了四十四亿美元,较1996年上涨了百分之六十四。”梅西写道。普渡公司组织医生们前往度假胜地旅游并包揽全部开销,对新患者则赠以“起步大礼包”,头三十天服用奧施康定费用全免,此举等于照搬了各地毒贩开拓市场时的成功经验。医生怀着强烈的热情给患者开药,虽不至于强迫,但高度建议,实际上等同于不可拒绝。等普渡公司终于在2010年推出防拆包装,已为时太晚。对奧施康定已经形成依赖的人轻易转向了海洛因,死亡数字随即不断攀升。只用了短短二十年,美国人对止痛药的热爱便迅速演变成了蔓延全国的瘟疫。

梅西写道,市中心的黑人青年接二连三地死于海洛因而无人问津,直到城郊的白人开始成批赴死时,才引起媒体的注意。伍德斯托克警方对黑人毒贩罗尼·琼斯实施抓捕,指控他毒害全城。但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在琼斯到来之前,该城居民便已习惯于驱车北上,到巴尔的摩购买海洛因了。

梅西走访了大量成瘾者及其家属,听到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一个个惨绝人寰的故事。一位七十五岁的矿工在工伤后服用奧施康定成瘾,最后曝尸荒野,面部中弹,骨肉崩碎,显然因为买毒时起了争执。另一位山区女青年虽一度投入戒毒,却终于复吸,惨死于赌城拉斯维加斯,赤裸的尸身装在大塑料袋里,弃于街头的垃圾桶旁。毒贩不时往海洛因里掺入效力高出百倍的芬太尼,因为一旦有顾客意外死去,该毒贩便会声名大噪,顾客盈门——这小子卖的药质量好啊,药劲足啊。而人类追求更强烈快感的冲动是没有止境的。

作家笔下的利他林小学生

在美国,当你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医生就给你开利他林(Ritalin)了,因为你有多动症,再大一点,你就获得了成天吃止痛药的合法资格。有位母亲告诉贝丝·梅西,她曾带着扭伤拇指的女儿去看急诊,结果医生一次给她开了二十五天用量的奧施康定。

利他林1955年上市,主要用于多动症的治疗。经过多年的宣传,从九十年代起,多动症概念深入人心,该药用量随之大幅增加。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在其2011年的遗著《苍白的国王》(The Pale King)中,从侧面描写了美国青少年滥用兴奋剂的问题:

我记得上高中时从一个小孩那儿弄来德太德林,她母亲拿处方开了这些药给她提神醒脑,我还记得那怪异的味道,它们让我在阅读或讲话时数数的问题明显地消失了——大家管它叫黑美人儿——但是过一阵子,它们会让你下背疼痛,给你带来非常非常难闻的呼吸。你嘴里的味道就像在生物课上第一次打开一只不透明的罐子时装在里面的一只死了很长时间的青蛙一样。现在一想起来还犯恶心。还有一段时间,当理查德·尼克松不费吹灰之力再次当选时我母亲非常难过,我记得这件事是因为那阵子我正在尝试利他林,那是我从世界文化课上一个小子那儿买来的,他上小学的弟弟应该在用利他林而医生没太留心自己的处方,有些人认为这玩意跟黑美人儿相比没什么特别的,不就是利他林嘛,但我非常喜欢,一开始是因为它能让我坐下来学习很长时间,甚至觉得有趣,对这一点我真的非常喜欢,但是很难弄到更多的利他林了,特别是有一天这位小弟弟因为没吃利他林而在小学校发了狂,让家长和医生发现处方遭到了滥用,于是突然之间,那个满脸粉刺、戴着粉红色太阳镜、守着高二楼道的储物柜以四美元兜售利他林药片的小子就不见了。

泰鲁眼中的海洛因城

去年秋天,美国著名游记作家保罗·泰鲁在新加坡出生的儿子、英国导演路易·泰鲁(Louis Theroux)拍成三集纪录片《黑暗美国》(Dark States),头一集《海洛因城》讲的就是与梅西《毒疫》一书类似的故事。

在西弗吉尼亚州的亨廷顿,长期以来,患者因为病痛和事故就医,医生普遍会开出强效鸦片类止痛剂,不仅使患者本人成瘾,大量药片堆在家中,也一并毒害了渴求快感、防不胜防的青少年。一俟政府针对奧施康定、扑热息痛(Percocet)和维柯丁(Vicodin)的治理整顿开始,医院断供,用药者便只能求助于街头毒贩。如今,亨廷顿每四个成年人中便有一人成瘾。吸毒过量的死亡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十三倍,十分之一的婴儿带着毒瘾降生。

英国广播公司目前正在旗下视频网站上重播泰鲁的《黑暗美国》。该系列的另外两集分别探访了卖淫猖獗、暗娼遍地的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和枪支泛滥、凶杀频发的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

谢选骏指出:无神论的流行,不仅让美国出现了毒疫,而且让美国出现了《毒疫》——也就是说,无神论的流行,不仅让美国出现了毒疫的现实,而且让美国出现了《毒疫》的解释。那么,为何说“无神论的流行,让美国出现了《毒疫》”?因为人是一种一线的存在,没有上帝的引领就会走向末日的疯狂,或者温和一点的,就需要麻醉和毒品,因为依靠科学所提供的虚无主义,人的心灵是无以为继的!



【062、西方草创,中国整合】


(一) 

《为什么现在统治世界的是西方》(英语: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全球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的著作,2010年10月12日由法勒、施特劳斯和吉鲁出版社出版。该书比较了将东亚和南亚划为东方,将欧美和中东划为西方,并比较了这两者15000年的历史进程。该书获得2011年国际笔会美国中心文学非小说写作奖决选作品,2011益得书摘国际图书奖等书奖,并荣登《新闻周刊》、《外交政策》、《外交》、《纽约时报》等年度荐书,以13种语言版本畅销全球。

中文版

该书简体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于2011年翻译出版,翻译者为钱峰,书名为《西方将主宰多久》。繁体中文版由雅言文化出版社翻译出版,书名为《西方凭什么》,翻译者为侯秀琴,杨明暐,潘勋和谌悠文。

西方和东方的地理定义

伊恩·莫里斯在书中将欧洲、两河流域和伊斯兰文明定义为“西方”,曾遭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教授杜彻斯内批评,但伊恩·莫里斯坚持这样的对西方和现代文明的定位,他认为上述地区与现代文明都属于一个文明体系,与中日韩等东方文明系统截然不同,事实上早在1987年美国学者大卫·威尔金森就提出类似的西方文明系统。

(二)

网文《西方将主宰多久?——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中文版上市》(我与卷发有孽缘 评论 西方将主宰多久2011-07-11)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全球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呈现给人类的一个全景式的历史反思之作。也可以说是关于东西方人类比较发展史的扛鼎之作。其观点之穿透力可与大历史学家汤因比相提并论,而其所涉及历史的跨度与浩繁程度令保罗.肯尼迪的著作显得狭窄。

作为西方人,作者是自傲的,但并没有忘乎所以,失却历史学家的冷静。他强调西方统治世界有其长期可能性,但并不是天定和必然的。

作者从人类学史出发,以断代史的方式横向比较了东西方发展近几千年的历程,以深厚的人类学和考古学知识为基础,汪洋恣肆,贯穿东西古今。作者认为无论是种族论、政治论、技术论、地理论,任何单一原因都不足以解释西方何以统治世界,西方统治世界既不是长期注定论,也不是短期偶然论,这一历史进程是偶然性与可能性的结合。迟至十九世纪,东西方之间的相似之处仍然要比差异之处多得多。

作者对于未来的预见值得参考:他认为首先西方决不可能永远统治世界,其次未来东西分别的意义将再度失去。第三中国的发展前景值得关注。

全书的一些见解颇具爆炸性,而一些观点更是震聋发聩,引人深思。

作者认为“历史是因为懒惰、贪婪和胆小的人们(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了获得更简单、更有益和更安全的生活而产生的”;“再比如那些避免了欧洲直接殖民化的地区往往比沦落成殖民地的地区发展速度快”等见解新颖而深邃。(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王帆) 

(三)

网文《未来世界谁领风骚——评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2014-05-28 涂启智)说:

“在21世纪下半叶,具体的数字将证明一切,……世界将被东方化”。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以下简称“西方”)一书中,作者伊恩·莫里斯借助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之口,为本书定下了基调。《西方将主宰多久》2011年7月初版,在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本书再版,意义或者更大。

“主宰”抑或“统治”,至少可作两种理解:一为占领掠夺,二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具有话语权与号召力。尽管书中两方面内容均有涉及,但莫里斯应更倾向表达后一种意思。

二十世纪西方史学中,西方崛起的由来引人不倦探究让人怦然心动。不少学者往往循着西方历史的内在逻辑回望来路,使研究不免呈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缺憾。上世纪末,第三世界国家起步发展,一些欧美历史学者意识到,所谓西方的崛起,不过是全球历史进程中来自西方和非西方种种因素碰撞夹击的结果。于是,他们开始反省,欲建立新的全球史和世界史框架。《西方》即是以世界恢宏历史跨度为经、以东西方地域空间为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讲述不同时空上演的标志性事件或者故事,重新梳理西方崛起的来龙去脉。作为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和古典文学教授、全球著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思路开阔,纵横捭阖,著述既有史学家的严谨细致,又有文学家的文采飞扬。

《西方》主要观点: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地理因素共同解释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其中生物因素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因素显示了社会如何发展,地理因素则决定了哪里的社会发展(或者倒退)得更快。莫里斯站在长达五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上,探询为何东方长期领先西方,而近现代西方的发展反而远远超过东方。他认为,关键是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脚步,社会发展又反过来改变了地理的意义。笔者以为,世界各国发展密码“地理因素论”只是相对真理,它的有效性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工业革命以前,在交通道路以及航海不发达情况下,偏远闭塞地方自然无法与中心繁华地带相抗衡;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制度不相上下的国家或地区,发展或许会受制于地理因素。但是,人类由农业时代迈进工业时代,尤其再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地理因素对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弱化,不同社会制度使各国发展千差万别。

社会制度代表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政治学常识,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促进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始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而欧洲封建社会开始,以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为标志,中国封建社会比欧洲早950年。奴隶社会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中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意谓历史发展获得了先机,这想必便是中国曾长期领先西方发展的奥秘。具有戏剧性的是,西方进入封建社会晚结束却早,而中国封建社会在“漫漫历史长夜”穿行太久。17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历史开始跑步前进,西方各国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将之关进法律的笼子;而清朝则将一国政事全然包揽在皇室之内,专制比明朝以及过去朝代更有过之,封建王朝直到20世纪到来又过了11个年头,才被孙中山推翻。如果说在取代奴隶社会之初和上升期,封建社会代表了先进生产关系,那么在西方资本主义风起云涌之时,中国社会仍然抱残守缺,封建制度早已蜕变为落后的罪恶渊薮。

现代社会,先进的社会关系体现为民主制度。民主制度之下,民众个体人人意气风发,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成为可能,公共参与意识得到激发,主人翁心理认同得以形成,民族国家呈现空前创造性与澎湃活力;专制制度只能禁锢人们头脑,束缚人们手脚,窒息社会发展。民主制度才能造福大众,专制制度则非常自私,它满足的是一个家族抑或一个集团利益。专制给国民性格带来毁灭性破坏,正如鲁迅在《春末闲谈》所说,“专制技术就是掠夺者刺在中国社会神经上的一根毒针,它使得中国社会麻痹、僵化,失去反抗力,以利于它肆无忌惮地敲骨吸髓”。

当前,中国开始注重民主与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然而,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都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亟需扫除———权力还未完全被关进制度笼子,官员不贪则已、一贪惊人屡见不鲜,民众合法权益时有被侵犯;市场经济还不尽规范,存在垄断以及被权力操控风险;文化产品供给在城乡两个层面差距很大……另一方面,中国虽然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产值还不能称为高,民众收入只有美国的1/10,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处于相对落后水平。根本原因,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民主与法治建设方面仍远远走在我们前面,我们还在追赶。

莫里斯的意识是与时俱进的《西方》写作时间恐怕不会晚于新旧世纪之交,正值西方中心论在欧美学界失去影响时间点,他很自觉地适应这种变化,不再使用西方历史重大事件,而是选用中国的王朝兴衰。这非常适合中国读者阅读。莫里斯的语言富有调侃意味,西方人的幽默随处可见,书中浓墨重彩铺陈描述若干与真实历史截然相反的故事场景(比如道光皇帝打破维多利亚女王),于幻想与真实巨大反差里呈现出别样的轻喜剧色彩。电影蒙太奇表现手法以及文字的突兀洗练,亦为本书增色。前人曾说,千万不要把一种思想当成金科玉律去信仰,从这种意义上讲,纵是大家之作的《西方》,我们也不应抱持寻找东方崛起“标准答案”动机。它只是一份材料、一个参考,为我们探求中国究竟向何处去打开一扇窗,真正答案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不以他人的脑子为脑子”的独立思考中。

(四)

谢选骏指出:“中国人‘不以他人的脑子为脑子’的独立思考”,很好。这将使得马列主义的出局。其结果,就是“西方草创,中国整合”——也就是我一再宣告的“中国文明整合世界”,那是第三期中国文明的黄金时代的开始。



【063、《神曲》玩世不恭、混世魔王】


网文《但丁·阿利吉耶里》报道:

但丁·阿利吉耶里(意大利语: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9月14日)全名杜兰提·第·阿利吉耶罗·戴尔·阿利吉耶里,也就是著名的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他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他的史诗《神曲》留名后世。他在意大利被称为至高诗人以及诗人,是意大利语之父。但丁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

生平

但丁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生于1265年,出生日期不详,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生在双子座下”,应该是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但丁的生平记录很少,但为他写作的人很多,惟许多并不可靠,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也有人说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书),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不少知识,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年轻时可能做过骑士,参加过几场战争,12岁订婚(1277.01.09和Gemma Donati订婚),20岁(1285)结婚,他的妻子生了6个孩子,只有4个(3男1女)存活。

当时佛罗伦斯政界分为两派,一派是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吉伯林派,另一派是效忠教宗的圭尔佛派,1266年后,由于教宗势力强盛,圭尔佛派取得胜利,将吉伯林派放逐。圭尔佛派掌权后1294年当选的教宗波尼法爵八世想控制佛罗伦斯,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独立,不愿意受制于教宗,分化成“白党”,另一部分没落户,希望借助教宗的势力翻身,成为“黑党”。两派重新争斗,但丁的家族原来属于圭尔佛派,由于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此成为白党的中坚,并被选为最高权利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位委员之一。

1301年教宗特派法国国王的兄弟瓦鲁瓦的卡罗(Carlo di Valois)去佛罗伦斯“调节和平”,白党怀疑此行另有目的,遂派出以但丁为团长的代表团去说服教宗收回成命,但没有结果,果然卡罗到佛罗伦斯后立即组织黑党屠杀反对派,控制佛罗伦斯,并宣布放逐但丁,一旦他回城,任何佛罗伦斯士兵都可以处决烧死他,从此但丁再也没能回到家乡。

1308年卢森堡的亨利七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预备入侵佛罗伦斯,但丁给他写信,指点需要进攻的地点,因此白党也开始痛恨但丁。1313年亨利去世,但丁的希望落空。

1315年,佛罗伦斯被军人掌权,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但丁回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斯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斯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

但丁在被放逐时,曾在几个意大利城市居住,有的记载他曾去过巴黎,他以著作排遣其乡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写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对教宗揶揄嘲笑,他将自己一生单思的恋人,一个叫贝雅特丽齐(Beatrice)的,25岁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但丁于1321年客死他乡,在意大利东北部拉韦纳去世。

但丁的作品基本上是以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作的,为现代意大利语言以托斯卡纳方言作为基础起了先行者的作用,所以也是对文艺复兴运动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作品

《神曲》(La Divina Commedia)描述但丁在地狱(Inferno)、炼狱 (Purgatorio)及天堂(Paradiso)游历的经过,一开始是由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后来是由他的心上人贝缇丽彩·坡提纳里引导(贝缇丽彩·坡提纳里也是但丁的诗集《新生》的主题。)。天堂的描述对现代人而言相当的生动,而其他部分表露神学上的细微之处,需要读者有相当的耐心及知识才能理解。其中炼狱篇是三篇中最抒情的,其中也穿插著大量的诗,天堂篇的神学性最强,也有最美丽及最欣喜若狂的内容,其中有些是但丁承认他无法表达(例如,当但丁看到神的脸时“当时的情景是他无法叙说的。”天堂篇 XXXIII, 142)。

由于严肃的目的,文学地位及其范围,《神曲》成为意大利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但丁比其他早期的意大利作家更了解意大利方言,也知道需要有创造一个统一的文字及语言,超过当时拉丁文的的限制。在这个层面上,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在平民文学上可以和早期的古典作家相比。但丁对古罗马的了解,以及他对古罗马一些异教层面的钦佩,也影响了十五世纪。讽刺的是,在他死后的几世纪后,《神曲》不再受到文人墨客的欢迎,太中古时期、太粗糙及悲惨,也不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家期待看到的文学。

但丁将他写作《神曲》用的语言称为“意大利文”,主要是以托斯卡尼的地区性方言为主,但也加上拉丁文和其他地区性的方言。他特意希望包括一般人、神职人员或是其他诗人都可以读他的史诗。为了创造史诗的结构及复杂的目的,但丁创作了意大利文。在法国,意大利文有时会戏称为“但丁的语言”。但丁用平民语言出版《神曲》,和杰弗里·乔叟及乔万尼·薄伽丘一起成为早期不使用拉丁文出版的先驱之一。这项突破使得更多文学作品可以针对许多的读者出版。不过和乔万尼·薄伽丘、约翰·密尔顿或阿里奥斯托不同,但丁在浪漫时期前不是全欧洲著名的作者。在浪漫时期时,但丁和莎士比亚一样,是标准的“原创天才”,设定自己的规则,创造有地位和深度的角色,超过以往的作家,也不是其他作家可以模仿的。在十九世纪时但丁的名声越加稳固,在1865年时.他已成为西方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但丁其他的作品包括《飨宴》(Convivio),是他最长的诗及寓意评论的选集,政论文《帝制论》(Monarchia)是以拉丁文写作的政治哲学集,在但丁死后被教廷大使Bertrando del Poggetto谴责及销毁,拉丁文论文《俗语论》(De Vulgari Eloquentia)是平民文学的研究,《新生》(La Vita Nuova)则是诉说他对贝缇丽彩·坡提纳里爱的故事,她也是神曲中最后的拯救。《新生》中包括许多但丁用托斯卡纳语写的情诗,这是当时的第一个。

评价

英国作家安德鲁·诺曼·威尔逊:“但丁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还可以说他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但很多非意大利籍读者避开他的作品,由此他们失去了获得最伟大的美学、想象、情感和智力体验的机会。”,“首先,你只需要知道,他有两个志向,一是成为伟大的诗人,这一点他成功了。其次,他有政治雄心。他12岁时按照13世纪的习俗,由父亲做主,与杰玛·窦那蒂订婚,但他在作品中对妻子只字未提。”

T·S·艾略特:“莎士比亚所展示的,是人类感情的至广;但丁所展示的,是人类感情的至高和至深。”

恩格斯:“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中文译名

Dante Alighieri的名字曾被译为“檀德”(钱稻孙译)。

谢选骏指出:恩格斯称但丁为“大人物”,因为他在蛋丁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两人都是玩世不恭的混世魔王,只是因为他们仕途不顺,所以才转而舞文弄墨,堪称混世魔王矣。《神曲》为了渲泄私愤,随意编排天堂地狱,堪称玩世不恭矣。

网文《神曲》报道:

《神曲》(意大利语:Divina Commedia;英语:Divine Comedy)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创作的长诗。

名称

但丁没有为这部史诗下明确的标题。在作品中但丁也只在《地狱篇》中提及过两次Commedia一词(意大利语,原意为喜剧),而Divina(意大利意为:神圣)这一词则出自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乔万尼·薄伽丘。如今,虽然在科学及文学的角度应该把这部著作称为Commedia,但La Divina Commedia一词还是依旧被广泛使用。

构成及语言的使用

神曲的构成围绕着数字3,因为3在天主教信条中代表神圣的三位一体。全诗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三部,每部33首,在《地狱篇》前面另有一首序诗,一共100首。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各首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剧情

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豹(象征欺骗或恶意),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母狼(象征贪婪),有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佛罗伦斯当时的情况、法国国王和教宗。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维吉尔带着但丁走过了地狱,炼狱。最后由但丁暗恋的情人贝缇丽彩·波尔蒂纳陪他前去天堂。

在他描述的世界中,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但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山分七层代表七宗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才能一窥圣三位一体的上帝。

但丁在旅途中遇到许多名人的灵魂并与之交谈,包括历史上好的坏的许多著名人物,他将自己钦佩和厌恶的人物分别纳入各个部位,甚至他痛恨的教宗及一些佛罗伦斯人全打入地狱。有些详细情况《圣经》中并没有记载,是他自己发明的,但也符合逻辑。其中也包括许多他对神学问题的见解,阐述了他对世界的看法。

地狱篇(Inferno)

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第一层是灵薄狱,那些因为生于基督之前而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在其余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贪食、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奸、欺诈、背叛),分别遭受不同的严酷刑罚。

地狱之门上的铭刻:“这里直通悲惨之城,由我这里直通无尽之苦,这里直通堕落众生……我永存不朽,我之前,万象未形,只有永恒的事物存在,来者啊!快将一切希望扬弃!”(Inferno III 1-9)

地狱过道:骑墙派的亡魂在此受苦受难,他们跟随着一面永远无法停止的无主旗帜四处飘荡,一边受可怕的牛虻和马蜂叮蜇。其中包含撒旦叛天使没有表达鲜明立场的天使。

这时将目光放远一点,看见大河河畔聚集著无数亡魂,这条河名为阿刻戎河(Acheron),亦名苦难之河、祸川。船伕卡戎(Charon)在此将安葬的亡魂送到对岸的冥府。

I.灵薄狱

未受洗者,“他们没有犯罪——他们生时基督教未立,无从向你所信仰者回归,有欲望而无希望,郁郁不乐但没有痛苦。”另外还特别提到那些“才能超卓,却要在地狱边境徘徊”的人,包括诗人荷马、贺拉斯、奥维德、卢克莱修、维吉尔;英雄,如与阿基里斯齐名的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伊利哈德良中的埃涅阿斯和凯撒大帝;也有哲人,像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其他才能超卓者还有希波克拉底、欧几里得、西塞罗、托勒密…。

接着但丁和维吉尔来到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交界,并见到冥界的判官米诺斯(Minos),他生前是克里特国王(希腊神话中所提),执法严明,因此死后成为了冥界判官。他的面前,亡魂一个个听候裁夺,依罪孽轻重发配,被米诺斯的尾巴掷入深处。

II.纵欲

“地狱的飓风吹刮不已,用狂暴的威力鞭戮阴魂。”在此看到诸多英雄美人如:爱上埃涅阿斯的迦太基女王狄多、埃及艳后克丽奥佩脱拉、海伦与帕里斯、阿基里斯、崔斯坦与伊索德……最后看见保罗与法兰西斯卡,“他们一起,在风中似乎飞得轻灵而悠游”,并且听法兰西斯卡讲述这个凄美的悲剧。

“爱欲,不容被爱者不去施爱。

猛然借此人魅力将我掳住。

你看,他现在仍不肯把我放开。

爱欲,把我们引向同一条死路。”(Inferno V 103-106)

“有一天,我们一起看书消遣,

读到兰斯洛(又名兰斯洛特,是亚瑟王圆桌骑士中的一名)如何遭爱情桎梏,

那时,我们在一起毫无疑惧。

那个故事,好几次使我们抬头相望,

因而视线交错,使我们面色泛红忽变。

不过,把我们征服的只有一处。

那一刻,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当我们读到那微笑的嘴唇,如何为她的情人所吻。

他,我永恒的伴侣,向我靠拢。

全身震颤著,亲吻我的嘴唇。”(Inferno V 127-136)

III.暴食

守卫为凯洛贝罗斯(Cerberus),地狱三头犬。神话中职责为看守冥府之门不让活人进入。触犯此罪的人将受寒冷且滂沱不绝的凶雨、冰雹、与污水暴淋,于臭气肆虐的恶泥中痛苦翻滚。

IV.贪婪

守卫者为财神普鲁托斯(Plutus)(并非希腊神话中的冥神黑帝斯,常有人把他与古罗马时期的普鲁托混淆,普鲁在拉丁文及希腊文中,皆有富有的意思,因此到了古罗马时期,普鲁托也拥有掌管财富的神职。)传说宙斯为了让他施财时不分善恶而将他双眼弄瞎。贪婪分为挥霍与吝啬,两种人推著巨石互撞,重复直到永远。

V.愤怒

两人来到第五层,看见一道无名的涌泉,其源头为斯堤克斯河(Styx)(也名为冥河,并非日本那条),又作悔恨之河、誓川。在希腊神话里,众神常在此河立誓,违反誓约者将九年无法说话。愤怒分暴怒与愠怒;前者刑罚为相互肉搏,撕咬皮肉;后者浸在黑沼斯提克斯河下发不出声音。

前进间,两人来到狄斯之城(或译狄斯之墙,The walls of Dis)外,看见斯堤克斯河引渡的船伕弗勒古阿斯(Phlegyas)驾着小船而来。两人在登船后,越过斯提克斯泥沼来到狄斯城墙外,却遭到复仇女神和蛇发女妖梅杜莎的阻挠,幸有天使降临,并为他们以神之棒将城门开启。

VI.异端(也有一说是分裂者)

进入狄斯之城后,但丁和维吉尔来到了地狱的第六层,在这里异端者将站立在坟墓中,下肢承受着烈火灼烧的刑罚。其中有古希腊哲学家伊比鸠鲁,因不相信灵魂不灭之说,主张灵魂随肉体见灭,与基督教义相悖,受中世纪神学家圣奥古斯丁猛烈抨击,故在此被打入异端。

VII.施暴

守卫为米诺陶洛斯(Minotaur),克里特岛的牛头怪。第七层暴力之罪依施暴对象的不同分三圈,分别是对他人,杀人犯和掳掠者;对自身,自杀者和败家者;对上帝、自然及技艺,渎神者、鸡奸者和放高利贷者。以对上帝、自然和技艺者施暴的罪孽最为深重。

第一圈:杀人犯和掳掠者在一条名为弗列革吞河(熔岩之河、火川,Phlegethon)的沸腾血河中受刑,由人马克伦(Chiron)等看守。若有亡魂不守本分或欲逃避刑罚,便会被人马们用弓箭射穿双眼。

