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

谢选骏全集第121卷: 民主攘扰

 民主攘扰

Democratic Disturbance


《外星看地球》第21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21


2021年4月第一版

April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121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121


(另起一页)


内容提要

民主社会充满攘扰,相对专制社会一片死寂。胆大的人寻求民主,胆怯的人寻求专制。民主是强者的妥协,专制是弱者的屈从。


Synopsis

A democratic society is full of disturbance, just like an autocratic society is deadly silent. The courageous people seek democracy, and the timid people seek dictatorship. Democracy is the compromise of the strong, and despotism is the submission of the weak. 


(另起一页)

目录

序言、大规模枪击案是印第安亡灵的复仇

001、百老汇沦为百老秽

002、不懂民主帝国主义就不懂民主

003、大众民主与白痴总统

004、党内民主派背叛红色帝国的心路历程

005、独裁国家的信息民主

006、独立先于民主

007、共和党原是民主党,民主党原是共和党

008、哈佛老娘的真相

009、亨利基辛格还想混入民主党政府摸鱼

010、科米新书是要公义还是要复仇

011、烈士死了,逃兵活着,抵抗者星散

012、流氓总统和参院领袖加起来就是帝国元首了

013、伦敦铁路犹如地狱

014、马德里最后的殖民统治

015、埋葬尸体比调查真相更加重要

016、蛮力巧计将计就计

017、冒名顶替的预言家布热津斯基

018、美俄关系属于远交近攻的案例

019、美感来自于战争的胜利

020、美国家庭是被戏子里根瓦解的

021、美丽的风景丑陋的人

022、美利坚合众国开始了静悄悄的解体

023、美联储终于跪地求饶了

024、美元百年贬值五十倍

025、美洲黑人的祖先是白人强奸犯

026、民意调查无法预测未来

027、民主党代表了人民的意志

028、民主党的报应就是川普

029、民主的含义就是选出倒数第二的领导人

030、民主国家无法推行秘密外交

031、民主可以当饭吃——展望2030年民主高峰

032、民主社会的洗脑术

033、民主政治就是“坏人之间势力均衡”

034、命运的无孔不入

035、谬种流传的人工授精

036、墨菲定律全是胡扯

037、穆勒报告体现了妥协精神

038、牛津大学开始了非西方化

039、诺曼底登陆第一天四千多盟军阵亡

040、女人这样解读男人的肢体语言

041、欧盟出尔反尔勾结纳粹

042、骗子说他没有骗人大家就更加认为他在骗人了

043、普世价值从全面进攻转入重点防御了

044、普世价值导致物种灭绝

045、普世价值的根源在这里呢

046、普世价值来自土著寄宿学校

047、骑在儿皇帝头上作威作福

048、起来吧伯爵,伟大的事业在等待着你

049、气候到底有没有暖化

050、汽车把贱人变成了贵人

051、千里之行,溃于足下

052、强盗故居理所当然变成了警察局

053、强盗转型为企业家的困难

054、强奸犯可以在此解放建国

055、敲骨吸髓的治病救人

056、蜻蜓计划体现了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者的虚伪

057、丘吉尔是个纳粹分子

058、求解放而得强奸又何怨

059、求仁得仁就没有被打败

060、去拉丁美洲戒毒旅游

061、权力都是邪恶的,无关民主还是独裁

062、权威人格的重要功能

063、犬儒、脏皮士、公民抗命

064、缺乏知识的哈佛主任

065、人道报纸反人道

066、任何损失都有一种价值在里面

067、日本人把哈莱姆当成了纽约,纽约时报改叫“哈莱姆时报”

068、日本为何不能民主化

069、如果日本赢得了太平洋战争

070、四肢健全但是头脑健全除外

071、逃避国际安全税的后果很严重!

072、天空沦陷的新时代

073、铁达尼号的精神随着铁达尼号的沉没一去不返

074、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之伪

075、网络民主还是网络主权

076、乌克兰客机被骗入伏击圈内

077、物质富裕导致虚无主义 

078、西方世界的人血馒头

079、西方世界需要一位亚历山大那样的统一者

080、西方兴起得力于土耳其的绞杀

081、吸毒取代了吸烟成为流行趋势

082、吸血鬼的种族背景

083、希拉里救了民主党

084、希拉里替身出场意欲何为

085、洗碗可以揩油

086、系列爆炸在一片静默中席卷欧洲

087、细分亚裔等同于美洲原住民

088、下级检察官可以指控上级检查官

089、香槟分校运用华人减轻自己的赔偿责任

090、消灭一点舒服一点的贪欲

091、小的正义容易实现

092、小骗子骗倒了大骗子

093、小人德草

094、小日本强过大日本

095、新冠亡灵包围下的总统

096、新喀里多尼亚吸毒上瘾

097、新里根总统帮助失败者走向成功

098、新赎买政策——通过补助穷人降低犯罪率

099、英国民主就是耍猴

100、贼喊捉贼的毛贼

101、战争让人透视了人生的真相

102、中国政治民主在生物层面的可能探讨

103、专制国家如何推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104、专制恃强凌弱、民主以众暴寡

105、专制未必胜——民主未必败

106、思想是无法审查的

107、思想主权:论法的不可能性

(另起一页)


民主攘扰

Democratic Disturbance


《外星看地球》第21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21



【序言、大规模枪击案是印第安亡灵的复仇】


《美媒:美国过去7天发生7次大规模枪击事件》(综合新闻 2021-03-23)报道:

3月22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家超市发生一起枪击案,致10人死亡。美媒称,这是美国过去7天发生的第7起大规模枪击事件。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美国过去7天发生了7起大规模枪击案,仅20日就发生了3起。

3月16日,在亚特兰大,一名白人枪手冲进三家按摩院,致8人死亡,其中包含6名亚洲女性;3月17日,加利福尼亚州斯托克顿有5人遭人驾车枪击,但所幸无人有生命危险;3月18日,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区东部发生枪击,4人受伤后被送往医院。

3月20日则接连发生三起枪击事件。其中一起发生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一家俱乐部,5人中枪;还有一起发生在达拉斯,8人遭不明身份者袭击并中枪,其中1人死亡;另有一起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事件造成1人死亡5人受伤,且由此引发150人逃离的混乱场面。

CNN指出,这些枪击案或许会引发人们对美国枪支管控立法的讨论。在美国,枪击案造成死亡的悲剧是普遍现象。据美国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有近4万人在涉及枪支的事件中丧生。此外,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相关数据库来追踪在全国发生的大规模枪击案。

谢选骏指出:大规模枪击滥杀无辜是对持枪权利的滥用。这里的界限十分清楚。在我看来,大规模枪击滥杀无辜是对印第安屠杀的历史沿革。

《枪口上的美利坚:近50年美国大规模枪击案数据分析》(2020-09-23)报道:

摘要:利用美国1966-2017年五十年的大型枪击案数据[1],本文分析了大型枪击案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枪击对象结构、案发地点分布、作案原因统计和枪手特征等内容。本文对于希望前往美国东海岸上学、工作、蹦迪的惜命群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0年Eminem的新专主打歌Darkness再一次把公众视线引向控枪问题,象征自由和独立的持枪传统和日益恶化的社会问题不断的摩擦碰撞。

人们对于枪击案也从最初的惊恐,逐渐变为平静,不间断的媒体报道似乎不能再像最初那样剧烈地挑动人们的神经。

在猜测追求自由的美利坚人民对于控枪的呼喊究竟是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之前,我们先从数据角度深入了解一下美国枪击事件。

一、响彻五十年的枪声

经过统计,1966-2017年五十年间美国发生大规模枪击案398起,共造成1996人死亡,2488人受伤,每年平均发生7起,无情收割39人的生命[2]。

下图展示了1966-2017年大型枪击案在不同年度、季度和月份的分布情况。

从月份上来看,2、3和4月份大规模枪击事件最多,6、7和9月案件数量最少;从季度上来看,第一季度也即春季,是大规模枪击的爆发期,大规模枪击数量占总数量比重达到38%;从年份上来看,大规模枪击案在2010年后进入了相对高发的时间段,其中2016年,也就是唐纳德·川建国同志当选的年份(非正式上任),大规模枪击发生次数最多,共计69次。

二、 东西海岸,何处安宁?

我们统计了枪击案发生的地区分布,绘制热力图如下。

不难发现,大型枪击案多发于美国东部地区,田纳西、佐治亚、俄亥俄及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多发于华盛顿和加利福尼亚地区。相对东西海岸线,美国中部地区枪击事件发生较少。这可以尝试从经济和人口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经济方面,一是东西海岸线经济发达,贫富差距较大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二是东西海岸线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导致一些人处于间歇失业状态,加上旁人施加的种种压力又没有及时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很容易被边缘化进一步引起恶性伤人行为,蓄意报复社会。

人口方面,一是由于中部平原相对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低,而东西海岸线人口聚集,基数较大更有几率会发生冲突事件;二是东西海岸线更为多元,吸引较多外来人口,种族矛盾和文化冲突更容易产生。

其实,更高的枪击频率不仅代表了今天的风险,也代表了未来的风险。亚利桑那州研究员Sherry Towers毕生都在研究传染病的传播建模,近年来,她在最新的模型中发现,大规模枪击案,尤其是校园枪击案也具有病毒般的传播属性,受人瞩目的枪击案发生后,在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会有明显的蔓延迹象,吸引更多人进行模仿,引发出更多的枪击事件,而媒体的大肆报道和转播将会增强这一效应[3]。

三、 有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01.受害对象

“世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下图,我们统计了历年来大规模枪击案的枪击对象试图分析受害者群体特征。

可以看到,将近半数的枪击对象是随机对象。显然,无论枪击犯出于对社会还是对其他人的恨,又或者单纯有精神问题,与其无缘无故的吃瓜群众成了无辜的受害对象,可以说是防不胜防(举起手中的黄历)!

其次是来自于家庭的矛盾,导致了亲人间相互攻击的悲剧,同事间、同学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位列第三、第四,希望我们的读者都能妥善处理好同事、同学间的关系,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多活五十年。

相反,通常人们印象中高危的警察并不是枪击案的主要受害者,在将近400起的枪击案中,以警察为直接目标的案例仅占9例。

02.案发场所

进一步地,我们统计了大规模枪击案的发生场所如下。

可以看到,家、公司、学校是枪击案的高发地,枪手可能是朝夕相处的家人、一同共事的同事或一起学习的同学,当然也有可能是某天突然闯入生活区域的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其他枪击案高发场所多是人流密集地区,商场、夜店、俱乐部等,此类场所枪击案更多为随机性枪击,不针对特定个人。

此外,关于信仰问题和种族主义的枪击案也屡发不断,因此教堂也成为了枪击案相对高发的场所,例如2015年著名的黑人教堂枪击事件,夺走了9名非裔美国人的性命[4]。

四、 沉重的扳机

01.作案动机

扳机是沉重的,因为上面拥有生命的重量,但是悲哀的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扣动则要轻的许多。我们统计了大规模枪击案的作案动机(如下),尝试分析作案者出于何种动机,毫不负责地剥夺别人的生命。

如图所示,在246起动机已知的大规模枪击案件中,精神问题占据最大比例,有68起,而恐怖袭击位列第二,占65起。

除了这两个动机之外,更多的是情绪上的压抑、挫败引申出的对他人或社会集体的报复,心理学家Peter Langman曾在采访中说,愤怒与绝望两种情绪的混合驱使人们拿起手枪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且在他的研究对象中,有一半的校园枪手在枪击后选择自杀。大多数枪手并没有一个完成枪击案后逍遥法外的计划,他们大多数把这当作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项行动,是另一种层面的自杀[5]。

02.枪手特征与作案场所类型

此外,我们还统计了枪手种族、年龄以及其作案场所类型的选择。

如下图,可以看到所有作案者种族中,白种人与欧裔美国人占据最大的比例,其次是黑种人和非裔美国人。年龄分布上,主要构成人群是16-45岁青壮年群体,其中16-30岁青年人群略多于31-45岁壮年人群。在作案地类型上,超过半数的作案地为封闭室内场所,例如家里、公司和学校等。

五、 滴血的花名册

我们分别统计了伤亡人数和警察死亡人数最多的3起事件,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总的来看,在袭击平民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top3案件中,有两起为白种人;而袭击警察造成警察死亡数最多的top3案件中,作案者全部为黑人。具体详细作案原因、作案细节感兴趣的小伙伴可自行搜集资料进行了解。

排序+伤亡人数(死亡/总伤亡)+凶手种族+标题+地点+日期+摘要

top1+伤亡人数(59/585)+白人+拉斯维加斯赌场枪击事件+拉斯维加斯+10/1/2017+斯蒂芬·克雷格·帕多克,在马纳达莱湾酒店的32层向拉斯维加斯的音乐会观众开火,没有明显的原因。他开枪自杀,并在执法人员到达时死亡。他已经64岁了。

top2+伤亡人数(49/102)+其它+奥兰多夜总会大屠杀+佛罗里达奥兰多+6/12/2016+6月12日凌晨,29岁的奥马尔·马廷袭击了奥兰多的Pulse夜总会。在长时间的僵持之后,他被突袭俱乐部的执法人员击毙。

top3+伤亡人数(12/82)+白人+极光影院枪击事件+科罗拉多州奥罗拉+7/20/2012+24岁的詹姆斯·霍姆斯在《黑夜崛起》首映当晚在一家电影院开枪,随后在电影院外被捕。

排序+死亡警察数+凶手种族+标题+地点+日期+摘要

top1+死亡警察数5+黑人+达拉斯枪击警察案+德克萨斯达拉斯+7/7/2016+迈卡·泽维尔·约翰逊(Micah Xavier Johnson)是一名25岁的退伍军人,他在一场“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和平抗议活动中袭击了警察,打死5名警察,打伤9人及2名平民。在市中心的一栋大楼里,经过长时间的僵持,执法人员使用机器人炸弹杀死了约翰逊。

top2+死亡警察数4+黑人+咖啡店枪击警察案+华盛顿Parkland+11/29/2009+现年37岁的莫里斯·克莱蒙斯(Maurice Clemmons)是一名重罪犯,因强奸儿童的指控被保释出狱。周日早上,他走进一家咖啡馆,枪杀了四名在轮班前去那里使用笔记本电脑的警察。克莱蒙斯在逃离现场时受伤,在经过两天的追捕后,他在西雅图被一名警察击毙。

top3+死亡警察数4+美国黑人或非裔美国人+新奥尔良枪击警察案+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12/31/1972+1972年的新年前夜,一名23岁的前海军牙科技师来到新奥尔良警察局中央禁闭室,枪杀了4名警察。七天后,1973年1月7日,枪手射杀了一名杂货商,并进入市中心的霍华德·约翰逊酒店,在酒店楼顶枪杀了17人。

六、 总结

综上,文章分析了美国1966-2017年五十年间大型枪击案相关数据,大致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从年份来看,美国大规模枪击案近十年来进入相对高发阶段;从季节来看,春季发生数量最多。

第二,美国东西海岸大型枪击案相对更为频发,相较之下,中部地区大型枪击案发生数量较少。

第三,枪击对象主要为随机对象,而非特定群体。在非特定目标枪击案中,商场、俱乐部和夜店是枪击案发生的主要地点。在特定目标枪击案中,家人、同事和同学是主要的枪击对象。

第四,枪击者作案动机可以主要归类为枪手的精神原因、恐怖袭击、愤怒和挫败沮丧。

第五,大规模枪击作案者种族以白种人和欧裔美国人居多,其次是黑种人和非裔美国人。作案者年龄阶段以青年(16-30岁)、壮年(31-45岁)为主。作案地以封闭场所为主。

最后,相对匕首、砍刀等工具,枪支造成的破坏性和带来的损失更为惨重,美国的控枪议题究竟会走向何处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欲夺其命,何患无具”,枪支、刀具只是杀人工具,我们也许更应该关注一个个案件背后的逻辑和成因,他们是否反映了某种社会问题?是否暗示了某种社会矛盾?只有从根本上反思并解决这些矛盾,才会真正减少“恶性伤人事件”的发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

[1] Data comes from kaggle。

[2] Refered to the following url, https://www.kaggle.com/zusmani/us-mass-shootings-last-50-years?select=Mass+Shootings+Dataset.csv

[3]“Mass Shootings Can Be Contagious, Research Shows”,NPR , 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19/08/06/748767807/mass-shootings-can-be-contagious-research-shows

[4]“Charleston church shooting”, A&E Television Networks, https://www.history.com/this-day-in-history/charleston-ame-church-shooting

[5]“A Vital Conversation About School Shootings: Q & A with Dr. Peter Langman and Superintendent Joseph Roy”, Lehigh University, https://ed.lehigh.edu/news-events/news/school-shooting-facts

数据 | YaJie

谢选骏指出:研究“枪口上的美利坚”,仅仅追溯“近50年美国大规模枪击案数据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应该追究全部的欧洲殖民历史及其造成的种族灭绝。由此自然可以看出——“大规模枪击案是印第安亡灵的复仇”。因为,历史的记忆,乃是当前所有事件发生的一个起点。



【001、百老汇沦为百老秽】


《紐約劇場人的餓死宮城:防疫封鎖,百老匯斷炊的生態圈》(轉角24小時 2020年03月23日)报道:

「The show must go on...?」美國紐約州為避免疫情擴大,已祭出宅居限制令,除了民生必需的營業和活動外,嚴格限制民眾的外出活動。

「The show must go on...?」紐約州為避免疫情擴大,已祭出宅居限制令,除了民生必需的營業和活動外,嚴格限制民眾的外出活動。而舉世聞名的紐約百老匯劇院,從上周突如其來的關閉之後,就陷入愁雲慘霧之中,除了鉅額的營收損失外,幕前幕後的劇場人員在無戲可演、又因為防疫隔離而難以增加收入的狀態下,許多薪資微薄的劇場人正面臨著紐約各種生活開銷壓力的衝擊。百老匯在歷史上的關閉停演極為罕見,預計1個月的防疫封鎖堪稱美國劇場的至暗時刻,無論是劇院或投資人、還是眾多演員們,又能否撐過這場不夜城的防疫生活重擊?

紐約百老匯(Broadway)是舉世聞名的劇場聖地,以百老匯劇院為首、包含周邊區域大大小小的劇場,吸引無數世界各地的音樂劇和舞台劇迷朝聖欣賞;根據業界「百老匯聯盟」的統計,2018年至2019年的劇場票房收入就超過18億美元、觀眾人次達1480萬。然而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的威脅下,百老匯也不得不跟進防疫措施,幾乎全年無休的劇場紛紛熄燈關閉。

「這次的百老匯關閉,真的是史無前例……」從3月12日開始,百老匯劇院和其周邊的劇場,因應紐約市的防疫政策而相繼暫停關閉一個月。首先熄燈的41座百老匯劇院,都是擁有至少500個座位、或能容納1,000人以上的劇場,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出入百老匯的各國人流複雜、又是群聚在封閉空間之內,因此才會和電影院等場所列入防疫的高風險區域。

「這次的百老匯關閉,真的是史無前例...」長年研究百老匯的紐約大學藝術學者馬爾森(Laurence Maslon)表示,這次的百老匯熄燈「前所未見」——百年歷史之間連經濟大蕭條時期、戰間期、乃至於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都未曾關閉停演過;唯獨在2001年紐約遭逢911恐怖攻擊事件而被迫關閉,但作為紐約精神象徵之一的百老匯,當時也在48小時後就重啟演出。最長的一次關閉,則是2007年的劇場大罷工,持續19天後才恢復演出。

「秀必須不停地演下去——」(The show must go on)是紐約百老匯的精神標語,但如今在武漢肺炎的疫情威脅下,儘管劇場業界面臨關閉後每天高額的損失,仍得配合政府的嚴格防疫,防止感染擴散。不過除了衝擊劇場營運、戲劇製作方和投資人以外,對於所有舞台演員和劇組人員來說,根本無戲可演、幾近失業的狀態,卻又是嚴酷的生活打擊。

在紐約的劇場生態裡,除了最大的百老匯劇院經典熱門劇目之外,還有規模次之的「外百老匯」(Off-Broadway,容納觀眾數通常在500人以下)、以及再更小型的「外外百老匯」(Off-off-Broadway,人數約100人以下)。百老匯第一線的知名演員,通常因為演出固定、收入也都相對穩定,之中主要演員的薪資可以落於周薪4,000美元以上,配角或臨演則約1,800到2,000美元不等。

雖然帳面上看似不錯,但若以紐約的生活條件而言(紐約各區域會有若干差異),光是每月租房飲食等開銷可能就要逼近3,000美元以上;而對於劇場或是藝術相關從業人員來說,如果加上其他課程費用、專業技藝的進修等花費,開銷超過5,000美元也大有人在。大多數經濟條件不優渥的從業者,鮮少選擇居住在昂貴的曼哈頓、而是移往相對便宜的布魯克林區,但現今布魯克林也有房價攀升的趨勢,演藝工作者的生活圈也跟著移動到更外圍區域。

如今在武漢肺炎的疫情威脅下,儘管劇場業界面臨關閉後每天高額的損失,仍得配合政府的嚴格防疫,防止感染擴散。如果演出固定的話還算過得去,但對許多演員來說,平時也未必周周都有能夠演出的機會,甚至於不是每部作品都有長壽的檔期,紐約僧多粥少的情形下「隨時失業」都見怪不怪,因此到不同的劇場串演、或一邊打工的情形,也就成了年輕演員們的生活常態。

這也是為何百老匯的關閉,對於演員生活有最直接的衝擊。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外百老匯和外外百老匯——這兩處區域的型態,相對於傳統百老匯更為彈性自由,能夠演出實驗性較強作品,通常也會被認為是百老匯星的搖籃地。

但現實是,無法高度商業化的生態,演員也難以單靠此維生,許多到紐約追夢的演員,平日得從事服務業和餐飲業打工、或是在紐約擔任家庭保母與家教等工作,才能勉強餬口,而這也形成了紐約口耳相傳的「觀光風景」——在許多劇場週邊的餐廳,或許會看到外型姣好的服務生,這些人可能都是來到紐約一圓明星夢的人們。

「然而在病毒疫情下,現在大家連打工都沒辦法去了。」一名紐約的劇評家索拉雅(Soraya McDonald)憂心地表示。現階段百老匯等劇場預計到4月12日重新啟動,是否真能如此順利猶未可知,但索拉雅指出,許多演員擔心的是,戲演不了、其他能打工的場所也面臨關閉,眼前至少兩個月的生活收入都會是問題。

如果演出固定的話還算過得去,但對許多演員來說,平時也未必週週都有能夠演出的機會,甚至於不是每部作品都有長壽的檔期,紐約僧多粥少的情形下「隨時失業」都見怪不怪。圖為百老匯關閉後,罕見空無一人的劇院。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原先百老匯劇場在確認關閉之前,還希望至少不要全面封關,能夠透過觀眾人數控制、以及門票打折促銷的方法,扛住「The show must go on」的招牌,更重要的是讓損失別太過慘重。但繼3月12日紐約市的禁令、到16日紐約州禁止超過50人以上聚會活動,紐約的劇場界迎來了至暗時刻。

「好的,大家別氣餒,我們還可以在網路上相見……」從百老匯關閉之後,陸續有劇場演員透過社群媒體發布互相砥礪打氣的訊息,之中也有像曾演出《穿Prada的惡魔》音樂劇女主角的克里絲堤娜(Krystina Alabado),原本已經停止更新超過2年的個人YouTube頻道,因為疫情的緣故而睽違多時再度發布影片,除了向劇迷粉絲報告近況之外,也多少排解許多同業面臨停工的苦悶處境。

百老匯演員的網路號召,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東尼獎得主蘿拉·班南蒂(Laura Benanti)發起的活動,希望全美各地喜歡戲劇演出的高中學生,如果近期因為疫情而導致停演或無法排練,可以把影片錄好後上傳社群媒體,直接讓班南蒂本人線上提供心得意見與指導;這樣的「戲劇人防疫措施」,也讓大眾感到相當窩心。

當然也有劇場業主想到,透過網路播出的形式,或可能稍微彌補遺憾。百老匯線上媒體《BroadwayWorld》從13日開始陸續提供演員的自宅音樂演出畫面,「很多劇迷會提早半年前甚至一年前就買好機票,準備來紐約一睹百老匯風采。現下的非常時期儘管令人失望,但我們何不思考,怎樣能給更多人帶來歡樂?」《Broadway World》負責人表示。同時影片中也會提供管道,鼓勵民眾捐款給百老匯的公益單位(其中多為關懷弱勢、性少數與愛滋病患者等的公益基金會)。

關閉期間撲空的劇迷,目前能以退票方式補償。雖然百老匯劇場對於一個月後的重啟抱持信心,但後續接踵而來的難題又相當棘手,一方面是目前關閉期間的3到4月,正是東尼獎(Tony Award)報名選拔的熱季,不管是獎項還是劇目往後推遲,都有不小的影響。

而歷經一個月的停演,百老匯幕前幕後是否都能夠順利復工,卻也沒人敢百分之百保證。

谢选骏指出:“紐約百老匯(Broadway)是舉世聞名的劇場聖地,以百老匯劇院為首、包含周邊區域大大小小的劇場,吸引無數世界各地的音樂劇和舞台劇迷朝聖欣賞;根據業界「百老匯聯盟」的統計,2018年至2019年的劇場票房收入就超過18億美元、觀眾人次達1480萬。然而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的威脅下,百老匯也不得不跟進防疫措施,幾乎全年無休的劇場紛紛熄燈關閉。”——正因为百老汇如此时髦,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结果在全球疫情的汇集之下,这反而成为藏污纳垢的机制,使“百老汇”一举沦为“百老秽”了!



【002、不懂民主帝国主义就不懂民主】


《六四流亡学者:中国民主化是台湾建国的前提》(德国之声中文网 2020年6月4日)报道:

今年是六四31周年,德国之声专访中国流亡历史文献学者吴仁华。他谈到在台湾生活两年后,虽然看见台湾在政治上的需要开始关注六四,总统也接见了中国民运人士,但自己却在这块土地上感到意外地陌生。他也提到了对于香港未来的悲观。

根据台湾中研院社会所最新民调,73%的台湾民众不同意“中国大陆政府是台湾的朋友”,即便是蓝营支持者,也愈来愈多不再认为两岸是互相信任的朋友之交。

德国之声: 你到台湾已经两年了,怎么看台湾这个地方跟六四的连结?

吴仁华:总结来讲,台湾随着李登辉时期的本土化到现在,我觉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中国不会太关心,对六四更不会关心。今天在台湾关心六四问题,关心天安门事件对中国,对国际影响的人微乎其微。

我接触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感觉不是很好。只有华人民主书院一些朋友,极少数的朋友还在关心,每年还会举行一些纪念活动……但是参与的人都是很少……台独的呼声或倾向越来越清楚以后,他们不关心中国问题,也不关心六四问题。

所以有时候我就忍不住会在一些场合跟一些台湾的朋友说,我就说我们有中国背景的人事实上比外国人还外国人。台湾的很多一些活动会请东南亚和东亚的一些国家,包括一些很小的团体作为主要的参与者,但是很少会邀请中国背景的异议人士或是民运人士或者相关的团体去参加这种活动……

延伸阅读专访:研究六四29载让我很痛苦——我一再强调,台湾的未来不管是继续目前的状况,还是独立建国的话,实际上是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国的民主化。中国不民主化的话,台湾即使说独立建国了,还是时时会受到中国种种的威胁。如果中国民主化以后,两岸的关系,包括台湾以后的国家定位这些问题可以在民主的轨道上去协商去解决,不会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武力的威胁。所以我一再跟台湾的朋友说,从台湾自身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台湾的未来,一定要去关心与支持中国的民主化。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一个支持的问题是关系到台湾现在的安全,关系到台湾的未来。

德国之声: 对于台湾关注六四有何建议?

吴仁华:关于六四研究,事实上台湾一直是有条件的,台湾有很多的大学,很多研究机构,包括台湾很多研究人员在研究二二八事件和美丽岛事件方面,都有很好的经验,比如说口述历史,一些资料收集都有专业的能力。如果台湾在这方面从关心自己的未来和安全开始去研究中国问题的话,可以把六四研究列入,比如说在大学研究机构设立专门的研究项目……招收硕士生博士生的话,培养一些研究人才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每年香港六四纪念活动都吸引上万民众参与,2019年由于正值“反修例”运动期间,人数更达到18万人。相较之下,台湾的活动主要都是以公民团体参与为主,人数经常不超过百人。今年香港活动因为疫情被禁止办理,台湾方面则传出有港人出面主办。

德国之声:今年跟往年谈六四有何差别?

吴仁华:从去年我就谈到六四镇压还在持续,就是谈到了香港的问题。我就说。如果当年六四,如果学生的民主运动没有被血腥地镇压,如果中国在当时能够接受学生民主要求,接受学生新闻自由要求的话,中国如果能够和平转型的话,那么今天中国不会是这种状况,那么今天香港也不会出现这种血腥镇压的场面。

德国之声:您对于现在香港的情势有什么看法?

吴仁华:对香港的情势我并不乐观。因为一个是共产党它是不会理性思维的,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会动用极端的手段,就像当年天安门事件。你想当时天安门事件那个民主运动的规模非常庞大,涉及到中国400多个大中小城市。光是在北京的话,百万人的游行就在3次以上。但是最后中国政府还是出动了20多万全副武装的军队,动用坦克进行镇压。所以我就想,如果香港的抗争继续下去,尽管香港的抗争者非常英勇,前仆后继,但是最终的话,在中共政府认为自己的政权是受到威胁的时候还是会动用武力的。

(1989年,33岁的吴仁华在中国政法大学做国学研究。当年4月17日,他和中国政法大学几百名学生进入天安门广场。1990年,他逃离中国开始流亡生涯,在一次回乡探亲后就遭拒绝入境。2018年后他到台湾担任访问学人至今。)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何谓“民主帝国主义”(雅典盟邦、大英帝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在我看来,不懂民主帝国主义就不懂民主——因为民主正如专制,都是一种权力形态,而不是权力的消解。正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社会积累”(盘剥)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什么“公平分配”。不懂民主帝国主义就不懂社会帝国主义——他们虽然分为不同的阵营,但追求终极权力的帝国主义倾向却是一致的,因为这个帝国主义就根植在人类的原罪之中。



【003、大众民主与白痴总统】


《特朗普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是个白痴》(MICHELLE GOLDBERG,2018年1月5日)报道:

特朗普总统对定于周五出版的一本新书感到十分愤怒。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在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f)关于唐纳德·特朗普白宫的煽动性新书《炮火与怒火》(Fire and Fury)中有不少令人震惊的轶事,其中最惊人的一件涉及FBI前局长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的解职。可怕的不是特朗普的动机。沃尔夫说,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和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担心科米在调查特朗普家族财务状况时可能会有所发现,因而感到“愈发恐慌”和“狂乱”。这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两人有罪,但这并不令人惊讶。可怕的是,根据沃尔夫的描述,特朗普悄悄绕过了助手们,他们中的一些人还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他。

“在那天的大部分时候,几乎没人知道他决定亲自动手,”沃尔夫写道。“在关于总统的历史记载中,解除FBI局长詹姆斯·科米的职务可能是一位现代总统在完全自行其事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最重大的举动。”现在想象一下,如果特朗普以同样的方式下令轰炸朝鲜,会是什么后果。

沃尔夫这本粗率的新书将于周五出版——由于媒体的狂热,它的出版速度加快了——不过我提前拿到了书稿。它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总统与他的前首席战略师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愤怒决裂。因为班农对沃尔夫说,小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Jr.)为获取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黑材料而与俄罗斯人会面,是“不爱国”的“叛国”行为。周四,总统的律师们向沃尔夫的出版商亨利·霍尔特(Henry Holt)发了一封停止侵权通知书,要求停止出版该书,并提出了诽谤和侵犯隐私等罪名。这个举动如果不是那么荒唐,简直算得上法西斯主义(尽管有人对沃尔夫的写作方式提出质疑,但Axios网站报道称,他有很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

这本书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细节。我们了解到,特朗普政府对所谓的“DOJ女性”,也就是在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工作的女性,有着特殊的敌意。沃尔夫写道,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发生白人至上主义骚乱后,特朗普私下里给“为什么有人想加入3K党”找理由。书中还提到,在沙特阿拉伯发生政治清洗后,特朗普吹嘘,他和库什纳策划了一场政变:“我们把自己的人安插到了高位上!”

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证实了一个已被广泛了解的事实——特朗普完全不适合担任总统,而且他身边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贯穿《炮火与怒火》的一个主线是他的亲属、机会主义者和官员们试图控制和引导总统,但大都遭到失败。正如沃尔夫基于此书在《好莱坞报道》(Hollywood Reporter)上发表的文中所说,在过去的一年里,特朗普身边,“所有人——百分之百——都开始相信,他没有能力胜任自己的工作”。

据沃尔夫说,财政部长史蒂文·努钦(Steven Mnuchin)和前幕僚长雷恩斯·普利巴斯(Reince Priebus)把特朗普叫“白痴”。(媒体大亨、福克斯新闻[Fox News]的老板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也是,但他先是用了一个更粗俗的说法。)特朗普的首席经济顾问加里·科恩(Gary Cohn)把他老板的智力比作大粪。国家安全顾问H·R·麦克马斯特(H.R. McMaster)认为他是一个“笨蛋”。有报道说美国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称特朗普“蠢货”。对此,他本人刻意拒绝明确否认。

但这些人继续支持这种对总统的恶意嘲讽,或者为之辩护。沃尔夫对特朗普圈子里的人的动机做了一些揣测。伊万卡·特朗普显然怀有跟随父亲脚步问鼎总统宝座的可怕梦想。沃尔夫写道,另一些人告诉自己,他们可以帮助美国免遭他们所服务的这位总统的破坏:“混乱可能会对国家,进而对你自己的口碑造成严重损害。如果你被认为是能够凭借能力和专业行为控制混乱的人,这种情况也许会得到克服。”

这种错觉的荒谬程度堪比特朗普说《走进好莱坞》(Access Hollywood)的录音是伪造的。部分军方人士试图在特朗普总在异想天开、反复无常的情况下维持美国外交政策的稳定性,他们也许会为了大局牺牲自己的名誉,采取一些低调、得体的措施。但特朗普竞选团队和特朗普政府的大部分成员不过是一些背信弃义的人而已。野心、怨恨、玩世不恭和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等原因交织在一起,以至于他们宁愿让所有人和孩子们的生命都处于危险境地,也不愿告诉全美民众,自己对于这个在Twitter上夸耀手中“核按钮”大小的老笨蛋有什么样的了解。

也许此刻,特朗普圈子里的人正洋洋得意,因为一年已经过去了,这期间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灾难,除非你把波多黎各大约1000人的死亡算作重大灾难,但他们可能不会这么想。“谈话要点备忘录”(Talking Points Memo)网站的乔希·马歇尔(Josh Marshal)最近说起了一个老笑话。这个笑话描述的正是我们目前的处境:一个人从一栋50层高的楼上坠落。经过25层的时候,有人问他感觉怎么样。“目前还不错!”他说。

我们最终会一头撞到地面。如果美国要挺过来,就应该有一种惩罚,能令让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和其他恶魔所受的制裁也相形见绌。沃尔夫的爆料显示,特朗普没有履行行政职责,不具备处理信息和衡量后果的能力。指望他维护国家利益无异于要你的猫刷碗。他的支持者没有任何借口。

谢选骏指出:总统白痴并不罕见,当年“伟大的里根”就是一例,他入主白宫的时候已经患有老年痴呆症,经常口不择言,好在他善于掩饰,蒙混了八年,而且运气奇佳,竟然因为信口开河吓傻了比他更老更傻的苏联领导人,并且因此拖垮了苏联,但是他退休之后,很快就不省人事了。总统白痴并不罕见,破坏规矩谋求连任的罗斯福甚至死在第四任期的头一年。总统白痴并不罕见,因为,这是大众民主的必然产物。因为人民并不喜欢一个智力比他们高出很多的人。1988年上演的电视政论片《河殇》,由于杀青的时候我没有过目,所以出现了非常荒唐的错误,例如竟然有这样的“白痴言论”:“民主政治的特点应该是透明性,民意性,科学性。”——事实上,你可以说“民主政治的特点应该是透明性,民意性”,但是,注意了,它与“科学性”毫不相干的。把“民主与科学”生拉硬扯在一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白痴运动最后导致了“民主集中制和科学社会主义”,导演了文革闹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野蛮化过程。《河殇》为何会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因为除我一人之外,其余作者都是共产党员……不过,他们都是党性不强的,后来都被一一“清除出党”。否则,我这个连共青团都没有“入”过的真自由人,可真算是羊入了狼群了。感谢上帝的怜悯。



【004、党内民主派背叛红色帝国的心路历程】


《我研究红色帝国的心路历程——〈红色帝国的逻辑〉日文版序》(张博树 2020年8月20~23日,美国新泽西)报道:

去年,拙著《中国新极权主义思想史》日文版在东京出版,据说卖得不错。今天,我在为自己的第二部日文版著作《红色帝国的逻辑》写序了。笔者要感谢我的日本朋友,中村达雄先生、及川淳子女士、白水社的竹园先生等,没有他们的努力(而且是在如此严重的新冠疫情下),这部新著不会这么快与读者见面。

是的,这是一部新著,因为《红色帝国的逻辑》中文版也不过一年前才在台湾出版。但,形势变化比人们预料的还要快。跟踪观察并思考(有时还很痛苦!)这种变化,我自己也有了不少新体会。这篇序言,笔者想向日本读者介绍一个中国学者为什么会把习近平治下的中国称为“红色帝国”,研究这个问题可以有哪些视角,这些视角间又存在着哪些紧张。中国如今已是全球性大国,中美关系目前正处于极度糟糕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日本,影响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稳定与安全。我们需要梳理北京外交政策的形成和根据,分析近年来高涨的中国民间民族主义与官方政策的相互影响,也要讨论外界如何看今天的中国才更准确。序言的最后,笔者还要就如何处理中美关系提出新的思路——一个可能不符合传统中国自由派“政治正确”的思路。不过,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我会以请读者分享我的“心路历程”的方式依次展现三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循着这些视角,我们将直抵问题的核心和它的那些充满吊诡的方面。

中国改革者的视角

这是笔者研究红色帝国的初始点。那还是2013年,习近平刚刚上台不久。基于江胡时代中国积累的社会矛盾(特别是腐败问题触目惊心),又基于那个年代曾经出现朱镕基、温家宝这样的高层改革者,作为总书记的江泽民、胡锦涛也相对温和,在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上并非张牙舞爪,所以党内外很多人、包括很多自由派知识分子抱着一种“改革期待”看待习,希望他能比他的前任更大胆些,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方面有所作为。从学理上讲,“改革期待”有两个逻辑预设:或假定当政者有主动改革的意愿;或假设当政者在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危机面前焦头烂额、难以为继、不得不改。然而,经过半年多的观察,我发现这个框架不能解释习政权的行为和走向:第一,习全无自由派盼望的那种改革意愿,恰好相反,习是要坚持“红色江山传万代”的。第二,习固然危机感深重,但其信心感也在增强,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起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让习有了底气,所以习上台就开始讲“中国梦”。两个逻辑预设都不成立了,“改革期待”自然会落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笔者提出要用“红色帝国框架”来替代“改革期待框架”(见本书《中国再入险境:明镜中国研究院的几次发言》)。“红色帝国”意味着:中国仍然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在GDP成为全球第二的背景下,这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要在世界上“有所作为”,习将不会把自己囿限于邓时代的“韬光养晦”,而会更强势地走进世界舞台。“红色帝国”不等于习要搞毛泽东的“世界革命”,那已经成为历史;今天习要做的,是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扩展中国的利益,扩大中国的影响。事实上,胡锦涛当政后期,“大国崛起”之声已经不绝于耳,在历史大逻辑意义上,习不过是顺应了这种“势”、并以新的强人姿态把它进一步推向高潮而已。

世界公民的视角

如果说前一个视角只是站在中国改革者的立场对中国政治发展形势的判断,那么第二个视角就是站在世界公民立场对红色帝国影响的政治学分析。本书《中国再入险境》那一章有一小节标题为“我们正在目睹一个新极权时代的到来”,其中谈到我们可以把近代人类政治文明和国家间关系的演进大体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19世纪主权国家框架内社会达尔文主义丛林法则支配一切的时代,一个殖民扩张天然合理的时代;第二阶段是20世纪前50年,这中间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故也可称之“两战时代”,其特点有二:一是产生了威尔逊主义,一个充满理想和康德主义精神的新的外交原则,代表着对丛林法则的否定;另一个是产生了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和斯大林的极权主义。第三阶段,冷战时代,苏美两大集团、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对抗,不用多解释。第四阶段,冷战后,苏联解体,美国一枝独秀,似乎民主事业全胜,但谁也没想到的是,中国恰恰在这20年里悄然崛起。这样,从习上台的2012年,世界政治演变进入第五个阶段:中国红色帝国强势进入世界舞台,它的外交语言并非“世界革命”,而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它大肆抨击美国式“霸权主义”,似乎它自己才代表一种以古老儒家文明为基础的、更为良善的世界交往准则。然而事实却是,在“民族复兴”旗帜下,这个红色帝国其实是民族国家和党国政体的捆绑体,而在这两个东西中,党国政体的利益先于民族国家的利益,前者才是北京制定外交政策的真正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红色帝国的崛起构成对民主世界的威胁,因为中南海骨子里会把欧美民主国家(尤其美国)视为意识形态对手和敌人,尽管它的外交语言早已不再这样说,斗争采取了更为迂回、更为隐晦的形式。所以,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迥然不同于以往四个历史阶段。站在世界公民立场,我们自当对这种威胁保持足够的警惕。这也正是《红色帝国的逻辑》一书辑集出版时,笔者的基本立场所在。本书《与黎安友教授的对话》、《红色帝国的政治经济学》、《新极权、新冷战、新丛林》等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种立场。

历史研究者的视角

然而,2018年始,为了写作我的另一部著作《从五四到六四:20世纪中国专制主义批判》六卷本中的第二卷,笔者深入研究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这项研究的初衷本来是为了重新梳理百年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那些被中共党国史观故意忽略或歪曲的方面,这个层面的收获当然极多。但我也同时深深地感到,这个巨大国家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沧桑中经历了太多的苦痛。中国曾经自认为“天朝上国”,是英国的炮舰打破了这种迷梦。从晚清到早期民国,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极度衰败过程,朝贡体系不再,内部支离破碎,几乎沦为列强的鱼肉。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必须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一是重建强大民族国家(不是前现代的天朝体系,而是现代多民族主权国家);再就是建设现代民主宪政体制,后者被认为是前者的必要条件。明治时代的日本曾是晚清维新派的榜样,民国早期的立宪建设也曾广泛参考德、日、英、法各国经验。然总的说这些努力均未成功。迟至1920年代的中国中央政府还是一个债台高筑、连教员和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好不容易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却又不得不应对内部的共产党挑战和外部的日本威胁。当然,也可以说,恰恰是日本军部的野心,成全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经过8年抗战,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成为战后“四强”,共产党则成功利用战争发展了自己,并最终在内战中打败对手,建立了新政权。但,就两大历史任务而言,中国从此面临完全不同的局面:一方面,民主体制不用谈了,共产党压根就否定“西式民主”,因为那是“资产阶级的”;另一方面,共产党在建设强大国家方面则从未懈怠。毛时代,中国在苏联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基础工业体系,即便是文革期间,毛泽东也从未放松关键军工项目的推进。改革开放后,中国又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融入世界,搭上全球化快车。当然,最根本的,是邓小平的改革重新承认了普通百姓发财致富的权利,这成为中国经济腾飞最根本的动力。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中国在共产党专制政治框架内已经成长为一个全球经济大国。用两大历史任务的标准衡量,这是吊诡的、失衡的、甚至是违反常理的,因为它不符合现代化理论和转型理论的基本假设,这些理论本来假设经济现代化要求政治民主化,也只有政治民主化才能更好地推进经济现代化。但,这个成就却足以引发当代中国人的骄傲。考虑到100年前中国还是那样不堪,那样积贫积弱、衰微破败、四分五裂,今天的中国已经“站了起来”、“富了起来”甚至“强了起来”,中国的高铁让世界瞠目,北上广深的靓丽远超伦敦纽约,“北斗”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建成运作,这还不让普通的中国人自豪和骄傲么?

“第四帝国”与三大悖论

甚至,不仅如此。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把中国历史上的汉、唐两朝代分别称为“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它们都曾创造华夏文明史上的辉煌时刻。西汉从高祖刘邦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刘彻,大约辉煌了120年。大唐从李渊创立基业经李世民贞观之治、武后称周再到玄宗李隆基全盛时期,也辉煌了120年。大明王朝不能和汉唐相比,但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永乐帝朱棣,重塑中央集权,扬威南洋,剑指漠北,也辉煌了将近60年,勉强可称汉唐之后的“第三帝国”。那么,中共建政如今已超70年,根据其在民族国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和在当今世界的影响,称其正在创造中国历史上的“第四帝国”是不是可以呢?自由派的朋友们未必同意,但笔者以为纵看中国历史,上述比喻并不为过。当然,这个“第四帝国”与前边三个前现代帝国有一项重大不同:它的经济成就建立在承认现代市场原则(虽然承认得并不彻底)、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基础上,就此而言,“第四帝国”乃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我们又必须同时承认,这个成就是在共产党治下获得的。这个对比其实凸显了百年中国演变至今,其两大历史任务呈现的内在紧张。我在前不久纽约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说:无论人们怎样解释中国经济成功这个事实(比如,70年的国内和平无内战,40年的改革开放,加入WTO以来的全球化快车,相对友善的国际环境,甚至中共体制的某种“优点”如“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这个成功本身都使我们面临以下三个悖论:

第一个悖论:民主化本应助力于民族国家建设,是建设强大民族国家的条件,现实却是中国崛起于中共党国框架内,它正在成为党国拒绝民主化的理由,甚至为所谓“中国特色”或非民主发展模式提供了根据。

第二个悖论:国民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和人民向往民主本不矛盾,但在“百年国耻”背景衬托下和党国框架内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成功,又让很多国人(包括大量受过高等教育、出洋留过学的青年人)自觉或非自觉地偏向民族主义立场,甚至怀疑民主的价值。

第三个悖论:作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追求者,我们固然反对党国用统治集团利益绑架民族国家,甚至号召民主世界抵制红色帝国的威胁,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当今中国民族国家的成就是百年来无数先贤的企盼,是亿万中国劳动者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而且,在当今这个新丛林世界里,中国有其合理的民族国家利益需要捍卫,我们如何找到两者的平衡?

以上三点,是红色帝国第三个研究视角带给我们的思考。我承认,它颇具挑战性,甚至让我很纠结。

“新丛林”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关于“新丛林”,本书有不少讨论。早在川普刚刚当选美国总统的2016年,笔者就提出川普领导下的美国可能“重新返回丛林时代”。(见本书《重回丛林时代?川普当选后世界格局的可能演变》)“丛林时代”意味着不讲道德只讲实力,意味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新丛林”则指保留了旧丛林国家间争斗的地缘政治属性,但又掺杂着政权性质、意识形态层面的对抗和冲突,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界定当下中美关系。(见本书《新极权、新冷战、新丛林》一文)新冠疫情的爆发和中美两国抗击疫情的不同表现,使这个问题大大复杂化、尖锐化了。中国本来是新冠疫情最先爆发的国家,短时间内上万人感染、数千人死亡,中国政府空前的武汉封城命令,曾让全世界为之错愕。但两个月不到,北京成功控制了疫情,过去被西方广泛批评的大数据监控这次反倒派上用场:它可以准确发现传染源、迅速阻断病毒传播渠道、实施快速隔离和有效处置。中国的“举国体制”也发挥了作用,所谓“全国一盘棋”,迅速调集医务力量于武汉、湖北,把疫情控制、消灭在局部区域。当然,共产党免不了要把这鼓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这种宣传令人生厌,因为它避而不谈疫情初期对言论的压制乃是造成疫情蔓延的根本原因。但北京很快控制了疫情也是事实。美国的情况就不妙多了。截止到本文写作时,美国已有600万人感染,18万人死亡,笔者住新泽西,目睹了疫情扩散的全过程,也目睹了川普政府应对疫情的可怕失败。更可怕的是,面对失败,川普本人全无检讨悔过之意,为了争取连任,甚至屡屡上演“甩锅”闹剧,把美国疫情泛滥的责任推给中国。对于这位美国总统,笔者几年来一直持严厉批评态度。川普全无价值关怀,不懂得美国在自由世界的领导责任,而且极度自私、自恋,他的所谓“美国第一”,其实是“川普第一”、“选票第一”。当然,近年来美国民主急剧倒退,不仅是川普的罪过,也是共和党和美国国会的责任,国会居然可以放任一个总统胡作非为到这种程度,是匪夷所思的。川普正在带领这个国家在新丛林的原野上狂奔,包括他的政府最近对中国华为、字节跳动、腾讯等企业的打压,而这些“甩锅”、打压正在促成中国民意的重大变化。中国民众本来普遍对美国是有好感的、“心向往之”的,留学、移民向来以美国为首选。但川普政府的行为正在颠覆中国人对美国的认知:难道彻底灭掉(而不是限制)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真的仅仅出于反共或美国的安全需要吗?还是说,美国就见不得一家中国公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事实上,川普政府正在以自己的言行证明北京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指控是“有根据”、“有道理”的。所以,不要看川普打起贸易战来似乎对中国很“狠”,其实他才是习近平最好的帮手。

总之,我们面对一个复杂世界,一个对错、黑白都不再那样鲜明、甚至充满冲突的世界。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难点在于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找到合理的安身立命之所,那就是:一个拥有人类情怀的世界公民的立场,和一个拥有民族情怀的中国民主事业追求者的立场,二者缺一不可,能统一起来更好。这也正是笔者想给自己确定的立场。这个立场,《红色帝国的逻辑》已经有所阐发,但不够全面、不够透彻,这篇日文版序,要把它补全。

关于新疆、香港、台湾

毫无疑问,共产党治下的今日中国,仍然是一个实施人权压迫、宗教压迫的国度,仍然是一个当政者只可颂扬、不能批评的国度,仍然是一个精神创造面临诸多限制、公民权利不能获得切实保障的国度,仍然是一个党权高于民权、独裁高于法理的国度。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和其他民主国家对中共的批评、谴责都是正义的、应该的,中国自由知识界支持这样的批评和谴责。但问题的另一面是,中国和西方的关系,首先是中美之间的关系,在新丛林背景下,已经不仅仅是“民主”和“专制”的简单对立,而同时包含着地缘政治、民族国家层面冲突的更为复杂的蕴含。这样,即便在涉及人权、言论或宗教自由、民主追求等议题上,事情也并非是或不再是那样简单的、黑白之间泾渭分明的。比如,新疆问题。近年来世界震惊于百万新疆穆斯林被置于各类“集中营”接受强制性的“去极端化教育”,这当然是巨大的人权灾难,必须予以谴责。但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一方面,人们未必注意到,新疆“集中营”现象其实凸显独裁与强大并存造成的另一悖论:目前的集中营式管制固然证明北京的强大能力,这种能力是150年前的大清朝完全不能比拟的(当年软弱的清廷甚至把南疆六城地区的外贸特权交给境外小国浩罕,以换取一时之安)。但专制背景下的强大却在制造仇恨,为未来埋下不定时炸弹,到专制体制遇到危机时,不但可能掀翻这个体制,甚至掀翻整个多民族国家。这是我们必须批评北京的地方,习政权的行为过于自信又过于短视,须知用强制手段试图从文化上彻底抹去一个民族的特性是办不到的,道德上也是邪恶的。但,另一方面,新疆又真的分裂不得,西藏也同样,因为在新丛林的世界形势下,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经不起藏、疆分离出去的打击(那样将完全改变中俄、中印、中美之间的战略格局,使中国陷入极为不利之处境),藏、疆自己也没有作为独立国家的生存可能,而会分别受制于印、俄的意志。所以对民主派而言,挑战在于,我们必须在保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完成民主化转型。笔者曾几次拜会西藏流亡领袖达赖喇嘛,也赞成流亡藏人的“中间道路”,道理也在此,所谓“中间道路”就是在承认西藏是中国一部分的前提下追求真正的藏人自治。

再看香港。从2003年香港50万人上街反“第23条立法”到2014年争取真普选的“雨伞革命”再到2019年的“反修例”斗争,香港民众和青年人捍卫自由、争取民主的努力是令人钦佩、可歌可泣的。站在北京立场,习自然不愿香港成为反共桥头堡,尤其担心香港民主运动辐射到内地,这是去年当200万港人上街和平示威、中国大陆官媒竟没有任何报道的原委所在。你可以说,它完全暴露了习近平口口声声所谓“以人民为中心”的虚伪:总人口不过700万人的香港有200万人上了街,难道还不是香港人民意志的表达?但,北京成功地遮蔽了这种表达,等到香港一些年轻人按捺不住怒火而成了“勇武派”开始用暴力手段表达抗议时,北京机会来了,开始集中火力全程报道,怒斥他们是“打砸抢”,是在外国势力支持下搞“港独”。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众的反应: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和青年人是站在政府立场上谴责“港独”的!这种民意,固然产生于信息的不完整,但却同样是真实的,折射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的普遍国民情绪。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最近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港版国安法的制裁法案,在中国民众和知识精英那里未必赢得同情,他们反倒可能更认可北京媒体这样的反驳:难道美国政府可以容忍加州或德州也独立出去么?

台湾问题更加棘手。两岸分裂本是国共内战产物,北京也一直希望“和平统一”。然习政权对香港的强硬政策刺激了台湾民意改变,北京所不喜的蔡英文政府成功连任,可谓中南海愚蠢所至。但疫情发生以来,川普为选情需要连打“台湾牌”,也正在以美国式愚蠢加剧台海的紧张局势。美国不断推出涉台新法案,大肆向台湾出售高端武器,最近还派出内阁成员正式访台,在在挑衅北京底线。去年10月,北京的国防部长魏凤和在香山论坛发言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大国”,此话分量极重,不要认为只是共产党的官方宣传。从本文逻辑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明、近代又遭受外辱、而今国力正在迅速上升的国家来讲,它的绝大部分国民希望实现统一,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真实意愿。可以说,如果真的“武统台湾”,北京拥有充分的民意。那么,美国会介入吗?美国一直声称要捍卫台湾民主,老实讲我对此是抱有怀疑的,美国在中东的失败已经让民众在海外用兵十分反感,更不用说面对强大的中国。就便美国是为了捍卫民主价值不惜一战,军事上美军并无必胜的把握,而且一旦开战,战火就不会限于台湾。美军为了获得海空优势,保护自己的基地和航母舰队不被打击,势必要除掉位于大陆本土的导弹发射基地,这意味着战火将烧到中国大陆本土。而北京必然反击,那时不但关岛的美军基地,甚至美军在日本的基地都可能成为中国导弹的打击目标,只要佐世保、横须贺或冲绳的美军基地参与了对中国的攻击,日本就将成为中美两国战争的牺牲品。更何况,美国真的就是为民主价值观而战么?如果这场战争在川普政府命令下进行,则我高度怀疑它的正义属性,因为它很可能和川普以及华盛顿那批鹰派的私心有关。而如果真的开战,最大的可能是,台湾仍将被大陆收回,但要生灵涂炭,两岸人民都要付出血的代价。至于中美之间,这场战争不会有赢家,只会种下新的仇恨。

4年前,我还是主张美国要“保护”台湾的,这是基于捍卫民主、抵制红色帝国扩张的立场(本书《重回丛林时代?川普当选后世界格局的可能演变》)。必须承认,我已经对这个立场做出重大调整。理由之一是中国军力的迅速增长使战争的天平更加不利于美台方面,台湾人民不应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更重要的理由是,从民族国家角度看,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不会容忍、也不可能容忍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虽然这个大国同时又是共产党统治的国家,虽然台湾真的收回了,似乎成就了习近平的“千秋伟业”。就普通中国公众而言,收回台湾、实现祖国统一是天经地义之举,和“民主”还是“专制”没有关系。新丛林背景下美国对台海的干预,势必被大陆人民视为外部势力的霸权行径,越是有美国介入,大陆军方、知识精英、普通民众要求收回或“解放”台湾的呼声就会越强烈,行动就会越坚决。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海峡对面的2300万台湾人民。台湾的自由民主是华人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如果这份财富可以继续保留延续,当然最好不过;如果因为历史的吊诡,对岸那个更大的同文同种的群体把这个较小的群体合并了去,对台湾民主而言自然意味着暂时的失去,但从长远看,从历史的大逻辑看,也没有什么,中国大陆早晚要民主化的,那时,成为“内部一部分”的台湾同样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美关系的今天与未来

7月2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加州发表演讲《共产中国与自由世界的未来》,完全否定了自尼克松以来50年的美国对华政策,认为接触政策彻底失败,美国必须另起炉灶,用“不信任加核查”对待中国,坚决遏制共产中国的扩张;还要区分中共和中国人民,把中国的改变寄托在中国人民身上。形式上看,这个讲话意识形态凸显,冷战味道浓厚,它对中共和中国人民的区分,甚至恰恰和《红色帝国的逻辑》一直在强调的民族国家和党国政体之区分有接近、吻合之处。但我仍然对蓬佩奥的演讲持批评立场,认为这个演讲是错误的、甚至危险的,它只会让中美关系越来越糟。

问题不仅在于蓬佩奥的讲话有明显的美国国内政治背景和太多的“川普成分”,更在于它对中国民意的判断是不完整的,它只看到了中国民意有追求民主一面,却忽略了中国民意中民族主义上升的一面,而这个上升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和现实理由。美国是个年轻、“大器早成”而充满自负的国家,如今美国国会和白宫中的一些政治家又太过年轻,他们很难理解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重新崛起后的民族心态。他们以为自己在帮助中国人“实现民主”,但他们的方法未必得当。更何况还有一些持现实主义地缘政治立场和“美国优先”原则的政客,他们对中国的打压和民主无关而纯粹出于利益的考量。而无论哪种情况,一个以“围堵”、“遏制”为核心的美国对华政策都不会真的成功。4年前,笔者在一定意义上赞成这样的“围堵”,如今我认为必须做出重大调整。还是那句话:中国既是一个红色帝国,又是一个崛起中的民族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专制,对“中国模式”输出可能给予民主世界的威胁,美国应该继续批评、继续揭露和抵制;但对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成长、对一个成长中的大国应有的尊严,美国亦必须足够尊重。美国在第一岛链内的军事侦察活动是过分的,尤其是抵近中国海岸的侦察极富挑衅性质,是一个大国不能接受的。美国在日韩的驻军和第一岛链内的其它军事存在本是冷战年代的产物,如今保留它意义何在?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还是为了遏制中共扩张?如果是后者,笔者已经指出习政权没有再搞世界革命之意。如果是前者,那就把美国自己陷于不义之地:有什么道理要通过军事手段限制另一个国家的发展呢?除非那个不讲道义只讲实力的丛林法则!当然,美国在东亚驻军还涉及日韩朝鲜俄国等更复杂的领域,这里不能细论。仅就中国民主化而言,笔者要着重指出:美国抵近中国家门口的施压,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不利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而只会促进民族主义甚至排外仇外情绪的上升,从而有利于巩固北京的专制统治。相对安全的内外环境才有利于一个国家的民主转型。

我以为,中美双方应该继续做生意,而且就所有重大全球问题(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进行合作,避免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升级。当然,这只是笔者“希望如此”。现实似乎正在向相反方向疾驰。让我们做最坏的假设:中美完全“脱钩”,世界出现两个军事-政治集团、两个互联网、两套外空系统、两种主导货币、两个金融结算体系,那时将如何?世界将回到当年美苏对抗的冷战年代。然就算如此,如果人类不想自我毁灭(不仅是核战争造成的自我毁灭,也指由于对抗造成的人类生存成本过高超过了地球的负荷而自我毁灭),则当年赫鲁晓夫提倡的“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还是必要的、不得不为之的。至于谁把谁“和平演变”、“和平过渡”了,就看谁成功解决了自身内部的问题、从而在精神上和文明建构上真正代表人类的未来。站在宪政自由主义立场,笔者仍然坚信,今天的中国并非当年苏联,北京没有再次发动世界革命的雄心,但确有扩大红色帝国影响、与美国争雄的企图,可惜它的价值观外交太多虚假成分,事实上,只有民主化了的中国才能真正倡导、并身体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要看到,北京并非当年的德国、日本有生存空间的窘迫,从而生出扩张领土的野心,南中国海大概是唯一的例外。一带一路是基于来自东边的外部威胁而做出的地缘战略反应,当然还是在和美国争雄,同时又有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的合理考量。任何一个大国都会有这样的考量。批评北京的人权记录,又承认中国作为大国的合理利益关切,才是美国应有的外交政策出发点。它反倒有利于最终和平演变这个红色帝国。

我的基本结论是:美国希望中国民主化吗?那就请离中国家门口更远点。

未来中国和亚洲的想象

未来中国可以期待的仍然是渐进转型,这是中产化、“民族自豪感”高昂背景下的转型,它将创造民主化的全新经验,但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今天有4亿人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另外4亿人的生活有相当改善,但还有6亿人生活在相对贫困状态。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这个巨大国家的巨大紧张。我在前一部日文版著作中谈到今日中国的分裂,包括知识界的分裂,这是这个古老国家走向现代需要经历的痛苦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吊诡的当下表现。自由主义必须证明,民主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元素并未过时,“中国模式”的“成功”和美国民主的倒退都不能颠覆这一点。正如前述,“第四帝国”所以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恰恰是以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认可为前提的,恰恰是以全球化为前提的,恰恰是以和世界的接轨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第四帝国”是借助现代文明的翅膀才飞起来的,它与中国前现代的三个帝国完全不同。但正是用现代文明标准衡量,这个重新振兴的国家缺乏文明的另一维:政治文明之维。公共权力不应为单一政治团体所垄断,它植根于人性最深处的自我限制。这一点,无论今天的党国吹鼓手怎样论证“贤人政治”和中国模式的“有效”都不能从根本上被证伪。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中日两国在近代以来的历史中有太多的悲喜交集。今天,日本已经是一个民主国家。如果中国真的实现了民主化,则中国与日本、中国与韩国、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印度的关系都会发生变化,亚洲将是一个全新的亚洲。而若中国仍然保持目前的共产党专制体制,则亚洲仍将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处于撕裂状态。这是我们要对红色帝国说“不”的理由。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崛起又是一个事实,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要学会处理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关系。民主化将有助于让这样的关系更为合理,但不会消除民族国家间的地缘冲突。如何建构国家间、人类各个群体间更加和睦友善的关系,是一个长久课题。但愿中日两国未来都能对此有所贡献。

谢选骏指出:上述“研究红色帝国的心路历程”,其实是一篇典型的“党内民主派背叛红色帝国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说的“红色帝国的逻辑”不仅贯穿于共产党中国的社会,也贯穿于党内民主派的思维。此文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央廣獨家專訪#曾批習近平文化水平低劣 及川淳子:李銳堅持良心 留下敢言典範》(中央廣播電台黃絹採訪 2019年2月16日上午9:02)报道:

編按:日本中央大學副教授及川淳子是研究李銳的重要學者,她從2000年開始對李銳先生進行訪談研究,歷時近19年,其間並完成博士論文《現代中國的言論空間與政治文化——以李銳爲中心人物的‘改革派老幹部網絡’的形成與改變》。由於當局對言論、出版嚴加管控,李銳先生的重要著作包括《廬山會議實錄》、《李銳反「左」文選》等,在中國無法出版、銷售;民間計劃舉辦「李銳思想學術研討會」,也被禁止。以致於有人説,「李銳生活在大陸,而研究李銳卻在海外」。李銳先生今天過世,本台特地專訪日本及川淳子教授,介紹他的思想與主要貢獻。

曾經擔任毛澤東秘書的李銳先生,今天(16日)上午在北京去世,享年101歲。日本中央大學副教授及川淳子在接受本台專訪時表示,李銳先生是「中共體制內的良心」、「中國不同聲音的代表」,李銳與中共黨內改革派元老為政治改革多次公開建言,具有一定歷史意義。

李銳於中共建政後,做過水利部副部長,由於在廬山會議上支持彭德懷被定為「反黨集團成員」,因此撤銷公職並開除黨籍,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關押在秦城監獄;文革結束獲得平反,1982年後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等職。李銳晚年積極著述,先後完成《廬山會議實錄》和《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中央卷),他並擔任《炎黃春秋》雜誌的編委與顧問,提倡民主憲政,反對個人崇拜,被視為中共黨內改革派代表人物。

「倚老賣老」為時代發出聲音

李銳從中共十五大到十八大持續公開發文,主張言論自由,反對個人崇拜,他建議先在黨內推動民主,然後再推動全中國的民主憲政。及川淳子教授認為,在民主國家,人民的意見可以透過媒體或議會表達,但在中國目前的體制下,「李銳以身為毛澤東前秘書黨內元老的身份,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種政治藝術。」李銳曾經用「倚老賣老」來形容自己的做法,因為尚未退休的年輕幹部很難發出與黨不同的意見。

至於在體制外,及川教授指出,像李銳這種有良心的人,就會讓「有些人對中共的看法還是會抱著一定的希望」。

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多年來李銳等中共黨內的改革派元老的發言完全起不了任何作用。即便如此,及川淳子教授認為,「說不說」和「能不能起到作用」仍然必須分開看待;比方劉曉波先生等人所推動的「零八憲章」,是當局完全無法接受的,但是「李老這樣的黨內老幹部發言,在一定程度上中共高層是會關注的,雖然他們不會有任何回應。」李銳告訴及川淳子,他每次都會透過特殊管道轉達他的建言。

李銳的建言有什麼作用呢?李銳會特意談1987年十三大趙紫陽如何提出黨內改革,其實很多內容也是鄧小平的主張(鄧小平的818講話),但是,現在很多人把十三大黨內曾經討論的政治改革忘掉了,所以,「李老特別強調我們其實中國國內也有過非常認真談改革的歷史」,它並不是向歐美學習的所謂西方價值;及川教授認為,由於李銳,讓很多年輕人想起80年代中國曾經有過一段改革歷史,因此「他的貢獻還是很大的」。

政治形勢嚴峻 改革派元老影響式微

但是隨著老人逐漸凋零,原來發言的平台《炎黃春秋》遭到整改,現在中共黨內改革派元老的發言力量已經越來越來越微弱。

而民間知識份子的想法也在改變,以前他們認為老先生們敢說話可能會起到一點作用,但是隨著近年來政治形勢日益嚴峻,他們已經不再抱有期待,及川教授說,「也許老先生們的言論著作對於研究歷史還有一點作用,但是,對於現實已經毫無影響了。」

中國憲政學者張博樹曾經表示,中國的改革需要合力,包括體制內,體制外以及民間組織需要一起努力;但是現在的政治高壓已經讓體制外的民間人士非常失望,他們不再討論如何與體制內合力,及川教授認為,「這幾年的變化對於中國民間社會的負面影響非常嚴重。」及川淳子送給李銳的剪紙(照片由及川教授提供)

堅持良知 做人先於當黨員

李銳一生敢做敢言,在及川淳子眼中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去年李銳在醫院病床上,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提到,他曾經提拔習近平到廈門市擔任副市長的往事,並且批評習近平搞終身制,又說,「習近平的文化水平很低劣,只有小學程度」。據報導,在中共十九大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曾經邀請一批百歲老人與會,其中包括李銳,但他以「腳痛」為由拒絕了。

李銳住在美國的女兒李南央今天發文說,李銳從去年3月30日起住院,在能夠坐起身的日子中堅持練習寫字,多次寫下同樣的內容,指出任何人在世時都要受4種限制,包括時代、知識、思想能力和個人品德;其中前3種限制是恩格斯說的,最後一種「個人品德」是他加上去的。這4種限制,李銳也無法擺脫,「因為人的世界裡,沒有神。」及川淳子認為,這段話顯然是指向習近平,反對個人崇拜。

回顧過往,及川教授說,每每談到有朋友被抓,或是言論再度緊縮等令人憂心的現象時,李銳先生最後總會有一句話,「中國的事情非常複雜,不要著急,慢慢來!」及川淳子忍不住笑起來,「我跟他認識的時候他已經80多歲了,然後這十幾年每次他就跟我說,不要著急慢慢來,我就覺得您年紀這麼大了,還能說不要著急嗎?我真的覺得這位老先生太厲害了!」

總結將近19年與李銳先生的交流,及川教授認為她最大的收穫是學習「如何做人」。李銳常說,「做人與當黨員發生根本矛盾時,我不惜犧牲一切,堅持了前者,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歷史。」儘管彼此歷史文化語言種族不同,她認為,李銳所揭示的做人道理可以超越這些差距,永遠引領著她。

今年2019年是五四100年、六四30年。李銳生前常說「何時憲政大開張!」,及川淳子表示,她將繼續研究,以寫作的方式紀念李銳先生。

谢选骏指出:这个及川淳子,花了十九年时间對中共“元老”李銳進行訪談研究,可谓用心至深,可谓日本的共产党民主派了。现在及川淳子等人赞助出版了“中共党内民主派背叛红色帝国的心路历程”,可说“全球共产党民主派阵线”隐然成型了。



【005、独裁国家的信息民主】


《美团用户信息泄露被倒卖 每条不到1毛钱》(2018年4月23日 转载重案组37号)报道:

“骚扰电话太多了,让人心里很不舒服。”市民许昕反映,因为在美团订过一次外卖,他所住的酒店地址、房间号码、联系电话等隐私信息被泄露。而许昕的信息,这只是重案组37号获取的数千条外卖订餐信息中的一条。

用户每订一次外卖,就意味着要将自己的信息上传一次。但这些隐私信息是否足够安全?近日,重案组37号探员在多个“电话销售”群发现,有卖家专门出售外卖订餐客户的信息。包括电话姓名、订餐地址在内,每条信息的售价不到一毛钱。还有网络运营公司借助软件搜集用户的订餐信息,打包后倒卖给电话销售公司,甚至还有一些外卖骑手也做起了客户信息倒卖的“生意”。

有专家表示,信息泄露不断发生的情况下,相应的技术安全规范和要求仍未出台,公民的个人信息仍处于“危险期”。

4月20日,覃华发来的2600多条外卖平台的用户信息。 文件截图

万条信息售价800元

“今天的数据已经更新,长期出售各种数据”,4月14日下午4点,陈京宏在QQ上推送了一条消息。系统显示这个QQ的好友超过200人。陈京宏称,其中大多是向他买过“数据”的客户。

陈京宏所说的“数据”,是包括电话、地址在内的公民隐私信息。

重案组37号联系到陈京宏,是在一个“电话销售群”中。当重案组37号探员询问是否有外卖订餐用户的“数据”后,立即收到陈京宏的添加申请。聊天中陈京宏透露,自己手上有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来自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客户数据,10000条售价800元,5000条起售,“平均每条不到一毛钱。”

陈京宏随后发来一份截图,显示大量姓名、联系方式和地址等信息。陈京宏称数据都是“最近三天的”,但无法提取到具体下单日期。

当重案组37号探员提出想要获取“数据”后,陈京宏发来了一个微信群的二维码,扫码进入后是只有探员和他两个人的微信群。在收到探员两个200元的红包后,陈京宏退群,并留言:“15分钟内整理好数据发给你”。

还不到15分钟,陈京宏就通过QQ发来一份EXI表格,内有5000条信息。和截图内容一样,这份表格包括姓名、电话、性别和地址,但没有订餐日期。包括朝阳、密云等区在内北京16个区的数据都有涉及。

重案组37号探员从表格中随机选取100个电话号码进行验证。其中有效号码61个,33名机主确认表格中的信息准确,并确认自己近一、两个月内,在美团订过餐。“对,是这个地址”,地址显示为CBD某公寓的杨女士在听到探员报出的地址后称,她前一天晚上在美团的一家烧烤店订过餐。

重案组37号探员粗略统计,在这份5000人名单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宾馆、酒店、商场等公共场所。

一位地址显示为房山区某五星级酒店某号房的周女士回忆,她在4月13日入住该酒店时,曾使用美团外卖平台订过餐,但记不清订餐内容和具体商家,“订得太多了。”

探员随后再次联系陈京宏,询问为何会有无效号码。陈京宏称“有些数据可能更换过”。每次问到数据的来源,对方都会有意回避。再三追问下,陈京宏最后表示“数据是由美团系统内部人员提取的,每天更新4万条左右。”

陈京宏透露,这些数据每天中午会更新一次,“到晚上肯定能销完”。

实际上,售卖美团外卖客户信息的不止陈京宏一个。重案组37号探员在多个电话销售群发现,至少有三名卖家均称自己有美团外卖的客户数据。QQ昵称为“彩虹”的卖家称可以自己有全国范围的数据,每万条价格为600元,除了用户姓名和电话地址外,还包括订餐信息。

重案组37号探员发现,也有一些卖家称也有饿了么、百度外卖的客户信息,每万条价格从700元到2000元不等。

陈京宏称向记者发来5000条用户信息。 手机截图

软件自动“扒”客户信息

除了这些直接以卖家的身份售卖信息外,一条更为隐秘的外卖顾客信息获取渠道浮出水面。重案组37号调查发现,一些代理运营外卖店的网络公司也在售卖信息。

“平时总是接到一些推销电话、广告短信,我觉得我的信息泄露的够严重了,没办法,电话也不好再换。”市民许昕告诉重案组37号探员,因为在美团定过一次外卖,他所住的酒店地址、房间号码、联系电话等隐私信息成了“公开的秘密”。而这只是探员获取的数千条外卖订餐信息中的一条。

某网络运营公司的工作人员覃华平时的业务是负责帮忙代开(运营)美团店铺。他同时称,可以想办法搞到成都的美团订餐客户信息。

为什么只有成都的?覃华表示,自己在其他城市没有代运营的美团店铺,而这些数据都是从自己代运营的店铺里用软件爬取的。

“姓名、性别、电话、地址,订餐次数都有,但具体能有多少条我要查一下才知道。” 覃华说。他给出的报价比之前的卖家贵了几倍,每条5毛钱。覃华随后解释称,可以保证准确率,而且就是这两天的。

4月20日,覃华发来一份显示总计有2605条信息的电脑截图。之后又发来另一份截图:2609。“刚刚又有四个客人订餐,数字随时会涨”,覃华说,“尾数算是送的,你转1300元给我就好。”

约半个小时后,重案组37号探员看到了这份总共2609条的信息清单,其范围更加广泛。通过查筛关键词结果显示,地址显示为酒店的共有83条,网吧共有47条,医院29条,会所1条。

探员从酒店中随机抽取54条拨打发现,除了30条关机或无人接听等无法联系,3条信息不符外,有21位机主确认自己近期用该地址在美团上订过餐。

其中在和酒店住户王先生的信息确认中,探员故意给出一个不完整的地址,但随即被对方纠正并补充。而王先生给出的地址正是信息清单中的地址。

在这份信息清单中还有16个来自网吧的地址,不少地址甚至精确到某家网吧的机位号。重案组37号探员逐一核实发现,除了其中4位机主电话无法接通外,其余12位机主均表示自己确实使用该地址订过餐。

“一般做店铺运营会买这些信息,转化率很高。” 覃华说,他获取这些信息是通过将自己的软件挂在一些美团商家后台,从中爬取,“系统不可能发现”。

“如果是商家的信息就更好弄了,全国随便哪个地方,一晚上我能给你搞定一个城市的所有商家信息,包括店主姓名、店名、地址、手机号码。”覃华说。

重案组37号探员提出是否会被平台系统监控到,覃华表示监控不到,“这个东西你不用让商家知道,只要有电脑,在家就可以操作。”

覃华随后发来一份该软件的监控截图,从截图列表中可以看到用户姓名、电话、注册日期、最近消费、储值余额等信息。“2800元可使用一年。”覃华说,但他拒绝透露该软件的名称。

4月20日,陈京宏称用户信息由美团系统内部人员提取。 手机截图

外卖骑手“出卖”订单

重案组37号调查中发现,还有“数据”卖家发来两份武汉和北京地区的送餐员的信息截图,询问是否需要。重案组37号探员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作为外卖用户信息的终端接触者,包括部分美团骑手在内的一些送餐员,也在利用用户信息牟利。

4月18日,重案组37号探员通过电话找到美团外卖骑手李德,询问对方是否可以售卖用户的订餐信息。对方表示可以,但价格稍高,一元一条。

“这些信息可以确保是当天的,而且订单上的所有信息都可以给你,包括从哪家订的餐,订了哪些餐。”李德说。

谈好价格后,李德随即发来了4月18日35位顾客的订餐信息。这些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美团骑手APP的截图,还有一种是打印的纸质小票。

第二天,李德主动询问探员是否还需要订单信息,并又发来34份外卖的订餐单。其中一份订单显示,朝阳区某小区3期的张女士曾在美团某沙拉店商家订过餐,订餐内容包括三文鱼卷在内一共四种。经张女士确认,该订单确实是她点的。

重案组37号探员先后核实20个订单信息,除了3位机主无法确认外,其他机主均表示订单信息真实。

外卖信息泄露纠纷不断

重案组37号梳理发现,不少外卖平台用户都有过信息被泄露的经历,甚至因此引发纠纷。

据媒体报道,去年12月份,柴先生通过“饿了么”点餐平台订了一份外卖,共计31.8元。约10分钟后,一名自称商家的人联系柴先生称,他订的黑椒猪排卖完了,换菜需要补两块钱的差价。“信息很准确,我订单的信息,商家卖的什么餐,一模一样。”柴先生说。随后对方让柴先生报一下支付宝数字以便收取两块钱的差价。在报过数字后,柴先生发现对方已经转走了自己近2000元。商家表示柴先生的餐并没有卖完,给他打电话的也不是店里的工作人员。柴先生怀疑自己的订餐信息被泄露。

此外,今年3月份,哈尔滨李先生在订过一次外卖后,频繁接到陌生人电话询问如何找“小姐”。不胜其扰的李先生最后发现,自己的电话是被一名外卖骑手泄露的,并将其备注为“小姐上门”。

网站网友“时光漫步支旅”也曾发帖称,自己给男朋友点了一份美团外卖后,随后被一位陌生人加了微信。对方知道自己的姓名和详细地址,但自己并不认识他。几经追问之下,对方承认信息是送外卖的朋友给的,目的是想帮他脱单。

重案组37号探员以信息被泄露用户的身份拨打美团客服电话,一位客服人员表示,美团内部对于信息的管理非常严格,不会泄露用户的隐私。但用户订单信息涉及多个环节,商家和骑手会有用户信息,且不包括送错餐以及订餐小票弄丢等干扰因素。

此外重案组37号探员注意到,发生于2011年底的“互联网泄密门”也波及美团,当时美团曾发短信致用户:“近日多个网站用户数据泄露,经核实,您的账户信息已泄露,请尽快修改美团网密码,以防账户被盗。”

美团网方面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此次用户信息泄露事件波及了多个用户量较大的平台,如CSDN、网易邮箱等,有部分使用相关账户注册美团网的用户账户面临安全威胁。

个人信息仍处“危险期”

广东中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深圳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潘翔介绍,刑法修正案(七)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进行了立法,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此外《网络安全法》也明确,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网络安全专家、白帽汇创始人赵武表示,目前信息泄露不断发生,但相应的技术安全规范和要求仍未出台,公民的个人信息仍处于“危险期”。

对于外卖平台涉嫌泄露客户隐私的问题,赵武分析称,有可能是外卖平台程序存在漏洞,比如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没有做认证,网络入侵者可以根据订单序列号爬取用户信息。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起类似案例,例如一些招聘网站的简历大规模泄露等。

第二种可能是跟商家合作的第三方泄露信息。比如有的商家会搞一些积分、返利、赠券等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是第三方公司承做。他们在活动中会搜集用户的信息,而本身对数据的保护不如平台严密,因此很容易被入侵。“此前12306网站信息泄露就是这种情况。”赵武说。

赵武介绍,去年6月份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已经正式实施,总的指导要求已经明确,但相应的具体技术安全规范仍未出台,尤其是对商业公司的信息监管没有很具体的要求。

如何防范信息泄露,赵武表示,一方面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网络安全保护具体细则,严格立法要求企业对安全事故负责,尤其是跟隐私相关的数据泄露必须有惩罚和赔偿机制,不允许企业增加“黑客攻击导致的数据泄露不承担责任”类似的霸王免责条款。同时,严格管束企业方对数据的利用情况,出一次事,处罚一次。

另一方面,商业公司要及时更新信息保护手段,建立深层防护机制,在做数据分析和使用时,可以先将客户的敏感信息隐去,用虚拟ID代替;再将其隐私信息通过加密的手段做二次防护。

此外赵武表示,商业公司还应完善信息管理机制,“比如技术加密的算法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接触到用户数据,建立详细的技术标准规范”。

(文中许昕、陈京宏、覃华、李德为化名)

谢选骏指出:这就是“独裁国家的信息民主”吗?难怪联俄容共的极权主义鼻祖孙文中山说,中国人的自由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因为这个八国联军“军政府”的效颦者但这其实不是民主自由,而是废垃社会的散漫无序。



【006、独立先于民主】


《镇压学运的结果是挡不住的移民潮,紀念64三十一週年》(2020-06-04 体育老师博客)报道:

中国近40年来的变化,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皆可谓天翻地复慨而慷。外表的光鲜,伴着道德的彻底伦陷;太监文化支撑的一尊独裁,容不得半点异已。一个以勤劳、智慧著称的民族,居然落得被外戚用科技封喉,四面树敌、喊打喊杀的励害鍋。

有关天翻地复的变化林林总总,海量的文章、论坛已有评述,肯定还有海量的文章、论坛在其后。本文只想说这天翻地复的变化中的,人才流失,移民大潮,是何时开始的?有无一个明显的时间段?我说有!是8964!

本人不善政论,只会记录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经过思考,写点隨想。

从[8964 我没有沉默]一文中提到的,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哥们开始说起。那天在从中国大使馆请願回来的火车上,哥们说,准备回国,去北京投入抗争,这个学不留了。大有五四运动青年学生的,北平之大己放不下一张课桌的感慨。本人听后,热血沸腾。当场表态,我也回去。

学生会主席和另外两哥们三人同来自陕西。陝西借了三只熊猫给安特卫普动物园,換来大学数理化三个系各收一名博士研究生。陕西省对千挑万选出来的哥们仨是寄予重望的。哥们做出这样的决定,绝非一时冲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拳拳之心,爱国于表。

本草民是凭着发表在光谱化学学报 (Spectrochim. Acta.)上的一篇文章中开发的技术,被安 特卫普大学医院、肾高血压科、临床化学实验室看中,办理了自费公派出国的。相比学生会主席他们三人,出国留学可说是个人行为,不难作出放弃学位回国的决定。更主要的,本人是那种性情中人,垮出国门,才知自己很爱国。

80年代出国留学这批人,是飞机落地,就踏上和自己的故土两重天的土地上的一群人。脚下是西方世界的现代文明、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本人感觉是格格不入,我不属于这片土地;刚离开的故土,虽然广大农村还在刀耕火种,但四人帮倒台,胡耀邦主政,长城内外,欣欣向荣,春色溢然,是一片让游子们魂牽梦繞的,希望的田野。

我们非但没被西方世界引诱,心心念念的是,尽快完成学业,回国报效。尤其是过三关斩六将,公泒出国留学的辛辛学子,人中龙凤,更不忘自己肩上的重任。

记得当年一学法语的哥们和洋人结了婚,留学生们议论纷纷。一学姐对我说,洋人和中国女人结婚,总是挑又年轻又漂亮的;中国男人和洋人结婚,只能是又老又丑的。本人说,老不老、丑不丑,都无关大事,最不幸是,和洋人结婚,自断回国路!可见当时我们把回国路,视为第一大事。留学就是为了回国。

当我正在考虑,怎么向对本人寄予厚望的导师,说明弃学回国的原因,及退房、換币、收拾行装种种善后时,被使馆召集开会,得知64已被定性为反革命暴乱。接着,多人收到国内亲人来信,告知镇压仍在持续,千万不要捲入任何有关64的活动,不要回国。

接下来的7月14日,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日,晚间巴黎的大游行,成百上千的中国留学生方队,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留学生们着素服,头缠“血债血还”红字的白布条,手扶自行车,簇拥着巨大的红色中国式锣鼓行进。锣鼓和人群,非但没有丝毫庆典的迹象,而是哀悼革命失败的一片肃穆。

本来这天,是巴黎举行的一场,欢庆这个平民革命节日的大盛典。法国政府站在被镇压的天安门学生一边,同仇敌忾,绝然取消了巳向中国官方发出的邀请,不再欢迎刚刚屠杀自己人民的政府官员。一些刚逃出国境的民运领袖则受邀,与各国政要一同站在观礼台上。

让人泪奔的种种见闻,触及灵魂。那片故土,已不再是离开时胡耀邦主政下的,希望的田野。国己不国,心灰意冷。之前参与使馆请願后作出的,弃学回国,参加战斗的决定,是何等天真、幼稚、自作多情。

在囯内风云骤变,苛政猛如虎的大形势下,一介书生,爱国?自不量力。回归实验室,那是本人的一亩三分地,一片乐园。靜下心来搞课题,管他春夏与秋冬。

64后,那回不去的国,让多少人寒了心。追逐自我的前程,自然而然取代了回国报效的初心。同时,西方发迖国家,纷纷向中国留学生提供了居留许可。最典型的是美囯的64录卡,一口气留下了连家属在内的八万之众。就连比利时、荷兰这样,本来是限制移民最严的富裕弹丸小国,也向留学生张开了臂膀。

这批在国外经历了8964的,都是勤奋、诚实做学问、耐得住寂寞的炎黄子孙。经海外留学生涯,如虎添翼!尤其是那些CUSPEA高才生,更是人中翘楚。这批之前对“移民”一无所知的精英们,就这样留在了西方,开启了技术移民的先河,而后形成大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在此大潮下,出国留学,隨后移民,已理所当然。清华、北大、复旦、协和等名校,成了为人作嫁衣裳的留学预备班。当听说,清华、某系、某专业、某级在美国聚会,只差几人时,已不觉为奇。这些年来流失了多少人才啊!

人才,国之重器,只因为8964的血腥镇压,撕开了人才流失的大口子,用脚投票,能跑就跑。难怪近几十年,中国难有创新,落得被他国用芯片封喉的下场。镇压学生运动,能有好下场?

如今,体面的、位尊的、有钱的、有权的、各式各样的,虾有虾脚、蟹有蟹道,都争先恐后,往发达囯家跑,留下一片表面光鲜,却连地下水都被污染了的、万劫不复的蒼夷土地,可悲啊!

镇压学生运动绝无好下场!

谢选骏指出:为何东欧苏联的民主运动可以成功,而中国大陆的民主运动却无法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的亡国程度不及中国那么深厚——不算蒙古,就算满洲,中国的亡国历史也绵延了将近三百年,所以民国的独立就摇摇欲坠,先后败于日本和苏联的入侵。在中国,独立尚未成功,民主也就遥遥无期了。因为民主权利只能向同族的同类争取,无法向异族的异类争取的——所以我说“独立先于民主”。独立先于民主,就中国而言就是中国需要先向共产党争取独立,然后才可能向新政府争取民主。在1949年迄今为止的亡国状态下,中国人除了俯首帖耳之外,只能消极抵抗,或是积极逃亡。因为和共产党这样的异类,中国人是没有道理可以和他们讲的。



【007、共和党原是民主党,民主党原是共和党】


《一片红海 川普连任的土壤依然肥沃》(社论 2018年11月08日)报道:

期中选举结果让川普、共和党、民主党和欧巴马都宣称“胜利”,实情是各有斩获、平分秋色。川普辅选的候选人绝大多数告捷,显示川普魅力继续发光发热;但民主党赢得国会众院主控权、增加七位州长,许多州更多女性、穆斯林当选联邦众议员、同性恋者当选州长,“彩虹”、“粉红”狂潮涌动,“欧记健保”确定存活,都是收获。只是,无论州长、参众议员版图,美国地图上还是“一片红海、少有蓝天”,川普崛起的土壤依旧肥沃,对他2020年竞选连任相当有利,对美国和世局的影响多大,比两党输赢更有意义。

2016年川普当选,媒体依两党谁赢得多数,在美国地图上标示红色(共和党)和蓝色(民主党)。结果地图除了东西岸几个大都会和一些州的大学城是蓝色,各州郊区一片红海。如按面积算,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全美土地的占比为97%比3%;“蓝土”只是零星分布在美国版图上。有人说,那才是真正的美国。

红蓝对比是以地方行政区和赢得多数票而标出,适用于总统、州长和选区是全州的联邦参议员,期中选举结果美国还是一片红海。但如以人口数计算,联邦众议员是依各州人口数分配议席、画分选区(目前约每70多万人可产生一席)。435席众议员,民主党可能囊括228席,但地图上蓝土还是零星小块,分布东北部如纽约、麻州、新罕布夏和康乃狄克等州,和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州、华盛顿、俄勒冈等州,大小无法和红土相比。

红蓝这样分布有什么意义?粗略地说,川普和共和党优势就在“乡村包围城市”。以版图计,共和党占绝对优势;以人口计,两党平分秋色。乡村保守选民以白人、低教育程度、低收入、排外倾向浓厚,政治态度保守居民为主;都会区人口开放,接受移民和族裔多元化、维护妇女和弱势群体LGBT等权利。自然,华裔等少数族裔多数分布在蓝土上。

美国向右转,国土一片红,正是川普崛起壮大的土壤。经两年多发酵,期中选举并未改变。它大体反映以下现象和特色,是美国分裂的源头,却是川普2020年连任的筹码。

一,白人的危机感。主流媒体多避谈此事,但事实很明显,白人生育率下降,出生率早低于每个家庭平均2.11人的底限,人口老化严重。而外来移民各族裔生育率相对稳定,最早在2042年白人将成少数,西裔将跃居第一大族群;白人人口2050年甚至将降至46%,导致郊区白人危机和恐惧,使反移民、排外、反穆斯林等诉求大受支持,川普迎风而起,击中这些人内心。

二,反全球化。全球化贸易让各国分工,美国工作机会流失,中西部“铁锈带”各州迄今依然萧条。归罪自由化、反全球化,赞成保护主义,用极端主张肆无忌惮毁损西方传统价值,川普常滥发狂言,“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等,说中国强奸美国、不公平贸易抢走美国人工作机会,都得到郊区选民热烈拥护;中产阶级没落,更刺激极端势力兴起,让川普代言。

三,保守宗教信念如反堕胎、强调虔诚履行教义,被郊区居民奉为生活戒律。民主党支持妇女堕胎权、LGBT权利,都成保守选民眼中的异端。上亿基督教不同教派的选票,成了拥护川普的坚定力量。

四,川普极了解白人选民焦虑情绪,屡屡打出恐惧牌,强化自己救世主形象。反对川普声音愈大,支持川普的狂热激情也愈高。从选前邮包炸弹案、助选场合万人空巷,川普成了偶像,甚至被崇拜。2016年竞选时,他狂言可持枪在纽约最繁华的第五大道杀人,照样当选;如今声势依然,参议员马侃病逝后,党内已无人敢撄其锋芒,很多州长、参众议员须靠川普站台稳住选情,共和党已被川普彻底“收服”。

许多总统历史学家承认,共和党已非林肯传统的共和党。川普领导的美国让许多盟国、对手厌恶头痛。但据独立民调机构SSRS调查,46%美国人认为川普2020年将成功连任。当年柯林顿的同样调查只有24%、欧巴马也只有44%。

或许,美国和世界该准备好,再面对川普六年执政。他如果连任将把美国带向伟大独尊,或将根本毁损200多年的立国根本?任性霸道的帝国将带给世界什么?靠选票数人头的民主制度,更难显现其纠错能力。或许,川普自认这是拨乱反正,但对美国却祸福未卜。

谢选骏指出:社长只懂“许多总统历史学家承认,共和党已非林肯传统的共和党”,却不懂“今日的共和党就是当初的民主党,当初的民主党就是今日的共和党”!因此可以说,“共和党就是民主党,民主党就是共和党”。那么,为何会形成“共和党就是民主党,民主党就是共和党”的反转现象呢?因为十九世纪的共和党,代表的是城市激进力量,就像现在民主党一样;而那时的民主党,代表的是乡村的保守力量,就像现在共和党一样。在社会议题上,当初的共和党反对蓄奴,犹如现在的民主党反对驱逐移民;当初的民主党支持奴隶制度,就像现在的共和党支持白人至上。这就叫做“风水轮流转”——于是,“川普领导的美国让许多盟国、对手厌恶头痛。但据独立民调机构SSRS调查,46%美国人认为川普2020年将成功连任。当年柯林顿的同样调查只有24%、欧巴马也只有44%。”川普是“老白男”的发出的最后呐喊——因为他有家族老年痴呆症,所以像老年痴呆症患者里根总统一样充满了无知者无畏的顽童精神,敢于揭露国王的新衣,发出了老白男最后代表的最后哀嚎。再过,一代人,美国就没有了“多数族裔”,就像1980年代的苏联那样,那时俄罗斯人失去了人口多数的垄断地位。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南加州夜店枪击案13死 枪手身亡动机不明》(中央社 2018年11月08日)报道:

美国南加州洛杉矶郊区千橡镇(Thousand Oaks)夜店Borderline Bar and Grill昨晚惊传枪击,造成至少13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驰赴现场的警察和行凶的白人枪手。

警方表示,Borderline Bar and Grill当时正在举行“大学乡村之夜”活动,现场有数百人。一名枪手于深夜约11时20分闯进现场开枪,至少开了30枪,造成12人丧生,另有多人受伤。警方表示,凶手也身亡,目前不清楚是举枪自尽或遭警方击毙。凶手的身分及犯案动机目前不明。这是美国不到两周之内第2起大规模死伤的枪击案。

目击者指出,这名枪手身穿黑色风衣,闯进现场投掷数枚烟幕弹后,开始开枪扫射。

文杜拉郡(Ventura County)警长狄恩(Geoff Dean)说:“现场十分骇人,到处都是血迹。”他表示:“我们不知道这是否和恐怖主义有关,一切都在调查中。一旦确认枪手身分和犯案动机,将会立即公布。”“没有证据让我或是联邦调查局(FBI)相信,本案与恐怖主义有关。我们当然会查证此一可能性。”

现年20岁的大学生温纳斯川(Matt Wennerstrom)是发生凶案夜店的常客,他说枪手使用一把短管手枪行凶,显然装上一只10至15发子弹弹匣。他指出:“凶枪是半自动,凶手不断开枪,当他装填子弹时,我们协助众人逃跑,我连头也没回。”他说,他和其他人以店内的椅子打破窗户逃离现场,跳到一处阳台上,然后跳到地面平安脱逃。

谢选骏指出:“枪手身亡动机不明”,似乎深不可测,其实后果就是种族屠杀,目的就是减少一些对方的人口数目。

《白人至上主义标语 被贴进南巴高中内》(南巴沙迪那市讯 2018年11月08日)报道:

一名穿全身黑,脸上戴白面具的可疑份子出现在南巴沙迪那市!

可疑份子开始将“身为白人是ok的”(It’s okay to be white)白人主义至上标语张贴于校园各处。

南巴沙迪那市警局正在调查发生在南巴沙迪那高中的一起疑似白人至上主义犯罪行为。警方表示,一名穿着全身黑,脸上戴着白面具的可疑男子,于10月30晚间10时30分,翻过南巴沙迪那高中已上锁的门栏。接着开始将“身为白人是ok的”(It’s okay to be white)白人至上主义标语张贴于校园各处。

这嫌犯的犯罪行为被校园监视摄影机清楚录下,现场没有明显毁损校园设施的痕迹。警方认为,这名可疑男子是单独行动,该地区也并未接到和受理过类似案件。

南巴沙迪那市警局和南巴沙迪那联合学区将持续追查整起案件,并严加把关学生安全。如果民众掌握有任何关于这起犯罪行为的线索,可拨打南巴沙迪那市警局电话:626-403-7270。

谢选骏指出:这不是孤立的,而是风潮的一部分。现在的感觉,怎么那么像南北战争前夕?但愿最高法院不要出事失信才好!否则美国就失去了最后的仲裁机构了。



【008、哈佛老娘的真相】


《哈佛毕业生30周年同学聚会,揭开30个人生真相》(Deborah Copaken,THE ATLANTIC 2018年10月24日译者王培)报道:

译者按:让我们看看这个世界的天之骄子们是否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对待人生就像对待芸芸众生,有一种不可一世的优越感,还是说,他们与凡人一样,都会经历和感受同样的喜怒哀乐。我得承认,虽然我还没到大学毕业30年的年纪,但有些内容真是能戳到泪点,害我边翻边泪奔

对每个人来说,无论他/她是否读大学,或者无论读的是哪所大学,来到有限生命的中点,你会发现年轻时优秀的学生与当时平庸的学生之间已不存在太大的区别,而生命永恒的母题却成为了大家最关注的话题:突然都关心起死亡来。以下清单并不全面,但却是我在参加哈佛大学1988届学子毕业30周年同学会时所发现的30个大家都认同的人生真相。

01

没有谁的人生一如自己预期,顺风顺水,哪怕是最精明的人生规划者也没能做到这一点。

02

凡是成为老师或医生的同学似乎都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满意。

03

很多律师似乎要么对自己的职业不甚满意,要么希望换个职业,但法律教授除外,后者的职业满意度与第2条相似。

04

几乎每个银行家或基金经理都希望找到一种方法,用自己积累的财富回馈社会(有些已有具体的计划,有些还没有)。到了这把年纪,他们中的很多人似乎希望尽快离开华尔街,然后投身某项艺术事业。

05

谈到艺术,那些将艺术作为职业的同学对自己的选择最为满意,并且通常也能取得事业成功,然而某种程度上,他们却一直都在为生计而奋斗。

06

他们说金钱不能买来幸福,但在我们班同学会召开前所做的在线调查表明,那些拥有更多财富的同学相比拥有较少财富的同学自认为更加幸福。

07

同一个在线调查显示,我们最强烈的欲望既不是性爱,也不是财富,而是获得更充足的睡眠。

08

“传声头像”乐队(Talking Heads)(译注:美国著名的新浪潮乐团,1975年组建,1991年解散)的《烧毁房子》(Burning Down the House)当年是我们的班歌,如今到了2018年,我们对它的喜爱丝毫不减当年。

09

我们班当年最害羞的同学现在很多都是著名校友了,他们参与组织了这次同学会和其他活动。

10

那些主动选择离婚的同学似乎在离婚后过得更开心。

11

那些被动接受离婚的同学似乎在离婚后过得更不开心。

12

有很多维持了多年婚姻的同学说,他们也曾处在离婚边缘,一旦挺过来,他们早期不成熟的婚姻关系突然就变得更成熟了。“我一直在竭尽全力经营好婚姻!”一个同学告诉我,她和她丈夫在参加一个特别有压力的婚姻治疗课上,她曾对自己的丈夫这么说道。她说,从那一刻起,丈夫开始理解她:她的不完美对他而言并不是一种侮辱,她的行为也不可能是他的行为的延伸,能时刻与他保持一致。她必须做她自己,正是她的不完美才定义了她是谁。在婚姻最痛苦的阶段,很多夫妇忘记了这一点。

13

几乎所有的校友都认为,年轻时的自己太幼稚,尤其是会轻易论断别人。

14

我们都对每个同学变得更为包容,这种友爱之情贯穿于整个同学会。我们似乎不再只把友情施与我们当年关系最亲密的同学;我们已经加深了对何为爱的理解,试图重新挽回曾经失去的同学情谊。

15

无论我的同学们毕业后取得了何等成就——国会议员、托尼奖(译注:美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最佳导演、宇航员——我们在同学会的各种活动中聊得最多的话题仍然是:对爱的渴望、人生慰藉、智识交流、如何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友谊和安宁的人生。

16

几乎所有养育了孩子的同学似乎都对他们的这一决定深感满意,有些没有孩子的同学很乐意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有些则有些后悔。

17

30年之后与寝室室友再去同一个酒吧喝一杯,其感受会比当年更加有趣。

18

只要有可能,尽量在老友的家里留宿,不要选择在酒店过夜,除非你带着新认识的恋爱对象或者只在当地停留一晚。这些年来,我的有些同学似乎一直在干这件事:住酒店、住酒店、住酒店。

19

在30周年同学会上,几乎所有参加同学会的有配偶的同学都没带上自己的配偶,而是把他们留在了家里。

20

这些年来,大多数同学的膝盖、臀部和肩膀都有劳损。

21

30年后,那些毕业后一直嗜酒如命的同学,岁月的沧桑写在了他们脸上。

22

总体而言,女同学在外貌上比男同学保养得更好。

23

总体而言,男同学在发挥潜能和领导力方面比女同学做得更好,这真是令人惊讶啊,惊讶。

24

没有带薪产假、没有经济能力照顾好孩子会对同学们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受到这类影响的大多是女同学,她们的事业发展受挫,不得不对人生做出妥协,也失去了财富。

25

当哈佛大学纪念教堂(Memorial Church)顶上的吊钟敲响了27下,以纪念毕业后去世的27个同学时,在内心深处,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这些钟声在未来30年响起的次数只会越来越多。

26

有些同学为去世的同学合唱了几首纪念之歌,他们从来没为此做过事先排练,但听上去就像他们为此排练了好几周,哪怕在乐队指挥之下他们唱的是原创新歌。

27

在50岁出头的年纪,同学们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说出真心话,对他人表达感激和友善,以免错失机会。我的一个室友为1984年发生的一件事感谢了我。一个没怎么打过交道的同学看了我写的《红书》(Red Book)——该书记录了我们毕业5周年的活动,其中讲述了我曾经自己打Uber去急救室的经历——他告诉我,他原意为我支付下一次安排救护车的费用,边说还边从钱包里拿出一大叠钞票。“谢谢你的好意,”我笑着对他说,“但我可没有计划很快再次重返急救室。”

28

那些失去了孩子的同学学会了坚韧和感激,这些品格鼓舞了所有的同学。“不要为失去她之后的岁月感到悲痛,”我的一个同学在纪念她女儿的悼念会上说,她女儿是哈佛大学2019届学生,于去年夏天去世。“相反,我们要感激她在21年的岁月中所散发出的光彩。”

29

那些经历了生死考验或者仍在面临考验的同学似乎在同学会上最为兴奋。“我们仍然活着!”我对我的朋友说道,他曾经经营了一家健康公司,当癌症扩散开来后,他做了面部一侧的切除手术。当我们想起我们可能差点因此而见不到面时,我们像孩子一样欢笑、嬉闹,情不自禁地相互拥抱,彼此微笑。

30

也许爱不是你全部所需,但正如一个同学告诉我的,“它真的很治愈!”

谢选骏指出:读完上文你会发现,这不是什么“30个人生真相”,这仅仅是个“哈佛老娘的真相”——早几年其想法不是这样,过几年其想法又不一样了。所以呢?你不是她的这一瞬间,她的想法对你毫无帮助的。



【009、亨利基辛格还想混入民主党政府摸鱼】


《亨利-基辛格:“我喜欢乔-拜登”》(GM77 2020年11月11日)报道:

曾担任理查德-尼克松和杰拉尔德-福特两位总统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上周表示,尽管他经常在外交政策上与乔-拜登意见相左,但他相信如果拜登就任总统,他的外交行动会是温和且深思熟虑的。“在竞选期间,非常有能力的外交政策顾问站在他一边,”基辛格上周五在巴黎举行的WELT经济峰会闭幕式上接受Axel Springer SE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德普夫纳采访时说。(Axel Springer SE「阿克塞尔·斯普林格集团」为欧洲最大的数位出版公司之一,拥有众多新闻媒体品牌,如图片报、世界报、Fakt等)

这位97岁的前外交官在纽约的家中进行了实质性的发言。《商业内幕》报道了这次采访。“大选后会发生什么还不完全清楚,”基辛格说,“但我将利用我的影响力,尽管很小,促进国家的团结。”基辛格指出,他与拜登相识40多年,第一次见到他时,这位来自特拉华州的新当选小参议员出席了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一次高级别会议。“所以他进来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是谁。我说,’我不知道工作人员可以参加这个会议’,而拜登当时并没有对此大惊小怪。这些年来,这个故事他(拜登)不知道讲了多少次。我喜欢他这个人。”

中共党媒《参考消息》随即在10日 转载了此文,基辛格一直被中共媒体尊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五十年多年前,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和总统尼克松两人放弃了中华民国台湾,选择与中共建交。如果说那个时候,以基辛格为代表的美国单纯地相信了中共的谎言,寄希望中共会在国家强大后,给予中国人法治和民主自由,那么1989年6月4日,中共血洗天安门的残暴行径,应该足以让美国看到其伪善背后的邪恶。而基辛格先生却在中共独裁专政面临民主萌芽挑战的转型时刻,多次到访中国并呼吁保持中美之间的正常交往,让中国人民错失一次走向民主的机遇。

八九六四后,中共在美国精英们的“呵护”下经济飞速增长,当初对14亿中国人民的承诺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中美两国利益共同体“一起享受着中国加入WTO进入全球化的福利。早在1982年,基辛格就从高盛和其他三家银行的财团获得两年期的贷款,创建了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Inc. 以下简称KAI),KAI网罗了大批英美政要及跨国企业家,与包括黑石集团等多家公司建立了战略联盟,其主要业务是为美国大企业提供海外拓展的政策咨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帮助企业在中国拓展业务。

基辛格90%的客户都是跟中国做生意的欧美公司。信手拈来的知名客户就有摩根大通、美国运通、AIG、可口可乐、GTE通讯、亨氏食品、波音、韩国大宇、默克制药、自由港公司、渣打银行、爱立信、贝尔电话、沃尔沃等公司。

很显然,基辛格代表的是美国华尔街利益集团,中共集权家族绑架14亿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垄断市场给他们带去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从而使得这些利益集团们在中共对内遏制人民言论自由和重演8964的悲剧疯狂打压对待香港人民的行径选择视而不见。2020年 初病毒肆虐到美国本土祸及民众,直到如今的美国总统选举大规模造假,因此即便是损害美国民众的利益,他们也选择同流合污,而完全不顾美国的立国之本。这可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现实的例证吧。火烧眉毛的“基辛格们”已难以保持隔岸观火的悠闲,只有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露骨地与中共“合作”,才能掩盖被利益熏心曾犯下一个又一个错误。

然而,网络媒体时代永远掩盖不了全部的真相,美国总统大选舞弊的拙劣行径让8000万美国民众更加坚定地支持川普总统,本届大选已不是拜登与川普总统个人之间的竞争,而是“基辛格们”对中共从绥靖政策到共同参与作恶已严重威胁到美国民主体制,基辛格时代已成为历史, 8000万的民意绝不会允许“基辛格们”代表自己的意志,正如班农先生所说: “基辛格先生,我再也不想听你说什么自由世界秩序了。你是有罪的。你一开始就是中共的代言人,不止如此,你还从中共那里获取沾满鲜血的钱。中共几十年来都在给你钱。这一切都将会被揭露。”

网民哀嚎:

1、johnimse 2 天 之前

This man will ruin American.

2、Dzhang 3 天 之前

我靠,你个死变态基佬,真恶心!

3、PEDDINGTON 11 天 之前

這個老賊,這一世就會死於牢獄恐懼中,來世墮入無間地獄。班農說,基辛格雙手沾滿了中國人民美國人民的血。

4、kellyy 14 天 之前

这两个必须下地狱

5、文乐 15 天 之前

迟早会遭报应的

6、81301527 15 天 之前

基辛格是个老畜牲,罪该万死,手上沾满了中国人和美国正义人们的鲜血,海豹六队击杀假拉登后全部被死亡的惨剧里面就有这个老畜牲的一份罪恶在里面,一定要惩罚

7、Wuke 16 天 之前

现在的美国人民和政府如果不把基辛格送进监狱就是对这个世界最伟大国家的犯罪!因为基辛格出卖了太多美国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美国国家利益!

8、大大过瘾 16 天 之前

老狐狸的智慧是靠敲骨吸髓滋养的,一切总有轮回报应,华夏大地的至暗时刻在老狐狸主义的主导下至少延伸40年!是不是老狐狸还惦念土共301医院‘常委150岁生命生命保障计划’呢?

9、PEDDINGTON 11 天 之前

Reply to  大大过瘾——這樣的老賊應該有俠客去收拾。

10、smartant 16 天 之前

該這些假冒偽善的基辛格們付出代價的時候了,中國人被賤賣了歷史該結束了,該我們贏了,該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與魔鬼交易付出代價,下地獄去吧!

11、追随上帝 16 天 之前

就这个老王八蛋睁眼说瞎话,置中国人民自由与生命于不顾,助纣为虐、贪婪堕落。真该死!

12、AKLK 16 天 之前

基辛格,你的贪婪使你对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犯下了深深的罪行,忏悔吧!你会下地狱的!

13、Biubiu 16 天 之前

一头钻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14、chrg764 16 天 之前

老不死的!听说你对毛泽东治下的中国很赞赏!沼泽地该进监狱了!

谢选骏指出:基辛格做着特朗普共和党的官,一看白登的民主党赢了,就赶紧溜须拍马,改换门庭了。难怪广大川粉哀嚎不已,怎么特狼扑用的都是这等的下脚料呢?大约饿得确实饥不择食了。

《最后一搏?美总统开始"大清洗",基辛格直接被开除》(2020-11-27 军情十一处举报)报道:

正如外界所预测的那样,在意识到自己败局已定之后,特朗普主要会着手做两件事。

1,大肆动用总统赦免权,以消除他下台后遭到起诉的可能性;

2,对白宫进行"清洗",开除那些三番五次和自己唱反调、"不忠诚"的官员。

就在一天之前,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了一项重大赦免,他表示自己"完全赦免"了前美国国安顾问迈克尔·弗林。此人是特朗普上台后首任国安顾问,也是"通俄门"事件中的关键人物,曾因两度在调查作伪证而被定罪。

这一赦免被认为是"特朗普上台以来最高调的一次赦免",被赦免之后,弗林与"通俄门"调查的冗长法律纠纷将一笔勾销。也消除了特朗普担心弗林成为"污点证人"的后顾之忧。特朗普对弗林的赦免,可以被视作为他一系列"大赦"的开始。弗林是第一个被特赦的人,但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相较于开启特赦进程,特朗普对白宫的清洗要更早一步。

本月9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开除国防部长埃斯珀,由国家反恐中心主任米勒担任代理国防部长。埃斯珀也不幸的成为了特朗普的首个"动刀对象"。

埃斯珀被开除后仅一个星期,特朗普又开除了美国网络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局长克雷布斯。和埃斯珀一样,布雷克斯也是在看到特朗普的社交动态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被开除。

然而特朗普的"解雇潮"才刚刚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劲爆的人事决定往往都在后头。

当地时间26日,特朗普对美国防政策委员会进行"大清洗",美国政坛超重量级人物、前国务卿基辛格直接被撤职。

除了基辛格之外,被特朗普除名的人还有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前高级成员哈曼、及众议院多数党前领袖康特、海军前作战司令拉夫黑德等人。

从撤职名单上不难看出,这些人无一不是美国政坛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事实上,美国防政策委员会正是一个由由前任国家高级安全官员组成的外部咨询小组,他们主要为国防部就国防政策事项,提供知情、独立的建议。

十一处认为,特朗普开除基辛格主要有两大原因。

第1, 出于对基辛格的报复。

现年97岁的基辛格是美国政坛"活化石级"人物,虽然早已淡出政坛,但他早已将政治工作当成生命的一部分。自特朗普特朗普上台以来,这位美国前国务卿曾多次向白宫发出警告。

早在今年4月份,疫情刚开始在美国肆虐时,基辛格就提醒白宫,新冠疫情将永久改变世界秩序。

而在中美关系上,基辛格更是不止一次对特朗普发出警告,称不要一味地挑衅中国,否则后果将会很严重,白宫必须要学会收敛。

在本月中旬的一场访谈节目中,基辛格曾对本次大选结果发表看法。在访谈中,基辛格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拜登支持——"我喜欢乔·拜登这个人。"

同时他还表示,虽然不清楚选举后会发生什么,但他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促进美国的国家团结。

现在特朗普深知自己已无力推翻本次大选结果,但至少在明年1月20日之前,他还是美国总统,仍然拥有"开人"的权力。而三番五次和自己"唱反调"的基辛格,自然成了他"炒鱿鱼"的对象。

特朗普不按常理出牌是出了名的,管他基辛格是几朝元老、管他在美国政坛中有多大的影响力,这些根本不会影响特朗普的决定。

第2,特朗普可能想进行"最后一搏"。

目前不排除将对外发动战争的可能,毕竟这可是他继续留在白宫的唯一办法。

10天前,特朗普曾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召开一次国防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对付伊朗。特朗普提议对伊朗的主要核设施进行袭击,但遭到了包括副总统彭斯、国务卿蓬佩奥在内的多名高官反对。

目前代理国防部长米勒是特朗普一手任命的,如果再国防政策委员会的这些专家撤换上自己的心腹,特朗普想对外发动军事行动就会更容易一些。

时至今日,特朗普仍未承认败选,这足以表明他心有不甘,参照这位美国总统的脾气秉性,不排除他接下还会有更大的动作。不光是美国,全世界可都要注意了。

谢选骏指出:特朗普开吊基辛格,众人以为踢了这条基老狗一脚,其实拉了这条基老狗一把——这为基佬辛格进入白登政府谋职,又开方便之门也。

《基辛格喊话拜登:快恢复中美对话 否则或致军事冲突》(参考消息2020-11-16)报道:

据彭博社消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16日就新的美中冲突发出警告。基辛格在彭博新经济论坛开幕式上发言,呼吁即将上任的拜登政府迅速采取行动,恢复与中国的沟通渠道,否则危机可能升级为军事冲突。基辛格称:“除非有某种合作行动的基础,否则世界将滑入一场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他说,今天可用的军事技术将使这种危机比以前的危机“更难控制”。

基辛格建议中美为竞争设界限,否则——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8日援引彭博社报道,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中美必须为两国日趋激烈的竞争建立规则,否则有可能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政治的不确定性局面。报道称,现年97岁的基辛格当地时间7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主办的视频研讨会上说:“两国必须要探讨超过哪个界限就不会再进一步威胁对方,然后,他们必须找到在较长时间内落实这种政策的方法。”他补充道:“你可以说这完全不可能,但如果这样,我们将陷入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局面。”

报道称,在尼克松时期促成中美建交的基辛格说,美国彼时和中国建交的目标是制衡苏联。他曾说,要越来越警惕中美发生新冷战的可能性——他将之归因于技术进步对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基辛格认为,美国需要换一种“新思维方式”。要理解这个世界太复杂,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实现在战略和经济上都具有其他国家无法威胁的单方面优势”。

谢选骏指出:基辛格为了保住他在中国的血汗生意浑水摸鱼,硬撑着充当说客和事佬,可谓不惜颜面,拼了老命也。



【010、科米新书是要公义还是要复仇】


《FBI复仇:比起科米新书 川普还有更怕的》(2018-04-18 看看新闻)报道: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对詹姆斯·科米来说,11个月就够了。

原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的新书《更高忠诚》今天上市。

上周率先曝光的片段里,极尽吸睛之笔。比如,特朗普之前被传在莫斯科酒店同俄罗斯妓女做出不可描述的事情。科米说,当时特朗普拜托他“把这件事查清楚”,因为“哪怕老婆梅兰妮亚相信一分,情况也会很糟糕”。

科米在书里写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戏——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会让老婆相信那1%?!如果这事换作我,我太太是绝对不会相信一丝一毫的。科米说,特朗普好像总是放心不下。过了几天又找到他,并提出两个理由——那天他并没有在莫斯科酒店过夜,以及他有洁癖,不能容忍……

科米在书里暗怼:“这事”不需要整晚,以及套房很大,他能和“细菌”保持距离。

丑闻!绯闻!身体!裸体!

总结来说,科米骂特朗普“道德败坏”、“堪比黑帮老大”、“不适合当总统”blabla……

可怜老特七十多岁的人,估计也是一夜没睡好,一大清早刷屏开骂科米“骗子”、“混球”、“泄密者”。

不过,特朗普的回击似乎火候不够。

在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的民调里,信科米的明显超过信特总的。

民调:特朗普和科米,你更信谁?

故事要从去年5月9日说起。

时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科米在出差途中,看新闻听说自己被解职了。

当时科米正主导针对特朗普团队的“通俄门”调查。

另一位“EX白宫人”、曾任特朗普“军师”的史蒂夫·班农后来说,解职科米是特朗普做过的最“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情。

科米走得突然,但他不是没有准备。

离开白宫不过十来天,一本备忘录曝光。白纸黑字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段:

2017年2月14日,特朗普支走其他人,把科米单独留在办公室说:“希望你能看清情况,不要再追究这件事,放过弗林。弗林是个好人。”

弗林曾是特朗普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被卷入“通俄门”调查而辞职。当FBI找到他时,舆论普遍认为调查即将触及核心。

尽管特朗普否认曾为弗林求情,但科米的备忘录里还有什么,成了白宫心头一枚不定时炸弹。

去年6月8日,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答案。

科米再一次出现在大众视线,出席那场被称作“超级碗”的听证会。

听证会上,科米解释,他与特朗普的9次单独谈话(3次面谈、6次电话)都有事后文字记录,因为他担心“特朗普会对会面性质改口”。

尽管科米没能抛出实锤,但他备忘录上的故事回放,桩桩都引发特朗普是否妨碍司法公正的质疑与讨论。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从儿子到女婿,特朗普身边人一个个被坐实同俄罗斯过从甚密。之前的“风暴眼”弗林也承认作伪证,并已被起诉。

而接替科米的特别检察官米勒更是火力不减,逼得特朗普几次冒出开除他的念头,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倒是科米,在听证会之后出奇地安静。

推特上的风景照,似乎在重塑他解甲归田的写意。

直到上周。

带着新书重装归来,人们发现科米并没有走远。

与上一次惹毛特朗普的《火与怒》里满是八卦不同,科米的新书里有被要求“向特朗普个人表忠诚”的不满,有被当做私人调查工具的愤懑,有FBI中立性被不断挑战的痛惜,还有对于通俄门继任调查者的声援。

看起来,这绝对不是复仇剧的终结篇。

也许不久之后,白宫秘闻从书升级成电影也未可知。

又或者,如果米勒真正开启关于特朗普妨碍司法公正的调查,有理由相信,科米会站上证人席。

谢选骏指出:科米的新书到底是在寻求公义呢还是要进行复仇?这在基督教看来是在寻求公义,但是在上文看来却只是在进行复仇。可悲。可悲?一个巴掌拍不响。但是,谁更可悲?



