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7月14日星期三

谢选骏全集第135卷: 哲学辐射

 哲学辐射

Philosophy Radiation


《外星看地球》第35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35




2021年4月第一版

April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135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135

(另起一页)


内容提要

在一个“思想主权”的世界里,哲学的辐射无所不在。当我们从外星反观地球,这一点特别明显。因为所谓的哲学,就是距离感的产物。


Synopsis

In a world of "ideological sovereignty", the radiation of philosophy is everywhere. This is especially obvious when we look at the Earth from an extraterrestrial perspective. Because the so-called philosophy is the product of a sense of distance. 



(另起一单页)


“外星看地球”,就是“超越地球观察地球”——从一个“对等的位置”而非“从属的位置”来看地球上发生的林林总总的现象。



(以上黑体)


上帝宗教 God Religion《外星看地球》第1卷

宗教战争 Religious Wars《外星看地球》第2卷

天子与人 The Son of Heaven and Human《外星看地球》第3卷

全球策 Global Strategy《外星看地球》第4卷

G2-中美联合体 G2-Chimerica《外星看地球》第5卷

两个世纪的内战 Two Centuries of Civil War《外星看地球》第6卷

病毒瘟疫 Virus Plague《外星看地球》第7卷

从暴民到暴君 From Mob to Tyrant《外星看地球》第8卷

党府论 On the Party Government 《外星看地球》第9卷

废垃论 On Human Waste《外星看地球》第10卷

历史人物 Historical Figure《外星看地球》第11卷

书面人物 Written Characters《外星看地球》第12卷

新闻人物 News People《外星看地球》第13卷

共产党 Communist Party《外星看地球》第14卷

政权杀戮 Regime Killing《外星看地球》第15卷

国家妖孽 National Devil《外星看地球》第16卷

科学与文化战 Science and Culture War《外星看地球》第17卷

历史力学 Historical Mechanics《外星看地球》第18卷

六四余波 The Aftermath of June 4th Massacres《外星看地球》第19卷

蒙古后清黄俄黄犹 Yellow Russian Yellow Jewish《外星看地球》第20卷

民主攘扰 Democratic Disturbance《外星看地球》第21卷

民族交汇 Ethnic Intersection《外星看地球》第22卷

难民行为学 Refugee Behavior Science《外星看地球》第23卷

权力碰撞 Power Clash《外星看地球》第24卷

人民主权与种族主义 《外星看地球》第25卷

社会窃取 Social Steal《外星看地球》第26卷

猪义社会 Pig Right Society《外星看地球》第27卷

书评文论 Book Review《外星看地球》第28卷

台湾中国 Taiwan China《外星看地球》第29卷

网络主权不是主权网络 Internet sovereignty not a sovereign Internet《外星看地球》第30卷


(另起一单页)


文明杀手 Civilization Killer《外星看地球》第31卷"

香港事变 Hong Kong Incident《外星看地球》第32卷"

犹太渗透 Jewish Penetration《外星看地球》第33卷"

战场经济 Battlefield Economy《外星看地球》第34卷"

哲学辐射 Philosophy Radiation《外星看地球》第35卷

政治抢夺 Political Robbery《外星看地球》第36卷

联邦制就是更为彻底的封建制 The federal system is a more thorough feudal system《外星看地球》第37卷

美国会发生第二次内战吗 Will there be a second civil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 《外星看地球》第38卷"

美国与中国 America and China《外星看地球》第39卷

美国和外国 United States and Foreign Countries《外星看地球》第40卷

(另起一单页)


目录

001、“慢活哲学”的生态基础正在消失

002、“哲学的中国化”就是“哲学的死亡”

003、AQ就是关系学

004、把世上的所有句号变成问号

005、百家争鸣的原始性质

006、百年树人的生物基础

007、本体出场、物自体显现

008、辩论术思维可以消除思想的死角

009、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官迷的哲学

010、超流的人生把错误变成创意

011、彻底的绝对的独断近乎谬误(1975)

012、吃饱了撑的就得直面死亡

013、臭有臭的道理

014、出口成章的错误

015、从读书运动到窃国运动

016、从基因角度看被压制的德音

017、从希腊人的悲剧到基督徒的天国

018、从洗脑到洗肺 

019、从细菌战到基因战

020、从现象到原理的马客死主义

021、从学而优则仕到仕而优则学

022、粗制滥造的摩天大楼

023、打猎就是欺负弱小

024、大海比港口更加安全

025、单极注定收获多极

026、道德的起源

027、得过且过的好处

028、动物哲学是成功的关键

029、飞行会让人类变态吗

030、飞行的奥义就是脱离自己

031、感性比理性更强大

032、钢筋水泥的囚笼即将瓦解

033、个人命运最终通过大事件体现了出来

034、给鸡做个整形有何难哉

035、古代学派为何叫作“家”

036、国运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037、和平时期的哲学与战乱时期的哲学

038、黑洞哲学

039、火上浇油的灭火方法十分普遍

040、既然“独立”何来“笔会”

041、既然末日,何须食品

042、剪毛人除了欺负绵羊还能欺负谁

043、骄傲使狗落后

044、借来的幸福能够持久吗

045、精力充沛的禽兽

046、决定命运的还是命运

047、康德不懂哲学

048、康德是伪善还是无知——

都被我的《全球政府论》和《思想主权论》解决掉了

049、零号病人与零点哲学

050、还想再做一次中国人

051、论苦行的医治作用

052、论圣人

053、罗马人统治世界的哲学秘密

054、罗素缺乏思考能力

055、旅行就是任人宰割

056、旅行是一种现代苦行

057、旅游就是揭示印证自己的原有

058、每个人都有一本月经

059、南北朝历史哲学开始普及了

060、逆来顺受的螺丝钉哲学

061、贫穷的根源在于安贫乐道

062、丧失目标才可以回到自我

063、西方真理的崇拜者们丧心病狂了

064、扫兴的东西最实惠

065、生活超过恐怖电影

066、生命的毒素创造新的生命

067、生命都有自己的玻璃天花板

068、生命之水原来就是死亡之水——

“生物进化”与创业成功、发家致富

069、生意人最恨生意人、农民最恨农民……

070、生于移民,死于移民

071、事实与思想——德国哲学家大多喜欢巴结权势

072、收破烂的奢侈品

073、苏格拉底之死是柏拉图哲学的开始

074、苏轼的汉奸哲学

075、俗人退休才知道人生的意义

076、素食者更残暴

077、素食者如此品尝人肉残渣

078、随意吹牛可能致命

079、他的老婆出卖了他

080、太监才能胜任妇科医生

081、太专业了反而弄巧成拙——完美成为完没

082、桃花源记的丑陋

083、体育表演违背了体育道德

084、天才、疯子,庸人。

085、天才必须变成疯子

086、挑战自我的孔雀让我想到了人类

087、突破习惯造成的误区

088、完美主义者并非强迫症患者

089、万精油并非绝对权威

090、唯物主义的人体盛筵

091、唯心主义的医学基础

092、勿忘初心

093、笑里藏刀的人类

094、心脏病让人类成为万物之灵

095、行尸走肉的哲学家

096、一念之差还是命中注定

097、一切都会过去的,包括死亡

098、一切意外都是必然的意料之中

099、一万年只是瞬间

100、一万小时只能培养技艺

101、荧屏能够改变基因吗

102、宇宙黑洞超越了佛家哲学

103、运气的概率

104、章鱼粉碎了进化论的神话

105、蟑螂的子子孙孙没有穷尽

106、哲学的起源为何没有起源

107、哲学家帝王的结局并不哲学

108、哲学就是对话

109、真菌可以把废人变成有用的东西吗

110、正因同根生,所以相煎急

111、正直的人一旦黑了心就会万劫不复

112、政治统一窒息思想发展

113、只有虚无主义可以安慰我们

114、只有天国才有可能使人摆脱悲剧的困扰

115、中国哲学里的“宇宙的和谐统一”

116、“庄严”的姓名学

117、自己的死亡导致自己的升华

118、自我美化通往死亡陷阱

119、自相冲突价值观将剪断他们的命根

120、自作多情的名望

(另起一页)

哲学辐射

Philosophy Radiation


《外星看地球》第35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35



【001、“慢活哲学”的生态基础正在消失】


《“慢活哲学”:树懒的动作为什么那么慢?》(BBC 2019年10月11日)报道:

树懒,顾名思义,不需要太着急。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生活在横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森林中,居住在树枝上,只有排便时才会下到地面。它们的生活节奏非常缓慢。

树懒移动如此缓慢的原因是一些独特的进化技巧。

现代的树懒——三趾树懒和二趾树懒,是史前世界里树懒的更小版本。巨型树懒,有些重达数吨,从上一个冰河时代直到大约11,000年前,它们一直在地面上行走,它们靠后腿站起来,把头伸进树冠,从树上觅食。

德国莱布尼茨动物园和野生动物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 for Zoo and Wildlife Research)的马佐尼(Camila Mazzoni)说:“它们真正的改变是:一是爬到了树上;二是饮食完全以树叶为主。”她说:“树叶类食物营养贫乏,卡路里的摄入量很低。因此,它们必须用非常慢的新陈代谢速度来应对低热量的摄入。”

还有部分原因在于它们居住的环境。所有六种树懒都生活在热带森林里。这是一个炎热潮湿的环境,一些正常占优的吸热系统功能并不真正需要——环境已经很温暖了,树懒也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能量来保持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温暖。

哺乳动物的好处是,它们可以调节体内温度,能够生活在寒冷的气候中,比爬行动物或其他冷血动物更耐寒。但是这种热血的进化技巧也有一些缺点。为了给这个高能量消耗的系统提供燃料,哺乳动物需要吃很多东西,而且经常需要运动来保持肌肉所需要的温暖。这也是为什么哺乳动物在变冷的天气里到处奔跑,而蜥蜴如果在移动的话却行动迟缓。这种恒温性使得哺乳动物能够在地球上的多种环境中生存,包括两极冰冷的广阔区域。但在有些地方,一些哺乳动物已经放弃了进化赋予它们的吸热特性。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采用了慢节奏,更节能的生活方式,类似于冷血动物。

马佐尼说:“大多数哺乳动物,需要大量的能量来进行体温调节。但树懒没有这种调节能力,所以它们需要的能量很少。”“但这也意味着树懒只能生活在热带地区,而不能生活在气温较低的高山地区。虽然如此,但两趾树懒要灵活一些,而且会爬到哥斯达黎加更高一些的山上。”

树懒以树为生活根基,使它们很少受到美洲虎等食肉动物的威胁。这也是树懒为什么不需要闪电般快速的反应,以及为调节体温所需要的大量能量的另一个原因。马佐尼说:“树懒与树木有着亲密的关系,并依赖它们而生存。”她说:“树懒经常在早上爬到树冠顶部,从太阳那里获取一些能量,当天气非常热的时候,它们会回到树荫下”。这种行为,在蜥蜴和其它爬行类冷血动物身上表现得更为典型,在哺乳动物身上比较少见。

在哥斯达黎加树懒保护基金会(Sloth Conservation Foundation)工作的英国动物学家克利夫(Becky Cliffe)说,只有当你在野外看到树懒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它们的行动有多慢。“你知道它们移动得很慢,但是当你看到它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它们转头的时候,甚至眨眼的时候都是很慢的。你必须花很多时间到野外去看。”

仔细观察树懒,它的皮毛通常有绿色的阴影。人们可能会很容易认为,这些动物吊在树上不动,以至于它们成了周围树上苔藓和藻类的家园。但马佐尼认为,这忽略了一些更有趣的东西。她说:“它们的皮毛是经过改进的,天生有缝隙,藻类和真菌可以在其中生长。这并不是因为它们行动迟缓,而是存在某种共生关系。”

这些苔藓或藻类有什么用?许多科学家正试图弄清楚这一点。马佐尼补充说:“这可能对树懒的伪装有好处。”绿藻和真菌可以帮助树懒融入森林树冠的背景。她说:“这也可能是树獭获取额外蛋白质的一种方式。”树獭有时会舔食生长在它们皮毛上的藻类。真菌的生长也有助于减少寄生虫的数量。她指出:“它们的皮毛几乎完全防水,并能阻挡许多寄生虫。树懒身上的寄生虫要比体型相似的哺乳动物少。”

树獭已经丧失了哺乳动物的一些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哺乳树懒为后代所产乳汁的数量。克利夫说:“树懒妈妈不会储存大量的乳汁,所以乳汁是一滴一滴地滴出来。”幼崽要紧贴着乳头,然后在乳汁滴出来时吸食。

克利夫多年来一直在哥斯达黎加丛林中观察树懒,她对树懒的行为有深入的了解。“他们不跳也不跑。但它们拥有强壮的手臂。如果人类和树懒来一场手臂比拼,树懒绝对会赢。但是树懒不需要高速度的奔跑,甚至不需要支撑全身的重量,它们的腿却没有相同肌肉的质量。”然而,克利夫说,树懒这种“按兵不动”的生活态度不应该被误认为是懒惰。“他们不懒惰。生活在森林里的吼猴每天要睡18个小时,而树懒只睡10个小时左右。”

如果树懒没有最终生活在被森林覆盖炎热潮湿的环境中,它们可能会活泼一些,运动节奏也快一些。但是经过无数世代进化,它们已经达到了完全适合所处环境的生活节奏。克利夫说:“这表明,它们不必跑来跑去地寻找食物。它们放松了整个系统。”

谢选骏指出:现代人为何焦虑?因为“慢活哲学”的生态基础正在消失。焦虑来自于,人类也有树懒的一面,例如北方的农民,整个冬天都在晒太阳,为的就是节省粮食和能源——但在他们现代文明之下,他们变得很穷,甚至逐渐消失了。要活下去就必须焦虑,难怪现代人需要麻醉剂。



【002、“哲学的中国化”就是“哲学的死亡”】


网文《张汝伦:哲学的生命》(2018年11月18日 转载《读书》1996年1期)报道:

编者按:昨天是2018年的世界哲学日,以及,我们上个月进行了哲学如何“中国化”的讨论,“哲学”似乎成为一个小小的热点。其实,对于它本身的困惑,自冯友兰、金岳霖、熊十力始,就一直缠绕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张汝伦曾专门介绍哲学家冯契的相关思路与精神魅力,暗含一种对哲学本身的反思与回顾。希望朋友们在网上“测试哲学气质”之余,能抽出一点时间,欣赏这篇好文。

中国传统学术分类中,本没有“哲学”这个名称。一八七三年,日本哲学家西周首先用“哲学”这两个汉字来译西文philosophy一词,但他特意声明他用它来与东方的儒家思想相区别。到了一九〇二年,《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才第一次将此译名用于中国传统思想。但这并未解决我们可以在什么意义上谈“中国哲学”的问题,作为philosophy一词的译名,“哲学”在使用时不能不具有它原始特定的含义。因此,当冯友兰三十年代发表他的《中国哲学史》时,就明确表示要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精神传统中选出和阐释能在那个词的西方意义上叫做“哲学”的东西。金岳霖在此问题上与冯友兰有相似的立场。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的审查报告中写道:“写中国哲学史就有根本态度的问题。这根本的态度至少有两个:一个态度是把中国哲学当做中国国学中之一种特别学问,与普遍哲学不必发生异同的程度问题;另一态度是把中国哲学当做发现于中国的哲学。”他明确主张采取后一种态度,而认为前一种态度是行不通的。因为“根据前一种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恐怕不容易办到。现在的国人免不了时代与西学的影响,就是善于考古的人,把古人的思想重写出来,自以为是述而不作,其结果恐怕仍不免是一种翻译。同时即令古人的思想可以完全述而不作的述出来,所写出来的书不见得就可以称为哲学史。”虽然金岳霖在这里说的是“普遍哲学”而非“西方哲学”,但从“时代与西学的影响”这句话来看,他心目中“哲学”的定义大致以西方的哲学定义为准。但他的着眼点并不在哲学的“西方”特征,而在于西方哲学的“哲学”特征,即“哲学”概念虽由西方人首先提出,但并不一定专属西方,可以像物理学一样成为一门普遍的学问。

可问题是西方人关于哲学至今也无统一的定义。所以冯友兰建议不妨从哲学的内容着手,“知其内容,即可知哲学之为何物。”他把哲学分为三大部分:世界论(本体论,宇宙论),生命理论(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和社会哲学),知识论(认识论,逻辑)。有意思的是,尽管中外哲学家都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如果还有哲学的话,那也只是第二部分,即生命理论比较发达,而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则几乎没有。可是现代中国哲学家兴趣却大多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与传统情况相比,着力于第二部分的人反而不多。第一代现代中国哲学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和冯友兰都将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视为哲学最主要或最重要的部分。熊十力“素主哲学只有本体论为其份内事;”而冯友兰则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中底最重要底一部分。”至于认识论或知识论则更为现代中国哲学家所热衷。不仅金岳霖、张东荪等人都有专门的认识论著作,连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也原拟分为两部,即《境论》和《量论》,未写出的后者即准备讨论认识论问题。最近几十年,更有不少人主张哲学就是认识论。热衷认识论固然有圣言量的根据,但亦是近代以来国人科学主义心态的一种隐蔽的表露。主张哲学就是认识论,是认为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哲学是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这种看法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人急于一下子把握和穷尽全部真理的自负与霸气;却难以解释这个所谓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在近代为何一直面临深重的危机,以致它存在的合法性也早已成了问题。

本来,哲学作为爱智之学,直接关乎人的生命实践。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虽一字未留下来,却被西方人尊为“哲学之父”。古希腊人大都同时关心知与能(行),著名的“德行即知识”的命题即体现了古希腊人知行合一的哲学理想。然而,西方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开始,大都以自然科学的知识为知识的典型,甚或唯一的知识,知与行开始脱节。这种脱节在康德哲学中得到了明显的反映。康德心目中的知识同样只是自然科学的知识,但他认为科学知识还不是最终实在的知识,其有效性只限于现象世界。实在的世界是道德判断和审美体验的领域。这两个世界不能混淆。知性一旦越出自己的合法范围使用将导致二律背反。康德实际上始终未能把“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内在地沟通起来。他的《判断力批判》试图要起某种桥梁作用,但并未成功。新康德主义以及其他一些人步康德的后尘,坚持区分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事实与价值。习惯于以主体——客体对立二分模式看问题的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区分是合理的,却没有看到其中隐藏着一个后果严重的悖论:是知识和真理的东西与人生无关;与人生有关的东西不是知识和真理。王国维所谓在哲学上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即由此而来。

苏格拉底在《斐多》中写道:“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我认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苏格拉底像,来源:allposters.com.au)

近代中国哲学家中有类似王国维这种思想的当然不止一个。金岳霖在《论道》的“绪论”中曾写道:知识论的裁判者是理智,而元学的裁判者是整个的人。研究知识论可以暂时忘记我是人,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去研究。但研究元学就不一样了,我不能忘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不仅在研究对象上要求理智的了解,而且在研究结果上要求得到情感的满足。这就是所谓知识论的态度和元学的态度。冯契早在抗战时在昆明清华文科研究所做研究生跟从金岳霖读书时对此就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是将知识与智慧截然割裂开了,这就难以找到由知识到智慧的桥梁,也无法解决科学与人生脱节的问题。他向金岳霖指出:理智并非“干燥的光”,认识论也不能离开“整个的人”。广义的知识论不应限于知识的理论,而且应该研究智慧的学说,要讨论“元学如何可能”、“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他认为即使在认识论的研究中,也不仅要求理智的了解,而且要求得到情感的满足。认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转识成智的过程,既由知识达到智慧的过程,最后达到关于性与天道的知识。但冯先生讲的性与天道并非是如有些近代哲学家所虚构的形而上学本体,而是现实之道,是现实生活中吸收的理想。并且,这种理想由于取之现实,必然有一种实践的要求,即将理想变为现实;对作为主体的“我”而言,则要求成为自由人格。“人们不仅按照理想来改变现实,也按照理想来塑造自己,取得越来越多的自由。自由人格就是有自由德性的人格,在实践和认识的反复过程中,理想化为信念、成为德性,就是精神成了具有自由的人格。”

冯契的这个思想具有普遍的意义。知行脱节加上科学主义的鼓荡,使不少西方哲学家认为,既然各门具体知识都由各门具体科学来研究,那么哲学就应该是“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它研究知识的形态,逻辑,内在结构和规律;在我国,人们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说法不同,想法却是相似的。殊不知这种规律越一般,离人生命实践的要求也就越远。当然,与科学主义哲学传统相平行的,还有人文主义的哲学传统。这种传统更多地关心人的生存问题,却相对忽略了知识问题,以及如何转识成智的问题。生存问题当然先于认识问题,但生存离不开认识,行离不开知。另一方面,任何哲学本身都是理论,都是知,那么以生存为鹄的的哲学就更有必要在转识成智上下功夫,坚持“化理论为德性”,才能满足现代人对古老的爱智之学的期待。然而,现代西方哲学恰恰在这方面暴露了其根本的缺陷。西方学者自己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德国著名哲学家汉斯·约纳斯在慕尼黑作了题为“世纪末的哲学:回顾与前瞻”的演讲,其中他提到了他的老师海德格尔与纳粹同流合污的历史事件。他认为此事不仅使他感到个人的痛苦与失望,而且在他看来是哲学的崩溃,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哲学本身宣告了破产。因为不管怎么说,哲学自古以来就与其它学问不同,它的追求不仅形成知识,也形成从事哲学者的行为,知识的目标是为善服务。至少,哲学教育它的追随者分辨各种价值,这应能使他们免于随波逐流。然而,他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思想家与希特勒褐色军队的雷霆进军步调一致”却使他怀疑是否哲学的光环始终是虚假的。不过他也提到一个反例。他有一个叫Julius Ebbinghaus的老师,是个严格的不妥协的康德主义者,在重要性上自然不能与海德格尔相比,但他令人尊敬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当战后约纳斯去马堡拜访他,向他表示敬意时,他对约纳斯说:“但你是否知道,约纳斯?没有康德我不会那么做。”约纳斯说他突然明白,在这里理论与生命是一回事。Ebbinghaus的例子并未解决约纳斯的上述疑问;相反,他产生了进一步的问题:在哪一个人手里哲学更好一些,是在一个创造性的,但其深刻性并未使他在决定关头不去违背信仰的天才那里,还是在他的没有原创性,但却正直,保持纯洁的同事那里?约纳斯说他不能说他有了答案,但这问题属于我们对这世纪哲学的回顾。

冯契先生对哲学的看法同样属于他对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反思与回顾。他认为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学独尊,经学独断论和权威主义根深蒂固,而在它们日趋崩溃时又走向反面,成为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这是使社会成为一盘散沙的毒素。加上中国的统治者是很擅长“居阴而为阳”那一套,公开讲的是引经据典,满口仁义道德,实际想的、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这种统治术助长了一种以“无特操”为特征的社会习惯势力,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以极大的阻力。而近代哲学恰恰在这两方面未能作系统反思和批判的总结。冯先生还以哲人的睿智看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因人的无知而产生权力迷信和拜金主义,以致权力、金钱成了异化力量反过来支配了人;人成了奴隶,甚至成了“奴才”。在中国,这种异化力量还特别善于伪装,披上了正人君子的外衣,成了鲁迅所痛斥的“做戏的虚无党”。做戏的虚无党除了权力迷信和拜金主义外什么也不相信,却冠冕堂皇地说着另一套,摆出正人君子的面貌。这就需要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作全面深入的总结,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对于冯契来说,哲学首先是实践的理论。他提出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主张,正反映了这一点。他认为哲学理论一方面要化为思想方法,贯彻于自己的活动,自己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身体力行,化为自己的德性,具体化为有血有肉的人格。冯先生自己则完全实践了他给哲学家提出的上述要求。在他那里,哲学不只是一种理论活动,而且也是一种实践方式。先生平素待人,温厚亲切,朴实谦逊,与他相对,如坐春风。然事关原则,先生正气凛然,决不苟且。凡是认识冯先生的人,无不为他的人格所折服。其实,冯先生的哲学已渗透了他的人格;而他的人格又证明了他的哲学。他的人格和他的哲学早已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宝贵资源。只要这世界上还有冯契这样的哲学家,哲学就将仍是人类生命崇高的见证。

谢选骏指出:“哲学的中国化”不是什么是“哲学的生命”,而是“哲学的死亡”!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半瓶子醋,缺乏一个最基本的常识——用中文所表达的思想,就是“中国哲学”或“哲学的中国化”了。除此之外,不需也不能刻舟求剑、买椟还珠,人为强制地推行所谓的“中国化”,否则,就陷入了“哲学的死亡”了。在宗教领域、政治领域也是同样——所谓“基督教中国化”、“马列主义中国化”都是宗教和政治的死亡,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暴力了。而常识告诉我们,翻译过来的马恩全集列宁全集就是马列主义的中国化了,无需再添加毛泽东延安阴沟里的那些货色了——那是毛货,不是马列斯货。同样,翻译过来的圣经,就是中国化的基督教了,无需再用三自教会或别的教会的那些教材了。因此之故,画蛇添足的冯契,不是什么哲学家,而是一只皮条客。

网民哀嚎:

问题:当年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张汝伦抄袭案,最后结局如何?网上能够看到不少关于2000年张汝伦的《历史与实践》被揭发抄袭的事,看起来似乎证据确凿,然后后续却怎么也查不到,而张汝伦也好像一点影响也没有。因此比较好奇,当年这件事结局到底如何?是张汝伦没抄袭吗?还是……?

回答:张汝伦老师已经反驳过了,互动百科上有记载。看过争议点,私以为某人,某团体存心以打假而提升名望和从中牟利。张老师是引用资料而表达自己观点,这和抄袭有天壤之别!!!张老师的才气我是很服气的,虽然他讲中哲,讲《论语》的一些观点,我也不赞同。但某些人污蔑人,也太可气了!转自《互动百科》

针对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的专著《历史与实践》,孙周兴教授在《中华读书报》(2000年3月29日)发表评论——《实践哲学的悲哀》:称该书“并不是张汝伦教授的‘著作’ ,而是一本‘译作’,或者充其量也只能说张汝伦教授‘编译’的”,因而《历史与实践》是“伪书”、张是“文抄公”。为了“不负孙教授的苦心,亦为《历史与实践》的读者负责”,张汝伦教授发表《批评的悲哀》(注:《中华读书报》2000年3月29日。):称其书“主题极为突出,无论在内容、风格和目的上都与《哲学历史词典》有极大的不同”,而且“除了‘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这一节引用了《哲学历史词典》的一些材料外,《历史与实践》与《哲学历史词典》没有任何关系”。在他看来,其《历史与实践》“有着明确的主题、完整的结构和一以贯之的思路和线索。正是这些使所谓它是一部‘伪书’的指控不攻自破”。而孙“真正目的是仅仅根据那几页来自《哲学历史词典》的材料没有注明出处,来一口咬定这本书是抄自该词典。其想象也未免太大胆了一些,但却忘了小心求证。《历史与实践》共487页,要证明它抄自《哲学历史词典》,仅靠他目前提供的那点证据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他提到的第103~105页的内容,要证明它出自《哲学历史词典》或其他任何一本书,我想他也是绝对办不到的,更不用说本书的其他部分了。孙教授……缺乏足够的证据就一口咬定《历史与实践》一书是抄自《哲学历史词典》,这就不是批评,而是诬陷和诽谤了。而诬陷和诽谤就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了”。

结局很微妙:这个事情的发现者,其实不是写文揭发的孙老师,当然孙老师现在腾达了。这个发现者的名号我们也就私下传,名头大到我们小辈都不敢说,也请别问。你们日子还长,等他走了那时再说吧。

复旦张教授才气学问,在这之前都是公认的好,这事出来基本灰头土脸了。记住不要才气高就张狂,尤其是文科。科研坐冷板凳,不要想搞大新闻,人怕出名猪怕壮。

最后他不是转中哲了么。回家遇到过就职地方高校复旦毕业的老师,当然他们的说法有变相洗地的嫌疑,毕竟复旦毕业的。当然也提供另一个角度,作为参考吧:原来那时候没有这么多学术规则,包括引用规范都不健全,尤其是老一辈,底子和作学问方式都是改革开放前打下的,聪明人一钻空子不自律,后面必然会被规则打脸。你们可以去图书馆资料室翻一些八九十年代的老书,不是编译资料那种,而是介绍西学的,看看底下注释就知道了。把自己的翻译没有加引号就植入正文,不新鲜。所以你们可以发散理解下,北大杜小真那个事儿。理解,不是效仿!是理解他们的历史性。请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学术界 对 把自己翻译的别人的东西/当成 /“自己的”/ 这种“原创” 的 公开拒绝(手动断句)

搞哲学的同学,注意跟你接受的信息保持距离!太阳底下无新事,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新观点。这个学术基本功,文本交叉关系处理不好,以后估计你们要进了圈子也会栽。之后高校不再有体制编制,以后碰到这类事情,估计是沾上嫌疑就没有下家续聘了,没有辩驳机会,别人也没有这个耐心。

谢选骏指出:在共产党国家“搞哲学”,就是“混饭吃”,因此,“哲学的中国化”就是“哲学的死亡”。哲学死了不要紧,只要肚子吃饱了就好——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谛。



【003、AQ就是关系学】


《什么是“AQ”?它比“IQ”更重要吗?》(BBC 2019年12月27日)报道:

曾经,要评估某人在职业阶梯上的表现,会考虑让他做一个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测试。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智商测试是预测未来工作前景的最佳方法之一。它能衡量一个人的记忆力、分析思维和数学的能力。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它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自我调节和沟通技巧的能力。情商现在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工具包,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能否取得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智商和情商都被认为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今天,随着科技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在就业市场上获取成功所需要的技能也在不断变化。需加入适应性商数(adaptability quotient, AQ),AQ是一组主观的素质,大致定义为在快速、频繁变化的环境中灵活应变和蓬勃发展的能力。

高盛(Goldman Sachs)驻纽约副总裁弗拉托(Natalie Fratto)表示:“要获得一份工作,智商是最低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性商数就是你获得成功的途径。”在投资科技初创企业时,弗拉托对AQ产生了兴趣。随后,她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大会上就这个话题做了一个很受欢迎的演讲。

弗拉托说,AQ不仅是吸收新信息的能力,而且是找出相关问题、摒弃过时知识、克服挑战和有意识地做出改变的能力。AQ还包括灵活性、好奇心、勇气、应变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IQ相比,AQ对事业成功的影响更大吗?如果是这样,如何识别它?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磨砺AQ,以使职业生涯不受未来的影响呢?

管理酒吧需要许多目前不能自动化的技能——它是由流程驱动的任务,如更容易发生变化的文档审阅——适应,否则就过时!

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领导与管理学教授埃德蒙森(Amy Edmondson)表示,正是工作场所变化的惊人速度,让AQ比IQ更有价值。

科技极大地改变了工作岗位的数量,而这种变化还将继续。根据2019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未来三年里,全球12个最大经济体的1.2亿人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因为自动化而重新安置。

英国技术咨询公司Envisioners的首席执行官科普林(Dave Coplin)表示,任何涉及在数据中发现模式的工作,都很容易实现自动化。例如,律师审阅法律文件或医生诊断病人。他说,这是因为算法能比人类更快、更准确地完成任务。

为了避免过时被淘汰,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需要培训出新的技能,比如解决新问题的创造力,与人沟通的同理心以及责任感,利用人类的直觉来补充机器洞察力的不足。“如果算法可以完成以前30%的任务,那么该如何利用这些剩余的能力呢?赢家是那些选择做算法不能完成事情的人。”

埃德蒙森说,从银行业到艺术界,每个职业都需要适应性和灵活性。假设你是一名会计。你的智商让你通过考试获得资格,然后你的情商帮助你与面试官建立联系,找到工作,与客户和同事发展关系。然后,当系统更改或工作的某些方面实现自动化时,你需要AQ来适应这种创新,并适应执行新的角色。

埃德蒙森说,这三种商数是互补的,它们都能帮助你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理想的候选人应同时具备这三点,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她说:“有刻板的天才。”只有IQ没有AQ,让你很难用现有的技能接受新的工作方式,而较低的AQ将使你更难获得新技能。

IBM的研究发现,“愿意灵活适应变化的意愿”是2019年职场最关键的技能,而在2016年的调查里,该技能排名第四。

大胆假设——目前,越来越多地雇主在招聘中寻找高AQ的人。根据IBM的研究,全球有5670名高管将行为技能列为当今员工最关键的技能,其中最主要的是“愿意灵活、敏捷和适应改变的意愿”。

德勤(Deloitte)英国人力资本咨询公司负责人高斯林(Will Gosling)表示,目前还没有像智商测试那样准确衡量适应性的方法,但企业已意识到AQ的价值,并正在改变招聘流程,以识别可能在it领域有能力处于较高职位的人。

德勤已在使用沉浸式在线模拟,对求职者进行评估,看他们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潜在的工作挑战。其中一项评估是鼓励不情愿的同事加入公司的铁人三项团队。德勤希望聘用那些在不同职能、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表现出色的人。高斯林说:“这证明了他们有敏捷的和快速的学习能力。”

与此同时,高盛的弗拉托提出,AQ可能会以三种方式体现在潜在的候选人身上: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提问“如果……会怎样”的问题,来描绘未来的可能性;如果他们能够忘掉过时信息来挑战假设;如果他们乐于探索或寻找新的经验。她说,以上三点并不是AQ的权威标准,但是招聘人员应该提出这类问题,来找出候选人具备AQ的证据。实际情况是,她把有AQ的人介绍给寻求她投资的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她解释道:“初创企业会经历演变过程。创始人不只需要有一份书面的工作描述;他们需要30或50种技能的列表,才能获得成功。”

由分析公司牛津经济学(Oxford Economics)今年6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多达200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

“关键任务”——AQ有一个好处是,即使你无法测量它,但你可以努力开发它。帮助人们提高适应能力的教育公司BKindred的澳大利亚创始人拉卡索(Penny Locaso)说,有些人性格上更具好奇心或勇气,他们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善于适应。“然而,如果一个人不坚持在他们不适应的领域锻炼,与生俱来的适应能力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拉卡索提出三种提高适应能力的方法:第一,限制分心,学会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决定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第二,提出一些需要克服心理障碍的问题,比如加薪,以培养勇气,让畏怯心理变为正常。第三,对那些吸引你的事情保持好奇,更多与人交谈而不是在网上搜索答案,因为这种做法“会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懒惰”,削弱我们解决困难挑战的能力。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高级讲师沙尔默(Otto Scharmer)还提出了其它的方法。在一次TED演讲中,他建议对新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试着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降低自我意识,这样才能对未知事物感到舒适。

我们知道的一件事是,未来的工作场所会有不同的运作方式。我们可能对变化的速度不太适应,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正如埃德蒙森所说:“学习是一项关键任务。学习、改变、成长和实践的能力将比专长知识更为重要。”

谢选骏指出:什么是“AQ”?它比“IQ”更重要吗?当然!因为AQ就是人际关系学!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出去!梵高就是个例子。所以他和他的弟弟都要靠自己的弟媳的AQ才能把他们自己给推销出去。尼采也是一样,他IQ很高,AQ很低,若不是他妹妹使劲处理人际关系,最终把他炒翻了天,他只是疯人院里的一个屁。



【004、把世上的所有句号变成问号】


网文《中共不倒台的秘诀》说,在制约机制无法切实发挥作用的绝对权力体制中,腐败是挥之不去的一个恶魔。英国政治家与思想家阿克顿勋爵曾说,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而绝对腐败必然会导致灭亡,这是世间不变的真理。然而,由中国共产党一党掌握绝对权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没有走向崩溃,其势力反而逐渐呈现出扩张趋势,这其中有什么秘诀呢?

根据现代宇宙理论,人类所认识的宇宙仅相当于整个宇宙的4%(物质占0.4%,能量占3.6%),宇宙的其他部分都被神秘的暗物质(23%)和暗能量(73%)所占据,这种暗能量并不遵循人们所知的能量守则,它利用与重力相反的斥力(两个物体相互排斥的力量)不断推动宇宙的时空膨胀。我们似乎可以借用这种宇宙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情况。

中国的“一切权力来自中国共产党”,即是一个由共产党当家做主的“党主”国家。这与随时可能沦落为在野党的民主国家执政党完全不属于同一概念。中国共产党是宪法规定的永久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党章凌驾于宪法之上,党规高于法律。在中国想要通过国民审判实现政权更替,几乎没有可能。那么,由谁来制约拥有如此强大权力的中国共产党呢?只能依靠共产党内部的监督机制,这种机制便是共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纪检委)。

但关于纪检委,中国宪法和法律中没有任何相关条款,甚至没有一个有关字眼,其存在仿佛宇宙中的暗物质,它散发出的暗能量便是阻止中国在共产党一党专制体制下不因为绝对权力滋生绝对腐败的一个秘诀。

拥有2300年历史的总理级监察机关

“英雄打天下,制度定江山”。自古以来,中国当权者都将法制视为富国强兵和维持体制稳定的最有效工具,他们就像理工科人士发明东西,艺术界人士进行创造一样热衷于创建法制。早于西方1200年的公务员考试——科举制度以及比西方早400~500年出现的纸币与票据等都源自这种创造。由丞相级别官员担任监察机关首长的监察制度也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在世界上首次创造出来的。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之后,创造了一套行政事务由丞相掌管、监察事务由御使大夫负责、军队由太尉(非常设机构)管理的三公制度。

中国的这种统治方式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只有组织的名称和形式发生了轻微变化。身穿人民装的共产王朝第一任“皇帝”毛泽东同样效仿了自己的历史导师秦始皇,他像秦始皇一样将党权和军权掌握到自己手中,而后任命自己的左右手周恩来和朱德分别担任相当于丞相的总理和相当于御使大夫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此后中国历届中纪委书记均由中国最高领导机构——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一名常委(总理级别)担任。

首长的地位如此之高,决定这一组织必然拥有莫大的权力。从中国被称为“腐败分子的阎王爷”、拥有足以“打落飞鸟”的强大权力的现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身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中纪委负责指挥与监督号称中国五大司法机构的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和国家安全部的领导机构中央政法委员会,这便是中国的现状。中纪委利用安排在中央和地方所有党政军组织以及媒体机关、大型国有企业中的数十万名工作人员对所有共产党员行使监察责任。

情报机关公职人员被排除在监察机构之外

作为中国情报机关的国家安全部不知是否真的怀揣“在暗处工作,心向阳光”的信仰,它的地位和权力出乎意料地非常低。国家安全部并非从属于相当于国家主人的共产党,而是国务院下属机构。历届国家安全部部长的党内级别都居于中国25个部委与委员会首长之末。比起苏联的克格勃(KGB)、东德的斯塔西、朝鲜的国家安全保卫部等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同等机关,中国国家安全部的存在感非常低。

事实上,据了解中国国家安全部仅负责与台湾相关业务以及有关反体制人士、分裂主义者的情报搜集与查处工作。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一早就认识到,由情报机关高层公职人员负责稽查工作不仅无助于根除腐败,反而会催生更多腐败,带来国家纪律混乱等严重弊端。推测认为,这是中国从明朝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横行霸道加速朝代灭亡的历史中汲取的教训。

中国的双轨道反腐机制

如同高铁列车走高速铁路、普通火车走普通铁路一般,中国对于不同身份的腐败嫌疑人也制定了由不同机构负责处理的双轨反腐机制。如果涉腐人员的身份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将由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处置;如果其身份为普通人,则由公安和检察部门负责处理。腐败案件从受理到初步调查、立案、案件调查、移交检方、检方公诉到最终的法院判决,整个“死亡旅程”都由纪检委担任总指挥。

在这趟“旅程”中,位于第三步“立案”到第五步“移交检方”之间的“双规”处分是中国贪官污吏最惧怕的地狱“区间”。所谓双轨,是指纪检委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对嫌疑人进行调查的一种措施。从纪检委作出双轨处分决定的瞬间开始,嫌疑人将被停止所有职务,人身自由也会受到限制。在采取没收、扣押、追踪账户等措施的同时,嫌疑人的所有财产都会被冻结。双规期间,嫌疑人不仅与普通人接触会受限,与家人及律师的会面也会受到限制。双规期间可以从3~4个月延长到2年,几乎没有嫌疑人可以挺过双轨的调查,最终都会把一生所犯的所有罪行交代清楚。其中在被判处死刑之前自杀身亡或丧失心智的嫌疑人也是不计其数。

纪检委的三大弱点

如果将中国比作一辆汽车,纪检委就是刹车装置。它虽然可以提前阻止颠覆国家的事件发生,相当于一种高性能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但并非完全没有缺点。大体上来看,纪检委共有三项弱点。

首先,习近平政权一直特别强调“依法治国”,而在这个“法”中包括共产党党章和党规,这就是问题之一 。中国内部可能把这种逻辑视为一种伟大的学说,但对于普遍意义上的文明国家来说,这种逻辑不过是一种诡辩。没有任何宪法和法律依据的纪检委严格来说只能算作一个法外团体或秘密组织,其存在完全不符合中国与美国并称世界G2国家的国际地位。

其次,党章和党规由于其在资格、稳定性、透明性、公开性等方面较为不足,并不足以取代国家法律。党章和党规随时可能被最高权力者修改。第三,权力必须受到牵制,竞争必须按照严格的规则进行,而纪检委的问题在于其权力过度集中。如果纪检委本身涉足腐败,举国都将束手无策,届时纪检委可能成为导致中国这一巨人猝死的元凶,将被一击致命。

韩国必须恢复监查院的职能、铲除腐败

现在中国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对政策进行具体法制化规定以及领导层大力推动政策实施的坚定意志。中国由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和情报机关等三大权力机关分别负责公职人员腐败、民事刑事案件及情报工作的治理系统值得我们参考。

中国的纪检委堪称一个无名有实的机构,韩国的监查院却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存在。如果把纪检委比做一个不明身份的黑骑士,监查院则相当于睡在树林间的公主。中国纪检委虽然没有宪法依据,手中却掌握着强大权力。相反,被宪法赋予强大权力的韩国监查院却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

现在是韩国恢复监查院职能的时候了。韩国有必要根据宪法精神向监查院赋予铲除权力型腐败的准司法权,赋予监查院长相当于国务总理的地位和权限,积极发挥好监查院作为国家监察机关的职能。

……

读者评论之一指出:棒子不懂世界历史。德意志第二帝国也经历过绝对权利,把德意志从农业国一举推升至仅次于美国超过英国的工业大国。还信心满满地要走不同于欧洲的路线。结果很快在一战中毁灭。中国的绝对权利得以为继2000年,秘诀就是不断地政权更替,权利不断腐败,不断被动更新。

读者评论之二指出:只要简单想想中国在土共领导下短短30年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变得财大气粗,满世界任性买买买,连美国也给中国10年签证(比比你们10年前申请美国签证的经历吧),就知道土共为什么不会倒台?!也要感谢美帝在全世界树立普世民主的好榜样:前有伊拉克,中有颜色革命,台湾陈水扁全岛骗子,现在的乌克兰,叙利亚!

读者评论之三指出:中纪委还是有法律依据的,这就是著名的“每两人杀一个,必有漏网的,每个人都杀掉必有冤枉的”中纪委现在采用的每万人 或者10万贪官杀一个,有一点作用。但是中纪委解决不了饱肚子的下台,饿肚子的上台的问题。更解决不了贪官越查越多的问题!

读者评论之四指出:作者快离开韩国,申请加入中国籍吧。

读者评论之五指出:秘诀是:暴力和谎言!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篇文章的作者姜孝百,曾获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在韩国驻华大使馆担任过12年外交官,座右铭为“学问源自把世上的所有句号变成问号”,著有《中国的巨富》等18本关于中国的书籍。

现在,也让我们把他的座右铭“学问源自把世上的所有句号变成问号”,运用到自己身上:给他的“中共不倒台的秘诀”打上一个问号。

其实,“中共不倒台”无需秘诀,而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有一定的惯性、寿命、周期”。

就中国历史而言,和共产党中国比较接近的是秦朝、隋朝、元朝,它们都是在长期分裂动乱后,通过强力残暴的方式所建立的“空前统一”。

秦朝十四年(前221年—前207年)

隋朝三十七年(581年—618年)

元朝八十九年(1279年—1368年)

在技术条件的支持下,专制政权的寿命似乎越来越长,但是总是有一个限度的。

这就是“中共不倒台的秘诀”?



【005、百家争鸣的原始性质】


网文《传统文化百家争鸣的历史渊源》(2017-3-11舞清风)报道: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段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应运而生,百家争鸣之局面开始形成。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名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正如《汉书 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为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做,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舍诸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诸子百家之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而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名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

百家争鸣反映出了群星璀璨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都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网文《诸子百家 虎气腾腾的时代!》2016-9-4报道: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另有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说》说: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百家争鸣,涌现出很多学派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学派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中国思想哲学大爆发诸子百家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诸子百家,一篇短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史上最强文!一文说尽诸子百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 百家争鸣的先秦思想文化

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五世而斩 富不过三中华民族是否失去了尚武精神?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惊人巧合,莫非真有轮回穿越?一声叹息,宋朝灭亡后中华文明的十二大倒退表现!

每天一点历史常识 几近绝响的学术盛景——“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诸子百家的丰富智慧成为中国思想的精神之母,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照各自代表的阶级立场与学术观点的不同,当时的“诸子百家”分为诸多流派。

谢选骏指出:上述种种说法都是不得要领的。举例来看,如果说“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说法成立,那么后来的第二期中国文明的春秋战国(唐宋时代)为何没有同样程度的“原创爆发”?再说何况,《庄子》的特异性质显示,并非所有的诸子学说都是基于“出谋划策”的下流目的,所以才有“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之说。

在我看来,“中国百家争鸣”,其实是“欧亚轴心时代”的一环。其形成的缘由,正如我在几篇有关“轴心时代”的文章里论证过的,主要是由于文字的普及所造成的。文字的普及,使得“原始思想”得以记载。这个“原始”,不是低级的意思,而是“元始原创”的意思。所谓原始思想,就是人类的基本语言结构——在这种意义上,先秦诸子所说的,其实不是他们的思想,而是人类基本的话题,所以后人无法超出。就像爸爸妈妈说吃饭穿衣,儿子女儿也还是要说这一套,这是没有办法脱离或改变的。轴心时代(也就是百家争鸣)的幸运就在于,他们是第一代得以记录下人类基本话题的人。正因为如此,现代西方哲学也是依然跳不出柏拉图的窠臼,因为柏拉图和现代人都是人科动物,他们的基因相似,他们语言能力相似,他们的思考和话题自然也会相似。这就像一个人一样,他的思想基本上在青春期就形成了,以后万变不离其宗的。所以甚至有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006、百年树人的生物基础】


《顶级学术期刊:记忆可遗传!或是另一种“永生”!》(科技在线 2019-06-12)报道:

近日,顶级学术期刊《CELL》同日连续发表两篇重磅文章,研究人员在对线虫的研究中发现,记忆可以被遗传,甚至持续3-4代!

有人说,记忆到最后也许是最宝贵的财富。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把最珍视、最有价值的记忆保留下来。

科学家们也正为此孜孜不倦的努力着。

在2016年的SXSW大会上,南加州大学教授Theodore Berger宣布了一个轰动整个科技界的消息:

在对猴子、老鼠的实验中,通过人造海马体完成了短时记忆向长期储存记忆“几乎完美”的转换,这项技术可以完成对人脑记忆的备份,并复制到其他人的大脑中。

这就意味着记忆有可能“遗传”给后代。

而近日,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杂志《CELL》同日发表了两篇重磅文章——记忆居然真的可以遗传!

文章地址: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448-9

文章地址: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552-5

这两项重磅的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线虫(C.elegans)这样的生物中,记忆可以被遗传,且可以维持3-4代。

堪称颠覆认知!

另类“遗传”:神经元向生殖细胞传递信息,影响后代基因表达

线虫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样板生物”之一,它几乎在所有环境栖息地中都存在。它们繁殖速度非常快,而且基因组中的基因数量几乎和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数量相同。

近日,由特拉维夫大学George S。 Wise生命科学学院和Sagol神经科学学院的Oded Rechavi教授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

线虫的神经系统可以通过神经元与生殖细胞进行信息交流,生殖细胞中包含传递给后代的信息(遗传和表观遗传)。这项研究确定了神经元向这些后代传递信息的模式。

Rechavi教授对此表示:

这种信息的传递受控制基因表达的小RNA分子的控制。我们发现小RNA会将来自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给后代,并影响各种生理过程,包括后代的觅食行为等。

这些研究结果与现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结论之一背道而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大脑活动对后代的命运没有任何影响。这个结论被称为“韦斯曼障碍”,也称生物学第二定律,该定律指出,继承种系中的信息应该与环境影响隔离开来。

在Rechavi教授的学生RachelPosner和Itai A。 Toker共同撰写的研究论文中表示,这是业界第一次确定可跨代传递神经元反应的机制。这一发现可能对遗传和进化的理解产生重大影响。

Toker表示:在过去,我们发现线虫中的小RNA可以产生跨代变化,但能够发现神经系统信息的跨代传递属于最高成就。神经系统在对针对环境反应和身体反应的整合能力是独一无二的。神经系统竟然能够控制生物体后代的命运,这真是令人惊叹的发现。

研究人员还发现,需要在神经元中合成小RNA,蠕虫才能有效地被其必需营养素相关的气味所吸引,并顺利完成觅食活动。在父母一代的神经系统中产生的小RNA影响了这种行为,同时在三代之内影响了许多种系基因的表达。

换句话说,没有产生小RNA的线虫会在食物识别上存在缺陷。当研究人员恢复在神经元中产生小RNA的能力时,线虫再次具备了高效觅食的能力。尽管线虫后代本身不具有产生小RNA的能力,但这种效果仍保持了数代之久。

“我们要强调的很重要的一点是,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种现象对人类是否依然适用。”Rechavi教授说。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对于这一机制的研究就可以在医学中得到实际应用。许多疾病可能存在一些表观遗传学上的遗传成分。对非常规遗传形式的深入理解,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疾病的机理,设计出更优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Toker还表示,研究特定的神经元活动能否影响遗传信息,让后代具备特定的遗传优势,这是很有吸引力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父母一代可能会在自然选择的背景下传递对后代有益的信息,这可能会影响有机体的进化过程。

学习到的信息可持续遗传至第四代!

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则对线虫的“避害”反应做了研究。

文章地址: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552-5

在自然环境下,线虫会在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有些细菌营养丰富,是线虫的美食,而另一些细菌则具有感染性,会让线虫生病,甚至是杀死线虫!

能够从父母那里继承信息的能力,在进化上可能是有益的事情,这种能力能够使后代更安全地度过危险环境。

研究人员发现,线虫在学会了如何避免被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PA14)感染之后,将这种学习到的信息成功传递给了它们的后代,并一直传递持续到了第四代。

研究表明,TGF-β配体DAF-7在感觉神经元中的表达,与这种跨代避害的行为具有正相关性。在学会避害行为的后3-4代线虫中,DAF-7的表达水平出现了明显升高。

即使这些后代线虫之前从未遇见过这些致病菌,也会对其“敬而远之”!

记忆的遗传,或是另一种“永生”?

纵观历史,有无数人在寻找着永生不死的方式——他们或修炼自己的精神世界,或求助于丹药、或修建宏伟的寝陵,想以此实现精神的延续和永存,但无一成真。

今天,我们借助科学发现,人们对“永生”的研究也不断在持续着。

此前报道过《Nature重磅封面:复活死亡大脑!》——耶鲁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猪大脑在死亡4小时后成功复活,并维持了至少6小时。

这项研究掀起了一波道德伦理的舆论浪潮,有人担心这是否就会是僵尸启示录的开始;但同时还有人认为,让一些伟人的大脑复活,实现意识和记忆的“永生”,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而这次科学家们的发现可谓是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原来信息竟然可以通过神经代代相传,不知道这是不是另一种“永生”的方式呢?

谢选骏指出:看来,古话“百年树人”有其生物基础方面的依据。这个“百年”,不正是所谓的“三四代”吗?更加令人惊异的是,圣经记载耶和华神说,上帝追讨他的敌人直到三四代——“耶和华……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记三十四章6 -7节)可能因为罪恶的种子会在一个家族中至少绵延百年吧。因此来看,株连九族也许过分,但直系亲属却难逃宿命了。这是由生物基础决定了的!



【007、本体出场、物自体显现】


(一)

谢选骏:三经论的补充

如果说基督教是生命哲学,那么佛教就是死亡哲学,易理则是死生相济的哲学。

基督教发扬生命到极致,倡导爱、真实、复活,把现实生活加以永恒化;佛教人认识死亡的背后,倡导虚无、切断轮回,对死亡底蕴加以永恒化;易理则把死生视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使自己把握外在世界的努力永恒化。

2007年5月9日

三经论及其十三条注释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分为:1,本土文化时期,从先秦到东汉,可称王国时代。2,传统文化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清末,可称帝国时代。3,近代文化时期,从清末到现今,可称过渡时代。在这三个历史时代发挥实际影响最大的思想经典,分别是易经、佛经、圣经。(注释1) 

本文即将探讨,易经如何从捕捉现象入手,达到科学的抽象;佛经如何从揭示本质入手,颠覆感官的真实;圣经则是本体亲自出场,展现创造的启示…… 

一,易经描述现象世界,堪称极致 

古人把易经看作终极的学问,从修齐治平的孔圣到算命堪舆的百姓,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历代学士效法孔丘韦编三绝,皓首穷经著述易经讲义达到三千余种,还不包括民国以来街市上专供贩卖的造作。 

为何易经具有如此地位?原来,易经可算中国文明的科学结晶。举凡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乃至政治学、伦理学、未来学等“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易经无不囊括,可谓百科全书。(注释2) 

所谓科学,其学问的重点无非在于观察、描述和总结现象世界;而哲学,其学问的重点无非在于揭示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的异同;而宗教,其信仰的重点即在于本质世界。在“观察、描述和总结现象世界”的功能上,最清楚的体现了易经的科学性质的(当然不同于现代实验科学),当推象辞。顾名思义,象辞就是对现象世界的观察、描述和总结。(注释3) 

至于最后造就的易经文字系统,迟至战国末期,打破部落主义意识型态,充满天下主义宇宙意识,尽管还停在现象世界的描述但已穷极现象世界的脉动,试看乾卦彖辞: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二仪四象八卦──皆现象世界的空前表达,气势非凡,说的是阳刚之美,实则刻画了现象世界的主导力量如何运行,达到天人之际。(注释4) 

《系辞》说《易经》“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显然,这里的“神”只是精神的神或是多神教“人死后成神”的神;不是一神教万物主宰和宇宙创造者的“神”。这样的“知变化之道”,更接近科学;这样的“知神之所为”,更接近“预测学”。因此我们认为,易经达到天人之际,触击了本体世界,但并未深入讨论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关系,更未能反转本体与现象,以达到颠覆现象世界的奇效。结果祇是在现象世界擦边打转,殊为可惜:“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上四章)尽管有此局限,《易经》还是可谓网罗天地精粹,无愧字字玑珠。(注释5) 

我第一次读易经,正值一九七四年批孔高潮,发愤研习三月后进入境界,万籁俱静的黑暗谷底,仿佛登临文明的巅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我从此相信,无论怎样斩草除根,中国文明的记录也不会灭亡。 

二,佛经揭示现象与本体的关系,堪称极致 

司马迁说撰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宋邵雍认为:“学不究天人,不足谓之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哲学即“天人之学”。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界十分关注的一个基本论题。(注释6) 

在中国文明中,首次从现象世界出发,进入并探讨本体世界的奥秘,并反转两个世界、力求在二者之间建立可以认知的逻辑联系者,当推佛经。人若得照光明世界即本体界,反观自己陷入的障碍世界即感官界,则不免洞悉人生意义的虚幻性质,结果产生了否定感官世界的消极态度。这样的消极,是由感官的本性(有)被本体的本质(空)所洞彻之后,产生的恍然自失。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积极的,是悟通了感官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虚无。这可举出那部二百多字但影响深远的《般若波罗密心经》(Prajbaparamita)为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注释7) 

我第一次读此经文,正在日本流离颠沛,一天晚上信手拾来,展卷开阅,顿觉豁然开朗, 惊叹世间竟有如此文字,可以贯通现象与本体,反转两者及其关系,助人颠覆现象世界,进入本体的光明。 

“心经”的心,具有中心、核心的意思,也指人的本心、真心。正如佛教学者夏莲居先生总结的:二百多字的《心经》可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等二十五字;再可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可剩一个“照”字。在我们看来,所谓“照”,就是观照、理解、反转、颠覆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关系,虽然尚未直接进入本体的神秘。如此,可说《心经》确是大乘佛理的要领。 

三,圣经是本体世界的亲自显现 

圣经与上述易经佛经不同,既不像易经那样从现象世界的描述入手,也不像佛经那样从现象世界的颠覆入手,而是由本体亲自登场发言,且用语言创世,道成人身,或曰“本体世界借着现象世界来描述自身”。 

圣经《创世记》开篇处气象宏大:“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注释8) 

据考证,这里的“创造”原文为“bara”,在创世记一共出现三次,意为“切开使之成为某一形状”,与上帝后来具体造物时所用的“制造”(“asah”,意指“用已有的原料制造一些东西”或“把作品另作安排”),并不相同。 

这样,圣经由本体即上帝和造物主亲自现身、直接出场,用祂的发言来制导全局。本体世界也就是灵界,由上帝亲自现身所展示的圣经,就与前述的易经佛经不同──即不像易经那样从现象入手, 不像佛经那样从现象与本体的颠覆入手,而是本体亲自登场发言,展示全部现象世界的创造过程。 

我初读圣经在二十岁,而从首句“起初,神创造天地”的本体登场通读到末句“愿主耶稣的恩惠、常与众圣徒同在。阿们”的盼望本体复临,是四十五岁。从此知道圣经必须通读而不可选读,因为圣经是完整的启示:从“起初,神创造天地”的本体出场到“主耶稣阿、我愿你来”的盼望本体复临。“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甚么、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删去他的分。”(《启示录》22:19) 

《创世记》的行文是由本体而下降到现象,即自上而下,自古及今,有如父亲在叙述如何生养抚育小孩;而易经等现象世界的描述,则是由局部而全面,由现象而触及本体,所以点到即止。既然易经是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由潜龙而飞龙,仿佛小孩在回忆父母如何抚育自己,并探讨父母如何生养自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过程。这种科学方式,与表面化的生存态度即感官至上,相当一致。(注释9)佛经则是由现象即人的眼界和意识界来窥探本体即法相和“空”的奥秘,是由外及内,不像圣经是由内及外;圣经因此具有佛经所无的生命之光,这光形成了积极的爱,不是来自风格与个性, 而是由于本体的直接创造作用。在光的吸引、灵性的光合作用下,人的活动趋近神,以不断移向灵界来作试图逾越自身感官限制的运动,唯有超越现象,生命才完满,被神性充溢洗涤,灵魂就感到神明的沐浴,发出“神看着是好的”(《创世记》语),这样的“本体之音”。 

人如果不读易经就进入佛经,容易忽略现象之赜,不读佛经就进入圣经,容易简化了上帝的启示,不能理解佛法其实远在启示之下的事实。欧美“基督教社会”开始流行佛教,这可能是一个原因。就中国人来说,懂得儒教就好象学习素描,是进入现象世界的训练;懂得佛教就好象学习国画,是进入本体世界的训练;在超越此二者的基础上(注释10),朝向基督属灵生命的运动才有根基,不容易迷失方向。如果我们不懂得孝顺父母就去学习“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26),那么就会迷惑。如果懂得孝顺父母却不懂得“人到我这里来”,那么就没有灵性。小心阅读易经和佛经,可以在比较中更加明白圣经启示的独一性质:那是由唯一本体的直接现身、登场发言,并由其话语创造全部现象世界的无二过程。因为圣经展示的是由本体世界下降到现象世界的创造-救赎-恩典过程,由此现象世界得以分享了本体的光──“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这是“基督的爱”,使现象世界从此分享了本体的意义。 

四,本体世界的特性所延伸的三个层次 

从三经论的角度看爱即本体世界的特性所延伸的三个层次: 

1,爱你所爱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亲亲和以直报怨。 

2,为救自己脱离轮回之苦而爱不相关的人:佛家的消业与涅盘。 

3,爱上帝爱基督因而爱他的造物:福音的真谛。正如《歌罗西书》第一章所说:“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注释11)这与佛经对于佛的定义即所谓“世无众生,依何成佛?佛度众生,众生亦度佛也”(《金刚经.资粮分》),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上帝和基督是创造者,而佛却不是,佛要依赖人而存在。而唯有本体世界的神性之充盈、放射,方能开启创造万物的过程。创世记一至十一章所讲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贯穿于整本圣经的恩典过程,如选民、救赎、天国,都是本体的创造力量所结构的。(注释12)相比之下,中国思想是从现象界即人出发,其探讨局限在现象界即自然与人间,其最高境界为“内圣外王”。其范围是现象到现象,其解法是把危机四伏变为生机四起,但是对现象后面的本体世界,中国思想却祇点到为止,很少深入。如此浅尝辄止的背后,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的“现象学态度”(即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所说的“存而不论”[Reduktion])。(注释13)难怪在后现代主义流行的欧美社会,不但佛教蓬勃发展,儒教也开始生根。 

易经、佛经、圣经的上述特性,可能对各自接受者的行为方式包括思想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易经系辞》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请允许我用上述简单扼要的词句来谈论三经,并说明本文的“易经”兼指周易经传,正如佛经也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 

2004年1月 

三经论注释 

(注释1)过渡时代影响最大的何以是圣经?因为影响这个时代最大的数千种著作包括各种社会政治理论及世界观体系,多少都是环绕圣经而展开的肯定和否定,如进化论等。其共同特征是以一绝对观念来改造中国,至深至要至痛。从历史主脉络看所谓变法图强、三民主义、马列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都可以理解为进化论的思想分支。 

(注释2)当然,我们不可以现代科学的概念去衡量这部三两千年以前的科学著作,实际上,《易经》更接近的并不是现代实验科学,而是希腊式的思辨科学,如以米利都(Militus)城邦为主的伊奥尼亚(Ionia)思想家们。他们虽对神话和宗教持有批判态度,却大都认为宇宙是从某种单纯的物质演进而来的,泰勒斯(Thales,约前624-前547年)认为万物起源于水,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40年-前480年),把火看做万物的始基,而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前460年-前370年)则创说“原子”是宇宙的本质,显然比仅仅把自然现象(水火风土等)视为始基,更接近哲学的抽象。 

(注释3)先看乾坤两卦的总纲之后的第一卦屯卦象辞:“云,雷,屯;君子以经纶。”1,这是观察到自然界和社会界都有一种混沌现象;2,然后描述屯就像是云雷交织不雨一样,尚未分晓;3,最后总结人在混沌状态下应该积极准备,应对不久将出现的变化。那么,什么是云与雷呢?云是指屯的上卦坎,坎的象是水,天上的水就是云;雷是指屯的下卦震,震的象就是雷。六十四卦都是如此组成,构成现象世界的描述系统,再如某卦……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昭明文选卷第四十一》),可见《周易》原本不是文字,而是图形,即阴阳交错三爻而成的八卦,和后来由八卦相交成六爻而形成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象数体系,用以描述现象世界的荦荦大观。所以《系辞》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下一章)例如,八卦所描述的现象分别是:乾卦的象是天,坤卦的象是地,震卦的象是雷,巽卦的象是风,坎卦的象是水,离卦的象是火,艮卦的象是山,兑卦的象是泽。 

其中机理的演变,除以象意会外,也需以辞言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上二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上八章) 

不难发现:此八象其实可以归约为四组:例如,乾的天与巽的风,坤的地与艮的山,震的雷与离的火,坎的水与兑的泽。这样一归约,就发现八象可能起源于四大元素:风、土、水、火。自早期文明开始,世界各地的人都相信,所有有机或无机的物体都由风、土、水、火四大元素,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起来。在已知文字记载中,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希腊、罗马、阿兹特克和其它美洲印第安人都持这种观点。四大元素论作为古老的化学观念,是研究世界构成的学科,其中一个有名的史实就是希腊科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ecles,鼎盛期约公元前440年左右)的史迹。他是医生、物理学家、诗人、哲学家、社会改革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个自称能预见未来的占卜师。他认为世界由风土水火四大元素构成,四元素受两爱恨两种力的作用,因爱而结合,因恨而分离,形成万物的命运,曾经有过一个黄金时代﹐那时爱取得了完全胜利。恩培多克勒还把四元素论应用于医学,认为健康是因为体内四元素平衡,疾病则源于失衡。在此基础上还产生了四体液论,指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等体液决定了人的体质和性格。他对科学的重要贡献就是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他观察到一个瓶子或者器皿倒着放进水里水就不会进入瓶子里,因此也解释了呼吸作用。 

(注释4)系辞对于人格化的创造力则如此概括:“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空谷足音,千年绝响,历来打动多少人心。 

(注释5)这些文字就是“十翼”,望文生义有十种之多:上下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文言、说卦、序卦传、杂卦传。(卦辞解释卦意,爻辞解释各爻)象辞解释卦象;彖辞解释卦辞,各爻之下的小象辞解释爻辞,而文言则专门用来解释乾坤两卦的卦德,相传是孔子所作。例如乾卦的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显然,《文言》的政治思想浓厚,已经离开《易经》抽象描述世界的本意。周易经传合计两万余字。 

《系辞》提出了“道”,但没有展开阐述,老子则在《道德经》中阐明并加以发挥。然而,老子所讲的天道虽与《系辞》一脉相承,但本质上还是圣人之道而不是上帝之道,是对自然启示的响应而不是神的启示,这只要读一下圣经的预言就一目了然了──不论是旧约的《以西结书》、《但以理书》,还是新约的《启示录》,其主角都是神而不是人,所谓先知不过是为至高神代言,故其言论的神性远远高于其人性,其先验性远远高于其经验性。所以作为其逻辑的延伸,易经也就是对于普遍启示的响应,属于无神的自然性预言,其宇宙观属于自然生成论的“科学”,而不是圣经的神创论。 

(注释6)历代哲学家无不把“穷天人之际”作为他们思想学说的基本内容与最高目标。无论是商周之际的“以德配天”,《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是孟子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荀子的“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制天命而用之”,直至宋明的“性天一理”,王夫之的“尽人道合天德”,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折射出古代哲学家对天人问题的极大关注。但总的说,传统的天人关系论始终在现象界打转,祇是触击到本体论(Ontology)但没有深入本体论,更没有从本体世界反转过来颠覆现象世界。因为天人合一的“天”,并非本体,而是现象,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正如古代中国的上帝也并非创造者而祇是管理者。所以唐以前历代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大致不出荀子“明天人之分”与董仲舒“天人感应”两路主张。佛、道二教兴盛以后,思想界出现了一些新概念、新命题的讨论,儒学思想却因缺少新意而呈衰微状,天人关系论也颇受冷落。 

(注释7)在汉文大藏经的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宝积部、涅盘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律部、释经论、毗昙部、中观部、瑜伽部、论集部、经疏部、律疏部、论疏部、诸宗部、史传部、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古逸部、疑似部等将近三千经卷中,最有哲学意味并深入本体世界的,当属般若部,而般若部的翘楚又当推那部简短的影响深远的《般若波罗密心经》。有一种说法认为,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五千字的《金刚经》,而《金刚经》再可浓缩为二百六十字的《心经》,《心经》的一个“照”字,可以概括六百卷大般若经,所谓“破微尘出大千经卷”。 

(注释8)《创世记》的话语全然不见于中国古籍和思想。《老子道德经》开篇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相形之下祇是意见(Opinion),而非叙事(Fact)。与圣经相比,中国古代的神首先只是大自然的管理者而不是宇宙的造物主。中国无创世神话,中国的神明只是文明的创造者而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人类被理解为自然生成的,接近进化论。中国古代的“上帝”是“百神”的首领而非创造者。其次,中国古代的神是政治符号,而天则是沉默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育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孟子也说“天不言, 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万章上)这样的天,当然不能以话语来创世或推动实现某项计划。第三,中国古代的“神”在多数情况下 指祖先的亡灵,和“鬼”的含义相近,故常以“鬼神”并称。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也适用于祀神,所以唯天子能祭天。第四,与现代汉语中的“神”字意较近的古字是“帝”(类似玉皇大帝)。但在多数情况下,“帝”又是一个神权政治符号,他的信息多与王权相关。这样的类似玉皇大帝神是威严的, 但是缺乏爱。《诗经.大雅》中虽有某些篇章被现代解释者列为“人格化上帝”的作品,但由于只有威严而没有爱心,其“人格化”的维度显然不够完整,其人格化的程度显然也肤浅。威严只是管理者的特性,而爱才是创造者的特性。根据同样的道理,中国哲学中如易经、老子的至德,也仅是“生养”、“化育”等自然属性;而非“创造”的超自然属性。 

(注释9)《约翰福音》4:24:“神是个灵(或无个字)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有“神灵”观念,却没有“神的灵”观念(The Spirit of God)。所以中国不能自发产生“三位一体”的信仰。再看圣经的“光暗”区分因为是出于神的本体,故与易经的“阴阳”是出于自然现象完全不同。结果也是不同:圣经要基督徒做盐做光,且把“光明之子”当作善的表率(路加福音 16:8,约翰福音 12:36) 而《约翰一书》更把“白昼”和“黑夜”当作善恶的隐喻(5:5)。而易经并不把阴阳与善恶联系等同,只把阴阳与动静、潮湿或干燥等物理性或生理性联系并等同,所以遵循易经的人要在阴阳两界不断游走,不可执一不变。人活着,只问吉凶,不定善恶;只讲利害,不定是非。或曰,是非就是“得时得势得失与否”,善恶就是“顺逆”:顺乎自然是善,逆乎自然是恶,而自然就是随波逐流。 

(注释10)易经堪称“现象界的极致性描述”,根据同样的道理,甚至《山海经》中的上帝与百神也都是现象,而不是本体的现身,因为他们都不是创造者。这些缺乏本体性质的概念描述,自然不可能写出现象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儒家的“政治挂帅”、佛教的“因功报果”在“现象世界的极致(易经)”及“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关系的极致(佛经)”的层面上, 有其经验性、合理性,造物主在多数情况毕竟是用宇宙法则的物理性、社会规则的生物-心理性,支配世界进程。因此,儒佛之道局限起来看,是有效的,其表达如易经如佛经,可以达到各自的极致状态。然而从更高一个层次──本体直接现身、登场的恩典论的角度来看,“事在人为”的政治挂帅和因功报果,就不完全了,因为造物主所行的神迹可在关键时刻改变社会进程甚至自然法则。 

(注释11)《歌罗西书》第一章:“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既然借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借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你们从前与神隔绝,因着恶行,心里与他为敌。又照律法上所写的,将我们头胎的儿子,和首生的牛羊,都奉到我们神的殿,交给我们神殿里供职的祭司。”(可以参照《尼希米记》10:36:“照律法上所写的,我们头胎的儿子,和首生的牛羊,都奉到我们神的殿,交给我们神殿里供职的祭司。”) 

耶稣基督没有子嗣,没有造作子嗣的任何欲望,更无行为。耶稣基督是一切世俗权力的批判源泉,是永恒的审判者。仁慈的主曾经约定:在这世上最大的,在天国将是最小的。在这世上最小的,在天国将是最大的。这圣言同样适于世上的教会,不少貌似尊贵的人们,也许降高为卑。耶稣说过,“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马太福音》24:36) 

愿主的无名之名响彻天涯海角,震撼宇宙的每一根神经。耶稣基督,就是那无名之名,就是那无名之朴救赎人类的爱的显现。他的爱,是首出庶物的力量,也是万国咸宁的力量。 

(注释12)我们如此从本体论角度认识选民、救赎、天国的概念: 

选民,被造的万物有一小部份被分别出来,作为“因信称义”的圣物,以作为救赎工作的预备。(旧约) 

救赎,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和解, 通过基督的爱与血,得到恩典。赎罪的要义在于,人无法也无力自救,而须透过上帝的恩典和基督的代赎:“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哥林多前书5:7》这代赎是由于人自己逾越不了现象与本体之间的鸿沟,更无从反转二者及其关系,无力颠覆现象世界、无力解除感官世界的奴役,祇有依赖救主。(新约) 

天国,天国就是“到主面前”,就是现象得以回归本体。人如何到主面前?经过基督的审判,与主在乐园里。与主同在乐园,并非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并非本体,而是现象,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因为人神之间、现象与本体之间、被造物与创造者之间,有质的不同及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在现象世界可以有“天人合一”。虽然“天人合一”不同于“人神合一”,但被造物之趋向创造者如生命趋向光却是可能的,并在趋近神的过程中不断逾越自身的局限。 

(注释13)“现象”(phenomenon,原意为显现、呈现)如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命现象、社会现象等等,是相应于特定物的显现。西方从柏拉图(Plato)哲学开始就有“拯救现象”的倾向,如《理想国》卷十认为,显现为存在并不真的就是存在。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年)认为,要对某事物作较忠实而全面的理解就须回到事物本身:由该事物最简单明确的原始面貌开始,把该事物先前的理解先行悬置即先不考虑这些理解,然后透过直观来理解该事物。现象学的第一步骤,就是“存而不论”,也被称为“框架区隔”(bracketing or epoche),使得理解者藉此脱离他原先的成见,把自己重视形式、本质、逻辑等方法,一概存而不论。胡塞尔说:“用明晰的辞句来讲,是应该这样的:我们对已往所有哲学遗产都存而不论、置而不议。”显然,在谢选骏看来,这种态度与孔子的态度十分接近。《庄子·齐物论》说孔子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谢选骏认为,这几个“不”,接近所谓悬置法,也就是所谓“搁置判断”(The suspension)。

2004年1月 

(二)

谢选骏:“我思故我在”翻拍了《约翰福音》前三句话(完整版)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翻拍了《约翰福音》前三句话“1.太初有道,2道与神同在,3道就是神。”,形成一句简练的格言:“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翻拍了“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虽然现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谢选骏指出:1“(我)思”翻拍了“太初有道”,2“(我)在”翻拍了“道就是神”:因为神是一切存在的源头。3“故”隐含“道与神同在”,作为“太初有道”与“道就是神”之间的过渡和连接。因为“道”见证了“神”的存在,正如“思”见证了“我”的存在。人本主义在笛卡尔的这个翻拍过程中悄然取代了神本主义,但即使如此偷梁换柱,脱胎而来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在谢选骏看来,正因为“我思、故、我在”承袭了“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的陈述,所以也就顺利切入了欧洲人习惯的思路,同时又因为推陈出新的表述而让不明就里的人们拍手叫绝。)

为什么盐能消毒且有营养?因为人类原先可能是在海水中长大的。为什么思想能使人活跃并富有能力?因为人是思想所创造的——不是我们创造了思想,而是思想创造了我们。

不是我们创造了思想,而是思想创造了我们——所以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思我故我在”:我们被思想主权驱动,所以便被创造产生了。

网文《关于人类的起源》说: 

1、人类生命起源于何处

我们从哪里来?人类生命起源说一直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据最新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淡水池塘,而不是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深海热源附近。据报道,圣克鲁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淡水比咸水更有可能孕育生命。他们说:“尽管已知的最古老生物化石是海洋生物的,但生命实际上起源于淡水池塘。”

科学家们认为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能自我复制的化学物质———后来发展为DNA———被一种叫作泡的薄膜围绕。查尔斯·阿佩尔与他的同事合作,已经能够使用早期地球的物质成分在淡水的条件下制造出这种泡,而在咸水的环境下却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报道说,研究结果对海洋起源学说提出了质疑,但与达尔文的理论有几分相似。一个世纪以前,达尔文在他的个人书信中曾经猜想,生命起源于“富含氨和磷的有机盐、光、热、电等相关物质的小池塘中。”人类生命形成后,多数科学家都同意人类祖先源于非洲的观点,但对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之后的发展过程却持有不同意见。美国科学家最近提出了一种人类进化的新观点,认为人类曾经三次走出非洲。

科学界一般认为,大约200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直立人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开始从非洲向世界各地扩张。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有一些人提出,直立人离开非洲后,现代人就在世界不同地区兴起。但也有人认为,约在5万年前又有一批人走出非洲,完全取代了欧亚大陆的早期居民。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艾伦·坦普尔顿提出,也许上述两种意见都有一点道理,事实可能居于两者之间。后期的非洲移民对人类基因特征有很大影响,但他们是以通婚的形式实现的,而非以武力手段完全取代原来的居民。

坦普尔顿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研究了世界不同地区居民的DNA序列,将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和线粒体上的10个区域的信息相结合,比较多个基因的差别,研究其变异过程。他的结论是,直立人离开非洲之后,在40万至80万年前又有一次大规模非洲移民浪潮,第三次则发生在约10万年前。他还发现此后存在某种从亚洲回归非洲的趋向。一些科学家对坦普尔顿的意见表示支持。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他的染色体分析方法存在缺陷。有的考古学家说缺少与之相符的考古证据。但是,另一重大发现,为人类走出非洲作了更好的注释,因为科学家发现一名希腊裔妇女和美国原住民有着同样的祖先,追溯出人类共同的祖先“夏娃”可能是非洲黑人!

Discovery频道“真正的夏娃”特别节目追溯人类血缘的整个过程,犹如一个活生生的科学侦探故事。世界的顶尖科学家,藉由尖端科技研究,证明现今人类的部分粒线体DNA都和15万年前一位非洲妇女相同,这名被称作“夏娃”的非洲妇女,并非当时惟一的女人,但是却拥有惟一存活的最成功的粒线体DNA。粒线体DNA提供了化学能,是决定身高与瞳孔颜色所不可或缺的遗传基因,透过最先进的DNA研究,部分科学家更大胆颠覆了原先对人类全球迁徙的看法,认为全球人口的形成,是因为非洲祖先南进亚洲的结果。

2、祖先栖息在哪里

关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看法有很多,在非洲发现了人类远古的足迹。因此,正统的理论认为人类的发源地在非洲。但是,通过对非洲狒狒所携带的一种标志基因的研究,可以断定人类不大可能发源于非洲,至少,不会是发源于非洲的大陆地带。

1976年,三位美国癌症专家在研究非洲狒狒身上携带的一种病毒时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他们发现在很久远的年代,这种致命的、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曾在非洲的灵长目动物中引发了一种毁灭性的大瘟疫。在与瘟疫进行惨烈搏斗的过程中,非洲灵长目动物的体内逐渐培育出一种可以抵制该病毒的遗传基因。三位专家发现,尽管这种病毒后来逐渐失去了危险性,但曾起到抗病毒作用的那种遗传基因至今仍存留在所有非洲灵长目动物的体内,而起源于其他地区(如亚洲和南美洲)的灵长目动物则不携带这种基因。可以说,这种基因是所有非洲灵长目动物的一个“标记”。通过研究,一些科学家发现人类体内并不存在这种基因,他们从这个有力的依据中得出结论,人类最早的发源地并不在非洲,在亚洲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伊莱恩·摩根认为,仅仅根据在基因问题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把非洲排除在外,她仍然认为后来进化成人类的那些古猿最初是生活在非洲丛林中的,只不过因为某种原因它们离开丛林来到了一个与大陆隔绝的水乡泽国。在那里,它们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完成了向人类的进化,后来又回到了大陆之上。为了给这一设想寻找依据,伊莱恩来到非洲进行考察。可以断定,如果古猿们真的作过伊莱恩所设想的那种迁移,它们肯定是出于被迫,而不是出于自愿。它们不可能主动来到有水的地方开始学着吃力地站起身子过日子。尽管在许多年后它们的后代最终习惯了这种直立姿势,但是当时的它们是不会情愿放弃自己已经很适应了的丛林生活的。同理,在完成第一次迁移之后的几百万年里,那些古猿的后代已经适应了水中生活,当然也不会情愿回到阳光灼人、猛兽横行的陆地上去。也就是说,它们迁回陆地的举动也是被迫作出的,尽管再过几百万年后,它们的后代又能过惯陆地生活了。

迫使古猿进行迁移的最大可能的原因就是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没有任何一片陆地的自然环境可以完全保持稳定不变,而在从坦桑尼亚一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亚的东非大裂谷地区,自然环境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这种不稳定性的影响极为显著,它意味着生活在这里的任何物种要么去顽强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要么在环境变化时被无情地淘汰。在非洲大陆,恰恰有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变化无常的地区,在这里,环境的变化完全有可能促使生活在此的古猿作出伊莱恩所设想的那种迁移。地质学家研究发现,在大约700万年以前,当时还被森林所覆盖的埃塞俄比亚北部阿法尔地区(在非洲大裂谷的北端)发生了地壳下陷,从而形成了一个内海。这个内海的北端连通红海,南端连通亚丁湾,它把一块陆地从大陆分割开来,变成了一个岛屿。后来,由于地质运动,阿法尔海的两个出口都被阻塞,它变成了一个内陆咸水湖。在以后的几百万年时间里,那个咸水湖逐渐干涸,最后成为一片盐碱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盐碱地层达几千英尺厚的达纳基勒沙漠。今天,这片广阔的盐碱地带的东西为达纳基勒高地,这就是当年被阿法尔海从大陆隔离出去的那个长满森林的岛屿。

根据地质学家的上述分析,伊莱恩·摩根作出了这样一个推测:在阿法尔海形成的时候,一群猿猴被隔离到了现在是达纳基勒高地的那个岛屿上,并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开始了向人类的进化。正因为这里与世隔绝,所以当那场瘟疫在非洲大陆的灵长目动物中肆虐时,它们才幸免于难,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没有产生那种标志基因的原因,也是它们的后代———人类———不具有这种基因的原因。在海岛上,当海水上升时,它们被迫过一种半水生的生活。后来,海水减退,达纳基勒岛重新与大陆连为一体时,它们又回到了陆地上。由此可见,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很可能会找到一些极具研究价值的化石。这些化石作为考古学上的发现,也能为生物学家研究人类某些特征的形成原因提供实物资料。事实上,近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注意力投向这一地区。1995年12月,一群来自意大利和厄立特里亚的科学家在盐碱度极高的达纳基勒沙漠地区(以前为阿法尔海)进行了一次考察。他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块头盖骨碎片化石,一块髋骨碎片化石和一块指骨化石。经确认,这些化石的产生时间大约在200万年以前,它们是在这一地区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位科考队员、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地理学家厄内斯托·阿贝特兴奋地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海湾和半岛:人类最早栖息的地方新西兰奥克兰半岛和普伦提海湾如果从地理概念上来加以描述是鲜为人知的,但其文化上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半岛和海湾创造了最早的生命,进而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一片流动的水域就是一条连绵不绝的生命线,文明线。这三帧原始土著雕刻艺术作品仿佛确证着人类生命的文明进程。

3、他们生活在海里吗

目前在学界“经典的”现代人类起源理论就是人类进化论。根据这个理论及当代考古成果,一般学者将人类进化的时间表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古猿阶段:生活于1400~800万年前;南猿阶段:生活于400~190万年前;猿人阶段:生活于170~20万年前。我们在这三个阶段中发现有两个年代中断期:在“古猿”和“南猿”之间有400万年的中断期;在“南猿”与“猿人”之间也有20万年的中断期。这是因为,在这两个中断期内,没有找到任何能够证明关于人类起源的中间过渡物种化石。

这个事实的存在,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同时也给达尔文的学说提出了疑问。化石显示———按照进化论的学说———人类进化的历史非常久远。为了学术研究上的方便,一般学者将1974年在东非大裂谷发现的遗骸视作人类化石的起始。这副名叫露西的遗骸化石大约生成于350~380万年前,属于身材十分矮小,用双足行走的原始人,而脑容量只有400毫升,尚不足现代人类脑量的1/3,从这个意义上说,露西还算不上人类。之后大约160~170万年前,“直立猿人”开始出现在地球上,直到40万年前左右,人类似乎毫无变化———至少没有化石显示不是这样。然后,“直立猿人”绝迹,接着被古人类家所称作的“智慧人”———即人类进化中的第四阶段———开始非常缓慢地出现在地球上。

然后,如何确定“智慧人”阶段时期,在学界争论最大,其原因之一:这个阶段的确定直接关系到现代人类的直属物种;另一个原因则与前三个阶段的“化石断档”现象一样,是因为得不到化石上的支持。正如罗杰·李文在《人类的进化》中所写道的那样:人类究竟何时开始过渡到比较有智慧的形式,实在很难确定。有些学者认为,这个过渡牵涉到脑容量的扩大和头盖骨的变薄,早在4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可惜的是,这个时期并未留下足够的化石,以致我们不能确定这期间究竟发生何事。

其实,这个问题在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时,他本人就注意到了,因为他发现化石资料还显示不出进化的脉络,因此便用“地质记录的不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如果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因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尚属有情可原,那么在经过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地质考古学家们的足迹早已踏遍了地球的每个角落,人们获得了无数古猿化石,而惟独这三个断档期的化石仍然一无所获,这显然不能再用“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巧合”这样的理由来搪塞了。于是,学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令世人惊奇的“海猿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哈代认为化石断档期人类的祖先并没有在陆地上生活,而是生活在海洋之中。这意味着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几百万年的水生历史。哈代说:地质史表明,800~400万年前,在非洲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所以迫使部分古猿到海洋中生存,并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地壳再次变动,海水退却,本已适应了海洋生活的海猿于是不得不重返大陆,这就是人类的祖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哈代收罗了大量的证据,这些证据所反映的特征在陆地的灵长目动物身上明显缺乏,而在海豚、海象等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却十分明显。哈代的证据包括:

①除了人类之外,陆生灵长目动物均有浓密的皮毛,惟独人类与水兽一样,皮肤十分光滑,缺乏体毛;

②陆生灵长目动物均没有体下脂肪,而人类却有很完善的体下脂肪,这一点与水生海兽相似。这个特点明显是为适应水中生活而形成的;

③人类具有泪腺分泌泪液及排出盐分的生理功能,这种功能在其他陆生灵长目动物中找不到共同点,惟有水生哺乳动物独有;

④人类所具有的正面性行为,仰卧睡觉及出汗等生理现象,其他陆生灵长目动物身上没有,而与水生动物类似;

⑤所有的陆生动物都有极精细的盐分摄入和调节机能,一旦盐分缺乏,就会影响到它们的生存活动。而人类却和水生海兽一样,对体内盐的摄入没有调节机能,这说明人的进化基因的该项功能是在海水中定型的。因为在海水中,不需要调节盐分的摄入量;

⑥人在潜水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所谓“潜水反应”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呼吸暂停、心跳变慢、全身脉血管血流量减少。此时,富含氧气的血液不再输入到皮肤组织、骨骼及其他器官,而是全部集中至维持生命最重要的机体———大脑和心脏,使它们的细胞得以在数分钟内不致死亡,这种现象与海豹等水生动物的潜水反应十分相似;

⑦人类女性在水中分娩没有痛苦,而人的初始阶段———婴儿,则喜欢水,并伴有游泳的本能,这说明人类与水的关系非同一般;

⑧人体含有70%左右的水分,大大超过所有陆生灵长目动物体内水分含量。

哈代的“海猿理论”问世后,得到了很多人类学家的支持,但也出现了反诘的声音,反诘的理由主要包括:

①海猿在海洋中生活了400万年,并获得了一些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特征,但重返陆地后,为了适应陆地的生活条件,也应该丢掉这些不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特征———如不能对体内盐分进行精确的控制等,为什么在重返陆地后的几百万年中这些特征没有丢失?这显然是违反进化规律的;

②对于造成的400万年的化石断档,“海猿理论”仍没有给予很好的解释。因为现在人们在大量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同时,却从来没有找到过海猿的化石。显然这一理论又陷入了另一个方式的化石断档现象;

③根据分子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则得出,人与猿开始分化的时间距今500~400万年,这一点并不支持“海猿理论”。

鉴于二者难以调和的矛盾,于是一种折衷的“海陆双祖先复合理论”又诞生了。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祖先,一个是古猿,一个是海猿。对400万年的化石断档期他们提出的解释是,古猿与海猿在这期间发生了基因重组,于400万年前产生了“南方古猿”,而这种重组发生的时间极短,只用了几代到十几代的时间便完成,因而在较长的地质时期没有留下化石。这个理论看起来既可以说明人类化石进化的断档现象,又能说明人类为何有很多海洋生物的特点。然而,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及分子学上的支持,并没有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便被搁置一边。正当争论困扰着人类学家时,从中国传来的研究结果似乎又再次支持了“海猿理论”。

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周民博士提出的理论认为:从鱼类到人类事实上是脊椎动物的进化史,而人类及所有陆地脊椎动物都应隶属于硬壳鱼类,在鱼类向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中,每一个体的发育史都会重演整个进化历史。例如,婴儿在胚胎发育阶段会有腮裂现象,显示出鱼类的特征。再如,初生的婴儿在水中会充满了自信,他会睁着眼睛在水中潜游,然而一旦踏上陆地,并立刻充满了恐惧,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学会在陆地上行走。硬壳鱼是如何上岸的?周民博士对这一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绘:由于受到了干旱的威胁,这些鱼类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爬上陆地,开始可能还会得到水源,但由于水源的不断枯竭———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提到,地球存在过这样的时期———水中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迫使它们发展成为两栖动物:一边适应全新的陆地环境,一边沿习着在水中产卵的老习惯。之后,羊膜被进化出来,硬壳鱼在繁殖上摆脱了对水的依赖,羊膜为胚胎提供了水的环境,蛋壳又保护着受精卵,这标志着陆地爬行动物的形成。以羊膜长到母体内为标志,爬行动物发展为哺乳动物。胚胎在母体中更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同时恒温在哺乳动物上形成,进一步确立了在自然中的竞争优势。大约在1400~80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直系物种同时向三个方向进化,逐渐进化成大猩猩、黑猩猩和人。而人与大猩猩的生物基因上最接近。周民的理论备受学界的关注。因为在现代脊椎动物中,硬壳鱼类有5万多种,几乎占全部海洋物种的98%以上,而以鲨鱼为代表的软骨鱼类总计只有700多种,因而软骨鱼类进化的机率和选择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大英博物馆古脊椎动物学权威学家阿尔伯格博士对此评论说:周民所展示的原始硬骨鱼具有意想不到的特征组合,它将迫使人类重新思考脊椎动物的进化史。然而,尽管周民的理论再一次显示了人类与海洋的亲密关系,但它仍没能合理说明古猿在进化过程中的化石断档现象,而只是对“海猿理论”极为精细的发挥。

无论如何,“化石断档”现象,都是人类学家不可回避的问题。

4.难道从非洲走来

人类如何起源,起源何地,历来分歧颇多。目前,又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直接起源于非洲,然后走出非洲,在世界各地继续演进。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家阿兰·索恩领导的小组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介绍说,他们是对从一具标号为“蒙戈人”的遗骨中提取出的迄今最古老的人类遗传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现代人类起源的新看法。1974年,古人类学家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新南威尔士州蒙戈湖附近发现了这具“蒙戈人”的遗骨。20多年来,古人类学家针对这具遗骨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并随着检测技术的更新,不断得到新发现。科学家发现“蒙戈人”时,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测定他的生活年代。

最初,科学家推断他生活在距今2.8万年。此后,科学家根据C14年代测定法得出4万年的新数字———这个数字是碳测定法能够得到的最古老数字。近年来,科学家更多地将DNA(脱氧核糖核酸)测试技术用于考古。阿兰·索恩等人成功地从“蒙戈人”的骨骼中提取出DNA,并进行了分析测试,得出“蒙戈人”最新的“年龄”———死者生活在距今约5.6~6.8万年前。索恩称,这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从古人类遗体中提取出的年代最为久远的DNA。

索恩研究小组在研究中还有更大的发现。他们在报告中提出,对从“蒙戈人”骨骼中提取的DNA进行测试后发现,它与早期现代人类的古老的DNA在遗传上没有联系。索恩小组宣布,这一结果表明,在澳大利亚出现的早期现代人,其演化路线独立于非洲古人类之外。这一新的发现对目前学术界流行的“出非洲说”直接形成挑战。当前的古人类学界对从猿到人的进化步骤存有多种理论,一种较为流行的理论将此进化过程分成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其中智人被认为是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而得到众多科学家认可的“出非洲说”认为,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是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150~200万年前,这些直立人进化为智人,并于距今10~15万年前走出了非洲,分散到其他地区。他们及其后代逐渐取代了当地的直立人,最终进化为现代人类。这种观点的推崇者、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彼得·昂德希尔等人最近还在美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他们对人的等位基因标记测试的结果,反映了人类数万年来从东非迁移到中东,然后到达南亚和东南亚,接着来到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最后进入欧洲和中亚的过程。

但索恩研究小组则认为,现代人类的起源可能要比想像中的复杂得多。索恩等提出的名为“地区连续性”的现代人类起源新理论认为,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在过去150万年间不断地迁徙到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并形成不同分支,这些分支通过混血繁衍,在10~15万年前分别在非洲、欧洲、东亚和西亚等地进化为现代人。但是,索恩认为,对“蒙戈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澳大利亚很可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现代人究竟是源于非洲,还是像索恩等人提出的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分别产生?在当前的科技条件下,线粒体DNA测试是古人类学家最为推崇的方法之一。

线粒体仅存在于生物的细胞质中,含有一定的遗传物质。在人的受精过程中,由于卵细胞中含大量线粒体而精子中含量极少,因而个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认为仅来自母亲,可用线粒体DNA来研究母系遗传。线粒体DNA在遗传给下一代时并不发生变化,除非产生随机变异。变异发生的几率相对稳定,因此可以作为研究人类进化史的“分子钟”。通过这种方法,众多科学家都坚持认为,现代人都源于非洲,并且不断提出新的论证。

最近,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选取了53名来自不同地区、种族、文化的试验者,对他们的全部线粒体DNA进行研究比较,据此绘制出现代人的“家族树”。从“家族树”中可以发现,约12~22万年前,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群人是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大约在2~8万年前,大批人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其他地区,取代了这些地区原有的人类。但这些研究的可靠性存在争议。存有异议的科学家指出,运用DNA技术的古人类学家通常只关注占线粒体DNA序列7%的“控制区”,其他区域的变异情况却被忽略了。

目前,索恩研究小组基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更倾向于支持“地区连续说”这种完全不同于“出非洲说”的理论。索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无论从‘蒙戈人’的遗骨结构,还是DNA测试结果,都能证明‘蒙戈人’同非洲完全没有关系。”索恩小组通过对“蒙戈人”的研究,还对一度流行的生活在欧洲等地区的“尼安德特人”是人类祖先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提出“尼安德特人祖先说”的人类学家,通过对1856年以及此后在德国西部的尼安德特山谷发现的距今约4万年的尼安德特人遗骨的研究,得出有别于“出非洲说”的理论,认为欧洲等地也可能是人类起源之地。索恩小组的研究认为,“蒙戈人”和“尼安德特人”也不存在任何关联。因此,“蒙戈人”不是“尼安德特人”的“迁移后代”。对此,索恩表示:“‘蒙戈人’就是‘蒙戈人’,他起源于澳大利亚。”对于索恩小组的研究成果,目前考古及古人类学界还存有异议。1974年,最早在新南威尔士州蒙戈湖附近发现“蒙戈人”遗骨的古人类学家吉姆·鲍勒,在得知索恩的研究结论后表示,人类学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很多,索恩的新观点无论对澳大利亚还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都是一个重大突破”。但是,这个理论是否能最终成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就是远古的人类祖先,据说,他们从非洲走来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据认为是源自非洲的“蒙戈人”小档案

出生地:澳大利亚东南部新南威尔士蒙戈湖附近

发现时间:1974年

年代:距今约5.6~6.8万年

5.中国发现的化石质疑进化论

进化论的理论认为,最早的脊椎动物代表是鱼类。鱼类进化为两栖类,两栖类进化为爬虫类,爬虫类进化为鸟类,哺乳类,以至今天的人类。按照这个进化顺序,地球上应先出现两栖类,然后才会出现爬虫类。可是事实是不是如进化论者所说的那样呢?

进化论是1859年达尔文提出的一个假说。他当时主要根据动植物的某些形态和器官功能相似而提出来的,并没有化石做根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把这归之于当时的“地质记录不全”,他这样说也是寄希望于后人能有更多的化石发现予以验证。140多年过去了,古生物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化石发现,客观事实使人们对进化论提出质疑。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某种有机体,没有逐步进化的任何痕迹。这些有机体一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那怕过了几百万年,不管气候和环境如何变化。远的不说,就拿近年来在中国的几起化石发现来说吧,就给进化论以巨大的冲击。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地质学家胡承志先生在贵州兴义一带调查地质,采集到几块动物化石,带回北京经古生物专家杨锺建教授鉴定,认为是早期的爬虫类,定名为胡氏贵州龙。生活在距今约2.4亿年前的早三迭纪,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爬虫类化石。另据1999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国古生物家在辽宁省北票市发现亚洲最古老的蛙类化石,取名“三燕丽蟾”,生活在中生代的早白垩纪,距今约1.2亿年(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蛙类化石距今不超过1.6亿年)。又据最新报导,中国科学家又在北京以北400公里处发现蝾螈化石,距今约1.5亿年,化石保存很好,甚至连一些内脏都清晰可见。据研究人员说,现代蝾螈的头骨及腕骨的细节跟化石里蝾螈身体组织一模一样,说明1.5亿年来,它并未像进化论者所说发生进化。报导还说,这个蝾螈化石,比其他地区发现的类似蝾螈的化石早0.85亿年,也就是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的蝾螈化石,那比贵州龙———爬虫类也要晚9000万年。若按进化论的理论,爬虫类是由两栖类进化来的,蛙类和蝾螈都是两栖类的代表,也就是说,它应该出现在爬虫类之前,而不应出现在爬虫类之后。但是在中国发现的化石事实却和进化论的理论相反。在2.4亿年前的早三迭纪就出现了爬虫类———贵州龙,直到1.2亿年后的白垩纪,才出现两栖类———三燕丽蟾,9000万年后才出现蝾螈,也就是说,爬虫类出现在前,两栖类出现在后,两栖类比爬早类晚出现9000万年到1.2亿年,爬虫类怎么会是由两栖类进化来的呢?那不等于说孙子比爷爷早出生1.2亿年吗?

再就80年代在云南发掘的“澄江化石群”来说,属古生代的寒武纪,距今约5.3亿年。已经包括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等在内的40多个类群的100多种动物,涉及当今动物界大多数门类,还有无法归在现有种群的6类灭绝类群,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因为在寒武纪以前,地球上只发现有简单的生物,如藻类等。这么多门类的生物,突然在寒武纪出现,而且在寒武纪以前的地层里找不到他们的祖先,对此又怎么解释呢?地质发展史,古生物发展史,一再证明地球上各个时期的不同生物出现往往是突发性的,而且一经出现就不再变化。如海百合、海豆芽,已经在地球上生活几亿年了,看不出它有什么演化的痕迹,而且突发性地出现也往往突发性地消失。如上古生代的蜓科(纺垂虫)化石,从石炭纪开始出现,到三迭纪就消亡了。地质学家用它来确定地质时代,称作标准化石。再如恐龙在中生代空前的繁荣,到白垩纪末就突然灭绝了。如果说,一种动物是由另一种动物进化来的,它应该是连续性的漫长过程。那么这种过渡型的中间型的化石应普遍存在,不难发现,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已经发现的所谓过渡型的化石,也多似是而非,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甚至牵强附会,所以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如曾经一度把文昌鱼说成是脊椎动物的祖先,后来又被否定了。

自1861年在欧洲发现始祖鸟化石以来,关于鸟类是不是由恐龙进化来的,就争论100多年。近来在中国辽宁省发现的鸟类化石,不仅没有结束这场争论,反而使争论更加激烈了。

6.苏皖地区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吗

人类真的起源于非洲吗?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李传夔、尤玉柱、徐钦琦和计宏祥4位人类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后,最近提出:以江苏省双沟为中心的苏皖地区是世界人类起源中心之一。在2002年南京召开的有中外百位著名人类学家参加的双沟国际科学考察年会上,中科院向新闻界通报说,李传夔教授1977年在双沟松林村东南处化石地点发现一件至今在亚洲时代最早的长臂猿化石,这件长臂猿左侧上颌骨,在远古时代由于流水作用而造成了破损,上面仅保留三颗臼齿,但其完全不同于非洲、欧洲和亚洲已发现的其他长臂猿。第二年李传夔教授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题为《江苏泗洪中新世长臂猿类化石》论文,并将其命名为双沟醉猿。

根据化石所处地层的多达65种伴生动物化石,判断双沟醉猿时代为中新世,距今约1000多万年前。在此还发现了江苏省境内最早的距今约4万年前双沟下草湾古人类化石,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十分相近。专家们结合新近又发现的古动物群化石作出了惊人的新的推测:下草湾人是北京猿人后裔,是现代中国人祖先之一,江苏省双沟是人类起源中心之一。专家们指出,双沟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早在1000多万年前就吸引四面八方动物,形成中新世最大的动物群落。在我国众多的中新世化石地点中,双沟地区动物种类名列前茅。古人类学家认为,从哺乳动物进化到人类,应经历5个阶段:灵长类———人猿超科———中新世古猿———南方古猿———人类。而这些阶段的“代表”全都在广义的双沟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灵长目动物———娇齿兽,世界上最早的人猿超科动物———曙猿,以及中新世的双沟醉猿和其他古猿,都是在双沟地区被发现的。所以古生物学家认为,双沟地区是新生代世界生物进化,或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专家们指出,近30年来,我国发现了一大批中新世古猿类。

除云南外,就是苏皖,即广义的双沟地区。在双沟至少发现了3种古猿类:双沟醉猿、江淮宽齿猿和人猿超科未定种。他们研究认为,我国双沟地区和云南是中新世古猿类的两个进化中心。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的决定性一步。而从森林转化为草原环境是实现从猿到人转变的必要条件,双沟地区经历过的从森林转化为草原的环境变迁最有利于“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科院吴汝康院士和已故贾兰坡院士曾研究双沟下草湾人股骨化石,认为下草湾人是晚期智人,与现代人已非常接近了。

7.“扎赉诺尔人”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吗

扎赉诺尔位于中国东北满洲里市以东29公里和海拉尔市以西168公里的地方,它的东、南、北部是巍然矗立的呼伦贝尔高原,西部是气势磅礴的高尔真山丘陵,南与碧波荡漾的扎赉湖毗连。自1927年开始,在扎赉诺尔的地下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933年,顾振权发现第一个人头骨,日本古人类学家远藤隆次把这个人头骨定名为“扎赉诺尔人”,从此以后,“扎赉诺尔人”就成了古人类学和考古学上的专用名称。1943年日本考古学家嘉纳金小郎发现第二个人头骨,1944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又发现第三个人头骨。从1973年至今的十多年内,又连续发现了12个人头骨和完整的猛犸象骨架等。在地下12.9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了箭头、圆头刮削器、石叶、石片、石核、野牛、马、鹿、羚羊等化石。经科学测定,距今约11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这一带劳动、生息、繁衍。

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发掘时的地层混乱,年代尚待进一步研究,总之,“扎赉诺尔人”遗址约在5万年至1万年之间,属于中石器时代。从对“扎赉诺尔人”头像的复原,我们可以大略地窥见他们头部的形态:颧骨突出,门齿呈铲状,内侧成弧形,眉弓粗壮,是典型的原始黄种人的特征。古人类学认为,在晚期智人阶段即“新人”、“真人”阶段(出现于近5万年内),原始人的体质形态与现代人类已没有多大区别了,现代世界上三大人种,黄种(蒙古利亚人种)、黑种(赤道人种)、白种(欧罗巴人种)在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三大人种相互间的区别只是外在的标志,至于智力和体力,则一切人种都是一样的。关于三大人种形成的问题,是很复杂而至今还没有得到最后彻底解决的大问题。

原始扎赉诺尔人对石器的制造和加工有了较大的进步,已具有较高的劳动技巧和活动能力。他们改善了打击、琢削、压削和修理石器的方法,因而制出的石器更加多样,更加精细美观,对称均匀,锋利适用。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已懂得制造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在木棒上装上石矛头而制成的矛,装上木棒的鱼叉,在木柄上装上石斧的斧等等。他们尤其善于把精制的石片嵌入骨柄中,制成带骨柄的刀或锯,适于剥削兽皮或树皮,他们懂得利用骨针和骨锥,把兽皮缝制成衣服,不再完全赤身裸体了。制陶术的发明,是“扎赉诺尔人”处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他们把一团粘土做成陶坯,然后再用火烧。陶器的出现便利于储存液体,并且使他们有了煮熟食物的器具,是他们生活发展中一大进步。

“扎赉诺尔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许多学者认为,扎赉诺尔很可能是原始黄种人迁徙的中转站,东往朝鲜、日本迁移,成为朝鲜人、日本人的祖先。有些学者认为,大约距今5万年前,“扎赉诺尔人”的祖先从亚洲的东北部经过现在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古地质学的研究证明,当时白令海峡有一条把亚洲与美洲相连接的陆桥,“扎赉诺尔人”就是通过这条可以通行的陆桥到达美洲的,由北向南逐渐散居,分布于美洲各地,成为美洲印第安人的最早祖先,并且形成了具有各种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部落和部族。由于印第安人自古有爱用红色染料涂抹脸部和身体的风俗习惯,因而过去欧洲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印第安人是红种人。事实上,印第安人根本不是红种人,而是属于黄种人。他们的皮肤呈棕黄色,头发色黑而硬直,宽面圆颅,两颧骨突出,眉弓粗壮,这些体格形态上的特征与“扎赉诺尔人”很相似。究竟“扎赉诺尔人”是不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最早祖先?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过去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细石器文化起源于贝加尔湖边,由于天气变冷而向南传播,因此“扎赉诺尔人”是从贝加尔湖边迁移来的。但不少学者对此种说法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扎赉诺尔人”是从我国南方迁移去的。究竟谁的说法准确?至今尚未定论。

总之,“扎赉诺尔人”的真相到底如何?他们究竟是怎样起源的?怎样向亚洲各地、向美洲迁徙的?这至今仍然是无法解开的谜。如果这些谜能够得到准确的答案,就有利于进一步去解开黄种人的起源和迁徙之谜,以及美洲印第安人最早祖先之谜。

8.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

最近,科学家经过研究,对人类血型的形成提出了新的看法:

我们的4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

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吃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依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人体的4种血型中最后出现的为AB型,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科学家估计很快会出现第5种血型。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那4种血型,也就是说,有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人将抵挡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他们会很快消失。

9.人类祖先曾经和恐龙们共存

2002年,美国多位科学家公布了关于人类祖先的最新研究成果:大约在8000万年前,所有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共同的祖先,曾经和恐龙们共存,一起生活在同一史前时代———白垩纪。

该研究结论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发表后,犹如在世界科学界投入了一颗炸弹。这项通过最新研究方法得出的惊人结论,或许将整个改写生物进化发展史。这项发现对生物发展史具有绝对重大的影响。

此前,科学家一直约定俗成地认为,灵长类动物的祖先大约起源于5500万年前,这是基于对年代最古老的灵长类生物化石进行碳分子研究得出的结论,依赖的是灵长类生物的古化石记录。

早先的研究认为,当灵长类生物的先祖诞生之时,恐龙早就已经灭绝了。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利用一种全新的科学分析方法———“基因比较法”,得出的最新研究数据,将这个时间大大提前了3000多万年,灵长类动物的祖先竟然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项研究得到了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英国和瑞士等科学协会的众多研究机构和科学家的支持与合作,研究范围跨越古生物学、人类学、数学等多种领域,研究地点从加利福尼亚的研究中心到南美、北欧、甚至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

美国科学家塔瓦内和他的同事们通过一种精确的新方法,终于缝补上生物进化史上最大的一块碎片———在恐龙灭绝后和灵长类生物诞生前的巨大的空白。科学家们通过无数次的基因比较,弄清了现存灵长类生物DNA存在的每一个微妙差别。通过比较不同灵长类生物的DNA差别,科学家们发现,两种基因代码的差别越小,它们“分家”的年代也就越晚。通过反复比较、测算,科学家们得出了灵长类生物从拥有“共同祖先”到“分家”的准确年代:从出现最早的灵长类生物到如今,时间过去了8000多万年。

基于这项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布赖尔·海基等进化生物学家进一步认为:人类的祖先———最早的灵长类生物,曾跟史前最大的爬虫———恐龙们生活在一起。在恐龙灭绝之前,灵长类动物和其他一些哺乳生物已经生存了几千万年,而恐龙灭绝大约发生在6500万年前。塔瓦内的研究小组还暗示,最早的灵长生物可能身材矮小,喜欢夜间活动,生活在热带丛林中。但是,如果灵长类祖先真的存在那么早,那么,在距今6500万年使恐龙灭绝的那次大灾难之前,众多的灵长类生物(包括人类)的祖先已经进化发展了3000万年,并且和恐龙一起经历了那次致命的大毁灭。

科学家们认为,那次灾难源于一次地外陨石与地球的相撞,几乎消灭了当时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但是,塔瓦内推论道,它们当中的一些灵长类生物也许劫后余生,逃过大难,并且其中的一支繁衍生息了下来,进化成后来的人类。当然,这些都只是科学推测,没有化石来证明。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哪怕一块属于那个年代的化石。

事实上,科学家们也许根本无法用事实证明:这些从来不为我们所知的人类“近亲”曾经那么早地存在过,跟恐龙决斗过,被陨石毁灭过。除非哪一天,古生物学家们终于发现了恐龙时代灵长类祖先的化石,事实才能大白于天下。

10.进化走到尽头了吗

将来的人类会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区别?生物学家们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论由来已久。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我们现在的生命形式已经达到了进化发展的终极水平,进一步的大变化将不可能再发生了。

自然力量一直在起作用

有人认为,随着进化的继续,人类的智慧水平会逐渐下降,而神经系统则会越来越发达;另一些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人类将越来越聪明,而体格则逐渐变弱;而以伦敦大学史蒂夫·琼斯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则认为,在目前西方社会的生活模式下,曾经对现代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神秘进化力量已经失效了。人类的进化演变已经到了停止的时候。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这一论调的。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斯特林格教授认为,人类仍然受着自然力量的影响和支配,正是这一力量,创造了30亿年来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无数物种。“5万年前石器时代的弱小欧洲人在一夜之间被轻巧、高大、聪明的非洲人取代。这个进化故事告诉你,人类一直都在向着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自然的力量一直在起着作用,你无法知道我们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自然选择力量正在消失

在这一场争论中,双方都把理论依据的核心放在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上。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最能适应环境的动物个体能够活得更长,从而繁衍更多的后代,使得这一物种得以延续下去。例如,一种有蹄动物,有些脖子长,有些则脖子短。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这种动物生活的地区,树叶逐渐被吃光。而长脖子的动物由于能够吃到更多高处的树叶,所以能活的更长,有更多的后代,最终进化成长颈鹿。而那些脖子短的,则逐渐走向了灭绝。琼斯教授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自然选择的作用却在逐渐地消失。“在以前,人们的寿命长短和繁殖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截止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伦敦的死亡率总是大大超过出生率。有一半的孩子还没有成年就已经夭折了,也许是因为他们缺乏抵抗疾病的基因。但是现在,孩子长大成人的概率却达到了98%。可见,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进化得足够好了。”另外,和过去相比,混血现象增多进一步阻碍了进化的发展。琼斯教授举例说:“在过去,两个不同城市的人很少有机会组建家庭一起生活。但现在,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在那里遇到自己的伴侣。他们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越来越远。也许,这样可能产生一种棕色皮肤的人种,但除此以外,物种变化已经几乎不存在了。”

发展中国家还有自然选择

但是,这一论点成立的前提是,在西方发达社会中,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可以得到满足,医疗保健水平也已经相当发达,因此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观点却不那么适用。对此,琼斯以爱滋病为例进行了阐述。在琼斯看来,“目前在非洲,几乎所有的猩猩都携带着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但它们却不会感染爱滋病。就在几千年前,情况却大不相同。当第一批猩猩感染上爱滋病毒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猩猩死去,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免疫的才得以存活。而活下来的这些猩猩,就是现在这些有免疫功能的猩猩的祖先”。“由此可以推测,人类的情况也会大致相同的。只要进化的过程在继续,1000多年以后的非洲,人类将可以携带HIV,但他们却不会感染上爱滋病”。

人类进化要靠自己

琼斯的观点得到了部分科学家的支持。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的沃特教授认为,自然对人类进化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只有人类自己的生物工程学才能使进化演变产生巨大变化。“通过生物工程学,人类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体,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当人们可以活到150岁,而其中100多年都有生殖能力的时候,人类就会发生巨大变化。人类会繁衍许多子孙,人类的进化将开始转变”。但对于他们的这一观点,生物学界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很多人始终认为,进化无时不在,而人类自己的干预是不协调的。明天我们会是什么样子?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谢选骏指出:“人类进化要靠自己”,但进化论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因为在人类自己的后面,绵延着永不止息的思想主权。

不是我们创造了思想,而是思想创造了我们——所以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思我故我在”:我们被思想主权驱动,所以便被创造产生了。



【008、辩论术思维可以消除思想的死角】


网文《辩论》报道:

“辩论”是指对某个议题或主张,以口语为主要方式,为分辨不同立场之正确或优劣而进行的一种争论方式,唯途中不得出现人身攻击、诽谤的情况。辩论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不一定需要精湛的口才或强大的逻辑思辩能力,但是精湛的口才和强大的逻辑思辩能力能够大大的提高辩论的能力。辩论亦讲求反应快。以辩论为主体的比赛则称为辩论赛。现在辩论已十分普遍,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谓“辩论术思维”,就是不问内容是非曲直,只管辩论形式的胜算。其特点,一个辩才可以同时扮演正方或反方的角色,完全把辩论当作一种“理论工具”来使用。

请参考以下诸节——

辩论赛的进行方式

正反双方根据明订的题目与规则,以具有胜负决定权的裁判人员为对象,所进行的口语说服竞赛。比赛进行方式依赛制不同而有所变化。

英国议会式辩论

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辩论方式,一般以英语为辩论语言。每年举行的世界大学辩论赛(World Universities Debating Championship)和欧洲大学辩论赛(European Universities Debating Championship)都遵循英国议会式辩论的格式。

比赛每一轮都设定不同的论题,一般在比赛开始前十五分钟公布,由选手现场准备。每一轮比赛人数为四个二人队,一共八人。四个队伍分别被划分为上议院(Upper House)和下议院(Lower House)的政府(Government, Proposition)和反对党(Opposition)。四个队的名称分别为上议院政府(Opening Government),上议院反对党(Opening Opposition),下议院政府(Closing Government),以及下议院反对党(Closing Opposition)。四个队分别有不同的职责,每个选手发言7分钟,最终依照结果排第一名到第四名。

新式奥勒冈制

这是由英、美等国法庭间的辩论演进而来,首创于美国奥勒冈州立大学。由台湾大学国际事务学会将其条规翻成中文,而后引进台湾,继而东吴大学的正言社整理出56条的中文奥瑞冈辩论规则。自民国63年正式引进台湾后,取消“即席抗议”的制度,成为新式奥瑞冈制度,直到今天都一直都是台湾辩论界中常用的一种比赛制度。

意义:因为此种辩系脱胎于法庭,所以双方的辩员有如对簿公堂的两边,彼此互相提出论证及质询,正方代表的是原告,反方则象征被告;主席则有如法官,仲裁抗议的提出成立与否并维持比赛的顺利进行;评审则是陪审团,操决胜负之大权。

参加人员:正反双方各派辩士员三位,评审三、五、七位(可增加但以奇数位为主),主席一位,另有按铃、计时、计分人员。

比赛进行方式:每位辩士员皆须申论、质询、答辩,流程如下:

1.正方一辩申论

2.反方二辩质询正方一辩

3.反方一辩申论

4.正方三辩质询反方一辩

5.正方二辩申论

6.反方三辩质询正方二辩

7.反方二辩申论

8.正方一辩质询反方二辩

9.正方三辩申论

10.反方一辩质询正方三辩

11.反方三辩申论

12.正方二辩质询反方三辩

13.反方结辩

14.正方结辩

新加坡制

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中学所流行的华语辩论比赛方式。后来被大专华语辩论赛所采用。目前传统的“新加坡制”已经不是主流的大专华语辩论比赛方式。1999年开始,许多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专华语辩论赛都对传统的“新加坡制”进行不断的更改,一般上是加入了质询,盘问,一对一攻辩,小结,或驳论等环节的其中几项,同时减短或取消了二辩和/或三辩的陈词环节。

传统的“新加坡制”规则如下:

一场辩论比赛通常分成正反双方两队,主席与司仪,裁判三位(可更多但是需以奇数为主)。

正反双方各有四人,分别为主辩,第一助辩,第二助辩及结辩。而中学赛制中多为一队三人,主辩会兼任结辩。

发言次序为正方主辩,反方主辩,正方第一副辩,反方第一副辩,正方第二副辩及反方第二副辩,之后便是台下发问时间,台下发问完结后,到反方结辩发言,最后正方结辩。

发言时间分别为主辩4分钟,第一及第二副辩3分钟,以及结辩4分钟。可是这跟赛制有所不同而有分别,如香港星岛赛(全港校际辩论)初赛中,主辩、一副、二副只有两分三十秒,而结辩亦只有三分三十秒。

而台下发问题数因比赛形式而异,通常3至4题。台下发问及台上答辩时间多以1分钟为限。

有些比赛会有自由辩论时间。自由辩论是指双方辩论员各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发言时间按不同赛制改变),由正方先行发言。正方可派一名辩员站立及开始发言,发言完毕后即坐下,反方的倒数计时器会马上倒数,直至反方一名辩员发言完毕坐下。过程中双方辩员会不断交替发言,直至任何一方发言时间完结,另外一方即会由一名辩员作代表,把馀下发言时间用完。自由辩论节奏紧凑,双方辩员均需在极短时间内表达立埸及反击对手,因此要求辩员思考敏捷,并清楚己方之立场,在急速回应中又不致自相矛盾,难度极高。

而不同赛制下亦会加插不同的环节,如星岛设有交互发问,明爱左思右想杯则设有台下助辩等。

比赛最后会有胜方以及最佳辩论员。现赛制多以投票制计算胜方。计算胜出方法会先以每位评判分纸上双方分数何者为高,得分较高的一方可得一票。得票较高一队则为胜方。如分纸上正反双方得分相同,则该评判一票则作废票。如遇上投票票数相同,则采用总分高者为胜制,即将一方所有分数加起,高分的一方为胜方。而最佳辩论员计分方法亦为先采用投票制,先在每评判分纸各辩员得分由高至低排序,最高分者得8分,最低分者得1分。然后将各评判的票数相加,得票高者为最佳辩论员。而遇票数相同则将同票的辩论员以总分计算,总分高者为胜。

题目

一般来说可以区分成政策性命题与价值性命题,不过这不是个严谨的分类方式,部份人士认为由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来做切割,分成三种命题,政策性命题、价值性命题及事实性命题。

辩论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离题:偏离应该讨论的区域。初级辩手经常离题及指责友方离题。

2.稻草人:设计出让对手攻击的论点,但目的是为了要吸引炮火(对手陈词时间),以保护己方核心但不愿被火力覆盖的论点。

3.人身攻击:针对发言者,而非发言内容进行攻击。

4.循环论证

5.断言:未经论证的话语不为论点。

谢选骏指出:我认为,辩论术思维可以消除思想的死角——在“辩论术思维”的引诱之下,你既可以通过支持也可以通过反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你事实上可以没有任何观点,同时也等于有了一切观点。辩论术思维,其实是一种“清洁工”,类似于“白手套”。运用辩论术思维的高手,前提是“无人格”、“不定位”、“去羞耻”,千万不能把自己当人看——理论高手必须无我,太上之无情,方能成大事。



【009、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官迷的哲学】


网文《不为五斗米折腰》报道: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谢选骏指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开价太低了,说明陶渊明这个人的胸襟之小,还不如一个当朝的宰相,因为俗话说了“宰相肚里能撑船”。中国历史上,宰相之多犹如过江之鲫,“不为五斗米折腰”岂能体现高风亮节哉——“不为五斗米折腰”,难道就可以“为六斗米七斗米折腰”吗。]

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一种解释认为: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庸俗,没有骨气,为利禄所动。谢选骏指出:不愿为一个县令的官职充当走狗,就可以为一个省部级的职位充当走狗了。所以我说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实不过是官迷的哲学,仅仅因为开价不够。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五斗米”是指晋代朝廷中信奉“五斗米道”的权贵。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称张天师道,是东汉末张陵创立的,因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之。如此说来,陶渊明是一个“党外人士”,不愿为了充当小官而巴结共产党。如果给他一个大的狗官头衔呢?他就愿意巴结共产党了。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由来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士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戏赠郑溧阳》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

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

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

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

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效陶潜体十六首》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两宋时期,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词客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谢选骏指出:读过上述“陶渊明成名史”,就能发现,吹捧陶渊明的,都是一些“失意的官迷”,他们和陶渊明一样,都想通过诗文来漂白自己,目的是要做更大一点的官。因为同样的原因,文化汉奸鲁迅才会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因为鲁迅这头化名写作的“日本翻译官”发现:陶潜也有“金刚怒目”的血腥,例如《咏荆轲》什么的,这种“日本翻译官”的解释正好可以帮助调动隐逸的力量,为鲁迅之类的主子服务,拿来愚公移山、入侵中国了。



【010、超流的人生把错误变成创意】


网文《15岁上大学27岁成华为副总裁 牛电科技创始人李一男涉内幕交易获刑两年半》报道:

2017年1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牛电科技创始人李一男内幕交易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并处罚金750万元。据消息人士爆料称,李一男已决定上诉。

李一男最近一次公开亮相还要追溯到2015年的6月1日。当时,身为牛电科技创始人的李一男高调登台,发布牛电科技首款产品—小牛电动车N1,李一男声称这是他“最后一次创业”。

当时有媒体问李一男“功名显赫为何还老折腾”,李说:“做这样的选择是形势所迫。”他还补充说,“一流的人生,就是看着别人犯错误,自己不犯错误,吸取经验教训;二流的人生,是自己犯错误,自己吸取教训;三流的人生,是自己犯错误,自己还不吸取教训。我学习还不够及时,目前还只是二流的人生。”当时的一席话,如今看来更像是一语成谶。

根据检方材料,早在2015年6月3日,李一男就因涉嫌内幕交易罪被深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李一男涉嫌内幕交易发生于其在金沙江创投任职期间。

检方指控称:李一男在2014年4月,通过其妹夫和母亲的股票交易账户,满仓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300161.SZ),成交额达到1148万余元,实际获利508万元。他还让自己的妹妹同期购买该华中数控,成交金额在499万余元,实际获利有236万余元。

天才李一男——没有人会否认李一男曾经的成功。

1985年,年仅15岁的李一男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这个小众群体一般被称为“天才少年”。

1993年,23岁的李一男加盟华为,只用两天时间成为工程师,半个月后被提拔为主任工程师。因出众的技术能力,李一男被称为技术天才。

加盟华为两年后,李一男称为华为总工程师,而入职后的第四年,李一男成为副总裁。时年27岁的李一男是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也是因此,李一男深得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喜爱。

据了解,任正非与李一男当时情同父子,而任正非也确实对李一男以“干儿子”相称。更有传言,任正非将李一男认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将来接替自己执掌华为帝国。年纪轻轻便取得如此成绩,在华为历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

叛将李一男

李一男是有野心的,他似乎不甘于做一个只懂技术的总裁。

2000年,李一男选择内部创业,带着从华为带出的1000万元的设备北上,在北京创立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并以华为企业网产品高级分销商的身份开始独闯江湖。如果李一男规规矩矩地当华为的高级分销商,或许也会开辟一片天地。

北上两年后,李一男不再满足于做分销商,而是背离与华为的承诺,另起炉灶,并从华为挖走大批人马,推出港湾自己的产品。在天才李一男的带领下,港湾网络迅速发展壮大,并发展到与华为抢客户的地步。李一男彻底成为华为的“叛将”。

由此,任正非与李一男彻底反目。华为成立著名的“打港办”,对港湾围追堵截,斩断其财路,并千方百计阻拦港湾上市。

2006年6月6日,港湾网络终究抵不过华为,被其纳入囊中,李一男也再次回归华为,担任手机业务的副总裁。

但二进宫的李一男早已失去了任正非的信任,受尽屈辱,也是从此李一男的命运开始坐上过山车。

一位熟悉李一男的知情人说道:我总觉得他(李一男)身上有一种遗憾,很难表达,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会留有遗憾的一种遗憾。

2008年10月,李一男第二次从华为出走,加盟百度,担任首席技术官。百度董事会主席兼CEO李彦宏评价李一男是中国自主创新科学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将带领百度的产品技术团队攀上新的高峰。

但仅仅一年多后,李一男从百度离职。

知情人士透露,李彦宏对李一男寄予厚望,但最终却只有失望。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李一男也从未透露。

从百度出走后,李一男先后加盟中国移动和金沙江创投,但从他在期间的微博来看,新东家并未给他留下太多感触,反倒是对老东家华为念念不忘。

梳理李一男的微博可以看到,李一男多次提到华为的荣耀系列手机,而且小米与华为的竞争中,也站在华为一边。实际上,李一男曾多次表达过对老东家的歉意,“摔过很多跟头”。

矛盾李一男

李一男的人生中充满传奇,但也处处显示出他性格中矛盾的一面。很多人把这种矛盾,看作李一男性格的缺陷。

技术出身的李一男,最大的优势无疑也是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如果他在华为首席电信科学家、副总裁位置上坚持下去,最终成为华为掌门人并非不可能。而李一男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创业,而且以“叛逃”的方式创业。

加盟百度后,李一男担任首席技术官,这也是他的长处所在。但好景不长,他加盟中国移动,担任12580CEO,这同样是李一男不擅长的。

更令人不解的是,从中国移动出走后,李一男加盟金沙江创投,成为投资人,这更是与他的专长相去甚远。

作为投资人的李一男,心里想的却是创业。最终,他在2015年4月公布新创业项目——电动自行车,并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创业。

李一男这次创业的热情很高,从这时起,他的微博开始变得异常活跃。但现在看来,2015年4月宣布创业后,短短两个月后,李一男便被警方拘留,而此后半年多活跃在微博上的,并非李一男本人。

……

谢选骏指出:“一流的人生,就是看着别人犯错误,自己不犯错误,吸取经验教训;二流的人生,是自己犯错误,自己吸取教训;三流的人生,是自己犯错误,自己还不吸取教训。”

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有的。那就是“超流的人生”:

超流的人生把错误变成创意,他的突围成为历史的转机……世俗的天才不懂这个道理,因为他们只能在现成的轨道上追逐竞走,命中注定会由于粥少人多而发生恶性争夺。

所谓创意,就是另辟蹊径、不走众人的道路,这样就不会发生恶性竞争,不会由于狭路相逢而人仰马翻。至于其他,只有天晓得了。所以在每一个创意背后,都有思想的主权在操作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011、彻底的绝对的独断近乎谬误(1975)】


彻底的绝对的独断的近乎谬误,彻底的绝对的独断的精神论,也是谬误。

我不是一个精神论者,我是一个相对论者。因此我在伦理学中也反对唯心论调,即主张理性只须经过恢复与发扬便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好像理性能决定一切似的。不错,理性高于一切,但却不能决定一切,而是被各种复杂的因素所决定的。理性之恢复与发扬是社会的直接进步,也许是最主要最根本的一步,却不是唯一的一步——理性之恢复与发扬可以使秩序更为巩固与有条不紊,却不足以创造一种秩序!理性是内在的,秩序是外在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和谐即仁的基础与支柱。有理性才会有秩序,有了秩序理性就会得到恢复。我们谓秩序指自然的秩序,而非人为的,强制的秩序,我在此所谓的理性,指人类原始之理性即人类生而有之的与生俱来的判断力。

人为的秩序,乃是指少数人违背命运而以强力来贯彻自己的意志,可是这违背了命运的人为秩序是有害的与难久的。一个腐朽势力的垂死挣扎,就是人为的秩序,那已经临近了无秩序的乱象。

由上所言可知,秩序与理性是互为表里的,人类社会的秩序井然就是顺乎自然。这时候,人类已经恢复与发扬了生俱来的理性或曰道德原则。而人类理性之恢复与发扬,又有待于某种程度上的社会秩序。由此而循环渐进,达到更高的文明,不可期望一蹴而就也。

天才的反思具有“引发这类循环运动的作用”。但必须持续下去,否则一切将付诸东流。天才伟业,也有待于命运的趋向!天才引发,天才继起,他们以接近自然的理性召唤世人,产生了新的实践与秩序,从此相继,越过衰运。

由此可见,秩序之建立、理性之恢复,对于和谐社会、大同世界,具有同等作用。建立秩序的初步阶段亦伴随着强力与流血的,但这种秩序却可随时日之流逝而逐渐壮大,并且在它的初步阶段就能使多数人感到满意,因为它奉天承运而兴,符合自然趋向。它所强制的,只是丧失理性的混乱与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社会公利者,因而它的流血都是仁慈的——为了防止更大的灾祸。

那么秩序的要素,秩序的基础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宗教,是教化,但是,诚如前此所言,不论西方的宗教或逻辑,还是中国的教化或王道,都属于心理的范畴,不属社会的习惯,都是内在的间接主宰,而非外在的直接主宰。那么,这个直接的主宰,这个外在的基础是什么呢?这个直接的主宰,这个外在的基础就是等级制度!毫不可怪,这个等级制度不是强行的不是人为的,不是靠苛政维持的,而是顺乎自然,应乎天运,万民顺从,秩序井然的。

我发现,一切兴盛之社会,一切初起之文明的基础都是自然的等级制度;一切衰落之社会,一切衰落之文明都由于自然等级制度之崩溃;然后某些人物起来,消化腐败,恢复秩序,但这秩序已非自然秩序,而只是人为之秩序,这秩序的未流所生之弊病,导致全社会的土崩瓦解。

自然的等级制度必能造成自然的秩序,自然秩序是(自然)理性的体现,这种理性的最高意境乃是普遍和谐。由此可见,自然的等级制度乃是和谐的社会基础,乃是与理性(宗教逻辑与教化王道等)相辅相成的重要因素。

自然的等级制度何以是兴盛的标志呢?

等级制度乃是指政治权利而言,以及由政治权利而导致的经济与法律等权利。但光有经济差异而无政治差异是称不上等级制度的。因为,人生而是不平等的——这不但是人,也是一切生物的特点,这就是自然的等级制度。按照人的不同而分别对待,正是一种自然的等级制度,自然的等级制度产生了自然秩序和生物链条。

在我看来,人为的等级制度不同于自然的等级制度,而是与无秩序同样恶劣的,他假装强调人人平等,结果却是一切人都可以反对别人,都可以亵渎神圣。虽然它达到了表面的秩序,却令各类弊病被掩盖而滋长,其中有,贪污+欺诈、奴颜+狂傲、下流+昏昧等等。最终使社会丧失了生机,使社会在僵化中着走向崩溃。

人人平等的无秩序同样可鄙,它使鸡凤同笯,优秀人物往往被恶势力所扼杀。优秀人物的丧失与社会发生危机,具有因果关系。

试问给人和猪以同等饮食,算平等吗?给智商不同的人以同等劳役,算是平等吗?给君子和小人以同等遭遇,算是平等吗?如果谁说这些都是平等,那么如果不是出于狂热的胡说,就是他身在的那个社会已接近死亡的边缘。这种无秩序也是社会崩溃的前兆。

这种现象往往为煽动家所利用,这些煽动者最后也被自己的玩火所焚灭。这是社会的悲剧。这就是破坏自然等级制度的恶果。

自然的等级制度告诉我们,人类是生而不平等的。虽然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不应使贫富过殊,或使二者对立。等级制度应表现在社会职责的分工上而不应表现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上。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社会分裂,避免令人憎恨的贫富不均——富人不能欺凌穷人,穷人不必嫉仇富人;就能避免奢华与穷困这一对人间罪恶。,等级制度正是要消灭这一切罪恶!人为的等级由人来养育,自然的等级由自然养育。有时,等级制度的翻身运动,却也使得戏剧性的转折出现了——奴隶由于上代的贫贱而被赐福了,主人却由于政治的翻身而遭厄运!这就是翻身运动造成的新不平等。

1975年1月31日



【012、吃饱了撑的就得直面死亡】


《米特福德,一个让我们不得不直面死亡的女子》(BBC 2016年8月4日)报道: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说过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税收以外,没有什么可以说是确定无疑的。”而如果某些科学家和商人值得信赖的话,那么眼下富兰克林的论断就只剩一半是正确的了。现如今,你可以以20万美元的价格买到以下殡葬服务:将你的遗体整个浸泡在防冻液中,并安放在亚利桑那州(Arizona)斯科茨代尔市(Scottsdale)的一个巨型冷冻柜里。(如果你只将颅脑保存下来,而任由自己的血肉之躯自生自灭,那么总价可以削减到8万美元。)到目前为止,已有大约一千人怀揣着有朝一日解冻重生的希望,签约接受此项服务。

我每次听到这些殡葬方案的时候,都不禁想起杰西卡·米特福德。她于20年前离世,是小说家南希·米特福德(Nancy Mitford)的妹妹。生前,她时而是一名共产主义者,时而是一位调查记者,时而担当民权活动家,时而又变身流行歌手。身为歌手,她为辛迪·劳珀(Cyndi Lauper)开了一场演奏会,并与作家玛娅·安杰卢(Maya Angelou)录制了一段二重唱。J·K·罗琳(JK Rowling)十分仰慕她,甚至以她的名字来给自己的大女儿命名。

然而,米特福德今天为人们所记住的原因,是她在1963年出版的《死亡的美国方式》(The American Way of Death)一书。她理智地考察了死者后事料理过程中那些奢侈而离奇的行径,书中内容常常令人毛骨悚然,而在今天看来,其所传达的主题思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切合实际。

“逃跑账户”

杰西卡·米特福德生于1917年,其父母是瑞兹达尔爵士(Lord Redesdale)和夫人。她在全家七个孩子中排行第六,亲朋好友都管她叫“迪卡”(Decca)。迪卡小小年纪就显现出对贵族生活的不满情绪:在刚满12岁的时候,她就已经在家族银行中建立了一个“逃跑”账户,藉此便开始筹划自己的出逃方案了。随着父母以及戴安娜(Diana)、尤妮蒂(Unity)两位姐姐渐渐开始支持法西斯主义,她那些关于逃跑的憧憬变得越来越殷切。尤妮蒂最终搬到了德国,并同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些人声称是一段风流韵事),而戴安娜则嫁给了英国法西斯联盟(British Union of Fascists)的领导人奥斯瓦尔德·莫斯利(Oswald Mosley),身为元首的希特勒出席了他们的婚礼。

而对于他们的纳粹主义信仰,迪卡深感憎恶。她成了这个家庭中的“红色分子”(思想左倾的人),用钻石戒指在卧室玻璃窗上划刻出锤子和镰刀的图案。19岁那年,她在一次家庭聚会上邂逅了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侄子、信仰社会主义的埃斯蒙德·罗米利(Esmond Romilly)。在那之后,她的处世之道才具体成形:她当即将逃跑账户中的存款兑现,和埃斯蒙德私奔到西班牙,并在西班牙内战中加入共和军。弗朗哥(Franco)取得内战胜利后,他们倍感气馁,垂头丧气地返回英国,并最终移居美国。

转眼之间,她的生活就被打上了悲剧的烙印。先是一个女儿因麻疹而夭折,接下来埃斯蒙德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场战斗中牺牲。但是,她又再度嫁人,为自己开启一段崭新的生活,并且加入了美国共产党在旧金山的支部,同时还为争取美国黑人的公民权利而奔走呼吁。人到中年,她着手开展调查性新闻报道,专门曝光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其中就包括一篇别具煽动性的文章,此文详细罗列了价格高得越来越离谱的各种殡仪服务,并指出这些服务的费用常常成为悬在家属头上的难以承受之重。

她与死亡结缘,将社会良知和黑色幽默融合到这一篇文章中。文章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而她很快将其发展成一本书。这本书读起来很有启发性。甚至连那些刚刚遭受丧亲之痛的人,都对阴冷的太平间内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米特福德指出:“市面上已有成千上万册对丧葬程序进行描述、采编、理论化的书籍,其内容纵贯古今,从阿兹台克人讲到祖鲁人;但却几乎没有一书提到美国现当代的丧葬习俗”。

米特福德所做的记述非常可怕,以至于她最初合作的出版商决定终止合同。她尤其关注遗体防腐处理的过程,对殡葬师如何给每具尸体“喷雾、切片、穿孔、腌渍、捆绑、修剪、搽膏、打蜡、上漆、涂胭脂以及穿戴整齐”的工艺细节做了精致的刻画。“经过这些处理,一具普通的尸体变成了曾经美好记忆中的模样”。

米特福德在其作品《死亡的美国方式》中,详细记述了一具普通的尸体转变成曾经“记忆中的模样”的处理过程。表面上看,遗体处理是防止尸体进一步腐坏的清洁措施,它还使吊唁者得以为挚爱送上凄美的最后一瞥。而事实上,它根本就是大规模的尸体剖检整容手术。入殓师会排空静脉中的血液——血液越早流光越好,以避免在向动脉回填防腐液之前,出现细胞损伤。此举有助于紧实肌肤,重拾青春饱满的感觉。而且,由此也涉及到许多独特的色调,使殡葬承办人可以选择不同的着色方案,比如阳光暴晒形成的棕褐色,健康的玫瑰红色;或是干脆让遗体恢复其“天然底色”。在此之后,入殓师将人体周身的组织拉皮去皱,并用植入物、销钉和填料来掩饰随年龄增长和疾病发作而出现的斑点和浮肿。然后,死者的面部将被缝合起来,以尽可能地呈现出其最具吸引力(而且显年轻)的样貌神色。

最后,入殓师为死者遗体的牙齿增白,并为其化上妆,最后穿上成套装束。米特福德惊讶地发现,市面上售卖的死者专用衣物种类繁多,其中一个为“死后胸型恢复”而设计的独特文胸品牌备受其青睐。她指出,殡仪员还会怂恿吊唁者以极高的价格购买最为昂贵的棺材、浮华精贵的鲜花以及故作多情的纪念品(例如,心形的烟灰缸纪念品),并向吊唁者传递这样一层隐含的用意:除非买最好的,否则都会是对死者的不敬。

米特福德对这些侵入性手术的尊严和效用提出质疑。令她惊愕的是,殡仪业者有时会因为某项重要的医学尸检增大了遗体美容的难度,而阻碍其进行。尽管几乎没有证据证实,但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中,殡仪业者们往往用伪心理学来掩饰他们的服务。他们声称一个奢侈的葬礼,以及一具经过修饰、脱毛和抛光的遗体,都是哀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对此,她嗤之以鼻,并指出,对于情感脆弱的死者家属而言,与其受蛊惑买一个豪华缎纹内衬的棺材、在葬礼花圈添些玫瑰,不如去看个称职的心理医生,前者的实际效果远不及后者。

入殓师常常会用化妆品来装扮遗体,除此之外,还会进行较多的侵入性手术,最后才将遗体平放安息。更重要的是,她拒绝接受这样的事实:死亡正在被美化和粉饰,凡人终有一死的残酷事实被掩饰了起来。米特福德下定决心,现在是时候让公众直面死亡了。

美国民众对此深表赞同。米特福德原本预计其书的销量也就几百册,但该书第一版印刷销量就高达两万册,发布的当天就售罄脱销。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拔得头筹,并在当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始终在榜上占据一席。1965年,导演托尼·理查德森(Tony Richardson)受它启发,拍摄了电影《苦恋》(The Loved One),此片由利伯雷斯(Liberace)主演,被誉为“某些地方令所有人刺痛的电影”;2013年,大卫·鲍伊(David Bowie)将它选进他“最为推荐的100本”书的名录中。

如今,更多的人选择火葬,以及一种简朴、少得不能再少的“米特福德式殡葬服务”。看来,她的书确实在人们对待死亡的方式上留下了印记。当一名殡葬承办人将一款物廉价美的棺材以米特福德的名字命名时,她竟非常高兴。她在信中特别提到,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甚至告诉她,《死亡的美国方式》影响了他对兄长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的葬礼筹备工作。

如今,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纪念死者的方式。而且,我们可以肯定,要是米特福德活在当下,她并不会对所有方式都表示赞同。例如,“西雅图城市逝者计划(The Urban Death Project in Seattle)”把尸体制成肥料,尘归尘,土归土,这是一种比常见的火化更为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反之,尽管我们无法做太多的比较,但相对于以往她所谴责的各种殡葬方式,低温冷冻殡葬法看上去就是它们的理想典范。正如近来《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所指出的那样,有价值的医学研究可能会从这些殡葬项目中脱颖而出。

最起码,在一些情形中,死亡不再是什么禁忌的话题。比如,一些“死亡咖啡馆”就鼓励人们毫不讳言地讨论死亡。再比如说,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雷塔兹(Bernard Crettaz)初创于2004年的“莫泰尔咖啡馆”(café mortel)为顾客提供了一方场地,人们可以一边享用茶点,一边谈谈关于死亡的事儿。这种转变的拥护者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地参与决策,以选取纪念自己最终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而在自身被缅怀的方式以及为他人悼念的方式上,我们也要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米特福德以直话直说的幽默态度欣然接受她的命运,活得多姿多彩;她也势必以同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死亡。1996年初,她被诊断出患有转移性癌症,还有几个月可以活,当时她已经开始修改和增订自己的代表作(她已经开始将新的版本称为《病入膏肓》)。她依旧乐观,并对自己刚好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著作、了结生命中的一些小事而深表感激。她于7月22日去世,终年78岁。

她曾经揶揄说,尽管自己呼吁人们采用一种更简单、更有尊严的态度来面对死亡,但她本人却想要一款精致的殡葬服务:她死后,“大街小巷封锁戒严,政要就鲜花覆满的灵柩慷慨陈词,不时呜咽,还将有公告发布–诸如此类的事”。她的朋友们遵从了她的愿望,在其离世后,将棺材放入由玻璃围起来的古董灵车中,让六匹黑色羽毛装饰的骏马拉着灵车,一支12人的铜管乐队紧随其后,穿过旧金山的市中心区。

米特福德如果能亲眼见到这幅奇景,她必定会翘起嘴唇,露出恶作剧般的微笑。在将生命中这么多年的光阴都奉献给了殡葬业之后,唯一令她感到遗憾的事实就是,她永远都不可能参加自己的葬礼。她曾经写道:“天哪!我要是能亲临葬礼现场就好了。”

谢选骏指出:我是在一个大饥荒的时代长大的,那时候人们的理性就是——“人要是能不吃饭就好了!”而具有“不吃饭还能活下去”的特异功能,也是道教成仙的状态。不吃饭还能活下去,虽然不可能,但是类似的“不愁吃喝”或“吃饱了撑的”还是可能的。但是,这样“理想的人生”却还是具有挑战的,那就是,只得直面死亡了!原来,饥饿才是人生的动力,没有这样的动力,人们面对的只有死亡了——这是因为,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必须进行种种活动,而正是这些活动,填补了人生的空虚,给予人生种种意义。让人们直面死亡的米特福德,自己却不能脱俗,因为她虽然吃饱了撑的,却还想填满自己的空虚人生。



【013、臭有臭的道理】


《护肤健康贴士:美国医生长期沐浴不用肥皂的科学考量》(BBC 2021年1月11日)报道:

大多数人淋浴时会用清洁产品——如果有人被问到是否懂得如何沐浴洗澡时,估计多数都会笑出声来。

淋浴是现代社会人们每日卫生的一个很简单、理所当然的小事情、小细节——谁都会:盆浴或淋浴,用肥皂或沐浴露,最后冲洗干净,浴巾擦干,完成。也许正因如此,当美国医生詹姆斯·汉布林(James Hamblin)著书告诉人们自己已经5年洗澡不用肥皂或任何清洁用品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强烈的惊讶、震惊,甚至恶心。

很多人一上来可能会觉得汉布林医生很不卫生,有点赖。其实,在新冠疫情前汉布林也坚持用肥皂洗手。他还是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讲师,以及美国《大西洋》杂志的医学作家和播客节目主持人。

那么,作为一名医生的他,这种“古怪”选择背后又有哪些考量呢?

卫生专家不用肥皂的真实原因

据英国《卫报》报道说,作为医疗卫生专家的汉布林看起来非常年轻,也自然懂得卫生常识,而他拒绝用清洁用品有他的道理。

原来,汉布林的淋浴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他最初的目的是省时间,同时也省钱、省事。后来,随着他对人类微生物群系科学(microbiome science)越来越感兴趣,决定亲身尝试一下不用清洁用品对人体微生物群系的影响,便从洗澡这样一件小事做起。

微生物不但生活在人体肠道中,还有大量生活在人体皮肤上。原来,随着人们对医学认知不断加深,对生存在人体皮肤上和肠道中数以万亿计微生物群落(microbiomes)重要性的了解与认知也与日俱增。

微生物群在人体免疫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使我们免受病原体的侵害。病原体通过产生抗微生物化学物质来与人体微生物群争夺资源和空间。

微生物学家们正在试图进一步解开这些微生物群种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人们意识到如果使用各种抗菌清洁品清除这些微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人体皮肤的自然保护油其实未必是好事。

有科学证据显示,包括普通沐浴用品在内的很多日用化学品会破坏保护人体健康的微生物群。也正因如此,目前很多地方的市场上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对微生物群比较友善的沐浴用品。

从1920年代开始,日用化工行业就不断大量推出人体清洁、除臭产品。商业广告宣传让人们觉得不用除臭剂(deodorant)和清洁用品,就很不卫生,甚至会有体臭。

现在,人们使用的各类与皮肤有关的日用化工品已经数不胜数,除各种各样的洗涤清洁用品之外,还有美容、护肤、保湿、除臭、去角质等应有尽有。

与此同时,过敏、痤疮、粉刺、湿疹和牛皮藓等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变的越来越普遍。

有研究显示,虽然人们热衷于身体清洁,但许多人却饭前便后最关键时刻不好好洗手或干脆不洗手。不言而喻,特别是在眼下全球疫情流行的时候,肥皂洗手反而比身体清洁更重要。

化学品少用为妙

少用喷雾除臭剂,因为人体可以吸入对健康不利。汉布林撰写了一本有关皮肤保健的书(Clean: The New Science of Skin and the Beauty of Doing Less)中,具体解释了自己每日卫生习惯背后的道理,并希望能解开人体最佳清洁方法之谜。他说,关键要慢慢来。他本人已经彻底不用任何清洁、除臭用品了。

汉布林表示,现在他的湿疹越来越少了,皮肤也慢慢变得不那么多油了。另外,根据汉布林的采访显示,人体体味千差万别,许多人能最终成为情侣就是因为喜欢对方身体的“自然味”。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群知识的增多,皮肤病学家、微生物学家以及护肤品公司都在努力研制未来新产品。一些主流美容产品已经有包含活细菌或是可以为人体微生物提供营养的成份。

未来,还有可能发展为针对每个人皮肤特点的个人化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根据我们个人皮肤的微生物群的需要而量体裁衣,因为微生物群跟人们的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但目前还做不到。

微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从小以狩猎和农业为主的人群以及阿米什人(Amish people)拥有最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而他们也很少得一些自身免疫系统以及相关炎症的疾病。

增加微生物多样化

城市居民要想增加自己的微生物群多样性,最理想的方式是多接近自然,并与其他人与动物有密切接触。

当然,在新冠疫情期间不适合这样做。与此同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也会对增加微生物群非常关键。

同时,人们也可以像汉布林医生那样少洗澡、少用沐浴清洁产品。那如果你家中没有坐浴桶(Bidet)又如何清洗身体的一些私处和死角呢?汉布林建议可以把厕纸弄湿清洁效果较好。反正他就是这么做的。

谢选骏:臭有臭的道理,香有香的危害——香花有时候比毒草的危害更大,尤其当香花被权力绑架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了。



【014、出口成章的错误】


网文《出口成章》报道:

“出口成章”的出处在《诗经·小雅·都人士》,形容人文思敏捷,口才好。

基本解释

[解释]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示例]人皆言子建~,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

[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与“下笔成文”连用

[相近词]下笔成章、锦心绣口、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巧舌如簧、伶牙俐齿、出口成章、口若悬河

[反义词]笨嘴拙腮 语无伦次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1)他满腹经伦;~。

(2)你只知他~;却不知他十年寒窗;勤学苦练的过程。

[英译] say easily without thinking hard

[灯谜]出口成章(打字一) 谜底:吝。

文言文

钱塘金寿门先生农客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至。一日,有某商宴平山堂,金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金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请齐全。金诵之曰:“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皆服其博洽。其实乃金口占此诗,为某商人解围也。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

翻译:扬州的盐商们仰慕金农的名气,竞相宴请。一天,某盐商在平山堂设宴,金农首座。席间以古人“飞红”为题,行令赋诗。轮到某盐商,因才思枯竭,无以为对。众客商议罚他。盐商说:“想到了!柳絮飞来片片红。”宾客笑他这是在杜撰。金农说:“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佳作,他引用的很恰当。”众人请他补全。金咏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都佩服他才思敏捷。其实这是金农自己杜撰的,为盐商解围。盐商很高兴,第二天,馈赠他千金。

金寿门先生农:即金农,字寿门。清朝著名的诗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延至:邀请。

平山堂:扬州著名风景区。

首坐:坐在首位。

觞政:酒令。觞,音shāng。

綦切:贴切。

请其全:请金农吟诵整首诗。

口占:随口创作。

诸盐商(慕)其名:仰慕。

谢选骏指出:大家都知道“言多必失”的存在,却不知道“有言必失”的现象——因为只要一“出口”其实就错了!这是因为,任何语言论说都不仅是片面的,而且只能是线形的,它怎么可能是准确无误呢?这就造成了“出口成章的错误”,语言的终极微妙,就是通过想象激发了一种混淆视听的效果。



【015、从读书运动到窃国运动】


网文《文革五十周年:文革中的地下读书运动》说,文革狂热沉寂之后,大约在1967年底,中国大陆上悄悄开始了一场读书运动。它遍布全国,参加者有66年狂热的红卫兵,有运动中的逍遥派,有被批被整的高干子女。读书的人有不少成为卓越的思想家,最早的反对派。可以说在中国黑暗到极点时,仍有一丝光亮,这证明人追求思想自由的愿望是不可战胜的。

问:文革是毛体制控制社会最严酷的时代。旧有党政机关被砸烂之后,对社会的控制通过工宣队和军事管制。但在社会的地下,却又极有活力,尤其在思想领域,仿佛有一个和官方舆论宣传完全无关的思想世界。请你给听友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答:历史事实确如你所说的,这反映出人性中有追求思想自由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我先介绍背景情况:自66年底,文革运动的一些狂热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毛本来在66年上半年拼命鼓动红卫兵造反,半年之后,他感觉红卫兵的“冲锋队”作用已经结束,特别是66年底成立了“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开始与中央文革对抗。毛发现这些孩子已经不听使唤,就开始谈“小将犯错误”的问题。江青在12月23日接见红卫兵代表时,公开指责“西纠”,说他们凌驾于毛之上。她特别指出“要对这些小家伙专政”,说“这些人中有可能有将军之子,元帅之子,国家主席副主席之子,部长副部长之子,谁要那样干,就得去坐社会主义国家的牢”。这种用时捧上天,不用时打入狱的做法,让一些冷静下来的红卫兵开始产生怀疑,对自己听了毛的话,大肆造反的那些理想目标,究竟对不对。特别是对中央文革的做法产生怀疑和批判。67年1月8日,红卫兵的发源地清华附中有人以“延征”的笔名,贴大字报,质问中央文革,指责中央文革对青年学生的镇压,是“左倾机会主义”。

问:看来对文革中许多做法的怀疑出现得很早。

答:是的。正是这种怀疑和不满,使一些好学的青年人回头读书,而且全国各地几乎同时出现了许多读书会性质的小组织,比如北京的“共产主义青年学社”,武汉的“北斗星学会”,湖南的“毛泽东主义小组”,上海的“东方学会”。这些喜欢思考的青年人读书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其一,首先读的是马克思列宁,他们想从革命理论的来源处搞清楚自己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阅读和思考,有些人提出了自己对中国前途的看法,比如杨小凯撰写的《中国向何处去》,系统阐发他对中国前途的看法,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外国的著作,有政治理论也有文学名著。当时大部分在地下读书的人是西化派,从外国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比如徐晓,就记载下她读《怎么办》的感想。她说:“罗朴霍夫假装自杀,成全其朋友与妻子的恋情,这故事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它诠释的不止是浪漫,不止是高尚,而是‘合理的利己主义理论’,使别人快乐和幸福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这种思想不仅中共的教育中不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也不存在。其三,文革中除了毛和马恩列斯的著作,几乎所有的图书都成了封资修黑货,所以要读书就要读禁书。那些灰皮书、黄皮书成了抢手货。当时地下读书中最重要的几部著作,如吉拉斯的《新阶级》,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托洛斯基的《斯大林评传》都是六十年代为了所谓反修防修,翻译出来供高干阅读的。读这些书是有级别限制的,像《新阶级》就是副部长以上级别的人才能看。读书按级别,这是人类阅读史上的奇闻,只有共产党能造出这种制度。所以最早的地下读书人有许多高干子弟。虽然老子在文革中被打倒了,但家中还留下了一些书,于是读了,而且流传起来。更有许多家里没书的平民子弟,就去偷书,像我的朋友朱正琳在贵阳被捕入狱,公安人员就从他家中搜出了3000多册书,都是贵阳那些爱书的人从图书馆撬门进去偷出来的。其四,就是读书交流。互不相识的小圈子会因一本书的借阅而沟通起来,甚至会有远距离的交流,通过书信交流读书心得。比如我所熟悉的一些101中的老高中生,他们曾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讨论《新阶级》,那时我年纪还小,没有参加讨论,但我的一位大朋友,把他们之间的通信给我看过,当时真在心里引起了震动。比如有一句话,“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必然要在实际上引起在一切知识活动领域里专制”。

问: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教条啊!