第二圈:自杀者和败家者因生前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或是家产,死后将化作树在妖鸟之林中受妖鸟Harpies的啄食之苦。

第三圈:渎神者、鸡奸者和放高利贷者在燃烧的无垠沙漠,降下的大片火雨中受刑。

来到第七层的最末,眼前出现一悬崖,维吉尔用但丁身上的一绳索为饵,自深渊中唤出怪兽格里昂(Geryon),但丁对他形象的描绘预示著第八圈的诈欺之罪。“代表诈欺的肮脏形象……他的面庞是一张义人的面庞,表皮由善良的外貌包裹,其余却全是毒蛇的躯干和心肠。”(Inferno XVII 7-12)

VIII.欺诈

Malebolge,共有十囊。

淫媒、诱奸者:被妖怪用带刺的皮鞭鞭打。

谄谀者:泡在一堆粪便中。

神棍:身体倒埋在一个小坑洞,脚掌着火。

预言者:眼睛长在背后,看不见前方。

污吏:沸腾的沥青中折磨和黑魔鬼的虐待。

伪君子:穿着镀金的铅衣,为虚伪的重量所苦。双面人会得意的意思~

盗贼:跟毒蛇合体(人蛇形互换)。

献诈者:被焚体的火焰包裹,吐着火舌。

挑拨离间者:肢体残缺内脏外流。

作伪者:受病痛的永远折磨并散发腐烂恶臭。

IX.背叛者

分为四界。

该隐界:出卖亲属者。

安忒诺耳界:出卖祖国(所属团体)者。

多利梅界:出卖客人者。

犹大界:出卖恩人者。犹大、布鲁图、卡西乌斯分别为撒旦的三张嘴啃咬。

炼狱篇(Purgatorio)

神曲中炼狱的结构

炼狱共7级,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共9层。那些生前犯有罪过,但程度较轻且已经悔悟的灵魂,按人类7大罪过(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分别在这里修炼洗过,而后一层层升向光明和天堂。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贝德利采出现。

此外,在炼狱赎罪的亡魂不同于地狱篇里的罪人,他们是有机会借由赎罪通过天堂,而且受罚的过程不是永恒的。在涤罪的过程中,若世间有人替亡魂祷告亦可以缩短他们受罚的时间。当亡魂进入炼狱山之门后,脸上会被刻上七个“P”字,每往上一层即可消除一个“P”,而通过层层考验,愈往炼狱山顶就会愈平缓以攀爬,因为亡魂已涤清下面之层的罪过。

至于炼狱山的七级(不包含净界山和地上乐园),每一层都有固定的书写格式,以下将列点说明:

1.皆先出现品德正面(与该层罪过相反)之例子,以幻象、壁画、或亡魂罪者歌颂等模式出现,接着旅人但丁与维吉尔才会碰见该层罪者阐述自己之过错。

2.在进入下一层前,皆有守门的天使给予祝福歌颂词,并消除亡魂脸上的一个“P”字。

3.皆先进入平台,尔后由该层罪者为其指路。

4.时间点皆为三的倍数、夜晚无法前进。

炼狱篇 剧情大纲[1]

净界山下海岸(第1-2章)

离开惊涛骇浪的地狱后,但丁和维吉尔来到较为平静的炼狱。人们在此涤净罪过,以求上天堂。他们先是望见南方天空有四颗耀眼的星星,回头则看到一位仪表庄严,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卡托。卡托负责监管炼狱的入口,对于但丁能离开地狱感到怀疑和不解,经由维吉尔解释后,卡托便叮咛必须用象征谦卑的灯心草系住但丁的腰,并且洗清他的脸,才能去见使臣。两人来到海边低地遵照指示去做,并继续他们的旅程。

在海边,两人见到驾着舟船的天使从远处驶来,船上载着一百多个灵魂。天使将他们送上岸后便离开了。灵魂们对于但丁还是一个活人感到惊愕,其中一个灵魂前来拥抱但丁,他是但丁刚逝去的老朋友卡塞拉。欢乐的攀谈后,卡塞拉唱起美妙的歌曲,使得灵魂们都停下脚步欣赏。此时,卡托突然出现,大声斥责这些灵魂的怠惰,并驱赶他们往山上逃窜,但丁也同样匆忙离去。

环山平地圈(第3-6章)

但丁和灵魂们开始往赎罪的山坡行走,途中遇到了曼弗雷迪 (西西里国王)、柏拉奇夸、亚科波.德尔.卡塞罗、蓬孔特.达.蒙特菲尔特罗以及皮娅等灵魂。它们皆叙述自己惨死的故事,期望仍有肉身之躯的但丁能为他们祈祷,让他们早日上天堂。

听完灵魂们的故事后,但丁开始思辨祈祷的效用,维吉尔解释道,祈祷能使这些灵魂在此处满足,却无法用来弥补任何罪孽,而且这样的祈祷也无法传递到上帝所在之处。维吉尔提到贝阿特丽切将在高山顶峰和他们相见,因此但丁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向前。

诸王的花谷(第7-8章)

途中,他们又遇到了一名鬼魂,索尔戴洛。他和维吉尔是同乡,因此两人一见如故,相拥在一起。两人一阵谈话后,维吉尔便请教他通往炼狱大门的捷径。索尔戴洛说夜晚时无法前行的,因为夜的黑暗限制人的意愿、束缚人的登山能力。不过维吉尔仍执意要他带路。一行人接着来到君王之谷,此处的花草鲜明亮丽,浓郁的香气使人沉醉,从斜坡上可看到谷底一些灵魂的脸庞和姿态。接着但丁看见了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君主,如:鲁道夫、奥塔凯罗、英国的亨利王等皆栖息在此。

接着,两名天使从天而降,站在山谷的两侧高峰夹着谷底的灵魂们。索尔戴洛说他们是来守护这座山谷,以防蛇的入侵。随后,他们走下山谷,碰见了法官尼诺.维斯贡蒂,然后但丁仰望天空,早晨所见的四颗星宿已被现在眼前的三个星辰取代。最后,他们碰见了敌人──蛇,眼睁睁地看着两名守护天使将蛇驱离。

净界之门(第9章)

来到炼狱的大门前,有一位守门人在三级台阶上询问他们的来意。听闻是圣女引导他们来后,守门人便要两人登上阶梯。第一阶是纯白大理石,第二阶是深黑的乱石砌成,第三阶则是色彩火红的斑石。而守门人脚下踏的门槛似乎是金刚石做成的。接着守门人在但丁额前刻了七个“P”字,告诫他进去之后务必洗清这些伤痕,消除这七种罪过,并交付他一金一银两把钥匙,让他选择正确的道路,然后叮嘱千万不能回头望,否则就得回到门外。接着,厚重的金属大门开启了,轰隆巨响伴随着美妙歌声,但丁踏进炼狱……

第一层:涤除傲慢

章节:炼狱篇第10章进、第12章离开

正面谦逊例子:山壁上刻的伟大谦逊事迹(谦逊的圣母玛利亚、愿意在耶和华面前起舞的大卫王、愿意听从民间女子吩咐的罗马皇帝图拉真)

骄纵亡魂:骄傲罪者(奥姆贝尔托、奥德里西、普罗文赞·萨尔凡尼)、地面陵墓刻划(历史人物及神话人物:坠落天使撒旦、宙斯死敌布里阿柔斯、曾攻打奥林帕斯众神的巨人族、建造通天塔的宁录人、自傲子女比阿波罗、雅提蜜丝之母勒托多的妮欧贝、古以色列首位国王扫罗、与雅典娜比较织绣能力,最后被变成蜘蛛的阿拉克涅、所罗门王之子罗波安、出卖丈夫的厄里费勒、辱骂上帝的亚述王辛那赫里布、其子遭居鲁士国王杀害的托米利斯王后、亚述将军何乐弗尼、特洛伊城、夏娃之子孙)

惩罚亡魂方式:背负重石走路,以至于罪者皆直不起腰。

天使祝颂词:谦卑天使─虚心的人有福了

时间:上午九时(月亮下沉)

景象:陡峭山壁、山壁上刻着各种雕画

特点:但丁承认自己也有骄傲的罪嫌,因此陪亡魂俯身走了一段路。(这是在其他层皆无发生的情况)

第二层:涤除嫉妒

章节:炼狱篇第13章进、第15离开

正面宽容仁爱例子:飞翔而来的话声(奥瑞斯忒斯─不让朋友为自己牺牲,一再强调自己是要该被处死的凶手)

嫉妒亡魂:嫉妒罪者(智慧、圭多、里涅里)

惩罚亡魂方式:眼睑被铁线缝住、听见由天上传来的话与声响如同鞭子(爱恕之表现)、缰绳(嫉妒之警惕)

天使祝颂词:怜恤人的人有福了!

时间:~下午三时

景象:悬崖峭壁、石头青黑(嫉妒的颜色)

特点:旅人但丁进而和向导维吉尔探讨仁爱的真意。

第三层:涤除愤怒

章节:炼狱篇第15章进、第17章离开

正面和睦例子:旅人但丁看见的幻象(圣母玛利亚─耶稣在回家路程中不见,而玛利亚在殿堂中找到她亦心平气和、佩西斯特拉托斯─见女儿被青年拥吻态度不愠不怒、圣司提反─被控糟践圣所和律法因此被乱石打死,却仍然为迫害者祷告)

愤怒亡魂:愤怒罪者(伦巴底人马尔科)、幻象(普洛克涅─杀子餐夫、哈曼与末底改─末底改不肯跪拜波斯王的宰臣哈曼,哈曼欲处死他,自己最终却因暴怒而死、自杀的母亲阿玛塔─因为不想把女儿嫁给埃涅阿斯而自杀)

惩罚亡魂方式:被困在浓雾而完全看不清去路

天使祝福语:和平天使─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时间:下午六时

景象:浓雾

特点:旅人但丁由爱的意义进一步思考,并和向导维吉尔探讨起先天本质与自由意志,得出自由意志其实由人自己决定如何看待善爱与恶爱,而无法怪罪于上帝的结论。

第四层:涤除懒惰

章节:炼狱篇第18章进、第19章离开

正面勤奋例子:懒惰罪者嘴里歌颂(圣母玛利亚─玛利亚一得知将获恩典及立刻前去找亲戚伊利莎白、凯撒─以闪电之速攻下一座座古城)

懒惰亡魂:懒惰罪者(韦罗纳圣泽修道院院长)、亡魂口中描述(以色列人渡红海后拒绝与摩西再渡约旦河前往迦南地、埃涅阿斯之部下害怕海程之苦)

惩罚亡魂方式:亡魂必须不断地跑走、并用嘴说着懒惰之例子,以除生前懒惰之罪。

天使祝福语:热诚天使─哀恸的人有福了!

时间:夜半~隔日破晓

景象:无提及

特点:旅人但丁在梦里遇见海妖西冷娜,在但丁眼神注视之下逐渐变得美艳动人,尔后维吉尔经由一位神圣女子的指示撕开海妖的衣服露出其腹部,但丁马上闻到恶臭。

第五层:洗涤贪婪

但丁在炼狱第五层看到有人受到惩罚而痛哭失声,“既然我们生前不能把目光朝天仰望,只是把尘世之物盯住不放……因此,正义才在这里把我们紧紧捆绑起来,双脚缚在一处,双手也束在一起,只要我们动弹不得,匍匐在地……”因为生前过于贪婪,把目光放在世俗之物上,并没有仰望天堂,死后只能被捆绑并趴在地上忏悔,“我的灵魂已贴在地面。”那些人这么哭喊著。

出现人物:

1.哈德良五世

可以随处走动的但丁遇到,了解为何在这里的缘由:生前曾是伯多禄继承人的哈德良五世,当达到崇高的地位时,仍不满足于现况,灵魂渐渐受贪婪侵蚀,而哈德良五世的侄女阿拉吉娅,是阿德里亚诺五世认为最善良的人,在人间仍有人与贪婪相对。

2.乌哥.恰帕塔

本是巴黎屠夫的儿子,当君王相继去世,他的野心与抱负变成他的贪婪,可望一切的权力,后代子孙不择手段运用诡计与武力强取豪夺,连亲生骨肉都可以交易,战争赢得的不是土地,而是罪恶和羞耻;又比如当时有个人叫比格利翁,因为贪得无厌,背叛、偷窃、弑亲等行为都做得出来。

第六层:惩罚暴食

由五个使女带领但丁和维吉尔前往第六层,途中有一颗树立在路中央,馨香的果实、枝蔓越往上越少,旁边有一股清泉倾泻而下,在树叶上洒落;“因为曾对过度贪食姑息纵容,就要在这里忍饥受饿,使自己重新变成圣洁纯净。果实和清泉散发出的馨香燃起我们对饮食的炽烈欲望,而清泉则喷溅到果树的绿叶上。”生前因为贪食,所以如今必须忍受饥饿,尽管面前有着果实和清泉,仍无法触碰,鬼魂因为捱饿而瘦成皮包骨,上面有白色的癣覆盖,双眼黝黑而凹陷,脸色苍白,面目全非;“我们不能仅做一次绕地奔跑,要不断忍受我们的苦刑煎熬。”为了压抑饥饿与面前的诱惑,只能不停奔跑。

出现人物:

1.波拿君塔

“此人曾把神圣的教会搂抱在他的怀中……如今则用忍饥挨饿把他吞食的伯尔赛纳湖的鳗鱼和葡萄美酒洗净。”

2.乌尔巴迪诺.达拉.皮拉、博尼法丘

“他们因饥饿难熬而用牙齿在空中乱咬,而博尼法丘生前曾用塔型木杖放牧许多居民。”

3.马尔凯塞爵爷

“他曾在福尔里纵情狂饮,尽管他那时并不口干难忍,他就是这样嗜酒如命,从不感到过足酒瘾。”

第七层:涤除色欲

“这里,陡壁悬崖火焰狂喷,而这层框架向上吹起阵风,这就把火焰吹回,使他远离这一层。”

第七层的景象是喷火的悬崖,因为不遵从人类法则,反而如同兽类,使自身蒙羞,罪孽包括男女两性,受罚的灵魂被火焚烧,烈火就像是治愈的方法。当太阳照射在但丁身上,导致他的身影特别火红,许多灵魂注意到但丁并对他十分好奇;但丁也发现,当鬼魂碰面时,会相互亲吻、相互问候,一边流泪,一边反复唱着符合他们处境的歌,例如:一边的鬼魂喊著:“所多玛和蛾摩拉。”另一群则喊道:“帕西菲钻进那母牛的身体里去,为的是让那头公牛来满足他的肉欲。”接着有部分灵魂前往沙漠,避开严寒,另一部分则是前往非山,躲避阳光。

伊甸园(地上乐园)

在伊甸园,但丁首先遇到了玛泰尔妲,她告诉但丁目前身处伊甸园,并向他解释了伊甸园何以有风,以及圣土如何向凡间播种,忘川和忆涧又有什么功能,还推测古人在诗歌中颂赞的黄金时代可能就是以伊甸园为蓝本。随后,但丁遇到了一列凯旋队伍,然后贝缇丽彩出现,斥责但丁所犯的过错直到他昏厥为止。在他苏醒后,玛泰尔妲把他拉进了忘川并让他喝了川中之水,随后但丁谛视贝缇丽彩的双眸,而后但丁在凝望贝缇丽彩的容颜后短暂失明,后来恢复视力后就跟着凯旋队伍一同往东方前进,并看到知善恶树及凯旋车的经历。后来贝缇丽彩预言未来并吩咐但丁将信息向尘世传递,并在但丁询问预言内容时趁机告诉他在凡间追寻的学派有哪些不足。接着但丁饮忆涧之水,变得美善而纯洁,随时可以飙举向群星。

伊甸园的风及水

风:林木受空气激荡,把生发力量(即各种种子,有形或无形的)灌注在空气中,并由旋动的空气播向四方。因此仿佛不需种子而长出各种植物无须感到奇怪。

水: 1.忘川:又名勒忒河,原意遗忘,饮后忘记前生的罪

2.忆涧:又名欧诺埃河,恢复他人对所做每一件善事的记忆

先要饮用忘川之水方可领略忆间之甘甜。

但丁的梦

但丁的第一个梦 但丁先是梦见美丽事物,随即便梦到自己被抓到火球层,全身烈火燃烧,因此从梦中惊醒。醒来的景色却相当陌生,于是维吉尔向但丁解释道,在他睡梦中时,一位圣女露齐亚将他带到此处,而炼狱真正的入口就在不远的前方。

但丁的第二个梦 梦见西冷娜,是海上以音乐迷惑航海者之女神,象征肉体快乐,暗示以后三种罪恶(贪婪、暴食、色欲)。

但丁的第三个梦 梦见利亚。《旧约·创世纪》中拉班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利亚,二女儿拉结。利亚双眼无神,拉结貌美俊秀,雅各爱拉结,但是两个都嫁给雅各。这里利亚代表“力行生活”,拉结代表“默想生活”。

炼狱中的象征

古老的母狼:象征为贪婪,并希望有人将他驱逐

“古老的母狼啊!你真该诅咒,你掳去多少人,甚至其他野兽因为你的饥饿深不见底,无休无止。啊!苍天啊!似乎人们相信,天体的旋转会带来尘世的变迁,何时才会有人来到,把这头恶狼驱赶?”

地震:象征灵魂受到净洗

一般并不会发生地震,但是当受罚的灵魂可以起立,或是准备上升天堂时,便会出现地震的情形,同时产生像呼声般的颂歌,代表灵魂已经醒悟,意志已受到净洗,并赎清罪孽。 “每逢某个灵魂自觉罪孽赎清,这里便山摇地动,这也便使那灵魂生天或动身向上攀登,这样的呼声也便随之产生。”

果实的馨香、清泉:比喻为上帝

“我说的苦刑,其实理应当说是欢笑,因为那种愿望把我们引导到这些果树前面,他过去曾引导基督欣然发出‘我的上帝’的呐喊,当时,他曾用自己的鲜血使我们摆脱罪。”果实和清泉就像上帝一样,忍受痛苦,同时吸引人们到他的跟前,让人们没有再次犯罪的能力。

节制天使:正义不会因为贪食而消灭,天恩会一直眷顾人们。

“蒙受深厚的天恩照耀的人有福了!这就使对美食之爱不致,在他们胸中引发过度的欲念,对凡属正义之事则永远饥饿难填。”

贞洁天使:被烈火焚烧后,灵魂渐渐受到净化。

“心灵纯洁的人有福了!圣洁的灵魂们,倘若事先不让烈火咬上一口,你们就不能向前行进:进入火中去吧,你们对烈火另一边的歌声不会充耳不闻。”

火墙:意思是基督徒死后还须经过“火的洗礼”,即在苦难中的磨炼。

根据施洗约翰的宣言:“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马太福音3:11)与“他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他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马太福音3:12)

凯旋队伍

(1)七枝大烛台:象征基督降临世界

(2)唱“和散那”:赞美上帝

(3)七条带子:象征七种真福

(4)二十四位长老:象征《圣经.旧约》二十四篇,头戴百合花冠冕象征纯洁。

(5)四头生物:象征四部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有六只翅膀象征福音书四处弘扬,满是眼睛象征福音书能知过去未来。

(6)双轮凯旋车:象征教会,由鹰狮拉牵,因在教会传统中,教会是基督的新娘,所以鹰狮象征基督。鹰的部分象征基督的神性,狮的部分象征基督的人性。而鹰狮身上有金黄雪白及朱红色,金色象征基督的神性不朽,白色象征基督的人性纯洁,红色象征基督为拯救人类而受难流血。

在车右轮旁,有三位女子,他们象征三超德。一位浑身赤红,为爱德,一位浑身艳绿,为望德,一位如初雪,为信德。 在车左轮旁,有四位川紫衣之姑娘,象征四枢德,中有一位有三目,负责引领其余三人,为智德,三目象征其能知过去现在及未来,其余三人为勇德、义德、节德。 而右边地位大于左边,因此三超德地位大于四枢德。

(7)有七位老者:第一位为路加,象征《使徒行传》,第二位为保罗,象征使徒书信,后样貌谦卑四人分别为雅各、彼得、约翰、犹大的使徒书信,最后一位老者象征启示录。

(8)贝缇丽彩的谴责: 但丁在贝缇丽彩死后曾爱上一位“高贵而年轻的绝色女士”,若贝缇丽彩象征天启的智慧,但丁便背离了真理,转而追寻无启示神学之知识,此仅是知识而非智慧,且贝缇丽彩曾喊他归回正途,但丁却依然堕落,因而受到谴责。

(9)大车的遭遇: 首先,将车挂到知善恶树上后,树木回春,象征基督救赎世人,恢复天父的律法。 而后来有宙斯的神鸟(鹰)袭击凯旋车,代表罗马帝国时期对基督宗教的镇压及迫害,然后狐狸的攻击被赶走,象征异端侵袭教会结果遭神圣的教理斥逐。后鹰铺上羽毛为君士坦丁的赠礼,又有龙扯走大车的车底,象征破坏宗教之力量动摇基督教会之根基。而车义便行为有着七头,象征七大罪之侵袭教会。最后为娼妓坐在车上,娼妓代表当时的教庭。旁有一善妒的巨人,巨人象征法国王朝,而娼妓遭巨人控制象征教庭遭操控。这种种都是基督教的经历,贝缇丽彩让但丁观看是希望他能将警示告诉世人,同时也有但丁自己对于教廷该何去何从的看法。

学者研究

1.炼狱篇出现的五位诗人:[2]

炼狱山门外的索尔戴罗、第六层波拿君塔、第七层圭多.圭尼采里与阿尔诺,而第五层斯塔堤乌斯,虽然在时间上属于罗马诗人,却已接受基督教的影响,是一个不敢公开承认信仰的基督徒。

如果用中世纪诗学中特有的隐喻说,来观察炼狱中诗人的形象,可以发现,但丁对炼狱诗人的思考更着眼逾期创作的价值批判:但丁并不见得一定要在炼狱第六层时嘲笑波拿君塔贪食,他倒是时在批评波拿君塔热衷于普罗旺斯是重感性爱情、重韶律的诗风;第七层的的圭多.圭尼采里所犯阴阳同体罪更有可能暗示着两种不同的诗风,圭多.圭尼采里所的创作先是模仿哲理派诗人托内晚期的风格,后自创为一体,并取得成就,但丁推崇其后来的诗风,而且显然认为两者决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圭多的自责实际试但丁对他的严厉批评,还有同圭多在一起的12世纪普罗旺斯行吟诗人阿尔诺,忏悔自己“过去的罪恶生活”,也暗示着他对自己那些艳情诗的自我批判。

2.“在〈炼狱〉(Purgatory XXXII, 101-102)中把耶稣视为是罗马公民。”但丁将意大利比为“炼狱”(Purgatorio),而将“罗马”比为“天堂”(Paradiso)。换句话说,城市、王国与帝国正好类比于“地狱”、“炼狱”与“天堂”, “腐败社会”、“过渡社会”与“理想社会”。以政教关系而言,这三个层级象征了教会与国家分离的程度;以俗世政治组织而论,它代表了偏狭的党派清轧到普世一同。这种差序不但显示出但丁对古典政治的向往,同 时也明白意涵了他对政治规模层级的好恶。[3]

天堂篇(Paradiso)

但丁与贝缇丽彩(第XXXI首诗)

贝德利采责备但丁迷误在罪恶的森林,希望他忏悔,并让他观看表示教堂种种腐败的幻景,饮用忘川水,以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随后,贝阿特丽切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这里是幸福的灵魂的归宿;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学家和神学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众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见上帝之面,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之一闪,迅即消失,于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

天堂的结构概念:

但丁把太空分为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日星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外加恒星天和原动天,共计为九重天,这样的论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宇宙观。地球好比果核,被诸天如同果皮层层包裹。九重天之外另有一层天府(最高天),合为“十”的完全之数,九重天为灵魂暂栖之处,第十层的最高天为是超越时空的光与爱之天,才是成圣者灵魂永居所和上帝的居处。

九重天说:

月球天

这一层住着未能坚守誓约者的灵魂,他们因为许下誓言没有去实行,无法再往更高的天上升。但丁询问毕卡达尔在天堂较低位置的光灵会不会想往更高处飞升,而他回答说天堂的光灵都安于其所,不会有非分之想,因为欲念会与神的意旨相违背,无法处于至乐。

水星天

这一层住着行善者的灵魂,他们个个散发着灿烂的光辉。但丁在这里遇见了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查士丁尼向但丁讲解了自己如何信仰正宗的基督教、编辑查士丁尼法典,并赞美了上帝。

金星天

这一层住着多情者的灵魂,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爱。但丁在这里遇见了马尔泰罗(Carlo Martello),他向马尔泰罗寻问了对于人性的善恶的疑惑-先人和子孙的德行为何不相符?而马尔泰罗的立论为:上帝注定使世人有不同的秉性,并注定不同秉性有不同的运气,他进一步以亚里斯多德的论述阐释: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其成员有不同的个性、能力,各尽所能、分工合作。

马尔泰罗离去后,但丁和一个名叫库尼萨的女幽灵对话,她曾经有许多风流韵事,然而她将两性之爱转化为对上帝之爱,因而得以在金星天成为一个发光的灵魂。

马尔泰罗人物背景:

加尔第二之子,但丁对其父不时加以藐视,并预言其不幸,然但丁欣赏马尔泰罗,因而藉其身世反思了耶稣对门徒的训诲:“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马太福音 7:18)

太陽天

这一层住着哲学及神学研究者的灵魂,借由和这些灵魂对话解答了几个神学上的难题。在这里但丁遇见了神学家汤玛斯·阿奎那、圣方济会的波那温图拉,并聆听十二圣徒的歌声。汤玛斯·阿奎那和波那温图拉向但丁赞颂了以色列的所罗门王、圣法兰西斯、多米尼克等基督教圣徒的事迹,而后,波那温图拉痛心谴责当时圣方济会出现的堕落腐败、背离教义,但他并未对未来丧失信念。

火星天

但丁看见贝缇丽彩露出幸福的笑容,发光的灵魂聚集,构成光十字,歌颂耶稣被钉于十字架死而复活。但丁高祖卡查圭达在此向但丁现身,表达对旧时翡冷翠的高度礼赞,并向他讲述开始诉说城中家族的兴衰,慨叹翡冷翠不再淳朴安恬。同时,勉励但丁即使受迫害放逐,也不要丧失勇气或怀有怨恨。最后,卡查圭达叮嘱但丁把所见所闻在《神曲》中记述。

光十字

“至此,记忆压倒了我的文笔;

因为那十字烁,闪现出基督,

叫我找不到事物堪与比拟”(Paradiso XIV 103-05)