【011、烈士死了,逃兵活着,抵抗者星散】


2017年7月,中文世界(共产党占领区以外)的最大新闻就是刘晓波“被肝癌”、“被海葬”。很多人都把刘晓波比作烈士,至少也算是一个“不自觉地烈士”、“不情愿的烈士”。

那么,和烈士相反的是什么呢?是逃兵。例如,下文提到的徐刚就是这样一个逃兵。

网文《〈徐刚在巴黎〉之謎》(严家祺)说到: 

上世纪九十年代,巴黎有两家冠以“欧洲”的中文日报。一是《欧洲日报》,二是《欧洲时报》。前者是台北联合报系的报纸,发行人是王效兰,后者是北京在巴黎办的报纸。

一九九0年十一月下旬,《欧洲时报》连续三天刊出了一篇题为《徐刚在巴黎》的“新闻报告”,署名“黎士仲”。这篇“新闻报告”一刊出,在巴黎流亡者社圈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欧洲日报》的老板王效兰和许多编辑与徐刚熟悉,认识许多从中国大陆到巴黎的流亡者,《欧洲日报》是不会发表攻击、丑化徐刚和许多流亡者的文章的,因此,《徐刚在巴黎》一文自然就刊登在共产党主办的《欧洲时报》上了。

徐刚是诗人、作家,《人民日报》文艺版编辑。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五日,他与包遵信、郑义和我,在参加北京知识界大游行後,对天安门广场的学生发表了演说,第二天,《人民日报》作了报道。“六四”後,他与刘再复一同乘朋友的车到了保定,再转火车南下广州,从广州上船出逃香港。刘达文在《黄雀行动》一书中说,当时一些学生争先恐后上船,徐刚一把把两个学生拉了下来:“让年纪大的人先上”。特地让刘再复夫妇先上。徐刚是一九八九年七月十七日与祖慰同时从香港来巴黎的,三天後,刘再复夫妇也来到巴黎。当年九月,巴黎成立了“民主中国阵线”,许多流亡者和留学生参加了“民阵”。徐刚、祖慰、刘再复都没有参加。徐刚在一次对记者的采访时说:“我不参加民阵是为了尊重我自己。我是作家,要做一个真正的自由撰稿人,我知道这个自由撰稿人是不好做的。如果没有心灵自由,甚麽自由都谈不上。我以良心的全部拥抱正义,我无愧无悔。所有党派团体对我了说都没有吸引力,我自己就是脊梁和旗帜。”徐刚住在巴黎一条小街上,他每天去买中文报纸要经过我家附近的地铁站,我们多次见面。他在巴黎画了几十幅抽象派水墨画,极有特色,举办了画展。

《徐刚在巴黎》一文,借文中一人之口骂了许多在巴黎的流亡者,说有人“跟两个女人同时睡觉”,有人在难民营“和印度人、阿拉伯人乱来”。文章作者“黎士仲”对徐刚本人则竭尽丑化之能事。

“黎士仲”是一个假名字。但是文章的作者对徐刚和巴黎许多流亡者情况非常熟悉,把各种道听途说编织在一起,使许多被提到的人十分不安。问题严重的是,大家在追查谁是“黎士仲”?知道真实作者范围的人,故意把追查的方向引向自己要损害的人。怀疑、猜疑、调查毒化了流亡者社圈的空气,直到今天,还不能指证谁是作者。

一九九一年年底,《徐刚在巴黎》一文的两位受害者控告《欧洲时报》发表《徐刚在巴黎》一文“用毁谤手段在政治上打击”受害人。九二年一月七日下午,巴黎郊区的一个民事法庭开庭审理这一案件,《欧洲时报》社社长杨永桂到庭。《欧洲日报》报道说,被告的辩护律师进行了辩护。他承认发表黎士仲文章对两人犯有毁谤的罪责,但他认为损害程度不那么严重。杨永桂说,《欧洲时报》是一份发行只有三千份的中文报纸,不像法国的《世界报》,影响不大。后来,法国九十四省高级法院进行了判决。一九九二年三月四日《欧洲日报》作了报道。高级法院判决认为,《欧洲时报》刊登《徐刚在巴黎》一文,对文中提到底两人“进行人身攻击这种做法,假如不是毁谤,最少应也是有污辱性的。” 高级法院判决判决《欧洲时报》向两人赔赏精神损失费各五千法郎,诉讼期间损失费各五千法郎。

我感到徐刚本人如果不知道谁是作者,也知道为作者提供写作材料的人。徐刚是《徐刚在巴黎》文章的受害者,本人却没有提出控告。一九九一年,徐刚在巴黎与他交往多年的一位画家朋友闹翻了,他举办的画展也未达到他预想的结果。巴黎给徐刚留下了痛苦的回忆。一九九二年七月,徐刚回到了北京。

直到这件事发生后十七年,在一个偶然机会,我在纽约一家报纸上看到了一个中年女人的长篇报道,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家猜测的“黎士仲”或为“黎士仲”提供写作材料的人有很多特征相近。这个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是一个从小敢和男孩子打架的人,她第一个职业是刑警,她会照相、画图、审问嫌犯、解剖尸体。后来,她上了大学,在一九八九年前或一九八九年到了巴黎。她在巴黎认识徐刚时大约二十三、四岁,不大会说法语,当时在法国一名不文,奇怪的是,这个女孩怎么知道巴黎流亡者社圈这么多情况。

这是一位勇敢、有大志、一心想扬名世界而不顾一切的女人,在写《徐刚在巴黎》或为《徐刚在巴黎》提供写作材料前后,她正在写自己在中国经历的书。我分析,徐刚的诗词、散文和他每天在《欧洲日报》连载的文章,引起了这一女孩的注意。巴黎的中国人是一个不大的圈子,徐刚和这位女孩就因写作而认识了。就在徐刚回北京的前后,这个女孩请一位定居巴黎的中国法文翻译家翻译了她的书,然后挨家挨户地寄给了法国所有出版社,终于被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我在纽约看到关于这个女孩的报道说,在这一年,这个女孩与美国男友在巴黎结婚,十多年后,由于美国男人的“背叛”,为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和财产,两人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离婚诉讼,报道说,这位女子损失了六百万英镑的财产,后来回到了中国。离婚案件情节的复杂远远超过了“黎士仲”文章案件。 对名望、财富的争夺,无论是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原来与政治权力争夺一样,都深藏在人类的“普遍人性”之中。 

徐刚回到北京后,我们没有再联系。在巴黎,我读到了他回北京后写的第一部作品《梦巴黎》。“多少人梦着巴黎,巴黎就像一个梦。这是一个重叠、交叉的梦,各种色块各种线条自由散乱地超常组合。富裕和贫困,圣洁和肮脏、美丽和丑陋一起,大摇大摆地从香榭丽舍大街从蒙马特高地白教堂下从巴黎圣母院门前擦肩而过。”刘达文说:徐刚的散文“非常漂亮,文笔优美流畅如诗。”我请教徐刚怎样写散文,徐刚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东一句、西一句,但我至今还没有学会。

《徐刚在巴黎》文章引起的风波,给我们许多人留下了不好的回忆。在巴黎,给我留下美好回忆的是,邓丽君多次请我全家吃饭聊天。那时的邓丽君朴实无华,谈吐随便。她说,那一天,中国“六四”平反了,她就到中国举办演唱会。没有想到,她的这一愿望没有能实现。

谢选骏指出:在战场上,逃跑和撤退是不一样的——逃跑是逃离战场后不再回到队伍,撤退是逃离战场后依然回到队伍,这个好像是大家认可的常识吧。如果按照这个标准,1989年从国内逃亡海外的人,不能都算临阵脱逃的逃兵,有的后来回到队伍,一直抵抗至今,所以他(她)们的逃跑行为,可以被看作撤退。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在另外一个方面,留在国内未走的人们,其实也有两个部分——“撤退与逃兵”。所有没有死难而活下来的人们,继续抵抗的属于撤退,他们通过结社、组党、维权继续抗争;其余的退出抗争的人们,就属于逃兵了。如此看来,中国的逃兵真是多呀,1989年当时有几千万民众上街声援学生,机关枪一响,他们全哑巴了,全都当了逃兵,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人继续抵抗。难怪有人叹息,这样的民族怎配享有民主权利。

烈士死了,逃兵活着,抵抗者星散——难怪蒙古、满洲、日本、苏联能在中国横着走路,因为他们有充分理由可以“笑我中国无人”哉。日本人虽然未能“三个月灭亡中国”,苏联却“三年解放了中国”(1946——1949年)——灵魂灭亡了的“中国”,剩下的行尸走肉就叫做“支那”了。



【012、流氓总统和参院领袖加起来就是帝国元首了】


《众议院议长称未决定何时向参议院提交弹劾条款》(美国之音 2019年12月20日)报道: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周四(12月19日)表示,在参议院就弹劾程序的规则达成一致之前,她不会把弹劾条款送交参议院,也不会从众议院选定参加弹劾审判的检察官。美国国会众议院在一天前通过了对总统特朗普的弹劾条款。佩洛西在记者会上说:“我们看到参议院的程序和规则,才能知道该派谁以及派多少人过去。”参议院在收到众议院的条款之前无权开始审理。

弹劾投票几乎是按党派划线的,民主党控制的众议院通过了对共和党总统特朗普的两项弹劾条款,使他成为美国243年历史上第三位被弹劾的总统。他被控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滥用职权以及妨碍国会运作。 

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星期四在参议院表示,佩洛西害怕把民主党的“粗劣工作成果送交参议院”。他还说,民主党的弹劾听证是“不公平的”,“是一个会产生未来影响的有害先例。”麦康奈尔曾表示,参议院的审判将是明年1月的首要任务,共和党人在参议院占多数,特朗普很可能被判无罪。

当被问及参议院是否会公平地进行弹劾审判时,佩洛西将矛头对准了特朗普和麦康奈尔。她认为开国元勋们从来没有“想到我们会同时拥有一个流氓总统和一个流氓参议院领袖”。

特朗普在推特上指责说:“佩洛西觉得她虚假的弹劾骗局太可悲了,她害怕把它提交给参议院,如果他们拒绝出席,参议院可以定个日期,让整个骗局定为违宪!”

特朗普的坚定盟友、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周四早间在推特上表示,佩洛西未将这些条款提交给参议院,“将是违法宪法的惊人举动,是政治懦夫的表现,从根本上对特朗普不公平”。

白宫周三在众议院弹劾投票后不久发表声明,称众议院民主党人进行了“虚假的弹劾”,声明还说“今天标志着我国历史上最可耻的政治事件之一在众议院走到了极点。”声明还说,特朗普“已经为下一步做了准备,他相信自己会彻底洗脱罪名”。

众议院在投票前已就弹劾案进行了6个多小时的辩论。民主党议员尖锐地提出了弹劾特朗普的理由,他们指控特朗普总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向乌克兰施压,要求其调查2020年大选民主党总统参选人乔·拜登(Joe Biden)以及拜登的儿子亨特·拜登(Hunter Biden)为乌克兰一家天然气公司所做的工作。民主党人说特朗普还要求泽连斯基答应调查乌克兰干预美国2016年大选从而试图给特朗普拆台的指称。民主党人与共和党人在众议院的辩论中轮流发言,共和党人说,特朗普总统在这些事件中没有任何错误。

特朗普在7月下旬的一个电话中直接要求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调查拜登,他还一度扣押了美国给予乌克兰的3亿9千1百万美元的军援。基辅需要这笔援助抗击乌克兰东部亲俄罗斯的分离主义分子。

特朗普今年9月在乌克兰并未展开调查的情况下批准对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共和党人在众议院辩论期间表示,这证明特朗普没有进行对等的交换协议,即用军事援助来换取对拜登的调查。 

众议院通过的第一条弹劾条款指控特朗普滥用职权,要求乌克兰调查拜登。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拜登目前在民调中领先,他将在明年的竞选中挑战特朗普总统。

众议员以230票对197票的结果通过了这一条款。只有两名民主党人未投赞成票,所有共和党人都投了反对票。

第二项弹劾条款指责特朗普妨碍国会,理由是他拒绝向众议院弹劾调查人员交出几千页与乌克兰有关的文件,并且在历时数星期的弹劾调查期间阻止关键助理作证。

众议员以229票对198票的结果通过了第二天弹劾条款。只有三名民主党人未投赞成票,所有共和党人都投了反对票。

美国此前只有两位在任总统被众议院弹劾,分别是1998年的比尔·克林顿和1868年的安德鲁·约翰逊,但参议院经过审判并未将他们定罪和罢免。

众议院弹劾投票进行时,特朗普正在美国中西部密西根州的竞选集会上发表演说。密西根州是特朗普在2016年大选中赢得的关键州之一。

特朗普总统在竞选集会上说:“对民主党来说,这种不合法的、带有党派偏见的弹劾是一场政治自杀式的游行。你看到我过去四周的民意调查了吗?”

特朗普曾在7月下旬要求泽连斯基“帮个忙”,调查拜登父子和乌克兰在2016年大选中扮演的角色。随着弹劾风波愈演愈烈,特朗普随后声称,“我们”指得并不是特朗普政府,而是指美国。

网民哀嚎:

Samuel Chang

佩洛西没有勇气把条款提交给参议院,违法,懦弱。说明她的弹劾 就是无头苍蝇 的自杀行为。目的就是羞辱川普,明知弹劾不动。

Andy Wang

以佩洛西为代表的邪恶民主党把持的众议院,挟持法律通过所谓弹劾案,原想势必会带来震撼弹,没想到却遭致大众的冷眼与嘲讽。结果是事与愿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民主党人又起又一个阴谋,把案子有意推迟到明年大选,试图阻杀总统连任。当然,等待民主党人的必然是更大的惨败,那就是人民用选票再次支持总统,彻底抛弃邪恶无为的民主党。拭目以待吧!

谢选骏指出:上述的报道人员不懂,众院领袖不懂,哀嚎的网民们也不懂——流氓总统和流氓参院领袖加起来,就是未来的帝国元首了!只有一个帝国化的美国,才能实现“从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演变”,从而建立有效的全球政府!消灭主权国家的藩篱,建立全球联邦的政府!



【013、伦敦铁路犹如地狱】


伦敦的地铁又旧又脏又贵,短短四站,竟然抽取了4.9英镑!简直是典型的英国式扒皮。不过这倒和它的英文名称相当一致:伦敦地狱(London Underground)。大概女王陛下的豪华马车,也有从地下铁的地狱里搜刮过来的一杯羹……从那里回来不久,就听说发生了英国的曼彻斯特大爆炸。曼彻斯特的地铁是不是和伦敦一样脱离了民众的疾苦?

这不奇怪。2017年3月22日,英国议会大楼外就发生了恐怖袭击,4死40伤:

布鲁塞尔自杀式爆炸袭击一周年之际,恐怖主义的阴云再次笼罩欧洲。一名歹徒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桥上驾车撞向人群,并刺死了议会大楼外一名警员。这起袭击共造成5人死亡,40人受伤。

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桥上,一名男子倒在血泊之中。

英国首相特丽莎·梅发表讲话,称袭击者在英国出生,因涉暴力激进主义,英情报机构此前已经对其展开调查。

英国官方没有透露此人的姓名。梅说:“我们目前的推测是,这名袭击者受到了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影响。”

在的致命袭击中,一名持刀歹徒驾驶着运动型多用途车撞倒了惊慌的行人,用刀刺了议会外的一名警员,导致首相匆忙撤离议会大楼,此事突显了恐怖主义对欧洲的威胁。

这起令人不解的暴力事件导致包括行凶者在内的至少四人丧生,40人受伤。警方表示,此事可能是“受到国际恐怖主义”激发所致。自从十多年前伦敦发生地铁爆炸案导致多人死伤以来,这可能是英国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恐怖袭击。

这是一个混乱不堪的下午,议会大楼外满是救护车、急救车和全副武装的安全人员,警方对伦敦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进行了封锁和疏散。

首相特丽莎·梅(Theresa May)被簇拥到一辆车中,快速驶回她的办公室。她召开了政府应急委员会会议。周三晚上,她在唐宁街10号官邸发表声明,谴责了“今天下午在我们首都街道上发生的病态的、卑鄙的恐怖袭击”。首相还说,“对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全部详情仍待调查,”但她证实,这次袭击是一名男子的单独行动。截至周三晚间,他的身份尚未披露,不过伦敦警察局官员说,他们大致知道他是谁。

伦敦警察厅助理总监马克·劳利(Mark Rowley)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起袭击事件是在下午2:40左右发生的。袭击者开着一辆大型SUV,猛烈地撞向议会大楼附近西敏大桥上的行人,之后撞上栏杆,这导致两人死亡,40人受伤。还有一人在桥上受伤,送到医院后不治而亡。上栏杆后,这名司机丢下车,走向议会大楼。在那里他刺死了一名持有武器的警察,之后被警方击毙。

遇难的警官被确认是48岁的基思·帕尔默(Keith Palmer),供职于议会和外交保护科(Parliamentary and Diplomatic Protection Command)已有15年。

这场袭击发生在布鲁塞尔自杀式爆炸案一周年之时,那场爆炸导致32人死亡,其中包括三名携炸弹者。

这场袭击证实了反恐官员中存在的担忧,即基本躲过了欧洲近期发生的多起恐怖袭击的伦敦,将和巴黎、布鲁塞尔和柏林等城市一起成为大规模暴力行动的目标。

“恐怖主义影响了我们所有人,法国知道英国民众今天正在承受的痛苦,”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ois Hollande)在靠近巴黎的维勒潘特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

与奥朗德和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通过话的梅在声明中表示,议会将在周四照常召开。她发誓决不允许“仇恨和邪恶的声音将我们分裂开来。”

谢选骏指出:恐怖行为有时候并不需要什么大的道理,那往往不过是一些借口。恐怖行为,往往都是有一些小事引起的,就像伦敦地狱里发生的这种。不信就环顾一下我们四周:到底是刑事犯罪多?还是恐怖袭击多?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九一一事件死亡将近三千人,而美国一年死于枪击案件的人数就是三万(自杀的人数也是三万)。——由此可见,所谓恐怖袭击,都属渲染的恐怖,是政府用来加强监视管控的一个由头甚至一种借口。伦敦恐怖袭击难得一见,而伦敦地铁对于百姓的恐怖洗劫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犹如地狱。



【014、马德里最后的殖民统治】


《马德里誓言阻断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2017年9月7日报道:

马德里誓言阻断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西班牙首相拉霍伊召集特别政府会议讨论阻挡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

(法广RFI 小山)西班牙当局今天展开与时间赛跑的紧急行动,誓言采取一切手段阻止加泰罗尼亚举行独立议题的公投。西班牙宪法与法律禁止举行地区独立公投。加泰罗尼亚区议会昨夜今晨在激烈辩论12小时后,以72票同意、11票弃权表决通过举行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法案。该法案决定10月1日举行独立公投。

西班牙中央政府今天午时30分举行紧急会议,研讨采取一切办法封杀加泰罗尼亚举行独立公投。西班牙首相会议前分别召集执政党与反对党领袖会晤,寻求政治支持。西班牙中央政府将对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的法案做出正式表态。

与此同时,加泰罗尼亚大区政府,今天中午前稍早也举行紧急会议,就大区议会通过独立公投的法案后局势做紧急研讨。

加泰罗尼亚通过独立公投法案,对西班牙国家主权完整造成40年以来最严重政治危机。尽管西班牙法律已经明文规定禁止地区独立公投表决,但如果西班牙中央政府不能援引宪法与法律,阻止加泰罗尼亚举行独立公民表决,西班牙的国家统一完整将不再存在。

加泰罗尼亚大区议会在通过了独立公投法案后,主张独立的大区主席卡尔佩格德蒙明确表示,国家与各地区团结完整的理念已经不是民主欧洲的前途了。

相当于比利时规模的加泰罗尼亚选民共750万将被号召对该地区是否独立做出表决。

加泰罗尼亚大区议会今天再次举行会,就公投进程,以及公投赞成独立后宣布独立事项和执政,法律分割,划分边界具体事宜展开讨论。

加泰罗尼亚大区议会昨天一天陷入疯狂气氛,围绕独立公投法案独派与统派激烈辩论争吵。不过议会中赞成独立的议员为多数,在135总席议员中有72议员。加泰罗尼亚执政府由坚持独立的政党领导。

反对党包括右派,社会党,中间党反对违法举行独立公投。

西班牙议会以及宪法法院此前拒绝了加泰罗尼亚今年9月举行独立公投的要求。

就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西班牙将开启宪法法律大战。西班牙中央政府星期三已经预警向宪法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取消加泰罗尼亚可能通过的独立公投法案。但加泰罗尼亚独立派谴责宪法法院已经被政府绑架,因为宪法法院大法官多数均是保守党与政府指派任命。

西班牙宪法法院2010年曾判决剥夺2006年国家议会给予的加泰罗尼亚自治扩大权利,引发加泰罗尼亚独派的抗议。

评论认为,西班牙政府将援引宪法法律武器,阻止独立公投举行,包括采取司法行动,在宪法法院授权下,对独派领导人实行停职,冻结他们的个人财产。

加泰罗尼亚自治政府2014年曾举行一场象征性独立公投,当时的民调有超过8成参与者支持脱离西班牙,不过加泰罗尼亚540万合格选民中仅230万人参加了投票。西班牙司法机构宣布此次公投无效。

谢选骏指出:西班牙侵害美洲、灭绝印第安人,犯下了严重的“反人类罪”,可以说是十恶不赦、罪不容诛。小小半岛,死一百次都不够赔偿的。现在,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在即,西班牙面对“最后的殖民统治”,已经进入了倒计时。西班牙若能就此解体,倒也可以免去欧洲人的一块污点,因为罪犯已死,罪行仿佛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马德里当局不此之图,还要保留这块殖民主义的招牌,誓言阻断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我早说过,马德里对加泰罗尼亚的压制,是内陆对沿海的剥削,是保守对开放的霸凌,是专制对自由的迫害——是肮脏的马德里对干净的加泰罗尼亚的“统治”。



【015、埋葬尸体比调查真相更加重要】


《新西兰恐袭家属焦急等待遗体归还》(2019-03-17 美国中文网)报道:  

据CNN报道  新西兰清真寺大屠杀已经过去了两天的时间,遇难者亲属正在焦急地等待遗体归还,尽快将遇害的亲人们埋葬。目前新西兰当局正在加紧确认50位遇害者的身份,以便让亲属们能够尽早按照穆斯林传统举行仪式。伊斯兰传统要求遗体尽快被清洗和埋葬,通常在24小时内完成。

总理阿尔登周日表示,警方已开始将已确认的遗体归还给亲属,所有遗体将于下周三归还完毕。她说,除了病理学家和验尸官,六名灾难受害者鉴定专家已经从澳大利亚前往新西兰帮助加快辨认过程。

新西兰警方表示,确认受害者是一项“详细和复杂的工作”,必须彻底完成。“我们必须完全弄清楚死因,并在归还遗体之前确认身份。”警长布什说,“但我们非常了解文化和宗教需求。所以我们尽可能快速又小心地做到这一点。”

首席验尸官马歇尔提到了正确识别受害者遗体方面的困难。“没有什么比给错遗体更糟糕的事了,”马歇尔说。“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这里。”

警察局副局长郝马哈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警方正在与伊玛目和新西兰伊斯兰协会联合会密切合作。

“我们承认,过去48小时是这些家庭一生中遭遇的最可怕的事情。我们理解,根据他们的宗教职责,他们无法迅速埋葬亲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额外的创伤,”郝马哈说。“这是史无前例的事件,穆斯林领袖们及其社区的支持是非常珍贵的。”

布什说,受害者的名字没有公开,但已经向亲属提供了初步名单。

这起悲剧的规模使全国各地的支持者来到基督城帮助遇难者家属处理埋葬仪式,警方派出挖掘机在穆斯林埋葬地区挖掘新的坟墓。

从新西兰各地飞来的数十名穆斯林支持者聚集在医院对面临时设置的中心,为受害者家属和朋友提供支持。周日早上,约有二十几名志愿者接受了关于其职责的指示,其中包括穆斯林的葬礼习俗。

来自奥克兰、56岁的阿卜杜勒·哈基姆是许多飞来帮忙的人之一。“一旦人们死亡,我们必须尽快埋葬他们,”哈基姆说。“我们来到这里帮助他们清洗身体,把它们安置在坟墓里。”

贾维德·达达拜依在被告知他堂兄的死讯后也从奥克兰飞来,他说穆斯林社区很有耐心。“家人明白这是一个犯罪现场。他们将对做了这件事的那个人进行刑事指控,所以他们需要非常彻底,”他说。

不过,他说,这仍然很艰难,因为直到埋葬他的堂兄,否则哀悼的过程不会真正开始。

谢选骏指出:埋葬尸体比调查真相更加重要——也就是说,宗教比现实更重要,思想决定肉体如何生存。



【016、蛮力巧计将计就计】


《川普蛮力逼土屈服 土巧计让其背黑锅》(2018-08-20 联合报)报道:  

华尔街日报报导,土耳其提议释放被控在2016年协助土国流产政变的美国牧师布朗森,交换美国撤销对土耳其一间大型银行的数十亿美元罚款,但美国拒绝这项提议,要土耳其先放人再谈其他问题。

华盛顿邮报指出,美国总统川普这个月企图用强硬手段逼土耳其释放布朗森,他以为经济制裁和公开羞辱能使土耳其总统厄多安很快就范,但事情发展不如预期,土耳其经济危机爆发已三个多星期,布朗森仍软禁在家,厄多安也没低头。

当土耳其货币里拉狂贬时,厄多安让人民把矛头指向美国,把土耳其描述成美国恣意妄为的受害者,成功让人民忽略了多年来政府一直没有解决的经济问题。

白宫资深官员说,美国向土耳其明确表示,在布朗森获释前,不会讨论两国之间的争议问题,包括“土耳其人民银行”面临的罚款。这名官员说“如果土耳其真的是北约盟友,就不会逮捕布朗森。”

布朗森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福音派牧师,现年50岁,到目前为止已在土耳其生活23年,与妻子育有三个孩子,但在2016年10月、土耳其流产政变落幕后几个月被捕,被控图谋推翻土耳其政府。今年三月,检方以布朗森从事间谍行为和与恐怖组织联系起诉他,指控他支持非法的库德工人党,和策划政变的伊斯兰教士葛兰,如果罪名成立,布朗森将面临35年监禁。

布朗森被捕,使美国与土耳其关系快速恶化。美国总统川普扬言,除非布朗森获释,否则华府将会祭出更多制裁措施。本月稍早,川普将土耳其进口钢铝关税调高一倍,美国官员指出,就是为了惩罚土耳其不放人。川普17日说,对布朗森的指控都是“假的”。

人民银行是土耳其最大的国有银行之一,美国指控它协助伊朗规避美国制裁,人民银行否认不法,土国政府也说,美国是根据伪造资料胡乱指控。

20日早上,位于安卡拉的美国驻土耳其大使馆遭到一辆行经车辆上的枪手枪击,导致使馆办公室窗户破裂,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谢选骏指出:联合报还是华尔街日报或是华盛顿邮报,大谈特谈川普蛮力逼土屈服而土国用巧计让川普背了黑锅——好像川普是个傻瓜。可是他们也不想想,到底是川普傻呢,还是媒体傻呢?如果是川普傻呢,他又怎能蒙上总统的呢?看来还是媒体傻,依靠为他们竟不知道,川普为了牧师制裁土国,可能只是为了中期选举争夺基督徒的选票,等选举一过,土国、中国就都过了。至少有关国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中美贸易战11月停止?一个善意的假消息》(2018-08-20 多维)报道:  

就在中美同时宣布举行副部级贸易磋商之后,至少两家美国媒体报道称,中美两国谈判代表正在筹划争取在今年11月多边峰会之前结束两国贸易战,并促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双边会晤。

特朗普身后鹰派幕僚力推的对华贸易战是在战略上遏制中国崛起,短期内不太可能结束。这一消息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每逢多边峰会,中美领导人都会坐下来对话,之前所有的矛盾或紧张局面都“理应”得到缓解,这是一种契机,也是一种操作,符合一般政治周期逻辑。而且,对话总归是好事,没有人拒绝对话,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话。所以,从一般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讲,中美11月前停打贸易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之所以提到11月这一时间点,是因为届时的两场多边国际峰会。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有望出席11月12日至18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斯比港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以及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

从外交上看,这也符合一般的沟通模式。本周,也就是8月22日至23日,中美中层级别会谈在华府举行。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率领的9人代表团将同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马尔帕斯(David Malpass)率领的美国代表团举行会晤。《华尔街日报》和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提到,这种会晤就是为了11月的习特会铺路。

按理说,这种中层级或副部级的会晤,绝对不会触及到中美元首这一层级的话题。只不过,这种会晤反而为将来更高级别的会晤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如果这一轮谈判有所成果的话,中美接下来可以举行更多回合的谈判,进而在更高级别会晤层级中,筹备习特会的相关事宜。所以,这种会晤只是一种努力的方向。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本周副部级的磋商要取得一定的进展。而且今后可能的中美高级别谈判也要取得令双方都满意且可验证的成果。否则,习特会在11月根本无法实现。中美这一轮磋商结束之日,即8月23日,美国按计划执行对华160亿商品关税。这难免会为双方任何级别与形式的磋商蒙上阴影。

中美贸易战并无时间表,在特定时间点期待取得某种突破,可能也不太现实。而且,特朗普的善变也让北京不可能轻易答应举行元首会晤。而且,未来三个月依然存在一些变量。

中美贸易战开始前,特朗普总统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希望尽快和习近平举行会晤。包括6月在新加坡金特会期间,特朗普也这样说过。不过,后来特朗普实现了和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的“尽早会晤”,和习近平的会晤安排则迟迟没有进展,包括此前特朗普提到的“尽快和习主席通话”也没有实现。在此期间,中美关系,包括和中美关系有关的地区及多边事务,也出现了一些变量。

未来三个月,中美双边关系,包括中美各自国内,都会出现一些变量。比如,美国的中期选举考量。

目前特朗普政府执行的对华加征关税规模在中美贸易中的占比“相对较小”,对双方的经济伤害力度“有限”。这就意味着,双方依然有回旋的空间。但与此同时,如果特朗普政府内部鹰派看不到加征关税应有的效果,中美贸易战还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这种战争持续时间越长,对双方尤其是对美国的经济伤害就越明显。

如果在中期选举前,特朗普看不到贸易战对本国经济带来的伤害,特朗普政府就不太可能妥协。

上周的一次内阁会议上,特朗普经济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明确断言,“中国经济过去几个季度表现得很糟糕,而与此同时美国则在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投资者正在逃离中国,投靠美国,因为它们不喜欢中国的经济状态”。如果这种判断在白宫内部形成主流认识,并影响特朗普本人的决策与判断,美国就少不了继续向中国发难。

有消息称,美国有可能在今年10月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因为4月份美国财政部报告曾批评中国是“非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如果这一消息变为“真消息”,美国商务部又会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光明正大”地加征新的制裁关税。

如果照此形势发展,中美11月实现元首会晤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有关“中美为了习特会而停止贸易战”也就会成为一厢情愿的想法,甚至是假新闻、假消息。因为,贸易战停战与否,完全取决于特朗普政府,因为后者才是这场贸易战的发起者。但是,后者的停战逻辑绝对不同于中方。

对于中国而言,中美双方处于“为了缓解紧张局势而举行对话”的状态,但对美国而言,双方则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举行对话”。但美国提出的一些问题,短期内根本得不到解决,中国也不可能做出美国所期待的让步。而且,特朗普身边贸易鹰派的基本逻辑是,只有步步加征关税,才有可能逼北京让步,即“为了逼北京让步(而非对话)而加大关税”。这是中美领导层思维截然不同之处。

谢选骏指出:为何“中美领导层思维截然不同”?因为美国领导需要选举,中国领导不需选举,所以美国领导没有退路,一切都要为了选举。尤其因为川普上次竞选的时候就保证过,上台第一天就宣布中国是汇率操纵国,现在都过去了五百多个第一天了,还没有兑现,他再不努力加油,如何取信于民呢。



【017、冒名顶替的预言家布热津斯基】


《“预见苏联解体的人” 布热津斯基去世》2017年5月28日报道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助手、冷战时期著名的鹰派战略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美国时间周五(5月26日)在弗吉尼亚州的瀑布教堂市(Falls Church)去世,享年89岁。

布热津斯基的家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他去世的消息:“我的父亲今天晚上平静地去世了,“布热津斯基的女儿、MSNBC的记者米卡·布热津斯基(Mika Brzezinski)在Instagram上说。“我父亲的朋友称他为Zbig,对孙子辈来说他是一个‘首领’,对妻子来说他是一生的挚爱。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女孩能够遇到的最激励自己、最爱自己、最具有奉献精神的父亲。”米卡写道。

伊朗人质危机发生时,波兰出生的布热津斯基担任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他是负责指挥美军执行突袭行动解救人质的主要人物。那次行动以失败告终,不久以后布热津斯基辞职。他当时的主导观点是,如果美国不能在这场大戏中展示压倒性的力量,苏联就会在伊朗建立横扫一切的影响力。

布热津斯基名义上是一名民主党员,他在安全事务上的观点倾向于保守。在1980年代,他是一名活跃的大学教授以及畅销书作者。

2011年,他撰写的《战略视野:美国和全球实力的危机》(Strategic Vision: 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一书出版。他在书中表示,美国力量是维护全球稳定的基石。

波兰记者兼经济学家安杰伊·卢博夫斯基曾在《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苏联解体之推手》(《Zbig: The Man who Cracked the Kremlin》)中,历史忽视了布热津斯基在预见并促成苏联倒台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英国《金融时报》对本书的书评称,“他对俄罗斯民族主义几乎是出自本能的了解……后来的局势发展证实他的怀疑是对的。他正确地预见苏联将逐步走向解体以及其华约条约卫星国民族主义的爆发。他在卡特执政时期尽力推动这一过程。”

生平

布热津斯基,美国当代著名政治理论家、地缘政治学家、国际关系学者、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7-1981),是和基辛格并列的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

布热津斯基1928年3月出生于波兰华沙,其父为波兰驻加拿大蒙特利尔总领事,1938年随父母移居加拿大。

1949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1950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58年加入美国籍。

1961年任肯尼迪总统外交政策顾问。

1966年-1968年任约翰逊政府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成员。

1973年与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共同发起组织美、欧、日“三边委员会“(Trilateral Commission),任主任。

1977年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支持中美建交。

1987年3月起任美国-中国协会副主席。曾在1978、1984、1994和1997年访问中国。

他出版过多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包括《大失控——解读新世纪乱象》,《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大抉择——全球统治或全球领导》等。

谢选骏指出:东欧出来的布热津斯基不会没有读过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百年之前出版的那书里面已经写过了,布尔什维克主义是如此不合乎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所以不可能维持百年。果然,苏联只维持了七十多年就瓦解了。可惜希特勒只想自己功成名就,不顾德国力有未逮,冒险进攻苏联,完全多此一举,结果反让德国自己沦为二流国家。苏联尽管战胜了德国,自己最终还是和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小日本帝国一样完蛋了。这是宿命,是上帝的意志,不是布热津斯基或任何“美国”政治家的功劳。至于布热津斯基,不过是个来自东欧的冒名顶替的预言家。就像基辛格不过是个来自德国的犹太冒牌的战略家。



【018、美俄关系属于远交近攻的案例】


《为何俄罗斯令美国人恐惧和困惑?》(2017年8月24日纽约时报)报道:

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一名男子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的画像前走过。

美国人一直执着于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领导下的俄罗斯,而这有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克里姆林宫吞并克里米亚半岛、武力干涉叙利亚、干扰他国大选——这些也许可以帮助解释美国人对俄罗斯感到警惕的部分原因。但不能解释为什么美国的自由派更为俄罗斯感到恼火,而非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地缘政治野心,或者激进伊斯兰教徒的全球意识形态挑战,又或者拥有核武器的朝鲜的疯狂表现。

俄罗斯的人口在减少,现代化进程遭遇阻碍。它的经济过度依赖出口自然资源。它的人口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数一数二,但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劳动生产率最低。虽然普京是一位强悍冷酷的领导者,在国内拥有民众的支持,在国外拥有名人地位,但俄罗斯体制腐败,运行不畅:俄罗斯官僚花费大量精力内斗,争夺金钱和权力,无暇协作。普京之后的俄罗斯的未来无人知晓——不管那一天何时到来。

难道不是仅在两年前,贝拉克·奥巴马总统称俄罗斯是“地区大国”?难道不是甚至在今天,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虽然俄罗斯是一个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强国,有意制衡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崛起大国”?正如美国著名史学家斯蒂芬·科特金(Stephen Kotkin)去年在《外交》(Foreign Affairs)杂志上写的,“五百年来,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特点就是超过该国实力范畴的雄心大志。”现在依然如此。

但尽管如此,美国人依然对俄罗斯感到困惑和恐惧。仅仅是因为对自由派美国来说,“俄罗斯”是“唐纳德·特朗普”的代号吗?

和这个时代面临的很多重大问题一样,我们可以从俄罗斯的古典文学中找出解释。比如,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小说《双重人格》(The Double)。小说讲述了一个政府职员在遇到自己的幽灵——一个长相和言谈都和他相似,但却表现出了备受煎熬的主人公所没有的魅力和自信的人——后,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幽灵把主人公逼疯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外貌相近,还因为他让主人公意识到不喜欢自己的什么地方。今天的美国和俄罗斯就是这样。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苏联都令西方人心惶惶。这部分是因为它实在太不一样了。苏联表面上没有神,没有私人财产,没有多元政治。只有在对抗共产主义时战败,美国才会被苏联化。而相比之下,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令美国人感到害怕是因为他们知道美国和俄罗斯应该非常不一样,但俄罗斯出现的很多病症,在美国也能找到。让自由主义的美国不安的,不是俄罗斯会统治世界,根本不是。美国民众的恐惧是,不管自由派是否完全意识到了,美国已经开始变得像俄罗斯了。

过去20年里,克里姆林宫试图通过指责外国干涉,来为自己的问题和失败辩解。现在,美国正在做同样的事。美国的自由派不喜欢的一切——特朗普的当选、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倒退和美国实力的衰落——都被视作是普京的阴谋造成的。

对美国的自由派来说,俄罗斯是威权主义统治在民主国家的体制框架内正常运转的骇人案例。这种想法是合理的。俄罗斯的“可控民主”(managed democracy)生动地表明,可以重新设计起初是把公民从不负责任的统治者的冲动中解放出来的制度和做法,以便有效地剥夺公民的权利(甚至是在允许他们选举的同时)。

俄罗斯也代表着政治在精英阶层完全脱离民众时可能会呈现的面貌。届时,社会不仅高度不公平,而且不平等现象日渐加剧会成为常态,少数非常富有并且在政治上不受控制的统治者无需使用很多暴力,就能够保住权力。享有特权的少许人无需主导或控制其他公民,完全可以忽略他们,就像面对无关重要的恼人飞虫一样。

美国的工薪阶层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开始意识到,尽管美国经济和俄罗斯经济大不相同,但硅谷领导的科技革命或许会在将来促使西方社会偏向威权主义政治,就像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普京的政权成为现实。机器人——和后苏联时代的民众一样——对民主不感兴趣。

在很多年里,美国民众看俄罗斯和它的社会及政治问题时,都认为这个国家停留在过去,也许有一天会发展成一个像美国这样的现代国家。但这已经不再是流行的态度了。现在,无论是否意识到了,很多美国人担心他们在看俄罗斯时,看到的是未来。最令人不安的是,这也可能是他们的未来。

谢选骏指出:鼠目寸光的《纽约时报》百思不得其解,为何美国人一直执着于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领导下的俄罗斯?即使克里姆林宫吞并克里米亚半岛、武力干涉叙利亚、干扰他国大选……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美国的自由派更对俄罗斯感到恼火,而非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地缘政治野心,或者激进伊斯兰教徒的全球意识形态挑战,又或者拥有核武器的朝鲜的疯狂表现……在我看来,《纽约时报》的鼠目寸光,是因为它的作者编辑和读者群落,都没有读过中国的《战国策》,因此不懂战国时代的成功秘诀在于“远交近攻”,而当前的美俄关系,恰恰属于远交近攻的范例。进一步的注释:美国虽和俄罗斯差别巨大,但是相比中国、朝鲜、伊斯兰教徒,美俄还是更为接近,所以按照“远交近攻”的原则,美国必须先拿下俄罗斯,然后才有可能逐一拿下伊斯兰世界和中国、朝鲜……那么,在“伊斯兰世界”和“中国、朝鲜”这两组之中。美国和哪一组更为接近?显然,是和伊斯兰世界一组更为接近。这不仅因为文化(欧洲与中东同源;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多处重叠)相近,种族也相近(多属高加索人种)。因此,按照这一远近顺序,美国大致会最后面对中国问题。就像秦楚两国彼此都是最后面对的,在此之前,双方首先需要消除“中间国家的障碍”这一缓冲的灰色地带。



【019、美感来自于战争的胜利】


《亚裔男性在美国:“他们对这个群体有多不友好”》(2019-08-07 这才是美国)报道:

“不好意思,不要亚洲人。”(图片来源于:OSCAR WONG VIA GETTY IMAGES)

李·杜德是一名演员兼制片人。因为是混血儿的原因,他已经习惯了美国种种对于他中国血统的种族歧视,包括在约会时的种种困难。但是有一次受挫的经历还是让他印象深刻。

那天晚上,他的约会伴侣大部分时间都在他身边,俩个人相处地很不错。互相开玩笑的时候,女孩还夸他的笑容好看。“但一切突然就变了。她问我是不是拉丁裔,我告诉她我不是,一半白人血统,一半中国血统。”

杜德说,“她突然开始疏远我,我们再调情的时候,她说她的感觉变了。”杜德当时直接了当地问他,她的态度反差这么大是不是因为他是亚裔的关系。对方尴尬地否认,但是杜德认为还是有关系。“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菜’,但他确实因为听到我是亚裔后,态度变化太大了。

杜德的经历对单身亚裔美国人来说是家常便饭。在很多电影和电视节目中,都对亚裔男性抱有成见,认为他们很柔弱。美国知名电台主持史蒂夫·哈维(曾主持着一档早间广播节目Steve Harvey Morning Show)去年在节目中抨击亚洲男性,足以见得一部分美国人对这个群体有多不友好。

当时谈到2002年出版的《如何与白人女子约会:亚洲男人的实用指南》一书时,这位主持人狂笑起来。他说道,“这本书只能有一页,‘对不起,你喜欢亚洲人吗?’,‘不,谢谢。’ ”

当被问及他本人对亚裔男性什么感觉的时候,他模仿了一个黑人女性——“我甚至都不喜欢中国菜,孩子。”虽然哈维的玩笑很损,但却反映出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虽然亚裔女性在美国是极受欢迎和被迷恋的对象,亚裔男性却很难在约会中被“公平对待”。

2014年,交友约会软件OkCupid曾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亚裔男性在这款应用上的吸引力不如其他族裔男性。哥伦比亚大学所做的一项关于快速约会的研究中也发现,第一次约会之后,亚裔男性最难获得第二次约会。到了2018年,有的人甚至会直接说,“对不起,不要亚洲人。”

旧金山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妮可·萧(Nicole Hsiang)经常和第二代和第三代亚裔美国人打交道,在采访中他告诉《赫芬顿邮报》,她的客户时常在约会中怀疑自己不够好。

她说,“约会中被拒绝有时会带来心理创伤。对很多男性来说,这关乎自己的‘男子气概’。很多在白人居多环境中长大的亚洲男性告诉我,把自己与理想的白人男性相比,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

什么样的男性才“性感”呢?美国社会中大部分人都认为符合西方标准的欧洲面孔才好看(窄窄的鼻梁、大的不是杏形的眼睛、白的皮肤),很多人并不知道亚洲男人的迷人之处。

很多人觉得亚裔男性在约会中受挫是外貌原因,殊不知即使是男模也无法在约会中顺风顺水。

模特兼健身教练凯文·克莱德(Kevin Kreider)是一名美籍韩裔,被一对爱尔兰裔德国人收养。约会软件Tinder上的经历让他感到非常不开心。他在采访中表示,“这件事开始伤害到我的自尊。我知道自己长得不错,但是在软件上我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于是我一再降低了我的标准,后来才收到一些人打招呼。我意识到前边有很多白人在‘排队’时,亚裔男性的处境有多糟糕。

后来,克赖德就不用这些约会软件了,开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伴侣,接触到了越来越多喜欢他的女孩子。他说,“我明白了一件事,你必须接受自己的身份,一个亚洲男性。如果你自己都不悦纳自己,不去爱自己,怎么指望别人来接受呢?”“我们总是吸引着现在和我们相似,或者未来我们想成为的人,如果你一直抱着消极、怨恨的态度,你也只会吸引这类人,然后你也会慢慢变成这样的人。”

在婚恋问题上,美国人一直对亚洲男人抱有偏见。正如《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的作者黄颐铭(Eddie Huang)去年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所说,如今的亚裔男性总是带着“掌握技术、天生服从”的书呆子,“千百年之内永远不会有机会抢走你的女孩”,这样那样的标签。

夏威夷杨百翰大学传播学和媒体研究教授陈昌晃(Chiung Hwang Chen)表示,早在19世纪,亚洲男性就被大多数白人描绘成男性气质不明显的“其他人”。

1882年,《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通过的时候,亚洲移民被白人视为“人类异类”。陈昌晃在1996年的一篇学术论文中写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外在形象(他们大多身形瘦长,穿着丝绸外衣),还有一个原因是“淘金热”之后他们大部分从事与服务相关的工作(比如厨师、洗碗工、洗衣工)。

鲍里斯·卡洛夫(Boris Karloff)在1932年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the Mask of Fu Manchu)中扮演了带有威胁性的亚裔角色。

后来的流行文化中,对亚裔男性的“轻蔑”还是在继续。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电影中的的亚裔男性角色要不然被描述为“黄祸”,杀死别人,无情地占有白人女性;要不然就是“无害的,有点女性化”的角色。

22年后,这位教授如今告诉《赫芬顿邮报》,她认为现在美国人眼里亚洲男性的魅力有了提高。现在韩国的音乐和电视剧在全球拉拢了一大批粉丝,很多女性喜欢这个样子的男性,很多男孩子想成为这样的人,总得来说,这是一个好兆头。

千禧一代可能是在成龙和李连杰的电影中长大的,但这些人带来的影响更多是让美国人着迷于功夫,而不是吸引的女粉丝。但是现在,韩国男明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亚洲男性这个文化符号。

心理咨询师萧也建议在约会市场中感到挫败的男性,积极地在美国之外的电影电视中寻找积极的、迷人的、有自己特点的男性角色。“为了构建你在约会中的自信,我建议亚裔美国人寻找传统西方定义之外的男性魅力,找到自己的男子气概和信心。”杜德也表示,不要那么轻易地定义一个男性。“虽然现在很多人仍然对亚裔男性存在刻板印象,很多思想在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我们仍然需要努力改变,需要更多公开地讨论这些事,需要让别人更了解我们。”

谢选骏指出:上文罗啰里啰唆,却不懂得——美感来自于战争的胜利。举例来说,如果太平洋战争日本赢了,那么亚洲男人在美洲就会成为抢手货了。这不是奇谈怪论。看看东欧和俄国就知道了,那里混杂了多少蒙古男人的血液。知道为什么“犹太女人生的才是犹太人”?因为犹太男人在集市上吸引不了女人。现在穆斯林也是如此,所以他们必须通过严刑峻法来帮助自己维持男性霸权。其实,中世纪欧洲的男人们也是如此无助的。再想想中国自身的历史,不也是如此?因为,美感来自于战争的胜利,从动物世界到人类社会,大概莫不如此。最近五百年,亚洲人屡战屡败,这就是亚洲男人的罪过。



【020、美国家庭是被戏子里根瓦解的】


《996员工的孩子:中国新一代的“互联网留守儿童”》(综合新闻 2021-02-09 )报道:

豆瓣上有一个名叫《所以996的人有孩子了怎么办》的帖子,一位网友描述了自己在国内一家互联网大厂亲眼目睹的情况:

“身为员工的父母在傍晚五六点钟去楼下广场,老人会带孩子过来,父母和孩子见上一面说说话,然后老人带孩子回家吃饭写作业,父母继续回工位搬砖到半夜。”

腾讯新闻之前也拍过一部名叫《破局中的职场人》的纪录片,片中在互联网公司当主管的张婷经常加班到12点半,从望京开车回到数十公里外的家。

1点多到家时女儿已经入睡。第二天6点,自己又要爬起床上班。她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没有工作,好好地陪孩子一天”。张婷的问题,一定程度反映当下互联网大厂员工父母的情况。

对上一辈父母来说,18点到21点的大多是每天全家人其乐融融的时间。但在一线城市,新闻联播开始的时候往往也是大厂员工加班的开始。尤其是在互联网双职工家庭看来,陪伴孩子更成了一种奢侈。“留守儿童”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2002年,《光明日报》在春节后刊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的报导,这个千万群体才开始得到社会主流关注——他们与在沿海城市打工的父母分居两地,只有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才见上一面。

彼时中国刚刚入市,大规模的城镇化与产业转移开始吸收中西部劳动力,人口的大范围流动创造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作为互联网职工的父母,他们现在同样跟当年的务工者如出一辙。

前者的孩子虽然在大城市由老人或保姆照顾,但父母忙碌于工作,孩子几乎得不到陪伴,“互联网留守儿童”的苗头随之出现。

看孩子的问题

在“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还没有成为口号的计划经济时期,带娃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一方面,孩子基本处于放养状态。另一方面,国企提供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的服务。

一些大型国企在厂区内设立幼儿园,解决就业的同时也把带娃问题一并解决了。出手最阔绰的中石化甚至包揽了人一生。在对下属企业涉足的社会职能范围进行统计后,中石化得出结论: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过程,“从医院、幼儿园、学校、就业到火葬场,中石化全都有”。这种局面随着1990年代“国企不再办社会”而发生变化。

就托儿所而言,2000年,国家、集体办托儿所还有8万多所,五年后减少了70%。到2010年,这样的托儿所基本消失了。与此同时,职场的工作时间不断增加。

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市场化的托儿市场,自然十分庞杂。如果想要把孩子送进私立双语类托儿机构,一个月的费用可能上万。

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2018年了说了一句,“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是年轻人不爱生孩子”。

在他眼里,幼儿看护困难是中国人生育痛苦指数之一:托儿所缺失、保姆的高成本以及老人缺乏精力照顾孩子,是年轻人不生孩子的重要顾虑。携程曾用建设亲子园的方式效仿当初的国企办社会。

按照设想,每天早上8点半,到携程上班的员工可以将孩子送到这家面向1.5-3岁幼儿,投资400万,占地800平米,地暖、新风系统以及儿童洗手间一应俱全的亲子园,下午6点半接孩子回家。但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

近年来关于“请老人来带孩子要不要给钱”的讨论则凸显了代际之间的矛盾。

另外,老人自身的身心状态同样值得注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这样的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30年前,李安用《推手》讲了一个老人从北京到美国,因为文化差异非但没有享受生活反而经历了种种无措的故事。

现在,类似的剧情在中国的乡镇和城市间不断上演——老人在带娃之外可能没有其他生活和朋友,只能通过广场舞排解。“老漂族”一词应运而生。

面对996的工作和生活,就连红衣教主、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都只能在媒体见面会上无奈地表示:“在座哪位能够真正做到快乐工作,平衡好家庭和工作关系,我就叫他一声大爷!”

实际上,带娃问题早就是世界性难题。虽然大家都知道用钱能解决一切,但是答题的时候,在怎么用钱、用多少钱的问题上,还是有不同的思路。

“留守儿童”很可能并非只是中国遇到的问题。

2015年,《纽约时报》就用一篇《硅谷工作狂文化盛行,为人父母者叫苦》描绘过工作和生活不可兼得的问题。文中援引了数据库公司MongoDB前CEO的席雷森的例子。他忙的时候,每年飞行30万英里,还缺席了儿子的一次紧急手术。后来他因为选择辞职陪伴家人而被社畜们看作英雄。

不是每个人都有裸辞陪孩子的条件。没有老人帮忙照看孩子风俗的美国,一度近乎走上中国的老路,上演由政策主导的带娃,只是因为法案被叫停,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

1971年,国会两党联合投票通过了《全面儿童发展法案》(Comprehensive Child Development Act),该法案旨在全美创立一个联邦政府提供资金的儿童保育中心系统。

这些中心为小童提供早期教育,并且为大童提供课后托管,同时也提供医疗和牙科服务。但总统理察·尼克森否决了这个法案,在那个冷战年代,这种非常社会主义的设想基本没有市场。尼克森言辞激烈地表示该法案“让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一跃坠入黑暗的深渊”,会“在育儿问题上从以家庭为中心转变为社会集体的方式,从而让国家政府背负上巨大的道德责任。”

这番话体现的是美国重视个人和市场的逻辑,而这种逻辑也为日后日托中心市场的两极分化埋下了伏笔。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史都华·弗里德曼说:“当我们对比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儿童保育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就会感到些许的尴尬和伤心,部分原因在于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文化。大家都认为要自己靠自己。”

1981年,总统里根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其后果是中产阶级30多年收入一直停滞不前。为保持生活水准,美国母亲开始走出社会工作。

同时,美国对提供儿童保育服务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80年代后美国最大的变化是,女性开始走向工作岗位。

这里面有平权运动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女性需要工作来补贴家庭开支。

1966年,全美国只有20%的母亲在外工作,到了90年代末,这个比例上升到了60%。其中孩子不满6岁的母亲在外工作的比例从12%上升到了55%。

在政策和职场母亲激增情况下,日托中心横空出世。

这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美国首都华盛顿日托中心,2016年平均年花费达到2.3万美元,价格甚至高过一些大学的学费。没钱的父母则只能把孩子送去由政府提供的综合条件较差公立幼儿园或者日托。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开头,威尔·史密斯饰演的男主角Chris因为没钱,只能把儿子寄养到价格便宜的唐人街托儿所“朱太日托”。

在充满污言秽语的涂鸦墙上,“幸福”的英文“Happiness”都写错成了“Happyness”(电影的英文标题延用了错误的拼法倒成为了影迷的梗)。

英国的托儿以公办和私立为主,贵起来同样不遑多让。

2014年,英国家庭和儿童基金会(Familyand Childcare Trust\’s)的年度报告说,许多英国家长每年为照看孩子付出的钱,要比一年的房屋贷款还多。

报告中列举的情况略为特殊,但多少也体现了育儿的精贵。

英国政府已经把每年用于托儿费的补贴从60亿英镑增加到了70亿,尽管如此还是没有能赶上托儿费价格的飞涨。

报告说,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个孩子在非全日制托儿所,还有一个孩子在课后活动班,该家庭每年为他们所付的费用平均为7549英镑。

而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英国家庭每年所付的房屋贷款平均为7207英镑。

法国算得上是政策指导日托的翘楚了。

在家庭津贴上,有越多抚养子女,领的钱就越多,四个或四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每个月的补贴为467.24欧元(约合人民币3695元)。

2011年,法国政府在鼓励生育方面的相关财政支出达830亿欧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

在法语里,托儿所是Crèche,最早的意思是“耶稣诞生的场景”。

与他国相比,法国的托儿所也如名字般更加神圣和规范,它们一般集中在大城市,可以由市镇府、大区政府、家庭补助金库CAF、某个协会、职工工会等领导。

2012年,法国400多家大企业签署《公司父母雇员章程》,覆盖全国300万员工,旨在让职场父母有时间照顾孩子。

6年后,法国推出放宽远程工作规定,劳工部长佩尼科更宣称,“职工在家办公是一项权利”。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让家长可以工作和带娃双线操作。

国情的不同导致了中国只能参考海外情况,不能照抄。

而摆在中国面前更实际的问题是,面对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留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

尾声

1986年初,国家科委做了一个课题,研究在中国缩短工时的可能性。

他们在全国圈定了几个主要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长春等,在当地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做调研,涉及299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和223个商业企业。

当时中国还是每周单休制度,课题组发现大部分单位的有效工时只有制度工时的40%到60%。也就是说一周48小时工作时间,有近20小时都在摸鱼。

在调查问卷里,课题组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加工资,增加一天休息”中,你选哪一个?

课题组觉得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大多数人肯定会选择“增加一天工资”,但结果是,80%的人选择了“增加一天休息”。

如今我们更多看得见的是互联公司员工如何被工作狂虐,但忽略了这批互联网公司职工的下一代孩子,他们的童年时代缺乏父母陪伴,长大后会对他们个人以及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一个可以参考的先例群体是农村的“留守儿童”,我们已经听过太多关于他们不幸的故事。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说“互联网留守儿童”是新一代的“留守儿童”,并非危言耸听。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互联网行业也只是城市众多行业中一个被媒体放大的行业,金融、广告媒体、医生等同样要996高强度工作的职业父母的孩子,面对的是同样困境。

用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的话来说:“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回到上文中国家科委的研究课题,时任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室副主任武欣曾提到,要说服决策者,报告需要一个更亮眼的点。他在后来的报告中提到,五天工作制的最大亮点在于:缩短工时,客观上能调整社会的劳动总投入,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直接刺激消费。在离开国家科委之前,武欣曾研究过把工作日缩短到四天的可能性,但无疾而终。

谢选骏指出:美国家庭是被戏子出身的里根总统瓦解的!因为他的经济政策摧毁了美国的中产阶级,造成贫富悬殊的社会毒瘤,迫使妇女走向街头谋生,就像他的老婆们一样。我自己幼年最阴郁的记忆,就是父母被毛泽东强迫参加晚上的“政治学习”,而我只能听着鬼故事度过黑暗的日子。美国家庭是被戏子里根瓦解的,正如中国家庭是被戏子的丈夫毛泽东瓦解的。还有共和党的尼克松,也是一个红色政治家,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家伙。



【021、美丽的风景丑陋的人】


《母女出国游 50岁母亲遭酒店5员工轮奸》(2019年1月27日 转载看看新闻)报道:

对于喜欢旅游的人,特别是女性来说,出门在外需格外谨慎。5名意大利酒店员工就被控在一对来旅游散心的英国母女的酒里面下药,然后轮奸了其中50岁的母亲。当地时间24号,意大利一家法庭对该案进行了审理,5人的照片被公布。

据英国《每日邮报》24号报道,50岁的受害女子和26岁的女儿来自英国肯特。2016年10月,在前任丈夫去世的背景下,她们前往意大利著名海滨旅游胜地索伦托游玩散心。受害女子声称,然而在归国前一晚,她和女儿的酒被酒店的工作人员下了药。此后,她遭到了5人残忍地轮奸。

意大利媒体24号公布了5人的照片,分别名叫安东尼奥、耶纳罗、拉斐尔、弗朗西斯科和法比奥(上图从左至右),年纪在18岁到21岁之间。检方介绍说,受害女子被带到一个靠近泳池的房间,在那里被嫌犯们强奸了多次后,才回到了自己在酒店的房间。

据悉,他们在一个在线聊天网站上分享了轮奸的视频。随后,意大利警方就此视频,并根据受害女子的女儿在酒店拍摄的他们的照片,以及记得其中一人脖子上有纹身的线索,将5人逮捕。不过,5人对于强奸一说都予以否认,称女方是自愿的。

昨天(24号),意大利一家法庭就此案进行了审理,受害女子的女儿当庭回忆当时状况时泪流满面。"在我们要走的时候,我的妈妈看起来很冷漠和遥远。她在机场哭了起来,告诉了我发生的一切。""当时我们在酒店餐厅吃饭,两人分了一瓶酒喝。和我们一起的还有另外一对度假者。餐厅的工作人员很礼貌,一名酒保此后给我们又提供了一杯酒。他们其中一个人脖子上还有纹身。我们吃完饭后,他们又邀请我们去酒吧喝一杯。""我记得我喝了,随后觉得身体不舒服,去厕所吐了。当我回来的时候,发现座位上的母亲不见了。"

受害女子则表示,她非常震惊,直到回到肯特的家,才报了警。此后,DNA样本和药物测试结果被发送给意大利方面的调查人员。他们透露,受害女子体内查出大量的镇静剂之类的药物。对此,5名被告的律师解释说,受害者在她丈夫去世后服用了镇静剂。受害女子的女儿则对此表示,她的妈妈从未服用过类似药物。

目前,该案仍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谢选骏指出:那不勒斯的风景很漂亮,人却很丑陋的,大街上乌烟瘴气。索伦托的街道好多了,但是旅馆却是敲诈勒索,不仅没有廉租的,而且高档酒店竟然比下流旅社还要危险——这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策源地。为什么?因为,文艺复兴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万恶之源。



【022、美利坚合众国开始了静悄悄的解体】


《从“静悄悄”到“大暴发”,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2020-04-07 瞭望智库)报道:

(当地时间2020年4月6日,美国萨克拉门托,国王老板向政府捐睡眠列车球馆,国王前主场已开始临时改造。)

据“福克斯新闻”4月4日消息,多名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被错误地从纽约哈维茨中心(Javits Center)转移到了“安慰”号(USNS Comfort)医院船上。此前联邦官员表示,这艘海军医院船只能用于收治非新冠肺炎患者,从而缓解医院压力。

官员们称这艘医院船船员的风险“很低”。风险“很低”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该船接诊的人数极少,绝大多数病床都是空的。

据《纽约邮报》之前报道,4月2日晚些时候,“安慰”号舰长帕特里克(Patrick Amersbach)称收治人数“增至20人”;在洛杉矶的另一艘美军医院船“仁慈”号(USNS Mercy)当日也仅收治了15名患者。一家医院高管评价说:“这是一个笑话。”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5日6时05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119万例,共计1192028例。而美国累计确诊已破30万,达到305820例;死亡病例8291例;康复人数14520人。

4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威斯康星州为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灾区”,至此美国已有36个州、首都华盛顿特区以及4个海外领地被宣布为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灾区”。在当天的白宫记者发布会上,特朗普表示接下来两周将是美国抗疫形势最严峻的时刻,死亡人数将会激增。

疫情从“静悄悄”到“大暴发”,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1.扩散——自3月26日起,美国成为世界上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29日说,为减缓病毒扩散,联邦政府关于全美范围内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指导意见将延长至4月30日。当天,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10万至20万美国人死亡。

回看时间轴,过去一个月里,疫情在美国从“静悄悄”到“大暴发”,扩散速度和规模在3月份之前几乎无人料到。

1月3日,美国疾控中心从中方获悉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

1月7日,美国疾控中心成立“新冠病毒事件管理系统”(COVID-19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1月20日,美国出现首例输入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2月25日,美国疾控中心首次警告社区传播或无法避免,但疫情通告中仍明确表示“当前没有在美国社区传播”。

2月26日,特朗普召开首次白宫疫情记者会,称美国本土仅余15名尚未康复的确诊病人(未计入从武汉和钻石公主号撤侨病例),确诊病例将在今后几天内趋近于零。

当天,第一朵乌云出现,西海岸报告了美国首例不明感染源病例,意味着新冠病毒在美国可能发生社区传播,即“人传人”。

2月29日,包括各州检测报告的推定病例,美国疾控中心汇总的美国本土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为22例,加上从武汉和“钻石公主”号邮撤侨中的47个确诊病例,总计为69例。当天,美国首次报告两起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各州报告更多不明感染源病例,社区传播的阴云涌现天际。美国疾控中心网站疫情通告中,“当前,这种病毒没有在美国社区传播”的表述从这一天起消失。

3月1日,纽约市长报告纽约市首例确诊病例,患者住在曼哈顿,近期从伊朗返回。

3月11日,美国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过一千例。

3月16日,特朗普第一次承认,疫情在美国“没有得到控制”,情况“很糟糕”,美国人未来几个月来的日常生活将受到干扰,美国经济可能会出现衰退。

3月17日,美国50州全部出现疫情。

3月20日,美国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破万例。

3月24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5万例。

3月26日,超过8万例,成为世界确诊病例最多国家。

3月27日,4小时内确诊病例数先后超过9万例和10万例。

3月28日,仍是数小时内先后超过11万例和12万例;死亡人数超过两千例,两天内增加一倍,并出现首例婴幼儿死亡。

……

显然,在中国艰苦的全民抗疫期间,美国错失了一个多月的防控黄金窗口期。如《纽约时报》一篇报道所言,在这“失去的一个月”里,“美国人对一场迫在眉睫的公共卫生灾难的规模视而不见”。“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拥有一批最精良的科学家和传染病专家的国家,浪费了遏制病毒传播的最佳机会。”

2.失误——针对美国在疫情初期的应对失误,各方批评和分析已经很多,美国媒体和公共卫生专家也不断在从各个角度“复盘”。结合库叔个人见闻与感触,汇总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个跟头摔在病毒检测上。尽管意大利1月31日就出现两起确诊病例,但直至2月底,美国疾控中心对病毒检测仍严格限定在有中国旅行史或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并出现发烧、咳嗽疑似症状者;美国疾控中心发放的试剂盒出现技术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各州和地方机构自行检测病毒仍然予以严厉监管和限制,至2月29日才允许地方医学实验室和私营公司自行检测。疫情早期,美国审批新冠病毒医学筛查的手续繁琐,检测和治疗费用高昂,医保政策不清晰。社交媒体上,有护士自述几度申请检测而不能获批,更有很多民众因担忧个人支出过高而不愿检测。2月中旬时,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时美国每天检测数量仅约100例。多家美国媒体还报道说,到2月底3月初,白宫、国务院、卫生部和美国疾控中心等机构负责人发布的检测数据等信息不一致或不准确。这些因素交汇,使得美国在疫情早期检测机构少、试剂盒短缺,检测范围过窄,检测监管过严,发现社区传播(即人传人)过晚。等到发现之时,疫情已蔓延全美,呈现多州多点同时暴发,底数难以摸清的局面。哈佛商学院教授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和贝伦贝格资本市场公司(Berenberg Capital Markets LLC)美国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米奇·拉维(Mickey D. Levy)认为,美国因病毒检测能力耽误了六周时间。《纽约时报》3月底的复盘报道将之归咎于”技术缺陷、监管障碍、官僚主义常态、领导能力不足”的合力。

第二个失误,对中国疫情反应较快,但对蔓延欧洲和中东等地疫情却应对迟缓,未能有效防控输入型病例。1月31日,即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突发国际公共卫生事件次日,特朗普政府就针对中国发布旅行禁令,是世界上最早对中国发布旅行禁令的国家之一。相形之下,对待韩国、意大利等国疫情,美国的反应却明显没有那么迅速。意大利1月31日首次报告两例输入型病例,但美国政府直至2月29日才发布关于避免到意大利“非必要旅行”的三级警告,3月13日才针对欧洲申根国家实施30天旅行禁令,而纽约等地国际机场至少到3月中上旬对待非亚裔国际旅客的检疫措施仍非常宽松,导致输入型病例失控。华盛顿州养老院聚集性疫情源于从韩国探亲回来的护工;纽约市首位确诊患者是从伊朗返回的女性,第二位确诊患者是阖家从以色列旅行返回的犹太律师;纽约州西部首例确诊患者则从意大利返回;得克萨斯州首批患者中,多人曾在埃及旅行并乘坐尼罗河游轮。

第三个跟头摔在美国国内政治上。特朗普政府上台后, 撤销了前任奥巴马在白宫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设立的全球卫生安全小组,大幅削减美国疾控中心等联邦机构的预算和人员,经常抨击联邦行政机构内部存在反对他的“深层政府”(deep state),美媒称他对坚持认为俄罗斯干预美国2016年大选的美国情报界也不信任。2020年是美国大选年,在美国大选和党争极化的背景下,美国的新冠疫情及其应对从一开始就被政治化。白宫和民主党互相指责对方关于疫情的立场主张具有政治动机。特朗普全力谋求连任,尤其不希望疫情引发公共恐慌影响经济,直至3月上旬一直在淡化新冠病毒的威胁,将其形容成“大号流感”,把疫情称为“民主党的骗局”。

由于传染病本身的传播规律,美国疫情重灾区集中在东西海岸和大城市,那里往往是民主党的票仓。时至今日,在疫情应对中,特朗普白宫与民主党州长和国会民主党人的争执仍然频频见诸报端。除党争之外,疫情探照灯之下,“华盛顿沼泽”不少问题浮出水面,也加深了民众的不信任。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人伯尔被曝料抢在美股因疫情暴跌数周前大量抛售股票;且在联邦政府对疫情轻描淡写之时,私下向家乡州为其提供政治捐赠的人士发出疫情风险警告却未公开发声。《华盛顿邮报》一篇报道称,美国国会两党议员都迟迟未能认真对待新冠疫情。

第四个失误,大大低估疫情在美国和全球指数级扩散的风险,未能及时做好医护物资等准备。今年头两个月,从产业政策、医保政策、医务人员培训到医护物资生产,未见及时出台得力措施。早在1月3日,美国疾控中心就从中方获知出现新冠肺炎疫情;1月底至2月初,美国情报机构就持续向白宫和国会情报委员会提交疫情报告;1月底,美国购物网站和实体店就已经普遍出现口罩、防护服等医护物资紧缺。但直到3月上旬,美国国家战略储备机制仍满足于3000万医用N95口罩的战略库存水平,未见采取措施增加产能。3月初特朗普政府向国会仅申请25亿美元抗疫拨款,虽获批逾80亿美元,其中计划用于采购口罩等医护物资款项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特朗普政府对美国疫情规模的低估。

3.难处——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疫情的发展,也存在不少客观因素。首先,美国拥有3.3亿人口,是世界人口第三大国,仅次于中国和印度,人口基数庞大。评估一国疫情,不能只看绝对数值,还需要综合考虑每百万人口的检测率和确诊率,特别是如果把纽约大都会地区和美国其他地区疫情发展曲线分开审视的话。目前,据美媒报道,最早发现疫情的西雅图地区疫情曲线已在趋稳。其次,确诊数量首先取决于病毒检测数量。目前,美国病毒检测问题已基本解决,监管迅速放宽,检测能力快速提升,检测规模急速扩大。3月2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天之内就紧急批准了三家公司分别开发的45分钟、15分钟和5分钟检测新冠病毒试剂盒,其中雅培公司研发的5分钟快速检测试剂盒日产能可达5万个。美国确诊病例飙升,首先是因为全美范围内新冠病毒日检测数量的快速、大量增加。白宫3月30日称,总检测量已超过100万例。从媒体报道看,目前检测准确度也较高,不再像早期那样常有需要反复、多次检测方能确诊的情况。第三,美国疫情发展与新冠病毒的全球传播周期和轨迹大体相符。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27日说:“大流行正在加速。”“从全球第一个确诊病例到10万例,历时67天;全球从10万例到20万例,11天;从20万例到30万例,4天。”连日来,美国确诊病例每天增加两万多例,反映了新冠病毒在错过疫情防控黄金窗口后呈现指数级扩散的特点。传染病防控措施不太可能立竿见影,摊平疫情曲线尚需一定时日。

第四,新冠病毒综合征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传染病,从中国到美欧和世界各国,对它的认知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实际上,这一认知过程迄今仍然处于进行时,关于疫情传播的许多信息迄今没有一致的说法,比如普通民众是否应戴口罩;新冠病毒会否通过空气传播;病毒传染性在递增还是递减;无症状感染者在疫情传播中的角色等等,信息仍存在混乱。

第五,中国全民抗疫期间,总体而言,不论中国自身还是欧美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凭借举国体制抗击疫情取得成功,是有相当信心的。回过头看,本着非典疫情的“旧经验”,国际社会对“中国抗疫成功=世界大部地区免于疫情威胁”的前景有过于乐观的预期。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传染病的苦头,很多西方民众潜意识中认为重大传染病疫情只会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生。在美国,很多人把中国的疫情传播更多归因于中国国情和制度设计的特殊性,以为如果疫情发生在自己国家,便不致于演变到像武汉那样严重的地步,忽略了中国走到封城抗疫的地步,各种因素与考量中,新冠肺炎疫情之“新”和传染病规律本身带来的迫不得已,也占了重要份量。

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易与流感混淆却最终无法等同流感处理;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难以识别与隔离,达到一定规模即呈指数级增长,如此等等,现在看来,这些特点不讲政治、无视国界。简言之,尽管一国有一国的国情,一国有一国的失误,但在疫情早期,都存在似曾相识、不同程度和层面的侥幸心理、轻忽心态、官僚拖沓、人为延误;都发生了检测标准过严和检测数量过小,未能及早探明疫情规模的情况。其结果,都不得不面对大型城市疫情指数级增长、医疗资源紧张和尽收尽治的难题。 

4.观念——就美国而言,回过头看,在中国全民抗疫期间,特朗普政府似乎更多考虑的是利用疫情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和全球供应链与中国脱钩;而美国媒体报道也往往侧重对中国抗疫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解读,轻忽了新冠病毒本身所带来的巨大公共卫生挑战。这其中,不能不说也存在大国竞争的零和思维、意识形态因素、以及美国自身的优越感作怪。按照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排名,美国是世界上应对流行疾病“准备最充分”的国家。从国力、科技和医学水平、医疗资源等各项指数来说,并非虚语。但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正在掀开所有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盖子。回过头看,美国疾控中心1月初就开始发布预警,但最终落实情况却不如人意。

库叔曾经复盘白宫和美国疾控中心早期的疫情记者吹风会。2月25日,在回答一名记者关于美国政府应对疫情准备是否充分的提问时,发出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社区传播警告的美国疾控中心梅索尼埃博士说:“话说回来,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做好万全的准备来应对任何不可避免的情况。我们总是会发现疾病令我们惊讶,有些考虑与我们原本的计划略有不同……我仍然希望,当我们最终回首往事时,会觉得我们准备得太充分了,但这总比准备不足要好……我们作为一个国家、一所学校、一个企业和一个家庭所做的任何准备工作,无论下一场意外是什么,都将始终是有益的。所以我认为,总体而言,准备工作不会白费。”应对传染病疫情,是与时间赛跑。但愿下一次疫情发生前,世界各国都能够自信地说,我们准备得太充分了。

谢选骏指出:上述智库“明足以察秋毫”但却“不见舆薪”——它面面俱到地历数了美国的失误之种种现象,却没有看到“从‘静悄悄’到‘大暴发’”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因此恰恰未能看清“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我看来,从“静悄悄”到“大暴发”,美国发生的是一场“静悄悄地解体”!那就是,联邦体制已经完全落伍了!三个世纪以前形成的美国联邦体制,已经完全无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了!如果说,苏联的解体是源于“加盟共和国”体制,那么“合众国”就是美国解体的关键——市府、州府、联邦的叠床架屋,注定了政出多门、莫衷一是的悲剧!今后的历史学家也许会发现——现在,正是美国开始静悄悄解体的分水岭——源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武汉起疫,这是一场真正意义的“文化战争”。瞭望智库不敢面对这一事实,更不敢说破这一“皇帝新衣”一样的事实,因为它担心同样的解体也会发生在奉行了源于苏联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大陆!



【023、美联储终于跪地求饶了】


《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或将很快再次加息》(2018-12-02 转载 法广)报道: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9日公布的11月份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如果未来美国经济表现符合或强于当前预期,美联储可能“很快”再次加息。美联储于11月7日至8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

路透社报道,几乎所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美联储)决策者在上次政策会议上都认同,“可能很快需要”再次加息,但在何时停止进一步加息,以及如何向公众沟通这些计划方面存在分歧。

美联储11月会议记录显示,决策者讨论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金融状况收紧、全球风险,以及“一些对利率敏感行业放缓的迹象”,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他们对经济的看法。12月加息预期进一步巩固。但美联储官员也暗示,关于未来的基调可能发生转变。

在美联储决策者讨论如何就未来的加息方式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沟通时,一些认同可能需要进一步加息的与会委员也“表达了对加息时机的不确定”。

“与会委员还讨论了,未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后声明的沟通措辞可能需要做怎样的调整,尤其是委员会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将会“进一步逐步上调”的预期的措辞,”会议记录称。

“许多与会委员指出,在未来的某些会议上,开始向更强调评估经济数据以判断经济和政策前景的声明措辞转变也许是适当的;这种改变将有助于传达委员会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状况作出反应的灵活态度。”

美联储会议记录公布后,股市走高,延续了周三开始的涨势,当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似乎暗示可能会改变基调。

有必要“进一步渐进加息”,以保持当前的经济复苏在轨道上是美联储近期政策声明中固定措辞,在将利率保持在近零水平近10年后,美联储开始升息,使之向中性水平靠拢。去掉这一措辞将意味着,预计将持续到2019年的、基本每季度加息一次的路径可能暂停,联储不会承诺在任何一次会议上是否会采取行动。

此次会议上,美联储重新开始讨论未来如何最好地管理短期利率,这一决定可能会影响美联储仍然庞大的资产负债表的最终目标规模。

美联储的工作人员研究和一项针对银行高管的调查显示,金融危机后这些年,储备需求发生了变化,新的流动性和其它监管措施令储备需求复杂化。

美联储在11月会议上维持利率不变,会后声明中也未提及会前几周股市大幅下挫的情况。但自那以后,决策者在公开讲话中开始表达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预计美国经济将放缓的担忧。房屋销售、汽车销售、企业投资等对利率敏感的领域已开始走软,这表明美联储自2015年以来的八次加息正在改变家庭和企业行为。

本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讲话似乎暗示,可能最早在明年暂停加息,他表示利率仅“略低于”部分人预估的中性利率水平。联储可能在利率触及中性水平后暂停升息,以评估到目前为止政策变化造成的影响。

目前,市场正试图根据好坏参半的数据来预测鲍威尔的计划,例如,一方面薪资上涨,这可能是通胀的前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和油价下跌,这可能压低通胀;还有一些数据令经济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美联储仍有可能在12月加息。但此次会议可能更受关注的一点是,政策制定者将发布新的经济预估,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他们对经济的看法以及利率的正确路径在最近几周可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美联储将于12月18日至19日再次召开货币政策会议。

谢选骏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听到一种说法——美联储才是美国的实际统治者,它甚至策划了暗杀林肯总统的巨大阴谋。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在川普大野近乎疯狂的推特攻击面前,美联储退缩了,不敢加息了。这显示了网络时代的巨大变革,不可阻挡,风卷残云,终于迫使美联储也不得不跪地求饶了。尽管它还像烫死的鸭子一样嘴硬。

《美联储有变 将影响未来全球经济》(2018-12-02 中国)报道:

前两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透露,“目前利率仅略低于中性区间”,这与十月初他对利率水平“距离中性区间还很远,且中性利率有可能被突破”的表态完全不一致。这引发了市场的重大猜想,莫非美联储的思路有变,是不是加息已经接近尾声了?

其实,市场上早有吹风的声音,在11月美股大跌的时候,trump大爷就怒怼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说他这么加息简直就是疯了,而且就在鲍威尔释放信号之前,trump刚刚通过华盛顿邮报继续施压,说他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一点都不满意,并说股市大跌,甚至通用汽车关闭工厂,导致裁员万人,这都是美联储的过错。还转身对纽约时报也说,他认为美联储的工作与他们的目标相去甚远。trump的意思很明确,美联储并没有配合他的工作,那怎么才算配合他呢?其实trump的诉求很明确,那就是减缓紧缩和加息的步伐。所以,有trump的铺垫在前,鲍威尔转向在后,大家也就自然会相信,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他直接就反应在了金融市场上,美国股市在trump喊话和鲍威尔讲话前后,连续的上涨,这一周标普指数竟然大涨了4.85%,纳斯达克更是涨了5.64%,所以显然很多人都凭借这一句话,就相信了美联储将改变思路,未来的加息之路要有所放缓。

我们其实可以看到美国的压力,从大选之后,美国其实一直在追求财政扩张,总债务已经提高到了21万美元的水平,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美国税改确实是玩真的,联邦收入只提高了140亿美元,而联邦支出却增加了1270亿美元,支出增加几乎是收入增加的10倍,美国政府更借了这么多的钱,光一年要支付的利息就高达5200多亿美元,创下了历史之最。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2019年很可能利息超过6000亿。这笔数字如果换算一下,相当于每天美国政府就要偿还20亿美元的利息,这让trump的压力大。

美国人还多少钱,其实是由自己人决定的,也就是说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联储的表现,如果美联储宽松,压低市场利率,那么政府还债就会轻松很多,如果反过来,美联储像现在这样不断的加息缩表,让美元走高,让美债收益率走高,那么也就意味着trump要还的钱就会越来越多,债务负担也会越来越重。

所以在美国其实出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宏观上所说的,积极的财政和紧缩的货币同时出现,确实在相互抵消。之前大家以为trump提名鲍威尔,会扭转耶伦时代的美联储政策,但就今年情况来看,鲍威尔似乎什么也没干,只是完全按照耶伦的节奏在加息。

市场本来预计,今年底加1次,明年还有3-4次加息,而2020年可能再有2次,美联储的加息就将结束,但现在鲍威尔的表态来看,可能加息节奏即将放缓,后面的7次加息,可能会缩减为4-5次,而与此同时,缩表的进程也会放缓。

那么美联储的这种变化,将给全球经济带来什么呢?

首先,美债收益率已经开始掉头向下,最新的美债收益率已经跌破了3%,重新回到了9月的位置,也就意味着美债风险暂时解除,全球的债券收益率都有望进入下行通道,债券价格的牛市重新开启。而对于我们来说,十年国债收益率跌破了3.4%,也创了新低,没有了美债的压力,我们的债券牛市也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其次,美联储减缓加息步伐,会让股市压力减轻,这属于是突入起来,意料之外的利好,我们也看到美股这几天加速反应,而对于全球来说,也同样如此,很多国家和地区一直跟随美联储在加息,那么如果美联储后面加息步伐放缓,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好消息,这里跟我们关系最大的是香港,对股市来说是个利好,而对楼市来说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香港楼市在美国加息的步步紧逼之下,已经摇摇欲坠,如果美国真的加息缩表节奏放缓,那么香港楼市可能也就此看到希望。香港如果挺住了,那么进而会影响深圳,以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内地楼市的外部风险,也降低了不少。

第三,美元会很难走强,我们看到28号前后,美元出现了下跌,美元指数在97这个位置又开始了反复,道理很简单,物以稀为贵,缩表就是减少美元的量,而加息就是提高美元的内在价值,所以缩表和加息是推升美元的因素,如果这个因素减少了,那么美元就会逐渐失去上涨的动力。

第四,对于中国央行来说,美联储不再收缩,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我们就会释放更多的货币出来支持经济发展。至于会不会在推升房价,只能说是有这个风险的,关键在于银行们,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对于房地产贷款严防死守,那么放出来的钱也不会有多少流进楼市,所以现在重要的不是总量,而是渠道。总量松了,渠道再松,那就毁了。所以,综合来看,美联储松了对于全球金融和经济都是利好,但对我们来说,却比较纠结,最大的不确定来自于,如果我们也松了,还能不能守住房地产的调控,这取决于决心和态度。给大家一个指标,一旦房贷利率不上浮了,开始出现折扣了,那么就是表明房地产金融的捆绑要放松了。

谢选骏指出:小编们哪里知道,现在是美联储听川普的,川普听网络的,网络民意主宰了一切,所以,每个小编都很重要,每个网民都在哀嚎——其合力才是决定性的,这就叫做“奴隶创造历史”。这就是所谓的“民粹政治”的当下基础。 



【024、美元百年贬值五十倍】


《「一角日」故事–紐約地鐵1904年開通後 5分票價維持44年 首次漲價就飆一倍》(編譯馬永慶 2019年04月13日)报道:

紐約市的地鐵在1904年開通時,票價是5分,並且保持近半個世紀,直到1948年7月1日,當時票價一下子暴漲一倍,漲至一角錢。許多乘客稱那一天為「一角日」(Dime Day),這次漲價引起廣泛的憤怒和爭議,並且引發了一場官司,一直纏訟至聯邦最高法院。

「紐約時報」報導,此前,是否漲價的問題曾挑戰多位市長,維持票價成為競選承諾的主題,也引起市長與強大的利益集團激烈衝突。

票價上漲當然不受歡迎,包括將於4月21日生效的新票價,乘客抱怨不得不付費給一個不可靠的交通系統。在1970年,有數十人在抗議漲價時被捕;在1995年,大都會運輸署(MTA)再次提高票價時受阻,因聯邦法院裁定這是侵犯民權。雖然歷次漲價均受到市民反對,但全都沒有第一次那麼激烈。在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大蕭條和10位市長後,5分票價一直保持不變。包括芝加哥和費城等其他城市提高票價後,紐約市依然保持相同票價。

「走向未來:拯救紐約的偉大地鐵擴張故事」(Tunneling to the Future: The Story of the Great Subway Expansion That Saved New York)的作者德里克(Peter Derrick)說:「全美幾乎每一個捷運系統那時都提高票價,但由於政治壓力,以及票價已成為政治議題,所以紐約沒有這樣做。」他說,因沒有足夠資金維持運作,地鐵系統開始崩潰。當年紐約市蝕本經營地鐵,因此被迫減少醫院、學校、監獄、公園和圖書館,以及其他重要機構的開支。

MTA在1960年代成立,是由州長控制、負責管理地鐵的州府機構。

當年的5分票價也被視為阻止包括捷運員工等公務員加薪的做法,批評者認為紐約市基本上為乘客提供免費服務。

谢选骏指出:纽约地铁二十世纪初年五分钱一张票,二十一世纪涨到了二百五十分钱一张票,涨幅五十倍,说明美元百年贬值了五十倍。无独有偶,毛泽东时代北京汽车票五分钱起价,邓小平时代变成了五十分起家,后来有的专线干脆变成了二百分起价——短短十多年“赶上”了美国的百年涨幅,可见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之一斑。也因此,我们这代人有幸经历了人类文明史的整个演绎(借用杂种卡尔·马克思的概念来说)——1950年的原始社会,1960年代的奴隶社会,1970年的封建社会,1980年的资本主义社会,1990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是空前绝后、让人瞠目结舌的炼狱国人。



【025、美洲黑人的祖先是白人强奸犯】


《黑奴贸易:DNA研究揭示非洲奴隶如何影响美洲人类基因》(2020年7月27日 BBC)报道:

超过1200万名非洲人被拐卖到大西洋彼岸,成为美洲人家的奴隶。

国际社会因为美国佛洛依德事件与随之引发之种族问题示威,再次思考奴隶贸易历史之际,一项重大DNA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昔日非洲奴隶的经历与命运。

这项研究更有超过5万人参与,揭示了强奸、虐待、疾病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后果,借此可以得出昔日奴隶交易对当今美洲人口“基因影响”的更多细节。

1515年至19世纪中期期间,共有超过1250万名非洲人被交易,大约有200万被奴役的男性、女性及儿童在前往美洲的路途中丧生。

这项DNA研究由消费者基因公司23andMe主导,参与者包括非洲及美洲3万名有非洲裔血统的人士,结果在期刊《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发表。

美国黑人女教师在中国的故事:佛洛伊德之死改变了我的学生们

黑人抗议与“白人特权”:一则推特收获二百万点赞的原因

如何决定历史人物雕像的去留和取舍

从奴隶到兄弟 英国废奴运动史上的人与事

在印度被遗忘的非洲部落

从奴隶到业主——黑人乔治发家史

23andMe公司人口遗传学家史蒂文·米歇拉蒂(Steven Micheletti)对法新社表示,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将基因结果与运输奴隶船只的登船人员名单进行比较,“看它们哪些地方相符,哪些地方不符”。

他指出,尽管大部分结果与记录当时非洲人被带去美洲的起始点的历史文献一致,但在一些情况中,他们也发现了“惊人不一致”的地方。

研究发现,与主要的奴隶运输路线一致,大多数非洲人后裔都来自现在的安哥拉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所在地。

“白人特权”是什么?为何在示威运动中被提起?它如何影响社会?

而令人惊讶的是,如今美国及拉丁美洲地区许多人拥有尼日利亚血统,这种血统的人口密度水平远远超过当时尼日利亚地区被奴役人口的数据。

研究人员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主要发生在1619年至1807年期间的殖民地间贸易”有关。

他们认为,被奴役的尼日利亚人当时曾被从英属加勒比海地区转运到其他地方,原因可能是为了在当时跨大西洋奴隶贸易越来越多被禁止的背景下“继续保持奴隶经济”。

奴隶船环境恶劣,挨不过越洋航程的黑人至少200万人。

研究人员同样惊讶地发现,作为当年最先开始奴隶出口的地区之一,塞内加尔及加纳血统人口在今天比例要低得多。

研究人员将其中原因归结为两个严肃问题:许多人被送往疟疾肆虐及其他条件苛刻的水稻种植园工作;且在之后多年间,虽然有更多儿童被送到这些地区,但许多人没有在途中存活。

另一项可怕的发现是,美洲各地被奴役女性的待遇对现代基因库存在影响。

研究人员称,尽管大多数奴隶为男性,但基因库中非洲女性的分量明显更大,这可能与“奴隶主强奸被奴役的非洲女性,和其他性剥削行为”有关。

在拉丁美洲,每名非洲男性对应的对基因库有贡献的非洲女性人数为17名。研究人员称,这其中部分原因为一些国家的“种族洗白”(branqueamento)政策,这项政策积极鼓励欧洲男性移民“以淡化非洲血统为目的进行生育”。

最近的“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使得公众再度聚焦殖民主义及奴隶制给非洲裔美国人和全世界非洲血统人士带来的破坏性历史影响。抗议者们要求结束对奴隶制象征的歌功颂德,因此许多地区移除了殖民时代奴隶贸易者的雕像。

谢选骏指出:我早就发现,美洲很少纯种的黑人,而现在的混种黑人的祖先主要是白人强奸犯——他们强奸黑女的目的是剩下猪仔以供贩卖,根本不把那些杂种当作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美国总统、独立宣言的执笔人杰佛逊,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而上述报道则从遗传学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我的直觉看法。美洲黑人的祖先是白人强奸犯!由此可见“黑命贵”运动的内心悲愤,就是这些白人强奸犯的后代没有得到白人的特权!所以他们只能把愤怒转向比他们更为弱势的其他种族了……



【026、民意调查无法预测未来】


《美国总统大选2020:民调是否依然可信 专家分析如何看懂》(冯兆音BBC中文驻美记者 2020年8月28日)报道:

美国选民将在11月3日选出下一届总统,共和党的现任总统特朗普对阵代表民主党出战的拜登。各家民调机构出尽浑身解数,希望探明两人目前的支持度。在近期民调中,前副总统拜登的支持率领先特朗普。然而,一个关键问题是: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错得离谱的民调,还值得相信吗?

2020年美国大选的民调可信吗?

“民调不是经常错误,但他们错误足够频繁,让我们对其保持警惕,” 约翰·坎贝尔(W. Joseph Campbell)博士说。他是美利坚大学传播学系的教授,曾撰书分析美国大选从1936年至今的民调失误。坎贝尔表示,民调显示选举有多激烈、谁领先谁落后,设下选举新闻报道的基调。“当民调失误,记者就会在报道上犯错。”

在2016年大选中,民调错误让媒体记者、政治评论家乃至公众通通大跌眼镜。当年全国民调一败涂地的一大原因是,在战况激烈的州份,民调出现了偏差。“目前尚不清楚各州的民调工作者是否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坎贝尔说。其中一个业界内争论的改革是,关于如何调整选民教育程度在取样中的权重。选民的学历高低该在民调中占多少权重?民调界对这一问题还未有公论。

在2016年选举中,学历高低与是否支持民主党显现出正相关关系,特朗普的许多支持者未接受大学教育。“如果不调整好教育权重,州民调可能会出现偏差,”坎贝尔说。

另一个难以跨越的难点是,民调工作者无法辨别受访的选民是否会真的投票。他们也许回答了民调,却不会在大选日投出一票。

不过,新冠疫情可能为民调带来意外的积极影响:人们呆在家的时间更长,更可能认真回应民调工作者的电话调查。坎贝尔预期,本届大选的民调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并以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询问选民意见。与此同时,亦有批评人士认为,民调无论如何改革,都无法预测选举结果。“民调无论准确与否,它只显示某一个时间点的选民倾向,” 美利坚大学历史学教授艾伦·李奇曼(Allan Lichtman)对BBC中文说。李奇曼成功预测了过去40年的美国大选结果,但他从来不关注每日起起落落的民调数字。“民调被错误使用了,它们没有预测性。”

美国大选民调的几次重大失误

“在这个国家,没有哪两届大选是相似的,”坎贝尔说。美国大选历史上,民调出现过多次重大失误,但每次失误的原因不尽相同。

1948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人汤姆斯·杜威(Thomas Dewey)在民调中一路领先民主党人杜鲁门(Harry Truman),媒体甚至未雨绸缪,提前印好了“杜威击败杜鲁门”为头条的报纸。

民调不仅影响了新闻报道,也直接影响了候选人的策略。由于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杜威选择少露面、不冒险,遵循其幕僚的建言:“当你领先的时候,不要说话。”杜威竞选时的演讲也通常泛泛而谈,他当年的口头禅是“你们知道未来仍在前方”,由于缺乏实质内容,被记者和时评人视为笑谈。

然而,结果是杜鲁门以4.5%的优势赢下了大选。“在当年,这个结果可能比2016年大选还要令人震惊,”坎贝尔说。坎贝尔分析,当年民调在大选前数周就停止了,但许多支持第三党派参选人的选民在临近选举时决定倒戈到杜鲁门的阵营。另外,不少杜威的支持者相信民调显示他胜利在望,在大选日就没有投票。

当时的民调显示在任民主党总统卡特(Jimmy Carter)与共和党人里根(Ronald Reagan)之间的差距十分接近,然而,里根最终以接近10%的巨大优势赢下大选。当年民调工作者在大选数日前停止抽样。然而,在大选前最后一周的辩论中,里根显然击败了卡特,扭转了选民的观感。

另外,当时正值伊朗人质危机,选前有诸多迹象显示,伊朗可能会释放美国人质,但这在大选前并没有成真。“这提醒了人们,卡特在外交政策上的失败,”坎贝尔说。让当年的民调工作者始料不及的还有“害羞的里根选民”。他们此前是中间选民或民主党支持者,在当年选择投票给里根。不过,基于社交压力等种种原因,他们并无对民调工作者说实话。

2012年,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民调机构之一的盖洛普(Gallup),一路预测罗姆尼(Mitt Romney)将击败奥巴马,入主白宫。选前的最后一个盖洛普民调显示,罗姆尼以49%支持率领先奥巴马的48%。最终,奥巴马以接近4%的差距赢下选举。“盖洛普自此就不再做美国大选民调了,”坎贝尔说。

盖洛普的大选民调黯然落幕,但另一家民调机构在2012年声名大噪,那就是奈特·西尔弗(Nate Silver)旗下的538民意调查网站。他准确地预测出美国全部50个州的选举结果,随即被视为“民调之神”。然而,包括西尔弗在内的绝大部分民调学家,都在2016年狠狠地栽了跟头。

全国民调依赖各州民调,而民调在密歇根、宾夕法尼亚州、威斯康辛州都错了。这些争持激烈的关键州分的错误民调,直接导致全国性的预测出现了极大的偏差。

美国特殊的选举人票制度,也为预测增添了困难。“全国来说,民调对普选票的预测是相对准确的,但选举人票的预测却错了,”坎贝尔说。2016年大选中,希拉里·克林顿获得的普选票比特朗普多300万票,但在选举人票制度下,她输掉了总统之位。

“害羞的”选民

有分析人士认为,跟1980年的大选类似,2016年大选也出现了"害羞的特朗普选民"现象。出于种种原因,特朗普支持者没向民调工作者袒露真实的投票倾向,导致民调与实际投票结果存有误差。“尽管特朗普已经担任总统四年了,还是有可能有'害羞的特朗普选民',”坎贝尔对BBC中文说,这将加大准确预测大选结果的难度。

那会不会有“害羞的拜登选民”呢?坎贝尔说:“我不认为这是很大的群体,至少不是特朗普支持者中的大部分。”

民主党在党代会首日安排了一个特殊环节:让一批共和党人发声支持拜登。曾经参与2016年共和党总统初选的前俄亥俄州州长约翰·卡西奇(John Kasich)也名列其中。“如果有大量共和党人支持拜登,那本届选举将是拜登的一场大胜,”坎贝尔说,“但就我看来,今年不会是一场有压倒性胜利的大选。”

为“十月惊奇”戴好安全带

美国选民的心难捉摸,坎贝尔说:“唯一可以预期的是,会有惊讶。”美国重大选举中有“十月惊奇”的说法,指的是在竞选末期的重大变故,无论是自然发生,还是被一方故意曝光的。

2000年总统大选中,布什面对戈尔有微小的领先优势,但大选前数日,缅因一名年轻记者发现,布什多年前在当地曾被控醉酒驾驶,而他从未公开这一“黑历史”。最终,两名总统候选人得票数不相上下,经历37天的喧嚣后,最高法院才判定布什得胜。

2016年10月,《华盛顿邮报》曝光了特朗普11年前侮辱女性的言论。数日后,联邦调查局宣布重启对希拉里“邮件门”的调查。这些临近选举的意外事件被认为最终影响了大选结果。

本届美国大选民调可能呈何走向?

坎贝尔认为,随着11月大选临近,拜登目前对特朗普最高达10%的民调优势会逐渐减小。他强调,夏季的民调结果不具有预测性,候选人的支持率通常在秋季开始变得更为接近。“目前民调数字已经在渐渐靠近。”新冠疫情意味着本届美国大选将与以往截然不同。不见密锣紧鼓的拉票集会,没有高声呼喊的人群,也不再有闪烁不止的闪光灯。坎贝尔形容,拜登正在“家里的地下室”作一场奇怪的竞选。拜登并不频繁抛头露面,也很少与媒体直接交流。

通常来说,总统候选人行事高调,在竞选期间与媒体及公众密切往来。相较之下,在任总统特朗普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媒体关注,他也更常在镜头前表态。如果当选,即将年满77岁的拜登将成为美国历史上就职时年纪最长的总统,一些选民对他的健康状况仍存有疑问。对于他们来说,拜登仍需展现强大竞选者的一面。

谢选骏指出:俗话说,“民意如流水”。选民就像荡妇一样,随时改变主意——面对这样的民意无论如何调查,也不可能测知其未来的走向。所以我说,民意调查最多只能呈现当下,无法预测未来。

《2020美国大选:BBC分析民调 特朗普或拜登谁领先?》(BBC 2020年8月24日)报道:

美国选民将在11月3日选出下一届的总统,共和党的现任总统特朗普(又译:川普)面对民主党拜登的挑战。拜登在前总统奥巴马时期担任过副总统,此次将代表民主党角逐白宫权力大位。

随着竞选期开始和投票日的接近,各家民意调查机构都试图掌握美国选民的民意支持,预测谁能入主白宫。通过分析各家民调的结果,BBC也试图得出民调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看看民调能告诉我们和不能告诉我们什么。

两位候选人全国支持率如何?

全国性的民调能够探知两位候选人在全国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但不一定能准确预测谁能赢得大选。例如在2016年,希拉里·克林顿在民调中领先,而且在大选中得票数比特朗普多将近300万票,但最后仍然输给特朗普,因为美国采取的选举人团制度,得票数多不一定赢得大选。如果先撇开这点不管,拜登的全国民调领先特朗普,大约徘徊在50%上下,最高领先特朗普10个百分点。

相对来说,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的民调,两位候选人的支持度比较接近,只相差几个百分点而已,比较难以看出谁能获胜。

哪些州将决定选举结果?

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为例,候选人赢得多少票不重要,赢得哪些州的选票更重要。美国大多数的州每次总统大选总是支持同一个政党,这也意味着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州两个政党的候选人都有机会取胜。这些被称为“摇摆州”,或“战场州”的少数几个州将最终决定谁能赢得总统大选。

美国总统大选采用的选举人团制度下,每个州依据人口拥有不同数量的选票,全国一共有538张选举人团票,总统候选人需要获得至少270票才能当选。

按照上述地图显示,某些摇摆州的选举人团票数较多,有些较少,候选人通常会在选举人团票数较多的摇摆州投入更多的竞选资源。

谁在摇摆州领先?

以目前民调来看,几个摇摆州里拜登较被看好,但现在距离投票时间还早,情况很可能会出现变化,特朗普也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民调显示,拜登在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有较大的领先趋势,而这三个州在2016年大选时,特朗普只以不到1%的些微差距取胜。但是让特朗普竞选团队更担心的是2016年领先差距更大的那几个摇摆州,在艾奥瓦州、俄亥俄州和得克萨斯州,2016年特朗普有8-10%的领先差距,但现在他和拜登在这三个州的民调支持度几乎一样。

或许是出于这个原因,特朗普上个月把竞选总干事换掉,还经常驳斥所谓的假民调。不过博彩公司还没有放弃特朗普,最新的赔率显示特朗普有三分之一的机会赢得总统大选。

疫情有何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今年一开始就成为热门话题,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府应对措施的满意度,在两党的支持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特朗普3月中宣布全国进入疫情紧急状态,紧急拨款500亿美元给各州防疫工作,当时他的支持度攀上高峰,有55%的美国人认同他的做法。但民主党人对他的支持很快消失,共和党则继续支持特朗普。

最新的数据显示,随着美国南部和西部持续新的疫情,连共和党的支持者也开始怀疑他的防疫措施,对他处理疫情的满意度降至7月初的78%。因此特朗普近来对新冠病毒疫情较不乐观,并表示疫情有可能再度恶化,他最近还首次戴上了口罩,还要求美国人都戴口罩。

民调可信吗?

如果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为例,我们可以说民调搞错了。事实上特朗普就经常这么说,但这也并非完全正确。当时大多数的民调的确是克林顿领先几个百分点,但民调也没有错,因为克林顿比对手确实多赢了300万票。

当年的民调没有完全体现特朗普在某些摇摆州占据的优势,包括教育程度较低的选民对特朗普的支持。

而今年的选情因为新冠病毒疫情又呈现特别的复杂。新冠疫情冲击美国经济,也影响选民的投票意向,在看民调表现的同时,必须特别谨慎。

谢选骏指出:用民意调查来撬动美国大选,看来属于博彩公司的生意——无孔不入的商人也通过这种民意调查这种“政治算命”,来兜售自己的报纸。虽然,他们也知道民意调查无法预测未来,但是他们却想让读者假设民意调查可以预测未来。这就是他们的奸诈。



【027、民主党代表了人民的意志】


《佛州民调惨输 川普6天跑8州急救选情》(2018-11-01 东森新闻云)报道: 

美国总统川普重返佛罗里达州(State of Florida),试图在期中选举前抢救共和党选情。不过根据路透社1日公布的民调显示,民主党在佛州州长与联邦参议员选举中仍保持领先。川普1日在佛州演说时对民主党大开砲火,“民主党代表的是高税率、犯罪、开放边界以及不受管制的移民。”

综合外媒报导,这是川普6天跑遍8州,参加11场助选活动的第1站,8州除了佛州,密苏里州、印第安纳州以及田纳西州的联邦参议员选情都相当激烈。

根据路透社合作调查的民调显示,联邦参议员尼尔森(Bill Nelson)的民调领先转战佛州的共和党现任州长史考特(Rick Scott),差距仅有5%。尼尔森是否胜选,攸关民主党能否取得参院多数,民主党如果要赢得多数,在11月6日的期中选举就得新增2席。

根据大部分的民调与预测都显示,民主党掌控国会的机会渺茫,因为还得保住2016年被川普赢走的10州席次,“佛州就是其中之一”。

期盼成为佛州首位非裔州长的民主党候选人,塔拉哈西(Tallahassee)市长吉伦(Andrew Gillum)声势仍然看涨,在选民中支持度高达5成,与1个月前路透社民调数字相同,而共和党前众议员迪尚特(Ron DeSantis)则有4成4支持度。

川普还向告诉支持者喊话,迪尚特参选,是要对抗把佛州变成委内瑞拉的激进社会主义者。不过吉伦声势浩大,外界推测可以拉抬民主党其他候选人选情,包括尼尔森在内,尼尔森参选初期显着领先对手,但上月民调则被对手追平,但现在选情看好,也可能进而拉抬佛州多达6个竞争激烈的联邦众议员选战气势。

报导还指出,民主党很有可能会新增23席众院席次,如果成真,就足以翻转川普议程。川普近几周连续丢出政策支票,包括派1万5000名军人到美墨边界解决违法移民、减税10%,以及在美国出生的婴儿不保证取得公民资格等,就是要刺激核心支持者的投票率。

佛罗里达大学政治系教授朱特(Aubrey Jewett)指出,这可说是对川普的公投,川普2016年在佛州小赢,但根据路透社的新民调显示,现在佛州有多达5成1的选民不满意川普当总统的表现。

谢选骏指出:川普总统1日在佛州演说时对民主党大开砲火说“民主党代表的是高税率、犯罪、开放边界以及不受管制的移民。”——这种说法翻译过来就是说“民主党代表了人民的意志”。为什么可以这样翻译呢?因为这是共和党总统说的。因为,民主党总统自己要是这么说,那才可信。可是当总统这么说的时候,人们就会想了,“那么共和党所代表的,岂不是两极分化、全面镇压、封锁边界、虐待移民了吗”?民主党为什么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因为民主党现在是在野党,而且还是少数党——如果民主党占领了白宫、控制了国会,那么,代表人民的意志的,就是共和党了。在我看来,在野党一旦上台,立即就开始了反人民的进程——这是被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证明了的。这就是权力的腐蚀作用,是人的原罪由权力的滋润,发生了恶性膨胀的结果。



【028、民主党的报应就是川普】


《纽约时报:为什么特朗普被弹劾的可能性令人恐惧?》(纽约时报 2019-09-27)报道:

特朗普总统应该被弹劾。但这种可能性使我恐惧,也应该使你恐惧。

不是说弹劾是错误之举。按理说,这是唯一该做的,至少从对宪法的忠诚、以及基本的行为准则角度而言。从特朗普踏入总统办公室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侮辱这个重要职务——用一位总统无权用的语言(或无权用的推文);用无休止的谎言;用幼稚且常常精神错乱的行为;用严重的利益冲突;用管理上的无能;用永远无法满足的贪婪自负;以及用有损美国价值观、独立性和利益的国外交易。坚持原则的立法者们怎能不用他们可使用的最强有力的方式告诉他,该适可而止了?

但在正式启动弹劾调查之际,人们现在绝对无法知道将发生什么。一丁点都不知道。你会在未来几天和几周里听到很多关于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话题,但用克林顿1998年底遭弹劾的例子说事儿有点荒唐:他是一位非常不同的总统,他在一个非常不同的年代被指控犯有非常不同的罪名。此外,引用那次弹劾的政治分析人士对弹劾的教训没有一致意见。因此,一名对弹劾特朗普将带来的政治后果自信地做预测的权威,也是一名处于极其危险境地的权威。

任何情形都有可能,包括弹劾会对特朗普的利益有好处,从而增加他的连任可能,因为他将把自己装扮成受难者,躲避参议院的定罪,把那说成是宣布他无罪,然后看着自己的粉丝们行动起来,出来投他票的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第二个特朗普任期也不只会是高尚立场的可悲次优副产品,那还会是一场灾难。无论在道德层面还是实际层面,限制这个不称职、不道德、不稳定之人的总统任期比几个世纪前所写的任何一小串句子都重要。

但是,虽然弹劾对2020年11月的影响无法知道,弹劾对我们国家造成的影响却几乎可以肯定。一个两极分化到了危险程度、对自己党派的支持到了常常是恶劣的程度的国家会愈演愈烈,处在对立面的人们会对自己阵营的观点更坚持不懈,更执着于自己选择的叙事,而只关心自己的总统将继续加强他的真理本身是主观的、是供人争夺的固执主张。

这不是要失败的理由,而是要接受的现实。在我们如此迫切地需要重新找到共同点的时刻,我们会进一步扩大对立双方的距离。在此之后将国家团结起来需要的不止是一位天才政治家,还需要能创造奇迹的人。还没有哪一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够得上这个水平。

弹劾应该使你恐惧,因为它将意味着把特朗普的目无法纪、荒唐行为、虚构的故事和愚蠢的推文作为持续的、无休止的、铺天盖地的焦点。他在短期内会赢——全体美国人则会输——因为只要华盛顿的大部分功夫都耗在这个推销手令人作呕的狂欢上,可用来解决国家的真正问题、审查他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严重不胜任的时间就少之又少。

从众议院共和党人对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迫害,到众议院民主党人在特朗普治下没完没了的歇斯底里,华盛顿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地退化,成为了一个程序取代进展、哗众取宠胜于治理、噪音盖过任何有意义的信息的地方。参与政治就是参与战斗——这不应当也不必总是如此。

我们已经——噢——晚实施四分之一世纪的基础设施计划哪去儿了?医疗保健体系问题的解决方案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影响的远不止数千万仍无医保的美国人。教育的问题呢?弹劾会把所有这些问题推到比它们现在已经处在的位置更边缘的地方。

在民主党初选及随后的大选中,特朗普夸大表演和特朗普奇观会让所有别的东西黯然失色。而许多美国人与华盛顿的隔阂——以及他们对政府是否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哪怕一丁点的愤世嫉俗态度——会不断加剧。

由于人们的困惑,这尤其是再真实不过了。如果你对特朗普有好感,并且乐于接受他称自己受迫害的断言,看过罗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周密且花了很长时间的调查,注意到国会大厦似乎无休止地安排的听证会和明星证人(迈克尔·科恩[Michael Cohen]、穆勒、比尔·巴尔[Bill Barr]、科里·莱万多夫斯基[Corey Lewandowski]),而且你以为众议员司法委员会(House Judiciary Committee)已经在展开弹劾调查。这些最新事态于你就像是波托马克河上的《土拨鼠之日》(Groundhog Day)。

如果特朗普让你感到深受冒犯,而且把你搞得彻底筋疲力尽,你会把弹劾当作等待已久的正义和你所企盼的获释感而忍不住欢呼雀跃,忘记了这不过是重头戏——参议院的弹劾审理——的前奏。参议院也是由共和党人控制的,从目前的情形看,他们给特朗普定罪的可能性与联名支持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的财富税法案的可能性不相上下。于是到头来,特朗普的支持者会对他被迫经历在他们看来是已有预料的必然结局的过分做法而愤怒不已,而特朗普批评者的挫败感则会指数式增长。让我们开始愈合创伤吧!

再者,弹劾程序能有效地揭露——并迫使美国人关注——特朗普那些被忽视的罪恶吗?这长期以来一直是民主党人主张弹劾的一个理由,但我有点怀疑。首先,迄今为止的一些听证会——尤其是莱万多夫斯基的——让人有疑问,这些听证会是否有能力从证人那里挖出想要得到的东西,并从听证会上尖刻的言论中找出确凿的证据。但还不止于此,对特朗普的报道已经太过饱和,以至于许多选民也许不想再看更多的,而且当今的部落政治也不允许有那么多的顿悟和转变。特朗普的本色从一开始就显而易见。你要么看见一道反常的彩虹,要么凝视着黑暗。

同时还有特朗普本人。漫长的弹劾程序将让他感到多脆弱?多无能为力?多绝望?为显示他的权力、发泄他的愤怒,或者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他会怎么做?他不受任何顾虑的牵制。他能干出任何事情。也许他会挑起的不只是一场文化战。也许那会是一场真刀实枪的战争。

当然,他会尽他所能让美国人相信民主党人的邪恶,而他的策略绝对会是把各种各样的反对他的人、程序和机构诽谤为完全不值得信任。如果抓住权力不放意味着统治一片废墟的话,那就这样吧。特朗普只对特朗普心存感激,他只会简单地把废墟宣称为金粉。

谢选骏指出:《纽约时报》嘞嘞了这么多,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川普的种种胡作非为,其实都是民主党的报应!民主党当年保护克林顿逃避参议院弹劾,所以现在才轮到了自己挠头被参议院驳回;听命于伪造出生纸的奥巴马,才导出了拒绝报税的地产小王。所以说,“民主党的报应就是川普”!民主党不好好悔过,一天到晚就会修改厕所和混合性别,即使打倒了川普也没有用的。



【029、民主的含义就是选出倒数第二的领导人】


《美国大选令人不安 希拉里接手烂摊子》(2016年9月6日,FT中文网)报道:

卢斯:民主党重新控制参众两院的希望渺茫。无论希拉里以压倒性优势胜出还是仅仅险胜,她都将接手一个烂摊子。

选举的好处在于最终会分出胜负。分歧仍然存在。但就目前而言,由谁执政的问题已经解决。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即将成为一个例外。即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选举人团投票中以巨大优势胜出,这也将是历史上最勉强的压倒性多数。

很多美国人会接受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说法:大选结果受到操纵。支持希拉里的很多选民只会不情愿地支持她,因为什么都比特朗普当选总统强。她将不享有“蜜月期”。她几乎一上任就要面临她只会当一任总统的猜测。

任何质疑这点的人应记住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命运。如今总统任期已近尾声的奥巴马,在过去6年一直未能说服对他有敌意的国会采取行动。从年度预算到早教立法,他的几乎所有努力都毫无结果。他最重要的遗产(医疗改革和华尔街监管)都是在他任期的头两年实现的,当时民主党占国会多数席位。尽管这两件事已订立为法律,共和党人仍发誓一有机会就会废除这两部法律。今年,奥巴马甚至无法促使国会同意对寨卡病毒(Zika)肆虐的地区实施紧急援助或是在一系列屠杀事件后略微收紧枪支安全管制。这还是在不面临竞选连任压力的情况下。希拉里能有多大机会呢?

答案取决于两点。首先是民主党能否在今年11月重新获得国会控制权。他们有很大的机会重新在参议院赢得微弱多数——大概是51席(民主党)对49席的局面。但拿下众议院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民主党重新攻下两院(这是在当前情况下执政的必备条件)的机会颇为渺茫。

其次是共和党人如何解读特朗普的失败。他们会不会承认将该党变成一个“人口大帐篷”(big tent)的时刻已终于来临?如果是这样的话,希拉里或许能够找到足够多的中间地带推行大规模改革,例如税收改革和移民改革。抑或以特德·克鲁兹(Ted Cruz,这位德克萨斯州参议员在共和党初选中是特朗普的劲敌)为首的强硬保守派会不会看到复活茶党(Tea Party)时代国会边缘政策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希拉里的议程将很难有见光的机会。

我赌会是后一种情况。当然,特朗普的惨败将鼓励务实的共和党人就该党在加州的命运发出警告,在这个非白人占人口大多数的州,共和党现在已成为永久性少数党派。

加州的现在就是美国的未来。那里出现的情况可能预示着共和党在整个美国的衰落。但是,这是改革派在2012年共和党上一次失败后提出的观点——当时改革派敦促共和党停止针对同性恋以及女性生育自由的偏狭言论,并向拉丁裔美国人伸出橄榄枝。共和党基层显然对这一剖析并不买账,因为他们提名了特朗普。

目前很难看出共和党的务实主义者会如何说服特朗普愤怒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希拉里在大选中作弊——放弃其最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克鲁兹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政客,他不会让他们这么做。特朗普落选会大大增加克鲁兹2020年赢得共和党党魁的机会。对于所有厌恶美国大选周而复始的人,我有一些令人沮丧的消息:大选确实是永不停息的。下一轮选战已经开始。打响选战第一枪的地方是特朗普在克利夫兰举行的共和党代表大会,克鲁兹在会上拒绝为这位共和党提名总统候选人背书。相反,他敦促选民在11月“本着良知投票”,这几乎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一致嘘声。

克鲁兹不为特朗普背书是一出戏剧性的政治秀。等特朗普败选后,人们回过头来看这件事,会认为此举颇具先见之明、甚至颇具勇气——正如克鲁兹所愿。相比最大的潜在对手——众议院议长保罗·瑞安(Paul Ryan),克鲁兹占得先机。瑞安在与民主党人的立法妥协上谨小慎微的尝试,使得他在保守派中间失去了光环。

克鲁兹相比佛罗里达州参议员马尔科·鲁比奥(Marco Rubio)也拥有优势,后者能否在11月获得连任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不管怎样,竞赛正在进行。善待希拉里的人会被认为应该出局。阻止她的各项计划将被视为可堪重任的凭据。大多数共和党选民称希拉里不诚实——少数民主党选民也这样认为。

一切政治趋势都有完结的时候。对于希拉里来说遗憾的是,美国严重的两极分化——以及共和党的分裂——还在继续。特朗普获得提名很可能延长了这一痛苦的过程。因为他采取了非正统的立场(包括支持当前的福利社会保障水平和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支出),保守派可以说:“我告诉过你们:提名一个不道德的纽约大富豪让我们偏离了自己的原则。

这将是克鲁兹的说辞,也将令希拉里头疼。无论她大胜还是险胜,她都将接手一个两败俱伤的烂摊子。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爱德华·卢斯,译者/何黎)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篇文章给人传达的信息似乎是——“民主的含义就是选出倒数第二的领导人。”因为两党制的议会民主只有两个候选人,这就意味着其中一个必然“胜选”。这与其说是“比好”,不如说是“比烂”!结果很可能选出那个更烂的了。



【030、民主国家无法推行秘密外交】


《美媒:中方反对公布协议细节是谈判破局原因之一》(2019年5月14日 转载法广RFI 香港特约记者甄树基)报道:

中美两国在对上一轮华盛顿举行的贸易谈判之前,有鉴双方发出的信息,大家都以为谈判已进入尾声,有消息甚至披露谈判已经谈到两国领导将会在那里签约,但突然在几天之内,情况急转直下,特朗普斥责中方背弃早前的承诺,而北京则批评华盛顿增加关税,等同被人“用枪指着头”去谈判,双方几乎就要拉倒各走各路。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道出个中的因由原委。

原因之一,报道指出,就是财政部长姆努钦过于乐观的估计,使得总统特朗普和鹰派的美方首席谈判代表莱泽希特的不满。姆努钦早前曾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商讨特朗普总统和习近平主席在那里签约。”他说地点可能是华盛顿,以及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州或新泽西州的高尔夫球具乐部。但白宫和贸易代表署的鹰派官员都认为,签约上的墨水未干之前,也不能过于乐观。报道引述白宫官员指,美国认为中方在谈判前夕在某些环节上已经开始反悔之前的承诺,莱泽希特尤其认为中国临签约前在若干细节上 “搬龙门”。报道指,中方告诉美方,他们对一些条文觉得有相当的保留,中方不再愿意承诺对智慧产权、强迫技术转移以及补贴进行任何的法律修改,中方又反对将协议细节全部公开,只愿意公布摘要文本。报道指,中方视此名誉攸关:美国应该对中国愿意改变的诺言有信心,就算中方不改法律只改规条。此外,中方相信就算签了协议美方也不会立即撤销关税。

报道引述了解谈判内情人士披露,另一主要胶着点是,中国对盗窃美国智慧产权不太愿意严谨执法。美国最初曾顺着习近平的民族主义倾向而提出要求:既然中国如果好像习近平所形容那么厉害(if China was so great as Mr. Xi portrayed it),为什么还需要盗窃美国的科技?

报道引述上述的消息人士披露,中方官员说,执法程序需要透过中国执法管道,但不能在谈判桌上做任何保证。美国官员并不视此为一个足可信赖的选项。

在中国方面,当特朗普突然在谈判前宣布增加价值2000亿美元的进口中国货的关税,从原先的10%提升到25%,北京希望在决定是否继续派团前赴华盛顿谈判之前,得知更多美方的信息。但中国资深官员明白,特朗普的推文一出,必会引起市场震动,所以星期一早上,中国央行立即匆忙准备好预备金,国家资金亦随时候命进场撑着中国的A股市场。外国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只说中国代表团已准备前赴美国,但没有说明何时出发或其他任何信息。报道指,到了周二早上,包括刘鹤亲信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廖岷,以及商贸部副部长王受文在内的一群副部级的官员,开会之后认为谈判应该继续,习近平接纳了这个建议,尽管预期的正面结果已经落空。

美方也有地方让中方感到不快,包括坚持就算达成协议也不会撤销关税,如此一来,中方没有任何接受苛刻条件的诱因。此外,美方又要求中方承诺,假使美方发现中方违反协议而重新征收关税,中方也不得报复。

消息人士说,特朗普在星期四向官员们透露,他不想中国以为美国有所示弱。

报道引述了解内情人士指,无论如何,上周为期两天的谈判气氛总算融洽。莱特希泽和姆努钦两人还邀请刘鹤到华盛顿城中一个高档的餐厅“大都会会所”进行工作晚餐,这是莱特希泽经常光顾的会员制餐厅。而尽管美国周五一早宣布正式增加关税的措施,刘鹤仍然继续周五的议程。

周五当天早上,莱泽希特亲自在美国贸易代表署的门口欢迎刘鹤,莱很少这样做,但他也没有忘记通知记者拍下罕见的场面。

到了这时,根据一个了解事件的人士说,美方代表团已不再寄望谈判会达成任何协议,认为当天将是一个“非会议”,美方只希望谈判不至于完全破裂,而且也不想落人口实说美方连尝试也不愿意。

谢选骏指出:民主国家无法推行秘密外交,所以战后的民主化日本无法和苏俄解决领土纠纷,而专制的共产党中国却可以割让大片领土给俄国。其前提是,无需选举就可掌权的中共当局可以推行秘密外交,而依赖选举才能掌权的日本政府却丧失了这个能力。所以在二十世纪初期,民主化的中国也无法对“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一事保密,结果导致“中日协商”的破局。民主国家无法推行秘密外交,所以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无法达成任何协议,如果勉强达成了,专制国家也无法遵守,如果勉强遵守了,那么专制国家就会走向民主,导致自己的改良,苏联就是“专制国家与民主国家达成协议”(赫尔辛基协议)的一个明显的例子。



【031、民主可以当饭吃——展望2030年民主高峰】


《英国调查称“全球千禧一代对民主失望” 背后原因何在》(BBC 2020年10月20日)报道:

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全球民主国家的千禧一代对民主体制的满意度大幅下降,跌至有记忆以来年轻一代的最低点。

由英国剑桥大学所做的这项调查访问了近500万在1981至1996年间出生、年龄在20-40岁的“千禧一代”,结果发现他们对民主体制的信心比自己父母或是祖父母那辈人在同样年龄段时要低得多。比如,X世代的人(1965-1980年代出生的人)在相同年龄段(1990年代和2000年代)对民主的满意度曾高达62%,而如今千禧一代的满意率则降到48%。

其中,生活在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民主国家的年轻人对民主信心尤其低。但是,生活在拉美、南部非洲以及欧洲南部国家的年轻人中也呈现了同样的趋势。

领导此次调查的是英国剑桥大学民主未来中心的罗伯托·福阿(Roberto Foa)博士。福阿表示,在全球民主国家年轻人中,对民主制度运作不满占大多数还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代。

不满原因

经济不景气、贫富不均都令年轻人不满。但福阿表示,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将会支持选择独裁体制。他们只不过是对民主体制下出现的种种问题感到苦恼和困惑而已。以英国为例,英国年轻人对民主满意度下降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平等。比如,财富和收入不平等、难以购房、学生债务以及更加依赖父母财政支持等都是让他们不满的原因。

这些都让年轻人感觉自己未来成功与否似乎跟努力工作或创业关系不大,而是跟先天条件、例如父母有钱以及出生优势相关。而在那些财富分配相对更平等的国家,诸如冰岛或奥地利,不同世代之间对民主满意度的分歧也相对较小。福阿表示,这并非意味着所有年轻人都反对民主,而是几十年来民主未能给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以及解决贫富不均和气候变化等这些他们所关心问题的结果所导致的。

同样由福阿所领导的早些时候的研究还称,随着金融危机、政治两极化以及信任缺失,人们对民主的满意度也随之下降。福阿博士表示,如果要想提高人们对民主制度的信心,政策制定者则需解决经济危机以及气候变暖这些当今时代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两极分化

此次研究还发现,在那些选择民粹主义领导人的国家,年轻人的民主满意度似乎有所反弹。平均而言,在民粹领导人的第一任期内,18-34岁年轻人对民主满意度上升了16个百分点,但如果是温和领导人上台则没有出现增长。研究人员说, 无论是左翼民粹还是右翼民粹领导人上台都是一样,但美国总统特朗普则是一个例外。福阿博士还表示, 千禧一代两极分化态度的盛行,可能为先进民主国家的民粹主义政治提供了沃土。

谢选骏指出:“全球千禧一代对民主失望”,是因为“民主不能当饭吃”了。在我看来,只有“民主可以当饭吃”的时候,民主才会变得时髦——这是有群众的短视和人类的原罪双重决定的。而英国调查却没有挑破“全球千禧一代对民主失望” 的这一背后原因,就不免令人遗憾了。

《千禧一代是否有望成为最富有的一代》(BBC 2019年1月13日)报道:

在钱的问题上,千禧一代可不好过。我们所知道的是,千禧一代担负的学生贷款史上最高,预计25年后,单是英国的学生贷款数额就会飙升过1万亿英镑(约1.27万亿美元),而且还要在全球生活成本上涨以及薪资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应付房租。数据也证明了这一切。跟上一代相比,千禧一代的财富正在减少,财务状况比前辈们差很多。

但这并不奇怪。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千禧一代,很多人一毕业就陷入了囿于困境的全球经济,一些国家仍然没能全面复苏。面对工资增长缓慢、生活成本高昂、养老储蓄不足等问题,千禧一代可能要一直奋斗到退休。

不过这还要看他们有没有能力退休。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50年,当世界八大养老金市场的千禧一代开始退休时,养老金储备缺口将高达427万亿美元,是2015年67万亿美元缺口的六倍多。个中原因包括预期寿命延长、经济长期增长后步调放缓、储蓄率低,以及金融知识不足。

未来似乎毫无希望,但也许有种情况没这么惨。婴儿潮一代(生于1946-1964年的人)最富有,他们带来的意外之财能否扭转千禧一代的命运呢?

避风港

与千禧一代不同,婴儿潮一代是有史以来最富有的,并将持续到2030年前后。分析师在加拿大皇家银行的一份财富转让报告中预测,当婴儿潮一代将资产转让给后代时,单是英国和北美的千禧一代就将获得4万亿美元的资产。这种“继承热潮”之下,千禧一代继承婴儿潮一代的资产数额将创下纪录。

那么,千禧一代想要解决财务问题,就要等着富有的婴儿潮一代过世然后继承资产吗?