答:没错,正因为如此,当你看到有人你说,这个说法是一切思想专制的来源,你不能不吃一惊。再仔细想想,发现事实果然如此,从此迷信就打破了。从我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来看,文革的地下读书运动,有关键性的启蒙作用。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讲到,我当年在工厂当工人时,结识了一位朋友,他向我介绍了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我读这部书就是从马海德的儿子幼马处借到的。

问:你说的这位马海德,是不是那位被称为“活着的白求恩”的外国专家?

答:对,他早年在延安帮共产党。中共夺权后,是他帮助建立了中国的医疗保健系统。我借到这部书就通宵夜读,有关西方现代艺术的知识,当时全来自这部书。那时因为书少,借书都有时间限制,所以常常要抓紧读,还要抄。说来有趣儿,那会儿有些书的政治观点是完全相反的。可读书的人并不分辨,是书就拿来读。像哈耶克和科切托夫,在意识形态上是完全敌对的,可我们一样读,一样吸收,所以那时在思想中是一团混乱,像胡平那样在七十年代就能写出逻辑一贯、说理充分的《论言论自由》实在是罕见的。他是地下读书运动中成就最大的人之一。

问:听你这样介绍,地下读书运动为思想解放运动做了准备。

答:对极了,正因为有文革长达数年的地下读书,才唤醒了一大批有头脑的青年人对毛对文革进而对共产体制的全面否定和批判。所以,四五运动是地下读书运动的一次大检阅。别忘了,改革开放之前,先有思想解放运动。当年《读书》杂志上,最早登出来的有震撼力的文章,就是李洪林先生的《读书无禁区》。当年因地下读书有不少人锒铛入狱,这些人中有的人成了改革开放的先锋,比如何维凌。他的地下读书组织“共产主义青年学社”是当时北大青年学生中思想比较深刻的一些人,何为此入狱,文革结束后,何先生是推动经济改革的大声疾呼者之一,他的许多想法都来自文革地下读书中汲取的养料。何先生在六四前,努力调解学生和政府的关系,希望引导事件和平解决。结果六四前被秘密绑架,我想他在狱中一定会回忆起他因文革地下读书运动而坐牢的往事吧。

……

谢选骏指出:在毛泽东苟延残喘的那几年,我也读了不少书。但是从未听说有什么“读书运动”。那时候的读书,属于反体制行为,是个人的、分散的、秘密的犯罪行为,需要冒着抄家的风险。而那邪恶的毛泽东时代,一切运动都是当权派的玩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真的参加了团伙的“读书运动”的人,后来大多走入了“先富阶层”的“窃国运动”,成为三个代表的体制构件。



【016、从基因角度看被压制的德音】


《遗传学家在最后的尼安德特人DNA中未发现现代人类基因痕迹》(2018年3月22日 转载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

《自然》杂志发布的一篇文章称,全球知名古遗传学家首次复原了曾在高加索和克罗地亚一带洞穴内生活的地球上最后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未发现其中与现代人类基因交叉的痕迹。

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专家斯万特·帕博表示:“尽管这些尼安德特人在欧洲生活已经是最早的克罗马农人来到欧洲之后的事情了,但我们仍没有从其基因组里找到现代人类的DNA痕迹。基因交换好像主要是单向的,从中得到好处的是人,而非人的‘邻居’。”

帕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遗传学家之一,他已经对在克罗地亚凡迪亚洞穴(Vindija cave)、俄罗斯高加索梅兹迈斯卡娅洞穴(Mezmaiskaya cave)、比利时戈耶洞穴(Goyet Cave)和法国莱斯·库梯斯洞穴(Les Cottés Cave)中发现的地球上最后的尼安德特人的遗骸做了几年的研究。所有这些尼安德特人于同一时期去世,大致在4.5万年至3.9万年前,由于保存和处理不当,其骸骨状态相对较差。

科学家发现,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将自身DNA痕迹传至现代人的欧洲土著的近亲,而不是西伯利亚的尼安德特人的近亲。同时,他们的基因组中不含有任何克罗马农人的基因痕迹,表明他们之间的接触是奇怪的单向接触。 

谢选骏指出:现代人身上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尼安德特人身上却没有现代人的基因——从基因痕迹来看,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的入侵者、压迫者、胜利者,换言之,现代人是被尼安德特人入侵身体的受害者、被压迫者、失败者。但和通常的理解相反——入侵者、压迫者、胜利者反而灭绝了;受害者、被压迫者、失败者反而幸存繁衍下来了。但是,这一“反常现象”却是合乎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所写出的哲学——

《六、被压制者的美德》

“被压制者的美德”这个命题,立论在这一前提之上:只有在遭到压制的、不自由的心灵中,人的美德才可能产生。所以,“奴隶道德”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只有奴隶才有道德──“美德”,属于被压制者。压制有各种形式。许多压制既非来自社会关系、也非来自物质的缺乏;但只要它构成压力,形成遏制,造成强使,就产生了导致美德分泌的机制。

原来,美德是作为自卫武器而制造出来的,美德是反压制力已经凝集的表现形式。人类,由于“天性如此”,当他不再感到内外交困时,当他感到已经自由,已经获得主宰能力时,他的美德就会逐渐丧失。丧失的过程越迅速,其后果也就越是灾难性的:故“暴发户”对邻人最危险。暴发户的内外平衡改变得太迅速,谁知道他会在暴发之后,要干些什么“自由自在”的罪恶勾当?往往还是变本加厉的变态勾当!

一定要有相当程度的压制,美的、善良的、崇高的、纯洁的感受,才会油然兴起,作为对苦难生活的解毒剂,作为反抗不义、建立公平的动机。所以,“受压制的人们有福了”,决非妄语;“压制,乃是上天赐给你的至福”,也不是说给倒霉蛋听的镇静剂,而是基本的历史事实。

被压制者,身在重压下,如果放弃了升华的道路,就意味断绝了一切希望,这当然不行。于是,只有那些敢于面对压制、敢于嘲笑压制,同时还敢于忍受压制(以之作为锻炼自己身心强健的有力工具)的“威武不能屈的上等人”、“富贵不能淫的大贵族”、“贫贱不能移的真君子”,人生的圆满的至福,才呈现出来。

美德好像碧血,是从伤口中分泌出来的!一般说来,伤口越深重,分泌的血液也就越多;心理上的压制越残酷,则激发的美德也就越是光辉动人。我们应当用悲剧鉴赏家的眼光及口味,来欣赏悲惨世界中不断涌溢的美德。这悲惨世界,是命运对天才最高的赏赐,而悲剧鉴赏家的眼光及口味,体现了命运对注定朽灭之物的爱!

因此我们称“奴隶道德”为美德。因为我们看到:即将来临的世界,将是一个新的奴隶社会──它并不类似古希腊罗马、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美洲大陆那样的输入外部奴隶的奴隶社会;而类似奥斯曼帝国、满洲帝国那样的蛮族入主、反客为主的奴隶社会。它们其中的一个,结束了一千五百年的罗马帝国(拜占庭),一个再度结束了一千五百年的中华帝国(秦到明)。

我们同样看到:唯有美德即被压迫者的反抗形式、防卫方法,才能为新文化的发轫,积聚必要的能源、培育不知畏惧为何物的年轻一代。在这个议题方面,传道人的儿子尼采或因为无知或因为病态,或二者兼而有之,犯了一个绝顶的错误:基督教并不是单方面地使人驯化并弱化了人的健康本能,基督教岂不也使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多少恶棍借用基督之名,犯下了比之异教世界远为血腥的暴行。这些超级恶棍往往就潜伏在教会之中,打着上帝的旗号干尽伤天害理的勾当……尽管与此同时,基督教也使弱者更加俯首帖耳。这两极分化的含义不是一目了然吗?所以,“奴隶道德”到底是强化了历史还是弱化了历史?到底还是推动了历史还是阻滞了历史?答案显然是强化了和推动了而不是弱化了和阻滞了历史──为此,也仅仅为此,让我们欢呼奴隶道德的胜利!奴隶道德,虽然助长了恶行,却从反面即纵容的意义上强化了历史的邪恶动力,并推动了历史“冲浪过程”。

我们不得不遗憾地看到,被压制者的不幸处境,乃是源于自己(或其祖先)的某种“罪恶”。历史证明,今日之被压制者,乃是昨日之压制者,也是明日之可能的再度压制者。而今日的压制者之所以能肆行权力,乃是得力于其昨日之被压制。同样,也要在其明天为其今日之压制,付出再度受到压制的代价,从而再度转为“被压制者”。虽然历史的线索有时并不像我这里划分得如此泾渭分明,但我们具有历史直觉的透视已经表明:也许个体可以逃出这一报应的循环,但种类却无论如何也逃不出:“你就是跑得了和尚,也跑不了庙里的尼姑小和尚。”

真正的被压制者,乃是历史哲学意义的“伤兵”──他们曾经惨败在人生的角斗场上。他们在前一回合的放肆活动,遭到挫折,于是沦为“伤兵”。然而,通过被压制状态而实现了休息的人,有福了;正如通过静静养伤而实现了自身复原的伤兵,重新有力了──他卷土重来,扬起烟尘。这样的人不因受伤而懊丧,或从精神上解除武装;他也不因养伤的寂寞而发狂。他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他知道报应的时刻即将来到,知道新的报应将回馈今日的无聊!

“伟大的伤兵”!──这决不是一个讽刺或亵渎的名号称呼,这是一个献给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者的颂辞……

为什么握有社会权力的人往往罪恶昭彰?因为占有权力,就意味着行使权力。权力,也如同一切工具一样,只有当它使用时,它才存在;搁置不用,怎能避免朽坏?争夺权力,则也必消耗反压制的力。而行使权力所具有的消极性,要远远大于其积极性:这是由人贪得无厌的劣根性造成的。人的本性,逼迫人以权力来填充欲壑,这种本性远远大于人以权力来创造文化的可能,正所谓“水往低处流”。事实上,文化上的创造者,多数是出于对社会权力的反抗,而不是出于对社会权力的顺从……

“含而不露”、“为而不有”,只是一种永葆青春的希望。而人的不安份的本性迟早将打破这种死寂,并以狂欢节的方式奔向毁灭……

君子的“慎独”与小人的“无忌惮”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君子以强力的内在控制,填补了外在压制遭到削弱后所留下的真空。而小人,则由于这暂时的真空状态,而情不能自禁,下流地消耗了他的内在压力:于是当新的压制来临时,他就因为失去备战的抵抗力,而被内外交困活活绞死了。“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人可百般,唯不可向下流。

理想的状态不是被压制(就更高意义说,被压制只是一种生命的准备状态),而是以被压制者之心,处压制者之势,即拥有压制力而拒不施行压制职能。理想的状态,像一张巨大的神弓,引而不发,长葆其盛。

我知道!这些只是年轻的梦想,仅仅现在,三十岁前夕,生命还有最后余辉在闪烁,我临照这变幻无定的世界,面对一切川流不息,心也升沉不已!我知道,一切力避衰落的希望,也许无益有害:它们只不过加速了衰落进程。老子倡言无为,因为他看到这世界背后的真情!伟大的心灵,追逐伟大的事业,他企图切割、役使、控制现实世界;以及探索、塑造、主宰精神世界等等,最终产生对他人身体和心理的支配并造成巨大压制,或帮助他人从压制下解放,以进入另一更为强力的压制状态──这无限优良的麻醉剂,达到一箭双雕的功能。

其一雕,使心灵摆脱日常生活的困扰和琐屑事物的纠缠,摈弃杂务充塞他生命空间的杂念──这些杂念以猥琐的希望、刻骨的嫉妒、无孔不入的欲念、自惭形秽的冲动以及羞耻怨艾、悔恨失意等等一切可以想见的形式,侵害他、腐蚀他、咬啮他,终于会蛀空了他!

其二雕,使心灵被空前博大精深、使人陶醉、令人神驰的精神高涨,紧紧攫住,开创有价值的也就是能令人振奋的活动──归根结蒂,追求伟大和不朽只是解脱的一种形式,是心理的平衡机能。这种形式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基于它被超乎寻常的痛苦所充满。他像基督走向十字架的光辉,本身就是深切苦痛的永恒象征,作为人生的“无从医治而只能麻醉”的伴随物。

“人生空虚得可怕。”──但正是这强力恐惧以及为弥补这因空虚而产生的强力恐惧,而强行分泌出来的上述麻醉剂,成就了文明社会的思想家们所高谈阔论的“历史”!历史,步步是这样刻骨铭心的血印。在这类心灵的深处,也曾激荡过五光十色的媚俗波澜,但最后都归于死寂,无声无息。因为命运给各类心灵以不同的启示,首先给他们更大的差别,这个基本的生物和心理的事实,不禁一记耳光,打在那伪善的社会平等学说的脸上!仿佛狗血淋头的“治疗”,无情破毁了社会平等的诸多魔咒。缺乏权力,就缺乏活力;权力过少,活力也少。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跳梁小丑一旦登上国家元首的位置,马上显得容光焕发,颐指气指了起来。虽然,过多的个体权力对一个结构来说可能意味罪恶与堕落;但毫无疑问,过少的个体权力就像贫穷一样,使得生命本身的机能遭到扼杀。

各类生物都需要它们的势力范围,由此出发都不得不创造它们的权力形态。

每个个人都需要他们的权力形态,由此出发都不得不调试他们迈向权力的脚步。

──依靠本能冲动的方向、原始力量的度数、再加上外力或反作用力,造就了个体的权力形态,这就是他人的感觉能够确认的“存在”。人们在此产生了某种错觉,以为只有那些最幸运的物种及个体,才拥有势力范围和权力形态,而弱势集团、弱势个体则一概阙如,但实际上,势力范围和权力形态乃是任何物种、集团、个体必不可缺的,不同的只是势力范围的大小、权力形态的形式。

恰当的势力范围,使心灵长此安宁;不恰当的势力范围,使心灵充满嚣腾。合法的权力形态,使心灵甜甜蜜蜜;不合法的权力形态,使心灵充满苦涩──这里有什么平等之可言?有什么互相认同的可能?

命运的“公道”就在于“区别对待”!它逼使那些认定自己所得份额为不恰当、不合适的人,去反抗、侵夺、扩张、转形。人间的斗争,就起源于上述不同的心灵感受──以致一颗有活力的心灵,宁愿毁灭也不愿默受。“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因此并不是一个见不得人的秽行,而是在光天化日下普遍风行的准则。而“损人利己”,不仅是一个争夺资源的明显需要,也是一种取得心理优越的隐秘渴求!

从心理上说,“损人而不利己的事”是不存在的。对优越感的隐秘渴求来说,损人就是利己!打击别人就是抬高自己!而我们传统的道德箴言簿之所以告诫要避免损人而不利己──恰恰说明这样“幸灾乐祸”的行径乃是生命的常情。而箴言的实际含义是,不要让心理优越感的隐秘渴求发展得太员,以致干扰了资源争夺方面的明显需要!

伟大的心灵,是由于极端的优越感(“拒绝媚俗的超俗感”)而不是由于恪守道德箴言簿,才不屑于追逐这一类的幸福(1,损人而不利己的疯狂游戏;2,损人利己的赢利,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不等于说,他没有追求这类幸福的倾向。事实上,他只不过给予这种追求以更辉煌、更博大的形式;并在这种形式的陶醉中,走向更高级的生活。伟大的心灵因此显得仁慈、博爱,这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得残酷和仇恨的必要性,而是因为他知道,如果陷入残酷和仇恨中,他便被降低到群众的水平。他怎么能与小民争利呢?他怎么能去正法一个普通的罪人呢?所以伟大的心灵可以发动世界大战,但对讨厌的邻人却不得不礼让三分;他们流血漂杵,但脸上却是肃穆的,心里则带着谦卑的微笑。按照同样的道理,他面对群众的崇拜,也感到由衷的厌恶,尽管他呼应这种热情,但他清楚,群众哪里懂得敬畏他的价值?群众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在狂欢,就像是幼童的“过家家”!

根据“禀赋”、“本能”、“内在压力的生来度数”、“隐秘渴求的基本方向”等方面的不同──每物种、每个体都有其扩张的领域,尽管具体的领域对每物种、每个体都极为不同、五光十色,而且不同的物种与不同的个体,渴望不同的标尺。

A,如果达不到他的领域之极(包括空间的深度、时间的绵延两方面),他就会感到压抑、欠缺,就会不由得兴起强烈的愤懑、毁灭的热情。B,而如果达到了他的领域之极,他也会感到满足甚至幸福的。他就以充满和谐的情调去遐想翩翩,如庄子之乌何有之乡、柏拉图之理想国、但丁之天堂,以及许许多多的近代乌托邦(这是人的内在和谐精神的外延?)……而如果超过了他的领域之极,他就会感到放纵与放纵后的虚脱,然后被烦躁、懊恼、悔恨甚至虚无精神,给吞噬掉。

“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人啊,你们差一口就饿,多一口就饱的畜生!

──权利是消极的权力;权力是积极的权利。

社会权力,是持有者的毒药。它的消极后果导致软弱、腐化;因为耗能过多,因为主体最终无力抵抗诱惑,因为人的欲望是满足不了的,一个欲望的满足,引起新一轮的欲望,而且更大、更强、更野。这些欲望是生活的泡沫,不是生活的先导,它们并不足以改造生活、革新生活,只在旧生活的死水上投入臭气翻腾的浮光掠影。

一个欲望、思想,若不化为一种冲动、一种改变生活的行为,并不是真的。一个欲望、思想,达不到“实现不了就宁愿灭亡(毁灭对手或自我毁灭)”的强烈程度,就不是真的。除非你一旦抽去了它,生活就沦为无聊的杂凑、低劣的演技,人就变成了行尸走肉、毫无内容的空洞形式,你才能宣布,“我是真的”──只有到了这种时刻,打开那未来大门的金钥匙,才向我们显现出来。

(这也是“殉教者”的秘密与“十字军精神”的底里。)

达到你的扩张领域之极吧,避免自己的活力被暗暗戕害──这是一切生活理想的终极秘密。不论这些生活理想具体表现为多么大公无私,误解和悲剧的关键,不在于各种扩张的冲动彼此冲突,而在于伪装的保护色,给扩张的冲动,所投下的虚假阴影。外来的压力使主体改变了他的天然状态,并逼使他在不自然的状态中行走,从而造成深刻的病态。这灾祸的根源如此隐秘,以致很少有人看穿它。

一个心灵要能不受外力的逼迫而改变自己的天然倾向,是有福的。即使死在征程的半途,也还胜似那在别人的路上,走到尽头的人们。

所谓“种族特征”:其高级形态不是指物种的、群落规模上的肉体官能方面的特征。个体的“精神类型”、“意志力度”、“欲念倾向”等等;不也是“种族特征”吗?甚且是更深刻、更本在的种族特征?正如“强有力者”,也是一个广泛的甚至有些含混的概念,它决不等于身强力壮、筋肉发达,也不等于性欲亢进、食欲旺盛,甚至也不等于心地冷酷、手段残忍,或精明强干、厚颜无耻等等。虽然一般人认为,“强有力者”应该具备上述特征。

真正的“强有力者”,是能创造出别人力不能及的“始作俑者”。体力、意志力、想象力、行动力的王冠,都是他的,而这些气数是无法在他的体貌上预先推算、未卜先知的。“强有力者”的名号,是由结果追认的;除非命运的神迹……

善解人意:能够满怀同情的理解去体会别人的意思;善于倾听、吸收不同的意见,能对别人的境遇做出设身处地的感受……这些,诚然不失为美德,是合群的人类品种的优良特征,但是,这却与能够创造历史的品种特征,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创造历史:这是多么可怕的压力。这有时体现为外压:环境要求他这样做,否则便不让他活下去。但更多体现为内压,苏格拉底式的“内心的呼唤”,如果拒绝这呼唤,人就会因空虚、惶惑、内疚甚至精神崩溃,而悲惨死去,为了顺从这内心的声音,除了动员主观感受、在空前的磨难下坚持明确的方向感,别无办法。

这种主观的感受,经常体现为“拒绝”,唯有拒绝外压的气势,才能获得创造的喜悦。“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大都不是被打死的,而是被吓死的。”

直截了当的“拒绝”,使主体孤独,使客体感到突兀、费解、隔阂以致愤怒。“拒绝”将招致“拒绝”,如此循环往复、日甚一日。这使得世界分裂了,社会分化了,文明分叉了,而分裂却正是历史运化的基本形式。所以创造历史的人们,往往表现出某种生硬的狂态,作为社会交响乐中的不和谐音程,促成整体的优美。不信,要是缺了不和谐音程,整部交响乐反而会流于平板、单调以致庸俗,使人发困的。

“今天的被压制者,将是明天的世界主宰;本来的世界主宰,常在后天沦为仆役,往往是最卑贱的仆役。”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恒理。所谓“被压制者”,不是社会学术语,而是心理学概念。现代西方的荒淫哲学,把人视为物质,一笔勾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视人与人之间的组合为机器的构造。这是源于十八世纪、风行十九世纪、统治或半统治着二十世纪的西欧海盗后裔的大众舆论。然而,这并不是什么真实的景况。真实的景况是:人是心理动物。他所谓被压制,不是一种外在客观的、齐一的标准可以度量出来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有这种标准),而是基于不同人的主观感受。据此,所谓被压制者,就是强烈感受到压制感的人;被压制感越强烈,则其受压制程度也越深,其反应的度数也就越高。

所以我发现了这个现象:被压制者的感觉,远比缺乏受压制感的人们,敏锐得多。也可以说,感觉敏锐的人,较易成为心理上的被压制者。同时,被压制者的情感,要远比缺乏压制感的人们,纯洁得多。也可以说,情感纯洁的人,较易成为心理上的被压制者。综合起来,被压制者由于其敏感及纯洁,较之缺乏压制感的人,更容易为某种感情而献身。比如,一个处于逆境的人,必定是感受很大压力的被压制者,这种人很容易被别人的善意表示,所打动。请注意,“逆境”一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主观感受的表述:一个绝望的人,有时会变得异常轻信,他会把他在正常状态中决不会相信的东西,当作救命稻草一样全盘接受下来。甚至一个贵人在落难时,也很容易爱上一个贫贱的女人,这类贱货他在平时连看上一眼都不屑。凡此种种,又与“饥不择食”相关。因为饿汉比饱汉更机敏、更警觉,同时他们的情感也较单一,较能摒弃习惯看法,等等。

如果需要为这类现象提供理论的证明,则不妨说,被压制状态有助于排泄情感的杂质,犹如一定的压力会挤出脓疮中的液体。而在境况危险或面临死亡时,许多人便会拼命地交配,像昆虫那样完成最后的生存斗争。这样,为抵抗压制,使自己能在巨大的压力下继续存在或幻想可以继续存在,生存者必调动一切力量来反击,这种“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的方式,使他在情感上变得纯一,在感觉上变得敏锐。与此配套,生存者除集中精力,还要排斥内在杂质,如果他不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必会削弱信心、稳定、抵抗力等等;并丧失方向感。

压制是提升生命力的不二秘方。这样看来,压制虽被一切生命所厌恶并躲开,但压制却有助提高生命的各种能力。且不说“生命起源于压制”的原理,我们称压制为提升生命力的不二秘方,还因为压制具有提升被压制者的道德力量、情感力量和行动力量的功能。

终于,人们多少可以理解什么叫做“被压制者”了。

何以被压制者能负荷如此重大的使命?他来到这世界上,带来了一个空前的预言:世界将永远成为被压制者的世界;世界是命运为被压制者预备的一份礼物。

命运之所以把这礼物,赐给最深度的被压制者,不为报答或慰藉他,不是要他放纵一番、发泄一场──而是要有秘密的事业在他手中完成:命运把这礼物交在他手里,是因为知道他是最负责任的保管者:命运让他用自己的性命,重塑这礼物,以完成愉悦命运、震惊世界的创造性工作。他是命运的棋子。

真的,这潜隐在最深度的被压制者,却是《福音书,登山宝训》中所说的“清心的人”,所以上帝才让他接管世界。诚如异教罗马的元首马克思·奥勒留·安东尼(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21—180年)在《沉思录》中所说:“只有当不想统治的人成为统治者的时候,他的统治才可能是善的。”可惜的是,罗马的多神宗教只能给人带来伪善。奥勒留元首装出一副对于权力清心寡欲的样子,其实却死抱住权力到另一个世界,还把权力传给自己的低能儿子。

[回归一下历史也许是必要的:公元161年,罗马元首安东尼逝世。奥勒留和维鲁斯两人共同继承元首职位。169年,维鲁斯病死。180年,奥勒留病逝。这两人执政时期,多瑙河的日耳曼部族多次南下,奥勒留去世时,边境形势更为紧张。但奥勒留却把继承权留给自己亲生的下贱儿子康茂德。这一动作,使他装模作样的“沉思”背后隐藏的伪善,暴露无遗。康茂德是一位放荡轻浮、优柔寡断的人物,他即位后,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观看车赛和角斗,签订了不利于帝国的边境条约,躲在罗马过起了奢侈的生活,还大肆屠杀对立的贵族,引起了臣民的不满。禁卫军官发动政变,杀死康茂德,安东尼王朝结束。值得注意的是,奥勒留的前任们有段时间是将继承权传给那些确有统治才能的养子们,这一制度使极有才能的统治者得以一个接一个地继任。但是,奥勒留这个伪善的“哲学家帝王”却让亲生儿子康茂德作了继承人。其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依靠血缘法则而不是能力法则上台的康茂德,无视自己作为帝国首脑应尽的职责,康茂德之后的统治者绝大部分和他一样不称职,为保护首都安全而创立的禁卫军训练有素、报酬优厚,但这以后已经不受控制,皇帝只有在得到禁卫军支持时才得以权。另外一个说明奥勒留这位哲学家帝王真实面目的身教典范是:他死后仅仅两年,他的女儿魯琪拉竟然阴谋暗杀小她十岁康茂德,事情败露后遭到康茂德的监禁和杀害。这种家庭内讧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帝王、“虔诚的佛教皇帝”梁武帝。]

而“清心的人”则不同于伪善的哲学家帝王,他将接管的世界,既非彼岸,也不在天上;他不坐以待毙地等候主人,也不行法利赛人的祭祀,他拒绝售卖罗马的赎罪券,也不以布施的名义欺财诈色。如果命运悦纳的话,他就借力使力地接管,他也不推辞千古恶谥。他知道,今日的被压制者,可能被明天的权力所腐蚀,并淘空其内在精髓。这命运的路线是:久经压制──获得力量──反抗压制──掌握权力──实行压制──自我放纵──腐化堕落。

而天命之子是稀有的。且即便天子也难免一死,精神总会委顿,肉体总有糜烂的时候。于是上述的路线,成为人类的命运。牧师的儿子尼采所夸张的“主人道德”,其实反倒是贫弱无力的病态标志。那些作威作福的老爷和横着走路的暴发户,比年轻的强盗更加可恶。理想的人,应是命运的工具,而不是任何利益集团的代表和打手。因为一旦成为统治阶级,没有不腐化堕落到底的,他们握有的权力,使他们不再创造奇迹,而是在消费生命!而我们的被压制者,则不是劣质阶层,而是传达天意的被压制者。

勿忘权力是毒药。因为权力与“被压制”是相反的概念。所以我们看到,在尘世间,越有权力者,越容易堕落;越无耻的人,越容易发迹。卑鄙不一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但无耻一定是无耻者的旅行证。人的罪恶程度,是与他获得成功并掌握权力的程度,成正比的。权力越大,罪恶越大;罪恶最大,权力最大。由于活着本身,就意味多少拥有一点权力,所以,基督教的人类原罪说,真正触及到了人性的要害。不仅人有原罪,万物都因其自保倾向──即使那位“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天子。

另方面,唯有权力能解除压制,没有权力就只能受到压制。然而遗忘了天子的现代人众,却无法运用权力的压制来增进自己的生长能量,反而附庸权力的压制来消费自己的生命能量,结果使得权力的病态日趋严重。

现代人只注意权力,而不注意德行;只注意外部物质,不注意内部精神,可谓舍本逐末之至矣。因为权力毕竟是毒药,权力不能医治现代人的病态,反将毒杀千万亿病人。

权力之成为毒药,因为它不提升生命,反退化生命。握世俗权力者,鲜有不堕落的。“权力的作用千头万绪,归根结蒂只有一句话:浪费生命。”世俗权力都导向罪恶,导向放纵,导向反压制的生命力量的消退。故一切伟人,莫不因压制感而奋起;一切大业,莫不起源于绝望中的反抗。

这绝望亦为主观感受。在许多人看来,“他们有什么难过的?他们过得比我们好多了!”可见,绝望者,起自伟大心灵的天生不平,这不平注定要改变世界均势和历史定局,打出新天新地来。而世俗权力呢?使人的生命流为形式,徒具其表,蛀空性情;它只会带来舒适、享受一类的清福,这仅仅便利生命的消耗;很少人会“放着权力不用”──他们的贪婪,终于使权力成为一切毒药中最毒的。

一个有权力的人(即握有高于常人之权力的人),要想不因权力而自我毁灭,必有超强的道德情操,而不仅仅是消极的所谓“自制力”,这才是《老子》所谓的“自胜者强”。自胜者,必以道德情操来凌驾生存欲望、强权意志。所谓道德情操,当然不是被动状态的自限,而是主动状态的热忱。一个真有道德情操的人,其最高座右铭必非“我不应该……”,而是“我一定要……”。

是的,正是他那不可摧毁的“一定要……”的固执,为他树立起千百个“不应该……”的戒律。只有在这意义上,戒律才是必要的。戒律的压制,酝酿、激起的反作用力量,使得创造的甘泉勃发。甘泉的勃发与荒漠的压制之间的关系,可与飞奔者与影子的关系作比:奔跑者为摆脱无处不在的阴影,为实现“脱离阴影的那种解放、透明的自由感”,竭尽全力地飞奔!甚至当他颓然倒下时,也本能摆脱阴影,但他却在这运动中,跑出辉煌的成绩。像流星发出触目的光,他的格言是:宁可短点也要亮点!命运作证,如果他不是怀着如此美妙的希望,是决然拿不出如许的精力来的!这叫“夸父般的疲劳而死”。如果不是疲劳地死去,他也会老死在床上或“死于安乐”。牛栓在桩子上也不免一死,而且或许死得更快!创造者与压迫力的关系也是如此。创造,是受思想的驱使,渴望摆脱压制的窒息。否则,即使死亡也不能帮助你摆脱那普遍压制的阴影!

在我看来,无论庄子的坐忘还是印度的瑜伽,都是渴望摆脱压力的努力,是以彻底的放松来对付无孔不入的压制。它们通过制造“内在的吗啡因”,通过做个“活死人”,把力量集中运到特定的方向。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端。这甚至可以使死,成为复活的中继站、再生的渡口:从一种被压迫状态转移到另种被压制状态;从一个地狱摆渡到另一个地狱。正如犯人在押解途中,不免设想新监狱的种种令人振奋。……并怀着期待的欣喜,来迎接可能是更坏的苦难……美哉!神啊!这就是你的救赎?这就是你对人类的最高的爱。

由于兼容了神性,那“道德情操的载体”天生就不属于这个“现存的世界”,这“可感的世界”,这“人类意义的宇宙”。所以他绝然超越这世界,他与这世界之间无牵无挂,可以一刀斩断似乎斩不断的流水,更何况离愁乱麻之类的干系!正因此,他无从滥用他的权力,即令这权力此刻体现为世俗的权力;唯有他可以免受“权力的毒害”?正如鲨鱼感染不了人类的许多疾病?这是由精神类型的异常,预先决定的!

虚无主义

Nihilism

谢选骏

2017年第一版

谢选骏全集第八十三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LXXXIII

内容简介(扉页与封底)

本书集中了1975年到1990年之间写作的《五色海》(Sea of Five Colors)中有关“虚无主义”的论述,改变其顺序,从后到前地展开排列,以展示1980年代中国大陆的思潮。因为,《五色海》的出版,曾经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中国大陆的思潮,并通过那个影响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A Synopsis of the Book

This book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nihilism" in the Sea of Five Colors, which was written between 1975 and 1990, changing its order, from behind to before, to showcase the 1980s The trend of thought. Becaus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olored sea"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trend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in that era, and through that influence changed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history.

(题记)

一个并不彻底的虚无主义者

目录

第一卷

虚无之君与零点哲学

一、在世界的边缘

二、天设之,地造之

三、伟大的虚无之君

四、哀哉!他将没有子嗣

五、他是无罪而遭罚的

六、佛陀的“得大自在”

七、他就是一个宇宙──黑洞

八、劫数──这是一个断然的终结

九、在他的荒漠底里

十、“〇”的故事

十一、整体性

十二、具体的善与具体的恶

十三、在我们的前面,是一片荒漠

十四、背向〇的奔驰,也就是朝向〇的参拜

十五、增熵趋势的加强

十六、“永恒者”

十七、平衡了,就好像没有了

十八、“零点哲学”的研究对象

十九、深沉的“〇”!

二十、只有宗教能驱散虚无主义

二十一、我们不是智慧海

二十二、零点哲学其实是原创论

二十三、要歧路,不要羊

二十四、偶然论的危险在于玩世不恭

二十五、虚无主义是“理性成熟的标志”

二十六、“救主”是一个“对话过程”

二十七、一切哲学都是“贫困的”

二十八、人总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二十九、当我们已经不再年轻的时候

三十、零点并不是中庸

三十一、玛雅人与中国人

三十二、拷问《传道书》

三十三、余论

第二卷

社会虚无主义

一、现在的处境

二、正确的信仰与错误的信仰

三、伦理行为对宇宙的影响

四、虚幻的尊严

五、死后前途的探讨

六、自杀行为中的哲理

七、压力的教育

八、医德的丧失

九、关于真理的探讨

十、禁忌的哲学

十一、世纪的杀戮

十二、存在与意识

第三卷

宇宙虚无主义

一、未来的政治意识

二、“统一”的预兆

三、略论局部减熵的几个象征

四、“不可逆过程”的哲学启示录

五、现代人的迷惘

六、欲望是生命的卫士

七、生命的秘密武器

八、宗教与信仰

九、反差的意味

十、文明与野蛮的会师

十一、个人与社会

十二、灵魂之火

十三、梦幻的力量

十四、情结的形成

十五、理性与非理性

十六、他人的目光

十七、方生方成的精神之花

十八、真理与认识

十九、内在的力量

二十、普遍的压制与特殊的反击

二十一、压制与沉沦──浑沌太朴的两大属性

二十二、文化本体论的声音

二十三、心灵中的对立力量

第四卷

历史虚无主义

一、认识天人

二、老公猩猩

三、略论知识的双重结构

四、民族的痉挛

五、超级诈骗犯

六、被压制者的美德

七、自寻烦恼的权力

八、人性论

九、天神的阴谋

十、孤愤

十一、历史多歧路

十二、存在与虚无

十三、历史是什么?

十四、略论文化的三命运

十五、文化史的定律

十六、偶然论与必然论

十七、灵魂的历史:零

十八、公理与启示

十九、阶段性的胜利者

二十、生灵的命运

空谷足音(1989年)

一、生命之谷 

二、论本体 

三、论圣人 

四、真的作者 

五、当代游魂 

六、论梦想

七、论爱情

八、论翻译

九、论革命

2017年6月第一版

June 2017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八十三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LXXXIII



【017、从希腊人的悲剧到基督徒的天国】


网文《希腊悲剧》报道:

古希腊悲剧的真正起源已经不可参究。现在一般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在祭祀中,合唱队会表演歌舞祭祀酒神戴欧尼修斯,这种歌舞被称为“酒神颂”。“酒神颂”发展到后来,逐渐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的范围——悲剧的形式逐步发展和完善,成为一种固定的叙事体。西方的哲学性格传统根源于古希腊悲剧。

形成要素

希腊悲剧通常是以古希腊神话英雄的悲壮故事为题材,经由剧场的表演,带给观众一种崇高的悲壮美,籍以净化观众的心境而暂时脱离人世生活的烦恼,酒神祭典中的种种狂欢作为,比如:吃生羊肉、喝葡萄酒、击奏乐器、披山羊皮、跳扭扭舞、唱山羊歌等等,就具备了戏剧的雏型。再搭配上古希腊英雄悲壮曲折、雄浑豪迈的故事情节,于是造就希腊悲剧的诞生。

现代英语把“悲剧”称为Tragedy,其就是从古希腊语Tragodie或Tragodia演变形成,这个字从Tragos加上ode等于山羊加上歌。换句话说,希腊悲剧就是“山羊之歌”的意思。至于酒神戴欧尼修斯祭典为什么和悲剧联系起来,主要的原因,在于古希腊人对于悲剧的概念和现代人不同,悲剧不在于悲,而在于严肃和对高尚行为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曾定义其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美,有宏大行为的模仿。”因此古希腊悲剧结尾不一定是悲惨的。也有观点认为,酒神的一生相当悲惨,尽管留下许多英雄事迹,不过生平却屡屡饱受妖魔鬼怪的迫害,所以在酒神祭典中狂欢的人们,在狂欢之中隐隐约约拥有部分哀悼的味道,而且他们在唱山羊歌时,也唱出很多悲歌,种种上述情况,也是希腊悲剧形成的原因之一。

雏型

特斯皮斯坐在四轮马车上表演自己创作的剧本……而诗人阿里翁被认为是第一个创作酒神颂的人。前六世纪,酒神颂传到雅典,雅典人便加以改良,他们认为每次酒神颂,都唱著大同小异的歌词,实在过于单调乏味。诗人泰斯庇斯就把酒神祭典中所唱的歌曲,改写成对话式的悲剧对话剧本,这就是希腊悲剧有剧本的开端。到了西元前534年左右,希腊第一届戏剧竞赛举行,特斯皮斯自己当演员表演了自己创作的悲剧。

另外在原本的酒神祭典中,所有披山羊皮的少女和祭司,全是毫无规律、放纵随意的唱歌跳舞,而没有固定的节奏和指挥。就有斯泰西科拉斯(Stesichorus)和担任酒神祭典中少女祭司合唱的指挥,为了指挥上的方便,就为指挥者搭建台子,就是希腊戏剧中最早的舞台。本来指挥者只有一人,后来增至十多人,而且这些指挥者也成为悲剧的演员。在悲剧演员服装方面,由披山羊皮,而到戴假面具,再到穿剧装,经过这一系列的改良与变化,这时希腊悲剧的内容与形式,便宣告完备。

功用

早期雅典的悲剧,没有固定表演的场所,后来建筑固定的场所,造成了剧场的出现,例如西元前340年,所完成的“狄俄倪索斯剧场”,就可以容纳三千多名观众。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特别重视国民教育和娱乐,规定城邦的人民,不论贫富贱贵,都得看戏,这时是希腊悲剧发展的黄金年代。不过在此之前的希腊悲剧,全部都是希腊神话英雄冒险故事为主要表演题材,歌颂他们的英雄事绩,用来教化人民,不过到了伯里克利时代,党派的争斗越演越烈,这时的悲剧转变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假借古英雄的某种事件,来含沙射影嘲讽或劝誎当代人物。

组成

雅典狄俄尼索斯剧院的遗址

希腊悲剧,其演出一般分为五个组成部分:

开场

籍由对话或独白,向台上观众简单明暸说明戏剧情节的背景,一般安排在戏剧上演前。通常这时候,还算平静无声,不过却也能制造出气氛,但是有些剧本一上来便是进场歌,而省略这一部分。欧里庇得斯演出某些戏剧时,就一个角色独白作为开场。

进场歌

歌队一边唱歌一边跳舞,通过“入口处”步入“歌舞池”。

场次

到了这个时侯,则是演员出场的时间,正戏就是这个时侯开始。此部分就等于现代戏的一场、一幕或一景。

合唱歌

一场戏剧演出结束后,歌队在歌舞池中一边歌唱、一边跳舞。其歌词的内容可能有多种变化,例如:对前场发生的情节表达意见,或对接下来浮现的情节表达期望或疑虑,也可增加新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剧情的可看性。唱完合唱歌之后,接下来又上演另一场戏剧。一个悲剧通常则是四场,少则有三场,多则有六场。

退场

到了这个时侯,便是歌队退场时进行最后的演唱,试图使这个戏剧圆满结束。

三大悲剧诗人

古希腊历史上诞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他们代表了古希腊悲剧艺术“兴起-繁荣-衰落”各个时期的最高成就:

埃斯库罗斯

埃斯库罗斯身处古希腊悲剧刚形成的时期。他最早引入了第二位演员,这使得古希腊戏剧从带有颂歌性质的一人表演转化为表现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文学作品。他注意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戏剧对话的重要性,为古希腊悲剧定型,故被称之为“悲剧之父”。其主要作品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特亚》三联剧。前者讲述了“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从天界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甘受宙斯惩罚的故事。后者写阿伽门农之死和俄瑞斯特亚为父报仇的故事。

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对古希腊悲剧的改进首先在于他引入了第三个演员,对话和动作大大增强,降低合唱队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改进,矛盾冲突通过三个人物和大量对话得以充分的体现出来,被称为“戏剧艺术的荷马”。其代表作为《伊底帕斯王》和《安提戈涅》。前者是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完美结构的典范,以倒叙“追凶”的方式讲述了伊底帕斯王发现自己就是“弑父恋母”的罪魁祸首。其悲剧的感染力特别使人震撼。也使“伊底帕斯情结”被后世心理学家当成了“恋母情结”的代名词。后者讲述了限于法律和神律的两难境地的安提戈涅的悲剧,两部剧都带有命运不可战胜的色彩,但同时也都歌颂了人与命运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欧里庇得斯

欧里庇得斯处于雅典由盛转衰之际,曾在雅典地位崇高的神开始受到怀疑。欧里庇得斯反映了这种时代的危机,他作品的主人公基本是平常的人,还有很多弱点,而非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那样写半人半神的英雄。他十分善于描绘人物的心理,特别是女性心理,被后世称为“心理戏剧的鼻祖”。其代表作有《美狄亚》。写取回金羊毛的英雄依阿宋的妻子美狄亚不惜杀害自己的孩子复仇的故事。在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看来最早提出了妇女问题。

特色

希腊悲剧的表现主题不在于悲剧性的故事本身,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根据亚里斯多德在论述古希腊悲剧的专著《诗学》中的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谢选骏指出:不难发现,基督教的安魂曲和希腊悲剧拥有相似的形式。不同的是精神,从希腊人悲剧的绝望精神到基督徒天国的乐观精神。

有人说到,“希腊悲剧”和“现代悲剧”之间,存在怎样的本质区别——雷曼威廉斯在《现代悲剧》一书中指出,两者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一种共同拥有的真正的集体性经验(整体生命经验);后者,是一种个体性的悲剧体验。

二者的分界点在于“悲剧传统的断裂”(人失去和上帝的联系),即是说:现代悲剧真正的悲剧性在于,无论发生多少次,它们都无法整合为一种集体经验的整体。

举个简单的例子:多年前,重庆武隆矿难案、成都公交车纵火案,相继发生,当你(借助于媒体)使用“一起又一起”这样的字眼、通过“遇难人数”这样的概念来理解这些悲剧的性质的时候,它们仅仅能够代表悲剧发生的次数和死伤程度,无法整合为一种集体经验。所以,灾难很快便会进入理赔和善后处理阶段,社会生活如常运行,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人们照常上班、吃饭、恋爱,夜里枕着熟悉或陌生的人的臂弯进入梦乡。

这里可以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来做稍说明:

俄狄浦斯反抗弑父娶母的神谕,却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悲惨结局。俄狄浦斯的悲剧在于他清白无辜,却要遭受命运的戏弄。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几乎不可能会在命运的玩弄下做出弑父娶母的事情,但是,这之中最为本质的东西却一脉相承,那就是无形的命运不可抗拒。就像俄狄浦斯一样,无论你怎样逃避,怎样抗拒,终究会走进它的罗网。

主人公作为命运的囚徒,仅仅只是做出决定并表现出行为,像你我会做的一样,却遭受了世间最最严厉的惩罚。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会发现,悲剧其实是在讲述着人生与世界最为深刻的真理。

谢选骏指出:悲剧揭示了人生有其残酷的一面,更为残酷的是,顺着悲剧的思路往下探查,就会发现所有的人生最后都会走到一个荒凉的末尾,再是华丽的人生,最后都是虚无的悲剧。而这悲剧的人生,只有天国可以克服——这就是耶稣基督伟大奉献。



【018、从洗脑到洗肺 】


《日媒:中國客遊日 從「爆買」變「洗肺」?》(中國新聞組2019年05月19日)报道:

日本AERA dot網站5月17日文章,原題:「‘爆買’之後是‘洗肺’?中國遊客的新熱點。」說到訪日的中國遊客,會讓人想起「在東京爆買後,經箱根、富士山到京都,最後在大阪遊玩後歸國」,這是以往中國遊客的黃金路線。但如今,這個路線正逐漸改變。業內人士表示,自2016年日元升值、赴日觀光客消費減少,加上中國海關稅制變化,爆買現象逐漸減少。如今取代爆買成為中國遊客赴日關鍵詞的是「洗肺」——吸入清新乾淨的空氣。其實這在爆買時期就已有徵兆,當時中國人購買最多的是日本的電飯煲、馬桶蓋和空氣淨化器。

據報導,2013年中國開始興起到國內各地的洗肺之旅,之後擴展到國外的普吉島、峇里島等地,現在輪到日本。旅遊新聞網站「訪日LAB」總編根本一矢說:「現在正值從跟團遊到自由行的轉變期,許多中國人不再走固定黃金路線,轉而探尋未知地,於是興起到日本地方城市的旅遊熱潮。」

比如今年五一小長假的首日,從上海到佐賀機場的所有航班平均上座率為99.5%。佐賀縣觀光科的負責人說,2012年從上海直飛佐賀的中國遊客數量為6020人,到2018年猛增到5.898萬人。去年起,到佐賀的洗肺之旅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成為熱點話題。中國人把擁有優美田園風光的佐賀縣比喻為桃花源。福岡縣能古島的海島公園也在自己官方帳號上加上「洗肺」之類的關鍵詞。負責宣傳的山崎浩昭先生說:「經常能看見中國遊客在這裡深呼吸,沒想到原來是在洗肺。」

中國遊客還喜歡購買能改善因抽煙、吸入汽車尾氣等引起的肺部不適、咳嗽等的藥物,比如日本小林製藥的「清肺湯顆粒」今年第一季度銷量預期同比增長126%,中國遊客貢獻了其中八成銷量。

谢选骏指出:洗脑教育把红色奴隶都变成了白痴、螺丝钉、机器人,搞得中国空气污染、水源枯竭、土地有毒——从洗脑到洗肺,成为共产党中国悲惨的宿命。洗脑洗肺以后再洗什么,只有天知道了。可能是洗肾,也可能是洗肝,但只要没有洗心革面、改朝换代,一切都会继续,无法改恶从善。



【019、从细菌战到基因战】


毛派分子本来是一些追随苏联祸害中国的汉奸,但是他们却能赢得民族主义的假面,为什么?因为,共产党中国经历了从卖国主义向爱国主义、从国际主义向民族主义、从苏联本位主义向中国本位主义的转变……他们通过自己的命运已经认识到了——

被史学家甚至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居住着2000-3000万原住民,约100年后,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万人。

1507年前后,天花被一个患病的黑人奴隶带到美洲,从此开始在美洲大地肆虐。新大陆的印第安人已同旧大陆的人类隔绝了上万年,对天花、麻疹、白喉、伤寒、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缺乏免疫机能,也缺乏防疫知识,很快就成群成群地倒下。

据学林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的《世纪大疫情》一书记载,1520年,西班牙殖民者科特斯率领的殖民军曾被阿兹特克人击败,一个患天花的西班牙人被打死,此后,天花在阿兹特克人中流行,两周之内,阿兹特克人纷纷倒下。1521年,在被包围的阿兹特克首都中,天花使得人口从原来的30万锐减到15万,活着的人也大多染病,终于被殖民军攻陷。美国学者霍华德·马凯尔德在《瘟疫的故事》一书中引了科特斯的话:"除非你把靴子踩在一个红人(印第安人)的尸体上,否则你无法走路。"

类似的历史不断重演,原先人丁兴旺的印第安王国一个接一个地,被天花和枪炮联手打垮。《天花的历史》一书称,殖民者皮萨罗侵入印加帝国之前,天花已先行一步,还引发了一场内战。当皮萨罗踏上印加帝国疆土时,发现了大片的无人区,连群山中的堡垒都无人守卫,这大大方便了他那只有100多人的殖民军,用凶残欺诈的方式征服了印加帝国。

在下一个世纪,北美的印第安人也遭受瘟疫重创。1620年,英国移民发现普利茅斯定居点附近的土地几乎荒芜,一两年前的瘟疫使马萨诸塞沿海9/10的印第安人丧命。“清教徒”英克里斯马瑟在几十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时称:"印第安人开始不断骚扰他们已经卖给英国人的领土的边境,但是上帝通过在印第安人中传播天花,结束了这场冲突。"

殖民者很快意识到天花是一种有力武器,很多资料记载了殖民者故意向印第安人传播天花的丑行。例如,英国人在加拿大无法推进时,就与印第安人议和,把天花病人沾染过的枕头、被子作为礼物送给印第安人。随后,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和黄热病等病也接踵而至。总之,美洲原住民在天花病毒的影响下,人口减少了数千万甚至近亿,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种族灭绝。

从今天的技术角度看,当年的“天花细菌战”十分原始。然而就是这十分原始、“初级阶段”的生物战轻而易举就毁灭了上亿印地安人,毁灭了整个大陆,毁灭了曾经灿烂辉煌的印地安文明。用“初级阶段”的生物战就能消灭“生物不设防”的上亿印地安人,那么用最现代化的基因技术制造更致命的基因武器怎么就不能消灭“基因不设防”的十三亿中国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史的教训:只要人家有能置你于死地的独门技术,那在人家眼里,今日之世界跟当年的美洲大陆没什么不同,今日之“基因不设防”的中国人跟当年“生物不设防”的印地安人没什么不同。当年能做到的,如今为什么不能?

“精英”们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如今世道变了,资本主义变性了,文明了,人道了,“道德的血液”了,该忘记过去的阴暗血腥,拥抱未来、融入世界、和谐地球村了。

同样絮叨过这一套的人过去有,将来也会有,但絮叨这一套没一个会有好结果。

“第二国际”的考茨基、伯恩施坦这样絮叨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打,他们自己都跟着这一套灰飞烟灭了。

当年的赫鲁晓夫这样絮叨过,毛泽东一再告诫他别犯傻:(六评苏共中央公开信)

——你们怎么能够设想,按照美帝国主义征服全球的侵略计划,最沉重的打击只会落到别人头上,而不会落到苏联头上呢?

——美国同其它帝国主义大国之间,尚且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美国必欲把它们踩在自己脚下而后已,你们怎么能够设想,帝国主义的美国,会同社会主义的苏联融洽相处呢?

——苏共领导同志们!请你们冷静地想一想吧,一旦世界上出现狂风暴雨,难道美帝国主义是靠得住的吗?不,美帝国主义是靠不住的,任何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靠不住的。

当年毛泽东的苦口婆心被赫鲁晓夫嗤之以鼻:乡巴佬土包子,你懂什么世界政治?老子有核武器了,进入核时代了,帝国主义不敢冒险了,文明了,本性变了,可以跟我平起平坐了,用不着设防了——为了讨好美国不惜跟中国闹翻。结果呢?如今苏联何在?当年赫鲁晓夫的赖以神气活现的超级大国地位如今何在?俄罗斯“融入西方文明世界”的美梦何在?

……

且看如下新闻:

——美国政界学术界共识:中国已成美最大对手(2010/1/25环球时报)

——美国空军确定中国为头号假想敌要想法摧毁意志(2010/1/25凤凰网)

——美国承认中国为军事超级大国要冷战式谈判(环球时报2010-01-2101:50:03)

有些中国人于是振奋了:“盖茨的此番讲话证实了华盛顿已经接受中国为军事超级大国。”

这些沾沾自喜最好扔一边去:怎么只看见“已经接受中国为军事超级大国”的一面,看不见重提“冷战”的另一面?既然提出了“冷战”,那就是公然把你当成了敌手,意味着要不遗余力搞垮你,包括用任何手段。既然不惜一切手段,那怎么可能有基因武器而不用?人家已经宣布了为遏制中国崛起不惜发动战争,你还硬用热脸孔贴冷屁股:“和谐世界”、“融入地球村”、“负责任大国”、“国际接轨”、“中美国”、“基因不设防”,还指望人家源源不断供应你粮食种子……可笑不可笑?找死不找死?在这种情况下搞“基因不设防”,不是蓄意里应外合灭绝中华民族又是什么?

历史也许不会重复,但完全可能惊人地相似。只要条件符合,谁敢保证当年美洲印地安人被灭绝的历史不会再现?即使有人保证,这种保证又值几文?人家能够强行占领整个大陆而沾沾自喜,能够灭绝整个种族而毫无悔意,能够制造、装备足以毁灭整个地球多少次的武器而犹嫌不足,能够多次公开谈论要把整个国家炸回石器时代而心安理得。面对这些,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死存亡是应该寄托在中国自己的实力上,还是应该寄托在那搞种族灭绝有前科,有技术,有意愿,有能力,有需要,有先例,有狠心又没有什么东西能自我制约去灭绝整个种族的人的“道德的血液”和空头“保证”上?

当年的荷兰人用价值约24美元的玻璃珠子装饰品之类从印地安人手里换得了纽约曼哈顿岛。在今天看来这笔买卖简直发疯,但在当年的印地安人看来未必如此:人家那会时髦的就是闪闪发光的装饰。用一片没用的空地方换来那么多漂亮玩艺简直太值了——那时拥有这种漂亮装饰的印地安人大概比如今某些拼命炫耀自己的手机、网络、宝马、XO、LV包之类的人更自豪、更神气活现,大概也没少嘲笑同胞里怀疑、反对这样干的“土老冒”、“极左”。对外不设防、来者不拒的结果就是天花毛毯毫无阻碍地变成了“自由贸易”,随之而来的是民族灭绝。被灭绝的上亿印第安人里也许有人死到临头看到整村整村的人全部死绝才恍然大悟,但一切悔之晚矣。尽管印地安人肯定有自己的智慧聪敏,自己的爱恨情仇,自己的离合悲欢,自己的明争暗斗,自己的惊心动魄,也少不了“融入文明世界”、“加强交流”、“发展贸易”、与白人殖民主义者“共建和谐社会”之类的“精英”和“有识之士”,但这些如今谁知道呢?谁在乎呢?所有一切都随着民族的灭绝而付诸东流,泯灭在茫茫历史中了,留给今天许多人的,只剩下“没开化”、“愚昧无知”、“野蛮人”之类“正史”。

如今的“精英”同样自作聪明絮叨“如今世道变了,资本主义变性了,文明了,人道了,‘道德的血液’了,该忘记过去的阴暗血腥,拥抱未来、融入世界、和谐地球村了”,“基因不设防”了,谁反对就嘲笑谁“不懂”、“一个愚蠢的人提的问题,100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从第二国际的下场看,从赫鲁晓夫和前苏联的下场看,从美洲印地安人的遭遇看,如果中国人因“基因不设防”而灭绝,里应外合为虎作伥的民族败类“精英”下场也好不到哪儿去:帮助别人使自己的同胞断子绝孙,等别人都死完了,也就轮到自己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今天的中国“精英”嘲笑当年的印地安人蠢,将来的人不定怎么同样嘲笑今天的中国“精英”蠢呢:从历史的长河看,你们谁比谁更聪明?都不懂“资本的本性就是掠夺”,都以为自己能与虎谋皮,都对本民族的生死线不设防,下场也都一个样。而且如今的“精英”更蠢:当年的印地安人是没有任何先例可借鉴,而今日之“精英”却是“朽木不可雕”,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都不知道。

谢选骏指出:正如我在《基督教与中国民族主义》(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Nationalism)一书说过的,基督教如果不能处理好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关系,就无法在中国获得主流地位,现代政治文明(三权分立、宪政国家)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处理好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关系,就无法在中国获得主流地位。事实上,连共产党中国也不得不经历了从卖国主义向爱国主义、从国际主义向民族主义、从苏联本位主义向中国本位主义的转变……不得不对中国民族主义进行了历史性的让步和投降。这就值得大家思考了。

————————————————————————————————————

基督教与中国民族主义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2015年在线版

2016年印刷版

谢选骏 编著

基督教文存之七

内容简介

作者谢选骏在本书中收集了六十篇各种观点的文章,并加以评注,意在说明一个思想焦点:基督教在华传播的最大障碍,是遇到了“民族主义的抵抗”,而如何处理这一障碍,攸关基督教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的命运。这一点也可以从佛教和共产主义的在华传播,得到比较证明。佛教和共产主义在中国也曾面对过民族主义的质疑和抗拒,但是,佛教和共产主义现今却在对抗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民族主义的卫兵角色。其实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作者发现,基督教比较成功的那些社会,都是比较好地处理了基督教与自身的民族主义之间关系的社会。因为对所有民族来说,基督教都可以说是外来的:在世界三大宗教里,基督教特别遭到犹太人的敌视,还不像佛教受到印度人的宽容、伊斯兰教得到阿拉伯人的服从。

Synopsis

Christianity is, in some way, a religion foreign to all nations. Among the three major religions of the world, Christianity has been looked at with hostility by the Jews, unlike Buddhism that has been treated with tolerance by the Indians, and unlike Islam, too,  that has been followed by the Arab nations. By anthologizing and commenting on the 60 articles with various points of views, the author Xie Xuanjun aims at illustrating the point that nationalism is the biggest obstacle to the spread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and the removal of nationalism is key to the destin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and in the whole world. This could be corroborated by the case of spread in China of Buddhism and Communism, which had met with query and resistance themselves. Ironically Buddhism and Communism have turned into a force against the spread of Christianity. Actually, resistance by nationalism if not only seen in China, and the author Xie Xuanjun has discovered that the societies where spread of Christianity is relatively successful are ones that have reasonably done well in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nationalism.

目录

导论

上卷

序言

基督徒是如何看待民族主义的?

第一章  基督教与爱国主义

第二章  基督教与中国民族主义

第三章  中国民族主义与基督教之关系管窥

第四章  信耶稣的国民:民族主义与1920年代中国基督徒的身份问题

第五章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六章  基督教对中华民族安全的巨大危害性

第七章  基督教在危害中华民族的安全吗?

第八章  基督教在中国所面对的三个重大挑战

第九章  儒家和基督教为什么争战 

第十章  怎样看待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迅速扩张? 

第十一章  “中国梦”运动中的中国基督教乱象 

第十二章  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不同境遇的原因与启示

第十三章  日本基督教与韩国基督教 

第十四章  在基督教锡安主义阴影下的巴勒斯坦基督徒

第十五章  美国天主教新保守主义的兴衰

第十六章  美国天主教民族主义的兴衰

第十七章  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抬头说明什么

第十八章  极端民族主义与基督宗教信仰

第十九章  基督教普世观念与民族主义

第二十章  基督教的世界主义和天下大同思想

后记  “软”民族主义对中国有利

下卷

序言  基督教与民族主义

第一章  景教与民族主义

第1节  景教的起源

第2节  景教传入中国

第3节  景教与中国社会 

第4节  景教在华宣教策略及其得失

第5节  福音再临

第6节  景教与现代基督教

第7节  反思景教与民族主义

第二章  天主教与民族主义

第1节  元代的天主教

第2节  地理大发现

第3节  礼仪之争 

第4节  中华民国与天主教

第三章   新教与民族主义

第1节  晚清社会与新教福音 

第2节  民国与新教

第3节  中共与新教

第四章 基督教与太平天国

第1节  反思太平天国运动 

第2节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

第3节  传教士眼中的太平天国

第4节  太平天国自己的陈述

第5节  洪秀全不是捡到一本书就闭门造车

第6节  洪秀全是否曾是基督徒?

第五章  基督教与三民主义

第1节  孙中山与宗教

第2节  孙中山与基督信仰

第3节  基督教伴随孙中山走过了一生

第4节  基督教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5节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与基督教

第6节  蒋介石父子何以失去大陆、台湾

第六章  基督教与共产主义

第1节、共产主义造神运动与基督教

第2节  圣西门的《新基督教》

第3节  解放神学:当代拉美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潮

第4节  中国对天主教进行共产主义改造

第七章  基督教与全球化

第1节  宗教民族主义探析

第2节  美国隐蔽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主义

第3节  全球化:神学和经济学的决裂点?

第4节  基督教生态经济学的全球化批判反思

第5节  全球化与基督教的自我诠释

第八章  基督教与未来中国文明

第1节  全球化与宗教对话

第2节  基督教是正能量 对中国有正面作用

第3节  上帝信仰是儒家基督教自由主义的最大公约数

第4节  教会全球化时代改革宗神学的未来

后记  洋教问题的历史渊源



【020、从现象到原理的马客死主义】


《阶级斗争是民族毁灭的动力》(2018-01-24 金剑)这样写道: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称,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事物内部真实地存在着相对立的两种特性——“和调性”与“矛盾性”

矛盾只是事物的一种斗争特性,不是全部特性,事物中还有一种特性,与矛盾的地位相等、作用相反,用“和谐”来表示最合适。辩证法者所说的同一性中部分内容其实是从和谐性中抽出来的,应该回归和谐性之中。同一性是在更高一层,它包涵了矛盾性与和谐性,同一性是形成事物的条件,可以说同一性已经约等于“事物”了。

事物内部真实地存在着相对立的两种力量,也叫两种特性、两种特征、两种属性,它们地位相等、作用相反,目的和效果完全相反的:

一种是分裂的、对立的、斗争的、相互排斥的、互相拆台的、互相为害的、互相敌对的,我们称之为矛盾斗争性——矛盾性。它是对事物的否定,使事物的离心力越来越大,推动使事物走向解体和灭亡,解体也是灭亡。它是事物毁灭的力量,是恶的力量。

一种是团结的、统一的、和睦的、相互协调的、互相帮助的、互相有益的、互相依存的,我们称之为和睦谐调性——和谐性。它是对事物的肯定,使事物的向心力越来越强,凝聚力越来越大,使事物继续生存和发展,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它是事物发展的力量,是善的力量。

矛盾只是对立性,没有统一性,统一性在和谐之中。

事物内部的和谐性与矛盾性是两种对立的特性,是两种相反的力量,处于一个同一体中,起着相反的作用,是把事物推向两个相反的方向。一个要生存、一个要毁灭;一个要和睦、一个要斗争;一个要发展、一个要后退……事物就是在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作用下存在。很显然,和谐的力量是保持事物的生存和发展,矛盾的力量是把事物推向解体和灭亡。和谐是良性的力量,矛盾是恶性的力量。

从物理学中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不同方向的力作用下,其结果相当于各个力单独作用的总和,决定这个物体的运动方向与速度。”和谐与矛盾是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共同作用于事物,谁力量大,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速度就由谁来决定。

辩证法者认为事物的关系是矛盾的、矛盾斗争的。那么辩证法者的家庭只有矛盾斗争,没有和睦谐调吗?这样的家庭能生存下去吗?可见,无论如何抵赖,事物的内部必然还有和睦谐调性存在。

用佛家的“缘分”来看,和睦谐调性是善缘,矛盾斗争性是恶缘。辩证法者无限度地张扬扩大矛盾斗争性的恶缘,竭尽全力地隐匿否认和睦谐调性的善缘,居心不良。

家和万事兴 家斗万事败

辩证法在阐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法正视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时,就不得不借助“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来搪塞和自圆其说,把社会发展的动力说成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和阶级的矛盾”等等,全是谬论。和睦谐调才是真正发展的动力。

马车是马与车组成的一个事物,马车前进的动力是马。辩证法说“马车前进的动力是马与车之间的矛盾”,这不是很荒唐吗?马与车之间的矛盾越大,越妨碍马车前进,越拖马车的后腿;马与车之间越和谐,它们配合得越默契(默契就是和谐),马车阻力越小,越能前进。一匹马是一马力吧,一般时速能跑15公里,马与车之间有矛盾,5公里的时速都跑不了。如果马与车之间矛盾无限高涨,马车分裂成马与车,马车这个事物就完蛋了,毁灭了,不存在了,还能前进?可见,“矛盾是马车毁灭的动力”。

对于赛马,辩证法说,马与骑手之间的矛盾是前进的动力。事实是,在赛马比赛中,想跑出好成绩,骑手与马必须非常和谐,否则,还不如不跑呢。越和谐,跑得越快。想通过激化与马的矛盾来提高名次,除了辩证法骑手,再笨的人都不敢这么做。骑手敢与马闹矛盾,不说想拿冠军,摔死都有份。别忘了,马不懂辩证法。

可见,矛盾斗争性是事物毁灭的动力,和睦谐调才最有利于发展,也可以说,和谐才是发展的动力。

再以家庭为例,夫妻之间有时有矛盾吵架,但更多的时候是和睦谐调的。没有人能否认这个事实吧,说明家庭的“和谐性”是存在的。当矛盾达到某一程度时,家庭就会破裂。只有和谐远远大于矛盾时,家庭才能生存下去,有生存才能有发展,生存是发展的条件。“家和”是家庭发展的动力,“家暴”是家庭毁灭的动力。

……

那么是不是有一点点矛盾,就有好处呢?不是的,一点矛盾就是一点障碍,一点内耗,绝对是不利因素,因为矛盾是毁灭的力量。还是以100米跑为例,不但要左脚右脚配合好,身体所有部分全部都得配合好。左右手要摆得和谐(合拍),嘴巴鼻子呼吸得和谐,连外部的配件也得和谐,头发不能太长,衣服也得和谐(合体),鞋子也得是最佳的跑鞋,鞋带也得系牢。只要有一个部分没有配合到最佳状态,能跑出9秒58的世界冠军,却只跑出了10秒58的成绩,从世界冠军变成第一百名,就成了彻底的失败者。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一点矛盾,就是一点内耗,就是一点失败。矛盾只有坏处,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和谐达到最高水准,效率才能达到最高水准,发展才能达到最高水准。现在是高度竞争的时代,自己的效率没有达到最高,而别人的效率达到最高,自己只能被淘汰出局,就是失败者。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就是事情不但大的方面要和谐好,所有小的细节都要彻彻底底地和谐,事情才能圆满功成。我觉得这不但很有道理,真是至理名言,许多大的失败,都是因为细节不和谐所导致。“书生误国”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细节。鼓吹“矛盾是发展动力”的,就是鼓吹处处不和谐,真正目的是鼓吹自我毁灭。

百米跑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矛盾与和谐的作用:和谐是正的作用力,像+1,+1,+1这种;矛盾是负的作用力,像-1,-1,-1这种。作用力的方向不同,结果不同。有一点矛盾,肯定跑不出自己的最高水准(100%水准)。也就是,没有100%的和谐,跑不出100%水准。

又譬如,两个电视机厂生产相同的电视机,A厂和谐的好,造价380元批发430元,赚得盆满钵满。B厂内矛盾多多,各个环节都没和谐好,造价达到450元。B厂很快被淘汰,所有员工都等著下岗(失业),都是受害者。

人类社会现在正处于高度竞争的时代,内部矛盾必然影响自我的效率,削弱自我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使得自己处于劣势。哪个民族发展速度快,一定得益于他们的“和谐”发挥到高的水准。

从这点可以看出:和谐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内部成员间的矛盾和斗争是事物毁灭的动力,毁灭的不仅仅是矛盾的各方,而是这个事物中的所有成员,包括和谐之中的所有成员。

事物成员间的斗争必然会造成相互伤害,严重的会导致灭亡。无论任何事物都是由小部分组成的,一个个小事物组成大的事物,大的事物组成更大的事物。小事物的被伤害必然影响到整个大的事物,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庄,村庄组成地方,地方组成民族,民族组成国家,国家组成人类…现在有“地球村”一说,就是说地球只是一个村,里面装了全人类,我们人类只能同命运共患难,人类历史是一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史,世界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家和万事兴,家斗万事败”,这是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内斗永远是毁灭的力量。

所有的斗争都是窝里斗

和的双方或者多方,可以是距离很远,够不着也可以和;各行其是,互不相干。但是,斗争的双方或多方必需够得着,也就是说处于同一体中,所以,所有的斗争都是同一体内的窝里斗。夫妻斗争是家庭窝里斗,阶级斗争是民族窝里斗,民族斗争是国家窝里斗,国家斗争是人类的窝里斗。窝里斗是推向毁灭的力量,一定使整体受到创伤,通常是两败俱伤,有时是一死一残,还可能是同归于尽。鼓吹“斗争有益论”实际就是鼓吹“窝里斗有益论”,必然后果是欺骗人类走向毁灭。

具体地讲:

夫妻斗争是家庭毁灭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民族毁灭的动力;

民族斗争是国家毁灭的动力;

国家斗争是人类毁灭的动力。

夫妻斗争(矛盾)是家庭毁灭的动力

夫妻是家庭的成员。“家和万事兴”是千古颠覆不破的真理,那么家斗必然是万事败了。“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在号称“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的那个荒谬年代,大家不敢公开讲“家和万事兴”这句话。一个家庭是一个事物,夫妻是家庭中两个最主要的成员,当然夫妻有和谐也有矛盾。

夫妻越和谐,做什么都顺,家庭的生存就越好,也就越能发展,“和谐”是“良”性的力量,它能导致家庭发展。由此可见:“夫妻和谐是家庭发展的动力”。如果夫妻经常闹矛盾,其必然向心力越来越小,离心力越来越大,发展下去,最后只能离婚。以一个“王张”之家为例,分离后变成新的“王”家与“张”家,原来那个“王张”之家就灭亡了。矛盾更加激烈者,夫妻一方结束了对方,剩下一方被枪毙,不但“王张”之家灭亡,“王”家与“张”家也都不存在。夫妻吵架,做什么都不顺,你不找麻烦麻烦来找你。小矛盾小祸害,大矛盾大祸害,矛盾越大,祸害越烈。矛盾是“恶”性的力量,它必然导致恶的结果。

众所周知,夫妻吵架,不但危害自身,还毁灭下一代。在父母吵闹中长大的小孩,就是问题儿童,心里灰暗,性格比较孤僻,难以教育,对社会仇视,将来犯法和为害社会的概率非常高。这种小孩也缺乏自信,将来的生存很是问题。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孩比这还惨。我的理解是:缺乏(长辈的)爱是根本的原因。

由此可见:“夫妻斗争是家庭毁灭的动力”。

如果谁还迷恋辩证法,认为家庭矛盾是家庭发展的动力。那请他回家与老婆无理取闹地搞矛盾,日均吵架3小时以求得发展,看他老婆不把掰了才怪!

阶级斗争是民族毁灭的动力

阶级是民族的成员。这里必须特别提到“阶级斗争是民族毁灭的动力”。

如果阶级是存在的,那么必然是在民族内部划分阶级,把一个民族划成两个敌对的、相互仇杀的阶级。从逻辑上讲,这就是分裂民族。搞阶级斗争就是唆使甚至强迫民族内部一部分人迫害另一部分人,使民族内部相互仇杀、民族窝里斗,这就是毁灭民族。阶级是民族内部的成员,它们的相互斗争必然导致民族自伤、瘫痪甚至灭亡。凡鼓吹“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者,无论其出自什么目的,其客观效果必然是导致民族走向灭亡。所以高喊这句话的人一定是民族之奸,在中国就是汉奸!

搞阶级斗争,对民族起到强烈的分化作用,而分化就是弱化;我们弱化了,敌人就得到强化;就相当于帮助敌人。搞阶级斗争与通敌类似。

中国近代的问题不是阶级压迫问题,而是民族压迫问题,是外来民族奴役中华民族、迫使中国签署许多不平等条约,让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灭亡。在这个时候中国人搞阶级斗争,必然削弱民族的力量,无异于自我毁灭!特别是9.18日本侵略东北之后,有的党派高喊“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军队起义,武装保卫苏联”,无论它出于什么目的,它的理由表面上如何富丽堂皇,其客观效果必然是削弱中国的力量,帮助日本侵略者!

划分阶级实际是分裂民族,搞阶级斗争实际上是搞阶级迫害、群体迫害。如果某种政策制度性地迫害别人的时候,那么受迫害的人群就当然有权反抗,有权推翻这种迫害人的制度,那么这个民族可能在相互斗争中毁灭。一旦这时外族入侵,受迫害的人群(阶级)为了活命或为了公平很可能就投向外族,这就是制造汉奸的机制,讲阶级就是制造汉奸。中国自古就讲“仁义礼智信”,从来没有讲过阶级。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时,有不少苏联人站到纳粹那边去。中华民族是比较追求公平的民族,也是比较有造反精神的民族。抗日时,在北京西面,仅杨成武部队,大的收编就收编了赵侗(11,000多人)、孟阁臣(7,000多人)、刘玉昆(5,000多人),最终孟阁臣被中共干掉,赵侗跑掉后也被杀,赵玉昆见机不妙,带一些人投靠日军。我们臭骂汉奸的同时,更应该铲除制造汉奸的机制和理论。收编人家的队伍,却把人家干掉,这种事一般人是做不出来的,只有那个号称“先进”的党才玩得如此之欢,八路军新四军就是这么壮大的。

人民应该是平等的,一些理论竟然宣称某个阶级是先进阶级,并且要当领导阶级,要实行阶级专政。这是宣扬社会不公,准备建立不平等的制度。更加可笑的是,这个所谓的“先进阶级”还是一个文盲阶级,竟然是既先进且要当领导,这不是很荒谬吗?文盲都那么先进,我们还要读书干什么?我们还要学科学技术干什么?越学越落后?这不是误导社会倒退吗?难怪当年曾经高喊“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这个理论作的孽。

划分阶级是在民族内部划分的,阶级革命的敌人必然也在民族内部,损害的是自己的民族,损伤多了就毁灭,所以说:“阶级斗争是民族毁灭的动力”。没有“阶级斗争有益论”者的窝里斗和割地自肥的军阀,日本人是不敢侵略我们的,“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搞阶级斗争就是自伐其国。中国古人都能看到这一点,现在人为什么不懂呢?

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战争,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军阀斗争,最后都达到战争的最高形态、以战争来决定胜败。中国是农业社会,对稳定的依赖程度远比游牧民族高。每次战争,人口流动,耽误农时,饥荒遍野,人口急剧下降,社会倒退。所以,斗争与战争是社会倒退之源,“内斗是毁灭的动力”。

战争是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战争时期,中国人有一个专用的名词——离乱。这时,人民生活异常困苦,文明被毁灭,人民死亡巨大,人口急剧下降,中国自古就有“离乱人不如太平犬”这一定论,这是中国人几千年痛苦经历得到的智慧结晶。可见,人民对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是何等的厌恶。也再次证明:“窝里斗是事物毁灭的动力”。

所以说:划分阶级就是分裂民族,搞阶级斗争就是毁灭民族。古今同理。

中共的阶级革命对保卫民族有利吗?

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之后,各地的罢工潮风起云涌,严重摧残了中国幼稚之工业,给这个正艰难走向工业化的落后农业国,杠上了致命的一击,给日夜窥觑中国的外国豺狼,带去了明媚的希望。

汉冶萍公司是当年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工人众多。被“阶级斗争有益论”者相中,要把它建成“工人运动的基地和无产阶级的大本营”(看清楚啊,不是因为工人辛苦,而是人多好利用。其实当时农民生活更苦)。中共组织了汉冶萍总工会罢工和安源煤矿工人罢工。安源煤矿是汉冶萍主要厂矿之一,文革时看到,毛夹着雨伞去安源组织罢工的巨型画像。

安源煤矿罢工胜利后,工会获取了最高的权力,有法庭,有武装,能指挥当地的员警及监狱等。工人还要求扩大工会的权力,审理非工人,管理非工会范围内的事(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嘛,当然什么都得管)。工会工人更牛,自动将每日工作时间由12小时减至4小时,以致随便提前下班或自由旷工;不听管理人员、工头指挥,自由行动;没人敢管,导致减产。要算工人的幸福指数,古今中外都算在内,这时的安源煤矿工人算第一。汉冶萍总工会罢工和安源煤矿工人罢工,这两个罢工,致使经营异常艰难的汉冶萍更加雪上加霜,最终停产。最后汉阳铁厂仅留下200余人看厂,其余工人遣散。汉冶萍公司名存实亡。

这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受到损失的不仅是厂家,工人也损失很惨——没有了工作,最大的损失还是国家,汉冶萍是国企,如果汉冶萍正常运转,将巨大的支撑国家的各项建设,并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军事基础。同时期与汉冶萍相似的日本八幡制铁所,为日本的国力与战争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其实处心积虑想关掉汉冶萍的应该是日本人,无论从经济角度、战争角度和世界格局考虑都应如此,某些组织做到了日本人该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不是汉奸胜似汉奸。

正常罢工应该是经济斗争,当时的安源煤矿工人工资待遇并不低,共产党领导的罢工全部是政治罢工,是打击资本家的罢工。汉冶萍等于是国企,安源煤矿的管理层连股份都没有,也应该属于工人阶级,反对管理层的罢工斗争是没有道理的。第一次罢工时,提出“日工资低于4角者,直接加2角”,后来又提出“凡薪资每日在1元以上之工人,上年罢工时未增工资者,照原薪增加5%。”当时1元可以购买150斤谷子,够一个人一月的费用,在当时全国小地主普遍破产的情况下,这真是天上工资。在1976年前后,中国一个工人的月工资,在黑市上(黑市才是正常的交流市场),买不了150斤谷子(多数地方50斤都够呛)。就是说,当时安源煤矿工人的日工资超过毛时代工人的月工资。1元的日工资加上4小时的工作时间,还可以“随便提前下班或自由旷工”,这是古今中外最幸福的工人。只是用“工人”这个词合不合适?是否更应该用“工老大”、“工霸”或者“打工皇帝”?我充分理解一个词“贪婪”。汉冶萍是国企,可怜的中国人民,被卖了。

安源煤矿罢工成功的原因,是工人来源集中,乡土观念浓,比较团结。上海工人罢工不成功的原因,是工人来源复杂,致使不能团结。罢工起作用的因素不是阶级因素,而是乡土因素。乡土是地缘问题,阶级是经济问题,阶级与地缘是两个不同概念又相互排斥的东西,用乡土观念搞起阶级斗争;可见真正的阶级是靠不住的,只能靠中国人的乡土之情。乡土情放大就是民族情,可见中国人的乡土情、民族情才是真感情。从这里可以看出阶级斗争理论的荒谬。

铁路工人罢工也给中国这个准备大力建设铁路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危难。

北伐开始以后,工人运动如野火乱烧,某些地方更加疯狂。陈赞贤在1926年下半年到赣州从事工运,把一万多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总工会,进行各种罢工并要求加薪。要求某些商店店员的工资骤然增加到原薪的14倍,还要求“每年还应准假3个月以探亲,外省店员则应准假4个月,最长者可达5个月。”“店员不愿回家者,此期间工资还应照原工资加倍发放。”“在店供职满一年者还应分享该店全年利润十分之二的分红。”章程还规定:“凡本会会员月薪还应增加……原有月薪不足20元者应加至120元,不足30元者应加至140元;不足40元者加至160元等等。”。当时,100元的工资,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是非常罕见的高薪(毛在北大图书馆当馆员工资才8元)!通常只有洋行与公司的高级职员才能拿到。随之而来的物价飞涨,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和地方混乱,两个多月陈都不愿意退让。1927年3月陈被北伐军第一师枪决,当时报纸控制在左派与中共手中,全国声讨该师,蒋介石只得把军官撤职。

武汉国民政府成立,汪精卫任主席,由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国民党左派许多是地下共产党)联合执政,执行了苏联指示下的所谓“反帝反封建”的共产党工农政策。受工潮的影响,武汉企业倒闭潮、老板跑路潮涌起滔天巨浪,不少老板连厂都不要就跑掉逃命,跑慢就被“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砸粹,仅迁入武汉租界免难就多达3,800户,40,000多人。柴米油盐日常用品奇缺,价格陡涨。工人失业人口空前高涨,达十多万人(汪精卫估计30万),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致使共产党丧失了威信和在城市中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

很明显这一切是罔顾人命、罔顾公平的极左路线造成的,而这个路线出自斯大林,引起托洛斯基的批评。斯大林为了推卸罪责并打倒托洛斯基,就把中国革命的失败的原因说是“右倾机会主义”,陈独秀成了替罪羊。斯大林坚持了他的错误路线,以致中国各个根据地和红军后来才有非常惨烈的“肃反”运动,中国人又经历了巨大的劫难。托洛斯基更左,他掌权死的人会更多。

10年后,刘少奇对当年工人运动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反思。他在给张闻天的一封信中说:“当时在长沙、武汉、广州等城市,工人运动中的左倾错误是很严重的……提出使企业倒闭的要求,工资加到骇人的程度,自动缩短工时到四小时以下。随便逮捕人,组织法庭监狱,检查火车轮船,随便断绝交通,没收分配工厂店铺,这些事在当时是较平常而且是极普遍的。”“这些事干起来而且越干越厉害,在社会上、政治上、经济上、人心上要发生严重的影响,这是无疑的。企业的倒闭,资本家的关门、停业与逃跑,物价的飞涨,物资的缺乏,市民的怨恨,兵士与农民的反感(当时有许多小城市的工会被农民捣毁,而且是农民协会领导的),军官与国民党人的非难,就随着这种左倾的严重程度而日加严重起来。而工人运动当时是共产党员负责的,这一切非难,就都加在共产党身上。人们并不责备工人,而责备这是出于共产党的指示,这就影响共产党与各方面的关系。”刘少奇对中国工运的独特性有所总结:“中国工人的流氓式生活,流氓组织在工人中的长期存在,也影响工人运动。在工人得到解放以后,他们就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的,不顾及将来与前进地行动。”

其实情况比刘少奇所描述的还要糟糕,据郑超麟回忆:工人们不但以武装化的纠察队封闭商铺厂店,强迫店主厂主接受自己的要求,而且“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向雇主算账,不仅要求增加以后的薪水,而且要求补加以前的薪水甚至算至几十年前的,所加的又比原薪多好多倍”,这样激进的结果,自然只能是雇主关闭商铺厂店逃亡。张国焘还记载了运动的一种恶性循环——随着工厂的纷纷倒闭和雇主的纷纷逃亡,失业的工人越来越多,其结果就成了:“工人们一方面要工厂复工,才不致失业,另一方面又提出一些迫不及待的经济要求,使企业更难经营”——失业时间越长,工人生计越艰难,“迫不及待的经济要求”就提得越高,企业就越不敢重新开张……国民党中央工人部在调查武汉纺织业迅速衰落的原因里谈到:工会势力过于庞大,工人纷纷怠工,无病也要求带薪休假,管理者则“简直不敢说”,以至于“商人纷纷歇业,以避工人之锋”(注10)。

更加惊叹的是,这场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即使如此这般地让工人占尽便宜,工人也不向往共产党。至1932年1月,中共组织的红色工会组织遭到重创,全国红色工会会员只剩下3,000人。向忠发叛变,其实,这期间“堕落”的又何止一个向忠发。据周恩来回忆,根据莫斯科意图改造后产生的六大中央委员总共有36个,其中工人占了22个,而这22个工人委员中,除了向忠发叛变以外,相继投降了国民党的就有14个,占整个中央委员三分之一还多(我觉得,看了上面的乱象,不投降国民党的就不是人)。这也就难怪,当向忠发死后,曾有另一位工人出身的政治局委员卢福坦(后来叛变并在国民党特务机关任职,79岁时被中共秘密杀害)明确表示想要接替向忠发做总书记,却不被共产国际所考虑。继向忠发之后,共产国际宁肯找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即使是毫无经验的留苏学生来维持中共中央的工作,再也不敢提找工人来做中共领袖的事了。从此这个号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层,再难以见到真正的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革命这个词,放在中共的身上是很可笑的,因为这个党的主要成分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而是小知识份子与小地主,是他们混进革命队伍中来把天下弄成这个样子的。就凭这一条,斯大林的剑就时刻悬在这个党的头上,何时开宰只看斯大林的心情,中共内部的每次大清洗也都用了这个借口。

农民运动也失控。毛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口号:“有土必豪,无绅不劣。”“必须把一切绅权都打倒,把绅士打在地下,甚至用脚踏上。”“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间的恐怖现象”。湖南等地农民运动异常激烈和极端,许多北伐军的亲人被极端迫害甚至杀害,造成各界恐慌和极端仇视,引发社会动荡,影响军队稳定,几乎断送北伐,这也是军人后来那么涌跃追随蒋介石“清党”的主要原因。在1927年1月的中央会议上,陈独秀都指责,农民运动“过火”、“幼稚”、“动摇北伐军心”。

主持湖南农民运动的李维汉(罗迈)晚年在回忆录中承认:“在这场农村革命的大风暴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左’的偏差,诸如擅自捕人游乡,随意罚款打人,以至就地处决,驱逐出境,强迫剪发,砸佛像和祖宗牌位,等等……此外,还冲击了少数北伐军官家属 , 引起同湖南农村有联系的湘籍军官的不满。”

梁启超在家书里这样描述:“现在南方只是工人世界,‘知识阶级’四个字已成为反革命的代名词。(两湖、江西大小公私学校完全封闭,以改组名义封闭,但开学总不会有期。)”、“握权者都是向来最凶恶阴险龌龊的分子,质言之,强盗、小偷、土棍、流氓之类个个得意,善良之人都变了俎上肉……‘党军(北伐军)可爱,党人(共产党)可杀’这两句,早已成为南方极流行的格言……所谓工会、农会等等,整天价任意宣告人的死刑,其他没收财产等更是家常茶饭,然他们打的是‘打倒土豪劣绅’旗号,其实真的土豪劣绅,早已变做党人了,所打者只是无告的良民。”。听说两湖学才叶德辉、王葆心之被中共枪毙,导致王国维自杀,使世界失去一位水准极高的大师,留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拷问著活人,向扰乱世间的党人抗议。

据国民党方面调查5月间湖南情况说:“先是共产党大捕彼辈所认为土豪劣绅者,各地监狱为之充满……各县乡村,同时宣布戒严,凡无农会工会之徽章,不能通行,否则视为奸细,或土豪劣绅逃亡者(连逃亡都不行,多恐怖)。于此时也,商不安于市,农不安于野,人人自危,家家恐怖。”汪精卫6月1日在武汉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气愤地说:“照他们这样胡闹,打到湖南,湖南完了;打到江西,江西完了;打到河南,河南又完了。中央只好关门,还革什么命!……我们看,农产品被摧残完了,工商业家都打得跑光了。上不要中央,下不要人民,还革什么命!”

在蒋介石执行蔡元培为首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清党”(4.12清党)指示后,武汉政府这边的北伐军和各界纷纷响应,汪精卫只得也清理共产党,倒向南京,最后并入南京国民政府。可以说,大革命的失败原因不是“右倾机会主义”,而是“左倾屠戮主义”,是共产党的“左倾”工农运动造成的,左派的武汉国民政府被左派的共产党的阶级斗争所摧毁,武汉也失去了成为首都的机会。

可以想像,如果按照中共当时的工农路线走下去,中国没有任何力量反抗日本侵略,其实不用日本攻打就已经自己完蛋。政治罢工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有巨大危害,“阶级斗争有益论”者看不到这一点,非常可悲。而罢工者提出的诉求,全是巨大的流氓讹诈(如长14倍工资、4个钟头工作制、一年5个月休假、十分之二分红),在号称无产阶级代表的中共执政几十年后的今天都看不到一点点实施的可能。列宁上台后却是“要强迫所有的工人吃苦受罪”、“把日常生活条件社会化;全国1,500万—1,600万人被迫每天工作12—16小时。”列宁所创建的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权啊!却让无产阶级吃苦受累。

斗争的双方必需处于同一体中,所以所有的斗争都是窝里斗,鼓吹斗争有益实际就是鼓吹“窝里斗有益”。斗争不但会向上延伸,从阶级斗争延伸成民族斗争和国家斗争,我们看到的马克思国家都是如此;斗争还会向下延伸,从阶级斗争延伸成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我们看到的马克思国家也都是如此。斯大林就不说,他杀了2,000万苏联人民,列宁比他更厉害。中共的内部清洗也是很厉害的,大家都知道张国涛,他在红军内部搞“肃反”,杀了许多红军,连女红军长得漂亮都是被杀的罪名。张国涛不是最厉害的,他是反派人物,总有人拿他说事。中央苏区抓“AB团”杀的共产党干部和红军比张国涛多得更多。据萧克将军回忆录记载,中央苏区肃反累计杀了10万红军,根据地总人口减少百分之二十。贺龙红军肃反,把三万红军杀剩三千。从数量上和比例上来看,张国涛都不算不上第一。中央苏区与贺龙红军肃反所使用的罪名绝对比张国涛更令人乍舌。

柬埔寨共产党(赤棉)更利害,杀掉了三分之一国民;无论如何看,这都是毁灭民族的巨大灾难,赤棉头子的中共导师却夸奖说:“你做得好啊,一举消灭了阶级。”真是愚昧之极!

可见,“窝里斗有益论”其毒无比,相信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俄罗斯的咒语“我们败给了战败国”!

一战时,当俄国与德国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列宁接受德国的大力支助回国搞阶级革命推翻自己的政府,使自己国家战败,鼓吹“战败引起革命”、“变外战为内战”;推翻的还不是沙皇而是民主共和的俄罗斯——现在的俄罗斯政权(张闻天也鼓吹过列宁的这些事迹)。当列宁拿到政权后,力排众议,签定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和约》,向德国投降并割地赔款。

1917年底当列宁想退出战争之时,美国已经参战半年多,德国在被世界群殴之中,战败已经不可避免,傻子都能看出来。苏联抛弃与之同盟的其他国,独自与敌国集团签定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和约》,使德国得以从苏联调回二百万军队用于西线作战,也未能挽救德国战败的命运。总之苏联不退出战争,德国战败得更快更彻底,苏联也不至于丧权辱国,并失去许多国土、物资和人心。

一战刚开始,连懦弱无能的中国北洋政府都看到德国必败,选择支援协约国集团,给他们派劳工,并最终参战,为中国获取了丰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是一次辉煌的外交胜利,是中国终于走出腐朽没落清朝的开端。而列宁却向几乎已经战败的德国投降,丧失国家利益、信誉与民心,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全面失败,他的水准不如懦弱无能的北洋政府。

苏联是幸运的,几个月后,德国被打败,英法的停战协定有一条就是让德国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列宁也据此宣布废除它,和约虽然废除,苏联已经送给德国大量物资、割让的领土大都没有回来。

列宁号称“无产阶级没有祖国”,要借“战败引起革命”推翻了俄罗斯民主临时政府,他虽然打出“现在就要和平”的旗号夺权,但两国交战中“和平”可不是一方能说了算的。长期以来只做“反战”(还不是和平主义的一般“反战”,而是“变外战为内战”、“使本国政府战败”这种单方面损害本国战争努力的极端“反战”,甚至极端到鼓吹与外国敌军“联欢”、枪杀己方军官并倒戈进攻本国政府!)功夫的列宁一旦上台面对德国人,比沙皇和俄罗斯民主临时政府自然更加不堪一击,垮得更惨,以至于他很快下决心力排众议,签订彻底屈服于德国的《布列斯特和约》——实际就是战败条约。此约一签,俄国不仅丢掉几乎半壁江山,而且剩余版图内也顿时叛乱蜂起,用苏联时期的话说,从“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凯歌行进时期”变成“全面内战的艰苦时期”,新政权一度几成孤岛,岌岌可危,其实这仍然是“战败引起革命”的逻辑,只不过如今这逻辑是冲着列宁自己来了。当时布尔什维克领导层大多数也反对签订这一战败条约,并不是由于他们“爱国”(他们与列宁一样当时都是信奉“国际主义”和“工人没有祖国”的),而是害怕承认对德战败会引发推翻新政权的又一轮“革命”(用他们的话说是“反革命”)(注5)。

如果德国战败来得不那么快,使得《布列斯特和约》很快废除,那么苏联政权会可能很快就在俄罗斯人民的反抗中被推翻,列宁及苏共将被人民的怒火焚毁。“战败引起革命”的击鼓传花游戏恰巧在列宁掌权的一棒中止了。显然,协约国方面如果提前一年获胜,或者,无论沙皇还是临时政府如果能够熬到1918年终战,列宁得以夺权的概率就极小;大战如果比实际结束日再拖延一年,列宁政权能够延续的可能也不大。

十月革命就是为了暴力夺权。列宁不跟德国打,是为了集中兵力,全面镇压国内的反对派,保权力才是第一位的,就只能出卖国家了换取自己党的利益。它们把沙俄从一战的战胜国,变成了战败国,还割地赔款、污辱国格。

现在大陆主流媒体还赞扬说,列宁为了给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有喘息的机会,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在失败的时候在敌人枪口下签定的,不算卖国,夸列宁英明。

按照这个逻辑,满清没有卖国,满清也是在枪口下签不平等条约的,保住了第一核心利益。50、60年代对越南、朝鲜、缅甸送的领土,虽然不是枪口下签定的,但也是为了革命友谊,也不能算卖国。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统治者可以用卖国一词来定义。只是,抗战的时候,中国打得那么惨烈,蒋委员长为什么不签定和平条约?他不知道向列宁学习吗?

当时,德国如果不是过分贪婪,逼迫苏联签定异常污辱国格的丧权辱国条约,不但浪费了4个月时间,更重要的是无形之中煽起敌国的士气,逼得他们不得不同仇敌忾、抵死战斗;德国如果在列宁开始抛弃盟友之时就与之签较为平等的条约(降低协约国的抵抗意志、煽起协约国与苏联当时及战后的矛盾,过后还可以再收拾苏联),提前4个月调回二百万军队猛扑英法联军,在美军大力进入欧洲之前,把英法打败,那么第一次大战胜利者就是德国。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国更难抵挡德国,那么德国可能又是二战战胜国,世界将被法西斯统治,人类将堕入黑暗之中。

苏共不只是出卖俄国、让苏联丧权辱国,他简直是出卖世界、把人类推向危险之中。

俄罗斯总统普京说:“我们败给了战败国。我国输给了这场战争的失败方。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我们输给了战败的德国,事实上是向它投降,后来它又向协约国投降。这是当时的国家领导背叛民族行为的结果。”

普京还说:“列宁创建的苏联是人间地狱。”

据俄罗斯官方历史书《二十世纪俄国史》记载:苏联政府实行“要强迫所有的工人吃苦受罪”、“把日常生活条件社会化;消灭家庭,掀掉一家一户的锅灶…全国1,500万—1,600万人被迫每天工作12—16小时。仅圣彼德堡一地,从1917年到1920年该市有三分之一的人因饥饿疾病和政治上的原因而死亡,这里1917年的46名科学院院士,死亡5人,流亡8人,1923年仅有23名。其他如俄国中部省份在1916年人口总数为6,800万,到1920年仅剩下3,800万。”1928年—1933年牲口总存栏数剧减,直到苏联解体,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水准。

契卡们(秘密员警)奉有列宁的指示:“你们审问被告时不用找什么证据,只消让被捕者回答他是什么出身,受什么教育或职业。靠这个就能决定此人的死活。这就是红色恐怖的实质”。列宁称“契卡在直接行使无产阶级专政,这对于我们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契卡的功劳之大无法估量。”、“共产主义理论家们设想,‘红色恐怖的目的,不仅仅是恐吓,还要人为地选择适合于为社会主义的’明天‘传宗接代的人’”。这是民族大屠杀、是人类大屠杀,是反人类罪行。

苏共不搞阶级革命,这一切就不存在,阶级是在民族内部划分的,搞阶级革命就是搞民族窝里斗,伤害的必然是自己的民族。

可见,鼓吹“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学说,其真正的目的是毁灭民族。

2017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前苏联时期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碑“悲伤之墙”落成。普京出席了揭幕仪式并发言。他说:“当时各个阶层、全体人民:工人、农民、工程师、军官、宗教界人士和国家公职人员、学者、文化界人士都遭遇了残酷的迫害。大清洗不吝惜人才,不吝惜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不吝惜对祖国无限忠诚的人,每个人都可能以杜撰的、荒唐的罪名被指控。几百万人被控为‘人民的敌人’,被枪毙或遭受精神折磨,饱受监狱、集中营和流放之苦。这段可怕的过去不能从民族的记忆中抹去,尤其是不能以任何方式、以任何最高的所谓人民的利益为名而正当化。”

“我们败给了战败国”,这个咒语久久地在俄罗斯的天空中回荡。

民族斗争(矛盾)是国家毁灭的动力

民族是国家的成员。一个国家一般由多个民族组成,如果民族不平等,必然造成民族纠纷甚至仇恨、残杀。仇恨一旦形成,一般百年内难以化解。国家就会在民族斗争的内耗之中自我毁灭。现在非洲也现出了这种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临时办法是国家分裂,分裂成几个新的国家,原来的国家就灭亡了。国家即使分裂也很难化解仇恨。

在汉族内部,也经常出现村斗——村与村的械斗,怨恨代代相传,久不久又发生械斗,要解开怨恨真的很麻烦。人类不但文化与血缘是继承的,爱和恨也是继承的。

公平是我们应该宣导的。父母对儿女不公平,是造成儿女纠纷的最重要原因。本人见过一些父母偏心,导致儿女心中抑郁不平,许多在父母去世多年后虽然化解,谈起来还是感叹不已。可见,父母偏心,尽毁兄弟情,为人父母,千万别偏心。卢旺达的民族大屠杀就是因为民族不平等造成的。

公平的制度是美好的制度。专政的政权鼓吹的是反公平,世界上那些阶级专政的政权,都是最不公平的政权。专政是独裁加上了暴力,是最暴力的独裁。共产党鼓吹的阶级社会,是人类最黑暗的制度。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以致我们要不断地追求公平。只有达到某种程度的公平,矛盾就减少,社会就和谐,就能生存和发展。民主制度是现在较为公平的制度,所以我们要追求民主。

国家斗争(矛盾)是人类毁灭的动力

国家是人类的成员。人类是由一个个国家组成的,如果部分国家总是相互打战,怨恨越来越大,最后,一方首先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对方报复,瞬间互扔核武器,于是人类就灭亡了。斗争的最后手段就是战争,斗争的最高形式和最剧烈状态是战争,战争的最后手段就是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不降低斗争动力,战争无法避免。连不打战的、很和谐的国家也跟随人类一起灭亡。人类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我们需要的是全部国家的和谐,而不是部分国家的和谐。

由此可见:国家斗争是人类毁灭的动力。

矛盾斗争性是事物毁灭的力量

内斗——事物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它是事物灭亡的根本原因,灭亡的不仅是矛盾的各方,而是事物和事物中的所有成员。内斗是毁灭的力量。

事物内部存在两股力量,矛盾性与和谐性,和谐才能使事物生存,生存才能发展。和谐越好,发展越快。

将帅不和容易坏事!中国历史中,战争中有一条规律,就是将帅不和、内部的不和谐非常容易被敌人钻了空子,从而自我毁灭。

斗争是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斗争产生仇恨,仇恨加深矛盾,反过来推动斗争。形成一个循环,不断升级,如果不回头,一定会把事物推向毁灭。仇恨是深层的原因,是关键的东西,是动力的源泉,矛盾和斗争是表现,毁灭是结果。可以说,仇恨使事物毁灭。

和谐是事物发展的力量,矛盾是事物毁灭的力量。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无论是出自什么原因,其结果必然是毁灭事物。可见辩证法有多邪。

1927年至1937年,被喻为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当时中华民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为后来的卫国战争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当时日本已经侵略中国东三省,中国内部的阶级革命正如火如荼,某党正在进行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军队起义的阶级革命战争;地方军阀也搞割据,内战不断,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地盘狭小;在这种内忧外患、处境险恶,又几乎没有外国投资的情况下,获得近10%的经济增长。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战争年代,都是人民生活困苦、人口巨减的年代,但是当时虽有内战,人口却在增加,经济却在发展,科技也在进步,各方面成果巨大,功德无量。说明当时的战争是局部的,社会的整体还是和谐与进步的,并不是“万恶的旧社会”。如果是没有内忧外患的和平环境,国民政府又能控制巨大的地盘,再有外国投资,我看20%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都能达到,抵抗日寇就更加容易。

和平环境,人有精力能力和心情搞发展。斗争斗到最后是战争,人类最剧烈的斗争手段就是战争,那时人首先考虑的是活命,能活下来就是万幸,哪有可能搞发展?战争是最大的毁灭,和平才是发展的动力,战争是毁灭的动力,这是常识,中国与世界上多少文明毁于战火!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破坏是巨大的,造成生产力倒退。开历史的倒车。可是辩证法者把斗争、战争当成发展的动力,真是太愚昧。二战时,中国的文史科学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如果没有日本侵略,中国再获30年和平时期,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未必是美国,极有可能是中国,中国的科学技术也会有长足的发展,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将是巨大的。八年抗战,中国打到山穷水尽、玉石俱毁的地步,与日本两败俱伤。日本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的发展,是战争毁了中国梦。

矛盾和内斗是事物毁灭的力量,这是非常显浅的道理,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非常奇怪的是,我们为什么反过来相信呢?相信了什么“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不是非常诡异的事情吗?

谢选骏指出:上文看到了现象,却没有找对原理。作者知道“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非常诡异的事情;却不知道“阴阳化生是天地万物的原理”。事实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条件之一就是《易经》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效的生存哲学,那就是阴阳互补、化生万物的理论。依从这个理论,中国才能忍辱负重,在逆境里甘当被奴役的对象,通过被侵略而获得能量的吸收,结果得以壮大自己。如果按照斗争哲学一味硬扛下去,势必遭到重点打击,而万劫不复矣。

但是,从明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元代以来,中国人开始陷入了善恶二元论、光明与黑暗二元论、进步与反动二元论……这种斗争的的二元论取代了阴阳互补的二元论,从而使社会陷入了僵化状态而不是再生状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列宁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波斯宗教,也就是一种善恶二元论、光明与黑暗二元论、进步与反动二元论……这也是它何以能在当代中国大行其道的深层原因。然而从阴阳的原理看,善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现象……都是作为阴阳原理的表象在进行活动的。例如,共产党通过杀地主资本家而使得自己成为最大的地主资本家了……清朝和民国的故土,通过八国联军和日本苏联的的轮奸,在凶恶黑暗的蹂躏之下,而成长为一个国际强权了。

从现象到原理,应该彻底抛弃马列主义的原理,才能逐渐结束马列主义的现象。

是回归中国哲学的时候了。然后,我们才能重新前进。

网民评论:周易的精神,帛书的易传,易德大矣,即能虫变,又能鱼变,又能云变,唯所欲化而不失其本形。蛰以求存,曲以求申,时至乃飞于天。清夷不自量力来统治中国,中国虫变,马列毛入主中国,中国魔变,现在中国将虎变豹变,终当龙变,高尚行乎日月哉。



【021、从学而优则仕到仕而优则学】


《中共高官们的另类腐败重灾区曝光》2018-02-04报道:  

近日,中共党刊披露“十八大”以来落马高官的另类腐败,也就是学历腐败。

有分析表示,中共十九大后,中国反腐并不停止(图源:VCG)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报道称,翻查142名“十八大”后中共党政系统省部级以上落马高官的履历,发现落马贪官的高学历“速成多,跨界多,名校多,疑点多”,不少高官还拥有院长、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等头衔。

调查数据还显示,近半的中共贪官高学历“跨界”。48名博士高官中,有26人跨界,占54%;66名硕士高官中,有33人跨界,占50%。

分析称,中共官员为了更快被提拔,用高学历充门面;学校有了高官学生,办事更容易,人脉更广;企业家也通过这个平台结识官员。由此形成了“权学同谋”利益链。

实际上,中共十八大后,“权学交易”现象有所遏制,但远未能止步。中国浙江省委党校教授吴锦良表示,十八大以前,公费支出比较混乱,官员攻读学位的各种开销,可通过各种渠道报销,自己不用花钱。十八大后,官员要读学位得自己掏钱,热情减了大半。

官员学历造假问题由来已久,但屡禁不绝。中国官媒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新闻周刊早在2007年的报道中曾分析认为,打击官员学历造假,必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并建立健全假文凭惩处制度,从制度上预防“权学交易”。然而,官员学历腐败时至今日仍为人诟病。

谢选骏指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同时也是个官迷,鼓吹“学而优则仕”。结果流风所及,到了现在竟然沦为“仕而优则学”。这都是因为老毛头自己考不上大学,只好凭着杨开慧的裙带关系,到北大图书馆混个管理员干干……嫉妒羡慕恨,发愤造反派!五十年后,终于通过党政军暴打倒了权威、解散了大学,结果却可笑地成了“从学而优则仕到仕而优则学”转折关键。我有个同学,都是博士生导师了,还当上了研究所长,竟然还要从硕士学位回补一个博士学位。我对他说——“这样一来,你不是承认你此前的所有研究工作,水平还不如同一专业的一个博士了吗?”这人真是太太太可笑了。不过话说回来,“仕而优则学”并非中共的发明,而是《论语》里明确记载过的。不过当时的顺序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此,很多人觉得很难理解。因为,既然当了官了,目的都达到了,还需要学习什么呢?现在明白了,为了门面好看一点,为了做更大的官。这是一个官本位社会,一个官迷社会。呵呵。古今一样的,无可救药了。



【022、粗制滥造的摩天大楼】


2016年8月26日,《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报道,温斯顿·严(Winston Yan)站在洛杉矶最大房地产项目的顶层,那是一栋靠近110高速公路、由玻璃和混凝土组成的38层建筑。楼下是忙碌的工人、工程车辆和起重机。这个多功能开发项目叫做“大都市”,在洛杉矶是前所未有的。但对严来说,却十分熟悉。他是中国房地产巨头绿地集团(Greenland)的一名建筑师和执行经理,在过去几十年,他见证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使我想起北京和上海的故事。” 严说,“但现在却在洛杉矶上演。”

洛杉矶房产一直吸引着外国投资者,他们来自日本、加拿大和韩国。但没有人像如今的中国人一样“让高楼拔地而起”。

诸如绿地集团、泛海控股(Oceanwide )和深圳合正集团(Shenzhen Hazens)等中国开发商倾注数十亿美元,在洛杉矶建起摩天大楼,提供数千房屋,这些即将改变这个城市的天际线。从2014年起,中国开发商便在洛杉矶市区参与了18宗土地交易中的7宗,耗资超1900万美元。

“等所有这些大型项目落成,印有洛杉矶街景的明信片就该重拍了。”高力国际公司执行副总裁马克(Mark Tarczynski)说。

相当一部分的房产购买者将是中国人。中国中产及富裕阶层寻求利用境外实业来扩大财富。随着中国经济放缓,这种趋势也愈加明显。

高歌猛进的楼宇建设对于中国房地产商来说是种展示,他们愿意花高价来树立自己国际品牌的形象。初次涉水显示出美中两国在建筑领域的差异。如果美国想一直作为中国资产最佳流入地的话,双方都应从中学到不少。

“速度差异太大了。” 深圳合正集团执行项目总监索内·惠(Sonnet Hui)说。合正集团正在斯台普斯中心(Staples Center)对面建设一个价值7亿美元的多功能项目。“在这里会有许多计划和研究,但在中国,就只是'让我们开工吧'。”

中国人来之前,一些项目计划都因经济不景气无法实行。2014年,上海绿地集团耗资1.5亿美元,宣布要建设一栋 “城中城”,其中包括7万平方英尺的零售区、18层高的精品酒店和1500户民居,有一些还是海景房。价格从50万美元到690万美元不等。

世邦魏理仕公司执行总裁劳里·路斯蒂格鲍尔(Laurie Lustig-Bower)促成了“大都市”这笔交易。他说:“中国人会最大化地利用这些土地。当然我们对‘大’的定义不同。”

据说,绿地集团总裁来参观“大都市”时是他第一次没有以车代步穿越工地。法律公司Allen Matkins合伙人托尼·那特西斯(Tony Natsis)说:“中国人建造这样的楼就是小菜一碟。”

与此同时,另一中国房地产巨头泛海控股花了1.748亿美元在斯台普斯中心对面买了4.6英亩的土地。这家北京公司还打算投资10亿美元到另一个多功能工程项目中,其中包括17万平方英尺的零售区、奢侈酒店和500处公寓。

在现在的豪华市中心酒店,合正集团计划将其替换为一对公寓楼,不远处则是W酒店。

“我们总裁是个篮球迷。他去斯台普斯中心看球赛时看上了这个地方。” 惠说。

深证合正为这2.5英亩耗资1.04亿美元。每平方英尺925.11美元创下了2014年以来土地收购的最高纪录。

过去两年,土地单价排行榜总是被中国人占据。“中国人带着很多的钱来,并且行动很快。” 地产公司Transwestern分析师迈克尔·索托(Michael Soto)说。

中国开发商愿意在洛杉矶市场上开出能够取胜的价钱,因为他们为了回报愿意等待,而且能够依赖当地及中国买家。此外,将资产移至海外也是抵御通胀及人民币走低的好办法。

中国房价飞涨的阶段已经过去,目前房产市场已趋于平静。投资者不再将钱投至北京、上海,而是瞄准外国市场,比如温哥华、悉尼、圣盖博谷等。

不过,对中国客户的依赖也存在风险。一些洛杉矶市民担心,中国投资这会将房屋空置。这在中国是个普遍现象。

一些在洛杉矶的中国开发商认为,他们的客户将有40%都是中国人。不过,近期中国外汇储备骤跌,这使得中国人不再那么容易将钱拿出中国之外。这导致了自2011年以来中国人购房热的首次降温。

因此,这些开发商可能要比预计中更依赖洛杉矶当地客户。如果如此,他们就要祈祷大面积建造不会带来市区公寓的供大于求。

目前市区在建的公寓共6260个,这其中不止包括中国的项目工程。当这些公寓都建造完成,住宅数量将增加15%,达到4万个。此外,还是几千个仍在计划中。

这种风险已经使得一些中国开发商放弃了市区,转向好莱坞地区。

“我们在中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供给过量时,要停止投资。”金地集团(Gemdale)美国分公司董事长詹森·朱(Jason Zhu)说,金地集团在行动之前对美国房地产业做了大量研究。

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等这么久。虽然洛杉矶对于建筑的审批程序近期已经很有效率,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是煎熬。

“中国开发商不会买了地后空置,等待更好时机。”泛海广场总裁托马斯·冯(Thomas Feng)说,“我们买了后就想立刻开工。”

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房地产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中国没有房产税,所以卖地所得是地区政府收入来源的1/4。这使得它们更愿意加快房地产的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栋57层的摩天大楼在中国只用19天就能盖好。

但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买地两年后,合正集团的工程还没有正式开工。主管经济发展的洛杉矶副市长雷蒙德·陈(Raymond Chan)称,曾重罚过这家公司。但后来官方态度缓和,希望建造方能够满足城市的各项要求。合正集团计划在明年初正式开工。

谢选骏指出:相比之下,现在的中国,一栋57层的摩天大楼只用19天就能“盖好”。请问这不是粗制滥造又能是什么呢?



【023、打猎就是欺负弱小】


在古代,用落后的武器甚至徒手打猎,可能是一种勇敢行为,在现代用先进的武器装备武装到了牙齿,所谓的打猎就不再是勇敢,而是一种卑鄙怯懦的残暴,因为那是在欺负弱小。

(一)

颇有血腥的广告词曰:

在南非的“自然狩猎之旅”可以是非常休闲惬意而奢华的享受。试想一下,每天早晨在高档的酒店式豪华帐篷中醒来,一大清早驱车深入保护区寻找非洲五大动物,也可以在上午来到保护区濒危动物救助中心近距离抚摸那些可爱的猎豹宝宝,或者下午骑在大象背上漫步丛林,看着一群群斑马、角马从眼前走过。黄昏时分在草原上看着日落,喝着饮料,何等享受。最后回到营地享受完精美晚餐后,再次回到帐篷式房间,在一阵阵虫鸣声和远处狮吼声中进入梦乡。 

行程亮点:

1、此产品有南非政府颁发的狩猎许可证

2、在南非感受动物在广阔、漫无边际的草原上奔跑,享受狩猎带来的刺激。

3、入住世界十大奢华酒店之一的皇宫饭店the Palace of the Lost City

4、参观南非最富盛名的红酒产地,品鉴红酒

5、好望角看两大洋的分界;去海豹岛看海豹

6、全程专业导猎员提供狩猎指导,全程的私人翻译陪同

7、将猎物制作成头像标本作为狩猎纪念品并负责运送到国内指定地点

8、专车专导,自由私密,行程顺序安排较有弹性充实,无需您自己操心

回归真男人 去南非做个传奇狩猎英雄

真正的猎人是勇敢坦荡而仁慈的,现代狩猎的目的早已不是为获得食物去生存,而是一种绅士的运动,有着非常严密的国际规范和法律规定。合法狩猎在今天已经是更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的一种重要方式和经费来源。

狩猎是人类祖先最先掌握的技能之一,它植根于人类的基因之中,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是否还能像人类的祖先一样,隐藏于荒野,感受猎物的心跳,将血液与猎物的鲜血融合。每个人都有做猎手的潜质,每个人从小都有举枪的冲动,但当你真正举起上膛的猎枪,将瞄准镜对准猎物,当你知道因为你的一个手指动作,你眼前的动物就将轰然倒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时候,你的心态会是什么?你有做猎手的潜质吗?在一个真正的猎手的内心,这并不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杀戮,而是一种生命的传承,一种人与动物的心灵交换。

在南非的“自然狩猎之旅”可以是非常休闲惬意而奢华的享受。试想一下,每天早晨在高档的酒店式豪华帐篷中醒来,一大清早驱车深入保护区寻找非洲五大动物,也可以在上午来到保护区濒危动物救助中心近距离抚摸那些可爱的猎豹宝宝,或者下午骑在大象背上漫步丛林,看着一群群斑马、角马从眼前走过。黄昏时分在草原上看着日落,喝着饮料,何等享受。最后回到营地享受完精美晚餐后,再次回到帐篷式房间,在一阵阵虫鸣声和远处狮吼声中进入梦乡。

不计其数的各种非洲特有动物在广阔、漫无边际的草原上奔跑,猎人追逐着猎物;晚上,在星斗漫天的夜空下,围坐在篝火旁享受狩猎成果的野味。非洲是所有猎手梦寐以求的目的地,是让他们梦想成真的地方!除了非洲,地球上没有另一个地方有如此丰富和多元化的野生动物种群。

南非狩猎是否会影响当地生态太平衡?

严格的法律保护生态平衡

南非捕猎都必须在狩猎协会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严密管理下进行,狩猎也变为了一种人为保护生态平衡的途径,在南非当地,有节制的狩猎不但不是血腥的行为,反而是人为促进生态链平衡的手段。比如,一只成年的雄狮长久地霸占领地和族群,阻碍了其他年轻雄狮的繁衍生息,于是当地人通过捕猎将其淘汰,达到人为促进物种发展的作用。每年南非野生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都会向狩猎协会上报这些需要淘汰的动物种类和数量,然后获得狩猎配额批准。而且想在南非狩猎的游客需要提前申报、经过5-7天的培训后,才可在专业猎手的陪同下进行打猎。游客还能被安排去拜访当地的土著猎人,了解南非当地古老的风土人情,学习野外生存技巧。

狩猎动物能否带回国?

南非的狩猎法律法规十分严格。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国外的游客必须由当地注册的专业猎手陪同才能在南非猎游,而且一个猎手向导最多只能带领两名游客。捕获的猎物将被送到动物标本制作师那里进行加工,并被打印上记录着具体捕获时间、配额标识的条形码。南非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成员之一,凡是公约列出的动物都必须在南非拥有进出口许可证才能邮寄到国外,否则将被视为非法。

(二)

世界各地打猎到底需要多少钱?  

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举办了一场世界最大打猎盛会。此次打猎盛会以到非洲打猎为主题,同时又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打猎招标项目。

这些栩栩如生的展品,令前来参观的打猎爱好者们垂涎欲滴,忍不住地掏出腰包,慷慨地花钱预定打猎行程,参展的商家们也因此卖出了成百上千万美元的打猎合同。 

下面是2013年的最新打猎价目。这是一份非常详尽的价单, 代表了世界最发达打猎产业的行价。

阿根廷是个打猎大国。 此国打猎法律比较宽容。例如,只要你有钱,就可以随便打鸽子, 不限数量。有位猎手一个星期从天上打下一万两千只飞过的鸽子,真不愧为是个屠夫。而在美国,对鸽子这种候鸟的射杀是有严格规定的。每个持有狩猎证的人每天只能打15只,每年只有6个星期的打鸽子季节。而在阿根廷,只要花3950美元就可以毫无顾忌的打六天鸽子。从达拉斯飞到阿根廷只要12个小时。阿根廷真的是个屠夫之国,难怪那里的社会流血事件不断。

打猎是一项花费弹性比较大的活动。除了打猎过程本身花费大外,打猎以后的花费也不小。展会上有许多技术精湛的标本制作师展示了自己的产品,同时也对有兴趣的猎手公布了他们的价钱。

这家公司的生意可谓兴隆之极。他们的展位挤满了人。 猎人们和商家一个接一个地签署着销售合同,两天内,他们公司已经把2014年的打猎合同卖光了。大部分“劣人”(“猎人”)签订的是到非洲打大象的合同。商家保证96%以上的打中机会。看看他们公司射杀幼象的价码吧,看到射杀一头90磅以上的小象的价码了吗?十万零四百美元一头。

当然,这个公司还提供猎杀其他非洲动物的“服务”。

二月一日至十一月是非洲狩猎季节,这是一家低价导猎公司。可是没有稀有动物可打。非洲豹,射杀一头的价格是4500美元。在加拿大打黑熊的价格, 每头6400美元外加各种费用和税金。美国阿拉斯加州是个别具风格的钓鱼好去处:包吃住5夜6天,定价6195美元。

这家公司很注重家庭活动的重要性,他们为美国人特意推出备受欢迎的“家庭特餐”:4人7天狩猎,只要7750美元。套餐包括,一位成人猎人(一般是父亲), 一个观察者(一般是母亲),两个12岁以下的儿童猎人。7天内允许打一头非洲羚羊,一头羚羚羊,一只疣猪,一头白面羚羊。价钱还算是公道。

看看这些成功的猎手们脸上的笑容就可以知道他们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地兴奋。

打白尾公鹿的价钱随着体重的不同价格也不同。最贵的是200-210磅的,打一头要16500美元外加其他费用。

在美国,打猎早已成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服务项目周全精细。从这份标本制作价单上服务项目可以看出,猎人们射杀动物的范围之广。这里公布四张价格讯息。

大象标本制作的起价是23000美元,根据大小,处理费用也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由,那些在这里谩骂的,号称喜欢动物的人,你们喜欢动物那是你们的自由,矛盾的是你们一方面喜欢动物,却又要来看猎杀动物的图片和文章,真是可笑,大家都有不同的爱好,我们尊重你们,也请大家相互尊重,不要攻击。

现在很多国家保护动物都濒临灭绝的边缘,那些打猎和捕杀者,真是该拉去枪毙。

可恰恰是那些狩猎产业很发达的国家,动物保育做的更好。比如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所以,不要轻易用自己的观点来评判一件事物。

保护的再好也没达到泛滥成灾的地步,个人支持“醉人美”。你少JB扯那些没用的,用你丫的话回复你:不要轻易用自己的观点来评判一件事物。

我们禁止狩猎,但是山上都基本没什么动物了!人家屋前屋后都会有动物出现。

智商低点,不过人还长得不错,行啦。

可以说国内大部分人,真的拿起枪,在空旷的野外,能打中的就是自己的脚丫。更别说狩猎啦,估计被猛兽吃了就可能。打猎,不是拿把枪,随便就能打到动物的。要守候、要体力、更要金钱,这是个昂贵的体育运动。

您好,关注你的博克很久了,非常羡慕你的打打杀杀的生活,有个问题想请教,美国或者加拿大狩猎用品店好找不,怎么才能找到所在城市的这咱店,还是通过网上订购。

看看评论吧,不得不说中国人的素质相当低下,个个好似善菩萨,我敢说中国如果不彻底改革,国人的素质再一个百年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把杀戮当成游戏,可耻,可恨。

非洲豹的肉好吃。

对动物的杀戮也应该停止了啊!

丑恶的人,可怜的低级动物。

世界上物种已经日益减少,动物保护成了世界难题,动物没有了,人还有没有生存的机会。杀灭动物就是杀灭人类自己。这是些什么东西,连大象都要猎杀。

其实猎杀动物有什么意思,直接猎杀贪官和体制权力才是最有趣的活动。

竟然把你们的乐趣建立在动物的生命之上。如果有来世我倒是希望你是个动物。

把猎杀动物的残忍图片拿出来还引以为荣!

我以为大象是受保护动物,不可打呢……

不知那些猎人们,自己变成猎物的时候是何种心态。

有没有杀的尼斯水怪的?

说实话,挺贵的,连疣猪这种遍地跑的都要近千美元一头。

不忍心破坏大自然。

(三)

美国狩猎爱好者非洲游猎大象 被攻击致死

非洲大陆栖息着许多其他大陆所没有的奇特动物,一向被称为“天然动物园”,因此这里也吸引着很多人前来游猎。现年55岁的伊恩·吉布森(Ian Gibson)是美国的狩猎爱好者,也是非洲游猎的猎人,经常带着国外的客人去游猎狮子、大象和非洲猎豹。不过,最近在非洲游猎大象的过程中,吉布森却不幸被大象攻击身亡。

据Buzzfeed网站报道,吉布森通过Chifuti游猎网站,带领一只游猎队伍在休息时,在津巴布韦的赞比亚河谷对大象进行了一场长达数小时的围捕。

他的一位雇主在游猎网站的留言板中写道,吉布森和他的追随者罗伯特跟随着大象的踪迹,希望能为他的美国客人拿到象牙。

不过,罗伯特之前就提醒吉布森,目前大象正处在狂暴状态,成年雄性大象体内睾酮水平较高,十分易怒,且具有攻击性。这并没有吓倒吉布森,他还是执意前往打猎大象。

在他们接近大象的过程中,在距一只公象50-100米远时,这只公象突然冲了过来,在伊恩开枪射杀大象之前,这只公象杀了他。目前还不清楚这只公象有没有死亡或者受伤。

游猎网站的合伙人戴夫·弗尔森,向Buzzfeed证实了吉布森死亡的消息,但是拒绝做出评论。

“我们失去了一个朋友,一个导师”,声明中写道,“伊恩·吉布森是个好人,是非洲大陆最有经验的专业猎人,我们所有人都会怀念他。”

在Chifuti游猎网站上,是这样写的:“野生动物游猎已经成为最后的大冒险。”Chifuti网站以提供最好的打猎体验而建立声誉,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南部的心脏地带,是最好的野生动物园之一,Chifuti提供的游猎项目从北部的赞比亚河流域一直涵盖到东南部的低地草原。游猎价格同样不菲,根据网站提供的游猎项目和费用,一个为期15天的大象游猎,他们每天收费1595美元。

据了解,游猎行为起源于非洲,19世纪中后期,在欧洲大规模殖民入侵和开发过程中,遍布非洲草原的野生动物成为欧洲人感兴趣的目标,以真枪狩猎为内容的非洲旅行成为欧洲人的喜爱之选。

游猎曾经特指欧美贵族富豪到非洲打猎玩乐的旅行,即“狩猎之行”,但在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的今天,游猎的意思已仅限于“野生动物观赏之旅”。与过去相同的是,游猎者需要依靠经验丰富的向导,驾驶越野车跟随野生动物的足迹,发现目标时,举起的是相机而不再是猎枪。虽然猎杀动物的活动逐渐减少,但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

简历 发表评论于 2015-04-22 10:59:59 

活该!活该!活该!

luckystarweiwei 发表评论于 2015-04-22 05:24:45 

活该!现世报!希望大象没事。

文道武威 发表评论于 2015-04-22 02:54:22 

因果报应!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大肚能忍也是有极限的。为他所杀的野生动物陪葬是他最好的归宿。

ggww 发表评论于 2015-04-21 22:03:00 

这就是白人的高大上文化

诗乃诗 发表评论于 2015-04-21 21:30:47 

立个纪念碑吧,当然是给这头大象的!

pls778 发表评论于 2015-04-21 15:48:14 

自作孽,不可活。杀生,罪孽深重!!

三木匠 发表评论于 2015-04-21 13:06:02 

多杀几个狩猎的人, 包括向导!

我跟你说 发表评论于 2015-04-21 08:14:57 

支持那头公象!

lukewen 发表评论于 2015-04-21 04:04:46 

中国人是用象牙制品,西方人直接就杀了。

北斗天狼星 发表评论于 2015-04-21 00:31:24 

不是说猎杀大象是犯法的吗?他们怎么明目张胆地猎杀后又兴高采烈地拍照呢?

狮狮虎猫猫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23:18:10 

虐杀动物的不得好死。活该。但愿大象平安无事。

稻穗儿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22:27:17 

这种人,死了就死了吧。

aac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20:28:08 

合法适度狩猎很好。很多地方鼓励狩猎,因为物种不平衡。

明目张胆捕猎野生动物,都是钱闹的。所以活该,不同情。希望大象们更加奋起反抗。

PTYP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8:51:21 

动物保护协会的到哪去了?动物自卫!

Camouflage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8:03:35 

我们所在的郡,白尾鹿泛滥,狩猎人不多,林业部每年都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打猎控制白尾鹿的数量。

大象在很多地区頻危,但在某些地区过量,在濒危地区保护,在过量地区就是需要合法狩猎。

Camouflage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7:58:05 

今天,游猎的意思已仅限于“野生动物观赏之旅”。与过去相同的是,游猎者需要依靠经验丰富的向导,驾驶越野车跟随野生动物的足迹,发现目标时,举起的是相机而不再是猎……作者一派胡言,合法狩猎是狩猎,观光是观光,没有合法狩猎,野生动物更加失去平衡,更加没有资金来保护生态平衡。

走马看花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7:48:13 

活该, 反对猎杀大象!

gd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6:28:45 

大象干得好。动物保护怎么没有国际组织,应世界范围立法,保护野生动物。

TZMAN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5:38:24 

大象很聪明的,不排除被大象报复的可能。很多人觉得大象胖胖的,那么笨,你网上搜个视频看看,50-100米的距离,刘翔也跑不了。作为一名职业狩猎人,也算死得其所。

咋就五毛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5:26:02 

美国狩猎爱好者非洲游猎大象,结果被大象狩猎。

nanxun_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5:19:15 

死亡的那一瞬间,他到达狩猎的快乐极致!

胡同巷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4:44:50 

阅微草堂笔记 早就讲过类似的故事。没事别找事。

一目了然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4:44:14 

让这个恶魔在地狱里打猎吧。大象干的真好!!开心!但愿大象没有受伤害!为大象祈祷!

渺空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4:28:18 

公认触犯法律还沾沾自喜,说得好像英雄一样。

serene123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4:14:06 

杀得好。

方玉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4:11:02 

大象成功自卫,如果你没能整死他,死的一定是你,因为他来这里就是为了要你命。对大象点赞。

Juzizhoutou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4:03:27 

Good news. All the hunters there should get killed like him!

2015re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3:11:30 

永远体会不了杀死任何东西的快乐。

lifeisbest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2:38:41 

he deserved

麦克老狼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2:16:33 

很公平,没什么好抱怨的吧。。。 

仕急马行田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2:16:16 

原来是咱们美国佬买象牙啊~ 哈哈哈哈。。。

TheBluesman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2:13:30 

报应的好。同时也警醒那些津津有味钓螃蟹钓鱼的人士,此事本质上一样的。

弟兄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2:05:55 

大象没事就好。

jojo1971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2:05:38 

死的好!!!根本不该生出来!!!

五次郎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2:05:05 

死得其所,打猎的被猎打死,滑雪的被雪埋死,跳水的被水淹死,赛车的被车撞死,古语云,玩刀的必死于刀下。

ninja123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2:03:43 

美国人说中国消费象牙如何如何可恶,这逼呢?

Dengdengdeng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1:54:33 

保护大象需要的巨额资金哪里来?主要靠卖合法狩猎的猎票。各国政府呢?都贪污去了。

半山腰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1:45:35 

这个人是中国人,而且是大陆的中国人,美国人都是菩萨心肠干不出这种事。

bestsister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1:42:53 

天哪, 人类比猛兽更凶猛

junlan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1:40:09 

这是合法狩猎, 非洲国家靠合法出售少量的狩猎执照换取自然保护的资金,至于钱是不是真的用来做自然保护没人知道。但是一帮人在这里说一个正当狩猎的去世的人的坏话是不是不太合适。

肌肉熊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1:32:17 

前不久不是还有个女和平爱好者,说他们不消费熊猫产品所以中国人也别打他们象牙的主意嘛。

bsmile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1:27:41 

希望能为他的美国客人拿到象牙。

oldwolf4700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1:18:44 

死得好!恶人,你的后代还要替你偿还血债呢!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1:12:08 

就怕后来着变本加厉地使用重装备。如果被抓服刑才是正解。

chrisevans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1:05:47 

什么不幸?非常万幸,“狩猎爱好者”被干死。

coorslight969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0:57:22 

奇怪啊,今天怎么没人骂骂共产党呢?起码也得骂骂中国人嘛。因为共产党的狩猎对象是中国人民!

郁金香的眼睛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0:56:48 

共产党血债欠太多。

hillmodel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0:51:55 

Ding:"喜欢狩猎就应该去伊拉克打ISIS,为什么要射杀无辜的动物。"

mister986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0:36:37 

美国人够坏的!为何去非洲祸害野生动物?

TruthHurt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0:29:39 

喜欢狩猎就应该去伊拉克打ISIS,为什么要射杀无辜的动物。

横塘雨眠 发表评论于 2015-04-20 10:28:38 

现存大象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多少有识之士在为保护大象奔走呼吁出钱出力;可竟然还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猎杀大象。都说人心是肉长的,真不知这些该死的狩猎者是何心肝。被大象攻击致死只能说是活该。

(四)

真的,打猎就是欺负弱小,所以,没有一个人敢和狮子肉搏。

如果用武器打人家,打狮子也是欺负弱小,人家没有武器。

不论多么强悍的野兽,面对躲在装甲车里开枪的“猎手”,都是可怜的弱者。那些猎手基本上属于恃强凌弱的肮脏屠夫。难怪日本有一种打人公司,专门提供受害者让人虐打,然后收取高额的费用。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施虐的欲望。

这个道理,用在社会关系上也是一样:古代的士兵用相同的武器和人民作战,堪称卖命;现在的士兵用坦克飞机镇压人民,欺负弱小。过去的人民被叫做义军,现在的人民被叫做暴徒,屠夫就叫共和国卫士。



【024、大海比港口更加安全】


《飓风艾琳直扑美东 纽约变空城》(2011年8月28日综合新闻)报道:

空荡的纽约时代广场上一辆出租车驶过——时代广场在风暴之下几乎空无一人。

大西洋飓风艾琳挟着时速129公里烈风和暴雨直扑美国东岸,目前已开始吹袭金融大城纽约。

飓风艾琳直径长达900公里,目前已经造成至少八人死亡。北卡罗莱纳州与弗吉尼亚州有大量民房受损;数以十万计家庭断电,整个东岸超过200万人被要求疏散。

纽约市政府此前史无前例地下令30多万低洼地区居民强制转移,并首次因恶劣天气而停运地铁等所有公共交通,市内地标时代广场鲜见行人来往。

有关方面担心下曼克顿城区堤围可能不敌洪峰,威胁华尔街一带。市长布隆伯格表示,目前撤离纽约市为时已晚,敦促坚守城内的居民留在室内。

布隆伯格警告说,公共交通服务起码要到星期一(8月29日)才会恢复运营。当地机场目前已经关闭。

在与纽约为邻的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蒂星期六(27日)午间表示已有超过100万人从岸边撤离。

危险风暴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此前把艾琳从二级飓风下调为一级飓风,并预测艾琳将在掠过北卡罗莱纳州之后减弱,但星期天(28日)仍将维持在飓风状态朝北方紧靠美国东岸移动。

美国宇航局提供摄自国际太空站的飓风艾琳俯瞰图显示,艾琳有可能成为20多年来吹袭纽约的最强飓风。

首都华盛顿原定于星期天举行的马丁·路德·金新纪念碑的揭幕仪式现在将押后至最早9月。总统奥巴马原定要出席该典礼。据报道,东岸多处城镇的超级市场都开始缺货,民众大都赶在风暴来临前抢购食品。

国防部表示,他们已经为200辆卡车装满应急物资,10万名国民警卫军已在戒备状态。

目前,北卡罗莱纳、马里兰、弗吉尼亚、特拉华、新泽西五州与纽约市均处于紧急状态。联邦紧急措施署署长富盖特说,破坏在所难免,只差严重程度如何。

如果艾琳作为二级飓风正面吹袭纽约与新英格兰地区,它将是自1991年飓风鲍勃与1985年飓风格洛丽亚以来吹袭该地区最强的飓风。

《“怪兽级”飓风直扑美国:30年来最强 百万人大撤离》(2018-09-13 综合新闻)报道:

看起来很恐怖!飓风“佛罗伦斯”已跨过大西洋直逼美国东岸

"佛罗伦斯"要来了!”被美国媒体称为“怪兽级”的飓风“佛罗伦斯(Florence)”正在大西洋沿西北路径而上,直逼美国东海岸。“佛罗伦斯”登陆后料将造成逾1700亿美元的损失,从而成为美国史上损害最严重的飓风。美国多州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上百万人提前撤离。

美东或迎来30年来最强风暴

“佛罗伦斯”是2018年大西洋季节的第一个主要飓风,曾在9月初一度降为热带风暴,自9月9日起升级为飓风。

截至当地时间12日,根据“萨菲尔-辛普森”5级制飓风级别的划分,“佛罗伦斯” 近中心最大风速达每小时225公里,为4级飓风,有可能会增强为最强的5级飓风,成为30年来袭美的最强风暴。

来势汹汹的“佛罗伦斯”正以每小时17英里(约27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西移动,目前移动线路直逼美国东海岸,多数模型预测显示其将于当地时间14日登陆。

届时,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沿岸地区将遭遇狂风巨浪,豪雨将重创飓风沿途经过的内陆地区。

除了狂风暴雨,飓风还可能给沿海地区带来危害极大的“飓风风暴潮”——飓风挟裹海水导致沿海水位暴涨,海水倒灌。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如果风暴潮来临之际适逢涨潮,可能引发洪水以及预计最高约4米的海浪,预计部分地区降水量最高可达0.9米。

百万人大撤离 风灾地区或停电数周

美国已有四个州和一个地区的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包括南卡罗莱纳州、北卡罗莱纳州、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华盛顿特区。北卡、南卡及维吉尼亚州已对170万人发布自愿或强制撤离令。

“这个风暴是"怪兽",北卡罗来纳州州长古柏表示,这是南北卡近30年来即将遭遇的最强风暴,民众“必须现在就离开”:“这不是大家可以待在家挺过去的情况。这是历史性风暴,一生一遇的风暴。”

北卡和南卡沿岸地区居民纷纷开始撤离前往内陆。民众抢购超市物资、扫光货架,加油站也排起长队,道路已连日出现塞车情况。为加快撤离速度,南卡当局下令部分主要公路的东向交通改向,让所有线道均能驶离沿岸地区。

美国联邦紧急事故管理总署(FEMA)署长朗恩警告,“佛罗伦斯”行经的地区可能会停电好几周。

美国总统特朗普听取了朗恩和国土安全部部长尼尔森的简报后称,联邦政府已经绝对、完全准备就绪,将“不惜一切代价应对飓风”。他还特别录制讲话视频:“避开飓风!这不是开玩笑,这(飓风)是个大家伙!”

美军舰艇离港躲风灾 核电站计划关闭

“佛罗伦斯”升级为4级飓风后,位于弗吉尼亚诺福克的弗吉尼亚港已于当地时间11日午夜关闭。该港口是美国东海岸第三大集装箱港,去年处理280万个集装箱,进港货物主要为来自亚洲的服装、电子产品、家电和汽车部件,出港货物包括原木、化工品和大豆等粮食。

美国诺福克舰队指挥官格蓝地上将11日也已下令,停靠于诺福克军港内的30艘大小舰艇“即刻出海”,向大西洋上某个指定位置集合,躲避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美国海军在这一军港基地停放了最多的机密、昂贵与高科技舰艇,包含基萨奇山号两栖攻击舰(USS Kearsarge)等。

南卡、北卡、弗吉尼亚州三州有共计16座核电站。核电站经营者表示,预测部分核电站设施将受“佛罗伦斯”袭击,计划在飓风来临前12小时关闭核电站。

经营者杜克能源公司新闻发言人玛丽·格林(Mary Green)说,“自日本"311大地震"引发海啸,酿成福岛核事故之后,我们已增加了核电站的安全设施。”

当地时间9月11日,美国弗吉尼亚民众携带宠物撤离受灾区域。

或成美国历史上损失最惨重飓风

分析公司CoreLogic的数据显示,“佛罗伦斯”一旦登陆,可能会给美国东海岸造成逾1700亿美元的损失,并对移动路径约75.9万户家庭和企业造成损害。这将使其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损失最惨重的风暴。

以下是通胀调整后美国十大破坏性飓风名单:

1.卡特里娜(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2005年:1600亿美元

2.哈维(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2017年:1250亿美元

3.玛丽亚(波多黎各、美属维尔京群岛),2017年:900亿美元

4.桑迪(中大西洋地区、新英格兰地区),2012年:702亿美元

5.伊玛(佛罗里达),2017年:500亿美元

6.安德鲁(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1992年:478亿美元

7.艾克(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2008年:348亿美元

8.伊万(阿拉巴马、佛罗里达),2004年:271亿美元

9.威尔玛(佛罗里达),2005年:243亿美元

10.丽塔(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2005年:237亿美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谢选骏指出:当飓风来到的时候,大海比港口更加安全!就像当罪犯来到的时候,大街比家里更加安全——当暴君来到的时候,国外比国内更加安全。余可类推。这不是幽闭恐怖症,而是一个动物学的课题。



【025、单极注定收获多极】


《看古希腊,去西西里!》(牧羊人博客2019-01-28)报道:

士兵走近老者,命令道:“随我去见将军”。

老者埋头凝视着桌上的几张纸,并未回答。

士兵有些恼怒,逼近几步、拔出短剑向老者挥舞着:“随我去见将军”!

“别碰我的圆圈 Do not disturb my circles”!老者向士兵吼道。

气急的士兵气挥剑刺向老者;老者倒地,“别碰我的圆圈!”是他的最后一句话。

阿基米德之死——被刺的老者叫阿基米德,他死去时罗马人刚刚攻陷老者居住的城市。那是纪元前212年,发生于西西里岛的锡拉库萨 Siracusa,他的别名是Archimedes of Syracuse。

这位说了,阿基米德who?大科学家阿基米德?他不是希腊人吗?

没错,就是这位阿基米德,不过他是土生土长的西西里人。

位于地中海中部的西西里岛是个神奇的地方。作为亚平宁半岛的延伸,祂南邻马耳他和突尼斯、东部与希腊隔海相望、西北则是撒丁岛科西嘉岛乃至欧洲大陆,所以远在铜器时代,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就来到西西里。腓尼基人只对贸易感兴趣,在世界各地留下的遗迹很少;古希腊人对扩大版图更感兴趣,而西西里岛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北邻亚平宁,南可进北非,西直抵伊比利亚,东可退守本土,所以两千八百年前他们来到西西里岛后,就开始在爱奥尼亚Ionian海岸的锡拉库萨建城,并以此为基地逐步向南、北、西推进,修建众多城邦、社区、神庙和娱乐场所,以至于当时的西西里岛,繁荣程度不亚于古雅典。事实上,公元前四世纪时,西西里的人口甚至超过希腊本土。

西西里岛北面是撒丁岛科西嘉岛并通过亚平宁半岛延伸至欧洲大陆

南邻突尼斯、东部与希腊隔海相望

鉴于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古希腊文明的排斥,希腊本土的遗迹损毁严重,反而是西西里岛的诸多遗迹得以幸存,西西里留下的神殿剧场比希腊还多,所以有看古希腊去西西里一说,如英国作家道格拉斯·斯腊登(1856 - 1947)所言”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ancient Greece, come to Sicily”。

下面介绍几个古希腊遗址,借此管窥灿烂的古西西里文明。

锡拉库萨 Siracusa

公元前734年,希腊的科林斯人(古希腊人有四大分支,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多利安人和亚该亚人;爱奥尼亚人即雅典人、多利安人即斯巴达人、柯林斯人则属于

亚该亚人)跨过爱奥尼亚海、以奥尔提伽Ortygia岛为基地建立了锡拉库萨。

在强有力的Arkhias的领导下,整个城市完全依规划所建、包括街道宽度及居所划分,之后财富及实力均迅速增长,人口达到25万、跟雅典差不多,并通过与斯巴达人结盟很快成为地中海最有影响的城邦国家,在西西里有十余个附属城邦,一度与雅典争强。

公元前五世纪锡拉库萨及附属城邦

回到本文开始的故事。公元前西西里的历史是腓尼基迦太基、希腊、罗马的争夺史,地中海三强在西西里进行了有史以来最长的战争,历时六百年,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帝国一统天下。

话说在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在意大利本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原本中立的锡拉库萨开始与迦太基结盟对抗罗马。罗马于是派马克卢斯Marcellus将军(马克卢斯是古罗马名将,曾三度担任罗马执政官)领军进攻锡拉库萨。不过攻无不克的罗马大军在阿基米德的众多发明面前无可奈何,以至于马克卢斯感叹“这是罗马舰队与阿基米德一人的战争”;无计可施,马克卢斯只能围城断粮、终于在三年以后攻破无力抵抗的锡拉库萨。

进城之后马克卢斯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神一般的阿基米德,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那一幕。马克卢斯听到阿基米德被杀的消息后十分悲痛,特意为他建了一座刻有球内切圆柱图形的墓来表达他对这位伟大科学家及伟大对手的敬意(此墓现址不详)。

不过城破家亡并不妨碍锡拉库萨成为公元前最伟大的城邦。古罗马执政官西塞罗 Cicero就认为锡拉库萨是“最大最强最美的希腊城市”;若不是因为罗马的崛起,人们现在会谈论锡拉库萨文明也未可知。

事实上锡拉库萨不仅是“最大最强最美的希腊城市”,也是最有文化的希腊城市。除了阿基米德,“三贤”之一的柏拉图Plato(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多次来锡拉库萨,另外戏剧家爱斯吉洛思Aeschylus、诗人品达Pindar、伊比库斯Ibico和西蒙尼德斯Xenophon皆汇聚于此。

锡拉库萨现在保留下来的希腊古迹包括阿波罗神庙、雅典娜神庙(现在是锡拉库萨大教堂Duomo)、海神喷泉The Fountain of Arethusa(关于海神阿瑞图萨的故事见附录)和希腊剧场,锡拉库萨也因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另外去锡拉库萨千万别忘了参观考古博物馆Paolo Orsi。

锡拉库萨的阿基米德

海神喷泉The Fountain of Arethusa

锡拉库萨的古希腊剧场

大教堂的石柱(原雅典娜神庙)

阿波罗神庙(残骸)

Landolina的维纳斯为二世纪的罗马复制品。莫泊桑对此雕塑专门撰文赞誉

锡拉库萨考古博物馆的部分希腊收藏

陶尔米纳 Taormina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如果只能在西西里呆一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陶尔米纳。”。

陶尔米纳不只有历史,还因为其和煦的阳光、迷人的地貌、美丽的沙滩和湛蓝的海水成为文人骚客聚居的地方,作家劳伦斯DH Lawrence (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楚门·卡波提Truman Capote (代表作《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同名电影家喻户晓)都曾定居于陶尔米纳的Fontana Vecchia大街,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流连于此。

劳伦斯在Fontana Vecchia的居所

在给朋友的信中,劳伦斯写道:

“We have a lovely villa on the green slope 

high above the sea, looking east with the 

hills and snowy, shallow crest of Calabria 

on the left,”,“We saw our Etna, like a 

white queen or witch standing in the sky:

so magically beautiful..”。

在柯林斯人来到锡拉库萨之前(前735年),爱奥尼亚人已经在陶尔米纳山脚下的Alcantara河口建立了古城Naxos。但是在锡拉库萨以及迦太基持续的武力威胁下,他们在公元前四世纪把城市迁移到了易守难攻的陶尔米纳。

陶尔米纳古剧场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二世纪罗马奥古斯塔时期被改建,直径109米,在西西里的十六座希腊剧场中,这个仅次于锡拉库萨。剧场看台区有八条通道,看台顶端的双拱形画廊为大理石圆柱所支撑;在剧场落成两千三百年之后,仍可容纳四千五百名观众。

面朝海湾群山环绕,陶尔米纳希腊剧场坐拥世间独一无二的的风景;Veneretta山的松涛、Naxos海湾的波浪为其伴奏,西南埃特纳雪山喷发的岩浆成为舞台背景;晚上陶尔米纳的灯光亮起时,剧场就有了斑斓的色彩。

坐在陶尔米纳剧场看台的石柱下,千年前的余音绕梁不去。

谢选骏指出:有人说,阿基米德发明了不少先进武器,使罗马人在两年围城战中毫无建树。这些武器包括快速连发的火弩;还发明了一种叫做“爪”的武器,可以突然砸到罗马战舰上,用挠钩抓住它,把船的一端高高吊起,然后猛然放下,摧毁战舰。据说他还发明一个神秘的抛物面镜,能把远处的船舶烧毁。迦太基曾派两万五千名步兵,三千名骑兵, 和十几头大象前来解锡拉库萨之围,但没起到什么作用。牧人兄说“终于在三年以后攻破无力抵抗的锡拉库萨。”实际上是当锡拉库萨人在晚上狂欢庆祝希腊的自然女神阿耳忒弥斯、野兽和生育的时候,放松了警惕,被罗马人攻陷的。……

还有人说,阿基米德在数学物理领域的成就两千年内无人能及,直到文艺复兴后期剑桥北部诞生了另一位大科学家牛顿。而牛顿、高斯的成就很多是建立在阿基米德早期研究的基础上的。……

更有人说,是,这场战争(加上希腊和腓尼基迦太基的战争)历时六百年,大概是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战争。而一代大科学家阿基米德之死也跟汉尼拔发动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有关。

但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迦太基统领的腓尼基战胜希腊城邦、而独一城市的罗马又战胜城市众多的腓尼基迦太基——这些在西西里上演的剧目,都是“单极注定收获多极”的著名事例。在中国,这是由秦国对中原诸国的扫荡完成的。专制必将战胜民主,正如民主必将战胜专制——就看专制和民主如何博弈。总的来说,文明起源发展于多极和民主,没落结束于单极和专制。



【026、道德的起源】


网文《专家:屠杀幸存者 易患心理病》(冯鸣台2017年10月8日)报道:

经历过赌城大屠杀事件中存活的人,专家说他们很可能引发出「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心理疾病。事故中在场的人,他们不一定受伤,但因目睹太多惊恐景象,和听到不断传来的枪声和人们哭喊声音,会放大他们的感受,产生情绪焦燥和压力双重情结,这些人需要心理谘商或治疗。

心理谘商师华克(Shannon Walker)是美国著名的战后军人心理治疗师。她说,赌城杀人事件中,在乡村音乐会场内的人,将会长时间反复回忆自己的恐怖经历,他们很可能整夜睡不着,一直作恶梦,无法保持镇定,每次外出都会紧紧张张担忧有人会杀害他;听到任何爆炸声响都心惊胆战有情绪反应,他们再也不肯去人多的地方,怕再发生使他受伤的事情。即使是勉强再去看演唱会,整场表演进行时,他都在担心要如何逃离现场,随时准备要跑,不能专注看表演。

还有人会产生罪恶感,认为自己在事故当时没有去救朋友,心里产生阴影。

事故后有许多逃过死劫幸存的人,受访时会放声大哭,他们感伤于同场音乐会中无辜死去的人,懊悔当时为了奔逃甚至踩踏在倒地者身体上,没想到去拉起倒在地上的受伤者,自己罪大恶极不可原谅。华克表示,这种情形就是患「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反应之一,和军人患的战后恐惧症一样,都必须治疗才能解决问题。

谢选骏指出:看来,这里透露出了“道德的起源”,乃是基于某种恐怖,而罪恶感,正是基于人性的内在冲突,基于利己与利他之间张力。当人处于危险时,他就只顾自己,当人有了多余的力量,才会想去帮助别人,目的是为自己存储更多的助力。这就是道德的真相。



【027、得过且过的好处】


《科学家最新研究:如果你爱拖延,可能你很快乐》(2019-08-16 钱江晚报 ):

科学家的这个最新研究,对很多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如果你爱拖延,可能你很快乐!