但丁看见为信仰牺牲的基督在光十字上,散发出傲人的光辉,同时被围绕着的天籁歌颂,赞美基督战胜死亡而复活。

卡查圭达现身的意义

I.表明身份

“‘我的枝苗哇,等待你的心情

已经是欣慰。我,是你的根’”(Paradiso XV 88-89)

卡查圭达名言身份,为但丁的高祖,也是在炼狱第一平台赎罪(背着巨石绕山“竞奔”)的但丁曾祖父“阿利格耶罗”之父(Alighiero,或Allagherius),后来“阿利格耶里”(Alighieri)成为但丁家族的名字。此处隐约展现但丁对自我以及家族的光荣与傲气。

II.赞颂旧时的翡冷翠与自叙生平

“端朴的翡冷翠,

殉教之后,我直趋这里的安适”(Paradiso XV 97-148)

在数十行中,卡查圭达详细描述了古代翡冷翠,当时人民有贤德而忠诚、各司其职、安居乐道。同时卡查圭达自叙生平,表明如何追随库拉德皇帝十字军东征,在战役中身亡,以身殉教而达仙境。

III.慨叹翡冷翠的衰亡

“我有幸看见

翡冷翠人言行正直,得享殊荣,

使百合花徽在茅上永不倒掀,

不受党派分裂的影响而变红”(Paradiso XVI 151-54)

卡查圭达慨叹当代翡冷翠家族斗争、侵吞公款,党派分裂严重,整体秩序崩坏。一二五一年,皮斯托亚(Pistoia)之役后,圭尔佛党将吉柏林党逐出翡冷翠,把市徽红底百合改为白底红百合。卡查圭达在世时,翡冷翠仍一片祥和,市徽的百合尚未由白变红。Bosco e Reggio(Paradiso, 274)指出,百合由白变红,也象征血染翡冷翠。

但丁对血统的看法

“多可怜哪,血统上的尊荣。

在下界我们的感情萎靡。

由于这缘故,世人借你自重,

我也绝不会感到讶异惊奇;

因为,在欲望不歪的地方──

我是指天堂──我仍因你而自喜”(Paradiso XVI 1-6)

但丁不相信血统能提高个人地位,此论点曾在别的作品(如 Convivio)论述。诗人但丁觉得,在凡间借助血统自重还能理解;但到了天堂无欲之处,得知高祖卡查圭达的显赫历史,自己也以血统为荣,回顾时不禁有羞愧之感。

但丁的命运预告

“你的未来从天视映尽我的双目。

由于残酷阴险的后母嫁祸,

希坡吕托斯要离开雅典。像他

一样,你也要离开翡冷翠的城郭。”(Paradiso XVII 45-48)

卡查圭达预示但丁将会被放逐。而后,卡查圭达告知但丁恩公的身份,同时嘱咐他不要对临人有怨恨,因为但丁的生命会绵延流长,远胜于背德者行为受到的恶惩。同时,叮嘱但丁应肩负诗人的使命,完成《神曲》。

木星天

但丁见到无数的光灵构型变化,排成由三十五个母音和辅音字母组合而成的图形,组成《所罗门智训》的卷首语,而后光灵又排列成神鹰的图徽,鹰徽开口说话,发言表示自己只追寻正义,才得以升到木星天的荣光。但丁告诉鹰徽,心中有疑问一直望人解答却不得要领,鹰徽不待但丁明言,已经知道但丁心中的疑惑,他困惑只因没有信仰基督而被定罪,上帝的公理又何在?徽鹰没有正面回答,只是严厉斥责其非,张示上帝自有正义。而后,鹰徽声讨下界的败坏君王,并于最后的对谈中强调,审判之际,所有的人都被分为得救者和被罚者,由上帝进行公正的定夺。

《所罗门智训》的卷首语

“DILIGITE IUSTITIAM QUI IUDICATIS TERRAM”(Paradiso XVIII 91-93)

出自《所罗门智训》(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本《圣经》《智慧篇》)的第一章第一节,译为“世上的统治者们,热爱正义吧。”(赵沛林等译,《圣经次经》.所罗门智训)木星天掌管公义,因此里面出现的皆是正直的光灵。

神鹰图徽的代表意义

指罗马的徽号,象征神圣罗马帝国

众光灵的构型变化,组成M字型、百合、神鹰的过程示意图

但丁心中的疑惑

“‘只因死前未领洗,欠信仰之慧

而遭定罪,公理又何公之有?

他只是没信教,究竟有什么大罪?’”(Paradiso XIX 76-78)

但丁困惑以信仰基督作为审判是否为真正的公道。神鹰的回应严厉斥责其非,张示上帝自有正义,祂的圣裁断定非俗人所能诠释。

但丁厉责罗马教廷的腐败

“给人带坏了,都在歧路上前趋。

以前,战争的武器一向是剑刃;

今天,战争的武器是到处把面包

扣发──扣发慈父普施的洪恩。

那个家伙呀,起稿只为了易稿。”(Paradiso XIX 126-130)

但丁谴责教会牧者带坏众人,教宗以圣事(sacrament,又称“圣礼”)为武器,以褫夺教权的禁令(interdict)剥夺异己享受圣事的权利。而以“那个家伙”指称教宗若望二十二世,厉责教宗之腐败劣行,时常滥发开除教籍的公告;又为了敛财,再度撤销这些公告。

鹰徽声讨下界的败坏君王

“你们的君王行径卑鄙,罪孽

都录在那册书里。”(Paradiso XIX 112-13)

神鹰列举众多事例,认为许多君王不解何谓英勇,欲望高张而荒淫无度,导致国度颓圮。因其行径卑劣,终将不得美善。

得救之说

不论耶稣之前或之后,不信奉基督者皆未曾升入这个国度,但是只把基督挂在嘴边而不奉行教诲者,也断然不能进天国。最终审判之际,所有的人都被分为得救者和被罚者,由上帝进行公正的定夺。而上帝的恩泽深邃,连徽内的福灵也无从得窥。

土星天

此处光芒遍洒。贝缇丽彩不再微笑,因为但丁的双目再也无法承受她微笑时的光辉。但丁看到土星天内有一把金梯上凌高天,其上有数不尽的光灵延梯下降。其中一个是伯多禄.达米安,但丁向他询问天乐为何在此沈寂,不若下面几重天揍响得虔诚至极。而在此处但丁受神光直射,视觉变得无比明亮。而后,达米安开始谴责今日的教士(新牧者),语毕便有更多的小光辉下降旋动,向达米安聚拢,止步且发出震耳欲聋的高呼。但丁目瞪口呆,惊恐间转向贝缇丽彩寻求安慰,贝缇丽彩预言但丁会看见败坏的牧者受惩。然后,圣本笃的光灵前趋,向但丁自我介绍。但丁求本笃揭开面纱。本笃表示到了天堂,一切愿望便会得偿。接着,本笃指出,他留在凡间的戒律再无人遵守,隐修院成了匪窟,语落便与同伴炫风般向高处上冲。

天乐的沈寂

“你的听力平凡,跟视力一样

所以这里没有人歌唱”(Paradiso XXI 61-62)

达米安为但丁解惑,解释因为福灵知道但丁承受不了这样的天声,所以停止了歌唱。一如贝缇丽彩不再微笑,怕微笑时的光辉摧毁但丁的视力。

神光直射

但丁的德能与视力混合,抬高到超越自身,视觉遂变得无比明亮。

达米安谴责当代教宗(新牧者)

“今日的牧者,却处处要找凭依;

两边要扶持,前边要有人带路

(他们太胖了),后边要有人抬起

他们用大披风把坐骑盖住,

一皮乃盖着走动的牲畜一对

耐性啊,你竟要忍受这样的痛苦!”(Paradiso XXI 130-35)

达米安谴责今日的教宗,重形式而不重内涵。教宗行走时两边有搀扶者(意大利文称”braccieri”),其身着的华丽长袍拖地、后面需要有抬袍者(意大利文称”caudatario”),而披风之大覆盖了“两头牲畜”(教宗与坐骑)。但丁借伯多禄.达米安之口称教宗为“牲畜”,鄙夷之情可见一斑。而此处的“耐性”,意指上帝的耐性,竟必须忍受教宗败坏堕落的现状。

贝缇丽彩的安慰

“她说:‘不知道你身在天堂吗?如今,

在完全圣洁的天堂,一切按义诚行事。”(Paradiso XXII 7-9)

但丁受光灵巨雷般的高声呼喊惊吓,而贝缇丽彩以抚慰的语调说明,天堂的一切皆来自善的热忱,同时预言但丁会看见败坏的牧者受惩,无须担忧。

圣本笃谴责神职人员

“我的戒律

徒然留了下来,叫纸张蒙哀。

修道院的墙壁已经不像过去,

此刻变成了匪窟。神圣的僧衣

是布囊,腐烂的粗粉在里面堆聚。

靠高息的高利贷诈取暴利,

也不像盗用圣果那样令天主

怫然。那圣果,叫僧侣意乱情迷”(Paradiso XXII 74-81)

圣本笃谴责今日的神职人员,不愿放弃尘世欲念,去瞻想、沈思、默祷,以求天堂的永福。慨叹遗留在凡间的本笃会戒律再没有人遵守,庄严的圣衣内全是腐败不堪的心灵,而隐修院成了匪窟,神职人员只贪图教会收入(圣果),堕落不已。

恒星天

但丁见到了得胜的教会,并遵守贝缇丽彩的吩咐,初次望向她的容颜,发觉她美得不可名状。接着,但丁再遵贝缇丽彩的吩咐,望向得胜的教会,一群群的光灵向灼灼的光辉照亮;光灵之中,以圣母玛利亚的光华最盛;之后,玛利亚随基督升上了高天。贝缇丽彩又请光灵让但丁分享天堂的真理。圣彼得闻言,从光灵群中射出,回答贝缇丽彩,然后拷问但丁有关“信德”的问题。圣彼得十分满意但丁的回答。其后,圣雅各的光灵飘到,拷问但丁有关“望德”的三个问题:希望是什么;怎样降临他身上;怎样在心中萌发。贝缇丽彩与但丁联合回答完毕。之后,圣约翰的光灵趋前,但丁看不到约翰的肉体,且贝缇丽彩已离他远去。圣约翰拷问但丁有关爱德的问题;问他的灵魂以什么为鹄的,谁引导他向鹄的奋进(谁引导你去爱上帝)?但丁回答完毕,贝缇丽彩随众光灵重新出现唱圣歌,但丁的视力也恢复过来,且更胜于往昔。接着,但丁遇到亚当,两人进行问答。最后,整个天堂开始高唱《圣三光荣颂》。伯多禄斥责败坏的教宗,并预言,天意会叫援救早日到达,并嘱托但丁把这一信息向世人揭示。

贝缇丽彩的意义

但丁对于死去的恋人贝提丽采念念不忘,借由撰写神曲将她描述成容貌美丽,浑身散发光芒的天使。在但丁眼中,她的美令人无法直视,散发的璀璨光芒使但丁心灵解放。

初次见到贝缇丽彩的容颜

“张开眼睛吧,看看我的真颜。

你目睹了这些景象,现在

已经够康强,能凝望我的笑脸。”(Paradiso XXIII 46-48)

这三行是贝缇丽彩的话。贝缇丽彩到了水星天之后,一直没有微笑过,因为她知道,但丁承受不了她微笑时所发的光华(真颜)。此刻但丁目睹了“基督的胜利之军”,视力已不再平凡,已能承受贝缇丽彩的光华。

但丁对于天堂描绘的自白

“由于这缘故,要描绘天堂的实况,

这首圣诗也只好跳过障碍,

与行人看见道路被阻时相仿。

不过,有谁想得到这沉重的题材,

体察负荷题材的平凡双肩,

双肩在担下颤抖,就不会遭责怪。”(Paradiso XXIII 61-66)

指难以形容的经验(障碍),这首诗只好略而不提(跳过)。又比喻:天堂的题材是重担,但丁的才华是双肩。担子太重,双肩不能胜任,知情的人就会体谅。此比喻受贺拉斯《诗艺》影响。世人常认为《天堂篇》多所难读,过于想像且不够具体,但丁此处即坦承天堂的描绘,着实超过作者的能力限度。

信德

信德是望德的基础,也是未由感官所查的事物的证明。参见《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第一节“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但丁对于信德的思想

“我的答复是:我相信一个上帝,

唯一的、永恒的上帝。他能够嶷然

凭大爱、凭圣愿使诸天运行不息。”(Paradiso XXIV 130-132)

但丁的信德,以各种比喻来强调自己信仰之坚,是出于自愿、不须实证的热切信仰。最后再直呼自己相信唯一上帝,并彰显自己的信德,始于三位一体这教理,最后获得圣彼得认可,得以发扬,成为炽热的火焰。

但丁想回翡冷翠,并得到大诗人的荣耀

“我会以诗人身份凯旋,声音

和皮毛都异于往昔。在圣水器

之侧,我会戴上桂冠头巾。”(Paradiso XXV 7-9)

但丁希望有一天能返回故土,在洗礼堂中带上诗人的桂冠──大诗人的荣耀。并指回归翡冷翠时,但丁会有新的风格(声音),题材异于往昔(以宗教为焦点),风格更加成熟(异于往昔)。事实上,但丁流放在外,一直希望以诗人身份重返翡冷翠;可惜终其一生,都未能如愿。

望德

“我说:“所谓‘希望’,是毅然期待

未来的荣耀。它由神的恩德

以及我一个人所积的事功带来”(Paradiso XXV 67-69)

但丁对希望的回答环绕在对上帝的的信心。希望是对未来光荣的一种满怀信心的期待,而产生这期待导因在于神的恩泽与以前的功德。

约翰升天的传说

“这时,光芒说:“何必在这里寻觅

虚无,叫眼睛受强光炫射之苦?

我的肉体是泥土,埋葬在泥土里。”(Paradiso XXV 122-124)

关于约翰升天的传说:约翰的精神和肉体同时飞升到了天堂。旅人但丁也相信这传说。约翰却告诉他,传说并不可靠。但丁要寻觅的目标还未升天,此刻只是“虚无”。因为根据基督教的说法,最后审判前,灵魂和肉体同时升天的,只有基督和圣母玛利亚。

贝缇丽彩的消失

“我回望贝缇丽彩──哦,两眼

却不能视物,不禁忧虑惶恐。

我置身福界,而且在她身边,

竟会在刹那之间欲睹无从!”(Paradiso XXV 136-139)

此篇最后为悬疑的结尾,叫读者欲罢不能,可见但丁的叙事技巧仍是一流。

爱德

“满足天庭的至善,是所有

教导的终极、所有教导的始肇。”(Paradiso XXVI 17-18)

但丁用极为华丽而真挚的文字,描述天庭中的光灵们,包括摩西、约翰等人如何传播福音,引导众人去爱上帝。

亚当的回答

亚当回答但丁的疑问。解释其吃禁果本身,并不是被逐出乐园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偷吃禁果,等于越过了上帝所订的界限。意即亚当不守本分,犯了骄傲之罪。亚当并回答,他因偷吃禁果被逐前,在伊甸乐园逗留了六个多小时。

圣伯多禄斥责教宗:

圣伯多禄一再重复现任教宗“占我宗座的家伙”,是为了强调心中的愤慨,因为圣伯多禄是第一任教宗。

圣伯多禄又暗喻从来没有想过,要一部分基督徒(圭尔佛党)坐在教宗右边,受他宠爱;另一部分(指吉柏霖党)坐在教宗右边,遭他迫害。指但丁遭遇的党争实为荒唐。

圣伯多禄也暗喻从来没有想过,基督交给我的钥匙,有天会成为标志,在攻打基督徒的军旗上出现。1229年,教宗的军队向腓特烈二世出击,以钥匙为徽号,士兵称为“戴钥兵”。

圣伯多禄并暗喻教宗藉免罪之举撞骗敛财。教宗的印章刻有圣伯多禄的样貌,教宗能以此章免罪。

原動天(水晶天)

贝缇丽彩接着把但丁带入原动天。贝缇丽彩并说明,凡界走上歧途是因为无人管治,而大家期待的巨变就要出现。但丁看到上帝的圣光,那是诸天的原动力。贝缇丽彩解释诸天运作的原理,评述天使的品级。贝缇丽彩为但丁解惑,上帝为什么创造天使?如何创造天使?并叙述第一位天使如何背叛上帝,忠于上帝的天使未来是如何?贝缇丽彩并强调上帝的崇高广博。

原动天的描述

“这一层的运动不需外力引导,

诸天却随着这一层旋转不息。”(Paradiso XXVII 115-116)

原洞天推动其余诸天,是诸天运行的标准,本身却不受诸天推动衡量。最高天由上帝至高的智慧包覆、掌控,充满大爱和光明,在时间和空间之外,因此不与诸天同等。

“只以大爱和光明为界”

原动天之上,只有最高天。意即原动天以最高天为边界,最高天全是大爱和光明,故述“只以大爱和光明为界”

创造天使

上帝的大爱绽放舒张,创造了众天使。以此让自己的光华四射,并且让有知的创造物(天使)反映自己的光华。天使由上帝创造的那一瞬间,其等级以井然形成。而在万物中,天使的等级最高,因此被但丁称为“宇宙之巅”。

上帝并无怠惰

创世之前,位于永恒之中,没有“之前”或“之后”,故上帝并无怠惰。

讽刺现代骗道者

讽刺神职人员赦罪的力量不可靠,也讽刺教士用不正当方法行骗,而信众又愚蠢,极易受骗而盲从。

最高天的描述

此处最高天在时间和空间之外,是精神天堂,不是物质天堂。

但丁的政治思想

但丁一直对亨利七世寄予厚望,盼他重振神圣罗马帝国的声威。

预言克莱门特五世注定要堕进地狱的八层的三个恶囊

克莱门特五世起初公开支持亨利七世,但亨利七世亲临意大利行使皇帝之权时,却暗中作梗。

至高天(天府)

但丁在短暂失明后,又得到前所未有的视力。由于最高天中,这里不再受自然法则局限,距离不再成为视力的障碍,结果远近的景物同样清晰。贝缇丽彩最后声讨教宗克莱孟五世,指他暗中与亨利七世为敌。但丁看见一朵白玫瑰,上面坐着蒙选的众福灵。但丁回望,却已不见贝缇丽彩,反而见到贝尔纳。询问贝缇丽彩的下落,知道他已经飞回玫瑰高处的座位。贝尔纳此来是要助但丁走完完美的旅程。但丁并按吩咐仰望至高处的圣母玛莉亚。贝尔纳为但丁描述“天堂玫瑰”的构造与组成。他也像但丁介绍两边的福灵,并叫但丁以敬爱紧随他的祷告向圣母祈思,以便望入上帝的大光。贝尔纳向圣母玛莉亚祷告,求她得以让但丁目睹至高的欣悦。圣母为但丁祈求最高的恩典,但丁因此视力因此澄明,看到了最后无穷的至善。看见光芒深处,宇宙万物合成三巨册,用爱来订装。但丁又看到了三个光环。至此,但丁的神思再无力上攀;其愿、其志,以见旋于大爱。那大爱,回太阳而动群星。

讽刺翡冷翠

“…由翡冷翠飞到健康

正直的人群里,一瞬间身历的惊诧”(Paradiso XXXI 38-39)

但丁以天堂和翡冷翠对比,间接抨击该城邪恶堕落,并暗示翡冷翠人不正直。

贝尔纳的出现

出身贵族家庭。鼓吹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组建圣殿骑士团,致力于隐修院改革。思想有神秘主义倾向;主张默想祈祷,借此与上帝契合。但丁曾提到他的著作。贝尔纳对建利玛利亚的崇奉贡献极大。但丁在《天堂篇》让贝尔纳带引他直趋上帝,主要因贝尔纳善于瞻想祈祷,且为圣母所宠。

但丁在天堂一旅中,到了最后一程需要贝尔纳引导,说明贝尔纳的力量高于贝缇丽彩,就像贝缇丽彩高于维吉尔一样。

三个光环

指象征上帝的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上帝的位格,是基督教基本教义之一,认为上帝具有理智和意志,能自由活动,与人类发生关系而具有位格和人称的神灵,是独一神。

古斯塔夫·多雷的插图

《神曲》有多种版本。在有插图的版本中,以古斯塔夫·多雷(1832年-1883年)为《神曲》所作的135幅蚀刻版画插图最为著名。

汉译本

冥界的渡守者卡戎用船搭载死者的霊。地狱篇的挿绘。

《神曲》原题《La Divina Commedia》,意为《神圣的喜剧》。而森鸥外在翻译《即兴诗人》之时,有“神曲,吾友而贵公子也”之章。该章讲述《神曲》之魅力,配合森鸥外优秀的译笔,东亚对《La Divina Commedia》之译文遂定案为《神曲》。

谢选骏指出:但丁用诗来满足个人欲望,所以他自己称此无厘头为“喜剧”。但后人为了抬高他,而妄称“神圣”,就很滑稽了!最后一条,但丁此作以并不成熟的俗语进行写作,不像他的论文以拉丁文写作,可见他本人是拿这部实验性的写作打发百无聊赖的流亡时间的。但也因此开风气之先,成为欧洲各国的效颦对象。



【064、码字贵族的恐惧】


《石黑一雄:“我非常担心年轻一代作家”正因“恐惧”自我审查》(BBC艺术记者2021年3月1日)报道:

石黑一雄认为,自我审查是"非常危险的状态”。

著名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爵士(Sir Kazuo Ishiguro)称,年轻作者可能会担心自己会被“吐槽 ”或 “被抵制”而自我审查。

20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石黑一雄爵士警告说,“恐惧气氛”正阻止一些人写他们想要的东西。

他说,他们可能担心 “网上匿名的私刑暴徒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很痛苦”。

他告诉BBC:“我非常担心年轻一代作家。”这位66岁的作家说,他担心不太成熟的作家会通过避免从某些视角写作或避免写他们直接经历之外的人物来自我审查。

这位著名作家补充说:“我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状态。”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包括《长日将尽》(The Remains of the Day)和《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等。他本人于1995年获得大英帝国勋章。

石黑一雄说他对年轻作家(的状态)感到特别不安,“他们也许正感受到自己的事业和名誉变得更脆弱,所以不想冒险”。

他讲这番话前,全球发生多起因言论自由而起的争议事件,作家们面临抵制威胁。知名目标包括JK罗琳(JK Rowling)、茱莉·柏契尔(Julie Burchill)和珍妮·卡明斯(Jeanine Cummins)。

2019年获得爵位的石黑一雄表示,他并不担心被“抵制”。“我是一位非常成熟的作家,享有特权,相对受保护"他说,“我这个年纪的人,享有声誉。也许这是错觉,但我认为我受到了保护。”

在长达4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出版八部小说和一本短篇小说集,将业界好评与商业成功结合在一起。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石黑一雄在自家花园召开临时新闻发布会。

1989年,《长日将尽》获得布克奖,并被拍成电影,由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和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主演。该片曾获八项奥斯卡奖提名。

他的荒诞剧《别让我走》讲述的是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和他们作为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故事,也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由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凯里·穆里根(Carey Mulligan) 和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主演——英国演员凯瑞·穆里根出演了根据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改编的电影。

而这位出生于日本长崎,5岁移居英国的作者,坚持认为没有任何题材或观点会让他“退缩”。“小说家应该可以自由地从他们希望或者想代表的任何视角来写作,”他说,“很小的时候,我就从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的角度来写。我的第一部小说就从一位女性视角入手。”

《群山淡景》(A Pale View of Hills)讲述一位日本女性因长女自杀而回想战后在长崎生活的往事,于1982年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

“更开放的讨论”

他补充说:“我认为这种关于声音挪用的争论非常有道理。如果我们要让人们在我们的作品中出现,我们确实有义务自学和做研究并尊重他们”。

他说必须“对自己直接经验之外的人有礼貌。如果我对某件事退缩,那是因为我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对其足够了解,并是否能写得公正。但如果我下定决心,往往会对自己了解事物的能力感到自负。”

他曾呼吁对抵制文化和言论自由进行“更开放的讨论”。

他的新小说《克拉拉与太阳》( Klara and the Sun)将于周二(3月2日)出版。小说讲述一个太阳能机器人的故事,它的外观、行为和动作都像人类,并成为一位少女的朋友。

对人工智能持乐观态度

故事发生在不详的未来。在那里机器人变得像自行车一样普遍,基因编辑是常态。

“这不是幻想,”石黑一雄说,“我没有真正想象过什么。我没写过奸诈、阴险的机器人接管家庭,然后所有的机器人伙伴接管世界的故事。根本不是那样的故事。”

他说他“相当阳光和乐观”,认为人工智能(AI)“将带来巨大好处”。尽管如此,他确实有一些保留意见。

“当人工智能程序能写出一本能让我哭泣的小说时,说明人类已经越过了某种了不起的界限,说明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人类情感,有产生共鸣的能力。

“而当它能做到这一点时,就意味着它可以开展非常强有力的政治造势活动,比现在基于大数据基础做出的策略更有效。”

他补充道:“事实上人工智能可能带来像共产主义、纳粹主义或者资本主义般的主义......而让我烦恼的是,人类将很难控制那种局势。”

石黑一雄爵士说,到那时他将被机器人取代,从而失业。但到那时,“会有更严重的事需要担心”。

谢选骏指出:这个说出了“码字贵族的恐惧”——这些“由机构捧红的作家”,对网络主权产生了深刻的恐惧,担心甚至担忧那会摧毁了他们的机构,于是他们变成了国家主权的同路人,妄图奴役网络声音。在我看来,匿名的网虫虽然可悲,但并不可怕,除非你自己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日裔英籍小说家石黑一雄获得2017年诺贝尔文学家,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名字很是陌生。

为什么他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成功的会是他?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石黑一雄是个颇为神秘和遥远的存在。

因为此前,中国市面上居然买不到一本石黑一雄的书。

知乎上曾这样评价石黑一雄:“尽管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但是石黑一雄的书,要慢慢读,仔细读。”

石黑一雄是村上春树最欣赏的作家,村上曾说过,读石黑一雄的小说,不会失望。

连血战钢锯岭的男主安德鲁·加菲尔德都是他的小迷弟呢,看完书瞬间就被圈粉了。

获得诺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石黑一雄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他们是怎么知道自己家地址的。

面对记者,他这样说:“我只是想‘哇’。我太年轻了,不能赢得这样的东西。但是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62岁,所以我是在获奖作家的平均年龄。”

如今已经62岁的他,依然觉得自己资历尚浅,还不够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实际上呢?