瑞银财富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经济学家多诺万(Paul Donovan)认为如此,他曾在今年早些时候预测,千禧一代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一代。他在接受《商业内幕》杂志(Business Insider)采访时说,财富不会在经济中凭空消失,而且婴儿潮一代比千禧一代人口多,财富会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整合集中。简而言之,人少了,但被分配的总资产数额不变。

要看家人如何处理

德国波恩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施莱利克(Moritz Schularick)表示,情况并非如此简单,通过继承财富让千禧一代变成最富有的人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方法”。他说:“但这只适用于那些富到钱怎么都花不完的人。一般人在正常的经济中都会存养老金,在没有收入的时候使用养老储蓄(和)其他资产来支付生活所需,最终会留下遗产,但没那么多。”

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家庭金融稳定中心的首席分析师里基茨(Lowell R. Ricketts)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说,只有少数婴儿潮家庭会留下“一大笔钱”。(2018年6月美国联邦储备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在1995年至2016年期间,遗产继承中只有2%的案例达到或超过100万美元,而这些钱已经占到了遗产总额的40%以上。)

里基茨表示,虽然一些资产本质上可以保值甚至升值,但我们不能假设婴儿潮一代会将这些资产一直保留到遗产分配的时候。“可能会为了维持生活水平而在退休时将房子和建房土地清算变现。因此,这些资产虽然不会在经济中消失,却也无法保留和传承。”

切实有效的备选方案

里基茨认为,即使遗产得以继承且对千禧一代的财富有重大影响,时机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在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人口财富报告中,研究人员表示,在美国,如果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是家庭的中坚力量,那么这一家所积累的财富比所需要的要少34%。里基茨说:“这些家庭正在走向重要的财务节点(购置房产、抚养孩子、存钱养老),所以财富积累会减少。日后的一笔巨款对解决这些家庭当前的财务问题毫无帮助。换句话说,未来继承的遗产现在没法拿来抵押支付房屋首付。”

打破人们对千禧一代的错误成见

英国脱欧受打击最重的千禧一代

遇见新一代"万年实习生"

即使你觉得将会继承遗产,也可能等不及用这笔钱来负担一些重要开支,例如购置房产。

即使你觉得将会继承遗产,也可能等不及用这笔钱来负担一些重要开支,例如购置房产。如果你是祈祷意外来财的千禧一代,那么多诺万的方法很可能并不适用,可不能把坐等巨款当成首选,即便你愿意等,可能也等不起。

年纪大的人要继续努力攒养老金,财富少了寿命却越来越长,千禧一代要想存钱养老还是选择切实有效的方案比较好——把钱存起来,选择波动较低的投资方式。盼着加息肯定不像有笔横财那么激动人心,但是千禧一代不一直都是有啥全都要吗?

谢选骏指出:如果上述说法没有失算,那么十年以后,当千禧代开始继承婴儿代的财富的时候,全球社会就能迎来一个民主复兴的大高潮了。



【032、民主社会的洗脑术】


《社交媒体舆论操纵推到聚光灯下 美国中国网络公司成新闻热点》(BBC 2020年6月13日)报道:

肺炎疫情影响全世界,在封城隔离措施下,科技网络公司成为信息流动人际沟通更加重要的平台。如何让自身开放的商业平台不涉政治争议成为很多公司的难题。来看看最近成为热点新闻的4家中美网络大公司。

推特公司周四(6月11日)宣布,删除了17万多个账户,称这些账户都与传播支持中国的信息有关联,大多专门用于发布与香港示威、新冠疫情、台湾等相关的宣传内容。推特公司表示,其中23750个账户极为活跃,为宣传中国的主力,另外约15万个账户被用来点赞和转发赞扬中国的推文,协助推送中国的宣传内容。推特说,这个宣传中国的网络位于中国境内,与去年推特、脸书封锁的中国官方主导的宣传网络有关联。推特在官方博客中表示:整个网络参与了一系列的有操纵性质并且相互协调的活动。“它们绝大部分用中文推送,传播对中国共产党有利的地缘政治言论,而且继续推送有关香港政治的有欺骗性质的内容。”

对推特的这一举动,中国媒体表示:夸中国抗疫表现都不行?批评推特“看不惯用户夸中国抗疫表现、客观讨论香港事务”,是又一次“下黑手”。不过,推特公司除了删除中国宣传账户,也“审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文。

5月下旬,推特给特朗普的推文贴上了“事实核查”标签,提醒受众注意:此贴可能有误导性。此举让特朗普总统极为愤怒。他连续发帖反击,指责推特“干涉大选、扼杀言论自由,我,作为美国总统,绝对不准这种事发生。”

推特是美国风靡世界的一家社交媒体公司,提供多种语言服务。成立于2006年的这家公司,据统计2019年共有约3.3亿用户,其中1.45亿用户几乎每天发推文。

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被称为“推特治国”,常常通过推特宣布重要决定。上周五(6月5日),特朗普在24小时内发推文200条,再次打破他的个人纪录。推特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之间的针锋相对,与美国社交媒体巨头脸书形成鲜明对比。周四(6月11日)有望成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前副总统拜登呼吁支持者签署公开信,要求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和脸书公司“修正脸书平台上对自由公平选举构成的威胁”,监管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对政治人物的广告进行事实查核。

在脸书公司内部,员工对扎克伯格决定对总统特朗普有关美国抗议行动的推文不采取任何行动极为不满,有的甚至罢工、辞职以示抗议。特朗普总统的这一推特警告抗议者:开始抢劫就开始开枪,被推特批评美化暴力。

美国非洲裔青年乔治·佛洛伊德因警察粗暴执法去世后,全国各地爆发抗议行动,总统特朗普在推特和脸书上宣布将派遣国民卫队,并警告说:“开始抢劫就开始枪击”。推特立即对特朗普的推文贴出了警告,称推文“美化暴力”违规,而脸书总裁扎克伯格却并不认为此帖违反了脸书禁止煽动暴力的规定,没有删除总统特朗普在脸书上的贴文。包括公民权益组织在内的社会舆论批评扎克伯格,“创下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放任“煽动暴力、种族歧视和谎言”。

扎克伯格5月下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脸书甚至其它互联网平台总的来说不应该成为核查真相的仲裁者。他说: “政治讲话是民主社会中最为敏感的部分,人们应该看到政界人士所讲的话。”据统计,脸书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在2020年第一季度,脸书经常使用者的人数高达26亿。隔离期间远程会议通讯软件Zoom突然大受欢迎,许多人用它来开会或与家人朋友视频对话。Zoom的全球使用量猛增20倍,疫情期间单日使用人数有突破两亿的纪录。

本周,在海外的中国异见人士指责Zoom干扰甚至关闭了他们的帐户,因为他们用Zoom帐户举办六四纪念活动,讨论香港实行国安法等敏感话题。Zoom在其博客上承认:“在5月和6月初,我们收到中国政府的通知说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四个大型公众六四纪念集会。中国政府通知我们这类活动在中国是非法的,要求Zoom 终止会议和主办人的帐户。”该公司还表示,以往没有向中国政府提供过任何使用者的信息或者会议内容,而且强调媒体上报道的六四异议人士王丹、周锋锁和香港民主派人士李卓人的帐户都已经恢复。Zoom声明说:“我们希望有一天那些设立障碍阻断人民与世界联系、阻断人民彼此联系的政府认识到,他们这么做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有违公民的权利和所有人类的权利。”

“现实是,Zoom 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运营,使用国家还在增加,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守当地的法规。”6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被法新社记者问及是否要求Zoom暂时关闭一些活动分子的帐户,华春莹回答说:“这不是外交问题,你问得太具体了。我没有听说,也不了解情况。”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用百度的关键词搜索作为研究依据,可信度遭到质疑。不过,对涉及中国疫情的一篇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论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回答。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日前发表论文,透过对武汉医院附近的交通流量和百度相关搜索关键词,如“咳嗽”、“腹泻”的检索量分析认为,新冠病毒可能在去年8月底就开始在武汉传播。华春莹说,这篇论文“漏洞百出、粗制滥造”,让美国的政客、媒体如获至宝,大肆传播,把它当成中国隐瞒疫情的新证据,是蓄意制造和散播针对中国的虚假信息。被牵涉到这起中美疫情政治中的中国搜索引擎公司百度,6月10日公开表态,指论文的结论“非常牵强,不严谨”。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2010年,谷歌(Google)因不满中国政府的网络审查制度,以及在中国受到黑客攻击等原因宣布退出中国,使百度在中文搜索领域失去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谢选骏指出:上述报道证实,民主社会也是需要洗脑的;而民主社会的洗脑术就是“丛林法则”、自由竞争。

《“美国总统发帖受审查”:推特与特朗普互怼的前因与后果》(2020年5月27日 BBC)报道:

有史以来第一次,社交媒体推特给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文贴上了“事实核查”的标签,提醒受众注意:此贴可能有误导性。在西方,推特相当于中国大陆的微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特朗普呢,可以算得上推特“核弹级”粉丝。双方为什么打起来了?可能有怎样的后果和影响?

推特:请核查事实——吵架起因归根结底一句话,推特提醒读者,请核查(特朗普帖文的)真相。特朗普26日晚发推文称,邮寄投票可能造成“严重欺诈”、导致“大选被操纵”。推特在此帖下方打了个蓝色惊叹号,提醒受众“请查询有关邮寄选票的事实”,并通过链接将读者引至相关新闻报道网页。这些报道来自CNN、《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称特朗普有关邮寄选票的说法“毫无根据”。

特朗普指责推特干涉2020总统大选——推特给特朗普帖文加注,被解读为揭露了美国总统在说谎、误导民意。此举激怒了特朗普。他连续发帖反击,指责推特“干涉2020年11月大选”、“扼杀言论自由,我,作为美国总统,绝对不许允许这种事发生。”本月早些时候,推特开始施行新政策,标注或提供有关新冠病毒虚假、误导信息的警告。推特当时还说,今后可能会将事实核查的标签扩大到其它问题上。

怼总统对推特意味着什么?——特朗普是推特的忠实粉丝,曾在这个平台上和其它政界大人物、名流明星吵嘴仗。现在和推特本身交手过招。特朗普说了,作为美国总统,他绝对不会允许推特“扼杀言论自由”。但是,推特是“私营企业”,有权制定自己平台上的一应规章条例。推特面临的麻烦是,在许多人看来,直到“揭露特朗普”以前,推特好像一直没有把自己的这些规章条例适用在美国总统和其他世界领导人身上。特朗普在推特上发表的不少言论,在许多人看来,如果换成其他无权无势的人,可能早就被推特“拉黑”了。但是,特朗普被很多评论人指称的“大嘴”和滔滔不绝的“雷语”,也正是他把八千余万粉丝拉到推特平台的原因之一。推特一定不愿意失去这么多的用户。

推特的初衷或许是,通过新引进的打标签体制做到一种平衡:既允许用户、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畅所欲言,也给读者提供免受虚假信息误导的保护。这种标签贴在有关新冠病毒的帖文上被证实效果不错。但是,美国11月就要举行大选,推特恐怕难逃平台上虚假信息爆增的问题。此次与特朗普互怼,或许只是这个社交媒体巨头第一次试水,但是,这也是对它的第一个考验。

特朗普“推特治国”谁头痛?——中美贸易战期间,特朗普曾多次在推特上做出重大宣布至于特朗普,他今后拿起手机时是否会“三思而后行”?这个问题,答案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自从入主白宫以来,特朗普的执政风格曾被形容为“推特治国”。他在推特上有八千万粉丝,日发推经常高达几十条:上台以来总计发帖5.2万条。帖文方方面面,从吹嘘自己的核按钮比金正恩的大,到和习近平称兄道弟,大到美国内政外交根本国策,小到日常琐事、转发别人的视频和评论,无所不包。有英国媒体评论人士曾这样形容,是特朗普成就了推特。原来,推特只是诸多社交媒体中的一个“小辈”,特朗普当上总统后,才赋予推特独特的使命:帮助地球上最有权势的那个人控制全球新闻议程!不过也有人认为,是推特成就了特朗普。因为,诸多媒体形式中,只有推特的“带宽”(指推文短小随意、受众注意力更有限等)最适合特朗普的执政风格,推特已经成为特朗普“办公”离不开的工具。但是,总统在推特上的雷语已经屡屡招来嘲讽,甚至引发过政治风波。估计上述情形肯定难为了白宫的新闻官,总不能没收总统的手机让他“住口”吧。唯一可能的做法就是随时紧密关注,如果发现哪条推文不妥,便紧急“救火”。

其实,除了白宫新闻团队和推特,特朗普的贴也让其他不少人“头痛”。比如在金融市场上,他有关敏感政策的推文会引发股市、利率波动,这岂不是让交易员如坐针毡?再比如在主流新闻媒体行业,特朗普的贴也经常让人感觉两难:报也难、不报也难。报,既要查背景又要找数据,难度大,要深思熟虑,避免成为虚假信息的传声筒;但是,如果不报,要真是频频错过大新闻,饭碗怎么办?信誉呢?

谢选骏指出:民主社会尽管有其的洗脑术,但是,民主社会的洗脑术全然不同于专制社会的洗脑术——它不是某个人、某个集团所决定,而是一种“共识的合力”所促成的。而特朗普似乎并不理解这一点,他利用推特残害忠良、自纣为虐,活像一个毛泽东在龟头在散布臭不可闻的最高指示。



【033、民主政治就是“坏人之间势力均衡”】


《澳洲大学被斥助纣为虐帮中国非法监控全球》(2019年10月15日 综合新闻)报道:

澳洲再次指责中国进行间谍活动,称澳洲最顶尖的大学正在帮助中国开发大规模监视技术及军事技术,引起澳洲情报机构的担忧。

澳洲广播公司(ABC)当地时间10月14日报道,电视节目Four Corners和Background Briefing开展的联合调查发现,澳洲大学与中国相关机构有广泛合作,而这些机构与北京日益全球化的监视活动有联系。报道提出的最新证据,是中国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GTCOM)与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用以测试其技术。报道对中译语通的质疑来自两个方面:首先,该公司有能力从网站和社交媒体对65种语言进行数据挖掘,而这些数据有可能被中国政府用于监控。其次,中译语通的合作对象包括中国通信设备巨头华为等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的中国数据服务公司。报道称,多名澳洲高级安全官员说,中译语通的活动证明,北京正通过科技公司在全球展开间谍活动。

基于类似理由,报道还把悉尼科技大学、阿德莱德大学与中国数据科技公司的一些合作项目,以及澳洲国立大学与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的合作,归类为「帮助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行为,并视为对澳洲的安全威胁。

对于质疑,澳洲教育界多次进行澄清。新南威尔士大学一名发言人称,中译语通「对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任何项目都没有产生影响」。此前,悉尼大学校长斯宾塞(Michael Spence)亦表示,多数澳洲高校与中国的合作是基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医学和农业发展,许多研究项目并非用于军事或安全领域。

此外,澳洲内政部长达顿(Peter Dutton)10月11日对中国提出强烈批评,称中国对澳洲进行网络攻击、介入澳内部事务与澳洲价值观不符。达顿说:「两国的贸易关系很重要,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不会允许大学学生受到不当影响,不会允许知识产权被盗窃,不会允许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遭黑客入侵。」

谢选骏指出:民主政治就是“坏人之间势力均衡”——因为按照圣经所言,世界上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所以,在到处都是坏人的环境下,相对还好一点的人,可能就干脆选择不投票了!当然,对还有投票权的人来说,民主权利极端重要,否则绝大多数的坏人就会遭到一小撮坏人的宰杀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被杀的人就是无辜的!民主政治就是“坏人之间势力均衡”,所以澳洲大学才可能被斥助纣为虐帮专制政权非法监控全球了。而在专制政权跨下的中国大学,就不会受到类似的斥责,因为那里的助纣为虐就是公民义务了。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坏人被当作好人了。所以说,伪善比真恶更邪恶。民主政治并不理想,但没有民主政治就会堕入深渊了。



【034、命运的无孔不入】


网文《命运是什么?》(2013-08-03)报道:

法国昆虫学家约翰·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几天之后,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

生命都有这样一个特点:维持自身的惯性。最基本的,要数维持自身存续的惯性。这种惯性决定了命运的轨迹。毛毛虫的命运依循着队列的轨迹,我们只不过是身处在更大的洪流中罢了。

有些人的成功只是命运轨迹中的一个普通事件,然而对于想要自己掌控命运的人来说,就需要警惕惯性「思维、行为、习惯、性格」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保持觉知。

改变惯性才能改变命运。

不过我相信大部分人无法改变命运,即使偶尔的偏离也会慢慢回复到原有轨道上。

更何况,面对改变,人们有大恐惧。

……

看到一些知友质疑「毛毛虫实验」的真实性,这里把评论里的答复贴出来:「毛毛虫实验」实验出自Jean-Henri Fabre的著作《souvenirs entomologiques》中对松毛虫的观察实验部分,原著中在第八天松毛虫队列因出现中断最终爬下花盆。细节有些出入,至于书中实验的真实性,我选择相信Fabre先生。其实这不是重点,类比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而非证明。如果纠结于此或由此认为是鸡汤文,那我肯定耽误您的时间了。

命运问题虽然是个终极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普通人进行思考。我始终觉得,当远古时代某一个猿人把目光投向深邃夜空的时刻,才是人类真正出现的时刻。

人们对命运有不同的解读,但关心的焦点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命运是否注定。决定论还是非决定论?再进一步,我们是否具有自由意志?乔治生下来就是王位继承人,郭靖成材只因丘处机路过牛家村?

我倾向于相信,命运是我们与世界交互的轨迹,既然是一个交互的过程,那么我们就能通过改变自身交互的方式对命运轨迹施加影响。

改变命运是困难的,因为改变自己是困难的。要想改变命运,至少需要弄清楚导致我们自身不可控的因素。当懒惰、拖延和习得性无助等等侵袭我们的时候,你能觉知到这是命运之手举起了惯性的棒子吗?

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我们从不同的接口进入其间。有些人渐渐失去觉知成为NPC一样的存在,无法脱离命运的操控。犹如一块抛向太空的石块,没有外力的作用,必将滑向未知而又确定的空间。那些保持觉知的人,才有可能摆脱惯性的控制,走出自己的人生。

谢选骏指出:

命运的厉害,就在于他的无孔不入:他掌握了我们的反应模式。结果呢,好像我们在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实还是命运在掌握我们。

不信?

可是你现在说的不信,也是命运的一种掌控。

信命不认命?

可是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早就现身说法了:顺从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服的人命运拖着走。呵呵。见微知著,举一反三。

如果信命的大家都不要奋斗了,社会不会进步了?

可是奋斗也是一种命运,想要奋斗的人不奋斗能行吗,他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的。

谁又能预先知道自己的命运呢?

忍不住不奋斗呀,可是奋斗完了就知道命运了。奋斗才能改变命运?改变不了的,因为奋斗就是命运的一部分。就像鱼儿,在网里不可能不挣扎的。

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其实也是一种命运,而且随时会被命运所改变。

你也不能否定奋斗可能改变了命运,没人知道命运是什么。就像马云?是呀,他的命运还没结束呢。



【035、谬种流传的人工授精】


《变态基因缺陷男四处捐精 已生10名缺陷孩子》(中国日报 2019-09-19)报道:

瑞佐与2名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瑞佐的2名自闭症儿子摀住耳朵,他们对汽车噪音非常敏感。

美国近日爆发1起「不良捐精」争议,1名热衷于四处捐赠精子的匿名男子(精子编号:H898),不但被揭发谎称学经历,还被发现带有「自闭症高危基因」,目前由他精子所生的孩子中,已发现至少有10名患有自闭症,而孩子的母亲们则是求偿无门!

《华盛顿邮报》报导,事件之所以会爆发,是因1名女子瑞佐(Danielle Rizzo),在2010年花费了美金500元,购买了「H898」的精子后,于2011年后,接连2次体外授精生下2名儿子后,却陆续发现,他们都患有自闭症!对这名母亲来说,无异是晴天霹雳。

当时27岁的瑞佐任职于银行,原本与伴侣过著幸福富裕的生活,但伴随著2个孩子的成长,相爱的伴侣也逐渐因疲于照顾与医治2名自闭儿,不但陷入了金钱的困境,无法负担来自车贷、房贷与医疗经费、请保母等的压力,2人的争执也日渐增多,感情濒临破裂,最终导致分手,而瑞佐则因是2子的生母,在取得监护权后,将房子抵押,带著孩子搬回父母家的地下室蜗居。

瑞佐检查发现,自己与家族并自闭症基因,而2个来自同1名「H898」生父的孩子,竟都同样有自闭基因,因此上网想要了解更多这名「H898」的背景,没想到她竟发现,当时千挑万选的「优秀基因」,竟来自1名说谎的「四处捐精男」。瑞佐先是透过基因软体茶道,已经有12个孩子因「H898」的精子而出生,而且最少来自不同的4家精子基因库!从价格低廉的生育服务公司,到价格高昂、必须面谈的高级机构都有!可见,「H898」至少曾匿名向4家精子库出售过精子!

当初,「H898」提供的背景资料十分优秀,不但是硕士毕业,还是1名专业的医疗摄影师,兴趣是长跑、阅读与艺术,更重要的是,他的健康报告中也显示,在100多项包括心理健康的问题中,答案都是「无」。而且,有孩子的妈妈向瑞佐表示,当时见到的「H898」本人,是1个「很体面的男人,干净、有礼貌、热心、非常慷慨善良」。

但在瑞佐的访查后发现,「H898」不但不是硕士毕业,甚至根本没有大学文凭。瑞佐由公开资料联系到了一些「H898」的亲友,更发现他不仅没上过大学,还曾被诊断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DHD),少儿时期,还曾因患有「学习与情感障碍」,进入过特殊学校就学。根据目前的统计,已知由「H898」捐精所生的14名子女中,除了瑞佐的2个儿子外,还有8名孩子也被确诊为自闭症,这无疑是1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而之后,瑞佐也控告了这家精子银行,认为他们在提供精子时,「没有尽到监督与查验的义务」,使得不知情的女子们生下了有自闭症的孩子。

但是,1名遗传学与自闭症权威教授,则是在瑞佐寻求协助后告知,在目前的研究中发现,即便是有带有「自闭症高危基因」的人,也只有5-20%会罹患自闭症。也就是说,虽然的确是「H898」提供的精子带有「自闭症高危基因」,而使得瑞佐的2名儿子也带有「自闭症高危基因」,但不能直接证明,孩子们的自闭症是父亲引起的。

这名教授还说,「自闭症高危基因」只是「增加了罹患自闭症的机率」,但「并不是一定会导致自闭症」,而且,「自闭症也有可能是别的疾病引起的」,因此,如果想凭「自闭症高危基因」去控告精子银行,「以严谨的科学角度上来说,是不可能胜诉的」。瑞佐无奈之下,只能与精子银行和解,今年3月,瑞佐已获得精子银行的25万元美元和解金,她将其中半数分给了前伴侣。

瑞佐说,她将自己的故事说出来,主要是想要呼吁美国政府,增强对精子银行的监督,并将自闭症等疾病的相关基因,也列入检查项目中,就算与疾病没有直接关系,「也要让其他购买、接受精子的人,知道其中的风险」。而且,瑞佐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她如果可以得知「H898」的精子基因状况与曾患的精神疾病,「我一定不会选择他的精子」。

谢选骏指出:有关人工授精的恐怖故事已经赋予“谬种流传”这一成语以的新的含义了!人工授精的操作者们自以为比上帝还要聪明,可以干预并战胜自然过程。他们不知道一句德文谚语——Nahezu wortlich: "Wer zuletzt lacht, lacht am besten." 译为“谁能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

谬种流传,泛指荒谬的东西一代代地传下去。出处 《宋史·选举志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数年之后,复俾之主文,是非颠倒愈甚,时谓之缪种流传。”宋朝时期,何澹见当时科举考试制度不严,考场上贿赂成风,致使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投机取得功名。于是他向朝廷上奏,指出先科考试的种种弊端与危害。如果考试不严,所选人才质量就不高,隔几年由他们主持考试,那么就会让谬误的根子代代相传。

谢选骏指出:现在社会的问题更加严重,出错的试管婴儿的后代将会怎样?谬种流传!



【036、墨菲定律全是胡扯】


网文《墨菲定律》报道:

墨菲定律(Murphy's law,又译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内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论断,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定律来源

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

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参加美国空军进行的MX981火箭减速超重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

于是墨菲作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墨菲定律”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这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真正成为世界主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处处弥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人类取得了对自然、对疾病以及其他限制的胜利,并将不断扩大优势;我们不但飞上了天空,而且飞向太空……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面貌,这一切似乎昭示着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总能找到一种办法或模式战而胜之。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理”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定律内容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根本内容是“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有很大几率会出错”,指的是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大于零的机率,就不能够假设它不会发生。

成立条件:

1、事件有大于零的概率;

2、样本足够大(比如时间足够长,人数足够多等)

在科学和算法方面,它与英文所谓的“worst-case scenario(最劣情形)”同义,数学上用大O符号来表示。例如,对插入排序来说,最劣情形即是要排序的阵列完全倒置,必须进行 n*(n-1) 次的置换才能完成排序。在实验上,证明了最劣情形不会发生,并不代表比它轻微的情形就不可能,除非能够很有信心的推论事件的概率分布是线型的。

理论发展

换种说法: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地。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不小心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

在事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斯塔普将其称为“墨菲法则”,并以极为简洁的方式作了重新表述: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会出岔子。墨菲法则在技术界不胫而走,因为它道出了一个铁的事实:技术风险能够由可能性变为突发性的事实。

几个月后这一“墨菲定理”被广泛引用在与航天机械相关的领域。经过多年,这一“定理”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其中最著名的一条也被称为Finagle's Law(菲纳格定律),具体内容为:If anything can go wrong,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这一定律被认为是对“墨菲定理”最好的模仿和阐述。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2014年电影《星际穿越》中多次提到墨菲定律,并且得到了验证。很多人都是看了这部电影后知道这个名词。

另类表达

西方的“墨菲定律”是这样说的:“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在文化方面,它代表一种近似反讽的幽默,当作对日常生活中不满的排解。 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

墨菲定律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墨菲定律简单地说就是:看似一件事好与坏的几率相同的时候,事情都会朝着糟糕的方向发生。

条例

墨菲定律的原句已经派生出以下的版本:

1.别试图教猫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猫不高兴。

2.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

3.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

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5.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6.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

7.有能力的——让他做;没能力的──教他做;做不来的──管理他。

8.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迟到,就是迟了。

9.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

10.你爱上的人,总以为你爱上他是因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11.你最后硬着头皮寄出的情书;寄达对方的时间有多长,你反悔的时间就有多长。

12.东西越好,越不中用。

13.一种产品保证60天不会出故障,等于保证第61天一定就会坏掉。

14.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

15.你丢掉了东西时,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后一个地方。

16.你往往会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东西。

17.你出去买爆米花的时候,银幕上偏偏就出现了精彩镜头。

18.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的比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错了排。

19.一分钟有多长? 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20. 计划没有变化快。

21. 欠账总是要还的。

22. 做恶总是要遭报应的,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未到。

23.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24. 明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25. 你越是害怕的事物,就越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26. 往往等公车太久没来,就走了的人,刚走公车就来了。

27. 关键时刻掉链子。

28. 想要什么就越不能得到什么。

29. 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30. 怕什么,来什么。

31.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32. 你上班经常带的一样东西(U盘、银行卡、会员卡等等),当有一天你觉得反正天天带都用不上,不带了。而实际可能就在你没带它的那一天,你真的就需要它了。

产生影响

根据“墨菲定理”,我们可以知道:

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理告诉我们,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有这个可能性。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的钥匙。墨菲定理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墨菲定理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理,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我们再举个例子:你兜里装着一枚金币,生怕别人知道也生怕丢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币是不是还在,于是你的规律性动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没有被小偷偷走,那个总被你摸来摸去的兜最后终于被磨破了,金币掉了出去丢失了。

近半个世纪以来,“墨菲定律”曾经搅得世界人心神不宁,它提醒我们: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我们将要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事故照旧还会发生,永远会发生。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理”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理”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墨菲定律”忠告人们:面对人类的自身缺陷,我们最好还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采取多种保险措施,防止偶然发生的人为失误导致的灾难和损失。归根到底,“错误”与我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只会使我们自讨苦吃,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接受错误,并不断从中学习成功的经验。

墨菲定律的内容并不复杂,道理也不深奥,关键在于它揭示了在安全管理中人们为什么不能忽视小概率事件的科学道理;揭示了安全管理必须发挥警示职能,坚持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对于人们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即将返回地面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地区上空解体,机上6名美国宇航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拉蒙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印证了墨菲定律。如此复杂的系统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一次事故之后,人们总是要积极寻找事故原因,以防止下一次事故,这是人的一般理性都能够理解的,否则,或者从此放弃航天事业,或者听任下一次事故再次发生,这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接受的结果。

这其实是概率在起作用,人算不如天算,如老话说的“上的山多终遇虎”。还有“祸不单行”。如彩票,连着几期没大奖,最后必定滚出一个千万大奖来,灾祸发生的概率虽然也很小,但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从最薄弱环节爆发。所以关键是要平时清扫死角,消除不安全隐患,降低事故概率。怕什么来什么,好的状态是只想技术要领,忘掉自己。

中式推论

下面罗列一些墨菲定理在中国的推论:

1. 欠债难还

借债给人又没有办该办的手续对方当然一定要赖账,不赖白不赖;借债给人又办了该办的手续对方一般不会赖账,但也没有钱还你,反正要钱没有要命就一条;借债给人又办了该办的手续对方也有偿还能力,但人家也一定会不高兴还,有本事你告去;告了并且告赢了也一定执行不了,钱还是回不来;咽不下这口气找黑社会出面去讨债,事情失控了,据墨菲定理推论如果你可能有牢狱之灾那你就一定会有,谁让你勾结黑社会呐。

2. 散户会输

散户买的股票在牛市总是按兵不动,熊市则领跌;散户买到会涨的股票,只是解套的时候股票一定已经出手了;散户买到会涨的股票,解套的时候也沉的住气,准备出手获利的那一天股票一定会被停牌,因为丑闻爆发了;散户买到会涨的股票,解套的时候也沉的住气,出手的那一天也没有丑闻,只是股票已被人抛掉了钱也被人提走了,证券商很震惊;告了并且告赢了证券商也赔了,只是证券商赔的是股票而不是现钱,股价一定已经回落了,散户又被套牢了。告了并且告输了因为是老婆干的,老婆失踪了,某个好朋友也一定会同时失踪。

应用事例

比方说有一个工具箱在收工后没有及时地收走而是被遗忘在某个高处,根据墨菲定理该工具箱一定会自行从高处落下来,工具箱不会只是在地面上摔个稀巴烂,按墨菲定理工具箱应该是落在某人的脑袋上,当然受害者不会是随随便便的什么人,墨菲定理指出受害者会是一位来视察的政界要人,接踵而至的是死者难缠的寡妇能干的律师愤怒的同僚和刻薄的记者,最后由于事发一周前人们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对法律作过的一项修订,于是有关人士在巨额赔偿的同时还得面临二级谋杀的指控。

墨菲定理后来也被人们扩展到了工程建设和企业管理以外的领域。因为人们发现墨菲定理在其他地方也同样起作用。某人出于侥幸偶尔有一次没有使用安全套,墨菲定理会使他收到一份结果为阳性的化验报告,化验报告倒不是说被验人怀孕了,因为被验人是男性并且报告也不是妇科医师开具的,此外墨菲定理更偏爱其他的可能性。国家疾病防治中心沉痛地宣告被验人被证实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此人的妻子和他们夫妇各自的朋友也会相继被证实携带了艾滋病病毒。不过有时候墨菲定理也会无能为力,本来应该出现的不愉快场面反倒没有出现,因为已经没有谁再会去在乎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奸情了。

案例一:从墨菲定律看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

一、正确认识墨菲定律 对待这个定律,安全管理者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认为既然差错是不可避免的,事故迟早会发生,那么,管理者就难有作为;另一种是积极的态度,认为差错虽不可避免,事故迟早要发生的,那么安全管理者就不能有丝毫放松的思想,要时刻提高警觉,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安全。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后者。根据墨菲定律可得到如下两点启示:

认识之一: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

由于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或活动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就给人们一种错误的理解,即在一次活动中不会发生。与事实相反,正是由于这种错觉,麻痹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事故可能频繁发生。譬如,中国运载火箭每个零件的可靠度均在0.9999以上,即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均在万分之一以下,可是在1996、1997两年中却频繁地出现发射失败,虽然原因是复杂的,但这不能不说明小概率事件也会常发生的客观事实。纵观无数的大小事故原因,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是导致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的根本原因。墨菲定律正是从强调小概率事件的重要性的角度明确指出:虽然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在一次实验(或活动)中,仍可能发生,因此,不能忽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认识之二:墨菲定律是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长鸣警钟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杜绝事故的发生,而事故是一种不经常发生和不希望有的意外事件,这些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比较小,就是人们所称的小概率事件。由于这些小概率事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发生,所以,往往被人们忽视,产生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这恰恰是事故发生的主观原因。墨菲定律告诫人们,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放松。要想保证安全,必须从我做起,采取积极的预防方法、手段和措施,消除人们不希望有的和意外的事件。

二、发挥警示职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是指在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和有关活动之前将危及安全的危险因素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找出来,告诫有关人员注意并引起操作人员的重视,从而确保其活动处于安全状态的一种管理活动。由墨菲定律揭示的两点启示可以看出,它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对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安全管理中,警示职能将发挥如下作用:

1)警示职能是安全管理中预防控制职能得以发挥的先决条件

任何管理,都具有控制职能。由于不安全状态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使安全管理不得不在人们活动之前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方法和手段,防止事故发生。这说明安全管理控制职能的实质内核是预防,坚持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墨菲定律指出:只要客观上存在危险,那么危险迟早会变成为不安全的现实状态。所以,预防和控制的前提是要预知人们活动领域里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并告诫人们预防什么,并如何去控制。

2)发挥警示职能,有利于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具有警示、警告之意,它要求人们不仅要重视发生频率高、危险性大的危险事件,而且要重视小概率事件;在思想上不仅要消除麻痹大意思想,而且要克服侥幸心理,使有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放松,这正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3)发挥警示职能,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传统安全管理是被动的安全管理,是在人们活动中采取安全措施或事故发生后,通过总结教训,进行“亡羊补牢”式的管理。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导致个别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不断变化,新的危险不断出现,发生事故的诱因增多,而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于适应当前情况。为此,要求人们不仅要重视已有的危险,还要主动地去识别新的危险,变事后管理为事前与事后管理相结合,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4)发挥警示职能,提高全员参加安全管理的自觉性

安全状态如何,是各级各类人员活动行为的综合反映,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往往祸及全体,即“100-1=0”。因此,安全管理不仅仅是领导者的事,更与全体人员的参与密切相关。

根据心理学原理,调动全体人员参加安全管理积极性的途径通常有两条:

①激励:即调动积极性的正诱因,如奖励、改善工作环境等正面刺激;

②形成压力:即调动积极性的负诱因,如惩罚、警告等负面刺激。

对于安全问题,负面刺激比正面刺激更重要,这是因为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如果安全,则被认为是正常的;若不安全,一旦发生事故会更加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不安全比安全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墨菲定律正是从此意义上揭示了在安全问题上要时刻提高警惕,人人都必须关注安全问题的科学道理。这对于提高全员参加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案例二:哥伦比亚事件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印证了“墨菲定律”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律”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

案例三:马航失联事件

自马航失联客机事件发生以来,时间流逝,而搜救行动却一无进展,所有心系马航MH370的人们都经历了最初的深感意外,到反应过来之后的焦虑和迷惑。日前,很多媒体都在分析马航事件,但智通财经网播出的金融技术视频《马航失联事件终极分析——致命的墨菲定理》中,智通财经网外国主持人斯蒂芬用墨菲定理分析马航失联客机事件,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1、墨菲定理第一条“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马航客机失联后,众说纷坛,马来西亚当局隐瞒信息,智通财经网外国主持人斯蒂芬认为事件看起来没有那么简单。

2、墨菲定理第二条“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智通财经网外国主持人斯蒂芬讲到了各国搜寻工作,还是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马航客机截至今日已失联达十几个月,比很多人预计的时间还长的多。

3、墨菲定理第三条“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在智通财经网《马航失联事件终极分析——致命的墨菲定理》的视频中,斯蒂芬描述了在2012年8月9日,MH370航班所用的这架波音777-200型客机发生过一次意外。当时它在上海浦东机场与东方航空的MU583航班(机型为A340-600)在右道口发生剐蹭,并在这次事故中被蹭断了右机翼。虽然马航当时对受伤的机翼进行了维修,但这难保这架受过伤的飞机在今后的飞行中不再出事,可能会发生的事故就一定会发生。

按照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某空管人士的说法,这次事件也有可能是由2012年那次事故的后遗症引发的。“波音777-200型客机如果维修不当、旧伤复发,可能导致转弯时一部分机翼解体。这也可以解释它为什么最后一次数据联络会报出下降200米加近360度大角度转弯,飞机如果解体,求救信号也发不出来。”

4、墨菲定理第四条“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智通财经网用视频形象地报道了2013年7月6日,一架韩国亚洲航空公司波音777-200型客机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过程中发生事故,燃起大火。事故造成2名中国学生死亡,百余人受伤。而失联飞机与韩亚空难机型一样,都是老式旧款的波音客机,很多人担心会再次出现类似的事故。尽管就公布的各种数据而言,也有人说马航失联客机是劫机事件,但马航客机载油量正常最多可飞8小时,至今还没有搜查到降落的场地,极可能是机身故障坠毁。据智通财经引用一名美国高官13日对美国CNN所说,飞机已经坠入印度洋底的可能性非常大。

墨菲定律与企业

1. 核心理念: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2. 应用要诀:正确对待错误,不要害怕失败,在纠错中成长,从失败中找到成功方法。

3. 应用领域

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企业经营、管理;学习后可以深刻认识和有效解决如下问题:

⑴质量管理问题

⑵危机管理问题

⑶风险控制问题

⑷犯错问题

⑸对待失败问题

⑹纠错问题

⑺止损问题

墨菲定理与股市

1. 墨菲股市理论

为什么股市里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在输钱,包括技术派高手,大家都说股票很不好做,其实是因为不懂股市内在的规律所致。真正会炒股的股民永远是占少数,这就是一条规律。与股市永远是少数人赢钱的第一定理相互应证。只有那些少数懂得股市运行规律的,懂得股市内在本质的,懂得克服人性弱点的少数实力派,才能对股市的运行规律了如指掌。

股市既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其实它的运行和发展是很有规律的,而且绝大多数股市的规律和看盘的学问,都蕴含在股市以外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里。有一个钟表定理,好像真的是有威力的,世上的知识和规律是学无止境的,高手们用技术解盘预测大盘,只是表象,活用内在本质和规律才是保持解盘准确性的实质。谁如果能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其他领域证明有效的规律,那怕只要一点皮毛运用到了股市,他就可能成为股市里的高人。

6124点以后,我们的股市要发生什么?大家都知道,大小非全流通与成熟股市接轨呗!一谈到接轨,大家都接受,我是一路唱空,大家是一路反对。更不肯相信接轨的事情会发生。墨菲定理是说:不管你认为接轨的可能性有多小,“坏事情”(其实是好事情,只是对于套牢的股民而言是坏事情)只要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结果大家都看见了,6124到2695点,90%的股民亏损。多数还是严重亏损。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在股市的威力。

假如一周五个交易日,前三天涨,涨,涨,你没注意;后二天,跌。瞧:墨菲法则起作用了!庄家断头也是很多人没想过的事。把股票押给银行,就不能不想到它有朝一日会跳票。既然有可能性,就有实现的机会。庄家们舒服了几年了,我们也没注意,有一天跳水了,瞧:墨菲定理又起作用了。所以说:这也是一种概率。每天都有好、坏结果的发生,二者的可能性同时存在。好的结果,没人注意。一旦出现坏的结果,只不过因结果太强烈,给人印象太深刻,就造成了一种必然的结论。在流动的市场中,坏的地方就是你下结论的地方,也就是所谓墨菲定理起作用的地方。

谢选骏指出:墨菲定律说了半天,就是一句老话——“人生如意事十之一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话对不对呢?全错!因为我们天天想要吃饭,天天都吃到了饭,怎么能说“人生如意事十之一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每分每秒都想呼吸,每分每秒都成功了,怎么能说“人生如意事十之一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由此可见,所谓的墨菲定律,全是胡扯,绕来绕去,只是一个语言陷阱。



【037、穆勒报告体现了妥协精神】


《看完穆勒报告 才知道原来川普是这样的》(2019-04-21 亚太日报)报道:

4月18日,美国司法部公布了“通俄门”删节版调查报告,尽管外界早已从司法部长口中了解到特朗普竞选团队“未通俄”的调查结论,但400多页的报告仍是“干货满满”。

随着报告公开,更多调查中的细节浮出水面,在这份四百多页的调查报告里,到底有哪些有意思的看点呢?

1.穆勒上任,特朗普大呼自己完了!

据穆勒调查报告,特朗普2017年5月在得知司法部任命穆勒为特别检察官调查“通俄门”后,显得非常的不安、恐惧。

当时,时任司法部部长的杰夫·塞申斯告知特朗普这一任命,特朗普瘫在了椅子上称,“天啊,这太糟糕了。这将是我总统生涯的终结。我完了!”

特朗普表示,“每个人都和我说,如果有一个独立检察官来调查你,你的总统任期就完了。这将耗费数年的时间,而我什么也做不了。这是我经历过最糟糕的事情了”。

2.特朗普不听话的手下

此后,特朗普也多次试图解雇穆勒,却遭到了自己手下的阻挠。

报告揭露,特朗普2017年6月曾要求白宫法律顾问麦加恩解雇特别检察官穆勒。之后,特朗普再度施压,要求麦加恩让司法部副部长罗德·罗森斯坦解雇穆勒,称“穆勒必须离开”。不过,麦加恩以辞职为要挟拒绝执行特朗普的命令。

两天后,特朗普让另一位自己信任的法律顾问科里·莱万多夫斯基命令塞申斯结束调查。莱万多夫斯基不想这么做,于是把球踢给了同事里克·迪尔伯恩。可是后者也对这个任务感到不自在,并且没有予以落实。

一次又一次,特朗普的手下像堡垒一样层层挡住特朗普最具破坏性的冲动。

3.戏精本精特朗普

特朗普听闻穆勒上任的消息之后,随即抨击时任司法部长塞申斯让自己失望,要求塞申斯辞职。第二天(2017年5月18日)塞申斯带着辞职信来见特朗普时,特朗普又把辞职信收下并挽留他,直到2018年11月,塞申斯又一次被特朗普驱逐。

同日特朗普还发推称,“这是美国史上最大的政治迫害!”

简直是戏精本精啊!

4.哪有那么多假新闻

特朗普过去两年来一直在谴责新闻媒体。他曾多次指责记者捏造消息来源,想要毁了他的总统位子。

但这份报告显示,不仅一些关于特朗普最不光彩的报道准确无误,而且白宫官员也清楚情况确实如此,即便他们没少批评记者。

例如,《纽约时报》曾于2017年5月披露特朗普要求科米终止FBI对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T·弗林的调查。特朗普发推称,“我从未要求科米停止调查弗林。这不过是掩盖科米又一个谎言的更多假新闻!”

“即便他们作了这些否认,”穆勒写道,“大量证据仍然证实了科米的说法。”

5.特朗普:我是总统我说了算

穆勒调查报告揭露,特朗普曾在10个事件里试图用自己的总统权力妨碍司法,或是个人直接干预“通俄门”调查、或是要求他的助手干预。

具体包括:特朗普要求时任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的詹姆斯·科米放弃对前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弗林德调查;特朗普曾要求特别检察官的调查仅限于2016大选;特朗普曾试图阻止时任司法部长塞申斯监督“通俄门”调查等。

报告写道,“(特朗普)总统干预调查的行动基本都未能成功,但那主要是因为他的官员们拒绝执行他的命令或屈从于他的要求”。不过,穆勒最终也没有对特朗普是否妨碍司法给出明确结论,“这个报告没有得出总统犯罪的结论,但同时也没有证明他没犯罪”。

谢选骏指出:穆勒报告体现了妥协精神——正是靠着这种妥协,美国度过了最具破坏性的南北战争。北方联邦为何没有追究和惩罚南方的邦联?因为这一妥协精神意味着不能赢者通吃,否则必有后患,报应不远。妥协的智慧,就是给对方留有余地,自己也就有了活路——毛泽东当年要不是得意忘形地猛追穷寇,也不会留下一个解决不了的台湾问题。



【038、牛津大学开始了非西方化】


《因为罗兴亚危机 牛津大学移除昂山素季画像》2017年10月1日报道:

圣休学院2012年授予校友昂山素季荣誉学位,但是,现在风向变了。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正因罗兴亚穆斯林问题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鞭笞。尤其是英国,这个昂山素季曾经求学和找到爱情的国度,正在尝试剥夺她的一切。

工会剥夺她的荣誉会员,城市剥夺授予她的荣誉市民,学校剥夺授予她的荣誉学位……收回诺贝尔和平奖已经造势两年。

在缅甸罗兴亚人危机爆发之后,曾经授予昂山素季荣誉学位的牛津大学移除了她的永久画像。

超过40万罗兴亚穆斯林在缅甸爆发的骚乱中流离失所,逃亡至邻国孟加拉。

昂山素季这位缅甸实际领袖因为没能处置好被联合国称为”种族清洗”的这场危机而备受指责。

圣休学院称,她的画像被一位日本画家的作品所取代。这位日本画家名叫Yoshihiro Takada。

传播经理本杰明·琼斯(Benjamin Jones)说,这幅画像被移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而日本画家的作品将会展出一段时间。

这幅新画在本月早些时候来到圣休学院,目前被安放在学院主楼的入口处。

昂山素季曾是一名政治犯,她在2015年赢得大选后成为缅甸事实上的公民领袖,但现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

这位曾经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上周在一次演讲中谴责了侵犯人权的行为,但没有谴责军队,也没有回应关于”种族清洗”的指称。

昂山素季196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圣休学院。2012年她被该学院授予荣誉学位,牛津大学曾说不会移除她的画像。

建立于1886年的圣休学院是牛津最大的学院之一,拥有大约800名学生。

谢选骏指出:昂山素季虽然不是欧洲人,但却在欧洲接受了教育,并和欧洲人结婚,甚至生下了孩子。但是,欧洲人还是选择了和他们富有血缘关系的孟加拉人,而拒绝了和他们少有血缘关系的缅甸人。这样的表现,很像1962年的苏联,宁可站在和他们富有血缘关系的印度人一边,也拒绝支持共产党中国。这就是所谓的“血浓于水”。不过也许为了掩盖这一点,牛津大学搬出了“日本画家的作品将会展出一段时间”。只是一小段过渡的时间。这也说明,牛津大学开始了非西方化——既拥抱伊斯兰教,也接纳了神道教。因为,文明的基础毕竟是种族,为了种族,有时需要割舍文明。这就说明了希腊罗马的文明何以衰亡——那是由于大量东方人口的入驻引起的。就目前的情势而言,入驻欧洲的穆斯林大大多于入驻欧洲的缅甸人和其他黄种人,所以欧洲在政策上不得不偏向穆斯林了。



【039、诺曼底登陆第一天四千多盟军阵亡】


《D-day(世界最大的登陆——诺曼底登陆)》写道:

诺曼底登陆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6时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盟军计划在1944年6月6日展开,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虽然这场战役离现在七十多年,但诺曼底战役仍然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有关行动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诺曼底登陆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诺曼底战役中作战的盟军主要由加拿大、英国及美国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基本上自由法国及波兰也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的士兵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等。

进攻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空降作战、大规模的空中轰炸。而两栖登陆战则在1944年6月6日早上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茨茅斯。诺曼底战役持续了超过2个月,最终,盟军成功建立滩头堡,并在1944年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

在诺曼底战役中作战的盟军主要由加拿大、英国及美国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自由法国及波兰才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的士兵也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

进攻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空降作战、大规模的空中轰炸。而两栖登陆战则在6月6日早上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茨茅斯。诺曼底战役持续了超过2个月,最终,盟军成功建立滩头堡,并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

行动代价

为实施这一大规模的战役,盟军共集结了多达288万人的部队。陆军共36个师,其中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空降师,约153万人。海军投入作战的军舰约5300艘,其中战斗舰只包括13艘战列舰,47艘巡洋舰,134艘驱逐舰在内约1200艘,登陆舰艇4126艘,还有5000余艘运输船。空军作战飞机13700架,其中轰炸机5800架,战斗机4900架,运输机滑翔机3000架。为此,盟军的空袭由轰炸德国的工业区转变成轰炸德国的交通线(后期根据德国的记载,由于盟军对德的轰炸,使修建大西洋堡垒的进度一再变慢,甚至有些修建大西洋堡垒的工人被迫去修建铁路)在D日前夕 这些轰炸机又轰炸了海滩的防御设施,只是由于探路人的失误使这些轰炸没起到什么作用。

英军战区(第二军团)

·第6空降师空投到登陆地区的左翼地区,夺取附近的桥梁,以防止德军的装甲部队前往海岸支持。

·第3步兵师及第27装甲旅进攻宝剑海滩。

·第50步兵师第8装甲旅登陆黄金滩头。

·加拿大第3步兵师及加拿大第2装甲旅登陆朱诺海滩。

美军战区(第一军团)

·第1步兵师及第29步兵师在奥马哈滩头登陆。

·游骑兵部队负责进攻奥克角。

·第4步兵师及第90步兵师在犹他海滩登陆。

·第101空降师在犹他海滩后方空降,支持登陆部队,和82空降师一起阻挡德军援军的增援。

·第82空降师负责攻击小镇圣-梅尔-艾格里斯。

海军的参与

海军编为两个特种混合舰队:

1.西部舰队,主要由美国军舰组成,共3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280艘其它军舰,1700多艘登陆舰艇,司令为美国海军少将柯克,在贝尔法斯特集结,由美国战术空军第9航空队提供空中掩护。下辖3个编队:U编队负责运送美军第4步兵师在犹他滩头登陆,O编队负责运送美军第1步兵师在奥马哈滩头登陆,B编队负责运送美军第29步兵师在奥马哈滩头登陆。

2.东部舰队,主要由英国军舰组成,共3艘战列舰,13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302艘其它军舰,2426艘登陆舰艇,司令为英国海军少将维安,在格里诺克集结,由英国战术空军第2航空队提供空中掩护。下辖4个编队:G编队负责运送英国第50步兵师在黄金滩头登陆,J编队负责运送加拿大第3步兵师在朱诺滩头登陆,S编队负责运送英国第3步兵师在宝剑滩头登陆,L编队负责运送第二梯队英国第7装甲师在黄金滩头登陆。

海军还以7艘战列舰,2艘浅水炮舰,24艘巡洋舰,74艘驱逐舰组成五个舰炮火力支持大队,为五个滩头提供舰炮火力支持。

德军情况

诺曼底登陆之前的1944年5月,德军在东线苏联战场有179个师和5个旅,约占德军总兵力的65%。在西线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只有归西线总司令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指挥的59个师,其中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2个伞兵师。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战略预备队2个装甲师,总共才60个师,约76万人。西线司令部所属的58个师,编为两个集团军群,共四个集团军。B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隆美尔指挥,驻守法国北部,共39个师是西线德军的主力。下辖第15集团军,司令是萨尔穆特上将,驻加莱,拥有包括14个海防师,4个步兵师,5个装甲师在内共23个师;第7集团军,司令是多尔曼上将,驻布列塔尼半岛,拥有包括8个海防师,5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在内共14个师。G集团军群,由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指挥,驻守法国卢瓦河以西地区,共有19个师。下辖第1集团军,司令为谢瓦莱里中将,驻比利时,共10个师;第19集团军,司令为松德施泰因中将,驻法国南部,共9个师。

西线德军装甲部队总共有10个装甲师和3个重型坦克营,其中6个装甲师是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而且德军统帅部认为坦克不适宜于在海滩使用,所以部署在海滩附近地区的装甲部队仅有驻卡昂的第21装甲师,只有127辆四号坦克和40辆III型自行坦克突击炮。

海军兵力为驱逐舰5艘,潜艇52艘,远洋扫雷舰16艘,巡逻舰116艘,扫雷艇309艘,鱼雷艇34艘,炮艇42艘,总共才561艘中小军舰,实力非常弱小。

空军为第3航空队,作战飞机约450架,其中战斗机160架。与盟军作战飞机数目相比,处于1∶30的绝对劣势。在诺曼底地区守军为第7集团军所属的6个师又3个团,其中3个海防师,战斗力较弱;2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战斗力稍强;3个团是2个独立步兵团和1个伞兵团,总兵力约9万人。防御工事也比较薄弱,只构筑了若干钢筋混凝土的独立支撑点,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战工事,纵深也只设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碍物。1944年3月德军部署在法国的装甲部队只有一个满员的装甲师,即第21装甲师。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断诺曼底将是盟军的登陆地点,要求加派兵力,隆美尔根据这一指示,将原驻圣洛的第352步兵师调到诺曼底,正是这个新调来的精锐师给在"奥马哈"滩头的美军带来灭顶之灾。

德国为抗击盟军的登陆,早在1941年12月起就开始构筑沿海永久性防御工事。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从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构筑由1.5万个坚固支撑点组成的防线,也就是所谓的大西洋壁垒,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实际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莱地区外,在960公里广阔海岸线上,只修筑了少数相距遥远的零星支撑点,在塞纳-马恩省河以东地区完成了68%,塞纳-马恩省河以西地区仅完成了18%。海岸 炮兵方面,德军部署在法国西部沿海地区的大口径火炮主要有:格里角地区有4门280毫米和3门381毫米岸炮、维梅纳地区有3门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区有3门406毫米岸炮。而由于盟军情报机关的卓越努力,使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挪威将是盟军优先夺取的地区,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台。此外,德国还有一项优先建设的工程是海峡群岛设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备38门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这一工程在战略上毫无意义,只是浪费了大量宝贵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国宣传部门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垒,实际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倒是隆美尔元帅就任B集团军群司令后,非常重视对沿海地区的防御建设,亲自率领特派代表团实地视察了从丹麦、荷兰、法国的沿海防御情况,并特别要求前沿防御要前推至海中,从高潮线开始,在深海中布设水雷,在浅海中设置障碍物,这些斜插入海的木桩被盟军称为"隆美尔芦笋",海滩上则是锯齿状的混凝土角锥、坦克陷阱,其间还布设大量地雷,在能俯视海滩的制高点构筑隐蔽火力点,海滩后面的开阔地区,则布设了大量防机降的木桩,布置这些爆炸物和障碍物,工程浩大,直到盟军发起登陆时,仅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这样也给盟军登陆造成了不小损失。

空降概况

在诺曼底登陆中,盟军空降兵的任务是在登陆滩头两侧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浅近纵深空降,阻止敌预备队的增援,并从侧后攻击德军海岸防御阵地,配合海上登陆。由于在最初的1~2天里,盟军只登陆6~8个步兵师,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装甲师展开的大登陆场后,才将装甲师投入作战。如果在装甲部队上陆前德军突破了登陆部队的防线,将会给登陆带来灭顶之灾。所以空降兵的行动在登陆初期对于登陆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英国第1空降师是最早投入战斗行动(汤加行动)的部队。早在午夜00:16,他们就被空投到登陆地区的左翼地区,他们的目标是夺取佩加索斯桥(Pegasus Bridge)附近的桥梁,以防止德军的装甲部队前往海岸支持。伞兵们迅速占领了这些桥梁并成功地控制了他们,直到那天稍后的登陆的突击队员赶来。此行动的目标还包括夺取在梅尔维勒的地堡。虽然地堡没有被摧毁,但是在战斗过后,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余全部伤亡。

相比之下,美军第82和 第101空降师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没有经验的领航员和地面情况复杂,再加上敌军炮火的拦截,部队被散落在各处。有些伞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内陆中那些被德军故意淹没的低洼地区,很多人由于装备沉重,而被淹死在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时后,101师只集合起约3000人。但是,从整体战略上来看,盟军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伞兵们被投放在整个诺曼底,使德军陷入一片混乱。伞兵们各自为战,分散了德军的兵力,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并且他们使德军指挥官大大高估了伞兵的人数,调动了更多不必要的军力,从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海滩登陆场的压力。很多人在D日后的很多天仍在敌后独自战斗。82师在6日早上占领了圣-梅尔-艾格里斯,这个小镇也就成了整个法国第一个被解放的城镇。

尽管盟军的空降存在不少问题,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说明艾森豪威尔的观点是正确的。盟军的空降,在登陆的最初时间里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桥梁、海滩通路,摧毁了德军的炮兵阵地,破坏了德军防御的稳定性,牵制了德军的预备队,使德军处于被动局面。为登陆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宝剑海滩

宝剑海滩(Sword Beach)紧邻奥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战」(Operation Overlord) 五个抢滩地中,最东边的一个海滩,而法国北部的航运中心康城(Caen),便位于海滩南边9英里处。从宝剑滩东边登陆的英军部队在抢滩后,很快地便击溃德军轻装步兵的火力,并于午后与先前空降内陆的伞兵部队会合。但从宝剑滩西边登陆的英军,则遭到德军第21师坦克部队的顽强抵抗,无法顺利与从朱诺海滩(Juno Beach)登陆的加拿大部队会师。双方一直激战至黄昏后,盟军才成功击退德军的装甲部队。当天登陆的29,000名英军中,伤亡人数仅有630人。

朱诺海滩

以库赛叶栩美(Courseulles-sur-Mer)港为中心向两侧伸展的朱诺海滩(Juno Beach)登陆区,宽约6英里,德军的轻装步兵便部署于海滩沙丘后方的村落中,这样的地形优势对必须穿越沙丘进攻的盟军部队而言,是极大的威胁。登陆作战一开始便极为惨烈,有三分之一的盟军登陆艇惨遭德军的水雷和障碍物摧毁。加拿大的攻击部队虽然很轻易地越过沙滩,却在沙丘前遭到德军火力无情的攻击,使得首波进攻部队的伤亡率高达50%。接近中午时分,加拿大部队才占领了沿岸的城镇,向内陆挺进,并与来自黄金海滩的英军会师。参与裘诺登陆战的官兵共21,400名,伤亡人数则为1,200人。

黄金海滩

黄金海滩(Gold Beach)是整个登陆行动的中心点,登陆的时间则比犹他和奥马哈海滩的登陆行动晚了一个小时。由于涨潮和海相不佳的缘故,盟军无法彻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碍物,这也使得想迅速抢上滩头的英军陷入苦战。德军在滨海小城利维拉(La Riviere)和阿梅尔(Le Hamel)部署重兵防守,还在离海岸500公尺的内陆设置了四门155毫米的重炮,直接瞄准海岸。英军在皇家海军艾杰克斯号(HMS Ajax)的强力炮火轰击下,终于摧毁这四门重炮,压制了德军的防卫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军顺利登陆,并迫使防守的纳粹部队往内陆撤退6英里。英军仅有400名官兵伤亡。

奥马哈海滩

奥马哈海滩(Omaha Beach)是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战斗最为激烈的海滩。盟军在奥马哈滩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仅阵亡者就达2500人,因此又称“血腥奥马哈”。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开始那一段经典的战争场面就取材自奥马哈海滩。

诺曼底登陆奥马哈海滩全长6.4公里,海岸多为30几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难攻。这里的登陆作战任务由美军第九军承担。盟军由于情报有误,认为这里的德军守备部队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还多是后备役人员,没有装甲车辆,战斗力很差。而实际上隆美尔在3月将德军精锐的352步兵师全部调往诺曼底,而352师的一个主力团就驻守在奥马哈滩头。可惜直到登陆部队出发后盟军情报机关才找到352师的下落。

登陆当天天气状况极端恶劣,盟军在登陆前就因风浪过大损失了10艘登陆艇和300余名官兵。在登陆艇上的官兵多为晕船和湿冷所苦,还没到达作战地点就基本精疲力尽了。登陆作战开始后也非常不顺,海滩西段预备的32辆水陆坦克中有27辆刚一下海就因风浪过大而沉没,幸存的5辆坦克中还有2辆很快被德军炮火炸毁。由于潮汐影响和秩序混乱,登陆的美军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点,大批士兵挤在滩头任凭德军炮火攻击。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美军没有一名士兵在西段冲上海滩,在东段也仅仅占领了9米宽的一段海滩,登陆行动几乎完全失败。

然而美国海军为奥马哈海滩带来了转机。由于海滩登陆部队长时间没有任何联络传来,海军指挥官意识到奥马哈海滩上的形势可能已经极为严峻,于是17艘驱逐舰不顾触雷、搁浅和被155mm海岸炮炸翻的危险,前进至距海滩仅730米处,在近距离为登陆美军进行火力支援。而美军的敢死队此时也爬上了霍克海角,结果发现所谓155mm海岸炮居然是电线杆伪装的。没了后顾之忧的海军肆无忌惮地向德军据点倾泻炮弹,先前被堵在海滩上的美军也在精锐部队第一师的带领下开始冲锋。中午时分登陆部队第二梯队提前登陆。而在空军的指引下,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也开始对岸射击,德军的防御至此基本崩溃。

天黑时美军正式登陆成功,第五军军部上岸并开设了指挥所。军长杰罗少将上陆后立刻发电报给布莱德利:“感谢上帝缔造了美国海军。”

犹他海滩

犹他海滩(Utah Beach)位于卡伦坦(Carentan)湾的西侧,是一处宽约3英里、被覆着低矮沙丘的沙滩。盟军实际登陆的地点,虽然比预定地往东偏了一英里,不过还好德军在登陆点部署的兵力并不多。攻击行动展开后,仅仅三小时内,盟军部队就跨越了滩头,掌控了沿海的公路;当天中午之前,登陆部队便与五小时前空降于敌后的空降部队碰头;而到了当天午夜,盟军不但已成功达成此次登陆预订的作战目标,更向内陆推进了四英里。在所有登陆作战中,犹他滩登陆是伤亡人数最少的一场战役,23,000名官兵中,仅有197名伤亡人员。

战争起因

诺曼底登陆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根本无力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战略登陆作战。对于苏联的建议,英国的回应只是派出小部队对欧洲大陆实施偷袭骚扰。

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但英国在备忘录中对承担的义务作了一些保留。

1942年7月,英美伦敦会议,决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而把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推迟到1943年上半年。但此时苏德战场形势非常严峻,德军已进至斯大林格勒,苏联强烈要求英美在欧洲发动登陆作战,以牵制德军减轻苏军压力。英国只好仓促派出由6018人组成的突击部队在法国第厄普登陆,结果遭到惨败,伤亡5810人,伤亡率高达96.5%。

1943年1月,英美卡萨布兰卡会议,通过上半年在西西里岛登陆的决定。把在欧洲大陆的登陆推迟到1943年8月。在这次会议上,英国借第厄普的失败,以大规模两栖登陆的复杂与危险必须谨慎从事为理由,坚持要求推迟对欧洲大陆的登陆。实际上英国一则想乘苏德相争坐收鱼翁之利,二则想借美国的力量恢复大英帝国战前在北非和南欧的传统势力。当然遭到美国的反对,作为妥协,英国同意成立英美特别计划参谋部,负责制订在欧洲的登陆计划。由英国陆军中将F·摩根担任参谋长。摩根上任后立即组建“考萨克”,“考萨克”就是同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参谋部的英文缩写,主要成员有副参谋长美国陆军准将雷·巴克,陆、海、空军及所有与登陆有关的各军兵种代表,负责指挥对欧洲大陆偷袭骚扰作战的英国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蒙巴顿海军中将当然也是其成员。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考萨克”立即开始制定登陆计划,首先确定登陆地点,根据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登陆地点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要在从英国机场起飞的战斗机半径内,二航渡距离要尽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么从荷兰符利辛根到法国瑟堡长达480km的海岸线上,以此条件衡量,有三处地区较为合适: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

再进一步比较,康坦丁半岛地形狭窄,不便于展开大部队,最先被否决。加莱和诺曼底各有利弊,加莱的优点是距英国最近,仅33km,而且靠近德国本土;缺点是德军在此防御力量最强,守军是精锐部队,工事完备坚固,并且附近无大港口,也缺乏内陆交通线,不利于登陆后向纵深发展。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优点一是德军防御较弱,二是地形开阔,可同时展开30个师,三是距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仅80km。几经权衡比较,“考萨克”选择了诺曼底,于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体计划,以“霸王”为作战方案的代号,以“海王”为相关海军行动的代号。初步计划以3个师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间32km宽的三个滩头登陆,即后来的“奥马哈”、“金”和“朱诺”滩头,同时空降2个旅。第二梯队为8个师,将在两周内占领瑟堡。整个计划中最大的难题是港口问题,也就是在占领瑟堡前,如何解决部队的后勤补给,要知道诺曼底在五六月间,多为大风大浪,光靠登陆滩头无法保证后勤供应——这似乎成为无法克服的困难。束手无策中,“考萨克”的海军代表英国海军少将约翰·休斯·哈莱特想起蒙巴顿在一次会议上的玩笑:既然没有天然港口,就造一个人工港。于是建议制造配件装配成人工港来解决问题。别无良策,他的设想获得批准。7月15日,摩根将“霸王”计划大纲呈交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

霸王计划

1943年8月,英美魁北克会议批准“霸王”计划。

1943年11月,英美苏德黑兰会议确定于1944年5月发动“霸王”行动。

1943年12月,美国陆军上将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同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于1944年1月2日抵达伦敦就任。艾森豪威尔阅读了摩根计划,认为突击正面太窄,在最初攻击中缺乏足够的突击力量,提出修改意见,把登陆正面扩大到80km,第一梯队由3个师增加到5个师,登陆滩头也从3个增加到5个(新增“犹他”,“剑”滩头),空降兵从2个旅增加到3个师,这一意见得到最高司令部三军司令的支持。

1944年2月,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批准了“霸王”计划大纲和修改后的作战计划,但是随之对登陆舰艇的需求也增加了,为了确保拥有足够的登陆舰艇,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决定将登陆日期推迟到6月初,并且将原定同时在法国南部的登陆推迟到8月。

由于登陆日(代号D日)推迟到6月初,盟军统帅部开始确定具体的日期和时刻,这是一个复杂的协同问题,各军兵种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陆军要求在高潮上陆,以减少部队暴露在海滩上的时间;海军要求在低潮时上陆,以便尽量减少登陆艇遭到障碍物的破坏;空军要求有月光,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最后经认真考虑,科学拟定符合各军种的方案,在高潮与低潮间登陆,由于五个滩头的潮汐不尽相同,所以规定五个不同的登陆时刻(代号H时),D日则安排在满月的日子,空降时间为凌晨一时,符合上述条件的登陆日期,在1944年6月中只有两组连续三天的日子,6月5日至7日,6月18日至20日,最后选用第一组的第一天,即6月5日。

横渡海峡

诺曼底登陆战役目的是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夺取一个战略性登陆场,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最终击败德国创造条件。战役企图是在诺曼底登陆,夺取登陆场,在登陆的第12天,把登陆场扩展到宽100km,纵深100km。计划在登陆场右翼空降2个美国伞兵师,切断德军从瑟堡出发的增援,并协同登陆部队夺取“犹他”滩头,在左翼空降1个英国伞兵师,夺取康恩运河的渡河点,然后首批8个加强营在5个滩头登陆,建立登陆场,在巩固和扩大登陆场后,后续部队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圣罗一线发展,掩护右翼部队的攻击;第二阶段攻占冈城、贝叶、伊济尼、卡朗坦,第三阶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纳河推进,直取巴黎。

1944年1月21日,艾森豪威尔(中)就在诺福克旅馆召开了远征军最高司令部首次会议,在会议上明确了登陆作战的纲领,使这次会议成为二战中最重要的军事会议盟军。

抢滩登陆

在D-DAY组织反击只有第21装甲师,可是师长不在指挥岗位,参谋长无权调动集结部队,他只好将手上仅有的24辆四号坦克派去攻击卡昂以东的英军。因为仓促出动,准备不足,加上没有步兵伴随支持,被英军轻而易举击退。当天下午,师长费希丁格赶回师部,集结所属部队向朱诺海滩和剑海滩之间的卢克镇发动攻击,当时盟军在这两海滩之间尚有数千米的空隙,德军的这一反击正打在盟军的要害,将会给盟军带来不小困难。正当第21装甲师在行进间,盟军的500架运输机正从头顶飞过,为英军第6空降师运送后续部队和补给,而费希丁格误认为盟军空降伞兵正是要前后夹击己部,惊慌失措不战自乱,放弃反击匆忙后撤。除此之外德军在D日就再没什么反击了。

德军失利

1944年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尔预言为决定性的二十四小时,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就这样平静地度过了。

1944年6月7日,希特勒将西线装甲集群的5个装甲师的指挥权交给隆美尔,隆美尔决心凭借这支精锐部队大举反击,但面对严峻局势,他不得不把反击的第一个目标定为先阻止盟军将五个登陆滩头连成完整的大登陆场,其次再确保卡昂和瑟堡。可惜这支装甲部队从100~200公里外赶来,一路上在盟军猛烈空袭下,根本无法成建制投入作战,即使零星部队到达海滩,也在盟军军舰炮火的轰击下伤亡惨重,再没了往日的威风。就这样1944年6月7日整个白天在盟军海空军绝对优势火力下,德军无力发动决定性的大规模反击。

联合作战

当盟军登陆滩头成为巩固统一的登陆场后,就按预定计划向内陆发展,美军第1集团军夺取瑟堡,担负主攻;英军第2集团军猛攻卡昂,造成直取巴黎的假象作为佯攻。

德军虽然最初的反击已告失利,但并不甘心就这样任由盟军发展,隆美尔调整部署,使用步兵防守卡昂至科蒙一线,抽出装甲部队以反击手段来阻止美军的进攻。但还没等新的部署调整好,英军就先发制人发动了攻势,打乱了德军的计划,有力保障美军对瑟堡的攻击。

诺曼底登陆圣索沃大捷

1944年6月13日,英第7装甲师在向卡昂西南的维莱博日推进途中,与正从亚眠赶来的德军党卫军第2装甲师遭遇,双方随即爆发激战,英军人员、坦克损失很大,被迫后撤。虽然英军的进攻没有进展,但却将德军精锐的第2装甲师吸引在卡昂地区,为美军进攻创造了条件。当美军占领卡朗坦后,德军从卡昂地区无法抽出部队,只好从布列塔尼半岛紧急调来党卫军第17装甲师,攻击美军侧面以消除美军对瑟堡的威胁,美军经激烈战斗,击退了德军,并乘胜于1944年6月14日突破德军在圣索沃地区的防线,最终于1944年6月16日攻占了圣索沃。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在该地区的4个师必须全力阻滞美军的前进,然后向瑟堡且战且退,死守瑟堡。隆美尔清楚地知道,这4个师几天来在战斗中兵力装备消耗很大,已无力胜任坚守瑟堡的重任,即使退入瑟堡,充其量不过使瑟堡多坚持几天而已。所以他向希特勒请求将这些部队直接撤往塞纳河,加强塞纳河的防御。但希特勒拒绝了他意见。当圣索沃地区出现被突破的征兆时,隆美尔不顾希特勒的指示,果断命令所有能联络上的部队迅速向南撤退,这才挽救了不少部队。

1944年6月18日,美军攻占了科汤坦半岛中部的巴内维尔。

1944年6月19日,美军出色发挥机动性强的优势,掉头直取蒙特堡,将科汤坦半岛拦腰切断。

同一天英吉利海峡风暴突起,风力达8级,浪高1.8米,给盟军带来很大损失。在美军地段的桑树A人工港,浮动码头解体,沉箱断裂,十字形钢制件相互碰撞而严重受损。在英军地段的桑树B人工港,由于受到海底礁石的保护作用,损失较小,只有4个沉箱被毁。在登陆滩头,盟军共有7艘坦克登陆舰,1艘大型人员登陆舰,1艘油船,3艘驳船,7艘拖网渔船,67艘登陆艇被大风刮沉,1艘巡洋舰和1艘渡船因相互碰撞而损坏,还有一些舰船因汹涌的风浪引爆了德军布设的水压水雷而被炸伤。狂风暴雨还将近800艘舰艇抛上陆地,迫使盟军的卸载中止了整整五天,使2万辆车辆,10万吨物资无法按计划上陆。风暴造成的物质损失大大超过了十三天作战中的损失,并迫使盟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严重困难。如果德军能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战机,进行反击,战局极有可能改写。可惜当时德军兵力仅仅能勉强进行防御。

德军求援

德军虽从匈牙利调来刚从苏联战场撤下来整编的党卫军第9、第10装甲师,该两师由于法国境内的铁路遭到严重破坏,部队集结机动都很困难,无法及时到达,错失了这一绝好时机。

6月20日,美军有3个师推进到距瑟堡仅8公里处。瑟堡位于科汤坦半岛北部,是法国北部最大港口。德军筑有混凝土野战工事,还利用河流和水渠设置反坦克障碍,在城郊部署有20个设在暗堡里的炮连,其中15个是口径150mm重炮,这些火炮既可向海上目标射击,又可控制内陆道路。只是兵力不足,因为前一时期的战斗已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城防司令施利本将军把勤杂人员编入战斗部队,才勉强凑起4个团的兵力。

强攻计划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21日,美军为保全港口设施,以广播敦促守军投降,遭到德军拒绝。于是美军决定对瑟堡实施强攻。

1944年6月22日,盟国空军进行攻击前的航空火力准备,出动500架次飞机对瑟堡实施密集轰炸,投弹1100吨。随后美军3个师从南面发起猛攻,德军殊死抵抗。激战到1944年6月24日,施利本已耗尽了所有预备队,他致电柏林要求空投铁十字勋章,授予有功人员以激励士气,仍准备死守到底。为尽快攻下瑟堡,美军迫切需要海军提供舰炮火力支援,可恶劣天气使得舰炮火力支援直到1944年6月25日才开始。海军派出3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组成舰炮支援编队支援地面部队,美第7军军长柯林斯中将为避免舰炮误伤己方部队,要求军舰除提供召唤射击外,只能对射击军舰的德军炮火还击,取消了其他一切远距离舰炮射击。海军军舰进行了长达七小时的舰炮射击,极其有效压制了德军炮兵火力。在强大的海空军火力支援下,美军第7军于1944年6月25日黄昏冲入了瑟堡市区。次日,施利本和港口海军司令亨尼克少将一起宣布投降,但个别同主力失去联络的据点仍负隅顽抗,美军使用坦克和轰炸机协同攻击,将德军残部逐步压缩到瑟堡最西北端。1944年7月1日最后据点里德军被迫投降。至此,美军占领整个科汤坦半岛,在夺取瑟堡和科汤坦半岛的战斗中,美军伤亡达2.5万人,德军伤亡被俘约3.6万人。

瑟堡虽被占领,却已是一片废墟。早在6月7日,也就是盟军登陆的第二天,德军就预料到盟军必将夺取瑟堡,立即开始有计划毁掉瑟堡,码头、防波堤、起重机等港口设备都被一一炸毁,港口水域里遍布水雷,还用沉船堵塞航道。美军的一位工兵专家看了瑟堡的毁坏情况,认为是“历史上最周密、最彻底的破坏。”盟军一占领瑟堡就派出大批工兵、打捞分队、扫雷舰艇进行清除工作,足足花了三个星期,扫除133枚水雷,打捞起20艘沉船,这才恢复了瑟堡港口的吞吐能力。7月16日,盟军从瑟堡卸下第一艘运输船物资。7月底,瑟堡日卸货量已达8500吨。到9月日卸货量又上升到1.7万吨。再经三个月的努力,使瑟堡的卸载能力仅次于马赛,成为盟军在欧洲的第二大港。截至1944年底,共有2137艘运输船进入瑟堡,总卸货量达282.6万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卡昂作战

就在美军攻占瑟堡的同时,蒙哥马利指挥英军第2集团军,于1944年6月26日以4个师的兵力发起代号为“埃普索姆赛马场”的作战,猛攻卡昂。于当天中午攻占舍克斯,并继续向前推进,但在左右两翼都受到德军党卫军第12装甲师的坚决反击,前进非常艰难。1944年6月27日,英军经一番苦战,击退德军的反击,占领劳良,先头部队第11装甲师控制了奥登河上的桥梁。

1944年6月28日,英军主力渡过奥登河,建立起正面宽3650米,纵深900米的桥头阵地。1944年6月29日,德军集中5个装甲师发起反击,盟军的空军乘着天气晴朗的有利条件大举出动,对德军装甲部队实施了极其猛烈的轰炸,瓦解了德军的攻势。英军第11装甲师乘机占领卡昂西南的战略要地112高地。德军深知112高地的重要价值,随即组织多次反扑,但均未得手。

僵持状态

1944年6月30日,德军集中所有炮火,全力炮击112高地,在猛烈炮击下,英军难以坚守,只好放弃112高地撤到奥登河岸边。德军虽夺回了112高地。但一直在盟国空军的猛烈打击下,无法集中使用装甲部队,也就发挥不出装甲部队巨大的突击威力,一般只能使用200名步兵和15—20辆坦克组成小型战斗群进行短促出击,难以取得胜利,加上几天来坦克损失约100辆,又得不到补充,隆美尔为确保卡昂,只好放弃外围一些阵地,将全部900辆坦克中的700辆部署于卡昂近郊。盟军在占领卡卢克机场后,再无力推进,双方陷入对峙。

1944年6月29日,隆美尔和龙德施泰特晋见希特勒,汇报了当前的战局。希特勒对此大为不满,调整了德军西线高层指挥人事,以克卢格元帅取代龙德施泰特任西线总司令,埃伯巴赫取代冯·施韦彭格指挥西线装甲部队,并将所部改称第5坦克集团军,以党卫军上将豪瑟接替刚刚病故的多尔曼上将任第7集团军司令。

盟军反攻

1944年7月1日,盟军宣布“霸王”登陆作战中的海军作战即“海王”作战胜利结束。随即撤销东、西特混舰队的番号,所属舰艇一部分被调往地中海和太平洋。盟军又在诺曼地新设立两个海军基地司令部,一个在瑟堡,一个在朱诺海滩的人工港,具体负责指挥调度人员、物资的运输和卸载。

到七月初,盟军已上陆25个师,其中13个美国师,11个英国师,1个加拿大师,共100万人,56.7万吨物资,17.2万部车辆。盟军仍觉得登陆滩头太狭窄,便继续扩大登陆场。美军为保障日后能展开大规模的装甲部队,取得有利的进攻出发阵地,美军第1集团军在攻占瑟堡后马不停蹄立即挥师南下。

1944年7月3日,盟军集中14个师的兵力,向登陆场正面德军约7个师发动猛攻。因前进的道路上是大片沼泽和诺曼底地区特有的树篱地形,易守难攻,加上天气不佳空军也无法出动,所以进展缓慢,在五天里才前进6.4公里,而伤亡高达5000人。接下来足足经七天的浴血奋战,又付出5000人的伤亡才推进4.8公里。伤亡如此之大,主要是前进的道路两侧都是沼泽,只能展开1个师的兵力,在遍布地雷、障碍物的道路上粉碎德军的顽抗步步推进。

美军登陆

诺曼底登陆1944年7月6日,直属盟军最高司令部指挥的具有极强机动力和突击力的美军第3集团军,在骁勇善战的巴顿率领下,踏上欧洲大陆。

1944年7月9日,德军党卫军装甲教导师被调到维尔河地区,抗击美军的攻势,尽管该师全力奋战,仍阻止不了美军的推进。

1944年7月11日,西线美军向诺曼底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圣洛发动钳形攻击,但德军依托预先构筑的工事拼死抵抗,美军的攻击未能如愿。于是美军停止攻击,整顿部队,补充弹药,准备第二轮进攻。而德军人员、装备、弹药所剩无几,又得不到补充,已是山穷水尽。在美军随后发起的第二轮进攻中终于不支,圣洛于1944年7月18日被美军攻占。在圣洛战斗中德军在诺曼底地区重要的前线指挥第84军军长马克斯中将阵亡。美军为夺取圣洛也付出了近4万人伤亡的高昂代价。随着圣洛的失守,德军在诺曼底地区防线被盟军分割为两段,局面更为被动不利。

与此同时,东线的英军对卡昂发动第二轮攻势。1944年7月7日,盟军出动460架次重轰炸机,对德军阵地进行密集轰炸,在四十分钟里投弹达2500吨。1944年7月8日,英军2个师和加军1个师在海军舰炮火力支援下,向卡昂实施向心突击。不料空军的猛烈轰炸虽给德军造成了惨重伤亡,却也造成了遍地瓦砾废墟,其损坏程度甚至严重影响了己方地面部队的推进,因此英军于1944年7月10日才占领卡昂。

全面登陆

在随后的一周里,盟军一边补充兵力物资,一边不断向正面德军施加压力,使其无法重新调整部署。1944年7月18日,为进一步将登陆场扩大到奥恩河至迪沃河之间,英军继续由卡昂向东南推进,为配合英军的进攻,盟国空军实施了更猛烈的航空火力准备,共出动1700架次重轰炸机和400架次中轰炸机,投弹达1.2万吨,并吸取对卡昂轰炸的教训,炸弹都改用瞬发引信,以减少对道路的破坏。德军也改变战术,采取纵深梯次防御,大量使用88mm高射炮平射坦克,并在有利地形不断组织反冲击,使英军伤亡很大,坦克损失达150辆,进攻被迫停止。尽管英军的进攻没有取得进展,但在整个战场上,盟军已到达冈城——考蒙——圣洛——莱索一线,形成正面宽150公里,纵深15—35公里的登陆场,建立并巩固了战略性质的桥头堡,完成了大规模地面总攻的准备,夺得了供大规模装甲部队展开的进攻出发阵地,为收复西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此,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盟军共伤亡12.2万人,其中美军7.3万人。海军损失1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和48艘其他舰船。德军伤亡7.3万人,被俘4.1万人,共损失11.4万人。

战后分析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是战略性的战役,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盟军登陆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成功组织了战略欺骗,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错误,不仅保障了登陆作战的突然性,还保证了战役顺利进行,对整个战役具有重大影响。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佯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这就导致了德军在西线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费在加莱地区,而在诺曼底则因兵力单薄无法抵御盟军的登陆。

二、掌握绝对制空、制海权。这是登陆成功的重要原因。盟军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在登陆前空军对德国空军基地、航空工业及新武器研制基地等目标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严重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盟军并凭借绝对优势海空军,保障了登陆部队在航渡中的安全。在登陆前后,盟国空军对战区范围内的交通线进行了严密的空中封锁,使德军为数不多的增援部队也无法及时成建制投入反击。在登陆部队突击上陆的关键时刻,海空军更是给予了极为有力的火力支援,尤其在奥马哈海滩,完全依靠海空军火力支援才取得了成功。

三、充足的物资准备和周密的侦察保障。盟军为确保登陆成功,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准备,而且参战部队多,装备全,登陆前盟军作战物资和装备器材的准备十分充足。在登陆后,也保障了不间断的后期补给。尤其是创造性的人工港和海底输油管线,更是在保障部队和物资的顺利上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侦察保障中,一面作为战略欺骗对加莱地区组织了侦察,一面对诺曼底地区进行了大量水文、气象、地质侦察,为选择具体登陆时间和登陆地点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还通过空中侦察基本获得了诺曼底地区的德军兵力部署、防御设施等情况,为战役的实施起了重要作用。

四、逼真的战前训练。由于登陆作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作战样式,盟军在登陆前对参战部队的组织和行动进行了反复多次近似实战的模拟演练,以使部队尽快掌握相关的作战技能,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战后参战人员对战前训练特别是汤普森的训练基地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恶劣天气的影响。天气是登陆作战中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盟军不仅将登陆时间由1944年6月5日推迟到6月6日,而且在空降作战、海上航渡、火力准备等过程中都受到不小困难。但也正是恶劣天气使德军丧失了必要的警惕,增加了登陆的突然性。

尽管盟军登陆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战斗中也暴露不少问题。如虽掌握绝对海空优势,又在敌兵力薄弱的次要防御方向登陆,却因组织指挥不得力,部队攻击力不够锐利,使得建立登陆场的速度太慢,平均每日仅1.8——2.7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役进程。又如侦察工作还不够及时周密,特别是未能迅速查明德军精锐的第352步兵师的去向,使得在奥马哈海滩登陆的美军遭到顽强抵抗,蒙受巨大的人员伤亡。再如空军兵力使用不当,造成了兵力兵器的严重浪费。在6月6日登陆前的航空火力准备中,出动2500架次重轰炸机,投弹1万吨,这种从高空轰炸小型、点状的海岸防御工事,效果很不理想。在7月7日对卡昂的轰炸中,对面积约3.5平方公里地区集中投弹达2500吨,如此猛烈的轰炸所造成的大片废墟瓦砾甚至严重阻碍己方地面部队的推进。

德军失利原因

诺曼底登陆在战略上,兵力因受到多方牵制而不得不分散。德国在1944年6月的兵力部署是在苏联为179个师又5个旅,在北欧的挪威瑞典为13个师,在意大利为21个师,南斯拉夫为25个师,希腊为12个师,匈牙利为4个师。而在大西洋沿岸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共60个师,约占其总兵力的18%,在这60个师中,部署在加莱有23个师,在盟军登陆的诺曼底仅为6个师又3个团,约占其总兵力的2%。虽然德军在盟军登陆后陆续由各地调集了21个师进行增援,但由于盟国空军的空中封锁,这些援兵大都不成建制的零星投入作战,无法组织起有力的反击。而在同一时期里,盟军在43天中从诺曼底上陆共9个军39个师约165万人,(在39个师中从国别上是美国20个师,英国14个师,加拿大3个师,自由法国和波兰各1个师;从种类上是24个步兵师,11个装甲师,4个空降师),物资约66万吨,坦克约4000辆,各种机动车辆约20万辆。在战术上,指挥不统一,德军战役司令无权指挥海军和空军,也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三军协同抗登陆。即便在陆军中,也没有统一的抗登陆方针,西线德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与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存在严重分歧,前者主张将主力配置在战役纵深,以坚决的反击来抗击登陆;后者主张凭借坚固的海滩防御工事,歼敌于滩头。这一分歧,导致了德军在法国的4个装甲师既未配置在战役纵深,也未部署在沿海地区,严重削弱了德军本已不强的防御力量,再加上德军战略预备队装甲师的指挥权又在德军统帅部,而且命令由于盟军的电子干扰和空袭,上传下达也不畅通,错过了最佳的反击时机。

海空力量过于薄弱,实力太过相差悬殊。作为抗登陆的重要力量,德军海空军实在太弱,其空军既要在广阔的苏德战场上作战,又要对付盟军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能用于诺曼底的航空兵力少得可怜,德军竭尽全力从各地抽调飞机,也不过区区400架,要迎战盟军的13000架,相差三十倍之多!怎有取胜的可能?德国空军在6月6日后的一周里出动1683架次,可以说是倾其所有,却仅及盟军一次直接航空火力准备所出动的2500架次的67%,只相当于盟军一周总出动架次的6%,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能进行一些骚扰性的空袭,只不过显示一下德国空军还在战斗罢了。

海军方面,德国海军的发展本来就不平衡,只注重发展潜艇,忽视大型水面舰艇,再经过几年战争的消耗,到1944年6月,德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艇所剩无几,只能以潜艇和小型舰艇进行抗登陆。6月6日后,德军先后出动41艘潜艇,但在盟国强大反潜兵力阻截下,损失了6艘潜艇,只有13艘潜艇进入英吉利海峡,取得击沉坦克登陆舰、护卫舰、驱逐舰各一艘的战绩。德军小型舰艇也多次出动,以损失2艘驱逐舰、1艘扫雷舰、9艘鱼雷艇、1艘巡逻艇;被击伤5艘鱼雷艇、2艘扫雷艇的代价,击沉盟军1艘驱逐舰、5艘坦克登陆舰、3艘人员登陆艇、5艘运输船。尽管德国海空军竭尽全力,但实在是实力相差太悬殊,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主要影响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美军从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战争评价

诺曼底登陆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从日军偷袭珍珠港到巴黎陷落、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意义能够诺曼底登陆相媲美。”

2004年6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以及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了纪念诺曼底登陆胜利60周年庆祝仪式。

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儿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甚至要通过这个地区也极为困难。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

纪念活动

2014年5月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言人称,普京不排除下个月前往法国,参加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日活动。发言人佩斯科夫说,正在研究该行程,“毫无疑问”没有排除。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在内的西方政要,预计将参加此次纪念活动。

9旬老兵“出逃”老人院

2014年6月6日,一名年近九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前一天从英国南部一座养老院“出逃”,前往法国参加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活动。

伯纳德·乔丹现年89岁,英国海军退役军官,5日佩戴奖章并用雨衣遮挡,从位于英格兰地区萨塞克斯郡霍夫镇的“松树养老院”溜走,随后和一些老兵一同搭乘长途汽车前往法国诺曼底参加“D日”纪念活动。

谢选骏指出:上文没有记载,诺曼底登陆的第一天,就有四千多盟军阵亡!负责拍摄纪录片的好莱坞导演惊叹这简直是一场屠杀!他因此而精神崩溃,喝酒烂醉,三天不省人事,不得不被遣送回国。但是要没有这些人的牺牲,也就没有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了。有一种神话说是“苏联击败了纳粹德国”,其实呢,苏联不过是在和半个德国进行对抗,至多也不超过德军的三分之二。即使在诺曼底登陆之前的1944年5月,德军在东线的苏联战场的179个师和5个旅,也只有德军总兵力的65%左右。



【040、女人这样解读男人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藏玄机?川普恐惧、奥巴马疲惫》(光华日报 2016年11月11日)报道:

美国候任总统川普于当地时间2016年11月10日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现任总统奥巴马商谈一个多小时后会见记者。两人在媒体面前互戴高帽,但有肢体语言专家指出,奥巴马已极度疲惫,而川普则隐藏着恐惧,且看似知道了某些从未得悉的事情。

美国肢体语言专家伍德(Patti Wood)分析川普与奥巴马会见记者时的情形,表示两人张开双腿的坐姿,均在展现“我是男性”的信息。但她指出奥巴马张腿的幅度更大,显露他下意识地表示自己的地位更高。伍德续指,川普在会见记者时,双手长时间保持“向下的祷告姿势”(downwardprayerposition)。伍德认为这个不常出现在川普身上的姿势,是他紧张的表现,并解读成“他知道了某些从未得悉的事情”。她更指出特朗普在说话时手握手,显示他需要安慰自己。而奥巴马则罕有地将双手放到腿上休息,暴露出他已经极度疲惫。

奥巴马曾在办公室表示,为川普与他的团队合作应付国家面对的问题而感到鼓舞。惟伍德指他在说话时闭上双眼,代表奥巴马并未如所说般受鼓舞,不过她相信“合作应付国家面对的问题”这一点,是奥巴马的真正心意。

谢选骏指出:上面似乎是一个女人在解读男人的肢体语言,所以读出了男人的外强中干。而且这两个男人,还是“世界上握有和即将握有最大权力的家伙”。这个女人虽是“身体语言专家”,但毕竟首先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女的。这一处境不能影响到她的“科学”。

我相信,如果换了一个男的来解读这两个家伙的身体语言,结论可能大相径庭。例如,我在这两个家伙初次见面的照片上,读到的仅仅是“初尝权力的早餐”(川普)和“权力的最后晚宴”(奥巴马)。而且这个女人,根本不懂“男人的领地意识”,现在奥巴马还是“白宫的主人”,川普是做为客人来到白宫的。这不能不影响到两人的互动。两三个月后,等位置颠倒了过来,这两个家伙如果再在白宫见面,就会是全然令番景观了。

身体语言又称肢体语言,是表示使用身体运动或动作来代替或辅助声音、口头言语或其他交流方式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的一个术语。它是副语言(paralanguage)的一种类型,副语言包括各种形式的非口头语言的人类交流方式,包括不为人注意的最细微的动作,例如眨眼和眉毛的轻微运动。肢体语言可以与面部表情结合使用。

网文《67种身体语言的秘密》说,行为会暴露你的秘密!要知道,在社交场合,一个不经意的小酌,一次略带紧张的微笑,都能让一个高明的对手看透你的底牌。

你是哪种脸谱?——培根说:“行为举止是心灵的外衣”。国粹京剧把人的好坏以脸谱化的形式表现:“红脸”、“黑脸”是“好人”,“白脸”、“粉脸”是“坏人”。那么你希望给对方留下什么样的脸谱呢?

据说在纽约的一次“大型上流社会的宴会”上,一位刚获得一笔巨额遗产的女宾为此花了不少钱,把自己从头到脚装饰得十分华丽,想博得好印象。可是很不幸她却有着一副冷漠得像铁板一样的面孔,显得傲气;令人非常不快。结果华服并未换来人们的青睐。(谢选骏指出:其实纽约乃至美国,都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类似,哪有什么贵族传统,只有“富人社会”而没有“上流社会”。)

刚毕业分到公司的大学生Mike是个帅气又能干的小伙子。第一次参加公司的商务活动,他准备得很细致。对于到场的客户,一律以礼相待,尤其是女士,Mike更是谨遵礼仪,在对方伸出手后,总是轻柔地与之握手。可是在整个活动中,各位女士对于Mike的温文尔雅并没有表示出特别的喜欢。百思不得其解之后,Mike偷偷询问一位资深“师姐”。“师姐”浅笑,让Mike再次示范握手的动作,然后告诉他:你握手用力太轻了,女士会以为你根本不在意她们,或者缺乏自信呢!”

不同的身体语言,往往表达出不同的效果和含义。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人类全部的信息表达=7%语言+38%声音+55%身体语言。这个公式和以上案例,足以表明身体语言的重要作用了。

身体语言的领导力——在一个团队中有这样两位领导者,第一位用杰出的、有感染力的口才召唤、笼络和领导他的追随者,另一位则是团队中最沉默和少言寡语的一个,但他却起着跟前一位同样的领导作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是一个天才的身体语言专家,他的领导作用是运用成熟的身体语言而不是言辞。

他从不浪费任何一个多余的动作,每个动作都只在必须时产生。他的脚不会不由自主地移动;他也从不当众把手放在脸上、嘴上、抓耳挠腮;他充分利用眼光和头部动作,当与人谈话时,他是一个被人热爱的听众,他走路时挺胸、抬头、目光无视,有将军气派;当他不耐烦想结束与别人的谈话时,就会抖动双脚,告诉别人“我很乏味了,对这毫无兴趣。”虽然他说得少,但是他的效率却是最高的,他是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心理学家惊奇地把这种能力称为“身体语言的领导力”。无论你是在会议室还是宴会厅,你的身体语言就已经悄然地和别人进行交流了。通过赶路的姿势、站姿、坐姿、表情、目光、仪态,你已经无声地告诉别人,你是充满自信的成功者,还是消极对待人生的失败者。

头部的语言——因为头部集中了所有表情器官,所以往往是人们关注、观察身体语言的起点。

微微侧向一旁说明对谈话有兴趣,正集中精神在听。

挺得笔直说明对谈判和对话人持中立态度。

低头说明对谈话不感兴趣或持否定态度。在商务交往中,低头这种身体语言是非常不受人欢迎的。

身体直立,头部端正表现的是自信、正派、诚信、精神旺盛。头部的这种姿态无疑是商务交往中的首选。

头部向上表示希望、谦逊、内疚或沉思。

头部向前表示倾听、期望或同情、关心。

头部向后表示惊奇、恐惧、退让或迟疑。

点头表示答应、同意、理解和赞许。

头一摆表示快走之意。

眼睛的话语——一个法国商人向他的中国朋友抱怨:“我的中国合作伙伴和我谈话的时候,总是不看着我,不是看着别人,就是眼神游移不定。且不说对我尊重不尊重,我简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这常令我感到担心和不知所措。”

目光是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种身体语言。正如诗人泰戈尔说的:“眼睛的语言,在表情上是无穷无尽的。像海一般深沉,碧空一般清澈,黎明的黄昏,光明与阴影,都在这里自由嬉戏。”

心理学家做过的实验表明,人们视线相互接触的时间,通常占交往时间的30%——60%。如果超过60%,表示彼此对对方的兴趣可能大于交谈的话题;低于30%,表明对谈话没有兴趣。而视线接触的时间,除关系十分密切的人外,一般连续注视对方的时间在3秒左右,过长时间的视线接触会让你对他的兴趣大于他的话语,而让对方感到不适。

注视的时候是有一个范围的。在这个范围内,对方可以明显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和重视,同时你也不会感到拘谨和不自然。

作为商务场合来说,目光注视范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务注视范围;一种是社交注视范围。

公务注视是在洽谈业务、贸易谈判或者磋商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种注视。这个区域是以两眼为底线、额中为顶角形成的一个三角区。如果你看着对方这个区域就会显得严肃认真,对方也会觉得你有诚意;在交谈时如果目光总是落在这个注视区域,你就会把握住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社交注视它的范围是以两眼为上线、唇部为下顶点所形成的倒三角形区域,通常在一般的商务交往场所使用这种注视,当你和人谈话时注视着对方的这个部位,能给人一种平等而轻松的感觉,可以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交气氛,像一些茶话会、舞会和各种友谊聚会的场合中,就适合采用这种注视。

商务场合,除了要把握眼神的注视范围外,还要注意眼神注视的角度和方法。应该用平和、亲切的目光语言,既不目光闪闪显得激情过度而近乎做作,又不目光呆滞,显得应酬敷衍。

如果眼神发虚或东瞟西望,就会让对方产生一种不踏实的感觉,话还没出口,就先入为主地对你有了看法。

“盯视”如果死死地盯视一个人,特别是盯视他的眼睛,不管有意无意,都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令对方会感到不舒服。盯视,在某些特定场合,是作为心理战的招术使用的,在正常社交场合贸然使用,便容易造成误会,让对方有受到侮辱甚至挑衅的感觉。

“眯视”是一种不太友好的身体语言,它除了给人睥睨与傲视的感觉外,也是一种漠然的语态。在西方,对异性眯起一只眼睛,并眨两下眼皮,是一种调情的动作。“眯视”,对于漂亮女性,常常传递着一种“色迷迷”的语言,让她们感觉受到一种无形的骚扰。

回避避免刻意回避对方的眼光或者眼睛瞟来瞟去,会让对方觉得你不专心、心虚,从而得不到信任。

四处漫游这是一种犹豫、举棋不定的身体语言信息。

斜视,表示轻蔑。俯视,表示羞涩。仰视,表示思索。正视,表示庄重。这些都需要根据场合恰当把握。

可见,眼睛的语言,透示着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一个有教养的人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轻易让不利于交往的的情感从眼睛里流露出来。

嘴不出声也会“说话”——嘴不仅是用来表达有声语言的,也同样可以表达丰富的身体语言。

嘴唇闭拢表示和谐宁静、端庄自然。嘴唇半开或全开表示疑问、奇怪、有点惊讶,如果全开就表示惊骇。商务交往中,除非是为了沟通谈判的需要,否则不要轻易出现这种嘴部动作。

嘴角向上表示善意、礼貌、喜悦。商务交往中,这种身体语言特别会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和善解人意。

嘴角向下表示痛苦悲伤、无可奈何。

嘴唇撅着表示生气、不满意。这种表情在商务场合出现,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嘴唇紧绷是表示愤怒、对抗或者是决心已定。

故意发出咳嗽声并借势用手掩住嘴表示“心里有鬼”、有说谎之嫌。

微笑是种特殊的身体语言——“在经常需要商务交往的岗位上,我宁愿雇佣一个没上完小学却有愉快笑容的女孩,也不会雇佣一个神情忧郁的博士。”一家著名企业的老总如是说。

由此可见,微笑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身体语言对于现代商务人士来说有多么重要。商务交往中,你的客户可不想看到你愁眉苦脸的样子。相反,如果不时地施以真诚的微笑,就可能感染他,使之愉悦并更愿意与你相处。微笑要讲求

“三结合”:

和眼睛的结合当微笑的时候,眼睛也要“微笑”,否则给人的感觉只能是更糟糕的“皮笑肉不笑”。“一条缝的眼睛”一定是大笑时的结果,而正常状况下至少应该是眼睛微眯,这样会令你的微笑更传神、更亲切。

和语言的结合微笑着说“您好”、“是啊”、“嗯”、“我同意”等礼貌用语会让你更有亲和力。

和身体的结合微笑要与正确的身体语言相结合,才会相得益彰。你绝不应该在微笑时还表现出一种消极的身体语言。

不可忽视的肩——肩部往往成为很多人身体语言的“盲区”。肩部所表达的语言含意虽然不多,但如果在商务交往中不在意它,却会给对方“意外的伤害”。

肩部舒展说明有决心和责任感。商务交往中,这种肩部姿态无疑是对方非常希望看到的。

肩部耷拉说明心情沉重,感到压抑。

肩部收缩说明正在火头上。

肩部耸起说明处在惊恐之中。

耸耸肩膀,双手一摊表示无所谓,或无可奈何没办法的意思。

心灵不如手巧——手所表达出的语言信息最为丰富,所以往往是身体语言的焦点。

双臂交叉,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胳膊这个身体语言显示了紧张期待的心情,也是一种试图控制紧张情绪的方式。如等待登机、等候拔牙、见到陌生人有点紧张或回答问题有些畏怯的时候。

双臂交叉,两个拇指往上翘表示泰然自若,或超然度外,或冷静旁观、优越至上的信息,其中又包含着一定的防御态度。

一只胳膊横挎胸前,并用这只手握住另一只胳膊这是一个人处于陌生的交际场合,缺乏自信,有点紧张不安时采取的姿态。

推手这个动作表示对抗、矛盾、抗拒或观点对立。所以一般情况下这是不可随意使用的。

伸出食指很多人在和别人说话时,总喜欢伸出食指,这种“一指禅”动作本意是指明方向、训示或命令。在商务场合中,如果不是指明方向,而是在和别人交谈时这么比划,就会显得缺乏修养和粗俗了。

用手指轻轻触摸脖子你持怀疑或不同意态度。

把手放在脑袋后边你有意与别人辩论。

用手指敲击桌子你显得很无聊或不耐烦(用脚敲击地板同此理)。

轻轻抚摸下巴那是你在考虑做决定。

手指握成拳头表明你小心谨慎,情绪有些不佳。

双手忙个不停(没事找事做)商务交往中如果边和别人说话边这样做,那么你正在表达一种无言的拒绝。

手放在腰上看来你开始动怒了,并随时准备投入行动。

双手置于双腿上,掌心向上,手指交叉表明希望别人理解,给予支持。

用手拍拍前额表示健忘。如果用力一拍,则是自我谴责,后悔不已。

腿会让你做无用功——在商务交往中,虽无效的身体语言表达方式恐怕就是“凤凰头、笤帚脚”,也就是说上半身的身体语言再良好、完美,如果腿部的身体语言不过关,同样会做无用功。

坐姿的语言信息——手脚伸开懒洋洋地坐在椅子上说明相当自信并且有些自傲,不把对方放在眼里。

坐在椅子边上说明不自信,还有几分胆怯,有随时“站起来”和中断话题的准备。所以,除非你想表达自己的谦卑,否则如果出现这种身体语言必然会被对方轻视,从而不利于进一步的商务交往。

使劲趴着桌子坐说明对话题很感兴趣,也表现出几分不拘小节。

跷起二郎腿,两手交叉在胸前,收缩肩膀说明感到疲倦,对眼前的事不再感兴趣。

如果跷起的腿成一个角度说明这个人很执拗,性格刚强和好斗。如果还双手抱膝,则说明谈话结果很难预料,因为这个人不会让步,很难说服他。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坚定立场和原则,以免在交谈中落入下风。

双腿直伸,抖动腿部坐在别人面前,反反复复地抖动或摇晃自己的腿部,不仅会让人心烦意乱,而且也给人以极不安稳的印象。

脚尖指人、双手抱腿、手夹腿间、上身趴伏等坐姿在商务交往中都会给人放肆嚣张的感觉。

站姿的语言信息——站立时背部对对方,斜靠在其他物体上,双手平端或抱在胸前,把一只手插进衣袋这些都是不重视对方的表现。

边说话边晃动脑袋 同样会给人嚣张、轻浮的感觉。

站立时双腿频繁地换来换去,或用脚在地上不停地划弧线会给人以浮躁不安、极不耐烦的感觉。

叉腿站立人们在一个陌生而不舒适的场合大多会这样站立。说明不自信,紧张而不自然。

走姿的语言信息——肚子腆起,身体后仰会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脚步拖泥带水,蹭着地走,耷拉眼皮或低着头走会给人一种不自信的感觉。

小动作大问题——伴随着不同的心态,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而恰恰是这些小动作会把你的心态暴露无遗。

就坐后不断地整理自己的领带,或者频频把玩自己的衣饰——不自信的表现。

双手交替地攥紧,弄出骨节的声音——排解紧张的表现。

反复地摆弄笔或者其他小物品,或者不断地触摸身体的某一部位(如耳朵,鼻子,面部等),绞扭双手一不耐烦心不在焉的表现。

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紧张焦虑的表现。

频繁地小范围地移动身体——坐立不安焦虑的表现。

以手掩口——心虚的表现。

把钱、钥匙弄得叮当响——缺乏教养和风度的表现。

做个好听众——善于倾听比善于交谈更重要。美国著名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与人交谈取得成功的秘诀是多听。”

当对方讲到高兴或伤心之处,最得体的反应是点头表示赞同,这会使谈话更投机、更融洽,还会给对方遇上知音的感觉。

一个好的听众仅呆呆地听是不够的,还需要作一些恰当的反应,表示你对谈话的兴趣和理解,而且还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接腔,什么时候只要对视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手头上还做着其他事情,或是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就像摆弄手中物品、剪指甲、搔痒痒、抓头皮等,都是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的表现;而打哈欠、伸懒腰、看手表则是不耐烦和厌倦的表示。

劝退——在商务交往中,这些都是“劝退语”:

反应冷淡,甚至不愿答理。站起身来。虽然显得很“认真”,但反复看手表或时钟。

打呵欠,伸懒腰。把双肘抬起,双手支在椅子的扶手上。

当对方出现这些身体语言,你就应该马上告辞。同样道理,在商务交往中,除非你想表达出这样的“劝退”信息,否则也不应该让这些身体语言出现。

交谈完后,如果你不希望对方再送自己,可以主动伸出手来和他相握,即是明确表示“请留步”、“不用再送了”之类的含意了。

显然,身体语言的适当运用,能创造一个更和谐、轻松的商务氛围。

谢选骏指出:《67种身体语言的秘密》貌似洋洋洒洒,但却没有说明,任何的身体语言都从属于不同的文化,所以在不同的民族哪里,身体语言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上面的归纳也属“盲人摸象”,无法全面的解析身体语言的内涵。读者还应由此出发,去解读自己的环境。



【041、欧盟出尔反尔勾结纳粹】


欧洲出尔反尔,勾结纳粹苏联,没想到却毁灭了自己的殖民帝国。

《“当年他们与希特勒串通,如今又开始拆红军纪念碑”》(观网 2019-12-26)报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已有80年,欧洲国家却就战争爆发的原因陷入了口水战。

欧洲议会在今年9月通过《关于战争爆发与团结对欧洲未来重要性的决议》(简称决议),字里行间中将苏联与纳粹德国划等号,甚至宣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二战爆发"铺平道路"。

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日火力全开,继炮轰欧洲把二战的罪责从纳粹转到共产党人身上后,又在24日的演讲中指责:曾与希特勒"沆瀣一气"的欧洲国家正企图篡改历史。普京直接点名二战时期波兰驻德大使利普斯基,"他就是混蛋、反犹的猪,没法用其他词汇来称呼他"。法新社报道:普京指责波兰等国曾与希特勒"沆瀣一气"……

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向国防部委员会发表讲话时,谈到了二战爆发的始末。他指出,一些欧洲国家正在篡改历史:"过去,他们与希特勒串通一气,并为他的反犹太主义运动叫好;现在,他们开始拆除苏联红军的战争纪念碑,并试图将苏联与纳粹德国划等号。"普京直接点名波兰。他告诉听众,历史档案中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1938年,希特勒接待了利普斯基(1934-1939担任波兰驻德大使),并与他分享了一项将欧洲犹太人送往非洲的计划。他援引档案资料称,波兰大使在给波兰外长的电报中写道,"我告诉希特勒,如果他这么做的话,我们将在华沙为他竖立一座宏伟的纪念碑"。"他是一个混蛋,一个反犹的猪,没法用其他词汇来称呼他",普京怒斥道,"他们与希特勒勾结的事实铁证如山,有明确的档案文件证明"。普京24日的表态在波兰国内引发强烈反弹,但波兰政府并未对此做出回应。因为普京的话明显是对欧洲议会决议的反击。

今年9月17日,在二战爆发80周年之际,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并声称1939年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为二战爆发铺平道路"。决议文件中,更是将苏联与纳粹德国相提并论,描述为"现代历史中最残忍的两个独裁政权"。报道指出,欧洲议会通过该决议的目的在于,敦促俄罗斯接受苏联斯大林式极权主义的过去,称其缺乏"与纳粹罪行相同的审查"。对于在二战爆发前夕对纳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国家,以及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的牺牲,决议却只字未提。

在欧洲议会决议文本中,苏联与纳粹德国并列——普京抨击该决议简直是"一派胡言",指责欧洲试图抹去苏联在他们国家取得胜利的记忆,包括拆毁苏联红军的战争纪念碑。他愤怒地说:"正是那些与希特勒谈判的人,在今天拆毁红军战争纪念碑,他们就是纳粹的追随者。而红军战士曾把欧洲和欧洲人民从纳粹手中解放出来。"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普京解释道,与希特勒签署协议是在糟糕和更糟糕之间做出选择,苏联没有那么多时间准备德国的进攻。他还质疑,其他欧洲国家就以为自己表现得很好吗?"从1938年开始,当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提出领土要求时,英国和法国放弃了他们的盟友,尽管布拉格与法国曾签署过互助协议。"

普京在21日与独联体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指责欧洲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责从纳粹转到共产党人身上。他认为这些欧洲国家篡改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黑历史":"这些人在把欧洲国家从纳粹手中解放出来时死去。现在他们的纪念碑被拆除。这样一来,欧洲自己国家的某些领导人彼时与希特勒实际勾结的事实便不会浮出水面。这并不是对布尔什维克的报复,而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立场而竭尽全力。"

谢选骏指出:欧洲国家在欧洲绥靖德国和苏联,在亚洲绥靖日本和苏联,因为它们都是殖民国家——好在他们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自相残杀了,否则战后的民族解放和“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是绝对发生不了的了。欧盟“当年他们与希特勒串通,如今又开始拆红军纪念碑”,其实这是出尔反尔的——因为纳粹就是红军,红军就是纳粹!斯大林苏联勾结希特勒纳粹,共同挑起了二战,好歹让苏联多活了半个世纪,难怪俄罗斯鬼子至今怀念恶鬼斯大林——俄国鬼子现在用“反犹的猪”取代了“犹太猪狗”,仅此区别而已。



【042、骗子说他没有骗人大家就更加认为他在骗人了】


《中美贸易战:美国手段震惊华为,任正非再论“两败俱伤”》(2019年6月17日 BBC)报道:

华为由于其增长迅猛的智能手机销售,去年的公司总销售收入超过了千亿美元。 

中国电讯巨头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说,未来两年,华为每年的销售收入将比预期减少约300亿美元,到2021年才可能恢复。他还警告说,特朗普的制裁令华为智能手机销售聚减40%。

华为由于其增长迅猛的智能手机销售,去年的公司总销售收入超过了千亿美元。不过他在今年1月预计2019年将面临困难。

这是华为首次对美国制裁冲击的影响作出量化描述。任正非周一(6月17日)再次把受美国制裁的华为比作“一架弹痕累累的飞机”。同最近华为高管对自己技术实力的乐观相比,任正非的评论略显悲观。

任正非在华为深圳总部说,华为没有料到美国禁令带来如此严重的影响。

他还指出,美国除切断华为的零部件供应链,还禁止华为参加许多国际组织,不让华为和一些大学合作,不能使用有美国技术成分的产品,甚至禁止华为同包含美国技术成分的网络衔接。

任正非表示华为对特朗普政府决心采取“极端”手段对付华为感到意外,“我认为双方都会蒙受损失,会两败俱伤”。 

美国公司也受损失

任正非表示华为对特朗普政府决心采取“极端”手段对付华为感到意外,“我认为双方都会蒙受损失,会两败俱伤”。

美国总统正在协调盟国和其他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努力把华为排除出5G移动网络。华为是世界主要的网络设备供应商,许多公司警告说,放弃华为转用其他供应商为时已晚,会令他们蒙受亿万美元的损失。报道说,美国硅谷巨头因封锁华为面临巨大潜在损失,他们正在悄悄游说特朗普政府,希望能够放松对中国电信巨头华为供应的禁令。

这其中就有芯片制造商英特尔(Intel)和赛灵思(Xilinx)。根据路透社引述知晓内情的人士说,这两家公司上月底与美国商务部就华为被列入黑名单磋商对策。高通(Qualcomm )也在会议上向美国商务部施压。

华为公共与政府事务部总裁办副总裁解释说,“他们(美国公司)在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对于许多美国公司来说,华为是他们的主要客户之一。”他说,一些美国公司失去中国市场,后果是“灾难性的”。

高通是华为的主要芯片供应商,据说包括高通在内的硅谷技术公司正在游说美国政府,希望放松对华为的制裁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证实,目前芯片制造商和美国政府官员在进行会谈,这个沟通过程在5月美国把华为列入制裁实体名单后就开始了。但是美国商务部表示,这种会谈对于“执法行动”没有任何影响。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副总裁吉米·古德里奇说,“那些无关国家安全的技术似乎不应该被列入行政命令的(制裁)范围,我们已经向政府表达了这个看法。”

一些分析人士和美国企业也正密切观察下周在日本大阪举行的G20峰会,期待特朗普与习近平就中美贸易谈判发出信号。周一(6月17日),数百家美国企业、贸易团体和个人警告说,若华盛顿继续就中国进口产品征税,美国消费者将成最终的受害者。

“我们正在谈论的是你我都会买,而且在商店里买的那些东西,消费者会直接感受到(价格的上涨),”美国商会的首席政策官布莱德利(Neil Bradley)说。

临时许可证将到期

美国在5月15日开始生效的行政命令,把华为列入管制实体名单,旨在防止“外国敌对势力”对美国通讯系统造成安全威胁。

但为了防止购买华为网络设备的美国移动通信供应商出现网络运营和设备中断的问题,美国政府又对华为及其70家分公司发放了为期90天的临时许可证,其间允许华为继续购买美国产品,但禁止他们购买用于制造新产品的零部件。

去年华为投入110亿美元从美国数十家科技公司购买零部件,例如高通的芯片,以及微软和谷歌的软件。为期90天的临时许可证到期后,美国公司将失去来自这部分业务。

任正非周一说,尽管华为会受到资金影响,但华为不会减少研发,也不会大幅度裁员。 

华为继续投入研发

华为高管说因为预料到有朝一日会被美国供应商断供,已经储备了大量电脑芯片和电子元件。华为还表示正在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替代谷歌的安卓手机系统。

美国公布制裁华为后,谷歌公司决定停止支持华为,禁止华为手机使用安卓操作系统。这对希望使用华为智能手机的消费者产生了极大影响。

华为公司透露,计划于秋天推出的“鸿蒙”操作系统是集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智能穿戴为一体的统一操作系统。但这个未经检验的雄心勃勃的操作系统能否为欧洲消费者接受,仍然是个未知数。目前华为已经成为欧洲智能手机的主要供应商。

不过任正非说,尽管华为会受到资金影响,但是他们不会减少研发,也不会大幅度裁员。

任正非在最近的采访中再次强调,华为设备并没有“后门”,所以中国安全部门不可能在网络监督其客户。

谢选骏指出:任正非是共产党,而共产党一贯信誉不良犹如骗子。现在骗子说他没有骗人,大家就更加认为他在骗人了。由此可见,此人愚蠢。他还不如承认自己以前骗人了,现在决定痛改前非,而不是任意证非,更不是用“两败俱伤”的牛二手段来威胁对方——卵石要用“玉石俱焚”来胁迫玉器服从自己,还恐吓玉器,“美玉的损失大于卵石!”这样只会加深对方的疑虑和厌恶,结果导致进一步拒绝。



【043、普世价值从全面进攻转入重点防御了】


《“对话中国”在美国华盛顿成立,并开展第一场讨论》(2018年6月6日 首发)报道:

6月4日,六四事件29周年当天,“对话中国”(Dialogue China)智库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成立典礼。该智库将围绕中国转型的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政策研究,并展开多方对话。

“对话中国”的创办人包括王丹、胡平、苏晓康和王军涛等,其团队除包含海外知识分子和民主力量之外,还有来自香港、台湾的年轻政治力量。作为香港民主力量的代表香港众志的秘书长黄之峰等人也加入了团队。

4日上午,王丹等异议人士、学者发言(本次讲话多数是英文),美国民主基金会主席Carl、达赖喇嘛驻北美代表欧珠次仁先生等发表讲话。下午则是该智库的第一场主题讨论,嘉宾是冯崇义教授、Robert Daly教授以及滕彪博士。冯崇义教授谈论了中共对澳洲的渗透以及引发反弹,在提问环节,冯教授表示,西方现在急需认识到,中西方正在进行一场复杂的冷战。Robert Daly则谈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基于相关问题的重要程度,对美国而言,将国际事务分为核心重要、战略重要和边缘问题,国际人权问题只是边缘的问题,因此美国政府最多是发发声。滕彪博士谈了中共统治、民间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关系演变。

以下是美国之音的报道:

2018年6月4日,中国天安门学生运动领袖王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与海外各界华人、宗教组织和一些美国团体和个人共同纪念“六四”事件29周年,并宣布成立民主运动智库“对话中国”。

王丹:中国人民仍在争取反腐败、追求民主

王丹在纪念仪式上说,中国自习近平上台后,对内从威权统治到政治集权、对外进行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扩张。王丹在接受美国之音的采访时说: “今天的中国正好和我们当初期望的完全相反。当初的学生寄托的只有两个诉求,一个就是反腐败,一个就是要民主,结果今天的中国腐败更严重,民主完全没有。”“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决定30年之后我们要重新结合、再次努力,因为反对腐败和追求民主始终是中国人民的要求,”王丹说。

在美成立“对话中国”智库

王丹表示,中国今天发生的一切不意味着民主在中国没有希望。他说: “中国今天没有民主化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中国老百姓看不到取代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哪里,也看不到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不同的新的政治纲领和政策在哪里。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为一个民主化的中国将要采用哪些具体的政策提出我们的政治纲领,我们具体的构想,我们希望给中国人民一个新的选择,让他们看到,除了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人可以把这个国家治理得更好。”“对话中国”组织的自身定位是“旨在改变中国的反对派智库”,团结反对运动、中产阶级和年轻世代这三股力量。

除王丹外,该智库的创办人还包括《北京之春》杂志主编胡平、中国报告文学作家苏晓康和中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王军涛。

代表达赖喇嘛驻北美办事处的僧人在纪念仪式上为六四死难者诵经祈祷。该办事处华人事务官贡嘎扎西也担任“对话中国”组织的顾问之一。

“对话中国”智库理事会成员包括台湾太阳花学运领袖林飞帆和香港雨伞运动学生领袖黄之锋。

王丹说,“对话中国”将致力于提出具体的政策、制度和方案,分析中国的现实情况,更重视在中国转型之后平稳、和平向宪政民主方向过渡。他说: “‘对话中国’将尽可能地集结所有希望中国改变的人士,不管是中国人或是非中国人,我们希望在不同的政治力量之间展开对话,就中国未来的问题取得共识,也包括台湾、西藏、新疆、香港未来与中国关系的问题。”

据王丹介绍,这一组织的成员包括中国大陆的活动人士,但处于安全考虑,暂时不会公布他们的姓名和身份。

王丹说,智库的启动经费来自“社会民间人士的支持”,未来会考虑众筹和向支持民主事业的基金会申请拨款。

本次纪念仪式同时还纪念了中国人权活动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刘晓波2017年7月13日在被中国政府关押期间病逝。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主席卡尔·格什曼(Carl Gershman)在6月4日的纪念仪式上说,刘晓波多年前就提出,中国作为一个独裁政权的崛起将对自由民主社会的威胁,但西方领导人没有重视刘晓波的警告,反而幻想将中国接纳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格什曼说:“中国没有推进自由化,快速的经济增长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强化了中国政权对自己国家指挥的经济模式的合法性和优越性的信心,让中国在国际上更加独断。”

目前,“对话中国”智库正在美国各地举行沙龙讨论和座谈会,试图影响在美国的华人留学生对中国当代历史和历史话题的认识。

谢选骏指出: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主席卡尔·格什曼(Carl Gershman)在6月4日的纪念仪式上批评了西方领导人,但是他自己其实就是西方领导人——他的批评因此也就是西方领导人的一种自我批评。西方领导人的自我批评表明,普世价值正从全面进攻转入重点防御了——他们的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向极权国家输出普世价值,而是在美国国内保护普世价值的最后阵地。因为在川普革命“反对政治正确”的运动里,普世价值已经遭到致命一击——众筹和拨款都成了可疑的犯罪问题。因为许多腐败分子假借民主运动和人权事业的名义,大肆贪污盗窃、挪用公款,犯下了重罪。



【044、普世价值导致物种灭绝】


《联合国全球环境报告:人类迫使百万物种濒危》(BBC 2019年5月7日)报道:

科学家们指出,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人类的未来。 

联合国发布一份令人信服的报告,警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影响正使得百万动植物物种从大地、天空和海洋消失。

研究报告指出,主要因为人类对更多食物和能源的需求,全球各地的自然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化,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状况。报告说,退化的趋势可以阻止,但需要在人类如何与自然互动的各个方面发生彻底的变化。

这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首次汇编发布的报告,也是自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发布以来,对自然环境最为全面的一次分析。

报告的形成和提出

这份全球自然评估报告经历了3年时间的汇编,借鉴了1.5万份参考材料,共有1800页。

2019年5月初联合国在巴黎举行的IPBES会议上发表了这份报告给政策决策者的一份摘要,提交给了130多个政府代表团。

人类人口翻倍后,越来越大规模的农林牧渔活动破坏了地球自然环境,使得百万动植物物种从大地、天空和海洋消失。报告说,虽然地球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一直遭受着人类行动的痛苦,但在过去的50年里,这些人类活动给地球造成的划痕已经成为深深的伤疤。

全球人口翻倍和自然环境退化

自197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全球经济增长了4倍,国际贸易增长了10倍。

为了这个新兴的世界的吃穿生活,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全球森林以惊人的速度被砍伐以致消失。在1980年至2000年期间,地球失去了1亿公顷热带森林,其中主要用于南美洲的养牛和东南亚的棕榈油种植园。湿地比森林情况更糟糕,1700年存在的湿地到2000年仅剩13%。

人类城市迅速扩张,城市地区自1992年以来翻了一番。

物种加速消失

所有这些人类活动对物种的杀伤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根据全球评估,目前平均约有四分之一的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全球昆虫种群的趋势尚不清楚,但在一些地点的迅速减少有据可查。

所有这些都表明,目前约有上百万物种在几十年内面临灭绝,这种破坏速度比过去1千万年的平均水平高出数百倍。

土壤退化

评估发现,地球土壤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速退化,降低了土地23%的生产力。

我们贪得无厌的胃口正在产生堆积如山的垃圾。

自1980年以来,塑料污染增加了十倍。

我们每年向世界水域倾倒3亿至4亿吨的重金属、溶剂、有毒污泥和其他废物。

土地危机产生的背景:开荒农林牧

评估报告的作者说。导致上述危机的有一些直接驱动因素,其中土地使用方式的变化是主要驱动因素。

这实质上意味着用密集的农作物来取代草原,或用种植园森林取代古老的林地,或清除森林来种植农作物。这种情况正在世界许多地区发生,特别是在热带地区。

随着人口倍增,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环境越来越恶劣。 

自1980年以来,农业增长的一半以上是以牺牲完整的森林为代价的。

海洋危机

海洋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2014年,世界上只有3%的海洋被描述为没有人类活动的压力。

鱼类正在受到前所未有规模的过度捕捞,2015年33%的鱼类种群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的水平。

在过去150年里,珊瑚礁上的活珊瑚覆盖量几乎减少了一半。但是,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对食品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特别是我们对肉类和鱼类的胃口越来越大。

未来怎么办?