我今天终于交出了一篇论文。本来,我有3个月的时间慢慢写,但是计划却一变再变:从最初每周写一部分,分12周完成;到一个月内写完;又改到两周内写完。最后,我是在deadline的前三天里把论文赶出来的。没错,我是一名拖延症患者,并为此困惑:这件事情,多少有点不受自己控制。

但最近,我读到了一位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这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简直是最好的安慰剂。在最近一期《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上,德国波鸿大学(RUB)的Erhan Genc团队发现了拖延症基因:TH基因。不过,这项研究还发现:TH基因似乎只对女性拖延产生影响。我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为什么爱拖拖拖……延?大概因为我是一个快乐的女子。

快乐的女人患拖延症的比例更高——拖延症,虽然普遍存在,但它的遗传学基础却鲜为人知,“这与大脑中的多巴胺释放有关。”Genc团队找到了影响大脑多巴胺释放的基因,它负责编码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缩写TH),通过调控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水平,从而发挥让人拖延的作用。

多巴胺我们比较熟悉了,这种大脑分泌产物,能够让人感到快乐,高水平的多巴胺,还会提高认知灵活性,拓宽注意力的范围。“这是一种同时处理许多不同想法或瞬间转换思维的能力。”虽然这些特质对一心多用很有帮助,但研究小组认为,“这也更容易使人分心,让人不能一口气坚持完成一件事,所以催生了拖延症。”

不过在这项研究中,Genc团队发现,TH基因似乎只对女性拖延产生影响,“这些激素调控机制可能在女性中更为明显。多巴胺分泌略多的女性,更容易做事拖延。”有可能是现代社会中,男性整体压力大过女性,比较容易不快乐。

还有一种逻辑可能也能说得通。“心态比较乐观的人,更能hold得住拖延症撑到死线前面临的排山倒海的压力。”社会心理学博士“达明”向钱报记者分析说,“前期玩得爽,后期火葬场。这种兵临城下的压抑和恐慌,往往是悲观主义者不能接受的。”拖不拖延大脑里的“掌舵人”不同——我一直很好奇,跟那些做事效率非常高的人相比,我的大脑是不是不太一样?

美国科普网站“Wait But Why”的主笔Tim Urban是一名拖延症患者,他认为,不拖延的人,大脑中有一位掌舵者,他是理性的决策者。而像拖延症患者,旁边多了一个家伙——一只负责“即时满足”的猴子。

大脑里,这两位一直在胶着——掌舵人说:“我现在要做一些卓有成效的事情。”猴子说:“不!”比如,我大脑里的小猴子,在当下正赶稿的阶段,就抢夺了“方向盘”:“刚开完会,让我们听一会巴赫吧。”“去楼下买杯咖啡提提神吧。”“啊,写不下去了,看看朋友圈又发生了什么。”……小猴子为所欲为,直到已经19:25,“救命啊!猪头!要交稿子了!”大脑里一片慌乱。闯祸的小猴子跑了,拖延症患者这才开始颤抖着干正事。

基于大脑的数据表明,“那些不拖延的人,会表现出良好的控制能力,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各方面的控制。”这种能力会使得人评估实现一个特定目标需要投入的努力,并推动自己行动朝这个目标前进。而有拖延症的人不只是想简单地拖延时间,只是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让其他活动分散注意力,从而形成慢性拖延。

中度拖延的人创造力高出16%——不过,拖延症也是分程度的,科学家还发现,如果你是一个中度的拖延症患者,恭喜你,你是一个富于创造力的人。

这项研究来自美国著名的组织心理学家、沃顿商学院教授Adam Grant团队。“犯拖延症最严重的时候,也是我想到了最有创意的点子。”当学生Jihae对导师——美国著名的组织心理学家、沃顿商学院教授Adam Grant说这句话的时候,教授有点不以为然,“哦,这很有意思。但是,你欠我的四篇论文呢?!”

Grant是一个典型的“提前症患者”——在学生生涯时,就提前四个月完成了毕业论文。不过,Jihae确实是学生中最有创造思维的人(恰巧Jihae也是一位女生)。Grant教授于是对一个课题很感兴趣:拖延症和创造力有没有关系。结果发现:相比提前症患者,拖延症患者更有创造力。因为在他们“东张西望”的拖延过程中,任务的想法,其实一直活跃在脑海里。“拖延症行为让你有时间发散性思考,以非线性的模式思考,然后获得意想不到的突破。”

写了这么多强行自圆其说的观点,但我还是需要反省的。因为以上科学理论支持的是中度拖延症患者,而不是等到最后一分钟的重度拖延症患者。Grant的研究表明:只有中度拖延的人,创造力才比重度拖延症患者和提前症患者高出16%。

谢选骏指出:一切忙碌都是盲目的!因为人生终究是个空虚的泡影,一切转瞬而逝,一切都是白干的!得过且过的好处,就是“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于是,拖延、耍赖,才是混世的正确路线!但是我的经验却比这个更为复杂和高级——那就是,着手一件事情的时候,先尽全力向前冲刺,然后停顿下来做另一件事情,最后再用一个回马枪完成此举。以后就别再多想了,因为“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只要曾经尽力而为就可以了!一切忙碌都是盲目的!因为人生终究是个空虚的泡影,一切转瞬而逝,一切都是白干的!这就是得过且过的好处!



【028、动物哲学是成功的关键】


《像幼儿一样思考或许是成功的关键》(BBC 2017年6月7日》报道:

保罗·林德利(Paul Lindley)在自己的餐桌上摆了一排色彩明亮的冰沙,然后转向他旁边的一群孩子,问道:"哪一个最好?"他的儿子派蒂(Paddy)指着其中一种水果冰沙,果断地说道:"红色那个。跟我的消防车一样红。"虽然只有4岁,但他的话却十分坚定。于是,林德利决定把自己的儿童食品公司的首款产品命名为"The Red One",完全采用红色包装。

品牌顾问完全不认同这种做法,甚至用"疯狂"来形容他的计划。他们对他说,粉色、绿色和棕色才能传递出他的产品想要表达的"有机"信息。他们坚持认为,鲜艳的颜色会表达错误观念。但林德利却执意迎合儿童的想法——他还将同样的模式应用到品牌之外的其他领域。

像孩子一样自信——由于之前没有任何商业经验,而且只有25,000英镑(32,339美元)本金,所以林德利知道自己必须大胆地展现自信,才能说服厂商和超市与自己合作。"我从孩子那里得到了灵感,他们刚刚来到人世不久,经常满怀自信地引吭高歌或者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林德利说,"成人世界总是顾虑重重,担心破坏规矩或风俗。"相比而言,"儿童的思维不受限制,他们满怀自信,想象力也十分丰富。"

对于这位50岁的企业家来说,效仿儿童的思维模式的确带来了回报。他2006年在英国泰晤士河畔亨利(Henley-on-Thames)创办的Ella's Kitchen公司已经扩张到40个国家,目前每年销售1亿多美元(7,700万英镑)婴幼儿食品。林德利从中吸取的经验值得很多企业关注。不应该把幼儿视作"实习成年人",而是应该充分认可他们的创造力、好奇心、决心、雄心和社交能力。例如,幼儿为了获得关注而采取的行动,远超营销专家的想象。

原始研发——林德利并不是推荐人们像幼儿那样捶胸顿足地乱发脾气。"关键是学习儿童的积极品质,然后在自己的成年生活中放大、牢记甚至重新发现这些品质。"他说。他的方法的确有好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心理学和哲学教授阿里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在解决很多问题时的表现都好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和成年人。她表示,得益于他们"无拘无束的创造力和玩耍能力",幼儿相当于人类这个物种的研发部,而"成年人相当于生产和营销部"。她表示,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大脑的额叶前部——负责制定计划、集中精力以及快速有效地做出决策——就会施加更多控制。由此产生的缺点在于,我们的思维会更加一致,因此很难设想不同的可能性,也难以学习新的东西。"我们很多人认为,应该对幼儿的吵闹、不可预测性和多样性加以控制,但实际上,这恰恰是让新一代人形成不同思维方式的因素之一。"她说。

童心开关——高普尼克表示,如果企业家想要利用这种创造力、创新力和颠覆力,同时还希望保留有效的规划和行动,那么挑战就在于如何在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来回切换"。但这种切换是否可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认知神经学家达亚·扎贝利纳(Darya Zabelina)认为完全可以做到。在她参与的一项研究中,那些把自己想象成7岁儿童的本科生在创造性思维的标准测试中的表现,好于保持成年思维的受测者。

幼儿的大脑更有创造力,喜欢面对新挑战,但解决问题的效率并不高——在被要求描述如何度过一天时,后一组受测者会列举洗衣服和购物等家务劳动,或者说自己想要睡个懒觉。而那些花了5分钟回想童年的受测者却想到了看望祖母、跟朋友一起玩或者寻找最大的冰淇淋甜筒这样的想法。扎贝利纳表示,在被要求把不完整的形状拼成图画时,那些把自己想象成7岁孩子的受试者拼出的作品"更大、更松散"。"这很简单,但我们的确在这两个群体之间找到一些很大的差异。"她说。

嬉戏玩耍——扎尔贝利纳认为,只要能抽出时间嬉戏玩耍,便可提升创造力。"当我们享受乐趣时,思维就不会固化,这样就能让大脑看到不同的东西,建立新的联系。"她说。正因如此,一些重视创新思维的公司才投资安装了一些看似无聊的设施,例如巨型滑梯、成年人的游戏区和乒乓球台。在英国数字营销代理公司 Sleeping Giant Media里,有一堵用乐高积木制作的墙、一间游戏室,还有一个面对英吉利海峡的酒吧。他们不会在会议室里一本正经地开会,而是会让员工和客户一起到盛有成千上万个彩色塑料球的矩形池子里沟通。"所有人都有未泯的童心,但有的时候却难以发挥出来,尤其是在传统的工作环境中。"卢克·奎尔特(Luke Quilter)说,"我们在公司主动拥抱童心,试图让人们想起快乐的感觉。感到快乐后,大家的创造力就会提升。"

8年前,奎尔特和他的合伙人安东尼·克劳克(Anthony Klokkou)还在他父母家的餐桌上办公,如今,这家搜索和社交营销代理公司已经拥有40名员工,年营业额达到160万英镑(约合200美元)。

"数字时代的变化速度很快,用不了6个月,你的知识就会过时。"34岁的奎尔特说,"必须不断改造。在无聊的办公室里不可能真正获得创造力,这完全不协调。"对某些人来说,如果经常有同事来到自己的办公桌旁玩游戏,通常会令他们感觉厌烦,分散精力。但对很多公司来说,根本不容许办公室里有"孩子气"的干扰。事实上,有的人表示,在办公室里安装成人游乐设施——这种模式受到了谷歌在世界各地的办公室的启发——反而会造成破坏。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办公室设计专家杰里米·迈尔森(Jeremy Myerson)曾经对"幼稚"的员工带来的风险发出警告。他表示,如果员工坐在谷歌加州总部那种大滑梯的周围,就会在别人使用这个滑梯时因为噪音而分散精力。

不过,即便是在最阴郁的办公室里,仍然可以在办公桌上看到各种娱乐设施和减压工具,表明我们探索年轻自我的意愿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越活越年轻——对林德利来说,玩具、滑梯和滑板车或许都不是关键。相反,他认为"越活越年轻",并且通过小孩子那种质疑的目光来看待世界才是最重要的。他建议改变工作流程,关注新事物,然后再恢复常规流程。"你会开始发现一些经常被自己忽视的东西。"他说,"这种想法是为了激发新鲜思维,这样一来,当你开始工作时,或许就会质疑为什么要开会,或者你租来的这台机器为什么放了6个月没用。"

谷歌率先在办公室里引入了滑梯、游戏和滑板车,但人们对这些出于好意而添置的东西却褒贬不一。在他的新书《小成功:幼儿思维的威力》(Little Wins: The Huge Power of Thinking like a Toddler)中,林德利讲了一个故事:20世纪40年代,当时只有3岁的珍妮佛(Jennifer)问父亲,为什么拍完照之后不能直接拿到照片。短短一个小时,她的父亲、物理学家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就设想了一套模式,并最终发明了宝丽来(Polaroid)相机。"最初只是一个来自儿童的灵感,后来却在20世纪中叶成为标志性的消费品牌。20世纪60年代,约有半数美国家庭拥有这种相机。"林德利说,"宝丽来相机的机制或许很复杂,但它的灵感来源却很简单,也很幼稚。"

谢选骏指出:“像幼儿一样思考或许是成功的关键”,可能只是一种错觉,因为幼儿背后所体现的动物哲学,可能才是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任正非近20年来练就的13大动物哲学》(王盼盼 2014-08-08)报道:

马、狼、鸡、猪、蛇、老鼠、乌龟、凤凰、乌鸦、蜘蛛、萤 火虫、猫头鹰甚至是“黑寡妇”,在任正非那里却都变成了生动有趣的企业管理哲学。用动物比喻管理的举动在企业界大行其道,通用汽车CEO罗杰·史密斯曾将通用汽车比喻成一头大象,“通用汽车就像教一头大象跳芭蕾舞,你要找到它身上最敏感的部位,然后用刺激棒不断捅它,才会有所反应。”无独有偶,IBM前董事长兼CEO郭士纳也将IBM比喻成大象,“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大象就是能跳舞!如果大象能够跳舞,那么蚂蚁就必须离开舞台。”IBM以前是一只笨重的大象,而郭士纳却让它跳起了轻盈的舞步。

而作为日本四大经营之神的唯一在世者稻盛和夫,正是因为阿米巴虫灵活易变的特性启发了他,才提出了“阿米巴经营”理念及管理方式,成功助推自己一手创办的两家企业双双入选世界500强。

在中国,众多互联网企业也都以某种动物作为自己企业形象的化身,如腾讯是一只企鹅,百度是一只熊掌,阿里巴巴是一只猫,京东是一只机械狗,搜狐则是一只狐狸。

还有一位将动物哲学运用得出神入化的人,我们始终绕不开,他就是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马、狼、鸡、猪、蛇、老鼠、乌龟、凤凰、乌鸦、蜘蛛、萤火 虫甚至是猫头鹰,在他那里都变成了生动有趣的企业管理哲学。

以下是任正非近20年来练就的十三大动物哲学:

1996年:做坚韧的蜘蛛网——“世界上我最佩服的勇士是蜘蛛,不管狂风暴雨,不畏任何艰难困苦,不管网破碎多少次,它仍孜孜不倦地用它纤细的丝织补。”蜘蛛网结构与华为的组织构架惊人的相似:处于战略前沿的作战部队类似螺旋形的“黏质蜘蛛丝”,富于弹性、灵活性、机动性,更可怕的是富于“黏性”——一旦接近猎物,便死死地咬住不放,直到捕获到手为止;而放射形、牵引形的蜘蛛丝则类似於强大的后方支撑系统,包括战略司令部、参谋部、后勤部、人力资源部以及其他部门。

1997年:华为是老鼠,但要有狼的精神——“跨国公司是大象,华为是老鼠。华为打不过大象,但是要有狼的精神,要有敏锐的嗅觉、强烈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牺牲精神。老鼠与蟑螂在人类的眼里“可憎又肮脏”,但他们却有超常的生存能力。”

1997年:华为的光辉是由数千萤 火虫点燃的——“华为的光辉是由数千微小的萤 火虫点燃的。萤 火虫拼命发光的时候,并不考虑别人是否看清了他的脸,光是否是他发出的。没有人的时候,他们仍在发光,保持了华为的光辉与品牌,默默无闻,毫不计较。没有每一个萤火 虫拼命闪光,华为就会晦暗无光。当然,包括我们这些正在闪光的小虫,也包括离开了我们独自高飞的大虫、老虫、小小虫……他们都曾经贡献过。”

1998年:狼性文化——“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企业要扩张,必须有这三要素。市场部有一个狼狈组织计划,就是强调了组织的进攻性(狼)与管理性(狈)。”

2000年:凤凰展翅,再创辉煌——“烧不死的鸟是凤凰,我希望树立一批真真实实烧不死的鸟作凤凰。有极少数的人是真正“在烈火中烧”,如果说他们能站起来,那他们对我们华为人的影响是无穷的。”

2001年:华为是神马,惰怠腐 败挡步伐——“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唯有我们内部的惰怠与腐 败。”

2002年:乌鸦和猫头鹰,都是吉祥鸟——“乌鸦叫,没见把谁叫死了,猫头鹰半夜聒噪,一定是闻到了死亡的气息。所以乌鸦和猫头鹰都是吉祥鸟。”

2010年:不做“黑寡妇”——“以前华为跟别的公司合作,一两年后,华为就把这些公司吃了或甩了。这是“黑寡妇”(一种蜘蛛,这种蜘蛛的雌性会在交配后立即咬死配偶,因此民间为之取名为“黑寡妇”。)的做法。看华为过去的黑寡妇形象,多么的恶劣。”

2013年:用乌龟精神,追上龙飞船——任正非用龟兔赛跑来比喻华为,并称大公司不是会必然死亡,华为“后发式”追赶可能也会追上“龙飞船”——特斯拉。“乌龟精神被寓言赋予了持续努力的精神,华为的这种乌龟精神不能变,”任正非也借用这种精神来说明华为人奋斗的理性,“坚持只做一件事,坚持像“乌龟”一样慢慢地爬,才有可能在几个领域里成为世界领先。”

2014年:华为组织要像眼镜蛇——“眼镜蛇的头部可以灵活转动,一旦发现觅食或进攻对象,整个身体的行动十分敏捷,可以前后左右甚至垂直窜起发起攻击,而发达的骨骼系统则环环相扣,转动灵活,确保在发起进攻时能为头部提供强大的支撑。”

鸡肋战略——“华为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地推进‘鸡肋战略’——在西方大公司看不到的盐碱地上,一点一滴地清洗耕耘。才把网络产品做到世界第一,这是华为立足的基础。”

赛马文化——在华为提什么培训培养是不合适的,因为华为提倡的是赛马文化,企业会在优秀的人才中选择人才去任用,而不是去培养人才后再任用。

华为不上市,不想猪养太肥——对于华为为什么不上市,任正非回答:“猪养得太肥了,连哼哼声都没了。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对员工本人也不见得是好事,华为会因此而增长缓慢,乃至于队伍涣散。”

谢选骏指出:以上所说无非是“动物哲学”,那么,为何动物哲学才是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因为人类在天性上,依然是狼心狗肺的东西!所以动物哲学成了社会成功的关键。但是,狼心狗肺并不能保证成功到底,因为残害忠良、弱肉强食固然可以盈利,但是遇上更大的强盗,就难免“强中还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了。无疑的,幼儿比成人更加接近动物,所以幼儿的背后其实是动物的哲学。



【029、飞行会让人类变态吗】


《我的天!你在飞机上喝的都是别人的口水》(2018-08-28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报道:

前不久,一段视频在INS上疯转,让网友们都炸了锅!

估计连视频的拍摄者都想不到,他这随手一拍,竟揭露出飞机上最黑暗的秘密!

拍摄视频的人叫Yevgeny Kayumov。当时,他在俄罗斯登上了阿联酋航空的商务舱,准备前往迪拜出差,这是他第一次乘坐阿联酋航空的头等舱。

说到阿联酋航空,大家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各种奢华的设施和精美的免费用品。

Yevgeny Kayumov也是第一次坐这么“高端大气”的飞机,他很新奇。

在飞机还没起飞的时候,他拿出手机对着舱内进行了360度无死角拍摄,录下一段视频上传到INS上,跟亲朋好友炫耀一下。

然而第二天他在看自己的INS,发现留言已经炸了锅,评论中许多人都在骂航空公司缺德!

因为在视频里,有一幕正好是一名空姐将乘客没喝完的香槟倒回酒瓶里的画面!而且还上了新闻报道,难道这是阿联酋航空在“重复利用”没喝完的香槟?甚至于,我们在飞机上喝的酒里,都可能掺着别人的口水?!不光是酒,想想这些年在飞机上点的咖啡、橙汁、矿泉水……

阿联酋航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顶级的航空公司之一。他们家航空飞机是这样的。空姐是这样的。头等舱的位置是这样的。连它都要这样省,那就更别提其他航空公司了,简直是细思极恐!想想酒里不仅有口水,还有很多疾病都通过唾液传播。万一某个乘客有传染病,喝过的饮料又回收给其他乘客喝,那就是真·口口相传了!

不过,也有个别网友提出:香槟回收再喝就没有气泡了,会不会是空姐想把喝剩的酒水都集中起来,方便着陆后倒掉呢?

好吧,不管是不是要把没喝完的酒再给别的乘客喝,空姐这个举动都难免让人多想…

之后Yevgeny气愤地投诉了阿联酋航空,没想到阿联酋航空竟然确认了视频的真实性:

“阿联酋航空致力于为顾客提供顶级服务。录像中揭露的事不符合我们的标准。我们正在调查。”

emmm……阿联酋航空这个回应……

去年,《地狱厨房》、《厨房噩梦》和《Master Chef》等节目的金牌评委,坐拥米其林14颗星的顶级厨师戈登·拉姆齐曾披露了航空餐行业令人不安的现状:“我做飞机餐有十年了,我知道行业里都用什么材料做,怎么做,送去哪里,上飞机之前要放置多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是自己带吃的上飞机的。”

航空餐是个数以百万计的巨大市场,每年1000多亿的产值,吸引了无数餐饮业巨头参与其中。

然而,航空餐的管理却十分松散,严重缺乏监管!

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的航空餐管理法规,除了各国的航空法,就只有国际飞行服务联合会IFSA提出的指导性准则,是否遵守完全看各大公司的自觉性。

小编想肯定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飞机餐是当天做好的”。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已经转行做了旅行餐饮学教授的Peter Jones曾在瑞士最大的航空餐公司工作,他说,与大家想象中供应商每天临时制作不一样,航空餐都是早已做好,然后放进冷库里储存。

那么会在冷库里放多久呢?

原则上,是三天以内,但其实多数情况下,会被放置五天乃至更多!

根据IFSA的指导性文件宽松的标准,各大航空公司口径一致的相信,冷库里放了五天的食物,热一热还是能吃的。

想想家里的剩饭剩菜,放了5天再拿出来吃….

而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所有的面条类食物,都是表现最差的。因为面条和意面都经不起第二次加热,基本上会沦为粘糊糊的一团。

面条不行,我们还有米饭!

航空餐饮公司是怎么制作米饭的呢?平均每个公司一天要准备几千到上万份航空餐,所以肯定不是几百个电饭煲一起煮饭啦……

他们使用的是大型的蒸馏器,几十公斤的大米几十分钟就做好啦。

然而航空餐是不会给你新鲜做好的米饭的,工人们定量分盒装好以后放进冷藏室里,等运到飞机上再加热。

至于油炸类的食品,请自行想象在冰箱里冻了一晚上又拿出来加热的薯条……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原材料的供货商。

厨师提到,虽然航空餐选择供应商是有一定标准的,但对于其原材料供应商,是没有任何监管的!

也就是说,不论摆盘有多精美,来自美国的瘦肉精,来自英国的死马肉,来自越南的毒大米,来自大陆的地沟油,你都有可能会在一天之内品尝到!

在飞机上吃的食物,质量上完全得不到保障!

就在阿联酋航空的丑闻还未平息的时候,网站Fashionbeans上的一篇文章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内部人士揭晓25个关于航空业的黑暗秘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飞机比你想象的要脏

“绝对不要把食物放在托盘上。”航空公司清洁这些托盘的频率,绝对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高。不要把任何食物直接放在上面,一定要垫一张餐巾纸!

一位前空姐艾莉森·霍普曾揭露说,这些托盘——她的原话是——“比厕所还脏。”

座位扶手、安全带、按钮都非常脏,因为时间限制,它们几乎从未被清洁过。

同样,免费提供的毛毯和枕头都不是新的,也没被洗过。

不要喝飞机上的咖啡和水

不要喝用水冲饮的咖啡或茶等等。为啥?供水的水管和龙头跟飞机一样旧,几乎从不清洗。

多久洗一次,空乘都不知道。

曾在航空公司服务的《富比士》专栏作家戈利亚说,机上饮用水很脏是机组员都知道的秘密,他们都会自带水上飞机喝。员工虽会定期清洗水箱,但水箱和水管上仍会累积类似绿藻的沉积物,怎么洗都洗不掉。

要喝的话就喝瓶装水、苏打水和果汁吧。

正常托运行李,也会丢

为什么?

●海关可能会再次检查你的行李,时间拖得久:行李没能赶上你的飞机。

●行李房常会雇佣“临时工”,他们会犯错,弄丢你的行李。

●你的行李被装错了飞机,或者行李太多:工作人员来不及把你的行李装上飞机。

●你的行李从行李车上掉下来了,而没人注意到。

●你托运的太早:工作人员把你的行李放在角落,转身就忘了。

●你托运的太晚-行李来不及上飞机。

航行中的雷击比你想象的要多

几乎每架飞机都被雷电击中过。据统计,去年美国的客机平均每架至少被击中一次。

飞机晚点,其实空乘比你还急

很多航空公司都是按飞行时间给空乘开工资的,飞机延误在地面上的时间,是不算的。只有飞机起飞了,机组人员才能拿到工资。

周二和周六是机票最便宜的时候

可能大家都知道周二买机票会比较便宜,但实际上周六也会比较便宜。避免在周五和周日乘飞机出行,你会省下一笔钱。

大的航空公司并不意味着安全

因为他们招聘飞行员的标准和小公司并无差别。知情人士表示,现在一些国际上主要的航空公司招聘标准就是5000小时的飞行经验。

行李必须上锁

托运行李要上锁,你随身携带的行李也要上锁,还有放在头顶行李架上的包包也要注意。

卫生间门是能被人打开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飞机上卫生间的门是可以从外部直接打开的。

“禁止吸烟”或者“厕所”标志背后,只要你提起折片滑动门栓,就可以从外面解锁了。这个装置主要是为了防止里面的人出现意外状况,机组人员可以及时开门施救,所以不要随随便便手贱打开别人锁着的卫生间门。

“易碎品”,“轻拿轻放”标识根本没用

有在机场搬运行李的职员表示,他们基本上不会在意行李上贴的“易碎品”标识。

并不存在安全座位!

有研究说后排的中间座位最安全,因飞机的前部致死率是38%,中部39%,后排32%。

但如果飞机尾部着地坠机,很显然后排的乘客要倒大霉,不容易生还。

所以没有所谓最安全的座位。

不过飞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所以不必过于提心吊胆啦。

如果出事,佩戴氧气面罩的时间只有15秒

所以在起飞前演示如何使用面罩的时候,你应该好好看一看。

在高空中出现故障后,氧气面罩会脱落。在窒息之前,你只有15-20秒时间带上氧气面罩。而氧气面罩的供氧时间只有15分钟,如果飞行员没能成功降落,结果还是只有一个。

飞机飞行途中,飞行员可能在睡觉

国际航线一半都会超过10个小时,你都会感觉累,飞行员自然也会。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飞行员承认在长途飞行中睡着过。不过达到一定飞行高度自动驾驶系统会开启,不发生意外还是安全的。

密封包装不等于全新

有航空公司会给乘客独立包装的耳机,但是据某飞机耳机供应商爆料,密封包装的耳机也不是全新的。许多航空公司只是定期消毒后重新包装了而已~

空姐也可以收小费的

只要你给了(当然只限于接受小费的国家),她们就会拿着的。有乘客尝试过,会被优待哦~

无独有偶,早先也有网友在国外一个叫做Reddit的论坛上的提问:航空公司的员工都来说说,你们有什么秘密是乘客不知道的?

里面的回答也基本上和上面的”黑幕“相符,让人惊掉下巴!

最好别喝空姐给你冲的咖啡和茶,因为装这些水的水箱,有的60年都没被清洗过,上面上满了绿色的污垢,有些地方的污垢可能有几英寸厚。这是航空公司的人公开的秘密。

我在一个为航空公司提供商品的库房工作过。尽管你看到飞机上提供的耳机都是包装起来的,但是它们都不是新的。它们被用过后,都会被“清理”一遍,然后再包装起来。

两次航班之间的毛毯和靠枕一般就是折叠一下就塞进柜子里的,绝对不会每次都消毒,所以真的很脏。

我是飞行员。空姐叫你们把电子设备都关掉,其实没啥必要。不关机不会让飞机坠毁,但是它们会把我烦炸。你想想,当你正朝着目的地慢慢下降,结果要受到几百台手机的信号干扰,会不会疯。

我姐姐是个空姐,她经常让乘客关掉手机,然后自己躲起来玩手机。

我是一名飞行员,乘客们总是为了安全去买大航空公司的机票,可是尽管你花了大价钱,有极大可能,给你开飞机的都是这个大公司的承包商,也就是说,你们花高价,请到的却是飞行经验打了折扣的飞行员,而且,他们实际上也没有那么贵。

另外,我才不管你一会儿是不是急着转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慢慢开,这样才能赚更多钱。

有1/2的飞行员会边开飞机边睡觉,有1/3的概率,一个飞行员醒来,发现另一个飞行员也在睡。

如果你说这些东西“易碎”,那么他们会被摔得更惨;如果你说“此面朝上”,那么它们肯定会被倒过来放。因为,要在并不大的货仓裡塞满一百多个行李箱和货物,这就由不得你要求了……除非有行李上贴了“我爱行李处理员”的标签。

记得锁上托运行李箱。包括准备带上飞机的行李,因为万一被要求在登机口托运的话,同行的旅客或机坪的工作人员都有机会接触你的包。

累觉不飞……

谢选骏指出:“阿联酋航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顶级的航空”?我早就发现,他们的厕所极其肮脏。至于其他,我想说的是,飞行会让人类变态吗?看来多少会的。因为人是大地的生命,不是空中的飞禽,更不适合一万多米的高空零点生存。到了那样的环境下,人能不变态吗?这就像刚刚攻入城市的部队,其成员仿佛死里逃生出来的魔鬼,能不变态吗?能不变成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禽兽吗?



【030、飞行的奥义就是脱离自己】


飞行所见所思:

环顾四际天堂般的感觉

身陷其中地狱般的折磨

网文《<打开停留在空中的记忆夹层>——读<飞行的奥义>》报道:

谈到旅行经验,许多人可能会以抵达目的地的剎那,作为一场旅程的开端,那些对于旅行带来的震动与巨大的五官感受都在正式踏上异邦的土地后才开始倍速膨胀。截至目前为止,我所有的海外旅行都是单程4小时以下的飞行时数。刚好坐在靠窗位子的话,就可以看见离地后的故乡慢慢缩小,不久飞机就凌驾在厚厚的云层之上,若是白天,眼前和眼底就只剩下纯色的蓝与白和四射的光的线条,明白飞行的时间不会太长,我通常就这样在客舱安稳舒适的空调中潜入睡眠,直到即将抵达目的地时再专注地看着陌生地景慢慢放大,这算是我贫乏的飞行经验中,在腾空期间唯一的小小乐趣。

然而翻开《飞行的奥义》,马克机师用温柔流畅的书写模式,把冰冷的金属飞行器化为温暖积雨云做成的空中城堡,带领读者飞越大洋大洲,他是多么醉心于那些飞航的过程,理解并读完序言以后,机长马克会说:「各位乘客请注意!我们即将展开旅程,而这趟旅程没有目的地,我们会一直在徜徉在蓝天中!」

作者马克.凡霍纳克(Mark Vanhoenacker)是现役飞行员,驾驶大型客机波音747,同时他也拥有一本关于飞行的著作,今年7月脸谱出版发行其中译本。在书中,他谈所有在天空中发生的事件,那些则包含自然科学的观察,以及这些观察与生命的连结,他的书写彷佛不曾遗漏任何飞行时的觉察,即便是些微的光影变化或细弱的机械嗡嗡声,都能引发他内心小小的地震与想象。马克机师确实是备有一双科学家之眼与一颗诗人之心。

我很喜欢马克机师对于本书篇章的命名与配置。不知道是否因为在大学时念过地图学、气象学等自然地理取向的科目,我对这些物理名词备感亲切,即便我其实学得很零落。「离地」、「地方」、「寻路」、「机械」、「空气」、「水」、「相逢」、「夜」、「回归」,这样的取名表示每篇散记并不是漫谈,而是紧紧扣着主题,篇与篇之间也有接续的连绵之感。 

「我想,多数飞行员和我一样,特别喜欢飞行的自由感受。飞机在某一段里程与时间是呈现疏离状态的,物理层面上显得遥远分离。这种孤独感当今世上已不多见,因此飞行似乎显得古老,即使吊诡的是,在驾驶舱的我们拥有无与伦比的高科技。和这种自由相伴的,便是有机会好好了解世界各地城市,看看城市间的陆地、海洋与天空。」〈离地〉p21-22

遥想起现代运输工具的发明,19世纪配有动力的火车与轮船在欧陆诞生,像是启动了某个开关,跨页就倏地进入了新时代,时间流动变得快速,空间也不再被局限,世界正在扩张,权力亦在递嬗。但即便移动变得容易许多,人类还是有小小的希望可以倚靠四肢前往远方,能走能游,唯独想要飞上青天,是不可能的,我们既没有鸟类轻盈的骨架与满覆其上的斑烂羽毛,也没有飞行系昆虫那对神秘的轻薄翅膀,于是高度对于人类来说,有着强大不可遏止的吸引力。直到20世纪莱特兄弟制造了第一架小飞机,人类运用机械突破了最难的生理限制。马克机师有个好比喻「高度像质数,又像周期表上的元素那么纯粹。」自此人们便开始造起飞行大梦。

我也喜欢马克谈到天空上的地理区域划分,打破了陆地或海洋的自然疆界,或是度度计较的经纬切割。他说,空域有时可能重迭,命名的准则有时也很奇特,像是日本的空域并不称为日本或甚至东京,而是叫作「福冈」(Fukuoka)。天空国度的划分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我已经遗忘了经纬线是人类所铺盖在地球之上的虚拟坐标系统,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虚线。

阅读〈空气〉和〈水〉两章时,我深深地为我的气象学感到扼腕,若是早一点持有这本书,我想,我的气象学考卷不会像我儿时曾经操控的摇控飞机不慎坠毁成一团废铁,还被母亲责骂。虽然物理算式可能还是算不出来,但我想,至少我可以在考卷写下一些优美的字句,我可能会因此妄想得到大把大把的墨水分。〈空气〉中谈论气压,乃至气压差所造成的风,风在各个区域或纬度有不同的表现,马克以《天地一沙鸥》的作者理查德.巴哈(Richard Bach)的〈我从未听过风声〉引出他的物理现象课,让我想起宫崎骏动画作品《风起》中的一段话,「谁看过风?我和你都不曾看过,但是当树叶颤动,那就是风正吹过。」同样具有虚无透明的诗意;〈水〉则描述水圈的循环与变化,云、雾、与海洋有着不同的形貌本质上却都是水分子,无味而纯粹,马克引了鲁米(Rumi)的「愿你的太阳接触我的雨,你的热让我的灵魂如云腾起。」,亦是诗句和物理性质完美地接合黏着。 

〈相逢〉和〈夜〉则是最让我放不下书本。马克一直认为飞行是件极为纯粹的事,他每天与不同的机师与空勤共事,维持天上的交通秩序,等飞机降落,这个航班的机组人员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大圆航线上忙碌匆匆,也许有天能在另一个地球的彼端再度聚首,这件事让人想来相当落寞,却又十分浪漫。〈相逢〉谈飞机上的人,谈各种相遇与错身,最让我感动的是马克说:「机组员初次见面,对于彼此只知道两件事:我们每个人都达到各自的角色标准,以及现在该出发了。在这情况下,发自内心的温暖、容易相处既是必须之举,也是常让人宽心的好处。这时没有理由不对别人最好,于是人与人之间展现出最单纯的善意。」我讶然于他的温暖亲切,才发现自己对机师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如同神鬼交锋(catch me if you can)里李奥纳多所扮演的假机师,那种聪明不可亲的样子,一下子全然颠覆。

〈夜〉则是联想到安东尼圣.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的《夜间飞行》,从驾驶舱望去便是漆黑夜空缀着月光与星火与沉睡的大地,享受只有空中飞人能明白的孤寂感。比起日航,马克也更喜欢夜间飞行一点,在博客来OKAPI的专访中,他说到他最喜欢的驾驶舱景观是洛杉矶夜景,原因是「夜间城市也具有一种有机、几近生物学的质地,其形式彷佛『具有目的性的散乱』,就像城市自己形成了这组环境,又自己在光线中有了生命。」他对夜色也有很可爱的描述,觉得点点灯火就像是一组组发着亮光的删节号。

谢选骏指出:“飞行的奥义”似乎不错,但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飞行的奥义”说出了“飞行是一门艺术,正因飞行脱离了一般地理的格局,这门艺术便有了漫无边际的想象”;却没有看出“飞行的奥义就是能够让人脱离自己”!“能够让人脱离自己”——这犹如“灵魂出窍”一般,既是飞行带来的乐趣,也是飞行带来的恐惧!

有些描述已经接近了我上面所说的“飞行的奥义就是能够让人脱离自己”的双重性,尽管还是没有完全企及——

如今,空中旅行平凡无奇,许多乘客无精打采的模样,与飞机的实体所呈现出的优雅恰恰相反。但是科幻电影中,每当乐音扬起之时往往会出现一架飞机。这飞机与其说是机械,不如说是诗作,闪亮亮的机身看不出推进力从何而来。拍片者呈现的是飞机在文化与视觉上的线条,不是实际的航空器。这种虚构的航空器不需要符合空气动力学,反而不吸引人。

此外,飞机如此庞大,很难让人想象它的速度令人赞叹。大型飞机的速度之快,使得地方彷佛不存在,而它的结构或所包覆的规模,足供我们在里头工作生活。七四七设计师萨特说他的飞机是「一个地方,不是运输工具」。某建筑杂志曾称七四七为一九六○年代最有趣的雄伟建筑,英国建筑师诺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则说七四七是他最赞赏的二十世纪建筑物。然而这栋建筑物移动速度之快,几乎与声音差不多。

谢选骏指出:但即使如此,也还是没有穿透我的命题:“飞行的奥义就是能够让人脱离自己——这犹如“灵魂出窍”一般,既是飞行带来的乐趣,也是飞行带来的恐惧!”不是脱离地理格局,而是脱离了自己!

想脱离自己的人,去飞行吧,尽管那充满了不确定的危险性质!当然,最好坐上小飞机,并且经历颠簸,最好遇上一次空难的生还——

飞行所见所思:

环顾四际天堂般的感觉

身陷其中地狱般的折磨



【031、感性比理性更强大】


《人与社会:“肢体口音”能披露你来自何方的原因》(BBC  2020年9月23日)报道:

我们已知,说话所带的口音会透露我们是哪里人。但我们很少知道的是,我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也会有这样的效果。

希拉里·埃尔芬拜因(Hillary Elfenbein)快速浏览一些旧的研究论文时,注意到一项著名研究论文所涉及的照片有些奇怪。这项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研究测试志愿者,问他们是否能够辨识人像照片中日本人和白种人的面部表情有何不同。实际上这些照片中一些所谓“日本人”是日裔美国人,余下才是真的日本国民。

埃尔芬拜因亲自查看这些照片时发现,她能够分辨得出,不会把日裔美国人当作日本人。她的合作者艾比·马什(Abby Marsh )发现她也可以。由此她们做了一个实验。

美国人可以从澳大利亚人的微笑、挥手或走路的方式认出他们是澳大利亚人。她们发现,经她们测试的美国人特别善于辨别谁是日本人,谁是日裔美国人,即使二者是同一个民族,穿着同样的衣服,用同样的打灯角度拍摄。但当两组照片的人不表露感情,接受测试的人几乎无法区分他们。不过当他们表露感情,尤其是悲伤的感情时,似乎就会显露出现一些来自日本或美国的神情。

或许你本人也有这样的经历,你身处异国,突然觉得一个路过的陌生人应该是你的同胞。有时,那种信息可能会很明显。

如果你看过电影《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你就会知道德国人和英国人用手势表示数字3的方式不同。德国人会竖起大拇指和食指和中指,而英国人则用大拇指夹住尾指,把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竖起来。多数人从未意识到不同文化的人表示同一数目会用不同的手势,除非他们亲眼看到,而且他们还会觉得很奇怪。

有些人体姿势可能是碰巧发生的偶然行为,而有些则可能事出有因。比如俄国总统普京走路时,他的“枪臂”(右臂)贴在身边从来不摆动,据说这是他当克格勃接受武器训练留下的习惯。

马什和埃尔芬拜因在她们最初发现后,又发现了更多这种“非语言的口音”,即我们在无意识中能显示我们来自何处的肢体口音。例如,美国人可以从澳大利亚人的微笑、挥手或走路的方式认出他们是澳大利亚人。马什说,这种肢体口音“很容易认出来。我们做了两项这样的研究,在这两项研究中都发现了相同的效果。在我们观察的行为中,都有肢体口音。”

最新一项的研究肯定了她们的发现。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现在已经训练了一台电脑识别一个模拟人脸上的60多种不同的肢体口音,全部都是皱鼻头和嘴唇上扬这些细微而且不易察觉的表情差异。但是东亚人看到这些人为的“东亚人”表情时,比起“西方人”表情,他们更容易识别出来。负责这项研究的瑞秋·杰克(Rachael Jack )说。“这比听起来要难一些。”例如,在他们开始研究之前,杰克和她的团队必须确定英语和汉语中哪些单词可对应大致的表情。

不过在理论上,杰克说机器人最终应该能够模拟世界上任何文化、任何场合的细微表情差别。在去年的一项研究中,杰克和同事们发现,甚至人类在性高潮时的面部表情也带有不同的“文化口音”。

网友运动员得分后的身体姿势比其表情传达出更多的内心感受。

存在肢体式的非语言口音不应该是大惊小怪的事。人类一直以来都可以识别不同人的声音和面孔,以致走路或跑步的方式,而不会明确意识到是用什么方法辨识出来的。中国银河水滴科技公司(Watrix)声称,该公司开发的软件可以从拍摄的行人步态来识别人,准确率高达94%。如果一个人的行走步态可以与众不同,那么就有理由认为一个群体可能有一些相同的肢体动作,而且群体之外的人可能会注意到这一点。

已经有证据表明,我们从人体姿势中获取信息比我们所意识到的要多。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向接受调查的参与者展示网球选手在取得重要比分后立即拍下的照片,这些参与者更善于从选手的身体姿态而不是面部表情来判断选手是否获胜。如果把输球后的脸孔嫁接在获胜的身体姿态上,或者反之,会发现参与者主要是依赖肢体动作而不是面部表情来判断运动员是胜还是负。随后的研究版本也有同样的结论,此外新版本还发现参与调查的香港大学生对东亚运动员的判断整体性更好。这再一次表明我们人类比较善于辨别我们最熟悉的肢体口音,因为这些肢体口音我们在自己周围生活的人中经常见到。

生物学家兼摄影师马克·莫菲特(Mark Moffett)在他的新书《人类群体》中推测,非语言的肢体口音是帮助人们区分“我们”和“他们”社会标记。有时肢体口音似乎携带了更详细的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可靠的。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在一项经典的研究中发现,参与者善于在两张候选人照片中选出获胜者,其方法是挑选看起来比较有“有能力”的那一位。甚至儿童并被要求在照片中选出一个电子游戏的假想“队长”时,表现也如优秀的政治问题专家。不过,一个人看起来可靠和真的是否可靠之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

我们每个人走路的步姿都是独特的,常常会泄露我们的身份信息,比如俄国总统普京著名的步姿

另一方面,有些人似乎确实将他们的生活经历放上了他们的面孔。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展示了一组从约会软件中挑选出来的无情绪的平静面孔,但参与者仍能够比较准确地分辨出谁是富人谁是穷人,而不仅仅是靠猜测。事实上,他们是观察照片中人的眼睛,特别是嘴来做出判断。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后,研究人员得出这样的结论,富人看起来比穷人更有吸引力或精神状态更正向,即看起来既快乐也亲切。当如果照片上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并且刻意看起来乐观向上之时,参与者就无法分辨谁是富人谁是穷人。

这些微妙的形体线索可能有助于解释我们为何会对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怀有偏见。正如我们所见,非语言的肢体口音往往会让我们难以理解外来之人。

不过,当人们想要被他人理解时,他们确实有办法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最近,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一项独创性但具有推测性的研究表明,想要被人理解这种现象甚至可能给现代美国人带来了一种乐观开朗的肢体口音。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外来移民人数较多的地区,因居民之间往往难以彼此理解,但为了应付日常生活,又不得不去理解对方。论文作者猜测,因此这些地区人际交往需要大量的微笑和手势表情。

当他们查看现有数据时,发现在“祖先族群多样性高”的国家,比如美国,人们更爱笑脸迎人。即便是在美国国内的州与州之间,也出现同样的模式。如果外国人在美国人看来是冷漠而傲慢,而美国人在外国人看来是没脑筋的乐哈哈,但只要考虑到美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历史,就可以理解为何会有这样的成见产生。

最起码,当人们真的想要理解对方的时候,非语言的肢体口音告诉我们,交谈总是件好事。

谢选骏指出:肢体语言比语言更加接近人的生物本能,因此往往比语言更加强大;同样,肢体语言中的感性成分要多于理性成分,因此可说,在人际交往中,感性比理性更强大。所以,李斯可以战胜韩非,列宁斯大林可以决定马克思恩格斯的存在价值。



【032、钢筋水泥的囚笼即将瓦解】


《人类建筑的未来趋势:采用木质建材对抗气候暖化》(BBC 2019年9月6日)报道:

这是东伦敦一个看来普通不过的办公楼建筑工地。七层高的楼房已建成了三分之二,基本结构和楼梯部分已经各就各位,正在开始为墙壁抹灰泥和铺设管道线路。待我东张西望到处走动,才慢慢发现这座未完工的大楼有非同寻常之处。建筑工地安静而又干净,甚至还有一股好闻的气味。工地上堆着大量的木材。建筑工地通常以木材作框以浇筑混凝土。但在这个工地上,木材充当的就是混凝土的功能。

领着我参观的建筑师安德鲁·沃(Andrew Waugh)兴奋地告诉我,“木结构建筑的重量只有混凝土建筑的20%,因此大楼的重力负荷大幅减轻。这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最基本的地基就可以了,不需要浇筑庞大的混凝土地基。我们以木材作建筑主结构,再加上木墙和木地板,因此可以把钢材的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

大多数大型现代建筑通常用钢材做主要的承重梁柱,并用钢筋或钢骨来强化混凝土的拉力。然而这座木结构楼房只使用了很少的钢材。而这些钢材如同英国麦卡诺(Meccano)品牌的模型组合玩具一样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在楼房的使用寿命结束时或使用期间要拆开都很容易。沃指着天花板说,“要是你想在这里加建一个楼梯,你只需要拧开钢梁的螺丝,拿把链锯,在木地板上锯个洞就能办到。”

当代建筑,从住房到体育场馆,完全依赖混凝土和钢材做建材,结果是付出严重的环保代价。混凝土造成的碳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至8%。制作混凝土的砂石开采量仅次于地球上使用最广泛的自然资源水,砂石开采量约占全球所有采矿业的85%,结果是造成全球的海沙河沙惊人的枯竭。现在全球每年浇筑的混凝土足以覆盖整个英格兰。

因此,以安德鲁·沃为代表的一些建筑师主张回归传统,用木材作为今后人类建筑的主材料,并身体力行地推动他们的主张。木材如果是取自于受到人工管理的森林,实际上是有助于碳的储存,而不是将碳排放到大气中,因为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会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根据过往经验,每立方米木材含有大约一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350升汽油。至于实际存储多少,则取决于树木的种类。

安德鲁·沃在伦敦的达尔斯顿区设计了这个10层楼房,采用称之为绿能建材的交叉层压木板(CLT)做建筑材料,整个楼身重量只有同等混凝土建筑的五分之一。 

用木料做建材不仅仅因为其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其释放的二氧化碳要多,而且因为取代混凝土或钢铁等碳排放量巨大的建筑材料,木材对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又多了一重贡献。最近一份题为《低碳经济中的生物质能》的咨询报告送交给英国政府。报告指出,“使用木材作建筑材料……既储存碳,又替代高碳排放的水泥、砖和钢铁等材料,因此生物质能可以最高水平减少温室气体。”

现在英国每年新落成的房屋,有15%到28%使用的是木结构建筑,因而每年捕获的二氧化碳超过100万吨。该报告的结论是,增加建筑木材量可能使这一数字增加两倍。“在商业和工业部门使用新的工程木料,例如交叉层压木板(CIT),也可能节省同样数量的碳排放。”

安德鲁·沃带我参观的东伦敦建筑工地,其主要材料就是交叉层压木板。因为称之为“工程木料”,我以为看到的会是刨花木板或胶合板之类的东西。实际上,交叉层压木板看起来就像普通的3米,即10英尺长木板,有1英寸厚,板面满布木节孔和木纹。其天才的设计在于,木板是三层粘合而成,每层均与邻层纹路垂直相交,从而十分坚固。安德鲁·沃表示,这意味着交叉层压木板“不会向上也不会向下弯曲,水平垂直两个方向的强度都很高”。他说,“交叉层压木板墙身能支撑整个上层的地板,其水平向的强度足以承载上层楼的荷载,犹如一根长梁一样”。这“改变了建筑”。

安德鲁·沃使用交叉层压木板建房已经有10年历史,他相信这种木材可以做到任何混凝土和钢铁建筑可以做到的事,甚至更多。他说,交叉层压木板是上世纪90年代发明的,部分原因是为了解决“家具和造纸工业的消亡”。“奥地利60%的土地是森林,他们需要为木材找到一个新的销售渠道门路。所以,奥地利人发明了交叉层压木板这种新的工程木料。”

胶合板和中密度纤维板等工程木材,含有10%左右的粘合剂,即所谓胶水,通常是一种叫脲醛的化学物,在回收或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害化学物质。但交叉层压木板的黏合剂含量则低于1%,通常使用比较环保的生物聚氨酯。木板在高温和压力下粘合在一起,少量的粘合剂则被木材中的湿气所融化。看着这种木板,再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感觉就像为孩子建的树屋一样,是带着木质疤痕和纹路的纯粹木头。

奥地利许多生产交叉层压木材的工厂为了环保,甚至使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来作燃料,如木材边角废料、树皮和树枝等。一些工厂用生物质能生产的电力还足够供应周围的社区。

尽管交叉层压木材是奥地利发明的,但第一个使用这种建材来建造多层楼房的公司是安德鲁·沃的伦敦建筑事务所。默里格罗夫大厦(Murray Grove)是伦敦街头一栋普通的九层公寓楼,楼面是灰色的。安德鲁·沃说,2009年这座大厦落成时,“在奥地利引起了震惊和恐慌”。因为在此之前交叉层压木只用来建造“漂亮而简单的两层楼房子”,而高于两层楼的房子则会恢复到混凝土和钢结构。但是默里格罗夫大厦的一楼以上的整个结构全由交叉层压木板组成,所有的墙壁、楼板和电梯内壁都是这种木板,很像蜂窝块一样。

默里格罗夫大厦的成功启发了全球数百名建筑师使用交叉层压木板建造高楼,其中最高的是加拿大温哥华的布洛克卡芒区高55米的高木大楼( Tallwood House)。奥地利维也纳即将超越这个记录,目前正在建设将高达84米的24层和和高楼(HoHo Tower)。

最近很多人呼吁大规模植树造林,以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遏制气候暖化。然而,虽然新生的树木能有效回收和储存碳,但成年老树并非如此。地球本来一直维持着一个平衡的碳循环,树木、以及所有植物和动物,均靠吸收碳而生长,然后枯萎和死亡,将碳再次释放出来。但当人类发现以煤和石油的形式储存的碳,开始燃烧这种石化燃料时,碳循环的平衡就被打破。煤和石油是在远古地质年代在碳循环中被捕获而储藏于地下数以万年的碳,一旦大量开采,燃烧后产生的巨量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其释放速度之快是目前的碳循环无法处理的。

在有效管理的森林中,许多松树,如欧洲云杉,需要大约80年才能达到成熟,因此在这80年生长期,是在净吸收碳。不过一旦成年,这些老树开始针叶脱落,树枝枯萎。此时这些树木吸收的碳和释放的碳大致相当。上世纪90年代,对纸张和木材的需求急剧下降,导致全球范围内大片管理森林被废弃,奥地利的森林也出现这样的现象。但这些失去管理的森林没有回复为原始的荒野,森林地下全部覆盖着单一树种的酸性针叶和枯枝。由于成熟的树木无人砍伐制成木材,自2001年以来,加拿大巨大的森林实际排放的碳比吸收的还要多。

每立方米木材中含有约一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350升汽油。 

此时有人提出一个理论,认为将碳封存起来的最好办法是砍伐树木,恢复可持续的有管理的森林,砍伐成年树木用作建筑材料。经环保团体“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的人工管理森林通常每砍伐一棵树就要种植两到三棵树。这意味着对木材的需求量越大,森林的覆盖率和需要呼吸二氧化碳的幼树的增长就越大。

让森林恢复野生和保护原始森林都是必需的。但是,未作管理的单一树种森林则毫无益处,而且这种森林遍地干燥的针叶也是引发野火的主要原因。北美和世界上许多地方都会因此发生这样的森林火灾。有管理的砍伐树木会大大降低这种风险。

美国当局对管理森林的好处并非视而不见。在环境和能源研究协会(EES)最近的一次会议上,美国联邦森林管理局的梅丽莎·詹金斯解释说,“我们有森林过密的情况。如果这些森林发生野火,火势会越来越大,燃烧速度会很快,灭火也会更加困难……如果我们可以为这些森林的木材建立销售市场,森林的业主就可能可持续地管理自己的森林,不时砍伐成树以免森林过密。”她特别强调,交叉层压木板这种工程木料特别有降低“野火风险的潜力,并能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和就业”。

建材市场似乎也同意梅丽莎·詹金斯之说。交叉层压木板登陆美国还不到五年,现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交叉层压板建筑工程在进行。更重要的是,与目前全部靠进口的英国不同,美国正在投资本国的交叉层压板生产,现设有工厂的有蒙大拿州和俄勒冈州,其余缅因州、犹他州、伊利诺伊州、德克萨斯州、华盛顿州、阿拉巴马州和阿肯色州也计划建厂。亚马逊在明尼阿波利斯新建的“技术中心”大楼是由钉层压木板(类似交叉层压板,但使用钉子而不是胶水来合成多层木板)建成。美国国会通过的《2018年木材创新法案》还包括对大批量木材使用研发的规定。

使用木材建房会更快、更易建造,因此也减少了劳动成本、运输燃料和建造场地的用电量。基建设施公司Aecom的董事艾莉森·沃林(Alison Wring)以一个使用交叉层压板为建材的住宅屋邨为例。该屋邨约有200套公寓,“只花了16个星期就完工……但要是用上传统的混凝土框架建造,至少需要26个星期”。同样,安德鲁·沃说,他最近设计的一座一万六千平方米的交叉层压板大楼,如果用混凝土,“仅结构框架就需要1000辆卡车车次来运送水泥”。但运送所有的交叉层压板,“我们只需要92个车次”。

其他国家也纷纷转用木材做建材。一家代销交叉层压板的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合资工程公司Ledinek的销售员莫妮卡,先给我看她公司2013年的订单记录,只有来自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的少量订单。但从2017年起,日本、法国、澳大利亚、拉脱维亚和加拿大这些国家也纷纷向他们订货。莫妮卡解释说,“我们公司平均每年代销的交叉层压板在2万5千到5万立方米这个范围。”数据显示,1000立方米的交叉层压板相当于要砍伐500棵成年树,因此,每年加工5万立方米的交叉层压板所收回的碳排量就相当于2.5万棵树木所收获的碳。

交叉层压木板甚至还有一些优势特别吸引日本这样的国家,因为人们发现这种建材在地震测试中表现很良好。意大利和日本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曾用交叉层压板建造了一座七层楼房,并在一个“地震模拟台”上进行了测试。Youtube上有这个测试的视频,很酷,但也有点怪异。研究小组发现这座交叉层压板楼房可以承受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那样的强度,那次地震摧毁了5万多栋建筑。沃夫说,时间很巧的是,“当年作为马歇尔计划的一部分,美国人在日本种了很多树。那是6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这些幼苗已成为参天大树。”

新生的幼树靠吸收二氧化碳而生长,但年老的树木释放的二氧化碳比吸收的还要多。 

与人们的直觉相反,交叉层压板抗火能力不但不差,反而相当出色。这种工程建材的设计能够承受高达270摄氏度的高温,然后才开始炭化,而且炭化后的木板外表如同一层保护层,能保护炭化下面的木材结构密度。但在类似的高温下,混凝土会剥落和龟裂,钢也会失去强度。

不过,并非人人都相信建筑的未来是交叉层压板。我问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材料资源工程学教授克里斯·奇斯曼(Chris Cheeseman),木材能否取代混凝土成为我们的主要建筑材料,他直言回答,“不能。这不会成为现实。只可能用于当地一些小型工程。但你必须认识到混凝土才能大量使用,以及混凝土对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巨大重要性。因为混凝土的功能性和坚固性,是一种非常好的建筑材料。”

此外,还有一个木材“生命终结”的问题。只要建筑物屹立不倒,或木材料回收后用于其他建筑,碳就会一直被困在木材里。但如果木材腐烂或者作为能源被燃烧,那么储存在木材中的碳就会被释放到大气中。特许工程师、建筑可持续发展顾问道格·金(Doug King)告诉我,“除非我们能解决木材使用寿命结束后的处理问题,否则无法保证木材的整个碳循环过程会有益于社会。”英国奥雅纳建筑公司于2014年做的研究估计,一半的建筑木材最终被填埋,36%被回收,剩下的14%会作为生物质能源使用。

虽然有这些问题,但仍然未能阻止安德鲁·沃开发木结构建筑的雄心壮志。一座建筑的平均寿命是50至60年。他认为,五六十年时间足够建筑师和工程师解决再利用和回收问题。转化为生物炭或许是一种选择。因此他的建筑事务所所设计的建筑都易于拆卸,其材料可供后代子孙一用再用。

基本而言,安德鲁·沃与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师相信,大规模使用交叉层压板作建材是对抗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武器。参观完东伦敦这座正在动工的交叉层压板楼房,再次深深呼吸一下这来自森林的气味后,沃对我说,“这不是什么短期或长期的时尚。英国最大的商业开发商刚刚买下了这栋楼房。对我来说,这就是你想要的居住的环境……我希望交叉层压木板成为主流建材。大家都应该用来建房。”

我再提到我最初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真正地将木材作为人类的主要建筑材料?沃这样回答:“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这样做。说到建筑,你一定要先制作草图,而草图就是气候变化。”

蒂姆·史沫德莱(Tim Smedley)是一位常驻英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家。他的第一本书是《净化空气:空气污染的开始和结束》。

谢选骏指出:钢筋水泥的建筑被视为“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事实证明,现代化是一个巨大的囚笼。不仅造就了极权制度,而且把人类押入了钢筋水泥的建筑。感谢上帝,木制建筑并非“人类建筑的未来趋势”,因为多数的美国独立半独立的民居,一直都是采用木质建材的——它们也并非出于“对抗气候暖化”的考虑,而是源于一项古老的传统。只是,这一传统智慧还没有被现代化过程给摧毁破坏而已。现在好了,出于“对抗气候暖化”的需要,钢筋水泥的囚笼即将瓦解,人类建筑的未来趋势将恢复古老的智慧了。



【033、个人命运最终通过大事件体现了出来】


网文《从理论物理学角度,看人的命运是否注定》说:

前言:

个人的命运是否注定?成败是否事先已有定局?谁又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毛主席在其词中写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以说是人类对这个世界最深沉的一问!

生命孕育于宇宙之中。研究宇宙终极运行规则的是理论物理学。所以本文将从理论物理学的角度来阐释这个哲学问题。为了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本文将会应用一些物理学公式,但是读者不必惊慌。我们不取深究这些公式推导过程,只讲述其代表的含义,只要您有小学文化水准,就一定看得懂。

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说就是一个人的运动轨迹。我们应用西方式的还原论,来探究我们体内的一颗碳原子的运动轨迹,因为构成人体的所有基本粒子的运动轨迹综合而成了人体的运动轨迹。我们来看一下是哪些因素影响这颗碳原子的运动轨迹,以此来探究命运的奥秘。

根据物理学的研究我们知道,在宇宙诞生之初,先生成了氢、氦等较轻的原子,继而又生成了碳原子、铁原子等等。在我们体内的这颗碳原子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这颗碳原子诞生之后、如何参与了构建太阳系、如何成为了地球的一部分,这都是受物理定律支配的,最终通过祖先的遗传或者我们对食物的摄取,这颗碳原子进入了我们体内。从我们直观的认识,我们看到这颗碳原子的运动轨迹受两个因素的影响:1、物理定律(规则)。2、人的意识(如果我在某一个时候选择了吃苹果,而不是吃草莓就会摄入不同的碳原子)。所以我们看到,要探究人的命运是不是注定的,我们就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物理定律是不是亘古不变的,还是像国家法律一样随意修改的。

人的意识受物理定律约束吗? 相对于物理定律到底有多大自由度?

我们先来看物理定律

就人类目前的认识,现在的理论物理学有三大理论体系。

牛顿经典物理理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量子理论(以狄拉克、玻尔、海森堡等人为代表)

牛顿经典物理理论是在绝对时空的背景下、研究质量、力、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赘言。牛顿定律是确定论的,比如只要知道了一个物体的质量、以及对其施加的力,我们就能准确只计算出在某个时间,这个物体速度、位置。它适用于任何惯性系统和任何人,不会因为是张三、李四操作的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正因为是确定的,我们才能据此准确计算炮弹的弹道和落点,才能准确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所以我们看到牛顿经典理论是确定论的,不会因为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再来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的革命性在于提出了相对时空的概念,也就是说时空并不是绝对背景,而是随着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联动变化的。相对论对于大多数人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们这里来引用一下爱因斯坦关于时空变化的方程——

"γ"表示运动系统相对于静止系统的时间变化率,v 代表 物体的运动速度, c 代表光速。上述公式可以导出: 按照我们日常的速度, "γ" 近似等于1。也就是运动系统与静止系统的时间基本相同。但是当v 接近光速的时候,"γ" 就会是一个较大数值,表示两种系统的时间出现了巨大差异。通过推导也可以得知运动系统所感知的静止系统的空间也会比静止系统中收缩。

爱因斯坦更为著名的是其质能方程 E=M*C^2 , 该方程导致了原子弹的诞生。

我们之所以应用这些公式,就是告诉大家相对论也是确定论的,就是通过已知条件可以得出确定的结果。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是“上帝从来不掷骰子”。相对论与牛顿经典物理理论是兼容的,也就是说牛顿运动定律是相对论在低速系统下的近似表达。

我们再来看量子理论。量子理论最初是由德国人马尔斯·普朗克提出的。他认为黑体能量的辐射不是经典物理所认为的平滑连续的,而是发射出确定大小的能量包(Quantum,量子)。就好比,我们以为辐射像水枪一样是射出平滑连续的水柱,而事实上它像机关枪射出的是一颗颗大小一样的子弹。这些子弹就是量子。量子理论揭示了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和能量都不是平滑连续无限细分的,而是基本的量子。其后,量子理论的范畴被不断扩展,物理学家把对亚原子粒子的研究都划归到量子理论的范畴。

相对论的革命性在于颠覆了绝对时空观,而量子理论的革命性在于颠覆了确定论。量子理论中最震撼和让人匪夷所思的就是 不确定原理 和 波函数坍塌。

不确定原理,是由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他指出我们无法同时确定一个电子的位置和动量。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对其中的一项进行测定,但是无法同时测定两项。所以不确定原理最初叫测不准原理。后来物理学家发现,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亚原子世界中。比如在一个时间段,我们只能计算一个电子出现在在某个区域的几率,而无法确定电子在某个时间点的确定位置。对一个放射性粒子,我们只知道它在下一时间段的衰变几率,而无法确定它是否真的会衰变。就连亚原子粒子本身到底是粒子还是波也存在不确定性。它们的表现兼具波粒二象性。这与经典物理的认知大相径庭,在经典物理中,在特定的时间点,物体的位置、速度等都是明确的。于此相比,亚原子粒子就像幽灵一样不可琢磨。

量子态叠加与波函数坍塌。

量子态叠加最著名的就是双缝试验。理想的双缝实验模型是这样的,一个开有两个缝的阻隔板隔在 电子发射器和感光屏幕的中间。当我们向屏幕发射一个电子,则会在屏幕上出现干涉图样,说明电子同时通过了两个缝隙! 这怎么可能?就是说电子提现出的是通过缝隙A 与通过缝隙B 两种状态的叠加。这就是所谓的量子态叠加。一颗不可分的电子似乎同时通过的两个缝隙。听起来简直太荒谬了。以至于物理学家薛定谔据此原理设计了著名的“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以一只猫由于量子态叠加同时处于又死又活的状态来突显这种在我们常识看来的荒谬。不着急,接下来有更神秘的,如果观察者对电子在穿越缝隙的时候进行观察,我们就会看到这个电子只是穿越了其中的一个缝隙。这就是说当观察者观察的时候,两种叠加态就变为一种状态。人的意识似乎对量子态产生了影响。这就是波函数坍塌。两种状态通过人为观察,坍塌为一种实在的本征态。

总之量子理论呈现给我们的世界是不确定的、匪夷所思的、甚至有些神秘的。爱因斯坦对这种不确定性坚决反对,与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最后似乎玻尔取胜。也就是说物理学界客观上承认了这种不确定性。但玻尔本人也并不认为不确定性就是世界的本征,只是我们还没找到不确定背后的真相。而物理学家戴维·玻姆则进一步提出了量子确定论。认为之所以不确定,只是我们没有掌握足够的“隐变量”。就比如,我们抛出一枚硬币,硬币落地后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其实是可以确定的。之所以无法确定,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足够的变量。比如抛出的力度、角度、当时的风向等等。所以我们只知道正反面的概率都是50%。但不管怎么样,就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而言,量子世界是不确定的、只能用几率(波函数)来描述。并且我们已经利用这种不确定性开发了很多应用。

综述三大物理理论体系,我们发现宇宙呈现给我们的是宏观上的确定性和微观上的不确定性。不确定的微观粒子构成了宏观的物体。

人的意识

人类的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也是哲学家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尚无定论。但依据我们的经验,我们从小到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知识、阅历都在增加;喝醉酒的人和清醒的人意识上有显著差异;受到脑损伤的人意识也会产生变化、有人会失忆…… 等等以及当代人工智能的发展都说明:意识会受到物质的影响。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意识相对于物质是否有某种独立性,但是意识于宇宙中生成,不可能脱离宇宙的范畴,所以都要受到物理定律的制约。这种制约是隐性的。作为意识的本身无法察觉这种制约。但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显性的表达来体会这种制约。比如,我的老家山西有一句古谚语“三关戴孝乃不祥之兆”。指的是如果山西北部的三个关口:雁门关、偏关、宁武关 同时被大雪覆盖,那么就是不祥之兆,因为北方的草原民族要杀过来抢掠了。三关同时下雪,说明北方大范围降雪,蒙古草原可能整个被大雪覆盖。草原民族无以为生,南下抢掠是唯一的生路。我们看到这些凶悍的入侵者、其实是被大自然驱赶的可怜虫。他们看似有选择的、其实没选择。就如同在戈壁荒漠被大风吹起的风沙在北京形成沙尘暴一样,没有本质的区别。意识更低一等的候鸟随着季节的变换迁徙也是如此。

波函数坍塌是否能作为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证据?

当观察者进行观察时,亚原子粒子从量子叠加态坍塌为一种状态。目前还没有合理的解释。有的科学家用多重“平行宇宙”来解释。说量子不同的状态处于不用的宇宙当中,观察者只能看到自己所在宇宙的状态。这个理论目前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笔者不敢苟同。但我们可以提出的问题是:只有人类观察者造成波函数坍塌吗?一只狗会看到什么?一只昆虫呢?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生物都不可能同时看到一个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所以问题不在于谁观察,不是谁的意识影响了结果,而是我们的意识只被动地接收到一种状态。所以波函数的坍塌并没有因为观察者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就不能作为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证据。而大脑对肢体的驱动就如同电脑对机器手臂的驱动,同样也不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宇宙万物宏观上是确定的,在微观上是不确定的。微观事物的宏观统计性也是确定的。

没有证据表明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表明意识可以游离于物理定律之外。整个宇宙都要服从物理定律。

如果我们把宏观与微观看成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比如:原子、亚原子粒子相对于人体是微观,人体相对其是宏观,而单个人体相对于整个人类又是微观。那么,我们会发现物理定律体现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的生活实践完全吻合。例如非洲角马每年都要在大草原上迁徙,这是在宏观上是确定性事件,这背后是角马受物理定律的驱使,不以角马意志为转移。角马群体作为宏观整体也一定会到达目的地。这都是确定的。但是微观上的个体,具体是哪只角马在途中渡河时会被鳄鱼吃掉,这就是不确定的。

我们回到人的命运。人受制于物理定律,所以宏观上体现出确定性,比如人的寿命不会超过150岁这基本是确定的,但微观上每个个体的寿命又是不确定的。上海市的居民整体上比贵州省的富裕,但是在个体上上存在差异。

我们的结论是,不管是宏观上的确定还是微观上的不确定,都是受制于物理定律,不为人的意识所左右。人的命运就是各种物质粒子在物理定律下的风云际会,其本质上是被注定的。这也许就是佛教说的“缘起性空”吧。

我们每作出一个决定,背后都是由我们的欲望和情感所驱使,而这些欲望和情感实际上是由物理定律伪装成的。比如我们决定去大城市工作,因为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这本质上与牛羊逐水草迁徙无异。而水草的丰美与否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对关系决定的。

综上所述,个人的命运是注定但不确定。注定,是说个人命运是物质在物理定律(宇宙规则)支配下按部就班、自然运行的结果;不确定,是说就个体命运而言,我们永远无法准确知道下一刻究竟会发生什么,就如同我们无法确定一颗放射性粒子究竟会在哪一刻衰变。

所以,最好的人生态度还是“尽人事、知天命”。

谢选骏:上面这篇文章说了等于没说,而最搞笑的地方就是说“没有证据表明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表明意识可以游离于物理定律之外。整个宇宙都要服从物理定律。”——作者似乎不懂他这番话语也是意识,正如物理定律也是意识。人们所谈论的,除了意识,还能是什么呢?但是,人的意识难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物质后面无神秘之迹可寻吗?

“大事件”似乎可以使得“个人命运不复存在”,但个人命运最终通过大事件体现了出来。

——“为了后人不在经历这样的苦难。我们必须努力结束这样的噩梦。”

——“这是无法结束的,因为这是人的原罪造成的。后人不仅会因此轻你的努力,甚至还会诋毁你的努力。或是更糟,那就是忘记你的努力。”因为个人命运最终通过大事件体现了出来。



【034、给鸡做个整形有何难哉】


《“我的整形医生,只给鸡腿做过手术”》(2020-12-14 新周刊举报)报道:

“一般的医生看到我的眼睛不敢接了,我就再换机构和医生。总会有医生敢做的,因为他们想要赚钱。”(作者/荷西帕、编辑/萧奉)

一个巨大的玻璃罐子里,装满了整形失败者的“鼻子”。每个被取出的鼻子假体,都是二次修复成功的证明,但也是整形失败者们付出的代价。这个被刻意展示的罐子,就是医院最无言而大声的宣传品。

15岁的整形网红娜娜,至今还记得刚做完肋骨鼻的滋味。为了让一次全麻的风险能覆盖尽可能多的项目,她同时还做了厚唇改薄和M唇。只是术后,她不仅不能用鼻子换气,嘴也被纱布完全包住。近十万元的手术,首先带给了她三天近乎窒息的状态。

三年间,娜娜已经用总价400万元以上的数百次整形手术,买来了一张夸张的“芭比娃娃”脸。她觉得:“你在脸上花了这么多钱,别人看不出来不是白整了吗?”即使是那次长达8小时的高风险全麻手术,娜娜“也就用了两天”,就下了决定。

她在微博上写道:“一块又一块带血的纱布,一次又一次不知道能不能醒来的麻醉,真的不是那么好忍过来的。”遇到需要监护人签字的全麻手术时,未成年的她冒险去借了一张别人的身份证,“反正医院也不看,整容前本来长得就不一样”。生命不休,整形不止。

频繁的双眼皮和开眼角的手术,让娜娜睡觉时不能完全闭上眼睛;整形对健康的冲击,让她患上了忧郁症,还在精神科医院住了三个月。但这一切,都没有让她退缩,反而让她更加坚定和佩服自己:“我觉得死都不可怕,丑才是最可怕的。”

把手术室当家,每天都在恢复期,娜娜已经把整形当作一种日常消费品。对她来说,既然开始整形了就肯定不会停下来,直到月抛脸、日抛脸都能成为日常。

手术灯又亮了,惨白的灯光打在了整形二字上,照出的是美还是丑早已经看不清了。

求诊——十面埋伏的医美营销

在医美APP的镜头下,没有一张脸是完美的。当我用新氧APP尝试自拍鉴定时,马上就得到了一套完整的颜值提升报告:“你的脸属于优雅少女脸。你面部最显著的特征是眼睛偏短、下颌角较宽。”AI医生为我免费看脸后认为,玻尿酸、双眼皮和面部填充是让我变美的解决方案。

这份报告的数据精确到黄金三角、中下庭比和五眼比例,还温馨提供了其他用户的经历,一张张精美的图片诉说着她们整形后获得的惊人成功。看上去,这样的信息分享社区正是对医美一知半解的用户们急切需要的。

初试医美的圈圈,也曾向医美APP求助。她最关注的是用户案例,希望从别人的反馈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和医院,却发现不少社区中的发言都令人疑惑。“一开始会觉得怎么这么有用”,但看多了之后圈圈觉得很多案例好像都是假的:“很多人会放术前完全素颜,术后带美颜的对比,这谁能看出来到底有没有效果。”

圈圈的发现,早就被新京报证实过,号称拥有百万真人整容日记的新氧APP曾多次出现P图、刷单、虚构买家秀的恶性现象。账号1.5元1个、短评28元、百元一套手术前后对比图、两千元一套“美丽日记”……社区分享的背后居然是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当信息分享不是真的为用户体验服务,它们马上就会露出马脚。从事供应链的工作的煦凝对互动界面很重视,她觉得信息冗余的医美APP非常难用。“你不能光介绍这个技术是哪个国家的,它有多好。”煦凝说,如果想要具体了解某项医美服务会用什么机器,她就得一遍一遍去问不同机构的在线专家。

然而,煦凝不知道的是,当她为了进一步了解信息求助“专业性较高的医生问答”时,在手机或电脑的另一端敲字回复她的,可能只是一位努力工作的代运营人员。在淘宝上搜索“医美代运营”相关的关键词,马上会出现各色医美的托管商户。给类似煦凝这样的私信问讯提供服务,明码标价是100条80元。医美整形代运营生意兴隆。

即使幸运地遇上医护人员为你答疑,过度营销也难以避免。在整形行业工作了七年的张超告诉我们,整形医院会有网络营销人员24小时在线回复,每个月推荐不同的优惠政策和免费体验项目,是医院“996”最严重的一个部门。

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已经完全改变了医美营销渠道的生态,传统的直客医美和渠道医美慢慢沦为补充的获客方式。

以往,除了直接走进整容门店的直客,有的美容机构还会通过美容美发店等渠道积累最初的客源。但渠道医美的佣金实在太高了,把收益的一半分给中间商后,基本就没钱赚了。而且这时候,总会有另一间医美机构杀出来,给中间商支付收益的60%,直接把客户抢过去。如此恶性竞争,大半成本都花在营销上,整形医疗服务能有多好,可想而知。

还好,互联网和医美重叠的成长期成就了彼此,新的渠道模式每天都变着花样。美呗以医美咨询平台的方式进入赛道,声称要实现百分百的正品。然而作为一个不与用户直接发生交易的信息中介平台,平台秒杀价却不是用户最终成交价,这种不透明已经让它失去一部分受众。

相比之下,深蓝变美研究院真正走的是低价的路线,1580元一针菲洛嘉水光针比市场价便宜了一半还多。可惜的是,它坚持不在下单前告知为你做项目的机构名称,这点让消费者颇为疑虑,更有用户说与其合作的医疗机构实则并没有被热玛吉官方认可。

在医美APP诞生之初,也曾有过建立透明专业垂直社区、填补信息鸿沟的宏大志愿。新氧APP的创始人金星就曾承诺要让行业“风清气正”,绝不会像传统互联网那样做竞价排名。然而当医美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信息真实总是被首先牺牲的。竞价排名的乱象挥之不去。就是因为相信平台上医美机构的排名,小葵经历了最不值得的一次消费。她通过某平台的筛选找到上海第二贵的机构办了最贵的卡,却“清痘都做不干净,很痛很痛”。小葵甚至没有查过这家机构的资质,因为她觉得“小作坊可能还会看一下,但它都已经这么贵了”,肯定是有资质的吧?

竞价排名是一种彻底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只要关键词能在平台排行榜前排露出,任何医院都可以拥有精准高效获客的天然优势,唯一难以从中得利的只有整形消费者。在张超的经验里,一家中小型医美机构如果一个月的业绩有500万,那其中100万就会拿来买搜索引擎的排名。

把数字刷好看了,医疗机构和平台都有钱赚,所以平台有时候比机构更乐意玩弄这些数字游戏。2015年7月,新京报曾报道了新氧APP超过一年的刷单行为。网友“医美小菲菲”的聊天截图更是披露,新氧员工一再向机构承诺,刷单产生的金额都可以在第二天退还医院。

难辨真伪的医美、微整形、整形外科项目扑面而来,动了心思的人们被噱头和营销话术迷了眼睛。这时候,最好能有一个既懂行又懂消费者的领路人。医美博主“林呵呵”就在这个时候带着自制的医美视频节目出现了。她告诉她的目标读者:“我们现代女生真的非常幸运,可以延续青春。如果对这些新鲜技术都非常抗拒的话,你跟古人又有什么差别呢?”

单集不到10分钟的视频中,不仅有振聋发聩的《扒皮黑医美!揭秘行业内幕!》、最新医美项目的科普,还有专家学者的解答背书。十年的主持经历让林呵呵深谙说话之道,她不像其他KOL那样大谈产品好处,而要从一开始就摆出和消费者站在一起的姿态。林呵呵的短视频中,整形业揭黑的题材最受欢迎。

2017年,这个团队已经拥有了8000多个被称为“美宝贝”的精准转化对象。根据36氪的报道,林呵呵与某私立医美机构的院长合作录制节目后,该机构的销售额一个月内增长了4倍,达到2%的转化率和两三万元的平均客单价。

医美网红总是用尽方法让大家相信,与参差不齐的第三方平台相比,他们的渠道能保证医美产品质量、匹配业内头部医生。然而作为利益相关的渠道供应商,他们的承诺,远远无法为消费者规避风险。

今年5月,深圳的蒋女士就在整形网红“神选醉总监”的推荐下,去某医院做了面部吸脂手术。术后却发生严重的面瘫症状。本来,消费者寄希望于专业人士帮自己辨别医疗产品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不仅在推荐医院里挨刀却整形失败,还被中间网红割了第二刀。

电商、社区、线上诊所、咨询、自媒体、转诊平台……叠加百余个互联网渠道后,一些机构已经能获得上亿级的年收入。连尚未成年的娜娜都懂得,通过网络影响力带客户去做项目,很容易就能拿到提成。尝试了几次水光针的圈圈再也不想把钱花在中间环节上了,她已经成为水光针原理的专家。“把你的皮肤吸起来之后,针头进去的深度就一定是对的,因为它是机器。”她确信,只要是正品的药就一定没问题的。圈圈告诉我们,同样的菲洛嘉水光针不同机构的差价是很大的。“在医院两瓶基本上是4500元左右,但我朋友圈代购卖的就不到2000元。”

据更美发布的《2017中国医美行业黑皮书》,无正规销售代理的假药出厂价平均2元,经过一级代理会加价为50元,再经朋友圈二级代理就成了200元,最后用户看到的价格会变为涨到500倍的1000元,利润极大。

就医——走进整形医院的人,都必须给业绩做一点贡献

终于穿过冗余的医美信息,走到整形机构的门口,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专业而明朗起来。特别是当医美超出皮肤管理的范围,涉及到真正外科手术时,医美就具有了商品及医疗产品的双重特征,它的消费性和专业性很难互不侵犯。

小葵决定做双眼皮手术时,曾去过一间杭州的医疗机构。她形容说:“每个接待员都像是整张脸做过。她们给你拍照,一轮一轮轰炸,跟你说没问题当场就可以做……与其说是医院更像是茶餐厅或者酒店。她们还管午饭,特别搞笑,像一个传销组织。”给小葵留下这样的印象并不是整形机构的初衷,毕竟能让客户走到线下机构的门口,可是花了不少钱的。“要让一个客人上门,2000到3000元的营销成本跑不了。”张超介绍说,“肯定要让顾客感受到非常好的服务,让他们都能为医院的业绩做一点贡献。”

在医美机构遇到的第一个人,一般不是医生,却有一个更让人难以拒绝的头衔——“美容设计师”“美学设计师”“医生助理”……他们会送上茶水和点心,再送上一套为你独家定制又刚好大打折扣的整形套餐。他们往往并不具备医学学历或者任何医疗相关资质。

优质服务一定是私立整形机构的重要卖点,也是咨询师们工作策略的附加值,毕竟他们真正的KPI就是项目成交量。

“怎么一个人来的?是做什么工作的?怎么没跟姐妹一起过来啊?小姐姐是做什么的?老公在哪里上班?” 当你觉得咨询师只是在尽力表现得贴心时,他们其实在获取更关键的信息,了解到位了才好对症下药。

除此之外,整形医院的咨询师会充分了解市场上各类项目的特点和利润,熟悉不同细分客户群体的购买需求,找到利润让老板满意同时又让医生趁手的产品,设计出让客户尽可能掏更多钱的营销框架。

张超承认整形机构中咨询师职业的价值,但“决策的还是医生,咨询师承担着患者和医生之间沟通平衡的工作,对那些有重度整形需求或者本身有其他疾病的客人,医生觉得不适合就不能给他们做”。然而他也提到,有时候面对顾客并不必要的需求时,医生也会妥协。因为不仅咨询师和医院要考虑业绩,“医生也是拿提成的”。

娜娜为整形医院贡献了不少这样的业绩,她真正把整形当成了一种日常消费的服务。“有一次我之前沟通是要很夸张的效果,做出来其实在别人看来还可以啦,但是我自己觉得不行。当时我就让他给我再打了几针麻药继续开始做。直到我自己觉得满意了才会下手术,不是他们觉得能下就下的。”

娜娜或许是特殊的个案,但大多数消费者遇到的整形效果不达标,确实是因为过度包装。“吹得天花乱坠”不仅是医美机构从莆田系继承而来的成功秘诀,甚至是它们的主营业务。张超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全世界医生做双眼皮手术,要么埋线要么切开。但你想一些名词出来,韩式三点、韩式微创,就九千、一万五地往上涨,其实都是同一个手术。”作为主体的医生,也成为了过度包装的一部分。张超指出,在整形医院系统里,医生就跟一个产品一样,要经过精心的包装和宣传,而咨询师就相当于产品经理的角色。

许多医学院毕业的外科医生,有技术但不一定有审美,审美往往是最难包装的。张超认为,只有“医生的审美要跟顾客在同一条线上,这个交易才会是一个好的交易”。

小葵在选择为自己做双眼皮手术的医生时,就把医生的审美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她选择一位女医生的理由非常充分:“男医生是靠经验来寻找一种大家比较喜欢的形式,就像美发店的Tony老师,最近大家都吹的头发,他也给你吹。”而她相信,同为女性,女医生对审美的把握更令人信任。

如果医生的名气不够,就需要通过组织某市整形技术交流会和案例推广来提高知名度,医生的技术不够,但能把营销做好让顾客满意,也能获得皆大欢喜的结果。张超说:“这些都是整形医院营销部门应该做的。”

手术——我的主刀医生,只给鸡腿做过双眼皮手术

一位身上插满了管子和仪器的年轻危重病人,被跨省送到了急救室。跟在她身边的不是家人,而是医生和警察。接手的医生接过球囊给患者做辅助呼吸,却发现球囊是漏的。简单询问信息时,陪同前来的医生竟完全不知道血滤是什么。

这是著名自媒体苍衣社报道的一起真实案例,这位危重的年轻病人最终没有生还。她是一位倒在“百分百无风险”野鸡整形手术台上的网络主播,随行而来的那位说不出话的医生,则是野鸡整形机构的野鸡麻醉师。当整形者躺上手术台时,为他们操刀进行整形外科手术的医生,可能连外科最基本的知识也不掌握。

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的规模约为1769亿元,用户规模达到1120万人,并以20%以上的年均增速位列全球第二大医美市场。在这光鲜的数据中,混合着血淋淋的泥沙。《2017中国医美行业黑皮书》披露,每年医美整形中发生的医疗事故高达约4万起。“3年毁掉10万张脸”,野鸡医生们难辞其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李青峰医生曾向中国新闻网表示,“专业人才的短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这点,小葵在手术过程中有了切身的体会。

双眼皮手术前要在眼皮上确定位置,先用牙签标示,再用有颜色的药水画线。“一开始那个医生给我画得贼痛,画了好几遍我都要受不了了。后来他的指导老师,就是我的主刀医生来了,轻轻两下就画好了。”但优秀的整形医生是奇缺资源,大多数整形者求之不得,所以有“全球收入最高的医生是整形医生”的论断广为流传。

张超同意这种说法:“在整形业,你可以快速地成长、成名。”他告诉我们,大多数整形医生的年收入都是百万级的,在南方某二线城市,整形医生的月收入也有10万元左右。

一般的外科医生从来没这么好的待遇。《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超过四成的外科医生日均手术时间超过8小时。但即使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外科小医生,根本不可能靠工资收入买得起房子。在公立医院没有得到更好的回报,于是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开始进入整形业,其中不乏知名的外科医生。

外科医生的工资涨幅赶不上工作时长。一旦医生的知名度本身就在创造价值时,整形医院就会将名气与技术剥离开来,一种借用别人名声的幽灵术,开始在手术室里蔓延。先是韩国爆出“幽灵整容”术,术前承诺由名医掌刀的手术,到头来却是给从没参与过患者面诊的年轻医生练手。

做颌骨削骨手术的幽灵医生,进手术室时才开始看患者的X光片,没看几分钟就迫不及待地上手,却用错了仪器导致严重出血,最终场面无法控制,患者医治无效身亡。“完了,可能是我水平太差了”“怎么把脂肪弄得血淋淋的”“没办法啊,哈哈哈哈”……在另一间手术室的监控录像里,院长和年轻医生的欢声笑语令人毛骨悚然。

中国整形医疗界这些年来,不仅学习了韩国的技术和审美,也学会这种替换名医的捞金套路。一些术前合同中写着“理解并同意需要多位医生进行”的话术,消费者并不知道,这多位医生中是否就包括了无经验或者无资质的医生。整容变成了毁容甚至谋财害命,屡禁不止的黑诊所是主要贡献者。

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整形事业中,中小型和小微型企业提供了88%到94%的市场活力。根据智研咨询的资料,小微企业大约有主诊医生1位,助手2-3位。黑诊所就可能隐匿其中。

《2017中国医美行业黑皮书》显示,中国黑诊所的数量已经超过6万家,是正规诊所的6倍以上,手术量也是正规机构的2.5倍。这些非法行医的机构当然没有能力聘请年入百万的整形医师,但没关系,没有资质,创造“资质”也要上。毕竟在美容培训中心,几天就可以培养一位为客户做注射的人才。对黑诊所来说,资质和经验都是可以买到的。

央视新闻曾暗访过这样一家整形机构,只要交完几千元的培训费,不论你之前卖服装、做美容美发,还是无业,毕业就能各自开店营业了。白天教授所谓的“理论课”:“有人来做双眼皮你不能马上给他做,要说得‘专业’一点。你这个双眼皮我做出来会很漂亮,但开个眼角会更漂亮。”晚上教室就成了实操手术室,消毒棉棒反复使用、带血的纱布散发着腥臭、手套破损戴了戒指都不要紧……经过简单的教学,学员们就开始手握200单位的肉毒素,练习相互注射了。

他们的课程很可能没有提及过,肉毒素在我国是毒药麻类药品,是一种神经传导阻断剂。当如此大的剂量从一位学员手中颤抖着注射进了另一位学员的眼部,对方面瘫、抽搐、失明甚至死亡,都是有可能的。更夸张的是,无法在真人身上练整形外科技术的学员,会用市场上买来的鸡腿、鸡翅做替代练习,有机会的话再给兔子们做几次双眼皮埋线或者全切。

只需简单的生物常识就会知道,眼部结构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鸡腿,这样的培训无异于为医疗事故打基础。但“艺高人胆大”的培训班老师显然不以为意,还会将这些割鸡腿、相互扎针的“实操”画面记录下来,分享在朋友圈上。三五天内成功毕业的学员,不但可以得到一本不受国家承认的“微整形美容主诊师”证,还能买到市价一万元提升面部肌肉的蛋白线,只要10块钱。

不规范整形导致失明、鼻眼变形的新闻每天都在上演,但在培训机构眼里,“只要不出多大的问题,能够用钱解决的,都是小问题”。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只有“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美容主诊医师证书”三证齐全的医生才有资格提供微整形服务。“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技术工作”是毫无疑问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过这些小型美容机构早就做好了跑路的打算。医师证居然还可以借。

在整形机构里,掺水的地方不仅仅是外科医生。今年年初,已故香港纺织大亨的孙女罗贝儿在韩国接受整形手术时意外死亡,经警方调查发现,手术中作为镇静剂使用的管制药物丙泊酚引发了不良反应,且现场没有麻醉科医生。麻醉是整形过程中长期被忽视的环节,许多医疗事故都因它而起。没有一个环节可以被轻视。

娜娜就是以麻醉的时长来判断整形手术的风险,她认为一个手术全麻时间如果超过5小时,就是一个很大的手术。“医院会在知情同意中写‘本人要求麻醉’这种免责说明,就是你要自己承担后果。”

在资质不完善的整形机构,麻醉更是薄弱环节。一个每月运营成本只有十几万的诊所,几乎不可能花一百万去买一台国外生产的麻醉机。张超透露说:“一些机构会去采购比较便宜的二手设备,因此医疗事故是难免的。”

根据《2017中国医美行业黑皮书》的统计,一家黑诊所的年均盈利约为100万元。但即便非法行医的行为查实,也只会被罚款1万-2万元并罚没医疗器械,违法成本极低。

那么,大医院、大机构总不会冒险去做违法生意了吧?在张超的观察中,大机构的确更规范,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安全保证,“超范围诊疗”同样很难避免。超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范围的诊疗服务,即为“超范围诊疗”。根据我国卫生部办公厅《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根据手术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将美容外科项目分为四级:

一级:操作过程不复杂,技术难度和风险不大的美容外科项目。

二级:操作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有一定风险,需使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静脉全身麻醉等完成的美容外科项目。

三级: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和风险较大,因创伤大需术前备血,并需要气管插管全麻的美容外科项目。

四级:操作过程复杂,难度高、风险大的美容外科项目。

去年,青岛华璞诺美医疗美容诊所就以仅能开展一级项目的资质,进行了需要全身麻醉的假体隆胸。据半岛网的报道,该手术项目在某平台上的预约已经有23次。整形的容错率不能允许稍有不慎。张超透露,这种做法在整形医疗机构里很平常:“卫生部门来检查的时候,收好相关的这些东西就行了,在做生意的人眼里,只要不犯罪,犯点法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有,有钱赚就行。”

同样地,医生也在“超出范围”地提供就诊。卫健委网站上记录了每个医生的执业机构,但张超看到过很多医生到处走穴,到其他诊所或酒店房间为客人提供整形美容医疗服务。高收益,几乎零风险,“他做完手术拍拍屁股走了,往后的事情医院来承担就好”。

术后——整形是一种妥协,还是自我赋权?

什么是成功的整形美容手术?只是安全下手术台没有并发症吗?娜娜告诉我们,因为眼角动过太多次手术,现在她睡觉的时候眼睛闭不全,早上起来眼里的分泌物也会多于一般人。

除此之外,她还不能在风中站太久,风一吹眼睛就会很痛,甚至角膜发炎。加上之前额头上打了太多玻尿酸,可能压到了眉毛处的神经,有时候睁眼就会有抽搐的感觉。娜娜在微博上置顶了她令人惊讶的整容史。

完美成功的整形,永远都不会出现。在手术成功到失败之间的一大段光谱中,机构和消费者的认知一旦交错,洪水般的恶果就会涌来,医闹、赔偿、调解、维权,对于整形本身的恶名也由此而起。

2017年的纪录片《亚洲秘辛——南韩:爱美的代价》记录了在韩国经历整容失败的女性群像。王温妮花费了45万元人名币接受了8项手术,然而她认为这8项手术全部失败了。她的双眼变得一大一小,左眼外眼角露白,变美的尝试为她换来无止境的维权路。

王温妮的正常生活不见了,她卖了香港的房子,多次往返于中韩之间希望能得到赔偿。但她和其他整形失败的中国患者刚在医院门口举起海报,就被韩国警方以妨碍他人营业的理由,驱逐了。被整形改变的一生。“医生肯定不会保证效果的,所有手术都会签知情同意书。”张超说。不仅整形手术是这样,外科手术也是如此,但整形手术具有强烈的美容消费性质,接受手术者往往无法将之等同于普通的外科治病手术。

于是,白纸黑字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一旦患者觉得没有达到预期,纠纷在所难免。“所以,我们就需要一个专门的客服部门来接待他们,对不同的纠纷进行分类处理。”张超向我们展示了整形行业的实践智慧。他表示,一些整形机构会和当地的执法机构有联系。如果消费者来闹,执法人员就会来调节并警告他们:“你要告人的话是要讲证据的。”

在张超接触的案例中,如果客人选择走法律途径,查实的确是因为技术问题,机构会赔钱重做或者让顾客去其他医院做,“但场面上医院不会这么说”。整形医院大多数客服部门的宗旨,是维护好客户的同时,还要维护医院和医生的名声。所以即使不一定是医院的过失,如果客人“三天两头过来闹”,客服部门大多也都会选择赔钱私了。用张超的话来说,“生意人对这个还是要拎得清的”。维权大多无疾而终。也有整形者坦然接受这种风险。娜娜就说:“选择要用整形这么极端的方式变美的话,风险自己是要承担的,对吧?”

她无疑是幸运的,相对殷实的家境让她只需承担手术的风险。但那些没钱却想通过改变颜值改变命运的年轻人,一不小心就会跌入美容贷的漩涡。“长得怎么样,是你在社会上行走的名片,长得很漂亮,讲话做事都方便。”整形前的娜娜,在学校里经历过一定程度上的霸凌。班级里做值日,同学把扫地、拖地、擦桌子的活都丢给她做,漂亮女生就只要擦黑板就行了。“我们的区别就只有长相而已。”除了整容,娜娜表示想不出其它办法了。

休学、抑郁症和精神科医院的经历,都没能阻止她,因为整容确实带来了一个从前完全接触不到的圈子。“像刘梓晨、张可乐,一些有名的网红我们都认识,经常约在一起做项目,在床上躺七天,一起恢复。”有了新的朋友,新的圈子,娜娜对人生的野心自然更大了。她已经开始参与各类选秀,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娜娜觉得当明星或者其他光鲜亮丽的职业,都可以尝试。

如今,娜娜的微博粉丝涨到了30多万,但翻阅网友的留言,攻击她、嘲讽她的人不在少数。不过她顺利地合理化了这种攻击:“天天辱骂一个不相干的人,我觉得肯定有一点羡慕嫉妒恨吧。”

辩论节目《奇葩说》曾将人们对网红成功路径的复杂心态,归纳为一个问题:“DNA的美比整形的美更高贵吗?”关于整形的讨论开始成为主流话题。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因为它已经不愿再从主观上讨论哪种美更美,而是直接从价值上决断谁更“高贵”。不论人们如何回答,都会进一步证明了,整容可能是实现“价值”的一种捷径。虽然“为了达到招聘要求做断骨增高术”的社会新闻已经不常见了,但长期关注中国整容话题的人类学博士文华,依然在她的田野调查中记录了不同阶层、不同诉求的群体,通过整容来实现某种跨越的例子。

张女士因为国企改革下岗成为了一名清洁工,却因为参与了一家美容院的整形推广活动,变得年轻许多,获得了在诊所全职上班的工作;从农村出来打工的赵颖,之前只能找到洗碗工的工作,在做了双眼皮手术变得更像城里人之后,开始了在北京的美甲店新生活。如此强烈的工具价值,成了“美才是正义”的现实回响。

这种声音经常充满矛盾。文华博士在其著作《看上去很美》中就提到:“整形美容手术是女性对男性凝视的屈服还是自我赋权意识;是女性的虚假意识还是自我选择?”“上帝给了你一张脸,你却自己造就了另一张。”(《哈姆雷特》)美容连锁店的Yona认为,整形技术在这个颜值时代起到的是很好的影响。之前你看到帅哥美女只有垂涎的份,但现在“花钱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社交媒体和消费文化对这种论调一拍即合,美国医学会杂志面部整形外科的一篇文章甚至表明,越来越多人使用美颜软件,正在刺激人们进一步尝试医美。在美颜软件上,无论长相如何,你离理想中的美颜,永远还差一个磨皮。

整形看似是自我选择的“改变命运”,但当人们作出这一念想时,就已经屈从于社会对美的规训、对成功的定义。文华博士认为,对身体形象的焦虑和整个社会转型中的不确定性是同源的。

做完双眼皮的小葵对整形也有新的反思。眼皮上新增的一道褶皱让她经历了短暂的自我认知障碍,她现在觉得人无可避免地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从而屈从于社会的审美标准:“但如果你本身自主性比较高的话,你会有能力选择要接受怎样的社会期待。”整形日常化的时代就要到来。/《整容日记》然而,身体自主性对娜娜来说,就是能够自主改变容貌。为了达到芭比眼的效果,她总共做了15次双眼皮和眼角的手术。“一般的医生看到我的眼睛不敢接了,我就再换机构和医生。总会有医生敢做的,因为他们想要赚钱。”

假如无法从医院获得整形美容服务,他们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圈圈已经很有把握鉴别朋友圈代购水光针的真假,问题是,通过这种方式买到的水光针,她只能找一些无法确认资质的护士私下打,“或者买一个机器自己打”。她还在考虑这件事。文中张超、小葵、圈圈、煦凝均为化名,感谢文华博士接受本刊采访。

谢选骏指出:“整形医生只给鸡腿做过手术”——这很般配,给鸡做个整形只用给鸡腿做过手术的屠夫就够了……给鸡做个整形有何难哉。所以为了毫无遗憾地整形,需要先把整形者变成一只鸡吧。



【035、古代学派为何叫作“家”】


网文《简单易懂的诸子百家图解》报道: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术派别,数得上名字的就有将近两百家,被称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中流传最广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兵家、阴阳家等。

儒家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因此,孔子也被称为“至圣”。孔子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但可惜不得重用,最后著书立说。历代都建有孔庙,作为祭祀孔子之用。

简单易懂的诸子百家图解

孟子是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与孔子一起合称为“孔孟”。孟子第一次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被称为“亚圣”。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他提出人性本恶,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感化、培养。

道家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提倡无为治国。老子曾骑青牛过函谷关到西方传道。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和老子合称“老庄”。庄子曾经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并通过这个梦来探究生死问题。

墨家

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反对战争,他为了阻止一场战争,曾用腰带作城墙,与鲁班进行过守城演练。

法家

法家主张用“法”来治理国家,约束民众。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子、李斯和商鞅。商鞅通过南门立木在秦国树立了威信,然后通过变法使秦国强盛起来。

纵横家

纵横家是合纵连横,简单说合纵就是六国联合对抗强大的秦国,连横就是秦国破坏合纵。苏秦是合纵派,他促成六国抗秦,做了六国的丞相。张仪是连横派,他游说其他国家使他们相互猜忌,最后被秦国逐个击破。

兵家

兵家是战略家和军事家的学派,代表人物是孙武、孙膑和吴起等。孙武是著名的名将,他写的《孙子兵法》是兵学的典范。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虽然瘸了双腿,却指挥了著名的“围魏救赵”。

阴阳家

阴阳家是以阴阳五行来解释世界的学派,代表人物是邹衍。

谢选骏指出:上文没说,古代学派为何叫作“家”?

网文《先秦诸子百家共189家,为何只留下儒道两家独大,其他全丢失?》(2020-04-10)报道:

我国古代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物,那时天下大乱,而人们又想生存,又想发展,于是各个国家中思想人物产生了,他们不断用自己的思想说服其他人,此时我国在大动荡年代,一些涉及政治、社会、生活的说法就多了起来。有些思想家提出的学说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于是就成为一些有心人士研究的对象。

所谓的“百家”只是一个大约数字,关于“百家”之说出自《庄子》“百家往而不返”之说。到了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把百家缩短成六家:“阴阳、儒、墨、道、名、法”。后来汉朝的刘向在编纂史书时,总结了先秦的书籍有一百多种。而《汉书》中把诸子分为189家,其中学说有4324篇。这是第一次详细记载先秦学说的数量。

而《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等史料记载“诸子百家”其实有上千家,最有名的也就几十家,能成为学派的不过10家。

在这些思想家中,很多有名的人物至今被人传颂,比如管子、孙子、墨子、老子等人,那时能称为“子”的是思想家的代表,他们的学说再冠之以“家”,于是“诸子百家”便成为一个成语。

儒道两家学说

儒家是由孔子所创立,在秦朝时,由于秦始皇奉行法家,因此曾“焚书坑儒”。但到了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认为只有儒家才能效治理国家,既没有法家那样残酷无度,而且还能加强君王权威和统治,因此汉武帝发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也是历史君臣尊崇的学说。

儒家学说在各个王朝都很受用,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儒家讲求礼、义、仁、智、信,但真正的孔子的思想也有所缺失。儒家还有“六艺”之说,比如礼,要求人们无论在外还是在家都要讲究“礼”,师长之礼,尊父母之礼,这些对我们现在影响也很重,成为我国的传统。

六艺中的“书”是指用毛笔练习书法,但现在真正练书法的人很少了,当然书法作为我国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至于“数”是指古代算法。

但儒家思想之所受后人推崇,主要还是其大部分内容适用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但也把孔子思想异化成一些让人不理解的风俗,比如重男轻女的残余至今还在一些老人中存在。可以说儒家影响最长远最广泛,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家由老子所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道家虽然进入庙堂,但道家有其独特看待自然与社会的学说,还有无神论的思想。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认为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春秋战国时,道家虽然门徒不多,地位也不同,但他的思想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从学说进入庙堂,成为民间修行的代表。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只是不做出格的事,不做那些不是自己职责内的事。道家讲究是“顺势”之意,要求人们要面对现实,古人有“邻国之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认为各干各的,谁也不打扰就不会有战争,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但这种思想只是一厢情愿,哪有关起门来过日子的。但实践中真有脱离人情世事故而修行的人。

汉朝初年,皇帝中信奉黄老学说的较多,这也是道家一派。像汉文帝、汉景帝,主张老百姓的事自己去管理,政府不用费劲插手。所以道家的“无为”让皇帝也高兴,既没有野心,还对皇帝统治有推进作用。因此保留至今。

为何废除其他学说?

除了儒家、道家,还有很多学说有的自生自灭,有的不适应皇帝统治而消失。让我们看看另外三家有名的学说。

法家作为一种学派流传甚广,据史料记载,法出自夏商的理官。到了春秋战国时,法家的代表人物多,比如韩非子、管仲、商鞅等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之所以能在秦国扎根并被秦国所用,主要还是法家讲究的法律严明,任何过失都会受到严格惩罚。法家的轻罪重罚,让人畏惧。法家认为人们害怕了,就不会做违法事情,社会就和谐了。秦国正是用法家立国治国,并且实现了统一六国目标,但统一六国后,秦朝继续用法家苛刻治理,这就不符合社会发展了,于是秦朝灭亡后,法家退出,汉朝开始用黄老学说治国,使民众从秦法的严苛中释放出来,社会又充满了活力。

兵家在秦秋战国讲究谋略武力解决问题,只要打败你,我的学说就有发展。兵家认为以武力解决问题后,社会就和谐了。但随着皇权的确立,皇帝当然不允许谁有武力和谋略就能互相打斗,那样的天下就永无宁日,那武力强就会把皇帝所推翻。因此,兵家也不适应皇权,于是退出了政治舞台。

墨家讲究的是非攻兼爱,墨家的兼爱,是一种平等的互爱,爱自己的父母与爱别人的父母一样,爱自己的孩子与爱别人的孩子一样,那就社会就稳定了。墨家认为非攻,我不攻你并不是我没能力,因为我也有武装力量防卫。但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时候,再奉行墨家那一套,就证明皇帝允许其他人有自己的武装,那就乱套了。汉朝初年各个亲王都有自己的势力,所以汉朝忙于削藩,就是不让墨家思想存在。

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外交与军事综合运用策略的学说。实际就是联合多方打击另一方。皇帝为巩固统治,当然不会让各个部族势力互相联络串通,因此纵横之术就没有用武之地。虽然一些思想学说消失了,但有的融合于皇帝的统治之中,比如王朝统治缺不了法家,开疆拓土时,兵家及纵横之术也少不了。而墨家在民间也有隐性流传。

谢选骏指出:上文同样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古代学派为何叫作“家”?

网文《为什么叫诸子百家?》(2017-09-04)报道:

诸子指的是中复国先制秦时期管子、2113老子、孔子、庄子5261、墨子、孟子、荀子4102等学术思1653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诸子百家指的恰恰不是单单一个儒家,是同时代包括儒家在内的很多思想流派,比如说墨家、法回家、兵家等等 诸子百答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 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兵家: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 医家:代表人物:扁鹊

谢选骏指出:上文同样没有回答——古代学派为何叫作“家”?那么,古代学派为何叫作“家”呢?我认为,这主要由于中国的家族传统所致,以至于学派的形成和管理也像一个家庭那样来运作了;甚至学派的延续和发展也采取了家族的形式。结果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也就像社会上的“百家姓”那样互动了。这种学术上的“家天下”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呢?见仁见智,却是一个事实——这就是中国人身在庐山却习以为常而不知道“古代学派为何叫作‘家’”的原因所在吧。



【036、国运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一)

国运,是指国家命运,或曰国运维艰(国家前途晦暗,发展困难衰退),或曰国运兴隆(国家前途光明,发展顺利壮大)。

中国古代的周易预测学家们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会产生一个“从无到有”而后再“从有到无”的“阴阳交替” 的周而复始变化过程,现代人把事物“阴阳交替”所产生的周而复始变化过程叫做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的易学家们则把事物“阴阳交替”所产生的周而复始变化过程叫做事物的命运。当然,国家在前进道路上所产生的“阴阳交替”周而复始变化过程,就称作国运(外文名national fate,国家的命运)。

出处与详解国家的气运。

1、明 高启 《送张贡士祥会试京师》诗:“迩来国运属中圮,争慕死节羞生全。”

2、明 胡震亨 《唐音癸签·谈丛二》:“言国运且衰,旦夕有愚智同尽之祸也。” [1]  

3、清 侯方域 《宦官论》:“夫 汉 之常侍,唐之中尉,何常不翦除於 操 温 之手,然而国运随之以亡。”

4、马君武 《别英伦》诗:“王旗日出入,国运自盈虚。”

相关成语

1、国运维艰:国家前途晦暗,困难衰退。

2、国运兴隆:国家前途光明,顺利壮大。

国运由来

中国古代的周易预测学家们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会产生一个“从无到有”而后再“从有到无”的“阴阳交替” 的周而复始变化过程,现代人把事物“阴阳交替”所产生的周而复始变化过程叫做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的易学家们则把事物“阴阳交替”所产生的周而复始变化过程叫做事物的命运。当然,国家在前进道路上所产生的“阴阳交替”周而复始变化过程,就称作国运。

中国隋朝的易学家们按照阴阳八卦九宫学术论断“国运”有九种,简称“九运”,依序分别是:坎卦主运属阳(在正北方)配于第一宫,坤卦主运属阴(在西南方)配于第二宫,震卦主运属阳(在正东方)配于第三宫,巽卦主运属阴(在东南方)配于第四宫,中央主运属太阴和太阳(在正中心)配于第五宫,乾卦主运属阳(在西北方)配于第六宫,兑卦主运属阴(在正西方)配于第七宫,艮卦主运属阳(在东北方)配于第八宫,离卦主运属阴(在正南方)配于第九宫,此九种“国运”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其中,他们还规定每种“国运”的起止时间为20年,并且以隋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甲子岁为第一种“国运”的初始时间,此后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次序周而复始变化轮回。另外,还规定走完一个“宫”的“国运”为一个小纪元,走完九个“宫”的“国运”为一个正纪元,走完三个正纪元“国运”为一个大纪元。

中国古代八卦九宫预测学研究者认为,凡是“国运”卦属于阳的,便预示着“国运兴隆”;凡“国运”卦属于阴卦的,便预示着“国运维艰”。

中国古代四柱预测学研究者认为八卦九宫预测学研究者对国运所总结出的20年一个“宫运期”规则过于笼统,于是又从四柱预测学的角度对每一个流年的国运也做了论述,其中论述流年国运的书籍有《玉匣记》等。

《玉匣记》杂占篇中《占上旬丙子日》一篇对流年国运的论述是:“甲子丰年丙子旱,戊子蝗震庚子乱,惟有壬子水滔天,俱在正月上旬看。”这篇论文的意思很明了,就是要想知道流年国运,看看这个流年的正月上旬十日的“子”日所搭配的天干是什么就行了;如果是甲子日,就说明流年国运是欢庆吉祥的“丰收年”;如果是丙子日,就说明流年国运是雨水稀少的“旱灾年”;如果是壬子日,就说明流年国运是雨水充沛的“涝灾年”;如果是戊子日或没有出现子日,就说明流年国运是蝗虫或地震容易发生的“蝗震灾年”;如果是庚子日,就说明流年国运是战争易发的“动乱年”。

例如:1、农历1912年正月“上旬”的初一日和农历1949年正月“上旬”的初六日都是“甲子”,预示着流年国运是欢庆吉祥的“丰收年”;结果,前者,孙中山于1912年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布:建立中华民国,废除满清政府的宣统纪年,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后者,毛泽东于1949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们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政府的一切法律。2、农历1976年正月“上旬”的初六日是“戊子”,农历2008年正月“上旬”没有“子日”,预示着流年国运是蝗虫或地震容易发生的“蝗震灾年”;结果,前者1976年发生唐山地震和周朱毛死亡,后者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和改革开放时代(“后三十年”)终结。

中国的民间传说的智者预言和西方的玛雅预言等神秘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针对国家前途命运所做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古代十大预言有姜太公的《乾坤万年歌》、诸葛亮的《武侯百年乩》和《马前课》、步虚大师的《步虚大师预言》、李淳风的《藏头诗》、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黄檗希运的《黄蘖禅师诗》、邵雍的《梅花诗》、刘伯温的《金陵塔碑文》和《烧饼歌》。

明朝作家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中国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国运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朝代(统一国家时间在百年以下的政权称为“代”,统一国家时间在百年以上的政权称为“朝”)迭相统一,列国(国家没有统一时期的政权)纷争割据”。也即按照朝——列——代——朝——列——代——的顺序循环往复。

例如:周朝(统一时间前1046-前770年,总计276年)——春秋战国(割据时间前770-前221年,总计529年)——秦代(统一时间前221-前207年,总计14年)——楚汉之争(割据时间前206-202年,总计4年)——汉朝(统一时间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总计422年,其中“王莽篡汉”于公元8—23年改“汉”为“新”称帝15年,汉朝统一时间实算总计407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割据时间公元220-581年,总计361年)——隋代(统一时间581-618年,总计37年)——唐朝(统一时间公元618-907年,总计289年,其中武则天于公元690—705年改“唐”为“周”称帝15年,唐朝统一时间实算总计275年)——五代十国(割据时间公元907-979年,总计72年)——宋辽夏金元(割据时间公元979-1279年,总计300年)——元代(统一时间公元1279-1368年,总计89年)——明朝(统一时间公元1368-1644年,总计276年)——李自成大顺时代(统一时间公元1644-1644年)——清朝(统一时间公元1636-1912年退位帝制结束,总计276年)——中华民国时代(统一时间公元1912-1949年,总计37年)

(二)

“病随国运论”(2011-07-19乾坤坎离的博客)报道:

清代名医徐大椿著有一篇文章,名为“病随国运论”。核心意思是:国运不同,对疾病的治疗角度也应该不同。最后就有一个结论是:不考虑生活的时代而墨守旧制为病人治病,可能就把病人害了。“不知天时国运之理,误引旧说以害人也。故古人云:‘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

 徐大椿认为:好医生为病人治病,会考虑国运盛衰的因素,当处在国运昌盛的时候,人们容易养尊处优,生活条件会比较好,补养可能会过度,因而“以苓连知柏,挽回误投温补之人”,(黄)苓、(黄)连、知(母)、(黄)柏都是清热燥湿的苦药,盛世的生活是甘甜的,所以用苦来中和甘甜;国运衰败的时候,人们的生活状况也会受影响而不佳,因此“以补中宫,健脾胃,用刚燥扶阳之药为主”。进一步讲,人与国家处于同一个大的“宇宙时空”点上,即大的气场是一致的,有同一的虚盈进退、清俗从违,因而对应着相同的“寒暖燥湿”。当人处在火热的世界、沸腾的生活,人往往应该去找一找“清静无为”。

徐大椿生活的年代时值“康乾盛世”,因此徐大椿说:“(康雍乾)本朝,运当极隆之会,(康雍乾)圣圣相承,大权独揽,朝纲整肃,惠泽旁流,此阳盛于上之明证也。又冠饰朱缨,口燔烟草,五行惟火独旺。故其为病,皆属盛阳上越之症。数十年前云间老医知此义者,往往专以苓连知柏,挽回误投温补之人,应手奇效,此实与运气相符。近人不知此理,非惟不能随症施治,并执宁过温热,毋过寒冷之说。偏于温热,又多矫枉过正之论。”

我们现在也是处于国力迅速增长,国运昌盛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除去偏远贫困地区以外,无论城乡都是比较好的状况,按道理说,营养已经很丰富了,但是看看报纸电视里的广告,人们的意识依旧是补!补!补!对谁好就给谁“补钙补铁”,就要讲“补锌是关键”;家里家外的餐桌上,到处说着的都是“补这补那”,嘴里嚼的,货架上摆的,送礼拎的,全都是补品。这可能就算得上“近人不知此理”,“误投温补之人”,便宜的萝卜黄瓜不杀人,而名贵的人参却能杀人。其实,现在的情况真正需要是身心都应该清淡一些。另外要考虑的是远毒和排毒。饮食很容易就过于油腻,生活的环境也是污染严重、毒素不少。

刚刚进入了伏天的头伏,下面这段话对大家来说应该正好是个提示,“如中暑一症,或有伏阴在内者,当用大顺散、理中汤。此乃千中之一,令则不论何人,凡属中暑,皆用理中等汤,我目睹七窍,皆裂而死者,不可胜数。”

(注释:理中汤是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治疗脾胃虚寒症,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终日遑遑,总没有一时闲荡。严冬雪夜,拥被驼绵,直读到鸡声三唱;到夏月蚊多,还要隔帐停灯映末光。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放轻”。

——清 徐大椿

[徐大椿(1693—1771年),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徐大椿自幼习儒,旁及百家,聪明过人。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攻研历代名医之书,速成深邃。悬壶济世,洞明药性,虽至重之疾,每能手到病除。]

(三)

网文《论国运的转移》(所见略同 2018-03-03)说: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国”这个概念的,或曰“城邦”,是五千多年前在当今的伊拉克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然而地球人都知道,伊拉克现在是什么境遇。那运早不知道转哪儿去了。人类都知道祭奠自己的祖先,然而对于孕育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这片土地,这个共同的祖先,却再无问津,人类的忘恩负义可见一斑。

其实,本质上,是因为这两河流域发源出来的这个文明,本身就具有这种相忘的属性。人性通过文明得以显发,那它自然要到处去显发,而不会守着祖坟。而它到哪里去显发,哪里就会呈现出繁荣的格局。所以国运,不在于曾经怎么样,而在于现在在你的一国之体内的人,是否还能够呈现出一种感召大运的结构。

不光是两河流域,曾经的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孔雀王朝、奥斯曼帝国,甚至连成吉思汗都带着北方蒙古风光了一把,其国运或以知识之光而猛照,或以铁蹄之力而猛摧,但最终都仍然归于灰土,只是在历史上留下个脚印而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国运的感召和萌生机制,不能正确看到现在之运到底是基于何等因缘,并自以为能凭借一己蛮力就能把这运给留住。

这种因缘,有大环境的,也有小环境的。但无论环境是什么,最终一定要迸发出一种结构,体现在人的性格和社会风貌上。比如唐朝那种奔涌豪放、傲视古今。有人要说,这种傲视的性格来源于生产力,同时也是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的结果,如果连饭都吃不饱,何来傲视。然而,本文要提出的,正好相反,硬气是因,实力是果。一个人,一个社会,如果不先彻底从精神上站起来,平等见于世界,是不可能结出实力之果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即使再是落魄,也应有其硬气。你看那马克思,连饭都吃不饱,其作品中的思想力度却足以翻腾江海,颠倒星辰。众所周知,有点底子就发威,没有背景就怂着,是奴隶的行为。奴隶即使有了实力,也是奴隶的实力,照样是无法开创大唐盛世的。

每一个盛世,都会在文化上留下一个结果。金字塔属于古埃及、哲学属于古希腊、百家争鸣属于春秋战国、佛法属于古印度、易经属于周朝、中医属于秦朝以前、诗歌属于唐朝、词曲属于宋朝、古典音乐属于欧洲、武士文明属于古日本、文艺复兴属于意大利、后现代哲学属于德国、全球无脑科技大发展属于美国。有些时代,虽然在经济上被定义为乱世,然而正因为有以上事物的出现,站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的角度,我们应当定义其为盛世。比如民国时代,各种大咖级思想如涌泉发动,让西南联大的临时校舍里,无视头顶日军战机的飞过。

然而最无奈的,就是这运的转移。因为它必然转移。如同唐诗之运,其兴衰都有它自己内生的因素,当它转移了就是转移了,哪怕你现在倾尽全力,动员全世界的人去写唐诗,也仍然写不出那个时代的高度,原因就在于这个运已经没有了。同样,你再是动员全世界都去写古典音乐,也不会再有贝多芬莫扎特那个时代的高度。我们只不过是在这些文化的高度所照射的阴影下,亦步亦趋地模仿着,并且当这种模仿式学习和因此而发生的创造式学习积累到足够的时候,才会突然有某一类全新文明的薄发。

那么你要问,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时代?首先我们还处在美国主导的这一纪里,其次这是个消费的时代。当我们正在写着唐诗、学着古典音乐、念着佛经、操持着科学,我们不过是在消费着唐诗、消费着古典音乐、消费着佛经、消费着科学,而只有极少人能从这种消费中深入到其本质,为下一波文明的大爆发做出厚重的积淀。可以说,目前的文明由这样一种消费做为燃料,驱动科技无脑式大发展,也就是当前世界的美国模式。

让我来举一个消费的例子,让大家可以看到“消费”这个模式在当前世界究竟有多强大。首先,由于无论文明之运,还是强大的国运,都不断在世界上转移,所以造成了上文所述的某一种文明或强大在某一阶段只属于某一个地方或国家;其次,正因为这个地方或国家得了这个文明暂时辉煌的硕果,于是就到处宣传其文明的伟大复兴-当然也真实想要做到。最近公开宣布过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就已经有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以色列要伟大复兴、沙俄要伟大复兴、丹麦要伟大复兴、土耳其要伟大复兴、阿拉伯要伟大复兴、意大利要伟大复兴、法兰西要伟大复兴、印度要伟大复兴,甚至连挪威这样的小国也喊出过类似的口号,还有连ISIS也打出伊斯兰文明伟大复兴的旗号而行恐怖主义之实;然后,基于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伟大复兴,都必须要拿出可以伟大复兴的资本,于是古代那曾经强大过的国运或文明之运被翻出来,造成了实际上是对这些古代伟大历程的消费。

正由于上文所述历史之运不断在各国流动,造成了“谁还没有点能拿得出手的历史呢”的现象,于是,历史被消费着。我们看到,消费的力量是如此强大,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并非在创造伟大文明,我们只是在对伟大的古文明进行消费。目前任何一个喊出要伟大复兴口号的国家,都概莫能外。

然而这里面真正的密码,在于消费带来的传播性。不消费,则无人知道,或再是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靠它自己的光芒,都无法传播得既频繁又广远。而全球性的大消费,造成我们可以知道很多本来可能没有机会知道的东西,但又必须要越过消费的这一大坑,而直达宝所。比如说,如果没有对佛经的消费,你是不可能听说一些深奥义理的佛经的,然而既然听说了,又有99%的人会直接掉入消费性的佛经里,而非顿超直入,达于其意趣本身。或者,如果没有对科技的全球性大消费,你也不可能听说那么多的引力波、黑洞之类的东西或奇怪的理论,然而同样,大多数人也只是停留在这个消费的阶段,辜负了消费本身所带来的信息真核,而愿意下大苦功,从那基本物理理论入手,去把那波那量子最终整清楚。

所以本公众号一直提倡在这样的大消费环境里进行直达宝所的学习,必须通于其学科内核,而非只徘徊在消费的门边。这样一种行动,就如同斯坦因当年敦煌劫经一样,世界的资源大门敞开着,让你大捞特捞,以存储下一个时代可供腾飞的资粮。不捞的,都是笨蛋。我看杨振宁2004年在清华的大学物理课程的youtube视频,每课也就只有几十个观看量,对如此珍奇置之不理,跑去apply这风口那风口,殊不知这些风口都是消费之浪在不同时机下的波动,比如对道家道术、纽约资本主义风骚和福尔摩斯风格的三大消费一整合就可以搞出一部王宝强主演的《唐人街2》,然后票房几亿几亿的,而命脉根本不在这里,能抓住本公众号所说的这些结构性的东西,那风口啥的要多少有多少。贫女宅中无价宝,却将小秤买他金。这是随波、逐浪,而本公众号提倡波随、浪逐。

消费之浪其实也是一运,但也可能产生副作用,将人附着其中。务必要驾此一运,深入其里,下一番苦功,然后出来。若一国有无数的人投身于这样的行动,那么最终才可能真正感召超级大运,而国运昌隆。非那些光喊着要光复古文明、而实则只是在消费其古文明的国家所能比。人类都走过五千多年的文明了,谁家还没点古文明古辉煌之类的?撞大运也撞到了。而那古代之所以有这样的辉煌,也势必经过了上文所述的这样一个过程,否则,那意大利随随便便就文艺复兴了?人脑袋都进水了,突然就科学文化大发展了?

一国之运如此,一个人也是一样。二运本是牵连。没有苦功,哪得梅花之香。本公众号生活中看很多人求运求财,都是不得要领,乱来一气。有的短期虽然求到了,但耗费和透支了自己生命中的能量。大年初四源深路上那道观里求财神,冒着雨还人山人海,而有几人得其来年之运;最近一期经济学人杂志报道韩国年轻人塔罗牌和各种巫术问卜生意崛起,然而也只是prophet的profit, 非问者所得,同时也是经济萧条的征象之一。运非求来,而是感召。上海崇明那著名的通灵大师“小手”,每天天不亮门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龙,而他看一个诊只收10元钱,而且无邪还不收,10元退还,只有真正是邪魔所致,才收10元化解。按理说,以他这样的水平和声名,收一千元、一万元都会络绎不绝,但他为什么不?因为他既能通灵,必知因果,也必知其人生的使命,不会随便透支。一个人一生之运,并非求来,而是感召而来,感召的前提,是大下功夫,真正去洞悉自然、洞悉宇宙、洞悉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那种种伟大的文明,无论是科学还是中医,都从这样的社会整体性精神而来。真正有本事之人,反而对“运”这一事,不是那么在乎了,真正有本事的国家也是如此。是以了此硬气+苦功的机理,如神珠在手,永息弛求,而福运自至。

之前有读者反应本公众号文章太过艰深,所以本文就虽然是个复杂的题目,但是都用大白话来表达。而且也是在国际长途飞行的飞机上随手写就。为了给这全球性的大消费增砖添瓦,本公众号现在也开始吸进千江脏水,全球到处飞行,不一定每篇文章都能精心写就。再者,本公众号愿决此甘露天池,然而也不一定人人都能尽尝妙味,有些人甚至不能读,否则反而翻成毒药。所以就让能契合者契合吧。那不能契合者,最好回去喝一口幼发拉底河或底格里斯河的忘泉水,返文明之祖籍,忘国运之发动。

(四)

谢选骏指出:有人说:我们世界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历史的进程。这只看不见的手,现在操控的方向是东方,所以中国会常常撞大运的。人类的希望在东方。

确实的,自从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好像时来运转。1994年我刚来美国的时候,有位1950年代从中国大陆辗转逃窜出来的华人教授,先在欧洲拿了学位,后到美国谋得职位,再去台湾娶了老婆,历尽沧桑,圆滑老到……他对我说,“你们的文化反思都是书生之间,中国之所以积弱不振,都是因为运气不好,仅此而已。”后来的事情,好像证明了他的“文化无用论”。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袭击,给中国送来了好运——中国因此得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当时渴求中国成为美国的盟国。钻进地洞几天不敢露面的小布什总统,终于做出了这一攸关世界命运的重大决定!由此可见,让共产党中国撞上大运的手,不一定就是“世界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历史的进程”。显而易见,中国大陆是在纽约世贸大楼的废墟上,加入世贸组织的!这是多么诡异的一件事情。所以自那之后,共产党中国就再也没有释放过一个囚徒到美国“作为人权筹码”。——让共产党中国撞上大运的手,不一定就是“世界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历史的进程”;除非承认,正是那只看不见的手,一手策划的九一一恐怖袭击。



【037、和平时期的哲学与战乱时期的哲学】


我发现:和平时期盛行唯心主义,战乱时期盛行唯物主义,因此可以说:和平时期的哲学侧重唯心主义的精神价值,战乱时期的哲学侧重唯物主义的工具功利。

(一)

唯心主义(英语:idealism),即唯心论,又译作理想主义、理念论、观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唯心论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论、绝对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三种基本类型。

三种主要含义:

1.否定人所认识世界可以独立于人的存在

2.神明、理念和精神等起决定作用

3.心灵是思想观念的根本原因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存在着一个由形式和观念组成的客观而普遍可靠的实在世界,即“理念世界”也就是我们的世界观,而是。理念世界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讲到一个布袋戏寓言:洞口上面有类似木偶戏的表演,借洞口火光,其阴影投到洞壁上,这个犯人看到的只是这些阴影,等到犯人被释放,他才看到木偶,看到火光,才明白以前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些东西的阴影,等爬出洞来,看到真正的事物,看到太阳,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木偶火光之类,只不过是对真正事物和太阳的摹仿。柏拉图在寓言中所说的真实事物和太阳,是对他的理念世界的比喻,而木偶火光之类,是对现实世界的比喻,他认为理念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更完美。

比如遥远的天体人眼看到的都是那个天体的过去,有时候那颗天体已经死亡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假象,而这个假象就不属于客观物质,同样他也不属于我们内心意识。从而说明了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真正的客观物质。同样宇宙所有事物都是光线到达眼睛时的事物,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过去,而宇宙瞬息万变。所以我们看到的宇宙都不是客观现实的宇宙。

罗素在他的《哲学问题》中,对唯心主义提出了一些解释。他批判贝克莱的唯心主义把直接的感官认识和真正知道事物的本身含糊化地都归结为事物“在我们心灵之内”。应该说,我们对事物直接的感官性认知——如眼睛直观看到的、耳朵直接听到的等,不能说它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而只有我们真正知道事物本身——在思想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知道事物的精神行为,才是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唯心主义的内涵。单纯地以“因为事物被我感知,所以事物存在”这样的表意不清的说法来表述唯心主义是不够准确的。

当然,罗素的博学和他的肤浅是一致的,所以他无法意识到唯心主义的和平性质。

(二)

唯物主义(英语:materialism),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该理论的基础是,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但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

唯物主义在哲学上属于一元的本体论,因此就和二元论及多元论产生的本体论不同。以对现象实质的解释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性一元论及心灵论不同。

虽然有许多的哲学流派,有些流派之间可能只有短微的差异,不过许多哲学可以分为以下两类,这两类在其定义上是互斥的,分别是唯心主义及唯物主义。这两类哲学的基本主张和现实的本质有关,而其主要差异出现在对以下二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上:“现实包括什么?”以及“现实如何产生的?”。对唯心主义而言,心、灵或意念是主要的,物质是次要的,对唯物主义而言,物质是主要的,心、灵或意念是次要的,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上,源于笛卡尔的传统观点认为,意识是非物质的存在。而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则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一信条。尽管如此,唯物主义本身并没有讨论如何来描述所谓的“物质实体”。以为唯物主义其实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它所说的“物质”其实只是一个观念。所以在实践中,唯物主义通常等同于物理主义。

唯物主义通常被认为与简化论的方法论原理有关,根据简化论,被一个特定描述层次所区分出来的事物或者现象,如果它是真的(正确的),那它也必须可以在其他描述层次中被解释——特别是在一个普通或简化了的层次中可以被解释。而非简化唯物主义就明确地反对这一种概念或说法,但无论是简化唯物主义还是非简化唯物主义,都通常将物质的构成作为所有存在事物、性质、无法解释现象的物质基础。杰瑞·福多通过描述经验主义和某些特殊学科(如心理学和地质学)是无法直接从基本物理中观察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并且,很多有关的文献都是基于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而发展起来的。

现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扩充了唯物主义中关于物质的定义,其中包括符合科学并能探测得到的实体,如能量、力、甚至空间曲率等。尽管如此,像玛丽·米雷这样的哲学家,依然认为概念中的“物质”是非常难以定义的。

特别地,唯物主义是二元论、现象论、理想主义、活力论以及二重一元论的相反对照面。在某种程度上,唯物主义的物质性,可以和决定论的概念产生联系。启蒙时代的一些思想家认同决定论。

唯物主义通常会被唯心主义思想家批评和反对。他们认为唯物主义是一种令精神上空洞的哲学观。

正如其他科学及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一様,针对物质的本质及其定义也已出现许多的论点。物质是由单一成份(原质)组成?物质是否是一种单一的成份,但会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出现(形质论)?或是由几种不同的,不会改变的成份组成(原子论)?物质是否有其固有性质(物质理论)或者是否其中少了固有性质(第一元素)?

传统对物质的观点是有形体的“东西”,但在十九世纪提出场的概念后,上述观点受到了挑战。狭义相对论证明物质及能量(包括将能量分布在空间中的场)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因此产生了一种本体论的观点,认为能量是第一元素,物质只是它的一种形态。但另一方面,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用量子场论来描述所有的交互作用力,因此又可以说这些场才是第一元素,能量只是场的一个性质而已。

依照主流的宇宙模型ΛCDM模型,宇宙中的能量中只有5%是由粒子物理中标准模型提到的粒子所组成,宇宙主要是由暗物质及暗能量组成,不过科学家对暗物质及暗能量的了解及共识还不多。

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后,有些科学家认为只是改变了物质的概念而已,但也有科学家认为物质概念已不再存在。例如维尔纳·海森堡提到:“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是以一个幻想为前提:认为我们周围世界的现实及存在的方式可以外推到原子层次。但这个外推是错的,原子不是(一般认知的)东西。”

对应新的科学发现,物质的概念也随之改变。诺姆·乔姆斯基认为任何一种性质都可以视为是物质,只要有人定义有这种性质的东西是物质即可。

(三)

谢选骏指出:和平时期盛行唯心主义,战乱时期盛行唯物主义,因此可以说:和平时期的哲学侧重唯心主义的精神价值,战乱时期的哲学侧重唯物主义的工具功利。——其理由可能由于:和平时期的人可以在悠闲中发展精致的思想,战乱时期的人不得不在急迫中抓住生存的物资。



【038、黑洞哲学】


黑洞与其说是天象,不如说是思想。本根上,黑洞是一种哲学——与其说黑洞是一种实存,不如说黑洞是一种感知。黑洞学是人类的创造,就如古代的星相学一样。

(一)

《从哲学的角度如何理解“黑洞”这种物质的存在?》(2017-12-25)说: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黑洞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如今,关于黑洞的更准确的说法是:“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它的基本特征是有一个封闭的边界,称为黑洞的‘视界’;外界的物质和辐射可以进入视界,视界内的东西却不能逃逸到外面去。”正因为黑洞如此“只进不出、贪得无厌”,所以才有了一个不雅的外号:“太空中最自私的怪物”。不过,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出乎人们意料,黑洞这个“怪物”,有时候竟然还十分“慷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霍金等人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对黑洞作了更缜密的考察,结果发现黑洞会像“蒸发”那样稳定地往外发射粒子。

……

一部关于黑洞的纪录片,片子里说黑洞是人类想象力的尽头所在,这个想象力还是建立在爱心斯坦或者霍金级别的物理学天才的思想上的。穷尽地球上的物理学知识所能得到的答案是,你只能想象黑洞是个时间无限接近停止的地方,但是时间又不是真的完全停止而只是无限接近停止。毕竟,时间停止能够想象到的样子就是电影里那种人类定格时的状态。因为没有任何物质能逃脱出黑洞,所以黑洞里面的时间无限接近停止到底是什么样子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去验证。黑洞也可以认为是宇宙的一种,对于只能观察到黑洞范围的物种来说黑洞就是他们的宇宙。简单用道家的一些概念来描述黑洞吧!黑洞成为奇点的时候就是无极,以超新星爆发的初始时候就像太极,生成物质和暗物质的时候就像产生了阴阳,物质和暗物质接着再演化,物质生成了各种元素,也就是五行,这些元素再聚合成万物。暗物质的演化应该有相似性,具体如何演化以及演化后的聚会需要数据来支撑推理。其他学派也有一些描述宇宙生成的理论,在此不细说。目前天文学观察得到的数据来看,银河系也许是个大黑洞,其他几个大的星云也很可能是黑洞。宇宙是以观察者来描述的,如果考虑宇宙之外的事情,也就是说是否存在另外一个以其他规则运行的世界,这个在佛教经典里面多有论述,佛家认为存在无穷多个世界。

从哲学上来讲,从一开始就说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有条件的。那么作为宇宙的四种基本力,怎么可能没有相互联系呢?不融洽呢?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时空是时间,物质,空间一体化组合。且引力的本源就是时空!也就是说引力是时空性质。那么据此就很明显了,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中最根本的是引力!之前所有的理论都不曾论述四种基本力谁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也就是说在理论中引力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力。

(二)

黑洞(英文:black hole)是根据广义相对论所推论、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的一种质量相当大的天体和星体(并非是一般认知的“洞”概念)。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后,发生引力坍缩而形成。黑洞的质量是如此之大,它产生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致于大量可测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就连传播速度极快的光子也逃逸不出来。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黑洞。在黑洞的周围,是一个无法侦测的事件视界,标志著无法返回的临界点,而在黑洞中心有一个密度趋近于无限的奇异点。

当星体发生超新星爆炸时,中子之间强烈的互相排斥力量无法抵挡外界推挤力量,将中子星挤压成更高密度状态,同时在没有其他力量足以抵挡如此强大压力的情况下,整个星球会不断地缩小,最终形成“黑洞”。直至目前为止,所发现质量最小的黑洞大约有3.8倍太阳质量。

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因高热而放出紫外线和X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的存在的讯息。推测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间接观测恒星或星际云气团绕行黑洞轨迹,来取得位置以及质量。

黑洞是天文物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题材之一,在科幻小说、电影甚至报章媒体经常可见将黑洞作为素材。迄今,黑洞的存在已得到天文学界和物理学界的绝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并且天文界不时提出于宇宙中观测到已存在的黑洞。

根据英国物理学者史蒂芬·霍金于2014年1月26日的论据:爱因斯坦的重力方程式的两种奇点的解,分别是黑洞跟白洞。不过理论上黑洞应该是一种“有进没出”的天体,而白洞则只能出而不能进。然而黑洞却有粒子的辐射,所以不再适合称其名为黑洞,而应该改其名为“灰洞”,先前认为黑洞可以毁灭资讯情报的看法,是他“最大的失误”。

研究历史

引力透镜模拟的黑洞,可看出在星系背景扭曲的图像。

历史上,第一个意识到一个致密天体密度可以大到连光都无法逃逸的人是英国地理学家约翰·米歇尔(John Michell)。他在1783年写给亨利·卡文迪什一封信中提出这个想法的,他认为一个和太阳同等质量的天体,如果半径只有3公里,那么这个天体是不可见的,因为光无法逃离天体表面。1796年,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曾预言:“一个质量如250个太阳,而直径为地球的发光恒星,由于其引力的作用,将不允许任何光线离开它。由于这个原因,宇宙中最大的发光天体,却不会让我们看见”。拉普拉斯依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求得黑洞半径。

拉普拉斯描述的这种天体,是表面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的天体。任何运动物体如果小于此速度,最多只能绕星体旋转而不能到远方去,如果表面逃逸速度大于光速,那么光线就不能传到远方去,远方得不到它的光线,它就成了完全黑暗的天体。尽管“黑洞”(black hole)一词是在1968年由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来,但拉普拉斯描述的正是黑洞这种天体。

1915年12月,在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1个月后,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即得到爱因斯坦场方程式的精确解,能够对于点质量与球形质量所产生的引力场给出描述,这包括史瓦西度规和史瓦西半径等等概念,该精确解算出,如果某天体全部质量都压缩到很小的“引力半径”范围之内,所有物质、能量(包括光线)都被引力囚禁在内,从外界看,这天体就是绝对黑暗的存在,也就是黑洞。

1934年,德国天文学家沃尔特·巴德和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指出,当一个衰老的大质量恒星核无法再通过热核反应产生能量时,它有可能会通过重力塌缩的过程塌缩为一个中子星或黑洞。1939年,美国物理学者欧本海默计算出,一颗质量超过太阳质量3倍( 欧本海默极限)而又没有任何热核反应的“冷恒星”,一定会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缩成为黑洞,也就是说该恒星已经成为死亡遗骸。1974年,霍金提出黑洞蒸发的概念,认为在黑洞周围,在虚粒子产生的相对瞬间,会出现四种可能性:直接湮灭、双双落入黑洞、正粒子落入黑洞而负粒子逃脱、负粒子落入黑洞而正粒子逃脱,而且最后一种可能性最低。霍金据此进一步提出了微型黑洞(也称为原初黑洞)的概念。

现代物理中的黑洞理论建立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然而,可以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推测到它的存在。比如说,在黑洞吸入恒星时,其周围会形成吸积气盘,盘中气体剧烈摩擦,强烈发热,而发出X射线。借由对这类X射线的观测,可以间接发现黑洞并对之进行研究。

2015年,霍金针对黑洞资讯悖论提出新解,指出黑洞有出口,就算掉进去也出得来。他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会议上,对黑洞能否吞噬任何物体发表了看法。他认为黑洞无法吞噬和消灭物理讯息,这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提出的观点相反,霍金理论认定黑洞在旋转就有可能通往另一个宇宙,但是你会无法回到我们的宇宙,所以严格来说掉入黑洞有可能全身而退,只是永远从本宇宙消失。讯息在黑洞内是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储存的,且非储存在黑洞内部,而是储存在黑洞的边界,也就是所谓的事件视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玛莉凯·泰勒(Marika Taylor)则表示霍金论点可以成为一家之言,但没有制造实验的方法之前,黑洞资讯悖论的争议还将持续。

结构特性/黑洞形成

恒星有生命周期,并通过不断的核聚变维持其能量以抵抗自身造成的引力,一颗恒星从氢元素开始其聚变历程,逐步产生其他重元素并且恒星也会逐步膨胀,至于具体聚变到哪一种元素则取决于每个恒星本身,如太阳拥有90亿年的氢聚变和10亿年的氦聚变,质量更大的恒星因具有足够能量则可以向更高级的核聚变发展产生更重的元素,但是即使大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8倍以上)的恒星,其极限聚变的终点也只能到达铁元素(质子数26),因铁并非核聚变材料。恒星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若一颗恒星较另一颗恒星质量大三倍,则寿命只有前者的约1/750。恒星演化到末期,由于无法进行更高级的核聚变以抵抗引力便会发生严重的“塌缩”,塌缩的结果因其质量大小所造成的引力差距而有巨大差异,如太阳最终将成为白矮星,质量较太阳大3倍以上的恒星最终将成为“黑洞”。此极限称为欧本海默极限。

目前公认的理论认为,黑洞只有三个物理量可以测量到:质量、电荷、角动量。也就是说:对于一个黑洞,一旦这三个物理量确定下来了,这个黑洞的特性也就唯一地确定了,这称为黑洞的无毛定理,或称作黑洞的唯一性定理。另一方面,黑洞一旦形成,则在黑洞形成之前的其他物理信息即告丢失,黑洞上不存在如立方体、椎体或其他有凸起的形态,这是黑洞无毛定理的另一种理解方法。

但是这个定理却只是限制了古典理论,没有否认可能有其他量子荷的存在,所以黑洞可以和大域单极或是宇宙弦共同存在,而带有大域量子荷。黑洞具有潮汐力,越小的黑洞潮汐力越大,反之,越大的黑洞潮汐力越小,旋转的黑洞有内视界和外视界,并会有一个奇异环,一切越过视界的东西最终都会落向奇点,越大的黑洞从视界到奇点所花的时间越长。

物理特性/质量和尺寸

欧本海默极限指出,一颗质量超过太阳质量3倍而又没有任何热核反应的“冷恒星”,一定会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缩成为黑洞,也就是说该恒星已经成为死亡遗骸。更精确地说,当大质量天体演化末期,其坍缩核心的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3.2倍时,由于没有能够对抗引力的斥力,核心坍塌将无限进行下去,从而形成“黑洞”。(核心小于1.4个太阳质量的,会变成白矮星;介于两者之间的,形成中子星)。天文学的观测表明,在绝大部分星系的中心,包括银河系,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它们的质量从数百万个直到数百亿个太阳。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测有黑洞解。其中最简单的球对称解为史瓦西度规。这是由卡尔·史瓦西于1915年发现的爱因斯坦方程的解。

根据史瓦西解,如果一个重力天体的半径小于一个特定值,天体将会发生坍塌,这个半径就叫做史瓦西半径。在这个半径以下的天体,其中的时空严重弯曲,从而使其发射的所有射线,无论是来自什么方向的,都将被吸引入这个天体的中心。因为相对论指出在任何惯性座标中,物质的速率都不可能超越真空中的光速,在史瓦西半径以下的天体的任何物质,都将塌陷于中心部分。依据广义相对论的推演,黑洞中存在拥有无穷大密度的“重力奇点”,被戏称为“上帝憎恶的裸奇点”。而在“史瓦西半径”内,由于黑洞奇点巨大的质量而形成的超强引力,以至于连光子都不能逃出黑洞,所以这就是黑洞的“黑”之所在。

史瓦西半径由下面式子给出:R s = 2 G M c 2 {\displaystyle R_{s}={\frac {2GM}{c^{2}}}}

G是万有引力常数,M是天体的质量,c是光速。对于一个与地球质量相等的天体,其史瓦西半径仅有9毫米。

温度

就辐射谱而言,黑洞与有温度的物体完全一样,而黑洞所对应的温度,则反比于黑洞视界的重力强度。换句话说,黑洞的温度取决于它的大小。

若黑洞只是太阳的几倍重,它的温度大约比绝对零度高出亿分之一度,而更大的黑洞温度则更低。因此这类黑洞所发出的量子辐射,一律会被大爆炸所留下的2.7K辐射(宇宙背景辐射)完全淹没。

事件视界

未解决的物理学问题:物理资讯是否会在黑洞遗失?