1983年,29岁的石黑一雄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远山淡影》,被英国文学杂志评为英国最优秀的20名青年作家之一。并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温尼弗雷德·霍尔比奖”。

3年后,他的第二部小说《浮世画家》(1986)获得了英国著名的惠特布莱德奖和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的提名。

又一个3年,他的第三部小说《长日留痕》(1989)奠定了他的国际声望。该书在英国的销量超过一百万册,荣获布克奖,并拍成了电影。

6年后,他的第四部小说《无可慰藉》(1995)获得“契尔特纳姆文学艺术奖”。

只要是他写的小说,皆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其人更是在业内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就和荣誉。

可谦虚如他,从不顾外界的言语,只写自己想写的故事,专注于自己的笔尖,按照几年一本书的步伐走着,不慌不忙。

2015年石黑一雄出版《被掩盖的巨人》,也正是因为这部小说,助力他一举拿下诺贝尔奖。而你知道这部小说花费了多少时间吗?石黑一雄曾经透露,写作时间长达十年,中间曾修改过十一稿。

他为此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心血和努力,只为了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不是为了满足别人,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不愧于心。

其实,石黑一雄曾是一个嬉皮士,热爱音乐甚过写作。五岁开始弹钢琴,十五岁开始弹吉他,十一岁时开始听流行唱片,十三岁时,他在鲍勃·迪伦的第一张唱片《约翰·韦斯利·哈丁》刚上市就买了。

他搭车走太平洋沿海公路,穿过洛杉矶、旧金山,以及整个北部加州。他的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最后却把生活过成了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人生,就是敢于尝试,体验不一样,才会成就不一样的人生。说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对石黑一雄佩服到五体投地了。人这一生,必须要读一次石黑一雄。

谢选骏指出:码字贵族果然是个“机构红人”——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机构的威力如此无远弗届也。这还是叫做“鸡犬得道,一人升天”了。



【065、仁义礼智信的起源哪里】


《印尼4万年前的洞穴壁画 专家:重新看待历史》2015年6月17日华盛顿报道:

印度尼西亚古老的洞穴壁画与欧洲著名的史前艺术一样古老,新的研究表明,我们的祖先在40000年前就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这些壁画。

这意味着现代人类开启创造力的时间比科学家们想象的要早很多。

考古学家发现了12个带有桑葚般红色的手模板,还发现了两幅画,这两幅画详细地刻画了一种动物,它看上去有猪和鹿的特征。这些物品从铀元素的衰变水平鉴定来看被创造于35000到40000年前。在婆罗洲东南部的苏拉威西岛发现的艺术品与在西班牙和法国著名的洞穴中发现的壁画大概都源于同一时期。

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手印模板中,其中一个至少有39900年的历史,它是目前科学已知的最古老的手模板,其相关内容已经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星期三的那一版上。

自1950年以来,在印度尼西亚已经发现了超过100幅的洞穴壁画。2011年,壁画中的一些奇怪的被称作“洞穴爆米花(cave popcorn)”的矿物质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通过铀元素衰变的年代测定的新技术来检测这些矿物质,可能会鉴定出这种艺术品的年代。所以他们检测了这种矿物质,并给出了一个最小的年代跨度——接近40000年。

“哇,这完全出乎意料”,研究团队的领导者Maxime Aubert这样说到,他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考古学家和地球化学家。

看着这些画作上对动物惟妙惟肖的描绘,位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Aubert在电话会议中说到:“这些画画地,真的,真的是太好了,你仔细地观察这幅画,它真的是40,000年前创作的,这太惊人了”。

纽约石溪大学的古人类学家John Shea,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这会改变科学对于早期人类和艺术的认识。Aubert说,在这些壁画被发现之前,欧洲的专家一直在研究人类是从何时何地开始进行艺术创作的。了解艺术创作的起始时期是很重要的,因为就像他说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赋予了物种的定义”。

谢选骏指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站在这些绘画面前,考古学家明显感到了这是人类的作品,而非猿类的涂鸦。

《印尼洞穴4万年前壁画 或改写亚洲艺术史》(2014-10-10转载自由时报)报道:

印尼苏拉威西岛南部马洛斯附近的石灰岩洞穴中的史前绘画,年代最早者约有四万年历史,证明欧洲并非一般认为的人类艺术诞生地,艺术史可能因此改写。图为洞穴中的人类手部轮廓图案。(法新社)

印尼苏拉威西岛南部马洛斯附近的石灰岩洞穴中的史前绘画,年代最早者约有四万年历史,证明欧洲并非一般认为的人类艺术诞生地,艺术史可能因此改写。图为洞穴中的人类手部轮廓图案。

科学家研究发现,印尼中部苏拉威西岛上七座洞穴的史前绘画,年代最久远的距今至少有四万年历史,包括描绘“鹿豚”和人类手部轮廓等具象图案,很可能改写世界艺术史。印尼政府九日矢言会加强保护这些珍贵的洞穴绘画,并打算向联合国民教育科文组织(UNESCO)申请将其列为世界遗产。

印尼和澳洲科学家八日表示,他们使用高精密方法测定这些绘画的年代,结果发现印尼洞穴画作的古老程度和欧洲已知最早的岩石艺术相当,而欧洲洞穴绘画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早期人类文化成就的摇篮,但印尼洞穴绘画的时代可能与欧洲第一批洞穴绘画同时,甚至可能更早。这项研究结果已经公布于“自然”期刊上。

澳洲格里菲斯大学年代测定专家欧伯特表示,过去一般认为,西欧是距今约四万年前洞穴绘画及其他具象艺术形式等早期人类艺术活动象征性大爆发的中心。

欧洲人抽象心智先进地位不再

澳洲卧龙岗大学考古学家苏提克纳也说,印尼苏拉威西岛居民与欧洲同时代人进行同样的艺术活动,显示洞穴艺术可能是同时在全球各自出现,包括欧洲和东南亚等地。苏提克纳表示,“岩石艺术是过去人抽象思考的指标之一,是我们可能视为‘现代’人类特征之一的开端。”研究结果显示,欧洲人已不能再独占最先发展出抽象心智的地位。

这项研究的焦点为十四件洞穴绘画,包括十二个人手轮廓图案,年代最久的距今至少约四万年,约与西班牙的“城堡”洞穴(El Castillo)相当,以及两只以自然主义风格绘制的动物,其中之一为鹿豚(babirusa),另一个则可能是猪,距今至少有三万五千年,年代较距今约两万六千年至一万八千年的法国萧维(Chauvet)与拉斯科(Lascaux)洞穴动物绘画更久远。欧伯特指出,鹿豚图案是全球已知最早的具象描绘。

这些岩石艺术都是绘制在苏拉威西岛南部马洛斯(Maros)附近的石灰岩洞穴中,大部份的绘画都是用一种称为红赭石的颜料绘制,创造出红色和深紫红色的作品。尽管苏拉威西岛上的洞穴艺术为人所知已有数十年之久,但过去从未测定其年代,部份专家原本估计这些绘画距今约一万年。马洛斯目前有一百三十八个历史洞穴由地方官员负责看管,但一直没有建立各洞穴完整的资料库。

谢选骏指出:欧洲中心论再次蒙难了。那时的人们没有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只有图画记录自己的思想——但是我相信,如果那时候就有语言了,他们同样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像近代的原始人那样);如果那时候就有文字了,他们同样会记录自己的哲学(就像轴心时代的哲学家那样)。而且,现代人的思想其实并没有超出他们所思所想的范围。这大概就是仁义礼智信的起源吧。下文可以对比一下——

《人类3万年前就会微雕(考古新发现)德国新发现的三个象牙微雕可能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品》(《球报》2003年12月24日 第二十版)报道: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不仅创造了维持生存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令人惊奇的是,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也能创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德国发现3万年前的艺术品

据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报道,德国蒂宾根大学考古学家尼古拉斯·科纳德率领的考古小组,日前在德国西南部的霍尔菲尔斯洞穴发现了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三个象牙微雕。这三个微雕是用远古时代的猛犸象牙雕刻而成,分别是小鸟、马头和“狮人”。每个微雕大约有2.5厘米—5厘米高,雕刻技艺精湛,小鸟身上的羽毛以及马头上的嘴、鼻和眼睛都雕刻得非常精细,个个栩栩如生;“狮人”是一个半人半狮的雕像。据专家分析,新发现的微雕有可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古老的微雕艺术品,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大约3万至3.3万年之间,与最古老的洞穴画属于同一年代,对于研究现代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家安东尼·辛克莱说,人类达到现代文化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使用复杂的工具,而这些微雕表明,3万年前,人类已经掌握了使用复杂工具的技艺。因此,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打破了人类艺术需要经过几千年的进化才能达到现代水平的神话。

人类艺术创作源远流长

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严格意义上的艺术遗物,最重要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一些装饰品(如我国“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和欧洲的洞穴壁画,以及一些小型雕刻。这些艺术品产生的时间约在公元前四五万年到公元前二三万年之间。

世界上最著名的原始洞窟壁画是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发现最早的雕像是奥地利维林多夫出土的“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和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牛角的妇女”。

“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发现于奥地利的维林多夫山洞中,距今约3万年。这尊雕像头部和四肢雕凿得十分笼统,脸部特征基本忽略,头发卷曲,均匀地排列在整个头部,但胸部突出,腹部宽大,女性特征被强调得极其夸张。人们推测它很可能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崇拜的偶像。同时,它也是旧石器时代母权社会观念的反映。在三个象牙微雕没发现之前,这尊雕像被公认是处于原始时代的人类最早创造的雕刻艺术精品。

史前艺术源于人类活动

原始人为什么要进行艺术创作呢?是否也像我们现代人一样,为了欣赏或美化居住环境呢?

专家们认为,原始人没有现代人那么多闲工夫去欣赏艺术,他们的创作多是为了生存。人类最早的艺术品产生的时候,人们还处在渔猎生活阶段。因此,关于捕获动物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对原始猎人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呢?主要靠他们在同各种动物的接触中来。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他们逐渐掌握了这些动物的特性和生活方式,但当时还没有文字,只能依靠图画来表达。

也有人认为,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具有原始巫术的作用,即画出这些动物是为了通过原始的宗教仪式祈求狩猎的胜利。那些裸体的妇女小雕像之所以出现在那个阶段,而男子雕像则发现得极少,则正是当时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制度下的原始人类崇拜女性的反映。

关于史前时代的艺术品的功能和内在意义,学术界历来有多种解释,种种解释都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足以概括全部意义。不过,人们在一个方面还是有共识的,那就是,许多现代文化艺术都起源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活动。

这些洞穴壁画究竟源于集体之手还是个人之手?

谢选骏指出:这些洞穴壁画究竟源于集体之手还是个人之手?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课题,因为,如果这些洞穴壁画源于集体之手,那就说明仁义礼智信可能源于集体的宗教;如果这些洞穴壁画源于集体之手个人之手,那就说明仁义礼智信可能源于个人的哲学。然后才伴随着群体的迷信和崇拜,成长为集体的宗教。



【066、圣女贞德与纽伦堡审判——《审判圣女贞德》是对纽伦堡审判的反思】


(一)

《圣女贞德的审判》(Procès de Jeanne d'Arc)是美国于2007年上映的电影,由罗伯特·布雷执导,Floren Philip领衔主演。该片是影史上第4部根据圣女贞德传奇改编的影片,是布列松继《越狱者》《扒手》后,在结构主义及简约风格的特色上最圆熟的作品。

主要奖项

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人道精神奖 

剧情简介

本片是影史上第4部根据圣女贞德传奇改编的影片,是布列松继《越狱者》、《扒手》后,在结构主义及简约风格的特色上最圆熟的作品,圣女贞德的含冤莫辨,透过导演丰富的电影语言说得十分清楚,布列松一向重视电影的声音、影像、语言及结构的功用,本片可以说是体现他这个电影意念的重要作品,他说:“当我制作《圣女贞德的审判》时,我要求我所挑选的女孩一刻也不要想她曾经或可以是贞德,仅此而已”。

幕后制作

影片没有任何多余的剧情点缀,整个处理方式冷静得令人不寒而栗,比如贞德似乎被塑造成一个大学哲学系学生,她回答审讯如同抢答老师问题。有些细节有浓厚的性虐待之嫌。影片以贞德被烧焦的尸体镜头为终结。影片的冷静朴素风格有布烈松的一贯特色,但对一般观众而言不好亲近。

读者评论《圣女贞德的审判》(pyl2002,2007-02-06)这样说道:

要想看得懂电影《圣女贞德的最后审判》就要明白其中的宗教因素和历史背景。日本一位电影评论家,为了评论布列森电影中的宗教背景,精心研究了几年的天主教,当然这种行为有待商榷,毕竟人生不过几十年,如果是皈依天主教那就有另当别论了。不过要想真正明白电影的背景和宗教问题,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圣女贞德的故事发生在英法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期,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百年战争”,经历了大约一百一十年的时间,贞德就出生在这场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当时法国节节败退,法国的最后一壁垒奥尔良,被英军团团围困,马上要失守。贞德受到上帝的启示,女扮男装,觐见了当时的王储。经过贞德的努力,最终获得了王储的支持。贞德身佩收藏在图尔城圣·卡特林·德·菲尔布瓦教堂里的宝剑,高举着绘有圣人画像的旗帜,冲刺在战争的最前面,鼓舞了当时的法国士兵,大家同仇敌忾,保卫了奥尔良,王储在贞德的拥护下加冕为王,这就是历史上的查理七世。

当时的法国不但受到了外敌的侵略,还有内战的困扰,最后贞德在查理七世的背信弃义下,在公比爱城下被叛军捕获,并以以一万金镑的代价把这位童女卖给了英国人。由于战俘不能判刑,所以英国人将贞德交付于亲英的巴黎大学,并由红衣主教皮埃尔·科雄(Pierre Cauchon)率领主教组成四十四位法国神甫审判团,对贞德进行审判。

“你们可以审问她,但是不能判她火刑,这不是一场公平的审判”

由于审判中政治因素明显大于宗教因素,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贞德使用巫术,是极端异教徒。当时在政治的利益下,审判团是在维护英国和法国叛军的角色。

科雄带领的审判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诬陷贞德。

一,贞德坚持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来领导法国军队,她看见了圣米逛勒,能够聆听圣女卡特林娜和圣女马格丽特的教导。贞德坚持所作的一切一切都是在上帝的旨意下进行的,是上帝的声音指导了法国反抗英国的战争。她坚持自己受到了默启。

科雄认为贞德是个女巫,是极端异教徒。他们审问贞德是从什么地方认定她听见的声音来自于圣女卡特林娜和圣女马格丽特,他们甚至于问贞德在看见圣米逛勒时,他是否赤身裸体。贞德回答他们说:“你以为上帝没有衣着给他穿吗?”

审判者还在宗教问题上设陷。

质问:“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贞德回答:“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与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

这个问题是一个学术上的陷阱。当时教会的教条是没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证明了自己是异端邪说。而如果她的答覆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认了自己是有罪的。贞德用没有读过书的智慧回击了学识丰富的教甫;学富五车的主教们用这样一个明显违背基督教义的问题来诱惑贞德,本身已经叛逆了基督“博爱”的教义,其为了政治利益不择手段的做法令人汗颜。

二,《圣经》中规定“男人不允许扮成女人,女人不允许扮成男人”。贞德是以女扮男装的装扮出现在法国的历史上,引导了法国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审判利用歪曲《圣经》上的规定,因为《圣经》规定有例外的情况。科雄全然不顾法国的历史背景和贞德肩负的历史使命,教条地引用《圣经》上的规定来审判贞德的“莫须有”的罪状。

贞德在签署“忏悔书”后被主教勒令穿上了女裙,但是却引来了男人的窥视和不良行为。贞德重新换上女装,并向科雄控诉,但是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反而被陪审团恼羞成怒,将贞德判了火刑。

电影中的审判者在狱室外通过墙上的小孔偷窥贞德,用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来找到一切有利的时机来构陷,这完全是在政治上想谋利的急功近利的手段。

三,贞德能够聆听圣人的声音,是因为本身还有圣洁的身体,基督教认为只有圣洁的身体才会有圣洁的灵魂,具有圣洁身体的人才能够侍奉上帝的事业。贞德能够收到默启,是因为她还保持着圣洁的身体。科雄指示一群妇女对于贞德的身体进行了检查,得出的结果并不有利于教会的审判。

签署“忏悔书”的贞德换回女装后,反而引来了教会委派的看护贞德的男人的袭击。电影中并没有在这方面给出更深的揭示。贞德因为保持着圣洁的身体,这是构陷贞德是异教徒的最大的障碍。在英国的授意下,有人想要破坏贞德的圣洁,这样的话,贞德就不能够聆听圣人的声音,法国神甫要为英国达成了心愿。

审判是不公平的,由于受到了外界人民的高呼和反抗,科雄将后期的审判地点改在了贞德的狱室里面进行,由光明的大厅转到阴暗牢狱,导演暗示出了,这场审判背离了人民的心声,是黑暗的,不见光明的审判。

审判团里面的成员由于无法忍受这种不公平的,有着政治利益的宗教审判,纷纷离席。其中的神甫告诉贞德审判团有一半的人的持有相反的意见,不同意将贞德判火刑。贞德在审判过程中提出这个问题时,科雄大为光火,严声厉问是谁偷漏消息给贞德。在他的授意下,记录员没有记录贞德提出的问题,这场打着宗教幌子的审判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的教义在里面。

贞德要求教宗出面,由教皇来审问贞德,却被科雄拒绝,因为这样一个明显违背基督教义的审判,肯定是不会被教皇批准的,审判将会被停止。事实证明,在贞德被烧死23年之后,在母亲和兄弟的努力下,教会重新审判,认为贞德没有违背教义,非议异教徒。

“逃跑是一个囚犯的自由”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自由理想的圣人,简单的监狱并不能阻挡她对于自由的向往和对于所谓的教诲审判的默然。贞德试图逃跑过几次,又一次甚至是从高塔上纵身跳下,但是没有死只是受了伤。在审判中科雄问到了贞德的逃跑,贞德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回绝科雄的蔑视。

(二)

上面是电影,下面话说“审判圣女贞德”史实,大致如此:

贞德在卢瓦尔-沙里特(La-Charité-sur-Loire)度过了没有战斗发生的11月和12月,接着在隔年3月前往Lagny-sur-Marne,并在5月13日前往贡比涅以抵挡英国和勃艮第人的攻势。在1430年5月23日的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贞德被俘虏了。当她下令军队撤退回贡比涅城时,她处在军队的最后方以确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里,但就在这时贡比涅城因为害怕英军跟着闯入,没等到所有部队撤回便将城门关下,贞德与剩余的后卫部队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虏。

当时有关俘虏的惯例是,只要俘虏的家人能付出赎金便能将他赎回,但这次勃艮第人不想这样做。许多历史学家指责查理七世没有努力进行援救。她试图逃跑了好几次,有一次甚至从70英尺的高塔跳了下来,摔在干燥了的护城河的柔软泥地上而没有受重伤。在一番谈判后,菲利普公爵将贞德交给英国。在法国北部博韦的一名主教皮埃尔·科雄(Pierre Cauchon),在这些谈判和稍后的审判中担任关键的角色,他是英国的强硬支持者,并认为自己有责任确保贞德会遭受惩罚。

指控贞德为异端邪说的审判是出自政治上的目的。贝德福公爵宣称法国国王的宝座应该属于他的侄儿—英国国王亨利六世的,而她则破坏了这一切。审判的程序于1431年1月9日在鲁昂展开,由英国占领政府主导,审判的程序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杂乱无章。

温彻斯特的红衣主教在审问贞德。(由Gillot Saint-èvre所绘,现存巴黎卢浮宫)

总结一些主要的问题,担任法官的科雄主教的审判权只是法律上的假设(legal fiction),他是因为亲英国的立场而获得了这个职位。

英国政府资助整场审判的花费。神职的公证人员Nicolas Bailly,也只是被任命以收集对贞德不利的证词,却没有提出半点反面的证据。也因此整场审判缺乏根本的公平基础,无论如何贞德都将被定罪。

审判的纪录证明了贞德有着卓越的才智。纪录中最著名的一段质问是:“妳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贞德回答:“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与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

这个问题是一个学术上的陷阱。当时教会的教条是没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证明了自己是异端邪说。而如果她的答覆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认了自己是有罪的。公证人Boisguillaume后来证实了当时法庭在听到了贞德的回复后“那些质问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并且只得暂停了那天的审问。这一段质问后来非常知名,在现代成为了许多领域的题材。

几个法庭的人员后来证实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纪录都被更改了(更改的对贞德不利)。许多神职人员都是被强迫参加的,包括审问官Jean LeMaitre,其他一些人甚至遭到来自英国人的死亡威胁。依据审讯的规定,贞德应该被监禁在由修女所看守的教会监狱,但英国人却将贞德监禁在一般由士兵看守的监狱中。科雄主教也拒绝了贞德希望教宗出面的要求,因为这很显然会让他的审判停止。

最后法庭总结了贞德的12项罪行指控,但这些指控都和在审判中的纪录相互矛盾。[31]在各种方式逼迫之下,不识字的贞德没有意识到死刑的逼近,签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开弃绝书(abjuration, 等于直接认罪),但法庭在官方留下的纪录上却是另一份不同的文件。

当贞德签下弃绝书时,弃绝书上也声明同意穿着女性的服装(自从离开家乡以来,贞德始终穿着男装)。几天后,依据目击者的说法,贞德在监狱中被一名英国贵族试图强奸未遂。她重新开始穿着男装,要不是为了防止骚扰,或者就如同Jean Massieu作证所言的,因为她的裙子被偷走而没有衣服可以蔽体了。

死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鲁昂进行,目击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贞德被绑在火刑柱上,她不断的祈祷着,并向旁边的牧师请求让她握着一个小十字架。最后火被点燃,几分钟后,一切都结束了。英国人将烧焦的木炭拨开,暴露出焦黑的尸体,以向人群证明她的确死了,接着又燃烧了尸体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

英国人将剩余的灰烬都扔进了塞纳河。负责点火的刽子手Geoffroy Therage后来形容他当时:“……非常害怕烧死了一位圣女而会被打入地狱。”

(三)

1945年8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美、苏、英、法四国政府在伦敦正式签署关于控诉和惩罚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议,并通过著名的《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据此,盟国政府在德国东南部的历史名城纽伦堡组成国际军事法庭,对22名被控犯有密谋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种族屠杀罪以及反人类罪的纳粹德国主要战犯进行审判。同时,控方还起诉了纳粹党政治领袖集团等六个组织,以达到彻底清除纳粹思想。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又称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 ,俗称纽伦堡大审或纽伦堡审判(英语:Nuremberg Trials,德语:Nürnberger Prozesse),是盟军根据国际法和二战后的战争法举行的一系列军事法庭。 这些审判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对纳粹德国政治、军事、司法和经济领导人员的起诉。他们策划、执行或以其他方式参与了大屠杀和其他战争罪行。由于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市举行,故被称为纽伦堡审判。这些判决标志着古典国际法与现代国际法之间的转折。 

第一组也是最为人所知的一组审判是国际军事法庭前的主要战犯审判。 这组被英国参与审判的法官之一——诺曼·伯基特描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审判”。审判在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期间举行,法庭的任务是审判第三帝国中最重要的24名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尽管马丁·鲍曼是被缺席审判,而罗伯特·莱伊在审判开始一周内自杀。 

阿道夫·希特勒、海因里希·希姆莱、威廉·布格多夫、汉斯·克雷布斯和约瑟夫·戈培尔都在1945年春天自杀,以免被捕,唯独海因里希·希姆莱在自杀前被捕。 克雷布斯和布格多夫在希特勒自杀两天后在同一地点自杀。1942年,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被捷克游击队刺杀;1945年,约瑟夫·特博文在挪威用炸药自杀,所以他们并不包括在内 。阿道夫·艾希曼逃到阿根廷,以避免被盟军俘虏,但被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俘获,并于1962年绞死。赫尔曼·戈林被判处死刑,但在处决前一晚自杀,作为对他被俘虏的一种藐视。霍尔蒂·米克洛什在1948年纽伦堡举行的威廉大街审判中出庭作证。 

国际军事法庭开展的第一组审判,其主要战犯审判的被告共22名,均为纳粹德国的军政首领。另外,包括德国内阁在内的6个组织也被调查和判决,其中3个判决为犯罪组织,另外3个无罪。除了这22名被告和6个团体外,美国根据盟国管制理事会于1945年12月20日发布的管制委员会法第10条,对其余部分战犯进行第二组审判,即纽伦堡后续审判,其中包括医生审判和法官审判等共12场审判。 

此次审判中,罪行的典型性和法庭的构成都代表着法律上的一种进步,联合国随后将其运用于发展有关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和侵略战争问题的具体国际法理和推动国际刑事法院的设立。 

(四)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战犯审判在历史上似乎从无先例的。所以有人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走上绞架的侵略分子”——

1945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明确强调,首要战犯诉讼案的被告不能以他们对此项法规的无知作为他们免受刑罚的理由,因为不是没有给他们提出法律教训和发出警告。他们中间的那些最危险分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这样有组织的侵略分子,也是第一批走上绞架的侵略分子。处决这批最危险的分子对各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鼓舞;同时,保持着高度警惕性的各国人民也希望,这些侵略分子是登上他们不得不建立起来的绞架的最后一批人。

对策划破坏和平的战争和密谋活动的指控和判决与破坏和平罪这一起诉理由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事实上策划战争和破坏和平的密谋这两件事是实际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侵略战争的必要前提。所以,在“破坏和平罪”总的犯罪构成中,上述两点实际上发生在进行侵略的罪行之前,因而也就被列为第一点起诉理由;战争罪则被列为第二点起诉理由。无论是从逻辑上说,还是按时间次序,这样排列都是正确的。但是,在对首要战犯进行判决的时候,不得不把这两点统统考虑进去,因为所有这些战犯既是密谋的最初策划者,又是实际进行战争的领导人。当然,要把参与侵略犯罪活动的负责人与那些准备这一侵略罪行的负责人区别开,不单纯是一个法律的技术问题,这一区别对于判决的惩戒作用和预防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另外,这也是判决不能不考虑的纳粹专制机构会带来的新问题。不言而喻,当法西斯独裁国家垮台以后,这一独裁政府的后台老板和指使者都想尽快甩掉他们从前的帮手,只想将那些对发动新的侵略战争肯定有用的人保护下来,而其中首先是军事头目。不难看出,这一滔天罪行的辩护律师们都希望能按雅尔赖斯所说的那样把纳粹国家描述成是由希特勒个人担负全部责任的一个独裁政体,这样,在希特勒(以及希姆莱和戈培尔)自杀以后,够得上判刑的也只剩下戈林一个人了。