人类的行为决定着未来。报告作者研究了未来的一些可能性,包括一切如常,还有更多基于可持续实践的备选方案。

但不论未来采取如何措施,在几乎所有可能情况下,全球大自然的消极趋势将持续到2050年以后。

鱼类正在受到前所未有规模的过度捕捞,2015年33%的鱼类种群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的水平。 

唯一没有继续走向生态灾难的,是科学家们所说需要发生的变革性改变。但报告并没有具体说明这种变革性改变的方式,而是做出了一些很强烈的暗示建议。

思想观念的转变

其中一个很大的想法是引导世界避免有限的经济增长模式。比如建议放弃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财富的关键指标,而是采取更全面的办法反映生活质量及其长期影响。

科学家们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所谓良好生活质量、增加各级消费的观念。

同样,政府也必须改变对破坏生物多样性活动财政激励举措,比如对化石燃料、工业渔业和农业补贴。

报告也认同气候变化是破坏全球环境和物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潜在因素。

不仅是政府和机构需要观念的转变,每个人都需要转变观念,采取行动。

谢选骏指出:我认为,普世价值的流行和物种灭绝之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普世价值所倡导的,其实是一种贵族式的生活方式,“人人都过这种生活方式”其实是极其昂贵的——在这种生活方式普及的过程之中,地球资源将会遭到成倍成十倍的消耗!这种生活方式还极大地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之后,地球资源将会遭到成百倍成千倍的消耗!在我看来,如果想要扭转物种灭绝的趋势,又要按照普世价值来生活,这个地球很难容纳一亿以上的人口!



【045、普世价值的根源在这里呢】


《人类最先驯化的是自己 不合群者遭淘汰》(2017年7月9日 参考消息)报道说:

驯化可以概括为降低反应性攻击,即降低动物的易怒情绪,否则动物在受到一丁点儿挑战时会暴露牙齿。日益复杂的社会技能可能让早期人类之间结成团伙以反对欺凌,就像我们今天知道的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的原始人那样。那些合得来的人生存了下来。

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7月6日报道称,早在我们驯化其他动物之前,人类可能最先驯化的是自己。

一些科学家提出,在很久以前,人类曾在同类中选择驯化对象。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就像其他物种被驯化后发生基因变化一样,这一过程也导致了人类基因的变化。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灵长类动物学家理查德·兰哈姆说,驯化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降低反应性攻击,即降低动物的易怒情绪,否则动物在受到一丁点儿挑战的时候就会暴露自己的牙齿。他说,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是相当温顺的。我们在面对有预谋的进攻时可能显示出巨大的能量,但我们不会攻击自己遇到的所有陌生人。

兰哈姆说,在过去20万年里的某个时期,人类开始抛弃那些反应性攻击行为过多的同类。他说,日益复杂的社会技能可能让早期人类之间结成团伙以反对欺凌,就像我们今天知道的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的原始人那样。那些合得来的人生存了下来。

动物一旦被驯化,其他特征也会随之改变,包括头和面部的改变。人类被驯化的特征甚至更明显:与尼安德特人相比,我们的脸部更小,眉嵴更短,男性的脸庞与女性更相似。

西班牙韦尔瓦大学研究语言进化的学者安东尼奥·贝尼特斯-巴拉科说,选择那些攻击性更小的人类,还有助于人类作为一个社会性物种的繁衍。他说,最早的智人可以进行复杂思考,但不具备语言能力。他说:“那时,我们拥有现代的大脑,但并不拥有现代的行为。”

一旦人类开始自我驯化,神经嵴细胞的变化就开始推动我们向更善于交流的物种进化。此外,自我驯化现象可能比人们过去认为的更为普遍。兰哈姆说,倭黑猩猩之间的相处,比它们的近亲黑猩猩之间要和平得多。如果说人类曾自我驯化,那么他们可能并非唯一这样做的动物。

网民评论:

麻辣 今天 12:30

进入现代,人类的自我驯化仍然在进行中。最重要的是驯化统治者,这个工作西方人做得好。天朝人是逆向单向驯化,就是只能统治者驯化被统治者,所以中国人就变成这种性格!

奇人奇文 今天 12:29

黑人就属于半进化人类。被现代人类消灭的颇多。

sometimes 今天 11:52

暴力多的人没进化好。

谢选骏指出:原来普世价值的根源在这里——是出自“社会生存的进化需要”,是“为了保障团队精神的贯彻实施”。中国大陆的参考消息刊登这样的文章,是否意识到了“中国模式”出了问题?既然如此,“中国模式”当然只能是个昙花一现的东西,而且更加无法复制了。



【046、普世价值来自土著寄宿学校】


网文《印第安寄宿学校,把原住民“文明化”成功了吗?》(2016-4-13)说:

此次在美国西南部自驾旅行一个月,因从科罗拉多西部开始,就不断途径一些印第安原住民的保留地,一度试图尽可能地观察和了解他们的生活样貌。遗憾的是,每天目的地明确地赶路,只能将我和原住民的距离限定于车道之间。

我所能留意到的印第安人,要么是变道超车时掠过的重型运输车辆司机,要么是桥头或休息区路边摆摊卖工艺品的商贩,还有就是新墨西哥州大量保留地赌场中的服务人员。除了相互问好以及回绝一点也不坚持的商品推销外,从科罗拉多的犹他人、亚利桑那的纳瓦霍人到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人,我与他们的交流就没超过10句话。

直至在菲利克斯Heard博物馆见识了“寄宿学校”(Boarding School)历史展,并与相关负责人交谈后,才算对这块土地上的原本主人有了肤浅了解,并知道了他们为融入由外来者书写和定义的文化,在一百多年历史中所不得不付出的、近乎丧失自我身份的惨重代价。

从19世纪开始,以英国清教徒移民为表率的美国公共教育系统的目标,就是为了让美国孩子学会读书、写字,掌握基本生活和知识技能。而这同样适用于所有的“非欧裔美国孩子”,通过标准化的教育过程,让他们掌握美国文化、语言和历史,从而尽可能地将他们“美国化”。

早些年东海岸的印第安人排除法,将原住民们大规模西迁,联邦政策在这一条“血泪之路”上将他们变成信仰“基督教”的农民。后来的西进运动中,因追逐财富而向太平洋挺进的欧洲新移民,进一步和渐渐定居于西部的原住民发生冲突甚至战争,集中于西部各州的各个部族也彼此间矛盾不断。

在印第安战争过后,产生了大批不会说英文且对白人充满敌意的印第安孤儿。那些声称要把原住民当好朋友的改革派们,就想出了解决印第安问题的“好主意”:只要再没印第安人了,也就再没印第安问题。当然,这和后来斯大林那句由此发展出来的血腥名言“有人就有问题,没人就没问题”还是有着天壤之别。

改革派们的办法是,将野人们文明化,培养一名美国公民的成本,要比杀死一个印第安人低得多。就连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也早在知识分子们想出办法前好几十年就表态过:“当他们学会成为只需少量土地的文明人后,我们就能为越来越多的人口谋得更多土地。”

这一教育系统肇始于1879年。一位叫作理查德·亨利·普拉特的退伍军人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卡莱尔创办起第一所寄宿学校。他参照了为弗吉尼亚黑人创办的Hampton师范农业学校模式,并根据自己曾对苏族和夏延族囚徒的成功管理经验,开始了教育实践。印第安孩子们从内布拉斯加坐好几天火车来到普拉特这位大家长的“新家”,开始了孤独、愤怒和无奈的童年成长。

在普拉特看来,“将野蛮世界的不懂事孩子运送到文明环绕的地方,他将会健康成长并具备文明用语和习惯”。可在他学校成长起来的一位普韦布洛部族孩子,却只在回忆中念叨着伤心往事;“我永远记得离家那天,我哭个不停,坚毅的爷爷眼泪也齐刷刷下来了。上了火车几天,我都没去在意身边有谁,脑海中全是不愉快的情绪。”

而在另一所寄宿学校长大的阿帕奇部族孩子Daklugie回忆着身份的丢失:“到了学校后,折磨随之而来。他们先是剪去我们的头发,强迫我们洗澡,换下家里的围腰穿上了裤子。我们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头发和衣服,也失去了印第安身份。”照片比对里,Torlino从一个长发飘飘的猎人孩子,变成了穿着不搭调西装的Tom。

最初是通过军人,将孩子强制带走教育。后来,部族家庭也自觉地将孩子送走,毕竟学校里总有保留地还不具备的衣食住条件。回来的孩子彻底变了,不再会本部族语言,不再适应自己出身的社区。有的回来后成为老师、管理者或社区艺术家;有的去了远一些的印第安自治政府工作;有的留在了白人土地上;有的,再没能回家。

孩子们总是有着惊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体育锻炼,让菲尼克斯印第安学校的阿帕奇俱乐部成为出色的美式橄榄球队伍;手艺训练,让威斯康星的Josephine Hill女士培养出100多名出色的刺绣学生,让印第安符号从此走红于富人圈子;音乐教育,让亚利桑那在1929年拥有了最早的全印第安血统乐队,37名14到21岁的孩子,来自不同部族。

按年龄分配班级和住宿,虽然让孩子们与自己的哥哥姐姐分开,但全美各地不同部族的原住民孩子却第一次有了共同生活的空间。而早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前,苏族、阿帕奇、纳瓦霍、霍皮……几乎都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族群,甚至彼此屠戮。

寄宿学校在一堆初始的原罪以外,意外地让这些孩子建立起持久的友谊,甚至恋爱结婚。乐观看来,寄宿学校试图把印第安人改造成白人,结果却被学生们所改变,学校变成了“印第安学校”。或许处于被主流社会默默排斥的边缘地位,孩子们长大后形成的校友联谊会也更为团结。

“如今寄宿学校早已不像以往,保留地的家庭可以选择不把孩子送走,而就在本地社区接受教育。当然出于质量上的考虑和对孩子未来的重视,大部分家庭还是愿意让孩子们离开几年”,博物馆工作人员Mark Scarp对我说道。我提及关于沿途见到的原住民大部分是货车司机和商贩,Mark认为那确是普遍职业现状,也只是我作为游客身份所能看到的,“亚利桑那州高院的首席法官就是纳瓦霍族”。然而,后来我并没在谷歌查询中证实到他的这一说法。

自从寄宿学校制度开始后,六代人已经过去了。让印第安原住民融入主流社会,还是尽可能存续他们的文化传统避免被外界过度影响,抑或找到最恰当的中和方式,可以说美国人还并没摸索出最好的办法。

不进行义务教育,导致保留地教育水平明显低下。高度自治并没能真正保存好当地文化,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让保留地居民都奔去开赌场或在赌场搞服务接待,其他相当数量的无所事事者将生命耗竭在酒精和毒品之中。

当然,诸如新墨西哥州的不少保留地,只对外开放赌场和工艺品店的部分,其真正生活的区域大多时候禁止外来车辆进入,也让我难以窥见原住民生活真相。

进入德州前,我读到这么一则新闻:3月29日下午4点,一位27岁的纳瓦霍女性,因持剪刀对警员进行明显威胁后,被5枪打死。

谢选骏指出:历史表明,不论成功与否,印第安寄宿学校把原住民“文明化”的努力,开创了“普世价值”。因为这不仅仅是“美洲经验”,而且也是“澳洲经验”、“印度经验”、“香港经验”……总之是“日不落帝国的普世化经验”。由此可见,“普世价值来自土著寄宿学校”,绝非虚言。而在中国,这一普世价值就变态成为共产主义,寄宿学校就是“牛棚”、“猪圈”、“八亿人民八亿兵”、“解放军是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



【047、骑在儿皇帝头上作威作福】


《当了三年太上皇的乾隆都在干嘛 说出来你别不信》(2020-04-24 历史龙元阁)报道:

乾隆当了三年的太上皇,这期间都在干什么呢?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以不想不超爷爷康熙的在位时间为由,下诏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永琰,自称为太上皇帝,并将传国玉玺交出;其后,礼部鸿胪寺官员到天安门城楼,恭宣永琰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自此,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正式成为太上皇,永琰则成为大清国的新任皇帝,即嘉庆帝。这一年,也被改为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皇帝八十五岁,嘉庆帝三十六岁。

不过,虽然乾隆帝已经把皇位禅让给嘉庆帝,但此后他仍然居住在本该由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并继续掌握朝政。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后三年,乾隆只是名义上是太上皇,但实际上仍然是大清国的皇帝。

甚至而言,在嘉庆元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时,他直接赤裸裸地告诉这些属臣:“朕虽然归政于皇帝,但大事还是我办。”从这层意义上说,乾隆在当太上皇的三年期间,所干的事情,仍然是以帝国的军国大事为主。这个答案说出来,大家别不信,因为事实上就是如此!

据史书上记载,乾隆在成为太上皇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千叟宴”,这这一天是嘉庆元年正月初四,距离乾隆成为太上皇刚过去三天。在这场宴会中,列名参席者3056人,列名邀赏者尚5000人。

在宴会开始时,乾隆在嘉庆皇帝的侍奉下,坐到皇极殿宝座上,嘉庆帝则亲率领3056名银须白发的耄耆(qí mào)老人山呼万岁,为太上皇祝寿。见此情景,乾隆皇帝心满意得,他一生的辉煌,也在今天达到了顶点!

然后盛极则衰,在千叟宴刚过去没几天,湖北枝江、宜都白莲教首领张正谟、聂杰人率众先起,长乐、长阳等地教徒纷纷响应,由此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白莲教起义拉开了序幕。

其后不久,白莲教起义迅速扩散到川、陕、楚、豫、甘五省,乾隆急忙调遣军队进行镇压。从某种意义上说,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平定白莲教起义。

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乾隆皇帝先是急令湖广总督毕沅、湖北巡抚惠龄、西安将军恒瑞等率兵镇压,击溃多支乱军。面对清军围剿,王聪儿、姚之富乱军避开平原,专走山区,于次年(1797年)初由豫经陕入川东,与四川教匪会合。

其后,乾隆又命人采取坚壁清野之策,逼迫白莲教众不得不离开根据地转战他处,由此清军终于夺得战争的主动权。等到嘉庆三年八月,白莲教起义领袖王三槐被清军所擒,乾隆直接高兴地说自己“十全武功”从此又多了一功。

不过遗憾的是,白莲教起义并没有因为领袖被抓而就此覆灭,而是很快卷土重来。最后直到乾隆去世,这场起义仍然没有被平定,乾隆这一功,终究是加上去。另外在平定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乾隆还顺带着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嘉庆二年八月时,因为阿桂逝世,乾隆于是提拔和珅为首席军机大臣。

但等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于养心殿逝世,终年八十九岁,嘉庆帝亲政,很快就下令逮捕和珅,不久将其赐死。接着嘉庆宣布正式亲政,并大赦乾隆间文字狱各案涉及人员。随后他下令将乾隆帝葬于裕陵,庙号高宗。

谢选骏指出:乾隆这条满狗,表面谦让,其实是想尝尝“骑在皇帝头上作威作福”的美味。这种美味的机会千载难逢,岂能轻轻放过?他的文字狱不得人心,连他的儿子都看不起,就像汉明的党锢之祸一样。

《嘉庆真的才能平平?人力难敌天命》(史桥拾遗 2019.11.22)报道:

皇帝,天下共主,万民的君父,在中国古代拥有着极高的权力,是中国两千年多以来,封建社会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但,在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后,龙椅上的皇帝们往往会经历到常人所不能及的危险。若是权威过甚,则落个暴君之名,不得人心,可一旦失去权威,不但会被权臣挟持、操控,成为一个傀儡皇帝,甚至还会被夺权废位,乃至被其所杀。这些还都只是政局内部的矛盾,在外,接连不断的民间起义、外藩入侵,一不小心行差踏错,就成了亡国之君,自己性命难保不说,还会名声受损,在史书上遗臭万年。所以说,想要得到多大的利益,就得付出相应,甚至超出的风险,皇帝,看似风光,但实际上当属历史上最为高危的职业,没有之一。

在这份高危行业中,清朝的嘉庆帝的境遇,应该算是极惨的一个。虽然他未曾经历如”九子夺嫡“一般险恶的争斗,就被父皇,乾隆帝禅位,而得以在一片太平之中登基称帝,但是,乾隆帝他是让位不让权,在嘉庆登基后的几年中,乾隆位居太上皇,住在养心殿中掌控朝政,甚至在属国使臣来访时,乾隆还下令在圆明园召见他们,并和他们说:“朕虽然归政于当今皇上,但这些军国大事还是得由朕来办。”这样的情况致使对贪污深恶痛绝的嘉庆帝,对于当朝权臣和珅的贪腐行为是敢怒不敢言,毕竟和珅深受太上皇宠爱,自己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嘉庆即位的几年里,实权全在乾隆手上,嘉庆虽身居皇位,却尚且不如太子之时,这正是所谓的“天有二日”。嘉庆四年,乾隆帝逝世,在此之后,嘉庆终于掌握住大清的军国大权。亲政后,嘉庆的第一件事就是肃清吏治,将乾隆帝在世时的大权臣和珅入狱赐死,又紧接又惩治了和贪官和珅同党的一众人等,大赦乾隆间文字狱各案涉及人员,终于过足了一把皇上的瘾。

不过,嘉庆整治贪腐时操之过急,反而令贪腐之风在嘉庆时期更加严重。又因为嘉庆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又有鸦片流入,于是清朝不可避免地由盛转衰,民间起义作乱,河道漕运亏空,诸如此类的各种问题日益严重。在此期间,清朝国政衰败,民间对此也是怨声载道。嘉庆八年,从圆明园回宫的嘉庆帝在贞顺门遭遇刺客,督管城门的三个护军竟然在眼见皇上遇袭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逃跑了,当然,也不排除和刺客或是刺客的指使者同谋的情况。还好,定亲王绵恩和蒙古驸马拉旺多尔济出马救驾,在经历一番苦斗,众人皆有负伤,终于擒拿住了这位刺客。事后一审,此人名曰陈德,不过只是内务府里一个的厨子而已。

陈德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刺杀皇上的厨子,但事情绝对没有那么简单。陈德一个厨子,能有什么原因要舍身刺杀嘉庆,而且竟然还能在禁军之中差点弑君成功,不是当时清朝宫内的护卫无能,就是此人大有猫腻。嘉庆也深知此点,但如今政局不稳,他也不好彻查到底,就先重惩内务府御膳房总管,然后再把怒火全发泄在这位刺客身上,将陈德与其二子处于凌迟之刑,千刀万剐而死。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始见于辽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死刑中最残酷的刑罚。但嘉庆没想到的是,陈德的刺杀只是一个开始,十年后,他将遭遇一个更大的耻辱。嘉庆十八年,北方天理教起义,天理教徒在首领林清率领下,打着诛杀嘉庆的旗号,浩浩荡荡朝紫禁城而来。这些天理教的教徒,不是北京附近的农民,就是奴仆、雇工、小贩、贫苦旗人、朝廷杂役,甚至下层太监等,其中就算有民间高手,也是少数的。可就是这些战力低下的民众,竟在宫内太监的接应下,真的成功攻入皇帝的所在——紫禁城。不过由于首领林清无能,教徒战力不高,原先一百五十余人的队伍在入城之后,仅剩六七十人。不过这六七十人仍然在紫禁城内横行无忌,他们之中有人甚至已经冲到了嘉庆的寝宫,养心殿附近。宫内的禁军们耗费了半天多的时间,才将这些义军镇压。此战中,双方各有死伤,禁军战死四十多名,负伤六十多人,天理教徒被杀二十一人,被俘四十一人。

天理教原名白阳教,是白莲教的分支,在林清成为首领后,才改名为天理教。天理教之乱后,嘉庆帝下诏罪已,称其为“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同时严令镇压天理教起义,并追捕出逃在外的头目林清等。不过所幸嘉庆当时不在宫内,否则看禁军的效率,嘉庆可能连下诏罪已的机会都没有,就一命呜呼了。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政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自我政权处于危难之际,用于自我检讨的文书、口谕。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在此期间突然病死,终年61岁。《清仁宗实录》载:“此次跸图,偶感暍暑。”但中暑是不会死人的,即使是由于嘉庆已经年老,也不至于暴毙身亡,所以,嘉庆皇帝的死,亦是十分蹊跷,甚至有传其是被雷劈死的,只是诈称病死。

嘉庆的平庸,并不是他的才能性情所致,而是历史的必然。不管嘉庆的死因为何,他一生勤于政事,却因时代变迁之故,而未得全功,致使清朝日益衰败,而自己却毫无办法,实在是心意难平。昔年无权,只能坐视贪腐成风,如今得权,才知道即使是皇帝,也有无奈之处,对于根深蒂固的贪腐,嘉庆帝无能为也。在政局上失利先不说,嘉庆还曾数次遇袭,天理教起义,若不是嘉庆本人不在宫内,险些遇难,却要下诏罪己,由此看来,嘉庆的一生当属命运多舛,有明君之才,却无明君之运。

谢选骏指出:嘉庆如此倒霉,就是因为被他爹乾隆老狗骑在头上作威作福给坑惨了耍坏了!乾隆做了十全老人,满清也就随之奄奄一息了。文字狱一平反,清狗也就变成清妖了。



【048、起来吧伯爵,伟大的事业在等待着你】


谢选骏在《思想主权》的“本体·内篇”第十五章之十五《语言促进思想但不创造思想》说过:“‘闻鸡起舞,志在中原。’──舞者成为国家的牺牲;‘起来吧,伯爵,伟大的事业在等待着你。’──行者成为国家的敌人。”

其中“起来吧,伯爵,伟大的事业在等待着你。”一句,出自卡尔·马克思的思想之父圣西门。

网文《圣西门》报道:

克劳德·昂列·圣西门(Claude Henri de Rouvroy, comte de Saint-Simon,常简称为Henri de Saint-Simon ,1760年10月17日——1825年5月19日)是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与实证主义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相熟,曾聘其为秘书。

圣西门出身贵族,曾参加法国大革命,还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他抨击资本主义社会,致力于设计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并花掉了他的全部家产。在他所设想的社会中,人人劳动,没有不劳而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作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是达兰贝尔的学生。1760年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1777年参加法国军队。1779年去美洲参加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到墨西哥向总督提出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运河的计划。1785年到荷兰提议法国和荷兰成立联合远征军占领英国殖民地印度。1787年到西班牙试图开凿运河把马德里与海洋相连接。1789年回国参加法国大革命,1791年离开革命,与德国商人列德伦合伙搞地产投机买卖。1794年被雅各宾派关进狱中达10个月。1797年与列德伦分手,转而研究自然科学。1802年起开始写作,宣传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1814年以后,在他周围逐渐集合了一批学生和门徒,形成了一个圣西门主义的团体,宣传他的思想和出版他的著作。曾任孔德为秘书,在学术研究方面与孔德合作7年之久。1825年5月19日逝世。主要著作有:《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等。

人物经历

克劳德·昂利·圣西门(Claude-Henri de Rouvroy,Comte de Saint-Simon,1760-1825年),法国伯爵,是19世纪初叶杰出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把他同傅立叶、欧文并列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1760年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自称是是查理大帝的后裔。但他出世时,早已家业衰落。由于经营地产入不敷出,他家不得不向朝廷领取补贴。年幼时受过良好的教育,是著名百科全书派学者让·勒朗·达朗贝尔的学生。他爱好研究唯物主义哲学,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对神学和封建制度采取批判态度。13岁时,他曾拒绝参加宗教仪式。

1777年,圣西门与家庭决裂,到军中服役。1779年,19岁的圣西门上尉随法国军队参加了北美独立战争。从封建专制的法国来到革命战争如火如荼的美洲大陆,使年轻的圣西门的眼界大为开阔。在一次战斗中,他负了伤,被英军俘虏。北美独立战争后,圣西门回到法国。1789年,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这场革命运动对于圣西门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影响。恩格斯说:“圣西门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

革命之初,圣西门曾热情地投身革命运动,主动向新制度靠拢,成为一个爱国者。他公开放弃伯爵头衔和贵族称号,积极参加群众团体的活动。他还四处奔走,组织沙龙,广为结识著名学者与社会名流。与此同时,圣西门在毕加底地区,利用国家财产进行投机活动,从中谋利,赚了不少钱。随着革命的深入,在雅各宾专政时期加强了对封建势力与投机商的打击,出现了平民群众的革命恐怖活动。圣西门的家族在“动乱”中破产了,他本人也被投进了监狱。这些事件,使得圣西门对革命的态度转为消极,以至后来发展到对暴力革命采取否定和敌视的态度。

大革命的急风暴雨过去以后,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从1798年起,圣西门致力于学习多方面的文化知识,以弥补自己受教育的不足。此时他已经年近40岁。在法国著名的医科学院和理工学院里,他选修了尽可能多的课程,如饥似渴地阅读和研究当时著名学者和专家的著作,继续广泛接触、交往科学家和社会名流,努力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

无论圣西门在大革命中的个人遭遇怎样,他毕竟亲眼看到这样的事实:革命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只给少数富有者和大资产阶级带来了利益。他认为三权分立的实行并没有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法国革命“这一争取自由的伟大事业只是产生了新的奴役形式”, “现有政治体系的三个主要弊端,即专横无端、腐败无能和玩弄权术”,他认为在法国的社会结构完全是金字塔形式:那些“游手好闲”的人仍旧过着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广大无产者和劳动群众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仍旧遭受苦难。因此,他终于对资本主义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对它进行激烈的抨击和揭露。他批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它弊病百出,极不合理,需要以一个“旨在改善占人口大多数的穷苦阶级命运”的新社会取而代之。他决心编写一部新的百科全书,并把“发明”和论证这种新社会的社会制度作为毕生的使命。从此,圣西门开始著书立说。由于具有敏锐的目光和博学的头脑,他觉察并逐步形成为后来的许多社会主义者也具有的主要思想。1802年,他发表第一篇重要著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以后,他还发表了《人类科学概论》(1813)、《论欧洲社会的改造》(1814)、《论实业制度》(1821)、《实业家问答》(1824)和《新基督教》(1825)等著作。

圣西门吸取了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思想,试图借助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尤其是牛顿的“万有引力论”,建立自己新的哲学体系。他的论点中包含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也混杂一些形而上学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糟粕。然而,作为一个反映早期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家,圣西门毕竟提出了一些比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学者更为进步的思想。圣西门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偶然事件的联结,而是与整个宇宙发展过程一样按规律进行的,是一个连续的、上升的、进步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封建制度崩溃后,由资本主义取而代之;而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衰亡,另一个更高级,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必然要出现。圣西门认为法国革命不仅是贵族和市民等级之间的斗争,而且是贵族、市民等级和无产者之间的斗争。他指出这次革命只产生了新的奴役形式,即新封建制度。他预言,旧的社会制度必将为理想的实业制度所代替。然而,在圣西门的思想中,人民群众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只有依靠有天才的人,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得到改造”。

圣西门也看到了阶级斗争的一些事实。他认为欧洲自十五世纪来就有阶级斗争,而法国大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同封建主的斗争,也是无产者同封建主、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恩格斯把他的这种见解称之为“这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然而,圣西门把阶级斗争,尤其是把暴力革命,作为坏的东西加以排斥,竭力宣扬和平改造,以宣传和舆论提高人们的“理性”,进而改造社会。他把第三等级中的资产阶级,同工人农民一样归入劳动者阶级。圣西门还在一定程度上看到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指出所有制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制度正是社会大厦的基石”。但他未能明确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类理性的发展决定的。所以,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这样的认识,还只是以萌芽状态表现出来。

圣西门的一生是充满曲折和不幸的一生。由于缺乏经营才干,他完全破产了,时常疾病缠身,妻子也离开了他。1807年他不得不到巴黎的当铺去作抄写员。后来,由他原来的佣人收留才勉强度日。不久此人死去,圣西门又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圣西门并没有在命运面前屈服,在这样艰苦曲折的条件下,他仍旧顽强地从事他的理想社会的研究工作。

拿破仑“百日政变”期间,圣西门曾一度把实现自己理想的希望寄托于拿破仑。此时他担任一家图书馆的管理员。滑铁卢战役后,圣西门被解雇,他的希望也破灭了。王朝复辟后的最初几年,圣西门创办了《实业》杂志,发表文章,阐明自己的政治、哲学观点,宣传关于建立新社会的理论。他指出:一个与旧制度和帝国时期的贵族阶级相对立的、新的实业家阶级业已形成,它包括所有从事生产劳动的人。这个与那些不从事生产的占有者相对立的阶级是新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一篇名为《寓言》的文章中,圣西门提出,如果法国失去了几十个第一流的科学家、银行家,几百个最能干的商人、农夫和铁匠——这些“最主要的生产者”,这将会是巨大的不幸和灾难,整个国家会成为“没有灵魂的躯体”。然而,如果法国失去了所有的王室成员、元帅、大主教、法官和一万个游手好闲的产业主,“对国家都不会造成任何政治上的损失”。圣西门把他“发明”的新社会制度称作“实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不存在一部分人统治、压迫另一部分人的现象,而有能力的企业家和学者则是“天然领袖”。他强调这种领导不意味着一部分人为自己的利益在政治上压迫另一部分人,而是意味着对物、对生产过程的管理。他宣布“政治学就是关于生产的科学”。恩格斯极为重视这一思想,指出:“圣西门宣布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对人的政治统治应当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这种思想,即……废除国家的思想,已经明白地表达出来了”。

在圣西门设想的“实业制度”下,不再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私人企业的生产要受国家监督,统一安排,按计划进行。国家实行议会制。由发明院、审查院和执行院组成的议会都由有能力的专家、学者负责。欧洲各国要在议会制的基础上,建立欧洲总议会,总部设在日内瓦。在“实业制度”下,由实业者和学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人数最多的最贫穷阶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经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不承认任何特权。在理想社会中,政治学将成为生产的科学,政治将为经济所包容,对人的统治将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圣西门把从事产业活动的资产者看成是和工农一样的劳动者或实业者。并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幻想国王和资产者会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这些设想虽有不切实际之处,却包含了对未来社会的重要猜测,成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圣西门还允许“实业制度”下有阶级和贫富差别存在,允许“用脑劳动”的资本家获得利润,并由“用手劳动”的人来养活。这反映了在圣西门那里,除无产阶级的倾向外,资产阶级的倾向还有一定影响。

圣西门关于新社会的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经常受人奚落,四处碰壁。加上生活动荡不定,圣西门一度极端失望与苦闷。1823年3月9日,他开枪自杀,但未如愿,只打伤了一只眼睛。以后,在他的一个门徒——犹太商人奥兰多·罗德利格的同情与帮助下,圣西门才在晚年勉强摆脱了物质生活的困境。

在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无产阶级化过程加速的影响下,圣西门晚年的思想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他的社会主义倾向越来越显著,对无产阶级的评价有明显改变。他认为在实业家阶级中,无产阶级的力量在不断增长。它在大革命中就曾表现出极大的管理才干。它们中间正在不断涌现出更多有管理企业能力的人。他不再相信议会制度,更加强调加强整个社会的计划经济、科学技术和才能等级制度。他认为,应该把为人数最众多的阶级谋最大的福利的原则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在圣西门的晚年,为了强调“实业制度”以“理性”、道德观念为基础,他给“实业制度”涂上了宗教色彩,把他关于理想社会制度的学说称为“新基督教”,认为“要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激情”,只要大家都信奉他的这种新宗教,新的社会制度便可以实现。

1825年5月,在门徒们的守候下,圣西门与世长辞。在圣西门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门徒巴扎尔、勒鲁和安凡丹等人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然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阶级斗争愈发展和愈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愈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者都逐渐沦为小资产阶级的小宗派。圣西门学说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反对资产阶级共和运动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不久,这个小宗派便分化瓦解了。

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法国大革命和欧洲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反映了当时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失望和抗议,以及建立使他们真正取得解放的理想社会的愿望。圣西门的著作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它们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珍宝。

主要著作

圣西门一生写了许多著作,1802年,写了《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主张应由科学家代替牧师的社会地位。1808年发表的《19世纪科学著作导论》,比较详尽地发挥了处女作中的基本思想。1813年写的《人类科学概论》和《万有引力》表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规律性的见解。1817年以后的著作《论财产和法制》中,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19世纪20年代,圣西门又出版了一系列社会主义著作,如《论实业制度》、《实业家问答》、《论文学、哲学和实业》和《新基督教》,从哲学、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思想,形成了系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但直到1825年4月发表《新基督教》这部圣西门最后的著作,才标志着他创建的空想社会主义大厦的完成。马克思说:圣西门只是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新基督教》中,才直接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出现,才宣告他的努力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圣西门设想,在未来的新社会中,人人都要劳动,没有游手好闲、不劳而获的人。他相信,只要大家都接受这个理想,新的社会就一定会实现。 圣西门的设想是美好的,包含着社会主义的成份,也有许多不切实际之处,因此他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他的思想反映了早期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的抗议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人类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主要思想

圣西门十分关注法国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他指出,“劳动力的价格十分低廉”,“穷人没有工作”,非熟练工人在革命以前尚能维持生计,“而在今天,这些非熟练工人已被实业阶级中一切有实力的人所抛弃……而目前,他们最愤恨的是:他们没有工作,他们坐待饿死”,他们的物质生活十分悲惨,精神生活更加悲惨。圣西门认为,造成工人贫困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小撮统治者为了豢养大批官员,对人民征收更重的苛捐杂税。他说:“国家把穷人应对富人作了一条基本原则,结果不得温饱的人,每天还要省出一部分生活资料,来为阔老们锦上添花。”圣西门指出,造成法国危机和贫困的另一个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他说:“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沉重的灾难。”

资本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他必然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理论家把资本主义社会美化成自然的永恒的社会,圣西门批判了这种观点。他指出:人类社会是一种进步的发展过程,法国大革命以后建立的政治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不过是旧的封建制度和未来社会之间的一个“中间的和过渡的体系”,当它阻碍社会发展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圣西门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严重弊病指出,这个“社会制度必须彻底改造,改造的需要已经成为燃眉之急,势在必行”。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永久的制度,那显然是荒谬绝伦了”。

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冷酷的利己主义。圣西门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已占据着支配地位,这个人类的坏蛆侵害着一切政治肌体,使人们道德沦丧,精神低下,贪得无厌,对公益事业毫不关心。“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病,也应当归因于这种利己主义”。它驱使统治者千方百计地获得特权和掠夺穷人的劳动果实,驱使他们产生非法统治其他民族的野心而发动侵略战争。总之,利己主义导致整个社会分裂和瓦解,给人类社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圣西门认为实业制度是使人们享有最大程度自由,保证社会得到最大安宁的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他说:“在新的政治制度下,社会组织的惟一而长远的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工艺的现存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后来,圣西门明确提出实业制度的目的是提高无产阶级的福利,“人们应当把自己的社会尽量组织得有益于大多数人,以最迅速和最圆满地改善人数最多阶级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作为自己的一切劳动和活动的目的。”圣西门认为生产是增加财富的惟一手段,只有充分发挥科学、艺术和手工业,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实业制度

实业制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最高行政委员会和最高科学委员会。由于学者有预见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圣西门主张由最有才能的学者组成最高科学委员会,主管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最高行政委员会由最优秀的实业家组成,掌管行政、生产和财政工作,促进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为了保证实业制度的领导者为无产阶级谋福利,防止特权复活,圣西门提出了几条原则:人民领袖应由人民选举产生:实业制度的领导者只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社会管理人员:实业制度应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根据圣西门的设想,实业制度的领导者与人民群众是平等的关系。

圣西门认识到必须建立实现未来社会目的的财产所有制。他认为,社会的存在决定于所有制的保存,而不是制定这项权利的法律,所有制是社会大厦的基石。因此,“应当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应当如何规定所有制,使它既兼顾自由和财富,又造福于整个社会”,这是与其他问题相联系的“总问题”。圣西门认为,要想取得政治经济权利的真正自由,就“需要很好地了解所有制的性质,并把这项权利建立在最有利财富和实业自由的增长的基础上”。后来他更明确地指出,为了使无产者成为新社会中权利平等的成员,“必须使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带来使大多数无产者拥有财富的结果,以使无产者能出色地管理财产”。但他个人不主张废除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人人都要劳动是实业制度中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原则。圣西门认为,未来社会有最大限度的平等,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实行普遍劳动的原则。早在1802年的处女作中,他就规定:“一切大都应当劳动,都要把自己看成属于某一工厂的工人。”他指出:“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最有益的劳动应当最受尊重”。他指出,在实业制度下,将以“最可靠和最迅速的手段来保证生产者大众经常有工作”。

分配方面

圣西门提出未来社会中每个人的收入应当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同时,他把工厂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都看成是劳动者。另外,他还认为,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社会生产,是实业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圣西门提出:在实业制度中应建立新的道德风尚,必须反对利己主义,努力提高集体主义思想,真正的幸福就是抛弃满足私人欲望的动机,抛弃功名心,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为大多数人服务。圣西门坚信未来社会这一“文明的王国即将出现”。

教育方面

圣西门谴责旧的教育制度是努力培养自私自利的人,旧的教育内容崇尚古代,严重脱离实际。未来社会的教育,不仅重视完善的知识教育,同时必须十分重视道德品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关于实现实业制度的道路,圣西门坚信通过和平的手段建立。他认为“改革家决不应当依靠刺刀来实现自己的想法”,舆论“是世界女王”,“人类之友将采取的惟一手段是宣传”。他曾把希望寄托在国王和资产阶级的慈善和理性上,呼吁他们帮助无产者建立这种社会制度。

思想语录

必须让有天才的人独立,而人类应当深刻地掌握一条真理,即人类要使有天才的人成为火炬,而不要让他们放弃真正的使命。

历史评价

法国哲学家克劳德·昂列·圣西门认为:委托于政府的最伟大、最重要的权利是向公民收税的权利,其他权利皆随从本权利而产生。所以,政治科学的本质在于能够做出好的预算。做此事的能力就是管理的能力,而管理能力又是政治所最需要的首要能力。圣西门无疑是一位最为癫狂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本身他是封建贵族,却反对封建制度积极投身于法国大革命,当真正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制度之后他却又举起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大旗,构建其所谓的社会主义。但同时他又是一位真诚的思考过社会方向的斗士,他的学说固然有其偏颇的一面,正如马尔萨斯与李嘉图一样,他是一位诚实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永恒财富!

圣西门的代表作和基本思想

圣西门的主要代表作有《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论实业体系》、《论文学、哲学和实业》、《实业家问答》等。

圣西门的基本思想

(1)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2)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前进的过程。

(3)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叫实业制度或科学和实业制度。

然而,圣西门与他的理论前辈一样,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不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首先要通过向穷人和富人作未来社会的广泛宣传,然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搞一点一滴的试验,建立起一个一个的社会主义论点,然后以点到面,逐步推广,就可以取得全面胜利。但是,由于圣西门生活的年代,法国还处于反动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尽管他生前竭力宣传,到处奔走,希望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但除了被拿破仑皇帝斥之为“疯子”外,根本无法进行他的社会主义试验,只能抱憾终身。在他死了之后,他的信徒才把他的理想先后进行了一些试验。

谢选骏指出:务实主义者把圣西门称为“疯子”,却忘记了这样一个事情——“圣西门在毕加底地区,利用国家财产进行投机活动,从中谋利,赚了不少钱。随着革命的深入,在雅各宾专政时期加强了对封建势力与投机商的打击,出现了平民群众的革命恐怖活动。圣西门的家族在动乱中破产了,他本人也被投进了监狱。”由此可见,圣西门并非空想主义者,而是一个失败的实干家。尽管如此,我从小却喜欢他的一个故事,喜欢以此鞭策自己早点起床——据说圣西门要他的仆人每天早上“叫床”——“起来吧伯爵,伟大的事业在等待着你!”我没有仆人,所以我自己叫自己起来。我没有门徒,所以我自己书写自己。我也没有做过别人的秘书,真是万幸。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怀念童年记忆中的圣西门。后来我去了日本,发现东京有家连锁咖啡店就叫“伯爵”,而且写着汉字的“伯爵”——这又使我想起了圣西门伯爵,想起了他的疯狂与自杀。可是东京的伯爵却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那里每天24小时营业,最后典雅的装潢成为流浪汉过夜的地方。大约思想的命运就是“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李贺《古悠悠行》:“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确实,起来的再早,也是没用的,圣西门的自杀对他的早起,做出了最好的说明。同样,“闻鸡起舞”,也不能收复中原,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所以说“语言促进思想但不创造思想”,所以说“舞者成为国家的牺牲”,所以说“行者成为国家的敌人”。呜呼哀哉。



【049、气候到底有没有暖化】


《淹水屋内传呼救声 灾后伏尸多少难想象》(编译黄秀媛2017年8月29日)报道:

休斯敦连日豪雨不断,图为救灾人员拖着一位耆老上救援车辆。(美联社)

「哈维」热带风暴引发的洪水连日肆虐德州东部,多达680万人受灾,至少已造成10人丧生,其中有一家六口逃难时车子被洪水冲走;随着豪雨不断,灾情可能更加惨重;联邦官员估计3万人将被迫进入收容所,以及45万灾民将寻求协助;川普总统已把德州和进入豪雨圈的刘易斯安纳州宣布为联邦灾区。

有680万人口的休斯敦大都会区已连续四天豪雨,到处滚滚浊流,各地积水节节上涨,一些平房只露出屋顶,里面仍传出呼救声,包括警消、国民兵、外州支持的救难团体,在各地灾区疲于奔命抢救受困民众。

历来难得一见的惊人雨势,使这个美国第四大城为之瘫痪,而且仍无停止迹象;休斯敦两座主要机场、大部分主要公路、铁路、和一座医院都关闭,学校全部停课。到28日晚上德州东南角还有26万7000户住家停电。

滞留不去的哈维气团已在一些地方降下30多吋雨量,并可能再下将近两呎,因此有关当局警告更严重的景象还可能出现。

一辆厢型车27日陷入洪水里,车上一家六口不幸丧生。事发时车上四个6岁至16岁的孩子和他们的曾祖父母,曾企图从后车门逃出来,可是还来不及下车,整辆车就沉到水里。开车的叔公匆忙逃出来,抱着一棵树获救。

狂暴雨势导致休斯敦大都会区遍地汪洋,没有一条主要公路不淹水;通常很热闹的休斯敦商业区几无人踪,只有急救车辆穿梭往来;国民兵、警察、援救人员和热心民众忙着用直升机、船只和特别的高轮卡车,援救被困在家里或路上的灾民。

警方表示,他们很担心不知道事后会发现多少尸体。

川普预定29日视察灾情,他把德州和刘易斯安纳州列为联邦灾区后,当局可释出联邦救灾资源;德州州长艾伯特已下令1万2000名国民兵全部动员救灾;国防部也备妥救灾计划,一旦接获命令,将立刻出动卡车、飞机和部队。

位于休斯敦东南28哩、地势低洼的狄克森市2万居民已奉令强制疏散;此外,至少六个城镇已宣布实施宵禁。

遍地洪水使许多旅客被困在德州动弹不得,有关当局也呼吁民众不要外出,28日上午却有一名男子冲进休斯敦东南的万豪旅馆求助,把工作人员吓了一大跳,因为旅馆四周积水四呎,早已成为孤岛。

这名男子因妻子临盆在即,获善心人士出动卡车相助,开到旅馆附近却抛锚。旅馆紧急呼救,市政府一辆巨大的垃圾车及时出现,把产妇接走。

哈维气团中心28日位于休斯敦以南约100哩,缓慢向休斯敦移动,30日将通过休斯敦,而当天稍后和次日淹水可能达到最严重地步。

国家气象局说,即使雨消天晴,危机仍不会就此解除,因为洪水消退非常缓慢。

《祖孙6人同车溺毙 哈维死亡14人》(记者沈珠妮2017年8月29日)报道:

图中这一家祖孙已经同车溺毙,哈维飓风造成的死亡人数达14死。(脸书、美联社) 

德州当局29日说,哈维飓风肆虐已经造成14人死亡,其中最悲惨的一桩是祖孙六人试图逃出灾区,他们搭乘的厢型车被急流卷翻,当局认为车中六人已经全部溺毙,而被计算进哈维死亡人数内。

厢型车驾驶萨迪瓦(Samuel Saldivar)是车中四名溺毙儿童的叔公。萨迪瓦的亲人维吉妮亚·萨迪瓦(Virginia Saldivar)对美联社说, 萨迪瓦是帮忙将这家祖孙六人载到安全地点,在过桥时,一股急流将厢型车卷翻落入绿河(Greens Bayou)。 

维吉妮亚说:「山姆(萨迪瓦)打电话告诉我先生说,他们全部被卷走了。我先生丢下电话尖叫起来。」 

休斯敦KHOU地方电台报导,厢型车驾驶萨迪瓦设法打开车门,顺利逃生,他对车内其它人说,打开车子后门逃生,但是,车子很快被急流淹没。

车内同时溺毙的祖孙六人是:曼纽尔·萨迪瓦(84岁)、他的妻子贝丽亚(81岁)、黛西·萨迪瓦(6岁)、萨维尔·萨迪瓦(8岁)、多明尼·萨迪瓦(14岁)、大维·萨迪瓦(16岁)。

休斯敦地方电视台FOX26报导,目击者看到急救人员试图搜寻这辆厢型车,但是,车子已经不见踪影。休斯敦当局说,六人死亡的时间是上周日(27日)。 

哈里斯郡(Harris County )警长办公室说,在厢型车内溺毙的祖孙六人的尸体尚未被找到,但是,己被计算为哈死亡人数内。当局尚未通知四名溺毙儿童的父亲,他因为违反假释规定而正服刑。

维吉妮亚·萨迪瓦说,海岸防卫队人员对她说,他们在洪水退下后,才能进行搜索被急流卷走的厢型车。……

谢选骏:气候到底有没有暖化?2005年的飓风卡特里娜,摧毁了美丽大城新奥尔良,2017年的现在,“美国第四大城”休斯顿又遭到毁灭……气候到底有没有暖化?美国是否真的应该退出“巴黎协定”?

《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

《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一些国家领导人和国际机构高官发表讲话或声明,对这一协定诞生表示欢迎。

2016年4月22日,是人类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一个“世界地球日”。100多个国家齐聚联合国,见证一份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的签署,这将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谱写重要一页。

2016年9月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则成为23个完成了批准协定的缔约方。

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华盛顿宣布,美国将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050、汽车把贱人变成了贵人】


《无车之城:到底有什么好处,又有哪些争议》(BBC 2019年11月3日)报道:

挪威首都奥斯陆正尝试在中心街道禁止汽车。

孩子们在主干道上踢足球;游客们若无其事地站在街道中间拍照;从餐馆到小广场人满为患,但看不到一辆汽车、摩托车或公共汽车。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威尼斯,是我去过的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学生时代,我和一个朋友在暑假搭顺风车去了那里。那座意大利城市当然独一无二,因为是建在一系列小岛上的,但耳目一新的体验,就是可以在不躲避车流的情况下漫步。

过去100年里,汽车已经逐渐主宰了城市景观。许多城市拓宽了街道以容纳汽车,并留出大量空间供汽车停放。私家车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但也带来了从空气污染到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城市正在尝试规划没有汽车的城区。

近年来,挪威奥斯陆和西班牙马德里都因禁止汽车进入市中心的计划而登上新闻头条,尽管这还没被完全执行。然而,这一举措代表了更广泛的趋势,那就是在城市里驾车的门槛越来越高。伦敦征收“交通拥堵费”,墨西哥城限号 (车牌尾数决定某天能否驾车),西班牙的蓬特维德拉(Pontevedra)等几个更小的城镇完全禁止开车。“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把街道还给人们,”奥斯陆负责城市发展的副市长马库森(Hanna Marcussen)说,“这事关我们如何使用我们的街道,以及街道应该是怎样的。对我们来说,街道应该是你和他人聚会的地方,在户外餐馆吃饭的地方,孩子们玩耍的地方,艺术展览的地方。”为了做到这一点,奥斯陆已经完全禁止汽车进入市中心的某些街道。他们还拆除了几乎所有的停车位,代之以自行车道、长椅和小型公园。

还有环境方面的问题。奥斯陆建在一个盆地里,尤其是到了冬天,城市有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当地政府的数据显示,因为禁车举措,在过去十年里,空气污染明显下降。驾车出行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从2009年的35%降至2018年的27%,而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数相应增加。克劳福德(JH Crawford)或许是世界上倡导无车城市的领军人物,他还著有两本相关书籍。他说:“除了众所周知的空气污染问题和导致每年数百万人死亡的交通事故之外,汽车对社会造成的最大影响是它们对社会空间造成巨大破坏。”克劳福德的观点是,汽车极大地减少了社会交往。“城市里最受欢迎的地方总是那些没有汽车的地方,”他说。这可能是公园、广场或步行区。在美国的休斯顿和达拉斯等城市,多达70%的城市土地被用于停车。“今天的住房危机源于土地缺乏。把汽车处理掉,问题马上就解决了。”

无车的争议

一个没有汽车的城市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但这可能吗?急救服务呢?那些行动不便的人怎么办?无车的概念是否只是那些生活在紧凑的城市中心的年轻专业人士才拥护?英国司机协会的布雷登(Hugh Bladen)说:“要想让市中心衰亡,最快的方法就是阻止人们进入市中心。”他认为,英国日渐衰落的商业街不会因为限制驾车而有所改善,“否则城镇中心就会充斥着毒品瘾君子和酒鬼。一些城镇经常交通堵塞,但那只是因为规划不当。他们应该有更好的方法解决停车问题。”

如果你阻止人们进入市中心,城市就会衰亡,但如果有合适的替代交通方式,汽车禁令可以让这些地区繁荣起来。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城市规划研究员阿切彭(Ransford Acheampong)表示,减少驾车将有助于减少污染,并可能改善公众健康。“但如果你不让人们驾驶汽车,你需要提供另一种选择”。即使在公共交通相对发达的欧洲,很多人的通勤和生活方式也离不开私家车。

这就是“最后一英里”(the last mile)的概念。“最后一英里”指的是公共交通网络和旅程终点之间的距离。除非公共交通可以尽可能覆盖这一段路,否则人们还是会想开车。虽然奥斯陆的马库森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不许驾车是对干涉他人自由,但她认为,“在许多方面,不禁止汽车就等于限制了另外一部分人的自由。”有汽车,孩子们在马路上玩耍或老人过马路都变得困难。奥斯陆也存在空气污染问题。你还可以说,汽车侵犯了哮喘病人的自由,当环境变得糟糕时,他们不得不呆在室内。

怎样才能使一个城市没有汽车呢?在成都的大都市规划(Great City Chengdu Master Plan)中,所有区域都是可以步行的。这里没有死胡同,有很多十字路口,步行或骑自行车都很方便。还有垂直连接,在高楼之间架起桥梁。这个都市郊区计划,设计容纳10万人,只有1平方公里,从一个地方步行到另一个地方不会超过10分钟。美国建筑公司史密斯吉尔(SmithGill)的特鲁(Chris Drew)在2012年承接了成都市郊的这项规划设计。虽然这项设计最终没有实施,但该蓝图展示了一个没有汽车的城市区域是怎样的。特鲁说:“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适宜生活、工作和娱乐的环境,孩子们不用搭车就能上学,人们不必长途跋涉去上班。”由于有两条铁路通往城市的其它部分,居民去任何地方都无需开车。

还有一些新城市的例子,它们或多或少都有减车的方案设计。之前特鲁曾在阿联酋的马斯达尔城(Masdar City)工作过。马斯达尔城最初的设计是完全无车的,尽管现在可以在街道上看到汽车。史密斯吉尔公司还参与了迪拜2020年世界博览会的总体规划。该地区计划建成后完全可以步行,基本上没有汽车。 克劳福德描述了由相互连接的节点组成的城市,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个中央电车站或轻轨,周围是密集的住宅、商店和办公室楼。居民区离公共交通站不会超过5分钟的步行路程。在他的概念设计中,横穿城市最多只要半个多小时。

但是,如何改造现有的城市呢?马库森解释了奥斯陆的做法:“我们划定试验区,让人们看到它是什么样子,然后我们开始一点一点做出改变。例如,奥斯陆最好的广场之一就在市政厅外,但这里以前挤满了汽车。当我们在一年前禁止车行的时候,人们认为这很奇怪;但是现在他们转变了观点,认为我们竟然允许汽车从这里开过去,这很奇怪。”

一个无车的未来?“如果你持乐观态度,那么这种趋势很可能会持续下去,”阿切彭说,“如果你看一下统计数据,就会发现我们的汽车保有量似乎已经走过了峰值,现在开车的人似乎在减少。千禧一代和婴儿潮一代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代际差异。”他表示,年轻人正在放弃对私有制的执着。所有这些都表明,汽车目前的统治地位可能会自动逐渐消失。

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像威尼斯一样无车,但城市的规划者可以制订偏向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政策。尽管如此,阿切彭也指出,人们对新的便捷出行方式的需求正在增长,如优步(Uber)和来福车(Lyft)等网约车的服务,以及自动驾驶的汽车,正在吸引人们远离公共交通。“终归它们还是汽车,”他补充道,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汽车保有量正在上升,政府主要还是要发展私家车,将此置于其它交通工具之上。

许多旅程都要去离市区很远的地方,虽然伦敦有M25,北京有7条环线,还是没有办法满足所有需要。对于那些几个世纪都没有汽车的欧洲老城市来说,清除汽车相对容易,但在其它地方就不那么容易了。无车城市的趋势会走多远,还有待观察。当我在学生时代搭便车旅行,离开无车的威尼斯群岛后,继续旅行的唯一方法就是站在高速公路旁,等一辆车来。

谢选骏指出:在我看来,这些争议都有一个共同的盲点——看不到汽车发挥了“人人平等的作用”,使得现代的大众民主成为可能。所以,可以说“汽车把贱人变成了贵人”。其实,说“汽车把贱人变成了贵人”,还是小看了汽车,因为“汽车还帮助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汽车极度发挥了“沐猴而冠”的作用,把猿猴变成了类人或现代人。因此深入一层可能发现,无车城市的趋势会削弱大众民主,把民众重新还原为排队游行欢呼万岁的猴子。从这种意义说,在民主制度下,无车之城很难实现,因为放出来的权力是很难收回的。所以,只有那些欧洲的社会主义小国,可以返璞归真。



【051、千里之行,溃于足下】


《中华经典传伦敦 地铁金句竟源自“道德经”》(爱丽丝·埃文斯 Alice Evans,BBC记者2018年2月5日)报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源自老子《道德经》的这句名言是14年前伦敦欧维尔地铁站(Oval)端出的第一碗心灵鸡汤。此后,这个地铁站还出现过无数的励志金句,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乘客,在全世界各地赢得粉丝,也成为伦敦其他地铁站的学习好榜样。 

最早推出欧维尔地铁站“每日金句”的,是59岁的客户服务部经理安东尼·詹托斯(Anthony Gentles)。

东方哲人

安东尼·詹托斯(Anthony Gentles)认为,地铁站不必是乏味无趣的地方。 

《道德经》是詹托斯最喜欢的一本书,其中古老的道家哲学思想让他深有感悟。于是,他决定为地铁站每日行色匆匆的乘客们写一句鼓舞人心的智慧名言。

詹托斯说,他当时就想,要从古老中华文化中摘些“智慧之珠”献给地铁乘客,让他们搭地铁时更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说起他当时的动机,詹托斯解释说:“这本书能启发我,我想没准乘客们看到了,也会暂时换换脑子里正在想的事儿,停下来想想每日金句的含义。"

他说:“地铁站不必是乏味无趣的地方。”

于是,伦敦欧维尔地铁站的每日金句,从《道德经》中的智慧名言,慢慢扩展到更多更广的来源,吸引了疲惫乘客们的目光。它们包括:

“自己快乐也能让他人快乐。”——安妮·弗拉克

“笑声和幽默有世界上最无法抵挡的感染力。”——查尔斯·狄更斯

“在每一次逆境中寻找胜利的种子。”——奥格·曼迪诺

“善良如果是一种语言,能让聋子听见,也能让盲人看见。”——马克·吐温

感染力

“今年有好多好多次你们在我需要的时候听到了想听的话。欧维尔地铁站,你们了不起!2018年请继续努力吧。” 

@欧维尔地铁站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得到新年大奖。要论鼓舞人心,他们比过气政客们强多了。 

地铁每日金句的出现,带来了十分有趣的变化。

地铁站的乘客们,开始打破贯常的沉默,愿意停下匆匆的脚步与工作人员聊聊天。

有些乘客会停下来感谢詹托斯,还有人会专门到欧维尔车站来看看。

有的公司甚至成立了午餐俱乐部,讨论每日金句后面究竟有什么深意。

穿内裤搭地铁 伦敦人这是在干什么?

伦敦大火:火光照亮了贫富悬殊

詹托斯回忆说,有个人曾经在站台上转悠了20分钟后,转身回到地铁大堂宣布说,他终于悟出了“金句究竟给我什么启迪”。

“我很高兴每日金句这么有影响力,我们每个人都时不时需要有点启发有点鼓励。”

“文字产生共鸣。短短一句话能引发各种不同的情感。”

为了营造和谐宜人的气氛,工作人员在欧维尔地铁站摆放了植物,还设有书籍交流处。 

2007年,詹托斯把写金句的工作交给了同事格伦·萨瑟兰德(Glen Sutherland)。

从那以后,担任客户服务助理的萨瑟兰德已经写出了3000多句。他说,地铁心灵鸡汤基本每日一换,多年来他只有四次重复使用了以前写过的金句。

萨瑟兰德还负责欧维尔地铁站的社交媒体推特,这个账户自去年以来推友大大增加。

五湖四海

现在欧维尔地铁站的推特帐户已经吸引了两万多粉丝,有的远在法国、西班牙、马来西亚,澳大利亚。

萨瑟兰德说,车站推特有这么多粉丝“不可思议”。 

萨瑟兰德说,最新有了在阿根廷的粉丝。

在阿根廷的一家人要求萨瑟兰德写一句米萨·勒格兰德(Mirtha Legrand)的名言。她是阿根廷著名的演员和主持人。

萨瑟兰德答应了他们的要求。结果,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份努力和坚持,竟然成了这个阿根廷名主持人清谈节目中的内容。

萨瑟兰德说,“如果真的对人们有帮助,让大家感到快乐,那么这是件好事。”

“不过,我真的不明白,我们的每日金句怎么会有两万多的推友。我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

伦敦欧维尔地铁站的每日金句出现在阿根廷的清谈节目中。 

伴随名气的大涨,每日金句的责任也大涨。

去年,伦敦发生了一连串的恐怖袭击,还有一场震惊世界的高楼大火——格伦费尔塔楼大火。

欧维尔地铁站的工作人员觉得有必要写出一句话,既表现坚强不屈,又引人深思,同时还顾及方方面面的敏感情绪。

萨瑟兰德说:“真的好难,特别是发生了像格伦费尔塔楼大火这样的惨剧。”

“你说什么好呢?”

2017年3月,议会大厦附近发生袭击事件后,每日金句如此写道:在感觉最软弱的时候一定要最坚强。我们的悼念、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多元、我们的力量 #我是伦敦#我们不怕 

2017年6月,伦敦桥袭击事件后的每日金句:花色各异才能多姿多彩。爱在何处——我们的伦敦、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多元、我们的骄傲?为了虚幻的思想我们还得为无辜受害者流多少眼泪?自私的妄为还得毁害多少人的生命?#为伦敦祈祷#伦敦开放之城 

2017年6月格伦费尔塔楼大火后每日金句写道:勇气、善良、友谊、个性。这些是让我们成为人类的品质,也是在特定情况下推动我们成就伟大的品质。 

2017年6月,伦敦市中心的伦敦桥上发生恐怖袭击后,萨瑟兰德的每日金句,连续三天传达的是不屈不挠的信息。

他说:“我们每天其实都仔细挑选金句,当发生了这样的事件,我觉得伦敦和全国有必要团结一心。”

“我们必须一起努力, 不屈不挠度过难关。”

显然,欧维尔地铁站工作人员的这番心血,很受乘客们的欢迎。

他们为营造车站和谐气氛所付出的这番努力,也感染了伦敦地铁系统的其他工作人员。

伦敦现在已经有八个地铁站都开始了类似的行动。

萨瑟兰德对此并不感意外。

“工作人员来到像这样的地铁站,看到植物、书籍交换、古典音乐等活动带来的乘客反应,他们都想移植到自己的工作环境去。”

时隔14年,写过几千条金句后,这份心灵鸡汤的创始人詹托斯最爱的金句,还是他当年写的第一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他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最千真万确的一句。

“无论你一辈子做什么,无论你境况如何,你都得踏出第一步。”

谢选骏指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好。但是正如我在《道德经升级版》第六十四章中早就指出了——千里之行,同样也是溃于足下的——

《谢选骏升级版》

安不易持,未兆不易谋,脆不易泮,微不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揠苗助长矣。合抱之木,死于毫末;九层之台,败于累土;千里之行,溃于足下。为者不败,执者不失。是以智叟,无为故无资格败,无执故无资本失。我之从事,常于几败而成之。然慎终如始,终有败事。是以圣人之欲,则为不欲:貌似不贵难得之货,实则暗度陈仓而窃;学众人所不学,可以战胜众人矣。超万物之自然,不合众人所过矣。

[《老子道德经》: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谢选骏指出:千里之行,溃于足下;正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有理甚至更加有理,因为世界上失败的人多,成功的人少。虽然到头来,成败都是一样的,剩下的只是一个过程——《老子道德经》见不及此,太太浅薄了,因此需要我来补丁,为之升级。至于英国人,只会到处搜刮、拾人牙慧,就像他们的祖宗“莎士比亚”一样。



【052、强盗故居理所当然变成了警察局】


《奥地利希特勒故居争议多年后改建为警察局》(BBC 2019年11月20日)报道:

因河畔布劳瑙是奥地利一个古老的小镇。在这个被BBC记者描述为“好像是用姜汁饼干堆砌的童话小镇上”,很多老宅子粉刷成柔和的浅色,美丽雅致。但是,布劳瑙附近的毛特豪森即有个纳粹集中营旧址。布劳瑙其中一座建筑不仅让奥地利人纠结不已,还受到世界各地的注意,这就是希特勒出生的故居。这栋17世纪的房产的命运一直是一个漫长的争议的主题。希特勒在奥地利小镇出生地故居的多年争议,反映出当地人在二战后如何对待纳粹历史的纠结。

2019年11月,奥地利官员终于宣布结束这个二战后持续了70多年的争议:这里将改建为一个警察局。奥地利内政部长沃尔夫冈·佩斯霍恩表示,这将发出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即该房产不是用来纪念纳粹主义的。

历史背景——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在这里。当时他的父亲作为低级海关官员被派到这里工作,他的家庭租用这里几周后又搬到镇上别的居所。希特勒3岁时,他们一家离开了因河畔布劳瑙这个小镇。

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希特勒在前往维也纳的途中曾短暂返回这里。德国纳粹党将其买下,改建成包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艺术画廊的中心。在希特勒统治时期(1933-45年),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推行种族灭绝政策,导致约600万犹太人和数千万其他平民和战斗人员死亡。

二战后的产权争夺——过去几十年来,有不少游客到这里参观,其中也有不少新纳粹,包括来自德国、匈牙利、法国的光头党。这使得这座房产争议日上。数十年来,奥地利政府一直从原主人、女房东格尔林德·鲍莫尔那里租用这座房产,试图阻止极右势力把这里当成一个纳粹主义圣地。它也曾经被用做一个残疾人日托中心。但当业主鲍莫尔反对方便使用轮椅残疾人的房屋翻新计划,并拒绝政府购买或进行翻新的所有提议后,奥地利政府与其争议升级。2014年,奥地利政府试图将其改造为一个难民中心,但计划无果而终。2016年,奥地利政府根据强制购买令,以约81万欧元(约合897000美元)的价格接管了这栋房子。

用途争议——奥地利人对这座建筑的命运一直存在争议。一些人呼吁将其拆除,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应该用于慈善工作或作为和解中心。最后,一个专家小组否定拆除提议。他们说,那样做有些像否认奥地利的纳粹过去。相反,他们建议对房子展开“全面建筑转型”、让房子今后不会有任何象征性的影响力。

2016年,BBC记者贝尔在探访此地后表示,奥地利看起来好像分裂成两个阵营:一方希望把糟糕的历史事件扫到地毯下面去;另一方认为必须摆在明处、公开探讨。奥地利内政部长沃尔夫冈·佩斯霍恩在宣布这座房子未来被警察使用的决定中表示,这应该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这座小楼永远不会再次唤起人们对国家社会主义的记忆。

谢选骏指出:奥地利内政部长这位日耳曼棺猿真会维护他们的同乡,胡说强盗故居变成了警察局居然“永远不会再次唤起人们对国家社会主义的记忆”!如果他这不是胡说,除非他是黑色幽默,或是正话反说。所以,强盗故居才会理所当然地变成了警察局。希特勒不就是秘密警察的老爹吗。



【053、强盗转型为企业家的困难】


网文《最浪费国家:人均15亩地白送都没人要》(2018-06-30 行走在陌路)报道:

2016年有一组数据惊呆了世人:俄罗斯估计有超过4000万公顷的闲置土地适合耕种,如果计算平方公里的话,比伊拉克(43万)国土面积略小,比日本(37.7万)大了2万多平方公里。甚至有伪命题出现:如果把这片被浪费的土地全部种上粮食,至少能养活非洲一半以上的贫穷人口。

俄罗斯面积世界第一大,这并不是什么新闻,但俄罗斯最新的人口数据也才1.44亿(不含克里米亚),对于1709万平方公里(不含争议)的俄罗斯面积来说,形容为“地广人稀”是一点都不夸张的。被西方经济制裁多年,让俄罗斯卢布一再贬值,通货膨胀直至近年搭上中国飞速发展的便车,才算有所缓和。所以,很多人都说俄罗斯除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其他城市都跟中国的县城一样,甚至有的还不如。

俄罗斯面积具体有多大?仅举办世界杯赛事的11个城市当中,相对时差在2个小时以上的就有5个,整个俄罗斯跨越北亚和东欧共覆盖了11个时区;用地球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土地约有1/8是俄罗斯的。用气候来描绘,西伯利亚还处在零下40度的冰冻期,索契却照样可以泳衣下海。因此,俄罗斯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物产资源,其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更高居全球第一,森林储备和淡水资源也同样位列榜首。

世界杯让俄罗斯看起来人潮涌动,但平时街头却很难看到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同理,偌大片疆土被“浪费”闲置也是常见的现象,更别提俄罗斯农业人口不过区区600多万。更有趣的是,俄罗斯公布耕地总面积为12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其农民主要种植的作物为大小麦,但俄罗斯每年都需要进口小麦,2013年进口小麦更高达36万吨,可想而知俄罗斯的农业规模与国土面积之差别有多么的不可思议。

“地少人多”的现象在俄罗斯不大可能出现,至少在此后的百年间都不会。事实上,早在沙皇时期就有过多次“赠地”的先例:为了控制边境地区并促进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沙皇曾下令赠送土地给俄国农民,三口之家即可获赠一个中型农场规模的土地(45亩以上)。最终的成效是数百万俄罗斯农民离开欧洲地界前往西伯利亚和远东,这片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因此被牢牢掌控。

苏联解体让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迅速“降温”,大幅度的经济下滑与收入降低,也直接让大量俄罗斯人离开家园前往大城市或欧洲,这片曾经被称为“俄罗斯粮仓”的广袤土地在此陷入困境,直至如今,数百万平方公里依旧只有600万人口,被废弃的农场和乡镇更是数不胜数。反观远东另一侧的黑龙江和吉林,人口早就超过了6000万,虽说重工业发展缓慢,但依旧是中国最大的“粮仓”。所以,俄罗斯2016年在兴凯湖边划出了9块免费的土地试验区,结果却只有15%的土地被人领走。人均15亩永久归属的良田白送都没人要,难道俄罗斯人真不愿意务农吗?答案也并非如此,小编在世界杯期间去过索契、叶卡捷琳堡以及圣彼得堡等城市的周边,询问所获回答皆以“生活不便”为主。原来,俄罗斯是个城市化国家,当地年轻人都喜欢在生活设施更为健全的城市里生活。因此,俄罗斯农村多以老人为主,年轻人周末或假期则会开车回来跟老人相聚。

俄罗斯之行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叶卡捷琳堡翻译的一段话:这里的地价低到可以忽略不计,郊区1000平米土地算上修建木屋的费用,也不会超过20万人民币,当然,人工费用少是因为俄罗斯人大多是自己联合亲友。如果在更为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地价则更为便宜,因为无人购买居住,导致很多中国农民前往俄罗斯租地种菜,尤其是叶卡捷琳堡郊区甚多。

当然,这在被称为“最浪费”的俄罗斯境内并不稀奇,不然白送15亩都没人要的事儿也不会出现了。

谢选骏指出:俄罗斯是个强盗国家,他的土地都是通过哥萨克土匪集团抢夺来的,众所周知,强盗转型为企业家极为困难,因为这两个行业的行事法则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已经没有了共产党的俄罗斯要想转型为正常国家,为何要比共产党中国还要困难。因为俄罗斯到底还是共产党的策源地,因为沙俄和满清一样,根子上就接近军事共产主义,不像汉人社会已经脱离这种军事贵族体制两千多年了。



【054、强奸犯可以在此解放建国】


《女子被强奸怀孕 强奸犯获一半抚养权》(2017年10月11日 英国那些事儿)报道:

最近有个案子在外网掀起了轩然大波。主人公叫Christopher Mirasolo,美国人。九年前,他强奸了一名12岁少女并且导致她怀孕,生下一子。

现在,法院竟然在未经受害者允许的情况下,把小孩的共同监护权判给了他……

事情是这样的:2008年9月,警方接到一起报案。一位12岁的少女控诉Mirasolo强奸了她(未公布姓名与照片)。

当时,她和13岁的姐姐还有一个朋友熘出家门,去见一个年纪稍大的男性朋友。就是在这次见面中,她遇到了18岁的Mirasolo。

在成功邀请女孩子们“兜风”之后,Mirasolo扔掉了她们的手机,把人带到了萨尼拉克县一间靠近亲戚家的空屋子里,整整关了两天。

在这两天里,Mirasolo对12岁的受害人实施了强奸。

事后,Mirasolo还狠狠地威胁女孩子们不可以把发生的事情说出去,不然就杀了她们。

但姑娘还是勇敢地报了警。一个月之后,Mirasolo被捕,此时受害者已经确认怀孕了。

强奸未成年少女在密歇根州本该判处一级重罪,但是不知为何,Mirasolo与萨尼拉克县检察官办公室达成了协议。

最后他只被判处在萨尼拉克县城监狱的1年徒刑,并且只需要服刑6个半月,理由是自己的母亲生病了,他需要照料她。

受害者和家属无可奈何,他们甚至被告知,这样的判处决定是因为,如果把初次犯案的人送去重罪监狱,会让他们变得更坏的……

可笑的是不送去重罪监狱,也不会让坏人变好。

2010年,Mirasolo又一次强奸了一位14岁的少女,这一次他又只被判了四年。

但这一切都与之前的那个受害者无关了。

尽管家里人建议她堕胎,尽管对于肚子里孩子她是又爱又恨,但是她依然选择生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我已经是受害者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是受害者”。她说。

年幼的未成年少女,带着一个被强奸得来的孩子,光凭想象就可以得知她过得有多么艰辛。

她离开了自己的学校,搬离了自己的家,远走他乡和亲戚住在一起,竭尽全力的寻找工作养活自己和孩子。到了今年,孩子已经拉扯到8岁,而她也不过才21岁而已。

最近,她向密歇根州政府申请了经济援助,根据法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

作为强奸受害者,她每个月可以和孩子收到260美元左右的食品券,和孩子的医疗保险。虽然并不多,但足以减轻不少生活负担,让日子平稳地过下去。

但是她没有想到,在她收到经济援助之后,一切都不对劲了……

当地法院竟然通知了出狱后的Mirasolo,告诉他具有父亲的身份,让他前去做DNA检测。

在确认了DNA之后,当地法官Gregory S. Ross很快就宣布他具有受害者孩子的合法监护权和访问权。

法官Ross还给了他受害者母子二人的地址,敦促他把自己的名字填到孩子的出生证明上。

这一系列事件简直让这个21岁的单亲妈妈惊呆了!因为在这些判决之前,没有任何政府工作人员曾经征求过她的意见,而她自己更没有提出过监护权的诉讼。

不仅如此,这个法院还要求受害者母子必须立刻搬回原居住地100英里之内,没有法庭允许不准离开,不然就是蔑视法庭。

她的代理律师 Rebecca Kiessling已经气炸了,“从一开始强奸案的判决就不对,居然只判了一年。他明明应该一直蹲在监狱里!这个系统就是在迫害我的客户!”

而对于这次的案件,Kiessling认为它违背了“强奸幸存者儿童监护法”,应该被驳回。

而作为另一方的Mirasolo,其实也有点莫名其妙。因为他根本没有提出过监护权的诉讼。事实上他对于自己的未来毫无计划,也完全没有抚养小孩的想法。

“我只是被通知自己有父亲身份,于是来到了这里,获得了监护权。”

现在Mirasolo不仅获得了孩子的监护权,还手握母子二人的家庭住址。

对于法院这样的判决,Mirasolo的代理律师Barbara Yockey认为是由于受害者申请经济援助造成的,“当一方向政府提出经济援助申请时,检察院办公室就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根据奥马巴政府在2015年颁布的法案,如果强奸受害者要求法庭终止强奸犯对于孩子的监护权,州政府必须给予受害者更多的经济援助。所以受害者律师推测,法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州政府根本并不想给自己提供经济援助,于是用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强行把她打发了。

当这个案子公布后,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网友们强烈的谴责——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件事有多邪恶,让法官好好看看这无辜的母子俩!”

“这个法官应该羞愧难当!怎么也不可能让一个强奸犯拿下孩子的监护权,他明明应该禁止接触受害人和孩子!”

“看看,当人拥有太大的权利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如果他对于孩子根本毫无打算,那为什么要给他监护权?”

他们还在网上搞了一个请愿公投,要求法官Gregory S. Ross下台——

到目前为止,负责的助理检察官一直没有接听电话,萨尼拉克县的电话也无人接听。

接下来在10月25日还会有一场听证会,谁也不知道判决结果会不会发生改变……

想想真的很可怕,母子二人用九年时间躲躲藏藏,努力与过去的噩梦割裂,到了此刻,这一切却都仿佛变成了一个笑话……

网友评论:

@会拍照的男盆友:法院是怎么想的 这样的父亲要来有何用?将来孩子问妈妈我是怎么来的该怎么说……孩子长大后终究会知道的,哎……

@难道大眼不可爱吗:看完标题就气炸,看完全文气到面目全非!!

@今晚上的月色真美:都强奸了两个少女了,难道不应该进行化学阉割吗?再说了,给这种人渣知道孩子妈妈的家庭住址还不是羊入虎口吗?!

@青小梅闭关修炼中:罪犯大概是法官的私生子。

@巫山六月雪:@T0-N: 政府只是不想负担受害者母子的这笔费用,判给强奸犯父亲共同监护权,这样一来他就得支付孩子生活费,仅此而已,也是够荒谬的。

@陈嘟嘟就会傻乐:多可怕啊……这法官怕不是脑子有泡吧?

谢选骏指出:强奸犯在此终于解放了,可以进而建国了。这样的国家,就可以使得一切罪恶都成为神圣的了。

《19岁中国留澳女学生宿舍内遭性侵 警察:下次要小心》(2018年4月27日 转载据澳洲新快网援引《悉尼先驱晨报》)报道:

澳大利亚一直被誉为“安全、阳光”的留学目的地,但如今这一美誉正遭受挑战。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拍摄的一部新纪录片显示,国际学生易沦为性侵及性骚扰罪犯的下手目标。

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Human Rights Commission)2017年针对全澳超过30,000名大学生进行的性暴力调查发现,1/5的国际学生在2016年遭到性骚扰;5%受访留学生称在2015或2016年遭受性侵。 

在人权委员会完这项成里程碑式的调查后,半岛电视台也于近日拍摄了名为《半岛电视台澳洲调查:校园性侵》的纪录片,跟踪调查了全澳留学生遭遇性侵或性骚扰的经历。

在影片中,来自中国的19岁女留学生接受了半岛电视台采访。她就读澳洲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期间,曾在学生宿舍内遭到一名澳大利亚男子性侵。她告诉记者,该男子尾随她进入她的房间后,将其按在床上实施性侵。当她试图呼救时,男子捂住她的嘴叫嚣道:“我要得到我想要的!”

事发后,图的同学担心她会被视为“麻烦制造者”遭到遣返,劝她不要报警。她最终还是报了案,但在一名女警员告诉她“这绝对不是你的错,但下次一定要小心”之后,女生选择不提起诉讼。据了解,有超过540,000名国际学生在澳留学,把这里当成“家”。其中,逾300,000人就读高等课程。

澳大利亚高校尽了力去保障他们的安全吗?半岛电视台对此展开调查。多名女留学生对半岛电视台表示,澳大利亚男性对她们“过度迷恋”。澳大利亚的饮酒文化和性开放程度令人震惊。终结校园性侵(End Rape on Campus)组织创始人布雷姆纳(Sharna Bremner)称,我们需要做出等多努力,不仅是防性侵,还需对遭遇性侵的学生予以支持。布雷姆纳表示,受到性侵犯的学生非常害怕将这些事情告诉他人,因为他们很担心这将对其签证及未来教育带来很大影响。他们也不愿告诉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为了他们到澳大利亚花费了大笔钱,他们不想(被遣返)回国。

澳洲高校(Universities Australia)组织主席加德纳(Margaret Gardner)也向半岛电视台称,各高校方面正努力确保校园是安全的。“我认为性侵是亟待全社会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们对问题的严重性有了较深的了解,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谢选骏指出:看来澳大利亚真是强奸犯的乐园,强奸犯不必独立建国了,直接去澳洲就可以了!



【055、敲骨吸髓的治病救人】


废垃们常说“民主不能当饭吃”,其实不然,民主不仅可以降低税负和物价三倍,还可以降低医疗费用,抑制一下“敲骨吸髓的治病救人”。

《医疗收费网路公布 不同医院差异大》(编译组湾区2019年01月07日)报道:

湾区各家医院的医疗收费标准差异极大。

从今年开始,联邦规定所有医院必须在网路上公布各项医疗服务的标准费用,方便病患选择医院。比较各家医院目前在网路上公布的资讯,相同的服务收费差异极大,民众可能要耐心货比三家。

湾区媒体调查发现,照X光片每次收费在屋仑高地医院(Highland Hospital)为131元,在旧金山加大医疗中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Medical Center)则要2618元;每颗阿斯匹林在高地医院收7元,在圣他克拉拉谷医疗中心(Santa Clara Valley Medical Center)收1.2元,核桃溪约翰穆尔医疗中心(John Muir Medical Center)只收3毛钱,但是药房一罐100颗的阿斯匹林只卖5.49元,平均每颗不到6分钱。在二级急诊室使用费用方面,约翰穆尔医疗中心收1489.5元,圣马刁医疗中心(San Mateo Medical Center)只收235元。

消费者维权人士和医学界专家对联邦政府这项法规表示赞许,但也指出收费标准可能会误导民众,因为很少病患会支付医院列出的收费,而是支付保险公司与医院谈判后得出的费用,同时,各项服务通常都不是分开支付,而是囊括成一整个疗程,以一个总价报给保险公司和病患。

消费者联盟(Consumers Union)美西办公室资深律师曼道森(Dena Mendelsohn)说:「我们一 向支持更多医疗资讯和医疗透明性,这项措施有助民众了解钱花在哪里,但问题在于这种方式是否真的可行。」

至于各家医院收费为何差异如此之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彭博公共卫生学院(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教授安德森(Gerard Anderson)表示,这是一种营运策略。

安德森说:「阿斯匹林收费很高的医院,他们的急诊室费用可能较低,这正是难以用收费来比较医院的原因。」

谢选骏指出:医疗系统把治病救人当作一种营运策略,这与绑架人质、勒索赎金,有何区别?

《医院收费标准 新年起需上网公布》(特派员黄惠玲芝加哥报导 2018年12月29日)报道:

根据联邦新法,伊利诺州各医院从2019年1月开始,必须将医疗收费标准于网路公布。

买东西「价」比三家是许多消费者的习惯,从2019年1月开始,联邦法规定所有医院必须在网路上公布手术和其他医疗程序的标准费用,届时病患可以先上网了解各家医院收费后,选择其中最适合自己的医院就医。

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为「住院病人预期付费系统」拟定的法规,是配合川普政府促进「价值疗护」的目标,以降低医疗费用并改善医疗效用。政府希望增加医院收费的透明度,向病人提供更多资讯,让他们了解不同医疗程序的费用,并鼓励他们多方比较,藉此降低医疗费用。

CMS原来规定医院必须向询问者提供这些资料,现在进一步规定医院从明年元旦开始,必须在网路上公布各种收费,而且每年至少必须更新一次。

不过,部分消费者权益组织表示,尽管价格透明有正面效益,但仍旧无法让患者了解保险公司有无调整给付标准,或是否有其他因素会增加成本。

此外,由于约有一半妇女的乳房组织密度高,而这种致密组织具有罹患乳癌高风险,伊利诺州新年新法因此规定,医师必须告知患者是否有乳房组织密度过高情形。

这项法律指出,医师在妇女进行乳房X光检查时,就要告知患者是否有致密乳房组织症状,并向妇女说明可能存在的风险,新法要求医疗单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病人说明,妇女也应直接向「看片子」的专业医师寻求更多信息,而不是跟其他非专科医师谘询。

谢选骏指出:这就是法治社会的好处,禁制令行,容易治理,人情关说,一概作废——哪怕面对医疗系统的绑架、敲骨吸髓的治病救人。

《联邦新规:医院须上网公布收费》(编译黄秀媛 2018年08月04日)报道:

川普政府3日宣布新法规,规定从明年1月起,医院必须在网路上公布手术和其他医疗程序的标准费用,并需进行年度更新。

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为「住院病人预期付费系统」拟定的法规,是配合川普政府促进「价值疗护」的目标,以降低医疗费用并改善医疗效用。

政府希望增加医院收费的透明度,向病人提供更多资讯,让他们了解不同医疗程序的费用,并鼓励他们多方比较,藉此降低医疗费用。

CMS原来规定医院必须向任何询问的人提供这些资料,现在进一步规定医院从明年元旦开始,必须在网路上公布各种收费,而且每年至少必须更新一次。

CMS说,它考虑根据民众提供的意见,规定医院如何公布收费资料,以及如何创造友善的界面,让病人能够获得相关的医疗资料和比较医疗供应业者。

医院公布的收费与大多数病人和保险公司支付的费用不同,因为每一家保险公司和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等付费的政府部门,都会与医院谈判费用。

美国医院协会等行业协会大多对新法规表示欢迎,宣称CMS拟定的一些新政策可减少医疗业者面对的管制负担,协助医院和医疗系统继续为病人和社区提供高品质的有效照护。

CMS也表示,它为医院提供的无偿照护补助,将从今年的大约83亿元,再增加15亿元左右,部分因素是反映没有保险的美国人增加。

川普政府新规定,医院必须在网上公告手术和医疗措施价格。图为位于马里兰州的国家癌症中心医师在实验室内。

谢选骏指出:这就是民选政府的好处,可以限制富人的贪婪,也可以显示医疗系统的敲骨吸髓的治病救人。



【056、蜻蜓计划体现了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者的虚伪】


《谷歌“蜻蜓项目”中国版搜索引擎开发计划暂停了吗?》(BBC 2018年12月19日)报道:

据报,谷歌开发中国版搜索引擎的计划已经暂时搁置——有报道指出,谷歌“实际上已经终止”开发中国版搜索引擎的“蜻蜓项目”计划。

今年8月揭露“蜻蜓项目”的美国“拦截”(The Intercept)网站表示,谷歌被迫关闭一个数据分析系统,而该系统被用来向“蜻蜓项目”提供资料来源。报道说,“蜻蜓项目的资料存取目前已经暂停,项目已经没有进展。”上周,谷歌首席执行长桑德尔·皮蔡(Sundar Pichai)在美国众议院听证会上表示,谷歌目前没有推出中国版搜索引擎的计划。

“拦截”网站报道了什么?

美国新闻网站“拦截”引述谷歌内部文件和消息指出,“蜻蜓项目”起始于2017年春,同年12月,皮蔡和中国政府官员会面之后,项目开发速度加快。报道说,谷歌开发了“茅台”和“龙飞”两个版本的安卓系统的手机应用程序,只要中国政府批准就能在9个月之内推出。

谷歌一款被称为“信号塔”(BeaconTower)的工具,能够辨识使用者的搜索词是否违反中国的审查,该工具协助谷歌工程师得出一个数千个被禁网站的清单,其中包括BBC和维基百科,而被禁的网站可能会被排除在蜻蜓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之外。但是谷歌的隐私权团队成员主动向蜻蜓项目管理者质问,为什么没有告知他们正在开发的这套系统。在经过数次来回讨论之后,“谷歌工程师被告知,他们不再被允许使用265.com的资料来协助开发蜻蜓。”

“蜻蜓项目”进展到何种程度?

谷歌首席执行长皮蔡本月11日出席美国众议院听证会时表示,曾经一度有超过100名工程师在进行这个项目。在众议员的质问下,皮蔡表示,“目前我们没有在中国推出的计划。”他说,该项目所有的工作都仍在内部阶段,并没有和中国政府进行任何讨论。皮蔡也承诺,如果谷歌在中国推出搜索服务,会向美国国会“完全透明”。

据BBC了解,谷歌的蜻蜓项目尚未进行到一个必须通过谷歌内部的隐私权检验的阶段。今年11月,有超过300名谷歌雇员和国际特赦组织联名写信给谷歌,要求完全停止蜻蜓项目。但有人指出,“即使出现了这样的消息,我也不认为谷歌完全放弃进入中国市场的野心,最多只是暂时搁置而已。”谷歌首席执行长皮蔡已经明确表示,中国市场太重要不能忽略,就算蜻蜓项目触礁,但谷歌一定还会再找新的机会进入中国市场。但是谷歌的品牌也可能会受到严重伤害。

美国科技公司现在面临更大压力,必须基于美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来从事商业行为。屈服于北京的要求势必会损害谷歌的原则及其声誉。

为什么谷歌想要重回中国?答案很简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谷歌2006年在中国推出搜索引擎:google.cn——当时,谷歌中国搜索引擎符合中国政府的审查要求,但是2010年谷歌因为担心网络攻击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虽然谷歌主要的搜索引擎服务和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在中国都被禁,谷歌在中国还是设有3个办公室,700多名雇员为谷歌开发其他项目。

谷歌为智能手机设计的翻译软件去年在中国获得通过,今年1月,也宣布投资中国游戏直播平台“触手”,上个月又在微信平台推出游戏。

蜻蜓计划(Dragonfly)是Google为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而进行的计划。于2018年8月1日被美国网络媒体The Intercept爆料。根据披露的内容,此计划开始于2017年初,Google将为中国使用者建立一个定制版的搜索引擎,此服务的数据将全部存于台湾的数据库。中国政府可以查看蜻蜓计划中数据库的内容,并且以此过滤字词与建立黑名单。并且,假如计划顺利且中国政府批准的话,此计划中的审查版搜索引擎原本预计在2019年2月到5月上线。 

计划受到了Google员工的联署反对,《纽约时报》在8月16日公布一封1400名Google员工的联署信,此联署信要求Google暂停此计划。在2018年9月26日的一场参议院的听证会中,Google隐私长恩莱特(Keith Enright)首度公开承认蜻蜓计划存在。2018年12月,谷歌公司在内外压力下放弃蜻蜓计划。谷歌发言人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没有否认这一消息。许多参与蜻蜓计划的工程师被重新分配到与巴西,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相关的项目中。

2019年6月,非营利组织Open Mic在Google股东大会上提出决议要求Google停止为中国开发过滤版搜索引擎,但遭到Google反对,该决议未能在Google股东大会上通过。2019年7月,Google公共政策副总裁卡伦·巴蒂亚在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证实蜻蜓计划已被“终止”。oogle发言人也承认Google已没有在中国启用搜索服务的计划,且没有任何相关的开发正在进行中。

根据路透社的访问Google前员工透露,Google高层似乎认为提供有限的搜寻比什么都不做好。但是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对The Intercept表示:“从隐私的角度来看,这么做很有问题。这将允许更为详细的追踪行动和民众行为分析。”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互联网协会创会主席莫乃光则告诉纽约时报:“你永远无法满足审查单位,尤其是在中国。”

谢选骏指出:二十多年前这个股沟公司(Google)刚刚冒头的时候,宣传了自己的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但是这些年他们这样的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者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虚伪!因为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者通常会宣传自己无私无欲,把自己圣洁化,但其实他们依然是肉骨凡胎,结果是把自己的欲望包装成为圣洁牌的了。这个蜻蜓计划,活生生地体现了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者的虚伪。由此可见,任何理想,只要一和钱发生了关系,就注定会破灭的了。正如任何写作和演说,只要一和金钱发生了关系,就会变成言不由衷的了,甚至连嘴都歪了。(虽然,“遵守战争法规的屠杀”显得要比“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稍微公正并缓和一些,但本质上不还是一种屠杀吗。)



【057、丘吉尔是个纳粹分子】


《丘吉尔也没幸免 雕像被毁 他是种族主义者吗?》(法广 2020-06-08)报道:

丘吉尔雕像遭反种族主义者损毁,约翰逊谴责破坏者背叛示威人群初衷。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6月8日谴责对公共建筑雕像进行损毁的人群,认为他们背离了反种族歧视,反警察暴力执法游行者的初衷。

就在布里斯托尔市的一座靠贩卖黑奴贸易发家致富,以慈善家身份给市政发展做出贡献的贩奴者雕像被愤怒的人群推倒之际,英国议会广场上的一座丘吉尔的雕像也没能幸免。示威者们高呼:丘吉尔是种族主义者!在示威者的压力之下,芬斯伯里公园的一家咖啡厅甚至不得不从墙上去除了丘吉尔的一幅画像。

事实上,温斯顿-丘吉尔的光辉形象主要来源于反纳粹。但历史上,根据多份不同出处,近期被英法媒体广泛引用的记载,他对其他民族的评价的确在如今无法不被打上种族歧视的标签。丘吉尔在作为英国战争国务秘书期间,对刚刚从奥斯曼手里抽身的伊拉克,尤其是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使用毒气。他曾表示:“强烈支持对‘不开化的部落’使用毒气”。事后接到巴格达方面有关战争残酷一面的报告,丘吉尔十分震惊,他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英国军队会故意朝躲进湖里的女人和孩子开枪”,不明白为什么“涉事的军官没有被起诉上军事法庭”,并拒绝再看此类报告。丘吉尔想在伊拉克看到结果,但他并不想知道,获得这一结果,当地民众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另外有关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之间的关系,丘吉尔也曾经说出放到如今令人难以接受的话。他曾经表示,“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但也深信,“西方最糟糕的灾难是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而这一运动的顶层,除了列宁之外,主要受到国际犹太人和无信仰者的领导”。

1943年,当印度人希望以独立为条件,来帮助英国人奔赴战场之际,丘吉尔曾经谴责印度人,称自己“憎恶印度人,这是一群动物一般的人,有着动物一般的宗教”。丘吉尔讽刺印度希望独立的呼声,揶揄道:“印度如何独立?就凭借几只猕猴的呼吁吗”?又因为喂饱英国士兵与民众的需求盖过了对印度人的关注,丘吉尔拒绝援助印度,他评价称,“印度人就像兔子一样生活,没必要援助他们”。这场大饥荒导致3百万名印度人死亡。

有关中国,丘吉尔也有过不少评论。他在二十世纪初曾经表示,“英国需要掌控中国人,当文明国家变得更加强大的时候,也需要更加无情,总有一天,世界将不再接受那些随时威胁文明国家的野蛮大国”。他表示,自己“支持分割中国,雅利安人阵营必须胜利”。罗斯福曾经评价丘吉尔认为,“丘吉尔在中国问题上有至少40年的认知迟缓”,认为这十分危险。罗斯福本人认为,“中国将在四五十年之后成为非常重要的军事大国”。

谢选骏指出:丘吉尔确是种族主义者,而且他那个时代的英国托人和欧洲人大部分都是“种族主义者”——宣扬“雅利安人优秀论”是纳粹分子的特点,丘吉尔宣扬“雅利安人优秀论”,显然还是个纳粹分子——虽然他是英国人,不是德国人。正因为丘吉尔是英国人不是德国人,为了争权夺利他才和德国的纳粹杠上了。丘吉尔是英国的纳粹分子。后来只是由纳粹战败了,才让欧洲人堕入了地狱。“白左”从此登堂入室,政治正确主义席卷了全球。



【058、求解放而得强奸又何怨】


《我花父母的钱来留学 却被强奸了》(2018-05-29 环球网)报道:

(原标题:“我花着父母的钱来澳大利亚留学,却被强奸了”,中国留学生自曝:那之后现实更残酷)

每年有将近5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选择到澳大利亚求学,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亚洲。教育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三大输出产业,每年产值达180亿美元。然而,以安全和阳光明媚著称的澳大利亚,近年却因为频发的强奸和性侵报道名声大打折扣。

半岛电视台在前段时间一篇题为“恐惧、羞耻、孤独:在澳大利亚学习时被强奸”的报道中,对此事进行了披露。报道发布了一段长25分钟的纪录片,讲述了留学生在校园中遭遇到的性侵问题。片中,一位来自中国的女留学生X(编者注:为保护当事人个人隐私,全文用“X”代替)出面接收采访,表示自己在澳读书期间,曾在学生宿舍内遭到一名澳大利亚男子性侵。

去澳大利亚之前,X对那里的社交文化没有做好任何准备,她曾想象澳大利亚人个子高高的,经常开烧烤派对。她说:“来了之后发现当地人结识朋友、消遣和开派对的方式是那样的,跟我接受的文化非常不一样。”

留学期间,X住在学校宿舍。她告诉半岛电视台:“有一天,我把东西落在房间要回去取,室友的朋友跟过来,说想进去坐坐喝一杯什么的。然后就直接躺在我的床上,我说‘嘿你想干什么’并试图把他拽起来,然后就被推倒在床上,被强奸了。”

“我无法动弹,只能大声呼救,当他捂住我的嘴时,我完全发不出声音。他一直在说‘我会得到我想要的’。”

事情发生后,X的留学生朋友告诉她不要告诉任何人,她们认为澳大利亚的法律只会保护澳大利亚人,如果她们惹事了可能会被驱逐出境,无法完成学业。

X说:“如何能隐瞒下去,这件事我永远都不想告诉父母,不想让他们难过,因为觉得花着父母的钱跑这么远来留学,却被强奸了,这是可耻的事。”

另外一名受害者说:“一直以来,你的文化告诉你‘不要穿那样的衣服,不要做出那样的举止,不要像西方人那样,否则就会被侵犯’,所以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噢,这是我的错’。”

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一份报告显示:澳大利亚有1.6%的学生在2015或2016年经历过性骚扰。根据入学登记数据,受到性骚扰的人数已经超过了2.2万人。这其中,五分之一是国际留学生。

澳大利亚性健康专家艾莉森认为,留学生对性骚扰感到害怕和羞于启齿,就更容易成为性骚扰对象。她说,这就是所谓的“温和标靶”,因为她们不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

X说后来她去做心理辅导,辅导员见过她一次后辞职了,她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在大学宿舍里,她换了房间,但一直感觉不安全,一直做噩梦。“白天正常生活着,但一到晚上,噩梦就来了”。

X最终还是报了警。警察告诉她,“别担心,这完全不是你的错,不过下一次,记得小心一点。”这个回答令她感到不舒服,“这根本没有帮助。下次我需要小心点?‘下一次’指的是什么呢?‘小心一点’是什么意思?”

她说自己在街上还时常见到那个强奸他的男人,她希望得到正确的建议,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关于留学生怎么做的信息。

X觉得自己也不能向学校求助。“我希望我能尽快找到一个人……那时我真的很紧张,因为我必须学习。我不能告诉我的讲师,我不能告诉我的教授。我必须完成我的作业,我的论文。”

半岛电视台认为,性骚扰频发与澳大利亚大学不重视不当行为投诉有关。据报道,澳大利亚大学没有公开不当行为投诉的规定。一份信息自由文件显示:2011年至2016年期间有575次不当性行为投诉(包括性骚扰和强奸)。大学有权开除以不当性行为被投诉的学生,然而数据显示只有六名肇事者被开除。其他人只接受了八小时社区服务和骚扰记入档案等惩罚。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犯罪学家阿纳斯塔西娅·鲍威尔认为,澳大利亚的大学需要一个统一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她说:“当我们没有适当地回应性侵犯时,就是对学生区别对待。对我而言,大学真正的不公正,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采取行动。”

报道也表示,澳大利亚现在有一些大学开始为男生和女生提供面对面的培训,教他们(她们)如何开展恋爱关系以及如何帮助遇到危险的人。

澳大利亚大学联盟表示,自该组织开展性侵犯调查以来,各院校现在能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大学采取了10点行动计划,并同意执行人权委员会的建议,包括审查他们处理不当行为投诉的方式。

X对澳大利亚的美好期许在那个夜晚被毁于一旦。但是,她说这不会影响她争取已经为之奋斗了很久的学位。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或男性勇敢地站出来,对性侵和性骚扰说“不”,X说:“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我们应该站出来并大声说出‘我不该经历这些’。站出来寻求帮助,我们不能认输。”

谢选骏指出:“求仁”并不是“求死”,也不等于求死,但是“求仁”却不得不面对高风险的死亡可能。求仁而死,可以算是“求仁而得仁”,所以如何何怨呢?学习和工作并不等于遭到强奸;但是学习和工作却不得不面对更高的被奸可能——这是礼教所担心的,也是迷途运动(METOO)所揭露的。

网文《求仁得仁》报道:

求仁得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qiú rén dé rén,是指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无愧于心便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亦指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示例

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

释义

1、原指伯夷、叔齐兄弟让国,本是求仁的表现;既然让国而心安理得,已经得仁,就没有怨言了。

2、今用来比喻理想和愿望均实现。

3、也比喻一个人的作为恰如己愿,自然能心安无怨了。

4、 后人引用孔子的话,把“求仁得仁”四字用在志节上,来称为仁义而死的人,但也有人用在其他事情上,不专指杀身成仁。

出处

《论语·述而》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伯夷、叔齐是古时候的贤人,他们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耻于吃周武王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他们是古代贤人,为求仁德,不惜艰难,毫无怨言。

翻译: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简析: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谢选骏指出:《环球网》的祖宗“五四一代”反对礼教,最后自己不得善终——不是变成了强奸犯,就是遭到了先锋队的强奸。这种“求解放而得强奸”的处境,在1949年“解放以后”得到了全面推广,你有怨言就立即拉出去枪毙了!所以到了外国,华人即使遭虐待,也都隐忍不发。



【059、求仁得仁就没有被打败】


《谋杀、性侵……女性独身旅行者的恐怖经历》(2019年4月12日 转载纽约时报)报道:

卡拉·斯特凡尼亚克(Carla Stefaniak)的做法都“正确”,她最要好的朋友说。

去年11月,在赴哥斯达黎加庆祝36岁生日的5天假期期间,拥有委内瑞拉和美国双重国籍的斯特凡尼亚克从爱彼迎(Airbnb)上选择了机场附近一栋有围墙的别墅。别墅有保安。位于安全社区。她也设法保证在天黑之前回到住的地方。

在即将飞回佛罗里达的前一天晚上,她在FaceTime应用上与最要好的朋友劳拉·杰米(Laura Jaime)通了视频电话。她显摆了在当地市场买的钩编耳坠,带朋友视频游览了一番她住的别墅。两位好友计划次日见面,届时杰米将在劳德代尔堡-好莱坞国际机场(Fort Lauderdale-Hollywood International Airport)接她。

但11月28日,斯特凡尼亚克没有登上她回国的航班。

在她们的通话中,斯特凡尼亚克曾说了句令人不解的话。她说感觉情况有些“不对劲”,但没细说。

“卡拉那天晚上8点20分是意识到了有些不对劲,”杰米说。“有时候我们会为自己的直觉辩解。但当有什么东西被触发,我们的直觉认为有些事儿不对劲时,你不得不留意。”

一周后,人们找到了斯特凡尼亚克被残杀后的尸体,尸体用塑料包裹着,半埋在她租住的爱彼迎附近坡地上的树林里。哥斯达黎加警方逮捕了与杀人案有关的该别墅保安。

近期媒体上有关独自出游的女性遭受致命暴力的大字标题引来一些问题:这个世界对有数字为证的女性独自旅行者人数的上升如何反应?社交媒体在宣传遥远的地方很容易去而且安全的观念上,起了什么作用?

这些暴力案件也揭示了世界范围内性别暴力的持久性,暴露了外国独身旅行者的文化与社会期待并不总是与当地人对女性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看法相符——以及她究竟是否应该旅行的问题。

每年有无数女性出国旅行而没有出现意外。许多女性在旅行期间遭受过嘘声及种种其他形式的骚扰;有色人种女性写过因自己的种族在国外不被理会或被忽视的经历。虽然针对男性游客的暴力同样令人震惊,但女性独身旅行者的恐怖经历仍能令人毛骨悚然。

毫无疑问,女性在独自旅行时会面临特有的风险,专家们说。

“我们有证据显示,女性在公共场所、家中以及她们可能在的地方都面临着男性所没有的风险,”联合国妇女署执行主任普姆齐莱·姆兰博-恩格库卡(Phumzile Mlambo-Ngcuka)说,该组织致力于促进女性平等。越来越多地,“她们可能在的地方”包括独自在外国。

但姆兰博-恩格库卡说,针对女性游客的暴力是世界各地针对女性暴力的普遍情况的组成部分。专家指出,暴力事件也可能在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这些富裕的西方国家发生,与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差不多。

“社区、公共和私有场所这类针对女性的暴力,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与潜在的性别刻板印象、社会规范、人们认为自己有权得到的东西,以及父权制度有关系,”姆兰博-恩格库卡说。

早在英国开路先锋弗雷娅·史塔克(Freya Stark)前往土耳其和中东不好女客的地区之前,也在爱尔兰旅行作家戴芙拉·墨菲(Dervla Murphy)骑自行车周游世界之前,女性都一直是探险者,无论是在壮观层面还是在个人层面。

如今,女性消费能力的提高让她们有钱做更多休闲和探险旅行。西方对谁能独自旅行的态度转变进一步推进了一个正在增长的行业。社交媒体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向人们展示着遥远国度的温馨感受。浏览一下Instagram上诸如“环游过世界的女性”(#LadiesGoneGlobal)、“我们是爱旅行的女生”(#WeAreTravelGirls)以及“旅行女性”(#TheTravelWomen)这些话题标签,就能看到数百万照片,展示着女性在亮闪闪的海滩摆拍、在山间跋涉、在鹅卵石街道上漫步,这是一种集体的、令人梦寐以求的诱惑。

但一些女性却在国外旅行时发现了恐怖,比如皇后区26岁的汉娜·加维奥斯(Hannah Gavios)。

加维奥斯在上大学时通过短期海外课程发现了自己对独自旅行的热爱。“我觉得它能给我以自己想要的方式体验当地文化的奢华,也让我能够描绘我自己的经历,”她说。

大学毕业后,她独自到东南亚去旅行,2016年,她利用在越南教英语休假期间去了泰国。一天晚上,她在以海滩闻名、深受年轻游客喜爱的甲米吃完晚饭后正独自行走,一名当地男子主动提出给她带路回酒店。

她说,因为害怕迷路,所以就跟他走了。但就在她感到越来越不对劲时,他动手了。

加维奥斯拼命逃脱,从悬崖上摔了下来,脊椎骨折。她无助地躺在地上,躺了11个小时,其间那名男子对她实施了性侵犯。

天亮时,他离开了——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带着帮忙的人回来了。

加维奥斯住了好几个月的医院,先是在泰国,后来在纽约,她不得不在拐杖和定制的腿部支架的帮助下再次学习走路。袭击她的人最终被逮捕并被判处五年监禁。

斯特凡尼亚克失踪的那周,她的朋友和家人赶紧向哥斯达黎加当局报警。他们在Facebook上组织了名为“寻找卡拉”的运动。美国国务院很快介入,联邦调查局向当地官员施压。

当她的尸体在别墅附近找到时,她的亲属彻底被击垮了。

她最要好的朋友杰米说,该国当局本应做更多的工作,让女性知道在该国面临的风险。“他们有责任告诉游客所有的风险,但他们没有这么做,”她说。

斯特凡尼亚克是三个月来在哥斯达黎加遇害的第三名外国女性。但该国也在努力解决一个更深层次、更系统的问题,那就是对本国女性的暴力行为。这些女性没有有助于激起国务院或联邦调查局等机构出面维护其权益的美国护照。

2018年1月至8月,该国至少有14名女性在基于性别的暴力中丧生。去年9月,哥斯达黎加政府宣布,针对女性的暴力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该国政府部门国家女性研究所在一份声明中引用用去年夏天外国人被杀的事情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面对的事实是,除了可能有损国家形象外,它们还是暴力侵害女性行为严重状况的鲜明例子,该状况在杀害女性方面表现得最为残酷。”

尽管如此,哥斯达黎加仍被认为是中美洲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对游客而言,该国的谋杀率低于许多邻国。该国官员说,他们在打击基于性别的暴力方面已取得了进展。

经验丰富的独自旅行者说,有所准备是将风险降到最低的关键。

对于29岁的卡西·迪佩科尔(Cassie DePecol)来说,独自旅行意味着要准备好一长串的预防措施。迪佩科尔在2017年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有据可查的首位到过所有国家的女性。这位康涅狄格州出生的活跃分子练习以色列自卫技术近身格斗(Krav Maga)。她还随身携带一个GPS跟踪器。总是确保随时有人知道她在哪里。

“有些做法听起来可能有点极端,”她说。“但我把独自在196个国家安全旅行归功于这些具体的做法。”

迪佩科尔说,基于性别的暴力对喜欢旅行的女性来说,是一个不幸的现实。

“我们独自一人或在公共场合时,需要时刻提防遭到袭击,这种意识在男性身上是不必有的,”她说。

34岁的杰西卡·纳邦戈(Jessica Nabongo)给自己定的任务是成为首位到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黑人女性。她出生在底特律,迄今已去过158个国家,其中54个是独自去的。她希望能在今年10月完成自己的旅行任务。

她的安全指南包括尽可能住在有24小时保安的酒店。如果住爱彼迎的话,房东必须是获得一致好评的,并达到了“超级房东”的级别。她打优步(Uber),这样就能追踪到她的位置。

大多数新闻标题爱突出强调年轻、白种或西方受害者的经历,部分原因是缺乏关于独自旅行的有色人种女性遭受暴力经历的公开数据。但纳邦戈指出,作为一名独自旅行的黑人女性,她必须应对另一个完全不同层面的安全担忧、焦虑和恐惧。

“在我去过的许多欧洲城市,比如巴塞罗那、马德里、罗马和米兰,有色人种女性面临的危险更大,因为很多人认为我们是妓女,”她说。“我总担心,如果我在欧洲的某个城市发生了什么事,没人会在乎。比如我可能会尖叫着跑在意大利的大街上,但旁观者不会在乎,因为我是黑人。”

为了帮助彼此安全地穿越世界,女性建立了自己的在线社区。

黛安娜尔·里弗斯-米切尔(Dianelle Rivers-Mitchell)创办了“黑人女生也旅行”(Black Girls Travel Too)公司,来协调组团旅游,为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提供服务。在她公司的Facebook网页上,数千名女性分享在哪里住宿、吃饭和参观的建议,并讨论有关安全的问题。

“我们是彼此的看守人,特别是在旅行时,”里弗斯-米切尔说。

应用程序为女性独自旅行提供了另一个层面的支持。像Chirpey、RedZone、MayDay、Tripwhistle和Noonlight这样的免费应用让女性可以标示事件和危险区域,并联系当地执法部门。

即使做了最好的准备,旅途中也可能出状况。

莫斯科出生的瓦西莉萨·科玛洛娃(Vasilisa Komarova)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铁幕后长大的。她读了法律,搬到了伦敦,学习了英语,成了一名英国公民。但她梦想着去更广阔的世界旅行。

2016年,35岁的她开始骑摩托车独自穿越美洲。

她去了古巴,并在阿塔卡马沙漠和智利的巴塔哥尼亚度过了一段时间。她与其他摩托车手建立了联系,打过零工,比如在一家自行车店,或健身训练方面的工作。她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并用Instagram上的照片和Facebook上的帖子来记录这一切。

有那么一天,一切都改变了。

“在某个时刻,也许是因为我遇到的每个人都很友好,我觉得,自己有点放松了警惕,”她说。

2017年6月4日,当她在玻利维亚北部一个人们告诉她很安全的地方露营时,三名手持砍刀的男人把她从帐篷里拖了出来。他们殴打她,导致她的胳膊三处脱臼。其中两人把她按在地上,让另一个人强奸了她。然后他们弄坏了她的摩托车,偷走了她的东西,还在她的帐篷上撒了尿,然后扬长而去,不管她是死是活。

因为害怕他们再会回来,科玛洛娃静静地躺了一夜。当太阳升起时,她用自己的笔记本计算机求救,袭击她的人漏掉了这个计算机。

但她说,接下来是一段有罪不罚的经历。

当局不想带她去看医生;医生不想给她治伤,因为她付不起钱。

“只有到俄罗斯大使馆介入后,警方才开始重视这件事,”科玛洛娃说。

在英国大使馆的帮助下,科玛洛娃与一名权益倡导者取得了联系。该人帮助她提起刑事诉讼,开始了一场与袭击者的法律斗争。

科玛洛娃说,她知道自己必须成为自己最大的倡导者;她不能在正义没有得到某种形式伸张的情况下继续旅行或回家。但她说,面对地方官僚和腐败,这是一场艰苦的斗争。

“那次袭击、那个整个过程让我崩溃,”科玛洛娃说。“但我必须在我的内心深处找到力量。”

一年后,法院判袭击者共计42年监禁,她旁听了判决。

11月,科玛洛娃骑着摩托车离开玻利维亚。她承认,离开后的第一天晚上把帐篷搭起来时,她很害怕。但她没有放弃接下来的行程,并希望其他女性去旅行,但要保持警惕——永远保持警惕。

“我的警惕性现在很高,”科玛洛娃在厄瓜多尔通过Skype说。“人们并不总是值得我怀疑,但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不得不这样做。”

至于加维奥斯,她仍然处于半瘫痪的状态,但那次袭击发生后,她成为了一名瑜伽教练,并且学习了以色列近身格斗术。去年秋天,她拄着拐杖完成了纽约市马拉松。“这并没有阻止我继续前进或独自旅行,”她说。“我不觉得自己被打败了。”

谢选骏指出:为什么经历了谋杀、性侵等恐怖经历依然无怨无悔、我行我素?因为,求仁得仁就没有被打败。



【060、去拉丁美洲戒毒旅游】


《墨西哥42人戒毒所中毒》(2011年12月29日 京华时报)报道:

墨西哥中部城市瓜达拉哈拉一家戒毒所内5名戒毒者圣诞节期间食用受污染香肠,中毒身亡。 当地红十字会发言人努涅斯说,另有37名戒毒者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法医已介入调查,怀疑死者为氰化物中毒。戒毒人员说,戒毒所提供给他们的大部分食品由他人捐赠。按美联社的说法,墨西哥贩毒团伙控制国内一些戒毒所,阻止吸毒者戒毒,以达到销售毒品和招募“新人”的目的。

谢选骏指出:去墨西哥戒毒既是如此危险,但是去墨西哥戒毒旅游却还是盛行不衰——这又是为何呢?原来,这不仅代表了一种希望,还是又一门生意!看来看去,都是生意惹的祸。

《用毒药戒毒:48小时摆脱毒瘾,代价可能是致命》(Aug 8,2018 新浪)报道:

哥斯达黎加的一家诊所,为患者提供伊博格碱。这是一种有毒的粉末状药物。据环球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说,一种从雨林灌木提取的、名为伊博格碱的物质,可以重置大脑受损神经通路,从而把成瘾者从对药物的依赖中解救出来。很多得知这一消息的成瘾者都跑到墨西哥和中美洲的一些小诊所寻求这种物质的治疗——服用后,经过 48 小时噩梦般的经历,就可以摆脱毒瘾。但是,这种被成瘾者视作救星的物质,却被美国列为了禁药。

满眼都是成群的蝗虫。滚滚的乌云遮住了卧室的屋顶。汗水顺着前额、胸口和双手往下淌。你感到呼吸困难。周围的墙壁扭曲变形。你捂住双眼,但幻像仍然出现,而且比现实还要真切。一个观众在某处拍着巴掌。卧室的窗户一片漆黑,上百个邮票大小的电视屏幕闪现,放映着你童年的一幕一幕:两岁时听到的收音机里的一段旋律,幼儿园生日聚会时袜子的颜色,祖父变了调的声音。慢慢这一切堕入黑暗,变成魔鬼、匕首和妖魔军团。你想逃离这一切,但什么也做不了。你无法醒来,也无法动弹。你是谢伊·普鲁格(SheaPrueger),你将这样被困在这里48小时。

这是任何人都不愿重来一遍的经历。”普鲁格说。

说这话时,普鲁格正坐在哥斯达黎加家中花园的藤制吊椅上,荡着秋千。她今年30岁,在纽约当模特时曾经注射过海洛因。今天,普鲁格将回忆自己5年前,使用一种名为伊博格碱(ibogaine)的精神药物治疗阿片成瘾时的那段孤注一掷的戒毒经历。

在伊博格碱之前,普鲁格曾经尝试过美沙酮(methadone)、纳络酮(Suboxone)、成瘾者匿名互助组织(Narcotics Anonymous)和其他疗法,却没有一种有效。于是2011年,在危地马拉一家地下诊所的一间水泥墙房间里,普鲁格尝试了伊博格碱。整整两天,她都躺在一张床垫上,无法移动,晕眩恶心,意识如堕入地狱般的深渊。在此之后,普鲁格保持了9个月的戒断,除了2012年6月的一次复吸,她没有使用过任何毒品。“伊博格碱,” 普鲁格坚持道,“做到了其他任何疗法都没能做到的事情。”

成功戒断的成瘾者和很多科学家都宣称,伊博格碱这种源于热带雨林一种叫伊博格(iboga)的灌木的物质,含有能“重启”大脑成瘾中心的分子,能使成瘾者不再渴望毒品。听到这些信息,成百上千的成瘾者涌入墨西哥和中美洲的诊所,想尝试这种药物,因为这种药物在美国是非法的。据统计,2006年这类诊所只有几家,而今天则有约40家。诊所的运营者宣称,一剂伊博格碱可以使70%的患者戒除成瘾行为,还能够治疗抑郁症。

如果成功率真如他们所说,那么伊博格碱将有望成为解决毒品问题的绝无仅有的良方。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自2007年以来,仅在美国,海洛因成瘾者的人数就已经翻了一倍,至今已达一百多万。而注射海洛因的行为同时也会引发更多的艾滋病感染病例。2014年全美药物使用和健康普查的数据显示,美国有710万各类严重成瘾患者。大多数成瘾者都曾经试图寻求帮助,但这些努力大都成效不大——那些曾经接受治疗的阿片制剂成瘾者,有40%~60%的人都会复吸;采用美沙酮疗法(最常用的阿片制剂替代疗法)的成瘾者,停药后的复吸率高达80%。

伊博格碱的拥护者声称,伊博格碱之所以更加有效,是因为其他治疗方法通常只作用于一种神经通路,而伊博格碱则同时作用于多种神经通路。目前已经有两家公司,正在科学家的带领下开发伊博格碱衍生药品,其中一家获得了美国药物滥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NIDA)的资金支持。

但是,伊博格碱类药物存在很大的缺陷——它可能会致命。这也是为什么它在美国会被禁的原因,美国缉毒局(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对它的使用制定了最严格的限定。使用这种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经常会出现心律不齐,这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甚至有时会致命。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表明,在1990年到2008年使用伊博格碱治疗的病例中,有19例因伊博格碱导致死亡。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认为,由于一些像危地马拉那样的非正式诊所不会跟踪所有的不良案例,所以真实的致死率可能会高达1/300。对动物的相关试验表明,即便没有被这种物质杀死,动物也会表现出永久性的脑损伤。“我们真的需要伊博格碱吗?如果它有毒性,那么回答是不”,哥伦比亚大学医药中心的精神病学家赫伯特·克雷伯(Herbert Kleber)如是说。

然而,那些急切的成瘾者在尝试了美沙酮治疗、咨询治疗和其他方法却依然无法戒断后,却都会选择忽视那些关于伊博格碱会导致心脏骤停、脑部永久性损伤的风险警示,因为这些成瘾者将伊博格碱看作他们获得健康生活的最后机会。

伊博格碱的奇异历史

伊博格碱在制药领域的首次亮相并非是因为可以治疗药物成瘾。小剂量的伊博格碱(8毫克左右)通常被用来当作兴奋类药物。1939年到1970年,法国一家制药公司成批生产了一种名为兰巴雷(Lambarène)的片剂,用来治疗抑郁症、嗜睡症和某些传染疾病。因为可以作为兴奋剂,伊博格碱在运动员中非常流行,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国际奥委会禁止。

那时,后来在这个领域很著名的霍华德·劳特夫(Howard Lotsof)还只是一个19岁的海洛因成瘾者。当他为了追求致幻的效果而吸食伊博格碱后,突然发现自己对海洛因的兴趣也降低了。于是劳特夫跟其他成瘾者分享了这一发现,接下来一些成瘾者就开始使用大剂量的伊博格碱来戒毒(用量达到了每千克体重20毫克)。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动物研究也证实,伊博格碱能实现对成瘾药物戒断的疗效。这使得各种海外治疗中心开始兴起。

普鲁格成为了这种药物的热情推广者。2011年亲身体验了伊博格碱的治愈功效后,她开始大力向其他成瘾者推广。现在,她是这家位于哥斯达黎加的远景康复中心(Envision Recovery)的行政主管。在美国将伊博格碱作为药物使用是非法的——尽管私人拥有好像并没有人管。而且,据远景康复中心的联合创办者雷克斯·科根(Lex Kogan)介绍,远景康复中心也并非是作为药物成瘾治疗中心注册的。每周,科根和普鲁格一起接待6名阿片制剂成瘾、酒精成瘾、安非他明成瘾或其他处方药成瘾的患者。患者会被安排在一栋郊外山崖旁牧场风格的房子里,这栋被茂盛的植物环绕的房子共有8个房间,并且还配有护士随时监控患者用药后的副作用表现。科根和普鲁格都没有正式的医学背景。

海洛因成瘾者布莱恩·马勒克尝试在远景康复中心进行伊博格碱治疗。

2014年12月底,布赖恩·马勒克(Bryan Mallek)来到这家康复中心寻求帮助。这位来自佛罗里达西棕榈海岸的29岁年轻人,看上去瘦削憔悴也很虚弱。过去15年来,他一直吸食海洛因,在6个月前开始使用美沙酮替代疗法。他已经尝试过很多次戒毒,“但所有的方法都不管用”,他用虚弱颤抖的声音说。当他坐在康复中心会客室的一个旧的皮沙发里接受我的采访时,正处于一个为期18天的戒断疗程的第十天。那时他已经使用了小剂量的伊博格碱,来测试身体是否会有风险反应,以便为使用更大剂量的伊博格碱做准备。由于他需要禁食,只能吃水果和喝水,所以右臂上插着IV管输送电解质溶液以防止身体脱水。“伊博格碱作用于大脑中的神经化学递质,这是我相信它能起作用的原因。它不是那些只跟你交谈的沟通疗法。”他说。

在经历一整天伊博格碱带来的迷幻状态后,马勒克努力把自己拖下床。第二天,马勒克躺在一张双人床上,由于他已经12个小时没有摄入阿片制剂,所以开始出现了第一个阶段的戒断反应:颤抖并出汗。护士根据过去两天里他的心电图数据,特别是他的心率,认为他的心脏和各项生命体征较为健康,判断他可以开始进行正式的治疗。伊博格碱之所以会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药物,主要原因是患者服用后心率会变慢,所以仔细监测心率,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并及时进行救治。普鲁格拿来了200毫克的伊博格碱。科根说,远景康复中心从南美的一个渠道购买这种白色的粉末状物质,卖家直接从哥斯达黎加机场用保鲜盒带进关,从没有被拦住过。马勒克服下了伊博格碱,头枕在枕头上,闭上眼睛,做好了接下来两天的幻觉之旅的准备。“我准备好了,”他用有些颤抖的声音说,“我想现在可以开始了。”

对心脏问题的担忧:远景康复中心的护士正在检查马勒克的心律是否正常。

在过去5年里,远景康复中心接待了上千名成瘾患者。科根说,跟马勒克一样,在使用较大剂量伊博格碱治疗毒瘾之前,所有患者都需要先经过小剂量的身体测试过程,以避免出现诸如心律失常等风险。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科根和普鲁格跟患者保持着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联系,追踪他们的后续情况。按照他们的说法,来这里治疗的患者有75%的人成功地实现了戒断。

哥斯达黎加酗酒和药品依赖研究所(Institute on Alcoholism and Pharmaco Dependency)是哥斯达黎加官方认可的成瘾治疗中心,这家机构的负责人路易斯·爱德华多·桑迪·埃斯基韦尔(Luis Eduardo Sandí Esquivel)认为,这些治愈率听上去很高,但其实并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提供伊博格碱的康复中心只是在利用这些患者的脆弱,康复中心围绕着伊博格碱设计了各种仪式,并告诉患者药物可以重启大脑从而戒毒。当然,患者会被这些神秘的仪式和诱人的承诺打动,并花费高额的费用,但最后的现实往往跟当初的承诺不同。桑迪还告诉我,他们收到许多使用伊博格碱引发严重并发症的报告,还有很多复吸而不得不重返治疗的案例。但由于他们没有相关的行政权力,所以也不能做什么。“我觉得利用患者的痛苦和绝望,趁机给他们提供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操控。”桑迪说。

但是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支持伊博格碱的疗效。2014年11月,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Federal University of So Paulo)神经科学家爱德华多·申贝格(Eduardo Schenberg)主持了一项研究,重新回顾了75名患者在大剂量使用伊博格碱一年后的情况(通过电话访问并且从当时为患者做定期检查的医生那里获得佐证)。申贝格了解到,在接受单次伊博格碱治疗后,39%的患者在接下来的5个半月中没有再次吸食毒品——与接受美沙酮治疗停药后有80%患者复吸的数据相比,伊博格碱的数据明显更优。申贝格的研究还发现,经过多次伊博格碱戒断治疗的患者不使用药物的时间更长,平均周期大概为8.4个月。

心律失常是伊博格碱可能造成的潜在致命副作用。工作人员在马勒克接受治疗过程中为他连上脉搏监控仪。

医学人类学家托马斯·金斯利·布朗(Thomas Kingsley Brown)主持了另一项研究(未发表),他与加利福尼亚多学科致幻剂研究协会合作,对30名在墨西哥两家康复中心接受伊博格碱戒断治疗的慢性药物成瘾患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布朗和同事每个月致电这些患者,同时请他们每月填写评估戒断疗效的《成瘾严重指数》调查问卷。问卷测定了很多成瘾相关问题的发展变化情况,例如心理和社会交往健康程度等。2/3的患者在参与约半年后退出了研究,剩下的1/3最终完成了全部12个月的研究。初步数据表明,按布朗的话来说,所有患者的“戒断症状显著减少”。那些完成了全年跟踪调查的患者数据表明,他们的社交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因为这项研究在一年后并没有再继续跟踪,所以布朗并不知道后来是否有人,或者有多少人复吸。

尽管马勒克对“沟通疗法”不屑一顾,布朗却认为,沟通疗法是使用伊博格碱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咨询沟通能帮助患者了解成瘾的诱因,比如感情创伤或身体的生理疼痛,而伊博格碱则可以阻断患者对药物的生理渴望。布朗认为,这种双管齐下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患者远离毒品,追求正常生活的决心。”  

伊博格碱的致死病例

当然,如果成瘾者使用伊博格碱治疗却因此失掉生命,那么重归体面的生活就完全谈不上了。已经有确切的文献表明,伊博格碱会给心脏带来风险,同时,也有可能会产生脑损伤。20世纪90年代,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开展的一些动物试验显示,以100毫克/千克体重(对于人类来说,大约相当于16毫克/千克体重)的剂量给大鼠注射伊博格碱后,会造成严重脑损伤和小脑中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一种较大的控制运动功能的神经元)退化。而1996年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一项研究表明,按100毫克/千克体重的剂量,给大鼠注射伊博格碱后,大脑一些特定区域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会显著增加:脑干部位会增加215%,纹状体部位会增加142%(小脑中没有发现显著变化),而GFAP蛋白过量表达是大脑和脊髓细胞结构损伤的重要标志。

浦肯野细胞的损伤以及GFAP的过量表达,似乎与伊博格碱的用药剂量有很大关系。美国奥尔巴尼医学院(Albany Medical College)的研究人员按40毫克/千克体重的剂量,给对阿片制剂成瘾的大鼠注射伊博格碱后,并没有观测到浦肯野细胞受到损伤。(对于平均体型的人类个体来说,这个剂量相当于6.5毫克/千克体重;马勒克在康复中心采用的剂量为8毫克/千克体重)。阿肯色大学(University of Arkansas)和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oxicological Research)联合开展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在多次给大鼠注射小剂量(25毫克/千克体重)的伊博格碱一个月后,也没发现有神经中毒的证据。

在人使用伊博格碱的病例中,曾经有过一例小剂量使用(4.5毫克/千克体重)后致命的案例。不过,因为缺乏经费,且伊博格碱属于美国联邦法规明确禁用的药品,研究人员几乎不可能对伊博格碱进行人体临床毒性试验,来查明这位病人的死因。

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神经药理学家黛博拉·马什(Deborah Mash),曾在1993年获得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批准,对可卡因依赖者进行相关的伊博格碱安全性的研究。初始的测试结果很好:采用1~2毫克/千克体重剂量,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但是,当马什试图申请NIDA的资金,开展对更多受试者,并使用更高剂量的研究时(研究包括安全性、药物在人体的代谢时间,以及受试者基因的影响等),却没有获批准,理由是对伊博格碱进行人体试验的结果实在不可预估。

“这是药理学家的噩梦,”曾任FDA药物滥用研究主管的弗兰克·沃希(Frank Vocci)认为,他监督过20世纪90年代NIDA关于伊博格碱的研究。沃希认为,其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研究人员很难估算适用整个人群的安全剂量。“我们调查了已有的研究,只找到类似于‘100名使用伊博格碱的群体中有两例死亡’这样的数据。”沃希说,“你没法开展这样高风险的研究项目,死亡率实在太高了。”

尽管NIDA态度审慎,马什却认为她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1996年到2004年,马什使用来自个人捐助及患者的资金,在加勒比海圣基斯岛的康复中心,对300多名慢性药物依赖者进行了药物代谢、药物安全和功效的研究。马什总结了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跟踪数据(这些数据来自患者的自我报告及家庭访问),认为对于这些海洛因慢性依赖患者,伊博格碱戒毒治疗能阻断90%的阿片戒断反应,超过一半的患者在治疗后一年依然保持了戒断。

根据这项研究,马什提出了一种理论,来解释伊博格碱如何作用于大脑以及为何如此有效。从分子层面来看,生命的所有愉悦感受——快乐、满足、兴奋等,都是多巴胺、5-羟色胺和其他神经递质,在大脑奖赏中心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间传递信号的结果。奖赏中心的此类神经递质越多,人的感觉就会越好。当海洛因这样的强效阿片类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刺激大脑分泌更多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进入奖赏中枢,从而产生药物兴奋性愉悦。如果一个人持续摄入海洛因,大脑就会对药物的存在产生适应性,同时奖赏中枢的神经系统也会产生适应性。而一旦停止摄入,身体和大脑就会对这种化学物质产生渴望,也就导致了戒断后对药物的强烈渴望。

马什认为,伊博格碱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不像美沙酮那样,只作用于一个神经通路。在身体内,伊博格碱会进一步分解成去甲伊博格碱(noribogaine),从而影响涉及多巴胺系统、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多个神经通路,强化或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

由于缺乏科研经费,马什无法通过试验进一步证实这些猜想。“如果没有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或者制药公司的资助,我们就没有办法继续开展研究,” 马什说。  

提纯伊博格碱

对斯坦利·格利克(Stanley Glick)来说,如果能减少一些伊博格碱的副作用,将更容易让利弊达到平衡。格利克是从奥尔巴尼医学中心(Albany Medical Center)的神经科学和实验治疗学系的荣誉退休教授。20世纪90年代,格利克第一次听到关于伊博格碱的潜力及危险的讨论。随后,他和化学家马丁·E·屈内(Martin E。 Kuehne)试着对伊博格碱的有效成分进行提纯。1996年,格利克和屈内人工合成出了伊博格碱的类似物,并命名为18-Methoxycoronaridine,或18-MC。20世纪90年代的动物测试表明,18-MC能够在不影响5-羟色胺系统的前提下,有效阻断大脑中的Alpha-3和beta-4尼古丁受体,这是两种被认为与成瘾密切相关的受体。研究者普遍认为,伊博格碱对5-羟色胺系统的影响是主要的致幻原因。“不管是什么造成了过高的多巴胺水平,它都能起到戒除成瘾的作用。”格利克说,“无论是对酒精、食物,还是海洛因。”

过去十年中,格利克在啮齿类动物和人类身上,开展了几项关于伊博格碱和18-MC治疗成瘾有效性的研究。在早期几次试图将18-MC市场化的努力失败后,格利克与Savant HWP,一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私营药物研发公司,在2009年开始合作。2014年9月, Savant HWP从NIDA获得了650万美元的资助,用以进行18-MC的临床试验。Savant HWP 在巴西的合作伙伴进行了双盲并且排除了安慰剂效应的研究。这项研究(未发表)表明,摄入治疗剂量的18-MC后,所有自愿者都没有表现出副作用(如幻觉、心脏反应、浦肯野细胞受损,或其他神经毒性反应)。Savant HWP计划于2017年在巴西对吸烟人群进行18-MC的临床试验,然后在美国进行针对阿片和可卡因成瘾人群的临床试验。

马什也没有落后。在圣基斯岛上开展的长达8年的伊博格碱试验,给了她很多启发,于是她参与建立了药物研究公司DemeRx,致力于将另一种伊博格碱衍生药物——去甲伊博格碱,推向市场。2015年2月,一个新西兰研究小组在这家公司的研究基础上,对36名无药物成瘾的健康男性自愿者进行了去甲伊博格碱的安全性试验。受试者摄入不同剂量的去甲伊博格碱或安慰剂后,科研人员对他们进行了216小时的观察,结果显示,服用去甲伊博格碱或安慰剂的受试者均未出现任何副作用。早期研究表明,去甲伊博格碱和18-MC 一样,有与伊博格碱类似的戒断效果,但没有伊博格碱那样的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这些未经发表的DemeRx前期临床毒性研究已经表明,小剂量摄入去甲伊博格碱两周,并不会造成其他研究发现的那些神经问题(如小脑浦肯野细胞退化或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活化)。DemeRx公司已经在美国为去甲伊博格碱提交了临床研究申请,关于药物的概念性验证(proof-of-concept)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格利克和马什试图造福的人群,不仅限于药物成瘾患者,还包括广大的抑郁症患者。目前,美国有1/10的人在服用抗抑郁类药品;在40到50岁的女性群体里,这个数字上升为1/4。情绪控制类药物如氟西汀(更广为人知的名称是百忧解),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能选择性阻止神经细胞对5-羟色胺的回收。5-羟色胺是一种能在大脑内传递信号的神经递质,升高其浓度会提升大脑活跃度,起到改善抑郁患者情绪的作用。但是百忧解和其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并非总是有效。

伊博格碱的支持者谢伊·普鲁格和雷克斯·科根认为,伊博格碱不仅能够治疗药物成瘾还能治疗抑郁症,他们的远景康复中心同时收治这两种病人。

2010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一项研究表明,对大多数轻度和中度抑郁症患者而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安慰剂产生的效果一样。2006年,美国精神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资助的一项研究也表明,70% 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患者,在服药14周后,抑郁症状并没有缓解。因此,很多失望的患者转向了伊博格碱,试图恢复所谓的“化学平衡”。

据科根说,来远景康复中心的抑郁症患者,在治疗之后,80%都不再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过上了幸福愉快的生活。尽管尚无已发表的论文支持他的说法,但科根介绍道,过去3年,远景康复中心了解到,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患者增加了3倍,而在他们的客户中,这类患者约占30%。科根预测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年内还会翻倍。格利克也认为,无毒副作用的伊博格碱类药物,将成为抗抑郁药的重要补充。

伊博格碱仍充满争议

回到远景康复中心,在进行了4天较大剂量的伊博格碱治疗后,马勒克急着收拾行囊搭乘巴士去哥斯达黎加西海岸观光,“我要去看看猴子,坐在海滩上!”他说道。他的脸颊红润,精力旺盛并且很有些喋喋不休。“我没有嗑药的欲望,没有戒断的症状。”他边笑边说,满脸放光,“人们用各种方法戒断,却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个方法对所有人有效。这东西简直是个奇迹。”马勒克说错了,实际上,伊博格碱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甚至这次对马勒克也没奏效。他在保持戒断4个月之后又复吸了。像他这样复吸患者的存在,以及对于药物可能导致的伤害的担忧,使得伊博格碱不能成为主流的成瘾治疗手段,只能出现在那些非正规的康复中心。只有在多个研究中心通过了随机、双盲、有安慰剂做对照的临床试验后,这种情况才可能得以改变。但目前还没有这类研究将要开展的消息传出,因为出于安全考虑,美国或欧洲政府机构不大可能资助这些研究。私人制药公司出于同样的考虑也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且即使研发出此类新药也不容易申请到专利。

然而,寻求戒断毒瘾的人为数众多,使得伊博格碱注定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例如马勒克,他认为不是伊博格碱治疗的无效导致了他复吸,而是由于他自己的弱点,“我不能说伊博格碱能把你的生活还给你,但它给了你找回生活的能力”,他在给我的邮件里写道,“而没有智慧指引的自由是危险的。”马勒克同时认为他收获了一些智慧,至少更了解了自身的性格缺陷。他正计划回到远景康复中心进行后续治疗。马勒克下定决心要戒掉毒瘾,无论前行的路上会有什么样的风险。

谢选骏指出:难怪墨西哥这么危险万状,可是去墨西哥旅游的人还是挺多——大概都是在进行戒毒旅游的吧。



【061、权力都是邪恶的,无关民主还是独裁】


《美国奥运冠军自曝长期遭性侵 必须忍着》(2017-10-19)报道:

一位体操运动员,一步步成长为奥运冠军,需要经历怎样的痛苦?