事件视界又称为黑洞的视界,事件视界以外的观察者无法利用任何物理方法获得事件视界以内的任何事件的资讯,或者受到事件视界以内事件的影响。事件视界是造成黑洞所以称为黑洞的根本原因,是黑洞的最外层边界,在此边界内连光都无法逃脱。 天文学家于2012年7月称,观测于距地球超过50亿光年远发现类星体编号3C 279,它体内包含了一个质量高达十亿倍太阳质量的黑洞,成为“事件视界”存在的首个直接证据。 

光子球

光子球是个零厚度的球状边界。在此边界所在位置上,黑洞的重力所造成的重力加速度,刚好使得部份光子以圆形轨道围著黑洞旋转。对于非旋转的黑洞来说,光子球大约是史瓦西半径的一点五倍。这个轨道不是稳定的,随时会因为黑洞的成长而变动。

黑洞外围假想表面是包覆的光子球层,如果光线与光子球层以切线方式擦身而过,那引力便能抓取光子将之沿著光子球层,永远绕著黑洞旋转,类似卫星绕地球旋转一般。

其他的致密星如中子星、夸克星等也可能会有光子球。

动圈

动圈(Ergosphere,又称Frame Dragging或是Lense Thirring Effect,“兰斯-蒂林效应圈”),转动状态的质量会对其周围的时空产生拖拽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作参考系拖拽。“旋转黑洞”才有参动圈,也就是黑洞南北极与赤道在时空效应上有所不同,这会产生一些奇妙的效应来让我们有机会断定其实实在在是一颗黑洞的特征之一。

观测者可以利用光圈效应及动圈,观测进入或脱离黑洞的光子的运动,透过间接的手段,例如粒子含量的分布及潘罗斯过程(“旋转黑洞”的能量拉出过程),来间接了解其重力的分布,透过重力的分布重新建立出其动圈。这种观测方式,只有双星以上的系统才能够进行这样的观测。

黑洞周围由于引力强大的因素,理论预期会发生“时间场异常”现象,这包含了周围的“参考系拖曳圈”及“事件视界”效应。 此外,由于时间物理学尚未发展,时间意义失效的区域,目前物理学还无能力进行探讨。

黑洞合并

黑洞的合并会发射强大的引力波,新的黑洞会因后座力脱离原本在星系核心的位置。如果速度够快,它甚至有可能脱离星系母体。

分类

分类方法一:

超大质量黑洞: 到目前为止可以在所有已知星系中心发现其踪迹。质量可以是太阳的数百万至170亿倍。迄今所知最大的黑洞在星系S5 0014+813的中心,质量约为太阳的400亿倍。

中介质量黑洞:是质量超过恒星黑洞(数十倍太阳质量),但远小于超大质量黑洞(数百万倍太阳质量)的一种黑洞。

恒星黑洞:大质量恒星(大约20倍太阳质量)引力坍塌后所形成的黑洞,可以借由伽玛射线暴或超新星来发现它的踪迹。如果致密星的质量超过临介值时,引力坍塌会继续,形成黑洞。虽然未证实是否有中子星的最大质量,但估计也有3倍太阳质量。直至目前为止,质量最小的黑洞大约有3.8倍太阳质量。

微型黑洞:又称作量子黑洞或者迷你黑洞,是很小的黑洞。取名量子力学黑洞的原因是在这个尺度之下,量子力学的效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微型黑洞的产生有可能是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内就可以观测到的重要现象。

分类方法二:

根据黑洞本身的物理特性(质量、电荷、角动量)进行分类——不旋转不带电荷的黑洞。它的时空结构于1916年由史瓦西求出称史瓦西黑洞。

不旋转带电黑洞,称雷斯勒-诺德斯特洛姆黑洞。时空结构于1916-1918年由雷斯勒和诺德斯特洛姆求出。

旋转不带电黑洞,称克尔黑洞。时空结构由克尔于1963年求出。

一般黑洞,称克尔-纽曼黑洞。时空结构于1965年由纽曼求出。

原初黑洞

原初黑洞是理论预言的一类黑洞,目前尚无直接证据支持原初黑洞的存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宇宙早期膨胀之前,某些区域密度非常大,以至于宇宙膨胀后这些区域的密度仍然大到可以形成黑洞,这类黑洞叫做原初黑洞。原初黑洞的质量与密度不均匀处的尺度有关,因此原初黑洞的质量可以小于恒星坍塌生成的黑洞,根据霍金的理论,黑洞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质量非常小的原初黑洞可能已经蒸发或即将蒸发,而恒星坍塌形成的黑洞的蒸发时标一般长于宇宙时间。天文学家期待能观测到某些原初黑洞最终蒸发时发出的高能伽玛射线。

天文观测 

黑洞形成后,会不断吸入周围的物质而导致后者难以被观测到,因此往往无法仅依靠天文观测来发现黑洞,但当双星中的一方为黑洞时,来自另一方星球的气团不断流入黑洞,骤然激起的高温,这时X射线闪光等会发亮,此时可以间接发现黑洞存在。由于黑洞观测有实际的困难度存在,宣称某个星体是黑洞者,通常都只给出几张模糊的照片或部分的数据,黑洞的所有特征无法全面验证,一般媒体报导实际仅有部分资讯,无法满足专业天体物理的数据要求,因此天文数据库当中,并没有黑洞,仅有黑洞候选星。

人们为了寻找黑洞付出很多努力,成果却不多,20世纪的70年代才找到4个黑洞候选者,在1990年代之后又发现6对新的X射线双星黑洞候选者,其中2个在大麦哲伦星系里,8个在银河系内,并于2000年后陆续探测出7个,有人估计过去100亿年中银河系平均每100年有一颗超新星爆炸,而每100个中有1颗导致黑洞形成,那么银河系应该有100万个恒星级黑洞,可是至2007年也只有找到一共17个黑洞候选者。

谢选骏指出:黑洞与其说是天象,不如说是思想。本根上,黑洞是一种哲学——与其说黑洞是一种实存,不如说黑洞是一种感知。黑洞学是人类的创造,就如古代的星相学一样。



【039、火上浇油的灭火方法十分普遍】


《技术前瞻: AR“治愈”iPhone上瘾习惯》(2018-06-01 转载创事记)报道:

最近几个月,人们因其设备让人上瘾的本质而不断对苹果发起责难。下周,这家公司将公布新的软件来帮助人们“治愈”他们的iPhone习惯。

下周一,苹果将在圣何塞举办公司的年度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届时苹果将部署来年的软件战略并整理未来的硬件宏图。通常,当公司为iPhone和iPad、Mac、Apple Watch以及Apple TV等设备升级各自的操作系统时,苹果素来会强调新的升级将进一步拉近用户与设备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更加地沉浸于最新的应用和游戏之中。 

今年,苹果将一改往年的调调,而是强调:尽量少使用电子产品。

苹果的工程师一直在研究一项名为“数字健康(Digital Health)”的计划,这一系列工具可以帮助监测他们在设备和特定应用上花费的时间。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可能会将更新的移动操作系统命名为iOS 12,而这些细节将则被捆绑到新操作系统的设置应用菜单内。

“我们需要各种工具和数据,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消费电子媒体的方式,”苹果的前高管、曾经领导iPhone和iPod开发工作的托尼·法德尔在近日的采访中说,“我们需要开始认识到iPhone跟冰箱没什么两样,它不是什么让人上瘾的东西。”

今年初,苹果的投资者Jana Partners LLC和加州教师退休体系指责苹果的设备具有让人上瘾的本质。对此,苹果回应说,公司将增加更多“稳定”的家长控制来监测其产品的使用情况。

与其他大型科技公司相比,人们对智能手机上瘾问题的担忧对苹果构成的威胁并不算严重。苹果主要通过硬件销售赚钱,而数字健康软件的升级很有可能会成为消费者继续购买公司新设备的另一个理由。

五月份,谷歌在其开发者大会上也强调了类似的工具。公司为Android系统手机开发了一个新的界面,可以让用户监测他们使用其他应用的时间并提醒他们注意休息。

当然,今年的WWDC主题还是会集中在激发消费者对苹果产品的购买欲望。公司将通过升级iPhone和iPad上相对较新的工具来展示其在增强现实(AR)领域的实力。增强现实可以把3-D图像投射到人们所见的现实世界中。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认为,这项技术的潜在革命性不亚于智能手机。

作为在公司内部称为“ARKit 2.0”的新软件的一部分,公司一直在构思一种新模式,可以让用户在同样的虚拟环境中一起玩AR游戏。另一种模式可以允许物体被放到一个地方但实际上仍保持原位。这些功能将成为计划于2020推出的苹果AR头戴设备之功能的前奏。

另一方面,今年的大会上不会提到太多软件升级。但还是会有一些次要的新功能推出,比如暂时关闭推送通知、跟踪股票市场、进行视频通话和发送Animoji等。今年初,苹果的高管决定推迟iPhone和iPad上的软件更新——包括重新设计的应用加载主屏幕和展示消息片段,针对照片应用的人工智能升级,以及iPad上的新的文件管理工具等。这些更新将于明年发布,以提高今年升级的质量和响应速度。

iPhone和iPad是开发人员通过应用赚钱的顶级移动平台。根据移动数据分析公司App Annie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消费者在iOS应用上的支出比Android应用的支出多85%。但是苹果的其他平台——诸如Mac、Apple Watch和Apple TV——对开发人员的吸引力则相对较弱。好在,苹果仍有机会扭转局面。

近年来,Mac软件一直让步于iPhone和iPad的新功能开发,考虑到iOS设备带来的收益占到了公司总收益的三分之二,这样的安排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开发者和用户来说,Mac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产品。所以,苹果将会在今年再次更新Mac软件。

今年的更新重点将是与iOS更紧密的整合。公司一直有一个项目,是让iOS应用能够在Mac上运行。高管们年初的时候也有过讨论。这个项目将改变开发人员对Mac应用商店漠不关心的态度,要知道Mac应用商店已经好几年没有重新设计过了。

Mac硬件升级在过去的WWDC上都是关键话题。比如,在去年的大会上,苹果几乎升级了整个Mac生产线,预先透露了iMac Pro,发布了新的iPad Pro,又展示了HomePod智能音箱。但是今年,如此大量的新产品发布应该不大可能会有。

苹果正打算用新的英特尔芯片来更新MacBook Pro和12英尺的MacBook,并计划推出一款新的低价笔记本来接替MacBook Air。但是根据了解这些计划的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工作可能要到年末才能准备就绪。苹果也正在重新设计iPad Pro生产线,以加入Face ID功能,但预计也要到年末才能完成。

自2015年发布以来,Apple Watch的操作系统——watchOS——至今仍未成为开发者的主要平台,很多知名公司如Instagram、谷歌地图、Twitter、亚马逊和eBay等都暂停了他们的手表应用。

苹果需要告诉开发者,为什么他们应该为一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体现出iPhone那样潜力的电子产品继续开发应用。鉴于苹果还打算在今年年底推出另一款可穿戴硬件设备,这一点尤其必要。

据了解产品开发的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正在开发两款新的Apple Watch,其整体尺寸和当前型号差不多,但是屏幕会稍大一些,且没有边框。另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这些更改大概是自Apple Watch三年前推出以来,最显著的外观提升。除此之外,新的手表型号也可以使用老款腕带。

苹果自2015年重新发布了Apple TV之后,每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公司都会为其Apple TV的软件发布小版本更新。该产品上的应用选择仍然十分有限,但对于这样一款到目前为止仍是苹果客厅战略核心产品的设备,公司确实有必要不断地为这款产品开发一些新功能。

最终,苹果希望Apple TV可以在其未来的原创视频竞争中成为主要的观看中心,因此苹果需要保持对这款设备的持续关注。

本周初,苹果更新了HomePod,增加了立体声和多房间音乐聆听模式,以及添加日历日程的功能。苹果可能会选择在发布iPhone新软件时持续更新音箱的软件,就跟对待Apple Watch的更新方式类似。

根据彭博社年初的报道,为了赶上与亚马逊和谷歌的数字音箱之间的差距,苹果还必须改进Siri。在手机上,苹果计划在今年增加预测能力更好的Siri功能。更多的重大更新可能还需要时间。眼见功能开发落后于竞争对手之后,苹果最近挖走了谷歌的AI高管约翰·詹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

谢选骏指出:“用AR来治愈iPhone上瘾的习惯”,是一种典型的“火上浇油的方法来灭火”。这不是孤立的,例如人们习惯于“用加法而不是用减法来减肥”,也就是通过吃进更多的东西来减肥——这当然不会成功。但这种不会成功的方法却十分普遍。为什么会这样南辕北辙呢?因为商人的第一目标总是要赚钱,总是要推销,总是要生产,否则他们怎么活呢?



【040、既然“独立”何来“笔会”】


《观察:贝岭等笔会创始人被“开除”出独立中文笔会》2017年7月9日说:

信息自由观察工作室2017年7月8日香港讯,正当中国公民社会及国际社会全力呼吁中国当局应基于人道主义原则和尊重当事人的明确意愿,尽速将病危中的作家、中国独立作家笔会(ICPC)创始人之一的刘晓波由其患病的妻子刘霞陪同送至国外接受最佳救治的关键时刻,发生以下令人痛心的事实: 

同样也在积极参与营救呼吁的另两位与刘晓波一同创会的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创始人贝岭、孟浪,在7月5日被廖天琪任会长的笔会一方以“独立中文笔会”的名义开除(“终止笔会会员资格”)。

同时被开除(“终止笔会会员资格”)的还有创会会员阿钟等16人,其中多数会员在刘晓波任会长时期参加该笔会。

廖天琪任会长的一方还以“独立中文笔会网络工作委员会”的名义将以上18名独立笔会会员从供会员自由发表言论的笔会小区驱逐(“将以上成员从社区移除”)。廖天琪一方提出的理由是:鉴于贝岭、孟浪等18人分裂笔会或严重违反笔会规章制度。

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后改名为独立中文笔会)由作家贝岭、孟浪于2001年和刘晓波、刘宾雁、郑义等发起创办。2015年底、2016年初笔会换届大会期间因在言论自由重大原则等事项方面的内部分歧,造成“分裂”,形成分别以贝岭和廖天琪任会长的两方,当时均称“独立中文笔会”(贝岭任会长的一方已改名字为:独立中文作家笔会)。

谢选骏指出:多年之前,有人问我,何不参加独立笔会?我大笑曰——既然“独立”,何来“笔会”?结社结党,必无独立可言矣!现在看来,果然如此。接着看,两个独立笔会还是不够的,应该越多越好,最好每人都是一个独立笔会。每人都是一个独立笔会,也就没有声称笔会的必要了,直接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否则爹妈生你取名,岂不枉然。为了尊重自己,没有笔会更好。除非,是为了避讳,才需要一个笔会。



【041、既然末日,何须食品】


网文《如果世界末日到来,有哪些食物是适宜大量储存且不易腐败的?》(2020年3月10日 知乎)报道:

蜂蜜是否有大量储存价值? 罐头食物是否很不健康存在大量防腐剂? 一个超市都是新鲜蔬菜可是只有一个人,他该如何做才能避免浪费?

储备应急补给,是要看坚持时间的,坚持3天的物资,和坚持3月,3年的物资构成,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是为短期应急储备物资,应该以单人7天基本消耗量为准,以食物/饮用水/少量药品及医疗物资为基础,辅以部分其他物资。

以这些为基础,按照时间不同,逐步加量。下面给列一个单子,排名不分先后。

1. 耐储食品。为保证采购和储存的经济性,这里应以保质期不低于三年,适合叠放,方便开启,方便制备为准。推荐各种罐头食品,方便面,和脱水食品。新鲜食物基本都很不耐储,所以一旦发生灾害,优先消耗新鲜食物,或经过烟熏/干燥/腌渍等方式,快速处理新鲜食物,以达成较长期保存的目的。

2. 饮用水。饮用水可以采用常见的瓶装/小桶装水,一般保质期在一年到一年半左右。饮用水可以循环储存,按照单人日消耗2升的最低标准储备。买的时候分成两批,喝旧的,存新的,如此往复,保证库存的新鲜度。

3. 应急药物和医疗用品。以常见的非处方西药为主,辅以部分如创口贴/医用纱布/医用棉球/医用棉签/消毒酒精或双氧水/成品急救包,等等。不要利用非法手段,试图获取处方药,因为涉嫌违反法律。药品和医疗用品一般体积不大,但在灾害面前贵如金。在获取和储存成本不高的前提下,可以适量的多存一些。

4. 营养补剂。常见的营养补剂,比如复合维生素,钙片,鱼油等,可以适当储备。这些物资价格不贵,保质期一般在一年到两年。发生灾害时,如果被迫面临长期食用耐储食物或深加工食物的状况,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因为深加工食物的营养通常已遭到大比例破坏,仅剩提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基础能力。此时,合理补充适量的营养补剂,有助于提升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降低出现健康问题的几率。

5. 常见调料,比如盐。盐是很多人可能想不起来,或者第一时间想不到要储存的物资。盐对人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性,仅次于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甚于食物。另外盐的用处多样,除了直接食用外,还可以制备生理盐水以应对部分医疗需求,或者腌制食物以便长期储备,又或者作为交换物,从他人手中换取急需的物资。食盐极其耐储,密封避光保存的话,很多年都不是问题。至于其他常见调料,比如糖/鸡精/味精/酱油/醋。。等等,都可以适量酌情存储。不过切记要定期检查保质期,超期过久的调味料,同样需要替换。

6. 部分常见香辛料。香辛料同样可以用于腌制和烹饪食物,在灾害面前,有的时候一口香喷喷的热饭,有助于舒缓紧张的神经。储存香料,可以粉状干料为主,用真空密封袋/罐储存香料粉末。香辛料一般也极耐储,密封避光保存,同样可以放很多很多年。

7. 常见主食。比如米/面/豆类/玉米小米等杂粮类/土豆。。。等等,都有各自的长期储存方式。具体方法请大家自行搜索。另外,意大利面其实是特别耐储的主食,价格不贵且烹制简单,碳水化合物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高,由于饮食习惯的原因,其实是经常被大家忽视的一个品类。

8. 个人卫生用品。卫生纸/卫生巾/香皂/肥皂/牙膏牙刷/毛巾浴巾等。选择常用的品牌和种类,和饮用水一样,采用循环储存法。个人卫生用品不但能提升你在较长期灾害中的生活品质,更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避免一些疾病。女性尤其不要忘记储备女性用品。考虑到较长期灾害时,可能较难获取足够量的清洁用水,所以可以考虑一些即开即用型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比如卫生湿巾/无水洗手液/一次性酒精棉球等等。同时,一些一次性内衣裤也可以考虑适量储存。

9. 电池和收音机。电池以耐储的碱性电池为主,一般保质期十年。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选择一次性锂电池,保存期长且电量足,保质期理论上长达25年或更久。收音机是快速获取最新资讯的最廉价和便捷的途径。尤其是考虑到灾害时期,网络和其他视频媒体途径可能阻塞。太阳能发电器也可以考虑入手一个,为常见的usb用电设备提供可持续的电量供给。

10. 手电等照明工具。长期断电时,夜间出行和室内必备。注意别忘了储存相关型号的电池。

11. 衣物。以舒适耐穿为标准,尽量多储存一些。灾害时期洗衣不便,为保证个人卫生,可能一件衣服穿不了多久就要丢弃,尤其是内衣和贴身衣物,所以尽量多存一些。用压缩密封袋保存,不要忘记放驱虫片防止虫蛀。定期拆包清洗,保证衣物的干净。

12. 鞋袜。同上。

13. 眼镜/假牙/其他必备的附件。需要带眼镜的朋友千万要多储备几副合适度数的眼镜。戴假牙的朋友也别忘了多做几副。这些东西在灾害时期,想要获得难度堪比登天,没有又寸步难行。其他比如需要长期使用矫正器具的,长期需要特殊医疗关照的,长期需要辅助器械的,都要尽量存储足够的耗材。

组建适量的应急储备,是一项成本并不低的工程。不管是采购还是储存,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支持(视储备量而定,短期的不一定,但长期的一定很贵)。

谢选骏指出:既然末日已经来临,何须食品苟且度日?

网文《放了25年的「末日食品」,竟然还挺好吃》(超人测评 2020年3月10日)报道: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超人测评”(ID:chaorencp),作者囤粮的超哥,36氪经授权发布。

又到周一,不知你是否和超哥一样,远程办公的时间又延长了,或是开学的日子遥遥无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超哥不仅依然会为你带来新奇有趣的酷产品,更会与你共享与当下疫情息息相关的重要信息。希望我们的生活,都能尽快走上正轨。

能存 25 年的防灾食品

放这么久还这么好吃特殊时期,很多人都开始囤食物,毕竟「家有余粮,心中不慌」。

而提起较长保质期的防灾食品,人们就会想起压缩饼干之类的干粮,觉得肯定很难吃。

但是,现在的防灾食品,远不止压缩饼干。日本Sei Enterprise把防灾食品做成了各种种类,只看包装,甚至看不出来是防灾食品。

放了25年的「末日食品」,竟然还挺好吃

一般来说,防灾食品都能够保存 3 年到 5 年。如果要做到 25 年超长期保存,需要的就是极致的干燥处理,把水分去除到极限(最大 98%),通过脱氧剂去除罐内的氧气,再进行密封罐体。

使用这种方法,在常温下正确保管的话,就能达到25年的超长保质期。但是将水分去除到极致可不容易,这需要大量实验数据和操作经验。

火车这么大的冷冻干燥机——干燥后,这些食物除了可以做成汤、粥、面等基础食物,还可做成蔬菜汤、奶油炖鸡汤……等升级版防灾美食。让你在特殊情况满足温饱之外,还能追求美味。

价格上,Sei Enterprise其主打的奶油炖鸡汤虽然一大罐能吃 10 顿,价格卖到了人民币600 块。不过灾难来临时还能享受美味依旧是值得的。

当然,紧急时候还得考虑是否有热水条件,不同条件下也有不同的吃法。不然,就像泡面要冷水泡或者干啃一样,失去了灵魂。

除了种类丰富外,日本的防灾食品还考虑到了食物过敏人群。

即使是针对粥、饭类的防灾食品,厂家也会在包装上明确的标示出此食品含有的过敏原,帮助消费者进行挑选,不然因为食物过敏而送医就得不偿失了。

而在防灾食品中,也不缺少「清真」系列。日本 Hinomoto Shokusan 工厂获得了清真认证,可以制作符合伊斯兰教义的加工食品。

在超长保质期、种类丰富、美味保障之外,日本的防灾食物在包装上也与众不同。

比如,五年保质期的 Glico 奶油夹心饼干罐的背面就贴心地附上了应对灾难的小贴士,成为传达信息的一个渠道。这些信息能够在特殊时期安抚消费者,帮助消费者更安心的度过疫情。

除了这种提供信息的包装外,更多的是融入日常的设计,像正常食物相似的食品包装体现食品的美味。让大家有一种「平时吃好吃」的感觉而不是「灾害来临时才吃的不好吃食物」。

这样,防灾食品不仅可以在平常的日子里食用,而在灾难发生时,就更加有用。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临?防灾食品,得备着点。

细胞因子风暴

抵抗力强病情也会加重?

国内疫情刚有缓解,国外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这次疫情的可怕。

很多年轻人认为,要担心的应该是老人家们,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免疫力低下就不会变成重症。

但免疫力强就真的不用担心吗?《柳叶刀》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因为免疫力异常,出现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 CS),病情会突然加重。

正常的免疫是保护,过度的免疫则是损伤。细胞因子风暴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致命的不正常免疫状态。正常免疫状态下,免疫系统处于受控状态,不会伤害人体自身。

而细胞因子风暴状态下,免疫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快速增殖并高度活化,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和化学介质。在杀伤病原体的同时,对宿主自身也造成免疫破坏。

很多疾病都可能出现细胞因子风暴,以流感为例,机体免疫系统感应到病毒RNA后,会启动一个快速的信号级联(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使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和机体免疫细胞产生约15种细胞因子,帮助抵御病毒。

其中白细胞介素-6(IL-6)激活免疫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清除感染病毒的细胞,是这波细胞因子的主力。Ⅰ型和Ⅲ型干扰素(IFN)影响病毒RNA合成。

这第一波细胞因子称为「初级风暴」,对初期减少病毒的复制起关键作用,但也是免疫系统过度活化的原因。

随后,T细胞被激活并分化,分泌第二波细胞因子,其中干扰素-γ(IFN-γ)是这波细胞因子的主力。

致命的往往是这二级风暴,这时细胞因子水平已超出了清除病毒所需,会造成过多的炎性细胞聚集。如果大量炎症细胞聚集在肺泡内,将导致氧合功能下降,造成呼吸衰竭。这也是部分病例突然加重的原因。

但还是有办法治疗的,既然病因是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过多,那么适当降低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功能,就可能减轻细胞因子风暴对人体的损伤。

但是控制细胞因子风暴只是补充治疗的手段,还是得继续维持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常规治疗。

细胞因子风暴是新冠病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年轻人反而因为免疫力相对较强,发生细胞因子风暴的可能性也较高。

疫情尚未结束,谁都不能掉以轻心。

售价34万的「零重力」椅子——到底有多舒服才配得上这价位?

如果一个椅子要价34万,那一定是镶了金镶了玉,或者是有轮子又能跑又能飞。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说明你的屁股阅历还不够丰富。

这把椅子名为Elysium,其售价高达3.8万英镑,也就是差不多34万人民币,但是它的卖点只有一个,坐着舒服而已。

Elysium 的看家本领就是它能让人置身于近乎「零重力」的环境,它的设计师——有着生物工程博士学位的David Wickett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完美的模拟出这种失重状态。

通过不断研究他得出——25°是人躺着最舒服的角度。

所以,为了让 Elysium 能够完美到达这个角度,David 特地赋予了其「手势感应」的功能。当手臂抬起时,椅子会随之调整角度,放下时又会自动悬停,整个过程又优雅又安静。

当然,光是坐姿调节可称不上最舒服,还得配合Elysium 独特的椅背才能到达极致。

它的椅背采用了碳纤维作为内框。当你躺在椅子上时,椅背能为整个身体提供最完美的贴合和支撑,使体重均匀分散到每个部位,几乎感受不到压迫感,每个弧度和起伏都经过精密计算。

目前,这款号称世界上最舒服的椅子已经有售,不过全球限量仅18把。据说它的目标客户是来自中国、中东的顶级富豪,为此公司还专门在官网中设置了中文和阿拉伯语专区。

虽然超哥不知道这椅子到底有多舒服,但是超哥看了看自己的屁股觉得它不配!

开车的时候,最烦遇到阳光刺眼的情况了!尤其行驶方向正对着太阳的时候,简直被晃到怀疑人生,

虽然有遮阳板能阻挡一些阳光,但很多时候都会阻碍司机视线。

现在,德国博世(Bosch)公司就推出了一款虚拟遮阳板——Virtual Visor,能用巧妙的方式让司机的双眼避开强光。

这款全新的黑科技遮阳板的大小和形状与传统遮阳板差不多,它以透明蜂窝状 LCD 液晶屏幕和摄像头替代了传统的汽车遮阳板,并能利用 AI 人工智能技术遮挡阳光。

LCD 显示板可通过分析驾驶员的面部特征来精确监控阳光如何照射在脸上,同时不影响司机的视线。

为了实现精准监控效果, LCD 面板与车头的监控摄像头连在一起,而摄像头面向司机并跟踪司机脸上太阳投射的阴影。

电子控制单元(ECU)会使用 AI 在摄像图像中定位司机,并确定司机面部中额头、眼睛、鼻子和嘴巴所在的位置。

最厉害的是,系统不仅能判断司机眼睛的位置,还能通过算法分析司机的视线。

具体来说,它会自动给 LCD 板上的六边形添加颜色。这个像影子一样的颜色会一直跟随司机的视线,一直让显示屏上光线直射司机眼睛的部分变暗。而 LCD 屏上别的区域会依然保持透明。

无论司机的头部怎样晃动,都会一直阻挡住阳光照射在眼睛上!就像戴着太阳镜一样。

当然如果能把这块液晶屏装在整个挡风玻璃上就更炫酷了,连远光都不怕了。

只是万一液晶屏失灵,整个屏幕都变黑了,后果不堪设想。

(在超人测评微信公号留言,非网站评论区留言)

谢选骏指出:看来末日食品这个概念,完全是由奸商创造出来的——用以趁火打劫,在瘟疫流行期间推销那些积压已久、无法销售的压舱物资的。



【042、剪毛人除了欺负绵羊还能欺负谁】


《卧底偷拍:英国暴力剪羊毛 场面令人发指》(2018-08-30 看看新闻)报道:  

核心提示:今年5月和6月,英国一名卧底调查员调查了英国25个农场,近日,承包商在剪羊毛时暴力对待绵羊的场景遭曝光。工人骑在绵羊脖子上剪羊毛,口中还不断……

今年5月和6月,英国一名卧底调查员调查了英国25个农场,近日,承包商在剪羊毛时暴力对待绵羊的场景遭曝光。

工人骑在绵羊脖子上剪羊毛,口中还不断叫嚣、言语粗鲁。当绵羊反抗时,工人就殴打、用脚踹它们。如果绵羊受伤,工人就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快速缝合。在剪毛过程中,甚至还有绵羊心脏病发作死亡。

在夏季热浪到来前,每只绵羊最多会被剪6次毛。由于苍蝇会在厚重的羊毛中产卵,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羊毛,为了绵羊的健康也需要为它们剪毛。工人们每剪一只能获得85便士至1英镑,因此动作才如此粗暴迅速。每名工人每天大约可以剪250只绵羊,这样就会有200英镑的日收入。剪完羊毛后,工人们就直接将绵羊扔下操作台,而那些濒死的绵羊,就像垃圾一样被工人拖到一边。

英国每年消耗近4万吨原毛,羊毛服装市场每年能盈利12.5亿英镑。调查视频曝光后,人们指责这一行业无视动物福利。英国羊毛(British Wool)、英国农民联盟(the National Farmers Union)以及英国绵羊协会(National Sheep Association)等组织发表联合声明称,在实地访问前暂不做评价。他们表示,剪羊毛是必要的,但任何低于动物福利标准的行为都不能被容忍。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也表示,若确有违反动物福利法规的行为,将采取适当行动。

谢选骏指出:任何生命形式,都是通过欺负别的生命形式来获得生存机会的——这被英国鬼子达尔文总结为“生存竞争”,被现代哈巴狗叫做“食物链”、“生物圈”。那么请问,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英国剪毛人,除了欺负绵羊还能欺负谁?人如果不能欺负比自己还弱的弱者,如何能够扬眉吐气呢?你要他们成为文明的剪毛人,那不是剥夺了他们最后的生存快乐吗?上层人士吃饱了撑得,要保护动物,要搞“普世价值”、“输出革命”呢。



【043、骄傲使狗落后】


《大数据告诉你外媒是否热衷于报道中国负面新闻》(2019年9月4日 玩转自媒体)报道:

在很多人印象中,外媒热衷报道中国负面新闻,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但是大数据告诉你:你也许错了。 

西方媒体真的是看不得中国好,专门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吗? 

先问是不是,再问怎么看待可好? 

如果随机(选择性地)抽几条负面新闻或正面新闻来证明自己的看法,这种做法显然是片面的,还是用大量数据来解释吧,这样更有说服力。 

先介绍数据: 

研究的数据来源是一个叫GDELT的项目,它全天候监控着全球各国、100多种语言的媒体,媒体类别涵盖印刷、广播、网络……

GDELT会给每一篇报道标注了一个“褒贬指数”,褒贬指数为负表示这是一篇负面报道,负数越大越负面;褒贬指数为正表示这是一篇正面报道,正数越大越正面。 

理论上,媒体如果没偏见,正面和负面报道一样多,那么,平均褒贬指数就应该为0。 

每一篇都被GDELT标记了各种metadata:包括出版社,记者名,详细时间地点,类别等等。 

另外还标记了文章内几个主要对象:地名,人名,事件之类的。 

首先统计的是英国媒体,英国媒体对不同国家进行报道时的褒贬指数如下—— 

英国媒体评价最高的国家,有: 

日本、中国、新加坡、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巴西等 

英国媒体评价最差的,有: 

俄罗斯、法国、朝鲜、以色列、伊朗、南非等 

然后态度一般的,有: 

美国、德国、荷兰、巴西、西班牙、意大利等 

中国虽然不是第一最好的,但是已经很高很高了,英国媒体对其他国家的态度基本上都不如对中国好。 

英国媒体显然很不爱国,对自己的祖国的评价居然是负数。 

对铁杆盟友美国的报道比对自己祖国要略好一点,但仍只有0.127。 

对中国的报道就正面得多了,高达1.335。 

下面看美国媒体——美国记者对自己国家的负面评价情况比英国还严重,但是对其他国家的态度基本上跟英国一致。 

美国媒体人简直是专职黑自己祖国!! 

再调查一下其他国家媒体怎么看待中国 

是这样的结果: 

韩国:-1.639 

日本:-1.554 

越南:-1.420 

土耳其:-1.098 

菲律宾:-0.892 

印尼:-0.848 

泰国:-0.805 

瑞典:-0.567 

挪威:-0.488 

印度:0.068 

美国:0.307 

新加坡:0.359 

新西兰:0.557 

墨西哥:0.602 

古巴:0.729 

加拿大:0.766 

伊朗:0.845 

巴西:0.853 

俄罗斯:1.119 

西班牙:1.150 

德国:1.186 

法国:1.202 

澳大利亚:1.256 

英国:1.335 

巴基斯坦:1.737 

荷兰:1.814 

爱尔兰:1.926 

意大利:2.034 

以色列:2.229 

南非:2.301 

芬兰:2.350 

捷克:2.384 

丹麦:2.756 

波兰:3.285 

匈牙利:3.460 

(再高也都是东欧国家) 

数据说明,爱负面报道中国的国家确实有,但不是西方国家。 

专职黑中国的头几名是: 

韩国:-1.639 

日本:-1.554 

越南:-1.420 

下面看看中国媒体对自己祖国和西方大国的态度:这才是亮点啊!!! 

显而易见,中国媒体对西方大国都持批判态度。 

在原文的完整表格中,数十个国家,中国媒体仅对六个国家的褒贬指数呈正数: 

中国、巴基斯坦、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新西兰,其他国家则全为负数。 

这里得出一个很激动人心的发现: 

中国的媒体是最爱国的,对自己国家的评价远远凌驾于世界各国之上! 

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的媒体中几乎从未出现(研究中未含对朝鲜的统计数据)。 

中国媒体对美国的态度:-2.091,但是美国很显然都在比较正面地报道中国的事,数据在零上。 

就算日本对中国有-1.554 的偏见程度,中国对日本却有-2.257的偏见程度。 

从这些指数的角度来看,最偏见的媒体很可能就是中国媒体。 

最后,为以上统计结果作一个要点总结: 

1、西方大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都以褒扬为主。 

2、中国媒体对西方大国的报道都以批判为主。 

3、英美媒体都爱黑自己祖国。 

4、中国媒体都爱赞美自己祖国。 

5、中国媒体对大部分外国的评价,都低于对方对中国的评价: 

美国对中国评分0.307;中国对美国评分-2.091;英国对中国评分1.335,中国对英国评分-0.859;日本对中国评分-1.554,中国对日本评分-2.257。 

在很多人印象中,外媒热衷报道中国负面新闻,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但是大数据告诉你:你也许错了。 

产生这种错误感觉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你看到的外国对中国的报道都不是原文,都是转载的,很多正面报道中国的文章未获转载,获转载的多是负面报道。 

2、正面新闻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负面新闻易留下深刻印象,记忆也更长久。 

3、我们活在一个对自己祖国评价极高的新闻环境里了,外国媒体哪怕对中国也是以赞扬为主,但这种赞扬的力度仍远不及中国媒体,所以横向比较之下,我们还是会觉得外国媒体对中国不友善。 

谢选骏指出:毛狗说“骄傲使人落后”,他所说的人当然也就是狗了——果然,狗媒(革命)自我膨胀就会使得共产党狗国不断落后了。只有1989年六四大屠杀之前盛行“历史虚无主义”那几年,狗媒(革命)稍微虚心了一阵子,放出了《河殇》这样的“反革命暴乱的蓝图”,所以中国大陆社会发展的速度就加快了一点。骄傲使狗落后,虚心使狗进步——狗是需要教育的,而且要两手硬。娘希匹。但是,骄傲却可以使人进步,不仅能够达到个人的高峰体验,而且确实可能达到历史的高峰!



【044、借来的幸福能够持久吗】


《“我们要中国制造,不要加税” 》(2018-08-28 新华社)报道:

“你们需要的产品能在其他国家生产吗?”

“不能,只有中国有完整生产链。”

“你们能降低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吗?”

“不能,中国有我们的关键供应商。”

“你们进口的这款中国商品有没有其他替代品?”

“没有,消费者就喜欢这款中国货。”

……

这样的对话,在华盛顿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大楼的会议室里反复出现。虽是8月夏休期,但美政府召开的拟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听证会,却有300多名行业和公司代表从各地赶来参加。

记者在现场旁听,他们绝大多数在发言中都呼吁不要加征关税,因为美国自己的消费者和企业会由此受到严重冲击。由于要发言的人数超过预计,听证会从3天被延长到了6天。

“关税子弹”射向自己

“如果你有宝宝,很不幸,婴儿床和安全座椅将被加税。孩子们书包里的几乎所有文具都要被加税,图钉、胶水、贴纸……无一例外。”

正在发言的是亚裔美国人郭洪——美国零售业领导协会副主席。这个协会的会员包括百思买、塔吉特、沃尔玛等多家美国零售业巨头。她说,新的加税措施一旦实施,从中国大量进口的日常消费品就要涨价,美国很多普通家庭的支出就会增加,一些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更会陷入窘境。

发出类似呼吁的还有鲍勃·马纪维修斯。他代表的是美国自行车产品供应商协会。“不要让孩子们骑车的快乐成为贸易争端的牺牲品!”这位满头白发的行业人士强调,对来自中国的自行车产品加征关税,将对美国市场造成灾难性打击。“那背后可是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数千家自行车商店的生意。”

根据行业数据,美国每年销售的1800万辆自行车整车中有九成来自中国。同时美国每年还从中国进口价值3亿多美元的零配件。由于不可能找到像中国这样的替代来源,美国政府的“关税子弹”将实实在在地打向自己人。

4月25日,工人在位于加州莫德斯托地区的巴旦木加工厂内工作。巴旦木种植业者菲彭说:“我们家已经四代种植巴旦木,我一辈子都在这个行业工作,我们视中国市场为巨大机遇。回头看看过去5年,中国市场没有令我们失望。”新华社记者高山摄

食品、家具家电、电脑、自行车、服饰、箱包……拟加征关税的清单上衣食住行,一应俱全,因此要“吐槽”政府的美国人很多。有媒体在报道时甚至用了这样的字句——“美企警告:下一轮对华加征关税将让美国人损失惨重,从摇篮到坟墓,无一幸免”。

相比之前的听证会,这次与会者来得更多。随着美国政府对华加征关税的行动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民众头顶被阴云笼罩,就连阿拉斯加的美国渔民也未能幸免。

参议员丹·沙利文正是为渔民而来。每次提到“我们”“美国”“阿拉斯加”这些词,他都会明显放慢语速以示强调。他发言说,清单上超过9亿美元的海产品大部分是由阿拉斯加渔民捕捞的,在中国经过深加工后再由美国公司进口并销往本土和全球其他市场。一旦政府对这些鱼虾“下手”,伤的正是美国渔民。

美企倚重“中国制造”

蜜橘罐头生产商代表保罗·科尔斯发言时,举起了自己特意带来的罐头。他要求政府在加税清单上去掉这一产品。“这些来自中国的蜜橘罐头让美国家庭的美食选择更丰富了,而我们并没有生产该食品的原材料——温州蜜橘。另外,加工罐头还需要大量设备和人力,美国本土没有厂家愿意干。”

一名政府官员询问能否用桃子、梨等替代中国产蜜橘时,科尔斯直接回答:“蜜橘罐头是美国孩子的最爱!”

听证会上美国各政府部门的官员问,为什么不调整产业链,寻找替代中国的方案?企业家和行业代表们则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那些替代方案都不实际,还会伤害美国自身利益。

3月27日,在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的金伯利农场,农场主瑞克·金伯利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艾奥瓦州素有“美国粮仓”之称。在州首府得梅因东北郊的广袤土地上,经营农场40多年的瑞克·金伯利面临重大抉择——由于担心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他在考虑是否调整大豆种植面积。

生产行车记录仪的雪松电子公司副总裁马克·卡恩斯说,公司难以将供应链转移出中国,因为很难找到工人水平和技术能力相当的新选择,更不要说回到美国。“如果加征关税,受益的只是我们在韩国和日本的竞争对手。”

和卡恩斯想法类似的,还有来自机电、机械、半导体、箱包等各个行业的代表。从他们口中听到的都是:中国产能充足、中国制造业经验丰富、中国配套成熟、中国厂商和我们是老朋友……发言者还警告说,如果加征关税,美国产品就要涨价,企业经营就会面临困难,工作机会也会随之减少。

美国化学委员会国际贸易主管爱德华·布日特瓦说:“对企业来说,改变供应链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们用最强烈的态度重申,政府做事要负责任!”代表美国信息技术企业的内奥米·威尔逊还抱怨说,如果企业都在为重建供应链忙得焦头烂额,谁还有精力去搞创新。

行业人士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很多产品的制造已经深度依赖全球协作。政治干扰很可能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严重冲击经济。

长期研究中美经贸关系的学者黄育川认为,由于制造工厂和劳动力资源充足、生产成本较低,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协作高效,中国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美国很多行业企业高度依赖“中国制造”也是基于这些原因。这是市场和商业的自主选择。

4月19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威尔县的沃里克农场,农场主史蒂夫·沃里克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作为美国农民,我们对加征关税不感兴趣,但是我们需要保护自身利益。我们不愿失去中国市场,我们需要出口。”史蒂夫·沃里克,一位来自美国中西部伊利诺伊州的农民,道出许多美国农户的心声。

中美经贸“正本清源”

“我们政府是在玩政治游戏。”听证会期间美国旅行包生产商罗斯·毕晓普这样对记者说。他曾和东南亚国家工厂接触,也曾尝试在美国生产,但后来发现还是和中国厂商合作“性价比最高”。

过去一周的听证会上,数百名“陈情”的公司和行业代表要求政府慎重决策,充分考虑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利益。大家都知道,听证会是美国政府加征关税前的例行流程,其目的是听询民意、为各方提供发表意见的渠道。但在此前围绕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举行的两轮听证会上,压倒性的反对之声最终未能改变美国政府的征税决定。有媒体因此嘲讽说“你无法叫醒装睡的人”。

不过,此次听证会上代表们的发言还是让人们对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实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些模糊的问题也得到了澄清。

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即便是美国科技企业也不赞同政府借此为名挥舞“关税大棒”。

著名电脑周边设备制造商罗技公司代表马克·坎齐在听证会上说,罗技在中国有自己的工厂,知识产权从未遭到过侵犯,也没有碰到强制要求转让技术的情况。“与其他国家相比,罗技在华全资公司的知识产权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听证会上,“中国制造”广受美国业界好评,“产品质量好”“制造工艺成熟”是代表们发言中的常用词。一名美国官员在翻看一家美国家具商提供的材料时,不由夸奖了一番这家公司在中国制造的成品家具,逗得现场不少人都笑了。

美国消费者和业界对“中国制造”产品和供应链地位的认可,从侧面反映出中美经济的互补性与依存度。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制造”帮助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可观的生活开支,帮助美国企业实现了更优配置和更多利润,还为美国经济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

这些,才是中美互利共赢经贸关系的真实写照。

谢选骏指出:美国每年入超几千亿美元,每年增加一万亿美元的国债!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美国在靠借债消费。债务经济,这只是借来的幸福——借来的幸福能够持久吗?吸毒上瘾能够持久吗?当然,美国的对手希望美国继续吸毒、继续借债、继续入超、继续堕入虚无主义的深渊!



【045、精力充沛的禽兽】


《睡眠迷思:多睡一个小时真的很重要吗?》(BBC 2019年3月6日)报道:

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这么做。一大早就起来运动健身,直到半夜还在回复工作邮件,或者是半夜不睡觉,一集接一集看着连续剧。

现代人生活忙碌,各式各样的待办事项,和手机通知讯息争相抓住人们眼球,导致我们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

然而,如果你希望用更强有力、更健康的方法渡过你的2019年,你就需要为睡眠留出更多时间。哪怕是多一小时的睡眠时间,也能够让自己气色更好,感觉更有精神,工作做得更出色。

专家还提示说,多睡一个小时应该只是一个开始。睡眠的真正益处在于制定一个个人最佳的睡眠时间表,而且始终都能坚持下来。

为何不能少睡——事实证明,充足的睡眠以及持续的睡眠带来的好处实在太多。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学副教授萨拉斯(Rachel Salas)专注研究睡眠药物和睡眠障碍。她表示:“如睡眠充足,你会感觉良好,精力充沛,有更好的灵感,而且能更出色地为团队或公司做贡献。”她说:“你的情绪会变得更好,而且有更好的理由去交流分享想法。”睡眠质量也会通过外形体现出来。如果睡眠不足,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体重增加,而且看起来非常疲惫,眼睛下有眼袋。”

2013年,英国广播公司与萨里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一项实验,发现多睡一个小时可以提升参与者在计算机测试时的机敏程度。但多项研究也明确指出,要获得最佳睡眠不仅仅是多睡一个小时而已。每天夜晚有充足的睡眠很重要,不能为了方便而将睡眠拆开来睡。

2018年12月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每晚睡八小时的学生在期末考试表现较优秀。密歇根大学去年10月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缺乏睡眠影响记忆力以及工作表现,涉及包括烘焙和外科手术在内的多种领域的工作。另一研究显示,连续两晚睡眠不足六个小时可以让人在接下来的六天萎靡不振。另外,瑞典今年出版了一篇研究,追踪了4万名参与者13年来的情况,发现那些睡眠时间短的人比其他人有较高的死亡率。这在65岁以上的患者身上尤为明显。

大多数理性的人已经知道充足睡觉对自己有好处,问题在于生活中的工作、小孩、朋友、健身通常会妨碍睡眠。而且这些事情每天都能发生,最终人们就会低估多睡一个小时的影响力。

你开车吗?睡眠不足可能要命,可能会让你在开车时打瞌睡,即突然发生仅仅几秒钟的微睡眠——所以你可能每晚睡六个小时,这比英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间要短一些,而且你还假设这就是你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但专家说,这已铸成大错。萨拉斯说,有时人们保持了太久的不良习惯,积久弊生,健康出问题,最终不得不到睡眠诊所寻求治疗。

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包括体重增加、偏头痛或者长期的疲惫感。这可能是睡眠窒息症,或者是她所说的“微睡眠”。所谓微睡眠,是指你的大脑可能在白天会短暂停止运行几秒钟,有时你的眼睛甚至是睁开的(这对司机就是一个明显的危险因素)。

规律作息——但哪一个更好呢:多睡一个小时还是保持不变的睡眠作息?萨拉斯表示,理想情况下,你应该两者兼顾。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睡眠实验室的精神科副教授格鲁伯(Reut Gruber)表示,虽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让人达标的神奇数字,但人们可以通过一种方法确定自己需要多少睡眠时间。当你在度假或者第二天没有安排事情的时候,在一个合理的时间上床入睡,然后让自己第二天睡到自然醒。记下来你睡了多久:这个数字就应该是你最新的每晚应该睡足的时间。还要注意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以及什么时候醒来的。这些时刻也很重要。格鲁伯说:“一旦这个(睡眠量)确定了下来,无论发生什么都要遵守。安排好其他的事情,让自己准时睡觉,并按照身体自然醒来的时间起床。”

人体有内在的生理时钟引导我们日夜24小时的作息。能够配合生理时钟的睡眠模式能是获得良好休息的关键——这很可能是多睡一个小时,也可能是更长的时间。专家说,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睡眠。如果你每个晚上只睡四个小时,或许你需要补上更多时间的瞌睡才能恢复正常。

当然,也有一些东西要事先说明:在尝试以上方法时,白天的选择决定了你的睡眠质量。这意味着要避免摄入过量咖啡和酒精,因为这些东西可能影响你身体的昼夜节律,即你体内决定何时自然入睡、何时自然醒来的生物时钟。格鲁伯还表示,成年人应该遵照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这样可以让自己能多休息。他说:“这是一个平衡的行为。一个人想要健康,就要运动。”

宾夕法尼亚大学睡眠及昼夜神经生物学的医学教授维熙(Sigrid Veasey)指出,你可能会惊讶于自己竟然可以睡那么长时间,但“如果你能睡着,说明你需要这些睡眠”。她表示,人们应该“省下刷Instagram的时间”,严格遵循睡眠作息。萨拉斯自己也尝试过。她说:“我11点钟上床睡觉,7点起床,即使周末也是如此,白天也不会打瞌睡。我当时计划坚持两个星期。我记得五天后,改变已很明显,我记得当时自己在想:‘哇,上一次睡得这么好还是上中学的时候呢。’”

尊重你的作息节律——一旦你确定了你的自然睡眠作息,维持这个生物时钟节律会让你的身心健康完全改观。萨拉斯说:“如果你的作息不符合自己的生理昼夜节律,即便你睡10个小时,也会感觉像一个缺乏睡眠的人。”你可以多睡一个小时或更久,但除非你的作息与你的自然入睡、自然醒来的生理节奏同步,否则你可能无法获得一晚有质量的睡眠。维熙说:“人们对自己到底需要多少睡眠通常搞不清楚,直到有一天你睡够之后,不禁想到:‘我这一天精神饱满犹如飞人,做完所有的事情,对人兴致勃勃,情绪没那么波动起伏,注意力也很集中。’”这时才知这就是你需要的睡眠时间。

专家表示,如果你在获得足够多的睡眠之后仍然嗜睡,这可能预示着你有更紧迫的健康问题。但萨拉斯说,改善你的睡眠是所有的巨大健康决定中最能让你“有投入就有回报”的一件事。“这是每一个医学领域都认同的一个共识。”花一点时间来发现自己的身体到底需要多少睡眠,然后严格遵守,这可能就是你最好的健康投资之一。工作时头脑清醒是一件很棒的事,但感觉自己充满活力甚至比这还好。萨拉斯说:“缺乏睡眠的人总是出车祸。你能想象一个缺乏睡眠的脑外科医生吗?这就是生与死之间的区别。”

谢选骏指出:充足的睡眠让人变得生机勃勃、跃跃欲试,活像一头精力充沛的禽兽。而缺乏睡眠虽然让人萎靡不振,但却能在半睡半醒之际,发现生活之外的真相。



【046、决定命运的还是命运】


《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而是……》(2019-09-12 斯蒂芬妖)报道:

前段时间,一个交通官号在抖音上发了一条视频,刷爆网络。

一辆1200多万的迈巴赫在倒车时撞了一辆800多万的劳斯莱斯,当网友们还在幸灾乐祸等着看好戏时,视频中拍摄到的一幕也让大家惊呆了。

两边的车主纷纷下车致歉,关怀对方,握手言和,甚至相互递名片,最终事件完美解决。

抖音上点赞最高的评论是这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钱人这么有钱。

做人做事,相互帮忙,路越走越宽。

做人赢在格局,值得所有人深思和学习。

若是大吵大闹,必定是两败俱伤,但是换另一种方式解决问题,赢来的可能就是机会。

都说是性格决定命运,但实际上是否摆脱了“穷人思维”才是影响成败的关键。

一、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名男子刺杀了两个人,记者前去采访他。

杀人犯说了自己的过去,他的父亲酗酒成瘾,还经常家暴母亲。

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成长,他开始自暴自弃,最终走向不归路。

他说: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我还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悲惨的童年阴影确实值得同情,但却不能成为他当罪犯的借口。

通过深入调查,记者发现这个犯人有个双胞胎哥哥,只不过这位哥哥却走着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拼命读书试图改变命运,现在是律师同时被入选为市政委员会,和老婆孩子生活幸福,他想要换一种活法。

他说:已经经历了这些事情,我不能再过从前的生活。

同样的基因,同样的成长环境,两人的思维方式却大相径庭,他们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弟弟将自己的过错怪罪于父母的影响,家庭环境的恶劣,这其实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也是“穷人思维”。

把责任推给他人如此轻松,还能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思维的差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对自己负责,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就像大火的两部电视剧《欢乐颂》和《都挺好》中,两位同样成长在重男轻女家庭的女主角。

一个成为了立志嫁给富豪改变命运的樊胜美,她把责任交给了另一半。

一个变成了商业女强人,她靠自己主宰着命运。

当把责任推给了别人,也相当于给了那个人掌控自己的权利。

假如你方案做得很好,然而项目还是失败了,可能不一定是你的责任。

你可以选择怨天尤人,或者选择复盘找解决方案,对事物的处理态度不同,结局也会不一样。

不一定要对所有的事件都负责,但是要对自己、对事件的判断和反应负责。

二、

古语有云:“鹤善舞而不能耕,牛善耕而不能舞,物性然也。”

同事跟着别人学摄影、学舞蹈、学写作,但学习了很久发现最终没有掌握到任何技能。

她甚至产生了自卑的情绪,并总说自己“一事无成”,深陷在自己的“穷人思维”中。

“穷人思维”的人总是无法忽视自己的劣势,希望能克服,也常因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感到沮丧。

网球运动员史蒂芬.格拉芙,特别擅长正手击球。

在赛场上,只要一有机会,她就会使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完胜对手。

格拉芙越来越喜欢用正手击球,即使是平时的锻炼,也很少花时间练习其他技巧。

但教练希望她能全面发展,于是对她的训练做了调整,让她不断地练习比较弱的反击手球。

结果却出人意料,每天练习自己不擅长的项目,枯燥乏味,格拉芙慢慢对网球失去了兴趣。

她在比赛中也没有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她把过多精力投入到消极的防御上,而失去了主动进攻赢取比赛的决心。

人总有无法驾驭的事,若总与劣势抗衡,只能止步不前。

巴菲特曾在年轻时,与朋友合伙做贸易,没想到傲慢的他最后差点赔光资产。

尝试了之后,巴菲特很快放下了心理负担,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一笑了之。

转而他将重心重新转到了股票上,凭着对数字的极度敏感和对市场把控的天赋,成为一代“股神”。

调查显示,有25%的人正是因为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才将自己的专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得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另外75%的人,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领域,所以终生一事无成。

摆脱了“穷人思维”的人都会坦然面对自己的劣势,保持乐观和自信的状态,发掘自己的优势,并发挥到极致。

三、

日本曾拍过一部纪录片叫《穷忙族》。

这群人在工作中被人操控,扮演者“职场奴隶”的角色。

他们埋头苦干,生活两点一线,但生活质量没有任何改变。

“穷忙族”早已习惯了机械式的生活,对工作态度消极被动,成功后不知道更进一步,失败后也不总结经验教训。

工作并不开心,唯一的意义就是领取每个月的工资,维持生活。

有媒体曾发布过一则标准,来判断是否属于“穷忙族”:

1、一周工作超过54小时,但是看不到钱途;

2、一年内未曾加薪;

3、三年内未曾升职;

4、薪水很低,到月底总是很艰难;

5、积蓄少,无力置业;

6、工资不低,但花钱很大手笔;

7、收入不低,但内心没有安全感。

许多人都可以轻易的对号入座,工作变成了养家糊口的任务,忙碌之余,忽略了通过学习来提升个人价值,也不再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进行规划。

他们不会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却热衷于在打折季中大量屯书;

他们不去思考在公司努力追求上升空间,却抱怨公司太过于苛刻或选择频繁跳槽;

他们不去考虑个人价值的增长和技能的增加,却嫉妒别人的收获、埋怨命运的不公。

“穷忙族”就是拥有“穷人思维”的人,放弃了成长,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

去年有一则新闻,阿里巴巴开出年薪40万招聘资深产品体验师,并要求年纪在60岁以上。

首批应聘到岗的大叔大妈汇聚一堂,全都身怀绝技。

有83岁的清华学霸奶奶,晚年一直在举办老年人活动,是当地老年人中的KOL(意见领袖)。

有62岁的IT大叔,50多岁开始研究淘宝,并熟知各种网络工具,甚至能熟练操作photoshop设计软件。

更有老年人晚年学外语,直接进行双语应聘。

年轻人们一片哗然,纷纷称自己什么也不会,竟然不如一群广场舞大叔大妈。

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点,而是真正学习的开始。

成功的人都有共性,他们永远走在自我投资的路上,生怕错失每一个机会。

贫穷,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匮乏,更多指的是精神上的贫瘠。

“穷人思维”会让人局限自我,目光短浅,将自己困在看得见的范围里。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被穷人思维裹挟着,无法改变现状,触碰不到未来,一生碌碌无为。

海涛法师说:“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思维方式的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对待事件的态度和反应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会千差万别。

与其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如说是思维方式才是掌握命运的关键,或是选择困在混沌黑夜,或是选择征服浩瀚星空。

谢选骏:决定命运的还是命运

网文《心理学:真正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而是固有的思维方式》报道: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的人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是由于自己的命运而导致事业不能成功,殊不知这样的抱怨是不正确的,其实真正决定自身命运的并不是自己的性格,而是人们固有的一些思维方式,我们打开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够离成功更进一步,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真正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而是固有的思维方式。

“你所最爱的东西最终将会杀死你”——黑格尔

这句话非常真实的照应着我们的生活,也揭示了我们的命运,还提醒了我们,因为他还说过“人死于习惯”,足以见得习惯对于人来说的影响多么大。现如今这个社会,能毁掉一个人的习惯太多太多了,而这些坏习惯在时间不断地推移中变的无比可怕,愈演愈烈。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拖延就是一个坏习惯,大大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交,以及工作,习惯性的拖延让我们一事无成,就像是在上班的时候,手头工作,但是就是不去做,被很多事情绊住脚了一样,一会儿忙这个,一会儿忙那个,就是忙不到正事上,最后快下班了着急忙慌的开始工作,然后留下来加班,还有可能因此就延误了很多事情。习惯改变一个人,习惯也就能毁了一个人,今天就来看看那些能毁掉一个人的几个习惯。

拒绝思考

平时我们在翻阅一些非专业性的书籍或者是在看电视剧,玩手机的时候,脑子是基本不会转起来的,因为那些东西不需要怎么去动脑筋,但是恰巧就是这些不怎需要动脑子的事物,也不是很起眼的一些习惯,吞噬了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时间,我们有多少时间都耗在了这上面,还平白的消耗我们的精力,这些东西甚至占用了一天的三分之一,而这三分之一的来源是哪呢,是睡眠,工作,吃饭和一些闲暇时间。

很多多人都喜欢看一些管理类,或是一些道理,但是仍然过的非常浑噩,没有管理好自己时间空间,也没有处理好很多事情,对这些东西完全没有整理过,认为看过就懂了,没有经过任何实践,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就算是每天抱着手机不停地看那些人生道理又怎么样,久了之后,那些东西只会在大脑中有短暂的停留,很快就会被新的所代替,很久之后你依然没有任何进步,然后就感叹自己读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去思考过,没有任何的实践,就像一个系统,不断地被塞进一些东西,但是永远不输出,就会造成一个漏洞,那些东西要不就是被新的覆盖,要不就是过期被系统自动处理掉,完全没有用,而你的大脑就是这个系统。那些东西都是从不断地思考实践中去获得的经验,而不是完全依靠别人的总结去完成的空想。只有动了脑筋,去思考实践过了,那些东西才能真正的属于你,不是说每天消耗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当那些东西真正属于你的时候,你的思维和反应才会慢慢的更进一层,最终把你所接触的,你所真正学到的东西变成真知。

从以上文章内容的叙述从中我们了解到了真正决定人们命运的并不是人的性格,而是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了解了这一有关心理学的常识,希望在日后的生活当中,人们一定要多思考勤动脑,做一个真正能自己决定命运的人,不要让命运辜负。

谢选骏:决定命运的还是命运

风水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决定风水?一定细看哦! 

2017-11-29 08:00

所谓“命运”,是指一个人的八字和大运的合称。

“风水”则是指人的住宅和祖宗坟墓即阴阳二宅的格局好坏。

“八字”是用六十甲子将一个人的出生时间排列出来的年、月、日、时的方程式,也叫做“四柱”。

用中国传统的四柱预测理论对四柱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和力量对比进行分析,就好比解方程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一个人的家庭状况、性格、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商等方面的大致结果,进而分析出这个人可能在社会上获得的地位或财富等等,得出这个人或富或贵或贫或贱或寿或夭的大致趋势。通过分析四柱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主要矛盾,找出这个四柱最需要的阴阳五行叫做“取用神”。

道家历来就有“一善解百灾”的说法,认为只要诚心向善,多行善事,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佛家的一部《了凡四训》,通篇说的都是通过从善而改变命运的实例。

道家也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也有许多通过“修炼”由夭转寿的实例。道家许多许多修炼有素的道人活到一两百多岁就是明证。

中国术数也同样认为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立论基点就是帮助善心人改变命运,杨公、赖公都有“寅做卯发”的真实本事。民间广为流传关于风水祖师杨筠松与算命祖师鬼谷子打赌的故事,一贫如洗的范丹只因杨公帮他做了风水,突然间却变成了百万富翁。当然,这是民间传说,竟把三个不同年代的人拉扯到了一起。

“大运”好比是道路或者代表外部环境,是一个人一生中将要走过的历程,也是用六十甲子来描述的。大运与四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用出生的年份、月令和出生的时辰推导出来的。大运如果正好是四柱的用神或对四柱用神有补益作用,这步大运就是好运;如果大运是四柱的忌神,对四柱用神起的是损害作用,这步大运就是坏运。好八字要有好运相扶,差八字更依赖好运来补救,所以说“命好不如运好”。

命运是一个人各种信息的综合载体,预测水平高的预测师,对一个四柱进行综合分析,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出一个人的父母、兄弟、子女、配偶、文化水平情况和富贵贫贱寿夭,对重大的吉凶信息能准确地预测到年份甚至是月份。

那么有人会问,命运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这岂不是“宿命论”?

其实,风水与命运是紧密相连的。风水,特别是阳宅风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打个比方吧,人出生前,风水好比是汽车制造厂,好厂出好车,差厂出低挡车。

大运就是道路。阳宅风水就好比是车库和维修厂。不管好车还是低档车,车库和维修厂的好坏与车况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将阳宅风水调整成四柱最需要的状态,并从在世解和出世解多个渠道进行调整,命运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的。

大运同样可以通过调整而改变。行车的道路路坎坷不平,通过整修就可以改造成康庄大道。高速公路不维修,终将变得坑坑洼洼。调整阳宅风水与道路维修的理是相通的。

当一个人命好运好时,好风水起的作用是锦上添花,不好的风水起的是拖后腿的作用。

当一个人命运不好时,好风水是雪中送炭,坏风水就好比落井下石。

许多人提出:为什么有许多恶人比好人活得更潇洒?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讲到因果。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东西存在。有果必有因在先,有因必有果在后。因是种子,果是收获。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但是,果报的时间有长有短,有快有慢。好比植物的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有快有慢一样。小白菜下地,几天就发芽;而有些种子要经过几年甚至数十年才发芽,如冬青的种子就要两年才发芽,还有的种子要经过特殊处理才可发芽。通过嫁接的李树,第二年就可以开花结果,而香榧树却要数十年才能开花结果。人世间的因果关系也同样,有现世报,有来世报,还有隔世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完整地说,是头命二运三风水四修德五读书。命、运、风水、道德、知识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是缺一不可的。

好风水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要想拥有好风水,必须重视道德修养,以善为本,广种心田。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既然已经是穷人了,如何摆脱“穷人思维”呢?既然,人是因为沿袭了穷人思维才变成了穷人的!其实,按照庄子的看法,使得穷人是穷人的,乃是一种命运。而上文却不懂“决定命运的还是命运”这个道理——“命运”可谓一种“不可知论”的解释。既然不可知,就是不可知。既然不可知,何须再解释。



【047、康德不懂哲学】


《哲学的两大效用》(文汇新书丨谢遐龄《康德的大刀:〈纯粹理性批判〉导读》2019-08-28)报道:

哲学要教人正确地说话——

日常用语真是十分顽固的东西。人类一向说,“清晨,太阳在东方升起” 。这似乎已成了确定不移的真理,并为每一个人的经验反复证实。哥白尼出来了,指出事情的真相乃是地球带着我们向太阳转过去。早就确立的真理于是被推翻了,人们也终于都接受了哥白尼学说,但是却照旧说“太阳升起”,而不说“地球转过去”。直至今日,谁要是试图纠正日常说法,反会招引嘲笑。

哥白尼算幸运的。人们虽然不按他的想法改正自己的说话方式,毕竟还承认他的思想正确。可悲的是,哲学家远没有科学家那样走运。尽管哲学和科学在这一点上是类似的:使人类的说话方式臻于完美,尽可能地消除那些引起歧义或矛盾的因素。但人们抵制哲学家往往甚于抵制科学家,常常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哲学家,对他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人们心目中,科学家使常识精密化;哲学家却以说出与常识大相径庭的话而自鸣得意。他们忘记了科学家也曾与常识冲突过,至今也常有冲突。

哲学(以及哲学家)的厄运,是因为它(以及他们)直接对付语言。时下“反思”这个哲学名词很流行。所谓“反思”,实际上就是检查说话方式有没有毛病、某些基本概念到底指什么,若有不妥或不明确的地方应该怎样去纠正。语言和世界观本来就是一回事。我们的祖先若干万年反思的结果,积累为今日的语言,表现为一大堆日常用语及其相互关系(结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说话。每一个婴儿牙牙学语时,他的母亲及他的亲人教给他的都是日常用语,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人类几十万年思考创造出来的文化中的精华,就这样悄悄地传授给他。这里所谓的精华,就是语言,即说这种语言的那个民族解释世界的基本框架——世界观。我们承认语言有过发展,就等于承认我们祖先纠正不完善的说话方式是正当的。因此,也应该承认今日及今后应该把这项事业继续下去。只是说起来容易实行起来难。真有人出来纠正时,所遭遇的多半是疑惧:你难道比列祖列宗和大家还高明吗?!实际的过程往往是这样,一个大哲学家的发现,即使是专门研究哲学的一小群人,也要用上几个世纪才能消化。至于为全人类所消化,则需经过几十个世纪。

所以,人们至今不懂康德说了些什么,甚至专攻康德的哲学研究者也远远没有达到一致的见解(不一致=未消化=处于消化过程中),就不是一件值得奇怪的事了。

因此,搞明白康德说的到底是什么,尽管是一种很初级的、属于“哲学普及”的工作,但也是重要的、有意义的事业,而且是实行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的事业。

这本导读的路数和目标

想懂康德,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啃原著。但是啃原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一部艰深的著作,里面阐述的思想同我们现有的思想距离过大,便令人望而生畏,不敢走近它。这样,读一些解释性的著作,就是必要的。然而,解释性的著作往往也很难读。例如我国哲学界老前辈郑昕先生写的《康德学述》,虽然阐发康德思想十分精详,学术水平相当高,超过许多洋权威的同类著作,但这本书就很难读。要读懂它,必须有一定的哲学素养,而这种哲学素养是大部分哲学爱好者所不具备的。

看来,接近艰深的哲学著作要分几步走。高等学校的哲学系科,设计有某种程序来完成这种步骤。对大量非哲学系科的、业余的哲学爱好者,无疑很需要提供一种读物,帮助他们完成这种步骤。问题在于,这样的读物可能写出来吗?写出来能完成期待于它的任务吗?

我一向认为,把大哲学家的哲学体系通俗化是不可能的。把一个哲学体系通俗化,意味着使体系简单化,以适应读者所具备的简单的思维框架。但是,人们之所以要读一本哲学著作,意图却是提高自己。所谓提高自己,在这里的含义是使自己原有的思维框架发展为较复杂、较精密的思维框架;而且还要循此前进,尽量接近大哲学家所具备的思维框架,直到有一天达到并超过它。可见,对体系做简单化的工作是不可取的,何况这样做实际上常常导致曲解。

然而,观点通俗化却是可能的。通俗化某些哲学观点,在某些场合下,意味着通过实例或比喻帮助读者领悟,并提醒读者:实例或比喻不过是桥梁,绝不可用来代替哲学思辨;思辨才是哲学的正宗。在另外一些场合下,观点通俗化则意味着通过循循善诱的讨论引导读者看清自己习以为常的观点之鄙陋所在。前者很难,后者则更难。难就难在改变观点。常有人说:“你的说法我能理解,只是接受不了。”真的理解了吗?“接受不了”就说明在学习改换一种角度看问题上存在着障碍。如果真正理解了,只是不愿或不能接受,就一定能反驳。无法反驳说明并未理解。此时就要提醒读者,“设身处地,同情地倾听别人”,是读书的一条基本原则。不要急于反驳,先需努力体会。衡量一个人哲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他在接触一种新观点时有多少理解上的障碍。素养高者障碍少,素养低者障碍多。多读书、多反思,障碍会日益减少。轻率的反驳只表明缺乏哲学素养。

哲学水平的提高,常表现为思维框架的改造,而思维框架之改变常常由几个基本观点的突破引起。这样看来,通俗化若干基本的哲学观点,是引导读者接近一个艰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我不敢说,我有能力写一本书帮助非哲学系科的大学生和其他的业余哲学爱好者接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难懂的几本书之一,而我本人又是学力浅薄,刚入哲学之门,尚未登堂入室。不过,无论如何这是一项值得尝试的事业。每每看到一些爱好者争论终日而不得要领,反映出对一些基本观点缺乏深思,痛感人们忽视基础其后果就是浪费精力,因此不禁想呼吁注重基本问题之研究。我把自己读这本书的一些体会贡献出来,或许能起点作用,也算是一种帮助。

那么,就试一试吧!

这里要强调的是:谁想深入地了解哲学,他就必须懂康德;谁想真懂康德,他就必须亲自啃原著,最好啃德文原著。我这本小册子称作“导读”,当然不是读书指南之类。我没有资格写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读书指南。写这类东西对作者的要求太高,不仅要求很好地消化该书内容,还要求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读”,我只想提出下列两项目标:1.引起阅读康德原著的较强烈的愿望;2.消除对康德原著理解上的主要障碍。至于这本小册子另外还能起到哲学入门的作用,则是我不敢奢望的了。

哲学还要为人类探求安身立命之本

人所共知,康德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对他伟大在哪里, 伟大到什么程度,许多人都不甚了然。

在我看来,哲学有两大效用,一是上面已指出的,即教人们正确地说话;另一是为人们探求安身立命之本。长期以来, 人们解释哲学为“爱智”、教人聪明之学。如果对“智”“ 聪明” 做正确的解释,这么看本无错误。可惜的是“智”“ 聪明”全被解释为“知识”(或曰追名逐利的本领),用康德的哲学术语来表达,“智”被看作理论理性。这样一来,哲学就成了教人老谋深算、诡计多端的学问了。其实,“智”“ 愚”的本来意义是在道德方面。苏格拉底谈哲学,意在引人向善,“爱智”等于“爱德”。不但古希腊的贤哲如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也如此。孔夫子所谓“上智下愚”,皆从德性立说;班固《汉书》的“古今人物表”也据此分善恶之等级。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的蚩尤,据古书记载,是很有才能的。他既精通天文学,连黄帝都要向他学习,还会用金属制造武器,在当时于科学、技术两方面都是最先进的。但由于他是个叛乱头子,是个大坏蛋,“古今人物表”把他列在第九等“下下愚”之榜首。我国当代大哲学家熊十力认为,“愚人不是指无才智之人而言。如历史上凡有大才力造作滔天大恶业者,以慧眼观,皆是愚人”。这话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智”“愚”的确切意义讲得十分清楚,他的哲学所着重用力的也正是引人向善。

用康德的哲学术语表达,这是在谈实践理性。

康德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欧科学技术日渐昌明,人的自我意识日渐觉醒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进步的时代。不过,进步并不全面,有偏颇之处。偏在何处?偏在对“理性”的看法上。人们常称那个时代为“理性抬头的时代”。但是,在康德之前, 理性主要被看成理论理性。典型的例子是培根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似乎掌握了科学技术人类的境况就能无限地改善。

结果却与人们的期望相反。诚然,由于对付自然的本领有所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运用对付自然的那些原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却导致了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因此卢梭率先提出,科学导致了人类的堕落。

科学技术发达了,人类的境况却在变坏!可见社会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

哲学的使命既然是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就不能不探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向。

根源在于过分看重理论理性。科学技术本身无辜,问题出在把科学技术的原理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所谓“科学技术的原理”即理论理性。理论理性用于自然是正当的,但如果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领域,按康德的术语, 称为“自由”),就要出毛病。这不等于说在自由领域不能用理性。理性还是要坚持的,只是不作理论的使用,而要作实践的使用。换句话说,就是在自由领域理论理性必须止步,必须让位于实践理性。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向:提出实践概念,把实践理性置于理论理性之上。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贡献。

在康德之前,不但英国的经验派片面崇尚理论理性,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洛克,企图以感觉论证上帝,即在理论理性的基地上建立道德、理想、信仰;而且德国的唯理派,也陷入理论理性而不能自拔,例如莱布尼茨,尽管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倡导良心为其前驱,但他却未能在哲学中为良心找到基地,仍局限于以理论理性论证上帝。更不用说,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在涉及道德、理想、信仰时,主要靠扩大理论理性的领域。

这部分哲学称为形而上学。这里的“形而上学”不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而是指关于上帝、灵魂不死、自由的哲学部门,是关于道德、理想、信仰的哲学。

康德为自己确定的任务是重建形而上学,但不少哲学家说, 康德主张摒弃形而上学,搞科学哲学(即阐发理论理性)。这真是南辕北辙。康德要挽救世道人心,怎会不要形而上学?康德只是反对把形而上学只单纯建立在理论理性的基础上,主张把它建立在兼顾理论理性、实践理性的基地上。

过去的形而上学是扩大理论理性的领域,侵入实践领域。所以,康德的第一步工作是为理论理性画一条界限,以限制它的使用。阐发理论理性是为了限制它!可见,科学哲学根本不是康德的意图所在。

康德本人在1770 年以前(哲学史上称之为“前批判时期”) 还站在旧哲学立场上,与牛顿一样,是个自然神论者。他精通自然科学,迷信“知识就是力量”,看不起不懂科学的劳动人民。说来真是“忘本”——他本人的家庭出身是手工业者!后来,他读了卢梭的著作,在哲学上发生了一个飞跃,改变了立场。据说,他读《爱弥儿》入了迷。康德自幼身体孱弱,十分注重养生,办法是制定一套作息制度,严格执行,邻居们可以根据他的活动校对自己的钟表。但读《爱弥儿》的那几天,他完全打乱了生活规律,足不出户,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书。至于卢梭对他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他的这段话看出来:

“我自己爱好研究,具有极强烈的求知欲,急切地要获得知识,每前进一步都感到满足。有一个时期,我相信这都会促进人类的繁荣。我蔑视无知的贱民。卢梭纠正了我。骄傲的优越感消失了,我逐渐尊重人类。如果我不相信这种思考能够使我承认其他一切职业有价值,即重新确定人类的权利,我想我自己还不如一个普通劳动者那样有用。”

他不再迷信科学的威力。他领悟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征服自然更重要,提出了“德性就是力量”的口号。他那浸透了新教传统的家庭,通过虔诚的母亲带给他的影响,终于显现了出来,化为哲学学说。

这绝不等于说,康德主张人应当匍匐在上帝脚下,屈服于统治者的淫威。他倡导的德性是自律。人必须有尊严,才能真正有道德、理想、信仰。按照自然神论的观点,德性是根据一个发自社会权威的命令行动。显然,这是他律。理性仍在作理论的使用。只有使理性作实践的使用才有自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叫作达到了“自觉”的境界。于是康德说:人是目的。他的哲学体系终止于人类的理想。

总之,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重释实践理性概念并主张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由于他的前人都偏重于理论理性,并把上帝(即道德、理想、信仰)与自然(包括人的肉体、情欲)挂起钩来,他的首要任务便是搞清楚理性的理论使用应有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要给理论理性画一条界限;要区分出一个不同于自然的领域,并从哲学上证明,上帝应该住在这个领域——自由领域。

我想,这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要实现的主要意图。

本书要讨论的四个问题

为了达到前面讲的带领读者接近《纯粹理性批判》的目标, 这本小册子只想通俗化几个基本观点,这几个观点也就是我打算讨论的具体问题。

人们大多以为,康德在前批判时期(1770 年之前)是唯物主义者或唯物主义倾向较强,而批判时期是二元论者或唯心主义倾向较强,因而在哲学立场上是倒退了。我的看法与此不同。我认为,前批判时期康德还持“上帝造(自然)物”观点, 经过批判,他把上帝逐出了自然界,并且褫夺了上帝作为造物主的身份——上帝被他改造为道德哲学之公设。用伟大的德国浪漫诗人海涅的话来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这样看来,康德的哲学立场是进步了, 而不是倒退。那么,康德砍掉自然神论的头颅——上帝——有哪几个支撑点呢?

首先,他提出,科学知识的对象,不是独立于理性的“物自体”,而是由理性做出来的。这里的“理性”是广义的,包括感性、知性、理性(狭义的)等环节。须提醒注意的是,康德并不否定独立于理性的物自体(在此,物自体相当于我国现时流行哲学中用“物质”概念所指的“独立于意识存在”者), 他仅认为这物自体不是知识中的对象。他的这个观点是否荒谬, 请读者先不要下结论。等了解了他的学说之究竟,再下断语不迟。在此我只想指出,他以这一学说否定了自己早期所持的“上帝创造物质”的论点。由此,这本小册子先要讨论“对象”概念。其次,他提出,知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学说向来最受抨击。不过,我同样希望读者冷静下来,倾听一下康德说了些什么,而后再下判断。这里不妨先做如下提示:康德从来未曾主张,人类的知性能为独立于理性的“物自体”立法(即制定规律)。他认为,物自体不可知。这里面包含着知性不与物自体打交道的意思。既然如此,怎么可能为之立法?有人把康德的学说解释为:知性搞出一些规律,强加给独立于理性的物自体——即物自体的规律是由理性创造并赋予的。这纯属歪曲康德。因为他所谓的自然界不是指物自体,而是指感性表象。他说的“知性为自然界立法”包括如下两层意思。1. 知性与之打交道的是感性表象。2. 把杂乱无章的感性表象整理成知识,就是赋予形式——判断;判断形式不来源于感性,更不来源于(广义的)理性之外,而来源于理性的另一个环节——知性。康德这一学说否定了自己早期所持的“上帝把规律赋予物质世界” 的观点。由此,我的这本小册子还要讨论“知性为自然立法” 的有关问题。

康德还提出了“物自体”学说。这个学说远远不像一些康德专家所处理的那样简单。前面已经提到,物自体相当于时下流行哲学所说的“物质”,指那独立于思维、意识的客观实在。其实,康德的“物自体”一词除了确有这种含义以外,还有其他所指,例如,常用它来指上帝、灵魂。一个词有几个所指就引出了毛病。这是康德哲学的一大漏洞。不过,说物自体学说表明康德有唯物主义一面,无论如何是不妥当的,除非把肯定上帝的存在也看成唯物主义。

这里涉及思想方法问题。举一个例子,一个童话中记载了如下对话:

耗子莫里斯对遇到的一头牛说:“你是个怪模怪样的耗子!”

牛说:“我是牛,不是耗子!”

“你长了四条腿和一条尾巴,还有头上长的东西。你就是只耗子!”

“可是我叫‘哞’!”

莫里斯说:“我也能叫‘哞’!”

牛说:“我能给人们牛奶。耗子不能做这事!!!”

“那么,你是一只能够给人们牛奶的耗子!!!”

这个童话意味深长地展现了一种以自己为尺度来看待、衡量一切的思想方法。值得引出的教训是,谈论一个哲学家,最好不要用类名词帮他站队,也不要用类名词去分解他,而后把切下的各块放入不同的队伍。大哲学家之所以成为大哲学家, 在于他们把各种思想材料依照新原则大体上熔铸为一个整体。水就是水,不是有氢气,还有氧气。康德就是康德,不是一半莱布尼兹加上一半休谟。

但是,一个词有几个迥异的所指却是要讨论的,因为这暴露了熔铸时所依据的新原则之不够完善,而毛病就在于混淆了概念。这是在一个平坦大道上不那么显眼的橛子,不少康德研究者在走过它时被绊得栽了跟斗。对初学者,这个小橛子尤其可怕。不把它拔掉,就很难前进,更难由此理解康德的创见之价值——怎样砍掉自然神论的头颅,怎样实践地运用理性。

由此,这本小册子还要讨论两个问题:“本无”意义上的物自体,“意会体”意义上的物自体。

以上四个问题涉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观点。需要再次提醒本书读者的是,讨论清楚四个问题仅仅是为直接读《纯粹理性批判》做准备,绝不可以此代替阅读康德原著。如果关心哲学的读者,读过本书之后, 不再追求对细枝末节的具体问题进行无结果的争执,而折回头去钻研一两本基本著作,比如康德的这部划时代巨著,那么, 我的劳动就算有了成绩。

谢选骏指出:康德不能教人正确地说话,因为康德不懂哲学——所以他用工程学冒充哲学,按照同样的方法,他用天文学变成了神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谈论上帝……黑格尔就更是如此了——用逻辑学冒充了哲学,用政治学冒充了伦理学。康德的可笑在于,他不是世界公民,却要用世界公民的观点谈论普遍历史的理念——这怎么可能呢?黑格尔的卑贱在于,他用德语写作,却为斯拉夫杂种普鲁士王国效劳。所以康德“哲学”只是一种假设,黑格尔“哲学”只是一种贱卖——把它们当作真理,那就真是鸡蛋里挑骨头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了。康德不能教人正确地说话,那么,如何教人正确地说话呢?我认为,人类是无法正确地说话的,除非他不想活了。所以说疯子李白说了真话——“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看来看去,康德、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其实都是一些酒鬼,所以会产生马克思、尼采、佛洛依德这样的怪胎。除此之外,岂有他哉。这就是哲学的真相。



【048、康德是伪善还是无知——都被我的《全球政府论》和《思想主权论》解决掉了】


有人说,康德是同性恋者——康德是一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传奇人物。传说康德生活得十分有规律,以至于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据说他在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康德不但生活刻板,而且活了80岁,一辈子没有过女人,现代人不禁要猜测:康德是不是个同性恋?康德传记“康德的世界”一书作者盖尔教授(现年60岁,生活在汉堡)在“明镜周刊”的采访中说,康德其实曾经两次想结婚。康德本人说,当我想要女人时,我养她不起;当我养得起女人时,我不再需要女人了。盖尔说,康德经常在中午时分去一家客栈,其楼上就是妓院。德国的犹太诗人海涅说过:“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正是因为犹太人海涅他不知道盖尔教授探究出来的“康德的秘密”。

有人说,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但谢选骏指出:以“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为前提的世界公民、世界联邦,已经被我的《全球政府论》扔进了废垃的行列。

康德说了,“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应该是共和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由国家的联盟”,并且得到“世界公民权利”观念的支持。共和体制应当建立在“自由”、“平等”和“所有人都服从法律”这三项原则之上;它能够保证当权者的权力受到公民的约束。共和制是永久和平的最基本的保证,因为,如果为了决定是否应该进行战争而需要由国家公民表示同意。

那么最自然的事就莫过于他们必须对自己本身做出有关战争的全部艰难困苦的决定。“自由国家的联盟”则是每个国家的共和政体在国际关系上的自然延伸。由于各国作为国家已经具备了保障自由权利的体制,同时理性从道德的权威出发,也要谴责作为征服行动的战争,这样保持和平状态便成为一种“义务”。“于是就必须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联盟,我们可以称之为和平联盟;它与和平条约的区别将在于,后者仅仅企图结束一场战争,而前者却要永远结束一切战争”。最后,“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或广或狭)普遍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诞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为永久和平而对国家权利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的补充。唯有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们才可以自诩为在不断地趋近于永久和平”。

共和政体,自由国家的联盟,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它们构成了康德所说的“永久和平”的必要条件。

谢选骏指出:但是,这是可能的吗?现在,欧洲联盟正是按照康德的想法发展的,其结果就是穆斯林的入侵。

康德——是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还是一个马鞍匠人的乌托邦之子?

康德没有出过远门,思考的范围却横跨宇宙?只是,这是他自己的思想城堡,无关宇宙及其创造者。

康德说了,“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埃尔.康德在家乡科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遗体放在那里就像一个木乃伊。而且他的遗体也确实像一个木乃伊那样被展览:科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

去世时的康德似乎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影子,临死前的若干年里,他的身体和精神都极为衰弱,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也只剩下了一个影子,那时德国哲学界的风云人物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他们作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领军人物誉满天下。1799年,康德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学之关系”。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给予的评价是:一钱不值。其实康德他自己的这个评语才是真得一钱不值。这是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深刻揭示了康德的本质。从此他就滚下了哲学舞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确实一钱不值,但是康德几大哲学自己的价值又有多少呢?“死后的康德很快就从哲学的影子变成了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德国著名的吹牛大王雅斯贝斯(1883—1969年)甚至将康德与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奥古斯丁(354—430年)并列称为欧洲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德国人终于有权力开辟自己的世界帝国了!由此可见,欧洲思想是多么贫乏!

“心胸狭隘”的康德——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科尼斯堡,他出生时,有“武王”之称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里已经统治了11个年头。科尼斯堡是欧洲重要的交通和军事要道,在历史上其归属发生过几次变化。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协议,德国原东普鲁士部分领土划归苏联,科尼斯堡更名为现在的加里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立陶宛在内的原苏联波罗的海3个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加里宁格勒地区就变成了一块北面和东面被立陶宛包围、南面与波兰交界、西面面向波罗的海的俄罗斯的“飞地”。

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所以他长大成人后,一生都把信仰和贫贱联系在了一起。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他的哲学就是要追求富贵、脱离他父母的贫贱状态。

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马鞍匠父亲也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儿、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五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科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他终于富贵了。

在任助教期间,康德继续追求富贵,开始经常发表著作。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科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谢选骏指出:康德的说法是错误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有解的,其答案就是:“这是由你自己的定义设定的。”如果一定要说“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那么世界上的一切问题就都是无解的了。)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自吹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这其实就是康德的自供状——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谢选骏指出:以“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为前提的世界公民、世界联邦,已经被我的《全球政府论》扔进了废垃的行列。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1804年)在1795年写成了《永久和平论》。考虑到他写作的时候已经七十一岁,思想应该成熟了,所以他在其中的表达的想法应该算是定论,可以据此评价他的一生所思了。但是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伪善。或是无知。

现在的欧盟,走得还没有康德想像的那么远,就已经千疮百孔了。如果继续走下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创造了一个泰坦尼克号巨轮,等待一个更大的惨剧罢了。

考虑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怀疑康德在他的整个哲学中到底都说了一些什么?康德哲学到底是伪善的结果还是无知的结果呢?



【049、零号病人与零点哲学】


《肺炎疫情:“零号病人”的由来以及医学争议》(2020年2月26日 综合新闻)报道:

随着中国乃至全球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确诊病例增加,众人现正寻找“零号病人”到底是谁。但是,将一个人挑出来,并指认他使疾病散播,这个做法真是利大于弊吗?

中国当局和专家对正在就蔓延中的新型冠状病毒起源存有分歧。更具体地说,谁是“零号病人”,各方仍有不同意见。零号病人也称为“索引病例”(index case),是个医学术语,意指疫情扩散时被病毒或细菌性疾病感染的第一人。现在因为基因分析的进步,专家们能通过被感染的病毒追溯来源。此外,结合流行病学研究,科学家们也可以找出可能是最早开始传播这种疾病,因此引发疾病扩散的人。找出这些人是谁,可以帮助回答疫情如何开始,何时以及为什么开始的关键问题;这也可以协助避免现在以及将来有更多的人被感染。

但我们现在知道在中国开始的Covid-19冠状病毒,谁是零号患者吗?答案是尚不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肺炎疫情暴发是始于该海鲜市场,并可能在人类之间传播之前,已经先从活体动物传播给人类宿主,这是针对疫情最有可能之假设。

中国官方最初报告称,首例冠状病毒病例是在12月31日确诊。之后许多肺炎感染病例立即被指与湖北省武汉市贩卖野味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有关。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数据,该地区是疫情爆发中心。迄今为止,在全球确诊的75,000多个病例中,有近82%发生在湖北省。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因此被认定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初期感染有关,并很快被当局关闭。

然而,一项由中国研究团队发表在《柳叶刀》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却称,第一位被诊断出感染Covid-19病毒的日期是早在2019年12月1日。而且,该病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没有关联”。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资深医师、该研究作者之一吴文娟医师之前告诉BBC中文,该患者是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病的老人。

吴文娟说:“病人住在离海鲜市场四、五个公交站远的地方,因为卧病在床,所以他基本上没有出门。”她还说,接下来的几天中有另外3人出现症状,其中2人也未曾接触海鲜市场。不过,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疫情早期阶段入院的41名确诊患者中,有27人“曾与海鲜市场有接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肺炎疫情暴发是始于该海鲜市场,并可能在人类之间传播之前,已经先从活体动物传播给人类宿主,这是针对疫情最有可能之假设。那么,只要一个人就足以引发大规模的疫情爆发吗?

科学家得出结论称,这种新型埃博拉病毒的爆发始于一个人:一个来自几内亚的两岁男孩,后者判断可能是在蝙蝠群聚的空心树上玩耍时被感染的。科学家们与这男孩居住的村庄进行了一次探索,并进行采样,也与当地人聊天,以进一步了解埃博拉疫情的来源,然后再发表调查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4年至2016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是自1976年首次发现该病毒以来最大的一次爆发。该病毒造成超过11,000人病逝,并感染了28,000多人。疫情在10个国家间蔓延两年多,主要在非洲。但在美国、西班牙、英国和意大利也有确诊病例。

伤寒玛丽——但是,最著名的“零号病人”也许是玛丽·马伦(Mary Mallon),她因在1906年纽约爆发的伤寒疫情而获得了“伤寒玛丽”的绰号。马伦最初从爱尔兰移民到美国,并开始为富人家工作,当厨师。在纽约的一些富裕家庭中出现伤寒病例之后,医生将疫情追溯到了马伦。在她工作的任何地方的家庭成员都开始出现伤寒症状。医生称她为健康的病毒带原者:感染了某种疾病,但很少或没有该疾病症状。这意味着他们经常会继续感染许多其他人。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某些人在传播病毒方面比起其他人更容传播病毒给其他人。马伦是最早被记录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之一,被称为“超级传播者”。当时伤寒每年折磨数千名纽约人,死亡率为10%。但是“零号病人”这术语又被认为可能污名化病患。许多卫生专家反对确认谁是首例病人,原因是担心这可能会散播错误的医疗信息,甚至让让患者遭受伤害。

譬如,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一个被误认为是爱滋病“零号病人”的男子。加拿大的同性恋空服员加坦·杜加斯(Gaetan Dugas)是历史上最被妖魔化的病人之一。杜加斯被认为在1980年代将HIV病毒传播到美国而受到指摘。但是30年后,科学家发现他不可能成为第一个病例患者。因为201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HIV病毒在1970年代初便已经从加勒比海地区传播到美国。奇特的是,正是在艾滋病流行期间,意外创建了“零号病人”一词。

1980年代初该调查该疾病在洛杉矶和旧金山的传播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研究人员使用英文字母“O”来指代“加利福尼亚州以外”的某个人。其他研究人员错误地将字母解释为数字0,因此零号患者这个用法随即诞生。

谢选骏指出:零号病人的命名虽然出自可笑的医学错误,但是零号病人的神秘渊源,却与零点哲学所揭示的宇宙奥秘一样,深不可测。



【050、还想再做一次中国人】


《“来世不做日本人”,一个旧调查让日本网民吵翻了》(2017-07-17 球报)报道:

如果有来世,近6成日本少女不想当日本人?扎心吧,老铁。

日本一家大型人才招聘公司面向13至19岁的日本女生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将近60%的人“想当外国人”,因为“五官好看”“手长脚长”“性格开放”“会说英语”……

调查的问题是这样的:

问:“想当外国人吗?”59.4%的人回答“想”,40.6%的人回答“不想”。

问:“你认为日本人比不上外国人吗?”40.5%回答“是”,59.5%回答“不是”。

这项调查结果是2016年3月发布的,当时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关注,还有声音认为“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日本是个绝望的国家”。

这两天,这项调查又被日本网民翻出来贴到论坛上,引发新一轮讨论。

网民意见黑白分明,赞同和反对的声音都有,但明显“表示理解”的更多。

赞同派:

·男的也这么认为。 

·男的也一定认为白人好。

·这样想很普遍吧。 

·(日本人)确实长得不行。 

·日本人的长相明显不行,帅哥美女特别少。

·跟日本人比起来,确实白人好看啊。 

·在亚洲日本人的身材尤其差。 

·日本人尤其在意秃顶,这是容貌不行的证据。 

·日本人都想当白人吧。如果男性有权选择当德国人还是日本人,女性有权选择当法国人还是日本人的话,两者都不会有人选日本吧。 

·德国人和平均身高184cm的荷兰人是一个人种吧?这样的话,确实想当德国人啊。 

·实际上动漫、游戏里的角色都是把白人当模特啊。 

·白人中的普通人和日本人中的普通人有着天壤之别,向往当白人太理所当然了。

·看看没被化妆品和整形术蒙蔽的孩子们的长相,就会被两者之间的差别吓到。

·外国说的是欧美,可不是想要生在朝鲜。 

·但是,不比中国人和韩国人差吧。(OS:谁给你的自信?) 

·光羡慕白人的外表还好,可貌似憎恨遗传和父母,在悲痛中生活的日本人也很多。

·在日本和白人越亲近就越舒服,当然憧憬当白人了。

反对派:

·讨厌的话就走啊。 

·日本美人的性格最好。 

·性格不能怪人种。英语也是学的话就会说,很快就能达到日常会话的程度。

·因为会说英语…白人也不是都会说英语哦。 

还有人把锅甩给这项调查:

·这(调查)在国外做的话,就是种族歧视的大问题了。 

·都是问题的错吧。 

批评日本的教育:

·啊,这些都是教育的成果。 

·受这样的教育当然有这种想法了。 

·歪掉的国家。半瓶子的西洋化和儒教精神混合,就是这样的结果。

不过怪怪酱更同意下面这个网友的看法:

·人啊不能光看外表,要看实力和内在!

谢选骏指出:上述调查也许不是孤立的,因为二十多年前我在日本的时候,就有日本人问过我“来世还想不想做中国人”?我回答说“还想再做一次中国人”。对方惊讶地问“为什么”?我说“因为还有一个梦想没有完成”。对方就更奇怪了——“难道做别国的人就没有梦想了吗”?我说“我怎么知道别国的人会梦想什么呢”?我像落实自己的梦想——中国文明整合世界。因此还想再做一次中国人。



【051、论苦行的医治作用】


网文《苦行》报道:

苦行的一种方式,终生举起一臂。

通常认为,苦行(Tapas)是印度各宗教所修行的一种方法,印度教中人们通过苦行获得神灵的祝福,或得到解脱。通过各种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修行,来达到目的。如藏密噶举派密勒日巴,在获得了法的真谛以后,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山洞,山崖上苦行。以远离八风、五毒的干扰。获得了大成就。

苦行常流行于印度文化圈,在印度提倡苦行的宗教有耆那教、印度教等,在印度、尼泊尔常有苦行僧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带著象征湿婆裨的三叉杖,边走边吟诵古经文。苦行僧必须忍受常人认为是痛苦的事,如长期断食甚至断水、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忍酷热严寒等事情,来锻炼忍耐力和离欲。有部分人单脚站立一站就数十年。

唐朝时玄奘记载古印度的部分苦行僧的苦行方式,先在河里打下一根桩子,竖起一个很高的柱子。在柱子旁,再竖一根稍微矮一点的柱子。每天早晨,成群结队的苦行僧,就爬这个柱子。一只手搭在高柱子上,一只脚踩在矮柱子上,还有一只手和脚就张开,头要抬高,脖子要伸直,看着太阳的方向,随着太阳慢慢旋转,以此来修行,看着在天穹中旋转太阳,人也在转,有的人在这里一练就是几十年,直到支持不住掉进河里淹死为止。

受印度文化的影响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佛前曾修苦行,“昼便入林中。夜便露坐……至冢间。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体……日食一麻一米。形体劣弱。骸骨相连。顶上生疮。皮肉自堕。犹如败坏瓠卢……”。后来发现修苦行并不能达到究竟,于是转以其他方法修行成佛.释迦牟尼佛曾在优罗毗罗村收留五名苦行僧,此为佛经上记载的“初转法轮”创立佛教。创立佛教后,释迦牟尼认为苦行不是脱离苦海的最好方式,他开始提倡“中间之道”既不苦行亦不纵欲,自此以后佛教从印度提倡苦行的诸多宗教中脱离出来。虽然佛教修行是非苦行的中间之道,但对现代的华人来说佛教僧侣清心寡欲的生活已经够“苦”了,因而有部分对印度文化不了解的华人把佛教僧侣错当“苦行僧”。

在非印度文化圈中也存在苦行的行为,什叶派穆斯林在过阿舒拉节时,常裸露上身对自己进行鞭打,更有甚者在鞭打的铁链中装上刀刃,使其本人被鞭打得鲜血直流。

在香港,偶有示威人士,每走数步就跪地一拜,其示威方式会被香港媒体称为“苦行式示威”。

谢选骏指出:其实,苦行是各种宗教的惯常行为,绝不限于印度文明。例如基督教的许多宗派也和重视苦行,尤其在东方。先秦的墨家也倡导苦行。那么,苦行为何可以流行呢?原来,苦行具有医疗的作用。

我在1990年代完成的《五色海》如是说:

对人类行为(如苦行或是殉道)起源的探究,不应停留在宗教教义、道德训诲、或理论学说的字里行间;而应深入到苦行者的心理深处、生理需要的底里。宗教是本能的一个延伸,尽管它时常克制“容易的、低流向的本能”,而追求高纯度的本能力量的结晶,从而采取了反本能的假象。在生活的斗争中,理论学说也极少发挥“指导”作用,它倒更经常地去为已然的行为作辩护;或对将要发生的事,做出预告而已。社会的压力,只能使人一时间地托庇于某种思想洞穴,却不能持之永远。不错,人是在历史的框架中活动的。历史研究者,若不因此把历史中的人当作活动着的人去研究,就不免谬之千里地把人等同于标本(作为某种主义的历史解剖学的毫无生气的样品)了。

苦行僧们,用肉体上的折磨,来转移精神上的压制。可他们最终全都失败了。他们所得到的,只是慢性自杀或急性疯狂,而不是什么最终的解脱。事实是:皮开肉绽与饥饿困苦,虽然有助精神和情绪的平稳,但并不能达到解脱的彼岸。

历史上的许多宗教、艺术大师,莫不精通此种转换之道。他们在生活的祭坛上重新找到了一个归宿──献身于某种理念的归宿。死亡触发了再生。对他们而言,苦行真是不苦,因为那里充满了内外平衡所含蕴的宁静。各个时代的托钵僧、自鞭教徒,并不是“迷信”的产儿,他们所以那样做,各有其深刻而隐蔽的生理需要。

文化,无助于人的解脱。这是横遭古今一切智者哲人忽略的要点。文化上的东西(艺术、宗教、修炼甚至酒和山水……),甚至帮助不了心的解脱;它们最多只是暂缓一些紧张感而已。以临时麻痹为形式的内在压力,可以抵消持续不断、无孔不入的外在压力吗?这些抵消的企图,永远都只获得微不足道的成功。

科学,无非是遂行人本主义的一个手段。要害不是科学至上,而是那投身于“魔鬼怀抱”的浮士德式的狂热,和把自己典当给“有奶之娘”的人本主义尤其是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像日尔曼神话中的皮尔·金特和浮士德,就是这类人本主义的典范。正如一次大战后在俄国、意大利、德国迅速冒头的独裁者,也是以“现世幸福”如四个五个现代化之类的糖衣炮弹去蛊惑群众心理的。

有的官方学者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把科学至上与人道主义对立起来,认为在现代精神文化急剧没落的背景下,恢复文化生机的最好途径是回归到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大道”上。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真是个莫大的误会,甚至是有意用鱼目来混珠。要知道,科学至上的迷信心理,根本上是信奉人本主义的。科学主义者申说,是为了人的幸福,才去叩开科学的城门,深入科学的洞府……我们并不怀疑说话者的诚意。但是,科学至上了,人的幸福与自由怎能不完结呢?因为手段成了目的,所以“保卫者”必定再次成为“胁迫者”。

“弑父”的悲剧又在上演……其关键无非在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不足以完全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要知道人的内心需要,是很难用电脑计算出来的,也难以用物质手段彻底满足他。在很大程度上──人,并不确知自己“是什么”并“到底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又如何能着手满足他?而我们一再发现的事实,却与人本主义的幸福观大不吻合。──人,是需要压制的。当物质意义上的压制解除了,他便本能地感到精神上的压制。当精神上的压制也解除了(尽管这是很难的,比前一种解除尤其难)──他便感到空虚、绝望,甚至不惜去寻觅压制、寻觅苦难。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苦行僧团,就是这么形成的。

生理上的证明是:苦行僧比囚犯们更能吃苦耐劳。

心理上的证明是,修道者比奴隶更具有服从精神。

而且,是在不失人格和尊严的前提下,人做了超级的囚犯与奴隶,即自觉的囚犯与奴隶──这是不朽的力量所致。

更有甚者,是那些“吝啬人”。他们节食缩食,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但又缺乏苦行僧们心理上相应的松弛状态。结果是单面的支付,他们永远戒备着,永远紧张地算计着他们心中的财富,但舍不得破费些许以偿答辛劳。为了满足过于亢奋的储存欲,他们不惜忍饥受冻,以至于病、以至于死。储存欲在这里成了什么?成了有机体的虐待狂,成了鸬鹚脖子上的套圈。

生命需要压力,它甚至追求压力。缺乏压力或压力不足,会使生命陷于休克。一如过强过猛的压力,常会使之昏厥过去。人,尤其如此。我们看到颇费解释的“自讨苦吃”:古代和现代的苦行僧们,残酷地折磨自己的肉体,并非为了现代市民唯一理会的功利目的。于是现代的市井学者,就冠之以“变态”与“自虐狂”的恶名。但只要用人性的透镜审视一下,就不难发现,这类自戕行为的功能其实在于,向(由于缺乏压力而陷于衰靡的)存在体,施加“无意义”(即缺乏世俗功利价值)的压力,使之振作起来以避免生命因外压过小、内压过大而造成的失控及“内出血”。所以,许多自戕行为并不是虐待,更不是自杀。这是生命在特殊情况下特定追求的“保养方式”!

人与他所创造的概念和依据概念做出的玩意儿不同,说到底他本身是一个自然物!人的文明迄今尚未改变“人自身的自然状态”,相反,文明本身反而是人体这自然物的附注。但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却是与此顺位背道而驰的,人们却热衷于追求“高于自己”、“比生命这一自然物更为持久”的东西。被强烈的超自然幻象给迷住了的人们,甚至不惜为此抛弃自己的生命,成为殉道者──这是怎么回事?

在我看来,这种看起来“背弃生物倾向”的举动,可能指示出了生命的延伸度,尽管它的极端表现常在形式和细节上,否定了生命的日常活动。“生命的延伸度”表明,此种延伸有时会采取一种“折磨生命的姿态”,这时,生命因为无法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便认定“敌人就是自己”。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成了“通过牺牲换取收获”──原始人的血腥祭祀,文明人的虔诚苦行,都是这样的“天路历程”。

这就是“苦行的医治作用”。

这就是“苦行的再生功能”。



【052、论圣人】


《五色海》第五卷开篇 

*三、论圣人 **

012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无奈,人生最大的骄傲亦莫过于无奈。历史上一切具有震撼力的圣人(中国模式)、先知(希伯莱模式)、哲学家(希腊模式)──都是如此悲哀和这般骄傲的。所以我们可以把“精神人物”简称为“无奈者”。 

人之至境,既不是来自悲哀,也不是来自骄傲;而是得自悲哀与骄傲的交合:悲哀中的骄傲;骄傲中的悲哀!这就是“无为”的古意? 

013

支持文天祥的肯定是一种童年时代被植入的道义性,所谓“深刻”,不妨理解为“生命早期的刻入”。以文天祥的聪颖、明智及其生存状态上的放达,本该明了“死去原知万事空”,既然如此又何必执著,以生命代价去博得一点死后的虚名呢?何不学习百万汉奸、亿万顺民,一起走下首阳山,用“皇军万岁”的夹道欢迎,热烈迎接忽必烈的人民军队呢?那么,该如何解释“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呢?

我以为,那种道义性与牺牲精神,是文天祥之“晚年的理性”为“早年的非理性”所作的诠释,是“早期深刻的道义性”在为自己没落的黄昏所寻求的一种支援意识;而不是类似“大无畏的唯物主义者”们为自己计算好的“故名钓誉的行为”。 

014

亚当·斯密说:“科学是对狂言最好的解毒剂”。但他没有说,科学的狂热和科学的狂言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被评价为恶德的那些玩艺儿,诸如忘恩负义、得寸进尺、喜新厌旧、投机背叛、不择手段、贪得无厌……实际上在人的文明甚至人类本身诞生之前就存在了。这种生物世界的奥秘,看来不是人和文明所能消灭的。正如枝叶对根部是无能为力的,根部对土壤也是如此。 

人越老,体验到的恐怖和绝望乃致濒死的感觉也就越多。人因而变得更胆怯、更明智、更富于自制力。除非,这位老人是怀有某种深刻信念的人,如文天祥或基督教的使徒保罗,他们不再回顾失败,而是一心仰望迟早的胜利,所以变得一往无前。 

015

民主主义的领袖们并不具有民主主义的暴民所具有的那种蛮勇,而更多自保性与散漫性。所以当危机来临时,就作鸟兽散了。他们缺乏一种真正的责任感,这种牺牲精神原是尼采所谓“主人道德”、“贵族性征”的标志。 

016

人是一种经常会“心痛”或是“心痒”的生灵。所以,各色人等、各位个性的人实际上都在不约而同地追求“自己的麻醉剂”,以便止疼,以便在“过度的醒觉”面前后退。对饥饿的人来说,食物是一种麻醉剂。对情种或色狼而言,性伴侣就是麻醉剂;而贫贱之人则视金钱、权位为人生最大的慰藉(还是麻药!)。对复杂的头脑,穷凶极恶的高智能活动是何等快乐呀。而诗人的痛苦,则须写作来镇定。 

有不同的人,所以便需要不同的麻醉剂,传教士追求上帝与天国,嬉皮士追求流浪与海洛因。而在不同的空气(“文化”)中,同一种麻药的效力也会发生变化的!不同的文化选择不同的麻药。信仰是救治“心痛”或是“心痒” 的良药。

017

绝大多数的欲望,都附属于一个器官。如食欲附属于胃,性欲附属于生殖系统。温暖欲附属于皮肤,安全欲附属于眼睛和耳朵。追求声誉的欲望附属于脑部。只有占有欲是不属于肉体的,它完全是一种心性之欲。占有欲的这一抽象特性,决定了它既是最高贵的,也注定了它是最为自我折磨的──因为它的走向是没有边界的;这种不断破坏领地现状的领地意志,不是一种自我折磨又是什么?它的最大愿望,就是攫取那攫取不到的对象,从而陷入超脱不了的“魔道”。 

018

不论是《旧约》中的先知还是《新约》中的使徒,为了信守他们与上帝达成的协约,为了在精神世界中采取主动的攻势,就不期而同地在世俗生活中采取了被动的守势。在这种意义上,他们真是“不像一个男子”!仿佛是些第三性的、无性的人物。这正是斯宾格勒在《西方的衰落》中所分析的那种“僧侣型人格”。他们与顶天立地男子汉式的“贵族型人格”的差别,就在于后者恰是世俗生活的宠儿和征服者……贵族是女性世界的征服者,僧侣是女性世界所拒绝的。所以,管理世界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贵族型人格的身上,但指导世界和创造历史的任务,却得由僧侣型人格来负荷。

先知啊,你的含义是孤独,所以你必须学会孤独。为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为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奇迹,为了一个民族的生死,你必须安贫乐道,信守你早已立下的誓言。

019

女性世界,这是与精神世界对立的世俗生活世界,尽管女子中也不乏颇富才具的“才女”,但任何才女都不可能像男子那样,懂得“摒绝爱情”这一至要性。多数女子从未有过这一经历:为了信念而拒绝世俗生活的诱惑。因为信念乃是“领地意识”的产物;而领地意识则是雄性的特点。

1990年初黑沉沉的除夕夜,零点时分

摘自:

五色海:第三期中国文明的意识形态

Ideologies in the Third Phas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1975年——1995年

(谢选骏全集第四集)

第五卷

中心黄色──思想太极

天人之际──超理神秘感

开篇

一、生命之谷 

二、论本体 

三、论圣人

四、真的作者

五、当代游魂

六、论梦想

七、论爱情

八、论翻译

九、论革命

第一章 思想的性格

第二章 英雄时代

第三章 文化运动

第四章 理解与对话

第五章 拷问《传道书》

第六章 生命与自由的还原

第七章 梦想与现实的妥协

第八章 天人之际的气韵

第九章 太极之神

结语

一、三个“人”

二、解脱论

三、两种解脱

四、婴孩的力量

五、出殡的生命

六、再论解脱

七、文明也要排泄

八、和平之死

九、年轻的命运

《五色海》总后记:原谅在此写下的一切

 


【053、罗马人统治世界的哲学秘密】


《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灰烬下埋藏的古老豪宅》(BBC 2019年9月4日)报道: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Vesuvius)突然爆发。生活在赫库兰尼姆城(Herculaneum)内的数百名居民躲进了那不勒斯湾(Bay of Naples)岸边的船库中。坐落在7公里(4.3英里)外的维苏威火山开始不断地喷发出大量炙热的火山灰、气体和岩石。温度超过了400摄氏度的狂暴火山热流以每小时至少100公里(62英里每小时)的速度冲下山坡,很快就淹没了这数百居民和他们的城镇。在火山爆发之前,人们普遍以为这座休眠了7个世纪的维苏威火山只是一座普通的山而已。

我在为写作新书《维苏威火山的阴影:普林尼的一生》(In the Shadow of Vesuvius: A Life of Pliny)做研究的时候发现,这片地区被一层非常之厚的火山灰所覆盖。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是唯一一位将这次火山爆发记录下来的幸存者。用他的话说:“一切……都变了,都深埋在火山灰中,就像埋在雪里一样。”赫库兰尼姆城和附近的庞贝(Pompeii)古城一样,一直深埋在密实的火山灰岩层之下,直到18世纪中期才被挖掘出来。对于脚下20多米的地方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奇迹,他们当时一无所知。

在挖掘工作开始10多年后的1750年,一群工人在附近挖井的时候看到了一块华丽的大理石地板。令他们惊讶的是,他们这一偶然的发现竟然是迄今为止赫库兰尼姆城内被发掘出来的最宏伟之古代别墅。在这座被深埋的宅邸里,不仅有在单座建筑中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典雕塑收藏,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唯一一座留存下来的古希腊罗马图书馆遗址。

帕皮里别墅(Villa of the Papyri)的珍宝现在正在洛杉矶马里布(Malibu)的盖蒂别墅(Getty Villa)展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石油亿万富翁盖蒂(J Paul Getty)以帕皮里这座古老别墅为原型建造了盖蒂别墅这座博物馆。这一回,人们首次可以在原始布局的环境里观赏帕皮里别墅内的珍品。

帕皮里别墅被认为建于公元前40至20年间,占地超过2万平米(22万平方英尺),俯瞰大海。别墅内部有大水池和好几座花园,还有一个巨大的列柱围廊,上面成列了许多雕塑,其中有两座制作精美的青铜运动员塑像,其姿势仿佛是正站在比赛的起跑线上蓄势待发。别墅中最吸引人的是图书馆,尽管与其他房间相比规模不大,但藏有1000多卷莎草纸古卷。

尽管这座别墅如今被认为是被火山喷发余烬保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但第一批挖掘的人(其中一些是被征召来执行任务的囚犯)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眼前这座建筑的重要性。这些卷轴已经被火山碎屑流严重碳化,看起来就像树皮。实际上,因为这些古卷实在被熏得太黑,以至于有好几卷都被误认为是木炭或原木,用作燃料烧掉了。直到有人打开其中一卷,看到有文字,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发现了珍贵无比的罗马古卷。

虽然在赫库兰尼姆的船库里发现了许多人体骨骸,但在帕皮里别墅里却没有发现一具尸体,不过这座别墅仍有部分未被发掘。也许住在别墅的人及时逃走了。尽管别墅最终所有者的身份尚不清楚,但人们认为,在火山爆发前的一个世纪,这座别墅曾属于凯撒(Julius Caesar)的岳父卢修斯·皮索(Lucius Calpurnius Piso Caesoninus)。

美好生活

卢修斯·皮索是罗马共和国一位成功的参议员,他因为未能保护古罗马政治家及著名文学家西塞罗(Cicero)免遭流放不幸得罪了西塞罗。因此,他被西塞罗当作一个不善言辞、沾沾自喜的醉汉载入史册。西塞罗曾讽刺他“面颊长满短硬胡须”,牙齿都“烂光了”。皮索曾任罗马执政官,也曾任马其顿总督,但据西塞罗所说,他十分贪婪吝啬,“没有在任何公共或宗教场所留下任何肖像、图画或装饰”。

皮索的家(可能后来传给了儿子然后再传给孙子继承)中的许多财产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其中有丰富的艺术品。在帕皮里别墅里发现的几十件青铜和大理石雕塑,有一些是罗马时代的最优秀作品。在低层阳台上有一尊美丽的亚马逊女战士半身像。摆在门廊里的众多雕塑中,有喝醉酒的萨提尔(Satyr)雕像,这是森林之神潘(Pan)与山羊做爱的艺术表现。18世纪的时代,人们认为这个神兽恋的雕塑非常下流,因此要想参观必须私底下申请。

皮索对希腊伊壁鸠鲁(Epicurean)哲学特别感兴趣。他的别墅里放置了一个正在跳跃的猪的青铜雕塑,非伊壁鸠鲁派将伊壁鸠鲁派称为“猪”。早在几百年前,伊壁鸠鲁就教导他的追随者要追寻一种没有痛苦和恐惧的舒适生活。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一头从伊壁鸠鲁的猪圈里蹦出来的肥猪”。帕皮里别墅的住客似乎也过着类似的美好生活。

皮索是伊壁鸠鲁派哲学家兼诗人菲劳德乌斯(Philodemus)的赞助人。菲劳德乌斯来自加达拉(Gadara),即今天的约旦。在帕皮里别墅图书馆里发现的大部分古卷是用希腊文撰写的,里面有伊壁鸠鲁哲学的著作,其中很多是菲劳德乌斯本人的文章。

盖蒂别墅古物部馆长拉帕廷(Lapatin)告诉BBC文化频道:“这里似乎是专门研究菲劳德乌斯的图书馆,是一间专攻哲学的图书馆。”

“这个图书馆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罗马人对他们的希腊前辈的看法。有趣的是,罗马权力的第一梯队会对我们今天看来很晦涩难懂的东西感兴趣。”

在别墅的图书馆里还发现了其他文本,包括伊壁鸠鲁的几本《论自然》、斯多葛派(Stoic )哲学家克里西普斯(Chrysippus)的著作,以及拉丁文作家卢克莱修(Lucretius)所写的阐述伊壁鸠鲁哲学的哲理长诗《物性论》(De Rerum Natura)的部分内容。然而,大约一半的古卷未能展开,仍然是密封状态。鉴于菲劳德乌斯认识两位最伟大的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和维吉尔(Virgil),因此未能剥开的古卷可能还有更多的文学作品有待发掘。目前的挑战是如何在展开过程中不破坏这些古卷。

这些古卷刚出土的时候,许多被误认为是碳化的长棍面包,因此被简单粗暴地切开。虽然这使得一些书写可以被读取和复制,但是大部分的数据却因此而遭到损坏。帕皮里别墅被发现的几年后,梵蒂冈手稿文献馆馆长皮亚乔神父(Father Antonio Piaggio)设计了一台“莎草纸铺展机”,用来展开数百幅古卷,但这种脆弱的纸往往一碰就碎裂。后来,科学家们试图用各种气体和胶水撬开卷轴,但收效甚微。最近,科学家们发现,用红外线照射古卷时,黑色的墨迹会从变黑的纸莎草纸中脱颖而出,变得清晰可辨。

考虑到开卷对卷轴造成的损坏,以及墨水在日光下褪色的速度,如今人们更倾向于“虚拟开卷”。保持密封状的卷轴会被扫描,比如微型CT扫描,然后使用先进的电脑软件“阅读”。盖蒂博物馆的展览展示了从犹他州、到牛津、到巴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如何使用这种技术阅读帕皮里古卷。拉帕廷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国际合作行动。”

帕皮里古卷如今是如此之脆弱,以致人们会忘记这些古卷曾经是如何被人随意地展开翻阅。瑞士军事工程师卡尔·韦伯(Karl Weber)在18世纪负责监督早期的挖掘工程。据他绘制的别墅平面图显示,图书馆坐落在浴室和花园旁边,这意味着别墅住客如果不想跃入池塘戏水,就会手捧卷轴享受读书的愉悦。西塞罗曾经说过:“如果你的图书馆里还有花园,那你的人生就会完美无缺。”西塞罗可能绝未想到,皮索那满载先哲伊壁鸠鲁关于享乐人生不惧死亡的哲理之古卷,将逃过一场许多生命死难之大劫,最终能传诸后世。

《被维苏威火山掩埋的秘密:帕皮里别墅里的宝藏》(Buried by Vesuvius: Treasures from the Villa dei Papiri)正在盖蒂别墅展出,展览将持续到10月27日。

黛西·邓恩的《维苏威火山的阴影:普林尼的一生》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出版。

谢选骏指出:“在别墅的图书馆里还发现了其他文本,包括伊壁鸠鲁的几本《论自然》、斯多葛派(Stoic )哲学家克里西普斯(Chrysippus)的著作,以及拉丁文作家卢克莱修(Lucretius)所写的阐述伊壁鸠鲁哲学的哲理长诗《物性论》(De Rerum Natura)的部分内容。然而,大约一半的古卷未能展开,仍然是密封状态。鉴于菲劳德乌斯认识两位最伟大的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和维吉尔(Virgil),因此未能剥开的古卷可能还有更多的文学作品有待发掘。目前的挑战是如何在展开过程中不破坏这些古卷。”——这里体现了罗马人统治世界的哲学秘密。罗马人虽然没有创造力,但还是有鉴别力和模仿力的,尤其具有推广的、系统化的能力,所以他们能够整合世界。没有这些整合能力而仅仅依靠苏联那样的颠覆世界的革命暴力,是无法统治世界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罗马人统治世界的哲学秘密”。



【054、罗素缺乏思考能力】


网文《思想家有什么用处?》(沈东子)说:

世上所有的奖项都是评委评出来的,而评委是人,自然会显示出人的偏好,诺贝尔文学奖也不例外。一般人都以为获奖的都是最伟大的作家,其实不然,伟大不伟大,一下子是看不出来的,有的当红作家热闹的很,貌似好伟大的样子,可没过多久被人遗忘了,这种例子挺多的,诺贝尔奖也不能免俗,也曾经颁给过一些平庸者。不过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另一种情形,评委过于放任自己的爱好,有时居然会把文学奖颁给政治家,史学家,甚至哲学家,比如丘吉尔(1953),蒙森(1902),罗素(1950)。

英国人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 1872-1970),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的大佬,同时还是一位数学家,年轻时曾经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三卷本《数学原理》,而后由数学出发进入哲学,到了孔子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年龄,写完《西方哲学史》。这本书有中文本,洋洋洒洒80多万字,历数从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到马基雅维利、笛卡儿、斯宾诺莎,再到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各种西方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跨度长达2500年,可谓煌煌巨著。

那么作为哲学家和数学家的罗素,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这得从二战说起。西方人以前喜欢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解释历史,解释战争,拿破仑打过来,俾斯麦打过去,为了利益该征战时征战,该联姻时联姻,谁也不欠谁,但是经历过奥斯威辛、达豪之后,饱受蹂躏的欧洲人忽然明白,潜藏于人性中的邪恶,才是灾难的真正起因,而这一点,罗素在他的著作中早有分析和预言,战后的幸存者读起来能不心悦诚服?何况这人的文笔很漂亮,很流畅,一部哲学史写得跟聊天似的,这就让斯德哥尔摩的那帮瑞典人找到了授奖的理由。

同样作为思想的巨人,罗素与自己的前辈哲学家是很不相同的,他的哲学很澄澈,把思想放在生命的大背景上,像秋天的树,没有那么多繁枝杂叶,一目了然。他之所以能把自己的思想梳理得这么简洁,完全得益于他钟爱的文体。黑格尔、康德的哲学著作充满了逻辑和思辨,一般人读起来好辛苦。记得我念中学时,正值毛泽东号召大家读一点哲学书,读一点马列,那些马列著作里不时会穿插引用一些黑格尔、康德,拿来进行批判,可那时我的脑子不够用,光是看那些“错误的”观点头都晕了,哪还有精力去领会“正确的”思想?罗素不一样,他的文字是非常随意,非常散文化的,充满了即兴发挥的智慧。

他曾撰文讽刺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认为正是在培根的影响下,现代人把知识分成了“有用的”和“无用的”两种,什么是“有用的”知识呢?罗素说当然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因为可以刺激生产力,没有那些知识,“我们就没有机器、摩托车、铁路、飞机;进一步说,我们就没有现代广告和宣传事业。现代知识使得人们的健康状况大大改善,同时也发现了如何用去毒气绝灭大城市。”(江燕译,下同)那么“无用的”知识又是什么呢?是文学艺术,在培根看来,一个官员哪怕弄清楚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鸟的海妖,唱的究竟是什么歌,也不会因此得以从市长提拔为总理,因为那种知识毫无用处。

罗素不这么看,他认为文学艺术是对心灵的熏陶,没有经过熏陶的心灵,掌握多少“有用的”知识都属徒劳无益,有时甚至还有害。

……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忽视了对人的理想训练如同技术训练一样必要。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着许多残忍野蛮的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程度不同的表现出来,例如小学生欺辱新生,戏弄穿着特别的人,很多妇女(不少男人也一样)背后说长道短,使人痛苦,西班牙人喜欢斗牛,英国人喜欢打猎和射击,同样残酷的冲动以更为严重的方式表现在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杀害和俄国人对富农的残杀。

鲁迅也有过类似的看法,他曾说过这样的意思,如果精神是冷漠麻木的,那么身体愈健全,反而愈有害,所以他后来弃医从文。基于同样的理由,罗素非常看重“无用的”知识。

“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提高心灵的沉思的习惯。……在思想上而不是在行动上去寻求愉快的习惯,是对抗愚昧无知和过分争权的一种保护措施,是在不幸中保持沉着,在忧虑中保持平静的方法,只有透过宽广而较少烦闷的明亮之窗,生命之中较为悲惨的部分才能变得有忍耐力。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例如从挨跳蚤咬、火车误点或是与贸易同行争吵等这些小烦恼开始。这样一些苦恼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义的反应,然而它们对人们的刺激却破坏了许多人的善良习性和生活乐趣。……

奇妙的学习不仅能使不愉快的事变得较少不愉快,而且也能使愉快的事变得更愉快。我之所以喜爱桃杏,是因为我知道它们早在汉朝时就首先在中国培育起来了,后来经过卡里斯迦王扣押的中国人质把它们传入印度,不知什么原因又传入波斯,公元一世纪又到达罗马帝国;“杏”这个字与“早熟”一词同出于拉丁文,因为杏成熟较早,而开始的字母A是由错误的语源学之误加上去的。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种水果吃起来味道更鲜美。

人的一生会有各种遭遇,“有用的”知识也许可以给人带来功利主义的好处,也正因为这些知识具有功利性和工具性,随时可以拿来“用”,所以更被人看重,也更容易被人记得。充斥于现代生活中的知识,多半属于这类。可谁又能保证自己,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会遇上灾难和痛苦?“浅薄的愉快可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的更为重要的作用,则关系到生命更大的苦难和死亡。”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工作忙,节奏快,通行的口号叫做时间就是金钱,似乎稍一松懈钱就没了。许多人羡慕大都市的生活方式,觉得那些匆匆的脚步,走向的是无限美好的未来。罗素对此有自家的看法。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闲散颂》(In Praise of Idleness),批评工业文明时代杂乱无章的生活状态,希望青年会的头头看过后,能开展一场运动,引导善良的年轻人无所事事。他先从工作说起:

我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工作过于繁重,工作即美德这种信念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人数从事铁钉生产,每天工作八小时,生产出来的铁钉足以满足世界的需要。当有人发明了新技术,使得同样的人数能生产两倍的铁钉,但全世界并不需要这么多铁钉即使降价销路也不会再增,在某个理性的世界中,经营铁钉的人都会把八小时工作改为四小时,这样其他一切会照常进行下去了。可是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认为这样做会引起混乱,因此仍坚持八小时工作,结果铁钉过剩,有的工厂破产,半数铁钉工人失业。

必须承认,明智地利用空余时间是文明与教育的结果。一个习惯于整天长时间工作的人,一旦空下来,一定会感到厌烦。但一个人一生中没有充分的闲暇,就接触不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人类的生存虽然需要一定数量的体力劳动,但体力劳动显然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是的话,那我们就该把每个筑路工人看得高于莎士比亚。……有闲阶级为我们所说的文明的绝大部分贡献了力量,例如艺术的培养,科学的发现,写作、阐述哲学和提出文雅的社会礼仪等,甚至被压迫阶级的解放也常常发轫于上述种种文明的事业。没有有闲阶级,人类绝不能脱离野蛮的阶段。

罗素在这里对有闲做了全新的解释。我二十多岁时一度是个businessman,做过一点小本买卖,记得有次一个女孩忽然问我:你都不上班的,我怎么跟你好呢?这话无非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说你都不上班,怎么养活自己?哪来钱,哪来前途?第二层要深一些,你都不上班,怎么能证明自己是个好人呢?她把上班跟品行联系起来了。当然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如果我有个单位,万一犯了什么事,好歹会有领导管管我吧。相信这种看法,如今还是很有市场的。

这些用散文语言表达的睿智卓识,迷住了战后的西方人,当然也包括诺贝尔奖的评委。世上出了一个这么优秀的人,总不能视若无睹吧?于是他们决定把1950年的文学奖颁发给他,相信不会引来小说家的嫉妒,何况那年没有出现具备竞争力的小说家,加缪还没写完《鼠疫》,海明威移居古巴不久,正在埋头构思《老人与海》,更何况诺贝尔生前没设哲学奖。瑞典人的授奖词是这样说的,“罗素的见解深刻明智,文笔简洁,严肃中闪现机智,其作品显示出只在少数卓越的作家身上才具有的特征。”把文学奖授予一位哲学家,莫非是想告诉哲学界,哲学的最高境界,其实是文学?

在世俗社会眼中,思想家是最没用的,不食人间烟火,整天捣腾一些古怪的想法,比文学家都不如,文学家有时还可以即兴吟诗一两首取悦官宦大人,思想家能贡献什么呢?罗素在北京住过一年,那时北京叫北平,他在北大任客座教授。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五四运动的狂飙时期,大家对这位西方哲人充满了期待,期待他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出谋划策,说得直白一些,期待他提供“有用的”知识,拯救这个庞大而嬴弱的帝国。罗素发表了几次演说,说了不少东西,比如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东西方人对快乐的不同理解,他谈论心灵,谈论如何做人等等,这些东西被当时的知识界认为是“无用的”,知识界认为“有用的”是布尔什维克,紧随其后的还有杜威,杜威的实用主义里可全是“有用的”知识。

也许生活在庭园式的院落里,罗素对中国文人闲适的生活方式极其着迷,认为符合他心中的理想。不过他的理想只是他对东方的臆想罢了,这种臆想在同时代的大作家庞德、布莱希特和博尔赫斯身上都发生过。如果他知道中国文人貌似闲适的生活,其实背负着沉重的传统负担,而且那种闲适有许多是用向皇权献媚换来的,大概就不会那么着迷了吧?

罗素在自传里写下了这么一段名言,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三种单纯而又异常强烈的激情,主宰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无法抑制的同情。)这是英语文学里的经典段落,跟马丁·路德·金的梦一样有名,是英美文科学生琅琅上口的范文。一个人若是懂得爱和求知,并懂得怜悯他人的痛苦,他的内心一定是强大的,而这种强大的源泉,恰恰来自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

谢选骏指出:看来上文作者是一个“红色小动物”罗素先生(罗素Russell这个单词蕴含“红色小动物”的意思)的粉丝。其实,罗素和他的好友维特根斯坦一样,都挺缺乏思考能力的。说“潜藏于人性中的邪恶,才是灾难的真正起因”一类的话,那应该是罗素大力反对的基督教思想,罗素怎么会拾人牙慧呢?难怪他的《西方哲学史》这么不严肃,拿别人的痛苦当做笑谈,这个威尔士人的心肠为何这么歹毒呢?是不是因为他也属于亡国奴并且父母过于早逝,给他留下了孤儿的创伤?如果这样,我们就可以原谅他的愚蠢了。因为他所说的,是他不懂的——他拒绝基督教却盗用基督教并错用基督教,充分说明了他的这一特性。

罗素还自以为是地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它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但是,罗素的努力被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是徒劳的。



【055、旅行就是任人宰割】


旅行的好处之一,就是出发的前、后,会分别用一种“惜别”和“回归”的心态观察体验周围原本熟悉的环境,结果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旅行指步行或通过交通工具进行的“长距离”位移,亦指为观赏不同景色及了解异与自身文化的差别而到不同城市、地区、国度或到遥远陌生地区参观、游玩、体验的文化概念。与旅游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旅行“重点在路途”,而旅游“重点在目的地”。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经常将旅行与旅游二词混称,其实这两个词语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旅行“重点在路途”而旅游“重点在目的地”。

比如旅行是指从某地通过开车或骑自行车等方法到达另一地点,欣赏沿路人文、地理、景色,但是到达终点可能会稍作停留就返回;而旅游是指从某地搭乘客车、火车、民航客机等交通工具去往事先计划好的另一地点,到达终点之后会一直停留在此地玩耍,但并不会经常注意沿路的人文、地理、景色。

介于独自旅行和团体旅游之间的,则是“背包客”:

背包客(英语:backpacker,衍生自backpacking一词),就是那些背着背包做长途自助旅行的人,被称呼为背包客的旅行者往往是在有限的预算下进行旅行活动,所以他们对于旅行的规划、景点的独到之处也常有自成一派的见解。在旅游界里,老经验的背包客往往相当令人注目,此外,目前背包客也能泛指登山、露营、冒险活动的户外活动参与者。

与背包客一词广泛运用的还有其他类似的词,例如中国多呼为“驴友”。驴友的出处,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旅行谐音驴行,而驴又擅长耐力地走路,所以徒步旅行者都以驴友互称,有时候数人数,以一头一头来作计量。驴友不如独行背包客,一般喜结伴出行,有的准备帐篷、睡袋,露宿在山间旷野。另一种说法是,“驴友”取自“旅友”的谐音,即旅行之友的意思。台湾多称呼他们为自助旅行玩家或自助旅游者,香港则以英文Backpacker直接称呼他们。而滑稽演员郭德纲则说:驴友是指一起吃驴肉火烧的朋友。

驴友文化中的一个特色就是“团体性”,不论是住在有自助厨房以及共用电视厅的青年旅馆、与他人共乘交通工具或是一起购买车票,最重要的是分享彼此的经验,这样的资讯交流使得诸多驴友能够从互相学习,同时能够省钱,得到的资讯甚至比阅读孤独星球出版的旅游书(常被引用,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私人旅游指南出版社)都还要新还要多。

驴友文化中的第二个特色就是“真实”。自助旅行不是一段假期,而是一种学习,驴友们总希望能够体验到当地最真实的风俗民情,而不是旅游业包装下的套装行程,因此驴友有时也被冠上“反观光客”的封号。

谢选骏指出:在我的经验中,不论旅行、旅游还是驴友背包客,只要出门,就要准备好任人宰割。因为人生地不熟,因为需要赶时间,就必须“留下你的买路钱”。有次我开车周游美利坚联邦各国,到了俄克拉荷马城,交通警察看见我是纽约的车牌,就说我没有礼让警车,前后拦截夹击,组织罚款我210美元,因为他们知道是过路客,无法在两个星期之后上法庭控告他们无理取闹。最后我不得不付出这笔买路钱,因为罚单上的条例写着说,如果不付这笔钱,在全美范围内都可以吊销驾照!警察真是权力无边,像古代神话里口吐烈焰的龙王一样。至于法庭,那只是相对论,输赢难说,甚至机会均等也难以保证啊!

还有挪威航空公司,以检查证件为名,未经我的同意就强刷了信用卡,用以支付95欧元的超重行李费,而我本来准备减少托运行李的。害的我后来不得不在信用卡公司的建议下宣布信用卡被盗,才避免了他们的巧取豪夺。因为,美国的信用卡公司说他们很难为消费者到欧洲去争取权益。1990年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法国汽车公司坑了三百美元的车费,那是美国的信用卡公司还没有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害的我长期不敢在国外使用信用卡了。旅行就是任人宰割——做好了这个思想准备,就把一切损害看作是一种收获了。



【056、旅行是一种现代苦行】


网文《每一寸山水都是我苦行的足迹》写到:

他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他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他是徐霞客。

半若痴狂半若颠,搅扰天地年复年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一生游行天下,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之文美、景奇、质实。奇文赏心悦目,除全方位多角度叙写的结构而外,还在于遣词准确生动传神。文章多用四字短语,状物绘景,叙程述感,富于节奏感。景物美,结构美,语言亦美。作者很少选用现成词语,而是根据己所亲见,以其独具智慧的构词方式来进行表述描写,形成独特风格。科学考察与勘查的结果,藉助完美的语言形式记载下来,徐宏祖集科学家与文学家的才华于一身,对地理地质的科学探索,做出了贡献。

徐霞客在游历过程中曾经多次遭遇险境,这已经远远超越了游玩的境界,而是彻彻底底的探险、冒险了。他这种执着的精神被现代的旅行家们称为“徐霞客精神”,所以徐霞客也成为那些富有冒险精神、探索精神的旅游爱好者们所推崇的对象。

《徐霞客游记》对于地理学家是一份珍贵的地理科学报告,对普通读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本旅游指南,书中那一片片壮阔辽远的风景,一座座高峻雄伟的山峰,似乎正在催动我们渴望冒险的心,在攀登中获得乐趣,在探索中寻觅真知。

《徐霞客游记》对我们而言,或许有些生涩难懂,远不如现在的一些旅行书籍好读。徐霞客的生活好像也离我们太过遥远,本就晦涩的语言更让我们无法找到共鸣。尽管如此,我们也无法否认,徐霞客也许是中国第一个找到了旅行真谛的人。旅行从来都是探险者的对自我内心的追逐,缺少什么就去追寻吧。

说徐霞客是一名旅行者,不如说是一名行者。他是真实地“走”过祖国山河,用“脚”写下了《徐霞客游记》。

(二)

网文《古代印度的苦行修行如何能与男欢女爱联系起来?》写到:

在吠陀时代,宗教牺牲仪式占据主导地位,而到了奥义书时代,人们对祭祀的热情慢慢衰退了,苦行逐步成为宗教修行的主要形式,苦行僧代替祭司成为宗教的主体,湿婆大神也演变成为一个苦行大师。祭祀多是一种集体活动,苦行则更多表现为个人的行为,比起祭祀来,苦行更为方便也更容易被普遍接受。

苦行的原初目的是为了获得神力,为了获得这种神力,有不少苦行僧颇有点走火入魔,他们隐居于深山老林,自愿忍受饥饿、焦渴、蚊虫、寒冷的折磨,另一些则在城郊平原地带沉醉于苦修:坐在烈日之下,同时用热火焦烤着自己,或是躺在用荆棘或钉子做成的床上,或是头朝下挂在树枝上达数个小时。但大多数苦行者并没有走向如此严厉的极端,他们更多是在精神和意志方面进行沉思。有些独自住在郊外或是某个村庄里,有些则是在某位长者的带领下居住于茅屋草舍,集体修行。有些则是游方的托钵僧,常常是多人结伴,随时随地向愿意听讲的人布道,或是与对手辩论。有些是全身赤裸,有些则身着极其简单的衣服。

如果说祭祀是人祈求神的恩赐,那么,苦行主义则不再是被动的祈求,而更多地表现为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求和占有,其肉体上的自我折磨与精神上的无限喜悦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苦行主义又是一种神秘主义。与吠陀时代乐观向上的精神不同,奥义书时代尤其是到了佛教和耆那教兴盛的时代,印度盛行着与苦行主义和神秘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悲观主义:对世界、对人生都有深沉的焦虑心理,这是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但与中国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的表现形式不同,它不表现为血腥的对抗与武力征服,而多表现为思想的冲突与交锋。再者,也不像中国的圣人和希伯来的先知,古印度的预言家并不考虑他人或说是整个民族的得救,他们认为这在衰微时代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的,但自我的苦行或修行却可能使个人获得解救。显然,这是一种根本的、彻底的个人主义。古代印度整个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在为宗教服务,但所有的宗教又都在为个人服务,先于国家的是社会制度,先于社会制度的是个人,只要个人能以最好的方式力争得救,那么,人人得救的同时,整个世界也就得救了。印度文化尽管表现得千差万异,但在如下的启示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存在着比物质观更为重要的价值观;物质的繁荣和政治权力的集中并不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个人的最终裁定;古代印度人最为热衷的便是个人的解脱,换成现代的话,也可以说,他们一直在追求自我的发现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尽管在追求与发现自我的方式上可能是矛盾或是相反的,但印度思想的根本却是实实在在的个人主义。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个人主义,使得印度文化显得千奇百怪,有时是明显对立的东西偏偏又相互融合了。即以苦行来说,苦行本来是要戒绝色欲的,但奇怪的是,苦行与性爱在印度古代又常常奇特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从苦行的本义上说起。在《梨俱吠陀》中,苦行(tapas)的意思是“温暖”或说是“热力”或“热量”,古印度人认为世界正是由于这种热力而得以诞生,后来的苦行之所以取这个词,实际上与这个词的原义也多多少少有些联系,苦行行为在外表上是肉体的磨难,但其内心却是幸福、快乐的;也可以说,通过苦行而集聚身体中的能量(表现为“热”或“温暖”)从而得到某种超自然的神力,所以在后期吠陀文献中,从苦行中获得的力量成为苦行的关键因素。正是为了获得这种力量从而采取了斋戒、禁食、沉默不语等各种形式的自我苦修。

但到了后来的湿婆教派和密教那里,苦行又与性事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苦行和性事被认为是人自身热量的两种表现形式,苦行是从人自身产生的具有潜在摧毁力或创造力的火,而性事则是通过阴阳力量的结合而产生能量。《广林奥义书》说:“女人是火,男根是她的燃料,阴部是火焰;当男人穿透于她的身体时,她得到活力,她的迷狂是她的火花。”正是通过这样的性爱火焰,性力教派和密教才将修行与性事结合在一起,认为性爱火焰本身像原始的宇宙创造力一样神圣。宇宙的创造正是通过阴阳的和合而完成的,人的修行要想真正有所成就也只能通过男女的结合,如此,性爱在密教那里变成了主要的修行手段。这种修行并不是欲望的满足或欲望的宣泄,而是欲望升化的过程,它通过性爱的方式而对人自身欲望进行抑制和征服,从而使人在心灵上得到净化,因此,性事是一种向内的、自我净化力量的体现,而不是向外的、向不可知领域的追求过程,在这一点上,它与苦行注重于自身力量的集聚是一致的。

(三)

谢选骏指出:如果把上述两篇似乎并不相关的文章结合起来读,就可以体味“旅行是一种现代苦行”了。在这种意义上,徐霞客其实具有相当的“现代性”,也具有相当的“宗教性”。旅行,表面是一种“享乐”,其实是一种“苦行”,一种现代意义的苦行。因为旅行对于世俗人生来说,其实具有某种深刻的麻醉作用甚至涤罪功能,所以人人趋之若鹜,一到周末,人人度假。度假是一种肤浅的旅行,但毕竟还得旅行之效。那就是麻醉与忘我,透过时空的错乱,忘记了自己在产业链和社会生物链上的位置。其功能,类似古代的苦行,那就是通过肉体折磨的宣泄,麻痹心灵痛感的煎熬。



【057、旅游就是揭示印证自己的原有】


(一)

网文《旅游和旅行哪里不同》说,一直以为走过千山万水,逛过各地名胜古迹,吃过各地美味的特色小吃,就到处标榜自己是一个热爱旅行的人。直到看到国外一家叫holidify的公司针对旅游者和旅行者做出的对比,才知道旅游和旅行的差别原来那么大~

1、旅游的人喜欢拍自己,看到名胜古迹必合影

1、旅行的人更喜欢拍风景和当地的人文

2、旅游几乎都是跟着指路牌走

2、旅行却是跟着感觉走

3、旅游都是成群结队,人看人

3、旅行是独自享受美景哪里人少往哪钻

4、旅游的人喜欢走平坦大道

4、旅行者则更偏爱曲径通幽

5、旅游的人带的大多是生活品

5、旅行的人只带必需品

6、旅游的人买回来一堆纪念品

6、旅游的人带回来的是满满的回忆

7、旅游的人去景点基本靠打车

7、而旅行则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的去吧

8、旅游的人都是睡酒店

8、旅行者则不追求住宿条件,以天为被

9、旅游的人按照站牌搭车

9、旅行的人走到哪都是顺风车

10、旅游的人想的是啥时候能倒床躺下

10、旅行则在意是否能够完成目标

11、旅游几乎是走马观花

11、旅行更多是亲身体验

12、旅游的人仔细规划路线

12、旅行的人从来不作过多准备

谢选骏指出:但实际上,旅游和旅行的界限不是那么清楚的。还不如说:旅游是现代人的旅行,旅行是古代人的旅游。像是诗人谢灵运,他做的就是旅游而不是旅行,但它的旅游,比现代人的旅行更像是上述意义的旅行。

(二)

网文《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说,欠自己的旅行,终有一天,要还给自己:每年,至少要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这也未免计划性太强,失去了旅行的真义。)旅游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然而要是没有终点,就没有了回味的余地。)我渴望一场没有期限的旅行,走走停停,和一颗说走就走的心。(没有期限和说走就走的悖论。)对未知的恐惧,对舒适的留恋将阻止我们成为一个旅行者走上的冒险旅程。可是,当你作出这样的选择,你就永远不会后悔。(永远不会后悔与永远都在后悔。)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独自旅行,不受羁绊,没有约束。有一天,背上包,带上自己,有多远,走多远。

一个人,一条路,人在途中,心随景动,从起点,到尽头,也许快乐,或有时孤独,如果心在远方,只需勇敢前行,梦想自会引路,有多远,走多远,把足迹连成生命线。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旅行最大的好处,不是能见到多少人,见过多美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际遇下,突然重新认识了自己。你可以有很体面的工作,但你未必有时间。你可以有很多的钱,但你未必有好的身体。趁现在我们足够年轻,又有好的身体,为什么不去旅行呢?