过去,有人曾以法律形式对罪恶的希特勒政权提供了帮助,将来也有人会以法律形式帮助未来的效法者,使他们解除担心会受到的类似清算的后顾之忧。这些法律形式之一就是反对条例对共同犯罪范围所作说明的论战。事实上,历史现象已经表明,为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和为其他某些地方的战犯审判所收集的证据也已证实,即使在决策权力最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企图依靠武力建立世界统治而在进行准备和付诸行动的时候,必须要有一批共同密谋参与这一行动的同伙。与提出的军事任务相适应,在这批参与者中间不可缺少的是执行武装任务的军事头目。此外,同样不可缺少的是组织严密、无条件服从命令的部队,这些部队均由上述这一伙人所统治,因而他们又拥有千千万万疯狂的帮凶。此外,属于这一独裁范畴的还有经

济方面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为了从侵略中获得好处而乐意通过物质上的支持以资助侵略集团。但是,他们只让少数靠得住的人作为他们在政界的代理人,特别是雇佣那些在危急关头懂得及时撤身的人(沙赫特式的人物)来办事。被吸收到主要人物圈子中的欺骗群众的最高级专家(戈培尔、弗里切)按其性质也同样从属于上述体制的范畴。就这意义而言,将主要负责者与那些虽然是自愿和坚决的、但是却不负有总的责任的俯首听命者和不负责任地滥用权力的追随者相区别,可以理解这是战后国际刑事司法面临的新课题。为此,国际军事法庭条例根据现行的国际刑法中密谋这一概念(第六条第一款),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共同犯罪的形式,即所谓的组织犯罪或集团犯罪(第九条)。

(五)

但是,更加细心一些就不难发现,纽伦堡审判并非绝无先例,因为此前四百年发生的审判圣女贞德的过程,就和纽伦堡审判具有某种相似。

例如,首先,贞德和纳粹都是作为战俘受到审判的。其次,贞德和纳粹都被预先定罪,然后审判。第三,审判贞德和纳粹都是为了落实对方的战争责任的。最后,审判贞德和纳粹之后,都是把死刑受刑人的骨灰秘密倒入河流予以毁灭。

特尔福德·泰勒在一篇悼念杰克逊的文章中谈到了1945年4月在美国国际法学会上展开的一场辩论。辩论的题目的是:《法在各国人民之间的作用》。文章说,美国副总统芬奇当时曾声称,没有一个法庭会审判希特勒无罪,因而,所有的审判不过是可笑的官样文章。美国最高法官斯通和当时的政治家科德尔·赫尔都同意芬奇的这一看法。法官断言,辩护方面绝不会像起诉当局那样有这么多的时间提出证据,实际辩护方面得到的时间要多得多,这就是说,一项行政命令会更好些,因为命令是不加掩饰的、简单的,完全不是作为司法部门的合法行为,而是公开表现为一种政治上的强迫措施。

拿破仑就是未经法律手续而被囚禁在圣赫勒那岛上的——但是纽伦堡大审判没有遵循“拿破仑模式”,而是遵循了“圣女贞德模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拿破仑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只是一个传统的凯撒式的个人野心家。

确实的,有人把圣女贞德领导的抗英运动,形容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主义运动。如果这样看,纳粹主义也许就是欧洲历史上最后一次民族主义运动——如果欧盟能够正常运作下去的话。

那么,电影《审判圣女贞德》是对纽伦堡审判的反思吗?似乎不是。至少并不明显。显然,电影《审判圣女贞德》并未达到如此纵深的历史维度。



【067、英国人把小说当作了先知书】


《〈大疫年日记〉:18世纪作家笛福的英国“疫情日记”给我们的启示》(BBC 2020年4月23日)报道: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还通过资料研究、记忆和民间轶闻写下了一部关于1665年伦敦大瘟疫的历史记录。 

300多年前,伦敦正陷于那场“大瘟疫”(the Great Plague)当中。关于那段历史的记述,今天最多人读过的是《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作者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所写的《大疫年日记》(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该书是“纪实小说”(faction)体裁的早期范本——在事后撰写,但是建基于严谨的资料研究。而当中关于自我隔离和保持社交距离的描写,令当下的我们感觉尤为熟悉。

当那场“大瘟疫”在1665年爆发的时候,笛福还只是一个小孩。那本在他成年之后撰写的书是将资料研究、个人回忆、想象以及可能由一个当时一直生活在伦敦的叔叔所讲的故事集于一体的混合著作。不过,它已经成为那段历史的一份经典记录,当中写下的场面和观察,会令2020年的读者产生真切的共鸣。

今天的评论人士曾指出过,如果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是发生在社交媒体革命之前,我们对此的经验会有多不一样。在1722年,笛福就提醒过他的读者,在他的童年时代,报纸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他以一个作家的技艺给读者带去了一幅细致的图景,展现了一场腺鼠疫(Bubonic plague)在没有医疗服务支援的社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伦敦大瘟疫的一幅插画,画中有人染病的民居,门上都有十字的记号。在那本小说的开头部分,笛福写道:“伦敦的面貌如今确实发生了奇特的变化……街道上能真切地听得见哀鸣的声音。”当时的笛福不会知道什么两米安全距离之类的规则,但是他的故事叙述着当时所经历的日常操作,感觉实在是太熟悉。

美国奥本大学的保拉·贝克施艾德博士(Dr Paula Backscheider)是一名笛福研究专家。她说,他的著作所承载的资料研究令人如此印象深刻,在三个世纪之后仍令人感觉细致入微。“那像是1970年代汤姆·沃尔夫(Tom Wolfe)等人的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所带给我们的东西。当中有非比寻常的深度资料研究和采访得来的丰富轶闻,以及历史经常会忽略的人性故事。”她指出,笛福和那些警告世界没有为对抗新冠病毒这样的事情做好准备的人,有着某种一致。“他的书诞生在1722年,而就在那之前,马赛刚刚出现过一场可怕的瘟疫,至少有40000人死亡。他当时是在用1660年代的历史教训来警示他所处的时代。”当年英国德比郡伊姆村里的一所房子,在发现有瘟疫感染者之后,将自己隔离了起来。 

该书以一个基本的问题开头,而那正是今年早些时候经常有人问到的——这场灾难的源头到底在哪里?“……有些人说,它是从意大利传来的……另一些人说它是从甘地亚(Candia)传来;还有人说是来自塞浦路斯。它从何而来并不重要……”笛福这样写道。

在笛福的记录当中,当时每一家有瘟疫感染者的房子都被封锁起来,门上涂上一个红色的十字。理论上,这些人家是不允许出门的,但是笛福记述了一些人们通过各种诡计、暴力或者贿赂手段成功逃出家门的事例。然后,事情很快就延伸到那些健康无感染者的自我隔离问题上来。“发现我经常走出街头之后,他(一个朋友)就很殷切地要说服我,把自己和家人关在家里,不要让任何一个人走出家门,”笛福写道,“但是由于我没有囤积粮食,我们完全不出门是不可能的……”

笛福还预见到了我们今天也在担心的问题,就是无症状携带者。“一个人,可能真的已经受到感染,而不自知,却又出国,作为一个健康无事的人去往各处,可能将瘟疫传给一千个人,然后无论是将感染传出去的人还是被感染的人,都毫不知情,”他说。而且,他还描写了商铺店主如何设计出一种17世纪版本的无接触式支付。

丹尼尔·笛福在书中显示出他那个时代罕见的社会良心。 “屠夫不会去碰那些钱,而是让钱被放进一砵醋里,那是他专门为这个目的而设的。买家也总是带着能凑出各种金额的小币值零钱,因此而不用找零。他们手里还拿着用来装香料和香水的瓶子。”贝克施艾德博士说,对于那场腺鼠疫给伦敦带来的噩梦般的影响,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可笛福的描述。“我认为他像一个记者远多于像一个小说家,而且他从不夸大。他不是为了制造令人不寒而栗的效果——现实本身就已经足够可怕。社会学家和传染病学家也都会引用他作为信息源。”

而且,她认为,那本书之所以在当前的危机下对我们有启迪意义,其中一个原因是笛福对待科学有严肃的态度。“一个来自文艺复兴时代的作者会说,当时发生的一切是神的事务。可是这个故事中的叙述者——书中仅以‘HF’来指代——对于以科学方式来观察和记录有着一种执着。”“在故事当中,他知道自己应该离开伦敦,但是,就像笛福一样,这里面有一种智性上的连结,以及要知道是什么造成了瘟疫的求知欲。”“那些叙写有现代感,而且甚至在今年的一切发生之前,那本书就已经有话要对我们说。”

对于HF,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他是一个家境富裕的中产阶层马具商。笛福显示出一种在他的时代里罕见的社会良心,指出劳工阶层是最有可能受害的。“必须承认,虽然瘟疫主要是存在于穷人中间,但穷人也是最不顾一切和无所畏惧的,他们以某种野蛮的胆量继续着他们的受雇工作……他们极少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而是踊跃奔向任何他们能够得到雇佣的行业……”到1665年末,死亡人数在飘忽不定中渐渐减少,最后趋近于零。

笛福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作者,在故事的最后,他也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结论——人们开始慢慢了解瘟疫,是在几十年之后的事。不过,他已经为大英帝国的最后一场大型腺鼠疫写下了一份杰出的历史记录,并且在三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仍然教育着阅读它的人们。

谢选骏指出:18世纪作家的英国人笛福不过是个编故事《鲁滨逊漂流记》的小说家,但是他的“纪实文学”《大疫年日记》却被21世纪英国人当作了“给我们启示”的先知书——理由是“作者笛福还通过资料研究、记忆和民间轶闻写下了一部关于1665年伦敦大瘟疫的历史记录”。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本“纪实文学”。纪实文学也还是文学,但是英国人却把小说当作了先知书!这充分说明了英国人的灵魂堕落。难怪英国这样的流氓国家,会产生像《乌托邦》、《资本论》这样的怪胎。



【068、语无伦次的“敦煌学”】


(一)

敦煌学(Tunhuangology)是一门以敦煌为名字的学术分支,一般认为“敦煌学”一词是由1925年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所创。当中包含宗教、文学、语言、艺术、考古、科技、建筑,并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及文物为研究主体。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刚经(868年),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被伦敦大英图书馆盗窃窝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流沙时偶然发现一小石室,里面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用巧取豪夺的方式掠夺文物,并于1907年首次将藏经洞文物运往西方。后来,各国考古强盗如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等接踵而来,从王道士的手中“拿”走了大批珍贵文物,捆载而归,导致大量文物流散海外。1914年奥登堡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罗振玉也曾私藏一些文物卖给了日本人。

1909年罗振玉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其发现之原始》和《莫高窟石室秘录》,发表于《东方杂志》6卷11、12期。陈寅恪在为陈垣编《敦煌劫余录序》中曾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现以来……东起日本,西迄英法,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都有所贡献”,英文出现Tunhuangology名词。

由于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历代不同的少数民族都在敦煌停留。从大量的文献中,可以帮助考古学家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吐火罗语、塞语、粟特语、犍陀罗语、大夏语),并且帮助了解汉语的演变。

藏经洞内有大量的儒家典籍。在这些古本还有如邓粲的《晋纪》、虞世南的《帝王概论》、孔衍的《春秋后语》等等,都是第一次见到的。许多歌辞、俗赋、白话诗、话本,全都是从未见过的,唐代诗人韦庄的长诗《秦妇吟》,不曾收录在《全唐诗》中,至清末写本始复出于敦煌石窟。在佛教文献中,许多敦煌写本是《大藏经》中的佚文佚经。宋真宗时被明令禁绝的“变文”,也在藏经洞内出现。所有文献基本上全是手写的,以卷轴装为主,又有梵箧装、经折装、蝴蝶装、册子装和单页等多种形式。

1909年《朝日新闻》登出内藤虎次郎《敦煌石室发见物》一文,被视为日本敦煌学第一篇历史性文献。1950年初,石滨纯太郎成立了“西域文化研究会”,集合日本的敦煌学专家,编成6卷本的《西域文化研究》。日本学者藤枝晃还对吐蕃及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历史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1980年日本人开始编纂《讲座敦煌》,1992年出版了9卷。1981年5月26日,藤枝晃于西北师范学院演讲时表示有学者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或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

1983年8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1990年10月,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敦煌莫高窟隆重举行。潘重规曾言:“许多研究敦煌学的学者,对于满目谬误的恶本,抱著鄙视浅劣钞手的心理,遇到读不通处,便以为是钞手误钞,更常自以为是,擅自窜改。于是臆说繁兴,造成了读敦煌写本的一大障碍。”2005年荣新江《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一文说:“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拥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敦煌学史,没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敦煌学史,更没有‘评判高下,辨别优劣’的敦煌学学术史”。

(二)

谬说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一说二十五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古物的价值,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

1914年至1915年,俄国奥登堡率考察队到敦煌和莫高窟,不仅收集到大批敦煌写本,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白匪军逃窜到莫高窟,他们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内烧炕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烟熏。1924年,美国华尔纳曾到莫高窟盗剥了大面积的壁画,并掠走彩塑。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说二十五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文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打客观上却推动了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学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的重视。1986年12月,敦煌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8月,敦煌县改为县级市。同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25年8月,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在大阪怀德堂讲演时,使用过“敦煌学”一词。1930年,陈寅恪在为陈垣先生编《敦煌劫余录》所作序中,概括了“敦煌学”的概念。在此前后,英文中也出现了Tunhuangology这个新词。敦煌学渐趋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三)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部,历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西文化汇集之地,印度佛教最早由此传入中国内地。从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灭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历代地方长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庙、珍藏文物。这些是研究中国中古历史文化、中亚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贵资料。敦煌地区保存、发现的丰富历史文献和文物,是敦煌学研究的基础和对象。

敦煌学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

①敦煌石窟考古

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

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

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

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

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四)

谢选骏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把一个考古地点作为一门学术的代称的,所以,没有“耶利哥学”、“特洛伊学”、“仰韶学”、“北京学”、“罗马学”;也没有把一批文献的发现作为一个学术命名的,所以没有“死海古卷学”。

至于“甲骨学”、“纸草学”、“楔形文字学”,则是以某种书法或文字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显然不同于所谓的“敦煌学”。

那么,“敦煌学”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称谓,是如何出现的呢?

出自日本人的阴谋。日本人创造“敦煌学”这样一个莫须有的学科,目的就是把敦煌与中国割裂开来,让敦煌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并为此割裂而加以“研究”。如果根据这个逻辑,我们完全可以成立一个独立的学科,叫做“皇居学”。可以由此进入日本皇宫大肆搜刮文物、甚至发掘“日本天皇”的祖坟作为考古对象,然后列为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素材。

……

可惜国人至今不察,不去日本创建“鸟居学”,却依然跟着倭寇的腔调在中国叫喊什么“敦煌学”,不知那是百年前为侵略中国做出准备的“倭谋”。不仅如此,还有更为语无伦次的“国内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敦煌学、藏学、徽学)”概念缘此还被生造了出来。殊不知:敦煌一个洞,徽州是一个府,西藏是一个族,它们遭到罗列一致的逻辑,是乱七八糟的。如果照此“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办理,那么将有任意的“学科”遭到命名,却毫无“科学”之可言。

2017年4月16日



【069、汉八旗为何比满八旗更凶残】


网文《〈扬州十日记〉证讹》(2005年12月09日)报道:

1644年,清政权在北京建立,之后在继续和南明、李自成农民军进行的三方面角逐中,取得了初步胜利,乃于1645年初,命在陕西的豫亲王多铎率所部“相机即遵前命趋往南京。”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扬州战役是清军渡江前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关键性的胜利。史可法被俘遇难,南明四总镇及左良玉部的溃降,导致南明沿江防线的全面崩溃,福王被擒,宣布了南明王朝基本结束。因此扬州战役在清初历史上成为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历史工作者及关心明末清初历史的人士,自然要重视扬州战役的史实及其作用。由于这个时期的史料发现的很少,一部《扬州十日记》便受到了比较广泛地瞩目。

 明末清初扬州人王秀楚在其所撰写以记录清军在扬州战役中进行大屠杀为主要内容的《扬州十日记》(以下简称为《记》)中说:“其间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他根据身受目睹并进行“调查”后记录下来的清军在扬州战役中屠杀的人数是“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 

《扬州十日记》在史学界影响很大,一些有影响的书籍和萧一山著《清代通史》、《辞源》、《辞海》,《中外历史年表》、《清史编年》,科普通俗读物《简明中外历史辞典》、《上下五千年》等都予引用。国外,如苏联齐赫文斯基地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引用。诸书引用时都在不同程度上控诉清军在扬州的“屠杀”,并加以谴责。

历史是科学。科学是来不得丝毫虚假的。《记》中纰露很多,不能不使人对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笔者学识有限,仅就《记》的真实性进行粗浅探索,并以管见就教于诸方家。

[一] 扬州并未形成南明和清两军的主战场。

战争中死人的多寡,主要是由战场的大小、双方投入兵力多少、时间的长短、战斗的激烈程度、使用武器的杀伤力以及军队纪律素质等诸方面因素决定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南明诸臣在南京拥立福王为帝,建立了南明宏光政权。这个政权班底是由各种势力拼凑而成,马士英把持朝政,压制东林党。同时,面临着清军与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张献忠大西农民军的威胁。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更可法的战略意图是在加强防御的基础上向北进击,以图中原。崇祯十七年 (1644年)五月十三日奏设四镇,每镇额兵三万。东平伯刘泽清驻于淮北;兴平伯高杰驻于泗水;广昌伯刘良佐驻于临淮;靖南侯黄得功驻于庐州,史可法督师屯驻扬州,居中调遣,此外宁南侯左良玉率军十多万驻防武昌。

高、黄、二刘等四镇,拥兵自重,互相矛盾,皆欲抢占繁富的扬州。在清军渡淮前,四镇间已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高杰与南明睢州总兵许定国有隙,许定国遂手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计杀高杰后率所部降清。扬州战役开始前,四镇中实力最雄厚的高杰便在自相残杀中瓦解了。南明军事主力之一,驻守武昌的左良玉,袒护受马士英倾轧的东林党,以清君侧为名,于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五日举兵讨伐马士英,向南京进攻,李自成乘机占领武昌。马士英于四月一日密诏史可法督军渡江入援。当清军已进入河南、安徽,行将夺取扬州时刻,左良玉不仅未能保守武昌反而掣肘南京。左良玉病死,其子梦庚续统大军于四月七日陷彭泽、东流,迫使南京仓促宣布戒严和急征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三总镇兵入卫。迨清军攻取泗州渡淮,史可法退保扬州,连章告急求援时,二刘竞然借口入卫,径自率军南下。

置扬州危机于不顾的刘泽清并未入卫,反于二十一日降清。刘良佐亦于豫王进入南京后降清。这两镇大军亦未参加扬州战役。

黄得功奉命截击左梦庚于板子矶,左梦庚兵败降清。黄得功率所部兵驻芜湖。这一镇兵根本来到江北,当然不可能参加扬州战役。

四月十九日,多铎兵临扬州。史可法“檄各镇赴援,无一至者”,只有总兵刘肇基率四百兵驰援,斯乃车薪杯水。城内总兵李栖凤和监军副使高岐凤二人欲劫持史可法降清未遂,便连夜“拔营降清”,这对扬州城守来说,无异釜底抽薪。

南明布置在南京周围重兵数十万,经过一系列的自相残杀后,纷纷降清,吏可法实际上是少兵无援地孤守扬州城。

清军四月自归德(今河南商丘)分路南下,豫王率所部于十三日取泗州,十四日渡淮,十九日围扬州。守城兵将虽进行顽强抵抗,但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并未经过残酷的争夺战。

[二] 对扬州府城人口密度的估算

王秀楚在《记》中记载被清军屠杀的扬州府人数时,说:“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余万,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据此,当时死亡人数当在八十万以上。依王说,扬州府城居住人口最少也要有八十余万。这就需要有容纳八十万余人的生活空间。那么扬州府城的面积有多大呢?康熙十四年金镇主修的《扬州府志》卷一和雍正十一年重修的《扬州府志》卷五所记扬州府城沿革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数据:“周显德六年(959年)韩令坤始别筑新城,旧志所谓小城者也。宋初李重进毁之,复茸旧南半为城。南渡时诏吕颐浩缮修,乾道二年(1166年)又修,旧称宋大城。周二千二百八十丈,盖南渡后所增修也。淳熙二年 (1175年)知州郭棣请即前毁城遗址建筑。扬州乃有三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明人取扬州,令佥院张德林改宋大城筑西南隅守之。周九里,为一千七百五十七丈五尺,厚一丈五尺,高倍之。门五,东曰宁海(今日大东,又曰先春),西曰通泗,南曰安江,北曰镇淮.东南日小东,各有瓮城楼橹,敌台雉堞,南北水门二,引市河通于濠。嘉靖乙卯(1555年),知府吴桂芳以倭寇请于上官,接东郭建城,即宋大城之东南隅也。工方兴而迁去,后守石茂华继之,起旧城东南角循运河而东,折而北,复折而西,至旧城东北角止,约一十里,为一千五百四十一丈九尺,高厚与旧城等,今称曰新城,为门七,南曰挹江(今日钞关),曰便门 (今曰徐宁),北曰拱辰(今曰天宁),曰广储(初亦曰镇淮),曰便门(今曰便益),东曰通济(今曰缺口),曰利津(今曰东关),门各有楼,为敌台十有二,南北水门各一,东南即运河为濠,北凿濠与旧城濠连注于运河。”

说明:(一)旧称宋大城处,原来周长2280丈,经明朝张德林改筑后为周9里,计1757丈5尺,即称为府城处。 (二)市河东部为新城区,系明嘉靖乙卯筑以防倭寇者,周长约10里,计为1541丈9尺。

府志提供了城的周长,城池图提供了城为四边形的,但未说明边长。

在四边形中以正方形面积最大。按照正方形进行计算,其结果是: 府城区面积约2144760.25平方米。

新城区面积约1651255平方米。整个扬州府城的面积约为3795985.25平方米。

按照城池估算,城内的民房、官廨、寺庙、学校、厅堂楼阁、园院场桥等建筑物及河渠所占地约为60%。假如王秀楚所记被杀人数“八十万余”是实,不把清军、扬城生存者及其他方式死亡者计在内,这“八十万余”人的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4.7平方米,如将建筑物所占面积减去,则人均仅占有土地不足1.9平方米。这些人在生前,要摩肩擦背,死后要象柴禾一样地码起来。人在这样环境里是不能够进行生存活动的。更何况扬州的实际形状不是正方形的,其面积平方米数必定要小于上述数字,而人口采用了“八十万”这个最小数字。如果把城内面积数字减少而把“八十万”以外的数字加上,那么在清军入城前,扬州府内人一个挨一个也容纳不下了,这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现在要搞清扬州府城内人口的确切数字是很难的了。但是通过对明清两朝扬州的编户丁口情况进行一个估算,求得人口的近似数字还是可以的。

说明:扬州府领属三州七县,它们是高邮州、泰州,通州,江都县,仪真县、泰兴县、宝应县、兴化县、如皋县、海门县。县附府治扬州府和江都县在同一境内。

(一) 自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迄万历六年(1578年)的185年中,扬州府所领三州七县的编户丁口,除成化十三年外,变化都不大。无论整个扬州府还是江都县一县的编户数与人口数的比例,基本是在1:5这个数字上下浮动。这和我国的多数比较发达地区编户丁口人数的比例基本一致。

(二) 万历六年(1578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近百年内,扬州全府丁口减少约42万人。万历以来,灾祸频仍,崇祯以来,战乱加剧,人民死走逃亡,人口大量减少是必然的。由于扬州府衙始终和江都县在同一处,就人口数字而言,府县为一。从江都县一县的登记来看,康熙前期和洪武时期的丁口数字基本持平而稍稍低于成化、嘉靖二朝。约减少了三万左右。

(三) 百年左右时间里,江都县减少人口约三万,扬州全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减少人口约42万。扬州府所领三州七县共十个单位,平均起来,每个单位减少约四万人。江都县所减少的人口数字也是接近的。

(四) 自洪武以来,全府丁口最多时是万历六年(1578年),也仅有81万余人。扬州府和江都县同在一城,府属除政府机构外,并不另有自己直辖编户丁口。就人口而言,府县为一,而江都县全部人口(包括郊外)从未达到过十万。

王秀楚在《记》中述说得很明确、具体,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五日止,共十日(笔者按:当年农历四月为小建,只有二十九天),其问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他记述的是扬州城内的大屠杀,不是扬州府全境的大曙杀,而扬州城内从来没有过这么多人,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这是明明白白的。所以,即使把全城杀光,也不会超过十万人,更何况事实上不可能杀光。

[三] 清军可能投入扬州战役的兵力

在科学不发过的时候,战争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即刀枪弓弩。一般的每个士兵只掌握(使用)一种兵器,一般的不会比反抗一方手中的大棍、斧、锄强多少,因此稍具头脑的军事统帅都懂得要以大于敌人的兵力(个别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除外)去改击敌人;最少也要投入和敌人基本同等的兵力。所以对清军投入扬州战役的兵力进行核算,对于弄清扬州的“大屠杀”是很重要的。

(一)清军的总兵力

《清史论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中华书局版)第三辑发表了李新达先生《入关前的八旗兵数问题》一文。据李先生考证,入关前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共有兵数约十四万六千余名,此外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等统率的天祜兵,天助兵共一万余人,加上外藩蒙古兵、朝鲜兵以及随征子弟和奴仆等,“入关前清政权所能动员的总兵力可达二十万人之多”。

(二)清军入关的总兵力

据《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四“顺治元年四月丙寅”记载:命摄政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师经略中原,“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入关。李新达先生文章的结尾处也说:“在一般情况下,征调的兵额占八旗壮丁的三分之一左右,特殊情况下,则征调壮丁的三分之二以上。”入关经略中原,自然是特殊情况。按李先生对清军总兵力的计算结果,所抽调兵数当在十四万左右。徐鼐在《小腆纪年附考》卷五“吴三桂与闯贼战于一片石”中亦记为:“摄政王度势已迫,乃尽发骑兵而西,……全军始至合十四万骑。”魏源在《圣武记》中也记为“时流贼李自成将精锐二十万东击三桂,……三桂军其右,我军其左,尚不及贼阵之半,”