刻苦的训练,超强的毅力……对于美国体操队的绝对主力迈凯拉·马罗尼来说,她要忍受的还有很多恶心的事情。

10月18日,伦敦奥运会体操冠军,因为长相出众而备受关注的马罗尼通过社交媒体自曝家丑,指正美国队的队医拉里·纳萨尔。

马罗尼解释了这一让外界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人们应该知道,这不仅仅是发生在好莱坞,这样的事情无处不在,哪里有权力,哪里就会有虐待的可能。我一直梦想去奥运会参加比赛,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付出了沉重代价,我承受的这些痛苦现在看来是不必要的和恶心的事情。”

纳萨尔在美国体育界久负盛名,因为医术精湛,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对于美国体操来说,虽然只是一名队医,但纳萨尔享有相当强的话语权。

马罗尼说:“纳萨尔医生告诉我,需要接受必要的治疗,他已经为病人工作30多年。当时我13岁,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国家队训练营开始了噩梦,直到我离开这项运动才结束。这个人似乎总能找到各种机会,无论是在何时何地。”

马罗尼称,纳萨尔总是能够找到各种机会,对她进行侵犯,“无论是何时何地”。

马罗尼也回忆了最为痛苦的一个夜晚:“对我来说,15岁时生命中最可怕的夜晚发生了。一天晚上跟队伍一起飞往东京,他给了我一个保持睡眠的药丸,接下来我一个人在他的酒店房间里被侵犯,我感觉那天晚上我快要死了!”

对于马罗尼的自揭家丑,美国体操方面会作何表示呢?

没有否认,美国体操协会立即发表声明,称赞马罗尼的勇敢,并且称纳萨尔的行为是让人感到愤怒和恶心的。“我们有义务让运动员们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和比赛。

谢选骏指出: 权力都是邪恶的,无关民主还是独裁。相对而言,邪恶的民主权力比较容易受到遏制,而邪恶的独裁权力比较不易受到遏制。所以民主的政权比较难以欺行霸市、扼杀社会创新,独裁的政权比较容易欺男霸女、扼杀社会创新。所以新的文明向来都是在相对宽松多元的社会环境里发展起来的,尽管其种子还是埋在一逞私欲的土壤之中。



【062、权威人格的重要功能】


《动物行为学:青春期的发情公象最需要什么?》(BBC 2019年3月17日)报道:

青少年孩子叛逆的性格、血气方刚的莽撞冲动,经常让父母大为头痛,动物当中的青少年时期,或者说青春期的公象也是如此。

戴克(Gus Van Dyk)曾经是南非比林斯堡国家公园(Pilanesberg National Park)的一位生态学者,他为公园内犀牛所遭受的一连串攻击而忧心仲仲。英国广播公司地球播客(BBC Earth Podcast)曾经描述,人们发现被残酷撕裂的犀牛尸体,总共有50多头,伤口位可达至肩颈的顶部,这表明凶手是大象,令人堪忧。大象攻击犀牛并非鲜为人知,而且两者在水坑中推挤冲撞的现象相当普遍,但是如此大规模的攻击实在非同寻常。戴克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嫌犯是一群处于青春期的公象(它们的青春期和我们人类一样,介于12至20岁之间),这群大象很显然正处在侵略性最强的时期。

这群失控的大象年龄介于15至18岁之间,显然正处于“发情期”。发情期是大象特有的生理特性,年轻的公象(通常20多岁)开始发情,这时体内繁殖激素水平非常之高。它们走路大摇大摆,让自己显得更为高大,气味浓烈的液体从头部任意一侧的颞腺中往下流,而且阴茎不断地排尿。说穿了,这是在表达“我就在这儿,我身强体壮,正在寻找性伴侣”之意,同时这还可以提升自己在象群中的实力和地位。

可怕的还有,受到交配欲望的强力驱使,公象非常富于攻击性,两头发情的公象会进行殊死决战,要把对方顶翻在地,这样它们就能用长牙来捅手下败将。

防止年轻公象发情时狂暴失控的一个天然机制是:在象群之中,一头发情的年轻大象遇见一头块头更大的成年公象,便会迅速冷静下来,停止狂暴,因为它明白自己的睾丸酮难以和对方抗衡。一头年轻公象发情期可能只有几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情的时间长度会增加,直到公象年龄达到40多岁的时候,便可以自我控制情绪,其发情期则可以维持数周。

不过,上述攻击犀牛的那些年轻大象,并没有在大型象群里生活并学会如何控制情绪的经历。戴克发现了可能的原因;在 1970年代,比林斯堡国家公园就已经在繁育来自其他国家公园(比如说克鲁格,即 Kruger)的大象。体型巨大的成年公象非常难以运输,所以引入公园的是年轻的公象和母象,以及幼象。结果是,没有年长的公象来教训这些年轻的大象控制其发情期的狂暴行为,结果这些小伙子因睾丸酮分泌来势汹汹,无法自我控制而做出攻击性的行为。

戴克意识到制止这帮坏家伙的关键,所以他决定,要么进行人为控制,阉割年轻的公象,要么追根溯源,找到一个自然的解决方案。他觉得答案是引入体型巨大的成年公象来对付发情的青春期公象。

戴克是正确的。人们从克鲁格国家公园引进了6头体型巨大的成年公象,它们的个头比青春期公象高出一大截;真的只用了几个小时,这些青春期公象就走出了狂暴状态。这些横冲直撞的小家伙们以前攻击过犀牛,而从这以后,再也没有犀牛遭攻击死亡了。

这个讲述“发情期”大象的故事被一份美国学术论文所引用,作为人类青春期的一个例子,用来阐明稳定的社会和父亲的角色能够为青少年男孩划定行为边界的重要性。加入这帮大象团伙的年轻公象没有良好的社会行为范例可供依循,因此任由自己体内的激素横冲直撞,这使它们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也让它们身边的动物承受着同样大的风险。比林斯堡的大象最终收获了一个美满的结局,我们人类也许能从中得到启示。

谢选骏指出:发情其实不是大象所独有的现象,人类也有类似的问题。“自然界的预防机制是:当一头发情的年轻大象遇见一头块头更大的成年公象时,便会迅速冷静下来,停止狂暴状态,因为它明白自己的睾丸酮难以和对方抗衡。”——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人类虽然“不是动物”,其实“也有动物的一面”,对大象社会十分重要的成年公象,对人类社会而言类似的角色也并不陌生,那就是权威人格的重要功能——权威人格不仅仅是压迫,更重要的功能是以身作则,引导青年前进发展。一个社会如果丧失了权威人格,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内乱。换一个角度看,青春叛逆期其实也是创造期——因为个体的创造性,都是在叛逆期成长的,尽管其萌芽早在基因之中种下了。青春叛逆,其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社会能够吸收他,就会强大;不能吸收他甚至排斥他压制他,就会衰弱。



【063、犬儒、脏皮士、公民抗命】


《英国“反抗灭绝”运动与全球公民不服从》(BBC 2019年10月11日)报道:

“反抗灭绝”——离经叛道的社会运动!

金秋10月,伦敦市中心各处景点又一波不合“正统”的非暴力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运动来袭。

化浓妆着戏服人游行示威,身上泼洒着红色颜料妆扮成鲜血淋漓的样子横卧大街,有人把自己用胶水粘在地上或其它地方,还有人用的是铁链,白厅外大街上一个巨大的粉红章鱼气球被示威者牵着绳子向特拉法加广场飘移,后面跟着一排警察,母亲们推着婴儿车结伴坐在草地上给孩子喂奶……

一个叫“反抗灭绝”(Extinction Rebellion,缩写XR)的社会运动组织发起了一场为期2周的抗议示威行动,以非暴力的手法尽可能干扰公共交通,打乱公共秩序,引起当局更重视气候变化和环保议题。

具体行为是发挥想象和创意,求新奇出众,但要设法让警察逮捕自己和伙伴们,而且越多越好。

这是一种战术,集体被捕。在抗议行动的前3天,已经有近400人被逮捕。——XR运动始于2018年的英国,属于社会政治运动,传承的公民不服从(公民抗命)传统精髓却由来已久。

2018年10月,伦敦议会大厦广场上聚集了一群环境活动分子,呼吁政府对一份最新气候变化危机报告作出回应。他们发表了一项反叛宣言,向英国政府“宣战”。

反抗灭绝运动从此宣告开启。组织者形容它是个国际范围的社会运动,通过非暴力不服从行动来设法阻止物种灭绝和社会崩溃。

公民不服从(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这个词150年前,1849年,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和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 Thoreau)的同名政论文章里。但是,这个核心理念已经有千百年历史。

《大英百科全书》对公民不服从的定义是:“拒绝服从政府或占领当局的指示和命令,但不诉诸于暴力或积极的反抗措施”,一般是希望达到迫使政府或占领当局在相关问题上作出让步。

当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印度的非暴力抵抗运动领袖甘地,以及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美国民权运动领袖坚持非暴力和平抗议示威,为美国种族平等程度提高做了铺垫。 

甘地是印度反殖民运动领袖。他在南非时因为拒绝遵守殖民当局要求所有印度人必须到警察局登记并按手指印的法律,被关进监狱。

他在狱中发现了梭罗和1849年的那篇文章。出狱后,甘地把“公民不服从”这个词拿来定义他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体包括支持工会罢工,组织大游行等抗议活动。

最后,南非政府同意修改登记法,把最多人反对的那部分内容去掉。

再后来,甘地回到印度,用同样的旗号和策略在印度发起抵抗殖民统治的社会政治运动。印度1947年获得独立。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反种族歧视的民权运动浪潮声势浩大,其中“公民不服从”的声音清晰、响亮。

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以坚持非暴力抗议闻名于世。他后来遭暗杀,但他领导的抵抗种族隔离政策和种族歧视的非暴力运动为美国种族平等程度的提高做了重要铺垫。

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从南方反种族隔离开始的民权运动“采纳了公民不服从理念和策略,采取了类似于格林斯博罗静坐(1960年)和自由乘车运动(1961年)那样的抗议行动”。

1990年代和21世纪初英国Crusties跟60年代的嬉皮士更相似。他们也关注环境,这是跟“反抗灭绝”的一点共同之处。 

“脏皮士”卷土重来?

1980年代,英国一种亚文化流行。牛津英语辞典里有它一个词条,叫Crusty(或Crustie)这个词意思是脏兮兮、落拓不羁、粗野、硬皮,被用做一个亚文化群体的名称。

他们大都是年轻人,穿着有很多破洞的套衫和牛仔裤,无家可归或有家不回,在城里游荡乞讨糊口。头发扎了小细辫,浑身上下脏兮兮。他们叫“脏皮士”。

这是一种亚文化,除了外表,还包含了较深一层的含义。

这些到处流浪无家无业的年轻人谈论的是政治议题,动物权益,还有环境保护。

他们选择类似于1960年代嬉皮士和吉普赛人那样的另类生活方式,对主流正统的社会生活彻底拒绝。他们不洗澡,脏兮兮,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地方洗澡。

脏皮士斯旺皮最喜欢两件东西,一个是电视纪录片《地球脉动》(Planet Earth)和身上有破洞的毛衣——一个较出名的“脏皮士”叫斯旺皮(Swampy)。他住在地下管道里,把自己用链条绑在树上,试图阻止修新的公路。他头上扎小细辫,身上的毛衣有很多破洞。《牛津英语辞典》高级编辑费奥娜·麦克弗森说,脏皮士亚文化卷土重来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2018年10月和2019年10月的伦敦市中心的“反抗灭绝”运动参与者,既有衣着邋遢扎小细辫的年轻人,也有衣着整洁体面、来自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XR和早年的脏皮士亚文化都关注环境,但除此之外共同点似乎很难找。XR的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目标明确,运动覆盖的范围更广。而且,这不是个践行另类生活的亚文化群体。

谢选骏指出:表面上看,希腊的的犬儒、欧美的脏皮士和“公民抗命”的主题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上,现代犬儒和脏皮士的出现,多多少少都是公民抗命的相关现象,而且多是公民抗命也已受挫甚至失败的不幸后果。而梭罗的“公民抗命”,其实也是希腊的犬儒之子。当然,这是梭罗研究者们的盲点。中国的梭罗研究者更差,甚至把他描写成为一个中国式的隐士,对他的公民抗命只字不提。



【064、缺乏知识的哈佛主任】


《「美國第二」 哈佛學者籲面對現實》2017年6月16日报道说: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貝爾法(Belfer)科學暨國際事務中心主任艾力森(Graham Allison),近日在波士頓環球報發表「美國第二?(America second? Yes, and China’s lead is only growing)」評論,指飛躍進步中的中國能量驚人,但很少人真正知道其力度與後果。

根據美新報導年度排名,中國的清華大學已在2015年超過麻省理工學院,拿下世界最佳的工程學院。在全球十大最佳工程學院排名中,中國與美國分庭抗禮,各占四席。中國每年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科系的畢業生是美國的四倍;過去數年,中國大學培育的STEM科系博士生人數也都超過美國。

除了在全球教育領袖地位上挑戰「美國第一」,艾力森說,在自動化市場、自動化製造、超級電腦、智慧手機等經濟表現指標上,中國已經可以取代、甚至超過美國。在他所任教的哈佛大學「國家安全」課堂上,有一半的學生相信,在有生之年會看到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國,美國將淪為老二。但當他展示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會議就已宣布中國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時,學生的反應是驚愕和不可置信。他說,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多面向地迅速成長。1981年,在雷根當選總統時,中國的經濟僅是美國的十分之一。到2014年,中國經濟躍升100%,至目前則是115%。如果中美經濟維持目前的成長速度,到2023年,中國經濟將大於美國50%;到2040年,將是美國的三倍。

艾力森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在雷根總統任內擔任國防部特別顧問,柯林頓總統時期任國防政策計畫部助理部長,他認為,美國人或者不知道、或者根本不願面對事實。當中國躍升為世界經濟頂尖地位時,華府還在地緣政治潮流中玩「假裝」的遊戲。多次提出「管理」中國策略的決策者,更該捫心自問:中國是否已在「管理」美國。

一個強大的中國正挑戰美國在南海的利益,購買美國公司、取代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也正在取代美國的全球主要商業夥伴地位。川普「讓美國再次強大」的美麗口號並非解決之道。艾力森呼籲決策者必須認識這些讓人不適、但無可否認的現實,面對避免災難性衝突和保護美國重要利益的中國挑戰。

谢选骏指出:“哈佛大學科學暨國際事務中心主任”不幸缺乏历史知识。因为他例举“1981年中國的經濟僅是美國的十分之一”,却没有说明那不是一个正常的时候,而是中国病入膏肓、刚刚开始“拨乱反正”的时候。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很长的时期一直都是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政治实体。

哈佛主任学者不仅如此缺乏历史知识,而且缺乏现实知识:从人口上看,美国现在就不是第二,而是第三了,比印度还不如。中国的现有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在全球化的世界贸易结构之下,中国人均产值只要达到美国的一半,中国的总产值就将是美国的两倍。中国有14亿人口,比日本1亿2千万、美国3亿2千万、欧盟28国5.074亿的总和(9亿5千万),还要多出50%。如果中国人均产值达到美国的一半,其综合国力恐怕超过日本、美国、欧盟的总和,因为这是一股统一的力量,而日本、美国、欧盟却是分散的力量。等于是中国一家的7亿(14亿的一半)对抗日本、美国、欧盟的9.5亿——这个对抗赛的算数小学生都知道,只有“哈佛主任”不知道。

而“中国人均产值达到日本美国欧盟人均产值的一半,是不是一个梦想?不是的。真很现实,也很合乎历史——因为这仅仅要求中国发展到台湾的水平就可以。大陆人的素质可能达不到欧美人、日本人的程度,但是要赶上台湾人还是可能的……毕竟都是华人嘛。但是那时,世界格局就会根本改变了。“中国文明整合世界”,就会实现了。中国的长期目标,不是超过美国,而是超过日本美国欧盟的总和。这是明摆着的,傻瓜都看得懂。只有哈佛的主任不懂。他的唯一希望,就是共产党继续控制中国,从而拉慢中国的发展速度,甚至导致社会分裂。所以哈佛在“文明的冲突”里的制胜法宝,就是帮助共产党继续掌权。



【065、人道报纸反人道】


《〈人道报〉陷财务危机 百年历史将划句号?》(2019年2月8日 转载 法新社)报道:

法国媒体《人道报》近日再次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报社在上个月宣布因资不抵债而停止支付后,2月7日,经塞纳-圣德尼省博比尼商业法庭批准进入司法重整程序,但在未来6个月的观察程序期间,可以继续出版。这份左翼报刊百余年的历史是否正划上句号?报社发出的募捐动员连日来得到的民间响应能否帮助报社走出困境?这种响应为何而来?

历史变迁——的确,这份左翼立场明确的报纸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首次发行可以上溯到1904年的4月18日。创办人是当时的社会党议员卡尔默·让-饶勒斯。报纸当时的公开定位是社会主义日报。1911年,该报正式成为社会党机关报。1920年,社会党人与共产党人分道扬镳之后,《人道报》在1923年成为法国共产党的机关报。30年代,尤其是左翼政治联盟人民阵线执政期间,该报发行量曾达到30万份。但1939年,法共支持苏俄与德国达成的互不侵犯条约导致政府决定禁止该报发行,直到1944年8月。1994年,该报不再是法共机关报,但仍长期明确表示与法共的关系。

一百多年间,《人道报》几次面对入不敷出的危机。2001年报社不得不辞退60余名员工;2008年,报社又被迫卖出了在圣德尼的总部大楼······

2019年1月底,《人道报》宣布资不抵债,停止支付。但此后几天的募捐动员未能筹集到足够资金,不得不向博比尼商业法庭提出司法重整。报社领导层不愿披露具体的负债细节。根据法新社在司法文件中获得的信息,《人道报》有近200名雇员,在2018年的营业额为3000万欧元。负债总额接近900万欧元,但资产只略高于600万欧元。

困境缘何而来?——的确,《人道报》的市场销量近年来不断下降。仅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销量更是锐减6.2%,年发行量跌到3万2700份。与辉煌年代的30万份的确不可同日而语。

报社领导层认为,《人道报》面对的危机反映出纸质媒体在多媒体时代面对的普遍危机。在互联网时代,购买报纸的价格对于读者来说,已经显得太高。据法国审计院的数据,纸媒业整体营业额已经从2000年时超过100亿欧元的水平,降到如今的75亿欧元。各报发行量降低,广告收入也在减少。但也有观察人士指出,纸媒确实普遍面对危机,但《人道报》面对的读者流失问题似乎更为严重。一方面其读者群老龄化,另一方面,法共在法国政治生活中影响力不断缩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份长期被看作是法共机关报的报纸的发行。报社领导层暗指政府的财政补助越来越少,而且分配不公。

应该说明的是法国各大报纸长期以来都不同程度得到政府的资助,目的是保证媒体的多元,保证不同观点与主张的声音可以表达。这种资助有不同形式,直接资助主要针对那些广告收入不足的全国性发行报纸。目前法国有四份报纸享受这种直接资助。《人道报》是其中之一。据估计,《人道报》在2017年获得的各种政府资助总额为400多万欧元。

但有些政府资助在一定程度上与发行量挂钩。如果从单份发行的补贴来看,《人道报》几乎高居榜首,但由于其发行量不断缩水,政府资助的实际到位资金自然也随之减少。

《人道报》与许多其他全国性大报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很多其他媒体近年来都得以傍靠财团,以维持财务平衡,而《人道报》则始终主要依赖其读者的支持。这虽然有助于保证报纸的独立性,但经济来源则明显乏力。

《人道报》继续存在为何重要?——不过,《人道报》鲜明的政治立场可能既是影响其发行量的掣肘,也是其得以维持至今的理由。报纸再度陷入财政危机的消息传出后,《人道报》获得了不少舆论支持。有人在其网站上留言表示:让有观点、有担当、敢于揭露不公的报纸存活下去,很重要。社会学学者Stéphane Beaud 表示,《人道报》多年来对法国的民主讨论做出很多贡献,维持此报,至关重要。专门研究媒体历史的学者Christian Delporte指出,《人道报》在法国新闻媒体中地位特殊。人们可以不赞同它的观点,但任何一个民主体制都会意识到,媒体口径统一一致是对自由权利的一种威胁。信息多元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概念,更是抵制统一思想的城墙。正因为如此,《人道报》的支持者虽然主要是其读者、或左翼政党、工会、各界学者、名人,但也有来自右翼阵营的声援者。法国右翼在野党共和党人议员Julien Dive近日就不仅订阅了这份左翼报纸,而且还决定捐款支持,希望支持媒体的多元。另一名共和党人、Cotes-d’Armor省议会主席Alain Cadec也宣布捐款支持……

根据《人道报》领导层2月7日向媒体通报的消息,报社自1月28日发出募捐动员以来,筹集的款项已经超过70万欧元。2月22日,该报还将组织大型募捐晚会。

《人道报》虽然已经进入司法重整阶段,但至少暂时避免了司法清算。而且,最近几个月以来,法国陷入社会危机,《人道报》发行出现反弹,订阅人数也有所增加。该报领导层相信能够依赖民间的支持,走出危机。

谢选骏指出:《人道报》这个报纸是共产党办的,因此是反人道的。共产党办的报纸,没有政府的津贴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共产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只能得到少数人的支持。至于法国,这个社会主义的故乡,不靠政府补贴什么能行。



【066、任何损失都有一种价值在里面】


《畅销书作家奥巴马谈文学中的个人与政治》(角谷美智子 纽约时报2020年12月9日)报道:

奥巴马的新回忆录《应许之地》(A Promised Land)与过去的总统自传都有所不同——很可能也不同于未来的总统自传。诚然,其中给出了他执政期间的历史记叙,并且阐述其政府从医疗保健、经济复苏到气候变化的政策目标。但这本书也是一幅充满内省的自画像,用与奥巴马1995年的书《我父亲的梦想》(Dreams From My Father)同样流畅、轻快的文笔写就,正是这样的笔触让那本书成为了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家族回忆录。而且,与之前那本书将作者成长的故事变成关于种族和身份的一次全面沉思一样,《应许之地》将其看似不太可能达成的旅程——从局外人到白宫以及执政的头两年——作为一个棱镜,通过它来探索定义了两个半世纪美国历史的变革和革新的一些变化。这本书成为了奥巴马自身讲故事能力的佐证,也是他认为在这个分裂的时代,“讲故事和文学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以及“我们需要向彼此解释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的佐证。

在上周的一则电话采访中(这算是呼应了2017年1月我对在白宫最后一周的他的那次采访),奥巴马谈及撰写这本新书的过程,以及阅读在他青少年岁月开始,在塑造其思考、对政治和历史的看法以及对他自己的写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探讨了他仰慕并学习一些作家,找到身为写作者自己声音的过程,以及讲故事作为强烈同理心的工具,提醒人们大家的共同点——在政治分裂之下,那些日常生活中同样的梦想、不满和损失。

奥巴马讲话速度很慢,考虑周到,但带着一种对话的轻松感,这一点也是他的书的特色。他的言谈在个人和政治、趣闻和哲学方面来回切换。无论他是在谈论文学、近期的政治活动,还是他的政府实施的政策,他的观察都和其文笔一样,因为能将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点点滴滴联系起来,能把复杂概念置于当下背景前的天赋而显得生动。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包含许多群体。这也一直是美国的许诺,同时也是为什么有时候美国会有许多的争吵。’

谈到他最喜爱的美国作家时,奥巴马指出他们都有着某些共同特质:“无论是惠特曼、爱默生、艾里森还是凯鲁亚克,都有一种自我创造,并且接纳矛盾的感觉。我认为,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存在于我们的基因里,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包含许多群体。这也一直是美国的许诺,同时也是为什么有时候美国会有许多的争吵。”

奥巴马在文学、政治和历史方面的思考源于他在青年时代开始的如饥似渴的阅读。身为一名在夏威夷长大的少年,为了“成长为一名身在美国的黑人”,他阅读了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马尔科姆·X(Malcolm X)、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理查德·怀特(Richard Wright)、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和W·E·B·杜波依斯(W.E.B. Dubois)。此外,1980年代进入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后,为了成为“一个正经人”,他开始尽力将其少年时代那些较为散漫的爱好推到一旁——体育、派对、与朋友消磨时光。

他说到“正经人”的时候用了引号,解释道,“因为这整个过程让我觉得很灰暗,有几年基本上变得不合群,只是独自去上课,在城市里闲逛,还有读书,写日记。还有只是在试图想明白我到底相信什么,以及我应该对我的人生作何思考。”

在芝加哥的时候,奥巴马开始写短篇小说——忧郁、引人深思的故事,灵感来源是他作为社区组织者遇到的一些人。这些短篇小说和他当时写的日记培养了给《应许之地》带来动力的文学品质:一种对地方、情绪的敏锐观察力;在自我评估时寻找努力(比如想搞清楚他竞选总统的决定是否有一部分是因为“向抛弃了我的父亲证明我的价值,满足我母亲的乐观期许”);以及创造对顾问、政治人物和外国领导人经过敏锐观察、具有狄更斯作品特点的人物刻画。在他的描述中,时任俄罗斯总理的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的声音表现出一种“经过练习的漠然”,这表明他是“一个习惯了被下级和哀求者围绕的人”,而且他还是一个细致安排自己媒体拍照活动的人,“像一个Instagram上的青少年那样仔细。”

奥巴马在二、三十岁时读的书,再加上他对莎士比亚、《圣经》的热爱,以及对林肯、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及赖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的热切研究,塑造了他对历史的长远看法——对于在不断形成过程中,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愿景。在其中,用19世纪废奴主义者西奥多·帕克(Theodore Parker)的话说,“道德世界的弧线很长,但它是向正义弯曲的”,这句话也常常被马丁·路德·金所引用。通过回溯历史——看到奴隶制的深重罪孽以及它延续至今的影响——与此同时,呼吁不断努力,将这个国家更进一步带往应许之地,马丁·路德·金及约翰·刘易斯(John Lewis)将民权斗争置于历史情境的同时,也令人想起《圣经》中从受难和流放到救赎的宏大旅程。

从他对这些思想者和活动人士的研究中,奥巴马学到了他称之为“尼布尔式”的一课,即我们能够“对这个世界,残酷、罪恶、贪婪和暴力的现实有着清醒认识,但仍然能心怀一种希望和可能,作为意志力和信仰之跃的表现”。这一深入心底的信念正是让奥巴马最为震撼人心的演讲生动起来的地方,例如他在塞尔马游行50周年纪念日发表的讲话,以及2015年大屠杀之后,他在南卡罗来纳州州查尔斯顿以马内利非裔卫理圣公会教堂发表的“奇异恩典”演讲。那种“在不确定性下”要找到“希望”的决心,仍然存在于他今天的乐观主义里——因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政治参与,他感到振奋起来。在夏天的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抗议活动中,这些年轻人的参与如此有力。

个人和政治紧密交织在非裔美国文学中——从早期奴隶叙事到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和马尔科姆·X的自传——在年轻的奥巴马构建自己信仰的哲学支柱时,他同时也在自己的日志里奋笔疾书,整理自己生活中种族、阶级和家庭的一团乱麻。

‘当我想到我是如何学习写作、我模仿了哪些人时,进入脑海的一个声音总是詹姆斯·鲍德温的。’

他对美国人都寄望于共同的梦想,并且每人都能超越差别的看法不仅呼应了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在其中,叙述者得出结论“美国是由许多根线织成的”,“我们的命运是‘一’与‘多’的统一”。),也是他自己家族史的一部分:母亲生于堪萨斯州,父亲成长于肯尼亚。他后来也在2004年民主党大会演讲上表达了这一信念,正是那次民主党大会将他介绍给了整个国家。

奥巴马总统和众议员约翰·刘易斯在阿拉巴马州塞尔马举行的1965年选举法案50周年纪念活动上。

奥巴马说,在高中时代,他跟一群“四处漂泊的朋友”(其中许多人以局外人自居)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讲故事是我们用来解释自己、解释周遭世界,解释我们属于何处以及是否与之相合的方式。”后来,奥巴马尝试着将自己的故事写在纸上,并努力寻找一个与他脑海里的那些对话近似的声音,同时努力研究自己钦佩的作家。“跟其他人一样,”他说道,“当我想到我是如何学习写作、我模仿了哪些人时,进入脑海的一个声音总是詹姆斯·鲍德温的。我没有他那么有才华,但他那种滚烫的诚实和慷慨的精神,以及那种讽刺的感觉——能够端正地看待事物,同时对那些他显然充满不屑、不信任或者愤怒的人又仍然抱持着同情心。他的书对我影响很大。”

《林肯——一个作家的传记》(Lincoln: The Biography of a Writer)一书的作者、学者弗雷德·卡普兰(Fred Kaplan)将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与奥巴马进行了比较,指出他们都精于语言,有着当总统的“一流气质”:“坚忍、灵活、愿意听取不同的观点。”

跟林肯一样,奥巴马的声音(无论是在演讲还是落在纸上)都富有弹性,时而口语化时而雄辩,时而幽默时而忧戚,将常识性的论点和忧郁的沉思融为一体(尼亚加拉大瀑布让林肯想到了转瞬即逝的生命,而一幅埃及金字塔的画让奥巴马思索,时间是如何最终将人类所有的努力化为灰烬)。

这两位总统都是富有诗情的律师出身,在卡普兰所说的“语言的熔炉”中塑造了自己的身份和职业生涯。奥巴马记得在小时候,他所背负的传统和跨越不同世界的“陌生性”让他觉得,自己像是“鸭嘴兽或者某种想象中的野兽”,没有归属感。但他说,写作的过程帮他“把这些支离破碎的自我凑成了一体”,让他最终对自己是谁有了“一种相当清晰的认识”,这种自我意识投射出平和与沉静的氛围,让他得以从白宫的高压锅中走出来时,和他30岁出头写《我父亲的梦想》时一样,依旧是一个能体会微妙、乐于自我批评的写作者。

奥巴马说他当总统的时候没有时间定期写日记,但他会记下那些重要的时刻。比如在哥本哈根的气候峰会期间,他跟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闯入中国、巴西、印度和南非领导人的一场会议,因为他们“绕过我和我们试图促成的一项协议,最终,在多年之后,这个协议成了《巴黎协定》”。会后,他写下了自己说的话以及当时的情景——他知道这会是一个好故事。

“你只需要开始动笔。你只需要笔落实处。因为没什么比空白页更可怕的了。”

在写《应许之地》的时候,奥巴马没有读太多书——可能是因为他“担心自己会找借口拖延”,也可能是因为他会沉浸在自己特别喜欢的书里,脑海里总能听见那些作者的声音。但在写完《应许之地》后,他急切地翻开了友人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的新小说《杰克》(Jack),这是她的基列系列(Gilead)的新作,以及阿亚德·阿赫塔尔(Ayad Akhtar)的《故乡哀歌》(Homeland Elegies),他称这部作品是“对当代美国政治和态度有力而深刻的审视。”

对于刚来到美国,想要了解这个复杂、有时令人困惑的国家的人,他会推荐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呢?

奥巴马说,在第一时间想到的作品里,他会推荐惠特曼的诗、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海明威和福克纳的任何作品”,以及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他的小说捕捉到了“族群之间试图同化彼此的紧张感,作为美国人意味着什么,作为局外看客又意味着什么?”

至于非虚构类则是: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和马尔科姆·X的自传、爱默生的《自助》(Self-Reliance)、林肯的第二次就职演说、马丁·路德·金的《寄自伯明翰监狱的信》(Letter From Birmingham Jail)、还有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的《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奥巴马称,这本书会让我们记得,“美国确实是对旧世界的一次突破。我们现在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或者忽略了这一点,部分原因是太多现代文化都承载了美国的某些元素。”

“我认为,无论你是在谈论艺术还是政治,还是仅仅想在早上起床后过好自己的生活,能在所遇之处寻找到那种乐趣,凭希望而不是绝望做事,都是很有益处的。”

谢选骏指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并且还能连任,说明美国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失败国家”的行列了!当然这首先并非奥巴马的责任,虽然他在白宫网站伪造了自己的出生纸的电子版——因为正是金融危机才给了这个黑人命贵,一跃而为美国总统,不仅激起了黑冥鬼运动,而且捣鼓出来川普的怪兽。但正如我在《弯路上的祝福》里所说的,任何损失都有一种价值在里面!历史是没有白费的!

《特朗普被德国〈明镜〉周刊评为“年度失败者”》(2020-12-12 参考消息网)报道:

德国《明镜》周刊在一篇题为《年度失败者》的文章中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2020年作出令人难堪的评价。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12月10日报道,这篇超过3300字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批评了特朗普对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应对和他拒绝接受选举失败,还对他今年作为总统的其他行为进行抨击。10日发表在网站上的这篇文章说,特朗普拒绝接受当选总统拜登的胜利“并不出人意料”,因为正如罗兰·内勒斯和拉尔夫·诺伊基希所写:“在特朗普治下,一切都不正常。”

“他反而声称有大规模选举舞弊,尽管没有证据。特朗普总统任期的结束和开始一样。没有体面,没有尊严。”“这是这个国家自内战以来最为分裂的时期。这不是特朗普政治的副产品,而是他们的目标。”文章同时得出结论说:“永久的冲突是他战略的一部分……他甚至没让人觉得他是所有美国人的总统。”

《明镜》周刊说,“黑人的命也重要”运动以及乔治·弗洛伊德被杀后的抗议和反抗议活动意味着“现在是团结国家的时候了”,然而,“特朗普却在给冲突火上浇油”。文章批评了特朗普解雇众多政府官员、对他的弹劾审判以及那些充当他推手的共和党参议员。“林肯曾经引以为傲的政党已经堕落成一群没有骨气的马屁精。”这份左倾刊物的发行量约为87万份,是欧洲最大的新闻杂志。

《明镜》周刊指出,对特朗普总统任期影响最大的是新冠疫情,这无情地暴露了特朗普“对科学和专业知识的蔑视”造成的弱点。文章说,特朗普对这次疫情轻描淡写,将其政治化,并且“拒绝在这个国家一百年来遭受的最严重健康危机中承担责任。他是造成众多美国人死亡的同谋”。报道称,这已经不是该杂志第一次痛批特朗普了。上个月,它把特朗普称为“钉子户”,其封面照片是特朗普身穿迷彩装待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意在抨击他不愿交权。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自从罪犯总统尼克松勾结毛泽东以来,美国即急剧堕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瘟疫的中心(就像中共是世界瘟疫的策源地)了。这是美国作为一个失败国家的明显证据,想不承认都不可能了。



【067、日本人把哈莱姆当成了纽约,纽约时报改叫“哈莱姆时报”】


《袭击者叫他"中国人" 一位爵士钢琴家破碎的纽约梦》(2020-11-2 转载纽约时报)报道:

海野雅威在哈莱姆实现了成为一个成功爵士音乐家的梦想。他从东京跑到纽约当爵士乐手,并在这里站稳了脚跟,他在几支巡回乐队获得了表演机会,自己还有一个三重奏乐队。他的钢琴演奏优雅却不浮夸,总是有备而来而且节拍到位。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9月27日晚上7点20分左右,这条路变得更为艰难。

那天,在录制完一段视频后,刚当上爸爸、现年40岁的海野雅威从西135街下了地铁,大约8个年轻人挡在他和闸机之间。他试图穿过去,其中一人从身后推了他。另一个人说他推了她,她身旁的一名年轻男子说,“我女朋友怀孕了。”双方动起手来——一开始是地铁站,然后是在街头,他大呼救命,但没人理睬。“我以为自己要被打死了,”两周之后,他在一份描述那次袭击的书面材料中回忆道,他还是没有办法直接谈论那件事。他不知道那群人当中有多少人对他动了手。他们打断了他的右锁骨,弄伤了他的一只手臂,身上到处都是瘀伤。骨折部位做了手术后,他不确定自己以后还能不能弹钢琴。右手现在完全废了,他说自己正学着用左手做事。

目前尚无人因此事被捕,尽管海野雅威说,地铁站的摄像头有拍到那次袭击。他记得至少有一名袭击者叫他“亚洲人”和“中国人”,还骂了一句脏话。“我需要了解这种文化。”

人生改变的速度有多快?海野雅威命中注定要来纽约。他9岁开始弹爵士钢琴,18岁在日本成为职业演奏家。工作稳定又令人满意,几乎每晚都有录音和表演机会。但这样过了十年后,他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他在接受电话采访的时候说道。他在日本可以听唱片,但爵士乐的魅力不是唱片所能容纳的。“我需要了解这种文化,”他说。

2008年,在他27岁时,他说要搬到纽约,母亲听说后哭了起来,让他不要去。她觉得纽约那个地方很危险。“我想去见见我心目中的那些英雄,跟他们一起演奏,跟他们闲聊,跟他们混着,”他说。“如果住在日本,就不可能实现。”他和妻子早矢香(Sayaka)于2008年6月19日抵达纽约的哈莱姆区。那里是爵士乐书写历史的地方。“我谁也不认识,”他说。“也没有工作。但我并不担心。我就是很高兴来到了纽约。”

纽约惯于打破这种梦想。但是海野雅威的梦想实现了。“他是纽约爵士乐圈子里那种兢兢业业的钢琴手,”钢琴家斯派克·威尔纳(Spike Wilner)说,他拥有并经营着两家位于市中心的俱乐部Smalls和Mezzrow。“他努力工作,努力训练,但并不高调。但他是个很有品味的钢琴家,很优雅。也是个可爱的男人,非常温柔。他叫我斯派克桑,我叫他雅桑。每个人都喜欢他。”他找到了和吉米·科布(Jimmy Cobb)一起演奏的工作,后者曾在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的专辑《Kind of Blue》中担任鼓手,这就像是跻身于拉什莫尔山总统雕像之列。这让他在小号手罗伊·哈格罗夫(Roy Hargrove)手下工作了两年,哈格罗夫是一个与海野雅威那一代更接近的杰出人物。

“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因为罗伊在我之前从未聘用过亚洲人,”海野雅威带着明显的自豪说。哈格罗夫两年前死于肾病引起的心脏骤停,享年49岁。海野是他最后一位固定钢琴手。“他给了我那么多的爱、文化和历史,”海野说。“我觉得我对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负有责任。我需要用我自己的方式、通过我的音乐来成功。”他的朋友杰罗姆·詹宁斯(Jerome Jennings)说,海野一直敏锐地意识到爵士乐的种族动力,以及他所从事的是一种由非裔美国人发展起来的音乐类型。詹宁斯是一名鼓手和爵士乐教育家,在日本与海野相识。

“他总是问一些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爵士文化,”詹宁斯说。“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你的迪克西我没兴趣/让我在哈莱姆下车’。海野问我,‘迪克西是什么意思?’他完全愿意接受这种文化,也愿意以任何方式理解它。他完全吸收这些东西。生活在哈莱姆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知道那是所有伟大的音乐家居住的地方。他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

到2020年,他离开东京去纽约时设想的大部分事情都实现了。他有同事、知名度和音乐。今年6月,他和妻子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儿子。“他很高兴,”威尔纳说。“当然,这给他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迫使他继续工作、保证收入。但他非常兴奋。”

种族歧视的绰号

海野说,随着袭击一直持续,一个女人叫了救护车,救了他。救护车把他送到了哈莱姆医院中心(Harlem Hospital Center)。他被殴打和旁观者不愿介入的态度吓坏了。他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他的手臂不能移动,需要重回医院再做手术。他说,在家里,他感觉自己的妻子有“两个孩子要照顾”。

10月3日,詹宁斯发起了GoFundMe活动,为海野的医疗账单和其他费用筹款。自3月份疫情爆发以来,海野和其他音乐家一样,无法通过表演赚钱。现在,他无限期停工,家里还有个孩子,账单堆积如山。

GoFundMe的筹款活动没有提到袭击者的任何种族言论,但在第一天就超过了本就定的不高的2.5万美元目标。钱不断流入,社交媒体上的帖子传播着这个消息,并祝愿海野完全康复。然后,10月6日,日本新闻出版物《朝日新闻》引用海野雅威的话说,其中一名袭击者在伤人过程中使用了“中国人”这个词。其他亚洲和美国媒体也发现了这个故事,并强调了其中的歧视。“日本音乐家在纽约被认成‘中国人’遭殴打”登上《今日日本》的头条。许多报道注意到,自大流行开始以来,针对亚裔美国人的犯罪激增——唐纳德·特朗普(专题)曾反复将疫情怪罪于中国。

社交媒体贴文的氛围变了。现在,它成了一个有关种族歧视的故事。在一条推文中,它和受到特朗普鼓舞的“白人暴徒”有关,在另一条即将发布的推文中,又和“住在哈姆莱区的黑人种族主义者”有关,这些使用“歧视语和暴力的人得以逍遥法外”。

作为种族主义暴力而不是一场随机袭击的缩影,相关社交媒体贴文的传播范围超出了爵士圈。代表部分皇后区的国会议员孟昭文(Grace Meng)写道,“仇恨——针对AAPI或任何群体的——在纽约都不能被接受的。”AAPI指的是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民(Asian-Americans and Pacific Islanders)。关于袭击者意图的所有不确定性似乎烟消云散。

海野雅威收到不断涌现的来自日裔美国人的消息,讲述了他们遭到种族歧视的经历。他对这个数字感到震惊。当他阅读这些消息的时候,他说,“我的痛苦就是他们的痛苦。”但是,一桩看起来毫无意义的犯罪背后的动机很难被确知。警察没有找到那群人袭击海野雅威是因为他的种族的任何迹象,也没有将这桩袭击列为偏见犯罪。海野雅威说,他对那次袭击的记忆已经“模糊”,但他确定自己听到了歧视的声音。没有证据表明特朗普的影响力与这场袭击有关。

一名来自警察部门亚裔仇恨犯罪专案组的官员访问了海野雅威,但他并不认为这次袭击是由种族问题所引发。该小组因暴力案件频发在今年8月成立。在没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詹宁斯对将其称为仇恨犯罪表示谨慎。他说,这些袭击者都是年轻人,且正处于一个压力和愤怒倍增的时期,“我认为有些报纸有点扭曲,”他说。GoFundMe活动的筹款最近已经超过16.5万美元。

海野雅威说,他仍然需要“效力很强的止痛药”来熬过白天。他无法再弹钢琴,不能再抱他的儿子,也不知道自己能恢复多少机能。而在对身体恢复情况感到担心的同时,他更害怕从心理创伤中走出来会更难。自受到袭击以来,除了去接受治疗,他因为感到害怕,从未离开过公寓。他觉得自己认不出袭击者,因为他的眼镜在第一拳时已经被打飞。

在这次袭击前,他从未在纽约感受过种族歧视,他说,这让他感到震惊。为了与和他不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电视剧),他来到这座城市,但如今,他正是因为这种差异而受伤。他说,他正在考虑离开这座曾经像太阳一样吸引他的城市,也许会回日本。“我和妻子都对在这里抚养孩子感到担忧,尤其是发生了这样的事之后,”他说。他说,从其他亚裔美国人那里收到的谈论他们自己痛苦经历的消息让他深刻意识到,“还没有一个像‘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ater)一样的重要运动,为亚裔谈论这些问题创造一个环境。”这一点需要改变,他说。“亚裔社群并不十分紧密。亚裔需要站起来并且采取行动。”

谢选骏指出:1990年代我在日本的时候,看到过一些日本电影,把美国描写除了恐怖世界。来到美国后才知道,他们是把黑人区当作了美国。这样做法可能是二战之后遭受美国占领的心理阴影所致,但却也产生了一个误区——日本人把哈莱姆当成了纽约。上面这位“爵士钢琴家”就是。他别的地方不去,专挑臭名昭著的哈莱姆区,能不倒霉吗?哈莱姆、哈林旁边的哥伦比亚大学,“常春藤名校”吧?可是连纽约当地人都不愿意去,因为那里临近高犯罪地区,连警察都望而生畏。那里好像战区一样充满肃杀的氛围,街面上一派萧条,只有三三两两鬼头鬼脑的人出没着,这个日本人还敢于和他她们碰撞口角,他还以为这是在中国呢。哈莱姆、哈林及其周边地区,连纽约当地人都尽量不去,你一个日本人却偏要去,还要住在那里,自找不痛快还是为了众筹募款?纽约时报,干脆改叫“哈莱姆时报”得了。



【068、日本为何不能民主化】


《日本六七百万“下流老人”,如何把监狱变成养老院?》(2018-10-30 陈小刀)报道:

在刀哥的中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想到监狱里度过寒冬。为了被警察抓走,他吃霸王餐,扰乱治安,偷东西,还调戏妇女,干了不少坏事。

这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没想到,小说演绎的情节,在今天的日本却成为现实。现在日本的监狱,老年在押犯数量快速上升,监狱快成了养老院了。

且很多老人刑满释放后不愿离开,有的为了再次入狱,而故意犯罪。这是怎么回事呢?

日本的老龄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犯罪老人(即65岁以上)的数量也与日俱增。

根据日本法务省发布的《犯罪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犯罪老人数量为4万6977人,占总数的20.8%,而1997年犯罪老人仅占总数的4.1%;65岁以上犯罪老人更是首次占到总数的20%以上;在犯罪老人中,约70%是因“盗窃”被捕的,共计3万3979人,占总数的50%左右。

另据日本警视厅的统计:2011年以后因盗窃被拘捕的老人开始超过未成年人,2013年占同类被捕总数的33%,即三个被拘捕的盗窃分子中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

另外,涉嫌纠缠女性等流氓行为的老人数量,也比10年前增加了将近3倍。因此,犯罪老人成了日本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日本监狱的单人间

《朝日新闻》在去年曾报道过一则有关犯罪老人的新闻,读起来颇有些荒诞喜剧的感觉。

在鸟取县,一位名叫山田信之的79岁老人在出狱后不久,因在便利店偷三明治而再次被捕。一个三明治的价格大概将近300日元,但因为是再次被捕,所以一般会关两年左右。

不过,山田老人在接受警方调查的时候却十分轻松地表示,“监狱比养老院好!监狱不用花钱,而且还有吃的和喝的。”

除此之外,日本的监狱还会定期为犯人进行身体检查,这样比较来看,监狱确实比养老院好。这可能正是像山田这样的老人们对监狱“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

那么,社会治安良好的日本,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犯罪老人呢?日本的经济学家、社会学者、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各种角度的解读,不过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第一,老人基数扩大说。按照日本政府的统计,从1980年到2013年,日本的总人口增加了8.7%,而65岁以上老人则增加了将近3倍,老人占日本总人口比重由9.1%增加到25%。也就是说,即使老人的犯罪率不变,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其犯罪人数也会增加。如果用咱们网友的说法,那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第二,老人生活贫困说。日本作家藤田孝典在201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下流老人》(生活在社会低层的老人)的书,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而“下流老人”一词也成为当年的流行语。

所谓“下流老人”有3个特征:老年后收入显著减少;没有充足的存款;身边没有可依赖的人。按照藤田的统计,日本的“下流老人”数量差不多在600万-700万人之间,而日本65岁以上老人的数量约为3514万人(2017年数据)。

日本政府对于“贫困“的定义是,年收入在100万-120万日元(约合6万-7万人民币)以下,每月在8万-10万日元(约合5千-6千人民币)以下的人。

经合组织在2015年曾发布一项有关各国老人贫困率的统计,其中日本老人的贫困率为19.4%,即每5个老人中就有1个老人处于贫困状态。正是因为很多日本老人处于贫困之中,所以才导致犯罪老人的数量增加。

藤田孝典的《下流老人》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日本老人生活不好为什么非要去监狱呢?这里得插一句题外话,日本的监狱有吃有喝,生活规律,而且还免费,对很多日本老人来说,俨然是理想的“养老院”。

日本监狱的房间一般分为单人间或多人间(6人),犯人可以选择自己住或共同居住。一日三餐有严格的规定,主食为米饭,并配有蔬菜、鱼肉、味增汤等。

然后,日本监狱的理念是通过劳动工作、学习各种技能来进行改造犯人,同时也是确保他们在出狱后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生活。工作内容一般是印刷、剪裁等,并且规定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而且每天还有固定时间进行运动,晚上到点休息睡觉。

正是因为监狱设计的比较人性化,才导致很多日本老人“喜欢”待着监狱里。尽管看起来挺荒诞的,但这确实是许多日本老人无奈的选择——“监狱比家好”。

除了老人基数扩大说法和老人生活贫困说法外,第三种则是老人孤独说。

虽然很多日本老人犯罪是生活窘迫所致,但也有一些老人是因为孤独寂寞的原因,才去犯罪。这一点在咱们中国人看来可能挺不可思议的,不过也确实是日本社会的现实写照。

日本人十分重视不给别人添麻烦,即使家人之间也是如此,所以子女结婚后,往往就会与父母分开住,而且子女并不是经常回家看望老人,一般也就是新年的时候。

刀哥以前在东京留学的时候,就只有在新年的时候才能看到房东老爷爷和老太太的女儿带着孩子回来,平时是看不到的。

因此,一些老人由于日常生活孤独寂寞的关系,就去偷盗犯罪,这样被关进监狱的话,还可以跟其他老人聊聊天、说说话。当然了,也有些老人偷盗犯罪纯粹是出于解闷、寻求刺激。

日本监狱餐

第四,老人缺乏教养说。在很多人眼中,日本人讲文明、有礼貌,但如果在日本生活久了,就会发现,也有很多言行粗鲁、缺乏教养的日本人,特别是日本老人。

现在日本这些65岁以上老人往往被称为“团块世代”,一方面战后日本能够复兴,并且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与他们的勤劳努力有着密切关系。

但另一方面,他们这代人出生于战后(1947-1949年),因为当时日本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他们的父母为了赚钱养家也就没有时间对他们进行充分的家庭教育,这也就使得现在的很多日本老人从小并没有受到什么有关礼节、规矩的教育。

因此,现在很多日本老人动不动就因为在公共场所发飙、大喊大叫等原因被逮捕。

以上四点仅是解释了为什么日本的犯罪老人越来越多,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令日本政府颇为头疼。事实上,日本政府并不希望有大量老人待在监狱里,倒不是觉得丢脸没面子,而是出于金钱方面的考虑。

在监狱进行活动的老人

按照日本法务省的计算,每名服刑犯每年在监狱消耗的成本约为320万日元(约合19万人民币)。如果一名老人因偷盗廉价商品入狱的话,最多可被判5年。

也就是说,这个老人在监狱服刑的5年里将花费国家1600万日元(约合98万人民币)。这对日本政府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这还不算日常其他费用的开销。

其实,日本政府希望能够减少在监狱的老人数量,并尝试了一些方法,但是目前也没有找出任何较为有效的办法。

比如,日本的经济学家开出了三个药方:一是尽量延长退休时间,以此增加工资收入(这一点日本政府正在商讨立法,但目前反对声音很大,认为这将促使日本人终身工作);

二是从30多岁就开始存钱,及早积累养老金(这一点并不现实,因为日本人往往是从三四十岁开始买房、还房贷);

三是压缩退休后消费,省下退休旅游的开销,作为今后的生活费(其实,日本老人现在已经很节省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此,预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犯罪老人现象还将在日本长期存在。

结合日本的现状,至少可以说长寿社会并非一片祥和,它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亟待人们去认真思考和解决,比如怎么让老人不为断炊发愁等。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今后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日本的现状以及进行的各种尝试,倒是非常值得我们观察与研究。(图片来自互联网。感谢旅日学者马成三对本文的贡献。)

谢选骏指出:我早就说过了,日本不是一个民主社会,日本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其实立足于美军的刺刀之下的。一旦美军撤离日本,不出一个世代,日本为何即将回归原位,成为一个“亚洲价值”的模范生。看看上述日本老人的追求就知道了,日本人要的不是自由,而是抱团取暖,就像中国人一样。日本因此不能民主化,台湾、香港也因此不能民主化,中国大陆就更不能民主化了——这些需要抱团取暖的东西,仅仅是些专制社会的原材料。



【069、如果日本赢得了太平洋战争】


《切身感受“川普”带来的变化》(曾节明 2018.11.26戊戌癸亥壬戌于冷雨早昏黑纽约州)报道:

一连四五天,纽约上州的暖湿气流与加拿大来的寒流对敌呈胶着状态,结果就是天湿寒、细雨濛濛,却下不了雪,两周前的积雪还融了一层,绿草四现而满目清新,外出漫步,有一种早春的错觉。

我就喜欢这种早春的错觉,早晚出去遛达。11月26日凌晨,走过邻近公园路口理发店的那座白色豪斯,已经12点10分了,道边、草上的积雪,如破了窟窿的棉被,街上空寂无人,暗处又似有无数的眼睛,虽然少风,但湿冷的夜中好像有一层紧贴你后背的阴气。

我便在关了门的理发店前折回来,经过那幢白色豪斯的时候,一个浅色头发,身材娇小的白人女,就象从黑暗里冒出来一样,出现在我左侧十多米处,而她身边的一条狗,冲人行道直窜过来,这狗扑向我的时候,我才发觉,这狗根本没有狗链系住!那是一个中等大小的短毛狗,长腿,尖耳朵,狗脸一半白色,一半棕色或黑色(黑暗下看不清),我不知道这狗是否凶狠,但依经验知道,如果狗扑向你的时候,你拔腿逃跑,狗的攻击就会更猖狂,它可能直接扑上来咬你,而如果你不跑,狗反而会有顾忌,于是我就不紧不慢地一边面对这畜生,一边撤离,这狗果然没有扑上来,只是围着我狂吠、、.那狗的女主人追了过来,喊着这狗,但奇怪的是,她并没有把狗抱走的意思,我对那白女人说:

“does he bites? (狗咬人吗?)”,“Is your dog fierce?(你的狗凶吗?)”,“Do you have a string to control your dog?(你有拴狗的绳子吗?)”

但是她并不理我,翘着她的小尖鼻子赶到我前面去唤她的狗,那神气就象我是一个不存在隐形人一样。

不知是不是受到她的鼓舞,她的狗闪开她,再次扑向我,这次动真格了,狗爪子抓到了我的裤子上、保暖衣的下摆、又抓到了我的手背,我没有还击……那白人女又喊着跑向她的狗,她的狗又躲开了……

我忍不住对她说:“Your should control your dog.”她仍然不理我,连看都不看我一眼。我走出去四五十米,回头看了一眼,本以为她可能把狗抓住收回去了,却看到她与她的狗一起在跑,我这才明白她与她的狗在嬉戏,她根本没有收狗的意思!

我憋着窝囊气继续往回走,走出去约一百米远,忽然感觉手背有些刺痛,低头才发觉手背被狗爪子抓了一道划痕,衣服下摆口袋缝合处也被抓破了,余不禁愤然!别奢求道歉了,单是那白女人当你不存在的傲慢气,就难以下咽!

我愤然往回走,打算问她要一个说法,但是也不存多大指望,因为我估计她应该带着狗躲回去了,只当夺走一会儿散散心吧。然而走近那幢白色的豪斯,我傻眼了,那白女人仍然与她的狗在嬉戏,这一次还有一个只穿T恤的大个子光头白男,站在豪斯门口,与那女的说话。

我对那白男说:“这狗是你的吗?”

他瞥了我一眼,没有理我。于是我越过白男,走近几步,对那白女人说:“你的狗把我轻微地抓伤了,你应该控制好你的狗!你有拴狗的绳子吗?”

那白女人转身诧异地瞪了我一眼,但是仍然没有理我。

“What are you fucking talking about? get away!”那光头白男忽然冲我吼道。

我见他们不是能讲道理的人,只得离开再说,保险起见,折回时我没走他们门口的sidewalk,而走街边;忽然间那条狗冲我身后猛扑过来,我转身面对它,它仍然贴身抓扑,这次我奋起一脚把这畜生踹了个趔趄,它挨踹之后倒收敛了许多,不敢再扑上来(确实应了尼采的名言:一个小小的报复,胜过十个不报复),只是冲我狂吠……

突然,我的胸口挨了重重地一推,那个光头白男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他揪住我的衣服,企图卡住我的脖子,我奋力挣脱、用手挡开,这时候那个女人上来劝他,这个身高和气力都超过我的光头冲我伸中指大骂:

“Get away shit! go back your fucking family and go back your fucking county!”

我不顾他的恶骂,走近几步,去看他豪斯的门牌,“你想干什么?滚开!听到没有!?”白男追了过来。

我说,我想报警。“Fucking you!”他更炸了,说:呆着别走,我来帮你。他转身走向他的皮卡,象是去拿什么东西。我已经看清他的门牌,担心他有武器,只能先走为上。

我回家后打了911,20分钟后,一个穿蓝黑色警服、戴保暖帽的小胡子白男警察上门,做了记录,说他将找狗主人谈谈……初冬的浓黑中消逝的警车车灯,我释然了,因为我本来就没指望讨还什么,只是死马当活马医罢了,也是对自己的人格有个交代,同时尽一点美国公民的责任。

加上这一起事件,不到两年,我已经碰到三次这样的白人:

第一次是在沃尔玛的停车场,一个在停车场开快车抢道的胡子白男,按下车窗追着我破口大骂“Fucking Chink”,一直骂到上High Way前;

第二次是在詹姆士养老院的入口,一个在狭窄入口处违规停车挡道的赛车白男,对我的鸣笛勃然大怒,倒车故意撞向我,躲避当中我差一点被主干道车流撞上,他按下车窗大骂“You come from fucking country!”,扬长而去……

而奥巴马的八年中,我只在散步时被一个讲西班牙语的白人少年和五六个黑人少年,用雪块袭击过一次。

特朗普上台之后,有些白人明显地嚣张了许多,这是我切身感受的“川普带来的改变”。

但是,难道我是无辜的吗?我回首两年前自己对“川普”缪托知己的热捧劲,现在只有两个字的感概:

“报应!”

我们华人有一个坏习惯,总是为了面子而势利眼,宁做打肿脸的胖子,也不做舒舒服服的健康瘦人……我们总喜欢趋炎附势,哪怕自己趋附的势力,是歧视我们、甚至猎食我们的天敌;许多华人就象当年犹太集中营的二鬼子犹太看守一样,以为自己依附了鬼子,或者只是做了精神二鬼子,便高人一等,与众不同了,全不知在鬼子眼中,二鬼子犹太仍然是犹太垃圾,最终也得进焚尸炉。

而许多川粉,其实只是精神二鬼子而已,比犹太集中营的二鬼子犹太看守还不如。

谢选骏指出:如果日本赢得了太平洋战争,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那样,战争初期在东亚发生的事情可能就在北美上演了——日本兵喝令黄包车上的白种人下来拉车,而让中国的拉车苦力坐上去享受洋老爷的感觉,自己则在一旁哈哈大笑……然后再对白人进行殴打羞辱糟蹋虐杀。类似这些恃强凌弱的恶霸欺凌(霸凌),就是人的原罪的体现。可见,如果没有了耶稣基督的救赎,世上的人都会变成什么样的鬼样子——真实版的衣冠禽兽、两脚畜生,比他们豢养的宠物狗都不如了。



【070、四肢健全但是头脑健全除外】


《减医补 缩粮券 川普下一箭射向社福》(2017年11月26日 转载世界日报)报道:

川普总统矢言改革美国的福利系统,强制要求领取福利的人必须工作。

“如果你领粮食券又四肢健全,我们需要你去工作。”白宫预算局长穆瓦尼说。

彻底改革社会福利是定义柯林顿政府的一大目标,从竞选时誓言“终结我们所知道的福利救济”,到激烈的政策抗争,最后获致20年后还引起激烈辩论的改变。

现在川普总统也想推动“川记福利制度”,并显然有意加强限制。他10月间即宣称福利救济已成为很大的问题,并批评民众滥用福利。

川普本周宣称,他希望今年底前通过税务改革后,就来对付福利救济问题,因为美国迫切需要改革福利制度。

“美联社”报导,白宫已开始为此奠定基础,并与共和党国会领导阶层沟通。

川普内政委员会副主任温福瑞最近说,他和另一个幕僚奉命研拟重大的福利改革计画,而他们已起草行政命令,概述政府的原则大纲,并要求各部会提供建议。

柯林顿1992年竞选总统时,保证改革福利制度,四年后终于签署法案,把原来的联邦权益计画改为分配赠款给各州,并限制领取福利的时间,同时规定领取福利的人最后必须工作。

这项计画一直受到一些自由派批评,喜莱莉·柯林顿去年竞选总统时,行动份子即批评她的丈夫制定的法律惩罚穷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凯瑟琳·艾汀宣称,柯林顿福利主要是限制赤贫阶层所能获得的现金援助,许多州只提供最起码的福利,一直未能成为引导民众工作的跳板。

保守派的传统基金会研究员芮克特则主张各种扶贫计画应加强工作规定、鼓励结婚,施行策略以改善社会计画的效能和限制浪费。

他说,虽然政府能经由行政命令做一些调整,可是任何重大改变仍需国会立法。

政府官员已锁定各种扶贫计画。川普今年3月提出的2018年预算建议,即寻求大肆减少医疗补助计画 (Medicaid)、粮食券和学生贷款津贴等计画的开支。

白宫预算局长穆瓦尼说:“如果你领粮食券又四肢健全,我们需要你去工作。”

谢选骏指出:局长竟说四肢健全就可以工作?看来她是太太太不知道民生疾苦了,须知今天的美国,头脑不健全的人数,要远远大于四肢不健全的。那些开枪滥杀群众的、为了一个盒饭就设伏杀人的,肯定都是头脑不健全的,但是他们的四肢却超乎常人的健全,他们可能工作吗?他们宁可领着食物券,吃得膘肥体壮,买把好枪……所以法律上应该加一条:领食物券的,不得持枪。呵呵。这样,国库就不会亏空了。



【071、逃避国际安全税的后果很严重!】


《中美贸易战开开打在即 特朗普:或向5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税》(2018年7月5日 转载美国之音等)报道:

[谢选骏早就说过了,这不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而是美国要广泛地深入地持久地征收国际安全税!这不,特朗普随后指出:稍后或将征税范围扩大!]

“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四(5日)表示,将于美国东岸午夜12时(北京时间周五中午12时)起,向34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征收25%关税,并会在两周内,将征税范围追加至160亿美元,合共500亿美元。

特朗普前往蒙大拿州出席集会时,向随行记者表示:「首先是340亿,两周后再加160亿。你知道我们还可以向2000亿货品征关税,在2000亿之后我们还可以向3000亿货品征关税,好吧?即是我们可向500亿、2000亿及3000亿货品征关税。这只是针对中国。」

中国商务部较早前表示,「美国是在向全世界开火,也在向自己开火」,中国绝不打贸易战的第一枪。美国商界及农业代表亦呼吁停止征关税。全国制造商协会表示,虽然关税措施会给一些企业提供短期保护,但加征关税可能损害就业。

美国对中国产品加税令专家对中国经济倍感担忧

美国即将开始对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这一举措对中国企业和经济带来的潜在影响使一些经济学者感到担忧。

与北京自信的姿态不同,股市下跌、一些学者表达担忧都显示了外界对于这场贸易争端潜在的焦虑。

北京方面已经表示,如果美国周五实施针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威胁,中方也将作出同类回应。

一位位于北京、长期关注中国政策的学者艾伦迪·埃克认为,一些依靠出口的城市或许会遭受最严重的影响。但他也补充说,当局正在制定防止危机全面爆发的举措。

埃克认为,如果美中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间的贸易战耗时漫长并且拉入其它国家或诸如欧盟这样的贸易集团,风险情形将会更为严峻,或将严重破坏全球供应链,并且可能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

埃克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如果全面爆发贸易战,欧盟被牵扯进来并且有许多以牙还牙的情况发生,中国方面已经得出结论,这种情形或许使全球贸易价值下跌70%,受影响的不仅有经济,国家安全也会受影响。由于中国需要能源,需要食物,他们正在进行国内改革,使其对全球市场更为依赖,这就是你们为什么会看到中国更为积极的外交政策并且支持多边体系。这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或许不同。”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余智表示,北京或许错误估算了关税对出口商们本就已经极微薄的利润所造成的损害。

余智认为,第一阶段针对中国技术出口的关税造成的影响或许是可控的,但如果特朗普按其威胁使用的施加全面关税,将大幅减少中国出口商们的利润并将导致股市出现股票抛售。

他对美联社说:“如果贸易战进一步扩大的话,它还会对中国与外国的投资者的信心产生冲击,导致他们抛售中国企业的股票,抛售债券,抛售人民币,这会给我们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人民币汇率市场造成很大压力。”

谢选骏指出:我早就说过了,这不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而是美国要广泛地深入地持久地征收国际安全税!这不,特朗普随后指出:稍后或将征税范围扩大!特朗普他大爷的意思很清楚——逃避国际安全税的后果很严重!逃税?那就重罚!加倍!这完全是国税局对付逃税者的传统技法嘛。特朗普他大爷自己也曾领教过,现在施展拳脚于国际舞台,观者如云!爽!羊毛出在羊身上。

《中美贸易战已于7月6日凌晨正式展开!》(2018年7月6日 转载纽约时报)报道:  

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在周五凌晨正式开始。特朗普政府继续威胁要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征收关税,这对两国经济和消费者造成的伤害将会大幅升级。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处罚于今天上午0:01生效。根据北京政府的声明,北京对美国贸易制裁的报复措施也同时生效。北京方面表示将对包括猪肉,大豆和汽车在内的同等数量的美国出口产品加征相同的关税。



【072、天空沦陷的新时代】


《“飞天车”将如何颠覆世界和人类生活》(BBC 2020年12月21日)报道:

德国科技公司 Volocopter 出品的 VoloCity 是世界上第一款获得商业运营拍照的电动空中出租车——科幻电影里早就有飞来飞去的空中出租车,比如1982年《银翼杀手》里虚构的2019年的洛杉矶,城市上空是穿梭倏忽的飞行器,不时下一场酸雨。也就十几年功夫,飞天车技术日臻完善,空中出租车时代已经在地平线上。

更近一点,会飞的汽车已经从科幻走进现实。今后几十年里,飞天车将颠覆我们的生存空间、日常起居和工作。电池高能量密度技术的进步、材料科学和电脑模拟技术的更新换代,催生了一系列个人使用的飞行工具,比如固定翼飞机、电动滑翔机和四旋翼无人机,以及它们赖以飞行的导航系统。它们看上去跟《银翼杀手》里的飞天车不太像,但本质差不多。体积比商用飞机小,大部分采用便于起飞降落的转轮而不是机翼,比如斜轴适合长途飞行时提高效率,多轴可以减少盘旋噪音。

最重要的是这些新型交通工具的设计理念,旨在提供比传统代步模式更快捷的个人出行方式,尤其是在拥挤的大城市。目前,城市自动飞行器市场还处于荒蛮时期,数十家新兴科技公司在这片新天地里各显神通,争先恐后研发商用喷气背包、飞行摩托和个人款空中出租车。

风险投资、汽车和航空公司,甚至拼车公司Uber,都加入了这片新疆域的西部牛仔式竞争。预计到2040年这个行业市值将达到1.5兆美元。

同时,航空管理部门也快马加鞭为这种新型空中交通制订相应的规则、政策和安全标准。

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母公司是戴姆勒,中国吉利汽车有持股。这家研发的VoloCity定位是第一款获得商业运营牌照的电动空中出租车,将来会逐步成为无人驾驶交通工具。

它和其他市场上已有的同类高端服务很相似,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区别;VoloCity第一版的设计只有一名乘客的舱位,单位运营成本比较高。

厂商希望在建立起消费者信心基础之后向全自动模式转型:电动、无翼飞行器,由9块电池提供动力,在一个垂直起降机场组成的网络中提供客运服务,这个网络覆盖各大城市。VoloCity计划2022年推出商业首航。

厂商不希望这种交通工具成为富人的玩具,而是逐渐融入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最开始票价定为每人300欧元(350美元/270英镑),但将来会随行就市,根据市场竞争情况调整。厂商也不希望这款新座驾最后成为富人专享玩具,而应该成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一种代步选择。

类似的新兴企业跟传统汽车厂商的合作也不少,比如日本 SkyDrive跟丰田汽车合作,试飞一款全电动飞行出租车。据信SD-03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垂直起落电动交通工具。

2020年夏季,SD-03由一名驾驶员驾驶在一个飞机场飞了几分钟。SkyDive声称消费者需求和科技进步是推动飞天车研发的主要动力。

的确,这个领域的长足进展令飞行器设计师们跃跃欲试。诸如Lillium、Wisk、Joby Aviation、Bell和无数其他公司都在努力实现科技发明的商业价值,比如电动推进器和电池功能。

对于一个仍处于襁褓期的产业,垂直起降(VTOL)设计的创意源源不断,不存在枯竭,而抱负、目标和想象力也上不封顶。日本丰田和SkyDive的SD-03,有人驾驶飞天车,2020年夏天试飞。

来自天空的援手

英国航空技术公司 Gravity Industries 研发出1050马力的可穿戴喷气背包。公司创办人和试飞员布朗宁(Richard Browning)说,那个跟蝙蝠侠的衣服有点相似的喷气服有点像一级方程式赛车,属于特殊装备,目前只有专业人员和空军飞行员才能驾驭。但将来有可能给急救人员配备这种特殊穿戴装置,以便他们可以更及时赶赴现场。

这个将来也不是遥不可及。英国的北方空中急救服务(GNAAS)不久前跟Gravity Industries联手进行模拟搜救项目。布朗宁身穿自家公司研发的喷气背包,从英格兰湖区的大朗戴尔峡谷的谷底腾空而起,飞向坡顶。如果步行,这段路需要攀爬25分钟。布朗宁飞了90秒。

2020年9月,布朗宁的公司 Gravity Industries 开发的喷气背包在山区模拟执行紧急搜救任务——这个实验证明,喷气背包在偏远地区紧急搜救行动中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航空研究所负责人科帕德卡(Parimal Kopardekar)说,这个梦想由来已久,而现在出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为现有航行设备无法企及的地方设计货运工具和运输服务。他的职责之一是探索自动化高级空中移动技术,包括垂直起落VTOL。鉴于这个任务的复杂性,NASA团队的工作必须涵盖整个生态系统的因素:飞行器、空间、基础设施、社区融合、气候规律、GPS卫星导航、噪音标准、维修、供应链、零部件采购……

这个清单暴露出许多平时被忽略的问题,但必须在空中拼车能够称规模出现之前先行解决。用作人类空中交通代步工具的飞行器必须满足“合法上路”条件和空中飞行安全要求。同时,还必须有需求,公众必须愿意使用这些新型的交通工具。行业领军者需要让公众信服VTOL之所以诱人,并不是单单因为这个技术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它比其他交通方式更好,而且又安全。

中国发明者赵德力2019年骑着自己发明制造的飞行摩托腾云驾雾。要达到这样的“彼岸”,还需要其他配套元素,包括兴建垂直起降场地、有充电功能的停泊场所,以及幕后运营软件系统。最后这一项是因为VTOL运行控制系统无疑必须接近彻底全自动,这样才能妥善调控设想中穿梭于城市空中的繁忙交通。今天的民航客机由地面控制塔台人工控制,明天的飞行汽车和其他代步工具将听命于UTM — 无人交通管理系统。

“天空道路”的管辖

数码追踪可以确保所有VTOL对自己航行道路上的其他飞行工具有共同的认知。保持了良好历史记录的全自动垂直型交通模式应该可以让公众安心,但有无数飞行器在其中交错往来的庞大的飞行系统也会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垂直起落意味着传统的机场跑道不再有必要,地面停机坪也可以成为历史,但需要界定明确的专用空中通道和空中港。

空中出租车或许可以减少地面行驶的车辆数目,提高启程、抵达时间的准确度,但城市半空中大量“障碍物”,比如摩天大楼、飞鸟、无人运输机和飞机,对于空中出租车司机或控制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新的动态避障能力。

“天空道路”(在没有更合适的词汇出现前的暂时名称)自称体系,需要一套新的适用法律规则。

西伦敦希思罗机场附近的无人机。无人机数量激增,制定安全规则迫在眉睫——而且,厂商和运营商也必须拿出证据,证明空中出租车对乘客和地面上的人没有危险。

科帕德卡和他的NASA团队跟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当局联手制作了一个“城镇空中移动成熟程度表”(Urban Air Mobility Maturity Levels Scale),根据城镇密度和交通复杂程度,在1——6分范围内对飞行器、空间和其他相关系统打分。他们正在设计简化驾驶舱操作的方式,把自动化和紧急状况管理结合起来,针对VTOL在遭遇恶劣气候条件、飞鸟撞击、喷气背包飞人突袭等意外时如何应对制定守则。

飞行器大扩散

已经发生的事故证明了这种守则的重要性。2020年10月,洛杉矶LAX机场附近一驾民航客机飞行员发现,一个身穿喷气背包的人在1828米高空飞行;这种情况相当危险,很容易造成撞机空难。欧洲航空安全署(EASA)也制订了一套VTOL技术细则,但还没有决定如何颁发许可证。这些细则主要针对飞行汽车的独特属性和具体的飞行标准,比如紧急弹射、雷电避护、着陆系统和加压舱等具体事项。

EASA声明承认,即便在传统飞机和旋翼飞行器的设计方面已经有不少经验,但EASA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无法对这类空中交通工具定性,到底把它们归类成常规飞机还是旋翼飞机。换句话说,EASA现在犹豫不决的是VTOL跟固定机翼的商用喷气式飞机或直升飞机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韩国现代汽车研发的S-A1迫使交通管理当局重写交通规则和政策——显然,VTOL运行的成功需要跨界协调,包括政府、科技、交通、城镇规划和公众外展联络等,方方面面都必须参与。那么,VTOL开发商数量突然暴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全球大趋势,比如电子商业崛起,气候变化,数码经济和一体化供应链的发展,使得对个人空中出行新模式的兴趣迅速浓厚,而现有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不尽如人意及失败也强化了此类创新的必要性。像纽约、香港和北京之类大都市,城市容纳已经到了极限,城市生活日常起居出行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而另一方面经济的互联、互动性不断加深,又需要不断的移动性。向空间发展,新型个人出行工具的出现将使现在的日常通勤模式彻底改观,日常生活的定义也将必须重写。

科帕德卡说:“现在大部分人根据交通便利程度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VTOL和无人机带来新的可能,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来选择交通方案。”公司、企业的总部不必局限在商业中心区域,而员工则可以居住在空中出租车能够抵达的范围之内任何地方。

堵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大都市的寻常景观,随着经济发展对流动性的要求提高,交通能力的局限成了重要制肘因素——VTOL将和现在的自行车一样普及,家家户户都有个把。这样,城市这个概念和传统定义就势必受到挑战,需要重新思考、界定。汽车的普及和城镇郊区的发展相辅相成,而飞行汽车的普及,则增加了规划的维度,打开了空间利用的巨大潜能。

城镇转型势在必然

城市扩展深受交通堵塞和网络“瓶颈”的钳制,汽车的碳排放也间接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危害人类健康。而 eVTOLS(电动垂直起降技术设备)将大幅度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飞天车的普及也会推动城镇建设规划的转型,城市建筑将向空中扩展,更多地面设施将搬到空中,比如楼顶停车/机坪,高速公路跟摩天楼交接,绿化带立体布局,地面公园和绿地面积扩大。

半空中飞来飞去的车多了,城市格局自然要调整——科帕德卡预计,从2045年开始,商业区和绿化带将进一步交融整合,都市和公路交通的碳排放将因为飞行代步工具的普及而减少。

VTOL技术对交通、工作、生活、消费、城镇规划设计、医疗保健和生态系统的未来都有深远的影响。按一个键叫辆飞行出租车去云端之上的办公室上班,这种情况可能2030年就成为可能。

再往后,人类脚踏实地的需要或许会逐渐减少,在空中度过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多。人类出行的概念也会改变:空中飞行一公里和地面驾车一公里,两个终点离起点的距离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谢选骏指出:人们祸害完了大地河山、海洋极地,现在又来祸害天空了——一个“天空沦陷的新时代”正在揭开帷幕……不仅空气受到污染,而且空间受到压缩——一个立体的灾区正在形成之中。天空沦陷的新时代,离开最后审判可是越来越近了!



【073、铁达尼号的精神随着铁达尼号的沉没一去不返】


网文《铁达尼号唯一存活副船长,隐忍半生,终于公开不为人知的沉船故事》说:

大家都知道《铁达尼号》中杰克和萝丝的感人爱情故事,但你对铁达尼号还有更深的认识吗?它的背后究竟还发生了什么事呢?

1912年铁达尼号撞上冰山后沉没,整个惊心动魄的过程有以电影的方式还原。但毕竟是电影,没办法完整的陈述事实。当年存活下来的副船长忍了好多个年头,终于公开了沉船的事发经过。

1912年4月14日那个恐怖的夜晚,铁达尼号上共有710人得救,1514人罹难。38岁的查尔斯·莱特勒是铁达尼二副,他是最后一个被拖上救生船的、职位最高的生还者。

他写下了17页的回忆录,讲述了铁达尼号沉船灾难的细节。

面对沉船灾难,船长命令先让妇女和儿童上救生艇,许多乘客显得十分平静,一些人则拒绝与家人分开。

我高喊:「女人和孩子们过来!」然而我根本找不到几个愿意撇下亲人、独自踏上救生艇的女人或孩子!

莱特勒回忆道:「只要我还活着,那一夜我永远无法忘记!」

在第一艘救生艇下水后,我对甲板上一名姓斯特劳的女人说:「你能随我一起到那艘救生艇上去吗?」

没想到她摇了摇头:「不,我想还是待在船上好。」

她的丈夫问:「你为什么不愿意上救生艇呢?」这名女人笑着回答:「不,我还是陪着你。」此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这对夫妇。

亚斯特四世(当时世界第一首富)把怀着五个月身孕的妻子送上4号救生艇后,站在甲板上,带着他的狗,点燃一根雪茄烟,对划向远处的小艇最后呼喊:「我爱你们!」

铁达尼号一副曾命令亚斯特四世上船,被他愤怒地拒绝:「我喜欢最根本的说法(保护弱者)!」

然后,把唯一的位置让给三等舱的一个爱尔兰妇女。

几天后,在北大西洋黎明的晨光中,打捞船员发现了他的遗体时,他的头颅已被烟囱打碎。

他的资产可以建造十几艘铁达尼号,然而亚斯特四世拒绝了可以逃命的所有理由。

为保卫自己人格而战,这是伟大男人的唯一选择。

著名银行大亨古根海姆,在危难关头换上一身华丽的晚礼服说:「我要死得体面,像一个绅士。」

他给太太留下的纸条上写着:「这艘船不会有任何一个女性因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我不会死得像一个畜生,我会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斯特劳斯是世界第二巨富,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他无论用什么方法劝说,太太罗莎莉始终拒绝上救生艇。她说:「多少年来,你去哪我去哪,我会陪你去你要去的任何地方。」

八号艇救生员对六十七岁的斯特劳斯先生提议:「我保证不会有人反对像您这样的老先生上小艇。」

斯特劳斯坚定地回答:「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上救生艇。」

然后他挽着63岁的罗莎莉的手臂,蹒跚地走到甲板的藤椅上坐下,等待着最后的时刻。

纽约市布朗区矗立着为斯特劳斯夫妇修建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再多再多的海水都不能淹没的爱。」

六千多人出席了当年在曼哈顿卡耐基音乐厅举行的纪念斯特劳斯晚会。

一名叫那瓦特列的法国商人把两个孩子送上了救生艇,委托几名妇女代为照顾,自己却拒绝上船。

两个儿子得救后,世界各地的报纸纷纷登载两个孩子的照片,直到他们的母亲从照片上认出了他们。不幸的是,孩子们永远失去了父亲。

新婚燕尔的丽德帕丝同丈夫去美国度蜜月,她死死抱住丈夫不愿独自逃生。

丈夫在万般无奈中一拳将她打昏。丽德帕丝醒来时,她已在一条在海上漂浮的救生艇上了。

此后,她终生未再嫁,以此怀念亡夫。

在瑞士洛桑的幸存者聚会上,史密斯夫人深情怀念一名无名母亲:「当时我的两个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由于超载我上不去了,一位已经坐上救生艇的女士起身离座,把我一把推上了救生艇,并对我喊了一声:‘上去吧,孩子不能没有母亲!’」

这位伟大的女性没有留下名字。后来人们为她竖了一个无名母亲纪念碑。

死难者还有雇万富翁阿斯德、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师罗布尔等。他们把救生艇的位置让出来,给了那些身无分文的农家妇女。

铁达尼号上的五十多名高级职员,除指挥救生的二副莱特勒幸存,全部战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凌晨二点一号电报员约翰·菲利普接到船长弃船命令,各自逃生,但他仍坐在发报机房里,保持着不停拍发「SOS」的姿势,直至最后一刻。

当船尾开始沉入水下,我听到在那最后一刻,在生死离别的最后一刻,人们彼此呼喊的是:我爱你!我爱你!

它,在向我们每一个人诠释着爱的伟大!我要让你知道,我有多么的爱你!

也有不多的例外:细野正文是日本铁道院副参事,男扮女装,爬上了满载妇女和儿童的十号救生船逃生。

回到日本后,他立即被解职。他受到所有日本报纸舆论指名道姓的公开指责,在忏悔与耻辱里过了十年后死去。

在1912年铁达尼号纪念上,白星轮船公司对媒体表示: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要求男人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他们那么做只能说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

《永不沉没》的作者丹妮·阿兰巴特勒感叹:「这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被教育:责任比其它事情更重要!」

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因为放开了爱人的手,选择一个人守着一堆散发着铜臭的遗产苟且地活着,人生还有何意义!

不管是面对生死还是生命中的任何磨难,相爱的手永远都不会放开!

谢选骏指出:铁达尼号的沉没一百多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场冷战,铁达尼号的古典主义随着铁达尼号的沉没一去不返。随着后现代的来临,自私和冷漠已经成为主旋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逆向殖民的时候,全球历史即将翻转,一个弹丸小国都可以左右大国的命运,匪夷所思的事情成为日常的光景。铁达尼号的精神随着铁达尼号的沉没一去不返了。



【074、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之伪】


报道说,“美国未来学大师”托夫勒(1928年—2016年,Alvin Toffler)2016年6月27日在洛杉矶去世。报道说,托夫勒的著作《未来的冲击》、《第三波》在全球畅销。他的顾问公司说:“他的许多预测都禁得起考验,中心论点证实为真,那就是新知识经济会取代工业时代。”包括1986年苏联领袖戈尔巴乔夫和中国大陆当时总理赵紫阳等多名国家领导人受到的托夫勒著作和未来学观点启发,并曾向他请教建议。

报道说,销售1500万册的《未来的冲击》描写了60年代快节奏的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焦虑。托夫勒预测互联网兴起以及核心家庭衰落。托夫勒还令“信息过载”这个词广为流传。赵紫阳公开推荐《未来的冲击》后,这本书在1985年成了中国第二大畅销书。据说1980年《第三次浪潮》出版后,当时的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将这本书定为国务院司局级干部的必读书。1985年青年报记者采访济南军区政委迟浩田时,看到他案头放着一本《第三次浪潮》而且迟浩田饶有兴致地讲述那本书的内容。

报道说,著于1980年的《第三次浪潮》也是一部影响巨大的畅销书,该书预测了电邮普及,媒体互动,网络聊天和其它数字化进步。除了技术进步的正面影响,托夫勒还预测了社会异化加深,麻醉品使用增加以及核心家庭衰落。并非托夫勒所有的未来预测都被应验。他认为人类的探索精神会导致创建“海底人工城市”以及太空移民。他最有名的预测是:“21世纪的文盲不会是那些能读能写的人,而是那些没有能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人。”

报道说,托夫勒这位未来学家1928年出生于一个波兰犹太移民家庭,他60年代在IBM和其它科技公司就职期间酝酿成熟了他的理论。

谢选骏指出:“1986年苏联领袖戈尔巴乔夫和中国大陆当时总理赵紫阳等多名国家领导人受到的托夫勒著作和未来学观点启发,并曾向他请教建议。”——可是仅仅三五年,赵紫阳和戈尔巴乔夫就相继垮台了!这是因为托夫勒欺骗了这些“敌国领袖”?还是因为托夫勒自己的头脑昏聩?无论如何,在我看来,“第三次浪潮”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所谓信息产业,和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并不均等,“现代信息产业的成果”说穿了就是互联网,它和工业革命的关系,就像农业革命与文字产业的关系相似:文字产业的最高体现是印刷技术,这是在中国正式开始的,但在此之前很久,书籍制造已经和城市文明一同兴起了:那算是第几次浪潮?至于游猎文明,则是以洞穴壁画和山岩壁画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的。游猎文明——洞穴壁画和山岩壁画;农业文明——文字和书籍的出现;工业革命——印刷术和互联网。壁画、文字、书籍,都是古代的信息产业!

《纽约客》杂志:“克林顿和戈尔都在随着托夫勒的节奏起舞,托夫勒式的音乐穿透了美国政府行政机构的改革进程。”——在我看来,可惜的是,“第三次浪潮”的宣传狂飙,促成了高科技股泡沫,带来了九一一袭击、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房地产泡沫的崩盘,导致白种人统治的美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走向终结,被半白的人接管了白宫。在我看来,“第三次浪潮”也就是所谓信息时代,在中国发明印刷术的时候就开始了。1980年代关于“第三次浪潮”的宣传狂飙,很快就在中国得出了一个令人愕然的后果:1989年六四大屠杀。六四屠杀以后,美国渐渐承认了这个现实,还把共产党中国接纳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大做买卖,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就是误信“第三次浪潮之伪”的结果。

摘自

《思想主权》第四部上

“人性·内篇”

思想主权的解毒·上

(“人性·内篇”主要阐述思想主权对于人性的解毒作用)

第一章

接触得越多越广泛越深入,就越虚无

(1711)

人人都生活在全球环境中。而这个地球,已经被公认为“一个村落”。

可是在这个“村落”中,如今“虚无主义”却成了流行病。这多么荒唐!因为人,已经意识到那看不见的、弥漫在整个世界后边的“无限虚无”。

如果世界无往而不是“实存”,如果世界充斥了“存在”,那么“虚无”观念这面镜子所“反映”的那个“虚无的现实”,又是在什么地方呢?

在我们的思想之中。

接触得越多越广泛越深入,就越是能认识到虚无的弥漫。

(1712)

未来的平面媒体和印刷出版,是由网络世界来界定的。

这是大众时代,大众时代不需要专家。大众时代需要演员,需要总统和明星那样的演员把浑身解术都使出来,然后才能刺激成亿的观众买票入场。

这时,社会的活力来自每个个人所接受的具体传承……文化、文明,常常不是抽象的,而是每个个人的放大……“用数字管理的社会”,必须是在结构的基础上才能运行,也才“有得管理”,否则,一盘散沙如果数得过来?费拉居民,像是沙漏,是无法用数字统计管理的。

(1713)

城市的发展,破坏了思想的一致性,却激励了思想的多元化,结果则造成了精神病态的广泛流行——现在,已经到了这一时刻:“在思想多元化的基础上重建思想的一致性。”

城市是思想的结晶,城市的建筑是思想的结晶,城市的名字也是思想的结晶,所以我特别喜欢“攻占”城市的感觉,长驱直入、穿插市区中心地带……在我心中,城市乃是“最美的自然”。

(1714)

人怎能知道未来呢?尽管未来是由思想创造的,但未来却不在思想预测的有效范围之内。——你可以创造,但却无法决定;创造论丰富,决定论贫乏……但思想纵然有千种风情,却恰恰是无法预测自己的。

(1715)

有人把思想叫做“想象力”,把世界叫做“想象力的世界”,一词之差,谬以千里:要知道想象力只是思想力的一个部分,且是一个极小的部分——这个世界不是“想象力的世界”,而是“思想主权的世界”、“思想主权创造的世界”。例如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主权的前沿:领土、人民、疆域、行使主权的机器——从刻符、书籍,到广播、电视、互联网。

(1716)

在互联网上,一切东西是崭新的,一切书画都像在月亮上一样,逃避了氧化的命运,不再衰变:硬件可以折旧,但软件永远是新的,不会退色,不会走调——信息的传播,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变成了“纯粹的思想”。

(1717)

我在二十世纪末就知道网络将摧毁一切媒体,所以致力于网上的写作与发表……有一阵还自己设计网页呢,后来发现这简直是胡闹,我把自己变成什么下等的工具了,宁可难看也不能干这个,所以就随机发帖了。好在网络日新月异,二十一世纪一个现成的网页设计,都比二十世纪的独出心裁还要好得多。

(1718)

二十世纪我已经预见了电子出版将扫荡传统印刷,但也没有预料到它来得这么迅速。如果说印刷术是“沉默的革命”,那么互联网的普及就是一场“喧嚣的革命”了;因为他还带来了音乐和录像。印刷术消灭了贵族时代,互联网将扫荡文明的残余。

印刷术(1456年)在欧洲流行六十年后,逐渐激发了新教革命(1516年);那么,互联网络(1996年)在全球流行六十年后(2046),将会激发何等事变?那时,就是确认思想主权的时候了,全球政府的雏形将开始出现。

(1719)

“第三次浪潮”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所谓信息产业,和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并不均等,“现代信息产业的成果”说穿了就是互联网,它和工业革命的关系,就像农业革命与文字产业的关系相似:文字产业的最高体现是印刷技术,这是在中国正式开始的,但在此之前很久,书籍制造已经和城市文明一同兴起了:那算是第几次浪潮?

至于游猎文明,则是以洞穴壁画和山岩壁画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的。游猎文明——洞穴壁画和山岩壁画;农业文明——文字和书籍的出现;工业革命——印刷术和互联网。

壁画、文字、书籍,都是古代的信息产业!

(1720)

《纽约客》杂志:“克林顿和戈尔都在随着托夫勒的节奏起舞,托夫勒式的音乐穿透了美国政府行政机构的改革进程。”——可惜的是,“第三次浪潮”的宣传狂飙,促成了高科技股泡沫,带来了九一一袭击、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房地产泡沫的崩盘,导致白种人统治的美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走向终结,被半白的人接管了白宫。

“第三次浪潮”也就是所谓信息时代,在中国发明印刷术的时候就开始了。“第三次浪潮”的宣传狂飙,二十年后也在中国得出了一个令人愕然的后果。

竖排:思想主权——对笛卡儿以来西方思想的终结

横排:Sovereignty of Thoughts——A Concept that Terminates Western Thinking Since Descartes

星空照片

谢选骏

2012年—2013年

2014年电子版

2015年印刷版

内容简介

《思想主权》是谢选骏先生2012至2013年间的著作。其核心观点认为:仅仅承认思想的自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承认“思想主权”的存在。思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主权,“思想主权”不仅创造了各种形式的国家主权,而且还创造了各种科学和艺术,各种道德和宗教。“思想主权”甚至创造了人自身,这不仅体现为“上帝造人”,也体现为“人的进化”。“思想主权”的存在,保证了人和宇宙的互通,使得人可以认识宇宙,使得宇宙也能塑造人。同时,作者还用“你答故我在”取代了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因为你我他同在思想主权之下。“思想主权论”的提出,是对笛卡儿以来西方思想的终结。

A Synopsis of  the Book

The Sovereignty of Thoughts(左为斜体字) is Mr. Xie Xuanjun's book written between 2012 and 2013. The view points at the core of the book are: just to recognize the freedom of thinking is not enough. One has to recognize the validity of the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Thinking has its sovereignty, which gives rise to cultures of various form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births of science, art, ethics and religion. The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creation of man himself, which not only confirms the idea of the creation of man by God but also the idea of the evolution of man. The existence of the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facilitate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man and the universe, enabling man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universe, and enabling the universe to help create man. Mr. Xie Xuanjun attempts to replace Descartes' assertion that "I exist because I think" with his own assertion that "I exist because of your response", for you and I both live with the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The proposi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of thoughts" is a termination of Western thoughts since Descartes.

凡例

本书(尤其《外篇》的“对话”)中带有引号(“”)的引文,多数录自书后附录的三十种“本书援引的主要著作”,因为对话的行文限制难以逐一详列出处,在此谨向上述智慧财产的创造者们致以诚挚而深刻的谢意。

同样我要加以说明,除了“思想主权”的概念之外,本书的众多论说都采用“切磋”的对话方式(尤其《外篇》的“对话”),许多论题并非我的原创。我尽量把前人的原话打上引号。但也不少引号则为了突出我本人的意见而加上的。

题记

迄今为止,一切被视为荒唐想象的思想都实现了,所以人们可以登入银河、“参拜众神”。

在人类历史的这个阶段,“思想”已经获得了“骇客”的能力,“思想”还将以“骇客”的身份登入世界系统:不是入侵,而是从根本上继续改变世界和人类的文明。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秘诀。

抓住了神秘的思想锁钥,就能打开地球的未来之门。

——从“天子”( Tian Zi,The Son of Heaven,1979年)、“文化本体论”(On Culture Ontology,1986年)到“思想主权”(The Sovereignty of Thought,2001─2012年):这个精神跋涉花费了三十年多的时间。

目录

《思想主权》导论

第一章  人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他自己3

第二章  思想主权不能重蹈国家主权的覆辙5

第三章  “向前的思想”才会迷人7

《思想主权》第一部上

“本体·内篇”

思想与思想的主权·上

第一章  比光还快的东西11

第二章  思想的超越性质12

第三章  死亡是一种思想观念15

第四章  思想主权的统一17

第五章  是思想创造了人类19

第六章  科学与宗教的分野21

第七章  能够想到的都可以做到24

第八章  好的信念超越感官26

第九章  上帝与人类基因组工程28

第十章  现在超越国家主权本身30

第十一章  灵魂与灵的内驻32

第十二章  情感是思想的重要领域34

第十三章  人权是思想主权产物36

第十四章  社会契约是一种思想欺骗38

第十五章  语言促进思想但不创造思想40

第十六章  新的文明合乎自然生态42

第十七章  思潮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45

第十八章  生产力也是一种思想的产物46

第十九章  人们本身也是思想的产物49

第二十章  财富——制币权——经济政策51

第二十一章  个人精神和宇宙秩序的对话53

第二十二章  “空”不是虚无,“空”是过程54

第二十三章  人的使命,只在他自己身上56

第二十四章  人的思想无法企及上帝的思想57

《思想主权》第一部下

“本体·外篇”

思想与思想的主权·下

第一章  一切主权都是受到限制的63

第二章  虚幻的比真实的更重要65

第三章  运转的东西无法升级66

第四章  原则上并不存在独一无二68

第五章  人类是自己的最大敌人70

第六章  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比权力还伟大72

第七章  “智人”就是“思想者”74

第八章  科学技术的宗教感情76

第九章  客观世界只是对我们有用的世界78

第十章  奴隶制度存在于监狱和军队80

第十一章  战争和掠夺、欺诈和盗窃,算不算劳动83

第十二章  如果达尔文“神父”说得对86

第十三章  科学企图理解感觉和经验88

第十四章  时间只是空间的一个隐喻90

第十五章  大思想创造了一切存在93

第十六章  不要脑袋的人才能解放自己的头脑95

第十七章  扼杀思想的国家是在执行自杀政策97

第十八章  人生就是把思想付诸行动98

第十九章  思想永远不在一个地方滞留太久100

第二十章  生命的起源不是适应的结果102

《思想主权》第二部上

“学科·内篇”

思想主权的历史认识·上

第一章  “看破经典”犹如“看破红尘”107

第二章  达尔文就是“牛顿+加尔文”109

第三章  “解题实体”与“属灵生命”111

第四章  “时间崇拜者”是“魔鬼崇拜者”113

第五章  几种文明的分野、对比、交流115(据此改一下正文,加上“分野、”)

第六章  两极化正是文明爆发的导火索117

第七章  我在樱花树下菩提树下想121

第八章  我喜欢耶稣的私人谈话123

第九章  “国家看护者的利益”不是“国家利益”125

第十章  在“世界宗教”的表象之下128

第十一章  踢出巨人的脑浆、创造新型的文明129

第十二章  “哥尼斯堡的中国人”134

第十三章  阶级斗争和种族斗争的鼻祖137

第十四章  英国人是德国灭绝营的先行者139

第十五章  思想的力量在操纵事实142

第十六章  权力中心·文化优越·思想果实144

第十七章  考古学家和盗墓贼的区别147

第十八章  佛像就是吸毒者的忘我形象149

第十九章  我的著作充满“错误”151

《思想主权》第二部下

“学科·外篇”

思想主权的历史认识·下

第一章  上帝的基因与上帝的思想155

第二章  人活着不是为了“认识世界”158

第三章  不同的种族只能彼此灭绝161

第四章  天子是种族与文明的“原生细胞”165

第五章  文化方案的基因限制169

第六章  动物和人都是思想的产物172

第七章  “天子万年”的科学依据176

第八章  人的思想远比上帝的思想来得贫乏180

第九章  印度、中国、希腊,原创哲学184

第十章  无意义的世界为何存在187(据此改一下正文,加上“无”)

第十一章  文明除了自身没有其他目的193

第十二章  时间的恐惧与时间的膜拜196

第十三章  刘邦这个淮夷后代的遗风201

第十四章  革命的千年至福学说203

第十五章  慈善可以让人健康长寿205

第十六章  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扑灭一支蜡烛的光辉208

第十七章  不能触发思想的地理起点,毫无意义211

第十八章  利玛窦没有完成信仰核心的完整移植213

第十九章  一枕黄粱、南柯一梦,也是一种人生215

第二十章  牛顿的宗教观点影响了他的科学研究219

第二十一章  生命活着的时候才会觉得悲苦221

第二十二章  “自然的客观”也是“人类的建构”224

第二十三章  黑人的天主教与众不同226

第二十四章  革命豁免杀人纵火的法律制裁229

第二十五章  种族灭绝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232

第二十六章  “最后的革命”迫使极权放下屠刀235

第二十七章  打动感情,只用幼稚的推理239

第二十八章  电影的首尾与人生的首尾242

第二十九章  人的创造和神的创造246

第三十章  思想的魔力、劳动的福音251

第三十一章  “文明没落”演化“种族危机”254

第三十二章  测不准还是测得准256

第三十三章  越大的城市,越为强烈的独立精神260

第三十四章  自由主义与市场垄断262

第三十五章  “猎巫狂热”与“阶级斗争”265

第三十六章  “向前逃跑”与“历史的原创”267

第三十七章  人生和量子都是思想的产物271

第三十八章  华尔街的名言吸引受害人上当274

第三十九章  搁置判断与接受信仰278

《思想主权》第三部上

“社会·内篇”

国家主权的罪恶·上

第一章  思想主权创造国家主权283

第二章  扑灭一种思想的最快方法285

第三章  汉朝开始中国人喜欢伪造东西287

第四章  满洲人是怎样糟蹋儒教的290

第五章  教廷“外行领导内行”292

第六章  巩固奴隶社会,必先制造饥荒294

第七章  国家把头与思想摇钱树296

第八章  没有心肝的浪漫主义299

第九章  领袖要假装为人民服务301

第十章  美国的路霸公司启发我们303

第十一章  种族歧视的双面性306

第十二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08

第十三章  “皇太极”与“日本天皇”311

第十四章  “军阀建国”不限于现代中国313

第十五章  奥斯卡金像的高度315

第十六章  专制社会的首要祸害318

第十七章  湖南农民的盲流与逆流319

第十八章  暴君的晚年陷入疯狂321

第十九章  中国幼儿园不给小孩喝水323

第二十章  中文的珍珠埋在美洲的荒原325

《思想主权》第三部下

“社会·外篇”

国家主权的罪恶·下

第一章  战争与国家329

第二章  思想的借口,权力的需要331

第三章  贪婪永远是人类行为的第一动机333

第四章  战略家不过是历史命运的工具336

第五章  理性的判断通常不会受到蒙蔽338

第六章  思想有其自我设限的瓶颈作用340

第七章  世界上什么奇谈怪论都有343

第八章  误解创造价值,是创新之母345

第九章  宗教与国家之间的缠斗347

第十章  脑满肠肥的神职人员349

第十一章  上帝之城的幻象351

第十二章  皇权与教权的斗争及其延续353

第十三章  野蛮民族也会被思想所开化356

第十四章  信仰扩充了野蛮民族的势力358

第十五章  宗教和语言、民族的关系密切361

第十六章  独立思考与独立空间363

第十七章  “历史的终结”三百年前开始366

第十八章  弥赛亚的保护者斩首示众368

第十九章  阿訇醉心学问和国家财富372

第二十章  日本文化是种民族主义的体现374

第二十一章  困境激发思想,思想突围困境376

第二十二章  “万恶的思想”并非人类的发明379

第二十三章  妥善地使用残暴手段382

第二十四章  帝国没落,人口与税收减少385

第二十五章  官二代的自肥导致政权没落387

第二十六章  达尔文主义的伪真理390

第二十七章  达尔文主义的禽兽393

第二十八章  科学逻辑不让其他种族活下去395

第二十九章  无私的人很容易绝种398

第三十章  纽伦堡审判临时杜撰的法则400

第三十一章  苏联把政治犯当精神病镇压403

第三十二章  没有选举权的中国店小二405

第三十三章  中国农村户口仿佛意大利德国中世纪407

第三十四章  西方的真理祸乱中国410

第三十五章  中国的名字让人感到羞耻413

第三十六章  革命、战争、生态失衡415

第三十七章  来自草原的“人民解放军”417

第三十八章  古代南北朝与现代南北朝421

第三十九章  中国需要消灭方言壁垒423

第四十章  西伯利亚重见天日,为期不远425

第四十一章  华人满足于赚钱,极少问鼎政权427

第四十二章  类似于先秦礼制的民族习惯法430

第四十三章  儒教、佛教、道教缺乏牺牲精神433

第四十四章  宁做上帝的奴仆,不做君主的宰相437

第四十五章  所有生命都遵从“思想主权”439

第四十六章  思想主权可以带来幸福感442

第四十七章  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444

第四十八章  天堂、极乐,在此思想中447

第四十九章  再论战争与国家449

《思想主权》第四部上

“人性·内篇”

思想主权的解毒·上

第一章  接触得越多越广泛越深入,就越虚无455

第二章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是指控上帝457

第三章  批量烧名画,诞生新艺术459

第四章  任何角落都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461

第五章  中国和美国,两个极端的会合463

第六章  生产和财富的奢侈造成生态灾难465

第七章  “经济基础”不过是思想的排泄物467

第八章  穷得剩下上帝,才看见了真相469

第九章  思想救人的最高形式就是福音470

《思想主权》第四部下

“人性·外篇”

思想主权的解毒·下

第一章  “自然的选择”与“上帝的拣选”475

第二章  我们的思想割裂万物、分别彼此477

第三章  国家女神屠杀人类作为祭献479

第四章  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481

第五章  科学主义和传统宗教484

第六章  科学无法提出终极的答案486

第七章  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488

第八章  只要动念,就可能落入陷阱490

第九章  人类成为自己最危险的敌人493

第十章  社会混乱是思想混合的结果495

第十一章  一胎化思想消灭“过剩人口”497

第十二章  贫困令人变蠢,智商下降十三点499

第十三章  多重的价值是人性的一部分503

第十四章  在社会荒漠中创造一个社会结构505

第十五章  理想是水中流动的思想507

第十六章  神权政治的基础是地下水源510

第十七章  人类基因组序列这本书由DNA语言写成512

第十八章  地球能养活1570亿人,是思想并非事实513

第十九章  战争与和平都起源于人之思想516

第二十章  全球化进程政治上失控519

第二十一章  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521

第二十二章  第三期中国文明吸收基督教文明的元素524

《思想主权》第五部

“途径篇”

思想主权的发现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的纲领531

第二章  国家主权的来源532

第三章  国家主权制造爱国主义537

第四章  各种国家主权的冲突540

第五章  国家主权的野蛮性542

第六章  上帝的主权与国际法546

第七章  结构主义与语言主权549

第八章  谎言、个人主义、与之合一553

第九章  如何确认“思想主权”的存在555

第十章  思想主权的人形典范557

第十一章  思想主权的体现就是正义560

第十二章  人间没有终极对错,只有思想565

第十三章  上帝的思想与不朽的原罪566

第十四章  一念之差创造了不同的制度567

第十五章  思想家和梦幻家都是被动的569

第十六章  科学是语言而不是客观事实571

第十七章  “三个世界”的文字游戏572

第十八章  真正的美景仅存于内心578

第十九章  感动自己,震动世界579

第二十章  人的贫穷或富足取决于自己581

第二十一章  习惯成自然的人与禽兽582

第二十二章  如何可以不让悲剧降临呢583

第二十三章  划时代人物的生命代价584

第二十四章  没有历史的人最为富足586

第二十五章  苦行就是“被鞭打快乐”589

《思想主权》第六部

“钩沉篇”

思想主权的由来

第一章  全球文明的纪念碑593

第二章  国家与器官595

第三章  天性构成的囚牢598

第四章  艺术是信仰的最后防线601

第五章  中国思想主权的觉醒604

第六章  思想与国家互相为敌606

第七章  幻想的人与生活的人608

第八章  超越中国的“中国文明”611

第九章  国家主权背叛思想主权614

第十章  现代思想的屠龙命运617

第十一章  天命人心的圆周启示619

第十二章  双重的“作对”622

第十三章  黑暗时代的自由真谛624

第十四章  四季天子的过程哲学625

后记627

附录之一

2015年发表的思想主权十三论

一、最早的思想主权论630

二、文化多元论与思想主权论632

三、思想的主权与媒体的灾难633

四、思想主权与网络殖民主义635

五、科学是思想主权的产物639

六、所有的科学定律都是人的思想641

七、宇宙是智慧活动所产生的垃圾642

八、再好的国家主权都是国家主权647

九、思想主权颠覆国家政权654

十、太一、无极、宇宙终结、思想主权658

十一、《圣经》与思想的主权668

十二、互联网是思想主权的恩典!673

十三、我为什么终结了西方思想682

附录之二

主权

附录之三

博丹

附录之四

本书援引的主要著作



【075、网络民主还是网络主权】


《网络民主的破灭:极端内容如何一步步操纵我们》(2018年7月29日 转载BBC)报道:

21世纪初,当许多评论家还惊叹于网络的自由与民主前景时,美国法学专家桑斯坦(Cass Sunstein)已提出了严重警告。

桑斯坦认为,网络这片虚拟的“美国旧西部”可能令我们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及地缘障碍,对世界的看法更加公允,但也有可能建立新的壁垒,因为想法类似的人会聚集抱团,观点一致,并只从相同渠道获取信息。

桑斯坦写到:“虽然有数以百万的人在使用网络扩展眼界,很多人却恰恰相反,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偏见创建了一份《我的日报》(Daily Me)。”他们生活在“回声室”里(比喻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只承认或接受与自己观点相近的回应),导致一国政治更加分化。

之后的评论家也同意这个观点,同时指出科技平台本身也会加剧不同群体间的分歧。举例而言,Facebook和Twitter可能发现你更容易点开《纽约时报》而非《每日邮报》的文章,那么就会优先向你推送前者。

评论家经常批评社交媒体分化了人群。

渥太华大学的杜波依斯(Elizabeth Dubois)说:“这样做是因为信息量太大,你不可能全都浏览,这其实很有用,但你确实就待在一个泡泡里,只收到这个平台或公司认为适合你、符合你需求的信息。”

如今,回声室和“过滤泡”(比喻人为过滤信息)的危险已被视为老生常谈,这解释了民意为何分化严重,往往导致大家严格按照党派站队表态。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近78%的选民都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而特朗普(Trump)的选民中支持率仅31%。

“回声室”常被看作政治分化的主要原因。

但这是因为盲目的网上行为,还是有更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

阅读习惯毋庸置疑会塑造我们的政治观点,现在还不能确定有的放矢的广告对选民行为有多大影响,但最近一些研究认为回声室和过滤泡的影响被夸大了,值得关注。

牛津大学的弗莱克斯曼(Seth Flaxman)与同事们发表的一篇文章研究了美国5万用户的浏览历史。按照一般的看法,社交媒体及搜索引擎用户倾向使用比较极端的新闻来源——譬如浏览布莱巴特新闻(Breitbart,较极端)而非福克斯新闻(Fox News,较中立)——因此观点也就更偏激。

但现实与上述有关网络回声室和过滤泡的一般看法相反,两人调查的浏览资料发现,互联网用户浏览反对意见网站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媒体涉猎范围总体更广。弗莱克斯曼目前任职于帝国理工学院,他说:“出人意料的是,虽然你直接浏览的网站也就是平时会看的一两个,例如BBC和CNN,但社交媒体因其特性能让你接触到许多其他信息源,增强你获得的信息多样性。”

弗莱克斯曼强调研究数据都是2013年的,现在情况可能会有不同,但皮尤研究中心(Pew)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也证实了他的看法,大部分人在社交媒体会收到各种观点的推送。渥太华大学杜波依斯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很多人已经在寻找跟自己观点不同的新闻来源。

杜波依斯的研究以2000名英国成年人为样本,发现大部分人已经突破了政治舒适区,主动寻找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新闻来源。按照杜波依斯的算法,只有8%的受访者在媒体多元化方面得分过低,他们只浏览一两个新闻媒体,缺少其他新闻视角,有活在回声室的风险。

杜波依斯强调,即或8%也是个“令人担忧”的数字,但已经比很多专家的预期低很多,现在大多数人都清楚反对一方对当前议题的想法。

当前也有证据表明,浏览更多元的新闻来打破回声室和过滤泡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可能引起逆火效应(错误信息被更正后,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看法相悖,反而加深人们对原本错误信息的信任)——结果是加剧而非减少政治上的偏激。

按照这个思路,杜克大学的贝尔(Christopher Bail)领导团队研究了1600多名Twitter用户的政治观点,之后花点钱请这些参试者关注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帐号会转发不同政治党派有影响力人物的推文。

超过半数的参试者关注了机器人,但在同性恋权利这类争议上非但没有变温和,反而坚定了原有观点。(对共和党影响更大,他们变得更加保守,而民主党的态度基本没变。)

许多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其中一个是社会心理学的“动机性推理”,指在认知过程中主观动机导致的认知失调。大量研究表明,人非常依赖自己的政治属性,会投入大量认知资源来驳斥异己之见,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

同样的,语言学研究也显示,共和党用户越多接触到较自由派的观点时用词会越情绪化。贝尔说:“我们发现他们对自由派意见领袖的负面情绪升高,尤其是应对过程中的消极感受增强,所以我们认为存在动机性推理。”

一项研究发现,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支持者表达种族主义倾向观点的可能性更高。

另一种解释源自心理学的“自我纵容”现象——这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一旦我们在某种情况下表达过开放兼容的态度,自我道德信心增强,就无意识地以为今后自己有权发表偏见观点。譬如200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奥巴马的支持者后来表达出种族主义倾向观点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因为在Facebook或Twitter上听到过一些反对声音,人们可能就觉得自己有权更加坚定已有观点。至少,我认识的几个关注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的人就是这样。

贝尔说要小心那些高调人士的转发,这些人也许距离普通Twitter用户很远,大家并不怎么喜欢“精英”,所以比较温和的人发信息是否同样会有逆火效应,还有待证实。

这些都说明,不同于回声室的观点,网上政治言论问题跟我们听取的言论范围并无关系,而主要在于我们对言论不自觉的反应。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海特(Jonathan Haidt)所言:“人们对反对方的态度,怎么看都是更强的敌意。”

在网上的匿名交流方式似乎也令人更易动辄去驳斥他人,这让讨论氛围变得更加剑拔弩张。

杜波依斯说:“社交媒体中回声室(的影响)被严重夸大了,但并非没有其他因素加剧政治分化。”

消除网上不和谐的一个办法是向孩子和年轻人教授媒体素养。

有关研究也不否认存在蓄意操纵用户的社交媒体,及对之后政治事件会产生影响。譬如《科学》杂志最近一项研究证实,虚假消息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来自可靠信息源而且已被证实的消息。杜波依斯说:“可能大多数人不用担心被困在回声室里,但他们还是会成为为特定广告或错误信息的目标。”

消除网络不和谐没有捷径,杜波依斯和其他专家希望在学校及大学开展媒体素养教育能有所帮助,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批判思维和争论中辨别偏见的方法,以及如何更聪明地评估新闻来源。

互联网即将迎来30岁生日,但要找到畅游网络的最佳方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谢选骏指出:所谓极端内容,其实是思想主权的体现,也是网络主权的体现——在某些侧面正在构成新的文明起点。因此,“网络民主”是“网络主权”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或说,网络主权是网络民主的体现而网络民主的杀手,网络主权更不是国家主权的帮凶。网络民主没有破灭,而是成长了,成长为网络主权——所谓极端内容,正是网络民主到网络主权的中间环节。



【076、乌克兰客机被骗入伏击圈内】


《乌航失事客机新细节:坠毁前收到塔台拉高转弯指令》(2020.01.12 海外网)报道: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11日消息透露,乌克兰失事客机与德黑兰机场调度塔台之间在最后互动中,得到了拉高转弯的指令。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叶夫根尼·戴克纳在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坠毁前乌航客机已经得到转弯的指令,但拒绝提供更多细节。“我们确信(飞机)与机场、调度台进行了对话,直到灾难的最后一刻。”戴克纳说,“存在有关航线改变的对话,他们得到了转弯的许可。这就是目前调查情况,相信文件会及时提供。”

当被问及飞行员最后说了什么话时,戴克内表示,无法对细节发表评论。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副总裁伊戈尔·索斯诺夫斯基补充说,飞机和塔台之间的最后通信是塔台发出的“拉高并转弯”的指令。这是调查材料,没有权利透露更多了。

航空专家杰弗里·托马斯分析称,该客机被击落,可能并非意外事故。在遇难客机起飞前一小时,几架飞机曾沿着乌克兰客机完全相同的航线飞行。

CNN在另一篇报道称中援引乌克兰总检察长办公室11日发布的一份声明称,这可能是一起“蓄意杀人和破坏飞机”案件。

此前,伊朗方面宣布,由于“人为错误”,其军方“无意”中击落了乌克兰的一架客机,导致机上176人全部遇难。伊朗总统鲁哈尼随后表示,伊朗方面将继续调查这起“巨大的悲剧和不可原谅的错误”。

当地时间8日上午,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从德黑兰起飞不久后坠毁,机上176人全部遇难。当天早些时候,伊朗曾针对伊拉克境内的美军基地展开导弹袭击,以回应美军暗杀伊朗将领苏莱马尼。

谢选骏指出:我早就说了,这是一项阴谋。现在新发现的事实——“乌克兰客机被骗入伏击圈内”,不过是应证了我的直觉判断。

《乌航:听塔台指令未偏航线 伊朗总参谋部发五点声明》(2020-1-12 综合新闻)报道:

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高层11日表示,被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击落的PS752航班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完全听从了机场塔台的指令,飞机也没有偏离预定航线。德黑兰机场和空域当时并没有关闭,在PS752起飞前后有数班其他航空公司的客机都正常起飞,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没有理由取消这一航班。乌航支持乌克兰总统的表态,期待伊朗进行全面和公开调查。这一事件不会影响乌航的正常运营。

据央视新闻消息,1月11日,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官方网站就乌克兰客机坠机事件发布了相关声明。声明中表示,当时该航班离开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靠近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一个敏感的军事中心。当时正值部队军人轮换,且该中心处于高级警戒状态。在此情况下,飞机被意外的人为错误所发射的导弹击中。同时,军方还命令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相关部门尽快向人民进行详细解释。

该声明原文如下:

2020年1月8日,星期三清晨,一架乌克兰航空公司的波音737飞机于德黑兰霍梅尼国际机场坠毁,无数人为之心碎。武装部立即成立了一支由技术和运营专家组成的独立于国家航空委员会的调查小组。现发布调查结果:

1.美国总统和美国军方威胁要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境内大量目标为军事目标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武装部队针对潜在威胁处于最高戒备状态。

2.在导弹袭击后的几个小时内,美国在伊朗的战机增加了。并且有报告称,美国的空袭针对伊朗的军事指挥中心,使伊朗防空部队对雷达上的目标更加敏感。

3.在对峙危机背景下,乌克兰航空公司的752号航班从德黑兰霍梅尼国际机场起飞,在转向时靠近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敏感军事中心,形状也与敌机类似。在此情况下,飞机意外地被人为失误击中。很不幸,这导致了大量伊朗同胞和许多外国国民的遇难。

4.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向各国遇难者及其家庭致以慰问,对人为过失深表歉意,通过对武装部队的作战程序进行根本性改革,确保类似意外不会再次发生,并立即将案件提交给武装部队的司法部门进行审理,包括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5.总参谋部还宣布,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有关当局应尽快给人民以详细解释。

谢选骏指出:“乌克兰客机被骗入伏击圈内”的黑手,肯定是亲俄势力!因为就在几天之前,伊朗军方表示,“伊俄中三国未来将继续举行联合军演”(2019年12月29日)——伊朗武装力量副总司令哈比布拉·萨亚里(Habibollah Sayyari)表示,伊朗、俄罗斯和中国计划未来继续举行联合演习。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9日报道,萨亚里说:“伊朗、俄罗斯和中国在印度洋北部的海上演习绝对不是最后一次。”他表示,目前举行的三国海上演习在演练行动方式和方法,让未来可以继续举行演习。他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指出,三国军演并不意味着计划建立联盟。伊朗、俄罗斯和中国举行的海上演习27日在印度洋北部以及阿曼湾拉开帷幕,此次演习将持续到12月30日。

伊朗驻俄罗斯新任大使卡齐姆·贾拉里(Kazem Jalali)向卫星通讯社表示,演习的宗旨是研习反恐和打击海盗、执行安保任务的行动方案。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在访问莫斯科时强调,这些演习并不针对其他国家。此次演习是在美国力争建立联盟以确保伊朗附近水域安全以及今年夏天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背景下进行,这些事件大大加剧了那里的紧张局势。五角大楼表示,美国将关注俄罗斯、中国和伊朗的演习。

《伊朗总统声明全文:起诉“不可原谅的错误”之肇事者》(澎湃新闻 2020-01-11)报道:

据外媒报道,伊朗方面当日宣布,由于“人为错误”,其军方“无意”中(unintentionally)击落了乌克兰的一架客机,导致机上176人全部遇难。伊朗总统鲁哈尼随后声明,表示将赔偿遇难者家属,并解决伊朗国防系统的弱点。

声明全文:

致伊朗人民:

数小时前,我极为遗憾和悲痛地得知武装部队对乌克兰客机坠毁事件的调查结果。在苏莱马尼将军遇难后,伊朗处于美国侵略性政权的威胁、恐吓的气氛中,为了捍卫自己免受美军可能的袭击,伊朗武装部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不幸的是,人为失误和错误发射导致了这场可怕的灾难,让无辜者丧生。

伊朗对这一灾难性的错误深感抱歉,我代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向受害者家属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并指示所有有关机构,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赔偿遇难者家属,并对他们表示同情。我也对其他相关国家的受害者家庭及政府表示深切哀悼和同情。伊朗外交部将与领事馆进行全面合作,以查明受害者遗体的身份,并将其归还家人。

这次痛苦的事故不可被忽视,需要进一步调查以查明这场悲剧的所有原因和根源,并对这一“不可原谅的错误”的肇事者进行起诉,将情况告知伊朗人民和受害者家属。

此外,伊朗必须采取必要的安排和措施来解决伊朗国防系统的弱点,以确保这种灾难不会再发生。

我再次向这场痛苦事故的受害者家属表示慰问,为那些丧生的人祈祷。

鲁哈尼声明全文

当地时间8日上午,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从德黑兰起飞不久后坠毁,机上176人全部遇难。当天早些时候,伊朗曾针对伊拉克境内的美军基地展开导弹袭击,以回应美军暗杀伊朗将领苏莱马尼。

谢选骏指出:美国不过干掉了几个伊朗人,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党政军却干掉了几百个伊朗人!连葬礼上都可以活活踩死几十个人!伊朗人杀伊朗人,已变为俄国人服务——伊朗人多么像中国人,伊斯兰革命多么像共产党革命!太太太可笑了,这就是伊斯兰教的处境。

《伊朗反政府抗议示威进入第二天》(2020年1月13日 综合新闻)报道:

星期日晚间,伊朗再次爆发反政府抗议活动。这是连续第二天发生的针对伊朗军方的示威。军方先是否认,然后承认误击一架乌克兰民用飞机,机上176人全部遇难。在德黑兰一所大学外面,一群抗议者高呼:“他们在撒谎,说我们的敌人是美国,我们的敌人就在这里。”

视频显示,在首都其他地方和伊朗其他城市都发生了抗议活动。身穿黑衣、头戴防暴头盔的警察聚集在市中心以南的标志性阿扎迪广场和其他地标性建筑。警察装备了水炮和警棍,挥舞着彩弹枪,这是为了向当局标识出抗议者。但目前还没有任何镇压抗议活动的报道。

人们的愤怒情绪最初在社交媒体论坛上播出,然后变成了星期六的大规模街头抗议活动,使得伊朗当局措手不及。这些抗议示威活动显示了有多少伊朗人蔑视这个处境艰难的政权。

抗议活动很快演变成反政府的示威,要求伊朗“最高领袖”下台。人们高呼“哈梅内伊结束了”。更令人震惊的是抗议者撕毁了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的照片。他在无人机袭击中被美国暗杀。一些人在德黑兰高呼,“苏莱曼尼是个杀人犯,他的领袖是个叛徒!”