人一定要旅行,尤其是女孩子。一个女孩子见识很重要,你见的多了自然就会心胸豁达,视野宽广,会影响到你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旅行让人见多识广,对女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它让你更有信心,不会在精神世界里迷失方向;它让你有眼界,不会因为一个男人给你一个小蜜枣,你就屁颠地跟着跑。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谢选骏指出:“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说明现代人的灵魂分裂的程度之深。

(三)

网文《旅行,就是和自己谈一次恋爱!》说,人类发明了旅行,却不停的追寻旅行的意义。旅行,其实是和自己谈一次恋爱。初始懵懂,彼此好奇,越是了解,越是痴迷;可是等到将风景都看透,却发现原来不过如此。

曾驱车驶向荒野,抬头仰望星空,在雪中瑟瑟发抖,在夏日大汗涔涔,与奇装异服的当地人为伍,看到鲸的尾巴破浪而出。坐直升机飞往峡谷深处,也从五千米高空跳伞而下。我把那些新奇震撼感动乃至孤寂恐惧都收集起来,再陈列在回忆里,下一个契机来临时,又可以拿出来把玩回味。旅行,是取悦自己爱自己的最好方式。

在旅行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前所未见的东西。你可以做很多别人不喜欢但你很喜欢的事儿,还可以做你从来没有做过的事,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你可以不必在乎任何人的眼光,以你最爱的方式爱自己。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或许舟车劳顿,或许颠沛流离,但我宁愿成为那远方的一部分,而不是隔着纸张和荧幕漠然地遥望它们。

喜欢的地方就多呆一点觉得够了就离开,当你置身度外再回头张望才能够明白你当初离开的原因,但若没有离开和出发,我们的成长也无从说起。当我们习惯了戴上面具,应该微笑的时候微笑,应该欢喜的时刻欢喜,其实我们便已经迷失……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中说过:“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谢选骏指出:你们不懂,所有“真正的自己”,都是在“别人的期待”中形成的!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是“摆脱别人的期待”,而是“征服别人的期待”——“笑着向你们俯视。”

(四)

网文《经常旅行的人更有可能成功》说,旅行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地磨练性格、培养技能的过程,既有启发性,又富于教育性。经常旅行的人在旅途中学会了这些技能,也因此在生活中更可能取得成功。以下是旅行者更容易取得成功的一些原因。

1、他们知道如何在舒适圈之外依然生龙活虎

2、他们拥抱改变

3、他们知道如何做情绪管理

4、他们不强求自己永远掌控现状——旅行者们一路上都需要来自他人的帮助,其中的很多人他们并不认识。他们要克服语言障碍,要和陌生城市的的哥的姐们“周旋”,时不时还要寻求善良路人的帮助。他们深知自己无法永远掌控现状,这点非常有利于建立新的关系。他们很清楚哪些可以成为莫逆之交,而哪些只能作为泛泛之交。

5、他们更能发现并把握机会——旅行者对于世界的认知远甚于他人。身处于不同习俗和文化中,他们能学到更新更好的做事方式。继而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或是他们所到之处发现机遇,做出改进和创新。

6、他们懂得去协商——旅行者通常要通过协商避免自己被占便宜。如果你要得到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东西,又不想显得特别扭捏或穷凶极恶,那么良好的协商技巧是必备的。这项技巧可以使你更有影响力,帮助你的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这无论是在商业还是领导力方面都很适用。

7、他们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经常旅行的人能见到许多不同的事物,他们的大脑也被训练得可以专注在美的事物上。持续经历的新鲜事保持了大脑思维和视野的敏锐性。他们可以从他人眼中的凡事中发掘出不凡之美。这项技能往往属于伟大的摄影师、诗人,他们浇灌着灵感诞生的土壤。

8、他们更理解和接纳“差异性”——旅行者们一路上都在认识新朋友。长此以往,他们学会了如何向这些陌生人提问,以便自己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旅行者的好奇心以及对旅行目的地有更多了解的渴望自然催生了那些问题,也催生了那些走心的对话,交谈中,旅行者可以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人。他们很容易就交到朋友,也很招人喜欢。

9、他们明白倾听的重要性——这是一项困扰许多人的生活必备技能。学会专注和倾听对于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非常重要。获得成功与建立良好的关系网密不可分,理解别人,才能与他们建立稳固的关系。经常旅行的人知道,想要获得深度理解,必须要悉心聆听。

10、他们不一定很富有,但一定知道怎么精打细算——

经常旅行的人知道在哪里他们的钱更经花。云游四海的经历让他们可以基于生活成本的考量选择旅行地。边旅行边工作的人可以在许多国家花更少钱活得更好。经常旅行的人时常要面对不熟悉的环境。而他们又必须克服这些未知所带来的影响。层出不穷的新体验让他们学到各种颇具价值并且可复制的处事策略,帮助他们在不确定性面前依然保持冷静和高效。不论是对商务人士还是领袖来说,这都是一个很关键的技能。

旅行者们喜欢新鲜事。持续被新奇事物围绕的他们体会不到什么叫“无聊”,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专注。如此这般的思维方式往往能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经常旅行的人常常会经历不同level的压力。紧迫的航班中转时间、边境官员的审问、粗鲁的酒店服务生,以上任何一项经历都有可能让人变得急躁不堪。旅行者通过培养强烈的自我感知意识,磨练自己在压力下控制情绪、保持冷静的能力。自我感知意识可以帮助提升生产力,帮助人们找到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最终的成功。

谢选骏指出:我对旅行,以前喜欢,后来不喜欢了。因为回来以后心里更加空虚了,又少了一个希望,心里的明灯一盏盏灭掉,因为把世界想得更好,去了以后没有不是大失所望的。有人说:旅行并非要看美丽景色,而是体验不同的情景和生活,过不一样的生活,无所谓失望还是希望 ,都是感受。但我发现:所有的情景和生活,都是我已有的:初看的时候新奇,看完了觉得熟悉。旅游仅仅揭示了自己的原有;换言之,一个人,无法从外面获得自己里面本来没有的东西。



【058、每个人都有一本月经】


《月亮的盈亏圆缺会影响你的情绪》(BBC 2019年8月26日)报道:

埃弗里(David Avery)的心理诊所来了位病人,是一位35岁的工程师。埃弗里回忆说:“他是一个喜欢研究解决问题的人。”而这位工程师2005年到美国西雅图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时,他要解决的是困扰他的情绪问题,当时埃弗里是这家医院的心理医生。这位工程师的情绪总是在极端之间剧烈摇摆,有时会有自杀幻想,有时会产生幻听幻视。工程师的睡眠也极不稳定,有时通宵失眠,有时每晚要睡12个小时。因为惯于解决问题,工程师对自身情绪起伏的规律一直在做详细记录,试图搞清楚原因。埃弗里仔细研究了工程师的记录,挠了挠头说道:“这其中的节律性让我很感兴趣。”在埃弗里看来,似乎这位患者的情绪和睡眠规律是在随着月球引力引发的海洋潮汐之涨落而变化。埃弗里说,他觉得“患者睡眠很短的夜晚,好像也是海潮最高的时候。”最初,埃弗里认为自己这个想法很荒诞。即便这名患者的情绪起伏和月亮的圆缺盈亏的周期相关联,他也没有可用的理论来解释此现象,而且他也不知该如何做。工程师接受了药物和光照治疗来稳定情绪和睡眠,最终出院。埃弗里则把工程师的笔记塞进众所周知的文件夹抽屉里,然后关上了抽屉。

12年后,知名心理学家托马斯·威尔(Thomas Wehr)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17名患有快速循环双向情感障碍症的病人之症状。快速循环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是指这类精神病患者,他们患有抑郁症和狂躁症,并会在两种症状之间快速切换,切换速度远快于普通患者。这些患者和埃弗里治疗过的工程师一样,患病时其情绪起伏呈现出不可思议的规律性。

“我开始意识到,这些循环看起来准确得令人不可思议,而人们通常不认为一个生理过程能如此准确。”美国贝塞斯达(Bethesda)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精神病学荣誉教授威尔说,“这让我思考,是否有外在因素影响着这些循环周期,而且由于人们曾经相信月亮会影响人类行为,因此显而易见要考虑的就是,月亮是否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影响。”

月亮行经夜空的盈亏周期与某些患者的情绪变化周期非常相似。 

一两千年以来,人们都认为月亮的阴晴圆缺会影响人类行为。英文"lunacy"(意为:疯狂)就源自拉丁语"lunaticus"一词,意思是“受到月亮的影响”。此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古罗马博物学者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也认为,人发疯和发癫痫是受月相变化之影响。民间传说称,怀孕的女性在满月的时候分娩可能性较大,但如果我们回过头去查看与月相变化周期对应的出生记录,就会发现科学证据并不能证明这一观点。同样,月相变化会增加精神病患者或监狱囚犯的暴力行为的观点也并没有什么证据支撑。但近期一项研究显示,户外犯罪活动,即发生在街头或类似海滩等自然环境中的事件,若月光较强的时候可能频率要高一些。

然而,有一些证据表明,人类在月相盈亏周期不同阶段的睡眠情况是有所不同。例如,2013年一项在睡眠实验室严格控制下所做的研究显示,在满月日子,人们的平均进入睡眠的时间比平时要多5分钟,总体睡眠时长则比平时短20分钟,即或他们根本没有见到任何月光。与此同时,他们的大脑活动显示,深度睡眠时间也减少了30%。不过,一项后续的研究未能重复这些发现。

牛津大学睡眠研究员维亚佐夫斯基(Vladyslav Vyazovskiy)指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前后两个研究都没有监测患者一整个阴历月、或好几个阴历月的整体睡眠状况。他补充说:"唯一的系统性方法就是连续记录同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不同阶段的睡眠情况。"

威尔在自己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研究中正是这么做的。对一些病例,他记录了患者好几年的情绪发作日期。威尔说道,“不同的人对月相盈亏周期的反应不一样,因此即便你根据我收集的数据计算一个平均值,我也很难保证你能发现什么。唯一能发现什么的方法就是在一段时期内单独观察每个个体,然后就能找出其中的模式。”

威尔这么做之后,发现自己的病患可以分为两类:有的人的情绪起伏周期似乎是14.8天,其他人则是13.7天,其中还有一些人时不时在两个周期之间切换。

古希腊哲学家相信,月亮导致了人们的疯狂行为;月亮也是英文“疯狂”一词的词源。 

月亮影响地球的方法有好几种,第一种也是最显著的方法就是月光之影响。满月大约每29.5天出现一次,满月后14.8天就是新月。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月球的引力。月球引力会导致地球上的海洋每12.4小时出现一次的潮汐涨落。潮汐高度也大约两星期循环一次。由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共同作用导致为期14.8天的“大小潮周期”(spring-neap cycle)以及由月亮与地球赤道相对位置导致为期13.7天的“赤纬周期”(declination cycle)。

威尔的患者的情绪起伏规律似乎正是与这些为期大约2周的潮汐高度周期相一致。这并不是说这些患者一定会每13.7天或14.8天就陷入抑郁或狂躁。埃弗里说,“抑郁症与狂躁症的相互转换并不是任何时期都会发生,而是往往发生在月亮潮汐周期的某一个阶段。”

读完威尔的研究后,埃弗里给他打了个电话,随后两人重新分析了那位工程师的记录,发现工程师的情绪周期也显示出14.8天的节律。

另一项发现中,有进一步证据表明月亮对这些患者情绪的影响。每206天,这些原本规律的周期似乎受到另一个月相周期的影响——“超级月亮”的周期。每当月亮位于其椭圆形轨道的近地位置,就会产生“超级月亮”。

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精神科医院时间生物学家威尔兹-加斯蒂斯(Anne Wirz-Justice)认为,威尔关于月亮以及狂躁-抑郁周期之间关系的数据是“可信的”但也“很复杂”。

她补充说:“人们根本不了解月亮对人情绪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理论上,满月的月光可能会扰乱人的睡眠,进而可能影响到人的情绪。这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而言尤其如此,他们的情绪发作通常因睡眠或昼夜的生理时钟被打断而引起,倒班或者长途飞行都可能打乱我们的生理活动和行为的24小时周期。甚至还有证据显示,剥夺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睡眠可以让他们摆脱抑郁症。

威尔找到了证据,证明月光可能会影响患者睡眠。他发现,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患者起床的时间变得越来越晚,但入睡时间保持不变。这意味着他们睡觉的时间越变越长,直到某次突然睡眠变短。这种所谓的“阶段跳跃”通常与狂躁症的发作相关。

即便如此,威尔还是认为,月光不太可能是事情的成因。

有的理论认为,满月时明亮的月光可能影响人们的睡眠、导致情绪变化。他这样解释说,“现代社会光污染太多,现代人长呆在室内,暴露在人造光下的时间太长,以至于月光强度变化的信号都被我们忽视了。”相反,他怀疑是月球其它方面的影响扰乱了患者睡眠,从而产生连锁效应,波及到他们的情绪。其中最有可能的因素就是月球引力。

一个理论认为,月球引力引发了地球磁场的轻微波动,而某些人可能能感应到这种波动。

“海洋是由盐水构成的,因此可以导电。海水随着潮汐变化流动时,就会产生相关的磁场。”伦敦大学学院空间气候专家韦克斯(Robert Wickes)这样解释。然而,这个现象的影响很小,而且人们尚不清楚月亮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是否足以引发人体生理变化。

当然,一些研究认为,太阳活动与心脏病、中风、癫痫发作、精神分裂症以及自杀等病例的增加存在关联。当太阳耀斑或日冕物质冲击地球磁场时,就会引起肉眼无法看到、但足以破坏电网的电流。有人认为,这种电流也可能影响心脏和大脑内对电流敏感的细胞。

韦克斯解释说:“问题并不在于这些事情不可能发生,而是相关研究十分有限,因此很难得出任何确切的结论。”

科学界曾经认为人类和某些鸟类、鱼类、昆虫不同,是不能感知磁场的。然而,今年初发表的一项研究挑战了这一假设。研究发现,当人接触到磁场变化,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磁场变化,人大脑中阿尔法脑电波活动就会强烈下降。人们在意识清醒但没有执行特定任务时,就会产生阿尔法脑电波。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原因至今不明。这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无关轻重的副产品,但也可能是我们身处环境的磁场变化会通过我们意识不到的方式巧妙地改变了我们大脑神经的化学成分。

威尔被这一磁场理论深深吸引,因为在过去的十年中,各类研究都在暗示,某些特定生物,如果蝇等,体内有一种叫做隐花色素(cryptochrome)的蛋白质能感应磁场。隐花色素是我们人体分子时钟,或曰生物时钟的重要组成成分,正是这个生物时钟驱动我们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大脑能有24小时的“昼夜节律”作息运作。

月球不只是地球的遥远卫星而已,还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物有着真实的日常影响。 

隐花色素与吸收光线的生物分子黄素(flavin)结合时,不仅会告知生物时钟白日来临,还会引发某种反应,使得这一分子复合物能感应到磁场的变化。英国莱斯特大学的行为遗传学家奇里亚古(Bambos Kyriacou)和他的同事已经证明,让果蝇暴露在低频率磁场下可以重置果蝇的生物时钟,从而改变果蝇的睡眠时间。

如果这也适用于人类,那就可以解释威尔和埃弗里所研究的双向情感障碍病患的情绪突变原因。威尔表示:“这些患者在经历情绪的起伏周期时,他們的生物钟节律变化也相当显著。此外,他们的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然而,尽管隐花色素也是人类生物钟的重要成分,其在人体内的工作机制和在果蝇体内的工作机制却略有不同。英国特定顿国家物理实验室物理学家琼斯(Alex Jones)指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隐花色素似乎不再和黄素结合。但要是没有了黄素,我们就不知道是什么東西会引发化学物质对磁场的感应。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人体内)的隐花色素不太可能对磁场有感应,除非人体内有其它可以感应磁场的化学物质。”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如同海洋因月球的引力而产生潮汐力一样,威尔和埃弗里的患者的身体也可能因月球引力发生同样的潮汐反应。常见的反对观点认为,虽然人体75%的成分是水,但人体的水分量和海洋相比实在太微小。奇里亚古表示:“人体由水组成,但月球引力在人体上引起的潮汐反应相当微小,因此很难从生理的角度了解其如何起作用。”

即便如此,他还是认同针对一种野草阿拉伯芥(Arabadopsis thaliana,生物学家认为这种杂草是研究开花植物的最理想标本)的一项研究的观点。研究认为,阿拉伯芥的根系生长遵循24.8小时的周期,而这正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这些变化都非常细微,只有极其敏锐的设备才能检测出来,但现在有200多篇研究证明这一观点。”德国波茨坦(Potsdam)马克思普朗克植物生理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的生物生理学家佛桑(Joachim Fisahn)这样说。

佛桑模拟了单个植物细胞内水分子簇的动态变化,发现由月球轨道引起的每日重力变化足以导致细胞中水分子的减少或增加。他说,“即使在纳米范围内,水分子的含量也会根据任何细微的引力变化而改变。因此,就会有水分子通过水分子通道(water channel)的移动。这意味着水会从细胞内移动至细胞外,或反向地从外向内。至于移动的方向是由里至外,还是由外至里,则具体取决于引力的方向。这种细微的潮汐反应可能对整个有机体都会产生影响。”

佛桑正在计划做根系生长试验,研究有突变的水分子通道的植物,以观察这些植物是否改变了生长周期。

佛桑认为,如果植物细胞确实对此类潮汐力有感应,那么就没有理由认为人体细胞会不一样。人们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因此一些陆上有机体可能仍然保留着感知潮汐力的机制,尽管这一机制不再有任何实际用途。

即便目前我们对该机制还缺乏认识,但在撰写本文过程中,笔者接触的科学家均未对威尔的基本发现提出异议。威尔发现,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似乎与月球的某些引力周期相关连。

有关此机制是否存在或如何运作,威尔持对此持开放的态度。他希望其他科学家能将他的发现看作是邀请他们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他说:“对于如何发生,我没有得出答案,不过我认为,我发现的事实已把这些问题提了出来。”

谢选骏指出:“月亮的盈亏圆缺会影响你的情绪”,说明“每个人都有月经”。难怪有的民族会崇拜月亮,这些“月经民族”和“月经文化”创造了“月经宗教”,因此他们写出来的经典才是真正的《月经》。例如古代的巴比伦人有月神崇拜,现代的穆斯林有新月图腾。在他们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本月经”才是正常的现象。他们的感性超过了理性,与崇拜太阳的民族经常处于属火不容的战争状态——例如在佛教和天主教的圣人头上,都有一个象征太阳的光轮或法轮,所以显然属于崇拜太阳的民族。



【059、南北朝历史哲学开始普及了】


南北朝历史哲学,属于一种“历史力学”或“社会力学”。

《大陆防长警告台独:如美南北战争》(2018年11月10日 12:49 中时 林劲杰)报道:

陆美于美东时间9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第二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表示,中方致力与美国以「不对抗」方式合作,但敦促美方停止派遣军舰和飞机到南海大陆拥有主权的岛礁;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则表示,华府无意对陆发起新冷战,两国在许多议题仍然有必要合作。谈到台湾问题,大陆防长魏凤说,追求统一是党和国家的目标,如果台湾从大陆分裂出去,解放军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正如当年美国南北战争一样。

路透报导,出席会议的还有美国国防部长马提斯。双方讨论了贸易纠纷、台湾、大陆境内穆斯林少数民族待遇、G20「习川会」筹备以及亚太地区航行自由等问题。在会后共同会见记者时,双方代表都强调,本次会谈是坦诚、建设性及富有成果的。蓬佩奥说,美国寻求与大陆建立建设性、以成果为导向、互惠和互相尊重的关系。蓬佩奥强调,「美国不会对中国採取冷战或遏制政策。」他认为即使两国关系面临艰难的挑战,「合作仍然是许多问题的必要条件」,包括说服北韩弃核。双方特别在南海问题针锋相对,蓬佩奥指出:「我们继续关注到中国在南海的活动和军事化。 我们敦促中国履行过去在这一领域的承诺。」

杨洁篪则说,大陆致力于「不对抗」,但北京有权在自己领土建立「必要的防御设施」,敦促美方停止派遣军舰和飞机到南海岛礁。马提斯则坚持行动是合乎国际法。贸易方面,杨洁篪及魏凤和均警告,陆美贸易战只会伤及双方,并呼吁保持两国沟通管道畅通。杨洁篪说,希望双方能够「不久」后找到一个大家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台湾问题上,魏凤和再一次主动提到实现中国统一中共党和国家的历史任务之一,又以美国的「效忠宣示」(Pledge of Allegiance)誓词为例,强调中国亦有「上帝庇佑下的国家不可分割」的类似立场,表明「如果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会像美国当年南北战争一样,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中国主权。」

蓬佩奥则重申美台有坚定的关系,对大陆持续施压迫台湾国际空间的作为表达关切,但美国长期以来的「一中政策」没有改变,所有做法也与自身政策一致。

谢选骏指出:看来共产党中国为了统一中国,准备承认上帝了的权威了。既然如此,赶紧把被拔掉的十字架重新树立起来吧!否则,中国将不会有你们来统一,而是你们被中国所消灭了。

《中美对话态度强硬 南海台湾针锋相对》(2018-11-10 自由亚洲)报道:

2018年11月9日,中美第二轮外交安全对话结束后,双方四名高层官员会见记者,魏凤和、杨洁篪、蓬佩奥及马蒂斯。

中美外交安全对话召开,双方讨论多个议题,但在南海及台湾问题上,双方显得态度强硬,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在相隔约一年半之后,中美第二轮外交安全对话周五(9日)在华盛顿举行,中方代表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美方代表是国务卿蓬佩奥及国防部长马蒂斯。

中美四名高官会后举行联合记者会,杨洁篪形容对话富建设性,但他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基础,指已经在对话中清楚表达立场,并批评美国战舰在南海巡航、以及对中国人权状况说三道四的行为。他强调,中美应互相尊重及寻求共同利益。杨洁篪说:在会谈当中也向美方提出,希望美方停止频繁派军舰机抵近中国有关岛礁,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的行为。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马蒂斯以强硬言词回应,指已明确表示,美国会遵循国际法,在南海继续飞行、航行及执行任务。但会寻求缓和关系,维持两国军方沟通渠道开放,以减少误判风险;而蓬佩奥亦指美方会继续关注中国在南海的活动,他表示,美国高度关注中国的军事政策、人权和维吾尔族人被拘留问题,强调美国无意寻求跟中国展开冷战或围堵政策,但就要求中国停止在南海的军事化行动,提醒中国要兑现过去曾说过不会军事化南海的承诺。

在台湾问题上,杨洁篪指台独及分裂势力是台海稳定的最大威胁, 敦促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以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而魏凤和强调,会不惜代价维护统一。魏凤和说:如果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会像美国当年南北战争一样,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中国的统一。

蓬佩奥指美方与台湾的关系牢固,重申美国对台湾的政策没有改变,但关注中国加强胁迫,限制台湾的国际空间。

对于魏凤和以美国南北战争来比喻大陆及台湾,台湾陆委会周六(10日)发声明批评,「中共错误比拟,完全悖离台海历史与现实」。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对本台指,南海和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根本的矛盾,虽然双方仍然有对话的可能性,但基本立场不会改变,两个问题上不会取得一致的共识。梁云祥说:(中美)双方肯定,尤其是中国特别不愿意冲突,因为冲突起来,这两个大国实在是对国际关系、整个局势影响太大,可是双方的基本立场相差得太远,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根本没有办法说服对方,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克制,维持现状,但是在解决(问题)几似不可能。

至于外界关注的中美贸易纠纷,杨洁篪指双方都认为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保持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强调中国的谈判大门常开,期望在平等基础上达成方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月底将在阿根廷举行会谈,蓬佩奥期望透过两国元首互动改善关系。他指特朗普已表明美国寻求与中国建立具建设性,目标为本的关系建基于公平、互惠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私人关系的互信和坦承,会长久发挥作用而达致目标。他强调,美国并非寻求与中国进行「新冷战」或遏制中国的政策,相反,美国希望中国采取负责任及公平行动,支持两国的安全及繁荣。

近日传出有华尔街高层向白宫施压,要求特朗普尽快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形容这批华尔街高层充当无偿的外国代理人,插手外交事务,批评他们削弱总统的谈判地位。他指有关行为损害美国利益,只会为谈判带来反效果,强调华府不需要协助。

谢选骏指出:我1975年发现“南北朝历史机理”到现在,已经四十三年了!终于看见它慢慢普及了。由此我知道了“大思想家为何死后才能成名”——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超逸绝伦,而消化这些思想,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时间。

《纽时:南海中美随时爆战堪忧》(2018年11月11日 转载法广RFI 小山)报道:

中美举行安全战略对话之际,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警告中美两国贸易争端恶化两国关系,对中美在南海降温起反面作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对抗主要集中在中国对几乎整个南海的领土主张以及美国挑战它的企图。双方的立场都如此坚定,以至于任何化解或避免对抗的妥协行为似乎都不太可能恐致冲突升级。

据纽约时报报道,今年9月,美国驱逐舰“迪凯特号”与一艘中国军舰在南海险些相撞。两国海军没有就防止冲突升级的基本行为准则达成协议。中国军舰先是在远处警告美国驱逐舰正走在南海的一条“危险航道”上。然后,它快速逼近,双方的距离近到了危险的程度。在气氛高度紧张的几分钟里,冲突似乎一触即发。

美国军舰“迪凯特号”(Decatur)拉响了汽笛。中国人没有理会。相反,中国军舰准备抛下大型减震垫来保护自己的船。其中一名美国水兵说,他们“想把我们挤开”。报道据一名以匿名为条件详述此次事件的美国高级官员称,9月的那个清晨,在那片风平浪静的热带水域,“迪凯特号”向右急转舵,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 它可能会严重损坏双方的船只,导致两边的人员出现伤亡,令两个核大国陷入一场国际危机。

两艘军舰之间的距离不到45码(约合41米),这是美国海军对中国在南海的军事集结提出质疑以来,双方最险的一次接触。9月30日的冲突凸显出美国指挥官所担心的,即在这条存在争议的航道上,双方对峙进入了一个危险的新阶段,但在这个阶段,甚至没有就防止冲突升级的基本行为准则达成冷战式协议。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南海问题专家布伦丹·泰勒(Brendan Taylor)表示:“在亚洲紧张形势一触即发的地方,正在展开一场懦夫博弈。”他认为,“冲突发生只是时间问题,”泰勒说。他还认为这样的事件存在升级变成更大危机的可能。报道说,美国国防部长吉姆·马蒂斯和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周五在华盛顿举行会晤,讨论缓和南海的紧张局势。但双方似乎都不准备做出让步。

贸易战以及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Mike Pence)上月在一次演讲中宣布美国将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立场,都不利于双方采取行动缓和围绕该航道的紧张局势。尽管存在风险,但双方似乎都不准备做出让步。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M·理查森上将(Adm. John M. Richardson)在9月的虚惊一场后警告,美中“将在公海更加频繁地相遇。”特朗普政府去年要求海军对中国的领土主张采取更多行动,并更频繁地派遣军舰前往中国建造的人工岛附近海域,这些人工岛有机库、跑道、深水港,最近还部署了近程导弹。华盛顿最近还要求盟国提供军舰参与这项任务。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中国将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加美国及其他有关国家做出这种挑衅行为的代价,”位于海口的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说;他的话往往反映中国海军的观点。“否则,挑衅方的行动指挥更加频繁、更加肆无忌惮。”

然而,与迪凯特驱逐舰几近相撞表明了双方兵戈相见的危险性。报道说,事件发生时,载有300名船员的迪凯特驱逐舰正在南薰礁12海里内航行,这是中国自2014年扩大并武装的这片海域里的两座露头。载有相似数量海员的中国驱逐舰“兰州”号从它后面加速并超过了它。

纽约时报说,关于事情经过的描述是基于对美国官员的采访,以及英国国防部向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发布的视频,美国国防官员称该视频是真实的。

随着中国部署更多的飞机和船只来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这种近距离接触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美国方面表示,去年太平洋地区的美中船只及飞机在空中及海上发生了18起不安全事件,比往年略有增加。

2016年,一位美国海军军官在位于南海的“钱塞勒斯维尔”号导弹巡洋舰上。中国对几乎整个海域都提出了领土主张。分析人士说,中国和美国在南海地区缺乏关于游戏规则的协议会增加发生致命事故的风险。

2001年,中国一架战斗机和美国一架EP-3侦察机在海南岛附近相撞,造成一名中国飞行员死亡,两国关系因此恶化了数月。两国政府后来同意设置一条军方热线来处理此类事故,但这一渠道并不完全有效。

在冷战期间,华盛顿和莫斯科遵循“海上事故协定”(Incidents at Sea Agreement),或多或少管理了两国海军的运作方式。但美国与中国间的海军竞赛是不同的。当时,莫斯科和华盛顿希望确保公海航行自由,以使两个国家都能追求其全球利益。

据纽约时报说,然而,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对抗主要集中在中国对几乎整个南海的领土主张以及美国挑战它的企图。双方的立场都如此坚定,以至于任何化解或避免对抗的妥协行为似乎都不太可能。迪凯特驱逐舰的使命是指出公海向所有人开放,中国声称为主权领土的12海里区域不符合国际法。中国人认为,海牙常设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于2016年定义的国际法不适用。

2014年,美国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签署了《海上意外相遇规则》(Code for Unplanned Encounters at Sea),该准则效仿了早期与苏联签订的协议的各个方面,并阐明了对抗相关条款。但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海事专家高瑞连(Collin Koh)表示,该守则是自愿的,并没有解决领海的基本问题以及谁可以去哪里的问题。他认为,“这更像是绅士的协议。”

上周,理查森敦促中国“恢复对共识准则的一贯遵守”,他说这将“尽量减少导致局部事件和潜在升级的误判的可能性”。事实上,他是在要求中国船只不再充当南海的领主。70年来,美国在太平洋掌握着无可争议的权力,现在它担心其船舰和船员处于守势,这令对抗的感觉进一步增强。

今年5月,美国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司令菲利普·S·戴维森(Philip S. Davidson)向国会表示,中国“有能力在除了与美国开战外的任何情况下控制南海”。这导致了对海军战略和支出优先事项的重新评估。特朗普政府在推动海军在南海做更多事情的同时却在减少投入,而中国的投入在增加。

2017年,中国拥有317艘战舰和潜艇,而美国海军拥有283艘。虽然有60%的海军在太平洋,但总体力量较小,意味着在中国周边地区部署的兵力也会较少。

一位美国军方高级官员称,五角大楼的一项预测显示,到2025年,中国军方的战斗机将增加30%,航空母舰将从目前的两艘增加到四艘。该预测称,预计中国还将拥有更多的导弹驱逐舰、先进的海底战斗系统和超音速导弹。

太平洋舰队情报和信息部门主任戴尔·F·里利奇(Dale F. Rielage)撰写的题为《我们如何输掉太平洋战争》的虚构叙述,反映了美国对北京的海军现代化的担忧,该文在一份海军官方期刊上发表。文章描绘了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地区可能出现的黑暗结局。

纽约时报说,作者以2025年的军事调度形式撰写此文,哀叹海军如何被迫“拆用飞机、部件和人员”,并怀疑它是否能够“爬”回西太平洋。

谢选骏指出:新的南北朝的终结,将取决于中美对决的结果——只有南北朝结束以后,隋唐盛世才会出现,而不是在此之前。所以,现在有关“中国千年盛世”的宣传,纯属猪头的意淫。中国大陆连马列主义还没有脱掉,怎么可能“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呢?除非,这个“中华民族”指的就是黄俄。



【060、逆来顺受的螺丝钉哲学】


网文《研究发现:善恶有报是真正的科学》(21财经搜索 2017年9月4日)报道:

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合作研究了“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课题,工作者随机抽取了7000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统计研究发现,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而后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在不同种族、阶层、健身习惯的人群中,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于是科学家公布了研究成果,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

美国科学家发现因果报应的重大秘密。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恶有恶报”有科学根据。

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年龄的守法少年强壮,但当他们步入中年之后,健康状况就急速下降,住院和残障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好多倍。这比较好理解,很可能跟犯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与心理状态有关系。

科学家在神经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的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健;而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走的是相反的神经系统:即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而正向系统被抑制住,身体机能的良性回圈会被破坏。所以善良正直的人往往更加健康长寿。

同时,美国有份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坏心情产生毒素》的研究报告,报告中称:“在心理实验室中的试验显示,我们人类的恶念,能引起生理上的化学物质变化,在血液中产生一种毒素。

当人在正常心态下向一个冰杯内吐气时,凝附着的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物质;而当人处在怨恨、暴怒、恐怖、嫉妒的心情下,凝聚起的物体便分别显现出不同的颜色,通过化学分析得知,人的负面思想会使人的体液内产生毒素。”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合作研究了“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课题,工作者随机抽取了7000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统计研究发现,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而后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在不同种族、阶层、健身习惯的人群中,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于是科学家公布了研究成果,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

更多不同的实验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纯净、慈善、正面的思想状态能令生命健康喜悦,而恶念会让机体组织失衡与病变。这是在生理医学领域中的发现,而这些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籍中都有系统的阐述。

如孔子说过的“仁者寿”、医学古籍中讲过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等。

无神论者往往都会说,这只是心理意识的暗示作用,道德都是人自己制订的,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善恶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好人坏人也都是人自己定义的。

如果一个人不在这种人为的道德薰陶下长大,就不会产生这种影响人体健康的负罪感了。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善恶有着不同的能量频率,有着不同的物质特性;刚刚出生不久、没有经过观念教化的婴儿都有着善良的本性;当人要说谎、欺骗时,无论情绪如何稳定,但生理状态都会出现不由自主的变化,且都能被精密的测谎仪监测到,人的机体似乎遵循着某种客观特性在运转,不以人的思想状态为改变。

21世纪之初轰动全世界的水结晶形态研究显示,万物有灵,天地有特性存在,善恶在自然中似乎有着客观的标准,不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虚幻概念。

当水接触到慈悲、博爱、幸福、鼓励这些良性资讯,或者是在美妙的音乐场中时,水结晶会呈现出绚丽、美妙而牢固的形态构造;而如果当水接触到负面的资讯时,水结晶的构造会变异、扭曲,甚至根本涣散无法成形。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内70%以上的物质都是水,当人处于不同的状态时,其身体机能也都会发生类似的变化。

20世纪末蓬勃兴起的“濒死体验”与“催眠回溯前世”研究已经给全世界带来了讯息:生命轮回、另外空间、因缘果报甚至天堂地狱原来都是存在的。

人做了坏事,对谁不好,如果这辈子没能“现世现报”,那很可能就延续到下一辈子来偿还,直到业力偿还掉为止,甚至这个人投胎转生后扮演的角色也与前世的业力积累有直接关系。

这正像中国人的一句老话说的那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什么都报”。

这不是虚幻的说教,历史上、现实中的真实事例比比皆是,与今天的科学实证相互映照。

为什么人做了坏事后要遭到报应?

在这物质世界的表像背后,是不是有着人们看不见的造化之手在安排着这一切?

古人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宇宙运行的法则是公平的,那是稳定平衡一切物质运转的保证,让善者得好报,让坏人获恶报。

但为什么做了坏事的人要承受灾祸、磨难的果报?为什么让好人得好,而不是让坏人得好呢?这是否揭示了一个更大的事实:在物质世界的背后有其固有规律或曰运行特性存在,而“善”恰恰与这特质相契合,故得长久,而“恶”终因有违宇宙特性、根本道法而易于败亡,正象老子所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现代的实证科学很讲究依据,当有了大量的科学依据时,人们才会承认和认识某种事物。所以,致使很多久远时期留下的传统,因为科学探索手段的局限,而一再在人类受到排挤和异议,善恶有报就是其中一例。

尽管千百年来,善恶有报一直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即使很多的书籍,比如《集福消灾之道》、《因话录》等记载了大量翔实的实例,可以证明善恶有报的真实性,但中间的过程如何运作,却难以使人们接受和理解。

毕竟,谁也看不见过程的转化关系,只能单纯的看到报应的结果。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和小说家吉尔奈马克从现代科学和医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的种种善行,在“付出”与“回报”之间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关系进行了深度的研究。

研究人员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测量表,并长期追踪一些乐于付出的人,分门别类的对每一种“付出”带来的“回报”进行物理统计和生理分析,从而揭示了“付出”产生的“医疗作用”和“快乐指数”:“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人,这些善行确实对自身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自身的社会能力、判断能力、正面情绪以及心态等都会全面提升。

哪怕对别人一个会心的微笑,传递一个友好的幽默的表情,这些简单的行为,都会引起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增加。

在他们综合了四十多所美国主要大学一百多项研究成果后,并结合长期追踪的实验报告显示的资料,他们得出了令人惊讶的消息:人们善良的行为,比如赞美、宽恕、勇气、幽默、尊重、同情、忠诚等等,这些行为的付出显示:“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然不知……”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讲到:“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静,是指人的精神、情志保持在澹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记忆体、心神平安的目的。其实,静的意义很广泛,不是单纯的静止不动,而是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受到外因的冲撞时,能有豁达的心胸去包容,去体谅,而不是马上进入热战状态,唇枪舌剑一番。现代的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入静后,大脑可以回复到儿童时代的脑电波状态,使得衰老暂时得到“逆转”。

从这些科学研究来看,善恶有报已经超越了有神论所宣导的生命价值取向,而是整个人类在此基础上发展和生存的规律。

这些科学研究也从侧面证实了,古人对善恶有报的信,并不是思想的封闭和愚见,而是那个时代,很大一个群体对待生命的根本看法。

对善恶有报的信,也正说明人的思想是开阔的,开明的。心态的开放传达着生命对未知事物保持的谦卑。

因为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所以不会随意的用极端的思想,去封闭自己的出路,思想境界也很容易摆脱恶念的禁锢,开明的思想产生的效应,自然的能够感应天地之间的和谐。

也正如医学古籍中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生命自然健康,自然福寿。

……

谢选骏指出:上文进行了巧妙的偷梁换柱,把善恶与逆来顺受联系了起来。结果,不听话的孩子就被戴上了“负面思考”的帽子。而非主流的东西就被贴上了“负面思想”的标签。这是典型的乡愿与小人儒,非君子所为也。几百年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跌人气中国文明,就是沿着这样一个下行的通道,一步步进入了死胡同。毛泽东不思悔改,还要在被迫的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之上,逼良为娼,让干部群众自觉自愿地充当他的国家机器的螺丝钉哲学,把中国弄得一穷二白,活活饿死和被迫流产了几亿人口。现在,这样的伪哲学又打着科学的幌子,售卖到了市面上,为权贵资本继续培养血汗工厂的部件和“白领”。如此“延长人的寿命”,其实只是“养鸡场的哲学”,殊不可取也。



【061、贫穷的根源在于安贫乐道】


《卧底贫民窟8年,撕开真相:穷人为什么穷?》(2020-05-12 世界华人周刊)报道:

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不努力?因为懒?还是因为没有机会?2006年经济学大咖和心理学大咖强强联合,经过8年不断在贫民窟的调查研究,他们有了一个发现,比贫穷更可怕的,是贫穷会限制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沙菲,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调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穷人,发现真正导致穷人走不出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陷入了“稀缺”的陷阱之中。稀缺心态是不被外界所重视的一种心态,但它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举止。

2014年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了一本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被各界专家学者都认为这是一本影响了全世界的书。

我们先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正陷入财务危机之中,有几份账单等着你偿还,信用卡也被你刷爆了,每天你都在为钱而心烦意乱。请问,这个时候你还会工资一发下来就花个精光吗?还会去买一台先使用半年然后再付费的蓝光投影仪吗?

我想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肯定不会!但现实中,很多陷入财务危机的人往往很难做到如此理性。肖恩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个体面的工作,但他的财务却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他已经欠了银行一屁股的债,有时候电话响了都会让他变得慌张起来,生怕又是哪家银行在催他赶紧还钱。肖恩也知道,要想摆脱现状的困扰,他得节约开支,能省则省。可他发现,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法省钱,到处都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喜欢好久的那件夹克正在打折,折扣优惠比之前都高了很多;女儿的生日快到了,实在不能给她送一个廉价的生日礼物;朋友马上要结婚了,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忍不住要花钱、不得不要花钱,这些事情让肖恩不仅没能省下钱,欠的钱反倒更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肖恩陷入了一种由没钱而引发的稀缺心态。

什么是稀缺心态?就是当我们拥有少于需求时,这种不幸福的感觉强行侵入了我们思想之中,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大家常常说得穷人思维,这是一种在我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没钱固然可怕,可比没钱更可怕的是陷入了稀缺心态,如果不摆脱这种心态,只会让人在贫穷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目光短浅,仅考虑当下——稀缺心态很容易让人的目光变得短浅,会让人一直慌慌张张局部地、暂时性地解决问题。经济学家曾对印度的街头小贩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这些小贩在街头兜售各种鲜花、蔬菜和水果,他们的营业模式很简单,就是每天清晨去批发市场进上一天的货物,当天卖完当天回本。这些小贩们都没有什么钱,他们都会向银行借1000卢比来进货,每天赚的一半收入用来支付这1000卢比的利息。

如果小贩们每天能少买一杯茶喝、少吃一点零食,那么一天就可以多攒下5卢比去进货,经过50天的努力就可以免去向银行借1000卢比了。听上去并不难,不过是近两个月的时间,就能摆脱借贷。可因为稀缺心态,小贩们深陷借钱、还利息、再借钱、再还利息的怪圈之中。

也许,你会说,这些小贩们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钱,如果能多一点钱,他们自然不会一直原地打转,能够摆脱这个恶性循环。事实发现,结果并非如此。经济学家帮数百名小贩偿还了欠银行的债务,在最初的几个月,无债一身轻的小贩们没有把钱随意花掉,也没有再次借债,每天赚得钱都能够存下来了。可随后的几个月里,小贩们开始一点点地又回到了最初状态,又开始借钱、还利息、再借钱、再还利息。只是短短一年,所有人的债务量又回到了当初的状态。

知乎上,有一个年轻人问,自己欠了钱该怎么去偿还?很多人都说能省则省,把钱都拿来还债。有一个高赞回答让我印象格外深刻,他说,千万不要把所有钱都用来还债,也得拿一部分钱存着,这就是为了防止未来因为突发事件而再次因为没钱借贷。

人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一个人若不能从长远来规划财务,他所做的一切就只能是局限于眼前那些开销,甚至还为了补眼前的窟窿而去挪用未来的资源。长此以往哪怕是解决了目前的财务危机,但也会给未来的财务危机埋下一个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爆。

制造噪声,分散注意力——约翰是个大学生,就在他考试前一天得知了一个消息,两项本应该要发放的奖学金突然取消了。约翰原本上学的钱都是家里东拼西凑出来的,最后用上了学生贷款、学院补助、奖学金这才算是凑够了学费和生活费。一想到下个学期的学费,约翰就开始发愁。能不能再问银行贷款了?自己以后能不能还得起?要不要问叔叔借点钱?要是爸爸知道了怎么办?再不然就转学去个收费便宜的学校?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约翰的脑海之中,让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安下心准备考试,在考试中也答错了好几道题。

稀缺心态对人的影响很大,其中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会在我们脑海中制造很多很多想法,它们就跟不断干扰我们的噪声一样,不但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还会让我们犯不少低级的错误。

在没钱的时候,人更容易思想抛锚,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那些在我们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危害,但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发现当人在没钱的时候,他们的响应速度要比有钱时慢11%,而且还会犯下多出15%的错误。其实不难理解,我们都曾有过满腹心事的时候,每次当我们心事越多我们做事情的效率就越低,出错的概率也就越大。就像手机开多了APP会卡,电脑开多了网页会变慢,我们的大脑承载了太多的信息之后也会变得迟缓。

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度的,现有的资源不足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大脑就会被这种痛苦所折磨,当长期处于这种折磨下,人又怎么会变得特别好呢?毕竟越是稀缺,大脑运行的负荷就越重。

一不小心就陷入借贷——如果说,前面两种危害都是有点虚无缥缈的,那这种危害那绝对杀伤力很强——让人一不小心就陷入借贷之中。桑德拉的丈夫失业了,两人原本一直都能提前一个月支付房租和各项账单,就因为丈夫的突然失业,让他们有点捉襟见肘了。原本手头也不宽裕了,汽车保险也该要续费了,没办法桑德拉就去向银行贷款。

这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开始借贷的次数越来越多,额度越来越大。每次工资一发就是想着赶紧先把贷款还了,等半个月后没钱花了,就只能再去贷款,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下仅仅半年的时间,他们就已经无力偿还本金了,每个月的工资就只够清还一个利息。最后差点因为拖欠房租被房东赶出去。桑德拉很不明白,她并没有拿这些钱去挥霍,怎么窟窿就越补越大了?其实原因并不难理解,因为稀缺心态让人目光变得短视,为了能尽快解决当下的难题就挪用了未来的资源。今天的稀缺导致了明天更大的稀缺。

不是说借贷不行,当未来的资源能给你当下比未来更大的利益时,借贷完全没有问题。但很多人的借贷只是为了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现在借贷途径这么多,当人为了以解燃眉之急时,很容易就想去借贷,有时甚至都顾不得那高昂的利息。

2005年4月23日,一名美国消防员布莱恩·亨顿在一次救火行动中去世了,去世的原因不是因为火焰灼伤或者是房屋倒塌,而是在救火的路上,因为没有系安全带而发生车祸去世。曾看过一个数据,消防队员在车辆事故中丧生的概率排行第二位,1984—2000年期间,因发生车祸而去世的消防员,有79%都是因为没有系安全带。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太专注于节省时间,而忽略了节省时间之外的东西。救火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凡事一定要快,消防员们在接到报警后的短短60秒钟,就能够把裤子、外套、面罩、手套、头盔、靴子一件不落地穿戴整齐并跳上消防车。所以当他们争分夺秒去救火时,却把系好安全带这样的事情给忘记了。只要资源变得稀缺,人就会陷入一种稀缺心态,它就会俘虏人的思想,让人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就陷入了稀缺的怪圈之中。这就是稀缺心态给人带来最直观的伤害。

资源总是有限的,我们肯定都会多多少少遇到资源稀缺的时候,即使不是金钱的稀缺,也可能会是时间的稀缺或者是情感的稀缺。既然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拥有充足的资源,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稀缺带给我们的伤害呢?

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做法:

①时刻提醒自己关注重要的事情——当忽视重要的事情,往往就是导致更大损失的开始,所以为了降低损失,第一步就是去关注那些重要的事情。哪怕赚得钱再少,也要给身体定期做检查、存好备用金、给未来必要的事情留下预算……这些短期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可当身体病了、收入锐减了,你就会庆幸自己没有落下这些重要的事情。

②保持警觉——当人被稀缺心态俘获时,意志力就会变弱,这时人很容易就会被各种欲望、诱惑打败。所以要让自己保持警觉性,尽量不要让自己的意志力去与欲望、诱惑作斗争。比如,你知道自己这个月没有买衣服的预算,那就不要去逛服装店;知道自己这个月没有买零食的预算,那就不要往超市的零食区去……这样彻底的隔断,总比让意志力跟着去做一番斗争的强。

③合理分配注意力——脑子中太多一闪而过的碎碎念很容易让人注意力分散。所以要适当清理一下自己的大脑,优化一下大脑的运行空间,当你把注意力从无用之事拉了回来之后,你就会发现大脑运行地更顺畅了。如果有必要,适当给大脑来个彻底的休息日,关上手机、关上电脑,短暂地远离一切纷纷扰扰,让它好好放空一会儿。

④在富裕的时候去做事——在钱多的时候、时间多的时候去做最重要的事情。比如钱多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买个保险、多存点钱,不要想着全花了,等到陷入稀缺状态时,这些都能帮你一把。比如时间多的时候,可以去做那些最重要有最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全都用来看电视、睡大觉了。没有人会处于永远的稀缺,只要把人生最佳时机与富裕相联系起来,很多事情就会好办很多。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够在摆脱稀缺心态的影响,不要陷入这个怪圈之中。

谢选骏指出:上文所的“稀缺心态”其实就是“鼠目寸光”、“智商低下”、“缺乏意志”;但实际上,这还不是贫穷的根本原因,贫穷的根本原因其实因为“穷人”的“安贫乐道”——所谓“安贫”就是不愿、不敢、不能“穷则思变”、“铤而走险”;所谓“乐道”,就是被社会的法则束缚住了,追随宣传、广告、权势集团的要求,让自己被牢牢地绑在奴役的道路上了。穷人遵循规则(乐道)而非打破规则、创造规则进而改变规则、制定规则,所以穷人会因为安贫乐道而穷,富人会因为穷人的安贫乐道、甘当驯服工具而富。而教穷摆脱“稀缺心态”的系列说法,就是嫌穷人还不够穷,要穷人“知足常乐”、进一步驯服,甘当巡抚大人的更为驯服的工具罢了。这就是网民所哀嚎的“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062、丧失目标才可以回到自我】


丧失目标才可以回到自我,这时,人生多么空虚。所以人们都不断设立目标,为的是填满空虚的内心(有无灵魂则另当别论了)。

有了目标,人就开始异化,开始为目标献身,让自己成为工具。不仅人为财死,而且鸟为食亡。

异化可以使人忘我——在这种意义上,反对异化的人道主义者,带来的不是思想解放,而是虚无主义。

网文《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研究综述》这样写道:

模块一:研究概况

80年代初期展开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是新时期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据有关统计,从1980年到1983年,全国有近200种杂志卷入了这场讨论,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刊登过这方面的讨论文章,并且不少报刊还开辟专栏。各地出版了20多种讨论文集,发表文章的总数约在750篇以上。此间,各种类型的讨论会、报告会、座谈会等也在各地不断举办。可以说,这场讨论的热度,在我国理论界是罕见的。

人道主义研究“热”之所以在80年代初的中国发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首先,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的兴起,是真理标准讨论合乎逻辑的深化。没有以真理标准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如此广泛地探讨人的问题的哲学争论是不可能发生的。其次,这场讨论的直接背景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造成了人的尊严、人格、人性、人的价值和主体性的严重扭曲和践踏,当人们从十年噩梦中苏醒过来时,就迫切需要恢复人的尊严、提高人的价值,从而构成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热”的直接动因。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哲学界就曾经出现过人道主义研究的热潮,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理论界也曾展开过对人道主义问题的广泛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这些思潮和研究成果传入中国,对中国思想界广泛讨论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无疑起到了某种“催生”作用。

这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大致经历了兴起、高潮和冷落这样几个阶段。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如怎样理解和看待异化概念,马克思思想成熟的标志是什么,“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怎样,人的本质是什么,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等等。其中最重要,也是争论各方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和异化问题。在讨论中,主要形成了三方观点:以周扬、王若水为代表的一方,肯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并认为在从传统的人道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转变中,异化概念的改造起了关键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异化仍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经济、政治、思想领域都存在异化;以黄楠森为代表的一方则否认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反对滥用异化概念,认为一切人道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历史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异化不是一个科学术语,用异化概念来解释社会现象只能引起思想和理论上的混乱;最后是胡乔木对这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作出权威总结,他把人道主义作了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与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的逻辑二分,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必须坚决拒斥,而作为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异化概念的应用应严格限制在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把社会主义的种种消极现象也纳入异化公式,只能给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自胡乔木于1984年1月3日在中央党校所作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讲话发表(不久又由人民出版社印成单行本)后,这场讨论“热”便冷落下来,意味着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这场讨论宣告结束。

模块二:论点摘要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是这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的核心问题,也是这场讨论的重点。从本质上看,这一问题实际上折射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如何看待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亦即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意义。可以说,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再认识的理论问题,又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提出来的现实问题。因此,弄清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该说,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之一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历史地加以扬弃的对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思想史的联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世界观和历史观,在总体上超越了人道主义的历史观。所以,把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视两者为毫不相干的东西,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同样,把两者混淆起来,或者以人道主义去解释马克思主义,或者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错误理解。在这场讨论中,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纳入人道主义体系之中。这种观点对人道主义作了狭义和广义之分,认为狭义的人道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抽象的虚伪的人道主义,而广义的人道主义则是泛指一切以人、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旨的观念或哲学思想。从这个意义上,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彻底的最高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以此同其他虚伪的人道主义相区别。有论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把人视为哲学的出发点,就把人的解放当做自己的最高目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不仅没有取消或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反而使它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而得到加强。还有论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道主义历来追求的目标,因而也是人道主义的基本标志,而马克思主义最强调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同共产主义人道主义的实现视为一体;在《资本论》中也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人道派”,批判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放弃了人道主义,只说明两者在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上的观点不同。“人道派”幻想在人奴役人的社会里靠“理性的力量”、“良心发展”、“泛爱’’等唯心主义说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则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为了同“人道派”划清界限,马克思后来才放弃了“人道主义’’的用语,但是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放弃的,只是“人道主义”的称号,而不是它的实质。持这类观点的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克服了以往人道主义的抽象性、片面性、空想性,因而是最现实、最科学、最革命、最彻底的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即肯定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但又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如周扬就明确指出:“我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纳入人道主义的体系之中,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全部归结为人道主义;但是,我们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人道主义的。当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他们还具体分析了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认为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出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抨击旧制度、摒弃中世纪宗教神学、冲破封建主义束缚方面都曾经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不能对其一概否定,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也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同盟军;但是,它的根本缺陷是用抽象的人性、人道观念去说明和解释历史,因而从整体上看是唯心主义的,未能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道主义,则扬弃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发生了质的根本变化,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在继承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的基本趋向的同时,又否定了其阶级局限,把关心人、重视人的人道主义的一般内涵推进和提升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并且一改传统人道主义的空洞说教,把它改造成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现实的人道主义或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找到实现这种真正人道主义的现实道路。因此,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同人性论、人道主义完全割裂开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完全排斥人性论、人道主义的观点,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都是不可取的、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当然包含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人道主义。持这种观点的论者在肯定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同时指出,人性论、人道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或最高原则,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全部归结为人道主义,把共产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认为人道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他们还特别强调,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充分重视社会主义建设中人的作用,发扬劳动人民的主人翁精神的创造性,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因此否认有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如黄楠森就指出:当马克思肯定人道主义的时候,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形成,而马克思主义一形成,他就对人道主义思想体系采取了批判的态度,直到他逝世。这派观点的论者认为,人道主义这个概念是在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的关系形成之后才产生的,人道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资产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思想实质上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而不相容的。因为人道主义的理论根据是抽象的人性论,它以人的自然属性或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忽视人的社会本质,其基本理论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这就从根本上同历史唯物主义完全矛盾。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分属于两个对立阶级的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是私有制的理论表现,共产主义是以消灭私有制为核心的,两者的理论出发点、基本原则、社会变革手段和研究方法,都是根本对立的。他们中有的论者还断言,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因此没有必要将人家的专利“开放”进马克思主义体系里面来。

二、关于异化问题

异化问题是与人道主义密切相关的,因为按照传统人道主义

的历史公式“人一非人一人”,也就是人的异化及人的异化的扬弃过程,异化构成了其中的内在环节。因此,对异化问题的看法,直接关系到如何看待人道主义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这场讨论中,对异化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围绕异化概念的内涵、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以及社会主义时期有无异化现象而展开的。

关于“异化”概念的含义,在讨论中主要有三种解释:一种观点从广义的角度把异化解释为“疏远”、“脱离”和“异己化”,把异化看做是一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从而肯定了异化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异化就是矛盾对立面的转化,甚至是辩证法三大规律的集中表现,这就不仅肯定了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肯定了异化概念的方法论意义;第三种观点认为,异化特指人的异化,它是依据抽象人性来考察社会历史的一种错误观点,借用异化概念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失落与否定,带有根本的局限性,因而它既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科学认识价值。

与异化概念的理解相关,争论各方对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也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一是认为异化概念是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概念,虽然马克思在后期很少使用,但不能由此否定其作用,它对历史认识的指导作用依然存在;二是认为异化概念是马克思历史观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用来分析人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的一个一贯的重要思想,并且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科学化;三是认为异化概念只是马克思在思想实现转变以前即早期所使用的概念,在这时的马克思那里,它也只是从表象的层面上描述了私有制条件下人的本质走向自我否定的外在表现,而无法进一步揭示这一现象赖以产生的历史基础以及扬弃这一状态的现实途径,其本质是唯心主义的,后来已被马克思所彻底否定,因此异化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概念,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范畴。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异化现象的争论,也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肯定社会主义时期仍存在广泛的异化现象,不光在思想上、政治上可能出现异化,经济上也可能出现异化,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仍需不断克服异化;二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部分异化现象的残余,但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因此不宜用异化概念来解释社会主义时期的各种消极现象;三是否认社会主义时期存在异化现象。这类分歧反映着对异化概念的不同理解,也体现着对异化概念方法论价值和诠释力的不同估价,以及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性质的不同判断。

三、胡乔木对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讨论的权威总结

如果说,从1980年到1983年展开的对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或争论,都是侧重于学术问题的研究活动和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的话,那么,胡乔木于1984年1月3日在中共中央党校所作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讲话的发表,则是他作为意识形态的主管代表。因此是意识形态的裁决,已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围,他的讲话实际上是对这场讨论的权威总结,宣告了这场讨论的终结。

对于这场讨论,胡乔木首先给予了明确的定性:“应该看到,现在确实出现了一股思潮,要用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甚至要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或部分归结为人道主义。有的同志提出了‘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样的根本性的理论命题;有的同志宣传‘人-非人-人’,(即人异化为非人,再克服异化复归于人)这样的历史公式;一些同志认为不但资本主义社会有异化,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异化;一些同志热衷于抽象地宣传‘人的价值’、‘人是目的’这类人道主义口号,认为可以靠它们去克服这种‘异化’。如此等等的说法,提出了这样一些根本问题: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怎样来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究竟应该用怎样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作为我们观察这些问题和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武器?我认为,现在这场争论的核心和实质就在这里面。”他指出:“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思潮,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学术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带根本性质的错误观点,不仅会引起思想理论的混乱,而且会产生消极的政治后果。”在这里,胡乔木把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的讨论从错误的学术思潮上升为错误的政治思潮,并且认为,由于这股思潮具有模糊的但是又相当固定的反现实的倾向,它们“可以把社会上的一切消极现象都归罪于社会制度或者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力量,把反对的目标集中于党和政府的领导,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上散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党的领导的不信任情绪和悲观心理。”因此,对这股思潮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加以讨伐,制止其蔓延。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定性下,这场讨论“热”从此冷落下来了。

其次,胡乔木在这篇讲话中对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出了权威的总结和说明。他一开始就将人道主义作出了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与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这样含义不同的逻辑二分。他指出:“关于人道主义,我想首先应该指出,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两个方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现在讨论人道主义问题,尤其需要注意两者的区别,以免造成意义上的混淆。”在对人道主义作了这样逻辑的区分以后,他接着对这两个含义上的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了说明。

胡乔木指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从学术领域到政治领域,从理论到实践在今天都是消极的、错误的,它不可能被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任何人类思想形式所改造、扬弃和吸收,因而必须予以坚决的拒斥,结束它的发展和存在。只有这样,才能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不至从科学再回到空想,才能保证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与此相反,“我们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同志,却企图抹煞这种对立,把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混合起来。他们或者要把马克思主义纳入人道主义而成为人道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一个派别(尽管被誉为‘真正’的、‘最高’的、‘最科学’的人道主义派别),或者要把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纳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一个部分(据此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核心和实质,是出发点和归宿)这两种含义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人道化。”对这两种观点,都必须坚决地批判和拒斥,因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不能互相混合、互相纳人、互相包括或互相归结。完全归结不能,部分归结也不能。人道主义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不能补充、纠正或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反,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说明人道主义的历史根源和历史作用,指出它的历史局限,结束它所代表的人类历史观发展史上一个过去了的时代。”他还指出,现在我们的这些笼统宣传人道主义的同志的主张,其实质“是要把我们的历史观从唯物主义倒回到唯心主义,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学说从科学倒回到空想”,因此,这样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不能接受的。

对于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胡乔木则表示能够容忍并允许它的存在,允许它在脱离其原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前提下,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能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当然这样的人道主义应该叫“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他说:“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它立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属于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这种意识形态;作为一项伦理原则,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的。”他还指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本质上不同于作为伦理原则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又同它有一定的批判继承关系。”在今天的中国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及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由于文化的落后和经济的落后,在现实生活中违反人道原则的犯罪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人缺乏关心、尊重、同情、爱护的冷漠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具有重要的迫切的现实意义。”他还指出,“五十年代后期以来,在我国多次批判过人道主义。这些批判的错误之一,是没有区别人道主义。这些批判的错误之一,是没有区别人道主义作为世界观、历史观和作为伦理原则这两个方面,把批判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变成反对任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以至连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也不宣传了。这种错误应该坚决纠正,不允许重复。在各项工作中,都应该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但是,“我们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不是把它当做我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而是把它当做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对待人的一项伦理原则。”

再次,关于异化问题,胡乔木也依据区别人道主义的模式,对异化概念作了两种区分。他指出:“对异化概念,要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作为理论和方法,一种是把异化作为表述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包括某些规律性现象)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拒绝前一种异化概念,而只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并且把它严格限制在阶级对抗的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他根据对异化概念含义的这种区分,即异化只能严格限制在分析阶级对抗社会的现象,从而对讨论中出现的社会主义异化理论进行了政治定性和批判。他指出:“有些同志说,异化就是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反对或支配主体本身。他们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把异化这种反映资本主义特定社会关系的历史的暂时的形式,变成了永恒的、可以无所不包的抽象公式。然后,又把它运用于分析社会主义,从而提出社会主义的异化问题。他们用这种方法把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混为一谈。”在这篇讲话中,胡乔木还通过进一步批判社会主义异化论者提出的“思想异化”、“政治异化”或“权力异化”及“经济异化”的观点,说明,“从异化的抽象公式出发,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种种消极现象统统纳入异化公式之中,势必把这些都看成是规律性的对抗性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中主体自己的活动造成的。这决不可能帮助我们解释和克服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任何消极现象,只能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以至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模块三:教师点评

经过胡乔木的权威总结,发生于80年代初期的这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宣告终结了。这场讨论是对“文革”浩劫的反思和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的回应,同时也是新时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虽然这场讨论还来不及全面而深入地展开便结束了,但哲学界对人的思考特别是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的思考并未停止。这场讨论带动了以后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等问题以及主体性问题、实践问题等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它对于中国完全走出“左”的思想禁区、走上现代化建设的健康轨道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见:唐晓勇、谭贵全《当代中国哲学改革与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模块四:拓展阅读

一、参考文献:

(一)著作

1、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人民出版社.1984

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综合理论研究室.异化与人道主义问题评论集.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3、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人道主义和异化三十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黄楠森.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北京大学哲学系.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陆梅林、程代熙.异化问题(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二)论文

1、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人民日报.1983-3-16

2、黄楠森.异化概念不能滥用.北京日报.1983-11-11

3、黄楠森.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认识和批判.红旗.1983(19)

4、刘秀兰.再论异化、人性、人道主义与文学艺术.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2)

5、丛大川.“实践的人道主义”辩──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50周年.南京社会科学.1994(3)

6、胡义成.用唯物史观审视人道主义──关于人道主义实质的一种非主流见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3)

7、张伟.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刍议.学术季刊.1994(3)

8、蔡函甫.人·实践·历史感──简论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特征.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2) 

9、王喜珍.历史角度:人道主义.青海社会科学.1995(3) 

10、陈刚.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兼谈哲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学海.1997(1)

11、李文成.马克思主义的两面旗帜: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3)

12、罗文东.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地位和作用.山东社会科学.1997(6)

13、丛大川.是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证还是人道主义的价值评价——有关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几个问题.东方论坛.1998(2 )

14、王金福.超越人道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历史观的发展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性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8(4)

15、王冰、迟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3)

16、张锡金.开端: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的讨论.学海.2003(6)

17、周峰.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超越.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18、刁世存.20世纪中国社会人道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5)

19、张晓东.科学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之维.南京社会科学.2005(8)

20、罗文东.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江汉论坛.2005(11 )

21、卢之超.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4) 

二、观点摘录:

1、张锡金:《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的讨论》,《学海》2003年第6期

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是在争鸣中曲折发展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讳言“人”的现象迅速改观,“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重新提到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面前。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的那场争论,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展开的。争论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引起,进而引发出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异化问题等,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放后,中国哲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曾作了艰苦的探索,涌现出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左倾错误强调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一面,因而人的研究受到严重的影响,如“人性、阶级性和共同人性”、“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社会主义和异化”等理论几乎没有留下值得称道的东西。这次争论的思路多指向过去,即主要从价值观、伦理学角度对我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非人性现象作价值和人道主义的评判,其实质是从哲学人性论上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以肯定人的价值,确立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这种关注人的现象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

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地位,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焦点之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关系的研究显得落后。哲学家王若水在1980年8月发表的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学术思想的发展是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不断地争鸣、驳难过程中实现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提出,是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学说研究深化的一个标志。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观点提出后,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84年1月胡乔木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认为马克思前期与后期对人的看法有区别,马克思在后期“有了新的出发点,并由此出发而建立了科学体系。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是不容和含糊的。提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样的命题,这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抹煞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这样,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实际上就被一笔勾销了。”

自50年代始,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都是不相容的观点在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大潮冲垮了旧的堤岸,一些理论工作者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认为不能全盘否定人道主义,需要肯定“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概念。

有一些学者认为,“人是出发点”这个命题是属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范围。这样,讨论人道主义问题也就势在必然。在关于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争论中,由于各方在对人的理解问题上的分歧很大,没有形成共识,讨论也就无法深入一步发展下去。但是,有着“问题意识”的学术界将会在一定的环境下,把这个问题探索下去,求得科学的解说。

王若水认为,“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点。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人道主义这个口号和概念。”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道主义,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相吻合的。“马克思始终是把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同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最彻底的人道主义。”当然,“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全部归结为人道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是饮食了人道主义的。正如我们所主张的不是别的唯物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一样,我们所主张的人道主义也不是别的人道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或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革命的人道主义,等等)。”

周扬赞同王若水在人道主义问题上的观点。他作为中国文化界一位领导者,参加过历次思想政治运动。这次他坦诚地承认:“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我们对人道主义与人性问题的研究,以及对有关文艺作品的评价,曾经走过一些弯路。……那个时候,人性、人道主义往往作为批判的对象,而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我们一直把人道主义一概当作修正主义批判,认为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绝对不相容。这种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有些基本是错误的。我过去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讲话,有些观点是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周扬的话含有个人忏悔与醒悟的性质,也揭示了建国后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研究产生沉闷现象的根本原因。

周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现实的人道主义。“我们都知道,从文艺复兴以来,崇尚人的全面发展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基本标志之一。……但是几个世纪以来,先进人们崇尚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这里,才有实现的可能。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人道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现实依据和方面,即改变旧的社会关系,取消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以往人道主义者幻想在奴役人的社会里,靠‘理性力量’、‘泛爱’、‘美’等唯心主义说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现实的人道主义。”

然而,周扬的文章刚发表,就受到中共高层领导者的批评,全国性的一些大型理论刊物,甚至那些专门摘录、转载文章的杂志,对这篇文章只字不提。这种“封杀”现象是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数年后周文又成了“宣传自由化”的代表作之一遭受责难。

值得注意的是,胡乔木提出,“人道主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为伦理观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两个方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它立足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属于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这种意识形态;作为一项伦理原则,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的。”一些人认为,胡乔木所提出的人道主义“两个含义”的观点是对人道主义的思想史的概括。但是王若水表示异议,他认为世界观“不仅反映世界本身,而且反映了某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因此,世界观不能排除价值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世界观包括价值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而有不同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把世界观和伦理道德平列起来,作为人道主义含义的‘两个方面’,是不妥当的。在我们党的文献中,‘世界观’一词也不是专指对世界的解释,而且兼有价值观念的含义。”

讨论人道主义,涉及到人的价值、人的地位、尊严的失落或复归等,这就不能回避与此密切相关的异化劳动问题等。

王若水断言,在社会主义里,“实践证明还是有异化的。不仅有思想上的异化,而且有政治上的异化,甚至经济上的异化”。当然,社会主义比之资本主义有极大的优越性,“但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任何异化了。在经济建设中,由于我们自食其果,没有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必然王国,过去就干了不少蠢事,到头来是我们自食其果,这就是经济领域的异化。由于民主和法制的不健全,人民的公仆有时会滥用人民赋于的权力,转过来做人民的主人,这就是政治领域的异化,或者叫权力的异化。至于思想领域里的异化,最典型的就是个人崇拜”。“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当不害怕承认现实。承认有异化,才能克服异化。”“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而在于我们的体制上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讨论“异化”问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异化”现象,就是有的文章逐渐地意识形态化,无端地加重了政治情感色彩,即离开了学术讨论的范围,将学术问题上“上纲、上线”。胡乔木说,“抛开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方法,把如此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异化,似乎有很深刻的内容,实际上思想极为贫乏。它在认识上不能推进任何对真理的接近,在实践上不能提供任何解决的办法。相反,由于它具有模糊的但是又相当固定的反现实的倾向,又具有可以到处乱套的抽象形式,可以把社会上的一切消极现象都归罪于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力量,把反对的目标集中于党和政府的领导,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上散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党的领导的不信任情绪和悲观心理。”他又说:“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思潮,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学术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带有根本性质的错误观点,不仅会引起思想理论的混乱,而且会产生消极的政治后果。”

基于胡乔木特殊的政治地位,其文章也就具有特殊的意义,以致王若水被免去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职务,周扬在一定的范围内作了自我检讨,对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渐趋沉寂。

总之,这场讨论使人们认识到,要研究人及人性、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应对“人”这一被忽视的问题继续深入地探讨,以恢复和确立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它在实践上既敢于正视人的问题,又告诫人们,社会主义应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命运。由此进一步激发了人们重视研究人的问题的热情,为20世纪后期促使人们思考人的主体性问题,把人本身对从自然、社会、历史等客体的从属中相对地独立出来,并提升为主体,把被以往哲学肢解的“人”整合成完整的人,进而把作为主体的完整的人作为专门研究的对象,以确立一种新的哲学、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人学科学揭开了序幕。

2、丛大川:《“实践的人道主义”辩──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50周年》,《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和费尔巴哈的抽象人道主义是对立的,这不仅在于二者有对认的阶级立场,而且还在于二者有对立的理论基础。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论,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具体的人的劳动本质的异化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新哲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借用了费尔巴哈“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等一系列人本学术语.,至把自己的共产主义称之谓“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完成了的人道主义”。那么能否据此认定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就是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遗迹或残迹呢?

这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我认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的肯定的评价,是肯定这一人本学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理性宗教的巨大批判价值,并未肯定这一脱离劳动实践、脱离阶级社会的抽象的人本学内容。马克思这时哲学思想确实受到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这一影响在于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着眼点或对象,即感性的人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性社会关系,但并没有接受费尔巴哈的这种脱离感性实践活动的抽象“感性”内容。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与之完全对立。马克思同样带着人自身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问题,但他把思维投射到社会的经济基础—人的物质劳动和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上,他全面地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私有财产及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利益、地租的相互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然后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性质:国民经济学虽然“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因为,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也就是说,它把应该加以论证的当作前提”,所以它就不可能指明以上经济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与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据的钥匙。”那么,更基本的前提是什么?打开资本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历史之谜的钥匙是什么?马克思“真正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运用实证科学的研究手段,独创了他的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的理论。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作为理论基础,全面地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深入地思考了工业所提出来的新的哲学问题,萌发出共产主义即完成了人道主义或实践的人道主义的新世界观。

在这里,马克思将白己的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和人的劳动的自我异化的共产主义视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这是否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残迹呢? 前面论及,费尔巴哈将人连同人的自然基础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视为哲学的最高对象、认定宗教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不是真正的实体和主体,而是人的本质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异化物。费尔巴哈认识到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但人又区别于一般自然存在物而具有自己特殊的类本质,他的哲学就是要扬弃宗教而复归人的自然本质和类本质。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并极力要统一两者。问题在于他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只是直观地看待感性的人,它始终不理解这种感性的本质是劳动和实践,所以他也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人和社会的真正本质,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问题。

马克思接受费尔巴哈新哲学的对象,把人及人的社会与外部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自己析学的最高问题,所以他也称自己的哲学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并从世界观的高度来统一或结合二者。问题的实质在于马克思要实现这统一或结合不是建立在感性直观上,而是建立.在人的劳动实践尤其是几人的劳动对自然的改造上。有了这一新的基础,二者的统一成为可能,劳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自由自觉的感性物质活动,但它的客观基础在自然界,因为劳动实践的主体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人的劳动对象是人之外的自然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实践活动是作为发挥自身的自然力去改变外部自然,同时改变自身的自然。可以说这是劳动实践的自然主义。另一方面,劳动又是人这个类所特有的有目的的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不只是白然存在物,而且主要是类存在物或社会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实践是主体人的一种主体性表现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使自然人化,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这即是劳动实践的人道主义。

3、张伟:《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刍议》,《学术季刊》1994年第3期

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上人道主义批判继承的产物。他们既吸取了其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关心人的自由和幸福,主张人的个性和才能充分发展等合理因素,又批判其唯心史观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本质,克服其抽象性、空想性与虚伪性的局限,用唯物史观建构了自身的人道主义理论。随后,其后继者依据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大致包含如下四个方面基本内容:

一、关于人、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理论。它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和人的本质,用社会的、阶级的、历史的观点对之进行具体分析,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确立理论立足点。

二、关于人的价值和地位的理论。它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摧残人,把无产者降为工具,将人贬为物的非人道性,提出应将他们从资本奴役中解脱出来,使之成为历史的主体、社会的主人,为无产阶级争取人权和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它则以劳动与贡献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主要标准。

三、关于人道的伦理原则的理论。它反对剥削制度对人实施非人道原则,也反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抽象与空想的博爱原则,坚持人道原则与阶级原则相统一,未来的道德理想与现实的伦理要求相区别,为确立人道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伦理准则。

四、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发展的理论。它以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人道目标,要求进行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建立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为此提出了理想的社会形式和正确的实现途径。

4、王金福:《超越人道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历史观的发展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性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4期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他先前曾有过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是对立的两种历史观。

第一,马克思自觉地区分了两种历史观,即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把自己的观点叫作唯物主义历史观,而把人道主义历史观看作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叫作“新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叫作“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有一个副标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自觉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自己的历史观时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是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观中去,形成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名称,但从上述情况来看,说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在1844年,马克思认为“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那么,到了1845年,马克思就认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1845年以后,马克思不再把自己的学说叫作人道主义,他把人道主义的历史观看作是一种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他在谈到从“类本质”出发来解释历史的人道主义观念时指出:“哲学家们在已经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见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做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他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一切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

第二,马克思批判了对人的本质的自然主义的非历史的抽象理解,主张从‘劳动实践、从具体的人的社会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擞开历史进程”,“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孤立的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并且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人就是怎么样的,他们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第三,马克思不再以人道主义的观点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异化问题。首先,马克思不再把异化理解为是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分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存在不可能与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因此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不是人”这一人道主义观念称作是“荒谬的判断”,批评“真正的社会主义”“必然表现为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的思辨。”马克思把异化理解为“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其次,在异化和私有制的关系上,马克思不再把异化看作是私有制的根源,而是把私有制(强迫性的分工)看作是异化的根源;不是从异化来说明私有制和分工,而是从私有制、分工来说明异化。再次,马克思不再对异化采取简单批判、否定的态度,而是肯定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推动作用。最后,马克思不再把共产主义阶段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人的异化的自我克服、人向人的本质的复归,而是看作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马克思不再从人道主义的观点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资本主义,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不再从“人性”的观点对资本主义采取简单批判否定的态度,而是肯定其在一定条件下的革命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宣告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其根据不是人性: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不符合人性才必然灭亡,共产主义也并不是因为符合人性才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简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从现实生活的矛盾运动来说明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以上四个方面表明,马克思在1845年已经从整体上超越了人道主义,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是人道主义而是历史唯物主义。这种超越当然也是一种扬弃。马克思克服的是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的性质。对于人道主义中所包含的某些积极因素,如反对神性尊重人性,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类命运的关注,马克思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给予继承的。但不能因为马克思也关心人,就把马克思主义叫作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来解释历史的理论,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实际上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历史,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这是和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

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理解并推进我们今天的现实的运动。从人道主义出发来理解我们今天的现实,就会或者对现实持简单批判否定的态度,或者对现实采取一种非批判的态度,把现实看作是一种符合人性的理想状态。这两种态度都是非历史的态度,是应当克服的。

……

谢选骏指出:看完上面的历史回顾,再来思考一下后来的社会发展,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破产,造成了“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而反对异化的人道主义者,带来的不是思想解放,而是虚无主义。因为回到自我而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这反而使得人生变得空虚。所以人们不得不重新设立目标,为的是填满空虚的内心(有无灵魂另当别论)。于是一切向钱看,黄赌毒泛滥中国大地。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

有了目标,人就开始异化,开始为目标献身,让自己成为工具。不仅人为财死,而且鸟为食亡。

历史唯物主义变成了GDP主义,变成了盗版大国,变成了漫天雾霾,变成了癌症世界第一。因为群众和领袖都无法回到自我,无法承认价值多元化。



【063、西方真理的崇拜者们丧心病狂了】



《正本清源:中国的文房四宝来自古代埃及》(新浪博客2017-04-18)报道: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全面破产,因此不少矫情傲慢的中国人产生了严重的文化不自信现象。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利用这种社会心态制造了不少历史假象。似乎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于世界的文化体,似乎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独立发明。中国的文房四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误以为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实际上中国的“文房四宝”来自古埃及。 

纸——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莎草纸,并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开罗西南郊萨卡拉第1王朝(约公元前3100年—前2890年)大臣海马卡(Hemaka)的墓中发现了最早的无字纸草卷。

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以后,古埃及人早于中国大约二千年在莎草纸上书写文字。这种纸看起来很像中国的宣纸叫沙纸草,它们的区别似乎就在于莎草纸是尼罗河三角洲盛产一种形似芦苇的植物做成的,而中国没有这种莎草,中国的纸是用其它的植物的纖維做材料制成的。因此中国的纸根本不算是自己的发明。

现代埃及人恢复古埃及造纸技术的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古埃及纸有很多的缺点,最终被羊皮纸和牛皮纸和其他的廉价纸代替而失传。莎草纸消亡以后,制作莎草纸的技术也因缺乏记载而失传。后来跟随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法国学者虽然收集到古埃及莎草纸的实物,也没能复原其制造方法。

直到195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一事实。埃及工程师哈桑拉贾(Hassan Ragab)1956-1959年就任埃及驻华大使。这位大使是个有心人,他在一次参观了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之后受到启发,他借鉴中国传统的古老制造宣纸的工艺,竟然恢复了失传的古代埃及造纸术。中国最早发现的纸就在西方通往中国的“丝绸之路”上。因此,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来自于古埃及。所谓的中国四大发明,只不过是中国人自己哄自己玩的童话。

笔——埃及人用的笔是芦苇竿、灯心草和毛刷制做,与中国的毛笔几乎一样。

中国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的笔来自西方。上图就是中国的所谓朱书文字,这个文字写在一个扁壶上。很明显这个字是用毛笔写的。 朱书文字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境内,是一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陶寺遗址年代为距今4600-4000年左右。1978年开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多次对其展开联合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居址、墓葬、城址等遗迹,以及大量的文化遗物,目前对于陶寺文化的分期主要分为早、中、晚三期。这就是说。不但最早的中国文字是突然出现的,而且毛笔也是突然出现的。在此之前,中国地区并没有发现毛笔的丝毫踪迹。在中国的西部突然发现了与古埃及一模一样的毛笔,其结论也就不言而喻了。

“墨”和中国画的颜色赭石——古埃及的墨是烟黑加树胶和水混合而成,红色颜料来自赭石或赭土。这和中国传统制墨和赭石色制造原理一模一样,在今天中国画颜料中仍旧有赭石这种颜色。

砚——在古代埃及是用石头做的方形或者圆形的石头槽,与中国古代的砚材料和外形一样。只不过它也是调色板。正是这种调色板很可能主要是用来研磨墨汁的,与中国砚台功能应该是一样的。埃及的砚(调色板)几乎全部是由泥沙岩做的,巴达里文化时期最初使用泥沙岩制作“化妆调色板”。涅伽达文化II期出现了许多动物造型的化妆调色板,有鸟、鱼、乌龟,也有哺乳动物。在涅伽II期晚期,调色板变得更加复杂。涅伽达文化III时期,调色板的符号象征意义最终胜出了其实际的功能,并且更加精美。涅伽达IIIab时期调色板迅速从动物浮雕象人物浮雕转换,并更多集中于反映王权。国王最初是用动物符号来表达,比如公牛。许多调色板是在上埃及的希拉孔波利斯发现的。因此,被今天中国文化赞誉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可能全部来自古代埃及。

与古埃及相似的汉字——埃及在公元前3100年就有了文字记录。埃及最早的文字实际上是图形文字,它与中国的象形文字不太相同,看起来更加复杂。古代埃及语属于闪米特语系,有30个单音字,80个音字,和50个三音字。如此复杂的文字必须改变,所以后来埃及文字逐渐变成音节符号和指意符号,其后又有了一音一符的字母,这种改革可能得益于闪米特人。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古埃及出现了一种草书体,到中王朝(公元前2000—1700年)时草书体已广泛流行。古埃及复杂的象形文字只被少数祭司所掌握。大约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从新王国后期的商业文书的僧侣体文字,演变出一种更为快速的书写形式的文字。古埃及文字和中国文字有相同的字,早就被西方学者发现,其中大约共有十个字相同,如日字,水字,月字,目字、山字、鸟字等。中国学者王晓焰在《金字塔后面的世界》中提出埃及文字的脸字,鹰字,山字,鸡字、叶字相同,一共有两百多个字相同。中国文字的出现晚于古埃及一千六百多年,而中国文字和古代埃及文字也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从17世纪德国的耶稣会士祈尔歇开始,就不断有人认为中国文字来源于古代埃及。

仓颉和八卦——古埃及人认为他们的文字是由神图特(Thothi发音:宙思)创造的,而且神图特的造字故事和古代中国的“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很相似,“宙思”发音也与仓颉相似。古埃及人书写的数学很像八卦的表现方式。

土库曼斯坦的安诺遗址属于大夏·玛剑类型(Bactria Margiana Archaeology Complex,简称BMAC文化),这种文化分布于土库曼斯坦到乌兹别克斯坦,有土坯房屋和人工灌溉,种植小麦、大麦,饲养绵羊、山羊,有精致的陶器与雪花石膏器物,金和宝石的佩饰,并且出土了安诺石印。其年代,据碳14测定为公元前2200至1700年早于中国的石印二千年。

中国文明来于亚美尼亚并非古埃及——千万不要以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与古埃及同源就以为中国文明来源于埃及。这种说法早在几百年前就有。法国研究中国文化的著名学者德经(Joseph de Guignes)1758年11月,他作了题为《中国人为埃及殖民说》的讲演,他认为,中国文明同希腊文明一样是由古埃及人启发的。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很多考古学者并不清楚,在远古时代,两河流域地区各个民族文化间的很多文化是共享的。世界文明一体化早就存在。例如苏美尔的楔形文字被波斯人和闪米特人使用,太阳崇拜不但在雅利安人中流传,也在埃及人当作流传,古埃及的文字和语言来自于闪族等等。中国的华夏民族是古亚美尼亚人,他们在两河流域统治了百年的时间,逃亡到中国。要他们带来了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

总体上,中国外来的雅利安华夏文明落后西方二千年,中国土著黄种人文化落后西方二万年以上。

谢选骏指出:上文所言虽然不能说是全无道理,但其中却也充满了胡说八道的东西,例如说“古代埃及语属于闪米特语系”,,再如说“古亚美尼亚人他们在两河流域统治了百年的时间”。当然,最为丧心病狂的是说“华夏文明落后西方二千年,中国土著黄种人文化落后西方二万年以上”——实际上,华夏文明落后于两河流域这个大西域二千年而不是落后于西方两千年,至于说到中国土著黄种人文化落后西方二万年以上,那就是对人类学毫无认识了。因为两万年以前的人类,都还处在冰河时代,并未进入农业社会……不过从以上诸端可见,西方真理的崇拜者们是如何丧心病狂的了。



【064、扫兴的东西最实惠】


《很美的上海景象 唯一扫兴的是领袖的照片》(2018-04-15 美国之音)报道:  

本图集精选2018年2月以来关于上海的照片,绝大多数是西方通讯社的专业摄影记者拍摄的。

1. 2016年3月26日,上海的一座建筑物上贴满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肖像。邻居说,政府要拆除这座楼以便建造地铁,楼主不同意。看来楼主是用习近平像来保驾护航,避免强拆。

2. 上海长宁区环卫工人维权罢工,一千多清洁工从2018年3月26号开始罢工,索取被扣的工资与津贴,罢工6天后与公司达成协议,恢复工作。但当局仍然监视工人,禁止他们接受媒体采访。

3. 2018年4月7日,上海金融区浦东的天际线。

4. 在上海,导演娄烨(中)、领衔主演巩俐(右)和赵又廷在他们主创的电影《兰心大剧院》(又名《礼拜六小说》、"Saturday Fiction”)的新闻发布会上。2006年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在并未通过电影审查的情况下违规参加了法国戛纳电影节竞赛,被罚“五年内不得从事相关电影业务” 。 《颐和园》由于涉及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被当局封杀。

5. 2018年2月18日,在上海农历新年的第三天,游客在黄浦江旁边的外滩上涌现

6. 2018年2月18日,在上海农历新年的第三天,游客在黄浦江边的外滩上涌现,以对岸的浦东高楼大厦为背景照相。

7. 2018年2月5日,一名男子和一名保安员在上海市中心的佛教庙宇静安寺前聊天。山门有“愿祈佛手双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的楹联。

8.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左)和市长应勇2018年3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的分组会上。

9. 2018年2月9日,一名持枪押运保安从上海浦东金融区上海证券大厦走出。

10. 2018年2月9日,一名捡破烂者在上海金融区前面的一座桥上骑着三轮平板车。图片呈现了繁华和贫困的对比。

11. 行人走过上海街头的中共宣传画,画上有中共党徽和口号“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2018年3月27日)。

12. 上海街头,希望工程办公室门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前主席毛泽东的肖像并列,旁边是习近平关于学习雷锋的语录和毛泽东关于学习雷锋的题词。(2018年2月26日)

13. 2018年2月23日,上海空气污染较重,太阳升起,照耀高楼大厦。

14. 2018年3月9日,上海美国文化中心所在的小楼。美国国务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记录了150多例中国人干预美国公共外交努力的例子,这些例子是以反对“外国敌对势力”为名进行的, 据称破坏分子计划推翻共产党的统治。美国文化交流中心(ACCs)变得敏感。

15. 美国驻上海总领馆外交安全官员春节前为中国武警送上迷你汉堡,感谢中国武警为美国外交机构的安保服务 (美国国务院, 摄于2018年2月8日)

16. 2018年3月9日,上海一家电影院里的《厉害了我的国》影片海报。当局组织中国人去电影院观看这部颂扬共产党和习近平的宣传片 来自公司和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大量观看,使票房收入大增,国有媒体称其是该国有史以来收入最高的纪录片。但该片在美国主流电影信息网站IMDb上的用户评分曾经只有1分,是最低分。4月14日凌晨,评分为1.1分,有2600多人打分。最高分为10分。评分呈现两极分化,2400多人给1分,150人给10分。

17. 上海的住宅楼(2018年4月7日)。

18. 2018年3月29日,上海洋山港堆放大量集装箱,货运卡车行驶。根据中国海关总署4月13日公布的数据,今年3月中国进出口贸易逆差达50亿美元,但中国仍然保持对美国的大额贸易顺差,3月份的顺差达154亿美元。

19. 2018年4月10日上海港码头,有人走过一堆堆集装箱。根据中国海关总署4月13日公布的数据, 今年3月,中国对外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了2.7%,达到1741亿美元,进口增长了14.4%,达到1791亿美元,3月份总体进出口贸易逆差达50亿美元。

20. 2018年4月3日,中国上海的一家超市陈列美国进口商品。

21. 2018年3月12日,上海市中心的高层建筑,一座楼的顶部有展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像和标语“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 作风优良”的宣传海报,大楼也悬挂标语““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努力奋斗”。

22. 2018年2月26日,上海街道上一幅描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医生、厨师、警察等人在一起的漫画,上面写着“中国梦”。

23. 2018年2月14日,在农历新年前夕,夜色中灯光下的上海市天际线和南浦大桥。

24. 上海黄浦江沿岸陆家嘴金融区,旭日东升。

25. 2018年2月4日,朝阳的金辉下,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天际线。

26. 2018年2月2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和她的丈夫菲利普·梅访问上海豫园。

27.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和她的丈夫菲利普于2018年2月2日访问中国上海的豫园。

28. 2018年2月14日,上海的城隍庙张灯结彩过春节,一只巨型照明狗标志着“狗年”将至,标语说“新时代·美好生活”“美丽中国 绿色家园”

29. APTOPIX China Lunar New Year

30. 上海龙华寺内民众烧高香祈福,祈祷农历狗年平安顺意。照片拍摄于2018年2月15日。

31. 2018年3月30日,在上海的一个公共汽车站,樱花树下,一位女孩在公共汽车上探出身来拍照。

32. 在农历新年之前,上海的豫园展出了9米(29.5英尺)高的狗灯,标志着狗年。今年2月16日是春节,中国的庆祝活动持续一周。(2018年2月5日)

谢选骏指出:美国之音的记者真是猪头猪脑,竟然不懂避免强拆是多么首要因而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美国之音记者的腔调,因而成为“在线版的何不食肉糜”。美国之音的记者哪里懂得中国国情——对于叫花子来说,一碗剩饭就是盛宴了,因此可说,扫兴的东西最实惠。



【065、生活超过恐怖电影】


网文《压抑的生活如同一部恐怖片》说,如果让我拍部恐怖电影,我会选择以那些上班族为主要人群,恐怖因素就是每天围绕着他们的无形的压力,因为我就深受其害。

不知何时才意识到压力的力量可以那么大,它能让胃口很好的人茶饭不思;让生性爱玩的人心不在焉;让谈笑风声的人郁郁寡欢;甚至会让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自寻短见。它真的像一个能控制人心的魔鬼,让自己亲手毁灭给自己看。

几天前和同事看了一部恐怖片,叫《血的期终考试》,我算是胆大的,但每想起在阴暗角落里那张血流满面的脸,还有同样睁着的那双充血的眼睛,好像在看着每一个看着她的人,我就毛骨悚然。前晚居然在梦里也看到了那个场景,那人的脸就和我一寸之隔,我甚至能看到她脸上诡异的红血丝,抑制不了那一刻的恐惧,失声叫出了口,直到室友叫我,才知道那原来是场梦。我不是那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人,之所以毫无预兆的梦到那些,不外乎一个原因:就是精神太过紧张。之于那些恐怖的场景,办公室的气氛更让人胆颤心惊吧。每天每天都会被一些不知名的因素所困扰,然后压抑得透不过气,那时的办公室就像个阴森的牢笼,圈着我和另一个同事。下了班往往无事可做,也还是待在办公室里听歌、上网,心血来潮时还会看一两部恐怖片,看着一切可怕的事物最终露出原有的面目,心里却总有个影子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它就会出来幻化成不同的形象,时而变成亲人,时而变成朋友,有时会是不经意间的一个人,有时可能是已故的人,但有时它就会变成恐怖片里的一切凶神恶煞,似是真真切切的扼住了我的脖子。

生活有时就像一部恐怖片,尤其是当你压抑的时候,他不会因为你是好人就放过你,也不会在乎你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只要你心灵有了脆弱的空间,它就会趁虚而入。心里一旦住了个鬼,走到哪里都是恐惧。

谢选骏指出:其实呢,生活超过恐怖电影,因为仅仅“压抑的生活”就“如同一部恐怖片”了,那么还有其他生活呢?肯定还有比之“压抑的生活”恐怖百倍千倍的生活。而一切恐怖电影,无非都是取材于“对于生活的思考”。

————————————————————————————————————

附录

网文《恐怖电影》报道:


恐怖电影,又名恐怖片,这一类型的电影透过影像或故事使观众感受到恐怖的刺激。最早的恐怖电影深受文学与戏剧的影响。随著时代与地域的不同,恐怖电影呈现出来的面貌也有差异。

定义

恐怖电影是“一种气氛阴森、题材恐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并立意使观众毛骨悚然的影片”, 或以令人感到恐惧的元素作为影片主要的组成成分。

以内容论,恐怖电影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内容包含令人感到惊吓或害怕的因素。营造悬疑、诡异或紧张的气氛令人毛骨悚然。

以对象论,恐怖电影包含三种类型的对象,分别是:对现代科学的恐惧;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对现实中富威胁性的异己力量的恐惧。

恐惧与恐怖不同,恐惧是心理学上的刺激反应行为,促使个体产生保全自我的本能。恐怖则是一种认知形式,其上承载著社会意义。

西方文化中,恐怖电影包含许多次类型主题,例如杀人、吸血鬼、丧尸、恶魔、外星人、邪恶的孩童、狼人、食人动物、鬼屋、骚灵现象、幽灵船和死亡等主题。恐怖电影常与其它类型电影掺杂,特别是科幻电影。恐怖电影通常关连到较低的成本与开发费用,但具知名度的电影公司及导演偶尔会拍摄这类型的影片。在东方文化,恐怖电影通常是比较单一化的倾向,由于这种差异,东方恐怖片的故事中,鬼魂及心灵上的恐惧最为常见。

(上)《西方恐怖电影史》

早期代表性作品

恐怖电影的历史与电影本身的历史一样古老。历史上的第一部恐怖电影是由乔治·梅里爱于1890年代晚期所拍摄的怪物默片,他所拍摄的恐怖电影,是一个充满恶魔,巫术,女巫,捣蛋鬼,疯狂博士的世界。

在1900年代初期,德国拍摄出大量表现主义的恐怖电影。斯特拉·瑞耶导演的《布拉格的大学生》(1913),该片被视为精神分裂症恐怖电影的典范。 斯特拉·瑞耶参与了最早的重要恐怖影片《泥人》(1914)及《泥人出世记》(1917)的导演工作,并在其中扮演一个由魔法赋予其生命力的雕像的角色。

德国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来自于罗伯特·威恩导演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描述一个邪恶的催眠师的故事。在德国表现主义的电影中,最为知名与不朽的杰作,是由弗雷德里希·威廉·茂瑙所拍摄的第一部吸血鬼电影《吸血鬼》(1922),该作改编自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后来所有的吸血鬼形象,都以它为原型。

德国导演保罗·莱尼拍摄的《蜡像馆》(1924),描述一个腊像具有生命,并且成为杀人凶手的故事。保罗·莱尼拍摄完这部电影后,远赴好莱坞发展,并推出了两部电影《录影带谋杀案》(1927)及《嘻笑的人》(1928)。这时好莱坞正开始其恐怖电影热潮。

1930及1940年代

好莱坞在1920年代初期就已经出产过恐怖电影,但是从1930年代开始,特别是由环球影业所出品的恐怖电影,才真正开启了好莱坞的恐怖电影时代。在相当程度上,这些恐怖电影都受到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它们涉及了德古拉,科学怪人,以及木乃伊等等主题。至1940年代,好莱坞恐怖电影已发展至一个成熟阶段,各类型题材泰半涉足。

1950年代

受到核武竞争的影响,恐怖电影脱离了以前的哥特式风格,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恐怖电影时期。这个时期的恐怖电影,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类遭受到非人世界的威胁,例如外星人,死尸,植物,昆虫等等。像是霍华德·霍克斯的《魔星下凡》(1951),唐·席格的《天外魔花》。将恐怖与科幻掺杂在一起,是这个时期开始的特色,这类型新近较为知名的电影是雷利·史考特的《异形》(1979)。

在1950年代晚期及1960年代早期,一些电影公司特别集中在恐怖电影的制作上。例如英国的锒头影业,以及美国的美利坚国际影业。后者制作了一系列爱伦·坡小说改编的电影。

1960年代

1960年代的恐怖电影,逐渐脱离对超自然的兴趣,转向非超自然的恐惧。比如希区考克的《惊魂记》(Psycho,1960)就以人的精神变态来惊吓观众。米切尔·鲍威尔的《偷窥狂》也是一个显著的例子。新近的例子则有《沉默的羔羊》(1991)。

保罗·威尔斯以1960年代为当代恐怖电影的分界点,在这之前的是共识与制约,在这之后的则是混乱与瓦解。 伊萨贝尔·彼耐多以1968年为分界点,区分出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恐怖电影,以及后现代意义上的恐怖电影。这一分界点,一般公认以乔治·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1968)诞生为标记。

1970年代

在1960年代晚期,有一些严肃的、以超自然为主题的恐怖电影,获得了观众的注意力。例如罗曼·波兰斯基的《失婴记》(1968)。该片的成就,实际上是威廉·佛瑞金的《大法师》(1973)成功的基础。在《大法师》后,引起了大量的跟风之作,其中显著的例子是《天魔》(1976)。

许多原创性的电影都来自于这个时期的独立制片,低成本与富原创性的特点,一直持续至最晚1990年代晚期。这些独立制片的澎湃发展与家用录影带市场的兴起是紧密关连的,也促使恐怖电影找到了它的新市场;另方面,延续恐怖电影传统的恐怖影片,则继续在大银幕市场中发展。

197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开始以理论探讨恐怖电影的存在意义。 

1980年代

1970年代晚期,恐怖电影的主流转向骇俗的题材,诸如陶比·胡波的《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约翰·卡本特的《月光光心慌慌》(1978)。还有诸如《十三号星期五》系列及《半夜鬼上床》系列,(1988)《灵异入侵》。这类青少年与邪恶刽子手的恐怖电影,漫延整个1980年代。

1990年代

1990年代的恐怖电影脱离了以往外在的暴力形式,转向自我嘲讽的方式。韦斯·克莱文将别的恐怖电影的内容放置到《惊声尖叫》中,并在惊吓中掺杂著反讽的幽默,把陈腔滥调的肢体语言转化成新一代年青人的辞汇。山姆·雷米的《鬼玩人》(1981)融合了旧与新的僵尸类型。《厄夜丛林》以恐怖电影的内容呈现,却参照到纪录片的形式。《厄夜丛林》不止使电影成为一种跨媒体,且使得恐怖电影能够成为通俗的享乐品。

2000年以后

2000年早期的恐怖电影承续了以往的杂揉性质,并持续聚焦于年青人的世界,例如《绝命终结站》系列,并且有向主流电影市场迈进的企图,例如《水中的女人》和《七夜怪谈西洋篇》。

(中)《华语恐怖电影史》

早期代表性作品

华语世界的第一部恐怖电影,一说是张石川导演的《无常鬼》(1913),另有一说是黎北海导演的《庄子试妻》(1913),《庄子试妻》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剧情影片和第一部于国外公开播映的华语电影。

《庄子试妻》取材自粤剧《庄周蝴蝶梦》中〈扇坟〉一段,描述某日庄子途经一座新坟,见一妇人在坟前摇扇,询问后,得知妇人欲将亡夫新坟扇干,以便自己早日再嫁。庄子返家后,将此事告诉妻子田氏,田氏答以守贞。后庄子欲试探田氏,便假死以待。后值田氏与一美少年谈婚论嫁,忽少年患心绞痛,田氏便欲取庄子脑髓治之,这时庄子醒来,大骂田氏。田氏羞愧自缢而亡。

《无常鬼》是一部取材自民俗的滑稽喜剧,剧中主人翁得知有新嫁人家将乘轿回娘家,便假扮无常,欲拦轿劫财。张石川编导通俗,为早期华语电影商业化的重要人物。

1930到1950年代

这个时期因战乱及民风未开,只在上海一隅出产了少数恐怖影片。从1937至1948年间,出产了包括《鬼恋》、《夜半歌声》(1937)等十几部恐怖片,其中以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最具代表性,此片结合了好莱坞的电影风格与中国伦理精神,表现出华语恐怖电影与好莱坞之间互依互存的情况。马徐维邦被称为中国第一位恐怖大师。

1960年代 

1960及1970年代,港台两地盛行恐怖电影,题材上包括神怪、鬼魂、僵尸、黑色喜剧等等。

李翰祥于香港邵氏出品的《倩女幽魂》(1960),取材自《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此作“故事凄美、神秘,而有恐怖气氛,晚风废寺,阴森鬼气。李翰祥的美术、布景是一流的,幽灵幻化的曲院荷池、古刹宝塔,充满人文雅致气息。乐蒂演聂小倩,身著玄黑衣裳飘飘飞檐深院,抚琴吟诗,感怀身世,唯美浪漫中发思古幽情。姥姥的窗纸鬼影,又充满恐怖气氛。”此作于当年入围坎城影展及戛纳电影节,甚获西方影评界的好评。

1970年代

台湾四大导演李行、白景瑞、胡金铨及李翰祥合作出《喜恕哀乐》(1970)。分别以喜、恕、哀、乐为题作伦理叙事。

台湾导演姚凤磐在这个时期出产的恐怖电影,多取材自《聊斋志异》与《太平广记》。他的作品如《秋灯夜雨》、《蓝桥月冷》、《夜变》、《索命三娘》、《讨厌鬼》。

《秋灯夜雨》描述农村少女失身于负心汉,化身厉鬼复仇的故事。全片以“近百枯树〔……〕,配合假雪纷飞,利用‘低调’灯火和‘冷调’灯光,巧妙运用摄影技术,不但画面美、凄凉,而且寒气迫人。又利用孩子的哭声,突破枯寂的雪野,气氛的烘托,震撼观众心灵。同时又用村姑临死前仍悬念儿子的母爱,苦心跋涉,要将孩子送交父亲,可是这时孩子的父亲,因迷惑于富家千金的钱财,狠心冻死母子,形成强烈的对照,更紧扣观众的心弦。”后鲍方导演的《画皮》(1977)即是受到此片影响。

三年后的《蓝桥月冷》(1977)“使用八轨十六声道超感声历综艺体拍制,制造音响的恐怖效果,同时在片厂造人工湖,搭建小桥,树影凄凄,”整体上获得更佳的成果。《夜变》(1979)在类型上更为丰富,有“时装的紧张、恐怖谋杀片,有鬼,有杀人狂,集吓人、悬疑、凶暴〔……〕。”增加了悬疑及推理的成分。同年的《索命三娘》(1979)“以报恩为主线的恐怖片。”《讨厌鬼》则是一部恐怖喜剧。

王菊金导演的《六朝怪谈》(1979),改编自魏晋玄异小说,是一部三段式的电影。此片当年获得金马奖殊荣,并代表台湾角逐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但后来没有入围。

大体而言,电影在台湾文化中是缺席的一环,其原因始于1970年代时,电影为台湾左翼知识份子所鄙视,随国民党政府订定的电影规范法规,进而电影普遍被视为靡靡之音,连带影响到1980年代的情况,对恐怖电影的需求转嫁到电视节目中。

香港导演桂治洪于1970至1980年代期间,导演了许多恐怖电影,较为知名的例如《蛇杀手》(1971)、《邪》(1980)等片。他的一些恐怖电影,至今被视为邪典电影的经典之作。

1980年代

1980年代的香港恐怖电影潮是随著功夫片演变而来的,《鬼打鬼》是这类型的典型产物。其次,与其它类型的融合,使得华语恐怖电影无法以单一类型涵盖。但在风格上愈来愈倾向于好莱坞风格。

《鬼打鬼》结合武打的功夫片类型,使得香港恐怖电影开启了不同于西方恐怖电影的类型。这一优势,使香港电影圈即使被好莱坞的世界化所收编,仍能维持自身的独特风格。

僵尸先生系列是香港恐怖片类型化的代表性作品,诸如摒住呼吸、额头上贴符咒、桃木剑趋鬼等。这种传统类型直到1991年式微,随著林正英(道长)于1997年去世,便后继无人。

香港导演徐克的第一部恐怖电影《地狱无门》(1980)融合了恐怖、科幻与黑色喜剧类型,著重于恐怖气氛的制造。徐克监制,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1986)运用新时代的叙事方式,使香港恐怖片能与西方世界接轨。

许鞍华导演的《撞到正》(1980),在香港新浪潮中是最为突出的一部恐怖电影,影片以一则荒谬故事嘲弄传统文化的依恋心态。

1990年代

大陆在这之前,只拍摄了《夜半歌声》一部恐怖电影。自1980年代末起,才开始了恐怖电影的拍摄风潮。这一风潮下出品的电影如《黑楼孤魂》(1989)、《雾宅》(1993)。

1990年代香港电影出现了两种恐怖电影类型,除旧有的黑色喜剧外,还有社会写实片。《阴阳路》是这时期黑色喜剧的代表,它“将现代人可能遭遇的生活压力与鬼神之说加以联结,”犹如“一本现代版的《聊斋志异》。”这系列恐怖电影,“正是透视了传统鬼神观仍然支配著物质生活,并藉著恐怖事件来指涉人类互动的象征性杀戮与隔阂。”

社会写实类型的恐怖电影,例如《人肉叉烧包》,这类型电影“令人畏惧的不是鬼物,而是自己随时可能变成受害者的真实临场感。”

2000年以后 

大陆于这个时期拍摄了《古镜怪谈》(2000)、《闪灵凶猛》(2001)、《天黑请闭眼》(2004)。

香港导演出产的《见鬼》(2002)以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揭示后现代恐怖电影的思想境况。导演彭氏兄弟后赴好莱坞拍摄《鬼使神差》(2007)。

台湾导演陈国富以好莱坞资金导演《双瞳》,在台湾低迷的电影市场中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导演“运用道家的传说和地方民俗文化,创造了惊奇悚栗的效果,又在高科技的配合下,突出本土化的色彩,是台湾恐怖电影新的里程碑〔……〕。”陈正道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宅变》(2005),以本土资金拍摄而成,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苏照彬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诡丝》,“创造了结合科幻、惊悚、悬疑、离奇等多元素的新恐怖片类型,”是继《双瞳》后另一部成功的例子。这些成功的例子都建立在跨国或跨地区合作的基础上。

(下)电影理论

类型化

类型一词的印欧语系字根ger原有成熟(to grow old)之意。指涉于电影市场时,则指向电影产品与电影市场的成熟。类型电影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商业特征和娱乐特征。类型电影集中关注于电影市场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观众消费心理的深入理解。市场的区隔本身是电影高度类型化的效应。类型电影的目的在于使观众只记得类型本身,去除故事的脉络;观众只关注于怪物的形象,而非怪物的故事。

好莱坞电影是高度类型化的,相对而言,华语恐怖电影则属于模糊的类型分属。

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划分出人的意识与无意识分界,意识是表面的,只有潜意识才可揭示出人类心理的本质。在电影叙事与人的心理之间也存在著这种异质同构。恐怖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只关注于人的恐怖心理。恐怖电影反映了现代人的恐惧与焦虑,甚至是对恐惧经历的自觉追求。恐怖电影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同构即在于,影片的真正主旨处在电影叙事的表层之下,透过视听结构与表层故事的发掘,揭示出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观众的角度看,透过观影经验引发的快感与愉悦,从而消除现实生活中所累积的负面压力。现代人的恐惧与焦虑表现于恐怖电影中,因此它本身就是人类心理危机的历史。恐怖电影本身虽是以表现恐怖为目的,但从精神分析所揭示出的深层心理来说,其目的并不在于加深观众的恐怖心理,而在于使人的负面压力可从中渲泄。

后现代主义

保罗·威尔斯将1960年以前的恐怖电影,归类为现代恐怖电影,而1960年以后的恐怖电影,归类为后现代恐怖电影。伊萨贝尔·彼耐多将1968年之后的恐怖电影,归类为后现代恐怖电影。

后现代恐怖电影的五个特征是:

日常生活世界中出现了一个剧烈的破坏行为;

原有的界限被打破;

理性的作用受到质疑;

没有完整的叙事;

影片使人产生一种与恐惧紧密相连的体验。

其中第五个特征为所有恐怖电影所共有。第一至第三个特征为所有恐怖电影所有共,惟现代恐怖电影与后现代恐怖电影在表现这三个特征时,有所歧异。第四个特征为后现代恐怖电影所独有,所有后现代恐怖电影都没有完整的叙事。

认知心理学

虚构的电影文本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真实反应,认知心理学认为这反应出恐怖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基本关系,乃是“在意识到其虚构性的同时,虚构的情节和空间还是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例如在《大白鲨》(1975)中,突然冒出的尸体将观众吓了一跳,或是《盲女惊魂记》(1967)中,在盲女背后走动的潜入者所带来的恐惧感受。这些惊吓手法是精神分析学引用在恐怖电影中的典型案例。

精神分析学更常于使用声音惊吓观众,相较于此,早期表现主义的恐怖电影,则偏向以画面的光影效果来表现恐怖感。

斯坦利·索罗门认为,虽然惊吓构成了恐怖电影的类型本质,但一部电影是否属于恐怖电影,并不取决于惊吓效果的程度,而应该取决于它的艺术手法与思想层面。有鉴于此,伊莎贝尔·彼耐多从艺术手法提出惊吓的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角色的出场;银幕外的潜在威胁;对角色所在空间的突然闯入。

以上三个要素之所以能够造成恐怖电影惊吓的效果,其认知心理学上的根源来自于“人脑能检测附近物体在空间中(包括再现-电影空间)的位置、特性和状态。”这种认知心理学的立场将表象本身与再现本身视为人能自觉出真实与虚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另外一派的看法则认为人永远只能认知中介图像,而无从分辨中介图像中的真实与虚假。

拟像理论

布希亚的拟像理论原是历史性的研究成果。郭宏昇指出,华语恐怖电影史本身也存在著这样思想性的转折,它们是以传统恐怖电影为第一阶段:电影中的事件纯粹描述真实。中国传统中符咒、法术、仪式等,反映出中国记忆中的基本真实;

以《鬼打鬼》为第二阶段:符咒、法术、仪式等不具关键的重要性。其与传统无真实连系,而以符号掩盖真实;

以《人肉叉烧包》为第三阶段:社会犯罪事件的一再复制与重构,进而符号使真实缺席;

以《见鬼》为第四阶段:从周遭生活创造恐怖素材,强调一种贴近现世生活的动态历史观,改以所有人都将涉入的现实生活为恐怖场域(如公车体上的广告),因此未达成布希亚所说的“拟像无涉于真实”之表述,反以全民共同参与的方式创造恐怖文化。

谢选骏指出:生活超过恐怖电影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生活本身是不受控制的、无法预测的,而再恐怖的电影,毕竟是编剧和导演合谋出来的,是在控制的预谋之中。



066、生命的毒素创造新的生命】


《北极永冻层解冻释放出的有毒物质》(BBC 2019年7月4日)报道:

2012年,纳塔利(Sue Natali)首次抵达位于西伯利亚的杜瓦尼亚尔(Duvanny Yar)。那时,她还是一名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对象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永久冻土融化的影响。在那之前,她多次看到这个地方的照片。在杜瓦尼亚尔,永冻层融化得很快,导致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中央出现了一片大面积地面塌陷——“大滑坡”,像一个巨坑一样。但她没想到自己会亲眼看到这一切。“不可思议,真的不可思议,”身在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研究中心(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的她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回忆说。她现在是该中心的副研究员。“我到现在一想到它还打颤……根本无法相信那种规模:多层建筑大小的悬崖坍塌……一边走一边能看到像木头一样的东西露出永冻层。但它们不是木头,是猛犸象和其他更新世(Pleistocene)动物的骨头。”

纳塔利所描述的正是北极迅速变暖所带来的显著影响。永冻层——截止前仍处于永久冻结状态的土层——正在解冻,并暴露出它隐藏的秘密。除了更新世化石外,同时被释放出来的还有大量的碳与甲烷、有毒的汞和古老的病毒。

永久冻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其碳含量约为150亿吨。“这大约是大气中碳含量的两倍,全球所有森林碳含量的三倍,”纳塔利说。她解释称,可能会有30%到70%的永久冻土会在2100年之前融化,具体取决于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效。“如果我们还是一切照旧,继续保持当前的化石燃料消耗速度,那就是70%;如果我们大量减少化石燃料排放,就是30%……在融化的这30%到70%永久冻土中,封存在有机质中的碳将开始被微生物分解。它们会以这些碳作为燃料或能源,并以二氧化碳或甲烷的形式将其释放出来。”

解冻的碳中,大约10%可能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总量将达到1300亿到1500亿吨。这相当于美国保持目前的年排放量一直到2100年的总排放量。永久冻土的融化,实际上相当于多出来了一个排放量第二大的国家,而在当前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模型中这个‘国家’并没有被考虑进去。“人们会说着就像一枚碳炸弹,”纳塔利说。“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这个释放速度不慢。这是一个被封存的,没有被考虑进为把升温控制在2度(摄氏温度)之内而制定的碳预算中。”

在北半球2018至2019年的那个冬天,随着北美洲最南边降温反常,有关“极地漩涡”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印第安纳州南本德,2019年1月的气温低至零下29摄氏度,几乎是该市此前在1936年创下的历史最低气温记录的两倍。然而,被这类报道所掩盖的是,北极圈以北的情况正好相反。2019年1月,北极平均海冰面积仅为1356万平方公里(524万平方英里),比1981至2010年的长期平均面积少了大约86万平方公里(33.2万平方英里),仅略高于2018年1月创下的历史最低值。

去年11月,北极的气温本应在零下25摄氏度,但实际记录在案的温度却是零上1.2摄氏度。北极变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部分原因是太阳反射率降低)。

“我们看到,永冻层融化速度大大加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北极研究项目(Arctic Research Program,NOAA)的项目经理、北极环境研究同行评议年刊《北极报告》(Arctic Report Card)的编辑奥斯本(Emily Osborne)证实。她说,气温不断上升的直接后果是永久冻土融化,“结果地面坍塌……情况变化非常快,而且是以连研究人员都没预料到的方式。”

2017年的《北极报告》的标题毫不留情——《北极没有表现出回归稳定冻结状态的迹象》。挪威斯瓦尔巴大学(University Centre Svalbard)教育学院教授兼副院长克里斯蒂安森(Hanne Christiansen)与人合著的一篇论文研究了20米(即65英尺,深度足以不受短期季节变化的影响)深处的永久冻土温度,发现自2000年以来那里的温度上升了0.7摄氏度。同时也是国际永久冻土协会(International Permafrost Association)主席的克里斯蒂安森告诉我,“永冻层内部的温度正在以相对较快的速度上升……那么,之前处于永久冻结状态的东西自然可能会被释放出来。”2016年,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的秋季气温在整个11月都保持在零度以上,“这是自我们1898年开始记录以来的第一次,”克里斯蒂安森说。“然后是大量降雨——这里的降水通常是雪……泥石流冲毁了几百米道路……我们不得不疏散部分民众。”

北美永冻层的快速变化同样令人担忧。“在属于阿拉斯加的部分北极地区,你会从空中看到一片犹如蜂窝状奶酪的土地和湖泊,它们都是因为地面塌陷而形成的,”实地考察工作已从西伯利亚转移至阿拉斯加的纳塔利说。“过去靠近地表的水现在成了水塘。”很多水塘都在汩汩地释放甲烷,因为微生物突然发现自己在尽情享受由古代有机物组成的盛宴,同时释放副产品甲烷。“我们经常步行穿过这些湖泊,因为水很浅,在有些地方就像在热水浴缸里一样,到处都是气泡,”纳塔利说。

但曾经的冻土释放出来的不仅仅是甲烷和二氧化碳。2016年夏天,一批驯鹿游牧民开始患上一种神秘的病。有关“西伯利亚瘟疫”的谣言开始流传。这种疾病最后一次出现在该地区是在1941年。在一个小男孩和2500头驯鹿死亡后,这种疾病被确认为炭疽热。病源是一具解冻的驯鹿尸体,这头驯鹿死于75年前的一场炭疽热疫情。2018年的《北极报告》推测,“像西班牙流感、天花或黑死病这样的已经被消灭的疾病可能被封冻在永久冻土中。”2014年,法国的一项研究提取了一种被封存在永冻层中长达3万年的病毒,并在实验室对其重新加热。尽管已经过了3万年,但该病毒仍迅速复活。

2016年融水渗入“世界末日种子库”(Doomsday Vault)一事更是为这幅末日图景增添了新的内容。“世界末日种子库”位于挪威境内的北极地区,建在永冻层下面,保管着数以百万计的作物种子,以防止作物绝种。全球永久冻土地面网络(The Global Terrestrial Network for Permafrost)的成员之一瑞典核废料管理公司(Swedish Nuclear Waste Management)大概也要靠永冻层永久冻结核废料。

永久冻土融化后,可能会涌现一些保存已久的人类考古学遗址,但它们消失的速度也很快。格陵兰岛一处保存了大约4000年的冰冻古爱斯基摩人遗址正面临着被冲垮的危险。据估计,永冻层中保存着18万处考古遗址,这只是其中之一。在这些遗址中,往往能找到保存完好的软组织和衣物,但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它们就会迅速腐烂。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马卡姆(Adam Markham)说:“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发展迅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遗址和其中保存的物品会在被发现之前就消失了。”

然而,人类留下的更现代 (和不需要)的碎屑却不会腐烂:海洋微塑料。由于全球洋流的循环,大量塑料垃圾最终到达北极,在那里被冻结在海冰或永久冻土中。最近对海洋微粒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北极盆地的浓度高于全球其他所有海洋盆地。从2004年到2015年,格陵兰海的微塑料浓度翻了一番。“科学家发现,这些微塑料正在整个海洋积聚,最终涌入北极,”奥斯本解释说。“我们(以前)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现在试图弄清楚这些微塑料的成分、什么鱼以这些微塑料为食……以及我们本质上是否在通过食用这些鱼而吃进微塑料。”

因为永久冻土融化,汞也进入了食物链。北极是地球上汞最多的地方。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估计,极地冰川和永久冻土中总共存储着165.6万吨汞:约是全球其他所有陆地、海洋和大气中汞含量的两倍。纳塔利解释说:“在有机物含量高的地方,汞通常与有机物结合在一起……有机体的身体不会将其去除,所以它会在食物链中进行生物积累。永冻层几乎就是那场完美的暴风雨——永冻层中有大量汞,它们被释放进湿地系统,湿地环境正适合有机体吸收汞,然后(它们)就进入了食物链。这对野生动植物、人类和商业捕鱼业来说都是一个问题。”

北极融化有积极的影响吗?一个更加绿色的北极会开始看到更多的树木和植被扎根,吸收更多的碳,并为动物提供新的栖息地吗?奥斯本同意“北极正在变绿”的说法。但她补充说,实际上对动物种群进行的研究表明,“温度升高还会加剧病毒和疾病的传播,因此我们看到,由于气候变暖,更多北美驯鹿和驯鹿变得更加体弱多病……温度升高,在这种环境下根本不适合茁壮成长。”纳塔利还说,很多地区正在经历“冻土层褐化”:升温导致地表水蒸发到大气中,造成植物死亡。另一些地区因为地面塌陷而突发洪灾。“这不是发生在2100年或2050年的事,就是现在,”纳塔利说。“你会听到人们说‘我们过去常在那里摘蓝莓’,而当你看过去时,发现那是一片湿地。”

纳塔利不想沮丧地结束谈话。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多,她说。北极的命运并非已成定局:“国际社会采取的行动将对究竟会有多少碳被释放出来、永久冻土会融化多少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必须让尽可能多的永久冻土保持冻结状态。我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这种情况。”排放不能“照旧”。北极要靠它,而我们要靠北极。

蒂姆·斯梅德利是一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作家,常驻英国。他的第一本著作是《净化空气:空气污染的开始与结束》(Clearing the Air: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Air Pollution)。

谢选骏指出:上述作者担忧北极永冻层解冻释放出的有毒物质,所以只想缓解北极的解冻;但却不知道生命的毒素虽然有害,但却也有创造新的生命的潜能。生命的毒素虽然可以创造新的生命,但那已经不再属于我们,而是属于他者了——而作者的担忧正是来自这一自私的盘算。



【067、生命都有自己的玻璃天花板】


网文《鸟类会脑震荡的几种情况》说,鸟类如果在家乱飞很容易造成脑震荡的情况,而脑震荡对鸟儿来说也是可怕的疾病。家庭养鸟会造成鸟类脑震荡的原因,有以下三条:

1、撞到硬物:鸟类脑震荡的出生一般是由于鸟的头部撞到硬物而造成,在家庭中,一般是撞到鸟笼顶部、屋顶天花板、窗户玻璃这三样。刚被抓捕的野生鸟和到新环境不适应的饲养鸟,会出现在笼中不安,四处乱飞乱撞,很容易把头撞到笼子顶部,造成脑震荡的形成。建议:为避免这种不幸的事情发生,建议鸟友不要抓捕野生鸟。新买回来的鸟也尽量给它一个安静的空间让其适应新的环境。

2、乱飞:鸟友在给自己的爱鸟换食和换水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忘记关鸟笼门的事情,鸟飞出笼子後可能在屋子中乱飞,因为在大自然中高度几乎是无限的,所以鸟类不会顾及撞到这种事情。而我们的民宅高度都只在三米左右,如果鸟飞的力度过猛很容易撞到天花板造成脑震荡。这种不幸的事情只要鸟友们细心点就可以完全避免发生。

3、撞到玻璃:撞窗户的原因和上面鸟撞天花板的原因类似,也是由于鸟笼门没有关,鸟出笼后在屋子中乱飞不小心撞到窗户上的玻璃。我们人类清楚玻璃是透明但不可穿越,而鸟是不清楚这种事情的,而且鸟类飞行速度很快,力度也很大,撞到玻璃上很容易受伤,造成脑震荡。

谢选骏指出: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有其极限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玻璃天花板——即使在自然界里,自由自在的鸟儿无论多么强健,也很难达到五千公尺的高度。鸟类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1000米。小型鸣禽的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300米,大型鸟类有些可达3000-6300米,有些大型种类(如天鹅)能飞越珠穆郎玛峰,飞行高度达9000米。鸟类夜间迁徙的高度常低于白天。候鸟迁徙的高度亦与天气有关。天晴时鸟飞行较高;在有云雾或强逆风时,则降至低空。有人在西藏的海拔3700米处,经常会看到迁徙的候鸟排队飞过,但它们都比较倾向于选择一条固定的路线,据观察是避开一些山丘,说明鸟类也更愿意选择较低的海拔飞行。而且这条线路和空军的直升机训练的线路也几乎一致,因为发动机在低海拔下的表现也要好得多。但是海拔5000米以上就几乎看不到鸟类了,那4000-5000米可能就是鸟类飞行的极限了。候鸟是能够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但它们不是从山顶上飞过去的,而是会选择一些相对比较低矮的山谷,5000米的高度足够了。我相信,这就是鸟类飞行的玻璃天花板。

玻璃天幕(glass ceiling)是指在公司企业和机关团体中,限制某些人口群体(女性、少数族裔)晋升到高级经理及决策阶层的障碍。正如玻璃一样,这个障碍虽然不是明文规定在那里,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

另外,还有玻璃地板(glass floor),是指限制某些群体在地位下降过程的障碍。比如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在减少她们相对男性升迁公司总裁机会的同时,也减少了她们失业、严重过劳、落到低下的矿工、囚犯等处境的机会。

变种及相关术语

赛璐珞天花,指女性占荷里活高级职位的少数,由Lauzen(2002年)和其他人证明。

黄铜天花板:特指军、警部门中的玻璃天花板。



【068、生命之水原来就是死亡之水——“生物进化”与创业成功、发家致富】


“生物进化”与“创业成功”、“发家致富”一样,只是一个祝福,而不是一个实况。因为“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生物灭绝,正如创业成功的最终结果是破产,发家致富的最终结果是归于无有。

网文《生命演化历程》报道:

地球上出现了生物的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纪录地球上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时间表,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所做的估算。

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之间,获得并传递新性状的过程。并解释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与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经历数十亿年的演化与物种形成,现在的各物种之间皆由共同祖先互相连结。

45.7亿年前

地球从环绕早期太阳旋转的吸积盘之中形成。

45.33亿年前

依大碰撞假说,原始的地球与忒伊亚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围产生一个环,这个环在数百万年之后形成月球。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建立了地球生命的形成环境。

41亿年前

地球表面温度降低使地壳得以凝固,大气与海洋形成。[2]

40亿年前

最早生命的出现,可能是源于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这些生命的繁殖所需要的资源有限,所以不久之后便开始竞争。由于天择青睐在复制上更有效率的分子,因此DNA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复制物。之后它们开始在膜内发展,这些膜拥有更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环境,形成了原始的细胞。此时大气中尚未有自由的氧气存在。

39亿年前

后期重轰炸期(38~41亿年前):地球、月球、火星及金星受到小行星及彗星(微行星)撞击的高峰期。连续的干扰可能诱发生命的演化(参胚种论),海洋被完全煮沸。

细胞以及原核生物出现。这些都是化能生物: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及氧化无机物来抽取能量。后来原核生物演化了糖酵解,从如葡萄糖的有机物释出能量。糖酵解产生了现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来临时储存能量。

太古宙35亿年前

最后共同祖先(原核生物)在古太古代出现,属于单细胞生物,分化出细菌及古细菌。细菌发展了光合作用的原始模式,但最初不会产生氧。这些生物透过电化学梯度产生三磷酸腺苷。

33亿年前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菌出现,它们以水为还原剂,并排出氧。氧首先将海洋中的铁氧化,产生铁矿石。氧在大气层的浓度上升,对很多细菌都有毒(26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

元古宙25亿年前

一些细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氧来有效的从有机物中抽取能量。差不多所有生物都用相同的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来使用氧。"runaway icehouse"效应造成休伦冰河时期(24~21亿年前)。

21亿年前

更多复杂的细胞出现,包括有细胞器的真核生物。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细菌。大部份有细胞器的都可能是从共生细菌衍生而来:粒线体会用像现今立克次体般从有机物抽取能量,而叶绿体则从光及有机物合成能量。这是共同演化的例子。

12亿年前

出现有性生殖,引发更快的演化。大部份的生命于海洋及湖中出现,一些蓝菌已经生活在湿润的泥土中。

10亿年前

多细胞生物出现,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及海苔。

11-7.5亿年前

第一个超级大洲罗迪尼亚形成于11亿年前并于7.5亿年前分裂。 斯图尔特冰期:这个时期是多重及接近全球性的冰期,反复的从雪球地球变为温室地球。每年共有481日,每天18小时。地球的自转及公转因潮汐力逐渐变慢。

7.5-5.8亿年前

根据雪球地球假说,前寒武纪成冰纪的冰河时期非常严重,连海洋亦完全结冰,只有在热带的海水仍保持是液态。

6亿年前

多孔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及其他多细胞动物在海洋出现。(但亦有研究显示最早的动物生活在湖泊的环境中。)刺胞动物及栉水母是最早有神经元的生物,神经元只是一个简单的网,没有脑部或中央神经系统。

5.8-5.4亿年前

第二个超级大陆潘诺西亚形成于6亿年前并于5.4亿年前分裂。在埃迪卡拉纪(6.35-5.41亿年前)有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主要是腔肠动物(水母类和海鳃类),其次是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可能生活于浅海近岸的水中。

5.42亿年前发生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氧气的累积使臭氧层可以形成;而臭氧层可阻挡太阳的有害辐射,使生命可以在陆地上发展。

显生宙

显生宙是距今5.7亿年以来有大量生物化石出现的时期。显生宙表示在这个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生物出现。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

古生代5.65-5.25亿年前

寒武纪大爆发产生了所有现今动物的主要的门,其成因仍然存疑。以三叶虫为主的节肢动物是最主要的门。脊索动物的皮卡虫可能是人类的祖先。奇虾是达2米长的猎食者,它的后代可能是海蜘蛛。5.30亿年前出现了一个在陆地上的脚印。丰娇昆明鱼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在5亿3千万年前寒武纪的地层被发现。

5.05亿年前

第一个脊椎动物甲胄鱼出现,与现今八目鳗及盲鳗纲有关。海口鱼属及昆明鱼都是没有颌的鱼类,或称无颔总纲。

4.88亿年前

在寒武纪至奥陶纪间发生第一次生物集群灭绝,是为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

4.8亿年前

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考古学家,在萨拉戈萨南部的特鲁埃尔发现距今4.8亿年前的鱼类化石。这种新的物种鱼“葛氏刀刃棘鱼”大约生存在泥盆纪(4.2~3.6亿年前),也是属于已经绝种的早期鱼类。

4.75亿年前

第一个原始植物从绿藻演化并移至陆地上,沿湖边生长。与它们一同的有真菌,可能植物与真菌是共生的,地衣就是共生的例证。

4.50亿年前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可以支撑身体及阻止水份流失,是第一类移至陆地的动物。最早的有多足亚门(马陆及蜈蚣),及后有蜘蛛及蝎子。4.6亿年前的广翅鲎在志留纪很繁盛,部分物种已经有了在陆地上活动的能力。

4.5-4.4亿年前

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这是第二次的生物集群灭绝。

4亿年前

首类没有翅膀的昆虫,即蠹鱼、跳虫及缨尾虫出现。第一类鲨鱼亦出现。首条腔棘鱼出现,在1938年发现活标本前它们被误以为是已经灭绝了很久,并被认为是活化石。

3.7亿年前

裂口鲨是高速的猎食者。

3.65亿年前

晚泥盆纪灭绝事件发生,是第三次生物集群灭绝。昆虫在地上及淡水中从多足纲演化。一些淡水的肉鳍鱼类发展了脚及成为四足总纲。四足总纲(鱼石螈、棘螈及Pederpes finneyae)利用它们的脚走上陆地,可能是为了猎食昆虫。肺部及鱼鳔演化出来。两栖类今天仍保有很多早期四足总纲的特征。

3.6亿年前

植物演化了能保护植物胚体及容易快速生长的种子结构,出现了树木和森林。伍德利坑及锡林扬环形坑出现。

3.6-2.86亿年前

鲨鱼的黄金时期。

3.5-2.5亿年前

卡罗冰河时期在早石炭纪开始,于晚二叠纪完结。由于极移,大部份的冈瓦那大陆从亚洲及南美洲中心至印度及澳洲中心都冰封了。

3亿年前

盘古大陆形成及维持了1亿2千万年。这是地球上的大洲最后一次闭合在一起。羊膜卵的演化,产生了能在地上繁殖的羊膜动物与爬行动物。昆虫能够飞行,并出现了多个目(如古网翅目、Megasecoptera、透翅目及原直翅目),蜻蜓目代表了很多早期的昆虫。大部份石松纲、有节植物门及桫椤目的森林覆盖陆地,当它们衰化后变成了煤及原油。裸子植物开始广泛分化。苏铁门首次出现。

2.8亿年前

原蜻蜓目的巨脉蜻蜓是最大的昆虫,翅膀展开长达2呎。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离片锥目、石炭蜥目及壳椎亚纲、早期的爬行动物无孔亚纲及下孔亚纲出现,例如基龙。

2.56亿年前

二硕齿兽、小头兽、二齿兽、雷塞兽、Dinogorgon及原犬鳄龙出现,它们是生存于南非及俄罗斯的众多兽孔目的一小群。锯齿龙科是大型的草食性动物。最初的初龙形动物出现。

2.5亿年前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杀死约90%的所有动物,这是第四次及最严重的生物集群灭绝。灭绝过后,水龙兽是地表最常见的草食性动物。初龙类分开演化出其他的爬行动物。真骨总目从辐鳍鱼纲演化,最后成为主要的鱼类。大气层的氧含量下降至以往三分之一的10%,所有有气泡呼吸系统的动物生长理想。一些杆状菌菌株2-9-3的孢子被困在新墨西哥州的盐结晶中,于2000年重新活跃及分裂,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中生代

2.2亿年前

气候非常干燥,适合这种气候的初龙类及裸子植物得益。初龙类分化成为鳄鱼、恐龙及翼龙目。在合弓纲中,演化出哺乳动物的首个先躯兽孔目,特别是真犬齿兽下目。最初它们都是细小的。所有哺乳动物幼时都有乳腺及能保持恒常体温。常染色体对中的一个得到SRY基因(从X染色体的SOX3基因衍生而来)成为Y染色体,长度亦缩短了。裸子植物(松柏门及苏铁门占大部份)是陆地上的主要植物。草食性动物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以消化这些植物。

2.08-1.44亿年前

鲨鱼的第二次主要扩展。

2亿年前

第五次生物集群灭绝的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海中的爬行动物包括鱼龙类及蛇颈龙类兴盛。恐龙从灭绝事件中存活过来,并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但槽齿类全面死亡。现今的两栖类,滑体亚纲包括无尾目、有尾目及蚓螈开始出现。联体病毒科可追溯至这个或更早的时期。

1.95亿年前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吴氏巨颅兽出现。

1.83亿年前

1.83亿年前发生的托阿尔阶灭绝事件对于海生生物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菊石等软体动物。

1.8亿年前

盘古大陆开始分裂为几个大陆,最大的是冈瓦那大陆,由现今的南极洲、澳洲、南美洲、非洲及印度组成,南极洲当时还是一片森林。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当时仍然连接,是为劳亚大陆。

1.7亿年前至1.6亿年前

阿普第阶灭绝事件发生。根据地层中的证据,此事件对海洋生物造成较大的影响,对陆地生物则较小。

1.64亿年前

最古老能游泳的哺乳动物近亲獭形狸尾兽出现,是现今如鸭嘴兽及针鼹等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

1.6亿年前

3米长的五彩冠龙在中国西北的新疆出现,是最早的暴龙超科。

1.5亿年前

巨大的恐龙甚为普遍及多样化,有腕龙、迷惑龙、剑龙、异特龙、细小的嗜鸟龙及奥斯尼尔龙。鸟类从兽脚亚目演化出来。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有爪及羽毛,但没有喙。

1.35亿年前

禽龙、林龙等新的恐龙在侏罗纪灭绝后出现。顾氏小盗龙在中国东北辽宁出现,身长77厘米,四翼上有类似鸟类的羽毛。

1.33亿年前

原始热河鸟在中国东北出现,它有大及强壮的翼,并保有像恐龙的长骨质尾巴。

1.30亿年前

被子植物演化出可以吸引昆虫及其他动物散播花粉的花朵。被子植物的革新引发动物的演化及共同演化;帝龙在中国满洲生活,有羽毛及体长1点6公尺。

1.25亿年前

现今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攀援始祖兽出现,它像现今的睡鼠。鹦鹉嘴龙是后期有角恐龙的祖先。

1.23亿年前

千禧中国鸟龙有原始的羽毛但不是用作飞翔,其他有羽毛恐龙包括中华龙鸟及长城鸟,它们共同的祖先为始祖鸟。其他恐龙包括多刺甲龙及始暴龙出现。

1.20亿年前

只有25厘米阔的森林翼龙在中国辽宁出现。

1.10亿年前

8公吨重及12米长最大的鳄鱼帝鳄出现。肉食性恐龙包括驰龙科的恐爪龙及棘龙科,草食性恐龙包括波塞东龙、高吻龙及蜥结龙。

1.00亿年前

巨大兽脚亚目的鲨齿龙及南方巨兽龙出现。

8800万年前

印度及马达加斯加大陆分裂。

8000万年前

蜥脚下目、鸭嘴龙科、角龙科及兽脚亚目很多的恐龙种类出现,超过一半已知的恐龙都是在中生代的最后3千万年,被子植物生长后开始出现。印度开始移往欧亚大陆。

7500万年前

人类及老鼠的最后共同祖先出现。

新生代

6600万年前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将差不多一半的动物物种(鸟类除外)消灭,可能是因小行星撞击扬起铱微尘覆盖整个地球,引起气候变冷所致。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出现。没有了巨大及白天活动的恐龙,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及体型得以增长。一些哺乳动物重回海洋,如鲸鱼、海牛目及鳍足亚目等,其他的亦开始演化成能飞行,如蝙蝠。一类细小、生活在夜间及栖息树上吃昆虫的统兽总目分支出灵长目、树鼩及蝙蝠。灵长目有双目视觉及抓东西的指,可以帮助从一颗树跳往另一颗。更猴就是一个例子,它于4500万年前灭绝。

6000万年前古食肉目(可能是细齿兽类的祖先)在北半球出现,于520万年前灭绝。已知最大的蛇泰坦巨蟒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

5500万年前、澳洲从南极洲中分裂出来。最早的真灵长类首次于北美洲、亚洲及欧洲出现,例如美国怀俄明州的辛普森氏果猴及中国云南的亚洲德氏猴。尖吻鲭鲨可能是大白鲨的祖先。

5000万年前马由始祖马开始进行演化。鲸鱼及海豚的祖先游走鲸可能像海狮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它的脚有蹼,并且是以耳朵听声音。Pezosiren portelli是现今海牛的祖先,像河马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细齿兽类包括小古猫属是所有狗、猫、熊、浣熊、狐狸、土狼、狐狼及麝猫的祖先,是肉食性及像鼬鼠般可以爬树。现代的银杏出现。

4850万年前冠恐鸟是1.75米高的肉食性鸟类,是顶级掠食者。

4650万年前游走鲸后代的罗德侯鲸是鲸鱼的祖先,开始不再饮用淡水。

4300万年前始祖象出现,有长的鼻,但没有象鼻或象牙。

4000万年前灵长目分支成原猴亚目及简鼻亚目,简鼻亚目是白天活动及草食性的。

3700万年前龙王鲸的后肢开始缩少及发现完好,听觉开始经下颚传至中耳。在埃及的鲸鱼谷当时是在水中,龙王鲸未有呼吸孔,要把头部伸出水面呼吸。原猴亚目的早期祖先Biretia fayumensis及Biretia megalopsis在埃及沙漠出现。

3500万年前禾本科从被子植物中演化出来。

3000万年前简鼻亚目分支成阔鼻小目及狭鼻小目。阔鼻小目有卷尾及迁移至南美洲,雄性是色盲的。狭鼻小目留在非洲,其中一种祖先可能是埃及猿。Bugtipithecus inexpectans、Phileosimias kamali及Phileosimias brahuiorum像现今的狐猴是生活在巴基斯坦中部布格蒂丘陵的雨林中。所有猫的祖先原小熊猫生活在欧洲的树上,在2000万年前灭绝。

2750万年前巨犀生活在蒙古。

2700万年前长腿恐鹤在美洲,于15000年前灭绝。

2500万年前狭鼻小目雄性可以看见颜色及失去了费洛蒙。狭鼻小目分支成两个总科:猴总科及人型总科。猴总科并没有卷尾,有些甚至原全没有尾巴。所有人型总科都没有尾巴。

新近纪

2200万年前

印度与亚洲碰撞,产生喜玛拉雅山及青藏高原。由于湿度被断绝,中亚洲成为了沙漠。恐象出现,于200万年前灭绝。部份像狗、熊及浣熊的Ursavus elmensis(所有熊的祖先)出现,其体型只有狐狸般大,以植物及昆虫来补足肉食。第一类猫熊亚科分支出来,当中只有大熊猫能生存至今。

2100万年前像獴的生物乘坐植物造成的筏由马达加斯加漂浮至非洲,并成为所有当地肉食性哺乳动物的祖先。

2000万年前非洲板块与亚洲碰撞。拟指犬是狗的祖先,第五爪缩短了,有现今狗的上爪的影子。它们的外表像现今的麝猫,脚及脚趾适合奔走。犬科及猫科开始分支。象的祖先嵌齿象出现。

1900万年前大地懒出现,于8000年前灭绝。

1600万年前鲛齿鲸显示鲸鱼的早期回声定位。巨牙鲨是巨大的鲨鱼,但突然于160万年前消失。

1500万年前猿从非洲迁徙至欧亚大陆,成为了长臂猿及猩猩。人类祖先从长臂猿形成。猩猩、大猩猩及黑猩猩都是属于人科,人类则属人族。

1300万年前人类祖先从猩猩祖先形成。猩猩的亲属开远禄丰古猿出现。加泰罗尼亚皮尔劳尔猿可能是人科及人类的共同祖先。

1000万年前气候开始变得干燥,大草原及草原代替了森林。猴的数量激增,猿则减少。人类祖先从大猩猩的祖先形成。马的全盛期并开始扩展整个北半球。1000万年前它们因面对偶蹄目的竞争而衰减。Tomarctus是极之像狗的动物。

700万年前最大的灵长目巨猿在中国、越南及北印度生活,于30万年前灭绝。

560万年前地中海干涸,是为米辛尼亚期盐危机。

500万年前火山爆发及产生很多细小的陆地连结了南北美洲。哺乳动物由北美洲往南迁徙,并造成当地的哺乳动物灭绝。人类祖先从黑猩猩祖先形成。最后共同祖先是乍得人猿。最早的人类分支是千年人。黑猩猩及人类的DNA有98%相似,在血红素中只有一个胺基酸不同。黑猩猩的一类可以在基因上比现今所有60亿人更多样化,但后来人类分支出现瓶颈。黑猩猩及人类的喉头重新移位至咽及肺部中间,可见共同祖先都有这个语言前身的特质。

480万年前人族出现黑猩猩的大小的地猿,并且站立行走。

370万年前一些南方古猿在肯雅的火山灰中留下脚印。

350万年前大白鲨出现。

300万年前双足的南方古猿在非洲大草原演化,并被恐猫属所猎杀。非洲南方古猿及鲍氏南方古猿,并其他包括肯尼亚平脸人的属出现。大猩猩在刚果河南岸消失。南北美洲连接,发生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现今的马属首次出现。恐象的下颚有向下的象牙。

第四纪

250万年前斯剑虎出现。

220万年前大猩猩分裂成西部大猩猩及东部大猩猩。

200万年前能人在坦桑尼亚使用原始石器工具,有可能与罗百氏傍人一同生活。布若卡氏区出现。人属的物种吃肉,而傍人则吃植物及白蚁。一些在刚果河南部的黑猩猩分支出倭黑猩猩,倭黑猩猩生活在雌性主导的社会。斯剑虎由北美洲前往南美洲。

180万年前直立人在非洲演化,并迁徙至其他大洲,主要是南亚。

175万年前格鲁及亚人有直立人及能人的特征。雕齿兽在秘鲁南部生活。

160万年前巨型短面袋鼠在澳洲出现,于40000年前消失。像袋熊的丽纹双门齿兽在澳洲出现,于45000年前灭绝。

150万年前猩猩分裂为婆罗洲猩猩及苏门达腊猩猩。袋狮在澳洲出现,于46000年前灭绝。

100万年前犬属从Tomarctus分支出来。灰狐是现今最原始的犬属。

80万年前灰狼迁移至北美洲极地。

78万年前地球最后(最近一次)的地磁反转。

70万年前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的共同遗传祖先出现。

50万年前直立人使用木炭来控制火,但仍不懂如何生火。

40万年前东部大猩猩分支为东部低地大猩猩及山地大猩猩。大角鹿出现,在9500年前灭绝。

35.5万年前海德堡人在义大利南部的罗卡蒙菲纳火山留下脚印,是最早的人属脚印。

25万年前北极熊从棕熊演化。

19.5万年前衣索匹亚奥莫河的奥莫化石遗存是最早的人类。

16万年前长者智人练习礼仪及宰杀河马。

15万年前线粒体夏娃在非洲生活,她是所有现今人类的最后女性祖先。

1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从海德堡人演化及住在欧洲及中东,开始埋葬尸体及照顾病人,有现今人类的舌骨及会使用矛。FOXP2基因出现。

10万年前第一个人类从海德堡人演化及在非洲出现。人类生活在南非及以色列。人类经两个途径进入亚洲:经中东往北行,及从衣索匹亚往南走,经红海及阿拉伯南部(参单源论)。突变造成皮肤颜色的改变,以吸收最有效的紫外线。种族开始成立。非洲的人口基因仍然较为分化。

8.25万年前人类在萨伊使用锋利的动物骨头捕鱼。

8万年前人类在刚果制造鱼叉。

7.4万年前多峇巨灾理论指多峇湖的超级火山爆发,人类人口只剩2000。6年没有夏天及紧接的1000年冰河时期。火山灰达5米深覆盖印度及巴基斯坦。

7万年前最近的冰河时期,威斯康辛冰期开始。人类在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以骨头制造工具,及画壁画。他们亦收集贝壳及钻孔制作颈饰。巨水獭出现,在1万年前消失。

6万年前Y染色体亚当在非洲生活,是人类男性Y染色体的最后祖先。

5万年前人类由亚洲延伸至澳洲及欧洲。海岸线的延伸速度较内陆为快。披毛犀在不列颠群岛生活。

4万年前克罗马侬人在法国绘画及捕猎猛犸象。他们有特别的认知能力,使他们成为食物链的顶端。澳洲巨大的有袋目灭绝。

3.2万年前德国福格海德有第一个雕塑。法国有第一个用鸟骨制的笛。印尼有石器工具。

3万年前人类从西伯利亚分几波进入北美洲,较后的经过白令陆桥进入,早期的可能是以跳岛战术经阿留申群岛进入。欧洲人越过大西洋到达北美洲。人类抵达所罗门群岛及前往日本。在撒哈拉使用弓箭,在摩拉维亚有首个陶瓷动物模型。

2.8万年前在非洲那米比亚出现最古老的图画。德国出现最古老的阴茎雕塑。

2.7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消失,人属只馀下人类及佛罗勒斯人。捷克出现纺织。

2.5万年前从猛犸象牙发明了标枪。

西元前2.4万年前到西元前2.2万年前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属于此段时期。

2万年前人类在青藏高原留下脚印及手印。从动物脂肪制造油灯。山顶洞人以骨针来缝制动物饰物。猛犸象骨头在俄罗斯建造房屋。

1.8万年前佛罗勒斯人在遥远的印尼出现。

1.5万年前最后的冰河时期完结,海水漫过全球,造成多个近岸地区水浸,将以往的大陆分成岛屿。日本从亚洲分开,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分开,塔斯曼尼亚与澳洲分开,爪哇岛形成,砂拉越、马来西亚及印尼分隔。一些人类在中东的肥沃月弯开展农业,并且发展城市。因为生产食物及饲养动物,世界人口暴涨。拉斯考克山洞及加拉加斯出现石洞壁画。

1.4万年前全新世灭绝事件开始,超过100种大型哺乳动物消失,可能是因世界人口暴涨所致。

全新世

1.15万年前斯剑虎灭绝。

1.1万年前佛罗勒斯人及猛犸象灭绝。人类首先畜养印度狼。所有现今的狗都是属于家犬。

1.04万年前开始种植植物,在近东耕种。耶利哥人口有19000。

西元前8000年前撒哈拉仍有河流、湖及季候风。日本绳文时代制造全世界最早的陶制容器。人类抵达南美洲的蓬塔阿雷纳斯。世界人口达500万。

西元前6千年前亚洲西南部、叙利亚、约旦、土耳其及伊拉克种植麦。

西元前4500年前种植亚洲型稻及非洲型稻。

西元前1200年前铁器出现在中东和东南欧,人类开始铁器时代。

西元前1000年世界人口达5000万。

西元前500年世界人口达1亿。

西元1年世界人口达2亿。

公元1627年最后一只原牛于1627年被波兰猎人射杀,宣告了原牛的灭绝。

公元1662年或1688年-1715年之间渡渡鸟灭绝。

公元1815年4月10日,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它的火山灰几乎覆盖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全球温度下降了约5℃,引发了1816年著名的“无夏之年”。

公元1835年世界人口达10亿。

公元1952年加勒比僧海豹灭绝——最后确定观察到加勒比僧海豹的纪录是于1952年的小塞拉纳岛。公元2008年,美国政府宣布经过5年搜寻,认为它们已经灭绝。

公元1969年人类尼尔·阿姆斯壮在7月21日02:56 (世界时)正式在月球行走。

公元2005年亚马逊森林经历1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公元2008年白鱀豚功能性灭绝;世界人口约6706993000人。

公元2016年世界人口超过70亿。全新世灭绝事件仍然继续,最近50年更有上升趋势。

谢选骏指出:看过上述当可明了:如果要说到祝福,那么生物灭绝也许就是更高意义的祝福吧。现在许多人在鼓噪多少多少生物灭绝了,其实就是没有明白这个“灭绝就是祝福”的道理。而人类灭亡的日子,也许就是新的祝福的日子了。生命之水原来就是死亡之水。



【069、生意人最恨生意人、农民最恨农民……】


《总统先生,生意人何苦为难生意人》(2018-06-30  转载路透社)报道:

总统先生,生意人何苦为难生意人——

1.6月25日,曾经令特朗普引以为傲的哈雷摩托宣布,为规避欧盟对美国摩托车开征的报复性关税,将部分摩托车生产转移到海外。

2.刚刚骂完“叛徒”哈雷摩托,美国媒体又报道说,美国最大的铁钉制造商——美国中洲铁钉公司因为不堪25%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现在也有出走之意;

3.据报道,代表福特、通用汽车等的汽车制造商联盟,以及代表丰田、大众、宝马等主要外国汽车制造商的全球汽车制造商协会,日前都已经向特朗普政府发出警告,提醒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25%的关税将导致美国汽车工作失业率大幅上升,同时损害汽车制造商和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4.据新华社消息,美国国际钢铁协会及其两家会员企业当地时间27日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认为特朗普政府对进口钢铁产品加征25%关税依据的“232条款”违反宪法,要求法院下令停止执行。

5.据央广国际报道,美国奶农近日纷纷表示“不得不把牛奶倒进田里”,而美国大豆协会也忍不住发出“我们需要跟中国做生意”的呼吁。美国众议院议长、威斯康星州联邦议员保罗·瑞安的发言人表示:“帮助美国工人、消费者和制造商的最好办法,是为他们开辟新市场,而不是在我们的市场加高壁垒。”

6.同样据国际锐评报道,“美国制造”风波未平,“白宫幕僚”离职浪潮又起:在新一轮离职或即将“出走”的官员名单中,包括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凯利、白宫办公厅副主任乔·哈金、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埃弗雷特·埃森斯塔特等重量级幕僚。

7.To be continued(未完待续)……

总统先生,接下来的路,恐怕真的不会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好走哦~同样都是生意人出身,您又何苦为难同道中人?

谢选骏指出:路透社哪里知道中国的古话说“同行是冤家”,路透社哪里知道生意人最恨生意人、农民最恨农民……所以不仅川普这样,毛泽东其实也是这样,老毛头本是地富出身却专杀地富,斯大林神学生处出身却专杀神甫富,希特勒犹太人血统却专杀犹太人,马克思游手好闲却专杀剥削阶级——这就叫生意人最恨生意人、农民最恨农民……其余可以类推矣。



【070、生于移民,死于移民】


十年前的2007年,在《中国的“朝代兴替律”》一文中,谢选骏曾经指出:正如西谚所说,“以剑为生的人必须准备死于剑下”──考察中国历史,就可以看到:以剑为生的王朝,无不死于剑下;凡是在马背之上建立的政权,无不是丧命在马背之下。这就是所谓“中国朝代兴替律”。

周吸取殷朝亡于方国的“殷鉴”,广为封建诸国诸侯,立国八百年,但最后却亡于方国林立的战国。

秦吸取周朝封建亡国的教训,建立郡县直属中央的集权制度,仅仅十余年就亡国于史无前例的“农民起义”。这种世界各国罕见的社会解体方式,自后支配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不绝如缕,直到清朝。好像是中央控制系统的致命补充。

汉吸取秦朝摈弃封建制而专用郡县制的教训,兼容并蓄,以“刘姓称王”的方式部分复辟封建制,结果引起“七王之乱”。七王之乱的平复削弱了宗族,引起外戚专政。怕老婆的刘邦所开的吕后专政的恶例,最后把王莽这个外戚送上了帝位。即使到了东汉,外戚依然像阴魂一样困扰汉帝,迫使他们利用宦官。东汉亡于宦官与外戚的冲突。

曹魏通过禅让从异姓夺得政权,却不得不通过禅让放弃政权给异姓,而且方式更加可悲。

严防异姓篡位的司马氏广封同姓王,引起同室操戈的八王之乱,最后进一步引起外族入主的五胡乱华,西晋就是这样因为“广封同姓王”而灭亡。

东晋吸取西晋的教训,削弱同姓王的势力,结果重蹈曹魏的覆辙,宋齐相继,皆如是逼迫前朝皇帝禅让退位──萧梁企图设藩自卫,结果同室操戈,勾引外敌内乱。陈后主只是还没有等到这一天,已经被隋兵席卷。

唐承隋制,亡于藩镇,宋杯酒释兵权却亡于外族的军事力量。元残暴不仁自以为天下无敌,却亡于江南的造反势力,明朝兴起于南宋故地,不到百年(1279—1368年),主可易位。回顾隋唐故事,正如唐承隋制,虽也如唐亡于藩镇──李渊父子就是起兵于太原的藩镇。后唐的李克用就是承袭了李渊故事。

宋的杯酒释兵权虽然解除了汉末以来八百年间军事领袖的拥兵自重,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官政治,相权空前扩张,尤其南宋更是如此,故秦桧可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兴兵北伐的岳飞。同时中国社会在文化、经济、哲学和技术领域也达到空前绝后的繁荣地步;但却也造成比较西晋更为软弱的对外军事格局。结果先后受损于辽、金,最终灭亡于元蒙,南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沦入北方骑马民族的铁蹄。

明朝算是汉人复国,兼容并蓄唐宋两代的教训,考虑如何在藩镇割据和文官统治之间取得平衡,结果是取消相权、宦官监军,从此“太监”成为“宦官” 之后的阉人的最高尊称。明朝东厂、锦衣卫的“特务政治”,其实都是太监政治,是“皇帝”取代了“朝廷”的直接后果,其表现就是“相权的消亡”。

宰相没有了,皇帝直接指挥一切,结果是特务政治造成了广泛的效率低下,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明和宋虽然同样亡于外族入侵,但方式完全不同,正是上述“中国朝代兴替律”的体现,即“兴于斯—亡于斯”。蒙古虽然强悍,横扫整个欧亚大陆,但灭亡偏安一隅的南宋,还花去四十五年(1234—1279 年),但军事能力远远不及蒙元的满清,灭亡南明的仅仅用了二十年时间……所谓南明(1644年—1664年),就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明朝在南中国的皇族所建立的一系列流亡政权的统称。

即使以最后反清的吴三桂死于1678年倒数,满清也不过用了三十多年就彻底消灭了汉人的反抗──这是因为,沦为亡国奴,对中国人已经不再是不可想象的事,而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就好像说:“世界上只有‘有过一个男人的女人’,没有‘有过两个男人的女人’。”因为两个男人之后,将有无数的男人列队进前。

1683年(明永历37年;清康熙22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降清,明郑治台结束──这其实已经不是满人征服明朝的活动,而是其海外扩张。正如清兵乾隆老儿以后“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十大武功”,也把另一次“靖台湾”计算在内:“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 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乾隆因此自称“十全老人”。

……

十年之后再来检视这篇文章,发现同样的“律”也适用于美国,那就是“生于移民,死于移民”——

《30万在美移民可能失去保护身份被递解》(2017年11月05日转载美国文网)报道:

国务院本星期告诉国安部官员说,中美洲和海地在美得到临时保护身份的30多万人不再需要免于递解的保护。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就在国安部宣布是否延长那种保护之前几天,国务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星期二致函国安部代部长杜克(Elaine Duke),对中美洲和海地采取的那种政策并没有缓解移民情况,有些人已经根据“临时保护身份”在美国生活和工作20年。

蒂勒森根据法律要求而做出的评估并没有公开,但他的建议已经得到几名政府官员的证实。了解相关内容的官员称由于讨论内部信息,要求匿名。

国安部星期一就要宣布对于5.7万洪都拉斯人和2500名尼加拉瓜人的临时保护身份是否在明年一月初到期。尽管多数都是非法来美,他们在1998年飓风米奇(Hurricane Mitch)袭击中美洲之后,都免于递解。他们的临时保护身份(TPS)随后例行性延期。

国会在1990年建立临时保护身份,保护外国人避免返回因为自然灾害或武装冲突而陷于不稳定或危险的国家。

川普政府官员一再强调那一项目是临时的,不是人们成为美国永久居民的方式。那些官员说,最初的理由不存在之后,很久之前的灾害不能用来延长临时移民身份。

蒂勒森的评估同政府其他官员减少美国移民的努力一致。一名政府官员说,本届政府是在准确解释法律,而过去不是那样。

那名官员承认上述国家继续遭受贫困、腐败和暴力等问题困扰,而那些问题促成非法移民。但这些问题应当采取其它方式解决。

他说,解决办法需要国会同这些国家合作。而在这一具体法律方面,本届政府应当如何去做是显而易见的。

多名政府官员还说,数万名移民回国可能有利于中美洲国家和海地,因为它们的公民是带着工作技能、民主价值观和个人储蓄回国的。

许多移民已经有住宅、商业或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但是保护政策到期之后,他们可能被逮捕和递解。政府官员说,我们理解这是非常困难的决定。

国安部官员星期五拒绝说该部计划如何做以及何时宣布自己的决定。

根据移民权益团体的数据,在得到临时保护身份的人当中,最大一批——20万人——来自萨尔瓦多,至少3万人住在华盛顿地区。

谢选骏指出:美国靠移民起家不假,但历史的抛物线显示了“上升之后必然下降”也是真的,如此说来,兴于移民、衰于移民,之后会不会就是——生于移民、死于移民?