这些不同时间,不同态度人士的记载,认定入关清军总兵力为十二万到十四万这一数字大致是不错的。

(三)豫亲王多铎南下的总兵力

扬州战役清军主帅豫亲王多铎所统大军的兵力,是证明清军不可能屠杀“八十万余”人的重要依据。

摄政王多尔衮率大军进入北京,民心浮动,京畿地区人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保守京城,事关重要。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十一日,多尔衮命以京城之半屯兵。“以南城为民居,尽圈东城、西城、北城、中城为营地。左翼;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右翼: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域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以八个整旗兵力拱卫京城。每旗按7500人计,共六万人。顺治元年(1644 年)十一月初三日,在京朝鲜官员任(纟+光)向朝鲜国王报告说:“且闻衙门之言,则累十万兵经夏屯留。”,两份材料都说明北京留有重兵,但两个数字之间相差四万,这和当时军事布署、军队调动频繁有关。当时留守京城的兵力,经常保持在六万到十万之间是可以肯定的。

在确保京城安全的前提下,清廷以平定抗清起义为首要战略目标,所以兵分多路出击,六月遣肃亲王豪格及石廷柱,巴哈纳等:“往定山东,河南”。遣都统叶臣等 “往定山西”。十月十九口,以“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以所部随从.全军三万余骑经山西攻陕北。”二十五日又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军征讨南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以所部随从,全军二万余骑,渡黄河南下。”

豫王大军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后,自潼关分路南下。此前,南明兴平伯高杰兵发徐州时,曾致书刘泽清曰”清兵号称二十万,实七八千。”

多铎兵不会有二十万,但也绝不会只有七八千,那么豫王所统大军究竟是多少?具体数字虽难考订,但通过概算还是可以搞清楚约数的。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铎曾向清廷奏报说:“大军于四月初五日自归德府起行,沿途郡邑,俱已投顺,十三日离泗州二十里,令固山额真阿山率蒙古固山额真马喇希、富喇克塔及将士前夺泗北淮河桥,其守泗总兵焚桥遁,我军逐夜渡淮,翌日,追五十余里不及,十七日遣尚书宗室韩岱、梅勒章京伊尔德、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署护军统领杜尔德率师至扬州城北,获船百余艘,是日,大军距扬州城二十里列营,令署护军统领硕纳代、伊尔都齐、费扬古、吴喇禅、梅勒章京阿哈尼堪,署梅勒章京格霸库等,率师至扬州城南,获船二百余艘,十八日大军薄扬州城下,招谕其守扬阁部史可法,翰林学士卫允文及四总兵官、二道员等,不从。二十五日令拜伊图、图赖、阿山等攻克杨州城,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军前,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多铎的这份奏报基本是可靠的。因为妄奏虚报既会招致对自己的严惩,也对参战诸将的论功行赏影响甚大,而且,多铎也没有妄奏虚报的必要。依据多铎奏折及《清史稿》列传中涉及扬州战役的诸将领当时所任官职,可能带兵数量,爬梳分析,就可以对多铎的总兵力进行概算。

现将参战各将领的筒况摘抄如下:

尼堪:顺治元年(1644年)追击李自成至庆都,晋贝勒。顺治二年(1645年)随大军趋归德。定河南,五月从多铎克明南都。

博洛:顺治元年(1644年)从多尔衮入关,破李自成晋贝勒。后从多铎征河南,二年,破李自成于潼关,五月下江宁。

屯齐:顺治元年进贝子。从豫王多铎破“流寇”,平陕西、河南有功,二年五月从多铎下江宁,明福王由崧走太平,师还授固山额真。

拜音图:崇德七年(1642年)授固山额真。顺治二年,从多铎西征,败敌潼关,封一等镇西将军。复从南征,克扬州。

尚善:顺治元年(1644年)进贝子。二年,从多铎南征,平河南,下江南,并有功。

富喇克塔: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授正蓝旗满洲梅勒额真,旋授本旗蒙古固山额真。二年,从豫王多铎下江南,与马喇希等为前锋,克扬州。

马喇希:蒙古固山额真。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自归德渡河至泗北淮河桥,明将焚桥走,与拜音图以红衣炮攻克武岗寨。

佟图赖:汉军镶白旗固山额真。从豫王多铎西讨李自成,定河南。顺治二年(1645年)移师徇江南,先后克扬州、嘉兴。

李率泰:顺治元年(1644年)授刑部参政兼副都统。二年,移师南征,克扬州,下江宁。分领精兵三百徇苏州、松江。

韩岱:牛录章京。顺治二年(1645年)与梅勒额真伊尔德率兵南下,渡淮克扬州。三年授镶白旗固山额真。

伊尔德:一等梅勒章京。从豫王南征,与宗室尚书韩岱等将蒙古兵。自南阳下归德,至扬州,获战舰百余。

阿济格尼堪:一等梅勒章京。豫亲王多铎移师下江南,四月经淮安,遣阿济格尼堪率所部趋扬州,克城北,与亲军合攻,城遂下。

阿山:固山额真。一等昂邦章京。顺治二年(1645年)。豫王自陕西移师下江南,阿山及诸将从,与马喇希等取淮河桥,渡淮拨扬州。

阿哈尼堪:镶黄旗梅勒额真。大将军豫王南征,命阿哈尼堪会师,自河南下江南,攻扬州。

鄂硕:摆牙喇甲喇章京。二年随豫王南征,鄂硕将噶布什贤兵先驱至睢宁,败明兵,从博洛下苏州。

努山:噶布什贤噶喇依昂邦。顺治元年(1644年)命努山将左翼噶至什贤兵,从豫王西讨李自成。二年,移师定河南,下扬州。

阿尔津:二等甲喇章京领摆牙喇章京。顺治元年(1644年)从豫亲王西破潼关,还定河南,进三等梅勒章京。

都尔德:署摆牙喇章京。顺治元年(1644年)从豫王西征,二年,自河南下江南。

顾纳代:摆牙喇章京。顺治二年(1645年)从豫王徇河南,渡淮,四月至扬州,率摆牙喇兵军于城南,获舟二百余,翌日薄城下,七日而拨。

图赖:超授三等公。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率百四十骑,直前抢杀刘宗敏部。四月至扬州,令图赖与拜音图,阿山攻之,克其城。

除上述外,还有未予立传的伊尔都齐、费扬古、吴喇禅、革霸库等将领从征。

从上列情况可以看到随豫王南下并参加扬州战役的将领中,可以单独掌握一个整旗的人,仅有五个。在这五个固山(旗)额真中,蒙古旗二人,汉军旗一人,满州旗二人。高级将领很少而中下级将领很多,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清军兵力不会大。像副都领李率泰在“徇苏州”时,仅“分领精兵三百”,而图赖在“抢杀”骠悍的刘宗敏部时,仅有“百四十骑”,可以看出清军兵力之单薄。

豫王多铎亲统大军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十八日,包围扬州城。二十三日,清军从泗州运来攻城之红衣大炮,尚未对扬州发动攻势。二十四日,试炮,轰扬州城。二十五是,多铎知史可法不屈,急攻城破。这里值得探讨的是多铎为何日急行百里赶到扬州后,兵围扬州七天而不攻?五次致书史可法,史皆不启封投入火中,多铎为何不怒不急?如果真是爱惜史可法,那为何在城破后而立斩之?主要原因是由于扬州城高,厚、濠深,清军兵力单薄,不宜强攻,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直到攻城利器运到,不待即试射,随即城破。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实录”所载豫王兵数约二万余骑,是可信的,基本上是准确的。

[四] 几个可以说明《扬州十日记》不可信的问题

(一) 清军在入关之初的纪律状况

军队纪律是统治阶级政策的体现。清军在进入山海关之前,顺治元年(1644年)月二十三日,多尔衮与诸将誓约:“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富,勿焚庐舍,如约者罪之。”在清军中豫王多铎是执法较严的,据顾炎武《圣安本纪》卷六记载:“豫王攻占南京后对违犯军纪,抢财物的清兵,曾进行严惩,豫王斩清兵抢物者八人,又示前日大内抢掠各物自行交还江宁县,藏匿者枭示。”就扬州而言,第一,清军未遇到顽强抵抗,炮轰城毁,既未进行残酷的争夺战,清军也未受到重大损失。第二,清军虽靠武力攻占扬州,但扬州一役关系到夺取南京,平定江南,招揽明臣,收拢人心,统一全国的大业,影响深远巨大,清廷不会顾及这一点。

还应当注意到,在屠城与否的政策上,清廷统治核心内部曾发生过激烈争论。朝鲜官员李(禾 +来)在回答国王李(亻+宗)时,曾奏报:“八王(指阿济格)言于九王(多尔衮)曰:“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九王以先皇帝曾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况令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两王议论不同,因有嫌隙云”。多尔衮以其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置兄弟生隙于顾而否定了阿济格的野蛮浅见。如此,多尔衮是不会允许多铎采取屠城的野蛮行为的。

(二) 如前所述,不足三万人的清军,要在五六天内,手刃八十万余人,无论上下,老幼,病伤,平均每人要杀死30-40人,姑不论杀人者的心理状态,就武器而言,一把刀无论如何锋利、坚硬,也是不敷用的,这样大量的武器供应如何解决?五月二日持何物向南京进军的?

(三) 屠城的善后事宜如何进行?

据王氏自云:“初二日传府道州县已置官吏,执安民牌遍谕百姓,毋得惊惧。又谕各寺院僧人焚化积尸,而寺院藏匿妇女亦复不少,亦有惊饿而死者,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这就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其一,焚化积尸八十万余具,必须搬移集中焚化,这样大的运输量从何处来呢?据雍正十一年《扬州府志》载,江都共有古今寺观六十三座(其中已有几十座不存在了),甘泉(县,雍正九年置,与江都县同在府城内)有四十八座,共有寺院百余座。如平均每寺有三十人,约有僧人三千名,僧人与居民数的比例是1∶30,即每30居民中有一是僧民,这种假设数字,肯定大于实际僧人数字。即便如此,这三千名僧人全部出动去运输集中如此多的尸体,也是不可能的。其二,扬州地处江畔,河流纵横,焚尸用柴量巨大,采自何处?如何运来?要焚多久?这些困难,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不要说是战争时期,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也几乎是不可措办的,遑论焚尸的统计登记工作了。

从南明兵力,扬州守军,清军兵力,居民人数,“屠”后处置等几个主要方面考查,都证明王氏《扬州十日记》关于清军屠杀扬州府八十万余人的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

[五] 《扬州十日记》一文自身的矛盾

王秀楚在这篇不足8000字的文章里,特别强调了这是他自己在扬州城内亲历目睹了这场大“屠杀”后记下来的,使人不能怀疑文章的虚假讹误,但经仔细读后,发现了很多自相矛盾之处,由于经不起推敲之处甚多,现仅举数例以证其讹。

(一)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十二日,大学士冯铨、洪承畴因皇上“一日之间,万机待理,必习汉文晓汉语,始上意得达而下情易通”,遂奏请选派满汉词臣向皇帝进讲六经。昭连在《啸亭杂录》卷二《启心郎》条记载说:“国初满臣不解汉语,每部置启心郎一员,以通晓国语(按即满语)之汉员为之,职正三品,每议事坐其中。”这都反映了清政权在北京建立之后,实行全国范围的统治,在语言文字上遇到的困难。1644年以前,清军虽曾数次入关,但停留时间都比较短暂,满汉语言障碍不可能迅速超越。迨豫王大兵进入江南地区,战事紧迫,没有学习汉语的条件,而且清军从未到过江南地区,江南(扬州)话比北方话更难于听懂,即便是讲汉语,用汉文的汉人,也不易听懂,更何况刚过淮河的清军。另外一方,即扬州人,多数人听北方话也会感到困难,时至今日,在南方和北方人之间,不是仍然存在着互相听不懂的情况吗?,更何况清军讲的是“满语”呢!王氏却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听“满兵”讲话和他与“满兵”对答如流的讲话情节。如“一骑独指予呼后骑曰:“为我索此蓝衣者”。“卒固嘱我于诸妇曰:“看守之,无使逸去。””王秀楚不仅能听懂满语,并且能和“满兵”相问答,现将这段话摘抄如下:

红衣者熟视予,指而问曰:“视尔非若俦辈,实言何等人”?予念时有以措大而获全者,亦有以措大而立毙者,不敢不以实告,红衣者遂大笑谓黄衣者曰:“汝服否?吾固知此蛮子非常等人也。”(引者按:清朝服饰制度,普通人是不准也不敢穿黄色,包括明黄、杏黄和金黄的衣物的,这里却是说是穿黄色衣服,岂非大谬)复指洪妪及予问为谁,具告之。红衣者曰:“明日王爷下令封刀,汝等得生矣,幸勿自毙。”命随人付衣几件,金一锭问:“汝等几日不食?”予答以五日,则曰:“随我来”。

从这段流畅的对话中,怎能感觉到这是“满兵”用“满语”于江南人第一次见面时的直接交谈呢!扬州人讲的话,不但清军将官可以听懂,“满卒”也听得懂。如记一“满卒”对其兄进行敲索时,其兄哀恳曰:“吾有金在家地窖中,放我,当取献。”又如在“满卒”污辱妇女时,被辱妇女说:“此地近市,不可居”。在他妻将受辱时,他对“满卒”说:“妇孕多月,昨乘屋坠下,孕因之坏,万不能生,安能起来?”而这个从未到过江南地区的“满卒”对各类内容的扬州话都听得懂,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诸如此类的谈话,还有多处,不一一例举。

此处须说明一点,《记》中所能讲汉语的“满兵将”系指满州旗之兵将而非汉军旗之兵将。因原著通篇未涉及汉军旗兵将,同时《记》中多处明确写道:“领此者三满卒也”,“突遇众骑至,中一与卒满语一、二,遂舍予妇去”、“自相奋击,内一卒劝解,作满语”等。

(二)扬州城破后,南明总兵刘肇基曾率兵进行巷战,史书不乏记载。而王秀楚根据自己的“目睹”记二十五日城破时情况是:“予复至后窗窥城上,则队伍(指清军)稍疏,或行或止。俄见有拥妇女杂行,阚其服色皆扬俗。”紧接着他从家中出来,又看见“北来数骑皆按辔徐行,遇迎王师者,即俯首若有所语……迨稍近,始知为逐户索金也。”在硝烟弥漫、喊杀震天的战斗之际,清军竞携带妇女从容地走在城上,将士们挨户索钱,这是有悖情的。

按军事常识论,清军既夺取扬州,战役的目的已达到,自然应弹压保守之,而王氏在记叙五月初一的情形时,除描述了清军的抢杀外,并记有:“是日,兴平兵复入扬城而寸丝半粟尽入虎口。”到初二日,府州县均已任命了官吏,而记述初五日情形时,城内仍然是“往来打粮者日不下数十辈……,初不知为清兵为镇兵为乱民也。”胜利之清军竞能容忍“兴平兵” 和土匪之流任意进出府城,对其肆意抢掠也不闻不问,这也予情理不合。

(三)王氏在其书中有三处提到清军将领,记叙亦颇详明。其一,四月二十八日,记其兄之遭遇时云:“伯兄亦来,云是日被动云负担,赏以千钱,仍付给令旗放还。”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清军并非毫无军纪的野蛮之师。其二,在同一天里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复闻有王姓将爷,居本坊昭阳李宅,以钱数万日给难民。”还些清军既是强盗--任意抢杀,又是菩萨--救贫赈灾,先当强盗,后做菩萨。以抢来的钱再施舍给原主。这样的记载不禁使人怀疑。其三,二十九日与他谈话的红衣青年将领,曾劝慰他“幸勿自毙”,还给他“几件衣服”和“金一锭”,当知道他家人已五天未吃饭后,就亲自将他带到一宅院,命人给他家烧鱼做饭,他吃饭后,还允许他把鱼和饭带走去喂受伤的哥哥。这又叫人怎么理解呢?

(四)王氏在四月二十六日记事中引用“满卒”话说:“我辈征高丽,掳妇女数万人,无一失节者”。这里不谈他何以能如此透彻的理解满语,就征朝鲜一事,史书记载颇详,后金(清)与朝鲜共发生战争二次。第一次是在天聪三年(1627年)正月,由贝勒阿敏率兵远征,距1645年已十八年,第二次是崇德元年(1636 年)十二月,这次是由清太宗亲征,两次征战,均无“掳妇女数万人”之事,即《李朝实录》也无此记载。且当时称“朝鲜”,不称高丽。

(五)自古以来,兵火相连。扬州烈火,王氏屡屡述及。令人不解者,如此空前的兵燹之后,城中竟然还存有“督镇(史可法)所储军粮,如丘陵,数千石。”未受任何损失,供清军用它来赈济灾民。《记》中甚至还有这样记述:“自念五日起,至此已五日,或可冀幸遇赦,乃纷纷传说洗城之说。城中残黎冒死缒城昔大半。旧有官沟,壅塞不能通流,至是如坦途,夜行昼伏,以此反罹锋,城外亡命利城中所有,辄结伴夜入官沟盘诘,搜其金银,人莫敢谁何。”观此,给人印象是清军只在城外活动,只是在白天活动,夜晚竞无守城之兵,城外不知为谁家之天下,竞会有人在清军“屠杀”的时候,夜入城内送死。这哪里是战争尚未完全结束的扬州城?

上述几点,仅举荦荦大端者,给观全文,矛盾重重,破绽百出,这样的记录,怎能成为严肃的史料?

像这样的文章,是怎样躲过了清严密的文网而得以流传下来的,不属本文讨论的范围,但它作为孤证,而能够在史学界广被引用,左右名家,影响海内外学界,这固然由于它是孤证,另外同辛亥志士的宣传有关,辛亥志士,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在进行革命宣传时,难免带有过激情绪,而至有的宣传夸大其辞。正象谢国祯先生所说:“大都凭诸传闻,横加丑诋,或者是出于个人的爱憎,随意喜怒笑骂,不甚符合于当日的事实。就是研究清史的专家也不能免”。王秀楚的《记》正好适应了当时宣传的要求,成为反对清政府的材料而被广为宣传利用。“又因史料尚未大量发现,但凭个人信笔出之,这也难怪”。但时至今日,仍在以讹传讹,必将给历史学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干扰,在人们认识上造成混乱,所以证讹工作十分必要,应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谢选骏指出:上文疑为满遗所作。用来洗刷“南京大屠杀的先行者们”的血债。其实呢,扬州大屠杀的血债追讨,需要全体满人的历史担当——这已经被实施逐渐证明了,而且还将进一步正证明。其结果,就是满人的彻底消失。

网文《扬州十日80万——清兵血腥屠城实录》报道: 

史可法的“深更泪”并没有能保住扬州。满人对于以后发生的事情的记载显然是很坦率的: 

十八日(1645年5月13日),大军薄扬州城下。招喻其守扬阁部史可法、翰林学士卫允文及四总兵官、二道员等,不从。二十五日(1645年5月20日)令拜尹图、图赖、阿山等攻克扬州城。 

就时间而言,从5月13日开始的、到5月20日以攻破扬州城而告终的这场攻城战,无疑是短暂的。一般说来,在战斗中大炮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并不绝对具有决定性。这种武器和中原地区的炮手们曾使清军初期战斗取得很大成功,因此清军就了解了这种葡萄牙重炮的重要性。的确,当多铎的先头部队驻扎在扬州北的斑竹园时,实际上是在等待后面的炮队。 

史可法本人也非常知道这种现代化大炮的重要性。正是他在1643年建议,南京军械库的陈旧、笨拙的“神器”应该换成更为轻便的“三眼枪”(即三筒枪)。因而,在南京政权建立的头几个月里,史可法尽了极大的努力改装他的炮队。徐光启的学生陈于阶替他制造这种新的葡萄牙重炮。陈曾经在一个改变了他宗教信仰的天主教堂的铸坊学过这种技术。这样,在1645年5月20日开始的攻城战斗中,史可法由于沿石墙架在木制平台上的外国重炮而掌握了最初的主动权。 

一旦多铎的士兵进入这些重炮的射程之内,那么就有成百上千的人被杀死杀伤。但是多铎不慌不忙地指挥自己的炮队向城墙西北角射击,随后清步兵一涌而上,通过大炮的火力网,一直冲到城墙根底下。在那里,史可法又掌握了瞬间的主动,因为他的弓箭手们直射城下的那些进攻者。很明显,此时多铎已经命令他的士兵不惜代价夺取西北角了。每当一名清兵倒在箭下,另一个便补了上来。很快,尸体越堆越高,一些清兵甚至不需要梯子就能爬上城墙。随着清兵越上越多,守城者便开始恐慌起来。城墙防御工事沿线的守兵们争着跳上木制炮台,以爬上最近的房顶,然后逃跑。在很多地方,过重的炮台坍陷了,那些守城士兵如果没有被压死,也在随后的肉搏战中被杀死了。 

接着,这种恐慌在城里也蔓延开来。不管是因为叛徒的鼓动还是因为一些谣言(有人说,守军以为满军是黄得功将军派来的一些增援部队),主要城门很快被城内的人们丢弃不管了。随着清军的涌入,南明的士兵丢弃了他们的头盔和长矛,狼狈不堪地逃向南门,企图从那个方向逃走。另外一些人,知道这座城市已经被全部包围了,干脆就不抱有任何希望。

就在守城的士兵丢盔卸甲,急忙在城中民房里寻找藏身之地时,史可法离开他在城北门的炮台,骑马穿过内城,直奔南门,他希望从那儿出去,然后从侧翼进攻满人。但为时太晚了,清军已经到达了城南门。史可法这时认识到,他已经失去了扬州,抵抗可能已是毫无意义的了。 

一两天前,史可法曾面问庄子固,如果扬州城陷落,他是不是准备为主尽忠。庄子固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他会的。此刻,史可法真的请求庄把他自己杀死,但是庄子固不忍这样做。于是史可法猛然拔出自己的佩剑自刎。但是,他没有受到致命伤,只是倒在庄子固的怀里血流不止。史可法大声呼叫其养子助他速死,但是史得(德)威犹豫再三未能下手。结果从城北门逃来的败兵把他们席卷而去,后面有满人紧追不舍。混战之中,庄子固被杀死了,史可法被一个认出了他的清军将领捉住。史可法请求把他带到他们的指挥官那里去。 

史可法很快就被带到豫王多铎那里。日记作者王秀楚几天以后这样描写豫王说:忽见一人红衣佩剑,满帽皂靴,年不及三十,骑马而来。身穿精美之锁甲护胸,坐骑华饰,多人随从,虽为满人,其体貌甚伟俊,下巴突出,前额宽大,其随员中有多名扬州人。是为满人总督和皇帝之叔父豫王。

这份材料没有告诉我们,多铎在20日审问史可法时什么打扮,但是有一点是容易想象的,即在身材魁梧、衣着华丽的满族王侯和粗壮、面色阴晦、仍然穿着带有血迹衣服的中原将军之间,实在有天壤之别。据温睿临关于他们见面的记载,豫王很友好地召见了史可法,说:“前以书谒请,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江南。”

史可法回答道:“我此来只求一死耳。” 

多铎问道:“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 

史可法答道:“彼受先帝厚恩而不死,其不忠于尔国明矣。我岂肯效其所为?” 

于是多铎命令宜尔顿将军“劝说”史可法屈服,但是三天过去了,史可法仍然拒绝投降,于是下令杀害他。在《实录》的简短记载中,说道:“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军前。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

《实录》给人一种有计划地处死这批人的印象,实际上是骗人的。大部分史可法的部属,如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天主教徒、炮队专家陈于阶,或是死于街上的战斗或是自杀。史可法的全部19名私人幕僚都遇难了。但是由于随后日子里发生的暴行(那是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大屠杀之一),他们的死难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5月20日的城防崩溃后,扬州城居民只有听天由命了。尽管当时大雨倾盆,但是一些居民忙着烧香,准备着入侵者的到来,同时大量地隐藏他们的金银财宝。他们只是做了这些谨慎的准备,但是全然无力抵抗那些已接管这座城市的满族人、蒙古人和投降了的汉人。王秀楚写道:“众皆次第待命,予初念亦甘就缚”。

那些叛徒领着清兵在这座商业城市中从一个富户进入另一个富户。清兵们先是要银子,后来就无所不要了。直到20日的白天,还没有人身伤害。但是夜幕降临之后,人们听到了砸门声、鞭子抽人声和受伤人发出的嚎叫声。那个夜晚火势蔓延开来,但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浇灭了。到5月21日,一份告示保证说,如果藏起来的人能够出来自首的话就会得到赦免,于是许多藏在自己家里的人走了出来。可他们走出来后却被分成50或60人一堆,在三四个士兵的监督下,用绳子捆起来。然后就开始用长矛一阵猛刺,当场把他们杀死,即使仆倒在地者也不能幸免。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扬州变成了屠场,血腥恶臭弥漫,到处是肢体残缺的尸首,一切社会准则都不复存在了。扬州城那些因美丽而闻名的妇女们,愿意把她们自己献给清兵,最要紧的是用身体赎回她们的生命。逐渐地,一股疯狂席卷了入侵者。任何女人不论愿意还是不愿意,都有可能被抓住,被成群的士兵轮奸。一些市民像奴隶一样为清兵服务,替这些入侵者做饭,打扫卫生。由于这种人的生命可以得到赦免,因此其余的人也极力想加入进去,但是被拒绝了。与此同时,大屠杀仍然在继续。 

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 

那些从城墙上跳下去企图逃跑的人不是摔断了大腿,就是落到了流氓无赖和散兵游勇手中,他们把这些人抓起来拷打,要他们交出财宝来。在城里,一些人藏到垃圾堆里,在身上涂满烂泥和脏物,希望以此躲开人们的注意,但是清兵不时地用长矛猛刺垃圾堆,直到里面的人像动物一样蠕动起来,鲜血从伤口流了出来。大火蔓延开来,那些因为藏在屋子里或地下室里仍然活着的人们,或者是被无情的大火所吞噬,或者是战战兢兢地跑到街上,被那些仍然在屠城的清兵杀死了。甚至那些被正规的清军放过去的、赤身露体在街上游转的、孤弱无助的市民,又被成群的散兵(“不知为清兵、为镇兵、为乱民”)拦住,乱棒打死。 

到5月25日,即滥杀和抢劫的第六天,这场大屠杀结束了。清军接到豫王的命令,就此封刀。和尚们得到命令开始收集和焚烧尸体。到5月27日,开始赈济口粮。又过了几天,那场雨——它使大火没有毁灭整个城市——终于停止了,太阳也出来了。当时的人们估计,有80万人死于这场屠杀。

谢选骏指出:这些参与扬州十日的屠夫,反正都是清兵——清兵就像解放军,来历复杂,有老红军,有八路军新四军,还有收编的汉奸部队和日本降卒、苏联红军,以及国民党的“起义部队”——但是,他们都是听从共产党指挥的。在八旗部队里,既有满人等东北少数民族也有汉人,汉人里面除了汉八旗还有各种汉奸部队。于是问题来了——为何汉八旗要比满八旗更凶残?我认为,因为需要自保。按照这种逻辑,吴三桂等汉奸部队,可能比汉八旗更加凶残,同样是为了自保,要从满洲牲口那里讨一口饭吃。



【070、中英文发音相似词语】


网文《有哪些中英文的词很巧合地读音相同或相似?》(知乎)报道:

(一)

汉语里的词汇为何有不少发音与英文相似、且意思一样?很多字的发端还是上古汉语…… 

标签: 汉语 发音 读音 汉语拼音 汉字 语言 

如题,比如fire和粤语的“火”,fox 和“狐”,shit 和“屎”,tear 和“涕”,tongue 和“谈”……粗略一算真不少。请问这些词源怎么能联系上?