星期六开始的抗议活动不仅限于伊朗首都,还蔓延到设拉子、伊斯法罕、哈迈丹和奥鲁米耶等伊朗主要城市。抗议活动打破了伊朗当局精心打造的形象——试图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因苏莱曼尼被杀而悲愤统一的国家。

谢选骏指出:伊朗人多么像中国人,伊斯兰革命多么像共产党革命!但愿,伊朗的伊斯兰政府不要像中国的共产党政府那样,对示威群众大开杀戒!

《伊朗承认击落客机后,一个怪事出现了……》(2020年01月11日 环球网)报道:

今天中午,在伊朗官方承认载有176人的乌克兰PS752国际航班,是被伊朗军方不慎击落并导致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后,一件奇怪的事情却在境外的社交网站“推特”上发生了……

原来,尽管伊朗承认是其军方因“人为错误”而“不慎”击落了乌克兰的民航客机,可在境外流行社交网站“推特”上,不少外国网民仍然认为这起导致176人死亡的悲剧,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制造的。其中,美国一贯反感特朗普的那些“自由派”媒体人,就在伊朗承认飞机被其击落之后,将板子打在了特朗普的身上。

如下图所示,美国“自由派”新闻网站Vox.com的记者Aaron Rupar就在他的个人推特账号上写道:特朗普暗杀苏莱曼尼,导致了接下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进而导致了伊朗政府不慎杀死了176人。“激化局势是有代价的”,他在这则已经获得3000多条点赞的帖子中写道。

美国资深演员Mia Farrow也在她的个人账号中对特朗普写道:如果你没有杀死苏莱曼尼,如今那176人就还会活着。在那个平常的一天,就不会有人射落那架客机,而且如果伊朗在回应苏莱曼尼的死时不是那么谨慎,我们现在早就陷入全面战争了。

知名澳大利亚纪录片导演,曾经拍摄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等作品的John Pilger亦表示,即便他一开始误以为飞机不是被伊朗击落的,在此事上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他仍然“毫无疑问”地认为,特朗普对于伊朗将军的谋杀,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才引发了这一悲剧。

除了这些“大V”,其他报道了伊朗承认击落乌克兰客机的西方主流“自由派”媒体的推特贴文下面,点赞最多的一些评论,也都是在责怪特朗普的。甚至还有人认为,伊朗坦白自己的错误这一点,要比特朗普值得肯定。

不过,这种斥责特朗普要对伊朗击落客机事件负责的声音,早在伊朗还没亲自承认之前,就已经随着美国的情报显示飞机是被伊朗击落后,大规模地出现在美国的舆论场上了。即将在今年与特朗普就美国总统大选展开竞争的一众美国民主党政客,就纷纷表示特朗普要为这176人的死负责。他们的逻辑同样是,如果不是特朗普先杀死了苏莱曼尼,激化了中东局势,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其中,正在竞争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身份的民主党政客Pete Buttigieg就在他的贴文中表示,“无辜的平民现在死去了,因为我们被卷入了一行没有意义的,没人想要的军事报复之中”。他这番话被普遍视作是在抨击特朗普。

另一名同样在竞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身份的民主党政客Tulsi Gabbard,也被支持特朗普的保守派媒体指控为“拒绝抨击伊朗击落客机,反而怪罪特朗普”。

其他一些责备特朗普要为伊朗击落客机事件负责的民主党政客,也被支持特朗普的美国保守派媒体“挂”了出来。另外,一些反感特朗普的美国网民,还找出了更多认为特朗普才应该对此事负责的“旁证”。比如下面这位网民就宣称,都是因为特朗普的穆斯林国家旅游禁令,导致许多大型航空公司都不再与伊朗合作。所以那么多前往加拿大的游客才会乘坐那架乌克兰的航班。

还有一个获得1600多个点赞的网贴表示,伊朗当晚之所以会那么紧张以至于击落了客机,是因为特朗普的御用媒体福克斯新闻网的主播Hannity当晚在他的节目中表示,美军已经准备好对伊朗的空袭进行反击,目标是伊朗本土的多个目标。

当然,特朗普的粉丝和支持他的保守派媒体,此刻也在拼命地为他们的“大统领”辩护着。美国保守派新闻网站The Daily Wire就调侃说:“媒体:飞机被击落是特朗普的错。伊朗:是我们的错。媒体:不,不对,这是幻觉。”

一位支持特朗普的美国共和党议员则更加直白地表态说:伊朗对一架民航客机发射了导弹,伊朗杀死了176名平民,伊朗才应该被责备,才应该被谴责,而不是特朗普。就这么简单。另一位共和党的人员干脆认为民主党已经“疯了”,因为他们在处处维护伊朗这个曾经杀死美国人,如今又击落客机的“恐怖分子”。

目前,这番美国舆论场上火热的争论,还随着伊朗承认其击落客机的表态后,又蔓延到了当事国之一的加拿大。有加拿大人就表示“加拿大人责备特朗普”,理由是特朗普为了转移被弹劾的焦点才搞出了伊朗的情况,结果导致了这起悲剧。但在这些帖子的评论区域,也有不少支持特朗普的人表示,“我是加拿大人,我谴责伊朗。”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两拨人都被油蒙了心、瞎了眼,应该受到谴责的是俄国,而不是美国——互相攻击的美国人该醒醒了,你们的行为只会让俄国人高兴!



【077、物质富裕导致虚无主义 】


英国年纪最轻的欧洲乐透彩(Euro Millions)中奖人帕克(Jane Park)坦承,有时真希望自己从没买过这张中奖的彩券。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导,帕克2013年首度购买彩券,就中了100万英镑,而她当时年仅17岁。

帕克如今坦承,高额彩金使她背负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她甚至表示,考虑对英国全国彩票公司(Camelot)采取法律行动。「我以为中乐透彩会让生活比原来好过10倍,但却是让一切坏上10倍。我反倒希望大多数的时候都过着没钱的日子。我对自己说,『如果没有中奖,我的生活会轻松许多』。」「人们看着我,心里想着『我希望能拥有她的生活方式』,但他们并不了解我承受的压力。」她说:「我享受着物质生活,但除此之外,我的人生一片空白。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呢?」

住在爱丁堡(Edinburgh)的帕克说,她认为购买乐透彩的最低年龄限制为16岁太过年轻,人们不应在18岁前购买彩券。帕克说,她很难找到不是觊觎自己钱财的男朋友,厌倦了购买设计师精品的行为,也很想念在班尼多港(Benidorm)的廉价假期。帕克据报考虑控告乐透彩公司老板。但她也承认,从没想过要放弃这些钱,来缓解自己背负的压力。

……

谢选骏指出:俗话说“人是苦虫”,因为人就是为了承受压力而活在世界上的,如果没有了外在压力,人就会觉得内在空虚……上面的故事再次证明了我的这一论断。物质富裕导致虚无主义,那么人该怎马办呢 ?确立精神价值吧、追寻思想意义吧。

在相关的另外一个方面,网文《人类寿命延长可能没有上限 可活到宇宙尽头》则说,在研究了成千上万条蛔虫的整个生命史之后,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破除了一个长久以来的误解——年龄有极限。这意味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可能没有上限。对于正在努力追求抗衰老疗法的科学家而言,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发现。

生物科技公司Gero的科学团队最近在《理论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该研究揭示了对于贡培兹死亡率定律(Gompertz Mortality Law)两个参数的长期误解。

贡培兹死亡率定律的描述如下:婴儿的死亡率较高,之后每年都在降低,死亡率在10-15岁的青春期时达到最低点,而在青春期之后,死亡率急剧升高,大约每十年翻一番,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80岁。

这个规律不只适用于人类,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动物。

人类寿命延长可能没有上限 可活到宇宙尽头

贡培兹死亡率定律

在死亡率模型中,有两个参数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呈指数式增长。Gero团队研究了所谓的斯特雷勒-米尔德文(Strehler-Mildvan,SM)相关,并发现其背后并无真正的生物学原因,尽管这在半个多世纪以来都被奉为真理。

SM相关源自斯特雷勒-米尔德文衰老和死亡的一般性理论,是贡培兹定律的一种基于机理解释。具体来说,SM相关使用了死亡率倍增时间(MRDT)和初始死亡率(IMR)的两个贡培兹系数。

20世纪60年代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SM相关表明,通过对低龄的干预来降低死亡率可能会导致MRDT的下降,从而加速衰老。因此,该假说破坏了任何抗衰老治疗的发展,使得优化衰老疗法变为不可能。然而,Gero团队意识到SM相关是一个有缺陷的假说。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依赖于基于证据的科学方法,而不是使用抗衰老治疗设计的机器学习方法。

研究团队试图确定SM相关背后的实际过程。通过研究,他们意识到SM相关的分析考虑和可能性之间存在根本差异。Gero团队研究了成千上万条基因是完全相同的秀丽隐杆线虫的整个生命史,结果表明这种相关性确实是一种纯粹的拟合。此外,先前的其它研究也质疑了SM相关的正确性,但直到Gero团队才指出了SM相关不是一个生物学的事实,而是一个人为的拟合性质。这个发现切身关系到现在,因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得出结论,衰老是一种疾病,因此,可以治疗。科学家正在努力寻找方法来延长人类的寿命,许多抗衰老研究正在快速发展。Gero团队的领导者Peter Fedichev博士表示:“消除衰老理论中的SM相关是一个好消息,因为SM相关禁止优化抗衰老干预,并限制人类寿命延长的可能性。”换言之,人类生命的延长或许没有明确的上限。

……

谢选骏指出:如果“人类生命的延长或许没有明确的上限”这是真的,那么,人类就真的会生活在无聊透顶的地狱之中了!那时,除了自杀,人们将无法摆脱生命的桎梏。也难怪,现在还没有等到那一天,仅仅是医疗条件提高了,那些寿命较长的国家里,安乐死的议程,已经变得越来越热门了。 



【078、西方世界的人血馒头】


《特朗普:自中国加入WTO美7万家工厂已倒闭》说2017年2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与20余家美国制造业高官座谈。

25日他又批评美中贸易对美国制造业造成冲击,称自从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美国已经有7万家工厂倒闭。他还说:美国与中国有将近5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所以我们要采取合理的行动。

特朗普是在白宫会见20多名美国制造业企业的高管时作上述表示的。他又说:美国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后流失了三分之一的制造业就业岗位。

据美国各大媒体报道:福特汽车、强生制药、艾默生电气、美国钢铁等24家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参加了这次会议。特朗普在就职后的第一个月便向美国企业施压,已经与制药、零售、汽车、航空、电子等产业的美国企业高管举行过类似会议。要求他们把工作岗位留在美国。  

特朗普承诺将推出一系列计划,这些计划将产生有利于企业的结果,包括全面税制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是他竞选承诺的一部分。

另据报道:特朗普25日接受路透社访问时,称中国在货币操控上是“了不起的冠军”。特朗普虽然上任第一天没兑现竞选时的承诺将中国列为货币操控国,但特朗普表示他对中国操控人民币汇率的看法并没有“缩回去”。

不过美国新任财政部长梅努钦(Steven Mnuchin )25接受国家广播公司(CNBC) 访问,被问到美国是否计划短期内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时,表示:他尚未准备好对中国的货币实务做出定论。

……

谢选骏指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的流逝之最大好处,就是让观察者更能看清事情的真相。1989年六四屠杀后,台湾带头、日本紧接、欧洲追随、美国最后,都一一取消对于屠夫政权的制裁,进入中国大陆攫取血汗工厂的利润。其顶点就是允许中国大陆带着极权政治体制一起进入世贸组织。结果如何呢?滴着殷红液体的人血馒头固然好吃,但是却是有毒的,其害处可能胜过疯牛病。台湾、日本、欧洲、美国,最先垮台的就是台湾,日本紧接陷入20年停滞、欧洲追随导致联盟崩溃,美国最后也到了今天非得大变不可的地步……

这就是“六四屠杀的滞后效应”。

1989年发生在北京的民主运动和六四屠杀,真是伟大。不仅在当时就摧毁了整个共产主义阵营,而且在半个世纪以后还彻底改变了其余世界的基本格局。

六四屠杀,给西方世界送来了中国大陆的人血馒头,热气腾腾,充满血腥。

七万家美国工厂倒闭,这只是冰山一角。



【079、西方世界需要一位亚历山大那样的统一者】


《川普这次惹毛全世界:标志西方时代终结》(2018-06-02 转载 上观)报道:

6月1日,全球贸易战开打!

美国痛下杀手的,是它的几个老朋友。

当地时间5月31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钢铁征收25%关税,铝征收10%关税。关税将于当地时间6月1日午夜生效。

于是,一场关税大战风雨欲来,惨遭美国“关税大棒”的盟友们,都表态将“以牙还牙”。

特朗普这次惹毛了全世界!

德国新闻电视台甚至指出,跨大西洋关系已经严重分裂,贸易战打响或将成为欧美关系的转折点,甚至“标志西方时代的终结”。

特朗普逼得盟友连这种话都说出来了!

[1]

美国为何对盟友下狠手?

欧盟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方,每年钢铁产量超过1.77亿吨,占全球钢铁总产量约11%。2017年,欧盟对美国出口的钢、铝相关产品总额分别约为53亿欧元和11亿欧元,对美贸易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特朗普曾对美欧贸易逆差高达1510亿美元表达过“不满”。

在今年3月1日特朗普宣布启动钢铝关税调查后,全球很多国家都在和美国接触谈判,试图获得关税豁免。

澳大利亚、巴西和阿根廷等国较早获得了豁免,韩国也在今年4月拿到美方的豁免资格:一方面韩国过去对美出口的钢铝产品数量符合要求,另一方面韩国也作出重大让步,将进口美国汽车的配额限制提高一倍。

而美国的传统盟友日本倒是很早就被认为没有希望得到关税豁免。

与此同时,欧盟、加拿大、墨西哥这三方合计贡献了一半以上的美国钢铝产品进口总量,因此谈判也拉锯得格外困难。德法两国领导人默克尔和马克龙先后访美,都与特朗普单独谈到关税豁免问题。

4月30日,在原定谈判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欧盟获得1个月临时性关税豁免。不过这也意味着,美国将在5月31日进行“摊牌”。

5月份并没有传来乐观的消息,反而美国还拟定将汽车关税增加10倍,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将受到极大冲击,这更增加了钢铝谈判的复杂性。

美国时间31日一早,欧美媒体便感觉“大势已去”,CNBC报道认为,美国向这三个传统友邦征收关税的可能性达到99.9%。

在美国时间临近中午时,这个消息终于得到了证实。美国商务部长罗斯通过电话会议向媒体记者通报了对欧、加、墨三方征收钢铝关税的决定。

[2]

盟友们的反应

1.欧盟:世界贸易的糟糕日子

美国公布举措后,盟友们均在第一时间给出回应。

主管贸易事务的欧盟执行委员马尔姆斯特伦表示,这是“世界贸易的糟糕日子”。

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称,此举“完全不可接受”。他补充说,欧盟“别无选择”,只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并对美国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

虽然没有公布细节,但欧盟此前曾威胁对美国产品征收25%的关税,包括摩托车、牛仔、香烟、红莓汁和花生酱。

2.默克尔警告“报复升级”

德国总理默克尔抨击美国的钢铝关税是“单边”和“非法”的,警告这将招致“报复升级”,“到最后伤害到所有人”。德国外长马斯当天回应称,美国单边性钢铝关税“非法”,表示不承认特朗普政府这一决定。德国财长舒尔茨称,欧盟对关税的回应必须“明确、坚定和理智”。法国经济与财政部长勒梅尔在与罗斯会晤后称,额外关税“不合理且危险”,欧洲将采取适当、统一和强有力的行动来应对。

法国媒体认为,特朗普已经彻底把盟友抛在了一边,将欧盟置于与其另一盟友日本一样的地位,而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则在同意限制对美出口钢铝产品之后逃脱了美国单方面高税率的打击。这是典型的特朗普方式:就是逼盟友国家进行双边谈判达到美国的目的。

3.墨西哥:将实施同等规模的对等措施

得知这个消息后,墨西哥经济部当天发布公报说,对美国针对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的钢铝产品征收高关税的决定深表遗憾,并表示反对,同时宣布对来自美国的部分产品采取对等措施。

公报说,墨西哥多次表示,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是不恰当、不合理的。钢铁和铝是提高北美地区高度融合的战略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产品,这些行业包括汽车、航空航天、电器和电子等。墨西哥是美国主要的铝制品进口国,也是美国钢铁的第二大进口国。

墨西哥重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贸易保护主义将影响和扰乱国际商品贸易秩序。

面对美国征收高关税的决定,墨西哥也将对来自美国的多种产品实施同等规模的对等措施,这些产品包括扁材钢、灯具、猪腿和猪肩肉、香肠和食物制剂、苹果、葡萄、蓝莓、奶酪等。

公报指出,在美国政府停止针对钢铝产品征收高关税之前,墨西哥的上述反制措施将持续有效。

公报重申,墨西哥愿意与美国进行建设性对话,墨方支持国际贸易体系并反对单边保护主义。

[3]

“活该”的加拿大

忍无可忍的加拿大政府宣布将反击美国,并拿出了一份价值166亿加元的关税反制裁清单,包括了美国出口加拿大多个领域的产品。

然而,加拿大被美国逼急这一幕,不仅讽刺,而且有点活该。

为啥这么说呢?事情还要从几天前加拿大政府否决了咱们中国企业“中国交通建设公司”对加拿大知名建筑工程公司Aecon的收购说起。

这家Aecon公司,是加拿大许多著名“地标性建筑”的缔造者。但由于近些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滑,该公司的能源和矿业项目乃至股价都受到了很大冲击,所以这家加拿大企业很渴望“中国交通建设公司”愿意提供的近20亿的收购资金。

同时,中方企业也希望通过这一收购进一步扩展自己的海外业务领域。

然而,这个“两情相悦”,甚至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是中方在给Aecon“送钱”的收购计划,却被加拿大政府以一个非常奇怪的理由给否决了:这会威胁加拿大的国家安全。

这一理由甚至令Aecon公司的高层自己都很费解。因为他们早就无数次澄清说:我们这个公司只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建筑公司,既不涉及什么敏感技术或敏感信息,也不涉及什么知识产权……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诸多媒体对他们政府这一决定的反应。这些媒体虽然也都支持政府不让中国企业收购这家加拿大最大的建筑工程公司的决定,他们的报道却进一步展现了加拿大政府为啥会认为这一收购会“威胁”加拿大“国家安全”背后的一些政治因素。

比如有加拿大媒体就表示,如果加拿大政府允许中国企业收购Aecon公司,在其他盟友都对来自中国企业的收购很敏感的情况下,就会令加拿大成为“盟友”中的“异类”甚至“局外人”。所以,此举其实就是在向美国表“忠心”。

还有加拿大媒体“露骨”地表示:所谓的“国家安全”担忧,就是因为你中国是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是我们这种“民主政体”,而你“中国交通建设公司”等中国企业又来自这么一个国家且还和这么一个政府有关,所以我们就会认为你对加拿大的国家安全是“威胁”。

可极度讽刺的是,就在5月31日,加拿大这个西方“民主”国家,却被同为西方“民主”国家——而且还被自己视为最亲密的邻居和盟友的美国,直接被美国拿“232调查”扣上了一顶“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大帽子。而这,仅仅是因为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看来,加拿大大量出口到美国的钢铁威胁到了美国的钢铁行业。

那么,相信大家读到这里就应该会明白为啥说,加拿大如今被美国逼急要跟美国干架这一幕“极为讽刺,甚至有点活该了”吧。

给你加拿大“送钱”双赢的,你因为“意识形态”不同就视为“威胁”;而与你“意识形态”相同的“盟友”,如今却把你视为“威胁”还要让你“出血”……

其实,如果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真给全世界带来了什么启示,那就是“利益”才是你们这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交往的最根本基础,意识形态只是遮羞布。

所以,在冷战结束已经3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会看到在“美国利益优先”大旗下,美国总统特朗普果断抛弃了“意识形态”的遮羞布。而虽然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他的讲话中还在不断提醒美国和加拿大是同一阵营,但他手上挥舞着的却同样是一份166亿加元的报复美国的清单……

[4]

欧洲最近不太平

被普遍视为欧洲“最不靠谱国家”之一的意大利,最近又再整“幺蛾子”。

而之所以说意大利“不靠谱”,是源于这个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展现了出了“墙头草”的强烈特质,而且都是最先跟着德国混,然后一看形势不对劲就立马“叛变”了…….

搞笑的是,如今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的意大利,看起来是又要第三次“叛变”如今由德国以及法国主导的欧盟了。而这对于被美国步步紧逼的欧盟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

那么,意大利具体要对欧盟干什么事儿呢?原来,迫于意大利糟糕的经济局面,特别是一直没从上一轮经济危机中缓过来,所以欧盟一直在要求意大利人紧缩开支,但意大利人却很快受不了了。

所以他们希望彻底调整与欧盟的关系,特别是在经济方面——甚至有人希望干脆脱欧!

这个来自意大利社会的诉求,其实在今年3月的意大利大选中就已经得到了很强烈的展现。在这次大选中,反欧盟和反传统建制的民粹主义政党“五星运动”就成为了意大利各政党中获得选民票数最多的政党。

虽然这个票数纸面上只有32.22%,可在混乱不堪的政坛中,这个数字已经足够反映意大利为数不少的一种民意了。更何况,这次大选中与他们持相似立场的极右翼政党“联盟党”也获得了将近20%的选票(实际为17.69%),如此一来这就是一半的意大利民意了

当然,由于32%的的票数毕竟无法组成新一届政府,“五星运动”还得寻求其他意大利党派的支持。于是,与他们持同样极右翼民粹立场的“联盟党”便成为了合作的首选。双方从3月大选结束后开始谈判,并最终决定组成联盟,并向意大利总统上报了他们这个筹备中的极右翼政府眼中的从总理到金融部长等一系列政府高官的人选。

这里需要简单给大家说明的是,意大利是个议会民主制国家,所以其总统的职权和选举方式和总理是很不同的。比如总统任期是7年,由上下两院的议员投票选出,而总理的任期则是5年,由赢得大选的政党或执政联盟提名。此外,意大利总统的权力大多是象征性的,比如议会通过的法案最终由他签个字啥的,但也有诸如任命或否决政府提名的官员,或是在政府出现“执政危机”时任命临时过渡总理等实权。

言归正传,话说就在上个周末,意大利原本推进中的新政府组阁突然发生了变故:极右翼联盟提名的持强烈反欧盟立场的经济部长,被亲欧盟的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直接给否决了,理由是这个经济部长会导致意大利脱离欧盟,进而会令意大利这个欧洲债务问题第二严重的国家陷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债务违约。

这一决定,也直接导致极右翼联盟无法上台,进而导致已经悬空了2个月的意大利进一步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还直接任命了一个亲欧盟的人担任其意大利的临时过渡总理,这又进一步激怒了极右翼联盟。甚至于该联盟中开始有人指控是德国人在干涉意大利的民主,甚至还有人跑到正在吃瓜的美国等英语国家媒体上写文章,控诉意大利总统的做法是为了欧盟而侵犯意大利的“民主”……

于是,意大利就这样陷入了一场围绕欧盟引发的政治危机,摆在意大利面前的选择也很有限:要么弹劾总统(但不太可能,因为只有叛国或违宪才行);要么就只能重新选举——除非总统和赢得3月大选的极右翼联盟彼此让步。

实际上,就连那位被意大利总统任命的过渡总理自己也清楚,他在这个意大利当前的这个政治环境下根本待不长……

可对于欧盟来说,意大利如果这么持续闹腾下去对欧盟、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稳定都百害而无一利。更令欧盟担心的是,如果反欧盟的意大利政党借机进一步煽动意大利社会对欧盟的敌视情绪,并在大选中获得比这次大选更多的支持,那么欧盟以及欧元的前景,就可能都面临极大的威胁了……

所以,前两天欧元“一路狂跌”,而一位急坏的欧盟官员(而且此人还是德国人),甚至都说出了“谁能教教意大利人该怎么投票”这样的话。可惜的是,他的话反而进一步激怒了意大利人,结果连欧盟的领导层又不得不出面灭火,批评了这个德国人…….

最后,一个最新的进展是,意大利总理已经决定给极右翼联盟更多时间再次尝试组阁,只要他们提名的人选能被议会多数人接受。目前金融市场也对这一决定表示了欢迎,毕竟市场更怕的是再次选举以及那将引发的更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5]

欧盟,敢像中国一样反击美国吗?

欧盟很难对美国的贸易攻击开展坚决的对等反制,以战促谈。虽然欧盟委员会之前曾表示,可能会对28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对等征收关税,但欧盟是否真会迅速对美以牙还牙令人怀疑。

从特朗普政府今年2月宣布加征钢铝关税计划后,欧盟第一时间就站到了申请豁免的队伍里。很多欧盟国家至今沉浸在美国没有把它们作为盟友加以照顾的委屈中,那里显然没有凝聚起为捍卫多边贸易体系坚决与美蛮横做法进行斗争的意志。

然而特朗普民粹主义贸易政策的这一劫,欧洲注定是躲不过的。钢铝关税只是个开头,特朗普已经清晰流露出打击欧洲汽车对美出口的强烈兴趣。另外,要求欧盟增加承担北约经费,以及要求德国停建与俄罗斯之间的油气管道这些后续要价很可能都将到来。

在这场美欧贸易冲突中,德国首当其冲,损失将最大。德国的高端制造业对美构成强有力竞争,特朗普很不喜欢。让德国的大公司都吃些苦头,可谓是渗透进美国关税计划当中的特朗普团队的一种情绪。

其实欧洲眼下没有退路,德国尤其没有。它们需要勇敢地面对美国贸易大棒,举起它们自己的棍子。不战就不会有公正的和,把希望寄托在华盛顿发善心上,欧盟国家只能任美国人随意宰割。

我们知道,欧美关系与中美关系不同,欧美打贸易战与中美打贸易战的政治含义也不一样,因此几乎没有中国人认为中欧联合对抗美国是现实的。我们注意到,欧盟对美国向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施压是乐见其成的。中美欧的贸易利益错综复杂,很难拉出一个清晰的阵线。

然而特朗普政府根本不把WTO规则当回事,以及它搞贸易保护的霸权主义做法,欧洲和中国都是反对的。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如果不对华盛顿的嚣张气焰进行阻击,那么大家都将是受害者。特朗普总统真就要以横扫欧亚的“蒙古大汗”自居了。

中欧未必可以在对美问题上开展“协作”,但是双方应该做出各自应有的坚持,不对美国做没有原则的让步,纵容特朗普不是寻求与世界更加有效的合作,而是搞攻城掠地的征服。

如果华盛顿每实施一项对外单边制裁,就得到一个相应的强有力回击,那么它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就将步履维艰,美国社会将因为这些鲁莽做法蒙受损失。它这样下去将导致美国国内舆论环境的恶化。

现在的问题是,迄今只有中国实施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和计划,将它们作为与华盛顿谈判的筹码。世界其他地方大多都挤在了向特朗普申请豁免的队伍中。

美国已经退出伊核协议,并且要求欧洲企业尽早离开伊朗,中兴的遭遇已经成为悬在在伊朗经营的一些欧洲公司头上的风险。欧洲如果一味退让,它将被迫成为美国这个不讲步法、胡乱迈步的领舞者的可怜舞伴。

欧洲国家的规模都不大,欧盟又太松散,如果多边贸易体系事实上瓦解,规则尽失,那么欧盟国家都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所以欧盟应该离开申请豁免的队伍,把祈求的力气用来挖一条战壕,作为一名战士站到自己的阵地上。

[6]

中国外交部回应美国向“盟友”强征钢铝关税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公众号消息,在6月1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据报道,美国商务部宣布将从6月1日起对欧盟、加拿大、墨西哥输美钢、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引发有关各方强烈批评。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表示,美方此举是完全的保护主义,在世界贸易中实施单边措施完全不可接受,欧盟将很快宣布平衡美方关税的措施。法国总统马克龙称,美方决定是非法和错误的。德国财长肖尔茨称将作出强有力回应。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表示此举完全不可接受。墨西哥也宣布了相应的反制措施。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华春莹:你提到的这一消息各方都非常关注。当前国际格局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日趋抬头。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世界,负责任的国家应当制定负责任的政策,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共同努力为世界提供正能量,注入稳定性。

具体到经贸问题,的确,很多国家对当前美方搞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感到担忧。我们一向认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日益交融的情况下,以邻为壑,让子弹乱飞,绝不是有效和有益的方式,也绝不具有任何建设性。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应该坚决反对各种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规则为基础、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增长。我们愿同有关国家一道,继续坚守多边主义和国际规则,共同努力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拓展阅读

欧洲想和美国分手,他们在冒险

2018年5月25日,布鲁金斯学会网站转载文章《欧洲想和美国分手,他们在冒险》。以布鲁金斯学会的一贯风格而言,转载这样一篇充满对欧洲蔑视的文章实属少见,但也反映出美欧关系当前的一些微妙变化。

特朗普一登上总统职位就对美国与欧洲关系的基石发起挑战:他声称北约是“过时的”,华盛顿对其安全承诺应该与联盟成员支付“公平份额”的程度相匹配。欧盟不是一个盟友,而是一个“部分地在贸易中击败美国”的竞争对手。特朗普还对每个欧洲政府流露出明确反感(包括当时尚未脱欧的英国)。

特朗普为英国脱欧欢呼,并表达了对欧盟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矛盾态度。他在2016年的竞选活动中嘲笑德国总理默克尔,但他对俄罗斯总统普京这个非洲大陆主要安全威胁领导人却不置一词。至于欧洲和美国的分享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尊重人权,自由的媒体,宗教和种族多元化,特朗普即便不是彻头彻尾的敌视,至少是无动于衷。

过去一年半,特朗普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挑衅欧洲人:他退出巴黎气候协议,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并威胁要对铝和钢征收关税,他决定退出伊朗核协议,导致许多人认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已经结束。 詹姆斯特劳布在《外交政策》中写道:“安息吧:跨大西洋联盟(1945-2018)”《明镜周刊》(Der Spiegel)的一篇社论标题写道:“欧洲加入抵抗运动的时间到了。”前瑞典首相卡尔·比尔特(Carl Bildt)在为《华盛顿邮报》撰稿时,称特朗普的决定是对欧洲的“大规模攻击”;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主席唐纳德·图斯克(Donald Tusk)是一个坚定的跨大西洋主义者,他公开表示:“有这样的朋友,谁还需要敌人?”在《纽约时报》的一篇题为“欧洲不一定要成为特朗普的出气筒”的文章中,两名前奥巴马政府官员以酸葡萄心态提出一个想法,欧洲各国政府应该召回驻华盛顿大使,并将美国外交官驱逐出自己的首都。

这些对跨大西洋关系的描述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成熟的。尽管特朗普确实让美国变得更加不可靠,但美国及其欧洲盟友仍然有着相同的基本价值观和利益。此外,这种笼统的声明忽略了欧洲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善意、牺牲和监护,而且仍然依赖于华盛顿的安全。

欧洲人可以开始放弃跨大西洋联盟,但他们这样做很危险。

美欧之间当前困境的严重性和突然性被宣布夸大了。 用一位德国记者的话说,欧洲人抱怨白宫有一个“灭绝任务的颠覆分子”,却不明白他的选举承诺对美欧关系来说有多少分量。这主要不是归咎于他在竞选活动中表达的非正统的外交政策观点,很少有特朗普选民因许多北约成员国未将国内生产总值的2%分配给国防而生气; 也不会太关心英国离开欧盟; 或把与俄罗斯相处作为重中之重。特朗普对移民问题的强硬观点激励他们,承诺通过抵制全球化带来新变化,并且无视华盛顿成立时树立的“政治正确”。

未来的历史学家在回顾特朗普的总统任期时可能会说,这是美国在全球领导角色中一个决定性的、向下的转折点。但是要美欧之间长达70年的广泛而持久的政治、经济、战略和军事关系,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当选而死亡,现在看还为时过早。

一开始人们就有一种错误的印象:在特朗普出现之前,大西洋两岸的关系很好。自从苏联解体,以及欧洲作为地缘政治对抗中心的转移,美国和它的欧洲盟友一直在疏远。在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领导下,这一潮流被一位美国领导人掩盖,他的名声掩盖了奥巴马政府对欧洲的无感。奥巴马上任后几个月,就不明智的“重启”了与俄罗斯的关系,激怒了一批中欧和东欧领导人,包括波兰和捷克前总统瓦文萨和瓦茨拉夫·哈维尔,他们发表一封公开信警告说,“今天北约似乎比当我们加入时更虚弱”,俄罗斯重新成为一个修正主义强国奉行19世纪议程与21世纪的策略和方法。奥巴马政府推翻了他的前任在两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定,然后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奥巴马的战略重点从欧洲转向亚洲,这让担忧变成了现实。

欧洲人必须为大西洋两岸关系的衰落承担责任。俄罗斯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后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更多的德国人倾向于保持中立,而不是与西方盟国站在一起。皮尤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在随后的一年里,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大多数人,都不愿因俄罗斯对北约的盟友发动袭击而采取行动,这比特朗普口中的任何言论,都更彻底的破坏北约的团结一致。尽管美国总统威胁要对铝和钢铁征收关税,这可能不利于加强大西洋两岸的关系,但想想2015年柏林的抗议活动,据估计有15万人参加,他们反对《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这是美国与欧盟之间拟议的自由贸易协定。

至于所谓特朗普给了跨大西洋关系的致命一击,让伊朗达成协议并不一定构成对这场灾难的批评。许多欧洲人非但没有与更趋强硬的美国政府合作,联合起来迫使德黑兰停止其区域冒险主义以及其核野心。反而认为威胁世界和平是美国,而不是伊朗。这个虚伪的道德观遇到新任美国驻德国大使时变成了愤怒:这位新任大使宣称德国企业应停止在伊朗的运营。“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明镜周刊的克丽丝汀霍夫曼担心,“特朗普可能会迫使欧洲在美国和伊朗之间做出选择。”但这个选择很艰难吗?

正如德国作家马蒂亚斯·昆泽尔(Matthias Kuntzel)所言:“丑陋的不是美国新任大使强烈敦促德国雇主终止与伊朗的商业联系。相反这一丑闻的根源在于,这种需求并非来自德国政府本身。”欧洲人在过去一周的危言耸听,表明他们更关心与伊朗维持有利可图的商业交易,而不是限制一个好战的、极权的政权。

一些欧洲人对他们的未来做出了一些古怪的承诺,其夸张程度让人感到震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上周在对佛兰芒议会的演讲中说,“我们必须取代美国,美国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国际成员的活力。”这番话是在比利时的一个地区的立法机构上讲的,卢森堡是容克的祖国,而这个国家享有和平、繁荣的保护伞是由美国提供的。就连奥巴马也向欧洲人提出了这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在他莫名的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际指出“美利坚合众国在60多年的时间里,用我们公民的鲜血和我们的臂力,帮助维护了全球安全。”而那些认为美国已经“失去了活力”的欧洲人在内心深处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这一点。

许多人表现得好像他们真的不知道这点似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更复杂的地方,美国已不再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特朗普走了美国不可能重新回归)。”明镜周刊的克劳斯·布林克博默上个月说。“因此,我们必须自我释放。( we must emancipate ourselves,从被奴役、被压迫的状态中解放自己)”真的吗?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欧洲在各个方面(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军费开支)都是一个衰落的大陆。这个“人道主义超级大国”可以在切断与美国联盟的前提下,以某种方式应对崛起的中国,积极的俄罗斯和不安分的中东和北非,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形成一极么?恐怕很难。

“从美国解放出来”的欧盟,能否找到另一种力量来帮助它塑造世界?上周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4%的德国人认为美国是“可靠的合作伙伴”,36%和43%的德国人认为俄罗斯和中国是“可靠的伙伴”。特朗普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无法让人相信,相比之下莫斯科和北京的政权更值得信任。

然而,那些听信“特朗普正在破坏世界”的言论的夸张修辞,只会让欧洲人在这种错觉中更加大胆。因为欧洲别无选择(For there is no “Plan B” for Europe)。正如德国似乎正在做的那样,寻求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尤其是考虑到莫斯科公然违反了乌克兰的欧洲安全秩序,并试图彻底瓦解欧盟。中国也是如此。对欧洲人来说,那是自由世界秩序的死胡同。

特朗普当选总统的主要风险之一,是特朗普会鼓励世界各地的反美势力,尤其是在欧洲。特朗普是蛊惑人心的民族主义者,他似乎证实了欧洲人对美国人抱有的每一个负面印象。现在他是总统,双方都需要认识到,欧洲和美国的统一价值观和利益,将在白宫目前的居住者中幸存下来。否则,关于跨大西洋关系的死亡的毫无根据的断言,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谢选骏指出:上文站在共产党中国和修正主义俄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希望美欧之间彻底分裂,这样就为共产主义东方阵营的死灰复燃提供了可能。但是从西方的角度看,西方世界其实需要一位亚历山大那样的统一者——一路东进,不仅不再继续分裂美欧,反而会实现美欧的真正一体化,而不仅仅是欧洲的一体化。



【080、西方兴起得力于土耳其的绞杀】


网文《西方兴起是地理决定的吗?》(田方萌)说:

尽管美国的霸主地位日渐衰落,中印等东方古国重新崛起,西方依旧统治着这个世界。经济生产能力直接体现了西方在全球的统治优势。上世纪五十年代,鸟类学家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巴布几内亚的丛林观察动物行为,与当地土著多有来往。一位叫耶利的土著人向戴蒙德问道:“为什么你们白人有那么多洋玩意儿(cargo),我们却没有?”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戴蒙德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潜心研究,最终写成《枪炮、钢铁和细菌》一书。该书的核心思想并不复杂:欧亚大陆较其他大陆更具有发展农牧业的优势和技术传播的条件,因此欧洲人征服了美洲和非洲,而不是相反。简言之,是地理,而不是人种或文化,回答了耶米的问题。

然而,戴蒙德在书中并没有详细讨论为何欧洲人击败了东亚各民族——两者可都处于欧亚大陆之上。十五世纪以来,欧亚大陆的几大文明体在原有的轨道上并行,它们或者停滞不前,或者进展缓慢。只有欧洲突然飞跃,驶向了另一种文明形态。与其追问为什么中国、印度或伊斯兰世界没有率先走向工业文明,不如思索欧洲为何首先进入现代社会。去年年底,斯坦福大学的考古学家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出版了《西方为何至今统治世界(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一书,旨在回答这一问题。此书中译本已于今夏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并将标题改为《西方将主宰多久》,其实作者只在最后两章对西方的前景作了一些大胆预测。

“伦敦,1848年4月3日。维多利亚女王的头在痛。”为引出一部欧亚风云史,莫里斯首先虚构了一段想象的情境:19世纪中叶,中国炮舰驶入泰晤士河,英国女王乞求向中国进贡,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被迫出使清廷。真实的历史与此截然相反——英军两次击败大清王朝,并带回了一只名叫洛蒂的京巴狗,作为宠物献给女王。莫里斯由此发问:为什么是洛蒂来到白金汉宫,而不是阿尔伯特前往紫禁城?换言之,在近现代史上,为什么西风压倒东风,而非东风压倒西风?

东西方的思想家关注这一问题已有两个多世纪,他们提出的绝大部分解释都可归入“长期注定”派,即认为西方早在两千年前的轴心时期,甚至更早,就具备了进入工业文明的动因。有些学者关注的因素较为表面,如气候和种族;另一些则乐于探讨深层原因,如宗教和制度。无论钟情于何种因素,他们都相信上帝早已选中了欧洲人。直到二十世纪末,“加州学派”在西方史学界兴起,才提出了惊人的“短期偶然”理论。该学派的成员主要任教于美国加州几所大学,几年前曾引起国内学术界热议的《大分流》即是其代表作之一。与长期注定派截然相反,加州学派的理论家宣称,出于偶然原因,西方直到18世纪末才领先于东方。

西方兴起堪称历史研究中的一大谜题。由于线索太多,致使多种学说并立,令人难辨真伪。莫里斯形象地将这一领域的混乱局面比作盲人摸象——有人专治经济史,则强调“资本主义”;有人注重军事史,则宣扬“尚武精神”;有人研究艺术史,则推崇“文艺复兴”;有人了解宗教史,则力挺“新教改革”;还有人醉心于政治史,自然高举《美国宪法》。1995年,莫里斯调入斯坦福大学,担任了一系列行政职务。在工作中他结识了众多领域的专家,并向他们请教有关全球历史的研究进展。这就好比一个站在局外的盲人,向每个盲人打听他们摸到的大象模样,再把这些印象拼凑起来。莫里斯因而以一人之力,“将无数领域中专家的发现加以汇集和解释”。

想要回答“为什么”,首先须搞清“是什么”。西方兴起倒底是涓涓细流汇成大河,还是一片死寂中的火山爆发?为解答这一问题,莫里斯构造了一项“社会发展指数”。它涵盖人类在四大领域的文明表现,包括能源消耗、城市规模、信息技术和作战能力。这一量化指数不仅清晰地显示了欧亚大陆的发展进程,而且可以对比过去一万五千年东西方在每个时期的文明程度。这里的东西方并非人种或文化定义,而严格的地理概念——东方是指黄河与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西方则是指由中东地区两河文明发展而来的社会。由于考古和历史资料的局限,莫里斯只能较为准确地计算东西方核心区域的社会发展指数。农业社会产生之后,西方的核心地区一直位于中东,直到公元前一世纪转移到地中海地区,罗马帝国衰落后又转回西亚。大约在十世纪,地中海地区重新成为西方的核心区域,并于十六世纪后转向西欧和北欧,十九世纪后北美也加入进来。而东方的核心区域则始终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直到十九世纪移至日本。

《西方将主宰多久》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和全面的发展程度比较结果。莫里斯发现,在过去一万五千年的绝大部分时期,西方的发展指数高于中国。然而,从公元六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晚期,东方后来居上,工业革命后风水又转回西方。他由此得出结论:“西方的主宰地位既不是千万年以前就注定的,也不是最近的偶然事件的结果。”其实,此西方非彼西方。除了古罗马崛起和工业革命两座高峰,欧亚大陆西端的文明中心在大部分时期位于中东地区。近代欧美文明之发轫,实为历史地表上一次突发性的井喷事故——处于边陲地带的西北欧,在短短两三百年内一跃成为全球文明的中心区域。

如此蝶变不能不令人惊异。一个世纪前,欧洲人称霸宇内,傲视亚非拉,自以为白种人的高贵血统使然。然而,种族学说今天不仅在政治上不正确,在科学上也是错误的。DNA证据已经表明世界各地的人民都源自非洲。既然具有共同祖先的各个社会皆有愚智贤不肖,我们就难以从生物学的角度解答西方兴起之谜。在莫里斯看来,社会学旨在探讨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它告诉我们一个社会为何兴盛或衰败,但它并不揭示这些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只有将地理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发生机制及其特殊情境。这就好比两起车祸,它们的碰撞过程都遵循物理学定律;我们通过车辆型号和路面状态才会明白两者为何造成不同后果。同莫里斯的话说:“生物学和社会学能解释全球范围内的相似之处,而地理学则能解释区域差异。”

相比以往的地理决定论,莫氏的学说不仅远为复杂,而且强调社会发展与地理格局的双向互动关系。与《大分流》的观点近似,莫里斯认为地理大发现是西方近五百年来最重要的事件。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并不在于欧洲人从美洲掠夺的财富,而在于它开创了崭新的大西洋经济,推动了全球贸易,并强化了资本主义的工作伦理。远洋探险与航运业需要对大自然的精确理解,这一需求促进了西方的科学研究;欧洲列强在全球水域上千帆竞逐,则迫使各国政府加入军备竞赛。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本不输于西方——郑和乘坐的宝船数倍于哥伦布驾驶的帆船;然而,中国人需要横渡比大西洋宽一倍多的太平洋才能到达美洲。欧洲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不仅占有了美洲大陆,也率先走向了工业革命。读者看至此节,或许会发出感叹:“呜呼,天不假中华以地利!”

莫里斯沉醉于他翻新的地理学理论,花了大部分篇章讨论每一时期发展与地理的互动关系,还不如将他的著作称作《新地理学观照下的全球大历史》。全书聚焦于西方兴起的部分其实只有两章,其中地理大发现与科学革命的因果关系并不清晰,而军事沿革的地理动因更为模糊。此书的主要缺陷还不是详略失调,而在于没有抓住欧洲崛起的关键因素。欧洲人的确攻克了距离较近的美洲,可他们还征服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大洋洲,并且通过海路抵达了印度和东南亚半岛。这些地区与东亚更为接近,已知的郑和航线就与澳洲大陆北端擦肩而过。欧洲的科学事业固然受到新大陆的影响,可至少在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年代,人们尚未看出微积分对改进航海技术的潜在意义。过分强调大西洋经济对西方科技的刺激作用,容易陷入目的论式的循环论证。

假使美洲大陆在一万年前沉入大海,西方是否会出现工业革命?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文艺复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马丁-路德依然会领导新教改革,而欧洲的航海家们仍然会执迷于香料贸易。已经掌握了火药技术的欧陆各国会继续改进武器,并尝试新的作战方法。如果不存在美洲,欧洲的发展路径会大为改观,可恐怕还会沿着大致相同的方向。与其说地理大发现是西方称霸的主要原因,不如说是其催化剂。美国历史学家福格森(Niall Ferguson)的新著《文明》即从欧洲内部探寻西方兴起的答案。作者列举了六大关键因素:竞争、科学、产权、医药、消费社会和工作伦理。这些因素如何与欧洲的地理格局产生互动?这恐怕是更值得莫里斯用心钻研的题目。

沿着《枪炮、钢铁和细菌》一书的逻辑,莫里斯试图借助地理学解释欧亚大陆的社会发展差距。尽管他未竟全功,仍然为我们开辟了崭新的学术视角,勾勒出东西方的长期发展曲线。有兴趣的中国学子或许可以通过他打开的理论门洞,找到西方兴起之谜的真正答案。

谢选骏指出:为何“从公元六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晚期,东方后来居上”?按照我的“三期中国文明”理论的分析,那是由于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兴起所致。中国人传统上认为,第二期中国文明大致上没有超出第一期中国文明的范围,所以宋明诸子只能围绕先秦诸子打转。其实不然。因为第二期中国文明充分吸取了西域佛教和印度文明的要素,而印度文明又已经包括了希腊文明的犍陀罗要素……第二期中国文明因此能够后来居上,领先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也就是“大西域”(从中亚印度直到中东欧洲)了。现在,中国文明已经脱胎换骨,第二期死去,第三期开始,欧洲基督教和美国物质文明沁透中国,中国就能改变第二期中国文明衰落之际的“进入工业革命后风水又转回西方”的格局,从而获得比唐宋时代更为深广的发展空间。但这一切,要取决于中国能否彻底基督教化、好好学习对手的长处。如果说,“西方兴起得力于土耳其的绞杀”,那么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兴起,显然也是得力于八国联军——日本入侵——苏联共产党的百年绞杀。这百年虽说漫长,但比起五胡乱华到唐宋之间的南北朝格局的三百年之久,还不足够及格,所以没有继续磨难的一两百年,中国还无法重获世界领先地位。



【081、吸毒取代了吸烟成为流行趋势】


《美国报告:富人戒烟了 穷人还在吸》2017年6月24日报道: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报告显示,美国成年人吸烟者比例已下降至15%,为历史最低水平。其中富人几乎已经完全戒烟,但在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中,吸烟问题依然严重,烟民比例超过40%。

《华盛顿邮报》报导,经历了数十年的戒烟运动、公众宣讲、法律干预等措施后,绝大多数美国人已不再吸烟,使因吸烟引发的癌症死亡人数减少了数百万。然而,CDC的数据同时显示,在低收入、教育程度较低和居住在郊县的人群中,仍有逾40%的人在吸烟。可以说,当吸烟与美国富人无缘后,它却牢牢地占据着穷人的生活空间。

在偏远地区,肺癌病患的人数比城市居民高出18%到20%。几乎所有的相关数据都显示,低阶层人士的吸烟者比例最高,他们中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也最高。同时,随着吸烟人群向低收入者转移,烟草公司的广告攻势也对准了这部分消费者。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和戒烟倡导者也在不断努力,想出各种办法,向这部分边缘化群体宣讲吸烟对健康及生活带来的害处,帮助他们尽早戒烟。

一些戒烟宣讲团体表示,随着高收入者和中产者已摆脱吸烟问题,他们担忧,人们对低收入者吸烟依然严重的问题会失去关注,政府部门或减少用于推广戒烟活动的拨款。“让儿童远离烟草”组织的总裁梅尔(Matthew Myers)说:“如果你是来自富裕社区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吸烟问题与你无关。在这些社区走上一天,你可能也碰不到一个吸烟的人。因此有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还要为戒烟投入经费?实际上,情况正好相反,那些需要戒烟帮助的人,往往无力支付戒烟疗程的费用。”

历史数据对比

吸烟现象在20世纪初的美国开始多起来,但当时吸烟只是富人和好莱坞明星的一种奢侈品。1964年,随着医学报告不断揭示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在之后的35年中,烟民在美国最富有人群中的比例迅速下降了62%。然而在低收入人群中,烟民人数只下降了9%。这种趋势在目前依然持续着。

研究者发现,低收入者之所以难以戒烟主要因为他们在经济上拮据,难以支付戒烟过程的费用及健保等方面的支出。从心理上讲,他们往往感到生活压力大、自主性差,而唯一能让他们说了算的就是吸烟,聊以自慰。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这部分人更难戒掉烟瘾。

谢选骏指出:上述报告掩盖了一个事实——在富人区,吸毒取代了吸烟,成为一项全民运动。据“无毒世界基金会官方网站”披露,“摇头丸、大麻、酒精滥用的毒品免费资讯,已经构成一种毒品文化”,构成了一个流行趋势。正是和戒烟运动同步的,自从上个世纪中叶起,毒品药物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毒品药物从1960年代开始普及化,透过音乐和大众媒体侵入社会各层面。据估计,每年有2亿8百万人使用违禁的毒品药物。在美国,根据2007年全国毒品使用与健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有1,990万名美国人(或12岁以上人口的8%),在调查进行前一个月曾使用毒品。——“你或许直接或间接认识一些受到毒品药物伤害的人。”在美国,最常被使用以及滥用的药物是酒精。因酒肇事的车祸在美国是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二名。全球使用最普遍的毒品是大麻。根据联合国2008年的全球毒品报告指出,全世界在15到64岁的人口中有3.9%的人滥用大麻。现今的年轻人比以往更早接触到毒品。根据2007年全美疾病控制中心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全美中学在一个月内有45%的学生喝酒,19.7%的学生抽大麻。在欧洲,最近针对15至16岁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各地有10%到超过40%的人吸食大麻,比率最高的是捷克共和国(44%),接着是爱尔兰(39%),英国(38%)和法国(38%)。在西班牙和英国,15到16岁的青少年约有4%到6%吸食古柯碱。青少年吸食古柯碱的情况在丹麦,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挪威及法国已日趋严重。吸毒取代了吸烟,这就是社会现实。

《24岁妈妈惩罚幼子 95℉锁车内热死俩娃》2017年6月25日报道:

德州帕克郡(Parker County)警方24日表示,1名24岁的母亲涉嫌将2岁的女儿和16个月大的儿子锁在闷热的车中致2人身亡,于当天被警方逮捕,她曾谎称两幼童被反锁在车内,但最终供认是她为了惩罚孩子,将两人锁在车里。据刑事调查侦结书显示,辛西亚·冉道夫(Cynthia Randolph)在5月26日告诉调查人员,当天两个孩子原本在家中后廊玩耍,她正在屋内边看电视边叠衣服,等发现孩子不见踪影后,她花了半个小时寻找,最终发现他们在车里,但已无反应,于是冉道夫砸开车窗将孩子救出。当天室外气温高达约95℉。帕克郡警方在一则声明中说,冉道夫最初表示孩子被锁在车内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但在随后的多次审讯过程中不断变更说法,直到23日她终于道出实情,事发当天她让两个在车里玩耍的孩子出来,但是女儿不听话,于是冉道夫关上车门,把孩子锁在车里"教训"他们,她原以为等女儿有能力自己开出门出来,并且把弟弟一并带出来。冉道夫说,随后她返回屋内吸食大麻,并且小睡了2、3小时, 等她醒来查看孩子时,才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反应,于是决定砸破车窗,造成她试图把孩子救出来的假象。2个孩子在警方赶到现场半个小时后,被宣告死亡。

谢选骏指出:显然,这位母亲不吸烟,但是她吸毒。这不仅是社会现实的残酷之处,而且是文明历史的下降过程——它表明,西方文明的内心已经腐烂了。



【082、吸血鬼的种族背景】


网文《吸血鬼历史背景》(西西弗斯 2011-01-23)报道:

在欧洲大陆上,从有历史记载的那一刻起,吸血鬼的传说便诞生了。 

可以说吸血鬼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种族。他们没有心跳,没有脉搏,没有呼吸,也没有体温,他们永生不死。另外他们也具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会思考,会交谈,会四处走动,甚至还会受伤和死亡。他们的力量远大于一般人类,而且拥有常人无法获得的异能。 

为了维持他们这种特殊的生存状态,他们必须吸食鲜血。大部分吸血鬼通常以吸食人类血液维生,但是也有部分吸血鬼会吸食动物甚至其他吸血鬼的血。除了吸食血液的种类不尽相同外,他们吸血的方式野火行为也有所不同。在他们当中,一些吸血鬼会豢养牲畜(herd),注意,这些牲畜并非牛、羊之类的动物,而是一些因为某种原因自愿贡献鲜血的人类;而另一些吸血鬼会利用特殊场合诱惑人类达到目的,当然还有一些吸血鬼会采取攻击的方式强行吸食血液。 

当今很多人认为,只要被吸血鬼吸食了鲜血之后,此人就会变成吸血鬼。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被吸血鬼吸食过的人将导致死亡,但是并不会变成吸血鬼。但如果一个吸血鬼打算令一个人类变成其同类时,他必须将自己的血液给予对方,当被吸食者接受吸食者的血液后,两种血液融和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吸血鬼。这种血液融和的现象会带给吸食者奇妙的感受,这个过程被称为‘初次拥抱”(The Embrace)。在初拥之后,被吸食者即成为吸食者的后裔,根据吸血鬼密党的戒律,任何吸血鬼不能随意发展自己的后裔,而且一名吸血鬼必须为自己后裔的行为负责。 

每一个吸血鬼都拥有异于常人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年轻的吸血鬼的能力几乎和凡人无异。但是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吸血鬼会逐渐发掘自身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变得强大,理论上来说,越年长的吸血鬼拥有的能力甚至可以与神媲美。在这些吸血鬼面前,常人是不堪一击的。 

很多资料中表述,吸血鬼害怕的东西有很多,如大蒜、圣水和木桩。这些传闻大多是不正确的。吸血鬼最害怕的东西只有阳光,而对于部分异能强大的吸血鬼来说,他们可以对阳光具有微弱的抵抗力,但是没有任何吸血鬼能经受阳光的曝晒。另外,高温对吸血鬼通常也有一定的克制作用,因此,吸血鬼通常都在夜间行动,因为白天的日光和高温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能力。 

抛开这些传说,从历史上考证吸血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狼人”一词。“狼人”起源于希腊的传说,指的是那些自杀或被教会开除教籍的人,死后被埋葬在未经宗教仪式祈祷过的地方,他们可以使自己的尸体不腐烂,并能够离开坟墓。17世纪末,“狼人”可以变成吸血鬼的传说开始出现。18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关于吸血鬼案例的官方报告。据说,1725年,在一份关于吸血鬼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吸血鬼”一词。吸血鬼的传说逐渐成为当时的一种神秘话题。 

不管怎么说,恐怖、传奇、丰富性等因素都被集中在了吸血鬼的形象中,也正因为此,有关吸血鬼的故事总是长盛不衰。吸血鬼成为西方文化中的神秘主题,19世纪英国小说家斯托克对此功不可没。斯托克的小说《德拉柯拉》(电影《惊情四百年》就是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1897年出版,奠定了吸血鬼传说的现代神话。此后的很多吸血鬼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斯托克的启发,斯托克也因此被称为“鬼怪小说之父”。不止斯托克,就连柯勒律治、大仲马和狄更斯这样的大作家也曾写过关于吸血鬼题材的作品。 

谢选骏指出:吸血鬼的种族背景显然来自欧洲,而吸血鬼的造型,也显然更接近犬牙发达的欧洲人,而不是吻部平平的亚洲人。所以欧美流行的吸血鬼故事,远远超过亚洲各国,尤其是东亚各国。



【083、希拉里救了民主党】


《希拉里已成民主党“弃子”》(2019-02-04 老牛中郎将)报道:

对于民主党人来说,这些天是令人兴奋的日子。南希·佩洛西正在众议院发挥她“扛把子”的作用,州立法机构正在扫清堕胎的障碍,而且几乎每天都会有新人加入到2020年的竞选名单中。

极左翼的新移民希望对富人大量征税,所有人都需要免费的医疗并希望停止使用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还有些人在攻击美国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

然而,所有这些消息都不如一个人突然没有了消息来得重要,这个人就是希拉里。据可靠消息,她的政治生涯已经彻底结束了。

“她不会参加2020年大选,”希拉里的2016年竞选委员会主席约翰·波德斯塔对CNN记者说。波德斯塔否认了早前有报道说希拉里正在考虑参加2020年大选的说法,他强调说:“我亲耳听到希拉里说的,她不参加大选。”

以前,凭借希拉里的话来下定论是会被打脸的,但这一次不同,因为这一次她没有给自己第二种选项,她退出了2020年的总统竞选。

击败特朗普,成为美国第一任女总统……一切梦想都结束了。

此前,虽然希拉里努力保持着参加选举的可能性,但是趋势越来越明显——民主党已经将她这一页翻过去了。以亚历山大·奥卡西奥·科尔特斯为代表的新一代已经崛起,事实证明,尽管希拉里在2016年大选的民主党初选中击败了伯尼·桑德斯,但桑德斯赢得了未来。

2016年,虽然希拉里磕磕绊绊地战胜了桑德斯,但是桑德斯的“千禧冲击部队”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当希拉里在和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的竞争中败北后,她在民主党内就成了死气沉沉的过去的象征,她不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由于美国MeToo运动盛行,克林顿夫妇成了竞选中不受欢迎的人,这一切还得归咎于比尔·克林顿当总统期间和莱温斯基的那档子丑事,希拉里在公开场合为丈夫的辩护成了她的负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批宣布将参加2020年大选的人中,有四位女性。众议员图尔西·贾巴德和参议员基尔斯滕·吉利布兰德不太可能走得很远,但是参议员卡马拉·哈里斯和伊丽莎白·华伦都有强大的追随者,而哈里斯更可能成为竞选初期的领跑者。

她们的横空出世给希拉里传递了一个信号,如果她参选,将要面临女性选民被严重分流的局面。所以,希拉里是一个女性总统候选人,却不会是第一位女总统。

希拉里一周前的一个举动就已经暗示了她将不会参选。他发了一封为克林顿基金会筹款的电子邮件,其实她早已离开了基金会,而且没有迹象显示她有兴趣回去。

事实上,对于2016年的失败,希拉里一直耿耿于怀。她又写了一本书,并且戏剧性地将自己描述为“抗争”的领袖。

这几年,希拉里创建了一个融资基金,为进步组织募集资金,经常发表演讲,并接受媒体采访,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她的支持者为她可能与特朗普的再次交锋做好准备。

她甚至主动打电话给白宫记者团的记者们闲聊。

去年10月,她在公开场合为当年丈夫在莱温斯基事件中的行为辩解,她说:“莱温斯基是个成年人”。她的言论让包括很多女作家在内的现场人员十分尴尬,他们不得不让这位心中曾经的女英雄闭嘴离开。

现在,希拉里不参加2020年大选的决定相当于宣告她退出政坛,她希望民主党能够用新面孔一血2016年的前耻,这对桑德斯和前副总统拜登来说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他们的年纪都比希拉里大。

与此同时,民主党向极左翼的转向被很多共和党人看作一件好事。共和党的克里斯·克里斯蒂说,民主党对于沃伦的提名将成为送给特朗普的一份“礼物”;另一名共和党人卡尔·罗夫则相信一旦选民了解到全民医保计划的成本,哈里斯和其他这一计划的支持者将立即出局。

共和党希望民主党最后提名一个极左翼的候选人,那样中间路线的民主党人和独立人士将会把票投给共和党,支持特朗普。

无论结果如何,这一切已经与希拉里无关。

谢选骏指出:希拉里终于不再搅局,不再演出参选总统的闹剧,这救了民主党。当初要不是她两次出来竞选搅局,奥巴马和特朗普这两个极端分子,怎么可能选上美国总统呢?据我所知,许多正派的美国人,真是出于对克林顿夫妇的极度憎恶,才破罐子破摔,投票给了奥巴马和特朗普,以恶制恶、以毒攻毒。由此可见,克林顿夫妇实在应该对于这一段美国悲剧富有最大的责任——他们夫妇是美国败局的罪魁祸首。希拉里已成民主党“弃子”,民主党就有望2020了!制衡必要!轮流坐庄!让老百姓喘一口气吧!如果国民党和共产党在中国轮流执政,就不会有什么大饥荒和文革浩劫了!



【084、希拉里替身出场意欲何为】


《整形专家:希拉里年轻了20岁 全脸都整容了》(每日邮报 2019-12-14)报道:

当地时间12月12日晚,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现身纽约百老汇,72岁的她显得容光焕发,驻颜有术。对此,美容专家认为,这可能得益于她进行了常规的脸部"调整"与整容手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地时间12日晚,希拉里与丈夫比尔·克林顿一起在纽约帝国剧院现身,观看音乐剧《无比骄傲》。当晚的希拉里身穿充满活力的粉红色外套,配以黑色长裤和一条闪亮的金项链,与该剧演职人员谈笑风生;不过,希拉里那无皱纹的皮肤与丰满的脸颊更是焦点。希拉里完美的状态相较几天前好太多。本周一(12月9日),希拉里出席犹太劳工委员会的一个年度颁奖礼,从照片可以明显看出,现身百老汇的她面部皮肤更加光滑,苹果肌也更加饱满。

据美国美容专家罗斯·佩里博士分析,希拉里的皮肤首先得益于她的良好基因。不过,她现在的这张脸"可能是肉毒杆菌,注射性的皮肤填充剂与眼睑成形术的结果"。罗斯·佩里认为,一般而言,一位72岁的女士,通常看到的是布满皱纹的眉头,而且眼睛应该是往下耷拉着的。因此,罗斯博士怀疑,希拉里很可能已经进行了眼睑成形术一种可以去除眼睛上方皱纹的手术。这些皮肤是"多余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下垂。"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希拉里的眼周区域再次显得异常年轻。"罗斯·佩里还建议希拉里可以再"整整"眼袋,并着手解决眼角的皱纹。

对于希拉里的完美状态,英国美容专家、医生朱迪·托德博士补充道,"她的嘴唇似乎也有些'过于饱满'了,这可能是因为有一些填充物。"这不是希拉里的"容光焕发"第一次受到质疑。2016年,在希拉里在参与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就有人猜测她进行了整容手术。当时媒体记者爱德华·克莱恩在他出版的书《不大可能:希拉里的问题》中指出,"是希拉里的丈夫想让她'改头换面'的"。"她对一天天流逝的时间无能为力。2016年,她将年满69岁。不过,她确实可以对脸部线条和她松弛的肌肤做点什么",爱德华·克莱恩写道。他还表示,在希拉里位于纽约的家中,有一名整形外科医生"使用最新的医疗设备"给她搭建了一个谨慎的"微型手术室",不过关于这点,他并没有出示任何证据。"她的脸颊皱纹被注射的肉毒杆菌素抚平……她的眼睛、脖子和额头都动过刀子",爱德华·克莱恩表示。

不过,希拉里的发言人尼克·梅里尔对爱德华·克莱恩书中的言论颇有微辞,"应该有人为爱德华写一本书。书名可以叫'狗屁:爱德华·克莱恩写啥都有问题'"。

谢选骏指出:爱德华·克莱恩确实在放狗屁。因为我看过希拉里的最新访谈节目,我能肯定这绝对不是希拉里本人,而是一个替身演员!什么“希拉里年轻了20岁,全脸都整容了”!那是一个比她年轻一点的替身演员!现在的问题是,希拉里替身出场,到底意欲何为?难道希拉里真的出面再度搅局,要把遭到弹劾的川普总统再次送入白宫吗?



【085、洗碗可以揩油】


《龐培歐「麥迪遜晚宴」拓政治勢力 全民稅金埋單》(綜合報導 2020年05月21日)变得:

國務卿龐培歐豪華晚宴惹議。國家廣播公司(NBC)調查採訪報導指出,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自2018年以來,利用公帑在國務院外交禮賓室舉辦多場豪華晚宴,款待對象從身為億萬富豪的企業執行長到政壇大老、駐外大使、最高法院大法官都包括在內,聚會目的在於拓展龐培歐個人政治勢力,助理則須把與會者名單彙整後,傳送到龐培歐妻子的私人電郵。報導指出,自從龐培歐2018年出任國務卿以來,訂名為「麥迪遜晚宴」(Madison Dinners)的聚會,已經在國務院外交禮賓室舉辦過20多場,直到今年3月爆發新冠病毒疫情才停止。

這些活動都沒有列入龐培歐的公開行程,龐培歐與妻子蘇珊·龐培歐(Susan Pompeo)以主人身分款待貴賓,花費則由納稅人稅金埋單。報導指出,參與「麥迪遜晚宴」規畫的國務院知情人士透露,龐培歐利用聯邦政府經費謀求個人政治利益的作為,在國務院內引發質疑,包括透過晚宴爭取選舉金主及政治盟友。

與會賓客名單紀錄顯示,約有29%受邀來賓出身企業界,另外約25%來自媒體或娛樂圈,其中保守派媒體人物占絕大多數。大約30%的賓客來自政界或政府部門,另外14%則是外交官或外國官員。報導指出,所有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或聯邦眾議員,都曾是「麥迪遜晚宴」的座上賓。

上周突然遭到川普總統開除的國務院督察長林尼克(Steve Linick),遭炒魷魚之前是否也針對「麥迪遜晚宴」進行內部調查,目前無法獲得證實。國家廣播公司報導,消息人士透露,林尼克上周曾向國務部禮賓司索取資料,但有禮賓司官員向龐培歐打小報告,不久後林尼克便丟官了。事後龐培歐證實,確實是他向川普建議開除林尼克,龐培歐不避諱地表示:「很顯然地,這個人早就該被開除了」;此外,龐培歐在國務院簡報會議中也針對此事回覆:「總統有權選擇任何人來擔任國務院督察長,就跟其他聯邦部門的官職一樣,所有人都是由總統指派,而且為總統服務感到榮幸。」

林尼克自2013年開始在國務院擔任督察長,川普於15日通知國會開除林尼克的決定,這項舉動也促使眾院外交事務委員民主黨高層,以及參院外交委員會展開調查;眾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恩格爾(Eliot Engel)更強烈表態,認為林尼克遭到開除一事極為不合法。

谢选骏指出:白宫及其属下把政府变成了自己的厨房,趁着下台之前大吃大喝,和“共产风”异曲同工,怪不得他们赞赏六四屠杀——因为只有强力镇压才能维持贪污腐败!

《蓬佩奥被曝多次用公款举办晚宴 美国会已进行调查》(2020年05月21日 凤凰网)报道:

20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被曝在任国务卿一职后,多次使用纳税人的钱举办晚宴,宴请政界、商界、媒体及娱乐界人士。有美媒认为,这些晚宴是蓬佩奥为实现个人政治野心而举办。这一事件遭媒体曝光后,引发舆论极大反弹,批评之声四起。

蓬佩奥版“麦迪逊晚宴”:只有14%受邀者来自外交界——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爆料,蓬佩奥自2018年任国务卿以来,和妻子苏珊定期举办晚宴,直到今年3月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停止,迄今已举办了24次。晚宴没有在蓬佩奥的公开日程上披露。NBC获得的一份疫情暴发前国务院的内部日程表显示,晚宴至少将持续至10月底。

NBC20日报道△NBC20日报道——这些晚宴被称为“麦迪逊晚宴”。詹姆斯·麦迪逊是美国第四任总统、第五任国务卿,他在任期间有邀请外国外交官在晚宴上交流想法的习惯。

蓬佩奥版“麦迪逊晚宴”的邀请函——NBC获得的晚宴受邀者数据库详细记录了每名受邀者的姓名、头衔、配偶、饮食习惯以及受邀和接受邀请的日期。该数据库从2018年7月开始运行,直到2020年年初。报道称,在蓬佩奥的“麦迪逊晚宴”上,约29%的受邀者来自企业界,受邀的商业大亨包括得克萨斯州房地产大亨、对冲基金经理等。约23%受邀者来自媒体及娱乐界,其中保守派媒体占多数,约39%的媒体人士来自福克斯新闻。

约30%受邀者与政界相关,他们是现任或前任政府官员、法官及其配偶,受邀的参议院和众议院成员都是共和党人。只有14%的受邀者是外交官或外国官员,受邀的大使中,近三分之二来自欧洲和中东国家,仅有少数来自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

去年11月,总统川普的弹劾听证会当月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川普在被弹劾过程中的主要辩护人也在受邀名单上。消息人士称,每道菜的花费可能高达几百美元,迄今为止晚宴总成本已约有六位数。晚宴还绕过了为国务卿举行正式活动的正常程序,而是在礼宾司司长办公室和蓬佩奥办公室之间的非正式安排,这意味着没有与国务院监管部门进行协调。

美国务院官员质疑:晚宴是为蓬佩奥谋私利——蓬佩奥主持这些晚宴的方式引发了多方面的担忧,例如使用纳税人的资金。据NBC报道,晚宴的花费由国务院的突发事件外交和领事服务拨款支付,现任和前任国务院官员表示,为遵守拨款要求,国务院官员通常确保有相当比例的外国政要或官员出席。但历史学家指出,没有哪位国务卿如此频繁地举办晚宴,且晚宴由国务院出资,受邀人士还包括政界和商界领袖。

参与晚宴的国务院官员表示,他们担忧这些活动本质上是利用联邦资源,为蓬佩奥的政治野心积累人脉。《福布斯》杂志网站也认为,蓬佩奥此举“显然是为了在未来的政治竞选中赢得有影响力的朋友”。

此外,外界还质疑蓬佩奥的妻子非政府官员,却成为“官方晚宴”的主导者。苏珊此前出现在国务院的正式访问活动中也曾引发质疑。在“麦迪逊晚宴”中,苏珊扮演着核心角色,她直接与国务院官员进行沟通,列出宾客名单和宴会日期,并安排菜单。

参与晚宴的官员称,在邀请过程中获得的所有信息,包括客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等,都会发送至苏珊的个人电子邮件账户。有国会官员担心,如果蓬佩奥再次竞选公职,这些信息可能成为他潜在的捐赠者名单。据NBC报道,有人认为蓬佩奥是2024年潜在的总统候选人。

15日,国务院督察长史蒂夫·利尼克突遭解职,白宫没有给出解职的具体原因,但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埃利奥特·恩格尔在随后的一份声明中说,利尼克已对蓬佩奥展开调查,暗示利尼克被解职与调查蓬佩奥有关。

NBC报道称,目前还不清楚利尼克是否也在调查“麦迪逊晚宴”,但两名政府官员表示,利尼克在被解职前,曾向负责晚宴的礼宾司做过一些调查,蓬佩奥办公室随后也接到了通知。据报道,国会的几个委员会也在对晚宴进行调查。

谢选骏指出:蓬佩奥谐称“破棉袄”,看来真是低估了他——破棉袄还以“帮老婆洗碗”著称,看来因为晚宴太肥了,连洗碗都可以大揩油水!共和党的国会议员们都参加了这些大吃大喝——他们控制的参议院怎么可能进行公证的调查呢?



【086、系列爆炸在一片静默中席卷欧洲】


《瑞典为何在2019年发生上百起爆炸案》(BBC 2019年11月13日报道):

今年6月,中部城市林科平发生袭击事件,25人受伤。2019年10月,在斯德哥尔摩一个晚上就发生了3起爆炸案,震惊的瑞典居民也许没意识到该国一年里发生了百起爆炸。瑞典警方正在应对前所未有的爆炸袭击,袭击目标有的在市郊,有的也针对市中心。仅2019年前9个月,警方的炸弹爆破事件处理小组就已接报出动了97次。

斯德哥尔摩22岁的乔尔说,他觉得这里的环境受到了侵犯。他所在的市中心索德马尔姆的公寓楼前门被炸开,沿街的窗户都被震碎。

谁会受到谴责?

在2017年之前,瑞典官方甚至没有这一类犯罪的记录。然后,在2018年,就发生了162起爆炸。而在2019年9月和10月的两个月里,炸弹小组就接报出动了近30次。

瑞典警方国家行动部的情报部门负责人琳达·斯特拉夫说,大部分爆炸使用的是大爆竹,简易炸药和手榴弹。她说,这些袭击通常是犯罪团伙为吓唬敌对团体及其亲密朋友或家人而实施的。她表示,情况严重,但大多数人不必担心,因为他们不会受到影响。

瑞典已派遣人员与美国、德国和荷兰的打击犯罪团伙专家合作,也正在联络非洲和阿富汗处理爆炸物的瑞典军事专家。瑞典警方国家行动部负责人马茨·洛夫宁表示,这在瑞典是非常新的情况,瑞典警方在全世界寻找有关知识经验。

犯罪学家阿米尔·罗斯塔米曾研究过在瑞典使用手榴弹的问题,唯一能相提并论的是墨西哥,后者深受帮派暴力组织的困扰。他表示,这在几乎没有战争或没有较长的恐怖主义历史的国家是独特的情况。

哪里发生了爆炸?大多数袭击都发生在斯德哥尔摩、哥德堡和马尔默等大城市的低收入、弱势群体郊区。10月初,马尔默在24小时内发生了3起爆炸。但更富裕的地方现在也成为攻击目标。上个月,斯德哥尔摩北部郊区布罗姆马的住宅发生爆炸,炸毁了一栋公寓楼的入口和窗户,损坏了汽车。

路经这里的一名20岁的年轻人受伤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又一枚炸弹袭击了历史悠久的隆德大学城的一家杂货店。中部城市林科平的一栋公寓楼成为袭击目标,25人受伤。索德马尔姆是一个前工人阶级地区,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绅士化。古董精品店和纯素食熟食店的出现打破了原来芥末和赤陶漆颜色单调的公寓楼网格。爆炸的目标建筑位于一个公园对面,靠近一个学校。住在附近的马林·布拉德肖说,紧接着警察封锁了街道,当时他正带着两个孩子去上学前班,感到很害怕。

警方没有逮捕任何人,也不会对有关爆炸的潜在动机发表评论。布拉德肖表示,如果当时袭击是有目标的,反而会让人们感到更安全,因为它的目的不是要伤害公众。

瑞典的犯罪团伙是些什么人?警方说,涉案的罪犯是同一类犯罪团伙的成员,他们通常与毒品交易与不断增加的枪支犯罪有关。2018年,瑞典发生了45起致命枪击事件,而2011年仅有17起。但是,他们为什么开始使用炸药还不清楚。

瑞典警方不记录也不公布犯罪嫌疑人或被定罪的罪犯的种族背景,但情报局长斯特拉夫说,他们许多人背景大致相同。她说,这些人在瑞典长大,他们来自社会经济弱势群体,来自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许多人可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

在2015年欧洲移民危机期间,有关移民的意识形态辩论愈演愈烈。但斯特拉夫表示,认为新移民通常参与帮派组织的说法不正确。对许多政治右派来说,爆炸案火上浇油,为他们关于移民在瑞典过去20年中难以融入社会的论点增加了论据。

自称是一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保守派作家米拉·阿克索伊说,未来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大,甚至更严重。她说,由于这些移民来自同一领域,有相同的心态,他们很容易互相窜连。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成为瑞典的一部分,他们呆在与社会隔离的社区,并开始犯罪。

这种情绪近年来有所增长,民族主义的瑞典民主党在2018年获得了18%的选票。但马林·布拉德肖认为,犯罪率更多地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关。阿米尔·罗斯塔米说,在瑞典,种族背景很少在帮派成员关系中起重要作用。他表示,当他采访帮派成员时,新的居住国家就是其帮派,他们的新身份也是帮派纽带。

瑞典媒体对爆炸案有所隐瞒吗?瑞典媒体对今年6月发生在瑞典中部的袭击事件进行了广泛报道。 这个故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瑞典媒体如何报道它。10月份在斯德哥尔摩发生3起袭击事件后,公共广播公司SVT被指责为左派进行掩盖,将有关报道排除在晚间主要新闻节目以外。作家米拉·阿克索伊认为,这个事情他们没有处理好,想大事化小。斯德哥尔摩大学新闻学教授克里斯蒂安·克里斯滕森自己也表示,对一些节目不关注或很少关注爆炸案感到惊讶,但他认为大报和当地新闻节目都有广泛的报道。

民意调查公司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法律和秩序是瑞典电视和电台以及社交媒体上报道最多的新闻话题。

当局在干什么?警方表示,他们正设法追查肇事者,但2018年此类案件中只有十分之一罪犯被判有罪。瑞典警察国家行动部负责人承诺加强与安全警察的协调。瑞典内政部长宣布增加搜查嫌疑人住所的权力,并加大力度打破有关帮派犯罪的沉默文化现象。但在索德马尔姆,居民安德斯·赫登斯坦说,必须更加注重社会融合。

谢选骏指出:这些系列爆炸十分惊人,但是欧洲社会为何对此保持异乎寻常的一片静默?上文试图解释,但却越解释越糊涂。这是为何?这是因为欧洲人有苦难言。欧洲人的苦楚在于,欧洲人自己引进了亚洲木马,现在亚洲木马正在攻陷欧洲的城池。这真是历史的报应——当初亚洲的特洛伊人引进了欧洲的希腊人精心制造的木马,从而遭到了洗劫与焚烧;现在类似的版本正在欧洲上演——不仅伊斯兰大军,而且印度人和中国人也都在鱼贯而入,直到欧洲的腹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哪怕留下整箱尸体。英国人惊觉于此,想要脱欧,但是已经晚了,所以只能拖延不决……欧洲人,你们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当初你们殖民亚非美澳,好不爽快,但是却造成后方空虚,你们忘记了——上帝分配给各个种族的地盘都是有限的;所以“顾此失彼”那是难免的。系列爆炸早已席卷西欧,现在已经深入北欧了,这就是野蛮人对文明人的更新与拯救?如果欧洲的文明人继续保持一片静默,那么系列爆炸席卷全欧的时刻即将来临……那时候,全球政府不得不出面收拾残局,给衰竭的世界以最后的喘息。



【087、细分亚裔等同于美洲原住民】


《1870年起 「華裔」即被普查問卷單獨列出》(記者李雪洛杉磯 2019年06月10日)报道:

1870年的人口普查表上華裔第一次在族裔一欄出現,如是華裔則在第六號格子填寫C。(取自Ancestry.com)

2020年人口普查表格計畫版本已經出爐,華裔社區關注亞裔族裔細分。不過若查詢人口普查局的歷史資料,其實自1870年起華裔開始出現在問卷上至今,族裔一欄從未有過獨自的「亞裔」類別,亞裔其實一直都是被細分的。

1870年,「華裔」成為第一個亞裔分類,出現在美國人口普查表格上,與白人、黑人、黑白混血和印地安人並列。1890年又出現了日本裔,此後在上世紀期間,不斷增加或修改不同類型的亞裔,至今亞太裔的分類已有:華裔、日本裔、菲律賓裔、韓國裔、亞洲印度裔、越南裔、其他亞裔、夏威夷原住民、薩摩亞人、查莫洛人、其他太平洋島民等選項,並按人口規模排序。這些選項都是與白人、黑人或非裔等其他大類族裔並列。

相當「巧合」的是,華裔在1870年起列為人口普查單獨統計之後,美國國會在1882年即通過惡名昭彰的「排華法案」,這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針對特定單一族裔歧視的法案。

而西語裔和拉丁裔則是在族裔一欄之前,先單獨填寫,據該局計畫版的說明指出,因西語裔地區人口祖籍,可能是其他任何族裔。

和2010年問卷對比,2020年亞太裔部分唯一的區別是「關島人或查莫洛人」,變成了「查莫洛人」。

2020年其他族裔部分變化較大,尤其白人和黑人,雖無細分的打鉤框,但都被要求填寫細分,例如若勾選白人,則需在下方填寫祖籍是德國、愛爾蘭、英國、義大利等或其他,同理如勾選黑人或非裔美國人,則需細分填寫是非裔美國人,或來自牙買加、海地等。

至於為何亞裔從一開始便是細分,聯邦人口普查局華裔社區專員李鄒筱玲(Lydia Lee)表示,歷史上每一次的問卷添改或分類,都由國會決定,在那之前也都是經過國會中各族裔代表的委員會討論的。但如果在該局網站上查資料,可選亞裔選項,從而可看到亞裔族群的整體數據。

她在人口普查局工作多年,個人的看法認為,問卷的族裔分類並非要單一針對某個群體,而是希望生成的數據在查詢使用時,可以獲得真正需要的資料。她舉例,同樣中東裔社區也表示不喜歡被劃分為白人,也不喜歡被分類為亞裔,但可能沒有足夠多的人,或夠強的聲音去推動,因此沒有中東人單獨的類別。

她表示,一些族裔可能沒有那麼強烈需求這些數據的正確性,而另一些族裔可能需要數字做更多的了解和分析。例如亞裔中各族裔語言不同,這次人口普查辦公室就根據人口需求,在以往基礎上新增了日語、菲律賓語等亞裔語言問卷,以方便民眾。包括社區、議員、組織、學區甚至商業生意等,也都需要用到細分數據來調整自己的語言和服務。

1980年的調查問卷上,已有華裔、日裔、菲律賓裔、韓裔等亞裔細分族裔與白人和黑人並列。

2020年的計劃版問卷上白人和黑人及非裔美國人被要求寫下細分祖籍。

2010年的問卷上白人和黑人及非裔美國人不被要求細分祖籍。

谢选骏指出:上文对于细分族裔的解释充满了误解。不知大家注意没有,细分族裔主要涉及太平洋区域,“细分亚裔”其实并不包括中东地区。而且细分亚裔紧随着美国原住民,这就把太平洋地区的居民全都算在了美洲原住民的类别里了。这在无形之中,赋予了太平洋区域的居民以美洲原住民的地位,说明欧洲殖民者在潜意识里十分清楚,和“亚裔”相比,欧洲人和非洲人都和美洲没有历史渊源。所以,在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之前,首先消灭了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抵抗运动。因为印第安人是“太平洋东岸居民”,华人代表的亚裔则是“太平洋西岸居民——两者共同组成了“环太平洋种族”。不消灭他们,欧洲人和非洲人就不能喧宾夺主、有效控制美洲。



【088、下级检察官可以指控上级检查官】


2015年8月30日

2015年8月12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总检察长肯恩,12日在哈里斯堡举行的记者会上宣称自己清白,矢口否认犯罪。

宾州总检察长嘉瑟琳.肯恩是遭到来自下级检察官的刑事检控,而声明自己是清白的。这个女人谴责其敌人躲在阴暗角落对她所做攻击包括透过电子邮件传递“色情,种族和宗教偏见”。

肯恩被控泄露大陪审团机密讯息和违反就职誓言等罪名遭到起诉。她也是宾州首位司法界最高官阶女性司法官在任期内涉讼事。她在记者会上没有做进一步解释。不过她一再的强调自己问心无愧,没有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事。肯恩说:我没有做过任何不法之事。我没有和其它人同谋做不法的事或指示其它人做不当或不法的事。

肯恩,49岁,首位女性和首位民主党籍总检察长,被控伪证,妨碍司法公正,利用职权施压和其它罪名。她誓言要为自己的清白抗辩。肯恩告诉媒体记者,她并没有违反宾州法律,自然要据理力争为自己讨回公道。

这是她从上个星期被刑事检控以来第一次做出公开评论。宾州总检察长凯瑟琳.肯恩自6日被宾州蒙哥马利县检察长费曼提出刑事检控以来,一直拒绝辞职,同属民主党的州长汤沃夫已在同日呼吁肯恩辞职下台,州长说肯恩现在遭到刑事检控,不适合留在检察总长办公室工作。她被控滥用公权力和妨害司法公正等控罪是非常严重的罪名。

共和党州议会多数党领袖7日也催促肯恩下台。费曼日前指控包括八项刑事指控,包括一项重罪和七项轻罪,指控宾州总检察长肯恩违反大陪审团的保密规定和发假誓,并指控他非法指使将大陪审团的机密讯息向一家报纸透露,并透过报纸文章让其政敌尴尬。

指控又说,肯恩之后又对大陪审团作伪证。

下级检察官可以指控上级检查官,这显示司法独立不是司法人员可以独立胡闹,而是让司法人员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衡。

由此看来,司法独立不是邓小平误解的“多了一个政府”,而是让政府受到法律约束,不可执法犯法。



【089、香槟分校运用华人减轻自己的赔偿责任】


《网友质疑章莹颖家人骗捐款 亲友回应》(2017-8-24红星新闻)报道:

就在两天前,美国当地时间8月日,章莹颖家人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读给美国总统的请愿信,并表示找到章莹颖才回国。

质疑帖中,网友贴出捐款页面以及北美华人论坛上的部分网友发言,图文并具,还拉出了捐款始末的时间线。

网友质疑,为什么短短一两个月时间里,捐款目标从1.5万美元多次提升,到现在高达50万美元?捐款的用途是什么?家人为什么全部不工作,呆在美国不回国?法庭处理案子耗费时日,他们为什么不回国等消息?

为此,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了章莹颖男友侯霄霖,以及从第一时间就参与寻找工作、章莹颖的前同事了解情况。

网友质疑

网友具体质疑什么,是没来由的恶意揣测,还是有根据的猜疑?红星新闻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

质疑一

从1.5万到50万,捐款目标设立的依据是什么?

红星新闻记者在gofundme页面看到,为章莹颖筹款的页面建立于6月17日,发起者是伊利诺伊大学社区信用社(U of I Community Credit Union)。该页面最初发起的筹款目标是1.5万美元,随后进行了五次调整,分别是3万美元、5万美元、10万美元、15万美元,第五次调整到了现在的50万美元。截止8月24日15时,已经筹集到约14.5万美元,捐款者超过3300人。

伊利诺伊大学社区信用社的主席E.J. Donaghey还根据gofundme管理团队的要求作出申明,确保募集到的资金是如何使用的。声明内容只包括,Roaa Al-Heeti是章莹颖家人的律师,她将会代表章莹颖的家人提取募捐资金。

有网友质疑,这50万美元的目标设立依据是什么?具体用途的详细计划是什么?而之前已经捐献的款项具体用途是什么?是否应该给捐款人一个交代?

在留言区,还有不少人提出,短短一个多月,多次调整募捐目标让人怀疑,希望能解释一下大家好决定是否继续捐款。

伊利诺伊地区的华人Cindy Wang也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现在当地华人网站上的相关质疑也越来越多,“美国这边出过几次类似的捐款事件,任何事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都不要随意中伤他人。但如果尽量做到公开透明的话,会更有利于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在8月日的发布会上,章莹颖家人表示,将利用捐款继续寻找莹颖或是雇用私家侦探进行调查。

质疑二

捐款目的改变,捐款是否应该用于资助家人生活?

章莹颖家庭并不宽裕,一开始设定的1.5万美元捐款目标很快就达到了,中外网友都希望尽自己一份力,早日找到章莹颖。

gofundme页面现在的捐款目的陈述如下:

这次募捐主要用于章莹颖家人在寻找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承认绑架了章的嫌疑人将继续面临法律的审判,但是她的家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来自大家的支持和善意。

章莹颖的愿望是完成学业然后回到国内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然后支持自己的家人。此时,我们需要你的支持来完成莹颖支持家人的愿望。

这个“Support her family(支持她的家人)”,到底是支持到什么程度?而捐款又该不该用于支持她家人的生活?网友希望得到解释,尤其当章莹颖父亲、母亲、弟弟、小姨,还有男友,五个都是有工作能力的人,是不是应该由捐款来支付他们的生活?

有北美华人网友提出,自己很早就捐了款,但那只是为了帮助寻找章莹颖。现在捐款目的已经变了,大家没有义务为她家人“养老”,要求捐款网站退款。

也有知乎网友表示,“其实生活需要资助什么的我理解,毕竟打算长期待下去,而且家庭经济情况很差,的确支撑不起。可我有些实在无法理解的是这样直接变动捐款用途好吗?难道不应该再设置一个捐款账户号召大家资助家人在美生活,而不应该将这两者合二为一?”

质疑三

为什么要5个人都放弃工作、放弃学习、守在美国?

6月17日,章莹颖父亲、小姨和男友侯霄霖三人抵达美国。8月19日,章莹颖母亲和弟弟也到了美国,参加了日的发布会。发布会上,家人确认已经租下房子,打算找到章莹颖才回国的消息。

一位知乎网友质疑道:“找人的过程可长可短,找不到就不回去,这是需要多少支持?理解这家人的悲伤,但是悲伤过后生活还是要继续呀。5个人都放弃工作,放弃学习,守在美国,对他们是煎熬,对志愿者们是负担,而且已经开学了,大家也要开始忙于学习工作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呀?”

而中国新闻网曾报道,章家律师王志东在8月日发布会后表示,“我不认为家庭成员在此,会对刑事案件的审判,有任何帮助或对嫌犯不利,家人并不是诉讼中的任何一方。”他解释,家人待在美国的主要诉求,还是希望尽快找到章莹颖。

质疑四

章莹颖小姨找奶票代购奶粉?

北美华人论坛上还出现了章莹颖小姨找当地华人要奶票代购奶粉的传言。红星新闻记者看到,论坛上还有疑似知情人士出来发帖澄清,称章莹颖小姨只是帮忙代买奶粉,并不是代购。帖子称,确实是有好心人把不用的奶票送给章莹颖小姨,因为不用放过期也是浪费。小姨并没有为了代购到处找奶票。

对于此事,志愿者群里有人发出侯霄霖的微信回复称,“第一,没有任何家人代购过奶粉并借此牟利;第二,请王律师是因为是领事馆特别推荐的领事保护律师,其他的暂时不多说了,事实会说明一切。”

亲友态度

总会说清楚,毕竟身正不怕影子斜

虽然对捐款有质疑的言论在网上已经沸沸扬扬,但也有不少网友对章家人的做法表示同情和理解,记者在筹款页面看到最近12小时内,依然有超过30人在继续捐款。

“没关系,总会说清楚,毕竟身正不怕影子斜。”章莹颖男友侯霄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对于诸多网友的质疑,他还提出:“还有哪些质疑你想到也发给我。”

但是,对于这些质疑,章莹颖家人及男友会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时候回应,还不得而知。

前同事

很多人是事不关己,往伤口上撒盐

“现在网上黑家人的帖子真不少,我实在不理解这些人什么用心。完全不靠谱!”章莹颖一名前同事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最早华人论坛上有人发“黑帖”的时候,就有人告诉他了。那大概是在两周前,他当时还和一个志愿者发贴澄清过,后来发现根本没用。

“真是在给伤口上撒盐啊,很可怕。”前同事表示:“看到这些消息我很痛心,但是也没有办法……很多人观点都属于事不关己,说来简单。”

对于网友的这么多疑问,还是期待章莹颖家人的正面回应。

很快,仅仅一天,回应就来了——

《章莹颖家人已筹14万美金 很多人要求退款》(2017-8-25新浪网)说:

据报道,当地时间8月22日下午,在美失踪的中国学者章莹颖的家人举行记者会,公布了给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请愿信及寻找章莹颖的最新情况。

章的男友侯霄霖在发布会上呼吁公众持续支持并捐款。此前,众筹网站GoFundMe的章莹颖基金募款目标已在8月3日从15万美元提高到50万美元。目前章家人已经筹得14.4万美元。

但提高募款金额的动机和款项使用去向在近日引发争议,众筹页面上出现了许多质疑和要求退款的声音。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发言人凯勒在对澎湃的独家回复中,详细说明了学校与章家人自事发以来的互动,称众筹行动是学校帮助章家设立的,“是真实的”。

至于为何要提高募捐金额,凯勒表示,章家人已因为这场可怕的悲剧花了许多钱,将来可能也会继续产生高额开支,因此学校鼓励愿意提供帮助的人继续去GoFundMe平台捐款。

谢选骏指出:看来,这件事的主谋不是受害者家人,而是受害者和嫌疑人的生命共同体——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香槟分校此举,就是运用以华人为主的网民,来分散并且进而减轻自己的赔偿压力和责任。

《章莹颖家人已筹14万美金 很多人要求退款》(2017-8-25新浪网)说:

据报道,当地时间8月22日下午,在美失踪的中国学者章莹颖的家人举行记者会,公布了给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请愿信及寻找章莹颖的最新情况。

章的男友侯霄霖在发布会上呼吁公众持续支持并捐款。此前,众筹网站GoFundMe的章莹颖基金募款目标已在8月3日从15万美元提高到50万美元。目前章家人已经筹得14.4万美元。

但提高募款金额的动机和款项使用去向在近日引发争议,众筹页面上出现了许多质疑和要求退款的声音。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发言人凯勒在对澎湃的独家回复中,详细说明了学校与章家人自事发以来的互动,称众筹行动是学校帮助章家设立的,“是真实的”。

至于为何要提高募捐金额,凯勒表示,章家人已因为这场可怕的悲剧花了许多钱,将来可能也会继续产生高额开支,因此学校鼓励愿意提供帮助的人继续去GoFundMe平台捐款。

谢选骏指出:看来,这件事的主谋不是受害者家人,而是受害者和嫌疑人的生命共同体——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香槟分校此举,就是运用以华人为主的网民捐款,来分散并且进而减轻自己的赔偿压力和责任。从他们的这一做法来看,就不难理解那位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教师凶手,为何能够肆无忌惮地侵害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国际交换学生了。



【090、消灭一点舒服一点的贪欲】


《新法生效 允许10岁以下儿童持枪打猎》(2017年11月15日 转载美国之音)报道: 

如今,10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带着枪在威斯康辛州的森林里打猎了。

这项由共和党籍州长斯科特·沃克在上星期签署的法律于星期二生效。法律放松了对儿童打猎的限制,允许儿童在一名经过训练的成年人陪伴下持枪打猎。在修改法律的两个星期前,德克萨斯一座教堂刚刚发生了枪击惨案,造成36人死亡,在全美重新激起有关枪支控制的辩论。

之前的法律规定,10岁以下儿童只能跟随一名持枪的成年人打猎,但自己不能持枪。新州法取消了这一年龄限制,10岁以下的孩子也可以拿枪了。

美国有几十个州允许孩子打猎,不过很多州对孩子可以猎取的动物种类、孩子是否可以携枪以及到多大岁数才能持枪有限制措施。

威斯康辛州的这项法律生效之时,正值州内每年一度、历时九天的持枪猎鹿期的开始,人们可以在威斯康辛州的大片树林中猎杀白尾鹿、熊、野火鸡和其它动物。

谢选骏指出:毛匪语录“消灭一点、舒服一点,彻底消灭、彻底舒服”再次得到了革命实践的证明——不知道是威斯康辛州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呢,还是毛泽东思想来源于中西部的牛仔猎人?但是区别还是有的,毛泽东猎获的不是野兽和印第安人,而是本国同胞,因为它是共产国际的党代表。不过,事情迟早都会转化的——

《美国高中15岁少年枪杀两同学被捕 另有17人受伤》2018年1月24日报道:

当地时间1月23日上午8点左右,美国肯塔基州马歇尔县本顿市的一所高中发生枪击事件。截至目前,该枪击案共导致2人死亡,17人受伤。所有死伤者相信都是学生。

肯塔基州州警桑德斯(Richard W. Sanders)表示,一名15岁的男学生周二早上7时59分持手枪进入本顿市(Benton)马歇尔郡高中(Marshall County High School)校园扫射,造成一名15岁女童当场死亡,另一名15岁男童则是送医后伤重不治,另有19人受伤。

疑凶将被控谋杀和企图谋杀罪,警方将到他的住所调查,又会了解他的背景,调查行凶动机。

这是踏入2018年后美国首宗致命校园枪击案,枪手在当地周二早上上课前行凶,几百名学生跑出学校逃命。警方把疑凶锁上手铐带走,相信案中无其他疑犯。

谢选骏指出:这个事件,是在上文贴出前后发生的,特地补记在此,令人回味。这就叫做“消灭一点舒服一点的贪欲”,直到毛匪一样的人生终结。



【091、小的正义容易实现】


《千人因“美国脏血”染艾滋 英政府介入》(2018年9月27日 转载BBC)报道:

24日,针对一起震惊全英的医疗丑闻,英国官方终于开启调查。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4日报道,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约有5000名血友病或其他出血病症患者,在接受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英国的公立医疗系统)的血液治疗后,感染了艾滋病和丙肝病毒,其中近3000人因此死亡。

美国囚犯竟是“脏血”来源 

NHS推行的这种疗法始于70年代早期,通过向血友病患者体内注射“第八凝血因子(Clotting Agent Factor VIII)”来助其凝血。在此之前,即便是轻微的受伤,也会使血友病患者在医院接受长时间输血。

2015年,BBC就该事件拍了名为《脏血》的纪录片,影像资料显示,一名男孩正在接受“第八凝血因子”注射。 

为了满足该疗法的需求,英国从美国进口了大量的人体血浆,用来制造治疗所需的产品。

这些血浆来自超过4万名献血者,其中有很多竟然是美国监狱的囚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一些犯人会选择卖血。

BBC纪录片截图:美国监狱的囚犯在有偿献血。

受害者血泪控诉 

在向调查人员播放的一段视频中,一名男子表示,在43岁时才发现自己小时候感染了丙肝病毒。他8岁时因膝盖肿胀被误诊为血友病,并被注射了NHS的血液制品。

“我失去了一切。在发现的那一天,我彻底失去了我的人生,一切都都终结了。”他说。

一名不愿透露身份的女士称,她是通过患血友病的丈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她的丈夫曾接受过被污染的血液。

这名女士说,“那是在80年代中期,针对艾滋病的歧视非常可怕,我们只能尽量保持沉默。”

另一名受害者的丈夫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同时感染了丙肝。

“我觉得我们受到了很恶劣的对待。这么多年来,没有人听我们的。”她说

报道称,本次调查是第一次可以要求证人作证的全民调查,在受害者们数十年的努力之下才姗姗来迟。受害者们认为,他们从未被告知治疗存在的风险,且政府试图掩盖该丑闻。

视频截图:一名受害者表示,“每当我闭上眼,想到的都是棺材。” 

调查一拖再拖 

早在2007年,前英格兰和威尔士总检察长阿彻勋爵(Lord Archer)就已对该“脏血事件”开展由私人资助的独立调查,并于2009年发布了一份报告,揭露数千人因NHS的血液制品而感染病毒。然而该报告没有法律或官方地位,无法传唤证人或要求披露文件。

据《独立报》2015年报道,苏格兰政府于2008年就此事发起公共调查,并于2015年公布调查结果。然而,这项长达7年的调查最终只给出了一条建议,即1991年前,任何在苏格兰输过血的人,应该接受丙肝测试。许多“脏血”受害者认为,本次调查是政府对真相的“粉饰”。

英国政府在对待此事上拖拖拉拉的态度招来广泛批评,直到2017年7月,首相特蕾莎·梅才要求进行全面调查。

官方掩盖真相 

据《卫报》25日报道,许多受害的患者表示,他们的医疗记录要么已经消失,要么被添加了“虚假信息”。

代表近250名受害者和亲属的艾丹·奥尼尔(Aidan O'Neill)告诉调查人员,“病人对NHS的信心已经破灭。他们面临的是拖延、隐瞒和逃避。NHS在处理该事件时不坦率。人们感到恐惧,他们的生活被抑郁所困扰。”

“许多与我独立交谈过的病人表示,他们医疗记录要么凭空消失了,要么其中有关治疗的信息不见了。”奥尼尔说。

他还补充道,在一些案例中,患者的医疗记录甚至被“添加了虚假信息”,例如被指存在酗酒问题而导致肝脏损伤。

奥尼尔称,“很多病人并没有被告知血液制品可能会传染艾滋病,甚至在自己没有同意的情况下就被注射了相关制品。”

他还批评了一些医生麻木不仁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患者抱怨该治疗的动机仅仅是想要获得赔偿。

另一名受害者代表山姆·斯坦(Sam Stein)表示,任何故意传播受感染血液的人都构成严重刑事犯罪。如果受害者死亡,那就是谋杀,那些参与供应链的人也犯有合谋谋杀罪。

BBC报道称,本次调查可能将持续超过两年,如果确证NHS存在过失,受害者可以通过法庭寻求巨额赔偿。

谢选骏指出:小的正义容易实现,因为这可以体现一个社会的乐善好施、文明水平;但大的正义就不容易实现了,因为这会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甚至导致社会结构的崩溃,断断不可行也。



【092、小骗子骗倒了大骗子】


《英国女演员装病25年隐瞒父亲去世12年 骗政府75万英镑救济金》(2019年7月23日综合新闻)报道:

2019年7月19日,英国史上最大的个人福利诈骗案在切斯特刑事法庭开审。在庭审中,检察官详细阐述了68岁的业余演员埃塞尔·麦吉尔(Ethel McGill)是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演技假装痴呆,隐瞒父亲去世,借此申请伤残津贴及冒领父亲退休金的。

据悉,这笔金额高达75万英镑(约合645万人民币),麦吉尔也因此成为了英国史上最强救济金诈骗犯。

据英国《地铁报》7月20日报道,从1992年起,麦吉尔便开始骗取津贴福利,她谎称自己患有哮喘、关节炎和背痛,并利用自己的演技成功骗过了医生,让其签字同意申请伤残津贴和其他福利。

2004年,她的父亲、一名战争英雄罗伯特·丹尼森去世。为了冒领父亲的战后抚恤金,麦吉尔选择隐瞒了父亲的死亡。

据检察官介绍,在丹尼森去世后,2012年福利评估人员进行到访工作时,麦吉尔为了掩盖谎言,找来一个人坐在床上假扮父亲,只留下一个老人的背影给工作人员看,并告诫他们不要和他说话,因为他随时可能会情绪失控“咄咄逼人”。2014年,住房协会官员到访时,她又谎称父亲由一位护理员带去了苏格兰,没有在家中,但她拒绝透露具体地点。

这名看护人,实际上是麦吉尔儿子安东尼的前女友汉娜·巴兹利,在看护人申请表上,她使用了一位名叫娜奥米·利什曼的国民保险号码。后来的一项调查发现,利什曼长期居住在澳大利亚,从未听说过麦吉尔。

检察官罗伯特·达德利表示,从2004年4月父亲去世到2016年3月,麦吉尔一直在冒领父亲的各种养老金。在丹尼森去世后,她的儿子和女友一直居住在老人的房子里,麦吉尔还以丹尼森的名义申请这间房屋的修护津贴、住房补贴和市政税补贴等等。不仅如此,据英国《镜报》报道,她还试图申请过一处更大的房子,这样一家人就可以住在一起,“方便24小时对父亲的照顾”。

2015年开始,麦吉尔又再次发挥演技,假装自己患有痴呆症,随后向霍尔顿市议会申请每周20英镑的一项看护福利。

2016年,政府对麦吉尔产生了巨大的怀疑,于是决定暗中监视她。在监视行动中,调查人员亲眼目睹她不仅健步如飞地行走,还能轻轻松松地举起了木箱和架子,完全过着一个正常人的生活。随后,麦吉尔被逮捕归案。

据统计,麦吉尔在25年间,平均每年骗取了约3万英镑的福利补贴,共计75万英镑。英国皇家检察署称,这是他们迄今为止所见过的“最大的个人福利诈骗案”。

目前,麦吉尔已承认犯有14项欺诈和洗钱罪,然而,在7月19日出席庭审时,麦吉尔也没忘继续发挥自己的演技,她坐着轮椅来到切斯特刑事法庭,并声称由于轮椅设施问题,她无法进入被告席,尽管这与监控录像显示的画面完全不同。

负责案件审理的法官史蒂文·埃弗雷特质疑她是否在装模作势,称她为人“狡猾”。最终,埃弗雷特法官决定将本案的判决推迟到7月29日,在利物浦刑事法庭进行,因为那里有更好的轮椅设施。

儿子安东尼的前女友、现年25岁的汉娜·巴兹利日前承认,她涉嫌串谋诈骗,并被判18个月社区服务。

麦吉尔另一个儿子克里斯托弗·麦吉尔也已经承认欺诈行为,称自己冒领了2.7万美元的看护津贴。最终,他被判处两年社区服务。

网友调侃:演了这么多年,还敢说人家是业余演员?

谢选骏指出:这个呆傻的演员虽然倾巢出动、全家合演了这么多年,还是一个小骗子集团,只到手了七八十万的英镑。不像政府,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亿的欠款诈骗。民主政治,迫使政府从强盗变成了骗子。小骗子虽然骗倒了大骗子,也还是一个小骗子,还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像政府,骗得再多也不会受到法律制裁,最多只是鞠躬下台,换一波人接着骗。这就叫做“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关了门的政府都能危害大众。



【093、小人德草】


《史上好感度最高 国人对日本印象惊人 》(2018-10-26 壹读百科)报道:

你对日本人的印象如何?不久前,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民间团体“言论NPO”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联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好”或“相对较好”的比例较去年上升了10.7个百分点,至42.2%,是2005年开展调查以来首次超过四成,创下新高。另外中国民众认为日中关系“不好”或“相对不好”的比例为45.1%,较去年大幅下降了19.1个百分点,是近8年来首次低于50%。

为什么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会逐年提升呢?曲阜师范大学在2014年曾调查了316名大学生,让每个学生听到日本这个词后,写出自己联想的与之相关的15个词,结果统计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五个联想词依次是:1.动漫(出现191次);2.樱花(出现188次);3.钓鱼岛(出现136次);4.富士山(出现136次);5.靖国神社(出现110次)。

从中可以看出,每年创造2万多亿日元产值的日本动漫产业对我国民众的影响很大,《火影忍者》、《海贼王》这些陪伴80后、90后青春岁月的漫画让日本形象加分不少。

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赴日旅游的大陆游客也在不断增加。2017年,赴日中国大陆游客达735.58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16.4%,是连续第四年增长,并连续三年位居赴日各国游客数量之首。

随着文化、旅游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民众对日本的认识除了原有的历史心结之外,又多了一些理性的看待。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历史,看看日本人在中国人眼中的形象是如何不断在人与兽之间来回转变的。

在早期,由于海上交通不便,我国古人脑海中的日本人形象近乎传说中的怪物。比如南北朝时期的《梁书》记载:“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况入水则妊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顶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男则人身而狗头,其声如吠。”

意思是说日本人全身是毛,女人不长乳房,头发能产乳汁,男人都长着狗头,小孩三四岁就长成成人了!看到这个描述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啊。

至唐代,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日本不断派遣大量使节、僧人、留学生来到中国交流学习,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日本人长得和自己也差不多!

由于唐代来中国的日本人都是一心求学的留学生和虔诚向佛的僧人,所以当时日本人的形象是相当不错的,属于仁者形象。

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秘书晃监还日本国》序中这样描写日本友人:“海东日本为大,服圣人之训,有君子之风,正朔本乎夏时,衣裳同乎汉制……”

至宋代,日本人的形象依然非常良好。比如《宋史》有这样一段记载:“上令滕木吉以所持木弓矢挽射,矢不能远,话其故,国中不习战斗。”

这里说的是一个叫滕木吉的日本人不会射箭,大宋皇帝问他怎么这都不会?他说由于日本国内太和平了,人们都不用去练习打打杀杀的功夫!

到了元代,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出现,日本人保持了好几百年的美好人设开始渐渐崩溃了。倭寇大家都懂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以元代诗文中对日本人的描述开始大量出现“非类”一词,这个词在古代可是很难听的骂人的话,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你XXX就不是人”!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蕞尔日本”(小日本)这个说法,这也就是“小日本”的最早源头。比如元代戏曲家白朴在《木兰花慢》中有这样的描写:“蕞尔倭奴,抗衡上国,挑祸中原。”

可以看出,对中国人来说,日本人从元代开始又有了脱离人类形象的趋势。到明代,虽然来华的日本僧人目的还是很纯粹的,但是这一时期倭寇之患最甚,造成日本人的形象彻底崩溃,重回禽兽!

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两国间的留学形势和大唐时期反过来了,大量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学习日本的强国之路。留日的作家创作了很多反映日本人生活的作品,既表现了底层失业者、乞讨者生活的艰辛,也表现了普通劳动者的勤奋、敬业‥‥‥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杨逵的《送报夫》、郁达夫的《南迁》等等。

“九一八事变”以后,特别是后来抗战全面爆发,日本人的形象又完蛋了,再次回归禽兽。这一点从很多当时描写日军的文学作品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比如秋涛的《最悲惨的一幕——日寇在漂阳的兽行》、穆旦的诗歌《野兽》、孙细的报告文学《污暴的行进——十二月三日在上海》‥‥‥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前的十七年间的中国文学被称为“十七年文学”,战争结束了,人们的精神也可以放松一下了,对日本人的描写也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日本人的形象在禽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个字:“愚蠢的”禽兽。猪头小队长的形象就出现于这一时期,日本军人开始在文艺作品中被吊打。至今我们经常看到的抗日神剧还是深受“十七年文学”的影响。

后来中日建交、改革开放,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又开始频繁起来,大量日剧、日漫开始进入中国:《阿信》、《排球女将》、《哆啦A梦》‥‥‥ 

同时大量留学生去日本求学,其中一些人创作出了很多表现当时日本白领、蓝领生活的文学作品,比如莫然的《风从东方来》、毛丹青的《发现日本虫》等。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认识又重新开始进入理性多于情绪的周期。 

回顾两千年中日交往的历史,日本人的形象虽然始终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两个近邻之间的关系始终处在不断竞争又不断相互学习的循环中。

谢选骏指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安倍访问大陆,舆论马上就变,日本不好变成了日本甚好。难怪《论语颜渊》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意思是——季康子问政:“如果杀掉恶人,延揽好人,怎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要杀人呢?如果您善良,人民自然也就善良。领导的品德像风,群众的品德像草,风在草上吹,草必随风倒。”孔老二算是抓住了华夏民族的短处。难怪黑社会要恐吓威胁群氓,以便牢牢掌握社会舆论导向。

《恐美症发作 中共高调亲日》(2018年10月27日 转载苹果日报)报道:

就在今年3月,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都严词批判亲日分子拿民族伤痕开玩笑,是中国人的败类、数典忘祖。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之际,中共喉舌《环球时报》发表社评,指中日“确立了彼此尊重和共存共荣的大原则”,呼吁中国社会“克制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想像”。中共如此释放亲日讯号,何异于拿当年日本“大东亚共荣圈”对亚洲各国的伤害开玩笑?这既暴露了中共反日反美都是玩弄民粹,也表明中共被美国不依不饶的贸易战逼急了,恐美症发作之下,再变花样玩远攻近交。

急于拉拢日本 吃相难看

自特朗普启动对华贸易战之后,日本和欧盟就成为中共刻意拉拢的盟友。但是,欧盟不以为然,还与美国达成了自由贸易共识,日本则趁机修复与中国关系。今年5月,李克强访日,是中国总理七年来首次访日。安倍今次也实现了日本首相时隔七年再度正式访华,据说还享有十一年来的一项最高礼遇,获习近平夫妇宴请。

对上一次中国国家主席宴请日本首相,是2007年胡锦涛在钓鱼台养源斋宴请福田康夫。而习近平与安倍上次在北京会面是2014年11月,安倍到北京出席APEC峯会。那次会面虽被期许为中日破冰之会,但习近平在记者拍照期间一直黑头黑面、一脸不屑,与他当日笑脸相迎南韩总统朴槿惠形成强烈对比。

促成安倍迎春之旅的是中美贸易战的严冬。外交就是如此现实,不让人意外,但中共从严批精日到高调精日的吃相还是太难看了。《环球时报》的社评〈中日社会需调整心理重塑彼此认识〉声称:“在确立了彼此尊重和共存共荣的大原则后,中日就容易和而不同了。”如此高调认同共存共荣,当然让人们想起当年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历史,想起日本侵略中国、席捲东南亚时的战祸,不只让反日的五毛们情何以堪,更让人们猜测,当年毛泽东感谢日本侵华,如今习近平是不是要邀请日本重建共荣圈?