【071、事实与思想——德国哲学家大多喜欢巴结权势】


《1933—1934年校长任职:事实与思想》(1945年 海德格尔)这样写道: 

在1933年4月 我被大学全体大会一致推选为校长。我这一职位的前任冯·默伦多夫(V. M·llendorff) ,在一个短暂的任期后基于部长的指令不得不辞职。我同冯·默伦多夫多次深入谈论过继任问题,他本人希望我来接受校长职位。同样,前任校长绍尔(Sauer) ,也尝试劝说我为了大学的利益而接受这个职位。在选举日的上午我还在犹豫,并想退出竞选。我同权威性的政府机关和党的机关没有任何往来;我本人既不是党员,也没有以任何方式从事政治活动。因此,在政治力量集中的地方,就那作为必不可少的东西和任务而浮现在我眼前的,我是否会被听从,这是不确定的。然而,同样不确定的是,大学在多大程度上会自愿一道去源始地发现和塑造它自己的本质;这一任务我已经在1929年夏天于我的教授就职演讲中进行了公开阐述 。 

在教授就职演讲“什么是形而上学?”(Was ist Metaphysik)那进行引导的句子中,说到:“此时此地,我们为我们自己而追问。我们的此是——在由研究者、教师和进行大学学习的人所形成的共同体中——已经被科学所规定。只要科学已然成为了我们的激情,那么,在此是之基础上于我们发生了什么本质性的事情?——科学的各个领域彼此离得很远。它们处理其对象的方法也有着根本的不同。今天,学科之间的这种碎片化的多样性只还通过大学和院系这种技术组织而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各个专业所确立的实用目的而保有某种意义。然而,诸科学的根在其本质基础上已经枯萎了。”该演讲在1933年已经被译成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日文。 

人们到处都能知道我如何思考德国的大学,以及我把什么视为它那最紧迫的关切。它不应将自己保持在技术组织的-机构的虚假统一中,而应从其本质基础——这种本质基础正是科学的本质基础——出发,即从真之本质本身出发来革新它自己,重新赢得追问者和知道者之间的那种源始的、有生命的统一。

1930年我谈论了真之本质,这是一个直至1932年我还在德国好些地方一再做过、并因复制的笔记而变得众所周知的演讲。该演讲1943年才出版 。在该演讲的同时期,通过对柏拉图洞穴喻的一种解释,我举行了一次<每次>两小时关于希腊的真之概念的讲座课。在1933 / 1934年冬季学期于我的校长任职期间再次做了该讲座课,并通过一场满座的讨论班“民族与科学”(Volk und Wissenschaft)对之进行了补充。对洞穴喻的解释,于1942年以“柏拉图的真之学说”(Platons Lehre von der Wahrheit)为标题发表在《精神传承年鉴第2辑》(Jahrbuch für die geistige überlieferung II)上 。党明令禁止提及和讨论这篇论文,同样禁止单行本的印刷发行以及销售。 

直到最后一天还让我犹豫接受校长职位的事情是,我知道我必然会因自己的计划而陷入到同“新”和“旧”之间的一种双重冲突中。“新”此时在“政治性的科学”之形态中出场,其理念奠基在对真之本质的一种歪曲上。“旧”则力求坚持“专业”、促进它的进步并在教学中使之变得有用,每一对本质基础的反思被当作抽象—哲学性的而加以拒绝,或者最多只允许它作为外在的摆设;而不是将之作为反思去实行反思,并根据这种实行来思考大学和属于大学。

因此危险在于,彼此对立的“新”和“旧”以相同的方式反对我的尝试,并使之变得不可能。在接受校长职位时我尚未看清以及没有料到的,是在第一个学期所发生的事情:新和旧最后一致联合起来瘫痪掉我的努力,并最终排挤掉我。 

尽管我那源始地对大学本质进行奠基的计划面临着双重威胁,但在许多大学同事的规劝下,尤其是在被撤职的校长冯·默伦多夫和他的前任、那时是副校长的绍尔的规劝下,我最终决定接受校长职位。特别是鉴于绍尔教士有效地指出了下面这一可能性,那就是:假如我拒绝了大学,那么,会从外面任命某人为校长。 

总的来说,决定我接受校长职位的有三个因素: 

1. 我在那时于已经取得了权力的运动中看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参加到民族的一种内在凝聚和革新中并找到一条道路,参加到它的历史的-西方的规定中去。我相信,革新着自己本身的大学能够同时是负有使命的,能够给出-尺度地(ma-gebend) 参与到民族的内在凝聚中去。 

2. 由此我在校长职位中看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把所有丰富的力量——不管党籍和党的主义——带到反思和革新的进程面前,并加强和确保这些力量的影响。 

3. 我希望以这种方式能够对付那些不恰当的人的紧逼、以及党的机构和党的主义那有所恐吓的威权。 

事实是:那时已经有许多劣质的和没有能力的东西、许多自私的和忌妒的东西在胡作非为。而对于我来说,鉴于我们民族总的形势,这恰恰更是尝试让各种丰富的力量和本质性的目标发挥作用的一种理由。袖手旁观、对那些“无能的人”嗤之以鼻、不顾西方的历史处境而对从前的东西高唱赞歌,这肯定是更为惬意的。或许下面这一提示就会表明我那时已经是如何在看待历史处境。在1930年,恩斯特·云格尔(Ernst Jünger) 的文章“总动员”(Die totale Mobilmachung)已经发表;在这篇文章中,已经预示了他1932年出版的《劳动者》(Der Arbeiter)一书的基本特征。那时,我在小范围内同我的助手布罗克(Brock) 详细讨论了这些作品,并力图揭示其中是如何表达对尼采的形而上学的一种本质理解的,只要在这种形而上学的视域中已经看到和预见了西方的历史和现状。通过从这些作品、以及更加本质地从它们的基础出发进行思考,我们思考那正在来临的事情,也即是说,我们尝试在与之的争辩中同时面对它。许多其他人在那时也读了这些作品;然而人们把它们连同许多其他读过的有趣东西一起束之高阁,并且不懂得它们的影响。在1939/1940年冬季,我再次在同事圈部分地详细讨论了云格尔的书《劳动者》,并获悉甚至在那时这些思想是何等地陌生和让人奇怪,直到它们被“事实”所证实。恩斯特·云格尔在关于劳动者的统治和形态的思想中所思考的,以及鉴于这种思想所看到的,是在行星上被看到的历史之范围内的权力意志的普遍统治。今天,所有的东西都立于这种现实性上,无论它被称作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还是世界民主。 

从权力意志的这种现实性那儿我当时已经看到了什么是。权力意志的这种现实性也能够在尼采的意义上用这一句话来加以表达:“上帝死了”。出于本质性的理由,我在我的校长致辞中引用了这句话。这句话同一种庸俗无神论的断言毫无关系。它意味着:超感性的世界、尤其是基督教的神的世界,在历史中已经失去了其起作用的力量。(参见我1943年的演讲,“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如果事情是不同的,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会是可能的吗?进而,如果事情是不同的,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会变得可能吗? 

因此,为了在源始地反思对权力意志的形而上学进行一种克服中进一步思考、即通过回返到其开端处而开始同西方思想进行一种争辩,理由和本质性的急迫难道还不足够吗?为了对西方精神的这种反思而尝试在我们德国人那儿唤醒被视为培植知识和认识的场地的那种处所——德国大学,并使之成为前线,其理由和本质性的急迫难道还不充分吗? 

诚然,同历史进程进行论争,而这种论争始于这样的话:“如果……,以及如果不……,那么,就会出现……”,这总是冒险的。但问题也可以这样被提出:如果在1933年所有丰富的力量为了在隐秘的团结中渐渐地纯化和控制那已经取得权力的“运动”而觉醒了,那么,什么就会出现以及什么就会被预防? 

诚然,当人们把罪责算计和推到他人身上时,总是傲慢放肆的。然而,当一个人确实找到了罪犯并根据罪责来进行评判时:那么,岂不也有着一种本质性的疏忽之罪?那些在那时甚至有着先知般的禀赋以至于看清了所有事情会如其要来的那样来的人——我没有那样的智慧——,那为何他们几乎等待了10年才开始同灾难作斗争?那些认为知道了这些的人为何不在1933年,为何他们不恰恰在那时就动身去扭转一切,并将之从根本上引向善呢? 

诚然,凝聚所有丰富的力量可能是困难的,对运动整体及其权力地位逐渐施加影响也是困难的,但这都不比我们后来不得不承负的东西更为困难。 

通过接受校长职位,我冒险尝试挽救、纯化和增强那积极的东西。 

我的意图从不是仅仅要实现党的主义以及依照某一“政治性的科学”之“理念”来行动。但我同样不愿意仅仅捍卫以前的东西,以及通过单纯的斡旋和调停去敉平一切,并将之保持在平庸中。我深信不疑,一些本质性的事情——它们远远高出大学所关乎的一切——危如累卵。 

但下面这点对我来说也是清楚的,那就是:必须首先强调和肯定我那时在运动中所看到的那些积极的可能性,以便为所有丰富力量的一种不仅仅有着事实性而是有着实事性基础的凝聚作准备。立即和单纯的反对,应既不符合我那时的信念(它决非对党的信仰),也是不明智的。 

以下这些可视为在校长任职期间我的基本态度的标志: 

1. 我从未被任何党的机构请去发表任何政治建议;我也从未寻求一种这样的合作。 

2. 我也绝没有同党的干部维持个人或政治上的联系。 

在1933年5月的校长致辞中已经表达了我校长任职的意图和态度 

当然,正如在每一被说出的话那儿一样,在这儿一切都有赖于解释、有赖于准备参与到本质性的东西中去并打量这种东西本身。甚至根据篇幅就能识别出来的校长致辞的核心部分,是对知识和科学之本质的阐明,而大学就奠基在这种本质之上,并基于该本质它才可以在其本质中主张它自己为德国的大学本身。同劳动服务和国防服务相比,知识服务之所以在第三个位置被提及,不是因为它次于那两个,而是因为知识是真正和最高的东西,大学的本质会聚到它身上、反思凝聚在它周围。与最先提到的劳动服务相关的,对此可以提请注意:早在1933年前,这种“服务”就已经从时代的困境中以及从青年的意愿中形成和塑形。而“国防服务”,我既不是在一种军国主义的意义上也不是在一种侵略的意义上提及,而是将之思考为自卫中的防御。 

致辞的核心部分服务于对知识之本质、科学之本质以及在科学上培育起来的职业之本质的阐述。在内容上可提取出四个要点。 

1. 诸科学都奠基在对其专业领域的本质域的经验上。 

2. 真之本质作为让是(Seinlassen),即让是者如其是的那样是。 

3. 对在希腊人那儿的西方知识的开端之传承的保持。(参见1932年夏季学期我的<每次>两个小时的讲座课:西方哲学的开端 [Der Anfang der abendlndlischen Philosophie] 。) 

4. 与之相应,西方世界的责任。 

在所有这些那儿,都有着对“政治性的科学”——它作为关于尼采对真和认识之本质的见解的一种粗糙学说而被国家社会主义到处散布——之理念的明确拒斥。在致辞中清楚表达了对“政治性的科学”之理念的摒弃。 

反思和追问的态度被置于了“战斗”中。但在致辞中“战斗”意味着什么?如果反思中的本质性的东西会回溯到希腊的知识,也即是会回溯到真,那么,就的确可以设想“战斗”之本质不是随意摆出来的。“战斗”在赫拉克利特的意义(残篇53)上被思考。但为了理解这经常被误解的箴言,必须首先注意两点,我在我的讲座课和讨论班中经常充分地提到了它们: 

1. 残篇由之开始的战斗一词,不意指“战争”,而是意指赫拉克利特在相同意义上使用的“争执”一词所意指的东西。但这意味着“争执”。然而,争执不可被视为口角、吵嘴和单纯的不和,更加不是使用暴力和击倒对手,而是从-对方-确立(Aus-einander-setzung) ,从而在这种从-对方-确立中,那些从-对方-确立的东西之本质在这种确立中把自己暴露给对方,并由此显示自己和露面,用希腊人的话即是:进入到无蔽的东西和真的东西中。因为战斗是相互承认着地把自己暴露给本质性东西的那种暴露,从而在把这种追问和反思置于“战斗”上的致辞中,始终说的是“暴露”。被说的东西位于赫拉克利特箴言方向上,箴言自身能完全清楚地对之进行作证。还必须注意第二点。 

2. 我们不仅不可以把“战斗”思考为战争,更不可以利用所谓赫拉克利特的“战争是万物之父”这句话,认为它把战争和斗殴宣布为所有是(alles Sein)的最高原则,从而在哲学上为战事辩护。 

我们必须首先且同时注意:以通常方式加以引用的赫拉克利特的那句箴言歪曲了一切,因为由此就会避而不谈箴言整体以及与之相随的那种本质性的东西。它完整说的是: 

“在万物中争执乃是播种,但在万物中它也(并且首先)是最高的东西——进行保持的东西——,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它让一些显现为神,让另一些显现为人;因为它让一些作为奴仆、让另一些作为自由者,进入敞开域。” 

“战斗”的本质在于“显示”、显示和“创制”、摆-到这儿(her-stellen) ,用希腊人的话即是:摆-出(hervor-stellen)到敞开的样貌中。这就是在哲学上对“战斗”之本质的思考,并且在致辞中所说的,仅仅是在哲学上进行的思考。 

对本质域的这种有所争辩的反思必须在每一科学中实行,否则它就依然是不知(ohne Wissen)的“科学”(Wissenschaft) 。从对科学之整体的这种反思中,大学自身通过它自己本身而把自己带到自己的本质基础之上,而只有被它所看护的知识才能通达该本质基础;因而它的本质不可能从别的地方、从“政治”或从任何其他确立的目的那儿得到规定。 

根据这种基本看法和基本态度,致辞以“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Die Selbstbehauptung der deutschen Universit)为题目。只有极少数人清楚单是这个题目在1933年已经意味着什么,因为在它所关乎的那些人中,只有少数会不带偏见地、不受闲谈的蒙蔽而花力气去清醒地仔细思考它究竟在说什么。 

诚然,人们也能够有其他的态度。人们能够让自己不做思考并坚持下面这一轻易就能得到的想法:那时国家社会主义夺取政权不久,一位新当选的校长作了一个关于大学的致辞,该致辞“代表”了“国家社会主义”,也即是说喊出了“政治性的科学”之理念,大致一想,它意思是:“对于民族有用的,就是真的。”由此有人就会得出,甚至有权得出:这样一来,实质上否认了大学的本质,并为它的毁灭火上浇油;因而必须把题目说成是:“德国大学的自我斩首”(Die Selbstenthauptung der deutschen Universit) 。一个人能够这样来看待这件事,如果他足够无知且无力进行反思、如果他满足于舒适安逸和逃遁到闲谈中、如果他仅仅满足于传播大量敌意的话。 

一个人能够在解释致辞时这样不负责任地行事;但那时他就不可以把自己冒充为那种自诩对德国大学的精神和福祉是负有责任的人。因为如此肤浅地思考和如此肤浅地无忧无虑地闲聊,或许与各种政治方法相适应,但却同思想的实事性那最内在的精神相冲突,而该精神恰恰是他假装必须进行拯救的。 

致辞不为它所关乎的那些人所理解;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如下这方面:它说的是这样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在任职期间引导我在本质性的、较少本质性的和仅仅外在的东西之间作出区分。 

致辞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立场,甚至更不为党和权威机关所理解;但只要有人立即觉察到其反面,就会对之有所“理解”。在同一天于“科普夫”(Kopf)酒店 的校长就职宴会上,瓦克尔(Wacker) 部长对我说了他对他所听到的致辞的“看法”。 

1. 它是一种绕开了党纲所展望的各种远景的“私人国家社会主义”(Privatnationalsozialismus)。 

2. 整个内容尤其没有奠基在种族思想之上。 

3. 他不能认可对“政治性的科学”之理念的拒斥,他甚至不愿承认该理念尚未被充分地奠基。 

部长的这一表态并非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立即被告知给了一些党内同志,如那时的州学生领袖谢尔(Scheel) 、医学讲师施泰因博士(Dr. Stein)和法兰克福的克里克(Krieck) 。顺便一提,这三人从一开始就控制着在卡尔斯鲁厄(Karlsruhe)的文化部;分管高校的负责人费尔勒(Fehrle) 处长本人尽管心地善良且富同情心,但完全受他们掌控。 

在校长就职庆典后不久,我被召到部里当面示意如下:1. 今后别指望大主教出席这类庆典活动;2. 我在校长就职庆典后宴会上的讲话有失体统,因为我多余地特意突出了来自神学院的同事绍尔,并强调我就自己的科学学术教育感谢他。 

在部里谈论这些事情,这不仅一般地表明了它的立场,而且表明他们绝不愿意接受我为了大学的内在革新不顾所有的不和与争吵而力求取得的东西。 

到那时我已经在职位上几周了。在校长就职第二天,我的第一个职务行为是禁止在属于大学的任何地方张贴“告犹太人书”(Judenplakat)。该公告已经张贴在德国所有大学中。我向学生领袖宣布,只要我还是校长,该公告在大学范围内就找不到任何位置。该学生领袖带着他的两位陪同者离开时对此表示,他将向帝国学生领导层报告这一禁令。大约8天后,我接到了一个电话,它是由一位冲锋队分队长鲍曼博士(Dr. Baumann)代表最高冲锋队领导层的冲锋队-高校处打来的。他要求张贴告犹太人书,如果我拒绝,那么,我就要考虑离职,甚至考虑大学的关闭。我还是拒绝了。瓦克尔部长表示,他不可能做反对冲锋队的任何事情,冲锋队那时扮演了一个后来党卫队所接管的角色。 

上述事情只是在我校长任职生涯期间显得越来越清楚的形势中的第一个迹象。最为不同的政治力量团体和利益共同体带着各种主张和要求到大学里说话。部则常常扮演着次要角色;此外,它还忙于替自己取得在柏林那儿的某种独立性。到处上演的仅仅是权力斗争;那些参与其中的人仅仅对大学感兴趣到下面这个份上:它作为一种机构、作为学生共同体或教师共同体,要扮演一种权力因素。此外,医生、法官和教师的职业团体表达了他们的政治诉求,并要求清除那些让他们不舒服和感到可疑的教授。 

这种控制着一切的混乱氛围,没有提供任何可能性去看护甚或仅仅认识下面这些我唯一在乎并为之而接受校长职位的努力:反思知识态度,以及反思教育之本质。夏季学期匆匆过去,并耗费在对人事和机构问题的讨论上。 

唯一富有成效的事情——哪怕仅仅在消极的意义上——是:在那经常威胁要超出目标和限度的“清洗行动”中,我能够阻止对大学和同事的各种不公正行为和伤害。 

这种单纯预防性的工作不会表现出什么业绩,并且也不必让同事们对之有所了解。法学院、医学院和自然科学院中的那些声名卓著、值得尊重的同事,一旦他们听到那时要加在他们身上的东西,他们可能会大吃一惊。 

在我任职的第一周我就认识到部长对下面这点很重视,那就是:校长属于党。一天,那时的地区领导克贝尔博士(Dr. Kerber) 、地区副领导以及地区领导层的第三把手出现在我的校长办公室,并邀请我入党 。为了在政治角力中没有任何分量的大学的利益,以前从未属于过任何政党、也未接受过任何邀请的我同意了,但要他们明确接受下述条件,那就是:我个人,更别提作为校长,绝不接受任何党的职务,或者从事任何党的活动。我遵守了这项条件,这也并不困难,因为在1934年春我就中断了校长职位(见下),我被视为在政治上不可靠,并且一年比一年受到更为严格的监视。 

入党一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事情,因为党的领导层并不想同我商量大学、文化和教育问题。在我的整个校长任职期间,我从未参加过任何的协商和谈话,更未参加党的领导层和党的各种机关的决策。大学依然还是受到怀疑的,而人们同时又想为了文化宣传的目的而利用它。 

我自己每天更多地是忙于就我自己的计划而言我必定认为是不重要的那些事情。我不仅对在形式上完成这些空洞的公务不感兴趣,而且同时我也没有经验,因为我以前一直拒绝任何学术职务,由此一来就是一个新手。此外,困难的形势出现了,秘书处的主管也任职不久,对大学事务同样没有经验。于是一些不能让人满意的事情、不正确的事情、粗心的事情出现了,它们如它们所看起来的那样,只是让同事们忙活了一番。校长致辞白费唇舌,在就职庆典那天后就被抛之脑后;在整个校长任职期间,没有一位同事前来就致辞交换过任何意见。人们行进在院系政治那用了十年时间踩踏出来的道路上。 

如果不是在1933年夏季学期两个对大学的危险越来越清楚地预示了出来,所有这些让人困惑的东西、以及非本质性的东西于其中显露出来的霸权,也许可以忍受。 

在海德堡大学作一场关于科学之本质的演讲期间,我在那儿偶然通过施泰因博士和谢尔得知一些计划,那就是要对弗莱堡的不同教席进行一次重新安排。大学应安插一些可靠的党员,并由此为下面这点创造可能性,那就是尤其相应地把院长一职保留给一些党员。提出来作为理由的看法是:在对这些职位的占据中,作为大学教师此刻首先更重要的不是其科学价值和能力,而是政治上的可靠和积极的突破力。在这些表明出来的态度和意图那儿,复又显示出:从法兰克福来的克里克的影响在海德堡和卡尔斯鲁厄得到了增强。在卡尔斯鲁厄我被示意,留下以前的那些院长是不可忍受的。院系需要国家社会主义的领导。因此,为了预防对大学之真正本质的这种危害,是时候以相应的方式采取行动了。 

第二个危险是来自外面的威胁,这在夏季学期于埃尔富特(Erfurt) 举行的校长会议上就被察觉到。该危险在于企图让院系的整个教学活动被医生、法官和教师的行业以及它们的诉求和需要所规定,从而最终把大学碎裂为专科学校(Fachschulen) 。由此不仅大学的内在统一性受到威胁,而且学术训练的基本方法由此也受到威胁,也即是说,我试图通过一种革新来加以拯救、以及单单为了它我才接受校长职位的那种东西受到了威胁。 

我尝试通过建议修改大学章程来应对由海德堡和由专科学校之倾向而来的这两个正在逼近的危险。修改大学章程使得能够在下面这种意义上任命院长一职,那就是让院系的本质和大学的统一性能够得到挽救。修改大学章程的动机完全不是渴望搞颠覆性的和改革狂似的活动,而是看清了上述危险,这些威胁从政治力量的分配和种类来看绝非是臆想出来的东西。 

在大学里面,人们只是越来越片面地呆望那已经发生的事情,他们仅仅在机构和法律层面上考虑大学章程的修改;同时仅仅着眼于个人的偏好和冷淡来评价对院长一职的新任命。

我把一些同事任命为1933/1934年冬季学期的院长;不仅根据我个人的判断,而且根据普遍判断,他们在学术界和自己的专业里都享有一定名声,同时他们保证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推动在其院系工作中的科学精神。这些院长中没有一个是党员。党员干部的影响被排除了出去。存在着这样一种希望,那就是要在各个院系保持和振奋科学精神的一种传承。

但事与愿违。所有的希望都变得让人失望。为了真正的东西而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 

“托特瑙山营(Todnauberger Lager)”成为了1933 / 1934年冬季学期的一个奇特先兆;它原本要让教师和学生对真正的学期论文有所准备,并澄清我对科学和科学工作之本质的看法,以及同时对之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 

营地参加者的遴选,不根据所属政党的观点以及在国家社会主义意义上的活动来进行。当营地计划在卡尔斯鲁厄变得众所周知之后,从海德堡那儿立即传来声音,那就是坚决希望也可以派遣一些参加者;与此同时海德堡和基尔(Kiel) 达成了一致。

我通过关于大学和科学的一个报告尝试澄清校长致辞中的核心内容,并鉴于前述的那些危险更加紧迫地摆出大学的任务。在各个小组中立刻出现了关于知识和科学、知识和信仰、信仰和世界观的一些富有成果的交谈。在第二天早上,州学生领袖谢尔和施泰因博士突然不打招呼地乘车前来,并热烈地同营地中的海德堡参加者进行了交谈;他们的“作用”渐渐地变得明显起来。施泰因博士提出允许他本人作一场报告。他谈论了种族和种族原则。营地的参与者获悉了该报告,但没有进一步进行讨论。海德堡分组带有破坏营地的任务。但实际上要针对的不是营地,而是其院系不愿被党员所领导的弗莱堡大学。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出现了,其中一些更是让人痛苦;但如果我不想一开始就让即将来临的整个冬季学期一事无成的话,我就得必须忍受它们。或许此刻就离职是更为正确的。然而,我那时尚未估计到随即就暴露出来的事情。敌意的加强,不仅来自部长以及影响着他的海德堡集团一方,而且来自同事一方。

尽管部长表面上同意对院长职位的新任命,但他还是认为下面这点是奇怪的:不仅没有党员占据这些职位,而且我甚至胆敢恰恰任命在半年前部长在校长职位上拒绝支持的那个人为医学院院长。此外,从部里传来越来越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同迄今所发生的相比,在弗莱堡大学要更加认真地贯彻政治性的科学之理念。

这时下面这些就变得引人注目了:在整个冬季学期,医学院的一些人以及法学院的一些人一再向我提议重新安排院长一职,并用其他人取代冯·默伦多夫和沃尔夫(Wolf) 。我把这些愿望归因于两个学院内部的不和与竞争,并且对它们没有加以进一步的重视。直到临近1933 / 1934年期末的晚冬,我被请到卡尔斯鲁厄;在那儿,部里的费尔勒处长在州学生领袖谢尔在场的情形下告诉我,部长希望我免掉冯·默伦多夫和沃尔夫这两位院长的职位。

我立即声明在任何情形下我都不会那么做,无论是从个人的角度还是客观上我都不可能为这样一种重新安排负责。如果部长坚持他的要求,那么,出于对这一无理要求的抗议我除了辞去我的职位外别无选择。接着费尔勒先生对我说,尤其是关于同事沃尔夫,法学院希望另外任命院长一职。我于是宣布我辞去我的职位并请求同部长面谈。当我宣布这点时,在州学生领袖谢尔的脸上出现了幸灾乐祸的笑容。一个人以这种方式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但已经变得非常清楚的是:为了把我逐出校长位置,对所有看上去像国家社会主义的东西都感到愤慨的大学圈,并不害怕同部里以及影响着它的那些团体合谋。

部长立马接受了我的辞职 ,在同他的面谈中,下面这些变得清楚起来:在国家社会主义关于大学和科学的观点和我自己的观点之间,有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部长表示,可是他不希望基于我的哲学同国家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不相容而来的这种对立,作为弗莱堡大学同部里的冲突而公之于众。我回应到,我不可能有任何兴趣这样做,因为大学已经同部里沆瀣一气,并且由于某种冲突而把我本人置于公众的闲谈中也非我所愿。部长回答说,在我不进一步引人注目地辞去校长职位后,随我做我认为必要的事情。 

我也这么做了,因为我作为离职校长,拒绝以传统的方式参加随后的校长职位交接以及提交报告。人们在大学里也理解这种拒绝;并且正如以前和后来通常的那样,人们自然也不会请我这位离开的校长发表进一步的意见。我也绝不期待这类事情。

从1934年4月开始,我住在大学外面,因为我不再关心“进程”,而只是尝试尽力完成教学义务中那必不可少的事情。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教学也日益成为了本质性的思想同它自己本身的一种自言自语。或许它在好些地方都切中和唤醒了人,但它没有把自己塑造成某一确定行为中的一种成长着的、源始性的东西复又能够从它本身那儿生起的接点。

自身根本无关紧要的1933 / 1934年的校长任职事件,也许是科学——它不再被革新之尝试所规定,它的本质向着纯粹技术的传递也不可能被阻止——之形而上学的本质情状的一个表征。我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才认识到这点。(参见“形而上学对现代世界图像的奠基 [Die Begründung des neuzeitlichen Weltbildes durch die Metaphysik] ”)校长任职是这样一种尝试:在已经取得权力的“运动”中——摆脱它的所有不足和粗制滥造——看到那远远扩展出去的东西,这种东西或许某天能够把一种凝聚带到德国人那西方历史的本质那儿。绝不应否认,我那时曾相信这些可能性,并由此为了能在职位上实现它们而放弃了思想者那最本己的职责。自己在职位上的不足所造成的东西,绝不应被弱化。然而,这些展望并未切中支配我接受校长职位的那种本质性的东西。在一种惯常学术活动之视域中的对这次校长任职的各种评论,或许在它们自己的方式上是正确的,并且是有权得到辩护的,但它们都决未切中本质性的东西。同那时相比,为那蒙蔽了的眼睛打开看这种本质性的东西的视界,甚至在今天有着更少的可能性。

本质性的东西是:我们立于虚无主义的完成中间,上帝“死”了,没有为神性留下任何的时间-空间。然而,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在德国人那诗性的思想和吟唱中宣示了出来,德国人无疑还很少听闻这种创作,因为他们力求根据环绕着他们的虚无主义之尺度来调节自己,并错判了一种历史性的自我主张之本质。

校长职位后的时日 

一些人乐于根据他们的评价方式来看我校长任职中的错误,以下这些事情一一列举给他们,并且仅仅给他们。就其本身来说,它同在过去的各种尝试和措施——在行星的权力意志之整个运动内,它们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以至于甚至几乎不值一提——中的那种毫无成效的折腾一样是不重要的。

对于1934年春离职所带来的各种可能后果,我是清楚的;在同年的6月30日后我对之更加清楚 。这一时间之后任何在大学领导层接受某一职位的人,都能够清楚地知道他在与谁为伍。

我的校长任职随后被党以及被部长、教师团体和学生团体如何评价,记录在我的继任者上任时于报刊上传播出来的那些论断中。此后这位继任者才是弗莱堡大学的第一位国家社会主义的校长;他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人,确保了一种战斗的-军人似的精神以及它在大学的传播。

现在对我的怀疑开始了,直至变成了辱骂。指出恩斯特·克里克在那时创编的杂志《成长中的民族》(Volk im Werden)的当年那几期 ,就足以是证据。该杂志的一期勉勉强强地出版了,其中公开或装着不明就里的论战并未击垮我的哲学。由于直到今天我也毫不在意这种喧嚣,尤其绝不进行反驳,于是那些即使平庸我也不曾特意攻击过的人的愤怒就越来越大。阿尔弗雷德·博伊姆勒(A. Baeumler) 在其代表罗森贝格(Rosenberg) 办公室所编的教育杂志上以某种不一样的形式进行了相同的怀疑。希特勒青年团(HJ) 的杂志《意志与权力》(Wille und Macht)则充当了先锋。我在此期间已经出版的那篇校长致辞,成为了在教师阵营中争论的一种流行靶子。(伽达默尔 [H. G. Gadamer]、格哈德·克吕格尔 [Gerh. Krüger] 、瓦尔特·布勒克 [W. Brcker] 可以作证。) 

甚至1934年后我很少完全在纯粹科学的领域内所举行的那些演讲,本地的党报每次也会以一种令人厌恶的方式进行辱骂,并且当时的大学领导们每次也只能艰难地站出来反对这些做法。举行的演讲有这样一些:1935年“论艺术作品的本源”(Vom Ursprung des Kunstwerks)、1938年“形而上学对现代世界图像的奠基”(Die Begründung des neuzeitlichen Weltbildes durch die Metaphysik)、1941年“荷尔德林的赞美诗‘如当节日的时候……’”,以及1943年“荷尔德林纪念会”。 

甚至扩展到我讲座中的这种围剿,也渐渐地取得了想要的成功。在1937年夏季学期,从柏林来的一位汉克博士(Dr. Hancke)出现在一个讨论班上,他很有天分,并且很有趣,在我那儿同我一起工作。不久他向我承认,他不能再对我隐瞒他替那时领导着保安部(SD) 西南分部的谢尔博士工作。谢尔博士已经提请他注意,我的校长任职其实在为非-国家社会主义的面孔和弗莱堡大学的冷漠态度撑腰。我不想在这儿把任何功绩算到我的头上。我提到它仅仅是为了表明:1933年开始的敌意一直在持续和增强。 

同一位汉克博士还对我讲,在保安部盛行着我同一些耶稣会修士合作的看法。事实上,在我的讲座和讨论班上,直至最后都的确有一些天主教修会的成员(尤其是从弗莱堡分会来的一些耶稣会修士和方济各会修士)。这些先生同其他进行大学学习的人完全一样,能够同我一道工作,并通过我的讨论班而得到帮助。多个学期以来,耶稣会神父洛茨教授(Prof. Lotz) 、拉纳(Rahner) 、维多夫罗(Huidobro)都是我高级讨论班的成员;他们经常在我们家。人们只需读读他们的著作就能马上认识到我思想的影响,也无需否认这种影响。

晚些盖世太保在我那儿的调查也只是扩展到我讨论班中的天主教参加者身上:舒马赫神父(P. Schumacher)、古根贝格尔博士(Dr. Guggenberger)、博林格博士(Dr. Bollinger)(与慕尼黑的索尔 [Scholl]学生行动有关,人们正在弗莱堡和我讲座课中寻找该行动的一个策源地)。

先前已经——在辞职后——有人指责我允许早前的一些学生(非雅利安人)出席我的讲座课。 

此外众所周知,我的三位最有才能、在哲学上显著地超出新生代平均水平的学生(伽达默尔、格哈德·克吕格尔、布勒克)被冷落多年,因为他们是海德格尔的学生。只是当人们最终不再能回避他们的资格并且丑闻变得总所周知时,他们才得到任命。 

从1938年起,禁止在报刊和杂志上提到我的名字,同样禁止评论我的作品——只要它们还能够出新版。最后,《是与时》(Sein und Zeit)以及康德书的新版也遭到禁止,即使出版商已经取得了必要的文件。 

尽管在自己的国家是一片死寂,但人们却试图用我的名字在国外从事文化宣传,并说服我做演讲。我拒绝了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所有这样的巡回演讲;我也从不参加学院为在法国的驻军举办的演讲。 

或许以下实事能够说明人们评判并尝试排挤我的哲学工作的方法: 

1. 1935年于布拉格的国际哲学大会,我既不属于德国代表团,也根本不被邀请参加。 

2. 以同样的方式我应继续被排除在1937年于巴黎的笛卡尔大会之外。这种针对我的做法在巴黎一方看来是如此奇怪,以至巴黎的大会领导小组自己透过索邦大学的布雷耶教授(Prof. Bréhier)问我,为何我不属于德国代表团。大会打算自行邀请我做一个演讲。我回答说,关于这一情况或许应在柏林向帝国教育部打听。不久,我收到从柏林来的一个邀请,让我事后参加代表团。整个事情以不能让我随德国代表团前往巴黎的一种方式来进行。 

在战争期间,筹划出版一系列关于德国人文科学的介绍性著作。“系统哲学”(Systematische Philosophie)部分由尼古拉·哈特曼(Nic. Hartmann)负责。为了规划这一计划,在柏林举行了三天的讨论;除了雅斯贝尔斯(Jaspers)和我,所有的哲学教授都被邀请。他们之所以不需要我们,那是因为与这一出版相联系,计划对“生存哲学”(Existenzphilosophie)展开一场攻击,这后来也得到了实施。

正如已经在校长任职期间那样,在这儿也显示出反对者的一种奇特爱好,那就是:尽管彼此对立,但却结盟反对所有他们由之在精神上受到威胁并感到会被追问的东西。

然而,这些事件也仅仅是投射在我们历史的一种运动——德国人现在也还没窥测到它的范围,甚至当灾难已经降临到了他们身上之后——之巨浪上的一种转瞬即逝的浮光掠影罢了。

读者评论之一:

这是一篇海德格尔写的为自己辩护的文章。还是黑格尔说的对啊,任何一个东西,一旦进入外界,成为一个外面的实在,就变成了一个个体性的事物,就没有真理了,要随时被改变。包括你说过的话,写过的文章等等。改变这些东西的力量就是事情本身。

读者评论之二:

又看了一遍他的我的大学,海德格尔确实是认同当时党的基本主张。之所以和他们和不来,是因为海德格尔调子太高了,他要成为领导者的领导者,而且还和那些神学院的一些人以及教父们来往密切,知道这些在当时都意味着什么吗,所以他这些行为和思想都是不允许,必然要被批判。看看戈培尔的讲话,有时真让人感觉他的语式竟然和海氏如此一致。

谢选骏指出:德国人是很好的工匠,但是作为哲学家,大多喜欢巴结权势。从康德到黑格尔、海德格尔都是如此。人们把事情想成怎样,事情就是怎样的了;但是人的思想需要一个媒介,人们把这个媒介叫做“事实”。然而一个媒介,其实是可以构成许多事实的,这就是所谓“另类事实”的根源,因为一个媒介可以触发许多不同的思想,也就是揭示了许多不同的真相。而前人所谓“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此区区一语中,而历史之真理已描写尽净”一语(张君劢《〈人生观之论战〉序》),则忽略了“事实”的“媒介”性质。如果说“思想者,事实之母也”,那么,事实之父,是什么呢?

甚至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尼采也喜欢巴结权势,跟在瓦格纳这个马屁精后面做一个二流的马屁精……似乎只有叔本华是个例外,因为他是靠印度奶水喂肥的佛教徒,什么“意志的表象世界”,不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



【072、收破烂的奢侈品】


《162亿美元买下Tiffany 这个男人将成新世界首富?》(红星新闻 2019-11-26)报道:

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能买数不清的LV钱包,也能买数不清的Tiffany小蓝盒子。但世界上最富有的这两个男人可能很快就会被它们的老板超越了。

据CNN报道,11月25日,LVMH集团同美国珠宝品牌Tiffany达成协议,以162亿美元价格将其买下。这是奢侈品界史上最大交易之一,也是LVMH集团总裁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职业生涯里最大笔交易之一。这笔交易之后,阿诺特本人可能很快就将超过杰夫·贝索斯和比尔·盖茨,成为新的世界首富。

据《财富》杂志报道,随着这次收购成功,LVMH集团股票当日上涨2%,阿诺特身家上涨超过21亿美元。据《福布斯》杂志实时财富排名榜,阿诺特现在身家约1060亿美元。比尔·盖茨当前身家1070亿美元,首富贝索斯身家近1100亿美元。阿诺特已经是欧洲首富、世界第三富了。

现年70岁的阿诺特被称为“当代奢侈品行业教父”。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把一个破产的纺织品公司打造成了市值2000亿欧元的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多大呢?你想要的奢侈品大多都是他家的。

商界风传阿诺特:“穿着开司米外套的狼”、“创造力的吸血鬼”

据《纽约时报》报道,阿诺特于1949年出生于法国北部的一个实业家家庭,父亲从建筑业,阿诺特本人毕业于法国顶尖的巴黎综合理工大学。

上世纪80年代,阿诺特到了纽约,发现纽约的出租司机从来没听过戴高乐,但知道Dior。那时起,他想建立一个奢侈品“帝国”的想法就出现了。

1985年,他从法国政府手中收购了一家破产的纺织品公司,这家公司拥有一个尘封的老品牌Dior。阿诺特把公司其他东西都卖完了,只留下了Dior,并从此开始建立他的奢侈品帝国。1989年,他执掌LVMH,被法国商界称为“穿着开司米外套的狼”。

阿诺特被称为“当代奢侈品行业教父”,他将欧洲历史上有价值的品牌同年轻设计师们组合在一起,重新打造其品牌形象,同时也给予了其文化资本的路线。将品牌置于设计师个人之上,他也因此被称为“创造力的吸血鬼”。

熟人眼里的阿诺特:说话温和、非常好胜

阿诺特高高瘦瘦的,喜欢收集现当代艺术品,打得一手好网球,还是个颇有才华的钢琴家。阿诺特说话温和,却非常好胜,立志要拥有世界No.1的奢侈品公司,因为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能成为钢琴家里的No.1,也不能成为网球手里的No.1。

阿诺特做到了。LVMH集团如今是世界第一大奢侈品集团,是其最大竞争对手开云集团(拥有Gucci、YSL等品牌)市值的三倍,历峰集团(拥有Cartier、Chloé和Net-a-Porter)市值的五倍。

LVMH集团也因此被称为“奢侈品牌超级航母”,旗下有包括LV、Dior、Bulgari、Givenchy、Fendi、RIMOWA、Chaumet、Celine等70多个品牌,如今又将Tiffany收入囊中。而伯纳德·阿诺特及其家族执掌了这个“超级航母”超过47%的股权。

阿诺特第一段婚姻有两个孩子,第二段婚姻有三个。他的四个孩子都为LVMH集团工作,执掌不同品牌。因此,集团里最受欢迎的一个游戏就是猜猜“谁是继承人?”但现在也依然只能猜测。据报道,阿诺特是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的好友,2008年还见证了萨科齐同卡拉·布吕尼的婚礼。他还跟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走得很近。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跟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相识。上个月,特朗普还在得克萨斯州为Louis Vuitton的一家新工厂剪彩。

“买买买”不停,阿诺特会收手吗,失过手吗?

从1989年成为LVMH总裁以来,阿诺特先后成功收购了Kenzo、Guerlain、Loewe和Sephora等知名品牌。

“买买买”不停的阿诺特会收手吗?看上去不会。他今年才和美国著名歌手蕾哈娜达成协议,将同她一起开创一个新品牌,还和著名设计师Stella McCartney签下合作协议。此前,一度传出消息称阿诺特考虑收购Armani,买下Chanel。这艘航母可能将越来越大。

“买买买”不停的阿诺特失过手吗?几乎没有。少有的没收购成功的案例中,他往往都赚了钱。2010年,阿诺特开始买入爱马仕股票,被爱马仕CEO称其不受欢迎的收购行为是“强暴”。最终,阿诺特在赚得丰厚利润后退出,双方讲和。

除了在商界叱咤风云,阿诺特这头“狼”近年来也开始做了些别的事。2014年,阿诺特开始在巴黎建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Fondation Louis Vuitton)——一座现当代艺术博物馆。此外,他承诺为巴黎圣母院火灾后的修缮捐款2亿欧元,LVMH集团也已为亚马逊雨林野火问题捐款1100万美元。

谢选骏指出:“1985年,他从法国政府手中收购了一家破产的纺织品公司,这家公司拥有一个尘封的老品牌Dior。阿诺特把公司其他东西都卖完了,只留下了Dior,并从此开始建立他的奢侈品帝国。”——据此来看,仅仅说“他被法国商界称为‘穿着开司米外套的狼’”,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上一句说“他经营的是收破烂的奢侈品”。难怪血星闪闪的红星暴发户们对他这么感兴趣。



【073、苏格拉底之死是柏拉图哲学的开始】


中文版《柏拉图全集》的《序》说:

这个集子开头的三篇对话是对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及去世的解释。我们不知道柏拉图写作这些对话的顺序,但是阅读柏拉图的着作有很好的理由从围绕苏格拉底这位主要人物之死的这几篇对话开始。因为只有在这些对话中,苏格拉底代表他自己讲话,而在其他对话中,尽管他几乎总是主要发言人,但很少是在讲他本人的意思。在柏拉图的三篇晚期对话中,苏格拉底只是个听众,而在最后一篇对话中,他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开头的这三篇对话中,苏格拉底详细地谈论了他的生平和信仰。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受到一桩最严重的指控,出席雅典法庭受审,向他的同胞公民辩白自己。他受到的指控主要是:苏格拉底有罪,他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在这篇对话中提供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细节。

被判处死刑后,苏格拉底表示接受判决并作最后陈述,这些话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他的为人,而这样的描述似乎在其他任何对话中都没有出现过。伟大的精神领袖和伟大的圣人总是在装饰着历史的篇章,但是苏格拉底与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不同。他确实是一位神的仆人,生活在对神的完全服从之中,总是幽默地讥讽这个人的世界。他耗费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点燃每个人内心的善的火揉造作的语花,使之成为烈焰。他反对盲目的固执、愚蠢的欺骗、自我主义的冷漠。当他遭到失败,给自己招惹来凶恶的敌人时,他感到有点儿后悔但又感到有趣,表现出一种悲哀的同情,因为他关心每一个人,就好像他在对自己说我们是多么愚蠢的儿童啊!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宣判他人有罪。

《申辩篇》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的为人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线索——

先生们,我不知道我的原告对你们有什么影响,但对我来说,我几乎要被他们弄得发昏了,因为他们的论点是多么令人佩服啊。

不过,另一方面,他们说的话几乎没有一个字是真的。在他们的连篇假话中有句话尤其使我感到惊讶,我指的是他们对你们说,你们一定要小心,别让我把你们给骗了,言下之意就是说我是一个娴熟的演说家。我要对你们说,讲这种话而不脸红的人真是极端厚颜无耻,因为他们一定知道这种话很快就会遭到事实的驳斥,我显然并不具备当一名演说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技巧,当然啦,除非他们所说的娴熟的演说家指的是讲真话的人。如果他们讲的是这种意思,那么尽管我和他们不是同一类型,我仍会同意我是一名演说家。

我说了,我的原告几乎没讲一句真话,或者干脆说,一句真话都没讲,而从我嘴里你们听到的将全部是真话,先生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不是因为我会像他们那样流利地使用语言和精心修饰词句。不,你们听到的话将是直截了当、脱口而出的,充满着正义的自信,我不想要你们中间有人会对我的话另作他想。先生们,要我这把年纪的人使用一名初出茅庐的演说家那样公共场所听过我说话。让我提醒你们,我活了言几乎不可能是适宜的。不过,有件事我确实得求你们。如果你们听到我在申辩中用了我经常在城里的公共场所或别的地方使用的语言,请别感到奇怪,也不要打断我的话,你们有许多人在那些岁,这是第一次上法庭,所以我对这个地方的辞令完全陌生。如果我真的是来自另一个国家,用我自幼习得的方式和方言讲话,你们当然得原谅我,所以我现在向你们提出这个我认为并不过分的请求,讲话的方式有好有坏,但请别在意我的讲话方式,而要集中精力考虑我说的话是否谎言。这是法官的首要责任,正如抗辩人的首要责任是说真话。

担任法官的先生们,我的恰当步骤是,首先对付那批最早的控词及原告,他们对我进行了虚假的指控,然后再对付后来的指控。

我之所以要这样区分是因为多年来你们已经听到有许多人对我进行指控,这些指控没有一句话是真的,但是我对这些人的害怕胜过害怕阿尼图斯及其同伙,尽管阿尼图斯等人也是相当可怕的。但是另外一些人要更加可怕。我指的是这样一些人,你们中间许多人自幼就受他们的影响,心中充塞他们对我的虚假指控。他们说,有个聪明人名叫苏格拉底,他既懂天文,又对地上的一切事物加以钻研,还能使较弱的论证变得能够击败较强的论证。

谢选骏指出:尽管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上述申辩,但是民主法庭已然杀害了他。为此,他的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等人看透了民主政治的罪恶。但他们后来才知道,还有比民主政治更为罪恶的。无论如何,苏格拉底之死,构成了柏拉图哲学的开始。这就是价值。如果苏格拉底像孔子一样正常善终,就不会有柏拉图哲学了。难怪孔丘先生的学生没有一个有出息的,因为孔子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



【074、苏轼的汉奸哲学】


《习主席也应以史为鉴》(毕汝谐 2018/07/10于世界日报发表本文)报道:   

最近,习主席指示: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   

值此中美贸易战开打之际,窃以为习主席也应以史为鉴。

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对此,朱熹的解释是: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为毛泽东、蒋介石共同尊崇的曽国藩有一句名言:打落牙齿和血吞。

大政治家皆通以曲求申之权术。凛于敌强我弱之势,列宁忍辱负重,签订割地赔款的布列斯特和约;毛泽东亲赴重庆,低首下心,高呼“蒋委员长万岁”;二者堪称典范。

苏轼的《留侯论》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习主席一身肩华夏,两手托神州,所挟持者甚大,实宜三思而行。

谢选骏指出:“苏轼的《留侯论》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就是“苏轼的汉奸哲学”!以这种哲学为依据,北宋可以退让为南宋,南宋可以退让为“崖山之后无中国”;曾国藩可以充当满狗,毛泽东可以充当苏奴。

网文《汉奸》报道:

汉奸是一个负面意义的语汇,泛指出卖中国国家民族利益的人,相当于“卖国贼”、“内奸”,也即通敌或叛国的中国人。 

“汉奸”在《辞海》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人”;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泛指投靠侵略者、出卖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败类”。 

在二十五史中,只有清史稿有“汉奸”一词。“汉奸”两字始现于清朝,根据日本神户大学教授王柯的考证,雍正年间,曾有汉人与“苗顽”联手对抗清廷在西南边疆的“改土归流”政策,这些人被骂为“汉奸”。 

清代史料中最早使用“汉奸”一词是康熙年间贵州巡抚田雯的《古欢堂集.黔书》:“苗盗之患,起于汉奸。或为之发纵指示于中,或为之补救弥缝于外,党援既植,心胆斯张,跋扈飞扬而不可复制。”首位使用“汉奸”一词的皇帝则是雍正帝。

在清史稿卷307有以下一节,“(乾隆)十二年,授云贵总督。疏言:‘苗、惈种类虽殊,皆具人心。如果抚驭得宜,自不至激成事变。臣严饬苗疆文武,毋许私收滥派,并禁胥役滋扰。至苗民为乱,往往由汉奸勾结。臣饬有司稽察捕治。’又疏言:‘贵州思州诸府与湖南相接,今有辰、沅饥民百余入贵州境采蕨而食。臣已饬贵州布政使、粮驿道以公使银赈济。如有续至,一体散给安置。’”

道光年间,西方列强入侵,“汉奸”被理解为勾结外国势力的背叛者;这意义下的汉奸不分满汉,指的是叛国奸细,其所损者乃中国整体利益。

义和团事件时使用“教民汉奸”来指称涉事教徒,并指袁爽秋、许竹筼为汉奸,遭慈禧后党诛杀,满人内阁学士联元被冠上“满族汉奸”的罪名,亦险遭正法。

抗战前后使用——在抗日战争期间,闽南籍企业家陈嘉庚向重庆国民政府提议:“敌未退出我国土即言和,当以汉奸国贼论”,这个提议由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通过,被邹韬奋称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汉奸也成为法律体系的一部分,中华民国政府订有《惩治汉奸条例》(1938年)、国民政府1945年11月23日颁布的《处理汉奸案件案例》的规定:对于左列人员,视为汉奸,应厉行检举——

(一)曾任伪组织简任职以上公务员,或荐任职之机关首长者(汪伪政府官员分为选任、特任、简任、荐任、委任五级)。

(二)曾任伪组织特务工作者。

(三)曾任前两款以外之伪组织文武职公务员,凭借敌伪势力,侵害他人,经告诉或告发者。

(四)曾在敌人之军事、政治、特务或其他机关工作者。

(五)曾任伪组织所属专科以上学校之校长或重要职务者。

(六)曾任伪组织所属金融或实业机关首长或重要职务者。

(七)曾在伪组织管辖范围内,任报馆、通讯社、杂志社、书局、出版社社长、编辑、主笔或经理,为敌伪宣传者。

(八)曾在伪组织管辖范围内,主持电影制片、广播台、文化团体,为敌伪宣传者。

(九)曾在伪组织新民会、协和会、伪参政会议类似机关参与重要工作者。

(十)敌伪管辖范围内之文化、金融、实业、自由职业、自治或社会团体人员,凭借敌伪势力,侵害他人,经告诉或告发者。

1937年开始组建的八路军、新四军,各级政治工作部门都设有“锄奸部”、处、科。1939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军委、军委总政治部发出关于锄奸工作的训令,强调指出:必须用新的注意力对付敌探奸细与反共分子的新阴谋破坏,从认识上、组织上以至技术上改变到适合新的情况,这是当前锄奸工作的总方向。1941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又作出《关于锄奸工作组织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为合理的指导锄奸保卫工作,决定取消军队中步兵营及相等于营的直属部门的锄奸特派员,所有该级的侦察、保卫工作及连队锄奸工作的管理教育及其工作的检查,都委托营教导员或机关部门中的政治委员、政治协理员负责兼任;军队中营级锄奸特派员加强到团级锄奸部门;各级锄奸部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部队的关系,与政治机关其他部门相同,不能有特殊化;军队中的锄奸干部担负着特殊任务,不应当轻易分配他们与反奸细活动无关的工作,而应该相当稳定。同时对加强连队锄奸工作,正确区分锄奸对象作出明确规定。这一决定,对于加强八路军、新四军中的锄奸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政府也曾经发布《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份子财产的指示》(1951年)。 

1946年1月国民政府司法院作成院解字三〇七八号解释令,同意台湾人原属日本籍,不应以汉奸罪名追诉。1946年12月国民政府司法院再次作成院解字三三一三号解释令,主张台湾人于对日抗战期间的战争罪刑,应受战犯罪名审判,这是跟进盟军总部清理战争罪刑的做法。战后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仍然进行汉奸检举追究行动。 

台湾的延伸用法——第二次国共内战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延续了汉奸一词的用法,在其教科书、官方媒体等宣传上,指称那些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两岸政治对立期间出卖国家利益的通敌分子,这一名词后来在台湾多被一些台独人士延伸转化应用为“台奸”,以称呼那些被认为为了个人或政党利益,不惜出卖台湾主权、安全、与福祉的人士。常用来攻击统派。

传统界定标准——“汉奸”一词出现的社会背景,是“满汉一体”意识的普及。或者是满清统治者主张自己与汉人利害相通,或者是汉人认为满清的利益即汉人的利益,才有可能使用“汉奸”一词谴责他人“通敌”。雍正时代,“汉奸”问题见于国内的民族关系。《大义觉迷录.附录》中有这样一段雍正六年的朱批:“就其言论天下时势光景、朕之用人行政, 一些不知未闻之人,非是苗疆内多年汉奸,即系外洋逆党。”但是到了道光年间,帝国主义的侵略让“汉奸”走出中国国内民族关系的圈子,变成了中外国际关系上的“通敌”问题。钦差大臣林则徐一到广东,立即发下一道《密拏汉奸札稿》的指令,说:“照得本部堂恭膺简命 来粤查办海口事件,首在严拏汉奸。缘外夷鸦片之得以私售,皆由内地奸民多方勾串,以致蔓延日广,流毒日深。” 

1841年,三元里抗英之时刊布的《广东义民斥告 夷说帖》称:“尔勾通无父无君之徒,作为汉奸,从中作乱。”“今用我国人为汉奸,非尔狗之能。”“尔所用汉奸,皆我天 朝犯法之徒,或杀人逃走,或舞文弄弊,平日极无本事,天朝所屏弃不用者,尔乃重用之。”从“无父无君”、“国人”、“天朝”、 “犯法”等词语中就可以看出,此处的“汉奸”一词毫无种族上的意义。“汉奸”一词使“义民”感到愤怒的,不是 出卖了“汉人”的利益,而是出卖了“天朝”的利益。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在慈禧太后和刚毅等后党大臣的支持下,攻教堂使馆,杀“教民汉奸”。反对使用义和团攻击外国使馆的汉族大臣袁昶、许景澄,则被慈禧太后等目为“汉奸”遭到诛杀。同样反对攻击外国使馆的满族大臣内阁学士联元被加上“满族汉奸” 的罪名,险遭毒手。在慈禧后党把“汉奸”当作杀伐异己口实的背后,可以看出:此处的“汉奸”,是被当作“出卖满汉两族共同利益、满汉两族之公敌”。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刘道一等清末民初革命派又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汉奸”定义,日本人诸桥辙次在1958年编定的巨著《大汉和辞典》卷七中也说道:“汉奸,来自清代,谓汉人勾结满清之徒。”与“汉奸”的原义:“不是勾结清王朝之汉人,而是妨碍了清朝利益之汉人”恰恰相反。 

王柯指出,清末民初革命派的“汉奸”话语,其实是他们企图在多民族国家的母体上,人工催生一个“汉族”单一民族国家时出现的“怪胎”。二十世纪初革命派接受近代民族主义的目的,其实不在于确认“民族”,而在于建立一个新型的国家──“民族国家”。民族不过是手段,国家才是目的。然而,因为现实的中国不可能成为单一民族国家,“汉奸”话语最终不过是强化了本来只是手段的民族意识而已。2002年末,有人以多民族国家为由表示不宜称岳飞为“民族英雄”。对此国人表现出来的愤怒,就是近代民族主义造成国人将自己的政治认同最终归结在民族,而不是国家的最好写照。

当代中国大陆的使用——汉奸的定义也有争议。在目前的中国大陆,汉奸的定义并非十分明确,时有出现矛盾之处。 在中国民间,“汉奸”一词已经在近年来成为标签化用词,经常被有较强民族主义思想人士用来指责主张接受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中国人。而鼓吹同样来自西方的共产主义的人,亦可能被指为“汉奸”。

另外,在抗日战争期间与日本合作开展“中日亲善”宣传活动,有“中国被日本统治是历史之必然”公开言论的中国围棋家吴清源从未被贴“汉奸”标签。同情汪兆铭的旅美文人赵无眠就在《百年功罪》中有二篇文章——《查塔呼奇河畔谈汉奸》《二十世纪谁不是汉奸?》——专门讨论汉奸,认为汉奸是一个不确定不清晰的概念,文中流露对汉奸这种定义的嘲弄。 

中国《人民日报》驻日本分社社长韩晓清,因发表“保钓运动是害国”的言论,被网民集体指责为“汉奸”。全国政协委员喻权域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中提出《惩治汉奸言论法》,引起广泛争议。其中左派和民族主义者表示支持,他们认为言论自由作为公民权利的基本内容,并非没有边界,在任何国家,如果学者的言论超越了宪法底线,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至于他们认为的言论自由“边界”和底线到底是什么标准,则至今没有阐明。 

民众中普遍存在反日情绪的同时,除了普通哈日族之外,亲日派亦不少见,甚至出现支持大东亚共荣圈和侵华战争、认同日本政治理念的“精日”。2017年8月间在上海发生四行仓库日军照事件,期间几名中国青年不仅身着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日军军装以日军立场组织拍摄照片,同时毫不避讳的自认为“汉奸”,引起中国社会广泛批评,当事人亦被行政拘留。 

相关例子——香港的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于2007年10月出访美国,其访美期间于《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China's Olympic Opportunity》(中国奥运机遇)一文,李柱铭在文中引述北京副市长刘敬民2001年接受《华盛顿邮报》访问时的说法指出“申办奥运不但是为了推动城市发展,亦可推动民主及人权发展……(奥运)有助中国发展和谐社会、更民主的社会,及帮助中国融入世界。”李柱铭说非常认同这些主张,但中国在人权及民主有倒退迹像,国际社会有理由直接参与(direct engagement)中国人权事务。文章发表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不点名指:“中国人权问题上,不需要外界所谓的压力;有人去推动外界向中国施压,是没有道理的,亦不会取得任何结果。”随后香港各建制派政党亦相继批评李的言论,民建联立法会议员谭耀宗认为李等同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所说,是典型借外国势力干预。工联会立法会议员王国兴形容李等同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宪梓批评李“疯狂到极点”,指他是“汉奸”。

谢选骏指出:原来“汉奸”一次竟是满狗雍正的发明!这是为何,这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汉奸不知道自己的是汉奸,满狗却知道汉奸是汉奸,因为满狗正是靠着汉奸征服中国、统治中国的。满狗的狡诈在于,他们隐瞒了对于汉奸的鄙视,但是却在处理其他民族的关系时才不小心了——满狗把不服自己的汉人叫做汉奸;正如中共把不服自己的汉人叫做“疯狂到极点”……但是,像赵无眠那样有一模糊汉奸定义的做法,其实是对历史的无知。因此,在我看来,汉奸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主张“曲线”,借口“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辱负重,签订割地赔款的布列斯特和约;亲赴重庆,低首下心,高呼“蒋委员长万岁”。不要以为我这是开玩笑!事实俱在——列宁签订割地赔款的布列斯特和约,后来招致希特勒进攻苏联,要求兑现承诺;毛泽东亲赴重庆、低首下心、高呼“蒋委员长万岁”,后来导致邓小平照搬台湾经验、复辟了官僚资本主义。二者真是“堪称汉奸的典范”。在我看来,汉奸的人生态度,其实早于汉奸的政治实践——他们把投降叫做曲线救国,把胆怯叫做天下大勇耻辱——他们都是韩信的门徒。但是韩信后来怎么样了?还不是死于妇人之手!但是韩信这样朝秦暮楚、不敢自己称王的懦夫,却影响了此后的汉奸哲学。苏轼的《留侯论》,说的是张良,指的却是韩信——苏轼真无知乎!



【075、俗人退休才知道人生的意义】


《五十而知天命?科学家称60岁才知道人生意义》(BBC 2019年12月13日)报道:

 

西方科学家现在说,要想知道活着的意义何在,首先要活到60岁才能知道答案。 

古今中外,大到文人墨客,小到凡夫俗子,我们或多或少在生命的某个时刻都曾思考过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哲学家们研究人生意义这一命题已经有数千年,而且仍然在继续。然而,西方科学家现在说,要想知道活着的意义何在,首先要活到60岁才能知道答案。

根据美国一项新的研究,那些觉得人生富有意义的人往往拥有更健康的身心。研究人员发现,平均而言,人们会觉得在60岁左右生活才最有目的。

他们是通过3年连续追踪1000名年龄在21至100岁以上的人,做出这一结论。研究人员定期向受试者询问,他们认为自己的存在有多大的目的?例如,研究人员会让受试者对以下问题打分:“我正在寻找生活的目的或是使命”,或者,“我已经找到了一个满意的生活目的”等。

参加测试者可以从0到7分之间做出选择,0分为绝对错误,7分为非常正确。领导这个研究项目的加州大学圣迭戈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教授杰斯蒂(Prof. Dilip Jeste)表示,他们的研究显示人的健康与人生意义紧密相连。他说:“那些觉得活着有意义的人,通常会比没什么意义的人感觉更幸福和更健康。”而那些仍没有找到生命意义的人,往往心理健康状况和认知功能都比较差。也就是说,那些生活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人更开心长寿。该研究没有涉及宗教和神学等领域。

为什么60岁?年长之后,人更放松、看得开了。杰斯蒂说,这一发现比较合理,因为20、30岁的年轻人主要把精力集中在追求事业、建立友谊以及浪漫情侣关系上。同时,人到了40、50岁的时候一般已经事业有成。多数人这时已经组建了家庭,并有子女。

这一年龄组的人属于那种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大。而到了60岁以后,随着退休、丧失亲友以及健康问题的增加,那些过去已有的生活目标显得不那么重要,人们开始再次寻求生命的目的。一位署名为illegitmi non carborundum(拉丁语)的60岁网友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虽然并没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比之前更有意义,但称自己60岁之后对生活更放松了,看待问题也更辩证了。同自己年轻时相比,在处理生活上的一些挑战时更有经验了。他说,因为当人活到了这个年头,走过的岁月肯定多于剩下的岁月,所以也更理解“只争朝夕”这个词的含义,因此,面对生活要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态度。

杰斯蒂教授则表示,虽然生命的意义也因人而异。然而,如果能对个人身份有所认同、建立良好的关系、有长期的目标以及利他主义的行为都属于能够很好掌握人生目的和意义的人。

幸福指数——无独有偶,几年前,英国也开展了一次关于哪个年龄段的人幸福指数最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5-79岁的人幸福感最高。调查称,这可能与这一年龄组的人大多数已经退休,经济上比较独立,身体尚可,有充足的时间和经济手段享受个人时光有关。但一旦超过80岁,人的幸福感又开始急剧下降。研究人员说,这主要跟健康走下坡路以及孤独感有关。

刷新老年新概念——随着世界进入老龄化,65岁以上的老人越来越多。如果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人活到60岁以后才开始觉得生命更有意义,那老年人将大有潜力可以发挥。不仅如此,英国专栏作家和记者卡米拉·卡文迪什女士(Camilla Cavendish)近期所发表的《不退休:10条献给老龄化社会的建议》一书认为,老年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可怕。卡米拉的新书全面刷新了所谓老年人的观念。在书中,卡米拉引用日本人近年提出的老年新概念:“年青老者”(Young-Old),让人耳目一新。

新的概念认为,60岁至75岁不算老。卡米拉还提醒人们:我们并没有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快速变老,而且你比你想象的要年轻。卡米拉在书中采访了各国顶尖科学家,反驳了许多有关老龄化的禁忌。她表示,人们需要改变对50多岁、60多岁以及70多岁人的态度,认识到延长的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正所谓今天的50岁就是新30岁一样。

如果到60岁能让人生意义更明确,那意味着年轻人还有无数的岁月可以展望。与此同时,那些“年青老者”们也更加成熟,活出真正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谢选骏指出:为什么“科学家称60岁才知道人生意义”?因为科学家不懂“什么时候退休的时刻表决定了俗人什么时候可以知道人生的意义”。所以在不同的社会与时代,俗人知道人生意义的岁数因此而有不同。如果一个俗人一辈子不退休,也就一辈子也无法知道人生的意义了。如果一个人生而退休,他也就生而知道人生的意义了。因为工作和学习,是蒙蔽俗人的有效眼帘,也是捆绑俗人的有效枷锁。“西方科学家”竟然不懂这一点,所以他们真的很蠢啊。



【076、素食者更残暴】


(一)

《希特勒到底死了没?牙齿鉴定揭真相》(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

对希特勒遗留牙齿进行的鉴定得出结论:这位独裁者确定已经在1945年死亡。围绕希特勒牙齿的传说不但是这位纳粹元凶死亡故事的一部分,同时也揭示了冷战期间的宣传战及其残酷内幕。

希特勒的牙齿健康状况非常糟糕。这一细节听上去似乎只是有关这位纳粹独裁的八卦消息,但实际上却是希特勒1945年4月30日自杀的历史性证据之一。一个来自法国的病理学家小组最近被允许对保存在莫斯科的希特勒残留牙齿进行检测。这些牙齿是1945年5月初在柏林发现的,此后70多年里,前苏联以及俄罗斯当局从未允许任何人对希特勒遗体残骸进行检测。研究人员得出了毫无疑义的检测结果,并将其发表在上周出版的《欧洲内科医学期刊》上。"这些牙齿是真的,毫无疑问,"领导此次研究的病理学家查理尔(Philippe Charlier)对法新社表示。"我们的研究证实,希特勒确实死于1945年。"

研究团队这次也被允许察看希特勒的头骨残留物,以确认他的自杀方式。接受检测的牙齿与希特勒牙医的描述一致,而且没有显示咀嚼肉类的痕迹。这证明这位纳粹元首确实是一位素食主义者。

这次研究的新发现应该会平息有关希特勒在二战末期诈死逃脱的传说。但也许依然有人坚信这一说法。"我们可以扫清任何有关希特勒的阴谋论,"查理尔表示。"他没有乘坐潜艇前往阿根廷;也没有躲在南极或月球背面的秘密基地里。"

事实上,希特勒故事的真实结尾与所有知名历史学家所相信的那样:在一片废墟的纳粹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在元首地堡里与多年情人、成婚不到两天的妻子爱娃自杀身亡。

1945年4月30日,苏联军队已经逼近柏林市中心元首地堡不到500米处。被重重包围并且几乎无法与残余部队联系的希特勒意识到,他的千年帝国之梦已经破灭。当天下午,希特勒与爱娃撤退到地堡中的私人住所,服用剧毒的氰化物并随后开枪自杀。当天下午15点15分左右,他们的遗骸、以及据称是动物爱好者的希特勒的两条爱犬的尸体被发现。也许是想到意大利民众对于墨索里尼遗体的对待方式,希特勒对于如何处理他和爱娃的遗体作出明确指示:移出地堡焚烧。直到5月5日,苏联军队才在一处弹坑中找到烧焦的尸体,并确认是希特勒本人。

"希特勒的牙齿很糟糕,而且是很有特点的糟糕。因此仅凭他的牙齿就可以确定尸体身份,"接受国家地理电视频道委托,对希特勒残骸进行研究的法医病理学家马克·本内克(Mark Benecke)在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他认为,希特勒人尽皆知的口臭问题可能正是来自于龋齿及牙龈疾病。苏联当局将希特勒遗骸上带有特殊假牙装置的牙齿与其牙医助理霍伊瑟曼(Kathe Heusermann)的描述进行对比。此后,希特勒的私人牙医布拉什克(Hugo Blaschke)向同盟国确认尸体确属希特勒本人。

"他的牙齿如此糟糕,以至于他的牙医也必须和他一起待在地堡里,"为霍伊瑟曼担任俄语翻译的泽夫斯卡娅(Elena Rzhevskaya)的外孙女苏姆(Liubov Summ)对《以色列时代报》表示。"有些照片简直是惨不忍睹。"

按照泽夫斯卡娅本人的说法,她被指定保管希特勒牙齿是因为上级担心苏联红军的男性官兵喝醉之后会将这些东西胡乱丢弃。她将希特勒的遗骨残骸带到莫斯科。不过,尽管苏联人很清楚希特勒已死,斯大林依然下令禁止媒体对此进行报道,以便他散布有关西方同盟国协助希特勒秘密逃脱的谣言。"这是骗人的把戏,为了混淆希特勒尸体已经被发现的事实而进行的诡异尝试,"泽夫斯卡娅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本回忆录虽然1965年就用俄文写成,却直到2018年3月才得以用英语出版。俄罗斯人将这一散布假消息的计划称为"神话行动"。

"有相当证据可以表明,斯大林的策略是通过制造英国人或美国人藏匿希特勒的假象将西方国家与纳粹主义联系起来,"历史学家贝弗尔(Anthony Beevor)在其著作《柏林-陷落:1945年》中写道。由于确实有一些知名纳粹人物逃到南美洲,比如艾希曼(Adolf Eichmann)和门格勒(Josef Mengele),斯大林布下的骗局成为了有关"希特勒未死"的诸多阴谋论的起源。1976年的电影《来自巴西的男孩》让这些说法更为盛行:影片中门格勒克隆希特勒,将其作为纳粹阴谋回归计划的一部分。

尽管电影剧情夸张荒谬,但真实历史却充满悲剧性。此后转行成为作家的泽夫斯卡娅直到斯大林死后才能吐露真相。而霍伊瑟曼的命运则要悲惨的多。作为斯大林掩盖真相计划的一部分,霍伊瑟曼被带到苏联并被判处十年监禁,关押在古拉格劳改营,其中六年是单独收监。罪名则是协助为希特勒安装假牙。"他们对她说,她协助安装希特勒的假牙,等同于让战争得以持续。她本可以用瓶子敲希特勒的头,"苏姆对《以色列时代报》如此表示。

而充满苦涩讽刺意味的是,根据泽夫斯卡娅的说法,霍伊瑟曼根本不是忠诚的纳粹党徒,在第三帝国统治期间,霍伊瑟曼甚至还曾将一名犹太牙医和一名前雇员藏匿在自己家中。1995年,在历史之中扮演了一个微小角色、同时又成为无数无辜受害者一员的霍伊瑟曼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去世。

谢选骏指出:从其牙科检查可以确证,希特勒真是一位素食主义者,而不是伪装素食的老饕!这说明什么?说明“素食者更残暴”?!

(二)

《希特勒——蛊惑人心的高手》(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

希特勒有着一种如被疑团包裹的神秘性,他犯下的罪行正如其人一样,令人难以置信。最近坊间新出版的一本记述希特勒生平传记,呈现出这名独裁者鲜为人知的做戏天才。

听起来是很荒谬的一件事,但他真的坚持多年,每天清晨作扩肌运动: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借此强健他的手臂肌肉,以便在检阅军队(如冲锋纵队)时,尽可能让伸出的手臂长时间高举不落。他有毛病?比起他的滔天罪行,这点小事微不足道?绝没这么简单,汉堡历史学家、记者,也是希特勒传记作者乌尔里希(Volker Ullrich)如是说。他以希特勒其人为重心,记述迄今为止所发生的一切:书中阐述希特勒擅长自我表演的功力(其中包括高举不落的希特勒式"举手礼"),以及探究他那至今仍令人莫测高深的,从崛起到成为独裁者的经过。

至今希特勒仍被一种非常奇特的,如传奇神话般的迷雾笼罩着,而这种现象恰恰是希特勒穷其有生之年所刻意营造的。有关希特勒出身寒微的说法完全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希特勒家属于中产阶级小康家庭。他自称"元首"及"帝国总理",说自己过的是苦行僧般的生活,几乎无任何物质需求。这也是一种障眼法:事实上,他的穿着是由裁缝量身剪裁;他热爱高级名车,他撰写的《我的奋斗》(Mein Kampf),为他赚进百万金元。

希特勒最成功的取信于民的说辞是:他没有私人生活,更多的是,他为德意志人民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生命。乌尔里希认为,希特勒的这种说法迄今仍蛊惑着不少后世之人,他说:"希特勒的私人生活比其当代人及后来的史学家所想象的要奢华得多"。希特勒居住上萨尔茨堡山(Obersalzberg)时期,与精心挑选的一小圈亲信和政治盟友一同游山玩水,观赏电影(1937年圣诞节,宣传部长戈培尔送给希特勒一套18集的米老鼠影集),他的情人埃娃·布劳恩(Eva Braun)那时扮演着女主人的角色。

然而,希特勒的政治作为及其后果才是人们最感兴趣的:他的口才及演戏天才是这本传记关注的中心。乌尔里希并不像许多人那样,认为希特勒是一名怀才不遇的艺术家:作为画家和建筑设计师,希特勒的表现平庸,他真正的天份是在政治领域。乌尔里希说:"希特勒对战术的精明掌握以及快速捕捉及利用有利情况的能力,远远超过其党内竞争者及其他政党对手。"

观察希特勒的人格特质,就不难理解他的崛起和窜升。希特勒争取持绝然不同意见者转而信服自己的游说能力令人惊叹。这说明他善于演戏,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比如在遇到态度保留的人时,他假装对其特有好感,必要时甚至能像按钮似的让泪水直流;不管是退役军人,还是贵族仕女、体面的士绅巨贾及纳粹冲锋队打手,他都能给这些人留下深刻印象。希特勒掌握高超的驭人之术。

希特勒一眼看去可能貌不惊人,但站上政治舞台,他就变身为一名口才便给的煽动者。乌尔里希指出,这是德国历史尚未记录的一笔。乌尔里希文中引述1928年亲历希特勒讲话,时年19的大学生戈洛曼(Golo Mann,托马斯曼之子)的话语:"我极力抗拒了演说者散发的能量和说服力,可我带去的一个犹太朋友被折服了,他悄悄对我说"他说得有理"。"他说得有理"这句话,我后来不知又听了多少遍,包括出自一些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人口里。"

在德国,想写希特勒传记的人必须理由充份,最基本的问题是:真有必要出新书吗?关于希特勒还有没说过的事吗?迄今得到认可的希特勒传记共有两本,一本是记者及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菲斯特(Joachim Fest)1973年的出品,一本是近期(1998及2000出版)英国历史学家伊恩·克肖(Ian Kershaw)出版的上下两卷。

不过,乌尔里希批评菲斯特的作品很大程度受到希特勒的军备部长,也是其最偏爱的建筑师施佩尔(Albert Speer)个人对独裁者看法的影响。毕竟,菲斯特是与施佩尔一同,根据施佩尔的记忆完成了这本报道希特勒生平事迹的著作。而克肖版本则至今被视为衡量学术研究的标准。克肖重点关注希特勒统治下的社会结构,而较少涉及独裁者的人格特性。

德国为数众多的档案库是乌尔里希撰写希特勒传记的信息来源,这些历史材料迄今为研究人员所忽视。乌尔里希说:"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虽然有关希特勒的研究被视为最全面和完整的史学项目之一,竟仍然能有如此之多的新发现"。乌尔里希曾前往伯尔尼(Bern)研究希特勒副手赫斯(Rudolf Hess)的遗物,也在柏林调查过迄今几乎无人问津的联邦档案局(Bundesarchiv)资料,发现了希特勒1930到1933年的私人帐单,其中显示出,这名号称"节俭"的"元首"很早就过着阔绰的生活。

希特勒或许堪称一名雄辩家及天才政治演员,但他从未将其极端主义思想隐藏在面具之后。希特勒从不讳言自己的政治意图,他直白狂热地宣扬反犹主义。乌尔里希指出:"希特勒在战术的灵活运用中,从未忘却其‘灭犹’的终极目标。"传记作者在观察希特勒的过程中,更认清了这个杀人魔的毫无人性。乌尔里希在序言中写道:"使用‘人’这个词来形容希特勒,绝不是为唤起对他的同情或淡化他的罪行。以这种方式向读者展示希特勒,更不是助其脱罪:这名独裁者的政治手段显然极其高超,但他从未隐瞒自己的政治内涵。这一点上,他始终如一。"

谢选骏指出:弄假成真的演员希特勒为何如此能干?因为他有着坚不可摧的意志力!那么,希特勒蛇类一样的意志力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认为,是从素食活动里来的!因为素食违背了基本人性,直接让人退化到了花果山上的猴子的水平,所以坚持素食的人,必须具有超强的忍耐力,就像可以戒烟戒酒戒毒的烟鬼酒鬼毒虫一样——素食者一旦作恶,势必更加残暴!



【077、素食者如此品尝人肉残渣】


《美国华盛顿州首开先河 允许人类遗体当堆肥》( 红星新闻 2019-05-22)报道:

据英国BBC新闻5月22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二(21日),美国华盛顿州州长英斯利已签署法案,同意华盛顿州成为美国首个允许居民把自己变成肥料的州。这是一种被称为“堆肥”或“重组”的埋葬方式,将人类遗骸分解成维持土壤活力的养分,用来维持新生命。

通常,大多数人去世后,都会选择火葬或土葬,但火化、土葬成本高,还会使用防腐液等有害液体,或者消耗化石燃料。如今,堆肥被视为一种更环保的安葬方式,在土地稀缺的城市无疑是一种实用选择。

卡特里娜·斯佩德对法新社表示:“堆肥提供了一种天然、安全、可持续的、可替代防腐、掩埋或火化的方法,将显著减少碳排放和土地使用。”斯佩德创建的公司Recompose,有望成为首家提供这项服务的公司。

据未来主义科学网介绍,选择堆肥方式,遗体将被放置于一个密闭容器内72小时,容器温度将保持在55摄氏度,以消灭病原体。随后,未经防腐处理的人体遗体将被放置在堆肥室中,与木屑或稻草等有机物一起自然分解。降解完成的遗体将交回给家属,可添加到土壤中,可以用作树木、花卉和其他植物的堆肥物。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重组”过程,一些病原体(如引起炭疽的细菌)可能对堆肥过程有抵抗力,因此存在某些健康问题的人可能没有资格选择这种方式。

人类堆肥合法化的新举措出台之际,环保的安葬方式正越来越受欢迎。英国《独立报》在此前报道中指出,美国丧葬指导协会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53.8%的受访者表示有兴趣探索绿色葬礼服务。

据BBC新闻报道,本月初,已故演员卢克·佩里就选择穿着“蘑菇套装”在加州长眠。这套衣服的设计者Jae Rhim Lee说,它减少了人体分解和火化过程中释放到环境中的有毒污染物的数量,能有效地将营养物质从身体输送到周围的植物根部。

近年来,不少美国公司已开始提供类似服务——“重组”宠物遗体。据《独立报》报道,2017年,一家名为roots的公司在西雅图附近的贝尔维尤开业,提供宠物堆肥服务,帮助主人在心爱的宠物去世后,留住鲜活的记忆。公司联合创始人Greg Schoenbachler称,公司已经完善了一套通过堆肥处理宠物遗体的系统,也已经为许多客户提供服务。

谢选骏指出:如此一来,素食者也可以品尝人肉残渣了。甚至不是可以,而是必须。就是拒绝品尝含有人类残渣的植物,也可以呼吸到植物转化而来的人类遗体。当然,海葬的方式更加直接缺德,可以直接污染鱼类,进入人的食物链。



【078、随意吹牛可能致命】


《毛岸英牺牲时的真实情景被揭开》(2019-03-21 文汇网)报道:

第二次战役发起前,毛岸英参加了对我军抓获的第一名美军俘虏莱尔斯少校的审讯,担任翻译。

审讯后,他在作战室先整理了审讯的笔录,又按彭总的指示,写一个通报,把莱尔斯提供的情况通报全军。这时杨凤安走进来,问:“毛秘书,通报起草得怎么样了?”毛岸英打了一个哈欠,说:“差不多了,就剩下个尾巴了。”

杨凤安关切地说:“我们出国30多天了,你爸爸可能惦记你呢。你写封信吧,把记录稿给你爸爸附上,也算是你的汇报吧。”

毛岸英说:“我是该给爸爸写封信了。”

这一天,美机光临了大榆洞,先是来了4架,在大榆洞的上空盘旋。其间,扔下两次炸弹,把山坡上的变电所炸掉了。黄昏时,美国野马式侦察机又飞来了,像是目的很明确似的,在高空游弋了一阵,然后飞走了。志愿军司令部进住大榆洞后,美机不断光顾,引起了党中央的注意,不断来电,让他们注意防空和安全。洪学智因为分管司令部和后勤,所以防空问题也让他管。

美机的行动引起了他的注意。“既然轰炸机炸了大榆洞,侦察机为什么接着又来呢?”他觉得此事有些蹊跷。

根据入朝一个多月的经验,凡是敌人侦察机转过的地方,第二天准挨炸。

他想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多次指示志愿军司令部要切实注意安全的电报:“你们的指挥所应建筑可靠的防空洞,保障你们司令部安全。你们现在的位置不好。你们指挥所应速建坚固的防空洞。请你们充分注意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

毛主席、周总理对志愿军司令部的安全牵肠挂肚!邓华和他因为这个问题,还专门向中央军委发电请示。后来党委分工,让他负责此事,他得找邓华商量一下怎么办了。“伙计,我看不对劲儿呀,”他匆忙地找到邓华,说:“明天敌机肯定会来炸大榆洞,研究一下防空吧?”

“那你去叫老总吧。”

“老总呀”,洪学智跑到彭总屋内,说:“敌机今天来侦察过了,明天可能要来轰炸,邓华让去研究一下防空问题。”

彭总沉着脸,说:“我不怕美国飞机,也不躲,我不去开会。”

洪学智摸摸头,没法子,只好回来告诉邓华,说:“伙计,你知道老总的脾气,你还叫我去叫,老总一听说防空、躲飞机,就很不高兴。”

邓华笑了。“你呀,你!”

洪学智指着邓华说。邓华说:“老哥,甭说了,把解方、杜平叫来吧。”

邓、洪、解、杜经研究后决定:志愿军司令部机关干部、战士,明天天亮以前吃完饭,天亮以后不准冒烟,一律进防空洞,疏散隐蔽。

第二天只有一个人不服从决定,就是彭老总。

邓、解、杜都不敢去叫,一致意见让洪学智去叫。洪学智进了彭总的办公室,说:“老总呀,进防空洞吧,敌机可能马上要来。”

“哪个要你多管闲事!”彭总不予理睬。

“出了事就晚了,老总!”洪学智着急呀。

“来朝鲜是来躲飞机的吗?”彭总厉声问。

洪学智一看天已亮了,他怕彭老总被炸,上去就从背后把老总抱起来,招呼警卫员郭风光、黄有焕快来帮忙。这样几个人且拉且拽,且扶且搀,勉强拉着彭老总上了山。

“我的地图呢?”半道上,彭总嚷道。

洪学智说:“都拿上去了,快走吧,老总。”

邓、解、杜见洪学智把老总拉上来了,心中一块石头才落了地,对洪学智说:“跟老总下盘棋吧。”邓华对杨凤安说:“赶快把火烧旺一些。”棋摆起来,彭总脸上才舒展开了,“娘卖的,咱就下一盘吧!”邓、解、杜围着助兴。

这时,杨凤安见毛岸英披着杨凤安的呢大衣同高瑞欣又下山了。“喂,你们干什么去?”

“下去取东西。”

“赶快上来,敌机马上就来了。”

“马上就回来。”两个人跑下山去了。

转眼间,敌机直飞大榆洞,连盘旋也不盘旋,对准彭总的房子和作战室扔下几颗凝固汽油弹。

成普曾经给洪副主席画了一张示意图。首长批转给了作者。彭总的作战室呈东西长方形。门口在西南角。毛岸英、高瑞欣坐在会议桌后排;成普和警卫员坐在南面。成普坐在靠近作战室的门口,一个鱼跃从房子里冲了出来,脸上烧焦了一块,抓了一把雪捂上了。

毛岸英和高瑞欣在作战室大会议桌的后排,没能跑出来。

彭总以为大家都安全撤到山上来了,当敌机飞来时,他们无心下棋了,都站在洞口看飞机。彭总问杨凤安,都出来了吗?杨凤安说,好像高瑞欣和毛岸英没跑出来。彭总的脸顿时严肃了,说:“快去看看!”

但这时两位同志都已牺牲了。

彭总快步走下山站在荡然无存的作战室前,呆呆地看着两具烧焦了的遗体,半天说不出话来。两个烧焦的尸体一大一小,在大尸体的旁边有一块手表,大家知道那是毛岸英的。

人们把彭总拉到山上后,他还默默地念叨:“唉,为什么偏偏把岸英给炸死了呢?岸英呀,你非要随我来,你说你有战争经验,你说你参加过苏联红军,参加过苏联装甲兵部队,是上尉,哪想到你年纪轻轻的……”

高瑞欣是彭总在西北时的作战参谋,彭总用得很顺手。彭总入朝时,他正结婚,新婚之后,到19号才入朝的。同一天,张养吾回国去了。志愿军司令部的同志习惯叫他“高参”。

“高参”和毛岸英之死,使彭总许多天内都陷在深沉的悲痛之中。沉默寡言,郁郁不乐。

▲本文摘自《彭德怀入朝作战始末》,王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谢选骏指出:毛岸英毫无军事经验,却随意吹牛说自己战胜国德国人,结果周围的人都把他当偶像崇拜,忘记了他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没有对他进行特别保护,结果让他枉送了性命。由此可见,随意吹牛可能致命。许多人认为,毛岸英死的正好,否则中国也会像北韩一样陷入家族统治的毛坑,但是大家忘了,毛岸英只有毛泽东的败坏,却没有毛泽东的诡诈——或许他不死,也只能像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清那样潦倒,成不了大器。毕竟中国太复杂了,不是北韩那样只有一个省级规模的地方。



【079、他的老婆出卖了他】


《Grace孟:孟宏伟对中国法律充满信心》(2019年1月18日 转载法广RFI 杨眉)报道:

法国解放报周五刊登了对国际刑警组织前主席,中国公安部前副部长孟宏伟的妻子Grace孟的专访,此次采访是解放报与法国国内广播电台共同对她的联合专访,解放报并且刊登了有关孟宏伟事件的长篇报道与评论文章。

解放报刊登了Grace孟的全身照片,只是按照她本人的要求遮掩了她的头部,Grace孟脚蹬七八寸高的尖跟高跟鞋。她在访谈中表示,她的丈夫在北京遭逮捕之后,至今她没有获得任何消息。在被问到他的丈夫为何去北京以及是否有预感会遭遇不测时?Grace孟的回答是孟宏伟因公差前往斯德哥尔摩,之后,在前往伊朗之前,中间在北京逗留。她说,她的丈夫并不担心自己的安全,因为他是一位诚实的官员,而且对中国的法律充满信心。

那么,孟宏伟去伊朗是否也是为国际刑警组织出差?国际刑警组织总干事Jurgen Stock向解放报表示,伊朗之行并不属于国际刑警组织的工作范围。斯托克还向媒体表示,事实上,国际刑警组织主席的职务完全是荣誉性的职务,一年内他只需要参加在里昂举行的三次会议,也就是说,他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担任国际刑警组织主席的职务而将全家搬迁至里昂,选择居住在里昂,这完全是孟宏伟出于个人考量或者是由于中国政府的要求。因为他的主要工作还是中国公安部的副部长。孟宏伟的妻子在访谈中表示,他的丈夫工作十分努力,一年至少有200天在外出差。解放报就此提问道:那么,孟宏伟全年在外出差,究竟是做些什么?他莫非是利用国际刑警组织主席这一职务而在国外执行中共的任务?他是否直接参与Skynet以及Fox Hunt等在海外追捕中共逃往海外的腐败分子?据中国官媒介绍,在最近三年内,超过四千多位被指涉嫌贪腐的在海外的异议分子,腐败分子被遭到遣返。其中有800人是中共官员,而这些人并不是国际刑警组织的红色追捕令的对象。

那么,中共对孟宏伟的贪腐指控是否可信?几乎所有被采访的中国问题专家都对此表示怀疑。中国公安部门在法国方面交涉时也未向法国当局提供任何依据。另外,即使中共手中确实拥有足够的证据,为何不能等到两年之后,孟宏伟任期结束之后再逮捕他?这使所有的中国观察家无法理解?法国政府情报部门的一位前官员向解放报表示,孟宏伟在政府高层工作多年,中共对他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北京为何要派遣一位浑身多是污点的人担任国际机构要职?唯一的解释就是孟宏伟的行为直接威胁政权的稳定。法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弗朗索瓦·高德蒙的回答也是:这里涉及的很可能是对习近平本人的忠诚问题。解放报评论说,孟宏伟遭逮捕很可能是因为北京担心有政治阴谋,无论这一阴谋本身是否确实存在。

至于孟宏伟妻子目前的处境,解放报介绍说,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尚未要求法方对其进行逮捕,而Grace孟提出对法方的政治庇护的要求很可能遭到拒绝,其主要原因是孟宏伟不太可能被判处死刑。Grace孟的律师正准备要求里昂检察院立案调查,调查有人试图绑架劫持格莱斯·孟的企图。Grace孟在访谈中向记者介绍有人试图邀请她趁专机前往东欧国家做调查,中国驻里昂领事也通知她前往领事馆或者中国驻法国使馆领取一封他丈夫的信函。在她要求有警察陪同时,中国官方随即予以拒绝。此外,解放报还披露了一些孟宏伟被逮捕之后在里昂发生的怪事:比如说中国前驻里昂领事在孟宏伟遭逮捕的前一天就被调任法国海外省。

那么,法国警方对格莱斯孟的保护会延续多久?法国警方表示受到来自北京公安部门高度压力,他们不停地要求法方将格莱斯·孟作为证人遣送回北京。对此警方的回答是要等法国司法部门调查结论得出之后再做决定。

采访原文片段:

解放报:自从您丈夫9月25日在北京被逮捕之后,您有他的消息吗?

Grace 孟:没有,我与中国当局没有任何接触。我的电话与电邮在他被逮捕之后都被封锁。10月6号之后,我与我的家人和朋友也失去了联系。没有任何人可以与我联系。

解放报:您的丈夫为何要去北京?你们是否有何预感?

Grace 孟:他是为国际刑警组织去斯德哥尔摩,之后,他又途径北京去伊朗。最近几年来北京的形势急剧变化是众所周知,许多高官都失踪了。但是我丈夫并不担心,他非常专业,而且十分诚实,他相信自己国家的法律。

解放报:您如何评论中共对您丈夫的贪腐指控?

Grace 孟:我完全不相信。我丈夫为中国工作了四十年,十五年来参与国际合作,受到国际同行的尊重。我们在国外银行没有账户,没有私藏财富。我认为我丈夫是因为政治原因而遭逮捕的。

解放报:中国外交部10月30日声称允许您与您丈夫通话,遭到您的拒绝,是吗?

Grace 孟:我没有收到类似的邀请。法国驻里昂领事通过我的新电话与我取得联系,声称有我丈夫写给我的一封信。但我必须去领事馆或者大使馆领取。我要求他们转交给法国警方,他们回答说必须亲手交给我。当我说必须在警察的陪同下转交时,他们就没有给我任何回答。这一切都发生在我向媒体披露之前。

解放报:您试图继续留在法国吗?

Grace 孟:我不能回中国,发生的这一切都太奇怪了,最基本的权利都没有受到尊重。即使在这里,我都担心会遭到绑架,担心我的孩子们的安全。我要求法国政府的保护。

除了以上有关中国的报道之外,周五法国各大早报聚焦法国黄背心抗议活动中被警察打伤的示威民众以及法国政府启动的全国大辩论的方方面面。

谢选骏指出:孟宏伟的老婆说他对中国法律充满信心,那就意味着他承认他目前的处境是罪有应得的了!由此看来,很可能是他的老婆出卖了他,以便自己独自在法国展开自主浪漫的生活?所以她刻意暴露同时又巧妙刻意隐藏自己的形象,展开了戏剧性十足的故事——为了这个妇女的“解放”,孟宏伟必须“对中国法律充满信心”。



【080、太监才能胜任妇科医生】


《南加大中国女生谈医色变》(2018-05-18邱晨、夏嘉、聂达)报道:

南加州大学英格曼学生健康中心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洛杉矶时报》日前发表长篇报道,揭露南加州大学(USC)保健中心前妇科医师丁铎(George Tyndall)行为不轨,多次被投诉在做妇科检查时不当触摸女生的敏感部位,而且特别喜欢给中国女留学生检查身体,并给她们的私处拍照。

针对这篇报道中有关中国女留学生疑似遭到性骚扰和性侵害的部分,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发言人表态说,中领馆严重关切此事,正向有关方面了解情况,要求南加大严肃对待,立即展开调查,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中国留学人员免受侵害。

中领馆严正关切 要求南加大调查

爆料称,南加州大学(USC)保健中心前妇科医师丁铎(George Tyndall)为就医者做检查时操作不合乎规范,而且对中国女留学生特别感兴趣。对此,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表示严重关切,要求南加大立即展开调查,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中国留学人员免受侵害。

《洛杉矶时报》的报道指出,71岁的丁铎在南加大保健中心担任妇科医生期间,被举报对接受妇科检查的女性、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女生有许多不轨行为,涉嫌利用职务之便猥亵南加大的中国女留学生。

针对这篇报道披露的情况,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发言人高飞说:“我馆就有关事件表态如下:我们注意到了有关报道,对案件表示严重关切,正就此向有关方面了解情况。总领馆要求校方严肃对待此案,立即展开调查,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中国留学人员免受侵害。总领馆一贯高度重视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包括留学人员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将积极为有需要的学生学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妇科医师手乱摸 女学生任由摆布

南加州大学一些校友称,该校前妇科医师丁铎做妇科检查时,对接受检查的女生有性骚扰行为。据两个接受过丁铎检查的华裔女性讲,丁铎喜欢在问诊和检查过程中调侃亚裔女生的性生活,言语和行为令她们十分难堪。

目前在南加大读研究生的温佳安(Chia-An Wen,译音)透露,在3年前的一次就诊中,丁铎竟然问她与男友肛交、口交的频率。当时,她听到这些问题,羞怒得满脸通红。但是,由于这些问题出于妇科医师之口,她认为自己没有避而不答的权利。

一位在南加大获得学士与法律学位的亚裔女律师说,当年在校时,丁铎给她做过妇科检查,他竟然捏她的乳头,并称赞她的乳房非常漂亮,还说她比他的菲律宾裔妻子更迷人。

《洛杉矶时报》的报道说,丁铎在做妇科检查的过程中,除了说一些有性暗示的话,还直接用手指触摸被检查者的身体敏感部位,行为不合乎规范。一个27岁的女校友说,她19岁时首次到南加大保健中心看妇科,丁铎竟然用手指为她做阴道检查,还对她说“你的性伴侣会非常喜欢你”。

去年从南加大毕业的切尔西·吴小姐(Chelsea Wu)说,由于当时只有19岁,她以为医生在检查过程中有绝对的权威,因此对丁铎的问话没有多想、一一回应。在问诊和检查过程中,丁铎故意和吴小姐大谈中国地理、文化,使她看诊的时间拉长了15至20分钟。由于接受检查时脱掉了衣服,延长了时间令吴小姐感到非常尴尬。在另一次检查中,丁铎甚至直接把手指插进吴小姐的下体,而她当时还以为那是例行检查,本该如此。

中学联拟发声明 提醒有事早报案

近日《洛杉矶时报》的报道揭露71岁的南加州大学(USC)保健中心前妇科医师丁铎(George Tyndall)做妇科检查时行为不轨,涉嫌骚扰、性侵女学生,特别是中国女留学生。对此,南加州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USC CSSA)草拟声明,提醒同学受到可疑性侵后及时向学校及有关部门报告。

周四,南加大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针对该校中国留学生和学生家长对保健中心前妇科医师丁铎涉嫌性侵案的担忧,草拟一份声明,意在重申合法的就医程序,并提醒各位同学,如果受到可疑性侵,要及时与学校和有关部门联系并报告。

目前正在南加大攻读电子工程的二年级研究生范同学说:“虽然之前从来没有去过保健中心接受妇科体检,但是看到报道中对受害者的种种细节描述,感到异常气愤。而且报道中说丁铎对于亚裔女生尤其放肆,这更让我觉得毛骨悚然。如果说在学校的附属医院中都存在这样的行为,那么这些女生走向社会后,难以想象,会不会有更多魔掌伸向这些少数族裔的女孩子呢?而且,专门针对亚洲女性的指控想必不会是空穴来风,这背后所涉及到的对少数族裔和外国人的歧视和不尊重,应该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

观察:只管赚钱 南加大其实是个超级公司

凡是在南加州大学(USC)上过课的同学应该都有这样的印象:尽管该校地处拉丁裔和非洲裔聚集的洛杉矶市南区,但人们走进学校看到的几乎都是白人和亚裔。一所处于洛杉矶贫困地区的大学却拥有一流的设施和丰富的资源,校友动辄捐款上亿美元修建豪华的教学楼。问问当地的大学生们,为什么要上南加大,10个有9个都会说,南加大的校友网络很强大!反观整个学校的系统和文化,你会发现,这所大学实际上是一个超级公司,一个拥有庞大资源和社会网络的超级公司。用最近流行的一个词来形容,这是一个超级“生态系统”。

南加大是一所不一样的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它在很多大学排行榜上一直在攀升,2017年在《福布斯》杂志和其它媒体的高校排行榜上的名次都超过了其劲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但是,从学术论文的角度来看,南加大发表的学术论文并没有显著增多。其实,南加大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一直远远少于洛加大、加州理工学院这些同在洛杉矶的名校。

如果按照学术论文质量和数量为标准,在伦敦QS 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的2018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加州理工在全世界排名第四,洛加大排名第33,南加大虽然名次有所上升,却只排在第132位。南加大少了很多严肃的理论,却多了很多跨学科、重应用的实践领域研究,这样的文化吸引了很多新生代的研究者和教授,也为该校带来了大笔捐款与研究经费。

作为私立大学,南加大的学费可媲美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顶尖高校,而且每年都以10%的速度在上涨。曾经在南加大安娜堡新闻学院攻读研究生的张晴(化名)说,在南加大上学,图书馆里的电脑设备、学校的网速、校园的各种设施都是一流的,学校还为学生安排每周免费的社交酒会,参加不少讲座都有免费的酒水和小吃,大公司的校友经常来讲课或者参加活动,让学生们有很多实习的机会。不少攻读研究生的学生都是上班族,来到南加大上研究生,多以社交和增加社会关系为目的,而教授们也多为商界人物,在学校教书的同时还经营各自的生意。至于课业,几乎不用担心论文是否会通过。

根据一份最新报告,南加州大学每年为洛杉矶地区带来80亿美元的经济活动。南加大校长尼基亚斯自豪地说,南加大不仅是洛杉矶市最大的私营雇主,也是加州的一个主要经济发电厂。

那么,这个发电厂是怎么运作的呢?就是通过其庞大的学生、教授、校友网络,建立起一个超级生态系统。南加大是世界上3大募款机构之一。在全世界的大学中,南加大的亿万富翁校友数量名列第四。如果一个学术机构建立在这样一个系统之上,营利就会优先于其它利益。在南加大校医涉嫌性侵华裔女生的丑闻曝光之前,《洛杉矶时报》2016年的一篇报道揭露了该校医学院院长吸毒、招妓的丑闻。尽管此事迫使院长下台,但事实上,正如报道所揭露的,南加大的高层多年前就已耳闻这位院长的丑闻,但因为他有强大的募款能力,所以一直聘用他,直至东窗事发。

紧随其后,南加大医学院院长的继任者威尔马(Rohit Varma)也因其从前的性骚扰丑闻,于2017年10月下台。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性骚扰事件发生在2003年,南加大与受害者达成了赔偿协议。虽然学校对威尔马做了处罚,但事发之前,他从NIH获得了1100万美元的研究拨款。这是其部门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一笔拨款,所以学校一直聘用他,几年后甚至还取消了对他减薪的处罚。

一连串丑闻让人不禁令人担心,教育者的腐化可能不是简单的个案,而是一个体制问题。而谁能动摇这个体制呢?别忘了,南加大是一个强大的超级公司,在整个系统之外还有强大的保护层。因为有超强的吸金能力,南加大可以聘请最强大的律师团队。曾经代表遭枪杀中国留学生瞿铭、吴颖控诉南加大的律师纽曼就说过,南加大每年支付大笔资金给其律师团队,因此不会让他们胜诉,因为一旦胜诉,其它民事案件就会接踵而至。

南加大校园诊所妇科医生涉嫌骚扰看诊女生

本周三,《洛杉矶时报》爆料说,自1987年起,在南加州大学(USC)保健中心工作的妇科医师丁铎(George Tyndall)一直性骚扰看诊的女学生,利用工作之便非法拍摄女学生下体照片,还不合理地触碰女患者私处,超出了妇科检查的正常范围。

报道发出几小时后,就有85名受害者或其朋友打热线控诉丁铎曾如何侵犯她们,一幕幕龌龊的画面令人不寒而栗。

一位吴姓女生回忆说,她第一次走进校医室时,对眼前近70岁的医生丁铎十分信任,但他不仅询问她关于个人性生活的问题,还似乎对她的中国血统很感兴趣,在之后的检查中,他将手指插入她的下体,并对她的骨盆肌肉发表评论。然而,正值大二的她从未看过妇科医生,手足无措地以为妇科检查就应该是这样的。

2017年毕业的Ariel Sobe描述,自己按照医嘱接受了多次乳房检查,丁铎评论她的苗条身材“非常有诱惑力”,还按压了她的乳头,甚至将她与自己的亚裔妻子作对比。“

他说:“你有丰满的乳房,并不是每个亚洲人都会像你有这样的大胸。”

Sobe困惑地说:“我所有的女性朋友都曾在他那里就诊,我们一直都在试图弄清楚我们是否被性骚扰。”

在85个投诉电话中,有人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但在电话另一头一直哭诉,说自己直到后来看了其他妇科医生,才知道自己当初遭遇了什么。

在这起持续近30年的性侵事件中,南加大扮演了不可推卸的角色——实际上,《洛杉矶时报》一开始的曝光就把矛头指向了校方,从报道的标题中就可见一斑(《南加大校医被指多年对年轻女性行为不当 校方却继续让其诊治学生》)。

据报道,早在1990年、也就是丁铎刚刚任校医不久,同事就曾认为他为学生私处拍照的行为非常不妥,对其做妇科检查的方式也提出了质疑,患者和其他人也都曾投诉他总是说出与医疗无关的评论,但校方却没有正式回应过,对多次举报置之不理,任丁铎作恶多年。不仅如此,即使在2016年一名忍无可忍的护士投诉到校园强奸调查部门,导致校方不得不进行内部调查、证实他行为不检后,也只是“大事化了”地让他辞了职,甚至按惯例给了退休金,没有通知他曾诊治过的学生,更没有把丁铎的事情报告给加州医疗委员会。而从事件曝出以后媒体从学校和校医部门得到的回应来看,校方仍然表示丁铎得到的好评居多。

周二,南加大校长Max Nikias正式道歉,称在去年丁铎退休后几个月,他们才第一次接到投诉,这样的说法显然难以让公众信服。

谢选骏指出:上述报道人云亦云,结果只能不知所云。其实说到底,只有太监才能胜任妇科医生。从医生缺德的现象来看,西方科学确实过于非人化了,把医生当做了机器人。其实呢医生不是机器,而是和病人一样的感官动物,是需要限制使用的,不可无限依靠的。西方科学为何会犯下这样知名的错误呢?因为西方科学把人自己当做了最高的裁判甚至当做了上帝。那么,如何限制医生这种感官动物的作恶能力呢?那只有依靠动物一般的东方智慧,那就是拿掉他们的作恶工具。所以说,只有太监才能胜任妇科医生。当然,经过特殊训练的宫女,也是一个次一级的选择,因为宫女毕竟不如太监来得有力。



【081、太专业了反而弄巧成拙——完美成为完没】


《9·11追思活动,梅拉尼娅穿的衣服好像“飞机撞高塔”》(亚太日报 2019-09-12)报道:

昨天,也就是9月11日,是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18周年纪念日。当天,美国举行了追思仪式,特朗普携第一夫人梅拉尼娅参加了悼念活动,并就911事件发言。这本来是一件庄重又严肃的事情,但美国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的服装却格外“出戏”,并引起了一番不小的争议。

根据照片显示,梅拉尼娅穿着一件拉夫·劳伦的黑色外套,外套背面的图案像是一架飞机撞上了一座高塔,毫无疑问,此图案在这一敏感时刻立刻触动了美国人民的神经。

但事后有人解释称,梅拉尼娅的外套背面的那个图案是华盛顿纪念碑,这个图案旁边的形状像“飞机”的物体其实是一个纽扣,只是看起来像飞机罢了。但广大网友并不买账,并且有不少网友发问,“为什么梅拉尼娅在服装选择上总是屡屡犯错?”

的确,第一夫人梅拉尼娅在着装上出状况,已经不是头一次了。

去年6月,梅拉尼娅身着Zara绿色外套,去往德州美墨边境一家收容所看望移民儿童。

这本来是一项温暖有爱的活动,但梅拉尼娅穿的那件字母外套上的文字令人们对此表示怀疑,衣服上面印着这样一句话:“I don't really care, Do u?”(我真的不在乎,你呢?)

外套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跟梅拉尼娅看望移民儿童这件事联系在一起,就有点微妙了。有民众认为,她穿着有这样一句话的外套,是在暗中表达自己对难民儿童的不在乎。毕竟,在早些时候,她对难民的态度就模棱两可,与特朗普相差无几。

这波热议还没过去多久,梅拉尼娅的帽子就又“上热搜”了。

2018年10月,梅拉尼娅在非洲访问,她参观了肯尼亚内罗毕的一家孤儿院、进行野外探险、还在阻止象牙交易颇有成效的纪念地之一——105吨象牙被烧毁的地方,稍作停留并察看。然而,她参加的这些活动,都不如头上戴的一顶帽子惹眼。

当天,梅拉尼娅戴了一顶白色的宽檐帽,应该是用来遮阳的。然而,正是由于这顶帽子,她被批“装扮如殖民主义者”。原来,这顶帽子形似19世纪西方殖民者的标配——木髓头盔(pith helmet)。

虽然人们不清楚梅拉尼娅本人是否知道这种帽子所代表的含义,但很明显地,这次本来很友好的非洲之行已然变了味。

关于梅拉尼娅的着装引起争议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前年跟随特朗普一起搭机视察飓风“哈维”灾情时很不合时宜地穿了细高跟鞋,当下被网友嘲讽像是要去走秀……

不得不说,在穿着方面,屡次出错的“第一夫人”的确还需要多多学习。不过“第一夫人”从来都不好当,其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受到世界的瞩目,因此,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服装选择实在应该慎之又慎,做到不出错才好。

谢选骏指出:梅拉尼娅是个职业模特,所以,在穿着方面屡次出错并非由于“第一夫人从来都不好当”,而是“太专业了反而弄巧成拙”了。这不仅是她的问题,也是大家的通病。所以我主张,“用百分之二十的力气去做百分之八十的工作”,千万不要“追求完美”,免得弄巧成拙,因为人有原罪,如何看你完美呢?弄得不好,完美就成了玩没了。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战败灭亡,都诠释了这一点。



【082、桃花源记的丑陋】


网文《桃花源记读后感》(励志)报道:

桃花源记读后感(一)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桃花源记读后感(二)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时候我也不时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那该是多么美好啊。可是那就是仅仅只是幻想,当我缓过神来,就会有一种道不明的失落感,人类的破坏,人类的不和谐,造成现实社会已经冷冰冰的了。在那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仿佛我已经深入其中。小溪两岸群山连绵,顺着小溪走,一个神秘的地方出现了,桃花盛开,到处生机勃勃。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桃花源记读后感(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的:“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隐隐约约有些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来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

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我总是爱在脑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样子,并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乐土吗?于是有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渔人能在无意间进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阳的刘子骥带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细的找却找不到呢?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招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这不正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吗?贪得无厌,于是变得庸俗,小气,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们,结果和太守一样“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们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谢选骏指出:此文作者颂扬桃花源记的美丽,却不知桃花源记的丑陋。因为此文作者不解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的丑陋。陶渊明为何丑陋?因为那是一个假隐士,是官场失意之后才龟缩到田野里去的“田园诗人”,比那个亡国之君李煜更不天然。陶渊明不懂那个他想摆脱的污秽并非属于社会,而是在于他的内心;正如李煜到死不知,不是赵家人欺负了他,而是他自己接受了被人欺负的命运——陶渊明和李煜,作为失败者,其原罪和那些成功者本是一样深重的。桃花源记却误导人们向外寻求美景,殊不知桃花源记实实在在是记错了,这就是桃花源记的读者们的丑陋之处了,也是一切乌托邦能够施展其丑陋的关键之处。



【083、体育表演违背了体育道德】


《肺炎疫情:病毒蔓延之下,体育不再重要也更加重要》(BBC 2020年3月14日)报道: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蔓延,全英国的足球比赛将暂停至至少4月3日。只有当某些事物消失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想念它。也只有当你身边的事物忽然没有了,你才会明白,世界改变了多少。深陷于当前这个充满黑暗的现实里,在过去这个周末应该没有人会觉得,那些被取消的顶尖体育赛事,与当下更广泛的危机相比,能有多重要。只不过,在暗地里,我们还是会那样想。体育可以在我们的生活里担当很多的角色——它带给我们激动,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也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是谁——但是体育,也常常是理性的。

体育是一种逃离,让我们暂时远离那些严肃的事情。一场对阵,一段竞争,或者一次小小的与自己较劲的挣扎,那些时光会令我们感觉好一些,有时也可能会令我们感觉更糟糕——但是在过程当中却帮助我们忘却那些生活里更大的、更真实的挣扎,那些我们觉得无力掌控的事情。

体育是一种习惯,搭建着我们每日、每周的生活。周六的早晨就是比周一的早晨更美好;周三的夜晚就是比周四的夜晚更重要;周六下午三点钟之前的那五分钟,或许就是最棒的时刻。

体育像是一本日历。六国锦标赛(Six Nations)的结束告诉我们,春天开始了。高尔夫大师赛(Masters Tournament)里灼热的绿草、蓝天,告诉你冬天过去了,春暖花开的日子重回大地。欧洲杯足球赛就是那些仲夏的夜晚,烧烤和啤酒取代了蔬菜,接管冰柜冷藏室的日子。

体育比赛是有道理可讲的,至少大多数时候是这样。它有历史,有组织,有时间线。你这样做,于是这件事情就发生了。你从这里开始,最终就会到达那里。但是上述这些,在一场跨越古老边界的全球大流行疫病前进的轨迹当中,都不成立。于是体育又成为了我们窥探世界的棱镜,试图去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又意味着什么。

对于在英国的大多数人来说,此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感觉上更多是一次理论上的袭击,它还不是切身感受。直到那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习惯被全面打破,直到那些逃离的路径被堵上了,我们很多人才刚刚开始明白,或许真的发生了大事情。

你在周六下午本能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机,等着看那些疯狂的进球和得分之后的庆祝,却发现取而代之的是你不熟悉的声音播报着严肃的新闻简报。这时候你才意识到,这已经是非常时期了。

你要去想,为什么那些只有少数热心家长观看的八岁年龄段儿童七人制比赛也要取消,然后才会理解你的生活接下来要迎来什么改变。你听说连阿森纳(Arsenal,阿仙奴)主教练阿尔特塔(Mikel Arteta,阿迪达)都自我隔离了,才会明白,这种病已经不再只属于那些远在另一个世界的陌生人。

它已经在这里,就在当下。再去想它会给联赛冠军、升降级带来什么影响,都是自私的。再去浪费时间想它对博彩业或者周末重大比赛来说意味着什么,也是可笑的。但是,这样想又是合理的,因为这样,才能通过一条我们私密的内心通道,去明白一个已经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问题。

当不再有足球或者橄榄球比赛可看的时候,你就不会在赛前去酒吧喝两杯,你不会去当地的小店买比赛纪念册,你不会坐轻轨或者巴士,也不会在回家的路上停下来吃一顿薯片和汉堡。

新型冠状病毒蔓延欧洲,令各大体育赛事全面停摆。你不得不感叹,取消一场比赛这种看起来鸡毛蒜皮的事情,对生活的影响不仅限于那些本来要参加比赛的百万富豪们,还有那些依赖着它的工薪阶层。你是这种波纹效应当中的一部分,当它们消失时,你看得见,也感同身受。

体育不重要,但它也可以很重要。它是我们很多人体验社群的方式。你站在一个体育场里,陌生人围绕在周围,大家都穿着同样的颜色,唱同样的歌,这时候你能够感觉自己就属于这里。你坐在沙发上看,同时在各个与老友记连通的WhatsApp群组里狂发讯息;你与永远不会相见的人们对电视上的同一场比赛做出同样的反应。这样,你会感觉,你在投入一件超越你个人的事情。接下来的很多天或者很多个星期,或许会比较奇怪。它可能将给你一种很久以来都没有过的空虚感。

那些看不见的纽带和关系,那种归属感,在一段与他人隔绝的时光里,将会显得更加重要。那怕是看一眼周围,打一个电话,维持着彼此的联系。我们或许还会记住那些联系,以及当一切回归的时候,它会是怎样。或许我们要等一段长时间,全社会的服务才会重回常态,但是当一切回复正常的时候,全国各地体育比赛的回归,将会是最早的信号之一,也会是人们真正欢庆的地方。

它曾经发生过。那是在战后的日子,一场更严重得多的危机结束之后。1947年夏天,在一段漫长的黑暗年月和一个惨淡的冬天之后,全英国各地足球和板球比赛的入场观众,就是那样体现的。1948年的奥运会,与前一次奥运举办相隔了12年,但是它也同样承载着一种共同的渴望:向前走,而不是向后看。

欧洲杯足球赛或许会延期,今年的英格兰足总杯或许不会完成,但是相比起知道它们一定会重新举办的确定性,延期或取消不再那么重要。当比赛恢复的时候,我们可以抱怨,可以哀叹,可以庆祝,也可以再次像一群快乐的白痴一样互相拥抱。那些习惯,那些日程,那些供我们逃离现实的东西,一切都将重新回来。

谢选骏指出:上文所谓的“体育”,其实只是“体育表演”;而在我看来,体育表演其实违背了体育道德!为什么呢?因为体育活动原本是为了强身健体,而现在的体育表演残害人们的身体,并且寻求刺激、鼓励赌博,结果激发的是兽性。所以说,体育的表演违背了体育的道德。



【084、天才、疯子,庸人。】


网文《林昭是圣女还是疯女》(四月 28, 2019 editors)报道:

一、

林昭是毛时代反抗中共极权暴政的光辉典范,被誉为圣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师萧瀚所说:林昭与绝大多数被中共迫害屠杀者不同之处,第一,她明确指出中共是个没有合法性的极权暴政政权;第二,别的人基本上在自辩“我无罪”,而林昭说的是“你有罪!”;第三,林昭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被迫害致死者千千万,但像林昭那样站着且自知为何、心甘情愿为信念而死者,微乎其微。

不过也有人说,林昭不算圣女,林昭有精神病,实际上是个疯子。关于林昭有精神病之说,由来已久。 1980年8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为林昭平反,就是以林昭有精神病作为理由,称林昭被害是“冤杀无辜”。但1981年1月,上海高院对林昭案再次作出判决,说1980年的判决书宣告林昭无罪的理由为精神病不妥,撤销了1980年那份判决书,依旧宣布林昭无罪。

最近一两年,有关林昭是不是精神病的问题又被提出,起因是林昭的遗著。林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著述与家书。其中一部分退还林昭家属,还有相当部分没有退还,仍在狱方手中。被退还的那部分林昭遗著,有一部分已经公诸于世,还有一部分没有公开。艾晓明教授说:“这部分遗产是否应该公开,让更多的读者接近林昭,一直存在争议。其中一个主要的心结在于,林昭那些‘疯话’流传出来,会不会影响林昭的形象?”

所谓“疯话”,包括林昭狱中日记和家书中透露出来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包括林昭所写的和前中共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的生死恋情。因为林昭和柯庆施并不曾有过任何直接联系,因此林昭对她和柯庆施生死恋情的描写显然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故而有“疯话”之嫌。前段时间,林昭的这部分文字在网上以群发信的方式流传,不少人都读到了这些文字,于是又引起林昭是不是精神病、林昭是圣女还是疯女的争论。

二、

我也读到了这些文字。这里,我谈谈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提起圣女,自然使人联想到法国的圣女贞德。

贞德本是法国的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乡下女孩子,1412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洛林的一个小村庄。她声称在16岁时曾在村后大树下看到三位天使,并且听到了上帝向她发出的指令:打败英军,拯救法国。

当时正值英法百年战争,法国一败涂地。整个法国北部,包括首都巴黎,以及西南方一部分都已经沦陷,中北部战略要地奥尔良则处于重重包围之中,法国危在旦夕。

贞德女扮男装,辗转来到希农城堡,见到法国王储即后来的查理七世,斩钉截铁地对他说:“上帝让我告诉你,你将在兰斯城加冕登基。”兰斯城在法国东北部,是历任法国国王加冕登基的地方,当时被英国的盟友勃艮第占领。

此时的法国政府,焦头烂额,无计可施,在情急无奈之下,同意让这个自称受到上帝指令的农村文盲女孩指挥法国军队。贞德不负重托,带领法国军队立即投入战斗,取得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重大胜利。

贞德率领的法军于1429年4月底到达战场,5月初就解除了奥尔良之围,7月16日就打下了兰斯城。第二天在兰斯城举行了查理王储的登基典礼。战局从此根本扭转。

不幸的是,在1430年5月的一次小规模战斗中,贞德下令部队撤退,自己殿后,被英国的盟友勃艮第俘获。其后,英国用重金买下贞德。由英国控制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的罪名判处贞德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烧死。

贞德的殉难极大地激发起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20年后,英国人终于被赶出法国。在贞德母亲的恳求下,教皇卡利克斯特三世重审贞德案,为贞德平反。500年后,教皇本笃十五世追封贞德为圣女。

在历史上,贞德有如一颗耀眼的转瞬即逝的彗星。贞德只活了19岁;从1429年面见法国王储查理到1430年5月被敌方俘获再到1431年5月殉难,贞德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总共还不到两年半,但是却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功业,留下了一个千古流芳的传奇。

拿破仑称贞德是法国的救世主。二战期间的法国,无论是与纳粹德国合作的维希当局还是坚持抵抗的戴高乐流亡政府都把贞德当作自己的象征。法国政府把贞德的殉难日定为全国的假日。在她死后500年间,人们对她进行了一切形式的纪念。在中世纪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受到的研究多过贞德。文学家艺术家为她创造出大量的作品。关于她的电影一拍再拍,是电影史上重拍次数最多的个人传记片;41名女演员演出过以她为主角的电影,著名瑞典女明星英格丽·褒曼就演过两次。贞德的名字列入“影响世界的100人”。

关于贞德的外貌。贞德生前没有留下任何肖像,只有史料说她身材短小粗壮,黑头发,面色红润。后人对她外貌的描绘显然是把她美化了。另外,后来的画像往往突出她的女性特征:身段婀娜,长发飘逸。这也不符合事实。贞德自面见查理起直到殉难,总是身着男装,短头发。

在贞德的一生中,最引人关注也最引起争议的,莫过于她自称看到神迹,听到了上帝的召唤。虔诚的天主教徒对此自然深信不疑,另一些教派则认定贞德听到的是魔鬼的声音,贞德是魔鬼附身的女巫。对不信这些宗教的人来说,在排除了贞德撒谎这种可能性(一般人都承认贞德说她看到神迹是真诚的)之后,剩下来的解释只能说那是幻觉,是幻听幻视。按照这种解释,贞德是把她自己想象的东西幻想的东西当成了真实。这属于偏执狂的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典型症状,也就是俗话说的疯子疯女。

但是要说贞德是疯子是疯女,显然也说不通。因为在其他事情上,贞德都表现得很正常很清醒。例如她在战场上的英勇镇定,指挥有方。尤其是在审问时应对如流,显示出良好的记忆力和卓越的才智。

有一段问答最有名。审问者问:“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贞德回答:“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与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

这个问题原本是一个陷阱,因为当时教会的教条是没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贞德做出肯定答复,那她就证明了自己是异端邪说;如果她的答复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认了自己是有罪的。贞德的上述回答让审问者们大出意外,目瞪口呆,不得不暂停了那天的审问。

圣女贞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某些问题上有幻听幻视,有偏执狂的精神分裂症,并不妨碍他/她在其他问题上是正常的、清醒的。我们不能根据某人在某些问题上精神失常、陷入疯癫,就断言他/她在其他问题上也都是不正常,也都是疯的。反过来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很多问题上都正常、清醒,甚至富于过人的洞见和罕见的才能,也可能在某些问题上不正常或很不正常,陷入疯癫或半疯癫。

这种奇异的结合在那些才智超群、个性超强的人中间并不那么少见。所以有人说,天才多半都有几分疯癫。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有精神病学家说,“疯狂”与“伟大”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想想尼采,想想梵高。

圣女贞德是外国的故事,那么,中国呢?

我想起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文学家老祖宗”的屈原。屈原本来是举止优雅,很在意穿戴仪表的人;可是晚年的屈原,按照史书的描写,披头散发,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整天独自在河边行走,一会儿大哭,一会儿长叹,反复吟唱着伤心的诗歌--这怎么看也不像是精神正常之举。

在当时,莫说屈原的政敌,包括一些楚国的百姓,都说屈原是疯子。当今则有一些学者,根据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指出,屈原晚年精神明显失常,发生感知障碍,有时对周遭外界失去感觉或感觉麻木,有时又把主观体验当成客观现实,如此等等。

讲一个比较近的例子。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文革期间还是中学生,因为写下《中国向何处去》一文而被打成反革命,坐了十年监狱。后来他写了一本《牛鬼蛇神录》,描叙了他在监狱中见识的一批难友。其中有一节题目叫“圣人君子”,写到一位李牧师。李牧师名叫李安祥,并不是牧师,只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本来在一家工厂当车工,因为写了一篇大字报抨击文化大革命而被抓进监狱。

杨小凯说,当他第一次看见李安祥吃饭前在胸前画十字,早晚在床边铁栏杆旁做祷告时,认定他是一个疯子。可是他不久就发现,李安祥一点也不疯。他每天都争着做倒马桶、打水的脏活、重活,每星期用抹布给他们那间牢房洗一次地板,把地板洗得非常干净。杨小凯表示要帮忙,他微笑着说:“你们都坐到床上去,我一个人就够了,有上帝助我。”每当狱友要帮忙,或者是劝他别对自己太苛刻,他总是说:“上帝要我来吃尽人间苦,拯救我的灵魂。”为了帮助缺少衣物的狱友,李安祥还发明了一种原始的纺纱机,用一块小木板垂直钉着的木棍做成,把不要的破棉被的棉絮当原料,捻成线,搓成绳,再织成布,可以用来做衣服和毯子。

杨小凯问李安祥是什么案子进来的,李安祥微笑着回答:“上帝派白马将军下凡让我贴一张大字报,告诉众人,文化革命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样,将来会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杨小凯好生奇怪:上帝怎么会对中国的儒学这么好感呢?这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上帝怎么会连在一起呢?李安祥回答说,他的父亲告诉他,最早来中国传教的西方人都学习儒学。孔夫子的“仁者爱人”,跟上帝的仁爱是一脉相通的。

一个早春的日子,一大早李安祥做过祷告后,告诉狱友们,“昨晚上帝又派白马将军下凡,他告诉我上帝要遣我去最艰苦的地方,真正尝遍人间的艰苦,以救众生。”稍停片刻,他像是要去迎接神圣的使命一样,“白马将军告诉我,‘这一去就是十数年,你要担当得起重任’。”

有个狱友挖苦地问:“白马将军是西式打扮还是关公式的打扮?”

李安祥一点也不在意对方语气中的讥笑,认真地解释道:“白马将军白盔、白甲、骑白马,手持上帝的谕诣,来无踪,去无影,是上帝亲自所派。”

几天后李安祥果然被宣判十年劳改徒刑,转送到别处监狱。临别那天,李安祥打点好行装,向狱友们闭目划过十字,口中念道:“此行一定不负上帝的期望,我当尽心尝遍人间艰辛,以我血肉之躯赎罪。”站在他身后的干部大声喝道:“还在这里搞迷信宣传,赶快给我背起行李滚。”自那天以后,杨小凯写道,他再也没有听到李安祥的消息。

杨小凯晚年皈依基督教,不过在写《牛鬼蛇神录》的时候,他还没信教。在不信教的人看来,李安祥说的上帝派白马将军下凡传达上帝谕旨这件事自然不可能是真的,而只能是李安祥自己的幻觉。但是杨小凯并不因此就认为李安祥是疯子,因为他分明感到李安祥有多正常,他和狱友们都可以很正常地和他交往。平常我们说的疯子,大都是喜怒无常,不可捉摸,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前后判若两人,经常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李安祥的为人处事是高度一贯的,他的自制力比一般人还强。

按照杨小凯的描述,李安祥爱好整洁,心灵手巧,热心助人,在品格上诚实正直并完整统一,分明是个正常人。另外,正因为我们不相信他把文革比作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这一见解是来自上帝,因此只能是来自他自己的思考,而在当时就能有这样深刻的见解实在是凤毛麟角。李安祥具有如此独立的深刻的思考能力,我们怎么能说他是个精神病呢?

有些人认为,因为林昭遗著中有不少描写没有事实依据,明显属于“疯话”,可见林昭已经被逼疯;既然林昭是疯子,因此,她讲的话--包括那些看上去不疯的话--都不可当真,她表现出来的勇气也未必是真正的勇气,而很可能只是一种病态。按照这种观点,林昭与其说是圣女,不如说是疯女。 

我认为上述推论不符合逻辑,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我们的经验和常识。 

我们知道,精神病有很多种类型。同是精神病患者,有的病得重,有的病得轻。有些人的病是间歇性的,有时发作,有时不发作。有些人有幻觉,把幻想当成现实,故而会有一些奇怪的言行;但这些幻觉通常只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而在其他事情上,他们可以是很清醒很正常的。因此,我们不能根据林昭讲过“疯话”,就断言她的其它言论也是胡言乱语,是神智不清的产物,从而否认那些言论的意义。 

和前面提到的圣女贞德与李牧师不一样,在贞德与李牧师那里,幻觉是他们做出不寻常举动的出发点——贞德是在她自以为听到了上帝的指令之后才走出村庄承担起救国重任的;李牧师是在他自以为得到了上帝派白马将军让他贴大字报的指令之后才去贴大字报的。在我们这些不相信有所谓“神谕”的人看来,贞德和李牧师的行动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幻觉之上,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精神病的表现或曰疯子的举动,所以不承认这些行动的价值--这或许还讲得过去(其实也不大讲得过去,甚至很讲不过去,暂且不论)。林昭却不同,林昭本来就批共批毛。不错,林昭对毛泽东对柯庆施都有过幻觉,但林昭并不是出于对毛对柯有幻觉才去批共批毛的。林昭对毛对柯的幻觉并不是她批共批毛的出发点,也不是她批共批毛的基础。我们可以把林昭围绕着她对毛对柯的幻觉而生发出的言论当作疯话,但我们不可以把林昭其它的言论也当作疯话,连孩子带澡盆一齐泼掉。 

谈到林昭对毛对柯的幻觉,应该说也不难解释。林昭是被关在监狱里,遭受非人的待遇。在完全失去自由并与世隔绝状态下,人的想象力会格外奔放无羁。人很容易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沉迷于自己幻想筑成的世界。由于缺少参照,由于无法和别人“对表”,有些事情,当事人很难区分真实与虚幻,很容易把幻想当作真实,越想越像,越像越想,于是就信以为真了。更何况在此时此地,真实与幻想的区分也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一切都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之中,而写作则成为表达自身存在,表达自己思想、信念、情感与愿望的唯一方式。人在这种情境下写作,就是听由思绪如脱缰野马任意驰骋,就是把自己感受到、思考到的一切尽情倾泻。在这种极端情境下写成的海量文字中,有一些想入非非,有一些妄言谵语何足为奇。 

真正令人称奇的是,在林昭的遗著中,竟然有那么多非常清醒、清晰、深刻、优美、厚重并且细腻的文字,那只能是出自一个高贵的灵魂。 

被共产党监狱折磨摧残而导致某种精神失常的案例很多,这中间又分几种情况。有的人是不堪高压,屈服了,精神崩溃了,垮掉了。林昭始终英勇不屈,如果说林昭也有过精神失常,那么,她的失常不是由于放弃,不是由于屈服,而是由于坚持,由于不屈服。这正是勇气,正是在极端情境下的勇气。正因为林昭远比常人更有血性、更有洞见,所以她才受到严酷的迫害;正因为林昭更有勇气,英勇不屈,所以她才被逼得某种精神失常,那么,我们怎么能因为她的某种精神失常,就说她的那些锋利的思想不是锋利的思想,她的英勇不屈不是英勇不屈? 

最后,谈谈“圣女”这种称呼。我们知道,贞德被教皇本笃十五世封为圣女。天主教是有封圣的传统的。几年前,教皇新封了一批圣徒,其中还有中国的教徒。在中国古代,儒家称孔子和周公是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道家也推崇圣人。道家的圣人有两种,一种是治世的圣人,如周公孔子,一种是得道的圣人,如黄老。在史家那里,在民间,我们有文圣(孔子)有武圣(关羽),有诗圣(杜甫)有史圣(司马迁),还有医圣(张仲景)药圣(孙思邈)书圣(王羲之),等等。我们把那些在某一领域取得无比卓越成就足以垂范后世者称作圣人。严格说来,在上述几种语境下,圣人的意思是不尽相同的。现在有不少人把林昭称作“圣女”。认真说来,他们赋予“圣女”的内涵恐怕也未见得一致。不过那总是和当年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或曰个人神化不是一回事。 

谢选骏指出:俗话说的好,“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差;正如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差。”所以天才和疯子、真理和谬误基本上是同类项。那么,什么不是同类项呢?庸人。常识。既不是天才也不是疯子的,只能是庸人。这个庸人不是庸俗的人,而是平常的人、平凡的人、平庸的人。正如在真理和谬误之外的,是常识——常识是从真理演变过来的,但已经被大家所接受所认可所习以为常了。而真理呢?往往被常识所怀疑所拒绝所否定,还需要实践的成败来检验。就本题而论,“林昭的爱情故事”其实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赋比兴”,也就是《楚辞》里的“香草美人”比喻忠君爱国之类;而林昭的“精神病”,也许是她模仿当时流行一时的革命作品《红岩》里装疯的华子良所采取的一种斗争手段,也说不一定的。总之,历史过程复杂,往往出人意外。



【085、天才必须变成疯子】


《洗手的历史:这个19世纪医生曾呼吁这个习惯而被毒打至死》(BBC 2019年9月30日)报道:

塞麦尔维斯曾断定,在医院处理不同病人时必须洗手,而当时人类对细菌尚无认识。曾经有一段时间,将病人送去医院绝不是一件好事。

19世纪的医院,是各种感染的温床,那些生病甚至垂死的人也只能使用最原始的设施。事实上,在那个年代,在家里就医更安全:当时在医院里的死亡率比在民居环境下高三至五倍。

死亡之屋

当时的医院总是弥漫着尿液、呕吐物和其他体液散发的恶臭。那种气味令人难以忍受,工作人员在医院里走动时,有时候要用手帕捂住鼻子。当时的医生绝少会洗手或者清洁医疗用具,而手术室就和那些不讲卫生的外科医生一样肮脏不堪。因此,那时候的医院也被人称作“Death House(死亡之屋)”。

美国画家托马斯·伊肯斯(Thomas Eakins)在1975年(?)的画作《肮脏的诊所》;之后不久,外科手术室的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在那样一个对细菌仍然一无所知的世界里,有一个人曾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阻止感染的蔓延。

他是一个叫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的匈牙利医生。在19年纪40年代,塞麦尔维斯曾试图在维也纳的产房内实行洗手的制度,以此来降低死亡率。现在听来这个提议当然值得采纳,但是当时他却失败了,而且还因此而被同僚排挤。不过到后来,他被看作是“母亲们的救星”。

对细菌一无所知的世界

塞麦尔维斯当时在维也纳总医院工作。那时候,就像其他所有医院一样,里面的房间时常放满死尸。

在19世纪下半叶细菌理论正式得到世人认可之后,很多医生都没有想过,医院里恶劣的卫生条件可能是造成感染蔓延的原因之一。像伦敦圣乔治医院这样的地方,在过去曾被称作“死亡之屋”。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我们不知道细菌存在的世界,”纽约大学的医学史专家巴伦·H·勒内尔(Barron H. Lerner)告诉BBC说。“在19世纪中期,人们认为疾病是通过有毒的雾气传播的,一种叫‘瘴气’的有害微粒被锁在里面。”

一个无法忽视的差异

最容易受到感染的人群之一就是产妇,特别是那些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阴道撕裂的母亲——裂开的伤口正是细菌最理想的栖息处,而医生当时就是细菌的载体。

塞麦尔维斯首先注意到的,是维也纳总医院里两个产房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一个是由男性的医科学生管理;另一个则是由一些中年女性料理。 

由医学院学生监督的那一个,在1847年里每1000次接生当中造成死亡的个案是98.4个;另一个由中年妇女操作的产房,1000个接生个案中只有36.2宗死亡。这种差异,一开始曾被归因于男性医科学生在处理病人时“比中年妇女而粗糙”。

同僚之死

人们相信,这种粗糙令母亲们更容易出现像产褥热等一类的病——那是一种生产之后的子宫感染,当时几乎是所有医院产妇死亡的元凶。不过,塞麦尔维斯却不相信官方的解释。

就在那一年,他的一个同事在进行尸检时割伤手,给了这名匈牙利医生一个他所需要的线索。在当时,真正的死因尚未被看到:化脓性链球菌。 在那个年代,解剖尸体有致命的受伤危险。解剖刀造成的任何皮肤伤口,不论多小,是长期存在的危险,哪怕是对有经验的解剖学家来说也是一样。

查理·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叔叔在1778年就是因为在解剖儿童尸体时受伤致死。在维也纳,塞麦尔维斯看着自己的同事死去,发现他的症状与那些患上产褥热的女性很相似。

有没有可能,是解剖室里那些医生将“有害微粒”带到了产房?雅克- 皮埃尔·梅吉尔(Jacques-Pierre Maygrier)在1840年的一幅画中展示当时的医生所使用的方法,只不过实际上医生的手并没有画里那么清洁。 

塞麦尔维斯观察到,很多医学院学生会从解剖间直接走去为孕妇接生。由于在当时,没有人会在解剖时戴上手套或者使用任何保护措施,医学院学生在课后走进产房时,衣服上沾有少量肉或者人体组织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失控的医疗感染

而中年妇女们却不会去上解剖课。

这是否就是问题的关键?这件事一直困扰着塞麦尔维斯。

在人们对细菌了解更多之前,要解决医院环境不洁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辛普森曾认为,医院应该定期拆毁重建。 

第一个证明三氯甲烷(俗称氯仿)对人体有麻醉作用的妇产科医生詹姆斯·Y·辛普森(James Y. Simpson,1811-1870)指出,如果交叉感染不能得到控制的话,医院就应该定期拆毁重建。

19世纪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之一、1853年《外科手术的科学与艺术》一书的作者约翰·埃里克·艾里克森(John Eric Erichsen)对此很认同:“一旦医院的脓血症感染不可修复,用任何已知的清洁手段都不可能解决,就像要将已经占据整堵墙的蚂蚁清除,或者将一块腐坏乳酪上的蛆清除一样。”然而,塞麦尔维斯却不认为必须通过如此激烈的手段才能解决问题。

在断定产褥热的病因是尸体上的“感染性物质”之后,他就在医院里增设一盆子的氯化石灰溶液。塞麦尔维斯曾提出,医生在手术前必须使用氯仿溶液洗手。 从解剖室出来的医生,必须用这种杀菌溶液洗手,才能再去照顾病人。到1848年,医学院学生主理的产房,每1000宗接生的死亡率下降到12.7个。

生命的代价

可是,塞麦尔维斯却未能令他的同僚信服,产褥热的多发与接触尸体造成的交叉感染有关。那些愿意测试这种方法的人常常做得不正确,从而得出不尽人意的结果。

“你要知道,虽然他没有直接说,但他相当于是说医学院学生在造成这些女性的死亡,而这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勒内尔解释说。事实上,使用杀菌剂洗手直到1880年代才成为产房的惯例。

他关于这个话题而写的书收到一些负评之后,塞麦尔维斯猛烈抨击了他的批评者,甚至将那些不洗手的医生标签为“杀手”。后来他在维也纳总医院没有得到续约,塞麦尔维斯回到了祖国匈牙利。在布达佩斯一所小医院里,他以无薪的形式担任产房的名誉医生。

在那里和他后来任教的布达佩斯大学,之前都是产褥热肆虐,直到他的到来,几乎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对于他这个理论的批评仍然猛烈,塞麦尔维斯对于同僚不愿意采纳这种做法的愤怒也越来越强烈。在死后,塞麦尔维斯的贡献才得到了承认。 

到1861年,他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古怪。四年后,塞麦尔维斯被关进了疯人院。一名同僚以带他去一家新的医院为托辞,将他带去维也纳的疯人塔。当塞麦尔维斯发现真相后试图逃跑,卫兵对他施以毒打,用缚住袖子的紧身衣套在他身上,将他关进小黑屋。两星期后,塞麦尔维斯死于右手的严重感染,终年47岁。

在后来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外科消毒法创始人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和细菌学始祖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等医学先锋所做的贡献中,都没有塞麦尔维斯的参与。不过,塞麦尔维斯的贡献后来得到了承认:时至今日,洗手仍然被认为是医院避免感染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谢选骏指出:我写过一本“天才与病”的书,现从塞麦尔维斯的遭遇也可以看出,天才必须变成疯子,否则就不能创造历史。天才如果不能变成疯子,只有和庸众妥协,要想成功还得和权贵打成一片,磨去自己的特殊棱角,成为一个机会主义者。那样,他就无法像天才那样创造历史了,而只能像猴子一样被社会耍弄了。所以我看,权贵侮辱天才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他死后隆重地纪念他,并把他封为自己的预告者和先行者。



【086、挑战自我的孔雀让我想到了人类】


《上百只孔雀在温哥华民居安家 他简直要疯了…》(2018-06-05 温哥华港湾)报道:

如果有天一觉醒来,自家院子里突然出现了一大群孔雀,竞相开屏、争奇斗艳,你会是什么感觉?想象中的反应一定会是欣喜若狂、像个孩子似的尖叫不已了吧——毕竟这一直都是传说中土豪、皇室才能养的宠物,居然就这样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别说,还真是。在大温哥华素里市的沙利文高地(Sullivan Heights)社区,就生活着上百只孔雀。

它们的羽毛五彩斑斓,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长长的尾巴写满了骄傲,一言不合就开屏给你看,有了这么多美丽的邻居,一定是幸福感满满,夜里做梦都会笑醒吧?

然而在现实中,却并不是。不仅如此,当地居民还嫌弃这些房前屋后的孔雀们扰乱了自己平静的生活。

据当地媒体报道,多年以来,沙利文高地社区的居民一直都在抱怨,野孔雀不仅频繁破坏车辆,还在交配季发出令人抓狂的噪音,让人觉得不堪其扰。

原来,野孔雀的颜值虽高,但却心胸狭窄。每天都要像白雪公主里那个可怕的皇后一样,担心自己是不是世界最美的一只。

就连汽车表面上映出的漂亮孔雀本人,也会让它们心生嫉恨,非得与之争个高下。

它们会用尖尖的嘴啄,用利爪抓汽车上的另一个自己。

它们到是解恨了,可车主们昂贵的爱车就遭殃了,有的简直立马破相,修补好要花上千加元。

但没过多久,很可能就又会遭到新一轮的恶毒攻击……唉,心痛、肉痛、钱包痛……

“透过深色汽车的表面,孔雀们能相当清楚地看到自己,然后它们就把它当成另外一只孔雀来攻击。”当地居民克拉格(Ryan Cragg)在接受CTV采访时说。

有时,为了和自己的影像较劲,孔雀会僵持好几个小时。

它们围着车转,啄车的前面板、侧面板、后面板,然后,再绕到车的另外一侧,开始新一轮的动作……感觉真是戏精附体啊。

除此之外,每年3月至10月长达半年多时间的交配期,孔雀们都会大声尖叫,发出不可描述的声音,吵得大家晚上都无法入睡。

“这就像你一直和一个哭闹的婴儿生活在一起一样”,克拉格说。

当地居民布拉(Parm Brar)感觉自己简直要疯掉了。他家附近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吸引很多孔雀聚集、筑巢。

每天傍晚,总有多达40多只的孔雀会爬上他家的屋顶,然后跳到附近的树上栖息。

这些孔雀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在他家后院闲庭信步,在屋顶、后院、车道上解决三急。

结果,粪便铺满了后院,露台整天脏兮兮、臭烘烘的,根本无法使用……

感觉孔雀们倒是真把这里当成自己家了,可真正的主人布拉却发现自家孩子连个玩的地方都没有,反而像寄人篱下一样。

更让人生气的是,布拉的父亲去年还因为这些粪便滑了一跤,手臂骨折,脸也被严重割伤,后来不得不去医院缝针治疗。

在过去3年来,布拉一直要求市政府协助他处理此事,忍无可忍的他只好砍掉了这棵孔雀筑巢的大树。

因为没有得到许可,他被罚款1000加元,但他坚称不后悔。

就这麻烦还不算完。有关方面在重新评估之后,据说有可能会采取法律行动,或者对房主以及砍树工人罚款高达1万加元。

感觉房主都快要崩溃了,可孔雀们还是这样无辜地美丽着,

时不时在房顶上扬起高傲的头。

不仅如此,孔雀问题还引起了社区的撕裂。

当地的居民们有的非常同情屋主的处境,表示孔雀虽然漂亮,但也的确需要管理。“换了是我也不想住在那所房子里,因为所有的东西都乱七八糟。”

另一些居民却认为孔雀的现状太可怜了。“它们的家没有了,不知道该去哪里”,

还有的人直接表示“真的很生气,美丽的孔雀已经成了社区的一部分,到底是谁同意你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就砍树的?”

最近几个月,孔雀在社区引发的问题成了当地的头条,各大媒体似乎都有过相关报道。

据说,这些孔雀开始时是由布拉的邻居当宠物喂养的,最初只有几只。

可邻居搬走的时候却并没有把孔雀带走,现在社区内至少已经有了100到150只野生孔雀。

更加悲催的是,布拉先是花钱找人砍树,后来又面临巨额罚款。可现在看来他似乎是白折腾了,

大树砍倒之后,无枝可依的孔雀们并没有就此而东南飞

恰恰相反,它们似乎是展开了复仇行动,现在改成栖息到他家的屋顶上了……

好吧,别人家的故事,从来都不会让我们失望。

没想到现实生活中,就连头顶皇冠、号称鸟中之王的孔雀居然也有这样不招人待见的时候。

看起来,只有美丽的外表,还真是远远不够的。

孔雀的新闻也引来了很多网友感叹:拿动物园里的动物当宠物,也就只有在你们加拿大了吧。

自家后院里出没的,动不动就是黑熊……要不就是美洲狮来串门,或是会过马路的加拿大鹅之类的……

在这个神奇的地方,你家周围要是只有些松鼠、浣熊或者是白鸟什么的,感觉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提起,这未免也太稀松平常了吧——

谢选骏指出:报道说“原来,野孔雀的颜值虽高,但却心胸狭窄。每天都要像白雪公主里那个可怕的皇后一样,担心自己是不是世界最美的一只。就连汽车表面上映出的漂亮孔雀本人,也会让它们心生嫉恨,非得与之争个高下。它们会用尖尖的嘴啄,用利爪抓汽车上的另一个自己。它们倒是解恨了,可车主们昂贵的爱车就遭殃了,有的简直立马破相,修补好要花上千加元。但没过多久,很可能就又会遭到新一轮的恶毒攻击……唉,心痛、肉痛、钱包痛……‘透过深色汽车的表面,孔雀们能相当清楚地看到自己,然后它们就把它当成另外一只孔雀来攻击。’当地居民克拉格(Ryan Cragg)在接受CTV采访时说。有时,为了和自己的影像较劲,孔雀会僵持好几个小时。它们围着车转,啄车的前面板、侧面板、后面板,然后,再绕到车的另外一侧,开始新一轮的动作……感觉真是戏精附体啊。”——其实,这哪里是什么戏精附体啊,这是生物竞争的实相。这种“挑战自我”的行为不是孔雀专有的,而且也是人类的通病。例如,强盗杀人,其实也是在挑战自我。独裁者排斥异己,也是如此。他们都是在对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像,在同类身上看到了自我。所有的生命热情,所有的生物热闹,都来源于此啊。所以说,挑战自我的孔雀让我想到了人类!



【087、突破习惯造成的误区】


鸽子宁可啄食垃圾碎片,也不去尝试大块饼干——这是习惯造成的误区,许多号称人类的动物也是如此。

网文《生活习惯的健康误区:口渴了才喝水 困了才睡觉》说: 

喝水、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健康是一种生活方式,健康源于诸多生活细节。让我们从新春佳节开始,改变不良习惯,健康一年又一年。 

不能等口渴了才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垃圾的排泄、清除,以及一切生理生化反应,都需要在液体的环境下进行。 

不少人因工作脱不开身,经常连水也顾不上喝,而体内一旦缺水,不仅会使人精神不振、口干舌燥、浑身乏力,而且还会造成肝、肾功能下降,毒性物质积蓄,使各种疾病得以乘虚而入。特别是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说,水分摄入过少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高,很容易诱发脑血栓。 

专家指出,切莫等口渴了才想到喝水。因为口渴其实是体内已经严重缺水的表现。平时在渴感出现之前,就应少量、多次补水。特别是多喝开水、淡茶或牛奶,更有利于健康。 

不能等饿了才吃饭 

不按时就餐,不饿不吃饭,已经成了不少人的“习惯”。早上时间匆忙,来不及吃早餐就去上班,理由之一是“不饿”;工作忙起来,一定要等干完活再去吃饭,理由之一也是“不饿”,往往要等到饿了才去“大吃一顿”。于是,年轻的“老胃病”患者越来越多。 

就餐不规律,最容易损害胃的健康,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食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大约为4到5个小时,当人感到饥饿时,胃里其实早已排空,此时胃液就会对胃黏膜进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经常饥不进食,还会引发低血糖,甚至引起昏迷、休克。 

只有定时、定量、按顿进食,才能保证大脑得到充分的营养,使人的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分析等能力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从而保证更高的工作效率。 

不能等急了再如厕 

大小便是人体排泄废物、净化体内环境的重要方式。便秘之所以对人体有害,就是因为粪便中的毒素停留在肠道的时间过长,极易被重新吸收进入人体而产生毒害。 

告别便秘的关键,是要养成每天定时如厕的好习惯,即使无便意,也要去蹲一蹲,以形成条件反射。 

健康的饮食是预防便秘的主要方法。一日三餐中的粗粮与细粮、荤菜与素菜的搭配要合理。只有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才能保持大便的畅通。 

尿液是肾脏代谢的产物,其中含有许多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尿素和各种有毒物质。憋尿很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严重的还会导致肾功能损害。 

需要注意的事,憋尿对女性的危害比男性更大。这是因为女性腹腔内的器官结构较为复杂,其泌尿系统比男性更容易遭受病菌的侵袭。女性憋尿不仅会影响膀胱功能,造成尿路感染,还会对生殖器官产生不利的影响。 

专家提醒,即使工作忙碌,也要尽量做到每隔一至两小时排小便一次,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尿液中的有害物质对膀胱的刺激,从而防止膀胱癌等疾病的发生。 

不能等困了才睡觉 

由于工作忙碌、家务繁琐等原因,失眠成了不少人常年的困扰之一。 

其实,酿成“想睡睡不着”的原因,往往是“等到困了才睡觉”。 

专家指出,困倦是大脑已经相当疲劳的表现,人们不该熬到十分困倦才睡觉。长期熬夜,会使人因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而导致神经衰弱、溃疡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一系列疾病。长期睡眠不足,还会使大脑受损,导致脑力早衰。而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能保护大脑,使人容易入睡,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的发生。 

不能等病了才体检 

一心投身于忙碌的工作,当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胃痛、失眠、气短、食欲差时,却不以为然地熬着、拖着,有意无意地忽视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导致小病熬成大病,轻症拖成重症,直至失去治疗良机或疾病突发,酿成严重后果。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专家提醒,每年定期到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是保证身体健康必需的“功课”。特别是忙于工作的年轻人,尤其不能忽视定期体检。不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如肺结核、肝炎、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在早期阶段一般都能通过体检被发现。而只有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在体检中,血糖检查、血压检查、心脏检查、骨密度检查,男性前列腺检查、女性乳腺检查等,都必不可少。 

谢选骏指出:其实在精神方面,这类的误区更多。人们往往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考虑改弦更张。很多的情况是,即使走投无路,也不改弦更张,其结果,就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只有突破自己的习惯,才能发现习惯的误区!