例子推测:火和狐(上古音g'wo或ua)很可能是直接象声,象火燃烧之声,狐狸叫声。

屎和shit,可能是闻屎臭而发出之声。但古英语scitan, from 古日耳曼语*skit-, from 原始印欧语 *skheid- "split, divide, separate.",原语根并不是这个意义。德语屎Scheie到和古汉语发音相近。

涕的古音甚至更接近tear(或thyei),可能跟哭泣声抽鼻子声有关,因此和泣(kip)又近似。但也有可能和眼泪滴落下来这个样子相似,是以音拟状?(从汉语看,因为涕字从弟,是形声字。古以苇束物,一串,有次第也。故说文释弟曰韋束之次弟也,参见弟字条,而弟古音为dir或dyei。)(另外,哭[khok]和cry也相似)。英语可能和水water(from 原始印欧语*wodor/*wedor/*uder-, from root *wed- )音有关(tear, O.E. tear, from earlier teahor, thher, from 古日耳曼语*takh-, *tagr- )?另外tear还有撕裂,分裂之意。

tongue 和“谈”这一组,还有talk,tell。tongue古英语 tunge,来自古日耳曼语*tungon,来自原始印欧语*dnghwa-。

[]音好像是状张嘴吐舌之貌?辅音t则和露牙相关。汉语谈[古音d'ɑm]元音解释类似,d和t只是清浊之分。但谈语源不是舌头,而是从言从炎。

在中文和英文可以被互相翻译以前,是否就已经在这两种语言中存在一些词语他们的读音很巧合地相似或相同?

注:不是直译类的词比如沙发-Sofa

stone 石头 drag 拽 tow 拖 pat 拍 easy 易 费 fee dither 哆嗦 give 给 peel 皮 shark 鲨 pan 盘 leave 离 

现在能想起来不多:

Pay- 赔

Mum- 妈妈

Dad- 爸爸

Auntie- 阿姨

哈哈-haha 

Shabby 

adj. 破旧的;卑鄙的;吝啬的;低劣的

傻逼?

抖个机灵哈哈,不过每次说中文就会被旁边的外国朋友一脸震惊的问你怎么能说 nigga 呢也是神烦哈哈哈哈哈

编辑于 2016-04-17

gel胶

shark鲨

tower塔(有人说这个音译)

drag拽

shit屎

toss投掷

leathate沥出物

buckle塔(把)扣

butt把柄,用头撞

syndrome综合症状(音:性状)

liaison连上→联络

printer(打)印机

pengea盘古大陆

course课(s)

leave 离 

flee飞离(逃离)

typhone台风(这个我还专门查了一下不是音译,清代有文为证,是因为台湾风大blabla…)

swallow n.燕 swallow v. 嚥

pupil n.瞳 & n.童

bitch 婊x

tower 塔

shoe 鞋

sell 售

sour 馊的

(二)

曾有段时间隐约感觉到了似乎不少的汉字与英文近义的单词发音上也有些类似,后来逐渐整理、积累记录了一些

首先一个,“习大大”的“大大”在其家乡陕西的一些地区比如我家陕西渭南澄城当地方言意思即是“爸爸”的意思,这跟英语"dad"在意思和发音上几乎完全一致。

再然后还有陕西话里表示“昨”的意思的发音为“ya”,会不会觉得这和英语里表示相似意思的“yesterday”的读音有相似之处呢?

其他的汉字与英文对比有:

ear耳

cry哭

fly飞

fat肥

hate恨

share享

song颂

full富 丰富

shoot射

give给gei gi ji

line link 连 联

leave离

er者

talk谈

broke破

father父mather母

poppa 大伯

Shop商

sex 性 色

tower塔

jewel珠

jewish 周?哈哈

son孙

smile 笑

use用

i俺

饿hungry

Shy羞

Jail监狱

Pool 浦

Thing事

think思

idea点子

check 检查

knowledge 知识

Great伟

Rain润

easy 容易

ex- exchang expo exhibition 交易

flower花

Phoenix凤

silk丝

road 路

land 陆

back背面

partner 伴

by 被 伴随

why为何

what 何

之’s

’s 桌子“子””一类 类别

s氏

This斯

is是

hobby爱好

amen阿弥陀佛

strong 壮

laugh 英 [lɑf] 美 [lauf] 乐

Picture 片

Shire 县

so遂 所以

Saint San圣

chicken鸡 j—ch

skill technology 技

go 滚 

jam 果酱

old 老

sour酸 

true确

soldier士

Sight 视力

comm共

method 术

而我也惊奇地发现,巴比伦babylon的空中花园和中国《山海经》中描述的昆仑山也有多处的相似。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又称“悬园”,是巴比伦或者亚述的国王为他思乡的王妃建造的。而中国神话中描述的昆仑山上的“悬圃”或“瑶池”,则居住着西王母。且汉字“昆”的读音,与英文中表示“王后”的单词"queen"的读音是何其地相似,这二者会不会具有相同的词源呢?而“仑”和"lon"、"land"甚至“陆”会不会也具有相同的词源呢?巴比伦和巴别塔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据我了解,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基础词汇的发音比较是判断语言关系的重要依据。基于以上的种种现象,我推测汉语会不会和印欧语系存在着某种联系呢?现在的一些学者认为,历史上存在于中国西部的古羌人可能是汉族的祖先,大禹即是羌人。而汉魏时期也有“禹出西羌”的说法。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有女娲和伏羲用泥造人的故事,而西方的希腊神话中也有雅典娜和普罗米修斯用泥造人的故事。

所以我曾有思考和查阅资料了解汉语或其中的一脉支源,有没有可能同包含了伊朗、阿富汗、印度梵语、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族的德语、英语等有同一来源?但鉴于我的能力和资源有限,未能有条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编辑于 2015-06-10

Ellis wu

背包客,前国营铁路员工,现美帝邮轮员工,社会问题偏左,国家问题偏右。

听说妈妈的发音在全世界的语言里都差不多。好像是因为和小孩子开口第一声叫声很像。

我大长沙话的石头和stone,还有“好酷哦!”和“how cool!”(我知道酷字是舶来的……但拼成一句连音调都一样啊,我是说长沙话!长沙话!)

发布于 2015-06-10

Can be 堪比,want to 妄图。

编辑于 2018-04-17

中英语相似的大家都提了很多了,我来提个英语vs日语的

Bugger vs 马鹿

懂的自然懂;发音接近,甚至意思都差不多。

发布于 2017-09-18

没两把刷子,有二把刀。

mama妈妈、papa爸爸、strong强壮——死壮、sting蛰——死叮、pour泼、truck卡车、leave留,留下;离,离开

4.28更

bandage绷带

shout和和现在的“叫”字很相近,神奇的是与古文中“仰天长啸”的“啸”字一模一样。 

bowl 和现在的“碗”差别很大,但是和古汉语“衣钵”的“钵”呢?

bake和古汉语“焙” 

pour“泼” 

mortal和古汉语的“殁”相似,但这个词的法语祖宗mort(英语中加入了形容词词尾al)和“殁”一模一样 

cough“咳” 

cheat“欺” 

easy古汉语“易”

song古汉语“颂”

seal古汉语“”玺”

tear和“涕”

torrent种子!呃,不对,是“湍流”的“湍”很相似,但如果是罗曼语系的法语torrent的发音就完全和“湍”相同了

lost和“落 ”la 四声

ear“耳”

near古汉语“迩”

dawn古汉语“旦”

fan古汉语“樊篱”的“樊”

towl和“塔

town和“屯” 

wash和“洗”

(ps.Washington的ton是town的简写,所以“洗屯”似乎更加信达雅,同理还有Newton“新屯”?) 

小伙伴们觉得Lexington,Boston等等怎么信达雅一下?

还有离leave,石头stone已经有贤达举出,不再缀言

暂时想到这么多,话说你们真的认为这些读音相似是巧合吗?

当然说完欧洲怎么能不说美洲

Indian“印第安(人)”“殷地安(阳)(来的)(人)”

详见上古马真人 

@马伯庸

天书《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 

编辑于 2015-06-10

Nero Claudius

我咕哒子今天要手撕你。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殆,die.

发布于 2015-06-10

title (发票)抬头

bully 霸凌

fee 费(用)

Mom 妈

leader 领导

canteen 餐厅

stone 石头

book 薄

strong 壮

saint 圣

set 设置

binding/bound 绑定

typhoon 台风(不算,这个属于反音译)

peek 瞥

bow 钵

tanto 太多

hengyi jiang

美国知识产权律师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fee - 费

totem-图腾

rely-依赖

shit-屎

发布于 2015-06-10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ambulance—俺不能死

发布于 2015-06-10

ponderous 词义:笨重的 。 读音“胖得要死”

编辑于 2017-03-03

coolie - 苦力

发布于 2015-06-10

pregnant 怀孕。

扑来个男的。

发布于 2015-06-10

垮- crack

木头-wood

晒- sun

石头 -stone

哭 - cry

土 - terra

饮 - drink

路 - route / road

磨 - mull

爱慕 amor

刨 paw

什么事 something

帮 gang 

嗖 shoot

带 tie

冇 no

希腊神话中有Chaos 于混沌中开天辟地,创造宇宙

中国神话有盘古

中国传说中有孟婆汤,希腊神话有lethe 河功能一样一样的,如此巧合,值得探究。

编辑于 2018-03-27

deny,抵赖

编辑于 2016-07-10

日本黑色幽默家居恩户一,junhui. 

发布于 2015-06-10

其实许多语言中都有一类词语叫做拟声词。

中英文的词很巧合地读音相同或相似不是巧合,有很多是拟声模拟到一起去了。

还有一类是外来词。外来词就是中文拟声外国的词汇。

拟声拟到一块去的有这些单词:

awe 和嗷

giggle 和咯咯

pan 和盘

pat 和拍

pour 和泼 等等

外来词如 

cheese和芝士

cartoon 和卡通

但是大部分都是诡异类

譬如 mammal 和卖萌等

发布于 2015-06-10

Typhoon

Lama

coolie

移民?

immigration

发布于 2018-03-16

我知道几个广东话与英文几乎一样: 榴莲--durian 布霖--plum 锅--wok 

普通话的:猎豹--leopard

还有云南方言 Canadian 读音 克内点?(去哪里)23333 基本很标准了当时笑死 还有什么 有你的快递儿(You need cry dear)

Toufu 豆腐,Kongfu,功夫。Hong Kong,香港

发布于 2016-03-24精

typhoon台风! 

发布于 2016-03-10

Hang

其实我是会计系的

粤语闽南语的路就读road

听到歪果仁喊wait!总觉得是“喂!”

编辑于 2016-02-01

tenure 授予终身职位

发音类似太牛了…

poke 戳,伸出

发音类似破壳

pour 泼

发布于 2015-07-10

7heaven

say和闽南语的“说”字发音基本一致

发布于 2015-06-16

JC yeung

watch out!我艹!

射击游戏玩多了,每次附近有手雷都觉得队友有点神经质

发布于 2015-06-11

心宿二大统领

不可名状之物

用古汉语发音来对照

背back 

是 the

昊god

姬girl

male牡

嗯感觉这么比较很扯淡。虽然古代发音接近,不能说明什么。

meow-喵

完全一模一样 有些叫声可能有出入

像should've,must've这种高难度的读音是怎么发音出来的? 16 个回答

网文《词汇漂洋过海七个时期》报道:

今天说的是英语中来自中文的词。这个你也知道不少,比如chow-mein(炒面),dim-sim(点心),longan(龙眼),lychee(荔枝),bok-choy(白菜),kungpaochicken(宫保鸡丁)……咦,都是吃的东西。

英文不擅构造新词,当遇到另一种文化中的新事物,自己的语言里并没有合适的描述词汇时,音译就是个自然的选择。吃的东西是最常见的,最初一个只会说英语的人想吃一个曾经吃过的但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他只能发中文的既有音。

除了食物,还有许多英文单词来源于中文。两千年来中西文化的交流,让善于吸收外来语的英文,也留下了一些中文的刻印。

经济的强势伴随着文化输出,中国国力的提升,语言文字上的影响也可窥豹一斑。一条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新闻,能让dama这个词让不少外国人知道含义,尽管之前这个词他们一般只在拉丁美洲的女厕所门口看过。中国顾客索要发票的行为,也可以让街上招徕顾客的商店店员叫喊“fapiao”。另一些中国特色的词汇,比如guanxi(关系),mianzi(面子)等则早在十几年前就进入正规英文词典。

因为是音译,这些词还保留着相似的中文发音,比如typhoon(台风)、kung-fu(功夫)等,发音基本相同。近年输出的词甚至还能保持汉语拼音。输出年代略远的,则可能变得不好相认。比如ketchup(番茄酱),在西方生活中非常常见,是薯条、汉堡、三明治、热狗、煎蛋等食品(似乎并没有其他可吃的了)的调味品,英系国家一般直接叫tomato sauce,但美国人都叫它ketchup。这个词中国高中不教,所以早期很多到美国留学的人第一次去麦当劳时才学会,殊不知其实是个中国词。在东南沿海一带,有种叫鲑汁的调味品,由腌鱼和辣椒调成,后来广泛传播于东南亚,根据厦门话发音,拼作ke-chiap,马来半岛上略作变形叫kecap。十七世纪时,英国殖民者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品尝到这种调味品,带回英国,主料改成了番茄,从此成了西方人最主要的调味品。这个词初次进英文字典是1690年。因为生活中太过常见,现在美国人很少有人发觉原来是舶来品,而且是来自中文的。这词挺有趣的,对应的中文“番茄酱”的“番”,或者西红柿里的“西”,倒是明确指出了舶来属性。

英国的全球殖民促进了英语的普及,英语也从全球语言中吸收新词。根据发音,而不考察起源流,也会犯错。比如ping-pang(乒乓球),我们一看,哦,中国特色,那么ping-pang就是来自中文的英语单词。不过乒乓球是驻印度的英国军官发明的,距今仅一百二十年,原名是table tennis(桌上网球),20世纪初一个美国制造商用拟声词申请了ping-pang作为商标名。后来传到中国,乒乓两个中国字,原有其字,也是象声词,正好借用,这才有了“乒乓球”。1960年代以来,中国人在这个游戏上的成就,光芒如正天之日,让如今全世界人民都以为ping-pang是中文。

还有些词,不是音译,而是意译。按说如果能意译,那么就是找到了对应词汇,算不上外来词汇,但有的词是根据中文生造出来的,中国色彩明显。混在两个文化中的人,会比较常接触brainwash(洗脑)这个词,吵起架来,都以为对方是被brainwash过了。这词生动形象,以至于不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没想到其来源是中文,历史不过60多年。brainwash首用于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来西方媒体在报导从韩战中返回的战俘时,大量使用这个词,所以才流行开来。

语言的传播离不开交流,有接触才有传播。考察中外交流史,就可以追溯一些词汇漂洋过海的路径。按照历史顺序,我把这些路径大致分为七个时期:

(一) 丝绸之路

汉唐时期的中西交流,虽然缓慢,但通过地理上两地间一系列的文明传递,一些词潜移默化地传递到英语的祖先语言里(Proto-English)。比如silk(丝绸)。

又比如我们的国名,China(中国),虽然现在说法不统一,有“秦”、“丝”、“茶”等几大流派,但西方用这个词来指称中国,最晚也是辽金时期,最早可能在公元前五世纪。现在英语、德语、荷兰语、葡萄牙语等均拼作China,西班牙语、法语拼作Chine,可见同源,但路径之说各流派不同,有印度、波斯、俄罗斯等中间站,总和此时中西交流要道丝绸之路相关。附带的china(瓷器)的含义,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卖瓷器到欧洲,用的名字还是chinaware,说明china的瓷器含义远晚于国名。

晚一些的马可波罗,也通过陆路来到中国,他的中国游记是处在中世纪黑暗时代的西方的启蒙之作,刺激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好奇心,直接促使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为欧洲开辟了新时代。

(二) 大航海时代

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被打通,通过这条路进入西方的词汇有cumshaw(感谢、赏金),tea(茶),Amoy(厦门)等,闽南话的影响比较明显。

有两个群体在这个时代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传教士和法国汉学家。

十六世纪,大量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中西文化沟通中的作用不下于经济因素。除了将西方的科技和文学译介到东方,他们也将东方文化带回西方。十七世纪,回到欧洲的传教士们写了《中文入门》、《中国大观》,甚至还有《中国文法》。中国人自己不写语法书,所以历史上最初的中文语法书,是诞生在欧洲的。

十八世纪,法国人对中国有着巨大兴趣。有位叫黄嘉略的中国人,在法国教授中文,被路易十四任命为官,管理皇家收藏的中国物品。他的助手费尔蒙和弗雷列,后来成长为法国的汉学泰斗。费尔蒙以下,出了众多的汉学大师。大文豪伏尔泰甚至改编了《赵氏孤儿》,在欧洲上演,广为传播中国文化。这部剧的标题下面的一行字就是“根据孔子的教导”。

法语是英语单词来源的第二大feeder,与拉丁语相比不遑多让,两者分别占据现代英语单词29%的来源。彼时英国上流社会讲法语,一般民众才讲英语。法国汉学家的风尚也传至一衣带水的英国,英国也刮起了中国风。英国建筑师威廉·查布斯去了中国后,回来在肯特郡建了孔子主题园林,便用孔子的名字“Kew(丘)”命名。

也许由于英法太爱中国了,十九世纪才发生了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事。

(三) 美国的淘金时代

中国对美洲的移民,在这个时代形成了第一个高峰。仅1852年一年,即有三万华工抵达旧金山。大量来自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修建了美国早期铁路。我们看看英文中的这些词,sampan(舢板),coolie(苦力),kowtow(叩头),gung-ho(工合、同心协力),chop-chop(快、快),文字仿佛化石一样,记录了早期移民的辛酸。同样,也能观测到粤语、闽南语和客家话在其间的痕迹。作为衍变,chopsticks就是“筷子”,这个词中英文中都可以看到“快”字,显然不是偶然。

(四) 租界时代

中英之间是直接发生过战争的,而且是两次。中英《南京条约》让中国进入半殖民地时代。

上海则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发源地。我们更熟悉一些上海话来自英语,比如赤佬、瘪三、差头等,但语言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这个时期的交流也让一些词传入英文,最著名的就是shanghai这个词本身,任何一本英文词典,都会给这个词注上一个也让人心酸的含义。

英租界在苏州河以南、洋泾浜以北。中国人说的洋泾浜英语,英语里贬称为“ Pidgin English(鸽子英语)”。广为传播的两个故事:“Man mountain man sea,todayno see,tomorrow see,tomorrow see,same see!”;“one car come,onecar go,two car pengpeng,people die”。

这些用词至简,毫无文法的话,英国人倒也能懂。虽遭鄙视,但也有反馈回英语的可能。今天美国人见面爱说的longtime no see(好久不见),就是中国人的洋泾浜英语。

(五)香港的英国殖民

英国统治了九十九年的香港,也吸收了一些本地词汇。比如cheongsam(旗袍)、taipan(大班、老板)这样的东西。还有些香港特有的英语单词,去过香港的英国人也能理解。比如Jetso(打折),是粤语“着数”的音译。今天香港还有很多Jetso网站,Get Jetso随处可见。

事实上,“香港英语”是英语的一种方言,粤语的成分也出现在这种方言里。

(六)现代的经济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国粹也走出国门,比如wushu(武术)、fengshui(风水)、tai-chi(太极)、qi(气),yin-yang(阴阳)等。还有些中国特色的东西,比如户口,没有对应的英文翻译,英语也只能使用hukou。

(七)网络时代

进入二十一世纪,无国界的网络推波助澜,网民们接触中国事物的机会大大增加。比如上面提到的dama(大妈)。中国流行tuhao(土豪),有些时髦的老外,见到一掷千金买东西的国人也会说。

在线网游领域,更是神奇,由于中国玩家众多,很多游戏公频里使用的语言中文超过英文,外国玩家都要配套google translate来交流。比如dota2里,外国人遇到网速慢,会用kale(卡了)表示。当然了,骂人的话学得最快。

最新的一些网络流行语,比如no zuo no die,you can you up之类,虽然不算进入英文,但是很多跟中国人打交道的人,也熟悉这些梗。这些短语不合语法,不懂的人会莫名其妙,可能热闹一阵子后就无影无踪。可是说不定有一天,就像long time no see一样,也会普及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里。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似乎就有这个趋势。

还有中国人自创英语单词,用来描绘一些中国现象或新闻热点,比如smilence(笑而不语),emotionormal(情绪稳定),sexretary(女秘书),Innernet(内联网),vegeteal(偷菜),suihide(躲猫猫死),虽然没有进入英语世界,但有些构思巧妙,说不准哪天也会被借用。

以上七条路径基本从时间上划分。除此之外,有些借用中文的英语单词,并非直接从中国而来。比如日本经济先拔头筹,很多日文先一步进入英语,但追源溯流,仍然可以回到中文。比如mahjong(麻将),toufu(豆腐),bonsai(盆栽),ginkgo(银杏),ramen(拉面),soy(酱油),sushi(寿司),zen(禅),hentai(变态),kawaii(可爱),sensei(先生),tsunami(津波,海啸),gyoza(饺子),kanji(汉字)、go(围棋)。这类的例子更多,这里只选了几个保留了些中文发音的字。

绕道韩国的也有一些,比如gosu(高手)、minjung(民众),soju(烧酒)等。此外还有绕道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比如上文提到的番茄酱。

英语能有今天的地位,是英国昔日全球殖民的结果。英国统治的疆域上太阳永不落山,英语也吸收了全球各种语言。中国处在Far East,相距万里,两种文化交流和冲突并不频繁,所以英文中来自中文的词汇总数其实并不多。英语的近邻法语贡献了29%,德语贡献了26%,相比之下中文不足法德的千一。

近百年美国的强势地位也成就了英语。美国是移民的大熔炉,容纳了各种文化,美语作为英语的一种方言,也发展出很多新词汇。不过来自中文的比例仍然微不足道。至少在描述本土动植物时,印第安语就贡献了数不清的单词。荷兰语和德语,更在新词来源上占主导地位。

不过随着中国受到的关注的提升,以及国人脚步遍布全球,中国风越来越大,来自中文的英语单词,也会越来越多。

网文《文化走出去,怎样不“自伤”》(2018年03月26日人民网)报道:

近日,中国、巴西两国出版界在里约成立合作选题研发中心,联袂推出图书品牌“SHU”,以促进当地翻译出版中国主题类读物和中巴两种文明的互学互鉴。作为“书”字的汉语拼音,“SHU”在进入巴西前,中国文化学者进行了精心“备课”,以确保其在巴西葡语(巴葡)中不仅有对应清晰的发音,而且不存在任何贬义与恶意联想,从而避免了因不“知彼”而带来传播中的“自伤”。

所谓“自伤”或“文化自伤”,是指在一种语言里原本是中性甚至偏褒的名词,其发音或含义在其他语言中却有着令人难以启齿的贬义,在交流中如原汁原味地表述,就会给人留下粗鄙形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正加速向世界舞台中心迈进,不可避免地遭遇各国文化。为避免“自伤”,我们需要入境问禁、知己知彼,进行跨文化的学习和改变。需要强调的是,宽泛意义上的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因此文化交流涉及所有走出国门的单位和个人、产品和品牌,是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一、走出去,要视情“梳理打扮”

对上文提到例子“SHU”,有些读者也许颇不以为然:简单的几个拼音字母,到另一种语言中怎么就“自伤”了呢?实际上,这样的教训并不遥远。2006年11月中国重庆长安汽车在巴西圣保罗车展上首秀时,因其品牌“CHANA”在巴葡中与一个非常粗俗的词xana发音相同,从而沦为巴西街头巷尾的笑料。可以说,“CHANA”若不更名,任何一个正常的巴西人都不可能购买这种名字难于启齿的轿车。

“自伤”主要包括音和义两大类,以下重点以姓氏为例进行说明。

中文拼写、发音与外文相同或相似而导致误解

除了葡语,“自伤”还发生在其他语言中。笔者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出差时,发现当地“华人酒店”中的“华人”被拼成了“HUA-QIAO”(华侨)。原来,汉语拼音“Huaren”(华人)发音与智利等多国西班牙语中的“guarén”非常接近,而后者指的是一种体型较大的老鼠。为避免食客望“鼠”却步,店主没有拘泥于汉字、拼音的一一对应,而是采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灵活巧妙地化解了两种语言的冲突。

在英语中,最常见的“自伤”例子是熊猫。熊猫英语译写的后部分(Panda)与英语的“拉皮条”“勾引”“煽动”(Pander)一词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所有带有“熊猫”字样的商店和品牌因此悉数“躺枪”。与我国直辖市上海(Shanghai)发音完全相同的拼写,在英语中却是动词“诱拐”“欺骗”之意。2016年12月在美国上映的《爱乐之城》,让“shanghai”为中国人所熟知。追本溯源,这个贬义词是美国人的黑锅,让上海人给背了。

在波兰语中,“琵琶”与一个非常不雅的单词发音一致;“沙滩”,则“撒旦”(Satan)发音高度一致。撒旦曾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负责在人间放置诱惑,后堕落为魔鬼,被视为与光明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

在俄语中,有的贬义已细化到单个音节。汉语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专名中的带有“hui”(辉、慧)的发音,无论是什么声调,与俄语的Хуй都惊人一致,听起来都会令人产生极其恶意的联想。

中国姓氏在英语中发音沦为“禁忌语”

以上情况也许只是个案,无关你我,但涉及姓氏“走出去”带来的“自伤”,很多中国人则难以超然物外,大姓尤其如此。以下主要以2017年人口统计前100名的姓氏在英语的发音为例进行说明。需要强调的是,这类“自伤”,与拼音字母大小写无关,与声调也无关,所有同音姓氏都会受到“株连”。