中国的所谓“精日”,泛指精神上的日本人,特别是认可日本极右翼思想的中国人,一些军服迷、动漫迷、网红也被指为精日分子。今年3月,中国外长王毅在记者会上怒斥精日分子是“中国人的败类”,国防部发言人任国强也指摘精日现象数典忘祖、譁众取宠,一些政协委员还提议立法“保护国格与民族尊严”。官媒宣称,精日分子拿民族伤痕开玩笑、泯灭民族良知,对此必须抬头就打、零容忍。

民间反日反美 政治表演

言犹在耳,官媒透露中日确认了共存共荣的大原则,这何异于拿民族伤痕作买卖、自掴嘴巴?中共一向宣传,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的幌子下,给亚洲各国“带来的只是饥饿、死亡、物产和财富的损失,以及无尽的精神苦难”。如今,中共为了拉日抗美,竟然欣然接受共存共荣,只能说明,中国民间所谓反日反美,不论何时都是党领导下的政治表演而已。那些在北京抢夺日本驻华大使座驾上日本国旗的热血青年,会否后悔被洗脑、被当猴耍?

可圈可点的是,中日有共存共荣的基础吗?一如网友所指:“中日关系趋于正常甚至友好化的时候,基本就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装逼艰难或者装不下去了的时候。”中国要日本抓住改善关系的机遇,无异于说,过了中美对抗这个村,就没有中日合作这家店。尤可笑的是,中共不骂日本改骂美国,也如网友所揶揄:“你就只剩下和小国一起玩,和小霸一起合作,但却少了更为强大的朋友,甚至互为敌人。” 

谢选骏指出:八国联军和苏联红军都可以欢迎,何况欢迎几个缴械投降的日本鬼子。



【094、小日本强过大日本】


《这就是“衰落”的日本》(2019-08-09 世界华人周刊)报道:

一、

最近日本对韩国的贸易制裁,扬言对韩国半导体和显示材料出口限制。市场传言,韩半导体材料耗尽之时或将面临停工危机!

专家指出,毫不夸张的说,现有的日产氟化氢库存耗尽之时,或将成为韩国半导体企业的停工之日。

日本这个国家,现在的制造业已经到了哪一个水平?

我想起1992年到日本留学的时候,学校安排我们去参观了日本的麒麟啤酒厂。

进去一看,就像今天这一会场大的生产车间,只有两名员工。日本的工业自动化和精益化管理,在26年之前,我已经看到了,日本比我们中国早走了至少20年。

谭建荣院士曾经说过,丰田汽车的精细化管理不是自己总结的,是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总结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道理很简单,日本人总是低着头做事情,从来没想到过要去总结经验去邀功。

这就是“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一个差别。

中国的企业有了小发明、小创造以后一定要邀功。

为什么呢?邀了功以后可以得到许多好处,政策的倾斜、资金的倾斜,劳动奖章等等都可以获得。

但是,日本任何一家企业,你有了重大的发明、重大的成果、重大的创新,你就得闷声不响的,因为没有人会表彰你。没有一家政府机构会给你政策倾斜,你说了但是最终没有做到完美,那会成为行业的笑柄,有损企业的声誉。

这样的环境就导致了日本的企业只是兢兢业业、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

二、

我们都知道,日本百年以上的企业有3.5万家。

中国有多少家?据说只有5家。瓦房店轴承集团在中国发展了80年,作为制造企业,已经很了不起。但是,在日本,像瓦房店轴承集团、像江南造船厂这样的资深制造企业有太多。

为什么3.5万家百年企业可以在日本存续下来?道理很简单,就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不盲目地扩大投资。

做好本业是日本企业长久的秘密。

三、

下面我来切入今天的主题。日本企业如何实现产业转型?

日本产业界的转型是从2011年开始的。为什么是从2011年开始呢?日本有一家电气公司叫NEC。

大家可能不怎么了解它,日本人叫它“日本电气公司”。

80年代,中国的四通打印机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我们从铅字印刷开始进入了电子打字的时代。

这项技术,就是NEC公司提供的。NEC是日本第一台电脑的生产厂商、第一颗人造卫星制造公司。

2011年,家家户户还在购买电脑的时候,NEC公司突然决定抛弃电脑事业,这震惊了日本社会,因为NEC公司是日本电脑的鼻祖。

结果,谁买下了NEC公司的电脑事业呢?是中国的联想集团。

但是,过去了8年,我们发现现在电脑产业已经是夕阳产业。当时NEC要把电脑产业抛弃的时候,卖了一个好价钱。

但是,我们现在发现,到后来索尼公司、东芝公司、富士通公司要把电脑产业卖给人家的时候,就没有人接盘了。

NEC抛售电脑,这就是日本制造产业的先见性。NEC公司老早就认识到:传统的电脑最终是要被淘汰的!

现在我们来看,联想买了NEC电脑产业后,业绩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NEC公司兴起了产业的转型革命。

那么,现在NEC公司在干什么呢?现在日本大部分的全自动驾驶汽车的系统就是NEC公司研发的。抛弃了电脑产业以后,NEC并没有扔掉自己的半导体技术,而是继续研发尖端的半导体技术。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产业的革命并不是政府引导的,而是企业的一种自我革命,是一种自我创新。

东芝和索尼抛弃电脑事业以后,索尼公司在今年创下的利润已经达到20年来的最高水平。

索尼公司把电脑产业卖掉,电视机也做的很少,好像它的产业不太多,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利润?

对了,它不做壳,改做内件了。比如,它的传感器已经占到全球份额的70%。

东芝公司把白色家电扔了,扔给谁呢?中国的美的公司。把电视机扔了,扔给谁呢?扔给我们青岛的海信。

前几年,中国媒体当中有一种很大的舆论,觉得我们中国把日本最牛的产业买下来了,日本制造业垮掉了。

大家想一想,现在你的家里还看电视吗?已经不看了。

电视机的制造厂商为了把电视机多卖几台,先告诉你客厅里必须有一台,你自己的房间里必须有一台,你孩子的房间也必须有一台。

一个家庭三台电视机,现在一台都不看,日本人早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把它扔掉了。

日本认为包括电视机在内的白色家电已经是一个产业包袱,或者说是产业垃圾,中韩等一些国家都已经做得很好了,没有必要再维持这一产业。

把这个垃圾产业扔掉,他们是轻装上阵,再去开拓新的产业。这是日本电子产业的新的发展理念。

东芝、富士通、松下、夏普把手机都扔掉了。

现在日本还有索尼公司在生产一部分手机,一年大概500万台。还有一个京瓷公司,他们自己还在生产一部分手机,因为他们有au移动通信公司,但是都是国内使用的。

大家想想他们把手机扔掉以后,技术怎么办呢?结果它们的零部件大多卖给中国,利润比自己做手机还好。

华为手机这几年发展的很快,你们要知道华为手机基本上是在日本研发的。任正非先生这个人很聪明,他不是把人家的生产线买下来,而是把人家的头脑买下来。

日本这么多公司,把手机扔掉以后,有这么多手机研发人才,他把他们高薪雇佣起来,在横滨设立了一家研究所,招募了400多名日本的手机工程师,帮华为研发智能手机。

同时,日本这些公司的手机零部件业提供给华为、OPPO和小米。华为手机研发的这么好是因为用日本人和日本技术。

所以OPPO也学,也在日本设立了研究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把手机产业扔掉了,但手机零部件卖给中国后,获得的利润仍然很高。

富士通现在在构建物联网,同时构建一个宇宙的监测系统。因为日本现在进入到汽车全自动驾驶时代,它的信号不能出现斜折线,必须是直线。

也就是每时每刻在日本的上空必须有两颗卫星,这样才能做到它的信号与汽车精准同步,不至于让全自动驾驶汽车出现1秒钟的滞后,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这个系统是富士通公司在研发。

再看看佳能。佳能是卖照相机的,但是因为高清镜头的手机的普及,照相机产业日子越来越难过。

佳能也开始转型,你根本想不到,佳能现在在参与研发小型火箭。因为大型火箭的投入太大,佳能成立了一家公司,拿了50%的股权,聚合了一些日本主要的电子与军工企业,在研发小型火箭发射商业卫星。

佳能还把东芝的医疗设备公司买下,开始投身医疗产业。

其实日本转型最成功的一家企业是富士胶卷。

我们年轻的时候拍照片只有两种胶卷,一个是柯达,一个是富士胶卷。现在柯达死了,富士胶卷还活着。

为什么呢?富士胶卷把它做胶片的膜技术提炼出来,用于生产化妆品。

同时,它在研发新药。也就是说,富士胶卷从一家面临淘汰的传统企业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没有像柯达那样死掉。

四、

中国现在在拼命发展电动汽车,日本已经意识到电动汽车的电池存在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容易老化,就像手机电池,过了一年,发现充电困难。第二个问题是电池处理过程会产生很大的污染。

丰田汽车公司从1992年开始研发氢能源技术,现在这个氢能源汽车已经销售了6000辆,年产3000辆。

这个汽车有什么特点?我去开了一次,这辆汽车充气3分钟,可以开650公里。

它跟充汽油一样便捷,而且价格比汽油便宜。中国现在就开始研究日本氢能源的未来发展方向。

丰田汽车公司不仅仅是把氢能源装在汽车上,而是把它开发成移动电源。当地震发生以后,当海啸来的时候,或者当台风来袭时出现停电,这辆汽车的氢能源可以接上家里的电源,保证一户家庭一个星期的正常电力供应。

然后,把氢能源反应装置搬到大楼里,可以供这个大楼所有的供电所需。

日本政府现在宣布要进入氢能源社会,家家户户只需要安装小小的氢能源反应装置,就不再需要电力公司提供电网供电,氢能源反应装置排放出来的是清水,对环境没有污染。

氢能源是未来最清洁的能源,也是取之不尽的能源,丰田汽车公司已经宣布完全开放这一技术,造福人类。

大家还要关注软银和丰田汽车公司现在在做的一件事情。

软银这几年悄悄地干了一件事,将全世界主要的AI技术公司,以出资或者收购的手段纳入自己的旗下。现在的软银集团是全世界拥有AI技术最多的一家公司。

软银控制了这些技术想干什么呢?他去找了丰田汽车公司的社长丰田章男。大家看到的下图的这辆汽车是今年在美国家电展上展出的丰田概念车。

这辆汽车是一个移动平台,取名叫“E-调色板”,你想把它打扮成什么角色都行。按照丰田社长的说法,买汽车的时候不是消费,是买了以后才消费。

这辆车是全自动驾驶汽车。

早上上班的时候,你通过网约系统把它约上,车自动开到你家门口,把你载上开到上班的地方。

过了上班高峰期以后,它把车开到物流公司的仓库里去做商品配送。然后,中午去办公区卖盒饭。

到了下午,再去送货。

到了傍晚,通过网约系统,再把你们一个个的接上送回家。

到了晚上,它装上啤酒、各种小吃,开到一个热闹的街头,成为一家移动商铺。

这不是一个梦想,它将于2021年全部公开上市。

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很严重,如何帮助这些老人?软银与丰田汽车公司的构想是,当农村的老太太生了病,怎么办?没有子女在身边,就委派一辆全自动驾驶的“调色板”去接她。

车上可以量体温和血压,通过远程问诊,基本数据报给医生以后,到了医院,该手术的就手术,该吃药的就吃药,把基本问题解决在移动过程中。

软银公司和丰田公司,第一不缺钱,第二不缺技术,第三不缺智慧,两家企业巨头开始打造世界上第一个AI社区。

日本的全自动驾驶汽车将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投入使用,出租车和选手村里的所有巴士都要进入全自动驾驶系统,日本要把东京奥运会开成一个“科技奥运”。

这就是日本的科技实力,而这一科技实力在于它的前瞻性,以及为了实现这一前瞻性所默默实施的周全的技术储备。

日本现在很重视尖端医学的研究。18年日本又获得了诺贝尔奖,1年1个。我们中国,才2个。

为什么日本的诺贝尔奖会出现井喷现象?因为日本比较重视基础研究,我们中国比较重视应用研究。

马云先生把应用研究做得很好,一个技术拿来以后,做成了一家大电商。

马化腾先生也做的很好,一个微信——交友信息软件,可以打造成百货平台和金融平台。

但是,日本人觉得技术应用虽然重要,但基础研究更重要。所以,日本科研经费的55%用于基础研究。

正因为有扎实的基础研究,才会有诺贝尔奖。丰田的氢能源技术从1992年开始研究,到2014年才开始应用。

你说中国哪一家民营企业愿意花20多年的时间去研究一项技术?没有。

日本做到了,他们有这个耐心,也愿意花这份钱。研发成功之后,还愿意向全世界公开这项技术,提供免费利用,做得还很有情怀。

日本现在致力于彻底克服癌症堡垒。今年获奖的本庶佑教授,他研究的成果很有意义。

癌细胞和人体的正常细胞之间相互碰撞以后不会产生融合,也就是健康细胞无法消灭癌细胞。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本庶教授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研究,终于发现癌细胞裹了一层蛋白质。于是他跟医药公司合作,发明一种药,可以把这个蛋白质打掉,使健康细胞可以对癌细胞发动进攻,最终把癌细胞消灭掉。

现在这款新药已经开始出售了。日本2万多病人使用了这款新药以后,总有效率达到30%。

本庶教授自然是不满足,他希望今后人们可以像治疗感冒一样,吃几片药打几针就可以治愈癌症。

所以,本庶佑教授将自己未来的专利所获,和诺贝尔奖的所有奖金拿出来,凑1000亿日元,相当于60亿人民币,以个人之力设立一个医学研究基金,最终要攻克癌细胞。

我想到了两个字“伟大”。

五、

在举行中国前50家制造企业圆桌会议的时候,我就讲到我们中国的制造业如何做精益化、数字化、智能化问题。其实我们的政府和企业也想了许多的点子,做的也很努力。

但是,要做到精细化,要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要解决好三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政府是干什么的?

政府的职责就是要给制造业创造一个很好的舒适的、通畅的行商环境。你鼓励企业去搞数字化、智能化,我买机器人的钱哪里来的?没钱。为什么没钱?我纳的税太高了。你能不能把税给我减一点?政府应该去做这件事情。

日本的法人税已经从30%减到了23%,中小企业的法人税已经从25%减到了15%。我们中国有没有可努力的余地?我想绝对有的。因为我们的政府比日本政府富裕得多。

第二大问题是资本。

一家企业发展需要资本,资本来自什么地方?第一,来自于自身的积累。第二,来自于银行。第三,来自于社会,也就是各种基金资本。

中国制造业现在依赖的资本,最大的不是自有资本,也不是银行资本,而是社会资本。我们这里在座的有投资公司的总裁,你们眼睛盯着的是,投下去以后,什么时候能够把这家企业做上市,我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是多少?

中国创新企业有一个绰号,叫“轮企业”,A轮、B轮、C轮投资结束后,企业还没有实现盈利,但是号称股值已经达到了几百亿美元,于是包装上市,大家分钱。

投资基金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助推企业在初期飞速的发展。但是,它也是一根上吊的绳子。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知道,所有的投资基金,跟企业都有对赌协议,5年或者8年,你做不到他的期望值,你就死掉了。你上市以后,过了若干年,它把资金一抽逃,你怎么办?就像火箭发射卫星,上去以后,还没进入轨道,推动力没了。

所以,许多所谓的创新企业一上市就黄,原因就在这里。大家是玩钱,而不是做实业。

日本怎么做?日本企业几乎都是丰厚的自有资金,为什么日本企业有这么多钱?因为他们善于积累,存钱过日子,不会乱花钱,即使上市,也只做本业,不会盲目扩大投资。

我举个例子,京瓷公司是稻盛和夫先生创办的,稻盛和夫先生说过一句话,他说京瓷公司7年不赚钱,公司也不会垮。

什么意思?说明他的公司有很多的现金积累,可以不赚钱也能维持7年,大家要知道,京瓷的员工数是5万人。

日本企业有一句经营行话,叫“安全驾驶”,企业一定要有大量的自有资金的积累,这样的话,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什么金融危机、泡沫经济崩溃,企业都可以支撑3年、4年、5年。

然后,我可以用充裕的时间和财力,慢慢的实行转型,慢慢的提升自己的产业。川普再打压,我也不会太害怕。

日本银行协会调查了中小企业,问他们要不要银行贷款?70%的中小企业告诉银行一句话,我们不要你的贷款。

日本的商业贷款的利率是1.5%。这么低的利率大家还不要,说明日本企业真的有点钱,而且还没有太多的野心!

东京股市从安倍上台的2012年的8000点,已经上升到2万2000点。我们必须看到,日本企业这几年不是走下坡路,而是在走上坡路,而且始终是默默地往前走。

我觉得日本企业这种沉稳、恒久的发展模式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参考的范本。

谢选骏指出:日本有许多小店,门可罗雀,但依然不倒。为何?因为有些固定的客户会定期光临,“照顾”其生意。他们认为,尽管这些小店的价格较高,但是作为老主顾,有责任帮助它们生存下去,所以不会喜新厌旧地抛弃它们。这与中国人见风转舵、捡便宜就上的性格大相径庭——这些顾客可能比那些企业更加可贵,也更加难得。所以我说小日本强过大日本。不仅如此,小日本还是大日本的基础。所以二战败后,大日本完蛋了,小日本依然不倒——小日本强过了大日本。



【095、新冠亡灵包围下的总统】


《美国这家报纸用大版面发布讣告 网友:令人心碎》(国际在线 2020-11-18)报道:

据美媒报道,日前,美国中西部主要报纸明尼阿波利斯市《明星论坛报》发布了约10个半版面的讣告,占全部版面的2/3,引发关注。有网友感叹说,看到报纸上那些名字和面孔时,感到心碎。

日前,《明星论坛报》编辑科林·凯莉(Colleen Kelly)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个视频,视频中,凯莉一页一页翻开讣告版。

这令不少网友感到揪心。有网友留言说,“今天早上我也立刻注意到了这,当我数页码时倒吸了一口冷气……然后,看到所有那些名字和面孔——令人心碎。”

报纸网站上也有讣告专栏,其中不少人系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当地时间17日,明尼阿波利斯市所在的明尼苏达州新增了5945例新冠感染病例,累计感染人数超23.6万人,新增26例死亡病例,累计死亡逾2900人。报道称,有迹象显示,疫情在该州范围内不断恶化。州卫生专员马尔科姆敦促人们通过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综合措施来遏制新冠病毒的传播。

与此同时,美国疫情形势日益严峻,多日新增新冠病例均超10万例。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1月18日,全美新冠感染病例已超1134万例,死亡超24万例。

谢选骏指出:新冠疫情真是成为“新兴的冠军”了。它所造就的亡灵甚至包围了造成这一切的总统本人——

《特朗普“几乎从早到晚看电视”好像陷入一种“地堡心态”》(综合新闻2020-11-18)报道:

半年前,特朗普曾对网民讽刺他的"地堡男孩"绰号耿耿于怀。如今,白宫外栅栏被拆、不见大规模示威,特朗普却走不出"围城",自己把自己给"关在地堡"了。

过去两周大选投票结束以来,特朗普嘴上不肯认输、宣称选举存在"欺诈",现实中却进入"自闭模式":他在白宫"宅"了10天,取消绝大部分公开活动;去打高尔夫球的路上,也只是对支持者挥了挥手。那个曾一口气跑五个州办竞选、靠蹩脚"舞技"吸引选民的活跃老人形象,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如今经常在白宫从早到晚地看电视,抱怨自己的律师团队打竞选官司"不给力"。面对情绪低落的总统,白宫幕僚团队也人心涣散,许多人开始"旷工",甚至不顾警告地投简历找下家。"(他)就好像处于一种被困地堡的心态(bunkered in)。"一名白宫人士形容特朗普当前的状态。

CNN:世界照常运行,特朗普依然困守白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当地时间17日报道,自11月3日至今的两个星期内,特朗普公开露面次数大减,已经10天没有安排任何公开活动。期间,特朗普仅在4日凌晨、13日发表过两场演讲,分别谈及大选初步结果与疫苗进展。但他拒绝回答记者提问,至今没有明确承认大选结果。

特朗普为数不多的公开活动还包括前往阿灵顿国家公墓、与副总统彭斯两次共进午餐,且连续两个周末去打高尔夫球。但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没有超出华盛顿特区周边方圆40公里,绝大部分时间寸步不离白宫。特朗普甚至打算"宅家"到11月底。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的发言人透露,特朗普夫妇已经取消了一年一度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过感恩节的计划,今年将留在华盛顿。至于这种状态会持续到何时,无人知晓。

CNN称,特朗普上任4年来没有如此轻松的日程安排,他甚至从未像现在这样,抗拒在摄像机镜头前曝光的机会。为了防备大选日可能出现的冲突,白宫曾在建筑周边加固围栏。如今这些防护设备正被拆除,但特朗普依然"困居白宫"。"(他)就好像处于一种被困地堡(bunkered in)的心态。"一名白宫人士形容。

目前,特朗普仍有两个多月正式任期。而基本"清空"了日程表的他,对于处理政务、参加公开活动都提不起兴趣。反之,拜登已经召开多场发布会、频频宣布人事政策安排。公开日程显示,特朗普至少1个月没有听过机密情报简报(白宫同时拒绝将简报发给拜登团队)。11月3日至今,他也没有和任何盟国领导人通过话。其中不少人已经在电话中祝贺拜登当选。

周一,特朗普"翘"过白宫抗疫工作组对各州州长的疫情通报,在白宫二楼看电视,关心佐治亚州与宾夕法尼亚州的计票。当天晚上,他又派彭斯前往机场迎接在埃及坠机事故中死亡的军人遗骸,自己专心盯着电视里内华达州的计票,声称"有重大影响"。

知情人士形容,特朗普在白宫几乎"从早到晚地看电视"。上午在二楼的起居室看,下午很晚才来到椭圆办公室,又频繁走到旁边的房间看电视。在办公室开会后,他经常待到深夜,抱怨竞选团队发起的法律诉讼多么"混乱",质疑"为什么没有更多律师上电视"为自己辩护。

不过特朗普并非完全"无所事事",也曾在幕后"遥控"部分人事及政策安排。两周来,他陆续换掉了国防部长等一批官员,宣布从阿富汗、伊拉克撤军;他还被曝出曾试图下令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但最终作罢。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在任期结束前会专注发布没来得及实现的政策,包括放松行政监管、收紧移民等。但他既没有兴趣、也不需要为此参加更多公开活动。

另一方面,受特朗普情绪低落的影响、加上白宫幕僚长梅多斯一度确诊隔离,白宫西翼的幕僚团队近期人心惶惶。CNN称,虽然人事主管警告会立即解雇"任何被发现正在找工作的员工",但过去一周依然有不少简历从白宫发往国会山。

许多白宫员工对未来感到迷茫,有人已经开始迟到或者偶尔旷工。在白宫东翼,没有人清楚是否应该开始准备总统的搬家工作。"我们究竟是走是留?"一名知情者问道。

17日,参议院共和党领袖、至今仍未祝贺拜登胜选的麦康奈尔暗示,特朗普的法律诉讼不能再拖,12月各州认证选举人票之后,得出的就是大选最终结果。"我们将有序地从这届政府过渡到下一届。任何人对此有任何说法,老实说无关紧要。"麦康奈尔说。

谢选骏指出:新冠亡灵包围下的总统萎靡不振,说明他自知来日无多了。只有外围的、下层的人还对他抱有期望,他自己对自己都没有期望了。因为看不见的亡灵其实最有杀伤力。



【096、新喀里多尼亚吸毒上瘾】


《新喀里多尼亚独立公投前法总统前往访问》(2018年5月3日 转载 法广RFI 瑞迪)报道:

法国总统马克龙3日离开澳大利亚,抵达新喀里多尼亚访问。位于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目前仍为法国所属,但将在6个月后举行独立公投,而今年也恰好是当地卡纳克独立运动与法国政府保安力量发生严重流血冲突30周年。马克龙此行因此十分敏感。

应该说新喀里多尼亚将再次就是否独立举行公民投票之际,当地部分居民对30年前围绕卡纳克人独立运动发生的严重流血冲突仍然记忆犹新。

新喀里多尼亚自1853年起就被法国征服。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独立运动风头再起,冲突不断。1988年5月5日,法国军队在新喀里多尼亚东部采取行动,武装解救被独立派人士劫持为人质的27名法国宪兵。这次行动造成21人丧生,除两名军人外,另外19人均为卡纳克人,有些卡纳克人甚至是被草率处决而死。此后,中央政府与当地主要政党达成多项协议,新喀里多尼亚逐步获得广泛自治,与法国本土的关系逐渐松缓。1998年达成的协议在宣布停止暴力的同时,启动逐步走出殖民时代的进程,并将在今年11月再次就是否独立举行公民投票。

从本周公布的一项最新民意调查来看,当地居民近60%反对独立,支持独立者大约有22.5%,另有17.8%的人尚未做出明确选择。

面对半年后的独立公投,马克龙表示他不会就公投表达立场倾向,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会尊重投票结果。

马克龙三天访问行程的一些安排引发争议。部分居民无法接受他前往1988年流血冲突中丧生的卡纳克人纪念碑扫墓的安排。但马克龙表示,他此行目的是要正视共同的历史中的重要时刻,这也包括那些有时会很痛苦的时刻。

马克龙是1988年的流血冲突后首次前往1988年流血冲突地点的法国总统。

5月5日,马克龙将在当地发表重要讲话。这一天恰好也是1998年努美阿协议签署20周年纪念日。

谢选骏指出:喀里多尼亚是苏格兰的拉丁语称谓——苏格兰人没种独立,新喀里多尼亚估计也是如此了。这个小岛惨遭屠戮但是多数人并不想独立,这是因为他们吸毒上瘾,吃着法国的福利发福了。毕竟,法国好几千万人口,养着这不到百分之一的土人绰绰有余。

网文《新喀里多尼亚》报道:

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是法国在大洋洲西南部的一个特别集体("Sui generis" Collectivity)。该地区整体主要由新喀里多尼亚岛和洛亚蒂群岛组成。作为法国的海外属地之一,除官方语言法语以外,美拉尼西亚语和波利尼西亚语亦通用于此。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佼佼者,以陶器闻名。最早的居民来自巴布亚和波利尼西亚群岛。1774年由英国人詹姆士库克发现,并把它命名为新喀里多尼亚,喀里多尼亚是苏格兰的拉丁语称谓。1843年,英国派专员到该岛。1853年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与塔希提岛合并。1860年成为独立行政区。1946年成为法国海外领地。1956年成立第一届领地议会。1976年12月成立政府委员会,享有部分处理内部事务的自治权。法国委派的总督改为高级专员,新喀在法国国民议会有两名代表,在参议院有一名代表。1979年法政府解散政府委员会,将新喀置于法国政府的直接统治下。此后几年,新喀政党与法政府就新喀独立问题进行多次协商,均未能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1986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新喀被列入联合国非自治领土名单,从而确定了新喀居民享有自治权。1988年6月,共和党(保卫喀里多尼亚在共和国内联盟)和卡纳克社会主义民族解放阵线同法国在巴黎签订《马提翁协议》。根据该协议,一年后新喀实行有限的地方自治;新喀成立北方、南方和洛亚蒂群岛三个自治省,并于1998年举行全民公投来决定新喀是否独立。从1999年7月起,法国逐步把大部分权力交给了新选出的三个省议会。

目前新喀里多尼亚享有充分自治权,其领地议会、政府委员会以及高级专员必须都从新喀本土人民中选出,新喀里多尼亚将有可能独立并建立联邦制政府(由三个自制省组成)。领地会议(国民议会)为立法机关,联邦主席为国家元首,同时兼任联邦行政官和武装警察部队司令。联邦执行委员会是政府机关,对国民议会和联邦主席负责。

公元前1000年:南岛语族人来到新喀里多尼亚。

1774年:库克船长成为了第一个达到新喀里多尼亚的欧洲人。

1841年:法国基督教传教士来到大地岛。

1852年:法国将这个大地岛附属地作为其刑事罪犯关押地。

1864年:法国矿工在大地岛发现了镍。

1878年:法国的侵略引发了卡纳克人的武装反抗。

1917年:第二次卡纳克反叛被军队镇压。

1942年:美国在新喀里多尼亚建立了抗日的基地。

1946年:卡纳克人成为了法国公民。

1957年:新喀里多尼亚成为了法国海外领地。

1982年:在议会中独立党占了绝大多数。

1984年:政治斗争在暗杀和罢工中达到了高潮。

1985年:政治狙击手刺杀了卡纳克领导人。

1988年:在Ouvea警察杀害了19名卡纳克人。

1988年:卡纳克领导人和殖民者签署了马蒂尼翁协议。

1989年:卡纳克领导人在Ouvea被暗杀。

1998年:努美阿协议的签订延缓了独立战争。

2001年:在戈罗准备开一个新的炼镍厂。

新喀里多尼亚将在2018年公投决定是否独立。

区域位置

新喀里多尼亚位于南太平洋,距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岸1500公里处。属美拉尼西亚群岛。由新喀里多尼亚岛 、洛亚蒂群岛、无人居住的切斯特菲尔德群岛组成。主岛新喀里多尼亚为一狭长岛屿,崎岖的山脉将该岛分为东西两部分,少平地,岛的四周为珊瑚礁环抱。最高峰帕涅山海拔1628米。属热带草原气候。

气候特征

新喀里多尼亚是热带海洋性气候,降雨量比较大。正值岛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毫米,大地岛的低海拔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2000毫米,高海拔地区为2000到4000毫米。这里主要有两个季节:干季和湿季。干季是从4月到11月,每天平均气温在17到27℃之间。湿季是从12月到来年3月,气温最高可达到32℃。在湿季偶尔会有旋风袭击岛屿。

自然资源

镍矿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储量的25%,同时是世界上最大的铁镍生产区。1997年开发一处新镍矿,年镍矿砂80万吨,可开采15年。1999年镍的出口收入占全部出口收入的89.3%。同年底,一家加拿大公司在新喀投资5000万美元成立炼镍工厂,新喀的镍产量2003年底达27000吨。新喀岛北部有丰富的金、银、铜、铅、锌等矿藏。铬、铁矿也很丰富。森林面积约25万公顷。渔业资源有金枪鱼和虾。

面积

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Nouvelle Calédonie)总面积19060平方公里,其中新喀里多尼亚岛的面积为16372平方公里,洛亚蒂群岛的面积为1981平方公里。共有310390人(2010年1月官方估计)。最高点:帕涅山,高1628米。

首府

努美阿是西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的首府和主要港口。在新喀里多尼亚岛的西南端。人口7万(1984)。建于1854年,初称“法国港”,1866年改努美阿。城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港外有礁屿作屏障,港内水深,风平浪静,是西南太平洋最好的港口之一。建有水上飞机场,为美、澳两洲间海空交通的重要中继港站。港外16公里处礁屿上,耸立着一百多年前修建的铁架灯塔,成为努美阿的标志。有品种繁多的水族馆。工业有炼镍、电力、造船和农产品加工等。输出镍、镍矿石、椰干和咖啡等。

国旗

和其他法国海外领地一样,新喀里多尼亚的官方国旗也是法国的三色旗。国旗由相等宽度的蓝、白、红三种代表国家颜色的垂直条幅组成。蓝色条幅靠近旗杆,中间是白色条幅,红色条幅在最外面。红、白、蓝三色代表自由、平等和博爱,是法国革命的最终理想。蓝色和红色还是巴黎的代表色,白色是波旁王族的代表色。在2010年,新喀里多尼亚自治政府宣布政府的第二官方旗帜诞生,自治政府决定2014年左右实行公投所以设立第二官方旗帜以过渡作用,独立后此旗帜可能成为国旗。2013年7月27日,法国总理访问此岛,宣布此岛将于2018年左右进行独立公投。  

国徽

新喀里多尼亚的国徽前景是一枚鹦鹉螺贝壳,其背后是一支叫做“flèche faitière”的剑和卡纳克式房子的屋顶,屋顶穿过了整个贝壳。

国歌

新喀里多尼亚国歌为法国国歌马赛曲(La Marseillaise)。词曲都是由德利勒创作。这首歌曲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期间,是一支鼓舞人心的自由之歌,在1795年被定为法国国歌。但是,因为接近独立了,自治政府于2010年通过了一首地区颂歌,名字叫Soyons unis, devenons frères,以便于2014年左右公投独立了作为国歌使用。现在公投决定于2018年的时候进行。

国鸟

新喀里尼西亚国鸟是卡古鸟(Kagu),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虽然有翅膀,但却不会飞。在它察觉危险的时候,就会竖起羽冠,张开翅膀。

人口民族

根据1996年数据:

美拉尼西亚人占45.8%

(其中44.6%为卡纳克人,1.2%为瓦努阿图人);

欧洲人占34.5%

(主要源自法、德、英、意等地);

波利尼西亚人占11.8%

(其中9.1%为瓦利斯人,2.7%为塔希提人);

印尼人占2.5%;

越南人占1.4%;

其他种族则占3.9%。

政体

1997年5月到6月,该岛举行法国国民议会议员选举,因受卡纳克社民解阵线等要求独立组织的抵制,参加投票的人较少,两名代表均由保卫喀里多尼亚在共和国内联盟的成员当选。

1998年4月21日,法国政府同卡纳克社会主义民族解放阵线及保卫喀里多尼亚在共和国内联盟,就新喀岛未来地位问题在努美阿达成一项政治协议。主要内容有:法国逐步向新喀移交教育、税收、外贸、交通运输等权力,但仍掌握防务、司法、警察等部门;在今后15—20年内,新喀将就独立举行全民投票,如3/5的人选择独立,法国则交出其余权力, 如独立被否决,可在随后的4年中再举行两次投票,如独立在第二次投票中又被否决,将重新商议该群岛的前途;承认“法兰西共和国内的新喀里多尼亚公民身份”,日后该群岛若选择独立,这一身份即变成“国籍”。5月5日,法国总理若斯潘在努美阿同新喀支持和反对独立的各派领导人签署了上述协议。1998年11月8日,新喀就《努美阿协议》举行公民投票。由于对立的两派政治力量都号召选民投赞成票,该协议以71.9%的赞成票获通过。独立派认为协议为新喀独立奠定了基础,反独立派则声称新喀“永远不会独立”。舆论一般认为,该协议获通过有利于新喀今后的社会稳定。同年12月底,法国国民议会以绝对优势通过了协议草案的全部内容,1999年2月,参议院也通过了该协议。

1996年4月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从1989年以来,欧洲向波利尼西亚的移民呈10倍增长。卡纳克族人口占总人口44.1%,出生率相对较高,他们强烈要求法国政府控制移民人数,以确保当地人更多就业。1999年10月底,卡纳克社会主义民族解放阵线在努美阿组织了一次有5000人参加的游行示威,以引起社会对卡纳克族高失业率的关注。

议会

称领地议会,为立法机构。本届议会于1999 年5月选举产生,共54席,任期五年。下设三个省议会,各省所占席位:南方省32席、 北方省15席、洛亚蒂群岛省7席。领地议会中各党席位:保卫新喀里多尼亚在共和国内联 盟(简称共和党)24席、卡纳克社会主义民族解放阵线12席、全国独立联盟5席、独立合作委员会联盟4席、民族阵线4席、喀里多利亚联盟3席、卡纳克社会主义解放党1席。卡纳克解放党1席。现任议长西蒙·洛克霍特(Simon Loueckhote,共和党人)另设副议长一名。现在新喀里多尼亚在法国国民议会只有一名议员、在参议院有一名议员。法国国民议会议员雅克·拉弗勒尔(Jacques Lafleur);参议院议员西蒙· 洛克霍特,均为共和党人。

政府

联邦执行委员会是新喀里多尼亚的最高执行机构,由秘书长负责,目前秘书长为吉罗莫·古东(Jerome Gutton),副秘书长为阿兰·马尔克(Alain Marc)。除政府秘书长外联邦执行委员会还包括北方省省长保尔·内阿胡蒂纳(Paul Neaoutyine,全国独立联盟),南方省省长雅克·拉弗勒尔,洛亚蒂群岛省省长罗伯特·肖威(Robert Xowei,卡纳克社会主义民族解放阵线) 以及18名部长、1名外长和1名总检察官。

司法

设上诉法院、初审法庭和地方政务协商会。上诉法院院长吉拉尔·费(Gerard Fey)。初审法庭庭长让·普拉达 尔(Jean Pradal),1990年在北方省和洛亚蒂群岛省各设一分庭,分庭庭 长由各省委派。地方政务协商会1990年成立,有40名成员,分别来自八个地区,专门 商议有关影响当地和卡纳克传统的事务,主席贝尔热·卡瓦(Berge Kawa)。

主要政党有:

(1)保卫喀里多尼亚在共和国内联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Calédonie dans la République - RPCR):亦称共和党。1977年建立。由民主社会中心党和共和党组成,与法国保卫共和联盟关系密切。主张新喀维持现状。领袖雅克·拉弗勒尔。

(2)卡纳克社会主义民族解放阵线(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 Kanak Socialiste - FLNKS):1984年建 立。由卡纳克解放党、喀里多尼亚社会主义党、喀里多尼亚联盟、全国独立联盟、美拉尼西亚进步联盟等组成。成员有1万多人,主要为卡纳克族人。主张新喀独立。主席洛克·瓦米唐(Roch  Wamytan)。

(3)大洋洲联盟(Union Océanienne - UO):1989年从共和 党内分裂成立。主要成员为来自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的移民,属保守派。领袖米歇尔·黑马 (Michel Hema)。

(4)全国独立联盟(Union nationale pour l indépendence)主席保尔·内阿胡地那(Paul Neaoutyine)

(5)独立者协调委员会联盟(Fédération des Comités de Coordination des Indépendantistes):于1998年从卡纳克社会民族解放阵线中分裂而成立,主席莱奥波勒德·乔莱迪埃(Léopold Jorédié)

其他政党有喀里多尼亚明天党、创建未来共同发展党、洛亚蒂群岛发展阵线等。

政要

新喀里多尼亚国家元首为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高级专员阿尔贝·迪皮伊(Albert Dupuy),2010年10月任职。由领地议会提名并有联邦政府主席任命高级专员(The Suprior Officré)为驻喀里多尼亚的法兰西共同体代表和新喀里多尼亚的外交代表。

联邦主席菲利普·戈麦斯(Philippe Gomes),1958年10月27日生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曾加入UMP集合党(该地的一个反独立政党),2004年离开该党,与该地其他政客如前任主席玛丽·诺埃尔·台梅罗和哈罗德·马丹共组“新喀里多尼亚的未来”,并于2004年5月9日在省议会选举中击败UMP集合党。戈麦斯当选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南部省省长,此后由于他与马丹和资深政客迪迪埃·勒鲁的分歧,他离开“新喀里多尼亚未来”党,自己建立了“喀里多尼亚团结党”戈麦斯1989-2008年任拉福阿市市长,并在那里创办了一个一年一度的电影节。在2009年5月10日的新喀里多尼亚议会选举中,UMP集合党获得了54席当中的13席,戈麦斯的“喀里多尼亚团结”获得了10席,喀里多尼亚联盟以及喀里多尼亚独立联盟各获得8个席位;“新喀里多尼亚的未来”只获得6席,6月5日,戈麦斯在议会投票中当选为联邦政府主席。

宗教

新喀里多尼亚有6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30%的人口信仰新教,还有10%的人口信仰其他教。

语言

新喀里多尼亚官方语言是法语。此外还有多达33种拉美尼亚土著语。

种族

新喀里多尼亚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国家,这里居住着各个种族的居民:卡纳克人、欧洲人、波利尼西亚人、亚洲人、印尼人、瓦利斯人、安德列斯人……在这里共同生活。人们继承了美拉尼西亚传统的遗产和文化,同时也受到了法国文化的影响,从岛屿上的食物、建筑、艺术和手工艺品中,都能找那种独特的令人惊异的文化融合的影子。

除了土著的美拉尼西亚人,新喀里多尼亚人还是法国白种罪犯的后裔。许多罪犯的后裔至今还过着乡村生活。卡纳克族人作为美拉尼西亚人继承了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这些舞蹈和音乐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来此探访的游客们喜爱的表演。新喀里多尼亚因其自己的品牌店而著名,包括一系列的化妆品和香水,这在其他太平洋岛国是找不到的。特产、饰品以及啤酒也都是游客购物清单上必不可少的项目。

教育

对6—16岁儿童实行10年义务教育。学校分公立和教会2种体制,均属教育部管辖。法国政府资助公办中级教育学校。小学为5年制,6岁入学;中学初级4年,高级3年,11岁入学。高等院校主要有法国太平洋大学新喀分校,有些学生可入法国大学学习。

媒体

主要报刊有:《喀里多尼亚农业》,农业商会出版物,双月刊,发行量3000份;《喀里多尼亚展望》,工会机关报;《新喀里多尼亚教会》,1976年创办,天主教会刊物,月刊,发行量450份;《喀里多尼亚新闻》,1971年成立 ,日报,发行量1.85万份。

新喀里多尼亚广播电台:前身为法国海外广播电台,建于1942年,每天用法语广播节目24小时。此外,还有蓝色节奏广播电台。

新喀法国海外广播电视台:1965年建立,属法国海外广播电台,每天播放10小时节目。

谢选骏指出:“1852年:法国将这个大地岛附属地作为其刑事罪犯关押地。……除了土著的美拉尼西亚人,新喀里多尼亚人还是法国白种罪犯的后裔。许多罪犯的后裔至今还过着乡村生活。”——这就是新喀里多尼亚的悲惨的历史和现实!早被法国罪犯掺了沙子的新喀里多尼亚,怎么可能独立呢?



【097、新里根总统帮助失败者走向成功】


《否认有精神病 特朗普自夸绝顶聪明》(2018年1月07日 转载法广RFI 安德烈)报道:

有争议的畅销书《火与怒:特朗普白宫内幕》继续让特朗普火冒三丈,这本书把特朗普描述成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说特朗普治下的白宫很混乱,人人无所适从。特朗普周六继续发推反击,形容自己是“天才”,一个“稳定的天才”。

特朗普显然是历任美国总统中第一位需要出面为自己的才智和心理健康辩护的人。周末在戴维营与共和党领袖会晤的特朗普发推说:“我一生中两个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心理稳定和真正的聪明”。他称这一点他与希拉里.克林顿截然不同。

特朗普发推称:“我从一个成功的商人、顶级的电视明星,最终只竞选了一次就当选美国总统。这不只是证明我聪明,而且证明我是一个天才。”

特朗普使用这样的语气说话,似有记仇、报复心强的意味,对于一个超级大国的领袖,十分地罕见,这意味着特朗普被伍尔夫新书激起的怒火远远没有打消。

这一切都是由星期五出版的作家伍尔夫的颇具争议的新书引起,这本书描述了一个性格反复无常的特朗普,书中称亲近特朗普的人都怀疑他能否领导美国。

伍尔夫指特朗普讲话时不断重复,以前在大约30分钟的时间内,会把刚才说过的话逐字再说一遍,一字一句地表达,而且是三段故事都重复说,而现在则变成10分钟之内就会出现同样的情形。

伍尔夫写到:“他周边的人都说他就像个孩子,他们的意思是,他需要立即得到满足。一切都得围着他转”。伍尔夫对英国广播公司表示,他披露的特朗普的情形或可能会缩短他的任期。“大家突然会说,啊,我的上帝,这是真的,原来他光着身子。”伍尔夫还在书中称特朗普可能需要接受精神病方面的帮助。他认为特朗普不适合担任总统,已成为普遍看法。

特朗普揭露这本书“充满谎言,造谣,信息来源根本没有存在过”。他形容伍尔夫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

几家美国媒体周四披露,美国国会十几位议员,多数是民主党人,在12月份曾私底下就特朗普的精神健康状况询问了耶鲁大学一位精神病学教授斑迪·李的意见。

议员们表示他们担心总统精神健康可能会带来的危险,以及他的心里状况不稳定给国家可能造成的危险。共和党参议员鲍伯·寇尔克十月份曾形容白宫像“托儿所”,“每天想法设法把他控制住”,鲍伯·寇尔克这里指的是特朗普。

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周五在CNN替特朗普辩护说,“我从来不认为他的精神健康有问题”。

特朗普则指责新闻媒体和民主党人用曾经使用过的对付共和党前总统里根的策略来攻击他。

谢选骏指出:显然,川普先生确实也意识到了他就是那位新的里根总统,里根总统确实患有老年痴呆症,最后连他的儿女的和老伴儿他都不认识了。不过在此之前,川普还是慷慨地帮助失败者走向成功?——如果他没有这样暴跳如雷,作者还不会如此成功;他对自己首席智囊班农先生的咒骂和决裂,无异于证实了此书的真实!?他真的,怎么“这么白痴”呢。真是学龄前儿童吗?看来白宫的压力,让智力退化的太快了。



【098、新赎买政策——通过补助穷人降低犯罪率】


《全美首城 低收入市民每月每人领500元》(2019-02-16 世界新闻网)报道:

位于旧金山东边的加州小城士德顿(Stockton)从15日起试行全美首例的全民基本收入措施,市政府针对特定市民每个月无条件给予500元的"借记卡"(debit card,或称销帐卡);已引起全美各大城的注意,都在观察试验成效。

根据这项计画,市政府将于未来18个月,每个月给低收入地区的130位居民每人500元,而且完全不设任何条件,爱怎么花就怎么花。研究人员将追踪、研究与分析,基本收入提振这130位市民消费及储蓄习惯的效果,以及其影响其他变数的程度,例如生活品质与财务稳定等。

加州《沙加缅度蜜蜂报》(Sacramento Bee)报导,在2013年底特律市政府破产前,士德顿是声请破产保护的美国最大城市,并因此一度被封为"美国法拍屋首都";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风暴期间,当地失业率飙高至20%,暴力犯罪猖獗。

联邦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资料显示,在十年后的今天,士德顿仍有四分之一民众生活在贫穷线以下。随着士德顿逐渐走出全美金融风暴的阴影,地方官员与民间组织都高度期盼名为"士德顿经济赋权示范"(SEED)的试验计画,得以看出能否以长期基本所得方案,做为居民脱离贫穷生活的可行创新方法。

SEED负责人萨玛(Sukhi Samra)表示,"大家准备用这笔钱支付帐单、储蓄未来所需、偿还债务,并且用来看病"。总部设在纽约市曼哈顿的民间组织"经济安全计画"(Economic Security Project)已募得1000万元,探索全民基本所得的可行性,并提供其中数十万元给SEED运用;SEED还有200万元资金,是来自其他基金会与个别民众的捐献。

士德顿市长塔波斯(Michael Tubbs)去年接受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访问时曾说:"我觉得这个计画可以让大家更努力而有效的工作,我们(人类)设计不只是一天到晚工作,只能像老鼠一样往前跑,而是要身在社区中、做义工、去投票,来养育小孩。只要能有更多资源与资金,让大家可以做到这些事,我们整个社区就会更好。"

网民哀嚎:

天雅 今天 06:17

当全部城镇都仿效的话,ESC 还有足够的钱 funding 吗?有足够的捐款 funding 吗?

谢选骏指出:网民不懂,全美首城低收入市民每月每人领500元这是一个赎买政策——通过补助穷人降低犯罪率。由此可见,此地的治安多么糟糕,简直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发布这样的政策,可能事与愿违,等于发表了游客止步的犯罪警告。这样只会让那个地方越来越穷的了。



【099、英国民主就是耍猴】


《黑猩猩攻占下院 班克斯讽刺画拍出近1700万元》(综合新闻 2019年10月04日)报道:

在班克斯绘笔下的英国国会,议员们全变成了黑猩猩。

英国涂鸦大师班克斯(Banksy)一幅描绘黑猩猩主宰英国下议院的讽刺画作,周四(3日)在伦敦苏富比以990万英镑(约1686.6万新元)高价落槌。

这幅取名《权力下放的国会》(Devolved Parliament)的油画宽4.2米、高2.5米,是迄今所知班克斯最大幅的帆布画。拍卖价原本预估介于150万至200万英镑,最后以近五倍的价格成交。

去年10月5日,班克斯大闹拍卖场,其另一幅画作《气球女孩》在苏富比拍出86万英镑,没想到画作当场被画框内暗藏的碎纸装置搅碎,最后只剩下女孩手握的红色爱心气球。

班克斯的恶作剧让他声名大噪,《气球女孩》也改名为《垃圾桶里的爱》(Love is in the Bin),重生为一件新的艺术品。

谢选骏指出:班克斯水平还是不行!按照我的构想,在那幅《黑猩猩攻占下院》的画框之外,还应该有一条毒蛇盘踞着,主控整个会场——这条毒蛇或是画家本人,或是魔鬼撒旦。啊METOO佛。

《班克斯揭秘:名画自毁“本应全部被绞碎”》(BBC 2018年10月18日)报道:

“垃圾桶里的爱”画作在拍卖成交后立刻“被自毁”的涂鸦艺术家班克斯说,按照原计划那幅画作应该全部被绞碎,而不是只被切碎了一半。

英国著名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又译班克西)的作品“气球女孩”(Girl With Balloon)本月早些时候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拍卖,以86万英镑的高价成交。

但是成交之后,画有女孩和心型气球的画布突然被预先藏在画框里面的碎纸机切碎,整块画布有将近三分之二被切成细条状露出在画框下缘,但画布的上半部仍在画框里面。

现在,班克斯上传一段视频,显示整块画布本应该全部绞碎,而不是只碎了一半。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块类似的画布被画框里的碎纸机整个切碎,全部都掉出画框之外,视频写着:“排练时每次都成功。”

全长近3分钟的视频还包括之前未被公开的画面,可以看到有人在画作拍卖成交后按了一个按钮,然后画框里的碎纸机就被启动了。

声名大噪——班克斯名画自毁后,外界起初还担心这幅画是否还值拍卖成交的价格,买家是否还愿意付款。但事实证明外界的担心都是多余的。班克斯画作拍卖后自毁的消息让这个神秘的艺术家再度成为关注焦点,成功创造了热门话题。

班克斯也在作品自毁后通过代理公司表示,将作品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垃圾桶里的爱”(Love is in the Bin)。被切碎一半的这幅画上周末在伦敦苏富比艺廊公开展出,吸引大批民众冒雨排队参观,再次证明班克斯引领趋势和操作议题的能力。

而苏富比拍卖行也确认,得标的这名欧洲女性买家将会付清104.2万英镑的拍卖最终总价。苏富比高级主管、欧洲当代艺术部门负责人亚历克斯·布兰兹克(Alex Branczik)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确认成交,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拍卖进行当中活生生创造出来的艺术品。”这名没有透露姓名的女性收藏家说,“起初我吓了一跳,但后来我发现自己买到的不只是一件作品,而是一段艺术史。”

拍卖行自清——另外也有人质疑苏富比拍卖行可能事先知情,配合演出,但布兰兹克接受访问时澄清,拍卖行和名画自毁的这个噱头没有关系。他说,苏富比拍卖行并没有发现画框内藏有碎纸机,因为他们被告知画框也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布兰兹克说,“班克斯的代理公司很清楚表明,画框是作品的一部分。”“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只不过不是我们最初想的那样。”“我们还请了第三方文物保护专家来检查这个作品,但还是没发现画框里的问题。如果你被告知画框是作品组成部分,你就不会把画框拆卸下来检查。”

谢选骏指出:好在这里装的不是定时炸弹,而是一个玩具!

《宇宙最神秘街头艺术家班克斯真身之谜揭晓,原来是Massive Attack主创?》(artnet News, 2016年9月7日)报道: 

英国街头涂鸦艺术宗师班克斯(Banksy),估计是世上最神秘的艺术家,至今他/她/他们的真实身份仍是一个谜。(为便于叙述,后文将TA称为他。)

他从不露面于公众场合,然而这并不妨碍他走街串巷,在深夜涂鸦创作,作品往往针对最敏感的政治问题,触及每个人的心坎;也不妨碍他出书、接受采访、拍纪录片,以及在英国萨默塞特郡(Somerset)创立暗黑童话主题公园Dismaland(现已关闭);更不妨碍有人为他的作品拆下一面墙,发起官司。而像布拉德·皮特(Brad Pitt)这样的大牌藏家,为了得到他的作品出价百万美元。外界越是对他感兴趣,班克斯就越是不露面,结果只能引起各种就他真实身份进行猜测的报道。

去年,英国《每日邮报》称班克西本人就在自己的暗黑主题公园Dismaland担任停车场管理员,依据是这位停车场管理员的长相,与2011年曝光的,据说是班克斯本人的照片中人十分相似。随后证实这名停车场管理员来自地方政府,甚至和主题公园Dismaland都没什么关系。

主题公园Dismaland宣传册子,标语写着:“英国最让人灰心丧气的新游客胜地!"(多么酷炫的一个标语啊……)然后,是今年3月,科学家们宣称根据地理勾画系统的大数据推测,班克斯的真实身份是此前热门的“嫌疑人”罗宾·康宁汉(Robin Gunningham)。而这次猜测是否解开了班克斯真身之谜,不但艺术家本人没有做出任何回应,随后在《每日邮报》的跟踪报道中,这位罗宾·康宁汉的父亲坦言他不知道也不认识什么班克斯。

2016年1月25日,英国伦敦,行人在拍摄法国大使馆对面的班克斯墙绘。这幅墙绘描绘了音乐剧《悲催世界》当中的女孩,被身边的催泪瓦斯熏得眼泪直流的景象,意在批评法国在加莱难民营当中使用催泪瓦斯的行为。图片:Courtesyof Carl Court/Getty Images.

2016年1月25日,英国伦敦,行人在拍摄法国大使馆对面的班克斯墙绘。这幅墙绘描绘了音乐剧《悲催世界》当中的女孩,被身边的催泪瓦斯熏得眼泪直流的景象,意在批评法国在加莱难民营当中使用催泪瓦斯的行为。图片:Courtesyof Carl Court/Getty Images.

如今,更劲爆的推论出来了。如果trip-hop界最大腕的音乐人,同时也是这位神秘莫测、隐匿于街头的涂鸦宗师,会是什么情况?

《每日邮报》近日再次跟踪报道,记者克雷格·威廉姆斯(Craig Williams)声称自己有足够的证据证明trip-hop代表乐队、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Massive Attack(有译:大举进攻)主创、江湖大名“3D"的罗伯特·德尔–那亚(Robert Del Naja),就是班克斯真身。

威廉姆斯通过一次次例证指出,班克斯的壁画总是会出现在Massive Attack举办音乐会的城市,并在演出结束不久后就横空出世。不仅如此,德尔-那亚在1980年代的时候还是一位知名的涂鸦艺术家(江湖称号“3D"),并且承认与班克斯交好。

威廉姆斯使用的例证包括:Massive Attack 2010年4月底出现在旧金山,其后数件班克斯的作品就在5月1日出现。几天之后,乐队在多伦多演出,班克斯的壁画也出现在这个城市。乐队2006年在好莱坞碗(Hollywood Bowl)演出;班克斯的“不甚合法"(Barely Legal)展览一周后就在那里开幕了。而且,威廉姆斯指出,3D曾经在班克斯执导的记录片《从礼品店脱逃》(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2010)中出镜——该纪录片讲述班克斯与洛杉矶街头艺术家Mr.Brainwash蒂里·古埃塔(Thierry Guetta)如何讨论真实与虚假的界限。

另外,班克斯在2008年与流行文化杂志《Swindle》的访谈中,十分推崇曾经在布里斯托(Bristol)从事街头墙绘的3D:“我十岁的时候,一个叫做3D的孩子画遍了大街小巷。3D后来不再画画,组建了Massive Attack乐队。这对他也许是好事,但是对于城市来说确实巨大的损失。"

威廉姆斯的推论,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故事:天才涂鸦宗师,原来是那位天才音乐人,班克斯之所以毫不在意公众的关注和好奇,是因为他早已在舞台上赢得掌声;从前那个行踪隐秘的街头艺术家,原来一直在大众的眼皮子底下晃荡,只是通过另一个身份而已。

可惜的是,故事终究只是一个故事。Massive Attack主创3D最后否认了外界说他就是神秘街头艺术家班克斯的谣言。他在自己家乡布里斯托的一场演出上对观众说:“我们都是班克斯”,但他本人并不是。他接着引用马克·吐温的话对《每日邮报》说:“关于我秘密身份的谣言正在愈演愈烈,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但很可惜,这不是真的。我觉得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

“他(班克斯)是我们的朋友”,3D说:“他参加过我们的几次演出。这只是巧合而已。”这回,失望的不止班克斯的粉丝,连Massive Attack的粉丝也一起失望了。

不过,这会不会只是宇宙最神秘涂鸦组织一番欲盖弥彰的说辞呢?正如威廉姆斯的最终推论所说——班克斯这位神秘的艺术家也许是一个团体:而3D是这个团体的主脑——兴许,这位传奇乐队的领导者,隐藏着自己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街头艺术家的身份,通过音乐和视觉艺术影响世界。

《那个叫班克斯的涂鸦者,总是把世界和艺术界玩得团团转|这个人有好奇心》(石燕 2015年10月3日)报道:

他总是躲在暗处。

他是谁:“班克斯”(Banksy),二十多年来,他的涂鸦画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墙上,他的“街头艺术灾难片”获得了奥斯卡提名。但是除了一个叫“班克斯”的名字,我们对他几乎一无所知。 

好奇心理由:他够酷,不仅是指他的作品,也指他反抗世界的方式。归根结底,“班克斯”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也是个社会运动者。  

2010 年,以涂鸦艺术家的身份,“班克斯” (Banksy)入选了《时代》杂志全球最有影响力的 100 个人。他用画着鬼脸的超市购物纸袋蒙住头,出现在了杂志的封面上。 

还是一如既往地神秘。 

在过去二十年里,这个叫“班克斯”的人把带有讽刺意味的涂鸦画遍了伦敦、纽约、旧金山、波士顿和柏林,甚至巴以边境都出现了他的作品。可除了说自己是个“艺术破坏者”,他从来不肯说他到底是谁。

关于“班克斯”的猜测颇多。有人怀疑他是查维亚·普鲁(Blek le Rat),普鲁从1981年开始在巴黎创作模板印刷的艺术工作,玩过朋克乐队,一直活跃于伦敦的涂鸦界。但这种说法不太可信,“班克斯”应该是个从来不曾露面的人,他还有可能是一个团队。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班克斯”出生于1974年,家乡是英国的布里斯托。一些自诩认识“班克斯”的人也肯定了这一说法。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在涂鸦文化深厚的布里斯托,“班克斯”算得上是城市之光了。

人们对“班克斯”的确凿认识几乎全部来自2003年《卫报》的一次采访。这是唯一一次班克斯跟媒体面对面地交流,但最终泄露的讯息几乎和“班克斯”这个名字一样符号化:

“班克斯,28岁,白人,休闲得不修边幅——牛仔裤,T恤衫,一颗银牙,戴着银链子和银耳环……他从小叛逆得很,读书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他曾经被退学,甚至因为犯罪而坐牢……他从14岁开始涂鸦创作,因为涂鸦给了他表达的机会,能让他好过一些。”

没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抗者的形象,和被大多数政府界定为“恣意毁坏他人财物罪”的涂鸦艺术相得益彰。

在打破规矩这件事上,“班克斯”确实算得上是个“惯犯”。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里的经典镜头曾经被“班克斯”搬上街头,只是他把两位演员手中的枪换成了香蕉。可不想,伦敦交通局还是被激怒了,其发言人称:“这将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鼓励犯罪。”

轮到附近的居民接受BBC采访时,他们却表示,这个涂鸦非常受欢迎,谁要是把他清理了,那准是一傻子。

“班克斯”受欢迎的涂鸦还包括,一个缠在路灯上的TESCO购物袋,一个推着购物车从高楼摔下来的女人,两个亲吻的男警察,几只唱着“不欢迎移民”调调的鸽子。很明显,消费主义、性别歧视和政治体制都没被放过。

这个了不起的“班克斯”让世界的可笑之处遍布大街小巷,甚至不止于那一面面墙。

“班克斯”做过一批面值10英镑的纸钞,把钞票上女王的头像被换成了戴安娜王妃的,又把央行“Bank of England” 改为“Banksy of England”。之后,在诺丁山最大的嘉年华游行上,有人把这些“假钞”抛向人群。

你猜怎么着?人们看到天上掉钱,当然高兴地赶紧去捡啦。有些不那么细心的人居然还真把它当做现金拿去买东西了。后来这些面值10英磅的假钞在eBay上被炒到每张200英镑的价格。

最近,“班克斯”在英国小镇维斯顿办了个“暗黑迪士尼乐园”,他召集了59位艺术家参展来摧毁人们对童话故事美好结局的迷恋。在展览的介绍中,“班克斯”引用了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话:“艺术不是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锤击现实的铁锤。”

但艺术正在呈现它糟糕的一面。“班克斯”向来调侃所谓的“艺术界”,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笑话”。他说,他搞不懂为什么这么多人排着长队去看些美术馆里的所谓艺术的东西。于是,他偷偷地溜进美术馆,把墙上的名画换成了自己恶搞的作品。

在“班克斯”看来,涂鸦才是最诚实公平的艺术形式。他在自己的官方作品集里写:“我画了三年老鼠后才有人跟我说:很妙,因为‘art’拆开来重拼就是‘rat’。”当然,他接着写道,“如果你肮脏、卑微、没人爱,那么,老鼠就是你的终极典范。”

换句话说,“即使你无法创作出一幅能解决世界贫困问题的作品,你还能让人们在撒尿时会心一笑。”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班克斯”的作品最终还是被刻奇的中产阶级视为可收藏的艺术品。

“班克斯”做了个实验。他找人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摆摊出售他的作品,每一幅都有他的亲笔签名,单价是60美元。结果一天下来,只卖出去了420块钱。而这些作品的市值几乎都超过六位数。

2007年,他的一幅作品在苏富比拍卖,并以57万美元的价格成交。第二天他就在自己的官网上贴出一幅画,上面写着“我真不敢相信你们这些白痴会买这种垃圾”。

如此说来,作为反抗者,想要不被中产阶级污染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呢。

谢选骏指出: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行销方式!

《神秘的涂鸦艺术家“班克斯”,拯救17个图书馆免于关闭》(陈莉雅f2018年7月7日)报道:

他的行踪至今仍是一团迷雾,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究竟是谁。

“一位慈善家要出手拯救布里斯托市的图书馆,这个谣言是真的吗?”网友Lloyd Roberts在英国的一个论坛上提问。

根据英国媒体BristolPost报导,6月19日英国布里斯托尔市长马尔文·里斯(Marvin Rees)宣布一项计划,他打算裁减图书馆的预算,总计140万英镑。而这将导致市内的17个图书馆面临关闭的命运。马尔文·里斯强调这笔钱是为了弥补前一任市长的超支,以及年度预算短缺。

至于关闭哪几个图书馆,市议会提议让居民票选“最希望留下的图书馆”以及“就算关闭也不是很在乎”的图书馆,但这份提案引发民众抨击,认为会造成社区的分裂。

与此同时,关于慈善家的谣言也开始不胫而走。

7月4日马尔文·里斯公开解释:“请大家小心谣言”,接着又说:“有一名来自布里斯托尔的知名人士写信询问,并且讨论一个城市需要怎样的支持,才能应对这种挑战。这个知名人士就是班克斯(Banksy)”

马尔文·里斯还强调双方目前仅在对话阶段,没有签署任何正式文件。

尽管项消息尚未完全确定,但班克斯的名字显然已经带给许多网友惊喜。

他是谁?

1990年代开始,班克斯就在布里斯托涂鸦,当时他还是创作团体“DryBreadZ Crew”里其中一名成员。《好奇心日报》此前也写过不少关于他的报导。

班克斯靠着作品迅速走红。

2010年,《时代》杂志公布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个人,该期封面是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以及女神卡卡。而当中艺术家的列表,班克斯是唯一没露脸的一位名人,照片中的他用牛皮纸袋盖住了头,上面还画着鬼脸。

班克斯的作品遍布各地街头,那些带有讽刺且幽默的涂鸦画,时常让经过的行人们会心一笑。尽管如此,他的行踪至今仍是一团迷雾,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究竟是谁。

2003年,因为班克斯在英国举办首个大型涂鸦展而采访他的《卫报》记者Simon Hattenstone形容见到班克斯的初次印象:“白人,28岁,休闲得不修边幅——牛仔裤,T恤衫,一颗银牙,戴着银链子和银耳环。他看起来就像街头版的杰米·内尔(英国演员)和麦克·斯金纳(Mike Skinner)的综合体。”

《时代》是这样评价班克斯:“他以幽默的方式表达社会与政治理念”。

酷——是不少人刚看到班克斯作品的第一个念头。他的作品与禁忌绝缘,任何一个具争议性的话题,都可能是班克斯的下个创作主题。

有时,他还会游走在法律边缘。2017年6月英国正逢选举,班克斯突然在官方网站上发表一则声明:“只要在投票日当天发送选票的照片,显示你们是投票反对保守党的,就会得到一份邮寄的礼物。”

那份礼物是改自他其中一幅经典作品,一个小女孩试图抓住一个红色气球,他把气球改成了英国国旗的样式。此前,他也创作过一个大型插画表示对英国脱欧的不满。

人们对班克斯的了解还是太少,以致于只能透过他在世界各地的作品猜测他的踪迹。

今年6月,巴黎街头突然出现了10幅涂鸦,其中几幅明显是致敬1968年发生在法国的一场学生运动”五月风暴”。这些涂鸦都没有签上名字,但由于风格跟班克斯相像,许多人也开始猜测这些是班克斯的作品。

果然,过了几天班克斯把这些涂鸦上传至Instagram,并写着:“距离1968年巴黎风暴已经50年,这里是现代纸版涂艺术的发源地。”外界把此帖子视为公开承认作品。

这些涂鸦,其中一个幅画是一个黑人小女孩站在玩具旁边,四周还有一个大大的纳粹符号,位置就在巴黎北方的一个难民庇护所旁边。许多人依照先前班克斯创作的逻辑,猜测他是想抗议法国的移民政策。

另一幅则是在巴黎第4大学附近,有一个戴着米妮老鼠蝴蝶结的老鼠,写着“1968年5月”,被认为是讽刺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已死。

班克斯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反抗者,他实现理想的方式不光是涂鸦。过去,班克斯也有过许多次政治资助的纪录。去年他就将其中一幅的画作卖出去,将20.5万英镑(约180万人民币)捐给推动社会和平以及协助金融改革的活动人士。

谢选骏指出:英国民主就是耍猴!但是猴子不甘被耍,所以猴子要上大街,孜孜不倦进行涂鸦!



【100、贼喊捉贼的毛贼】


《川普律师鲍威尔:拟在多州翻转大选结果》(大纪元2020年11月16日)报道:

川普(特朗普)总统竞选团队律师、前联邦检察官西德尼·鲍威尔(Sidney Powell)周日(11月15日)表示,团队已经准备好在多个州翻转大选结果。她说,针对大选欺诈和违规,还有更多证据会出来。

“我们准备好翻转多个州的选举结果。”鲍威尔在周日接受福克斯新闻节目采访中说。她还说,她已经掌握了足够的选举舞弊证据,可以发起广泛的刑事调查。“在没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我不会发表评论。”她说她还表示,选举软件将“数百万张选票”从川普总统手中转到了民主党总统提名人乔·拜登的手中。

鲍威尔在作为前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弗林(Michael Flynn)的辩护律师时,获得了全国的关注。她近日加入了川普竞选团队针对大选欺诈所成立的法律团队。鲍威尔说,有举报人挺身而出,并说这个选举软件是为“操纵选举”而设计的,还说“他看到在其它国家也发生了类似事件”。他指的是投票系统“Dominion Voting System和Smartmatic,或者其它软件和机器。鲍威尔说:“我们有这么多的证据,我感觉就像通过消防水管进来的一样。”她也表示,不会透露她所掌握的证据。

“他们可以在投票机上插一个闪存(USB),他们甚至可以从互联网……甚至从德国或委内瑞拉上传软件到机器上。”鲍威尔说。她补充说,这些操作“可以实时观察投票,可以实时转移投票”。那些不良行为者可以“远程访问任何东西”。鲍威尔还说:“我们从数学上确定了他们使用的确切算法,而且从一开始(他们)就计划使用”,把给川普的票转移给拜登。

鲍威尔表示,在一些州,州官员认为自己拥有有效系统,但她的团队“发现了无法解释的投票违规行为”。11月13日,鲍威尔接受福克斯新闻娄·多布斯(Lou Dobbs)的采访时说,川普总统以压倒性多数赢得这场选举,这将是无可辩驳的。她同时表示,要“揭露”出每一个帮助拜登窃取了2020年总统选举的民主党人。她还说,Dominion Voting Systems协助盗窃,她会揭露这些内幕。

鲍威尔认为Dominion Voting Systems当初创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委内瑞拉的社会主义领导人查韦斯(Hugo Chavez,委内瑞拉前总统)进行舞弊,而这个系统是由古巴、中共以及委内瑞拉资助的。鲍威尔还说,现在美国每天都有爱国者前来举报选举舞弊。很多证据表明,大量选票在操纵下投给拜登,她认为这表明大科技公司、媒体机构和民主党人串通一气,进行舞弊。(英文大纪元记者Jack Phillips对此文有贡献。)

谢选骏指出:这个川普律师把美国比作了委内瑞拉——等于把川普置于独裁者的位置——她的猪脑子也不想想,迄今为止四年美国的执政者究竟是谁?贼喊捉贼的毛贼,搬起石头很不妙了。

《撕裂的美国 文革式语言只能让人互相抨击》(2020-11-22 大纪元)报道:

2018年2月11日,底特律活塞队教练斯坦·范甘迪(Stan Van Gundy)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飞利浦体育馆(Philips Arena)。据称,范甘迪最近大叹自己的旧友和同事,都是种族主义者、有厌女症和自恋狂的人。

美国学者James Bowman评论文章:印象里,我并不认识凯莉·吉利斯(Kerrie Gillis)这个人,可我基本上每天都会收到她的邮件,催促我订阅一本名叫《新共和国》(The New Republic,常以简写TNR自称)的月刊。这个人,显然是这本杂志的发行人。我想,自己能收到邀请,应该觉得荣幸,这大概是因为,我在很久以前曾经是订户。那时候,老版的《新共和国》,即使观点与我不尽相同,却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周刊。但如果吉利斯女士是想要说服我,她的杂志仍旧尊重“和而不同”,可堪订阅,那她的方式就太奇怪了。她最近发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标题赫然写道:“我们该拿那些川普支持者怎么办?”。

不管你怎么想,反正读罢,我觉得脊背发凉。这语气,让我想起了列宁在1921年时说过的:“我们该拿那些孟什维克人怎么办呢?(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与列宁意见相左的势力)” ,亦或是毛泽东在1966年时所说的:“我们该拿那些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者怎么办呢?”

不知吉利斯女士,是不是个新上位的革命领导人,但听这口气,她像是对此深信不疑。但如果一个掌权的革命领袖,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问话中的“我们”,所指代的人群,显然都会自动地将川普支持者视为“另一类人”——一群毫无个体差异的反革命者,一群没道理可讲的人。

同样地,《纽约时报》的周日专栏作家莫琳·多德(Maureen Dowd),其最新发表的评论文就以“我们甩了川普”为标题。这里的“我们”,听上去颇具包容性。但事实上,它仅指作者本人和那些同样仇视川普的人。这些人,从川普当选的第一天开始,就想要推翻他。

吉利斯女士发的邮件,是在给杂志里的一篇文章做广告。作者安德鲁·科恩(Andrew Cohen)在文中,描绘了自己与家庭和朋友圈中的川普支持者之间的对话。他写道:“你可以和一头驴争论一整天,但最后,驴子还是驴子,可你却浪费了一整天。”

我猜,他肯定没有停下来,站在驴子的角度想一想。驴子肯定也在心里抱怨:“你可以和安德鲁·科恩争论一整天,但最后,他还是安德鲁·科恩,可你却浪费了一整天。”

如果是两头倔驴在一起,难道还要比谁更固执吗?

在我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争论”一词。该词原本没有贬义,是指对一个主题可以有多种合理的看法,并就这些看法进行理性的讨论。科恩先生,也许是下意识地,佯装成在与人理性辩论——就如同老版《新共和国》杂志的立场一样——但实质上,却是在使用该词的现代含义,那就是“互相抨击”。

叫别人驴子可算不上什么理性讨论。同样地,那些用来攻击川普总统的辞藻,什么“种族主义者”、“厌女症”、“自恋狂”,也都不属于争论的范畴。吉利斯女士定是将这些帽子,也扣到了川普支持者身上,所以才假惺惺地,说不知道该拿这些人怎么办。

这些攻击性的词汇,也被一个名叫斯坦·范甘迪(Stan Van Gundy)的篮球教练使用过。他大叹自己的一些旧友和同事,居然支持这样的总统,认为他们简直是种族主义者、有厌女症和自恋狂的人。但临了,他为什么还要惋惜这些渐行渐远的朋友,就不得而知了。

所有这些词汇,比如“争论”,都已经被僵化、抽干了原本的含义,也断绝了其语源的血脉。取而代之的,是武装化了的、具有攻击性的含义,专门用来针对川普先生。它们被夸张地使用,就像荷马史诗中的反复修辞——比如“酒黑色的海水”或“玫瑰色的曙光”——以便通过这种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标签贴到他的名字上,如影随形地出现在媒体报导中。它们就好像是麻风病人身上戴的铃铛,不停咣当响着,提醒人们“不干净!不干净!”

曾几何时,我自信自己知道“自恋者/自恋症”的含义,也会在写作中偶尔用到。但现在,这个词汇的含义已经大不相同。现在,除了经常用来攻击川普先生以外,这个词好像已经没有其它含义了。显然,如果你翻开字典来查找“自恋者”这个词,唐纳德·川普的身影,就会在脑海中浮现。

但如果“自恋者”和“川普”变成同义词,一旦贴上标签,就好像这人除此以外别无其他,那么人们也就可以认定,他什么别的都不会。

这种对公众语言的改造,是毁灭性的。这让一些原本理性、可供讨论的词汇,内涵全无,最后只能用来形容“我非常讨厌的人”。

现如今,任何理性的争论,想要探讨一下某人是否真的具有某词所指代的属性,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讨论所需要的语言,已经被毁坏殆尽了。

在我看来,争论的本身,现在除了指驴子互相嚷嚷以外,可能不会再有别的含义了。

詹姆斯·鲍曼(James Bowman),是道德与公共政策中心(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的常驻学者。他著有书籍《荣耀的历史》(Honor: A History),同时担任“美国观众”基金会(The American Spectator)电影评论员,和月刊《新标》(The New Criterion)的媒体评论员。

网民哀嚎:

allinall 今天 15:43

美国红卫兵:黑命贵,ANTIFA, 外加被OBAMA洗脑的美国年轻人。川普党卫军:红脖子,prideboy, 外加被世道抛弃的吸毒者。

谢选骏指出:大纪元、新时代,都属贼喊捉贼的毛贼——他们形同对立,实则相反相成。

《川普法律战尚无进展 保守派律师:已经结束了》(2020-11-22 联合报)报道:

宾州本周确认投票结果,宣布领先八万票的拜登获胜,赢得宾州廿张选举人票。竞选连任失利的美国总统川普提出选举诉讼再尝败绩,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布兰廿一日驳回川普团队企图阻止宾州确认其选举结果的诉讼,表示这宗诉案的指控毫无根据。

川普团队立即发表声明,表示不满"由欧巴马提名任命的布兰法官"此一裁决,川普的律师朱利安尼说,将向联邦第三巡迴上诉法院提请上诉,不惜一路上诉到最高法院。布兰在判决中指出,川普团队提出选举违规的各项指控,"毫无根据",纯属臆测,却企图藉此让数百万张选票失效。布兰表示:"在美国,这样的诉讼无法让任何一票失效,遑论是美国人口第六大州的所有选民。"

这项判决将让宾州本周确认投票结果,宣布领先八万票的拜登获胜,赢得宾州廿张选举人票。在密西根州,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和该州共和党人致函密西根州计票委员会,要求延后两周确认计票结果,让密州最大的郡进行验票。但密州官员表示,该州法律不允许这类验票。

川普及其团队不断发推文或召开记者会,控诉计票机遭动手脚,声称民主党地盘的选票因开票过程未受妥善监督,不应列入计算,还在关键州提出延后确认选举结果诉讼或要求重新计票,但相关诉讼和指控提不出实质证据,几乎全数遭驳回或拒绝。

各关键州的计票工作即将进入尾声,川普的法律战几乎无有效进展,时间对他越来越不利。保守派律师麦卡锡也认为川普无望翻盘,他表示:"以现实面来看,今年总统大选的法律战已结束了。"

谢选骏指出:律师的智慧就是以合法的方式犯罪。“见好就收”是这类罪犯明哲保身的护身符咒。

《突发:川普团队与鲍威尔切割!朱利安尼发声明》(2020-11-22 读网)报道:

读网快讯:川普总统的私人律师朱利安尼和川普竞选团队高级法律顾问珍娜·埃利斯在周日下午的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西德尼-鲍威尔既不是川普竞选法律团队的成员,也不是川普个人的律师。

声明说,鲍威尔是代表她自己在做法律调查。

周六晚上,鲍威尔在接受英文媒体Newsmax的采访中称,乔治亚州州长涉嫌与Dominion勾兑获得利益。目前尚不知道,川普团队与她的“切割”是否与她周六的说法有关。

鲍威尔在上周四与朱利安尼,埃利斯和川普法律团队的其他成员一起在新闻发布会上露过面。

一位知情人士说,在上周的新闻发布会后,川普总统也表达了对鲍威尔的主张过于古怪的担忧,担心她的说法会分散对其它法律诉讼的注意力。

来自爱荷华州的共和党人,参议员乔尼·恩斯特周四曾在福克斯节目中说,鲍威尔的指控有些“令人反感”。

鲍威尔是前联邦检察官,目前尚未回复这一突发事件。

谢选骏指出:贼喊捉贼的毛贼已经开始窝里反了。赖着不走的空间越来越小,无法像戈培尔那样让人从总统府里抬出去,倒也免得全家一起陪葬了。



【101、战争让人透视了人生的真相】


《“天使”的故事: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阴暗面》(BBC 2019年10月10日)报道:

金门大桥是世界一大最著名地标,也是热门的自杀地。 

旧金山的大雾天看起来很恬静。镜头中的金门大桥庄严肃立。镜头切换到穿行于人行道上的人,其中有位似乎在欣赏美景的男士。他突然爬过安全栏,从75米高的桥上往太平洋纵身一跃。这是2006年纪录片《桥》开场五分钟里的场景。该片揭示了金门大桥的阴暗面:作为美国被拍摄得最多的人工建筑和世界上访客量最大的桥梁,它也是全球最热门的自杀点之一。

“天使”

由穆纳耶创建的志愿者组织已经成功在金门大桥上干预上百起自杀案例。据金门大桥公路和运输区(Golden Gate Bridge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District)的数据,自1937年5月大桥落成以来,已有1700多人自杀身亡。仅2018年,就有187人试图自杀:每隔一天就有一个人跳桥。执法人员和志愿者共同救下27人。

过去20年,米娅·穆纳耶(Mia Munayer)和凯文·布里格斯(Kevin Briggs)拯救了大约100条生命。 他们都是警察。尽管布里格斯已经从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公路巡逻队(其成员普遍称为CHiP)退休。

穆纳耶的志愿者机构“天使”定期在桥上部署巡逻,以协助当局发现可能的自杀企图。布里格斯被称为“金门守卫者”,他和有意跳桥自杀的人进行了200多次成功的谈判。布里格斯在桥上救了约200条人命。 

直到2010年观看纪录片《桥》,穆纳耶和湾区很多人一样,长期忽视这座桥的阴暗面。她告诉BBC:“我和同事们在课上看了这部纪录片。我必须做点什么来阻止更多人自杀。”志愿者们在金门桥上学习发现轻生的人和回应的技巧。然后她组建了志愿团队“天使”,自2011年起,在像情人节或平安夜这样的关键节点在金门大桥巡逻。接受培训后,他们让那些可能会遇到麻烦的人参与到志愿工作。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分析的最新的数据源于2017年,那一年有4.7万人在美国自杀。现在在10至34岁的美国人中,自杀是第二大死因。

穆纳耶自己花了一万多美元来资助这些活动。其中包括为有兴趣参与巡逻的人举办讲座。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说,近年来,庆祝退伍军人的节日已成为一个很具体和现实的问题:年轻退伍军人的自杀率飙升,每10万人中40多人自杀身亡。

这是美国全国每10万人中14人自杀身亡比例的三倍。

女警察培训志愿者怎样发现那些看起来孤立无援和痛苦的人。他们学习鉴别的信号和有效的应对方法。“我们和他们聊天,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穆纳耶说。“倾听有时是最好的回应。”

前CHiP警官布里格斯参与其中时别无选择。因为近20年来,金门大桥一直是他日常巡逻路线的一部分。1994年,他第一次与一个试图跳桥的人相遇。

布里格斯告诉BBC:“当时警察没有接受过应对这些情况的正式培训。当我看到这位年轻女士爬过铁轨时,我感到非常震惊。”“我自己开始阅读有关自杀干预的信息,这是个好办法,因为近20年来,我不得不应对这些情况。”他解释说:“有时我会问我救过的人。我有哪些讲得对,哪些不对,哪些行为不好?”

这位巡逻官在215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讲述了他的故事。布里格斯说服200多人放弃自杀,仅有两次失败案例。这位前警察说:“这些失败案例的记忆要比成功案例的帮助大”他后来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作斗争。

如今他在全美巡回讲自杀干预,也是备受追捧的自杀防御的顾问。

2005年,布里格斯在一次营救中成名,当地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当时他发现22岁的凯文·伯西亚(Kevin Berthia)患有抑郁症,伯西亚为治疗早产的小女儿花了25万美元医疗费,当时他想在桥上上吊自杀。

布里格斯回忆说:“我和他谈了90多分钟,他爬了回来。”当时现场救援的照片已被世界各地媒体反复报道。八年后,被救的伯西亚向巡逻人员布里格斯颁发了美国预防自杀基金会颁发的奖项。

自1937年以来,桥上就有人想自杀。布里格斯认为:“金门大桥只是美国的剪影。精神健康问题不应被我们忽视。”

后来金门大桥公路和运输区当局也同意这种观点。

经过数十年的讨论,为企图自杀的人设立防护网,工程于2017年年底开始,成本为2亿美元,预计在2021年完工。该网位于桥下六米处,网宽为六米。金门大桥官网警告说,跌倒或跳下的人“仍然会受伤甚至骨折”。

争议项目

该项目是有争议的,建造成本受到外界批评(原始预算约为7100万美元),批评还认为防护网不会阻止人们尝试以其他方式自杀。

旧金山精神病学家约翰·克鲁斯(John Kruse)说:“我支持建自杀防护网来传递有力的象征性信息,即让大众珍惜生命。”“防护网可能会消除跳下金门大桥造成的死亡,但跳下高楼造成的死亡占美国自杀总数的不到2%。”“除非我们消除使用枪支、汽车、火车、毒药、绳索、高大建筑物和悬崖等自杀方式,否则打算自杀的人依然有很多选择。”

布里格斯八年前救下轻生的伯西亚,后来两人建立友谊。但是穆纳耶不同意这种说法。“这座桥对那些想自杀的人来说是著名景点,因此防护网不仅会起到威慑作用,还会给人们带来重生的机会。”

无后续跟进

穆纳耶是邻近城镇的警察,他引用了精神病学家瑟登(Richard Seiden)的一项著名研究。该研究追踪了1937年至1971年之间跳桥的人的生活。瑟登发现,在515名被劝阻自杀的人中,只有25个人会第二次自杀。

穆纳耶还借鉴了自己在大桥上的经验:潜在的自杀企图并非总是容易识别的。她回忆说:“很多情况下,我发现游客会突然变成需要帮助的人。”“自杀行为可能是冲动的。”

布里格斯在讨论时非常小心。

尽管他坚信2亿美元将是投资全国心理健康计划的重要款项,它不只有威慑力。但他理解那些支持修防护网的人。“我没在桥上失去过任何人,而且我确实知道死者的亲人认为他们的生命本可以被防护网救下。”

污点

他和穆纳耶(在布里格斯担任天使的特邀演讲嘉宾时曾合作过)完全同意有关自杀的问题需要更多公开讨论。

布里格斯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数字说:“我们需要擦去这个话题的污点。我们再也无法避免讨论为什么全世界每年有80万人自杀。”穆纳耶认为,像2006年纪录片这样的方法触动了神经,直面“自杀神话”。“这些自杀者的亲戚来加入我们的巡逻,并在我们的活动中发言。”

鞋展展示了自1937年金门大桥落成以来,有1700人跳桥自杀。 “我们向他们介绍,有时闲聊也可以挽救生命。”“那为什么我们不该在社会上更公开地讨论这个问题呢?”她问。

很少有人幸存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据旧金山验尸官办公室的数据,从金门大桥上跳下意味着以近140公里/小时的速度击中水面,死亡率超过95%。

海因斯(Kevin Hines)在2000年从桥上跳下后幸存下来,他积极参与主张修自杀防护网运动。 少数在公开场合讲话的幸存者总是说,他们为从桥上跳下自杀而后悔。“那座桥是死亡预兆,” 2000年8月跳桥的海因斯对CNN说。“但如果有人与我订婚,我就不会这样做。”“如果您看到某人很痛苦,就有责任走过去,让他们对你打开心扉,告诉你们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您可以改变一些人。”没人比布里格斯和穆纳耶更了解这点了。

谢选骏指出:“年轻退伍军人的自杀率飙升,每10万人中40多人自杀身亡。”——为什么?因为战争让人透视了人生的真相。但是,那些躲在后方的怕死鬼,却还在利用死人发财,甚至在安装防护网的问题上也要大捞一笔,把七千万美元中途提价变成了两亿美元——贪污分赃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这样的勒索,让后方也变成了前线!让人生处处都是战场了!让人生处处都是战场!从诞生到上学,到工作,到成家,到下崽,到一切的循环……处处都是战场!战争让人透视了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轮回(如果没有天国的话)!



【102、中国政治民主在生物层面的可能探讨】


《考古重大发现 中国人可能是欧洲人后代》2017年3月3日说“世界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当日发表题为《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论文称,人类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挑战“非洲起源说”——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许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连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终结了中国北方现代人来自非洲的假说。”论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关于现代人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非洲起源说”,一种是“多地区起源说”,两种观点对峙多年,但以“非洲起源说”占上风。

2005年至2016年,李占扬领导的考古队对灵井许昌人遗址进行了连续12年的考古发掘,发现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两年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组建联合研究小组,对许昌人头骨化石开展研究。

尽管头骨化石出土时已经破裂成碎片,但其中1号年轻男性头骨和2号成年人头骨保存相对完整。

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最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内侧倾斜的乳突,研究发现:许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中国北方古老人类的原始及共同特征。

同时,许昌人还呈现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特征,如脑容量增大、头骨变薄、眉脊较为纤细、头骨结构呈现纤细化等。1号头骨的颅容量约为1800毫升,2号头骨虽然小于1号,但也位于晚更新世人类的变异范围平均值之上。

“但科学家没有发现许昌人与非洲古人类之间的相似性。”李占扬说。

“三位一体”的新人种——许昌人可能是当地人和欧洲古人类的后代

“研究表明,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结果。”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说。

“许昌人可能是人类进化中出现的一个新人种。”李占扬说。不过,科学家目前还没有成功地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DNA分析。

尼安德特人是以德国尼安德特地区命名的古人类,生活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繁盛期为距今13万年至3万年,其头骨具有与世界上其他人种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特性状——枕骨上有结构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许昌人头骨上具有与其相似的特征。

“这种情况,是尼安德特人活动区域以外第一次集中发现,暗示了两个人群之间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吴秀杰说,“许昌人混合型体质特征,可能是东西方两大人群基因交流或杂交的结果。”

谜团——中国境内古人类在何种情况下向欧洲迁移?

“灵井遗址出土的古人类材料,堪称古人类学领域的伟大发现。”论文作者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埃里克·特林库斯说,“该项研究成果将极大改变世界现代人类起源研究的格局。”

关于在何种情况下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进行了基因交流,李占扬推断:许昌人之前,东亚大陆极度寒冷,许昌人先辈向气候温和的欧洲迁移,同早期尼安德特人相遇、杂交。距今12.8万年至7.4万年间,气候转暖,这批古人类重返家园。李占扬说,这种迁移可能因气候波动进行过多次。

灵井遗址是中国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2007年和2014年两次发现人类头骨化石,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遗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网民评论:

swgr 10分钟前

有与尼人交流特点并不令人意外,关键是它与现代人的联系,它比以前发现的古人类遗骨都更接近现代人,所以对非洲起源说是一个不利的证据。但要说完全推翻非洲起源说似乎还过早了一些。

辛亥革命 今天 06:50

仅凭形态学做考古推断可能不完善。Neanderta (尼安德特人)不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且长年生活在欧洲,直至2,3 万年前才灭绝。这篇文章的结论有些令人吃惊。

daole 今天 06:17

黄川粪们喜大普奔奔走相告:川普不再是我们的干爷爷了,5万年前是亲爷,呜呜呜。。。

朝鲜廉洁 今天 06:05

又撸射了,丑陋的中国猪。

尹吉普 今天 05:56

cao,如此儿科考古学“家”,乃全人类的球宝!lol

whoeverhk 今天 03:55

小编,你可能是尼玛和狗的后代。

pzzdm 今天 03:40

测一下基因,看看中国人的基因跟欧洲人差多少。

······

谢选骏指出:可悲的是,尼安德特人并非什么“欧洲人”,而是早已灭绝的不同于现代人的旁系人种。这可能也是上文所要透露的隐晦信息:“中国人”是不齿于现代人类的尼安德特人的杂种,所以才会形成“特殊的中国国情”,并在近代遭遇了亡国灭顶的灾难。

初看标题“中国人可能是欧洲人后代”,还以为我的政治分析遭到了这次论说的解构,后来一看原来上文把基本的人类学概念都写错了,其论述内容却是再次证明了我的政治分析——那就是民主制度只能流行在白种人邦国,无法普及到黄种人国家,更无法普及到黑种人部落。这是由“白黄黑三个种族的不同生物特性”所决定的。

参见:

第十五章 种族特质 

Chapter Fifteen Racial Characteristics

现代科学所显示的“种族相异三特性模式”〔three─way pattern of race differences〕的平均值显示,东亚人身体的成熟度较慢、繁殖力较弱、性行为较不频繁、个性较温和、脑部较大、智商也较高;黑人刚好相反;白人介于中间但较接近东亚人。白人不善于跳,亚洲人也不善于。其成因是,人类族群为适应不同环境,演化不同的生殖策略,这些策略与脑部大小及智力高低是息息相关的。······有一件事情,我越想越觉得奇妙,那就是“种族相异三特性模式”中的智商三级别,好像与三个种族〔黑─白─黄〕所组成的社会的规模,有一种内在的关联。简单说,就是智商最低的黑人所组成的社会,规模最小,基本上属于“前国家阶段”的“氏族公社制”。智商中等的白人所组成的社会,规模中等,大部分属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阶段”的“军事民主制”。智商最高的黄种人或与黄种人混血的亚洲社会〔如印度、中亚、中东〕所组成的社会,规模最大,许多属于高度集权的“大面积国家阶段”的“神化领袖制”。

一,德国人与印度人的种族主义

1. German and Indian racism

德国《明星周刊》驻北京记者舍普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上帝、洋鬼子与猴子》〔德国记者体验中国〕:“在北京搭乘出租汽车时,我有时颇受司机尊敬:‘哦,您是德国人。德国啤酒、奔驰车、贝肯鲍尔,好!’有时,司机想,大鼻子肯定很笨,学不会中文。他们不时地抻一下我手臂上的汗毛,哈哈大笑。也难怪,外国人是猴子嘛!中国人的手臂和腿上不长毛。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上帝造人的故事。为造人,上帝试验了三次。他把面人放在炉子里,第一次烤的时间太长,面人烤焦了,黑种人也就出炉了。第二次,他把我们大鼻子的白种人拿出炉太早,也不满意。最后上帝造出了地道的人,这就是中国人,颜色既不太深,也不太浅,而是黄澄澄的中间色,他们成了中心之国当之无愧的居民,是世界的中心。有时,沙文主义会一下子转变为对外国人的仇恨。一年前北约轰炸机炸毁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炸死四名中国人时就是这样。出租汽车司机拒载外国人,我谎称自己是俄罗斯人。美国大使馆遭到石块投掷,我的同事马斯遭到殴打。开始时政府鼓励暴民的行为,因为信仰马克思和毛泽东的人越来越少,北京的一些政界人士把民族主义看作是使这个泱泱大国重新结合起来的新式粘合剂。

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与明星周刊摄影师沃尔夫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有数千人诚惶诚恐参加的升国旗仪式。那时正是政府严厉打击法轮功的时候,后来在景山公园,沃尔夫的助手问人,这里是否有法轮功的人在练功。一下子,数百名怒气冲冲的中国人围住了我们,其中一部分是国家安全局的人员。他们喊叫:‘这是中国的地方。’我说:‘知道。’接着,警察把我们扣押了几个小时。在飞机上,我那姓詹的中国女朋友被骂为外国人的贱货、帝国主义的走狗。当时,我们刚从四川省旅游归来。中国人从小就从媒体中学会了这些词,对他们来说,媒体是一种学习用语言开战的业余学校。宣传部的官员每天都在为人民公敌创造新颖奇特的语汇:台湾的副总统被称为‘渣滓’,把性事作为小说题材的女作家是‘外国腐朽文化的奴才’。当年在毛泽东治下,大鼻子都是‘洋鬼子’,是饥荒和瘟疫的罪魁祸首。今天,一切复杂多了,中国需要‘鬼子’来投资。在殖民时代,主要是外国人自己造成了中国人不喜欢他们的局面。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派遣士兵去中国镇压义和团起义时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匈奴演说’:‘不要收容俘虏。德国人这个词应该流传千年,要使中国人再也不敢对德国人斜视一眼。’

尽管如此,中国人有时把外国人看成一切都能做到的半个上帝:能造更好的汽车,能把人送上月球,发明软饮料。我们的中国熟人中,富裕的人都吹嘘说,他们只买外国产品。精英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大学读书,国家主席也不例外。中国梦想成为超级大国,但却背负着过去五百年从世界大国收缩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耻辱。中国人波动于自大狂和自卑感之间,这是一种富有爆炸性的混合物。西方可以扩军或者通过更多的投资、更多的国事访问、更多人旅游把中国纳入国际社会。当然,中国应该尽快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交换大学生也有很大的收益,他们回国后可以向同胞广为介绍国外情况,比如说,大鼻子是从猿变成人的,但中国人也一样。”〔以上见2004年2月22日“德国之声”网站头条文章〕

这篇文章涉及面很宽,但是,这个造人故事毕竟是我们在中国从未听过的,过去我曾从事数年之久的中国神话研究,知道没有文献资料可以支持这位德国人讲的“中国造人神话故事”。看来,这位德国记者凭空杜撰了中国人的故事,用来表达他自己的种族主义观点。事实上,这种观点从来不是文化主义而非种族主义的中国文明所持有,反而是早在《摩奴法典》时代印度社会〔约前600─前200年〕就产生了的“雅利安文明”的特质,德国人则是近代欧洲最著名的种族主义者,而且不论在南非还是在北美,德国后裔都比英国与法国后裔,更为热衷于种族隔离。

摩奴是印度神话传说人物,但摩奴法典却是印度社会的真实资料,其第一部分就明确表达了雅利安人的种族主义:

“为了在应有的次序上确定种姓成员的义务,自在神梵天之子,贤明的摩奴,在法典中充分阐明四种姓生活的永恒规则。梵天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双脚相应地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规定了特定的义务与职业。

他规定婆罗门教授与学习吠陀〔veda〕,为自己为他人祭祀,以及布施与接受布施。他规定刹帝利保护人民,施与施舍物,祭祀,学习吠陀以及节制现世享乐。吠舍则牧畜、施舍、祭祀,学习吠陀、商业以及高利贷业、农业。给首陀罗指定了唯一的职务──温顺地为这些再生的种姓服务。

婆罗门,出于从梵天身体的最高尚部分出生,由于最先出生且掌握吠陀知识,因而理应为一切创造物的主宰。一切生物中最优秀的是动物,在动物中最优秀的是有理性的,在有理性的之中最优秀的是人,在人之中最优秀的是婆罗门。

低级种姓的人用肢体的那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须将他的那一部分割断,摩奴的指示就是这样。”

印度另一部著名的《那罗陀法典》〔最后编成约在四、五世纪,时间较《摩奴法典》为晚〕则规定:“为求给养而作奴隶的,如果谢绝给养,即时可得释免。因与女奴隶婚配而为奴的,如果离开女奴隶,便得释免。那种曾享自由而自卖的可耻的人,是奴隶中最下贱的,他不得释免奴籍。奴隶制关系不得违反四种姓的秩序而成立,除非一个人玷污了他的种姓固有的职责。”〔V.36─39〕······

《那罗陀法典》序言写道:“摩奴写成梵天法论十万节,共二十四卷一千章,以授那罗陀。那罗陀是诸神中的智者,把它紧缩为一万二千诗句,供人类使用,授于跋梨求之子苏摩底。苏摩底为了人类的最大便利,又把它紧缩为四千诗句。凡人读到的不过是苏摩底的再缩本······”

《那罗陀法典》把职业分为两类:即“洁净的工作”和“不洁净的工作”。“不洁净的工作”包括打扫门口、道路、厕所和垃圾堆,收拾残饭和粪便,给主人摩擦肢体等等。“洁净的工作”才是“劳动者”的职业,劳动者包括学生、学徒、雇仆和职员。〔Ⅴ·3-7〕在种姓制强化的同时,奴隶解放的机会却日益增多。《那罗陀法典》曾列举出十五种奴隶,并详细说明各类奴隶解放所需要的条件。例如由饥荒受人扶养而沦为奴隶的人,在给予一对公牛后即可获得解放;债奴和抵押为奴的,在偿付债务后也可获得解放。

现代的德国记者与古代印度人,同样是以肤色作为人种标志,这好像比纳粹的观点还要陈旧,纳粹虽然把同为高加索人种的犹太人列为劣等民族,但是却与黄种的东亚日本人结盟,希特勒听到日本向美国宣战,充满信心地赞扬日本“这个国家一千年来没有战败过”。

二,新的种族区分基于生命科学

2. New racial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life sciences

从医学上看,人对药物的反应确实是具有种族差异的:包括“心血管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代谢和反应”、“其他类药物的代谢和反应的种族差异”等等,不过这与肤色关系不大。而在其它方面,“甲胎蛋白诊断HCV相关性肝癌具有种族差异性”,“艾滋病传播种族差异明显”〔2004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大城市百分之三十的黑人同性恋男青年感染了艾滋病毒,该数字令人吃惊,这是艾滋病在不同种族间的传播差异日益明显的一个例子〕、“哮喘诊疗中存在的种族差异”〔发表在《内科医学档案》上的一项新的研究,解释了黑人更多出现严重的哮喘症的原因〕,此外,“动脉血栓的发生率存在种族差异”〔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生心源性胸前区疼痛的患者中,与其他种族相比,黑人和西班牙裔发生完全冠状动脉堵塞的可能性较低〕。

此外美国基因研究者华勒斯〔Doug Wallace〕的研究团队还观察研究了全世界1125名受试者体内的特定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得出结论认为,寒冷的天气有利于某些人体基因的突变。这使得一些人能在六万五千年前,从非洲移民到气候严寒的北欧及北亚继续生存。“那些没有突变基因的非洲人,冻死了。”而具有突变遗传基因的人也就意味着更能抗寒的移民后裔,就比较不容易得糖尿病、心脏病、老年痴呆及器官衰弱。他们的研究是通过线粒体〔mitochondria〕内的DNA进行的。

而腓力普·洛旭庭教授〔Professor J. Philippe Rushton〕的《种族·演化·及行为:生命历史的远景》〔Race,Evolution,and Behavior:A Life History Perspective〕则认为,“现代科学所显示的‘种族相异三特性模式’〔three─way pattern of race differences〕的平均值显示, 东亚人身体的成熟度较慢、繁殖力较弱、性行为较不频繁、个性较温和、脑部较大、智商也较高;黑人刚好相反;白人介于中间但较接近东亚人。白人不善于跳,亚洲人也不善于。其成因是,人类族群为适应不同环境,演化不同的生殖策略,这些策略与脑部大小及智力高低是息息相关的。······全世界有无数的研究显示:特性上的不同,像智力、脑部大小、生殖器大小、性能力、生殖能力、勤奋与否、社交性、是否遵守规则等等,都与族群不同产生关联。若排成一列的话,族群之间的变化依次是东亚人〔Orientals〕、高加索人〔Caucasians〕、黑人〔blacks〕······

运动迷也都知道黑人专长拳击、篮球及赛跑。与白人相较,黑人的臀部较窄,他们坐下来的高度也较矮,因此他们重心较高,较好的平衡感;较宽的肩膀,身体上的赘肉不多,有更多产生能量的快速抽动肌肉,这些先天优厚条件带给他们很大利益。另外,比较白人及东方人,黑人多出百分之三至十九的荷尔蒙睾丸素,睾丸素可以转换成爆发性能量。但黑人无法在游泳项目中出类拔萃,原因是较重的骨骼及较小的胸腔限制了他们。种族的差异在早期就看得出来,黑婴儿比白婴儿早一周出生,黑婴儿在骨骼发展上也较成熟,五六岁之前的黑小孩在短距离赛跑、远距离跳跃及跳高等方面就超越别族群的小孩。

东亚人跑得比白人慢,因为白人有较窄的臀部、较长的腿、较多的肌肉、及睾丸素,正如在运动场上黑人比白人得利,白人也比东亚人得利。荷尔蒙赐予黑人成为运动健将,但也使他们在学校难以静下来,因此容易犯罪。黑婴儿比白婴儿发育更快,东方婴儿比白婴儿发育更慢。非洲婴儿出生没多久,坐下时他们的头比较能往上仰,背部也挺得较直;白人婴儿经常需要六到八星期的时间。黑人小孩待在妈妈子宫时间最短,美国百分之五十一的黑人小孩不到三十九周就出生了,这种情形只占白人小孩的百分之三十三。在欧洲,学有所长的女黑人的后代也比白人后代出生更早,因为基因决定怀孕期的长短。从孩童时代开始,黑人成长速度较快,黑人小孩有强壮的肌肉,也较能伸手拿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颈部肌肉发展如此好,因此在他们在出生后九小时就能把头抬高,只需要几天他们就可以转身,白人婴孩则需花上六星期。专业测量显示,黑人小孩无论是坐、爬、走或穿衣服能力比白人或东亚人都发育得快;而东亚小孩比其他种族小孩发育都慢,常常长到十三个月大才能走,白人小孩是十二个月,黑人小孩是十一个月。X光显示黑人小孩的骨头比白人小孩发展得更快,白人小孩的骨头比东亚小孩长得更快。牙齿也是如此。黑人平均大约5.8岁长第一颗永久齿,7.6岁结束长牙;白人开始在6.1岁,7.7岁结束;东亚人开始在6.1岁,结束在7.8岁。除此之外,黑人的颚和牙齿比较大,牙齿也较多,常有第三和第四颗臼齿。比起东方人,白人的颚和牙齿较大,牙齿也较多。黑人达到完全性发育〔像初次月经、性经验和怀孕〕比白人早,东亚人的性发育比白人晚些。1997年出版的小儿科〔Pediatrics〕一书针对一万七千多位美国女孩作的调查发现,黑人青春期开始比白人早一年,而白人比东亚人早一年。八岁之前,百分之四十八的黑人女孩胸部与腋毛已开始发育〔白人仅有百分之十五〕,白人女孩普通要等到十岁左右。黑人女孩的月经大都开始在十一岁与十二岁之间,白人女孩则晚一岁。

2011年6月19日父亲节前夕,美国的丕优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公布调查报告指出,美国不满四十五岁的父亲,几有一半表示至少有一个私生子;有不满十八岁子女的父亲,也有27%没有与至少一个孩子同住,比率较1960年代高出一倍以上。丕优调查发现,父亲的角色因种族和教育有极大差异。非裔和西班牙语裔最可能有私生子,比率分别高达72%和59%,白人为37%。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父亲,只有13%有私生子,只有高中文凭的父亲这种比率高达51%,没有念完高中的父亲比率更达到65%。年龄也有关系。二十岁到二十四岁的父亲有四分之三有私生子,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的父亲这种比率为36%。这显示传统的道德观念正在逐步走向瓦解,至少在“西方世界的中心”是如此。 

而政府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出生的黑人婴儿,有72%是未婚妈妈生下的!这远高于其它族群:例2008年亚裔私生子女的比率为17%,白人私生子女为29%,西班牙语裔私生子女为53%,美国印第安人私生子女为66%。统计数字显示,任何种族的未婚母亲生下的孩子,学习成绩可能较差,较可能进监狱和使用毒品,长大后较可能生活贫穷,也较可能未婚生子。未婚生子的问题在1965年开始成为公共议题,后来成为国会参议员的莫乃汉〔Daniel Patrick Moynihan〕当时提出一份政府报告,描述各种原因导致黑人私生子比率达到24%。当时白人此种比率只有4%。身为白人的莫乃汉宣称非裔私生子比率这么高,主要是黑人本身的行为所致,与种族歧视无关,导致许多人指责他“把责任推给受害人”。这种争议一直持续到现在。保守派认为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由派则坚持非裔的问题真正根源在于缺乏平等教育和机会。原来对这种问题避而不提的黑人社区,面对情况日益严重,现在也开始出现讨论和争辩了。

三,种族相异三特性模式的社会后果

3.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three─way pattern of race differences

目前,许多人仍然不知道东亚人智商要高于白人这一事实。而英国心理学家理查·林恩〔Richard Lynn〕花费二十年时间所作全球性智商调查,也证实太平洋边缘国家的黄种人智商范围从101到111不等,比白人的智商100到103之间、非洲黑人的智商70左右〔混血黑人如美国黑人为85左右〕,都要高出不少。

林恩教授1977年开始进入人种智商这一领域的研究。他在1970年代注意到日本的飞速发展,作为智商研究专家他马上想到,日本人能有如此快的发展是否因为他们有较高的智商?于是,他开始对日本人的智商进行测试调查。他发现,日本人的人均智商达到了105。得出这个结论后,他又猜想,中国人是否也应该拥有同样高的智商?调查测试的结果显示,他的想法是对的,中国人的平均智商也达到了105。中国、日本都属于蒙古人种,地域又很接近,为了寻求更广泛的结论,林恩教授开始对人种智商差异的研究。在收集研究了一百三十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后,林恩教授总结出了不同地区人种智商的差异排位以及原因。

东亚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而之后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东南亚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诸岛土著居民〔85〕,南亚及北非人〔84〕,撒哈拉非洲人〔67〕,澳大利亚原著民〔62〕。而人种智商最低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

林恩的这一研究遭到了西方社会的批评。因为西方的政治正确主义必须坚持认为“所有人种的智商都是一样的”,研究人种智商差异会被认为是种族歧视。

当林恩教授提出他的研究后,很多人还从学术上提出了质疑:既然东亚人的智商最高,为什么西方人在科学技术上要比东亚人更胜一筹、发明也更多?

林恩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东亚人在性格上比欧洲人更循规蹈矩,所以在发明创造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证明东亚人的智商低于欧洲人。东亚人现在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夏威夷、北美地区,他们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参与和成绩也越来越突出。

欧洲学者对林恩教授的另一个假设所进行的质疑是:既然寒冷的气候可以让人类进化出最大的脑容量,并获得高智商,为什么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爱斯基摩人却是个例外?

林恩教授用基因突变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说,在早期非洲直立人向世界各地移民进化的过程中,他们带着能够进化出高智商和低智商的不同基因。而这种基因在人口发展快、人口多的地区得到进化的机会就更多。在寒冷地带,低智商人类逐渐被淘汰,而高智商的幸存者得到进化。然而另一方面,爱斯基摩人的人口稀少,控制智商的基因突变成高智商的机会也就小于东亚人。直到今天,爱斯基摩人的总人口也不到十万人。相比之下,拥有十多亿人口而且人口密度相当大的中国,社会竞争极其残酷剧烈,当然也就在无形中拥有了一个基因筛选的强大机制,尽管这个机制经常发生“逆向淘汰”的副作用。

而这些测量所依靠的方法是“雷文渐进性模型”〔The 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是测量推理能力的,不是测量文化知识的。凯尼斯·欧文〔Kenneth Owen〕利用这种方法,发现就读南非学校的十三岁非洲黑人小孩的智商是70。而津巴布韦〔Zimbabwean〕共和国一位名叫佛瑞德·林迪〔Fred Zindi〕的黑人,为本国的十二至十四岁孩子做一项研究,结果同样如此。南非混血学生的智商是85,美国、英国及加勒比海的黑人也是同样情况。基因方法显示上述混种黑人大约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白人血统,他们的智商则呈现为黑人智商〔70〕与白人智商〔100〕的平均值。

种族与智商摆在一起考察,其结果公正可靠吗?腓力普·洛旭庭教授〔Professor J. Philippe Rushton〕的《种族·演化·及行为:生命历史的远景》〔Race,Evolution,and Behavior:A Life History Perspective〕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美国,从一到十二年级,黑人在学校的表现远远落在白人后面,与智商测验结果是完全一致。此外,未受特别待遇的族群,例如美国印第安人,他们在学校表现也比黑人好,这再次说明文化理论预测是错误的。推理与逻辑是黑人与白人最大的差异:简单记忆方面黑人表现不错,例如重复背诵所听到的一连串数字的能力,在“向前数字距离测验”〔Forward Digit Span test〕方面,黑人与白人的能力几乎相当。然而在测验倒背能力即“向后数字距离测验”〔Backward Digit Span test〕方面,黑人就大为逊色了。“文化偏见”难以解释这些差异。针对九到十二岁的小孩做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的实验,即“三人中选出一人”〔“odd─man─out”〕,游戏规则非常简单,哪个灯泡亮,就得必须按最近的钮,所有小孩几乎能在一秒内做到,智商高的小孩比智商低的小孩动作快。结果,黄种小孩最快,白人小孩次之,黑人小孩最慢。

“退化到平均值的定律”告诉我们,所有种族特徵将退回到他们种族的平均值,这定律预测智商115的美国黑人父母的小孩将退回到黑人的平均分数〔85〕;同样,智商115的白人父母,他们的小孩也会退回到白人的平均智商〔100〕。这定律也适用于另一极端:智商70的混血黑人父母的小孩智商,攀升到混血黑人平均智商〔85〕;而智商70的白人父母,他们的小孩智商也会攀升到白人平均智商〔100〕。预测小孩特徵回归到种族的平均值的定律,被证明是无误的,和著名的豌豆试验几乎一样准确。 退化到平均定律也适用于兄弟姊妹之间。若某个黑人或白人小孩的智商是120,他们的亲兄弟姊妹通常也有退化现象,天才黑人的兄弟姊妹,其智商同样回归到85,天才白人的兄弟姊妹也回归到100,黄种人也是如此:这说明不同种族之间的智商水平是十分稳定的,轻易不会改变。

“退化到平均”这一定律还解释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生在聪明有钱家庭的黑人小孩,比出生在愚笨贫穷家庭的白人小孩,智商要低二到四分。智商高的黑人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丰富的营养、完善的医疗照顾及良好的学校教育,但仍无法传递他们高智商的优点给小孩,因此,只有基因加上环境才能完整解释所有现象。 

社会学方面,美国的老师们知道种族差异导致学习成效不一,警察们知道种族相异造成犯罪率不同,社工人员也知道种族影响到对社会福利的依赖性及染上艾滋病的程度。同时,“美国司法部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美国,黑人进监狱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种。”美国黑人占美国人口不到百分之十三,但以伤害罪与谋杀罪嫌而被捕的黑人却达犯罪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之多,而因为抢劫被捕的黑人占其中的百分之六十七,全美百分之五十的受害者声明称攻击者是黑人。黑人同样在白领阶级的犯罪圈被逮捕:约百分之三十三的欺诈犯罪,百分之二十五因为伪造文书及接受来路不明的赃物而被捕的,都是黑人。但黑人却很少犯下类似高级主管的不诚实缴税或违反安全性的罪行,可能因为那是些“高智商犯罪”。

美国的女性杀人犯也是如此。研究显示,被捕的女性有百分之七十五是黑人,有百分之十三是白人,而没有亚洲女性被捕。在英国伦敦,黑人人口只占百分之十三,却占犯罪率的百分之五十。在个性、侵犯性及自负状态方面的研究发现,黑人的性格比白人更加外向,更具侵犯性;东方人则较白人内向而温和。比起白人来,黑人的精神欠稳定,吸毒及酗酒的比率较高,东亚人的精神则比白人更加健康。一项针对加拿大法语区魁北克作的研究,五十位老师对来自世界六十六个不同国家的八百二十五位四到六岁小孩作鉴定,发现东亚小孩比白人小孩更能适应环境,也比较没有敌意,但黑人小孩比白人小孩更难以适应环境,也比较富于敌意。同样,散居世界各地的东亚黄种人比起白人〔或白人比起黑人〕较无侵略性、较无控制野心、情绪较不容易冲动,处事的态度更小心,则是相当普遍的。

是否具有远见也与种族不同有关。研究显示:在“现在就得小糖果棒或一星期后得大糖果棒”的试验中,绝大多数黑人小孩选择眼前的小糖果棒,明显注意眼前的小利,不关心未来的优渥利益,这是研究黑人心态的重要发现。在遵守纪律与否、离婚率、婚外生子、虐待小孩及青少年种种问题上,不同种族也不相同。东亚人的这些问题比白人更比黑人少得多,而大多数黑人缺乏稳定的家庭生活,大约百分之七十五未婚的黑人青少年已有小孩,而白人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在非洲黑人国家大部份地区有许多单亲妈妈,因此不能认为这是美洲奴隶制度或城市腐败生活造成的,在非洲,单亲妈妈家庭一直是社会模式的一部分。

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白人平均比黑人多活两年,东亚人比白人多活两年。美国黑人婴儿的死亡率比白人多两倍。单亲、贫穷或缺乏教育不是造成死亡率的原因。成年人也如此,美国海军的一项研究显示,黑人的失事与暴力死亡率比其他种族都高,车祸肇事死亡率也高。而比起欧洲〔白人〕国家,东亚国家〔如日本和新加坡〕死亡率较低。但自杀率刚好相反,东亚国家自杀率高,每十万人之中有十五位,欧洲有十二位,非洲与加勒比海国家只有四位。 补充说一句,上述研究主要都是白人科学家做出的实验成果,不是黄种人意识形态理论家所炮制的宣传;相反,许多时髦的黄种人意识形态理论家们迄今还是对白人优越论亦步亦趋,匍匐在“西方的真理”面前摇尾乞怜。

四,种族意识的错位需要矫正

4. The confusion of racial identity must be rectified

有一件事情,我越想越觉得奇妙,那就是“种族相异三特性模式”中的智商三级别,好像与三个种族〔黑─白─黄〕所组成的社会的规模,有一种内在的关联。

简单说,就是智商最低的黑人所组成的社会,规模最小,基本上属于“前国家阶段”的“氏族公社制”。

智商中等的白人所组成的社会,规模中等,大部分属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阶段”的“军事民主制”。

智商最高的黄种人或与黄种人混血的亚洲社会〔如印度、中亚、中东〕所组成的社会,规模最大,许多属于高度集权的“大面积国家阶段”的“神化领袖制”。

也就是说,根据种族差异的研究,可以认为智商越高的人群,其构成的国家规模可以越大。相反,如果用欧洲中心论的观点来看中国,则后者的国家形态不过属于“早熟”,如马克思主义者、对白人优越论和“西方真理论”摇尾乞怜的侯外庐等人,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就持有这一奴性观点。

当然,在考虑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差异时,我们不得不顾及“种族相异三特性模式”在所谓“情感智能”〔EQ,也译作“情商”〕方面的表现。

当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的智商的时候,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人的认知能力,如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有一些研究人员很早就意识到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Robert Thorndike早在1937就撰文阐述“社会智能”。David Wechsler将智力定义为在一定环境下的自觉的行为、理性的思考、高效的行动的能力的总和〔Wechsler,1958,p.7〕。 其实,早在1940年,Wechsler就已经提到了“非智力因素”〔Wechsler 1940〕,即“情感的、人际的以及社会的因素”。 此外,1943年Wechsler又提出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

Howard Gardner从1983年开始研究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他认为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与传统的通过IQ及相关测试来衡量的智能同样重要。 

Salovey和Mayer在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EI〕和“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的概念。 他们将EI定义为一种社会智能,它包括监督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区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运用情绪信息去指导思维和行动的能力〔Salovey & Mayer 1990〕。Salovey和Mayer还着手研究EI的测量方法,以深入探索其重要性。

1990年代初期,Daniel Goleman在他的第一部研究著作撰写过程中,就接触到了Salovey和Mayers的研究工作,随后,在他的那本脍炙人口的《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中,他首次为情感智能和社会智能的重要性提出了切实的证据。Daniel Goleman曾在哈佛接受心理学训练,并与著名的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在一起工作过。

〔一〕情感智能的五个功能范畴

在1995年的时候,Goleman同意Salovey提出的EI的五个功能范畴〔p.43〕。 

1、了解自我。内省、辨识自己的情绪。

2、管理自我。把握自己情绪的能力。

3、自我激励。将情绪体验运用于目标追求。

4、识别他人情绪。同情心与社会意识。

5、处理人际关系。管理自己情绪的技巧。

〔二〕情感智能的四个功能范畴

后来,Goleman更倾向于四个功能范畴的提法。 这四个功能范畴包括19个类别,Goleman在他的《打造新领导人》〔Primal Leadership〕一书中对19个类别一一做了描述, 后来海氏公司〔Hay Group〕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两个类别:

1、自我意识〔情绪自我觉察、 准确自我评估、自信〕

2、自我管理〔情绪自我调控、 透明度/可信度、 适应性、 成就导向性、 主动性、 乐观性、 严谨性〕

3、社会意识〔同理心、 组织意识、 服务导向性〕

4、关系管理〔感召式领导力、影响力、发展他人、变革触媒、冲突管理、建立联结、团队与合作、沟通〕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根据Goleman,所有上述提到的这些EI都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培育而成。

〔三〕IQ挑战EI? 