附录

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翻译 

1.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2.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3.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慢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冶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一说诸葛乔)的。 



【088、完美主义者并非强迫症患者】


《完美主义者要面对的风险与危机》(BBC 2018年7月20日)报道:

一个足球运动员说,他追求卓越而不是完美:“我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我喜欢把事情做好”。在我最早的记忆中,有一天我正在画画,我已不记得画的是什么,但记得我犯的那个错误。我的画笔滑了一下,纸上多出一根线条,我的嘴唇颤抖起来。这幅画早已不知所踪,但那种沮丧,甚至耻辱的感觉,至今依然如新。

即便我不愿意承认,但一些似乎无关紧要之事却常常让那种感觉重新浮现。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比如意外地碰烂了带去男朋友家的圣诞糕点,再如他人一些无心之言,好比“真是愚蠢”、“你本该知道”, 诸如此类,都可能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好几天。面对更大的一些挫败,即或我心知肚明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也会使我沮丧一阵。当一位经纪人告诉我,她知道我想写一本书,但是我提出的题材并不适合市场,我当时如受重击,灰心丧气,比失望还难过。消极的情绪淹没了积极的一面。 “你永远写不成一本书,”我对自己说, “你不够好。”经纪人的意思实际上并非如此,但我内心的判断却视而不见。

这就是完美主义,追求完美,不计代价。因追求完美而苦苦挣扎的远非我一人。完美主义综合症呈年轻化趋势,并越来越常见。柯朗(Thomas Curran)和希尔(Andrew Hill)的最近一项研究,对1989年至2016年完美主义的发生率进行综合分析,这是学术界首次对不同年代人群的完美主义作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大学本科生中有完美主义倾向者大幅增加。换句话说,相较于1990年代或2000年代的大学生,现今大学生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机率要高很多。

完美主义的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Claude Monet)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的人生只剩下失败。“他经常发脾气毁掉其画作——其中包括15幅本欲公开展出的作品。

西弗吉尼亚大学研究儿童发育和完美主义的学者凯迪拉斯穆森(Katie Rasmussen)说:“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五人中竟有两人是完美主义者。”她说,“我们开始将其视为流行病和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讨论。”

完美主义在这代人中比例增高并不意味着这代人会更加成功。相反这意味着我们正在变得更加脆弱、焦虑,甚至破坏我们的潜能。

总之,完美主义是通过最终的自我挫败方式来应对世界。但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极具讽刺的是,在现实世界中,犯错误承认错误正是人们成长、学习和学会为人处世不可或缺的部分。犯错误和承认错误也能使你的职业生涯、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得到提高。完美主义者不惜任何代价避免错误,却因此更难实现自己崇高的目标。

完美主义的缺点不仅在于它阻碍你实现最成功,最有成效的自我。完美主义倾向还与一大堆临床心里问题有关:抑郁症和焦虑症(甚至包括儿童)、自我伤害、社交焦虑症、广场恐怖症、强迫症、暴食症、厌食症、贪食症和其它饮食失调症、创伤后抗压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强迫性囤积症、消化不良、慢性头痛、以及最可怕的英年早逝和自杀。

位于澳洲珀斯的科廷大学专门研究完美主义、饮食失调和焦虑症的高级研究员莎拉伊甘(Sarah Egan)说:“这是一种能引发各类问题的心理疾病。没有其它状况可与之相提并论。”“有研究表明,完美主义程度越高,遭受的心理障碍就会越多。”

在文化方面,我们经常把完美主义看作是正面的美德。说你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是对你自己的含蓄恭维。求职面试中被问到“你性格中最糟糕的特质是什么?”完美主义是个不错的备选答案。(过去的雇主,现在你知道了!我不只是可爱而已)。

从外部来看,很难判断谁是积极认真生活者,而谁又是完美主义者。 有关完美主义的问题复杂且具争议。一些研究人员说,完美主义可分为适应性良好或健康的完美主义与不适应或不健康的完美主义两种。前者以人生标准高,活力十足以及善于自律为特征,后者当竭尽全力也无法做到最好,或达不到目标时会倍感挫折。一项针对1000多名中国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资优学生多是适应性良好的完美主义者。 另一方面,适应性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可能缺乏天赋。虽然一些研究表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的一些行为,如因犯错而重罚自己,或念念不忘切勿辜负父母的期望等,都会使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但另外一些研究表明,高适应性完美主义的一些表现,如努力争取成就,完全没有负面效果,甚至还可能起到保护作用。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例如,简单化地将个人高标准与自杀念头联系起来。研究人员争论说,即使有时可能会出现完美主义的念头,但影响不大,而且也是种误解。例如,在2016年一项对完美主义和职业倦怠的43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中,希尔和柯朗发现,运动员、职员和学生这些群体,相较没有远大人生目标的人,虽然他们人生标准很高但受益却很微薄,甚至还毫无好处,而另一方面他们却容易对职业生涯萌生倦意。 

约克圣约翰大学的希尔说,“有人提出一些看法,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完美主义可能是健康和可取的。根据我们已经完成的60多项研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努力工作、忠于职守、勤奋等等,这些都是优点。但对于一个完美主义者来说,那些确实是完美主义的症状或副产品。但完美主义与高标准无关。完美主义是关于不切实际的标准。”“完美主义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思考自己的方式。”

事实上,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常常被称为“健康”完美主义的那些表现,如追求卓越,实际上并不是完美主义。他们只是态度认真而已。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有这类倾向的人往往在学习中会有不同的学习成果。他们认为,完美主义并不是通过努力工作或设定高目标来定义的。完美主义的关键定义是如何自我判断。

以一位刻苦学习却成绩糟糕的学生为例。如果她告诉自己:“我很失望,但没关系,我总体仍是不错的。”这就很健康。但如果她这样想:“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不够好。”这就是完美主义。我们内心的判断是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作出评判:如对工作成效、人际关系、整洁程度、健康状态等。我自己的倾向可能与其他人有很大不同,但认识我的人可以接受我的这些方面。 (当我给我的伴侣发消息说,我正在写这个故事,他立即发回一长串笑脸表情符号)。网球明星小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自称是完美主义者,当比赛不顺利时,她会摧毁球拍发泄情绪。她也因此在比赛中付出代价。因此,希尔说,完美主义者和非完美主义者“短期内远距离观察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当你长时间接近观察他们时就会发现,认真谨慎的人会在出错时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应对事情。 完美主义者的情绪却大起大落。他们对压力很敏感。”

完美主义者可以让一场平静之旅转眼间风暴骤起,再将一场短暂的疾风变成五级飓风。至少他们是这样感知的。但是讽刺永无止尽,完美主义者习以为常的行为最终让他们更有可能遭到失败。又例如,在一场实验中,希尔给了完美主义者团队和非完美主义团队者具体的任务,但没有告诉他们这个测试是设计好的,结局是他们都不会成功。有趣的是,这两个团队都一直在付出相同的努力,但是有一个团队对整个进程感到很不高兴,并且提前放弃。猜猜是哪一个?希尔说,面对失败,“完美主义者通常情绪上反应更强烈。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内疚,耻辱。”他们也感受到更多的愤怒。“他们更容易放弃。当事情不可能完美的时候,他们倾向于以逃避来应对。”

当然,这会阻碍他们获得渴望的成功。例如,在希尔针对运动员的60多项研究中,他发现运动成绩大小的最大预测指标就是练习。但如果练习不顺利,完美主义者可能会停止。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几乎各项体育活动都是逃避了结(或者说是开始后就放弃)。如果几乎从一开始我就不熟练,我就不想再继续练下去,特别是如果有人在一旁观看的时候。实际上,多项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与对成绩的焦虑之间存在相关性,即使在10岁的儿童中也是如此。 研究发现,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完美主义和对成绩的焦虑往往交织在一起。麻烦在于,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成绩与他们的自我意识是交织在一起的。 当他们不成功时,他们不仅会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失望,也会对自己本身感到羞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完美主义随后会成为一种对付耻辱的防御策略:如果你是完美的,你永远不会失败,如果你永远不会失败,那就不会有耻辱。结果,对完美的追求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且,因为完美是不可求的,所以追求完美也就不会有成果。

完美主义会带来危险。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年轻人患精神疾病的数量已经破纪录。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患抑郁症、焦虑症和有自杀念头的人比十年前更常见。研究表明,即便科研人员已控制住像神经过敏症这类精神疾病,完美主义倾向仍会引发抑郁、焦虑和压力爆棚等问题。病情恶化后果相当严重,完美主义者的自我谴责会令人产生抑郁的症状,而这些症状又会加重自我谴责,令人陷进痛苦的循环。

精神健康问题不仅仅是由完美主义所引起;不过一些精神健康问题会导致完美主义。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在一年的时间里,有社交焦虑症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变成完美主义者——但反过来并不是这样。也有人表示,抵制焦虑和抑郁最强的方式是自我同情——这正是完美主义者缺少的东西。完美主义者擅长自我批评,而自我批评也会导致抑郁症。

当谈到最惊心动魄的事情——自杀时,许多研究发现,完美主义是导致自杀的一个致命因素。有人发现,完美主义更有可能令抑郁症患者想到自杀,这种感觉甚至超越无望感。一项迄今为止最完整地分析自杀与完美主义关联的研究发现,几乎每一种完美主义倾向——包括害怕犯错,永远感觉自己不够好,父母极度苛刻,或者仅仅是拥有很高的个人标准——都会令人更频繁地想到自杀。(有两种情况例外:有条理的完美主义或要求他人的完美主义)。其中一些倾向,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压力,和出于达到完美的考虑,也会产生自杀企图。“非黑即白的思维会导致完美主义者把失败看成大灾难,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将失败视为死亡令,”研究人员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参考了广泛的文献,这些文献表明,当人们在自己的社交世界中感到压力爆棚、被人指手画脚或过分挑剔时,他们会考虑各种形式的逃离行为(比如酗酒和暴饮暴食),甚至付诸行动,包括自杀。”也许是因为完美主义者的身体经常饱受压力,完美主义与过早死亡也有关系。 

勤奋认真工作的人能活得久一些,但完美主义者却死的较早。完美主义者的健康状况在很多方面较差,这并不奇怪。“完美主义者总是压力爆棚。即使没有压力,他们也会想办法制造压力,”有30多年研究经验的弗莱特(Gordon Flett)说。他与休伊特(Paul Hewitt)一起制定的评估量表被认为是评价完美主义的黄金标准。另外,他说,如果你的完美主义找到了释放出路,比如变成工作狂,那你不可能有很多时间休息放松——现在我们知道,身体和大脑都需要休息才能健康运转。

无论完美主义看起来有多自欺欺人,但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却越来越多。希尔(Hill)和柯伦(Curran)的综合分析是第一个全面、长期观察完美主义机率的研究。(测量完美主义的方法很多,但研究人员必须找到一个靠得住的方法——这个方法需经历了足够长的时间,并在广泛的研究中所采用,弗莱特和休伊特的评估表即是这样的可靠测量标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共检验了四万多名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本科学生。

从1989年到2016年,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一直不断增加。而具有“社交范畴性的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增加最快:32%的增长率。这类完美主义者的特点是,对他人的高标准要求很敏感。柯伦说:“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与严重的精神疾病密切相关。”调查结果与之前报告的内容一致。比如,2015年的一项针对天才郊区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尤其是在不健康的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之前的研究”。一项长达十年之久,针对捷克青少年数学奇才的研究结果与此相同。伊根(Egan)在她的临床治疗中,经常接触到饮食失调患者,她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她说,“我一直对病人的年龄感到震惊。女孩子看上去越来越年轻,甚至七岁、八岁。这往往是由完美主义驱动的。确实,一代人比一代人可能更追求完美。”

为何完美主义者会不断增加?当一个人把自我与成就合二为一时,就会出现完美主义。如果你明白这一点,这个问题就会变成: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自我定位?

在当今我们许多人生活的社会中,每当遇到一个人,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靠什么为生。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个人价值太过于由我们个人成就的高低大小来衡量,而所谓的个人成就往往又直接与我们衣食住行的实力相挂钩。完全陌生的人通过衡量记录在文书上的价值来决定我们能否租得起房子、买得起汽车,以及能否接受贷款等等的所有一切。然后,我们通过我们的外在表现——我们穿的鞋子,或我们的健美体魄——来获取这些资源,反过来,其他人也以同一方式来衡量我们是否值得一个职位面试,或是一顿晚餐的邀请。柯伦(Curran)和希尔(Hill)也有类似的直觉。“在一个市场主导的社会中,失败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柯伦说,由于政府已经削减了社会安全网络,令失败的严重性更为加剧。竞争甚至已经渗入到学校:比如采用标准化的考试和高压式的大学入学规定。因此,柯伦说,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就难怪父母对自己和孩子施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研究人员发现,拥有高成就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成为完美主义者,而完美主义并不能导致学业成功。 “如果重点在取得成就上,那么孩子会非常讨厌犯错,”柯伦说。“如果孩子将这种以严格而狭隘的成就来定义自己的方式内在化,那你就会发现完美主义倾向开始出现。”一项深入研究发现,专注于学业成就可能导致后期完美主义膨胀。

同样,金牌奖励式的育儿法和教学方式也有类似效果。如果你只要做得好就会得到赞扬,做得不好就得不到赞扬,你就会以为,只有做好一件事获得他人的认可,你才会有价值。如果使用其他策略,比如令孩子因犯错而感到内疚,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加棘手。研究发现,这些类型的育儿方式,使孩子更有可能成为完美主义者,进而发展成抑郁症。恐惧失败也会以其他方式放大。以社交媒体为例:今天犯了一个错误,你担心它会到处传播,甚至全世界都会知道。这并非是不可理喻的。同时,社交媒体的电子信息也强化了人们不切实际的标准。

有些完美主义可以遗传。但也会因环境影响而产生(毕竟,如果只是通过遗传,症状就不太可能扩大开来)。那么为人父母的该如何抗拒这个势头?研究人员说,父母要通过观察和防范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塑造良好的行为。并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温情。“比如这样对孩子说‘你确实努力过了。我为你所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这就是在创造如此一种环境,在这里,不完美并非不可以接受,而且还值得庆幸——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是人,而非神,”拉斯穆森(Rasmussen)说。拉斯穆森与其他研究人员共同撰写了关于家庭体系如何孕育完美主义的报告。他说,“或者对孩子这样说,爱和关怀他们并不以他们的表现为条件。要给孩子们这样的观念,孩子不必表现完美也是可爱和能得到关爱的。”

治疗完美主义是一项特殊的挑战。在治疗病人时,你可以训练一些人更富有自我同情心。但是,当他们回到办公室,那里坐着苛责的老板和完美主义根深蒂固的同事,很多症状又会出现。

社交媒体不仅强化了不切实际的标准,还给我们更多担心犯错的理由。普遍认为(但不一定正确),身为完美主义者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工作者,或更好的父母、运动员,或无论什么样的工作人员。“难度在于,病人通常很肯定自己的完美主义,这一点与抑郁和焦虑不同,”伊根说。“当我们感觉焦虑、抑郁时,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好事,我们想去之而后快。但当我们治疗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时,他们往往会对改变习惯心情矛盾。他们说追求完美对他们有好处。”

伊根帮助病人自己证实了完美主义并非好事。比如,如果有人说,为了令他们的工作出色,需要每晚在家加班三个小时的工作,但实际上,他们或许一周内连一天超时工作都不需要。通常患者会发现这样做效果也没什么不同——而且多花时间休息更有可能改善工作表现。

作为本文笔者的我已经尝试让自己从追求完美中解脱出来。当我发现自己负担太重,并且在尽力做到“足够”(我已经意识到,足够的工作量对我而言其实并不存在)时候已开始筋疲力尽,也就是该让自己抽身的时候了。

而我做得更多的是,对我自己及其他人,用善意的赞扬代替批评责难。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阻止自己对他人的过错反应过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更困难的是,我要阻止对自己的犯错过度反应,这点很重要。可笑的是,这还包括在我自己没有达到这个去完美化的目标时也不要责难自己。

我还在进行这种训练。但我注意到,每次当我用同情代替批评苛责时,我觉得不那么紧张了,而且心情更放松。这是显而易见的。“允许不完美发生,接受并赞美不完美,可以令人得到自由,”拉斯穆森说。“因为要保持完美真的是很累。”

谢选骏指出:以上所述,似乎把完美主义者与强迫症患者画上了等号,但实际上,完美主义者并非强迫症患者。那么,完美主义者与强迫症患者的区别何在呢?我认为,真正的完美主义,把人生看作一出随时可能结束的戏剧,而不是一座万古长青的孔林——我记得,孔子家族的墓地门口就挂着“万古长春”的匾额。在这里,我特别想到圣经上的一段话——[路加福音 12:19-21 Chinese New Version]:

[我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啊,你拥有许多好东西,足够多年享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天晚上,你的灵魂必被取去,你所预备的要归给谁呢?”]

所以我想,完美主义者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强迫症患者呢?不过是一个体面的市侩。



【089、万精油并非绝对权威】


《习近平绝对权威遭遇空前挑战》(2018-08-05 美国之音)报道:

中国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上台之后不久就开始了他的大权独揽的努力。他控制下的中国媒体也一直在打造和宣扬他的敢想敢作、无所不能的形象。然而,过去几个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这种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甚至毁坏。

在过去的7年里,执掌中国党政军大权的习近平控制下的中国官方媒体将习近平塑造以为一个知识全才,精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军事、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法律、工业、农业、航天、以及厕所建造等等人们可以想象到的一切知识。

与此同时,习近平及其手下的官员也以有言和无言的行动来展示习近平的权力和权威之大。在中国国内外许多观察家看来,其中最令人惊骇的例子包括:

——习近平所任用的的爱将、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隆冬时节的黑夜将成千上万的移民工及其妻子幼儿从他们合法租住的北京住所中驱赶到大街上以加强所谓的防火安全,在蔡奇的暴虐行为震惊世界、酿成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大规模排华案、导致中国公众和网民强烈谴责之后,习近平一言不发,从而间接地显示了他对蔡奇的支持;

——习近平上台以来对互联网舆论表现出极大大的兴趣并采取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其中包括直接抓捕和强迫电视认罪羞辱的方式控制互联网舆论,使本来一度相对自由的网民信息和政见交流平台微博如今奄奄一息;习近平当局推出二十一世纪的连坐制,对微信群群主发出威胁:假如微信群中有人发布了当局不喜欢的言论,当局将惩罚群主;网民强烈抗议说,这种规定不公平,假如群主要为群中的人言论负责,习近平为什么不为中共官场无官不贪的局面负责?尽管网民提出这种抗议,习近平当局置若罔闻;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监禁诺贝尔奖得主的国家,中国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在被查出患有肝癌之后,习近平当局坚决拒绝接受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和全世界1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释放刘晓波准许他出国就医的强烈呼吁,以及刘晓波本人所明确表达的出国就医的意愿,坚持继续羁押刘晓波,刘晓波很快在中共当局的羁押中死去;

——习近平上台以来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对全世界展示他的法治理念,其中包括大力打压和抓捕人权律师,甚至展开全国性大抓捕,一次抓捕上百人,然后强迫其中一些人在电视上认罪,并以国际社会所认为的不公平的方式对其他人进行审判判和刑,或进行超期羁押,羁押期间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被羁押者的亲属不知其亲人人在何处以及是否还在人世;习近平当局把这众做法称作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并予以公开宣扬;

——习近平在中共当局废除给中国和中共反复造成大灾难的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40年之后,在今年3月操控中国名义上的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取消他目前担任的中国国家主席的任期限制,从而再度恢复了最高领导人终身制。

中国国内外的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习近平能够不理会强烈的批评和反对做到上述这些令中国民众反感和厌恶、令国际社会吃惊和担心的事情,显示了他确实是权力巨大,足以压倒来自中国国内外的反对并得以无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然而,在观察家们看来,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习近平当局所做出的反应,凸显出看似大权在握无所不能的习近平的软肋。这些事件包括:

——习近平掌控的中共江西省委日前像是突然发狂,抢夺和捣毁/焚烧当地老人的棺材,扒开被埋葬的死者的尸体当众焚烧,这种野蛮的举措在中国引起了普遍的公愤,受到公众的强烈谴责,江西省当局很快改弦易辙,宣布民众可以领会被抢走的棺材,棺材被毁坏可以获得赔偿;有观察家认为,习近平和中共江西当局之所以如此迅速变脸,是因为有中国人提出倡议,既然扒坟墓是合法的也是应当受鼓励的,那么,公民就应当把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的占地2700木的坟墓平掉,把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央的毛泽东陵墓平掉,把毛泽东尸体烧掉;这一倡议使习近平感到恐惧,导致他掌控的中共江西当局迅速改弦更张;

——今年7月,中国再度爆发假疫苗丑闻并引起公愤和强烈谴责和担忧一个多星期之后,习近平做出了“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立即调查事实真相,一查到底,严肃问责,依法从严处理。要及时公布调查进展,切实回应群众关切”的批示,但在丑闻暴露出更多的惊人细节、以及2008年毒奶粉丑闻中被罢免的官员孙咸泽在他的治于2015年下升任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安全总监的消息广为流传之后,习近平又陷入沉默,拒绝回应公众的关切;

——在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批评习近平最近出访再次大撒币、不管不问中国还很穷的时候,孙教授住所所在的济南当局人员强行破门而入,尽管孙教授抗议说,发表批评言论是他的个人自由,中共济南当局依然是抓走了孙教授;眼下中共跟拒绝对中国公众和国际社会说明孙教授的言论有什么不当,也拒绝透露孙教授现在人在哪里;这种局面似乎显示,孙文广教授对习近平的批评让他感到难以对付;

——在美国川普政府力图迫使中共当局改正不公平的贸易做法的美中贸易战酝酿期间和打响之后,习近平当局一度跟美国摆出决一雌雄打到底的架势;有报道说,习近平甚至对到访的外国来宾说,他领导的中国当局要跟美国以牙还牙;然而,过去几个星期来,习近平当局悄悄收回了先前的强硬调门,转而强调要跟美国协商;在美国宣布计划把来自中国的2000亿美元的商品关税由10%再增加到25%之后,习近平当局宣布对来自美国的600亿美元的商品采取报复措施。

习近平当局的这一举措受到了川普总统的经济顾问库德洛的公开嘲笑。库德洛星期五(7月3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600亿美元对2000亿美元,这种反应比较弱。” 他接着说,中国“经济形势不妙。投资者在出走,中国国币币值在下跌,…“外国投资者不愿意在中国。我今天注意,到日本股市的市值超过了中国。”

与此同时,习近平当局美国宣布的最新一轮的对中国贸易战措施的反应也引起了中国网民的嘲笑。

在美国宣布计划对提升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做法的惩罚措施之后,中国商务部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发言人8月2日在北京做出了一番令中国网民感到非常有趣的反应:

“美方不仅不顾全世界的利益,甚至也不顾美国普通农民、企业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对中方玩弄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这种做法对中方不会有任何作用,也使世界上反对贸易战的国家和地区感到失望。我们奉劝美方回归理性,不要一味意气用事,这样最终会伤害他们自己。”

对习近平当局对美国采取的这种奇特应对,有许多中国网民讽刺:美国川普政府公开说,跟中国打贸易战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中国政府劝美国不要再打贸易战也是为了美国的利益,怎么中美两国政府都是在为美国谋利益?

一位网名为“草祭”的网民通过不受中共网关当局控制的推特发表的一则评论,似乎是反映了中国国内外许多观察家的观点:

“中美贸易战,让习输到脱裤而无力反击。习目前的困境,除了他自己的无知无德无能和自大傲慢刚愎外,更多地则是来自其团队那些马屁精和智囊们的无底线的吹捧、神话和推波助澜,让习只能伟大下去而一条黑道走到底。”

谢选骏指出:美国之音似乎认为在“绝对权威”、“大权独揽”、“敢想敢作、无所不能”、“一个知识全才,精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军事、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法律、工业、农业、航天、以及厕所建造等等人们可以想象到的一切知识”之间具有逻辑关系。其实不然。“一个知识全才,精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军事、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法律、工业、农业、航天、以及厕所建造等等人们可以想象到的一切知识”——这样的人往往无权,最好的就是想达芬奇那样充当别人的工具,其次就只能当当万精油了。“绝对权威”、“大权独揽”、“敢想敢作、无所不能”,那就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只能讲究天命了。而且即使同一个人,即使再了不起的枭雄,在其一生中,也只有不多的几年可以达到如此状态,其后就是不忍卒读了。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希特勒,皆如此也,要知道,万精油并非绝对权威——万精油可以人造,绝对权威却只是一种偶然的幸运,所以都是无法持久的,这就是他的悲哀,也是人的希望。



【090、唯物主义的人体盛筵】


《头颅 器官 残肢拼凑的尸体 FBI被这场面吓懵了…》(综合新闻 2019-07-29)报道:

SCARY!!! FBI agents found buckets of limbs, coolers filled with male genitalia and mismatched body parts sewn together ‘like Frankenstein’ with no identification at the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 (via @toofab)https://t.co/yUh3vjITKV

— TMZ (@TMZ) July 29, 2019

装满阴茎的冰箱、一桶桶人体残肢断臂、无名尸体躯干与不相匹配的头颅,用简单粗陋的手法缝制连接……这是5年前FBI捣毁的一个非法生物资源中心内,呈现的惊悚一幕……

2013年,美国联邦政府开始着手调查尸体中间商黑市生意。从事这些生意的公司,将人们捐献的遗体卖给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从中获利,其中就包括这家位于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盈利性生物资源中心(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2014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捣毁了这家公司,而亲眼目睹现场情形的FBI探员的证词,直到近日才被公之于众,种种细节让人不寒而栗。

In a sworn statement, former FBI agent Mark Cwynar stated that he saw “various unsettling scenes” at BRC, including “infected heads,” “a bucket of heads, arms and legs,” and a cooler “filled” with male genitals, the Arizona Republic and KTVK report. Add itionally, Cwynar says he discovered a macabre wall hanging: a woman’s head sewn onto a man’s torso “in a ‘Frankenstein’ manner.”

据《亚利桑那共和报》和KTVK电视台报道,前联邦调查局特工马克·奎纳在一份宣誓声明中表示,他在生物资源中心看到了“各种令人不安的场景”,包括“被感染的头部”、“一桶头颅、手臂和腿部的残肢”,以及一个“装满”男性生殖器的冰箱。此外,奎纳说,他还发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壁挂:一个女人的头颅“以一种非常怪异的方式”缝在一个男人的躯干上。

According to Reuters, agents ultimately found 1,755 human body parts at the facility, filling 142 body bags weighing 10 tons.

据路透社报道,特工们最终在该机构发现了1755个人体器官,装满了142个尸袋,重达10吨。

Matthew Parker, another former FBI agent who worked on the BRC case, told Reuters that moving body bags from the facility resulted in a PTSD diagnosis. “I couldn’t sleep at night after seeing that,” said Parker. “It looked like a junkyard chop shop where they are just ripping things apart.”

参与调查该案件的另一名前联邦调查局特工,马修·帕克对路透社表示,从该中心搬运出尸袋还导致他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帕克说:“看到这一幕后,我晚上睡不着觉。”“那地方看起来就像一个垃圾场报废站,他们只是在那里拆卸东西。”

FBI Finds Bucket of Heads, Cooler of Penises, Sewn 'Frankenstein' Corpse at Body Donation Center (via gizmodo.com)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 owner, Stephen Gore, reportedly pleaded guilty to illegal control of an enterprise and was sentenced to one year of differed jail time and four years probation.? https://t.co/3Yc2VbjuT7

— WQAD (@wqad) July 26, 2019

33名原告对这家生物资源中心提起了诉讼,他们声称生物资源中心通过“虚假陈述”获取了他们家人的尸体。据KTVK电视台报道,原告特洛伊·哈普(Troy Harp)将母亲和祖母的遗体交给了生物资源中心,他被告知,这些遗体的细胞样本会用于科学研究,比如癌症和白血病等。

不过,据路透社报道,至少21具捐赠给生物资源中心的遗体,后来被美国陆军用于爆炸实验,来研究路边炸弹的效果。

据FBI探员称,该公司还出售受疾病污染的人体部位。医学院和生物医学公司经常购买人体器官用于研究。(Lawsuit: Head sewn to torso in 'Frankenstein manner' among gruesome findings at body donation center - 12news.com)

‘Frankenstein’ a bucket of heads, arms and legs, infected heads, pools of human blood and bodily fluid, and bodies cut up with chainsaws, band saws and other instruments were found during an FBI raid on the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 in Phoenix, Arizona. https://t.co/JPUwd7MVpI

— St.INKNEWS (@OperationFear) July 26, 2019

这些家属在诉讼中称,该生物资源中心为牟利,肢解并出售了他们的亲人,其他诉讼包括不当处理遗体和违反合同等。

Some families were explicitly told their loved ones would not be cut up and sold, while others believed their relatives’ remains were being donated to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center reportedly sold heads for $500, arms for $750, and whole bodies for up to $5,000, and the grisly operation had been running since 2007, according to local media.

一些家庭被明确告知,他们的亲人不会被肢解出售,而另一些家庭则认为,他们亲人的遗体是被捐赠给科学研究的。据当地媒体报道,该中心的人头售价为500美元,手臂售价750美元,完整尸体售价高达5000美元,该中心自2007年开始经营这桩令人毛骨悚然的生意。

Buckets of heads & penises, ‘Frankenstein’ corpses found in FBI raid on horror body donation center(via RT)

该生物资源中心的案例可能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例子,但它指出了这个鲜为人知的行业的一些更大的问题,它的透明度和监管问题。

In almost every state, selling non-transplantable human body parts is legal as long as they are not fetuses. In recent years, Arizona and Colorado have passed laws to regulate body brokers, but the vast majority of states do not have explicit rules for how donated cadavers must be stored or sold.

几乎每个州,只要不是胎儿,出售不可移植的人体器官都是合法的。近年来,亚利桑那州和科罗拉多州都通过了法律来监管尸体中间商,但绝大多数州都没有明确规定,捐赠的尸体必须如何储存或出售。

After pleading guilty to illegal control of an enterprise, BRC owner Stephen Gore wrote in a letter to a judge that the business was a “labor of love” that had overwhelmed him. “This was an industry that had no formal regulations to look to for guidance,” he wrote. Gore was ultimately sentenced to one year of deferred jail time and four years of probation.

在承认非法控制一家企业后,生物资源中心的所有者斯蒂芬·戈尔在给法官的一封信中写道,这家企业是一项让他不堪重负的“爱心行动”。他写道:“这是一个没有正式规定可以寻求引导的行业。”戈尔最终被判一年监禁,缓刑四年。

FBI Finds Bucket of Heads, Cooler of Penises, Sewn 'Frankenstein' Corpse at Body Donation Center (via gizmodo.com)

你怎么看耸人听闻的尸体买卖生意?欢迎留言并分享你的观点!

整合:Du Qiongfang

资料:RT, gizmodo.com, 12news.com

National news on 105.5 WERC: The FBI raided the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 in 2014, but the disturbing details of what they found remained sealed. https://t.co/SW3XoabWQt

— News Radio 105.5 WERC (@1055WERC) July 25, 2019

Harp donated his mother and grandmother to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 in 2012 and 2013, for scientific purposes. In 2014, the #FBI raided the facility & found things like "a cooler filled with male genitalia" and "a bucket of heads, arms and legs." https://t.co/9evI0yKotd

— Jay Midnyte (@JayMidnyte) July 26, 2019

谢选骏指出:这是“唯物主义的人体盛筵”——既然你们没有灵魂,就不要抱怨妖怪吃掉了你们的遗骸。“唯物主义的人体盛筵”,吃空了西方文明的基础,并把现代世界拖入了万劫不复的生态深渊。



【091、唯心主义的医学基础】


《斯坦福心理学家:远离那些正能量爆棚的人》(2019-03-09 时差大叔)报道:  

有段时间,我过得很丧。

负能量爆棚的那种。

压力很大,扛不来,逃不开。

每天都过得很焦虑,但工作效率偏偏很低,然后第二天就更焦虑。

一些深埋记忆深处的痛苦还来捣乱,我真的很想和这个世界隔断一阵子。

我知道自己十分需要正能量,但偏偏这个时候,我只要听到 “正能量” 三个字就神烦。

听到表姐的鼓励 “太阳明天总会升起”,我一句 “困了”,掐了电话。

朋友圈看到有老同学发 “明天继续加油!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直接给他屏蔽了。

抖音上刷到什么 “保持积极心态的人,会自然吸引到积极的人,好事不断……” 我直接长按屏幕:“对此类内容不感兴趣”。

下一秒刷到某个走路玩手机的靓女,一个跟头栽进了泳池里……“噗哈哈哈”—— 这会儿倒是爆发了猪叫般的笑声。但也就是在这个至丧时刻,我刷到了 TED 上一个 “专为负能量拍手叫好” 的斯坦福心理学家。

她的一席话,让我幡然醒悟:那些一味强调、每天都在寻找和宣扬正能量的人、否定负能量的人,其实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正能量,本就源自我们和负能量相处的过程。

今天,我为你请来了这位斯坦福心理学家,还有来自哈佛和更多顶尖高校的 “负能量专家”。

他们的研究,颠覆了我的认知。

相信这篇文章,同样会成为你的转折点。

这世上最幸福的人,压力都不小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 Kelly McGonigal 做过一项调查。

她跟踪3万美国成年人整整 8年,分析这些人经受的各种生活压力和健康状况。

研究结果一经发表,说 “颠覆认知” 都算轻了。

Kelly 教授的 TED 演讲

在调查刚开始时,Kelly 问了这 3 万人两个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感受到了多大压力?”

“你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吗?”

8年后,Kelly 发现:

那些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的人,会经常失眠、内分泌失调,并且诱发癌症或心脏病,最终使得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3%,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相反,同样承受着极大压力、但不认为压力有害的人,死亡的风险非但没有升高,甚至比起那些压力更小的人,他们的死亡风险还要更低。

Kelly 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真正有害的,从来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我们认为 “压力有害” 的想法。

为了发掘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哈佛心理教授马修·诺克决定:

直接从生理角度监测,对压力持不同看法的人,在面临压力时,心脏和血管的功能是否有区别。

简单粗暴的研究方法,催生了简单粗暴的研究结果:

无论你怎么看待压力,在压力面前,所人有都会心跳加快,但是,心血管的机能却大相径庭。

那些觉得压力对健康有害的人,一旦感受到压力,除了心跳加速,他们的心血管也会开始收缩。长此以往,心血管想不出点问题都难。

而那些不把压力当成害人精的人在压力面前,尽管心跳也会加速,但他们的血管会保持松弛。

也就是说,这颗砰砰跳的心脏,是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在活动,就和你感到振奋、开心、或是受到鼓舞时的心跳方式类似。

哈佛的心理研究发现,“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压力”——说得轻巧,这一句漂亮话就够了吗?

我从不给你们煲鸡汤,只教你们煲鸡汤的方法。

今后每当你感受到压力,试试Kelly教授的 “压力思维三步曲”:

1、承认压力的存在

也就是说当你感受到压力时,不逃避它,允许自己感知到压力,包括它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观察自己面对压力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记录下来,慢慢你就能总结出自己和压力的相处规律。

2、欢迎压力

有压力,说明眼下你面对的事情和人,是你在意的,珍惜的,对你很有价值的。

这不仅很正常,还是好事啊!

研究表明,压力会促使我们人体分泌催产素,调动并增强我们的社交机能。同时我们加速跳动的心脏,也在往大脑和身体的各个角落输送养料和氧气。

压力肯定不是来害你的,明明是来帮你的。

3、运用压力给你的能量

不要浪费时间去想,怎么才能缓解或消除压力,而是要思考:

造成压力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怎样的努力才能直接作用于压力的导火索?

一步两步,两步三步;

一次两次,两次三次……

相信你会逐渐感受到压力的好处,更能培养出自己应对压力的策略。

我们再看长远一点:这种思维的改变,是更多积极变化的催化剂。

往往我们会觉得:有些问题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无能为力。

既然压力本身不可避免,那不妨把每次和压力的相遇,都当作收获了一个去利用压力的机会。

这些思维模式上的小改变,会激发一连串深入的变化,最终堆砌成我们的心理韧性。

善用焦虑的人

过的都是开挂的人生

说完压力,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负能量:焦虑。

焦虑和压力虽是亲戚,但是正正经经的两家人。

焦虑降临的时候,心理上我们常常会感受到紧张和恐惧,生理上我们除了心跳加速,还会大量出汗,肌肉抽搐,局部、甚至全身颤抖。

焦虑的触发,可能是一瞬间的事,让我们猝不及防。

这就像高中三年我们都笼罩在高考的压力之下,但考试前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开考前听着广播里一本正经的考生需知、考试过程中和一道看起来熟门熟路但横竖就是解不出来的题目狭路相逢……

后三个,都是焦虑当先。

但你知道吗?若是没有焦虑这种心理和生理状态,我们的祖先都活不下来,就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们。

捕猎时被凶煞猛兽突袭的猎人,若能调动焦虑赋予大脑的高度转速、和肌肉的高灵敏度,方能化险为夷。

焦虑赋予我们的,是“专注力”

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有太多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人事物,而我们的身体会告诉自己 ——

此时此刻让我们感到焦虑的,一定是一个或多个具体的目标。

没有焦虑,我们就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你要问了:

“这是不是又想说:焦虑和压力一样,都是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转变下态度就好了?”

呵呵,还真……不是。

同样焦虑的两个猎人,一个能化险为夷甚至反败为胜,而另一个则可能命丧黄泉。

心理学家发现:关键的分水岭,在于我们平时的练习和准备,是否充分。

举个例子:

两个学钢琴的孩子,一个平时练习很充分,另一个则懒懒散散得过且过。

这一天他们二人都要考级,在考场他们都很紧张。

但前者的实际表现,不仅会比后者好,还可能超过他自己平时在练习中的表现。

当紧张和焦虑调动我们准备好的资源,我们在焦虑的环境中调动起的专注力,会让我们用最佳的组合来分配这些资源,达到最佳的效果。

反之如果我们平时准备不充分…… 那就算焦虑想要调动资源,也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努力,是必须的!

焦虑、紧张、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也一定是无法避免的!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但只要你已经用得当的方法,尽心尽力地努力过,那这个世界给你的回音,一定不会让你懊悔,更不会把你击溃。

直面痛苦,才能拥抱幸福

相信看到这里,屏幕前的你已经渐渐强大起来。

是时候了,现在我们要面对最丧的一种负能量:痛苦。

从每天都可能遇到的小小烦心事、到失业失恋失去健康这些较大的人生挫折、甚至再到被人折磨向死而生般的灵魂折磨……

你可以选择死扛,也可以选择逃避。

但心理学家想要鼓励你,去直面黑暗。

不仅是直面黑暗,更是要和黑暗相处一段时间,在黑暗里安静地独处,给它记录、消化下来。

提出这个建议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James Pennebaker,“书写痛苦计划” 的领军研究人员。来看 James 做过的一项实验。

他找来了50位健康的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天花30分钟左右写日记。

另一组则可以随便记录一些浮于表面的流水账,比如今天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和谁一起做了什么,等等。

连着写了4天之后,James 表示研究暂告一段落。

过了半年,他再把这50、 个大学生找回了实验室,评估他们的健康状况。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那组书写自己痛苦经历的学生,过去半年内看医生的次数,比另一组学生低很多,而且医学测定他们的细胞免疫系统功能也比另一组学生厉害。

谢选骏指出:如果上面的研究有些道理,那就是“唯心主义的医学基础”了,或说是“唯心主义的生物基础”——难怪唯心主义者比唯物主义者要健康一些,因为他们还有灵魂,可以引导自己向上,避免立即沉沦的风险。



【092、勿忘初心】


网上问: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这句出自哪里?网上说是华严经的,但去原文没有找到……

《华严经》并没有这样的原句。一般来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第十三》对初发心菩萨的功德进行系统讲述,无比赞叹初发心菩萨,因此也有一个词语“初衷不改”,初衷与初心也是一个意思。

初心相当于理想、志向、目标、目的性、信念、对生命的态度的总和。也就是佛说的初发心。

初心正确与否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与命运结局。佛说的初发心菩萨就是初发菩提心。菩萨的“菩”即菩提,意为觉悟,“萨”即萨埵,意为有情。初心让自己觉悟,对一切众生有情,必定会增长智慧,利益社会国家。

如是我闻: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何谓“初心”、“初发心”,有慧月法师这般解读:

何谓初发心?它是我们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求法向道之愿。在佛门中,最看重的就是这份初心。在纷扰变化的世界中,发心最真实;一切发心中,菩提心最稳固;相续的菩提心中,初发之心最珍贵。只要有了它,我们就能开始成佛之路,也只有怀着这份初心,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同心同愿的人,一起穿越生死。 

从佛家、道家和儒家来讲,初心就是真如、元神、心、赤子之心;所谓起心动念皆是乖(小孩乖就是指听话,被控制,也即被执了),即执着和妄想(也叫妄心),所以《老君常清净经》:为有妄心……即生贪求……烦恼妄想。忧苦身心……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所谓始终,即有始有终,即圆满。所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儒释道层面讲的意思:就是不迷失和忘记初心,安住在真如本性中,才是圆满的境地。也即《老君常清净经》: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从生活层面讲,就是:不要迷失最初的目标,坚持到底,才能有始有终的达到目标。 

举例来说,一开始做一件新奇的事物时总是很积极主动,可是久了之后很可能会觉得越来越枯燥,没有了“初学”时候那个好奇,坚持变成了一种责任而不是探索。 

枯燥是因为你心里有了个对事物的固定想法和状态,于是一切就不是那么“新”了,变成了循规蹈矩。 

初心就是保持最初的那个状态,对一切事物探索和好奇,不被自己已固有的想法所箍禁。 

如果完全的活在当下,在每一刻过去的时候你会完全的放下,那么每一刻都会是新的。

(谢选骏指出:如此说来,失忆症是最好的一个人生境界。) 

初心正确了,实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许荆棘丛生,步履维坚;也许悬崖峭壁,万丈深渊,头破血流。这个时候需要保持初心,拿出一往无前、死而后已的勇气。

初心就是在喜欢上某个事物某个人最初的心情,那种盼望事情圆满,那个人幸福,然后自己也会变得欣慰满足的心情。我觉得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和希望。 

对于基督徒来说,初心指的是起初确实的信心:“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份了。(圣经希伯来书3章14节)”。也指起初听见的道:“论到你们,务要将那从起初听见的常存在心里。(圣经约翰一书2章24节)”。还可以指起初的爱心:“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圣经启示录2章4节)” 。

谢选骏指出:对于我来说,勿忘初心就是常常会到自己最初的感动那里去……回忆当时为何这样……于是一切又都鲜明了起来。虽然往往当时的一切可惜都像流水一样失去,但是只要当时的感动鲜活了起来,总是能够发现新的目标,于是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但愿勿忘初心不要让我成为一个和尚,甚至成佛了。



【093、笑里藏刀的人类】


《揭开人类进化奥秘:笑中隐藏哪些复杂微妙功能》(BBC 2019年1月26日)报道:

当我们听到好玩的笑话、看到滑稽的喜剧表演时我们往往会开怀大笑。但笑可不仅仅局限于这些。笑里面还隐藏着许多微妙和复杂的情感与秘密。

首先,笑是一种自发的、非语言的声音表达,就像尖叫与哭泣一样。但跟语言所不同的是,人们在发笑时,不需要像说话那样运用嘴唇、下颌以及舌头的协调功能。

科学家说人猿类动物也会笑,为什么会笑?虽然科学家至今为止并不清楚我们为什么会发出笑声,或许是因为它比说话更简单?但无疑,自古以来笑就是表达情感与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科学家还发现,不仅人类会笑,一些动物诸如猿类甚至老鼠也都会笑。与此同时,聋哑或盲童在被瘙痒时也会发出笑声。随着人类的演化,笑声也衍生出多种含义。我们用笑声来建立和维持一种社会纽带。同时,它可以展示,我们彼此之间的理解。我们还可以用笑声来排除那些在我们圈子以外的人等等。

政治作用——因此,笑可以成为一种社交和情感表达的强大武器和手段。难怪,政客经常利用笑声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去年9月曾对联合国表示,自己在上台后不到2年时间里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超过美国历史上任何一届总统当局。特朗普的这番话遭到了联合国官员们的“讽笑”,特朗普承认没有想到会得到如此反应。但他表示“没关系”。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更是把大笑这一手段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发表声明时,脾气暴躁。但克林顿却用无法控制的大笑来化解当时的紧张气氛,好像他觉得叶利钦故意诙谐幽默一样。克林顿还刻意表现出他并不是在嘲笑叶利钦,而是在跟叶利钦一起分享这一可笑的情景。

英国伦敦前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多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取消的笑柄,但他不刻意计较,并将计就计在公众面前营造出一个轻松、搞笑的人格,成功利用幽默击溃对他的批评。这不但提升了他的个人魅力,还能化解敌意性问题。鲍里斯·约翰逊经常成为人们的笑柄,但他似乎并不介意。 

笑的功能——笑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误会,甚至化干戈为玉帛。例如,两个陌生人走在大街上,突然不小心发生了肢体碰撞。如果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会意的笑声,不但化解了危机, 同时还表明,两人都平安无事,而且没有相互伤害对方的意图等。

研究发现,人们在与他人在一起时更容易大笑。笑在许多情况下更是一种对别人陈述或评论的反应,而不是听到了什么笑话。人们用笑声作为相互增进关系的纽带。人们从很小时候就开始观察和学习如何使用笑声,并随着长大成人对此驾轻就熟。有研究表明,有心理疾病风险的十几岁男孩发出笑声的次数远低于同龄人。

笑有助于人们对付和减轻压力。研究显示,那些吵架的夫妇如果能用笑声这样比较积极的情感来应对矛盾会立刻感到压力减轻了不少。他们的关系也会更幸福,婚姻也会更持久。然而,只有在夫妇双方都具有同样幽默感时才能达到这一效果。毕竟,当人们与那些他们感到相处容易的人在一起,并且感到没有人身安全威胁时才更容易发出笑声。

笑声可以揭示你的情感世界,帮助我们克服困境、减缓紧张情绪。所以,如果可能就尽量大声地笑吧,不要太严肃。以上是根据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教授索非亚·斯科特(Sophie Scott)的文章改写。

谢选骏指出:老鼠也会笑!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不仅有点毛骨悚然,而且有点令人作呕。怪不得有些美国大学生会把被鼠胶黏住的老鼠解放出来,并且仔细去掉它们身上的粘胶,然后还把鼠辈放生回洞——他们大概以为,老鼠既然会笑,就可以算是他们的同类了。不过,我对此的联想却是“笑里藏刀的人类”——既然老鼠都会笑,那么笑也就并非什么高级的表现,而是与卑怯自私阴险残忍……等等负面东西脱不了关系的低级本能了。难怪有人说,福音书里的耶稣从来不笑——因为他是父怀里的独生圣子。



【094、心脏病让人类成为万物之灵】


《心血管疾病对人类“情有独钟” 原来是我们祖先“搞丢了”一条基因》(2019年7月29日 BBC)报道: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类祖先在演化过程中,在大约200万年到300万年前时“丢失”了一个单一基因。这可能是导致人类成为唯一受心脏病困扰的哺乳类动物的关键原因。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研究说,由于几百万年前的一次基因突变,使人体中一种叫CMAH的基因“失活”,而这一特点被代代相传下来,使人类比其他动物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头号杀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心血管疾病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每年,全球约18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到2030年,预期这一数字将会上升到2300万。 

人类罹患心脏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种粥样斑块沉积在血管壁并造成动脉狭窄的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严重时视其影响的动脉所在,可能造成冠状动脉疾病、中风 、周边动脉疾病以及肾功能衰竭等。一般来说,人类在进入中年以后会出现动脉硬化的相关症状。虽然这种情况在人类中很常见,但在其他哺乳动物中“几乎不存在”,不论是人类陆地上的“近亲”黑猩猩还是海洋哺乳动物鲸和海豚等。

基因缺失只限人类?

此前有关研究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似乎只影响人类,其他动物好像没有这一情况。

10年前,美国研究人员作了一个实验,观察了包括人工驯养的黑猩猩在内的一些哺乳类动物,看看他们是否也容易犯心脏病?

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黑猩猩具有与人相似的一些高风险因素,例如久座不动、高胆固醇饮食以及高血压等。但是,试验结果发现黑猩猩几乎不受什么影响。

心脏病在黑猩猩中极其罕见。即使有,也与人类不同,黑猩猩的心脏病是由一种无法解释的心肌疤痕造成的。

参加过10年前那次试验的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瓦尔基(Ajit Varki)也是本次新研究的联合作者之一。

他和他的团队对老鼠进行基因修改。他们把老鼠中的CMAH基因“关掉”,然后和正常老鼠进行对比。

两组老鼠吃同样的食物,受同样的待遇。但转基因老鼠血管中的脂肪沉淀物至少是对照组老鼠的两倍。

转基因老鼠因为没有了CMAH基因,明显增加了它们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倾向。

该试验表明,人类演化过程中丢失的CMAH基因很可能是导致人类易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心脏病在黑猩猩中并不常见。 

红肉与心脏病

当然,除基因外,一些高风险因素也是导致心脏病的原因之一。

除以上所说的缺乏运动、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吸烟、年龄等外,吃太多红肉与心脏病之间也有关联。

然而有趣的的是,大约有15%首次发作心脏病的患者,他们根本没有以上任何高风险因素。

换句话说,他们很健康。这可能解释了基因可能是一些健康的素食者,同样患心脏病的原因。研究人员说,由于丢失了 CMAH基因让人类更容易患心脏病。 

如果研究结果成立,那么,人类面临基因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而且,这对那些喜欢吃红肉的人肯定不是好消息。

CMAH 基因

CMAH 基因可以产生一种叫Neu5Gc的唾液酸,在我们吃红肉时会派上用场。没有了CMAH基因,人类就缺少了Neu5Gc唾液酸。而红肉中富含Neu5Gc。因此,我们在吃红肉时会反复接触到Neu5Gc。研究人员表示,这会引发免疫反应和一种叫“异种心肌炎”的慢性炎症。所以研究人员说,炎症会增加心脏病和癌症风险。那些基因改良老鼠在吃了富含Neu5Gc的食物后,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了2.4倍。

研究人员称,红肉与某些癌症之间有联系,但还需进一步研究。研究人员说,究竟到底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让人类丢失了CMAH 基因仍然是一个谜。

但是,科学家们知道,没有CMAH基因让人类祖先智人(Homo sapiens)具备了长距离奔跑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的生育能力下降。这些可能都是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但坏消息是,可能增加了心脏病风险。

瓦尔基说,这一新发现将为未来治疗心血管疾病打开新的大门。

谢选骏指出:“心血管疾病对人类情有独钟,原来是我们祖先搞丢了一条基因”——这样一来,似乎可以说“心脏病让人类成为万物之灵”。这不是毛鞑靼所说的“坏事变好事”,而是“坏事就是好事”——就看你如何看待,如何面对。因为有了心脏病,人类才有了宗教能力,这就让人类成为万物之灵了。



【095、行尸走肉的哲学家】


网文《人类若无怪想 就是行尸走肉》(张伟劼2016-2-2)说:

遇到机器暴君,人类还可以组织抵抗,一旦自己从大脑到脚趾都成了机器,那么作为生物物种的人类就宣告灭亡了。这种预想似乎也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20世纪初的先锋派艺术家们意识到,一种新的精神正在开始君临天下,将彻底改变这个世界的面貌:科学—理性正在取代上帝,成为新的造物主。

毋庸置疑,科技正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日益完善的机器大大拓展了人类自身的基本功能,节省了大量繁琐而枯燥的人类劳动。今天的高科技装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聪明,而它们越来越聪明的趋势显然是不可逆的——机器将无所不能,代替人类做任何事。这样的预想自然也包含了负面意义上的可能:假如高度发达的机器也具有了自我意识,会不会联合起来把人打倒然后主宰世界,从而实现从奴仆到主人的逆袭?这样的担心,早在工业革命兴起时就存在了。玛丽·雪莱创作的恐怖故事《弗兰肯斯坦》就警示人们,人类自己造出来的东西,有可能会反过来威胁人类。对于今天在科幻小说和科幻片里欣赏过人类的千百种灭顶之灾的读者和观众来说,机器人统治人类的未来图景已是司空见惯之事。有的科幻作品则试图注入爱情元素,给冰冷的机器人抹上口红,编制一出机器人与人相恋的悲剧故事。不管是好是坏,时代的现实是,机器正变得越来越像人。

那么,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呢:不是机器变成人,而是人变成机器?

这是比机器人统治人类更为恐怖的预想。遇到机器暴君,人类还可以组织抵抗,一旦自己从大脑到脚趾都成了机器,那么作为生物物种的人类就宣告灭亡了。这种预想似乎也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面对无处不在的屏幕和图像,我们越来越懒于独立思考;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趋向于格式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规划,一切都可以被设定、被修改,包括我们的身体;基因的秘密正在一段接一段地被破解,新的人类生命可以预先按需设计……如果人类正在沿着一条不可逆的路径走向自身的彻底的机器化,那么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人会在哪一个时刻变成机器?这个问题连接着一个古老的终极问题:是什么决定了人成为人?

将近一百年前,苏联作家叶甫盖尼·伊万诺维奇·扎米亚京创作了小说《我们》,故事中的未来人类就成了如同机器一般的人:每个人都没有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号码;他们身穿统一的制服,以四人一排的整齐队列在大街上行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统一规范:“每天早晨,我们千百万人,以六轮机车的精确度,在同一小时和同一分钟,像一个人似的一齐起床;我们千百万人在同一小时开始工作,又在同一小时结束工作。我们融合成一个有千百万双手的统一的身躯,在《作息条规》所规定的同一秒钟外出散步,去大课堂,去泰勒健身房,在同一秒钟回去睡觉……”一个世纪之前,一个秩序井然的现代社会正在朝着欧洲人徐徐地拉开帷幕,人类社会必然会发展成那般模样吗?那个时代的俄国人还未曾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居民那样充分领略机器介入生活的美妙,而他们的艺术家却能用一种先知般的目光看到人类生活高度机器化—机械化的未来图景。与扎米亚京同时代的诗人亚历山大·舍甫琴柯在1913年宣告说,“这个世界已经转变为一座单一的、令人吃惊的、奇怪的、怪诞的、无间断运动的机器,转变为一个无双的、巨大的非动物,自动的有机体……我们,像某种按照理想制造的机器人一样,由时钟支配习惯于生活、起床、睡觉、吃饭和工作——而且节奏感和机器的和声,反映于我们整个生活之中,也不得不反映于我们的思想和反映于我们的精神生活——艺术之中。”

的确,我们可以在那个时代的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绘画中找到这样的反映。机械装置、力量或是速度成了画面的主角,甚而像神那样被赞美;理想的优美人体不复存在,人类躯体成了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或是成为一堆被切割得光洁而整齐的机器零件一般的东西。在《我们》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似乎就有立体主义风格的影子:女主人公I-330,长着两道像字母X的两只小犄角一般的眉毛;女二号O-90浑身上下都是由一些圆组成的;神秘男人S-4711长得像字母S,折成两道弯儿……在那个未来社会的美学中,机器和立方体代表着庄严、高尚、纯洁,真、善、美在规则的几何图形中达到统一。既然一切运动都可以概括成数学公式,那么一切形象也都可以缩减成几何图形了。

20世纪初的先锋派艺术家们意识到,一种新的精神正在开始君临天下,将彻底改变这个世界的面貌;所有的传统都将被颠覆,在科学—理性面前,旧有的宗教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是的,科学—理性正在取代上帝,成为新的造物主。如此多的新事物被这个新的神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构成全新的生活环境,人类的思想和意识也应当赶上变化的步伐,与科技的发展合拍!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将美好的憧憬击得粉碎。在人们目睹了高度发达的机器是如何高效率地屠戮生命之后,科学—理性这个神开始备受质疑。在文学与艺术表现中,高度理性的生活和抽象的人体形象虽然还继续存在,却更多地带有了批判色彩。

《我们》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者——飞船建造师Д-503在国家的号令下过着循规蹈矩的幸福生活。这个“大一统国”建立在两百年大战之后,被认为是人类理性发展到完美境地后建立的永恒之国。在“我”看来,或者说在“我们”看来,美学就是数学公式,理性代表了永恒的幸福。“哪里的幸福也不会比这个奇妙世界的幸福更明智、更清朗。”因为这个世界是严格按照科学理性的规则来运行的,居于其中的人成了数字号码,成了服从统一管理的、没有差别的机器。“乘法表比古代的上帝更明智、更绝对,因为它从不犯错误。按照乘法表严整、恒定的法则生活着的数字,是无比幸福的,既没有彷徨,也没有困惑。真理只有一个,通往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这不就是那些讴歌科学压倒一切、理性至上的人们所憧憬的乌托邦吗?在这里,理性获得了绝对专制地位。Д-503曾一度偏离了理性轨道,在接受了脑部手术、重回“正轨”之后,他以“理性必胜”来结束他的叙述。他庆幸自己的得救,读者则要为他的悲剧命运而掩卷叹息。

当扎米亚京以他的丰富想象虚构和讽刺乌托邦时,在欧洲大陆的另一端,也是在一个科技落后于欧洲列强的边缘国家,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站在西方思想史的角度上对乌托邦主义提出明确的批判。在发表于1923年的《我们时代的主题》一书中,奥尔特加指出,现代欧洲人对一个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文化顶礼膜拜,从而迷失了方向,真实的人生体验被理性蒙蔽了;纯粹理性意味着勾勒一个几何学形状的世界,意味着绝对真理,当纯粹理性与政治相结合时,就成了革命,而革命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乌托邦——一个由绝对理性统辖的国度。

值得一提的是,扎米亚京正是在苏维埃革命的大潮中创作《我们》的。他是造船工程师出身——标准“工科男”,也亲身参加过反对沙皇的革命,在小说中,揭开各种科幻元素的外表,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技术理性和革命的反思,这些反思和哲学家的思考往往是不谋而合的。“大一统国”是建立在一个号称结束一切革命的革命的基础之上的,它的永恒存在意味着历史的终结——而在奥尔特加那里,纯粹理性与历史—人生正是一对互相矛盾的概念。如果一切沿着理性的轨道运行,那么人类就不会再犯任何错误了,历史时间也就没有意义了。奥尔特加的弟子桑布拉诺进一步指出,乌托邦在其本质上包含有止住时间流逝的渴望,要建立一个不再有时光变迁之苦的不朽天国。这样的天国,不是近于天堂了吗?“大一统国”的独裁者就告诫他的“号民”,国家正在建设的就是一个永恒幸福的天堂。这个乌托邦的国界——一道玻璃墙将号民们“保护”起来,让他们免于野蛮的外部世界的侵袭;他们受国家强制过着每天都一样没有变化的生活,一言一行都被监视,而这种监视被说成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守护”。这是什么样的生活?用正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不就是囚徒的生活吗!更可怕的是,他们被强迫执行手术,脑桥部位的负责幻想的神经节以“X光烧灼法”遭到移除,由此,他们就永远“幸福”了。

在他们的幸福生活中,有类似多夫多妻制的性生活,却没有爱情。行房事之前,还得向政府部门申领票券。Д-503的厄运就始于受到叛乱分子I-330的挑逗,他坠入爱河,患上了心灵之病,耽于幻想而误入歧途。小说以爱情的悲剧回答了上文中的那个问题:决定人成为人的,是心灵、幻想、情感,或者说,不是理性,而是理性的反面——非理性。

人类总认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我们这群千百万年前的猴子,凭借理性的发达而真正改变了世界、改造了自身。那么世界和人类自身终究会被改造成什么样子?当人类变成没有了错误的奇思怪想也没有了爱与激情的行尸走肉时,人类还是人类吗?阿根廷作家萨瓦托曾说:“人类是第一个创造出自身环境的动物,但讽刺的是,人类也是第一个正在以同样的方式摧毁自身的动物。”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谢选骏指出:人把自己的创造物(例如领袖国家金钱权势)变成了偶像,结果沦为自己的奴隶。物质主义时代的人类如果拒绝了虚无主义,就无法逐渐看见虚无之后的宇宙真宰。物质主义时代的哲学家如果拒绝了虚无主义,只能是自己慢慢沦为行尸走肉。这就是“拒绝偶像”的必要性。如果来看,各种主义的哲学家,都是行尸走肉的哲学家。



【096、一念之差还是命中注定】


《最悲壮华人首富:一念之差失败破产》(2020-07-31 每日头条)报道:

说起王安,年轻一点的华人未必知道,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他拥有超过20亿美元的财富,是当时全球最有钱的华人,全美国排名第五的富豪。不过,他也被称为“最悲壮的华人首富”,为什么会这样?刊登在“海那边”的一篇文章,讲述了这名“华人首富”的故事。

最悲壮的华人首富

1986年,王安拥有超过20亿美元的财富,是当时全球最有钱的华人,全美国排名第五的富豪。不过,从王安登上财富巅峰到破产,不过短短6年时间。有人认为导致王安的商业帝国会以如此迅速的方式衰落,全因他的一念之差。

1986年7月3日,在“自由女神”像落成100周年的典礼上,王安作为12位美国成功移民的典范,接受了来自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那是美国能给予一位移民的最高荣誉。彼时的王安,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公司之一,能与他抗衡的,只有美国电脑巨头IBM。

那时的比尔盖茨离世界首富还差得远,乔布斯的苹果公司一个月只卖出去400台电脑,面临资金断裂,被踢出局的危险。全世界电脑行业最风光的,是这位来自中国的移民,拥有14项专利的王安博士。

1975年,王安的电脑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拥有编辑、检索文字的文字处理计算机,他称之为WPS。这款产品在博览会上展出,立即引起了轰动。所有人都认为,一场办公室的革命即将来临。

当时有人比喻,王安的WPS发明出来以后,人们扔掉打字机就像当年工程师们有了袖珍计算器就扔掉计算尺一样。果然,产品一经推出,不管是白宫总统办公室,还是普通的写字楼,几乎所有人都扔掉了沉重的打字机,换上了搭载王安发明的可以输入编辑文字的电脑。

据说IBM的老总小托马斯·沃森看到这款产品的时候正在养病,他大声呵斥下属:“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不早告诉我?”激动的差点昏厥。

这一时刻,是王安对行业老大的一场完胜。

现在网上有资料说,当初王安刚到美国的时候,想去IBM找一份实习工作,可是面试官看不起他,不仅没有录用,还讽刺他“应该去汽车修理厂碰碰运气”。虽然王安和IBM之间确实有许多恩怨,但这个面试的事情应该是杜撰的。

因为在王安的自传里,没有提到过这件事,而且当时他去美国是由民国政府官派,每月有100美元补贴,后来在哈佛大学的实验室当研究员,也有不错的薪水,更何况,王安在自传曾明确表示:“我一贯珍视独立性,不想到IBM公司,休斯顿飞机制造公司,或者任何一家电子公司工作,我真正想干的是自己创业。”

王安之所以来到美国,也和现在很多留学生不一样,他并不仅仅只为了个人的前途。

从“王安实验室”到“王安电脑公司”

王安,1920年出生于江苏昆山,他的祖辈已经在这里居住超过了600年。从小他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明,16岁那年以入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1945年王安被公派到美国留学。这是美国与民国政府合作,选派一些中国的高级工程师,去美国学习技术,回来帮助战后重建的项目。

和王安一起去的人当中,许多人选择先去一些美国的技术公司当技术员,而王安则认为,不如去读研究生,这样比当技术员要学习到的东西更多。他觉得哈佛大学是最好的目标,于是他毛遂自荐,拿着自己交通大学的毕业证和精心准备的申请书跑到哈佛,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看看哈佛能否收下他这个只有一张毕业证的工程师。

没想到哈佛竟然破格录取了他,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极大的导师,计算机先驱,美国第一台“万用型计算机”的设计者霍华德·艾肯。拿到博士学位之后,王安继续在霍华德·艾肯的实验室工作,在这个实验室里,他也有了一项重要的发明,足以改变他一生的轨迹,这就是“磁芯内存”。

当时计算机的存储器,大多用真空管,特别费电,而且容易死机,崩溃后数据就没有了。王安的磁芯内存发明之后,即使断电和死机,数据依然可以保存,并且比真空管更省电,寿命更长。这种磁芯内存很快成为了新一代计算机的标配,一直持续到电脑进入半导体时代。

具有商业头脑的王安,立即想到了将这个发明注册专利。但当时实验室的项目是由美国空军资助的,哈佛大学只能申请有关公共卫生方面的专利;同时这也属于导师霍华德.艾肯的项目,艾肯之前说过,计算机的研制成果不应受专利限制,应该献给公众。

考虑到这些原因,王安并没有贸然申请,而是请来了专业的律师帮忙,最终他获得了磁芯内存的部分使用专利。

有了专利之后,王安毅然辞去了哈佛实验室的工作,拿着全部身家600美元,租下了一间月租70美元的小办公室,正式开始了创业,公司名字就叫“王安实验室”。

当时美国华人的最高成就,就是在大学里当教授,更多的华人担任着社会底层的工作,这一点激发了王安想要代表华人作出一番事业的雄心。他要证明,华人除了开洗衣店和餐馆之外,在其他方面也能胜任超群。

一己之力挑战美国巨头,一念之差失败破产

王安的创业之路,一开始也并不顺利。尽管他手握专利,但当时私人电脑远未普及,客户群体少而分散。直到IBM找上门来,希望购买这个专利的使用权。这应该是王安和IBM多年恩怨的开始。

IBM虽然对王安的产品非常看重,但老道的他们并没有表露出来,希望以最少的代价拿到王安的专利。可王安也并非不谙世事,他一直死死握着自己的底牌,与IBM来来回回谈判了十几个回合,到最后要以“未决专利申请”为名打官司来威胁王安,让他以5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专利。IBM的谈判态度,让王安很不舒服,同时也看到了IBM的弱点——大公司反应迟钝。将来或许可以利用这个弱点,去与他竞争。

拿着卖掉专利的钱,王安全部投入了研发,并将公司更名为“王安电脑公司”,那时起,他就开始了一己之力挑战IBM这个美国巨头的决心。要知道,当时的IBM,绝对是电脑行业的第一,全世界的电脑公司市值加起来,都不到他们的四分之一。

一个从中国来的移民,毫无背景,不过刚刚从IBM那里拿到了几十万美元,竟然就想要挑战这样的行业巨头,在当时所有人看来都像是在说笑。

在卧薪尝胆了十几年之后,王安,这个毫无背景的中国移民,终于让笑话变成了现实。

正如前文所述,1975年王安的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拥有编辑、检索文字系统之后,他的公司开始了真正能IBM分庭抗礼的资格。

在此之后,王安的电脑公司开启了“黄金十年”。陆续推出了卡片辨认机、自动打字机、无线电打字印刷机等等新产品,都广受欢迎。到了80年代初,王安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分支机构,美国总部的雇员达到3万名,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他们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都是:“请让我们试一试,我们会在阁下的订单上把IBM一阵风吹走”。

“人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你要是搬了石头不砸自己的脚,久而久之,人家就会称你为天才”。在自传的序言里,王安这样说。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但他没有想到,即将到来的大败局,正是他的一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决策导致的。

电脑行业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私人电脑这一领域。王安的电脑公司没有抓住先机,后面匆忙进场,已经是棋差一招。由于始终抱着要超越IBM的心思,王安决定推出的私人电脑在任何方面都不与IBM的产品兼容,连显示器都不兼容,摆出你死我活的架势。

可IBM这边已经与其他电脑公司、软件公司,尤其是正在崛起的微软公司形成了一个生态圈,他们的软件、设备相互兼容,这让王安的产品在市场上显得格格不入。

而与此同时,王安的身体也每况愈下,病魔缠身的他,又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将公司交给了技术能力一般,也没有管理经验的儿子王列。

王列上任的第一年,公司就亏了4亿美元。当时王安电脑公司的状态,不要说王列,就是后来带领思科从市值6亿美元壮大到2300以美元的高管钱伯斯,也无能为力。他不满王列的管理,不久之后离开王安公司,跳槽去了思科。

1990年王安去世,两年后公司宣布破产。王安的自传《教训》一语成谶,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教训”。比尔盖茨曾经说:“如果不是王安的错误决策,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我或许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仅仅成为一名数学家或律师”。

如果不是王安非要用错误的决策与IBM一决雌雄,或许今天,我们还能使用王安牌的电脑,可如今的市场,只有苹果的MAC和Windows两大系统,再也没有其他人的容身之地。

王安,靠着自己的发明白手起家,凭借着对IBM的赶超之心,不断推新产品而登上财富巅峰,也因为对IBM的执念,错失了市场良机。

对于王安的故事,有网民这样评论:

其实王安还是没有跳出骨子里的中国文化,他的经历也和中国这几十年的历史发展出奇一致,先是偷导师实验室的技术弯道超车(他所谓的发明是在实验室里的职务发明,所有权是归实验室的,后面IBM就是凭这个要挟他低价交出专利的),然后树立一个“某某亡我之心不死”的假想敌,韬光养晦一心要翻盘当老大,人家都在融合互通,他却与整个世界为敌,树立绝不兼容的大防火墙与世界隔绝,对内不顾能力任人唯亲,逼走真正的人才,最终大厦倾覆,徒留一个“咱家以前也富过”的念想给后人YY用。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王安“一念之差”,我看王安则是“命中注定”——这个命,就是文化或曰宗教。从文化角度看,王安信奉家族主义;从宗教上说,王安把成败视为第一,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就事论事”的超越自我之上了。因此我说,他的遭遇不是因为一念之差,而是基于命中注定——不仅是个人的命运,而且是种族的命运、文化的命运。



【097、一切都会过去的,包括死亡】


网文《死亡的艺术》(慧律法师)报道:

“时间总会过去的;好景不可能长久。”——那么要如何看破“世间”、看破“人生”呢?这就必须从“无常”下手。

我去逢甲演讲时,教同学们两句座右铭:“时间总会过去的;好景不可能长久。”这两句话将它贴在墙上,可以帮您们度过最痛苦的岁月。

当年,我谈恋爱失败时,非常痛苦;把感情放下去时,要再跳出来是非常苦的。当时,我徘徊淡水河边,看著河面来回低飞的鸟儿,流水波涛起伏;走在台北桥,感到人生如此痛苦,很想跳河寻求解脱,却又不敢。走到河旁摸摸河水冷冰冰的,想想跳下去若淹不死更痛苦了。

在最痛苦之际,翻阅到一本名人的座右铭,一位好莱坞的影星写著:“从那一天舞台上摔下来,断了腿之后,亲戚、朋友、男朋友都远离了我,我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并且我也悟到了‘时间总会过去的’这句话。”

想到我与她之间,相聚时总要吵架,分离时又会想念,人真是矛盾的动物。在分离、聚散之间,一直想著“时间总会过去的”这句名言,心灵终于平静下来了。

有一次,我到文化大学去演讲,这位无缘的女朋友,也赶上山听讲,我们再见面了;没有旧情绵绵的场面,刹那间,我发现她是业障现前。她问我说:“别后如何?好吗?”我说:“好啊!我活得很解脱。那你呢?”她摇摇头,现出一副苦瓜脸。所以,我认为人生必须要去体会,去看破它,才能活得更超越。

另外一句“好景不会太长久”。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件圆满的事情,都可能有无常的破坏性,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一种“无常”的存在。所以说“无常就是苦”。今天我们拥有一个圆满的家庭,但总有一天必须分离、拆散,再亲密的伉俪、多深情的父子,也总有一天必须分离。

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无常”观念存在心中,对生、死就会释然了。对生、死的看法,佛教就能超越。死对佛教徒来讲是一种“往生”,脱去这具臭皮囊,得到解脱。

有许多看相的先生告诉我,在三十七岁到四十岁中间,会有劫难,可能逃脱不过;小时候,也曾算过命。我现在三十四岁,换句话说再三年就要解脱了,向各位说:“再见!”真高兴,这个世间太苦了。现实生活让我们透不过气,好像从哪个角度看都会有错误,有时比死还痛苦。但话又说回来,不要说死了就能解脱,必须有修行才能死,要记得念佛号,才能解脱。

谢选骏指出:“法师”上面的话好像是对的,因为有人临死的时候却死不了,拖了很久,十分痛苦。北京一位老基督徒就是如此。癌症晚期,整整三个月,依靠输液,却无法咽气……后来正好我去了,就在他额头上画了一个十字,说了一句“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他一下子释然了,流出两滴泪:“你也是基督徒?”我说:“是的,主让我来看你的……”他说:“我这一辈子对不起主,没有给他做见证……”当晚他就走了,安然无恙了。由此我就知道了法师们所不能知道的一点真理:靠着自己修行以外的神秘力量,无需修炼就能安然无恙了——因为“时间总会过去的;死亡不可能长久。”真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包括死亡。而过去了的死亡,就成为永恒的天国了。



【098、一切意外都是必然的意料之中】


《埃航ET302坠机:那个叫金也淘的年轻人》(2019-03-11 每日人物)报道:

孤独、疟疾,甚至被枪击的恐惧,都克服了,但这个驻守在非洲的中国年轻人,没能逃过这场空难。

天像水洗过一样蓝。烈日灼人,附近的人们戴着帽子、裹着头巾赶来,他们低头寻找、驻足、三三两两站在一起。山丘还是那座山丘,和云朵站在一起,灰褐色的泥土地上多了一些东西——一个棕色的、破了窟窿的手拿包;一只白底网纹、立在泥土上的板鞋;数不清的不足一人大的飞机碎片。

坠机现场撒满了乘客的遗物。

这是埃航ET302的坠机现场。埃塞俄比亚时间3月10日8点38分,这架飞机从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起飞,6分钟后坠毁,机上157人,无人生还。

在这架计划飞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飞机上,有8名机组成员,以及来自33个国家的149名乘客,其中中国乘客8名。据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透露,这8人中有5名男性、3名女性,他们中有游客、中资公司派驻人员和联合国环境署职员。

遇难者名单还未全部公布,悲伤的消息已经渐渐被证实。

一个浙江宁波女孩的微博图片显示,她买了这架航班的机票,想去东非看动物迁徙,看长劲鹿、大象和狮子。飞机出事24小时过去,她的朋友无法联系上她。

网友自发在她微博下留言,“非洲不好玩,回宁波动物园来吧”,“我给你画长颈鹿行不行”,有人一口气给她留言了48个表情,分别是23只大象,24只狮子,和一株椰子树。

金也淘是这8名失事乘客中的一名,他的名字出现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提供的遇难者名单上。他是中航国际的职员,曾作为中航国际驻南苏丹唯一代表,执行参与了南苏丹40所社区医院项目。乘坐这班飞机时,他的出差任务是前往肯尼亚、乌干达、加蓬开展职业教育。

他的朋友应铭(化名)形容他,“英雄小金”,“是孤独坚守在非洲的中国年轻人”。昨天夜里,应铭一夜没睡,和一群朋友坐在一起,无人想说话。本来他们约好等金也淘从非洲回来一起撸串,“但是他却没有回来”。

以下是应铭的口述:

昨天晚上6点多,我在咖啡馆加班,正在打电话,忽然电脑弹窗,是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航班失事的消息。我一看,那个航班从亚的斯亚贝巴飞到内罗毕,心里“砰”的一下。那条航线,就这个航班时间是最合适的,很多中国人会选这个航班,当时我就有种不好的预感。

我一开始还心存侥幸,后来在网上看到他(金也淘)的名字,晴天霹雳。他就是活生生在我们身边、马上就要回来见面的一个好朋友,我很难接受。

这不只是简单的朋友离去,有些时候,我们知道朋友生病了,心理会有预期,但是这种意外,谁都无法接受。

我和小金虽然在2017年才认识,但我早就知道他。2014年初,我妻子参加集团年会回家后让我看了一个视频,告诉我说,这是中航国际拍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兄弟公司的同事常驻非洲的故事。

视频的第一个主角是小金,那年,他获得了中航国际的卓越员工。在中航国际超过7万的员工中,只有24个人获此殊荣。

小金是山东人,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他常驻的地方是2011年才建国的南苏丹。那个地方的CBD都是土路,在视频里面你可以看到,破破烂烂的,中国基本上都找不到那样的地方了。

金也淘一边开车,一边向记者介绍南苏丹的CBD以及自己的工作日常。图/ 《我是传奇》

非洲很苦,入职后的年轻人第一年这个国家转转那个国家转转,后面就被丢在某个国家,有些国家只有一个人,项目在很荒凉的地方。

他刚去那里,隔壁院子里一个保安就被枪杀了,直接爆头。他还在那里染上了疟疾,病好之后马上又惦记着他的项目。

小金的公司说,他全年260天飞在外面。他每次去非洲前要打各种疫苗,霍乱、疟疾等等,这些疾病在中国已经很少了,在非洲还很多。他们公司的同事都是这样,停水洗不了衣服,就备齐2个礼拜的衣服,刚去的时候1个月才找到一个电饭锅,那1个月就没有米饭吃,理发也是自己理。

他在南苏丹待了3年,遇到过政变,那些黑人拿着AK47开车呼啸而过,屋子里时常有流弹进来。当地人一过节就拿着AK47朝天上猛开枪,小金说,“就当是放鞭炮了”。

这一切,国内很多人不了解。

小金曾经说过,男人要成事儿,肯定要经历一些别人不愿意经历的东西。

如果你去过非洲,甚至你看完《战狼》之后,你都能感觉到小金的不容易。他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每次回来跟我们说非洲的事情,明明是很可怕的事情,说着说着冒出一句山东话,“哎呀,吓死俺了”,这种时候大家就笑啊,轻松啊。

小金结婚没几年,也没有孩子,刚买了房子搬进去没多久。他的日常工作是职业教育。在非洲,劳动参与率很低,很多人没受过什么教育,连开车都不会,小金他们就搞这种职业教育,搞职业大赛,教会非洲人技能,让他们在国内创造东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前有很多基建的援外项目,但非洲人民记住的不是中国人,有句话在非洲是这么说的,“Chinese are our friends,but Japanese are our darling”,而现在小金做的是开拓性的工作,是他们的darling。

在非洲工作,恐惧、疾病、孤独是很难战胜的。设想一下,你经常去的超市会发生恐怖袭击,你白天不敢在街上走,晚上走就是找死,你工作很忙,很多项目要跟使馆沟通,一个一个聊,还要拿出固定的时间跟国内汇报——就是这样的生活。

这种驻外更可怕的是孤独感,怎么个孤独法儿呢?网络也不好,也不敢出门,老婆孩子在国内,一个人把所有带过去的剧翻来覆去看好几遍,快要看吐了。

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呢?能回国了。

常驻代表名字听起来好听,但其实他们都是些刚毕业的年轻人。你到非洲一看,那么多中国人,那么多中国的商品,都是这样的年轻人艰苦做出来的。

对于他们来讲,他们真的就把这个当成一个信仰。

工作之余,金也淘弹唱Beyond乐队《不再犹豫》,讲述自己的理想抱负。 图/ 《我是传奇》

昨天晚上10点24分,我给小金发了微信:兄弟,不知道你还能不能听得见,听到消息简直是晴天霹雳,我已悲痛得不能自已,愿你在天堂安好。

没有人回复,他的头像还在那里——一个站着的,穿着衬衣、笑着的年轻人,戴着眼镜。

我翻看我们的聊天记录,上一次吃饭,他给我发的是,“咱们在哪里吃,我看了一下机场到武侯区差不多也就是半小时”。

坠机现场的视频我看了,已经那样了,看了也没用,还是会想点开来看一下,想要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情况,盼望奇迹会发生。

很难想象吧,2个月前,2018年12月28日,我们还在成都吃了川菜,他豪爽地喝酒。我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当场就哭了,活生生的人,就这么没了。

作为他的朋友,我希望他受到更多的关注,我想让更多人知道他。他是一个非常具有开拓精神的人,非常爱他的工作,发自肺腑想把它做好,有责任心,这都是我非常欣赏的东西。

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昨晚,我为小金写了一篇文章,写得很快,一气呵成,今天有100多条留言,我看了一下,很多都是航空系统内部的人、西北大学的校友,还有一些素昧平生的朋友。

我在文章最后写了一句:谨以此文,悼念英雄小金。

现在,小金的朋友圈永远定格在2月16日的23:59分,他拍了一张玫瑰造型的蛋糕,配的文字是:这是生命里最好的五年,期待下一个更好的五年。

谢选骏指出:其实,一切“意外”都是“必然的意料之中”——因为人生在世,一切都不确定,只有最后的死亡和一切的毁灭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偏偏人们不愿意承认并正视这一点,反而自欺欺人地把“最后的死亡和最终的毁灭”叫做“意外”,而把人生的偶得这样的真正意外看作理所当然的——其实,人生的种种“成就”和“收获”那才是偶然的意外和特别的礼物;只是人们意外获得了却不知感恩,不知惜福, 不知转瞬即逝也!结果,到了意外临头才知道这是必然的意料之中。

我13岁的时候目睹文革武斗,当街枪战打死行人,因此思考出了上述的人生真相,从此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哲学家、宗教家、思想家;从此战胜了马列主义和二毛子泽东的思想,成一家之言。



【099、一万年只是瞬间】


《要如何造出能存在一万年的东西?》(BBC 2019年7月6日)报道:

最近,我去了一次日本,有幸见证了一场仪式。这种仪式1300年前就在日本出现了,如今是第66次。庆典中,皇太子妃雅子带领着一队神道教的祭司,将旧神宫里的物件搬迁到新建好的神宫之中。公元7世纪以来,伊势神宫本殿(Ise Grand Shrine)每隔20年就会依原型重建。迁宫是神道教诸多仪式之一。建筑神宫的建材很容易损坏,重建神宫,既能够保存其特色建筑的完整性,又有利于让下一代工匠学习营造技术。

日本有许多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司。这个国家对于修缮有着独特的热爱,因此能将神宫修缮和祭祀仪式维持数千年之久。在这些国家,人们创造的许多文物和建筑,能够保存很久很久。每一件作品都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日本伊势神宫本殿,每20年重建一次——在过去的20年里,我和恒今基金会(Long Now Foundation)合作,同计算机科学家希利斯(Danny Hillis)以及一个工程师团队一起,要建造出一座具有纪念碑意义规模惊人的“万年钟”,以警示人们注重长远考虑。我们的理念是铸造一座规模巨大、时间跨度很长的钟,当面对它时,会激起人们为长远未来考虑的想法。我们可以想象,要是在5年之内解决气候变化这样的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时间跨度太小。但如果把时间跨度调整到500年,那么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事情,也开始变得容易处理。

建造一座寿命能达一万年的机器,要参考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充分了解文物是怎么被保存下来的。虽然我们可以减慢时钟的工作速度,把一万年内指针滴答走过的格数控制到人类个体生命的长度。但是,万年钟要用什么材料打造,又该放到哪里呢?在过去的20年里,我一直在研究其他幸存建筑物的结构,探究它们耐久的秘诀。也尽我所能亲自去查看其中的一部分。一些遗址因被人遗忘或被掩埋等原因得到了保存;一些因纯粹的质量过硬,在人们的视野中得以保留下来;而另一些遗址则是应用了许多机巧的策略。

很少有人造物品和组织能维系几个世纪的,更不要说数千年了。能保留这么长时间的,只有故事、神话、宗教,还有少数的组织。建筑物以及文物留存下来也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历史的偶然。人们现在建立了核废料场、基因族谱和种子储存库等,有意将时间跨度设置成千年之久。从历史和当下的经验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如材料科学、工程学,乃至是思想意识方面的东西。在说到这些东西给我们建造万年钟的启发时,我会提到其中的几点。

遗失与重现

历史上一些最独特、最有意义的文物,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并不是人们刻意为之。相反地,人们曾经将其遗失了,在偶然的机缘之下又找了回来。比如: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和安提基奇拉机械装置(Antikythera Device)等,如果没有开始的遗失,它是不可能保存到现在的。安提基奇拉机械装置对我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它也是一个行星钟,而且它十分超前,领先那个时代几个世纪。人们在希腊的安提基奇拉附近发现了一艘2000年前的沉船,船上大量已经氧化的传动装置,就是后来的安提基齐拉器械装置。

在当时那个时代还没有发现过类似的装置。安提基齐拉器械装置的工艺、以及齿轮的传动和对天体运动的理解,都是十分了不起的。因为许多观点和机械原理直到1300年后欧洲开始走出中世纪,才得以重见天日。此外,构建这样的设施,是需要多次更新迭代的。因此,人们没有找到其它类似的设备,这也是一个更深层的谜题。我们只能这样解释:现在能看到这个装置,正是因为当时丢失了。当人们用X光射线研究它时,才揭示出真实身份,一种有效的天文模型,在发现其复杂性和用有途之前,安提基齐拉器械装置在储藏中黯淡了数十年。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启发,那就是机械装置比电子设备更适合未来考古学家的自我记录。不难想象,2000年后若在地中海海底发现我们现在的电子设备,人们很难通过硅电路的意图推测出这个设备的用途。我们之所以要建造机械钟,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假设整座钟只有若干配件能够存留一万年,后世也能通过其机械结构推测出这个设备的用途,如有需要,还能够将其修复。

偏远地区优势

城市是流动的。一座城市能够繁荣一千余年。然而,每过10年,城市的内涵就会改变。千年之前城市中铸造的文物,幸存的每一件,背后都有无数未能幸存的,因战争、变革、以及意外而毁掉的。相比之下,偏远地区更加利于这些制品的保存。像佩特拉和马丘比丘这些壮观的遗址,能够得以保存,就是因为它们远离了现代的都市。

偏远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增加神秘感。几年前,我去了位于斯瓦尔巴特群岛(Svalbard)的全球种子库,它位于北纬78度,是有人类定居的最北端。这里有着世界农作物种子的后备存储,在设计时,人们希望种子库可以使用一千年。建造过程中,设计师并未意识到,种子库会引起世界人们的好奇心。全球种子库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接待访问,政要们从各地飞来,却只能够参观其外部。而我把时间定在每年两次的种子存放时间,这时候,种子库的大门才会打开。登记访客记录上,我看到之前的访问团名单,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卡特(Jimmy Carter)、前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人的名字。地理位置偏远,让它成为令外界更加好奇的存在。

偏远地区并非自驾游景点。要前往这些地方,需要很强的目的性,也要花上很长时间。前往这些地方,无论来回,都需要一定的旅途时间。我们将万年钟的选址定在了西德克萨斯,离机场有数小时的车程,徒步则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万年钟计划的目的,是要改变人们对时间的思考方式。偏远的选址既给了人们一个预期,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此距离上的隔离,让万年钟既能够保存良好,又能颇具神秘感。

地下

很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地下度过的。地下环境能保护文物免受阳光照射,并且通常有着很稳定的温度。温度忽高忽低会加速文物氧化和老化的过程。实际上,工匠们在进行快速老化测试时,主要就是靠反复升降温度来完成的(其中也涉及化学反应,下文中会做讨论)。

埃及卢克索的华丽墓葬,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省莱塞济山谷的拉斯考克斯(Lascaux)洞穴壁画,以及死海古卷等精美艺术品,都曾在地下保存了数千年。难怪如今的全球种子库、核废料处置库以及各种档案馆等都建立在地表之下。

但是,要将保护工作搬到地下,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水。我曾参观过美国和欧洲的核废料处置库,也拜访过世界种子库、摩门教的家谱档案馆等,每个地方都饱受地下渗水的困扰。水是防不住的,千百年来一贯如此。如何成功调和与水的冲突?答案是:堵不如疏。几千年来,古老的亚洲稻农精心引水,稻田就是他们治水成功的有效证明。

地下的万年钟不仅要保存到位,而且对计时也要求精准。金属会因温度变化膨胀收缩,因此我们需要一套巧妙的设计,让钟摆等配件的长度保持一致,以保证万年钟走时的精准。万年钟周围的温度变化越小,计时便会越精确。然而,在我参观过的几乎每个地下储存场所都存在防水的问题。因此,必需好好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地下基地建在山顶,是为了尽量避开地下排水区域,即使如此,我们认为水还是会渗进来。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我们将以时钟为中心,让地表向四周倾斜,水可以从地基的底部流过,而不会堵在任何地方。我们无法阻止水流,但是我们能选择把它引向哪里。

材料的选择

我曾咨询过不少材料科学家,什么材质能打造维持数千年的物件。其中一位提出了一个令我十分信服的观点,他说:“万物都在以不同的速度燃烧。”我们眼中的老化,其实就是科学界所说的氧化。就像生锈一样。一提起某种材料能维持几千年,人们大多数想到的是石头和黄金等贵金属,这类东西不易氧化。但是,如果储存时的化学环境得当,即使是尸体也能保持上千年不腐。埃及的木乃伊就是一个例子。不久前,亚美尼亚发现了一双保存完好的皮鞋,距今已有5500多年。因此,一种材料的寿命往往不完全在于它本身,它所处的环境更加重要。就皮鞋而言,被发现时它埋在一个洞穴里,上面包裹着羊粪,这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无氧环境,也保证了温度的稳定。

而我们要建造的万年钟,是要与人交互数千年的。如此一来,环境是不太好控制的。人类呼吸需要的氧气会降解材料,人们的衣物上必然携带尘土,皮肤上会覆盖油脂。因此,建造这座人人都可参观的万年钟,其材料本身必须足够耐久。

钟表的轴承可能是最好的例子。时钟的所有旋转部件都需要某种轴承表面,以便以最小的摩擦平稳地滚动。但是,传统的轴承存在几个问题。传统轴承一般是由一排硬钢球和两根制成特殊形状的轨道(滚道)组成的。时间一长,钢甚至是不锈钢制的轴承会简单地粘接在一起。如果两轴承的电势不同,那么还会出现金属的电偶腐蚀。如果你曾见过硬币放在金属表面的腐蚀方式,这就是电偶腐蚀。除了这些问题,普通轴承还需要润滑,润滑就意味着要定期维护,并能让轴承沾染尘土和沙砾。

20多年前,项目成立,我也开始寻找合适的轴承。我们那时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用于卫星和航天器的全陶瓷轴承。这种轴承的材料是工业陶瓷,硬度接近钻石,可以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实现永久无润滑的工作。当时,这种轴承的问题只有一个:刚知道有这种东西时,他们的价格高达数万美元,而且只用于航空航天。然而,随着万年钟项目的推进,全陶瓷轴承也越来越普遍。现在也应用于旱冰鞋和指尖陀螺,每个成本仅为10美元。 

取舍

要延长使用寿命,还有一种策略,就是牺牲物体本身的某些属性。我们在大自然中也看过这样的例子:受到攻击的蜥蜴会断尾逃脱。

有的遗址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埃及帝王谷(Egyptian Valley of Kings)的墓葬中,保存最为完好的雕刻和色彩画仿佛昨天才完成。盗墓者往往把时间花费在将金器运出墓葬上,并感觉已经将财物搜刮殆尽,把有价值的都挖出来了。然而,墓穴里的墙面艺术仍然完好无损。这与其它遗址相比是罕见的。

泰姬陵的墙壁上镶嵌了许多宝石,这也保护了建筑本身。抢劫者取出宝石后,会认为已经将这里的财富窃取完。这给万年钟的选址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是否也应该弄一个相对容易拿走的“价值层”,万一被盗,也可以保护万年钟不受破坏? 

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

建造万古长存的东西,最大的威胁是人类自己。近年来,仅是因为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冲突,就有人摧毁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遗迹。其中最让人心碎的是塔利班摧毁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Buddhas of Bamiyan)。再也没有比佛像更加无害的宗教象征了,但它却成了塔利班的威胁,让他们不惜花费数周将悬崖边令人惊叹的文物炸毁。

那么,如何保护这些价值连城、颇具文化意义的东西,使之不被人所盗、不为人所毁呢?万年钟一类事物的建造,最为核心的问题其实正是这个。材料、运作之类的工程问题并不难解决,人类文明才是真正的难题。我们希望的文明,是能够着眼现在、关心未来的文明。我们希望万年钟的建造能打破技术上的壁垒,也能够提升人们的道德观。愿它能让我们挑战自己,成为子孙后代更为优秀的祖先。

罗斯在旧金山的恒今基金会担任执行董事,万年钟是他和同事一起正在做的项目。

谢选骏指出:作者不懂,一万年只是瞬间——如果你不去损害这些东西,它们将持续存在,例如,你把它们埋在地下或是放到月亮上。埋在地下一万年还像新的一样,放到月亮上一百万年依然如故。因为时间不仅是个相对的东西,而且是个主观的幻象——一万年只是瞬间,如果你的尺度够大。



【100、一万小时只能培养技艺】


网文《一万小时定律》报道:

什么是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是指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一万小时定律的提出依据——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一万,反复出现。这是“一万小时法则”被提出的事实论据。

谢选骏:一万小时只能培养技艺

「一万小时定律」真的适合所有的领域吗?

那岂不是说只要够专注,人人都可以至少在3到4个领域发展到世界顶级的水平?意志力坚定的人不少,为什么真正成功的确是凤毛麟角呢?

「一万小时定律」并非适合所有领域,即使有很强意志力,也很难在3到4个领域成为世界顶级。

问题回答完毕,以下是解释。

「一万小时定律」怎么回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10000不是确数,不是说你得不多不少正好10000小时。大约可以理解成平均需要10000小时。比如说有研究显示,要达到国际象棋大师级水平,刻意训练的时间从3000小时到25000小时不等,差不多平均6700小时。

正如很多知友所言,这个说法来自K. Anders Ericsson的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所以要了解这个说法到底怎么回事儿,应该看看原始论文。

这篇论文的题目就明确指出Deliberate Practice,也就是刻意的训练。

其实,在19世纪的时候,就有说法,认为你只要是花足够时间,就能在你花时间的那个领域做得很棒,但是忽略了花时间练习的内容。到了19世纪末,就有人发现,其实如果仅仅是简单的重复,你很可能只是达到一个平台的水平,而不是达到最棒。所以,Ericsson提到了刻意训练这个概念。

为了能把刻意训练说清楚,Ericsson把刻意训练和另外两种活动做了对比,玩儿(play)和工作(work)。

玩儿(play)这种活动的特点,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要实现的目标,你做这件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内心的欢愉感。所以你每天去打篮球,玩儿的时候也是想要进球想要赢的,但是如果仅仅就是图在场上打篮球时的那份快乐而没有去“刻意训练”的话,仅仅是玩儿10000个小时,你是达不到顶级水平的。同理可得,你上了10000小时的网也成不了网络工程师,看了10000小时的电影也成不了优秀导演或者演员。你说你就靠玩儿着,就把自己玩儿成顶级专家了,那可能性很小。

工作(work)这种活动的特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的劳动,而且往往还存在竞争,所以你在工作的时候可能也有一定压力,这样看上去比玩儿更“刻意”的训练了,那么能不能达到顶级水平呢?你算一下如果一个月工作20天,每天8小时,大约一年2000小时,于是工作5年的人是不是就成为你那个领域的顶尖级专家了呢?也不是。因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还在于它的驱动力在于外部奖赏,也就是你的薪水。你为了你的薪水去工作,当你对目前薪水满意的时候,可能也就失去了进一步突破瓶颈达到更高一个水平的动力。所以,世界上有很多职业运动员,但是他们中的顶尖级专家还在少数。工作10000小时,也不能让你成为顶级专家。

接下来就要看刻意训练了。

首先,刻意训练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成为顶尖级的专家,要有为此而努力的精神动力。如果你仅仅是喜欢这种活动,仅仅靠爱好的支撑,而不是以顶尖级专家作为目标,在一些反复的训练之后,你的爱好可能会被耗尽。而刻意训练的过程是常常是痛苦的,枯燥的,可以说是磨练。如果没有足够的精神动力,可能很难坚持下去。刻意训练一个折磨人的原因在于,它迫使你一直处于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你得不停的关注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训练效果,而无法进入无意识阶段。

那么顶尖级的专家有什么特点呢?他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超强的决策和执行能力。比如顶尖级足球运动员可以很快而且精准的阅读比赛,使自己出现在最该出现的位置,做出最适合的动作实现自己的想法,为球队获胜做出贡献。顶尖级的医生可以很快从各种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然后给出恰当的处理。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有两个判断系统,一个是经验系统,一个是分析系统。经验系统可以自主运作,轻松舒适,占用精力少,当然,可能也经常会出现问题;而分析系统需要你对复杂的信息作出处理,并且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经验系统不断的为分析系统提供建议:印象、直觉、意愿以及态度。如果这些建议被分析系统采纳,那么印象和直觉就会转化为信仰,灵感也会相应的转变为自主行为。

而我们大家都是“认知吝啬者”,就是说我们都倾向于省事儿,倾向于靠经验和个人直觉做出判断,我们喜欢利用经验系统,从而可以避开费神费脑的分析系统,减轻认知负担。所以刻意训练就是训练你的经验系统。通过训练,你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行动,并且在相应领域内不用集中精神就能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

就好像顶级足球运动员在场上时,机会稍纵即逝,他们的很多判断是直觉判断,但是也非常准,就是通过刻意训练使得自己在这方面的直觉判断的准确性提高。再比如一个年轻医生面对复杂患者或者复杂手术时,会觉得千头万绪,从而出现紧张和压力;而专家级别的医生,就可以凭借自己已经内化到经验系统的临床思维方式,很快的对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

这些专家,在经历过刻意训练之后,可以轻松的感知自己所面临的形势,然后找到解决方法。

除了认知方面的训练,当然还有大家熟悉的实际行动上的训练。其实,很多人通过简单的重复训练,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这个水平其实还达不到顶级专家的水平,这只是你通往专家级别道路上的一个瓶颈,大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缺乏足够的精神动力,从而不会进一步的刻意训练磨练自己,也就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了。

比如说你是个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在学校里经常可以获胜。这是一个不错的水平,但是,如果没有刻意训练的话,也就只是停留在这个水平了,还算不上乒乓球的专家级水平。所以,刻意训练当然包括一些重复性的训练,但又远不止于此。它需要你以更加严格刻苦的训练来突破水平的瓶颈。

如果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来看,刻意训练里的认知和行动上的重复训练,倒是可以对应成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练习了。

刻意训练和普通的重复性训练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在于反馈。通俗的讲就是刻意训练需要有人的指点。试想一下,如果你重复性的训练过程其实都是错误的,那么你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很多专家和普通从业者之间的差别,可能仅仅是某些细节上的,但是很多细节的积累,就表现出水平的差异。阿图·葛文德是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中唯一的一名医生。他曾经描述,自己工作多年之后,虽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总感觉还不够满意,感觉总是突破不了上升的瓶颈。于是,他自己出钱雇了一位资深退休的外科医生,请他在自己手术时在旁边看,然后给出批评意见。结果发现,其实很多细节上自己是有上升空间的。所以他说,很多世界顶尖级的网球运动员尚且有自己的陪练教练,一个医生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教练呢?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反馈的重要性。

因为训练的结果,就是把理性判断内化到你的直觉之中,而你自己的直觉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所以就需要专业的老师来给你指出。这个反馈不是表扬,而是非常明确的指出你的问题所在。只有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加以改正,你才可以获得提高。

既然刻意训练的要求这么高,那么,要成为顶级专家水平,就要面临很多的限制。

比如前面提到的精神动力的限制。另外,还有努力程度的限制。比如有研究显示,要达到训练的强度,在不同的领域,可能需要坚持每天至少1-8小时不等的训练。当然,训练的设计也要科学,还有研究说,某些领域可能每天超过4小时的训练,效果可能不见得会更好;但是如果少于2小时,那么效果就肯定不是最佳了。

除此之外,还有资源上的限制。最简单的例子,像阿图医生那样的情况,前提是他能雇得到高水平的资深退休外科医生来给他反馈。

另外,人们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就的年龄也各不相同,这和人类的体格发展、智力水平发展有关。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不同的运动,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在最适合的年龄,达到相应领域的最佳状态,已经很不容易,就更不要说3到4个领域了。所以,意志力其实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你是平时下班回家业余时间从事训练,或者仅仅是做这份工作,即使搭上再多时间,也很难达到顶级专家水平。

那么「一万小时定律」是不是适合所有领域呢?

也不是。很多人在关注某件事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被他愿意关注的内容所吸引,而忽略了一些先决条件。在Ericsson论文开头,就提到了在运动、艺术和科学领域,就是说这个理论也是有限定条件的。但是,有很多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通俗书籍都把重点放在了赞赏刻意训练的好处上,而没有明确指出刻意训练在哪些领域不会产生什么积极效果。

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Daniel Kahneman和Gary Klein合写了一篇论文《Conditions for Intuitive Expertise:A Failure to Disagree》,讨论了关于直觉判断的一些内容。可以说给「一万小时定律」又做了很好的条件说明。

Kahneman的文章里认为,假如你所做的事情里,存在着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如果你反复做这件事,并且不断从外界获取准确反馈,改进自己表现,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名专家。所以,存在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一万小时定律」的先决条件,Kahneman称为“高效”领域。比如医生和消防员从事的活动,就属于这个领域。这也和Ericsson文章是一致的。

而如果结果是完全无法预知的,那么就是“零效”领域。比如预测一个人买的股票的价值以及政府远期政策的预计,这都属于零效领域。在这样的领域中,各种干扰因素极多,运气成分很大,就算你下了很大工夫进行刻意训练,恐怕也难成为专家。

而在Michael J. Mauboussin的《实力、运气与成功 (豆瓣)》中,则把各种活动归结为实力与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有些事情实力的成分更大,有些事情运气的成分更大。

比如百米短跑就是实力几乎占了100%的活动,而买彩票则是运气几乎占了100%的活动。如果一头是买彩票,一头是百米短跑画一条直线的话,那么其他各种活动根据实力和运气成分的不同,就出现在这条直线的不同位置。所以,刻意训练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实力,那么越是靠近实力一端的领域中,「一万小时定律」效果就越明显,越是靠近运气一端的领域,效果就越差。比如投资这项活动,其实就比较偏向运气一端,起码想要找个理想的反馈都很难,要说提高投资领域的直觉判断力,似乎就有点不大靠谱了。那么「一万小时定律」的效果恐怕就不是那么理想了。

最后,再多嘴说一点,其实,要成为世界级的顶级水平,恐怕只有刻意训练还不够,还得需要一点天赋。

不少和「一万小时定律」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当中,都过分强调了努力的重要性,好像一个人的表现和他的天赋没有什么关系,你只要花上功夫刻意训练就够了。但实际上,有研究显示,现有的证据,并不支持所谓的“个人天赋对他能否有高水平表现无关紧要”这样的观点;甚至根据不同人的天赋情况,可以更好的预测像国际象棋、音乐等很多领域中复杂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预测在高水平执行者中谁最可能胜出。

在那些需要实力的活动上,个人天赋也很关键!就是说,通过刻意训练,在某些领域你可以达到顶级专家水平;而如果要强中更有强中手,成为世界级大师,恐怕就需要一些天赋了。

谢选骏指出:一万小时只能培养一门技艺,无法培养思想能力,据我所知,培养广泛的思想能力,至少需要三万小时。例如,按照每天五小时业余时间计算,一年一千五百小时,我培养自己的思想能力,至少花掉了二十年时间(1966年——1986年)。我从1966年开始写作,直到1986年才正式出版了第一本书籍《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的比较》。2002年到2015年间因为不再受到出版字数的限制了,于是得以扩充篇幅一倍为《神话与民族精神——十个文化圈的比较》在美国出版。



【101、荧屏能够改变基因吗】


 《“一块屏幕”改变命运?不能夸大在线教育的公平促进作用》(教育思想网 2018-12-14)报道: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刷屏了,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在线教育对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的改变,很多人感动地得出“在线教育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结论。但是,在线教育真的是引发巨变的“那只蝴蝶”吗?

“一块屏幕”有多少可能改变命运

诚然,“互联网+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让贫困学生享有优质资源,但我们绝不能夸大在线教育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

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他们无法跟上成都七中孩子的步伐,下课后失声痛哭,‘实在太难了’。很多学生看着直播,困得不行,不得不站在教室后面,因为站着不容易睡着。”

对此,冰川号张丰评价道:“课堂直播内容只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手段,而真正改变命运的,是他们所付出的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努力,睡更少的觉,做更多的题。这些努力当然也很感人,但我们终须知道,这是应试,不是真正的教育,它的意义还谈不上‘打开一个世界’。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又岂是一块屏幕可以照亮。”

成都七中的一位教育者说:“成都七中的课堂教学是应试法宝,确实精彩,但那恰恰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课堂之外,这些学生所受的教育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而恰恰又是这一部分,在拉大而不是减小城乡教育的鸿沟。”

在线教育要促进教育公平,不是服务于贫困地区的升学教育,这无法带来农村教育的根本改变,也最多只能让少数学生受惠,而应该是服务于怎样能给所有乡村孩子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没有老师,在线课程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只是一堆“废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如果简单地认为,只要采用在线教育,就能补上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那么必定会导致教育投入的偏差,重视硬件投入而忽视人的投入,由于没有人而让现代教育技术变摆设。

学习不是给学生看在线直播那么简单,要有教师组织,并且结合直播课进行讲解、辅导,这从根本上就要求乡村有足够的教师,教师能利用在线课程资源,组织教学。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一些远端的老师声称,虽然不用 “亲自讲课”,但为保证跟上进度,1个直播班的工作量,约等于3个普通班。为跟上进度,禄劝一中把部分周末和平日直到23点的自习安排了课程,帮学生查漏补缺。有老师连上20个晚自习。“每天凌晨1点到家,6点去学校,在家只能睡个觉。”另一位老师说,自己6岁的孩子,每周只有半天能见到爹。

这也说明,在线教育中教师的重要程度,如果没有学校的教师配合、支撑,学生自己跟着网课学,很难起到效果。教师问题仍然是乡村教育的核心问题,这是绕不开的问题。

办好乡村教育,还是要踏踏实实办好学校

在线教育可以为乡村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但办好乡村教育,必须踏踏实实办好学校。

国外乡村教育会利用在线教育资源的前提是,乡村有充足的教师配备,由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在线课程。而我国的乡村,由于乡村教师待遇低,乡村教师匮乏,乡村生活环境差,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在家里。要解决这些孩子的教育,必须立足如何办好乡村学校,而不是发展在线教育,那是花大量的钱(配在线教育设备)打水漂。

从现实看,在线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缩小城乡差距,加强乡村教师队伍投入和建设,改革乡村教育内容,才是关键。这是我国在发展乡村教育时,必须清醒认识的现实。

谢选骏指出:荧屏能够改变基因吗?不能。那么,教育就能改变命运吗?事实上,正如荧屏无法改变命运,教育同样不能改变命运……“荧屏能够改变命运”,不过是在线教育的广告;“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不过是一个榨取教育经费的花招。因为,决定命运的是基因而不是教育;教育最多是开发了基因的潜力,除此之外无法创造奇迹的。穷人要改变命运,有胆量的就敢于触碰法律的红线,就像那些白手起家的巨富们和老革命们一样;至于没有胆量的就吸毒,加入每年几十万人的枉死队伍。因为使人穷困的不是境遇,而是缺乏致富的基因。



【102、宇宙黑洞超越了佛家哲学】


《宇宙中存在没有时间的地方吗?还真有》(大科技 2016-09-09)报道:

1.26秒是一束光从月球到达地球所需要的时间。一个小时由60分钟组成。宇宙已经138亿岁了。也许你认为所有这些都是事实,因为这些都可以用滴滴答答的钟表来证明。

时间既不是真实存在的,也不是我们的主观幻觉,所以它可以变慢、暂停,甚至不存在。

那么,时间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的主观幻觉?它可以变慢、暂停吗?有没有不存在时间的地方?

尽管人类对时间哲学的理解已经有上万年历史,但仍然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为了了解探索神秘的时间,一代代人踏上了探索时间的旅程。

“现在”有几秒?——人能感知时间的流逝,但人们所说的“现在”,实际上是时间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往未来移动时,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某一个点。人类经历的时间可以利用工具测量,比如使用时钟、日历。

自17世纪中期,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成功发明第一个摆钟开始,“计时”的进度不断提高。钟表利用运动,把时间的流逝转换成容易测量的量。

那么,人类知觉里的“现在”有多久呢?原则上,“现在”是稍纵即逝的一个点,但根据一些说法,人类对时间流逝的感觉中,“现在”大约有2.7秒。在这之前的一切都是历史,其余的都属于未来。

谁的时间走得最快?——据说在某些状况下,时间流逝的速度并不总是一样的。这种现象被物理学家称为时间膨胀。

影响时间行走速度的不仅有引力,还有物体的运动速度。如果人类一直围着地球高速运行,时间上也会出现“跨越”。比如说,待在太空最久纪录的保持者帕达卡,这名俄罗斯宇航员花了大约879天的时间生活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在这期间,太空船上的时钟和地球上的时钟之间累积的时间差约为0.02秒。换句话说,帕达卡是来自0.02秒后的未来人,他应该算是“时间旅行者”了。

没有时间的地方——宇宙任何地方都存在时间吗?其实不然,科学家认为黑洞中心是一个没有时间的地方,这个空间被压缩到最小的点,是一个拥有无限密度的时空点——奇点。

这里是难以想象的,因为黑洞本身具有非常巨大的引力,任何光子都没能逃离它的“魔力”,因此没有人能看得到它的内部,即使是利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望远镜。

时间会不会停止或者消失呢?宇宙学家认为时间和宇宙的死亡密切相关。如果宇宙在未来发生了“大崩塌”,即里面所有的物质就好像跌入了黑洞一般,坍缩到一个点,那么宇宙也就终结了,同时,这也是时间的尽头。

但还有另一版本的时间“死亡”设想,它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提出的。他预言数亿年后,宇宙会走向“热寂”——所有的恒星耗尽了燃料,黑洞也耗尽了能量,所有的物质都衰亡了。届时空间将不存在任何原子,时间也将不复存在。

彭罗斯提出的这个版本的时间终结和一个人的死亡很像:人是由数十亿个细胞组成的,而细胞又由原子和分子构成。这些没有生命的成分以奇迹般的方式组织起来,创造了生命。而人类走向死亡后,身体又变成了一堆原子。

宇宙也许也一样,或许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创造了时间,没有这些组成部分,宇宙就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

谢选骏指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在时间的彼岸、时间的死亡地带,这就可以说是“在黑洞里”了。佛言:“善现!弥勒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以色非常非无常、非乐非苦、非我非无我、非净非不净、非寂静非不寂静、非远离非不远离、非缚非解、非有非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宣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九十二,初分着不着相品第三十六之六)谢选骏在《思想主权》里说过,“时间是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形式。”“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这就超越了时间,而不是仅仅坐上了时间机器进行古今穿越——但是,哪里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在宇宙黑洞里。既然如此。“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这就可以说是“黑洞哲学”了。在黑洞里,就比涅槃成佛更加彻底了。



【103、运气的概率】


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家利特尔伍德(John Edensor Littlewood,1885──1977年)曾经指出,生活中随时有可能出现不可思议的事,根据数学统计推算,一个人约隔35天就会见证一次奇迹:“利特尔伍德法则”(Littlewood's law)自称超越了宗教与超自然,纯粹用数学观点加以解释;它所谓的奇迹,是指发生机率百万分之一的事件──它认为一个人每秒可以听见或看见一起事件,而一天当中清醒且保持警觉的时间约有八个小时;由此数据计算下来,大约每隔三十五天就会碰到一次百万分之一的事件。也就是说,只要样本数量足够,任何离谱的事件都有可能发生,再怎么难以解释的情形也变得家常便饭……英国这个“鸦片祖国”的数学家,就以如此狡猾的方式,否认了奇迹作为奇迹的存在。

有人从概率的角度看待神迹,认为过一些时间就会出现一些“小概率事件”。

“小概率事件往往成为神迹,因为无法解释巧合的原因”:

网文《9个惊人巧合造就惊人历史!难道真是天注定……》说:

有些事在现实生活中极少发生,但那些只会发生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巧合,却真真切切在历史长河中发生。当你细细玩味这些惊人的历史巧合,你会对人类历史有新的认识。

第一、杀害林肯凶手的兄弟救了罗伯特·林肯(总统林肯的长子)

在亚伯拉罕·林肯遇刺之前,他的长子罗伯特·林肯正在新泽西州穿越泽西城的旅途中。在等待火车时,罗伯特林肯没有站稳掉落进轨道上了,此时正有一辆火车要缓缓离开。某人出手将他拉至安全地带,他转过身来感谢救命恩人,却惊讶地发现,这是闻名遐迩的演员埃德温·布斯,约翰·威尔克斯的兄弟。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惊人的一个巧合,是缘于总统的儿子却被总统的刺客兄弟所救!但是后来罗伯特·林肯在1881年加菲尔德总统和1901年麦金利总统遇刺时都正好在场。

第二、铁达号和铁达尼号

1898年,英国作家摩根罗伯森(Danger Code);写了一本名叫《徒劳无功》的小说。该著作与《2012玛雅预言》、《达芬奇密码》并称为世界上三大神奇预言之作。小说写了一艘号永不沉没的豪华巨轮,名为铁达号(Titan),从英国首航驶向大洋彼岸的美国。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巨大也最豪华的客轮,船上装备了当时力所能及的一切华贵设施,满船装载的都是有钱的乘客,人们在这巨轮上尽情地享受着。但是这艘巨轮首次出航就在途中撞上冰山,悲惨地沉没,许多乘客葬身海底。谁也没有料到,这本小说中写的故事,竟成了十四年后不幸的现实。1912年4月14日夜间,当时最大的豪华客轮铁达尼号因撞上冰山而沉没。悲剧发生后,有人想起这篇小说,除了名字相同之外,两者还有众多的极其相似之处。

比如:

1、两船都是初次出航就沉没,其原因都是撞上冰山,出事地点都在北大西洋。

2、船名:铁达号/铁达尼号

3、航行的时间:都是在四月份,航线都是从英国到美国。

4、乘客及船数:3000人/2207人

5、救生艇数目:24/20

6、排水量:75000吨/66000吨

7、螺旋桨数目:3个/3个

8、碰撞时速度:25海哩/23海哩

9、乘客伤亡惨重的原因:都是船上的救生艇不够

第三、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是司机迷路

一个二十岁的波斯尼亚农民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影响二十世纪的整个走向,但正是他于1914年某个晴朗的夏日掏出手枪向奥匈牙利斐迪南大公的车队射击。他的死亡事件引发了历史上一连串最血腥的战争,撒下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纳粹主义的种子。

而更可悲的是,它完全有可能不发生,仅仅由于一个巧合:事实证明,普林西普只是意图于那天杀害大公的阴谋者之一,但他由于之前试图用炸弹杀害某人失败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放弃杀害大公了。他步入咖啡馆以迅速平息他的挫败感和填饱肚子,他吃完走出咖啡馆时,正好看到大公的车就停在他的眼前,离他不到二十英尺远。司机显然拐错弯了,在后退时不小心熄灭了发动机,这使得大公和他的妻子成为了杀手静止的目标。在经过快速思考后,他拔出手枪,之后的就是历史大事件发生了,正如大家所说,之后的历史都是因为大公的司机迷路了。

第四、詹姆斯·迪恩的死神之车

1955年,美国著名演员詹姆斯·迪恩死于一场惨烈的车祸。当时他驾驶的是一辆非常不错的保时捷跑车。在迪恩死后,这辆保时捷跑车就像死神附体一般,继续伤害很多人。

比如:

1、那辆被撞毁的跑车后来被拖到了一个修理厂里,在拆卸过程中,用千斤顶支撑的车突然坠地,砸断了一名修理工的腿。

2、该车发动机后来被卖给了一名医生,他将发动机安装在了自己的赛车上,这名医生后来开着赛车比赛时死于车祸。

3、另一名购买了迪恩报废汽车方向轴的赛车手,也死于车祸。

4、迪恩汽车的外壳被人用来展览,然而展厅却突发火灾。

5、还有一次,它从展台上跌落,砸碎了一游客的臀骨。

第五、哈雷彗星和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在1835年他降生的那一年,哈雷彗星曾划过长空。1909年,马克吐温写下如下文字:我在1835年与哈雷彗星同来。明年它将复至,我希望与它同去。如果不能与哈雷彗星一同离去,将为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果然出现,马克吐温他在扫帚星到达的第二天就心脏病发而逝世。

第六、路易十六与诡异的21日

当路易十六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一名占星家就警告他,每个月的21日都要保持高度警惕。这个可怕的预测把小路易十六吓坏了,所以每个月的21日,路易十六都停止一切工作。然而最终路易十六被迫放弃了这一原则,1791年6月21日,路易十六因试图流亡国外而被捕,同年9月21日,法国宣布废除帝制,路易十六正式下台。次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

第七、安德鲁·杰克逊与卡弹的手枪

1835年1月30日,国会山庄发生刺杀杰克逊总统未遂事件,这是美国史上首次有人意图暗杀在职总统。杰克逊当时正自一处葬礼动身离开,一名叫理查·劳伦斯的男子趋身近前,在完全瞄准距离内,持手枪对杰克逊射击,但枪枝卡弹。刺客立即拔出另一枝手枪,杰克逊趁机用空手杖制伏刺客。如果不是关键时刻手枪卡壳,后果就不好说了。

第八、斯大林被帖木儿诅咒

1941年3月21日,斯大林收到一封来自圣彼得堡科学院的文件,信中请求斯大林批准科学队前往撒马尔罕挖掘帖木儿墓,这立刻引起了斯大林的高度兴趣并派遣了科学队前往撒马尔罕。然而在发掘过程中,怪事却频频发生,如科学仪器经常出故障,科学队集体出现头痛现象。此时科学队发现了事情的蹊跷,想要停止此次的挖掘,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此次发掘已经引起了斯大林的高度关注和等待。

就在打开帖木儿石棺的第二天凌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展开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苏联连连挫败,损失惨重。Mikhail Gerasimov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亲自找到了大将朱可夫,详细叙述了事情的全部过程,朱可夫立即将此时上报了斯大林。被希特勒吓坏的斯大林,于1942年7月16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前一天)命人将帖木儿的遗骸放上飞机,围绕莫斯科飞行了三圈(俄罗斯人通常在战争前将神像围绕莫斯科三圈,以乞求战争的胜利),然后重新风光大葬帖木儿。于是德国人便开始吃瘪,最后惨败投降。

第九、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职业

就在肯尼迪总统遇害一个月以前,杀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的教科书仓库大楼里的找到了他的新工作。这家伙一直幻想自己能干掉某个领导人而名声大噪,而恰好肯尼迪总统的车就停在他工作岗位旁边,于是奥斯瓦尔德临时起意拔出了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之一。

(二)

网文《运气的重要》说,中国人讲“命运”,似乎每个人的一生中冥冥中有安排,有人一生一帆风顺,有人则是多灾多难。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弗兰克(Robert Frank)2007年在打网球时突然心脏停止,但一连串“巧合”,让他幸运地活下来。身为经济学者的弗兰克在多年研究后,近日出书分析“运气”在一个人是否成功拥有大量财富中扮演的角色。

一般而言,98%心脏骤停的病患当场死亡,大部分存活下来的病患也将面临永久伤害。但在心脏骤停后两周后,弗兰克教授又回到网球场上,没有任何后遗症。

这怎么可能呢?原来弗兰克教授心脏骤停当天,在网球场几百码外发生一起车祸。两辆救护车赶来抢救车祸伤患,所幸车祸伤患伤势轻微,只需要一辆救护车。另一辆救护车通常驻扎在5英里以外的地区,但当天就停在网球场旁,“碰巧”救了弗兰克的命。

弗兰克说:“我今天活着,纯粹是运气”,或者可以称之为奇迹。无论怎么说,他的存活完全没有自己的任何付出或努力。不管是巧合还是神迹,当天他获得了无形的“帮助”。在过去九年中,弗兰克一直无法忘怀他的“好运”,并用他的经济专长,探究“运气”在财富累积及事业成功上扮演的角色。他想了解,世上这些成功人士真的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及聪明才智而成功的吗?

许多成功人士认为自己的成功来自于苦干实干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强盗理论家恩格斯就说过,天才是九十九分努力加一分聪明)。如果说他们是“运气好”,他们会很愤怒。性格温和谦虚的弗兰克表示,他要告诉富人:“你的财富不是靠努力建立的。”

弗兰克在他的新书《成功与运气:好运和任人唯贤的神话》是想告诉人们,包括有钱人,最好能认识到运气如何能帮助我们成功。

首先,弗兰克强调,富豪们的财富大多是靠自己努力而来。比尔·盖茨、巴菲特或任何其他非常成功的人并不仅仅是好运。他在书中写道: “大多数在市场上最大的赢家都是非常有才华和勤奋的”,但运气在人生中的确扮演了某种角色。

他举例,美国影集“绝命毒师”(Breaking Bad)男主角克兰斯顿(Bryan Cranston)担任演员数十年,但60岁的他是在演出“绝命毒师”后才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但克兰斯顿是在其他两位大明星拒绝演出“绝命毒师”后,才获得这个没人要的角色。

克兰斯顿自己也坦诚地说:“你可以有才华、毅力及耐心,但没有运气,你不会有一个成功的(演员)职业生涯。”

弗兰克教授的论点是,在当今这个赢家通吃全拿的市场环境,运气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加大了赢家的胜利果实。

弗兰克进行了多个模拟实验,每个选手被随机分配到一个技术分数,参加比赛的人越多,能被分配到的最高技术分数就越高。在没有“运气”干涉的情况下,技术越高代表越有竞争力,所以有最高技术分数的参赛者就获胜。

但如果除了技术分数外,再随机分配每个参赛者一个“运气”分数。而这个运气分数只代表每个参赛者最后总分的2%,其余98%的分数是来自技术分数。在有1000名参赛者的情况下,技巧分数最高的参赛者在22%的模拟比赛中获胜。在有100000人参加的模拟比赛中,技术分数最高的参赛者仅在6%的模拟比赛中获胜。

这个模拟显示,在参与者越多的情况下,“运气”虽然只占很小的总分比例,但却对最后结果有更大的影响力。

弗兰克写道,要赢得一个参与者众多的竞争,最后赢家几乎要是在一切情况都顺着赢家的环境才能获胜。反过来说,即使运气只是整体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但很少有赢家能说自己不是很幸运。

弗兰克说:“自天文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人能存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相当不可能的”。“事实上,你在这里生活和呼吸,享受日落本身就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三)

本文所谈论的贝叶斯定理并不是一个新奇的论点,事实上它和贝叶斯主义的本源密切相关。1763年英国数学家托马斯·贝叶斯在他的初稿中提出了贝叶斯定理。这个初稿在他死后由他的朋友理查德·普莱斯发表在《皇家社会》上,并为此书作了序和附录。

吉利斯1987年发表的论文中曾指出:在休谟和普莱斯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普莱斯的序和附录利用贝叶斯定理解答了休谟关于归纳法的困惑。并且普莱斯于1767年发表的最后四篇论文就命名为“基督教证据的本质和神迹的重要性”。这四篇论文运用贝叶斯定理,尝试性地回答了休谟关于神迹的论证。

近三十年来,一些哲学家利用贝叶斯定理,重新考虑了休谟关于神迹的论证。这些讨论的焦点,围绕在休谟能否被恰当地看作贝叶斯主义者。在概率统计学观点下,如何正确地解释休谟,并且如何判断他的论证是否正确?有关神迹的证明,能否为上帝的存在提供证据?

对休谟来说,神迹就是一种自然法则的破坏。这种自然法则建立在一种强有力的经验证据之上。休谟并没有用正式的术语来表述这个论证。

普莱斯于1767年发表的最后四篇论文,就命名为“基督教证据的本质和神迹的重要性”。这四篇论文运用贝叶斯定理尝试性地回答了休谟关于神迹的论证。

本文作者将继续这个探讨尝试性地评论休谟的论证。

一、休谟的论证和普莱斯的回应: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关于神迹的论证和以往许多哲学家的论证相类似。休谟曾这样总结他的论证“任何证据都不足以建立一个神迹除非它的‘虚妄’比它所欲建立的那种事实更为神奇;不过即使是在这种情形下,这两种论证仍可相互抵消,并且较强的论证所能带给我们的信念也只是和减除了较弱的力量后所余的力量相等。”

正如他所说:“一种神迹就是自然法则的破坏。我们的一种坚定的:始终不变的经验,既然已经把这些法则建立起来,所以反驳这个神迹的证明(就事实的本性而论)正如由经验所可能得到的任何强有力的证明是一样充分的。”

一个读过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的人,如果听到有人说斯宾诺莎根本没有否认神迹的存在,他可能会感到非常惊讶!斯宾诺莎否认神迹的存在,这可以说是过去三百多年来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共识。斯宾诺莎关于神迹的观点,在当时和后来一方面受到虔诚的犹太教徒和基督徒的声讨和谴责,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赞同和推崇。这两方虽然对斯宾诺莎神迹观的态度迥然不同但是他们对其认识是一致的。

乔纳森·以色列(Jonathan Israel)说:“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没有哪个观点像他对神迹和超自然事物的彻底否定那样在他那个时代激起了如此多的惊恐和愤怒。事实上在18世纪中期之前在欧洲的主要思想家当中,斯宾诺莎对神迹的否定是独一无二的。”

哈里斯(E.E.Harris)认为:“斯宾诺莎完全排斥对于作为超自然奇迹的神迹之信仰。”

(四)

在上述意义上,谢选骏称斯宾诺莎其实是一个“感官主义者”,他“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以其“理性判断”否决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神学和形而上学。但是,斯宾诺莎毕竟不是现代科学家,他不懂得暗物质暗能量确实存在,因此无法走向更高一级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神迹和奇迹还是有的。只是并不全在我们以往的视野之中。



【104、章鱼粉碎了进化论的神话】


《章鱼和人的异同:人有中枢神经 章鱼浑身是“脑”》(BBC 2020年12月12日)报道:

谁会忘记章鱼保罗及其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的比赛预测能力?研究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形成,跟章鱼有什么关系?哲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海洋学家都会说,关系很大。

人类和章鱼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约8亿年前,比人类和猫的共同祖先古老得多得多,但是章鱼神经系统极发达,一条章鱼身上的神经元数量不亚于一条狗,或者一个人类幼儿。它的智商不亚于许多陆地和水中的哺乳动物。

在实验室和水族馆里可以看到章鱼会开罐头,会猜谜,会用工具,能越狱逃跑,会偷偷溜出水缸转悠一圈再爬回去然后把盖子盖上,不但记仇还会用水喷它不喜欢的人;嫌屋里灯太亮时可以灵巧地让灯泡短路……

在野外自然环境,也可以观察到章鱼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复杂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甚至具有识别和解读周围的人和动物的态度及肢体语言的能力。科学家认为,就意识形成和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言,章鱼之于人类,就像外星人之于人类,比较两者异同正是解惑之道。

这都是因为它具有高度发达又十分奇异的神经系统,仿佛浑身上下都是脑。所以当心,如果章鱼不喜欢你,它会记住你很久。

地球海洋里的“异类”——章鱼所属的头足类动物王国里,具有与人类相似的意识和智能者极罕见,而虽然跟人类的共同祖先远在8亿年前,却有着高度发达、丰满的神经系统,神经元数量跟哺乳动物相仿。不同的是,它没有脊椎,没有担当神经中枢行动。换句话说,章鱼就像一个可以用来跟人类作比较研究的天外来客,比较两者异同,很可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开“意识问题”之谜的钥匙。

物理学家卡洛·罗维利(Carlo Rovelli)曾在一篇探讨章鱼和意识关系的文章中提到一件逸事。多年前他跟一个朋友出海,朋友下水捉章鱼,两手空空回到船上,心有余悸地说,在水里看到一条章鱼躲在洞里盯着他,双方对视片刻,他突然觉得于心不忍,因为“它就在那儿一动不动地瞪着我,大眼睛里满是恐惧。”

章鱼是无脊椎动物,因此与人类、海豚这些聪明的脊椎动物不同。人类和海豚的大脑和脊髓中有数百亿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过神经末梢控制整个躯体的感官和运动。章鱼吸盘里有化学受体,因而可以“品尝”它所触摸的物体。

章鱼全身都是脑——章鱼没有脊髓,大脑中的神经元只占身上神经元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余弥散在全身。它的每条触手都有大量的神经元控制,可以说具有各自独立的意识,自成体系。平时各行其是,处理简单的信息和行动不需要请示“中央”,但必要的时候也会启动高级决策流程,全身协调行动。

章鱼触手的自我意识、认知和伪装比人类或其他动物的条件反射更精密、复杂。切下一根章鱼触手,它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再生,断肢会爬行,吸附。有证据表明被切下的触手具有相当高级的信息处理能力,甚至可以杀敌。

2015年8月,澳大利亚西部一处海滩上发现一头名叫吉列根的瓶鼻海豚尸体,嘴里含着一条大章鱼的触手。尸解发现死因是非溺水窒息,原因是章鱼触手在海豚的舌根、咽喉和食道部位用吸盘牢牢吸住,顽强抵抗,堵塞了海豚的呼吸道,令它窒息而死。罗杰·摩尔是英国布莱顿水族馆一条章鱼,会拧开瓶盖取食里面的食物——章鱼会用工具,多次有人看到野生章鱼用石头堵住自己巢穴的入口,甚至还有人见过章鱼使用空椰子壳作为临时避难所。

章鱼善伪装,在御敌、偷袭或者与同类交流时可以随意改变肤色和皮肤花纹。控制章鱼表皮颜色的是一个复杂的弥漫神经元网络。章鱼的吸盘里有化学受体,所以它们可以"品尝"它所触摸的物体。研究发现,章鱼那么多触手不会纠缠在一起,原因就在于它们有辨识能力,由此推导,也可以怀疑是一种对“自我”的认知,证据之一是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吞吃其他章鱼的触手。章鱼的表皮受神经元控制,可以瞬即变色,高度伪装。

关于“意识”——那么,章鱼能帮助我们解开那些关于意识和大脑的奥秘呢?罗维利认为,这需要先界定一下“意识”。意识(consciousness)实际上是个模糊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他2020年出版的文集《在世界上有些地方善良比规则更重要》(There Are Places in the World Where Rules are Less Important than Kindness,Allen Lane)其中一篇文章论述章鱼和人类主观意识形成机制的关系。几十年来,关于意识的探索主要围绕 “意识的本质问题”展开,而在那之前,意识更经常与灵魂的意义、精神、主观、智慧、观点、角度、解读、自我和自我意识等问题相关联。这些概念相互是有区别的,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意识问题”的指代也各不相同。

随着时间流逝,人们逐渐聚焦到一个问题上:主观经验是怎样从现实自然环境中产生的。什么是“我”?什么是自我意识?通过观察人类近亲,还有其它脊椎动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澄清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引出相关的线索。

椰子章鱼会把自己蜷缩到蛤壳里躲避天敌,合上壳就像一只椰子——罗维利写道,这些线索以一系列待解的问题形式出现。首先是观察、推测、互动、交流、爱恨和吃苦受难能力的本质;这些能力和特征是人类和其他不少动物都具备的。其次,其他哺乳动物如果有主观意识,那么跟人类的主观经验、意识如何区分?同样,比较研究还是解答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于是涉及到可比性。哺乳动物的大脑和行为跟人类相似,而那些在生物链上跟人类相隔太远的,比如阿米巴虫,则没有可比性。他提出,最理想的比较对象是来自外星文明的异族,拥有跟地球人相似的意识的基本元素,但其意识或主观经验却是通过完全不同的结构来形成。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我们或许就能识别哪些是意识的基本元素,哪些是附件。

外星人至少在目前还属于科幻,但章鱼的“诡异”大脑却是不错的替补。浩瀚宇宙无边无际,大自然孕育的生命形式、状态各异,而人类只是无穷的自然产物中的一个。谁能断言宇宙中没有其他高级智能生物的存在?也许其中一种就生活在地球的海洋中?

谢选骏指出:章鱼似乎粉碎了进化论的神话,因为在生命树上和人类相隔甚远的章鱼,在智慧上却与人类如此相近。

《章鱼:地球上的异形大脑》(BBC 2016年3月29日)报道:

当心,如果章鱼不喜欢你,它会记住你很久。与我们一样,这些外星人都有大脑,但主要在胳膊里,而且每条胳膊似乎都有自己的思维。当然,我说的是章鱼。这种有触手的动物——以及它的头足纲近亲,包括鱿鱼和墨鱼——是地球上最古怪、最像外星人的物种。

就连与人类关系最近的物种(猿和猴子),科学家都没能搞清楚它们的大脑结构,更不用说海豚和大象这些关系更远的哺乳动物了。至于章鱼?干脆忘了它吧。我们与章鱼最近的共同祖先大约生活在8亿年前。所以,虽然我们知道它们能从1英寸的小洞钻过去,能打开广口瓶,甚至能自我伪装,但却至今仍对章鱼何以进化出如此与众不同的大脑感到困惑——这种大脑几乎与任何一种聪明的生物都截然不同。甚至连章鱼的大脑容量都存在争议:根据章鱼的种类和你询问的对象不同,其脑细胞据估计在1亿至5亿个。但所有人都认同一个观点:其中过半脑细胞都分布在章鱼的8个触手上。相比而言,人类拥有850亿个神经元,多数都位于颅骨内。

一只章鱼全身约有4000万个受体,多数都位于吸盘边缘,章鱼不仅会利用这种独特的器官触摸周围的物体,还能以类似于人类味觉和嗅觉的方式探测周围的化学物质。可以想象你身体的多数部位都由舌头组成,能够通过触觉和味觉感受整个世界,这样一来,你或许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章鱼的生活。

除此之外,章鱼的皮肤还布满了色素体,因此可以改变自己的外观。亚里士多德早在几千年前就注意到这种现象,他写道:“它捕食时会改变颜色,让自己与周围的石头融为一体。”但亚里士多德还写道,“章鱼是一种愚蠢的生物,”所以,他只说对了一半。章鱼的每一条触手似乎都有自己的思维和意识。在实验室中对一条触手进行截肢(章鱼的触手可以重生,所以这一过程远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可怕),这条触手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仍然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果愿意,它甚至可以爬走。它还可以利用吸盘抓住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推开不喜欢的东西。章鱼吸盘里有化学受体,因而可以“品尝”它所触摸的物体。然而,尽管8条触手各行其是,但章鱼似乎不会因此而把自己打成结。这种能力最近引发了希伯来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尼尔·内舍尔(Nir Nesher)及其同事的兴趣。

他们发现,吸盘可以自动避开章鱼的触手,这也可以解释它们为什么不会乱成一团。尽管如此,章鱼有的时候还是会捕食同类,也就是说,它们并不会随时避开章鱼触手。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内舍尔发现,章鱼可以区分被截肢的触手来自自己还是其他章鱼。所以,虽然章鱼触手通常都能够避开其他的章鱼触手,但当它们想要享受美味时,也可以忽略这条规则。另外,这至少也表明章鱼具备基本的自我意识:只要不是自己的,它们也可以食用章鱼触手。

内舍尔还发现,虽然章鱼的触手可以各行其是,但这种动物仍然能在需要的时候忽略其触手发出的较为简单的条件反射。通过这种方式,章鱼便可“两全其美”:每条触手多数时候都可以自行其是,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动用这种动物的高级决策流程。这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案。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神经系统也遵循了类似的模式。当我们感觉痛苦时(例如手指感到尖锐的刺痛和火烧时),我们便会本能地抽回手指。这种条件反射来自脊髓,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便可在大脑尚未记录这种痛苦前避开危险。不过,章鱼触手自行制定的决策(例如自我认知和复杂的伪装)似乎比简单的疼痛规避更加复杂。

除了触手具备的惊人感应能力外,头足类动物还拥有一流的视觉,能够产生和存储短期及长期记忆,而且可以轻松学会新的任务。有些头足类动物甚至能够使用工具。多次有人看到野生章鱼用石头堵住自己巢穴的入口,甚至还有人见过章鱼使用空椰子壳作为临时避难所。在水族馆里,章鱼以好玩而著称。它们拥有基本的个性,在攻击性和互动性方面表现出个体差异。它们甚至能够通过观察其他章鱼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好几年不练习仍然可以记住这些方法。

它们有时还会把大量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类身上,形成自己的喜好。惹恼章鱼可不明智:它们心中的积怨持续的时间之久远超你的想象。作家赛伊·蒙哥马利(Sy Montgomery)曾经在《猎户座杂志》(Orion Magazine)上讲过一个名叫杜鲁门(Truman)的水族馆章鱼的轶事:“只要一有机会,杜鲁门就会用自己的漏斗(也就是头部旁边用于穿过海水的虹管)向这位年轻女士喷射一股盐水。后来,那位女士考上大学,不再担任志愿者。但当她几个月后回来参观时,这段时间再也没有喷射过任何人的杜鲁门看到了她,就立刻向她喷出水柱。”

实验表明,章鱼拥有极好的记忆力,可以识别出色彩和形状,还能思考谜语。谁会忘记章鱼保罗及其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的比赛预测能力?

由于这种动物的寿命只有短短几年,所以这一切都令人格外惊奇。灵长类动物、海豚、大象、鹦鹉和其他所谓的“最聪明的动物”都能生存好几十年。这也可以解释它们为何进化出了长期记忆能力,以及塑造和保留他人形象的能力,因为能够记住朋友和敌人对于生存而言至关重要。但头足类动物却并非如此,除了交配外,它们没有社交生活,而且寿命非常短暂。

那么,这种黏糊糊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是如何进化出如此高的智商,甚至足以匹敌最聪明的脊椎动物的呢?爱丁堡大学生理学家安德鲁·帕卡德(ANdrew Packard)认为,这是因为无脊椎头足类动物生活的环境必须要与鱼类争夺食物,而且还要避开与鱼类相同的捕食者。由于鱼类和章鱼的祖先都要面对相同的捕食者,主要是鱼龙(帕卡德说,这是“中生代海洋中的海豚”),所以从很多方面来看,它们也要受制于相同的选择压力。化石记录也表明,章鱼跟鱼类有着相似的迁徙状态。它们最早出现在浅滩和沿海水域,随后进入大洋和深海,最后又回到海岸居住。

如果帕卡德所言属实,那么像外星人一样的章鱼之所以具备与脊椎动物相似的智商,是因为它们生活在一个脊椎动物主导的世界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人类祖先的行为在无意间促使章鱼按照我们的想象塑造了它们自己。或者,按照帕卡德所说,“‘如果战胜不了它们,那就加入它们。’自然选择似乎很偏爱那些遵循这一原则的物种。”

谢选骏指出: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用进化论来说明章鱼的特性,因此可以说,章鱼等等的存在,使得进化论等现代科学变成了一种古代的神话。

网文《章鱼不光会做梦,而且还会在睡梦中改变颜色》报道:

章鱼会做梦吗?章鱼在睡觉时身体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引出了这个有趣的问题。章鱼一眨眼就能改变皮肤的颜色和质地,有时它们会依靠自己的变色能力,来躲避猎食者和猎物的视线。其它时候则是通过彩色的外观向同类传达它们的意图。但最近,有只章鱼睡觉时的影像显示,即使是在无意识中,章鱼也会变色。这是一只位于科罗拉多州威斯敏斯特市一家水族馆里的加勒比双点章鱼。

这只章鱼睡觉的时候,其皮肤的颜色从普通的白色变成了深色,然后又恢复了浅色。一开始是珍珠白,随着时间流逝,章鱼的皮肤上形成了灰色斑纹,接着大部分部位都呈棕色斑点,最后才又回到了珍珠白。而在这期间,它一直都在睡觉。

章鱼会变色,但它们其实是色盲——章鱼体内的色素细胞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膨胀或收缩改变大小,高度发达的色素细胞就会改变皮肤的颜色,并在全身形成复杂的图案。

有趣的是,研究员Sara Stevens表示,章鱼碰巧是色盲。但它们拥有虹细胞和白色素细胞,这些具有特殊结构的细胞让章鱼能够感知颜色,并相应地调整它们的色素细胞。“它们调配颜色的确切过程尚未明确,仍在深入研究中。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每一个细胞本身和颜色有一一匹配的关系,”Stevens说道。

章鱼会做梦吗?章鱼和其它头足类动物通常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由于上述的章鱼睡着了,专家们想知道它是否做梦了,以及是否是它做的梦促使颜色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头足类动物的睡眠和梦境越来越感兴趣。2012年,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睡眠中的章鱼出现了快速眼动(REM)。人类有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在这个阶段做梦。而处于该阶段的章鱼则会出现皮肤颜色随机变化的现象。

章鱼没有人类等脊椎动物一样的中枢神经系统,但是,它的八个触角上都有大量的神经细胞。这八个“大脑”给了章鱼控制身体和色素细胞的无与伦比的能力,但会变色的动物却似乎并不总是直接控制其色素细胞的变色功能。而研究人员们则将继续研究这些头足类动物是不是会做梦。(naturalnews)

谢选骏指出:如果章鱼也会做梦,那么进化论就会更加无地自容了。

网文《美国吃生牛肉,日本吃生鱼片,韩国吃生章鱼,中国:佩服到五体投地》报道:

每个国家当中都有自己的美食文化,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有些不同的。不过有些国家他们吃的东西,让其他地方的人非常难以接受。在很多时候,大家吃的还是熟食,不过有些地方也会吃一些生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是生的,就能保持原汁原味,特别的新鲜,吃起来也是不错的。就比如:美国吃生牛肉,日本吃生鱼片,韩国吃生章鱼,中国:佩服到五体投地!

美国人吃西餐,沙拉等一些食物。西餐中的牛肉更是最爱,但是你知道他们其实吃的牛肉都是半生半熟的,甚至对于一些胃口比较好的喜欢吃把牛肉切开还可以看到里面的红血丝,这种牛肉吃起来口感还是很不错的。虽然并不是适合我们的口感和消化,但是他们觉得那是人间美味。他们觉得如果牛肉太熟的话会影响口感,咬不动的感觉。

岛国日本,特别爱吃生鱼片,其实我们有时候,去吃日料或者去自助餐厅,看到那么厚的刺身,生鱼片,尽管有蘸料,还是不敢轻易张口,总觉得怪怪的,但是日本人,他们非常爱吃刺身,尤其是蘸点芥末和酱料,能吃下整整一大盘,也不觉得腥,很多人也许会很奇怪,为什么他们吃生鱼片就不怕寄生虫呢,其实他们的生鱼片是有经过专门的杀菌消毒的,所以,整个国家对生鱼片都是很放心食用的。

生章鱼也是韩国的特色美食,他们往往是直接就把刚出水的章鱼就那样吃掉了,很多人都是不加工也不加料,就直接吃。这对于我们而言其实是很难接受的事情,因为在我们的饮食传统中没有这种进食方式,可是韩国人却能吃得下那些还在活动的章鱼,难道他们不会感到可怕吗?不得不说韩国人牙口很好。

在我们中国,对于吃生的食物,也是不见怪了,在青藏高原,早年间还有着吃生牦牛的放牛郎,放牛的时候包里就揣着一块牛肉,饿了便割成小块吃,那也是因为气候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就地取材,味道怎么样,不难想象。而如今对于沿海一带来说,醉虾,酱蟹,枪泥螺,枪活皮虾,腌虾姑等等都是生吃的,味道鲜美,但也不是直接生吃,这些加了佐料和处理过的生海鲜如何美味,可能只有沿海地区的人才懂得,真不愧是大佬!

谢选骏指出:“韩国人比日本人还要日本人……”,这是一位日本教授亲口告诉我的。而上文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事例势力——日本人吃刺身,韩国人吃章鱼!