首当其冲的是多年来高居榜首的中国第1大姓——“李”。李姓汉语拼音为Li,但英美人士倾向于将元音字母i读长元音ai,拼读起来与“撒谎”(lie)毫无二致。如此以来,李先生(Mr.Li)就沦为“撒谎先生”(Mr.Lie)。一同“蒙冤”的还有第92大姓氏“黎”。而排名第98的“赖”拼写为Lai,发音与“撒谎”天然一致,对于英语的“栽赃”似已有口难辩。

第2大姓“王”、第57大姓“汪”和第29大姓“董”似乎有些风牛马不相及,但在贬的内涵上则系“近亲”,同属最严重的五星级禁忌语。看看外国小伙伴对这些姓氏发音的诡异眼神,就该“秒懂”了。具体含义,可查阅英语俚语词典等相关工具书。不明其义,自行面壁。

在汉语中本是动词“做弓”的第三大姓“张”,在英语中(zhang)同样是个动词,指考砸了,如“他英语期末考砸了”(He zhanged his Enlgish final)等。

第11大姓“徐”、第35大姓“许”和第36大姓“傅”几个看似不相关的姓氏,进入英语时却同时“躺枪”。众所周知,英语中的“Fuck ”是极其粗俗的骂人话,因而常使用其简化形式:第一个单词取首写字母,第二个则取其发音,这样整体就缩略为“Fu”,与“傅”的拼音完全相同。英语还常用X字母委婉地表示“Fuck”,这样Xu与Fu一样在英美人心中都成了禁忌语。

第54大姓“戴”(Dai)与英语“死”(die)发音一样。碰到这样的姓氏,老外会好奇地询问:好好一个大活人,为什么偏偏叫这个姓氏?如果姓戴的是位医生,病人自然会望而却步:谁愿意找“死医生”(Dr. Die)看病?如果名字再带有ing的发音,如英、颖、盈、萦、瑛、莹、樱、璎、营、迎、映、鹰、赢等,就更会坐实其恶意。戴英(Dai Ying)合拼连读为Dying,意味着“垂死”。钱钟书在讽刺《围城》里那个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李梅亭时,就借用了这种合拼进行时:梅亭其实就是英文mating(交配)的音译。

对于第63大姓“石”、第80大姓“史”(Shi)等,如果名字叫婷、廷、汀(ting)等,同样会遭遇上述尴尬。石婷(Shi Ting),拼音连读就成了英语的“排便”(shiting),在自我介绍“我是石婷”(I'm Shi Ting)更是与进行时态“我在排便”(I'm shiting)高度一致。同样,名字含有“诗婷”发音的任何姓氏,都难以摆脱英美人士的“坏笑”。这一点,远比刘洪涛先生自我介绍“我是洪涛刘”(“红桃6”)要尴尬。

此外,第41大姓“苏”(Su)发音与含义是“起诉”“控告”的“sue”相近。第62大姓“方”(Fang)和第86大姓“万”(Wan)分别是“毒蛇的毒牙”和“苍白”之意。而第100大姓“文”(Wen)所指“粉瘤”系皮脂腺囊肿的俗称,虽属良性,但毕竟是不招人待见的疾病。

以上姓氏在英语中属“先天不足”,而有的姓氏“自伤”则是方言惹的祸。如“项”(相、向)姓在南方某些方言中读成“杭”(四声),在英语就成了“Hang”,拼写形式与“绞死”相同。

禁忌语有两个悖论:一是别人对你使用是咒骂,而自己使用则属自嘲。但问题是,包括姓名在内的专名很少自己使用,而且自嘲需要特定场合。二是知道的越多胆越小。但正是这种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胆小”,减少了自己“受伤”和对方尴尬,最终获得的是一种双赢。

不同文化背景导致褒贬大相径庭

与发音迥然不同,含义导致的“自伤”会同时大面积出现在多种语言文化中,更需慎之又慎,以免“后人而复哀后人”。

历史上,“龙”(dragon)也许是最典型的例子。龙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就被推崇为吉祥神兽和神明,是帝王的象征,中国人也自称是“龙的传人”。与“龙”有关的表述尤其是成语,大都充满吉祥意义。但在英语中,“龙”却沦为喷烟吐火、凶猛可怕的怪物,是邪恶、不幸的象征和贪婪、残暴、专制的化身。英语中有与龙有关的词语大都含贬义。如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大龙”(the Great Dragon)或“老龙”(the Old Dragon),基督圣徒还把杀死龙作为荣耀,引以为豪。有鉴于此,以“龙”字为专名的商品和品牌在西方就容易引起恶感。至于有些人把“龙头企业”中的“龙头”想当然地直译为“龙的头”,更是让老外错讹茫然。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自伤”的典型是国产白象电池和蝴蝶缝纫机。这两个品牌在欧美销路长期受阻,就是因为“白象”和“蝴蝶”在英文中分别有“昂贵而无用”和“轻浮的女人”之意。几十年过去了,新生的“白象食品集团”“白象电机”等企业和品牌仍在不断“重复历史”。

目前,“走出去”的汉语教学,也带来了一点“自伤”。后裔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话和寓言以及“二十四孝”等,体现了中国人征服自然、百折不挠和以孝为先的精神,但在当今背景下,也难免被当地人解读为破坏自然和方法失当。对于缺乏历史观的中小学生们,就更是如此。

总之,涉及中国文化的有些内容需视情“梳理打扮”。素面朝天走出去,“自伤”在所难免。

二、“蝌蝌啃蜡”这种饮料,你愿意喝吗?

重庆长安汽车参展的尴尬事已过去十几年了,几位巴西朋友在谈起此事时仍忍俊不禁。他们认为中国厂家在进军巴西市场时,需要做足功课,花功夫研究相关的葡语词汇,以免难堪发生。在“第一印象”中要避免“自伤”,就要做到预先知彼、实时更正。

一是入境问禁。入乡要随俗,入境更要问禁。无论自身多么“高大上”,如果犯了当地忌讳,更会留下负面印象,徒然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哀叹。也许有人会说,当地专家、汉学家不是能明白无误地说清吗?他们毕竟是极少数,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教育所有当地人。而通过入乡随俗、入境问禁来“接地气”,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也是提升交流效率的捷径。这实际上与至圣默罕默德所说的“既然大山不能向我们走来,我们就向大山走去”(“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不谋而合。

入乡随俗、入境问禁需因地制宜,不能一劳永逸。同一个汉语名词,在不同语言发音所带来的褒贬含义大相径庭。实际上,即使是同一语种,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在葡萄牙葡语(葡葡)是“小伙子”的puto,到巴葡则成了“妓女的儿子”。当然,而对于有些国家使用的我们似乎能看懂的语言,同样不能想当然。如汉语“书信”对应的日语是“手纸”,这不是“自伤”,日语原本就是这样表述的。日语中手纸(厕纸),则借用了英语toilet paper,用日语假名拼写就是トイレット·ペーパー。同样,近年“新晋”的日本姓氏“我孙子”(あびこ)在日语中无论是日本古代的一个官职,还是古代的打渔村落,抑或是日本从国外引进的火神名,都不存在任何贬义,在理解时不能想当然。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即使在国内,有关表述也要有所顾忌。如“上海航友宾馆”中的“航友”拼音“Hang You”在英语中是“吊死你”,懂英语的海外来客难免望而生畏。如果这个宾馆是在偏僻省份,且其拼写是在特别小的语种中含有贬义,则无须担忧。但上海是中国大陆最受外国游客欢迎的城市,该宾馆作为涉外星级宾馆地处虹桥国际机场候机楼对面,且贬义又出现在实际上扮演着世界语角色的英语中,因此,拼音还是要设身处地。若改为“航空之友”,就可大大冲淡原有恶意。

二是向工具书和专家学习。文化走出去,既是慢功,也是硬功,甚至是无底洞。看看《英语委婉语大词典》等类似的工具书,就会明白语言陷阱多到防不胜防。

美国在审查车牌文字上的做法,值得借鉴。作为民族“大熔炉”,美国每年申请的数百万个个性车牌必须照顾到不同文化的感受。各州规定个人车牌所具有的特殊内容,必须文字健康并经政府部门批准。为此,审查者不仅要熟知本州详列的禁忌,经常上网查找,不断翻阅各类俚语词典,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审视车牌上的文字组合,并在遇到外语难题时咨询语言学家团队,严防任何冒犯他人、伤害感情、有碍观瞻、违法犯禁以及对种族、民族、宗教、性别等辱骂的语言出现。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几年前华盛顿州一个标有“CABRON”车牌的车主在被起诉后称该词是“加利福尼亚铜”(“California Bronze”)的缩写,但审查者聘用的语言学家认为该词在西语的普通词义是“公羊”,但作为俚语则有“混蛋”等诸多贬义,因而车牌仍被吊销。在整个美国,每年有上千个个性车牌因此申请失败或被“下岗”。

车牌问题,在美国尚是“内宣”。针对不同国家的跨文化“外宣”,更需慎之又慎。

更正固然是好事,但在使用前经深思熟虑而淘汰那些贬义选项,更值得提倡。“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的英文简称,就是个正面例子。该论坛的全称是“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在使用其简称“Belt and Road Forum”时若再进一步简称为“BARF”或“Barf”,就会“躺枪”。这个简称等同vomit、puke等,是“呕吐”之意。实际上,英语随便一个包含3到4个字母的简称,都可能是几十个全称的缩略,还原后就容易出现贬义。“Belt and Road Forum”的简称“BRF”,可上溯到80多个全称,迄未发现有贬义。“BARF”的全称虽然只有30多个,却出现了例外。

三是向当地民众学习。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无论学习哪种外语,学得最快的永远是脏话。对于本地语而言,更是如此。实际上,这也是民众“防身”之需:总不至于被人骂了还在说“谢谢”吧。

汉语在转化过程中,当地民众一个诡异眼神和一丝坏笑,都暗示出现了“情况”。长安汽车参展时,就是看到当地人窃窃私语、掩口而笑才发现了问题所在。上文提到的智利圣地亚哥饭店名的“华丽转身”,也是饭店老板敏于观察并虚心向当地民众请教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当地民众”,实际上也包括长于斯乃至生于斯的华侨华人。他们长期接触中外文化,对于语言转换中的贬义格外敏感。美国华侨华人修改“谢南多厄”的译写,就是典型一例。在《美国地名手册》收录的约4万个地名中,带“厄”的地名有百余个,最有名的当属美国东部的“谢南多厄国家公园”(Shenandoah National Park)。但其中的“厄”字具有“灾难”“受困”等贬义,与“多”字相连更是煮鹤焚琴,大煞风景。正因如此,当地华侨华人委婉地改成了“仙那度”或“仙那多”,不仅将所有晦气一扫而光,而且还增加了几分仙风,也令人怀恋起约翰·丹佛的《乡村路带我回家》,堪称文化落地的创新之笔。只是当地华侨华人数量太少,没有象“旧金山”那样取代“圣弗兰西斯科”成为当地译写的主流。需要说明的是,翻译遵循约定俗成原则,但在贬义面前,这一传统当让位于“回避贬义”原则。

四是向老牌跨国公司学习。老牌跨国公司,长期与不同文化打交道,曾经沧海,经验丰富。汽车中的奔驰、宝马、保时捷,饮料中的可口可乐和雪碧,连锁店中的家乐福等,不仅表述地道、易拼易读,而且朗朗上口、含义吉祥。如可口可乐,不仅根据不同国家的需要而创造出了32种口味,而且在精神上也给人以愉悦享受。上世纪30年代,可口可乐刚走进中国时曾被译为“蝌蝌啃蜡”。对于当时的国人而言,这款味道和名字“双重古怪”的饮料销售情况可想而知。后来,该饮料公司登报重金悬赏征求译名,最终南京大学著名校友蒋彝教授脱颖而出,从而成就了广告界迄今公认译得最好的品牌。

译名这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其价值难以估量。为确保中国产品名称能与东道国的语言和文化习惯“愉快相处”,有必要学习可口可乐的经验做法,在当地进行测试或邀请当地顾问对名称的褒贬进行评估。一旦发现“自伤”,必须及时予以“救治”。

“救治”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用发音接近的字代替。

长安汽车最初浑然不知,弄清原委后及时改为在葡语中没有贬义的“长安”(Changan),从而得以被巴西人欣然接受。当然,也可以彻底改头换面。中国在英语国家的多家带有“熊猫”和“龙”字的中餐馆,过去多年来都改成了与原名并没有多少联系的新名。“救治”还可以用回避矛盾的方式解决矛盾。如对于缺乏辨正思维的外国中小学生,上文提到的神话和寓言最好从课本中删去,以免其以点代面,对中国文化产生质疑和偏见。

对于那些反复出现的“自伤”,需要建立标准。在俄罗斯,带有“辉”“慧”等字的中国人名,都会在拼音第二个字母后额外增加一个字母,以冲淡原有“恶意”。目前,这已成为共识、常态和标配。

“祖训”也要与时具进。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要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这一传统并不绝对。严格意义上讲,问世只有60年的汉语拼音也是一种更改甚至是革命。古人采用的是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缓,胡管切”等。在中国急速“走出去”的今天,含有贬义的姓氏拼写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如“李”姓华侨华人在美国一般更改为Lee。这一更名摆脱了原有的“撒谎”贬义,也接上了地气。Lee姓在美国名人辈出,“轻骑兵”亨利·李和罗伯特·李父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两位分别是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时期的英雄,都受到美国人民的爱戴。

“王”在国外拼为Wong,“张”写成了Chang或Chiang……表面上看是沿用了1958年前中国采用的威氏拼音,是某种程度上的约定俗成,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避免“自伤”。

其实,姓名“落地”时一旦发现“自伤”,外国人同样会进行更改。1999年5月太平洋总部司令、海军上将普里厄(Joseph Prueher)被提名出任驻华大使,我国多家媒体在报道中也使用了这个姓氏。但在12月9日抵京走马上任当天,普吕厄就让发言人正式宣布更名为“普理赫”。更改的原因不言而喻:“厄”有贬义,与“普”相结合,更容易引起恶意联想。同样,格鲁吉亚语中的“酒司令”发音与汉语中的“国骂”毫无二致,当地人在与中国人碰杯换盏时也学会了回避。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近代翻译家严复的这句名言,慨叹的是翻译之难。而中国文化“走出去”,要考虑到入乡随俗、兼顾到当地文化,译介难度就更大。这是文化交流之大事,需要慎之又慎、精之又精。两种文化只有“愉快相处”,才能达到“民心相通”,实现从符号层面向价值层面的转变。

《英语中的「外来词」(背后的故事)》(2017.02.25 沪江网校)报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同语种像共同成长的兄弟姐妹一样。每种语言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他两种语言。

今天要讲的这些英语单词全部起源于外来语,来看看它们的前世今生吧。

1. Ballet 芭蕾

芭蕾在法国发展起来,人们用来谈论芭蕾的许多词也来自法语。非芭蕾舞者或许只知道“ballerina(芭蕾舞女演员)”和“tutu(芭蕾舞裙)”这些词。

了解ballet是如何发音的很重要。末尾的t不发音,相反的,第二个音节的发音应该和lay相似,和字母a的发音相同。

一些法语外来词很有意思:有些发音像英语,而另一些更像法语。

还有一些其他的法语外来词以-et结尾,但是发音像字母a,例如buffet(自助餐),gourmet(美食家),filet(肉片)和chalet(小木屋),还有汽车公司Chevrolet(雪佛兰)。

例句:

My niece and nephew are in ballet class, so I watched their 5-hour ballet performance on Saturday.

我的侄子和侄女在上芭蕾课,我周六看了他们五小时的芭蕾表演。

2. Café 咖啡馆,小餐馆

在英语中,它指小餐馆,通常是不太正式的餐厅。在英语中书写的时候可以加重音符,café,也可以不加重音符cafe。

cafe源于法语单词咖啡coffee,但和许多其他语言中与咖啡相关的词类似。通常,小餐馆确实提供咖啡。但如果一个地方只提供咖啡,没有任何食物,那通常会被称为coffee shop(咖啡馆)。

还要注意有一个相似的词语,cafeteria(自助餐厅),有些人混淆了这两个词。通常来说,自助餐厅像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小餐厅。

例句:

I’ve only got about 20 minutes for lunch, so I’ll just stop at a cafe for a quick sandwich.

我只有20分钟时间吃午餐,所以我在小餐馆很快地吃个三明治就好。

3. Croissant 羊角面包

一些最常见的外来词都是和食物有关。羊角面包是一种轻软易碎的点心或面包。Flaky表示吃羊角面包时会残留许多碎屑在盘子里。

在英语中相似的面包种类是新月形面包。Roll是小面包的称呼。

例句:

Tina really loves to make croissants because they taste better than other types of bread.

缇娜真的喜欢制作羊角面包,因为它们尝起来比其他种类的面包更美味。

4. Genre 类型

法语中,这个单词表示“种类”或“类型”。而在英语中,它被用来描述某一类事物,尤其是谈到娱乐活动的时候,比如谈论书籍、电影和音乐。

例句:

Roy likes many types of music, but his favorite genre is heavy metal.

罗伊喜欢许多类型的音乐,但他最喜欢的类型是重金属乐。

5. Lingerie 女士内衣

用来描述女士的内衣或睡衣,某种程度上比较性感和特别。它的发音也很刁钻。

例句:

These days, before some women get married, their friends give them a

“lingerie shower.” That’s when the woman’s friends all get together and

give her lingerie as a wedding gift.

如今,在一些女性结婚前,她们的朋友举行一个内衣派对,那时朋友会聚集在一起,送给新娘一套内衣作结婚礼物。

6.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

在法语中,它表示重生,但是在英语中它经常用来描述14世纪到17世纪那段艺术与科学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有些娱乐记者甚至将马修·麦康纳(《星际穿越》男主)的“复兴”称之为Mcconaissance。

例句:

I don’t know much about art, but I do know that Michelangelo and

Raphael were two of the most famous artists from the Renaissance.

我对艺术了解不多,但我确实知道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两个艺术家。

7. Fest 联欢,聚会

联欢是指所有种类的聚会、庆典或节日。在英语和德语中,它通常被用作后缀,最常见的一个词是德国啤酒节。

官方的德国啤酒节每年在慕尼黑举行。

例句:

We visited the Oktoberfest in Munich, but it was crazy. There were so many people, and all of them were drunk!

我们游览了慕尼黑的啤酒节,但是那太疯狂了。人很多,而且所有人都喝醉了。

8. Gesundheit 祝你健康

在德语中,这个词表示健康。

尤其是在美国,当某个人打喷嚏(有些人经常说祝福你),人们经常说“祝你健康”作为回应。

这在美国更常见,或许是因为大多数的德国移民在最近两个世纪迁往美国的比迁往英国的要多。

例句:

When I sneezed, my aunt said “Gesundheit!”

每当我打喷嚏,阿姨都会说“祝你健康”。

9. Kindergarten 幼儿园

从字面翻译,这个词表示“孩子们的花园”。它是常见的学校教育形式。

例句:

Our daughter is going to turn 5 next year, so we’ve been trying to find a good kindergarten for her.

我们的女儿明年就5岁了,所以我们正努力为她寻找一家不错的幼儿园。

10. Waltz 华尔兹

华尔兹是一种正式的舞蹈。这个词也会被用来描述跳这种舞蹈时播放的音乐,而且还能做动词来描述跳舞的动作。

例句:

My friends say that dancing the waltz is easy, but I can’t do it.

我的朋友们总说跳华尔兹很容易,但我做不到。

11. Glitch 小故障,小毛病

小故障表示小问题,但通常是那种影响整个事情进展的问题。

例句:

I planned to go downtown to meet with Betty, but I ran into a glitch:

The bus wasn’t running because it was a holiday. So I just took a taxi

instead.

我计划去市中心和贝蒂会面,但是我遇到了一个小问题:公交车因为假期停运了。所以我只好乘坐出租车。

12. Klutz 木头人,不灵巧的人

笨手笨脚的人是指肢体非常不协调或笨拙的人。

例句:

My cousin Charlotte is a real klutz.

我的堂姐夏洛特真是笨手笨脚的。

13. Macho 男子汉,男子气概

这个单词可以用来描述一个非常健壮或阳刚气的人,也可用来描述一个因自己的男子气概而傲慢的人。

它被用在一个专业摔跤手的名字里,和一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迪斯科歌曲中。

例句:

Peter is a real macho guy, but that’s annoying sometimes.

皮特真是一个非常有男子气概的人,但有时也让人恼火。

14. Plaza 露天广场

露天广场描述城市里一个露天的公共区域,有时候会被称为广场。

plaza也被用于许多购物商场、公司办公楼或其他大型露天场所。

例句:

Victoria needed to buy some Christmas presents for her friends, so she

went downtown to the new shopping plaza to check out some of the stores

that were recently opened.

维多利亚需要给朋友买一些圣诞礼物,所以她去市中心新开的购物广场,逛一逛最近新开的商店。

15. Karaoke 卡拉ok

在许多国家有卡拉ok,包括美国和英国,但它最常和日本联系在一起。

例句:

Mitch really likes singing karaoke, even though he doesn’t have an

amazing voice. But that doesn’t matter—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have

fun with friends!

米奇真的很喜欢唱卡拉ok,即使他声音并不美妙。但是没关系——重要的是跟朋友一起玩得很开心。

16. Karate 空手道

它指一种很受欢迎的武术,源起日本。在那儿,空手道这个词表示空着手,没有任何特殊的装备和武器。

例句:

Lisa has a black belt in karate, so you’d better not try to steal her things.

丽莎是空手道黑带,所以你最好不要偷她的东西。

17. Ninja 忍者

这个词在日语中表示间谍,但是在英语中它指一个可以悄无声息移动并发起攻击的人。人们也把忍者和那些戴面具、全身穿黑衣的战士联系在一起。

在现代用法里,人们将一些事情做得出乎意料地好通常会被称为忍者,在技术领域尤其常见。

例句:

If Bruce Lee and a ninja fought, who would win?

李小龙和忍者打架,谁会赢?

18. Tsunami 海啸

是指非常巨大的海浪,通常由地震引起。

海啸这个词是在2004年南亚海啸和2011年日本海啸之后变得更为人所知。这些灾害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例句:

Those recent tsunamis were terrible, but at least they made people more aware of the dangers of tsunamis.

最近的这些海啸太可怕了,但至少它们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到海啸的危害。

19. Chocolate 巧克力

它们经由西班牙语来到英语体系,但最开始它是现代墨西哥纳瓦特语xocolatl,由xococ(苦)和atl(水)组成,最初的意思是“苦水”。

例句:

If you don’t know what chocolate is, then I feel very sad for you.

如果你不知道巧克力是什么,那么我为你感到悲伤。

20. Paparazzi 狗仔队

狗仔队实际上是意大利单词paparazzo的复数形式。这不是个受欢迎的职业,因为他们窃取名人的隐私。

例句:

When Princess Diana died in 1999, many people believed that the

paparazzi were responsible for her death. Those photographers were

constantly following her everywhere.

1999年戴安娜王妃去世后,许多人认为狗仔队应该为她的离世负责任。这些拍照的人到处都跟着她。

21. Taekwondo 跆拳道

在韩语中,跆拳道表示拳打脚踢,在英语中,它用来表示一种流行的武术。

例句:

Now I'm paying for English courses and taekwondo lessons.

现在,我正在上英语和跆拳道课。

22. Dim sum 点心

点心是一种中国南方常见的食品种类(尤其是在香港和邻近香港的地区)。它实际源于中文里的方言粤语。这个词最开始表示“触动你的心”,但现在只用来描述餐点。

许多种食物是在竹篮上蒸的,也有其他的菜肴,比如汤品和烤面包。

例句:

Tony invited us to eat dim sum and we had a wonderful time!

托尼邀请我们吃点心,我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间!

23. Gung-ho 强烈的;莽撞的;狂热的

在英语中,它用来表示你对某件事情感到很兴奋或很有热情。一般把它用作形容词。

例句:

I was really gung-ho to eat dim sum.

我非常喜欢吃点心。

24. Kung fu 功夫

功夫是另一种流行的武术。通常练武的人只用他们的手和脚,不用武器。

例句:

I’m tired of bullies beating me up. I’m going to learn kung fu so I can defend myself if they attack me again!

我厌倦了被欺凌恐吓,我要学习功夫,这样他们再攻击我的时候我就能保护自己。

25. Tofu 豆腐

这个词源起中文的dou fu,但被收录进英语之前,它经历了日语的转变,成为了tofu。

在中文中,dou表示豆子,fu表示腐烂的或酸的。

例句:

I know you’re vegetarian, but this restaurant has lots of great

options! For many of the dishes you can just substitute the meat with

tofu or another vegetarian option.

我知道你是素食主义者,但这家餐厅有许多很棒的选择。有许多餐点你都可以用豆腐或其他素食品来代替肉。

26. Typhoon 台风

这个词的起源其实很复杂,但有些人说它是源自中文词汇taifeng,意味着大风,还有可能受到如希腊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的影响。

台风是飓风和旋风的另一个称呼。如果是在临近亚洲的太平洋海域,它被称为台风。

例句:

In 2014 Typhoon Haiyan hit the Philippines and caused a lot of damage. It was one of the biggest typhoons ever recorded.

2014年台风海燕席卷菲律宾,造成很大的破坏。它是迄今为止记录的最大台风之一。

27. Yin and yang 阴阳

中文里,yin代表女性的、黑暗的和夜晚的,而yang则代表相反的事物:男性的、明亮的和白昼的。

在英语中,这些词用来代表任何相反的事物。

例句:

Mary is the yin to Peter’s yang. They’re complete opposites, but they

have a happy marriage. I guess it’s true that “opposites attract”!

玛丽是阴,皮特是阳。他们完全相反,但婚姻很幸福。我想异性相吸是对的。

看完这些外来词背后的故事,你觉得哪个最有趣呢?

谢选骏指出:追究“中英文发音相似词语”的因果关系,应该属于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一下这些“发音相似词语”之异同,可能对于记住它们会有帮助。尽管,其来源、其解说,千奇百怪,不可尽信。



(另起一页)

书名

书评文论

Book Review


《外星看地球》第28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28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地址3101 Hillsborough St.Raleigh, NC 27607—5436 USA

免费电话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ISBN:

定价US$最低


2021年4月第一版

April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128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12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中央文革来到美国

  《“你好日子不多了!”川普批评者担心遭报复 或走或隐居…》(纽约资讯 2024-11-12)報道: 据NBC News 11月11日报道 川普政府前官员奥利维亚·特罗伊(Olivia Troye)曾在今年8月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谴责川普。最近,她在登机时,一名乘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