根据一些科学家的研究,IQ[智商]作为工作绩效的预测器,效果并不理想。Hunter和Hunter〔1984〕估计,对于一个人的绩效表现,IQ的贡献份额至多只能占到25%,sternberg〔1996〕更指出,据他的研究,10%的比例可能更为准确。在另一些研究中,IQ的贡献份额更是少得可怜,只占4%左右。在Van Rooy和Viswesvaran于2004年所做的一项整合研究中,他们通过将EI和IQ进行对比,来检验EI与绩效表现的关联性以及预测有效性,最终他们发现在一般工作及学术成绩方面,IQ较之EI是一个更好的预测指标。然而,当考察一个人能否成为其职位上的“明星”的时候〔绩效表现在其所属组织中排在前10%〕,或者当考察一个人能否成为杰出领导者的时候,比起EI来,IQ就显得不是那么强有力了。

〔四〕IQ与EI:纯粹类型

Goleman认为,不应该将IQ与EI视作互为对立的竞争体,它们各有其用武之地。尽管可以简单地将人归类以高IQ/低EI,或者高EI/低IQ,但这些情形毕竟相对少见。在IQ和EI之间存有一定的关联性。以下是几个典型〔纯粹类型〕:

〔纯粹的〕高智商男性。这种人无疑非常典型,他聪明能干、雄心勃勃、工作富有成效。他富有预见性,并执著于既定目标。他无忧无虑,能够控制自己的烦恼。他还兼具批评议论与谦逊俯就的特点、吹毛求疵与羞涩内向的特点。他对性感到不自在、兴趣不足。他表现力差、往往疏离于他人,他的情感异常冷淡。

〔纯粹的〕高情商男性。他是典型的社会型人士,外向,愉悦,不会担惊受怕、杞人忧天、闷闷不乐。他有非常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并具有道德观念。 他富有同情心,注意人际关系。他的情感生活丰富多彩,但有节有度。他善待自己、他人以及他周遭的社会世界。

〔纯粹的〕高智商女性。她对于自己的智商很有信心,她能够流利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她看重智力因素,具有广泛的智力及审美情趣。她趋向于内省,经常忧虑、内疚、沉思,不善公开表达自己的愤怒。

〔纯粹的〕高情商女性。她是那种过于自信、敞开情感的人,对自己总是采取一种积极的认识态度,生活对她而言,充满了趣味。她是外向型、社交型的人士,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她善于调节压力。她的处世态度使她很容易结交陌生人。她非常善待自己,享乐生活、不受约束,对于性比较开放。她很少有负罪感,或深思自省。

[评估和测量EI的工具有:

EQ-I模块〔Bar-On,1997〕:一种EI的自我测量和评估工具,且能帮助测试人训练培养高人一筹的情商。

多元情商标尺〔Mayer、Caruso、Salovey, 1998〕:一种能力测试,通过当事人执行一系列的预设任务来评估其情商,这些任务与感知情绪、辨别情绪、理解情绪、把握情绪的能力密切相关。 

情绪能力问卷〔Goleman 1998〕:一种360度全方位情商评估方法,用以对组织成员进行情商评估,它不仅向当事人,而且向他的上司、下属和同事来了解情况,从而评估其情商〔形式是个人反馈报告〕。ECI的另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情商评估〔形式是内部稽核〕。评估对象是组织内部任何层次规模的集体,内部稽核的结果是给出这些集体的组织轮廓和特征。ECI将从上面提到的19个〔或21个〕情商类别入手,进行情商评估。]

〔以上参见:丹尼尔·戈德曼[Daniel Goleman]:《EQ:情感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译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前面说过,目前许多人仍然不知道东亚人智商高于白人这一事实。因此欧风美雨就显得很有诱惑力,奇风异俗流行亚洲,黄种人甚至把自己的黑发染成黄色,把头发也烫成卷曲的,仿佛这样一来就可以分享白人的成就,隐蔽自己很不争气的文化尴尬。现代黄种人的文明退化现象,不仅辱没了祖先的成就,也辜负了自己的种族特性。

生为中国人而爱好黄色的毛、趋尚卷式的发,这其实是种族自信极度衰竭的表现,也是情商低下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一文化问题和趣味问题。“不幸”,黑而直的发,这是与生俱来的黄帝后裔所无法改变的。任何染色也罢,卷烫也罢,都只是治标不治本,除非改变染色体,否则无济于事。因此,对于极端西化的“自由主义改良家”来说,根本性的出路只有与白人甚至黑人杂交,交换基因,以便在自己的下代身上实现“欧美梦想”,仅仅“再做三百年殖民地”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在我们看来,这不仅是严重的文明危机,且是严重的种族危机,比百年之前的缠足危害更大,这不仅导致“种族退化”,而且导致“种族异化”。如果说缠足是文明的颓废,辫子是政治的奴化,那么染色卷发之属就是前所未有的种族堕落行为。毕竟,缠足是自戕而还不是自辱,佩带辫子是谄媚异族还不是谄媚异种,而染色卷发在骨子里却是崇拜异种的行为:这类“欧风美雨”不是时髦,而是亡国败种的伴生现象。烫发染色比缠足辫子更加致命,还因为这意味着高智商向低智商看齐,高情商向低情商靠拢。

一个人会因为精力无处发泄、抱负无所施展而怏怏得病。一个种族也会这样。如果强迫黄种人去过白种人喜闻乐见的生活,难免有削足适履的感觉,事实上,这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削足适履、东施效颦的过程。“效颦改革”虽然给中国引进不少外资,但毒品和艾滋病的涌入比外资更加迅猛,西方人的随机经验成了中国人“来自西方的真理”。

统计数字表明,黑人平均一周性交五次,白人是四次,黄种人是两次半。如果按照“西方真理论”一定要中国人平均每周性交五次,“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其结果不是十分可笑吗?这样的“中国人”要不“肾亏”才奇怪呢。也许不仅仅可笑,而是可悲可怕。可以说,现在中国黄色泛滥、性病流行〔艾滋病、梅毒、疱疹、乙性肝炎〕,正是上述西方真理的“黑白两道”入侵中国和黄种人自己配合默契之“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就是对“共同富裕”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绝妙讽刺。

中国祸乱的直接导引,是因为屡战屡败。战败导致心理压抑,因此被迫“寻求西方的真理”,也加剧了生理上的不同所带来的模仿者的危机。例如,黑人的特性注定它是一个青年主导的社会,而白人社会则居中,黄种人的社会则常是老人统治的,这就是“东方家长制”在种族特性父母的基础。结果黄种人社会的青年人经常遭到压制,他们过剩的精力变成了一种致命的毒素:“你若不排除过剩精力,它就要使你变态。”中国的青年,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中,感到最深的压抑,品味着雄图不能施展的苦恼,他们被自己的精力深深刺伤,他们的希望和祝福,仅仅是让后来的人可以免去这样的折磨。

个人如此,民族亦然:民族不仅由于无所事事而得病,也会因为错误地模仿别人而陷入绝境。一个文明如果因为受到别的文明的挤压逼迫而无处宣泄多余的精力,这些郁积着的精力也会反过来窒息自己,原来的建设性就可能转为破坏性。武力是历史的仲裁者,但武力的残酷后面还存在某种更深刻的东西。无论暴力给受害者们的印象怎样恶劣,它还是另一种更高更隐秘事物借以表现自己的形式。暴力造成了破坏,其中包括了那些阻碍生长的东西。谁透过了这层玄机去观察历史呢?

任何个人精力、民族精力甚至文化精力──都是一柄双刃利剑,若不能克敌制胜,就将有气无力地杀死自己。例如,近代中国的种种恶状,是其精力被阻塞于世界主流之外所形成的恶果。这个恶果像是人体的肿瘤一样使中国感到窒息,这个内在的“恶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在的“俄国”引起的,它提示我们:只有推翻中国民族精力外向道路上的俄国障碍,才能减轻乃至消除中国的病态;只有彻底解除套在中国身上的精神枷锁〔西方真理论〕和心理奴役〔白人优越论〕,才是脱离俄国魔咒的出路。

五,双重道德的曙光已经出现

5. The light of dualistic morality has already appeared

以“种族”来区分种族特性毕竟是粗放的,而以“个人”来区分种族特性才可能比较细致。

以“种族”来区分种族特性,其结果是“黑白黄”;而以“个人”来区分种族特性其结果是“你我他” 。全球文明所要求的“人类一体”,将在理解的基础上,超越“以种族来区分种族特性”的粗放阶段,而进入“以个人来区分种族特性”的细致阶段。从而形成统一的世界秩序。

理解了“以种族来区分种族特性”的合理性,才可能超越它,进入“以个人来区分种族特性”的现实性。人与人如此不同,所以许多黑人完全可能比许多黄种人聪明,同样,许多黄种人也完全可能比许多黑人矫健凶猛。以个人来区分种族特性,在文明意义上就是区分了创造者和模仿者、领袖和群众、同化者和被同化。是的。无论怎样同化,都无法使群众变得和领袖一样,由于这根本不可能,若勉强推广为之,不仅使得创造者自取灭亡,使他的创造虚伪不真,且因群众受到强制的精神麻醉,反而远离原先预期的目的。即使同化成功,时间一久也会变质,犹如酒里渗进了水,不仅被稀释了,还会因此重新发酵,变成了醋。把酒倒进水中,也同样不能阻止水中生霉。

文明创造者是孤独的,命运体现在:

1,他的事业不可继承;

2,他的精义不可传播。

表面的继承及传播其实虚伪不真,且导致历史的报应:新的创造者起来捣毁旧的遗留物,结束虚伪变质的僵化腐败。

群众永远追随潮流,充满惰性,因此比创造者善于谋生,在世上到处繁衍滋生。不要苛责群众,他们不可能像创造者一样,但同为命运的产物,在这命运的意义上,追随者与创造者是“平等的”,虽然这根本谈不上“权利”问题。“权利”是一种生物要求,我这里谈的却是文明轨迹。让群众去过自己的生活,而创造者应该遵循另外的安排。这都是命运的正数与奇数,这两种生活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其结果即为历史。而所谓的历史文献者,其实就是这两种生活之间冲突的记录。创造者把追随者作为实现自己意图的工具,而自视为上天实现密旨的工具,仿佛他所属意和畏惧的仅有天意,其余不过是他本人的显象而已。但是智慧告诉他:不要越过雷池一步,不要用自己的道德去规范追随者,追随者的惰性,可以成为创造者的浮力,水能载舟;创造者的高洁,可以遮盖追随者的劣迹。

“升华的冲动”或曰“创造的野心”,真是一柄双刃的利器,不但扫灭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斩将过关,开辟新文明的道路,且在同时也消除行者的俗气,使他脱胎换骨。他的时辰尚未来临,还不得不过着世俗的日子,像动物一样无所事事。这时,他像一个失魂落魄的道具,毫无目的地徜徉,什么东西也激发不了他的兴趣,什么东西都不屑一顾。是的,仅仅除了那个尚未物质化的梦幻!多么乏味、空虚、阴郁、暗淡的生活!日常生活中颠簸痛苦,相形之下不那么骇人听闻了。创造者的感觉在他的创造物面前似乎麻木不仁了,那个神秘事业触动的特别灵感已经淹没了他,透彻的麻醉让他忍受了世俗生活的一切磨难。一切创造者,起初都是被当作追随者来对待的,后来被当作不合格的追随者来对待,最后其创造者身份才可能受到承认。

创造者的最高教言是:按照你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对任何人来说,最善的生活,就是彻彻底底发挥了自己本性的生活。正如黑人无法按照黄种人的本性来生活、黄种人无法按照白种人的本性来生活,创造者也不应怒责“有罪的群众”。追随者的麻木不仁乃是天经地义,否则还要创造者来干什么?

如此看来,在文明史的意义上,需要确立两种道德:创造者的道德和追随者的道德,以便成全自然生生之德的美意。创造者的使命是建立规范,追随者的功能是遵循规范。当然还有一种犯罪者存在,他只是破坏而不建立,他借口“不破不立”而先破后立,其实最终毫无建树,文明史要摈除这样的罪犯。有时,这样的罪犯还借口拯救群众而率性胡为,运动群众和群众运动相似,只能达到混淆是非和颠倒黑白的后果,从而在实际上是破坏了文明。天意不是要创造者迫使群众变得和他们一样,而只是要创造者为群众提供示范,就像蜡烛不能太多,否则会引起火灾,盐巴不能太多,否则会引起疾病。天意是要使创造者来把宇宙消息传达给人群,而不是要创造者自己宣泄自己的动物本能。这意旨的底牌是什么,甚至连创造者都不知道。“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马太福音》24:36,《马可福音》12:22〕。

不要希望模仿者会自动行“善”,正如不要指望一只猴子会说话一样。时间会改变一切,但永远无法使得马戏团里人兽合一的剧目美梦成真。

追随者的惰性及贪欲使得善良成为投资行为,“活雷锋”的目的既然是为了“领导表彰”和“英模报告”,他的言行就比入室抢劫然后宣称劫富济贫的土匪更加虚伪。试图“提高群众”的任何勾当,无异是对人们的刑罚,就像民间的赤脚医生〔或叫“蒙古大夫”〕用两块门板的夹击来“治疗驼背”,结果“驼背是治好了”,可是驼背患者却死掉了。中国的文革就是这种治疗驼背的“蒙古行径”:“破四旧”有了,“立四新”则阙如,“斗批改”里的“斗”“批”实现了,“改”却无法实现,因为驼背死掉了。

再说一遍,追随者需要适当的位置,没有他们的惰性,创造者的乾乾之德是无从体现的,没有人类作为“类”的生活,也就是“类人水平的维持”,就不会有创造者的意象及创造······因此,对前者的否定与解构,也是对后者的威胁和毁灭。追随者的惰性和类人生活的模仿性质既然不能消除,也不能改造提高,所以惟有当它们陷入混乱的时候,天才的开创性事业才应运而生,起来发挥过渡和护育的作用。对群众生活的横加干涉,本质上不过是帮助它们恢复其原有之功能,恢复到种族能力应有的水平上。如果自不量力,而希望它改“善”,就陷入了一个重大的错误。事实证明,改善的努力不是徒劳无益,就是顾此失彼,总量不变,甚至适得其反。因为真正的善、最高意义上的善,就是创造。

表面上看,决定历史命运的裁决仪式由武力作出,但在历史转折的关头,起作用的还是追求生存的基本人性。虽然灵机一动的天才常在本能的支配下挥洒出惊人之笔,但超越理性的暴力其实还是乖乖服从常规的理智。正如一句美国谚语所说:“枪口可以使任何一个醉汉清醒过来。”而我们同样知道,最终判断了是非曲直的,不是枪口,而是醉汉自己的理性。若有一种理论,不论其表现形态为宗教、哲学、政治······是违背你本性的,就毫不犹豫地抛开它,而去发掘你自己本性里的观念与思想!只有你自己的本性,才是大自然赐予你的最可靠的生活指南。根据同样的道理,种族特性也是命运赐予一群人的最好礼物。尽管人的本性具有先天及后天的不同要素,但同样来自命运的意旨。命运的偶然顺序,不但是一切的创造之母,也是其父,还是其师,即保存者和评价者。众人的万般本性,皆有其不可言喻之妙用,尽管凭借人的薄弱智力我无法理解这一点并把它一一证明出来。但我知道不同的个性在命运的永恒面前,都是殊途同归的;贵贱高下,都是人的标准。众人的本性都是一条线索,自然的神秘电流就从上面通过,历史力量由它体现、提供、决定。人的评论为善为恶,但自然的领域中没有善恶的评价,只有川流不息的绵延。世俗的善恶只是思想的流动,并随着流动而消失。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就是听从自然的垂象和启示。如果你的本性使你服从他人更为舒服,那么这也是天意。如果你的本性教你反抗他人更为舒服,那么这也是天意的晓喻。“各守其性”就是“听从生物密码的号令”,把“最后审判”的特权留待至高者吧。

摘自:

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

On Global Government──Glob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Central Kingdom Civilization

谢选骏

1975年起草

1988年初稿

2004年初版

2012年修订



【103、专制国家如何推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美中关系恶化谁造成?习近平还是川普?》(2019-02-08 美国之音)报道: 

美中关系持续恶化,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提到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有着“伟大的友情”,而习近平也回应说,他与特朗普感觉是“相识甚久”。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正是这两人各自追求的国家政策才导致今天的美中关系进一步恶化。

特朗普、习近平强调彼此私交甚好——特朗普总统在多个场合强调他与习近平的私交很好。在最新的2019年度的总统国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中他还提到,他对习近平很尊重。

在这之前,1月31日,习近平在给特朗普的亲笔信也有回应。他说,他觉得与特朗普“相识甚久“,珍视与特朗普的”友好工作关系和友情”。

特、习鲜明的国家政策造成美中对抗——但是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两人表示私交不错,但是,正是两人所推行的不同的国家战略,才造成了目前的国际环境和美中关系目前的境况。

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J. Tellis)是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国际安全、国防和亚洲战略的专家,在被问到如何看待习近平和特朗普对美中关系的影响时,他告诉美国之音:“我认为两位领导人都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两人都在各自的国家政策中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记。”他说,习近平大力提倡“自信”,呼吁民族复兴,期望改变世界来推进中国的国家利益。而特朗普则走向了“防御”,阻止其他国家占美国的便宜。泰利斯说,这样一个政策后果,不仅造成了中美的对抗,甚至也造成了美国与其重要盟友的对抗。

习近平让中国的战略方向发生了激进的改变——不过,泰利斯说,如果不是特朗普的话,美国可能会出台非常不同的对华政策,但是中国的情况可能还是会一样,因为中国从“不自信”走向”自信“,其实在胡锦涛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他说:“习近平只是继续了他之前的政策,只是在某些方面加强而已。” 泰利斯说,中国的自信甚至早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他说,胡锦涛时代,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是个转折点,让中国更加自信。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爆发,让世界对西方模式产生怀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所谓“北京共识”甚嚣尘上。

泰利斯在自己主持编撰的国家亚洲研究局2019年《中国正在扩张的战略野心》报告中说,“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中国领导层认为美国的主导地位在消失,到了中国出击并在国际舞台上宣示领导权的时候了。”报告还说,那个时候,中国领导人胡锦涛召开了一个大使级的闭门会议,宣称,“全球多极化的前景越来越明朗”,中国必须积极“推进多边主义,以及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报告说,习近平的上台让中国的战略方向发生了更激进的改变,包括使世界重新回到“两极”,包括为与美国的战略竞争做准备。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全球政策与策略学院21世纪中国中心主席的谢淑丽教授此前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说:“事实是,美中关系中的困难、紧张实际上从200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它不是始于美国的任何行动,而是中国自己处理外交政策手法的转变。在中国2008年举办奥运会前后,然后当然就是国际金融危机。真正有意思的是,这个转折点始于胡锦涛时代。”

中国放弃“韬光养晦”也是中国民众的需求——今年年初在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一个有关“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的关系”的研讨会上,美国乔治城大学安全研究项目副主任戴维·埃德尔斯坦(David Edelstein)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现在放弃了前领导人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战略。他说:“我们看到崛起的大国,这和国内的政治有关,民众把自己看成是崛起的大国,不管是出于民族主义或是其他什么力量,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领导强势一些。这里有国内政治的动机在里面。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有时也会被卷入某些冲突中,比方说一些小的国家会不停地在这里戳一下,那里捣一把,以获得其他更大国家的关注。 嗨,你必须注意这个崛起的国家了,关于这点,我想我们在南中国海的各种力量较量中已经看到了。 很多人在指责中国,当然,这样的指责在很多时候也是对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小国家,他们在这里挑衅一下,在那里捣一把以获得美国的注意。中国的立场,要要么忽略他们,对这些小国的行动视而不见,要么做出反应, 引起冲突。”埃德尔斯坦说,一个崛起国家不再满足于现状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崛起,但是,这个原因不太适合中国的情况。埃德尔斯坦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习近平对中国人自信心的高涨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习近平用他的“中国梦”鼓励了中国民众的自信。

美中各自调整“投资时限”,造成现在的紧张关系——埃德尔斯坦在自己不久前出版的新书 “关于投资时限”(Over Time Horizon)中谈到美中调整“投资时限”,导致现在的紧张局势。“投资时限”的概念来自于投资交易,指的是投资者在变现前持有证券的总时长。埃德尔斯坦的同事,奥巴马政府时期白宫亚洲事务高级主任麦艾文(Evan Medeiros)曾这样解释埃德尔斯坦的“投资时限”概念。 他说:”我们曾经满足于对中国进行防范,而那个时候中国采取的是‘韬光养晦’的策略,双方都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其他改变)。但是过去五年来,这一切都变了。目前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对方对自己造成的短期威胁上了,特别是在美国这边。现在美国相信,时间来不及了,(对中国)只是防范是不够的。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中国是对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自信,而且很愿意用这些能力来满足自己的利益。”

美中对抗是历史性调整,先于特、习上台——美国智库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则认为,美中目前的对抗是历史性调整,先于特朗普和习近平的上台。他说,早在美国把中国当作战略竞争者之前,中国就把美国当作最大的安全挑战。他说,这样的关系先于特朗普和习近平上台,在他们之后也将继续存在,这是历史性的结构调整。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些人基本不懂,专制国家推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这似乎是个愚人节的笑话,但却是斯大林主义的恐怖现实。这一现实具有这样的逻辑——1、专制国家都是落后国家,2、专制国家都是人民主人,3、众多专制国家为了对抗少数民主国家而推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也就是用群狼战术劣币逐良币,围攻并消灭先进国家。这就是“专制国家推行国际关系民主化战略”。



【104、专制恃强凌弱、民主以众暴寡】


《美国民主?其实美国简直专制独裁到无法想象的程度!》(Kar Yin Lam中大學生會 CUSU 2016年4月29日)报道:

●美国雨水属于"国有资产",私自收集雨水犯法逮捕

http://news.cntv.cn/20120802/103411.shtml

收集天上降下的雨水也会犯法吗?在美国俄勒冈州这样的事情的确会触犯当地法律。近日,一名叫加里·哈林顿的男子就因"非法收集和使用雨水"而被宣判入狱一个月。据国外媒体7月31日报道,家住俄勒冈州老鹰崖的哈林顿曾于2002年在自家的170英亩(约合为0.69平方公里)土地上挖了3个池塘,以收集雨水。后来,当地政府指控称,哈林顿非法收集雨水的行为触犯了当地法律。

7月25日,当地法院作出判决,哈林顿被判处入狱30天,并须缴纳罚款1500美元(约为人民币9554元)。根据俄勒冈州的地方立法,所有的水都是公有的。如有个人想要储存任何一种形式的水,都必须首先获得当地水利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对于判决结果哈林顿表示不服,并将提起上诉。"因为收集雨水就要入狱30天,这合理吗?农村土地所有者不能存储降在自己地上的雨水,这太过分了。对于所有池塘拥有者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警告。"

哈林顿说,他曾于2003年获得了俄勒冈州水力部门的批准,但后来这一许可证又被撤回了。"他们一开始给我颁发了许可证,但后来他们又无理地取消了这一证明。为此,我一直和他们争论至今。""我觉得政府是在恃强凌弱,他们就像是一个大恶霸。如果你被打倒或者放弃反抗,他们就会变得更加霸道。作为美国人,我们应该坚持宪法赋予的权利,我们应该享有一切公民权利,而且一定要顽强不屈。"(据《中国日报》)

(这三个池塘都建了很长时间,最早的一个还是他37年前结婚时建的。美国政府随时都可以故意收回许可证,然后说你是非法的,逮捕你。美国西部许多州,包括犹他州、科罗拉多州,一直都在禁止个人以任何方式和道具收集雨水。美国国会还在讨论: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要对所有国民收呼吸税、放屁税,还有阳光也是国有的,晒被子非法。)现在在美国很多州,拿脸盆接雨水都是犯法行为。变态!!!这个的目的就是控制、奴役,为控制而控制,为奴役而奴役。从心理上进行全方位的压迫。撒旦在抢夺上帝给人类的恩赐!!

美国有个纪录片《End of liberty》(自由已死),说了美国很多这些变态的事情。美国人用雨水浇花要坐牢,美国人给朋友投公车币要坐牢,在自家院子种菜犯法!小学生分吃鸡腿要坐牢,自家院子里的草太高要坐牢……美国用很多看似搞笑的手段培养他们对警察的控制力!能对美国人的这些合理行为下手的警察,要他们做更"高级"的事,自然就不在话下!另外一个手段就是开罚单,罚单数量不达标的会被辞退,这一点可能比上面的手段还重要,因为这个方法筛选出了听话的警察!

小型有机农场都纷纷被警察荷枪实弹扫荡,自己养奶牛卖纯正的奶是违法行为,被逮捕被贴封条,贩卖有机食品被美国政府看成是十恶不赦的事情。新法案S510将禁止自种农产品的生产、分享、交易、贩售,你在家里种菜就会被逮捕。

说好的民主和自由,居然就被从天而降的雨水洗刷的清清楚楚,就被破土而出的作物顶破了表皮。这也太"法治"了吧?话说要是哪天下雨没打伞,会不会因为用身体收集雨水或者非法洗浴而面临牢狱之灾啊?

●据说,欧洲很多国家收"雨水税"。各有各的理由,德国人的代表性普遍一些。理由是,由于城市很多水泥路面,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因此影响到了地下水。而为了地下水回灌,必须要排水管道跟"渗透区"进行连接,这就要发生一定的费用,比如建设费用,维护费用,管理费用等等,"雨水税"就是支付这些费用的。至于居民收集雨水犯法,也是上面的理由。理由?想找理由什么理由找

不出来?要想收税,何患无辞。

(天一下雨,老百姓就得交税?剥削的好名目啊,问题是平时交给政府的税哪去了呢)。

谢选骏指出:上面的论者显然没有见识过不经民意认定的“真正专制”,结果把政府职能中的强制性当作了专制。不过道也揭示了专制具有“恃强凌弱”的特点。

《民主未必是个好东西》(《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09版)报道:

赵汀阳:生活经历和思想没有关系,哲学家要像科学家一样理性地思考,要无我,要思考人的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

在采访中,仅仅为了让赵汀阳说说自己的经历,几乎发生了一场争辩,辩题是“思想者的经历和生活是否影响其思想的形成”。正方辩友(记者)说,一个人的经历、他遇到的人、他看过的书,怎么会跟他的思想无关呢,不管影响是大是小,是隐性还是显性,两者总是有关系的,更不用说那些为人生而思考的学者。反方辩友(赵汀阳)冷静又坚决地说,不,哲学家是像科学家一样无我思考的。人生经历、求学体验,那些是生活,私生活,反映他们的是文学,跟思想没关系,而且恰恰是哲学家要摈弃的东西。他指着自己新书的封面,说,你看,《每个人的政治》,是每个人,不是你也不是我,世界不是为我准备的,是为所有人准备的。表达个人情感非我所长,我也没兴趣。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屈服于个人的经历、情感、遭遇、挫折,带着自己的情感偏好,他就只能代表自己,就无法不偏不倚地为每个人说话了。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要有意义,就不能只为自己说话,否则就只是声辩、控诉、抱怨、宣传、推销,而不是思考了。思想需要一个纯粹状态,思想必须无私,为真理、事物或者所有人说话。一个人干什么都要有其职业要求,在赵汀阳看来,哲学工作者基本的职业要求就是研究普遍问题,像科学那样无我。

为了说明问题,赵汀阳特别提醒记者注意,他的书里很少有“我”字,除非不得已。正确的思想是“无我”的,赵汀阳在一篇文章里曾经比喻成“像外星人那样”看着人类世界,然后就“看到人们是多么自私愚蠢,不断作法自毙、自取其祸”。在其他场合,赵汀阳曾经直言,他就像是一个机器人。科学家只会说“这件事是这样的”“那件事是那样的”,不会说“我觉得”如何如何,“我”在科学研究中是没有意义的干扰变量,会误导自己。

说这些话时,赵汀阳一口喝干了咖啡,从头上抹下软檐帽,帽子好像是当年新四军戴的那种,帽额上绣着一颗闪闪的红星,据说其实是卡斯特罗那种样式的。

当一个人执意要将生活跟学术彻底分开的时候,采访就变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毕竟采访不是学术研讨会或报告会。虽然我一点儿也不同意他的观点,但对他来说,这大概恰恰又是一以贯之的“道”之一。因为早在老版的《论可能生活》里,他就已经提出了“无立场分析”原则:在思想的领域里,一个人不能执于任何一种立场,才能提供有意义的思考和发现各种可能性,打开不同的道路。秉承这样的方法论,赵汀阳要做的,就是《道德经》里所谓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唯独没有他自己。纯粹客观和高度普遍性的思想和真理,这大概就是赵汀阳的自我期许吧。他说:“生活中有太多的得失恩怨、私心杂念,如果生活与思想要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也应该是生活向思想看齐,而不是相反”。

赵汀阳:人生来就以人类之名借贷来人权,为此必须终生支付“做人的责任”。基督教发明了意识形态的四大组成部分。预付人权。民主是不是好东西,要看是什么样的民主,而自由和法治才是必要的好东西

虽然赵汀阳在李泽厚门下学习美学,但他很少做美学,他的兴趣从形而上学、伦理学到政治哲学,一路转过几个弯,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一直在思考那些普遍的、具有公共价值的问题,关于幸福、公正和自由。他一本一本出书,是在一点一点完善自己的理论。他不是哲学研究者,他要做哲学家。

赵汀阳这些年在政治哲学领域用力最多,先后提出好些原创性的观念,其中有些观点颇有争论。他这方面思考和研究的主要成果在《每个人的政治》中均有体现。

他说基督教在精神政治方面的发明是意识形态,包括四方面:心灵管理、宣传、群众和绝对敌人。

他反对“天赋人权”(natural human rights)理论,早在1996年他就提出的“有偿人权”,后来被修正成“预付人权”(credit human rights)。他认为天赋人权在逻辑上有隐患,而理论的基本要求,是考虑到最坏的可能性,并预先加以补救。人权不是神圣天赋的,而是一个人生来就获得的人类预付借贷的权利,是不劳而获的,但不能不劳而享。为了“偿还”这个“贷款”,人必须支付做人的责任,否则就算自行放弃部分或全部人权。这个责任的门槛是很低的:不伤害他人。如是而已。但赵汀阳也提到,放弃和被剥夺的人权是有底线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干了多坏的事情,无论放弃了多少责任,仍然有不能被剥夺的人权,那就是人的尊严。因为没有履行责任,一个人可以被剥夺财产、自由甚至生命(虽然赵汀阳支持取消死刑),但不应该被扇耳光、不被吐唾沫、不被罚跪。以死刑犯为例,可以依据法律枪毙他,但不能勒令他跪下受刑。罪犯被执行死刑的时候,应该有选择姿势的权利,比如站着、坐着或躺着。这些事关人的尊严。

关于公共事务和公共秩序,赵汀阳强调的是,任何人不能因为犯罪而获利。而制度如果不健全,违反规则就反而会获利,即使被揭发了,承受的损失仍然可能远远小于获利,如果这样,规则就被解构了。这显然不符合公正、公平的原则。惩罚和罪行必须是相称的。当然对罪行严重程度的认识有历史性,在英国早年,还有许多国家,偷东西会被吊死,但现在盗窃便不被认为是那么严重的罪行了。

早在《坏世界研究》里,赵汀阳就秉承从柏拉图开始的一派,对民主表示质疑,最近在《每个人的政治》等论著中则深入分析提出,民主不是价值,而是一种政治制度或公共选择策略。按照柏拉图的看法,专制倚强凌弱,是坏的,民主以众暴寡,甚至导致暴民乱政,是“其次坏的”,而不是“最不坏的”制度。

但民主具有技术优势和可操作性,完善民主制度要回到其源头。希腊民主的两个组成部分是公议和投票选举:公议是把事情说清楚,默认智力和德性的差异;投票是对事情做决定,默认的价值是平等,而抹杀了个体间能力的差异。这两方面都有待改进。

在投票方面,民主投票的典型坏处是:A方案有利于所有人,每个人的收益为n,B方案有利于51%的人,收益为n+1,却有损于41%的人,收益为n-1,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投票结果往往就是B方案。赵汀阳认为,应该遵循“最小伤害原则”,在赞成票之外引入反对票,用双票制得出净支持率,比如说,B方案支持的51%减去反对的41%,净支持率仅为10,因此未必能够胜出。这样可以增加弱势群体的自保能力。而在公议方面,则应遵循“最大兼容原则”,反对多数决胜,通过理性辩论促成普遍可接受的公意。总之,现代社会的优点在于法治和自由,而不是民主。民主不是一种自足的政治制度,必须与保证个人自由的法治相配合,才能获得政治正当性和政治效率。

谢选骏指出:上文出自真正的专制社会,在恃强凌弱之余,顺便揭示了“民主就是以众暴寡”的特性。

网文《柏拉图:让群众为国家做主是危险的,「民主是"其次坏的"制度」》(慧小田哲思学)报道:

作者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来节选自《每个人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授权刊登

与其提问民主代表了什么,还不如提问民主反对了什么,这才更能看清楚问题。按照民主的逻辑,民主至少反对了这样一些事物:

(1)公正的规则,因为民主是偏心的;

(2)公共事业(public),民主考虑的不是社会一切成员(the public)的利益而是大众集团(demos)的利益,除非公共事业碰巧有利于大众集团;

(3)个人自由,民主为大众集团谋利而侵犯个人自由;

(4)卓越事物,比如高贵、高尚、高深的思想和文化,因为卓越事物限制了大众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一种政治是否公正而具有正当性,要取决于这种政治是否惠及所有人,是否能够促进有利于所有人的普遍价值。这一要求对于民主政治来说显然过高,因为民主在理论上注定了有利于多数人集团而非所有人,而更糟糕的是,「民主在实践上往往只不过有利于多数人集团的政治代表们而非多数人」,或者说,民主这种群众运动的胜利果实通常归于群众领导而不是群众。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民主都没有价值优势。如果民主有什么优点,也与道义无关。如果民主显得好像有些道义优势,完全是与专制对比而被衬托出来的。柏拉图等希腊哲学家早就发现,民主确比坏的专制好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是好的。群众总是按照利益去思考,他们在算计自己的利益上大致不差,但让群众为国家做主则是危险的,因为思考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需要更大的眼界。

柏拉图相信,具有智慧和公正的卓越美德的人才能够按照原则去思考,才能够发展各种美德和好生活。从现代观点来看,专制无法在制度上克服政治偶然性,无法保证不出现暴政和奴役,圣君可遇不可求,因此,专制肯定不是好的选择(海耶克、波普尔、柏林都论证了这一点),而民主虽无美德光辉,但据说能够杜绝最坏的政治状况,因此民主被认为是"最不坏的"制度(这个说法是现代人在玩弄措辞,柏拉图会更实诚地说,民主是"其次坏的"制度)。除非能够证明每一种现实可求的政治制度都非常坏,才能使民主以"最不坏"制度获得相对道义优势,但要证明这一点恐怕无望。

民主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民主与专制一样都伤害某些人的利益,而且同样没有正当理由。要证明多数人伤害少数人好过少数人伤害多数人,恐怕太难。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专制总是迫害多数人的故事其实也不太真实,这种故事违背政治博弈的道理。在正常情况下,专制采取的也是维护多数人利益而迫害少数人的政治策略,因为这样的博弈策略才能够获得更多人民的支持而巩固统治。只有不可理喻的暴君才会昏到搞成众叛亲离,或者只在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专制政府才会狗急跳墙与多数人为敌。按照理性人假定和博弈规律,无论民主政府还是专制政府,明智的统治策略都是代表多数人的利益,触犯众怒是很冒险的,而暴政更是最失败的政治策略,除非疯了,没有人会采取自取灭亡的策略。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民主还是专制政府都更可能选择损害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这才是真实故事。当然,关键问题不在于专制和民主何者伤害的人数更多,而在于伤害是否具有正当理由。专制以权力去害人与民主以票数去害人都同样缺乏道义理由,这才是问题所在。

如果一种政治制度偏离了对所有人同样有利的普遍价值,就不是一种好制度。何种行为是否体现了普遍价值,或者,何种价值是否是一种普遍价值,有一个或许最好的检验原则:普遍模仿原则。它意味着:

(1)当一个行为策略s被普遍模仿,s就被推广为任何个体之间的对称相互关系,无人能够独自幸免于难,也无人能够独享其成,既没有人能够排斥他人同时受益,也没有人会单方面受害;

于是(2)如果s由于被普遍模仿而导致玩火自焚自取其祸,导致每个人利益受损,s就显然是坏的,而如果s被普遍模仿而使每个人获得利益改进,则显然是好的。其中道理是,只要一种行为被普遍模仿,就形成波及所有人的游戏,人们就只好同命运了,这一游戏之善恶立判。

显然,有许多事情经不起普遍模仿的考验,就被证明为人神共愤的罪恶(比如战争、杀人、侵犯和欺骗等),那些经得起普遍模仿考验的事情就必定体现了每个人能够共享的普遍价值(比如公正、自由、和谐等),那些通得过普遍模仿检验的普遍价值就将被视为任何一种制度必须加以参照的正当性指标。

根据以上理由,民主显然是不正当的。专制以强凌弱,民主以众暴寡,同样都违背公正。民主的逻辑是多数人的偏好高于正义或天理,这是对少数人的歧视和对真理的蔑视。专制和民主还同样都抑制了部分人的自由。关于民主优越性有一个似是而非的流行论证认为,民主国家的人民享有更多的自由。这个论证暗中非法占用了不属于民主的证据。民主国家比较自由的真实原因与民主几乎无关,「真正在保证自由的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法治而不是民主」。民主的本性是反对个人自由的,正如伯林论证的,民主此类过于"积极的"行为往往以假自由之名去反对自由。对于一个成功的制度,法治比起民主重要得多,而法治的原理是公正。

自由可以是民主的一个条件,但民主却不是自由的条件,两者关系不能颠倒。至于社会和谐,就更与民主无关,也远非民主所能,民主不能减少社会冲突,不能增大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尤其不能增加公共利益,因为民主的本性是为大众集团(demos)服务而不是为社会全体成员(thepublic)服务。

专制和民主都是权力游戏,而权力游戏的逻辑直接就把人们划分为赢家和输家,这必定有损共同幸福。

总之,无论民主还是专制都同样严重偏离公正、自由、和谐等普遍价值,现代人为了支持民主而给民主想象了太多好处,比如达尔给民主开列的优点清单,其中大多不靠谱,有些甚至毫不相干。实际上,现代社会的各种优点基本上都来自法治与自由,而不是民主。

谢选骏指出:上文出自专制社会,否定民主但又不敢直接为专制辩护。所以只好曲线救国,胡说“现代社会的各种优点基本上都来自法治与自由,而不是民主。”因为这种说法掩盖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自由只能在民主的前提下发展起来。所以,在“人民民主”之下是发展不出“自由民主”的。那么,应该怎么说才是正确的呢?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才比较接近事实真相——“现代社会的各种优点基本上都来自‘自由民主’,而不是‘人民民主’。”

《现代民主制度的缺陷 短视近利漠视未来》(BBC 2019年4月18日)报道:

1739年,苏格兰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写道,政府的起源,是人们舍远图近的偏狭心理,无法根本地救治自己或他人。休谟相信,政府机构,如政治代表和议会辩论,有助于缓和我们冲动、自私的欲望,促进社会的长期利益和福祉。

在今天看来,休谟的观点似乎是一厢情愿,因为我们的政治制度显然已经变成了短视泛滥的原因,而不是消除短视的良药。很多政客除了下一届选举几乎无所在意,所关注的也仅限于最新的民意调查或网络舆论。政府往往更偏向权宜之计,比如把罪犯关进监狱就算了,而不解决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原因。在地球升温、物种灭绝之际,各国在国际会议上争吵不休,只盯着短期利益。

当新闻媒体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不间断报道英国脱欧谈判的最新进展,或对美国总统的即兴推文喋喋不休时,现代民主政治的短视昭然若揭。那么,有没有针对政治短视的解药,能够长远地考虑后代子孙的利益呢?

先从这个问题的本质开始。人们普遍认为,当今的短视政治是社交媒体和其他数字技术造成的,是它们加快了政治的节奏。但是,政治对“当下”的执迷,有着更深层次的根源。

一个问题是选举周期,这是民主制度固有的设计缺陷,导致政治周期短暂。为了在下一届选举中赢得选民的支持,政客可能会提出诱人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忽略长期问题,比如应对生态毁灭、养老金改革或儿童早期教育投资,因为这些问题不会为政客直接赢取政治资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这种目光短浅的政策制定形式就被称为“政治的景气循环”。

此外,特殊利益集团,特别是企业,利用政治制度为自己争取短期利益,并将长期成本转嫁给社会其他群体。无论是资助竞选活动,还是耗资巨大的游说,企业对政治的入侵和操控都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导致无法形成和实施长远的政策规划。

政治短视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深刻的一个原因,是代议制民主系统性地忽略未来人的利益。未来公民没有任何现世的权利,在绝大部分国家没有代表未来公民利益的机构,即使今天的决定无疑将影响未来公民的生活,他们也无能为力。这是一个巨大的盲点,但我们却几乎注意不到。在10年间,我作为政治学家专门研究民主治理,但从没想过我们的子孙后代会像过去的奴隶或妇女那样被剥夺了权利。但这就是现实。这也正是全球成千上万小学生在瑞典少女桑伯格(Greta Thunberg)鼓舞下罢课游行,要求富裕国家减少碳排放的原因。他们拥有民主制度,却被剥夺了发言权,现世的政治并没有考虑他们的未来。

虽然不舒服,但我们需直面现实。现代民主,尤其是富裕国家,能够殖民未来。我们把未来当成一个遥远的、没有人的殖民地,在那里我们可以任意“倾倒”生态退化、技术风险、核废料和公共债务,随意掠夺。英国18、19世纪殖民澳大利亚时,利用“无主地”的法律原则来为自己进行殖民统治辩解,无视原住民的存在和土地所有权。今天,我们的态度也像对待“无主地”一样,把未来当作“空白时间”,无人居住、无人认领,任凭我们主宰。

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是重塑民主本身,以克服其固有的短视并停止盗窃后代的权利,后者是导致我们对未来实行殖民统治的根本所在。我认为,做到这一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政治挑战。

有人认为,民主根本就是短视的,因此依靠“善良的独裁者”或许会更好,他们能够代表我们所有人,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人类面临的多重危机。英国著名天文学家里斯(Martin Rees)便是其中之一。他曾撰文称,面对气候变化和生物武器扩散等长期严峻的问题,“只有开明的专制君主才能推行安全度过21世纪的措施”。前不久在一个公开论坛上,我问他是否真的把独裁作为应对短视的政策处方,并暗示他也许是在开玩笑,他回答说,“实际上,我是半认真的。”然后,他给出中国的例子,证明专制政权在长期规划方面取得惊人的成功。这从中国对太阳能的持续巨额投资便可清楚看出。

在场的人中点头者出奇得多,但不包括我。历史上长期保持善良和开明的独裁者的例子即使有,也很少(比如中国糟糕的人权记录)。此外,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专制政权在长远考虑和规划方面比民主政权做得好。比如,瑞典没有专制君主,但瑞典设法做到了近6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相比之下,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仅为26%。

也许有办法重塑代议制民主,以克服目前的短视政治。实际上,有几个国家已经开始为未来公民赋权的开创性实验。比如,芬兰议会设立了一个未来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Future),负责审查立法对后代的影响。在2001年至2006年期间,以色列设有一个名为“子孙后代权利监察专员”(Ombudsman for Future Generations)的职位。但后来,因为被认为权力太大,导致立法延迟,该职位被废除。

当代最著名的例子也许是威尔士。威尔士设立了“子孙后代权利专员”(Future Generations Commissioner)的职位,是2015年《造福子孙后代法案》(Well-being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ct)的一部分,由苏菲·豪(Sophie Howe)担任。此职位是确保从环保到就业等领域的公共机构在制定政策时至少要把眼光放到30年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出台一个类似的覆盖整个英国的子孙后代法案。这个想法可能会受到新成立的议会跨党派子孙后代小组(All-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 for Future Generations)的欢迎。该小组成立于2018年,得到了身兼上议院议员的里斯的支持。显然,里斯仍对此民主程序有一定信心。

然而,这类行动因为过于改良主义且无法根本改变政府结构而遭到抨击。加拿大资深生态活动家铃木(David Suzuki)提出更激进的替代方案。他希望用随机选出的公民议会取代加拿大的民选政客。公民议会将包括普通无党派加拿大人,每人任期六年。在他看来,这种类似于政治陪审团形式的议会能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和物种多样性消失等长期问题,解决政客只关心下届选举的问题。但是,由当代公民组成的议会真的能够站在子孙后代的角度,代表他们的利益吗?日本出现名为“未来设计”(Future Design)的运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京都人类与自然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ity and Nature)的政治学家西条辰义(Tatsuyoshi Saijo)领导下,该运动在日本各市举办公民集会。一组参与者站在当代居民的角度,另一组想象自己是2060年以后的“未来居民”,后者甚至会穿上特殊的服装来想象穿越时空。多项研究表明,与现在的城市规划相比,“未来居民”设计的城市规划更激进、更进步。最终,该运动的目标是成立一个由中央政府管理的未来部(Ministry of the Future),并在所有地方政府机构中设立未来厅(Department of the Future),用未来公民议会的模式制定政策。

“未来设计”的灵感部分来自美洲原住民遵循的第七代原则(Seventh Generation Principle)。该原则要求相关政策将第七代后人(大约150年后)的福祉考虑在内。这种原住民思维也引发了美国一场重要诉讼。在这起诉讼中,年轻人主导的组织“孩子的信任”(Our Children's Trust)试图为当代和后代争取稳定的气候和健康的空气。这起案件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原告都是10几岁或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认为,美国政府故意推行导致未来气候和公共资源不稳定的政策,因而剥夺了他们未来的宪法权利。正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环境法教授卡尔森(Ann Carlson)最近对網路媒體Vox所说的那样,“这就是让孩子做原告的聪明之处……他们讨论的是地球的未来。”如果胜诉,这将是一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最终将使未来公民获得权利。

所有这些举措加起来,说明了什么?我们正处在一场历史性的政治变革之中。显然,为子孙后代争取权益的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在未来几十年内随着生态毁灭和技术风险加剧而逐渐成长。梦想着善良独裁者不是解决长期危机的唯一选择。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到18世纪代议制民主兴起,民主出现了多种形式,也经历了多次重塑。下一场民主革命将是一场为子孙后代争取权益、停止掠夺未来资源的革命。它很可能就在眼前了。

(作者罗曼·克兹纳里奇是一位公共哲学家兼前政治学家,也是全球首家同理心博物馆(Empathy Museum)的创始人。他目前正在写一本关于从长计议的力量的书。)

谢选骏指出:休谟和一切大哲学类似,要么是政府的应声虫,要么是政府的设计师——我从来没有见到一位不被“官学化”的伟大思想家!



【105、专制未必胜——民主未必败】


网文《伯罗奔尼撒战争》报道:

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这个过程,很像1914年到1945年间发生的时断时续的“两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尤其是事实上,波斯才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得利者,波斯与斯巴达的战争一直到前386年才结束,如此看来,伯罗奔尼撒战争实际进行了44年,比两次世界大战的31年还要漫长。表面上看,古代的世界大战是专制战胜了民主,现代的世界大战是民主战胜了专制,但在我看来,这与民主专制其实无关,而与廉洁与否息息相关。例如,民主的法国就在专职的德国面前一败涂地,而民主的英美如果没有专制苏联这个比德意日更为专制的“魔鬼之友”的协同作战甚至为更为卖命的演出,也无法取得胜利。这个“与魔鬼结盟”的政策,不仅为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埋下了祸根,而且现在又延续为“中美对峙”和“俄美对峙”,这其实可以视为“第二次冷战”,其含义是“专制与民主的角逐”其实远未盖棺论定。所以,现在审视伯罗奔尼撒战争,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这场战争不但对古代希腊而且对历史学本身有重要的意义,其本身也是第一次被科学地、历史学地记录下来的史实: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460 BC—395 BC)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事件,该纪录到前411年冬中止。修昔底德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背景,他的分析对欧洲的历史学具有先驱作用。修昔底德之后,色诺芬在他的《希腊史》中延续了修昔底德的工作,记录了前411年后的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人并不称这场战争为伯罗奔尼撒战争,这个名称是后来的人取的。修昔底德本人称之为“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

雅典的修昔底德记录了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他在战争爆发时开始了他的纪录,他当时想到这场战争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比此前的战争都有历史意义。他这样想因为战争双方使用了它们所有的手段,而其它的希腊城市或迟或早都参加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因此深刻地影响了希腊和一部分野蛮人,可以说这场战争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修昔底德

战争原因,战前的情况

提洛同盟是希波战争中由希腊的自由城市自愿成立的一个同盟。希波战争50年后,这个同盟已经退化,成为雅典保持和加强其在爱琴海的霸权的权力和强制工具。此外,雅典建立了一垛“长墙”,城墙将雅典与其海港比雷埃夫斯连在一起,使得这条对雅典来说俨如“生命之路”的地区不受陆上敌人的威胁。

斯巴达领导下的伯罗奔尼撒联盟,是提洛同盟的霸权的几乎唯一的对抗者。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冲突早在前460年就开始了。触发的事件是米加腊退出伯罗奔尼撒联盟,投靠雅典。这场冲突从前460年一直持续到前446年,被称为是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一般被看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前奏。前446年,双方打了个平手,米加腊又回到了伯罗奔尼撒联盟。在签署和平条约时,双方觉得彼此力量均衡,故决定互相尊重对方的联盟,在冲突情况下由一个裁判来决定谁对谁错。“中立”的城市国家被排除在这和平条约之外,这后来被证明是一个大错。前430年代,在希腊世界的边缘,一根导火线被点燃,其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最后引导了战争的爆发。

军事力量的比较

双方的军事力量按其地理环境而各有优势。雅典领导的同盟主要由爱琴海中的岛屿和滨海城市组成,因此它们的强处在于海战。雅典作为最大的海上霸权,主要依靠它的海军和同盟。雅典的海军最主要的是它的三列桨战舰和爱琴海的地理。三列桨战舰是轻型战舰,实际上不能在深海中远航。假如天气变坏,它们必须立刻寻找避风港。最好的避风港是沙滩,但是爱琴海边上沙滩很少,大多数海岸是岩石和海礁,适当的避风港往往是港口城市,因此对于希腊的海军来说,同盟的港口是非常重要的。对雅典来说,提洛同盟对它的贸易和作战同样重要。

斯巴达的联盟主要由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中心地区的城市组成(科林斯是一个例外),它们是陆地国家,长处在于它们的方阵兵。

雅典还有一个间接的强处:通过它的贸易的收入它比斯巴达的经济力量强一些。两者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区别,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70年-前399年),民主就是用修辞来煽动暴民,所以决不能把国家交给民众。所以在战后不久就被雅典处死。

在战前,雅典处于其文化的顶峰,其政治结构是民主社会(与今天的民主社会不同,当时的雅典只允许有财产的男性公民有公民权,穷人、女性和奴隶没有公民权)。斯巴达的政治形式是一个混合宪法。外交上斯巴达传统比较喜欢寡头政治。两个联盟的同盟者在政治形式上也有这个区别。两派之间的意识形式上的区别对双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斯巴达战胜后立刻在雅典引入了寡头政治。

战争开启的火种

战争起因的关键在于与斯巴达联盟的科林斯。科林斯与斯巴达联盟,同时它也试图在两个联盟之外保持它对科林斯海湾的霸权控制。约前436年在埃比达姆诺斯(今都拉斯)爆发了一场内战。“民主”派向科林斯求救,而贵族派则向科林斯过去的殖民地克基拉求救。这样这场内战就扩展为科林斯和克基拉之间争夺对爱奥尼亚海的统治权的外战了。科林斯一开始战败后着手建立一支庞大的舰队,雅典开始觉得这已经威胁了它海上霸权的地位。因此雅典于前433年夏与克基拉签署了一个防御条约。由于克基拉本身拥有次于雅典后希腊的第二大舰队。因此科林斯认为这个防御条约违反了雅典与斯巴达间于前446年签署的和约。

同年由于另一个冲突,因此雅典的公民大会决定对米加腊采取禁贸政策。米加腊是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因此那次战争结束后它与雅典之间就处于非常紧张的情况。同时,米加腊也是伯罗奔尼撒联盟的成员,所以它与科林斯一起要求斯巴达行动。一般认为这次禁止贸易的决定是战争的直接原因,因为斯巴达受限于经济力量的弱势而不得不行动。当时的人也抱持著相同的看法,例如当时的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便认为雅典的领导人伯里克利想通过这场战争来分散雅典内部的政治困难:

不幸的源泉是菲迪亚斯的丑闻

伯里克利怕他也会遭到同样的不幸

因为他害怕你们的愤怒和你们的无情

为了保护他自己,他投入了那颗小小的火星:米加腊法令

以此点燃了焚烧我们的城市的大火

——阿里斯托芬,《平安》,第605句,前421年首演

第三个导火线是卡尔息底斯半岛上的波提得亚城。这座城市是提洛同盟的一员,但它与它的母城科林斯的关系也很好。当雅典要求它驱逐科林斯的官员和拆除它的护港城墙时,它拒绝了这些要求并退出了提洛同盟。但科林斯的帮助也未能防止提洛同盟在很短的时间中将它重新收归己有。

就如修昔底德已经认识到和强调过的那样,这些都只不过是战争表面上的导火线,而战争的实际起因是另一个。修昔底德认为战争的实际原因是斯巴达对雅典强盛起来的恐惧。因此他认为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前432年夏对当时的形势不满的伯罗奔尼撒的联盟者要求斯巴达行动。在斯巴达,国王阿希达穆斯二世呼吁大家应该理智行动,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首先斯巴达确认雅典违背了前446年签署的为时30年的和约,但是斯巴达与雅典的谈判未能达到任何结果:在雅典城中,菲迪亚斯特别抱持著与斯巴达开战的态度。

最后伯里克利决定冒险,他想强迫斯巴达承认提洛同盟的霸权;而斯巴达则怕它假如不行动的话它的同盟者会退出伯罗奔尼撒联盟,它不得不考虑它的同盟者的利益。这是战争的真正原因。

学术界对战争的罪魁的问题至今争议不休,可以确认的是,当时各国政治上不稳定,对外施行强力政策,以及过高的追求荣誉的意念造成了一种最终导致战争爆发的气氛。修昔底德是这样描写这个气氛的:

这边和那边对这场战争都抱有很大的希望,所有的人都想在战争中奋勇当先——这是可以理解的:开始的时候人人热情洋溢,在伯罗奔尼撒有许多年轻人,在雅典也有许多年轻人,他们还从未见识到过战争,所以他们都想参加战争。希腊的其它城市都关注着这两座城市之间的交兵……大多数人站在斯巴达的那一边,因为斯巴达将自己说成是希腊的解放者……大多数人恨雅典,部分希望摆脱雅典的控制,部分害怕落入雅典的控制。

真正的作战从前431年开始,斯巴达的同盟者底比斯于此年进攻普拉提。

战争过程

一般伯罗奔尼撒战争被分为三个阶段:

1、从前431年到前421年的阿希达穆斯战争,这个时期是以斯巴达的国王和将军阿希达穆斯二世命名的

2、从前421年到前413年的尼西阿斯和平

3、从前413年到前404年雅典战败的第二次战争

阿希达穆斯战争的第一年

相对于斯巴达而言雅典的陆军比较少,但它的海军很强。伯里克利的战略是避免陆上的冲突,让雅典的居民躲在“长墙”的后面而让雅典强大的舰队来攻击伯罗奔尼撒和对它们的海港实行封锁,用这个方法来慢慢地磨灭斯巴达(不过这个战略并不是伯里克利的发明,在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就采取了这个战略)。不过雅典也对米加腊进行过陆上袭击,但这些袭击的效果不大。前424年米加腊的两个海港被雅典占领,但在战争的最后几年里雅典又将它们丢失了。

斯巴达则以一支强大的陆军进入雅典的领地并以此劫掠雅典的周围地区,斯巴达希望以此来迫使雅典进行陆战,但雅典人没有上这个当。由于当时的攻城技术还无法攻破雅典的城市防御系统,因此斯巴达无法攻占雅典。在此战略失败后,斯巴达人另行一种消耗的战略:每年夏天斯巴达进入雅典的周围,将田野劫掠一空,过几周后他们又撤走了。由于为了维持其舰队和对波提得亚的围攻,需要耗费雅典大量的资源,所以有人对伯里克利的战略表示怀疑,伯里克利的战略家职务还一度被解除了。

雅典的“长墙坚守”策略有一个先前没有预计到的重大缺陷:疫病。当时的人没有意识到城市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城市人口聚集后必然造成疫病流行。前430年在雅典爆发了瘟疫,约四分之一的居民死亡,伯里克利死于前429年。这可能是鼠疫,也可能是埃博拉、炭疽或伤寒。

从伯里克利之死到斯发克特里亚战役

伯里克利死后新一代政治家上台:克勒昂是极端民主和侵略性政治的支持者,尼西阿斯支持与斯巴达谈和,他更加代表富人的利益。不过两人都不是传统贵族的成员,比起贵族,他们更加强烈地将公民大会用做政治工具。由于雅典周围的居民此时都躲到长墙后面,因此极端民主派加强补助赡养费的要求也被通过。后来这些补助穷困社会成员的费用成为雅典的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此后几年中也没有任何决定性的结果,但雅典得以封锁科林斯海湾,这样伯罗奔尼撒联盟的舰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前428年勒斯波思岛上的米蒂利尼退出提洛同盟,但很快又被迫重新加入。前427年拉凯斯组织了雅典的第一次西西里远征,但它对战争的结果没有任何影响。

前425年雅典获得了一个胜利:一支雅典军队在德莫斯特尼斯的领导下在伯罗奔尼撒西岸的皮洛斯登陆,虽然他们未能围攻斯巴达,但在斯发克特里亚战役中他们俘虏了120名斯巴达贵族。克勒昂始终要求在皮洛斯斯巴达决战,因此这次胜利成为了他的胜利。由于斯巴达对他们被俘的贵族担心,因此它愿意与雅典谈和,但在克勒昂的影响下雅典向斯巴达提出了斯巴达无法接受的条件,因此和谈没有成功。

战争罪行和修昔底德所观察到的道德败坏

修昔底德,其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纪录为研究该段历史的重要一手资料来源。

修昔底德观察到战争时的道德败坏,作为例子,他提到了克基拉地区,战争爆发后那里很快爆发了一场血腥的内战。 此外,不论是雅典方抑或是斯巴达方都在战争中发生了战争罪行:受难的除了有叛离雅典的同盟者之外(BC 427年米蒂利尼),也有中立的城市国家(比如前416年米洛岛)。斯巴达则有围攻普拉提的罪行。雅典自豪的公民大会却在对这些城邦的处理抉择上起了糟糕的作用,除了决定提高同盟者的交费和加强对它们的组织之外,还常常被有心人士诱导,作出不理智的选择。

布拉西达的远征和阿奇达默斯战争的结束

由于斯巴达人担心雅典会对他们的俘虏采取报复行为,因此他们不敢再对雅典的郊区进攻。斯巴达建立一支自己的舰队的计划也没有成功,因此他们决定采取一个新的战略:进攻雅典的同盟者。

前424年非常出色的一位斯巴达将军布拉西达开始在色雷斯行动,他在作战中使用了斯巴达的黑劳士,他说,假如他们帮助他作战,他就给他们自由。布拉西达的口号是“自由和自主”,他与马其顿的国王佩尔笛卡斯二世达成了一个同盟。马其顿至此为止在作战双方间持中立。此外斯巴达人还占领了雅典在这个地区最重要的基地安菲波利斯。同年雅典在一场陆战中被底比斯的军队战败。布拉西达的远征击中了雅典的一个软肋,因雅典的粮食、金、木头是从今天的乌克兰进口的,而色雷斯是这个运输的必经之地。面临此局面,雄心十足的克勒昂依然坚持他的强硬政策,而尼西阿斯则主张与斯巴达达成一个协议。最终双方虽然达成了一个停火协议,但谁也没有遵守的意愿,因此协议成为了一张废纸,战事又再次爆发。

前422年克勒昂死了,斯巴达虽然占领了安菲波利斯,但它最优秀的将军布拉西达也在这场战役中阵亡,由于双方的强硬派领袖都已逝世,和谈终于有了希望。这个和平条约是由尼西阿斯谈判得成的,因此被称为尼西阿斯和平。

尼西阿斯和约——一个不可靠的和约

前421年所签署的尼西阿斯和约的宗旨是保持双方的均衡:斯巴达的俘虏被释放,斯巴达放弃它在色雷斯占领的据点,同时雅典也放弃它在伯罗奔尼撒占领的据点,但雅典可以保存它所占据的米加腊的两个港口中的一个。然而,双方都没有完全实现这个和约的内容,斯巴达的驻军继续待在安菲坡里斯,而且斯巴达人根本不想将它还给雅典,而雅典也不愿放弃它在伯罗奔尼撒的据点皮洛斯。因此很快的,双方就又开始对对方表示不满。

除此之外,斯巴达的同盟者,尤其科林斯和底比斯也不满意和约的内容,它们的利益完全没有被提及。这在伯罗奔尼撒联盟内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在尼西阿斯的调协下斯巴达与雅典达成了一个联盟,但实际上这个联盟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因为斯巴达的敌人阿尔戈斯,同样是一个民主城市,也与雅典达成了一个反斯巴达的同盟。雅典的政治家阿尔西比亚德斯来自雅典最老的贵族家庭,他积极准备与斯巴达作战,不断地打破尼西阿斯的和平努力。因此斯巴达再次加强它与底比斯和科林斯之间的联盟,这两座城市都没有加入阿尔戈斯的反斯巴达联盟。

这样一来斯巴达就有空来对付阿尔戈斯了,而雅典则正在喘息和着手解决色雷斯的问题。阿尔戈斯未能从斯巴达的虚弱阶段里获得任何好处,前418年它的军队在马提尼战役中被斯巴达击败,而雅典则于前416年加固了它对提洛同盟的控制。

阿尔西比亚德斯和西西里远征

在这段彼此恢复的时间里,阿尔西比亚德斯在公民大会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待时机成熟时,他提出了一个大胆却也危险的计划:远征西西里岛,除了夺取岛上的粮食之外,也期望将提洛同盟的影响扩张到岛上,此提案获得了大量赞同的声音。此时赛格斯塔和岛上的其它一些城市国家正与岛上的霸权锡拉库萨作战,于是阿尔西比亚德斯利用其向雅典提出的求救作为借口开起争端。尼西阿斯认为此行动实在太危险而抱持反对意见,但即使他呼吁公民保持理智,最终阿尔西比亚德斯还是在群众中获得了足够的支持以发动战争。然而,雅典的远征的开始就有不祥之兆:市里的赫耳墨斯神像被不明人士破坏,这个事件被看做是对雅典的民主的一次挑战。有人怀疑这是阿尔西比亚德斯干的事,但此论点毫无根据,因为阿尔西比亚并没有因此获得任何好处。最终雅典人决定不控告阿尔西比亚德斯,事情虽告一段落,但此事还是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一个疙瘩。

于前415年,由阿尔西比亚德斯、尼西阿斯和拉凯斯的领导下,一支由134条三列桨战舰和约5000名长矛兵组成的庞大的舰队出发了。整个远征队有约32000人(6400陆军和25000多名划浆手)。雅典本身提供了100艘三列桨战舰和1500名长矛兵,这是一座城市所能组织的最大一支远征舰队了。然而,在雅典人获得了第一次激战后的胜利后,阿尔西比亚德斯还是因为损坏赫耳墨斯像的旧事被叫回雅典等待审判,同时他还被控犯了亵渎宗教的罪(据说他嘲笑了依洛西斯秘密仪式)。阿尔西比亚德斯因此逃亡到雅典的对手斯巴达那边,就战争的结果看来,强迫阿尔西比亚德斯倒戈成为了雅典灾难的开始。

接下来,雅典远征军围攻了锡拉库萨,但他们始终无法组成一个完整的包围圈。锡拉库萨虽没有从斯巴达获得多少资源的帮助,但派出了战略家基里普斯此事最终被证明为正确的一步棋。尼西阿斯因此受到了挫败,但因害怕公民大会上的民愤,他不敢返回雅典。前414年,雅典再派出了德莫斯特尼斯作为增援,因其于阿奇达默斯战争中表现出色。然而,于前413年锡拉库萨的海港战役中,雅典人的舰队遭受溃败,让他们差点失去退路,对锡拉库萨的包围溃散,使雅典人不得不撤退,不过为时已晚。大多数的部队在撤退中被俘,大量的士兵死于俘虏营中,尼西阿斯和德莫斯特尼斯被处死。

对雅典来说,西西里远征是一次大灾难,毕竟,这场战争所需的资源远远地超出了它的能力。

第二次战争,斯巴达与波斯的协议

自从西西里远征的灾难之后,雅典的力量再也没有恢复过来。由于前414年时,雅典在无正当理由下对斯巴达主动袭击,让斯巴达找到借口,宣称尼西阿斯和平被雅典单方面撕毁,因此斯巴达立刻采取进攻。在阿尔西比亚德斯的建议下,他们占领了雅典附近的德克莱亚,以此为据点,斯巴达的军队对雅典的郊区进行劫掠。此时的雅典实质上已遭到围困,也有上千的奴隶逃到斯巴达手中。然而,更严重的是雅典的牲畜供应遭受打击,因雅典的牲畜主要在埃维亚,但由于陆路被斯巴达切断,这些牲畜只能从海路被运入,再加上城墙必须不分昼夜地守护,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在在都在无形中增加了雅典居民心理压力。

其次于同一年,雅典在小亚细亚支持了一场当地的叛乱,并因此与波斯帝国吵翻,就此时的局面而言无疑为严重的外交错误。波斯帝国因此与斯巴达开始外交折冲,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斯巴达将小亚细亚退让给波斯,作为交换,波斯每年向斯巴达付一定数量(但不多)的金钱资助。

许多提洛同盟的同盟者也利用了雅典这时的困难情况,于前412年开始,他们陆陆续续退出提洛同盟,缺乏力量的雅典对此再也无能为力。最终,斯巴达使用波斯的钱建造了一支自己的舰队,并在爱琴海中颇有胜绩,可惜仍未能击败雅典的舰队。

实际上,波斯并不十分忠于它与斯巴达达成的协议,作为一名旁观者,波斯自然希望靠斯巴达与雅典之间的拉锯战中提取利益。据说是阿尔西比亚德斯鼓励波斯采取如此态度,因为他这时在斯巴达不再那么受到景仰(因有流言指控他勾引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

雅典的寡头政变

雅典面临了危机,斯巴达的军队已经登陆了小亚细亚,此时的雅典不仅仅政治上的气氛非常紧绷、战场上的形势也不乐观,再者,战争失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困难,连留下来的最后储蓄都被动用了。

这是前411年寡头宪法政变之前的情况:多个以萨摩斯岛为基地的舰队的指挥官比较倾向于寡头政权,他们认为雅典的民主制度是西西里远征和其巨大损失的原因,因此他们组成了联盟。阿尔西比亚德斯此时随著斯巴达的舰队在爱琴海行动,他也支持这些军官的看法。由于他在斯巴达的地位不稳,他打算再次易帜回到雅典。因此他试著让这些军官相信:假如一个寡头政权上台治理雅典的话,波斯也会同意与雅典达成协议。

这些政变者有组织地计画行动,他们首先与雅典倾向寡头政权的贵族取得联系。让这些贵族在公民大会上宣称当时的宪法不符合战争时代的需要。他们所传播的恐惧和不安最终使得公民大会同意建立一个编写新宪法的委员会。

如此一来,寡头派在前411年春成功的剥夺了公民大会的权利,并设立了一个由400人组成的议会,这个议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宪法。在此宪法中只有5000人在公民大会中有表决权,此外,停发市民的赡养费。但此5000人的议会从未召开,因此事实上这400人的议会掌握了雅典所有的权力(前411年5月和6月)。由于斯巴达此时正于战场处于优势,因此它根本不想与雅典达成和平。这场政变最后既没有使波斯同意与雅典达成一个协议,也没有能够与斯巴达达成和平协议。

由于舰队里的划浆手仍大多数属于民主派而非寡头派,因此这次政变很快就被抹平了。仅仅几个月后,这400人的议会就失去了它的权力,5000人的议会正式召开。前410年中民主制被重新建立,赡养费也重新发付。由于波斯没有与雅典达成协议,因此在萨摩斯岛上的寡头派放弃了阿尔西比亚德斯,但阿尔西比亚德斯投奔到民主派的阵营,成为了民主派在萨摩斯岛上的首领。

赖山德尔和战争结束

阿尔西比亚德斯回到雅典之后,雅典又在战场上获得了一系列胜利,比如前410年在基齐库斯,因此斯巴达又同意进行和平谈判了。但在此时于雅典,正好处于极端民主强硬派当权之时刻,因此雅典拒绝了斯巴达的建议。运气似乎又回到了雅典这一方:阿尔西比亚德斯成功的强迫许多离弃提洛同盟的同盟者回到同盟中,其中包括战略要地拜占庭,此外,雅典还与腓尼基签署了一个停火协议。阿尔西比亚德斯于前408年夏以胜利者的姿态凯旋雅典,虽然他曾经叛变雅典,但这时他被选为战略家,获得了无限制的海陆军指挥权。

前407年有经验的斯巴达将军赖山德尔被派到小亚细亚,他试著与驻在小亚细亚的波斯长官通讯,波斯终于放弃了它的坐等政策,斯巴达获得了它所需要的一切。同年,雅典在小亚细亚的军队被赖山德尔击败。虽然此战役并非由阿尔西比亚德斯指挥,但雅典人显然不再信任他,便将其撤职。

赖山德尔的任期此后不久就到期了,因此他也被撤回斯巴达。他的继承人与波斯之间的关系相对没有那么亲密。即使如此,斯巴达人仍旧在勒斯波思岛将雅典的舰队围困住了,雅典聚集了所有的力量派遣了一支增援舰队,最终在阿吉纽西群岛,两支舰队进行决战。这是希腊人之间进行的最大的一次海战。雅典军队获得全胜。但由于一些雅典的落水的水手并未被营救,因此战争过后,雅典公民议会对八名将军开庭审判、追究责任,除两名将军逃走外,其余六名将军被处死,如此一来,雅典自己消灭了自己最有经验的军事家。

前405年雅典的舰队中了赖山德尔的圈套,在伊哥斯波塔米战役中战败。从此,雅典在也没有完整的舰队了,赖山德尔控制了海洋。雅典城于战败后慌乱一片,此时的征服者成为了被征服者,雅典人害怕他们将同样遭受过去他们对被征服者所施下的恶劣待遇。此时,只有萨摩斯岛还站在雅典这一边,其它的同盟者不是退出了同盟、就是被斯巴达征服了。赖山德尔派他的舰队到萨摩斯岛(萨摩斯岛的居民此时终于获得了雅典的公民权,然而已经为时过晚,雅典在此前对待它的同盟者就象对待被征服者那样)。其它斯巴达舰队则进军比雷埃夫斯。在雅典城外两支斯巴达军队汇合。雅典城被彻底包围、城内又挤满了难民。最后于前404年春,雅典投降。

战争后果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在战争期间,内政与外交息息相关。战争的结果虽使雅典丧失了其强国地位,但战争的结束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希望,尤其是经历耗日费时的战争之后,人民对和平和自由的渴望。

色诺芬是这样来描述雅典的投降的:

雅典接受和平条约后赖山德尔进入比雷埃夫斯。那些被流放的人回到了他们的家园,在笛子音乐的伴随下,大家欣乐地开始拆除城墙,因为大家相信,从这一天开始希腊的自由开始了。

“长墙”被拆除,提洛同盟被解散。雅典的舰队除12条船外全部被交出。亲斯巴达的三十人僭主集团开始治理雅典(不过这个政权在前403年就又被废除了)。在爱琴海上到处都设立了亲斯巴达的政府,斯巴达则在各处驻兵。虽然科林斯和底比斯希望摧毁雅典,但最终没有实现,因为斯巴达不希望留下一个权力真空。斯巴达也有它自己的难处:它以自由和自主为口号介入战场,却向波斯出卖了小亚细亚的城市。如今它又不想将这些城市让给波斯了,因此它不得不与波斯作战直到前386年,事实上,波斯才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得利者。波斯与斯巴达的战争一直到前386年才结束。

这场战火从西西里岛到小亚细亚、牵涉了该地区所有国家的“古代世界大战”过后希腊的经典黄金时代也结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希腊的城市国家此前就已经不稳定的均衡关系彻底被打破了。前4世纪雅典虽然能够重建提洛同盟,但这个同盟与第一个同盟相比就逊色多了。

但斯巴达的霸权也只持续了数十年,战前的形势始终未能复原。在这个时代的终了,出现了雄心勃勃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谢选骏指出:“专制必胜、民主必败”的奥秘,就在于专制更容易挖掘和调动军事潜力,所以二战的东线苏德战场最为惨烈,那是两个专制政权的决一死战。但在和平时期,专制就相当不利,更容易滋生极端腐败。——这就是我们可以从上文得出的历史宿命的展示。

在《民主政治不如廉洁政治》一文,谢选骏写道:民主政治之所以“美好”,不是由于他说的美好,而是由于他能够建立相对廉洁的政治。这样就能提高一个社会的软实力,提高一个国家的对外争霸的综合国力。因此,腐败的民主政治(例如雅典)还不如专制的廉洁政治(例如斯巴达),所以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果就是专制战胜了民主。例如,有种说法指出,这一战争的幕后推手是一个来自波斯的女人,也就是雅典领袖伯里克利的第二任妻子,准确的说是他的情人。因为按照雅典的相关法律,他们的婚姻并不被法律所保护。这个女人经营了一个名为“欢乐之家”的妓院,与七十公里外其它城邦的妓院发生了纠纷。为了这些琐事,她指示自己的丈夫公开声讨同盟内的其他主权城邦,因此导致各方矛盾激化,最终战争爆发。当然,从长期来看,专制想要保持廉洁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专制政府必须通过战争来不断更新,于是寡头专政的斯巴达,最终被国王专政的马其顿取而代之。

专制必胜——民主必败,这就是“古代世界全球化”的历史宿命,那么,这会不会成为“现代世界全球化”的“中国梦”呢?谢选骏所阐述的“中国梦”,记录在2004年发表的《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个世界》一书(120万字)里。



【106、思想是无法审查的】


《中国政府如何审查你的思想?》(BBC驻北京记者2017年10月16日)报道:

能够控制讯息传播的话,就能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这正是中国的习近平政府所倚仗的管治之道。

在重要的政治会议召开前夕,更是如此。

五年一度的全国代表大会,今年将迎来第十九次,会议将于下周展开,总书记习近平治下的新一届领导层即将揭晓。

90秒动画看懂中共十九大为何重要

谁会跻身政治局常委?

图解权力中枢里的中共落马高官

审查者相当忙碌,一方面限制言论,另一边厢又着力传播特定讯息。他们监察着社交网络上的关键字与表情包,一旦发现任何有反抗意味、或嘲讽国家领导人的内容,立即将其屏蔽,发表这些内容的网民则很可能被举报给政府。

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中,包含“习近平”或其别名“小熊维尼”的讯息,无法发送至多人对话群组,关于习近平或前任国家领导人的表情包亦然。

这张图片,将习近平与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比作小熊维尼与跳跳虎,亦遭中国当局屏蔽

表面上,中国社交正逐步开放:一座又一座高度发展的新型城市,街上处处是荷里活最新猛片的海报;电子货币的普及程度领先全球;打扮入时的年轻人骑着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游走于先进现代的光景之中。

然而,自五年前习近平上任以来,公共言论空间的审查日益严苛,从政治思想到性生活,中国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均被严控。

奥运带来自由?

在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来到中国,会感到这里是一个表达自由越来越开放的地方。

当时政府颁下新规,外国传媒记者毋须得到地方政府批准,就可自由通行全国各地。

今天看来也许难以置信,但当时,谷歌搜索没有被屏蔽。

中国本地传媒的调查报道质量不断进步,如《南方周末》或《财经》杂志的报道,堪与国际传媒比肩。

我还记得当年出席一个公开活动时,曾与一群记者一道,与一名外交部发言人表示种种忧虑,而那位发言人向我们重申,一切都会好起来。

“别担心,”他笑着说道,并做出推动汽车换档杆开车的手势:“中国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前。”

今时今日,这个比喻或许已不太准确。

“防火长城”

中国有著名的万里长城,也有“防火长城”,将政治不正确的网络资讯拒诸门外

当年,很多人都相信“互联网是不可能被控制的”——这似乎是全球性的新现实。

但中国政府却成功找到了控制互联网之道。中国并没有与世界网络接轨,而是建造出“防火长城”,在内构建出一个类近内联网的封闭网络。

中国民众无法自由浏览国际特赦组织、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网站,除非他们使用“虚拟私人网路”(VPN)来翻越防火长城。

随着十九大临近,当局针对VPN展开扑杀行动,例如要求苹果公司将中国版应用软件商店App Store内的VPN应用全数下架。

为了不被踢出中国这个庞大市场,苹果公司顺应了中国政府的要求。

多年以前,谷歌也面对着同一抉择:配合中国政府审查搜索结果,或被踢出中国。谷歌没有屈服,自此被中国政府屏蔽于防火长城之外。

监察“微信”

“微信”在中国极为普及,是中国最有效的监控工具,同时也是中国最多人使用的通讯方式。

在中国,几乎所有会上网的人,都会使用即时通讯、群组通讯、图片分享、地点搜索与电子支付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微信”(WeChat)。

在政治敏感时期——譬如十九大临近的现在——微信上很多字词均会被屏蔽或引来监控。发送一些敏感度较高的字词,甚至会引来国安人员登门造访。

早前颁布的新规,也将群组通讯内出现任何敏感内容的责任,归于群组发起人身上。可以想像,一个足球群组的管理员,现在会对群组成员醉后所发的讯息感到相当紧张。

读者或许会质疑,一个由大型科技集团腾讯、而非中国政府营运的手机应用,怎么可能有如此严密的监控。

社交媒体被整顿?微信、微博、百度贴吧被查

中共十九大前媒体监管:“盛世”景象 如谁愿?

中国发新规严控新闻采编

但在中国监管机构“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改小组办公室”(简称网信办)的监管之下,营运网络平台的民营企业,不但要实行内容管制,还必须将发表敏感内容的使用者上报给“有关部门”。

对中国民众、以至身在海外的中国民众而言,微信除了是通讯软件,还是他们最主要的新闻资讯平台。只要管控微信上传播的内容,就能有效地控制新闻传播。

与此同时,试图挑战微信垄断地位的其他竞争者,发展亦受到限制。譬如在国际上十分流行的通讯软件Whatsapp,就因为无法被中国当局100%掌控,而在十九大临近之时被“屏蔽”,没有VPN的用户无法使用。

目前还不清楚,针对Whatsapp的封锁,只是因应十九大召集的暂时性措施,还是长期性的。

严控新闻传媒

去年,习近平曾视察中央电视台总部

中国的报章及电视台均由中国共产党全面掌控,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去年,习近平曾视察《人民日报》、新华社及中央电视台三大官媒的总部,并要记者对党要绝对效忠,“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均要紧跟党的领导。

这样还不够。为免一些记者仍然不听话,今年十九大的报道又被加诸多项限制:所有关于十九大的专家学者访问,必须获得有关新闻机构的领导层、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的许可。

这样的审查制度,范围不只政治议题,其他范畴亦被波及。

现时,中国的网上书店必须加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评级体系,当中的评核标准备包括“道德价值观”。以富人、名人及明星秘闻为题材的人气微信公众号则被迫关停,因为这些话题被认为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净化电视剧

不久之前,低成本网剧是开拓中国网上言论空间的一大渠道,中国也曾经出现以同志为题材的情景喜剧。

但现时视频网站已被勒令停播海外节目,中国本地制作的网络节目,则面对与电视节目一样严格的内容审查。

在中国的电视上,连激情拥吻的场面也十分少见。

两年前一部大型史剧《武媚娘传奇》,因为女角戏服“忠于史实”地露出乳沟,被指过份暴露,被迫重新剪辑将大部份女角画面转为特写,否则不准播映。

在习近平年代,像这样由国家严控道德价值观的案例,可谓屡见不鲜。

上个月,当局颁布新规,要求电视剧必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并鼓励电视剧“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此前颁布的规定则要求,电视剧不可出现婚外情、赌博、毒品、同性恋等“不道德”行为。

在这部强大的政治宣传机器中,一个高于所有的人物形象渐见鲜明。

“习近平个人崇拜”?

中国当局的审查制度压制异见,同时致力宣扬一种思想,引导民意相信当今中国所有良好发展,全都源于一人——习近平。

近日,一个宣传中国政府近年成就的展览在北京开幕。在偌大的展厅中,中国政府在科学、交通、军事、经济、体育、少数民族等多方面的成就展示,均有大幅习近平肖像置于居中位置。整个展览中有数以百计的习近平肖像。

连日来,英文官媒《中国日报》每一日的头版报道,均围绕习近平的指示,对全国不同村、镇、市带来的正面影响。有中国民众笑称,这样报道,与朝鲜媒体报道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手法如出一辙。

中国政府官员发表讲话时,往往也要多番强调自己推动的政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一旦质疑“习核心”,整个国家的审查机器就会排山倒海地压向你。然而,究竟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当中的界线却始终模糊不清,当局从来没有作出任何清晰界定。

如此一来,民众自会瞻前顾后,而当局要出手打压,便毋须交代任何确切理由。

不论是传媒编辑、漫画家、记者、影视导演、网上博客、电视笑匠、社交网站管理员在工作的时候,还是每一个中国平民在与家人朋友通讯、交流之时,无一不是小心翼翼,唯恐掉入“敏感”领域。

总结而言,中国的审查相当成功,而全世界不少国家,正以羡慕的眼光从旁观摩着。

谢选骏指出:英国人正以一种典型的鸦片贩子的幸灾乐祸——“正以羡慕的眼光从旁观摩着”北京的所谓成功。但是他们在吸毒过后的亢奋之中却忘记了——思想是无法审查的,你们最多只能监管人们的行为。



【107、思想主权:论法的不可能性】


《论法治的不可能性》(T.A.O.恩迪科特 摘自《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3期)报道:

一、导言

法治只是一种理想,它从未被哪个社会完全实现过。法治的首要条件是政府官员遵守法律,但官员们可能并不这般行事,而在大型社会中,情况或许还要糟糕。由于官员们都程度不一地背离法律,社会就难以实现法治这一目标。也许压根就没有哪个社会曾非常逼近过这一目标。因为人们并不总是遵守规则。

我将论证这就是法治难以实现的惟一原由。这种主张看起来和法的模糊性看法相抵牾,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模糊性必然会导致专制统治。如果专制统治因为法的模糊性而变得不可避免,那么法治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变得不可企及——而不是因为不忠实于法律的原由。

为了避开这一结论,需要对法治这一理想重新进行阐释。或许是因为人类社会从未十分逼近过这一理想,关于法治怎样才算完全实现的讨论几近空白。不过这个问题是把握法治理想的前提,而尝试予以回答的话,就会面临一些未曾探讨过的疑问。虽然法哲学家们对法治所拥有的具体美德进行过争论,但就实现法治理想的一些要件已达到了共识,即法律必须公开、明确、一致、可预期和稳定;立法和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法律及其品性;必须有法院推行法治。(注:参见富勒(Lon Fuller)的《法律的道德之维》(1969年第2版)第2章;拉兹(Joseph Raz)在《法律的权威性》(1979年版)第214 —218页所列的、源自富勒的几条法治原则;以及其菲尼斯的《自然法与自然权利》(19 80年版)第270—271页。)一如约瑟夫·拉兹(Joseph Raz)所言,贯穿于这些要件的一条 原则是:“法律对国民的行为必须能起到指引作用。”(注:拉兹(Joseph Raz)在《法律的权威性》(1979年版),第214页。)倘若法律完全不符合这些要件,就根本称不上是 法律。而且从法律的角度看,一个法律体系如果缺乏这些要件,就是有缺陷的。用约翰·菲尼斯(John Finnis)的话来说,一个法律体系必须具备这些要件才能“处于法律上 的完美状态”。(注:参见菲尼斯的《自然法与自然权利》(1980年版),第270页。)文 章关于法治理想的三项疑问的讨论,将会支持这一新阐释。

二、法治理想的内容

当一个社会生活是由法律统治时,可以认为它已经实现了法治这一理想。因此法治与无政府状态相对立,在后种状态中,社会生活无章可循。(注:在此我将法律视为社会事务的某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法律的一系列特征。就此而言,撇开法律的内容不说,即使“法治的要件”得到满足,也不一定能够实现法治;只有当社会生活是受法律统治时 ,才能实现法治。需要指出的是,我并未将法治视为一个“独立的”理想,即对某些特定的权利加以保护。参见克雷格在《形式的与实质的法治观:一个分析性框架》一文中所做的探讨。在此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使得法治和良法之治之间的区分显得很有必要。 )法治也与专制统治相对立。亚里士多德因而认为比较人治而言,法律的统治是一种较 好的治理模式。(注:《政治学》第3卷第16节,1287a19.)

专制统治是非理性统治的具体形式。它排斥了理性的约束,通常只执行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专制统治的一个手段就是完全废弃法律。而更为常见的是虽然留有一个法律体系,但不是将它束之高阁,就是置若罔闻,或者为了统治的便利就践踏法治的基本要件。

人们一般认为,当一种统治全部或部分具备如下三个特征时,就属“专制”统治:

1.当统治者的意志行使不受任何约束时——如独裁政治,该统治就是专制;

2.当统治者不以相同方式处理相似案,即政府对人民出尔反尔,该统治就是专制统治;(注:请比较罗尔斯(John Rawls):“法治…包含类似案件类似处理这一准则。假如这一准则得不到遵守,人们就不能够通过规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正义论》(1971年版),第237页。)

3.当统治者的行为不可预期时——不告知人民所处的地位,也不告知人民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该统治就是专制统治。

统治一旦缺乏制约、连续性和确定性,就会趋于专制。就此而言,法治似乎是与专制统治相对立的,因为它能提供制约、连续性和确定性。不过,我将在第三部分中指出, 有正当理由认为具有上述三项特征的统治是难以避免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因为法治既 需要又反对专制统治,从而使得法治理想失去了连贯性?

我并不认为法治理想存在着内部矛盾,相反,我认为缺乏制约、一致性和确定性通常并不必然意味着专制,也不具有贬损之意(出于便利,我还是称呼这三个特征为“专制统治在第一层次上的三种含义”)。我将论证一个法律体系未能完全实现对官员的制约 、彻底的一致性和绝对的可预测性,并不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相反,应当看到这种 认识还有文章可做:它需要对一般意义上的、贬义的“专制”做出解释。因此需要设定 “专制”的第四种含义——一种与法治完全相对立的含义,我将尝试着对其予以解释。

4.统治行为一旦背离了法律的理性,就是专制统治。

对缺少制约及非一致性状态与法治进行调和,很显然已成为一种要求:统治者可以(实际上也是)通过法律来实现其意志。法治的形式性制约对统治者的意志来说,可能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故政府实际上可以让统治者的意志通行无阻,同时遵行法律的统治。并且一个遵从法治的法律体系,可能只是在狭义上对类似案件进行类似处理——以同样的法律适用方式对待那些相似案件。法律可能给予公民受到专制对待的确定性。

于是,我们对法治理想的内容产生了如下困惑:看起来是要实现制约,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缺乏制约的状态。如果我们认为对统治者缺乏制约必然与法治理想相对立的话,这个困惑就无法得到解答。但是通过把法治看成是在技术上与专制统治相对立,就可以解答这个疑问。但这并不意味两者间的对抗是无关紧要的,而是指法治是一种对抗专制——第一层次三种含义上的专制——的技术。制定法律同样是统治者实现其意志的一种技术(它也可以成为一种破坏一致性的技术)。不过还有更令人困惑的事情,譬如说做出承诺既是实现个人意志的一种方法,也是对自身意志的一种约束。如果我们认为统治者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一项法律,而该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却又符合统治者的利益,那么困惑就会自行消散。

三、模糊性和专制统治

模糊性看来提出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法律的模糊会不可避免地招致前三种含义上 的专制统治。如果法律本身是模糊的话,有时就需要法官去决断那些法律未曾提供解决 办法的争端。(注:我假设这一需要商榷的主张是正确的,并坚持在“模糊性与法律理 论”一文中所持的观点,载《法律理论》1997年第3期,总第37卷。)在这些争端中,法 律无法制约法官的个人意志。因此法律处于模糊状态时,法院就不可能始终对类似案件 进行类似处理。因此模糊的法律在某些案件中丧失了确定性。

这些主张似乎很极端。它们无疑与各种社会中法律人的意识形态相抵触。我们认为法官工作的核心及精神,是适用法律并对类似案件进行类似处理。但是,如果事情并非总是如此的话,法治就可能因为语言的模糊性而变得不可企及。一个不现实的理想从最乐观的角度看似乎很罗曼蒂克,但从最悲观的角度看就显得荒谬绝伦。

注意这一主张:在某一社会中,被告人享有在“一段合理的时期内”要求审判的法律权利,但是因为“一段合理的时期内”所具有的模糊性,针对具体被告人的谋杀指控进行合法审问的那一天可能遥遥无期。请注意这种主张的类型:它是法律的一种坦白,其结果是对法院需要予以回答的问题,法律并没有做出规定。假设有这样一批被告人,他们的案子完全相同——除了每个被告人之间都是相隔一天受到起诉。假如第一个被告人在一个明显合理的时期内受到起诉,而对这批被告人中的最后一名的起诉,明显受到了不合理的延误(如果是这样的话,法庭会取消对该被告的指控)。那么在每个案子中,法庭都只有两个选择:同意起诉或者是取消指控。假如在该案件中任何两个相邻的被告人,在法律上都处于相同的情势,就不会有被告人因为时间的延误而被取消指控。但如果第一个被告人合法地受到了起诉,而最后一个却没有,那么对一些相邻的被告人来说,,法庭必须允许对某一方提起诉讼,而取消对另一方的指控。对于这个问题,法庭即使 将正义、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利益等因素考虑进来,也不能予以解决。

假如法庭权衡之后不得不对最后那位被告人进行审判,法庭也不可能依据法律来决断 全部案子——某些案子的判决可能是行使自由意志的结果。当决定在一批被告人中最后 起诉哪一个时,除了抛硬币外,法庭可能再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了。抛硬币(即使 秘密进行)通常是一项招致非议的司法技术,但在这种情势下,就应另当别论——因为 法庭没有其他更好的技术来获得合适结果。另外,法庭将不得不对类似案情的当事人做 出相对立的处理。最后,判决结果也将变得不可预期,因为一些被告人没法得知法庭会 判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就第一层次三种含义上的“专制统治”而言,某些案件的判决 是专制统治的行为所使。

于是,当法律以一种模糊的语言形式出现时,就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第一层次三种意义上的专制统治。如果将它视为一个问题,那么这将是一个相当宽泛的问题——因为模糊 的语言是一项普遍的立法技巧。立法者频繁使用一些极模糊的术语。举例说,“骚扰” 这个多义词,在《欧洲人权法案(ECHR)》的第2条中对日常权利作了限制。第3条中的“ 拷问”也是如此。对使用“一段合理的时期内”语句所引发的问题,我们同样可以通过 欧洲人权法案中的这些词语——以及其他更多的词语,予以举例说明。

我们可以使得如下主张更有说服力:模糊性的语言并不会从法律中消失,因此第一层 次三种意义上的专制统治势难根除。模糊性的不可消除性似乎显而易见,但是还有必要 指出支持这一结论的几个理由。

许多法律标准可以制定得更精确一些。《欧洲人权法案》第6条规定了刑事被告人享有的在“一段合理时期内”获得审判的权利,“及时”获悉指控内容的权利,以及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辩护的权利。这些模糊的标准都可以换成具体的时间限制。当然也存在不采取那些精确标准的理由:如果我们择定的具体时间限制对追诉入店行窃案来说是适宜的,那么对追诉股票市场的欺诈案而言,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而一个适宜于追诉股票欺诈案的具体时间限制,对入店行窃案来说又太长了。针对不同犯罪都确定一个具体的 时间限制表,是一件既麻烦又无益的事,而事实往往是:就同类指控的不同案件而言, 追诉的时间规定会有巨大的差异。

于是情形似乎是,“模糊性能够予以消除,但也存在不予消除的积极理由。只要模糊的立法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可乘之机,法治就不可能完全得到实现。但除了法治之外,还存在其他价值,这些价值与法治同样重要。”这种提议听起来很诱人,因为法治无疑会与其他价值发生冲突。最常见的是法治和国家安全间的冲突。如果将正当程序适用于民事争端,就会冒泄露我方潜水艇计划给敌方的风险,于是法治与国家安全就发生了冲突。(注:请比较1942年的“邓肯诉肯梅尔有限公司案”。关于什么情况下可以合理地暂缓法治的探讨,参见菲尼斯的《自然法与自然权利》(1980年版),第275页。)法治看起来要求具体化,因此保留模糊性规则的理由就成为拒绝追随法治的理由了。

但事实上因为不能消除模糊性,我们就无法对追寻具体化的法治,作一前后自洽的描述。考虑一下限制日常权利以防备骚扰,以及禁止“拷问”。很难想像我们能够像处理时间要求那样,用类似而又具体的规则来取代那些模糊的术语。我们无力提供一张管用的清单,规定哪些是禁止的、哪些是允许的,能够具体告知警察面对公共秩序混乱时所需采取的措施。这种单子是不管用的,因为它不但僵硬,而且不能够恰当地处理公共秩序混乱所带来的复杂性。它之所以无用,还因为任何详细的列举乃至一定程度的具体化,其适用面就受到了限制。警察也不会将它当作行动指南,因此对法治来说没什么帮助。同样难以想像的是在刑法中,我们能够以精确的标准取代对一些暴力犯罪(或者是涉及人身伤害的侵权行为)的模糊界定。并且,即使立法可以完成这些事业,一个清除了模糊性的法律制度将被动地拒绝执行模糊性协议(这将使得某些法律调控濒于破产,譬如有关货物买卖)。

如果一个法律制度必须调控诸如公民之间的暴力行为、商事协议等问题,就无法消除模糊性。每个法律制度都在处理这类问题。如果某一社会的法律制度不调控这些生活方面的事务,也就不成其为法律制度了。倘若不这般处理事务,法律就不能统治社会。并不是每部法律都要留有模糊性,但是法律制度中必然存在模糊性的法规。因此我们能够进一步说,模糊性是法律的一个本质特征。如果我们能够设想出一种只用精确规则来调控社会的新调控形式,那么它将根本不同于其他法律制度,因此也不必列为法律解释的对象。我们能够更坚决地宣称:由精确的法律所调控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法律必然是模糊的。

但现在我们已在一个循环论证中兜了一圈,并碰到了一个悖论:法治意味着否定专制统治;法律中的模糊导致第一层次三种含义上的专制统治;法律必然是模糊的。所以,专制统治——法治的对立面——是法治的一个必然特征。法治既需要、又排斥专制统治。法治不仅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它还是一个注定难以实现的理想。法治蕴涵着悖论。

  四、重构法治理想

如何才能克服法治注定难以实现这个显然无法回避的论调呢?或许依靠常识就已足够——这很可能是对的。毕竟,虽然我们能够想像一个实现了法治理想的社会——除了该社 会中的法律过于模糊之外,但这样的社会可能并未存在过。克服法治注定难以实现的观 念,要求对第一层次三种含义上的专制统治和法治理想进行调和,这是个问题。

也许最简洁的解决之道就是承认一个社会距离法治的程度与法律的模糊程度息息相关,就如社会距离法治的程度和政府官员忽视法律程度相一致。以此看来,假如没有太多的模糊性,就可以公允地推断那就是一个由法律统治的社会,同理,假如官方的违法行为非常罕见,就可以公允地推断如何对待犯罪嫌疑人也是受法律治理的。法治理想应当包括对最低限度模糊性的承诺。就此而言,法治理想与守门员的理想相类似:任何一个进球都抵触这种理想,但即使最伟大的守门员也会容忍一些进球。

我认为应当另辟蹊径,以使法治理想变得有实际意义。我们可以从法治的某个“缺陷”入手。一个社会在某些方面缺少法治时,就会因为这一缺陷而蒙受不利。最为明显的一类缺陷就是官方的违法行径。如果法律禁止警察拷问犯罪嫌疑人,那么只要有一名官员实施了拷问,法治就存在缺陷。如果官员实施了这种行为又未被处理,那么又造成了另一个缺陷。如果存在这些缺陷,社会就不能完全实现法治这一理想。而一旦这种行为普遍化和经常化之后,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置就不再受法律支配了。倘若其他领域也存在着相似的缺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社会根本不是由法律来统治的。法律统治过程中的每一个缺陷(譬如每一桩警察拷问犯罪嫌疑人的事件),都在将社会推离法治的理想。而消除此种缺陷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在将社会推向法治。如果成功是普遍性的,而拷问只是 极个别的例外,就可以公允地推断警察行为是受法律统治的。

但模糊性应另当别论。我认为一项模糊的法律并不必然代表着法治的某个缺陷。以一项详尽具体的法律取代一项模糊的法律,并不必然将社会朝法治理想推进了一步。譬如说,不能因为欧洲国家将《欧洲人权法案》的第6条置换成刑事程序各阶段的具体时间限制,就认为这些国家就更趋近法治的理想了。这种做法甚至对确定性也无所助益。英国《防止欺诈法》的历史就表明,详尽具体的法律只是激发了律师和法官的解释技巧。法官是否会规避某条具体的法规,与法官是否会适用一条模糊的法规,会具有同等的不确定性。尤为重要的是,设置具体的时间限制,会导致前述第四种意义上的专制:如果一项法律的要求内容并不能体现其赖以立身的理性,这项法律就是专制的。(注:如果对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不能体现法律的理性,那么即使这种运用不是非法的,它仍然是专制的。试比较拉兹所描述的权力行使过程中同一意义上的专制,见拉兹(Joseph Raz)在《法律的权威性》(1979年版),第21页。)

一项时间的限制,譬如对重大刑事犯罪指控严定7个月的起诉时间,就会成为第四种意义上的专制。这种规定可能会满足一些不该有这么多准备时间的起诉(不管限制迟延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也可能满足不了那些应该有更多准备时间的起诉(依据前述理论依据),或者两者兼具。

推进法律的具体化有可能扩大任意性。故提高法律的具体化程度,并不能保证我们向消除专制统治前进了一步。因此,即使法治只意味着祛除专制统治,提高法律的精确性 也并不一定是实现法治理想的一种途径。一部精确的法律可能是远离或者紧贴这一理想 ,或者两者都不是。在规制刑事程序时,立法者面临一个复杂的立法技术问题。但他们 并不注定要做二选一的抉择:要么以具体的时间限制去追随法治,要么因模糊性的法律 而放弃法治。在调控诸如暴力犯罪等更为复杂的事件时,可能根本就没有详尽具体的条 文可遵循——规则不可能是详尽无遗的。

五、三个疑问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其他三个疑问,这三个疑问使法治的要件似乎不可能得到实现。每一疑问的论述,都从一种对法治不可能性的错误见解开始。

(一)法律的变迁

制定法律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脱离法律的控制。立法并不是由法律所控制的。稳定性是法治的一个要件。法律的一个细微变化不会使一个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全部丧失,但它背离了彻底的稳定性。因此每一项法律制定(包括法院、议会或者行政机关的法律制定)都是对法治的一种伤害。

不过,一种有吸引力的说法是:一个有规则变迁的法律制度是契合法治的,只要这种变化不过于频繁。但还可以进一步指出,我们能够驳倒那种认为法律变迁必然伤害法治 的观念。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为了达致法律上的完美状态,一个法律制度不仅需要规则 方面的变动,还需要能动的立法者。我们可以想像一个没有规则变动的法律制度,但完 全没有理由认为这个法律制度比起一般的法律制度,更能接近法治的理想。难以想像在 任何大工业社会中,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中的规则会固定不变,因为存在认为规则的变 迁并不必然会对法治造成伤害的理由。在这样的社会中,假如法律自身不发生变化,就 犯了趋于非理性的错误——促进了第四种意义上的专制。因为当既有的规则或调控形式 显得(或变得)没有意义,而新的规则和新的调控形式成为一种需要时——也就是当法律 的理性要求法律有所变化时,法律却拒绝做出回应。

法律的变化在什么时候会对法治造成伤害呢?我们可以再次求助于那条统贯法治的原则 ——法律必须能够指引行为。这一原则并不要求法律的指引是始终不变的。它要求法律 的变化方向,不应使现存法律失去指引作用。因此当政府在学校强制推行新课程时,并 不必然会对法治造成伤害。但如果政府的行为使教师们有理由相信:政府认为他们不能 通过旧课程进行自我管理——因为旧课程会在授课或考试举行前被更换,就会对法治造 成伤害。

(二)裁判的终局性

法治在概念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它需要对官方行为进行司法控制。但法官本身也是 官员,而审判自身是对制作决定进行法律控制的规范技术。审判并不是受法律统治的。没有哪个法律制度会设置无限的审判等级,这被误以为是审判自身要受制于法律的原因。在任何一个法院审级系统中,处于最高审级的法院是不受法律统治的。

一个社会拥有无限多的法院是不可能的。但拥有无限的法院审级却是可能的:只需两个法院,这两个法院都有权力推翻对方的决定或者控制对方的审判过程。

或许有人会说1616年的英格兰就存在这样一个审级:大法官法院有权对王座法院所做判决的执行签发禁令,而王座法院则有权签发决定,禁止当事人向大法官法院质疑王座法院的判决。事实是,两个法院都不拥有自己所声称的权力(判断哪一个或者两个法院拥有自己所声称的权力可能难以确定)。大法官主张拥有介入王座法院判决的权力,首席法官则主张有权控告寻求这种介入的诉讼当事人,但他们及其他人都不认为这两种主张全都是有根据的。拥有无限审级的上诉是与法治相悖的。法治理想不会因为自身逻辑上的不连贯而自相矛盾。想像这样一个制度并非是一件难事。但是如果没有审判的终局 性,一个法律制度就会出大问题。它实现不了法律制度的基本功能,也不能达致法律上 的完美状态。

我们似乎已陷入了一个悖论,在其中审判的终局性既为法治所要求,又会对法治造成 致命伤。但那只是源于对法治理想不当描述而产生的混乱。如果我们认为只有当判决是 受司法审查时,才可以说该判决是受法律支配的,这个悖论就出现了。法官有时讲的似 乎对行政行为——至少是管辖权的司法审查,是法治的一个必备的要件,或者说是法治 自身的逻辑:

对全体拥有有限管辖权的法庭来说,在这方面服从高等法院,是必然的、恒定的事情。因为管辖有限性这一事实,需要一个权威来做出决定并予以实施:设置一个只有有限管辖权、却拥有无限权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喜好去认定这种有限性的法庭,显然是自相矛盾的。这样的法庭也将是专制的,而不是受约束的……(注:R v Shoreditch Assessment Committee,ex parte Morgan[1910]2 KB 859 per Farwell LJ at 880.)

这代表着艾伯特·戴雪(Albert Dicey)混淆法治和高等法院的统治而持的看法。即使是戴雪式的法官也不认为上议院一定是独裁的,但上议院却合法地拥有决定自身权力疆界的无限权力。

在没有他人强制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遵守规则。如果你给自己定下这样一条规定:在为自己做早餐之前先给自己的小猫做一份,或许你并不遵守这条规定。但如果有人来核查的话,你很可能就会遵守它。如果缺少一个审查过程,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也许什么事都会发生。让别人对你进行监督——不管他是否有权力推翻你的决定,会增进你的自觉性。

情况同样适用于上议院:因为对它的判决不存在法律救济手段,它就拥有低级法院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可以忽视法律的规定并免受指责。就其忽视法律的程度而言,不列颠并不受法律统治,而是受法官统治。(注:如果依据上议院改变法律的情况就认为英国是不受法律统治的(见前述法律变迁),就会陷入困惑。但就上议院依法变动法律的情况而言,可以说英国是受法律和法官统治的。)但免受审查并不意味着最高法院就不会遵守规则。

在何种情况下,缺少对行政、立法和司法决定过程的司法审查会成为法治的缺陷?简而言之:当需要司法审查促使官方遵从法律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重构法治理想,来避开这一悖论。对于一个想要实现法治理想的社会来说,如果官员们都普遍忠于法律,那么对官方决定过程予以司法审查在逻辑上是不必要的。司法审查是一项工具性要件——制止背离法治的行为。如果法官比其他官员更公正,或者更加忠实于法律,司法审查将会是一件非常有效的工具。倘若情况并非如此,那么司法审查对实现法治理想来说就毫无价值——司法审查也可能妨碍法治。在多数情况下,诸如司法审查有多大价值,应该审查哪些决定或行为,以何种形式、依何种标准进行审查等等问题,都是立法技术问题,而并不一定是坚持法治还是放弃法治的问题。缺少司法审查并不一定意味着有缺陷。

不过审判的终局性是法治的一项条件。即使没有外界强制,人们也会依照法律行事。但是,如果争议得不到解决,人们就无法按照法律行事。

仍有必要指出,对行政行为采取的某些司法审查形式是法治的一个要件:由于总会发生背叛法律的事件,很难想像一个受法律统治的社会,对官方违法行为却没有任何法律补救形式。但绝不能说一个有无限的法院审级的社会,是受法律统治的。不过法治理想并不要求尽可能地对每个官方决定都进行司法控制。法治的理想不允许这样做。

(三)法治与无政府状态的对立

法治不但与专制统治相对立,也与无政府状态相对立。如果法治得到了实现,社会生活就一定是由法律统治的。那么只有当社会生活是完全由法律统治时,法治才完全得到了实现。但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受欢迎的)。因此法治既难以实现又不受欢迎,我们只能部分地实现它。

一个事无巨细都受法律统治的乌托邦,称不上是一种理想。立法者对这种乌托邦的追求非但有害,而且荒谬。如果法治称得上是一种理想的话,它完全得到实现时的情况与前述乌托邦肯定存在某些截然不同的差别。为了确定法治的蕴义,我们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介于无政府和过度管制之间的复杂中庸。(注:在此我将法律视为社会事务的某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法律的一系列特征。就此而言,撇开法律的内容不说,即使“法治的要件”得到满足,也不一定能够实现法治;只有当社会生活是受法律统治时,才能实现法治。需要指出的是,我并未将法治视为一个“独立的”理想,即对某些特定的权利加以保护。参见克雷格在《形式的与实质的法治观:一个分析性框架》一文中所做的探讨。在此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使得法治和良法之治之间的区分显得很有必要。)

那么怎样才算实现了这种中庸状态?除非我们列出哪些是法律应当予以规范的对象,才能给出答案。法治就如自我控制的理想一样:除非我们知道哪些方面是需要控制的,才能说某人是否已经能够自我控制。只有当法律正好对职责范围内的规范对象进行规范——处理自己所擅长的事务时,一个社会才能实现法治。但是从哪种观点出发来认定这种恰当性呢?该问题是可评估的,但它也留下了一个未曾探讨过的问题:是否可以对法治本身进行实证评估?如果我们承认通过一个不道德的法律制度也可以实现法治,就不得不说,“从法律的观点来看是恰当的”。如果顺同这种观点,就会搞不清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需要加以规范。法律对于自身的功能,可能并没有一个明确或是一致的观点。

看来需要重新描述法律的观点以及某一社会的基本法律原则(此前我宽泛地称之为“法律理性”)。在此无法完成这一总任务,但举个展示性例子会有助于我们对它的理解。

伊丽莎白二世统治下的英国比亨利二世时更加接近法治理想吗?或许情况如此,但我们还应指出不能仅仅依据某种事实——譬如亨利二世时代没有关于工场安全的立法——就认定相反的情况。亨利二世时代缺乏工场安全法就构成法治的缺陷吗?这取决于在那个社会中,法治是否需要工场安全立法来对抗无政府状态。从法律的观点来看,如果法律 所规范的是它应当规范的事务,社会就处于法律上的完美状态。

这里有一个真正的疑问。在任何一个正式的法律制度中,对法律规范了哪些事务这一问题,都有一个相当明确的答案。但是从法律的立场来看,对哪些事务应当予以规范的问题,不一定会有明确的答案。菲尼斯业已指出了这一重要事实,即对法治的关注“服务于为官方的调控提出新的事务主题”。(注:参见菲尼斯的《自然法与自然权利》(19 80年版),第271页。)这种关注事实上将确认在一些未予规范的社会生活事务中,哪些 方面是应当由法律来调控的。如果工场安全立法的缺位并不是因为亨利二世仇视法治, 这种缺位就不构成一种缺陷。法律的理性并不提倡诸如此类的调控。从一种不受12世纪 英格兰法律原则约束的观点看,没有工场安全法或许会更好。工场安全法并没能将英格 兰推近法治,而只是改变了一些法律原则。

只有当某些领域规则的缺位(或者规则不完备)与法律的理想——法律的原则相矛盾时,我们才可以说它构成了法治的缺陷。这些原则也许是含混的,不完整的,相互矛盾的,或极不明确的。因此法治的理想也是模糊的。在某些情况下,缺少工场安全法是否与法律的原则相抵触——是否构成法治的缺陷,可能并不明确。这并不意味着法治的理想是不连贯的,而是指一个模糊要求的不连贯性。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法律完全是无原则的,法治就不可能被实现。

我并不认为关于法治理想的内容,不存在更深层次的疑问。一个与法治的优点问题相关的疑问是:如何明确地将法治理想阐释成纯粹的技术性理想,而不要求其具备良法的全部要件?如何完全依据法律的理性来解释法律的功能,也是一个疑问。(注:关于法治 理想构成的另外一个困惑,见拉兹在《公共领域的伦理学》(1994年版,第362页)中的 论述。拉兹在论述对正义实现路径的排斥以及对法律的疏远(这种疏远源于推进法治的 具体程序及制度)时说:“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避免这些缺陷”。加德纳(John Gardner) 指出了关于法治的另外一个类似疑问,即实现法律的明确性的方式各有差异并互不相容 ,见加德纳:“理性与法治对个人的挤兑”,《剑桥法律杂志》(1994年)53卷,第502 、511—520页。)

我只想说所有这些疑问,并非起因于模糊性,就如所有的疑问都非起因于变动规则或裁判的终局性那样。虽然法治难以实现,但并非是不可想像的。

六、解决之道

在法律未能作出规定的地方,人同样不能作出明断。但法律教导官员遵循这一目的,并委派他们尽可能公正地裁决、规范那些法律未作规定的事务。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担心,法治会因为法律的不确定性而变得难以实现。前引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能与他的一贯主张——法治优于人治——相对立。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法律是不确定的,那么对任何人来说,正确的结论同样是不可知的——因此法律的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治是更可取的。但他的整个回答,是为了证明法律有能力对自身的不确定性提供解答。法律为自身的不确定性提供解答,就像处理自己的身份、变动和执行那样。一如凯尔逊所言,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法律调控自身的繁衍。(注:凯尔森著,哈特尼编:《规范的一般理论》(1991年版),第124、126、132页。)

为了使法治理想言之成理,我们必须提出一个关于法院角色的基本主张:在为某一社会寻求法治的过程中,它们不仅仅是发现事实的法庭和确保服从的监护者,并且还能创造性地解决那些法律未作规定的争议。这类争议必须以服从法治的方式得到解决。授予法院管辖权的规则,并未划定法院适用法律的领域。通过授权(并要求)法院推行一项决定,这些规则调控了那些法律未曾以其他任何方式调控过的事务。一个并不意外的结论是,并不能成功地避免人治。为了使法治的理想言之成理,必须承认必要的创造性对法官角色而言是合情合理的。这意味着“要法治,不要人治”是法治的夸张描述:不受他 人的虐待。法治的理想仍然很有意义。

结论是法官有义务给出(实际上是施行)一个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解答是法治的一个基本要求。毁谤案中的原告,在法律上有权利向被告请求“实质性的损害赔偿”——一项 不确定的请求。如果法院命令原告给予“实质性的损害赔偿”,我们可以说法院在秉公 裁判。但这样的命令是不负责的,因为法院的部分职责是落实一个解决方案。(注:或 许一种更合适的说法是,原告拥有请求实质性损害赔偿的法律权利,同时也拥有请求法 官以具体的数额予以合理决断的法律权利。那么法院施行一项解决方案职责本身就是指 审判的职责。我认为这一结论,并不会影响在此我对施行解决方案的独立性和根本性的 论述。)当一个法官面对前文讨论过的一系列谋杀起诉时,如果他说:“对于哪一个被 告人会最晚接受审判的问题,法律无法给出答案”,就在吐露实情。但如果法官在每个 案子中既不取消指控,又不允许进行起诉,就是在玩忽职守。

给出解决方案是法官一项极其重要的职责。(注:参见拉兹对法之功能的描述。解决法 律未作规定或只作了部分规定的争议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功能”,这一功能显示了“法 院系统在所有法律体系中的关键地位”,见拉兹(Joseph Raz)在《法律的权威性》(1979年版),第174—175页。)当何为正义或者法律的要求并不明确时,当公正的司法决定过程之不同要求相互冲突又难以权衡时,甚至公正的结果并不存在时,解决方案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上诉法院设置了单数的法官并按简单多数原则投票,而裁判的终局性、已决事项(res judicata)不再理原则也肇因于此。法官施行解决方案的能力和责任,也是自身合法性的一个来源。但这并不是一项像秉公审判那样格外高贵的职责。他们除了执行以外别无他法,除非辞职或撒手不管。他们甚至可以通过作出不给理由的决定、错误的决定或舞弊的决定来履行这项职责。法官施行解决方案的能力,与他们赖以增进法院判决可接受性的裁判质量和公正感息息相关。如果法官以使审判事业名誉扫地的方式判案——激起对判决执行的公开藐视、对抗或群众性暴力行为,以致危及法治的话,他们就没能履行这项职责。但即使是这样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与判决的公正性也不相干,因为正确的决定同样有可能导致这类法治的中断。施行解决方案是一项基本的、独立的职责,但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并没有理由认为:法官负有绝对的义务,去增进其主张实施的解决方案的可接受性。

法官的大量职责无法一一予以列示,不过其包括维护审判过程的廉洁性与庄重性(包括监督证据法和藐视法庭法的实施);在陪审团参与的审判中,依法公正地管理和指导陪审团;没有陪审团参与审判时,自行发现案件事实。法官在制作决定和救补方案时,承担如下义务:按照法律秉公裁判;担负起发展法律以增进公共利益、实现正义的职责;施行争议的解决方案;给出明确、直接的裁判理由。法官所有的行为都应当尊重法律、领会法律(尤其是在制作程序性决定和书写裁判理由时)。他们必须不带歧视和偏见,公 正地履行这些职责。

法官的这些职责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潜在冲突,正义和合法性(legality)的冲突只是其中最剧烈的那部分。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施行争议解决方案的职责,一般不要与制作决定过程中的其他任何职责相冲突。(注:在某些紧急情况中可能会出现例外,那时法院只能通过下达一个决定来提高判决的可接受性。但当不存在这一需要时,这种决定就是错误的。)施行解决方案是一项独立的、基本的职责,它包含了解决公正判决的其他要求间相互冲突又难以权衡之局面的职责。

如果一个迫切需要解决方法的协调问题成为了难题(这一解决方法的重要性,独立于采 纳哪一种解决方法的重要性——即便有的话),那么每一个司法决定就都是一种解决办 法。一个社会对决议的需要,和它对协调的需要相关,因为决议就是进行协调,并且每 一个协调问题都需要某种强度的决议以求解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需要作出决议。和 法律一样,政治事务(尤其是民主政治)也需要决议。这也解释了为何立法辩论设置了一 些终止规则,以及为何选举和立法投票采取了简单多数原则。公民投票中50.6%的得票 和49.4%的得票所反映出来的支持率,实质上是相同,但因为一条寻求决议的投票规则 ,支持率方面的细微差别就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但并非所有的协调问题,都依赖于法院所提供的解决方式。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面临的问题(诸如如何应对失业,在哪里修一条公路……),通常并不呈现为司法争议中的两种形式。但当他们处理是否应通过一项法案或者谁应该当选这样的问题时,立法和投票方面的规则就像法官那样提出了非此即彼的结果。而一般性政治事务——制作行政决定以及决定向立法机关提交何种审议事项,却与此不同。对此,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延期决定、妥协、寻求第三条道路以及磋商等应对手段。

寻求决议的一般性政治需求,在司法审判中具体化为形式性的、模式化的要求。每一司法争端都是一个带有显著特征(某些政治决定如选举,也具有这一特征)的协调问题:它要求在两个非此即彼的结果中作一选择,这一要求独立于两个结果的利弊考虑之重要性——即便有的话。

一个接踵而至的疑问是:为什么给出决议成了法官的一项特殊职责?以行政上的权力运作为例,比起允许司法审查而言,似乎排斥司法审查可以更有效、更容易地得出决议。(注:通过质疑私法领域的纠纷为什么应当由法院来解决,而不是由自力救济、官方委员会或其他方式来解决,可以说明同样的观点。)所以由此看来,委托法官解决争议似乎并不具备什么特别的优点。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对解决方案的需求,同样是对正义、对合法性的需求。如果司法审查是一项满足这些要求的上乘技术,那么委托法官来解决争议大致是一个上乘的选择。如果法官是独立的,那么其独立性本身就足够使司法审查更为可取。排斥司法审查使我们濒于歧视——前述第四种意义上的专制的一种形式。不受约束的官方决定,会因为那些基于偏见或腐败或者与法律完全不相干的目的,而抛弃法律的理性。

似乎可以郑重其事地说,至少在某些时候,由法官来解决法律要件方面的争议是最好的选择。但决议的内容无关紧要这一结论,对一个想依法审判的法官来说,意味着前景险峻。虽然行动结果会对当事人造成可怕的影响,但是选择这一解决方案而不选择那个,却不存在法律上的或道德上的理由。(注:请比较菲尼斯的“《法律帝国》中的理性与权威”一文,《法律与哲学》1978年第6卷,第357、376页:“…在某些案子中,合适的答案只有一个。但在另外一些(并非罕见的)案子中,这样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并且理性本身(不管是法律方面的还是道德方面的)也无法证明哪一个是最好的。”)然而法官必须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不管法官怎样努力,正当性和合法性在这一情况中似乎并不重要——当法官无法得出更符合法律、更优于二选一抉择的决定,同时也无法避免第一层次三种含义上的专制时。

对尽责的法官来说可以宽慰的是,这种情况下的决议并不必然是专制的——与法治相对立的专制。第一层次三种含义上的专制并不必然与法治相对立。如果“专制”是个贬义词,如此称呼它们(第一层次三种含义上的专制)就会引起误解。缺少制约,不一致和不可预期等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法治所造成的。我们无疑可以说,如果一项法律具有太多的这些特征,那么它就是有缺陷的。但我们还可以补充说,缺少制约、不一致和不可预期本身并不构成缺陷。规则不明情况下的决议,并不会是任何贬损意义上的专制。它也不构成抛弃法律理性的第四种意义上的专制,因为对决议的需要本身是一项基本的法律理性——解决争端,并且在此情况下,也不存在任何至高的理性来反对这一决议。

但对一个致力于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法官来说,这种宽慰是外强中干的,因为在所讨论的情况中,合法性和正当性这些美德显得既不重要,也没什么用。如果需要的只是一个决议,而且决议的内容也无关紧要,那么为什么不采用专制的决定过程所使用的典型手段——直接抛硬币呢?毕竟,抛硬币也可以成为作出一些重大决定的一条正当手段——只要有理由在决定中不展示支持结果的依据。而如果对一项司法决定来说,如果不可能展示这样的依据,那么它就有理由不予展示。

但是存在反对抛硬币的理由,它与挖苦讽刺无关——虽然抛硬币使法官脸上无光。这个理由就是对司法纪律的要求。一个经得起考验的、贯彻法官其余职责的判决,提出了一条反对腐败、歧视和任意性的纪律。这种审慎的态度,总是努力去实现当事人的权利,英明地发展法律等等。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轻言放弃,说不存在解决问题的答案。对司法纪律的要求,是反对抛硬币的最高理由,即使在秘密状态下,即使在法官明白法律显然(甚至从来)未作解答时也是如此。

如果司法纪律要求法官始终尽心于施行决议以外的其他职责,我们就会问是否施行决议这一职责对法官应该怎样行为来说,根本没什么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案子中何为法律的要求是不明确的,而与其相伴的一个旧式结论是:当法律未作解答时,法官应当像优秀的立法者那样行事。事实的确如此,但它并未使不确定性成为一项特殊职责的渊源,而且求助于立法式的考虑,也不能始终满足给出解决方案这一独立需要。首先,法律的不确定性不是正当的司法造法的前提条件。当法律的要求明确无误但需要变更时,法官也应当像立法者那样行事。其次,立法式的考虑并不必然足以给出解决方案。当法律的要求不明确时,立法式的考虑应该怎样也是不明确的。那些考虑无法确认最末起诉哪一个被告人是正确的,但法官却需要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对解决方案的需要的确会影响到法官应当如何行事。它既是法院避免给出拖沓冗长或含混不清的判决理由的一个原因,也是法院在复杂的审判程序中以数名法官来寻 求合意、避免结果的偏激性和不一致性的原因。它还是法院要么避免给出需要进行司法 监督的救济方案,要么就为监督救济方案提供司法便利的原因。法院或许还可以通过其 他手段,提高自身施行决议的能力来推进法治。就解决方案的职责而言,它除了告诉我 们应当留意法官的执行能力外,并未告诉我们法官应当如何行事。在依法审判方面,它 也没有提出任何新见解,不过它提醒我们依法审判并不是法官的惟一职责。

什么情况下模糊性会成为法治的缺陷?法律的模糊性并不一定构成法治的缺陷。通过一个类似的论证,我们可以总结说:自由裁量——不管其源出何处,本身并不构成一个缺陷。将法治作为一个在本质上与自由裁量相对立的理想进行描述时,就无法自圆其说。而过多的自由裁量无疑会造成缺陷,对这种情况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而对模糊性何时成为一种缺陷,也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

如果我们返回拉兹的组织原则——人们必须能够以法律作为行动指南,那么很容易倾向于强调模糊性始终是一个缺陷,因为在某些方面人们确实无法按一条模糊的规则来指引自己的行为(却可以凭借类似的具体规则来实现指引)。检察官确实也无法按照《欧洲人权法案》来回答“审判到底能拖多久?”这一问题。这样的分析毕竟会使法治理想变得不一贯。

诸如“审判到底能拖多久?”这样的问题很常见,我们不应低估它们对我们努力论证法治理想所提出的挑战。如果法治理想要求每一个法律人都能够就这类问题给出一个精确的答案,那么它自身就难以首尾自洽。如果法治理想仅仅要求在法律人接受委托人的咨询时,法律一定是有帮助的,那么这个理想仍然是自洽的。

为了阐释法治理想的组织原则,我们需要区别两种情况:将法律作为一种指南,以及依据法律在每个可能案件中指定结果。我们应当确定“指南”的含义,以使“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予以审判”的要求能指引人们的行为。这种情况当然是有可能的:并非通过划定追诉的最后期限,而是指出检察官们能够尽快行动的理由——并不仅仅为了避免不合理拖延的危险,而为了让他们能够对自己所占用的时间作出合理解释。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要求一条指南必须能回答所有的问题,那么我们对“指南”的理解就会陷入自相矛盾。就举例说,没有哪张地图能成为绝对的指南,也没有任何模糊的承诺能够指引我们的行为。只有当我们懂得能够向一条指南要求些什么,并且在某物符合要求时就将它看作一条指南,对它的理解才能保持前后连贯。

在另一方面,人们很可能会说:当法律过于模糊时,模糊性就构成了一种缺陷。但模 糊性是不能以数量来论的,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理由认为每一条模糊的规则(譬如 说:公平的标准,合理性,令人满意的质量……)都代表一个缺陷。因此就法律不能过 于模糊的见解而言,我们能够说法律量化后就能更清楚吗?

如果我们考虑一个模糊性明显构成法治缺陷的例子,会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想想斯大林对法律的毁灭性践踏。他于1932年颁布的乌克兰农业集体化法令强行命令“消灭地主”(dekulakization)。(注:在1930年代的乌克兰,拥有私人土地的农民被泛称为“Kulaks”。斯大林认为他们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下令予以消灭——“dekulakisation”——没收“kulaks”的土地。作者认为:“kulaks”本身是一个极为 模糊的词语,斯大林使用这样的措辞,使得官员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迫害人。同时也例证 了模糊性会沦落为邪恶统治的工具。——译者注)意识形态化的胡言乱语所带有的模糊 性,将农业征用转变成了地方官员的恐怖统治。那种模糊性是合法地(legally)批准抛 弃法治的一种手段。

当模糊性本身适合于第四种意义上的专制——抛弃法律的理性——时,它就构成了一种缺陷。当局能够利用模糊性规避法律的理性行事,甚至使人无法设想拥有与官员意志相区别的理性的法律。那时模糊性就构成了法治的一种缺陷。

载 《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3期(本文原载《牛津法律研究》第19卷(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1999),译文已获得原作者和牛津法律研究杂志社的书面授权。)

谢选骏指出:既然“法治的不可能性”已经确立,为何还要思考法治、谈论法治呢?在我看来,这就是思想主权的体现——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下斯滥矣。换言之,知道了“法治的不可能性 ”,才知道了上帝的必要性。



(另起一页)

书名

民主攘扰

Democratic Disturbance


《外星看地球》第21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21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地址3101 Hillsborough St.Raleigh, NC 27607—5436 USA

免费电话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ISBN:

定价US$最低


2021年4月第一版

April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121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12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消灭汉字就能消灭中国

《汉字有什么缺点?诺贝尔奖得主罗素直言:汉字其实有三大缺陷》(2024-05-03 鲁迪大能)报道: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我国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汉字就是典型的代表,尤其是随着近些年中国的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是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