网文《刺身》(Sashimi别名“生鱼片”)报道:

说法由来: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由于去皮后的鱼片不易辨清种类,故经常会取一些鱼皮,再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方便大家识别。这刺在鱼片上的竹签和鱼皮,当初被称作“刺身”,后来虽然不用这种方法了,但“刺身”这个叫法仍被保留下来。刺身就是指鱼生之类的东西,指将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直接食用的鱼料理。

生鱼片为世界多地起源。生鱼片在中国古代也是常见的鱼类菜品,后来在古代逐渐式消失,可能是因以淡水鱼为食材的关系。一般淡水鱼寄生虫多于海水鱼。主要原料海鱼,贝类是否含防腐剂否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副作用寄生虫感染储藏方法低温冷冻。

历史来源

中国早于周朝就已有吃生鱼片(鱼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记载,当年周师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之内)迎击猃狁,凯旋。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了这件事:“饮御诸友,炮鳖脍鲤”,“脍鲤”就是生鲤鱼。《礼记》又有:“脍,春用葱,秋用芥”,《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故先秦之时的生鱼脍当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孟子·尽心下》亦有提及脍。曾晰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这亦是成语“脍炙人口”的由来,原意是指脍炙的美味,后来指作品受欢迎和为人熟悉。

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据记载,公元14世纪时,日本人吃刺身便已经成为时尚。sashimi(刺身)一词是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年)开始产生的。关于这个词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一种解释是“刺身”是tachimi的转音。tachi是日本的刀的称呼。(《言元梯》)一种解释则认为“刺身”是“左进”之义。(《黄昏随笔》)“左”的音读是sa;“进”的音读是shin。富山县正好把“刺身”读成sashin。一般的解释是:“刺”为切成小块或薄片,或解释为切成并摆放成拼盘。至于“身”则大多解释为肉。另一种解释是:“刺”是串起来的意思,因串起鱼腮而得名;而“身”就是腮的称呼。此外,还有将“刺身”解释为覆盖品,因切成薄片的鱼肉可以在做寿司时覆盖其上而得名。

1954年12月21日郭沫若曾在日本《朝日新闻》上发表《刺身论》。郭认为:sashimi来自中国语的“三渗”。所谓三渗可能就是用酱油、醋和生姜汁三种来食用生鱼片。他说:samsham(三渗)的发音因日本人不能发鼻音而说成sashimi。正如日本人把“甘”(kam)发成ama,把“暗”(am)念成yami那样。这个解释十分符合郭沫若的十分浪漫和想象力超常的特点,可惜还没有发现什么具体的材料可以支持他的说法。

比较有价值的是日本安田德太郎的在《〈天孙族〉附表》中的考证,他指出:“肉”在马来地区的Suman语里称为sich,在Sakay语里是sach,在喜马拉雅地区的Repucha语中则是man。sich,sach可以同sashimi中的sashi相联系,man则可以同sashimi中的mi相联系。他认为在这前后两种语言里存在着日语sashi和mi的来源。

名称由来/刺身的早期名称

关于中国食用生鱼片的记载,最早追溯至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所载,吴军攻破楚郢都后,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慰劳伍子胥,吴地才有了鱼脍,当时是西元前505年。虽然《吴越春秋》的内容,许多来自民间传说,不全可信,但在没有其他资料的情况下亦可作为参考。

秦汉之后,牛、羊等家畜和野兽的脍渐少见,脍通常都是鱼脍,又衍生出一个“鲙”字专指生鱼片。“脍”和“鲙”经常混用,但不可与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烩”字混淆。

东汉时,广陵太守陈登很爱吃生鱼脍,因为过量食用而得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一类的重病,后经名医华佗医治才康复,但他康复后仍然继续吃生鱼片,终因为贪吃生鱼片而死。

鱼脍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收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条是:“祝阿(今山东齐河县祝阿镇)不食生鱼”。代表了应劭认为不食生鱼是奇风异俗。祝阿人这个习俗一直坚持到隋朝,在《隋书。地理志》中亦有记载。

三国魏的曹植也喜欢吃鱼生,他的《名都篇》里有:“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把鱼生蘸著小虾酱吃。

“脍”是指生的鱼丝、肉丝,也可指醋泡的鱼丝、肉丝。而sashimi(刺身)在那时只是指“脍”的一种烹调技法。只是到了酱油传入日本并广泛使用后,“刺身”(sashimi)才发展成指称类似刺身的名称。

刺身的书写形式

“刺身”二字是用训读汉字书写的形式;古时也常用假名书写(如《御汤殿上日记》文明十五年十月一日,即公元1483年)。前两个音节sashi用“刺”来书写。最初写法并不稳定,古代曾经使用过“指味、差身、差味、差酢、刺子、刺躬”,读音都是sashimi,较多的是用“指身”来书写(见《铃鹿家记》,应永六年,即公元1399年)。“指”读音也是sashi;后来觉得与“指”无关,而是动刀子的,于是找到了有立刀旁的“刺”,于是也就把sashi解释成“切拼盘”和“切好并摆好”。这确乎有点俗词源学的味道。后一个音节mi 倒是多用“身”来书写,意思是指肉。至于用“味”来书写,则显然也是望“音”生义的想当然。

刺身的异名

“刺身”原是关东地区的称呼,有的时候也被称为“uchimi”(“打身”,意为覆盖物)和“tsukurimi”(“作身”,意为拼盘。是关西的一种称呼,一般简单称为tsukuri;也可称为tsukuritoiu)。

至于“刺身”一词在日本还有多种方言的语音变异,如:富山县的sashin和shyashin;八丈岛的sasumi;静冈县、鸟取县的shyashimi。

生产制作/材料

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常见的是金枪鱼、鲑鱼(三文鱼)、鲷鱼、比目鱼、鲣鱼、多春鱼、鰤鱼、鲹鱼、鲈鱼、鲻鱼,等等;也有鲤鱼、鲫鱼等淡水鱼。在古代,鲤鱼则是刺身的上品。还有一些特殊的海产,如章鱼、鱿鱼、墨鱼、鲸鱼也是常见的材料。鲸鱼可以片成较厚的鱼片,但章鱼、鱿鱼和墨鱼却不能片成鱼片,而是利用这些鱼自身的体形切成不算太薄的鱼块,当然也可以算成鱼片。除了鱼片,还有整鱼,一些长不大的微型鱼,如果生吃、活吃的话,也就是一种美味的刺身。鱼肉之外,还有生鱼子,也可以成为刺身。至于香港人食用的生鱼翅,在日本人看来也是一种刺身。但刺身并不限于使用鱼,所用材料的范围很广,有螺蛤类(包括螺肉、牡蛎肉和鲜贝),有虾(一种红色的甜虾)和蟹,有海参和海胆,还有鸡肉(鸡胸脯嫩肉)等等。

做法/原料:新鲜的加吉鱼、三文鱼、金枪鱼、北极贝,裙带菜,白萝卜,切成均匀的细丝,调味品:绿芥末、日本酱油。

制作:1.把萝卜丝码在盘子底下,把裙带菜码一些在萝卜丝上。 2.把海鲜切成长约5cm、厚约1cm左右的细条,铺在萝卜丝上。要点:1.萝卜丝可用专用工具切出。2.要想萝卜丝看上去亮一些,可将切好的萝卜丝放在凉水中泡一会儿。3.海鲜可以上自由市场去买,这样比在超市节省很多钱,而且比较新鲜。4.所有的用料均不需再放任何作料,吃的时候蘸绿芥末和日本酱油即可。

菜品特点/拼盘图

首先,刺身以漂亮的造型、新鲜的原料、柔嫩鲜美的口感以及带有刺激性的调味料,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近些年,随着餐饮业国际间交往的增多,世界各国好吃的东西都能在国内找到。刺身也是这样,它已经从日本料理店走进了数量众多的中高档中餐馆。

其次,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鱼,而且是最新鲜的鱼。常见的有金枪鱼、鲷鱼、比目鱼、鲣鱼、三文鱼、鲈鱼、鲻鱼等海鱼;也有鲤鱼、鲫鱼等淡水鱼。在古代,鲤鱼曾经是做刺身的上品原料,如今刺身已经不限于鱼类原料了,像螺蛤类(包括螺肉、牡蛎肉和鲜贝),虾和蟹,海参和海胆,章鱼、鱿鱼、墨鱼、鲸鱼,还有鸡肉、鹿肉和马肉,都可以成为制作刺身的原料。

在日本,吃刺身还讲究季节性。春吃北极贝、象拔蚌、海胆(春至夏初);夏吃鱿鱼、鲡鱼、池鱼、鲣鱼、池鱼王、剑鱼(夏末秋初)、三文鱼(夏至冬初);秋吃花鲢(秋及冬季)、鲣鱼;冬吃八爪鱼、赤贝、带子、甜虾、鲡鱼、章红鱼、油甘鱼、金枪鱼、剑鱼(有些鱼我们国家还没有)。

第三,刺身的佐料主要有酱油、山葵泥或山葵膏(浅绿色,类似芥末),还有醋、姜末、萝卜泥和酒(一种“煎酒”)。在食用动物性原料刺身时,前两者是必备的,其余则可视地区不同以及各人的爱好加以增减。酒和醋在古代几乎是必需的。有的地方在食用鲣鱼时使用一种调入芥末或芥子泥的酱油。在食用鲤鱼、鲫鱼、鲇鱼时放入芥子泥、醋和味噌,甚至还有辣椒末。

第四,刺身的器皿用浅盘,漆器、瓷器、竹编或陶器均可,形状有方形、圆形、船形、五角形、仿古形等等。刺身造型多以山、川、船、岛为图案,并以三五、七单数摆列。根据器皿质地形状的不同,以及批切、摆放的不同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命名。讲究的,要求一菜一器,甚至按季节和菜式的变化去选用盛器。

第五,刺身并不一定都是完全的生食,有些刺身料理也需要稍作加热处理,例如蒸煮:大型的海螃蟹就取此法;热水浸烫:生鲜鱼肉以热水略烫以后,浸入冰水中急速冷却,取出切片,即会表面熟、内部生,这样的口感与味道,自然是另一种感觉。

日本的刺身料理,通常在套餐中或是桌菜里,同时也可以作为下酒菜、配菜或是单点的特色菜。在中餐里,一般可视为冷菜的一部分,因此上菜时可与冷菜一起上桌。因为原料是生的,外形很好看,故饭店一般都会在冷菜的边上单独划出一间玻璃房,以让厨师在里面现场批切装盘制作,这也成了许多中餐馆的一道风景线。

营养成分

生鱼片的营养价值很高,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是质地柔软,易咀嚼消化的优质蛋白质。它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与微量矿物质。脂肪含量低,却含有不少DHA等的ω-3系列脂肪酸。称得上是营养丰富且容易吸收的好食物。

谢选骏指出:日本侵华时,其部队里最凶残野蛮的成员多是韩国人/朝鲜人,当时中国民间传说,这因为他们是亡国奴,为了卖力表现而特别积极。现在看来,不完全如此,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民族性。



【105、蟑螂的子子孙孙没有穷尽】


蟑螂(Cockroach(es) )是一种有亿万年演化历史的杂食性昆虫。过往泛指所有属于“蜚蠊目”(Blattodea)的昆虫,目前已发现大约有4000多种,与人类的食性重叠,部份蟑螂对人类的家居都有很强的入侵性,它们繁殖力强,在人类家居栖身及觅食的同时,亦会传播多种病原体,因此蟑螂被普遍认为是害虫。虽然蟑螂不受欢迎,甚至要除之而后快,但在历史上有过东亚、东南亚等地居民食用蟑螂的纪录。

以现代的生物分类学,蟑螂约有4000种,其中约有数十种被认为是害虫。除了其中大约有数十种会入侵人类家居,又有数种作为人类宠物饲养及宠物粮食外,绝大部份品种只能在野外山涧树林或昆虫博物馆中见到。家居最常见的蟑螂,大的有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澳洲蟑螂(Periplaneta australasiae)及短翅的斑蠊(Neostylopyga rhombifolia);小的有体长约15 mm的德国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日本姬蠊(Blattella bisignata)及亚洲姬蠊(Blattella asahinai),热带地区的蟑螂一般比较巨大。家居蟑螂普遍夜行及畏光,野外蟑螂因品种而异,趋光性有正亦有负。

一个含有蟑螂的波罗的海琥珀,至少有4千万至5千万年的历史——

蟑螂是杂食性的,拥有科学家所称之“不特化”的口器。这使得它们能够生存在人类四周,很容易就能在厨余垃圾中找到食物。泼掉的食物、垃圾以及下水道里的污物都能够吸引蟑螂,而它们甚至能够取食书上的粘合剂乃至邮票上的糨糊。它们虽然不叮咬人类,但医学昆虫学家曾发现过它们以人类的指甲、睫毛、皮肤、手脚上的老茧甚至睡着的人脸上的食物残渣为食。

致病源

蟑螂穿梭于人类、食物和垃圾之间意味着它们可能会传播多种疾病的病原体,包括: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杆菌、痢疾内变形虫、鼠疫杆菌、钩虫、肠病毒、肝炎病毒、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以及链球菌。当它们进食的时候,经常会从嗉囊里反刍出一点食物,留下少量上一餐吃的东西,好吃下更多新鲜的食物。它们在移动和进食的时候还会排便,从体后掉下的褐色的微小排泄物和辣椒末一样大,这都使得蟑螂能够轻易传播疾病。1960年代,UCLA的研究者发现在南加州的卡梅丽塔斯国民住宅小区通过统一药杀蟑螂后,几乎消灭了这个小区原本高发的甲型肝炎。

家居的蟑螂的身体上带有大量的过敏原,约50%哮喘病患者对蟑螂过敏。

就像很多其他昆虫一样,蟑螂的中枢神经不在头部,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蟑螂就算被去除头部后也可以活动至一星期长的时间才死去。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可钻入人耳并在里面卡住,耳科医生会往患者耳朵里倒入油来溺毙蟑螂,之后还再把它取出来;有些医生会往患者耳朵里喷利多卡因(一种局部麻醉剂),这会让蟑螂感到非常不适,于是就会从耳道里爬出来逃走。

天敌

蟑螂的天敌有壁虎、蜘蛛(最常见的为白额高脚蛛)、蝎子、蜈蚣、蚰蜒、蚂蚁、蟾蜍、蜥蜴等。对其种群数量起控制作用的天敌是膜翅目的蜂类,包括捕食性天敌长背泥蜂科(Ampulicidae,最知名的为扁头泥蜂),以及寄生性天敌旗腹姬蜂科(Evaniidae)、跳小蜂科(Encyrtidae)、旋小蜂科(Eupelmidae)、姬小蜂科(Eulophidae)等等。另外,家猫、猴子及老鼠也偶会捕食蟑螂。蟑螂除了上述的天敌,讨厌蟑螂、把其大量杀灭的人类亦可算是蟑螂的另类天敌。

角色

某些蟑螂在生态上属于“清除者”的角色,亦有一些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某些品种的卵在澳洲、泰国、日本及美国都被认为是高蛋白食品;而中华真地鳖是沿用已久的中药,主治月经闭止、乳汁不通、筋骨折伤、瘀血痛肿等病症。

美国德州大学生物学教授指出,大多数种类的蟑螂靠腐败的有机物维生,这些物质里含有大量氮元素,蟑螂食用这些有机物后,会透过粪便把含氮有机物排放到土壤中,再由植物利用。假如蟑螂灭绝,将对地球的氮循环造成严重破坏。

因为蟑螂反应敏捷,繁殖容易,累代周期快速等原因,这昆虫亦经常用为人类实验的材料。

特性

蟑螂的脚会分泌直径微米级(10的负六次方)的油脂,靠油脂表面张力产生的毛细现象顺利爬上爬下,所以能攀爬墙面不掉落。

生态

蟑螂是繁殖力很强的动物,一对德国蟑螂一年可繁殖成为十万只后代。平常其卵在卵荚内需要15天才能孵化出来,刚刚孵化的蟑螂是乳白色(某些种类蟑螂刚孵化出来时的幼虫则是透明或半透明的)的无翅若虫。若虫取食不久,因昆虫是外骨骼的动物,要长大就必须要脱皮,一龄若虫大概1至2星期后再行第二次脱皮,等到第3次或者4次脱皮以后,就可以看见翅芽,但要达到性成熟之成虫阶段,平均德国蟑螂都要经过6-7次脱皮。而美国蟑螂则要脱皮10-12次才行。蟑螂的生长、脱皮次数和气候因素、食物的获得,有著密切的关系,一般德国蟑螂可在2-3个月内完成生活周期,是属于不完全变态或称渐进变态的昆虫。

存活力

昆虫学家发现12种蟑螂可以靠浆糊活一个星期,美国蟑螂光喝水可以活一个月,若什么都没有可以活三个星期。

另外,蟑螂亦可以闭气达45分钟。亦可以减慢心跳,降低新陈代谢以延长生命。

虽然蟑螂比起其他脊椎动物有较高的抗辐射性,辐射致命剂量比人类高出6至15倍不等,然而果蝇的抗辐射性比蟑螂更加高。蟑螂的高抗辐射性相信是与细胞周期有关。辐射在细胞分裂的时候会造成较大的伤害。蟑螂只会在蜕皮的时候进行细胞分裂,而一个星期之内最多只蜕皮一次。蜕皮大概需要48小时完成。期间若有辐射侵袭,蟑螂的细胞将会受到影响。但并非所有蟑螂皆于同一时间蜕皮,即是说可能有部分蟑螂不受辐射影响。即使蟑螂在蜕皮的时候遭受辐射尘的侵袭,生存率仍然比人类高出很多。

科学家利用肢解的蟑螂身体及头部进行过很多实验,以探讨一些严肃的议题。例如,蟑螂头部有控制成熟的腺体,少了头的身体就不再受到此类激素的影响,这个发现有助于昆虫变态与繁殖现象的研究;而少了身体的头部,则说明昆虫的神经元如何发挥功能。蟑螂是一种变温动物,也就是俗称的冷血动物,因此不必耗费能量来维持体温,需要的食物量比人类少很多。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生理及生化学家康凯尔(Joseph G. Kunkel)说,它们吃一餐就能存活数周,“只要没有天敌出现,它们可以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不移动。”

机械拟态

蟑螂是一种群体性的动物,现时有机械蟑螂可以影响蟑螂体的活动。

神经学家Greg Gage与共同创办人Tim Marzullo一同成立Backyard Brains开发团队,致力于研究如何借由无线电子讯号,刺激蟑螂触须上的神经元,以控制蟑螂的行动。在TED大会发表的演说,他说:“大家都误解蟑螂了,在神经学的领域里,蟑螂对小孩而言可是个活生生的教学教材。”透过远端遥控蟑螂来教导小孩神经学的原理。

《ROBOCON 国际中文版》2013年3月号,报导台湾大学机械所林沛群的仿生机器人实验室(BioRoLa),主要参考日常生活中的生物“蟑螂”。

抗药性

在人类用化学药物杀灭之前,植物早就会分泌毒素杀灭害虫了。有大约5000万年进化史的蟑螂,进化出拥有较强的抗药性能力。

德国小蠊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蟑螂,它每个卵囊可产生更多的卵、孵化到性成熟的间隔也最短,于是种群数量上升得也最快,突变的类型多,抗药性形成更快;雌性一直携带卵夹,有利于卵在卵囊内安全进行胚胎发育;比很多种类的蟑螂体型更小,可以到达小夹缝中;即使雌虫死掉或卵囊提前掉下,在高湿的情况下,卵囊也可存活几小时以上,并正常孵化出若虫。要是有水的话,成虫能在无食物的情况下大约活1个月,但是小若虫在内就会死去。因此,德国小蠊是对人类危害、抗药性最强的蟑螂物种。

一般来说不可能将蟑螂一次性杀灭,只能将其危害程度降低。

中国各地长期使用具有广谱杀虫性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不少德国小蠊对该类药已经产生了抗性,所以应该慎用此种杀虫剂。

抗药性措施

轮换使用杀虫剂;

按照规定的浓度和剂量施用。如果超标,可能会加快抗药性的产生;

复方配制:不但延缓抗药性,还弥补一些药物的缺点;

为了防止有抗药性的蟑螂扩散,应该在施药地区周围投放毒饵、粉剂等药物,形成一道防护圈。

使用生物手段防治:人工合成性激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也可使用天敌防治蟑螂:马蜂可将卵产入蜚蠊的卵囊中,然后蜂幼虫吃掉卵囊内含物。然而,由于生物防治的作用速度慢,防治效果差,因此,对城市蜚蠊一般不宜采用。

使用物理手段防治:使用诱捕器或电子产品防治,但并没有发现,证明后者在治理中的有效击倒和杀死作用。

环境防治:统一组织下清除室内外蟑螂取食和栖息的场所,保持卫生,不给蟑螂留下食物和水源。制作、存放食物的器具,不用时应该用塑料袋包好,或者放在冰箱内保存。堵住、修补室内上室内外蟑螂易躲藏的裂缝和缺口。这在装修时尤其应该注意。

用途

《唐本草》上记载“萤镰,味辛辣而臭,汉中入食之,言下气”。中越边境的少数民族会使用蟑螂来治疗小病以及创伤,白族会将蟑螂捣成泥,敷在疥疮上。用于治疗创伤及溃疡的“康复新液”主要有效成分就是美洲大蠊提取物。其提取物可能还可以用来治疗艾滋病。

包括南美橙斑蠊在内的数种蟑螂可以用作食虫动物的饲料,而少数的蟑螂,例如马达加斯加发声大蠊则可作为宠物饲养。

杀蟑法

近日有人研究,节流阀清洁剂是最有效的杀蟑方法,因为高挥发性物质、有机溶剂用于“强效去除油脂、污垢”,蟑螂腹部有气孔,而它身上总会分泌油脂保持气孔畅通,节流阀清洁剂可以迅速去油,蟑螂的油脂遭到破坏下,很快就会窒息而死。

蟑螂不耐高温,可以使用杯子装热水直接泼下去,马上就不会动了。可以避免因拍打造成的后续清理的麻烦,只需将水擦拭干净,也无须忍受清理拍打后的惨状。比使用肥皂水等其他物品更加方便。因使用的是一般热水,亦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且攻击范围更广。

谢选骏指出:蟑螂像毛泽东等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他们发动人民战争,盗窃所有东西,无孔不入钻营,攫取垄断地皮,聚餐开会庆贺,现在甚至未来都是属于他们的……然后呢?没有了。一切都是循环,没有任何新意。



【106、哲学的起源为何没有起源】


网文《[思辩的历史]米利都学派》(林先生)报道:

1、哲学的起源

讲起哲学的起源,我们就要回到人类的开始。

话说,人类从树上刚下来,尽管此时的人类,还尚未进入文明社会。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类就如同动物一样活在自然之中。

但是,随着人类不断调动智能,人类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并且变化不定。

这实在是个大问题。如果世界是多样的,我们怎么把握这个世界?

如果世界是变动,我们都不知道明天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是否一样,我们怎么生活?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有些人想到,这世界虽然变化万千,他是否有个主宰者存在呢?

于是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神学。将世界、宇宙都诉诸于神灵,一个部族都信奉这个神灵,使得智人,体能逊于其他动物,智能和尼安德特人不相上下的物种,打败了一切动物,自诩为万物之灵。

可是这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还残留一个问题?

既然存在神灵,那么神灵是怎么统治我们这个世界?神灵是不是主宰着我们的所有行为?神灵是如何产生的?甚至有些人,大逆不道的问道,神灵真的存在吗?

于是神灵被取代,一群对世界拥有好奇心的人,成为了哲学家。他们研究世界终极问题,但是不再诉诸于封闭的神灵,而是运用理性工具,通过精密逻辑,去探寻常人看来无聊的问题。

这群人成为了古希腊哲学家。

而在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华大地上也有一群人,面对同样的问题。据说,一位名叫伏羲氏的原始领袖,看到地上的树棍,心有所悟。

他拿起树棍,折断。摆开一个图形,号称“一画开天”,并通过排列组合,图解整个世界和宇宙。这就是“易学”的起源。

“易学”有三大原则,即简易-变易-不易

所谓简易,指的是尽管世界繁杂多样,但是核心是简单的。即思维经济原则,用一个简单的理论,解释复杂的世界。

所谓变易,指的是,世界是变化,一刻都没有停息。

所谓不易,指的是,世界尽管是变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总有不变的,是为规律。

2、泰勒斯

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吕底亚人和米底人正在交战,突然间风云变色、太阳突然不见了,两军士兵,抬头看着这个异像,内心惊恐万分。

到底怎么了?

此时在米利都城内有个人人,宛然一笑,他知道他的预言应验了。

他叫泰勒斯,是哲学家的鼻祖。

泰勒斯有许多贡献,比如他是最早的天文学家。

须知,人类最早的知识都是为了定位时空,在茫茫的平原之上,在隐秘的丛林之中,如果找不到方位,这真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在农业社会,如果不知道一年的时间,如何播种?如何收获?

于是对于原始的人类而言,找准时空,是部落和国家的头等大事。

而时间定位相对于地理定位更为重要。时间定位哪里来?从天象上来,通过天象制定历法。

泰勒斯可谓是天文观测的翘楚,后人评价他,说他是当世最聪明的天文学家,米利都和伊奥尼亚的骄傲。可谓一语中的。

话说,有一天,泰勒斯抬头仰望星空,突然间只感觉虎躯一震,他掉到了井中。正巧被一个女奴看到了。这个女奴嘲笑他,说他只知道天上发生的事情,却不知道脚下是什么。

泰勒斯在天文中,他将一年分成365天,一个月分成30天。并且发现了小熊星座。

所谓小熊星座,是定位地理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如果找见了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这样一来,就可以找见北方在哪。

除此之外,日食、日晷,都是他发现、发明的。

泰勒斯还精通几何学,几何学是一门极具精密逻辑的学科。欧几里得后来著作《几何原本》的时候,很多定理都是泰勒斯提出的。

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圆中,画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非常高兴,杀了头牛庆祝。

他还能通过计算金字塔的影子和我们的影子的比例,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

这些都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家,运用逻辑的纯熟。古希腊的几何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实用,而成为一门具备精密逻辑的演绎科学。

书归正传,对于哲学家而言,自然科学是必备的知识。但是与常人不同,泰勒斯是第一位找寻流变的世界背后的本原。

所谓本原,在哲学上有明确的定义

所有事物都由它构成,它们最初从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形而上学》)

我们看这段话,很明显体现这么几个特点

1、哲学是从神学中增长出来的,这个所谓的本原,是将原有的人格化的神灵,变换为自然物质。这种状态,是为自然哲学。

2、循环和辩证思维,早期的哲学家,具备着辩证思维,他们总是相信,本体产生了万物,万物又复归于它。

3、早期哲学家,都倾向于用某种质料图解世界,这是因为他们尚未了解到逻辑形式对于哲学的作用。

特别注意的是,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并没有提出本体不变的概念(当然这有争议,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认为,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提出来本体不变的思想)。他们所提出的质料元素,是可变的。

对于泰勒斯而言,他只提出一句话,足以成为圣哲,水为万物的始基

“水为万物的始基”,这句话实在太为粗疏,泰勒斯并没有提出他的理论的理由。后人猜想,他可能看到地中海、埃及附近的水,水滋养万物,万物不能离开水而独存。

其实重要的不是泰勒斯为什么提出这套理论。而是这套理论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这套理论至少有这么几个意义。

其一、出现了“万物同质”的理论,即流变的世界,它是由一个单一的质料构成的。

其二、出现了“万物演化”的理论,即暗含着,这个单一的质料,演化出整个复杂的世界。

其三、给出了其后哲学家一个逻辑极点,想想如果是神灵创造万物,你拿什么来反驳?而用自然的质料,后世哲学家就可以以此为基础,通过批判继承的方式,发展泰勒斯的思想。

其四、人类的认知开始出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这点和第一点,侧重于认知的变化。

既然,泰勒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水。他必须解释,水怎么派生万物?泰勒斯并没有正面回答。但是通过一点线索,我们可以知道这么几点

其一、他提出关于“水”的宇宙观,他提出,宇宙都是靠水来滋养,水蒸发,形成气,气形成以太,以太形成火。而水如果坚实的时候,就会化成土。

其二、他提出万物都有灵魂。他为什么提出这么奇怪的理论。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水是本原,而我们感受的世界是变化的。那么变化哪来的?

他说,这是因为,万物都有灵魂,这种灵魂导致运动。这里的灵魂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精神,而是引起运动的能力。

比如,磁铁吸起磁铁,这就是因为磁铁有灵魂。

他进一步发挥,说万物都有神灵,这里的神灵和灵魂的意思大体一致,都是指一种活力。

然后他说,大地浮在水上。这话暗含什么呢?

我们知道,水是流变的,刚好契合万物流变的观念。大地浮于水上,也代表大地是流变的。而大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同样是流变的。这样就把自然和社会贯通在一起。

总而言之,泰勒斯的思想,不在于粗疏,而在于前瞻。他前瞻于哲学的探讨问题的方式(终极追问)、前瞻于万物演化的思脉。由他开始,哲学脱离神学,真正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3、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是米利都学派第二位代表人物。

阿那克西曼德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因为泰勒斯的思想只是给了一个逻辑探讨的起点,一堆问题都没有解决。

最重要的,就是单一的质料,怎么演化出万物?

首先,他提出本原是“无限”,音译的话,名叫“阿派朗”。

所谓无限,是否定性语言。他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质料,他应该觉得,泰勒斯的思想有些问题。

比如,水很明显没有普遍性,至少可以在逻辑上推出,在水后面支配水,还有一个本原。

可是,说是,金木水火土都会出现相同的问题。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本原不是一个具体的质料,而是无限定。因为任何质料都是被限定。换言之,万千世界只是本原的“寄居者”,他都是被限定的。

限于他的认知,他只能提出无限定。

很显然,无限定,他的普遍性更强,更具有包容性。比如,泰勒斯的“水”,很难解释为什么能派生出火?

而无限定,很明显是可以解释的。

但是,问题在于,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到底和泰勒斯的“水”是不是一个层次呢?即是问,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到底是一种抽象的物质概念,还是特定的物质形态?

很明显,应该属于后者。为什么呢?

任何思想总是有其他的特点的,比如米利都学派,他们总是倾向于用某种具体的物质来解释世界。而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一样,只不过他发现,泰勒斯的“水”有其局限性。故形成“无限定”的思想。

其实,同时代的老子,虽然他用玄之又玄的“道”来视作万物的本原,但不免也折射出他的认知局限性,他曾经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都暗示着,他的“道”仍然逃不出同时代哲学家一致的认知。

不管怎么说,“无限定”的思想解决了泰勒斯思想的第一个漏洞。那么他如何解决第二个问题,即本原如何派生万物?

这就要提到他的第二个理论即“对立和分离”。

也就是说,“无限定”并不是一步到位形成万物,它是通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

首先,从“无限定”分离出一对“对立物”,比如“冷热”、“干湿”等等。“对立物”可以各种各样,通过各种各样的“对立物”就可以派生出丰富多彩的万物。

可以看出,“对立物”通过对立的运动,形成万物,然后再复归于它。

这种原始的“辩证法”思想,是早期哲学家都有的思路。比如老子曾经说

反者道之动

这种辩证法思想,蕴含着“循环”思想(从它产生,复归于它)、“对立”思想。

通过这种思想,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他的“宇宙观”,他认为

首先,“无限定”通过产生一组“对立物”,比如“冷热”,产生了一个火球,包围着空气,当火球破裂的时候,日月星辰就由此诞生了。

这种思想,很明显以大量想象为主,但是蕴含着演化的思想,可谓了不起。

这种演化思想,他提出人是从另一种动物变来的。

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可谓前瞻,这提示出,哲学是科学的先声。

注:无限定可以这么理解,在质上是无规定性的。

4、阿那克西米尼

米利都学派第三位哲学家,是阿那克西米尼。

阿那克西米尼的思想,较前辈而言,吸收批判他们的思想。

首先,他批判什么呢?

我们就要说回泰勒斯,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水演化出各个万物。可是问题在于,比如水,演化出气、气演化出土等等。那既然如此,凭什么说是水是万物的本原,事实上,任何一个质料都可以成为本原。

于是阿那克西米尼提出“气”,因为气比水更为本质。

他的主体思想是“万物本原是气”

这就很奇怪,阿那克西曼德应该否定了一个具体质料本原的可能性,为什么阿那克西米尼又回归泰勒斯那路思脉呢?

不管如何,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他的思想。

1、他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气。

2、气是永恒运动的,通过气的稀疏浓聚,生成宇宙和万物。再复归于气。

这个思想,为什么说,是对前辈的超越呢?

首先,他解决了泰勒斯的“水”和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定”的矛盾。这两人的矛盾在于,泰勒斯的“水”,过于粗疏。

虽然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定”的理论,解决了泰勒斯的遗留问题,但是他对“无限定”本身语焉不详,即问“无限定”是什么?

他无法回答,因为他的立足点就是否定性语言。并且我们讲过,这不是一个普遍的物质概念,而是一个立足于泰勒斯理论上的粗疏的猜测。

而阿那克西米尼的“气”,即是一个具体的质料(符合当时的认知,又易于把握)、又能兼顾“无限定”的特点,因为“气”本身也是混沌的,他的包容性相较于“水”而言,普解性更强。

其次,他怎么解决单一本原派生万物的问题呢?

他通过“气”的稀疏、聚散来解释。当“气”的空间量变的不同,导致“质”的变化。

比如,当“气”稀疏的时候,就会变成“火”。当“气”变得浓厚的时候,就会变成“风”。当变得更为浓厚就可以变成“水”,继续变成“土”、“石头”。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思想呢?

因为根据直观上,“火”的重量很轻(所以他能升上去)、而“石头”最重(所以他总是沉下去)。这种重量的不同,被他解释为“气”的稀疏不同。

很明显,尽管他蕴含着“量变质变”的思想,但是这是通过直观得到的,符合米利都学派的认知水平。

并且他通过观察发现,生命不能脱离“空气”而独自存在,因此通过“气”来解释生命,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他提出“气”是灵魂的本原(这里的灵魂是常规意义上的精神)。他把提出灵魂=生命=气。

前两者,是神学的特点,认为在肉体后面有个灵魂在支配,而“气”则是一个纯粹直观的观察。

最后,他凭借“气”来提出他的宇宙观。

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气产生宇宙,并包围宇宙。他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他运行。

但是,这里的大地并不是球形,而是扁平的。因此,他认为日月星辰是做半圆形运动。

这种思想,是纯粹直观上的宇宙观,和中国的“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几乎一模一样。

我们可以想见,通过直观上,大地是一个平板(因为如果是球形,为什么人不会掉下去?),由于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太阳必然是按照半圆形运动。并且,大地是不能动的,因为一旦动了,人就掉下去了。

了解米利都学派的思想,不能用以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生搬硬套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的认知,并没有意识到精神存在对于存在论讨论的重要意义。他们是不自觉的唯物主义者。

并且米利都学派三杰的核心就是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寻规律,然后去把握他。

附:

每年11月第三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2017年11月16日)。很多人问学哲学有什么用?

欧几里得曾经有个故事,有个人问他,学几何学(本质上是哲学)有什么用?

他叫仆人拿几个金币给那个人,并说道:这人竟然要像通过学习几何获得好处。

我不愿列出一条条,告诉你哲学有什么用。相对于历史,哲学更为务虚。

我只想说,哲学的兴盛和衰弱,跟一个国家的兴盛和衰弱有明显的关系。

并且很多新的概念,其实是被哲学家反复讨论过的命题。正所谓

太阳底下无新事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从客观上讲,原有哲学蕴含的学科都被分科到了各个学科,比如自然哲学,被划分成化学、物理学,精神哲学,被划分成心理学。还有好多好多学科都是从哲学分科出来的。

哲学就如同垂垂老矣的父亲,看着这些子孙。或许“哲学已死”,导致,世界还要设立一个日子来纪念他。

但是他至少在历史中存留过,有很多人为他陶醉。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水为万物的始基’,这句话实在太为粗疏,泰勒斯并没有提出他的理论的理由。后人猜想,他可能看到地中海、埃及附近的水,水滋养万物,万物不能离开水而独存。”这种猜测毫无根据。事实上,“水为万物的始基”,是从苏美尔神话来的,苏美尔人看到的水,并非地中海、埃及附近的水,而是两河流域的水、波斯湾的水,他们认为诸神从水中产生。而“水滋养万物,万物不能离开水而独存”一类的思想,在中国古籍《太一生水》中也有叙述了。要知道,希腊人并非文明的创始者,他们和所有的雅利安人一样,只是文明的偷袭者、剽窃者。

在中国,类似哲学的思想是有其起源的,那即是八卦,伏羲的先天图或文王的后天图。在印度,类似哲学的思想也是有其起源的,那就是《吠陀》。但是在希腊,哲学为何没有起源?因为,希腊哲学的起源不在希腊,而在巴比伦的星相学和埃及的几何学。



【107、哲学家帝王的结局并不哲学】


网文《古罗马皇帝康茂德的下场》(2013-05-25 可器)说:

话说公元2世纪的时候,伟大的天国上朝罗马帝国的庙堂之上,坐着一位叫康茂德(也译为柯摩达、科莫德斯)的皇帝,电影《角斗士》里就是以这位皇帝执政期为背景的。

这皇上有来头,他爹就是著名的哲学家皇帝奥勒留。这位伟大皇帝的那本《沉思录》,穿透两千载依然影响着温总理,进而牵动着我们的房价和毒奶粉,也算千古一帝了。

但这位明君有两个污点。

其中一个污点很八卦。他的艳丽老婆,也就是康茂德的妈,养汉子风流成性,史书说全罗马就皇上自己不知道。皇上不仅不知道,还一边可劲封赏野汉子们,一边写书夸老婆温良恭俭像个女神。老婆死球后,皇上真是通过长老院追她为神咧!这女人怕是圆了世上所有女人的梦想:长得美艳,嫁给了世上权力最大和财富最多的皇帝老公,而且该老公还有哲学家和文青的优雅气质,自己既被老公宠爱,又能偷汉子,死了还做神仙。世上还有比这她更爽的女人吗?

奥勒留的第二个污点,就是打破了之前罗马帝国皇位传贤不传子的优良传统,把交椅给了儿子。这位康茂德登基以后,很快就变成一个昏君兼暴君。

话说公元190年,罗马帝国的领土上瘟疫流行,粮食欠缺。康茂德的一个掌握朝政的宠臣克里安德,把原本要免费发放给市民的粮食偷偷拉到市场上贩卖。结果这事就像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民怨一下子被点燃了。

本来市民们是聚集在斗兽场看角斗的,谁知道一场春晚式的高雅娱乐节目就演变成了民变。黑压压的人直奔皇帝行宫,人民的要求是交出克里安德这个人民公敌。克里安德虽然是个小人却不是省油的灯,他本人是禁卫军没挂名的实质指挥者,于是动作麻利地出动禁卫骑兵武力镇压。

手无寸铁的市民哪里对付得了铁骑阵,一路败退回街区。双方在街头对峙,并发生了巷战,市民们躲在建筑后面向禁卫军扔石头瓦块。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军队分裂了。一支步军加入市民的反抗洪流。这支军队到底是禁卫军的一支,还是城防部队的一支,史书也说不清,反正是倒戈了。这一来,禁卫军吃不住了,闹事群众反败为胜重新包围了皇宫。

康茂德此时还蒙在鼓里。因为暴君的特点是只听自己想听的,所以一直没人敢提着脑袋把坏消息通知他,暴君自我过滤信息的结果就是把自己变成了昏君。一直到两个娘们儿(好像有一个是他老妹)披头散发地跑来大呼小叫,康茂德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

为了稳定江山平息民乱,康茂德最后接受了人民的要求,把克里安德的脑袋砍了扔给广场上的群众。此事以人民胜利、暴君认输、爪牙死球结束。

话说后来的康茂德,并没有看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做派依旧,于是两年后被人摁死在浴池里,尸体被挂在笼子里示众,他生前给自己歌功颂德的碑刻雕塑则被悉数推倒。

倒行逆施的暴君,真可谓输得精光……

谢选骏指出:康茂德的孽,其实是他爸爸哲学家帝王造下的。那么,为什么哲学家帝王的结局并不哲学?因为哲学家和帝王,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如果硬要捏在一起,要么是失败的哲学家,要么是失败的帝王。马克思奥勒留的《沉思录》流传至今,相比算是成功的哲学家了;难怪他的老婆儿子很快就证明了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就像江青和华国锋,很快就证明了毛泽东的失败。

康茂德,全名鲁基乌斯·奥雷里乌斯·柯莫杜斯·安东尼奴斯(Lucius Aurelius Commodus Antoninus,(161年8月31日-192年12月31日),又译为柯摩达、科莫德斯、高摩达、柯姆德斯、康莫都斯),公元二世纪末的罗马帝国皇帝,177年—192年在位。康茂德虽然是有名的哲学家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的亲生儿子,但他执政的十二年期间普遍不得元老院与一般人民的喜爱,同时代的史学家卡西乌斯·迪欧将其视为另一位暴君的典范,并结束了过去帝国五贤君时代的繁华。康茂德遇刺身亡后,罗马帝国便陷入了一连串混乱的内战之中。

康茂德在161年出生于罗马附近的拉鲁维乌姆,该年正是其父亲奥勒留成为皇帝的时间。因此康茂德从小就在皇宫中长大。康茂德原有两个双胞胎兄长,但他们相继早夭死去,因此体格健壮的康茂德就成了奥勒留唯一的独生子。康茂德在五岁之龄便列名为凯撒,十六岁受封为统帅,十七岁便得到与父亲相同的称号奥古斯都,成为帝国的共治者。奥勒留极力栽培自己的儿子,为其招聘名师,并带他一起参与日耳曼战争以增加儿子在军中的威望。

180年3月,奥勒留在日耳曼前线病逝,20岁的康茂德在前线成为帝国唯一的皇帝。在他上任之后,立刻改变父亲坚持日耳曼战争的想法,放弃将波希米亚并入帝国行省的方针。他决定与敌人和谈,订立对敌方宽大的停战和约后,率领军队回到罗马城。从此,康茂德未曾再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182年,康茂德在剧院险些受到刺客的暗杀。康茂德逮捕刺客并加以严刑拷问之后,发现暗乱行动之后的主谋竟是自己的同胞亲姊姊鲁琪拉。鲁琪拉大康茂德约十岁,她原本在父亲在世时便拥有“奥古斯塔(皇后)”的称号,但此时康茂德的妻子克丽丝庇娜有怀孕的传言,鲁琪拉出于嫉妒,便打算暗杀自己的弟弟。事败之后,几位牵连的元老院议员遭到处决,而鲁琪拉本人则流放到卡普里岛,几年之后也被康茂德下令处决。

康茂德自此之后便对皇帝的执政工作倦怠,并且时时怀疑帝国的上层阶级对他发动阴谋暗杀。他让近卫军长官帮他处理政务,自己则耽溺在狩猎游憩,并对角斗活动相当热衷。

由于康茂德的怠政,使得他对帝国政界的情势认识不清,造成他受到寝宫侍从的谗言操弄。在他统治期间的前五年,近卫军长官佩伦尼斯仍能掌控帝国的和平局面。184年,不列颠因为镇压当地的起义而发生军团叛变,部队拥立长官普里斯克库斯为他们新皇帝。佩伦尼斯排除征发军队渡海远征的意见,顺利地平息这场骚动。寝宫侍从长克里安德觊觎权位,让康茂德怀疑佩伦尼斯的忠诚,便下令杀死了佩伦尼斯。

克里安德终于在佩伦尼斯死后,接任近卫军长官的职位。他上任之后,独揽中央权力,并大肆出售官职以饱其私囊,甚至出现一年中有25位执政官的怪现象。190年6月,由于克里安德擅自挪用免费发放给公民的小麦到市场贩卖,造成首都的粮食短缺,引发人民上街抗议。康茂德眼见情势难以平缓,便将克里安德交给愤怒的群众,并下令处死克里安德。

克里安德死后,康茂德依然未改变他的执政与用人方针,并且敌视元老院,动辄以阴谋逮捕帝国高层人员,未经审判即加以处死。他还宣称自己为海格力斯神的儿子,并时常亲自下到竞技场与角斗士或野兽搏斗。相对地,元老院与近卫军领袖也因此不断地计划谋杀,双方的关系形同水火。

192年的最后一天,由康茂德的情妇玛琪亚、近卫军长官莱图斯计划,在康茂德从竞技场回宫洗浴时,由摔跤手纳尔奇苏斯将他勒死在浴场。隔天(193年1月1日),莱图斯推举佩蒂奈克斯担任新的皇帝,元老院通过决议承认佩蒂奈克斯的地位,并同时通过对于康茂德的除忆诅咒。

由于康茂德继承了五贤帝时期罗马帝国最繁盛的时期,因此他本人的倒行逆施便格外引起史学家的一片挞伐。三世纪的古典作家迪欧将他视为暴君之后,历来的史学家对康茂德的评价都不高;英国史家爱德华·吉本更在他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将康茂德定位为造成国家衰亡的第一人。在康茂德死后,帝国便陷入了群雄的混战之中;并且罗马帝国传统的共和统治外衣再也不复存在,军事力量兴起,皇权与帝国蛮族化的情况已经无法避免。

近代史学家并未出现帮康茂德翻案的作品。但就某些特定观点的持平评论,由于奥勒留耗费十年的“第二次日耳曼战争”的徒劳无功,年轻的康茂德独排众议停战,造成未来帝国的“六十年和平”,使得奥勒留末期民穷财尽的罗马帝国,得以在康茂德的和平治下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谢选骏指出:如此看来,与其说康茂德是暴君,还不如说他爹马克思奥勒留是伪君子——伪君子、伪善的哲学家帝王。哲学家帝王的结局并不哲学,而是十分俗气。也许正是他的传子不传贤,使得罗马前期帝国的元首制走向灭亡,不得不得让位给罗马后期帝国的皇帝制。而康茂德,就不得不为旧制度的灭亡背上了黑锅。此外,他的哲学家帝王的双重身份,也是失败之源。这多少有点像希特勒,写出了《我的奋斗》这个哲学,反而因此走向了战争的失败。



【108、哲学就是对话】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儿童更聪明,关键是》(2019-10-07 世界华人周刊)报道:

家长越肯在这件事上多花时间,孩子就会变得越聪明!

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1995年,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开启了著名的“3000 万字差距”的调查。

这项研究费时2年半,跟踪调查42个家庭,记录父母和孩子间的对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四岁时,与出生在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会少听到3000万个英语单词。

研究结束时,测试他们的智商是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在孩子们10岁时,贝蒂和托德进行了回访: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由此,“3000万字的差距”成为贫富儿童之间差距的缩影。于是,为了填补这个差距,我们开始给孩子更多启蒙教育,读更多书,送孩子上更多早教班等。

但是,麻省理工最近的研究发现了这个差距背后的秘密: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1

新的研究发现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共同组织了这个新项目。他们以波士顿地区30多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孩子们听故事的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并且回顾孩子与父母在家中互动的录音。

他们发现,儿童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无论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证明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谈话较少的富裕儿童,语言能力和大脑反应较差,而且比贫困儿童的结果差;而贫困儿童在谈话更多的情况下,大脑反应同样好。

并且,大脑活跃程度与儿童听到多少词汇无关,但与会话轮流次数强烈相关。和父母交谈更多的儿童,在之后的标准化测试中取得了更好的分数。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中说:父母和孩子谈话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这非常神奇!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儿童是社交型学习者。他们从与他们有关系并让他们感到安全的人身上学习。从婴儿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观察到这一点。婴儿除了从环境中学习,其认知、语言发展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

父母和孩子交谈,尽管用词简单,但会话中除了语言内容,还有非语言方面的信息。如肢体语言,成人反应能力,以及社交方面的信息。这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头推理能力。

研究人员指出,交谈不仅促进亲子关系,也促进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交谈具有一种强大驱动力,让人类多方面能力同时发展。所以,当我们想通过给孩子读更多书,或灌输更多想法来弥补“3000万字的差距”时,不如更多地与孩子交流,因为后者对孩子大脑发育影响更大。

对大脑来说,最重要的是互动。

那么,跟儿童交谈,如何做到有效互动呢?

上面提到的会话轮流次数是关键。这里面的原则包括花时间倾听,等待,不总是直接给答案。

比如,孩子都喜欢问问题,如何回答也有技巧。这里举个例子:

孩子:树是怎么长出来的?

妈妈:还记得我们上次种绿豆芽吗?(不直接给答案说“是种子发芽长出来的”。)

孩子想起种豆芽的事:记得。

妈妈:你看,绿豆能发芽,发出芽来还会长出叶子。大树是不是也有叶子?

孩子:是的。大树也是绿豆发芽长出来的吗?

妈妈:不是。绿豆是种子,种子能发芽。昨天你吃苹果是不是看到了苹果籽呀?

孩子:是的。苹果籽也能发芽吗?

妈妈:对啦,苹果籽也是种子,发芽长出来的就是苹果树。不同植物,种子也不同哦。

孩子:那大树是什么种子发芽的呢?

妈妈:那就看是什么树了。

……

通过给孩子提供思考的线索,慢慢启发下来,孩子的一个问题,妈妈就跟他就进行了多次对话,还可以发散开去谈论更多。

这样的对话就好比打网球,我们要跟孩子发球、回球,多打几个轮回。

3

培养儿童的共情力

但有一种情况网球就难以打下去了,就是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他们大脑中负责理性那部分还没有发育成熟。

当孩子有情绪了,即使是蛮不讲理,我们大人也要负起更多处理双方情绪的责任。

这种处理在心理学上叫共情。就是识别出他人的情绪,再换回思考理解对方情绪,同时也明白对方和我们之间的界限,做出温暖而理性的反应。

这一步就像打网球时,等待球落到地面弹一下再打回去。也就是当孩子发来带有生气、委屈等情绪的红球时,我们让红球在地上弹一下,变成绿色了再接。

举个例子,孩子玩到很晚不肯做作业,对我们的催促很反感。这时我们先描述看到的情绪:“我知道催你写作业,你很烦。”或者“嗯,我知道你还想玩。”

这样孩子就能感到自己的情绪被大人理解和接纳,会平息一点。如果不接纳他的情绪,指责他命令他,他会更对抗,或者敢怒不敢言把情绪压抑下去。

处理完孩子的情绪之后,我们可以给孩子回球了。同样要给孩子绿色的球,别把我们的情绪直接发过去。可以不带评判地表达我们的感受。

比如:“可是我担心再晚没时间做作业,作业写不完啊。”

或者“你到了作业时间还不写,我很生气。”

或者“作业写得太晚,就会晚睡,你明天很难早起。也耽误我的时间。”

总之,只描述孩子的行为,不加指责地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这也是提醒他注意别人的感受。

双方情绪都处理好了,就可以开始解决问题了。孩子说他的想法,我们说我们的想法,商量是马上写作业还是再玩5分钟再写。

如果商量过程中有情绪,仍然是表达: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需要如何做才能消除这样的情绪。

这种共情式对话,不仅仅是追求和孩子的沟通更顺畅,也是在教孩子高情商地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社交技能。

重要的不是谁输谁赢,而是借这个机会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孩子平时在学校,将来在职场,处理人际关系都是需要这个能力的。

当我们羡慕富裕家庭里那些口才好得不得了的孩子,那些上各种早教班、记忆训练的孩子,那些有音乐启蒙而多才多艺的孩子,不要忘了聊天这个塑造孩子大脑的最好方式。这是任何家庭都消费得起的教育。

聆听、尊重与孩子的对话,远远超过那些昂贵教育机构和补习班的效果。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父母用心的陪伴。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点滴里。

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什么最宝贵?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结,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人性。而这种联结很大部分都来自我们日常有来有往的对话。这情感联结不但让我们成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更使他们成为了很有人性的人。

谢选骏指出:对话使得孩子聪明——我在车上看到,黑人很少和孩子对话,要么不理,要么呵斥;南美人也很少和孩子对话,一般都是听之任之;只有“白人”和孩子的对话多些。至于华人,我就不说了,不好意思,大家自己都懂的。其实,哲学就是对话,所以封闭社会没有对话,只有宣讲;专制社会没有对话,只有命令。封闭社会和专制社会因此是没有大脑和哲学的。哲学就是对话,所有的哲学都是在对话之中发展起来的!



【109、真菌可以把废人变成有用的东西吗】


《蘑菇拥有你未曾想过的神奇魔力》(BBC 2019年4月7日)报道:

安德森(Jim Anderson)的脚下正躺着一个怪物。早在波斯王薛西斯(Xerxes)向古希腊宣战之时,它就一直存活着。重量超过三条蓝鲸。它的胃口非常大,能吞下大片森林。但它并不是希腊神话中被遗忘的野兽,它是一朵蘑菇。

安德森正在密歇根北部半岛的克里斯特福尔斯(Crystal Falls),探索当地一片平淡无奇的林地。此行的目的是探访林地生存着的微生物有机体,距离安德森团队首次发现它已经30多年了。它的学名叫做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

在亚洲、北美和欧洲的温带林地里,都能找到高卢蜜环菌的踪迹。它们生长在枯木和将死的树木上,加速腐蚀分解的过程。这种蘑菇只有子实体暴露在地表,最高能长到10厘米。子实体呈鳞片状的黄褐色,外表与毒蕈类似。

20世纪80年代末,安德森团队来到了克里斯特福尔斯,在森林地面的覆盖层和表层土壤下,发现了大量高卢蜜环菌群。最初以为是一个丰富的蘑菇群落,后来发现,菌群是一个巨大的真菌体。团队估计,这个真菌体占地至少91英亩,质量约达100吨,至少生长了1500年时间。它的发现,刷新了俄勒冈州高卢蜜环菌保持的最大真菌的世界纪录。

安德森表示:“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报道正是在愚人节发布的,所以很多人觉得我们在开玩笑。2015年的时候,我们决定再回去看看,验证当时所见的就是高卢蜜环菌单个个体的推测。”

2015年至2017年间,安德森的团队多次回到此地,从林地的各个角落采集样本,并利用多伦多大学的实验室,通过测序仪对采集的DNA样本进行分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基因分析技术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新技术使这一分析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处理速度更快,而且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分析了最新样本之后,确认这朵高卢蜜环菌就是单个个体,而且比之前预测的体积还要大,生长时间还要长。最新的分析结果是,这朵蘑菇比预测的要大4倍,生长年限要再往前推1000年。如果能秤重,整个蘑菇大概能达400吨左右。

然而,分析研究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其中含有的物质,能帮助人类用来抗衡现代医学界最大的敌人之一——癌症。高卢蜜环菌因何能存活这么长时间和长得这么巨大?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这种菌菇的变异率极低,这就意味着菌菇的基因编码极少会发生改变。

个体生长时,体内的细胞会一分为二,诞生出新的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内的DNA可能会损伤,导致蛋白质合成时产生错误,这个过程叫做变异,变异会改变基因编码。一般认为衰老就是这种机制产生的。

在克里斯特福尔斯发现的高卢蜜环菌中,有一种内在的抵抗DNA损伤的能力。团队在森林的不同地方采集了15个样本进行了测序,结果发现,在1亿个高卢蜜环菌的基因编码之中,发生改变的只有163个基因编码。

安德森说:“变异率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除非每分裂一次,这朵蜜环菌就长大一米,否则这样低水平的变异率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细胞是十分微小的东西——每个细胞大概只有几微米。因此,要长大一米,大概需要分裂出数百万个细胞才行。”

安德森团队认为,这种真菌体内有一种机制,能够抵制DNA损伤,只有这样才能让它的基因组如此稳定。虽然无法给出确切解释,但高卢蜜环菌惊人的稳性,给了人们启发,为人类健康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某些癌症中,当检查和修复DNA的正常人体机制被破坏时,细胞内的突变可能会失控。安德森说:“高卢蜜环菌的某些成分,似乎能与癌症的不稳定性抗衡。观察一组培养了相同时间的癌细胞和蜜环菌细胞,癌细胞由于几经变异,已经无法辨识。而高卢蜜环菌则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观察到它是如何变化成现在这样,并与癌细胞进行比较。”

这样的研究,不仅能让科学家更了解癌细胞变异的机理,还可能提供治愈癌症的新思路。安德森团队的研究,发现了真菌能帮助人类这块尚未触及的领域,但他们并不准备展开研究,他们希望有更年轻、更专业的团队来做这项工作。这样的团队才更了解癌症遗传的复杂性。

真菌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生物之一,这些微小生物的总生物量超过地球上所有动物的总和。人们还在不断发现新的真菌。据估计,生物界约有380万种真菌,其中有超过90%都尚未被发现。仅2017年,科学家就新发现了2189种真菌。

伦敦英国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最新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强调,真菌目前已经有数百种用途。从造纸到清洗脏衣服。就疫苗和生物制剂来说,原材料中有大约15%来自真菌。乙肝疫苗制剂是一种复合蛋白,是在酵母细胞中培养而成的。而酵母则是真菌的一种。

知名抗生素盘尼西林,其实是在常见的家庭霉菌中发现的,是生长在面包上的一种霉菌。还有很多抗生素,也是用真菌制成的。治疗偏头痛和治疗心脏疾病的他汀类药物也是从真菌中提取出来的。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其主要化学成分提取自某种感染蝉若虫的真菌。

普雷斯科特(Tom Prescott)是英国皇家植物园的一名研究员,主要研究植物和真菌的各种应用。他说:“真菌会侵入昆虫体内,取而代之。真菌能分泌一种化合物,抑制昆虫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我们发现,这种化合物对人类也同样有效。”

研究人员认为菌类给人带来的帮助,如今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林纳科斯基(Riikka Linnakoski)是芬兰自然资源研究所的一名森林病理学家,他说:“已经发现真菌能够抵御病毒性疾病。真菌合成的某些化合物,能消除多种病毒,”例如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和腺热病毒等。人们还发现,真菌合成的化合物中,有些成分能够治疗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如艾滋病毒和寨卡病毒。林纳科斯基说:“我相信,生物活性化合物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真菌富含的大量生物活性分子,在未来可能会被制成各种抗病毒药物。”他参与的一个研究小组,主要研究哥伦比亚红树林中的某种真菌能否制成新型抗病毒药物。目前尚未有突破性进展。许多研究证明了真菌能够抵御细菌攻击,是很好的抗生素来源,但是用真菌制作抗病毒药物的提议还未被通过。

林纳科斯基认为,科学界的明显疏忽有两个原因。一是从自然界采集和培养数量巨大的真菌并不容易;二是真菌学家和病毒学家长久以来缺乏沟通。但他相信,利用真菌制作抗病毒药物,并进入临床使用,只是时间问题。林纳科斯基还认为,在极端的环境中寻找真菌物种,比如深海海床沉积处、生存条件多变的红树林,其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可能更令人兴奋。他说:“人们认为,在极端条件下会刺激真菌产生独特的、结构上前所未有的次生代谢物,次生代谢物十分罕见,在结构上是前所未有的。但不幸的是,能够产生这种新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许多生态环境如红树林,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

真菌除了能应用于医疗,还能帮助人们解决其他问题。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郊区垃圾填埋场,发现了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真菌,能够解决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伊斯兰堡真纳大学(Quaid-I-Azam University)的微生物学家哈桑(Fariha Hasan)发现,这种塔宾曲霉菌能够迅速分解聚氨酯塑料。现在许多产品都是用聚氨酯塑料制成的,包括家具泡沫、电子产品外壳、粘合剂和薄膜等。如果弃置于土壤或海洋,很多年都无法分解。但塔宾曲霉菌能在几周内将其分解干净。哈桑的团队目前正研究如何利用真菌降解塑料垃圾。生长在腐烂的常青藤叶上拟盘多毛孢属的孢子菌,这种真菌能够大量分解塑料。人们希望利用它们,解决日益严重的的废物处理问题。

事实上,人类所产生的污染物菌菇有很强的吞噬力。已经发现一些菌菇,它们能清除土壤中的油污、降解有害重金属、消耗农药残留,有的甚至还能吸收辐射。然而菌菇还能够帮助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世界各地的许多研究团体,正试图利用真菌产生的类似血管状菌丝体的这一重要特征,来制造可以替代塑料包装的材料。真菌在生长时,这些菌丝体会向外伸展,深入土壤的角落和缝隙,并与土壤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天然的粘合剂。

2010年,Ecovative设计公司开始研究,如果利用这种特性,并结合天然的废弃物,如稻壳、木屑等,来生产一种代替聚苯乙烯的包装材料。在他们的早期工作中研制出了真菌复合材料,利用麻类植物作为基础材料生产产品包装。人们把真菌孢子、面粉和可重复使用的模具放在一起,让它们生长9天。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酶开始消化废物。一旦材料形成所需的形状,将其加热处理使材料干燥,防止其继续生长。由此得到的菌菇包装是可生物降解的,这种材料已经被戴尔等公司用于包装计算机。该公司还研发出一种泡沫,也是利用菌丝体长成的。可以用这种泡沫做运动鞋、绝缘材料,还能用于仿皮革面料。Bolt Threats是一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纺织公司,Ecovative设计公司与之合作,将废玉米秸秆与菌丝体的结合物塑形后,进行鞣制、压缩的工序,最终制造出垫子。整个过程需要数天时间,而不是动物皮革需要数年。

设计师麦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正在寻找利用菌菇皮革和鞋履设计师西奥卡罗(Liz Ciokajlo)使用菌丝体,来制造一个20世纪70年代月亮靴潮流的现代新形象。阿塔纳苏(Athanassia Athanassiou)就职于意大利热那亚理工学院,是一名材料科学家。他一直在利用真菌,开发治疗慢性创面的新型绷带。他发现,通过改变菌丝体所消化物质,可以改变菌丝体的性质。真菌消化的物质越硬,如比木屑而不是马铃薯皮,所得到的菌丝体材料就会越坚实。这就将真菌的应用推广到了更广阔的平台。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MycoWorks的公司,一直在开发以菌菇为原料生产建筑材料。他们用木材作为菌菇的消耗基,制造出了比传统的混凝土更加阻燃、更加坚硬的砖块。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的生物技术专家黄恬(Tien Huynh)一直在进行一项研究,他的团队将菌丝体与稻壳和碎玻璃混合在一起,制造出了类似的真菌砖块。他说,这种建筑材料不仅造价低廉,而且更加环保。同时也解决了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许多家庭遇到的白蚁问题。每年白蚁给房屋造成的损失超过十亿美元,而稻壳和玻璃中含有的二氧化硅不能为白蚁所食用。

黄恬说:“我们也利用真菌生产各种酶,并且打造不同属性的新生物结构,包括隔音性、强度和韧性等。”他的团队还在研究利用真菌生产甲壳素,这种物质广泛应用于食品增稠和化妆品行业。他说:“甲壳素通常是由贝壳类生物加工而成的,存在过敏可能。而真菌生产的甲壳素是不会引起过敏的。今年我们预计还会推出更多基于真菌生产的产品。真菌资源真的很迷人,而且几乎没有被开发过。”

真菌还可以与传统建筑材料结合使用,生产出一种能够自我修复的“智能混凝土”。如果有裂缝出现,真菌的生物活动会分泌出碳酸钙(混凝土的主要成分),将裂缝填满、修补建筑损伤。卡利塔(Gitartha Kalita)是印度古瓦哈提阿萨姆唐博斯科大学的生物工程师。他和同事们利用真菌和干草废物,研制出了建筑木材的替代品。他说:“使用菌丝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在人们眼中的农业废弃物,实际是真菌生长的资源。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退化了,所以我们要用可持续的方式来替代现有的材料。真菌可以把废物变成对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谢选骏指出:真菌如此神奇,但是,它可以把废人变成有用的东西吗?显然不能。因为即使它可以有效处理人类的遗体,也没有人敢于运用其“研究成果”的。而未来的百亿人类将面临着方面的极度拥挤。



【110、正因同根生,所以相煎急】


《魏京生胞弟魏小涛法国过世》(2019-02-04 转载法广RFI 小山)报道:

中国民主运动海外联席会议主席魏京生的弟弟魏小涛,2019年1月28日晚于法国巴黎离世,享年65岁。魏晓涛因哥哥魏京生从事中国民主运动受到牵连,十几年前魏京生到巴黎出席一个活动,魏小涛前往巴黎探望,被中共查知,此后就开始了流亡生涯。魏小涛遗体告别仪式及葬礼于2月4日巴黎举行,原北京四通公司总裁万润南亲题挽联:「何去匆匆神舟正破晓;此行悠悠天国听惊涛」。魏京生在美国为魏小涛撰写了悼文。

据自由亚洲消息,魏晓涛 中国民主运动海外联席会议主席魏京生的弟弟,2019年1月28日晚巴黎离世,享年65岁。遗体告别仪式及葬礼2月4日法国举行,原北京四通公司总裁万润南亲题挽联:「何去匆匆神舟正破晓;此行悠悠天国听惊涛」。(马立克 报道)

魏晓涛的追思会星期六(2月2日)在法国巴黎举行。魏晓涛因哥哥从事中国民主运动受到牵连,十几年前魏京生到巴黎出席一个活动,他前往巴黎探望,被中共查知,此后就开始了流亡生涯。

魏京生对自由亚洲表示,弟弟病重期间,由于中共当局的安全威胁,及没能拿到国际旅行证件,他没能陪家中最亲近的弟弟走过最后一里路,只能委派中国民主运动海外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黄慈萍前往法国,他实在是遗憾与无奈。

魏京生说:当然受到牵连,后来他到巴黎来看我,不让他回去了。不让他回去,他回去后,又从机场给遣返巴黎了。遣送回巴黎,不让他回去,然后我让法国外交部的人去问,问中国外交部、法国大使馆,中国外交部说,你们要把他送回来,我们就把他关到监狱里去。所以连法国人都说,没见过这么流氓的外交官。

魏京生对自由亚洲表示,当年弟弟不听从中共的招呼,坚决不按当局的要求,和哥哥划清界限,更使得弟弟的事业、生意受到围剿。自己的政治立场牵连到弟弟,他深感愧疚。

正在法国筹备追思会的魏京生基金会执行主任黄慈萍对自由亚洲说,魏晓涛为人幽默、帅气,复旦大学毕业就进入了核工业部二机部工作,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工程师。除对一直坐牢的哥哥魏京生照顾有加,同时也对从事民主事业朋友慷慨解囊。

据黄慈萍说:月初的时候我就来巴黎,因为我知道他身体不行,我就想也许机会不多了,我就来看他。他是他们家最聪明的,到甚么程度?他就是过目不忘,所以他读书的话不用功都能得满分。在老魏(魏京生)被捕之前,他甚至出过钱,来帮助老魏开展他的民主活动,帮助六四受难者家属等诸如此类的,但因此受到当局的迫害。

报道指魏京生一家其实与中共渊源深厚,父亲魏梓林在国共战争时期就是解放军正军级将领,是组建中国民航和空军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魏家当时与毛泽东为邻居,魏京生母亲被毛泽东推荐为毛岸英的古文和历史家教老师。魏梓林因受到儿子牵连,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就要离休。但魏京生双亲去世,中共都不允许他回国奔丧。

以下是魏京生得知弟弟去世的当天晚上,为魏晓涛的追悼会写的悼文。

我的弟弟魏晓涛,小名陶陶。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五日生于北京,二零一九年一月二十八日,巴黎时间晚上九点五十五分因癌症去世于巴黎。终年六十五岁。

我们家人一向不注重繁文缛节,也不崇尚华丽辞藻,因此我只简单回顾他的一生,以此寄托哀思,也让大家对他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陶陶从小就非常聪明,这可能是从我父亲的过目不忘继承来的,也因此十分自负。去世前不久,还得意洋洋地说我不如他聪明。也确实,他读书从来不用功,可却门门满分,让旁人不免羡慕嫉妒恨。

也因为不必认真读书就成绩优秀,所以时间精力不免多用来淘气和体育运动,所以他身体也比我好,但是挨打也比我多。于是养成了察言观色的好本领,一看父母脸色不对就逃之夭夭。也因此长大之后比我混得好,一路顺风顺水,没遭遇什么大的挫折。

遗憾的是文革耽误了一代中国青年,他只读到小学毕业,就随我参与了运动,因为参与反毛泽东反江青的活动而被抓进学习班。之后,他又随我一起回到老家当知青,了解了中国农民的苦难,也交了不少农民朋友。多年后他带着德国记者周劲恒采访我下乡的历史,得到了当年很多朋友的帮助。

一九七零年,我们分别在四十七军和四十一军当了兵,此前他还在我父亲的干校呆了半年,我则提前半年去了长沙。因此我们不在同一个部队。据说他在军队里成绩也特别出色,曾在当时的教导队,也就是后来的军校当教官。春风得意,所以他比我晚了两年回北京。

回京后他去了二机部五院当工人,随即被推荐上工农兵学员的末班车,在复旦大学化工系读书。毕业后回到五院成为技术人员,并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每年都拿回几个科技奖。很快,他就被评为全国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并用他的发明帮助了几家乡镇企业脱贫致富。

在我一九九四年第二次被捕之前,他出钱帮助我开展民主活动和帮助六四受难者亲属。并因此受到当局的迫害,乡镇企业的钱收不回来,自己的企业不准经营只能倒闭。在他不得不在家休闲期间,仍然联络各省的民运朋友,成为民运朋友的一个联络站。

在他来欧洲探望我期间,偶尔来到我们开会的会场观摩被人告密。再回北京时,他在机场被强制遣返回法国。法国外交部认为这不合法,中国公民只能被遣返回中国,怎么能遣返回法国呢?中国外交部回答说,你们要是把他送回中国,我们就把他关进监狱。法国外交官私下说:当了几十年外交官,没见过这么流氓的外交回应。

魏晓涛因此只能留在法国当难民。因为不会法语,所以他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以致心情郁闷,借酒浇愁,常常发泄无名之火,得罪了不少朋友。我在此向大家道歉,因为这都是因我而起。过去他曾经是个脾气很好,人见人爱的帅小伙。

很多朋友为民主自由付出牺牲,并不仅仅是他们本人在付出牺牲,他们的亲属也在为中国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他们还要忍受来自共产党的造谣污蔑泼脏水。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也因此我们理解,这世界上的好东西,都是很多人付出代价获得的。每一个民族,都要记住并且尊重这些牺牲者。因为他们的牺牲,西方各国人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因为他们的牺牲,中国人民也必将获得人性的解放和生活的幸福。

2019年2月2日在魏晓涛追思会上播放了魏京生所写悼词。

谢选骏指出:“魏京生一家其实与中共渊源深厚,父亲魏梓林在国共战争时期就是解放军正军级将领,是组建中国民航和空军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魏家当时与毛泽东为邻居,魏京生母亲被毛泽东推荐为毛岸英的古文和历史家教老师。魏梓林因受到儿子牵连,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就要离休。但魏京生双亲去世,中共都不允许他回国奔丧。”其实不仅魏京生如此,海外民运的头面人物大都如此。万润南、严家其、陈一咨如此,王丹、吾尔凯西也是如此……回首古事,诗人曹植受到亲哥曹丕的迫害,写下了怨愤之词曰,“本是同根生,所以相煎急。”书呆子曹植不懂“正因同根生,所以相煎急”的道理,但共产党却很懂得,所以党内斗争特别残酷——为的就是争夺同党同门的领导权。海外民运,大体上就是共产党内的民主路线在海外所衍生的运动。曹植不擅争夺,所以丧失了领导权;曹丕的儿孙也是如此。(据《世说新语》记载,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曹植将被处死。曹植没走到七步,便吟出讽刺骨肉相残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111、正直的人一旦黑了心就会万劫不复】


网文《做一个正直的人》(2002-09-25)报道:

附近的一所大学邀请我在毕业典礼上讲话,一位朋友对我说:“这还不容易,你只要向他们提供一条万无一失的成功秘方就足矣了。”

这是句玩笑话,但它却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对此想得越多,就越相信的确存在着这么一种灵丹妙药,只要人们有识别它的聪明才智,并能付诸实践,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可以得到的。 

在美国的工业社会中,那些前途远大的人所面临的竞争是严峻的。一年接着一年,实业家们苦心研究年轻人在学校里的成绩,审查他们的申请,为符合理想的人们提供特殊的优越条件。然而,他们实际上寻求的是什么呢?大脑?精力?实际能力?肯定,这一切都是需要的。但这些只能使一个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如果他要攀上高峰,担当起指挥决策的重任,那么还必须加上一条因素。有了它,一个人的能量可以发挥出双倍、三倍的效力。这一奇迹般的品格就是:正直。 

在英语中,“正直”一词的基本词义指的是完整。在数学中,整数的概念表示一个数不能被分开。同样,一个正直的人也不能把自己分成两半,他不会心口不一,想一套,说一套──因为实际上他不可能撒谎;他也不会表里不一,说一套,干一套──这样他才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我坚信,正是由于没内心的矛盾,才给了一个人额外的精力和清晰的头脑,使他必然地获得成功。 

正直的人,实际上意味着他有某种内在的一定之规。我可以举几个例子说明: 

正直意味着高标准地要求自己。许多年前,一位作家在一次倒霉的投资中,损失了一大笔财产,趋于破产。他打算用他所赚取的每一分钱来还债。三年后,他仍在为此目标而不懈地努力。为了帮助他,一家报纸组织了一次募捐,许多要人都慷慨解囊,这是一个诱惑──接受这笔捐款将意味着结束这种折磨人的负债生活。然而,作家却拒绝了。他把这些钱退还给了捐助人。几个月之后,随着他的一本轰动一时的新书的问世,他偿付了所有剩余的债务。这位作家就是马克·吐温。 

正直意味着有高度的名誉感。提醒你,这里指的不是声誉,而是名誉。伟大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曾经对美国建筑学院的师生们发表讲话,他说:“这种名誉感指的是什么呢?那好,什么是一块砖头的名誉感呢?那就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什么是一块板材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地地道道的、名副其实的板材;什么是人的名誉呢?这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弗兰克·劳埃特·赖特恰恰如此,他不愧为一个忠实于自己做人标准的人。 

正直意味着具有道德感并且遵从自己的良知。马丁·路德在他被判死刑的的城市里面对着他的敌人说:“去做任何违背良知的事,既谈不上安全稳妥,也谈不上谨慎明智。我坚持自己的立场;上帝会帮助我,我不能做其它的选择。” 

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包括有能力去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你确认是错误的东西。在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位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大夫,你已经取出了十一块纱布,”她对外科大夫说,“我们用的是十二块。” 

“我已经都取出来了,”医生断言道,“我们现在就开始缝合伤口。”

“不行。”护士抗议说,“我们用了十二块。”

“由我负责好了!”外科大夫严厉地说,“缝合。”

“你不能这样做!”护士激烈地喊道,“你要为病人想想!”

大夫微微一笑,举起他的手让护士看了看这第十二块纱布:“你是合格的护士。”他说道。他在考验她是否正直──而她具备了这一点。 

正直意味着自觉自愿地服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正直的核心,没有谁能迫使你按高标准要求自己,也没有谁能强迫你献身。同样,没有谁能勉强你服从自己的良知。然而,不管怎样,一位正直的人是会做到这些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我们的部队正设法冲出敌人的包围时,一位美国陆军上校和他的吉普车司机拐错了弯,迎面遇上了一个德军的武装小分队。两个人跳出车外,都隐藏起来。中士躲在路边的灌木丛里,而上校则藏在路下的水沟中,德国人发现了中士并向他的方向开火。上校本来很容易不被发现的,然而,他却宁愿跳出来还击──用一把手枪对付几辆坦克和机关枪。他被杀害了。这个中士被捕入狱。后来,他对人们讲述了个故事。为什么这位上校要这样做呢?因为他的责任心要强于他对自己安全的关心,尽管没有任何人勉强他。 

这一点难做到吗?的确很难。这就是为什么真正正直的人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钦佩的,但是从根本上说,正直所具有的无以伦比的价值,是值得人们为此而努力的。请想一想正直会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吧! 

勇敢:正直使人具备了冒险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欢迎生活的挑战,绝不会苟且偷安,畏缩不前。一个正直的人是有把握、并能相信自己的──因为他没有理由不信任自己。 

坚定不移:正直经常表现为坚持不懈、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拒绝放弃自己努力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决不屈从!决不,决不,决不,决不。无论事物的大小巨细,──永远不要屈从,唯有屈从于对荣誉和良知的信念。”温斯顿·丘吉尔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心地坦然:我注意到,正直的人都是抗震的,他们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平静,使他们能够经受住挫折甚至是不公平的待遇。哈利·爱默森·福斯迪克曾讲过亚伯拉罕·林肯在一八五八年参加参议院竞选活动时,他的朋友警告他不要发表某一次演讲。但是林肯答道:“如果命里注定我会因为这次讲话而落选的话,那么就让我伴随着真理落选吧!”他是坦然的。他确实落了选,但是两年之后,他就任了美国的总统。 

正直还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好处: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人类之所以充满希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似乎对正直具有一种近于本能的识别能力──而且不可抗拒地被它所吸引。 

怎样才能做一个正直的人呢?我以为这是找不到一个现成答案的。我想也许第一步就要锻炼自己在小事上做到完全诚实。当你不便于讲真话的时候,不要编造小小的谎言,不要去重复那些不真实的流言蜚语,不要把个人的电话费用记入办公室的帐上,等等…… 

这些戒律听起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你真正在寻求正直并且开始发现它的时候,它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就会令你折服,使你在所不辞。最终,你会明白,几乎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都包含有它自身的不容违背的正直的内涵。 

这就是万无一失的成功的秘方吗?是的。它之所以是百灵百验的,正是因为它与人的声望、金钱、权力以及任何世俗的衡量标准毫不相干──如果你追求它并且发现了它的真谛,你就一定是一个成功者。

谢选骏指出:上文口口声声地“做一个正直的人”,却行文之间却充满了算计——它的正直是为了成功,而不是为了正直本身。为了取得成功而做一个正直的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想法——为了取得成功而正直,如此正直的人,一旦铁了心要成功的时候,就会变得黑心无比,并且还会把自己的铁心、黑心合理化为善心和红心,那样也就万劫不复了。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成功学意义上的正值投资,而不是基督教意义上的正直献身;也就是说,这是魔鬼撒旦的正直,不是人子耶稣的正值——如此魔鬼撒旦的正直的人,一旦遇到终级失败,就会原形毕露,就会黑了心,无法像耶稣基督和他的忠仆那样,走上骷髅地各各他的十字架的道路!



【112、政治统一窒息思想发展】


《刘路新:为何中国很少思想家》(2018年6月6日 转载华夏文摘)报道:

读中国历史,你会发现,中国有很多的读书人,却很少有思想家。为什么?

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历史上,多数时候,思考的范围是由当权者划定的,思想往往也是他们垄断的;其次,中国的读书人,向来具有政治化的传统,他们对异端思想的容忍度较低;其三,中国哲学侧重于求“道”,西方哲学侧重于求“真”,二者有很多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迥异;最后,是制度性因素,比如科举。科举制度为社会流动提供了阶梯,同时,也成为思想的桎梏。

没有思想家又怎样?

没有思想家,就只要技术,没有科学。没有思想家,中国文明就停留在物质的阶段,没有上升到精神的层次。没有思想家,就没有理性的思考和哲学的超越,历史就无法摆脱改朝换代的轨道。

没有思想家的原因

一, 当权者对思想的垄断

周公制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规范运动,也奠定了后世文明发展的路径和框架。

周公之“礼”,经过孔子的“述而不作”,成为儒学。又经过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成为治国之工具。从周礼,到儒学,再到儒术,思想也就成了政治的奴仆。不过,这样一来二去,这一特定的思想便得以正统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时至今日,儒学对读书人的影响,还是十分明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有意或无意地限制了很多人的思考。

秦始皇“焚书”,是不让人读某些书。汉武帝“独尊儒术”,是让人只读一种书。这两种做法,从不同的侧面,划定了人们思考的范围。

历代的统治者莫不费尽心思地去规范人们的思想。隋唐用的是科举,元明用的是镇压。朱元璋出身寒微,对读书人,便十分敏感。有时因一两个字,便怀疑别人是在讪笑他的过去,要杀人灭口。对拒不出仕的读书人,如江西的夏伯启和苏州的姚润,更是不会放过。

大清朝采取多种办法,规范人们的思想。严酷的文字狱,只是其一。柳诒徵说,“文人受祸之烈”,没有超过清代的。有清一朝,文字狱祸延数百年,殃及数万人。

除了文字狱,大清还用其他手段规范人们的思想,比如,编辑《四库全书》。这部历时九年才完成的书,在编纂过程中,“变乱旧式,删改原文”,剔除统治者认为不妥的作品。在鲁迅看来,这是统治者发动的一个庞大的文字清查工程,是以“最阴险的手段”,改变历史,疏导读书人。后世不少的历史学家也感叹,“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中国历史上,任由人们自由思考的朝代,不是很多。

一般来说,越是“治世”、“盛世”,思想就越一致,如康乾盛世。而在“乱世”,或是改朝换代的间隙,则可能出现思想繁荣的局面,因为这个时候,思想的束缚较少。

在朝代建立的过程中,因为需要读书人的帮助,当权者对于不同意见,往往采取宽容态度。一旦建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态度就会转变。朱元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不过,即使在夺权的过程中,对异己思想的容忍也有一定限度,因为,统一的思想是统一行动的前提。延安时期,形势刚刚稳定,毛泽东就开始统一思想,为此,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为了革命的胜利,就要有革命的文艺,要有群众的文艺。1949年建政后,这种做法得以持续加强。

思想的统一,是中国文明得以延续,而且,很多的时候,得以维持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原因。

二、 读书人的政治化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具有政治化的传统。这一点,从他们的起源也可以看出。

西周时,读书人称为“士”,居于贵族的底层,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他们有自己的“食田”,受过礼乐训练,可做卿大夫的家臣宰邑,也可服务于诸侯的宫廷;可充任武士,参与战争,也可参与基层的社会治理。

进入战国时期,随着礼乐崩坏,“士”们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但是,他们拥有六艺知识,或是开设私学,成为知识文化流向民间的桥梁,或是游走于诸侯之间,成为各国的谋士。

乱世的读书人,既有希望恢复周礼的孔子,也有合纵连横的苏秦和张仪。既有坐而论道的庄子,也有赤膊上阵的商鞅。

不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在人格上,他们从未真正独立,总像是依附在某张皮上的“毛”。这一点,从诸子百家的起源,也可以看出。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一一列出他们与政治的关系:道家出于史官,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法家出于理官,名家出于礼官,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农家出于农稷之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杂家出于议官,小说家出于稗官,等等。

举例来说,儒学就是孔子站在官方立场上创造的民间思想,目的是为统治者寻求治道,恢复过去的辉煌。虽然思想是独立的,立场却是官方的,这也是后来儒学成为官学的依据。

很多的读书人,不仅他们的思想服务于政治,很多本身也是高度政治化的,孔子便是。终其一生,孔子一直在寻找机会,涉入政治,服务政治,为此而周游列国。

这就是“士志于道”的传统。

“志于道”的读书人,对异己思想的容忍程度,往往不高。历史上,从诸子百家开始,很多思想家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不是因为统治者的焚毁,而是因为读书人同行的排斥。

举例来说,孟子生活的时代,最为流行的两种思潮,是杨朱和墨子的思想。“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可见这两种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对此,孟子很是不屑,曾愤愤地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曾经“盈天下”的这两种学说,后来都消失了。我们只能从其他人批判他们的引文中,一窥管豹。

除了政治化,中国读书人的另一个缺陷,是知识传递的方式。这一点,把中西比较一下,会看的更清楚。

西方哲学史上,大师层出不穷,苏格拉底以后,有柏拉图,然后有亚里斯多德。彼此之间,不仅有师道的传承,探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这是因为苏格拉底永无终止的追问,成为学生通向更高思维历程的“助产士”。

中国的读书人传给弟子的,往往是知识,而不是思维;是结论,而不是得出这一结论的推理过程。这样,知识的积累便缺少了阶梯,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不仅如此,对大师的崇拜,也使得我们一直生活在“至圣先师”的阴影里。从圣人孔夫子、亚圣孟夫子,再到“圣人”康有为,对大师的崇拜,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三、 中西不同的文明之路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虽然没有优劣之分,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一路走来,所产生的影响,就很不一样。

中西文明的这种不同,从发轫之初,从启蒙时期,就有所表现。几乎是在希腊哲学繁荣的同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诸子百家,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最为辉煌、群星灿烂的时代。余英时先生称中西两种文明同时出现的这种现象为“哲学的突破”。在这以后,两种文明的差别就更明显了。

举例来说,中西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就很不同。西方哲学求“真”,中国哲学求“道”。“求真”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去探索周围的世界。遇到未知事物,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归类,如何描述,如何解释。“求道”则看重外界和自己的关系,有什么价值,有什么用处,然后去尝试和利用,以实现世界的平衡与和谐。

“求真”的传统产生了基督教,创造了“上帝”。基督教认为,上帝是自有永有、全善全能的永恒真神,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求道”的传统则创造了“天子”。“天子”是人中之王,受命于天,代表“天”治理人间世。

亚里斯多德的著作涵盖了物理、生物、经济、逻辑、诗歌、政治、伦理学等十几个领域。其物理学思想不仅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影响力还延伸到文艺复兴时期,直到牛顿的物理学理论。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求“道”,则限制了人们思考和探索的范围。“道”是天地万物的运行演化机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神秘,又自在无为。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和我们自身的关系了。

久之,中国哲学就形成了只关心世事,只关心和自己有关系的事务,非常世俗的学问。

所以,季路曾问孔子,人死了以后会怎样,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庄子也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说法。这种实用主义态度,与苏格拉底的不断诘问、凡事质疑,很不同。

从诸子百家开始,中国哲学就沿着“道”这个方向发展,从孟子、董仲舒、朱熹、顾炎武到康有为,都是围着“道”考虑问题,没有摆脱它的的束缚。

四、 科举制度进一步束缚了思想的传递

另外一个限制人们思考的因素,就是科举了。

在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里,科举是人们社会流动的主要阶梯。可是,它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也越来越紧,越来越明显。

隋唐时,科举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宋代王安石执政时,取消了贴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内容,代之以经义、论和策。元朝改革经义的考试内容,开始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主要依据。

明朝不仅以《四书》命题,而且要求考生用八股文作答,“代圣人立言”。到了明清时期,四书的内容,和八股的形式,把考生变成了考试机器,以至于周作人将之和鸦片、缠足、宦官同列为中国的“四大害”。

没有思想家的后果

一、 没有思想家,中国就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公元1500年,科学革命之前,科学与技术基本上是分开的。农业社会,掌握技术的是工匠。他们制作鞋子、家具、马车。所有的技术活,都是工匠行为,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

在中国,这种工匠作品也多见。从南方的水车,到北方的牛车,从都江堰,赵州桥、到长城,从张衡的地动仪,到蔡伦造纸,所体现的,基本上都是工匠精神。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是这种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也是继承了这种工匠传统,其基本程序是:尝试 – 失败 — 再尝试 – 直至成功。

之所以说他们是技术行为,是工匠作品,因为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作理论基础,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

因为没有理论支撑,就无法推而广之。因为没有系统化,就难以复制。工匠死了,他的技术就亡了。张衡死了,就再没人能制造地动仪了。修造赵州桥的石匠不在了,就无法再造一个赵州桥。

就整个人类来说,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近代的事,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技术行为 越来越复杂,就需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系统的科学研究,为技术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点,在欧洲更加明显。虽然欧洲从古希腊时期就有活跃的科学研究,中世纪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要到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公元1500年的科学革命后,科学研究才开始突飞猛进。

技术进步需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科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哲学思想之上。换句话说,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的进步,也就不会有工业化和工业革命。

所以,培根在1620年说,“知识就是力量”。

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解答了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为何中国在科技方面曾经领先世界,宋以后却落后了。

汉唐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的,是技术,不是科学。这些技术,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一种工匠行为;第二,很难复制。

宋以后,因为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没有科学的发展,技术进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之所以没有科学的发展,是因为中国哲学走了弯路,没有出现伟大的哲学家。

二、 没有思想家,中国文明就停留在物质的阶段

因为没有思想家,中国文明就一直停留在物质的阶段,没有精神的升华。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是:“吃了吗”?不是因为吃饭很重要,这一点,大家都知道。而是因为,吃饭是我们最看重,却又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

再比如,饮茶最早出现在中国。茶道也起源于中国,南宋时传入日本,却在中国消亡了。现在,茶道文化在日本得以发扬光大。

从诸子百家开始,中国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多是现实的,现世的,很少形而上的。这种传统的后果之一就是,中国没有宗教产生。

从本质上说,中国文明只是物质的文明。这种文明,很多的时候,又是以物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中国人可能是最沉溺于物欲享受的人了,从食物,到金钱,女色,到各种生活享受。

最近几年查出的贪官,就说明了这一点。像和玪、魏鹏远这样的人,只有中国会有。像河南开封的李森林,海南的李庆普,江西的吴志明这样变态的贪官,让人想起国人对“三寸金莲”的痴迷。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物欲很容易满足,又不易满足。容易满足,比如,“有奶便是娘”。不易满足,是说人的贪欲是没有边界的,也是没有底线的,像个无底的洞。

沉湎于物欲的中华文化,也就难以有精神的升华,也就不可能有宗教信仰。

三、中国的历史无法摆脱朝代更替的循环

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西方社会是线性发展的,由低到高,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中国社会则是原地打转的,像驴拉磨一样,一圈又一圈,却总也无法挣脱历史的磨道。

西方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领土国家(country state)到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从追求物质的满足到追求精神的升华。一路走来,可以清楚地看到文明发展和进步的脉络。

中国的历史,看上去很繁华,让人眼花缭乱。实际上,很简单。像《红楼梦》里说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个朝代都差不多,分分合合,治乱相间,循环往复。让人感觉到,就像八卦图。

历史在中国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不断重复。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就像过滤器。善的、好的东西,都被历史留住了。而恶的、不好的东西,却可以透过历史的过滤器,流传下来,影响至今。

中国文明的转型,也就积重难返。同时,因为很少思想家,因为缺少哲学的思考,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升华,就非常困难。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了很多“为何中国很少思想家”,但依然没有说到点子上,那就是“政治统一窒息思想发展”。不信看看西方,政治统一的罗马帝国时代也是很少思想家的,因为政治统一窒息了思想发展。不信再看看中国,政治分裂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朝和元朝之间,就出了不少思想家。秦两汉与元明清,则类似罗马帝国,政治的统一,窒息了思想的发展。所以到了现代中国,民国时代较有思想,而中共时期则思想重心转向了海外。现在如果不看海外,就会发现“中国很少思想家”了。



【113、只有虚无主义可以安慰我们】


只有彻底的虚无主义可以安慰我们:既然一切都是现象世界,从本质上讲都是假的,我们为何要因它的流逝而难过呢?

《一位深刻的虚无主义者的自白》(2012-11-6一箪)这样写道:

天刚擦黑时,从外面回来,收到解非寄来的两本诗集《白罂粟》和《海洛因》,大概翻了一下,都是抒发个人爱情一类的东西。前一段时间收到四川老乡水墨真人寄来两本《诗边界》,仔细读了几个篇章,有很多诗歌非常喜欢,但也仅仅是喜欢而已,并没有写出读后感。钟磊、十品等寄来的诗集非常精美,也没有时间细读,只是骑着毛驴走马观花一遍,都是浅尝即止。浅阅读,浅思考,走马观花是时代的通病,而网路、电视、多媒体是造成我们浮躁的罪魁祸首之一。

晚上打开博客,见有位陌生朋友在我新近更新的文章中留言:“去年此时,偶过书屋,得读雅舍文字,心有戚戚。一年后,重拾秃笔,却遍寻一箪无着,没办法,唯开博吐藕丝寻觅。终于见到了。问好!还要再来。不要妄猜,我们不认识。陌路朋友。”,看了这位朋友留言,想想近一年来自己的表现,掐指算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了,成天忙忙碌碌的,忙碌充塞着我的生活。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彷佛那些日子不是自己的,彷佛自己也不是自己的。整个人彷佛没有一丁点闲情逸致。不知是深度抑郁还是轻度抑郁,似有病入膏肓之感。

生活没有太大的变故,变故的是我变本加厉没有希望的思想。我的确已经不是几年前的那个意气奋发的我,虚无已经渗透了我的骨血,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即使有人刻意要挽救我也无法拯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让我奇怪的是,如今虽然“病”的不轻,却已与过去明显不同,过去常常陷入缠绵悱恻悲伤怀旧的音乐,把自己沉沉的放进去,与音乐同喜同悲,如今我讨厌悲伤,讨厌悲悯,往往是喜欢听兴高采烈的音乐,我为我的变化而感到吃惊,并找不出合理的解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用崔护这首小时形容此时的我,真的恰如其分。仅仅过去了一年时间,我发现我已经变成了一个深刻的虚无主义者,深刻的虚无主义者就是把虚无当成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哲学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于我似乎都没有意义,或者说失去了意义。

我既不能像尼采一样用超人和强力意志来克制我的虚无,更不能借狂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道出我的虚无。也许我的虚无是因为我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而导致的。我每天像行尸走肉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又有多少意义可言?让我试图通过给生活重新赋予新的意义是不可能的。我觉得人已经没有纯粹价值而言。即使让我回归到某些信仰,我想,我无法克服渗透到我骨子里的虚无,我觉得我从娘胎里出来就注定我的人生是惨淡无光的,我所有的日子都将与虚无纠缠。

人生不过是一个过路的影子

清晨,我将鸟儿的第一声啼哭视为新生活的开始,天还没有亮,我就跑到院子里,大口大口的呼吸几口新鲜空气,然后活动活动我僵硬的筋骨,我围绕着院子里的小湖转悠一圈,别人以为这人抑或有神经病,院子里黑乎乎的就在那里穷转悠,睡到半夜时打开电视莫名其妙的看上一阵后,往往是这个时候我再重新蒙头大睡,我好像又重新获得了些许自由,即便如此也无法排遣心中的虚无。虚无并不是谁的专利,上至伟人下至百姓,就连尼采这样志向伟大的哲学家也无法克服虚无。尼采晚期的一些作品无不打上虚无主义烙印。权力意志是尼采探讨“欧洲虚无主义”的理论:“尼采将虚无主义定义为使世界,特别是人类生存没有意义,目标,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质价值”,“虚无主义者”或“虚无主义”是用来指彻底拒绝一切权威,道德,社会习惯的行为,或声言要这样做的人。或是通过拒绝一切既定的信仰,或是通过极端的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虚无主义者认为那些对于权力的掌控都是无效的并应被对抗。

有人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过路的影子”,我深以为然。人生其实就是一支短命的烛,人生就是傻瓜口中口口相传的故事,热热闹闹,却毫无意义。所以,我喜欢加缪,我所遵从的加缪,他的作品就是探讨虚无主义的,深得我喜欢。据说美国小说家罗伯特·斯通也是一位经常以虚无主义为主题的美国当代作家。他在自己的小说《日落之旗》中,让其主角霍利维尔挣扎着对抗他自己的虚无主义倾向。按照西方文化的语境,虚无主义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价值虚空状态。此境之下,人们的精神无所皈依,灵魂无所慰藉。一切价值的标准均已坍塌,人们所有的内在心灵法则、权威均已化为乌有。简言之,就是人类精神的超验寓所土崩瓦解,风雨飘摇中,那些孤独的灵魂或经历漂泊,或遭遇淹没。“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一切都是相对的。在精神偶像被人类自己的“铁锤”砸死之后,踩在其残骸上,人们似乎可以肆意妄为,无事不可做,无恶不可为。

我要给自己的人生加上虚无主义的标签,这是真实的毋容置疑的。纵观我现在的生活,我觉得我就是加缪笔下那个冷漠的莱蒙,我的堕落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形成的。这种大环境就是全体中国人民热衷于深丑,热衷于娱乐八卦,几乎所有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恶俗节目迅速蔓延,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和视野,见利忘义见钱眼开成了时尚,人们的脸皮变的越来越厚,无耻成了美德,自我标榜成了作家诗人的通病或者代名词。越来越多的跳梁小丑大行其道,娱乐成了人们对付无聊人生的唯一手段。

如屠格涅夫所言:“虚无主义者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不管这个原则是怎么被人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虚无主义者并不是你所认为的消极和颓废,它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虚无主义就是把一切都看的太透,活的太清醒。而我多么想做那个加缪笔下不断的推着石头上山周而复始,坚持不懈,永不停顿的西西弗斯啊。

网文《戴着虚无主义枷锁的非洲》(2016/4/15郝小楠)说:

摘要:《非洲的生活哲学》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首先是因为真正由非洲人撰写的非洲介绍性著作向来鲜少,其次是它提供了一架细观当前非洲社会那些最琐碎的日常细节的显微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荒芜的沙漠、野兽奔袭的草原、饥饿无助的儿童、无情肆虐的病毒、充满仪式感的舞蹈……这样几个符号化的描述,似乎就能勾画出非洲大陆带给我们的全部印象。然而,要问真实的非洲究竟是什么样子,恐怕只有那些亲身踏上过这片土地、目睹过当地社会生活的人才能道出一二。

《非洲的生活哲学》一书的作者塞勒斯汀·孟加不但是亲历者,而且是本地人。孟加现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此前任世界银行高级顾问,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喀麦隆人。作为联合国的高级官员,他的这部著作一经出版即在西方和非洲国家引起关注,其法文版、中文版、英文版相继问世,成为外国读者了解非洲文化和非洲社会的热门读物。 

该书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首先是因为真正由非洲人撰写的非洲介绍性著作向来稀少,如果说先前的同类著作,是为外国读者打开一扇一窥非洲风土人情的窗口,那么,这本书则无疑是提供了一架细观当前非洲社会最琐碎的日常细节的显微镜。 

经济学家的人类学之旅 

第一次知道孟加这个名字,是在林毅夫教授的著作《新结构经济学》中那篇提纲挈领的文章——《增长报告和新结构经济学》,孟加是该文第二作者。在林毅夫教授的世界银行任期中,孟加作为发展经济学方面的高级顾问,是时任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的重要合作者。 

对《非洲的生活哲学》中文版的推荐中,林毅夫对其不吝赞美之辞,称在共事期间“深深感受到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对其祖国喀麦隆以及非洲整体发展的深刻反思和不舍追求的热忱”。正如林毅夫本人一直致力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研究,作为喀麦隆经济学家的孟加,想必也当为其本国乃至整个非洲的发展殚精竭虑、献计献策。于是,在刚看到此书的时候,自然就对其内容有了某种预想。 

众所周知,发展经济学家最擅长的便是“开药方”,其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便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为南美小国玻利维亚开出的“休克疗法”,且不论是否奏效,我们仍不免好奇,对非洲这块世界上最落后、几乎被遗忘的大陆,一个来自非洲的发展经济学家又会开出怎样的药方呢?

然而,作者在导言中就明确告知读者:“要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移民社群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社会和政治动态,有必要超出那些以居高临下态度列举的概念化的病理。”所以,书中没有居高临下的上帝视角,而是一开始就把我们拉到了“弥漫着潮湿的空气,却依然挤满了对此毫不在意的形形色色的人等”的杜阿拉机场,开始了一场深入非洲大陆、深入非洲人民日常生活的旅行。 

很显然,在这场旅行中,作者的经济学家身份被彻底抛却了,除了偶尔借用一两个术语,他反倒更像是一位文化人类学者。在文化人类学著作《菊与刀》中,作者本尼迪克特就曾不厌其烦地告诫人类学学者:“只有深切关注国民生活乃至凡人琐事,才能充分理解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文明最先进的国民,人的行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的——这个人类学学者研究前提的重要意义。” 

孟加显然深谙此理,于是极力克制作为发展经济学家自上而下地推行各种主张的本能,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深入观察和切身体验,从日常的、身边的琐事中搜寻线索,从而展现一种“目前在黑人世界极其普遍的生活方式”,意在探寻“隐藏在日常生活最平常行为背后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模式”。 

书中的所有观点,都来自他身边发生或亲历的事情,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深入发掘和哲学思考。在孟加看来,无论是本土非洲人,还是美国黑人社群中的非洲裔居民;无论是底层贫民,还是社会精英;无论是面对衣食住行,还是生老病死;无论是偏爱狂欢,还是狂暴;无论这些人身处何方、处境如何,他们的各种行为最后都归结为一种共同的生活哲学——“虚无主义”。 

征服一切的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是一个相当宽泛的哲学概念,虽然作者用一节的篇幅进行了颇为耐心的梳理,却仍难穷尽,也无助于普通读者理解,所以他在后文中通过“轶事、思考和主题的不断融合”,使读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断增强,反过来也加强了用这一概念去分析和理解事实的感悟。 

其实,我们不需要寻根究底,仅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虚无主义”(nihilism)的词根是“空无一物”。所以,简单来说,它实际代表了一种极其消极的生活态度,结合书中的描述来看,就是对于无法改变的现状的绝望与被动接受。

为了展示这一共同处世哲学的不同表现方式,书中选取的故事可谓足够有代表性。从生活领域来看,覆盖了饮食、婚姻、社交、娱乐、工作、信仰、刑罚甚至死亡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主人公的身份来看,既有社会底层的小贩、仆工,也有声名显赫的皇族和学者,既有世世代代居住在非洲大陆的本土居民,也有在外求学、定居多年却依然故土难离的海外游子。

这些或喜或悲的故事,共同编织成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非洲社会生活画卷,然而,深入到其中任何一个故事的具体情景中,却能看到它们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着某种“虚无”:在水果摊摊主将自己女儿随意地许配给衣着楚楚的作者的故事中,这是一种迫于生存压力对爱情的绝望;在追求豪华美食的歌中少女安图的故事中,这是一种追求自己无法获得的身份和阶级地位的虚荣;在午夜后疯狂的社区舞会的故事中,这是一种逃离乏味生活、逃避过去阴影的及时享乐;在美国富有黑人家庭暴力的故事中,这是一种对成功的不确定性、对现状的不安全感的无力表达…… 

从其中的大多数故事里,都能够看出作者对这种像魔咒一样笼罩着身处各个地方、各个阶层的非洲人的生活态度的不满甚至愤怒。然而在最后一章中,我们却惊讶地看到,作为非洲人的他,最终竟是与这种虚无主义相妥协。父亲去世后,他不但在微弱的抗争后从行动上接受了族中长辈安排的“欢快的葬礼”,而且丧亲的巨痛使他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以虚无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死亡,……将父亲的离开看成是‘漫步在命运的苍穹’”。虚无主义的强大足以“驯服”死亡,也征服了对它心存不满的人。

整部书在如此戏剧化的高潮一幕戛然而止,似乎是为了证明作者最初想要揭示的这种“黑人世界极其普遍的生活方式”的真实性。在最后的故事之前,作者一再地把自己刻画成一个“身在故乡为异客”的格格不入的形象,面对让人痛心的社会现状,他不甘,他愤怒,他反抗,最后却归于流俗。

然而,作为先前一幕幕故事的旁观者,读到这里实在忍不住要问:如果像作者这样有想法、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都无法摆脱虚无主义的桎梏,那么即使他发现和总结出了事情的本质,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绝望和颓废气息的非洲,这样的发现又有何价值呢? 

打破刻板印象的符咒

掩卷叹息后,不由翻回到开头,试图找到作者写下这本书的初衷。不难发现,虽然作者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试图寻找非洲生活方式的某种共性,但也明确提到,自己所希望探求的是种种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理由”,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被外部世界“漫画化”了的社会症状。

这里所谓“漫画化”的行为或症状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板印象,比如,英国人的古板、犹太人的吝啬、法国人的随性,等等,这些符号化的描述,似乎也形象地概括出了一个民族的某种共性,但却没有触及问题的本源。

说起对非洲人的刻板印象,经常看到的有两种,一是懒惰,另一个是暴力倾向。懒惰来自不少在非设厂的外国雇主对当地工人的评价,甚至不乏观点认为,非洲的落后正是源于其民族懒惰的劣性;而暴力倾向的观点,则来自非洲频发的种族冲突和时常被美国媒体大肆报道的黑人恶性犯罪事件。

这两种乍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的印象,如果用书中的观点则可以很好地解释,懒惰代表了典型的虚无主义的消极处世态度,而暴力则在书中有专门一章分析,认为暴力是“虚无主义的一种微妙形式”,也是施暴者“无助感”的一种表现。所以懒惰也好,暴力也好,实际都是一种表面的文饰,是遮挡本心的面具的阴阳两面。

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探寻一下这种“深层理由”的起源。关于这一点,作者虽未明确总结,却不难从书中得到一些贯穿始终的线索:虚无主义的这种绝望、无助从而诉诸实用主义和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正是几百年血泪殖民史和其后的积贫积弱所带来的创伤心理的表现。说到底,这正是殖民主义带来的恶果,那些伤痛、绝望、恐惧已经深深刻记在非洲人民心中,历经数代仍无法抹去。 

对于如何摆脱这种现状,也许同样有着漫长压迫记忆的中国,可以为其未来的道路提供某种借鉴。虽然,现在中国人常被说成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员工,但是书中所描述的那种失去自我的功利心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麻木,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并不那么遥远和陌生,真正让中国人勤奋起来的不是什么口号或是哲学范式的转变,而是在站立起来又富裕起来之后,对新生活的信心和渴望。

独立后的非洲已经站立了起来,至于如何富裕起来,则是像孟加这样的经济学家所要考虑的问题了。仅就这本书来说,它不仅不是一部经济学的实用研究,也不同于《菊与刀》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人类学著作。因为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太过炽烈,他本身就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他不能也不愿给出任何答案,他只是作为一个讲述者,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谢选骏指出:为何虚无主义具有如此之深的吸引力?因为虚无主义是文明晚期的产物,是理性思考的终极。虚无主义安慰伤痕累累、看破红尘的人们:一切都是现象,本质上瞬息即逝,既然如此,何必认真?为何要因它的流逝而难过?再说,你的认真于事也无补,你的难过不能力挽狂澜。中国的庄子、中东的诺斯替、印度的吠檀多,其实都是文明晚期的挽歌——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可以安慰我们,却不能拯救我们,于是出现了福音的真理。

(摘自《<三经论>外篇》)



【114、只有天国才有可能使人摆脱悲剧的困扰】


《圣经中的“天国”究竟是什么意思?(一)》(亚比兰 福音时报 2016年11月18日)报道:

以前在读神学时并没有发现,回到侍奉岗位这么久之后才慢慢感觉到一些问题,其实很多信徒都不知道天国究竟是什么。虽然圣经上有很多关于天国的讲述,但可惜的是,很多人认为天国只是我们未来最终要去的一个地方。其实圣经并不是这么说的,我们可以来查考一下圣经中关于天国是如何讲论的。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天国和神的国是不是一个性质?笔者认为天国和神的国在性质上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表达,这是因为“天国”一词只是在马太福音中出现,而“神的国”在四福音书里面都出现,马太所写福音书是参考了马可福音的,因而涉及到“神的国”时,很多就被改成了“天国”。为什么是这样呢?笔者推测原因如下:由于他们的写作对象不同,马可写给罗马人,路加写给世人,而马太写给以色列人。那么马可为什么要写“天国”呢?原来当时的罗马帝国被公认为是最强大的国,但其属于“人的国”,这个最强大的“人的国”并不能给人带来益处,因此马可以“人的国”为蓝本向罗马人提出“神的国”的概念。而马太相对于神的百姓,因此他们很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神的百姓,住在神的国中,所以马太将“神的国”改称为“天国”,以强调那个国度不同于他们所认为的原来的国度。另外四福音的天国和神的国在一些句子上,只是名称做了改变,内容并未有任何改变。

那么天国在圣经中究竟指什么呢?其实要理解天国,我们就需要从耶稣的传道说起,我们知道耶稣传道共有三年半的时间,他在传道期间对于天国做过非常多的讲述,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天国的含义究竟该怎么理解?

天国不是一个地方,天国有开始的时间。

这就要说起耶稣所讲的第一个比喻,就是撒种的比喻,在这个比喻中耶稣说了一下他为什么要用比喻对门徒讲道,这是因为天国的奥秘不叫别人知道。之前耶稣在传道时常说一句话,就是“天国近了”。当时耶稣并未赶路,为什么说“近了”,因此只能是时间性的。也就是说,在耶稣传道的过程中,这个时间并没有来到。那么天国是什么时间来到的呢?这个牵涉到以色列人的“七十个七”的问题,笔者长话短说,就是指耶稣的受难和复活,开启了“天国”时代。没有耶稣的受死与复活,天国就不会到来。另外,天国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时代,就是指我们今天的教会时代。在撒种的比喻中,耶稣讲到这个世界上的几类人,而他所讲的内容就是天国的信息,这个比喻不是讲谁会得救的问题,而是在讲天国是针对谁的。很明白地说,天国是针对好土地的,就是指教会。

天国是有稗子的。

天国有稗子,因而天国不是完美的。天国是有瑕疵的,稗子就是仇敌的种子,我们教会是这片好土地,但是好土地也会被撒旦看上,所以他也撒了很多的稗子,为要在教会中进行他的工作。不过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主已经告诉我们了,天国会有稗子,而他们的结局跟我们不同。这个比喻主要告诉我们,天国不是完美的,天国会有痛苦与罪恶,也会有仇敌与攻击。

天国会发展壮大。

这个是芥菜种的比喻中所说的。耶稣讲到天国时说:天国像一粒芥菜种,虽然开始时非常的小,但终究会长大,并且会遍满天下。我们必须知道的是,一个比喻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太多的挖掘就是我们的意思,而不是圣经的意思。有些人认为这是说教会未来会变质,这是不对的,这个比喻主要讲到天国的未来是伟大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度,就如同今天我们全世界信教的人数远超过30亿,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拟的。为了说明天国的壮大,耶稣说,就是天上鸟儿也栖息在上面,更加凸显这个未来的伟大。

天国的影响巨大。

这个是面酵的比喻,在这个比喻里面,说一团面能将周围所有的面都发起来,这是指天国的影响力。我们今天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度就是天国,天国在哪里就会将那里改变,将自由与文明带进那个地方。

天国的价值最大。

我们知道耶稣讲了两个比喻,一个是农民藏宝,一个是商人买珠。这是在当时的社会里收益最大的两类工作,在农耕社会里面耶稣讲到天国的价值远胜过农业的价值,天国的价值也远胜过商业的价值。耶稣告诉门徒,他们所要做的是一个“得人如得鱼”的有价值的买卖,因有今生和来世的盼望。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在神里面的劳作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劳作,的确,为了灵魂的工作而工作,我们的工作难道不是最伟大的么?

天国有结束的时间。

什么!结束的时间?是的,没有看错,天国有结束的时间,这个天国既然是不完全的,就不能配得上完全的义人居住。天国一定会结束的,这个只是时间的问题,耶稣所讲的“撒网的比喻”其实不是讲“撒网”而是在讲“收网”,收网就是指天国有一天要结束。然后天使开始进行收割,好的和坏的进行分别。分别之后,我们去哪里?(被提进入天上的七年婚宴,后面的都是说到婚宴之时与之后。)

天国里面得救的次序。

很多人都讲不明白葡萄园的比喻究竟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是得救;有的说是得赏;有的说是心态,其实都不是,而是讲得救的次序。这个次序就是晚进去的反而早得救,这不是客观造成的,而是主观造成的。耶稣讲这个比喻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这是指外邦人和以色列人的得救次序,以色列人先进葡萄园做工,但是由于自身原因,他们反而落得最后被拯救。

天国是恩典性质的。

这个婚宴的比喻主要说明天国是恩典性质的。但起初是针对犹太人的,而犹太人因为自己的原因在恩典中失落了;这也是神的美意,让恩典藉着他们的失败流到了不配得的外邦人身上。因而作为我们外邦人,神的救恩就是我们的礼服。

参加这个喜宴的人大部分都是天国的人,也有部分是以色列人。不过最多的还是教会时代的人,而犹太人很少。因为这个喜宴是一个赏赐,以色列人虽然被早早呼召,但是却没有资格参加。而外邦那些参加的人必须是已经具有礼服(基督义袍)的人。

这比喻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那一句:被召的人多,选上的少。(婚宴不是得救的问题,而是赏赐的问题。)

天国有两类信徒。

这个是两类的童女,天国里面不但分为麦子和稗子,在麦子里面还分为两类的:就是聪明的童女和愚拙的童女,这里不是得救的问题,而是殷勤与懒惰的问题。懒惰的那些童女,主对他们说:不认识他们,指的是不认他们的名,并不是指他们不得救。他们的蒙召与他们的身份不相称。

认识在原文为“看见”,在创世纪4章1节里面,亚当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就用的“认识”一词。因此这里的认识不是得救,而是没有与主同工。愚蠢与聪明的分别就在于有没有常常预备和主同工。

天国人的几种结局。

这个就是按才分银子的比喻,这个是讲到天国的结束之时,要按照个人所行的得到不同的赏赐,而那些拥有才干却什么都没有做的人,将进入神在这个世界上所预备的另一国度,就是千禧年。

千禧年是什么呢?就是比天国稍微美好的一个国度,所有没有成圣的基督徒要在这里成圣,而那些已经成圣的基督徒,将要与主同坐王一千年。

谢选骏指出:上面对天国的解释,不一定对。但是,天国毕竟提供了一个出路,一个不同于悲剧的出路。因为,除了悲剧之外,天国是唯一的出路,虽然这不是经验中的一个“地方”,但毕竟是思想中的一个“时空”——比佛教的“涅槃”更为实在。这样,就从希腊人的悲剧,到了基督徒的天国。只有天国才有可能,使人摆脱悲剧的困扰。



【115、中国哲学里的“宇宙的和谐统一”】


《一架飞机如何救赎整个人类》(BBC 2016年8月8日)报道:

当我们说一件艺术品“振奋人心”时,实际上是什么意思?这个星期从一架太阳能飞机上拍摄的照片不禁让我们反思伟大的图像作品对于我们的精神有多大的激励。这张照片的拍摄视线沿着机翼向外扩展,逐渐从渐退的机翼转向宏伟壮观,令人眩目的广阔宇宙。飞机似乎将世界庇护在自己翼下,从情感上来讲,它已经转化成航空救赎的一个象征。这张照片大胆、超乎一切的视角让人不由得想起二十世纪最令人振奋的画作之一所呈现出的眩目印象,该画意在缓解当时人类的生存焦虑。 

本周的这张照片是在瑞士的这架远程实验飞机阳光动力 2 号上,在环球航行的最后一站飞越波斯湾时拍下的。这是人类历史上,不用燃料,而用清洁而且可无限再生的能源作为动力的飞机第一次进行的这种环球航行。波斯湾地区在近代一直是依靠当地的石油能源获得繁荣发展,在阳光动力 2 号滑翔经过这个地区时,它成了挽救全球气候问题的一个翱翔的象征,在它的机翼之下,视野之中的油田都已模糊,消失在尽头。

六十五年前,在冷战的初霜中,对于自我毁灭的恐惧也在折磨着人类的神经。之后,人类的这种忧心又转移到了核战争上,继之又转移到了气候变化上,人类于是寄希望于超越这个充满危机的星球,进入太空。一些艺术家也证实了这一现象,他们中很多人开始描绘地球之外的抽象情景。对于人类这种逃避毁灭性危机的愿望,最有力的证明之一是萨尔瓦多·达利 (Salvador Dalí) 的超现实作品《十字若望的基督》。这幅画创作于 1951 年。次年,第一颗热核炸弹试验成功,并且美国首次开始军事演习以防发生核战争。达利的这件作品诞生于文化历史上一个非常紧张的时期,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对这个时期的描述是:“人类再也没有什么精神追求问题了。他们的唯一疑问是:‘我什么时候会被炸飞?’” 

达利的这幅画,就像这个星期的这张照片一样,将观察者的视角升华到了另一个世界之中,从银河系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烦恼瞬间都得以平静。达利后来披露这幅画的创作动机源于他前一年做的一个“关于宇宙的梦”,并且解释说,在全球人类都在焦虑原子弹造成毁灭时,他的这幅画象征着通过开发一种无限、永久再生的能源实现人类的救赎 ——或借用他自己的话“实现宇宙的和谐统一”。

谢选骏指出:有一位著名的理论家曾经问我,《天子七书》里的篇头所载的“天文”(摘自历代《天文志》)是什么意思?我对他的无知感到震惊,所以就说“没有什么意思”。他竟然说,“那就应该把它去掉。”这个傻瓜竟然没有读过中国史书的《天文志》、《五行志》!所以他完全不懂中国哲学里所追求的“宇宙的和谐统一”。中国的《天文志》所描写的,与其说是现代意义的“天文学”,不如说是现代意义的“心理学”——这种广义的“宗教哲学”可以帮助未来的人类度过现代科学所造成的资源枯竭。



【116、“庄严”的姓名学】


姓名学,“命名的学问”,属于命理学的一支,被认为是有迷信色彩的伪科学。

而关于研究人名分类、来源历史、地理分布、文化意涵的社会科学,则是“人名学”。

至于姓名学,无论研究派系之别,皆主要以求问者的生辰八字为改名造运之首要根据。尔后,研究者再以天格、人格、地格、外格、总格、天运五行、姓名总笔划为批注基础,以期经由姓名学为再造“后天运”之改名依据。

姓名学研究者认为:除了传统的算命以“知天命”为主之外,人类尚可经由其他方式来改变既有之运势,例如:‘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或经由改变习惯来改变个性,以致改变命运等。

上述之天格、人格、地格通称为“三才”;天格、人格、地格、外格、总格於姓名学通称为“五格”。

中国北宋邵康节所著《皇极经世》书中论及五音、四声、字韵、数律。尔后,同于宋代之蔡九峰首创《八十一名数图》、《八十一数原图》、《蔡九峰皇极八十一数图》论笔划之吉凶。

明代万育吾编《三命通会》(可见诸于《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六百一卷,星命部汇考三十七之三十八,有《五音看命法》一章,全文约三百字简述,篇幅有限)。

近代“姓名学”始于日本维新时代中叶(1928年)的熊崎健翁,依据宋代蔡九峰著作稍加修订而宏扬新著《熊崎姓名学》于当代日本,授徒万人。

1936年,留学日本的日籍台湾留学生白惠文经熊崎氏同意,翻译为汉文《姓名之命运学》、《姓名学之奥秘》等(瑞成书局出版)。

以“姓名总笔划”、“五格总笔划数”之吉凶关系为主之门派,主要参考日本熊崎健翁历经20馀年反复研究、统计、整理而出的总笔划数、五格笔划数吉凶为主要依据(思想起于中国宋人蔡九峰;农民历上所载之81笔划数即熊崎氏之研究结果),并以现代社会人士因受各格笔划数之灵动力而受灾、蒙冤、暴毙、安泰或大展宏图为例,对于五格之间的生克关系较鲜讲究。

纯粹论笔划数时,有研究者陈品宏、杨永贤指出:传统上,姓名学皆以《康熙字典》上所载“部首”笔划数为主,此是众多研究者所主要的主张。但是,亦有者以今日“手写”笔划数为准。陈品宏于著作中表示:以部首算法为主,手写算法为辅;计算吉凶时,若以部首和手写等两者批注之结果皆凶,即应另外取名。若其中之一为吉,仍可安心。

谢选骏指出:姓名学和算命、看相、风水、测字类似,都是基于人类的经验进行归纳,然后进行演绎、推论的。因此为了照顾体系的周延完整,而衍生出了许多繁琐的枝蔓,使自己充满了自相矛盾的神秘性质。但是我们又无法否认,人在社会上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名字所蕴含的某种内涵。这是为何呢?因为在高度流动的社会系统里,人们互相接触的时候,首先接触的往往不是他人,而是他人的名字。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就成了不折不扣而第一印象了。

有研究表明,亚洲人在美国求职的时候,如果改成白人的姓名,其成功率会大大提升。

还有研究表明,官员得到提升,其名字起了很大作用。

最新的具体的实例:

《庄严调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据西藏卫视《西藏新闻联播》报道,2017年6月13日上午,“央企助力富民兴藏”会议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拉萨举行,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副书记肖亚庆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齐扎拉主持会议,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区政协党组书记丁业现,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庄严等出席。

6月5日,延边州委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吉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凯出席会议并宣布中央决定:庄严同志不再担任吉林省委常委、委员职务,另有任用。

庄严简历

庄严,男,汉族,1967年8月出生,吉林农安人,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5月入党。

1984.09——1988.07吉林财贸学院贸易经济系商业经济专业学生

1988.07——1990.10吉林省物价局物价检查所科员

1990.10——1998.03吉林省人事厅省直编制处干部

1998.03——2000.09吉林省委组织部经济干部处干部

2000.09——2004.07吉林省委组织部干部二处副处长(其间:2001.09——2004.06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经济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4.07——2006.01吉林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

2006.01——2006.11大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

2006.11——2007.01大安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7.01——2009.02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04.08——2007.07吉林省委党校法律专业研究生班在职学习)

2009.02——2010.05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2010.05——2012.05吉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正厅长级)

2012.05——2015.05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14.04——2015.09兼任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2015.05——2016.01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

2016.01——2017.03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书记

2017.03——2017.06吉林省委常委、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书记

2017.06——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党组副书记

谢选骏指出:这个“庄严”原来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人原来和西藏一点关系没有,为何得到提拔任用到如此敏感的地区?

显然和他的名字有关。

因为西藏是佛国。而庄严法相又能震慑藏人。

看来,姓名学的作用,和心理学具有密切关系。

就此而言,“姓名学”可以叫做“姓名心理学”。

《姓名心理学对人生影响》说:

取个好名字很重要,中国民俗文化中,对姓名的研究始于对周易的应用性研究,非常讲究天地人等五格,姓和名的笔划数的搭配。通过对中外名人的姓名及变动情况的研究发现,好的名字不仅能满足五行的平衡搭配,还能对人的事业和命运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一代天骄毛泽东,命相中缺水,所以本名润之,在从事革命活动后,主席改名泽东,同样补水,而其寓意却非同凡响,就从毛润之和毛泽东这两个名字看,给人的感觉就很不一样,泽东,惠泽东方,居高临下之气势,胸怀宇宙之抱负,宏大之志向名中凸现,不能不由人闻名而有仰视之感,对于主席从事服膺众人,凝聚人心,共赴危难的事业有积极的助进作用。而与主席同时代的著明革命活动家陈独秀,姓名中就有诸多忌讳,一枝独秀不是春,“独”失群之象也,其姓名中即含有孤立之个性的潜在象征意义,不幸的是陈确实是在孤独中穷困于四川而逝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姓名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潜在象征意义,能引发人的联想从而影响人的主观评价和第一印象,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构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在社会中,取个好名字,首先取一个能引起人好感的和良好联想意义的名字非常重要,如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其名字给人第一感觉就是“非常有涵养的人”,这样的人你能不亲近吗?在湖南卫视诸位主持人中,汪涵的亲和力是最好的,好名字与他的表现相得益彰,助益多多。

名字不仅给别人以联想从而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第一印象,名字中的潜意识象征意义还会给人以暗示,从而影响人的心态、性格甚至是人的命运。曾认识一个叫候麦芝的和尚,出身农家,自幼家贫,笃信命运,自认为其名字中父母所赐之名“麦芝”贱,且与“卖子”谐音,因贫而婚姻困难自认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因而出家:而相识的另一个叫侯自强的同村农民,家境相仿,观念即不一样,认为人须自强,不能由命安排,自信艺多不压身,一艺在手,吃穿无忧,他学得木匠好手艺,从当学徒开始白手起家,日子过得蛮红火。为什么名字影响这么大呢?因为名字随身走,每称呼一次即暗示你一次,天天受其影响,好的心态促进你,坏的心态打击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因而能影响你的人生和命运。

取什么样的名字好呢?

是不是名字寓意越伟大越积极就越好呢?也不尽然,关键是要适合,适合你自己和你的事业发展:如果是一个有点自卑的人,那么他的名字最好不要取得太响亮,赋予希望太多,要求太高对他来说只会增加紧张,取一个寓有向上努力的,带鼓励性的名字最好,如“自强”,“自立”,“建伟”,“立伟”既不让人反感也不使人消沉,忌讳取贱名。如果是一个自信、自傲、能力又不凡的人,取名应谦逊一点,平淡一点,以免增添你的凌人盛气,给人不安全感,引发人际潜冲突和猜忌,宜“小平”,“小河”等平和有亲和力的名字;如果是爱攻击,爱动,任性,脾气大的小孩宜取贱名如狗娃,猴娃等,以磨磨他的锐利,促进他更好地适应周围人文环境。其次是要使名字能促进个人事业发展:如领导者取“泽民”,“纬国”,“国强”等等,商人取“益祥”,“聚财”“成”、“通”等,军人取“镇武”,“剑强”等等。另外,名字中尽量避免忌讳之字词:如现在当领导的,不要改名“镇江”“镇涛”等等,谐音不要有明显的贬意或与之等同的联想如男孩名“扬伟”女孩名“爱芝”等。

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

姓名,蕴涵了人的精、气、神。

姓名,传达着天地之玄机。

名乃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民俗学精髓之综合成果,是一个人形象、素质、品味之标志。一个符合自己的好名雅号,能给您暗示引导、心理上的作用,给您自信,助您成功。好名相伴一生。

取名人异,因人而宜。一个好名,或可为您塑造一个雄才大略、气宇轩昂的政治家形象;或可为您塑造一个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的商业巨子形象;或可为您塑造一个出类拔萃、才华横溢的艺术名人形象;或可为您塑造一个造诣颇深、德高望重的学者英才形象……名正是金,好名远扬。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当今,好产品也需要一个好商名,好人也需要一个好名声。拥有一个卓而不群、意味深长、意境高阔、言心言志的好名,的确是一笔取之不尽的无形财富。

中国象形字源于自然界的“物”,其本身就具有生命之灵气。当文字成为人的姓名,商业公司的名称时,常常寄托着人的乞求和希望,更暗示着天地对人、对商业公司的信息诱导力。先贤尹文子有“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一名”之说,可见,名似虚而实,既实且传神。千百年来,姓名学流传至今,为广大群众所信、所爱,自有其道理。

名能影响运,是根据“数”与“音”的威力。名称之文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即数之根本。换言之,文字即数。数为灵之表现。古人有“天数”、“数之所定”、“天数难逃”等说法,可见数即命运,命运即数。世人有经过努力,而终不成功,或在幸福中突遭凶变,此等人之姓名必有缺陷。若有人疑问:姓名若能影响人之命运,则同名同姓之人,其命运必同,为何实际上有差异?这并非姓名学理论上之矛盾,实为影响人的命运者,除姓名外尚有四柱八字配合汉字关系。所谓命运者,乃命与名之合体,互相为用。八字好比身体,姓名好比精神,精神旺则身厚,精神弱则身弱,精神长存则身生,精神枯竭则身死。此即姓名与命运之关系。

古人有道:“汝巧非汝能,我拙非我愿。”实乃被姓名数理上无形中之神秘力量所诱导暗示,受凶名之灵动力所影响,有此名必有此命。凶名招致凶运,良名招致好运,为理所之当然。也许有人会问,那同姓同名之人,其命运必相同,为何实际上却有差异呢?这非姓名学理论上的矛盾,而是影响人的命运的因素,除姓名外尚有先天八字配合的关系,所谓命运者,乃是命与名之合体,两不可分,互相为用,这就是姓名与命运的关系。

姓名的暗示诱导力,足以支配人生的命运,的确是事实,并非可疑。姓名凶者,常陷病弱、逆境、磨难、婚姻坎坷、劳碌奔波、多劳少得等。故凡悲叹不幸者,必速改换富有吉庆暗示的良名,以享幸福,免置自己于不幸之中。或现在较顺的幸运儿,若名中有其他凶数者,亦须要考虑改名,以免将来命走败运,坎坷不顺,毕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若本名不吉,而有其他常用别称或别名数理良好者,亦可多加利用,收效化吉,不一定都改户籍之名,以免多费手续。

总之,凶名招凶祸,吉名为成功之基。如命运(八字)与姓名俱好,则吉上加吉,凡事自然吉人天相,百谋顺遂,福寿双全。如命运坏姓名亦坏,则凶上加凶,凡事困难重重,穷困潦倒终生,甚至遭急难急死之虑,真乃雪上加霜。如命运好而名坏,则减命中福份,每每逢吉变凶。如命运坏而名好,则补救于后天,诸事会逢凶化吉。所以,人人不论其先天命运好坏如何,都一定要选好大吉大利的名字以补救或辅助之,方能获得人生之富贵长寿也。

谢选骏指出:流俗如此,孰能免俗?



【117、自己的死亡导致自己的升华】


《假如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死亡日期和方式》(BBC 2018年7月4日)报道: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人们会坚持某些信念来驱赶对死亡的恐惧。

你和你认识的每个人终有一天会离开人世。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一令人不安的事实一直潜伏在我们的脑海里,并支配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包括做礼拜、吃蔬菜、去健身房、生孩子、写作和创业等等。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死亡总是盘踞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并从潜意识层面对我们产生影响。费城儿童医院和费城大学儿科医生伦理学家福特纳(Chris Feudtner)说:"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也不会去思考死亡的问题。人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应对眼前更加迫切的问题上。"

如果死亡问题上的这层模糊的面纱被摘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突然知道了自己的死亡日期和方式,将会发生什么?虽然这根本不可能,但是仔细考虑这个假想的场景,将会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启发,指引我们如何更好的度过自己有限的人生。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死亡是如何影响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人们在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本质后如何处理潜在的焦虑和恐慌,如纽约斯基德莫尔学院的一名心理学教授所罗门(Sheldon Solomon)所说 ,我们只不过是会呼吸、排便和有意识的肉块,随时会死去。

"恐惧管理理论"是由所罗门和他的同事们为新发现创造出来的术语。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缓解与生俱来的死亡恐惧,人们会信奉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使人感觉每个人都是这个有意义的世界中有价值的一员。

在1,000多次经过同行评议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知道自己即将离世时,会更加坚守基础文化信念并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感。同时,人们还会变得愈发捍卫自己的信仰,并对任何威胁信仰的事物做出带有敌意的反应。

任何关于死亡非常微妙的细节都足以触发行为的变化。比如,电脑屏幕上仅闪烁了42.8毫秒的"死亡"一词,或发生在殡仪馆附近的对话。

这些变化会如何表现出来?当得知死亡迫近,我们会对那些在相貌、政治倾向、出生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更加友善,而以更轻视的态度和暴力的方式对待那些并没有什么相似点的人。我们会对三观相同的伴侣做出更深刻的承诺,而且更倾向于支持煽动恐外情绪的魅力型领袖。

对于死亡的思考使我们更加爱国,同时也使我们对外来者的同情减少。我们还会变得更无所事事,沉迷喝酒、吸烟、购物和暴饮暴食,对环境则变得越来越漠不关心。

如果每个人都突然知道了自己的死亡日期和方式,那么社会极有可能变得比现在更加充满种族歧视、仇外情绪,暴力和战争威胁会更加严重,自残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也会更加多见。

然而,这一切并非命中注定。 像所罗门这样的研究人员希望,人们意识到对于死亡的焦虑会引发广泛负面影响后,能够想办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事实上,科学家已经记录了一些逆势而进的例子。

例如,韩国的佛教僧侣并没有以这种消极的方式回应死亡的召唤。

佛教僧侣对死亡的召唤似乎并没有做出典型的自我防御反应,这与"恐惧管理理论"的预测相反。

研究人员对一种叫做"死亡反思"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让人们不仅仅以一种普遍的、抽象的方式思考死亡,同时还让他们思考自己将如何死去以及死亡对家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变得更加无私。例如,不管是否社会急需都愿意捐献血液,也更愿意反思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好事和坏事。

这些发现揭示,知道死亡日期可能会让我们更关注生活目标和社会联系,而不是下意识地固步自封。

萨尔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alzburg)的心理学教授约纳斯(Eva Jonas)表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倡导一些策略,帮助我们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我们的日常选择和行为中;了解生命的宝贵可能会加深人们对其价值的认知,并让人们产生'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的感觉,增进宽容和同情之心,并将防御反应降至最低。"

以一种特定的、明确的方式思考自己的死亡,可以鼓励人们的利他行为,比如献血。

病态的人格

不管整个社会是否会经历一个糟糕的或美好的转折,我们在个人层面上如何回应死亡的召唤取决于个人性格和重大事件的具体情况。

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心理学助理教授布莱克(Laura Blackie)表示:"你越神经质、越焦虑,你就越受控于死亡恐惧,无法专注于其他有意义的生活变化。但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将于90岁在睡梦中安详地死去,那么你可能也不会太陷于其中,或者只是不屑地说一句,'哦,没关系,继续。'"

然而,无论生命是在13岁还是113岁结束,对绝症患者的研究可以揭示人们对于死亡的典型反应。

福特纳说,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通常会经历两个思考阶段。首先,他们质疑诊断结果,询问是否无药可医,还是他们可以与之抗争。

之后,他们会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剩下的时间。大多数人属于以下两类:要么决定把全部精力放在尽一切可能战胜疾病上;要么选择反思自己的生活,尽可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做能带给他们快乐的事情。

有些人可能会决定不与自己的死亡日期抗争,而是花时间做一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

在假设已知死亡日期的情况下,同样的过程可能会发生。"即使你知道自己还有60年的寿命,但你在最终的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内也会有所体验," 福特纳说,"一旦时钟走得越来越近,我想人们会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那些选择逃避死亡的人可能会沉溺于此,尤其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是如此。例如,一个知道自己注定要被淹死的人可能会不停地练习游泳以获得生存的机会,然而一个知道自己会死于交通事故的人可能会选择不惜一切代价避开所有车辆。

然而,另一些人却可能背道而驰——以自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打破他们的预期死亡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这能使他们对于整个过程拥有更多控制权。乔纳斯和她的同事发现,当要求人们想象他们会饱受痛苦并渐渐死于疾病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的人会有更多的控制感,表现出更少的防御性偏见与对死亡的焦虑。有些人的反应可能会是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创造性。

那些选择坦然面对死亡的人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些人将会精神饱满地充分利用剩下的时间,在创新、社会、科学和创业领域达到更高的高度。所罗门说:"我认为,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能使激发出我们的潜能,同时还会带给我们心理上的自由,让我们能够为自己,为我们的家庭和社区做更多的事情。"

的确,创伤幸存者的案例足以表明,意识到所剩时间是有限的,可以激发自我提升。虽然很难收集这些幸存者的基线数据,但许多人坚持认为,他们身上发生了深刻、积极的变化。"他们认为自己更坚强、聪明,更能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也愈发珍惜生活,"布莱克说,"他们开始意识到,'生命如此短暂,总有一天我会死去,我应该充分利用它。'"

有时创伤性事件的幸存者的恢复能力更强,比如奥兰多枪击事件。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出最好的一面。相反,许多人可能会选择脱离现实,不再对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这不一定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不知所措的感觉淹没了他们。作为一名殡葬业者,《善终的秩序》的作者及创始人道蒂(Caitlin Doughty)说:"如果你知道自己明年6月就要死了,你还会写这篇专栏吗?"(可能不会)。

虚无感也可能导致许多人放弃健康的生活方式。既然死亡时间是命中注定的,道蒂认为:"我干嘛还要吃有机食品,我要喝普通的可乐,而不是健怡可乐。也许我会尝试吸毒,吃一整天蛋糕。我们的很多文化的主题都是如何延缓死亡,如何通过维护法律和秩序来避免死亡。"

讽刺的是,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会引发吸烟、酗酒和暴饮暴食等虚无主义行为。

所罗门认为,大多数人很可能会在极度兴奋和虚无之间徘徊。可能前一个星期选择颓废地窝在家里,吃一堆沾有乳酪的饼干,在网飞(Netflix)上看下一季的《法律与秩序》,下个星期就跑去救济厨房做志愿者。但不管如何选择,即使是最想得开的人,偶尔也会情绪崩溃,尤其是当死亡逼近的时候。

福特纳认为:"改变是有压力的。这里我们讨论的是每个人身上会经历的最大的变化——从活着到死去。"

宗教的干扰

实际上,无论我们生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都会因为知道何时和如何死去而根本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接受治疗,这将催生出一些与死亡相关的特殊领域。这可能会导致新的社会仪式和活动的出现。比如说,死亡日可能会像生日一样被庆祝,但日期是倒数而不是增加。宗教将被彻底动摇。

现存的宗教将被彻底动摇,当精神觉醒被抛弃,邪教可能出现。道蒂说:"我们是否会开始崇拜这个告诉我们何时将死的系统?是否会向此系统提供祭品?把我们的处女女儿送出去?这绝对会破坏现有的宗教信仰。"

人际关系也必然受到影响。对于许多人来说,找到一个与自己的死亡日期很近的人将成为必然需求,而恋爱约会的应用程序将对合适的人进行筛选。道蒂说:"人们惧怕死亡的原因之一,是害怕失去所爱的人。这种恐惧总是大过死亡本身。如果我89岁才离开人世,那我为什么要和一个40岁就会死去的人在一起呢?"

同样的,如果能够通过生物样本确定死亡日期,一些父母可能会选择流产注定会夭折的胎儿,以避免失去孩子的痛苦。而另一些知道自己活不过某个年龄的人可能会选择不生孩子,或者相反,尽快多生几个孩子。

许多人可能会优先寻找一个与自己死亡日期相近的伴侣。我们还必须努力应付新出台的法律和规范。艾弗莱斯(Rose Eveleth)是Flash Forward播客的创始人和制作人(其中一集探讨了类似的死亡日期假设)。据她所说,为了避免雇主和服务提供者的歧视,人们将起草关于死亡日期隐私的法律。另一方面,公众人物可能会被迫在竞选前公开他们的死亡时间(如果拒绝可能会引起公愤)。艾弗莱斯指出:"如果一位总统候选人将在上任后三天去世,那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即使没有强制要求,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在手臂上纹上去世日期,或者将其记录在军牌上。发生紧急事故时,医疗救助人员就能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抢救。

殡葬业也将受到深远的影响——这个行业将迎合活着的人,而不是他们去世的亲人。艾弗莱斯说:"殡仪馆没办法再从那些沉浸在丧亲之痛的人身上拼命刮钱。消费者能更好的利用这个权力。

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有些人可能会精心筹办一场聚会,就像那些选择安乐死的人一样。另一些人,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的死会为他人带来伤害的人,可能会被迫在道德上或情感上孤立自己。艾弗莱斯说,还有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利用死亡来达到更高的艺术造诣或个人目的。比如,参演一部戏剧,剧中最终所有人都会死去的;或是为了所信仰的事业献身。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方式,生活方式将会发生深刻的改变。道蒂说:"人类文明确实是围绕死亡和死亡的概念发展起来的。我认为这(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方式)会彻底破坏我们的生活。"

谢选骏指出:“人类文明确实是围绕死亡和死亡的概念发展起来的。”——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下面这句却是错的——“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方式,会彻底破坏我们的生活。”为什么它是错的呢?因为这是无神论者或是异教徒的胡言乱语。我记得耶稣说过:“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掉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子来。”因此我说,唯有“自己的死亡”才能导致“自己的升华”。我记得耶稣还告诫人们要随时警醒……所以我看,如果没有死亡,人们才是庸碌无为的行尸走肉了。



【118、自我美化通往死亡陷阱】


《女性心理健康:警惕素颜本色与网上光鲜脱节所导致的危害》(2020年9月7日 BBC)报道:

许多人喜欢自拍,然后把美图上传到社交媒体上,与亲朋好友以及粉丝们分享。当然,谁都愿意分享自己最美、最靓的照片。

过去,人们还需花点时间精心挑选那些能美化自己的照片,而到了数字时代,人们可以借助各种美图软件轻松做到。这些修图神器功能强大,可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比如,面部美容、瘦脸瘦身、多种滤镜,甚至还可以增肌瘦腹、个性胡须,增高、单眼皮变成双眼皮等等应有尽有。

对一些人来说,上传自然和未经处理的照片简直无法想象。这一点无论东方与西方都大同小异。最近英国一次针对年轻女性的调查发现, 三分之一的人在上传自拍像前会对其进行各种美化处理。

还有接近40%的女性受访者表示,她们对现实中的自己不能像网上形象那样光彩照人而感到苦恼。与此同时,当一些女性浏览社交媒体看到别人与网红精致完美的脸庞和身材时又会自惭形秽,严重的还会产生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

这一点正是英国美容化妆师兼模特萨莎·帕拉里(Sasha Pallari)所担心的。萨莎推出了#filterdrop(不加滤镜)活动,希望在Instagram上能看到更真实本色的照片,号召人们不要依赖各种过滤镜和修图美容软件。

萨莎对BBC记者哈利特(Emma Hallett)表示,可能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网上攀比文化的危险性。她说,不希望看到今天的孩子们在这种社交媒体环境中长大,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

萨莎称希望能有更多人欣赏自然美。有些女性表示,在社交媒体上上传未经处理过的照片甚至比生孩子更可怕。这也是促使萨莎发起#filterdrop的原因。萨莎呼吁人们在Instagram上上传那些未经过修改和过滤的图片,其实,几年前就有研究显示,花费大量时间在脸书以及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看朋友的照片可以让女性对自己的体形外表没有安全感。

由于年轻女性是社交网站的常客,她们花在看手机自拍照和其他社交媒体照片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会从负面角度衡量自己。萨莎表示,能看到真实的照片感觉特别好,因为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正常的皮肤与容颜了。

增加自信心

29岁的凯蒂是一名小学老师。她是萨莎的粉丝。她说,不久前她收到一封孩子家长的电邮。在邮件中这名家长对自己4岁孩子最近的举止变化感到担忧。该家长表示孩子似乎对自己外表感到不满。这件事对凯蒂触动很大,因为这名孩子才只有4岁,就开始担忧自己的外表。凯蒂后来发现,这名4岁的儿童在社交媒体上看化妆辅导,称不喜欢自己未经化妆过的脸,并且还希望改变头发的颜色。凯蒂说,感谢萨莎的素面真颜活动,让她有足够的自信来开导这名儿童。

目前,萨莎在instagram上发起的这一活动已经受到多人关注。她本人也收到大量支持者的留言。许多人还表示,以前根本没有留意到自己对加工照片产生了如此的痴迷和依赖。齐亚表示,如果自己没有自信,怎么能期待将来女儿长大后能热爱自己的“真面目”?

其中一位33岁的女性由于担心自己的形象不够完美,3年前就开始拒绝拍照了。她表示自己非常希望能成为萨莎活动的支持者,但当她浏览自己的本色照片时情绪失控到泪如雨下。她说,一想到如果上传这些未经处理的照片到网上,跟那些经过精心修改过的美图对比,并让人们评头论足就无法忍受。

这位女士还表示,像她这样的人有许多,对修图产生严重依赖,造成心理畸形。她说,应该关注这一不健康的现象,因为它可能会对年轻人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这个强调精神健康的时代。

27岁的齐亚也是萨莎活动的支持者,她承认憎恨自己不化妆和未经处理过照片的面容,直到她有了自己的女儿,才下定决心改变这一切。齐亚表示,如果自己没有自信,怎么能期待将来女儿长大后能热爱自己的本来面目呢?

负起社会责任

萨莎表示,如果不告知公众这些完美图片是加工和处理过的会产生误导,并让人自愧不如。包括 Instagram在内的有关部门目前都对萨莎的活动有一些积极反馈。其中,Instagram表示,他们正在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攀比文化,包括考虑取消点赞等以减轻社会压力。 同时他们也在研究, 是否可以做出必要的政策调整等。Instagram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希望他们的扩增实境软件(AR,augmented reality) 能给人们带来安全、积极的体验。同时允许人们自由表达自己。

萨莎则说,希望很快就能有人为此负起责任来。 她说,一个在短短五秒钟内就能让你修鼻瘦脸的美图,却能对人的自信心造成严重伤害。

谢选骏指出:自我美化是人的第二本能——衣食足而知廉耻。但是自我美化也是通往死亡的陷阱,不仅平民百姓如此竞逐在这条路上,王公贵人更是如此,独裁者在这方面更是独领风骚了。所以,根据权力的大小,自我美化的程度也会提高——独裁者死的最快,其次是权钱拥有者,然后才是普通的男男女女。

《迷恋自拍:每天200张自拍照算多不算多》(BBC 2018年 2月27日)报道:

我们今天生活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自拍,上网,甚至成为网红。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偶尔拍个自拍,选个满意的上网,那你可能不是自拍狂。

然而,我们故事的两位主人公承认陷入自拍不能自拔的地步,可能患上了社交媒体病。艾哈迈德今年22岁,他的Instagram帐户有5万粉丝。艾哈迈德每天平均自拍200张,然后上网。而且,他精心策划上网的时间段,以期达到最多人点赞的频率。

如果一张照片获得不了600个赞,他就会删除它。通常,在一张照片贴出后的一两分钟就会获得100个赞,这会令他感觉出奇地好。迷恋自拍已经成为一种症状,英文中还有一个新词来形容这种情况叫做selfitis,可以解释为自拍上瘾。现在它已经被定义为一种真正的心理疾病。

只要超过6次,就可以被视为慢性自拍成瘾症

根据最新的国际研究,如果一个人每天总有自拍、然后上传到网上的冲动,只要超过6次,就可以被视为慢性自拍成瘾症(chronic selfitis)。艾哈迈德说,由于他太热衷于自拍,也为此跟家人和朋友不免产生摩擦。

有时在跟家人一起外出吃饭时,家人总是说你就不能不拍照吗。他则直接说:“不能。我不能白花了3个小时准备。我为什么不能照相呢?”当然,有时他也会受到负面评语的影响,虽然现在已经好多了。但是,要想拍出好照片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为此他还进行了整容。比如,他的牙齿、下巴和脸颊等都是经过修整的。

迫于社交媒体的压力,他承认自己的相貌已不像过去那样自然,因为需要不断转变自己。不过,艾哈迈德坦诚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东西不总是真的。"如果用的得当,社交媒体可以很好玩。但是不要单纯追求你要在Instagram上塑造一个不真实的你而这样做,因为那样的话就不值得了。" 艾哈迈德最后忠告说。

“我想合群”

另一位年轻人是23岁的丹尼。他在十几岁时就对把自拍照上传到社交媒体上而着迷。他说,"我想合群。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看上去好看"。于是,在拍了自拍照之后他要自我审视和分析一番,看看哪里有缺陷(因为总是可以找到缺点),这一过程往往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甚至可以一天用10个小时的时间照镜子,拍自拍照,天天如此。

16岁那年,丹尼还企图自杀。他得了身体畸形恐惧症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不得不去特殊的诊所去治疗。丹尼认为这里很大的成分是社交媒体惹的祸。

现在,丹尼已经上了大学,并帮助有心理疾患的年轻人。

过去,丹尼经常躺在床上思考如何能摆脱成瘾,但似乎看不到希望。

现在,丹尼上传到Instagram上的照片不再是自拍照,而是他与人交谈或是他做演讲的照片。

更加自信的丹尼

丹尼说,这比把自拍照放到网上,乞求别人点赞更有满足感。由于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协会呼吁政府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在手机上设立警告提醒装置,如果上网两个小时手机就会自动提醒。据悉,在人生比较艰难的时刻,10个青少年中有7个表示,他们从社交媒体中得到过支持和安慰。

但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能导致和助燃人们的焦虑和抑郁。因此,如何适度使用社交媒体看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对青少年这样比较敏感和尚未完全成熟的团体。他们迫切需要社会、家庭等的引导、帮助和支持。否则的话,患上社交媒体病就真不好玩了。

谢选骏指出:怪不得政治领袖都喜欢曝光,而且企图通过控制舆论来获得好评——因为他们都是“迷恋自拍”的上瘾患者。



【119、自相冲突价值观将剪断他们的命根】


《中美关系要由美国价值观主宰》(2019年2月7日 自由亚洲电台)报道:

一年一度的达沃斯(Davos)世界经济论坛于1月25日在瑞士闭幕。美国总统特朗普原本要参加,但因国内和民主党就建墙问题僵持不下而取消。但是今年这个被认为出奇乏味的论坛,仍然传出一些有趣的事件。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尽管没有出席会议,但利用视讯片段在论坛发表讲话。讲话直接了当地指出,美中关系必然由航海自由、自由、公平和互惠的贸易安排等“美国支持”的价值观主宰;他说,每个国家都有机会在公平、透明和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竞争,他希望中方也能实行这些政策,让两国共同繁荣。

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也出席了本届达沃斯论坛并发表讲话,他本来希望在这次论坛上能与特朗普对话。听了蓬佩奥的视频讲话,王岐山没有直接回应,但他认为对方是个乐观派,而他形容自己只能比蓬佩奥“更乐观”。王岐山说自己乐观,就出席达沃斯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而言,一点儿也不稀奇。因为整个中国代表团都表现得很乐观,一种出奇的一致的乐观,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的态度。

他们的乐观与达沃斯的整体气氛非常奇怪地截然相反。出席本年达沃斯会议的人,有个长到让人沮丧的焦虑清单,如,正在加剧的民粹主义、网络攻击、贸易战、极端天气事件以及全球债务问题,还有对2020年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衰退的特别担忧。而中国代表团的乐观如此一致,如此统一,无法不让人联想到这是“上边”部署的。

部署者大概没有想到,中国代表团口径一致的乐观调子,也与达沃斯会议前召开的中共高层会议的调子不一致。1月21日,北京召开省级以上干部防范风险会议,习近平主席在会中作了重要讲话。他要官员提高政治警觉,防范一切可能风险,包括经济和政治的“黑天鹅”、“灰犀牛”。在这个会议上,习近平显然担忧和美国的贸易战是否能达成协议,即使达成协议,和美国的冲突是否会缓解;如果达不成协议,如何应对经济和政治的“黑天鹅”和“灰犀牛”等等。

当然,中国代表团的乐观无非是想让外界知道,中国经济会保持稳定增长,国内外无需对中国经济担忧。他们对中国实力和影响力很有信心,因为按照CCTV的说法,中国在达沃斯论坛的影响力在持续上升。不过,如果他们充分理解蓬佩奥的视频内容,他们还会不会仍然保持乐观呢?

用美国价值观主宰美中关系,包括美中贸易关系,这是蓬佩奥视频对中国代表团和所有出席国释出的信息。甚么是美国价值观?在经济贸易领域,要由自由和公平等“美国支持”的价值观主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每个国家都应在公平、透明和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竞争。这就是美国价值观或者是“美国支持”的价值观。

这和中国价值观正好相反。中国价值观信奉政府主导市场,政府以其财力和优惠政策扶持国企和一些所谓的私企,信奉“弯道超车”的投机理念,对其他国家的高科技,能抢就抢,不能抢就偷;对加入WTO的承诺,不兑现,不守信用,等等。

这样的价值观不被美国所接受,也不被美中关系所接受。美中关系只能被美国价值观主宰,蓬佩奥这话听在中国代表团的耳朵里,自然不那么中听。而金融大鳄索罗斯(George Soros)的演讲,可能让他们更加不自在。索罗斯指名道姓地批评中国“定于一尊”的头号人物。他的批评间接回答了美中关系为何不能由中国价值观主宰。

索罗斯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自由开放社会的最大敌人”,因为中国是世界“最富有、最强大、科技最先进”的独裁国家,它借助高科技的发展和财力雄厚,更方便地控制自己的人民,这对“自由开放的社会构成严重威胁”。他还特别留意到中国正逐步建立“社会信用”系统,警告这个系统让习近平可以“完全控制人民”。

这样的价值观怎么能主宰美中关系呢?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共产党中国的价值观其实有两套,而且自相冲突——一套对外宣传,一套对内控制;一套明文规定,一套实际执行;这样的“权术”“欺诈”“流氓手法”很有实用价值,不过最后也将会用交叉的利刃剪断自己的命根。君不见,苏联用“加盟共和国制度”这一“权术”“欺诈”“流氓手法”搞了七十年,最后也是因此剪断了自己的命根。索罗斯也不懂,“完全控制人民”容易,“完全控制自己”则难,时候一到,一切不仅会泡汤,而且会翻转过来的——到时候,贪官污吏集团想逃都没有办法了。这就是古人说的“请君入瓮”(监控)了。



【120、自作多情的名望】


《美国辛普森夫人给英国哈里和梅根的教训和启示》(BBC  2020年2月26日)报道:

英国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娶美国离过婚的华里丝·辛普森夫人(又译沃利斯·辛普森,Wallis Simpson)自愿放弃王位的故事广为人知。最近,英国王位继承人排名第六的哈里王子和王妃梅根决定淡出王室生活,难免让人联想到80年前的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的故事。

当初,爱德华王子爱上了美国离婚妇人辛普森,遭到英国媒体的猛烈抨击。一些王室观察家注意到,今天的哈里和梅根似乎与当年的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的境遇有相似之处。 但如果要把两者相比较,需要知道哈里和梅根是否最后也像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一样,过着痛苦的流亡生活?

放弃王位——1936年,爱德华八世决定放弃英国王位迎娶两度离婚的美国女子华里丝·辛普森。爱德华的这个决定令英国舆论哗然,公众对他即将迎娶的辛普森更是冷言恶语。同样嫁入英国王室的美国女演员梅根也是离婚人士。

辛普森当时有一大堆恶名:其中包括往上爬/攀高枝、女同性恋者、性爱狂、纳粹间谍和阴阳人/雌雄同体等。对辛普森的其他传闻包括,她是一位性爱高手的女妖式人物,并说她在中国上海的妓院中学会了种种“中国古代的房术技巧”勾引了当时驻扎在上海的第一任丈夫,一位海军军官。英国媒体对辛普森的攻击不仅只停留在纸面上。

当时《每日快报》的记者还往辛普森在伦敦摄政公园的公寓扔砖头,《每日快报》的创办人比佛布鲁克爵士(Lord Beaverbroo)事后承认了此事。随着爱德华退位危机迫近,辛普森逃到法国,但即使这样也无法摆脱媒体的追踪。辛普森的汽车经常受到媒体追踪,甚至还有人爬上她浴室的窗户。辛普森则把这些人形容为“贪婪的围城大军”。

《辛普森一生》 (That Woman, the Life of Wallis Simpson)一书的作者安妮·塞巴(Anne Sebba)表示,哈里和梅根淡出英国王室的决定与当年辛普森给英国王室和帝国造成的震荡无法同日而语。当时,人们指责辛普森几乎摧毁了英国王室和大英帝国。塞巴表示,在1930年代人们对离婚女子感到恐惧,但当今时代已经不同了。 因为那时人们担心,这将可能预示一个人人都将离婚的可怕社会。

当然,最大的不同是爱德华八世放弃的是王位,而哈里只不过是王位的第六位继承人而已,不太可能成为国王。辛普森夫人还收到了几麻袋的仇恨信件,大多数都是仇恨和侮辱女性的内容。辛普森夫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提到过这些仇恨信件。当时的报纸对此大报特报,震动全英国。 

但对辛普森夫人最严厉和刻薄的批评者其实是一些女性。曾写过《辛普森夫人不为人知的苦衷》(Behind Closed Doors, the Tragic, Untold Story of Wallis Simpson)一书的传记作者维克尔斯(Hugo Vickers)说,女王曾说过:“一生中有两个人给我造成最大的问题,一个是希特勒,另一个是辛普森。”

而辛普森儿时的朋友玛丽·柯克(Mary Kirk)后来嫁给了辛普森的第二任丈夫欧内斯特·辛普森(Ernest Simpson)。玛丽是这样形容辛普森夫人这个情敌的:她就像希特勒一样,是一种邪恶势力,充满了动物般的狡猾。英国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在形容辛普森夫人时使用了“那个可怕的女人”这样的词。无论是爱德华八世还是哈里王子都被人认为是软弱无能的男人,被他们野心勃勃的女人所操纵。

不管人们如何指责辛普森夫人,说她是“偷走了国王的女人”,但至少爱德华是厌倦王室职责和生活的。跟哈里和梅根一样,爱德华一直梦想着能逃离英国王室,到加拿大去生活。

哈里和梅根——据爱德华的助理私人秘书艾伦·“托米”·拉塞尔斯(Alan “Tommy”Lascelles)回忆说,1927年他们之间曾有过一次很长的对话,讨论过王室的义务。艾伦表示,像“尊严”、“诚实”、“职责”以及 “体面”这样的字眼对爱德华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这位王室顾问表示,爱德华就像是一个“堕落的天使一样” 。

可比性不高——哈里和梅根无疑将会竭尽全力避免重蹈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覆辙。虽然,爱德华八世在二战期间曾担任过巴哈马总督一职,但其实他和温莎公爵夫人从来没有工作过。但梅根嫁入王室前曾有过成功的演艺生涯,同时她也是一位女权活动人士和时尚生活的博主。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教授奥泰尔(Prof. Olivette Otele)表示,两者的可比性较小,梅根是独立、成功女性,靠自己的本领赚钱。但辛普森一生从未作过任何工作。辛普森是社交名流。此外,奥泰尔说,梅根的混血背景使她所受到的种族歧视更是让两者的对比不成立。

当然,辛普森也受到了英国媒体的猛烈攻击,但奥泰尔认为其程度无法跟梅根所受到的相比。放弃王位后,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在法国虽然过着流亡生活,但他们的社交圈子的都是王室成员,并依靠富贵朋友提供的金钱生活。像哈里和梅根一样,爱德华和辛普森夫人交往的是美国好莱坞的大腕,比如大牌明星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和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等。

爱德华八世除了每天打高尔夫球之外,几乎无所事事。爱德华曾当了11个月的国王,因此,他每次都以“在我当国王时……”为一句话的开始。他还把自己的退位归咎于别人,不是自己的错,从当时的首相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到女王的母亲(Queen Mother)都受到他的指责。爱德华八世还愤愤不平地对一位友人说,自己为国家兢兢业业地工作了20年,最后被人踢了出去。

世纪之恋?——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爱德华为了辛普森夫人抛弃了王位,于是有了轰动世界的所谓童话般的世纪之恋。但其实辛普森甚至都不真爱爱德华。而这是大多数传记作者都一致同意的一点。

温莎公爵夫妇的漫长夜晚经常是这样度过的,晚餐后就开始喝威士忌酒。据温莎公爵夫妇的私人秘书回忆,爱德华和辛普森已经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于是玻璃杯中的威士忌酒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慰籍和陪伴,直到威士忌酒杯见底为止。

据另一位传记作者莫顿(Andrew Morton)写的《辛普森夫人传记》(Wallis in Love)一书透露,辛普森另有所爱,她爱的是一位富有的耶鲁大学毕业生赫尔曼·罗杰斯(Herman Rodgers),罗杰斯也是辛普森夫人的朋友。据说,辛普森夫人是在罗杰斯1950年迎娶第二任妻子的婚礼上做出这一惊人表述的。 

温莎公爵夫妇还对自己名望逐渐消失感到不满。一次,辛普森夫人在与出版商查尔斯·皮克(Charles Pick)讨论自己1956年出版的回忆录《心的理由》(The Heart Has Its Reasons)时,抱怨自己已经上不了头版,整个版面都被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占据了。

1966年,温莎公爵夫妇坐火车去维也纳,本来两人还在抱怨其下榻的地方会受到狗仔队的“伏击”,但后来发现根本没有摄影记者出现。他们的助理注意到,当时温莎公爵夫妇一脸的失望。哈里和梅根希望过自由生活的部分原因是不愿受媒体和狗仔队的骚扰。特别是哈里,他不想让梅根像当年戴安娜王妃那样整天被媒体“围追堵截”。

他们希望摆脱王室的束缚,但或许他们可以借鉴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的一段话。在《亨利四世》的上半部中,国王亨利四世责骂王储哈里王子放下自己的高贵王室身份与愚笨的平头百姓为伍:“你已经失去了王子的尊贵,还有谁愿意再来看你平凡的样子。”(For thou has lost thy princely privilege, Not an eye / But is aweary of thy common sight.)

谢选骏指出:臭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一生中有两个人给我造成最大的问题,一个是希特勒,另一个是辛普森。”——但是,如果希特勒碰上了辛普森,这两个家伙会发生什么情况“我认为那样一来,他她妈的两个流氓的名望就都没有了;因为他她们的成就都是通过“抓住没力的摔跤”而获得成功的,于是,他们的名望就成为他人的冥王了。好在名望是一种自作多情的东西——再有名望的人,也只局限于人间,而知道他她们的人一死,他她们妈的名望也就乌有了。就连英格兰骗子莎士比亚也是这么一回事。



(另起一页)

书名

哲学辐射

Philosophy Radiation


《外星看地球》第35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35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地址3101 Hillsborough St.Raleigh, NC 27607—5436 USA

免费电话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ISBN:

定价US$最低


2021年4月第一版

April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135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13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人類只有趨利避害、崇拜瑪門的“意志自由”——以聖奧古斯丁爲例

(一)如何理解這句話——人類只有趨利避害、崇拜瑪門的“意志自由”…… 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人類在做出選擇時,往往受到利益驅使,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標,而這種行為背後隱含著對物質財富的崇拜。 讓我們來逐一分析這句話的含義: 趨利避害: 這是一個基本的生存本能,也就是說,人類在做出選擇...